【BON音樂】蹦藝術專題演講 :解密華格納:從主導動機到《羅恩格林》的音樂傳奇
Decoding Wagner: from leitmotiv to “Lohengrin”

– 資訊整理共享於網路,一起欣賞音樂與藝術之美 –
蹦藝術 | BONART


解秘.華格納

 

華格納是德國最具代表性的音樂家之一,他的歌劇革新劇場藝術,深遠影響後世作曲與電影配樂。從《羅恩格林》到《尼貝龍根的指環》,他以「主導動機」(Leitmotif)技法,塑造扣人心弦的音樂敘事。本場講座特邀超人氣音樂欣賞名家林仁斌老師,帶領大家深入淺出解密華格納,讓您輕鬆成為「歌劇欣賞達人」。

《羅恩格林》講述來自天鵝騎士為愛奮戰的動人故事,其中經典〈婚禮合唱〉,至今仍是新娘進場的經典樂曲,而德國名勝新天鵝堡亦受其啟發。林仁斌老師將簡介即將全臺首演的全本歌劇《羅恩格林》,剖析其音樂與戲劇特色,提升觀賞體驗。讓我們一同走進華格納的音樂世界,聆聽傳奇如何被譜寫。

 

主講人:林仁斌老師

 

偉大的德國歌劇作曲家華格納(1813-1883),一生為音樂史締造許多傳奇。

 

代表作品一覽

《華格納作品目錄(Wagner-Werk-Verzeichnis)》(WWV)中,一共收錄的他的作品共有113件,其中包括未完成的以及計劃中的作品,如果將未譜曲劇本、構思及失蹤的作品除去,剩下82部;如果再細數真正完成的歌劇作品,一共10部。(若指環四聯劇拆開計算為13部)

*資料取自維基百科,並附上超連結方便檢索。

中文名稱 原文名稱 首演年份
仙女 Die Feen 創作於1833-34,首演於1888年
禁戀 Das Liebesverbot 創作於1834-36,首演於1836年
黎恩濟 Rienzi 1837
漂泊的荷蘭人 Der Fliegende Holländer 1843
唐懷瑟 Tannhäuser 1845
羅恩格林 Lohengrin 1848
崔斯坦與伊索德 Tristan und Isolde 1859
紐倫堡的名歌手 Die Meistersinger Von Nürnberg 1867
尼貝龍根的指環

I.萊茵的黃金
II.女武神
III.齊格菲
IV.諸神的黃昏

Der Ring des Nibelungen

I.Das Rheingold
II.Die Walküre
III.Siegfried
IV.Götterdämmerung

I.萊茵的黃金(1854)
II.女武神(1856)
III.齊格菲(1871)
IV.諸神的黃昏(1874)
帕西法爾 Parsifal 1882

 

3分鐘認識華格納.介紹影片

 

 

戲劇第一,音樂其次

這項改革呼應了百年前的「音樂與文字之爭」,但是將歌劇音樂的表現,更加地推向與劇場的融合,也就是接近更加完全的藝術形式,或者是我們現代人最愛的~電影。

華格納因此打響了名聲,作品也打破過往義大利、法國歌劇專美於前的局勢,讓德國歌劇在樂史上擁有不可動搖的地位。

華格納在50歲前因揮霍成性始終窮困潦倒,在私人感情上也讓人不敢恭維,但仿若受到幸運之神眷顧,在巴伐利亞國王路德維希二世的崇拜與大力支持後,生活從此一帆風順,不僅能專心創作,橫跨數十年完成例如《尼貝龍根的指環》,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指環四部曲」這般全長15小時的鉅作,

他甚至能夠猶如實現夢想般地,打造出只演出自己樂劇作品,完全實踐心中表演理念的拜魯特劇院,華格納創立拜魯特音樂節,演出自己的作品。

這般成就與人生的確非凡人所能及,莫怪後世音樂家在仰望這位音樂巨人時,無不肅然起敬。

 

整體藝術

華格納心中的最高藝術表演標準:「整體藝術」(Gesamtkunstwerk),這項改革除了呼應百年前歌劇界的「音樂與文字之爭」,更將歌劇音樂的表現推向與劇場的融合,也就是接近「完全的藝術形式」,也就是我們現代人最愛的~電影。

他首將歌劇中音樂的地位提升,將劇情、歌詞與音樂更縝密融合,過往的歌劇在他改革下,變成格局更弘大的「樂劇」(德:Muzikdrama)(英:Music Drama)。而在這樣的理念中,華格納將「樂劇」置為最高位階,認為從音樂譜曲、詩歌文字到戲劇、舞蹈、舞台、服裝等所有元素,皆應融合為一,為整體戲劇呈現服務,這就是「整體藝術」(德:Gesamtkunstwerk)(英:Total work of Art)。


拜魯特音樂節與華格納之舞台

華格納年代的拜魯特劇院繪圖

 

迷人的穹頂.輝煌的過往歷史

 

今日的觀眾席視角:完全看不到樂團,純然的沈浸式觀劇體驗

 

換個角度繼續觀察,果然完全看不見樂池:

 

拜魯特音樂節官方網站

 

演出劇目

歷年演出劇目總整理

 

主導動機是什麼?

「主導動機」(Leitmotiv)事實上就是利用某個固定旋律代替劇中的角色,這是一個相當個性化的旋律,也會隨著劇情進行的產生變化,就類似今日電影配樂裡對於角色或是劇情所給予旋律,意義上是相近似的。

除了華格納之外,法國歌劇的作曲家比才(George Bizet)也在歌劇《卡門》中,也曾運用過相似的手法。

我們甚至可以說,華格納的樂劇作品,其實就是今日電影與電影配樂的原始雛型。

 

電影用音樂說故事的四種方法

 

認識歌劇《羅恩格林》

故事背景

《羅恩格林》的故事背景設定在中世紀的德國,融合了宗教傳說騎士精神愛情元素

故事發生約莫十西元時世紀,當時的社會深受基督教文化影響,人們對宗教教義和神秘事物充滿敬畏。

聖杯作為基督教中的聖物,被視為具有神奇力量的象徵,與上帝的恩澤和救贖緊密相連。

而聖杯,就是指曾盛過耶穌在十字架上所流寶血的杯子,秘藏在蒙薩爾瓦特塔,由奉獻一生的聖杯騎士守護著。

傳說中,守護聖杯的騎士們肩負著神聖使命,他們來自神秘的聖杯王國,為守護聖杯和傳播上帝的旨意而存在。

在這樣的背景下,布拉班特公國陷入了動盪。公主艾爾莎的弟弟戈特弗里德失踪,公國的統治權面臨爭議。泰拉蒙伯爵企圖篡奪公國,誣陷艾爾莎殺害了弟弟。艾爾莎陷入困境,在她孤立無援之時,向神祈禱,神派來聖杯騎士羅恩格林幫助她。羅恩格林乘坐由天鵝牽引的小船而來,他代表著正義與神聖的力量,以騎士的身份為艾爾莎辯護,並在與泰拉蒙伯爵的決鬥中獲勝。

劇中反映了中世紀社會對騎士精神的崇尚,羅恩格林作為騎士,展現出勇敢、忠誠、正義和對愛的尊重等特質。同時,故事也圍繞著愛情與信任展開,艾爾莎與榮恩葛林之間的愛情在複雜的社會和宗教背景下,面臨種種考驗。

 

首演

《羅恩格林》於1850年在威瑪首演,當時華格納因被通緝而避居於瑞士,能夠演出全因1842年起於威瑪宮廷擔任音樂總監之李斯特為其協調歌劇細節並並擔任指揮,方能順利進行首演。

 

角色介紹

海恩里希
(Heinrich der Vogler)
捕鳥者、日耳曼國王 (男低音)
羅恩格林
(Lohengrin)
聖杯騎士,帕西法爾之子 (女高音)
布拉班特的艾爾莎
(Elsa of Brabant)
女主角,布拉班特公主  
泰拉蒙的腓特烈
(Friedrich of Telramund, a Count of Brabant)
布拉班特的伯爵 (男中音)
奧爾圖德
(Ortrud, Telramund’s wife)
腓特烈之妻 (戲劇女高音)
經常由女中音演唱)
國王的使者
(The King’s Herald)
  (男中音)
四位布拉班特貴族
(Four Noblemen of Brabant)
  (兩男高音,兩男低音)
四位宮廷伺童
(Four Pages)
   
高特菲公爵
(Duke Gottfried, Elsa’s brother)
艾爾莎的弟弟  
臨時演員 各類臨時演員,包括如撒克遜人、圖林根人、來自布拉班特的其他伯爵、貴族、貴婦、侍從、封臣和農奴等

 

劇情解說

本段「劇情解說」整理自網路與維基百科,附上連結供參考

前奏曲和第一幕

  • 場景:10 世紀的安特衛普,日耳曼王亨利一世來到布拉班特公國,召集部下準備抗擊匈牙利人的入侵。

進入歌劇的故事之前,聽眾就能跟從前奏曲進入另一個世界。前奏曲描繪一幅聖杯王國的景象,音樂以A大調進行。

第一幕前奏曲:以神祕的 「聖杯動機」 為中心展開,華格納用極為清純莊嚴的手法描繪遠方的聖杯格拉爾聖域。

 

樂曲開始的兩聲和弦,華格納把弦樂聲部劃分成了 11 組,先由 4 個小提琴組演奏,接著是 2 支長笛和 2 支雙簧管,最後由 4 把獨奏小提琴收尾,形成奇妙音效,彷彿在描寫閃閃發光的聖杯。之後聖杯主題在不同樂器聲部間轉換,逐漸推向高潮,又漸弱下行,最後在短暫出現的聖杯主題樂句中悄然結束,彷彿聖杯騎士漸漸遠去。

 

音樂然後過渡到精神有力,但又不乏柔情的C大調至第一幕。使者宣告國王亨利一世的到來(Hört Grafen, Edle, Freie von Brabant: Heinrich der Deutschen König kam zur Statt, mit Euch zu dingen nach des Reiches Recht – gebt Ihr nun Fried’ und Folge dem Gebot?

 

 

情節:布拉班特公爵逝世後,將遺孤艾爾莎和弟弟戈特弗里德託付給泰拉蒙伯爵腓特烈。而戈特弗里德突然離奇失蹤,泰拉蒙伯爵的妻子奧特魯德挑唆丈夫說,稱親眼看到艾爾莎將弟弟溺死於池塘中。(而其實是奧爾圖德使用巫術讓年幼的公爵戈特弗里德變成天鵝…)

泰拉蒙伯爵於是控告艾爾莎有罪,並要求奪取其父親的爵位,還解除了與艾爾莎先前的婚約,轉而與奧特魯德結婚。

艾爾莎否認控罪,艾爾莎否認控罪,日耳曼國王此時也無法決斷了,他認為這只有天庭可定奪他們的命運:而這樣的定奪將由一場決鬥告終。

艾爾莎表示曾夢到上帝會派遣使者來保護她。

《艾爾莎之夢》:第一幕中艾爾莎公主的詠嘆調,她在面臨審判的絕望時刻,唱出自己夢中上帝派來使者拯救她的情景,旋律優美而充滿幻想,表達出艾爾莎的無助與對希望的憧憬,展現了她內心的純真和對美好生活的真嚮往。

 

當她向國王亨利一世訴說了這個夢之後,國王的使者呼喚天庭(呼了三次),果然遠遠地出現了一位騎士。

此時,由天鵝拉著的小船出現,船上站著身穿金鎧甲的騎士羅恩格林

 

羅恩格林與天鵝船的降臨

羅恩格林與天鵝船的降臨

 

羅恩格林上岸後,讓天鵝船先離去,向眾人表示願為艾爾莎而戰,但要求艾爾莎答應絕不問起他的姓名、出身與過去。艾爾莎答應了。

 

泰拉蒙已經是一名沙場老將了,他欣然接受了決鬥。

在日耳曼王的見證下,羅恩格林泰拉蒙伯爵進行決鬥,並輕鬆獲勝。

艾爾莎羅恩格林表白心意,於是二人約定婚期。

羅恩格林同意成婚,但他有一個條件:就是希望艾爾莎永遠不要問自己的姓名和出身(”woher ich kam der Fahrt, noch wie mein Nam’ und Art”,意為:我來自何方,我的名字和身份)。

 

從後面羅恩格林的劇情敘述,我們可得知,這個要求並不是出於羅恩格林愛慕虛榮,而是由於聖杯騎士的規定。

 

第二幕

  • 場景泰拉蒙伯爵的城堡前。

第二幕開始,奧爾圖德對丈夫說這樣的決鬥並不公平,這名騎士只是靠幻術取勝。同時她還斷言,只要騎士的身體任何一部分,就是指尖被打掉,幻術就會消失。

而在婚禮上遇到艾爾莎時,奧爾圖德顯得很內疚。艾爾莎並不記仇,一心要和奧圖爾德重歸於好。

在私底下的談話中,奧圖爾德別有用心的暗示並說道:這名騎士不願意說自己的名字,肯定是有鬼。

艾爾莎則努力驅除頭腦中的疑慮,但是顯然未能完全釋懷。

場景轉換,使者號聚布拉班特人並宣告,泰拉蒙伯爵竟敢對上天不敬,被依法剝奪其財產和權利並受到驅逐,而那位陌生的騎士理應獲得布拉班特公國的伯爵頭銜

但這位騎士不願意接受這個封號,唯獨接受了布拉班特的庇護者的稱號(Protector of Brabant)。

國王的使者宣布,這名騎士會在當天與艾爾莎成婚,並會於次日與布拉班特人跟隨國王出征。

 

第三幕

  • 艾爾莎與羅恩格林的新房中

艾爾莎和這名騎士成婚。

新婚之夜,響起了著名的混聲四部合唱的結婚進行曲婚禮合唱〉。

金光四射而燦爛的第三幕前奏曲 + 婚禮合唱

 

華格納〈婚禮合唱

 

兩人此時終於可以單獨四目相對。

 

補充:蕭邦送葬進行曲

 

按照現在的歌劇舞台編排,對話不會像歌劇最初在床上,而是在房間的大沙發上進行。

艾爾莎羅恩格林保證,就算奧圖爾特的話為真,她也會向他效忠。而騎士則向艾爾莎保證,自己是純潔的。

可是艾爾莎心中的疑惑卻並沒有釋懷,她還是戰戰兢兢的開口問道了眼前已成為丈夫的騎士姓名。

 

羅恩格林感到非常遺憾,想到為了艾爾莎,付出了許多,但始終未能得到她的信任…

而在這時,泰拉蒙衝進了房間,騎士和他展開了第二次對決,並把他刺死了。

羅恩格林喚來了布拉班特的貴族到國王前對峙。

接著,羅恩格林對國王說到(聖杯故事)以及自己的名字,他的來歷。

令眾人沒想到的是,他就是聖杯國王的兒子——聖杯騎士羅恩格林

 

羅恩格林面對所有人,當眾回應公主破壞誓言,追問姓名之事,也平靜地道出自己的身份:《在那遙遠的國度》(格拉爾聖杯的故事)。

「在遙遠的國度有一個蒙薩爾瓦特城,那裡有守護聖杯格拉爾的騎士,而我就是聖杯之王帕西法爾之子 – 羅恩格林。」

現在,他因為艾爾莎已提出了那破約的問題,他已不能跟隨國王前去打仗了,也不會留在布拉班特,只得折返天國。

他還保證國王即將到來的戰爭勝利。

臨走之前,羅恩格林艾爾莎說,其實原先只要她一年之內不破除他們之間的約定,他們兩人本是可以永遠在一起的,而弟弟高特菲的魔法也會去除,可回國並且成為一個偉大的領主。

艾爾莎無限的後悔,不管如何央求與國王開口的誠邀,都沒能使羅恩格林留下。

天鵝又出現了,後面還是那條船。

突然奧圖爾德大聲歡呼起來,她認出那天鵝就是艾爾莎消失的弟弟:高特菲

原來是羅恩格林通過禱求,使得附著在高特菲身上的巫術,能在到達限期之前就解除,

而現在羅恩格林的小船,則由一隻鴿子牽引,載著他前往天國。

眼見詭計敗露,奧圖爾德大叫一聲便倒地身亡。

艾爾莎此時更加後悔不已,因為傷心過度而魂歸天國。

The death of Elsa

但此時音樂卻為大調,華格納以此暗示羅恩格林與艾爾莎,即時現在分離,但在天國亦將重逢。(劇終)

 

第三幕最終景(11:11

 

筆者註:什麼聖杯故事?

聖杯故事是一系列圍繞著「聖杯」這一神秘物品的傳說和故事,在西方歷史與文化中具有深遠的影響:

聖杯的起源與定義

聖杯最初的概念來源有多種說法,有些觀點認為它可能起源於基督教傳說被認為是耶穌在最後的晚餐中所使用過的杯子

而在耶穌受難時,亞利馬太的約瑟更曾經用這個杯子,在耶穌被叮的十字架之下,收集了耶穌的寶血。

主要故事內容

尋找聖杯:在傳說中,聖杯具有神奇的力量,如能治癒傷病、帶來永生等,因此引發了許多騎士的追尋。

眾多勇敢的騎士踏上了充滿艱難險阻的旅程,以尋找聖杯為最高榮譽和使命。例如,亞瑟王圓桌騎士中的加拉哈德、珀西瓦爾等騎士,都曾參與過聖杯的尋找。

騎士的考驗:尋找聖杯的過程充滿了各種考驗,不僅有外在的艱難險阻,如惡劣的自然環境、兇猛的怪物以及強大的敵人等,還有內在的道德和精神考驗。騎士們需要具備高尚的品德、堅定的信仰和純潔的心靈,才能有望找到聖杯。有些騎士可能會因為自身的慾望、驕傲或其他弱點而在途中失敗,只有那些真正內心純淨、品德高尚的騎士才能最終接近聖杯。

聖杯的守護:傳說中存在著一些神秘的城堡或團體負責守護聖杯。例如,蒙薩爾瓦特城堡被認為是聖杯的守護之地,由一群忠誠的騎士守護著。這些守護騎士肩負著神聖的使命,保護聖杯不被邪惡勢力奪走,同時等待合適的人來領取聖杯,以實現其神奇的力量。

宗教寓意:聖杯故事與基督教的教義和象徵有著緊密的聯繫,它代表著上帝的恩典、救贖和永生的希望,反映了人們對宗教信仰的追求和對神聖力量的嚮往。

騎士精神的象徵:尋找聖杯的過程成為了騎士們展現英勇、忠誠、慷慨和純潔等高貴品質的舞台,因此聖杯故事也成為了騎士精神的重要像徵,激勵著人們追求高尚的道德和精神境界。

文學藝術的靈感來源:聖杯故事為許多文學、藝術作品提供了豐富的靈感素材。從古代的傳奇故事、詩歌,到現代的小說、電影、遊戲等,都能看到聖杯故事的影子,它已經成為了西方文化中一個代表性的符號和經典主題。

《羅恩格林》的故事導讀

《羅恩格林》的傳說故事,展現了中世紀時之社會價值觀:

宗教信仰至上

故事中,聖杯是核心元素,它代表上帝的恩澤與救贖,是具有神聖力量的聖物。

羅恩格林作為守護聖杯的騎士,肩負著傳播上帝旨意的神聖使命,他的出現是神對艾爾莎祈禱的回應,展現了中世紀人們對宗教的虔誠以及相信上帝會在關鍵時刻適時修正人間信仰與善良風俗。

而這種對宗教的絕對信任和依賴,也反映出在中世紀時,宗教在社會生活中佔據之主導地位:人們將宗教教義和儀式視為生活的重要準則,並時刻尋求宗教的指引和庇護。

 

崇尚騎士精神

羅恩格林身為騎士,具備勇敢、忠誠、正義等特質。

他的出現是為了幫助艾爾莎,而他勇敢地與泰拉蒙伯爵決鬥,也是捍衛正義和公理。

在面對挑戰時,羅恩格林毫不退縮,展現出了非凡的勇氣和戰鬥技巧;同時,他對自己的使命忠誠不渝,即使面臨許多困難和誤解,也始終堅守自己作為聖杯騎士的職責。

此種騎士精神在中世紀社會備受推崇,是貴族和武士們追求的高貴人生品質:代表著榮譽、尊嚴和對正義的執著追求。

強調榮譽與尊嚴

無論是羅恩格林還是其他貴族人物,都非常看重自己的榮譽和尊嚴。

例如,羅恩格林要求艾爾莎不要詢問他的來歷和姓名,因為這涉及他作為聖杯騎士的榮譽和使命。

一旦埃爾莎違背約定,就引發了一系列的危機,這表明在中世紀社會中,個人的榮譽和尊嚴是不可侵犯的,即使是在愛情面前也不能妥協。

同樣,泰拉蒙伯爵為了爭奪公國的統治權,不惜使用誣陷等手段,也是為了維護自己的地位和榮譽,儘管他的行為違背了道德準則,但從側面反映了當時人們對榮譽和尊嚴的高度重視。

重視愛情與婚姻的神聖性

羅恩格林與艾爾莎之間的愛情故事是劇中的重要線索。

他們的愛情在困難和挑戰中逐漸發展,體現了中世紀人們對純潔愛情的嚮往;同時他們的婚姻也被視為一種神聖的結合,婚禮儀式莊嚴而隆重,受到眾人的祝福。

儘管在故事中,愛情和婚姻面臨種種考驗,但雙方對彼此的感情始終是真摯的。

這種對愛情和婚姻的態度,也反映了中世紀社會對家庭和婚姻關係的重視:這是社會穩定和延續的重要基礎,強調夫妻之間的忠誠和相互支持。

 

嚴格的等級制度

故事中的人物身分和地位有著明顯的差異,反映了中世紀嚴格的階級制度。

羅恩格林作為聖杯騎士,來自神秘而高貴的聖杯王國,擁有特殊的身份和使命,處於社會的較高階層。

艾爾莎身為公主,也屬於貴族階級,享有一定的權力和地位。

而泰拉蒙伯爵等貴族則透過各種手段維護自己的階級利益和特權。

一般民眾則處於社會底層,對貴族和宗教權威有著敬畏和服從的態度。

這種等級制度在劇中的人物關係和行為中得到了充分體現,反映了當時社會的階級結構和秩序。

 

Q&A

羅恩格林是真實的歷史人物嗎?

羅恩格林不是真實的歷史人物,他是德國中世紀傳說中的虛構角色。

羅恩格林的故事最早出現在 13 世紀初葉詩人沃夫倫的詩篇《帕西法爾》中。在傳說中,他是聖杯騎士,也常被稱為「天鵝騎士」,會乘一隻巨大的白天鵝前來解救處於危難中的人們。後來,19世紀德國作曲家華格納根據相關傳說創作了歌劇《羅恩格林》,使這個「天鵝騎士」的故事更廣為人知。因此雖然故事中存在著歷史背景元素,如涉及德國國王亨利一世在位時期等,但其實這只是為傳說增添了歷史感和現實背景,實實虛虛讓讀者更加身歷其境~其實羅恩格林並非真實歷史人物。

 

為何羅恩格林會現身保護埃爾莎?

在《羅恩格林》的故事中,羅恩格林會現身保護艾爾莎有以下原因:

受神的使命驅使:羅恩格林是聖杯騎士,肩負著守護聖杯的神聖使命。聖杯代表上帝的恩澤與救贖,具有神奇的力量。當埃爾莎向神祈禱尋求幫助時,羅恩格林受神的指引前來,他認為幫助埃爾莎是執行神的旨意,是他作為聖杯騎士的責任,透過保護艾爾莎來彰顯神的正義和力量。

維護正義與公理:艾爾莎被泰拉蒙伯爵無端控告,將面臨不公義的審判與誣陷。羅恩格林秉持著騎士的精神和對正義的追求,不能容忍這種邪惡與不公。他以自己的勇敢和力量來對抗邪惡勢力,挺身為艾爾莎辯護,並透過與泰拉蒙伯爵決鬥來證明埃爾莎的清白,維護正義和公理。

愛情~被艾爾莎的純潔與虔誠所感動:埃爾莎是一位美麗、純潔且虔誠的女子。她在困境中仍堅守對神的信仰,向神祈禱尋求庇佑。羅恩格林被她的這些特質所吸引和打動,心生憐憫與保護之情,願意挺身而出幫助她擺脫困境。


新天鵝堡.天鵝騎士的奇想

巴伐利亞的國王路德維希二世對《羅恩格林》極為傾倒,對天鵝武士的形象特別醉心。這位愛幻想的國王常將自己幻想或裝扮成天鵝騎士。他為此將自己新建的城堡命名為新天鵝堡,並且決定財政支持華格納,以使得後者完成尼伯龍根的指環等大作。(取自維基百科

新天鵝堡(Schloss Neuschwanstein)超美景

 

 

 

 

 


謝謝您~來到蹦藝術❤️

認識蹦藝術的幾個方法:

1. 加入蹦藝術群組

實體與線上音樂講座訊息、各種音樂分享、優質音樂會折扣碼、精彩藝文旅遊行程…,好康優惠不漏接❤️

加入方式:

請先聯繫蹦藝術林仁斌老師本人,由林老師協助加入專屬課程群組。

https://line.me/ti/p/LB1ro0P0AU

 

2. 聆聽蹦藝術 – Podcast

蹦藝術Podcast 一鍵通:https://linktr.ee/bonart

→ 前往蹦藝術 Podcast 

 

3. 贊助蹦藝術(單次或定期定額贊助)

從製播節目到網頁文章撰寫、網站維護,都需要經費,更需要您的贊助

無論是單次贊助,或者定期定額贊助,蹦藝術都感謝您對我們的支持❤️

 

 

 

開卷蹦藝術.享受美好閱讀時光

☕️一杯咖啡.一點心意.支持蹦藝術☕️

 

各類合作提案,聯繫方式:

*手機:0917.670.518 
*Line:https://line.me/ti/p/LB1ro0P0AU
*E-mail:jenpin888@gmail.com
馬上分享給更多喜愛音樂的好友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