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N音樂】布拉姆斯第一號鋼琴協奏曲 介紹
Brahms’ First Piano Concerto
– 資訊整理共享於網路,一起欣賞音樂與藝術之美 –
蹦藝術 | BONART
猛虎出閘.第一號鋼琴協奏曲
第一號鋼琴協奏曲是第一號交響曲的前身,是布拉姆斯年輕時的意念轉化…
布拉姆斯創作第一號鋼琴協奏曲時的年紀才20出頭:1854年舒曼投河自殺一事對他產生震撼,加上自身對亦師亦友的克拉拉.舒曼之間的曖昧情愫,讓他有著極端的衝突與矛盾,複雜的情緒都表現在音樂中,這段激烈的情感更是畢其一生未曾消逝。
延伸閱讀:布拉姆斯生平
談布拉姆斯的協奏曲
布拉姆斯一生中共創作4首協奏曲,鋼琴協奏曲兩首(1854–58, 1878-81),小提琴協奏曲(1878)ㄧ首,小提琴與大提琴雙重協奏曲(1887),從1854開始創作為始至1887年完成最後一首協奏曲,共跨越33年歲月。而第二號鋼琴協奏曲(1881),完成於第一號鋼琴協奏曲(1858)的23年之後,這兩首鋼琴協奏曲的創作歷程更在作曲家的人生中,代表著不同時期的想法與音樂思維。
布拉姆斯的鋼琴演奏,無庸置疑地具有相當高的職業水準,早年與小提琴家約瑟夫·姚阿幸的合作演出,兩人成為了終生摯友,因而有了姚阿幸為布拉姆斯寫推薦信為其引薦舒曼夫婦之佳事,兩人也在後來一起討論出布拉姆斯知名的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
而1853年,20歲的布拉姆斯造訪為舒曼夫婦之後,為舒曼與和克拉拉演奏了當時他創作的早期鋼琴獨奏作品,這更成為了布拉姆斯作曲職業生涯的起源與轉捩點。克拉拉本身就是當代著名的音樂會鋼琴家與作曲家,她與布拉姆斯的終身友誼,不但成為了布拉姆斯最重要的精神支柱,也實質地提供他創作時的意見,對布拉姆斯的影響深遠。
接下來先欣賞布拉姆斯認識舒曼(Robert Schumann, 1810-1856)與克拉拉(Clara Schumann, 1819-1896)時,創作題獻給克拉拉之第二號鋼琴奏鳴曲。
當時他的音樂讓舒曼夫妻驚為天人,熱烈討論:「純白如雪.亮若晶鑽」,是舒曼對他的評價;「今日貓叫,明日虎嘯」則是《琴戀克拉拉》電影中令人難忘的的兩人台詞對白。
布拉姆斯:第二號鋼琴奏鳴曲
布拉姆斯的第一號鋼琴協奏曲之堅定的音樂感,同樣明顯地受到貝多芬音樂之影響;然而,在主題氣氛轉換間,透露出的青年霸氣、內斂中又帶著布拉姆斯的溫暖與柔情。
在曲式與管弦樂法部分,布拉姆斯同樣企圖在協奏曲曲式中,讓管弦樂團與獨奏者有著平等的地位,這~就是舒曼力倡之「交響協奏曲」概念~因此獨奏者與樂團之樂曲份量皆旗鼓相當,更必須要有著良好與緊密音樂合作關係,才能奏出布拉姆斯心中這年輕卻深刻的音樂。
樂曲解說
布拉姆斯:d小調第一號鋼琴協奏曲,作品15
布拉姆斯在十九世紀50-60年代之作曲作品,受到了褒貶不一的評價:二十幾歲時創作的第1號鋼琴協奏曲,甚至在最初的幾場演出後差評連連,沿襲自貝多芬以降的作曲手法,也被當時引領潮流的新德意志樂派音樂家們(代表人物有華格納與李斯特等)評論為「守舊、過時老套」。
好文推薦
快速衝突變化的情緒 |
文.楊照 |
布拉姆斯已經預見了舒曼無可避免早逝的命運?還是,他禁忌地等待著舒曼的死,讓他可以有機會更接近克拉拉? 一八五四年,日益陷入狂亂情況的舒曼,突然投河自殺,幸好及時被救起來。 不過自殺的舉動清楚顯示了舒曼所承受的痛苦。極度崇拜舒曼,受舒曼影響調教,同時暗戀舒曼太太克拉拉的布拉姆斯,聽到了這個消息,大受震撼,衝動寫下了一首雙鋼琴奏鳴曲。 我們可以想見內向憂鬱的布拉姆斯心底複雜的感受。他尊敬舒曼,佩服舒曼的音樂天分,視舒曼為師為父,舒曼的悲劇當然也就是他的折磨。然而最深沉處,他又對師母克拉拉抱持著強烈的慕戀,這中間必然帶著同樣強烈的罪惡感。舒曼與死亡如此接近,似乎是對布拉姆斯的「不當」感情的某種懲罰。 第一時間的反應,布拉姆斯寫的為什麼是雙鋼琴奏鳴曲? 要寫給誰來彈奏呢? 難道是潛意識中想像由克拉拉跟布拉姆斯自己合作,給舒曼的一首輓歌嗎? 布拉姆斯已經預見了舒曼無可避免早逝的命運? 還是,他禁忌地等待著舒曼的死,讓他可以有機會更接近克拉拉? 布拉姆斯不可能承認自己心裡有後面這個可怕的想法,他應該很快就意識到雙鋼琴曲其中詭異的暗示。於是,他著手修改雙鋼琴奏鳴曲,改成一首包含四個樂章的交響樂曲。再問,為什麼是交響曲? 因為交響曲是聲部最複雜的音樂形式,布拉姆斯藉由這樣的選擇,對別人,尤其對自己交代。原本會寫雙鋼琴曲,是出於音樂而非演奏的理由,嚴重的刺激給他太多想法,單純一部鋼琴無法包納,所以必須寫成兩部鋼琴同時來表現的樂曲。 然而,才剛滿二十歲,又對自己極其嚴厲的布拉姆斯,顯然還沒準備好要寫交響曲。離他後來終於交出第一部交響曲作品,還有將近二十年的時間。做為心理藉口與精神發洩的少作,畢竟很快就被他放棄了。四個樂章的樂譜,只有第一樂章留了下來,其他都被布拉姆斯自己毀掉。 一八五六年,舒曼去世,再過兩年,布拉姆斯才有勇氣重拾舊作,再次將原來的交響曲改編成鋼琴協奏曲。一八五九年元月,這首曲子在漢諾威首演,五天之後,又在萊比錫演出。萊比錫那場,聽眾不客氣的在場中就給予噓聲表達無法接受的情緒,知名樂評隨後在報紙上痛批:「莫名其妙的一團混亂︙︙不和諧音和噪音組成的一片沙漠。」布拉姆斯在給好友姚阿幸的信中沮喪地為自己辯解:「我不過是在實驗自己的感覺。」 因為他的感覺,就是充滿矛盾與不和諧的。這首曲子應該是一開頭就讓萊比錫的聽眾很不能習慣吧! 冒出來的第一主題,主角竟然是定音鼓。定音鼓連續捶擊的聲音打在心頭,給人強烈不安、不舒服的感受,一種命運災難或神啟懲罰降臨的感覺,配襯的其他樂器也發出巨大音量,以短樂句和重節拍向聽眾逼近,帶著硬要逼得人喘不過氣來的霸道。 從音樂上來看,如此安排也很古怪,讓人不安、不舒服。樂團呈現的主題,接下來要由鋼琴接過去演奏,鋼琴要怎樣再現定音鼓那種恐怖的氣勢呢? 布拉姆斯的答案,一定又讓初次接觸這部作品的聽眾嚇了一跳。鋼琴是用一連串的震音來呼應定音鼓,來呈示主題。那真是音樂史上最有名、也最驚人的震音表現。原本專門做為裝飾、陪襯主音,相鄰接的兩個鍵反覆快速彈出的簡單聲音,被布拉姆斯凸顯成了主角,鋼琴家要用鋼鐵般的指力,彈出強悍卻又有變化的震音,每一組震音,都直逼胸口,彷彿重演了當布拉姆斯聽到舒曼自殺消息時,那種不可思議、難過和害怕交雜的衝擊。 樂曲一轉,接在恐怖氣勢之後出現的,不是更大、持續的強烈感受,而是最溫暖、光輝的旋律構成的第一樂章中部,和慢板的第二樂章。這樣的變化,也忠於布拉姆斯的感覺。舒曼在音樂上散放的光芒,舒曼對他的提攜之恩,怎麼可能不在這種時刻迴縈在布拉姆斯的心中? 更何況還有他對克拉拉的戀情愛意。第二樂章,原本是做為布拉姆斯回憶舒曼的刻寫,然而,到了發表前,布拉姆斯自己彈奏這個樂章,胸中情意不斷踴躍蕩漾,他終於鼓起勇氣,改口說這是一幅克拉拉的畫像。於是那音樂中的柔美與緊張,就更突出了。 十九世紀中葉的人,還不習慣領受這樣快速衝突變化的情緒,可是進入二十世紀,在英國史家霍布斯邦所稱的「極端的年代」中,整個世界溢滿了極端的衝突變化,布拉姆斯這首原本被視為艱難古怪的作品,非但不再艱難古怪,還成了時代集體精神最準確的代表。 |
淺論協奏曲形式
讓我們從樂團協奏曲介紹起:
樂團協奏曲為十八世紀初盛行的器樂形式,以樂團合奏的型態呈現,通常為「快–慢– 快」的三樂章架構。
與大協奏曲(Concerto Grosso)不同,因樂團協奏曲「沒有獨奏樂器」或「樂團裡的主奏者」,所以不會有「交互演奏」的對比效果。
樂曲主旋律常常落在第一小提琴聲部,比較強調於第一 小提琴與低音聲部之間的合作。
也就是「高音旋律」與「低音聲部」的合作
不少作曲家以此類型創作,像是韋瓦第、阿爾比諾尼等等作曲家,例如:韋瓦第許多協奏曲均就屬於這個類型
幾乎所有音樂學者都同意:樂團協奏曲就是為早期交響樂的雛形,因為早期的交響曲幾乎樂章安排上都使用「快–慢–快」的三樂章架構。後來隨著「大協奏曲」與「獨奏協奏曲」的盛行,「樂團協奏曲」便漸漸地越來越少被作曲家用來創作。
獨奏協奏曲(Solo Concerto)
獨奏協奏曲就是由主奏的器樂擔任獨奏,加上弦樂團以及數字低音樂器作為伴奏團體所組成的大型曲式,這樣的伴奏型態與大協奏曲中伴奏大團的編制其實頗相似。
不過作曲家在創作獨奏協奏曲時往往會呈現兩種不同的方向:
一種是以獨奏樂器的演奏為主,樂團只是單純的伴奏角色,這時候形成的是「主奏」與「伴奏」之間的搭配而另一種方式為樂團與獨奏樂器有著同等的地位,形成兩者間互相的「合作」與「競奏」
而「獨奏協奏曲」從巴洛克時期發展至今,相較於「樂團協奏曲」與「大協奏曲」,被更多作曲家們喜愛。
我們現代一般說「協奏曲」,就是指的是獨奏協奏曲。
最後補充的是,到了浪漫時期(1820-1900)年代,獨奏協奏曲(Solo Concerto)又在作曲家舒曼等人的提倡之下逐漸形成了一種更加輝煌的「交響協奏曲」(Symphonic Concerto)。
交響協奏曲(Symphonic Concerto)
「交響協奏曲」就是以獨奏者+管弦樂團才能完整呈現音樂的最終理念創造出更加交響化的音響效果也讓獨奏者與樂團更加融合為一。
例如:布拉姆斯的小提琴與鋼琴協奏曲,都是在舒曼之後的「交響協奏曲」最佳追隨者。
布拉姆斯:第一號鋼琴協奏曲
第一號鋼琴協奏曲是布拉姆斯第一部大型管弦樂曲。布拉姆斯對自己的作品一向慎重,不輕易創作如交響曲一般的作品;事實上,他的第一號交響曲,也是歷經種種磨難與試煉之後,直到43歲時才發表。
但是亦師亦友的舒曼在他23歲那一年逝世後,悲痛的布拉姆斯下定決心聽從舒曼生前的建議創作一首大型作品:原本布拉姆斯想把它寫成雙鋼琴奏鳴曲,後來又考慮寫成交響曲,最終轉變成為了鋼琴協奏曲,即為第一號。
作品於1858年完成,次年1859年1月於漢諾威由布拉姆斯擔任鋼琴獨奏首演,前兩次音樂會演出皆未受到好評,直到到第三次演出才終於獲得肯定。
筆者註: 第二號鋼琴協奏曲的問世,又要等23年之後了...布拉姆斯大約1878年時開始著手創作第二號鋼琴協奏曲,但直到13年後,1881年才完成。同年十月於匈牙利布達佩斯首演,再次由作曲家親自演奏鋼琴,同樣首演反應平平,第二次演出才大獲成功。
第一樂章:莊嚴的(奏鳴曲式)
Maestoso (D minor) (c. 20 minutes)
序奏主題:(管弦樂團呈示部)
樂譜版本 – 樂團呈示部
第一主題:(獨奏呈示部)
樂譜版本 – 獨奏第一主題
第二主題:
樂譜版本 – 獨奏第二主題
第一樂章.段落動機詳解
I. Maestoso
INTRODUCTION 00:03 Theme 0 EXPOSITION 03:35 Entrance of the piano with Theme 1 in D minor DEVELOPMENT 10:19 Motif a by the orchestra with a response of the piano that keeps developing the previous octaves (same pattern of call and response repeated in the dominant at 10:31) RECAPITULATION 13:01 Theme 0 in D minor again, this time presented furiously by the piano Coda 19:59 Coda in an active dialogue between piano and orchestra |
樂譜版本欣賞
第二樂章:慢板(A-B-A)
Adagio (D major) (c. 13 minutes)
第二樂章 主題開展中
第三樂章:輪旋曲:不太快的快板
Rondo: Allegro non troppo (D minor → D major) (c. 11 minutes)
第三樂章(由第二樂章最後接過來)
音樂欣賞
第一樂章
第二樂章
第三樂章
巴倫波因的五分鐘音樂解說
版本欣賞
波里尼 Maurizio Pollini, piano.
Christian Thielemann, conductor. Staatskapelle Dresden.
魯賓斯坦
齊瑪曼
巴倫波因
王羽佳
開卷蹦藝術.享受美好閱讀時光
☕️一杯咖啡.一點心意.支持蹦藝術☕️
各類合作提案,聯繫方式:
*手機:0917.670.518
*Line:https://line.me/ti/p/LB1ro0P0AU
*E-mail:jenpin888@gmail.com
Related Works
Nothing found.
[…] 【BON音樂】布拉姆斯第一號鋼琴協奏曲 介紹 […]
[…] 【BON音樂】布拉姆斯第一號鋼琴協奏曲 介紹 […]
[…] 【BON音樂】布拉姆斯第一號鋼琴協奏曲 介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