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N音樂】蹦藝術X大人社團 – 聆聽宇宙萬物之聲:馬勒(四)談馬勒交響曲裡特殊樂器的運用
All about Mahler’s Music -4
– 資訊整理共享於網路,一起欣賞音樂與藝術之美 –
蹦藝術 | BONART
大人的古典樂欣賞線上直播課(9/14週四下午班,共5堂):聆聽宇宙萬物之聲:馬勒
古典音樂是你的生活必需品?
希望有機會能拓展對古典樂的了解?
跟著林仁斌老師一起認識偉大的音樂藝術!
《大人社團》與蹦藝術攜手開設古典音樂鑑賞課程,林仁斌老師帶領學員欣賞每首的獨特之處,讓您徜徉在樂曲中,更貼近音樂家的心血結晶,聽出更多況味與樂趣!
《延伸閱讀》大人的音樂欣賞線上直播課程好嗎?學員真實回饋分享
《延伸閱讀》大人的音樂欣賞課學員回饋,看他們用音樂為生活注入繽紛
精彩課程再推薦
大人的古典樂欣賞線上直播課(9/14週四下午班,共5堂):聆聽宇宙萬物之聲:馬勒
大人的古典樂欣賞線上直播課(10/26週四下午班,共5堂):匯聚人生中的美妙時刻
主講人:林仁斌老師
馬勒全系列五堂課程介紹
課程內容
- 第一堂 │ 談馬勒交響曲裡的精彩管弦樂法
欣賞馬勒,要從閱讀樂譜開始,才能真正領略這位被歷史忽略多年的偉大作曲家音樂中的驚人之處。在這堂課中,林仁斌老師將會帶領學員了解數段馬勒交響曲中精彩的管弦樂法,從實際的譜例來深入欣賞這位現代顯學的音樂之美。
- 第二堂 │ 談馬勒交響曲中最令人動容的慢板
許多人認識馬勒,都是從他的知名慢板開始。在他的刻劃下,如歌的旋律與深刻的情感,令人動容;對自身的命運、甚至未來以及命運的擔憂,也都藏在他的慢板裡。這堂課,林仁斌老師會為學員導引馬勒作品的內涵,一起感受他對於人生、愛情與幸福的渴求,也惋惜他極度戲劇化卻悲苦的人生觀。
- 第三堂 │ 談馬勒交響曲裡音樂動機的運用
從貝多芬的第五號《命運》交響曲開始,交響樂正式進入「說故事時間」,動機寫作方式更是貝多芬在音樂史上卓然傲立的孤高,華格納甚至曾言:「在貝多芬之後,無人能寫作交響曲…」。馬勒是極為優秀的指揮家,生平指揮過無數場音樂會,他的作曲內容更是旁徵博引,尤其對於動機的處理,更值得大人一起深入了解。
- 第四堂 │ 談馬勒交響曲裡特殊樂器的運用
在馬勒的交響曲中,除了同時擁有最大聲的Fortissimo、最小聲的Pianissimo,最長的樂曲長度,最大型的管弦樂編制、最深層的生死議題探討,另一項特點,就是在交響樂中最多特殊樂器之成功運用。在課堂中,老師會為學員們分享馬勒的特殊樂器使用方式,深入樂譜,了解更多他的巧思。
- 贈第五堂 │ 電影賞析《馬勒,獻給妻子的柔板》
佛洛伊德曾說:「研究馬勒,讓精神分析跨一大步。」,他所留下的馬勒研究,更成為許多學者考據的重要資料。這部電影改編自馬勒的真實人生故事,藉由他意外發現妻子與年輕建築師葛羅佩斯的外遇,前往斯布魯克求助心理學權威佛洛伊德開始,觀眾漸漸地進入馬勒晚年所遭遇的困境與《千人》交響曲創作背景,進一步對他的音樂感同身受。
第一號交響曲 第三樂章
送葬進行曲
莊嚴而有節制,不拖沓,音樂非常簡單,像一首民謠,深度卻又帶著諷刺,在哀傷與平靜之間,有著巧妙的平衡 —— 這是根據兒謠《賈克兄弟》(Frère Jacques)之旋律所改編而成的葬禮進行曲。
樂譜版本(25:39)
音樂會版本(24:50起)
第四樂章 從地獄到天堂
紀錄片:阿巴多在柏林愛樂的第一年
11:00 第一號第四樂章 法國號起立演奏
琉森音樂節的第一號第四樂章Final(54:05起55:15全體法國號站起來)
馬勒第二號交響曲《復活》
管弦樂編制(可參考)
《復活》交響曲基本上採取四管編制,馬勒還安排舞台後方多位樂手擔任演奏,因此所需樂團規模十分龐大,可說是貝多芬《合唱》後最大規模之交響作品。(當然這個紀錄後來又將被馬勒自己的第八號交響曲《千人》所打破~)
除了滿編的弦樂與四管編制管樂器之外,打擊聲部安排亦非常豐富:
打擊共需至少要7名演奏者或以上:
兩組定音鼓 {Pauken},台上六顆(兩位演奏者),台下一名打擊者
2對銅鈸 {Becken},一副台上,一副台下
2個三角鐵 {Triangel},一副台上,一副台下
小鼓 {Kleine Trommel, Kl. Tr.}(馬勒標示:如果可能,不止一個演奏者)
鍾琴 {Glocken}
3 個鐘聲 {Bells}(鋼棒,聲音深沉、無音高)
2 個大鼓 {Grosse Trommel, Gr. Tr.},一副台上,一副台下
2 個中鼓 {Tam-Tam}(高音與低音)
《復活》交響編制示意圖:
馬勒親筆撰寫之《復活》樂曲解說(出處)與音樂欣賞
根據馬勒於1901年德勒斯登演出《復活》交響曲所親筆撰寫的樂曲解說,我們可以這樣來理解這首作品:
第一樂章 亡靈祭
生亦何歡.死亦何苦
莊嚴的快板(Allegro maestoso)
「我們站在一個深受愛戴之人的墳墓旁。 他的一生、他的掙扎、他的苦難以及他在世上的成就,都在我們面前成為了過往雲煙。 而現在,在這莊嚴而激動人心的時刻,當日常生活的迷茫和分心,如同一頂帽子從我們的眼前揭開時,一個令人敬畏的莊嚴聲音讓我們心寒,一個被日常生活般蒙蔽的海市蜃樓聲音 ,我們通常會忽略:『接下來呢?“ 它說。 『什麼是生,什麼是死? 我們會永遠活下去嗎?究竟這是一場空虛的夢,還是我們的生與死確有意義?』 如果我們要繼續活下去,我們必須回答這個問題。 接下來的三個樂章,在功能上皆為間奏曲。」- 馬勒
“We are standing near the grave of a well loved man. His whole life, his struggles, his sufferings and his accomplishments on earth pass before us. And now, in this solemn and deeply stirring moment, when the confusion and distractions of everyday life are lifted like a hood from our eyes, a voice of awe-inspiring solemnity chills our heart, a voice that, blinded by the mirage of everyday life, we usually ignore: “What next?” it says. “What is life and what is death? Will we live on eternally? Is it all an empty dream or do our life and death have a meaning?” And we must answer this question, if we are to go on living. The next three movements are conceived as intermezzi.” – Gustav Mahler
第一樂章曲式段落
C小調,4/4拍,奏鳴曲式,共27段落。
版本 | 呈示部 | 發展部A | 發展部B | 再現部 | 尾聲 |
樂譜版 | 開始 – 6 | 6 – 14 | 15-20 | 20(Tempo I)-23 | 24-End |
演奏版 | 開始 – 6 | 6 – 14 | 15-20 | 20(Tempo I)-23 | 24-End |
第一樂章樂譜欣賞
第一樂章 亡靈祭 結束後 休息五分鐘
筆者註:在馬勒的筆記中,特別標註第一樂章與第二樂章之間,需有「五分鐘休息」。除了一方面因為第一樂章之巨大與沈重,另一方便則因為第二樂章的音樂,可藉此產生對比性。有些指揮會忠實遵守,有些指揮則不一定,端看指揮的想法而決定。
可以點看此處,1998年拉圖指揮伯明罕市立交響樂團時,在第一樂章之後的確暫停了演出,並且還在指揮台上喝水休息XD
延伸閱讀
推薦第一樂章分析:
指揮家 Gerard Schwarz精彩的系列樂譜解說+演奏影片
Gustav Mahler: Symphony No. 2 – 1st Movement . Analysis by Gerard Schwarz | Music | Khan Academy
第三號交響曲
第三樂章
亮點1:藝術歌曲《少年魔號》中的第11首歌曲 ⟨夏日的輪班⟩(Ablösung im Sommer /Relief in Summer) 引用
Mahler – Sechs Lieder aus “Des Knaben Wunderhorn” | Lehmkuhl | Landshamer | WDR Sinfonieorchester
Ablösung im SommerKukuk hat sich zu Tode gefallen An einer grünen Weiden, Kukuk ist tot, hat sich zu Tod’ gefallen! Wer soll uns denn den Sommer lang Die Zeit und Weil vertreiben? Ei das soll tun Frau Nachtigall, Die sitzt auf grünem Zweige; Die kleine, feine Nachtigall, Die liebe, süße Nachtigall! Sie singt und springt, ist allzeit froh, Wenn andre Vögel schweigen. Wir warten auf Frau Nachtigall; Die wohnt im grünen Hage, Und wenn der Kukuk zu Ende ist, Dann fängt sie an zu schlagen! |
Relief in SummerThe cuckoo has sung himself to death On a green willow. Cuckoo is dead, has sung himself to death! Who shall now all summer long While away the time for us? Ah! Mrs Nightingale shall do that, She sits on the green branch, That small and graceful nightingale, That sweet and lovely nightingale! She hops and sings, is always joyous, When other birds are silent. We shall wait for Mrs Nightingale, She lives in the green grove, And when the cuckoo’s time is up, She will start to sing! |
夏日的輪班布穀鳥居然唱歌唱到死掉了 就在綠柳上 杜鵑死了,把自己唱死了! 現在整個夏天 誰來消磨我們的時間? 啊! 夜鶯夫人會這樣做, 她坐在綠枝上, 那小巧玲瓏的夜鶯, 那隻甜美可愛的夜鶯! 她又跳又唱,總是很快樂, 當其他鳥兒都沉默的時候。 我們將等待夜鶯夫人, 她住在綠樹林裡, 當布穀鳥的時間結束了, 她就會開始唱歌! |
第三號交響曲 第三樂章(43:26)
亮點2:郵號(Post-Horn)獨奏段落
郵號獨奏樂譜欣賞
郵號出現於第三樂章段落13(50:42起):
第三樂章 郵號獨奏段落 (48:50起)
音樂會版本
第四樂章女低音獨唱之歌詞,取自摘自尼采《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第四部《午夜之歌》,鐘聲響起時查拉圖斯特拉所唱詠的一段文字。這段文字反映出生命的意義,並告訴我們為何人之所以生在此處?所尋為何?:
中文翻譯 | 德文歌詞 |
人哪,請聽著!
深沉的午夜在說甚麼? 我睡了,我睡了 我從熟睡的夢中醒來 世界是深沉的 比白晝所想的還要暗沉 深沉是世界的痛苦; 快樂比起悲痛更深更沉; 痛苦說:「去吧!」痛苦說:「去吧!」 可以一切的快樂都追求著著永恆 追尋著深沉,深沉的永恆 |
Mensch! Gib acht!
Was spricht die tiefe Mitternacht? Ich schlief, ich schlief Aus tiefem Traum bin ich erwacht! Die Welt ist tief! Und tiefer als der Tag gedacht. Tief ist ihr Weh! Lust tiefer noch als Herzeleid. Weh spricht: Vergeh! Doch alle Lust will Ewigkeit Will, tiefe, tiefe Ewigkeit! |
馬勒第四號交響曲
G大調第4號交響曲是馬勒創作於1899年至1901年間創作的四樂章交響曲。最後樂章加入女高音獨唱,而歌詞選自詩集《少年魔號》中的《天國的生活》(Das himmlische Leben)。
第4號交響曲全曲共4個樂章:
- 精緻、從容地—非常閒適地(Bedächtig. Nicht eilen—Recht gemächlich)
- 悠閒地速度,不緊不慢(In gemächlicher Bewegung; ohne Hast)
- 平緩,略似柔板(Ruhevoll, poco Adagio)
- 非常滿足地(Sehr behaglich)
第一樂章:精緻、從容地—非常閒適地(Bedächtig. Nicht eilen—Recht gemächlich)
串鈴/雪鈴(Sleigh Bells)
樂譜版本
樂器特寫
琉森音樂節 現場演奏
延伸認識
馬勒第四號交響曲的循環動機
第五號 第三樂章
法國號獨奏 “Obligato”
第三樂章「罰站」一整個樂章,展現征服全場的魅力之音,全場不斷為他,也為法國號組熱烈鼓掌。
認識更多馬勒第五號第三樂章之特色:
第六號《悲劇》之槌
第六號交響曲寫作於1903-1904間,其時馬勒已經與妻子阿爾瑪結婚並期待著兩人之間愛的結晶誕生,此時的馬勒工作順遂、愛情與家庭都在幸福的狀態中,卻埋首於《悲劇》這樣一首黑暗的殞落之作,在這首交響曲中,馬勒描述的主角,將遭受到三大打擊最終倒下,因此本首交響曲中的「大槌」(Hammer)已經於其他貼文裡介紹,不再贅述。
而本交響曲的另一個特色,就是第一樂章 2’30″左右開始出現「阿爾瑪主題」(Alma Theme),隨後更以主導動機方式不斷出現、變化,甚至成為最後樂章前的主要動力,這滿滿的「阿爾瑪主題」可說是馬勒將心心念念的愛妻放在心中的最佳證明。
只可惜這首交響曲整首依舊是悲壯暗色調,儘管行板再美、再柔情萬千而纏綿,已經預知結局的我們,心中只能在這最美的音樂裡哀嘆著即將迎來的悲劇,原本馬勒初版的三次槌擊,經過修改再版之後剩下兩次,他也在總譜上註記「如果槌擊力度不夠,可以加上雙鈸與大鑼」,因此除了「槌、箱」的開放性選擇,各樂團也有不同的悲劇槌擊表現方式,總是讓本曲樂迷津津樂道的焦點。
2023.05.28. 馬勒交響狂熱有感
今天上午聽完捷克愛樂演奏馬六之後,非常棒~很有感覺,來寫一點欣賞馬勒音樂的想法
馬勒,可能是擁有全世界最多「瘋狂樂迷」的古典作曲家
當然,每一位作曲家都有他的音樂特色,但要像馬勒這樣,同時擁有最大聲的Fortissimo、最小聲的Pianissimo,最長的樂曲長度,最大型的管弦樂編制、最深層的生死議題探討、最特殊的多樣樂器使用…
但,集眾多特色於一身的馬勒,其作曲,在他的年代,並不受到肯定…
「詭異、奇特、不可預料」,這些過往出現在馬勒音樂裡的負面用詞,在現代人越來越懂得以他的人生歷程、作曲動機、讀譜做深度理解之後,漸漸變成了同理心與深深地感同身受
以前說,「聽馬勒,是一種顯學」,我認為「聽馬勒,更是一種雜學」
我說的這種「雜學」,雜指的是好的那一方面
為了聽懂馬勒,聽馬勒的音樂,有關於管弦樂的一切,都需要「略懂略懂」:
管弦配器法要開始「略懂略懂」、樂器演奏法要「略懂略懂」、音樂曲式學也要「略懂略懂」、動機主義作曲也要「略懂略懂」,背景考據更要「略懂略懂」,作曲家的想法更要「略懂略懂」…
例如:
第六號《悲劇》裡,象徵著擊倒巨人的大槌(Hammer),馬勒並未具體指示要用哪一種槌子?敲擊哪一種板子?
所以各樂團都會以自己的方式製作對應《悲劇》的大槌與打擊板:有的聲音亮,有的暗沈,有的極重,有的則悶響,這就是一種開放性的選項
為什麼第六號第一樂章,前奏之後的第一段音樂,會被稱之為「Alma主題」?
為什麼第六號最美的行板,有的版本在第二樂章,有的在第三樂章?
為什麼英雄的三大打擊,但槌子只打兩次?
進一步的雜學,體現在現場觀察管弦樂團演奏的樂趣:
例如,樂手們畢竟是人,偶爾前後檔弓法會錯亂;偶爾雙鈸會在小聲之處沒打出聲音,或者打錯拍點;銅管也會有突然音色極好或放炮的時刻,就連大槌,都有現場音樂會打完飛出去的時刻~有時會被演奏逗笑,有時卻又感動莫名(這段文字,沒有指特定場次)
聽得更多,了解更多之後…放鬆心情,體驗現場Live’,增加經驗值,馬勒的各類雜學深度,將越來越厚實
這,絕對是一輩子的追尋
2023.05.28. 香醇濃郁的捷克之聲 – 馬勒第六號《悲劇》交響曲
畢契科夫(Semyon Bychkov)所率領的捷克愛樂,先前來台灣時就已經斬獲許多粉絲,評價甚高。這次他們來到馬勒音樂節,演奏自己波西米亞故鄉作曲家馬勒的第六號交響曲,自信滿滿豪情萬丈~如果要我評價,我會說這是幾乎完美的一場音樂會。
第六號交響曲寫作於1903-1904年間(1906年再次修訂),其時馬勒已經與妻子阿爾瑪結婚並期待著兩人之間愛的結晶誕生,此時的馬勒工作順遂、愛情與家庭都在幸福的狀態中,卻埋首於《悲劇》這樣一首黑暗的殞落之作,在這首交響曲中,馬勒描述的主角,將遭受到三大打擊最終倒下,因此本首交響曲中的「大槌」(Hammer)已經於其他貼文裡介紹,不再贅述。
而本交響曲的另一個特色,就是第一樂章 2’30″左右開始出現「阿爾瑪主題」(Alma Theme),隨後更以主導動機方式不斷出現、變化,甚至成為最後樂章前的主要動力,這滿滿的「阿爾瑪主題」可說是馬勒將心心念念的愛妻放在心中的最佳證明。
只可惜這首交響曲整首依舊是悲壯暗色調,儘管行板再美、再柔情萬千而纏綿,已經預知結局的我們,心中只能在這最美的音樂裡哀嘆著即將迎來的悲劇,初版的三次槌擊,經過修改再版之後剩下兩次;馬勒也在總譜上註記「如果槌擊力度不夠,可以加上雙鈸與大鑼」。因此除了「槌、箱」的開放性選擇,各樂團也有不同的悲劇槌擊表現方式,總是讓本曲樂迷津津樂道的焦點
我非常喜愛捷克愛樂詮釋的馬勒音色,那種動態幅度與濃郁的音色,都讓馬勒旋律中的悲傷感在空氣中傳遞出孤寂的氣味,無論是節奏或旋律歌唱;而樂團雄厚的力度也讓該樂曲爆棚時爽快炸裂,一點都不拖泥帶水。
畢契科夫持棒角度喜歡偏下,看起來更像是手的延伸,是一位極為認真的指揮家,樂譜上幾乎每一頁都貼上了各種不同顏色的便利貼,有黃色藍色桃紅色,註記肯定非常豐富(超想偷看der)
與團員之間的呼吸聯繫感非常強烈,樂團首席與各聲部首席表現皆為一時之選,與他的音樂呼應感極強;英國管與法國號的獨奏極美、打擊樂手特別到後台演奏的牛鈴聲與多種打擊樂器精緻的音色表現(雙鈸小聲有一點沒打好),全場都有極其優異的現場感
「這就是我們捷克的音樂、捷克的音色」,我在場深深感受到團員們演出後對自己樂團的驕傲感,推薦之後有機會,大家一定要現現場欣賞捷克愛樂。
影片分享:馬勒「悲劇之槌」大合集
樂譜版本
14:00起,第一槌
18:40起,第二槌
第三槌呢?
33:00起,聽這最後兩分鐘的寧靜與震撼
這…又是另外一種《悲劇》😂
音樂是華格納的《指環》
Wagner (The Ring without Words)
樂團樂手也愛拍這個🤣
這是屬於我的旋律
– 談馬勒《悲劇》的「阿爾瑪主題」(Alma theme)- by 林仁斌
馬勒第六號交響曲第一樂章,在前奏過後,大約進行至 2’30″(依版本則略有不同) 時,一段由連續上行四音帶出的溫暖發展旋律,被稱之為「阿爾瑪主題」(照片即為譜例)
馬勒的妻子在講述了馬勒如何創作第六交響曲的過程時,提到有天馬勒將她帶到他的作曲小屋,並為她演奏了這段音樂
馬勒說(直譯):「我試圖以一個音樂主題中捕捉妳的形象 —— 至於我是否成功, 我不知道。妳將不得不容忍它。」(I’ve tried to capture you in a theme – as for whether I’ve succeeded, I don’t know. You will have to tolerate it.)
第一樂章在後續的發展中,「阿爾瑪主題」將成為最具分量的主角之一,不斷以各種形式與變化出現在樂曲中,更成為第一樂章最後結束前的重要動機。
理解「阿爾瑪主題」的意義有三:
第一,又多了一個「馬勒雜學」,令人欣喜;
第二,能更加理解馬勒在作曲時的「動機主義思維」,這對實際理解馬勒的音樂創作,能有極大的幫助
第三,藉由整個樂章滿滿不斷的「阿爾瑪主題」,或許是見證馬勒愛情的另一種方式:滿滿的愛
延伸欣賞:
阿巴多指揮琉森節慶管弦樂團(2006)
3’33”起即為「阿爾瑪主題」
第七號交響曲
第七號共包含五個樂章:
- 慢速—果斷的快板、但不太快(Langsam – Allegro risoluto, ma non troppo)—E小調。
- 夜之樂:其一·中庸的快板(Nachtmusik I [Allegro Moderato])—C小調。據說馬勒在1904年荷蘭之旅,因看過了畫家林布蘭(Rembrandt Harmeszoon van Rijn,1606–1669)知名的畫作《夜巡》,產生了啟發而作曲並命名本樂章。
- 諧謔曲·幽暗地(Scherzo [schattenhaft])—D小調。
- 夜之樂:其二·溫柔的行板(Nachtmusik II [Andante Amoroso])—以F大調為主
- 輪旋曲—終曲(Rondo-Finale)—C大調。
特殊樂器:上低音號
吹響吧~上低音號❤️
吹響吧!上低音號 劇場版 誓言的終章 比賽曲
馬勒第七號:萊比錫音樂節現場
哈丁指揮BRSO,2023年馬勒音樂節現場Live’(15:23雙鈸/樂譜42之第3小節、24:55法國號)
上低音號
2023.05.22. 馬勒第七號交響曲 – Daniel Harding+巴伐利亞廣播交響樂團(Bavarian Radio Symphony Orchestra)
今晚帶著複雜的心情走出音樂廳,這實在不像我所認識的BRSO…
馬勒第七號,常被認為是一首奇怪的交響曲,在他所有的交響曲中,也的確不是最常被演出的作品,原因很簡單,就是「真的很奇怪」
許多情緒突然大變化的段落轉折、與眾不同的管絃配器法,各樂器間的獨奏連接等等…,都讓此曲屬於不容易奏好的交響曲;有時候,我更感覺這首樂曲,像是寫給交響樂團的協奏曲。
今年七月即將在班貝格登場的國際馬勒指揮大賽,從初賽到最後決賽,馬七都將是最重要的指定曲目,原因很簡單,因為「真的很難指揮」
馬七,完全考驗著指揮與樂團溝通的能力:對於樂曲的理解是一回事,但要讓團員正確「接住」,演奏得好,卻又是另一回事。
今天我的座位在二樓側邊,葡萄園左側,介於弦樂與木管之間,因此整首交響曲聽下來,每個細節都聽得清清楚楚…
樂團許多拍點的發音點不整齊,上低音號獨奏失誤、法國號的多次控音不穩放炮,連雙鈸都擊錯拍點,一路放炮與拍點不齊,簡直堪比煙火大會般燦爛🎆
尤其法國號獨奏第二次放炮時,我還看到單簧管演奏者直接低頭嘆氣…實在嚇到我了,這真的不是我所認識的BRSO啊⋯
是巡迴累了嗎?還是跟指揮溝通出了問題?總之今晚問題一籮筐
愛拍照的我,音樂會後仍然走走拍拍
見到指揮 Daniel Harding 再次走出舞台(請見照片最後一張),我開心極了,上前詢問他能否一起合照
「Of course, no problem!!!」,他一邊善意地回答我,卻一邊同時急促地翻閱著總譜
我站在舞台旁邊等待他
然後,他開始把今晚錄影直播組叫上舞台,翻閱著總譜,開始指示他要「再次演奏」哪些段落…
接下來,樂團團員們一一被叫回到舞台上
此時我理解了,針對剛剛音樂會裡的「煙火大會」,現在樂團要進行「補救錄影」
我還續續待在場邊,現在團員已陸續全部回到舞台上,臉部當然沒有任何喜悅的表情
導播開始翻閱總譜,錄影組準備就位
接下來,因為我不是團員,當然就被請出音樂廳了…
其實今晚樂曲結束時,現場觀眾依舊掌聲如雷,更有許多人起立鼓掌叫好
但「音樂好不好,自己內心知道」
樂團的補錄,就是求好求完美的證明。
希望這是一次偶發的煙火大會,並期待下一次聽到BRSO火力全開的超神演奏回歸,如同我數次聽過的楊頌斯帶領他們時,是那麼光彩奪目,是令人真心佩服的超級樂團…
.
樂曲簡介:
馬勒第七號,也常被叫做「夜之歌」,因為五樂章裡,有兩樂章被馬勒命名為「夜之樂」(Nachtmusik)的音樂:
據說馬勒在1904年荷蘭之旅,因看過了畫家林布蘭(Rembrandt Harmeszoon van Rijn,1606–1669)知名的畫作《夜巡》,產生了啟發而作曲第二樂章並命名為「夜之樂」。
而第四樂章則加入了吉他與曼陀鈴,呈現出「小夜曲」濃厚氛圍,欣賞時常令人愛不釋手。(其實是耳,哈哈~)
最終樂章轉為C大調,如同黑夜迎向光明一般非常非常精彩~
馬七如果沒有了這麼精彩的第五樂章,那麼或許將如他的名字「夜曲」一般,永遠屬於夜晚~這第五樂章的震撼、燦爛與輝煌,徹底點亮了這首交響曲,更成為馬勒不朽的交響篇章!
延伸閱讀
解謎林布蘭《夜巡》名畫祕辛!荷蘭國家博物館高解析數位修復
17世紀荷蘭黃金時代畫家林布蘭代表作
這幅鉅作完成於 1652 年,為藝術史上荷蘭黃金時代的代表作之一。它不僅展示了林布蘭在描繪人物技巧上的精湛技藝,也將巴洛克藝術中獨特的光影處理手法,發揮地淋漓盡致。
《夜巡》之官方修復介紹影片
第一樂章選讀欣賞
第四樂章 曼陀鈴的運用
第七號 完整演奏
00:46 I. Langsam (Adagio) – Allegro risoluto, ma non troppo
20:34 II. Nachtmusik I. Allegro moderato 35:55 III. Scherzo. Schattenhaft. Fließend aber nicht zu schnell 44:38 IV. Nachtmusik II. Andante amoroso(曼陀鈴與吉他) 56:15 V. Rondo — Finale (Allegro ordinario) 1:13:00 Applause and Credits |
《馬勒第七號交響曲》,如果沒有了這麼精彩的第五樂章,那麼第七號,或許將如他的名字「夜曲」一般,永遠屬於夜晚。但第五樂章的震撼、燦爛與輝煌,徹底點亮了這首交響曲,成為馬勒不朽的篇章之一!
第七號的最後華麗小號(1:11:11 起)
【補充資料】馬勒的變格終止使用
【補充資料】馬勒交響曲中的號角運用
謝謝您~來到蹦藝術❤️
認識蹦藝術的幾個方法:
1. 加入蹦藝術群組
實體與線上音樂講座訊息、各種音樂分享、優質音樂會折扣碼、精彩藝文旅遊行程…,好康優惠不漏接❤️
加入方式:
請先聯繫蹦藝術林仁斌老師本人,由林老師協助加入專屬課程群組。
https://line.me/ti/p/LB1ro0P0AU
2. 聆聽蹦藝術 – Podcast
蹦藝術Podcast 一鍵通:https://linktr.ee/bonart
3. 贊助蹦藝術(單次或定期定額贊助)
從製播節目到網頁文章撰寫、網站維護,都需要經費,更需要您的贊助
無論是單次贊助,或者定期定額贊助,蹦藝術都感謝您對我們的支持❤️
開卷蹦藝術.享受美好閱讀時光
☕️一杯咖啡.一點心意.支持蹦藝術☕️
各類合作提案,聯繫方式:
*手機:0917.670.518
*Line:https://line.me/ti/p/LB1ro0P0AU
*E-mail:jenpin888@gmail.com
更多音樂新知
2024-12-10
【BON音樂】蹦藝術X上海商業儲蓄銀行「豐富人生 X 音樂天地」公益講座:為愛而聲.為愛而活 – 談一代歌劇傳奇女伶:瑪麗亞卡拉絲
史上最偉大的歌劇女皇瑪麗亞卡拉絲(Maria_Callas)過世已超過40年,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