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N音樂】蹦藝術每週音樂講堂課程表《您的古典音樂最佳選擇🎵》(2024年最新)

【BON音樂】蹦藝術每週音樂講堂課程表《您的古典音樂最佳選擇🎵》(2024年最新)
BONART - Weekly music lectures on Monday

– 資訊整理共享於網路,一起欣賞音樂與藝術之美 –
蹦藝術 | BONART


課程主講人:林仁斌老師

蹦藝術每週一之音樂講堂由旅法知名音樂家林仁斌,也是台灣蹦藝術協會理事長規劃並擔任主講。

結合蹦藝術網站豐富多元的系統化資料,林仁斌老師輕鬆幽默的上課內容與清晰俐落的口條,多年來深獲各界肯定,並與國家兩廳院、衛武營國家文化藝術中心、苗北藝文中心、NSO國家交響樂團、長榮交響樂團、高雄市交響樂團、大人社團等各單位合作各式音樂講座,年演講場次超過200場,是台灣超人氣音樂欣賞名家。

 

古典音樂 X 精彩繽紛美好人生

音樂的面向極其廣闊,也間接影響我們腦部活動很大。經由專家研究,當欣賞美妙音樂而感動時,大腦的「獎賞中樞」會產生反應,分泌出「多巴胺」,給予我們愉快的感受。

在蹦藝術音樂講堂充滿特色與循序漸進的主題規劃之下,您將發現欣賞古典音樂、理解各種作品類型,都將為您的生活中帶來更豐富愉快的感受;您所需要做的,就是悄悄地埋下這快樂的種子,坐進講堂,好好欣賞每一場知識與含金量滿滿的專屬演講。

 

在蹦藝術每週音樂講堂,您將體驗到:

❶ 全面認識古典音樂世界.從基礎到全進階
❷ 深入了解音樂史、專有名詞到作曲家故事
❸ 沈浸式課堂解說.艱澀知識一次融會貫通
❹ 老師與粉絲互動Q&A,從傳道授業到解惑

 

講座時間

每週一下午13:50-15:50,於鳴石音樂空間舉行(13:20開始入場,全自由席)

 

鳴石音樂空間

地址:100台北市中正區仁愛路二段34號5F(近「東門」捷運站 2號出口)

 

講座費用與收費

單堂報名收費,每堂費用700元整。

亦可選擇買十堂送一堂,無使用期限,更優惠。

現場入場時直接繳費給主辦單位。

*部分邀約音樂家至現場場次,將另外公告當次收費

 

講座報名方式

請先聯繫蹦藝術林仁斌老師本人,由林老師協助加入專屬課程群組。

https://line.me/ti/p/LB1ro0P0AU

 

音樂講座講題

2024年最新講題

 

3/04

莫札特:中期歌劇代表作三連發之二:《女人皆如此》(上)

 

 

3/11

莫札特:中期歌劇代表作三連發之二:《女人皆如此》(下)

 

 

3/18 老師帶團至日本京都參加小澤征爾音樂塾歌劇《女人皆如是》音樂之旅,停課一次。

【BON旅行】2024年3月 大人社團X蹦藝術 – 京都雅遊 | 探訪小澤征爾音樂塾專屬 魅麗音樂之旅

 

 

3/25

「致敬鍵盤之王」與鋼琴家胡瀞云的音樂對談

 

 

4/01

金氏世界紀錄鋼琴家 - 橫山幸雄蒞臨現場簽名見面會與演奏沙龍

 

 

4/08

2024' 管弦指揮之星大盤點(一)拉哈夫‧沙尼(Lahav Shani)

 

 

4/15

2024' 管弦指揮之星大盤點(二)塔莫‧佩爾托科斯基 (Tarmo Peltokoski)

 

 

4/22

2024' 管弦指揮之星大盤點(三)克勞斯.麥凱萊(Klaus Mäkelä)

 

 

4/29

【特別場次】《用手機.拍出您獨一無二的美》精彩攝影主題講座

- 邀請風景/人像/煙火攝影達人 - 王上豪蒞臨現場教學分享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7ORPQZ6fkAs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DR3c5C6CWCA

 

5/06

短笛之神 Jean-Louis Beaumadier 蒞臨音樂講座現場

 

 

5/14

2024' 管弦指揮之星大盤點(四)奧克薩娜.利尼夫

 

5/21

普契尼逝世百週年系列專題(四)「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談歌劇《波希米亞人》中的悲劇精神

 

 

5/28

東方淒美傳說:《蝴蝶夫人》首演120週年特別場

 

 

 

 

德布西:長笛、豎琴與中提琴奏鳴曲

 

 

德布西:G 小調小提琴奏鳴曲

 

(講題陸續更新中)


如果你.喜愛線上音樂課程(可收到回看影片)

蹦藝術X大人社團❤️

→大人的古典樂欣賞線上直播課(2/22週四下午班,共5堂):五大音樂會序曲

→大人的古典樂欣賞線上直播課(4/11週四下午班,共5堂):視覺與聽覺交織的音樂樣貌


如果你.喜愛旅遊~

2024-25年 蹦藝術X緣點旅行社

國內外重磅旅遊行程❤️

2024.08.20.-09.03.

2024年8月歐洲旅遊行程|普契尼逝世百年.四大歌劇音樂探索之旅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PmJwlf--jfI

 

專屬網頁:

https://bonart.com.tw/20240812-bon-vayage-music-art-trip-2/

 

 

歐洲.奧地利+瑞士

2024年8/12 - 8/22,布列根茲湖上歌劇音樂節+瑞士琉森音樂節

雙音樂節+特色建築 豪華璀璨之旅❤️

【BON旅行】蹦藝術X緣點旅行社  2024年8月歐洲旅遊行程|奧地利布列根茲湖上歌劇音樂節+瑞士琉森音樂節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wsc0fcGjgc&t=6s

 

 

歐洲.荷蘭.馬勒

2025年5/07 - 5/20

荷蘭阿姆斯特丹 馬勒音樂節全系列十全十美之旅

十首交響曲十場音樂會!❤️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htbfMo6GTAY&t=35s

 

 

*詳細行程,歡迎直接LINE洽詢蹦藝術林仁斌老師↓

https://line.me/ti/p/LB1ro0P0AU

 


11月27號

 


音樂講座場地

鳴石音樂空間

 

地址:100台北市中正區仁愛路二段34號5F(近「東門」捷運站)

鳴石音樂空間是位於台北市區的一個充滿復古氣息的小型表演場地。展演空間可以容納50人,備有Kawai平台琴、投影等影音設備,適合舉辦沙龍音樂會、音樂欣賞、錄影及講座等各種藝文活動。

 

精緻.溫暖.樂迷專屬的藝文空間

 

明亮.舒適的觀眾席(全自由席)


歷史講題

2022年11月講題

  • 11/07《聽見馬勒交響曲的力與美》馬勒新書見面分享會
    邀請特別來賓:譯者.張皓閔

 

  • 11/14《交響人生談協奏》I. 莫札特:C大調第21號鋼琴協奏曲 K.467 賞析

 

  • 11/21《交響人生談協奏》II. 莫札特:d小調第20號鋼琴協奏曲 K.466 賞析

 

  • 11/28《交響人生談協奏》III. 莫札特:A大調第23號鋼琴協奏曲 K.488 賞析

 

2022年12月

  • 12/05《華麗艾菲爾~璀璨華麗慶法國》I. 2020最新法國國慶音樂會賞析

 

  • 12/12《華麗艾菲爾~璀璨華麗慶法國》II. 2021最新法國國慶音樂會賞析

 

  • 12/19《華麗艾菲爾~璀璨華麗慶法國》III. 2022最新法國國慶音樂會賞析

 

  • 12/26《從維也納藍色多瑙河到蕭邦華爾滋》圓舞曲風格全解析

 

2023年1月起 過往講題回顧

2023年1月

  • 2023年1月9日《維也納音新年音樂會的歷史》古典音樂精彩陪您來跨年

 

  • 1月30日 2023年訪台音樂家系列:鋼琴家 - 卡蒂雅.布尼亞季什維莉(Khatia Buniatishvili)介紹

 

  • 2月6日 2023年訪台音樂家系列:雙簧管 - 馮思瓦.勒樂(François Leleux)介紹

 

  • 2月13日雋永悲劇之愛~談法文音樂劇《羅密歐與茱麗葉》(上)

 

  • 2月20日 雋永悲劇之愛~談法文音樂劇《羅密歐與茱麗葉》(下)

 

  • 3月6日 白遼士230週年誕辰系列 - 幻想交響曲故事與賞析(上)

 

  • 3月13日 白遼士230週年誕辰系列 - 幻想交響曲故事與賞析(下)

 

3月20日 2023年訪台音樂家系列:小提琴 - 貝芭‧絲凱德(Baiba Skride)

 

3月27日 2023年訪台音樂家系列:小提琴 - 康珠美(Clara-Jumi Kang)

 

4月10日 白遼士230週年誕辰系列 - 《哈洛爾德在義大利》故事與賞析

 

4/17(一)、4/18(二): 宇宙萬物之聲 - 談馬勒的人生故事

 

4/24(一)、4/25(二): 人聲在馬勒交響曲中的獨特美學

 

5/01(一)、5/02(二):馬勒各交響曲之最美片段賞析(上)

 

5/08(一)、5/09(二):馬勒各交響曲之最美片段賞析(中)

 

5/15(一)、5/16(二):馬勒各交響曲之最美片段賞析(下)

 

*5/17-5/31 林老師帶團到德國萊比錫馬勒音樂節,停課兩週

https://bonart.com.tw/bonart-2023-mahler-festival-in-leipzig/

 

6/05、6/06:深入認識管弦樂團指揮(一)~從貝多芬《命運》交響曲談起

 

6/12、6/13:深入認識管弦樂團指揮(二)~「Know How V.S. Know Why」以2021年Ammodo指揮大師班為例

 

6/19、6/20:深入認識管弦樂團指揮(三)~「Know How V.S. Know Why」以2022年Ammodo指揮大師班為例

 

6/26、6/27:深入認識管弦樂團指揮(四)~卡拉揚為何總是閉著眼睛指揮?伯恩斯坦為何跳起來指揮?

 

7/03、7/04:電影配樂始祖作曲家華格納~從「主導動機」的運用談起

 

7/10、7/11:初探華格納指環四聯劇(一)序夜:《萊茵的黃金》

 

7/17、7/18:初探華格納指環四聯劇(二)第一夜《女武神》

 

7/24、7/25:初探華格納指環四聯劇(三)第二夜《齊格飛》

 

7/31、8/01:初探華格納指環四聯劇(四)第三夜《諸神的黃昏》

 

8/07、8/08:深度認識拜魯特音樂節:以布列茲之1980年製作為例

 

 

8/14、8/15:衛武營年度旗艦歌劇製作:德國首部浪漫歌劇~韋伯《魔彈射手》賞析

 

*8/16-8/24 林老師帶領節慶長笛樂團至日本長笛年會演出,停課一週

https://bonart.com.tw/festival-flute-2023-kawasaki/

 

8/28、8/29:2016年柏林愛樂森林音樂會《捷克之夜》精彩賞析

 

9月4號、5號
回歸經典:細細品讀韋瓦第《四季》之⟨春⟩

 

9月11號(一)13:50-15:50

特別節目:邀請鋼琴家謝維庭蒞臨❤️

本場為音樂家特別場次,單堂900元,現場付款(無法適用買十堂送一堂優惠,敬請見諒)

 

9月18號、19號
回歸經典:細細品讀韋瓦第《四季》之⟨夏⟩

 

9月25號、26號
回歸經典:細細品讀韋瓦第《四季》之⟨秋⟩

 

10月2號
回歸經典:細細品讀韋瓦第《四季》之⟨冬⟩

 

10月9號
國定連假,休息一週

 

10月16號

特別場次:邀請大提琴演奏家波特拉蒞臨現場

本場為音樂家特別場次,單堂1000元,現場付款(無法適用買十堂送一堂優惠,敬請見諒)

 

10月23號

林仁斌老師指揮蘭雅國中管弦樂團參加台北市學生音樂比賽,停課一週。

 

10月30號

喜迎維也納愛樂訪台:布拉姆斯第一號交響曲

 

 

11月06號

何謂動機作曲?從馬勒第五號交響曲第一樂章談起

 

11月13號

談日本知名音樂家坂本龍一:他的人生與音樂

 

11月20號

回歸經典:細細品讀《布蘭登堡協奏曲第三號》

 

11月27號

談長笛與豎琴的天籟美聲與和諧樂音

 

12月04號

回歸經典:細細品讀《布蘭登堡協奏曲第四號》

 

12月11號

回歸經典:細細品讀《布蘭登堡協奏曲第五號》

 

12月18號

特別場次:邀請鋼琴演奏家張凱閔蒞臨現場

本場為音樂家特別場次,單堂1000元,現場付款(無法適用買十堂送一堂優惠,敬請見諒)

 

1月08號

談日本當代指揮第一人:小澤征爾

 

1/15

聊小提琴女神:慕特與她的精彩音樂

 

1/29

普契尼逝世百週年系列專題(一)愛之詠嘆.談普契尼的歌劇人生

 

2/19

普契尼逝世百週年專題演講系列(二)談《杜蘭朵公主》之主導動機

 

2/26

普契尼逝世百週年系列專題(三)從歌劇《托斯卡》中的皎潔明月談起

 

 

 

開卷蹦藝術.享受美好閱讀時光

☕️一杯咖啡.一點心意.支持蹦藝術☕️

 

各類合作提案,聯繫方式:

*手機:0917.670.518 
*Line:https://line.me/ti/p/LB1ro0P0AU
*E-mail:jenpin888@gmail.com

【BON音樂】莫札特歌劇:《女人皆如是》(Così fan tutte)劇情與介紹

【BON音樂】莫札特歌劇:《女人皆如是》(Così fan tutte)劇情與介紹
Mozart's Opera “Così fan tutte”

– 資訊整理共享於網路,一起欣賞音樂與藝術之美 –
蹦藝術 | BONART


歌劇簡介

莫札特的歌劇《女人皆如是》(Così fan tutte),原意是「她們都一樣」,卻有個很可愛的副標題:《戀愛學堂》(La scuola degli amanti)。

作品編號為 K.588,是莫札特與義大利詩人洛倫佐·達·彭特Lorenzo da Ponte)合作的第三部喜歌劇(前兩部為《費加洛婚禮》《唐·喬望尼》)。

 

首演

1790年1月26日,首演於維也納城堡劇院

首演海報文宣:

 

精選導讀

《女人皆如此》―曾被非議的劇本,公認美妙的音樂

1789年是莫札特一生中最窮困最悲慘的一年。他債台高築,連寒冬裡買木柴取暖的錢也沒有。妻子康絲坦采生病,年尾出生的一個女嬰很快就夭折了。

就在這種困境下,他仍然成功地跟義大利詩人達蓬特(da Ponte)再次合作,創作了風格輕快的歌劇《女人皆如此》。達蓬特是莫札特最著名的歌劇《費加洛的婚禮》(Le nozze di Figaro)和《唐喬望尼》(Don Giovanni)的劇本作者。

同以往那二個劇本不同的是,作者不再把家喻戶曉的傳說改編為劇本,而是選取了一個新鮮的故事。

這部作品的名氣雖然不能跟上述那二部相比,也不像它們那樣能激發莫札特的創作靈感,但情節也頗為有趣。

作品的義大利文原名為「Cosi fan tutte」,意思是「她們全都一樣」;原文還附有一個副題「La scuola degli amanti」,即「情人學校」。

恐怕別的歌劇在世界各地上演時,都沒有該劇那樣多的不同名稱:

它在英國演出時劇名是《以眼還眼》(Tit for tat);在法國被叫做《中國勞工》(Travailleurs Chinois),信不信由你!

後來,善於把文學鉅著改編為劇本的法國作曲家巴比亞(Barbier)和卡雷(Carre),將此劇改寫為莎士比亞名著《愛的徒勞》(Love's Labour's Lost)的變體,而仍然採用了莫札特的音樂。

這部歌劇還被編成木偶戲在英國上演。

一家日本劇團在上演該劇時,背景上高懸著寫有「雙囍」的巨幅喜幛。

由於對戀愛、婚姻和男女關係上持有獨特觀點,該劇演出後曾經受到不少人的譴責,貝多芬就說該劇是「不道德」的。舞台經理舒羅德(Schroder)於1791年寫道,這部歌劇是「蔑視婦女的惡劣行徑」。

劇中認為女人都是水性楊花,愛情可以一日千變,對戀人的信誓且旦可以抛在腦後,綁在手上表示定情的情人結也可以扔掉。它還用社交老手唐阿豐索的話對此加以同情和肯定,說這是女人心靈的需要;還說男人被女人背叛只能怪他自己。

尤有甚者,劇中的女僕德絲皮娜,公然向她的兩位女主人宣揚「有血有肉」的女人就應該懂得及時行樂,可以随便跟男人調情甚至做愛。

的確,十八世紀末年,連西方社會也不能廣泛接受這些觀點,但隨著時間的推移,觀眾慢慢能容忍甚至接受它。

比如德絲皮娜這個角色,她具有鮮明獨特的個性,留給觀衆深刻的印象。

她最初上場時土裡土氣,後來卻口若懸河,發表富有哲理的言論,最後大肆施展她的演戲和組續才能,成為整個喜劇的中心人物。

紐約大都會歌劇院1996年上演這部歌劇時,由著名女伶巴托莉(Cecilia Bartoli)扮演這個角色,她一上場,就受到全場如雷掌聲的熱烈歡迎。

不少批評家認為達蓬特寫這個劇本的態度是漫不經心或者是輕浮的;但是,不論人們對劇本的評價如何,莫札特是以認真嚴肅的態度去譜寫音樂。

他的序曲是簡短並具有詼諧風格的,巧妙地把全劇的主調「她們全都一樣」放了進去,這也就是第二幕第十三場中(第三十號行板)三個男人一起唱的一句。

第一幕中不論女主角們關於忠實於愛情的自我吹噓是多麼空洞不可靠,但音樂卻使這些言詞顯得有份量,有決斷,具有可信性。

一直到第二幕第十三場那句關鍵的「她們全都一樣」唱出後,莫札特才使觀眾領會到劇本作者的諷刺意味,作曲家和作詞家才同步一致。這種處理方法使劇中表達的感情深化,而且加強了戲劇效果。

幾乎每一首嘆調都非常動聽,對唱和重唱都生動活潑;合唱很能表達出場上的氣氛。

從總體上看,這部歌劇的音樂具有典型的莫札特風格:在輕快活潑的主調下隐藏著辛酸和痛苦。

音樂評論界普遍認為,《女人皆如此》應列為莫札特最優秀的代表性歌劇作品之一。

該劇1790年1月26日於也維首演,當年就反覆上演了十次之多。但後來一度受到冷落,除了上述的該劇情節被一些人認為是不道德之外,據說音樂不易處理也是個原因。

女主角芙迪莉吉的唱腔很難掌握;合奏部分需要仔細排練。近年來它又重新受到重視。

1791年12月5日,也就是《女人皆如此》首演之後不到兩年,偉大的作曲家永遠離開了人間。

(文.黃祖民)


歌劇角色

Roles

Roles, voice types, premiere cast
Role Voice type[11] Premiere cast, 26 January 1790
Conductor: W. A. Mozart
芙迪莉吉(女高音)姊姊(古列莫的情人)

Fiordiligi, lady from Ferrara and sister to Dorabella, living in Naples

soprano Adriana Ferrarese
朵拉貝拉(女高音)妹妹(費蘭多的情人)

Dorabella, lady from Ferrara and sister to Fiordiligi, living in Naples

soprano Louise (Luisa) Villeneuve [fr]
古列莫(男中音)(芙迪莉吉的情人)

Guglielmo (spelled "Guilelmo" by the librettist), lover of Fiordiligi, a soldier

baritone

bass

Francesco Benucci
費蘭多(男高音)(朵拉貝拉的情人)

Ferrando, lover of Dorabella, a soldier

tenor Vincenzo Calvesi
德絲皮娜,女僕(女高音)

Despina, a maid

soprano Dorotea Bussani [it]
唐阿豐索,老哲學家,男主角友人

Don Alfonso, an old philosopher

bass Francesco Bussani [it]
合唱團:士兵、僕人、水手等

Chorus: soldiers, servants, sailors

 

劇情與分場說明(共兩幕)

故事時間:十八世紀

底點:義大利那不勒斯

 

第一幕

第一場

唐阿豐索對他的朋友費蘭多和古列莫說,他們倆的未婚妻多拉貝拉和芙迪莉吉會對他們不忠誠,因為女人心不可信賴。

費蘭多和古列莫不高興,要唐阿豐索拿出證據來,不然就跟他決鬥。

阿豐索就和他們打賭,並且要他們按他的話去做,以考驗她們的忠誠。他們兩人都答應了。

 

第二~七場

芙迪莉吉和多拉貝拉在等她們的未婚夫到來,可是來的卻唐阿豐索。

唐阿豐索騙她們說,大禍臨頭了,費蘭多和古列莫都被徵召去打仗。兩位女士都很吃驚,不想讓他們去。

費蘭多和古列莫隨後來到,假意跟她們告別,還登上了一艘船離岸而去。

接著,唐阿豐索獨自唱出他對女人的看法,認為信任女人心,就像在海上和沙灘上耕種一樣沒落。

 

第八~九場

在兩位女士的房間裡,女僕德絲皮娜正在為主人準備早餐。

芙迪莉吉和多拉貝拉上場,大發脾氣。德絲皮娜問她們出了什麼事,她們就說愛人打仗去了。

德皮娜表示這對他們有好處,可以看到他們光榮凱旋,即使戰死也沒什麼要緊,換個男人就是了。

著她大肆鼓吹女人不必忠於一個男人,大可趁機吃喝玩樂和做愛。

在一首較長的詠嘆調裡,指出男人的不可靠,女人應當以眼還眼,以牙還牙。

 

第十~十一場

唐阿豐索來到兩位女士家裡,花錢收買了德絲皮娜,要她配合,把化裝成阿爾巴尼亞人的費蘭多和古列莫引進家裡,德絲皮娜答應了。

當女士們進來時,唐阿豐索藏了起來。

德絲皮娜帶著兩位男士去見兩位女士,她們又大發脾氣。

唐阿豐索進來,表示這兩位是他的好友。

兩個男人趁機大獻殷勤和求愛,但她們(特別是芙迪莉吉)再次表示對未婚夫的忠誠,生氣地拒絕了他們。

 

第十二~十六場

費蘭多和古列莫初考驗的結果很高興,唐阿豐索則要他們繼續把戲演下去。

他們按唐阿豐索的指示,帶著藥瓶來到花園裡,在兩位女士面前假裝服食砒霜後倒地。她們很驚慌,把德絲皮娜叫來。

女僕要她們暫時照顧著兩個男人,然後聲稱去找醫生和解藥。

接著德絲皮娜化裝成醫生,裝模作樣地用一塊磁鐵在兩個男人身上晃了晃,他們就活過來了。

醒過來後,他們馬上又向女士們求愛,再次被芙迪莉吉和多拉貝拉所拒絕。

唐阿豐索不相信她們真的是那麼堅貞,德絲皮娜也表示,這場戲還可以演下去,她拍胸脯說她辦事沒有辦不成的。

他讓唐阿豐索告訴兩位男士,只要他們照她說的去做,就能達到目的。(第一幕結束)

 

第二幕

第一~三場

德絲皮娜勸兩位女主人瀟灑地對待愛情,還出主意說,為了避免人們說閒話,可以由她來散布說,那兩個人是來找她的。

她還宣揚女人應該怎樣生活。

這番說教把多拉貝拉說動了,她想按德絲皮娜說的那樣去做,但芙迪莉吉還表示猶豫,多拉貝拉則乾脆要她從兩個男人中挑選一個。

多拉貝拉自己挑了芙迪莉吉的未婚夫古列莫,芙迪莉吉只好挑多拉貝拉的未婚夫費蘭多。

她們準備分頭去對付他們。

 

第四場

唐阿索安排了一艘畫舫,開到花園旁邊。費蘭多和古列莫乘畫舫登岸,在花園裡跟兩位女士見面,雙方都不好意思開口。

唐阿豐索和德絲皮娜大力撮合。

德絲皮娜還乾脆把女士們手上的情人結解掉,表示放棄以前的婚約。

 

第五~九場

古列莫和多拉貝拉,費蘭多和芙迪莉吉分頭去散步。

前一對談得比較投機:古列莫把一個心型飾物送給多拉貝拉,還把多拉貝拉佩戴著的費蘭多小肖像換了下來。

可是費蘭多跟芙迪莉吉卻進展不順利:芙迪莉吉說費蘭多是破壞她安寧的蛇,費蘭多只得走

開;但實際上芙迪莉吉也是動了心,她獨唱一段迴旋曲來表示懺悔。

費蘭多看到芙迪莉吉表面上的堅定態度,而對古列莫宣稱他們打賭贏了。

但是,當古列莫告訴他關於多拉貝拉對他的背叛時,他大為震怒,要去報復多拉貝拉。

古列莫制止了他,並且唱了一曲詠嘆調,對女人心的多變和手法多端表示不滿和失望。

費蘭多本想忘掉多拉貝拉,卻又割捨不下。

古列莫吹噓他自己跟費蘭多不同,所以芙迪莉吉對他忠心。

唐阿豐索卻提出,古列莫現在就宣稱打賭已經贏了,尚嫌太早。

他還要進行一次試驗。

 

第十~十二場

兩姐妹在德絲皮娜面前承認了她們的新戀情。

拉貝拉提出和他們結婚,芙迪莉吉嘴上還不答應。

她還要德絲皮娜把古列莫的甲和劍拿來,表示要跟多拉貝拉穿上去跟她們的舊愛人一起作戰。

費蘭多上場,要她用那劍把他殺了,芙迪莉吉抗拒不了,就答應了他的求愛,跟他一起下場,古列莫想阻止,但被唐阿豐索攔住,古列莫因此也大罵芙迪莉吉。

 

第十三~十七場

兩位男子在唐阿索面前大為生氣,唐阿豐索卻勸他們將錯就錯娶了她們。

他唱出了本劇的主題:「她們全都一樣!」(Così fan tutte)

於是,他和德絲皮娜一起安排他們的婚禮。四個人坐到桌子邊上碰杯慶祝。

德絲皮娜化裝成公證人上場,讓他們在結婚契約上簽字。

兩位女士簽了。

這時,外面忽然響起了鼓聲。

唐阿豐索看後說,她們的舊戀人從軍隊裡回來了。

兩位女士慌忙把兩位男士藏到另一個房間裡,他們卻跑了出去,換上軍裝。

 

最後一場

費蘭多和古列莫重新上場,說是國王不徵兵了,他們回來很高興。

可是芙迪莉吉和多拉貝拉卻嚇得要命。

唐阿豐索故意把她們剛簽字的契約掉在地上,兩位男士看了大怒,裝著要找那兩個壞蛋算帳。

唐阿豐索把他們領到旁邊的房子去。

他們出來時,已換上假戀人的衣服,模仿假戀人的動作。

費蘭多自稱「阿巴尼貴族」;古列莫則把費蘭多的小肖像還給多拉貝拉~真相大白。

兩位女士恍然大悟,悔恨不已,表示以後要更加疼愛她們的未婚夫。

兩位男士也饒恕了她們。(劇終)

(文.黃祖民)

 

 

 

開卷蹦藝術.享受美好閱讀時光

☕️一杯咖啡.一點心意.支持蹦藝術☕️

 

各類合作提案,聯繫方式:

*手機:0917.670.518 
*Line:https://line.me/ti/p/LB1ro0P0AU
*E-mail:jenpin888@gmail.com

【BON音樂】轉載:莫札特的歌劇世界(文. 陳榮貴,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音樂系教授)

【BON音樂】轉載:莫札特的歌劇世界(文. 陳榮貴,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音樂系教授)
Mozart's Opera World

– 資訊整理共享於網路,一起欣賞音樂與藝術之美 –
蹦藝術 | BONART


原文出處:

莫札特的歌劇世界

 

本篇文章為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音樂系教授陳榮貴教授執筆,對於莫札特的歌劇創作歷程與特色有著清晰之描繪,為認識莫札特歌劇創作一定要閱讀之好文,蹦藝術強烈推薦~

 

莫札特的歌劇世界

美育雙刊149期

一、前言

莫札特寫了各式各樣的樂曲,但仍最鍾愛創作歌劇。

他曾說:「我只要一聽到大家談論歌劇,一到歌劇院,聽到調音的聲音,我就乎發狂!」也因此在他短暫的35年歲月中,就譜寫了22齣歌劇。

而這位天才型的作曲家,由於常能超越時代一般性的觀念,其作品往往獲得無以倫比的成功,成為歷史的傑作。

他對劇的看法,並非只停留在戲劇的觀點上,而是超越前人所為,使音樂和戲劇完全融合為一。

直到現在,他的歌劇作品仍在世界各地盛演,並為人所津津樂道。

 

二、莫札特的三大類歌劇

莫札特的歌劇依性質大致可分為:喜歌劇(Opera Buffa)莊歌劇(Opera Seria)及德語清唱劇(Singspiel)三大類。

莫札特創造性地發展了義大利喜歌劇形式。他改革了因襲的滑稽、逗趣、雜耍性劇情,發揮自己的氣質和特長,大題材範圍與多種形式表現,讓他的歌劇獲得了偉大的成就。

青年期的《裝傻姑娘》(La Finta Semplice)、《假冒的女園丁》(La Finta Giardiniera),到成熟期的 

《費加洛婚禮》(La Nozze di Figaro)《唐·喬凡尼》(Don Giovani)、《女人皆如此》(Cosi Fan Tutte)便都是莫札特喜歌劇的代表作。

莫札特的莊歌劇皆是接受委託,為當時的王公貴族於喜慶交際場合,或為國王的加冕而譜寫的「御用藝術」。重要的莊歌劇有《彭托王米特里達特》(Mitridate, re di Ponto)、《伊多梅尼歐》(Idomeneo)、《狄多王的仁慈》(La Clemenza di Tito)。

莫札特的德語歌劇用德文歌詞,擷取德國傳統民歌和新教聖詠,借鑒義大利歌劇中的成功因素豐富德語歌唱劇的體裁,為日後德國浪漫主義大歌劇的發展奠定了基礎。他總共創作了《可愛的牧羊女》(Bastien und Bastienne)、《後宮誘惑》(後宮誘逃)(Die Entfuehrung aus dem Serail)、《劇院經理》(Der Schauspieldirektor)、《魔笛》(Die Zauber Zauberflöte)等四部德語歌唱劇。

 

三、莫札特的青年期歌劇

音樂學家通常以莫札特於1781年演出的《伊多梅尼歐》為界,把其歌劇作品分成兩個時期,之前稱為青年期歌劇,後稱為成熟期歌劇。

1786年,12歲的莫札特因奧皇的命令寫了第一部喜歌劇《裝傻姑娘》,這部描寫一位聰明伶俐的小姐,假裝清純個性,卻暗地裡施行詭計,終於為哥哥娶到美嬌娘的故事,因為歌者的反對而無法在維也納上演。但難過的莫札特已為此節奏方正及缺乏重唱的不成熟喜歌劇耗盡心力,寫下558頁的樂譜。幸好本劇在大主教出面安排下,次年五月在薩爾茲堡成功地演出。

同年,莫札特又以劇情在描述討人喜歡的鄉村魔術師撮合一對小情人的故事,譜出天真浪漫,無比可愛的牧歌風格的小型歌劇《可愛的牧女》,並在九月首演於維也納催眠學家梅斯麥爾(Dr. Anton Mesmer)府中庭園劇院,我們可以從本劇找到與《後宮誘惑》和《魔笛》一脈相承的語法,莫札特在此已逐漸綻開他天才的花朵。

 

1770年,莫札特依法國作家拉辛(Jean Racine)描寫國王與兩個而子對自己年輕未婚妻感情糾纏的原著,譜寫出他第一部完整歌劇《彭托王米特里達特》,並於聖誕節在義大利米蘭親自演奏大鍵琴及指揮首演。由於此劇講現代簡潔的語法,並注意配合演唱者的聲音,因此演出獲得異常成功,最後竟欲罷不能地連演出二十多場。

 

莫札特於1774年,接受德國巴伐利亞選侯的委託,為次年慕尼黑嘉年華會譜寫一部喜歌劇《假冒的女園丁》。劇情在描寫伯爵的情人因會而逃離,化名充當市長的女園丁,雖然市長愛上她,卻因伯爵的登場,兩人終又言歸於好。這一部充滿音樂色彩擁有獨特人物刻劃的喜歌劇首演時,莫札特深為牙齒腫所苦,但因觀眾如雷的掌聲「大師萬歲」的喝采,讓他完全忘卻身體的病痛。

 

四、莫札特的成熟期歌劇

1779年,莫札特於故鄉薩爾堡獲得想望已久的教堂風琴師職位。1780年11月,大主教特准他六個星期的假,讓他專心譜寫隔年一月在幕尼黑演出的《伊多梅尼歐》。這齣歌劇在敘述克里特島國王伊多梅尼歐準備以自己的兒子當犧牲品獻給海神,卻因敵人特洛伊王女兒的真愛感動愛神,兩個年輕人得以結成連理。由於劇中使用很多甚具特徵的伴奏宣敘調(Recitativo Accompagnato)以提升劇張力,成為十八世紀末葉最優秀的莊歌劇之一。

接著,莫札特和薩爾茲堡大主教間的關係惡化,便定居在維也納。

1782年,他應當時的奥地利國王約瑟夫二世(Kaiser Joseph II)之邀創寫《後宮誘惑》,這是在敘述一位美麗的

西班牙女子,被一位土耳其司令官囚禁在後宮,最後為其愛人所救的故事。

在這部以德語演唱的歌劇裡,莫札特把一個名為歐斯敏(Osmin)的土耳其僕人角色,塑造得非常成功:這個角色的性格特徵豐富,不管是他貪婪、好色等脾氣的描寫,都歌劇史的新手法、新方向。

莫札特以表現人類複雜天性的超凡能力,就肇始歐斯敏這個角色。

此外,莫札特的創新也表現在所使用的素材上。

由於十八世紀的維也納正興起「土耳其」熱潮,莫札特所譜寫的《土耳其進行曲》也是這時期的作品。《後宮誘惑》裡,舉凡背景、情節皆以土耳其為主,音樂方面也加入了充滿東方色形的三角鐵、鈸、大鼓及短笛等表達異國情調的樂器。這部洋著青春、明亮旋律的歌劇,在莫札特結婚前首演,大詩人歌德盛此劇「使其他作品相形見絀」。

1786年,莫札特再度應奧皇的邀請寫了《劇院經理》。這部劇情在敘述兩位女高音於劇院經理前自薦,並為彼此的演唱能力與排名問題而争吵的短劇,莫札特稱之為「附有音樂的獨幕喜劇」。全劇除了精巧迷人的序曲之外,只有兩首詠唱調,一首三重唱和一首四重唱。莫札特就在這些樂曲裡,展露其鮮明的獨特作曲技巧。

 

五、莫札特的三大喜歌劇

接下去,莫札特和劇作家達·彭德(Lorenzo da Ponte)合作,創寫他最偉大的三齣喜歌劇:《費加洛婚禮》(1786)、《唐・喬凡尼》(1787)、《女人皆如此》(1790)。

達.彭德是位光芒四射、活力充沛的義大利詩人,在維也納撰寫劇作多年,奧皇曾封給他官方劇場詩人的職位。

或許有人會問,莫札特當時若沒能幸運地遇到這位慧黠、朝氣蓬勃的維也納最優秀作家,歌劇史不知會有甚麼樣的改變?

《費加洛婚禮》在描寫已婚好色的伯爵,一心追求僕役費加洛年輕的未婚妻,反而被戲弄的喜劇。

劇中音樂明亮輕快,且又洋溢優雅的場景,常能帶給觀眾愉快的氣氛。不過,喜劇並非鬧劇,雖然劇情以愛情為敘述的對象,但仍然持著應有的原則:愛情是嚴肅而神聖的,不可以玩火。

這是莫札特三部喜歌劇中最具深度,且最不需要明星歌者撑場面的一部歌劇。

 

《唐喬凡尼》是一部富崇高氣質的兩幕歌劇,原著出自十四世紀西班牙南部傳奇人物唐·璜(Don Juan Tenorio)的故事。這位風流倜儻的貴族,勇敢、英俊、活躍、有禮貌,是個標準的無神論者。他具有一種無法說明的吸引力,劇中每一個女人對他又愛又恨。

據說莫札特在寫本劇時,即將首演的前兩夜,序曲居然台未作好,他的妻子康絲坦采(Constanze Weber)只得隨侍在側,在他深夜工作時為他泡水果酒、講故事,讓他保持清醒。

不過莫札特因為實在太累了,仍打了好幾個小時的瞌睡。直到清晨五點,康絲坦采將他叫醒,七點的時候,序曲出爐。對於莫特神速的寫曲速度,值得一提的是,他在把音符寫下來以前,其實腦海裡已完成,接下來的工作,不過是將記憶裡的音符抄錄下來罷了。

 

《女人皆如此》是莫札特最後一部喜歌劇,亦稱為《情人學校》(La Scuola degliamanti),此劇人物分三組,音樂與角色特徵各異,重點放在兩對戀人身上。兩位男士在特意的安排下,為了證明他們的未婚妻是否有如友人所說的一女人善變,他們演了一部假戲,以試探女人的愛情。

全劇氣氛令人歡心,各項試驗方式也都無比詼諧,是一部真正的喜劇。而本劇的重唱份量之多,是歌劇史上少見的例子,而演唱這部莫特相當艱難作品的歌者,則需具備高深的演唱技巧方能勝任。

 

六、莫札特的最後兩齣歌劇

莫札特逝世於1791年12月,而當年9月初他接受布拉格歌劇院經理委託,為祝賀波西米亞國王雷歐波德二世(Leopoldo II)加冕而寫了一齣莊歌劇《狄多王的仁慈》。這部在描寫狄多王為了選新后,曾先後遭拒絕及暗殺,但最後所有背者的罪行都被他所赦免,以呈現國王慷慨仁慈天性的劇情故事,特別適合冊封慶典,尤其在法國大革命之後,歐洲皇室普遍不安之際。

本劇初演時,並未有空前的盛況,後來甚至為人們所淡忘,而塵封於圖書館的書架上達一個世紀之久,但有樂評家形容「其行板旋律美到足惑天使下凡,是一部非常漂亮的歌劇。」後來,本劇竟成為莫特成功的作品之一。

同年的9月底,莫札特依他多年的好友~喜歌劇演員兼職業劇團經理 - 史坎內德(Emanuel Schikaneder)描述王子帶著一支笛子,歷經嚴格試煉,終於贏得了美人的愛之劇本,譜出他最後一齣歌劇《魔笛》。

本劇特點是,在充滿戲感的故事內,隱約地對以人本、人權為主要訴求,自由、平等、博愛為宗旨的共濟會加以讚揚,並將共濟會的精神貫穿在全劇中。

首演時,由劇作家飾演討好的捕鳥人角色,並由莫札特親自執導,連演二十餘場。

其中一場,莫札特替代捕鳥人搖起鈴鐺,還故意和捕鳥人的動作節拍相左逗樂。而後世傳聞忌才謀害莫札特的奥皇御前作曲家薩利艾里(Antonio Salieri)也前來熱情觀賞。對於當時生涯困頓的莫札特,《魔笛》的演出,的確帶給他相當大的鼓舞。

 

七、結語

莫札特的歌劇之所能成功,除了本身的天賦與努力之外,仍有賴時代背景的配合。因為他生活在一個適宜發展歌劇的環境中。當時的人皆熱於歌劇的演出,民眾亦愛好歌劇。此外,由於葛路克(Christoph Willibad von Gluck)對歌劇的改革,注入歌劇的活力,加上大眾對德語歌唱劇的興趣,歌劇更確定了本身的地位,因而激發莫札特在這方面的創作成就。

另一個對莫札特歌劇有影響力的因素,是父親對他的教育,自孩提時便在父親的帶領下與姊姊遊歷各地及演奏。尤其在義大利的旅行中,他體認到義大利歌劇成功因素之一,就是把日常生活反映在戲劇中,於是他在創作時便力圖仿效,因此,他的歌劇作品常帶有強烈的音樂性和戲劇張力。

而最重要的是,莫札特瞭解人聲,他說:「我喜歡寫適合歌者演唱的詠唱調,就像一件為歌者量身訂做、剪合宜的衣服。」所以他的歌劇作品,常令許多學唱的歌者愛不釋手。(全文完)


【附錄一】莫札特的22部歌劇總整理

*本歌劇作品列表源自維基百科,附上連結以供參考

編號[h] 創作年份 標題 語言 類型[i] 劇本作者[j] 聲部安排[k] 首演情況[l]
K.35 1767年 第一誡的義務第一部[m]
Die Schuldigkeit des ersten Gebots
總譜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德語 宗教歌唱劇 伊格納茨·安東·馮·韋澤[n] 3位女高音,2位男高音 1767年3月12日於薩爾斯堡大主教宮
K.38 1767年 阿波羅與雅辛托斯
Apollo et Hyacinthus
總譜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拉丁語 拉丁語文本配樂[o] 魯菲努斯·韋德依奧維德的《變形記》改編 2位童聲高音,2位童聲低音,1位男高音,2位男低音,合唱[p] 1767年5月13日於薩爾斯堡大學大禮堂
K.50[q] 1768年 巴斯蒂安與巴斯蒂妮
Bastien und Bastienne
總譜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德語 單幕歌唱劇 F·W·魏斯克恩與J·H·穆勒依夏爾·西蒙·法瓦等人劇作改編[r] 1位女高音,1位男高音,1位男低音 1890年10月2日於柏林建築之家(Architektenhaus[s]
K.51[t] 1768年 善意的謊言
La finta semplice
總譜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義大利語 三幕喜歌劇 馬爾科·科爾泰利尼卡洛·哥爾多尼劇作改編 2位女高音,1位女低音(或女中音),2位男高音,2位男低音[u] 1769年5月1日於薩爾斯堡大主教宮
K.87[v] 1770年 本都王米特里達梯
Mitridate, re di Ponto
總譜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義大利語 三幕正歌劇 維托里奧·阿米迪奧·齊格納-桑蒂依讓·拉辛劇作改編 4位女高音,1位女低音,2位男高音[w] 1770年12月26日於米蘭皇家公爵劇院
K.111 1771年 阿斯卡尼歐在阿爾巴
Ascanio in Alba
總譜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義大利語 兩幕節令劇[x] 朱塞佩·帕里尼 4位女高音,1位男高音,合唱[y] 1771年10月17日於米蘭皇家公爵劇院
K.126 1772年 西庇阿之夢
Il sogno di Scipione
總譜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義大利語 單幕動作劇或抒情合唱劇 梅塔斯塔西奧西塞羅作品改編 3位女高音,3位男高音,合唱 可能是在1772年5月1日於薩爾斯堡大主教官邸[z]
K.135 1772年 盧喬·西拉
Lucio Silla
總譜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義大利語 三幕抒情歌唱劇 喬瓦尼·德·加梅拉作,梅塔斯塔西奧修訂 4位女高音,2位男高音,合唱[aa] 1772年12月26日於米蘭皇家公爵劇院
K.196 1774年 假扮園丁的姑娘
La finta giardiniera
總譜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義大利語 三幕滑稽劇[ab] 朱塞佩·彼得羅塞利尼[ac] 4位女高音,2位男高音,1位男低音,合唱[ad] 1775年1月13日於慕尼黑城堡會堂(Redoutensaal
K.208 1775年 牧羊王
Il re pastore
總譜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義大利語 兩幕合唱劇 梅塔斯塔西奧作,瓦雷斯科神父增補[7] 3位女高音,2位男高音[ae] 1775年4月23日於薩爾斯堡大主教宮
K.345[af] 1773年與1779年 埃及王塔莫斯
Thamos, König in Ägypten
總譜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德語 為一齣英雄劇配的合唱與間奏曲 托比亞斯·菲利普·馮·格布勒 合唱與幾位獨唱者:女高音,女低音,男高音,男低音 1774年4月4日曾於維也納克恩頓劇院上演劇中兩個合唱唱段。全劇是在1779年至1780年間於薩爾斯堡首演。
K.344[ag] 1779年 扎伊德
Zaide
總譜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德語 歌唱劇(未完成) 約翰·安德烈亞斯·沙赫特納依伏爾泰劇作改編 1位女高音,2位男高音,2位男低音,由4位男高音組成的小合唱,1位念白角色 1866年1月27日於法蘭克福(具體地點未知)
K.366 1780年-1781年 依多美尼歐
Idomeneo, re di Creta
總譜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義大利語 三幕抒情歌唱劇 瓦雷斯科神父依安托萬·當謝劇本改編 3位女高音,1位女中音,4位男高音,1位男中音,2位男低音,合唱[ah] 1781年1月29日於慕尼黑宮廷劇院(現屈維利埃劇院
K.384 1782年 後宮誘逃
Die Entführung aus dem Serail
總譜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德語 三幕歌唱劇 戈特利布·史蒂芬尼克里斯托夫·弗里德里希·布雷茨納劇本改編 2位女高音,2位男高音,1位男低音,2位念白角色[ai] 1782年7月16日於維也納城堡劇院
K.422 1784年 開羅之鵝
L'oca del Cairo
總譜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義大利語 三幕抒情歌唱劇(未完成) 瓦雷斯科神父 4位女高音,2位男高音,2位男低音,合唱(依演出情況變化) 1867年6月6日於巴黎幻想劇院(法語:Théâtre des Fantaisies-Parisiennes
K.430[aj] 1784年 失望的新郎
Lo sposo deluso
總譜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義大利語 兩幕喜歌劇(未完成) 未知[ak] 3位女高音,2位男高音,2位男低音(依演出情況變化) 1867年6月6日於巴黎幻想劇院[40]
K.486 1786年 劇院經理
Der Schauspieldirektor
總譜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德語 單幕配樂喜劇 戈特利布·史蒂芬尼 2位女高音,1位男高音,1位男低音,6位念白角色 1786年2月7日於維也納申布倫宮
K.492 1786年 費加羅的婚禮
Le nozze di Figaro
總譜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義大利語 四幕喜歌劇 洛倫佐·達·彭特博馬舍小說改編 3位女高音,2位女中音,2位男高音,1位男中音,3位男低音,合唱[al] 1786年5月1日於維也納城堡劇院
K.527 1787年 唐·喬望尼
Don Giovanni[am]
總譜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義大利語 兩幕滑稽劇 洛倫佐·達·彭特依蒂爾索·德·莫利納劇作改編 3位女高音,1位男高音,1位男中音,3位男低音,合唱 1787年10月29日於布拉格城邦劇院[an]
K.588 1790年 女人皆如此
Così fan tutte[ao]
總譜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義大利語 兩幕滑稽劇 洛倫佐·達·彭特 3位女高音,1位男高音,1位男中音,1位男低音,合唱 1790年1月26日於維也納城堡劇院
K.592a 1790年 賢者之石[a]
Der Stein der Weisen
德語 兩幕歌唱劇 伊曼紐爾·席卡內德 3位女高音,2位男高音,2位男中音,1位男低音,1位念白角色 1790年9月11日於維也納維登劇院
K.621 1791年 狄托的仁慈
La clemenza di Tito
總譜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義大利語 兩幕正劇 彼得羅·梅塔斯塔西奧作,卡泰里諾·馬佐拉修訂 2位女高音,2位女中音,1位男高音,1位男低音,合唱[ap] 1791年9月6日於布拉格城邦劇院
K.620 1791年 魔笛
Die Zauberflöte
總譜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德語 兩幕歌唱劇 伊曼紐爾·席卡內德 6位女高音,2位女中音,1位女低音,4位男高音,1位男中音,4位男低音,合唱 1791年9月30日於維也納維登劇院

 

【附錄二】延伸閱讀

莫札特晚期歌劇傑作 - 《狄托的仁慈》不可不知五件事

MUZIK 雜誌  2013-08  Vol. 78 /

(1)「正歌劇」是什麼?

多半提到《狄托的仁慈》,都會說他是莫札特最後一齣「正歌劇」(operaseria),這到底是什麼樣的歌劇類型?「正歌劇」又被稱作是「莊歌劇」或是「莊嚴歌劇」,顧名思義,其內容題材多半較為莊重、嚴肅,多以悲劇或歷史劇做為主題,像《狄多的仁慈》就是改編自真實歷史人物狄多王的故事。在作曲形式上,正歌劇也較有規定,譬如序曲一定要以「快-慢-快」組成、詠嘆調一定要以「A-B-A」的方式創作、最終一定得以合唱作結等等。此形式在一七一○年至七○年代的巴洛克時期盛行,像韓德爾(George Frideric Handel)就創作了許多著名的正歌劇,然而由於樂團編制的擴大、樂曲長度的改變,加上大眾較喜歡輕鬆詼諧的題材,正歌劇逐漸在音樂界消失,到十八世紀末已幾乎沒有人在創作這樣的題材了。值得一提的是,雖然說《狄托的仁慈》是莫札特最後一齣正歌劇,但其實莫札特一生的正歌劇創作也只有兩齣,另一齣是發表於一七七○年,十四歲時所寫成的《龐托王米特利達特》(Mitridate,re di Ponto)。

(2)莫札特的最後一齣歌劇?

一般人都認為《魔笛》是莫札特的最後一齣歌劇,但若是以從事創作的時間來看,《狄托的仁慈》才是莫札特最後開始動筆的歌劇,只是完成時間較早一些。一七九一年七月,在《魔笛》創作到一半時,莫札特突然接到來自布拉格的邀請,要他為九月即將登基的波西米亞國王李奧波德二世(LeopoldII)創作一齣正歌劇,對於生活極為困頓的莫札特而言,有錢賺的工作當然一口答應。據說莫札特發揮它的天才本能,在十八天內就完成了創作,雖然後世研究者對此多有質疑,但創作期很短此事是無庸置疑的。九月六日,《狄托的仁慈》在布拉格首演,之後維也納在九月三十日首演了《魔笛》,可以想見莫札特在當時的創作情況是多麼急迫,或許也埋下了莫札特在同年十二月去世的遠因。

(3)最早在倫敦演出的莫札特歌劇?

《狄托的仁慈》首演過後得到非常大的好評,在莫札特去世後幾年內皆有演出。它也是第一齣在倫敦登臺的莫札特歌劇,首演於一八○六年,義大利的米蘭史卡拉劇院(LaScala)則在一八一八年演出此作。然而,隨著正歌劇的勢衰,加上莫札特其餘歌劇作品光芒太過耀眼,《狄托的仁慈》逐漸少被搬演,成為莫札特較不知名的作品,直到近代才又逐漸被翻案,認為莫札特能在「正歌劇」的體制下,做出不同的突破,是難得一見的精心創作。

(4)「狄托」是誰?他又「仁慈」在哪?

狄托(Tito)是羅馬帝國的第十任帝王,羅馬原名為提圖斯(Titus),在位僅只兩年(西元七十九至八十一年),他因在即位前的奪權手段被人認為殘暴,但在當上帝王後,先是建造大浴場以及著名的羅馬競技場,提供給民眾使用,之後遭逢維蘇威火山爆發、羅馬大火等災害,狄托更慷慨地救助難民,並且積極從事重建工作,讓人們重新歌頌他是一位明君,並且在他去世後,封其為神聖的提圖斯(Divius Titus)。

《狄托的仁慈》便是以登基後的狄托作為主角的兩幕歌劇。第一幕描述先帝的女兒維泰莉亞(Vitellia)深愛狄托,卻因為聽聞狄托要娶以色列公主貝蕾尼契(Berenice)為妻,愛而生恨的維泰莉亞,叫唆愛人塞斯托(Sesto)暗殺狄托,此時卻傳來狄托改變心意的消息,維泰莉亞便暫緩計畫。

人算不如天算,狄托將貝蕾尼契送回國後,希望娶的卻是維泰莉亞的妹妹塞維莉亞(Servillia),他派自己的大臣安尼奧(Annio)負責傳訊,殊不知安尼奧與塞維莉亞相愛許久,兩人皆十分痛苦。

同樣痛苦的還有維泰莉亞,他再度唆使塞斯托前往暗殺狄托,就在塞斯托離開後,安尼奧與宮廷侍衛普布利奧(Publio)前來公布喜訊──原來在塞維莉亞向狄托坦承自己與安尼奧的戀情後,狄托決定退讓,讓有情人終成眷屬,並且決定要迎娶維泰莉亞為妻!然而塞斯托此時已趕到宮殿,放了一把火,希望把狄托燒死。維泰莉亞則充滿悔恨⋯⋯

第二幕啟時,眾人高興地發現狄托還活著,並把縱火元兇塞斯托帶來給狄托審問,塞斯托攔下一切罪行,完全不透露維泰莉亞之名,受到感動的維泰莉亞跳出來承認幕後主使是她自己,並願意承擔一切刑罰。然而,出乎眾人意料之外,狄托認為責罰只會造成更多的仇恨,選擇原諒了塞斯托與維泰莉亞,劇末就在眾人歌頌狄托的仁慈歌聲中結束。


【附錄三】原文完整刊登

 

 

 

 

 

 

開卷蹦藝術.享受美好閱讀時光

☕️一杯咖啡.一點心意.支持蹦藝術☕️

 

各類合作提案,聯繫方式:

*手機:0917.670.518 
*Line:https://line.me/ti/p/LB1ro0P0AU
*E-mail:jenpin888@gmail.com

【BON音樂】蹦藝術X大人社團 - 五大音樂會序曲(二)「蘇佩」:輕騎兵序曲(Light Cavalry Overture)

【BON音樂】蹦藝術X大人社團 - 五大音樂會序曲(二)「蘇佩」:輕騎兵序曲(Light Cavalry Overture)
5 Famous Concert Overtures - 2

– 資訊整理共享於網路,一起欣賞音樂與藝術之美 –
蹦藝術 | BONART


古典音樂是你的生活必需品?
希望有機會能拓展對古典樂的了解?
跟著林仁斌老師一起認識偉大的音樂藝術!

《大人社團》與蹦藝術攜手開設古典音樂鑑賞課程,林仁斌老師帶領學員欣賞每首的獨特之處,讓您徜徉在樂曲中,更貼近音樂家的心血結晶,聽出更多況味與樂趣!

《延伸閱讀》大人的音樂欣賞線上直播課程好嗎?學員真實回饋分享

《延伸閱讀》大人的音樂欣賞課學員回饋,看他們用音樂為生活注入繽紛

 

超級重量級~2024年春日京都音樂之旅❤️

【BON旅行】2024年3月 大人社團X蹦藝術 – 京都雅遊 | 探訪小澤征爾音樂塾專屬 魅麗音樂之旅

https://bonart.com.tw/2024-bonart-japan-kyoto-music-journey/

 

【精彩課程ing】

2024年2月起

大人的古典樂欣賞線上直播課(2/22週四下午班,共5堂):五大音樂會序曲

大人的古典樂欣賞線上直播課(4/11週四下午班,共5堂):視覺與聽覺交織的音樂樣貌

 


主講人:林仁斌老師

 

你對古典音樂深深著迷,期待聽懂更多內容嗎?

不只對作品感興趣,也想多了解音樂家的背景?

跟著林仁斌老師一起揭開這層有趣又精彩的音樂面紗~

《大人社團》與蹦藝術的林仁斌老師攜手開設古典樂欣賞課,這期將以「五大音樂會序曲」為主軸,讓大人們可以在課程中一次蒐集到史上最精彩的音樂會序曲以及歌劇的序曲,聽懂更多旋律背後的意涵,拓展自己的音樂視野。

註:序曲(Overture)字源為「Ouvert」,為法文「開啟」的動詞,顧名思義為歌劇、音樂會,或者甚至是一首多樂章樂曲揭開序幕之音樂。

 

《五大音樂會序曲》全系列五堂課程介紹

課程內容

  • 第一堂│「孟德爾頌」:《仲夏夜之夢》序曲

《仲夏夜之夢》是英國大文豪莎士比亞於1590到1596年間創作的浪漫喜劇。故事設定在一年之中白晝最長的夏至,也就是我們所俗稱的「仲夏夜」(Midsummer Night)。莎士比亞生動地使用了「相傳精靈最活躍的一天,必會有不可思議之奇幻誕生」的傳言,進而創作出了遙遠的古希臘時代的虛幻故事。而年僅17歲的孟德爾頌,以自己的對這部作品的喜愛與幻想及純熟的作曲手法,完成了這首《仲夏夜之夢》序曲,天縱奇才的創作,令人拍案叫絕。

  • 第二堂│「蘇佩」:輕騎兵序曲

奧地利作曲家蘇佩(Franz von Suppe,1819-1895),擁有出色的旋律捕捉能力,他以創作輕歌劇為主,但留存於世的作品不多,最受到歡迎的經典大多數為音樂會序曲,其中以《輕騎兵》以及《詩人與農夫》最為著名。1866年首演的輕歌劇《輕騎兵》,序曲以「三段體」充分表現出戰鬥的決心、哀傷與輕騎出發的颯爽之感,老師會在這堂課中,為學員細細解說這位浪漫主義的音樂家─蘇佩,出色的管弦樂法與音樂美妙的結合。

  • 第三堂│「羅西尼」:《威廉泰爾》序曲

37歲就封筆不再作曲的羅西尼,一生酷愛美食、享樂與音樂。《威廉泰爾》這部作品是他的第39部歌劇,同時也是最後一部。1829年在巴黎首演,演出之後羅西尼就擱筆並爽過了四十多年的人生。這部歌劇的序曲—《威廉泰爾》序曲,以及歌劇尾聲的《瑞士兵進行曲》(March of the Swiss Soldiers),直到現在還是很常被演奏,更是古典音樂中的超級名曲。本堂課老師將為學員們解說序曲之四大部分精彩音樂內容。

  • 第四堂│「威爾第」:《命運之力》序曲

義大利歌劇作曲家威爾第於1861年接受聖彼得堡皇家歌劇院的委託,並於隔年於羅馬首演的知名歌劇《命運之力》。這部作品擁有歷史大歌劇的宏偉格局與浪漫時代的悲劇色彩,迄今亦常被演出。尤其歌劇序曲充滿衝擊與戲劇張力的音樂能量,豐沛的銅管編制與效果,更使它經常單獨出現於音樂會獨立演出。這堂課,老師將為大人們解說威爾第在音樂動機與管弦樂法的出色運用。

  • 贈第五堂│「華格納」:《唐懷瑟》序曲

《唐懷瑟》(也譯作《唐豪瑟》)是華格納的第五部歌劇,在題材的選擇上可以窺見作曲家的人生思維:「靈與肉」、「自由與禁慾」與「女力救贖」。故事改編自中世紀的詩歌傳說:描寫吟遊騎士唐懷瑟在經歷女神維納斯的肉慾誘惑後,重返世間,但在歌唱大賽裡的言論受到指責有罪,教皇拒絕赦免,而唯一得到救贖的方法,居然是等待教皇手中權杖開花… 在這堂課中,老師將為學員們解說華格納在序曲中對音樂動機的出色使用。


誰是蘇佩?

作曲家:法蘭茲·馮·蘇佩(Franz von Suppé, 1819.4.18. - 1895.5.21.)

 

蘇佩(Franz von Suppé, 1819-1895)的父親是比利時人,母親則是維也納人,出生於奧地利公國所治屬之達爾馬提亞王國(Dalmata,即現今之克羅埃西亞區域),是19世紀奧地利浪漫時期作曲家,也是指揮家。他的創作集中在輕歌劇,一生共有30部作品。

蘇佩從8歲起就在斯普利特大教堂(Cattedrale di Spalato)的唱詩班唱歌,唱詩班的指揮喬瓦尼·西加拉 (Giovanni Cigalla)為他啟蒙音樂。

青少年時期,他搬到義大利維羅納,在朱塞佩·法拉利(Giuseppe Ferrari)的指導下學習和聲與長笛(這是他最喜歡的樂器)。

聰慧的蘇佩,年紀輕輕就開始了他的作曲家生涯:第一部作品是一部羅馬天主教彌撒曲,後於1832年在扎達爾的方濟會教堂(Francescana a Zara)首次演出。

15 歲時,他搬到帕多瓦(Padova)學習法律,因為迫於父親的壓力,蘇佩的父親希望他未來能成為律師~但其實私下繼續學習音樂,是他唯一真正的喜好。

特別是在居住在米蘭期間,蘇佩更愛上了歌劇,一天到晚跑歌劇院看歌劇,更是史卡拉歌劇院(La Scala)的常客(XD)。那段時間他欣賞了當代義大利歌劇作曲家們的偉大作品,且年輕的蘇佩有機會親自認識了羅西尼、董尼采第,以及年輕的威爾第。

 

圖:十九世紀前期義大利的五大作曲家:Rossini-Bellini-Ricci-Mercadante-Donizetti(由左至右)

 

年輕的首部曲

蘇佩的第一部偉大創作,可以追溯回1835年,16歲。當時他創作了一首F大調彌撒曲,但年輕時並未發比,直到40年之後,蘇佩才正式以《Missa Dalmatica》發表。

 

《Missa Dalmatica》

I. Kyrie 垂憐經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R79gdG2zhIk

 

II. Gloria 榮耀經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WCoaS-fgjl4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PsNLyjrAhno

 

搬至維也納

1835年16歲時,蘇佩的父親去世,他與母親搬到了維也納,也因此蘇佩將自己的名字日耳曼化,成為了為弗朗茨·馮·蘇佩(Franz Von Suppè)。

筆者註:蘇佩的名字原為 Francesco Suppé Demelli,後來搬到維也納後,才改為日耳曼化拼音之 Franz Von Suppè

 

延續著父母親的期許,直至1835年9月,蘇佩其實均就讀於理工學院與醫學院,但理工的學業的停滯讓他最終決定轉換跑道,想改以全職音樂家的身份出道。

於是他入學維也納音樂之友協會(Gesellschaft der Musikfreunde)的音樂學院,並如願成為音樂家。師從西蒙·塞克特和伊格納茲·馮·塞弗里德等當代大師,後者曾是貝多芬的同事和朋友。

同時,為了賺錢顧生活,蘇佩也教授義大利語課程。

1836 年8 月15 日,蘇佩抵達維也納僅一年後,他就完成了他的第一部歌劇《維吉尼亞》(Virginia),劇本由路德維希·霍爾特創作,原本準備於1837年8月演出。

然而,最後這部作品從未正式公開演出。

1840 年完成學業後,當時21 歲的蘇佩,迎來了人生決定性的轉折點:當時他遇到了約瑟夫施塔特劇院的導演弗朗茨·波科爾尼(Franz Pokorny),波科爾尼提供蘇佩劇院指揮的職位,讓年輕的蘇佩欣喜若狂。

而弗蘭茨·波科爾尼對這位年輕作曲家的能力印象深刻,於是更私下贊助蘇佩生活費用,解決了他的經濟困窘。

 

生活穩定之後,蘇佩果然漸漸地展現出他優秀的作曲能力,他另一首知名的《詩人與農夫》序曲,便創作於1846年:

《詩人與農夫》序曲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M4NnV20WPMY

 

慕提指揮維也納愛樂版本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aaMg5hLfnx8

 

原來,在蘇佩當時在劇院擔任指揮,據悉可能是無給職,也可能薪資非常微薄,因此波科爾尼的贊助,對年輕急需自立的蘇佩,如及時雨般地重要。

後來當這位恩人去世後,蘇佩為了感念波科爾尼,為他創作了《D小調安魂曲》,於1855年11月22日,維也納皮亞里斯滕教堂(La Piaristenkirche)舉行的紀念儀式上首演。

 

邁向輕歌劇

1860年左右,作曲家奧芬巴赫在法國巴黎,以其大膽的輕歌劇寫作,取得極大的成功,這讓蘇佩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在心中興起仿效的決心。

蘇佩嚐試寫作輕歌劇,果然獲得了成功:他的兩幕輕歌劇《養老金》(Das Pensionat),在首演之後大獲成功,蘇佩將這首成功的作品獻給他的恩人波科爾尼的女兒:阿洛伊斯。

透過這部作品,蘇佩不但開始廣受歡迎,他所開啟的維也納輕歌劇流派,就在接下來的幾十年裡,開枝散葉,讓更多作曲家仿效,在維也納居民的長期喜愛下,輕歌劇獲得到了巨大的成功,這些知名作曲家,包括了:弗朗茨·雷哈爾(Franz Lehar)、小約翰·史特勞斯(Johann Strauss jr.),與卡爾·邁克爾·齊勒(Carl Michael Ziehrer)

 

而就在輕歌劇《養老金》首演後,蘇佩創意源源不絕,陸續寫下其他成功的輕歌劇,包括1864年的《黑桃皇后》(Pique Dame)、1865 年的《美麗的加拉蒂亞》(Die schöne Galathee)、1866 年的《輕騎兵》(Leichte Kavallerie)、1876 年的《Fatiniza》。

後於1879年創作的輕歌劇《薄伽丘》,後被普遍認為《薄伽丘》是蘇佩最成功的輕歌劇作品(自由地受到這位義大利著名作家的生活和作品的啟發)。

 

筆者註:

喬凡尼·薄伽丘義大利語Giovanni Boccaccio;1313年6月16日—1375年12月21日),是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佛羅倫斯共和國作家、詩人及人文主義者,以故事集十日談》留名後世[1]。(本段文字引自維基百科附上超連結供參閱)

 

1895年5月21日,蘇佩逝世於在維也納,埋葬在供奉偉大作曲家的維也納中央公墓(Zentrafriedhof)。

 

 

《輕騎兵》序曲

序曲以「前奏+三段體」充分表現出戰鬥的決心、哀傷與輕騎出發,馳乘戰場的颯爽之感~

 

樂譜版本欣賞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PEgKj9lsAjM

 

莫斯特指揮克里夫蘭交響樂團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MhWRmtsPCdM

 

楊頌斯指揮柏林愛樂.森林音樂會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k_XLnFGNhL0

 

音樂比較

J.F. 華格納《雙鷹旗下》進行曲

《雙鷹旗下進行曲》(德語:Unter dem Doppeladler),Op.159,是1902年由奧地利作曲家約瑟夫·弗朗茨·華格納(Josef Franz Wagner)創作,樂譜由Eclipse Publishing Co.公司出版。(補充:此華格納非那德國樂劇作曲家華格納喔~)。

約瑟夫·弗朗茨·華格納是奧地利軍樂隊隊長,寫了許多進行曲和舞曲,其中又以這首《雙鷹旗下進行曲》最為有名。之所以命名為《雙鷹旗下進行曲》,源自於舊奧地利奧匈帝國的軍旗。

樂曲充分展露管樂團亮麗整齊劃一之特質,豪邁中帶著美妙旋律,具有濃濃奧地利風味,也是歷來進行曲中最富知名度的樂曲。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lGpqghXWYX0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4AwIWi6r0p4

 

小約翰.史特勞斯《蝙蝠》序曲(1874) 樂譜版本

樂曲解說:

此曲是小約翰史特勞斯的三幕輕歌劇《蝙蝠》中的序曲,出自小約翰史特勞斯的三幕輕歌劇《蝙蝠》中的序曲,為三段體,採用了劇中一些唱段和舞曲旋律改編而成,樂曲歡快、活潑、熱烈,是一首傳世經典名曲。《蝙蝠》是作曲家最受歡迎的輕歌劇作品,也是每年聖誕夜,維也納國立劇院必須上演的保留劇目。劇情大意為富翁愛森斯坦在一次舞會上,跟自己的朋友法朗克開玩笑,把他打扮成了蝙蝠的模樣,使法朗克從此落得了蝙蝠的綽號,受到了大家的嘲笑。後來,愛森斯坦也因羞辱公務員而被判刑,隨著故事發展,最後大家都相互諒解,言歸於好,以大團圓結束。《蝙蝠序曲》為三段體,採用了劇中一些唱段和舞曲旋律改編而成,樂曲歡快、活潑、熱烈,是一首傳世經典名曲。(本段文字出自「奇美名琴數位典藏計畫」)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QC8CNnjaK3Q

 

小約翰.史特勞斯《蝙蝠》序曲 現場版本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H2lrKuZKV-Q

 

 

延伸欣賞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X7a4F8_vqkw

 

 

開卷蹦藝術.享受美好閱讀時光

☕️一杯咖啡.一點心意.支持蹦藝術☕️

 

各類合作提案,聯繫方式:

*手機:0917.670.518 
*Line:https://line.me/ti/p/LB1ro0P0AU
*E-mail:jenpin888@gmail.com

【BON音樂】台大談判管理與政經藝文講堂 - 《史詩電影配樂》(林仁斌)

【BON音樂】台大談判管理與政經藝文講堂 - 《史詩電影配樂》(林仁斌)
Epic Classical music in movies

– 資訊整理共享於網路,一起欣賞音樂與藝術之美 –
蹦藝術 | BONART


 

 

 

講座內容簡介:

這是個說故事的年代。 電影,是許多人放鬆生活的方式,更是一項高度專業的產業。藉由編導的眼光,配樂家的想像力,還有一段又一段我們所不知道的故事,帶領大眾進入幻想的國度,解放生活壓力,也學習新知... 本場雲林科技大學專題演講將由林仁斌老師串連引導,分享電影製作方式與各項配樂特色,結合高度濃縮式的完整資料,讓您快速融會貫通電影配樂的眉眉角角,加入古典音樂的使用與理解,進而輕鬆享受每部電影音樂作曲家用心製作之歌曲與音樂。

 

講師簡介


台灣蹦藝術協會理事長 林仁斌
演奏、指揮、撰文、演講與音樂攝影之全方位音樂家。
節慶長笛樂團|團長&樂團指揮  
蹦藝術|BONART 藝術網站
https://bonart.com.tw

旅法知名音樂家林仁斌自2001年自巴黎師範音樂院 École Normale Supérieure de paris 學成返國後,以長、短笛演奏、室內樂及樂團指揮活躍於國際音樂節與國內外音樂廳;演奏專輯出版有《夜間咖啡館》、《妳的我的》、《華麗聚焦-雙長笛與鋼琴的歌劇院之夜》、《華麗聚焦II-卡門》(林仁斌&周欣穎)《動物狂歡節》….等。
現為音樂藝文網站「蹦藝術|BONART」執行長與Podcast古典音樂節目《蹦藝術》主持人。多年來撰文拍攝訪問音樂家,更以文字與攝影見長,每年演講場次超過百場;為國家交響樂團、長榮交響樂團與國家兩廳院、苗北藝文中心等各單位邀約之導聆與撰稿人,更是公認的超人氣音樂欣賞名家。

 

先讓我們以「提神醒腦」的方式,開啟今天講座的序幕:

電視影集《人魔》(Hannibal)的烹飪段落

Hannibal's cooks with his favourite music "Goldberg Variations"

https://youtu.be/fmU3-5WmaeA

 

原創使用:電影《沈默的羔羊》

https://youtu.be/Jgza7PwUr6k

 

延伸閱讀

https://bonart.com.tw/bonart-x-kit-armstrong-goldberg-variations/


進入主題:

電影《電影配樂傳奇》(Score)海報

 

 

在我們的心中 一切都有配樂!

回想我們每日的生活點滴,快樂時你唱些什麼旋律?憂傷時你想奢什麼音樂?面對每一種情緒,幾乎我們心中都有著屬於自己的配樂,只是需要時間與自己相處,慢慢衝新發覺這些美好的內心聲音~

 

快樂泉源 來自腦部

音樂的面向極其廣闊,也間接影響我們腦部活動很大。(26'44")

不同的音樂刺激腦部不同的地方:例如旋律類型的音樂,或是節奏速度相關類型的音樂,又會由不同的中樞系統接收;我們的身體則會對這些音樂做出反應(例如雞皮疙瘩等等身體自然反應)。而最有趣的是我們腦袋中名為「腹側紋狀體」以及「伏隔核」的地方,以功能上來說是人體的「獎賞中樞」。平常我們做出讓身體愉悅的事情(例如吃巧克力,或是性方面的愉悅)時,大腦的「獎賞中樞」會產生反應,分泌出「多巴胺」,給予人們愉快的感受。而相同的大腦反應,也會在我們聽音樂時出現~奇妙吧!

 

不一定每個人欣賞電影的過程中,都會百分百留意每一段音樂的出現與配樂者的處理;但不約而同地,我們幾乎都會對電影中的震撼場景、最感人之處留下深刻印象,其實...這往往是音樂在我們大腦裡所埋下的種子。(27'55")

 

你的眼球動得快嗎?

我們看一部90分鐘的電影,(30'52"),眼睛大約會動兩萬一千次,或甚至更多。

儘管我們以為自己可以控制要看什麼地方,但根據許多眼睛研究專家的研究顯示,其實我們觀賞影片時,眼睛經常看著螢幕上相同固定的地方。眼睛則需要被引導,才會開始看向畫面不同的地方,而這些「正確的引導」,音樂更是與影像相互合作,發揮了極大的作用。

 

舉例:上升的畫面,搭配上行音階之音樂;下降的畫面,搭配下行音階音樂。

 

談電影音樂三大類型:

ㄧ、原創音樂(Original Music)

電影《天外奇蹟》(UP)

 

當聽覺藝術與視覺藝術完美結合時,就是電影那一刻永遠停留的心跳聲。(30'52")                 

https://youtu.be/KrtoqIpQXkY


 

二、非原創音樂(Non Original Music)

在電影《第六感生死戀》中,引用了「正義兄弟合唱團」(The Righteous Brothers)1965年全美排行第4名的抒情經典歌曲《奔放的旋律》(Unchained Melody),詮釋男女主角跨越人鬼的戀情,當時讓者首老歌重新造成轟動。

https://youtu.be/soP0r6N7_2g

 

張學友演唱《李香蘭》歌曲 ⟨秋意濃⟩,由松井五郎 作詞,玉置浩二 作曲。原曲為《不要走》(行かないで),是日本富士電視台播出的30年紀念電視劇《再見李香蘭》主題歌曲,收錄在歌手玉置浩二第五張個人專輯。

張學友現場演唱版: 

https://youtu.be/lo4F-RRyD94?t=65

 

https://youtu.be/lz8zjlWqgH0

 

日語原創 - 玉置浩二原唱版

https://youtu.be/gJoALEVeLNY

 

玉置浩二 香港 Live'

https://youtu.be/Sq9kzilICos


 

三、來源音樂(Source Music)

「來源音樂」(Source Music)用在劇情中出現真正聲音來源,必須取信於觀眾時。因此主要為寫實,聲音均出自電影演員或現場。

電影《海上鋼琴師》(1900)中的錄音片段,既是「原創音樂」,也是「來源音樂」,因此份外動人:

https://youtu.be/MUIgReYNMac

 

電影《海上鋼琴師》(1900)經典的海上鬥琴片段:

https://youtu.be/7BIpuOUz0GE

 

電影《第五元素》

藍色橡皮外星人登場,看似突兀,但一開口就是美聲:歌曲前半段詠嘆調,改編自由義大利美聲歌劇作家董尼采第(Gaetano Donizetti)原創的美聲歌劇《拉美默的露琪亞》(Lucia di Lammermoor)第 3 幕第 2 場 之「瘋狂場景」:《艾德卡爾多!那柔和的聲音》(Oh, giusto cielo!…Il dolce suono),後半段則以誇張不可思議之音域,重現人類不可能達到之「夢幻花腔」,堪稱影史經典:

https://youtu.be/a7Dh5QoXv2c

 

電影《英倫情人》(The English Patient)

茱麗葉畢諾許發現了一架廢墟裡的斷腳鋼琴,但她開心地彈起巴赫《郭德堡變奏曲》中的音樂,讓我們對於電影中的實境有了鮮明的感受,更加融入劇中的人物情境與劇情:

https://youtu.be/JP2qaeja6bM

 


電影中的古典音樂

知名的古典音樂歷史短片
7分鐘護一生,不是啦~是7分鐘通曉古典音樂史😘

https://youtu.be/zzM1-wWXCoY

 

好的~就讓我們繼續今天的內容吧:

《阿瑪迪斯》莫札特

(電影解說整理自網路與維基百科,並附超連結方便檢索)

 

阿瑪迪斯》(英語:Amadeus,中國大陸、香港譯《莫扎特傳》)是美國導演米洛斯·福曼於1984年所執導的電影,編劇是英國劇作家彼得·謝弗爵士,改編自謝弗於1979年的舞台劇《Amadeus描述音樂神童沃爾夫岡·阿瑪迪斯·莫札特傳奇的一生

《阿瑪迪斯》於1985年獲得奧斯卡獎八項大獎,包括最佳影片獎、最佳導演獎和最佳男主角獎。1998年,美國電影學會將本片列為AFI百年百大電影中的第53位。

 

《土耳其進行曲》+電影精選畫面

https://youtu.be/Cy10pGVmc20

 

莫札特《魔笛》夜后詠嘆調: ‹復仇的怒火在我心中燃燒› 由來

https://youtu.be/YQpTGKXAxqA

 

《阿瑪迪斯》薩里耶里說著與莫札特的心結

https://youtu.be/j9NG_NPLktA

 

《阿瑪迪斯》莫札特病重之際,與薩里耶里合作譜寫遺作《安魂曲》場景

https://youtu.be/USe-wZ0AOQQ


電影:蜜蜂與遠雷

延伸閱讀:【BON音樂】日本獲獎無數小說改編音樂電影《蜜蜂與遠雷》介紹

 

動人的《月光主題》四手聯彈

電影《蜜蜂與遠雷》透過四位主角:亞夜、馬薩爾、風間塵、明石四位角色在日本國際鋼琴大賽中的互相競爭與合作,探討音樂的真正本質與其對人的代表意義

『蜜蜂と遠雷』 ©2019映画「蜜蜂與遠雷」製作委員会 イラスト/二ノ宮知子

 

明石的溫暖,也體現在賽後主動協助亞夜找到練琴的鋼琴工廠,間接讓尾隨而來的風間塵,能與亞夜來了一段即興鋼琴四手聯彈。

就在這一幕,明石間接帶動了亞夜與風間塵兩人想立即彈琴的心情,在鋼琴工廠裡這段以「月光主題」的四手聯彈。

從德布西《月光》出發,再進入 Nat King Cole 《It’s Only a Paper Moon》,再帶到貝多芬《月光》,連續三首都與月亮相關~更是讓人感受到音樂編曲的用心,拍攝更是以Low key極弱光線照亮兩位主角,我覺得這段攝影美極了,尤其是導演對於光線的運用。

 

如同電影《蜜蜂與遠雷》小說裡提到的蜜蜂振翅聲音,我們能否能通過樂音聽見來自世間萬物的鳴響?


電影《羅馬浴場》

(電影解說整理自網路與維基百科,並附超連結方便檢索)

古羅馬人建造了無數大大小小的公共浴場,各具規模,每個浴場有熱水廳、溫水廳和冷水廳三部分,大型的公共浴場甚至可供一、兩千人同時入浴,還附有休息、娛樂和運動的空間。可見羅馬浴場不僅僅是用來洗澡而已,更是社交與休閒娛樂的重要場所,同時也展現了古羅馬人的建築智慧與藝術美感。

古羅馬人愛泡澡,一天之中除了工作之外,剩下的時間用來吃飯、睡覺和泡澡:泡澡之於羅馬人,幾乎是生活不可或缺的事。

因此這部電影,便是同名漫畫《羅馬浴場》做為基礎,真人化再加上大量特效與古典音樂,成為了超級賣座片~

https://youtu.be/e8TjF_GCvZ8

 

從漫畫談起

《羅馬浴場》漫畫單行本第1卷封面

 

《羅馬浴場》作者山崎麻里

 

羅馬浴場

(基本資料整理於網路與維基百科,並附上超連結方便檢索)

羅馬浴場》(日語:テルマエ・ロマエ)是日本漫畫家山崎麻里日本漫畫作品。原在《Comic Beam》(Enterbrain)上進行不定期連載,自2010年4月開始改為定期連載。本作《羅馬浴場》於2010年獲第三屆的漫畫大獎。同年又獲第14屆手塚治虫文化獎短篇獎。2010年度「漫畫大獎、2011年度「《這本漫畫真厲害!》少年漫畫第2名」以及2011年度「全國書店店員推薦漫畫第3名」等榮譽。

 

從希臘文化到羅馬文化

https://youtu.be/-9_tcJw7iiM

 

電影版

(電影解說整理自網路與維基百科,並附超連結方便檢索)

2012年公布《羅馬浴場》改編為電影的消息,主演阿部寬上戶彩

《羅馬浴場》由擅長改編漫畫作品的武內英樹執導,武內導演不但完美重現漫畫中輕鬆搞笑的風格,更將大膽誇張的手法自然融入劇情中,並且與電影《電車男》編劇武藤將吾再度合作,精準觸及觀眾的笑點。《羅馬浴場》找來身高189公分,輪廓深邃的阿部寬飾演古代羅馬人,原著漫畫的一大笑點即是古羅馬人認真的對現代日本的一切事物感到驚奇和不解,光看預告中阿部寬嚴肅的瞪大眼睛陷入沉思的搞笑畫面,就能確定電影版完全能忠實的把漫畫中最獨特、最精髓的笑點表現出來,透過阿部寬的演出甚至還增添了更多的樂趣。

 

登場人物

演員 粵語配音 角色 備註
阿部寬 陳欣 路西斯·昆特斯·慕德斯特(Lucius Quintus Modestus) 古羅馬的澡堂建築家。
上戶彩 曾佩儀 山越真實 個性迷糊的漫畫家。
北村一輝 潘文柏 魯奇烏斯·凱歐尼烏斯·康茂德 哈德良養子。皇帝候選人。
市村正親 朱子聰 普布里烏斯·埃里烏斯·哈德良安努斯 古羅馬第14代皇帝。
宍戶開 陳卓智 安敦尼奧·派阿斯 哈德良後即位之羅馬皇帝。
笹野高史 招世亮 山越修造 真實的父親。
木村綠子 雷碧娜 山越由美 真實的母親。
竹內力 葉振聲 館 野 山越旅館的常客。

 

故事

在古羅馬時代,去澡堂放鬆心情是最流行的文化,也是當時最重要的社交場所。對工作充滿熱誠的澡堂建築師路西斯(阿部寬 飾),時常感嘆羅馬的澡堂缺乏新意,但自己卻苦無靈感,在某次意外後,在工作上遇到挫折的浴場設計師路西斯因為不明的原因穿越到現代的日本,與家中經營溫泉的日本女性山越真實(上戶彩 飾)相遇,路西斯對日本的溫泉文化和現代的衛浴設施大為訝異,便將這樣的設計運用在古羅馬時代。他竟然能穿梭於古代羅馬和現代日本的澡堂之間,一切嶄新的現代澡堂技術都超乎路西斯的想像,擁有高度澡堂文明的「扁臉族」(日本人)更是震撼路西斯的心靈,在時代的衝擊和文化的差異下,路西斯從日本澡堂中獲得許多靈感,回到古羅馬時代,將所見所聞應用在浴場的設計上,例如在浴場裝飾維蘇威火山大型壁畫,泡澡時的清涼飲品、溫泉蛋,家庭用的簡單浴室、抽水馬桶……等。路西斯透過一次又一次往來於現代與未來間,建造出許多新潮又風格獨具的浴場,不但成為全國知名的建築師,更成為皇帝身邊的紅人。

故事中最有趣的部分,還有路西斯來到現代日本,一次又一次地感受到文明的巨大衝擊。

 

因為穿越場所僅限於浴池,所以路西斯總是光溜溜地出現在日本人面前,有時在澡堂,有時在浴缸,還有出現在戶外溫泉。

第一次穿越,見到溫泉中洗浴的老人們時~路西斯以為這些「扁臉族」都是奴隸,身為優越的羅馬帝國子民,一方面瞧不起他們,一方面又驚訝於竟有如此厲害的技術與巧思。

 

路西斯那驚嚇、享受又掙扎的表情,生動極了!還有他內心不斷冒出的OS:「我身為羅馬人的驕傲又動搖了」,一臉正經,卻讓人莫名發笑。

 

當他首次「體驗」到現代科技帶來的便利之時,流下了男兒感動之淚(背景音樂:舒伯特《聖母頌》)

 

《羅馬浴場》的衛浴賣場片段

https://youtu.be/8hHu0A6Hueo?t=1921

 

進入主題:與古典音樂的美妙連結

(整理劇情與音樂之連結,並附超連結方便蹦友們欣賞喔😘)

電影場景 音樂使用
路西斯首次在羅馬澡堂穿越時空,抵達現代日本大眾澡堂的穿越配樂 威爾第:歌劇《阿依達》第三幕,<叛徒>(Traditor)
路西斯首次穿越時空,從日本回到羅馬,成功地建造出嶄新創意的大浴場 威爾第:歌劇《弄臣》第三幕,<善變的女人>(La Donna e mobile )
路西斯首次從羅馬澡堂穿越時空,抵達日本總編家的個人浴室,幫總編父親洗澡 威爾第:歌劇《阿依達》第三幕,<叛徒>(Traditor)
路西斯第三次穿越時空到女主角工作的衛浴賣場,坐在馬桶上,馬桶自動播放音樂,路西斯使用自動噴水功能,感動落淚 舒伯特:《聖母頌》(Ave Maria)
羅馬皇帝哈德良因男寵愛人安蒂諾斯於過世埃及尼羅河畔意外身亡,皇帝思念愛人無暇公務 佛瑞:合唱曲《拉希內贊歌》(Cantique de Jean Racine)
路西斯第四次穿越時空,誤闖了日本東北地區陽具崇拜信仰「金精神」祭典,被誤以為是「金精神」本尊,信眾撲倒他,導致再次穿越時空,來到女主角山越真實正在相親約會的動物園鱷魚池中,兩人再次相遇 普契尼:歌劇《托斯卡》(Tosca)第三幕,<快點,快起來,馬力歐、馬力歐>(Presto! Su, Mario! Mario!)
路西斯拿著香蕉與女主角山越真實在溫泉街中散步,猴子卻突然出現,將路西斯手中的香蕉搶走 威爾第:《安魂曲》(Requiem),<神怒之日>(Dies Irea)
路西斯追著野猴來到河邊,卻間接發現露天溫泉,並了解的露天泉的設計方式。看到在河中出現的香蕉皮浮出,跳入河中企圖揀取香蕉皮。 威爾第:歌劇《阿依達》第二幕,<請憐憫我的痛苦>(Pieta Ti Prenda del Mio Dolor)
心中愛慕的路西斯的女主角山越真實,倒在路西斯懷中,與他一同穿越到古羅馬場景 普契尼:歌劇《蝴蝶夫人》(Madame Butterfly)第二幕,<美好的一日>(Un del di)
路西斯拒絕皇帝哈德良提出為養子凱奧尼斯建造浴場的要求,讓哈德良震怒 威爾第:《安魂曲》(Requiem),<威嚴赫赫的君王>(Rex tremendae)
路西斯無意間得知凱奧尼斯不願意神格化哈德良,被凱奧尼斯指出自己的設計與創意皆來自抄襲,獨自一人在街頭鬱鬱寡歡,女主角山越真實找到他並安慰。 普契尼:歌劇《托斯卡》(Tosca)第二幕,<今夜星光燦爛>(E lucevan le stelle)
在女主角山越真實家中的溫泉旅館,五位老人也穿越了時空,巧合地與山越真實與路西斯重逢。一行人認真地討論要如何在戰地建造暖坑為士兵們療傷,並延伸為建造戰地溫泉等一系列場景。(共使用四段音樂) 1. 威爾第:歌劇《阿依達》第二幕,<兒童黑奴之舞>(Danza di Piccoli Schiavi)

2. 威爾第:歌劇《阿依達》第二幕,<就讓花朵與桂冠>(Pieta Ti Prenda del Mio Dolor)

3. 威爾第:歌劇《阿依達》第二幕,<祖國乃神聖之地>(Gloria All'Egitto, Ad Iside)

4. 威爾第:歌劇《阿依達》第二幕,<榮耀祖國>(Gloria All'Egitto)

羅馬這邊戰爭終於結束,日出的燦爛陽光照耀著戰場與傷亡者,也照耀著在溫泉療養所中所有慶賀戰爭勝利的羅馬人 普契尼:歌劇《西部少女》(La fanciulla del West)第三幕,<就讓她以為我已經自由遠走>(Ch'ella mi creda)
山越真實與路西斯在夜晚的營火前互訴心事,確認了彼此的心意 普契尼:歌劇《蝴蝶夫人》(Madame Butterfly)第二幕,<美好的一日>(Un del di)
山越真實平安回到現代日本,看著天空,場景逐漸轉換到古代羅馬慶典,慶祝戰爭勝利。皇帝哈德良表彰路西斯於戰爭期間之傑出貢獻。 普契尼:歌劇《杜蘭朵公主》(Turandot)第三幕,<今夜無人能眠>(Nessum dorma)
劇終前以字幕呈現主要角色哈德良、凱奧尼斯與路西斯之後續。 威爾第:歌劇《唐卡羅》第三幕,<歡喜之日突然到來>(Spuntato ecco il di d'esultanza)
電影劇終。片尾字幕。 威爾第:歌劇《阿依達》第二幕,<榮耀祖國>(Gloria All'Egitto)

 

電影版在日本創下的輝煌紀錄

 


《遠離非洲》

(電影解說整理自網路與維基百科,並附超連結方便檢索)

遠離非洲》(英語:Out of Africa)是1985年出品的美國電影,導演是薛尼·波勒,主演勞勃·瑞福梅莉·史翠普和Klaus Maria Brandauer。

該片先後獲得過28個電影獎,其中包括奧斯卡金像獎的七項獎。

《遠離非洲》電影根據丹麥女作家凱倫畢斯的小說改編,故事的時空背景是1920年代的東非,故事的重心在於她在非洲的愛情遭遇與生活。曾經於非洲居住短暫的歲月中,有兩個男人對她影響很大,一個是她丈夫波爾,一個是她的情人丹尼斯。

波爾給了她承諾卻根本不想遵守,她從丈夫身上獲得的只是一紙婚姻證書、男爵夫人的名號以及差點要她命的梅毒;丹尼斯從不給她任何承諾,但是卻給了真愛、自由以及如何以更寬廣的眼光來看這個世界。

 

遠離非洲-Out of Africa

內容描寫文字非常動人,取自張晚Youtube影片

丹麥優渥家庭出身的凱倫,
操煩即將晉升為大齡剩女,

決意完成一場財富與名銜的交易婚姻,
下嫁予同溫層友朋瑞典布列克森男爵。

兩人連袂遠赴非洲
開拓新事業與新生活。

不過,她顯然缺乏管理長才,

她的丈夫則更樂於追逐其他異性或是動物,

經營婚姻與經營咖啡園
都注定將付之一炬以失敗告終。

唯一留下記憶的只有那塊
廣袤、無垠的沉睡大陸

以及在土地上奔疾馳聘的一個身影。

他叫丹尼斯,熱愛打獵和莫札特,

他曾允諾:總有一天要帶她比翼飛行。

那個允諾,很快便實現⋯⋯

而關於這一段翱翔的往事,
將由我用贅筆再謄寫一遍。

雙翼飛機像隻炫耀的大黃蜂,
嗡嗡嘈嘈地降落。

彷彿孩子發現隱匿的禮物,
她忍不住興奮地打聽:
『你在哪買下了它?』
『蒙巴沙!』

他扶她登機,
她又質疑地轉身詢問:
『你幾時學會了飛行?』
『昨天!』
簡單的答案,
讓她來不及回神地吃驚。

唯在起飛的瞬間,
她因涉險而害怕的表情,

迅即為好奇的快樂取代。

大黃蜂鬧哄哄地冉冉上昇,

由單簧管鄭重而神秘的低音
為他們的巡禮揭開序曲。

溯流前往,兩岸蔥蘢羅列的
是向大自然致敬的植被隊伍。

塔納河猶如巨蠎蜿蜒,
緩緩蠕動的碧鱗在烈日下光燦閃耀。

他們穿越山顛,遙見瀑布水從天來。

那是太白『飛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銀河落九天。』的寫照。

他們滑入荒野,俯瞰草原一望無際。

那是謫仙『山隨平野盡,
江入大荒流。』的境界。

他們不懂,只能在背景裡
用聖樂般的和弦讚美造物。

他們在東非大地塹的懸崖邊緣翻騰嬉戲,

在阿伯德爾草原上,
依循動物遷徙的路線,
他們與萬蹄撼動的羚羊長跑。

繞過背蔭的幽谷。

在納古魯湖心,
探訪水鳥生養的棲所,
他們與千羽幻化的火鶴共舞。

終於,早已蓄勢待發的眾聲齊鳴,
雍容、優雅的主旋律響徹晴空。

他們面迎驕陽,
他們直上凌霄。

在天地悠悠之間,
澎湃、洶湧的心情讓她泫然欲泣。

她把手揚起,託付給他,

她要他緊緊地握住,
在死生契闊之間。

穿透亂雲堆雪的層層迷障,

此際,樂曲停歇,大音希聲。
唯獨恍若天籟的風吹相送。

他們正無念無悔地飛向
自己的天堂。

在電影中,

他迷上她
天馬行空的奇幻故事,
也害怕講述故事的她之需索羈絆;

她戀上他,
豹隱淡泊的直覺本能,
也恐懼如許本能的他之自由來去。

結局是:答應替凱倫送行的丹尼斯
用飛機失事做了永別。

這樣地安排
其實蠻好!

酷嗜狩獵的他,
埋骨高坡,獅子一般俯視著他的莽莽草原;

愛說故事的她,
賦歸原鄉,青鳥似地詠嘆著她的文學篇章。

https://youtu.be/qHByIVrrkDo

 

莫札特《豎笛協奏曲》

https://youtu.be/8muh5tvnCC0

 

隨著莫札特的音樂起飛.空瞰非洲之壯麗

片中最浪漫感人的一幕是丹尼斯駕著飛機載著凱倫在非洲大草原上翱翔,這場戲不僅是《遠離非洲》電影最浪漫之橋段,亦讓觀眾帶著浪漫愉悅的心情欣賞非洲草原遼闊的自然美景。

https://youtu.be/sPIAtkd3Wpk

 

而約翰貝瑞的配樂裡,除了自己的創作之外,中協調地引用了莫札特的《單簧管協奏曲》的慢板部分,古今結合,深情悠遠,烘托出影片再現女主角陳年往事的懷舊氣氛。《遠離非洲》的配樂音樂2005年被列入《AFI百年百大電影配樂》,被譽為美國電影音樂作品的經典。

https://youtu.be/zTzZiqv4vw0


《永遠的愛人》:貝多芬

 

貝多芬終身未婚,但藉由死後於抽屜裡發現的三封未發出信件,上面僅署名致我「永遠的愛人」(Immortal Beloved)。導演藉由這三封信,以倒敘手法引導觀眾去尋找貝多芬的「秘密情人」。

到底是:

一、富商之女茱麗亞

二、是匈牙利女公爵安娜

還是影片以偵探手法一步步「證明」的「永遠的愛人」:喬安娜—貝多芬的弟媳婦~一位被認爲聲名狼籍的女人呢?電影只是電影,但貝多芬卻是音樂史上永遠的樂聖。

 

《永遠的愛人》影片預告

https://youtu.be/e2ql5wODeMY

 

《月光》鋼琴奏鳴曲場景
Immortal Beloved Moonlight Sonata Scene

電影中,貝多芬在茱麗亞家中,打開新琴的琴蓋,耳朶貼近鋼琴未掀的面板,閉上眼睛全心感受聲波的振動,手指間漸漸流洩出來的,正是《月光》奏鳴曲的第一樂章。

https://youtu.be/524VlYD0PVw

 

《皇帝》鋼琴協奏曲 場景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BF1Sd_blb8U

 


《快樂頌》:貝多芬

(電影解說整理自網路與維基百科,並附超連結方便檢索)

快樂頌》(英語:Copying Beethoven),關於樂聖貝多芬的虛構傳記電影,描寫他晚年創作《第九交響曲》時的遭遇。本片由波蘭導演安格妮茲卡·賀蘭執導,兩位編劇兼任製片,2006年11月10日由米高梅公司發行上映,於2007年4月30日發行DVD。

1824年,樂聖貝多芬正在趕工完成新作。這些年來,他孤家寡人,飽受感情創傷,耳疾折磨,距離上次創作出受眾人激賞的作品已有年月。在作品完成的最後階段,貝多芬的御用抄譜員不幸病入膏肓,缺少深通樂理的抄譜員,演奏時樂團勢將無譜可奏。安娜是音樂學院推薦的女抄譜員,胸懷大志,希望藉由這次機會讓貝多芬品評她的創作。脾性狂躁的貝多芬起初懷疑女子能否有才擔此大任,在隨後的相處中,他不只慢慢依賴安娜的幫助,還對安娜產生好感,到最後,安娜成為貝多芬生命中不可忽視的存在,開啟了他心底的那扇門窗。

 

電影預告

https://youtu.be/Zj7_LoZm_MQ

 

 

 

最終場景:第九號交響曲之首演

https://youtu.be/Xkj0TeZeZuo


《似曾相識》

(電影解說整理自網路與維基百科,並附超連結方便檢索)

似曾相識》(Somewhere In Time),是1980年吉諾特·茲瓦克執導的浪漫奇幻電影。改編自理察·麥瑟森1975年小說《重返的時刻》(Bid Time Return)。獲第53屆奧斯卡最佳服裝設計獎提名及第38屆金球獎最佳原創音樂獎提名。

電影在發行之初並不賣座,就連導演吉諾特·茲瓦克後來也不得不承認,儘管他與全體製作人員都對這部片有莫大期望,《似曾相識》的票房以及獎項都曾令他感到難過。當時影片試映時,並沒有受到觀眾的愛戴,所以也就沒辦法在戲院播放。

事隔多年,這部影片無意間被一個電視台高層工作者發現了,他給這段動人的愛情故事深深打動,於是將之在有線頻道播放,結果觀眾反應熱烈。《似曾相識》這部差點被埋沒的好片子就這樣重見天日,成為經典電影。

 

拉赫曼尼諾夫《帕格尼尼主題狂想曲》

https://youtu.be/h4N1mxN5JbU

 

⟨Somewhere in Time⟩電影主題與精彩劇情剪輯:

https://youtu.be/5X3DNJjMtfk


 

《不可能的任務》V:《杜蘭朵公主》

 

談起歌劇《杜蘭朵公主》,大家都知道是義大利作曲家普契尼的三幕歌劇作品,然而他在尚未寫完全歌劇時便去世,由弟子繼續將遺作完成。

《不可能的任務 V》劇情內容出現了一個勇猛又聰明美麗的女主角伊爾莎佛斯特,彷彿她就是杜蘭朵公主的化身一般,整集的故事情節圍繞在帥氣的伊森韓特與伊爾莎佛斯特身上。

杜蘭朵公主的背景發生在中國,由於對於祖母之死感到怨恨,因此下令想娶她為妻的王子們必須答對她所出的三道謎語,這三道謎語分別為「希望」、「鮮血」和「杜蘭朵」,若沒有答對這三道謎語則要被處以死刑,由於公主擁有傾國傾城的美,有許多王子慕名而來但最後被斬首,而卡拉富則是最後成功打動她的王子。

電影裡的一個場景發生在維也納歌劇院,邪惡組織「辛迪加」想暗殺正在歌劇院觀賞杜蘭朵公主的奧地利總理,女主角伊爾莎佛斯特則是負責暗殺的人,在一席金黃色禮服下帥氣當起女槍手,此時的電影配樂響起知名的歌劇音樂。隨著劇情進展,不但追捕過程緊張刺激,打鬥也富饒幽默與趣味,隨之融合於劇情的,更是歌劇《杜蘭朵公主》絕美的一段段音樂與~詠嘆調《公主徹夜未眠》。

 

阿湯哥巧妙地運用普契尼歌劇《杜蘭朵公主》精彩電影片段

 

《公主徹夜未眠》(Nessun Dorma)男高音樂譜:

 

重點高音:

 


音樂.不分國界

《哈利波特》電影主題

威翰威廉斯指揮維也納愛樂 | 慕特小提琴獨奏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qsCZP3wdF4w

 

https://bonart.com.tw/all-about-3/

 

永恆經典.星戰主題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3qqHdiewSE

 

冒險英雄.印第安納瓊斯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_U519RdznMA

 

哈里遜福特致詞讚美約翰威廉斯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nVt-QAWjPcY

 

大導演史帝芬史匹伯(Steven Allan Spielberg, b. 1946)曾經說過:「音樂是電影的一半。」,這句話完全深深打動我。

 

電影《辛德勒的名單》最後片段

眾人為了感念辛德勒為拯救猶太人所做的一切,用僅存的資源(連假牙的黃金都挖出來了)打造了一枚戒指感謝他。而自知戰後可能背負戰亂罪行的辛德勒,不得不離開,與眾人依依不捨前地離別。臨行前,已經從事太多善舉的他,仍然想著自己做得不夠,讓許多人紅了眼眶...

 

各位想想,如果再回頭讓大家看沒有聲音的畫面,您會有多少感動呢?

https://youtu.be/fhA5GIx51Kg

 

史蒂芬史匹伯讚美約翰威廉斯(E.T 配樂創作珍貴紀錄)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tJY5l6I253c

 

《辛德勒的名單》動人主題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cLgJQ8Zj3AA

 

約翰威廉斯與馬友友

https://youtu.be/sY5nw37xYIw

 

約翰威廉斯如何創作電影配樂之「動機」
How John Williams Composes His Motifs

https://youtu.be/mK5zThj7uFI

 

作曲家介紹

https://youtu.be/skh9N2UH1Fo

 

 

https://bonart.com.tw/wonder-woman-v-s-batman/

 

有關配樂創作過程.人人想法不同

Hans Zimmer 漢斯季默

Hns Zimmer說,他永遠學不會拒絕有興趣的配樂邀約。總是一開頭就跟導演說沒問題,隨即想到毫無想法,過了幾周甚至想請導演不妨去找配樂大師 John Williams...XD。

不過這麼多年來他體認到這些都是必經的過程,就算自己作曲經驗豐富,每次仍然如臨大敵。

Howard Shore 霍華.蕭

Howard Shore 談到幫《魔戒三部曲》配樂,過程需要好幾年,所以每天訂出工作進度很重要,才能循序漸進完成系列電影的配樂。

他會先閱讀小說和研究作者,了解帶給後世的影響,然後把所有資料放在一旁,散個步,打個盹,思考帶給自己的意義,再針對最有印象的畫面作曲。

Rachel Portman 瑞秋.波特曼

Rachel Portman 很留意作曲時不聽其他任何的音樂。因為她怕自己跟海綿一樣照單全收,受到不必要的影響。另外,她也經常會把作好的曲子放在一旁,隔天起床看是不是還覺得不錯,如果不行就從頭再來。


Steve Jablonsky 史蒂夫.賈布隆斯基

「隔日測試法」也是 Steve Jablonsky 很常採用的手法。

Steve Jablonsky 每天都作曲到晚上11到12點,長時間投入那麼多時間之後,難免失去客觀的創造力,在主觀的情感上自我感覺良好。因此他會刻意等到隔天或幾天之後,假如對旋律的感覺沒變,才拿去給導演試聽,不然就繼續修改、直接放棄或暫時保留,也許能用在其他地方。

【蝙蝠俠:黑暗騎士】配樂

 

蝙蝠俠三部曲音樂選輯

 

再創造:蝙蝠俠配樂組曲

 

神鬼傳航配樂之多層次

 

神鬼奇航配樂欣賞

 

電影《沙丘》配樂組曲

 

漢斯季默現場Live’

 

補充資料:

《Garena傳說對決》漢斯季默 Hans Zimmer 操刀|傳說對決配樂幕後製作介紹

 

《捍衛戰士:獨行俠》配樂

這配樂一下去,懷舊又銷魂

 

錄音場景重現

 

《捍衛戰士:獨行俠》4K最佳場景

 

 

SR-72 Darkstar hypersonic aircraft flying Maverick Opening scene Top Gun Maverick 2022 IMAX 4k 6CH

 

在漢斯季默筆下,龐德成為了孤單而高貴的情報員


火紅韓劇《魷魚遊戲》配樂

起床音樂:海頓降E大調小號協奏曲第三樂章

https://youtu.be/aT_ZPsoSRXc

 

集合音樂:小約翰.史特勞斯:《藍色多瑙河》

https://youtu.be/3c27hYHxCaQ

 

 起床集合音樂:柴可夫斯基《弦樂小夜曲》第二樂章 Wlatz

https://youtu.be/Aqe8r6b_C90


韓劇《39》中的拉赫曼尼諾夫

分享近期孫藝珍、田美都主演的韓劇《39》,劇中以拉赫曼尼諾夫第二號鋼琴協奏曲作為電視劇中的音樂主軸。首先是剛好男女主角都喜歡這位作曲家,兩人共同之處,與陌生之處,一切都剛剛好~不多也不少,CP走向吊足觀眾胃口。

韓劇《39》(서른, 아홉)

 

首先是剛好男女主角都喜歡這位作曲家,兩人共同之處與陌生之處,一切都這麼剛剛好~不多也不少,CP愛情讓觀眾非常期待。

其次是在第五集《拉赫曼尼諾夫第二號鋼琴協奏曲》中,片頭使用了浪漫唯美的第二樂章旋律,讓觀眾知道了小時候被收養的車美昭(孫藝珍飾),是如何在音樂的自然催化之下,感受到收養家庭媽媽的溫暖,而終於能在新家庭裡感受著家人的愛而成長。

 

 

再來是在同一集的片尾,拉赫曼尼諾夫第二號鋼琴協奏曲再次出現。

但改為使用第一樂章開頭的鋼琴沈重獨奏和弦與c小調第一主題旋律,突顯出男友金善優同樣被收養的妹妹金昭元見到養父不友善時的沈重心情。

對於這種不安感同身受的車美昭,緊緊握住了男友妹妹金昭元的手,心中更燃起了想要安慰對方的心情,她在心中告訴自己:「我想成為她的拉赫曼尼諾夫...」

 

 

 

妹妹的人生可能因此得到了治癒和恢復。

雖然只是古典音樂在電視影集的運用,但不得不佩服編劇與配樂家的巧思,讓音樂昇華並且感動觀劇者~這也是韓劇厲害的地方。


蹦藝術Podcast 聊古典音樂~也聊韓劇

 

蹦藝術 S4 EP1|從韓劇《39》聊拉赫曼尼諾夫第二號鋼琴協奏曲

用耳朵閱讀古典音樂 - 蹦藝術 | BONART🎙

主持:林仁斌

各平台一鍵通:
https://linktr.ee/bonart

本集精彩內容介紹:
蹦藝術節目邁入第四季了🎊

近期韓劇《39》(서른, 아홉)由孫藝珍、田美都與金智賢三位女主角共同擔綱演出,是一套充滿友情溫暖、追求理想愛情與美好生活的影劇小品;在劇中,拉赫曼尼諾夫的第二號鋼琴協奏曲成為了串起角色與劇情的重要媒介。

本集節目中,主持人林仁斌為您細說韓劇製作、拍攝方式到音樂設計所下的功夫,並從拉赫曼尼諾夫的第二號鋼琴協奏曲創作背景入手,讓您在沈浸劇情之餘,更加理解音樂在劇情中所扮演的重要性。

蹦藝術每週精彩的音樂內容,值得您一聽再聽、反覆回味。

歡迎點擊贊助蹦藝術,支持蹦藝術製播更多獨家精彩的節目~一起用耳朵閱讀古典音樂🌹

☕一杯咖啡.一點心意.贊助蹦藝術❤️️️️
https://pay.soundon.fm/podcasts/4905a7d8-e9ce-4140-99ce-c4c6f4c6aaa2

 

開卷蹦藝術.享受美好閱讀時光

☕️一杯咖啡.一點心意.支持蹦藝術☕️

 

各類合作提案,聯繫方式:

*手機:0917.670.518 
*Line:https://line.me/ti/p/LB1ro0P0AU
*E-mail:jenpin888@gmail.com

【BON音樂】蹦藝術X大人社團 - 五大音樂會序曲(一)「孟德爾頌」:《仲夏夜之夢》序曲

【BON音樂】蹦藝術X大人社團 - 五大音樂會序曲(一)「孟德爾頌」:《仲夏夜之夢》序曲
5 Famous Concert Overtures - 1

– 資訊整理共享於網路,一起欣賞音樂與藝術之美 –
蹦藝術 | BONART


古典音樂是你的生活必需品?
希望有機會能拓展對古典樂的了解?
跟著林仁斌老師一起認識偉大的音樂藝術!

《大人社團》與蹦藝術攜手開設古典音樂鑑賞課程,林仁斌老師帶領學員欣賞每首的獨特之處,讓您徜徉在樂曲中,更貼近音樂家的心血結晶,聽出更多況味與樂趣!

《延伸閱讀》大人的音樂欣賞線上直播課程好嗎?學員真實回饋分享

《延伸閱讀》大人的音樂欣賞課學員回饋,看他們用音樂為生活注入繽紛

 

超級重量級~2024年春日京都音樂之旅❤️

【BON旅行】2024年3月 大人社團X蹦藝術 – 京都雅遊 | 探訪小澤征爾音樂塾專屬 魅麗音樂之旅

https://bonart.com.tw/2024-bonart-japan-kyoto-music-journey/

 

【精彩課程ing】

2024年2月起

大人的古典樂欣賞線上直播課(2/22週四下午班,共5堂):五大音樂會序曲

大人的古典樂欣賞線上直播課(4/11週四下午班,共5堂):視覺與聽覺交織的音樂樣貌

 


主講人:林仁斌老師

 

你對古典音樂深深著迷,期待聽懂更多內容嗎?

不只對作品感興趣,也想多了解音樂家的背景?

跟著林仁斌老師一起揭開這層有趣又精彩的音樂面紗~

《大人社團》與蹦藝術的林仁斌老師攜手開設古典樂欣賞課,這期將以「五大音樂會序曲」為主軸,讓大人們可以在課程中一次蒐集到史上最精彩的音樂會序曲以及歌劇的序曲,聽懂更多旋律背後的意涵,拓展自己的音樂視野。

註:序曲(Overture)字源為「Ouvert」,為法文「開啟」的動詞,顧名思義為歌劇、音樂會,或者甚至是一首多樂章樂曲揭開序幕之音樂。

 

《五大音樂會序曲》全系列五堂課程介紹

課程內容

  • 第一堂│「孟德爾頌」:《仲夏夜之夢》序曲

《仲夏夜之夢》是英國大文豪莎士比亞於1590到1596年間創作的浪漫喜劇。故事設定在一年之中白晝最長的夏至,也就是我們所俗稱的「仲夏夜」(Midsummer Night)。莎士比亞生動地使用了「相傳精靈最活躍的一天,必會有不可思議之奇幻誕生」的傳言,進而創作出了遙遠的古希臘時代的虛幻故事。而年僅17歲的孟德爾頌,以自己的對這部作品的喜愛與幻想及純熟的作曲手法,完成了這首《仲夏夜之夢》序曲,天縱奇才的創作,令人拍案叫絕。

  • 第二堂│「蘇佩」:輕騎兵序曲

奧地利作曲家蘇佩(Franz von Suppe,1819-1895),擁有出色的旋律捕捉能力,他以創作輕歌劇為主,但留存於世的作品不多,最受到歡迎的經典大多數為音樂會序曲,其中以《輕騎兵》以及《詩人與農夫》最為著名。1866年首演的輕歌劇《輕騎兵》,序曲以「三段體」充分表現出戰鬥的決心、哀傷與輕騎出發的颯爽之感,老師會在這堂課中,為學員細細解說這位浪漫主義的音樂家─蘇佩,出色的管弦樂法與音樂美妙的結合。

  • 第三堂│「羅西尼」:《威廉泰爾》序曲

37歲就封筆不再作曲的羅西尼,一生酷愛美食、享樂與音樂。《威廉泰爾》這部作品是他的第39部歌劇,同時也是最後一部。1829年在巴黎首演,演出之後羅西尼就擱筆並爽過了四十多年的人生。這部歌劇的序曲—《威廉泰爾》序曲,以及歌劇尾聲的《瑞士兵進行曲》(March of the Swiss Soldiers),直到現在還是很常被演奏,更是古典音樂中的超級名曲。本堂課老師將為學員們解說序曲之四大部分精彩音樂內容。

  • 第四堂│「威爾第」:《命運之力》序曲

義大利歌劇作曲家威爾第於1861年接受聖彼得堡皇家歌劇院的委託,並於隔年於羅馬首演的知名歌劇《命運之力》。這部作品擁有歷史大歌劇的宏偉格局與浪漫時代的悲劇色彩,迄今亦常被演出。尤其歌劇序曲充滿衝擊與戲劇張力的音樂能量,豐沛的銅管編制與效果,更使它經常單獨出現於音樂會獨立演出。這堂課,老師將為大人們解說威爾第在音樂動機與管弦樂法的出色運用。

  • 贈第五堂│「華格納」:《唐懷瑟》序曲

《唐懷瑟》(也譯作《唐豪瑟》)是華格納的第五部歌劇,在題材的選擇上可以窺見作曲家的人生思維:「靈與肉」、「自由與禁慾」與「女力救贖」。故事改編自中世紀的詩歌傳說:描寫吟遊騎士唐懷瑟在經歷女神維納斯的肉慾誘惑後,重返世間,但在歌唱大賽裡的言論受到指責有罪,教皇拒絕赦免,而唯一得到救贖的方法,居然是等待教皇手中權杖開花… 在這堂課中,老師將為學員們解說華格納在序曲中對音樂動機的出色使用。


孟德爾頌以音樂重現莎翁筆下的仲夏夜精靈世界

 

創作背景到樂曲內容全解析

曾經寫下銘言:「音樂~最能精確表達言語」的作曲家孟德爾頌,擁有出色的音樂描繪能力,無論寫景敘事、旋律和聲,在浪漫前期的音樂家群像裡,屬於出類拔萃。

17歲時,孟德爾頌便寫出了著名作品《仲夏夜之夢》序曲,發想自英國文豪莎士比亞根據西方信仰中,一年中白晝最長的夏天夜晚「仲夏夜」精靈會現身夜遊,必定會發生許多奇幻的事,而根據此傳說寫下的同名文學作品《仲夏夜之夢》,音樂靈動多變,堪稱一絕。

在這場講座中,蹦藝術執行長林仁斌老師將為您仔細解說孟德爾頌之《仲夏夜之夢》劇樂與序曲。

 

作曲家 孟德爾頌(Felix Mendelssohn, 1809-1847)

孟德爾頌1809年2月3日出生於德國漢堡的一個富裕而有文化的猶太富商家庭。祖父摩西(Moses Mendelssohn, 1729-1786) 是德國名哲學家兼文學家;父親是德國漢堡的銀行家;母親則是位受過高等教育並精通音樂的人。不論出生環境、家庭生活或是事業成就,孟德爾頌都是一帆風順。

銘言:「音樂~最能精確表達言語」(意譯)

 

孟德爾頌 幸福音樂家

自小家境富裕,喜愛音樂與文學。9歲公開演出音樂會、10歲開始作曲、12歲自己主辦報紙,同年與 72歲德國文豪歌德(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 1749-1832)結為忘年之交。

與歌德的友誼,加深了孟德爾頌對古典文學的感受:16歲時完成的弦樂八重奏(op.20)亦受到歌德《浮士德》啟發。這部作品也被視為孟德爾頌第一首成熟的作品。

17歲,孟德爾頌寫出了著名作品《仲夏夜之夢》(A Midsummer Night’s Dream)序曲。

這首作品靈感來自英國文豪莎士比亞同名古典文學作品,是專門為音樂會表演所設計、可以單獨演出的「音樂會序曲」(Concert overture),也是今晚音樂會標題來由及音樂會序幕演奏作品。

 

大家一聽到專有名詞,應該心中馬上就出現疑惑了吧~沒關係,專業導聆人存在的目的,就是「幫大家查資料」(XD)

 

《新葛夫音樂辭典》對「音樂會序曲」之詞條的解釋:
序曲中發展出來的一種特殊樂種,其規模類似歌劇或戲劇序曲,為單樂章的管絃樂作品,並常常附帶著標題,暗示著文學或其他描述性的內容。

 

因此,音樂會序曲與一般普通序曲最大的不同之處,就在於「獨立的存在」。並且依據標題與文字的不同,我們可以充滿感受到作曲家所賦予本作品的文學性、藝術性之獨特意義,從中感受此作品之獨一無二。

19歲時指揮演出巴哈(J.S. Bach)的《馬太受難曲》。這是巴哈死後79年第一次被公開演出,由於這次的演出,使得大家開始重新注意巴哈,而巴哈的音樂也逐漸在世界各地的音樂會中被演出。

20歲起遊歷歐洲,創作《芬格爾洞窟》序曲與A大調第4交響曲《義大利》等精彩遊記作品。

26歲擔任萊比錫布商大廈管弦樂團指揮。33歲協助舒曼成立萊比錫音樂學院,並擔任首任校長。1846年,孟德爾頌的健康狀況已經出現問題,次年,他心愛的姐姐過世更讓他深受打擊,導致健康狀況更加惡化。1847年10月他突然中風,11月4日在萊比錫去世,享年38歲。


《仲夏夜之夢》介紹

現在讓我們來針對《仲夏夜之夢》(A Midsummer Night’s Dream)欣賞重點介紹。

仲夏夜是一年中白晝最長的夏天夜晚,西方世界相信精靈會現身夜遊,必定會發生許多奇幻的事,莎士比亞根據此傳說寫下《仲夏夜之夢》(,是一部充滿詩意與幻想的喜劇。

而在英國已經廣為人知的莎士比的戲劇作品,自17世紀起便陸續被譯成德文並在德國上演, 不過此時期,作品仍以零散方式出現,尚未被全套介紹。後來待浪漫風潮於德國掀起時,透過大環境眾多文學人士介紹推廣,例如:劇作家 萊辛(Gotthold Ephraim Lessing, 1729-1781 )、詩人 維蘭德(Christoph Martin Wieland, 1733-1813)以及完成德文首套莎士比亞的戲劇作品譯本之文學家艾森保(Johann Joachim Eschenburg, 1743- 1820),一代文豪莎士比亞的戲劇作品終於被更完整地、以成套的方式於德國出版。

 

《仲夏夜之夢》完整劇樂創作

就在《仲夏夜之夢》序曲完成 16年後,1842年孟德爾頌擔任普魯士皇家劇院之作曲家,當時為了配合劇作家 約翰.路德維希.提克(Johann Ludwig Tieck, 1773-1853 )所執導的音樂戲劇作品《仲夏夜之夢》,作曲家再次提筆譜寫了《仲夏夜之夢》完整劇樂(Ein Sommernachtstraum, op. 61 ),共計有五幕 13首樂曲。因此完整版的《仲夏夜之夢》劇樂,共有 14首樂曲,包含了1826年創作之序曲以及 1842年創作之完整劇樂。

 

《仲夏夜之夢》故事介紹(基本資料整理於網路與維基百科,並附上超連結方便檢索)

劇情共有三個主軸,剛好都跟慶祝忒修斯公爵和希波呂忒女王的婚禮有關。一開始,赫米婭的父親強迫要赫米婭嫁給狄米特律斯,當時的希臘規定家庭可以決定女兒的婚姻,而女兒必須遵守,否則就要被處死或放逐。赫米婭不肯,與拉山德相約晚上在森林見面並私奔。赫米婭將她的計劃告訴她最好的朋友海麗娜;海麗娜不久前才被狄米特律斯拒絕,為了討回狄米特律斯的歡心,因此海麗娜將這計劃告訴狄米特律斯。到了晚上,狄米特律斯跟蹤海麗娜,而海麗娜跟蹤赫米婭,而赫米婭則急於尋找拉山德,四人在森林中迷路並分離,他們累了並在樹下打盹休息。

同時,仙王奧布朗與仙后提泰妮亞到達了同一片森林,並計劃參加忒修斯公爵和希波呂忒女王的婚禮。提泰妮亞拒絕把她的印度童僕精靈借給奧布朗當作他的僕人,所以奧布朗決定懲戒提泰妮亞。奧布朗要小精靈帕克去摘三色堇,並趁提泰妮亞睡覺時將三色堇花汁液滴在她的眼皮上,這樣當提泰妮亞醒來時便會永遠愛上她看到的第一個人。另外帕克也發現了睡覺中的拉山德等人,祂將三色堇花汁液滴在他們的眼皮上,並希望他們醒來時能有情人終成眷屬。

在同時,織工波頓和他的勞工朋友們在同一片森林中排演悲劇《皮拉摩斯和西斯貝》,他們計劃在忒修斯公爵和希波呂忒女王的婚禮上表演,並把它演成滑稽的喜劇。可憐的織工波頓在換裝時,被小精靈帕克惡作劇變成驢頭。不巧仙后提泰妮亞醒來見到的第一個人便是他,於是仙后瘋狂的愛上了驢頭人身的波頓。森林的另一邊,拉山德和狄米特律斯醒來時見到的第一個人都是海麗娜,於是海麗娜變成兩人追求的對象,赫米婭則同時被兩人拋棄。拉山德和狄米特律斯為了海麗娜而決鬥,兩人在森林中迷路並在樹下打盹休息。

仙王奧布朗見苗頭不對,於是要求小精靈帕克自己去解決自己闖下的禍。於是帕克再趁提泰妮亞和拉山德睡覺時,將三色堇花汁液滴在他們的眼皮上。這次提泰妮亞見到的第一人是奧布朗、拉山德見到的第一人是赫米婭,織工波頓的驢頭法術也被解除;狄米特律斯的法術則沒有被解除,他將會與海麗娜永遠相愛。仙王則與仙后重修舊好。雅典城内,一片歡樂景象,人們載歌載舞來慶祝快要擧行的婚禮,大家最熟悉的〈結婚進行曲〉也在此時響起,兩對情人的愛情在仙王的幫助下也都得到了美滿的結局。當早晨來臨時,情侶們和勞工們決定這一夜發生的所有不合理事情一定是一場夢。

 

可愛的手繪漫畫劇情解說(英文版):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M1wMfOwlAZ8

 

Youtube的「五分鐘劇情解說」版: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VUhikG61170

 

《仲夏夜之夢》曲序

(劇樂表格與樂譜範例整理引用自「許秀彬著:台師大2008年—從孟德爾頌的《仲夏夜之夢》看劇樂之音樂形塑與戲劇詮釋」,在此致謝作者)

幕/景 順序

原文曲名

中文曲名
序曲

Ouverture: Allegro di molto

序曲:甚快的快板

第一幕 第一景 第二景

page26image62593216

No. 1 Scherzo: Allegro vivace
( Nach dem ersten Akte )

第一曲 詼諧曲:活潑的快板
(在第一幕後)

第二幕 第一景

page26image62592256

No. 2 L’istesso tempo

第二曲 速度同前

第二景

No. 3 Lied mit Chor: Allegro ma non troppo

第三曲 有合唱的歌曲:不甚快的快板

No. 4 Andante

第四曲 行板

No. 5 Allegro appassionato ( Nach dem Schlusse des zweiten Aktes )

第五曲 熱情的快板
(第二幕結束後)

第三幕 第一景

No. 6 Allegro

第六曲 快板

第二景

No. 7 Con molto tranquillo

第七曲 非常寧靜的

第四幕 第一景

No. 8 Andante

第八曲 行板

第二景

No. 9 Hochzeitmarsch: Allegro vivace ( Nach dem Schlusse des vierten Aktes )

第九曲 婚禮進行曲:活潑的快板
(第四幕結束後)

第五幕 第一景

page26image62700736

No. 10 Allegro comodo - Marcia Funebre

第十曲 從容的快板 ─ 送葬進行曲

No. 11 Ein Tanz von Rüpeln: Allegro di molto

第十一曲 小丑之舞:很快的快板

No. 12 Allegro vivace come I

第十二曲 如同第一曲般活潑的快板

終曲

Finale

終曲


《仲夏夜之夢》序曲介紹

(劇樂表格與樂譜範例整理引用自「許秀彬著:台師大2008年—從孟德爾頌的《仲夏夜之夢》看劇樂之音樂形塑與戲劇詮釋」,在此致謝作者)

序曲的開始標記為「十分快的」E大調。由木管樂器奏出四個大調和絃,逐一向上轉位而漸漸明亮。聽覺上帶來由遠而近,由模糊而逐漸清晰之感受~接著第6小節是由樂團小提琴群與中提琴奏出轉為溫柔的e小調和絃,然後音樂就以快速16分快速音群疾駛,象徵著「夏夜精靈之舞」~也彷彿在序幕揭開之後,帶領觀眾看清整個《仲夏夜之夢》故事的全貌:(按↓圖可進入音樂欣賞)

 

在一長段以弦樂跳弓為主的16分音符快速音群後,由A段開始進入了 ff極強段落,銅管與擊樂與此時加入樂團,整體演奏效果也帶來更多戲劇化表現:

 

抒情的弦樂下行主題:

 

抒情的弦樂主題,中間伴隨著木管樂器愉快歡樂的回應樂句:

 

銅管加入,以豐富的力度變化製造序曲之戲劇感:

 

經過主題再現,進入序曲尾聲,由弦樂為主,伴隨著法國號美聲,演奏出令人動容的溫柔主題:

 

樂曲最終再次回到四個E大調上行轉位和聲,頭尾呼應,為序曲劃下完美句點:

根據孟德爾頌與姊姊芬妮(Fanny Mendelssohn, 1805-1847)之書信往來,此首序曲之創作時間幾乎是不到一個月就完成(1826.07.07. - 1826.08.06.),更顯得孟德爾頌的早慧與出神入化的創作能力與速度。

 

序曲 綜合欣賞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mXq9GzKXsos


《仲夏夜之夢》詼諧曲

這首詼諧曲(Scherzo)應該是《仲夏夜之夢》非常廣為人知,且被改編為各種演奏編制的超級名曲之一。(另一首容筆者賣個關子,等一下就會介紹)

關於曲序

孟德爾頌於戲劇第一幕結束與第二幕開始之間,安插了劇樂的第一首曲目,即為本首詼諧曲。

在樂譜總譜的首頁,印有文字標示在第一幕後(Nach dem ersten Akte/ After the first act),代表此曲為一二幕之間銜接之間奏曲功能。

第1-8小節,以長笛為主所演奏的,是本曲中著名的「神仙動機」:

 

在本段音樂總譜結尾處,則印有文字標示著幕啟(Vorhang auf),並且於樂曲結束之樂譜下方,標示出第二幕一開始的戲劇角色 Puck以及台詞,因此本曲負責串連第一與第二幕之功能。

台詞之後,註記了「attacca」,代表「音樂旋即演奏」。意即此曲奏畢後,下一段音樂馬上銜接進入下一幕,這都是從樂譜上才能看到的細節,與大家分享~

 

除了上述以長笛為主的木管群演奏的「神仙動機」之外,本曲另一個由小提琴開始之「Puck」主題動機,在曲中與之相互輝映,形成非常歡快的音樂:

 

最後段落,是每個長笛演奏者都練過的「管弦樂片段」XD

筆者身為專業職業從業長笛家,當然一定要介紹這個精彩樂段。下方譜例中可以見到,從P段前一個小節+弱起拍,長笛獨奏進入一大段雙吐才能來得及演奏的快速16分音符斷奏,中間都只能夠在 8分音符吹完後「偷」一小口氣,然後又要吹上一大段。所以這段音樂也可以說是演奏者技巧的試金石,在音樂會中大家可要仔細欣賞長笛首席的精彩演奏喔:

就在這一連串「不能好好呼吸」的雙吐段落後,孟德爾頌安排了弦樂撥弦效果,輕鬆有趣地結束這段音樂~這也是音樂演奏中「Play Difficult Easy」的最好範例。

示範版本

阿巴多指揮柏林愛樂/ 帕胡德長笛獨奏的 精彩現場版本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Y11O053V13Q

 

詼諧曲全曲欣賞:

https://youtu.be/sUm41WqTix8


閒磕牙  - 孟德爾頌 結婚了嗎?

有的~孟德爾頌晚婚於27歲。據說當時他認識了小他 8歲的 19歲少女 Cécile Charlotte Sophie Jeanrenaud(1817 – 1853)之後,驚為天人且非常愛慕。謹慎言行的孟德爾頌為了確認這是真愛,還特別離開她一個月,要測試自己的感情...。一個月之後,孟德爾頌再也無法忍耐心中的洶湧澎湃,向 Cécile 求婚,兩人婚姻幸福美滿,共育有五名兒女( Carl, Marie, Paul, Lili and Felix August)。

孟德爾頌之妻 Cécile / Mendelssohn's wife Cécile (1846)
孟德爾頌之妻 Cécile / Mendelssohn's wife Cécile (1846)

【第二曲】 奧白朗與蒂妲妮霞已各帶侍從到達了森林。仙王與仙后相遇後,奧白朗便向蒂妲妮霞討那位印度侍僮,蒂妲妮霞堅持不給,並以「再停留下去勢必又吵起來」為由,先行拂袖而去。奧白朗不甘受辱,命令迫克前往採摘「三色堇」,欲趁 仙后在林中安睡時,將此花花汁滴在其眼皮上,仙后醒來,便會以最強烈的愛去 追求第一眼所見的任何東西。

第米屈律斯聽從了海冷娜的情報,到森林中找尋私奔的黑美霞與萊散特;第米屈律斯不斷地驅趕尾隨其後向他求愛的海冷娜,但海冷娜仍緊緊跟隨。奧白朗瞧見這幕,欲使海冷娜得到她想要的愛情。

迫克將三色堇帶回,奧白朗留了一些,其餘的便吩咐迫克去點在那位狠心棄海冷娜而不顧的雅典人眼上。

https://youtu.be/gwDezEi7JMY?t=982


【第三曲】

第三曲配合的劇情是戲劇第二幕第二場,蒂妲妮霞領隨從離開奧白朗,移動至林中另一處,進而吩咐神仙們替她唱一曲催眠曲。一至七小節為前奏。音樂停 止時,休止符上方加註了延長記號,樂譜下方則標示著蒂妲妮霞的台詞:「來, 跳一回舞,唱一曲神仙曲,然後在一分鐘最後一個的三分之一的時間裡大家散開去。( Kommt! einen Ringel-, einen Feensang! Dann auf das Drittel’ner Minute fort! )」

https://youtu.be/gwDezEi7JMY?t=1105


【第五曲】第二幕間奏曲

間奏曲於劇樂中編號第五,樂曲為熱情的快板(樂譜中標示為第二幕結束後演奏),剛好用來銜接劇中的第二幕與第三幕劇情。

 

此間奏曲以曲式分段來說,共分為兩大段,剛好是第一段落「a小調」(1-148小節)與第二段落「A大調」(149-190小節)。

 

第一段落可再分為:三段體A-B-A+尾奏。

其區分段落如下:

段落分段 小節數
A(a小調) 1-36
B(A小調) 36-73
A'(a小調) 73-111
Coda 111-結尾

 

一起欣賞這首間奏曲的開頭,由木管群與小提琴I 共同交織而成的a 小調主題旋律:

 

大提琴群的5小節經過獨奏句之後,進入A大調的第二段落,這裡開始也呼應了即將來到的第三幕劇情:

https://youtu.be/z6nCHF2juRM?t=167

 

音樂進入B段,由低音管獨奏,帶領演奏出流暢的新主題:

 

全曲樂譜版本

https://youtu.be/gwDezEi7JMY?t=1426


【第七曲】第三幕間奏曲 - 極寧靜的(Con molto tranquillo)

萊散特與第米屈律斯被迫克各自引開,筋疲力盡而睡,海琳娜與黑美霞也分別因疲累而在森林中睡去。

劇樂第七曲共有一百一十七小節,全曲唯有在第一百一十四小節,作曲家以 括號文字標示戲劇的場景:涼亭再度打開,可看見蒂妲妮霞、波頓與仙子們( Hier öffnet sich die Laube wieder und man sieht Titania und Zettel mit den Elfen. ),以及 同時標示著奧白朗潛隨其後 ( Oberon im Hintergrunde verborgen. )之舞台設計,除 此之外,便沒有其他的對話段落插入及文字標示。

此曲的曲式為三段式加上尾奏:第一至三十五小節為 A 段,三十五小節至 七十三小節為 B 段,七十四小節至一百一十四小節回到 A’ 段,一百一十四小節 後則是尾奏。在音樂設計上,作曲家選擇了向來被視為森林象徵的法國號吹奏出相當優美動人的主旋律,益加突顯了戲劇發生的地點;並以音色相當融合的低音管協助其和聲。這段溫婉的催眠樂聲正是 A 段的主題,可稱作催眠主題。

https://youtu.be/gwDezEi7JMY?t=1942


【第九曲】結婚進行曲(Hochzeitmarsch)

結婚進行曲的曲序是在第9首,演奏的時間點為第四幕結束後(Nach dem schlusse des vierten Aktes),屬於第五幕的前奏音樂,並在第12首再次出現。樂曲開頭由3部 C調小號領奏,演奏出雄壯的三連音信號節奏,接著第6小節起全體管弦樂以祝福與肯定的樂句來引導儀式的進行,象徵新人們在這段莊嚴又華麗的音樂下完成了結婚典禮。

 

接下來音樂氣氛轉為溫和的敘述場景,再逐漸透露出婚姻典禮的喜悅氣氛;樂曲第94小節總譜下方還標示著「幕拉起」(Der Vorhang auf.)、「婚禮的隊伍上場」(Der Hochzeitzug kommt.)等戲劇相關動作指示,顯見孟德爾頌譜曲時,心中對於整體戲劇的畫面感,真實地呈現在音樂的譜寫中:

隨後出自內心的欣喜,又在管弦樂合奏的熱鬧氣氛中現身,再次回到第一段婚禮旋律的主題,壯麗地結束全曲。

 

全曲樂譜版本欣賞

https://youtu.be/gwDezEi7JMY?t=2442


【第十曲】送葬進行曲

開場音樂自第一小節起延續至第十小節,由 C 調小號及定音鼓奏出,第十一小節音樂休止;樂譜標示著開場白的台詞,並指示其持續至匹拉穆斯身亡時的哀號:「咱已一命,一命喪亡」( Nun tot, tot, tot, tot, tot! )

https://youtu.be/gwDezEi7JMY?t=2736


【第十一曲】〈小丑之舞〉

劇本第五幕中,當工匠把最「可悲的戲劇」演完時,提修斯吩咐他們:「現在把你們的收場詩擱在一旁,還是跳起你們的貝格摩舞來吧!」(Aber kommt, euren Bergomasker Tanz! Den Epilog lasst laufen. )接著,劇本要求跳舞的效果。在「凡有舞必有音樂」的準則之下,作曲家在此安排了劇樂第十一曲,還特別賦予此曲一個特別的標題 ─〈小丑之舞〉。

https://youtu.be/gwDezEi7JMY?t=2800


【第十三曲】終

全曲以四個和絃開始,起初調性並不明確,直至第八小節起,始轉為 e小調繼續進行;至一百六十九小節形成一完整的樂段,期間未被對話段落中斷。 為了達到劇本所要求的歌舞效果,作曲家在此處安排了合唱團、弦樂器群以及少 數管樂器,共同構成樂團伴奏的女聲合唱曲。在配器的部份,第一小提琴與第二 小提琴各自再分為兩部,演奏著前一曲便曾出現過的精靈動機;豎笛、低音管、 大提琴、低音大提琴及定音鼓,則是就精靈動機發展成適切的和聲,與合唱團同 步成為另一組音響;因此,此處的這段音樂,在聽覺效果上顯得益加豐滿,不由 得令人聯想到戲劇中,在仙王、仙后一聲令下,齊聲歌舞祝福的諸位精靈所形成有舞有樂、熱鬧歡慶的場面。

https://youtu.be/gwDezEi7JMY?t=2938


【劇樂全曲欣賞】
1984年柴利畢達克指揮慕尼黑愛樂 CD版本欣賞

https://youtu.be/ibtNY9SaEgY

 


為何你該閱讀 ⟪仲夏夜之夢⟫?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xCI6o-kbqrs

 

 

 

 

開卷蹦藝術.享受美好閱讀時光

☕️一杯咖啡.一點心意.支持蹦藝術☕️

 

各類合作提案,聯繫方式:

*手機:0917.670.518 
*Line:https://line.me/ti/p/LB1ro0P0AU
*E-mail:jenpin888@gmail.com

【BON旅行】蹦藝術X緣點旅行社  2024年8月|普契尼逝世百年.四大歌劇音樂探索之旅

【BON旅行】蹦藝術X緣點旅行社
2024年8月歐洲旅遊行程|普契尼逝世百年.四大歌劇音樂探索之旅

– 資訊整理共享於網路,一起欣賞音樂與藝術之美 –
蹦藝術 | BONART


「蹦藝術」X「緣點旅行社 」=「BON VOYAGE❤️

2024年夏季,蹦藝術最棒的歐洲歌劇音樂旅遊活動來了🎉

 

今年是義大利歌劇作曲家普契尼逝世百週年之紀念大年,本次北義「普契尼逝世百年.四大歌劇音樂探索之旅」由林仁斌老師親自規劃,聯合緣點旅行社,將帶領所有愛樂者親赴普契尼故鄉,參與普契尼義大利官方之音樂節百年盛宴

飛一趟義大利,參與普契尼音樂節,尋根作曲家博物館,欣賞最知名四大歌劇《托斯卡》、《波西米亞人》、《蝴蝶夫人》、《杜蘭朵公主》等四大歌劇,這是旅遊歐洲最貼心、浪漫與欣喜的全新旅遊精緻規劃,真是令人怦然心動:

 

行程八大特點:

 

合作旅行社:緣點旅行社

官網專屬網頁(可進入專屬網頁下載完整檔案與價目表):

 

行程諮詢與報名方式

旅行社領隊:蔡雅安先生

行程諮詢與報名聯絡人:
→蔡先生 0961-211826 
Line ID: tsaiyaan 

 


本次行程總覽參考

*實際行程以出發前確認之最後版本為主,主辦單位保留行程微調之權利。

 

行程諮詢與報名方式

旅行社領隊:蔡先生的LINE

 

開卷蹦藝術.享受美好閱讀時光

☕️一杯咖啡.一點心意.支持蹦藝術☕️

 

各類合作提案,聯繫方式:

*手機:0917.670.518 
*Line:https://line.me/ti/p/LB1ro0P0AU
*E-mail:jenpin888@gmail.com

【BON音樂】蹦藝術《一杯咖啡時光》:賀新年~談管弦樂中的熱鬧爆棚超級名曲!

【BON音樂】蹦藝術《一杯咖啡時光》:賀新年~談管弦樂中的熱鬧爆棚超級名曲!
Exciting Classical Orchestra Music

– 資訊整理共享於網路,一起欣賞音樂與藝術之美 –
蹦藝術 | BONART


講座簡介

2024年農曆年後,蹦藝術X8%ice CAFÉ 「林仁斌音樂講座」《一杯咖啡時光》將再度於 8%ice Cafe.永康店 重磅登場

週二午後,在8%ice Café 遇見美好音樂,在那文字與繪畫的終點,音樂開始了

蹦藝術林仁斌將以不容錯過的各式主題,引領您一同感受日常生活中音樂的各種面貌與美好

仔細聽~原來音樂一直在你身邊

C’est si bon!!!

這一切,都是如此美好~

 

課程主講:林仁斌

延伸閱讀 林仁斌老師專訪:

 

精彩的管弦樂世界

 

常見的管弦樂位置圖

 

→基礎管弦樂團知識

 

好和弦的管弦樂影片,做得很棒喔~

https://youtu.be/7ZDGgmN8atM

 

先來欣賞一首精彩的管弦樂爆棚專輯:

羅西尼:歌劇《威廉泰爾》序曲 

https://youtu.be/vlYytyZ57pY

 

完整專輯資訊:

1 Light Cavalry

2 Fra Diavolo

3 Zampa

4 Poet And Peasant

5 Donna Diana

6 Orpheus In The Underworld

7 William Tell

https://open.spotify.com/album/028MlHHw5nDEbAtxBW1a5e?si=fdGKHndmRnmh7eAFJpBFVg

 

從樂曲背景出發吧:

https://bonart.com.tw/rossini-overture-to-william-tell/

 

了解樂曲背景與曲式之後,Kuso一下是需要的😆

媽媽之歌

 

這位媽媽因為演唱《媽媽之歌》紅遍全球之後,把自己變漂亮了~然後加碼再唱了《爸爸之歌》:

《爸爸之歌》


再來一張精彩無比的管弦樂專輯:

柴可夫斯基:《1812序曲》op.49

辛辛那提第一版(2001年)

搭配合唱團演唱,真實加農砲助威

https://youtu.be/0qVscsEKGIM

 

完整專輯資訊:

 

柴可夫斯基:《1812序曲》op.49

辛辛那提第二版(2004年)

真實加農砲再次重現江湖🎉

https://youtu.be/vMrX7mjs7fQ

 

從背景與曲式開始了解柴可夫斯基《1812序曲》:

https://bonart.com.tw/tchaikovsky-1812-overture/

 

見證真正加農砲發射時,搭配音樂的震撼力:

https://youtu.be/LGPqtXv72Wg

 

當然,還有這樣的管弦樂爆棚音效專輯:

Erich Kunzel & The Cincinnati Pops Orchestra - Round Up

 

Youtube上的完整專輯欣賞:

0:01 Sounds of the West

0:57 Rossini- William Tell Overture

4:33 Elmer Bernstein (arr. Christopher Palmer)- The Magnificent Seven

10:08 Waxman- The Furies Suite

14:15 Christopher Palmer, arranger- Round-up: Anthology of TV Western Themes (Frankie Laine, vocals)

18:47 Alfred Newman (arr. C. Palmer)- How the West Was Won

26:12 Dimitri Tiomkin- Gunfight at the OK Corral (F. Laine et al, vocals)

34:49 Richard Hayman: Pops Hoedown

42:03 Jerome Moross- Big Country

45:06 D. Tiomkin (arr. Palmer)- High Noon (F. Laine, vocals)

47:43 Coyote & Crackling Campfire

48:46 R. Hayman, arranger- Western Medley (Men of the May Festival Chorus)

58:56 Bruce Broughton- Themes from Silverado

https://youtu.be/wL5fYNdwFPo

 

也有這樣,鬼怪鬼怪的爆棚音效專輯...XD😆

Erich Kunzel & The Cincinnati Pops Orchestra - Chiller

 

穆索斯基《荒山之夜》

https://youtu.be/ftwOy1sUFQ0

 

想要再來多一些嗎?Here you are!

【BON音樂】一首會笑的音樂~布拉姆斯大學慶典序曲

https://bonart.com.tw/johannes-brahms-academic-festival-overture-op-80/

 

 

來幾段布魯克納的音樂

除了馬勒、蕭斯塔柯維契、華格納之外,布魯克納應該是最能將管弦樂團能量發揮到極致的作曲家了❤️

第四號交響曲

第三樂章

 

第四樂章

 

布魯克納:第五號交響曲

 

布魯克納:第八號交響曲

 

蕭士塔高維契:第十號交響曲

 

蕭士塔高維契:第十號交響曲

第二樂章

 

蕭士塔高維契:第十號交響曲

第二樂章

 

 

開卷蹦藝術.享受美好閱讀時光

☕️一杯咖啡.一點心意.支持蹦藝術☕️

 

各類合作提案,聯繫方式:

*手機:0917.670.518 
*Line:https://line.me/ti/p/LB1ro0P0AU
*E-mail:jenpin888@gmail.com

【BON旅行】2024-25年 蹦藝術X緣點旅行社 - 音樂旅遊行程全覽(2024年2月最新)

【BON旅行】2024-25年 蹦藝術X緣點旅行社 - 音樂旅遊行程全覽(2024年2月最新)
BONART Music Trip 2024-25

– 資訊整理共享於網路,一起欣賞音樂與藝術之美 –
蹦藝術 | BONART


規劃總籌:林仁斌老師

 

古典音樂 X 精彩繽紛美好人生

音樂的面向極其廣闊,蹦藝術除每週音樂講堂之外,2024年起更推出蹦藝術音樂之旅

蹦藝術音樂之旅,由台灣蹦藝術協會理事長、旅法知名音樂家林仁斌規劃並擔任規劃與總籌,結合專業貼心的「緣點旅行社」,共同規劃出一次又一次高品質且備受肯定之音樂旅行:

結合國內外深度音樂欣賞、頂級管弦樂團音樂會、國際主題音樂節、名家名曲演奏與各國知名音樂廳饗宴🎵

從米其林星級美食到各國在地美食、博物館到美術館深度旅,帶來每一趟舒適又貼心的旅遊行程規劃✈️🎆

 

【BON旅行】蹦藝術音樂之旅,您將體驗到:

❶ 古典音樂世界之實際體驗:從國內到國外
❷ 深入了解音樂史、專有名詞到作曲家故事
❸ 走入各國音樂廳與音樂節.欣賞名家名曲
❹ 蹦藝術精選從美食到住宿各項最優質安排
❺ 音樂會入場前,精心規劃之音樂導聆課程

 

旅遊合作:緣點旅行社

→蹦藝術音樂旅遊專區

*亦可點擊圖片進入《緣點旅行社》網站

 

 

報名方式

(一)旅行細節、費用諮詢,請洽領隊蔡先生

行程諮詢與報名聯絡人:
→蔡先生 0961-211826 
Line ID: tsaiyaan 

 

(二)聯繫蹦藝術林仁斌老師本人,由林老師協助加入專屬課程群組:

https://line.me/ti/p/LB1ro0P0AU

 


如果你.喜愛旅遊~

「蹦藝術」X「緣點旅行社 」=「BON VOYAGE」❤️

我們將在每一趟旅程中,以最獨家而精緻的旅程規劃,帶給您從音樂到美食、放鬆而舒適地體驗藝文旅遊深度~

 

2024-25年 蹦藝術X緣點旅行社 重磅旅遊行程全覽:

2024年 3/08-3/10 - 台南.衛武營❤️

團況:滿團準時出團(240215更新)

《春天.美學.樂食》~遇見慕特與周善祥

https://bonart.com.tw/20240308-bon-vayage-music-art-trip/

 

2024年 3/13-3/18 - 日本京都❤️

古都美景.音樂饗宴.藝術文化

團況:滿團準時出團(240226更新)

2024年3月 大人社團X蹦藝術 – 京都雅遊 | 魅麗音樂之旅 探訪小澤征爾音樂塾專屬音樂美食之旅


2024年7月-8月(超驚喜歌劇行程)❤️

【獨家】普契尼逝世百年探索之旅+三大歌劇一次完整欣賞🎉

《托斯卡》《波西米亞人》《杜蘭朵公主》- 義大利迷人藝文旅遊(2月1日即將公告❤️)

第一梯次:(團況:即將開團,2/15更新)

2024/07/24 - 08/06

可欣賞歌劇:

1.《托斯卡》
2.《波希米亞人》
3.《杜蘭朵》

自由選擇:《瑪儂.雷斯考》


第二梯次:(團況:報名中,共20席,10席預定)

2024/8/20 - 09/03

可欣賞歌劇:

1.《波希米亞人》
2.《杜蘭朵》
3.《托斯卡》
4.《蝴蝶夫人》

 

第一梯次DM

 

 

 

 

第二梯次DM

普契尼四大歌劇一次完整打包欣賞❤️

《托斯卡》+《波西米亞人》+《蝴蝶夫人》+《杜蘭朵公主》,一次旅行,全部完成✅

 

 

 

更多細節與相關費用,請直接聯繫緣點旅行社領隊蔡先生↓

行程諮詢與報名聯絡人:
→蔡先生 0961-211826 
Line ID: tsaiyaan 

 


2024年8/12 - 8/22,布列根茲湖上歌劇音樂節+瑞士琉森音樂節❤️

團況:確定出團。3個名額(2/26更新)

雙音樂節.美食滿滿.特色建築 豪華璀璨之旅❤️

蹦藝術X緣點旅行社 】 2024年8月歐洲旅遊行程|奧地利布列根茲湖上歌劇音樂節+瑞士琉森音樂節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wsc0fcGjgc&t=6s


2024年11月(藝起來推動藝術到日本.待公告)


2024年12月(超驚喜跨年之旅行程.規劃中)❤️

日本.東京.貝多芬交響曲全集跨年音樂會完整欣賞


2025年5/07 - 5/20 歐洲.荷蘭.馬勒樂迷團❤️

十首交響曲.十場音樂會.一趟十全十美之旅❤️

荷蘭阿姆斯特丹 馬勒音樂節 交響曲全系列欣賞 

團況:滿團🎊🎊🎊

*可詢問,後補釋出追加票券(2/26更新)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htbfMo6GTAY&t=35s


2025年10月(超驚喜行程.待公告)❤️

前進波蘭.國際蕭邦鋼琴大賽深度欣賞品味之旅


*詳細行程與細節,歡迎直接LINE洽詢緣點旅行社領隊蔡先生↓

行程諮詢與報名聯絡人:
→蔡先生 0961-211826 
Line ID: tsaiyaan 


【精彩旅程回顧❤️】

2023年 12月

https://bonart.com.tw/bon-voyage-2023-pahud/

 

https://bonart.com.tw/miaobei-art-center-eemmanuel-pahud/

 

2023年 9月

https://bonart.com.tw/bon-voyage-der-freischutz-journey/

 

2023年 5月 萊比錫馬勒音樂節

https://bonart.com.tw/bonart-2023-mahler-festival-in-leipzig/

 

https://bonart.com.tw/all-about-2023-mahler-festival-in-leipzig/

 

https://bonart.com.tw/all-about-mahler-festival-1/

 

https://bonart.com.tw/all-about-mahler-festival-2/

 

https://bonart.com.tw/%e3%80%90bon-voyage%e3%80%912021-march-photos/

 

https://bonart.com.tw/bonart-2019-music-journey-of-chopin-music/

 

 

開卷蹦藝術.享受美好閱讀時光

☕️一杯咖啡.一點心意.支持蹦藝術☕️

 

各類合作提案,聯繫方式:

*手機:0917.670.518 
*Line:https://line.me/ti/p/LB1ro0P0AU
*E-mail:jenpin888@gmail.com

【BON音樂】音樂會選曲之巧妙邏輯 - 談鋼琴家橫山幸雄2024'台灣獨奏會曲目

【BON音樂】音樂會選曲之巧妙邏輯 - 談鋼琴家橫山幸雄2024'台灣獨奏會曲目
Yukio Yokoyama 2024 Taiwan Piano Recital 

– 資訊整理共享於網路,欣賞古典音樂之美 –
蹦藝術 | BONART


金氏世界紀錄日本鋼琴家 橫山幸雄(Yukio Yokoyama, b. 1971-)2024年台灣音樂會DM

 

→OPENTIX售票網頁

 

橫山幸雄 小檔案
1990年第十二屆波蘭華沙蕭邦鋼琴大賽第三獎與蕭邦奏鳴曲詮釋獎得主。
金氏世界紀錄記載24小時以內,連續演出最多作品的藝術家保持者。
波蘭政府頒發授予「蕭邦護照」全球百位榮譽藝術家。
全盲天才鋼琴家 辻井伸行之授業恩師。

日本籍鋼琴家橫山幸雄(Yukio Yokoyama, b. 1971- )畢業於法國巴黎國立高等音樂學院(CNSMDP), 1990年取得鋼琴與室內樂最高演奏文憑;同年榮獲第十二屆華沙蕭邦鋼琴大賽(International Chopin Piano Competition)第三獎(當年首獎從缺)與「最佳蕭邦奏鳴曲詮釋獎得主」。他亦是蕭邦國際大賽中有史以來最年輕獲獎的日本鋼琴演奏家。

橫山幸雄曾獲日本文化部文化廳藝術獎文部大臣新人賞等多項國內榮耀,並曾獲波蘭政府所頒發之「蕭邦護照」榮譽。(此護照全球僅百位藝術家獲得,皆由波蘭政府認定於全球推廣蕭邦音樂最具代表性之藝術家)。

多年來 橫山幸雄始終保持熱力十足的演奏與衝勁,無論是現場音樂會或是唱片錄音,皆在日本受到高度好評:

2010年舉辦紀念蕭邦200周年誕辰音樂會,並於其中一場連續演出蕭邦 166首鋼琴獨奏作品,被金氏世界紀錄記載「單場音樂會 24小時以內,連續演出最多作品的藝術家保持者」。

2011年橫山幸雄又在同一天單場音樂會連續演奏蕭邦 212 首鋼琴作品,包含 46首蕭邦從未出版的作品,再破金氏世界紀錄~他表示希望大家能更了解與接近蕭邦的內心深處。

他出版過的 CD在 Affairs Arts Festival與 International Liszt Record Grand Prix都獲得聲望極高的獎項;他錄製出版過的 CD包含;蕭邦全套作品,兩首蕭邦鋼琴協奏曲,貝多芬全本鋼琴協奏曲,柴可夫斯基第一號與拉赫曼尼諾夫第三號鋼琴協奏曲音樂會錄音,2013年李斯特超技練習曲全本錄音,舒曼作品錄音,2015莫札特作品錄音,舒伯特全套即興曲,以及他個人25周年紀念 CD;2018年1月錄製,拉赫曼尼諾夫第二號與帕格尼尼主題狂想曲音樂會錄音,2018年德布西前奏曲全集等,目前能在 NAXOS JAPAN網站 ART INFINI聽到。

2024年台灣兩場獨奏會簡介

以下文字取自橫山幸雄粉絲專頁

日本籍鋼琴家橫山幸雄(Yukio Yokoyama)畢業於法國巴黎國立高等音樂學院(CNSMDP),師從雅克·魯維耶、弗拉多·珀爾穆特等人。 1989 年,他在 Bussoni 國際比賽和 Marguerite Long-Jacques Thibeaud 國際比賽中獲獎。 1990年,19歲於巴黎音樂學院,獲鋼琴和室內樂最高演奏文憑,同年獲波蘭蕭邦國際鋼琴比賽第三名(當年冠軍從缺)和蕭邦奏鳴曲詮釋獎。

2010年,他在一場音樂會上連續演奏了166首蕭邦獨奏作品,包括所有已出版的作品和主要的遺作,大部分是書面的。 金氏世界紀錄授予他「24 小時內獨奏藝術家演奏的最多音樂作品」類別的世界紀錄。 為表彰這一成就,波蘭政府授予他「蕭邦護照」,在蕭邦誕辰 200 週年之際,向全球 100 位推廣與蕭邦作品相關的特別活動的藝術家頒發了證書。 而在2011年,橫山在一場音樂會中連續演奏了212首蕭邦獨奏作品,包括此前未發表的作品,從而打破了他自己的金氏世界紀錄。

2015年在巴黎慶祝拉威爾誕辰140週年之際,因演奏拉威爾鋼琴全集而獲得高度評價。 2017年與指揮家葛濟夫合作演奏蕭斯塔高維契鋼琴協奏曲。 他在新西伯利亞與Andris Mustnen指揮的新西伯利亞交響樂團合作舒曼鋼琴協奏曲,並於2018年在萊比錫Gewandhaus Quartett的訂閱音樂會上亮相,並於2019年與Fabio Luisi指揮的丹麥國家交響樂團合作演出。

橫山幸雄也擅長作曲,已發行過個人作品的CD,與出版個人樂譜由日本YAMAHA出版;他持續發行個人 CD 且獲得了許多重要的獎項,包括日本文化廳藝術節(唱片部門)的優秀獎和國際李斯特唱片大獎。 在 Sony Music Direct 上發行的 Prelude – Chopin Masterpieces 和 Schuman Fantasy,標誌著他首次亮相 25 週年。 他不僅作為國際演奏家,而且作為音樂教育家,取得了多項令人矚目的成就。 2017年3月,就任日本帕德雷夫斯基協會會長推廣其作品。 2019年日本波蘭建交100周年,也是令和元年,他舉辦連續3日每天8小時在東京歌劇院演出蕭邦240首作品,包含室內樂作品,再次打破連續演出蕭邦作品的紀錄。他也常受邀擔任國際鋼琴比賽評委與音樂節活動。同時他也是伊麗莎白音樂大學客座教授,名古屋藝術大學客座教授。 疫情也經營私人沙龍「BIANCALA沙龍」推廣古典音樂。此外,他還一直在直播每月一次的鋼琴直播節目“My Heart Piano Live”,積極參與推廣。 2020年是他在蕭邦鋼琴比賽中獲獎30週年,橫山幸雄擁有品酒師執照並在東京有自己的義大利餐廳,時常舉辦小型音樂沙龍,持續推廣古典音樂。

2019年橫山幸雄來台演出全本蕭邦鋼琴協奏曲與管弦樂作品全集得到熱烈迴響,疫情後首次來台,演出貝多芬、李斯特、拉威爾、蕭邦等作曲家膾炙人之經典鋼琴名作,也包含橫山幸雄改編的曲目-聖母頌;樂迷切莫錯過這場經典音樂盛宴。


從本次音樂會選曲開始談起:

 

【 演出曲目 Programme 】

1、橫山幸雄改編:聖母頌-巴赫主題即興/古諾
   Yukio Yokoyama: Ave Maria -Improvisation sur le thème de Bach / Gounod

2. 貝多芬:f小調第23號鋼琴奏鳴曲,熱情
   Ludwig Van Beethoven: Sonate für Klavier Nr.23 "Appassionata" f-moll Op.57

3. 李斯特:愛之夢,第三號
   Franz Liszt: Liebesträume No.3

4. 李斯特:弄臣
   Franz Liszt: Paraphrase de concert sur Rigoletto

5. 拉威爾:為已逝公主的孔雀舞曲
   Maurice Ravel: Pavane pour une infante défunte

6. 拉威爾:汪洋一孤舟
   Maurice Ravel: Une Barque Sur L'Ocean

7. 拉威爾:小丑的晨歌
   Maurice Ravel: Alborada Del Gracioso

8. 蕭邦:C小調夜曲,作品48-1
   Frédéric Chopin: Nocturne No.13 c-moll Op.48-1

9. 蕭邦:第四號F小調敘事曲,作品52
   Frédéric Chopin: Ballade no.4 f-moll Op.52

10. 蕭邦:降A大調波蘭舞曲《英雄》,作品53
   Frédéric Chopin: Polonaise no.6 "Héroïque" As-Dur Op.53

選曲三大中心思想:

貝多芬.蕭邦+李斯特.拉威爾

 

橫批一點靈:

浪漫鋼琴音樂

許多朋友們可能不知道,其實橫山幸雄除了鋼琴彈得好,後來還拿了「品酒師執照」執照外,也是一位相當優異的作曲家~

 

這次的訪台曲目第一首樂曲,就是他以巴哈平均律,後來被法國作曲家改編加上旋律之《聖母頌》作為發想的改編作品,一起欣賞橫山幸雄本人在音樂沙龍的演奏:

橫山幸雄改編:聖母頌-巴赫主題即興/古諾  

Yukio Yokoyama: Ave Maria -Improvisation sur le thème de Bach / Gounod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BwV-jdBhZuU

 

這首樂曲也因為特殊的主題發想,加上具有頗為炫技的段落,在日本鋼琴界被廣泛地於發表會/沙龍裡演奏: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3Sb6238ksm0

 

這次可以聽到橫山老師用自己的作品開場音樂會,不知不覺感覺到有期待感浮現了~

 

接下來的樂曲是1804年至1806年,也就是音樂會「從巴赫出發」、接著「進入貝多芬」的過程~一起欣賞橫山老師的演奏版本:

貝多芬:f小調第23號鋼琴奏鳴曲,熱情    

Ludwig Van Beethoven: Sonate für Klavier Nr.23 "Appassionata" f-moll Op.57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fNXybwWiTS0

 

《熱情》鋼琴奏鳴曲寫作於1804年至1806年,共有三樂章,別稱「Appassionata」因而得名,也是貝多芬最常被演奏,並被認為是貝多芬具有極大幅度音樂情許變化的傑出鋼琴奏鳴曲;

音樂演奏就是以許多的小細節與要求所構成,而大師班更是每位音樂家學習之路的必經過程,下方影片是横山幸雄於鋼琴大師班教授這首鋼琴奏鳴曲之影片,大家也能在他講解與示範的過程中,從他對演奏清晰度,音符的顆粒、音樂句法的表現等等的各項細部要求,感受到巴黎高等音樂院畢業的他,演奏如此精妙音樂的各項秘密~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dDWlSPbZegw

 

前述提到,横山幸雄自身就是一位優秀的作曲家/改編者,下面這段影片,如果從頭欣賞,那就是横山幸雄登台演奏30週年紀念音樂會裡,他親自演奏的《致敬拉赫曼尼諾夫 ~Vocalise~》(オマージュ・ア・ラフマニノフ ~ヴォカリーズ~),非常值得一聽。

而如果直接從(6:46)處開始欣賞,就是李斯特最知名的音樂會小品《愛之夢》第三號。

《愛之夢》第三號擁有美好的旋律、迷恩的和聲,以及李斯特那迷死人不償命的炫技,可說是鋼琴界裡最知名的夢幻音樂小品。

横山幸雄經常於音樂沙龍中演奏此曲,嫻熟的句法與高穩定之演奏,讓他的詮釋充滿著迷人的芳香:

李斯特:愛之夢,第三號(6:46 開始為愛之夢)

Franz Liszt: Liebesträume No.3

https://youtu.be/Ya4WNL5qU_U?t=406

 

從《愛之夢》開始,我們正式進入「鋼琴之王」李斯特的國度~

 

李斯特:《弄臣》主題幻想曲

Franz Liszt: Paraphrase de concert sur Rigoletto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1NRcAr0RvkQ

 

李斯特的改編曲五花八門,從交響曲到歌劇改編,每一首樂曲都充滿著高度炫技與不可思議的樂句幻想。

在這首以威爾第歌劇《弄臣》作為發想的音樂會幻想曲中,李斯特著重在第三幕裡最知名的四重唱《美麗的愛之女》(Bella figlia dell'amore),由公爵開頭,吉普賽女郎(殺手之妹)接續,再進入曲主角Gilda與弄臣Rigoletto的四重唱: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DYRZOEzoOgQ

 

而後半段起(5:18)李斯特則以四重唱中,女主角Gilda的旋律(2:15)作為根基,再次不斷發展驚人的鋼琴旋律,實在是一首精彩無比的音樂會幻想曲,作為上半場結尾,肯定將是令人擊節讚嘆~

 

拉威爾的作品一直是筆者的最愛,《為已逝公主的孔雀舞曲 》,這首樂曲旋律看似平淡,伴奏型態單純,卻有著古樸之美且如泣如訴的故事感,橫山老師選擇以這首樂曲作為下半場的開始,應該是要將大家漸漸地拉入拉威爾美妙的法國風音樂世界裡~

請欣賞樂譜版本:

 

拉威爾:為已逝公主的孔雀舞曲

Maurice Ravel: Pavane pour une infante défunte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oPHSHZssOLs

 

接著,是拉威爾於1922年以紙捲鋼琴灌錄之珍貴演奏❤️

拉威爾於1922年以紙捲鋼琴灌錄之珍貴演奏

Ravel "Pavane pour une infante défunte" 1922 piano roll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tn6_yT9SKpM

 

而接下來的兩首樂曲《汪洋一孤舟》與《小丑的晨歌》,需一起介紹。

拉威爾在1905年,以傑出的手法,創作出包含五首樂曲的《鏡》(Mirrors)組曲,每一首標題如下:

  1. 夜蛾(Noctuelles):獻給詩人雷恩-保羅·法格(Léon-Paul Fargue)。
  2. 悲鳥(Oiseaux tristes)獻給初演者的里卡多·韋恩斯(Ricardo Viñes)。
  3. 海上孤舟(Une barque sur l'ocean)獻給畫家保羅·蘇德(Paul sordes)。
  4. 丑角的晨歌(Alborada del gracioso)獻給評論家卡弗葛萊西(Michel Dimitri Calvocoressi),此曲被公認為拉威爾最難的鋼琴曲之一。
  5. 鐘谷(La vallée des cloches)獻給作曲家莫里斯·德拉志(Maurice Delage)。

 

如上述標題可見,每一首樂曲都標示出拉威爾題獻的對象,來自當時以拉威爾為首,結合了當時年輕音樂家、作家的知名藝文團體《Les Apaches》,拉威爾為其中五位寫作出這些精彩的樂曲,其中最知名的即為第三首《海上孤舟》與第四首《丑角的晨歌》,拉威爾甚至在之後也為這兩首樂曲譜寫管弦樂版本。

 

拉威爾:《汪洋一孤舟》

Maurice Ravel: Une Barque Sur L'Ocean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5O5wMctUSAM

 

拉威爾:《丑角的晨歌》  

Maurice Ravel: Alborada Del Gracioso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SCKDG7w2S9c

 

《丑角的晨歌》管弦樂版本欣賞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k-mMs9NELMw

 

《丑角的晨歌》蕭邦鋼琴大賽首獎得主劉曉禹之現場演奏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89h0QXJ0d-k

 

接下來,是橫山老師最愛的「蕭邦時間」~我自己幻想著,既然現在衛武營「瘋迷24小時」作曲家系列這麼受到歡迎,哪天台灣也來一次「24小時蕭邦」,或者「蕭邦全部樂曲演奏」,應該也會是夠瘋狂且非常吸引人的音樂會活動~

 

橫山老師將以這首慢速,帶有濃濃憂鬱氣息的C小調夜曲 op.48 No.1,開啟音樂會中的蕭邦世界:

蕭邦:C小調夜曲,作品48-1     

Frédéric Chopin: Nocturne No.13 c-moll Op.48-1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OitUjirAF3w

 

同樣地,從橫山老師於大師班的教學影片中,的影片,慢慢欣賞他教授此曲的方式與示範演奏,相信您對於蕭邦音樂的語法,還有那極度清晰的音符與顆粒感,會更加感動~

 

橫山幸雄於大師班中親授蕭邦夜曲的演奏細節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9DqPDwp7e3U

 

橫山老師也是一位不藏私的音樂家,其實他的影片相較於其他日本音樂家算多,且種類也非常多元,看得出他相當「入世」,也很懂得生活。這段影片是他以蕭邦練習曲 op.10 No.1 為例,採取斜上方拍攝角度,讓觀賞影片者可以清晰地看見演奏手形,進而思考自己的技巧;同時蕭邦音樂中非常講究右手顆粒的清晰,必要時,演奏的「高指法」可以確保音樂主旋律不糊掉,這些細節,我們都能在影片中清晰欣賞到。

至於藉由觀看影片,能得到多少啟發,就看每個人的「慧根」了~

不過大家記得,要常常來蹦藝術看文章,因為大師都說「就算沒有慧根,也要會跟~」常常跟的話,一定會收穫更豐富的,這句話絕對沒有錯~

 

演奏蕭邦的指法與運指方式大公開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Lhl6phuzXyA

 

接下來,是蕭邦的原創曲種:敘事曲(Ballad)

蕭邦共創作了四首敍事曲,皆為單樂章獨奏曲目,樂曲屬於中等長度,需要高超的彈奏技術與想像力,才能演奏出敘事曲飽含著文學思想與故事情境的特點,如同浪漫文學給予藝術家的想想的翅膀,蕭邦的敘事曲,除了是原創,也幾乎建立了難以被超越的極高標準:

 

蕭邦:第四號F小調敘事曲,作品52

Frédéric Chopin: Ballade no.4 f-moll Op.52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bD04lvTabHI

 

第四號F小調敘事曲

樂譜版本欣賞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7tmQSWuYwrI

 

趙成珍的現場演出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e1kSNJOReco

 

音樂會進入尾聲,當然要來一曲波蘭舞曲~而且不來則已,一來就必定是全場觀眾的眾所期待:《英雄》波蘭舞曲!

《英雄》波蘭舞曲是橫山幸雄的「戰馬」,對於此曲他多年來不斷地演奏,每次欣賞都期待能夠聽到其中的「略有不同」,這也是音樂家成長之路,最讓人欣喜之處~

 

蕭邦:降A大調波蘭舞曲《英雄》,作品53

Frédéric Chopin: Polonaise no.6 "Héroïque" As-Dur Op.53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OcnU7_ALnok

 

樂譜版本欣賞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HN9NRoPWup8

 

介紹到這邊,相信您對於橫山幸雄這場2024'台灣鋼琴會(台北&衛武營)的曲目規劃與音樂已經熟捻無比,接下來除了趕緊購票準時入場欣賞音樂會之外,也可以接續閱讀這三篇文章,更進一步了解這位「金氏世界紀錄鋼琴演奏家」精彩的音樂與藝術人生喔~

 

延伸閱讀

【BON音樂】金氏世界紀錄鋼琴演奏家 橫山幸雄 介紹(上)其人其事

https://bonart.com.tw/the-guinness-world-records-pianist-yukio-yokoyama-1-of-2/

 

【BON音樂】音樂美酒與蕭邦 – 金氏世界紀錄鋼琴演奏家 橫山幸雄 介紹(下)

https://bonart.com.tw/the-guinness-world-records-pianist-yukio-yokoyama-2-of-2/

 

【BON旅行】蹦藝術2019年東京音樂專屬旅行 – 華沙愛樂+布雷查茲、橫山幸雄音樂餐酒會

https://bonart.com.tw/bonart-2019-music-journey-of-chopin-music/

 

 

開卷蹦藝術.享受美好閱讀時光

☕️一杯咖啡.一點心意.支持蹦藝術☕️

 

各類合作提案,聯繫方式:

*手機:0917.670.518 
*Line:https://line.me/ti/p/LB1ro0P0AU
*E-mail:jenpin888@gmail.com

【BON旅行】2024年3月 大人社團X蹦藝術 - 京都雅遊 | 魅麗音樂之旅 探訪小澤征爾音樂塾專屬音樂美食之旅

【BON旅行】2024年3月 大人社團X蹦藝術 - 京都雅遊 | 探訪小澤征爾音樂塾專屬 魅麗音樂之旅
2024 Bonart Japan Kyoto Music Journey

– 資訊整理共享於網路,一起欣賞音樂與藝術之美 –
蹦藝術 | BONART


 

→大人社團正式行程官網

 

想飛的心再次悸動了嗎?

大人社團X蹦藝術的2024年初春超強規劃《京都雅遊 | 魅麗音樂之旅》,攜手緣點旅行社,聯合蹦藝術林仁斌老師,帶您親訪京都,探訪小澤征爾音樂塾的音樂王國,並且擁有專屬歌劇劇場參訪導聆(MUZIK副總編輯連士堯隨團翻譯),以及全程美食美景~萬中選一的美好行程,就在《京都雅遊 | 魅麗音樂之旅》!

 

行程滿滿亮點與獨家行程

 

 

 

 

 

 

有關進一步了解、諮詢與報名

請點按下方藍色字體連結Q&A圖片,進入「大人社團」官方活動網頁

→大人社團正式行程官網

 

 

合作旅行社:緣點旅行社

→行程官方網頁

 

行程諮詢與聯繫窗口:領隊蔡先生

 

完整行程資料

 

 

 

開卷蹦藝術.享受美好閱讀時光

☕️一杯咖啡.一點心意.支持蹦藝術☕️

 

各類合作提案,聯繫方式:

*手機:0917.670.518 
*Line:https://line.me/ti/p/LB1ro0P0AU
*E-mail:jenpin888@gmail.com

【節慶長笛樂團】長期招募 - 歡迎加入節慶長笛樂團 - 週週團練 持續招募團員中~

【節慶長笛樂團】長期招募 - 歡迎加入節慶長笛樂團 - 週週團練 持續招募團員中

 

【節慶長笛樂團 ⋅ 樂團介紹】

節慶長笛樂團由知名音樂家林仁斌擔任團長與樂團指揮,周欣穎老師擔任音樂總監。樂團藉由舉辦各式音樂會與文化藝術交流活動、邀請國內外音樂家參與,以多元化及各式長笛音樂與精采活動互相結合,宗旨在於發揚各式音樂、培養優秀音樂人才、推動國內外音樂活動、促進國內外音樂文化交流。

檔案照片:2018年8月份《暑假瘋長笛~快速學習 Let’s play!!!》活動照片
檔案照片:2018年8月份《暑假瘋長笛~快速學習 Let’s play!!!》活動照片

 

2023年11月26日,週日下午15:00-16:30,節慶長笛樂團於齊格飛藝術中心舉辦歲末年度音樂會~

以長笛音樂交流,共享音樂會的美好午後時光。

 

音樂會海報

 

感謝所有團員與音樂會來賓,音樂會順利圓滿落幕~

全體大合照

 

 

全體團員大合照

 

 

彩排+演出照片集錦

 

 

 

 

 

 

 

 

 

 

 

 

 

 

 

 

 

 

20230819_節慶長笛樂團於日本川崎長笛年會 音樂會彩排照片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HabeAZCWKjs

 

https://youtu.be/riwOuhTL6MA?si=n0PfZLWiTePcz1GS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faX_3c2mkms

 

20190810_節慶長笛樂團大合奏 團體照

20190810_節慶長笛樂團大合奏 團體照

 

2019年8月17日 - 節慶長笛樂團前進日本福岡行前音樂會全團合照

 

2019年8月17日 - 節慶長笛樂團前進日本福岡行前音樂會全體合照

 

20190823-節慶長笛樂團於日本福岡長笛年會大合照

 

精緻.細膩.扎實的合奏技巧鍛鍊

【節慶長笛樂團 ⋅ 師資介紹】

音樂總監 周欣穎老師

周欣穎老師 簡歷
周欣穎老師 簡歷

 

 樂團團長 ⋅ 指揮 林仁斌老師

 

精彩演奏欣賞

2018' 第五屆長笛國際藝術節 國家音樂廳 實況
杜普勒:《弄臣》歌劇幻想曲_雙長笛與鋼琴
Franz Doppler: "Rigoletto - Fantasie”, Op. 38
長笛/ 林仁斌 &  周欣穎
鋼琴/ 陳育志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rLtvqgrEJJA


【節慶長笛子團 ⋅ 成立宗旨】

節慶長笛子團,目前有二、三與五團,團練時間固定在週五、週六與週日,依據時段不同而命名。

樂團由知名長笛演奏家林仁斌與周欣穎老師兩位專業演奏家與師資聯合帶領,每週規劃固定長笛樂團團練課程。

節慶長笛子團除了團練課程,並安排規律的基礎與技術練習,讓團員們除了享受合奏樂趣外,也能循序漸進,在每週課程裡一步步地鍛鍊自己的基礎演奏方法與技術,追求進步築夢的快練。

而除了團練課程外,樂團亦結合國內跨領域優秀師資與音樂業界強棒群,固定於每季舉辦各種精彩音樂主題講座,讓所有愛好長笛的朋友們除了以更有效率與正確的方法練團演奏之外、更能認識喜愛音樂的同好,一起規劃國內外音樂會演出,讓自己的音樂人生更加豐富精彩。

 

【參與資格】 

樂器自備 ⋅ 一顆喜愛音樂的心

【各團 團練時間】

*週五團:
週五 晚間 19:00-21:00(每週團練進行中) 

*週六團:
週六 下午 16:00-18:00(每週團練進行中)

*週日團:
週日 下午 16:00-18:00(每週團練進行中)

 

【團練內容】

長笛演奏方法詳釋
長笛演奏技巧說明
長笛合奏樂譜準備
長笛合奏樂曲訓練
主題音樂講座規劃
樂團成果音樂會籌辦
銜接節慶長笛樂團演出行程

 

【團練地點】

位於台北市市區,鄰近「雙連」捷運站。


優良、安全的團練環境與教學品質,是節慶長笛樂團最重視的,因此我們貼心準備了:

❤️專業用心的教學師資
❤️舒適通風的團練環境
❤️充足定期的酒精消毒
❤️Hepa等級空氣清淨機
❤️給團員的專屬改編樂曲

【團練費用分攤】

團員共同分攤場地使用清潔費與材料費等,詳情請來信或來訊,會再詳細說明。


【聯絡方式

1. 歡迎洽詢節慶長笛樂團音樂總監茱麗葉老師,主動傳送訊息與我們互動聯絡,提出您的問題:

2.團長林仁斌老師信箱
jenpin888@gmail.com


團練實況錄影

符合您演奏程度的貼心編曲💕

快樂、正確地吹奏長笛~歡迎加入節慶長笛樂團:

快樂的節慶各子團 團練日常

 

團員們好聽又可愛的團練影片

https://youtu.be/nT_itsKAYmo

 

https://youtu.be/6doM-KfPmso

 

https://youtu.be/QCIyAdwjHXY

 

 

日本動漫《鬼滅之刃》主題曲 ⟨紅蓮華⟩

https://youtu.be/gaKnCtUztGA

 

常見問題:

Q:節慶長笛樂團的每週團練時段是?

A:各團練習時段如下:
*週五團:每週五 五團 晚間 19:00-21:00 
*週六團:每週六 二團 下午 16:00-18:00
*週日團:每週日 三團 下午 16:00-18:00

 

Q:節慶長笛樂團每週都固定團練嗎?

A:是的。 每週五、六、日皆有固定團練時間。且各團進度基本維持一致,所以也方便偶爾不同時段團員可以更換練團時段。

 

Q:我的演奏程度能夠跟上大家嗎?

A:上課內容第一小時為技巧課,以所有演奏技巧為主,結合呼吸方法與演奏方法,達到持續鍛鍊基本功的目標。 第二小時為合奏,不同的曲目皆有不同程度的難易編曲,因此可以程度分配聲部,不會產生無法演奏的情況。

 

Q:可以請假嗎?

A:可以,但建議以更換當週其他時段為優先。為維護最佳團練品質,如需請假,本團規定是十週內不超過兩次(含),或至線上團練完成補課。

 


【節慶長笛樂團 ⋅ 精彩活動照片】

歡迎參加節慶長笛樂團開心的行列,與我們一同以音樂會友,豐富精彩人生❤️

 

2022年節慶長笛樂團年度音樂會

聖誕瘋爵士(VS)爵士風聖誕

 

2022年7月22日 蘭陽長笛音樂節

第十一屆節慶長笛樂團年度活動

 

特別課程《跟著大師吹長笛》

 

 

2020年節慶長笛樂團 特別主題研習課程(二)

 

2020年節慶長笛樂團 特別主題研習課程(三)

 

2019年10月 短笛體驗專題課程Part.1 :

2019年11月 短笛體驗專題課程Part.2:

 

活動照片

 

2019年12月 最新錄音室體驗課程 - 邀請知名錄音師左興

⟪與錄音師對談 - 如何應用數位錄音精進自己的演奏⟫ 

 

20191221-⟪與錄音師對談 - 如何應用數位錄音精進自己的演奏⟫

 

2018年8月份《暑假瘋長笛~快速學習 Let’s play!!!》活動照片

檔案照片:2018年8月份《暑假瘋長笛~快速學習 Let’s play!!!》活動照片
檔案照片:2018年8月份《暑假瘋長笛~快速學習 Let’s play!!!》活動照片

 

檔案照片:2018年8月份《暑假瘋長笛~快速學習 Let’s play!!!》活動照片
檔案照片:2018年8月份《暑假瘋長笛~快速學習 Let’s play!!!》活動照片

 

檔案照片:2018年7月份《節慶樂團華泰瑞苑》音樂營活動照片
檔案照片:2018年7月份《節慶樂團華泰瑞苑》音樂營活動照片

 

檔案照片:2017年8月份《節慶長笛樂團JFA日本川崎國際長笛年會演出》音樂會紀念活動照片

 

檔案照片:2017年8月份《節慶長笛樂團JFA日本川崎國際長笛年會演出》音樂會紀念活動照片

 

檔案照片:2016年7月份《節慶長笛樂團義大利歌詩達游輪日韓旅行》音樂會紀念活動照片

 

檔案照片:2016年7月份《節慶長笛樂團義大利歌詩達游輪日韓旅行》音樂會紀念活動照片

 

檔案照片:2016年7月份《節慶長笛樂團義大利歌詩達游輪日韓旅行》音樂會紀念活動照片

 

檔案照片:2015年8月份《節慶長笛樂團日本濱松長笛年會旅行》全體搭乘大井川鐵道紀念活動照片

 

節慶樂團檔案照片:2015年至日本濱松參加長笛年會表演與Peter-Lukas Graf, Philippe Bernold與Gary Shocker等長笛家拍照留念

 

2019年 3月份特別課程~

2019年 3月份特別課程 - 長笛大師 亞諾敘.巴林特(János Bálint)特別課 活動海報

 

3月份節慶長笛樂團要與國際長笛名家 ~ 亞諾敘.巴林特 János Bálint 近身對談囉💖 與一般大師班不同的是,這場特別課程我們可以與巴林特大師近距離交流,透過他的解說,更加了解長笛領域的點點滴滴與重要的知識,真是太令人期待了🌹

本場特別課程,節慶長笛樂團特別邀請長笛名家石雅老師擔任課程翻譯,林仁斌老師擔任活動主持,周欣穎老師負責整合大家的提問,本活動也特別感謝日本 Pearl Flutes 台灣總代理豪聲樂器的贊助與支持。

活動日期:2019年3月30號(週六)
活動時間:Pm 18:30-20:30
活動地點:豪聲樂器 藝術空間
活動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北新路三段207號2F(近⟪大坪林⟫捷運站)

2019年 7月27-28,《點燃你的長笛魂🔥》兩日特別課程

 

精彩活動照片

 

 


 

 

 


2019年8月份 日本福岡長笛年會 

精彩照片

 

 

最新!節慶中低音長笛樂團

由純粹中音長笛與低音長笛所組成的合奏團,音色低沈優美,非常耐聽喔~

https://youtu.be/DQW9bYiIOZA

 

💖每星期固定精彩團練課程

詳情請按這裡→持續招募新團員


【節慶長笛樂團】2024年《台北長笛合奏音樂節》- 節慶長笛樂團年度重磅活動🎵

【節慶長笛樂團】2024年《台北長笛合奏音樂節》- 節慶長笛樂團年度重磅活動🎵
2024 Taipei Flute Ensemble Music Festival

– 資訊整理共享於網路,一起欣賞音樂與藝術之美 –
蹦藝術 | BONART


2024年節慶長笛樂團年度重磅活動即將登場~《台北長笛合奏音樂節》🎵

 

活動宗旨

節慶長笛樂團為台灣最具特色、固定每週團練人數最多之長笛合奏團;具備完整編制之短笛、長笛、中音長笛與低音長笛,每年均規劃國內外音樂展演、講習會與音樂會演出等活動,並歡迎愛好長笛的朋友們加入,以長笛會友,增添藝術人生新樂趣!

本次2024年度活動~《台北長笛合奏音樂節》,將於台北生技園區多功能音樂廳舉辦,我們將廣邀各界長笛合奏團共襄盛舉,以豐沛活潑的長笛樂團演奏齊聚一堂,歡度節慶佳日,一同以樂會友~

 

報名方式:

🌟音樂會全自由席.免費入場.活動報名表單:
《台北長笛合奏音樂節》報名表單

 

本次演出團隊介紹

台南應用科技大學音樂系長笛重奏團

 

輔仁大學音樂系長笛合奏團

 

吹笛手家族長笛室內樂團

 

歡樂夢想長笛樂團


歡樂.專業.玩音樂

活動內容諮詢窗口↓(請掃QR Code)

節慶長笛樂團音樂總監 周欣穎老師 Line條碼

節慶長笛樂團團長&樂團指揮 林仁斌老師

 


本次音樂會場館介紹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Yc96wRQcsaI

 

『多功能廳』

●場地坪數120坪

●設備清單:專業級展演廳用椅342張、無線麥克風4個、Bose全廳環繞式音響,300吋投影幕、17200流明Barco 巴可專業級投影機。豪華合唱台(50-100人),演奏用椅75張、演奏譜架60架、專業指揮譜架、專業指揮練習高腳椅、演奏用高腳椅4張。

場館設置約342個觀眾席、包含9席移動席(無障礙座位),頂級聲響效果,絕佳展演廳設計,超大型後台設計,50人-70人練團室,完美適合各類藝術感演活動。

 

交通方式

台北生技園區地址:台北市南港區忠孝東路七段 508 號

#

 

搭乘大眾運輸工具

台北捷運:
搭乘捷運板南線至南港站由 2 號出口,步行約 5-10 分鐘到達園區。

火車/高鐵:
搭乘火車或高貼至南港站下車,出站後步行 5-10 分鐘到達園區

 

自行開車

從國道1號內湖出口下交流道,走成功橋接向陽路,左轉忠孝東路七段後直行至七段 508 號即可抵達,來訪車輛請一律駛入園區停車場。
停車場收費:40元/每小時(無上限)提醒:園區附設收費停車場,車位有限,恕無法預約。

機場交通

桃園機場捷運:

於桃園機場航廈搭乘機場捷運至機捷A1台北車站,轉搭計程車或轉乘捷運板南線至南港站2號出口,步行約 5-10分鐘到達園區。

高鐵:

於桃園機場航廈搭乘統聯705號巴士至高鐵桃園站,搭乘高鐵北上列車至台北車站,轉搭計程車或轉乘捷運板南線至南港站2號出口步行約 5-10 分鐘到達園區。

客運巴士:

於桃園機場航廈搭乘國光客運或大有巴士至台北車站轉搭計程車或轉乘捷運板南線至南港站 2 號出口,步行約5-10分鐘到達園區。


主辦單位:節慶長笛樂團簡介

 

精彩活動回顧

2022年暑期《蘭陽長笛音樂節》第十一屆節慶長笛樂團年度活動🎉

https://bonart.com.tw/2022-festival-flute-ensemble-summer-music-festival/

 

 

開卷蹦藝術.享受美好閱讀時光

☕️一杯咖啡.一點心意.支持蹦藝術☕️

 

各類合作提案,聯繫方式:

*手機:0917.670.518 
*Line:https://line.me/ti/p/LB1ro0P0AU
*E-mail:jenpin888@gmail.com

【BON旅行】2023' 冬 - 蹦藝術 遇見帕胡德與蘭格拉美 - 聽見天籟之音之旅

【BON旅行】2023' 冬 - 蹦藝術 遇見帕胡德與蘭格拉美 - 聽見天籟之音之旅
Bon Voyage - 2023 Pahud & Langlamet

– 資訊整理共享於網路,一起欣賞音樂與藝術之美 –
蹦藝術 | BONART


 

蹦藝術X緣點旅行社 = 「Bon Voyage」❤️

 

 

 

 


每次蹦藝術規劃的藝文之旅,除了帶給學員們的將是一趟心靈富足的音樂藝文饗宴,更是一趟結合美食、舒適與生活品味結合的精緻旅遊體驗

 

讓我們從蹦藝術理事長林仁斌老師為2013年訪問柏林愛樂長笛與豎琴雙首席帕胡德與蘭格拉美的文章談起:

文|林仁斌 蹦藝術網站執行長

https://bonart.com.tw/interview-of-emmanuel-pahud-and-langlamet-2013/

 

11年前,2013年11月10日,第十次蒞臨台灣的 帕胡德(他記憶力真是超級好),將與柏林愛樂豎琴首席 蘭格拉美(Marie-Pierre Langlamet),破天荒地在台灣國家音樂廳幾乎從未出現過的星期日早上10點時段,帶來一場《早安!帕胡德-與豎琴天后的約會》(Bonjour, Emmanuel Pahud)晨光音樂會,當時音樂會全滿,我笑稱「只有天王才敢開早場!」

2013年,筆者與帕胡德與蘭格拉美訪談後的合照

 

於是,10年後,我們迎來了這對柏林愛樂長笛與豎琴雙首席再次聯袂訪台,也因此有了這次結合美樂、美食與獨家見面會的新竹/苗北深度文化之旅❤️


行程從高鐵新竹站的集合開始:

 

這次我們安排了年輕的攝影師博安加入我們,所以難得地,領隊雅安也入鏡啦~

 

這張照片實在太有才~螳螂捕蟬.黃雀在後

 

走出高鐵站集合~出來玩,像秀芳老師這樣,笑得這麼開心就對了

 

照例九人座賓士休旅車接送我們至各景點,司機們貼心的服務,團員們都稱讚不已

 

新竹玻璃工藝博物館

第一站,我們抵達新竹玻璃工藝博物館,運氣超級好,我們這天的來訪,剛好遇上「玻璃幾分熟-當代國際藝術展」開展第一天:

「玻璃幾分熟-當代國際藝術展」不僅是一場藝術的盛宴,更是一次對材料本質的深刻思考。我們通常會將「幾分熟」的概念應用於料理,但在這次展覽中,它成為了玻璃加熱成形的隱喻,展現藝術家對玻璃這一材質的深刻理解和創新探索。

展覽匯聚臺灣及日本23位優秀藝術家,藝術家運用玻璃媒材,不拘泥於任何既定技法,展現出對玻璃的獨特認知與想像。作品從實用器皿到抽象藝術創作,題材廣泛,不僅是對生活美學的一種致敬,更是對自然與生物的讚頌,以及對藝術本身的不懈追求。

 

解說員都說今天是開展第一天,連他們自己都很興奮

 

 

 

 

 

 

 

 

 

 

 

 

 

 

 

 

 

 

大家聚精會神欣賞這次的中日藝術家聯展

 

 

 

偷渡一張自己的獨照,感謝攝影師博安😘

走出新竹玻璃工藝博物館,心情超好,連天氣都好極了~

 

來張大合照

 

132糧倉

中午我們抵達「132糧倉 新竹州警務部部長官舍」,建築於2021年修復完成,為新竹市現存面積最大、歷史最久的高等官舍,十分稀有少見,自日治時期完工至今已超過一世紀。

我們選擇這邊的理由是,現在餐廳由曾連續2年獲米其林必比登推薦的「一號糧倉」主廚王正岳進駐,成立「132糧倉」團隊,經過非常美麗的蛻變,讓百年古蹟蛻變為以料理、特展、私塾講演等,述說新竹在地故事的場域,帶領著市民從味覺、視覺等五感體驗來探索風城的記憶與創新

 

大家都迫不及待想要品嚐這邊的無菜單料理了

 

 

 

 

 

 

 

 

 

午餐非常精緻,每一道都有主廚的用心與團隊的用心說明,非常值得一訪

 

 

以上美食照片,皆為本團團員以手機拍攝,實在太厲害了,照片美到讓我現在都還可以配著白飯欣賞XD

 

吃飽喝足,又是一張歡樂無比的大合照❤️

 

下午的重頭戲,是入場苗北藝文中心,先欣賞主辦單位為我們安排的導覽,然後是與帕胡德與蘭格拉美有約,最後是他兩位首席的天籟之音音樂會,實在太令人興奮了~

一抵達苗北藝文中心,馬上受到佳瑩總監與同仁們熱烈歡迎,真是開心

 

天氣實在太美好,我們在戶外怎麼拍怎麼美啊~

 

請出我們家美少女 Juliette 一起在今晚音樂會海報前合照

 

苗北藝文中心近期特展:

 

 

 

 

略事休息後,回到我平時在苗北藝文中心進行「苗北講堂」的視聽室,我們將等待帕胡德與蘭格拉美蒞臨,我將主持今天的互動見面會,這是今天所有團員們最期盼的美好時光

見面會開始了😘

 

 

我們特別為兩位巨星準備的活動海報,直接投影在牆上,我為他們兩人介紹

 

於是我們的見面會有了最棒的開始

 

打完招呼之後,我們從蘭格拉美為何學習豎琴開始,聊到帕胡德在舞台上的服裝;

 

帕帥說他在舞台上比較喜愛輕便:襯衫或著一件毛衣,加上西裝外套,就很完美(他還說:「就像你現在的穿著」😘)

 

他不喜歡打領帶,會帶來脖子的束縛,不好呼吸;他喜歡能盡情地放鬆呼吸

 

蘭格拉美則為我們回憶了她學習豎琴的緣起:從小時候彈奏鋼琴到開始接觸豎琴,這項樂器漸漸成為了人生的最愛(你看她眼神有閃閃發光喔🌟~)

 

接著繼續聊到豎琴演奏的職業傷害

她說當大量曲目非練不可時,真的對手指是很大的負擔,嚴重時甚至手指破皮,會噴血的

 

一聽到會噴血,大家一定要看看下面這張照片,「怕帥」的表情:

 

帕胡德聽到噴血,做了個好恐怖的鬼臉之後,馬上跟著舉手發言說長笛也有副作用:「就是多多少少會影響聽力...」(你看他的動作)

「因為長笛的高音真的很大聲😆

我恍然大悟...

原來我常常聽不見Juliette Chou Chou 叫我打掃家裡,是因為吹長笛的關係啊~🤔(真是好理由😁

果然是話題王😉🎵👍🏻

 

接下來,讓我為大家介紹帕胡德家中的樂譜牆

牆一共分為三大部分。

最左邊是他過去30年演奏與學習過的曲目;中間是他自己編輯校訂,認為應該出版的樂譜;最後一邊則是作曲家題獻給他,或者他在全球各地買到的樂譜,這是給自己未來20年的探索(聽到這邊,大家都好感動啊~🥹

 

但他笑著說:「現在我都用iPad看樂譜,真的超級無敵方便🌟」(吼~感動氣氛被破壞了😆

 

中間又聊了不少話題,還包括了帕胡德說彈豎琴真的很不容易~但是搬豎琴也不容易(因為我都幫她搬)

 

然後是問到兩位對於在柏林愛樂剛好待滿30年,身為這樣傑出的當代音樂家,如何得以屹立不搖30年?

筆者註:蘭格拉美與帕胡德同年進入柏林愛樂(樂團任期自1993年9月起算),兩人在柏林愛樂一起合作已達30年(2023年),數十年演奏好默契不在言下。

 

認真.努力,是一定要的,但最重要是「信任你的同伴!

 

 

有了「信任」,我們在樂團中共同演奏出最美好的音樂,傾聽彼此,培養感情;然後一起以管弦樂團音樂家的身份退休,交棒給未來的音樂家們,讓音樂一代一代地延續下去(噢~這段結語講得超棒)

 

 

簽名時間❤️

 

 

 

 

 

 

 

 

 

 

 

 

 

 

 

 

 

大合照一張,然後期待晚上的天籟音樂會啦~


音樂會前導聆

今日演出曲目

巴赫:降E大調奏鳴曲,作品BWV1031
J.S.Bach: Sonata in E-flat major BWV 1031

羅塔:為長笛與豎琴而作的奏鳴曲
Nino Rota: Sonata for Flute and Harp

舒曼:三首浪漫曲
Robert Schumann: 3 Romances Op.94

浦朗克:長笛奏鳴曲, FP 164
Francis Poulenc: Flute Sonata

德布西:浪漫華爾滋
Claude Debussy: Valse romantique (solo harp)

戴斯培:航線
Alexandre Desplats: Airlines

皮耶佐拉:《探戈的歷史》選粹

〈尋歡園1900〉

〈咖啡廳1930〉

〈夜總會1960〉

Astor Piazzolla: «Histoire du Tango»

Bordello 1900, Café 1930, Nightclub 1960 

 

我製作的蹦藝術音樂會導聆專屬網頁😊

https://bonart.com.tw/miaobei-art-center-eemmanuel-pahud/

 

導聆當然是偶啦~引用一下苗北藝術中心的官方照片

 

音樂會前導聆會,整個導聆大廳滿滿地擠滿了熱愛音樂的觀眾們

 

音樂會照片也是美極了~感謝苗北藝術中心的官方照片

 

 

 

 

 

由衷感謝苗北藝文中心與新象環境藝術,讓我們這趟旅程如此圓滿、收穫滿滿,且感動不斷

 

最後附上我拍攝的音樂會謝幕照片

 

 

 

 

 

 

 

 

期待再次出遊嗎?(當然要❤️❤️❤️)

明年,我們將啟動蹦藝術的《四季 - 藝起趣玩》系列,春、夏、秋、冬將各自精彩,敬請期待~

下一波2024年3月8日-10日,「遇見慕特與周善祥」等您加入喔~

 

蹦藝術2024年-2025年 旅遊全規劃專屬網頁

https://bonart.com.tw/bonart-music-trip-2024-25/

 

 

開卷蹦藝術.享受美好閱讀時光

☕️一杯咖啡.一點心意.支持蹦藝術☕️

 

各類合作提案,聯繫方式:

*手機:0917.670.518 
*Line:https://line.me/ti/p/LB1ro0P0AU
*E-mail:jenpin888@gmail.com

【BON音樂】2023’ 灣聲看世界IV .-亞洲的音樂秘境 | feat. 長笛家Jamine Choi

【BON音樂】2023’ 灣聲看世界IV .-亞洲的音樂秘境 | feat. 長笛家Jamine Choi
OneSong Orchestra Concert 231215

– 資訊整理共享於網路,一起欣賞音樂與藝術之美 –
蹦藝術 | BONART


 

 

寫在音樂會前

再次撰寫灣聲樂團,看一下蹦藝術資料庫,距離上篇文章,居然已經是五年之後了

心中訝異,沒有覺得很久,但畢竟隔了一個近四年的疫情時間,一晃眼,時光真的五年就過去了...

但好消息,隨時疫情遠去,那過去幾年似乎停滯的時光,也一點一點地重新流動了幾來

 

《灣聲看世界IV .-亞洲的音樂秘境》

這次應邀前來欣賞的,是灣聲樂團2023年末的最後一檔精彩音樂會規劃《灣聲看世界IV .-亞洲的音樂秘境》,節目介紹如下:

攜手國際長笛女神Jasmine

一起用音樂遨遊亞洲

 

2021年的新年音樂會

灣聲曾特邀國際長笛演奏家-Jasmine Choi

一起登上國家音樂廳演出

但因為疫情無法如期合作

 

這次灣聲再度邀請Jasmine女神

接續當時未完成的旅途-《臺灣貳拾肆》

並和灣聲一同演出多首臺灣、韓國歌謠的長笛協奏曲之外

灣聲還會帶著大家一起深入亞洲的音樂秘境

 

12月16、23日(六)14:30

誠品表演廳(臺北市信義區菸廠路88號B1)

歡迎搭上灣聲航空,一起翱翔亞洲

 

演出曲目

在那遙遠的地方

相思河畔

梭羅河畔

濱邊之歌

《望見青春風》長笛協奏曲

《草螟弄雞公》長笛協奏曲

《江原道阿里郎》長笛協奏曲

印度民謠組曲

一根扁擔

《臺灣貳拾肆》長笛協奏曲

(*主辦單位保留曲目異動之權利)

演出者

灣聲樂團

音樂總監、指揮暨導聆/李哲藝

長笛演奏家/Jasmine Choi

長笛演奏家/Jasmine Choi 介紹

 

延伸閱讀:詳細介紹

https://bonart.com.tw/beautiful-international-flutist-jasmine-choi/

 

偷偷說個小典故,2020年12月中,疫情依舊緊繃時,Jasmine排除萬難來到台灣進行隔離,準備進行灣聲樂團於2021年1月1日的《臺灣的聲音 新年音樂會》演出之前幾天,突然因為台灣疫情升溫考量,而無法演出,所以她居然就在防疫旅館隔離期滿之後,直接飛離台灣,使得當年的合作計劃延期...

 

下圖為2020年12月25日灣聲樂團的正式音樂會公告:

 

不過這幾年的等待是值得的,因為這次不但等到Jasmine再次訪台,哲藝還幫她多安排了幾首合作樂曲,光是協奏曲部分就有四首(《望見青春風》長笛協奏曲、《草螟弄雞公》長笛協奏曲、《江原道阿里郎》長笛協奏曲與《臺灣貳拾肆》長笛協奏曲)一次滿足更多喜愛欣賞她演奏的粉絲XD

 

音樂會介紹影片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bT1gpBw7L4c

 

特地過來誠品音樂廳拍攝彩排的我,當然變成粉絲 No.1~隔了幾年終於在台灣見面,第一件事情當然是來張自拍啦😘

 

今天的這篇文章圖文並茂,包括了當天彩排與音樂會,也順勢分成兩部分呈現:

 

Part.1 彩排篇

今天樂團首席為黃裕峯,曾師事小提琴演奏大師林克昌,盡得真傳,林克昌曾評論其演奏詮釋「熱情澎湃,豐富多變」,擔任灣聲樂團首席多年,演奏深受好評。

 

音樂總監哲藝今天也同時擔任指揮與音樂會導聆,開始排練前先與團員們統整一遍演出曲目細節,也因為今晚音樂會多為長笛協奏曲,編制以弦樂團為主:

 

大提琴首席李建樺,畢業於奧地利國立格拉茨音樂暨表演藝術學院,同樣演奏與各式得獎資歷傲人,琴音溫暖

中提琴首席王瑞,曾臺北市立交響樂團(1997-2021),目前擔任灣聲樂團中提琴首席,在國內擁有極高知名度

 

中低音區團員們美照先多來幾張

 

 

 

 

 

 

哲藝指揮時偏好以雙手手勢帶出細緻音樂內容,不用指揮棒~但我怎麼覺得這張照片的姿勢有點像小澤征爾?XD

 

馬上來張多重曝光,展現出手勢的千變萬化~來幫你平反一下

 

Jasmine已經在旁等待

 

投影在背後巨大布幕上的,就是上次Jasmine在隔離之後錯過的《臺灣貳拾肆TAIWAN 24》,原本是2021年就要演出,沒想到好事多磨,硬是晚了兩年才終於可以現場演奏,終於啊~~

 

哲藝正在為Jasmine解釋封面圖,來自向陽的精美手繪插畫

 

哲藝於2020年末全新創作的《臺灣貳拾肆TAIWAN 24》,以詩人向陽的著名詩集 <四季> 作為靈感發想,為描寫臺灣24節氣之特殊題材協奏曲, 加上詩人向陽才華洋溢之親筆繪畫作品襯托,更讓此曲充滿濃濃臺灣味,樂曲同樣非常動人,一聽就讓我非常喜歡。

哲藝曾表示,這首曲子用西方長笛來演奏,更加是有利於臺灣音樂在國際的推展,但他也同時認為,意境上如以竹笛(Dizi)來表現,也有令人驚艷的表現。而這次Jasmine的長笛版本,樂團特別搭配別具風味的揚琴,中西合璧,優美含蓄的旋律,感受又跟2021年時的竹笛+豎琴版本不同,各有風情。

 

不知道他們這時候聊了什麼?可能講到「等了好幾年,終於演到這首樂曲了」XD

 

讓筆者先來為大家科普一下臺灣的24節氣:

二十四節氣

*資料取自「農業部」網站

 

樂曲開始,氣勢萬千

 

 

除了《臺灣貳拾肆TAIWAN 24》之外,這次也增加了另外三首協奏曲,因此對Jasmine來說,曲目量不但是「加倍返還」,還直接「接二連三」,變成一場音樂會要吹四首協奏曲+安可曲目,真的需要極佳的體力與控制能力

 

彩排休息時,我跟Jamine在觀眾席小聊一下,我請她讓我稍微拍一點樂譜,目的是讓讀者們稍微知道一下這些協奏曲的難度,確實相當難

「Too many notes🤣 」Jasmine邊展示她的樂譜,邊笑著這樣說

 

好看的彩排照片大放送時間

 

 

後面兩位,俊男:顏毓恒(樂團副首席)美女:王康恬(小提琴助理首席),連聊天畫面也很俊美,都被我拍下來了吼XD

 

認真的Jasmine,一編排練一邊仔細地做筆記,如同她說的,哲藝創作的樂曲,其實難度都相當高,需要聚精會神地演奏

 

繼續(苦)

 

Jasmine的笛聲明亮清澈,著重聲音的投射,在舞台下聽著,非常舒服

雖然是演奏 14K金管身,但她說:「很神奇,我的金管身搭配銀吹頭,大家都說音色最好;我自己也喜愛這樣搭配的聲音回饋。」

 

練完後她笑著說:「我覺得我好像吹了五場音樂會...」

 

 

 

彩排終於結束~再來一張工作照

旁邊就是Jasmine這麼厲害的自拍高手,當然這張自拍照片一定要由她來掌鏡,畫面才會美~對吧

 

 

Part.2 音樂會篇

一連串的彩排之後,晚間音樂會正式登場,又要再吹一次五首協奏曲了(咦?)

 

指揮哲藝出場

 

居然擺出了帕華洛帝招牌姿勢XD

 

哲藝也親自導聆,解說樂曲十分有內容,因為從作曲到編曲他一手包辦,說起每首樂曲的典故與編曲特色,信手捻來,饒富趣味,觀眾們聽得津津有味

 

今晚曲目主題是「亞洲音樂秘境」,灣聲航空,即將起飛~

《相思河畔》、《梭羅河畔》、《濱邊之歌》,每首樂曲都動聽:

 

接著介紹Jasmine出場,名列世界著名長笛家,尤其又是活躍之女性演奏家,無論是體力與生活中的自律,都能見到她對待自己職業生涯的認真待度,其實都是許多人的標竿

 

即將演出:《望見青春風》、《草螟弄雞公》與《江原道阿里郎》三首長笛協奏曲

 

來了來了~闊別兩年,終於再次在台灣演出

 

雖然妳聽得很認真,但中文沒那麼容易der(設計對白)

 

動感演出照來幾張~

 

 

 

充滿氣勢、華麗的樂曲結尾

 

 

 

中間有許多現場對話橋段,自然而生動地呈現出非常「機智而詼諧」的逗趣的互動,逗得大家歡笑不已

 

 

 

 

 

 

 

 

 

 

下半場

音樂會好精彩,我的最愛就是這首《臺灣貳拾肆》~台灣的24個節氣,搭配向陽老師的精彩繪畫插圖,實在太有fu了~

我謹以這組連拍圖,盡可能地呈現出音樂與投影畫面緊密的關聯,要得到最佳欣賞效果,真的還是現場最優。灣聲的支持者們,或許可以期待看看樂團未來會不會釋出這精彩的演出片段~

 

謝幕精彩連拍圖

 

在現場熱烈掌聲下,本場音樂會的最大推手~福邦證券黃顯華黃董事長應邀上台致詞

 

黃董事長對音樂知之甚詳,除了大讚灣聲樂團以精彩的臺灣之音帶著大家環遊世界,大飽耳福之外,更一口答應來年繼續贊助樂團舉辦音樂會

 

由於對於灣聲樂團團員也相當熟悉,現場還幽默地特別介紹樂團低音提琴優秀的團員

 

溫暖的氣氛瞬間充滿整個音樂廳

 

接下來~再來一曲精彩安可

 

 

 

Jasmine也再次登場,演奏今晚最後一首樂曲

 

曲畢,現場氣氛熱烈,呼喊之聲此起彼落,又是一場極為成功的音樂會!

 

 

 

我們下一場音樂會「繼續」見面❤️

 

觀眾席有多熱烈,各位可以從熱烈的揮手畫面裡,眼見為憑

 

 

最後是與哲藝在誠品音樂廳門口來張合照,再次恭喜灣聲樂團場場音樂會大成功

 

 

開卷蹦藝術.享受美好閱讀時光

☕️一杯咖啡.一點心意.支持蹦藝術☕️

 

各類合作提案,聯繫方式:

*手機:0917.670.518 
*Line:https://line.me/ti/p/LB1ro0P0AU
*E-mail:jenpin888@gmail.com

【BON音樂】談小提琴演奏名家 - 安.蘇菲.慕特(Anne-Sophie Mutter )

【BON音樂】談小提琴演奏名家 - 安.蘇菲.慕特
All about Anne-Sophie Mutter

– 資訊整理共享於網路,一起欣賞音樂與藝術之美 –
蹦藝術 | BONART


屹立樂壇數十載 │ 小提琴演奏名家 ─ 安.蘇菲.慕特

小提琴天后:安‧蘇菲‧慕特(Anne-Sophie Mutter)

 

 

"小提琴是我人生中最棒的相遇,至今皆是" - 慕特

 

2023最新紀錄片《Vivace》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B-4H97y8utc

 

 

提起全世界最知名女性小提琴演奏家,第一位首席之選永遠是安‧蘇菲‧慕特(Anne-Sophie Mutter)。她從小便展現出在小提琴演奏上的過人天賦,1976年即以13歲的姿態在琉森音樂節登台演出,慕特甜美的外型及高超的琴藝隨即就受到全世界的矚目;而她與卡拉揚合作灌錄的《四季》小提琴協奏曲更是古典音樂唱片中最暢銷的演奏專輯。一起認識這位小提琴天后的精彩演奏與音樂思維。 

 

慕特於1963年6月29日出生於德國鄰近瑞士的的城市萊茵費爾登(Rheinfeldin)

 

5歲左右,慕特先學習鋼琴(Good Start😉),之後她的主要樂器便轉為小提琴,至此結下一生不解之緣份~

6歲左右的小慕特

 

6歲時榮獲「小小音樂家」獎項的紀念照

The six-year-old Anne-Sophie Mutter receives the 1970 "Jugend musiziert" prize certificate from Käte Strobel, Minister for Youth, Family and Health, in the Markgrafentheater, Erlangen. She was the only participant in this, Germany‘s national music competition, ever to win a first prize with special distinction.

 

兩位主要的老師:Erna Honigberger 與 Aida Stucki

第一位老師:Erna Honigberger

慕特曾說:「我的第一位小提琴老師是Erna Honigberger,她曾是卡爾·弗萊什(Carl Flesch, 1873-1944)的學生。因為她有一半個猶太人血統,二次世界大戰戰爭期間從柏林來到我們家這邊的小村莊。雖然維持著各種演出活動並音樂家身份活躍,但她總稱自己為Erna Mottl,因為她可能並不想被認出真實的身份...」

慕特的第一位小提琴老師:Erna Honigberger

 

第二位老師:Aida Stucki

知名的小提琴家和教育家Aida Stucki出生於埃及開羅,父母來自瑞士和意大利,曾師從 Stefi Geyer 和 Carl Flesch。在1940年代開始她的職業生涯,曾在 Hermann Scherchen 和 Armin Jordan 等指揮家棒下演出協奏曲,也曾與 Clara Haskil、Pina Pozzi 和 Christoph Lieske 組成二重奏演出。後與丈夫~蘇黎世首席小提琴手朱塞佩·皮拉奇尼(Giuseppe Piraccini)共同創立了皮拉奇尼-斯塔基四重奏。

自1948年起,Aida Stucki在瑞士溫瑟圖爾音樂學院(Wintherthur Conservatoire)教授小提琴和室內樂。慕特是她眾多學生中最著名的一位。

慕特曾在2009年"The Strad"的訪問中提過:「Aida Stucki有一個非常敏銳的分析大腦,她能從演奏中立即判斷出每位學生藝術能力的強項在哪裡。」

Aida Stucki與慕特

Aida Stucki與慕特

 

慕特說,Aida Stucki是她一輩子關係最緊密的小提琴老師

Aida Stucki與慕特

 

為了敬愛的老師,感念師恩的慕特更以Aida Stucki老師為名,創立了鼓勵年輕音樂家的獎學金:

THE AIDA STUCKI AWARD

 

小提琴宗師人物之一卡爾·弗萊什(Carl Flesch, 1873-1944)承襲自韋瓦第、帕格尼尼的偉大Family Tree圖解:

小提琴宗師人物之一卡爾·弗萊什(Carl Flesch, 1873-1944)的Family Tree

由於出色的演奏陸續獲得了許多小提琴比賽得獎項,年輕的慕特的演奏逐漸為人所稱道。

 

1972年的慕特(當時演奏Mozart's Violin Concerto D major, KV. 211):

 

慕特非常非常早期的精彩演奏

https://youtu.be/eX5Jr8AYicU

 

在1976年,年僅13歲的她,就在瑞士琉森音樂節裡首次正式登台演出。

1976年於瑞士琉森的慕特

Anne-Sophie Mutter in Luzern, 1976

 

慕特13歲時的訪問紀錄片

https://youtu.be/-l02_xom2hg

 

隨後,連卡拉揚也開始好奇慕特的演奏,便邀約慕特到柏林為他試奏。慕特回憶:「第一次的見面,卡拉揚只聽了我拉貝多芬小提琴協奏曲獨奏開始的10-12小節,什麼都沒說就叫我回家了,明年再來...XD」

「這是我生平第一次遭逢如此巨大的挫折...」

「但我回家之後,變下定決心從頭開始苦練」

「隔年卡拉揚果然依約再次見我」

「這次的我已經截然不同,再次演奏之後,他告訴我:『我很開心與妳在下一次的薩爾茲堡音樂節合作,與柏林愛樂』!」

「我成功了!❤️」

 

卡拉揚聽過慕特的演奏後(其實是兩次,中間間隔一年),便開口邀請她在1977年的薩爾茲堡音樂節與柏林愛樂合作,慕特正式步上「準音樂大師」之路,一路成為音樂界備受注目的寵兒

(播放慕特的《貝多芬與我》紀錄片)

 

《貝多芬與我》紀錄片

 

慕特與卡拉揚培養出跨越數十年的好交情

 

慕特與卡拉揚之早期紀錄片:貝多芬小提琴協奏曲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4t0Tr-0MqY&t=2543s

 

1984年(21歲),兩人再次攜手重新演繹貝多芬小提琴協奏曲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0Cdg-5nEeqA


經典唱片封面欣賞

 

 

 

 

 

兩人合作的韋瓦第《四季》協奏曲,更是古今中外最暢銷的古典音樂專輯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J2qO8WosfTg

 

成名數十載,慕特對待音樂的忠誠初心永保初衷,真是令人敬佩的音樂大師

→官網

 

 

大家記得嗎?其實Covid 開始不久,慕特就「中鏢」了 XD...

隔離時期,身體已經逐漸康復,透過鏡頭跟粉絲報平安

 

慕特很愛她的狗狗,說狗是「音樂測試員」:如果演奏現在音樂時,狗狗離開的話,她就知道「最好不要演奏那首作品」😆

 

2015年與阿姆斯特丹皇家大會堂管弦樂團&尼爾森合作之西貝流士

 

【紀錄片】邂逅孟德爾頌

 

充實.豐沛的音樂人生:

Anne-Sophie Mutter: 15 facts about the great violinist

 

補充資料

Mutter生平Timeline


圓滑演奏大PK...誰能勝出呢?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TNrm79ydB5E&t=367s

 

名曲大PK

法朗克小提琴奏鳴曲

 

樂譜版本對照

Kaja Danczowska (violin)

Krystian Zimerman (piano)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YCp5XC2rsEM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oKi8YmP9Ki4&t=161s

 

https://youtu.be/RNqr_jLAAMo?t=18


【附錄】慕特紀錄片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yX7dk7IN-sY&t=1421s

 

Anne-Sophie Mutter, Yo-Yo Ma & Daniel Barenboim on Beethoven’s Triple Concerto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e4Xr9h_fwYc

 

慕特於「紀念卡拉揚音樂會」中,與小澤征爾合作貝多芬小提琴協奏曲(中文字幕):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9gRcZpGIcs8

 

近年與約翰威廉斯的精彩合作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nf0BB0q1VGs&t=172s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q5i6hCr0C5o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9E7mU8OvQ78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qsCZP3wdF4w

 

 

 

2021年 慕特專訪《審訊安.蘇菲.慕特》

 

 

開卷蹦藝術.享受美好閱讀時光

☕️一杯咖啡.一點心意.支持蹦藝術☕️

 

各類合作提案,聯繫方式:

*手機:0917.670.518 
*Line:https://line.me/ti/p/LB1ro0P0AU
*E-mail:jenpin888@gmail.com

【BON音樂】2024年蔚藍人文堂全球雲端公益演講第230場: 東方武士道精神~談世界唯一的小澤征爾

【BON音樂】2024年蔚藍人文堂全球雲端公益演講第230場: 東方武士道精神~談世界唯一的小澤征爾
Music lecture of Seiji Ozawa 2024

– 資訊整理共享於網路,一起欣賞音樂與藝術之美 –
蹦藝術 | BONART


 

主講人:林仁斌老師

林仁斌 - 長笛演奏、指揮、撰文、演講與音樂攝影之全方位音樂家

旅法知名音樂家林仁斌自2001年自巴黎師範音樂院(École Normale Supérieure de paris)學成返國後,以長、短笛演奏、室內樂及樂團指揮活躍於國際音樂節與國內外音樂廳;演奏專輯出版有《夜間咖啡館》、《妳的我的》、《華麗聚焦-雙長笛與鋼琴的歌劇院之夜》、《華麗聚焦II-卡門》(林仁斌&周欣穎)《動物狂歡節》….等。 現為音樂藝文網站「蹦藝術|BONART」執行長與Podcast古典音樂節目《蹦藝術》主持人,深受各界樂迷喜愛。多年來撰文拍攝訪問音樂家,更以文字與攝影見長,每年演講場次超過百場;為國家交響樂團、長榮交響樂團與國家兩廳院、苗北藝文中心等各單位邀約之音樂講座策展、音樂導聆與撰稿人,更是公認的超人氣音樂欣賞名家。

 

小澤征爾是全世界知名度最高,最受認同的日本指揮家,也是傲立於東方的指揮之星。

同時受教於卡拉揚與伯恩斯坦兩大傳奇人物,是世界唯一,更讓他有著與眾不同的特殊學習經歷。

而小澤征爾著稱全球的日本武士道專注精神力與對樂曲細膩詮釋,更是揚名世界的日本音樂家第一人與翹楚~在這次蔚藍人文堂演講中,蹦藝術林仁斌老師將為所有堂友們解析他的豐功偉業與精彩音樂成就,不容錯過


【BON音樂】轉載:小澤征爾:以綜合實力登峰造極、個人魅力超凡的指揮家
Japanese Conductor -  Seiji Ozawa 

本文轉載於 Nippon.com 日本的傳奇人物系列文章。→文章出處


. 柴田克彥

小澤 征爾 Seiji Ozawa 1963年照片

 

2002年1月1日,小澤征爾擔任了維也納愛樂樂團新年音樂會的指揮。這是一個有著60年歷史的傳統活動,在全球60多個國家直播,構成一道亮麗的新年風景,小澤征爾是指揮該音樂會的第一位日本人。

小澤征爾於2002年1月1日指揮維也納新年音樂會,也是歷史上第一位獲此榮譽的日本籍指揮。

 

筆者非常欣賞小澤征爾的貝多芬《艾格蒙》序曲

果決、精神力強悍,武士精神的艾格蒙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AoAlouGwS_4

 

他在美國五大交響樂團之一的波士頓交響樂團擔任了30年音樂總監,在當年秋天出任了歌劇最高殿堂維也納國立歌劇院的音樂總監。而且,世界兩大頂級樂團柏林愛樂樂團和維也納愛樂樂團的定期音樂會上,小澤也是為數不多的常任指揮家之一。作為日本人,在屬於西方文化的古典音樂領域取得如此成就,其難度之高,不言自明,堪稱真正的豐功偉業。毋庸置疑,除小澤外,沒有任何一位日本指揮家收穫如此輝煌的業績,甚至連望其項背者也寥寥無幾。

 

2011榮獲世界文化賞的訪問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75XPR21jAfs&t=29s

 

很多人是從這時候開始認識小澤征爾的(2002年維也納新年音樂會)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ia_Y2Cbs6ps&t=4451s

 

 

傑西諾曼的超狂卡門(女高音演唱次女高音角色),小澤征爾的指揮襯托功不可沒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DkADJFzJW28

 

《哈巴奈拉》舞曲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x-FV1Y198MU

 

日本人不可企及的行動力之原點

小澤征爾1935年9月1日出生在滿洲國的奉天(現中華人民共和國瀋陽)。父親開作出身於山梨縣的貧苦農家,歷經寒窗苦讀成為一名牙科醫生,23歲時遠赴滿洲,在長春開了一家牙科診所,並在當地與征爾的母親若松櫻結婚。後來開作投身於以亞洲民族大一統為理念的政治活動中,創立了政治組織「滿洲國協和會」並移居奉天。與陸軍大將板垣征四郎和關東軍參謀石原莞爾有知遇之交,他從二人的名字中分別取「征」和「爾」兩個字,為第三個兒子取名為「征爾」。小澤征爾在滿洲度過了6年歲月。他在中國大陸出生長大,並且繼承了父親遺傳的行動力,不得不讓人認為,這或許就是小澤有著日本人不可企及的行動力的源泉。

小澤不是所謂「音樂精英」。他5歲第一次接觸音樂,當時他的母親送了一個手風琴給他作聖誕禮物,而他開始學鋼琴則是在10歲的時候。1941年,小澤舉家回到日本,定居在東京郊外的立川。當時家裡沒有鋼琴,後來親戚轉讓給他一架鋼琴,哥哥們花了3天時間,用兩輪推車將鋼琴從橫濱運到立川。

縱然有成為鋼琴家的夢想,起步卻已為時過晚。正在那個時候,1949年12月,在日比谷公會堂舉辦的日本交響樂團(現NHK交響樂團)演奏的音樂會上,他看到俄國籍鋼琴家納尼德•克勞維茨(Leonid Kreutzer)一邊彈奏鋼琴一邊指揮樂隊演奏,第一次感受到指揮的強大魅力。後來他聽說母親的一位遠親齋藤秀雄(1902~1974年),是音樂教育家和大提琴演奏家,便立志拜師學藝。那年他正在讀國中3年級。

 

邂逅良師益友,拜兩位大師門下

人生即際遇,追尋小澤的足跡,讓人深感這一點。齋藤秀雄在桐朋學園培養了多位著名指揮家和弦樂演奏者,可謂功績卓著。他成為小澤終生的恩師。

在齋藤的指揮課上,小澤結識了山本直純(1932~2002年)。山本是一位指揮家兼作曲家,後來因為他指揮的電視廣告詞中一句「大塊是好事」(巧克力廣告——譯注)而名聲大噪,還負責創作了電影《男人真命苦》的主題曲。起初,小澤向身為大師兄的山本學習指揮。1952年,小澤進入齋藤參與開辦的桐朋女子高中音樂科學習,並於1955年升入桐朋學園短期大學。不久小澤就親身體會到,要想從事音樂,只有去國外學習,山本鼓勵他說:「如果有一座音樂金字塔的話,我做的是拓展底座的工作,你去歐洲攀登頂點吧。」小澤最終如願以償,登上了金字塔的最高峰。

1959年2月,23歲的小澤憑著與生俱來的行動力,乘上裝載摩托車的貨輪隻身遠赴法國,同年參加貝桑松國際指揮比賽。當時報名截止日期已過,他通過關係結識了美國大使館職員,經這位職員的斡旋而得以參賽並一舉奪冠。成為他在藝術道路上騰飛的第一步。

 

1982年,和柏林愛樂樂團的音樂總監卡拉揚學習

1960年小澤於國際卡拉揚指揮比賽中獲得第一名,根據前三名可成為卡拉揚弟子的賽規,留在德國,師從赫伯特·馮·卡拉揚。
1960年小澤於國際卡拉揚指揮比賽中獲得第一名,根據前三名可成為卡拉揚弟子的賽規,留在德國,師從赫伯特·馮·卡拉揚。

 

經樂壇大師、比賽評委之一的查爾斯·孟許(Charles Munch)推薦,1960年,小澤參加了波士頓交響樂團每年夏天在美國麻省舉辦的檀格塢樂展(Tanglewood Music Festival),以此為契機,1961年,小澤被選拔出任了伯恩斯坦(Leonard Bernstein)率領的紐約愛樂樂團的副指揮,而且還在卡拉揚(Herbert von Karajan)的學生選拔賽中勝出。就這樣,小澤有幸在20世紀下半葉受到指揮界兩位最偉大的指揮家卡拉揚和伯恩斯坦的熏陶。擁有這種經歷的指揮家全世界恐怕也只有小澤一人。

1980年小澤征爾與伯恩斯坦同台(Peter-Schaaf 攝影)

伯恩斯坦大力推薦小澤征爾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3CGYWYp7T9w

 

卡拉揚、伯恩斯坦與小澤征爾的貝九結尾段落

 

NHK交響樂團事件」後,組建新日本愛樂樂團

小澤征爾不是天才,他的成功靠的是努力。他的生活方式就是「學習、學習、再學習」。

了解小澤的人都說,「沒有誰像他那樣和藹可親,對人愛得如此之深,如此注重情義。」毋庸置疑,正是平素的努力加上這樣的品格,才為他贏得了百世之良遇。

然而,他在日本的發展並沒有那麼一帆風順。1962年,發生了遭NHK交響樂團團員抵制的「NHK交響樂團事件」。小澤與樂團簽訂了從同年6月開始為期半年的指揮契約,但一些樂團成員對27歲的小澤抱有抵觸情緒,認為他盛氣凌人,態度傲慢。於是第2年,日本各界的著名人士——淺利慶太、石原慎太郎、井上靖、大江健三郎、曾野綾子、武滿徹、谷川俊太郎、團伊玖磨、中島健藏、黛敏郎、三島由紀夫等等,發起並組織了一場「小澤征爾音樂會」,這也是彰顯小澤指揮魅力的創舉吧。

但在與NHK交響樂團的不愉快經歷之後,小澤放棄了日本,並將目光投向世界。可以認為,正是這次事件催生出「世界的小澤」。

1972年,富士產經集團中斷了對小澤擔任首席指揮的日本愛樂樂團的援助。小澤從美國緊急回國,為樂團的存亡奔走,甚至直接上奏天皇。同年,小澤榮獲日本藝術院獎,他在頒獎儀式上情不自禁地表示:「我獨自獲獎,可是和我一起演奏的管弦樂團卻處境艱難。」最終,當時的「財團法人日本愛樂樂團」解散(在上訴的同時改為自主運營團體,現在作為公益財團法人開展活動——編注),小澤則與山本直純共同組建新日本愛樂樂團。此後長期以來,他在日本基本上只擔任新日本愛樂樂團的指揮,並多次在山本及該樂團擔當的電視節目「管弦樂團來了」中出演,充分反映出他重情義的一面。

 

在古典音樂界登峰造極

小澤騰飛世界始於「NHK交響樂團事件」發生的第2年,即1963年,他在芝加哥交響樂團主辦的「拉維尼亞樂展」上臨時擔任指揮並獲得圓滿成功;1964~1968年擔任該樂展的音樂總監;1965~1969年擔任多倫多交響樂團的音樂總監;1966年在「薩爾斯堡樂展」、維也納愛樂樂團及柏林愛樂樂團的定期演奏會上擔任指揮;1970年擔任「檀格塢樂展」的藝術總監(至2002年)及舊金山交響樂團音樂總監(至1976年);1973年擔任波士頓交響樂團的音樂總監,截至2002年,任期長達30年之久,這在美國可謂史無前例。

1973年剛開始帶領波士頓交響樂團的小澤征爾(Milton Feinberg 攝影)

 

1979年在巴黎歌劇院,1980年在米蘭的斯卡拉大劇院,1988年在維也納國家歌劇院首演成功,小澤在歌劇界的舞臺上也收穫了輝煌的成功。2002~2010年,他出任維也納國家歌劇院的音樂總監,期間還錄製了大量唱片,其中就有本文開頭提到的「2002年維也納新年音樂會」現場音樂會CD,在日本發行了80萬張(在全球發行約100萬張),創下古典音樂界唱片銷量史無前例的記錄。1994年,以小澤的名字命名的「小澤征爾音樂廳」在檀格塢建成。

小澤在日本的活動也逐漸活躍起來。1987年,他開始參加主要由齋藤秀雄的弟子組成的「齋藤紀念交響樂團」的活動。該樂團已成為全球矚目的一流樂團。1990年,小澤擔任水戶室內管弦樂團的藝術顧問。1992年擔任「齋藤紀念樂展松本」(2014年起改名為「小澤征爾松本樂展」)的總監,樂展內容精彩紛呈,好評如潮。1998年,在長野冬奧開幕式上,小澤征爾指揮樂團演奏貝多芬的「第九交響曲」,全球五大洲的合唱團通過衛星傳送同唱一曲「歡樂頌」。2000年,他又啓動了培養年輕音樂家的「小澤征爾音樂塾歌劇項目」。

 

以超凡的人格魅力,演奏絕美音樂

指揮家是自己不發出聲音的神奇音樂家。實際發聲的是由100多名職業演奏家組成的團隊,他們都是各種樂器的專家。指揮要向他們傳達演奏音樂的意圖,讓他們發揮出自身能力,而要使一部音樂作品最終成型,完美地展現於聽眾,除了技術和知識之外,還需要人格魅力和領袖氣質。齋藤秀雄將指揮方法系統化,其高徒小澤則出色地傳承了那些指揮技巧。但他真正的超凡之處,還在於品格、努力和經驗兼備的「個人魅力」。

這裡有一個體現小澤領袖氣質的小插曲。2015年,在共同創建新日本愛樂樂團的定音鼓樂手山口浩一去世前,小澤前往探病。山口幾乎已失去意識,守在旁邊的人鼓勵他「握一下手」以表明他知道周圍人的存在,但他幾乎沒有什麼明顯的反應。然而,當小澤對他說話時,他居然一下子睜開了雙眼,甚至還開口說了話。

1986年2月13日,由小澤指揮的波士頓交響樂團在東京文化會館演奏馬勒的第三交響曲,這是筆者迄今為止欣賞到的最高水準的音樂會。我從始至終沈浸在美妙的音樂中,30多年過去了,當時的感動依然深銘肺腑。那次經歷是人生中不可多得的「饋贈」。小澤的音樂充滿了激情,他一定也將同樣的感動帶給了無數的聽眾。

永遠的感動 - 小澤征爾

作者小檔案
 柴田克彥  SHIBATA Katsuhiko
音樂記者、音樂評論家、編輯。1957年生於福岡縣。畢業於國學院大學文學系。中學和大學期間在學校的吹奏樂隊擔任長號手,曾為東京愛樂樂團後臺工作人員,擔任專業出版物的編輯,並在古典音樂管理公司負責宣傳工作,之後成為自由業者。從雜誌和節目的撰稿、編輯到演講,涉足領域廣泛。著作有《山本直純與小澤征爾》(朝日新聞出版社,2017年)。

【補充資料】小澤征爾影音資料區

小澤征爾60大壽紀錄片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eJZ7JOM84xY

 

 

小澤征爾紀錄片《大師的風采》

 

小澤征爾紀錄片《中國緣》

 

小澤征爾紀錄片:壇格塢 - 小澤征爾的真實面

 

慕特與小澤征爾的《流浪者之歌》

 

1992年.小澤征爾與柏林愛樂的音樂會

 

1989年薩爾茲堡音樂節 - 卡拉揚紀念音樂會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oYS9b6zd3s4

 

Nathan Chan(西雅圖交響樂團大提琴副首席),2歲時受到小澤征爾啟發的可愛影片: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AmZ94e7GIvg

 

1981年,卡拉揚在日本與小澤征爾的訪問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2zRxi-6bkzw

 

小澤征爾與慕特的貝多芬小提琴協奏曲

 

小澤征爾與祖賓梅塔同台

 

小澤征爾年輕紀錄片《年輕的我》

 

2016年小澤征爾重返柏林愛樂

 

柏林愛樂授予小澤征爾榮譽指揮頭銜與儀式

 

 

小澤征爾紀錄片《大師的風采》

 

小澤征爾紀錄片《76歲的執念》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9HKlvnrEIjQ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X3OiEdS5-9Y

 

87歲生日,坐在輪椅上的指揮家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weKk6412F24

 


小澤征爾松本音樂節

簡報製作.演講:蹦藝術林仁斌老師

 

小澤征爾松本音樂節正式更名記者會

《小澤征爾松本音樂節》正式更名記者會

小澤征爾音樂塾與ROHM在京都的合作《小澤征爾音樂塾》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qeoVu3lOaec

 

 

【影片】斎藤秀雄没後30年 ドキュメンタリー

 

「2023小澤征爾松本音樂節 in Taiwan」(資料來源:MUZIK)

「2023小澤征爾松本音樂節 in Taiwan」由小澤征爾松本音樂節執行委員會策劃,MUZIK謬斯客國際有限公司與Clover Arts Inc.製作,將在9月3日於台北微風廣場8樓微風影城、高雄衛武營樹洞電影院舉辦,台北場有15:30與19:00兩場次,報名費200元,並於現場回饋200元餐飲或商品抵用券;高雄場與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聯合製作,19:00唯一場次,全程免費,欲報名者請至ACCUPASS網站辦理。

-

報名來這裡✨

台北場👉🏻 https://www.accupass.com/go/matsumotoTP

高雄場👉🏻 https://www.accupass.com/go/matsumotoKH

 

 

開卷蹦藝術.享受美好閱讀時光

☕️一杯咖啡.一點心意.支持蹦藝術☕️

 

各類合作提案,聯繫方式:

*手機:0917.670.518 
*Line:https://line.me/ti/p/LB1ro0P0AU
*E-mail:jenpin888@gmail.com

【BON音樂】蹦藝術X閤家生活音樂廳 - 週五《一杯咖啡時光》:「搖擺佳節過聖誕」精選十首不可錯過的耶誕音樂

【BON音樂】「搖擺佳節過聖誕」精選十首不可錯過的耶誕音樂
Top 10 works of Jazz Christmas Music

– 資訊整理共享於網路,一起欣賞音樂與藝術之美 –
蹦藝術 | BONART


每週五午後,在 8%ice CAFÉ 用一杯咖啡的時光,遇見美好的音樂!

在那文字與繪畫的終點,音樂開始了...❤️

蹦藝術林仁斌將為您精選各種不容錯過的音樂

在日常生活中感受音樂的各種面貌與美好

仔細聽~原來音樂一直在你身邊

C’est si bon

這一切,都是如此美好~


2023年12月音樂講座場次一覽

活動時間 —— 12月每個星期五15:00-17:00 (12/15-16:00-18:00)

活動地點 —— 8%ice CAFÉ 永康公園店(台北市大安區永康街23巷6號)

講座內容 ——

12/01 「旋律之子:莫札特」精選十大莫札特美妙音樂

12/08 「音樂之巔:貝多芬」精選十大貝多芬美妙音樂

12/15 「鋼琴詩人:蕭邦」精選十大蕭邦美妙音樂 (12/15-16:00-18:00)

12/29 「精彩古典迎新年」精選十首不可錯過的新年古典音樂

01/05 「搖擺佳節過聖誕」精選十首不可錯過的爵士耶誕音樂(聖誕店面人潮壅擠改期)


 

我的耶誕爵士歌單🎄🎄🎄

請點擊↓圖片,開啟超連結進入Spotify專屬歌單🎄

 

爵士音樂的演進與歷史

 

爵士音樂的歷史 年代圖解

 

爵士風格之演進

 

爵士樂的起源 - 路易斯安那州
State of Louisiana

 

路易斯安那 (Louisiana) 位於灣岸 (Gulf Coast) 區,深受法國文化的影響,展現著獨特區域風貌。若說到路易斯安那的運動比賽,那讓人熱血的慓悍絕對是純正的美國風。
路易斯安那曾是法國的殖民區,歐風之漸混融原住民的風土,形成獨特的合體,表現於文化、語言和氛圍,別有一番風味。

當地人都稱呼紐澳良 (New Orleans) 為「Nahlins」,每個音節都吐得又長又緩。多種美國南方的口音在路易斯安那攪拌混雜,光是聽當地人說話就是好玩的遊趣。口音之後就是食物。喜歡甜點的人有福了,嚐嚐紐澳良法式甜甜圈,這道麵點炸得金黃酥脆,再灑上降霜糖粉,真讓人食指大動。老饕可別錯過道地的肯瓊 (Cajun) 料理,其中的名菜當屬焦煎鯰魚;而克里歐 (Creole) 料理將肉類海鮮一同雜燴成燉飯,搭配特調的香料,將味蕾挑逗到極致,也是經典。

巡禮紐奧良,造訪不同的城區時,您會發現城市某些區域低於海平面,是藉助了防洪堤,才免於淹水的命運。卡翠納颶風在 2005 侵襲紐奧良,爆風捲挾龐恰特雷恩湖的湖水 (Lake Pontchartrain),造成洪災,破壞的遺跡依然讓人驚心。

計畫好您的行程,來參加二月舉行的肥胖星期二嘉年華 (Mardi Gras)。屆時主辦嘉年華會的各大結社紛紛出籠,在法國區的街上繞境遊行、載歌載舞。您只要隨意配戴幾串彩色珠鍊,穿上簡單的道具服,就可以跟著群眾一起狂歡!

來到紐奧良,一定會聽到市民最愛載的聖歌聖徒進行曲 (When the Saints Go Marching In),只是紐奧良人把它改編得更激情、更鼓舞人心。紐奧良可說是爵士樂的世界首都,爵士樂界的巨星路易斯.阿姆斯壯和小哈利.康尼克都是在此土生土長。四、五月會舉辦紐奧良爵士與傳承音樂節,可別錯過這樁音樂盛典。(取自智遊網)

 

紐奧良
New Orleans

紐奧良(New Orleans)於路易西安那州內的位置

紐奧良擁有南方爵士樂、悠然自得的當地居民、精心保存的建築和獨特的法式及西班牙風情,其能量和社區精神散發著魅力。

在卡崔娜颶風來襲將近十年後,這座新月城 (Crescent City) 再度名列美國最熱門的觀光勝地,當地共有超過 1,400 家餐廳和新飯店,以及蓬勃發展的街區。

該市同時以真正的南方風格擁抱「享受美好時光」的口號。 您會發現當地居民非常悠閒、從容不迫且樂於閒談,確實體現該市暱稱「愜意之都」(The Big Easy) 的精神。

紐奧良位在路易斯安那州南方的密西西比河。 菲利普‧奧良公爵 (Phillippe d’Orleans) 於 1718 年建造此城市,他後來成為法國攝政王。 西班牙曾掌控該市幾十年,然後交還給法國,並在 1803 年賣給美國。

紐奧良吸引了許多移民,包括來自法國、愛爾蘭、德國和非洲的糖業和棉花工人。 現在這個多元文化城市匯集了克里奧爾人、非裔美國人和法國人。

前往法國區觀看因為田納西‧威廉斯 (Tennessee Williams) 的劇作《慾望街車》一舉成名的吵雜街車。 這個熱鬧的區域以華麗的西班牙殖民時期建築聞名。 每年大齋節前,法國區都會舉辦多采多姿的馬蒂‧格拉斯嘉年華 (Mardi Gras),據說從 1743 年就開始舉辦此節日。

在法國區時,可順便拜訪知名的世界咖啡館 (Café du Monde),其混合菊苣的咖啡歐蕾和法式貝奈特餅深受歡迎。 您可以從這裡前往馬路對面的傑克遜廣場, 這座美麗的公園從 1920 年代早期就是藝術家的熱門聚集地點。 現在則擁有畫家、塔羅牌占卜師、音樂家、街頭藝術家和經典克里奧爾美食。 品嚐傳統料理,包括窮漢三明治 (Po’boy sandwich)、新鮮路易斯安那螯蝦、辣秋葵、什錦燉菜和果仁糖。

別錯過在深具標誌性的伯本街度過精彩夜晚,這條街以夜生活、咖啡館、脫衣舞酒吧和爵士樂俱樂部聞名。 這一帶的表演場地曾舉辦許多知名音樂家的表演,包括在紐奧良土生土長的路易斯‧阿姆斯壯。

紐奧良也與巫毒教有密切的關係,少數當地居民仍信奉此宗教。 您也可以在知名的聖路易斯公墓參加巫毒主題行程,拉法葉公墓則是熱門的電影拍攝地點。(取自智遊網)

 

文化融合.全新音樂形成

https://youtu.be/Fd-vzuVG5oY

 

 

爵士音樂歷史

黑奴販賣.音樂出口

https://youtu.be/yKJjfZgzdHc

 

 

爵士音樂歷史

文化融合奠定根基

https://youtu.be/Ta7aWOKP7aw

 

樂理篇.藍調音階

樂理篇(一)什麼是藍調音階?

https://youtu.be/CjJwxtahGtw?t=13

 

樂理篇(二)什麼是大小調藍調音階?

https://youtu.be/WWEchKvZwdE?t=42

 

1959,改變爵士音樂的一年

https://youtu.be/PKYa3wwc1SU

 

新浪潮.Bossa Nova降臨

https://youtu.be/FCExhhi2BbQ

 

10位爵士音樂史上最具影響力的人物

https://youtu.be/XYGq-AA8Ksk

 

BBC製作之Bossa Nova 紀錄片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QgAwkhbOgo

 

爵士樂的耶誕音樂專輯

🎄Louis Armstrong Best Album Christmas Songs 2022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VEXvmi0IvCU

 

🎄Ella Fitzgerald - Christmas Songs (FULL ALBUM)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1KZRLIaiMmI

 

🎄Nat King Cole - "The Christmas Song" (1961)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A8eWaR8ONvw

 

🎄Miles Davis ‎– Blue Xmas (2014) (Single)

樂手:Miles Davis (tpt); Frank Rehak (tb); Wayne Shorter (ts); Paul Chambers (b); Jimmy Cobb (d); Willie Bobo (bgo); Bob Dorough (p, voc)

https://youtu.be/E3fHABn6SEE

 

🎄Elvis Presley performing "White Christmas"

https://youtu.be/-XNXT4-SIK8

 

🎄Frank Sinatra - Let It Snow! Let It Snow! Let It Snow!

https://youtu.be/sE3uRRFVsmc

 

🎄Silent Night · Dinah Washington

https://youtu.be/6WFi5l0ixJY

 

🎄Diana Krall - Have Yourself A Merry Little Christmas (Live)

https://youtu.be/akf1V6PnS_0

 

🎄Jingle Bell Rock · Bobby Helms

https://youtu.be/Qda60t4YCFI

 

🎄The First Noel performed by Chris Botti

https://youtu.be/_m-WbYlGJU4

 

I've Got You Under my Skin • Chris Botti (feat. Kathrine McPhee) in Boston

https://youtu.be/600tcs2Ef0E

 

🎄Pentatonix - Deck The Halls (Official Video)

https://youtu.be/UqItlHUSN-4

 

BON話題】一起認識美國布魯克林手工耳機製造商 - GRADO

美國GRADO公司是一家典型的發燒小廠,家族企業,地點就在美國紐約布魯克林區,歷史可以追溯到半個多世紀以前,在黑膠LP盛行的時代,GRADO最初以製作唱頭聞名於發燒圈。

第一代的創始人Joseph Grado是一位製作動圈唱頭的大師,他在事業的晚期(1988年)設計並製作出超低價69美元發燒耳機,那直接向上挑戰PK300美元的驚人音質,迅速在耳機界成為發燒熱品。

八十年代晚期,黑膠LP市場蕭條無比,大家逐漸轉而都開始聽CD機數位錄音,因此以唱頭製作爲生的GRADO面臨公司存亡困境;Joseph Grado甚至想把公司一關了事。

這時,年輕的John Grado挺身而出,從叔叔手裡接過了事業,成為第二代接班人,真正發揚光大了GRADO。

他的秘密就是:發燒耳機。

Joseph Grado把公司的主業從唱頭轉為耳機:

所有GRADO耳機都使用自家專屬的透氣振膜技術與動態傳感器,耳罩為半開放式,阻抗統一為32歐姆,靈敏度為98dB。

幾乎整個GRADO系列耳機:從便宜入門款廉價耳機iGrado,到大單體SR60、SR80、SR125、SR225、SR325、RS2、RS1與PS、GS系列等旗艦款,都在John Grado的主導下定型並於市場推出,每年15萬支的耳機生產量大受各界好評。

現第三代的Jonathan Grado,從小時候因為自家就是工廠而覺得難為情,到他大學時意識到自家產品的重要性與意義,開始協助公司建立社群並逐漸接手公司經營成為第三代,以GRADO為傲,父子傳承更具意義。

GRADO不買廣告僅靠口碑行銷,也是業界的銷售傳奇之一。

而John Grado僅用三張黑膠唱片作為調音參考,便能調出那類比唱片裡醇厚的聲音韻味,實在令人佩服:

✦Eric Clapton《Unplugged》

✦Duke Ellington《Jazz Party》

✦Ella Fitzgerald《Clap Hands, Here Comes Charlie!》

很開心知道這位傳奇耳機製造者心中的Reference唱片~或許您也可以抽空一聽這些經典喔😉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kLWeiFLZ-Bo

 

Ella Fitzgerald

https://open.spotify.com/album/051AdKfsuNyfiUc81mkJIR?si=UoS72T-6R0-JuvMBGaVE1A

 

Duke Ellington

https://open.spotify.com/album/3in4NPGC2wwEBgqFnCDryo?si=njDb085DTB6-kyAESWjhsg

 

Eric Clapton

https://open.spotify.com/album/2lORE9lVX7YUCZfiFVnKWa?si=Lv-e5LXpQxe1x2Op7oDEew

 

我的🎄推薦

🎄Diana Krall - Christmas Songs

https://open.spotify.com/album/6jo4NImjVrEduySw2QJ2cO?si=umDgWwLKTrGA2_7N8Y9s4A

 

🎄Ella Wished You A Swinging Christmas

https://open.spotify.com/album/2UhPCUgK2IGUrg7lIvMYfb?si=2okwubAMSFmNGmEPGykTDQ

 

 


《蹦藝術》Podcast

最受一致好評的古典音樂Podcast節目🌟

蹦藝術 Podcast | 主持人:林仁斌

 

主持人:林仁斌 

台灣旅法音樂家,蹦藝術音樂網站執行長與超人氣音樂導聆名家。

蹦藝術是台灣知名古典音樂網站,同時經營Podcast播客節目🎙。

專注於音樂,以輕鬆舒適、深入淺出解說故事與知識,以聲音陪伴,用耳朵閱讀;不講古、不八卦。透過優質團隊的製作音樂節目:一個作曲家、一首好作品、一個好主題,甚至一篇好文章,與您分享所有古典音樂的大小事~輕鬆徜徉在音樂藝術領域。

各平台一鍵通:
https://linktr.ee/bonart

🎙Apple | Spotify | Sound On | Google | KKBOX |

✉️ 聯絡➠ jenpin888@gmail.com

歡迎訂閱/追蹤/收聽/分享

 

 

開卷蹦藝術.享受美好閱讀時光

☕️一杯咖啡.一點心意.支持蹦藝術☕️

 

各類合作提案,聯繫方式:

*手機:0917.670.518 
*Line:https://line.me/ti/p/LB1ro0P0AU
*E-mail:jenpin888@gmail.com

【BON音樂】蹦藝術X大人社團 - 樂劇創始者華格納(五)指環四聯劇 第四夜:《諸神的黃昏》

【BON音樂】蹦藝術X大人社團 - 樂劇創始者華格納(五)指環四聯劇 第四夜:《諸神的黃昏》
All about Wagner Series 5

– 資訊整理共享於網路,一起欣賞音樂與藝術之美 –
蹦藝術 | BONART


古典音樂是你的生活必需品?
希望有機會能拓展對古典樂的了解?
跟著林仁斌老師一起認識偉大的音樂藝術!

《大人社團》與蹦藝術攜手開設古典音樂鑑賞課程,林仁斌老師帶領學員欣賞每首的獨特之處,讓您徜徉在樂曲中,更貼近音樂家的心血結晶,聽出更多況味與樂趣!

《延伸閱讀》大人的音樂欣賞線上直播課程好嗎?學員真實回饋分享

《延伸閱讀》大人的音樂欣賞課學員回饋,看他們用音樂為生活注入繽紛

 

超級重量級~2024年春日京都音樂之旅❤️

【BON旅行】2024年3月 大人社團X蹦藝術 – 京都雅遊 | 探訪小澤征爾音樂塾專屬 魅麗音樂之旅

https://bonart.com.tw/2024-bonart-japan-kyoto-music-journey/

 

【精彩課程ing】

2023年12月起

大人的古典樂欣賞線上直播課(12/7週四下午班,共5堂):樂劇創始者華格納

大人的古典樂欣賞線上直播課(2/22週四下午班,共5堂):五大音樂會序曲

大人的古典樂欣賞線上直播課(4/11週四下午班,共5堂):視覺與聽覺交織的音樂樣貌

 

三大系列,一次合購優惠🌟

【合購優惠】大人的古典樂欣賞線上直播課(12/7週四下午班,共15堂)

樂劇創始者華格納:12/7、12/14、12/21、12/28,贈2024/1/4,共5堂
五大音樂會序曲:2024/2/22、2/29、3/7、3/21,贈3/28,共5堂 (更正:3/14無上課將順延一週)
視覺與聽覺交織的音樂樣貌:2024/4/11、4/18、4/25、5/2,贈5/9,共5堂


主講人:林仁斌老師

 

你喜歡古典音樂的豐富多變嗎?

也想更了解樂劇和經典的指環四聯劇?

跟著林仁斌老師一起認識這位才華洋溢的音樂家─華格納。

《大人社團》與蹦藝術的林仁斌老師攜手開設古典樂欣賞課,這期將以「樂劇創始者─華格納」為主軸,讓大人們認識這位在音樂史上充滿爭議性,但同時也有高度貢獻的音樂家。透過華格納的生平以及經典作品,可以對「整體藝術」(Gesamtkunstwerk)與「主導動機」(Leitmotiv)有更深的了解,你會發現「樂劇」(Musikdrama)更多的樣貌,一起欣賞!

 

《匯聚人生中的美妙時刻》全系列五堂課程介紹

課程內容

第一堂:華格納生平與重要音樂巡禮

第一堂課從華格納的生平出發,談及他的重要事蹟與精彩音樂創作。透過作曲家的人生故事,我們可以完整地理解他的創作思維,也會更好理解他的經典作品。華格納所處的時代,是一個從「歌劇」邁向「樂劇」的年代,也是從「旋律」轉向「主導動機」的過程。理解大時代的背景,更能理解華格納的人生轉折與音樂特色。

 

第二堂:指環四聯劇(一)《萊茵的黃金》

指環四聯劇的正式名稱為《尼伯龍根的指環》(Der Ring des Nibelungen,意為「尼伯龍人的指環」),是華格納以日爾曼敘事詩《尼伯龍根之歌》為底,加入北歐神話世界觀所構思的一套大型歌劇作品。華格納從劇本開始創作,再加上音樂作曲,共耗費26年,在現代歌劇史上擁有不朽的地位,更被認可為現代劇場與電影配樂的始祖。老師將帶領學員從「序夜」-「第一夜」-「第二夜」到「第三夜」,領略華格納音樂創作的背後巧思與及其用心之處,跟著林仁斌老師一起聽懂《指環》!

 

第三堂:指環四聯劇(二)《女武神》

《尼伯龍根的指環》(Der Ring des Nibelungen)是華格納以日爾曼敘事詩《尼伯龍根之歌》,加入北歐神話世界觀所構思的一套大型歌劇創作。《女武神》為《指環》中的第二部作品,相當有名的《女武神的騎行》一曲就是來自於此。華格納從劇本開始創作,再加上音樂作曲,共耗費了26年才完成,在現代歌劇史上擁有不朽的地位,更被認可為現代劇場與電影配樂的始祖。第三堂課,讓我們跟著老師的腳步,一起體會《指環》的魅力!

 

第四堂:指環四聯劇(三)《齊格飛》

《齊格飛》(也譯作《齊格菲》)是華格納指環四聯劇中的第三部作品。劇情的架構來自日爾曼敘事詩《尼伯龍根之歌》,再加入北歐神話世界觀所構思的一套大型歌劇作品。齊格飛是故事中的核心人物,角色形象非常鮮明。《尼伯龍根的指環》從開始創作,到加上音樂作曲,共耗費26年,在現代歌劇史上擁有不朽的地位,更被認可為現代劇場與電影配樂的始祖。林仁斌老師將帶領大家陸續從「序夜」-「第一夜」-「第二夜」到「第三夜」,領略華格納音樂創作的背後巧思與及其用心之處。 

 

第五堂:指環四聯劇(四)《諸神的黃昏》

《尼伯龍根的指環》(Der Ring des Nibelungen)的最終章為《諸神的黃昏》,是華格納以日爾曼敘事詩《尼伯龍根之歌》,加入北歐神話的世界觀所構思出的一套大型歌劇作品。這部非常經典的指環四聯劇,一共花費了26年創作,在現代歌劇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也被認為是現代劇場與電影配樂的始祖。林仁斌老師將帶領大家陸續從「序夜」-「第一夜」-「第二夜」到「第三夜」,領略華格納音樂創作的背後巧思與及其用心之處!


“先具備想像力,才能創造真實” — 華格納

德國歌劇作曲家華格納(1813-1883)

 

主講人:林仁斌

 

偉大的德國歌劇作曲家華格納(1813-1883),一生為音樂史締造許多傳奇。

 

整體藝術

華格納心中的最高藝術表演標準:「整體藝術」(Gesamtkunstwerk),這項改革除了呼應百年前歌劇界的「音樂與文字之爭」,更將歌劇音樂的表現推向與劇場的融合,也就是接近「完全的藝術形式」,也就是我們現代人最愛的~電影。

延伸閱讀

https://bonart.com.tw/wagner_music_drama/

 

因此我們能夠說:「 華格納是現代電影配樂與劇場音樂之創始者。」

 

代表作品一覽

《華格納作品目錄(Wagner-Werk-Verzeichnis)》(WWV)中,一共收錄的他的作品共有113件,其中包括未完成的以及計劃中的作品,如果將未譜曲劇本、構思及失蹤的作品除去,剩下82部;如果再細數真正完成的歌劇作品,一共10部。(若指環四聯劇拆開計算為13部)

*資料取自維基百科,並附上超連結方便檢索。

中文名稱 原文名稱 首演年份
仙女 Die Feen 創作於1833-34,首演於1888年
禁戀 Das Liebesverbot 創作於1834-36,首演於1836年
黎恩濟 Rienzi 1837
漂泊的荷蘭人 Der Fliegende Holländer 1843
唐懷瑟 Tannhäuser 1845
羅恩格林 Lohengrin 1848
崔斯坦與伊索德 Tristan und Isolde 1859
紐倫堡的名歌手 Die Meistersinger Von Nürnberg 1867
尼貝龍根的指環

I.萊茵的黃金
II.女武神
III.齊格菲
IV.諸神的黃昏

Der Ring des Nibelungen

I.Das Rheingold
II.Die Walküre
III.Siegfried
IV.Götterdämmerung

I.萊茵的黃金(1854)
II.女武神(1856)
III.齊格菲(1871)
IV.諸神的黃昏(1874)
帕西法爾 Parsifal 1882

 

他首將歌劇中音樂的地位提升,將劇情、歌詞與音樂更縝密融合,過往的歌劇在他改革下,變成格局更弘大的「樂劇」(德:Muzikdrama)(英:Music Drama)。而在這樣的理念中,華格納將「樂劇」置為最高位階,認為從音樂譜曲、詩歌文字到戲劇、舞蹈、舞台、服裝等所有元素,皆應融合為一,為整體戲劇呈現服務,這就是「整體藝術」(德:Gesamtkunstwerk)(英:Total work of Art)。

 

華格納的豆知識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BegxnvzvNqo

 

戲劇第一,音樂其次

這項改革呼應了百年前的「音樂與文字之爭」,但是將歌劇音樂的表現,更加地推向與劇場的融合,也就是接近更加完全的藝術形式,或者是我們現代人最愛的~電影。

華格納因此打響了名聲,作品也打破過往義大利、法國歌劇專美於前的局勢,讓德國歌劇在樂史上擁有不可動搖的地位。

華格納在50歲前因揮霍成性始終窮困潦倒,在私人感情上也讓人不敢恭維,但仿若受到幸運之神眷顧,在巴伐利亞國王路德維希二世的崇拜與大力支持後,生活從此一帆風順,不僅能專心創作,橫跨數十年完成例如《尼貝龍根的指環》,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指環四部曲」這般全長15小時的鉅作,

他甚至能夠猶如實現夢想般地,打造出只演出自己樂劇作品,完全實踐心中表演理念的拜魯特劇院,華格納創立拜魯特音樂節,演出自己的作品。

這般成就與人生的確非凡人所能及,莫怪後世音樂家在仰望這位音樂巨人時,無不肅然起敬。


"真正的喜悅不存在於物質,而是由心所發" - 華格納

 


拜魯特音樂節與華格納之舞台

華格納年代的拜魯特劇院繪圖

 

迷人的穹頂.輝煌的過往歷史

 

今日的觀眾席視角:完全看不到樂團,純然的沈浸式觀劇體驗

 

換個角度繼續觀察,果然完全看不見樂池:

 

拜魯特音樂節官方網站

 

演出劇目

歷年演出劇目總整理


拜魯特音樂節 近期新聞

拜魯特將於2026年首度推出《黎恩濟》

出處:MUZIK古典月刊

為紀念拜魯特音樂節150週年,主辦單位計劃於2026年首度搬演不在華格納「最後十部歌劇」——也就是被執掌該節的華格納家族認定為所謂「成熟」作品——之列的《黎恩濟》(Rienzi)。

華格納曾孫女、該節現任總監Katharina Wagner在日前的視訊會議上透露,他們將於2026年把華格納完成的第三部歌劇《黎恩濟》與其它十部歌劇一起推上舞臺。2024節目主軸會是新製作的《崔斯坦與伊索德》,由Thorleifur Örn Arnarsson執導、Semyon Bychkov指揮,Andreas Schager、Camilla Nylund等演出;Philippe Jordan還將指揮Valentin Schwarz 2022年製作的《尼貝龍指環》再度登場。2025則送上Matthias Davids執導、Daniele Gatti指揮,Georg Zeppenfeld、Michael Spyres等演出的新製《紐倫堡的名歌手》。

 

 


 

"指環資料區"

【指環故事】

華格納構思與創作長達26年的《尼伯龍根指環》四部曲,集音樂、文學、哲學、神話、傳奇之大成,代表著十九世紀歐洲藝術的最高成就,從歌劇走向樂劇,不但劇本獨立完成,連音樂也是,而連續四天,演出總時需長達17個小時之久,更是創下前人難以企及之輝煌紀錄。

 

尼伯龍根之歌 [英雄史詩](本段取自《百科知識》)

一部用中古高地德語寫的英雄史詩。大約作於1200年,作者為某不知名的奧地利騎士。全詩共39歌,2379節,9516行。分上下兩部,講的是尼德蘭王子齊格弗里德早年曾殺死巨龍,占有尼伯龍根族的寶物。他愛慕勃艮第國王鞏特爾的妹妹克里姆希爾特並向她求婚。他幫助鞏特爾打敗撒克遜人,使鞏特爾娶冰島女王布倫希爾特為妻,才獲準與克里姆希爾特成婚。10年後,姑嫂發生矛盾,布倫希爾特發現丈夫是借妹夫力量才娶得她的,因感受辱而唆使曾追求克里姆希爾特而不得的侍臣哈根,用陰謀殺死齊格弗里德,並騙取尼伯龍根寶物沉入萊茵河。13年後,克里姆希爾特為復仇而嫁給匈奴國王埃采爾(阿提拉)。又過13年,她藉故邀請鞏特爾等親戚來匈奴相聚,在騎士競技會上殺死哥哥和哈根,自己也被部將希爾代布郎所殺。史詩源於民族大遷移後期匈奴人和勃艮第人鬥爭的史實,其中人物都是從大量民間傳說英雄中提煉而來,但具有濃厚的封建意識。是中世紀德語文學中流傳最廣、影響最大的作品。有32種手抄本,其中10種完整地保留至今。

 

維基百科網頁《尼伯龍根的指環》

 

 

好文閱讀

華格納歌劇《尼伯龍根的指環》

 

蹦藝術Podcast「華格納專題」EP77-88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wvA54D2Gz3E&list=PLWdiHKZju2RenZEU53A5PC44ZoUqTWz1Q&index=6

 

華格納號的示範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BNcajRV4sfc


《指環》主導動機譜例

https://www.youtube.com/playlist?list=PL78TsyiiZjhGNl-civwjVsk_7tn6XG3wh


【指環故事】動漫趣味講解《指環》

 

釐清北歐神話的世界觀:神話世界究竟如何誕生?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uO0yHLD25cI

 

現在,來進入《指環全劇》的細部劇情:


【指環故事】港樂《指環全劇》節目單分享(精選)


《指環》四聯劇 故事大綱

序夜《萊茵的黃金》

 

序夜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MNQnC2XCGPo

 

 

第一夜《女武神》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IwM4YEjIdZ4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kkjAN3R55tM


第二夜《齊格飛》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gZBG6jcrPFo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gZBG6jcrPFo


第四夜《諸神的黃昏》

第三夜:終章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gYekfY5QyTo


最後再看~

【齊格飛的葬禮】主導動機全整理


瓦哈拉宮殿主題 V.S. 指環主題


布倫希爾德的沈睡

 

《諸神的黃昏》可視化主導動機 一覽


《指環》四聯劇欣賞

序夜《萊茵的黃金》大都會歌劇院(2012)

 

第一夜《女武神》大都會歌劇院(2012)

 

Youtube資源:

1. 02:05 Intro 

2. 18:10 洪丁歸來 

3. 24:50 父親遺失 瓦哈拉 

4. 41:00 寶劍 

5. 48:50 寶劍由來 

6. 51:55 春之歌 

7. 01:01:30 正名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TrzllppakO8

 

1. 0:28 序奏

2. 02:35 女武神呼喊

3. 03:35 佛莉卡來吵架 

4. 22:27 佛旦失望 吵輸

6. 54:08 山腳下 兄妹

8. 01:02:45 瘋了 

9. 01:05:25 女武神 命運和死亡

10. 01:28:30 齊格蒙聽到號角聲去應戰

11. 01:31:25 戰鬥 超精彩

12. 01:33:40 告密鬼去死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iubJA8l3jQk

 

1. 00:38 序奏 女武神的騎行

2. 08:00 找姐妹求救

3. 13:10 得知自己懷孕

4. 15:40 肚子裡的齊格飛

5. 16:45 愛的救贖

6. 18:12 生氣的佛旦來了

7. 24:47 開除

8. 27:10 公佈懲罰內容

9. 29:20 趕走其他女武神

10. 32:40 最後一場 女武神獨白開始

12. 35:50 提到芙莉卡

13. 40:30 佛旦啞口無言

14. 47:50 最後定案 至少不要凡人

15. 50:15 佛旦不保護齊格琳

16. 53:04 真英雄

17. 59:00 送去睡

18. 01:03:55 魔術睡眠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jP0hj_PB_E4

 

第二夜《齊格飛》大都會歌劇院(2012)

 

第三夜《諸神的黃昏》大都會歌劇院(2012)


3:18 Rhine leitmotif 萊茵河

5:07 Valhalla motif 瓦哈拉

6:29 Nibelung motif 尼貝龍

7:54 Thunder motif 雷神

9:50 Sieglinde and Siegmund love 齊格琳與齊格蒙之愛

12:28 Siegfried motif 齊格菲

13:06 Wotan’s love motif 沃坦

14:10 Brünnhilde slumber 布倫希爾德的沈睡

19:00 Forest murmurs 森林

20:21 Siegfried heroic motif 齊格菲英雄主題

20:48 Dragon motif 龍

22:20 Sword + Siegfried heroic motif 劍與齊格菲英雄主題

24:11 Brünnhilde motif 布倫希爾德

24:53 Siegfried’s horn call 齊格菲的號角

25:18 Heroic motif in its splendor 輝煌的英雄主題

28:27 Rhinegold in Götterdämmerung 萊茵的黃金與諸神的黃昏

29:28 Siegfried motif 齊格菲

31:36 Rhine maidens motif 萊茵三仙女

31:55 Valhalla motif 瓦哈拉

32:15 Redemption by love leitmotif 愛情的救贖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3QRcbPVEbe8&t=398s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BlL-MY-kAyI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O-DFlCgeb4w&t=3909s

 

好書推薦

《優雅的時光》華格納樂劇22年全記錄

 

*以下文字出自《優雅的時光》華格納樂劇22年全記錄(楊世彭著,2017)

華格納(Wilheim Richard Wagner)是十九世紀最偉大的歌劇作家之一,1813年生於德國萊比錫,1883年死在義大利的威尼斯,享年69歲。

華格納是浪漫主義時代出色的音樂家,他在作曲、撰文、編劇、指揮、導演,甚至...論戰方面都有相當的成就,但後世最追念他的,乃是他留下的十部歌劇。

本書是作者楊世彭長達22年不斷從美國、香港等地前往拜羅伊特戲劇節(德國),每次至少出國十天,聆賞七部以上的樂劇演出,如此非常的專業堅持與長年寫作而成。拜羅伊特劇場是德國一座小城,由華格納親自督工建造完成的完美劇場就座落城中,劇場條件及周圍環境就是為了專業演出,來此除了座無虛席,一票難求,得排隊多年。但專業人士趨之若鶩,欣賞表演時更是如癡如醉,每年7月底至8月底,整整一個月,來自世界各地的樂迷,盛裝出席,演出有時長達五小時,下午開始,結束都已經夜晚10點以後,喜愛之人視之為心靈盛宴,真乃人生中最優雅的時光。
 
華格納留下的十齣歌劇。這些歌劇他叫作  Das Musikdrama (music-drama,中譯「樂劇」),都由他自己編寫劇本,因此他也是音樂史上難得的兼擅作曲編劇的創作者。十九世紀某一知名評論家,好像是尼采吧,稱讚他「綜合了莎士比亞與貝多芬的偉大」,雖略過譽,也是因爲他在作曲及編劇上都有很大的貢獻。
       
紐約大都會歌劇院網站簡介華格納有這樣的説法:他創作的「樂劇」在當時充滿爭議,但在今天絕對是歌劇作品中佔中心地位的傑作。在創作上他深具革命性,對劇場演出的每一部分都有獨到的見解。他堅持歌辭及音樂在他的作品中具有相等的地位,樂隊與歌手也同等重要;這種想法深合他重要的「綜合藝術」觀點(the Gesamtkunstwerk, or “total work of art”),融合音樂、詩句、舞蹈、建築、繪畫以及其他創作元素於一爐,這個觀點對藝術創作的影響,遠遠超越歌劇這個領域。
西方歌劇的起源是在歐洲文藝復興時代的末期。當時的義大利佛羅倫斯城,有群人文學者成立了一個「同好社」或「藝術集團」,叫做the Florentine Camerata,他們的研究重點就是希臘悲劇,認爲那些公元前五世紀的戲劇演出很可能是吟唱的,至少其中的「吟唱隊」部分(the choral passages),肯定是唱的。爲了顯示這點,這「同好社」裡的音樂家雅各布•佩利 (Jacopo Peri) 與一位詩人同好就寫作了史上第一齣吟唱的戲劇作品《達芙尼》(Dafne, 1597),次年隆重公演,得到極好的回響。可惜這部作品早就湮沒,衹有佩利的另一部作品《尤麗狄茜》(Euridici, 1600’s) 尚存,是爲歌劇史上最早留存的作品。
       
這種起自義大利的「吟唱演出」逐漸自宮廷流傳到民間劇場,有了個新的名稱opera(opere作爲複數),源自拉丁文opus,原意「作品」。這個新的演出方式以音樂及歌唱爲主,陳述一個簡單的故事,取自神話或英雄傳説。Opera在宮廷搬演時,由於預算充裕,不免在佈景、燈光、服裝、舞蹈上投注財力,歌唱方面也精益求精,出現了一群極富才華的歌唱明星,漸漸形成今日歌劇演出上依舊存在的特點,那就是以演唱技巧爲主,音樂動聽為副,加上華美堂皇的佈景服裝燈光效果,配以合唱隊及偶有的舞蹈撐起較大的場面,而故事的鋪陳,劇情的發展,角色的營造,在這種演出中倒變成相當次要的原素了。
       
義大利歌劇的發展到了十八世紀的古典主義年代,形成一種不變的形式,那就是用華美動聽的詠嘆調(aria)提供歌手展示演唱技巧的機會,以簡單伴奏的宣敘調 (recitative) 鋪敘劇情,加上一個序曲 (overture) 及每幕開始或結束前的音樂間奏,一些對唱 (duet)、三重唱 (trio)、四重唱 (quartet)、大合唱 (chorus),再加上常有或不一定有的舞蹈片段,形成一個至今還見到的演出模式,這種模式在十八世紀莫扎特、韓德爾的作品中達到很高的藝術層次。那些作品有一個共有的現象,就是在演出中凸顯歌手(尤其是明星歌手)的獨唱片段,而劇情的鋪陳與發展,卻被這些詠嘆調與宣敘調切割成二三十個勉强連接的斷斷續續了。

在這種演出模式中,作曲家必須為男女主角在每幕安排一到兩首獨唱及一個對唱,另外三四個主要配角也都需要安排一兩首獨唱或對唱,再加上他們之間該有的三重唱、四重唱,劇情的發展至少會被切割二十幾次,最好的劇作家也無法交代一個動人而比較複雜的故事,而角色的營造,在這種演出裡更屬奢求了。這是西洋歌劇最大的「死穴」,觀衆在觀賞歌劇時絕非追尋故事或要求角色的深度,他們僅求動人的歌唱及美妙的音樂。
       
到了十九世紀初期,以「美聲唱法」(bel canto) 著稱的歌劇作家若貝里尼(Bellini)、多尼采蒂 (Donizetti)、羅西尼 (Rossini),以及世紀後期浪漫主義歌劇作家若威爾第 (Verdi)、普契尼 (Puccini) 等,他們的作品雖比古典主義時代進步很多,裡面宣敘調的影子也逐漸消失,但劇中詠嘆調作爲凸顯明星歌手的早年傳統依舊存在,在十九世紀二十世紀,甚至現今的演出中,這些作品仍有明顯的環節,在一曲終了時讓劇情中斷音樂停止,給觀衆機會鼓掌叫好,甚至讓明星歌手把那精彩片段再唱一次。這是歌劇演出的高潮,也是歌手與觀衆同感過癮的時刻。
       
在這些方面,就可以看出華格納樂劇與一般歌劇,無論是十八世紀古典主義歌劇或十九世紀美聲唱法歌劇,甚至十九世紀末葉浪漫時代的歌劇,最大的不同之處了。
       
華格納的歌劇作品深具革命性及爭議性。他的歌劇,以他自己的話說,應是一種「整體的藝術品」(Gesamtkunstwerk or “complete work of art”),把音樂、詩句、美術這些要素融合在一起。他擴大了樂隊的編制,在樂譜中冲淡詠嘆調的特顯地位,把宣敘調去除,使他的歌劇作品形成一個個「無隙縫無休止的音調鋪陳」,從每一幕的開始直到那幕的結束,其中絕無空間容許觀衆鼓掌叫好,而現代的華格納樂劇演出,觀衆也都是在一幕結束之後才鼓掌,甚至根本不鼓掌;譬如說,《帕西法爾》第一幕結束通常不鼓掌,因爲此劇宗教意味甚濃,與耶穌受難日有關。
       
這些作品,華格納自己稱作「樂劇」(music drama),以示與一般歌劇不同,而他與其他作曲家最大不同之處,就是他也自己編寫劇本唱詞,這些劇本取材自日耳曼民族的傳説,凱爾特民族傳說,或亞瑟王傳説 (Germanic,Celtic, Arthurian legends),使得他的劇本題材往往具備某種哲理,無怪乎他的崇拜者稱揚他為「集貝多芬與莎士比亞之大成」,雖略過譽,但在音樂史上也真找不出另一位能寫精彩劇本,也能譜極好音樂的創作天才了。

 

讀後心得

本書作者做楊世彭旅居美國多年,為科羅拉多大學戲劇與舞蹈學系教授榮退。由於在劇場界與執導莎翁戲劇的國際聲譽,歷年皆為拜魯特音樂節正式邀請觀賞全套作品之唯一華人貴賓:在1995至2016年間,共觀賞68場樂劇,這些輝煌的經驗,已成歷史,不可能再被超越。

光是閱讀楊博士的觀劇經驗已讓我「獻上膝蓋」、「內牛滿面」,因為這些無法被複製的觀劇體驗,是如此珍貴的第一手資訊,更是對於拜魯特音樂節的入門磚。作者不同於許多樂評或音樂人,觀劇總習慣以音樂或歌唱為主之方向,更偏向導演構思以及舞台劇場演出細節之觀察,更是讓總浸淫於音樂中的我,獲得截然不同面向的新知;光是閱讀其中文字,便已經感同身受並深深佩服。(蹦藝術/林仁斌)


【附錄】華格納重要大事年表

1813年5月22日 理察·華格納出生於萊比錫。

1814年8月23月 華格納的母親再嫁演員丶詩人路德維希·蓋爾。之後舉家遷往德勒斯登

1822—1827年 就讀於德勒斯登十字學校。

1828—1830年 就讀於萊比錫尼可萊學校。

1830年 就讀於萊比錫托馬斯學校。

1831年 於在萊比錫大學註冊為音樂學院學生,師從克望斯蒂安·西奧多·魏因利格

1833年 擔任符茲堡合唱團指揮。

1834—1836年 擔任馬格德堡劇院樂團指揮。

1836年11月24日 與米娜·普拉納結婚,在昆尼希堡附近的特拉海姆舉行婚禮。

1837年4月1日 出任昆尼希堡劇院樂團指揮。之後,華格納前往里加,擔任劇院樂團指揮直至1839年初。

1839年9月 華格納夫婦在倫敦短暫逗留後,抵達巴黎。

1842年4月 華格納夫婦返回德國德勒斯登。10月20日,歌劇《黎恩濟》在德勒斯登宮廷劇院首演。

1843年1月2日,歌劇《漂泊的荷蘭人》在德勒斯登宮廷劇院首演。2月2日,華格納被任命為皇家薩克森宮廷樂長。

1845年10月19日,歌劇《唐懷瑟》在德勒斯登首演。

1849年5月 參加德勒斯登革命,華格納遭通緝,流亡到瑞士。

1850年8月28日 歌劇《羅安格林》在威瑪宮廷劇院首演,由李斯特指揮。

1852年 華格納結識奧托·魏森東克一家。夏季在義大利北部旅行。

1853年5月18、20、22日 華格納在蘇黎世舉行著名的五月音樂會。

7月2日·李斯特到達蘇黎世。

1855年 華格納在倫敦指揮八場音樂會。

1857年4月28日 華格納搬入魏森東克一家在蘇黎世郊區別墅旁的「庇護所」。

1862年8月11日-18日 受到薩克森國王赦,華格納返回德國,在美茵茲、畢伯利希、卡爾斯魯厄丶德勒斯登和維也納逗留。

1864年5月4日 路德維希二世召見華格納,兩人在巴伐利亞(慕尼黑)官邸第一次會面。

1865年6月10日 《崔斯坦與伊索德》在慕尼黑宮廷劇院首演。

1866年1月25日 米娜·華格納在德勒斯登去世。4月15日 華格納搬往琉森的特里布申。

1868年6月21日 《紐倫堡的名歌手》在慕尼黑宮廷劇院首演。11月8日,華格納在萊比錫結識尼采。

1869年6月6日 華格納與柯西瑪所生的第一個孩子:齊格菲·華格納在特里布申出生。9月22日 《萊茵的黃金》在慕尼黑首演。

1870年6月26日 《女武神》在慕尼黑首演。8月25日·在路德維希二世生日的這一天,華格納與柯西瑪結婚。

1871年4月 華格納第一次來到拜魯特。5月3日·在柏林受到俾斯麥接見。

1872年4月22日 華格納離開特里布申,遷往拜魯特。5月22日,在華格納59歲生日這一天·拜魯特音樂節劇院舉行奠基典禮。

1873年2月 返回拜魯特。

1874年4月28日 華格納一家七口,遷入位於拜魯特的瓦溫弗里德別墅(Wahnfried)。

1876年8月13日一17日 拜魯特音樂節劇院揭幕。首次上演華格納的《尼伯龍根的指環》四聯劇,德國皇帝威廉一世出席。10月底,在索倫托最後一次與尼采會面。

1877年5月17日 英國女皇維多利亞在溫莎宮接見華格納。

1882年7月26日 《帕西法爾》在拜魯特音樂節劇院首演。9月14日 華格納與家人前往威尼斯。

1883年2月13日 華格納去世於威尼斯溫德拉米宮飯店去世。

2月18日,華格納遺體運回瓦溫弗里德別墅花園,依其遺願長眠葬於此處。

 

華格納《指環》的寓意

起.承.轉.合

華格納引用典型的起,承,轉,合四個過程,來敘述尼貝龍根指環故事。  

“起”,“萊茵的黃金”佈下全劇的背景和起因;

“承”,“女武神”展示故事開端;

“轉”,“齊格飛”故事角色的人格化;

“合”,“諸神黃昏”種下因果的總結。 
  

四部歌劇各有不同的主題:

“萊茵的黃金”表達愛與貪婪權勢的鬥爭(Love vs Greed / power)

“女武神”是愛與律法的對峙和矛盾(Love vs Law)

“齊格非”宣稱因愛而得到自由(Love=Freedom)

“諸神黃昏”愛就是忍耐和順從(Self-Sacrifice),自我的犧牲和救贖(Redemption);

最後也就是只有靠“愛的救贖”(Redemption through love)才能脫離苦難。

另一種詮釋,

是代表當時工業革命後歐洲貴族沒落之預言:

貴族(神族)有高貴的氣質,

有法律和制度(以Wotan的長矛為象徵),

以及武力(劍)與知識(Erda與其女兒)作為支持;

並與地主和農業(巨人族)盟約,建立政權(Valhalla)

但新興的資本主義和工業(Alberich)

不顧一切地掠奪自然資源(萊茵的黃金),

剝削勞動者(侏儒族),

操控經濟大權(指環),

威脅舊社會秩序。

貴族巧取豪奪,壓制新興勢力,種下惡因(指環的毒咒)。

經濟後來落在保守的地主手中,為求自保(巨龍),

而資本主義仍蠢蠢欲動。

貴族為保政權,打破體制的革新(Walsung),

受到體制內(Fricka)的牽制,無法成功。

於是便出現了有理想(Brunhilde)的熱血革命者(Siegfried)。

但革命者小有所成,便忘了理想(吃了迷藥),

最後的結局是一切付諸一炬。  

指環從一開始就在劇中出現,

但它卻從未對人帶來任何益處(除了阿貝理希在“萊茵河的黃金”中,用指環來召喚尼貝龍族的寶藏之外)。

但指環的詛咒,卻發揮得淋漓盡致:指環的擁有者,都沒有好下場

由巨人兄弟開始,法索爾特(Fasolt)和法弗納(Fafner),

直到後來的布倫希爾德,齊格飛,

以及昆特,哈根等人,下場莫不如此。 

故,引之最大警世寓意,是為「貪」! 

 

 

 

開卷蹦藝術.享受美好閱讀時光

☕️一杯咖啡.一點心意.支持蹦藝術☕️

 

各類合作提案,聯繫方式:

*手機:0917.670.518 
*Line:https://line.me/ti/p/LB1ro0P0AU
*E-mail:jenpin888@gmail.com

【BON音樂】2023.12.30. NSO 國家交響樂團歲末音樂會《維也納之夜》導聆

【BON音樂】2023.12.30. NSO 國家交響樂團歲末音樂會《維也納之夜》導聆
Music Lecture of NSO New Year’s Concert - A Night In Vienna

– 資訊整理共享於網路,一起欣賞音樂與藝術之美 –
蹦藝術 | BONART


音樂會簡介

 

年終與樂迷共享歲末,已是國家交響樂團的傳統之一,而史特勞斯家族的音樂,向來不會缺席古典樂壇的歲末與新年,國家交響樂團以此為軸,華麗地呈現了維也納金色大廳的璀璨慶典。

作為全球最繁忙的指揮之一馬丁.西格哈特(Martin Sieghart),對於史特勞斯音樂的推廣不遺餘力,而長年在維也納的演奏生涯,更讓馬丁.西格哈特(Martin Sieghart)擁有深厚的底蘊。而林茲州立劇院的明星女高音艾瑞卡.埃洛夫(Erica Eloff),更將以膾炙人口的輕歌劇歌曲,為音樂會增添更多的優雅風情。

 

2023的歲末,我們一同以歡快明亮的樂聲,攜手迎向更耀眼的2024年。

 

導聆:

台灣蹦藝術協會理事長林仁斌老師

 

演出曲目

小約翰.史特勞斯:輕歌劇《吉普賽男爵》序曲

小約翰.史特勞斯:《不要驚慌》快速波爾卡舞曲,作品413

小約翰.史特勞斯:《檸檬花開》圓舞曲,作品364

小約翰.史特勞斯:吉普賽之歌〈如此悲慘,如此忠誠〉(薩菲),選自輕歌劇《吉普賽男爵》第一幕

愛德華.史特勞斯:《暢通無阻》快速波爾卡舞曲,作品238

弗朗茲.萊哈爾:〈我的雙唇,那火熱的吻〉,選自輕歌劇《茱蒂塔》

弗朗茲.萊哈爾:《金與銀》圓舞曲,作品79

小約翰.史特勞斯:輕歌劇《蝙蝠》序曲

弗朗茲.萊哈爾:〈薇莉雅之歌〉,選自輕歌劇《風流寡婦》

老約翰.史特勞斯:《麻雀》波爾卡舞曲,作品133

小約翰.史特勞斯:〈查爾達什舞曲〉,選自輕歌劇《蝙蝠》

約瑟夫.史特勞斯:《天體樂聲》圓舞曲,作品235


節目單精彩好文分享

撰文|Robert Markow(中譯:劉泗翰)

2023年的最後兩天,國家交響樂團帶您重返十九世紀的維也納——衣香鬢影的宴會廳、五彩絢麗的水晶吊燈、冒著氣泡的金黃色香檳、悅耳的舞曲、具有感染力的歡樂氣氛、踩著浪漫的步伐走過普拉特公園與壯麗的建築,一個充滿舊日情懷的世界。

 

跳舞.迎新年

奧地利的舞會跳華爾茲舞的傳統行之有年,大多數奧地利青少年都需要學跳華爾茲,不侷限是否出身自上流社團。

跟著《藍色多瑙河》跳華爾茲,是最經典而重要的:整首曲子將近10分鐘,而且速度越來越快,不但有著圓舞曲的優雅,也同樣有著欣賞歌劇般的戲劇氛圍與欣賞表演的感受~跳舞時更如同自己如同明星一般~這都是《藍色多瑙河》的出色魅力。

每年的跨年夜,奧地利電視、電台總會在午夜時分播出維也納聖史蒂芬大教堂的鐘聲,辭舊迎新。

然後,隨著《藍色多瑙河》樂聲,所有的人都會開始跳舞,慶賀新的一年到來。

vienna waltz

 

在這個世界裡,社交舞似乎佔據了大多數人的絕大部份時間,所占比例在西方世界首屈一指。

1830年,一位作家說舞蹈是「維也納人的迷戀」。

 

例如,在1832年,維也納一共舉辦了772場舞會,參與人數高達二十萬人,占全市人口的一半。

 

現代的維也納年度舞會照片集

圖片來源:「VIENNA OPERA BALL 2016

 

 

 

 

 

 

 

 

 

 

 

 

在這個有如旋風般的舞蹈世界,有個核心的名字出現了——史特勞斯——請注意,史特勞斯不是只有一個人,而是整個家族的成員:包括父親老約翰和他的三個兒子小約翰二世、愛德華與約瑟夫。

史特勞斯家族

下方照片由左至右:老約翰史特勞斯、約瑟夫史特勞斯、小約翰史特勞斯與愛德華史特勞斯。

Johann Strauss Father (left) and the sons Josef, Johann and Eduard (right)
Johann Strauss Father (left) and the sons Josef, Johann and Eduard (right)

 

這四個人的作品都收錄在國家交響樂團這兩檔節目的曲目中(再加上弗朗茲‧萊哈爾的選曲),但是具體節目內容會因您參加的場次而異。每場音樂會都有十幾首曲子,但是其中只有七首會同時出現在兩場音樂會裡。如果您兩場都參加(當然!有何不可?),就會聽到全部的十七首曲子。

我們先從作曲家小約翰‧史特勞斯二世(1825-1899)開始說起吧,這個名字比任何人都更能代表這個充滿魔幻與懷舊的世界。他留下了數百首舞曲,以華爾滋的數量最多(約有165 首),其中最著名的就是《藍色多瑙河》——或者以全名稱之為《美麗的藍色多瑙河》。這首曲子最初是一八六七年為維也納男子合唱協會創作的一首合唱華爾茲曲,只不過聲樂版(由約瑟夫‧魏爾作詞)很快就被純粹的器樂演奏版所取代,也就是我們今天耳熟能詳的形式。

 

作曲家親筆簽名寫下之《藍色多瑙河》樂曲主題

 

《藍色多瑙河》歌詞版本中文翻譯(男聲合唱團專用):(取自維基百科)

德語原文 中文翻譯
Donau so blau, so schön und blau,

durch Tal und Au wogst ruhig du hin,

dich grüßt unser Wien,

dein silbernes Band.

knupft Land an Land und frohliche Herzen

schlagen an deinem schonen Strand.

Weit vom Schwarzwald her eilst

du hin zum Meer,

spendest Segen allerwegen,

Ostwärts geht dein Lauf,

nimmst viel Bruder auf:

Bild der Einigkeit für alle Zeit!

Alte Burgen Seh’n nieder von den Höh’n,

grüssen gerne dich von ferne

und der Berge Kranz,

hell vom Morgen glanz,

spiegelt sich in deiner Wellen Tanz.

Die Nixen duf dem Grund,

die geben’s flusternd kund,

was alles du erschaut,

seit dem über dir der Himmel blaut.

Drum schon in alter Zeit

ward dir manch Lied geweiht;

und mit dem hellsten Klang preist

immer auf’s Neu dich unser Sang.

Halt’an deine

Fluten bei Wien,

es liebt dich ja so sehr!

Du findest, wohin du magst zieh’n,

ein zweites Wien nicht mehr!

Hier quillt aus voller Brust

der Zauber heit’rer Lust,

und Treuer, deutscher Sinn streut

aus seine Saat von hier weithin.

Du kennst wohl gut deinen Bruder,

den Rhein,

an seinen Ufern wächst herrlicher Wein,

dort auch steht bei Tag und bei Nacht

die feste treue Wacht.

Doch neid’ ihm nicht jene himmlische Gab’,

bei dir auch strömt reicher Segen herab,

und es schützt die tapfere Hand auch unser Heimatland!D’rum laßt uns einig sein,

schliesst Brüder, fest den Reih’n,

froh auch in trüber Zeit,

Mut, wenn Gefahr uns dräut,

Heimat am Donaustrand,

bist uns’rer Herzen Band,

dir sei für alle ZeitGut und Blut geweiht!

Das Schifflein fährt auf den Wellen so sacht, still ist die Nacht,

die Liebe nur wacht,

der Schiffer flüstert der Liebsten ins Ohr,

daß längst schon sein Herz sie erkor.

O Himmel, sei gnädig dem liebenden Paar,

schutz’ vor Gefahr es immerdar!

Nun fahren dahin sie in seliger Ruh’,

O Schifflein, far’ immer nur zu!Junges Blut,

frischer Muth,

o wie glücklich macht,

dem vereint ihr lacht!

Lieb und Lust

schwellt die Brust,

hat das Größte in der Welt vollbracht.

Nun singst ein fröhliches seliges Lied,

das wie Jauchzen die Lüfte durchzieht,

von den Herzen laut widerklingt

und ein festes Band um uns schlingt.

Frei und treu in Lied und Tat,

bringt ein Hoch der Wienerstadt,

die auf’s Neu’ erstand voller Pracht

und die Herzen erobert mit Macht.

Und zum Schluß

bringt noch einen Gruß

uns’rer lieben Donau dem herrlichen Fluß.

Was der Tag

uns auch bringen mag,

Treu’ und Einigkeit

soll uns schützen zu jeglicher Zeit!

多瑙河多麼藍、多麼亮,

溪谷、田野,

你總是平靜地流過。

維也納要跟你打招呼。

你這銀色的溪流

無論到那裡總教人滿心欣喜—

你極美的河岸總教人滿心欣喜。

黑森林的遠處,

你奔流入海,

把祝福帶給萬物。

你是向東的流水,

喜迎你兄弟的境況,

安祥和平,恆久不變!

巍峨的古堡一邊俯瞰,

一邊在峭壁上笑著問候你,

陡峭的峻岭,

遙遠的山景,

都映照在你舞動的波濤上!

居於河床的美人魚

在你流過時喁喁低語。

美人魚的低語,

藍天之下的萬物俱能聽見。

你的涓涓流水,是遠古的歌;

是你嘹亮的歌聲讓你萬古長存。

多瑙河的波濤,

請在維也納留步。

這城市愛你若此!

無論你在何方,

這城市也是獨一無二!

這裡滿載歡欣願望,

願望統統傾瀉而出,

散發醉人魅力;

還有德國人衷心的願望,

都隨你流向各地。

您非常了解您的兄弟萊茵河,

在它的河岸上養育了美妙的葡萄酒,

還有白天和黑夜,

堅定忠實的守望。

但不要羨慕他那些天賜的禮物,

在您幫助下,

許多祝福源源不斷降臨,

勇敢並保護我們的祖國!

因此,讓我們團結起來,

加入兄弟行列,

即使在困難時期也快樂;

當危險威脅著我們時勇敢。

在多瑙河岸上的家,

被我們的心靈束縛,

永遠向你致意

善與血是奉獻的!

船在海浪中如此柔和地行駛,

安靜的夜晚,

只愛看,

水手在情人的耳邊低語,

他內心早已選擇她。

天哪,憐憫那對相愛的夫妻,

永遠保護他們免受危險!

現在他們幸福地安息了,

船,永遠航行!

年輕的熱血,

嶄新的勇氣,

哦,多麼幸福,

它團結了笑聲!

愛與激情溢滿胸膛。

這是世界上最偉大的。

現在唱一首快樂而幸福的歌,

空氣瀰漫著歡樂,

在心中大聲迴響,

並在我們周圍連接著樂隊。

歌舞中的自由和忠實,

帶給維也納市以全新的榮耀,

並用武力征服了人們。

最後

仍然問候

我們對美麗多瑙河的愛。

不管生活可能帶給我們什麼,

忠誠與團結

將一直保護我們!

 

合唱版本欣賞

 

圓舞曲之王:小約翰.史特勞斯

 

布拉姆斯也瘋狂

在這張經典的布拉姆斯與小約翰史特勞斯的合照(1894年9月2日)下方,有著布拉姆斯親筆手繪的《藍色多瑙河》樂譜,上面布拉姆斯更親筆寫下:「不幸的,此曲非布拉姆斯所作!」(多希望我寫能創作這樣的音樂~)我想,這是作曲家之間最親密、最友善的交流方式了~

Johann Strauss II and Johannes Brahms, 1894 Sept. 2

 

2021年疫情嚴峻期間的維也納新年音樂會 - 金色大廳空空蕩蕩,樂團團員與指揮慕提冒著生命危險,演奏美好音樂《藍色多瑙河》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oaxTLkhz9IU

 

另一個後期的擁護者是理察·史特勞斯(雖然同姓都是史特勞斯,但並非在維也納呼風喚雨的史特勞斯家族),他在自己所作的《玫瑰騎士》一劇,有一句這樣的對白:「我怎麼可能會忘記那個維也納的天才呢?」


僅次於《藍色多瑙河》,史特勞斯另一首著名的華爾滋樂曲則是莊嚴、雄偉的《皇帝》圓舞曲,正如樂曲標題所示,曲中充滿了華麗、高貴的盛況。德語中的「皇帝」可以是單數的皇帝,也可以指好幾位皇帝,巧妙的掩飾了史特勞斯的尷尬處境——他必須在這部作品首演的同一場合,同時向兩位皇帝致敬:一位是奧地利國王法蘭茲‧約瑟夫,他是維也納的象徵,在史特勞斯創作這首獻給皇帝的貢品時,正好在位的四十周年;另外一位則是剛剛即位的普魯士國王威廉二世。傳記作家彼得‧坎普指出:「史特勞斯沒有特別註明要將音樂獻給哪一位皇帝,因此可以同時滿足兩個人的虛榮心。」

《檸檬花開》圓舞曲(1874)並不是史特勞斯最著名的華爾滋,不過卻躋身最優秀的作品之列。樂曲的標題出自歌德小說《威廉‧麥斯特的學徒歲月》書中著名詩篇的第一句(「你知道檸檬樹開花的土地嗎?」)。作品由三首華爾滋曲調組成,再加上序曲和龐大的終曲,形成完整的結構。

史特勞斯創作的波爾卡舞曲(約 125 首)幾乎與華爾滋舞曲一樣多。這種活潑的2/4拍子民間舞蹈起源於1830年左右的波西米亞。許多波爾卡舞曲的名字來自主題或非音樂的聯想。因此,《So angstlich sind wir nicht》就譯為「不要驚慌」——的確,在聽過這個兩分鐘的小小珍品之後,誰會感到驚慌呢?至於《Tritsch-Tratsch》(喋喋不休)則是以維也納的一本漫畫書命名。

漫畫示意圖

 

《Tritsch-Tratsch》(喋喋不休)波卡舞曲

https://youtu.be/iuONBz7boBc?t=8

 

史特勞斯到了45歲才開始寫輕歌劇,當時他已經享譽全球。在經歷幾次失敗之後,《蝙蝠》(1874 年)終於問世,不僅成為有史以來最著名的維也納輕歌劇,而且還是史上最成功的舞台演出之一。輕歌劇是一種歡樂、活潑的音樂形式,將不太可能發生的事件結合在一起,其中包括了錯認身份、多情的計謀、惡作劇與歡笑。

《蝙蝠》將維也納輕歌劇提升到了新的藝術高度,並被貼上「喜歌劇」的標籤,而不是輕歌劇。

短短六年之內,光是在德國,就在一百七十多個不同的舞台演出。因為劇中情節充斥著太多不可能發生的偶然事件而備受批評,不過沒有關係——音樂充滿了令人難以抗拒的曲調、明快的管弦絃樂、充滿活力的節奏,還有老維也納無法抵擋的魅力,讓這些批評都隨風而逝。〈序曲〉是整部輕歌劇主題的大雜燴;到了第二幕,當羅莎琳的種族背景受到質疑時,她唱起〈查爾達什:家的聲音〉, 「證明」自己是匈牙利人。第一部分是熱情的懷舊,第二部分則喚起火熱的舞步。

在史特勞斯的輕歌劇作品中,人氣居次的是《吉普賽男爵》(1885)。

故事背景發生在十八世紀的匈牙利,不過其中涉及的許多問題,到了史特勞斯的時代仍然存在——匈牙利與奧地利之間的緊張關係、各個國家的愛國心與自豪感、匈牙利最近才剛從土耳其手中解放之事(兩個世紀前,土耳其高官還在奧芬佩斯的城堡裡統治著匈牙利)、隱匿的寶藏、放逐與回歸,以及永遠存在的戰爭威脅。它同時也讚頌維也納人對匈牙利熱情洋溢、充滿異國情調的吉普賽人以及整個歐洲對維也納華爾茲的迷戀。〈序曲〉營造氣氛,並且引介一些稍後將再次出現的愉悅主題,成功地達到目的,令人讚服。在第一幕,吉普賽女郎薩菲演唱了著名的詠嘆調〈如此悲慘,如此忠誠〉,曲中充滿了吉普賽生活中令人難以忘懷的傷感。她唱道:吉普賽人是你的朋友,至死忠誠不渝;但是你如果惹到了吉普賽人,就自求多福吧!

輕歌劇《威尼斯之夜》(1883)是史特勞斯在1874年遊歷義大利之後深受啟發所寫的幾部作品之一(《檸檬花開》也是其中一個)。當時因為維也納的小動作,所以首演沒有在那裡舉行,反而選擇了柏林,但是結果不如人意。不過六天後,經過大量修改(包括〈序曲〉),又再次在維也納演出,受到熱烈歡迎。

小約翰‧史特勞斯的兩個弟弟約瑟夫(1827-1870)與愛德華(1835-1916),在兄長成就的陰影下,雖然不可避免地相形失色,但是他們本身也都是傑出的作曲家,只可惜兩兄弟飽受憂鬱症之苦,降低了他們的社交能力,不過他們的許多舞曲作品仍不遜於小約翰。(據傳,小約翰曾經說約瑟夫「是我們兩個之中更有天賦的那一個;我只是比較受歡迎而已。」)

約瑟夫的《天體樂聲》圓舞曲(1868 年)是他最精緻的作品之一,當時是為了醫學院學生要在維也納最光鮮亮麗的索菲亞廳舉行舞會所創作的,結果大受歡迎,只不過次日有一家報紙頗有微詞,說這個標題暗示著來世,不太適合這個聚會,因為聚會的目的是為了保護生命而不是結束生命。另外,《蜻蜓》(1866)則是約瑟夫最受歡迎的波爾卡瑪馬祖卡舞曲,這種波爾卡舞曲帶有瑪馬祖卡「弱拍」節奏;布拉姆斯曾經在1889年錄製了鋼琴版,是史上最早的錄音之一。

愛德華‧史特勞斯創作的三百多首作品中,大部分都是波爾卡舞曲;其中,大多屬於快速波爾卡舞曲。輕快活潑、充滿活力的《暢通無阻》(1886)創造出一種錯覺,好像火車(或任何其他交通工具)平穩、輕鬆地向前行,完全不曾考慮要停下來!

這三位天才作曲家的父親,老約翰‧史特勞斯一世(1804-1849),也是一位多產的作曲家,一生創作了兩百五十多首作品,其中大部分是舞曲。他最著名的作品是《拉德茨基進行曲》,傳統上是維也納愛樂每年在新年音樂會中一定會演奏的結束曲,觀眾也會跟著樂聲鼓掌打拍子,充滿歡快氣氛。今晚我們將聽到他的《麻雀》波爾卡舞曲(1842 ),這首舞曲以一八0七年開幕的一家廣受歡迎的大舞廳命名。(今天到維也納的遊客仍然可以看到當地最有名的咖啡館——「麻雀咖啡館」——只不過這是在1880年才開幕的。)

僅次於「史特勞斯」,弗朗茲‧萊哈爾(1870-1948)是在維也納輕音樂界受到最廣泛認可的名字。起初,他在家鄉匈牙利擔任多個樂團的指揮,到了1899年,他跟著其中一個樂團來到維也納(正是小約翰‧史特勞斯去世的那一年)。在這裡,他創作了世界上人氣次高的輕歌劇《風流寡婦》(1905)——僅次於史特勞斯的《蝙蝠》——我們將會聽到劇中著名的〈薇莉雅之歌〉。「風流寡婦」索尼婭(在某些作品中也稱為漢娜)在她的豪華別墅裡招待客人,以歌曲講述了一位年輕獵人愛上森林仙女(薇莉雅)的故事;索尼婭發現自己在現實生活中也遭遇類似的情況:可望再次墜入愛河,並與過去的追求者共結連理。

萊哈爾的《金與銀》圓舞曲是他最好的作品之一。1902 年,他為梅特涅—桑多爾公主的「金與銀」舞會創作了這部輝煌、優雅的作品。傳記作家伯納德‧格倫寫道:在其六個美麗的主題中,「新二十世紀的輕音樂向老維也納的輝煌歲月致敬」。

萊哈爾的最後一部輕歌劇《茱蒂塔》(1934)與眾不同,因為它缺乏圓滿的結局。由此觀之,這似乎也標誌著維也納輕歌劇熱潮即將告一段落。劇中,〈我的雙唇,那火熱的吻〉是最熱門的曲子,故事背景是在一家豪華夜總會。

 

〈我的雙唇,那火熱的吻〉💋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KZlPG91IRps

 

偉大的維也納作曲家時代已經過去,但是他們的音樂繼續以輕快的華爾茲、活潑的波爾卡舞曲和傷感的輕歌劇,讓整個文明世界為之著迷;誘人的旋律與華麗的管弦絃樂,將數百萬聽眾帶入令人精神振奮的軌跡,讓他們滿懷幸福地進入夢想中浪漫的維也納——同時迎接新的一年。

 

《蹦藝術》Podcast

最受一致好評的古典音樂Podcast節目🌟

各平台一鍵通: https://linktr.ee/bonart

蹦藝術 Podcast | 主持人:林仁斌

 

主持人:林仁斌 

台灣旅法音樂家,台灣蹦藝術協會理事長與超人氣音樂導聆名家。

蹦藝術是台灣知名古典音樂網站,同時經營Podcast播客節目🎙。

專注於音樂,以輕鬆舒適、深入淺出解說故事與知識,以聲音陪伴,用耳朵閱讀;不講古、不八卦。透過優質團隊的製作音樂節目:一個作曲家、一首好作品、一個好主題,甚至一篇好文章,與您分享所有古典音樂的大小事~輕鬆徜徉在音樂藝術領域。

各平台一鍵通:
https://linktr.ee/bonart

🎙Apple | Spotify | Sound On | Google | KKBOX |

✉️ 聯絡➠ jenpin888@gmail.com

歡迎訂閱/追蹤/收聽/分享

 

 

開卷蹦藝術.享受美好閱讀時光

☕️一杯咖啡.一點心意.支持蹦藝術☕️

 

各類合作提案,聯繫方式:

*手機:0917.670.518 
*Line:https://line.me/ti/p/LB1ro0P0AU
*E-mail:jenpin888@gmail.com

【BON音樂】蹦藝術X閤家生活音樂廳 - 週五《一杯咖啡時光》:「精彩古典迎新年」精選十首不可錯過的新年音樂

【BON音樂】「精彩古典迎新年」精選十首不可錯過的新年音樂
Top 10 works of New Year's Classical Music

– 資訊整理共享於網路,一起欣賞音樂與藝術之美 –
蹦藝術 | BONART


每週五午後,在 8%ice CAFÉ 用一杯咖啡的時光,遇見美好的音樂!

在那文字與繪畫的終點,音樂開始了...❤️

蹦藝術林仁斌將為您精選各種不容錯過的音樂

在日常生活中感受音樂的各種面貌與美好

仔細聽~原來音樂一直在你身邊

C’est si bon

這一切,都是如此美好~


2023年12月音樂講座場次一覽

活動時間 —— 12月每個星期五15:00-17:00 (12/15-16:00-18:00)

活動地點 —— 8%ice CAFÉ 永康公園店(台北市大安區永康街23巷6號)

講座內容 ——

12/01 「旋律之子:莫札特」精選十大莫札特美妙音樂

12/08 「音樂之巔:貝多芬」精選十大貝多芬美妙音樂

12/15 「鋼琴詩人:蕭邦」精選十大蕭邦美妙音樂 (12/15-16:00-18:00)

12/29 「精彩古典迎新年」精選十首不可錯過的新年古典音樂

01/05 「搖擺佳節過聖誕」精選十首不可錯過的爵士耶誕音樂(聖誕店面人潮壅擠改期)


2024年元旦 維也納愛樂新年音樂會資訊

2024維也納愛樂新年音樂會—全球衛星直播

 

資訊取自衛武營官網

新年第一天與衛武營一起觀賞「2024維也納愛樂新年音樂會」的全球衛星直播!這場新年音樂會將由克里斯蒂安.提勒曼指揮,在維也納的金色大廳帶來具有悠久傳統的史特勞斯父子作品及其他精彩曲目。提勒曼目前擔任德勒斯登國家管絃樂團首席指揮和薩爾茲堡音樂節藝術總監,2000年起與維也納愛樂長期合作演出,並共同錄製過多張專輯。今年將是他第二度指揮維也納愛樂新年音樂會,此盛會將在九十個國家同步直播,屆時將有數以百萬的觀眾,共同在悠揚樂聲中,迎來嶄新的一年。從1月1日下午4點起,衛武營將於戶外劇場舉辦精彩的暖場音樂會,並於晚間6點進行全球衛星直播。

 

演出曲目  

卡爾.柯姆札克二世:《阿爾布雷希特大公進行曲》,作品 136
Karl KomzákErzherzog - Albrecht-Marsch, op. 136

小約翰.史特勞斯:《維也納的糖果》,作品 307
Johann Strauß II. - Wiener Bonbons. Walzer, op. 307

小約翰.史特勞斯:《費加洛波卡舞曲》,法式波卡舞曲,作品 320
Johann Strauß II. - Figaro-Polka. Polka française, op. 320

小約瑟夫.黑爾梅斯伯格:《為了全世界》,圓舞曲
Josef Hellmesberger (Sohn) - Für die ganze Welt. Walzer

愛德華.史特勞斯:《暢通無阻》,快速波卡舞曲,作品 238
Eduard Strauß - Ohne Bremse. Polka schnell, op. 238

小約翰.史特勞斯:《護林員》輕歌劇序曲
Johann Strauß II. - Overture to the Operetta "Waldmeister"

小約翰.史特勞斯:《伊斯勒圓舞曲》,遺作圓舞曲第二號
Johann Strauß II. - Ischler Walzer. Nachgelassener Walzer Nr. 2

小約翰.史特勞斯:《夜鶯波卡舞曲》,作品 222
Johann Strauß II. - Nachtigall-Polka, op. 222

愛德華.史特勞斯:《山泉》,波卡馬祖卡舞曲,作品 114
Eduard Strauß - Die Hochquelle. Polka mazur, op. 114

小約翰.史特勞斯:《新撥奏波卡舞曲》,作品 449
Johann Strauß II. - Neue Pizzicato-Polka. op. 449

小約瑟夫.黑爾梅斯伯格:〈女學生波卡舞曲〉選自《伊比利亞的珍珠》
Josef Hellmesberger (Sohn) - Estudiantina-Polka aus dem Ballett "Die Perle von Iberien"

卡爾.米夏埃爾.齊赫:《維也納的市民》圓舞曲,作品 419
Carl Michael Ziehrer - Wiener Bürger. Walzer, op. 419

安東.布魯克納:方塊舞,作品 121 (由沃夫岡・多爾納改編)
Anton Bruckner - Quadrille, WAB 121 (Orchestr. W. Dörner)

漢斯.克里斯蒂安.倫拜:《新年快樂!》,加洛普舞曲
Hans Christian Lumbye - Glædeligt Nytaar! Galopp

約瑟夫.史特勞斯:《胡言亂語》,圓舞曲,作品 212
Josef StraußDelirien (Deliriums), Waltz, op. 212


指揮|克里斯蒂安.提勒曼

克里斯蒂安.提勒曼自2012/2013樂季起擔任德勒斯登國家管絃樂團首席指揮;其曾任紐倫堡國家劇院、柏林德意志歌劇院及慕尼黑愛樂樂團音樂總監。目前除德勒斯登國家管絃樂團首席指揮外,提勒曼亦擔任薩爾茲堡音樂節藝術總監,而德勒斯登國家管絃樂團近期也是該音樂節的駐節樂團。2024/25樂季起,他接手巴倫波因成為柏林國立歌劇院總音樂總監。

提勒曼與維也納愛樂的合作關係緊密,2019年,提勒曼首次獲邀指揮維也納愛樂新年音樂會,並定期受邀與該樂團在金色大廳演出「套票系列音樂會」,以及在亞州、歐洲和美洲的巡迴演出。

身為倫敦皇家音樂學院的榮譽會員,並擁有德國魏瑪李斯特音樂學院和比利時魯汶天主教大學的榮譽博士學位,並於2003年榮獲德意志聯邦共和國功績勳章。他是德國格勞帕華格納博物館的贊助人,並曾獲得萊比錫市的華格納協會頒發的華格納獎,以及薩爾茲堡州的榮譽獎。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9WWbphL69SM

 

《春之聲》比較版本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aOcWrhCd4M8&list=RDaOcWrhCd4M8&start_radio=1

 

《藍色多瑙河》維也納愛樂 / 祖賓梅塔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fHzhDKwYP2s

 

《藍色多瑙河》維也納愛樂 / 慕提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oaxTLkhz9IU

 

《藍色多瑙河》比較版本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vtWQ1fDjaRc

 

維也納愛樂樂團

若要提到歐洲古典樂的歷史與傳統,與其連結最深的非維也納愛樂樂團莫屬。在其177年的歷史中,這個管絃樂團所經歷的正是世界的音樂史,也在這條道路上發揮了影響力。時至今日,著名的獨奏家和指揮家皆認為樂團獨特傑出的「維也納之聲」在眾多樂團中獨樹一幟。

這個成功的交響樂樂團,成立初衷是致力於以最高的水準完美演奏出維也納古典作曲家的交響曲,特別是貝多芬的作品。此藝術目標能實踐要歸功於皇家宮廷劇院(Vienna Court Opera)樂團音樂家的堅定熱情,他們在1842年決定於日常的歌劇院工作之外獨立演出「愛樂音樂會」,並以純粹的藝術性和創造自主性為原則。一個以自主原則為基礎的音樂會架構於焉產生,其中決策過程的各面向都由音樂家自己掌握。

樂團能演奏出無與倫比的音樂,部分原因也來自於維也納愛樂樂團和國家歌劇院樂團之間的獨特關係。樂團創立的原則之一是,只有歌劇院樂團的音樂家才能加入維也納愛樂樂團。音樂家必須在兩邊的樂團都演出,直到今天,每位愛樂樂團的音樂家都是先在維也納國家歌劇院樂團的試演下開始他們的職業生涯,並且要在三年的等待期之後才有資格成為維也納愛樂樂團的正式團員。

1870年起,維也納的金色大廳(Golden Hall of the Musikverein)即以其獨特的美學和音響效果證明了是維也納愛樂樂團的理想音樂會場地。樂團首次的海外巡迴演出是1900年的巴黎之行,由馬勒指揮(Gustav Mahler)。1922年也是值得紀念的一年,樂團不僅首次在薩爾斯堡音樂節現身,同年也初次到南美海外巡演。這是樂團到全球各大洲活躍巡迴演出的開端,近年來更包括了在德國、日本、美國、以及未來在中國的定期音樂會。

樂團已是眾多獎項的常客,2008年起由勞力士獨家贊助。

維也納愛樂樂團每年在維也納舉辦約40場音樂會,其中新年音樂會和仲夏夜露天音樂會(Summer Night Concert Schönbrunn)會在世界多個國家同步直播。樂團每年還會進駐薩爾斯堡音樂節,同時國際的巡演一年超過50場。所有這些活動都彰顯了維也納愛樂樂團作為全球最頂尖樂團的聲望。


美好音樂不停歇🎵

維也納愛樂新年音樂會1979-2023播放清單

https://open.spotify.com/playlist/5nFt6ZQddgTP5pgJnbuItc?si=56d38a0e0e5f4634

 

延伸閱讀

https://bonart.com.tw/from-an-der-schonen-blauen-donau-to-new-year-concert/

 

維也納愛樂」樂團歷史與風靡全球新年音樂會 

成立於1842年的維也納愛樂樂團,是全球知名度最高的樂團,其歷史與歐洲古典音樂的發展史、傳統幾乎是一致同步且密切相關:在這海頓、莫札特、貝多芬與舒伯特都曾生活於此的音樂之都裡,維也納由於擁有眾多才華橫溢的作曲家和演奏家,一直被公認為古典音樂歷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無論是華格納、布拉姆斯、布魯克納與馬勒、理查.史特勞斯等偉大音樂家,無一不對其高度讚譽。這次課程中,林仁斌老師將為大家詳細介紹樂團歷史與獨一無二的音樂演奏魅力,讓您從此更加愛上維也納之音。

 

維也納愛樂樂團(德語:Wiener Philharmoniker),簡稱維也納愛樂,是位於奧地利維也納管弦樂團,成立於1842年。

維也納愛樂樂團歷史與歐洲古典音樂的發展歷史、傳統幾乎是一致同步且密切相關。 在這海頓、莫札特、貝多芬與舒伯特都曾生活於此的音樂之都裡,維也納由於擁有眾多才華橫溢的作曲家和演奏家,一直被公認為古典音樂歷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華格納 (Richard Wagner) 形容該樂團是世界上最傑出的樂團之一。 布魯克納稱其為「最優秀的音樂協會」; 布拉姆斯將自己視為「維也納之友」和「仰慕者」; 馬勒與樂團合作時稱之為「音樂藝術的至高結合」...等等珍貴歷史,是樂團獨一無二之處。

 

 

巧妙的共生關係:維也納國家歌劇院與維也納愛樂樂團

維也納愛樂的成員來自於維也納國家歌劇院(Wiener Staatsoper)[1],音樂會演出時改稱為維也納愛樂,屬於私人組織。

根據維也納愛樂章程,只有維也納國家歌劇院管弦樂團的成員才能成為維也納愛樂樂團的成員。

因此,在加入維也納愛樂之前,必須首先成功成為國家歌劇院管弦樂團團員,通過三年試用期留任之後,始具備資格申請成為維也納愛樂樂團的成員。樂團音樂家們透過歌劇演出享受的獨立性。因此這樣的共生關係極為特別:沒有維也納國家歌劇院,就沒有我們所熟知的維也納愛樂樂團;在維也納,眾所周知,這樣的共生對兩個機構都有利,並且極大地豐富了這座城市的音樂生活。

 

1864年維也納愛樂紀念團照

直到 1842 年3月28日第一場維也納愛樂音樂會之前,維也納市尚未有職業管弦樂團存在,儘管這是海頓、莫札特與貝多芬都待過的城市。因此,終於在1842年,維也納愛樂成立了~終於有專門演奏交響音樂的職業合奏團隊。

Erste Orchester-Photographie der Wiener Philharmoniker mit ihrem Dirigenten Otto Dessoff. Photographie. 1864.

 

草創歷史

追溯樂團的草創初期,奧托·尼可萊(Otto Nicolai, 1810-1849) 於1841年被任命為克恩頓劇院(Kärntertortheater)的指揮。在當時維也納音樂界有影響力的人物的鼓舞下,他於1842年3月28日在 Großer Redoutensaal 舉辦了一場以皇家霍夫歌劇院( imperial "Hof-Operntheater". )管弦樂團成員為主體之盛大音樂會。這個最初的演出就是現在「愛樂學院」(Philharmonic Academy)的樂團起源;直到今日,「愛樂理念」(Philharmonic Idea)仍是樂團中心理念,因此這也被視為維也納愛樂的演出起源。(根據官網資料)

 

首任指揮:奧托·尼可萊(Otto Nicolai, 1810-1849)

 

樂團早期節目單

 

藝術與管理

自1842年奧托·尼可萊指揮了樂團第一場音樂會並成立愛樂協會以來,維也納愛樂就以其獨特魅力吸引著世界的作曲家指揮家和聽眾。一方面,這得益於樂團代代相傳的優秀藝術底蘊,另一方面,樂團獨特的組織機構和歷史也是成功的因素:為了在這座音樂之都保證莫札特貝多芬的作品能被最優秀的詮釋出來,1842年歌劇院成員決定,除了在歌劇院的演出之外,還要組織「維也納愛樂」音樂會,並自理其藝術和經營職責。要實現這一切,只可能有一種組織形式:民主

 

民主自治

樂團在藝術上、組織上和財務上都是自主的,所有決定都是在全體成員大會的民主基礎上達成決議。而樂團營運管理由民主選舉產生的行政委員會負責。這種自治與民主在一個半世紀以來經歷各種討論,但未曾動搖。協會的最高權力機構是全體股東大會。每樂季除了舉行一次例行的全體股東大會外,還會有5到6次全體特別會議。理論上在這個委員會上,成員可以解決所有問題作出任何決議,但實際上有些許修改,就是一個12人管理委員會負責處理大部分事務。這一直進行到下一次選舉。這就要看該委員會是否願意繼續騰出時間處理事務和是否繼續得到其他成員的信任。除了修改章程需要獲得4/5多數方能通過外,其他在委員會上的投票都是遵循簡單的少數服從多數原則,而其實行則是12人委員會的責任。1997年後,樂團開始有女性樂團團員。

 

維也納國家歌劇院/維也納愛樂管弦樂團的共生關係

漢斯·卡納匹茲布希形容樂團是「無與倫比」的,這句話可謂一石二鳥,維也納國家歌劇院樂團和維也納愛樂協會的關係確實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按當時維也納愛樂協會的入會準則,進入這個私人性質的協會之前,必須通過一次試奏,先進入維也納國家歌劇院樂團才能進行後續的申請程序。隨著越來越多的樂手成功跨過這道門檻,規則被修改成:必須在申請會員資格前在樂團服務三年。

在國家歌劇院的工作使得樂團的財政得以穩定。因為樂團的私人性質很難確保自身收入,而其獨立性也難保。反過來,有穩定工作的樂團成員又會保證了歌劇院的演出質量,在音樂會上的經驗與練就的技巧反過來又會用到歌劇演奏方面。沒有維也納國家歌劇院就沒有今天的維也納愛樂管弦樂團。在維也納,有一個共識,維也納國家歌劇院/維也納愛樂的共生關係是雙贏的,為這音樂之都帶來極大的藝術享受。

 

獨特的客席指揮制度

維也納愛樂無常任首席指揮制度。

1847年,奧托·尼古拉 (Otto Nicolai) 被任命為宮廷和大教堂合唱團指揮和皇家歌劇院指揮而離開維也納時,這個剛成立不久的樂團,因為失去了藝術領袖與最有魄力的行政領導者,導致幾乎十二年的停滯。幸好在1860年有了全新的局面:1月15日,在當時的歌劇院總監卡爾·埃克特(Carl Eckert, 1820-1879)的指揮下,樂團於克恩頓劇院(Theater am Kärntnertor)成功舉行四場音樂會:從那時起,「維也納愛樂」終於復活,至今不間斷地持續規劃演出。

克恩頓劇院(Theater am Kärntnertor

 

但唯一的重大變化,就是樂團從此不再設常任指揮,而是樂季中由樂團選擇多位不同的客席指揮合作的全球職業樂團裡的獨特系統。(或許...是歷史創傷XD)

 

持續成長期

在1860年起擔任維也納宮廷歌劇院的職位奧托.德索夫(Otto Dessoff, 1835-1892)傑出的指揮的領導,樂團曲目不斷擴大,樂團章程與重要組織原則(音樂演出資料檔案、樂團議事規則)也被引入。 1870/71 樂季開始時,樂團也開始移入維也納音樂協會大樓全新落成的「金色大廳」(Musikverein)演出,其優異的聲學效果,逐漸讓樂團有了自己的聲音與風格。

維也納愛樂的總部此時期開始設於維也納金色大廳Musikverein

指揮家布魯諾·華爾特曾說:「一百年過去了,當時建團的樂手都已離去。現在的團員已是全新的一批音樂家。但維也納愛樂仍是維也納愛樂。全因這份傳統一代一代保留了下來。」

維也納金色大廳

 

有趣花絮

在德索夫與維也納愛樂樂團合作期間,每個星期天的音樂會結束後,他都會邀請布拉姆斯到家中共進晚餐~因為德索夫的妻子—弗雷德里克夫人,是一位好廚師~難怪布拉姆斯提到維也納愛樂時,都是滿口好話😆。

其實德索夫也是當代優秀的作曲家,因此喜歡與布拉姆斯多多親近是很自然的事情(德索夫位於照片右下)

Johannes Brahms und seinen Zeitgenossen Friedrich Gernsheim, Heinrich von Herzogenberg und Felix Otto Dessoff

 

樂團進入黃金時期

在維也納愛樂樂團的早期歷史上,沒有其他指揮家像漢斯·里希特(Hans Richter, 1843 - 1916)這樣與維也納愛樂維持如此長久的合作關係。里希特除了是華格納《指環》四部曲在拜魯特首演的傳奇指揮家,其指揮風格更是廣受各界擁戴。

指揮家像漢斯·里希特(Hans Richter, 1843 - 1916

 

維也納愛樂與漢斯·里希特的時代,被稱為「黃金時代」:里希特與維也納愛樂多年間至少合作了243場音樂會,他們之間的擁有極其強大而深厚藝術深度:在里希特 (Hans Richter) 的指揮領導下,樂團正式建立了無與倫比傳統的世界級管弦樂團的地位。

樂團除了曾與華格納、威爾第、布魯克納、布拉姆斯、李斯特等偉大音樂家一起合作,「維也納愛樂+漢斯·里希特」也分為於1877年與1883年指揮布拉姆斯第二號與第三號交響曲之世界首演;1881年指揮柴可夫斯基小提琴協奏曲世界首演與布魯克納的第四和第八交響曲首演等等,皆為樂團活躍之「黃金時代」代表作。

漢斯·里希特與維也納愛樂合作至1897-1911年前往倫敦交響樂團擔任指揮為止。

照片為漢斯·里希特與維也納愛樂於1885年留下之珍貴合照

漢斯·里希特與維也納愛樂於1885年留下之珍貴合照

 

邁入二十世紀

維也納愛樂於 1900 年在馬勒(Gustav Mahler,1860-1911)的指揮下,於巴黎萬國博覽會上首次至國外演出。(好想知道當年的德布西有沒有聽過這個黃金組合啊~扭)樂團更於1908年被奧地利政府正式承認協會組織,但直到1922年才開始規劃定期巡演。

馬勒之後的下一任維也納國家歌劇院總監:費利克斯·馮·溫加特納(Felix von Weingartner, 1863-1942)則帶領樂團遠至南美洲巡演。

令人眼睛為之一亮的,還有維也納愛樂與理查.史特勞斯的密切合作,更加具有歷史意義,並且代表了樂團豐富歷史中的亮點之一。

1923年維也納愛樂與理查.史特勞斯的合照(於里約 Rio, 1923)

 

1906年至1944年間,維也納愛樂在理查·史特勞斯 (1864-1949) 的指揮下,一共有85場音樂會和無數歌劇表演。這樣密切的關係絕對是樂團歷史上的一大亮點,史特勞斯在1942年維也納愛樂樂團100週年慶典音樂會上這樣描述樂團:「讚美愛樂樂團的最佳言詞,就像小提琴出現維也納一般,是如此自然的事情。 [...] 今天我想表達兩個想法:「只有指揮過維也納愛樂的人才能充分欣賞它,但這仍然是我們的秘密!」「 你們應能明白我的意思—因為我就在這裡,就在音樂會舞台上!」(“Praising the Philharmonic is like taking violins to Vienna. […] I would like to pay tribute today with two thoughts: 'Only one who has conducted the Vienna Philharmonic can appreciate it fully, but that remains our secret!' You understand what I mean – here, as on the concert stage!")

理查·史特勞斯指揮維也納愛樂(1937)

 

樂團與托斯卡尼尼(Arturo Toscanini. 1867-1957)更於1930年至1937年間維持緊密合作關係,

托斯卡尼尼指揮維也納愛樂(1930)

 

下為1937年托斯卡尼尼指揮維也納愛樂之現場錄音:

https://youtu.be/99GI29eOpIw

 

樂團與福特萬格勒(Wilhelm Furtwängler, 1886-1954年)的藝術合作也非常長久:儘管並非正式音樂總監與樂團之關係,但福特萬格勒實際上是1933年至1945年間維也納愛樂的主要指揮,以及戰後從1947年到1954年再次合作。

福特萬格勒指揮維也納愛樂(1935)

 

特萬格勒於1954年薩爾茲堡音樂節指揮維也納愛樂錄影畫面

Furtwängler conducting Mozart's Don Giovanni Overture Salzburg 1954

https://youtu.be/4s1OFwAlMMw

 

特萬格勒指揮維也納愛樂錄音-華格納《女武神的飛行》

https://youtu.be/6kfJqQXAeOc

 

社會主義時期

1938年,政治以最殘酷的方式侵占了維也納愛樂。國家社會主義者讓納粹主義者擔任主席,逕行解雇了維也納國家歌劇院的所有猶太籍藝術家,並進一步欲解散維也納愛樂。此時因為福特萬格勒和其他有力人士之介入干預,才使樂團免於解散的命運。並且拯救了多位「半猶太籍」與「猶太姻親」等樂團相關人士免於被維也納國家歌劇院管弦樂團解僱。

然而,在這段二戰風雨欲來的時期,樂團十餘位猶太籍團員被驅逐開除,至少五名團員於集中營中喪生,另外兩名團員被驅逐和迫害而在維也納死亡。

 

十餘位猶太籍團員被驅逐開除名單:

 

五名團員於集中營中喪生:

 

兩名團員被驅逐和迫害而在維也納死亡

 

福特萬格勒一肩承擔起樂團保護音樂家的責任,雖然在戰爭結束時仍須面臨被軍事法庭審判,但最終許多音樂家出面作證他於戰爭期間的許多義行,最終獲判無罪。

二戰社會主義期間的福特萬格勒與維也納愛樂(The Vienna Philharmonic under National Socialism (1938 - 1945))

 

1942年的維也納愛樂

1942年的維也納愛樂

 

二十世紀的維也納愛樂

二戰後,樂團延續了1933年開始的政策,與每一位著名指揮家客席合作。

在1945年後樂團的歷史上,特別重要的是與兩位名譽指揮卡爾·貝姆和赫伯特·馮·卡拉揚,以及名譽成員伯恩斯坦的藝術合作。

維也納愛樂與時俱進,在當代維持一貫豐富的音樂會、電影配樂、唱片錄音、世界巡演以及在重要國際音樂節上的定期演出,不局限於傳統,更強化現代多媒體音樂方向,同時仍維持一貫獨特的音色與表現力個性。名聞遐邇的一年一度的新年音樂會,每年夏天在薩爾茲堡音樂節的演出,都是樂團的年度重要事項。

 

下方照片左起:卡拉揚、Dimitri Mitropoulos(紐約愛樂音樂總監)與伯恩斯坦

照片左起:卡拉揚、Dimitri Mitropoulos(紐約愛樂音樂總監)與伯恩斯坦

 

卡拉揚與維也納愛樂

卡拉揚與維也納愛樂

 

柴可夫斯基《悲愴》交響曲 | 卡拉揚指揮維也納愛樂

https://youtu.be/KvGC8hZC29U

 

德弗札克《新世界》交響曲 | 卡拉揚指揮維也納愛樂

https://youtu.be/TiIZ1hqPzy0

 

1987年卡拉揚最後一次指揮維也納愛樂新年音樂會,也是經典名演:

https://youtu.be/XtSfPZj8QCU

 

 

伯恩斯坦與維也納愛樂

伯恩斯坦與維也納愛樂(1978年)Leonard Bernstein / Vienna Philharmonic 1978

 

莫札特第25號交響曲 | 伯恩斯坦指揮維也納愛樂

https://youtu.be/ApvqOhbsriA

 

貝多芬《皇帝》鋼琴協奏曲(齊瑪曼) | 伯恩斯坦指揮維也納愛樂

https://youtu.be/uj8w0Sm7l-M

 

布拉姆斯第一號交響曲 | 伯恩斯坦指揮維也納愛樂

https://youtu.be/FXGQ0Y45yQk

 

世界的維也納愛樂

在維也納至世界各地的音樂會上,維也納愛樂樂團不僅僅代表著奧地利的頂級文化藝術水準。愛樂音樂家們在他們的演出中,表達了和平、人性和共榮的理想,這些人類至高理想與音樂藝術緊密地交織在一起。

 

名家如雲

(基本資料整理於網路與維基百科,並附上超連結方便檢索)

指揮過維也納愛樂的名家有:漢斯·馮·彪羅漢斯·里希特馬勒布拉姆斯尼基什魏恩加特納瓦爾特福特萬格勒奧托·克倫佩勒理查·史特勞斯卡納匹茲布希肯普卡拉揚卡爾·貝姆蕭提伯恩斯坦卡洛斯·克萊伯普列文馬澤爾梅塔阿巴多喬治·塞爾馬里斯·楊頌斯里卡多·慕提拉圖基士揚·蒂勒曼等等。同時,維也納愛樂參與很多演出錄音活動。樂團錄下的名唱多不勝數,有:蕭提尼伯龍根的指環卡拉揚維也納新年音樂會布魯諾.華爾特馬勒第九交響曲大地之歌等等。

 

 

維也納愛樂與蒂勒曼經常合作

Vienna Philharmonic and Christian Thielemann

 

https://bonart.com.tw/history-of-viennese-new-year-concert/

 

2020年新年音樂會精華

https://youtu.be/PWAIZIm0j08

 

2021年新年音樂會(因疫情音樂廳空無一人)

2021年維也納新年音樂會,由指揮家慕提六度指揮。慕提也在指揮維也納愛樂150周年紀念音樂會之後,獲得樂團贈予象徵情誼的金戒指,意義非凡。也是唯一六度指揮維也納愛樂新年音樂會者。

●史上首度現場無觀眾的新年音樂會。

●慕提六度指揮,名列廿一世紀第一人。

●九十餘國同步轉播,超過五千萬名樂迷同賀。

1:54 Franz von Suppè - Fatinitza-Marsch

5:28 Johann Strauß II. - Schallwellen. Walzer, op. 148

17:38 Johann Strauß II. - Niko-Polka, op. 228

21:09 Josef Strauß - Ohne Sorgen. Polka schnell, op. 271

23:12 Carl Zeller - Grubenlichter, Walzer

31:15 Carl Millöcker - In Saus und Braus. Galopp

35:12 -- Intermission --

1:03:10 Franz von Suppè - Ouvertüre zu "Dichter und Bauer"

1:14:46 Karl Komzák - Bad'ner Mad'ln. Walzer, op. 257

1:24:22 Josef Strauß - Margherita-Polka, op. 244

1:28:19 Johann Strauß I. - Venetianer-Galopp, op. 74

1:30:36 Johann Strauß II. - Frühlingsstimmen. Walzer, op. 410

1:39:06 Johann Strauß II. - Im Krapfenwaldl. Polka française, op. 336

1:43:52 Johann Strauß II. - Neue Melodien-Quadrille. op. 254

1:48:19 Johann Strauß II. - Kaiser-Walzer, op. 437

2:01:57 Johann Strauß II. - Stürmisch in Lieb' und Tanz. Polka schnell, op. 393

2:06:30 Johann Strauß II. - Furioso-Polka, op. 260

2:13:00 Johann Strauß II. - An der schönen blauen Donau, Walzer (On the Beautiful Blue Danube), op. 314

2:24:20 Johann Strauß I. - Radetzky-Marsch op. 228

https://youtu.be/3nCLQ1IuD8c

 

慕提指揮維也納愛樂

慕提指揮維也納愛樂150周年紀念音樂會

 

影音欣賞

有史以來最年輕的維也納愛樂新年音樂會指揮:杜達美

雷哈爾:《內許利地》進行曲
Franz Lehár: Nechledil March* from Wiener Frauen

https://youtu.be/7YDJCgWWqMk

https://youtu.be/AxIwLQlI6WY

 

小約翰.史特勞斯:《梅菲斯特的地獄召喚》圓舞曲
Gustavo Dudamel, Wiener Philharmoniker - Tausend und eine Nacht, Walzer, Op. 346

https://youtu.be/x_JjVFXndWQ

 

杜達美指揮維也納愛樂於義大利斯卡拉歌劇院(2019)

https://youtu.be/ZuhfWIDuZzk

 

2020維也納新年音樂會《輕騎兵序曲》

https://youtu.be/YBYsDEwVvkE

 

今日,全世界的觀眾、合作的獨奏家與指揮們,皆認為維也愛樂團獨特傑出的「維也納之聲」,在眾多樂團中獨樹一幟。

 

 

延伸閱讀

https://bonart.com.tw/interview-of-karl-heinz-schutz-solo-flute-of-wiener-philharmoniker/

 

https://bonart.com.tw/interview-of-walter-auer-principal-flutist-of-the-vienna-philharmonic-orchestra/

 

https://bonart.com.tw/walter-auer-principal-flutist-of-the-vienna-philharmonic-orchestra/

 

 


《蹦藝術》Podcast

最受一致好評的古典音樂Podcast節目🌟

蹦藝術 Podcast | 主持人:林仁斌

 

主持人:林仁斌 

台灣旅法音樂家,蹦藝術音樂網站執行長與超人氣音樂導聆名家。

蹦藝術是台灣知名古典音樂網站,同時經營Podcast播客節目🎙。

專注於音樂,以輕鬆舒適、深入淺出解說故事與知識,以聲音陪伴,用耳朵閱讀;不講古、不八卦。透過優質團隊的製作音樂節目:一個作曲家、一首好作品、一個好主題,甚至一篇好文章,與您分享所有古典音樂的大小事~輕鬆徜徉在音樂藝術領域。

各平台一鍵通:
https://linktr.ee/bonart

🎙Apple | Spotify | Sound On | Google | KKBOX |

✉️ 聯絡➠ jenpin888@gmail.com

歡迎訂閱/追蹤/收聽/分享

 

 

開卷蹦藝術.享受美好閱讀時光

☕️一杯咖啡.一點心意.支持蹦藝術☕️

 

各類合作提案,聯繫方式:

*手機:0917.670.518 
*Line:https://line.me/ti/p/LB1ro0P0AU
*E-mail:jenpin888@gmail.com

【BON音樂】蹦藝術X大人社團 - 樂劇創始者華格納(四)指環四聯劇 第三夜:《齊格菲》

【BON音樂】蹦藝術X大人社團 - 樂劇創始者華格納(四)指環四聯劇 第三夜:《齊格菲》
All about Wagner Series 4

– 資訊整理共享於網路,一起欣賞音樂與藝術之美 –
蹦藝術 | BONART


古典音樂是你的生活必需品?
希望有機會能拓展對古典樂的了解?
跟著林仁斌老師一起認識偉大的音樂藝術!

《大人社團》與蹦藝術攜手開設古典音樂鑑賞課程,林仁斌老師帶領學員欣賞每首的獨特之處,讓您徜徉在樂曲中,更貼近音樂家的心血結晶,聽出更多況味與樂趣!

《延伸閱讀》大人的音樂欣賞線上直播課程好嗎?學員真實回饋分享

《延伸閱讀》大人的音樂欣賞課學員回饋,看他們用音樂為生活注入繽紛

 

超級重量級~2024年春日京都音樂之旅❤️

【BON旅行】2024年3月 大人社團X蹦藝術 – 京都雅遊 | 探訪小澤征爾音樂塾專屬 魅麗音樂之旅

https://bonart.com.tw/2024-bonart-japan-kyoto-music-journey/

 

【精彩課程ing】

2023年12月起

大人的古典樂欣賞線上直播課(12/7週四下午班,共5堂):樂劇創始者華格納

大人的古典樂欣賞線上直播課(2/22週四下午班,共5堂):五大音樂會序曲

大人的古典樂欣賞線上直播課(4/11週四下午班,共5堂):視覺與聽覺交織的音樂樣貌

 

三大系列,一次合購優惠🌟

【合購優惠】大人的古典樂欣賞線上直播課(12/7週四下午班,共15堂)

樂劇創始者華格納:12/7、12/14、12/21、12/28,贈2024/1/4,共5堂
五大音樂會序曲:2024/2/22、2/29、3/7、3/21,贈3/28,共5堂 (更正:3/14無上課將順延一週)
視覺與聽覺交織的音樂樣貌:2024/4/11、4/18、4/25、5/2,贈5/9,共5堂


主講人:林仁斌老師

 

你喜歡古典音樂的豐富多變嗎?

也想更了解樂劇和經典的指環四聯劇?

跟著林仁斌老師一起認識這位才華洋溢的音樂家─華格納。

《大人社團》與蹦藝術的林仁斌老師攜手開設古典樂欣賞課,這期將以「樂劇創始者─華格納」為主軸,讓大人們認識這位在音樂史上充滿爭議性,但同時也有高度貢獻的音樂家。透過華格納的生平以及經典作品,可以對「整體藝術」(Gesamtkunstwerk)與「主導動機」(Leitmotiv)有更深的了解,你會發現「樂劇」(Musikdrama)更多的樣貌,一起欣賞!

 

《匯聚人生中的美妙時刻》全系列五堂課程介紹

課程內容

第一堂:華格納生平與重要音樂巡禮

第一堂課從華格納的生平出發,談及他的重要事蹟與精彩音樂創作。透過作曲家的人生故事,我們可以完整地理解他的創作思維,也會更好理解他的經典作品。華格納所處的時代,是一個從「歌劇」邁向「樂劇」的年代,也是從「旋律」轉向「主導動機」的過程。理解大時代的背景,更能理解華格納的人生轉折與音樂特色。

 

第二堂:指環四聯劇(一)《萊茵的黃金》

指環四聯劇的正式名稱為《尼伯龍根的指環》(Der Ring des Nibelungen,意為「尼伯龍人的指環」),是華格納以日爾曼敘事詩《尼伯龍根之歌》為底,加入北歐神話世界觀所構思的一套大型歌劇作品。華格納從劇本開始創作,再加上音樂作曲,共耗費26年,在現代歌劇史上擁有不朽的地位,更被認可為現代劇場與電影配樂的始祖。老師將帶領學員從「序夜」-「第一夜」-「第二夜」到「第三夜」,領略華格納音樂創作的背後巧思與及其用心之處,跟著林仁斌老師一起聽懂《指環》!

 

第三堂:指環四聯劇(二)《女武神》

《尼伯龍根的指環》(Der Ring des Nibelungen)是華格納以日爾曼敘事詩《尼伯龍根之歌》,加入北歐神話世界觀所構思的一套大型歌劇創作。《女武神》為《指環》中的第二部作品,相當有名的《女武神的騎行》一曲就是來自於此。華格納從劇本開始創作,再加上音樂作曲,共耗費了26年才完成,在現代歌劇史上擁有不朽的地位,更被認可為現代劇場與電影配樂的始祖。第三堂課,讓我們跟著老師的腳步,一起體會《指環》的魅力!

 

第四堂:指環四聯劇(三)《齊格飛》

《齊格飛》(也譯作《齊格菲》)是華格納指環四聯劇中的第三部作品。劇情的架構來自日爾曼敘事詩《尼伯龍根之歌》,再加入北歐神話世界觀所構思的一套大型歌劇作品。齊格飛是故事中的核心人物,角色形象非常鮮明。《尼伯龍根的指環》從開始創作,到加上音樂作曲,共耗費26年,在現代歌劇史上擁有不朽的地位,更被認可為現代劇場與電影配樂的始祖。林仁斌老師將帶領大家陸續從「序夜」-「第一夜」-「第二夜」到「第三夜」,領略華格納音樂創作的背後巧思與及其用心之處。 

 

第五堂:指環四聯劇(四)《諸神的黃昏》

《尼伯龍根的指環》(Der Ring des Nibelungen)的最終章為《諸神的黃昏》,是華格納以日爾曼敘事詩《尼伯龍根之歌》,加入北歐神話的世界觀所構思出的一套大型歌劇作品。這部非常經典的指環四聯劇,一共花費了26年創作,在現代歌劇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也被認為是現代劇場與電影配樂的始祖。林仁斌老師將帶領大家陸續從「序夜」-「第一夜」-「第二夜」到「第三夜」,領略華格納音樂創作的背後巧思與及其用心之處!


“先具備想像力,才能創造真實” — 華格納

德國歌劇作曲家華格納(1813-1883)

 

主講人:林仁斌

 

偉大的德國歌劇作曲家華格納(1813-1883),一生為音樂史締造許多傳奇。

 

整體藝術

華格納心中的最高藝術表演標準:「整體藝術」(Gesamtkunstwerk),這項改革除了呼應百年前歌劇界的「音樂與文字之爭」,更將歌劇音樂的表現推向與劇場的融合,也就是接近「完全的藝術形式」,也就是我們現代人最愛的~電影。

延伸閱讀

https://bonart.com.tw/wagner_music_drama/

 

因此我們能夠說:「 華格納是現代電影配樂與劇場音樂之創始者。」

 

代表作品一覽

《華格納作品目錄(Wagner-Werk-Verzeichnis)》(WWV)中,一共收錄的他的作品共有113件,其中包括未完成的以及計劃中的作品,如果將未譜曲劇本、構思及失蹤的作品除去,剩下82部;如果再細數真正完成的歌劇作品,一共10部。(若指環四聯劇拆開計算為13部)

*資料取自維基百科,並附上超連結方便檢索。

中文名稱 原文名稱 首演年份
仙女 Die Feen 創作於1833-34,首演於1888年
禁戀 Das Liebesverbot 創作於1834-36,首演於1836年
黎恩濟 Rienzi 1837
漂泊的荷蘭人 Der Fliegende Holländer 1843
唐懷瑟 Tannhäuser 1845
羅恩格林 Lohengrin 1848
崔斯坦與伊索德 Tristan und Isolde 1859
紐倫堡的名歌手 Die Meistersinger Von Nürnberg 1867
尼貝龍根的指環

I.萊茵的黃金
II.女武神
III.齊格菲
IV.諸神的黃昏

Der Ring des Nibelungen

I.Das Rheingold
II.Die Walküre
III.Siegfried
IV.Götterdämmerung

I.萊茵的黃金(1854)
II.女武神(1856)
III.齊格菲(1871)
IV.諸神的黃昏(1874)
帕西法爾 Parsifal 1882

 

他首將歌劇中音樂的地位提升,將劇情、歌詞與音樂更縝密融合,過往的歌劇在他改革下,變成格局更弘大的「樂劇」(德:Muzikdrama)(英:Music Drama)。而在這樣的理念中,華格納將「樂劇」置為最高位階,認為從音樂譜曲、詩歌文字到戲劇、舞蹈、舞台、服裝等所有元素,皆應融合為一,為整體戲劇呈現服務,這就是「整體藝術」(德:Gesamtkunstwerk)(英:Total work of Art)。

 

華格納的豆知識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BegxnvzvNqo

 

戲劇第一,音樂其次

這項改革呼應了百年前的「音樂與文字之爭」,但是將歌劇音樂的表現,更加地推向與劇場的融合,也就是接近更加完全的藝術形式,或者是我們現代人最愛的~電影。

華格納因此打響了名聲,作品也打破過往義大利、法國歌劇專美於前的局勢,讓德國歌劇在樂史上擁有不可動搖的地位。

華格納在50歲前因揮霍成性始終窮困潦倒,在私人感情上也讓人不敢恭維,但仿若受到幸運之神眷顧,在巴伐利亞國王路德維希二世的崇拜與大力支持後,生活從此一帆風順,不僅能專心創作,橫跨數十年完成例如《尼貝龍根的指環》,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指環四部曲」這般全長15小時的鉅作,

他甚至能夠猶如實現夢想般地,打造出只演出自己樂劇作品,完全實踐心中表演理念的拜魯特劇院,華格納創立拜魯特音樂節,演出自己的作品。

這般成就與人生的確非凡人所能及,莫怪後世音樂家在仰望這位音樂巨人時,無不肅然起敬。


"真正的喜悅不存在於物質,而是由心所發" - 華格納

 


拜魯特音樂節與華格納之舞台

華格納年代的拜魯特劇院繪圖

 

迷人的穹頂.輝煌的過往歷史

 

今日的觀眾席視角:完全看不到樂團,純然的沈浸式觀劇體驗

 

換個角度繼續觀察,果然完全看不見樂池:

 

拜魯特音樂節官方網站

 

演出劇目

歷年演出劇目總整理


拜魯特音樂節 近期新聞

拜魯特將於2026年首度推出《黎恩濟》

出處:MUZIK古典月刊

為紀念拜魯特音樂節150週年,主辦單位計劃於2026年首度搬演不在華格納「最後十部歌劇」——也就是被執掌該節的華格納家族認定為所謂「成熟」作品——之列的《黎恩濟》(Rienzi)。

華格納曾孫女、該節現任總監Katharina Wagner在日前的視訊會議上透露,他們將於2026年把華格納完成的第三部歌劇《黎恩濟》與其它十部歌劇一起推上舞臺。2024節目主軸會是新製作的《崔斯坦與伊索德》,由Thorleifur Örn Arnarsson執導、Semyon Bychkov指揮,Andreas Schager、Camilla Nylund等演出;Philippe Jordan還將指揮Valentin Schwarz 2022年製作的《尼貝龍指環》再度登場。2025則送上Matthias Davids執導、Daniele Gatti指揮,Georg Zeppenfeld、Michael Spyres等演出的新製《紐倫堡的名歌手》。

 

 


 

"指環資料區"

【指環故事】

華格納構思與創作長達26年的《尼伯龍根指環》四部曲,集音樂、文學、哲學、神話、傳奇之大成,代表著十九世紀歐洲藝術的最高成就,從歌劇走向樂劇,不但劇本獨立完成,連音樂也是,而連續四天,演出總時需長達17個小時之久,更是創下前人難以企及之輝煌紀錄。

 

尼伯龍根之歌 [英雄史詩](本段取自《百科知識》)

一部用中古高地德語寫的英雄史詩。大約作於1200年,作者為某不知名的奧地利騎士。全詩共39歌,2379節,9516行。分上下兩部,講的是尼德蘭王子齊格弗里德早年曾殺死巨龍,占有尼伯龍根族的寶物。他愛慕勃艮第國王鞏特爾的妹妹克里姆希爾特並向她求婚。他幫助鞏特爾打敗撒克遜人,使鞏特爾娶冰島女王布倫希爾特為妻,才獲準與克里姆希爾特成婚。10年後,姑嫂發生矛盾,布倫希爾特發現丈夫是借妹夫力量才娶得她的,因感受辱而唆使曾追求克里姆希爾特而不得的侍臣哈根,用陰謀殺死齊格弗里德,並騙取尼伯龍根寶物沉入萊茵河。13年後,克里姆希爾特為復仇而嫁給匈奴國王埃采爾(阿提拉)。又過13年,她藉故邀請鞏特爾等親戚來匈奴相聚,在騎士競技會上殺死哥哥和哈根,自己也被部將希爾代布郎所殺。史詩源於民族大遷移後期匈奴人和勃艮第人鬥爭的史實,其中人物都是從大量民間傳說英雄中提煉而來,但具有濃厚的封建意識。是中世紀德語文學中流傳最廣、影響最大的作品。有32種手抄本,其中10種完整地保留至今。

 

維基百科網頁《尼伯龍根的指環》

 

 

好文閱讀

華格納歌劇《尼伯龍根的指環》

 

蹦藝術Podcast「華格納專題」EP77-88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wvA54D2Gz3E&list=PLWdiHKZju2RenZEU53A5PC44ZoUqTWz1Q&index=6

 

華格納號的示範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BNcajRV4sfc


《指環》主導動機譜例

https://www.youtube.com/playlist?list=PL78TsyiiZjhGNl-civwjVsk_7tn6XG3wh


【指環故事】動漫趣味講解《指環》

 

釐清北歐神話的世界觀:神話世界究竟如何誕生?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uO0yHLD25cI

 

現在,來進入《指環全劇》的細部劇情:


【指環故事】港樂《指環全劇》節目單分享(精選)


《指環》四聯劇 故事大綱

序夜《萊茵的黃金》

 

序夜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MNQnC2XCGPo

 

 

第一夜《女武神》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IwM4YEjIdZ4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kkjAN3R55tM


第二夜《齊格飛》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gZBG6jcrPFo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gZBG6jcrPFo


第四夜《諸神的黃昏》

第三夜:終章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gYekfY5QyTo


最後再看~

【齊格飛的葬禮】主導動機全整理


瓦哈拉宮殿主題 V.S. 指環主題


布倫希爾德的沈睡

 

《諸神的黃昏》可視化主導動機 一覽


《指環》四聯劇欣賞

序夜《萊茵的黃金》大都會歌劇院(2012)

 

第一夜《女武神》大都會歌劇院(2012)

 

Youtube資源:

1. 02:05 Intro 

2. 18:10 洪丁歸來 

3. 24:50 父親遺失 瓦哈拉 

4. 41:00 寶劍 

5. 48:50 寶劍由來 

6. 51:55 春之歌 

7. 01:01:30 正名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TrzllppakO8

 

1. 0:28 序奏

2. 02:35 女武神呼喊

3. 03:35 佛莉卡來吵架 

4. 22:27 佛旦失望 吵輸

6. 54:08 山腳下 兄妹

8. 01:02:45 瘋了 

9. 01:05:25 女武神 命運和死亡

10. 01:28:30 齊格蒙聽到號角聲去應戰

11. 01:31:25 戰鬥 超精彩

12. 01:33:40 告密鬼去死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iubJA8l3jQk

 

1. 00:38 序奏 女武神的騎行

2. 08:00 找姐妹求救

3. 13:10 得知自己懷孕

4. 15:40 肚子裡的齊格飛

5. 16:45 愛的救贖

6. 18:12 生氣的佛旦來了

7. 24:47 開除

8. 27:10 公佈懲罰內容

9. 29:20 趕走其他女武神

10. 32:40 最後一場 女武神獨白開始

12. 35:50 提到芙莉卡

13. 40:30 佛旦啞口無言

14. 47:50 最後定案 至少不要凡人

15. 50:15 佛旦不保護齊格琳

16. 53:04 真英雄

17. 59:00 送去睡

18. 01:03:55 魔術睡眠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jP0hj_PB_E4

 

第二夜《齊格飛》大都會歌劇院(2012)

 

第三夜《諸神的黃昏》大都會歌劇院(2012)


3:18 Rhine leitmotif 萊茵河

5:07 Valhalla motif 瓦哈拉

6:29 Nibelung motif 尼貝龍

7:54 Thunder motif 雷神

9:50 Sieglinde and Siegmund love 齊格琳與齊格蒙之愛

12:28 Siegfried motif 齊格菲

13:06 Wotan’s love motif 沃坦

14:10 Brünnhilde slumber 布倫希爾德的沈睡

19:00 Forest murmurs 森林

20:21 Siegfried heroic motif 齊格菲英雄主題

20:48 Dragon motif 龍

22:20 Sword + Siegfried heroic motif 劍與齊格菲英雄主題

24:11 Brünnhilde motif 布倫希爾德

24:53 Siegfried’s horn call 齊格菲的號角

25:18 Heroic motif in its splendor 輝煌的英雄主題

28:27 Rhinegold in Götterdämmerung 萊茵的黃金與諸神的黃昏

29:28 Siegfried motif 齊格菲

31:36 Rhine maidens motif 萊茵三仙女

31:55 Valhalla motif 瓦哈拉

32:15 Redemption by love leitmotif 愛情的救贖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3QRcbPVEbe8&t=398s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BlL-MY-kAyI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O-DFlCgeb4w&t=3909s

 

好書推薦

《優雅的時光》華格納樂劇22年全記錄

 

*以下文字出自《優雅的時光》華格納樂劇22年全記錄(楊世彭著,2017)

華格納(Wilheim Richard Wagner)是十九世紀最偉大的歌劇作家之一,1813年生於德國萊比錫,1883年死在義大利的威尼斯,享年69歲。

華格納是浪漫主義時代出色的音樂家,他在作曲、撰文、編劇、指揮、導演,甚至...論戰方面都有相當的成就,但後世最追念他的,乃是他留下的十部歌劇。

本書是作者楊世彭長達22年不斷從美國、香港等地前往拜羅伊特戲劇節(德國),每次至少出國十天,聆賞七部以上的樂劇演出,如此非常的專業堅持與長年寫作而成。拜羅伊特劇場是德國一座小城,由華格納親自督工建造完成的完美劇場就座落城中,劇場條件及周圍環境就是為了專業演出,來此除了座無虛席,一票難求,得排隊多年。但專業人士趨之若鶩,欣賞表演時更是如癡如醉,每年7月底至8月底,整整一個月,來自世界各地的樂迷,盛裝出席,演出有時長達五小時,下午開始,結束都已經夜晚10點以後,喜愛之人視之為心靈盛宴,真乃人生中最優雅的時光。
 
華格納留下的十齣歌劇。這些歌劇他叫作  Das Musikdrama (music-drama,中譯「樂劇」),都由他自己編寫劇本,因此他也是音樂史上難得的兼擅作曲編劇的創作者。十九世紀某一知名評論家,好像是尼采吧,稱讚他「綜合了莎士比亞與貝多芬的偉大」,雖略過譽,也是因爲他在作曲及編劇上都有很大的貢獻。
       
紐約大都會歌劇院網站簡介華格納有這樣的説法:他創作的「樂劇」在當時充滿爭議,但在今天絕對是歌劇作品中佔中心地位的傑作。在創作上他深具革命性,對劇場演出的每一部分都有獨到的見解。他堅持歌辭及音樂在他的作品中具有相等的地位,樂隊與歌手也同等重要;這種想法深合他重要的「綜合藝術」觀點(the Gesamtkunstwerk, or “total work of art”),融合音樂、詩句、舞蹈、建築、繪畫以及其他創作元素於一爐,這個觀點對藝術創作的影響,遠遠超越歌劇這個領域。
西方歌劇的起源是在歐洲文藝復興時代的末期。當時的義大利佛羅倫斯城,有群人文學者成立了一個「同好社」或「藝術集團」,叫做the Florentine Camerata,他們的研究重點就是希臘悲劇,認爲那些公元前五世紀的戲劇演出很可能是吟唱的,至少其中的「吟唱隊」部分(the choral passages),肯定是唱的。爲了顯示這點,這「同好社」裡的音樂家雅各布•佩利 (Jacopo Peri) 與一位詩人同好就寫作了史上第一齣吟唱的戲劇作品《達芙尼》(Dafne, 1597),次年隆重公演,得到極好的回響。可惜這部作品早就湮沒,衹有佩利的另一部作品《尤麗狄茜》(Euridici, 1600’s) 尚存,是爲歌劇史上最早留存的作品。
       
這種起自義大利的「吟唱演出」逐漸自宮廷流傳到民間劇場,有了個新的名稱opera(opere作爲複數),源自拉丁文opus,原意「作品」。這個新的演出方式以音樂及歌唱爲主,陳述一個簡單的故事,取自神話或英雄傳説。Opera在宮廷搬演時,由於預算充裕,不免在佈景、燈光、服裝、舞蹈上投注財力,歌唱方面也精益求精,出現了一群極富才華的歌唱明星,漸漸形成今日歌劇演出上依舊存在的特點,那就是以演唱技巧爲主,音樂動聽為副,加上華美堂皇的佈景服裝燈光效果,配以合唱隊及偶有的舞蹈撐起較大的場面,而故事的鋪陳,劇情的發展,角色的營造,在這種演出中倒變成相當次要的原素了。
       
義大利歌劇的發展到了十八世紀的古典主義年代,形成一種不變的形式,那就是用華美動聽的詠嘆調(aria)提供歌手展示演唱技巧的機會,以簡單伴奏的宣敘調 (recitative) 鋪敘劇情,加上一個序曲 (overture) 及每幕開始或結束前的音樂間奏,一些對唱 (duet)、三重唱 (trio)、四重唱 (quartet)、大合唱 (chorus),再加上常有或不一定有的舞蹈片段,形成一個至今還見到的演出模式,這種模式在十八世紀莫扎特、韓德爾的作品中達到很高的藝術層次。那些作品有一個共有的現象,就是在演出中凸顯歌手(尤其是明星歌手)的獨唱片段,而劇情的鋪陳與發展,卻被這些詠嘆調與宣敘調切割成二三十個勉强連接的斷斷續續了。

在這種演出模式中,作曲家必須為男女主角在每幕安排一到兩首獨唱及一個對唱,另外三四個主要配角也都需要安排一兩首獨唱或對唱,再加上他們之間該有的三重唱、四重唱,劇情的發展至少會被切割二十幾次,最好的劇作家也無法交代一個動人而比較複雜的故事,而角色的營造,在這種演出裡更屬奢求了。這是西洋歌劇最大的「死穴」,觀衆在觀賞歌劇時絕非追尋故事或要求角色的深度,他們僅求動人的歌唱及美妙的音樂。
       
到了十九世紀初期,以「美聲唱法」(bel canto) 著稱的歌劇作家若貝里尼(Bellini)、多尼采蒂 (Donizetti)、羅西尼 (Rossini),以及世紀後期浪漫主義歌劇作家若威爾第 (Verdi)、普契尼 (Puccini) 等,他們的作品雖比古典主義時代進步很多,裡面宣敘調的影子也逐漸消失,但劇中詠嘆調作爲凸顯明星歌手的早年傳統依舊存在,在十九世紀二十世紀,甚至現今的演出中,這些作品仍有明顯的環節,在一曲終了時讓劇情中斷音樂停止,給觀衆機會鼓掌叫好,甚至讓明星歌手把那精彩片段再唱一次。這是歌劇演出的高潮,也是歌手與觀衆同感過癮的時刻。
       
在這些方面,就可以看出華格納樂劇與一般歌劇,無論是十八世紀古典主義歌劇或十九世紀美聲唱法歌劇,甚至十九世紀末葉浪漫時代的歌劇,最大的不同之處了。
       
華格納的歌劇作品深具革命性及爭議性。他的歌劇,以他自己的話說,應是一種「整體的藝術品」(Gesamtkunstwerk or “complete work of art”),把音樂、詩句、美術這些要素融合在一起。他擴大了樂隊的編制,在樂譜中冲淡詠嘆調的特顯地位,把宣敘調去除,使他的歌劇作品形成一個個「無隙縫無休止的音調鋪陳」,從每一幕的開始直到那幕的結束,其中絕無空間容許觀衆鼓掌叫好,而現代的華格納樂劇演出,觀衆也都是在一幕結束之後才鼓掌,甚至根本不鼓掌;譬如說,《帕西法爾》第一幕結束通常不鼓掌,因爲此劇宗教意味甚濃,與耶穌受難日有關。
       
這些作品,華格納自己稱作「樂劇」(music drama),以示與一般歌劇不同,而他與其他作曲家最大不同之處,就是他也自己編寫劇本唱詞,這些劇本取材自日耳曼民族的傳説,凱爾特民族傳說,或亞瑟王傳説 (Germanic,Celtic, Arthurian legends),使得他的劇本題材往往具備某種哲理,無怪乎他的崇拜者稱揚他為「集貝多芬與莎士比亞之大成」,雖略過譽,但在音樂史上也真找不出另一位能寫精彩劇本,也能譜極好音樂的創作天才了。

 

讀後心得

本書作者做楊世彭旅居美國多年,為科羅拉多大學戲劇與舞蹈學系教授榮退。由於在劇場界與執導莎翁戲劇的國際聲譽,歷年皆為拜魯特音樂節正式邀請觀賞全套作品之唯一華人貴賓:在1995至2016年間,共觀賞68場樂劇,這些輝煌的經驗,已成歷史,不可能再被超越。

光是閱讀楊博士的觀劇經驗已讓我「獻上膝蓋」、「內牛滿面」,因為這些無法被複製的觀劇體驗,是如此珍貴的第一手資訊,更是對於拜魯特音樂節的入門磚。作者不同於許多樂評或音樂人,觀劇總習慣以音樂或歌唱為主之方向,更偏向導演構思以及舞台劇場演出細節之觀察,更是讓總浸淫於音樂中的我,獲得截然不同面向的新知;光是閱讀其中文字,便已經感同身受並深深佩服。(蹦藝術/林仁斌)


【附錄】華格納重要大事年表

1813年5月22日 理察·華格納出生於萊比錫。

1814年8月23月 華格納的母親再嫁演員丶詩人路德維希·蓋爾。之後舉家遷往德勒斯登

1822—1827年 就讀於德勒斯登十字學校。

1828—1830年 就讀於萊比錫尼可萊學校。

1830年 就讀於萊比錫托馬斯學校。

1831年 於在萊比錫大學註冊為音樂學院學生,師從克望斯蒂安·西奧多·魏因利格

1833年 擔任符茲堡合唱團指揮。

1834—1836年 擔任馬格德堡劇院樂團指揮。

1836年11月24日 與米娜·普拉納結婚,在昆尼希堡附近的特拉海姆舉行婚禮。

1837年4月1日 出任昆尼希堡劇院樂團指揮。之後,華格納前往里加,擔任劇院樂團指揮直至1839年初。

1839年9月 華格納夫婦在倫敦短暫逗留後,抵達巴黎。

1842年4月 華格納夫婦返回德國德勒斯登。10月20日,歌劇《黎恩濟》在德勒斯登宮廷劇院首演。

1843年1月2日,歌劇《漂泊的荷蘭人》在德勒斯登宮廷劇院首演。2月2日,華格納被任命為皇家薩克森宮廷樂長。

1845年10月19日,歌劇《唐懷瑟》在德勒斯登首演。

1849年5月 參加德勒斯登革命,華格納遭通緝,流亡到瑞士。

1850年8月28日 歌劇《羅安格林》在威瑪宮廷劇院首演,由李斯特指揮。

1852年 華格納結識奧托·魏森東克一家。夏季在義大利北部旅行。

1853年5月18、20、22日 華格納在蘇黎世舉行著名的五月音樂會。

7月2日·李斯特到達蘇黎世。

1855年 華格納在倫敦指揮八場音樂會。

1857年4月28日 華格納搬入魏森東克一家在蘇黎世郊區別墅旁的「庇護所」。

1862年8月11日-18日 受到薩克森國王赦,華格納返回德國,在美茵茲、畢伯利希、卡爾斯魯厄丶德勒斯登和維也納逗留。

1864年5月4日 路德維希二世召見華格納,兩人在巴伐利亞(慕尼黑)官邸第一次會面。

1865年6月10日 《崔斯坦與伊索德》在慕尼黑宮廷劇院首演。

1866年1月25日 米娜·華格納在德勒斯登去世。4月15日 華格納搬往琉森的特里布申。

1868年6月21日 《紐倫堡的名歌手》在慕尼黑宮廷劇院首演。11月8日,華格納在萊比錫結識尼采。

1869年6月6日 華格納與柯西瑪所生的第一個孩子:齊格菲·華格納在特里布申出生。9月22日 《萊茵的黃金》在慕尼黑首演。

1870年6月26日 《女武神》在慕尼黑首演。8月25日·在路德維希二世生日的這一天,華格納與柯西瑪結婚。

1871年4月 華格納第一次來到拜魯特。5月3日·在柏林受到俾斯麥接見。

1872年4月22日 華格納離開特里布申,遷往拜魯特。5月22日,在華格納59歲生日這一天·拜魯特音樂節劇院舉行奠基典禮。

1873年2月 返回拜魯特。

1874年4月28日 華格納一家七口,遷入位於拜魯特的瓦溫弗里德別墅(Wahnfried)。

1876年8月13日一17日 拜魯特音樂節劇院揭幕。首次上演華格納的《尼伯龍根的指環》四聯劇,德國皇帝威廉一世出席。10月底,在索倫托最後一次與尼采會面。

1877年5月17日 英國女皇維多利亞在溫莎宮接見華格納。

1882年7月26日 《帕西法爾》在拜魯特音樂節劇院首演。9月14日 華格納與家人前往威尼斯。

1883年2月13日 華格納去世於威尼斯溫德拉米宮飯店去世。

2月18日,華格納遺體運回瓦溫弗里德別墅花園,依其遺願長眠葬於此處。

 

華格納《指環》的寓意

起.承.轉.合

華格納引用典型的起,承,轉,合四個過程,來敘述尼貝龍根指環故事。  

“起”,“萊茵的黃金”佈下全劇的背景和起因;

“承”,“女武神”展示故事開端;

“轉”,“齊格飛”故事角色的人格化;

“合”,“諸神黃昏”種下因果的總結。 
  

四部歌劇各有不同的主題:

“萊茵的黃金”表達愛與貪婪權勢的鬥爭(Love vs Greed / power)

“女武神”是愛與律法的對峙和矛盾(Love vs Law)

“齊格非”宣稱因愛而得到自由(Love=Freedom)

“諸神黃昏”愛就是忍耐和順從(Self-Sacrifice),自我的犧牲和救贖(Redemption);

最後也就是只有靠“愛的救贖”(Redemption through love)才能脫離苦難。

另一種詮釋,

是代表當時工業革命後歐洲貴族沒落之預言:

貴族(神族)有高貴的氣質,

有法律和制度(以Wotan的長矛為象徵),

以及武力(劍)與知識(Erda與其女兒)作為支持;

並與地主和農業(巨人族)盟約,建立政權(Valhalla)

但新興的資本主義和工業(Alberich)

不顧一切地掠奪自然資源(萊茵的黃金),

剝削勞動者(侏儒族),

操控經濟大權(指環),

威脅舊社會秩序。

貴族巧取豪奪,壓制新興勢力,種下惡因(指環的毒咒)。

經濟後來落在保守的地主手中,為求自保(巨龍),

而資本主義仍蠢蠢欲動。

貴族為保政權,打破體制的革新(Walsung),

受到體制內(Fricka)的牽制,無法成功。

於是便出現了有理想(Brunhilde)的熱血革命者(Siegfried)。

但革命者小有所成,便忘了理想(吃了迷藥),

最後的結局是一切付諸一炬。  

指環從一開始就在劇中出現,

但它卻從未對人帶來任何益處(除了阿貝理希在“萊茵河的黃金”中,用指環來召喚尼貝龍族的寶藏之外)。

但指環的詛咒,卻發揮得淋漓盡致:指環的擁有者,都沒有好下場

由巨人兄弟開始,法索爾特(Fasolt)和法弗納(Fafner),

直到後來的布倫希爾德,齊格飛,

以及昆特,哈根等人,下場莫不如此。 

故,引之最大警世寓意,是為「貪」! 

 

 

 

開卷蹦藝術.享受美好閱讀時光

☕️一杯咖啡.一點心意.支持蹦藝術☕️

 

各類合作提案,聯繫方式:

*手機:0917.670.518 
*Line:https://line.me/ti/p/LB1ro0P0AU
*E-mail:jenpin888@gmail.com

【BON旅行】蹦藝術X緣點旅行社  2024年8月歐洲旅遊行程|奧地利布列根茲湖上歌劇音樂節+瑞士琉森音樂節

【BON旅行】蹦藝術X緣點旅行社
2024年8月歐洲旅遊行程|奧地利布列根茲湖上歌劇音樂節+瑞士琉森音樂節

– 資訊整理共享於網路,一起欣賞音樂與藝術之美 –
蹦藝術 | BONART


「蹦藝術」X「緣點旅行社 」=「BON VOYAGE❤️

2024年夏季,蹦藝術最棒的歐洲音樂旅遊活動來了🎉

 

奧地利布列根茲湖上歌劇音樂節+瑞士琉森音樂節」由林仁斌老師親自規劃,聯合緣點旅行社,帶來暑期歐洲最精彩的兩大音樂節與豪華住宿、星級美食與建築欣賞等等

 

這是旅遊歐洲最貼心、浪漫與欣喜的全新旅遊精緻規劃,真是令人怦然心動:

 

行程六大特點:

住宿:入住琉森最佳首選東方文華四晚、也安排坊間鮮少人安排的最高等級住宿~瑞士最傳奇的豪華飯店:巴塞爾三王飯店河景房二晚。

音樂:安排音樂會日,由蹦藝術林仁斌老師早餐後的專屬導聆,場地於飯店內會議室,專業舒適又輕鬆。

美食:米其林二星餐廳、米其林推薦、世界50大推薦網站推薦、道地瑞士餐廳、飯店內晚餐等美食饗宴。

美學:熱愛美學、文青的您不容錯過的Vitra Campus導覽、親臨當代建築大師經典作品,沉浸美學奇幻世界。

傳奇:瑞士網球天王費德勒的故鄉:巴塞爾,專人市區導覽、巴塞爾美術館專人導覽

自由:您可自行選擇是否參加領隊帶領的行程,或者是想自行探索各個下塌城市,活動最具彈性!

 

目前團務:已確定成團出發,倒數最後3個名額(240106)。(趕緊手刀聯絡)

 

行程諮詢與報名方式

旅行社領隊:蔡先生的LINE

行程諮詢與報名聯絡人:
→蔡先生 0961-211826 
Line ID: tsaiyaan 

 

蹦藝術林仁斌老師詳細解說本次行程設計與特色❤️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wsc0fcGjgc&t=1s

 

本次行程總覽參考

*實際行程以出發前確認之最後版本為主,主辦單位保留行程微調之權利。

 

 

 

→緣點旅行社網站之行程連結

 

行程諮詢與報名方式

旅行社領隊:蔡先生的LINE

 

開卷蹦藝術.享受美好閱讀時光

☕️一杯咖啡.一點心意.支持蹦藝術☕️

 

各類合作提案,聯繫方式:

*手機:0917.670.518 
*Line:https://line.me/ti/p/LB1ro0P0AU
*E-mail:jenpin888@gmail.com

【BON音樂】孟德爾頌:第二號交響曲《讚美頌歌》(Lobgesang)

【BON音樂】孟德爾頌:第二號交響曲《讚美頌歌》(Lobgesang)
Mendelssohn: Symphony No.2 "Lobgesang"

– 資訊整理共享於網路,一起欣賞音樂與藝術之美 –
蹦藝術 | BONART


簡介

慶祝印刷術發明四百年之浩大作品

孟德爾頌的第2號交響曲《讚美頌歌》為十樂章設計,1840年受到萊比錫市委託,慶祝印刷術發明四百年之委託創作作品。

孟德爾頌豪氣萬千,在交響曲中加入人聲合唱,並且突破四樂章框架,將交響曲加入清唱劇、神劇之表演格局,設計為演出超過一小時之之大型交響曲。

此加入人聲之設計,令人想起貝多芬第九號交響曲《合唱》在最終樂章加入人聲,四海一家且流芳萬世之交響曲最高形式,而孟德爾頌在第二號交響曲變試圖突破交響曲創作框架的大膽嘗試,更令人印象深刻~

 

「這是一套根據聖經經句寫作交響序曲 - 清唱劇,獨唱、合唱及管弦樂。」 -- 孟德爾頌

 

音樂欣賞與架構一覽

第二號交響曲雖然編號為第二,但其實不是他所寫的第二首交響曲,先前提到孟德爾頌之交響曲編序,存在創作順序與出版順序之差異,如下所示:

 

孟德爾頌的交響曲創作順序

一般來說作曲家之交響曲編號皆以「寫作順序」排列,偶爾會出現後來雜以「出版順序」於其中。例如海頓和貝多芬的交響曲是按寫作次序排列,而孟德爾頌交響曲編號,則是完全依照出版的次序排列。

孟德爾頌共寫五首交響曲:第一號C小調 op. 11完成於 1824年。1840年他為慶祝顧騰堡(Johannes Gutenberg, 1397 – 1468)發明印刷術四百週年,創作了第二號「讚美頌歌」(Lobgesang)降B大調 op.52。而他的第三號交響曲《蘇格蘭》a小調 op. 56 完成於 1842年。第四號交響曲《義大利》 A大調 op. 90創作於 1833年。第五號交響曲《宗教改革》 D大調 Op. 107 是於 1830年為「奧斯堡信仰告白」(Augsburg Confession)300週年而作。

 

依照現行編號,順序為:

第一號(1824)
第二號(1840)《讚美頌歌》
第三號(1842)《蘇格蘭》
第四號(1833)《義大利》
第五號(1830)《宗教改革》 

例如孟德爾爾頌的最後兩首交響曲,則是因爲他生前一直想再修改第四號「義大利交響曲」,第四號其實是等到他去世之後,於 1851年才被出版商編為第四號交響曲出版。第五號則是因為孟德爾頌生前一直不太滿意「宗教改革交響曲」, 所以並未出版,因此等到第四號交響曲出版後 17年後才付梓 ,稱為第五號交響曲。

如按照作曲年份重新編號,會得到不同之全新結果:

第一號(1824)
第五號(1830)《宗教改革》 
第四號(1833)《義大利》
第二號(1840)《讚美頌歌》
第三號(1842)《蘇格蘭》

 

在作品首演之後,當時有許多樂評認為,孟德爾頌這樣的設計(單樂章三段交響+九樂章合唱、宣敘調和詠歎調)非常不妥;不過作曲家舒曼力排眾議,認為這是孟德爾頌最新鮮、也最迷人的作品。

 

孟德爾頌:第二號交響曲(總譜版本欣賞)

Felix Mendelssohn Bartholdy: 2. Sinfonie B-Dur op. 52 ∙ «Lobgesang»

Part.1(三樂章交響)

- 00:00 I. Maestoso con moto - Allegro (B-flat major)

- 12:15 Allegretto un poco agitato (G minor)

- 17:23 Adagio religioso (D major)

 

Part.2(九樂章 合唱、宣敘調和詠歎調)

24:55 II. Soprano, Chorus: "All men, all things, all that have life and breath (chorus)" Allegro moderato maestoso (B-flat major)

- Let everything that has breath praise the Lord (soprano and semi-chorus)

32:09 III. Tenor: "Sing ye Praise (tenor recitative and aria)" Recitativ – Allegro moderato. (G minor)

34:56 IV. Chorus: "All ye that cried unto the Lord (chorus)" A tempo moderato. (G minor)

37:01 V. Sopranos Duet , Chorus: "I waited for the Lord (soprano duet and chorus)" Andante (E-flat major)

(II - V 演出時不間斷)

42:42 VI. Soprano, Tenor: "The sorrows of Death (tenor Aria)" Allegro un poco agitato – Allegro assai agitato (C minor)

46:27 VII. Chorus: "The Night is Departing (chorus)" Allegro maestoso e molto vivace. (D major)

51:17 VIII. Chorus: "Let all men praise the Lord (chorale, "Nun danket alle Gott")" Andante con moto (G major)

56:41 IX. Soprano, Tenor: "My song shall be always Thy Mercy (soprano and tenor duet)" Andante sostenuto assai. (B-flat major)

1:01:15 X. Chorus: "Ye nations, offer to the Lord (chorus)" Allegro non troppo (B-flat major)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IXooZzrVr54&t=2s

 

德-英翻譯(取自維基百科

German.png German text

1. Alles was Odem hat (All men, all things)
Chorus, text after Psalm 150, Psalm 33, Psalm 145
Alles was Odem hat, lobe den Herrn!
Halleluja, lobe den Herrn!
Lobt den Herrn mit Saitenspiel,
lobt ihn mit eurem Liede.
Und alles Fleisch lobe seinen heiligen Namen.
Alles was Odem hat, lobe den Herrn!

English.png English translation

1. All men, all things
Let everything that has breath praise the Lord!

Halleluja, praise the Lord!
Praise the Lord with stringed instruments,
praise Him with your songs.

你們應當彈琴稱謝主,用十弦瑟歌頌他。

(詩篇33篇2節)

And let all flesh praise His Holy Name.
Let everything that has breath praise the Lord!

凡有氣息的都要讚美主!哈利路亞讚美主!

(詩篇150篇6節)

2. Lobe den Herrn (Praise thou the Lord)

Soprano & Female Choir, text after Psalm 103

Lobe den Herrn, meine Seele,

und was in mir ist, seinen heiligen Namen!

Lobe den Herrn, meine Seele,

und vergiß es nicht, was er dir Gutes getan!

2. Praise thou the LordPraise the Lord, O my soul,

and all that is within me, praise His Holy Name!

Praise the Lord, O my soul,

and forget not all His benefits!

說,你們被主救贖,祂救贖脫離禍患、嚴重的苦難、羞恥的綑索、黑暗的俘虜,祂已救贖脫離這些苦楚。你們要稱謝讚美主,因他本為善!

(詩篇103篇)

3. Saget es (Sing ye praise)

Tenor recitative, text after Psalm 107 and Psalm 56

Saget es, die ihr erlöst seid durch den Herrn,

die er aus der Not errettet hat.

Aus schwerer Trübsal, aus Schmach und Banden,

die ihr gefangen im Dunkel waret.

Alle, die er erlöst hat aus der Not.

Saget es! Danket ihm, und rühmet seine Güte!Er zählet unsre Tränen in der Zeit der Not.

Er tröstet die Betrübten mit seinem Wort.

Saget es! Danket ihm, und rühmet seine Güte!

3. Sing ye praiseTell it out, that you are redeemed through the Lord,

that He has saved you from your distress.

Out of harsh sorrow, out of shame and slavery,

which had snared you in darkness.

Everything, which He has redeemed from distress.

Tell it out! Thank Him, and praise His goodness!

說,你們被主救贖,祂救贖脫離禍患、嚴重的苦難、羞恥的綑索、黑暗的俘虜,祂已救贖脫離這些苦楚。你們要稱謝讚美主,因他本為善!

(詩篇107篇)

He counts our sorrows in the time of need.
He comforts the sorrowful with His Word.

祂在我們流離時數算我們的眼淚。祂在我們受折磨時用話語安慰。

(詩篇56篇)

Tell it out! Thank Him, and praise His goodness!

說!你們要稱謝讚美主,因他本為慈愛。

(詩篇56篇)

4. Er zählet unsre Tränen (All ye that cried unto the Lord)

Chorus, text after Psalm 107 and Psalm 56

Sagt es, die ihr erlöset seid,

von dem Herrn aus aller Trübsal.

Er zählet unsre Tränen.

Sagt es, die ihr erlöset seid,

von dem Herrn aus aller Trübsal.

Er zählet unsre Tränen in der Zeit der Not.

4. All ye that cried unto the LordDeclare that you are redeemed,

by the Lord from all your troubles.

He counts our sorrows.

Declare that you are redeemed,

by the Lord from all your troubles.

He counts our tears in the time of need.

說,你們被主救贖,祂救贖脫離所有的苦楚。祂在我們流離時數算我們的眼淚。

(詩篇107篇, 56篇)

5. Ich harrete des Herrn (I waited for the Lord)

Soprano duet & choir, text after Psalm 40

Ich harrete des Herrn,

und er neigte sich zu mir und hörte mein Fleh’n.

Wohl dem, der seine Hoffnung setzt auf dem Herrn!

Wohl dem, der seine Hoffnung setzt auf ihn!

5. I waited for the Lord

I waited for the Lord,

and He inclined unto me, and heard my voice.

Blessed are they whose hope is in the Lord!

Blessed are they whose hope is in Him!

我曾耐性等候主;祂垂聽我的呼求。

那在主裡有盼望的是有福的!那在祂裡有盼望的是有福的!

(詩篇40)

6. Stricke des Todes (The sorrows of death)

Tenor recitative & aria, text after Psalm 116, Ephesians 5:14, Isaiah 21

Stricke des Todes hatten uns umfangen,

und Angst der Hölle hatte uns getroffen,

wir wandelten in Finsternis.

Er aber spricht: Wache auf, der du schläfst,

stehe auf von den Toten, ich will dich erleuchten!Wir riefen in die Finsternis:

Hüter, ist die Nacht bald hin?

Der Hüter aber sprach:

Wenn der Morgen kommt, so wird er doch Nacht sein,

wenn ihr schon fraget, so werdet ihr doch…

wieder kommen und wieder fragen:

Hüter, ist die Nacht bald hin?

Die Nacht is vergangen!

6. The sorrows of death

The sorrows of death had overtaken us,

and the fear of Hell had found us,

we wandered in darkness.

死亡的繩索纏繞我;陰間的痛苦抓住我;我們在黑暗中行走。

(詩篇116篇)

But He said: Awake, you who sleep,
arise from the dead, I will enlighten you.
We called in the darkness:

所以主說:你這睡著的人當醒過來,從死裡復活!基督就要光照你了。(出自以弗所書五章14節)

Watchman, what of the night?
But the watchman said:
Morning comes, and also the night,
if you will inquire, so you will inquire…
come back and inquire again:
Watchman, what of the night?
The night is past!

我們在夜裡被問:守望的啊,夜裡如何?守望的說:早晨將到,黑夜也來。你們若要問就可以問,可以回頭再來。

(出自以賽亞書21章11-12節)

7. Die Nacht ist vergangen (The night is departing)

Chorus, text after Romans 13:12

Die Nacht ist vergangen,

der Tag aber herbeigekommen.

So laßt uns ablegen die Werke der Finsternis,

und anlegen die Waffen des Lichts

und ergreifen die Waffen des Lichts.

7. The night is departingThe night is far gone,

day is at hand.

Let us cast off the works of darkness,

and put on the armor of light.

黑夜已深,白晝將近;我們就當脫去暗昧的行為,穿上光明的盔甲,帶上光明的兵器。(出自羅馬書13章12節)

8. Nun danket alle Gott (Lett all men praise the Lord)

Choral, text after the christian hymn "Nun danket alle Gott" by Martin Rinkart

Nun danket alle Gott, mit Herzen, Mund und Händen.

Der sich in aller Not will gnädig zu uns wenden,

der so viel Gutes tut; von Kindesbeinen an,

uns hielt in seiner Hut, und allen wohl getan.Lob, Ehr’ und Preis sie Gott, dem Vater und dem Sohne.

Und seinem heil’gen Geist im höchsten Himmelsthrone.

Lob dem dreiein’gen Geist, der Nacht und Dunkel schied

von Licht und Morgenroth. Ihm danket unser Lied.

8. Let all men praise the Lord

Now thank we all our God, with hearts, mind and hands.

He turns mercifully to us in all our needs.

He is so good to us; keeps us in His protection, from our childhood on,

and does all things for us.

現在讓我們一起用心、用手、用頌讚感謝主,祂在我們困苦中施慈愛,祂極其美善,祂從我們孩時就保護我們,善待我們。

Praise, honour and glory be to God, the Father and the Son.

And to His Holy Spirit on most high heaven's throne.

Praise to the triune Spirit,

Who parts night and darkness from light and dawn. Our song in thanks to Him.

讚美、尊崇及榮耀在高天寶座上的父、子及聖靈。讚美三一神,祂從夜晚及黑暗分出黎明及光亮,以我們的歌聲頌讚祂。

 

9. Drum sing ich mit meinem Liede (My song shall be always thy mercy)

Soprano Tenor Duet, text after Psalm 28, Psalm 31 and Psalm 103

Drum sing’ ich mit meinem Liede ewig,

dein Lob, du treuer Gott.

Und danke dir für alles Gute, das du an mir getan!Und wandel ich in Nacht und tiefem Dunkel

und die Feinde umher stellen mir nach;

so rufe ich an den Namen des Herrn,

und er errettet mich nach seinen Güte.

Drum sing’ ich mit meinem Liede ewig,

dein Lob, du treuer Gott!

Und wandel ich in Nacht, so ruf’ ich deinen Namen an,

ewig, du treuer Gott!

9. My song shall be always of thy mercy

So I will ever sing my song to

your praise, O very God.

And thank you for all the good things which you have done for me!

所以,我永遠吟唱讚美祢的詩歌,信實的主!並感謝祢賜我一切的恩惠。(詩篇28篇)

And though I wander in the night and deep darkness, and my enemies gather around me;

縱然我在深夜中行走且仇敵環繞在身邊。

(詩篇31篇)

so I call upon the Name of the Lord, and He saves me of His goodness.
So I will ever sing my song to
your praise, O very God.
Ambling in the night, I call on Your Name, eternal, true God!

我將呼喊主的名,而祂將以仁慈拯救我。縱然我在深夜中行走且仇敵環繞在身邊。

(詩篇103篇)

10. Ihr Völker, bringet her dem Herrn Ehre und Macht (Ye nations, offer to the Lord)

Chorus, text after Psalm 96, Psalm 105 and Psalm 150

Ihr Völker! Bringet her dem Herrn Ehre und Macht!

Ihr Könige! Bringet her dem Herrn Ehre und Macht!

Der himmel bringe her dem Herrn Ehre und Macht!

Die Erde bringe her dem Herrn Ehre und Macht!

Alles danke dem Herrn!Danket dem Herrn und rühmt seinen Namen

Und preiset seine Herrlichkeit!Alles was Odem hat, lobe den Herrn!

Halleluja, lobe den Herrn!

10. Ye nations, offer to the Lord

O ye people! Bring unto the Lord power and might!

O ye kings! Bring unto the Lord power and might!!

萬民啊,你們要將榮耀、能力歸給主!君王啊,你們要將榮耀、能力歸給主!高天將充滿主的榮耀與能力!讓地上充滿主的榮耀與能力!(詩篇96篇)

Let the heavens bring unto the Lord power and might!
Let the earth bring unto the Lord power and might!
Let everything thank the Lord! Thank the Lord and bless His Name
and praise His Majesty!眾民都來感謝主!讚美主尊榮祂的名並稱頌祂的榮耀。

(歷代志上十六章8-10節)

Let everything that has breath praise the Lord!
Halleluja, praise the Lord!

凡有氣息的都要讚美主!哈利路亞讚美主!

(詩篇150篇6節)

 

孟德爾頌:第二號交響曲(音樂會版本欣賞)

Felix Mendelssohn Bartholdy: 2. Sinfonie B-Dur op. 52 ∙ «Lobgesang»

Part.1(三樂章交響)

- 00:00 I. Sinfonia: Maestoso con moto – Allegro 

- 11:44  Allegretto un poco agitato 

- 17:45  Adagio religioso 

 

Part.2(九樂章 合唱、宣敘調和詠歎調)

24:04 II. Soprano, Chorus: "All men, all things, all that have life and breath (chorus)" Allegro moderato maestoso (B-flat major)

28:45 - Let everything that has breath praise the Lord (soprano and semi-chorus)

30:37  III. Tenor: "Sing ye Praise (tenor recitative and aria)" Recitativ – Allegro moderato. (G minor)

33:31  IV. Chorus: "All ye that cried unto the Lord (chorus)" A tempo moderato. (G minor)

35:14  V. Sopranos Duet , Chorus: "I waited for the Lord (soprano duet and chorus)" Andante (E-flat major)

(II - V 演出時不間斷)

39:35  VI. Soprano, Tenor: "The sorrows of Death (tenor Aria)" Allegro un poco agitato – Allegro assai agitato (C minor)

44:24  VII. Chorus: "The Night is Departing (chorus)" Allegro maestoso e molto vivace. (D major)

48:53  VIII. Chorus: "Let all men praise the Lord (chorale, "Nun danket alle Gott")" Andante con moto (G major)

53:06 IX. Soprano, Tenor: "My song shall be always Thy Mercy (soprano and tenor duet)" Andante sostenuto assai. (B-flat major) 

57:24  X. Chorus: "Ye nations, offer to the Lord (chorus)" Allegro non troppo (B-flat major)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K3kA0njcA0I

 

夏伊指揮萊比錫布商大廈

0:00 Felix Mendelssohn Bartholdy - "Lobgesang" in B flat major, Op. 52 (1840 premiere version)

Con moto maestoso - Allegro vivace

Allegretto un poco agitato

Adagio religioso

I. Chor: Alles, was Odem hat

II. Arie (Sopran) und Frauenchor: Lobe den Herrn

III. Recitativo (Tenor): Saget es, die ihr erlöst seid

IV. Chor: Sagt es, die ihr erlöset seid

V. Duett (Sopran 1, 2): Ich harrete des Herrn

VI. Arie (Tenor): Stricke des Todes — Und ich stand auf

VII. Chor: Die Nacht ist vergangen

VIII. Choral: Nun danket alle Gott

IX. Arie (Tenor): Drum sing’ ich mit meinem Liede

X. Schlusschor: Ihr Völker, bringet her dem Herrn Ehre und Macht!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V18uiBni654

 

 

 

【補充資料】孟德爾頌之家(萊比錫)

 

 

開卷蹦藝術.享受美好閱讀時光

☕️一杯咖啡.一點心意.支持蹦藝術☕️

 

各類合作提案,聯繫方式:

*手機:0917.670.518 
*Line:https://line.me/ti/p/LB1ro0P0AU
*E-mail:jenpin888@gmail.com

【BON音樂】蹦藝術X大人社團 - 樂劇創始者華格納(三)指環四聯劇 第二夜:《女武神》

【BON音樂】蹦藝術X大人社團 - 樂劇創始者華格納(三)指環四聯劇 第二夜:《女武神》
All about Wagner Series 3

– 資訊整理共享於網路,一起欣賞音樂與藝術之美 –
蹦藝術 | BONART


古典音樂是你的生活必需品?
希望有機會能拓展對古典樂的了解?
跟著林仁斌老師一起認識偉大的音樂藝術!

《大人社團》與蹦藝術攜手開設古典音樂鑑賞課程,林仁斌老師帶領學員欣賞每首的獨特之處,讓您徜徉在樂曲中,更貼近音樂家的心血結晶,聽出更多況味與樂趣!

《延伸閱讀》大人的音樂欣賞線上直播課程好嗎?學員真實回饋分享

《延伸閱讀》大人的音樂欣賞課學員回饋,看他們用音樂為生活注入繽紛

 

超級重量級~2024年春日京都音樂之旅❤️

【BON旅行】2024年3月 大人社團X蹦藝術 – 京都雅遊 | 探訪小澤征爾音樂塾專屬 魅麗音樂之旅

https://bonart.com.tw/2024-bonart-japan-kyoto-music-journey/

 

【精彩課程ing】

2023年12月起

大人的古典樂欣賞線上直播課(12/7週四下午班,共5堂):樂劇創始者華格納

大人的古典樂欣賞線上直播課(2/22週四下午班,共5堂):五大音樂會序曲

大人的古典樂欣賞線上直播課(4/11週四下午班,共5堂):視覺與聽覺交織的音樂樣貌

 

三大系列,一次合購優惠🌟

【合購優惠】大人的古典樂欣賞線上直播課(12/7週四下午班,共15堂)

樂劇創始者華格納:12/7、12/14、12/21、12/28,贈2024/1/4,共5堂
五大音樂會序曲:2024/2/22、2/29、3/7、3/21,贈3/28,共5堂 (更正:3/14無上課將順延一週)
視覺與聽覺交織的音樂樣貌:2024/4/11、4/18、4/25、5/2,贈5/9,共5堂


主講人:林仁斌老師

 

你喜歡古典音樂的豐富多變嗎?

也想更了解樂劇和經典的指環四聯劇?

跟著林仁斌老師一起認識這位才華洋溢的音樂家─華格納。

《大人社團》與蹦藝術的林仁斌老師攜手開設古典樂欣賞課,這期將以「樂劇創始者─華格納」為主軸,讓大人們認識這位在音樂史上充滿爭議性,但同時也有高度貢獻的音樂家。透過華格納的生平以及經典作品,可以對「整體藝術」(Gesamtkunstwerk)與「主導動機」(Leitmotiv)有更深的了解,你會發現「樂劇」(Musikdrama)更多的樣貌,一起欣賞!

 

《匯聚人生中的美妙時刻》全系列五堂課程介紹

課程內容

第一堂:華格納生平與重要音樂巡禮

第一堂課從華格納的生平出發,談及他的重要事蹟與精彩音樂創作。透過作曲家的人生故事,我們可以完整地理解他的創作思維,也會更好理解他的經典作品。華格納所處的時代,是一個從「歌劇」邁向「樂劇」的年代,也是從「旋律」轉向「主導動機」的過程。理解大時代的背景,更能理解華格納的人生轉折與音樂特色。

 

第二堂:指環四聯劇(一)《萊茵的黃金》

指環四聯劇的正式名稱為《尼伯龍根的指環》(Der Ring des Nibelungen,意為「尼伯龍人的指環」),是華格納以日爾曼敘事詩《尼伯龍根之歌》為底,加入北歐神話世界觀所構思的一套大型歌劇作品。華格納從劇本開始創作,再加上音樂作曲,共耗費26年,在現代歌劇史上擁有不朽的地位,更被認可為現代劇場與電影配樂的始祖。老師將帶領學員從「序夜」-「第一夜」-「第二夜」到「第三夜」,領略華格納音樂創作的背後巧思與及其用心之處,跟著林仁斌老師一起聽懂《指環》!

 

第三堂:指環四聯劇(二)《女武神》

《尼伯龍根的指環》(Der Ring des Nibelungen)是華格納以日爾曼敘事詩《尼伯龍根之歌》,加入北歐神話世界觀所構思的一套大型歌劇創作。《女武神》為《指環》中的第二部作品,相當有名的《女武神的騎行》一曲就是來自於此。華格納從劇本開始創作,再加上音樂作曲,共耗費了26年才完成,在現代歌劇史上擁有不朽的地位,更被認可為現代劇場與電影配樂的始祖。第三堂課,讓我們跟著老師的腳步,一起體會《指環》的魅力!

 

第四堂:指環四聯劇(三)《齊格飛》

《齊格飛》(也譯作《齊格菲》)是華格納指環四聯劇中的第三部作品。劇情的架構來自日爾曼敘事詩《尼伯龍根之歌》,再加入北歐神話世界觀所構思的一套大型歌劇作品。齊格飛是故事中的核心人物,角色形象非常鮮明。《尼伯龍根的指環》從開始創作,到加上音樂作曲,共耗費26年,在現代歌劇史上擁有不朽的地位,更被認可為現代劇場與電影配樂的始祖。林仁斌老師將帶領大家陸續從「序夜」-「第一夜」-「第二夜」到「第三夜」,領略華格納音樂創作的背後巧思與及其用心之處。 

 

第五堂:指環四聯劇(四)《諸神的黃昏》

《尼伯龍根的指環》(Der Ring des Nibelungen)的最終章為《諸神的黃昏》,是華格納以日爾曼敘事詩《尼伯龍根之歌》,加入北歐神話的世界觀所構思出的一套大型歌劇作品。這部非常經典的指環四聯劇,一共花費了26年創作,在現代歌劇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也被認為是現代劇場與電影配樂的始祖。林仁斌老師將帶領大家陸續從「序夜」-「第一夜」-「第二夜」到「第三夜」,領略華格納音樂創作的背後巧思與及其用心之處!


“先具備想像力,才能創造真實” — 華格納

德國歌劇作曲家華格納(1813-1883)

 

主講人:林仁斌

 

偉大的德國歌劇作曲家華格納(1813-1883),一生為音樂史締造許多傳奇。

 

整體藝術

華格納心中的最高藝術表演標準:「整體藝術」(Gesamtkunstwerk),這項改革除了呼應百年前歌劇界的「音樂與文字之爭」,更將歌劇音樂的表現推向與劇場的融合,也就是接近「完全的藝術形式」,也就是我們現代人最愛的~電影。

延伸閱讀

https://bonart.com.tw/wagner_music_drama/

 

因此我們能夠說:「 華格納是現代電影配樂與劇場音樂之創始者。」

 

代表作品一覽

《華格納作品目錄(Wagner-Werk-Verzeichnis)》(WWV)中,一共收錄的他的作品共有113件,其中包括未完成的以及計劃中的作品,如果將未譜曲劇本、構思及失蹤的作品除去,剩下82部;如果再細數真正完成的歌劇作品,一共10部。(若指環四聯劇拆開計算為13部)

*資料取自維基百科,並附上超連結方便檢索。

中文名稱 原文名稱 首演年份
仙女 Die Feen 創作於1833-34,首演於1888年
禁戀 Das Liebesverbot 創作於1834-36,首演於1836年
黎恩濟 Rienzi 1837
漂泊的荷蘭人 Der Fliegende Holländer 1843
唐懷瑟 Tannhäuser 1845
羅恩格林 Lohengrin 1848
崔斯坦與伊索德 Tristan und Isolde 1859
紐倫堡的名歌手 Die Meistersinger Von Nürnberg 1867
尼貝龍根的指環

I.萊茵的黃金
II.女武神
III.齊格菲
IV.諸神的黃昏

Der Ring des Nibelungen

I.Das Rheingold
II.Die Walküre
III.Siegfried
IV.Götterdämmerung

I.萊茵的黃金(1854)
II.女武神(1856)
III.齊格菲(1871)
IV.諸神的黃昏(1874)
帕西法爾 Parsifal 1882

 

他首將歌劇中音樂的地位提升,將劇情、歌詞與音樂更縝密融合,過往的歌劇在他改革下,變成格局更弘大的「樂劇」(德:Muzikdrama)(英:Music Drama)。而在這樣的理念中,華格納將「樂劇」置為最高位階,認為從音樂譜曲、詩歌文字到戲劇、舞蹈、舞台、服裝等所有元素,皆應融合為一,為整體戲劇呈現服務,這就是「整體藝術」(德:Gesamtkunstwerk)(英:Total work of Art)。

 

華格納的豆知識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BegxnvzvNqo

 

戲劇第一,音樂其次

這項改革呼應了百年前的「音樂與文字之爭」,但是將歌劇音樂的表現,更加地推向與劇場的融合,也就是接近更加完全的藝術形式,或者是我們現代人最愛的~電影。

華格納因此打響了名聲,作品也打破過往義大利、法國歌劇專美於前的局勢,讓德國歌劇在樂史上擁有不可動搖的地位。

華格納在50歲前因揮霍成性始終窮困潦倒,在私人感情上也讓人不敢恭維,但仿若受到幸運之神眷顧,在巴伐利亞國王路德維希二世的崇拜與大力支持後,生活從此一帆風順,不僅能專心創作,橫跨數十年完成例如《尼貝龍根的指環》,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指環四部曲」這般全長15小時的鉅作,

他甚至能夠猶如實現夢想般地,打造出只演出自己樂劇作品,完全實踐心中表演理念的拜魯特劇院,華格納創立拜魯特音樂節,演出自己的作品。

這般成就與人生的確非凡人所能及,莫怪後世音樂家在仰望這位音樂巨人時,無不肅然起敬。


"真正的喜悅不存在於物質,而是由心所發" - 華格納

 


拜魯特音樂節與華格納之舞台

華格納年代的拜魯特劇院繪圖

 

迷人的穹頂.輝煌的過往歷史

 

今日的觀眾席視角:完全看不到樂團,純然的沈浸式觀劇體驗

 

換個角度繼續觀察,果然完全看不見樂池:

 

拜魯特音樂節官方網站

 

演出劇目

歷年演出劇目總整理


拜魯特音樂節 近期新聞

拜魯特將於2026年首度推出《黎恩濟》

出處:MUZIK古典月刊

為紀念拜魯特音樂節150週年,主辦單位計劃於2026年首度搬演不在華格納「最後十部歌劇」——也就是被執掌該節的華格納家族認定為所謂「成熟」作品——之列的《黎恩濟》(Rienzi)。

華格納曾孫女、該節現任總監Katharina Wagner在日前的視訊會議上透露,他們將於2026年把華格納完成的第三部歌劇《黎恩濟》與其它十部歌劇一起推上舞臺。2024節目主軸會是新製作的《崔斯坦與伊索德》,由Thorleifur Örn Arnarsson執導、Semyon Bychkov指揮,Andreas Schager、Camilla Nylund等演出;Philippe Jordan還將指揮Valentin Schwarz 2022年製作的《尼貝龍指環》再度登場。2025則送上Matthias Davids執導、Daniele Gatti指揮,Georg Zeppenfeld、Michael Spyres等演出的新製《紐倫堡的名歌手》。

 

 


 

"指環資料區"

【指環故事】

華格納構思與創作長達26年的《尼伯龍根指環》四部曲,集音樂、文學、哲學、神話、傳奇之大成,代表著十九世紀歐洲藝術的最高成就,從歌劇走向樂劇,不但劇本獨立完成,連音樂也是,而連續四天,演出總時需長達17個小時之久,更是創下前人難以企及之輝煌紀錄。

 

尼伯龍根之歌 [英雄史詩](本段取自《百科知識》)

一部用中古高地德語寫的英雄史詩。大約作於1200年,作者為某不知名的奧地利騎士。全詩共39歌,2379節,9516行。分上下兩部,講的是尼德蘭王子齊格弗里德早年曾殺死巨龍,占有尼伯龍根族的寶物。他愛慕勃艮第國王鞏特爾的妹妹克里姆希爾特並向她求婚。他幫助鞏特爾打敗撒克遜人,使鞏特爾娶冰島女王布倫希爾特為妻,才獲準與克里姆希爾特成婚。10年後,姑嫂發生矛盾,布倫希爾特發現丈夫是借妹夫力量才娶得她的,因感受辱而唆使曾追求克里姆希爾特而不得的侍臣哈根,用陰謀殺死齊格弗里德,並騙取尼伯龍根寶物沉入萊茵河。13年後,克里姆希爾特為復仇而嫁給匈奴國王埃采爾(阿提拉)。又過13年,她藉故邀請鞏特爾等親戚來匈奴相聚,在騎士競技會上殺死哥哥和哈根,自己也被部將希爾代布郎所殺。史詩源於民族大遷移後期匈奴人和勃艮第人鬥爭的史實,其中人物都是從大量民間傳說英雄中提煉而來,但具有濃厚的封建意識。是中世紀德語文學中流傳最廣、影響最大的作品。有32種手抄本,其中10種完整地保留至今。

 

維基百科網頁《尼伯龍根的指環》

 

 

好文閱讀

華格納歌劇《尼伯龍根的指環》

 

蹦藝術Podcast「華格納專題」EP77-88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wvA54D2Gz3E&list=PLWdiHKZju2RenZEU53A5PC44ZoUqTWz1Q&index=6

 

華格納號的示範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BNcajRV4sfc


《指環》主導動機譜例

https://www.youtube.com/playlist?list=PL78TsyiiZjhGNl-civwjVsk_7tn6XG3wh


【指環故事】動漫趣味講解《指環》

 

釐清北歐神話的世界觀:神話世界究竟如何誕生?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uO0yHLD25cI

 

現在,來進入《指環全劇》的細部劇情:


【指環故事】港樂《指環全劇》節目單分享(精選)


《指環》四聯劇 故事大綱

序夜《萊茵的黃金》

 

序夜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MNQnC2XCGPo

 

 

第一夜《女武神》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IwM4YEjIdZ4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kkjAN3R55tM


第二夜《齊格飛》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gZBG6jcrPFo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gZBG6jcrPFo


第四夜《諸神的黃昏》

第三夜:終章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gYekfY5QyTo


最後再看~

【齊格飛的葬禮】主導動機全整理


瓦哈拉宮殿主題 V.S. 指環主題


布倫希爾德的沈睡

 

《諸神的黃昏》可視化主導動機 一覽


《指環》四聯劇欣賞

序夜《萊茵的黃金》大都會歌劇院(2012)

 

第一夜《女武神》大都會歌劇院(2012)

 

Youtube資源:

1. 02:05 Intro 

2. 18:10 洪丁歸來 

3. 24:50 父親遺失 瓦哈拉 

4. 41:00 寶劍 

5. 48:50 寶劍由來 

6. 51:55 春之歌 

7. 01:01:30 正名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TrzllppakO8

 

1. 0:28 序奏

2. 02:35 女武神呼喊

3. 03:35 佛莉卡來吵架 

4. 22:27 佛旦失望 吵輸

6. 54:08 山腳下 兄妹

8. 01:02:45 瘋了 

9. 01:05:25 女武神 命運和死亡

10. 01:28:30 齊格蒙聽到號角聲去應戰

11. 01:31:25 戰鬥 超精彩

12. 01:33:40 告密鬼去死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iubJA8l3jQk

 

1. 00:38 序奏 女武神的騎行

2. 08:00 找姐妹求救

3. 13:10 得知自己懷孕

4. 15:40 肚子裡的齊格飛

5. 16:45 愛的救贖

6. 18:12 生氣的佛旦來了

7. 24:47 開除

8. 27:10 公佈懲罰內容

9. 29:20 趕走其他女武神

10. 32:40 最後一場 女武神獨白開始

12. 35:50 提到芙莉卡

13. 40:30 佛旦啞口無言

14. 47:50 最後定案 至少不要凡人

15. 50:15 佛旦不保護齊格琳

16. 53:04 真英雄

17. 59:00 送去睡

18. 01:03:55 魔術睡眠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jP0hj_PB_E4

 

第二夜《齊格飛》大都會歌劇院(2012)

 

第三夜《諸神的黃昏》大都會歌劇院(2012)


3:18 Rhine leitmotif 萊茵河

5:07 Valhalla motif 瓦哈拉

6:29 Nibelung motif 尼貝龍

7:54 Thunder motif 雷神

9:50 Sieglinde and Siegmund love 齊格琳與齊格蒙之愛

12:28 Siegfried motif 齊格菲

13:06 Wotan’s love motif 沃坦

14:10 Brünnhilde slumber 布倫希爾德的沈睡

19:00 Forest murmurs 森林

20:21 Siegfried heroic motif 齊格菲英雄主題

20:48 Dragon motif 龍

22:20 Sword + Siegfried heroic motif 劍與齊格菲英雄主題

24:11 Brünnhilde motif 布倫希爾德

24:53 Siegfried’s horn call 齊格菲的號角

25:18 Heroic motif in its splendor 輝煌的英雄主題

28:27 Rhinegold in Götterdämmerung 萊茵的黃金與諸神的黃昏

29:28 Siegfried motif 齊格菲

31:36 Rhine maidens motif 萊茵三仙女

31:55 Valhalla motif 瓦哈拉

32:15 Redemption by love leitmotif 愛情的救贖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3QRcbPVEbe8&t=398s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BlL-MY-kAyI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O-DFlCgeb4w&t=3909s

 

好書推薦

《優雅的時光》華格納樂劇22年全記錄

 

*以下文字出自《優雅的時光》華格納樂劇22年全記錄(楊世彭著,2017)

華格納(Wilheim Richard Wagner)是十九世紀最偉大的歌劇作家之一,1813年生於德國萊比錫,1883年死在義大利的威尼斯,享年69歲。

華格納是浪漫主義時代出色的音樂家,他在作曲、撰文、編劇、指揮、導演,甚至...論戰方面都有相當的成就,但後世最追念他的,乃是他留下的十部歌劇。

本書是作者楊世彭長達22年不斷從美國、香港等地前往拜羅伊特戲劇節(德國),每次至少出國十天,聆賞七部以上的樂劇演出,如此非常的專業堅持與長年寫作而成。拜羅伊特劇場是德國一座小城,由華格納親自督工建造完成的完美劇場就座落城中,劇場條件及周圍環境就是為了專業演出,來此除了座無虛席,一票難求,得排隊多年。但專業人士趨之若鶩,欣賞表演時更是如癡如醉,每年7月底至8月底,整整一個月,來自世界各地的樂迷,盛裝出席,演出有時長達五小時,下午開始,結束都已經夜晚10點以後,喜愛之人視之為心靈盛宴,真乃人生中最優雅的時光。
 
華格納留下的十齣歌劇。這些歌劇他叫作  Das Musikdrama (music-drama,中譯「樂劇」),都由他自己編寫劇本,因此他也是音樂史上難得的兼擅作曲編劇的創作者。十九世紀某一知名評論家,好像是尼采吧,稱讚他「綜合了莎士比亞與貝多芬的偉大」,雖略過譽,也是因爲他在作曲及編劇上都有很大的貢獻。
       
紐約大都會歌劇院網站簡介華格納有這樣的説法:他創作的「樂劇」在當時充滿爭議,但在今天絕對是歌劇作品中佔中心地位的傑作。在創作上他深具革命性,對劇場演出的每一部分都有獨到的見解。他堅持歌辭及音樂在他的作品中具有相等的地位,樂隊與歌手也同等重要;這種想法深合他重要的「綜合藝術」觀點(the Gesamtkunstwerk, or “total work of art”),融合音樂、詩句、舞蹈、建築、繪畫以及其他創作元素於一爐,這個觀點對藝術創作的影響,遠遠超越歌劇這個領域。
西方歌劇的起源是在歐洲文藝復興時代的末期。當時的義大利佛羅倫斯城,有群人文學者成立了一個「同好社」或「藝術集團」,叫做the Florentine Camerata,他們的研究重點就是希臘悲劇,認爲那些公元前五世紀的戲劇演出很可能是吟唱的,至少其中的「吟唱隊」部分(the choral passages),肯定是唱的。爲了顯示這點,這「同好社」裡的音樂家雅各布•佩利 (Jacopo Peri) 與一位詩人同好就寫作了史上第一齣吟唱的戲劇作品《達芙尼》(Dafne, 1597),次年隆重公演,得到極好的回響。可惜這部作品早就湮沒,衹有佩利的另一部作品《尤麗狄茜》(Euridici, 1600’s) 尚存,是爲歌劇史上最早留存的作品。
       
這種起自義大利的「吟唱演出」逐漸自宮廷流傳到民間劇場,有了個新的名稱opera(opere作爲複數),源自拉丁文opus,原意「作品」。這個新的演出方式以音樂及歌唱爲主,陳述一個簡單的故事,取自神話或英雄傳説。Opera在宮廷搬演時,由於預算充裕,不免在佈景、燈光、服裝、舞蹈上投注財力,歌唱方面也精益求精,出現了一群極富才華的歌唱明星,漸漸形成今日歌劇演出上依舊存在的特點,那就是以演唱技巧爲主,音樂動聽為副,加上華美堂皇的佈景服裝燈光效果,配以合唱隊及偶有的舞蹈撐起較大的場面,而故事的鋪陳,劇情的發展,角色的營造,在這種演出中倒變成相當次要的原素了。
       
義大利歌劇的發展到了十八世紀的古典主義年代,形成一種不變的形式,那就是用華美動聽的詠嘆調(aria)提供歌手展示演唱技巧的機會,以簡單伴奏的宣敘調 (recitative) 鋪敘劇情,加上一個序曲 (overture) 及每幕開始或結束前的音樂間奏,一些對唱 (duet)、三重唱 (trio)、四重唱 (quartet)、大合唱 (chorus),再加上常有或不一定有的舞蹈片段,形成一個至今還見到的演出模式,這種模式在十八世紀莫扎特、韓德爾的作品中達到很高的藝術層次。那些作品有一個共有的現象,就是在演出中凸顯歌手(尤其是明星歌手)的獨唱片段,而劇情的鋪陳與發展,卻被這些詠嘆調與宣敘調切割成二三十個勉强連接的斷斷續續了。

在這種演出模式中,作曲家必須為男女主角在每幕安排一到兩首獨唱及一個對唱,另外三四個主要配角也都需要安排一兩首獨唱或對唱,再加上他們之間該有的三重唱、四重唱,劇情的發展至少會被切割二十幾次,最好的劇作家也無法交代一個動人而比較複雜的故事,而角色的營造,在這種演出裡更屬奢求了。這是西洋歌劇最大的「死穴」,觀衆在觀賞歌劇時絕非追尋故事或要求角色的深度,他們僅求動人的歌唱及美妙的音樂。
       
到了十九世紀初期,以「美聲唱法」(bel canto) 著稱的歌劇作家若貝里尼(Bellini)、多尼采蒂 (Donizetti)、羅西尼 (Rossini),以及世紀後期浪漫主義歌劇作家若威爾第 (Verdi)、普契尼 (Puccini) 等,他們的作品雖比古典主義時代進步很多,裡面宣敘調的影子也逐漸消失,但劇中詠嘆調作爲凸顯明星歌手的早年傳統依舊存在,在十九世紀二十世紀,甚至現今的演出中,這些作品仍有明顯的環節,在一曲終了時讓劇情中斷音樂停止,給觀衆機會鼓掌叫好,甚至讓明星歌手把那精彩片段再唱一次。這是歌劇演出的高潮,也是歌手與觀衆同感過癮的時刻。
       
在這些方面,就可以看出華格納樂劇與一般歌劇,無論是十八世紀古典主義歌劇或十九世紀美聲唱法歌劇,甚至十九世紀末葉浪漫時代的歌劇,最大的不同之處了。
       
華格納的歌劇作品深具革命性及爭議性。他的歌劇,以他自己的話說,應是一種「整體的藝術品」(Gesamtkunstwerk or “complete work of art”),把音樂、詩句、美術這些要素融合在一起。他擴大了樂隊的編制,在樂譜中冲淡詠嘆調的特顯地位,把宣敘調去除,使他的歌劇作品形成一個個「無隙縫無休止的音調鋪陳」,從每一幕的開始直到那幕的結束,其中絕無空間容許觀衆鼓掌叫好,而現代的華格納樂劇演出,觀衆也都是在一幕結束之後才鼓掌,甚至根本不鼓掌;譬如說,《帕西法爾》第一幕結束通常不鼓掌,因爲此劇宗教意味甚濃,與耶穌受難日有關。
       
這些作品,華格納自己稱作「樂劇」(music drama),以示與一般歌劇不同,而他與其他作曲家最大不同之處,就是他也自己編寫劇本唱詞,這些劇本取材自日耳曼民族的傳説,凱爾特民族傳說,或亞瑟王傳説 (Germanic,Celtic, Arthurian legends),使得他的劇本題材往往具備某種哲理,無怪乎他的崇拜者稱揚他為「集貝多芬與莎士比亞之大成」,雖略過譽,但在音樂史上也真找不出另一位能寫精彩劇本,也能譜極好音樂的創作天才了。

 

讀後心得

本書作者做楊世彭旅居美國多年,為科羅拉多大學戲劇與舞蹈學系教授榮退。由於在劇場界與執導莎翁戲劇的國際聲譽,歷年皆為拜魯特音樂節正式邀請觀賞全套作品之唯一華人貴賓:在1995至2016年間,共觀賞68場樂劇,這些輝煌的經驗,已成歷史,不可能再被超越。

光是閱讀楊博士的觀劇經驗已讓我「獻上膝蓋」、「內牛滿面」,因為這些無法被複製的觀劇體驗,是如此珍貴的第一手資訊,更是對於拜魯特音樂節的入門磚。作者不同於許多樂評或音樂人,觀劇總習慣以音樂或歌唱為主之方向,更偏向導演構思以及舞台劇場演出細節之觀察,更是讓總浸淫於音樂中的我,獲得截然不同面向的新知;光是閱讀其中文字,便已經感同身受並深深佩服。(蹦藝術/林仁斌)


【附錄】華格納重要大事年表

1813年5月22日 理察·華格納出生於萊比錫。

1814年8月23月 華格納的母親再嫁演員丶詩人路德維希·蓋爾。之後舉家遷往德勒斯登

1822—1827年 就讀於德勒斯登十字學校。

1828—1830年 就讀於萊比錫尼可萊學校。

1830年 就讀於萊比錫托馬斯學校。

1831年 於在萊比錫大學註冊為音樂學院學生,師從克望斯蒂安·西奧多·魏因利格

1833年 擔任符茲堡合唱團指揮。

1834—1836年 擔任馬格德堡劇院樂團指揮。

1836年11月24日 與米娜·普拉納結婚,在昆尼希堡附近的特拉海姆舉行婚禮。

1837年4月1日 出任昆尼希堡劇院樂團指揮。之後,華格納前往里加,擔任劇院樂團指揮直至1839年初。

1839年9月 華格納夫婦在倫敦短暫逗留後,抵達巴黎。

1842年4月 華格納夫婦返回德國德勒斯登。10月20日,歌劇《黎恩濟》在德勒斯登宮廷劇院首演。

1843年1月2日,歌劇《漂泊的荷蘭人》在德勒斯登宮廷劇院首演。2月2日,華格納被任命為皇家薩克森宮廷樂長。

1845年10月19日,歌劇《唐懷瑟》在德勒斯登首演。

1849年5月 參加德勒斯登革命,華格納遭通緝,流亡到瑞士。

1850年8月28日 歌劇《羅安格林》在威瑪宮廷劇院首演,由李斯特指揮。

1852年 華格納結識奧托·魏森東克一家。夏季在義大利北部旅行。

1853年5月18、20、22日 華格納在蘇黎世舉行著名的五月音樂會。

7月2日·李斯特到達蘇黎世。

1855年 華格納在倫敦指揮八場音樂會。

1857年4月28日 華格納搬入魏森東克一家在蘇黎世郊區別墅旁的「庇護所」。

1862年8月11日-18日 受到薩克森國王赦,華格納返回德國,在美茵茲、畢伯利希、卡爾斯魯厄丶德勒斯登和維也納逗留。

1864年5月4日 路德維希二世召見華格納,兩人在巴伐利亞(慕尼黑)官邸第一次會面。

1865年6月10日 《崔斯坦與伊索德》在慕尼黑宮廷劇院首演。

1866年1月25日 米娜·華格納在德勒斯登去世。4月15日 華格納搬往琉森的特里布申。

1868年6月21日 《紐倫堡的名歌手》在慕尼黑宮廷劇院首演。11月8日,華格納在萊比錫結識尼采。

1869年6月6日 華格納與柯西瑪所生的第一個孩子:齊格菲·華格納在特里布申出生。9月22日 《萊茵的黃金》在慕尼黑首演。

1870年6月26日 《女武神》在慕尼黑首演。8月25日·在路德維希二世生日的這一天,華格納與柯西瑪結婚。

1871年4月 華格納第一次來到拜魯特。5月3日·在柏林受到俾斯麥接見。

1872年4月22日 華格納離開特里布申,遷往拜魯特。5月22日,在華格納59歲生日這一天·拜魯特音樂節劇院舉行奠基典禮。

1873年2月 返回拜魯特。

1874年4月28日 華格納一家七口,遷入位於拜魯特的瓦溫弗里德別墅(Wahnfried)。

1876年8月13日一17日 拜魯特音樂節劇院揭幕。首次上演華格納的《尼伯龍根的指環》四聯劇,德國皇帝威廉一世出席。10月底,在索倫托最後一次與尼采會面。

1877年5月17日 英國女皇維多利亞在溫莎宮接見華格納。

1882年7月26日 《帕西法爾》在拜魯特音樂節劇院首演。9月14日 華格納與家人前往威尼斯。

1883年2月13日 華格納去世於威尼斯溫德拉米宮飯店去世。

2月18日,華格納遺體運回瓦溫弗里德別墅花園,依其遺願長眠葬於此處。

 

華格納《指環》的寓意

起.承.轉.合

華格納引用典型的起,承,轉,合四個過程,來敘述尼貝龍根指環故事。  

“起”,“萊茵的黃金”佈下全劇的背景和起因;

“承”,“女武神”展示故事開端;

“轉”,“齊格飛”故事角色的人格化;

“合”,“諸神黃昏”種下因果的總結。 
  

四部歌劇各有不同的主題:

“萊茵的黃金”表達愛與貪婪權勢的鬥爭(Love vs Greed / power)

“女武神”是愛與律法的對峙和矛盾(Love vs Law)

“齊格非”宣稱因愛而得到自由(Love=Freedom)

“諸神黃昏”愛就是忍耐和順從(Self-Sacrifice),自我的犧牲和救贖(Redemption);

最後也就是只有靠“愛的救贖”(Redemption through love)才能脫離苦難。

另一種詮釋,

是代表當時工業革命後歐洲貴族沒落之預言:

貴族(神族)有高貴的氣質,

有法律和制度(以Wotan的長矛為象徵),

以及武力(劍)與知識(Erda與其女兒)作為支持;

並與地主和農業(巨人族)盟約,建立政權(Valhalla)

但新興的資本主義和工業(Alberich)

不顧一切地掠奪自然資源(萊茵的黃金),

剝削勞動者(侏儒族),

操控經濟大權(指環),

威脅舊社會秩序。

貴族巧取豪奪,壓制新興勢力,種下惡因(指環的毒咒)。

經濟後來落在保守的地主手中,為求自保(巨龍),

而資本主義仍蠢蠢欲動。

貴族為保政權,打破體制的革新(Walsung),

受到體制內(Fricka)的牽制,無法成功。

於是便出現了有理想(Brunhilde)的熱血革命者(Siegfried)。

但革命者小有所成,便忘了理想(吃了迷藥),

最後的結局是一切付諸一炬。  

指環從一開始就在劇中出現,

但它卻從未對人帶來任何益處(除了阿貝理希在“萊茵河的黃金”中,用指環來召喚尼貝龍族的寶藏之外)。

但指環的詛咒,卻發揮得淋漓盡致:指環的擁有者,都沒有好下場

由巨人兄弟開始,法索爾特(Fasolt)和法弗納(Fafner),

直到後來的布倫希爾德,齊格飛,

以及昆特,哈根等人,下場莫不如此。 

故,引之最大警世寓意,是為「貪」! 

 

 

 

開卷蹦藝術.享受美好閱讀時光

☕️一杯咖啡.一點心意.支持蹦藝術☕️

 

各類合作提案,聯繫方式:

*手機:0917.670.518 
*Line:https://line.me/ti/p/LB1ro0P0AU
*E-mail:jenpin888@gmail.com

【BON旅行】蹦藝術X緣點旅行社  2024年3月| 春旅.美學.樂食「遇見慕特與周善祥」獨家行程

【BON旅行】蹦藝術X緣點旅行社
2024| 春旅.美學.樂食「遇見慕特與周善祥」
獨家行程

– 資訊整理共享於網路,一起欣賞音樂與藝術之美 –
蹦藝術 | BONART


「蹦藝術」X「緣點旅行社 」=「BON VOYAGE❤️

2024年春天,蹦藝術音樂旅遊活動精彩來了🎉

春旅.美學.樂食「遇見慕特與周善祥」由林仁斌老師親自規劃我們將先在台南欣賞小提琴天后慕特台南獨奏會💕💕🎉🎉

然後與鋼琴家周善祥 Kit Armstrong 有約,舉辦獨家面對面對談與演奏音樂講座,並入場欣賞他於衛武營之音樂會~搭配用心設計的行程,帶給每位同學豐富的音樂+美食+文化+舒適旅遊體驗❤️

 

目前團務:已成團,可接受報名。

 

 

 

 

本次行程總覽參考

*實際行程以出發前與音樂家確認之最後版本為主,主辦單位保留行程更動之權利。

 

→緣點旅行社網站之行程連結

 

行程諮詢與報名方式

旅行社領隊:蔡先生的LINE

 

開卷蹦藝術.享受美好閱讀時光

☕️一杯咖啡.一點心意.支持蹦藝術☕️

 

各類合作提案,聯繫方式:

*手機:0917.670.518 
*Line:https://line.me/ti/p/LB1ro0P0AU
*E-mail:jenpin888@gmail.com

【BON音樂】神力女超人 V.S 黑暗騎士蝙蝠俠~漢斯季默筆下的音樂世界

【BON音樂】神力女超人 V.S 黑暗騎士蝙蝠俠~漢斯季默筆下的音樂世界
Wonder Woman V.S. Batman

– 資訊整理共享於網路,一起欣賞音樂與藝術之美 –
蹦藝術 | BONART


 

 

超人氣講師:林仁斌

 

 

電影配樂作曲家.漢斯季默

 

→漢斯·季默

(基本資料整理於網路與維基百科,並附上超連結方便檢索)

漢斯·季默(Hans Zimmer)1957年9月12日出生於德國法蘭克福,音樂家、電影配樂家、作曲家,擅長電影配樂作曲與音樂製作,熱愛電子吉他。

三歲時開始學習小提琴。六歲時,父親去世,漢斯季默在音樂中找到寄託,並立志成為一名作曲家。

共獲得8次奧斯卡獎提名、1次獲獎,6次葛萊美獎提名、3次獲獎,8次金球獎提名、2次獲獎、2次安妮獎提名及一座全美音樂獎和一座東尼獎。

漢斯季默早年的職業生涯都在英國發展,他也曾經是夢工廠負責人之一,他擅長融合電子音樂和傳統恢宏的交響樂,讓管弦樂團與電子音樂效果混合,利用重新編曲,結合成各種全新音色

 

「從六歲開始,音樂就成為了我的精神避難所。」

後來,漢斯·季默隨全家移居到了英國倫敦,他在那裡度過了自己的青少年時期,並沒有接受過正規音樂教育的他憑藉興趣與天賦,在16歲那一年成為了一名電子音樂工程師。

 

​80年代開始,漢斯·季默結束了為樂團混音的工作,也結束了在歐洲四處輾轉的生活,開始正式涉足電影配樂的領域,與當時著名的古典配樂前輩斯坦利梅爾斯合作,迸發了將現代電子音樂與古典交響樂結合的想法。

 

漢斯季默擅長高節奏性、高戲劇張力的配樂,擁有非常多的電影樂迷,在好萊塢也有一定的影響力,並多次獲獎。

 

漢斯·季默,以這種打破常規的嘗試改變了好萊塢傳統的電影配樂模式,他以自己標誌性的風格迅速在好萊塢站穩了腳跟——恢宏的交響樂、張弛有度的節奏、細膩豐富的曲式以及對聽眾心理的揣摩,這都是他金字招牌下的獨門利器。

自1988年的《雨人》首次入圍奧斯卡最佳電影配樂獎,之後再以《愛在心裡口難開》、《紅色警戒》、《埃及王子》、以及《神鬼戰士》等作品多次入圍奧斯卡與金球獎,並在1995年以動畫電影《獅子王》獲得最佳電影配樂獎。

 

自此開始,他邁入第一流金獎配樂作曲家。

 

後續至今精彩配樂作品還有:《蝙蝠俠大戰超人:正義黎明》、《超人:鋼鐵之軀》、《大偵探福爾摩斯 》、《蝙蝠俠:黑暗騎士》、 《加勒比海盜:世界的盡頭》、《超凡蜘蛛俠2》、《功夫熊貓3》、《神力女超人》、《神力女超人 1984》等等,可說是一人之力撐起好萊塢電影半邊天。

 

自述心路歷程

https://youtu.be/V9ssA3Hj_4k

 

 

漢斯季默電影配樂解析

https://youtu.be/EaycnGC811w

 

 

【神力女超人】2017年 HD中文電影預告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aodDSkV94CI

 

【神力女超人1984】那些電影教我們的事

https://youtu.be/-t6xyG53yn0

 

最新配樂【神力女超人1984】

https://youtu.be/ojr6cSiNWz0

 

神力女超人 主題動機

https://youtu.be/wPIzcu6jZPM

 

主題樂譜分享

蹦藝術林仁斌製譜

 

【蝙蝠俠:黑暗騎士】配樂

https://youtu.be/EPFNS95nWI0

 

蝙蝠俠三部曲音樂選輯

https://youtu.be/iXv92OgO4yY

 

再創造:蝙蝠俠配樂組曲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rW77x64ELJ4

 

神鬼傳航配樂之多層次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wTxntXjM4oE

 

神鬼奇航配樂欣賞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jtGUQFky0KI

 

電影《沙丘》配樂組曲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yclmAXaS0Pg

 

漢斯季默現場Live'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_j5GgGdSwjE

 

補充資料:

《Garena傳說對決》漢斯季默 Hans Zimmer 操刀|傳說對決配樂幕後製作介紹

https://youtu.be/aueFKN0z63Y

 

《捍衛戰士:獨行俠》配樂

這配樂一下去,懷舊又銷魂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5zq7ujKwuRY

 

錄音場景重現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vxakLNOWzgI

 

《捍衛戰士:獨行俠》4K最佳場景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3ZFVEuAD-JY&t=261s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F74cexidJnc

 

SR-72 Darkstar hypersonic aircraft flying Maverick Opening scene Top Gun Maverick 2022 IMAX 4k 6CH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NRD0DWhSYlY

 

在漢斯季默筆下,龐德成為了孤單而高貴的情報員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mPKA_ub9slY

 

 

開卷蹦藝術.享受美好閱讀時光

☕️一杯咖啡.一點心意.支持蹦藝術☕️

 

各類合作提案,聯繫方式:

*手機:0917.670.518 
*Line:https://line.me/ti/p/LB1ro0P0AU
*E-mail:jenpin888@gmail.com

【BON音樂】蹦藝術X閤家生活音樂廳 - 週五《一杯咖啡時光》:「鋼琴詩人:蕭邦」精選十大蕭邦美妙音樂

【BON音樂】「鋼琴詩人:蕭邦」精選十大蕭邦美妙音樂
Top 10 works of Chopin

– 資訊整理共享於網路,一起欣賞音樂與藝術之美 –
蹦藝術 | BONART


每週五午後,在 8%ice CAFÉ 用一杯咖啡的時光,遇見美好的音樂!

在那文字與繪畫的終點,音樂開始了...❤️

蹦藝術林仁斌將為您精選各種不容錯過的音樂

在日常生活中感受音樂的各種面貌與美好

仔細聽~原來音樂一直在你身邊

C’est si bon

這一切,都是如此美好~


2023年12月音樂講座場次一覽

活動時間 —— 12月每個星期五15:00-17:00 (12/15-16:00-18:00)

活動地點 —— 8%ice CAFÉ 永康公園店(台北市大安區永康街23巷6號)

講座內容 ——

12/01 「旋律之子:莫札特」精選十大莫札特美妙音樂

12/08 「音樂之巔:貝多芬」精選十大貝多芬美妙音樂

12/15 「鋼琴詩人:蕭邦」精選十大蕭邦美妙音樂 (12/15-16:00-18:00)

12/29 「精彩古典迎新年」精選十首不可錯過的新年古典音樂

01/05 「搖擺佳節過聖誕」精選十首不可錯過的爵士耶誕音樂(聖誕店面人潮壅擠改期)


風靡全球的音樂家.鋼琴詩人蕭邦

「鋼琴詩人」蕭邦(Frédéric François Chopin, 1810-1849)一生創作之作品,多以鋼琴曲為主,並且在鋼琴技巧演進史上佔有極重要的地位,故得名「鋼琴詩人」。

 

這是蕭邦❤️

幻想即興曲

https://youtu.be/Gy5UHK4EeM8

 

華麗大圓舞曲 op.18

https://youtu.be/LG-E4PVGQSI

 

夜曲 op.27 No.2

https://youtu.be/0PqWO3HQxeg

 

日劇《101次求婚》😆

https://youtu.be/jFv9GJzHxgI

 

Chopin Waltzes, Op.64 N°1 & 2

https://youtu.be/8sblAhm1SnI?t=5

 

周杰倫:《不能說的秘密》鬥琴片段

https://youtu.be/NNUzJ2rhw2k


照片為1849年,蕭邦於人世間最後一張照片:

「鋼琴詩人」蕭邦(Frédéric François Chopin, 1810-1849)
「鋼琴詩人」蕭邦(Frédéric François Chopin, 1810-1849)

 

蕭邦在鋼琴樂曲中有著多樣性的創作能力,並對於許多曲式的創作,有著劃時代的創新突破與重要地位。


蕭邦與他出生的年代

(基本資料整理於網路與維基百科,並附上超連結方便檢索)

1810年,就在「音樂神童」莫札特過世的19年之後,蕭邦出生於波蘭

蕭邦出生的年代,波蘭已被俄羅斯帝國普魯士哈布斯堡帝國瓜分,不復為統一主權國家(可參見維基百科:瓜分波蘭)。

 

下圖:三國瓜分波蘭示意圖:

綠色 為奧地利得到的領土
青色 為普魯士得到的領土
紅色 為俄國得到的領土;

由深到淺,依序為第一、二、三次瓜分。

 

蕭邦的母親是波蘭人,父親尼古拉·蕭邦(1771年—1844年)是波蘭籍法國人,原本居住在洛林的一座從父輩繼承下來的葡萄園,1787年移居波蘭並加入波蘭籍,參加過 1792年的俄波戰爭和 1794年的科希丘什科起義。蕭邦的父親也得到了在中學教授法語的工作。一家人於 1810年搬到華沙。

蕭邦在波蘭被視為神童,1816年 6歲的時候開始學習鋼琴,相繼由他的姐姐和母親教授鋼琴演奏技巧。蕭邦 7歲便能作曲,與莫札特相同,從小就展現出驚人的音樂天賦:他的第一首作品 B大調和 g小調波蘭舞曲創作於 1817年(7歲),在華沙他被獲譽為「莫札特的繼承人」、「莫札特第二」。

1818年,8歲的蕭邦在一次慈善音樂會上演奏了阿達爾伯特·吉羅維茨的作品,這是蕭邦的第一次登台演奏,從此躋身波蘭貴族的沙龍

 

學生時期

畫家 Eliza Radziwiłłówna 繪製 1826年正在彈鋼琴之蕭邦
Fryderyk Chopin at the piano, 1826

畫家 Eliza_Radziwiłłówna 繪製 1826年正在彈鋼琴之蕭邦(Fryderyk Chopin at the piano, 1826)
圖解:畫家 Eliza Radziwiłłówna 繪製 1826年正在彈鋼琴之蕭邦(Fryderyk Chopin at the piano, 1826)

 

四個創作階段
一般常依蕭邦的生命歷程,將他的創作分為四個時期:
第一時期:少年時期至離開波蘭(1810-1830)
第二時期:維也納時期(1830-1831)
第三時期:巴黎生活時期(1831-1839)
第四時期:人生後期(1839-1849)

蕭邦的青春演奏記錄

蕭邦 1826年(16歲)秋天進入華沙音樂學院就讀,追隨波蘭著名作曲家~也是音樂院院長 約瑟夫. 艾爾斯納(Jozef Elsner, 1769 – 1854)學習音樂理論與作曲,艾爾斯納非常欣賞這名年青的學生,在他的評鑑欄上寫下「非凡的天賦」和「音樂奇才」等評語,據說艾爾斯納從不要求或指示蕭邦該如何作曲,只是順其自然讓蕭邦擁有自由發揮的空間,華沙音樂學院後來被併入華沙大學,蕭邦也就變成華沙大學最傑出的校友之一。

 

華沙大學波蘭語Uniwersytet Warszawski),波蘭最大的大學,被《泰晤士高等教育》於2006年評為世界500強大學之一,2007年被波蘭報紙評為波蘭最好的高校。2016年英國泰晤士大學排名將華沙大學列為「歐洲最好的100所大學」中,並將其列為第61位。

(基本資料整理於網路與維基百科,並附上超連結方便檢索)

19世紀的華沙大學

 

1828年 9月,蕭邦也因為其父執輩友人:動物暨昆蟲學家賈洛基(Feliks Jarocki, 1790 -1865)來訪而大大地拓展了他的眼界。

賈洛基當時欲前去柏林參加一場科學研討會,因此與他同行的蕭邦也得到一個難得的旅遊經驗:他觀賞了由著名義大利指揮家史邦提尼(Gaspare Spontini)所指揮演出的歌劇以及數場音樂會的機會,也在德國見到音樂家柴爾德(Carl Friedrich Zelter, 德國作曲家)與知名作曲家孟德爾頌等樂壇菁英。

結束行程返回華沙途中,蕭邦旅途之中認識了當時波滋南大公國(Grand Duchy of Poznan)的統治者瑞德滋威爾王子(Prince Antoni Radziwill),瑞德滋威爾王子同時亦是位頗有才華的作曲家和大提琴演奏者,相當愛好音樂。

蕭邦傑出的音樂才華讓同為音樂家的王子非常喜愛,後來 1829年 5月,瑞德滋威爾王子慷慨地支付蕭邦全家至華沙旅遊的旅費。並於 10月份再次邀請蕭邦至王子於 Antonin的別墅作客並舉行音樂會演出。為了回報王子的慷慨,蕭邦創作了一首 C 大調大提琴與鋼琴波蘭舞曲(Polonaise for Cello and Piano, in C major, Op.3),獻給王子與其擅長演奏大提琴的女兒 汪達(Wanda)作為回報。

下方畫作,即為波蘭畫家 Hendrik Siemiradzki 於 1887年繪製,重現了 1829年 蕭邦於瑞德滋威爾王子皇宮中演奏之記錄:(Chopin Playing the Piano in Prince Radziwill’s Salon)

1829, Chopin Playing the Piano in Prince Radziwill’s Salon | Hendrik Siemiradzki Oil painting 1887

 

蕭邦:C大調前奏與華麗大波蘭舞曲(馬友友演奏)
Introduction and Polonaise brillante in C major, Op. 3

https://youtu.be/0MDiqS63b94


年輕鋼琴演奏家.誕生

1829 年夏天,蕭邦自華沙音樂學院畢業,便以鋼琴家身份首度於維也納風光登臺舉辦了二場鋼琴音樂會,獲得如潮的佳評。

結束演出後,9月份回到華沙後,由於當時鋼琴演奏家普遍於音樂會上彈奏自己創作的協奏曲,於是蕭邦決定立即著手創作鋼琴協奏曲。

1829年年底,蕭邦在寫給友人的信中曾提到:「非常可悲的,我似乎發現了我的理想對象。這半年來我雖然幾乎每晚都夢見她,卻從未曾和她說過一句話。我就是在想念她的這段期間,寫下了此闋協奏曲的慢板樂章(甚緩板Larghetto)。」由此可見這個樂章充滿著蕭邦對初戀情人的思慕,這位夢中情人就是就讀華沙音樂院聲樂科的學生 康絲丹采‧葛拉德可夫絲卡(Konstancja Gladkowska, 1810-1889)

 

第二號鋼琴協奏曲

獻給初戀情人的鋼琴協奏曲

蕭邦與暗戀對象 康絲丹采

1829年12月,蕭邦於華沙鉅商俱樂部(Warsaw Merchant’s Club)首演他所作的第二號 f小調鋼琴協奏曲(Piano Concerto No.2, in F minor, Op.21)。之後再於 1830年 3月 17日,在華沙國家劇院由蕭邦擔任鋼琴主奏再次演出。

 

蕭邦 f小調第二號鋼琴協奏曲 作品21
Chopin Piano Concerto No.2 in F Minor,Op.21

第二樂章 II. Larghetto  甚緩板

簡說

第二樂章以降A大調寫成,而這個樂章的寫作動機則來自蕭邦的初戀情人,一位年輕的華沙音樂院聲樂科學生康絲丹采‧葛拉德可夫絲卡(Konstancja Gladkowska, 1810-1889),一如蕭邦對他的友人所說「不幸的是我似乎已找到了我的理想,對她我已是全心對待,雖然六個月來我每晚都夢見她,但並未和她說過半句話,這首協奏曲的慢板樂章題獻給對她的所有回憶。」此樂章的演奏形態以類似夜曲的形式,在簡單、搖曳式的伴奏下唱出如詩般充滿情感的旋律,展現出蕭邦初戀的美麗情緒,而這如夢般寧靜的氣氛,在中段的戲劇化轉折,展現出更強烈的氛圍,不久再趨平靜,最後結束在平靜尾奏之中。

 

齊瑪曼動人而深情之第二樂章錄音:
Krystian ZIMERMAN,Pianist and conductor (1999)

 

音樂欣賞

2015’蕭邦鋼琴大賽首獎 趙成珍 2018年現場  Live’
Chopin Piano Concerto No.2 in F minor Op. 21
2018.08.14 Concert in Konzerthaus, Berlin European Union Youth Orchestra
Conductor: Gianandrea Noseda

 

蕭邦全部協奏作品整理

筆者將蕭邦所有與管弦樂團協奏作品,依作品編號列出:
蕭邦:莫札特歌劇《唐‧喬望尼》「讓我們手牽著手」主題變奏 op.2
蕭邦:e小調第一號鋼琴協奏曲 op.11
蕭邦:波蘭民謠大幻想曲 op.13
蕭邦:克拉科維亞克舞曲 op.14
蕭邦:f小調第二號鋼琴協奏曲 op.21 
蕭邦:流暢的行板與華麗大波蘭舞曲 op.22

蕭邦第一號鋼琴協奏曲

e小調第一號鋼琴協奏曲(Piano Concerto No.1, in E minor, Op.11)則於之後的 1830年 10月11日在華沙市政廳首演,同場音樂也邀請到他所愛慕的 康絲丹采‧葛拉德可夫絲卡擔任其他節目的演唱。而蕭邦自始自終,都無法說出他對康絲丹采的愛慕,直至他後來離開波蘭為止。在此時期蕭邦也開始譜寫他的第一套鋼琴練習曲 op.10(Etudes op.10, 1829 – 32)。

 

蕭邦共創作了兩首鋼琴協奏曲,第一號 e小調與第二號 f小調。

有趣的是,這兩首作品之完成時間正好與編號相反,原因其實是出版時間之緣故:

曲名 寫作完成年份 出版年份
第一號鋼琴協奏曲 1830 1833
第二號鋼琴協奏曲 1829 1836

 

由上表可見:第一號完成時間為 1830年,出版年份為 1833年,第二號完成時間為 1829年,出版年份為 1836年。雖然第二號之創作時間較第一號早,但因出版年份關係而有了新順序。多年來學界雖已考據清楚,但尊重此一既定結果,不要重新更改順序。(音樂史上亦有許多作曲家有創作與出版年份之順序之問題,例如:貝多芬、孟德爾頌等等)

e小調第一號鋼琴協奏曲雖名為「第一號」,但實際上是蕭邦寫過的鋼琴與管弦樂團作品中最晚創作的一首。

此曲題獻給當時他所崇拜的當代法國鋼琴家卡克布蘭納(Frèdèric Kalkbrenner, 1785- 1849),首演由蕭邦之老師 – 華沙音樂學院院長艾爾斯納指揮,蕭邦自己擔任鋼琴主奏部份。

寫作第一號鋼琴協奏曲時蕭邦才19-20歲,剛從華沙音樂院畢業,因此這首協奏曲在各方面,都有著古典時期協奏曲的傳統特色有許多相似之處。 由於此曲的技巧艱困而華麗,多年來始終被譽為蕭邦最為光輝燦爛的大型音樂創作之一。

 

第一號鋼琴協奏曲 特色解說

三樂章曲式分別為:

I. 奏鳴曲快板曲式(Concerto – Sonata form)
II. 二段體型式(Binary form)
III. 輪旋曲式(Rondo), 依循古典時期相同之 快-慢-快 三樂章架構

三樂章 拍號為 3/4、4/4、2/4,為傳統節奏設定型態,未多做出更多變化。
協奏曲之管弦樂團編制採古典時期常用之兩管編制:除獨奏鋼琴外,長笛、雙簧管、單簧管,低音管等木管樂器各兩部。四部法國號、兩部小號、一部低音號、定音鼓、弦樂五部。
三樂章調性為 e小調、E大調、E大調。 樂章之間採取「平行大小調」設定,屬於傳統用法。

 

當年蕭邦於波蘭華沙市政廳首演此曲時(1830 年 10 月 11 日),也是他告別祖國的最後演出~離開波蘭之後,蕭邦就不曾再寫作大型與管弦樂團之協奏作品,因此第一號鋼琴協奏曲是蕭邦離開波蘭前的最後大型作品。

結束第一號鋼琴協奏曲首演音樂會後,蕭邦便整理行囊,離開故鄉波蘭,出發前往維也納。

 

第二樂章 特色解說

第二樂章標題為「浪漫曲」(Romance),形式為「二段體型式」(Binary form),也是 19世紀浪漫主義音樂時期 (Romanticism period) 鋼琴獨奏曲大多採用或作為擴充之曲式。

在蕭邦於 1830年 6月所寫的信件中,曾提到他對第二樂章之感受:「…這首 E大調的慢板樂章具有浪漫、寧靜、有點憂鬱的情緒在其中,好像正在凝視著某一處般,咀嚼許多幸福的回憶;有點像在春天的夜色中,沐浴在月光下的冥想與沉思……這正是弦樂加上弱音器的最好時機。

而樂團前奏結束後,獨奏鋼琴之寫作方式,蕭邦就以類似「夜曲」的主旋律+分解和弦,創作出他心中「在春天的夜色中,沐浴在月光下的冥想與沉思」的鮮明感受。

 

第二樂章 鋼琴第一樂句譜例:

 

樂曲架構

主題/段落 調性/和聲 小節數
第一段落 A 管弦樂導奏 E 1- 12
樂句 a I 13- 22
樂句 b1 V 23- 30
樂句 b2 V 31- 45
小尾奏 —– 46- 53
第二段落 B 樂句 a’ E( I ) 54- 63
樂句 c c#( i ) 64- 71
樂句 b1’ c#( v ) 72- 79
樂句 b2’ C#( V ) 80- 94
小尾奏 —- 95- 100
第三段落 A’ 裝飾奏 —- 101- 104
樂句 a’’ E( I ) 105- 113
尾奏 I 114- 126

 

第二樂章 譜例音樂欣賞:

 

版本欣賞

2005’蕭邦鋼琴大賽首獎 Rafał Blechacz 演奏
第二樂章:Larghetto

https://youtu.be/qAz7rMIOfyI

 

蕭邦第一號是每一位鋼琴家幾乎必彈的曲目,挑選筆者喜愛之版本與大家一同分享

阿格麗希 2010年 Live' 現場版
Jacek Kaspszyk, conductor 
Martha Argerich, piano 
Sinfonia Varsovia Orchestra 

https://youtu.be/gV_x_QY1P5c?t=1268

 

齊瑪曼獨奏/指揮 DG版

Piano&Conductor: Krystian Zimerman
Orchestra:Polish Festival Orchestra


依依不捨離開故鄉,別離曲是最佳寫照

蕭邦於 1830年底離開波蘭,在抵達巴黎之前,於維也納住了幾個月(1830年11月~1831年9月)。但當時社會背景波蘭正面臨與俄羅斯戰爭之緊張態勢,而奧地利政治採親俄立場而敵視波蘭與波蘭人,故蕭邦在短期居住之後,決定前往巴黎發展。

 

練習曲 op.10 No.3《離別曲》

https://youtu.be/bwXvroy1FS0

 

愛國鋼琴家.蕭邦

1831 年9月11日,華沙難逃被俄羅斯統治的命運:波蘭戰敗淪陷僅三天后,蕭邦抵達巴黎。

在旅途經過德國斯圖加時,蕭邦已聽說波蘭起義已被鎮壓。再沒有什麼比他此時創作的《革命練習曲》更能描繪出心中的憤恨心情了...

練習曲 op.10 No.12《革命》

https://youtu.be/7VWHBHeNrg4


流暢的行板與華麗大波蘭舞曲

蕭邦著名的《流暢的行板與華麗大波蘭舞曲》op.22,其中《華麗大波蘭舞曲》創作於停留維也納時期,時間約為 1831年7月間完成~這也是他人生中最後一首為鋼琴與管弦樂團創作之大型音樂作品。

此曲序奏部分 -《流暢的行板》,則是蕭邦之後於1834年在巴黎完成。

1836年蕭邦將《流暢的行板》與《華麗的大波蘭舞曲》合併出版。而且蕭邦更在 1835 年 4 月 26 日,由巴黎音樂家 François Habeneck 安排下,於巴黎指揮音樂院管弦樂團舉行首演,這也是蕭邦人生中唯一親自演出此曲。

體力與彈奏力度不適合大型音樂會的蕭邦,更加能夠在屬於朋友之間親密的沙龍音樂會上表現自已,也因為他個性不喜歡面對售票大型音樂會之壓力,故人生中其實鮮少真正舉辦大型公開演出。

 

精彩版本欣賞
齊瑪曼於 1975年蕭邦鋼琴大賽現場演奏 Live’ 版本

 

2000年金牌獎得主李雲迪於當年蕭邦鋼琴大賽現場 Live’版本

 

特里弗諾夫於 2010年蕭邦鋼琴大賽 現場實況 Live’
Daniil Trifonov – Chopin Conpetition Live’ (second stage, 2010)


音樂欣賞

電影 ⟪戰地琴人⟫(Pianist)之片尾,採用了蕭邦鋼琴與管弦樂團樂曲音樂會實況,這首令人振奮的音樂,就是 bE 大調 流暢行板與華麗大波蘭舞曲。


在 1831年 9月,蕭邦終於來到了巴黎。

19世紀的巴黎,在法國大革命後的開明思潮影響下,巴黎儼然是歐洲的音樂之都,更吸引許多的文學家、畫家及音樂家都在此聚集,藝術領域一片欣欣向榮,人文薈萃。

蕭邦也逐漸於巴黎認識許多音樂家與文學家、藝術家等等:例如白遼士(Hector Berlioz, 1803-1869)、 李斯特(Franz Liszt, 1811-1886)、孟德爾頌(Felix Mendelssohn Bartholdy, 1809-1847)、 塔爾貝格(Sigismond Thalberg, 1812-1871)、費迪南•希勒(Ferdinand Hiller, 1811-1885), 文學家繆塞(Alfred de Musset, 1810-1857)、巴爾扎克(Honoré de Balzac, 1799-1850)、 海涅(Christian Johann Heinrich Heine, 1797-1856)、喬治•桑(George Sand, 1804-1876) 和畫家德拉克洛瓦(Eugène Delacroix, 1798-1863)等等,豐富了他的人生與音樂生命。

之後的蕭邦活躍於巴黎藝文圈,與上流社會的藝術菁英份子們有著許多交流:與李斯特的結交認識,彼此欣賞仰慕對方的音樂(XD);與孟德爾頌巡迴演出於德國北部萊茵蘭Rheinland)地區:

德國北部萊茵蘭 (Rheinland)地區

 

孟德爾頌也為蕭邦介紹當時定居於萊比錫的舒曼夫婦。

 

蕭邦的鋼琴

之後蕭邦也結識了鋼琴製造商卡米爾·普萊耶(Camille Pleyel),兩人一起造訪倫敦演奏旅遊,卡米爾·普萊耶成為蕭邦的好友,無論蕭邦在何處,皆為為蕭邦訂製鋼琴。

Pleyel N° 11265

蕭邦的鋼琴(Chopin's Pleyel N° 11265)

 

下面這架琴根據是Pleyel 公司的詳細記錄顯示,這架編號為13819的鋼琴於1847年1月25日開始製作,一年後於1848年1月8日完成並提供給蕭邦,並提供他於1848年4月從巴黎帶到英國,進行人生中最後一次巡演使用:蕭邦在倫敦的整個樂季都在多佛街梅菲爾的住處使用它(當年他在英國Gore House舉辦了他的第一場倫敦音樂會)

A Louis Philippe rosewood grand pianoforte with foliate tapering legs, by Ignace Pleyel, Paris, 1847-8. The detailed records of the Pleyel firm show that this instrument No. 13819 was begun on 25 January 1847, completed a year later on 8 January 1848 and supplied to Frederic Chopin. It was almost certainly the newly received piano Chopin mentions in a letter of 11 February 1848. Plaque on nameboard: 'Ignace Pleyel and Companie, Facteurs de Pianos No. 20,. Rue Rochechouart, Paris. Medailles d'Or 1827, 1834, 1839 et 1844'. The Pleyel ledgers confirm that it was the piano Chopin brought to England from Paris in April 1848, and the composer used it throughout his London season in his lodgings on Dover Street Mayfair. He gave his first London concert on it, a private evening in Gore House.

 

photo: Waldemar Kielichowski © Institute of Music and Dance, Warsaw

巴黎.第二故鄉

父親也同為法國人的蕭邦,很快就適應巴黎的生活。 他曾於友人的信件中說到:「巴黎是世界上最美麗的城市,這裡讓我覺得心曠神怡,這裡有全世界最好的音樂家和一流的歌劇院。

蕭邦 - 迷人的夜曲

巴黎的最初幾年,蕭邦多半寫作一些如夜曲、圓舞曲及馬祖卡舞曲等具有沙龍性質的音樂,相當受到人們喜愛,可是當蕭邦的名望日盛一日時,他也漸漸失去舉行公開演奏會的興趣。在1835年後,蕭邦只有在 1841 年、1842 年、1848 年舉辦過演奏會,大多數時候他只喜歡在社交場合為朋友們彈奏。

 

蕭邦夜曲

非常特別的432Hz調音版本

https://youtu.be/3mi145S-HfQ

 

有趣話題:

432Hz與440Hz 之爭

442Hz:「喂喂~你們把我放在哪裡了?」(XD)


最知名的《幻想即興曲》

https://youtu.be/Gy5UHK4EeM8

 

與喬治·桑的戀情

(基本資料整理於網路與維基百科,並附上超連結方便檢索)

蕭邦交友廣泛,他的好友包括詩人繆塞巴爾扎克海涅亞當·密茨凱維奇,畫家德拉克羅瓦,音樂家李斯特費迪南·希勒,以及女作家喬治·桑。蕭邦在李斯特家第一次見到了身著男裝、抽著煙的喬治·桑,剛開始並對她無好感,甚至當面問旁人說:「她真的是個女人嗎?」,但隨著喬治·桑對他的追求,蕭邦卻開始對她傾心,兩人談起了一場轟轟烈烈的戀愛。

 

蕭邦與喬治桑的經典肖像畫,畫家德拉克羅瓦繪於1838年

 

1837年蕭邦因為與18歲的瑪利亞·伍德岑斯卡(Maria Wodzińska)一段不幸的戀情,陷入了生活危機,正在這時,他邂逅了比他大6歲的喬治·桑,這使得他又重拾了精神上的信心。

第一眼見到喬治·桑,蕭邦就感受到了她與瑪利亞的截然不同,瑪利亞是個典型的大家閨秀,而詩人喬治·桑看上去卻是十分高傲和極具自我意識。但是蕭邦與喬治·桑的戀情卻是具有傳奇色彩的,一方面,喬治·桑是一個熱情似火的女人,受到許多年輕才俊的男性追求,另一方面,喬治·桑後來銷毀了大部分寄給她的信件,使得人們無法確定蕭邦同她之間的真正關係。

1838年11月喬治·桑帶著她的兩個孩子莫里斯和索朗熱(Solange)前往西班牙馬約卡島度假。而蕭邦也一同前往。蕭邦一生患有肺結核,他也希望溫暖的氣候能夠緩解他的病痛,但是事與願違,莫里斯的病情有了明顯好轉,而蕭邦的肺結核卻因為房間條件差,加上糟糕的天氣,演變成為了肺炎。大約三個月,98天之後蕭邦和喬治·桑離開了馬略卡,這段旅程雖短,但是對蕭邦和喬治·桑都印象深刻~喬治·桑將這段經歷記錄在了她的小說《馬略卡島上的冬天》中。

 

馬約卡島上的蕭邦和喬治·桑

馬約卡島上的蕭邦和喬治·桑(想像圖)

 

前奏曲.病中純妙音樂

於馬約卡島島上養病的蕭邦,反而遇上60年來最長雨季,導致他的氣喘與肺病日益嚴重,養病中的他仍然持續創作,但體力不堪負荷的情況之下,創作短小的前奏曲,似乎更加真實反映出他的身體狀況。雖然這些前奏曲缺乏常見曲式規範結構,亦十分短小(12至90小節),使不少人感到錯愕,但如今看來,這就是作曲家生命中的軌跡。

 

前奏曲 op.28 No.4 e小調
趙成珍 蕭邦鋼琴大賽 第三輪 Live'

https://youtu.be/R-ESEyc9-pI

 

關於《雨滴》

喬治桑曾寫下:「他坐在那邊哭泣,演奏著那令人驚嘆的前奏曲……那天晚上他創作的那首曲子上,滿是雨滴在瓷磚上跳動,但在他的腦海和音樂中,它們已經變成了天堂在他心上跳動的淚水...

 

前奏曲 op.28 No.15 《雨滴》
YUNDI - Chopin Prelude no.15 ‘Raindrop’, op.28

https://youtu.be/tmXjrkdQatw

 

1839年到1843年的夏天,蕭邦都是在喬治·桑位於家鄉諾昂的莊園裡度過的。這些寧靜的日子,蕭邦在此期間創作了大量的作品,其中包括著名的波蘭舞曲《英雄》:

 

音樂欣賞

蕭邦最著名之 《降A大調 英雄波蘭舞曲》op.53(1842)
Chopin: Polonaise “Heroic” op.53 in A flat major
Rafał Blechacz 2005年 蕭邦鋼琴大賽現場 Live’ 版本

 

淺說波蘭舞曲

「波蘭舞曲」(Polonaise)原本就是是一個法語單詞,意思是波蘭語(Polish)。早期是盛行於波蘭貴族之間的舞蹈,後來有傳至民間而有了許多發展與變化。 17世紀時,波蘭民族舞蹈更在整個歐洲傳播,而法國人將所有常見之波蘭舞蹈(Chodzony舞曲, 波蘭快步舞、Chmielowy、Hops dance 等等)全部稱之為歸於「波蘭舞曲」(Polonaise)。 許多的波蘭傳統舞蹈均可再追溯至16世紀或甚至更早。

蕭邦更是為歷來所有作曲家中最知名的波蘭舞曲作家,他所出生的年代波蘭已經為俄國與奧國所併吞侵略,國家不復存在。因此愛國心強烈的他,將對於祖國的熱愛灌注在波蘭舞曲曲式中,畢生共寫作18首波蘭舞曲:其中 ⟪序奏與華麗波蘭舞曲 op.3⟫ 是寫給大提琴與鋼琴,獻給當時波滋南大公國(Grand Duchy of Poznan)的統治者 瑞德滋威爾王子(Prince Antoni Radziwill)、 ⟪流暢的行板與華麗的大波蘭舞曲 op.22⟫ 則是寫給鋼琴獨奏與管弦樂團,其餘 16首波蘭舞曲均為鋼琴獨奏曲。敏感纖細的蕭邦,更加他對波蘭歷史過去的光榮、現況無奈與悲哀及對時局未來的憂鬱,巧妙地融入了波蘭舞曲中,因此更使波蘭舞曲之名發揚光大,進而成為光輝璀璨的音樂作品傳世至今。

 

早期關於波蘭舞蹈之畫作(畫家 Władysław Łoziński, 1843-1914)於 1907年繪。

Korneli Szlegel – source: Władysław Łoziński (1843-1914), “Życie polskie w dawnych wiekach” (“Life in Poland in old times”), 1907, fifth edition, Warsaw 1934

 

波蘭舞曲常見節奏

波蘭舞曲常見節奏

創作波蘭舞曲之作曲家

在古典音樂領域中,除了最著名的波蘭舞曲作曲家蕭邦之外,其實曾經以波蘭舞曲為名寫作音樂作品題材之作曲家還有:

-巴哈(J.S. Bach),舞曲組曲與管弦樂組曲中均可見。
-泰勒曼(G. Ph. Telemann)
-韋伯(C. M. von Weber)
-莫札特(W.A. Mozart)
-貝多芬(L. van Beethoven)
-舒伯特(F. Schubert)
-舒曼(R. Schumann)
-李斯特(F. Liszt)
-柴可夫斯基(P. I. Tchaikovsky)
..等等作曲家 

 

曾經寫過波蘭舞曲之著名作曲家李斯特曾如此形容波蘭舞曲:「當我們聽波蘭舞曲時好像跟前浮現出一些波蘭史冊上所描寫的古代波蘭人形象:結實的體格、開豁的頭腦、深刻而動人的虔誠、豪邁的心胸與騎士精神相結合在波蘭人身上,剛勇的性格早就和情人的矢誠相愛結合在一起…」

 

波蘭舞曲主要特徵

源自十六世紀士兵於列隊行進間所使用的音樂曾用於法國亨利三世(Henri III, 1551-1589)登基為波蘭王之加冕典禮為所有波蘭傳統舞曲節奏中最知名的舞蹈屬於速度中等之 3/4拍慢速舞蹈與源自瑞典之同樣 3/4拍舞蹈「Polska (dance)」相近。常應用於公眾儀式、婚禮或慶典活動上,男女對跳波蘭成年禮舞蹈之一,具有活潑特色的節奏:(請見↓下方節奏譜例)

波蘭舞曲欣賞:

具有歷史傳承之波蘭舞曲

 

延伸音樂欣賞

柴可夫斯基:⟨波蘭舞曲⟩ ~選自歌劇《尤金奧涅金》
Tchaikovsky - Eugene Onegin, Polonaise - Temirkanov

https://youtu.be/k0diQumrDmg


蕭邦和喬治·桑的戀情在1847年畫上了句號,兩人都沒有公開分手的原因。據說可能當時喬治·桑的女兒索朗熱愛上了貧困潦倒的雕刻家August Clésinger,這引發了喬治·桑一家的家庭矛盾,喬治·桑變得非常好戰,當蕭邦得知索朗熱和August Clésinger秘密訂婚的消息後,非但沒有反對,還表現出來贊同,這更使得喬治·桑大為惱火,最終導致兩人分手。


人生中最後一場演出

1848 年 2 月,蕭邦在巴黎舉行最後一場音樂會後接受學生 珍.史特琳(Jane Stirling, 1804-1859)邀請,短暫訪問英格蘭和蘇格蘭但是結束了英國巡迴演出的倫敦音樂會後,其肺結核病情急遽惡化,因此倫敦之行與音樂會也就成為蕭邦最後正式一場演出。

抱病回到巴黎的蕭邦,體力大幅度衰退,已經無法繼續授課和創作。1849 年一整年幾乎無法維持正常教學與演奏,後於 10 月 17 日在位於巴黎凡登廣場之公寓去世,葬於法國拉榭茲神父墓園(Cimetière du Père Lachaise),享年 39 歲。

Chopin’s grave at Père-Lachaise cemetery, Paris

 

最後居住地

蕭邦生前居住之巴黎一區凡登廣場 12號 2樓(12, Place Vendôme),點按↓地圖可進入 Google Map: 

蕭邦生前居住之巴黎一區凡登廣場 12號 2樓(12, Place Vendôme)

最終畫像

病榻臨終前的蕭邦畫像 1849年。

蕭邦病重去世前的最後幾週,他生前蘇格蘭籍的學生以及摯友 Jane Stirling 請波蘭畫家 Teofil Kwiatkowski 繪製的油畫。描繪蕭邦生前於病榻的模樣。當時居住的地點是在巴黎一區凡登廣場12號2樓(Place Vendôme)。

這是一個擁有7間房的公寓,當時經濟狀況貧困的蕭邦其實無法支付這樣的居住條件,因此當時公寓其實是Jane Stirling 承租下來供蕭邦使用。

圖中左二托腮女子,為趕來照顧弟弟的蕭邦姊姊:Ludwika Jędrzejewicz(Louisa, 1807-1855) 。

Chopin on His Deathbed, by Teofil Kwiatkowski, 1849, commissioned by Jane Stirling. Chopin sits in bed, in the presence of (from left) Aleksander Jełowicki, Chopin’s sister Ludwika Jędrzejewicz, Marcelina Czartoryska, Wojciech Grzymała and Kwiatkowski himself.

 

最後的石膏像

 

 

蕭邦之心.波蘭聖十字教堂

蕭邦最後遺言是:「我死後,請把我的心臟帶回去,我要長眠在祖國的地下。」因此,據說姊姊於蕭邦逝世前,從華沙趕到法國,聘用醫生把死後的蕭邦心臟放置於水晶杯裡,以酒密封保存,再秘密躲過俄國衛兵駐守的波蘭邊境(當時波蘭受俄國統治)帶回華沙,藏在地下20多年。後來,終於取得俄國人的同意,放置蕭邦心臟於波蘭聖十字教堂的樑柱中。

 

波蘭聖十字教堂 外觀

 

波蘭聖十字教堂 內部樣貌

 

蕭邦心臟長眠於此柱中

 

1841-44年間的蕭邦鉛筆畫像

 

蕭邦死因.肺結核併發症

蕭邦在1849年10月於巴黎逝世,遺體被葬在拉雪茲神父公墓,這裡也是作家普魯斯特、王爾德和吉姆‧莫里森的安息之地。

當研究人員檢視裝有蕭邦心臟的密封罐時,他們注意到心臟表面覆蓋著一層白色纖維。此外,清晰可見的細微病變跡象,表明蕭邦飽受嚴重的肺結核併發症摧殘。

 

推薦文章:

瓶中之心:蕭邦早逝原因終於發現

 

補充資料

 

 

蕭邦是個大帥哥歐巴❤️

趣味分享以現代3D技術重建蕭邦畫像

 


 

好帥好帥❤️

 


蕭邦鋼琴大賽第一、二輪曲種介紹

夜曲 Nocturne
練習曲 Etude
波蘭舞曲 Polonaise
敘事曲 Ballade
詼諧曲 Scherzo
船歌 Barcarolle
...精彩樂曲精選介紹

 

練習曲

蕭邦的《練習曲,Op.10》初版於1833年,題獻給鋼琴家李斯特,屬於前半部。後半部的《練習曲,Op.25》則於1837年推出,題獻給李斯特的情人瑪麗.達哥特女伯爵。

兩套練習曲均各包含10首曲子,蕭邦融合高度演奏技巧,音樂裡充滿詩意與浪漫語法,樂界普遍認為:「沒有比這些練習曲更純粹的鋼琴音樂了~在這兩套練習曲中,鋼琴的終極本質變成了音樂!」

而由於蕭邦的練習曲完美地結合技術上的挑戰和音樂上的美感,因此風行度歷久不衰,並且經常用作演奏用曲目。浪漫時期開始更是有不少作曲家受到其影響,例如李斯特也創作了多首音樂會練習曲(Concert étude ),將練習曲更加全面提升至藝術層面。

 

蕭邦練習曲全集

op.10

第一部練習曲作品創於1829至1832年間,於1833年發表。當時的蕭邦只有23歲,但是在巴黎已經是一個小有名氣的作曲家,並在當地與李斯特相識。他把此作獻給"他的朋友法蘭茲·李斯特"(à son ami Franz Liszt)。

作品名稱 調式 作品名稱 調式
作品10號,第1首 C大調 作品10號,第7首 C大調
作品10號,第2首 A小調 作品10號,第8首 F大調
作品10號,第3首 E大調 作品10號,第9首 F小調
作品10號,第4首 升C小調 作品10號,第10首 降A大調
作品10號,第5首 降G大調 作品第10,第11首 降E大調
作品10號,第6首 降E小調 作品10號,第12首 C小調

 

op.25

蕭邦第二組練習曲第25號創於1832至1836年,發表於1837年。

作品名稱 調式 作品名稱 調式
作品25號,第1首 降A大調 作品25號,第7首 升C小調
作品25號,第2首 F小調 作品25號,第8首 降D大調
作品25號,第3首 F大調 作品25號,第9首 降G大調
作品25號,第4首 A小調 作品25號,第10首 B小調
作品25號,第5首 E小調 作品25號,第11首 A小調
作品第25號,第6首 升G小調 作品25號,第12首 C小調

 

樂譜版本欣賞

https://youtu.be/2KrVRUHJ21g

Op.10詳細分軌 Op.25詳細分軌
00:00 – No.1

01:59 – No.2

03:23 – No.3 

08:03 – No.4

09:57 – No.5

11:34 – No.6

16:21 – No.7 

17:53 – No.8

20:03 – No.9

22:11 – No.10

24:20 – No.11

27:28 – No.12

30:25 – No.1

33:10 – No.2

34:40 – No.3

36:38 – No.4

38:05 – No.5

42:11 – No.6

44:21 – No.7

49:53 – No.8

51:01 – No.9

52:00 – No.10

56:13 – No.11

59:44 – No.12

 


 

夜曲

於1827至1846年間,蕭邦共創作了21首夜曲,皆為短篇的鋼琴獨奏曲。它們普遍被認為是最優美的短篇器樂獨奏之一,而蕭邦亦被認為在鋼琴家費爾德(John Field, 1782-1837)之後,將夜曲發揚光大的重要作曲家。

蕭邦絕大多數的夜曲,曲式均採用三段體(ABA)並使用單一拍子,在清新動人的旋律中,伴隨著分解和弦與琶音,洋溢著憂鬱動人的情緒。

第1至18首夜曲在蕭邦在生時發表,它們均是以兩首或三首為一組,並依照創作的時間排序。

第19和20首夜曲是蕭邦離開波蘭前的作品,但於蕭邦逝世後才公開發表。

而蕭邦創作第21首夜曲時沒有將此曲題為「夜曲」,但自1870年發表後,便被納入眾多夜曲之一。

有時被稱為Nocturne Oublié的第22首夜曲則可能是偽作。

 

夜曲列表

編號 調 作品號 出版年份 創作年份 旋律 音檔
1 降B小調 Op. 9 No. 1 1833 1830–1832 Chopin Nocturne op9 1a theme.png
2 降E大調 Op. 9 No. 2 1833 1830–1832 Chopin nocturne op9 2a theme.png
3 B大調 Op. 9 No. 3 1833 1830–1832 Chopin nocturne op9 3a theme.png
4 F大調 Op. 15 No. 1 1833 1830–1832 Chopin nocturne op15 1a theme.png
5 升F大調 Op. 15 No. 2 1833 1830–1832 Chopin nocturne op15 2a theme.png
6 G小調 Op. 15 No. 3 1833 1833 Chopin nocturne op15 3a theme.png
7 升C小調 Op. 27 No. 1 1835 1835 Chopin nocturne op27 1a theme.png
8 降D大調 Op. 27 No. 2 1837 1835 Chopin nocturne op27 2a theme.png
9 B大調 Op. 32 No. 1 1837 1837 Chopin nocturne op32 1a.png
10 降A大調 Op. 32 No. 2 1837 1837 Chopin nocturne op32 2a theme.png
11 G小調 Op. 37 No. 1 1840 1838 Chopin nocturne op37 1a.png
12 G大調 Op. 37 No. 2 1840 1839 Chopin nocturne op37 2a.png
13 C小調 Op. 48 No. 1 1841 1841 Chopin nocturne op48 1a.png
14 升F小調 Op. 48 No. 2 1841 1841 Chopin nocturne op48 2a.png
15 F小調 Op. 55 No. 1 1844 1842–1844 Chopin nocturne op55 1a.png
16 降E大調 Op. 55 No. 2 1844 1842–1844 Chopin nocturne op55 2a.png
17 B大調 Op. 62 No. 1 1846 1846 Chopin nocturne op62 1a.png
18 E大調 Op. 62 No. 2 1846 1846 Chopin nocturne op62 2a.png
19 E小調 Op. 72 No. 1 1855 1827-29 Chopin nocturne op72 1a.png
20 升C小調 P 1 No. 16 1870 1830 Chopin nocturne 20 theme.png
21 C小調 P 2 No. 8 1870 1837 Chopin nocturne no. 21 theme.png

 

樂譜版本欣賞(魯賓斯坦演奏)

https://youtu.be/wuL7UC2glJM

詳細樂曲分軌
0:00 - Nocturne No.1, Op.9 No.1

5:28 - Nocturne No.2, Op.9 No.2

9:56 - Nocturne No.3, Op.9 No.3

16:46 - Nocturne No.4, Op.15 No.1

21:08 - Nocturne No.5, Op.15 No.2

25:08 - Nocturne No.6, Op.15 No.3

30:13 - Nocturne No.7, Op.27 No.1

35:54 - Nocturne No.8, Op.27 No.2

42:11 - Nocturne No.9, Op.32 No.1

46:55 - Nocturne No.10, Op.32 No.2

52:45 - Nocturne No.11, Op.37 No.1

59:09 - Nocturne No.12, Op.37 No.2

1:06:05 - Nocturne No.13, Op.48 No.1

1:12:02 - Nocturne No.14, Op.48 No.2

1:19:23 - Nocturne No.15, Op.55 No.1

1:25:05 - Nocturne No.16, Op.55 No.2

1:30:54 - Nocturne No.17, Op.62 No.1

1:37:46 - Nocturne No.18, Op.62 No.2

1:43:08 - Nocturne No.19, Op.72 No.1

 


 

船歌

「船歌」(Barcarolle)之樂曲起源於義大利威尼斯,據說為為船夫所唱的民歌民謠,後來到了浪漫時期,自然也成為作曲家們運用於創作中的素材。

因為船歌迎風搖曳、隨波逐流的特色,大多以6/8拍或12/8拍寫成,屬於「複拍子」節奏。也因為「複拍子」的每一大拍可再細分成三小拍,這樣的節奏更能將水面、風搖曳影的感受更加貼切地描繪出,因此船歌總是充滿了浪漫的情懷。我們可以幻想:當船槳緩緩插入水中,帶有一點阻力地快速地划出水面,這樣「落槳慢,起槳快」的動作,與「複拍子」(碰-恰-恰)的韻律可說是完全相合~因此,這麼迷人的素材,當然也成為鋼琴詩人蕭邦的創作靈感。

在蕭邦創作船歌的1846年,他進入人生最後三年光陰,疾病纏身,身體健康已大不如前;音樂中的許多美妙瞬間,也展現出他柔情似水的一面。音樂架構並不複雜,屬於帶有前奏的「A-B-A」奏鳴曲快板曲式:3小節淡雅精緻的前奏,揭開了樂曲的律動感,鋼琴的左手出兩大拍伴奏音型,帶出了音樂的色彩與速度,而右手精緻、柔美、綿長的旋律,是典型蕭邦音樂之美;中段帶來更多驚喜,如同船隻啟航之後,旅途上一路的全新驚喜與感受,描寫鮮明;此時速度轉快,左手的韻律從兩大拍轉為一大拍,調性也從升F大調轉為A大調,非常精緻。再現之後左手改為八度音的演奏方式,也讓再現部的色彩語音響性更為開闊爽朗~結尾之前的多句即興般的浪漫,更如同在旅途結束前,對於整段旅行的美好回憶,以強奏結束,或許代表振奮的心情與正面積極的陽光態度。

一般在演奏蕭邦的作品時,必須能純熟地掌握住一種特別「彈性速度」(Rubato),不能過多膨脹自我的情緒,也不能過份地依照樂譜節奏而彈,會容易陷入死板的節奏。以《船歌》為例,每個人對於水面搖曳、波光粼粼、微風吹拂的力度以及船隻在水面擺動的幅度,肯定有著不同的想法與體會,鋼琴家們更必須善用「彈性速度」,適當地彈奏出「長樂句」與「短樂句」,才能將個人豐富的想像力與細微的觀察力表露無遺。

如上所述,「彈性速度」必須若有似無、似真似假、一推一拉之間絕不能過度僵化,更無法拿出節拍器計算...唯有將自身情感投注於「彈性速度」,完美地融入音樂律動中,才能完美傳達蕭邦音樂之律動感,以及這出色的如夢似幻情景。

 

《船歌》樂譜版本欣賞

五種版本:

00:00 波里尼 Pollini

08:37 齊瑪曼 Zimerman

17:30 紀新 Kissin

26:23 霍洛維茲 Horowitz

35:21 阿格麗希 Argerich

https://youtu.be/n2ERP_kVOnI

 

《船歌》演奏欣賞 齊瑪曼

https://youtu.be/wiAGGWrBkr8

 

《船歌》演奏欣賞 鄧泰山

https://youtu.be/iTSJE4V8EzA

 

《船歌》演奏欣賞 特里福諾夫

https://youtu.be/crLaBkFzXHo

 

《船歌》演奏欣賞

https://youtu.be/Bt8JvFu88RY


🌟曲式控請看這裡~

敘事曲

蕭邦共創作了四首敍事曲,皆為單樂章鋼琴獨奏,樂曲屬於中等長度,皆需要高彈奏技術。

敘事曲之原創,常引於文學作品,而蕭邦更是鋼琴敍事曲曲式的首創者。

 

趙成珍四首敘事曲完整演奏+樂譜

https://youtu.be/KzJYbaAp7eQ

 

第一號敘事曲

G小調第1號敍事曲作品23,於1831年創作。當時是蕭邦早年於維也納生活,受思鄉之苦,適逢波蘭發生十一月起義,因此將感受反映於此曲中。

此曲以簡短的引子開首,而此引子並不是像直觀那樣與樂曲主題無關。它為一拿坡里六和弦,營造雄偉的氣氛,並以不和諧音作結。左手的D-G-E和弦有一段時間未能得到解答,此部分更引起爭議,因此一些樂譜版本採納D-G-D的選奏[3]。全曲共有兩個主題,第一主題於引子結束後的第8小節開始,並柔和地於第68小節轉入第二主題。兩個主題轉調後再重複一次,然後第一主題以原來的調出現。最後是Presto con fuoco(帶火的急板)的尾聲,在這裏引子的拿坡里和弦與動態的旋律結合,最後雙手同時奏出一連串的八度音結束整個作品。雖然其餘三首敍事曲皆為6/8拍,這首曲的引子則為4/4拍,中間部分為6/4拍,尾聲為2/2拍[5]

 

有片:什麼是拿坡里和弦

https://youtu.be/luWS1ehQiaw

 

第一號敘事曲

齊瑪曼版本+樂譜

https://youtu.be/3QH8MstNkKg

 

第二號敘事曲

F大調第2號敍事曲作品38,在1836至1839年分別於法國的諾昂維克和西班牙的馬約卡島創作,並獻於羅伯特·舒曼。據傳這曲受亞當·密茨凱維奇詩作Świtezianka的啓發,但這並未得到證實,同時第三首敍事曲也被認為是受此詩啓發[1][3]

此曲以雙手的C音寧靜地開始,開首處標示小行板sotto voce(盡量降低聲音)。然後樂曲在右手重覆的A音轉到下一樂段:A小調Presto con fuoco(帶火的急板)。之後又短暫地回到第一主題,並作了旋律上的變更。然後第二主題再度出現和加以發展,最後突然停止,第一主題的旋律以A小調寧靜地完結此曲。

 

第二號敘事曲

齊瑪曼版本+樂譜

https://youtu.be/NZfNAVQ6H4o

 

 

第三號敘事曲

A大調第3號敘事曲作品47,1841年始作,據傳受亞當·密茨凱維奇詩作Undine的啓發[3],但亦有人認為是Świtezianka[1]。它為降A大調,稍快板。

此曲開首為一與主題關係不大的長引子,註dolce(愜意),但它在之後會重新出現。下一主題以mezza voce(中音量)出現,以交替彈出兩個八度的C音開始。很快它以F小調的狂暴樂段代替此主題。此主題及八度音之後以較柔和的形式出現一遍,然後第三次出現時主題由C音轉為A音,很快樂曲轉調至升C小調。回復原本的調後不久開首的引子再次出現,但這次顯得較為渾厚,此時第二次重複主題時曾出現的十六分音符樂段再出現,最後以四個和弦完結樂曲。(取自維基百科)

 

第三號敘事曲

齊瑪曼版本+樂譜

https://youtu.be/3QH8MstNkKg?t=1048

 

 

第四號敘事曲

F小調第4號敘事曲作品52,此曲在1842年在法國諾昂維克巴黎創作,在1843年訂正。根據舒曼的說法,此作是受到亞當·密茨凱維奇詩作The Three Budrys的啓發,該詩講述三兄弟被父親派去尋找寶藏,以及他們偕同三名波蘭的新娘回家的故事[7]

此曲為F小調,6/8拍,註為動態的行板。在7小節的引子後為第一主題,主題出現四遍後,第二主題開始和它糾纏在一起,樂曲主體以一連串的激昂和弦,然後為五個平靜的和弦作結。主體以後是一段彈得極快、以對位法創作的尾聲。此曲為四首敍事曲中最完整地使用對位法的作品,也被許多鋼琴家視為當中需要最多技術和音樂的表達的作品。(取自維基百科)

 

 

第四號敘事曲

齊瑪曼版本+樂譜

https://youtu.be/3QH8MstNkKg?t=1497

 

 

四首敘事曲 結尾段落之比較

趙成珍演奏版本

https://youtu.be/v3-VJrgTwTI

 

2017年 趙成珍現場 Live'

https://youtu.be/qb0Ebqe9JJo

 


詼諧曲

蕭邦四首詼諧曲 創作年份:
蕭邦的四首詼諧曲完成於1831-1843年間:
《b小調第一號詼諧曲》完成於1831年。
《降b小調第二號詼諧曲》完成於1837 年。
《升c小調第三號詼諧曲》完成於1838-40年間。
《E大調第四號詼諧曲》完成於1842-43年。

*四首詼諧曲之拍號恰巧皆為3/4拍,可見得蕭邦對於詼諧曲之定義與設計非常明確。

一起來看四首詼諧曲之樂曲開頭 3/4拍拍號 譜例:

《b 小調第一號詼諧曲》樂曲開頭譜例:

蕭邦:b 小調第一號詼諧曲,樂曲開頭
蕭邦:b 小調第一號詼諧曲樂曲開頭譜例:樂曲開頭為3/4拍拍號。

 

《降 b 小調第二號詼諧曲》樂曲開頭譜例:

蕭邦:bB 小調第2號詼諧曲,樂曲開頭為3/4拍拍號。
蕭邦:降 b 小調第2號詼諧曲樂曲開頭譜例:樂曲開頭為3/4拍拍號。

 

《升 c 小調第三號詼諧曲》樂曲開頭譜例:

蕭邦:升 C 小調第3號詼諧曲,樂曲開頭為3/4拍拍號。
蕭邦:升 c 小調第3號詼諧曲樂曲開頭譜例:樂曲開頭為3/4拍拍號。

 

《E大調第四號詼諧曲》樂曲開頭譜例:

蕭邦:E大調第4號詼諧曲,樂曲開頭為3/4拍拍號。
蕭邦:E大調第4號詼諧曲樂曲開頭譜例:樂曲開頭為3/4拍拍號。

 

蕭邦:《E大調第四號詼諧曲》手稿

 

而蕭邦的四首詼諧曲,除了在拍號的統一之外,我們亦能夠從各自的簡易曲式,看出他正在建立自由架構的創作特質:

*《b小調第一號詼諧曲》為複合式的大三段體。在綿延不斷前進的音型中,以重音及休止符穩定其節拍韻律。

*《降b小調第二號詼諧曲》為複合式的大三段體。運用休止符作為連接句,也以不同的節奏型態穿插 在節拍裡作為對比。

*《升c小調第三號詼諧曲》為沒有發展部的奏鳴曲快板樂章曲式。運用動機的變化及連結線影響節拍的韻律,使樂曲在不同段落的氛圍有所改變。

*《E大調第四號詼諧曲》為一拱形架構的複合式三段體。素材交疊貫穿在全曲,運用附點四分音符以及八分音符的交替形成對比。

這四首詼諧曲,本質上都擁有「複合」「創新」「自由」的特質,但又各自隱含著嚴謹的架構與美妙的旋律。

且除了《升c小調第三號詼諧曲》採用去發展部的奏鳴曲快板樂章曲式之外,皆為三段體自由曲式。

由此可見蕭邦在創作時,想將浪漫想法注入傳統古典時期的樂曲框架,卻又同時追求創新的熱切創作慾望。
筆者備註:

「複合式三段體」(Compound Ternary Form)在國家教育研究院的翻譯為「複三段式」,又被稱為「小步舞曲曲式」(Minuet and Trio Form),包含了小步舞曲(Minuet)、中段(Trio)兩大部份。

這兩個部分之調性關係通常為關係大小調,演奏完中段部分之後,通常會重頭再次反覆小步舞曲,故聽起來是三個段落,但實際上是兩個大段落。也由於小步舞曲(Minuet)與中段(Trio)皆為二段體,也因此稱為「複合式三段體」。

 

「複合式三段體」(Compound Ternary Form)曲式圖解:

「複合式三段體」(Compound Ternary Form)-1

 

「複合式三段體」(Compound Ternary Form)-2

 

 

*四首詼諧曲 搭配譜例欣賞(2000年 波蘭國際蕭邦鋼琴大賽首獎 李雲迪演奏)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JKL-r07YD3w

 

*齊瑪曼 演奏第1號詼諧曲:

Zimerman play Chopin Scherzo in B-flat minor, op. 31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S94Nh-bSomo

 

*阿格麗希 演奏第2號詼諧曲

Martha Argerich - Chopin, Scherzo No. 2(1966)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enJ6be4qLMs

 

*紀新 演奏第2號詼諧曲

Evgeny Kissin: Chopin - Scherzo, No. 2, Op 31 (Tel Aviv, 2011)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CZiixxyN7tE

 

*阿格麗希 演奏第3號詼諧曲

Martha Argerich Scherzo 3 cis-moll op.39(Chopin Competition 1965)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_0RpoflsaUM

 

*劉曉禹 Bruce Liu演奏第4號詼諧曲

F. Chopin "Scherzo in E major, Op. 54"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m6VdpEI48dc

 

 

奏鳴曲

第二號鋼琴奏鳴曲

樂譜版本

https://youtu.be/dw4aGcmircA

 

2015年首獎趙成珍

00:00 Grave – Doppio movimento 
05:21 Scherzo
11:30 Marche funèbre 
19:32 Finale

https://youtu.be/zc9n2SOdksE

 

2010年首獎 Yulianna Avdeeva

https://youtu.be/O8JkCUVsxcU

 

第三號鋼琴奏鳴曲

樂譜版本

MVT I – Allegro Maestoso

EXPOSITION

00:00 – Theme Group 1, Theme 1 (Note that the contour of the first two bars, including the upbeat, is motivically linked to the Theme Group 2, Theme 1)
00:37 – TG1, T2
00:50 – TG1, T3. Canonically anticipating TG2, T1
01:10 – TG1, T4, cadential theme
01:33 – TG2, T1
02:20 – TG2, T2
02:52 – TG2, T3
03:23 – TG2, T4, cadential theme (Note motif in bass at 4:11, “closing motif”) DEVELOPMENT
04:16 – Development of closing motif + TG1, T1. Note extensive use of counterpoint
04:56 – Sequential treatment of TG1, T1
05:09 – TG2, T2 in Db, then Eb
05:57 – Spare, imitative contrapuntal treatment of TG2, T2, building in intensity
06:21 – TG1, T4 RECAPUTILATION
06:41 – TG2(!), in B. Note how Chopin changes numerous rhythmic/melodic details throughout the recap
09:15 – Codetta

MVT II, Scherzo: Molto vivace

09:41 – Scherzo (Note the structural link between with the trio in the melodic outline in RH of the first two bars of the scherzo – it mirrors the top voice of the trio)
10:17 – Trio

11:51 – Scherzo

MVT III, Largo

12:28 – Introduction
12:52 – A Section
14:13 – Transition
14:56 – B Section. A beautiful section, improvisation-like, intricately voiced, with a theme like a plagal embrace built around the notes of the tonic triad
18:31 – Transition
19:22 – A Section, with decoration
20:02 – Transition
20:38 – Coda

MVT IV, Finale: Presto ma non tanto

21:37 – Introduction
21:46 – A Section [triplets]. Note that the opening melody’s movement from the F# to D is based on contour of m.2-3 in Mvt 1
22:29 – B/1 Section
22:53 – B/2 Section
23:16 – A Section [4/3 polythythm]
24:02 – B/1 Section. Note the use of the enharmonic D#/Eb switch, already used extensively in the Scherzo
24:27 – B/2 Section, with a dramatic extension at 24:42 to move back into B min
25:07 – A Section [Semiquavers]. Note how the melody is now unadorned, for a more brutal, direct presentation
25:58 – Coda

https://youtu.be/xGJxmCOPFVM

 

2010年三獎 Daniil Trifonov

https://youtu.be/_LtmeGgtJNA

 

2015年第二獎Charles Richard-Hamelin

https://youtu.be/8ff2OCowyA4

 

阿格麗希

https://youtu.be/2wPOUbjb8nw

 

Chopin: Piano Sonata No. 3 b-Minor, Op. 58 (Olga Scheps live)

https://youtu.be/s9Ofz4TjfhM

 

前奏曲

蕭邦24首前奏曲, Op. 28 簡介

24首前奏曲, Op. 28作於1835-1839年,出版於1839年,為具備全部24調的前奏曲集。部分前奏曲完成於1838-1839年的冬天,當時蕭邦與喬治·桑及其孩子在西班牙馬約卡島的法德摩薩,以避過巴黎濕冷潮濕的天氣[2]。蕭邦將此作品之德文版本獻予德國作曲家及鋼琴家Joseph Christoph Kessler[3](因為他十年前將其24首前奏曲, Op. 31題獻給蕭邦),法文版本蕭邦則獻予出版商及鋼琴製造商Camille Pleyel(他以2000法郎委託創作此作品)[4][5]

蕭邦創作此作品時參考了伊格納茲·莫謝萊斯的前奏曲集, Op. 73與巴赫平均律鍵盤曲集的前奏曲[6]。雖然當時前奏曲通常為演奏的引子,但蕭邦的前奏曲之設計為為獨立的作品,其本身能傳達一些意念。

此外其前奏曲順序以五度圈排列大調,然後再在每一個大調後加以其關係小調(C, a, G, e, ...)。由於此順序依從音樂上的和聲,一些意見為蕭邦認為當中的前奏曲應該連續演奏[6],但也有意見認為蕭邦作曲時沒有這樣的看法[7]

蕭邦本人並沒有在任何一場演奏中表演多於四首前奏曲[5],但自法國知名鋼琴家阿爾弗雷德·科爾托起,便不斷有人將整套前奏曲集演奏。如今的蕭邦鋼琴大賽,也在第三輪指定曲中,將蕭邦前奏曲全集列為與奏鳴曲同等重要的樂曲曲種。

蕭邦前奏曲在曲式部分,缺乏明確規範的架構,有些創作亦十分短(12至90小節),使不少人感到錯愕[8]

舒曼在其樂評形容作奇怪的作品:「它們是速寫、練習曲的萌芽;又或是廢墟、散支鷹羽、紊亂且令人困惑之物。」然而李斯特卻評論:「它們為富詩意的前奏曲,正如一名偉大的詩人會將其靈魂置於美好的夢境中。」

 

樂譜版本 Rafał Blechacz

No.1 – 00:00 (Note the subtle textural shift at 00:23)
No.2 –
00:37
No.3 –
02:42 (Note how carefully the detached nature of the melody is observed, as well as the emphasis on tiny harmonic changes, such as the C-natural at 2:54)
No.4 –
03:37* (A marvellous rendition. Note how the surprising dynamic range matches the important harmonic shifts, the LH sotto voce, and the rubato used to lengthen the last beat of the bar when there’s a dotted quaver – semiquaver subdivision of the beat. This is an important structural element of the prelude which divides it up into its constituent sections.)
No.5 –
05:32 (Note the clarity of the voicing and the way Blechacz begins the piece.)
No.6 –
06:06 (Note the crescendo – decrescendo arc of the LH)
No.7 –
08:07
No.8 –
09:01* (A fantastic rendition. Perfect dynamic control (10:07 and 10:25 are representative), and some incredible textural shading (the second or so at 09:26, the LH countermelody at 10:12).)
No.9 –
10:54 (Note the doubled bass at 11:54, and the sudden dynamic shift and emphasis on the LH countermelody that highlights the harmonic change at 11:23)
No.10 –
12:25
No.11* –
12:58 (Another gem. Note the anti-crescendo at 13:08 leading to the beautifully tender sequence at 13:10, and the bass shading at 13:18 leading to the emphasis on the LH immediately after).
No.12 –
13:36 (Note the textural changes at 13.57)
No.13 –
14:59
No.14 –
18:06 (Note the countermelodies, and how they are shaped to emphasised harmonic shifts)
No.15* (Raindrop) –
18:41 (The whole thing is a study in legato and sotto voce, really.)
No.16 –
23:23
No.17* –
24:30 (Superb voicing throughout. One example is the sudden emergence of a lower voice at 26:17)
No.18* –
27:19
No.19 –
28:21 (Note the textural clarity.)
No.20* –
29:40 (Note the brilliant decision to emphasise the inner voice at 30:43, which demonstrates an important structural feature of the prelude, viz. the clos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prelude’s two apparently disparate sections: the opening theme, and the chromatic theme.)
No.21 –
31:26 (Note the legato swell of the LH, and the hushed brightness of 32:05, with the LH nearly silent)
No.22 –
33:08
No.23* –
33:46 (Note the legatos and the subtle pedalling to ensure no trills are smudged.)
No.24* --
34:42 (Note yet again the melodic clarity and the entrance of the un poco espressivo at 35:55).

https://youtu.be/SqXYIteAfNs

 

趙成珍現場Live'

https://youtu.be/QWFR9joxbpc

 

 

瑪祖卡舞曲

瑪祖卡(Mazurek),原為波蘭一種民間舞蹈,其形式現在仍保留在許多芭蕾舞舞劇中,其音樂經過蕭邦等人的發展後,已成為古典音樂中一種經典舞曲。

瑪祖卡起源于波蘭中部馬佐夫舍地區,其名也很可能來源於該地名。18世紀後,瑪祖卡舞風靡全歐洲,成為各國宮廷和上層社會舞會中常見的一種舞蹈。列夫·托爾斯泰安娜·卡列尼娜屠格涅夫父與子中均有關於瑪祖卡舞的情節。

瑪祖卡是一種男女集體舞,由男舞者占據主導地位,決定舞步種類、輕重和速度,而女舞者則以輕快的舞步圍繞男舞者。瑪祖卡主要的舞步以滑步、腳跟碰擊、雙人旋轉和男舞者單腿脆地,女舞者繞行為主,舞步比較複雜。

柴可夫斯基在其芭蕾舞劇天鵝湖睡美人中均安排了大段的瑪祖卡,因此瑪祖卡舞步時至今日亦是芭蕾舞者必學的舞步。

瑪祖卡舞曲

瑪祖卡(Mazuka)音樂類似於華爾茲,為3/4拍,但常在第二拍予以加重。著名作曲家如蕭邦格林卡亞歷山大·鮑羅丁德布西等均創作過瑪祖卡舞曲音樂。

補充:

今日的波蘭國歌即是一首瑪祖卡舞曲。

https://youtu.be/iWQPLC9FoNc

 

延伸欣賞與比較

Chopin : Mazurka Op. 67, No. 4

https://youtu.be/_5nkx1lVI0s

 

紀辛 op.67 No.4

https://youtu.be/qgOzDDPlFjI

 

Yulianna Avdeeva op.67 No.4

https://youtu.be/e-o0N3trQq8

 

阿方納西耶夫 op.67 No.4

https://youtu.be/vJrEQcGh1Cw

 

樂譜版本 Op.6 – Op.41 (Fialkowska)

https://youtu.be/_6k8CUmtRE8

 

樂譜版本 Op.50 – Op. Posth (Fialkowska)

https://youtu.be/6uh4iHowUj4

 

魯賓斯坦馬厝卡全集錄音

https://youtu.be/r92pHa9VGzk

 

傅聰瑪祖卡舞曲集

 

 

延伸閱讀

蕭邦鋼琴大賽 第一輪曲目導聆欣賞

蕭邦鋼琴大賽 第二輪曲目導聆欣賞

 

延伸補充

蕭邦鋼琴大賽介紹


《蹦藝術》Podcast

最受一致好評的古典音樂Podcast節目🌟

蹦藝術 Podcast | 主持人:林仁斌

 

主持人:林仁斌 

台灣旅法音樂家,蹦藝術音樂網站執行長與超人氣音樂導聆名家。

蹦藝術是台灣知名古典音樂網站,同時經營Podcast播客節目🎙。

專注於音樂,以輕鬆舒適、深入淺出解說故事與知識,以聲音陪伴,用耳朵閱讀;不講古、不八卦。透過優質團隊的製作音樂節目:一個作曲家、一首好作品、一個好主題,甚至一篇好文章,與您分享所有古典音樂的大小事~輕鬆徜徉在音樂藝術領域。

各平台一鍵通:
https://linktr.ee/bonart

🎙Apple | Spotify | Sound On | Google | KKBOX |

✉️ 聯絡➠ jenpin888@gmail.com

歡迎訂閱/追蹤/收聽/分享

 

 

開卷蹦藝術.享受美好閱讀時光

☕️一杯咖啡.一點心意.支持蹦藝術☕️

 

各類合作提案,聯繫方式:

*手機:0917.670.518 
*Line:https://line.me/ti/p/LB1ro0P0AU
*E-mail:jenpin888@gmail.com

【BON音樂】蹦藝術X大人社團 - 樂劇創始者華格納(二)指環四聯劇 首夜:《萊茵的黃金》

【BON音樂】蹦藝術X大人社團 - 樂劇創始者華格納(二)指環四聯劇 首夜:《萊茵的黃金》
All about Wagner Series 2

– 資訊整理共享於網路,一起欣賞音樂與藝術之美 –
蹦藝術 | BONART


古典音樂是你的生活必需品?
希望有機會能拓展對古典樂的了解?
跟著林仁斌老師一起認識偉大的音樂藝術!

《大人社團》與蹦藝術攜手開設古典音樂鑑賞課程,林仁斌老師帶領學員欣賞每首的獨特之處,讓您徜徉在樂曲中,更貼近音樂家的心血結晶,聽出更多況味與樂趣!

《延伸閱讀》大人的音樂欣賞線上直播課程好嗎?學員真實回饋分享

《延伸閱讀》大人的音樂欣賞課學員回饋,看他們用音樂為生活注入繽紛

 

超級重量級~2024年春日京都音樂之旅❤️

【BON旅行】2024年3月 大人社團X蹦藝術 – 京都雅遊 | 探訪小澤征爾音樂塾專屬 魅麗音樂之旅

https://bonart.com.tw/2024-bonart-japan-kyoto-music-journey/

 

【精彩課程ing】

2023年12月起

大人的古典樂欣賞線上直播課(12/7週四下午班,共5堂):樂劇創始者華格納

大人的古典樂欣賞線上直播課(2/22週四下午班,共5堂):五大音樂會序曲

大人的古典樂欣賞線上直播課(4/11週四下午班,共5堂):視覺與聽覺交織的音樂樣貌

 

三大系列,一次合購優惠🌟

【合購優惠】大人的古典樂欣賞線上直播課(12/7週四下午班,共15堂)

樂劇創始者華格納:12/7、12/14、12/21、12/28,贈2024/1/4,共5堂
五大音樂會序曲:2024/2/22、2/29、3/7、3/21,贈3/28,共5堂 (更正:3/14無上課將順延一週)
視覺與聽覺交織的音樂樣貌:2024/4/11、4/18、4/25、5/2,贈5/9,共5堂


主講人:林仁斌老師

 

你喜歡古典音樂的豐富多變嗎?

也想更了解樂劇和經典的指環四聯劇?

跟著林仁斌老師一起認識這位才華洋溢的音樂家─華格納。

《大人社團》與蹦藝術的林仁斌老師攜手開設古典樂欣賞課,這期將以「樂劇創始者─華格納」為主軸,讓大人們認識這位在音樂史上充滿爭議性,但同時也有高度貢獻的音樂家。透過華格納的生平以及經典作品,可以對「整體藝術」(Gesamtkunstwerk)與「主導動機」(Leitmotiv)有更深的了解,你會發現「樂劇」(Musikdrama)更多的樣貌,一起欣賞!

 

《匯聚人生中的美妙時刻》全系列五堂課程介紹

課程內容

第一堂:華格納生平與重要音樂巡禮

第一堂課從華格納的生平出發,談及他的重要事蹟與精彩音樂創作。透過作曲家的人生故事,我們可以完整地理解他的創作思維,也會更好理解他的經典作品。華格納所處的時代,是一個從「歌劇」邁向「樂劇」的年代,也是從「旋律」轉向「主導動機」的過程。理解大時代的背景,更能理解華格納的人生轉折與音樂特色。

 

第二堂:指環四聯劇(一)《萊茵的黃金》

指環四聯劇的正式名稱為《尼伯龍根的指環》(Der Ring des Nibelungen,意為「尼伯龍人的指環」),是華格納以日爾曼敘事詩《尼伯龍根之歌》為底,加入北歐神話世界觀所構思的一套大型歌劇作品。華格納從劇本開始創作,再加上音樂作曲,共耗費26年,在現代歌劇史上擁有不朽的地位,更被認可為現代劇場與電影配樂的始祖。老師將帶領學員從「序夜」-「第一夜」-「第二夜」到「第三夜」,領略華格納音樂創作的背後巧思與及其用心之處,跟著林仁斌老師一起聽懂《指環》!

 

第三堂:指環四聯劇(二)《女武神》

《尼伯龍根的指環》(Der Ring des Nibelungen)是華格納以日爾曼敘事詩《尼伯龍根之歌》,加入北歐神話世界觀所構思的一套大型歌劇創作。《女武神》為《指環》中的第二部作品,相當有名的《女武神的騎行》一曲就是來自於此。華格納從劇本開始創作,再加上音樂作曲,共耗費了26年才完成,在現代歌劇史上擁有不朽的地位,更被認可為現代劇場與電影配樂的始祖。第三堂課,讓我們跟著老師的腳步,一起體會《指環》的魅力!

 

第四堂:指環四聯劇(三)《齊格飛》

《齊格飛》(也譯作《齊格菲》)是華格納指環四聯劇中的第三部作品。劇情的架構來自日爾曼敘事詩《尼伯龍根之歌》,再加入北歐神話世界觀所構思的一套大型歌劇作品。齊格飛是故事中的核心人物,角色形象非常鮮明。《尼伯龍根的指環》從開始創作,到加上音樂作曲,共耗費26年,在現代歌劇史上擁有不朽的地位,更被認可為現代劇場與電影配樂的始祖。林仁斌老師將帶領大家陸續從「序夜」-「第一夜」-「第二夜」到「第三夜」,領略華格納音樂創作的背後巧思與及其用心之處。 

 

第五堂:指環四聯劇(四)《諸神的黃昏》

《尼伯龍根的指環》(Der Ring des Nibelungen)的最終章為《諸神的黃昏》,是華格納以日爾曼敘事詩《尼伯龍根之歌》,加入北歐神話的世界觀所構思出的一套大型歌劇作品。這部非常經典的指環四聯劇,一共花費了26年創作,在現代歌劇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也被認為是現代劇場與電影配樂的始祖。林仁斌老師將帶領大家陸續從「序夜」-「第一夜」-「第二夜」到「第三夜」,領略華格納音樂創作的背後巧思與及其用心之處!


“先具備想像力,才能創造真實” — 華格納

德國歌劇作曲家華格納(1813-1883)

 

主講人:林仁斌

 

偉大的德國歌劇作曲家華格納(1813-1883),一生為音樂史締造許多傳奇。

 

整體藝術

華格納心中的最高藝術表演標準:「整體藝術」(Gesamtkunstwerk),這項改革除了呼應百年前歌劇界的「音樂與文字之爭」,更將歌劇音樂的表現推向與劇場的融合,也就是接近「完全的藝術形式」,也就是我們現代人最愛的~電影。

延伸閱讀

https://bonart.com.tw/wagner_music_drama/

 

因此我們能夠說:「 華格納是現代電影配樂與劇場音樂之創始者。」

 

代表作品一覽

《華格納作品目錄(Wagner-Werk-Verzeichnis)》(WWV)中,一共收錄的他的作品共有113件,其中包括未完成的以及計劃中的作品,如果將未譜曲劇本、構思及失蹤的作品除去,剩下82部;如果再細數真正完成的歌劇作品,一共10部。(若指環四聯劇拆開計算為13部)

*資料取自維基百科,並附上超連結方便檢索。

中文名稱 原文名稱 首演年份
仙女 Die Feen 創作於1833-34,首演於1888年
禁戀 Das Liebesverbot 創作於1834-36,首演於1836年
黎恩濟 Rienzi 1837
漂泊的荷蘭人 Der Fliegende Holländer 1843
唐懷瑟 Tannhäuser 1845
羅恩格林 Lohengrin 1848
崔斯坦與伊索德 Tristan und Isolde 1859
紐倫堡的名歌手 Die Meistersinger Von Nürnberg 1867
尼貝龍根的指環

I.萊茵的黃金
II.女武神
III.齊格菲
IV.諸神的黃昏

Der Ring des Nibelungen

I.Das Rheingold
II.Die Walküre
III.Siegfried
IV.Götterdämmerung

I.萊茵的黃金(1854)
II.女武神(1856)
III.齊格菲(1871)
IV.諸神的黃昏(1874)
帕西法爾 Parsifal 1882

 

他首將歌劇中音樂的地位提升,將劇情、歌詞與音樂更縝密融合,過往的歌劇在他改革下,變成格局更弘大的「樂劇」(德:Muzikdrama)(英:Music Drama)。而在這樣的理念中,華格納將「樂劇」置為最高位階,認為從音樂譜曲、詩歌文字到戲劇、舞蹈、舞台、服裝等所有元素,皆應融合為一,為整體戲劇呈現服務,這就是「整體藝術」(德:Gesamtkunstwerk)(英:Total work of Art)。

 

華格納的豆知識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BegxnvzvNqo

 

戲劇第一,音樂其次

這項改革呼應了百年前的「音樂與文字之爭」,但是將歌劇音樂的表現,更加地推向與劇場的融合,也就是接近更加完全的藝術形式,或者是我們現代人最愛的~電影。

華格納因此打響了名聲,作品也打破過往義大利、法國歌劇專美於前的局勢,讓德國歌劇在樂史上擁有不可動搖的地位。

華格納在50歲前因揮霍成性始終窮困潦倒,在私人感情上也讓人不敢恭維,但仿若受到幸運之神眷顧,在巴伐利亞國王路德維希二世的崇拜與大力支持後,生活從此一帆風順,不僅能專心創作,橫跨數十年完成例如《尼貝龍根的指環》,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指環四部曲」這般全長15小時的鉅作,

他甚至能夠猶如實現夢想般地,打造出只演出自己樂劇作品,完全實踐心中表演理念的拜魯特劇院,華格納創立拜魯特音樂節,演出自己的作品。

這般成就與人生的確非凡人所能及,莫怪後世音樂家在仰望這位音樂巨人時,無不肅然起敬。


"真正的喜悅不存在於物質,而是由心所發" - 華格納

 


拜魯特音樂節與華格納之舞台

華格納年代的拜魯特劇院繪圖

 

迷人的穹頂.輝煌的過往歷史

 

今日的觀眾席視角:完全看不到樂團,純然的沈浸式觀劇體驗

 

換個角度繼續觀察,果然完全看不見樂池:

 

拜魯特音樂節官方網站

 

演出劇目

歷年演出劇目總整理


拜魯特音樂節 近期新聞

拜魯特將於2026年首度推出《黎恩濟》

出處:MUZIK古典月刊

為紀念拜魯特音樂節150週年,主辦單位計劃於2026年首度搬演不在華格納「最後十部歌劇」——也就是被執掌該節的華格納家族認定為所謂「成熟」作品——之列的《黎恩濟》(Rienzi)。

華格納曾孫女、該節現任總監Katharina Wagner在日前的視訊會議上透露,他們將於2026年把華格納完成的第三部歌劇《黎恩濟》與其它十部歌劇一起推上舞臺。2024節目主軸會是新製作的《崔斯坦與伊索德》,由Thorleifur Örn Arnarsson執導、Semyon Bychkov指揮,Andreas Schager、Camilla Nylund等演出;Philippe Jordan還將指揮Valentin Schwarz 2022年製作的《尼貝龍指環》再度登場。2025則送上Matthias Davids執導、Daniele Gatti指揮,Georg Zeppenfeld、Michael Spyres等演出的新製《紐倫堡的名歌手》。

 

 


 

"指環資料區"

【指環故事】

華格納構思與創作長達26年的《尼伯龍根指環》四部曲,集音樂、文學、哲學、神話、傳奇之大成,代表著十九世紀歐洲藝術的最高成就,從歌劇走向樂劇,不但劇本獨立完成,連音樂也是,而連續四天,演出總時需長達17個小時之久,更是創下前人難以企及之輝煌紀錄。

 

尼伯龍根之歌 [英雄史詩](本段取自《百科知識》)

一部用中古高地德語寫的英雄史詩。大約作於1200年,作者為某不知名的奧地利騎士。全詩共39歌,2379節,9516行。分上下兩部,講的是尼德蘭王子齊格弗里德早年曾殺死巨龍,占有尼伯龍根族的寶物。他愛慕勃艮第國王鞏特爾的妹妹克里姆希爾特並向她求婚。他幫助鞏特爾打敗撒克遜人,使鞏特爾娶冰島女王布倫希爾特為妻,才獲準與克里姆希爾特成婚。10年後,姑嫂發生矛盾,布倫希爾特發現丈夫是借妹夫力量才娶得她的,因感受辱而唆使曾追求克里姆希爾特而不得的侍臣哈根,用陰謀殺死齊格弗里德,並騙取尼伯龍根寶物沉入萊茵河。13年後,克里姆希爾特為復仇而嫁給匈奴國王埃采爾(阿提拉)。又過13年,她藉故邀請鞏特爾等親戚來匈奴相聚,在騎士競技會上殺死哥哥和哈根,自己也被部將希爾代布郎所殺。史詩源於民族大遷移後期匈奴人和勃艮第人鬥爭的史實,其中人物都是從大量民間傳說英雄中提煉而來,但具有濃厚的封建意識。是中世紀德語文學中流傳最廣、影響最大的作品。有32種手抄本,其中10種完整地保留至今。

 

維基百科網頁《尼伯龍根的指環》

 

 

好文閱讀

華格納歌劇《尼伯龍根的指環》

 

蹦藝術Podcast「華格納專題」EP77-88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wvA54D2Gz3E&list=PLWdiHKZju2RenZEU53A5PC44ZoUqTWz1Q&index=6

 

華格納號的示範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BNcajRV4sfc


《指環》主導動機譜例

https://www.youtube.com/playlist?list=PL78TsyiiZjhGNl-civwjVsk_7tn6XG3wh


【指環故事】動漫趣味講解《指環》

 

釐清北歐神話的世界觀:神話世界究竟如何誕生?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uO0yHLD25cI

 

現在,來進入《指環全劇》的細部劇情:


【指環故事】港樂《指環全劇》節目單分享(精選)


《指環》四聯劇 故事大綱

序夜《萊茵的黃金》

 

序夜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MNQnC2XCGPo

 

 

第一夜《女武神》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IwM4YEjIdZ4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kkjAN3R55tM


第二夜《齊格飛》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gZBG6jcrPFo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gZBG6jcrPFo


第四夜《諸神的黃昏》

第三夜:終章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gYekfY5QyTo


最後再看~

【齊格飛的葬禮】主導動機全整理


瓦哈拉宮殿主題 V.S. 指環主題


布倫希爾德的沈睡

 

《諸神的黃昏》可視化主導動機 一覽


《指環》四聯劇欣賞

序夜《萊茵的黃金》大都會歌劇院(2012)

 

第一夜《女武神》大都會歌劇院(2012)

 

Youtube資源:

1. 02:05 Intro 

2. 18:10 洪丁歸來 

3. 24:50 父親遺失 瓦哈拉 

4. 41:00 寶劍 

5. 48:50 寶劍由來 

6. 51:55 春之歌 

7. 01:01:30 正名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TrzllppakO8

 

1. 0:28 序奏

2. 02:35 女武神呼喊

3. 03:35 佛莉卡來吵架 

4. 22:27 佛旦失望 吵輸

6. 54:08 山腳下 兄妹

8. 01:02:45 瘋了 

9. 01:05:25 女武神 命運和死亡

10. 01:28:30 齊格蒙聽到號角聲去應戰

11. 01:31:25 戰鬥 超精彩

12. 01:33:40 告密鬼去死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iubJA8l3jQk

 

1. 00:38 序奏 女武神的騎行

2. 08:00 找姐妹求救

3. 13:10 得知自己懷孕

4. 15:40 肚子裡的齊格飛

5. 16:45 愛的救贖

6. 18:12 生氣的佛旦來了

7. 24:47 開除

8. 27:10 公佈懲罰內容

9. 29:20 趕走其他女武神

10. 32:40 最後一場 女武神獨白開始

12. 35:50 提到芙莉卡

13. 40:30 佛旦啞口無言

14. 47:50 最後定案 至少不要凡人

15. 50:15 佛旦不保護齊格琳

16. 53:04 真英雄

17. 59:00 送去睡

18. 01:03:55 魔術睡眠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jP0hj_PB_E4

 

第二夜《齊格飛》大都會歌劇院(2012)

 

第三夜《諸神的黃昏》大都會歌劇院(2012)


3:18 Rhine leitmotif 萊茵河

5:07 Valhalla motif 瓦哈拉

6:29 Nibelung motif 尼貝龍

7:54 Thunder motif 雷神

9:50 Sieglinde and Siegmund love 齊格琳與齊格蒙之愛

12:28 Siegfried motif 齊格菲

13:06 Wotan’s love motif 沃坦

14:10 Brünnhilde slumber 布倫希爾德的沈睡

19:00 Forest murmurs 森林

20:21 Siegfried heroic motif 齊格菲英雄主題

20:48 Dragon motif 龍

22:20 Sword + Siegfried heroic motif 劍與齊格菲英雄主題

24:11 Brünnhilde motif 布倫希爾德

24:53 Siegfried’s horn call 齊格菲的號角

25:18 Heroic motif in its splendor 輝煌的英雄主題

28:27 Rhinegold in Götterdämmerung 萊茵的黃金與諸神的黃昏

29:28 Siegfried motif 齊格菲

31:36 Rhine maidens motif 萊茵三仙女

31:55 Valhalla motif 瓦哈拉

32:15 Redemption by love leitmotif 愛情的救贖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3QRcbPVEbe8&t=398s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BlL-MY-kAyI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O-DFlCgeb4w&t=3909s

 

好書推薦

《優雅的時光》華格納樂劇22年全記錄

 

*以下文字出自《優雅的時光》華格納樂劇22年全記錄(楊世彭著,2017)

華格納(Wilheim Richard Wagner)是十九世紀最偉大的歌劇作家之一,1813年生於德國萊比錫,1883年死在義大利的威尼斯,享年69歲。

華格納是浪漫主義時代出色的音樂家,他在作曲、撰文、編劇、指揮、導演,甚至...論戰方面都有相當的成就,但後世最追念他的,乃是他留下的十部歌劇。

本書是作者楊世彭長達22年不斷從美國、香港等地前往拜羅伊特戲劇節(德國),每次至少出國十天,聆賞七部以上的樂劇演出,如此非常的專業堅持與長年寫作而成。拜羅伊特劇場是德國一座小城,由華格納親自督工建造完成的完美劇場就座落城中,劇場條件及周圍環境就是為了專業演出,來此除了座無虛席,一票難求,得排隊多年。但專業人士趨之若鶩,欣賞表演時更是如癡如醉,每年7月底至8月底,整整一個月,來自世界各地的樂迷,盛裝出席,演出有時長達五小時,下午開始,結束都已經夜晚10點以後,喜愛之人視之為心靈盛宴,真乃人生中最優雅的時光。
 
華格納留下的十齣歌劇。這些歌劇他叫作  Das Musikdrama (music-drama,中譯「樂劇」),都由他自己編寫劇本,因此他也是音樂史上難得的兼擅作曲編劇的創作者。十九世紀某一知名評論家,好像是尼采吧,稱讚他「綜合了莎士比亞與貝多芬的偉大」,雖略過譽,也是因爲他在作曲及編劇上都有很大的貢獻。
       
紐約大都會歌劇院網站簡介華格納有這樣的説法:他創作的「樂劇」在當時充滿爭議,但在今天絕對是歌劇作品中佔中心地位的傑作。在創作上他深具革命性,對劇場演出的每一部分都有獨到的見解。他堅持歌辭及音樂在他的作品中具有相等的地位,樂隊與歌手也同等重要;這種想法深合他重要的「綜合藝術」觀點(the Gesamtkunstwerk, or “total work of art”),融合音樂、詩句、舞蹈、建築、繪畫以及其他創作元素於一爐,這個觀點對藝術創作的影響,遠遠超越歌劇這個領域。
西方歌劇的起源是在歐洲文藝復興時代的末期。當時的義大利佛羅倫斯城,有群人文學者成立了一個「同好社」或「藝術集團」,叫做the Florentine Camerata,他們的研究重點就是希臘悲劇,認爲那些公元前五世紀的戲劇演出很可能是吟唱的,至少其中的「吟唱隊」部分(the choral passages),肯定是唱的。爲了顯示這點,這「同好社」裡的音樂家雅各布•佩利 (Jacopo Peri) 與一位詩人同好就寫作了史上第一齣吟唱的戲劇作品《達芙尼》(Dafne, 1597),次年隆重公演,得到極好的回響。可惜這部作品早就湮沒,衹有佩利的另一部作品《尤麗狄茜》(Euridici, 1600’s) 尚存,是爲歌劇史上最早留存的作品。
       
這種起自義大利的「吟唱演出」逐漸自宮廷流傳到民間劇場,有了個新的名稱opera(opere作爲複數),源自拉丁文opus,原意「作品」。這個新的演出方式以音樂及歌唱爲主,陳述一個簡單的故事,取自神話或英雄傳説。Opera在宮廷搬演時,由於預算充裕,不免在佈景、燈光、服裝、舞蹈上投注財力,歌唱方面也精益求精,出現了一群極富才華的歌唱明星,漸漸形成今日歌劇演出上依舊存在的特點,那就是以演唱技巧爲主,音樂動聽為副,加上華美堂皇的佈景服裝燈光效果,配以合唱隊及偶有的舞蹈撐起較大的場面,而故事的鋪陳,劇情的發展,角色的營造,在這種演出中倒變成相當次要的原素了。
       
義大利歌劇的發展到了十八世紀的古典主義年代,形成一種不變的形式,那就是用華美動聽的詠嘆調(aria)提供歌手展示演唱技巧的機會,以簡單伴奏的宣敘調 (recitative) 鋪敘劇情,加上一個序曲 (overture) 及每幕開始或結束前的音樂間奏,一些對唱 (duet)、三重唱 (trio)、四重唱 (quartet)、大合唱 (chorus),再加上常有或不一定有的舞蹈片段,形成一個至今還見到的演出模式,這種模式在十八世紀莫扎特、韓德爾的作品中達到很高的藝術層次。那些作品有一個共有的現象,就是在演出中凸顯歌手(尤其是明星歌手)的獨唱片段,而劇情的鋪陳與發展,卻被這些詠嘆調與宣敘調切割成二三十個勉强連接的斷斷續續了。

在這種演出模式中,作曲家必須為男女主角在每幕安排一到兩首獨唱及一個對唱,另外三四個主要配角也都需要安排一兩首獨唱或對唱,再加上他們之間該有的三重唱、四重唱,劇情的發展至少會被切割二十幾次,最好的劇作家也無法交代一個動人而比較複雜的故事,而角色的營造,在這種演出裡更屬奢求了。這是西洋歌劇最大的「死穴」,觀衆在觀賞歌劇時絕非追尋故事或要求角色的深度,他們僅求動人的歌唱及美妙的音樂。
       
到了十九世紀初期,以「美聲唱法」(bel canto) 著稱的歌劇作家若貝里尼(Bellini)、多尼采蒂 (Donizetti)、羅西尼 (Rossini),以及世紀後期浪漫主義歌劇作家若威爾第 (Verdi)、普契尼 (Puccini) 等,他們的作品雖比古典主義時代進步很多,裡面宣敘調的影子也逐漸消失,但劇中詠嘆調作爲凸顯明星歌手的早年傳統依舊存在,在十九世紀二十世紀,甚至現今的演出中,這些作品仍有明顯的環節,在一曲終了時讓劇情中斷音樂停止,給觀衆機會鼓掌叫好,甚至讓明星歌手把那精彩片段再唱一次。這是歌劇演出的高潮,也是歌手與觀衆同感過癮的時刻。
       
在這些方面,就可以看出華格納樂劇與一般歌劇,無論是十八世紀古典主義歌劇或十九世紀美聲唱法歌劇,甚至十九世紀末葉浪漫時代的歌劇,最大的不同之處了。
       
華格納的歌劇作品深具革命性及爭議性。他的歌劇,以他自己的話說,應是一種「整體的藝術品」(Gesamtkunstwerk or “complete work of art”),把音樂、詩句、美術這些要素融合在一起。他擴大了樂隊的編制,在樂譜中冲淡詠嘆調的特顯地位,把宣敘調去除,使他的歌劇作品形成一個個「無隙縫無休止的音調鋪陳」,從每一幕的開始直到那幕的結束,其中絕無空間容許觀衆鼓掌叫好,而現代的華格納樂劇演出,觀衆也都是在一幕結束之後才鼓掌,甚至根本不鼓掌;譬如說,《帕西法爾》第一幕結束通常不鼓掌,因爲此劇宗教意味甚濃,與耶穌受難日有關。
       
這些作品,華格納自己稱作「樂劇」(music drama),以示與一般歌劇不同,而他與其他作曲家最大不同之處,就是他也自己編寫劇本唱詞,這些劇本取材自日耳曼民族的傳説,凱爾特民族傳說,或亞瑟王傳説 (Germanic,Celtic, Arthurian legends),使得他的劇本題材往往具備某種哲理,無怪乎他的崇拜者稱揚他為「集貝多芬與莎士比亞之大成」,雖略過譽,但在音樂史上也真找不出另一位能寫精彩劇本,也能譜極好音樂的創作天才了。

 

讀後心得

本書作者做楊世彭旅居美國多年,為科羅拉多大學戲劇與舞蹈學系教授榮退。由於在劇場界與執導莎翁戲劇的國際聲譽,歷年皆為拜魯特音樂節正式邀請觀賞全套作品之唯一華人貴賓:在1995至2016年間,共觀賞68場樂劇,這些輝煌的經驗,已成歷史,不可能再被超越。

光是閱讀楊博士的觀劇經驗已讓我「獻上膝蓋」、「內牛滿面」,因為這些無法被複製的觀劇體驗,是如此珍貴的第一手資訊,更是對於拜魯特音樂節的入門磚。作者不同於許多樂評或音樂人,觀劇總習慣以音樂或歌唱為主之方向,更偏向導演構思以及舞台劇場演出細節之觀察,更是讓總浸淫於音樂中的我,獲得截然不同面向的新知;光是閱讀其中文字,便已經感同身受並深深佩服。(蹦藝術/林仁斌)


【附錄】華格納重要大事年表

1813年5月22日 理察·華格納出生於萊比錫。

1814年8月23月 華格納的母親再嫁演員丶詩人路德維希·蓋爾。之後舉家遷往德勒斯登

1822—1827年 就讀於德勒斯登十字學校。

1828—1830年 就讀於萊比錫尼可萊學校。

1830年 就讀於萊比錫托馬斯學校。

1831年 於在萊比錫大學註冊為音樂學院學生,師從克望斯蒂安·西奧多·魏因利格

1833年 擔任符茲堡合唱團指揮。

1834—1836年 擔任馬格德堡劇院樂團指揮。

1836年11月24日 與米娜·普拉納結婚,在昆尼希堡附近的特拉海姆舉行婚禮。

1837年4月1日 出任昆尼希堡劇院樂團指揮。之後,華格納前往里加,擔任劇院樂團指揮直至1839年初。

1839年9月 華格納夫婦在倫敦短暫逗留後,抵達巴黎。

1842年4月 華格納夫婦返回德國德勒斯登。10月20日,歌劇《黎恩濟》在德勒斯登宮廷劇院首演。

1843年1月2日,歌劇《漂泊的荷蘭人》在德勒斯登宮廷劇院首演。2月2日,華格納被任命為皇家薩克森宮廷樂長。

1845年10月19日,歌劇《唐懷瑟》在德勒斯登首演。

1849年5月 參加德勒斯登革命,華格納遭通緝,流亡到瑞士。

1850年8月28日 歌劇《羅安格林》在威瑪宮廷劇院首演,由李斯特指揮。

1852年 華格納結識奧托·魏森東克一家。夏季在義大利北部旅行。

1853年5月18、20、22日 華格納在蘇黎世舉行著名的五月音樂會。

7月2日·李斯特到達蘇黎世。

1855年 華格納在倫敦指揮八場音樂會。

1857年4月28日 華格納搬入魏森東克一家在蘇黎世郊區別墅旁的「庇護所」。

1862年8月11日-18日 受到薩克森國王赦,華格納返回德國,在美茵茲、畢伯利希、卡爾斯魯厄丶德勒斯登和維也納逗留。

1864年5月4日 路德維希二世召見華格納,兩人在巴伐利亞(慕尼黑)官邸第一次會面。

1865年6月10日 《崔斯坦與伊索德》在慕尼黑宮廷劇院首演。

1866年1月25日 米娜·華格納在德勒斯登去世。4月15日 華格納搬往琉森的特里布申。

1868年6月21日 《紐倫堡的名歌手》在慕尼黑宮廷劇院首演。11月8日,華格納在萊比錫結識尼采。

1869年6月6日 華格納與柯西瑪所生的第一個孩子:齊格菲·華格納在特里布申出生。9月22日 《萊茵的黃金》在慕尼黑首演。

1870年6月26日 《女武神》在慕尼黑首演。8月25日·在路德維希二世生日的這一天,華格納與柯西瑪結婚。

1871年4月 華格納第一次來到拜魯特。5月3日·在柏林受到俾斯麥接見。

1872年4月22日 華格納離開特里布申,遷往拜魯特。5月22日,在華格納59歲生日這一天·拜魯特音樂節劇院舉行奠基典禮。

1873年2月 返回拜魯特。

1874年4月28日 華格納一家七口,遷入位於拜魯特的瓦溫弗里德別墅(Wahnfried)。

1876年8月13日一17日 拜魯特音樂節劇院揭幕。首次上演華格納的《尼伯龍根的指環》四聯劇,德國皇帝威廉一世出席。10月底,在索倫托最後一次與尼采會面。

1877年5月17日 英國女皇維多利亞在溫莎宮接見華格納。

1882年7月26日 《帕西法爾》在拜魯特音樂節劇院首演。9月14日 華格納與家人前往威尼斯。

1883年2月13日 華格納去世於威尼斯溫德拉米宮飯店去世。

2月18日,華格納遺體運回瓦溫弗里德別墅花園,依其遺願長眠葬於此處。

 

華格納《指環》的寓意

起.承.轉.合

華格納引用典型的起,承,轉,合四個過程,來敘述尼貝龍根指環故事。  

“起”,“萊茵的黃金”佈下全劇的背景和起因;

“承”,“女武神”展示故事開端;

“轉”,“齊格飛”故事角色的人格化;

“合”,“諸神黃昏”種下因果的總結。 
  

四部歌劇各有不同的主題:

“萊茵的黃金”表達愛與貪婪權勢的鬥爭(Love vs Greed / power)

“女武神”是愛與律法的對峙和矛盾(Love vs Law)

“齊格非”宣稱因愛而得到自由(Love=Freedom)

“諸神黃昏”愛就是忍耐和順從(Self-Sacrifice),自我的犧牲和救贖(Redemption);

最後也就是只有靠“愛的救贖”(Redemption through love)才能脫離苦難。

另一種詮釋,

是代表當時工業革命後歐洲貴族沒落之預言:

貴族(神族)有高貴的氣質,

有法律和制度(以Wotan的長矛為象徵),

以及武力(劍)與知識(Erda與其女兒)作為支持;

並與地主和農業(巨人族)盟約,建立政權(Valhalla)

但新興的資本主義和工業(Alberich)

不顧一切地掠奪自然資源(萊茵的黃金),

剝削勞動者(侏儒族),

操控經濟大權(指環),

威脅舊社會秩序。

貴族巧取豪奪,壓制新興勢力,種下惡因(指環的毒咒)。

經濟後來落在保守的地主手中,為求自保(巨龍),

而資本主義仍蠢蠢欲動。

貴族為保政權,打破體制的革新(Walsung),

受到體制內(Fricka)的牽制,無法成功。

於是便出現了有理想(Brunhilde)的熱血革命者(Siegfried)。

但革命者小有所成,便忘了理想(吃了迷藥),

最後的結局是一切付諸一炬。  

指環從一開始就在劇中出現,

但它卻從未對人帶來任何益處(除了阿貝理希在“萊茵河的黃金”中,用指環來召喚尼貝龍族的寶藏之外)。

但指環的詛咒,卻發揮得淋漓盡致:指環的擁有者,都沒有好下場

由巨人兄弟開始,法索爾特(Fasolt)和法弗納(Fafner),

直到後來的布倫希爾德,齊格飛,

以及昆特,哈根等人,下場莫不如此。 

故,引之最大警世寓意,是為「貪」! 

 

 

 

開卷蹦藝術.享受美好閱讀時光

☕️一杯咖啡.一點心意.支持蹦藝術☕️

 

各類合作提案,聯繫方式:

*手機:0917.670.518 
*Line:https://line.me/ti/p/LB1ro0P0AU
*E-mail:jenpin888@gmail.com

【BON音樂】蹦藝術X閤家生活音樂廳 - 週五《一杯咖啡時光》:「音樂之巔:貝多芬」精選十大貝多芬美妙音樂

【BON音樂】「音樂之巔:貝多芬」精選十大貝多芬美妙音樂
Top 10 works of Beethoven

– 資訊整理共享於網路,一起欣賞音樂與藝術之美 –
蹦藝術 | BONART


每週五午後,在 8%ice CAFÉ 用一杯咖啡的時光,遇見美好的音樂!

在那文字與繪畫的終點,音樂開始了...❤️

蹦藝術林仁斌將為您精選各種不容錯過的音樂

在日常生活中感受音樂的各種面貌與美好

仔細聽~原來音樂一直在你身邊

C’est si bon

這一切,都是如此美好~


2023年12月音樂講座場次一覽

活動時間 —— 12月每個星期五15:00-17:00 (12/15-16:00-18:00)

活動地點 —— 8%ice CAFÉ 永康公園店(台北市大安區永康街23巷6號)

講座內容 ——

12/01 「旋律之子:莫札特」精選十大莫札特美妙音樂

12/08 「音樂之巔:貝多芬」精選十大貝多芬美妙音樂

12/15 「鋼琴詩人:蕭邦」精選十大蕭邦美妙音樂 (12/15-16:00-18:00)

12/29 「精彩古典迎新年」精選十首不可錯過的新年古典音樂

01/05 「搖擺佳節過聖誕」精選十首不可錯過的爵士耶誕音樂(聖誕店面人潮壅擠改期)


「音樂之巔:貝多芬」精選十大貝多芬美妙音樂

https://open.spotify.com/album/14PLoPCkszVqlhhD6ZCt1w?si=mulUE7RqTX-weCiqQMXPug

 

以下僅依照曲序,無關排名❤️

No.1 第五號交響曲《命運》

https://bonart.com.tw/all-about-beethoven-symphony-no-5-2-2/

 

No.2 第七號交響曲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4788Tmz9Zo&t=256s

 

日劇《交響情人夢》裡的Dream Orchestra 公演曲目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zSYy0KPAC0o

 

No.3 第八號鋼琴奏鳴曲《悲愴》第二樂章

樂譜版本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iCL5sHzlDOI

 

巴倫波因現場演奏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vGq3-Fi_zQY

 

No.4 第14號鋼琴奏鳴曲《月光》第一樂章

樂譜版本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r4v_XP0BTdU

 

電影《永遠的愛人》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CzKOgAYYhGE

 

No.5 第二號浪漫曲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Jf2J0ykoW2A

 

No.6 給愛麗絲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wKvKiN1wYHw

 

先前知名的「久石讓垃圾車事件」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QgYCIw5ruvM

 

No.7 艾格蒙序曲

https://bonart.com.tw/beethoven-overture-to-egmont-op-84/

 

小澤征爾精彩無比的指揮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AoAlouGwS_4

 

No.8 第五號鋼琴號協奏曲《皇帝》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wgYA8I92ykw&t=80s

 

齊瑪曼與伯恩斯坦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hDXWK3W477w

 

No.9 小提琴奏鳴曲第五號《春》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PGFs7n6n3-8&t=87s

 

 

最後,是人類音樂史的的最經典~貝多芬第九號交響曲《合唱》❤️

https://bonart.com.tw/beethoven_symphony_no-9/

 

https://bonart.com.tw/the-movie-copying-beethoven/

 

https://bonart.com.tw/all-about-beethpvens-ninth-symphony/

 

 

開卷蹦藝術.享受美好閱讀時光

☕️一杯咖啡.一點心意.支持蹦藝術☕️

 

各類合作提案,聯繫方式:

*手機:0917.670.518 
*Line:https://line.me/ti/p/LB1ro0P0AU
*E-mail:jenpin888@gmail.com

【BON音樂】蹦藝術X大人社團 - 樂劇創始者華格納(一)華格納生平與重要音樂巡禮

【BON音樂】蹦藝術X大人社團 - 樂劇創始者華格納(一)華格納生平與重要音樂巡禮
All about Wagner Series 1

– 資訊整理共享於網路,一起欣賞音樂與藝術之美 –
蹦藝術 | BONART


古典音樂是你的生活必需品?
希望有機會能拓展對古典樂的了解?
跟著林仁斌老師一起認識偉大的音樂藝術!

《大人社團》與蹦藝術攜手開設古典音樂鑑賞課程,林仁斌老師帶領學員欣賞每首的獨特之處,讓您徜徉在樂曲中,更貼近音樂家的心血結晶,聽出更多況味與樂趣!

《延伸閱讀》大人的音樂欣賞線上直播課程好嗎?學員真實回饋分享

《延伸閱讀》大人的音樂欣賞課學員回饋,看他們用音樂為生活注入繽紛

 

【精彩課程預告】

2023年12月起

大人的古典樂欣賞線上直播課(12/7週四下午班,共5堂):樂劇創始者華格納

大人的古典樂欣賞線上直播課(2/22週四下午班,共5堂):五大音樂會序曲

大人的古典樂欣賞線上直播課(4/11週四下午班,共5堂):視覺與聽覺交織的音樂樣貌

 

三大系列,一次合購優惠🌟

【合購優惠】大人的古典樂欣賞線上直播課(12/7週四下午班,共15堂)

樂劇創始者華格納:12/7、12/14、12/21、12/28,贈2024/1/4,共5堂
五大音樂會序曲:2024/2/22、2/29、3/7、3/21,贈3/28,共5堂 (更正:3/14無上課將順延一週)
視覺與聽覺交織的音樂樣貌:2024/4/11、4/18、4/25、5/2,贈5/9,共5堂


主講人:林仁斌老師

 

你喜歡古典音樂的豐富多變嗎?

也想更了解樂劇和經典的指環四聯劇?

跟著林仁斌老師一起認識這位才華洋溢的音樂家─華格納。

《大人社團》與蹦藝術的林仁斌老師攜手開設古典樂欣賞課,這期將以「樂劇創始者─華格納」為主軸,讓大人們認識這位在音樂史上充滿爭議性,但同時也有高度貢獻的音樂家。透過華格納的生平以及經典作品,可以對「整體藝術」(Gesamtkunstwerk)與「主導動機」(Leitmotiv)有更深的了解,你會發現「樂劇」(Musikdrama)更多的樣貌,一起欣賞!

 

《匯聚人生中的美妙時刻》全系列五堂課程介紹

課程內容

第一堂:華格納生平與重要音樂巡禮

第一堂課從華格納的生平出發,談及他的重要事蹟與精彩音樂創作。透過作曲家的人生故事,我們可以完整地理解他的創作思維,也會更好理解他的經典作品。華格納所處的時代,是一個從「歌劇」邁向「樂劇」的年代,也是從「旋律」轉向「主導動機」的過程。理解大時代的背景,更能理解華格納的人生轉折與音樂特色。

 

第二堂:指環四聯劇(一)《萊茵的黃金》

指環四聯劇的正式名稱為《尼伯龍根的指環》(Der Ring des Nibelungen,意為「尼伯龍人的指環」),是華格納以日爾曼敘事詩《尼伯龍根之歌》為底,加入北歐神話世界觀所構思的一套大型歌劇作品。華格納從劇本開始創作,再加上音樂作曲,共耗費26年,在現代歌劇史上擁有不朽的地位,更被認可為現代劇場與電影配樂的始祖。老師將帶領學員從「序夜」-「第一夜」-「第二夜」到「第三夜」,領略華格納音樂創作的背後巧思與及其用心之處,跟著林仁斌老師一起聽懂《指環》!

 

第三堂:指環四聯劇(二)《女武神》

《尼伯龍根的指環》(Der Ring des Nibelungen)是華格納以日爾曼敘事詩《尼伯龍根之歌》,加入北歐神話世界觀所構思的一套大型歌劇創作。《女武神》為《指環》中的第二部作品,相當有名的《女武神的騎行》一曲就是來自於此。華格納從劇本開始創作,再加上音樂作曲,共耗費了26年才完成,在現代歌劇史上擁有不朽的地位,更被認可為現代劇場與電影配樂的始祖。第三堂課,讓我們跟著老師的腳步,一起體會《指環》的魅力!

 

第四堂:指環四聯劇(三)《齊格飛》

《齊格飛》(也譯作《齊格菲》)是華格納指環四聯劇中的第三部作品。劇情的架構來自日爾曼敘事詩《尼伯龍根之歌》,再加入北歐神話世界觀所構思的一套大型歌劇作品。齊格飛是故事中的核心人物,角色形象非常鮮明。《尼伯龍根的指環》從開始創作,到加上音樂作曲,共耗費26年,在現代歌劇史上擁有不朽的地位,更被認可為現代劇場與電影配樂的始祖。林仁斌老師將帶領大家陸續從「序夜」-「第一夜」-「第二夜」到「第三夜」,領略華格納音樂創作的背後巧思與及其用心之處。 

 

第五堂:指環四聯劇(四)《諸神的黃昏》

《尼伯龍根的指環》(Der Ring des Nibelungen)的最終章為《諸神的黃昏》,是華格納以日爾曼敘事詩《尼伯龍根之歌》,加入北歐神話的世界觀所構思出的一套大型歌劇作品。這部非常經典的指環四聯劇,一共花費了26年創作,在現代歌劇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也被認為是現代劇場與電影配樂的始祖。林仁斌老師將帶領大家陸續從「序夜」-「第一夜」-「第二夜」到「第三夜」,領略華格納音樂創作的背後巧思與及其用心之處!


“先具備想像力,才能創造真實” — 華格納

德國歌劇作曲家華格納(1813-1883)

 

主講人:林仁斌

 

偉大的德國歌劇作曲家華格納(1813-1883),一生為音樂史締造許多傳奇。

 

整體藝術

華格納心中的最高藝術表演標準:「整體藝術」(Gesamtkunstwerk),這項改革除了呼應百年前歌劇界的「音樂與文字之爭」,更將歌劇音樂的表現推向與劇場的融合,也就是接近「完全的藝術形式」,也就是我們現代人最愛的~電影。

延伸閱讀

https://bonart.com.tw/wagner_music_drama/

 

因此我們能夠說:「 華格納是現代電影配樂與劇場音樂之創始者。」

 

精彩曲目

女武神的騎行

⟨女武神的騎行⟩是《指環》四部曲第二部《女武神》中第三幕最重要的一段音樂。

透過具有節奏感的設計,豐沛具有爆發力的管絃樂團表現,華格納描畫出神話故事中驍勇善戰的女武神,我們彷彿看見騎著具有長翅神馬,女武神們翱翔天際的颯爽英姿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O36QbZdQ8vM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kkjAN3R55tM

 

19世紀中期法國大歌劇麥亞白爾式歌劇序曲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sTouhk4PveM

 

電影《現代啟示錄》

大導演柯波拉神來一筆,在描寫戰爭的場景中,加入華格納音樂,讓電影更加真實身歷其境,並成為了影史經典: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nZ_zNUmr8fM

 

代表作品一覽

《華格納作品目錄(Wagner-Werk-Verzeichnis)》(WWV)中,一共收錄的他的作品共有113件,其中包括未完成的以及計劃中的作品,如果將未譜曲劇本、構思及失蹤的作品除去,剩下82部;如果再細數真正完成的歌劇作品,一共10部。(若指環四聯劇拆開計算為13部)

*資料取自維基百科,並附上超連結方便檢索。

中文名稱 原文名稱 首演年份
仙女 Die Feen 創作於1833-34,首演於1888年
禁戀 Das Liebesverbot 創作於1834-36,首演於1836年
黎恩濟 Rienzi 1837
漂泊的荷蘭人 Der Fliegende Holländer 1843
唐懷瑟 Tannhäuser 1845
羅恩格林 Lohengrin 1848
崔斯坦與伊索德 Tristan und Isolde 1859
紐倫堡的名歌手 Die Meistersinger Von Nürnberg 1867
尼貝龍根的指環

I.萊茵的黃金
II.女武神
III.齊格菲
IV.諸神的黃昏

Der Ring des Nibelungen

I.Das Rheingold
II.Die Walküre
III.Siegfried
IV.Götterdämmerung

I.萊茵的黃金(1854)
II.女武神(1856)
III.齊格菲(1871)
IV.諸神的黃昏(1874)
帕西法爾 Parsifal 1882

 

他首將歌劇中音樂的地位提升,將劇情、歌詞與音樂更縝密融合,過往的歌劇在他改革下,變成格局更弘大的「樂劇」(德:Muzikdrama)(英:Music Drama)。而在這樣的理念中,華格納將「樂劇」置為最高位階,認為從音樂譜曲、詩歌文字到戲劇、舞蹈、舞台、服裝等所有元素,皆應融合為一,為整體戲劇呈現服務,這就是「整體藝術」(德:Gesamtkunstwerk)(英:Total work of Art)。

 

華格納的豆知識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BegxnvzvNqo

 

戲劇第一,音樂其次

這項改革呼應了百年前的「音樂與文字之爭」,但是將歌劇音樂的表現,更加地推向與劇場的融合,也就是接近更加完全的藝術形式,或者是我們現代人最愛的~電影。

華格納因此打響了名聲,作品也打破過往義大利、法國歌劇專美於前的局勢,讓德國歌劇在樂史上擁有不可動搖的地位。

華格納在50歲前因揮霍成性始終窮困潦倒,在私人感情上也讓人不敢恭維,但仿若受到幸運之神眷顧,在巴伐利亞國王路德維希二世的崇拜與大力支持後,生活從此一帆風順,不僅能專心創作,橫跨數十年完成例如《尼貝龍根的指環》,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指環四部曲」這般全長15小時的鉅作,

他甚至能夠猶如實現夢想般地,打造出只演出自己樂劇作品,完全實踐心中表演理念的拜魯特劇院,華格納創立拜魯特音樂節,演出自己的作品。

這般成就與人生的確非凡人所能及,莫怪後世音樂家在仰望這位音樂巨人時,無不肅然起敬。

 

華格納生平簡述

*生平取自「知識百科

1813年5月22日出生於德國萊比錫,父親是當地警察局書記員,在華格納六個月大時因傷寒過世。母親在1814年改嫁與丈夫一位具有演員、作家及畫家等多重身份的好友蓋耶爾。

華格納的母親改嫁後隨蓋耶爾遷居德勒斯登,蓋耶爾對華格納非常仁慈,但是在華格納七歲時,他也不幸去世了。1822年華格納進入教會學校就讀,除了在文學和哲學上比較出色曾經得到學校詩作比賽的優勝外,其他科目都是一蹋糊塗,高中他讀的還是「後段班」,自尊心曾經大受打擊;華格納十四歲就顯現出不凡的戲劇才華,他撰寫了生平第一部劇本「萊巴德與阿德萊達」。 同時華格納也開始學鋼琴,但那時候他對音樂的熱情並不如文學那么強烈,而且也懶於練琴,所以終其一生鋼琴彈得都不是很好。

1827年華格納全家遷回萊比錫,1828年15歲的華格納欣賞了貝多芬的第七號交響樂,心靈受到巨大的震撼,從此他下定決心要成為一位偉大的作曲家,母親為了幫助愛子完成計畫,為他請了一位音樂教授Theidir Weinlig,在他的指導下,沒上過音樂院的華格納突飛猛進,終成一代大師!

1831年華格納進入萊比錫大學選修哲學,沒多久即因為生活過於放縱而遭退學。此時他對音樂仍有很大興趣,就追隨湯瑪斯教會的合唱指揮溫利格學習作曲,並且和溫利格一同工作了半年,使他獲益良多。

1832年華格納完成一首C大調交響曲,他將此曲帶往維也納希望能得到演出機會,但卻遭到冷落失敗而返。回程途中在布拉格寫下歌劇『婚禮』的劇本,返抵萊比錫後著手為該劇譜曲,這齣歌劇雖然並沒有完成,但已為華格納往後自己寫劇本並且譜曲開了先例。

1833年華格納應伍茲堡歌劇院邀請出任合唱指揮,使他有更多的機會實地接觸歌劇演出,並從中學習創作歌劇技法。隔年就完成了第一部歌劇作品『仙女』,1836年春天寫出『愛的禁令』,不過這兩部歌劇都沒有得到正式演出的機會。

由於接連兩齣歌劇都無法上演,華格納的經濟非常困窘,為了增加收入,他轉到馬德堡的一個小歌劇團當指揮,並於1836年11月與歌劇團中女演員敏娜結婚。

1837年夏天,華格納與妻子前往俄國里加,擔任當地歌劇院指揮,並開始著手創作歌劇『黎恩濟』。由於華格納收入不豐又不知節儉,家庭經濟更加惡化。1839年3月為了躲避債主追討,與妻子搭船逃往英國。在航行途中遇到暴風雨,促成兩年後華格納寫作歌劇『漂泊的荷蘭人』。1839年9月華格納從英國前往巴黎發展,然而巴黎樂界對這位沒沒無聞的新人並不感興趣。

雖然於1840年完成了『黎恩濟』,1841年又推出『飛行的荷蘭人』,但是這兩齣歌劇在巴黎也都得不到上演機會,在巴黎的三年間生活極端貧困,甚至因欠債而兩度下獄。這一段困苦的日子使得華格納原本就談不上高貴的個性,變得更加自私而無情,對於一切倫理道德的規範,也都採取敵對的態度。

1842年『黎恩濟』終於獲得在德勒斯登上演的機會,『黎恩濟』的演出是華格納生命中的轉捩點,它的成功使華格納得到了德勒斯登歌劇院指揮的職務。1843年『漂泊的荷蘭人』也在德勒斯登推出,雖然它不及『黎恩濟』成功,但又使華格納獲得了薩克森宮廷音樂監督的工作。

1845年華格納完成『唐懷瑟』,觀眾的反應卻頗為冷淡。1848年華格納又創作了『羅恩格林』,這部歌劇直到兩年後才得到演出的機會,由李斯特在威瑪舉行首演。

1849年德勒斯登爆發革命,華格納因參與革命活動被通緝。最先逃到威瑪在李斯特家中暫避風頭,之後在李斯特協助下逃往瑞士,並且以政治犯身分在蘇黎士定居。在瑞士的前幾年華格納暫停音樂創作而埋首於理論著述,完成了多本重要著作,其中在『歌劇與戲劇』一書里,首次發表了他的歌劇原則,他預言未來的歌劇必將捨棄過去慣用的詠嘆調和宣敘調,音樂與劇本會更緊密配合,而且也會加入其它藝術而成為一種統一的藝術作品,他並稱這種新的戲劇型式為『樂劇』。

完成了理論著述後,在蘇黎士的一些朋友熱心贊助下,華格納開始恢復音樂創作。在這些新朋友中,富商威森東克不但以金錢援助華格納,更提供華格納舒適的住宅,然而華格納後來竟與威森東克的妻子瑪黛德談戀愛。儘管華格納有道德上的缺失,但他與瑪黛德之間的這段戀情也成了他創作的動力,使得此後數年成為華格納一生中創作最豐富的時期。

1852年華格納寫了『女武神』,1853年完成『萊茵河的黃金』,連同他在德勒斯登時期即已寫成的『諸神的黃昏』和『齊格菲』兩部劇本, 尼貝龍根的指環劇本至此都已完成。1853年至1857年間華格納便埋首於這套聯篇樂劇的譜曲工作,然而由於這套樂劇太過龐大,再加上忙於其他事務,於是譜曲工作在未完成前已先暫告段落。

1857年8月華格納開始譜寫『崑斯坦與伊索德』,也於此時妻子敏娜發現他與瑪黛德間之戀情,為了挽回婚姻,敏娜佯稱心臟有毛病必須到威尼斯休養,華格納不得已只好搬出威森東克提供給他的居所隨妻子一同到威尼斯

1859年8月華格納在威尼斯完成了『崔斯坦與伊索德』這齣隱含著他與瑪黛德間戀情的樂劇。1860年德國政府赦免了華格納參與革命的罪行,使他終得以返回祖國。回國後華格納以指揮家的身份巡迴各地演出,他除了介紹自己的作品外,也演奏貝多芬及其他作曲家的曲子,華格納成了一位著名的指揮家。

1862年敏娜無法再忍受丈夫的風流因此分居。1864年華格納遇到了他一生中最重要的貴人巴伐利亞年輕的國王路德維希二世。路德威二世延聘華格納到慕尼黑,提供他一切生活及音樂上的需要,讓他可以安心創作。從1864年起到1883年去世為止,華格納過著他一生中最優渥的生活。

有良好條件的配合,華格納便進一步著手實現自己的音樂理想。首先他請了當時著名的鋼琴家、指揮家、李斯特的女婿畢羅到宮廷劇院來擔任指揮,自己則專心創作。畢羅對華格納相當崇拜與尊敬,他成了華格納的得力助手,也總是不遺餘力地推廣華格納的作品,然而華格納卻與畢羅的妻子柯西瑪暗通款曲。

1865年柯西瑪為華格納生了一個女兒,取名為伊索德,但畢羅卻仍然被蒙在鼓裡,一年後柯西瑪又為華格納生了一個女兒,至此華格納決定將柯西瑪據為已有,1866年秋天他們兩人一起到瑞士。李斯特知道這件事情後非常震怒,許多年都不肯原諒柯西瑪和華格納,而畢羅更是傷心至極。

不過李斯特和畢羅都沒有因華格納的不義而影響他們對華格納的藝術評價,他們仍然努力推介華格納的作品,也顯示出他們為了藝術而展現寬大與無私的胸懷。

1866年華格納原配敏娜去世。

1868年華格納推出『紐倫堡名歌手』,完成該劇後,他便著手繼續譜寫已擱置了十二年的『尼貝龍根的指環』。1869年柯西瑪為華格納生了一個兒子,取名為齊格菲。1870年初畢羅與柯西瑪完成離婚,年中華格納即與柯西瑪正式結婚。

華格納多年以來一直希望建造一座符合自己理想的劇院,專門上演自己的作品,這個心愿因路德威二世的支持,以及華格納四處募款並復出旅行演奏而於 1873 年付諸實現。該劇院建造於巴伐利亞境內的古城拜魯特,興建過程中華格納不但親自監造,還將自己許多關於劇場設計的理論運用於劇院中。劇院於1876年落成,並於同年8月舉辦首屆拜魯特音樂節,演出全本『尼貝龍根的指環』。

之後華格納並未停止創作,他又花了六年時間寫了最後的一部樂劇『帕西法爾』,於1882在拜魯特首演。不久後華格納心臟病發作,於1883年2月13日病逝於威尼斯,家人將遺體運回拜魯特,在舉行了盛大喪禮後將他葬在自家華宅「瓦溫弗里德」(Wahnfried)的庭院內。

直到生命的最後幾年之前,華格納的生活似乎都以政治流放、動蕩的愛情、貧困和一再逃避債務為人所知。近幾十年來,他關於音樂、戲劇和政治的有爭議的作品引起了廣泛的各種評論,尤其是他表達反猶太情緒的思想。

在整個 20 世紀的許多藝術中,都可以追溯到華格納思想所帶來的影響;從作曲、指揮、哲學、文學、視覺藝術和戲劇演出,甚至電影。

 

3分鐘認識華格納.介紹影片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YiPGE0JjCkQ

 

"真正的喜悅不存在於物質,而是由心所發" - 華格納

 

華格納「主導動機」簡說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I8r4Y34L60Q&list=PLWdiHKZju2RenZEU53A5PC44ZoUqTWz1Q&index=2

 

「主題」與「主導動機」之異同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qVlsIhbQ2qM&list=PLWdiHKZju2RenZEU53A5PC44ZoUqTWz1Q&index=3

 

這首是華格納早期的作品,創作於1840年,受到德國浪漫主義詩人海涅(Heinrich Heine)的著作《施納貝勒沃普斯基的回憶錄》(Aus den Memoiren des Herren von Schnabelewopski)啟發,講述的是受到詛咒、在海上漂流多年的荷蘭人(Der Hollander)船長和他的船員,每七年上岸尋找真心愛他的人以尋求救贖,最終他遇到了一位挪威船長的女兒珊塔(Senta),因著她誓死不移的愛,結局以殉情解除了荷蘭人的魔咒。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r6BJvway4b8

 

《唐懷瑟》序曲

《唐懷瑟》採根據德國中世紀傳說而寫,劇本1843年完成,總譜1845年完成在Dresden宮廷劇院親自首演。

華格納於1861年巴黎演出時,順應法國人的喜好加上了芭蕾舞與維納斯堡音樂,因此德勒斯登版較嚴謹,巴黎版則較優美討喜。

華格納的《唐懷瑟》與《羅安格林》屬於被上演次數多高的兩部歌劇,他的寫作方式逐漸脫離義大利歌劇跑馬詠嘆調的影響,逐漸進入整部音樂主題設計的完整化,是他所提倡的「樂劇」逐漸落實的過程。

主角人物唐懷瑟、伊莉莎白、維納斯、沃夫倫、郡主等,每一位角色均具有鮮明性格,也因此讓歌劇戲劇性更強化。

遊唱騎士唐懷瑟因為沉溺在愛神維納斯的肉慾中,甚至在歌唱比賽高歌讚美維納斯而墮入不被允許的靈慾深淵;郡主的姪女,同時也是愛慕著唐懷瑟的伊莉莎白公主,選擇以摯愛的純潔生命拯救唐懷瑟執迷不悟的靈魂,甚至願意替他的罪行贖罪。

《唐懷瑟》序曲,為三段體曲式,以朝聖者的緩步虔誠合唱開端,接入懺悔動機等主題,再逐漸進入樂曲高潮,再接著描寫維納斯堡的誘惑與維納斯愛慾音樂,呈現當代世人無法理解之縱慾恣情,再之後回到朝聖者合唱主題再度出現,鐵杖開花~唐懷瑟靈魂終得救贖。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mU4RVrJ-SRg

 

精彩神級日劇《白色巨塔》第一集,財前的隔空手術手勢,哼唱的音樂即為《唐懷瑟》序曲朝聖者主題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5rf8uXLJMQk

 

《唐懷瑟》主導動機集(播放清單)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MjANkcX_U3A&list=PL78TsyiiZjhE7wjL8aOJWuDQx0zL8jKks

 

主導動機是什麼?

電影用音樂說故事的四種方法


拜魯特音樂節與華格納之舞台

華格納年代的拜魯特劇院繪圖

 

迷人的穹頂.輝煌的過往歷史

 

今日的觀眾席視角:完全看不到樂團,純然的沈浸式觀劇體驗

 

換個角度繼續觀察,果然完全看不見樂池:

 

拜魯特音樂節官方網站

 

演出劇目

歷年演出劇目總整理


拜魯特音樂節 近期新聞

拜魯特將於2026年首度推出《黎恩濟》

出處:MUZIK古典月刊

為紀念拜魯特音樂節150週年,主辦單位計劃於2026年首度搬演不在華格納「最後十部歌劇」——也就是被執掌該節的華格納家族認定為所謂「成熟」作品——之列的《黎恩濟》(Rienzi)。

華格納曾孫女、該節現任總監Katharina Wagner在日前的視訊會議上透露,他們將於2026年把華格納完成的第三部歌劇《黎恩濟》與其它十部歌劇一起推上舞臺。2024節目主軸會是新製作的《崔斯坦與伊索德》,由Thorleifur Örn Arnarsson執導、Semyon Bychkov指揮,Andreas Schager、Camilla Nylund等演出;Philippe Jordan還將指揮Valentin Schwarz 2022年製作的《尼貝龍指環》再度登場。2025則送上Matthias Davids執導、Daniele Gatti指揮,Georg Zeppenfeld、Michael Spyres等演出的新製《紐倫堡的名歌手》。

 

 


 

延伸閱讀

https://bonart.com.tw/wagners-tristan-und-isolde/

 

英國BBC華格納紀錄片欣賞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wOJ3r0OqItw&t=976s

 

兩小時不間斷的華格納精彩音樂XDD

1) 0:00 A Valquíria: Cavalgada das Valquírias (Die Walküre: Ride of the Valkyries)

2) 5:39 Rienzi: Abertura em ré maior (Overture to Rienzi)

3) 17:30 Lohengrin: Preludio do Terceiro At (Lohengrin: Prelude to Act III)

4) 21:04 O Idílio de Siegfried (Siegfried Idyll)

5) 39:21 Abertura de O Navio Fantasma (Overture to The Flying Dutchman)

6) 50:16 Abertura de Tannhäuser (Overture to Tannhäuser)

7) 1:05:34 Os Mestres Cantores de Nuremberg Abertura (Overture to the Mastersingers of Nuremberg; however, the introduction is missing)

8) 1:14:50 Tristão e Isolda: Prelúdio (Tristan und Isolde: Prelude)

9) 1:23:08 Tannhäuser: Bacanal (Tannhäuser: Bacchanale)

10) 1:35:28 Lohengrin: Prelúdio (Lohengrin: Prelude to Act I)

11) 1:45:23 O Ouro de Reno Entrada dos Deuses no Valhalla (Das Rheingold: Entry of the Gods into Valhalla)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0EUHnu48DmQ&t=841s

 


"指環資料區"

【指環故事】

華格納構思與創作長達26年的《尼伯龍根指環》四部曲,集音樂、文學、哲學、神話、傳奇之大成,代表著十九世紀歐洲藝術的最高成就,從歌劇走向樂劇,不但劇本獨立完成,連音樂也是,而連續四天,演出總時需長達17個小時之久,更是創下前人難以企及之輝煌紀錄。

維基百科網頁《尼伯龍根的指環》

 

 

好文閱讀

華格納歌劇《尼伯龍根的指環》

 

蹦藝術Podcast「華格納專題」EP77-88

 

主導動機譜例

https://www.youtube.com/playlist?list=PL78TsyiiZjhGNl-civwjVsk_7tn6XG3wh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wvA54D2Gz3E&list=PLWdiHKZju2RenZEU53A5PC44ZoUqTWz1Q&index=6

 

華格納號的示範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BNcajRV4sfc


超市裡的女武神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n9EcmI9cCes

 

女武神飛行之主導動機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qSVv1uk57Jo&list=PLFn0Mh0jSllr-woZGbRxmhcsEGhxsxt_L&index=26

 

女武神呼喊之主導動機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DLlR-sx2G9M&list=PLFn0Mh0jSllr-woZGbRxmhcsEGhxsxt_L&index=27

 

1. 02:05 Intro 

2. 18:10 洪丁歸來 

3. 24:50 父親遺失 瓦哈拉 

4. 41:00 寶劍 

5. 48:50 寶劍由來 

6. 51:55 春之歌 

7. 01:01:30 正名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TrzllppakO8

 

1. 0:28 序奏

2. 02:35 女武神呼喊

3. 03:35 佛莉卡來吵架 

4. 22:27 佛旦失望 吵輸

6. 54:08 山腳下 兄妹

8. 01:02:45 瘋了 

9. 01:05:25 女武神 命運和死亡

10. 01:28:30 齊格蒙聽到號角聲去應戰

11. 01:31:25 戰鬥 超精彩

12. 01:33:40 告密鬼去死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iubJA8l3jQk

 

1. 00:38 序奏 女武神的騎行

2. 08:00 找姐妹求救

3. 13:10 得知自己懷孕

4. 15:40 肚子裡的齊格飛

5. 16:45 愛的救贖

6. 18:12 生氣的佛旦來了

7. 24:47 開除

8. 27:10 公佈懲罰內容

9. 29:20 趕走其他女武神

10. 32:40 最後一場 女武神獨白開始

12. 35:50 提到芙莉卡

13. 40:30 佛旦啞口無言

14. 47:50 最後定案 至少不要凡人

15. 50:15 佛旦不保護齊格琳

16. 53:04 真英雄

17. 59:00 送去睡

18. 01:03:55 魔術睡眠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jP0hj_PB_E4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3QRcbPVEbe8&t=398s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BlL-MY-kAyI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O-DFlCgeb4w&t=3909s

 

好書推薦

《優雅的時光》華格納樂劇22年全記錄

 

*以下文字出自《優雅的時光》華格納樂劇22年全記錄(楊世彭著,2017)

華格納(Wilheim Richard Wagner)是十九世紀最偉大的歌劇作家之一,1813年生於德國萊比錫,1883年死在義大利的威尼斯,享年69歲。

華格納是浪漫主義時代出色的音樂家,他在作曲、撰文、編劇、指揮、導演,甚至...論戰方面都有相當的成就,但後世最追念他的,乃是他留下的十部歌劇。

本書是作者楊世彭長達22年不斷從美國、香港等地前往拜羅伊特戲劇節(德國),每次至少出國十天,聆賞七部以上的樂劇演出,如此非常的專業堅持與長年寫作而成。拜羅伊特劇場是德國一座小城,由華格納親自督工建造完成的完美劇場就座落城中,劇場條件及周圍環境就是為了專業演出,來此除了座無虛席,一票難求,得排隊多年。但專業人士趨之若鶩,欣賞表演時更是如癡如醉,每年7月底至8月底,整整一個月,來自世界各地的樂迷,盛裝出席,演出有時長達五小時,下午開始,結束都已經夜晚10點以後,喜愛之人視之為心靈盛宴,真乃人生中最優雅的時光。
 
華格納留下的十齣歌劇。這些歌劇他叫作  Das Musikdrama (music-drama,中譯「樂劇」),都由他自己編寫劇本,因此他也是音樂史上難得的兼擅作曲編劇的創作者。十九世紀某一知名評論家,好像是尼采吧,稱讚他「綜合了莎士比亞與貝多芬的偉大」,雖略過譽,也是因爲他在作曲及編劇上都有很大的貢獻。
       
紐約大都會歌劇院網站簡介華格納有這樣的説法:他創作的「樂劇」在當時充滿爭議,但在今天絕對是歌劇作品中佔中心地位的傑作。在創作上他深具革命性,對劇場演出的每一部分都有獨到的見解。他堅持歌辭及音樂在他的作品中具有相等的地位,樂隊與歌手也同等重要;這種想法深合他重要的「綜合藝術」觀點(the Gesamtkunstwerk, or “total work of art”),融合音樂、詩句、舞蹈、建築、繪畫以及其他創作元素於一爐,這個觀點對藝術創作的影響,遠遠超越歌劇這個領域。
西方歌劇的起源是在歐洲文藝復興時代的末期。當時的義大利佛羅倫斯城,有群人文學者成立了一個「同好社」或「藝術集團」,叫做the Florentine Camerata,他們的研究重點就是希臘悲劇,認爲那些公元前五世紀的戲劇演出很可能是吟唱的,至少其中的「吟唱隊」部分(the choral passages),肯定是唱的。爲了顯示這點,這「同好社」裡的音樂家雅各布•佩利 (Jacopo Peri) 與一位詩人同好就寫作了史上第一齣吟唱的戲劇作品《達芙尼》(Dafne, 1597),次年隆重公演,得到極好的回響。可惜這部作品早就湮沒,衹有佩利的另一部作品《尤麗狄茜》(Euridici, 1600’s) 尚存,是爲歌劇史上最早留存的作品。
       
這種起自義大利的「吟唱演出」逐漸自宮廷流傳到民間劇場,有了個新的名稱opera(opere作爲複數),源自拉丁文opus,原意「作品」。這個新的演出方式以音樂及歌唱爲主,陳述一個簡單的故事,取自神話或英雄傳説。Opera在宮廷搬演時,由於預算充裕,不免在佈景、燈光、服裝、舞蹈上投注財力,歌唱方面也精益求精,出現了一群極富才華的歌唱明星,漸漸形成今日歌劇演出上依舊存在的特點,那就是以演唱技巧爲主,音樂動聽為副,加上華美堂皇的佈景服裝燈光效果,配以合唱隊及偶有的舞蹈撐起較大的場面,而故事的鋪陳,劇情的發展,角色的營造,在這種演出中倒變成相當次要的原素了。
       
義大利歌劇的發展到了十八世紀的古典主義年代,形成一種不變的形式,那就是用華美動聽的詠嘆調(aria)提供歌手展示演唱技巧的機會,以簡單伴奏的宣敘調 (recitative) 鋪敘劇情,加上一個序曲 (overture) 及每幕開始或結束前的音樂間奏,一些對唱 (duet)、三重唱 (trio)、四重唱 (quartet)、大合唱 (chorus),再加上常有或不一定有的舞蹈片段,形成一個至今還見到的演出模式,這種模式在十八世紀莫扎特、韓德爾的作品中達到很高的藝術層次。那些作品有一個共有的現象,就是在演出中凸顯歌手(尤其是明星歌手)的獨唱片段,而劇情的鋪陳與發展,卻被這些詠嘆調與宣敘調切割成二三十個勉强連接的斷斷續續了。

在這種演出模式中,作曲家必須為男女主角在每幕安排一到兩首獨唱及一個對唱,另外三四個主要配角也都需要安排一兩首獨唱或對唱,再加上他們之間該有的三重唱、四重唱,劇情的發展至少會被切割二十幾次,最好的劇作家也無法交代一個動人而比較複雜的故事,而角色的營造,在這種演出裡更屬奢求了。這是西洋歌劇最大的「死穴」,觀衆在觀賞歌劇時絕非追尋故事或要求角色的深度,他們僅求動人的歌唱及美妙的音樂。
       
到了十九世紀初期,以「美聲唱法」(bel canto) 著稱的歌劇作家若貝里尼(Bellini)、多尼采蒂 (Donizetti)、羅西尼 (Rossini),以及世紀後期浪漫主義歌劇作家若威爾第 (Verdi)、普契尼 (Puccini) 等,他們的作品雖比古典主義時代進步很多,裡面宣敘調的影子也逐漸消失,但劇中詠嘆調作爲凸顯明星歌手的早年傳統依舊存在,在十九世紀二十世紀,甚至現今的演出中,這些作品仍有明顯的環節,在一曲終了時讓劇情中斷音樂停止,給觀衆機會鼓掌叫好,甚至讓明星歌手把那精彩片段再唱一次。這是歌劇演出的高潮,也是歌手與觀衆同感過癮的時刻。
       
在這些方面,就可以看出華格納樂劇與一般歌劇,無論是十八世紀古典主義歌劇或十九世紀美聲唱法歌劇,甚至十九世紀末葉浪漫時代的歌劇,最大的不同之處了。
       
華格納的歌劇作品深具革命性及爭議性。他的歌劇,以他自己的話說,應是一種「整體的藝術品」(Gesamtkunstwerk or “complete work of art”),把音樂、詩句、美術這些要素融合在一起。他擴大了樂隊的編制,在樂譜中冲淡詠嘆調的特顯地位,把宣敘調去除,使他的歌劇作品形成一個個「無隙縫無休止的音調鋪陳」,從每一幕的開始直到那幕的結束,其中絕無空間容許觀衆鼓掌叫好,而現代的華格納樂劇演出,觀衆也都是在一幕結束之後才鼓掌,甚至根本不鼓掌;譬如說,《帕西法爾》第一幕結束通常不鼓掌,因爲此劇宗教意味甚濃,與耶穌受難日有關。
       
這些作品,華格納自己稱作「樂劇」(music drama),以示與一般歌劇不同,而他與其他作曲家最大不同之處,就是他也自己編寫劇本唱詞,這些劇本取材自日耳曼民族的傳説,凱爾特民族傳說,或亞瑟王傳説 (Germanic,Celtic, Arthurian legends),使得他的劇本題材往往具備某種哲理,無怪乎他的崇拜者稱揚他為「集貝多芬與莎士比亞之大成」,雖略過譽,但在音樂史上也真找不出另一位能寫精彩劇本,也能譜極好音樂的創作天才了。

 

讀後心得

本書作者做楊世彭旅居美國多年,為科羅拉多大學戲劇與舞蹈學系教授榮退。由於在劇場界與執導莎翁戲劇的國際聲譽,歷年皆為拜魯特音樂節正式邀請觀賞全套作品之唯一華人貴賓:在1995至2016年間,共觀賞68場樂劇,這些輝煌的經驗,已成歷史,不可能再被超越。

光是閱讀楊博士的觀劇經驗已讓我「獻上膝蓋」、「內牛滿面」,因為這些無法被複製的觀劇體驗,是如此珍貴的第一手資訊,更是對於拜魯特音樂節的入門磚。作者不同於許多樂評或音樂人,觀劇總習慣以音樂或歌唱為主之方向,更偏向導演構思以及舞台劇場演出細節之觀察,更是讓總浸淫於音樂中的我,獲得截然不同面向的新知;光是閱讀其中文字,便已經感同身受並深深佩服。(蹦藝術/林仁斌)


電影中的實例

魔戒主題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Dw6BCAZqkaQ&t=54s

 

《魔戒》音樂主題 Part.1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T39adGvJ2ak

 

《魔戒》音樂主題 Part.2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3Q1RSn3h_84

 

《魔戒》音樂主題 Part.3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ktufFuGq1k4

 

《魔戒》主導動機解說 Part.1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Deesm_fadg

 

《魔戒》主導動機解說 Part.2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Ich1P7UFRBg

 

《魔戒》主導動機解說 Part.3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4H9baaSATkA

 

【附錄】華格納重要大事年表

1813年5月22日 理察·華格納出生於萊比錫。

1814年8月23月 華格納的母親再嫁演員丶詩人路德維希·蓋爾。之後舉家遷往德勒斯登

1822—1827年 就讀於德勒斯登十字學校。

1828—1830年 就讀於萊比錫尼可萊學校。

1830年 就讀於萊比錫托馬斯學校。

1831年 於在萊比錫大學註冊為音樂學院學生,師從克望斯蒂安·西奧多·魏因利格

1833年 擔任符茲堡合唱團指揮。

1834—1836年 擔任馬格德堡劇院樂團指揮。

1836年11月24日 與米娜·普拉納結婚,在昆尼希堡附近的特拉海姆舉行婚禮。

1837年4月1日 出任昆尼希堡劇院樂團指揮。之後,華格納前往里加,擔任劇院樂團指揮直至1839年初。

1839年9月 華格納夫婦在倫敦短暫逗留後,抵達巴黎。

1842年4月 華格納夫婦返回德國德勒斯登。10月20日,歌劇《黎恩濟》在德勒斯登宮廷劇院首演。

1843年1月2日,歌劇《漂泊的荷蘭人》在德勒斯登宮廷劇院首演。2月2日,華格納被任命為皇家薩克森宮廷樂長。

1845年10月19日,歌劇《唐懷瑟》在德勒斯登首演。

1849年5月 參加德勒斯登革命,華格納遭通緝,流亡到瑞士。

1850年8月28日 歌劇《羅安格林》在威瑪宮廷劇院首演,由李斯特指揮。

1852年 華格納結識奧托·魏森東克一家。夏季在義大利北部旅行。

1853年5月18、20、22日 華格納在蘇黎世舉行著名的五月音樂會。

7月2日·李斯特到達蘇黎世。

1855年 華格納在倫敦指揮八場音樂會。

1857年4月28日 華格納搬入魏森東克一家在蘇黎世郊區別墅旁的「庇護所」。

1862年8月11日-18日 受到薩克森國王赦,華格納返回德國,在美茵茲、畢伯利希、卡爾斯魯厄丶德勒斯登和維也納逗留。

1864年5月4日 路德維希二世召見華格納,兩人在巴伐利亞(慕尼黑)官邸第一次會面。

1865年6月10日 《崔斯坦與伊索德》在慕尼黑宮廷劇院首演。

1866年1月25日 米娜·華格納在德勒斯登去世。4月15日 華格納搬往琉森的特里布申。

1868年6月21日 《紐倫堡的名歌手》在慕尼黑宮廷劇院首演。11月8日,華格納在萊比錫結識尼采。

1869年6月6日 華格納與柯西瑪所生的第一個孩子:齊格菲·華格納在特里布申出生。9月22日 《萊茵的黃金》在慕尼黑首演。

1870年6月26日 《女武神》在慕尼黑首演。8月25日·在路德維希二世生日的這一天,華格納與柯西瑪結婚。

1871年4月 華格納第一次來到拜魯特。5月3日·在柏林受到俾斯麥接見。

1872年4月22日 華格納離開特里布申,遷往拜魯特。5月22日,在華格納59歲生日這一天·拜魯特音樂節劇院舉行奠基典禮。

1873年2月 返回拜魯特。

1874年4月28日 華格納一家七口,遷入位於拜魯特的瓦溫弗里德別墅(Wahnfried)。

1876年8月13日一17日 拜魯特音樂節劇院揭幕。首次上演華格納的《尼伯龍根的指環》四聯劇,德國皇帝威廉一世出席。10月底,在索倫托最後一次與尼采會面。

1877年5月17日 英國女皇維多利亞在溫莎宮接見華格納。

1882年7月26日 《帕西法爾》在拜魯特音樂節劇院首演。9月14日 華格納與家人前往威尼斯。

1883年2月13日 華格納去世於威尼斯溫德拉米宮飯店去世。

2月18日,華格納遺體運回瓦溫弗里德別墅花園,依其遺願長眠葬於此處。

 

 

 

 

開卷蹦藝術.享受美好閱讀時光

☕️一杯咖啡.一點心意.支持蹦藝術☕️

 

各類合作提案,聯繫方式:

*手機:0917.670.518 
*Line:https://line.me/ti/p/LB1ro0P0AU
*E-mail:jenpin888@gmail.com

【BON音樂】淺談孟德爾頌:第一號交響曲

【BON音樂】淺談孟德爾頌:第一號交響曲
Mendelssohn: First Symphony in c minor

– 資訊整理共享於網路,一起欣賞音樂與藝術之美 –
蹦藝術 | BONART


孟德爾頌.真正的神童

孟德爾頌的全名為「雅各·路德維希·費利克斯·孟德爾頌·巴托爾迪」(Jakob Ludwig Felix Mendelssohn Bartholdy, 1809-1847),出身於德國漢堡的一個富裕家庭,因為家庭關係的背境,年紀輕輕即與與許多德國頂尖的藝術家、音樂家交往。

年輕的孟德爾頌是一位聰明得令人恐懼的神童,更是一位出色的畫家、詩人、運動員、語言學家和音樂家。

6歲時,孟德爾頌開始跟著母親學習鋼琴。 全家搬到柏林後,孟德爾頌與家中兄弟姊妹皆學習鋼琴。

九歲時,孟德爾頌首次公開演出。

在12歲到14歲期間,孟德爾頌受到巴哈、貝多芬和莫札特的影響,他在1823年前,便已經創作了13首弦樂交響曲(String Sinfornia)與各式重奏作品。

他的第一首正式出版作品是鋼琴四重奏,創作於13歲,15歲時,他更創作了第一首交響曲。

隔年,孟德爾頌完成了降E大調弦樂八重奏,這更是一部顯示他高度音樂天份的作品。

Felix Mendelssohn aged 12 (1821) by Carl Joseph Begas

 

作曲家簡介

孟德爾頌一生交遊廣泛,作品豐富。

與大文豪歌德傑為忘年之交,並與當代眾多藝文音樂人士往來:舒曼夫婦、白遼士、凱魯畢尼、韋伯、麥亞白爾、羅西尼、蕭邦、李斯特、華格納、帕格尼尼等音樂家交往,互通藝術見解;這對他的創作生涯產生許多重要的影響。

作曲家 孟德爾頌(Jakob Ludwig Felix Bartholdy Mendelssohn, 1809-1847) 
作曲家 孟德爾頌(Jakob Ludwig Felix Bartholdy Mendelssohn, 1809-1847)

 

孟德爾頌1809年2月3日出生於德國漢堡的一個富裕而有文化的猶太富商家庭。祖父摩西(Moses Mendelssohn, 1729-1786) 是德國名哲學家兼文學家;父親是德國漢堡的銀行家;母親則是位受過高等教育並精通音樂的人。不論出生環境、家庭生活或是事業成就,孟德爾頌都是一帆風順。

孟德爾頌從小是鋼琴神童:9歲時便以鋼琴家身份於柏林登台公開演奏,10歲時就為《詩篇19》譜曲,12歲自己主辦報紙,同年與 72歲德國文豪歌德(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 1749-1832)結為忘年之交。

在歌德的影響下,寫出一首鋼琴四重奏(op.1),14歲籌組自己的私人樂團,15歲創作了第一交響曲,與歌德的友誼,加深了孟德爾頌對古典文學的感受:16歲時完成的弦樂八重奏(op.20)亦受到歌德《浮士德》啟發。這部作品也被視為孟德爾頌第一首成熟的作品。

 

孟德爾頌:絃樂八重奏 op.20 欣賞
16歲作品 

小提琴:林品任、Boris Borgolotto、陳雨婷、Nancy Zhou
中提琴:鄭恩麒、嚴子晴
大提琴:李孟坡、柯容軒

https://youtu.be/CPAio6KVOqY?t=1


17歲時,孟德爾頌受到莎士比亞戲劇作品感動,以一個月左右的創作時間,寫出了著名作品《仲夏夜之夢》(A Midsummer Night’s Dream)序曲。18歲時為了研究古典文學,進入柏林大學就讀, 接受正規的大學教育,研究文學作品。(柏林大學即為現代之柏林洪堡大學 Humboldt-Universität zu Berlin,成立於 1810 年,曾被譽為被譽為「現代大學之母」)

19歲時指揮演出巴哈(J.S. Bach)的《馬太受難曲》。這是巴哈死後79年第一次被公開演出,由於這次的演出,使得大家開始重新注意巴哈,而巴哈的音樂也逐漸在世界各地的音樂會中被演出。

20歲起孟德爾頌遊歷歐洲,他的遊歷心得不但豐富,更是傳世:1830-1831年間,至義大利旅遊寫下第四號交響曲《義大利》(Symphonie no.4 "Italienische")、至蘇格蘭旅遊寫下第三號交響曲《蘇格蘭》(Symphonie no.3 "Scottish");《芬加爾洞窟》序曲作品靈感也來自孟德爾頌於英國赫布里底群島旅遊實記,完成於1830年作曲家21歲時。

 

孟德爾頌使用過之指揮棒 

孟德爾頌也是首位以現代指揮棒指揮樂團的指揮家,1835年26歲時擔任萊比錫布商大廈管弦樂團指揮。

下方珍貴圖片,是目前珍藏於英國市政廳,1846年孟德爾頌使用過之指揮棒。

1846年孟德爾頌使用過之指揮棒,珍藏於英國市政廳。Conductor’s baton used by Felix Mendelssohn Bartoldy at Birmingham Town Hall, 1846
1846年孟德爾頌使用過之指揮棒,珍藏於英國市政廳。Conductor’s baton used by Felix Mendelssohn at Birmingham Town Hall, 1846

 

由於孟德爾頌的啟發,現代指揮棒發展雖然有材質、握柄與長短等多樣變化,但萬變不離其中:


成就輝煌

為表彰孟德爾頌於音樂界的貢獻,1836年萊比錫大學(Universität Leipzig)授贈孟德爾頌榮譽博士學位。

1842年33歲時,與舒曼等人一起創辦萊比錫音樂院,並擔任首任校長。

1846年的伯明罕音樂節上指揮他的清唱劇《以利亞》,取得輝煌成功。但同年,孟德爾頌的健康狀況已經出現問題,次年,他心愛的姐姐芬妮(Fanny Mendelssohn, 1805-1847)過世更讓他深受打擊,導致健康狀況每況愈下。1847年10月他突然中風,11月4日在萊比錫去世,享年38歲。

 

孟德爾頌的交響曲創作順序

一般來說作曲家之交響曲編號皆以「寫作順序」排列,偶爾會出現後來雜以「出版順序」於其中。例如海頓和貝多芬的交響曲是按寫作次序排列,而孟德爾頌交響曲編號,則是完全依照出版的次序排列。

孟德爾頌共寫五首交響曲:第一號C小調 op. 11完成於 1824年。1840年他為慶祝顧騰堡(Johannes Gutenberg, 1397 – 1468)發明印刷術四百週年,創作了「節慶之歌」(Festgesang) 及第二號「頌讚交響曲」降B大調 op.52。而他的第三號交響曲《蘇格蘭》a小調 op. 56 完成於 1842年。第四號交響曲《義大利》 A大調 op. 90創作於 1833年。第五號交響曲《宗教改革》 D大調 Op. 107 是於 1830年為「奧斯堡信仰告白」(Augsburg Confession)300週年而作。

 

依照現行編號,順序為:

第一號(1824)
第二號(1840)
第三號(1842)《蘇格蘭》
第四號(1833)《義大利》
第五號(1830)《宗教改革》 

例如孟德爾爾頌的最後兩首交響曲,則是因爲他生前一直想再修改第四號「義大利交響曲」,第四號其實是等到他去世之後,於 1851年才被出版商編為第四號交響曲出版。第五號則是因為孟德爾頌生前一直不太滿意「宗教改革交響曲」, 所以並未出版,因此等到第四號交響曲出版後 17年後才付梓 ,稱為第五號交響曲。

如按照作曲年份重新編號,會得到不同之全新結果:

第一號(1824)
第五號(1830)《宗教改革》 
第四號(1833)《義大利》
第二號(1840)
第三號(1842)《蘇格蘭》

驚人的音樂創造力.在15歲爆發

孟德爾頌在15歲就寫作出第一號交響曲,可謂繼莫札特之後真正的音樂天才,即使是在2023年的現在,這份音樂才能仍然是震古鑠今的~

第一號交響曲,op.11,為C小調,與貝多芬交響曲偏好大調不同,進入浪漫時期之後,音樂家更加重視音樂裡的戲劇性與氣氛對比,我們可以在孟德爾頌年輕的創作裡,清晰地感受到截然不同世代的音樂感。

孟德爾頌於15歲這年,完成第一號交響曲,時間是1824年3月31日。

隔年,親筆簽名樂譜於1831年出版,顯示他的年輕早慧與才華洋溢。

 

首演

第一號交響曲於完成的同年,1824年11月14日在慶祝孟德爾頌的姊姊芬妮19歲生日的私人音樂會上首演,。

1827年2月1日,再由指揮家Johann Philipp Christian Schulz指揮萊比錫布商大廈管弦樂團(Leipzig Gewandhaus Orchestra)正式公開演出。

 

後續演出.倫敦

孟德爾頌一生與英國關係密切,經常造訪,這首第一號交響曲題獻給成立於1813年的英國愛樂協會(Philharmonic Society),後來愛樂協會在孟德爾頌20歲的1829年,邀請他赴倫敦指揮演出第一號交響曲,除了這首作品之外,孟德爾頌也安排了年輕時創作的八重奏中的詼諧曲等作為音樂會曲目。

當時英國的《Harmonicon》月刊,記錄了孟德爾頌20歲於倫敦的首演:(直譯)

「……雖然只有ㄧ、二十歲左右,但孟德爾頌已經創作了幾部規模宏大的作品;即使要與現在的作品進行比較的話,他也應該躋身於年輕而最偉大的作家之列。這個時代的年輕世代作曲家…孟德爾頌先生的交響曲的聽眾首先感受到的是豐富的創意和新穎的效果; 但同時,它的主題的悠揚,支撐這些主題的活力,緩慢樂章的優雅,某些部分的俏皮性,以及另一些部分的活力,都可以感受到......作者指揮它親臨現場,並受到熱烈歡迎......」(... though only about one or two-and-twenty years of age, he has already produced several works of magnitude, which, if at all to be compared with the present, ought, without such additional claim, to rank him among the first composers of the age.... Fertility of invention and novelty of effect, are what first strike the hearers of M. Mendelssohn's symphony; but at the same time, the melodiousness of its subjects, the vigour with which these are supported, the gracefulness of the slow movement, the playfulness of some parts, and the energy of others, are all felt.... The author conducted it in person, and it was received with acclamations....

 

樂團編制

兩管編制

 

四樂章標題

I. 甚快的快板:Allegro di molto (C minor, 487 bars)

II. 行板:Andante (E-flat major, 125 bars)

III. 小步舞曲(甚快的快板) - 中段 Menuetto(Allegro molto) – Trio* (G minor - F minor, 115 bars)

IV. 強有力的快板 - 轉為急速 Allegro con fuoco – Più stretto (C minor, 283 bars)

 

第一號交響曲 樂譜版本欣賞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Pj6EGBOdzq4

 

I. 甚快的快板:Allegro di molto (C minor, 487 bars)

奏鳴曲式

孟德爾頌在15歲就寫作出第一號交響曲,旋律熱烈奔放,展現出青少年孟德爾頌內心洶湧澎湃的情緒

 

II. 行板:Andante (E-flat major, 125 bars)(10:45

奏鳴曲式

溫暖、寬闊的第二樂章

https://youtu.be/Pj6EGBOdzq4?t=645

 

III. 小步舞曲(甚快的快板) - 中段 Menuetto(Allegro molto) – Trio* (G minor - F minor, 115 bars)

複合式三段體(compound ternary form

比較起古典時期與巴洛克時期,孟德爾頌以形式大幅擴大,音樂也非常具有表現力的“全新”小步舞曲作為他的交響曲第三樂章,相當有特色。而本樂章具備「複合式三段體」結構,解說如下:與

 

與標準的三段體略為不同之處,在B段TRIO段落的第二次反覆,孟德爾頌家寫了一句長旋律(21:42)才接回A段,也是本樂章的特色。

 

 

IV. 強有力的快板 - 轉為急速 Allegro con fuoco – Più stretto (C minor, 283 bars)

奏鳴曲式

快速而敏捷的第四樂章主題,讓人感受到交響齊鳴的熱烈與活力

 

https://youtu.be/Pj6EGBOdzq4?t=1455

 

也有許多人認爲孟德爾頌的第四樂章,讓人想起莫札特~

莫札特:第40號交響曲 第四樂章

https://youtu.be/-Iz-ah9ka3c?t=1227

 

法蘭克福廣播交響樂團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8Oq383oQ2hA&t=1636s

 

 

延伸閱讀

孟德爾頌的生平

https://bonart.com.tw/miaobei-art-center-x-bonart-music-lecture-2022-2-1/

 

 

開卷蹦藝術.享受美好閱讀時光

☕️一杯咖啡.一點心意.支持蹦藝術☕️

 

各類合作提案,聯繫方式:

*手機:0917.670.518 
*Line:https://line.me/ti/p/LB1ro0P0AU
*E-mail:jenpin888@gmail.com

【BON音樂】巴赫:布蘭登堡協奏第四號簡介(Brandenburg Concerto No.4)

【BON音樂】巴赫:布蘭登堡協奏第四號簡介
Introduction of Bach's Brandenburg Concerto No.4

– 資訊整理共享於網路,一起欣賞音樂與藝術之美 –
蹦藝術 | BONART


巴赫:布蘭登堡協奏曲 介紹網頁

 

巴赫:布蘭登堡協奏曲第四號

編制:主奏部:一把小提琴,兩把直笛。弦樂五部與(數字低音低音提琴)+大鍵琴。

 

布蘭登堡協奏曲封面欣賞


六首布蘭登堡協奏曲,六種風情

1721年,巴赫創作了六首大協奏曲,署名題獻給布蘭登堡的克里斯蒂安·路德維希侯爵(Christian Ludwig),標題為《六首不同樂器的協奏曲》。

克里斯蒂安·路德維希侯爵(Christian Ludwig):

克里斯蒂安·路德維希侯爵(Christian Ludwig

 

這六首《布蘭登堡協奏曲》,每首都有著各自不同的獨奏樂器,並具有當時器樂寫作盛行的「大協奏曲」(Concerto Grosso)形式,也就是具備「主奏部」(Concertino)與「樂團協奏部」(Tutti);音樂上則為「Ritornello」:即「Solo」與「Tutti」。

 

《布蘭登堡協奏曲》資料與獨奏樂器一覽:

Concerto Key BWV Solo
Brandenburg Concerto No. 1 F major 1046
  • 三部雙簧管
  • 兩部自然法國號
  • 低音管
Brandenburg Concerto No. 2 F major 1047
  • 小號
  • 直笛
  • 雙簧管
  • 小提琴
Brandenburg Concerto No. 3 G major 1048
  • 三把小提琴
  • 三把中提琴
  • 三把大提琴
  • 大鍵琴
Brandenburg Concerto No. 4 G major 1049
  • 兩把直笛
  • 小提琴
Brandenburg Concerto No. 5 D major 1050
  • 長笛
  • 小提琴
  • 大鍵琴
Brandenburg Concerto No. 6 B-flat major 1051
  • 兩把中提琴
  • 兩把古提琴(violas da gamba)
  • 大提琴
  • 小提琴
  • 大鍵琴

歷史知識篇

弦樂:弓的演進

 

巴洛克時期的提琴與弓

 

維奧爾琴介紹

 

巴洛克木長笛介紹

 

延伸閱讀

 

巴赫:無伴奏長笛組曲 BWV1013

Marten Root, Baroque flute

 

各種鍵盤樂器介紹

 

 

談早期的鍵盤協奏曲

在莫札特之前,早期鍵盤協奏曲作曲家以C.P.E. Bach為領導人物。

這幅知名的「無憂宮長笛音樂會」場景,由畫家阿道夫·馮·門澤爾(Adolph von Menzel)生動地畫出18世紀時,普魯士君王腓特烈二世(歷史上稱之為腓特烈大帝)在他名為「無憂宮」的音樂廳裡吹奏長笛的樣貌,坐在大鍵琴前演奏即為 C. P. E. 巴赫。作為音樂家,腓特烈大帝文功武治,功績顯赫,在音樂上亦非常有著墨:共創作了四首交響曲和約100首奏鳴曲。而在文學與藝術部分,除了和文學家伏爾泰經常有交流,也與許多當代著名哲學家和藝術家有聯繫。

 

而作曲家J.S. Bach、J.C. Bach、Soler、Wagenseil、Schobert、Johann Baptist Wanhal 而至海頓,皆有不同的鍵盤協奏曲問世。

例如巴赫的第五號布蘭登堡協奏曲,也存在著以鍵盤作為三件主要獨奏樂器之一(小提琴、長笛與鍵盤):

 

從當時所盛行的協奏曲作品,包括了器樂協奏曲與鍵盤協奏曲,皆有著管弦樂合奏和獨奏段落的交替,也若干程度地反映出巴洛克時期的歌劇傳統(樂器演奏/歌唱交替進行),稱之為「反始曲式」(Ritornello Form)

即便後來的莫札特鋼琴協奏曲的第一樂章,也喜愛使用「反始曲式」作為基本形式;在莫札特的小提琴協奏曲中,也可以看到相似的結構。

 

什麼是Ritornello Form?

巴洛克時期興起的器樂作曲手法

廣泛地使用於第一與第三樂章

以代稱進一步說明

樂段代稱:

| R–A1—R–A2—R | B | R–A1—R–A2—R ||

 

第五號布蘭登堡協奏曲手稿樂譜,樂曲開頭的「Ritornello」主旋律:

 

第五號布蘭登堡協奏曲(BWV 1050)「Soli 主奏樂器」是小提琴,長笛和大鍵琴,「Tutti 大團」是弦樂器與低音聲部。也是六首布蘭登堡協奏曲中,演奏長度最長的一首(總長約20-22分鐘)。

最值得觀察與欣賞之處,是除了高音兩聲部(長笛與小提琴)之外,大鍵琴在此曲中有著重要的地位,包括第一樂章就具有大鍵琴精彩的獨奏裝飾奏(Cadenza)。

 

以巴赫的第五號布蘭登堡協奏曲為例,介紹當時盛行的「Ritoenello Form」寫作方式:


第四號布蘭登堡協奏曲 曲式結構

第一樂章:G大調,3/8拍

曲式段落

 

段落(小節數) 調性 補充
Ritornello 1(1-83) G大調、D 大調、C大調
1-22 G大調 and D 大調 G major (tonic) to D major (dominant)
22-56 D 大調 to C大調 D major to C major (subdominant), then to G major.
57-83 G大調 Note the distinctive closing bars with cross-rhythms, circle of fifths progression and hemiola.

Episode 1(83-136)
83-88 C大調 Violin solo attempts a move to subdominant (C major)
89-102 D 大調 Tutti reinforces the tonic with ‘motto’ theme; violin tries subdominant
again before moving towards dominant (D major).
103-113 Tutti reinforces the dominant with two playings of the ‘motto’.
113-124 Violin solo continues to dwell on the dominant.
125-136 C, D and G major Flutes repeat motif from bar 35 over an A7 chord, rising through F#7
to B7 which becomes dominant preparation for…

Ritornello 2(137-157) e小調 Note that this is a shortened ritornello, consisting of just the opening and closing motifs.

Episode 2(157-208)
157-165 e小調 to G大調 Flute duet with tutti accompaniment; E minor to G major.
165-184 b小調 to a小調 Flute duet with continuo accompaniment; touching fleetingly on a
number of keys, but chiefly B minor and A minor.
185-208 a小調 to C大調 Starts as if a tutti ritornello in A minor, but quickly becomes a virtuoso
violin solo heard over the ritornello material. The music moves from A
minor to C major.

Ritornello 3(209-235) C大調 C major characterised by violinist’s double stopping in parallel 6ths.
Like the second ritornello, this is ‘abbreviated’ to just the opening and
closing motifs.

Episode 3(235-322) C大調
235-240 C大調 3 part stretto canon at the unison over a tonic (C) pedal.
241-243 C大調 ‘Motto’ theme in C (tutti).
243-248   Violin solo (material similar to Episode 1).
249-251 G大調 ‘Motto’ theme in G (tutti).
251-257 G大調 3 part stretto canon at the unison over a tonic (G) pedal.
257-263 Violin solo (material similar to Episode 1).
263-287 C, D and G大調 A reworking of bars 35-56 from the opening ritornello, here moving
from D to C, then G.
288-310 e小調、a小調、b小調 A reworking of bars 157-184 from the second episode, touching on
E minor, A minor and B minor.
311-322 A reworking of bars 125-136 over E7, C#7 and F#7

Ritornello 4
323-344 b小大調 B minor (almost identical to 2nd ritornello but with instrumentation
switched – ripieno violins now taking some of the melodic material).

 

Ritornello 5
345-427 G大調 An exact repeat of the opening ritornello in G.

單一性

由於巴洛克音樂樂章多具備強烈的性格單一性,一旦樂曲個性被決定,就不易再更動;因此,好好地認識「第一次Ritornello」,是欣賞本樂章之最重要關鍵。

 

完整樂譜欣賞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lFlE7xuJ_Ak&t=8s

音樂演奏欣賞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MAFJXPWjKJ0

 

補充資料

柯賴里:大協奏曲集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Wogo52iFeB0

 

 

開卷蹦藝術.享受美好閱讀時光

☕️一杯咖啡.一點心意.支持蹦藝術☕️

 

各類合作提案,聯繫方式:

*手機:0917.670.518 
*Line:https://line.me/ti/p/LB1ro0P0AU
*E-mail:jenpin888@gmail.com

【BON音樂】苗北藝術節《柏林愛樂金澄之聲 ─ 帕胡德 & 蘭格拉美》音樂會導聆

【BON音樂】苗北藝術節《柏林愛樂金澄之聲 ─ 帕胡德 & 蘭格拉美》音樂會導聆
At top of the world - Emmanuel Pahud

 – 資訊整理共享於網路,一起欣賞音樂與藝術之美 –
蹦藝術 | BONART


 

導聆人:林仁斌

 

關於當代長笛之神 - 帕胡德(Emmanuel Pahud, b.1970),筆者可說是全台灣寫過最多關於他文章的作者了。從他於EMI發行首張與柏林愛樂的莫札特長笛協奏曲集專輯開始,一路二十幾年來,每張專輯都收藏,音樂會從法國聽到德國、義大利,在台灣的音樂會更是每場都不會錯過,今天終於要在蹦藝術中與大家分享這位全球頂尖長笛演奏家的點點滴滴。

 

今日演出曲目

巴赫:降E大調奏鳴曲,作品BWV1031
J.S.Bach: Sonata in E-flat major BWV 1031羅塔:為長笛與豎琴而作的奏鳴曲
Nino Rota: Sonata for Flute and Harp

舒曼:三首浪漫曲
Robert Schumann: 3 Romances Op.94

浦朗克:長笛奏鳴曲, FP 164
Francis Poulenc: Flute Sonata

德布西:浪漫華爾滋
Claude Debussy: Valse romantique (solo harp)

戴斯培:航線
Alexandre Desplats: Airlines

皮耶佐拉:《探戈的歷史》選粹

〈尋歡園1900〉

〈咖啡廳1930〉

〈夜總會1960〉

Astor Piazzolla: «Histoire du Tango»

Bordello 1900, Café 1930, Nightclub 1960 from 

*藝術家保留曲目更動之權利

 

延伸閱讀:

 

 

帕胡德與蘭格拉美影片欣賞

持續不斷於柏林愛樂中演奏長笛,迷倒無數眾生的帕帥:

比才:卡門間奏曲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eChLCFAGyx0


學習長笛~都是因為莫札特

在帕胡德小時候,搬家是司空見慣的常事。

由於父親在美商工作,因為工作需要,經常需要轉換到不同城市上班。帕胡德一家人跟著父親四處旅行工作轉換到不同城市居住,無形中培養出他獨特的國際觀。(帕胡德才6個月大時,全家搬到巴格達;1歲時搬到巴黎;2歲時又搬到西班牙馬德里;4歲時搬到羅馬定居4年)

在羅馬期間因為同層樓住戶有位業餘長笛家François,一家四個小孩都學音樂。帕胡德在4歲時聽到他們家長子Philippe練習莫札特G大調長笛協奏曲K.313的樂聲,因而愛上長笛。他告訴雙親:「我想吹長笛,我想演奏隔壁大哥哥Philippe演奏的莫札特音樂。」("I want to play the flute, I want to play the Mozart concerto that guy next door is practicing.")

當年的聖誕禮物居然就是長笛一把~帕胡德願望成真~拿到聖誕禮物之後,帕胡德也開心地與住在隔壁的大哥哥Philippe開始學習長笛(15歲的Philippe當了小老師),隔年開始,帕胡德再接著與Philippe的父親François學習長笛。

耳濡目染~這也正是長笛之神的誕生與緣起啊~

 

繼續搬家與學習之路

8歲時,帕胡德全家再搬至比利時布魯塞爾,於是他進入當地音樂學院(Music Academy of Uccle )唸書。這期間帕胡德追隨兩位長笛老師學習,分別是:Michel Moinilm(1979年-1985年)與Carlos Bruneel(1984年-1987年)。

夢想成真 演奏莫札特

1985年,帕胡德獲得比利時國際音樂比賽首獎,獲得了與國立比利時交響樂團協奏的機會(National Orchestra of Belgium),於是15歲的他終於有機會在舞台上正式演奏朝思暮想的莫札特G大調長笛協奏曲 K.313。


帕胡德演奏莫札特 K.313(非當年影片)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8OzM5yeb8Lc

 

17歲時,帕胡德從比利時音樂院畢業,他決定前往巴黎繼續他的學習之路。

進入巴黎高等音樂院(Conservatoire National Supérieur de Musique de Paris)之後,帕胡德有機會追隨國際知名音樂家們學習,讓他眼界大開,音樂程度持續躍進,這段期間的長笛老師有: Michel Debost、Alain Marion、Pierre-Yves Artaud 與 Christian Lardé。同時間他也追隨瑞士巴塞爾音樂院教授葛拉夫(Peter-Lukas Graf)學習,持續接受多方建議精進自己。

 

國際音樂大賽之路

 

1988年開始,帕胡德開始挑戰國際音樂大賽,就學期間於1988年獲得杜宜諾(Duino)國際音樂大賽首獎、荷蘭Scheveningen 音樂大賽二獎、1989年再獲日本神戶長笛大賽首獎。1989年這年,他在完成學業前更已經直接考取交響樂團首席,贏得瑞士巴塞爾廣播交響樂團(Basel Radio Symphony)首席一職。

 

1990年,帕胡德以第一獎優異成績自巴黎音樂院畢業。同年再考入由柴利畢達克所指揮的慕尼黑愛樂擔任首席(1990年)。最巧合的是,著名長笛家尼可萊(Aurèle Nicolet)居然在此時成為了帕胡德的鄰居,帕胡德也於這兩年密集地追隨尼可萊學習長笛。身為尼可萊最後一位長笛學生,對於大師帶給他的教導,帕胡德一直難忘,並落實在多年來的演奏、錄音與教學中。

 

生涯轉捩點

追隨尼可萊學習的兩年,帶給帕胡德音樂上更加成熟的訓練與宏觀的視野。1992年,在尼可萊的密集調教之下,帕胡德先獲國際日內瓦長笛大賽(Geneva International Music Competition)首獎,接著再考入柏林愛樂,以22歲之齡,以全團最年輕的音樂家身份入團開始擔任長笛首席,在阿巴多(Claudio Abbado)指揮下繼續攀向音樂人生新高峰。(P.S. 筆者補充:帕胡德入替位置,是退休長笛首席 Karlheinz Zöller (1960–69, 1976–93)之位置,樂團任期自1993年9月起算

 

1997年,帕胡德就被EMI製作人李格相中,與全球五大的EMI唱片公司簽約,發行莫札特長笛協奏曲專輯;這重要的全球五大唱片首張專輯,當然要與柏林愛樂+阿巴多黃金陣容合作:

 

唱片內頁中的錄音照:

 

 

莫札特長笛與豎琴協奏曲 K.299 Live'(1998)
帕胡德/長笛 | 蘭格拉美/豎琴 | 阿巴多指揮柏林愛樂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cIUHkfwMZE4&t=150s

 

同場音樂會安可
Ibert: "Entr'acte"(間奏曲)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e2QHLeVDjbw

 

與多年好友 法國豎琴家蘭格拉美

在上面影片中,與帕胡德一同演奏莫札特長笛豎琴協奏曲之法國豎琴演奏家,與帕胡德同年進入柏林愛樂(樂團任期自1993年9月起算),兩人在柏林愛樂一起合作已達30年(2023現在),好默契不在言下。

1967年出生於法國格勒諾布爾的蘭格拉美,於尼斯音樂學院開始音樂的啟蒙教育,師從豎琴大師芳登畢諾許(Elisabeth Fontan-Binoche),1993年獲阿巴多欽點加入柏林愛樂,擔任豎琴首席至今。獲得多項國際大獎首獎,包括豎琴界最高榮譽-以色列國際豎琴大賽(1992)。

 

幾年前筆者訪問這兩位音樂家,訪談之間歡樂無限,更是見證兩人的好感情:

 

 

 

2018年,兩人再次於日本合作,Dennis Russell Davies指揮日本讀賣交響樂團現場: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FkjtUgdXuYk


當代長笛之神

2014年帕胡德榮獲德國 ECHO Klassik 票選年度最佳演奏家獎項,接受訪問: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ver2z5-vPjE

 

俏皮的他,將獎座高舉於頭上拍照

 

帕胡德永遠迷人悠揚的笛音:每年維持150-160場音樂會的超級長笛家,隨時準備好出現在舞台上,與樂迷一同享受著他溫暖的音樂與迷人的魅力。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YEyKM13yf_4


 

2018年 帕胡德 «獨奏»長笛演奏專輯介紹
唱片編號:WARNER 0190295701758.華納

帕胡德 «獨奏»長笛演奏專輯 封面 |SOLO by Emmanuel Pahud

 

帕胡德 «獨奏»長笛演奏專輯 封底|SOLO by Emmanuel Pahud

 

成功專輯 來自源源不絕的現場經驗

記得 2011年,譽滿全球的笛神 帕胡德(Emmanuel Pahud, b.1970-)在台灣國家音樂演奏了一場無伴奏音樂會:

他於音樂當天直接抵達台灣,略事休息後就直接到音樂廳準備。

晚上音樂會開場,只見他拎著一瓶礦泉水上台,然後就這樣以現代作曲家若利維(André Jolivet, 1905-1974)的無伴奏長笛作品”五首咒語”(Cinq incantations),搭配巴洛克時期作曲家泰雷曼(Georg Philipp Telemann, 1681-1767)的12首幻想曲:一個人與一把長笛,在國家音樂廳舞台上完成了一場精彩絕倫的音樂會,終場時那久久不停歇的掌聲,筆者至今仍然印象深刻。

 

泰雷曼 + 百年長笛當代經典

2018年5月4日,帕胡德的最新專輯⟪獨奏⟫(SOLO)以雙CD專輯的更大格局,做出了對一份長笛獨奏音樂曲目的最大敬意:

曲目以巴洛克時期泰雷曼於 1732-1733 年所作的12首無伴奏幻想曲為主軸,再搭配 1917-2017 近一世紀以來的當代長笛音樂;不但經典,而且創新,實在讓人敬佩。

 

向恩師 尼可萊致敬

帕胡德身為瑞士長笛名家 尼可萊(Aurèle Nicolet, 1926 – 2016)最後一位學生,帕胡德與恩師尼可萊皆同樣醉心於當代長笛音樂的曲目拓展:

自2006年開始每年他都委託作曲家為長笛創作不同曲目,例如本專輯作曲家 Mathias Pintscher《Beyond》》與 Jorg Wikdmann《Petite Suite》,皆是為帕胡德而譜寫的創作,展現出精湛的現代長笛演奏各式技巧,讓人佩服不已。

 

帕胡德對於當代作曲家新曲目的積極邀約,不斷開拓長笛演奏曲目,著眼的更是美好的未來:

「灌錄這樣的無伴奏專輯,是非常大的考驗,這更是一個探索的旅程。但,這些新作品應該屬於未來,而不僅僅是為我量身定做。」~ 帕胡德

 

時空穿梭 曲趣橫生

帕胡德 «獨奏»長笛演奏專輯 詳細音軌與曲目|SOLO by Emmanuel Pahud
帕胡德 «獨奏»長笛演奏專輯 詳細音軌與曲目|SOLO by Emmanuel Pahud

 

上方為本專輯雙CD之詳細曲目語音軌順序,大家可見到帕胡德在樂曲順序安排上採用交錯式安排:以12首泰雷曼無伴奏幻想曲為主軸,每一首幻想曲搭配一曲現代經典~時而現代、時而巴洛克,聽覺上非常新鮮豐富而且不容易因為風格固定而感覺厭倦,是專輯曲序安排的巧思。

順著專輯曲序聽下來,在穿越古今的樂曲中,我們聽見了長笛的歷史,在音樂的軌跡中一步步探索著長笛音樂的過去與未來,令人感到雀躍。

 

一起欣賞 帕胡德於Youtube上分享的錄音版:
Emmanuel Pahud - Fantasias No.1 by G. P. Telemann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7o8qBDW80is&fbclid=IwAR21JuPpgJ-t26b7oB-VZQ6YDKieo6yQnHxYnDE89zRDnxLWcCiKNek_sPA


近年的演奏專輯分享

→帕胡德官網上的CD整理

Emmanuel Pahud -
Fantasy
A Night At The Opera(2010)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RHqclU6DLDg


Emmanuel Pahud
Flute Concertos at Sanssouci(2011)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E25EorWsnkk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3dDu6m60Dq4


Emmanuel Pahud
Around the World(2013)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Vx1MDhrgdaE


Emmanuel Pahud:
Revolution - an album of French Flute Concertos(2015)
法國大革命時期長笛音樂作品集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BfhMaQdQdo0


Emmanuel Pahud
C.P.E. Bach concertos(2016)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pHb4F9H9220


Andreas Ottensamer+Emmanuel Pahud
- Mozart(2017)

 


2019年最新專輯 – Dreamtime
with Münchner Rundfunkorchester and Ivan Repušić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LLUM4kIYL8U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i-6WSGX5aMg


活潑親和的個性

熱愛音樂的帕胡德,不斷帶給無數音樂愛好者美好的樂音,每次能欣賞他的現場演奏,都是無比的樂趣與幸福~

 

Happy Fluting

筆者與帕胡德、茱麗葉合照於台灣餐敘


一起貼近音樂家的生活

以下所有照片皆取自Pahud facebook網頁

日本粉絲的收藏拍照

 

2018年音樂會後開心地與好友:勒樂(Francois Leleux)及與他的太太喬治亞小提琴家莉莎‧巴蒂雅許薇莉(Lisa Batiashvili )合照

 

2018年與圖岡.索契夫(Tugan Sokhiev)於布拉格合作音樂會,留下合照

 

2019年5月,帕胡德與指揮賈維留下有趣的20年對比合照

 

2019年在新任音樂總監Kirill Petrenko指揮與現場35000觀眾欣賞下,演奏貝多芬第九號交響曲,觀眾拍下的樂團與大螢幕中的帕胡德,也上傳至他的粉絲頁面:

 

2019年6月26日,帕胡德的貼文,懷念指揮阿巴多,心中永遠有一個他的位置:

 

這麼棒的音樂家,值得與他一起慢慢變老❤️
(拍攝於2018年11月16日,柏林愛樂四重奏會後簽名會)

 

2023年台北大師班照片

 

 

 

 

 

 

 

開卷蹦藝術.享受美好閱讀時光

☕️一杯咖啡.一點心意.支持蹦藝術☕️

 

各類合作提案,聯繫方式:

*手機:0917.670.518 
*Line:https://line.me/ti/p/LB1ro0P0AU
*E-mail:jenpin888@gmail.com

【BON音樂】蹦藝術X閤家生活音樂廳 - 週五《一杯咖啡時光》:「旋律之子:莫札特」精選十大莫札特美妙音樂

【BON音樂】旋律之子:莫札特」精選十大莫札特美妙音樂
Top 10 Works of Mozart

– 資訊整理共享於網路,一起欣賞音樂與藝術之美 –
蹦藝術 | BONART


 

每週五午後,在 8%ice CAFÉ 用一杯咖啡的時光,遇見美好的音樂!

在那文字與繪畫的終點,音樂開始了...❤️

蹦藝術林仁斌將為您精選各種不容錯過的音樂

在日常生活中感受音樂的各種面貌與美好

仔細聽~原來音樂一直在你身邊

C’est si bon

這一切,都是如此美好~


2023年12月音樂講座場次一覽

活動時間 —— 12月每個星期五15:00-17:00 (12/15-16:00-18:00)

活動地點 —— 8%ice CAFÉ 永康公園店(台北市大安區永康街23巷6號)

講座內容 ——

12/01 「旋律之子:莫札特」精選十大莫札特美妙音樂

12/08 「音樂之巔:貝多芬」精選十大貝多芬美妙音樂

12/15 「鋼琴詩人:蕭邦」精選十大蕭邦美妙音樂 (12/15-16:00-18:00)

12/29 「精彩古典迎新年」精選十首不可錯過的新年古典音樂

01/05 「搖擺佳節過聖誕」精選十首不可錯過的爵士耶誕音樂(聖誕店面人潮壅擠改期)


「旋律之子:莫札特」精選十大莫札特美妙音樂

 

先放幾段精彩的莫札特音樂

1. Eine Kleine Nachtmusik, K. 525: I. Allegro (00:00) - Budapest Scoring Symphonic Orchestra

2. Eine Kleine Nachtmusik, K. 525: II. Romanze - Andante (07:45) - Budapest Scoring Symphonic Orchestra

3. Eine Kleine Nachtmusik, K. 525: III. Menuetto - Allegretto (12:50) - Budapest Scoring Symphonic Orchestra

4. Eine Kleine Nachtmusik, K. 525: IV. Rondo - Allegro (14:50) - Budapest Scoring Symphonic Orchestra

5. Symphony No 35 in D major, K. 385 (Haffner Symphony): I. Allegro con spirito (20:08) - Budapest Scoring Symphonic Orchestra

6. Symphony No 35 in D major, K. 385 (Haffner Symphony): IV. Presto (25:54) - Budapest Scoring Symphonic Orchestra

7. Symphony No 40 in G minor, KV. 550: I. Molto Allegro (29:53) - Budapest Scoring Symphonic Orchestra

8. The Magic Flute: Overture (37:29) - Budapest Scoring Symphonic Orchestra

9. The Marriage of Figaro: Overture (44:41) - Budapest Scoring Symphonic Orchestra

10. String Quartet No. 23 in F major, K. 590: I. Allegro moderato (49:12) - Accord quartet

11. String Quartet No. 23 in F major, K. 590: IV. Allegro (58:13) - Accord quartet

12. String Quartet No. 20 in D major, K. 499: II. Menuetto and Trio. Allegretto (1:03:17) - Accord quartet

13. Violin Sonata No. 26 in B-flat major, K. 378: III. Rondo. Allegro (1:06:38) - Accord quartet

14. Piano Concerto No. 21 in C major, K. 467: II. Andante (1:10:46) - Csabay Domonkos

15. Piano Concerto No. 23 in A major, K. 488: I. Allegro (1:16:25) - Csabay Domonkos

16. Piano Sonata No. 11 in A major, K. 331: III. Alla Turca (1:27:15) - Csabay Domonkos

17. Clarinet Concerto in A major, K. 622: II. Adagio (1:29:35) - Budapest Scoring Symphonic Orchestra

18. Violin Concerto No. 3 in G major, K. 216: I. Allegro (1:36:36) - Budapest Scoring Symphonic Orchestra

19. Flute Concerto No. 2 in D major, K. 314: II. Adagio non troppo (1:46:08) - Budapest Scoring Symphonic Orchestra

20. Horn Concerto No. 3 in E-flat major, K. 447: II. Romance. Larghetto (1:51:36) - Budapest Scoring Symphonic Orchestra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Rb0UmrCXxVA

 

莫札特:安魂曲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dJ0AkP_BFhs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Pe_-870butM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xqZpBi10KFc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tmnyh4Ov-Ko

 

https://bonart.com.tw/all-about-the-movie-amadeus/

 

《土耳其進行曲》+《阿瑪迪斯》電影選粹

 

既然提到《阿瑪迪斯》,當然要先聽 <夜后>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NfntnA9QVro

 

《魔笛》第一幕,慈愛的夜后 <別發抖,我的愛子>

德語歌詞 中文翻譯

O zittre nicht, mein lieber Sohn,
du bist unschuldig, weise, fromm –
Ein Jüngling so wie du, vermag am besten,
dies tiefbetrübte Mutterherz zu trösten.–

Zum Leiden bin ich auserkoren,
denn meine Tochter fehlet mir.
Durch sie ging all mein Glück verloren,
ein Bösewicht entfloh mit ihr.
Noch seh' ich ihr Zittern
mit bangem Erschüttern,
ihr ängstliches Beben,
ihr schüchternes Streben.
Ich mußte sie mir rauben sehen.
"Ach helft! Ach helft!" – war alles was sie sprach –
allein vergebens war ihr Flehen,
denn meine Hilfe war zu schwach.

Du, du, du wirst sie zu befreien gehen,
du wirst der Tochter Retter sein! –
ja! du wirst der Tochter Retter sein.
Und werd' ich dich als Sieger sehen,
so sei sie dann auf ewig dein.

噢,別發抖,我的愛子
你純真聰穎、又誠摯—
你這樣的青年,最能夠完美
安慰這悲慟中的母親心扉。我註定是要承受苦痛
因我女兒已經不在。
我的幸福全隨她失蹤
一位惡魔帶她逃開。
仍看見她打顫
還有動搖不安
她恐懼的發抖
她膽怯的搏鬥。
睜眼看她從我這被抓走
「救命!救命!」即她全部所說—
但她只能徒勞地哀求
因為我助力太微弱。你、你、你,將要前去給她馳援
將是我女兒的解救者!
對!你將是我女兒的解救者。
而我若看到你勝利凱旋
那她永遠都是你的。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ov1hRqPnm58

 

我非常喜愛的 Natalie Dessay 演唱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d1ODbDKmSEc

 

第21號鋼琴協奏曲 第二樂章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y5teaCsm16Y&t=213s

 

https://bonart.com.tw/mozarts-piano-concerto-no-21-in-c-major-2/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I_AX4R-d29o

 

 

 

長笛與豎琴協奏曲K.299

https://bonart.com.tw/all-about-mozart-flute-and-harp-concerto-k-299/

 

小夜曲 K.525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czBSj6_6rkE

 

 

“天下最完美的事,莫過於一位熟悉舞台、兼具音效概念的優秀作曲家,能知遇真正的火鳳凰~一位才華出眾的詩人。” – 莫札特

 

莫札特在 1781 年10月13日給父親的信中,曾經表達一個心中的願望:「天下最完美的事,莫過於一位熟悉舞台、兼具音效概念的優秀作曲家,能知遇真正的火鳳凰~一位才華出眾的詩人。

沒想到真的在五年後,他遇見詩人達彭特(Lorenzo da Ponte, 1749-1838),詩與音樂真正達到完美的結合,兩人並留下三部曠世歌劇。:

1786 年的《費加洛的婚禮》(Le nozze di Figaro) 、1787 年的《唐喬凡尼》(Don Giovanni, KV 572)與1790 年的《女人皆如此》(Così fan tutte, KV 588)。

這三部歌劇,每部都各有千秋,並且都是莫札特歌劇作品中的代表作,也是歌劇領域中成熟的巔峰作品。 

 

https://bonart.com.tw/all-about-opera-2/

 

費加洛《你再也不要做情郎》

《你再也不要做情郎》的詠嘆調出現於第一幕,凱魯比諾被罰去當兵,處於情緒低落的狀態,費加羅在一旁充滿調侃的歌唱。

不要再像那多情的蝴蝶,

日夜到處遊蕩;

像愛情的小納克素斯和小阿多尼斯那樣

擾亂美人們的睡眠,

像愛情的小納克素斯和小阿多尼斯那樣

擾亂美人們的睡眠,

不要再戴你這些美麗的羽毛,

那輕佻而華麗的小帽,

那一頭捲髮、那英俊的表情,

那女人氣的緋紅色。

在士兵中間、在醉漢之間!

那女人氣的緋紅色。

在士兵中間、在醉漢之間!

不要再像那多情的蝴蝶,

日夜到處遊蕩;

像愛情的小納克素斯和小阿多尼斯那樣

擾亂美人們的睡眠,

像愛情的小納克素斯和小阿多尼斯那樣

擾亂美人們的睡眠,

大鬍子、窄背包、槍在肩,

腰跨刀,脖子筆直,面孔老實,

或戴一頂大頭盔,或戴一條大頭巾

榮譽很多,錢財很少

不是跳凡丹戈舞

而是在泥漿中穿行,

爬過山嶺,越過峽谷,

鬥風雪,戰酷暑,

隨著槍炮的和聲,

子彈以各種音調在耳邊呼嘯。

凱魯比諾向勝利和軍隊的榮譽前進。

 

伯爵夫人《求愛神給我安慰》

 

凱魯畢尼《情為何物》

 

《趁著微風》 Su ll’aria

這首《趁著微風》出現於第三幕。蘇珊娜先前假意答應伯爵的邀約,由伯爵夫人授意要蘇珊娜具名寫一封信邀約伯爵見面,但屆時兩人對調衣服去赴約,寫信過程中,伯爵夫人念一句,蘇珊娜寫下來並且跟著覆誦一遍。

這首二重唱也叫做《信的二重唱》,是全劇中最優美的女聲二重唱。 

蘇珊娜:趁著微風… 伯爵夫人:多麼輕柔微風….. 

蘇珊娜:微風…. 

伯爵夫人:今晚吹拂…. 

蘇珊娜:今晚吹拂…. 

伯爵夫人:在松樹叢下 

蘇珊娜:松樹叢下? 

伯爵夫人:在松樹叢下 

蘇珊娜:在松樹叢下 

伯爵夫人:其餘的,他會了解。 

蘇珊娜:當然,當然,他一定了解。

 

Sull’aria – Le nozze di Figaro – Mozart

Jennifer France & Kirsten MacKinnon

 

樂譜版本

 

電影《刺激1995》片段

 

 

 

開卷蹦藝術.享受美好閱讀時光

☕️一杯咖啡.一點心意.支持蹦藝術☕️

 

各類合作提案,聯繫方式:

*手機:0917.670.518 
*Line:https://line.me/ti/p/LB1ro0P0AU
*E-mail:jenpin888@gmail.com

【BON音樂】貝多芬第九號交響曲:曲式段落與架構概說

【BON音樂】貝多芬第九號交響曲:曲式段落與架構概說
All about Beethpven's Ninth Symphony

– 資訊整理共享於網路,一起欣賞音樂與藝術之美 –
蹦藝術 | BONART


 

貝多芬第九號交響曲:樂譜版本

第九號交響曲《合唱》全曲共有四個樂章:

第一樂章是奏鳴曲式的快板

第二樂章是詼諧曲,速度是活潑的快板

第三樂章是如歌的慢板

第四樂章是急板(加入四位獨唱與合唱團《歡樂頌》)

貝多芬的交響曲作品曾經創下很多第一的紀錄,而第九號《合唱》則是人類有史以來第一首加入人聲演唱的交響曲。在貝多芬以前,大部分作曲家只能運用聲音,模仿一些自然界的聲音效果,或是表達一些感覺或是情緒,但從來沒有人能像他一樣,用「音樂」清楚表達出「思想」與「哲學」這類抽象的想法。

讓音樂不再只是音樂~這也是貝多芬的《合唱》交響曲會如此偉大的原因之一。

1ST MOVEMENT

0:05 呈示部 Exposition

- 0:36 第一主題 1st subject

- 2:31 第二主題 2nd subject

5:00 發展部 Development (ft. Triple fugue)

9:10 再現部 Recapitulation

15:38 尾聲 Coda

 

2ND MOVEMENT

16:50 詼諧曲 Scherzo (五聲部賦格 ft. 5 part fugue)

- 16:56 呈示部 Exposition

- 19:51 發展部 Development

- 20:43 再現部 Recapitulation

22:03 中段 Trio

24:53 詼諧曲 Scherzo

- 24:58 呈示部 Exposition

- 26:33 發展部 Development

- 27:24 再現部 Recapitulation + 尾聲 Coda

 

3RD MOVEMENT

29:00 前奏 Intro

29:15 第一主題 Theme 1 (Bflat+)

31:50 第二主題 Theme 2 (D+)

33:18 第一主題變奏段落 Variation of T1 (Bflat+)

35:33 第二主題 Theme 2 (G+)

36:49 過度段落 Transition (Eflat+)

38:18 第一主題變奏段落 Variation of T1 (Bflat+)

42:20 尾聲 Coda

 

4TH MOVEMENT

45:39 急板 Presto

48:33 第一主題+變奏(樂團)Theme 1 + Variations (Orch.)

52:22 急板 Presto

53:13 第一主題+變奏(樂團+人聲)Theme 1 + Variations (Orch. + Voice)

56:08 變奏 Variations (Bflat+ — D+) 賦格段落 (ft. fugue)

1:00:59 第二主題Theme 2 (G+)

1:03:17 過度段 Transition

1:05:34 第一與第二主題 雙重賦格段落 Double fugue of T1 & T2

 

Coda

- 1:08:21 卡農&複音段落 Canon & Polyphonie Section

- 1:11:06 急板 Presto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LKX1klg_P1Q

 

樂譜版本欣賞

Herbert von Karjan conducting the Berlin Philharmonic (1977)

四個樂章,標題與速度如下:

第一樂章: 00:00 不太快的快板,有些莊嚴地
Allegro ma non troppo, un poco maestoso

奏鳴曲式,2/4拍。

前奏 呈示部 發展部 再現部 尾聲
00:00 第一主題 

對位段落

第二主題(木管)

發展部I. 兩音動機進入全團發展 

節奏動機

發展部II.(附點節奏+長音)

再現部 尾聲段落

 

第二樂章:15:16 詼諧曲:很快的甚快板—急板
Molto vivace 

三段體,3/4拍。

 

第三樂章:25:18 很慢且如歌的慢板—中庸的行板—原始速度—中庸的行板—慢板—同樣的速度
Adagio molto e cantabile

雙主題+變奏,4/4拍。

第一主題 第二主題 變奏 尾聲
第一主題(4/4拍) 

聖潔而誠懇,純淨無瑕的旋律

第二主題(3/4拍) 

切分節奏旋律,溫暖動人而深情款款

第一主題變奏ㄧ 

3/4拍行板優美旋律

第一主題變奏二(12/8)

第一主題變奏三

尾聲

 

IV. 42:08 急板—不太快的快板—原始速度—甚快版—原始速度—如歌的慢板—原始速度—非常快的快板—急板—非常快的快板—進行曲般的—非常快且活潑的快板—莊嚴的行板—不太慢的慢板—有力的快板,一直重擊的—不太快的快板—最急板—莊嚴的—最急板
Presto

自由曲式,管弦+人聲,音樂至高至善至美境界。

樂團前奏 宣敘調般敘事感 

第一樂章兩音主題再次出現

歡樂頌主旋律首次出現,由弱而強越來越盛大

男中音領唱歡樂頌主題 合唱獨唱重唱合唱
第一變奏 重唱 – 合唱
第二變奏 進行曲段落
第三變奏 管弦樂變奏段落
第四變奏 歡樂頌大合唱段落
插句段落一 3/2拍 Andante Maestso,經文歌合唱
插句段落二 Adagio ma non tropo,「擁抱吧,萬民」主題,情緒昇華極致。
第五變奏 Allegro Energico 賦格雙主題段落
終曲 四海一家,重現人類精神至高境界讚美

 

 

柏林愛樂 Live'演出版本(中字)

 

歌詞翻譯

*取自維基百科

德文原文    
鄧映易所譯之通行譯文
直譯譯文
O Freunde, nicht diese Töne!
Sondern laßt uns angenehmere anstimmen,
und freudenvollere.
Freude! Freude!
啊!朋友,何必老調重彈!
還是讓我們的歌聲
匯合成歡樂的合唱吧!
歡樂!歡樂!
啊!朋友,不要這些調子!
還是讓我們提高我們的歌聲
使之成為愉快而歡樂的合唱!
歡樂!歡樂!
Freude, schöner Götterfunken
Tochter aus Elysium,
Wir betreten feuertrunken,
Himmlische, dein Heiligtum!
Deine Zauber binden wieder
Was die Mode streng geteilt;
Alle Menschen werden Brüder,
Wo dein sanfter Flügel weilt.
歡樂女神聖潔美麗
燦爛光芒照大地!
我們心中充滿熱情
來到你的聖殿裡!
你的力量能使人們
消除一切分歧,
在你光輝照耀下面
四海之內皆成兄弟。
歡樂,天國的火花,
極樂世界的仙姬;
我們如醉如狂,
走進你的聖地。
習俗使人各奔東西,
憑你的魔力手相攜,
在你溫存的羽翼下,
四海之內皆兄弟。
Wem der große Wurf gelungen,
Eines Freundes Freund zu sein;
Wer ein holdes Weib errungen,
Mische seinen Jubel ein!
Ja, wer auch nur eine Seele
Sein nennt auf dem Erdenrund!
Und wer’s nie gekonnt, der stehle
Weinend sich aus diesem Bund!
誰能作個忠實朋友,
獻出高貴友誼,
誰能得到幸福愛情,
就和大家來歡聚。
真心誠意相親相愛
才能找到知己!
假如沒有這種心意
只好讓他去哭泣。
誰算得上非常幸運,
有個朋友心連心,
誰有一個溫柔的妻子,
請來同聚同歡慶!
真的,只要世上還有
一個可以稱知己,
否則離開這個同盟,
讓他偷偷去哭泣。
Freude trinken alle Wesen
An den Brüsten der Natur;
Alle Guten, alle Bösen
Folgen ihrer Rosenspur.
Küße gab sie uns und Reben,
Einen Freund, geprüft im Tod;
Wollust ward dem Wurm gegeben,
Und der Cherub steht vor Gott.
在這美麗大地上
普世眾生共歡樂;
一切人們不論善惡
都蒙自然賜恩澤。
它給我們愛情美酒,
同生共死好朋友;
它讓眾生共享歡樂
天使也高聲同唱歌。
一切眾生吸吮歡樂,
在自然的懷抱裡,
她那玫瑰色的足跡,
善人惡人同追覓,
甜吻,美酒,生死之交,
都是歡樂所賜予,
蟲豸也和神前的天使,
一同享受著生命。
Froh, wie seine Sonnen fliegen
Durch des Himmels prächt’gen Plan,
Laufet, Brüder, eure Bahn,
Freudig, wie ein Held zum Siegen.
歡樂,好像太陽運行
在那壯麗的天空。
朋友,勇敢的前進,
歡樂,好像英雄上戰場。
歡喜,好像太陽飛行
在天上壯麗的原野裡,
兄弟們,趕你們的道路,
快樂地,像英雄走向勝利。
Seid umschlungen, Millionen!
Diesen Kuß der ganzen Welt!
Brüder, über’m Sternenzelt
Muss ein lieber Vater wohnen.
Ihr stürzt nieder, Millionen?
Ahnest du den Schöpfer, Welt?
Such’ ihn über’m Sternenzelt!
Über Sternen muss er wohnen.
億萬人民團結起來!
大家相親又相愛!
朋友們,在那天空上,
仁愛的上帝看顧我們。
億萬人民虔誠禮拜,
拜慈愛的上帝。
啊,越過星空尋找他,
上帝就在那天空上。
擁抱吧,萬民!
這一吻送給全世界!
兄弟們,星空的高處,
定住著慈愛的天父。
萬民,可曾跪倒?
可曾認識造物主?
越過星空尋找吧,
他定在星際的盡頭!
反覆:
Seid umschlungen, Millionen!
Diesen Kuß der ganzen Welt!
Brüder, über’m Sternenzelt
Muss ein lieber Vater wohnen.
Seid umschlungen,
Diesen Kuß der ganzen Welt!
Freude, schöner Götterfunken
Tochter aus Elysium,
Freude, schöner Götterfunken
Götterfunken!
反覆:
億萬人民團結起來!
大家相親又相愛!
朋友們,在那天空上,
仁愛的上帝看顧我們。
億萬人民團結起來!
大家相親又相愛!
歡樂女神聖潔美麗
燦爛光芒照大地!
燦爛光芒照大地!
反覆:
擁抱吧,萬民!
這一吻送給全世界!
兄弟們,星空的高處,
定住著慈愛的天父。
擁抱吧,萬民!
這一吻送給全世界!
歡樂,天國的火花,
極樂世界的仙姬。
歡樂,天國的火花!

 

音樂會參考版本:

Beethoven’s Symphony No. 9 / Klaus Mäkelä / Oslo Philharmonic(中文字幕)

 

手稿樂譜版本

Irmgard Seefried (soprano)
Maureen Forrester (alto)
Ernst Haelinger (tenor)
Dietrich Fischer-Dieskau (baritone)

Chorus of St. Hedwig’s Cathedral Berlin Philharmonic Orchestra conducted by Ferenc Fricsay

00:00 I. Allegro ma non troppo, un poco maestoso
16:53 II. Molto vivace
27:23 III. Adagio molto e cantabile
45:27 IV. Finale
(
51:39 – Recitativo)
(
58:03 – “Ode to Joy”)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uEPZjCueTTY&t=604s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eCiz9XMW_jA&t=192s

 

延伸閱讀

https://bonart.com.tw/beethoven_symphony_no-9/

 

延伸閱讀

https://bonart.com.tw/beethoven_symphony_no-9/

 

延伸閱讀

https://bonart.com.tw/the-movie-copying-beethoven/

 

電影精彩片段欣賞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NlHuhiVw958&t=15s

 

第一樂章 樂曲解說

 

第三樂章 樂曲解說

 

補充資料:貝多芬第九號交響曲紀錄片

 

 

開卷蹦藝術.享受美好閱讀時光

☕️一杯咖啡.一點心意.支持蹦藝術☕️

 

各類合作提案,聯繫方式:

*手機:0917.670.518 
*Line:https://line.me/ti/p/LB1ro0P0AU
*E-mail:jenpin888@gmail.com

【BON音樂】全球頂尖長笛家 帕胡德 Emmanuel Pahud

【BON音樂】全球頂尖長笛家 帕胡德 Emmanuel Pahud
At top of the world - Emmanuel Pahud

 – 資訊整理共享於網路,一起欣賞音樂與藝術之美 –
蹦藝術 | BONART


關於當代長笛之神 - 帕胡德(Emmanuel Pahud, b.1970),筆者可說是全台灣寫過最多關於他文章的作者了。從他於EMI發行首張與柏林愛樂的莫札特長笛協奏曲集專輯開始,一路二十幾年來,每張專輯都收藏,音樂會從法國聽到德國、義大利,在台灣的音樂會更是每場都不會錯過,今天終於要在蹦藝術中與大家分享這位全球頂尖長笛演奏家的點點滴滴。

 

延伸閱讀:

 

 

帕胡德的最新演奏影片欣賞

2019.09.25 最新日本現場
尼爾森長笛協奏曲
Paavo Järvi 指揮 NHK交響樂團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4PD0xV8_dI4&t=642s

 

音樂家也愛自拍,兩位大師於日本留下的紀念合影


哈查都量長笛協奏曲(2016年Live')
日本讀賣交響樂團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eG9efu-qKq8


學習長笛~都是因為莫札特

在帕胡德小時候,搬家是司空見慣的常事。

由於父親在美商工作,因為工作需要,經常需要轉換到不同城市上班。帕胡德一家人跟著父親四處旅行工作轉換到不同城市居住,無形中培養出他獨特的國際觀。(帕胡德才6個月大時,全家搬到巴格達;1歲時搬到巴黎;2歲時又搬到西班牙馬德里;4歲時搬到羅馬定居4年)

在羅馬期間因為同層樓住戶有位業餘長笛家François,一家四個小孩都學音樂。帕胡德在4歲時聽到他們家長子Philippe練習莫札特G大調長笛協奏曲K.313的樂聲,因而愛上長笛。他告訴雙親:「我想吹長笛,我想演奏隔壁大哥哥Philippe演奏的莫札特音樂。」("I want to play the flute, I want to play the Mozart concerto that guy next door is practicing.")

當年的聖誕禮物居然就是長笛一把~帕胡德願望成真~拿到聖誕禮物之後,帕胡德也開心地與住在隔壁的大哥哥Philippe開始學習長笛(15歲的Philippe當了小老師),隔年開始,帕胡德再接著與Philippe的父親François學習長笛。

耳濡目染~這也正是長笛之神的誕生與緣起啊~

 

繼續搬家與學習之路

8歲時,帕胡德全家再搬至比利時布魯塞爾,於是他進入當地音樂學院(Music Academy of Uccle )唸書。這期間帕胡德追隨兩位長笛老師學習,分別是:Michel Moinilm(1979年-1985年)與Carlos Bruneel(1984年-1987年)。

夢想成真 演奏莫札特

1985年,帕胡德獲得比利時國際音樂比賽首獎,獲得了與國立比利時交響樂團協奏的機會(National Orchestra of Belgium),於是15歲的他終於有機會在舞台上正式演奏朝思暮想的莫札特G大調長笛協奏曲 K.313。


帕胡德演奏莫札特 K.313(非當年影片)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8OzM5yeb8Lc

 

17歲時,帕胡德從比利時音樂院畢業,他決定前往巴黎繼續他的學習之路。

進入巴黎高等音樂院(Conservatoire National Supérieur de Musique de Paris)之後,帕胡德有機會追隨國際知名音樂家們學習,讓他眼界大開,音樂程度持續躍進,這段期間的長笛老師有: Michel Debost、Alain Marion、Pierre-Yves Artaud 與 Christian Lardé。同時間他也追隨瑞士巴塞爾音樂院教授葛拉夫(Peter-Lukas Graf)學習,持續接受多方建議精進自己。

 

國際音樂大賽之路

 

1988年開始,帕胡德開始挑戰國際音樂大賽,就學期間於1988年獲得杜宜諾(Duino)國際音樂大賽首獎、荷蘭Scheveningen 音樂大賽二獎、1989年再獲日本神戶長笛大賽首獎。1989年這年,他在完成學業前更已經直接考取交響樂團首席,贏得瑞士巴塞爾廣播交響樂團(Basel Radio Symphony)首席一職。

 

1990年,帕胡德以第一獎優異成績自巴黎音樂院畢業。同年再考入由柴利畢達克所指揮的慕尼黑愛樂擔任首席(1990年)。最巧合的是,著名長笛家尼可萊(Aurèle Nicolet)居然在此時成為了帕胡德的鄰居,帕胡德也於這兩年密集地追隨尼可萊學習長笛。身為尼可萊最後一位長笛學生,對於大師帶給他的教導,帕胡德一直難忘,並落實在多年來的演奏、錄音與教學中。

 

生涯轉捩點

追隨尼可萊學習的兩年,帶給帕胡德音樂上更加成熟的訓練與宏觀的視野。1992年,在尼可萊的密集調教之下,帕胡德先獲國際日內瓦長笛大賽(Geneva International Music Competition)首獎,接著再考入柏林愛樂,以22歲之齡,以全團最年輕的音樂家身份入團開始擔任長笛首席,在阿巴多(Claudio Abbado)指揮下繼續攀向音樂人生新高峰。(P.S. 筆者補充:帕胡德入替位置,是退休長笛首席 Karlheinz Zöller (1960–69, 1976–93)之位置,樂團任期自1993年9月起算

 

1997年,帕胡德就被EMI製作人李格相中,與全球五大的EMI唱片公司簽約,發行莫札特長笛協奏曲專輯;這重要的全球五大唱片首張專輯,當然要與柏林愛樂+阿巴多黃金陣容合作:

 

唱片內頁中的錄音照:

 

影音欣賞

持續不斷於柏林愛樂中演奏長笛,迷倒無數眾生的帕帥:

比才:卡門間奏曲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eChLCFAGyx0

 

布拉姆斯第一號交響曲 第四樂章
Movement IV: mm. 38-46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gpY1ajfzJfw

 

布拉姆斯第四號交響曲 第四樂章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Z1965Z6dzig

 

孟德爾頌:⟪仲夏夜之夢⟫ 序曲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Y11O053V13Q

 

聖桑:"Voliere" ~ ⟪動物狂歡節⟫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4xmdyk1PsqU

 

拉威爾: ⟪達夫尼與克羅伊⟫第二號組曲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zJAATKkQUcw

 

韋瓦第長笛協奏曲集 音樂會
Vivaldi: Flute Concerto "La notte"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9FaE32klkhc


莫札特長笛與豎琴協奏曲 K.299 Live'
帕胡德/長笛 | 蘭格拉美/豎琴 | 阿巴多指揮柏林愛樂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cIUHkfwMZE4

 

同場音樂會安可
Ibert: "Entr'acte"(間奏曲)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e2QHLeVDjbw

 

與多年好友 法國豎琴家蘭格拉美

在上面影片中,與帕胡德一同演奏莫札特長笛豎琴協奏曲之法國豎琴演奏家,與帕胡德同年進入柏林愛樂(樂團任期自1993年9月起算),兩人在柏林愛樂一起合作已達30年(2023現在),好默契不在言下。

幾年前筆者訪問這兩位音樂家,訪談之間歡樂無限,更是見證兩人的好感情:

 

 

 

2018年,兩人再次於日本合作,Dennis Russell Davies指揮日本讀賣交響樂團現場: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FkjtUgdXuYk


新世代長笛之神

2014年帕胡德榮獲德國 ECHO Klassik 票選年度最佳演奏家獎項,接受訪問: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ver2z5-vPjE

 

俏皮的他,將獎座高舉於頭上拍照

 

帕胡德永遠迷人悠揚的笛音:每年維持150-160場音樂會的超級長笛家,隨時準備好出現在舞台上,與樂迷一同享受著他溫暖的音樂與迷人的魅力。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YEyKM13yf_4


唱片評論:

2018年 帕胡德 «獨奏»長笛演奏專輯介紹
唱片編號:WARNER 0190295701758.華納

帕胡德 «獨奏»長笛演奏專輯 封面 |SOLO by Emmanuel Pahud

 

帕胡德 «獨奏»長笛演奏專輯 封底|SOLO by Emmanuel Pahud

 

成功專輯 來自源源不絕的現場經驗

記得 2011年,譽滿全球的笛神 帕胡德(Emmanuel Pahud, b.1970-)在台灣國家音樂演奏了一場無伴奏音樂會:

他於音樂當天直接抵達台灣,略事休息後就直接到音樂廳準備。

晚上音樂會開場,只見他拎著一瓶礦泉水上台,然後就這樣以現代作曲家若利維(André Jolivet, 1905-1974)的無伴奏長笛作品”五首咒語”(Cinq incantations),搭配巴洛克時期作曲家泰雷曼(Georg Philipp Telemann, 1681-1767)的12首幻想曲:一個人與一把長笛,在國家音樂廳舞台上完成了一場精彩絕倫的音樂會,終場時那久久不停歇的掌聲,筆者至今仍然印象深刻。

 

泰雷曼 + 百年長笛當代經典

2018年5月4日,帕胡德的最新專輯⟪獨奏⟫(SOLO)以雙CD專輯的更大格局,做出了對一份長笛獨奏音樂曲目的最大敬意:

曲目以巴洛克時期泰雷曼於 1732-1733 年所作的12首無伴奏幻想曲為主軸,再搭配 1917-2017 近一世紀以來的當代長笛音樂;不但經典,而且創新,實在讓人敬佩。

 

向恩師 尼可萊致敬

帕胡德身為瑞士長笛名家 尼可萊(Aurèle Nicolet, 1926 – 2016)最後一位學生,帕胡德與恩師尼可萊皆同樣醉心於當代長笛音樂的曲目拓展:

自2006年開始每年他都委託作曲家為長笛創作不同曲目,例如本專輯作曲家 Mathias Pintscher《Beyond》》與 Jorg Wikdmann《Petite Suite》,皆是為帕胡德而譜寫的創作,展現出精湛的現代長笛演奏各式技巧,讓人佩服不已。

 

帕胡德對於當代作曲家新曲目的積極邀約,不斷開拓長笛演奏曲目,著眼的更是美好的未來:

「灌錄這樣的無伴奏專輯,是非常大的考驗,這更是一個探索的旅程。但,這些新作品應該屬於未來,而不僅僅是為我量身定做。」~ 帕胡德

 

時空穿梭 曲趣橫生

帕胡德 «獨奏»長笛演奏專輯 詳細音軌與曲目|SOLO by Emmanuel Pahud
帕胡德 «獨奏»長笛演奏專輯 詳細音軌與曲目|SOLO by Emmanuel Pahud

 

上方為本專輯雙CD之詳細曲目語音軌順序,大家可見到帕胡德在樂曲順序安排上採用交錯式安排:以12首泰雷曼無伴奏幻想曲為主軸,每一首幻想曲搭配一曲現代經典~時而現代、時而巴洛克,聽覺上非常新鮮豐富而且不容易因為風格固定而感覺厭倦,是專輯曲序安排的巧思。

順著專輯曲序聽下來,在穿越古今的樂曲中,我們聽見了長笛的歷史,在音樂的軌跡中一步步探索著長笛音樂的過去與未來,令人感到雀躍。

 

一起欣賞 帕胡德於Youtube上分享的錄音版:
Emmanuel Pahud - Fantasias No.1 by G. P. Telemann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7o8qBDW80is&fbclid=IwAR21JuPpgJ-t26b7oB-VZQ6YDKieo6yQnHxYnDE89zRDnxLWcCiKNek_sPA


近年的演奏專輯分享

→帕胡德官網上的CD整理

Emmanuel Pahud -
Fantasy
A Night At The Opera(2010)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RHqclU6DLDg


Emmanuel Pahud
Flute Concertos at Sanssouci(2011)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E25EorWsnkk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3dDu6m60Dq4


Emmanuel Pahud
Around the World(2013)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Vx1MDhrgdaE


Emmanuel Pahud:
Revolution - an album of French Flute Concertos(2015)
法國大革命時期長笛音樂作品集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BfhMaQdQdo0


Emmanuel Pahud
C.P.E. Bach concertos(2016)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pHb4F9H9220


Andreas Ottensamer+Emmanuel Pahud
- Mozart(2017)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Wk1nqRj3E0g

 

"Se viver non degg'io" from Mitridate (Mozart) 錄音影片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ANKzJR-K4K4


2019年最新專輯 – Dreamtime
with Münchner Rundfunkorchester and Ivan Repušić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LLUM4kIYL8U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i-6WSGX5aMg


活潑親和的個性

熱愛音樂的帕胡德,不斷帶給無數音樂愛好者美好的樂音,每次能欣賞他的現場演奏,都是無比的樂趣與幸福~

 

Happy Fluting

筆者與帕胡德、茱麗葉合照於台灣餐敘


2019年11月音樂會資訊

長笛天王帕胡德 × 鋼琴詩人雷薩吉音樂會
Emmanuel Pahud & Eric Le Sage:Flute & Piano Duo
2019/11/27(三) 19:30 國家音樂廳 National Concert Hall

演出曲目 
杜提耶:寫給長笛與鋼琴的小奏鳴曲 
Dutilleux: Sonatine for Flute and Piano 
貝多芬:D大調小夜曲,作品41 
Beethoven: Serenade in D major Op.41 

貝多芬:G大調第八號奏鳴曲op.30-3(改編自小提琴奏鳴曲) 
Beethoven: Sonata in G major Op.30-3 (Orig. Violin Sonata) 

理查.史特勞斯:降E大調奏鳴曲,作品18(改編自小提琴奏鳴曲) 
Richard Strauss: Sonata in E-flat major Op.18 (Orig. Violin Sonata)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F-vg7KA8UDE

長笛天王 帕胡德 Emmanuel Pahud
長笛天王帕胡德無疑是當今世界最具冒險精神、最令人興奮的音樂家之一。帕胡德1970年1月出生在瑞士日內瓦,六歲便開始學習音樂。1990年以第一獎畢業於巴黎音樂學院,之後又師從長笛家尼可萊。1993年,年僅22歲的帕胡德成為由阿巴度領軍的柏林愛樂長笛首席,是該團史上最年輕的長笛首席。除了柏林愛樂的演出外,帕胡德也以獨奏家與室內樂演奏家的身分廣泛於世界各地演出。

他於1988與1989年接連贏得杜宜諾大賽與神戶長笛大賽,並在1992年日內瓦國際音樂大賽中獲頒十二個特別獎的其中八個。此外,他也曾榮獲法國樂壇最高榮譽「法國音樂大獎Victoires de la Musique最佳年度器樂演奏家」,獲頒國際法語廣播電台的獨奏音樂家獎、歐洲議會的新秀音樂家獎、英國皇家音樂學院頒發榮譽院士、法國藝術及文學騎士勳章,曼紐因基金會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也分別頒發桂冠獎章與國際傑出貢獻音樂家等榮耀,同時他也出任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大使。

帕胡德致力於室內樂,並定期與鋼琴家如雷薩吉、布朗夫曼、海倫葛莉茉以及爵士樂手傑基泰拉森舉行演奏會。在2009至2010年,帕胡德與吉他演奏家克利斯汀李維特合作,並與平諾克於日本、歐洲巡迴演出巴哈全本長笛奏鳴曲。帕胡德與平諾克聯演之錄音於2008年十月由EMI發行,榮獲德國「迴聲古典唱片大獎」唱片獎。

 

鋼琴詩人 雷薩吉 Eric Le Sage
當代法國最具代表性的鋼琴名家之一的雷薩吉,以充滿法國學派的演出風格著稱,在琴鍵上展現細微的色彩變化、明確的樂曲結構與充滿詩性的樂句。當他二十歲時,金融時報稱他為「承襲偉大法國傳統的舒曼鋼琴音樂的門徒」;2010年德國時代週報讚譽他的演奏「具有理想的法國美學與清晰」。雷薩吉於1985年贏得葡萄牙波爾圖國際音樂大賽、1989年贏得德國茨維考舒曼大賽與里茲國際鋼琴大賽,並獲得與指揮大師賽門拉圖合作演出的機會。

在2010年舒曼兩百周年誕辰之際,雷薩吉完成錄製舒曼所有鋼琴作品全集。來自全球各地舒曼音樂會的邀約。舒曼系列專輯由法國Alpha唱片公司出版發行,在全球贏得樂評一致讚賞,被譽為寫下舒曼錄音史的新里程碑,亦獲頒2010年德國唱片年度大獎。在這個成功的系列之後,雷薩吉隨後錄製了五張CD收錄佛瑞所有的鋼琴室內作品,獲獎無數。

雷薩吉熱愛室內樂,與許多音樂家共同演出,包括長笛家帕胡德、單簧管家保羅.梅耶、艾班弦樂四重奏、單簧管家列勒瑟斯、法國風木管五重奏團、大提琴家弗朗索瓦.薩爾克、中提琴家麗茲.貝赫圖以及柏林愛樂首席樫本大進等人。

 

從青澀到功成名就 一同走過的音樂歷程
音樂事業上的夥伴關係邁入第27年,帕胡德與雷薩吉首次的合作專輯為1993年1月出版的《Beethoven: Sonata in B flat major, Sonata in F major op. 17, Serenade in D op.41》。1993年,正是帕胡德成為柏林愛樂長笛首席的那一年,也是雷薩吉作為鋼琴家的事業上升期;同年,他們更與單簧管家保羅.梅耶共同創立了「SALON國際室內樂音樂節」。1993年可說是兩人早期音樂事業上極為重要的一年。

數十年來,兩人既是摯友,也是音樂路上相知相惜的事業夥伴,合作過數張唱片及巡迴音樂會。如今,帕胡德與雷薩吉不僅以長笛-鋼琴雙人組知名,在各自樂器的領域上更是極具影響力的大師級人物。(連使用的藍芽耳機都是同一款Sony的,顏色也一樣XD)

 

一起貼近音樂家的生活

以下所有照片皆取自Pahud facebook網頁

日本粉絲的收藏拍照

 

2018年音樂會後開心地與好友:勒樂(Francois Leleux)及與他的太太喬治亞小提琴家莉莎‧巴蒂雅許薇莉(Lisa Batiashvili )合照

 

2018年與圖岡.索契夫(Tugan Sokhiev)於布拉格合作音樂會,留下合照

 

2019年5月,帕胡德與指揮賈維留下有趣的20年對比合照

 

2019年在新任音樂總監Kirill Petrenko指揮與現場35000觀眾欣賞下,演奏貝多芬第九號交響曲,觀眾拍下的樂團與大螢幕中的帕胡德,也上傳至他的粉絲頁面:

 

2019年6月26日,帕胡德的貼文,懷念指揮阿巴多,心中永遠有一個他的位置:

 

這麼棒的音樂家,值得與他一起慢慢變老❤️
(拍攝於2018年11月16日,柏林愛樂四重奏會後簽名會)

 

開卷蹦藝術.享受美好閱讀時光

☕️一杯咖啡.一點心意.支持蹦藝術☕️

 

各類合作提案,聯繫方式:

*手機:0917.670.518 
*Line:https://line.me/ti/p/LB1ro0P0AU
*E-mail:jenpin888@gmail.com

【BON音樂】柏林愛樂長笛首席 帕胡德~與豎琴首席 蘭格拉美音樂會前專訪(2013)

【BON音樂】柏林愛樂長笛首席 帕胡德~與豎琴首席 蘭格拉美音樂會前專訪(2013)
Interview of Emmanuel Pahud & Marie-Pierre Langlamet - 2013

 – 資訊整理共享於網路,欣賞古典音樂之美 –
蹦藝術 | BONART


【柏林愛樂長笛首席 帕胡德~與豎琴首席 蘭格拉美 音樂會前專訪】

文. 林仁斌

2013年11月10日,第十次蒞臨台灣的 帕胡德(他記憶力真是超級好),將與柏林愛樂豎琴首席 蘭格拉美(Marie-Pierre Langlamet),破天荒地在台灣國家音樂廳幾乎從未出現過的星期日早上10點時段,帶來一場《早安!帕胡德-與豎琴天后的約會》(Bonjour, Emmanuel Pahud)晨光音樂會。

只有天王才敢開週日早場音樂會💖”

 

就在今天下午(11月06日星期三),剛抵達台灣的兩位演奏家於台北同時接受了仁斌老師的專訪,除了感謝主辦單位新象環境藝術的貼心安排,更是深感榮幸!

 

仁斌老師與兩位音樂家溝通說明想要採訪的內容,兩人非常專注於細節,神情自然流露(感謝當時任職於新象的柏雄出色的攝影技術記錄,精準地拍下許多我們互動的神情)

筆者與帕胡德以及蘭格拉美開始溝通專訪內容 | 曾柏雄攝影

 

帕胡德 簡介

帕胡德手中是他2013' 最新演奏專輯《長笛環遊世界》(Around the world),本次亦隨著他的音樂會正式開賣~大家音樂會現場可多多注意~^^

帕胡德與他手中 2013' 最新演奏專輯《Around the world》長笛環遊世界 | 林仁斌攝影

 

全球樂界最受歡迎長笛演奏家的帕胡德,是當今樂壇最受歡迎的古典界巨星之一。畢業於法國巴黎高等音樂院,並曾於1988與1989年接連贏得杜宜諾大賽與神戶長笛大賽首獎,隨後更在1992年日內瓦國際音樂大賽中掄元,並獲頒十二個特別獎的其中八個。(表現傑出的他,更自2000開始,成為日內瓦音樂大賽長笛比賽評審團主席)

而1993年,年僅23歲的帕胡德獲得指揮大師阿巴多(ClaudioAbbado)的青睞,成為柏林愛樂的長笛首席,從此活躍於世界樂壇:經常以獨奏、協奏曲、室內樂與樂團演出巡迴各地,經常與柏林愛樂、倫敦愛樂、蘇黎士市政廳管弦樂團、巴伐利亞廣播、馬林斯基劇院、NHK交響樂團、阿巴多、拉圖、馬捷爾、葛濟夫、賈第納、哈汀、羅斯波多維奇、帕爾曼等重要音樂家合作。

多年來,帕胡德於EMI所灌錄的每張唱片都獲得極高評價,包括「Victoires De la Musiqu」之《1997年度樂器演奏獎》、德國「Echo Klassik」獎、法國「Diapasond'Or」獎,以及法國廣播、德國音樂雜誌「Fono-Forum」、日本《唱片藝術雜誌》、《音樂之友》雜誌的年度唱片大獎;近年還有古典音樂雜誌 2012年度大獎,2012年日本唱片學會獎的室內樂大獎,以及日本「唱片藝術」雜誌大獎,2013年法國金叉唱片獎,同年獲得法國樂壇最高榮譽 Victoires de la Musique音樂大賞的「最佳年度器樂演奏家」,2014年獲得德國「迴聲古典唱片大獎」(Echo Klassik)唱片獎等等。國際法語廣播電台的獨奏音樂家獎、歐洲議會的新秀音樂家獎、英國皇家音樂學院頒發榮譽院士、法國藝術及文學騎士勳章,曼紐因基金會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也分別頒發桂冠獎章與國際傑出貢獻音樂家等榮耀,同時他也出任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大使。

 

說明完畢氣氛逐漸緩和,兩位音樂家在訪談過程中,更是互相漏氣求進步,搞笑不斷...

慢慢地聊開,兩位音樂家也越來越放鬆

 

你一言我一語,真到是20年以上的老交情才能互相吐槽的境界

俗話說:「互相漏氣求進步」,帕胡德與蘭格拉美總有講不完的笑話

 

讓我們單純地用單色照片感受兩人互動的輕鬆氣氛

帕胡德與蘭格拉美,單色照片| 曾柏雄攝影



聊天完畢~我們終於認真地開始研究這次音樂會曲目

筆者與帕胡德、蘭格拉美開始討論曲目 | 曾柏雄攝影



解說時曲目過程時,兩人處處顯示出認識20年以上的好交情~

帕胡德與蘭格拉美 | 曾柏雄攝影

 

同一張照片。單色照片真的特別有人文氛圍,我自己很愛~

單色照片 帕胡德與蘭格拉美 | 曾柏雄攝影

 

筆者與帕胡德聊到上次來台灣的長笛獨奏會,這場是真正的「Solo 獨奏」:他以巴洛克時期作曲家 泰勒曼(George Philipp Telemann)的12首長笛幻想曲全集為主軸,穿插以法國作曲家 朱利維(Andre Jolivet)的⟪五首咒語⟫(Cinq incantations),就這樣一個人、一支譜架、一瓶礦泉水,台上整整吹了一場整場90分鐘音樂會...實在是令人讚嘆的一場!

(這當下我正在非常認真在讚美他...)

他顯然很開心,突然有點無厘頭搞笑回應說:「我是超人!!!咻噗%@^&*!#~」(嘴巴同時還很多音效跑出來...),逗得我與蘭格拉美幾乎笑翻...

帕胡德:「我是超人!!!咻噗%@^&*!#~」 | 曾柏雄攝影

 

哈哈哈哈

帕胡德:「我是超人!!!咻噗%@^&*!#~」讓我們整個笑翻 | 曾柏雄攝影

蘭格拉美 簡介

表面看似嚴肅的她,其實非常平易近人;她的嚴肅,是種對於音樂與藝術的執著...

柏林愛樂美麗的豎琴首席 蘭格拉美(Marie-Pierre Langlamet) | 林仁斌攝影
1993年與帕胡德同一年進入柏林愛樂擔任豎琴首席的蘭格拉美(Marie-Pierre Langlamet, b.1967- ),1967年生於法國格勒諾布爾,8歲在尼斯音樂學院開始習琴,師事於 Elisabeth Fontan-Binoche,並於15歲在英國瑪利亞‧柯欽絲卡比賽獲得最高獎項,在17歲的年紀就考入尼斯歌劇院管弦樂團,擔任豎琴首席,自此在國際樂壇嶄露頭角。受阿巴多之邀出任柏林愛樂樂團豎琴首席並任職至今。

1993年加入柏林愛樂前的五年期間,她任職於紐約大都會歌劇院管弦樂團。

她曾贏得多項音樂大賽首獎,包括1984年在巴黎舉行的Louise Charpentier大賽、1989年於紐約舉行的Concert Artist Guild Competition,以及豎琴界最重要、世界公認最具代表性的以色列國際豎琴大賽(1992年);1997年,帕胡德與蘭格拉美在柏林愛樂指揮阿巴多指揮之下,合作灌錄了莫札特《寫給長笛與豎琴的兩首協奏曲》專輯,獲得極高評價;2009年她與帕胡德一同獲法國文化部頒發之法國藝術及文學騎士勳章。2011年,她獲得尼斯城市榮譽大獎。

蘭格拉美作為獨奏家和許多世界一流的交響樂團和指揮大師合作過,包括:柏林愛樂樂團、以色列愛樂樂團、瑞士羅曼德交響樂團;克勞德‧阿巴多、西蒙‧拉特、特雷沃‧平諾克、馬雷克‧雅諾夫斯基、唐納德‧尼科斯、霍斯特‧史坦恩等等。 她出色的獨奏演出經常在世界頂尖的音樂廳舉行,包括:東京三得利音樂廳、阿姆斯特丹音樂廳、倫敦阿爾伯特音樂廳、紐約艾弗裏費舍爾音樂廳、薩爾茨堡音樂廳和柏林愛樂廳等。她還在卡拉揚音樂學院和歐林藝術大學任教,目前居住在德國。

關於《早安!帕胡德-與豎琴天后的約會》音樂會曲目與特色

當聊到這套組合與曲目設計安排時,帕胡德也恢復正經了。他非常詳盡地解說有關曲目的安排與表現意圖~真是專業!

帕胡德與蘭格拉美這兩位柏林愛樂管弦樂團兩大首席,同為法國人,也恰好於 1993年同一年進入柏林愛樂至今,擁有20年以上的好默契,這次特別針對長笛與豎琴選出這套「柔情萬千」又富有變化性之曲目,正是要與台灣的樂迷共渡美妙星期天的早晨而規劃:

帕胡德開始解說這次的曲目規劃 | 曾柏雄攝影

 

帕胡德說:「因為是早晨音樂會,前半場我會以杜普勒的幻想曲先『喚醒』大家,接著就是舒曼與皮亞佐拉的音樂;下半場則是『Pinky Part』:清一色都是德布西、拉威爾、佛瑞等深具法國風,是最適合長笛與豎琴一同演奏之優美音樂!」

 

兩人對於曲目的選擇以及練習過程,有好多話題可聊 | 曾柏雄攝影

 

談到與豎琴家蘭格拉美的合作,認識已經超過20年的兩人,不約而同地笑道,現在演奏最大的特色就是隨興

兩人對於曲目的選擇以及練習過程,有好多話題可聊 | 曾柏雄攝影

 

深具默契的兩人,認為一起呼吸,一起感受音樂裡的美一個細節,是他們20年來最大的轉變。「並不是任意地演奏,而是完全彼此了解對方的下一步!」帕胡德說道。他更說:「有時我閉起眼睛,就知道她的下一句音樂;當然有時候我會看看她,但那是因為我想看著她…」(筆者OS:厚,應該是全人類都想被你深情凝視吧

兩人對於曲目的選擇以及練習過程,有好多話題可聊 | 曾柏雄攝影

 

談到改編過程,兩人不約而同地也說:「我們一起嘗試各種演奏效果,找出最佳詮釋方法,是最重要的過程。」而在舞台上,雙方放鬆地互相激盪,相互聆聽,更是令人期待這兩大首席的音樂火花!

 

光是看照片,各位就能想像聊起這些音樂與兩人練習的過程,現場他們有多麽歡樂吧~

至於聊到了什麼,恕筆者無法在網路上說啦~ | 曾柏雄攝影

 

訪談完畢~阿斌老師開心地與兩位音樂家合照(只可惜氣氛實在太好~燈光實在太暗...XD)

筆者與帕胡德、蘭格拉美的合照 | 曾柏雄攝影

 

生活 樂趣

每年大約有150場音樂會演出的帕胡德(獨奏、室內樂音樂會與柏林愛樂音樂會各約一半),聊到生活樂趣時,眼睛發亮地說家人是他最重要的重心~陪伴兩個小孩的各式活動都是他的最愛;而他最愛運動則是「滑雪」。(果然是瑞法混血的典型歐洲人啊~~~)雖然有一次他收雪橇工具時,工具硬生生地扎進他的手指,受傷了一段時間,但仍舊澆不息他熱愛滑雪的心情。

但,他強調,「音樂真的是我的生活重心」,「能演奏各式各樣的音樂,帶給我無比的快樂!

重頭戲來了...,我們的超豪華下午茶點心💖上桌了

 

出賣一下兩位音樂家,面對美食,蘭格拉美看起來很開心耶💖~
帕帥對不起這張不夠帥,但是很可愛👍🏻)

 

筆者心中永遠的第一演奏家

仁斌老師在20年多前就對帕胡德的演奏十分著迷,他自然歌唱的音樂語法與迷人的音色,清晰的層次,都讓人聽過深烙於心,無法忘懷。多年來無論是怎樣的場合,只要帕胡德有音樂會,無論在哪裡都盡可能地出席欣賞,為的就是不斷去感受這一位偉大藝術家的成長與音樂魅力,這次有機會再度跟他近距離接觸,聊天,真是令人感到格外開心。

這次音樂會的特別禮物 - 限量簽名 CD。主辦單位特別準備了50張 帕帥 2013年最新與吉他的演奏專輯《環遊世界》,先讓帕帥簽名,有心的聽眾朋友們,本週日只要手腳快,應該就能買到帕胡德親筆簽名限量版本喔!

 

準備開始簽名囉~幫他拍照時好專業還會給我表情😙

 

一張又一張熟練地簽名,其實 50張一下子就KO了😁

 

在帕胡德最新專輯旁邊,是仁斌老師 2013年 9月發行的最新雙長笛專輯《華麗聚焦》😘

 

簽完名之後,帕胡德非常仔細地研究這次《華麗聚焦》專輯的幻想曲錄音曲目,有《弄臣》、《假面舞會》、《賽爾維亞的理髮師》、《夢遊女》與《威廉泰爾》...等等雙長笛與鋼琴之幻想曲。

 

看完曲目,他直說:「哇!你什麼都錄了😁」

 

中間還聊到親愛的班諾德老師(Philippe Bernold)幫我們寫的專文推薦~讚!

 

聊完之後,仁斌老師手中拿著帕胡德的最新演奏專輯《環遊世界》(Around the world),帕胡德則拿著阿斌老師的最新演奏專輯《華麗聚焦》,這歷史性的一刻真是太棒啦~~~(一定要狂放鞭炮兼無數次讚啊😆)

 

兩位音樂家OS:星期日(11/10)早上,要來欣賞我們的音樂會喔💘

俊男美女總是畫面的焦點 帕胡德與蘭格拉美 | 林仁斌攝影
《早安!帕胡德-與豎琴天后的約會》音樂會曲目

演出者: 
長笛/帕胡德 Flute - Emmanuel Pahud 
豎琴/蘭格拉美 Harp - Marie-Pierre Langlamet

舒曼:幻想小品 
Schumann Fantasiestücke. Op. 73

莫札特:E小調奏鳴曲 
W.A. Mozart:Sonata in E minor, K. 304

皮亞佐拉:1930咖啡館
A. Piazzolla:Café 1930

德布西:船、阿拉貝斯克 
C. Debussy:En bateau, Arabesque

佛瑞:搖籃曲、幻想曲 
G. Fauré:Berceuse, Fantaisie…等等

花絮照片

感謝柏雄的攝影記錄,我也趁他跟帕帥對行程聊天時,幫兩位型男帥哥拍照留念~

曾柏雄與帕胡德 | 林仁斌攝影

 

還有超厲害經紀人昀修與蘭格拉美聊天時,兩人可愛的表情互動~

蘭格拉美與超級經紀人昀修 | 林仁斌攝影

---

這篇專訪隔了好多年,終於在 2019 🐷豬年農曆年假期間,終於再次整理文章放上蹦藝術,與蹦友們一同分享✌🏻

 

各類合作提案,聯繫方式: 

*手機:0917.670.518 
*Line:https://line.me/ti/p/LB1ro0P0AU 
*E-mail:jenpin888@gmail.com

 


【節慶長笛樂團】2023年節慶長笛樂團年度音樂會《笛光戀影》🎵

【節慶長笛樂團】2023年節慶長笛樂團年度音樂會《笛光戀影》🎵
Festival Flute Ensemble 2023 Concert

– 資訊整理共享於網路,一起欣賞音樂與藝術之美 –
蹦藝術 | BONART


2023年11月,節慶長笛樂團又要舉辦年度音樂會了~《笛光戀影》🎵

這次我們一樣要用好多精彩的音樂,豐富大家的耳朵,帶給大家一個溫暖的冬天🔥

11月26日,週日下午15:00-16:30,歡迎喜愛長笛音樂跟節慶長笛樂團的您,一起來到齊格飛藝術中心,到場欣賞我們的歲末年度音樂會~

讓我們以長笛音樂交流,共享音樂會的美好午後時光。

 

音樂會海報

 

感謝所有團員與音樂會來賓,音樂會順利圓滿落幕~

全體大合照

 

 

全體團員大合照

 

 

彩排+演出照片集錦

 

 

 

 

 

 

 

 

 

 

 

 

 

 

 

 

 

 

 

 

 

 

入場方式:

因現場座位有限,請向節慶長笛樂團LINE預約入場席位再赴現場。

當天14:40起開放入場

 

音樂會演出曲目

1️⃣樂團:Miss Melody 媄樂笛長笛樂團

演奏曲目:

亨利麥西尼組曲

 

團員名單:

長笛

蔡緒蓉 / 陳奕潔 / 周欣穎 / 李鎮豪

中音長笛

林玲帆 / 劉侃欣 

低音長笛

蔡詩恬 / 楊婕妤

低音號

廖經晟

打擊

Joy Liu / Juliette cc


 

2️⃣Amuse長笛室內樂團 & 媄樂笛長笛樂團

演奏曲目:

霍爾斯特:⟨木星⟩,選自~《行星組曲》

 

團員名單

長笛

蔡緒蓉 / 賴琮月/ 陳奕潔 / 周欣穎

中音長笛

任薇如 / 陳彥君 / 林玲帆 / 劉侃欣

低音長笛

王昱玠 / 連淑霞 / 蔡詩恬  / 楊婕妤


 

3️⃣節慶長笛週五團 

演奏曲目:

巴哈:世人仰望之喜悅

薩提:吉諾佩蒂第一號

 

團員名單:

長笛

陳亮樺 / 李詩恩 / 李櫻華 / 陳奕潔 / 連文玲 / 陳素玟

中音長笛

洪若菁

協演人員

長笛

蔡緒蓉 / 賴琮月 / 周欣穎

中音長笛

劉侃欣 / 林玲帆

低音長笛

楊婕妤 / 蔡詩恬 / 林書慧 / 王昱玠


 

4️⃣節慶長笛週日團

演奏曲目:

顏尼歐.莫瑞康尼:

電影《嘉莉珐夫人》主題(La Califfa)

電影《新天堂樂園》主題(Nuovo Cinema Paradiso)

 

團員名單:

長笛

曹益銘 / 呂維靜 / 周欣穎 / 魏佑亘 / 賴琮月 / 林柔妤

中音長笛

任薇如 / 陳芳祝 / 張孟瑋

低音長笛

王昱玠 / 林芳儀 / 梁家禎

低音號 

廖經晟

打擊

Joy Liu / 李鎮豪


 

5️⃣節慶長笛週六團

演奏曲目:

久石讓:神隱少女 

久石讓:魔女宅急便

久石讓:龍貓

 

團員名單:

長笛

賴琮月 / 黃子晉 / 林柔妤

中音長笛

李鎮豪 / 楊麗玲 / 陳彥君

低音長笛

蔡宗昆 / 刁耀祖 / 林書慧 / 連淑霞

低音號

廖經晟

打擊

Joy Liu / Juliette CC


 

6️⃣節慶中低音長笛團

演奏曲目:

亞倫.曼肯:《阿拉丁》組曲

  1. Arabian Night
  2. One Jump Ahead
  3. Speechless

 

團員名單:

低音長笛

黃子晉 / 林書慧 / 刁耀祖 / 梁家禎 / 林芳儀 / 黃倢妤 / 連淑霞 / 蔡宗昆 / 王昱玠 / 蔡詩恬 / 楊婕妤

中音長笛

林玲帆 / 劉侃欣 / 陳彥君 / 李鎮豪 / 洪若菁 / 楊麗玲 / 任薇如 / 張孟瑋 / 陳芳祝

低音號

廖經晟

打擊

Joy Liu / Juliette CC

 

音樂總監:周欣穎老師

 

樂團指揮:林仁斌老師

 

齊格飛藝術中心交通方式

台北市中山區龍江路147號B1
(南京復興捷運站1號出口步行3分鐘)

齊格飛藝術中心

 

台北市中山區龍江路147號B1

捷運:『文湖線 – 南京復興站』,走地下道至1號出口步行3分鐘,或在8號出口步行5分鐘
公車:搭乘 46、254、266、266區間、279、282、282副線、288號公車至『南京龍江路口』站,步行5分鐘即可抵達

 

停車資訊:

中興嘟嘟房富邦遼寧大樓站
10491台北市中山區遼寧街177號B1-B6F

 

龍江平面停車場
10491台北市中山區(遼寧街與龍江路155巷交叉口)
長寧大廈停車場

10491台北市中山區長春路362號B1樓

 

安婷停車場(俠隱場)
10491台北市中山區遼寧街139號

 

室內月租停車場 – 龍江一路發
10491台北市中山區龍江路168號號地下室

 

安婷停車場(俠隱場)
10491台北市中山區遼寧街139號

 

歡迎加入節慶長笛樂團:
https://reurl.cc/alp3lY

 

 

開卷蹦藝術.享受美好閱讀時光

☕️一杯咖啡.一點心意.支持蹦藝術☕️

 

各類合作提案,聯繫方式:

*手機:0917.670.518 
*Line:https://line.me/ti/p/LB1ro0P0AU
*E-mail:jenpin888@gmail.com

【BON音樂】蕭邦鋼琴大賽首獎得主 - 鋼琴巨星 趙成珍

BON音樂】蕭邦鋼琴大賽首獎得主 - 鋼琴巨星 趙成珍
Seong-Jin Cho Piano Recital 2023

– 資訊整理共享於網路,一起欣賞音樂與藝術之美 –
蹦藝術 | BONART


鋼琴巨星 趙成珍𝙎𝙚𝙤𝙣𝙜 𝙅𝙞𝙣 𝘾𝙝𝙤 ​ #조성진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soP7pV6bkFg

 

 

鋼琴巨星趙成珍2023年再次登台🌟

這世代有許多技巧卓越的鋼琴家,但是能稱之為鋼琴詩人的少之又少,趙成珍就是珍稀的一位。」指揮大師 賽門.拉圖爵士

2023年,趙成珍持續寫歷史✍

薩爾茲堡音樂節首演,重返金色大廳,重返BBC Proms,與北美五大芝加哥交響、克里夫蘭管弦首次合作,再度受邀與柏林愛樂和佩克連科大師展開亞洲巡演……更不用說拉圖、尼爾森斯、聶澤-賽金大師和LSO、波士頓交響、費城管弦、大都會歌劇院管弦樂團的頻繁合作,以及繼續開拓曲目的全球獨奏行程。

他可以鋒芒盡顯,卻更低調嚴謹;他炙手可熱,音樂之路卻更內斂穩健——「已然是一位大師」華爾街日報盛讚這位尚未而立之年的鋼琴家。

今年11月,趙成珍將於臺北、高雄獻上全新曲目——包括拉威爾致敬海頓以他之名H-A-Y-D-N為主題的小步舞曲,及他深具創新炫技、印象色彩的《鏡》五首作品,下半場更帶來李斯特《巡禮之年》第二年:義大利最後四曲《佩托拉克三首十四行詩》與《但丁詩篇讀後感》。

演出曲目

海頓:E小調第五十三號鋼琴奏鳴曲,作品 Hob.XVI:34

拉威爾:以海頓為名的小步舞曲

拉威爾:《鏡》

莫札特《b小調慢板》K.540

李斯特:《巡禮之年》第二年:義大利 S.161

-《佩脫拉克三首十四行詩-第47、104、123號》

-《但丁詩篇讀後感-奏鳴曲風幻想曲》

※主辦單位保留節目內容及場次資訊更動權、取消及活動最終解釋權。

 

主講人:林仁斌老師

 

什麼是蕭邦鋼琴大賽?

歷史與定位

鋼琴界的最頂級賽事:華沙國際蕭邦鋼琴大賽

 

鋼琴詩人 - 蕭邦

「鋼琴詩人」蕭邦(Frédéric François Chopin, 1810-1849)一生創作之作品,多以鋼琴曲為主,並且在鋼琴技巧演進史上佔有極重要的地位,故得名「鋼琴詩人」。

照片為1849年,蕭邦於人世間最後一張照片:

「鋼琴詩人」蕭邦(Frédéric François Chopin, 1810-1849)
「鋼琴詩人」蕭邦(Frédéric François Chopin, 1810-1849)

 

蕭邦在鋼琴樂曲中有著多樣性的創作能力,並對於許多曲式的創作,有著劃時代的創新突破與重要地位。

浪漫代名詞.鋼琴詩人蕭邦:藝術生命歷程與精彩樂音

「鋼琴詩人」蕭邦畢生創作幾乎以鋼琴曲為主,雖然他不少作品技巧艱深,但音樂卻從不以炫技為最終目的,樂曲中特有的詩意和細膩的情感、浪漫的和弦與精緻的音符,為他博得「鋼琴詩人」的雅稱,也是最為後世喜愛的作曲家之一。每隔五年於蕭邦故鄉舉辦之波蘭國際蕭邦鋼琴大賽,更是純粹以蕭邦音樂由初賽演奏至最後一輪的國際大賽。

五年一次的蕭邦鋼琴大賽,以往一定要親臨波蘭才能參與,而現今疫情改變了賽事規則,這次轉以線上直播的形式公開轉播賽程,讓更多喜愛音樂的人有機會同步參與這場國際盛事。喜愛古典樂的大人們一定要把握這個千載難逢的機會,跟著專業導聆一起共享經典,了解更多樂曲內涵。

 

蕭邦國際鋼琴大賽Międzynarodowy Konkurs Pianistyczny im. Fryderyka Chopina)是五年一度的國際鋼琴比賽,1927年由波蘭鋼琴家茹拉夫萊夫創辦,於音樂家蕭邦的故鄉——波蘭首都華沙國家愛樂廳舉行,波蘭政府為每屆大賽提供五百萬茲羅提(約100萬美元)的資助。(基本資料整理自網路與維基百科,並附超連結方便檢索)

 

蕭邦鋼琴大賽起源

→波蘭建國與歷史

波蘭是位於東歐平原西斯拉夫人國家,根據考古發掘資料,波蘭最晚在舊石器時代中期已經有人類捿息。公元前700年新石器時代晚期,斯拉夫人在波蘭定居。10世紀,波蘭人開始建立國家。其後的11~15世紀,波蘭國勢都非常的強盛,波蘭-立陶宛聯合王國成為抵禦金帳汗國入侵的歐洲之盾、並且成為歐洲面積最大的國家。16世紀是波蘭的黃金時代,波蘭身兼歐洲大國和世界貿易大國的雙重身份、文化也得到長足的發展。但從17世紀中期開始,因為俄羅斯和普魯士的崛起使波蘭走向衰弱、大國地位明顯被削去。

18世紀時,古老的貴族民主制面對新興的專制君主制已經無以為繼,至19世紀期間,波蘭最終被鄰國蠶食和瓜分,在歐洲地圖上消失123年。(被蠶食與瓜分的悲慘19世紀~這就是蕭邦的年代)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波蘭才得以復國,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在蘇聯和納粹德國兩個強大鄰國夾縫中生存的波蘭很快就再次亡國。戰後,波蘭的共產黨建立人民共和國、開始共產主義建設。1989年,波蘭的團結工會獲得政權,結束共產黨統治後開始民主化,轉向西方的資本主義制度,劇烈的轉型帶來陣痛和經濟衰退,加劇城鄉差距。1999年和2004年,波蘭分別加入北約和歐盟。

 

波蘭歷史.蕭邦的命運

1810年,就在「音樂神童」莫札特過世的19年之後,蕭邦出生於波蘭

蕭邦出生的年代,波蘭已被俄羅斯帝國普魯士哈布斯堡帝國瓜分,不復為統一主權國家(可參見維基百科:瓜分波蘭)。

 

下圖:三國瓜分波蘭示意圖:

綠色 為奧地利得到的領土
青色 為普魯士得到的領土
紅色 為俄國得到的領土;

由深到淺,依序為第一、二、三次瓜分。

 

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波蘭重新建國。

當時社會風氣普遍較為重視物質生活,而非藝術、音樂等品味生活的元素。波蘭人雖有自己的國家,但有一批藝術家卻認為波蘭該復興自己的音樂藝術文化,這位最值得年輕人一聽的波蘭作曲家,就是蕭邦。

當時許多波蘭年青人不知道蕭邦是誰?也有波蘭人甚至說,聽了蕭邦的音樂,覺得是糜靡之音。

波蘭鋼琴家與華沙音樂院教授如拉夫列夫(Jerzy Żurawlew, 1886-1980),師承著名的蕭邦詮釋專家:亞歷山大·米查沃夫斯基 (Alexander Michałowski) ,而亞歷山大·米查沃夫斯基師承蕭邦教導過最傑出的學生之一:卡爾·米庫利 (Carl Mikuli),一脈相傳的道地蕭邦原汁原味波蘭風格。

如拉夫列夫畢生投注極大的熱情於教學與蕭邦音樂的傳承,並一生以此為致力目標。 除了培養出好幾位鋼琴家外,他積極參與社區和文化藝術活動。有鑒於越來越多年輕人不知蕭邦是誰?他歷經不懈努力與奔走,終於在1927年,成功於波蘭華沙創辦以蕭邦為名的國際鋼琴大賽。

時至今日,這項以單一作曲家與作曲家人生所有作品為比賽內容的國際音樂大賽,不但成為比賽最大特色,更成為所有國際音樂賽事中歷史最悠久的大賽之一,也讓今日的波蘭人對於擁有蕭邦,深深引以為傲。

五年一度的蕭邦鋼琴大賽,重要性更被譽為為「音樂界的奧運」。

 

波蘭鋼琴家與華沙音樂院教授如拉夫列夫(Jerzy Żurawlew, 1886-1980)

Jerzy Żurawlew (1886-1980), initiator and many-times member of the Competition jury (c. 1927)

 

為何五年舉辦一次?

蕭邦鋼琴大賽從1927年開始,設定每五年舉辦一次(中間1942-1949年間因華沙在二戰中被摧毀而中斷),可說是波蘭藝文界殿堂級的最重要事件,每次舉辦皆獲得全球矚目。相較多數國際音樂大賽多為 3-4 年就舉辦一屆,蕭邦鋼琴大賽設定 5 年才一屆,比 4 年一屆的奧運還久。

據說主辦單位也曾想要縮短年限,但後來認為藝術與傑出演奏者培養,需仰賴的時間沉澱與長期準備:每 5 年如果能有一位頂尖鋼琴家的誕生,已實屬不易,因此作罷。

要準備蕭邦鋼琴大賽並不容易,需要精通的曲種與曲目非常多;雖然是單一作曲家之作品,但每種樂曲曲式均要掌握演奏風格與技巧,更是難上加難;加上比賽評審均為國際一流蕭邦專精演奏家與教授,要通過這些專家們的一致認可,才有機會脫穎而出。

 

蕭邦大賽歷史 紀錄片

https://youtu.be/OGZx3YYeSMs

 

 

蕭邦學生時期

畫家 Eliza Radziwiłłówna 繪製 1826年正在彈鋼琴之蕭邦
Fryderyk Chopin at the piano, 1826

畫家 Eliza_Radziwiłłówna 繪製 1826年正在彈鋼琴之蕭邦(Fryderyk Chopin at the piano, 1826)
圖解:畫家 Eliza Radziwiłłówna 繪製 1826年正在彈鋼琴之蕭邦(Fryderyk Chopin at the piano, 1826)

 

四大創作階段
一般常依蕭邦的生命歷程,將他的創作分為四個時期:
第一時期:少年時期至離開波蘭(1810-1830)
第二時期:維也納時期(1830-1831)
第三時期:巴黎生活時期(1831-1839)
第四時期:人生後期(1839-1849)

蕭邦的青春演奏記錄

蕭邦 1826年(16歲)秋天進入華沙音樂學院就讀,追隨波蘭著名作曲家~也是音樂院院長 約瑟夫. 艾爾斯納(Jozef Elsner, 1769 – 1854)學習音樂理論與作曲,艾爾斯納非常欣賞這名年青的學生,在他的評鑑欄上寫下「非凡的天賦」和「音樂奇才」等評語,據說艾爾斯納從不要求或指示蕭邦該如何作曲,只是順其自然讓蕭邦擁有自由發揮的空間,華沙音樂學院後來被併入華沙大學,蕭邦也就變成華沙大學最傑出的校友之一。

 

華沙大學波蘭語Uniwersytet Warszawski),波蘭最大的大學,被《泰晤士高等教育》於2006年評為世界500強大學之一,2007年被波蘭報紙評為波蘭最好的高校。2016年英國泰晤士大學排名將華沙大學列為「歐洲最好的100所大學」中,並將其列為第61位。

19世紀的華沙大學

 

1828年 9月,蕭邦也因為其父執輩友人:動物暨昆蟲學家賈洛基(Feliks Jarocki, 1790 -1865)來訪而大大地拓展了他的眼界。

賈洛基當時欲前去柏林參加一場科學研討會,因此與他同行的蕭邦也得到一個難得的旅遊經驗:他觀賞了由著名義大利指揮家史邦提尼(Gaspare Spontini)所指揮演出的歌劇以及數場音樂會的機會,也在德國見到音樂家柴爾德(Carl Friedrich Zelter, 德國作曲家)與知名作曲家孟德爾頌等樂壇菁英。

結束行程返回華沙途中,蕭邦旅途之中認識了當時波滋南大公國(Grand Duchy of Poznan)的統治者瑞德滋威爾王子(Prince Antoni Radziwill),瑞德滋威爾王子同時亦是位頗有才華的作曲家和大提琴演奏者,相當愛好音樂。

蕭邦傑出的音樂才華讓同為音樂家的王子非常喜愛,後來 1829年 5月,瑞德滋威爾王子慷慨地支付蕭邦全家至華沙旅遊的旅費。並於 10月份再次邀請蕭邦至王子於 Antonin的別墅作客並舉行音樂會演出。為了回報王子的慷慨,蕭邦創作了一首 C 大調大提琴與鋼琴波蘭舞曲(Polonaise for Cello and Piano, in C major, Op.3),獻給王子與其擅長演奏大提琴的女兒 汪達(Wanda)作為回報。

下方畫作,即為波蘭畫家 Hendrik Siemiradzki 於 1887年繪製,重現了 1829年 蕭邦於瑞德滋威爾王子皇宮中演奏之記錄:(Chopin Playing the Piano in Prince Radziwill’s Salon)

1829, Chopin Playing the Piano in Prince Radziwill’s Salon | Hendrik Siemiradzki Oil painting 1887

 


年輕鋼琴演奏家.誕生

1829 年夏天,蕭邦自華沙音樂學院畢業,便以鋼琴家身份首度於維也納風光登臺舉辦了二場鋼琴音樂會,獲得如潮的佳評。

結束演出後,9月份回到華沙後,由於當時鋼琴演奏家普遍於音樂會上彈奏自己創作的協奏曲,於是蕭邦決定立即著手創作鋼琴協奏曲。

1829年年底,蕭邦在寫給友人的信中曾提到:「非常可悲的,我似乎發現了我的理想對象。這半年來我雖然幾乎每晚都夢見她,卻從未曾和她說過一句話。我就是在想念她的這段期間,寫下了此闋協奏曲的慢板樂章(甚緩板Larghetto)。」由此可見這個樂章充滿著蕭邦對初戀情人的思慕,這位夢中情人就是就讀華沙音樂院聲樂科的學生 康絲丹采‧葛拉德可夫絲卡(Konstancja Gladkowska, 1810-1889)

蕭邦:第一號鋼琴協奏曲

獻給初戀情人的鋼琴協奏曲

蕭邦與暗戀對象 康絲丹采

 

e小調第一號鋼琴協奏曲(Piano Concerto No.1, in E minor, Op.11)則於之後的 1830年 10月11日在華沙市政廳首演,同場音樂也邀請到他所愛慕的 康絲丹采‧葛拉德可夫絲卡擔任其他節目的演唱。而蕭邦自始自終,都無法說出他對康絲丹采的愛慕,直至他後來離開波蘭為止。在此時期蕭邦也開始譜寫他的第一套鋼琴練習曲 op.10(Etudes op.10, 1829 – 32)。

 

蕭邦共創作了兩首鋼琴協奏曲,第一號 e小調與第二號 f小調。

有趣的是,這兩首作品之完成時間正好與編號相反,原因其實是出版時間之緣故:

曲名 寫作完成年份 出版年份
第一號鋼琴協奏曲 1830 1833
第二號鋼琴協奏曲 1829 1836

 

由上表可見:第一號完成時間為 1830年,出版年份為 1833年,第二號完成時間為 1829年,出版年份為 1836年。雖然第二號之創作時間較第一號早,但因出版年份關係而有了新順序。多年來學界雖已考據清楚,但尊重此一既定結果,不要重新更改順序。(音樂史上亦有許多作曲家有創作與出版年份之順序之問題,例如:貝多芬、孟德爾頌等等)

e小調第一號鋼琴協奏曲雖名為「第一號」,但實際上是蕭邦寫過的鋼琴與管弦樂團作品中最晚創作的一首。

此曲題獻給當時他所崇拜的當代法國鋼琴家卡克布蘭納(Frèdèric Kalkbrenner, 1785- 1849),首演由蕭邦之老師 – 華沙音樂學院院長艾爾斯納指揮,蕭邦自己擔任鋼琴主奏部份。

寫作第一號鋼琴協奏曲時蕭邦才19-20歲,剛從華沙音樂院畢業,因此這首協奏曲在各方面,都有著古典時期協奏曲的傳統特色有許多相似之處。 由於此曲的技巧艱困而華麗,多年來始終被譽為蕭邦最為光輝燦爛的大型音樂創作之一。

 

第一號鋼琴協奏曲 特色解說

三樂章曲式分別為:

I. 奏鳴曲快板曲式(Concerto – Sonata form)
II. 二段體型式(Binary form)
III. 輪旋曲式(Rondo), 依循古典時期相同之 快-慢-快 三樂章架構

三樂章 拍號為 3/4、4/4、2/4,為傳統節奏設定型態,未多做出更多變化。
協奏曲之管弦樂團編制採古典時期常用之兩管編制:除獨奏鋼琴外,長笛、雙簧管、單簧管,低音管等木管樂器各兩部。四部法國號、兩部小號、一部低音號、定音鼓、弦樂五部。
三樂章調性為 e小調、E大調、E大調。 樂章之間採取「平行大小調」設定,屬於傳統用法。

 

當年蕭邦於波蘭華沙市政廳首演此曲時(1830 年 10 月 11 日),也是他告別祖國的最後演出~離開波蘭之後,蕭邦就不曾再寫作大型與管弦樂團之協奏作品,因此第一號鋼琴協奏曲是蕭邦離開波蘭前的最後大型作品。

結束第一號鋼琴協奏曲首演音樂會後,蕭邦便整理行囊,離開故鄉波蘭,出發前往維也納。

 

第二樂章 特色解說

第二樂章標題為「浪漫曲」(Romance),形式為「二段體型式」(Binary form),也是 19世紀浪漫主義音樂時期 (Romanticism period) 鋼琴獨奏曲大多採用或作為擴充之曲式。

在蕭邦於 1830年 6月所寫的信件中,曾提到他對第二樂章之感受:「…這首 E大調的慢板樂章具有浪漫、寧靜、有點憂鬱的情緒在其中,好像正在凝視著某一處般,咀嚼許多幸福的回憶;有點像在春天的夜色中,沐浴在月光下的冥想與沉思……這正是弦樂加上弱音器的最好時機。

而樂團前奏結束後,獨奏鋼琴之寫作方式,蕭邦就以類似「夜曲」的主旋律+分解和弦,創作出他心中「在春天的夜色中,沐浴在月光下的冥想與沉思」的鮮明感受。

 

第二樂章 鋼琴第一樂句譜例:

 

樂曲架構

主題/段落 調性/和聲 小節數
第 一 段 落A 管弦樂導奏 E 1- 12
樂句 a I 13- 22
樂句 b1 V 23- 30
樂句 b2 V 31- 45
小尾奏 —– 46- 53
第 二 段 落B 樂句 a’ E( I ) 54- 63
樂句 c c#( i ) 64- 71
樂句 b1’ c#( v ) 72- 79
樂句 b2’ C#( V ) 80- 94
小尾奏 —- 95- 100
第 三 段 落A’ 裝飾奏 —- 101- 104
樂句 a’’ E( I ) 105- 113
尾奏 I 114- 126

 

趙成珍於蕭邦鋼琴大賽之歷史經典名演(2015)至今已累積1742萬次播放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614oSsDS734&t=57s

 

蕭邦全部協奏作品整理

筆者將蕭邦所有與管弦樂團協奏作品,依作品編號列出:
蕭邦:莫札特歌劇《唐‧喬望尼》「讓我們手牽著手」主題變奏 op.2
蕭邦:e小調第一號鋼琴協奏曲 op.11
蕭邦:波蘭民謠大幻想曲 op.13
蕭邦:克拉科維亞克舞曲 op.14
蕭邦:f小調第二號鋼琴協奏曲 op.21 
蕭邦:流暢的行板與華麗大波蘭舞曲 op.22

依依不捨離開故鄉,別離曲是最佳寫照

蕭邦於 1830年底離開波蘭,在抵達巴黎之前,於維也納住了幾個月(1830年11月~1831年9月)。但當時社會背景波蘭正面臨與俄羅斯戰爭之緊張態勢,而奧地利政治採親俄立場而敵視波蘭與波蘭人,故蕭邦在短期居住之後,決定前往巴黎發展。

 

3:24起)練習曲 op.10 No.3《離別曲》(趙成珍)

https://youtu.be/EWK81ce-Dws?t=204

 

愛國鋼琴家.蕭邦

1831 年9月11日,華沙難逃被俄羅斯統治的命運,波蘭戰敗淪陷僅三天后,蕭邦抵達巴黎。

在旅途經過德國斯圖加時,蕭邦已聽說波蘭起義已被鎮壓。再沒有什麼比他此時創作的《革命練習曲》更能描繪出心中的憤恨心情了...

練習曲 op.10 No.12《革命》(趙成珍)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TgBz7LnvUaQ


在 1831年 9月,蕭邦終於來到了巴黎。

19世紀的巴黎,在法國大革命後的開明思潮影響下,巴黎儼然是歐洲的音樂之都,更吸引許多的文學家、畫家及音樂家都在此聚集,藝術領域一片欣欣向榮,人文薈萃。

蕭邦也逐漸於巴黎認識許多音樂家與文學家、藝術家等等:例如白遼士(Hector Berlioz, 1803-1869)、 李斯特(Franz Liszt, 1811-1886)、孟德爾頌(Felix Mendelssohn Bartholdy, 1809-1847)、 塔爾貝格(Sigismond Thalberg, 1812-1871)、費迪南•希勒(Ferdinand Hiller, 1811-1885), 文學家繆塞(Alfred de Musset, 1810-1857)、巴爾扎克(Honoré de Balzac, 1799-1850)、 海涅(Christian Johann Heinrich Heine, 1797-1856)、喬治•桑(George Sand, 1804-1876) 和畫家德拉克洛瓦(Eugène Delacroix, 1798-1863)等等,豐富了他的人生與音樂生命。

之後的蕭邦活躍於巴黎藝文圈,與上流社會的藝術菁英份子們有著許多交流:與李斯特的結交認識,彼此欣賞仰慕對方的音樂(XD);與孟德爾頌巡迴演出於德國北部萊茵蘭Rheinland)地區:

德國北部萊茵蘭 (Rheinland)地區

 

孟德爾頌也為蕭邦介紹當時定居於萊比錫的舒曼夫婦。

 

之後蕭邦也結識了鋼琴製造商卡米爾·普萊耶(Camille Pleyel),兩人一起造訪倫敦演奏旅遊,卡米爾·普萊耶成為蕭邦的好友,無論蕭邦在何處,皆為為蕭邦訂製鋼琴。

 

蕭邦的鋼琴

Pleyel N° 11265

蕭邦的鋼琴(Chopin's Pleyel N° 11265)

 

下面這架琴根據是Pleyel 公司的詳細記錄顯示,這架編號為13819的鋼琴於1847年1月25日開始製作,一年後於1848年1月8日完成並提供給蕭邦,並提供他於1848年4月從巴黎帶到英國,進行人生中最後一次巡演使用:蕭邦在倫敦的整個樂季都在多佛街梅菲爾的住處使用它(當年他在英國Gore House舉辦了他的第一場倫敦音樂會)

A Louis Philippe rosewood grand pianoforte with foliate tapering legs, by Ignace Pleyel, Paris, 1847-8. The detailed records of the Pleyel firm show that this instrument No. 13819 was begun on 25 January 1847, completed a year later on 8 January 1848 and supplied to Frederic Chopin. It was almost certainly the newly received piano Chopin mentions in a letter of 11 February 1848. Plaque on nameboard: 'Ignace Pleyel and Companie, Facteurs de Pianos No. 20,. Rue Rochechouart, Paris. Medailles d'Or 1827, 1834, 1839 et 1844'. The Pleyel ledgers confirm that it was the piano Chopin brought to England from Paris in April 1848, and the composer used it throughout his London season in his lodgings on Dover Street Mayfair. He gave his first London concert on it, a private evening in Gore House.

 

photo: Waldemar Kielichowski © Institute of Music and Dance, Warsaw

巴黎.第二故鄉

父親也同為法國人的蕭邦,很快就適應巴黎的生活。 他曾於友人的信件中說到:「巴黎是世界上最美麗的城市,這裡讓我覺得心曠神怡,這裡有全世界最好的音樂家和一流的歌劇院。

蕭邦 - 迷人的夜曲

巴黎的最初幾年,蕭邦多半寫作一些如夜曲、圓舞曲及馬祖卡舞曲等具有沙龍性質的音樂,相當受到人們喜愛,可是當蕭邦的名望日盛一日時,他也漸漸失去舉行公開演奏會的興趣。1835 年後,蕭邦只有在 1841 年、1842 年、1848 年舉辦過演奏會,大多數時候他只喜歡在社交場合為朋友們彈奏。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QR10Od1cLaM


與喬治·桑的戀情

蕭邦交友廣泛,他的好友包括詩人繆塞巴爾扎克海涅亞當·密茨凱維奇,畫家德拉克羅瓦,音樂家李斯特費迪南·希勒,以及女作家喬治·桑。蕭邦在李斯特家第一次見到了身著男裝、抽著煙的喬治·桑,剛開始並對她無好感,甚至當面問旁人說:「她真的是個女人嗎?」,但隨著喬治·桑對他的追求,蕭邦卻開始對她傾心,兩人談起了一場轟轟烈烈的戀愛。

 

蕭邦與喬治桑的經典肖像畫,畫家德拉克羅瓦繪於1838年

 

1837年蕭邦因為與18歲的瑪利亞·伍德岑斯卡(Maria Wodzińska)一段不幸的戀情,陷入了生活危機,正在這時,他邂逅了比他大6歲的喬治·桑,這使得他又重拾了精神上的信心。

第一眼見到喬治·桑,蕭邦就感受到了她與瑪利亞的截然不同,瑪利亞是個典型的大家閨秀,而詩人喬治·桑看上去卻是十分高傲和極具自我意識。但是蕭邦與喬治·桑的戀情卻是具有傳奇色彩的,一方面,喬治·桑是一個熱情似火的女人,受到許多年輕才俊的男性追求,另一方面,喬治·桑後來銷毀了大部分寄給她的信件,使得人們無法確定蕭邦同她之間的真正關係。

1838年11月喬治·桑帶著她的兩個孩子莫里斯和索朗熱(Solange)前往西班牙馬約卡島度假。而蕭邦也一同前往。蕭邦一生患有肺結核,他也希望溫暖的氣候能夠緩解他的病痛,但是事與願違,莫里斯的病情有了明顯好轉,而蕭邦的肺結核卻因為房間條件差,加上糟糕的天氣,演變成為了肺炎。大約三個月,98天之後蕭邦和喬治·桑離開了馬略卡,這段旅程雖短,但是對蕭邦和喬治·桑都印象深刻~喬治·桑將這段經歷記錄在了她的小說《馬略卡島上的冬天》中。

 

馬約卡島上的蕭邦和喬治·桑

馬約卡島上的蕭邦和喬治·桑(想像圖)

 

前奏曲.病中純妙音樂

於馬約卡島島上養病的蕭邦,反而遇上60年來最長雨季,導致他的氣喘與肺病日益嚴重,養病中的他仍然持續創作,但體力不堪負荷的情況之下,創作短小的前奏曲,似乎更加真實反映出他的身體狀況。雖然這些前奏曲缺乏常見曲式規範結構,亦十分短小(12至90小節),使不少人感到錯愕,但如今看來,這就是作曲家生命中的軌跡。

 

前奏曲 op.28 No.4 e小調

趙成珍 蕭邦鋼琴大賽 第三輪 Live'

https://youtu.be/R-ESEyc9-pI

 

關於《雨滴》

喬治桑曾寫下:「他坐在那邊哭泣,演奏著那令人驚嘆的前奏曲……那天晚上他創作的那首曲子上,滿是雨滴在瓷磚上跳動,但在他的腦海和音樂中,它們已經變成了天堂在他心上跳動的淚水...

 

前奏曲 op.28 No.15 《雨滴》

趙成珍 - Chopin Prelude no.15 ‘Raindrop’, op.28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pCx5g4FnAXU

 

1839年到1843年的夏天,蕭邦都是在喬治·桑位於家鄉諾昂的莊園裡度過的。這些寧靜的日子,蕭邦在此期間創作了大量的作品,其中包括著名的波蘭舞曲《英雄》:

 

音樂欣賞

蕭邦最著名之 《降A大調 英雄波蘭舞曲》op.53(1842)
Chopin: Polonaise “Heroic” op.53 in A flat major
趙成珍於 2015年 蕭邦鋼琴大賽金牌獎音樂會 現場Live’ 版本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aZYYoDDmg8M

 

波蘭舞曲常見節奏

波蘭舞曲常見節奏

創作波蘭舞曲之作曲家

在古典音樂領域中,除了最著名的波蘭舞曲作曲家蕭邦之外,其實曾經以波蘭舞曲為名寫作音樂作品題材之作曲家還有:

-巴哈(J.S. Bach),舞曲組曲與管弦樂組曲中均可見。
-泰勒曼(G. Ph. Telemann)
-韋伯(C. M. von Weber)
-莫札特(W.A. Mozart)
-貝多芬(L. van Beethoven)
-舒伯特(F. Schubert)
-舒曼(R. Schumann)
-李斯特(F. Liszt)
-柴可夫斯基(P. I. Tchaikovsky)
..等等作曲家 

 

曾經寫過波蘭舞曲之著名作曲家李斯特曾如此形容波蘭舞曲:「當我們聽波蘭舞曲時好像跟前浮現出一些波蘭史冊上所描寫的古代波蘭人形象:結實的體格、開豁的頭腦、深刻而動人的虔誠、豪邁的心胸與騎士精神相結合在波蘭人身上,剛勇的性格早就和情人的矢誠相愛結合在一起…」

 

波蘭舞曲主要特徵

源自十六世紀士兵於列隊行進間所使用的音樂曾用於法國亨利三世(Henri III, 1551-1589)登基為波蘭王之加冕典禮為所有波蘭傳統舞曲節奏中最知名的舞蹈屬於速度中等之 3/4拍慢速舞蹈與源自瑞典之同樣 3/4拍舞蹈「Polska (dance)」相近。常應用於公眾儀式、婚禮或慶典活動上,男女對跳波蘭成年禮舞蹈之一,具有活潑特色的節奏:(請見↓下方節奏譜例)

波蘭舞曲欣賞:

具有歷史傳承之波蘭舞曲

 


人生中最後一場演出

1848 年 2 月,蕭邦在巴黎舉行最後一場音樂會後接受學生 珍.史特琳(Jane Stirling, 1804-1859)邀請,短暫訪問英格蘭和蘇格蘭但是結束了英國巡迴演出的倫敦音樂會後,其肺結核病情急遽惡化,因此倫敦之行與音樂會也就成為蕭邦最後正式一場演出。

抱病回到巴黎的蕭邦,體力大幅度衰退,已經無法繼續授課和創作。1849 年一整年幾乎無法維持正常教學與演奏,後於 10 月 17 日在位於巴黎凡登廣場之公寓去世,葬於法國拉榭茲神父墓園(Cimetière du Père Lachaise),享年 39 歲。

Chopin’s grave at Père-Lachaise cemetery, Paris

 

最後居住地

蕭邦生前居住之巴黎一區凡登廣場 12號 2樓(12, Place Vendôme),點按↓地圖可進入 Google Map:

https://goo.gl/maps/Fxxipjc6AyzcKESJ8
 

 

最終畫像

病榻臨終前的蕭邦畫像 1849年。

蕭邦病重去世前的最後幾週,他生前蘇格蘭籍的學生以及摯友 Jane Stirling 請波蘭畫家 Teofil Kwiatkowski 繪製的油畫。描繪蕭邦生前於病榻的模樣。當時居住的地點是在巴黎一區凡登廣場12號2樓(Place Vendôme)。

這是一個擁有7間房的公寓,當時經濟狀況貧困的蕭邦其實無法支付這樣的居住條件,因此當時公寓其實是Jane Stirling 承租下來供蕭邦使用。

圖中左二托腮女子,為趕來照顧弟弟的蕭邦姊姊:Ludwika Jędrzejewicz(Louisa, 1807-1855) 。

Chopin on His Deathbed, by Teofil Kwiatkowski, 1849, commissioned by Jane Stirling. Chopin sits in bed, in the presence of (from left) Aleksander Jełowicki, Chopin’s sister Ludwika Jędrzejewicz, Marcelina Czartoryska, Wojciech Grzymała and Kwiatkowski himself.

最後的石膏像

 

 

蕭邦之心.波蘭聖十字教堂

蕭邦最後遺言是:「我死後,請把我的心臟帶回去,我要長眠在祖國的地下。」因此,據說姊姊於蕭邦逝世前,從華沙趕到法國,聘用醫生把死後的蕭邦心臟放置於水晶杯裡,以酒密封保存,再秘密躲過俄國衛兵駐守的波蘭邊境(當時波蘭受俄國統治)帶回華沙,藏在地下20多年。後來,終於取得俄國人的同意,放置蕭邦心臟於波蘭聖十字教堂的樑柱中。

 

10月17日 蕭邦生日快樂🎂

波蘭聖十字教堂 外觀

 

波蘭聖十字教堂 內部樣貌

 

蕭邦心臟長眠於此柱中

 

1841-44年間的蕭邦鉛筆畫像

 

 

蕭邦死因.肺結核併發症

蕭邦在1849年10月於巴黎逝世,遺體被葬在拉雪茲神父公墓,這裡也是作家普魯斯特、王爾德和吉姆‧莫里森的安息之地。

當研究人員檢視裝有蕭邦心臟的密封罐時,他們注意到心臟表面覆蓋著一層白色纖維。此外,清晰可見的細微病變跡象,表明蕭邦飽受嚴重的肺結核併發症摧殘。

 

推薦文章:

瓶中之心:蕭邦早逝原因終於發現

 

 

補充資料

蕭邦是大帥哥❤️

趣味分享以現代3D技術重建蕭邦畫像

 


 

好帥好帥❤️

 

八卦閒磕牙時間

天才也會遇到反對黨...

2015年首獎得主趙成珍,總決賽同時拿到評審群的最高分與最低分。

你以為只有你人生中會遇見不公平的事情...,其實不然,「不公平」真的可能發生在任何人身上。

但...有能力的人,能夠讓大多數的人對他公平。

2015年首獎得主趙成珍,總決賽同時拿到評審群的最高分與最低分。

 

 

2015年蕭邦鋼琴大賽評分表,17位評審團成員與縮寫:

17位評審團成員與縮寫:

Dmitri Alexeev(DA)
Martha Argerich(MA)

Dang Thai Son(TD)
Akiko Ebi(AE)
Philippe Entremont(PE)
Nelson Goerner(NG)
Adam Harasiewicz(AH)
Andrzej Jasiński(AJ)
Garrick Ohlsson(GO)
Janusz Olejniczak(JO)
Piotr Paleczny(PP)
Ewa Pobłocka(EP)
Katarzyna Popowa-Zydroń(KP)
John Rink(JR)
Wojciech Świtała(WS)
Dina Yoffe(DY)
Yundi Li(Y)

 

 

 

今晚演出曲目

海頓:E小調第五十三號鋼琴奏鳴曲,作品 Hob.XVI:34

拉威爾:以海頓為名的小步舞曲

拉威爾:《鏡》

莫札特《b小調慢板》K.540

李斯特:《巡禮之年》第二年:義大利 S.161

-《佩脫拉克三首十四行詩-第47、104、123號》

-《但丁詩篇讀後感-奏鳴曲風幻想曲》

※主辦單位保留節目內容及場次資訊更動權、取消及活動最終解釋權。

 

海頓:E小調第五十三號鋼琴奏鳴曲,作品 Hob.XVI:34(14:30)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_-UDnpC3_fY

 

 

拉威爾:以海頓為名的小步舞曲

Menuet sur le nom d’Haydn

拉威爾於1909年,也就是海頓逝世一百週年時,以海頓的姓氏拼音,創作出音符動機,藉以紀念海頓。

海頓名字的拼法為「H-A-Y-D-N」,其中的「A, D」可以對應「La,  Re」,但是「H - Y - N」無法以音階裡的音名直接對應,因此拉威爾便以古日耳曼系統文字作為重新拼音依據,他先以「H代表B音」,再以於26個英文字母的音名的循環轉換序列:

以字母「Y」代表「D」,字母「N」代表「G」

於是,在拉威爾的精心設計之下,海頓動機「H-A-Y-D-N」,被重新組織為「B-A-D-D-G」,如下譜例所示:

接著,讓我們以影片與音樂顯示海頓動機「H-A-Y-D-N」,也就是「B-A-D-D-G」: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Xrgsm3-0aww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xCXafUomRN4&t=49s


拉威爾:《鏡》(30分鐘)

拉威爾的《鏡》(Mirrors)完成於1905年(30歲),是一套五首樂曲之鋼琴組曲,1906年1月在巴黎完成首演,每首鋼琴曲分別獻給以拉威爾為中心,1903成立,每週聚會,並以當代藝術、創意分享的前衛藝術家小團體《Les Apaches》。

這五首鋼琴曲分別為:

1. 《夜蛾》,獻給法國詩人雷恩-保羅·法格(Léon-Paul Fargue),降D大調

2.《悲傷的小鳥》,獻給本套樂曲首演之鋼琴家,西班牙鋼琴家里卡多·韋恩斯(Ricardo Viñes),降e小調

3. 《海上一葉舟》,獻給法國畫家畫家保羅·蘇德(Paul sordes),升f小調

4.《小丑的晨歌》,獻給評論家卡弗葛萊西(Michel Dimitri Calvocoressi),d小調;

5. 《谷》,獻給法國作曲家莫里斯·德拉志(Maurice Delage),升c小調。

00:00 – 《夜蛾》Noctuelles (Night Moths)

04:31 – 《悲傷的小鳥》Oiseaux tristes (Sad Birds)

08:32 – 《海上一葉舟》Une barque sur l'océan (A Boat on the Ocean)

15:17 – 《小丑的晨歌》Alborada del gracioso (Morning Song of the Jester)

21:55 – 《鐘谷》La vallée des cloches (The Valley of Bells)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0A4Lxm3IpvY&t=989s

 

 

莫札特《b小調慢板》K.540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pgrs1cbNiQ4&list=RDpgrs1cbNiQ4&start_radio=1

 

李斯特:《巡禮之年》第二年:義大利 S.161

李斯特的這兩套大作,寫於1839-1849年間,出自《巡禮之年第二年——義大利》

〈佩托拉克十四行詩:第 47、104、123 首〉及〈但丁詩篇讀後感——幻想曲風奏鳴曲〉這四首樂曲,樂思豐富,技巧卓越,屬於音樂會中的超級名曲。

弗朗切斯科·佩脫拉克義大利語Francesco Petrarca,1304年7月20日—1374年7月19日),或譯為彼得拉克彼特拉克義大利學者、詩人、和早期的人文主義者,因其主張以「人的學問代替神的學問」,亦被視為人文主義之父。義大利式十四行詩(Petrarchan Sonnet)一詞即來源於他。浪漫作曲家李斯特為他的三首十四行詩(47,104和123)加譜成歌,名為"Tre sonetti del Petrarca"(意即「佩脫拉克的三首十四行詩」)。後來作曲家把它列為了Années de Pélerinage II - Italie 組曲(《巡禮之年》第二集「義大利」)共七首鋼琴獨奏曲的中的第四、第五和第六首。 (本段文字取自維基百科)

 

文藝復興時期的義大利十四行詩,經常慣例為「分為兩段,先八後六。」詩人佩托拉克(Francesco Petrarch 1304-1374更為其中翹楚。

以下為佩脫拉克十四行詩第104號《和平無處尋》詩集中的一首:

 

爭戰沒有意義,平安哪有希望;

我懼怕,又充滿奢想,時而火樣燃燒,時而又冷得像冰一樣;

我站在高山上,最高也遠不能觸及天空,彎下我的雙膝,土地來親近我的臉孔。

我愿望把握世界,一無所獲才是我的宿命。

爱,雖無捆綁,但也沒有飛翔的翅膀;

沒被囚禁,但永無釋放之日;

沒有誅戮的死亡,也沒有生之希望;

不能喜悅,也不能停止悲傷


我的眼看不見,但看見對我的裁決,我的耳聽不見,但聽見我的抽泣。

我鄙視生存,卻偏偏滯留人世;

我厭惡自己,卻愛別人愛得發狂;

我在痛苦中存活,流淚神傷,但心內隱約的暗喜;

我厭惡死,也痛恨生:

就是這樣,女子,你任意把我的心傷。

(選自佩脫拉克的十四行詩第104首 - 戴莉譯,→出處


-《佩脫拉克三首十四行詩-第47、104、123號》(18:20)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rr0cqMTP8tA

 

-《但丁詩篇讀後感-奏鳴曲風幻想曲》(18:07)

  「但丁與莎士比亞平分了現代的世界,再沒有第三者存在。」--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艾略特(T. S. Eliot)

 由但丁所寫的《神曲》一書,被認為是歐洲最偉大的文學作品。

《神曲》是義大利詩人但丁·阿利吉耶里創作的長詩,約於1308年開始創作,1321年前後完成。《神曲》被廣泛看作義大利文學的經典及世界文學的瑰寶,詩中對死後世界的描寫向後人展示了十四世紀西方教會的世界觀。全詩以托斯卡納方言寫成,更為日後的標準義大利語奠下基礎。

《神曲》全書運用各種隱喻、象徵筆法,不僅在思想、藝術上領先整個時代,還反映了當時現實社會狀況,《神曲》的所表現的意涵、精神,已經成為歐洲文化在全世界的里程碑。

 

趙成珍17歲,於柴可夫斯基鋼琴賽之現場演奏(後獲第三獎)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lWLK4fpT4VE

 

 

 

開卷蹦藝術.享受美好閱讀時光

☕️一杯咖啡.一點心意.支持蹦藝術☕️

 

各類合作提案,聯繫方式:

*手機:0917.670.518 
*Line:https://line.me/ti/p/LB1ro0P0AU
*E-mail:jenpin888@gmail.com

【BON音樂】蹦藝術X大人社團 - 匯聚人生中的美妙時刻(五)「極致舞蹈」─ 古典音樂中的舞蹈與狂歡

蹦藝術X大人社團 - 匯聚人生中的美妙時刻(五)「極致舞蹈」─ 古典音樂中的舞蹈與狂歡
Calming moments with music

– 資訊整理共享於網路,一起欣賞音樂與藝術之美 –
蹦藝術 | BONART


大人的古典樂欣賞線上直播課(10/26週四下午班,共5堂):匯聚人生中的美妙時刻

古典音樂是你的生活必需品?
希望有機會能拓展對古典樂的了解?
跟著林仁斌老師一起認識偉大的音樂藝術!

《大人社團》與蹦藝術攜手開設古典音樂鑑賞課程,林仁斌老師帶領學員欣賞每首的獨特之處,讓您徜徉在樂曲中,更貼近音樂家的心血結晶,聽出更多況味與樂趣!

《延伸閱讀》大人的音樂欣賞線上直播課程好嗎?學員真實回饋分享

《延伸閱讀》大人的音樂欣賞課學員回饋,看他們用音樂為生活注入繽紛

 

《大人社團》與蹦藝術的林仁斌老師攜手開設古典樂欣賞課,這期將以「古典樂中的美妙時刻」為主軸,讓大人們了解更多可以與生活情境中結合的古典樂,你會發現古典樂不同的樣貌,親切、俏皮、溫暖、狂野,一定讓你大呼過癮,絕對是錯過可惜的一堂古典樂欣賞課!

 

【精彩課程預告】

2023年12月起

大人的古典樂欣賞線上直播課(12/7週四下午班,共5堂):樂劇創始者華格納

大人的古典樂欣賞線上直播課(2/22週四下午班,共5堂):五大音樂會序曲

大人的古典樂欣賞線上直播課(4/11週四下午班,共5堂):視覺與聽覺交織的音樂樣貌

 

三大系列,一次合購優惠🌟

【合購優惠】大人的古典樂欣賞線上直播課(12/7週四下午班,共15堂)

樂劇創始者華格納:12/7、12/14、12/21、12/28,贈2024/1/4,共5堂
五大音樂會序曲2024/2/22、2/29、3/7、3/14,贈3/21,共5堂
視覺與聽覺交織的音樂樣貌:2024/4/11、4/18、4/25、5/2,贈5/9,共5堂


主講人:林仁斌老師

 

《匯聚人生中的美妙時刻》全系列五堂課程介紹

課程內容

  • 第一堂 │「舒心愉悅」─ 以古典音樂開啟快樂的每一天心情

每天起床,該聽什麼古典音樂呢?這個問題若真想要一個標準答案,實在困難。因為古典音樂中,有太多令人喜悅的時刻了!這堂課中,老師將介紹那些令人「舒心愉悅」的音樂,讓你未來的每一天,都能有好音樂與快樂的心情。

  • 第二堂 │「爽度破表」─ 以古典音樂振奮你的精神與士氣

鬱悶的時候千萬別悶在心裡,悶久傷身。找點讓你「爽度破表」的音樂吧!打開它來宣洩一下心情就對了!在這堂課中,老師將介紹古典音樂中眾多振奮人心、盪氣迴腸的作品,保證聽完大大出一口氣,全身爽快,鬱悶全消。

  • 第三堂 │「浪漫滿分」─ 古典音樂中的情書與悄悄話

古有飛鴿傳書,音樂家也有藏在音樂中的情書。在這堂課中,老師將精選出古典樂中的綿綿情話,讓你細細品味藝術家心中的浪漫時刻,一聽就可以感受到的豐沛情感!不要錯過,趕快學起來,以後你也是集溫暖與浪漫於一身的才子佳人。

  • 第四堂 │「沈浸療癒」─ 沈浸心情每一刻的古典音樂

我們都有想要一個人靜一靜的時候。不需要跟任何人說話,就是單純沉澱下來的這種時刻,可以讓古典樂好好地陪著你。在這堂課中,老師將介紹精選的靜謐音樂作品,讓你可以徹底徜徉在美妙的音樂世界中,感受欣賞音樂最放鬆的時刻!

  • 第五堂 │「極致舞蹈」─ 古典音樂中的舞蹈與狂歡

古典樂就是優美的代名詞?這可不一定,音樂中的舞蹈世界,比你我想像的都還要寬闊!最後一堂課,就讓我們一起狂歡。林仁斌老師將精選各類音樂中的舞蹈與狂歡場面,透過精彩影音的欣賞,帶你重新領略音樂與舞蹈結合之美。


跟大家分享我心中覺得「沈浸療癒」的音樂播放清單❤️

https://open.spotify.com/playlist/53p8dLpMSqR3ccP0zQQRyt?si=02ee5e81d42e40fd

 

《達夫尼與克羅伊》(Daphnis et Chloé)第2號管弦組曲 – 音樂史上最美的日出

法國畫家 Louis Hersent (1777-1860)所繪之"Daphnis et Chloé",布面油畫,收藏於 Musée du Louvre, Paris - Oil on canvas, 140 x 175 cm
法國畫家 Louis Hersent (1777-1860)所繪之”Daphnis et Chloé”,布面油畫,收藏於 Musée du Louvre, Paris – Oil on canvas, 140 x 175 cm

 

法國印象樂派在德布西與拉威爾兩大巨匠生花妙筆之下,儼然成為近代音樂史上最為璀璨並具有代表性的音樂風格,雖然他倆人皆不愛被稱為「印象」,但無可否認地,無論是德布西受詩人馬拉梅啟發而譜寫的牧神、或是拉威爾以希臘神話中的金童玉女達夫尼與克羅埃而寫作的芭蕾舞劇,都讓人聽來不僅心醉神馳,彷彿居在夢幻國度之中~

 

《達夫尼與克羅伊》(Daphnis et Chloé)第2號管弦組曲 – 音樂史上最美的日出

 

莫里斯·拉威爾(Maurice Ravel, 1875-1937)—擁有瑞士和西班牙巴斯克(Basque)血統的法國作曲家,音樂史上公認的管弦樂配器大師、色彩大師。

(基本資料整理於網路與維基百科,並附上超連結方便檢索)

延伸閱讀

【BON音樂】探索法國作曲家拉威爾的一生與蹦藝術介紹 | All about Maurice Ravel & BONART

法國作曲家:拉威爾(Maurice Ravel, 1875–1937)

 

拉威爾唯一的一部的芭蕾舞劇音樂《達夫尼與克羅伊》(Daphnis et Chloé),應當時風靡歐洲的俄羅斯芭蕾舞團團長迪亞吉列夫之邀,費時3年完成於1912年。

當時由俄羅斯赴法國發展的史特拉汶斯基,已創作出「火鳥」與「彼得洛希卡」兩部現代芭蕾舞劇音樂,廣受好評而被視為20世紀明日之星;在如此具有高度期待之下,只可惜拉威爾《達夫尼與克羅伊》首演時其實並沒有獲得全面的好評,後來拉威爾堅信其音樂的美妙,便將全劇音樂改以兩套交響組曲的形式,果然歷史證明拉威爾傑出的管弦樂法與音樂構思,此兩套組曲從而聞名於世。

而《達夫尼與克羅伊》第1號與第2號管弦組曲,其中又以第2號最為知名。

第2號管弦組曲開章的〈日出〉(Lever du jour, 原芭蕾舞劇第三景),生動地描寫神話世界中雨滴露珠,鳥語花香的神妙世界:在拉威爾精妙絕倫的管弦樂法中,全體管弦樂樂器彷彿被施了魔法一般,木管、銅管與全體弦樂、鋼片琴與打擊組交織出的迷幻與絢麗色彩,如沒有親自聽過,絕對無法置信音樂能將人帶入時空變化的神話場景~令聽者目眩神迷!

此曲亦被公認為20世紀最重要的管弦樂作品之一。

拉威爾《達夫尼與克羅伊》第2組曲,全曲包含三段音樂:

1.「日出」(Lever du jour)
2.「無言劇」(Pantomime – Les amours de Pan et Syrinx)
3.「全體之舞」(Danse générale – Bacchanale)

 

樂譜版本欣賞

https://youtu.be/Jk0j3CqV5p0

 

鄭明勳與法國國家廣播交響樂團 - 附合唱版

https://youtu.be/2FXbZJndsCU

 

拉圖指揮柏林愛樂

https://youtu.be/14OM6Ysnk6M


II. 無言劇(Pantomime – Les amours de Pan et Syrinx)

柏林愛樂長笛首席帕胡德(Emmanuel Pahud)
柏林愛樂長笛首席帕胡德(Emmanuel Pahud)

柏林愛樂長笛首席帕胡德(Emmanuel Pahud)對於管弦樂獨奏詮釋的美感與說服力,相信筆者不用多作介紹了~今天要跟大家分享帕胡德對於第2號管弦組曲裡的「無言劇」(Pantomime - Les amours de Pan et Syrinx)詳細的詮釋介紹。

讓我們先來欣賞帕胡德與柏林愛樂的精彩 Live' 演奏影片: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zJAATKkQUcw

 

這是長笛獨奏樂譜,大家可以對照帕胡德與柏林愛樂精彩的演奏:

Ravel – "Daphnis et Chloé" Suite No.2  Flute solo paragraph from "Pantomime"
Ravel – "Daphnis et Chloé" Suite No.2  Flute solo paragraph from "Pantomime"

接下來重頭戲上場~帕胡德的教學與示範影片: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6ephuNKIf0

影片中帕胡德先是親切地說明這段音樂的背景:

劇情中由於 Chloé 被海盜擄走,在潘神(Pan)的動員下成功將 Chloé 拯救回鄉。這段「無言劇」(Pantomime - Les amours de Pan et Syrinx)就是 Daphnis 跳舞想喚醒她,兩人並以這段「無言劇」舞蹈來向潘神與希林克斯的愛情傳說致敬。在這段「無言劇」舞蹈結束之後,全劇就會在眾人舞蹈狂歡的「全體之舞 - 飲醉之舞」(Danse générale - Bacchanale)中熱烈結束。

帕胡德先提出這首曲目是長笛管弦樂作品中最重要的獨奏之一,也是拉威爾的最後一首芭蕾作品,並認為這是拉威爾管弦作品中非常值得一吹的重要經典。

讓我們一點一點跟著帕神的說明看下去:

  • 弱起拍64分音符第一句上行旋律。
    Ravel – "Daphnis et Chloé" Suite No.2  Flute solo paragraph from "Pantomime"
    第一句弱起拍獨奏樂句 | Ravel – "Daphnis et Chloé" Suite No.2  Flute solo paragraph from "Pantomime"

    說明:由於之前和弦所呈示,我們可以知道高音E音應該升高沒問題。不過高音D有些指揮會要求「還原D」,有些則要求演奏「#D」。帕神認為:「你應該做好所有的準備!」(指揮怎麼要求就怎麼演奏~)

     

  • 帕神自己的演奏選擇是:「演奏譜上所寫的」→「還原D」。
  • 你知道嗎?  考柏林愛樂當天,連帕神都吹錯音了~他說這是他當天少數犯的錯誤之一...。然後他笑著說:「在這之後所有的演出與錄音,我再也沒有吹錯這個地方!」。所以重點是:「帶著說服力演奏這個地方,別擔心錯音!」「你也不可能因為還原E或#E而考不上樂團,重點是能夠帶著音樂表情地演奏。」「好的指揮能夠分辨你是"不小心吹錯" 還是 "不了解音樂"~」
  • 由於是芭蕾舞音樂,演奏者應該要盡量以芭蕾舞者的舞姿來想像~假裝自己就是芭蕾編舞者。演奏時即使只是長音,也要充滿音色地前進~音符前進的漸強漸弱,可以像是地球自轉時的明暗面一樣,充滿對比(吼~帕神你有點扯太遠喔~XD)
  • 尊重樂譜上面所設計的節奏。一起看一下這個長笛獨奏段落,樂團的基本節奏:
    樂團節奏 | Ravel – "Daphnis et Chloé" Suite No.2  Flute solo paragraph from "Pantomime" 
    樂團的基本節奏 | Ravel – "Daphnis et Chloé" Suite No.2  Flute solo paragraph from "Pantomime"

     

  • 在每個小節第二拍,是作曲家經常改變和聲之處,需要非常小心地演奏不同和聲的色彩明暗來演奏長音。
  • 注意和聲的變化,拉威爾經常在和聲變化時改變節奏。
  • 影片點按→( 4'19")起,帕胡德以演奏解釋編號178 之前 7小節的和聲變化(請點按前方影片時間軸
  • 影片點按→( 5'09")現在進行到編號178 前3小節,我們進入樂團最特別的和聲段落。

    5'19" 處,帕胡德鮮明的表情說明了這段音樂,演奏者需要以非常明確的音色,像雷射光一樣的變化來處理
    5'19" 處,帕胡德鮮明的表情說明了這段音樂,演奏者需要以非常明確的音色,像雷射光一樣的變化來處理

     

  • 帕胡德說:「仔細看清楚 Ravel的音樂術語 "retenu légèrement"」 (輕輕地漸慢下來),這段的用意就是因為「和聲」的變化所致。而「retenu」(漸漸地),更是代表演奏者應該有充分的時間與空間去營造音樂和弦的音色表情。

    retenu légèrement
    retenu légèrement

     

  •  即使是最輕的音樂表情,也要試著去填滿整個音樂廳!
  •  影片點按→( 5'59")編號178 前3小節,我們一路進行到,樂曲來到最美的和聲(力度ppp),請點時間軸聆聽帕胡德示範之音樂。
    帕胡德詮釋編號178 第1小節的神情
    帕胡德詮釋編號178 第1小節的神情

     

  • 178 第1小節的極弱三個ppp,要以超越你能想像之最遠的想像力來演奏。
  • 演奏此樂段是這麼的美好,也是長笛在管弦樂團獨奏裡最具挑戰性的段落~務必讓你的想像力在既有的節奏與和聲上,盡情地馳騁 。

    帕胡德:節奏是有限的,但想像力是無限的
    帕胡德:節奏是有限的,但想像力是無限的

     

  • 關於節奏:帕胡德說他反而希望指揮在這個段落裡「保持速度與節奏」,不要為了他而漸快外或漸慢。這樣他才能夠在穩定的節奏裡「衝浪」(Surf),因為有了基本的步調,他才能夠在這樣的步調裡找到「自由」。有時候他需要「合作 Work with」,有時則需要「對抗 Work against」(神奇吧~真的是超棒的觀念,果然是帕神啊!)
  • 如果樂團試著為長笛獨奏者「伴奏太多」,那麼許多音樂裡靈巧的感受,許多的 Arabesque音型反而會顯得太「數學化」「公式化」「邏輯化」,音樂就不對了~也許舞者反而會跳舞跳得太方方正正,很彆扭。
  • 這段音樂應該要非常「有彈性」(Flexible)、「有表情」( Expressive)、「靈活的」(souple,法文),也是拉威爾所使用的音樂術語。

( 8'00") 開始,帕胡德整段演奏了這段音樂,大家可以點選影片再次欣賞完整音樂:

https://youtu.be/-6ephuNKIf0?t=479

最後補充帕胡德說的幾件事情:

  • 他在影片中都偷吹第一部+第二部長笛,然後很自得其樂~
  • 他與許多指揮都合作過這段音樂,他說「基本上指揮們都很開放,皆讓長笛獨奏者自由決定速度。
  • 最危險之處是「越吹越慢」。尤其是切分音連接之後,最容易「越等越慢」。
  • 要精確地控制「旋律的彈性速度」。就像是舞者在空中的彈性速度(Air jumping)與動作暫停(Suspend)一樣。
  • 每個正拍要盡量「輕」,別添加太多重音。多一點漂浮感(Floating)
  • 要想像我們正在演奏舞蹈音樂,真的有舞者在跳舞。
  • 在既定的音樂速度步調(Pace)中,盡可能地自由演奏。
  • 節奏的絕對正確性與流暢度。(32分音符、64分音符、16分音符與三連音節奏)
  • 感受音樂的漂浮時,也需要對時間感展現絕對的控制性。
  • 獨奏中段時的大小調轉換時機,務必小心。
  • 高音「#D-#E」的顫音指法,帕胡德使用左手「3+4+5」指法。(請看下圖)
    高音「#D-#E」的顫音指法,帕胡德使用左手「3+4+5」指法。
    高音「#D-#E」的顫音指法,帕胡德使用左手「3+4+5」指法。

    他說這個指法,三個手指「同方向移動」,是最合乎邏輯的指法,也最簡單。

  • 為了讓高音「#D-#E」的顫音指法的音程更準確,他還會將右手中指故意往旁邊開一點點來微微打開左方 trill Key:「這樣音程會更準,不然高音有點低」。
    為了讓高音「#D-#E」的顫音指法的音程更準確,他還會將右手中指故意往旁邊開一點點,微微打開左方 trill Key「這樣音程會更準,不然高音有點低」。
    為了讓高音「#D-#E」的顫音指法的音程更準確,他還會將右手中指故意往旁邊開一點點,微微打開左方 trill Key「這樣音程會更準,不然高音有點低」。

     

  • 不過如果你的手很小,不一定要這樣嘗試。(反而容易造成手指漏氣)
  • 當你演奏顫音時,永遠要思考「顫音時演奏兩個音,而不是只有一個!」總是思考「樂譜上的另一個音」,才不會顧此失彼:音階準了,音樂也會更加華麗,更有生命力喔~
全部介紹完畢,帕胡德說,想要演奏一下嗎?
全曲解說介紹完畢。帕胡德說:現在您想要來演奏一下了嗎?

實在太精彩了!Bravo!!!

帕神我愛你~~~

 

 

III. 全體之舞(Danse générale – Bacchanale)

為了慶賀克羅伊平安歸來,在達夫尼與克羅伊兩人跳完向牧神致敬的啞劇之後,旋即迎來了最熱烈的《全體之舞》,音樂中近乎瘋狂的速度,五拍的節奏與中間的不段變化重音,還有最終段落的連續拍號變化,都讓這段結尾非常具有戲劇性,成為最狂放、強而野力的結尾。

 

樂譜版本

https://youtu.be/Jk0j3CqV5p0?t=712

 

鄭明勳與法國國家廣播交響樂團 - 附合唱版

https://youtu.be/2FXbZJndsCU?t=679


聖桑:歌劇《參孫大利拉

聖桑的歌劇創作

Genre Opus R Date French title (original title) English title Notes
Opera 01 289 1864–1865 Le timbre d'argent The Silver Bell Drame lyrique in 4 acts; libretto by Jules Barbier and Michel Carré; first performance in 1877
Opera 02 30 287 1872 La princesse jaune The Yellow Princess Opéra comique in 1 act; libretto by Louis Gallet
Opera 03 47 288 1877 Samson et Dalila Samson and Dalila Opera in 3 acts; libretto by Ferdinand Lemaire
Opera 04 290 1879 Étienne Marcel Étienne Marcel Opera in 4 acts; libretto by Louis Gallet
Opera 05 291 1881–1882 Henry VIII Henry VIII Opera in 4 acts; libretto by Léonce Détroyat and Armand Silvestre
Opera 06 292 1887 Proserpine Proserpine Drame lyrique in 4 acts; libretto by Louis Gallet after Auguste Vacquerie
Opera 07 293 1887–1888 Ascanio Ascanio Opera in 5 acts; libretto by Louis Gallet after the play Benvenuto Cellini by Paul Meurice
Opera 08 294 1893 Phryné Phryné Opéra comique in 2 acts; libretto by Lucien Augé de Lassus
Opera 09 1895 Frédégonde Frédégonde Drame lyrique in 5 acts; libretto by Louis Gallet
Opera 10 295 1900–1901 Les barbares Tragédie lyrique in 3 acts; libretto by Victorien Sardouand Pierre-Barthélemy Gheusi
Opera 11 296 1902–1903 Hélène Hélène Poème lyrique in 1 act; libretto by the composer
Opera 12 297 1905 L'ancêtre L'ancêtre Drame lyrique in 3 acts; libretto by Lucien Augé de Lassus
Opera 13 298 1909–1910 Déjanire Déjanire Drame lyrique in 4 acts; libretto by the composer after the play by Louis Gallet; original version: 1892 incidental music for the play by Gallet

 

1877年的歌劇《參孫大利拉》詠嘆調 ⟨我的心門為你開⟩

《參孫與大利拉》(Samson et Dalila)是聖桑創作的13齣歌劇中,被認為是生涯代表作的作品。這部3幕歌劇取材於舊約聖經「士師記」第13章到第16章中,有關藉著上帝所賜極大的力氣,徒手擊殺雄並隻身與以色列的外敵非利士人之悲劇英雄人物參孫的故事。(有關參孫詳細的故事,請參見維基百科「參孫」)。

 

《參孫與大利拉》歌劇的全曲首演要到1877122日,在威瑪的宮廷歌劇院以德語上演。

首演指揮是威瑪宮廷歌劇院總監愛德華.拉桑(Edouard Lassan),而知名作曲家李斯特,亦是歌劇院前任總監,非常看好聖桑的音樂創作,李斯特在這歌劇完成創作前就一直與聖桑保持聯繫,了解作曲進度。

法國首演是在189033日,地點是魯昂,同年1031日在巴黎上演,但在巴黎歌劇院上演則要等到18921123日。雖然這不歌劇是以法語劇本作曲寫成,也曾被翻譯成德語首演,但後世演出與錄音皆以法語版為主要版本。

 

本詠嘆調出現於歌劇第二幕第3景。大利拉色誘參孫。要參孫告知他力量來源的秘密時所演唱的二重唱「你的聲音敲開我的心扉」(Mon coeur s'ouvre à ta voix)

Mezzo: Elina Garanca. Ópera-Gala en Baden-Baden,2007.

https://youtu.be/LoXqkUZW7do

 

歌詞翻譯

Mon coeur s'ouvre à ta voix,

comme s'ouvrent les fleurs

Aux baiser de l'aurore!

Mais, ô mon bienaimé,

pour mieux sécher mes pleurs,

Que ta voix parle encore!

Dis-moi qu'à Dalila

tu reviens pour jamais,

Redis à ma tendresse

Les serments d'autrefois,

ces serments que j'aimais!Ah! réponds à ma tendresse!

Verse-moi, verse-moi l'ivresse!

Ainsi qu'on voit des blés

les épis onduler

Sous la brise légère,

Ainsi frémit mon coeur,

prêt à se consoler,

A ta voix qui m'est chère!

La flèche est moins rapide

à porter le trépas,

Que ne l'est ton amante

à voler dans tes bras!Ah! réponds à ma tendresse!

Verse-moi, verse-moi l'ivresse!

你的聲音敲開我的心扉,

像花朵般綻開,

就在黎明的接吻時!

但是,噢,我愛,

要讓我不再流淚,

就得再讓我聽到你的聲音!

告訴我,告訴大利拉

你會永遠回到我身邊,

再一次對我的柔情說

那昔日的盟誓,

那我喜愛的盟誓!啊!請回應我的柔情!

讓我陶醉,讓我陶醉吧!

就像麥穗的葉片

起伏波動在

微風當中,

我的心直在抖擻,

一直準備要得到安慰,

就等你溫柔對我的聲音!

那會射殺人的飛箭

也不會比

你愛人跳進你懷裡那麼快!

啊!請回應我的柔情!

讓我陶醉,讓我陶醉吧!

 

Olga Borodina 與 José Cura 錄音現場

https://youtu.be/hHiySQuS_ws

 

第三幕第2景。

非利士人得美女大利拉之助,終於知曉大力士參孫之秘,抓住機會剪去參孫頭髮而終於抓到他,因而得以征服希伯來人。事後非利士人高興得在神廟中開始舉行酒宴:這時使用的熱鬧芭蕾音樂《酒宴狂歡舞》(Bacchanale)(或譯《酒祭之舞》、《酒神之舞》)。

此曲以小調音階,雙簧管獨奏起始,帶著濃濃的異國風與狂歡感,音樂隨著一段段充滿奔放節奏與小調增二度旋律的發展,似乎描述著酒酣耳熱旋律奔放,最後結束於狂歡興烈之中。非常知名,也經常在音樂會中成為各大交響樂團最愛演奏之曲目。

 

聖桑:《酒神之舞》

樂譜版本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DfQbvhwrsvE

 

歌劇中的酒池肉林版本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FdpmTuxzs3Q

 

2018年大都會歌劇院歌劇版本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cLHsxNUeL6Y

 

芭蕾的舞台與音樂呈現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TC-EgZqzdz4

 

異色舞台演出版本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ljkTxSHYIV0


芭蕾舞最經典舞碼:黑天鵝32鞭轉

在故事中,黑天鵝為魔王之女,也是魔法師,具有法力,也因此能變化為黑/白天鵝迷惑王子與眾人。要如何凸顯出這位具有魔法又神秘的女子呢?那麼一定要讓她跳出與眾不同的舞步

 

因此~「揮鞭舞」(Fouetté)就被加入《天鵝湖》中,成為了黑天鵝永遠的代表作:

 

→【知識篇】Fouetté究竟有多難?

 

*Fouetté 知識教學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XfmSv0z205s

 

【有片】七段黑天鵝32鞭轉(Fouetté合輯

0:08 Ekaterina Kondaurova

0:37 Marianela Nunez

1:12 Gillian Murphy

1:50 Olga Esina

2:26 Maria Alexandrova

2:58 Yuhui Choe

3:35 Nina Ananiashvili


【有片】娜塔莉波曼的《黑天鵝》集錦

 

【有片】各版本《天鵝湖》黑天鵝變奏/鞭轉合輯 

 

【有片】各劇旋轉不停歇大合輯

 

 

https://bonart.com.tw/scheherazade-symphonic-suite-of-rimsky-korsakov/

 

 

https://bonart.com.tw/stravinsky-the-ballet-loiseau-de-feu/

 

 

開卷蹦藝術.享受美好閱讀時光

☕️一杯咖啡.一點心意.支持蹦藝術☕️

 

各類合作提案,聯繫方式:

*手機:0917.670.518 
*Line:https://line.me/ti/p/LB1ro0P0AU
*E-mail:jenpin888@gmail.com

【BON旅行】2023' 夏 - 蹦藝術精緻藝文音樂深度旅遊 - 高雄衛武營《魔彈射手》之旅

【BON活動】2023' 夏 - 蹦藝術精緻藝文音樂深度旅遊 - 高雄衛武營《魔彈射手》之旅
Bon Voyage “Der Freischütz” journey

– 資訊整理共享於網路,一起欣賞音樂與藝術之美 –
蹦藝術 | BONART


 

蹦藝術X緣點旅行社




蹦藝術帶給學員們的,除了是一趟心靈富足的音樂藝文饗宴,更是一趟結合美食、舒適與生活品味結合的精緻旅遊體驗

 

讓我們執行長林仁斌老師為衛武營年度旗艦歌劇所撰寫的前導文章閱讀起:

為何不該錯過《魔彈射手》? 德語浪漫主義歌劇首部曲

文|林仁斌 蹦藝術網站執行長(→出處

照片版權© 2020奧地利茵斯布魯克劇院首演劇照

 

三分鐘認識歌劇《魔彈射手》

歌劇基本資料

作曲 卡爾‧馬利亞‧馮‧韋伯(1786-1826)
劇本 弗里德里希‧金德(1768-1843)
原著 奧古斯特‧阿貝爾(1771-1816)
出處 德國鬼故事集《幽靈之書》(Gespensterbuch)第一卷第一個故事(1810年出版)
首演 柏林皇家戲劇院(Königliches Schauspielhaus)1919年改稱普魯士國家劇院(Preußisches Staatstheater),1984年起改稱柏林音樂廳(Konzerthaus Berlin)

 

德國浪漫主義歌劇首部曲

在莫札特《魔笛》(1791)與貝多芬《費黛里奧》(1814)兩部德語歌劇鉅作之後,時任德勒斯登宮廷樂長的作曲家韋伯耗費三年時間細細創作,終在1820年完成歌劇《魔彈射手》。

1821年6月18日在柏林首演之後,一年間《魔彈射手》連續上演超過50場,緊接其後於維也納、德勒斯登、萊比錫、漢堡、慕尼黑、布拉格、拉脫維亞里加、丹麥哥本哈根等主要城市連續不斷演出,獲得極大的迴響,更在1824年至1825年間陸續迎來倫敦、巴黎及美國等地的首演,是韋伯生平最重要的歌劇創作,更是浪漫初期最具代表性且無與倫比的歌劇作品。

 

劃時代的歷史地位

《魔彈射手》的序曲非常知名,經常在音樂會中單獨演奏,最大特色有二:

 

其一,單純中央C.最美

歌劇幕起,《魔彈射手》序曲將響起韋伯最單純樸實的「C」長音,這單純中央C,似乎揭示了浪漫主義的年代自此最單純的音符而終於開啟而綻放;韋伯的「C長音」歌劇序曲與貝多芬的「C大調」第一號交響曲似乎所見相同,都具備著劃時代的意義。

《魔彈射手》的大獲成功,讓德國歌劇活躍於歐洲各大歌劇院,象徵著德語歌劇正超義趕法,自成一家之言而傲然於世;而首演之日正逢「滑鐵盧戰役」(1815)六週年(兩事件恰巧皆為6月18日),更讓這部德意志民族歌劇,無懼於當代義大利美聲與法國大歌劇之雄雄威勢,正式以三強之姿鼎立於歐洲歌劇院。

 

其二,韋伯才是真正的主導動機始祖

「主導動機」(Leitmotiv)一詞最初於德國,出現是當代德國音樂學者弗里德里希‧威廉‧詹斯(Friedrich Wilhelm Jaehns, 1809-1888)用來描述韋伯音樂的創作手法時所使用的專有名詞。詹斯是韋伯作品編年目錄最重要研究學者,對於韋伯隱伏使用歌劇中的角色動機與劇情暗示,是他創作音樂的拿手好戲,更是「主導動機」真正在歷史上使用的濫觴;未來崇拜韋伯的作曲家華格納,將在韋伯建立的基礎之上,更加發揚光大「主導動機」的創作改念,並提出「整體藝術」(Gesamtkunstwerk),終將德語歌劇提升至結合所有藝術總合之最高境界。

音樂學者們更一致認同韋伯《魔彈射手》的成功,除代表著德國「歌唱劇」(Singspiel)最成熟作品之外,更是史上第一部浪漫主義歌劇,其重要性與代表性,不言而喻。

所有的一切,都是如此單純而美好。

對了,前面我有提到,韋伯與莫札特是姻親嗎?

除了德勒斯登宮廷樂長的崇高身份之外,他還是莫札特之妻康斯坦茲‧韋伯 (Constanze Weber)的叔叔喔~

 

七顆子彈.一個詛咒

被魔鬼詛咒的最後一顆子彈,將飛往何處?誰又將殞命?

《魔彈射手》故事共有三幕,以德國民間流傳數世紀的百發百中的神奇魔彈與獵人故事作為主軸:

從序曲開始,韋伯以C大調長音最澄澈透明的音響效果,帶我們一步一步進入德國鬼故事集《幽靈之書》那帶有懸疑超自然色彩的故事世界~此時韋伯以四部法國號象徵主角獵人生活,也以民歌風格也勾勒出故事的所在地:純樸的波西米亞鄉村。

當邪惡魔鬼薩米耶(Samiel,口白者)主題出現時,弦樂的顫弓與小調的神秘色彩更讓音樂呈現出緊張未知之感;單簧管優美地呈現馬克斯(Max,男高音)與亞嘉特(Agathe,女高音)的愛情,在一連串象徵主角們受到的壓迫劇情後,音樂再次以亮麗的C大調象徵邪惡終於無法戰勝正義的基本信念,相信這除了當時民眾特別有感,對現代的觀眾們亦深有感觸。也因序曲本身架構完整,主題豐富且與歌劇劇情緊扣,經常由管弦樂團單獨於音樂會中安排演出,其來有自。

 

戲劇與抒情女高音.競相比美

《魔彈射手》不僅只是獵人們的射擊比賽故事而已,除了七位主要男性角色之外,本劇中的兩朵女高音之花:亞嘉特(Agathe,戲劇女高音)與安(Ännchen,抒情女高音)各有精采詠嘆調呈現,更是本劇一大特色。

 

在第二幕中亞嘉特與安的精彩二重唱〈倒楣鬼!老實待著…〉(Schelm, halt’ fest!…)中,我們可立即辨識出兩位女高音的聲音表現截然不同。而亞嘉特充滿戲劇與音色變化的宣敘調與詠嘆調〈我怎麼能夠入睡…輕輕地…〉(Wie nahte mir der Schlummer…Leise, leise, fromme Weise…)與第三幕深情的詠嘆調〈即使烏雲遮蔽了天空〉(Und ob die Wolke sie verhülle)都是本劇必聽的極其優美之作;第二女主角年輕表妹安 (Ännchen) 身為此劇抒情女高音擔當,她的兩首詠嘆調,第二幕中最知名,逗笑亞嘉特的〈一個年輕的小伙子走過來〉(Kommt ein schlanker Bursch gegangen),以波蘭舞曲節奏特性充分展現抒情花腔女高音在音域轉換的悠遊自在;第三幕中的浪漫戲劇宣敘調與華麗詠嘆〈我曾夢見過世的表姐〉(Einst träumte meiner sel'gen Base)則以懇切的語氣,說著令人噴笑的恐怖故事,反萌差極大,您聽過一定會喜愛。

 

精彩的管弦樂配器.呼應舞台與故事

在本劇的音樂設定中,韋伯除以大調與小調代表角色的善與惡,無論是代表兩位女高音以大調音樂所象徵的美好或者象徵邪惡角色獵人卡斯巴(Kaspar,男中音)及魔鬼薩米爾,劇情與音樂調性都有著環環相扣的精彩呈現。在描繪劇中最黑暗的場景:煉製魔彈的「狼谷」(Wolfsschlucht)時,除了以c小調暴風雨音樂描繪出黑暗魔法世界之外,更充分以管弦樂樂器的不同音色豐富的故事場景,進行多樣化的組合:不論是舞台上的幽靈、不可知的怪獸、雷電閃光到鬼火到對黑暗世界的恐懼,都能在韋伯的筆下感受到明顯的戲劇氛圍~也正因如此,《魔彈射手》在歌劇音樂的先驅展現,毫無疑問地是最具有代表性的首部浪漫主義德語歌劇!

 

你相信有魔鬼嗎?

如果是你,你願意用自己的靈魂,甚至犧牲最愛,來換取這百分之百會命中的子彈嗎?

故事黨的你,這裡有著奇幻文學裡最黑暗的鬼故事

旋律黨的你,這裡有德語歌劇中最美妙深情的旋律

2023年衛武營與奧地利茵斯布魯克劇院共同製作旗艦歌劇製作《魔彈射手》,您絕對不容錯過~


於是,有了這次結合美食、歌劇、沙龍音樂會與深度文化之旅❤️

第一天,集結九輛九人座賓士休旅車接送,我們全體團員拍攝於高美館停車場

 

其實,這麼漂亮的照片,是這樣拍出來的XD

都說拍照的「十大武器之首」是折凳了~我們蹦藝術團的大絕招,就是請司機大哥直接人力將美女領隊攝影師抬起懸空,拍攝無敵角度的大合照啦~

 

拍完之後感謝他們的辛苦~不過兩位熱情的司機大哥笑著說,我們副領隊兼攝影師這麼美麗,回家不洗手了啦...XD

 

我也來跟這次的車隊Solo拍一張~

 

來到空間雅緻.靜謐的高美館

 

進入「抱一茶屋」,享用精緻午餐

 

跟隨著展覽動線前進,感受到大家出來行旅,那顆雀躍的心~

 

本團人數眾多,分為兩個小隊,由館方派人進行專屬導覽,細細品味高雄在地藝術家們的藝術作品

 

這次是許多團員首度造訪高美館,又能飽覽在地藝術家的創作,深入認識他們的思維,結合數十年歷史與人文背景的創作,每一幅都是珍貴無比的作品

 

隨行攝影師.記錄旅途中一切的美好

 

 

 

 

 

 

團員們紛紛表示佩服,能這樣深入都市的根,理解城市的變遷,是一件很棒的事情

 

午後,是今天的重頭戲:蹦藝術XDominant5 的音樂沙龍,特別感謝高雄HSkin出借我們藝文沙龍空間

 

 

 

主持:林仁斌
導聆:陳銘恩

 

 

今日音樂菜單

Robert Schumann Piano Quintet in E flat Major Op. 44 Mov.2 In mood d’una marcia (Un poco largamente)
舒曼:降E大調鋼琴五重奏,作品編號44,第二樂章

Dohnanyi Piano Quintet No.1 in C minor, Op. 1(I.Allegro)
杜南伊:c小調第一號鋼琴五重奏,作品編號1

03.Carl Maria von Weber(1786-1826)-Der Freischütz Overture for Piano Quintet(1000m)
韋伯(1786-1826德):魔彈射手序曲


Intermission

A Puccini Trilogy 

Puccini-Vissi d'arte, vissi d'amore (from Tosca)
普契尼(1858-1924義)-為了藝術為了愛 選自《托斯卡》

Puccini-O mio babbino caro (from Gianni Schicchi)
普契尼(1858-1924義)-親愛的爸爸 選自《賈尼·斯基基》 

Puccini-Un bel di vedremo (from Madama Butterfly)
普契尼(1858-1924義)-美好的一天 選自《蝴蝶夫人》


安可曲目

Giuseppe Verdi(1813-1901) La Donna è Mobile by Giuseppe Verdi for Piano Quintet
威爾第-弄臣-善變的女人 

這是初次與陳銘恩老師合作,他備課用心,解說趣味豐富,總是讓我們團員們笑容滿滿

 

Dominant 5 精彩的演奏,擄獲大家的心

 

 

 

 

會後合照

 

全體團員們一起大合照

 

 

晚間至高雄洲際酒店宴會廳,進行蹦藝術專屬晚宴

 

當然是一流菜色,讓大家吃得盡興,開心地返回飯店休息~

 

晚間當然入住高雄評價最高的晶英酒店~連續入住每天都能讓全體團員安靜舒適地休憩

電梯一景

 

 

 

 

晚間再上頂樓酒吧放空享受一下,這魔幻的氣氛,適合這晚夏的高雄深夜


Day.2 上午

高雄港包船遊港

 

沒錯,我知道你一定在猜這張照片是怎麼拍的?

是啦,「攝影十大武器」正式現身~~~

 

搭乘專屬包船,深度體驗高雄港特色

高雄,之前被稱為「打狗」,是因為距今四百年前(明嘉靖年間),高雄港口附近地帶,聚居了平埔族原住民(即馬卡道族),先住民稱此平埔族叫「Takau」,後來漢人就根據這個平埔族語音譯成「打狗」或「打鼓」。 狗與鼓乃是一音之轉。 所以「打狗」、「打鼓」乃是音譯而來的地名,不是住在這兒的人喜歡打狗、打鼓。

 

 

 

 

 

 

跟隨著文化遊艇,深度認識高雄港與近代高雄歷史,眼看心領,非常有意義

 

今日天空微雨,反而帶來最美的漫射光,大家直呼運氣好,在高雄能有這麼舒適而微涼的氣溫

 

穿著配色總是走在時代尖端的秀芳老師

 

駁二特區的改造非常成功,許多年輕人在裡面逛街用餐,整體空間非常舒適,也很好拍,真心推薦~

感謝手機構圖超厲害的團員幫我拍下這張有fu照

 

後來這張照片,變成我在蔚藍人文堂演講坂本龍一主題的海報主視覺,超讚~


精緻地中海風午餐

 

晚間入場衛武營歌劇院,欣賞《魔彈射手》😘

捕獲演出前,剛完成導聆的野生總監啦XD

 

今晚是首演場次,非常精彩,奧地利茵斯布魯克的製作空運來台,男女主角原卡再次登場合作,台灣歌手表現同樣出色,令人大呼過癮

 

 

全團在演出之後,「惡勢力」留在歌劇院內留下大合照XD

 

我也來Solo一張

 

 

Day.3

衛武營文化中心 專屬導覽

感謝副總監郭遠仙親自為我們導覽,豐富的資料與清晰的介紹,都讓大家耳目一新,更加認識衛武營每一個場館的特色

 

Canon 16-35mm 的星芒,特色非常明顯

 

 

這張照片裡有令人開心的玄機,知道的人就懂~

 

照例~還是要Solo一下

 

體驗認識衛武營媲美柏林愛樂廳的葡萄園式音樂廳,從特色與建築結構細節

 

 

Q&A 提問,讓大家進一步認識、了解更多細節~

 

再次留下開心的回憶,因為副座的解說實在太棒,對於大家的提問更是詳盡地回答,知識面含金量滿滿~「五告讚」啦!

 

走著走著,遇到這次在《魔彈射手》中一人分飾兩角的男中音增銘,剛好進入音樂廳準備梳化,趕緊來合照一張~我負責表演獻上愛心與飛吻的粉絲

 

結束我們專屬的導覽行後,與副座開心地合影於《魔彈射手》看板前

 

繼續Solo一下

 

與男主角Max的對望XD

 

這次蹦藝術音樂旅行的最後午宴

回到我們住宿兩天的菁英UKai鐵板燒餐廳用餐,為這次三天兩夜的《魔彈射手》音樂美食藝術之旅,畫下最美好的句點❤️

 

期待再次出遊嗎?(是~~~)

明年,我們將啟動蹦藝術的《四季 - 藝起趣玩》系列,春、夏、秋、冬將各自精彩,敬請期待~

下一波2024年3月8日-10日,「遇見慕特與周善祥」等您加入喔~

 

 

開卷蹦藝術.享受美好閱讀時光

☕️一杯咖啡.一點心意.支持蹦藝術☕️

 

各類合作提案,聯繫方式:

*手機:0917.670.518 
*Line:https://line.me/ti/p/LB1ro0P0AU
*E-mail:jenpin888@gmail.com

【BON音樂】《史詩之現代啟示錄》華格納與《指環》四聯劇~從「主導動機」的運用談起

【BON音樂】《史詩之現代啟示錄》華格納與《指環》四聯劇~從「主導動機」的運用談起
Richard Wagner and "Der Ring des Nibelungen"

– 資訊整理共享於網路,一起欣賞音樂與藝術之美 –
蹦藝術 | BONART


 

《史詩之現代啟示錄》課程詳細介紹:

 

 

“先具備想像力,才能創造真實” — 華格納

 

新學期應臺灣大學商學研究所名譽教授江炯聰教授邀請,聯合多位前輩先進,共同開設《史詩之現代啟示錄第1期》課程。

本系列授課教師個個具備高超研究能力,在各自領域中更是出類拔萃,能與大家協同進行本系列史詩課程,倍感榮幸之至。

授課老師:

江炯聰 (臺灣大學商學研究所名譽教授)

楊雅惠 (考試委員,臺灣大學財務金融系兼任教授)

傅慶良 (環球音樂總監,國家兩廳院音樂委員)

張育華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國劇團團長)

杜明翰 (World Vision前亞洲區領導)

林仁斌 (長笛演奏家,蹦藝術執行長)

王寶祥 (臺灣大學外文系副教授)

林尚義 (臺灣藝術大學戲劇系教授)

朱師右 (資策會產業情報研究所資深產業分析師兼產品經理)


"真正的喜悅不存在於物質,而是由心所發" - 華格納

 

整體藝術

華格納心中的最高藝術表演標準:「整體藝術」(Gesamtkunstwerk),這項改革除了呼應百年前歌劇界的「音樂與文字之爭」,更將歌劇音樂的表現推向與劇場的融合,也就是接近「完全的藝術形式」,也就是我們現代人最愛的~電影。

延伸閱讀

https://bonart.com.tw/wagner_music_drama/

 

因此我們能夠說:「 華格納是現代電影配樂與劇場音樂之創始者。」


音樂界的傳奇人物

偉大的德國歌劇作曲家華格納(1813-1883),一生為音樂史締造許多傳奇。

 

3分鐘認識華格納.介紹影片

 

華格納代表作品一覽

《華格納作品目錄(Wagner-Werk-Verzeichnis)》(WWV)中,一共收錄的他的作品共有113件,其中包括未完成的以及計劃中的作品,如果將未譜曲劇本、構思及失蹤的作品除去,剩下82部;如果再細數真正完成的歌劇作品,一共10部。(若指環四聯劇拆開計算為13部)

*資料取自維基百科,並附上超連結方便檢索。

中文名稱 原文名稱 首演年份
仙女 Die Feen 創作於1833-34,首演於1888年
禁戀 Das Liebesverbot 創作於1834-36,首演於1836年
黎恩濟 Rienzi 1837
漂泊的荷蘭人 Der Fliegende Holländer 1843
唐懷瑟 Tannhäuser 1845
羅恩格林 Lohengrin 1848
崔斯坦與伊索德 Tristan und Isolde 1859
紐倫堡的名歌手 Die Meistersinger Von Nürnberg 1867
尼貝龍根的指環

I.萊茵的黃金
II.女武神
III.齊格菲
IV.諸神的黃昏

Der Ring des Nibelungen

I.Das Rheingold
II.Die Walküre
III.Siegfried
IV.Götterdämmerung

I.萊茵的黃金(1854)
II.女武神(1856)
III.齊格菲(1871)
IV.諸神的黃昏(1874)
帕西法爾 Parsifal 1882

 

他首將歌劇中音樂的地位提升,將劇情、歌詞與音樂更縝密融合,過往的歌劇在他改革下,變成格局更弘大的「樂劇」(德:Muzikdrama)(英:Music Drama)。而在這樣的理念中,華格納將「樂劇」置為最高位階,認為從音樂譜曲、詩歌文字到戲劇、舞蹈、舞台、服裝等所有元素,皆應融合為一,為整體戲劇呈現服務,這就是「整體藝術」(德:Gesamtkunstwerk)(英:Total work of Art)。

 

華格納的豆知識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BegxnvzvNqo


主導動機 簡介

華格納「主導動機」簡說

 

「主題」與「主導動機」之異同

 

主導動機是什麼?

電影用音樂說故事的四種方法


拜魯特音樂節與華格納之舞台

華格納年代的拜魯特劇院繪圖

 

迷人的穹頂.輝煌的過往歷史

 

今日的觀眾席視角:完全看不到樂團,純然的沈浸式觀劇體驗

 

換個角度繼續觀察,果然完全看不見樂池:

 

拜魯特音樂節官方網站

 

演出劇目

歷年演出劇目總整理


拜魯特音樂節 近期新聞

拜魯特將於2026年首度推出《黎恩濟》

出處:MUZIK古典月刊

為紀念拜魯特音樂節150週年,主辦單位計劃於2026年首度搬演不在華格納「最後十部歌劇」——也就是被執掌該節的華格納家族認定為所謂「成熟」作品——之列的《黎恩濟》(Rienzi)。

華格納曾孫女、該節現任總監Katharina Wagner在日前的視訊會議上透露,他們將於2026年把華格納完成的第三部歌劇《黎恩濟》與其它十部歌劇一起推上舞臺。2024節目主軸會是新製作的《崔斯坦與伊索德》,由Thorleifur Örn Arnarsson執導、Semyon Bychkov指揮,Andreas Schager、Camilla Nylund等演出;Philippe Jordan還將指揮Valentin Schwarz 2022年製作的《尼貝龍指環》再度登場。2025則送上Matthias Davids執導、Daniele Gatti指揮,Georg Zeppenfeld、Michael Spyres等演出的新製《紐倫堡的名歌手》。

 

 


《唐懷瑟》序曲

《唐懷瑟》主導動機集(播放清單)

https://youtu.be/MjANkcX_U3A?si=t16SZI2iSqHyafpj

 

《唐懷瑟》採根據德國中世紀傳說而寫,劇本1843年完成,總譜1845年完成在Dresden宮廷劇院親自首演。

 

華格納於1861年巴黎演出時,順應法國人的喜好加上了芭蕾舞與維納斯堡音樂,因此德勒斯登版較嚴謹,巴黎版則較優美討喜。

華格納的《唐懷瑟》與《羅安格林》屬於被上演次數多高的兩部歌劇,他的寫作方式逐漸脫離義大利歌劇跑馬詠嘆調的影響,逐漸進入整部音樂主題設計的完整化,是他所提倡的「樂劇」逐漸落實的過程。

主角人物唐懷瑟、伊莉莎白、維納斯、沃夫倫、郡主等,每一位角色均具有鮮明性格,也因此讓歌劇戲劇性更強化。

遊唱騎士唐懷瑟因為沉溺在愛神維納斯的肉慾中,甚至在歌唱比賽高歌讚美維納斯而墮入不被允許的靈慾深淵;郡主的姪女,同時也是愛慕著唐懷瑟的伊莉莎白公主,選擇以摯愛的純潔生命拯救唐懷瑟執迷不悟的靈魂,甚至願意替他的罪行贖罪。

《唐懷瑟》序曲,為三段體曲式,以朝聖者的緩步虔誠合唱開端,接入懺悔動機等主題,再逐漸進入樂曲高潮,再接著描寫維納斯堡的誘惑與維納斯愛慾音樂,呈現當代世人無法理解之縱慾恣情,再之後回到朝聖者合唱主題再度出現,鐵杖開花~唐懷瑟靈魂終得救贖。

 

精彩神級日劇《白色巨塔》第一集,財前的隔空手術手勢,哼唱的音樂即為《唐懷瑟》序曲朝聖者主題

 

戲劇第一,音樂其次

這項改革呼應了百年前的「音樂與文字之爭」,但是將歌劇音樂的表現,更加地推向與劇場的融合,也就是接近更加完全的藝術形式,或者是我們現代人最愛的~電影。

華格納因此打響了名聲,作品也打破過往義大利、法國歌劇專美於前的局勢,讓德國歌劇在樂史上擁有不可動搖的地位。 

華格納在50歲前因揮霍成性始終窮困潦倒,在私人感情上也讓人不敢恭維,但仿若受到幸運之神眷顧,在巴伐利亞國王路德維希二世的崇拜與大力支持後,生活從此一帆風順,不僅能專心創作,橫跨數十年完成例如《尼貝龍根的指環》,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指環四部曲」這般全長15小時的鉅作,

他甚至能夠猶如實現夢想般地,打造出只演出自己樂劇作品,完全實踐心中表演理念的拜魯特劇院,華格納創立拜魯特音樂節,演出自己的作品。

這般成就與人生的確非凡人所能及,莫怪後世音樂家在仰望這位音樂巨人時,無不肅然起敬。

 

 

華格納號的示範


【指環故事】

華格納構思與創作長達26年的《尼伯龍根指環》四部曲,集音樂、文學、哲學、神話、傳奇之大成,代表著十九世紀歐洲藝術的最高成就,從歌劇走向樂劇,不但劇本獨立完成,連音樂也是,而連續四天,演出總時需長達17個小時之久,更是創下前人難以企及之輝煌紀錄。

維基百科網頁《尼伯龍根的指環》

 

《指環》動機整理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CzFdrDju4Zw&list=PL78TsyiiZjhGNl-civwjVsk_7tn6XG3wh


《指環》四聯劇音樂播放清單

https://open.spotify.com/album/3tDNolZfho9MTSRqwoBcFy?si=fg6zpp4JRH6B0s9T0xfWMQ


【指環故事】港樂《指環全劇》節目單分享(精選)


《指環》四聯劇

序夜《萊茵的黃金》

 

序夜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MNQnC2XCGPo

 

 

第一夜《女武神》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IwM4YEjIdZ4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kkjAN3R55tM


第二夜《齊格飛》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gZBG6jcrPFo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gZBG6jcrPFo


第四夜《諸神的黃昏》

第三夜:終章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gYekfY5QyTo

 

 

【齊格飛的葬禮】主導動機全整理


 

電影中的實例

魔戒主題

 

《魔戒》音樂主題 Part.1

 

《魔戒》音樂主題 Part.2

 

《魔戒》音樂主題 Part.3

 

《魔戒》主導動機解說 Part.1

 

《魔戒》主導動機解說 Part.2

 

《魔戒》主導動機解說 Part.3

 

【附錄】華格納重要大事年表

1813年5月22日 理察·華格納出生於萊比錫。

1814年8月23月 華格納的母親再嫁演員丶詩人路德維希·蓋爾。之後舉家遷往德勒斯登

1822—1827年 就讀於德勒斯登十字學校。

1828—1830年 就讀於萊比錫尼可萊學校。

1830年 就讀於萊比錫托馬斯學校。

1831年 於在萊比錫大學註冊為音樂學院學生,師從克望斯蒂安·西奧多·魏因利格

1833年 擔任符茲堡合唱團指揮。

1834—1836年 擔任馬格德堡劇院樂團指揮。

1836年11月24日 與米娜·普拉納結婚,在昆尼希堡附近的特拉海姆舉行婚禮。

1837年4月1日 出任昆尼希堡劇院樂團指揮。之後,華格納前往里加,擔任劇院樂團指揮直至1839年初。

1839年9月 華格納夫婦在倫敦短暫逗留後,抵達巴黎。

1842年4月 華格納夫婦返回德國德勒斯登。10月20日,歌劇《黎恩濟》在德勒斯登宮廷劇院首演。

1843年1月2日,歌劇《漂泊的荷蘭人》在德勒斯登宮廷劇院首演。2月2日,華格納被任命為皇家薩克森宮廷樂長。

1845年10月19日,歌劇《唐懷瑟》在德勒斯登首演。

1849年5月 參加德勒斯登革命,華格納遭通緝,流亡到瑞士。

1850年8月28日 歌劇《羅安格林》在威瑪宮廷劇院首演,由李斯特指揮。

1852年 華格納結識奧托·魏森東克一家。夏季在義大利北部旅行。

1853年5月18、20、22日 華格納在蘇黎世舉行著名的五月音樂會。

7月2日·李斯特到達蘇黎世。

1855年 華格納在倫敦指揮八場音樂會。

1857年4月28日 華格納搬入魏森東克一家在蘇黎世郊區別墅旁的「庇護所」。

1862年8月11日-18日 受到薩克森國王赦,華格納返回德國,在美茵茲、畢伯利希、卡爾斯魯厄丶德勒斯登和維也納逗留。

1864年5月4日 路德維希二世召見華格納,兩人在巴伐利亞(慕尼黑)官邸第一次會面。

1865年6月10日 《崔斯坦與伊索德》在慕尼黑宮廷劇院首演。

1866年1月25日 米娜·華格納在德勒斯登去世。4月15日 華格納搬往琉森的特里布申。

1868年6月21日 《紐倫堡的名歌手》在慕尼黑宮廷劇院首演。11月8日,華格納在萊比錫結識尼采。

1869年6月6日 華格納與柯西瑪所生的第一個孩子:齊格菲·華格納在特里布申出生。9月22日 《萊茵的黃金》在慕尼黑首演。

1870年6月26日 《女武神》在慕尼黑首演。8月25日·在路德維希二世生日的這一天,華格納與柯西瑪結婚。

1871年4月 華格納第一次來到拜魯特。5月3日·在柏林受到俾斯麥接見。

1872年4月22日 華格納離開特里布申,遷往拜魯特。5月22日,在華格納59歲生日這一天·拜魯特音樂節劇院舉行奠基典禮。

1873年2月 返回拜魯特。

1874年4月28日 華格納一家七口,遷入位於拜魯特的瓦溫弗里德別墅(Wahnfried)。

1876年8月13日一17日 拜魯特音樂節劇院揭幕。首次上演華格納的《尼伯龍根的指環》四聯劇,德國皇帝威廉一世出席。10月底,在索倫托最後一次與尼采會面。

1877年5月17日 英國女皇維多利亞在溫莎宮接見華格納。

1882年7月26日 《帕西法爾》在拜魯特音樂節劇院首演。9月14日 華格納與家人前往威尼斯。

1883年2月13日 華格納去世於威尼斯溫德拉米宮飯店去世。

2月18日,華格納遺體運回瓦溫弗里德別墅花園,依其遺願長眠葬於此處。

 

華格納《指環》的寓意

起.承.轉.合

華格納引用典型的起,承,轉,合四個過程,來敘述尼貝龍根指環故事。  

“起”,“萊茵的黃金”佈下全劇的背景和起因;

“承”,“女武神”展示故事開端;

“轉”,“齊格飛”故事角色的人格化;

“合”,“諸神黃昏”種下因果的總結。 
  

四部歌劇各有不同的主題:

“萊茵的黃金”表達愛與貪婪權勢的鬥爭(Love vs Greed / power)

“女武神”是愛與律法的對峙和矛盾(Love vs Law)

“齊格非”宣稱因愛而得到自由(Love=Freedom)

“諸神黃昏”愛就是忍耐和順從(Self-Sacrifice),自我的犧牲和救贖(Redemption);

最後也就是只有靠“愛的救贖”(Redemption through love)才能脫離苦難。

另一種詮釋,

是代表當時工業革命後歐洲貴族沒落之預言:

貴族(神族)有高貴的氣質,

有法律和制度(以Wotan的長矛為象徵),

以及武力(劍)與知識(Erda與其女兒)作為支持;

並與地主和農業(巨人族)盟約,建立政權(Valhalla)

但新興的資本主義和工業(Alberich)

不顧一切地掠奪自然資源(萊茵的黃金),

剝削勞動者(侏儒族),

操控經濟大權(指環),

威脅舊社會秩序。

貴族巧取豪奪,壓制新興勢力,種下惡因(指環的毒咒)。

經濟後來落在保守的地主手中,為求自保(巨龍),

而資本主義仍蠢蠢欲動。

貴族為保政權,打破體制的革新(Walsung),

受到體制內(Fricka)的牽制,無法成功。

於是便出現了有理想(Brunhilde)的熱血革命者(Siegfried)。

但革命者小有所成,便忘了理想(吃了迷藥),

最後的結局是一切付諸一炬。  

指環從一開始就在劇中出現,

但它卻從未對人帶來任何益處(除了阿貝理希在“萊茵河的黃金”中,用指環來召喚尼貝龍族的寶藏之外)。

但指環的詛咒,卻發揮得淋漓盡致:指環的擁有者,都沒有好下場

由巨人兄弟開始,法索爾特(Fasolt)和法弗納(Fafner),

直到後來的布倫希爾德,齊格飛,

以及昆特,哈根等人,下場莫不如此。 

故,引之最大警世寓意,為「貪」 

 

下課前~莞爾一笑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Trp6w6iiSIY

 

 

開卷蹦藝術.享受美好閱讀時光

☕️一杯咖啡.一點心意.支持蹦藝術☕️

 

各類合作提案,聯繫方式:

*手機:0917.670.518 
*Line:https://line.me/ti/p/LB1ro0P0AU
*E-mail:jenpin888@gmail.com

【BON音樂】巴赫:布蘭登堡協奏第三號簡介(Brandenburg Concerto No.3)

【BON音樂】巴赫:布蘭登堡協奏第三號簡介
Introduction of Bach's Brandenburg Concerto No.3

– 資訊整理共享於網路,一起欣賞音樂與藝術之美 –
蹦藝術 | BONART


巴赫:布蘭登堡協奏曲 介紹網頁

 

巴赫:布蘭登堡協奏曲第三號

編制:三把小提琴,三把中提琴,三把大提琴與(數字低音低音提琴)+大鍵琴。

 

原始手稿欣賞


六首布蘭登堡協奏曲,六種風情

1721年,巴赫創作了六首大協奏曲,署名題獻給布蘭登堡的克里斯蒂安·路德維希侯爵(Christian Ludwig),標題為《六首不同樂器的協奏曲》。

克里斯蒂安·路德維希侯爵(Christian Ludwig):

克里斯蒂安·路德維希侯爵(Christian Ludwig

 

這六首《布蘭登堡協奏曲》,每首都有著各自不同的獨奏樂器,並具有當時器樂寫作盛行的「大協奏曲」(Concerto Grosso)形式,也就是具備「主奏部」(Concertino)與「樂團協奏部」(Tutti);音樂上則為「Ritornello」:即「Solo」與「Tutti」。

 

《布蘭登堡協奏曲》資料與獨奏樂器一覽:

Concerto Key BWV Solo
Brandenburg Concerto No. 1 F major 1046
  • 三部雙簧管
  • 兩部自然法國號
  • 低音管
Brandenburg Concerto No. 2 F major 1047
  • 小號
  • 直笛
  • 雙簧管
  • 小提琴
Brandenburg Concerto No. 3 G major 1048
  • 三把小提琴
  • 三把中提琴
  • 三把大提琴
  • 大鍵琴
Brandenburg Concerto No. 4 G major 1049
  • 兩把直笛
  • 小提琴
Brandenburg Concerto No. 5 D major 1050
  • 長笛
  • 小提琴
  • 大鍵琴
Brandenburg Concerto No. 6 B-flat major 1051
  • 兩把中提琴
  • 兩把古提琴(violas da gamba)
  • 大提琴
  • 小提琴
  • 大鍵琴

歷史知識篇

弦樂:弓的演進

 

巴洛克時期的提琴與弓

 

維奧爾琴介紹

 

巴洛克木長笛介紹

 

延伸閱讀

 

巴赫:無伴奏長笛組曲 BWV1013

Marten Root, Baroque flute

 

各種鍵盤樂器介紹

 

 

談早期的鍵盤協奏曲

在莫札特之前,早期鍵盤協奏曲作曲家以C.P.E. Bach為領導人物。

這幅知名的「無憂宮長笛音樂會」場景,由畫家阿道夫·馮·門澤爾(Adolph von Menzel)生動地畫出18世紀時,普魯士君王腓特烈二世(歷史上稱之為腓特烈大帝)在他名為「無憂宮」的音樂廳裡吹奏長笛的樣貌,坐在大鍵琴前演奏即為 C. P. E. 巴赫。作為音樂家,腓特烈大帝文功武治,功績顯赫,在音樂上亦非常有著墨:共創作了四首交響曲和約100首奏鳴曲。而在文學與藝術部分,除了和文學家伏爾泰經常有交流,也與許多當代著名哲學家和藝術家有聯繫。

 

而作曲家J.S. Bach、J.C. Bach、Soler、Wagenseil、Schobert、Johann Baptist Wanhal 而至海頓,皆有不同的鍵盤協奏曲問世。

例如巴赫的第五號布蘭登堡協奏曲,也存在著以鍵盤作為三件主要獨奏樂器之一(小提琴、長笛與鍵盤):

 

從當時所盛行的協奏曲作品,包括了器樂協奏曲與鍵盤協奏曲,皆有著管弦樂合奏和獨奏段落的交替,也若干程度地反映出巴洛克時期的歌劇傳統(樂器演奏/歌唱交替進行),稱之為「反始曲式」(Ritornello Form)

即便後來的莫札特鋼琴協奏曲的第一樂章,也喜愛使用「反始曲式」作為基本形式;在莫札特的小提琴協奏曲中,也可以看到相似的結構。

 

什麼是Ritornello Form?

巴洛克時期興起的器樂作曲手法

廣泛地使用於第一與第三樂章

以代稱進一步說明

樂段代稱:

| R–A1—R–A2—R | B | R–A1—R–A2—R ||

 

第五號布蘭登堡協奏曲手稿樂譜,樂曲開頭的「Ritornello」主旋律:

 

第五號布蘭登堡協奏曲(BWV 1050)「Soli 主奏樂器」是小提琴,長笛和大鍵琴,「Tutti 大團」是弦樂器與低音聲部。也是六首布蘭登堡協奏曲中,演奏長度最長的一首(總長約20-22分鐘)。

最值得觀察與欣賞之處,是除了高音兩聲部(長笛與小提琴)之外,大鍵琴在此曲中有著重要的地位,包括第一樂章就具有大鍵琴精彩的獨奏裝飾奏(Cadenza)。

 

以巴赫的第五號布蘭登堡協奏曲為例,介紹當時盛行的「Ritoenello Form」寫作方式:


第三號布蘭登堡協奏曲 曲式結構

第一樂章:G大調,2/2拍

曲式段落

段落(小節數) 調性 補充
Ritornello 1 (1-8) G and D major
8-15 G and D major
15-23 G and D major
23-31 G and D major
31-39 C, D and G major
段落(小節數) 調性 補充
Ritornello 2 (39-46) G and D major
46-58 G, D major and E minor
58-77 E minor, A major, D major, G major and B minor
77-101 B minor, G major, D major, A major, E minor and A minor
101-126 A minor, E minor, G major, D major and G minor
Final Ritornello  G and D major

第1-8小節,也就是第一次Ritornello,呈示出完整第一樂章的主題、動機與旋律,是欣賞本樂章最關鍵的素材。

 

特色分析:

  • 第一小節即出現本樂章最重要之三大動機: 「紅色」、「藍色」以及「綠色」
  • 藍色和綠色動之關聯性為:八分音符節奏。
  • 第二小節即轉調到D大調。

 

  • 第三小節調性轉回G大調
  • 第五小節最後,調性轉為D大調

 

  • 第六小節的第二拍,再次回到 G 大調。
  • 從第七小節開始,小提琴和中提琴齊奏。 大提琴與數字低音聲部由從第二拍開始加入

單一性

由於巴洛克音樂樂章多具備強烈的性格單一性,一旦樂曲個性被決定,就不易再更動;因此,好好地認識「第一次Ritornello」,是欣賞本樂章之最重要關鍵。

 

完整樂譜欣賞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XAzn7cfNS-c&t=6s

 

第二樂章:慢板

+個性裝飾奏 / (僅使用兩個和弦的超級設計!)

 

第三樂章

二段體(Binary form,AABB)

音樂演奏欣賞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pdsyNwUoON0

 

補充資料

柯賴里:大協奏曲集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Wogo52iFeB0

 

 

開卷蹦藝術.享受美好閱讀時光

☕️一杯咖啡.一點心意.支持蹦藝術☕️

 

各類合作提案,聯繫方式:

*手機:0917.670.518 
*Line:https://line.me/ti/p/LB1ro0P0AU
*E-mail:jenpin888@gmail.com

【BON音樂】追憶「教授」永遠的坂本龍一:音樂人、搖滾人、孤獨的音樂琴人~

【BON音樂】追憶「教授」永遠的坂本龍一:音樂人、搖滾人、孤獨的音樂琴人~
All about Ryuichi Sakamoto

– 資訊整理共享於網路,一起欣賞音樂與藝術之美 –
蹦藝術 | BONART


 

永遠的坂本龍一

如同貝多芬的命運主題,坂本龍一也擁有全世界最熟悉的「電影音樂主題」~他的《末代皇帝》主題,與電影中漂泊滄桑的帝國末日結合,感動全世界所有觀影人,而他本人更自1987年起,廣受全球注目,正式成為重要電影配樂作曲家。

這場音樂講座,林仁斌老師將為您帶來豐富影音的坂本龍一,與您一同追憶坂本龍一音樂生涯中的各種多面向,共度美好蔚藍人文堂音樂好時光。

 


 

“我對數字沒有甚麼特別了解,但我的名字裡有個「一」字,我不愛跟別人比來比去,為「第一」拼過死我活,我只是不想重複他人。我想變得獨一無二,成為唯一,這便是我的願望。”

~坂本龍一

 

 

先欣賞坂本龍一親自指揮演奏的《末代皇帝》電影主題:

 

綠楊芳草幾時休.淚眼愁腸先已斷

末代皇帝》(Where is Armo

 

1932年溥儀婉容真實影像,兩人同框氣場全開,保鑣侍衛一一緊跟!

 

 

接著是~

坂本龍一《聖誕快樂勞倫斯先生/Merry Christmas Mr.Lawrence

 

沈重、壓抑,音樂卻絕美的電影~《俘虜》/《聖誕快樂勞倫斯先生》

 

《俘虜》/《聖誕快樂勞倫斯先生》電影片段

 

坂本龍一.親自解說音樂中的元素與想法

 

【和弦知識篇】

大和弦的四種口味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ZDqxj3Ax8LU&t=283s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SWiPsLWzPNo&t=198s


讓你瞬間醉心的各種坂本龍一❤️:

(00:04) Tamago 2004 - Ryuichi Sakamoto

(02:54) Shining Boy & Little Randy - Ryuichi Sakamoto

(07:50) Merry Christmas Mr. Lawrence - Ryuichi Sakamoto

(13:26) The Sheltering Sky - Ryuichi Sakamoto

(18:21) A flower is not a flower (Instrumental) - Ryuichi Sakamoto

(21:32) Bibo no Aozora (Instrumental) - Ryuichi Sakamoto

(26:43) Mizu no Naka no Bagatelle - Ryuichi Sakamoto

(30:29) Ieta - Ryuichi Sakamoto

(33:50) 반복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aYFTnJF8aPM&t=2038s

 

→坂本龍一的維基百科網頁

2023年8月,美國知名《新聞週刊(Newsweek)》日本版雜誌,票選為世界尊敬的百大日本人。

 

坂本龍一.從頭說起

以下內容引自於《YOLO Lab! 你只活一次!體驗音樂、生活、科技、電影和活動的無盡樂趣!》,附上原始連結以供參考。

 

世界上有兩種人:一種是不認識坂本龍一的,一種是喜歡坂本龍一的。|如果你是前者,那你借我十分鐘你一定不會後悔。

 

謝謝你永遠的教授 坂本龍一 Ryuichi sakamoto 不敵病魔享壽71歲 | 謝謝教授治癒了我們無數人的心靈。

 

2011年3月11日,日本東北部發生一場震級達9.0的大地震,海嘯隨之而來,席捲周邊的福島、岩手、宮誠三縣,其中位於福島縣的第一核電站受到嚴重損傷,導致核洩漏,成為禁區,史稱東日本大震災。

作為環保主義者的坂本龍一在聽聞此事後,於第二年前往核洩漏禁區,以一個音樂人的身份,給無家可歸的災民演奏了一場音樂會,他試圖通過這種方式,傳達一些力量,鼓勵人們臨危不亂,並且敬畏自然。

據最終的資料統計,東日本3.11大地震導致15895人死亡,1115人失蹤,其震級在人類歷史上排名第五,它造成核洩漏所留下來的後患,直到今天也還未被完全解決。

而當我們將視野擴大,縱觀全球近十年的情況,我們會發現這次地震其實「微不足道」,由於人類這些年對於環境的污染,導致氣溫升高,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使得地層承受的壓力進入超負荷狀態,發生斷裂。

2008年,汶川8.0級地震;2009年,印尼7.9級地震;2010年,智利康塞普西翁8.8級地震;2013年,伊朗邊界7.8級地震;2014年,新疆7.3級地震,在這一場又一場的災難中,無數的人失去了生命。每當災禍來臨,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做法和看法,但無論如何,每一個人類都在用「自然」的方式去施行「自然」賦予我們的「權力」,這「權力」有「善」也有「惡」,「惡」的人破壞自然,「善」的人不忍直視,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立場和說辭,這是眾生相,不可避免。

在3.11大地震過後,日本九州電力公司決定重啓當時被損壞的核電站,這個決定使得坂本龍一站在了前者的對立面,成為全日本最堅定的「反核活動」人士之一。

 

2012年,坂本龍一和作家大江健三郎在東京發起了以「再見核電站」為主題的10萬人集會,2013年,他又參加在東京舉行的反核電演講會,持續呼籲人們保持反對核電站的決心。2014年,他又在「日本大地震三週年」東京市民集會上再次強調放棄核電。用他自己的話來說,環境不會自行毀壞,它毀壞是因為人類的活動,所以我們要去修復。

很遺憾,他的抗議沒有達到效果,3.11地震所導致的核洩漏之後,日本在3年內一共恢復重啓了9台核電站機組,阪本龍一的努力功虧一簣。

其實,我們很難去評判核電站和坂本龍一在對立時的「對」或「錯」,很明顯,任何一件事情總有它的內在邏輯,而這層邏輯在表面所呈現的,通常都會一分為二處於對立的狀態,對於一個國家來說,核電站所牽涉的層面太廣,不是說取締就可以取締的,而對於民眾來說,又免不了要遭受並承擔前者所造成的不良後果,這中間,總有著不可調和的對抗性,而「對抗性」這個現象,一直是這個世界的常態。

 

作為音樂家的坂本龍一,一生當中做了許多和音樂沒有關係的事情。

 

在大眾眼裡,坂本龍一是一位天才藝術家,是當年那個寫出《Merry Christmas Mr.Lawrence》且風華正茂的偶像,也是一位帥氣的演員。

 

 

可是大眾並非真的意識到,真正的坂本龍一比這要更為立體,他絕非只是一個音樂家,在所有這一切光鮮亮麗背後,他一直是一個極為多面,甚至很「自相矛盾」的人,很多時候,這種矛盾在他內心所產生的衝突,也正是他創造力的來源。

當年福島核洩漏事件之後,阪本龍一在現場找到一架曾被海嘯淹沒過的鋼琴,這架鋼琴已經嚴重走音,他說:「我只是想聽聽它的聲音」,於是他彈了起來。

2017年4月,專輯《async》問世,其中有一首名為《disintegration》的作品,在這首作品的開頭,我們可以聽到鋼琴弦被悶住而發出短促的,甚至有些刺耳的,令人不安的聲音,而這個聲音,正是來自當年那架從海嘯中幸存下來的鋼琴,坂本龍一曾在自己的紀錄片《CODA》中說:

「鋼琴是通過’文明的力量’讓自然符合人類的標準,海水重擊鋼琴,對人類而言他們是失準的,本質上,它們只是恢復了自然中原本的狀態。」

其實,評判音樂家的「好」和「壞」並非真的有什麼意義,如果我們換一個角度,我們會發現,一個藝術家的作品並不真正取決於他的藝術技巧,而在於他如何感知到這個世界上除了藝術之外的事情。

有句話叫「藝術來源於生活」,正是此意。

 

坂本龍一在《disintegration》一曲中所做的事情,並非有什麼技巧,他不過是用最簡單的方式製造了一系列大眾並不認為是「音樂」的聲音而已,他這麼做的目的,僅僅只是為了表達「掙扎」的狀態。

用他的話講,這是萬事萬物的共通性,當人類用自然界的金屬材料製造了琴弦,也就同等於改變了它的自然狀態,於是當你很久不彈琴,它就會掙扎著回歸自然狀態,例如走音,例如斷裂,而掙扎過後最嚴重的結果,是毀滅。

人類試圖改變和利用自然,建起了核電站,一場地震,掀起一陣海嘯,毀掉了核電站,自然在掙扎,人類也在掙扎。

「disintegration」一詞,意為「解體」,這個名字,坂本龍一用得很貼切,在他的眼裡,這世界上幾乎一切人造物都對自然具有不同程度的破壞性,大至核電站,小至一根琴弦。

 

作為一個極富成就的音樂家,他熱愛著音樂,卻又在和音樂抗爭著,熱愛是因為他「入世」,抗爭是因為他「出世」。於前者來說,他覺得音樂無比美麗,於後者,他認為音樂是人造物,我們的樂器是人造物,是不自然的狀態。

 

在他的口述自傳《音樂即自由》中,他曾說:

「無論是德彪西、馬拉美、披頭士,或是巴赫,一切的美好全部是假象。即使是現在,我仍有這樣的想法。然而,這些假象卻是我唯一擁有的表現方式」。

他一面用奇思妙想搭建出一個獨一無二的音樂世界,一面極力否認這個世界,而最終,他因為別無它法,只能選擇妥協。

其實,藝術家最有意思的地方,是他的內心,這是他們作品中標誌性印記的唯一來源,相對於更富有「可聽性」、更「悅耳」的音樂來說,坂本龍一所做的音樂一直都具有很強的先鋒性,且從不流俗。

 

 

無論我們說他的音樂是氛圍音樂(Ambient music)也好,實驗音樂(Experimental music)也好,這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從未停止探索,而因為有了探索,才有了「創造」,而「創造力」的來源,是掙脫,也是尋找,阪本龍一自己曾說,這世上沒有完美的專輯。

 

換句話說,「不完美」是動力,它總催促著藝術家去尋找一些「完美的」、「永恆的」事物。

好比鋼琴這件樂器於他而言就是不完美的,它不僅扭曲了自然,而且無法產生能夠一直延續下去的聲音,在觸碰琴鍵的那一刻,聲音響起,過一會兒,它便消失。阪本龍一說:

「我的內心一直嚮往不會消失、持續不墜、不會衰弱的,和鋼琴聲相對的聲音,如果用文學來比喻,就是永恆。」

於是,我們不難理解他的矛盾,當他越用力地尋找永恆的、不朽的事物,這個世界也在他眼裡會越容易地容易腐朽。其實阪本龍一的內心,有著很不安、迷茫的一面,他想要和這個世界之間建立起牢固的連接,確定自己在這個世界上的位置。

所以我們也可以說,他無比熱愛這個世界,偶爾,他會表現得很既好奇又叛逆。

 

小時侯.從頭說起

小學時代,坂本龍一的母親讓他去學習鋼琴,很難想象,那時的他雖然只是個孩子,卻對巴赫的音樂深深著迷,對於左撇子的他來說,演奏巴赫的作品能夠獲得很大的樂趣,因為在巴赫的音樂中,左手的演奏非常重要。但儘管如此,他從不真正去練琴,但音樂天賦已經很明顯。

小學五年級,他的鋼琴老師建議他去跟隨東京藝術大學作曲系的教授學習作曲。在這個時期,他聽到了搖滾樂,愛上了 The Rolling Stones 的放蕩不羈,又在 The Beatles 的音樂中瞭解到了「九和弦」。

 

 

德布西的音樂播放清單

https://open.spotify.com/artist/1Uff91EOsvd99rtAupatMP?si=UOlVxLhuSHGE7S84QWK15Q

 

而同時,他開始真正思考一些「本源」的問題,像當時的許多年輕人一樣,他迷上了哲學如笛卡爾、心理學如弗洛伊德,而這一切,將逐漸成為他日後音樂生涯的另一塊拼圖,這時候的他,內心「不安」的種子正在逐漸長大。

 

 

在初中快結束時,阪本龍一依然沒有正經學習過學校的課程,有一天,他發現新宿高中的校服很好看,認為自己穿起來一定很帥氣,於是因為一個這樣單純的理由,他用了一個月的時間發奮圖強,最終考入了新宿高中。

而當時的日本恰逢動蕩時期,似乎考入高中,穿上好看的校服就已經過足了癮,於是他又開始逃課、參加學生遊行,並且抵制高考。

那時候在他的學校有一個傳言,說坂本龍一戴著安全帽在被封鎖的學校操場里用一台鋼琴演奏 Debussy的音樂。更有意思的是,他一邊抵制高考,參加遊行,表面上很激進反叛,卻又偷偷地報考了東京藝術學院,成為作曲系的學生。

 

 

大學期間,他繼續保持著從前無所事事的狀態,除了民族音樂學的課程之外,其它的課程他一概不上,這時的他留著一頭長髮,經常赤裸著上身,一副「嬉皮」模樣。
註:嬉皮(英語Hippie或Hippy的音意譯)本來被用來描寫西方國家1960年代和1970年代反抗習俗和當時政治的年輕人。嬉皮士這個名稱是通過《舊金山紀事》的記者赫柏·凱恩普及的。嬉皮士不是一個統一的文化運動,它沒有宣言或領導人物。嬉皮士用公社式的和流浪的生活方式來反應出他們對民族主義和越南戰爭的反對,他們提倡非傳統的宗教文化,批評西方國家中層階級的價值觀。

而逐漸地,他又發現音樂學院是一個很無聊的地方,同學也很沒意思,反倒是旁邊的美術學院裡有一些思想前衛、性格鮮明的同齡人,而且那裡還有許多音樂學院根本找不見的搖滾樂隊,於是他天天和美術學院的朋友混跡在一起,在這期間,他又對電子音樂產生了極大的興趣。

 

接著,坂本龍一就這麼不明不白「混」完了自己的大學。

 

70年代,他認識友部正人,二人開始合作。

再後來,他又認識了細野晴臣和高橋辛宏,於是便誕生了Yellow Magic Orchestra(YMO)這支樂隊。

 

有趣的是,這支樂隊在日本本土並未獲得太多反響,卻在歐美地區一炮而紅,他們的作品《Behind the mask》一度成為經典,引來Michael Jakson翻唱。

 

《Behind the mask》Y.M.O.原唱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kcfJkH2gbcc

 

《Behind the mask》Michael Jackson 翻唱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5bOkWTprifg

 

對於坂本龍一來說,YMO讓他有了足夠的空間去發揮自己在電子樂上的抱負,從大學起,他便對電子樂非常感興趣,相對於其它類型的音樂來說,電子樂更為「先鋒」,而這種「先鋒性」,正是他熱衷去探索的。

1978年,YMO發行的同名專輯專輯《イエロー・マジック・オーケストラ》(Yellow Magic Orchestra)當中,有一首名為<コズミック・サーフィン>(衝浪)的作品。

 

 

在這首作品的結尾,我們可以很明顯地聽到他們是如何用電腦來模擬出各式各樣的,在左右聲道不斷交替轉換的音效。這對於今天的我們來說,也許很平常,但在當年,我們今天所普遍使用的電腦都還未真正被開發成型。

而在專輯的另一首作品《東風》的開頭處,我們又能聽到Synth-PoP的影子,同時,Synth-PoP也是在70年代末才開始嶄露頭角。

用今天的話來說,當年的YMO在音樂中融入了一種很「潮」的元素,迄今為止,也依然有許多音樂人熱衷於這種元素,比較明顯的例子,是Taylor Swift《1989》專輯中的開場曲《Welcom To New York 》。

其實坂本龍一對於電子音樂的喜愛,一直保留到了今天。

 

 

對於他來說,尋找到自己想要的音色,或是任何一種有趣的、不同的聲音都是他在音樂生涯中所一直堅持的,他從來不是一個固步自封的音樂家,所以他能喜愛電子樂,並不奇怪。

1983年,YMO解散,理由很直接:坂本龍一不太喜歡出名的感覺。

 

 

相對於做一個被大眾喜歡的偶像人物,他更傾向於不被打擾的,沈靜的做自己的音樂,YMO的生涯固然值得回味,但他還是走上了單飛的道路,一直持續到今天。

 

Yellow Magic Orchestra(YMO) 播放清單

https://open.spotify.com/artist/2JIf5JxI3ypOSfrfNIIMQE?si=tpriECkUQVmCzmv0w2I-ow

 

早在1978年10月,坂本龍一就發行過個人專輯《Thousand Knives》,甚至在專輯同名曲中使用了毛澤東《水調歌頭.重上井岡山》作為採樣。

在首張專輯發行之後,坂本龍一正式進入個人音樂生涯的高產狀態。

 

僅僅從1978年到1991年之間,他所發行的專輯數量就多達十多張。在這期間,他還曾由現代音樂轉向民族音樂。

在專輯《Neo Geo》當中,坂本龍一大量使用了沖繩島的土著音樂元素,結合當年的電子合成器和日本箏,這一點在專輯裡一首名為《Okinawa Song》的作品中體現得很明顯。

接著,在1992年僅僅一年內,坂本龍一又連續發表包括電影原聲在內的《Wuthering Heights》、《Peachboy》、《Tacones Lejanos》、《Heart Beat》四張專輯,這樣的高產狀態,其實是比較罕見的。

 

 

而從1988年開始,他又開始連續獲獎,這其中除開各類格萊美、奧斯卡以及電影節的獎項之外,他還獲得過「法國藝術及文學勳章軍官勳位」、「巴西國家勳章」。

如果說一個人獲得的榮譽代表這個世界對他的認可,那這個世界早已對阪本龍一贊不絕口。他年少有成,有著過人的才華,是大眾的偶像。但他卻說:

「要用音樂去拯救別人,是絕對做不到的事。因為它就是一群認為自己無可救藥的人所創作的悲嘆曲。」

他一邊否認著音樂,一邊創造著音樂,永不枯竭。

好比《末代皇帝》的配樂,他於中國的長春用一架年久失修的鋼琴,在一個禮拜內完成了45首作品,最終拿下當年的奧斯卡最佳配樂獎。

 

 

兩年之後,《末代皇帝》的導演貝托魯奇(Bernardo Bertolucci)邀請他再次合作,為自己的新電影《遮蔽的天空》創作配樂,就在配樂創作完成即將錄音之際,貝托魯奇卻臨時變卦,說這個前奏他不喜歡,要馬上改。

坂本龍一回應,這不可能。於是貝托魯奇(Bernardo Bertolucci)用另一位作曲家刺激他:「如果是莫里康內(Ennio Morricone),他一定可以完成」。

殊不知坂本龍一這人是激不得的,接著阪本龍只用了半個小時,改好了前奏,最終,這部配樂成為歷史上的經典,獲得了第16屆洛杉磯影評人協會最佳配樂獎。

在《遮蔽的天空》片尾,有這樣一段話:

「正因為我們不知道自己何時會死,所以我們總是以為生命永不枯竭。可是沒有什麼事情是永恆的,它也許只會發生一兩次。」

許多年後,在坂本龍一的紀錄片《CODA》當中,他說:

「也許還能活二十年,也許能活十年,也可能只有一年,一顆心還是提著的。所以為了不留遺憾,我想創作出更多拿得出手的作品。」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bxMzbY9anps

 

似乎自從坂本龍一迷上巴赫的那一天開始,他對這個世界的敏銳感知就被開啓。接著,他就一直以各種各樣的方式去融入這個世界,於是他參加各種活動,接觸各種人群,思考各種問題。最終,他在這個過程中成為了一位優秀的音樂家。我們可以說,他的音樂成就了他的人生,但我們也可以說,他的音樂僅僅是他人生背後的一塊影子而已,他在想什麼,他的音樂就是什麼。

 

真正塑造他音樂的,是他的整個人格,是他思想的縫隙間悄悄透著的光芒。

 

聽阪本龍一的音樂,聽的是他的人。這樣的人,錯綜複雜,卻妙趣橫生。

2001年9月11日,坂本龍一在紐約的家中聽到窗外傳來幾聲巨響,於是他來到門外,看到慌亂的人群,就在不遠處,雙子塔正冒著滾滾濃煙,一個接著一個的小小人影從上面墜落下來,整個城市陷入一片從未有過的恐懼當中。

在這之後的一個禮拜內,他忘記了音樂這件事情,就像身邊許多親歷9.11事件的人一樣,他陷入了沈默。

一個禮拜之後,有人在時代廣場唱起了The Beatles的《Yesterday》,這才讓他想起來,原來這個世界上還有音樂的存在呀。
他說:「有那麼一刻,我特別想去探尋人類的源頭,因此我來到了非洲肯尼亞北部一個與世隔絕的村莊,這裡的生活是秩序井然的,其實種族本來就是一個巨大的偽命題,因為我們每個人的祖先都是非洲人,我們都來自於那個三十來人的非洲家族,我們本是用一種語言和音樂交流的一家人。而現在,我感覺我們的文明繁衍至今,已經產生了無數條巨大的鴻溝。」

 

 

人類的「本源」問題,我們每個人多多少少都思考過,可能年輕的時候會思考得更多一點。而隨著漫長生命的流逝,我們其中有的人已經忘記了這個問題,而有的人,卻從未停止,這二者之間,並不矛盾,唯一的區別,是後者比較不安罷了,坂本龍一便是如此。

學者王東岳曾經說:「美的享用者都是失位性的淪落者」。我們從單細胞生物分裂進化而來,卻無法脫離那個最簡單、原始的「根」。弗洛伊德也曾說過,「人心最深處的渴望,是回到原始狀態。」經過了無數個世紀的變遷,我們成為了人類,變得很智能和「高級」。

註:王東岳 筆名“子非魚”,提出的一個假說,一個新的萬物演化規律——“遞弱代償原理”。而所謂遞弱代償也就是說就是說世間之物,一代一代(遞)變得越來越複雜是靠捨棄自身的生存強度(弱)來實現的,而生存強度越低就需要更多的支持因素,這個支持因素就是“代償”。於是貌似越來越強,但是個體依賴性越來越大,總體生存度越來越低。

而愈是高級的生物,屬性越複雜,於是我們對生存所需資源的要求也越來越高,但因為我們趨向「原始歸一」的渴望,我們必須發展出一種可以和它相連接的橋梁,這個橋梁在人類身上體現為「精神世界」,我們所說的「美感」,就在這個間隙里誕生,是一種我們都體會過,但很難說清楚的感覺。

而我們「失位」,是因為我們已經「回不去了」,於是,掙扎成為常態。

 

一如坂本龍一所說,琴弦會斷,是因為它在掙扎著回歸自然。

 

弗洛伊德的學生榮格將前者的理論往前發展了一步,用「陰影」來解釋人心的底層慾望,好比怕水的人,可能在自己的家族中,曾有過先輩溺水而亡的經歷,於是後代便一直「記得」這個陰影,本能的對水產生恐懼,避免重蹈覆轍。

這樣一來,他們家族在繁衍的過程中,實際上歷經了更多動蕩的「失位」狀態,後代就愈發不安,而愈是不安,他就愈要去尋找「永恆」,而同樣的,在榮格的理論中,偉大的創造力總是深藏在陰影中。也許,這便是為什麼坂本龍一能在音樂上擁有如此的奇思妙想,卻又總是極力否認音樂,否認這個世界,認為一切都是不自然的狀態。

而如今的坂本龍一已經67歲,他鼓勵「悲觀思考,樂觀行事」。

 

 

在兩年前的一則採訪中,他曾說:

「我總是在意識深處問自己,什麼是音樂?我們為什麼要做音樂?這幾乎是人類共同的話題,任何事情都可以是這個答案,所以我總是關注每一件事。」

在看到塑料袋導致海洋生物死去時,他很悲觀,卻又一直相信人類有希望。而反過來,他「相信希望」這件事情,是因為他看到了「沒有希望」的一面,他總是比別人看到的更多。

2014年,坂本龍一被確診為喉癌三期,因為這件事情,他有生以來第一次停下了創作,開始接受密集治療。

對於這段經歷,他曾說:

「幾乎有一個月,我沒辦法聆聽、演奏或者創作音樂,因為我太緊張了。」

如此熱愛生命的一個人,卻患上了癌症,的確是噩耗。他就和我們每個人一樣,在生命綿延不斷時,也會懼怕死亡。

第二年的春天,他再次回到音樂中,接受了電影《荒野獵人》的配樂。用他的話來說,這部電影救了他。很慶幸,他最終戰勝了病痛。

這次經歷讓他對生死有了更多的思考。

 

 

2017年,他把所有一切都融進那張名為《Async》的專輯中,並且在紐約公園大道軍械庫完成了首演,在這次演出中,他使用了許多電子樂的音效,用5.1環繞立體聲為聽眾創造出沈浸式的體驗。同時,他還在專輯中討論了很多理念,例如同時性、量子物理等等。

《Async》專輯欣賞

https://open.spotify.com/album/2OKN3NwlITzfVpDJecA4Z3?si=gBCuFLdkTdO-RihdVq5MlA

 

這張專輯中有一首名為《Solari》的作品,取材於安德烈.塔可夫斯基的同名科幻片:

https://open.spotify.com/track/2ZYyuqKe7T64UqWVuW7CkS?si=cfee471c4f934f8b

 

而為了同電影中所討論的科學、神學相呼應,他特地在作品中使用了聽感極為「復古」的合成器音色,製造出綿延不斷的、迷幻的音響效果,這和當年那部鼻祖式科幻電影《2001:太空漫遊》中的配樂有異曲同工之處。

其實以阪本龍一的風格,以此為題創作音樂並不奇怪。他這一生,都在尋找什麼是永恆的、唯一的、最終的。

 

在專輯的另一首作品《ubi》中,想必任何人都能感覺到他音樂中的空亡、孤寂,以及對萬物的敬畏:

https://open.spotify.com/track/25Sv3SN7Xz3r5rz5xzOMPm?si=c85d3a3457d54824

 

而這種瀰漫性的感受,在另一首作品《Life,Life》當中體現得更為明顯:

https://open.spotify.com/track/7npQjukEKQQYiqSWtqeCvW?si=04c006326fb248e5

 

他特地邀請音樂人David Sylvian朗讀了一首由俄國詩人阿爾謝尼.塔可夫斯基所寫的詩:

「我曾遇見,我曾夢見;偶爾,夢境重現,如同一切都重現,一切都重生,而你,也將夢見我曾夢見的一切;來自我們自己,來自這個世界;像海浪推動著海浪,在海岸上碎裂;像星星、像人、像飛鳥;夢、現實、死亡,一層層襲來;不期而至:是,我是,我也將是;生命是從奇跡而來的奇跡,又創造著奇跡;我獻出我自己,像孤兒一般屈膝;孤寂-透過鏡子-我反思著自己;城市與海洋,斑斕著、加劇著;像一個母親帶著眼淚擁抱她的孩子。」

 

 

在今年法國一部戲劇電影《Proxima》由《少女離家記》(Mustang)編劇艾莉絲溫諾寇(Alice Winocour)執導,,也邀請到了阪本龍一製作配樂,故事描述莎拉為一組國際航空員中唯一同時身兼母親的成員,為了為期一年的太空站任務正在接受各種所需的訓練,同時也必須在照顧七歲女兒的生活起居之間取得平衡。

其他演出卡司還包括麥特狄倫(Matt Dillon)、桑德拉惠勒(Sandra Hüller)、拉斯艾丁格(Lars Eidinger)、阿列克謝法特耶夫(Alexey Fateev)等,此片在多倫多影展首映過後獲得「站台」競賽單元的榮譽獎,將在 11 月 27 日法國上映。

 

電影《Proxima》預告: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5c_S4BNMiAE

 

電影《Proxima》播放清單:

https://open.spotify.com/album/7t0jY4YHKGVnrv1pKfxzdj?si=AJToImpjQ3uT5vbj-UMO7A

 

縱觀坂本龍一的一生,他是音樂人、探索者、環保主義者、反核運動人士、詩歌愛好者,他善良,又孤寂,充滿著好奇,又充滿恐懼,矛盾,卻自由。

他的一生如同那台鋼琴,掙扎且渴望著自然的一切,在接下來的生命當中,他還將繼續探索下去,好比一齣戲劇,名字叫「永恆」。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SaDQmhwv9oE

*以上文字/圖片,取自自於《YOLO Lab! 你只活一次!體驗音樂、生活、科技、電影和活動的無盡樂趣!》,附上原始連結以供參考。


【中字】坂本龍一親自解說《Merry Christmas,Mr Lawrence》

 

再次欣賞~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hDaQF-LNrug

 

電影《遮蔽的天空》(The Sheltering Sky)主題音樂演奏

 

延伸閱讀

【坂本龍一離世】日本樂壇至尊教授 New Balance波鞋是他的最愛

坂本龍一離世|最愛眼鏡Jacques Durand 為何教授鍾情法國品牌?

【坂本龍一離世】盤點教授10個廣告演出 保險最青澀 啤酒超狂野

坂本龍一離世|關於教授的十件事:高達迷、臨時上陣末代皇帝配樂

【坂本龍一離世】去年線上獨奏會成絕唱:已經沒有體力現場演出了

 

坂本龍一:最後的線上音樂會

 

為什麼一個日本人的趣事能讓外交部表示哀悼?又能讓萬千國人自發悼念?坂本龍一現象分析

 

 

【補充資料】坂本龍一享壽71歲病逝,你曾被他的音樂感動嗎?透過這部片,一起認識過去不同時期的坂本大師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EydGB-moMdU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a9BEkEpVLb4&t=301s

 

 

開卷蹦藝術.享受美好閱讀時光

☕️一杯咖啡.一點心意.支持蹦藝術☕️

 

各類合作提案,聯繫方式:

*手機:0917.670.518 
*Line:https://line.me/ti/p/LB1ro0P0AU
*E-mail:jenpin888@gmail.com

【BON音樂】義大利傳奇電影配樂作曲家 -莫利克奈 Ennio Morricone

【BON音樂】義大利傳奇電影配樂作曲家 -莫利克奈 Ennio Morricone
Legendary composer and conductor of film music -Ennio Morricone

– 資訊整理共享於網路,一起欣賞音樂與藝術之美 –
蹦藝術 | BONART


義大利傳奇電影配樂作曲家 - 莫利克奈 Ennio Morricone

義大利傳奇電影配樂作曲家 -莫瑞康尼 Ennio Morricone

 

人若精彩,天自安排

(基本資料整理於網路與維基百科,並附上超連結方便檢索)

你知道嗎?以《狂沙十萬里》、《鏢客三部曲》、《馬可波羅》、《教會》、《四海兄弟》、《新天堂樂園》及《王子復仇記》、《西西里的美麗傳說》、《海上鋼琴師》、《A Pure Formality等經典配樂享譽國際的義大利傳奇電影配樂嘉作曲家,居然等到2016年,已年屆87歲高齡,才終於憑藉與導演昆汀塔倫提諾合作的電影《八惡人》(The Hateful Eight),才終於拿下人生第一座奧斯卡原創配樂大獎。

這是多麽令人意外的科普!

曾榮獲兩次葛萊美獎,兩次金球獎,五次英國電影和電視藝術學院獎等多項音樂獎項的意大利傳奇配樂家莫利克奈(Ennio Morricone, 1928-2020),2016年終於以電影《八惡人》榮獲第88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原創音樂獎。莫利克奈的故事告訴我們,一輩子未必要為了「能夠得獎」與否才去努力,反而應該傾盡自己的全力,等待花開結果的時刻來臨~創作至87歲終於榮獲小金人鍍金成功~更是實至名歸!

 

阿母~偶終於拿到奧斯卡啦~~(設計旁白)

 

打敗約翰威廉斯,成功奪金的記錄瞬間,全場起立鼓掌,超級感動:

https://youtu.be/8977YNfJdBU

 

2007年時,莫利克奈就已榮獲奧斯卡終身成就獎,也是史上第二位獲此殊榮的作曲家。(第一位是作曲家阿萊克斯·諾斯(Alex North,電影《欲望號街車》(1951)與《第六感生死戀》(1990)配樂家作曲家

當年從77歲的名導演兼演員克林伊斯威特(Clinton Eastwood, Jr. b.1930)手中接過奧斯卡金像獎終身成就獎,老大哥79歲的莫利克奈Ennio Morricone, 1928-2020)顯得意氣風發~

 

奧斯卡金像獎終身成就獎得獎影片:

https://youtu.be/HJDN1e_OIKw

 

量多質精  驚人的配樂傳奇

(基本資料整理於網路與維基百科,並附上超連結方便檢索)

半個多世紀以來,莫利克奈以每年最高20多部配樂的驚人數量,為世界各國的電影貢獻了500多首電影配樂。算上非官方的影片數量,更達到近700部之多,光是他所擔任配樂的電影數量就應該在金氏世界紀錄記上一筆~

 

出身羅馬正統學院教育

莫利克奈於1928年出生於義大利羅馬,早年在音樂家父母的栽培下(父親 Mario Morricone 為職業小號手),母親Libera Ridolfi 經營紡織生意)踏入了音樂創作之路。

1946年,莫利克奈從義大利歷史悠久的聖塞西莉亞國家音樂學院(Accademia Nazionale di Santa Cecilia)畢業,期間除了古典音樂之外,莫利克奈也受過各種音樂風格和形式的訓練,因而在畢業後得以替電視與廣播節目製作配樂。

1950年代開始,隨著二戰後電影工業的復興浪潮,莫利克奈也開始踏入了電影配樂的領域。

而莫利克奈的名聲漸顯首見是60年代「義式西部片」的推波助瀾,與當時義大利導演賽吉歐.李昂尼(Sergio Leone)的合作,打開了電影配樂的新時代。

而著名的電影《狂沙十萬里》(Once Upon a Time in the West)和《荒野大鏢客》(A Fistful of Dollars)系列,經典主題曲和配樂正是出自莫利克奈之手。

電影《狂沙十萬里》(Once Upon a Time in the West)配樂現場演奏:

https://youtu.be/efdswXXjnBA

 

《黃昏雙鏢客》配樂現場演奏:

https://youtu.be/DT1NJwEi6nw

 

《黃昏雙鏢客》(Per un pugno di dollari)令人難忘的主題音樂:

https://youtu.be/oMMh2ibYhKw

 

令人驚訝的奇蹟連連

成功以60年代「義式西部片」崛起於配樂領域之後,莫利克奈的配樂範圍逐漸拓展,越來越多製片與導演邀約他的作品,例如1984年的《四海兄弟》(Once Upon a Time in America)、1986年的《教會》(The Mission)、以及1988年的《新天堂樂園》(Cinema Paradiso)到1998的《海上鋼琴師》(The Legend of 1900),一部又一部的經典電影,奠定了莫利克奈在電影史上的不朽地位。

 

《四海兄弟》(Once Upon a Time in America)電影配樂主題:

https://youtu.be/Jj5Xczethmw

 

《四海兄弟》(Once Upon a Time in America)電影配樂現場演奏: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HI1Y0PuU-uw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CP_uwRtj0g

 

Ennio Morricone 指揮《教會》(The Mission)電影主題配樂 Live':

https://youtu.be/s7w-IeNR9ko

 

2020年 《教會》數位修復版重新上映

★榮獲坎城影展金棕櫚獎!
★奧斯卡雙影帝勞勃狄尼洛、傑瑞米艾朗同台飆戲!
★義大利配樂大師顏尼歐莫利克奈名列《AFI百年百大電影配樂》經典之作!
★榮獲奧斯卡「最佳攝影」,金球獎「最佳劇本」、「最佳原創音樂」獎!
★榮獲BAFTA英國影藝學院電影獎「最佳配樂」、「最佳剪輯」、「最佳男配角」三項大獎!
★榮獲美國國家評論協會「年度十大電影」!
★知名電影網站爛番茄觀眾爆米花指數87%超高評價!
★英國《教會時報》「50大宗教電影」第一名!
★榮獲梵蒂岡電影清單「15大宗教電影」!

⧔ 劇情簡介 ⧕
18世紀天主教耶穌會修士深入南美叢林向當地原住民瓜拉尼人(Guaraní)傳教。曼多薩(勞勃狄尼洛飾)是西班牙殖民地的傭兵,他發現自己的弟弟與未婚妻的不倫戀後手刃了弟弟,他雖免於死罪卻愧對良心,在耶穌會修士加百列(傑瑞米艾朗飾)勸說下,曼多薩跟隨修士前往他們傳教的地方,友善的瓜拉尼人感動了曼多薩,他便在修士加百列與約翰(連恩尼遜飾)的見證下成爲了一名耶穌會修士。隨著西葡馬德里條約生效,傳教地被移轉給葡萄牙殖民,葡萄牙人認為耶穌會所建立的平等社會有礙於奴隸制,因而展開一場浴血之戰。

https://youtu.be/lLr_6CwpG8s

 

Ennio Morricone 指揮電影《新天堂樂園》(Cinema Paradiso)現場演奏:

https://youtu.be/WSkyoyyvnAY

 

義大利經典電影《新天堂樂園》由導演朱賽貝·托納多雷執導、配樂家顏尼歐.莫瑞康尼作曲。

1989年於坎城影展放映結束時,榮獲觀眾起立鼓掌達15分鐘之久,更奪得當年坎城影展《評審團大獎》與隔年1990年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外語片》。

電影中純樸的西西里島風情、數十年電影院文化的興衰、難忘的初戀與真摯的友情、放映師艾費多與小男孩沙瓦多真摯的情感等動人的情感鋪陳,更是在多年後長大成年的沙瓦多重返西西里島送艾費多走完人生最後一程的電影放映室中,讓所有人動容落淚~因為美好的回憶永存心中。

顏尼歐.莫瑞康尼真摯的配樂,讓這部電影的氛圍難以忘懷,不但長踞影史上各大影展票選「非看不可電影片單」,也同樣是電影配樂史中至高經典。

《新天堂樂園》電影裡最後一景,長大已成為名導演的沙瓦多,放映室播放出艾費多特地留下來的所有限制級吻戲剪接鏡頭,看了讓人笑中帶淚,當年(1988年)更讓許多人紅著眼眶走出電影院:(筆者也是,嗚嗚...)

https://youtu.be/oQHkTCq5e8c

 

OMG!!!
Chris Botti + Yo-Yo Ma的《新天堂樂園》現場演奏版,能不看嗎?

https://youtu.be/0rpxpkyqSGs

 

延伸閱讀《新天堂樂園》

https://bonart.com.tw/nuovo-cinema-paradiso/

 

 

1998的《海上鋼琴師》(The Legend of 1900),電影動人的主題「Playing Love」:

https://youtu.be/MUIgReYNMac

 

Ennio Morricone 與《海上鋼琴師》鋼琴原始演奏者 Gilda Butta 的合作:

https://youtu.be/EW9bR4TGwXc

 

《海上鋼琴師》幽默逗趣的海上暴風雨與鋼琴華爾滋:

https://youtu.be/ciX08M-ZzyM

 

《海上鋼琴師》著名的船上音樂對決場景:

https://youtu.be/puERu9k6jBE

 

莫利克奈義大利名導托納多雷(Giuseppe Tornatore)合作的《新天堂樂園》與《海上鋼琴師》,一直被認為是影史難以被後人超越的里程碑。儘管多次入圍金球獎與奧斯卡,但卻無緣拿下大獎,令人印象深刻的電影還有:《真愛伴我行》(西西里的美麗傳說)(2000)、《寂寞拍賣師》(2013)、《愛情天文學》(2016)等等。

 

真愛伴我行

https://youtu.be/OFHNr2tGEaU

 

寂寞拍賣師》(英語:The Best Offer義大利語La migliore offerta

https://youtu.be/TbG9E0_NPGk

 

愛情天文學

https://youtu.be/2avrHHJTtDI

 

 

霹靂布袋戲也瘋狂

荒野金刀獨眼龍 主題曲

其實也是 Ennio Morriconne 原作《荒野大鏢客》喔~原因是台灣早期智慧財產權不發達時,其實各種戲劇作品,甚至布袋戲,經常直接選用各種現成音樂作品搭入作品中,因此帶有濃濃孤獨一匹狼個性的「義大利西部音樂」《荒野大鏢客》,就被選來與酷酷的「荒野金刀獨眼龍」配對,成為他的登場主題曲啦~(好神奇,我居然記得這麼奇怪的音樂...XD)

https://youtu.be/O27djrs-UXQ

 

霹靂.還可以再更霹靂一點 XD

《霹靂眼》之歌...《聖鬥士星矢》主題登場

https://youtu.be/nnGE7EFGIAA

 

《聖鬥士星矢》片頭主題原曲: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KnoiNgHUWog


終於,到了2016年,已屆高齡87歲的莫利克奈才終於憑藉與導演昆汀塔倫提諾合作的電影《八惡人》(The Hateful Eight),拿下人生第一座奧斯卡原創配樂大獎。

電影《八惡人》(The Hateful Eight)

 

Ennio Morricone 指揮電影《八惡人》(The Hateful Eight)錄音實況:

https://youtu.be/So0LmMVi7Sk

 

《八惡人》(The Hateful Eight)中文電影預告: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nIOmotayDMY

 

意外.噩耗.絕響

2020年6月底傳出莫利克奈在家中跌倒摔傷跌斷股骨、送醫住院接受治療的消息,但於7月6日經證實因傷勢導致併發症而過世,享壽91歲。而配樂大師顏尼歐莫利克奈一生創作無數電影配樂,深深影響當代數十年電影配樂風格,美妙樂音亦將長留你我心中,成為最美的絕響...

R.I.P. Maestro Morricone。

配樂大師顏尼歐莫利克奈一生為逾500部電影創作配樂,影響當代電影配樂風格。

 

生前好友兼最佳搭擋~義大利導演托納多雷,於2020年8月推出自己執導的紀錄片——《50年一瞬間的魔幻時刻》《Ennio: The Maestro》,以紀念這位當代意大利傳奇配樂大師:

https://youtu.be/Nd-OGQeRqWw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ZKNsBx48aJ8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BJxVPOyqL2w

 

開卷蹦藝術.享受美好閱讀時光

☕️一杯咖啡.一點心意.支持蹦藝術☕️

 

各類合作提案,聯繫方式:

*手機:0917.670.518 
*Line:https://line.me/ti/p/LB1ro0P0AU
*E-mail:jenpin888@gmail.com

【BON音樂】蹦藝術X大人社團 - 匯聚人生中的美妙時刻(四)「沈浸療癒」─沈浸心情每一刻的古典音樂

蹦藝術X大人社團 - 匯聚人生中的美妙時刻(四)「沈浸療癒」─沈浸心情每一刻的古典音樂
Calming moments with music

– 資訊整理共享於網路,一起欣賞音樂與藝術之美 –
蹦藝術 | BONART


大人的古典樂欣賞線上直播課(10/26週四下午班,共5堂):匯聚人生中的美妙時刻

古典音樂是你的生活必需品?
希望有機會能拓展對古典樂的了解?
跟著林仁斌老師一起認識偉大的音樂藝術!

《大人社團》與蹦藝術攜手開設古典音樂鑑賞課程,林仁斌老師帶領學員欣賞每首的獨特之處,讓您徜徉在樂曲中,更貼近音樂家的心血結晶,聽出更多況味與樂趣!

《延伸閱讀》大人的音樂欣賞線上直播課程好嗎?學員真實回饋分享

《延伸閱讀》大人的音樂欣賞課學員回饋,看他們用音樂為生活注入繽紛

 

《大人社團》與蹦藝術的林仁斌老師攜手開設古典樂欣賞課,這期將以「古典樂中的美妙時刻」為主軸,讓大人們了解更多可以與生活情境中結合的古典樂,你會發現古典樂不同的樣貌,親切、俏皮、溫暖、狂野,一定讓你大呼過癮,絕對是錯過可惜的一堂古典樂欣賞課!

 

主講人:林仁斌老師

 

《匯聚人生中的美妙時刻》全系列五堂課程介紹

課程內容

  • 第一堂 │「舒心愉悅」─ 以古典音樂開啟快樂的每一天心情

每天起床,該聽什麼古典音樂呢?這個問題若真想要一個標準答案,實在困難。因為古典音樂中,有太多令人喜悅的時刻了!這堂課中,老師將介紹那些令人「舒心愉悅」的音樂,讓你未來的每一天,都能有好音樂與快樂的心情。

  • 第二堂 │「爽度破表」─ 以古典音樂振奮你的精神與士氣

鬱悶的時候千萬別悶在心裡,悶久傷身。找點讓你「爽度破表」的音樂吧!打開它來宣洩一下心情就對了!在這堂課中,老師將介紹古典音樂中眾多振奮人心、盪氣迴腸的作品,保證聽完大大出一口氣,全身爽快,鬱悶全消。

  • 第三堂 │「浪漫滿分」─ 古典音樂中的情書與悄悄話

古有飛鴿傳書,音樂家也有藏在音樂中的情書。在這堂課中,老師將精選出古典樂中的綿綿情話,讓你細細品味藝術家心中的浪漫時刻,一聽就可以感受到的豐沛情感!不要錯過,趕快學起來,以後你也是集溫暖與浪漫於一身的才子佳人。

  • 第四堂 │「沈浸療癒」─ 沈浸心情每一刻的古典音樂

我們都有想要一個人靜一靜的時候。不需要跟任何人說話,就是單純沉澱下來的這種時刻,可以讓古典樂好好地陪著你。在這堂課中,老師將介紹精選的靜謐音樂作品,讓你可以徹底徜徉在美妙的音樂世界中,感受欣賞音樂最放鬆的時刻!

  • 第五堂 │「極致舞蹈」─ 古典音樂中的舞蹈與狂歡

古典樂就是優美的代名詞?這可不一定,音樂中的舞蹈世界,比你我想像的都還要寬闊!最後一堂課,就讓我們一起狂歡。林仁斌老師將精選各類音樂中的舞蹈與狂歡場面,透過精彩影音的欣賞,帶你重新領略音樂與舞蹈結合之美。


跟大家分享我心中覺得「沈浸療癒」的音樂播放清單❤️

https://open.spotify.com/playlist/2DOZTQuCJgU5ftsXAvDMsp?si=1bef09af1cdb401d

 

【BON音樂】充滿個性與特色之法國作曲家 薩提 – 其人其事

https://bonart.com.tw/all-about-erik-satie/

 

【BON音樂】《法國音樂二十世紀英雄人物》德布西 – 從生平到創作全解析

https://bonart.com.tw/claude-debussy-life-to-music/

 

【BON音樂】淺談德布西《牧神午後前奏曲》

https://bonart.com.tw/prelude_a_lapres-midi_dun_faune/

 

【BON音樂】最後的浪漫 – 拉赫曼尼諾夫的生平與介紹

https://bonart.com.tw/all-about-sergei-rachmaninoff/

 

【BON音樂】拉赫曼尼諾夫:第二號鋼琴協奏曲介紹

https://bonart.com.tw/sergei-rachmaninoff-piano-concerto-no-2/

 

樂譜版本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kS8hk0kL2sE&t=2805s

 

 

【BON音樂】拉威爾 G大調鋼琴協奏曲 介紹與賞析

https://bonart.com.tw/ravel-piano-concerto-in-g-major/

 

https://youtu.be/3wUvNJEMJ1I?t=740

 

樂譜版本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5b4-rXhKpMM&t=539s

 

4 Hours Classical Music for Relaxation

0:00:00 Morricone – Deborah’s Theme (Once Upon a Time in America)

0:03:33 Morricone - Gabriel's Oboe (for cello and orchestra)

0:06:03 Morricone - The Falls (for cello and orchestra)

0:09:25 Rota - A time For Us (A Theme from Romeo and Juliet)

0:12:24 Saint-Saens - The Carnival of the Animals: XIII, The Swan Metamorphose String Orchestra, Pavel Lyubomudrov, Mikael Samsonov

0:15:47 Massenet - Thaïs, DO 24, Act II: “Méditation" - Metamorphose String Orchestra, Pavel Lyubomudrov, Nike Hutchisson

0:21:48 Bach-Gounoud - Ave Maria, CG 89a - Metamorphose String Orchestra, Pavel Lyubomudrov

0:26:32 Part - Spiegel im Spiegel (Arr. for Violin and Piano) - Luke Faulkner, Nadia Vasileva

0:35:02 Bach - Orchestral Suite No. 3 in D Major, BWV 1068: II. Air on the G String - Metamorphose String Orchestra, Pavel Lyubomudrov

0:40:51 Schumann - 5 Pieces in Folk Style, Op. 102: No. 2, Langsam - Ignacy Gaydamovich, Janusz Grzelązka

0:45:21 Haydn - Cello Concerto No. 2 in D major, Op.101: II. Adagio - Mikael Samsonov, Metamorphose String Orchestra, Pavel Lyubomudrov

0:49:49 Elgar - Serenade for Strings in E Minor, Op. 20: III. Allegretto

0:52:39 Elgar - Serenade for Strings in E Minor, Op. 20: I. Allegro piacevole Ricardo Casero, Orquesta Reino de Aragón

0:56:20 Strauss - Romance for Clarinet and Orchestra, Op. 61 - Orchestra da Camera Fiorentina, Giuseppe Lanzetta, Alessandro Carbonare

1:00:32 Mascagni - Cavalleria Rusticana: Intermezzo - Mr & Mrs Cello

1:03:48 Chopin - Nocturnes, Op. 9: No. 2 in E-Flat Major, Andante - Vadim Chaimovich

1:08:38 Faulkner - Daydreaming

1:11:35 Faulkner - Ballade Luke Faulkner

1:14:29 Rachmaninoff - 14 Romances, Op. 34: No. 14, Vocalise - Nike Hutchisson, Metamorphose String Orchestra, Pavel Lyubomudrov

1:19:31 Bruch - Kol Nidrei, Op. 47

1:29:43 Grieg - Holberg Suite, Op. 40: II. Sarabande

1:33:28 Grieg - Holberg Suite, Op. 40: III. Gavotte Metamorphose String Orchestra, Pavel Lyubomudrov

1:36:43 Debussy - Deux Arabesques, L. 66: No. 1 in E Major, Andantino con moto

1:40:49 Debussy - Deux Arabesques, L. 66: No. 2 in G Major, Allegretto scherzando New European Ensemble

1:44:16 Mozart - Piano Sonata No. 13 in B-Flat Major, K. 333: II. Andante cantabile

1:52:39 Mozart - Piano Sonata No. 13 in B-Flat Major, K. 333: III. Allegretto grazioso

1:59:02 Mozart - Piano Sonata No. 17 in B-Flat Major, K. 570: II. Adagio

2:06:08 Liszt - Consolations, S. 172: No. 3, Lento placido

2:10:55 Schubert - Four Impromptus, Op. 90, D. 899: No. 3 in G-Flat Major Vadim Chaimovich

2:17:04 Satie - Gnossiennes: No. 2, Avec etonnement

2:19:29 Debussy - Rêverie, L. 68

2:23:53 Debussy - Suite bergamasque, L. 75: No. 3, Clair de Lune Luke Faulkner

2:29:34 Litvinovsky - Suite for Strings "Le Grand Cahier": I. La Foret et la Riviere - Metamorphose String Orchestra, Pavel Lyubomudrov

2:32:22 Mozart - Flute and Harp Concerto in C Major, K. 299: II. Andantino - Opole Philarmonic Orchestra, Silvano Frontalini, Ursula Mazurek

2:40:42 Mozart - Symphony No. 35 in D Major, K. 385 "Haffner": II. Andante - Orchestra da Camera Fiorentina, Giuseppe Lanzetta

2:45:26 Mozart - Symphony No. 29 in A Major, K. 201: II. Andante - Orchestra da Camera Fiorentina, Giuseppe Lanzetta

2:51:08 Janacek - Suite for String Orchestra: II. Allemande. Adagio - Metamorphose String Orchestra, Pavel Lyubomudrov

2:54:57 Rosetti - Piano Sonata in B-Flat Major, RWV E3: II. Andante - Vadim Chaimovich

2:58:19 Tchaikovsky - Serenade for Strings, Op. 48: III. Elegia

3:07:30 Tchaikovsky - String Quartet No. 1, Op. 11: II. Andante Cantabile

3:14:07 Morricone - Once Upon a Time in the West (Main Theme) Metamorphose String Orchestra, Pavel Lyubomudrov

3:17:08 Chopin - 24 Préludes, Op. 28: No. 15 in D-Flat Major, “Raindrop"

3:23:43 Beethoven - Piano Sonata No. 14 in C-Sharp Minor, Op. 27, No. 2 "Moonlight Sonata": I. Adagio sostenuto

3:29:49 Chopin - Nocturnes, Op. 55: No.1 in F Minor Vadim Chaimovich

3:34:39 Mussorgksy - Pictures at an Exhibition: No. 2, Il vecchio castello - Metamorphose String Orchestra, Pavel Lyubomudrov

3:40:00 Mozart - Flute Concerto No. 1 in G Major, K. 313: II. Adagio Allegro ma non troppo - Opole Philarmonic Orchestra, Silvano Frontalini, Ubaldo Rosso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0Tmo3KIH31c

 

CLASSICAL MUSIC FOR RELAXATION

1 Litvinovsky - Le Grand Cahier: I. La Foret et la Riviere 00:00

2 Litvinovsky - Le Grand Cahier: V. La Servante et la l'Ordonnance 02:46

3 Einaudi - Nuvole Bianche (Arr. For two cellos) 05:11

4 Barriere - 6 Cello Sonatas: No. 4 in G Major: I. Andante 11:39

5 Saint Seans - The Carnival of the Animals: XIII, The Swan 16:24

6 Faulkner - New Beginning 19:03

7 Telemann - Viola Concerto in G Major: III. Andante 23:09

8 Corelli - Concerto Grosso Op. 6 No. 1: I. Largo 27:53

9 Beethoven - Piano Sonata No. 14, "Moonlight Sonata": I. Adagio sostenuto 30:50

10 Schumann - Kinderszenen, Op. 15: No. 7, Träumerei (Live Recording) 35:43

11 Chopin - Nocturnes, Op. 9: No. 2 in E-flat major 38:39

12 Liszt - Liebesträume, S. 541: No. 3 in A-Flat Major 42:59

13 Debussy - Suite Bergamasque, L. 75: III. Clair de Lune 48:41

14 Satie - Trois Gymnopédies: No. 1, Lent et doloreux 53:25

15 Chopin - Nocturne in C sharp minor, Op. Posth. 56:15

16 Faulkner - Ballade 01:00:04

17 Einaudi - Le Onde 01:02:59

18 Yiruma - River Flows in you 01:06:07

19 Chopin - Preludes, Op. 28: No. 15 "Raindrop" 01:09:09

20 Einaudi - Nefeli 01:14:29

21 Liszt/Schubert - Ständchen (Serenade), S. 560, No. 7 01:18:14

22 Bach/Gounod - Ave Maria 01:23:55

23 Mozart/Liszt - Ave verum corpus, S. 44 01:25:40

24 Grieg - Lyric Pieces, Op. 12: No. 1, Arietta 01:28:00

25 Bach - Orchestral Suite No. 3 in D Major, BWV 1068: II. Air on the G string 01:29:12

26 Galuppi - Piano Sonata No. 5 in C Major: I. Andante (Live Recording) 01:35:27

27 Beethoven - Bagatelle No. 25 in A Minor, WoO 59 "Für Elise" 01:40:40

28 Beethoven - Piano Concerto No. 1 in C Major, Op. 15: II. Largo 01:44:28

29 Mendelssohn - Songs Without Words, Book 1, Op. 19b: No. 1, Andante con moto 01:54:01

30 Bach - 6 Cello Suites, No. 1 in G Major, BWV 1007: IV. Sarabande 01:57:50

31 Tchaikovsky - Symphony No. 6 in B Minor, Op. 74: II. Allegro con grazia 02:00:32

32 Grieg - Holberg Suite, Op. 40: II. Sarabande 02:08:29

33 Tchaikovsky - Serenade for Strings in C Major, Op.48: I. Allegro 02:12:29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pxEj6m_7Qfk

 

 

 

開卷蹦藝術.享受美好閱讀時光

☕️一杯咖啡.一點心意.支持蹦藝術☕️

 

各類合作提案,聯繫方式:

*手機:0917.670.518 
*Line:https://line.me/ti/p/LB1ro0P0AU
*E-mail:jenpin888@gmail.com

【BON音樂】「 看見宮崎駿 . 聽見久石讓 」- 解密宮崎駿動漫的音樂世界 | feat. 久石讓

【BON音樂】「 看見宮崎駿 . 聽見久石讓 」- 解密宮崎駿動漫的音樂世界 | feat. 久石讓
Introduce of the anima movies of Miyazaki Hayao

– 資訊整理共享於網路,一起欣賞音樂與藝術之美 –
蹦藝術 | BONART


 

 

主講:林仁斌(旅法音樂家.蹦藝術執行長)

 

每個人的心中,都有著最純真的靈魂。

日本動畫大師宮崎駿,擅長以天馬行空的想像力,在「冒險」與「魔法」的幻象世界中,創造出一幕幕令人深思玩味的經典。

而他的專屬音樂創作者~音樂魔術師久石讓,更是擅長以強烈的個人風格與原創性,作曲技法以古典音樂為根基,更進一步融合爵士、探戈與流行樂風,為宮崎駿的每一部動畫譜寫出經典美妙、富饒樂趣的篇篇佳作。

這場音樂講座之中,音樂導聆名家林仁斌將帶領大家一同解密宮崎駿動漫的音樂世界:我們一起「 看見宮崎駿 . 聽見久石讓 」品味一場半世紀的動漫音樂饗宴~

 

先來個五小時連續不間斷宮崎駿動漫音樂(久石讓作曲)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8HNjnoYWneI&t=21s

 

久石讓最新專輯《Joe Hisaishi - A Symphonic Celebration》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2pQKqQ9sG50&list=PLXSVa_yr70xma1NvDGieYj0ATrClrUJIQ

 

試聽連結

 

宮崎駿 介紹

日本動畫電影導演

代表作品

資料整理於維基百科「宮崎駿

汪汪忠臣藏

未來少年柯南》(1978)

魯邦三世卡里奧斯特羅之城》(1979)

風之谷》(1982)

天空之城》(1986)

龍貓》(1988)

魔女宅急便》(1989)

紅豬》(1992)

魔法公主》(1997)

神隱少女》(2001)

霍爾的移動城堡》(2004)

崖上的波妞》(2007)

風起》(2013)

你想活出怎樣的人生》(2023❤️)

 

【2023.07.18. 最新新聞】

宮崎駿新作電影無宣傳 4天狂吸135萬人觀影、票房打破神隱少女紀錄

日本電影公司東寶今(18日)表示,日本知名動畫導演宮崎駿,睽違10年最新作電影《蒼鷺與少年》「你想活出怎樣的人生」(君たちはどう生きるか),本月14日在日本上映後,僅花4天觀影人數就來到了135萬人,票房更突破21.4億日圓,打破宮崎駿2001年前作「神隱少女」(千と千尋の神隠し)紀錄。

根據《日本電視台》報導,電影「你想活出怎樣的人生」本月14日上映,截至17日為止4天觀影人數為135萬人,票房收入突破21.4億日圓。該紀錄打破了2001年上映的「神隱少女」首發上映4天的票房收入;另外,若與2013年7月20日上映的前作「風起」(風立ちぬ)的票房對比,則超過了150%。

「你想活出怎樣的人生」為宮崎駿指導的第12部劇場版長篇電影,是自前作「風起」以來時隔10年的新作。「你想活出怎樣的人生」自上映前就備受期待,但吉卜力工作室希望觀眾是以「全新的狀態觀影」,因此有關電影內容等情報事前幾乎都未說明,且在沒有進行任何宣傳的罕見情況下便上映了。

讓人聯想到過去作品 上映首日的觀影民眾:「有場景很像龍貓」

關於充滿一身謎團的「你想活出怎樣的人生」,觀看上映首日電影的30多歲觀眾表示,「不同於熟悉的吉卜力式場景分散各處,但也很新鮮,不錯」。另外也有20多歲的民眾表示,「故事內容與我從海報上想像的有點不同,所以我認為電影的開頭與結束後,人們對電影的印象也會有很大的變化」。

另一位30多歲觀眾則表示,電影讓他聯想起過去吉卜力的作品,「有些地方與龍貓類似,也有像出現在神隱少女裡的表現方式。如果是粉絲的話,絕對要去看。我覺得有許多讓我感動的場景」。

 

【好書推薦】讓全世界認識宮崎駿

 

部分精彩內容(取自「讀墨」網站試閱內容)


https://youtu.be/uujdkUZQhWU?t=62


以下宮崎駿介紹圖文取自「每日頭條」網站:你不知道的宮崎駿爺爺的故事!

早年經歷

 

宮崎駿出生於1941年的東京。他們家原本住在東京都文京區,後來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因戰時疏散,舉家遷往宇都宮市和鹿沼市。他所在的家族經營一個飛機工廠,屬於軍工企業,所以戰爭後期物質匱乏中也能保持頗為溫飽的生活。然而在這種環境下長大的宮崎卻意外地對家族的特權產生了懷疑。

幼年時代的宮崎喜歡看書,看漫畫。在中學時代,打算成為漫畫家,進而開始積極練習漫畫。高中3年級的時候,他邂逅了第一個戀愛的對象:就是東映動畫的日本第一部長篇彩色電影《白蛇傳》裡面的白娘子。

之後宮崎駿進入學習院大學政治經濟部。大學裡面沒有漫畫社,所以進入了與之最為接近的兒童文學研究會,傳說社員只有宮崎一個人。這期間創作了大量的漫畫,也曾向貸本漫畫出版社投稿,不過似乎沒有完結了的作品。當時風起雲湧的安保運動中宮崎僅僅是一個旁觀者,僅僅在最後時刻作為無黨派人士參加了一下。

這時,宮崎作了影響一生的就業決定:去東映動畫。

由於宮崎駿是次子,家有兄長長子繼承家業,所以可以按自己喜歡的選擇自己的職業。放棄漫畫選擇動畫的原因據本人說是因為被人說自己的作品是在模仿手冢,在自己並不這麼認為的情況下。他意識到自己無法超越手冢這樣的漫畫家,於是選擇了即使不是原創也無所謂的動畫。時值1963年。

東映動畫是由東映電影吸收日動映畫株式會社而成立的。在1961年手塚治虫的蟲pro成立前,幾乎是日本唯一製作動畫的企業,有著濃厚的人文氣息和悠久的傳統。蟲pro是以價格低廉的電視動畫打開影響的,而當時成本高,畫面精細,富於傳統的動畫電影則還是東映的天下。宮崎進入東映時僅僅是最底層的原畫人員。當時戰後文藝界一派左派風潮(不要忘記安保運動剛剛結束),社內充滿民主氣息,作品的很多東西都靠大家討論決定。而勤奮、高學歷的宮崎因此在討論中嶄露頭角。1964年,社內開始工會活動,領導是大冢康生,副委員長是高畑勛,書記長就是宮崎駿。

 

宮崎跟著高畑、小田部羊一這些前輩一起繼續在東映動畫工作,職位仍然是原畫。1969年他開始在報紙上以秋津三朗的筆名連載短篇漫畫《沙漠之民》。這也許是後來《風之谷》的一點原型吧。

1971年,三人一起從東映動畫跳槽到大冢康生所在的A-Pro。說句題外話,後來導演《側耳傾聽》,在Ghibli多部作品裡面擔任作畫監督的近藤喜文就是在這個時候認識的,這群人之間有著長達20到30年的合作,真是可怕的緣分。作為新企劃《長襪子的皮皮》的主要創作人員之一,宮崎首次出國旅行到蘇格蘭考察。不過由於原作者的原因,這個企劃最後被放棄了。原本宮崎駿就喜歡歐洲村鎮的風景,這次經歷給他的印象出現在很多以後的作品中

之後,演出高畑勛、作畫監督小田部羊一加宮崎駿的組合創作了大量作品,最值得一提的就是《熊貓家族》。該作品首次以描繪日常生活為主,是高畑勛以後的新風格的第一次嘗試。在熊貓熱中,這次冒險評價倒是非常不錯。

1974年,三人一起轉到Zuiyou映像,即後來以「世界名作劇場」系列而聞名的日本Animation的母公司。三人合作的第一部動畫《阿爾卑斯山的少女》可以說是奠定整個系列風格的作品,高畑勛描寫日常生活為主,強調動作時間安排的導演風格就此形成。這種嶄新的動畫風格獲得了大成功。宮崎駿這次的職務是Layout和畫面構成,又是為了配合新的作畫形式發明的新職務。對於不會畫畫的高畑勛來說,宮崎就如同他的手腳一般把他的想法變成畫面構圖。

1979年,為了製作劇場版動畫《魯邦三世 卡里奧斯特羅之城》轉入東京Movie新社,作畫監督是魯邦動畫系列的最初創作成員大冢康生。如果你對於GHIBLI的作品覺得不錯的話,請務必看看這部作品,他有著和後來GHIBLI作品相當的質量和魅力,至今仍然是傳說的中的經典。不過,當時卻是叫好不叫座的作品。之後,宮崎駿就在東京movie新社的新人養成公司TELECOM工作,繼續製作新魯邦的TV系列。在這裡,宮崎提出了成為後來《龍貓》、《魔法公主》前身的企劃。不過,當然沒有被採用。

 

人生轉折

1981年,宮崎駿又一次人生的轉折出現了。德間書店新創刊的動畫雜誌《Animage》的總編鈴木敏夫想要製作動畫人員訪問專輯,估計本來是打算訪問由於《世界名作系列》功成名就的高畑勛的,結果卻被高畑和宮崎拒絕。最後不知為何,居然變成了資歷頗淺根本沒有什麼名氣的宮崎駿的訪問專輯。這個看起來亂來的舉動可以說給德間書店拉來了一隻下金蛋的母雞。

《Animage》也發掘和資助了押井守等其他年輕而有才華的動畫監督,努力為他們打響知名度,只是合作沒有宮崎這麼順利罷了。

在鈴木敏夫和德間書店牽頭下,宮崎駿開始創作屬於自己的動畫。劇場版動畫《風之谷的娜烏西卡》的企劃,最初由於沒有原作被打回,於是1982年宮崎在《Animage》上面連載其漫畫。緻密的作畫,深刻而多重的反思,使得這部斷斷續續連載的漫畫史詩達到相當大的成就。而宮崎完成製作《名偵探福爾摩斯》相關的工作後,離開東京Movie新社為新作做準備。

1983年,傳奇開始了。從太陽王子時代就一起合作的人們再次集合起來,《風之谷》的動畫開始製作了。宮崎一人擔任監督、腳本、分鏡表的全部工作。由於從最底層一直干到最上層,宮崎有著主導從故事到作畫,動畫大部分工作的能力。電影最後變成了宗教般的結尾,雖然製作者覺得不大滿意,但是在放映時卻意外的非常讓人感動。在該作的成功背景下,1985年在德間書店的投資下,宮崎駿聯合高畑勲共同創辦了吉卜力工作室,該名字來自二戰時候義大利的一款偵察機(算是家傳的愛好),意思是「撒哈拉沙漠的熱風」,由於宮崎駿父親曾經是飛機製造廠工作,從小宮崎駿就對飛行和天空充滿著嚮往,這也是吉卜力的由來之一。也正因為這個宮崎駿在日後的許多作品中始終貫穿著天空場景和各式各樣飛行器的刻畫。宮崎監督此間的作品則是繪本修那之旅。

接下來是高畑監督的發揮。1988年宮崎監督的《龍貓》和高畑監督的《螢火蟲之墓》同時放映。儘管後者得到了文藝界的廣泛讚揚,也感動了無數觀眾,但是前者才是Ghibli一直最為人氣的作品之一。而Ghibli之後也形成了兩位監督輪流製作動畫電影的體制。

1989年,《魔女宅急便》公映。宮崎監督首次挑戰少女成長的題材。完成了風之谷動畫後,跑到岳父家的山中小屋度夏的時候閒極無聊閱讀了高橋千鶴的《混凝土的坡道上》,和晚輩的小女孩們一起閱讀的經歷讓他職業性的想到了改編少女漫畫成為動畫的可能性。本來宮崎監督就是女性至上主義者的一種,以當代少女為主角的電影發想就此形成。這部作品和千與千尋應該都是這次邂逅的結果吧。

1994年連載十年的漫畫《風之谷》也終於完結。不得不承認,1994年的同名動畫的成功和當時的環保思想不無關係。而這個作品在連載中見證了宮崎監督想法的不斷變化和反思。動畫以來的想法不斷被推翻否定,認為宮崎監督思想是簡單的環保的人應該仔細讀一下這個作品。

(1995年,被認為是GHIBLI的實驗劇場的《On Your Mark》、由恰克與飛鳥的歌曲製作的短篇作品在「SuperBest3」放映。講述了在被放射能污染的世界,兩個青年把有翅膀的少女送上藍天的故事。但宮崎駿想要表現的並不是「拯救」,而是「自己的希望」,這是最能觸動人心的東西。)

 

《On Your Mark》- CHAGE and ASKA 恰克與飛鳥

 

懷舊一下❤️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mZgSDL1V_rQ

 

經典台詞:「我不會死!!!」(僕は死にましぇん!)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Qynu8u4XoFM

 

MV 時間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Q9qAyt0G-jM

 

休整之後,宮崎監督開始製作算得上總結性的《魔法公主》。吉卜力工作室的作品中,一般而言,宮崎監督的作品更為活潑明了和帶有幻想色彩,更受觀眾歡迎。而他的作品也往往是當年國產電影票房的前三名以內。這部作品由於場面宏大,製作精美,加上宮崎監督隱退數年後復出的號召,更重要的是,這次前所未有的廣告宣傳,使得票房創造了日本電影的歷史!日本電影票房一向是國外影片領先,這次成功可以說具有巨大的意義

2001年,《神隱少女》上映。該作果然不負眾望,再次拿下總票房第一,超過300億日元的票房成為日本歷史上的票房怪物。要知道,日本動畫的年度經濟總額才5000億日元,而一般年度票房首位的作品往往不到30億左右。強大的宣傳攻勢,甚至動用到了首相來為首映捧場。不僅如此,宮崎駿的成功甚至開始得到國際的承認,作品得到奧斯卡、威尼斯、柏林等國際電影獎項。(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comic/yryoppn.html


→吉卜力21部動畫電影Netflix看得到!《神隱少女》、《天空之城》劇情介紹、線上看連結全整理!


從「上映年份」找吉卜力作品:
1984年~1989年《風之谷》、《天空之城》、《龍貓》、《魔女宅急便》
1990年~1999年《兒時的點點滴滴》、《紅豬》、《海潮之聲》、《平成狸合戰》、《心之谷》、《魔法公主》、《隔壁的山田君》
2000年~2009年《神隱少女》、《貓的報恩》、《霍爾的移動城堡》、《地海戰記》、《崖上的波妞》
2010年~2016年《借物少女艾莉緹》、《來自紅花坂》、《輝耀姬物語》、《風起》、《回憶中的瑪妮》(2014)

【網路溫度計】部部都經典,不可錯過的宮崎駿十大動畫片!


回顧吉卜力23部經典動畫電影:宮崎駿的異想世界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FVKw4tiIFXw

 

《風之谷》1984年

圖/主辦單位聯合報系提供
圖/主辦單位聯合報系提供

 

《天空之城》1986年

圖/聯合報系主辦單位提供
圖/聯合報系主辦單位提供

 

《龍貓》1988年

圖/聯合報系主辦單位提供
圖/聯合報系主辦單位提供

 

《螢火蟲之墓》1988年

圖/聯合報系主辦單位提供
圖/聯合報系主辦單位提供

 

《魔女宅急便》1989年

圖/聯合報系主辦單位提供
圖/聯合報系主辦單位提供

 

《回憶的點點滴滴》1991年

圖/聯合報系主辦單位提供
圖/聯合報系主辦單位提供

 

《紅豬》1992年

圖/聯合報系主辦單位提供
圖/聯合報系主辦單位提供

 

《海潮之聲》1993年

圖/聯合報系主辦單位提供
圖/聯合報系主辦單位提供

 

《平成狸合戰》1994年

圖/聯合報系主辦單位提供
圖/聯合報系主辦單位提供

 

《心之谷》1995年

圖/聯合報系主辦單位提供
圖/聯合報系主辦單位提供

 

《魔法公主》1997年

圖/聯合報系主辦單位提供
圖/聯合報系主辦單位提供

 

《隔壁的山田君》1999年

圖/聯合報系主辦單位提供
圖/聯合報系主辦單位提供

 

《神隱少女》2001年

圖/聯合報系主辦單位提供
圖/聯合報系主辦單位提供

 

《貓的報恩》2002年

圖/聯合報系主辦單位提供
圖/聯合報系主辦單位提供

 

《the GHIBLIES episode 2》2002年

圖/聯合報系主辦單位提供
圖/聯合報系主辦單位提供

 

《霍爾的移動城堡》2004 年

圖/聯合報系主辦單位提供
圖/聯合報系主辦單位提供

 

《地海戰計》2006年

圖/聯合報系主辦單位提供
圖/聯合報系主辦單位提供

 

《崖上的波妞》2008

圖/聯合報系主辦單位提供
圖/聯合報系主辦單位提供

 

《借物少女艾莉緹》2010年

圖/聯合報系主辦單位提供
圖/聯合報系主辦單位提供

 

《來自紅花坂》2011年

圖/聯合報系主辦單位提供
圖/聯合報系主辦單位提供

 

《風起》2013年

圖/聯合報系主辦單位提供
圖/聯合報系主辦單位提供

 

《輝耀姬物語》2013年

圖/聯合報系主辦單位提供
圖/聯合報系主辦單位提供

 

《回憶中的瑪妮》2014年

圖/聯合報系主辦單位提供
圖/聯合報系主辦單位提供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ZVnHfQmcVI8


【有片】為什麼宮崎駿的動畫總是能打動我們?

https://youtu.be/heUGsiO2nAM?t=7

 

[轉載]  原來是這裡!宮崎駿的靈感 來自世界大小景點


【推薦】日本NHK製作之四部宮崎駿紀錄片

第1集 波妞來了

宮崎駿:十載同行

 

第2集 描繪真實

宮崎駿:十載同行

 

第3集 放馬過來——給我一點壓力

宮崎駿:十載同行

 

第4集 沒有廉價的藉口

宮崎駿:十載同行

 

Netflix推出吉卜力21部經典動畫!《神隱少女》、《龍貓》、《霍爾的移動城堡》全數上架

因為看不到宮崎駿動畫一直不申請Netflix會員的你,這次再沒理由了... XD

 


影片解說

☁️遺片☁️天空之城:宮崎駿一輩子的夢想|飛行石的四種試煉|你不知道的秘密|原型城堡遊記|Laputa|人生遺片清單Vol.33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_rbDVph_dwk&t=7s

 

🧹遺片🧹魔女宅急便:沒有她吉卜力就解散了|琪琪的三個第一次|Kiki's Delivery Service|人生遺片清單Vol.28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rgxjg5KGphM&t=14s

 

🏮遺片🏮神隱少女:影史最佳動畫片追加解析|無臉男解析|名字的意義|Spirited Away|人生遺片清單Vol.05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gFC0_03zsOc&list=PLUXKAz0LURJaPGN5cXFNxLoUmP09riIjv&index=20

 

🌠遺片🌠霍爾的移動城堡:我一直在等你|角色深度解析|5大疑問解答|原型小鎮遊記|人生遺片清單Vol.26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u1kjgyfftd8

 

「風立ちぬ、いざ生きめやも」(起風了,唯有努力生存)

出處:是小說作家堀辰雄在同名小說《風立ちぬ》(起風了)裡,翻譯自法國詩人保羅•瓦勒里(Paul Valéry, 1871-1945)的著作《海濱墓園》(Le cimetière marin)裡的一句話「Le vent se lève! ... il faut tenter de vivre!」之由來。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Beosnpda7j8

 

零式戰鬥機的興衰:從性能逆天的制空雄鷹,到馬里亞納的飛行火雞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52-caYI9BJo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HIx4m6wQ3t4


→久石讓簡介

日本著名作曲家、歌手、鋼琴家,原名為藤澤守。

久石讓多年以擔任電影配樂與創作為主,更是宮崎駿系列作品中不可欠缺的配樂大師~他與宮崎駿導演所合作的系列動漫作品,從《風之谷》至《風起》的二十多年間所有長篇動畫電影的音樂製作,更是多年來日本動漫與音樂合作的傳奇~

「久石讓」的名字來源,其實是他的偶像—美國黑人音樂家及製作人昆西·瓊斯(Quincy Jones)。

久石讓將「Quincy Jones」改成日語發音,再聯結日文訓讀發音,成為了漢字姓名「久石讓」。而他的英文名JOE,也可以說是為了向美國配樂大師QUINCY JONES致敬。

 

久石讓演奏久石讓.出色的琴藝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TK1Ij_-mank&list=RD2pQKqQ9sG50&index=6

 

一場音樂會.訴說久石讓與宮崎駿的25年動漫情緣

久石讓 in 武道館 ~與宮崎駿動畫共同走過的25年

這是一場絕響的經典音樂會:2008年久石讓於日本武道館指揮的大型宮崎駿監督動畫25週年紀念演奏會。整場音樂會動員了交響樂團200人,合唱團800人,軍樂樂隊演奏者160人,獨唱聲樂家、流行歌手以及久石讓的女兒麻衣等等,總表演人數近1200人的超大型編制,帶來他與宮崎駿合作之動畫配樂25年,精彩無比的33首經典曲目,每一段都精彩無比,值得欣賞~

音樂會曲目與時間軸
0:00:45 風の伝説 《風的傳說》

0:03:08 ナウシカ・レクイエム《娜烏西卡安魂曲》

0:04:26 メーヴェとコルベットの戦い 《海鷗與輕武裝艦艇的空中之戰》

0:05:49 王蟲との交流 《與王蟲的交流》

0:07:10 鳥の人 《鳥人》

0:11:50 アシタカせっき 《阿席達卡的傳說》

0:13:55 タタリ神 《魔祟神》

0:16:13 もののけ姫 《魔法公主》

0:19:38 海の見える街 《看得見海的街道》

0:22:15 大忙しのキキ 《忙碌的琪琪》

0:24:16 傷心のキキ 《傷心的琪琪》

0:25:34 かあさんのホウキ 《媽媽的掃帚》

0:31:26 深海牧場~海のおかあさん 《深海牧場~海的母親》

0:36:52 波の魚のポニョ~フジモトのテーマ 《波魚的波妞~藤本的主題曲》

0:41:14 ひまわりの家の輪舞曲 《向日葵之家的輪旋曲》

0:44:29 母の愛~いもうと達の活躍~母と海の讃歌

0:47:00 崖の上のポニョ 《崖上的波妞》

0:50:29 ハトと少年 《鴿子與少年》

0:52:56 君をのせて 《載著妳》

0:57:55 大樹 《大樹》

1:01:54 帰らざる日々 《不再回來的日子》

1:06:48 宮崎駿講話

1:08:43 Symphonic Variation “Merry-go-round” 交響変奏曲「人生のメリーゴーランド」 《交響變奏曲「人生的旋轉木馬」》

1:15:52 Cave of Mind

1:18:11 “Merry-go-round” 人生のメリーゴーランド 《人生的旋轉木馬》

1:22:05 あの夏へ vocal version「いのちの名前」 《那年夏天 vocal version「生命之名」》

1:26:27 ふたたび《再次相會》

1:31:02 風のとおり道 《風的通道》

1:32:06 さんぽ 《散步》

1:37:11となりのトトロ 《隔壁的龍貓》

1:43:21 《MADNESS》

1:47:34 アシタカとサン 《魔法公主》

 

久石讓 in 武道館 ~與宮崎駿動畫共同走過的25年 Live'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mWUatpIoGCw&t=6454s


靈感來源

John Cage - In a Landscape (1948)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wQeNHAjC6ro

 

John Cage: Living Room Music (Score video)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tKrwCkHQRco&t=242s

 

J.S. Bach - Mass in B minor - 1. Kyrie eleison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O158gelF3hY

 

Maurice Ravel: «Daphnis et Chloé» 2ème Suite

https://youtu.be/14OM6Ysnk6M?t=593

 

【原唱】假聲男高音米良美一驚艷演繹《魔法公主》同名主題曲《もののけ姫》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cS9LnZGkfW4&list=RDcS9LnZGkfW4&start_radio=1

 

【再創作】秋川雅史×手嶌葵 テルーの唄(泰魯之歌)《魔法公主》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7DITb1Zmsg0&list=RDcS9LnZGkfW4&index=3

 

Claude Debussy - La Mer - 3rd Mov. (with score)

https://youtu.be/KUFpcPEcwTo?t=914

 

結束在最華麗之時~「崖上的波妞」in台北 藤卷直哉、大橋望美解散前最後演唱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pOPBAebWcJY

 

此景只成回憶~藤卷直哉+大橋望美《崖上的波妞》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Q77ix2ntujQ

 

【Piano Cover】超好聽的動畫插曲|久石讓 - 帰らざる日々|紅の豚 插曲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xfKbOohDVPA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_bqgQ7iHvaY

 

平原綾香: Jupiter (木星) 日語歌詞中譯-有押韻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eH9fCps9SFs

 

霍爾斯特:《行星組曲》⟨木星⟩ Gustav Holst: "Jupiter" aus "Die Planeten" op. 32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3aXsQQ-ueBk

 

猜迷遊戲時間

【請搶答】你是鐵粉嗎?一起猜猜看是哪首曲目~😉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DCYMc4-iGPk

 

年僅4歲的麻衣,首次獻聲就在《風之谷》中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DmuatNYAK_s

 

我知道你已經玩上癮了,一定還想繼.續.猜XD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p0DTiKA3esA


久石讓的新型態演出

《龍貓》的交響故事.音樂會Live'

口白:樹木希林
作曲.指揮.鋼琴:久石讓
読売日本交響楽団

久石讓重新編曲,邀請知名配音聲優樹木希林擔任口白精彩述說《龍貓》故事,再結合読売日本交響楽団現場演奏,創造出全新的氛圍,即使是音樂會也令人享受不已~高度推薦。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JaEULDW7weA

 

【BON話題】寫在宮崎駿退休之後

第8次復出的宮崎駿:做設計要動腦子,不好好幹就滾蛋!

2021年剛過80大壽宮崎駿,再次宣布復出,又要拍攝動漫新作《蒼鷺與少年》了🌟

宮崎駿說,這次的第8次復出(XD),除了自己熱愛動漫,還想繼續畫下去之外,另一個最大的動力其實是自己的小孫子。

 

與其什麼都不做地死去,不如在製作中死去!

這部再次號稱宮崎駿最後一部動漫電影的《蒼鷺與少年》《你想活出怎樣的人生》(How do you live?),改編自1937年兒童文學作家吉野源三的同名小說,故事圍繞在一名15歲少年的身上,內容正面激勵人心~是日本中學生必讀的勵志小說。

宮崎駿說這本小說他從10歲讀到80歲,是影響他一生的重要讀物:「這本書傳達出的信念是,無論這個世界如何殘酷,我們都要活得像一個真正的人。」

書裡有這樣一句話:「人的一生中所遭遇的每一件事,其實都只會發生一次,如果未來不想悔恨,那我們就要懂得珍惜。」

由於是給自己的小孫子畫的。宮崎駿說:「爺爺也許很快要去另一個世界去了,不過爺爺留下了這部電影送給你...」。

預定今年(2022)即將上映的《你想活出怎樣的人生》,非常、非常令人期待😘

 

宮崎駿再次復出即將上映新作品《你想活出怎樣的人生》

日本必讀百年名著 作者吉野源三郎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wEHYnMn6mJQ


博客來網路書局資料《你想活出怎樣的人生》:

無論世界變得如何混亂與殘酷,我們還是可以決定要用什麼樣的姿態好好活著。

  有痛苦、有逆境,正是人生往前邁進的證明。
  一切的思考、所有的煩惱,都是有價值的。
  看了這本書,你將從中得到無比的激勵。

  ★日本「百年最愛書籍」
  ★半年狂銷200萬冊,日本亞馬遜排行榜第一名
  ★超過1000名老師「最想推薦給國高中生的讀物」第一名!
  ★盧建彰、小野、光禹、吳定謙、幸佳慧、黃益中、黃威融、番紅花、阿信&不二良、李偉文──感動推薦

  這是80年來,形塑日本人品格態度的一本書,
是一本遇到難關或面臨挑戰時,讓人振作起來,
長大後不斷想再次閱讀,並仍然能夠獲益匪淺的書。

  日本具代表性的知識分子吉野源三郎,用本書講述一位十五歲少年「小哥白尼」,在舅舅智慧的引導下,思考了勇氣、友情、貧富、霸凌、人與社會等課題,藉此釐清「人之所以為人的價值」和「生而為人應有的態度」。

  雋永流傳,宮崎駿即將改編動畫!

  本書內容深入淺出、精采深刻,曾被收入中小學教科書,並且歷來不斷再版,從知識分子到販夫走卒,都深受影響,推薦者絡繹不絕。

  動畫大師宮崎駿更曾經在自傳中,以長文書寫《你想活出怎樣的人生?》如何觸發他思考社會以及未來的世界。他說,這本書「傳達出一個訊息,那就是無論處在多麼艱困的時代或是殘酷的時代,都要活得像個人」。2018年初,宮崎駿更宣布,將為此書重新復出拍攝動畫,使其影響力能擴及新的世代。


台灣新聞:久石讓與垃圾車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5u5qAwNpHHo

 

[新聞] 登台演奏會遭垃圾車音樂亂入 久石讓幽默化解尷尬

本文引自「風傳媒」台灣好新聞報 2016-08-22 16:30

曾為宮崎駿動畫電影締造許多名曲的音樂大師久石讓,20日晚間於台大綜合體育館盛大登台演出,但途中卻2度遭場外響亮的「垃圾車音樂」亂入干擾,讓大師一度傻眼愣在台上,在得知詳情後則對場外鞠躬,以機智反應幽默化解現場尷尬氣氛;雖主辦單位透露久石讓並未因此感到不悅,仍引起不少觀眾氣憤,大罵場地不該選在台大體育館,「讓好好一場演出就這樣毀了」。

現場觀眾指出,久石讓20日首度率領新日本愛樂交響樂團登台表演,在演奏進行到間隔時,場外經過的垃圾車音樂卻剛好響起,十分清楚地傳入會場「接軌」,狀況發生時久石讓也摸不著頭緒,一直等待到音樂播放完,還很有禮貌的對外面鞠躬後才繼續演出。雖然大師靠幽默化解,但不少觀眾則對此狀況十分不滿,紛紛在主辦單位的臉書專頁上po文批評,痛罵邀請一流團隊來台,卻沒好好慎選場地,「真是畢生難忘!」、「搞成像是大學社團發表會!」

大鴻藝術表示,事先就有向日方告知此次演出無法借到兩廳院等專業場地,日方當時也認為場外的環境音應不致於破壞節目進行,而雙方雖有心理準備,但為避免影響演出,並未事前告知久石讓。大鴻藝術透露,久石讓在演出結束後有向工作人員詢問「那是什麼聲音?」,得知是垃圾車音樂還神回應「nice follow」,並開玩笑說「我的反應不錯吧」,顯然並未放在心上。至於引起樂迷的批評,大鴻藝術則強調會再檢討改進。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1IKs9dkzKAc

 

Nice Follow~我們節目沒有垃圾車會經過喔XD

2018/03/12 10:23 華視新聞

北市首例! "貓"開演 垃圾車沒音樂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ovwtDLnRsn4

綜合報導  / 台北市

日本著名動畫配樂大師久石讓前年來台舉辦演奏會,演奏中2度有「垃圾車音樂」干擾導致演奏一度中斷。避免類似事件再發生,音樂劇「貓」的主辦單位日前向北市府環保局申請「暫停播放垃圾車音樂」獲准,成為北市因表演而暫停播放垃圾車音樂的首例。

北市府環保局副局表示,經過和里辦公室協商,決定在音樂劇演出期間依舊維持廢棄物收運作業,但台大體育館周邊的部分夜間垃圾車收運點將關閉垃圾車響鈴音樂,並會透過里長加強宣傳。

 

【新品嚐鮮】久石讓指揮貝多芬交響曲全集錄音

其實這套貝多芬交響曲全集錄音也不能說是「新品」,因為久石讓自2016年起自2018年,花了三年時間陸續完成,距離現在2023已經五年

標題會下「新品」的原因,因為相信許多朋友會對於久石讓如何詮釋古典音樂感興趣,因此~反而是「新鮮」的意思居多

而全套錄音發行採用大膽的Live' Recording的方式,優點是重現了原始演出時的風貌,原汁原味~缺點當然就是所有現場的一切聲音都被保留了下來...甚至包括了演出的缺點...

對於久石讓這「微妙的跨界作品」有興趣的蹦友們,可以細細欣賞、品味一番他對於貝多芬交響曲的想法與詮釋:

Conductor: Joe Hisaishi 久石譲

Future Orchestra Classics

Live Recording at Nagano City Arts Center Main Hall / 長野市芸術館實況錄音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UVem1UEtQ-Q

 

 

開卷蹦藝術.享受美好閱讀時光

☕️一杯咖啡.一點心意.支持蹦藝術☕️

 

各類合作提案,聯繫方式:

*手機:0917.670.518 
*Line:https://line.me/ti/p/LB1ro0P0AU
*E-mail:jenpin888@gmail.com

【BON音樂】蹦藝術X大人社團 - 匯聚人生中的美妙時刻(三)「浪漫滿分」─古典音樂中的情書與悄悄話

蹦藝術X大人社團 - 匯聚人生中的美妙時刻(三)「浪漫滿分」─古典音樂中的情書與悄悄話
Exciting moments with music

– 資訊整理共享於網路,一起欣賞音樂與藝術之美 –
蹦藝術 | BONART


大人的古典樂欣賞線上直播課(10/26週四下午班,共5堂):匯聚人生中的美妙時刻

古典音樂是你的生活必需品?
希望有機會能拓展對古典樂的了解?
跟著林仁斌老師一起認識偉大的音樂藝術!

《大人社團》與蹦藝術攜手開設古典音樂鑑賞課程,林仁斌老師帶領學員欣賞每首的獨特之處,讓您徜徉在樂曲中,更貼近音樂家的心血結晶,聽出更多況味與樂趣!

《延伸閱讀》大人的音樂欣賞線上直播課程好嗎?學員真實回饋分享

《延伸閱讀》大人的音樂欣賞課學員回饋,看他們用音樂為生活注入繽紛

 

《大人社團》與蹦藝術的林仁斌老師攜手開設古典樂欣賞課,這期將以「古典樂中的美妙時刻」為主軸,讓大人們了解更多可以與生活情境中結合的古典樂,你會發現古典樂不同的樣貌,親切、俏皮、溫暖、狂野,一定讓你大呼過癮,絕對是錯過可惜的一堂古典樂欣賞課!

 

主講人:林仁斌老師

 

《匯聚人生中的美妙時刻》全系列五堂課程介紹

課程內容

  • 第一堂 │「舒心愉悅」─ 以古典音樂開啟快樂的每一天心情

每天起床,該聽什麼古典音樂呢?這個問題若真想要一個標準答案,實在困難。因為古典音樂中,有太多令人喜悅的時刻了!這堂課中,老師將介紹那些令人「舒心愉悅」的音樂,讓你未來的每一天,都能有好音樂與快樂的心情。

  • 第二堂 │「爽度破表」─ 以古典音樂振奮你的精神與士氣

鬱悶的時候千萬別悶在心裡,悶久傷身。找點讓你「爽度破表」的音樂吧!打開它來宣洩一下心情就對了!在這堂課中,老師將介紹古典音樂中眾多振奮人心、盪氣迴腸的作品,保證聽完大大出一口氣,全身爽快,鬱悶全消。

  • 第三堂 │「浪漫滿分」─ 古典音樂中的情書與悄悄話

古有飛鴿傳書,音樂家也有藏在音樂中的情書。在這堂課中,老師將精選出古典樂中的綿綿情話,讓你細細品味藝術家心中的浪漫時刻,一聽就可以感受到的豐沛情感!不要錯過,趕快學起來,以後你也是集溫暖與浪漫於一身的才子佳人。

  • 第四堂 │「沈浸療癒」─ 沈浸心情每一刻的古典音樂

我們都有想要一個人靜一靜的時候。不需要跟任何人說話,就是單純沉澱下來的這種時刻,可以讓古典樂好好地陪著你。在這堂課中,老師將介紹精選的靜謐音樂作品,讓你可以徹底徜徉在美妙的音樂世界中,感受欣賞音樂最放鬆的時刻!

  • 第五堂 │「極致舞蹈」─ 古典音樂中的舞蹈與狂歡

古典樂就是優美的代名詞?這可不一定,音樂中的舞蹈世界,比你我想像的都還要寬闊!最後一堂課,就讓我們一起狂歡。林仁斌老師將精選各類音樂中的舞蹈與狂歡場面,透過精彩影音的欣賞,帶你重新領略音樂與舞蹈結合之美。


跟大家分享我心中覺得「浪漫滿分」的音樂播放清單❤️

https://open.spotify.com/playlist/2vs6NGSOtYGmWT2nU78cqd?si=873918d29fa14279

 

舒曼❤️克拉拉:「克拉拉主題」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jtFRVM60170

 

舒曼為了展現對克拉拉的愛,將她的名字(Clara)入樂,成為了知名的「克拉拉音型」。

 

以實際音型來看,「Clara」=「C-bB-A-G-A」,但我們可以看到下方譜例中,「克拉拉音型」最後一音的最後一音,佐以下方小三度的「#F」,因此,「克拉拉音型」也被舒曼寫為「下降五音音型」。

 

 

 

之名音樂學者 Roger Fiske 於1964年定義「克拉拉音型」:「起始為『E』,或是含有『E』或『E』的半音之五音以上的下行音階,就是舒曼心中的克拉拉」

 

在舒曼與克拉拉相戀,卻被克拉拉之父維克被迫分開的那幾年(1836-1840),舒曼基於對克拉拉的思念與愛,更是經常於作品中寫出「克拉拉音型」。

舒曼於1838年創作的鋼琴套曲《克萊斯勒魂》,正是兩人被迫分開的時光,因此舒曼更加頻繁地使用「克拉拉音型」,以音樂抒發那心中滿滿的思念,更將他的愛寄託在隱藏的音符之中,希望克拉拉能夠看見~

仔細觀察,「克拉拉音型」在《克萊斯勒魂》的八段音樂中都有出現,時以正向,時而反向,也有雙手同時出現。出現頻率以右手外聲部(旋律)與左手低音聲部最為頻繁,成為了現在欣賞舒曼音樂時的一大樂趣~

 

《克萊斯勒魂》樂譜版本欣賞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WrZn9HyIwEU&t=30s

 

https://youtu.be/WX2QEyYIsts?list=PLdWqPcjnGSDQINwx6E8iCk1L1JjcENALc&t=376

 

而克拉拉也以音樂回應了舒曼對她的愛,這是克拉拉創作的《舒曼主題變奏曲》op.20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ARLarxK7ckk

 

 

我們再欣賞舒曼的a小調鋼琴協奏曲第一主題:

噢~你現在知道了~這音樂真的濃情蜜意,充滿了深深的愛~像極了愛情,對吧XD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4RQoJjhFv2s&t=60s

 

蕭邦的柔情萬千

1829 年夏天,蕭邦自華沙音樂學院畢業,便以鋼琴家身份首度於維也納風光登臺舉辦了二場鋼琴音樂會,獲得如潮的佳評。

結束演出後,9月份回到華沙後,由於當時鋼琴演奏家普遍於音樂會上彈奏自己創作的協奏曲,於是蕭邦決定立即著手創作鋼琴協奏曲。

1829年年底,蕭邦在寫給友人的信中曾提到:「非常可悲的,我似乎發現了我的理想對象。這半年來我雖然幾乎每晚都夢見她,卻從未曾和她說過一句話。我就是在想念她的這段期間,寫下了此闋協奏曲的慢板樂章(甚緩板Larghetto)。」由此可見這個樂章充滿著蕭邦對初戀情人的思慕,這位夢中情人就是就讀華沙音樂院聲樂科的學生 康絲丹采‧葛拉德可夫絲卡(Konstancja Gladkowska, 1810-1889)

 

第二號鋼琴協奏曲

獻給初戀情人的鋼琴協奏曲

蕭邦與暗戀對象 康絲丹采

1829年12月,蕭邦於華沙鉅商俱樂部(Warsaw Merchant’s Club)首演他所作的第二號 f小調鋼琴協奏曲(Piano Concerto No.2, in F minor, Op.21)。之後再於 1830年 3月 17日,在華沙國家劇院由蕭邦擔任鋼琴主奏再次演出。

 

蕭邦 f小調第二號鋼琴協奏曲 作品21
Chopin Piano Concerto No.2 in F Minor,Op.21

第二樂章 II. Larghetto  甚緩板

簡說

第二樂章以降A大調寫成,而這個樂章的寫作動機則來自蕭邦的初戀情人,一位年輕的華沙音樂院聲樂科學生康絲丹采‧葛拉德可夫絲卡(Konstancja Gladkowska, 1810-1889),一如蕭邦對他的友人所說「不幸的是我似乎已找到了我的理想,對她我已是全心對待,雖然六個月來我每晚都夢見她,但並未和她說過半句話,這首協奏曲的慢板樂章題獻給對她的所有回憶。」此樂章的演奏形態以類似夜曲的形式,在簡單、搖曳式的伴奏下唱出如詩般充滿情感的旋律,展現出蕭邦初戀的美麗情緒,而這如夢般寧靜的氣氛,在中段的戲劇化轉折,展現出更強烈的氛圍,不久再趨平靜,最後結束在平靜尾奏之中。

 

 

無盡相思.德弗札克大提琴協奏曲

https://bonart.com.tw/all-about-dvoraks-cello-concerto/

 

 

馬勒❤️阿爾瑪:「阿爾瑪」主題

- 談馬勒《悲劇》的「阿爾瑪主題」(Alma theme)

馬勒第六號交響曲第一樂章,在前奏過後,大約進行至 2'30"(依版本則略有不同) 時,一段由連續上行四音帶出的溫暖發展旋律,被稱之為「阿爾瑪主題」(照片即為譜例)

 

馬勒的妻子在講述了馬勒如何創作第六交響曲的過程時,提到有天馬勒將她帶到他的作曲小屋,並為她演奏了這段音樂

馬勒說(直譯):「我試圖以一個音樂主題中捕捉妳的形象 —— 至於我是否成功, 我不知道。妳將不得不容忍它。」(I've tried to capture you in a theme – as for whether I've succeeded, I don't know. You will have to tolerate it.

第一樂章在後續的發展中,「阿爾瑪主題」將成為最具分量的主角之一,不斷以各種形式與變化出現在樂曲中,更成為第一樂章最後結束前的重要動機。

理解「阿爾瑪主題」的意義有三:

第一,又多了一個「馬勒雜學」,令人欣喜;

第二,能更加理解馬勒在作曲時的「動機主義思維」,這對實際理解馬勒的音樂創作,能有極大的幫助

第三,藉由整個樂章滿滿不斷的「阿爾瑪主題」,或許是見證馬勒愛情的另一種方式:滿滿的愛❤️💕

樂譜版本欣賞(2:46起)

https://youtu.be/0qajaHo9CCI?t=169

 

延伸欣賞:

阿巴多指揮琉森節慶管弦樂團(2006)

3'33"起即為「阿爾瑪主題」

https://youtu.be/YsEo1PsSmbg?t=213

 

 

艾爾加給妻子的結婚禮物~《愛的禮讚》

愛的禮讚》(法語:Salut d'Amour),作品12,是英國作曲家愛德華·艾爾加於1888年創作的樂曲,為小提琴鋼琴而作。

樂曲採用三段體,具有典型的小夜曲風格。由E大調(有移調版本,大提琴版用D大調)、2/4拍的切分音展開有名的A段。小提琴在高音區應奏出恰似情人纏綿的深情旋律。樂曲的B段轉入G大調,在柔和的曲調中加入一絲幽婉的相思情調。經過帶有泛音色彩的過門,主題再現。經過帶有複雜情緒的尾聲,全曲在A段主題的變奏形式下緩緩減弱而終了。

歷史

艾爾加於1888年7月在旅途中完成了曲譜,當時他已經與卡洛琳·愛麗絲·羅伯茨訂婚。由於愛麗絲精通德語,他將曲子命名為《Liebesgruß》(「愛的禮讚」的德文),題詞為法文「à Carice」(意為「致卡麗斯」)。「Carice」是他未婚妻名字的縮寫,也是他們兩年後出生的女兒的名字。

他於9月22日從克雷文的友人那裡回到位於倫敦的家後,將這首曲作為訂婚禮展現給愛麗絲。而愛麗絲以自己幾年前寫的叫做《拂曉的風》(The Wind at Dawn)的詩作為回應,艾爾加很快為之譜了曲。

一年後,德國碩特音樂出版有限公司買下《愛的禮讚》的版權,以四個版本出版:小提琴與鋼琴、鋼琴獨奏、大提琴與鋼琴、管弦樂改編曲,但銷售不理想。於是出版商將曲名改為法文「Salut d'Amour」。艾爾加後來意識到,這個法文標題不僅適用於法國,也幫助本作在其它歐洲國家獲得了認可。

在1889年11月11日,本曲以交響樂形式首演於水晶宮的一場音樂會,由奧古斯特·曼斯指揮。(本段文字取自維基百科)

 

 

薩提的《我要妳》❤️

《我要你》(Je te veux)

鋼琴獨奏版本

 

歌曲版本

 

薩提的音樂,在不同歌手的嗓音之下,化為一段段動人的樂音

Je te veux · Dalton Baldwin

 

延伸閱讀

https://bonart.com.tw/all-about-erik-satie/

 

 

更多的精彩浪漫古典音樂播放清單🎉

 

 

 

開卷蹦藝術.享受美好閱讀時光

☕️一杯咖啡.一點心意.支持蹦藝術☕️

 

各類合作提案,聯繫方式:

*手機:0917.670.518 
*Line:https://line.me/ti/p/LB1ro0P0AU
*E-mail:jenpin888@gmail.com

【BON音樂】《沒有他,超人根本無法飛翔!》世界影壇第一人:約翰.威廉斯

【BON音樂】《沒有他,超人根本無法飛翔!》世界影壇第一人:約翰.威廉斯
All about John Williams

– 資訊整理共享於網路,一起欣賞音樂與藝術之美 –
蹦藝術 | BONART


《電影配樂知多少?》系列講座 ── 奧斯卡金像獎電影配樂作曲家介紹與音樂欣賞

 

即將在全新裝修完成的 8%ice CAFÉ 公園店演講,非常期待,歡迎大家蒞臨~😉

  • 11 / 05 《沒有他,超人根本無法飛翔!》世界影壇第一人── 約翰.威廉斯

  • 11 / 19《永遠的新天堂樂園》義大利國寶 ── 顏尼歐.莫瑞康尼

  • 12 / 17《迷人的電音衝擊魅力》21世紀趨勢領導者 ── 漢斯.季默

*報名網頁:https://reurl.cc/1GzoMD

電影,是許多人放鬆生活的方式,更是一項高度專業的產業。

這是個說故事的年代,藉由出色的演員、編導的專業與配樂家的想像力,電影總能藉著一段又一段我們所不知道的故事,帶領大眾進入幻想的國度,解放生活壓力,也學習新知!

本系列音樂講座中,林仁斌老師將帶領我們深入了解多位奧斯卡金像獎原創電影配樂得主的人生故事、精彩創作與雋永樂音,讓您輕鬆踏入美妙的電影音樂世界。

 

講師簡介


蹦藝術執行長 林仁斌
演奏、指揮、撰文、演講與音樂攝影之全方位音樂家。
節慶長笛樂團|團長&樂團指揮  
蹦藝術|BONART 藝術網站 執行長
https://bonart.com.tw

旅法知名音樂家林仁斌自2001年自巴黎師範音樂院 École Normale Supérieure de paris 學成返國後,以長、短笛演奏、室內樂及樂團指揮活躍於國際音樂節與國內外音樂廳;演奏專輯出版有《夜間咖啡館》、《妳的我的》、《華麗聚焦-雙長笛與鋼琴的歌劇院之夜》、《華麗聚焦II-卡門》(林仁斌&周欣穎)《動物狂歡節》….等。
現為音樂藝文網站「蹦藝術|BONART」執行長與Podcast古典音樂節目《蹦藝術》主持人。多年來撰文拍攝訪問音樂家,更以文字與攝影見長,每年演講場次超過百場;為國家交響樂團、長榮交響樂團與國家兩廳院、苗北藝文中心等各單位邀約之導聆與撰稿人,更是公認的超人氣音樂欣賞名家。

先來一段經典的超人主題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78N2SP6JFaI&list=RD78N2SP6JFaI&start_radio=1

 

→約翰.威廉斯 介紹網頁

HOLLYWOOD, CA - JUNE 09: Composer John Williams attends the 44th AFI Life Achievement Awards gala tribute at Dolby Theatre on June 9, 2016 in Hollywood, California. (Photo by Jason LaVeris/FilmMagic)

 

配樂作曲家 約翰威廉斯

(基本資料整理於網路與維基百科,並附上超連結方便檢索)

約翰.威廉斯(John Towner Williams, b.1932 - )(34'45")

生於美國紐約市長島,是一位世界著名的作曲家鋼琴家指揮家電影配樂家,在長達60餘年的職業生涯中,他創作許多電影史上最為世人所熟悉的電影音樂,如《海神號遇險記》、《摩天大樓著火記》、《星際大戰系列》(已上映的全部9部)、《大白鯊》、《超人》(第一和第四部)、《印第安納·瓊斯系列電影》(已上映的全部4部)、《E.T.外星人》、《太陽帝國》、《七月四日誕生》、《小鬼當家》及續集《小鬼當家II:迷失在紐約》、《虎克船長》、《侏羅紀公園》及續集《侏羅紀公園:失落的世界》、《辛德勒的名單》、《搶救雷恩大兵》、《決戰時刻》、《哈利·波特》系列電影前三部、《藝伎回憶錄》、《慕尼黑》、《丁丁歷險記:獨角獸號的秘密》、《戰馬》,以及《林肯傳》等。他與數位世界著名導演都有著長期的合作關係,如喬治·盧卡斯奧利弗·斯通克里斯·哥倫布史蒂文·史匹柏等,特別是與史蒂文·史匹柏之間近四十年的合作(所有其執導的電影中只有《紫色》、《間諜橋》及《一級玩家》三部不是由約翰·威廉斯配樂的),創下了世界電影史上導演與作曲家合作時間最長的紀錄。

約翰·威廉斯還譜寫了數首古典交響樂曲/協奏曲,1980年1月,他得以出任當時已有85年歷史的波士頓大眾管弦樂團的第19任首席指揮,直到1993年12月才卸任,他至今仍然是該樂團的指揮。

他獲得過五座奧斯卡金像獎(53次提名),四座金球獎(26次提名),七座英國電影學院獎(13次提名),23座葛萊美獎,以及三座艾美獎。2000年,約翰·威廉斯入主好萊塢露天劇場名人堂,2004年,他獲頒專為肯定終身為美國文化作出貢獻的傑出人士而設立的甘迺迪中心榮譽獎。2016年獲得美國電影協會頒發的AFI終身成就獎。 2017年5月獲哈佛大學頒發音樂榮譽博士學位。

 

【影片】約翰威廉斯驚人的作曲思維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v5ysBKUC4-w

 

延伸閱讀

91歲配樂大師約翰威廉斯 放眼奧斯卡最高齡得獎紀錄[影]

"約翰威廉斯一生共獲53次奧斯卡提名,以仍在世的影人來說,獲提名次數已無人能出其右,僅次於已故的華特迪士尼(Walt Disney)的59次。

約翰威廉斯分別在1972年以「屋頂上的提琴手」(Fiddler on the Roof)、1976年「大白鯊」、1978年「星際大戰」、1983年「E.T.外星人」(E.T. the Extra-Terrestrial)、和1994年的「辛德勒的名單」5度贏得奧斯卡獎。"

中央通訊社照片:美國電影配樂大師約翰威廉斯(左)今年以電影「法貝爾曼」獲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原創配樂提名,創奧斯卡競爭性獎項最高齡入圍紀錄。右為「法貝爾曼」導演史蒂芬史匹柏。(美聯社)

 

感謝Youtuber「音樂好立刻Musicholic」製作精彩影片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P8UPvw5YQYQ

 

大白鯊之「兩音動機」

https://youtu.be/ZvCI-gNK_y4

https://youtu.be/BQKLJ2MuHvY

 

聽一下,動機的設計是一件多麽奧妙的事情~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qf-Ix20A0uE

 

德弗札克:第九號交響曲《新世界》第四樂章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2piCORWRrX0

 

還有還有~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tH_zgVSpvlE

 

再來再來~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JtRU8cMp0Nk&t=76s

 

沒有配樂,超人飛不起來!?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D5YAPg1ppw0

https://youtu.be/78N2SP6JFaI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Caq8MjC1KUs

 

永遠的《星際大戰》

https://youtu.be/_D0ZQPqeJkk

 

導演喬治魯卡斯:「約翰將我的電影『藝術化』!」

https://youtu.be/wMWzkYgfiUA

 

《星際大戰》主題音樂 柏林愛樂現場版

https://youtu.be/-3qqHdiewSE

 

音樂.沒有界限

約翰威廉斯指揮維也納愛樂《星際大戰》⟨帝國進行曲⟩

https://youtu.be/vsMWVW4xtwI

 

《哈利波特》電影主題

威翰威廉斯指揮維也納愛樂 | 慕特小提琴獨奏

https://youtu.be/qsCZP3wdF4w

 

冒險英雄.印第安納瓊斯

https://youtu.be/_U519RdznMA

 

哈里遜福特致詞讚美約翰威廉斯

https://youtu.be/nVt-QAWjPcY

 

大導演史帝芬史匹伯(Steven Allan Spielberg, b. 1946)曾經說過:「音樂是電影的一半。」,這句話完全深深打動我。

 

各位想想,如果再回頭讓大家看沒有聲音的畫面,您會有多少感動呢?

 

【影片】 什麼是主導動機 (leitmotif)?經典電影總會有的經典配樂

 

約翰威廉斯如何創作電影配樂之「動機」
How John Williams Composes His Motifs

https://youtu.be/mK5zThj7uFI

 

作曲家介紹

https://youtu.be/skh9N2UH1Fo

 

史蒂芬史匹伯讚美約翰威廉斯(E.T 配樂創作珍貴紀錄)

https://youtu.be/tJY5l6I253c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YTKs0JRVlrQ

 

《辛德勒的名單》動人片段

https://youtu.be/cLgJQ8Zj3AA

 

現場演奏的感動

https://youtu.be/YqVRcFQagtI

 

《藝伎回憶錄》的柔美與動感

https://youtu.be/FoYFEO2ZU6k

 

約翰威廉斯與馬友友

https://youtu.be/sY5nw37xYIw

 

深刻音樂背後的靈魂 帕爾曼

自從《辛德勒的名單》之後,全世界都只想聽我演奏這首曲子XD

https://youtu.be/BGIvOn2HQdI

 

《辛德勒的名單》電影劇情介紹

https://youtu.be/UbMQKSEJqw4

 

救人一命.如救蒼生

電影最後段 猶太人在工廠前為辛德勒送行,感人的送別一幕

https://youtu.be/wrQKSEVIQs8

 

《辛德勒名單》拍攝幕後祕辛

1. 結尾辛德勒的墳墓鏡頭,是臨時加上去的

《辛》片結尾,受德國商人辛德勒(OskarSchindler)救助的猶太人及後代齊聚耶路撒冷,在辛德勒的墳墓上放置石頭,以示感念。這個片段感動不少觀眾,背後其實有段鮮為人知的故事。

史蒂芬史匹柏提到,「辛德勒的名單」之前,他未曾拍過這麼嚴肅的題材。《辛》片拍完3/4後,他擔心觀眾不相信這部電影改編自真人真事,才臨時決定加進上述片段。

2. 以色列演員崩潰

《辛》片劇情的沉重,就連當時的演員也入戲三分。史蒂芬史匹柏說,拍完集中營澡堂一齣戲後,有兩名以色列年輕演員情緒崩潰,接下來3天都無法拍戲。他並形容,拍攝那場戲是他導演生涯「最痛苦的一天」。

3. 電影拍攝沒有分鏡圖

飾演辛德勒的連恩尼遜表示,《辛》片沒有分鏡圖,史蒂芬史匹柏開拍時極為緊張,有如一名畫家,內心有亟欲述說的故事,但面對五彩繽紛的顏料,不知從何開始。一旦開始上色,史蒂芬史匹柏便完全投入、揮灑自如,令他難以忘懷。

 

飾演猶太人會計夥伴史丹的電影演員班金斯利,則引用文學評論家史丹納(George Steiner)曾說的話讚美史蒂芬史匹柏:「猶太人大屠殺無法用文字形容,透過大師之手,我們才能領略當時的情況。」

電影最後的致敬畫面

https://youtu.be/7z2Ignq93nE

 

延伸閱讀

https://bonart.com.tw/all-about-schindlers-list/


延伸閱讀

《辛德勒的名單》劇情解讀

 

奧斯卡·辛德勒.其人其事

 

納粹軍官歌德的介紹與下場

 

 

下期精彩講座預告🌟

 

顏尼歐·莫利克奈

MILAN, ITALY - FEBRUARY 27: Ennio Morricone attends the Honorary Degree at Accademia di Belle Arti di Brera on February 27, 2019 in Milan, Italy. (Photo by Pier Marco Tacca/Getty Images)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Jjq6e1LJHxw

 

 

開卷蹦藝術.享受美好閱讀時光

☕️一杯咖啡.一點心意.支持蹦藝術☕️

 

各類合作提案,聯繫方式:

*手機:0917.670.518 
*Line:https://line.me/ti/p/LB1ro0P0AU
*E-mail:jenpin888@gmail.com

【BON音樂】蹦藝術X大人社團 - 匯聚人生中的美妙時刻(二)「爽度破表」─以古典音樂振奮你的精神與士氣

蹦藝術X大人社團 - 匯聚人生中的美妙時刻(二)「爽度破表」─以古典音樂振奮你的精神與士氣
Exciting moments with music

– 資訊整理共享於網路,一起欣賞音樂與藝術之美 –
蹦藝術 | BONART


大人的古典樂欣賞線上直播課(10/26週四下午班,共5堂):匯聚人生中的美妙時刻

古典音樂是你的生活必需品?
希望有機會能拓展對古典樂的了解?
跟著林仁斌老師一起認識偉大的音樂藝術!

《大人社團》與蹦藝術攜手開設古典音樂鑑賞課程,林仁斌老師帶領學員欣賞每首的獨特之處,讓您徜徉在樂曲中,更貼近音樂家的心血結晶,聽出更多況味與樂趣!

《延伸閱讀》大人的音樂欣賞線上直播課程好嗎?學員真實回饋分享

《延伸閱讀》大人的音樂欣賞課學員回饋,看他們用音樂為生活注入繽紛

 

《大人社團》與蹦藝術的林仁斌老師攜手開設古典樂欣賞課,這期將以「古典樂中的美妙時刻」為主軸,讓大人們了解更多可以與生活情境中結合的古典樂,你會發現古典樂不同的樣貌,親切、俏皮、溫暖、狂野,一定讓你大呼過癮,絕對是錯過可惜的一堂古典樂欣賞課!

 

主講人:林仁斌老師

 

《匯聚人生中的美妙時刻》全系列五堂課程介紹

課程內容

  • 第一堂 │「舒心愉悅」─ 以古典音樂開啟快樂的每一天心情

每天起床,該聽什麼古典音樂呢?這個問題若真想要一個標準答案,實在困難。因為古典音樂中,有太多令人喜悅的時刻了!這堂課中,老師將介紹那些令人「舒心愉悅」的音樂,讓你未來的每一天,都能有好音樂與快樂的心情。

  • 第二堂 │「爽度破表」─ 以古典音樂振奮你的精神與士氣

鬱悶的時候千萬別悶在心裡,悶久傷身。找點讓你「爽度破表」的音樂吧!打開它來宣洩一下心情就對了!在這堂課中,老師將介紹古典音樂中眾多振奮人心、盪氣迴腸的作品,保證聽完大大出一口氣,全身爽快,鬱悶全消。

  • 第三堂 │「浪漫滿分」─ 古典音樂中的情書與悄悄話

古有飛鴿傳書,音樂家也有藏在音樂中的情書。在這堂課中,老師將精選出古典樂中的綿綿情話,讓你細細品味藝術家心中的浪漫時刻,一聽就可以感受到的豐沛情感!不要錯過,趕快學起來,以後你也是集溫暖與浪漫於一身的才子佳人。

  • 第四堂 │「沈浸療癒」─ 沈浸心情每一刻的古典音樂

我們都有想要一個人靜一靜的時候。不需要跟任何人說話,就是單純沉澱下來的這種時刻,可以讓古典樂好好地陪著你。在這堂課中,老師將介紹精選的靜謐音樂作品,讓你可以徹底徜徉在美妙的音樂世界中,感受欣賞音樂最放鬆的時刻!

  • 第五堂 │「極致舞蹈」─ 古典音樂中的舞蹈與狂歡

古典樂就是優美的代名詞?這可不一定,音樂中的舞蹈世界,比你我想像的都還要寬闊!最後一堂課,就讓我們一起狂歡。林仁斌老師將精選各類音樂中的舞蹈與狂歡場面,透過精彩影音的欣賞,帶你重新領略音樂與舞蹈結合之美。


跟大家分享我心中覺得「爽度破表」的音樂播放清單❤️

https://open.spotify.com/playlist/6X4k8aiEHXuI8J4h6zcJsU?si=7871d2115b294f66

 

 

更多的精彩古典音樂播放清單🎉

Exciting Classical Music

https://open.spotify.com/playlist/2KcrMolXfcaeikwQyJUkfE?si=c2750224ac794972

 

Energetic Classical

https://open.spotify.com/playlist/3uEzkz6Maxo4FFH0KPsJ6C?si=ec1c2d12400248aa

 

Exciting Classical Piano Mix

https://open.spotify.com/playlist/37i9dQZF1EId5Z7085SG4l?si=00184abed3244481

 

0:00:00 Rossini - William Tell Overture

0:03:34 Offenbach - Orphée aux enfers: Galop Infernal (Can Can)

0:05:55 Strauss II - Tritsch-Tratsch Polka, Op. 214

0:08:50 Bizet - Carmen Suite No. 1, Overture: I. Prélude

0:11:06 Elgar - Pomp and Circumstance March No. 1, Op. 39 No. 1

0:17:29 Mozart - The Marriage of Figaro, K. 492: Overture Budapest Scoring Symphonic Orchestra, Peter Pejtsik

0:22:13 Mendelssohn - Symphony No. 4 in A Major, "Italian": I. Allegro vivace

0:29:29 Mendelssohn - Symphony No. 4 in A Major, "Italian": IV. Saltarello Budapest Scoring Symphonic Orchestra, Peter Illenyi

0:34:48 Brahms - Hungarian Dance No. 1 in G minor. Allegro molto

0:38:19 Brahms - Hungarian Dance No. 5 in G minor

0:41:29 Wagner - The Valkyrie, WWV 86b: Ride of the Valkyries

0:46:29 Beethoven - Symphony No. 5 in C minor, Op. 67: I. Allegro con brio

0:53:37 Mozart - Symphony No. 40 in G Minor, K. 550: I. Molto Allegro Budapest Scoring Symphonic Orchestra, Peter Pejtsik

0:59:57 Vivaldi - The Four Seasons, Violin Concerto No. 2 in G Minor, RV 315 "Summer": III. Presto

1:02:48 Vivaldi - The Four Seasons, Violin Concerto No. 4 in F Minor, RV 297 "Winter": I. Allegro non molto

1:05:57 Mendelssohn - Symphony No. 3 in A minor, "Scottish": IV. Allegro vivacissimo - Allegro maestoso assai Budapest Scoring Symphonic Orchestra, Peter Illenyi

1:15:37 Verdi - Aida: Marcia Trionfale (Triumphal March)

1:22:00 Rossini - La Gazza Ladra: Overture

1:31:38 Strauss - Radetzky March, Op. 228

1:34:21 Grieg - Peer Gynt Suite No. 1, Op. 46: In the Hall of the Mountain King Budapest Scoring Symphonic Orchestra, Peter Pejtsik

1:36:47 Mozart - Don Giovanni, Act I: Overture

1:43:35 Weber - Symphony No. 1 in C Major, Op.19: IV. Finale. Presto

1:48:37 Schumann - Symphony No 2 in C major, Op. 61: IV. Allegro Molto Vivace

1:55:53 Tchaikovsky - Violin Concerto, Op. 35: III. Finale - Allegro vivacissimo Budapest Scoring Symphonic Orchestra, Peter Illenyi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TZ5WW1kzepo

 

0:00:00 Jenkins - Concerto Grosso for Strings "Palladio": I. Allegretto - Metamorphose String Orchestra, Pavel Lyubomudrov

0:02:33 Vivaldi - The Four Seasons, Concerto No. 4 in F minor, RV 297 "Winter": I. Allegro non molto - Metamorphose String Orchestra, Yuliya Lebedenko, Pavel Lyubomudrov

0:05:49 Haydn - Die Worte des Erlösers am Kreuze, Hob. XX:1: IX. Il Terremoto - Metamorphose String Orchestra, Pavel Lyubomudrov

0:07:34 Mozart - Symphony No. 40 in G Minor, K. 550: IV. Finale. Allegro assai - Metamorphose String Orchestra, Pavel Lyubomudrov

0:12:16 Schubert (arr. Mahler) - String Quartet No. 14 in D Minor, D. 810 "Death and the Maiden": IV. Presto, Prestissimo - Metamorphose String Orchestra, Pavel Lyubomudrov

0:21:21 Dvořák - Symphony No. 9 in E Minor, Op. 95 "From the New World": IV. Allegro con fuoco - Orquesta Reino de Aragón, Ricardo Casero

0:33:06 Vivaldi - The Four Seasons, Concerto No. 2 in G minor, RV 315 "Summer": III. Presto - Metamorphose String Orchestra, Yuliya Lebedenko, Pavel Lyubomudrov

0:35:46 Beethoven - Symphony No. 3 in E Flat Major, Op. 55 "Eroica": IV. Finale. Allegro molto (Live) - Metamorphose String Orchestra, Pavel Lyubomudrov

0:47:52 Beethoven - Symphony No. 9 "Choral": II. Scherzo. Molto vivace - Orquesta Reino de Aragón, Ricardo Casero

1:02:09 Verdi - Requiem: 2a. Dies Irae - Orquesta Reino de Aragón, Jose Antonio Sainz de Alfaro

1:04:19 Tchaikovsky - Violin Concerto, Op. 35: III. Finale. Allegro vivacissimo - Orquesta Reino de Aragón, Ricardo Casero, Sergey Ostrovsky

1:14:59 Tchaikovsky - The Nutcracker Suite, Op. 71a: No. 2c, Russian Dance - Metamorphose String Orchestra, Pavel Lyubomudrov

1:16:04 Popper - Elfentanz (Dance of the Elves), Op. 39 - Metamorphose String Orchestra, Mikael Samsonov, Pavel Lyubomudrov

1:18:36 Prokofiev - Suite No. 1 from Romeo and Juliet, Op. 64bis: No. 6, Death of Tybalt - Metamorphose String Orchestra, Pavel Lyubomudrov

1:23:08 Rossini - Il Barbiere di Siviglia: "Overture" - Orchestra da Camera Fiorentina, Giuseppe Lanzetta

1:30:02 Bizet - L'Arlésienne Suite No. 2, GB 121b: IV. Farandole - Orquesta Reino de Aragón, Ricardo Casero

1:33:27 Dvořák - Slavonic Dances, Op. 46: No. 8, Furiant (Live) - Orquesta Reino de Aragón, Ricardo Casero

1:37:57 Strauss II - Unter Donner und Blitz (Thunder and Lightning), Op. 324 - Stettino Philharmonic Orchestra, Stefan Marzcik

1:41:05 Mussorgsky - Night on Bald Mountain - Metamorphose String Orchestra, Pavel Lyubomudrov

1:52:21 Beethoven - Symphony No. 6 in F Major, Op. 68 "Pastoral": IV. Thunder. Storm - Orchestra da Camera Fiorentina, Giuseppe Lanzetta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fKC-LU669r8

 

 

最後大放送一下,滿滿四小時不間斷的好音樂

50 Most Beautiful Classical Music Pieces Tracklist:

Satie - Trois gymnopédies (Arr. for String Orchestra by M. Naughtin):

0:00:00 No. 1, Lent et douloureux

0:03:33 No. 2, Lent et triste

0:06:31 No. 3, Lent et grave

0:09:14 Schubert - Ständchen (Serenade)

0:13:24 Tchaikovsky - The Seasons: June. Barcarolle

0:17:47 Tchaikovsky - Swan Lake: Scene by a Lake

0:20:20 Elgar - Elegy, Op. 58

0:24:46 Schumann - Album für die Jugend, Op. 68: No. 40, Nordisches Lied

0:26:49 Bach - Ich steh mit einem Fuß im Grabe, BWV 156: I. Sinfonia (Arioso)

0:30:21 Dvořák - Symphony No. 9, Op. 95 “From the New World”: II. Largo

0:38:05 Rachmaninoff - Rhapsody on a Theme of Paganini, Op. 43: Variation XVIII. Andante cantabile

0:41:25 Puccini (arr. Naughtin) - Gianni Schicchi: “O Mio Babbino Caro”

0:44:12 Rachmaninoff - 14 Romances, Op. 34: No. 14, Vocalise * Metamorphose String Orchestra, Pavel Lyubomudrov * Nike Hutchisson

0:49:15 Giazotto - Adagio in G Minor "Albinoni's Adagio"

0:56:56 Bach - Orchestral Suite No. 3 in D major, BWV 1068: II. Air on the G String

1:01:59 Massenet - Thaïs: Méditation

1:07:41 Schubert - Ave Maria, D. 839

1:12:38 Saint-Saëns - The Carnival of the Animals: The Swan

1:15:30 Grieg - Peer Gynt Suite: Morning Mood

1:19:15 Mascagni - Cavalleria Rusticana: Intermezzo Budapest Scoring Symphonic Orchestra, Peter Pejtsik

1:22:16 Gluck - Orfeo ed Euridice: Dance of the Blessed Spirits Orchestra da Camera Fiorentina, Giuseppe Lanzetta

1:29:42 Beethoven - Romance in F major, Op. 50

1:38:00 Mozart - Piano Concerto No. 21 in C Major, K. 467 "Elvira Madigan": II. Andante

1:45:27 Strauss - On the Beautiful Blue Danube, Op. 314

1:56:03 Tchaikovsky - The Nutcracker Suite: VIII. Waltz of the Flowers

2:02:27 Brahms - Symphony No. 3 in F major, Op. 90: III. Poco allegretto

2:09:45 Verdi - La Traviata: Prelude to Act 1 Budapest Scoring Symphonic Orchestra, Peter Pejtsik

2:13:32 Puccini - Tosca: "Vissi d'arte" (Instr.) Ukrainian Philharmonic Orchestra, Silvano Frontalini

2:16:09 Puccini - La Bohème: "Che gelida manina" (Instr.)

2:20:53 Puccini - Tosca: "Recondita armonia" (Instr.)

2:23:38 Puccini - Tosca: "E lucevan le stelle" (Instr.)

2:26:37 Puccini - Turandot: "Nessun dorma" (Instr.)

2:29:33 Verdi - Il Trovatore: "Il balen del suo sorriso" (Instr.)

2:32:05 Donizetti - L'Elisir d'Amore: "Una furtiva lagrima" (Instr.) National Moldavian Symphony Orchestra, Silvano Frontalini

2:36:04 Brahms - Piano Concerto No. 1, Op. 15: II. Adagio Metamorphose String Orchestra, Pavel Lyubomudrov, Denis Linnik

2:49:04 Elgar - Salut d'amour, Op. 12

2:52:52 Respighi - 6 Pieces for Piano: No. 3, Notturno

2:57:31 Liszt - Consolations, S. 172: No. 3, Lento placido

3:01:33 Liszt - 3 Études de concert, S. 144: No. 3, Un Sospiro

3:07:18 Chopin - Andante spianato, Op. 22

3:11:47 Schubert - Four Impromptus, Op. 90, D. 899: No. 3 in G-Flat Major, Andante Luke Faulkner

3:17:58 Liszt - Liebesträume, S. 541: No. 3 in A-flat major Narihito Mureda

3:22:55 Beethoven - Piano Sonata No. 8 in C minor, Op. 13 "Pathétique": II. Adagio cantabile

3:28:38 Beethoven - Piano Sonata No. 14, Op. 27 No. 2 "Moonlight Sonata": I. Adagio sostenuto

3:34:36 Chopin - Nocturnes, Op. 9: No. 1 in B-flat minor Hodozsò Norbert

3:39:53 Chopin - Nocturnes, Op. 9: No. 2 in E-flat major, Andante Csabay Domonkos

3:44:13 Chopin - Nocturnes, Op. 27: No. 2 in D-flat major Tunde Kakuk

3:49:42 Chopin - Études, Op. 10: No. 3 in E major, Tristesse Csabay Domonkos

3:54:02 Schumann - Kinderszenen, Op. 15: No. 7, Träumerei Tunde Kakuk

3:56:32 Debussy - Suite Bergamasque, L. 75: III. Clair de Lune Csabay Domonkos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W-sBK0ietAk

 

柴可夫斯基的俄羅斯音樂,總是這麼鼓舞人心

https://bonart.com.tw/all-about-tchaikovsky-piano-concerto-no-1/

 

https://bonart.com.tw/tchaikovsky-marche-slave-op-31/

 

https://bonart.com.tw/tchaikovsky-italian-capriccio-op-45/

 

 

開卷蹦藝術.享受美好閱讀時光

☕️一杯咖啡.一點心意.支持蹦藝術☕️

 

各類合作提案,聯繫方式:

*手機:0917.670.518 
*Line:https://line.me/ti/p/LB1ro0P0AU
*E-mail:jenpin888@gmail.com

【BON音樂】蹦藝術X大人社團 - 匯聚人生中的美妙時刻(一)「舒心愉悅」─以古典音樂開啟快樂的每一天心情

蹦藝術X大人社團 - 匯聚人生中的美妙時刻(一)「舒心愉悅」─以古典音樂開啟快樂的每一天心情
Happy moments with music

– 資訊整理共享於網路,一起欣賞音樂與藝術之美 –
蹦藝術 | BONART


大人的古典樂欣賞線上直播課(10/26週四下午班,共5堂):匯聚人生中的美妙時刻

古典音樂是你的生活必需品?
希望有機會能拓展對古典樂的了解?
跟著林仁斌老師一起認識偉大的音樂藝術!

《大人社團》與蹦藝術攜手開設古典音樂鑑賞課程,林仁斌老師帶領學員欣賞每首的獨特之處,讓您徜徉在樂曲中,更貼近音樂家的心血結晶,聽出更多況味與樂趣!

《延伸閱讀》大人的音樂欣賞線上直播課程好嗎?學員真實回饋分享

《延伸閱讀》大人的音樂欣賞課學員回饋,看他們用音樂為生活注入繽紛

 

《大人社團》與蹦藝術的林仁斌老師攜手開設古典樂欣賞課,這期將以「古典樂中的美妙時刻」為主軸,讓大人們了解更多可以與生活情境中結合的古典樂,你會發現古典樂不同的樣貌,親切、俏皮、溫暖、狂野,一定讓你大呼過癮,絕對是錯過可惜的一堂古典樂欣賞課!

 

主講人:林仁斌老師

 

《匯聚人生中的美妙時刻》全系列五堂課程介紹

課程內容

  • 第一堂 │「舒心愉悅」─ 以古典音樂開啟快樂的每一天心情

每天起床,該聽什麼古典音樂呢?這個問題若真想要一個標準答案,實在困難。因為古典音樂中,有太多令人喜悅的時刻了!這堂課中,老師將介紹那些令人「舒心愉悅」的音樂,讓你未來的每一天,都能有好音樂與快樂的心情。

  • 第二堂 │「爽度破表」─ 以古典音樂振奮你的精神與士氣

鬱悶的時候千萬別悶在心裡,悶久傷身。找點讓你「爽度破表」的音樂吧!打開它來宣洩一下心情就對了!在這堂課中,老師將介紹古典音樂中眾多振奮人心、盪氣迴腸的作品,保證聽完大大出一口氣,全身爽快,鬱悶全消。

  • 第三堂 │「浪漫滿分」─ 古典音樂中的情書與悄悄話

古有飛鴿傳書,音樂家也有藏在音樂中的情書。在這堂課中,老師將精選出古典樂中的綿綿情話,讓你細細品味藝術家心中的浪漫時刻,一聽就可以感受到的豐沛情感!不要錯過,趕快學起來,以後你也是集溫暖與浪漫於一身的才子佳人。

  • 第四堂 │「沈浸療癒」─ 沈浸心情每一刻的古典音樂

我們都有想要一個人靜一靜的時候。不需要跟任何人說話,就是單純沉澱下來的這種時刻,可以讓古典樂好好地陪著你。在這堂課中,老師將介紹精選的靜謐音樂作品,讓你可以徹底徜徉在美妙的音樂世界中,感受欣賞音樂最放鬆的時刻!

  • 第五堂 │「極致舞蹈」─ 古典音樂中的舞蹈與狂歡

古典樂就是優美的代名詞?這可不一定,音樂中的舞蹈世界,比你我想像的都還要寬闊!最後一堂課,就讓我們一起狂歡。林仁斌老師將精選各類音樂中的舞蹈與狂歡場面,透過精彩影音的欣賞,帶你重新領略音樂與舞蹈結合之美。


跟大家分享我心中覺得「舒心愉悅」的音樂播放清單❤️

https://open.spotify.com/playlist/3xwqlGVAkj3puyMFAEWihl?si=2a812365579f4ac6

 

更多的精彩古典音樂播放清單🎉

Chilled Classical

https://open.spotify.com/playlist/37i9dQZF1DWUvHZA1zLcjW?si=d0551f147e5d4ccf

 

Calming Classical

https://open.spotify.com/playlist/37i9dQZF1DWVFeEut75IAL?si=c86b0bfd445943b5

 

Classical in the Background

https://open.spotify.com/playlist/37i9dQZF1DWTi57LiHYTmH?si=10adaaa47a6a4c44

 

01 Saint-Saens - The Carnival of the Animals: XIII, The Swan 00:00

02 Debussy - 2 Arabesques: No. 1, Andantino con moto 02:38

03 Satie - Trois Gymnopédies: No. 1, Lent et douloureux 06:44

04 Chopin - Nocturnes, Op. 9: No. 2 in E-flat major 09:32

05 Debussy - Suite Bergamasque, L. 75: III. Clair de Lune 13:51

06 Faulkner - Daydreaming 18:34

07 Yiruma - River Flows in You 21:30

08 Einaudi - Le Onde 24:32

09 Chopin - Douze Etudes, Op. 25: No. 1 "Aeolian Harp" 27:39

10 Liszt - Consolations, S. 172: No. 3, Lento placido 30:07

11 Debussy - Rêverie, L. 68 34:09

12 Tchaikovsky - The Seasons, Op. 37a: No. 5, May. White Nights 38:22

13 Tchaikovsky - The Seasons, Op. 37a: No. 6, June. Barcarolle 42:59

14 Tchaikovsky - The Seasons, Op. 37a: No. 12, December. Christmas 48:14

15 Mozart - Rondò in D major, K. 485 (Live Recording) 52:43

16 Galuppi - Piano Sonata No. 5 in C Major: I. Andante (Live Recording) 59:24

17 Costantini - Elegia 1:04:36

18 Sakamoto - Energy Flow 1:06:52

19 Sakamoto - Aqua 1:10:27

20 Einaudi - Nefeli 1:13:57

21 Faulkner - Ballade 1:17:43

22 Faulkner - Springtime 1:20:36

23 Corelli - Concerto Grosso No. 1 in D Major, Op. 6: I. Largo 1:23:40

24 Corelli - Concerto Grosso No. 9 in F Major, Op. 6: I. Preludio 1:26:35

25 Corelli - Concerto Grosso No. 9 in F Major, Op. 6: III. Corrente 1:28:42

26 Telemann - Viola Concerto in G Major, TWV 51:G9: I. Largo 1:30:36

27 Barrière - 6 Cello Sonatas: No. 4 in G Major: I. Andante 1:34:10

28 Telemann - Viola Concerto in G Major, TWV 51:G9: IV. Presto 1:38:55

29 Stamitz - Sinfonia Concertante in D Major: II. Romanza 1:42:01

30 Trad. - Greensleves (with variations) [Arr. for Cello and Violin] 1:48:34

31 Einaudi - Nuvole Bianche (Arr. for Two Cellos) 1:52:02

32 Faulkner - New Beginning 1:58:33

33 Mozart/Liszt - Ave Verum Corpus, S. 44 2:02:38

34 Mozart - Piano Sonata No. 16 in C Major, K. 545 "For Beginners": II. Andante 2:04:58

35 Mozart - Piano Sonata No. 17 in B-Flat Major, K. 570: II. Adagio 2:08:43

36 Liszt - Liebesträume, S. 541: No. 3 in A-Flat Major 2:15:50

37 Schumann - Kinderszenen, Op. 15: No. 7, Träumerei 2:21:36

38 Debussy - Préludes, Premier livre, L. 117: No. 8, La fille aux cheveux de lin 2:24:53

Track 1 performed by Sarah Joy (cello) & Kathy Hohstadt (piano)

Tracks 2, 4-7, 10, 11, 21, 22 & 32 performed by Luke Faulkner

Tracks 3, 8, 17-20, 33-35 performed by Carlo Balzaretti (solo piano)

Tracks 9 & 36-38 performed by Giovanni Umberto Battel (solo piano)

Tracks 12-16 performed by Vadim Chaimovich (solo piano)

Tracks 23-25 performed by Kiev Chamber Orchestra, Liviu Buiuc

Tracks 26, 28 & 29 performed by Giovanni Antonioni (viola), Warmia Symphony Orchestra, Silvano Frontalini

Tracks 27 & 31 performed by Mr & Mrs Cello Track 30 performed by Duo.Hansen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mIYzp5rcTvU

 

0:00:00 Barber - Adagio for Strings - Orquesta Reino de Aragón, Ricardo Casero

0:08:18 Brahms - Piano Concerto No. 1, Op. 15: II. Adagio - Metamorphose String Orchestra, Pavel Lyubomudrov, Denis Linnik

0:21:18 Mussorgsky - Pictures at an Exhibition: No. 2, Il vecchio castello - Metamorphose String Orchestra, Pavel Lyubomudrov

0:26:12 Saint-Saens - The Carnival of the Animals: XIII, The Swan - Metamorphose String Orchestra, Pavel Lyubomudrov, Mikael Samsonov

0:29:35 Massenet - "Thaïs, DO 24, Act II: "Méditation"" - Arr. for Cello and Orchestra (Live) - Nike Hutchisson, Metamorphose String Orchestra, Pavel Lyubomudrov

0:35:36 Tchaikovsky - Swan Lake, Op. 20: Scene by a Lake - Metamorphose String Orchestra, Pavel Lyubomudrov

0:38:08 Rachmaninoff - 14 Romances, Op. 34: No. 14, Vocalise - Nike Hutchisson, Metamorphose String Orchestra, Pavel Lyubomudrov

0:43:10 Vivaldi - Violin Concerto in F Minor, Op. 8 No. 4, RV 297 "Winter": I. Allegro non molto (Live) - Metamorphose String Orchestra, Pavel Lyubomudrov, Andrey Baranov

0:46:26 Corelli - Concerto Grosso No. 1 in D Major, Op. 6: III. Largo - Kiev Chamber Orchestra, Liviu Buiuc

0:50:23 Bach - Orchestral Suite No. 3 in D Major, BWV 1068: II. Air on the G String - Orquesta Reino de Aragón, Ricardo Casero

0:55:41 Bach-Gounod - Ave Maria, CG 89° - Metamorphose String Orchestra, Pavel Lyubomudrov

1:00:25 Bach/Marcello - Concerto No. 3 (After Alessandro Marcello's Concerto for Oboe and Strings) in D Minor, BWV 974: II. Adagio - Vadim Chaimovich

1:05:13 Liszt - Consolations, S. 172: No. 3 in D-Flat Major (Live) - Vadim Chaimovich

1:09:59 Mendelssohn - Songs Without Words, Book 1, Op. 19b: No. 2 in A Minor - Vadim Chaimovich

1:12:31 Faurè - Pavane, Op. 50 - Orquesta Reino de Aragón, Ricardo Casero

1:19:08 Tchaikovsky - The Nutcracker Suite, Op. 71a: No. 2a, March of the Toy Soldiers - Metamorphose String Orchestra, Pavel Lyubomudrov

1:21:36 Mozart - Symphony No. 29 in A Major, K. 201: I. Allegro moderato - Orchestra da Camera Fiorentina, Giuseppe Lanzetta

1:28:50 Mozart - Divertimento in D major, K. 136 "Salzburg Symphony No. 1": I. Allegro - Metamorphose String Orchestra, Pavel Lyubomudrov

1:31:50 Mozart - Symphony No. 35 in D Major, K. 385 "Haffner": I. Allegro con spirito - Orchestra da Camera Fiorentina, Giuseppe Lanzetta

1:37:19 Mozart - Lucio Silla, K. 135: Ouverture. I. Molto allegro - Orchestra da Camera Fiorentina, Giuseppe Lanzetta

1:41:04 Bach - Brandenburg Concerto No. 3 in G Major, BWV 1048: I. Allegro - Metamorphose String Orchestra, Pavel Lyubomudrov

1:46:52 Grieg - Holberg Suite, Op. 40: I. Praeludium - Metamorphose String Orchestra, Pavel Lyubomudrov

1:49:37 Beethoven - Symphony No. 5 in C Minor, Op. 67: IV. Allegro - Metamorphose String Orchestra, Pavel Lyubomudrov

1:57:56 Beethoven - Coriolan Overture, Op. 62 - Metamorphose String Orchestra, Pavel Lyubomudrov

2:05:55 Beethoven - Symphony No. 9 "Choral": II. Scherzo. Molto vivace - Orquesta Reino de Aragón, Ricardo Casero

2:20:12 Beethoven - Symphony No. 7 in A Major, Op. 92: II. Allegretto - Orchestra da Camera Fiorentina, Giuseppe Lanzetta

2:29:13 Mozart - Requiem, K. 626: Introitus. Requiem - Orchestra da Camera Fiorentina, Harmonia Cantata, Giuseppe Lanzetta, Cecilia Cazzaato

2:34:37 Schubert (arr. Mahler) - String Quartet No. 14 in D Minor, D. 810 "Death and the Maiden": II. Andante con moto - Metamorphose String Orchestra, Pavel Lyubomudrov

2:48:35 Tchaikovsky - String Quartet No. 1, Op. 11: II. Andante Cantabile (Arr. for String Orchestra) - Metamorphose String Orchestra, Pavel Lyubomudrov

2:55:10 Sibelius - Andante Festivo - Metamorphose String Orchestra, Pavel Lyubomudrov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oFen7IRKzEs

 

這個播放清單超有趣,「截稿日期」快到了XD,怎麼辦?

0:00:00 Jenkins - Concerto Grosso for Strings "Palladio": I. Allegretto

0:02:33 Litvinovsky - Suite for Strings "Le Grand Cahier": X. L'Incendie

0:04:52 Vivaldi - The Four Seasons, Concerto No. 2 in G minor, RV 315 "Summer": III. Presto *

0:07:32 Vivaldi - The Four Seasons, Concerto No. 4 in F minor, RV 297 "Winter": I. Allegro non molto *

0:10:48 Vivaldi - The Four Seasons, Concerto No. 4 in F minor, RV 297 "Winter": III. Allegro *

0:13:54 Haydn - Die Worte des Erlösers am Kreuze, Hob. XX:1: IX. Il Terremoto

0:15:39 Albéniz (arr. Naughtin) - Suite Española No. 1: V. Asturias - Leyenda

0:22:40 Litvinovsky - Pelléas and Mélisande: III. Galliard. Navire dans la tempête (Galliard. Ship in a storm)

0:25:19 Litvinovsky - Pelléas and Mélisande: VII. La chasse commence (The hunting begins)

0:28:25 Bizet - L'Arlésienne Suite No. 2: IV. Farandole

0:31:33 Schubert - Erlkönig (The Elf King), D. 328

0:35:11 Mozart - The Marriage of Figaro, K. 492: Overture Metamorphose String Orchestra, Pavel Lyubomudrov * Violin: Yuliya Lebedenko

0:37:47 Mozart - Eine Kleine Nachtmusik, K. 525: I. Allegro

0:43:50 Mozart - Eine Kleine Nachtmusik, K. 525: IV. Rondò Opole Philharmonic Orchestra, Werner Stiefel

0:47:02 Mozart - Le Nozze di Figaro: "Non più andrai, farfallone amoroso" (Instrumental)

0:50:23 Mozart - Don Giovanni: "Madamina, il catalogo è questo" (Instrumental) National Moldavian Symphony Orchestra, Silvano Frontalini

0:55:44 Mendelssohn - Symphony No. 4, Op. 90 “Italian”: I. Allegro vivace

0:59:31 Händel - Solomon, HWV 67: Arrival of the Queen of Sheba

1:02:35 Boccherini - String Quintet in E Major, G. 275: III. Minuetto Metamorphose String Orchestra, Pavel Lyubomudrov

1:06:35 Verdi - Un Ballo in Maschera: "Saper vorreste" (Instrumental)

1:08:38 Verdi - La Traviata: "Sempre Libera" (Instrumental) National Moldavian Symphony Orchestra, Silvano Frontalini

1:11:54 Strauss II - Annen Polka, Op. 117 Stettino Philharmonic Orchestra, Stefan Marzcik

1:15:01 Strauss II - Tritsch-Tratsch (Chit-Chat) Polka, Op. 214

1:17:51 Strauss II - Unter Donner und Blitz (Thunder and Lightning), Op. 324

1:21:11 Strauss II - Radetzky March, Op. 228 Orquesta Reino de Aragón, Diego Miguel Urzanqui

1:24:27 Dvořák - Slavonic Dances, Op. 46: No. 1, Furiant (Live)

1:28:43 Dvořák - Slavonic Dances, Op. 46: No. 8, Furiant (Live) Orquesta Reino de Aragón, Ricardo Casero

1:33:12 Tchaikovsky - The Nutcracker Suite, Op. 71a: No. 2a, March of the Toy Soldiers

1:35:38 Tchaikovsky - The Nutcracker Suite, Op. 71a: No. 2c, Russian Dance

1:36:44 Bizet - Carmen Suite No. 1: VI. Les Toréadors Metamorphose String Orchestra, Pavel Lyubomudrov

1:38:48 Rossini - Guillaume Tell Overture: IV. March of the Swiss Soldiers (Live) Orchestra Sinfonica dell'Università Cattolica di Milano, Simone Fermani

1:42:00 Prokofiev - 10 Pieces from Romeo and Juliet, Op. 75: No. 4, Masks Metamorphose String Orchestra, Pavel Lyubomudrov

1:43:47 Tchaikovsky - The Nutcracker, Op. 71a: 2b, Dance of the Sugar Plum Fairy (Arr. for Piano) Giovanni Umberto Battel

1:45:35 Chopin - Waltzes, Op. 64: No. 1 in D-Flat Major "Minute Waltz"

1:47:46 Mozart - Piano Sonata No. 11 in A Major, K. 331/300i: III. Alla Turca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dwY7w0k3j2Y

 

最後大放送一下,滿滿四小時不間斷的好音樂

50 Most Beautiful Classical Music Pieces Tracklist:

Satie - Trois gymnopédies (Arr. for String Orchestra by M. Naughtin):

0:00:00 No. 1, Lent et douloureux

0:03:33 No. 2, Lent et triste

0:06:31 No. 3, Lent et grave

0:09:14 Schubert - Ständchen (Serenade)

0:13:24 Tchaikovsky - The Seasons: June. Barcarolle

0:17:47 Tchaikovsky - Swan Lake: Scene by a Lake

0:20:20 Elgar - Elegy, Op. 58

0:24:46 Schumann - Album für die Jugend, Op. 68: No. 40, Nordisches Lied

0:26:49 Bach - Ich steh mit einem Fuß im Grabe, BWV 156: I. Sinfonia (Arioso)

0:30:21 Dvořák - Symphony No. 9, Op. 95 “From the New World”: II. Largo

0:38:05 Rachmaninoff - Rhapsody on a Theme of Paganini, Op. 43: Variation XVIII. Andante cantabile

0:41:25 Puccini (arr. Naughtin) - Gianni Schicchi: “O Mio Babbino Caro”

0:44:12 Rachmaninoff - 14 Romances, Op. 34: No. 14, Vocalise * Metamorphose String Orchestra, Pavel Lyubomudrov * Nike Hutchisson

0:49:15 Giazotto - Adagio in G Minor "Albinoni's Adagio"

0:56:56 Bach - Orchestral Suite No. 3 in D major, BWV 1068: II. Air on the G String

1:01:59 Massenet - Thaïs: Méditation

1:07:41 Schubert - Ave Maria, D. 839

1:12:38 Saint-Saëns - The Carnival of the Animals: The Swan

1:15:30 Grieg - Peer Gynt Suite: Morning Mood

1:19:15 Mascagni - Cavalleria Rusticana: Intermezzo Budapest Scoring Symphonic Orchestra, Peter Pejtsik

1:22:16 Gluck - Orfeo ed Euridice: Dance of the Blessed Spirits Orchestra da Camera Fiorentina, Giuseppe Lanzetta

1:29:42 Beethoven - Romance in F major, Op. 50

1:38:00 Mozart - Piano Concerto No. 21 in C Major, K. 467 "Elvira Madigan": II. Andante

1:45:27 Strauss - On the Beautiful Blue Danube, Op. 314

1:56:03 Tchaikovsky - The Nutcracker Suite: VIII. Waltz of the Flowers

2:02:27 Brahms - Symphony No. 3 in F major, Op. 90: III. Poco allegretto

2:09:45 Verdi - La Traviata: Prelude to Act 1 Budapest Scoring Symphonic Orchestra, Peter Pejtsik

2:13:32 Puccini - Tosca: "Vissi d'arte" (Instr.) Ukrainian Philharmonic Orchestra, Silvano Frontalini

2:16:09 Puccini - La Bohème: "Che gelida manina" (Instr.)

2:20:53 Puccini - Tosca: "Recondita armonia" (Instr.)

2:23:38 Puccini - Tosca: "E lucevan le stelle" (Instr.)

2:26:37 Puccini - Turandot: "Nessun dorma" (Instr.)

2:29:33 Verdi - Il Trovatore: "Il balen del suo sorriso" (Instr.)

2:32:05 Donizetti - L'Elisir d'Amore: "Una furtiva lagrima" (Instr.) National Moldavian Symphony Orchestra, Silvano Frontalini

2:36:04 Brahms - Piano Concerto No. 1, Op. 15: II. Adagio Metamorphose String Orchestra, Pavel Lyubomudrov, Denis Linnik

2:49:04 Elgar - Salut d'amour, Op. 12

2:52:52 Respighi - 6 Pieces for Piano: No. 3, Notturno

2:57:31 Liszt - Consolations, S. 172: No. 3, Lento placido

3:01:33 Liszt - 3 Études de concert, S. 144: No. 3, Un Sospiro

3:07:18 Chopin - Andante spianato, Op. 22

3:11:47 Schubert - Four Impromptus, Op. 90, D. 899: No. 3 in G-Flat Major, Andante Luke Faulkner

3:17:58 Liszt - Liebesträume, S. 541: No. 3 in A-flat major Narihito Mureda

3:22:55 Beethoven - Piano Sonata No. 8 in C minor, Op. 13 "Pathétique": II. Adagio cantabile

3:28:38 Beethoven - Piano Sonata No. 14, Op. 27 No. 2 "Moonlight Sonata": I. Adagio sostenuto

3:34:36 Chopin - Nocturnes, Op. 9: No. 1 in B-flat minor Hodozsò Norbert

3:39:53 Chopin - Nocturnes, Op. 9: No. 2 in E-flat major, Andante Csabay Domonkos

3:44:13 Chopin - Nocturnes, Op. 27: No. 2 in D-flat major Tunde Kakuk

3:49:42 Chopin - Études, Op. 10: No. 3 in E major, Tristesse Csabay Domonkos

3:54:02 Schumann - Kinderszenen, Op. 15: No. 7, Träumerei Tunde Kakuk

3:56:32 Debussy - Suite Bergamasque, L. 75: III. Clair de Lune Csabay Domonkos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W-sBK0ietAk

 

 

開卷蹦藝術.享受美好閱讀時光

☕️一杯咖啡.一點心意.支持蹦藝術☕️

 

各類合作提案,聯繫方式:

*手機:0917.670.518 
*Line:https://line.me/ti/p/LB1ro0P0AU
*E-mail:jenpin888@gmail.com

【BON音樂】蹦藝術X大人社團 - 聆聽宇宙萬物之聲:馬勒(五)電影賞析《馬勒,獻給妻子的柔板》

【BON音樂】蹦藝術X大人社團 - 聆聽宇宙萬物之聲:馬勒(五)電影賞析《馬勒,獻給妻子的柔板》
All about Mahler's Music -5

– 資訊整理共享於網路,一起欣賞音樂與藝術之美 –
蹦藝術 | BONART


大人的古典樂欣賞線上直播課(9/14週四下午班,共5堂):聆聽宇宙萬物之聲:馬勒

古典音樂是你的生活必需品?
希望有機會能拓展對古典樂的了解?
跟著林仁斌老師一起認識偉大的音樂藝術!

《大人社團》與蹦藝術攜手開設古典音樂鑑賞課程,林仁斌老師帶領學員欣賞每首的獨特之處,讓您徜徉在樂曲中,更貼近音樂家的心血結晶,聽出更多況味與樂趣!

《延伸閱讀》大人的音樂欣賞線上直播課程好嗎?學員真實回饋分享

《延伸閱讀》大人的音樂欣賞課學員回饋,看他們用音樂為生活注入繽紛

 

精彩課程再推薦

大人的古典樂欣賞線上直播課(9/14週四下午班,共5堂):聆聽宇宙萬物之聲:馬勒

大人的古典樂欣賞線上直播課(10/26週四下午班,共5堂):匯聚人生中的美妙時刻

 

主講人:林仁斌老師

 

馬勒全系列五堂課程介紹

課程內容

  • 第一堂 │ 談馬勒交響曲裡的精彩管弦樂法

欣賞馬勒,要從閱讀樂譜開始,才能真正領略這位被歷史忽略多年的偉大作曲家音樂中的驚人之處。在這堂課中,林仁斌老師將會帶領學員了解數段馬勒交響曲中精彩的管弦樂法,從實際的譜例來深入欣賞這位現代顯學的音樂之美。

  • 第二堂 │ 談馬勒交響曲中最令人動容的慢板

許多人認識馬勒,都是從他的知名慢板開始。在他的刻劃下,如歌的旋律與深刻的情感,令人動容;對自身的命運、甚至未來以及命運的擔憂,也都藏在他的慢板裡。這堂課,林仁斌老師會為學員導引馬勒作品的內涵,一起感受他對於人生、愛情與幸福的渴求,也惋惜他極度戲劇化卻悲苦的人生觀。

  • 第三堂 │ 談馬勒交響曲裡音樂動機的運用

從貝多芬的第五號《命運》交響曲開始,交響樂正式進入「說故事時間」,動機寫作方式更是貝多芬在音樂史上卓然傲立的孤高,華格納甚至曾言:「在貝多芬之後,無人能寫作交響曲...」。馬勒是極為優秀的指揮家,生平指揮過無數場音樂會,他的作曲內容更是旁徵博引,尤其對於動機的處理,更值得大人一起深入了解。

  • 第四堂 │ 談馬勒交響曲裡特殊樂器的運用

在馬勒的交響曲中,除了同時擁有最大聲的Fortissimo、最小聲的Pianissimo,最長的樂曲長度,最大型的管弦樂編制、最深層的生死議題探討,另一項特點,就是在交響樂中最多特殊樂器之成功運用。在課堂中,老師會為學員們分享馬勒的特殊樂器使用方式,深入樂譜,了解更多他的巧思。

  • 贈第五堂 │ 電影賞析《馬勒,獻給妻子的柔板》

佛洛伊德曾說:「研究馬勒,讓精神分析跨一大步。」,他所留下的馬勒研究,更成為許多學者考據的重要資料。這部電影改編自馬勒的真實人生故事,藉由他意外發現妻子與年輕建築師葛羅佩斯的外遇,前往斯布魯克求助心理學權威佛洛伊德開始,觀眾漸漸地進入馬勒晚年所遭遇的困境與《千人》交響曲創作背景,進一步對他的音樂感同身受。


今天跟大家聊電影《馬勒,獻給妻子的柔板》("Mahler on the Couch")的故事背景

佛洛伊德:「研究馬勒,讓精神分析跨一大步。

電影《馬勒,獻給妻子的柔板》(Mahler on the couch)經典劇照 - 馬勒與弗洛伊德

 

「在奧地利我是個波西米人;

在德國人眼中我是個奧地利人;

在這世界上我又不可避免的被看做是猶太人;

不論那個地方都勉強收容了我,

卻沒有一個地方真正歡迎我,

我是一個三重無國籍的人。」

~ 古斯塔夫.馬勒

 

作品介紹:

馬勒(Gustav Mahler, 1860-1911)是古典音樂近代最重要音樂大師,他的作品評價在身後更勝生前,從馬勒所言「我的時代即將來臨」到台灣馬勒權威之林衡哲醫師所著:「我的時代已經來臨」,即為當代馬勒音樂復興,成為音樂學者研究之所趨之顯學,最好的市場例證之一。

甚至,不少國際樂評家都推崇21世紀是馬勒的世紀,

這部電影《馬勒,獻給妻子的柔板》(Mahler auf der Couch / Mahler on the Couch ),由Felix 與 Percy Adlon執導。

描述1910年,在維也納音樂圈有「音樂暴君」之稱的馬勒,從一封誤寄來的情書,發現心愛的太太愛爾瑪(閨名:Alma Maria Schindler, 1879-1964)出軌了,而第三者竟然是包浩斯創辦人—青年才俊的名建築師格羅佩斯(Walter Gropius, 1833-1969)。

這位音樂巨人也有為情所苦的時候,馬勒只好遠赴荷蘭求助心理醫生,他坐上這位被喻為「精神分析之父」的精神心理分析學家佛洛伊德(Sigmund Freud,1856-1939)的沙發時,開始娓娓道來…。

譜寫最後最後一首交響曲的馬勒之末頁,在半生充滿疑惑,不斷欲參透生死的解謎過程中,顯現出這位愛思考的偉大作曲家發覺,哲學和宗教都無法拯救他,唯有愛情......,他提筆寫下:「只有妳知道這一切背後的意義,艾瑪,為妳而生,為妳而死!」(You alone know what it means; To live for you! For you to die! Almschi.),留下讓世人共鳴再三的無盡雋永樂音...

 

電影預告中文字幕

電影《馬勒,獻給妻子的柔板》中為了描寫馬勒最終的心境,大量引用第十號交響曲作為配樂,大家有興趣,也可以延伸欣賞: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ITKYjKbdBIc

 

故事切入點(下方文字取自官網)

電影《馬勒,獻給妻子的柔板》(Mahler auf der Couch)是從馬勒(Gustav Mahler, 1860-1911)意外發現一封寄給妻子愛爾瑪(Alma Mahler, 1879-1964)的情書的時間點,戲劇性地展開了劇情...

信中這位第三者是年輕建築師葛羅佩斯(Walter Gropius, 1883-1969),書信裡充滿對女方肉體的渴望及性愛描述,信裡更直言「沒有妳,我活不下去」...

電影中,馬勒質問愛爾瑪,愛爾瑪卻向丈夫哭訴身為名人妻子的壓力與寂寞,以及從婚姻路上開始,自己備受壓力的種種不滿,令馬勒自責不已⋯

雖然事件過後,兩人誓言互不分開。

但馬勒心靈亦受到沈重打擊,只好從維也納搭火車赴因斯布魯克(Innsbruck),向知名心理醫生佛洛伊德求助...

心理醫生佛洛伊德(Sigmund Freud, 1856-1939)被世人譽為「精神分析之父」,二十世紀最偉大的心理學家之一。

真實照片版:馬勒(左) | 佛洛伊德(右)

 

電影版畫面:馬勒 (Johannes Silberschneider) 求助於心理醫生 (Karl Markovics)
電影版畫面:馬勒 (Johannes Silberschneider) 求助於心理醫生 (Karl Markovics)

 

電影版畫面:馬勒 (Johannes Silberschneider) 求助於心理醫生 (Karl Markovics)

從針鋒相對到交心

診療一開始,馬勒與佛洛伊德針鋒相對,從馬勒的不信任到兩人至街上交談,旅館房內不斷進行各種衝擊對話,以及最後在火車上,馬勒因為佛洛伊德一席話:「親愛的總監大人,我認為你太太就算沒有外遇,也要捏造有外遇的事實,目的是為了讓你看清楚真實的情況...」,他終於卸下所有心防,給了佛洛伊德真誠的擁抱⋯顯然這席對談,讓馬勒找回自信與方向,也挽救了他的婚姻...

佛洛伊德:「親愛的總監大人,我認為你太太就算沒有外遇,也要捏造有外遇的事實,目的是為了讓你看清楚真實的情況...」(電影劇照)

 

所以當馬勒終於願意坐上佛洛依德的沙發,開始娓娓道來時,我們彷彿透過電影,一點又一點地了解這位當時維也納歌劇院音樂總監的私密生活...

馬勒終於願意坐在佛洛伊德的沙發,接受催眠診療場景

 

動人的最後慢板樂章 - Finale. Langsam, schwer(終曲-緩慢-沈重)

在愛爾瑪外遇事件之後,馬勒也逐漸地走向人生中最後的一段歲月,離開維也納到美國發展。最後因重病回到歐洲過世,馬勒未能完成第十號交響曲,只完成了五樂章之大綱草稿與慢板樂章...

一直以來擔心害怕「第九號交響曲魔咒」,沒想到他最後也成為中咒者...

 

第十號交響曲 第五樂章 封面

 

第十號交響曲 第五樂章 標題第一頁


 

第十號交響曲 第五樂章 第二頁

馬勒充滿悲觀、害怕、恐懼與對妻子與人生不捨的心情,都能在手稿的字跡裡看見,令人不勝唏噓...

 

馬勒對於妻子愛爾瑪的深愛與生前所有的掙扎,都可以在未完成第十號交響曲五樂章草稿中見到,尤其最著名的慢板樂章最後,馬勒寫下了:

 

“只有妳知道這意味著什麼;為你而生!為你而死!愛爾瑪!”

"Fur dich leben!" (To live for you);"Fur dich sterben" (To die for you!);"Almschi!"(馬勒稱呼Alma的小名)

未完成的第十號交響曲手稿「為你而生,為你而死,愛爾瑪」
未完成的第十號交響曲手稿「為你而生,為你而死,愛爾瑪」

 

伯恩斯坦指揮維也納愛樂 | 馬勒第十號交響曲第五樂章 Finale. Langsam, schwer(終曲-緩慢-沈重)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vHyV8noUXC0&feature=youtu.be


德國版電影封面 欣賞

電影《馬勒,獻給妻子的柔板》(Mahler auf der Couch)海報欣賞
電影《馬勒,獻給妻子的柔板》(Mahler auf der Couch)海報欣賞

 

電影《馬勒,獻給妻子的柔板》(Mahler auf der Couch)DVD
電影《馬勒,獻給妻子的柔板》(Mahler auf der Couch)DVD

 

愛爾瑪的3段婚姻都是嫁給文化界名人(下方括弧內是婚姻年份)

第1任丈夫馬勒 (1902–1911);第2任丈夫是德國包浩斯學院創辦人華爾特.葛羅佩斯 (1915–1920);第3任丈夫是作家法蘭茲.魏菲爾 (1929–1945)。

愛爾瑪在第三任丈夫魏菲爾的鼓勵下,寫作並出版馬勒回憶錄 ⟪Bride of the Wind⟫。

Bride of the Wind⟫後來還拍攝成電影版本:

 

根據馬勒遺孀-愛爾瑪自傳所拍攝之同名電影⟪Bride of the Wind⟫,預告片欣賞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hPTUPaBYi9s

 

馬勒與兩個摯愛女兒Maria Anna與Anna的合照(1905)

 

而這本回憶錄 ⟪Bride of the Wind⟫ 在樂界評價不一,普遍認為愛爾瑪的回憶錄並未完全真實,對於許多事件偏向保留對自己有利之角度。

而有關這本回憶錄的其他資料,蹦藝術日後再繼續為大家補充~

 

【補充資料】馬勒第十號交響曲

馬勒第十號,創作於1910年至1911年,是馬勒最後未完成之遺作。

第十號,馬勒自己只完成第一樂章72頁總譜、50頁簡譜(另2頁相信已遺失)及44頁各類型的草稿。

馬勒的作曲計劃,共有五個樂章;但僅第一樂章是馬勒本人完成。

五樂章,呈現拱型架構曲式:(一五對稱為慢板,二四對稱為詼諧曲,中間第三視有「煉獄」別稱的中快板)

1.行板-慢板(Andante–Adagio)

2.詼諧曲(Scherzo)

3.「煉獄」-中等的快板(Purgatorio. Allegro moderato)

4.詼諧曲,不太快(Scherzo)

5. 終曲-很慢(Finale. Langsam, schwer)

---

最初Alma本有因為是草稿的關係,想燒掉

後來求教許多音樂家的意見,終於第十號被保存下來,且發現更多草稿,才有了多位音樂家「群起而補述」...

不過其實布魯諾.華爾特曾寫信給Alma,他認為,除非作曲家本人完稿,否則不應該讓未完成的作品貿然問世;這就像是一幅畫作,如不是畫家本人做最後的潤色確認,都不應該被稱之為是他的作品。

 

馬勒的第一樂章

1st movement -

00:00 Andante -

01:10 Adagio -

03:07 Andante come prima -

03:47 Tempo adagio -

06:33 A tempo scioltamente -

08:14 Andante -

11:03 Adagio come prima -

12:48 (Andante) -

14:05 (Adagio come prima) -

14:42 Un poco slentando -

15:31 (Andante) -

17:09 (Adagio) -

19:32 Non strascinando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HAnXTHUU4ks&t=1026s

 

最深沈的吶喊

馬勒在第一樂章約莫2/3處,設計了非常獨特的和聲:(16:14起,至16:28)

https://youtu.be/HAnXTHUU4ks?t=974

這獨特的聲響,先從#F大調屬九和弦出發,加上d小調和聲與c小調和弦,三種調性相加之後,調性當然直接爆炸...(XD)

小號的高音長音掛留,在現場聽起來,更如同暗夜裡淒厲的吼叫般,現場聽過,很難不留下深刻的印象...

若前衛一點地思考,以作曲技法來看,這三種和弦加總的不和諧音程,幾乎就是12個半音全用上了~馬勒已經跨入「十二音列」作曲技法,也就是將十二個半音重新排列接連使用XD

可以從(15:30起)欣賞,慢慢累積這情緒的堆疊...

https://youtu.be/HAnXTHUU4ks?t=932

因此,某種程度來說,他的音樂根本就是後來「第二維也納樂派」(荀白克、魏本、貝爾格)的先鋒!

而馬十的「無調性爆炸和聲」在音樂史上的地位,就如同畫家孟克的「吶喊」(Edvard Munch's "The Scream")一般,經典不朽...

最後一個樂章,馬勒在譜上寫下:

You alone know what it means

Farewell…

Farewell…

Farewell…

To live for you…

To die for you…

Almschi(太太的暱稱)

 

這一切的音樂,都與艾瑪息息相關...

有機會一定要現場聽馬十,這瀕臨精神崩潰的音樂,真的真的非常動人...

 

庫克版:馬勒第十號交響曲

當年馬勒第10號庫克版之所以在國際之間大獲成功,跟年僅25歲的Simon Rattle 就與CBSO的錄音與廣泛演奏推廣有很大的關係🎉

國際間最具權威的庫克版,共有三版(1960, 1976, 1989),窮盡了他畢生洪荒之力+多年來不斷修改,也是普遍最多人認同的馬勒第十號交響曲共識版。

1.行板-慢板(Andante–Adagio)- 0:00 

2.詼諧曲(Scherzo)- 25:58

3.「煉獄」-中等的快板(Purgatorio. Allegro moderato)- 37:57

4.詼諧曲,不太快(Scherzo)- 42:27

5. 終曲-很慢(Finale. Langsam, schwer)- 53:56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yu1jnkv5z10&t=4052s

 

【補充】第六號交響曲中的艾瑪主題

第六號交響曲寫作於1903-1904年間(1906年再次修訂),其時馬勒已經與妻子阿爾瑪結婚並期待著兩人之間愛的結晶誕生,此時的馬勒工作順遂、愛情與家庭都在幸福的狀態中,卻埋首於《悲劇》這樣一首黑暗的殞落之作,在這首交響曲中,馬勒描述的主角,將遭受到三大打擊最終倒下,因此本首交響曲中的「大槌」(Hammer)已經於其他貼文裡介紹,不再贅述。

而本交響曲的另一個特色,就是第一樂章 2'30"左右開始出現「阿爾瑪主題」(Alma Theme),隨後更以主導動機方式不斷出現、變化,甚至成為最後樂章前的主要動力,這滿滿的「阿爾瑪主題」可說是馬勒將心心念念的愛妻放在心中的最佳證明。

 

這是屬於我的旋律❤️

- 談馬勒《悲劇》的「阿爾瑪主題」(Alma theme)

馬勒第六號交響曲第一樂章,在前奏過後,大約進行至 2'30"(依版本則略有不同) 時,一段由連續上行四音帶出的溫暖發展旋律,被稱之為「阿爾瑪主題」(照片即為譜例)

 

馬勒的妻子在講述了馬勒如何創作第六交響曲的過程時,提到有天馬勒將她帶到他的作曲小屋,並為她演奏了這段音樂

馬勒說(直譯):「我試圖以一個音樂主題中捕捉妳的形象 —— 至於我是否成功, 我不知道。妳將不得不容忍它。」(I've tried to capture you in a theme – as for whether I've succeeded, I don't know. You will have to tolerate it.

第一樂章在後續的發展中,「阿爾瑪主題」將成為最具分量的主角之一,不斷以各種形式與變化出現在樂曲中,更成為第一樂章最後結束前的重要動機。

理解「阿爾瑪主題」的意義有三:

第一,又多了一個「馬勒雜學」,令人欣喜;

第二,能更加理解馬勒在作曲時的「動機主義思維」,這對實際理解馬勒的音樂創作,能有極大的幫助

第三,藉由整個樂章滿滿不斷的「阿爾瑪主題」,或許是見證馬勒愛情的另一種方式:滿滿的愛❤️💕

馬勒第六號,也有命運動機(節奏)?

 

延伸欣賞:

阿巴多指揮琉森節慶管弦樂團(2006)

3'33"起即為「阿爾瑪主題」

https://youtu.be/YsEo1PsSmbg?t=215

 

 

開卷蹦藝術.享受美好閱讀時光

☕️一杯咖啡.一點心意.支持蹦藝術☕️

 

各類合作提案,聯繫方式:

*手機:0917.670.518 
*Line:https://line.me/ti/p/LB1ro0P0AU
*E-mail:jenpin888@gmail.com

【BON音樂】低沉的光輝-波特拉與胡榮的俄羅斯大提琴之夜 - 音樂會導聆

【BON音樂】低沉的光輝-波特拉與胡榮的俄羅斯大提琴之夜 - 音樂會導聆
Music lecture about Christian Poltéra & Hu Jung's Russian Cycle

– 資訊整理共享於網路,一起欣賞音樂與藝術之美 –
蹦藝術 | BONART


 

大提琴家波特拉 疫情之後再次蒞臨台灣

 

波特拉是一位琴藝精湛的獨奏家,他絕對能夠滿足任何挑剔聽眾的需求。

——《企鵝唱片指南2011年版》

 

大提琴家波特拉 Christian Poltéra

照片©:鵬博藝術

 

大提琴家波特拉出生於蘇黎世,師事Nancy Chumachenco與Boris Pergamenschikov,後來到薩爾茲堡與維也納向海德利希.席夫學習大提琴。由於馬友友因故取消某場與大衛辛曼/蘇黎世音樂廳管弦樂團的演出,當時17歲的波特拉臨危受命上台與樂團共同演奏艾爾加的大提琴協奏曲,大為驚艷,自此波特拉成為同世代最受矚目的大提琴家之一。

波特拉以大提琴家的身份,與慕尼黑愛樂、萊比錫布商大廈管弦樂團、漢堡NDR管弦樂團、奧斯陸愛樂、維也納交響樂團、班貝格交響樂團、皇家利物浦愛樂、羅馬聖塔西西里亞管弦樂團、巴黎管弦樂團、里昂國立管弦樂團、BBC愛樂、薩爾茲堡合奏團、德意志布萊梅室內愛樂、歐洲室內管弦樂團與落杉磯愛樂合作,而合作過的指揮包括海汀克、夏伊、杜南伊、賈第納、史拉特金、安德魯戴維斯爵士、帕弗・賈維、佩倫柯與尼爾森斯。波特拉於2006年開始於美國演出,首演在紐約的艾利費雪廳,與美國交響樂團合作。

 

鋼琴家胡榮 Hu Jung

照片©:鵬博藝術

 

胡榮1991年出生於台灣台北市。五歲時與林百合及賴美玲學習鋼琴,七歲進入光仁小學音樂班,師事徐四平,13歲時進入南門國中音樂班,師事陳芬芬,15歲就讀師大附中,師事葉綠娜、張欽全與沈德中。隨後胡榮前往瑞士繼續就讀高中ecole  d’humanité,現就讀瑞士琉森高等音樂院(Hochschule Luzern Musik),專研鋼琴演奏,師事國際知名鋼琴家兼指揮家列夫席茲(Konstantin Lifschitz)。就學期間胡榮也曾與多位知名音樂家上獨奏及室內樂大師班,如Christian Poltera、Isabelle van Keulen、Danusha Waskiewicz、Isabel Charisius、Sebastian Hamann、Rafael Rosenfeld、Kyoko Hashimoto、Martin Helmchen、Menahem Pressler、Andreas Haefliger。2016年胡榮擔任蘇黎世歌劇院學院伴奏一職,與該團有為期兩年的多次大型製作與室內樂表演。

 

【演出曲目】三首俄羅斯大提琴奏鳴曲

普羅高菲夫:C大調大提琴奏鳴曲,作品119
S. Prokofiev: Cello Sonata in C Major, Op. 119

蕭士塔高維契:d小調大提琴奏鳴曲,作品40
D. Shostakovich: Cello Sonata in d minor, Op. 40

-中場休息-

拉赫曼尼諾夫:g小調大提琴與鋼琴奏鳴曲,作品19
S. Rachmaninoff: Sonata in g minor for Cello and Piano, Op. 19


珍貴的名琴。歷史的唯一

史特拉底瓦里是義大利最為著名的製琴大師,他總共只製作約30把大提琴流傳後世,這把名琴 'Mara',價值約一億八千萬台幣...(2023年更新:在沒有機會再次進入拍賣市場前,目前'Mara'市值已經遠遠超過此價格,此價格僅供參考)所以 ’Mara’可以說是大提琴樂器裡珍品中的珍品,極品中的極品。

 

名琴配名弓。相得益彰

而深藏不露的波特拉,除了1711年的史特拉底瓦里名琴 'Mara'之外,他手中所使持的琴弓,更是法國巴黎1825年所製的TOURTE名弓。這把弓前任擁有者,還是著名的阿瑪迪斯弦樂四重奏(Amadeus Quartet)的大提琴演奏家Martin Lovett。

今天的波特拉除了現場為大家演奏巴哈無伴奏大提琴音樂之外,也在林仁斌老師的引導介紹之下,為大家詳述了演奏古琴與新琴的最大差異,演奏弓速與弓壓的分配以及與名琴相處的過程,真是大飽耳福~

 


'Mara' 正面照與琴身資訊

Antonio Stradivari, Cremona, 1711, the 'Mara'

 


'Mara' 背面照與琴身資訊

Antonio Stradivari, Cremona, 1711, the 'Mara'

 

 

歷史名琴的特色與個性

波特拉說:「每一把歷史上的古琴,就像每一位個性鮮明的人物一樣,擁有自己不同的個性。我們長時間從事演奏的人,很容易從音色特質與音色表現,分辨這是哪一把琴。在擁有這把今年已經312歲(2023年)的名琴 'Mara' 初期,我反而感受到挫折~因為她有著自己獨特的聲音。但是學習尊重這樣獨特的音色之後,反而因為與 'Mara' 的相處時間變長,一點一點地愛上這樣獨特的聲音。這過程大概花了我一、二年的時間。」

 

「網路上有許多提琴測試影片,標榜讓你快速聽出許多不同提琴的音色(還標示出價格),而且居然有時候是新琴的音色勝出。我不反對這樣的測試,因為新琴狀態好,容易發出平均而健康的音色。而古琴則不一定很健康,而且明顯具備自己的個性,因此許多人古琴演奏不好,可能是因為『不熟悉』這把琴的音色,而扼殺了這應該發出來的美妙音色。」

 

莫札特也曾見證 ‘Mara’ 音色

「莫札特也親自聽過這把'Mara'喔~在他與父親的通信裡,有封在慕尼黑發出的信件裡提到,認識了一位女高音,這位女高音的丈夫是為業餘大提琴家,也正是當時'Mara'的擁有者。信裡並曾提過這位大提琴家『技藝不精』且『並未善待這把樂器』,造成樂器有許多的小傷痕,但是樂器聲音非常好...」

 

1963年 Mara的悲慘船難故事

「而在許多年之前,’Mara’ 還有另一段劫難。當時的持有者 Baldovino (1916–1998)是義大利一個室內樂團的團員,他們當時因為天候不佳無法搭飛機,所以改搭乘郵輪航行至美洲巡演。就在航行中途船身著火,全部人跳救生艇逃難之後,Baldovino隔了好幾天才想起來大提琴下落不明...。於是在進行海底打撈之後,連琴帶盒已經被海水完全浸透的 'Mara' 終於『獲救』。之後 ’Mara’ 進行了為期一年的修復工程,也在上帝的奇蹟之下,居然能夠回復成今日我們聽見的音色!」

 

「這件事情更讓我體會到,原來樂器『不一定』要在完全健康的狀態,才能發出美妙的聲音。'Mara'現在的聲音表現深沉渾厚而且溫柔~這真的是奇蹟!」

 

[歷史照片]

是 'Mara’ 從海底獲救之後,在1963年由碎片修復前所拍攝的珍貴照片

Antonio Stradivari, Cremona, 1711, the 'Mara'

(圖片由大提琴家 波特拉 本人提供)

 


2018年波特拉來台時,筆者為他舉辦了現場對談音樂,當然要來點福利照~與名家名琴合照,來個有圖有真相~在徵得波特拉本人的同意之後,仁斌老師開心又謹慎地手持 'Mara',留下這張照片。

 

2023年最新合照

波特拉與 'MARA'

 

'MARA' 再次來到我的手上啦~XD

 

樂曲解說.音樂會求生指南

普羅高菲夫:C大調大提琴奏鳴曲,作品119(1949)25分鐘
S. Prokofiev: Cello Sonata in C Major, Op. 119

00:00 - I. Andante Grave - Moderato Animato

11:17 - II. Moderato - Andante dolce

15:59 - III. Allegro, ma non troppo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kREKLh4TO7o

 

作曲家普羅高菲夫與羅斯托波維奇(1950)

 

創作起源

普羅高菲夫(Sergei Prokofiev, 1891-1953)在1948年(57歲)被蘇維埃共產黨「日丹諾夫法令」(Zhdanov Decree)指控其音樂為「形式主義」,因而面臨大部分音樂被禁止的處境。但在隔年普羅高菲夫參加了一場音樂會,欣賞到大提琴家羅斯托波維奇精彩的現場演奏,不顧禁令地下定決心要為這位才華洋溢的大提琴家譜寫一首大提琴奏鳴曲,於是1949年完成本奏鳴曲,1950年3月1日於莫斯科音樂院演出,樂譜於1951年出版。

 

樂曲一開始,普羅高菲夫「不尋常地」使用大提琴最低音域寫作,讓大提琴唱出最深沈的低吟,波特拉說,他可以感受到普羅高菲夫是刻意這樣安排,或許這是他內心對共產政權最沈重的抵抗之聲?

 

 

無獨有偶地,當年蕭士塔高維契面對史達林的譴責,同樣地無法繼續創作,他只能配合黨的意願,做出「一個忠貞黨員對於公正指教的回應」,而寫作出第五號交響曲。但在第五號交響曲中,我們可以不斷地聽見那種內心受到高度壓迫,樂器吹奏出「不對等音域」的被逼迫感。

此為第一樂章最低沉陰鬱的法國號獨奏段落: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yygHODhnujw


蕭士塔高維契:d小調大提琴奏鳴曲,作品40(1934)
D. Shostakovich: Cello Sonata in d minor, Op. 40

1. Allegro non troppo (0:00)

2. Allegro (10:56)

3. Largo (14:05)

4. Allegro (22:04)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GKyd_2T4jsM

 

創作背景

蕭士塔高維契(Dmitri Shostakovich, 1906-1975)d小調大提琴奏鳴曲,創作於1934年(28歲),為四樂章奏鳴曲架構。其音樂中之音程與節奏,均有大膽之變化與運用。創作當年他因婚外情而與妻子妮娜短暫分居,或許生活上以及感情上面臨的多重挑戰與變化,也被寫入的樂曲之中。樂曲於1934年完成創作並安排首演,提賢給作曲家好友大提琴家維克托·庫巴茨基(Viktor Kubatsky),並由維克托·庫巴茨基完成首演。

 

1934年左右的蕭士塔高維契

 

 

簡直就是...哈利波特XD

 

大提琴家維克托·庫巴茨基(Viktor Kubatsky)


拉赫曼尼諾夫:g小調大提琴與鋼琴奏鳴曲,作品19
S. Rachmaninoff: Sonata in g minor for Cello and Piano, Op. 19

00:00 - I. Lento -- Allegro moderato (G minor)

12:50 - II. Allegro scherzando (C minor)

19:03 - III. Andante (E flat major)

25:19 - IV. Allegro mosso (G major)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YrXMpfwnbQ4

 

樂曲解說

拉赫曼尼諾夫 (Sergei Rachmaninoff, 1873-1943) 在1901年的夏天完成了他唯一一首為大提琴與鋼琴的奏鳴曲,這首曲子不僅是他本人,同時也是大提琴奏鳴曲之中的傑作之一。本曲是拉赫曼尼諾夫在《C小調第二號鋼琴協奏曲》大為成功之後完成,為他最具創作力的巔峰時期;每一樂章都強烈地表現著作曲者深沉而悲傷的個性。由於拉赫曼尼諾夫本人是一位相當優秀的鋼琴演奏家,在他所有的作品中都表現出寫作鋼琴曲的深厚功力,但這並不表示大提琴的表達力就被完全忽略。這首大提琴奏鳴曲富有戲劇性的張力,透過旋律線條的自然流動與豐富的和聲色彩,充分顯示出拉赫曼尼諾夫在音樂上的成熟度。他將此曲獻給好友¬¬¬¬—大提琴家布蘭朵柯夫 (Anatol Brandoukoff, 1856-1930) ,兩人並於1901年底在莫斯科合作舉行首演。 這首奏鳴曲的四個樂章都是以古典的形式寫成,第一樂章是奏鳴曲式,在哀愁的序奏之後接入狂放與抒情的快板;第二樂章是滾動前衝的詼諧曲;第三樂章是長旋律的行板,帶有幾絲鄉愁;第四樂章則是一首興致高昂的輪旋曲,以華麗的結尾帶回主調的燦爛。本錄音選取此首樂曲中的第三樂章,這個樂章的旋律動人,具有相當的感染力,是作曲家最被世人喜愛的音樂之一。(取自「奇美博物館」網站)

 

由於第一號交響曲的挫敗,拉赫曼尼諾夫陷入了全然的失落,三年無法作曲。在1900年1月至4月期間,拉赫曼尼諾夫每天接受精神科醫師尼可萊.達爾的催眠治療,達爾醫師也專注於改善他的睡眠模式、情緒和食慾,並企圖使用催眠法重新點燃他的作曲慾望。而數個月之後的夏天,拉赫曼尼諾夫感到「新的音樂思想開始產生」,並成功恢復作曲,創作出了第二號鋼琴協奏曲第二、三樂章,演出成功後,他繼續完成第一樂章。1901年第二號鋼琴協奏曲成功首演,拉赫曼尼諾夫也將此曲獻給居功厥偉的達爾醫師。

 

大提琴奏鳴曲的首演

拉赫曼尼諾夫在1901年12月2日於莫斯科,與大提琴家阿納托利·布蘭杜科夫(Anatoliy Brandukov)共同首演大提琴奏鳴曲,並將這部作品題獻給阿納托利·布蘭杜科夫。

 

阿納托利·布蘭杜科夫與柴可夫基(1888年左右)

 

 

【補充資料】

貝多芬:第一號大提琴奏鳴曲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HGJaymjJcFo&t=131s

 

貝多芬:第三號大提琴奏鳴曲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HjiIUOKUJpk&t=89s

 

 

開卷蹦藝術.享受美好閱讀時光

☕️一杯咖啡.一點心意.支持蹦藝術☕️

 

各類合作提案,聯繫方式:

*手機:0917.670.518 
*Line:https://line.me/ti/p/LB1ro0P0AU
*E-mail:jenpin888@gmail.com

【BON音樂】舒曼:第二號交響曲 | Schumann: Symphony No.2 in C major

【BON音樂】舒曼:第二號交響曲
Schumann: Symphony No.2 in C major

– 資訊整理共享於網路,一起欣賞音樂與藝術之美 –
蹦藝術 | BONART


→舒曼生平簡歷

 

舒曼的四首交響曲

  • 第一號《春》"Spring",bB大調(1841)
  • 第二號,C major(1846)
  • 第三號《萊茵》“Rhenish” bE大調(1850)
  • 第四號,d小調(1841)(1851年改寫)

 

第二號交響曲.淨化在內心之喜悅

1841 年 1 月,舒曼以驚人的創意與創造力完成了他的第一交響曲《春》,這是他長達十多年來願望,也是音樂之路首次朝向交響樂作曲家邁進的一大步。

而在4年後的1845年10月,舒曼完成了第二號交響曲,樂曲題獻給瑞典國王奧斯卡一世(King Oscar),樂譜則出版於1847年11月。

 

一首充滿療癒與自我救贖過程的交響曲

由小調至大調的進程

在創作期間,根據舒曼留下的文字資料顯示,他一直處在身體不適的狀況,但隨著樂曲創作進度的推進,他持續地感受到身體好轉,最後在樂曲完成之後,他甚至表達「我感覺自己痊癒了!」

"1845年12月,我開始創作這首交響曲,當時我仍處在無法忽視的病痛狀態當中。直到終曲樂章完成,我才終於重新感受到自我,甚至可以說,正是因為作品的完成,我的健康也有所好轉了。"Die Symphonie schrieb ich im Dezember 1845 noch halb krank; mir ist's, als müßte man ihr dies anhören. Erst im letzten Satz fing ich an mich wieder zu fühlen; wirklich wurde ich auch nach Beendigung des ganzen Werkes wieder wohler.)

 

舒曼:C大調第二號交響曲

首演:1846年

指揮:孟德爾頌

樂團:萊比錫布商大廈管弦樂團

 

孟德爾頌在1835年接掌萊比錫布商大廈管弦樂團的音樂總監,直至1847年逝世為止,亦即本次演出已是孟德爾頌過世的前一年...

Robert Schumann: Symphony No. 2 in C major, Op. 61 (with Score)

Composed: 1845-46

Conductor: Zubin Mehta

Wiener Philharmoniker

00:00 1. Sostenuto assai - Un poco più vivace - Allegro, ma non troppo (C major)

11:47 2. Scherzo: Allegro vivace (C major)

18:42 3. Adagio espressivo (C minor - C major)

29:13 4. Allegro molto vivace (C major)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5BUbRQBZpvc

 

 

第二樂章:詼諧曲 - 甚快的快板

第一段落之速度非常快,由弱起拍而起的快速音群,有著連續不斷而趣味的律動

中間的TRIO段落,轉為中等速度的三連音,由木管與弦樂對話展開

 

第三樂章:有表情的慢板

速度為76(8分音符),速度舒緩而具有深邃的情感,小提琴群優美地展開本樂章之旋律

接下來由雙簧管獨奏,加深樂曲的情緒

 

第四樂章:甚快的快板

第四樂章氣勢恢弘,全樂章帶著明亮而有氣勢的聲響,象徵著舒曼以極高的格局,征服交響曲曲式的豪氣萬丈~曲末的教會終止,也讓第二號交響曲多了一層象徵成功的寓意

https://youtu.be/5BUbRQBZpvc?t=1756

 

 

音樂會版本

麥凱萊指揮奧斯陸愛樂

04:20 1. Sostenuto assai - Un poco più vivace - Allegro, ma non troppo (C major)

16:50 2. Scherzo: Allegro vivace (C major)

24:05 3. Adagio espressivo (C minor - C major)

34:37 4. Allegro molto vivace (C major)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WxbfkZ_BzwU&t=149s

 

 

伯恩斯坦談舒曼第二號交響曲

第一段

https://youtu.be/7Tjr467WmB8?si=PQZS1gG27ysU2SJb

 

第二段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QrSlWvdBRmk

 

第三段

https://youtu.be/DV3mEkbvQHk?si=OamICWq_YyNV8Z--

 

第四段

https://youtu.be/uGlHyqRuZII?si=jZpJNtbN9PnsT7AA

 

第五段

https://youtu.be/VAgi_l4nmcQ?si=9s6Q7t_j5Jt_LvTj

 

第六段

https://youtu.be/Sa0vU-nZO6s?si=P6Lo-xIPAk6F5JIW

 

第七段

https://youtu.be/Sa0vU-nZO6s?si=P6Lo-xIPAk6F5JIW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vSaB2Lhesgg

 

舒曼:克萊斯勒魂

段落 段落速度(標題) 曲式
第一段 激烈而快速的(Äußerst bewegt)

d小調,2/4

A-B-A 三段體
第二段 很親密而不要太快(Sehr innig und nicht zu rasch)

B大調,3/4

輪旋曲式
第三段 非常激動的(Sehr aufgeregt)

g小調,2/4

A-B-A 三段體
第四段 非常緩慢(Sehr langsam)

B大調,4/4

A-B-A 三段體
第五段 很活潑的(Sehr lebhaft)

g小調,3/4

A-B-A 三段體
第六段 很緩慢的(Sehr langsam)

B大調,12/8

輪旋曲式
第七段 很急促(Sehr rasch)

c小調─降E大調,2/4

A-B-A 三段體
第八段 迅速而戲耍似的(Schnell und spielend)

g小調,6/8

*本段落主題,亦出現於之後寫作的第一號交響曲《春》之第四樂章(23:26起)

輪旋曲式
00:00 - 1. Äußerst bewegt (Extremely animated), D minor

02:39 - 2. Sehr innig und nicht zu rasch (Very inwardly and not too quickly), B-flat major

09:41 - 3. Sehr aufgeregt (Very agitated), G minor

13:17 - 4. Sehr langsam (Very slowly), B-flat major/D minor

16:36 - 5. Sehr lebhaft (Very lively), G minor

19:57 - 6. Sehr langsam (Very slowly), B-flat major

23:52 - 7. Sehr rasch (Very fast), C minor/E-flat major

26:07 - 8. Schnell und spielend (Fast and playful), G minor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L16yD3HbBZI

 

第一號交響曲《春》第四樂章(23:26起)

https://youtu.be/xmXWs-nPSjc?t=1402

 

【附錄】新天堂樂園主題

右手內外聲部的絕佳範例🎵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3G605HlMYE8

 

 

【附錄】舒曼作品目錄

List of compositions by Robert Schumann

 

 

開卷蹦藝術.享受美好閱讀時光

☕️一杯咖啡.一點心意.支持蹦藝術☕️

 

各類合作提案,聯繫方式:

*手機:0917.670.518 
*Line:https://line.me/ti/p/LB1ro0P0AU
*E-mail:jenpin888@gmail.com

【BON音樂】2023.10.10. 浪漫的「妥協」- 胡瀞云與長榮交響樂團 音樂會導聆

【【BON音樂】2023.10.10. 浪漫的「妥協」- 胡瀞云與長榮交響樂團 音樂會導聆
Evergreen Symphony Orchestra 20231010

– 資訊整理共享於網路,一起欣賞音樂與藝術之美 –
蹦藝術 | BONART


今天介紹的主題,是蹦藝術執行長林仁斌老師將於10月110日於國家音樂廳導聆的長榮交響樂團音樂會 ⟪胡瀞云與長榮交響樂團⟫

以下是音樂會海報:

 

音樂會導聆人

蹦藝術網站執行長 林仁斌老師簡介



音樂會資訊:

浪漫的「妥協」- 胡瀞云與長榮交響樂團
Romantic「Compromise」- Ching-Yun Hu & ESO
指揮:葛諾‧舒馬富斯/Gernot Schmalfuss
日期:2023年10月10日(二) 14:30
華格納:《黎恩濟》序曲                                     
R. Wagner:《Rienzi》Overture
拉赫曼尼諾夫:帕格尼尼主題狂想曲                             
S. Rachmaninoff: Rhapsody on a Theme of Paganini
鋼琴:胡瀞云/Piano: Ching-Yun Hu
蕭斯塔科維奇:D小調第五號交響曲,作品47                               
D. Shostakovich: Symphony No. 5 in D Minor, Op. 47
第一樂章:中板(Moderato)
第二樂章:小快板(Allegretto)
第三樂章:緩板(Largo)
第四樂章:不太過份的快板(Allegro non troppo)
音樂會導聆訊息
導聆人:林仁斌老師
時間:10月10日(二) 
地點:國家音樂廳1樓大廳
注意事項:13:30開1號門,音樂會演出前一小時開放入場

 

音樂會當天.導聆記錄照片

 

 

 

 

 

 

 

接下來讓我們先從這場音樂會的靈魂人物開始認識,首先介紹樂團指揮:

音樂總監 \ 樂團指揮 葛諾‧舒馬富斯(Gernot Schmalfuss)

葛諾.舒馬富斯於德國岱特摩音樂學院及英國倫敦音樂學院修習雙簧管、鋼琴及指揮。1968至1979年間,葛諾於慕尼黑愛樂擔任雙簧管首席,並隨音樂總監 Rudolf Kempe 修習指揮。自1970年起,葛諾成為著名的室內樂團「古典協會」的成員,該樂團灌錄許多唱片,包括莫札特、貝多芬、海頓、舒伯特及許多知名作曲家的管樂器室內樂全集。

葛諾曾擔任慕尼黑的理夏德.史特勞斯音樂學院管弦樂團及慕尼黑室內獨奏樂團的指揮;並客席指揮許多知名樂團,包括慕尼黑愛樂、杜易斯堡與烏佩托交響樂團、凱賽爾國家劇院管弦樂團、德國巴哈獨奏家樂團、西德與柏林廣播電台交響樂團、史塔蓋特室內樂團、西南德國室內樂團、名古屋愛樂、札幌交響樂團等。

舒馬富斯曾任教於德國岱特摩音樂學院,除了為許多廣播電台灌錄唱片之外,還曾經出過一些評價很高的光碟,包含他在義大利的圖書館找到貝多芬的朋友 A.C. Cartellieri 所創作的歌劇、浪漫派的豎笛協奏曲、舒曼最推崇的浪漫派作曲家 Norbert Burgmüller 的作品 (2首交響樂、1首序曲及鋼琴協奏曲)、布魯赫的第二號交響曲及第三號小提琴協奏曲、J. Ph. Riotte 的協奏曲等。

2007年1月起,葛諾.舒馬富斯擔任長榮交響樂團音樂總監及首席指揮。(以上資料取自長榮交響團官網)

 

鋼琴獨奏家

鋼琴家:胡瀞云/ Pianist :Ching-Yun Hu

國際著名鋼琴演奏家
魯賓斯坦國際鋼琴大賽 最高獎及最具觀眾人緣獎得主
美國費城PYPA青年鋼琴家音樂節 藝術總監
美國費城天普大學 鋼琴教授
台北云想國際音樂節 藝術總監
深圳藝術學校 客座教授
施坦威Steinway藝術家

眾所期待的巨星⾵風采,⾳樂性、力道及舞台魅力⼗⾜。
耶路撒冷郵報(The Jerusalem Post)

力道、色彩、技巧俱⾜,不可錯過!
美國著名樂評家 David Dubal

享譽國際的旅美鋼琴家胡瀞云,以其奪目的鋼琴技巧、音樂性十足的演繹特色、直率且具傳染力的舞台魅力,風靡全世界。胡瀞云是以色列「魯賓斯坦國際鋼琴大賽」最高獎及最具觀眾人緣獎得主、美國「紐約藝術家協會國際大賽」(Concert Artists Guild International Competition) 鋼琴首獎,以及美國「古典郵報」2018年度最具創新力演奏家獎。

胡瀞云十七歲時受邀與費城管弦樂團合作格里格鋼琴協奏曲,全場爆滿。同年,她受邀於 最具代表性的波蘭肖邦國際音樂節,並演出了全肖邦的獨奏音樂會。以色列愛樂管弦樂團 總監特別邀請胡瀞云演出貝多芬鋼琴協奏曲,並在以色列舉辦了七場鋼琴獨奏會,開啟其 演奏生涯,期間以客座鋼琴家的身份與世界各地六十多個的樂團共同演出,包括美國,英 國,德國,葡萄牙,韓國,波蘭,以色列,巴西,哥倫比亞,南非以及中國各大交響樂團進行巡迴演出。以上資料取自胡瀞云官網

 

獨奏家:蹦藝術 X 胡瀞云 獨家專訪

https://youtu.be/evdLd4mxH-M

 

音樂會謝幕照片(攝影. 林仁斌)

 

 

 

 

 

音樂會前40分鐘求生指南

音樂會序曲

華格納:《黎恩濟》序曲                                     
R. Wagner:《Rienzi》Overture

羅馬護民官黎恩濟揭竿起義保衛人民的悲劇故事

黎恩濟(Nicholas Rienzi Gabrini)真有其人,為1347年左右的羅馬護民官。

《黎恩濟》,全名為《黎恩濟,最後的護民官》(Rienzi, der Letzte der Tribunen),是德國作曲家理察·華格納所譜寫的歌劇。故事敘述了14世紀中葉的羅馬護民官黎恩濟的故事:黎恩濟因率眾反抗貴族們的暴虐使羅馬市民恢復自由,卻由於妹妹跟青年貴族的戀愛和別的因素,受到市民誤解而被殺,結果羅馬市民的自由也隨著消失。(本段文字取自維基百科《黎恩濟》)

https://youtu.be/xKoU0-1mueE?t=5

 

 

拉赫曼尼諾夫:帕格尼尼主題狂想曲                             
S. Rachmaninoff: Rhapsody on a Theme of Paganini
鋼琴:胡瀞云/Piano: Ching-Yun Hu

 

拉赫曼尼諾夫的五首大型鋼琴與管弦樂協奏作品中,除了四首鋼琴協奏曲之外,最著名的就是這首曾經出現於電影《似曾相識》的帕格尼尼主題狂想曲了。此首狂想曲的「帕格尼尼主題」來自帕格尼尼知名的小提琴《第二十四號隨想曲》a小調主題,拉赫曼尼諾夫就像魔術師般,以這段主題變出了24段精彩無比的變奏,堪稱歷史一絕。此曲難度亦高,現為多項國際大賽的指定曲目之一。

 

拉赫曼尼諾夫最美的一段音樂

第18段變奏,總是單獨被抽離演出,成為電影配樂,更成為大眾永遠愛戀的古典音樂片段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ThTU04p3drM

 

《似曾相識》中的拉赫曼尼諾夫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DsCowtIGK_4

 

延伸閱讀

https://bonart.com.tw/my-favotite-movie-somewhere-in-time/

 

電影中的穿越梗

Richard與Elise相偕出遊,度過美好的一天,也加深對彼此的了解 

https://gimy.app/eps/166330-1-1.html

這段場景裡(1:06:10),Richard輕輕哼著最愛的拉赫曼尼諾夫《帕格尼尼主題狂想曲》「第18段變奏」旋律,引起Elise的注意,詢問是什麼曲子?當Richard不經意地回答是的拉赫曼尼諾夫作品時,沒想到Elise認識作曲家,還天真地回答:「沒聽過這首曲子」。
其實原因正是《帕格尼尼主題狂想曲》創作於1934年,在兩人相識的年代,確實拉赫曼尼諾夫尚未創作此曲;然而Richard所生活的年代,無論是唱片或是他尋找Elise人物背景線索時,在Elise家裡所聽到的音樂盒,卻又是真實存在的。
這樣跨越時空的謎團與抽絲剝繭的樂趣,只有真正愛好電影與音樂的人才能細細品味~(您說是不是?)而最有趣的是Elise居然說我認識拉赫曼尼諾夫,但不知道他有寫作這首樂曲?XD

 

帕格尼尼:隨想曲 op.1 第24首主題

 

倒影(鏡像)主題變奏:

第18段變奏拉赫曼尼諾夫使用的作曲手法,您猜出來了嗎?

筆者在音樂講座時分析給學員的白板筆記:

 

沒錯~就是「倒影」!

利用「倒影」創造新旋律之後,作為新主題,然後接著發展,才能創造出如此美妙的旋律,真是佩服拉赫曼尼諾夫,原來看電影這麼多年,也聽了很多年倒影變奏,厲害吧~大家只能「獻上膝蓋」了吧😉~

 

關於作曲家的介紹

1933年坐於鋼琴旁的拉赫曼尼諾夫

 

延伸閱讀

https://bonart.com.tw/all-about-sergei-rachmaninoff/

 

創作時期

拉赫曼尼諾夫於1934年7月3日-8月18日,在瑞士琉森湖邊Senar別墅度假時,創作了《帕格尼尼主題狂想曲》。

 

拉赫曼尼諾夫攝於瑞士琉森湖邊Senar別墅

 

1943年,Senar別墅的景緻,拉赫曼尼諾夫非常喜愛這邊,甚至認為這裡絕對是自己的終老之地

 

現代的Senar別墅空景

 

Google Map

 

樂曲首演

完成此曲後,1934年11月7日,由拉赫曼尼諾夫親自擔任鋼琴獨奏者,波蘭/英國指揮家:利奧波德·史托考夫斯基(Leopold Stokowski, 1882-1977)、費城管弦樂團於在美國馬里蘭州巴爾的摩的抒情歌劇院(Lyric Opera House)首次演出。

 

拉赫曼尼諾夫與利奧波德·史托考夫斯基

 

首度錄音

首演後不久,拉赫曼尼諾夫之後旋於1934 年 12 月 24 日,再次與指揮家利奧波德·史托考夫斯基和費城管弦樂團合作,在新澤西州的 RCA Victor's Trinity Church Studio 錄製了本曲之第一張唱片。

 

利奧波德·史托考夫斯基一輩子也致力於推廣拉赫曼尼諾夫所創作的音樂

 

英國首演

拉赫曼尼諾夫於1935年3月7日,在英國曼徹斯特自由貿易大廳哈雷劇院擔任鋼琴獨奏者,由尼古拉.馬爾科(Nikolai Malko)指揮演出。

 

變奏發想

拉赫曼尼諾夫以帕格尼尼最知名的小提琴獨奏曲:隨想曲 op.1 第24首為主題,寫出各種驚人的變奏,並定名為《帕格尼尼主題狂想曲》(The Rhapsody on a Theme of Paganini, Op. 43)

 

帕格尼尼:隨想曲 op.1 第24首主題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UcL0IsklM3M

 

所有變奏一覽:

原始表格資料取自維基百科再增加資料而成,附上連結以供延伸閱覽:

段落 速度 調性 拍號
引子 0:00
活潑的快板
a小調
2/4拍
變奏一 0:08
同前速度
a小調
主題 0:27
速度同上
a小調
變奏二 0:46
速度同上
a小調
變奏三 1:04
速度同上
a小調
變奏四 1:29
更活潑些
a小調
變奏五 1:57
同前速度
a小調
變奏六 2:24 
速度同上
a小調
變奏七 3:17
不那麼有動感,中速
a小調
變奏八 4:30
起始速度
a小調
變奏九 5:02
速度同上
a小調
變奏十 5:31
速度同上
a小調
4/4 to 3/4
變奏十一 6:23
中速
a小調
3/4
變奏十二 7:56
小步舞曲速度
d小調
變奏十三 7:56
快板
d小調
變奏十四 9:58
速度同前
F大調
變奏十五 10:41
更活潑、諧謔些
F大調
3/4 to 2/4
變奏十六 11:47
小快板
降B大調
2/4
變奏十七 13:30
小快板
降B大調
4/4 to 2/4
變奏十八 15:27
如歌的行板
降D大調
3/4
變奏十九 18:33
速度較活潑
a小調
2/4, 4/4 to 3/4
變奏二十 19:05 
稍微更活潑些
a小調
4/4 to 2/4
變奏廿一 19:39
稍微更活潑些
a小調
變奏廿二 20:03
稍微更活潑些
a小調
4/4 to 3/4
變奏廿三 21:39
速度同上
a小調
2/4
變奏廿四 22:27
速度稍微不那麼有動感
a小調
4/4 to 2/4

 

樂譜版本欣賞

Introduction: Allegro vivace 0:00

Var. I (Precedente) 0:08

Tema: L'istesso tempo 0:27

Var. 2: L'istesso tempo 0:46

Var. 3: L'istesso tempo 1:04

Var. 4: Più vivo 1:29

Var. 5: Tempo precedente 1:57

Var. 6: L'istesso tempo 2:24

Var. 7: Meno mosso, a tempo moderato 3:17

Var. 8: Tempo I 4:30

Var. 9: L'istesso tempo 5:02

Var. 10: L'istesso tempo (Dies irae) 5:31

Var. 11: Moderato (with Cadenza) 6:23

Var. 12: Tempo di menuetto (D minor) 7:56

Var. 13: Allegro (D minor) 9:27

Var. 14: L'istesso tempo (F major) 9:58

Var. 15: Più vivo scherzando (Orchestra tacet) (F major) 10:41

Var. 16: Allegretto (B-flat minor) 11:47

Var. 17: [Allegretto] (B-flat minor) 13:30

Var. 18: Andante cantabile (Theme in inversion) (D-flat major) 15:27 Introduction and

Var. 19: A tempo vivace 18:33

Var. 20: Un poco più vivo 19:05

Var. 21: Un poco più vivo 19:39

Var. 22: Marziale. Un poco più vivo. Alla breve (with Cadenza) 20:03

Var. 23: L'istesso tempo (with Cadenza) 21:39

Var. 24: A tempo un poco meno mosso 22:27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HvKTPDg0IW0&t=963s

 

0:04 - intro

0:12 - var 1

0:30 - theme

0:49 - var 2

1:08 - var 3

1:33 - var 4

2:04 - var 5

2:33 - var 6

3:45 - var 7

4:54 - var 8

5:28 - var 9

6:01 - var 10

6:54 - var 11

8:14 - var 12

9:45 - var 13

10:20 - var 14

11:05 - var 15

12:14 - var 16

14:03 - var 17

16:25 - var 18

19:22 - var 19

19:55 - var 20

20:31 - var 21

20:57 - var 22

22:42 - var 23

23:35 - var 24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ppJ5uITLECE&t=5s

 

〈震怒之日〉聖歌主題(使用於第十變奏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RMZPdSo2qUQ&t=26s

 

延伸欣賞

人家布拉姆斯也創作了一首帕格尼尼主題變奏曲(也是相同主題喔~)

Book I 00:00 – Theme

00:25 – Var.1. Churning sixths and thirds. Already extremely difficult.

00:49 – Var.2. Sixths in the LH, and rapid embellished octaves in the RH. Toybox-like sounds.

01:14 – Var.3. A single line divided between the hands scurries along in the new 6/8 meter with upbeats. Repeated notes divided rapidly between hands.

01:40 – Var.4. Accented trills and very large arpeggios.

02:45 – Var.5. The first quiet one. Hand-crossing, chromaticism, contrasting meter in both hands.

03:33 – Var.6. Syncopation and rapid, quiet octave leaps.

03:56 – Var.7. Fiery and dramatic. Chromatic octaves at the edges of the keyboard and harmonies in the centre of the keyboard swing inwards and outwards. Their movement is reversed in the second statement.

04:21 – Var.8. Leaps and thirds. Mazeppa-like.

04:47 – Var.9. Harmonic movement twice as slow as in earlier variations. Chromatic chords in RH against repeated octaves in tripet rhythm in LH.

06:07 – Var.10. Hand-crossing, syncopation.

07:45 – Var.11. The first of two major-key variations. Both hands in a high treble register playing expressive, steady, “tinkling” harmonies. In this variation, there are four full “repetitions,” as each two-bar unit uses the same exact material. The only variety comes from touch and dynamic change.

09:30 – Var.12. Continues the music box character of Var.11. RH has leaping, meandering arpeggios in the high register in triplet rhythm, the LH (beginning with an upbeat), in opposite motion in “straight” rhythm.

10:56 – Var.13. A “gypsy” variation, with difficult glissandi.

11:29 – Var.14. A stunning finale to Book I, really three variations rolled into one. The RH and LH pass a rapid scale between them, taking breaks to leap to two repeated notes and a punctuating octave. Trills intensify the variation, and then a huge cascade of arpeggios takes over. Repeated notes and vast rapid leaps. A trill emerges, is sustained, fades away, and becomes a drone over which a new variation is established. After a while the drone disappears altogether and broken octaves punctuated by sharp accents take over. Book II

13:11 – Var.1. Octave leaps, thirds.

13:56 – Var.2. Polyrhythm. Winding octaves and arpeggios.

14:31 – Var.3. Ascending thirds punctuated by octaves. Double notes.

15:00 – Var.4. A lilting waltz.

16:05 – Var.5. Dotted octaves, fleet-footed descending triplets.

16:28 – Var.6. Large, arching arpeggios with sharp, crushing embellishments.

16:49 – Var.7. A masterpiece of disguised complexity. A barely discernible but disorientating upbeat in the LH. 4 against 3 against 9 polyrhythm, later turned to 8 against 9. A chromatic line (the top note of an arpeggio) set of against octaves. Hands switch roles in second half.

17:07 – Var.8. Arpeggios in contrary motion. Meant to evoke a violin. (Kissin plays the repeats using the ossia).

17:35 – Var.9. A stark study in legato octaves.

18:35 – Var.10. Huge arpeggio sweeps, with extended harmonic displacement and “delay”.

19:24 – Var.11. Nearly impossible to play. Skittish and scherzo-like. Essentially a scale with hands moving in strict contrary motion, alternating octaves and single notes *outside of the preceding octave*.

19:48 – Var.12. A nocturne, the only variation not in A major/minor. Hemiolas (3/4 against 6/8), syncopation, inner voices.

21:08 – Var.13. Long scalar descents in the gypsy scale, featuring very delicate voicing in both hands.

22:16 – Var.14. Four variations in one. The first is scherzo-like, with the 2/8 meter speeding it up even more. Descending scales over a detached right hand. The second features double-note harmonies in groups of two passed between the hands. The third features smooth arching leaps and descents, in unison an octave apart. In the fourth 2/8 becomes 2/4 and triplet rhythm appears, and after a pregnant pause on a deceptive “dominant” chord, Brahms’ much-beloved polyrhythms close the work.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1EIE78D0m1g

 

一定要看的大賽歷史梗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UOUSFNgEy7c

 

想聽更多的帕格尼尼主題變奏?

李斯特來滿足您

0:01 Theme

0:23 Var1

0:38 Var2

1:05 Var3

1:24 Var4

1:39 Var5

1:55 Var6

2:15 Var7

2:38 Var8

2:50 Var9-My personal favorite. LH pizzicato on the piano? Astonishing!

3:04 Var10

3:35 Var11

4:13 Var12/Finale(Bravissimo!!!)

4:31 Coda(OMG@@)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s5NKBNi96R8

 

 

蕭斯塔科維奇:D小調第五號交響曲,作品47                               
D. Shostakovich: Symphony No. 5 in D Minor, Op. 47
第一樂章:中板(Moderato)
第二樂章:小快板(Allegretto)
第三樂章:緩板(Largo)
第四樂章:不太過份的快板(Allegro non troppo)

 

「主啊!請賜給我勇氣,去改變可以改變之事;」

「主啊!請賜給我力量,來忍受可以忍受之事;」

「主啊!請賜給我智慧,以分辨上述兩者之差別。」

~ 蕭斯塔高維奇祈禱文

 

蕭斯塔科維奇1906年9月25日出生於俄羅斯聖彼得堡,1975年8月9日逝世於莫斯科。

他於1937年4月18日開始創作第五交響曲,並於1937年7月20日完成。

1937 年11 月 21 日,列寧格勒愛樂樂團在葉夫根尼·穆拉汶斯基的指揮下在列寧格勒(當時為聖彼得堡)首次演出。

交響曲編制

第五號交響曲的樂譜需要基本為兩館編制:

2部長笛、短笛、2部雙簧管、2部單簧管、降E調單簧管、2部低音管、4部法國號、3部小號、 3部長號、低音號、定音鼓、打擊樂器(木琴、三角鐵、鈸、鑼 tam-tam、小鼓、低音鼓)、兩部豎琴、鋼琴、鋼片琴和弦樂五部(第一和第二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與低音提琴)。

交響曲長約48分鐘。

 

蕭士塔高維契生平

本段落作曲家介紹,引用於維基百科「德米特里·蕭士塔高維奇」條目:

早年

蕭士塔高維奇1906年生於聖彼得堡。家庭中排行第二。1919至1925年,蕭士塔高維奇進入了當時由作曲家格拉祖諾夫所領導的聖彼得堡音樂學院,跟隨馬克西米利安·施泰因貝格(又譯史坦伯格)學習作曲,跟隨尼古拉·索科洛夫學習和聲法及對位法,並隨尼古拉耶夫學習鋼琴,他的《第1號交響曲》便是作曲畢業作品。

畢業後,蕭士塔高維奇曾打算以作曲家及鋼琴家的雙職身份發展。1927年,他參加了華沙蕭邦國際鋼琴比賽,獲得榮譽獎。不過,當時的音樂評論家普遍對他的鋼琴詣藝並不欣賞,對他的演奏有「乾硬的風格」、「缺乏情感」等不客氣的批評。比賽過後,蕭士塔高維奇遇上指揮家布魯諾·華爾特。對方對他的《第1號交響曲》十分欣賞,並於翌年在德國柏林作演出。自此,蕭士塔高維奇專心發展他的作曲事業,鋼琴演出亦自此起改為只演奏自己的作品。1927至1928年先後完成了《第2號交響曲》,亦開始創作他的首部歌劇——根據作家尼古萊·果戈理的《賭徒》(The Gamblers)改編而成的《鼻子》。但很快便被帶官方背景的俄羅斯無產階級音樂家協會批評為形式主義,令到1930年1月的首演並不被看好。

而在1920年代末期至1930年代初期間,蕭士塔高維奇受僱於已改名為列寧格勒的聖彼得堡工人青年劇場,因此這個時期他創作了大量的劇場音樂、電影配樂、管絃樂組曲、舞劇等。其中他的三齣芭蕾舞劇:《黃金時代》(1929年-1930年)、《螺絲栓》(1930年-1931年)、《清澈的溪流》(1934年-1935年)都是這段時期的代表作。但諷刺的是,這三首作品當時都全被蘇聯當局認為意識形態有問題,上演不久就被撤換。

第一次譴責

與之同時,劇場的工作量亦不算太多,因此他除了創作工作上的音樂外,亦能投放時間在其他類型的創作內。其中《第3號交響曲》、《第4號交響曲》、《第1號鋼琴協奏曲》和《大提琴奏鳴曲》等都是這個時期的作品。另外,他亦將不少時間和精力投放於第二齣歌劇《穆森斯克郡的馬克白夫人》上,但他萬萬想不到,這齣歌劇竟然成為了他的音樂生涯的第一次災難。

1932年,「俄羅斯無產階級音樂家協會」改組為「蘇聯作曲家協會」,用「社會主義現實主義原則」要求作曲家「以高度的技巧,簡潔、明快、真實地表現社會主義現實主義內容」。《穆森斯克郡的馬克白夫人》的題材敏感,而蕭士塔高維奇和另一位作家共同所寫的台詞亦較為大膽和露骨,所用的配器手法和寫作手法亦屬新穎。但由於是根據十九世紀的俄羅斯自由主義作家尼古拉·謝苗諾維奇·列斯科夫的同名小說所改編而成,屬當時官方認可的作品。作品於1934年首演時,初期還是備受好評,官方評論亦對這首作品予以肯定,表示該劇是「在社會主義建設和黨的正確政策下成功的結果」,及「只有在一個有優良傳統蘇聯文化下的蘇聯作曲家才能夠寫出(這首作品)。」[1]歌劇在往後的一年多時間,不論在蘇聯國內或是國外,每次都座無虛席,並且還得到觀眾和評論家的讚賞。

然而1936年1月,史達林親自觀看了這齣歌劇後卻大發雷霆,大肆抨擊歌劇的內容意識極度不良,完全不符合「蘇維埃音樂」的標準。於是,他透過官方報章《真理報》,發表了一篇名為《混沌代替了音樂》的社論,斥責這齣歌劇為「低俗、粗鄙、有如原始人的行為」。[2]及後數天,《真理報》連續發表了多篇抨擊《穆森斯克郡的馬克白夫人》的宣傳文章,就這樣,《穆森斯克郡的馬克白夫人》短時間就被下畫,亦被禁止再作公開演出,連帶蕭士塔高維奇其他的音樂作品也遭禁演。他嘗試以《第4號交響曲》的首演來回應,可惜在人心惶惶,各音樂團體對他也敬而遠之的情況下,本來安排好的首演也要被迫取消。

基於收入上的減少及各類型的壓力,蕭士塔高維奇於1937年另以《第5號交響曲》作為「蘇維埃藝術家對公正批評的回應」(Soviet Artist's Response to Just Criticism)。這首作品大幅地減少早期作品中較新穎的創作手法及和聲,當中第四樂章更加是採用近乎保守的傳統創作手法寫成——主調音樂、調性明顯、棄用現代和絃及不協調的音程等等。結果反應正面,官方亦逐步解禁他的作品發表(但如《穆森斯克郡的馬克白夫人》則仍然維持禁演令)。另一方面,蕭士塔高維奇開始意識到要在官方的「意識框架」及「創作自由」中找出平衡點,這因而造就了他開始創作室內樂作品。他寫成了第一首絃樂四重奏,而同年九月,他亦在列寧格勒音樂學院找到了作曲教席,令他得以有較穩定的收入。

自此,世間對其此後的創作一直存在爭議,有人認為「他與蘇維埃體制之間的關係曖昧不清」,有人認為「他和馬雅科夫斯基一樣都是屈從於史達林體制內的御用藝術家」,也有人認為「他是一位頑強不屈,秉持異議品質,敢於反對史達林的音樂家」。

二戰時期

1941年,納粹德軍攻打列寧格勒,蕭士塔高維奇在戰火中開始創作《第7號交響曲》(亦被稱為《列寧格勒交響曲》),後來他和家人被安排撤離至古比雪夫,該曲亦在那裏完成。1943年春天,全家再被安排移往莫斯科。在這段不斷搬遷的時期,他的一些創作不幸在途中遺失了,當中包括令他耿耿於懷,未能首演的《第4號交響曲》總譜,一些室內樂作品樂章等。另一方面,蕭士塔高維奇在這時創作了陰沉而帶暴力的《第8號交響曲》及《第2號鋼琴奏鳴曲》。除此以外,他還創作了《第2號鋼琴三重奏》、《第2號絃樂四重奏》以及一些劇樂。

二戰結束後,蕭士塔高維奇獲委約在一場慶祝蘇聯戰勝德軍的勝利音樂會中發表一首新的交響曲(即《第9號交響曲》),而他亦本來屬意像其他作曲家般,將《第9號交響曲》寫成和前兩首交響曲一模大規模,兼且加入人聲的作品,就連史達林亦熱切期待他能寫出比貝多芬第9號交響曲》更宏大的作品,但最後出來的,卻是一首近似海頓風格:編制小、演奏時間不長、氣氛輕鬆愉快的作品。這明顯和官方所希望的「大規模的勝利讚歌」相距甚遠,結果種下遭蘇共作第二次譴責的伏線。

雖然蕭士塔高維奇在戰爭時期創作了多首重要而愛國色彩濃厚的作品,但一首被認為於1939年寫成,受列寧格勒市黨委書記所委託為慶祝蘇聯在芬蘭扶植的傀儡政權(芬蘭民主共和國)而作的《芬蘭主題組曲》,作曲家一直都否認是他的作品。有學者指出這是因為「芬蘭民主共和國」成立不足半年便垮台,而且蘇聯在後來的冬季戰爭中更慘敗於芬蘭軍中,成為了他們的國恥之一,因此蕭士塔高維奇生前極力否認曾創作過這首樂曲。[3]

第二次譴責

1946年,主張藝術作品要社會主義化的安德烈·日丹諾夫被史達林任命為文化部長,便對各文化界進行大規模的整治。1948年2月,他的整頓延伸至音樂界。他藉穆拉德里的歌劇《偉大的友誼》作為藉口,以形式主義的指控對當時多位舉足輕重的作曲家進行批評。同年4月召開的蘇聯作曲家協會會議,最後變成批判大會。蕭士塔高維奇是被批判的對象之一,同時期被批判的還有普羅高菲夫米亞斯科夫斯基卡巴賴夫斯基舍巴林等。和第一次譴責的情況相同,蕭士塔高維奇絕大部份的作品被禁演,國家福利被收回,音樂學院的教職被中止,而且一直由他領導的蘇聯作曲家協會,更被由史達林和日丹諾夫所信任的赫連尼科夫接管(赫連尼科夫一直擔任這個位席,直至1991年蘇聯政權瓦解為止)。但諷刺的是,1949年蕭士塔高維奇又成為了訪美代表團的其中一員,為此蘇共不得不放寬對他的限制。同年,他創作了清唱劇《森林之歌》,當中將史達林比喻為「偉大的園丁」。1951年,他首次晉升入最高蘇維埃

重生期:史達林之死

對於蕭士塔科維奇而言,管治了30年的史達林於1953年的去世(然而,普羅高菲夫亦於同日逝世)讓他踏上全新的一頁,所有在第二次譴責時被褫奪的各種福利和工作慢慢地恢復過來。他的作品亦可以重新演奏。其中,同年首演的《第10號交響曲》成為了新時代的代表作,同時亦開始確立了他以自己命字而創作的「DSCH動機」,學者認為,「DSCH動機」在他晚期的作品不斷出現,背後的象徵意義就是代表個人的意念戰勝了一切的壓制。另外,一些在第二次譴責期間所創作的作品,亦陸續得到公演.這包括了多首富濃厚猶太旋律的作品,如《第1號小提琴協奏曲》、《猶太歌集》、《第4號絃樂四重奏》等。

 

 

 

蕭士塔科維奇的音樂非常特別,具有獨特的歷史背景,搭配紀錄片欣賞,更能對於作曲家身處的時空環境與創作心境,更加心領神會: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e3RbWSfhlp4

重要段落

重要段落

第一樂章:戰國哀歌

*一切始於革命(2:34)

*接入時代巨大的動代與變化,蕭士塔科維奇對於各種噪音之模仿、各項當代藝術與當代生活之視覺衝擊

*一切促進革命,都是道德的;一切阻礙革命都是不道德的(5:55)

接入蕭士塔高維契的「第一次譴責」:歌劇《穆森斯克郡的馬克白夫人

*效仿貝多芬,蕭士塔科維奇的交響曲寫作(8:49)

*三個隱藏在第五號交響曲中的致命音符:「KGB」!(9:03)

*貝多芬:第九號交響曲「開頭動機」(9:51)

接入蕭士塔科維奇的「第五號交響曲」開頭「兩音動機」

*「兩音動機」的逐漸淡化,瀰漫於整首交響曲之中(11:30)

*音樂家的時代證言:「心口不一」的共產極權時代(13:22)

瀰漫在第一樂章裡的詭異黑色年代氛圍

*極低音的法國號與小號主題(14:57)

接入柴可夫斯基《1812》序曲之「愛國主義」 V.S.蕭士塔科維奇交響曲之「軍國主義」

再接入第一樂章尾聲的致命音符「KGB」

最後接入鋼片琴近乎哀鳴的弱奏

 

第二樂章:人生悲喜劇

*電影配樂高手:蕭士塔高維契(19:52)

接入MTT彈奏黑白電影配樂

*第二樂章:詼諧曲主題(21:55)

接入諷刺的悲喜劇氛圍與影像

*蕭士塔科維奇「第一次譴責」細節說明與影像

 

第三樂章:搖籃曲 or… 安魂曲!?

*第三樂章主題:(30:49)

對聆聽者:第五號交響曲中最感人之時刻:為往生者所譜寫之安魂曲

對往生者:如同搖籃曲般靜謐、動人(極為諷刺)

*雙簧管最為深沉、無言之獨奏段落(36:05)

 

第四樂章:融合幸福與悲劇之進行曲

*極權滅絕的時代真相:靜默屠殺(39:33)

蕭斯塔科維奇身旁友人,甚至親妹妹皆被處決或流放,蕭斯塔科維奇亦生活在恐懼之中,他睡在公寓外的樓梯間裡,以免家人遭受他即將被捕的痛苦...

*第四樂章主題:隱藏於恐懼之下的表面喜樂(43:28)

接入最終樂章的概念:*即使悲傷絕望,仍需展露笑顏而努力生存(44:51)”

*虛與委蛇:對元首的歌功訴德樂音(隱含不和諧音)(46:16)

*半音之差,意義大不同:結尾段落的「大調」與「小調」(48:28)

*重要三音「KGB」動機再現(50:51)

*[結語](51:36):蕭士塔科維奇《第五號》交響曲,就像一面鏡子,它代表了他所處的生活與時代。他是一位使者。*我認為他的音樂,是我們所有人的讚美詩:無論對過去所有人、現在,以及未來,皆然。

 

樂譜版本欣賞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ARSDiUNfqvo

 

補充影片

https://youtu.be/RccrJX9AN54?si=l97KGP4vtGpNcdgr

 

https://youtu.be/OPQBQdLF1dM?si=L9RicjfbDVtEcKh5

 

https://youtu.be/1U8codGj9xM?si=5JO0XKnA8udghbR3

 

https://youtu.be/l9-YCHZ4XoU?si=3rIr_kXA0ISwaMQd

 

 

開卷蹦藝術.享受美好閱讀時光

☕️一杯咖啡.一點心意.支持蹦藝術☕️

 

各類合作提案,聯繫方式:

*手機:0917.670.518 
*Line:https://line.me/ti/p/LB1ro0P0AU
*E-mail:jenpin888@gmail.com

【BON音樂】蹦藝術X大人社團 - 聆聽宇宙萬物之聲:馬勒(四)談馬勒交響曲裡特殊樂器的運用

【BON音樂】蹦藝術X大人社團 - 聆聽宇宙萬物之聲:馬勒(四)談馬勒交響曲裡特殊樂器的運用
All about Mahler's Music -4

– 資訊整理共享於網路,一起欣賞音樂與藝術之美 –
蹦藝術 | BONART


大人的古典樂欣賞線上直播課(9/14週四下午班,共5堂):聆聽宇宙萬物之聲:馬勒

古典音樂是你的生活必需品?
希望有機會能拓展對古典樂的了解?
跟著林仁斌老師一起認識偉大的音樂藝術!

《大人社團》與蹦藝術攜手開設古典音樂鑑賞課程,林仁斌老師帶領學員欣賞每首的獨特之處,讓您徜徉在樂曲中,更貼近音樂家的心血結晶,聽出更多況味與樂趣!

《延伸閱讀》大人的音樂欣賞線上直播課程好嗎?學員真實回饋分享

《延伸閱讀》大人的音樂欣賞課學員回饋,看他們用音樂為生活注入繽紛

 

精彩課程再推薦

大人的古典樂欣賞線上直播課(9/14週四下午班,共5堂):聆聽宇宙萬物之聲:馬勒

大人的古典樂欣賞線上直播課(10/26週四下午班,共5堂):匯聚人生中的美妙時刻

 

主講人:林仁斌老師

 

馬勒全系列五堂課程介紹

課程內容

  • 第一堂 │ 談馬勒交響曲裡的精彩管弦樂法

欣賞馬勒,要從閱讀樂譜開始,才能真正領略這位被歷史忽略多年的偉大作曲家音樂中的驚人之處。在這堂課中,林仁斌老師將會帶領學員了解數段馬勒交響曲中精彩的管弦樂法,從實際的譜例來深入欣賞這位現代顯學的音樂之美。

  • 第二堂 │ 談馬勒交響曲中最令人動容的慢板

許多人認識馬勒,都是從他的知名慢板開始。在他的刻劃下,如歌的旋律與深刻的情感,令人動容;對自身的命運、甚至未來以及命運的擔憂,也都藏在他的慢板裡。這堂課,林仁斌老師會為學員導引馬勒作品的內涵,一起感受他對於人生、愛情與幸福的渴求,也惋惜他極度戲劇化卻悲苦的人生觀。

  • 第三堂 │ 談馬勒交響曲裡音樂動機的運用

從貝多芬的第五號《命運》交響曲開始,交響樂正式進入「說故事時間」,動機寫作方式更是貝多芬在音樂史上卓然傲立的孤高,華格納甚至曾言:「在貝多芬之後,無人能寫作交響曲...」。馬勒是極為優秀的指揮家,生平指揮過無數場音樂會,他的作曲內容更是旁徵博引,尤其對於動機的處理,更值得大人一起深入了解。

  • 第四堂 │ 談馬勒交響曲裡特殊樂器的運用

在馬勒的交響曲中,除了同時擁有最大聲的Fortissimo、最小聲的Pianissimo,最長的樂曲長度,最大型的管弦樂編制、最深層的生死議題探討,另一項特點,就是在交響樂中最多特殊樂器之成功運用。在課堂中,老師會為學員們分享馬勒的特殊樂器使用方式,深入樂譜,了解更多他的巧思。

  • 贈第五堂 │ 電影賞析《馬勒,獻給妻子的柔板》

佛洛伊德曾說:「研究馬勒,讓精神分析跨一大步。」,他所留下的馬勒研究,更成為許多學者考據的重要資料。這部電影改編自馬勒的真實人生故事,藉由他意外發現妻子與年輕建築師葛羅佩斯的外遇,前往斯布魯克求助心理學權威佛洛伊德開始,觀眾漸漸地進入馬勒晚年所遭遇的困境與《千人》交響曲創作背景,進一步對他的音樂感同身受。


第一號交響曲 第三樂章

送葬進行曲

莊嚴而有節制,不拖沓,音樂非常簡單,像一首民謠,深度卻又帶著諷刺,在哀傷與平靜之間,有著巧妙的平衡 —— 這是根據兒謠《賈克兄弟》(Frère Jacques)之旋律所改編而成的葬禮進行曲。

樂譜版本(25:39

https://youtu.be/ypClfhEwwCw?t=2385

 

音樂會版本(24:50起)

https://youtu.be/4XbHLFkg_Mw?t=2392

 

第四樂章 從地獄到天堂

紀錄片:阿巴多在柏林愛樂的第一年

11:00 第一號第四樂章 法國號起立演奏

 

琉森音樂節的第一號第四樂章Final(54:05起55:15全體法國號站起來)

https://youtu.be/4XbHLFkg_Mw?t=3287


馬勒第二號交響曲《復活》

管弦樂編制(可參考

《復活》交響曲基本上採取四管編制,馬勒還安排舞台後方多位樂手擔任演奏,因此所需樂團規模十分龐大,可說是貝多芬《合唱》後最大規模之交響作品。(當然這個紀錄後來又將被馬勒自己的第八號交響曲《千人》所打破~)

 

除了滿編的弦樂與四管編制管樂器之外,打擊聲部安排亦非常豐富:

打擊共需至少要7名演奏者或以上:

兩組定音鼓 {Pauken},台上六顆(兩位演奏者),台下一名打擊者
2對銅鈸 {Becken},一副台上,一副台下
2個三角鐵 {Triangel},一副台上,一副台下
小鼓 {Kleine Trommel, Kl. Tr.}(馬勒標示:如果可能,不止一個演奏者)
鍾琴 {Glocken}
3 個鐘聲 {Bells}(鋼棒,聲音深沉、無音高)
2 個大鼓 {Grosse Trommel, Gr. Tr.},一副台上,一副台下
2 個中鼓 {Tam-Tam}(高音與低音)

 

《復活》交響編制示意圖:

 

馬勒親筆撰寫之《復活》樂曲解說(出處)與音樂欣賞

根據馬勒於1901年德勒斯登演出《復活》交響曲所親筆撰寫的樂曲解說,我們可以這樣來理解這首作品:

第一樂章 亡靈祭

生亦何歡.死亦何苦

莊嚴的快板(Allegro maestoso)

「我們站在一個深受愛戴之人的墳墓旁。 他的一生、他的掙扎、他的苦難以及他在世上的成就,都在我們面前成為了過往雲煙。 而現在,在這莊嚴而激動人心的時刻,當日常生活的迷茫和分心,如同一頂帽子從我們的眼前揭開時,一個令人敬畏的莊嚴聲音讓我們心寒,一個被日常生活般蒙蔽的海市蜃樓聲音 ,我們通常會忽略:『接下來呢?“ 它說。 『什麼是生,什麼是死? 我們會永遠活下去嗎?究竟這是一場空虛的夢,還是我們的生與死確有意義?』 如果我們要繼續活下去,我們必須回答這個問題。 接下來的三個樂章,在功能上皆為間奏曲。」- 馬勒

“We are standing near the grave of a well loved man. His whole life, his struggles, his sufferings and his accomplishments on earth pass before us. And now, in this solemn and deeply stirring moment, when the confusion and distractions of everyday life are lifted like a hood from our eyes, a voice of awe-inspiring solemnity chills our heart, a voice that, blinded by the mirage of everyday life, we usually ignore: “What next?” it says. “What is life and what is death? Will we live on eternally? Is it all an empty dream or do our life and death have a meaning?” And we must answer this question, if we are to go on living. The next three movements are conceived as intermezzi." - Gustav Mahler

 

第一樂章曲式段落

C小調,4/4拍,奏鳴曲式,共27段落。

版本 呈示部 發展部A 發展部B 再現部 尾聲
樂譜版 開始 - 6 6 - 14 15-20 20(Tempo I)-23 24-End
演奏版 開始 - 6 6 - 14 15-20 20(Tempo I)-23 24-End

 

第一樂章樂譜欣賞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2D9DfuF-Hf4

 

第一樂章 亡靈祭 結束後 休息五分鐘

 

筆者註:在馬勒的筆記中,特別標註第一樂章與第二樂章之間,需有「五分鐘休息」。除了一方面因為第一樂章之巨大與沈重,另一方便則因為第二樂章的音樂,可藉此產生對比性。有些指揮會忠實遵守,有些指揮則不一定,端看指揮的想法而決定。

可以點看此處,1998年拉圖指揮伯明罕市立交響樂團時,在第一樂章之後的確暫停了演出,並且還在指揮台上喝水休息XD

https://youtu.be/QzYmvFinNs0?t=1411

 

延伸閱讀

https://bonart.com.tw/all-about-mahler-festival-2/

 

推薦第一樂章分析:

指揮家 Gerard Schwarz精彩的系列樂譜解說+演奏影片

Gustav Mahler: Symphony No. 2 – 1st Movement . Analysis by Gerard Schwarz | Music | Khan Academy

https://youtu.be/VZVN-MKI5MM


第三號交響曲

第三樂章

亮點1:藝術歌曲《少年魔號》中的第11首歌曲 ⟨夏日的輪班⟩(Ablösung im Sommer /Relief in Summer) 引用

Ablösung im Sommer

Kukuk hat sich zu Tode gefallen

An einer grünen Weiden,

Kukuk ist tot, hat sich zu Tod’ gefallen!

Wer soll uns denn den Sommer lang

Die Zeit und Weil vertreiben?

Ei das soll tun Frau Nachtigall,

Die sitzt auf grünem Zweige;

Die kleine, feine Nachtigall,

Die liebe, süße Nachtigall!

Sie singt und springt, ist allzeit froh,

Wenn andre Vögel schweigen.

Wir warten auf Frau Nachtigall;

Die wohnt im grünen Hage,

Und wenn der Kukuk zu Ende ist,

Dann fängt sie an zu schlagen!

Relief in Summer

The cuckoo has sung himself to death

On a green willow.

Cuckoo is dead, has sung himself to death!

Who shall now all summer long

While away the time for us?

Ah! Mrs Nightingale shall do that,

She sits on the green branch,

That small and graceful nightingale,

That sweet and lovely nightingale!

She hops and sings, is always joyous,

When other birds are silent.

We shall wait for Mrs Nightingale,

She lives in the green grove,

And when the cuckoo’s time is up,

She will start to sing!

夏日的輪班

布穀鳥居然唱歌唱到死掉了

就在綠柳上

杜鵑死了,把自己唱死了!

現在整個夏天

誰來消磨我們的時間?

啊! 夜鶯夫人會這樣做,

她坐在綠枝上,

那小巧玲瓏的夜鶯,

那隻甜美可愛的夜鶯!

她又跳又唱,總是很快樂,

當其他鳥兒都沉默的時候。

我們將等待夜鶯夫人,

她住在綠樹林裡,

當布穀鳥的時間結束了,

她就會開始唱歌!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sKmmspfWb3U

 

第三號交響曲 第三樂章(43:26

https://youtu.be/9Yr720ftjaA?t=2606

 

亮點2:郵號(Post-Horn)獨奏段落

 

郵號獨奏樂譜欣賞

 

郵號出現於第三樂章段落13(50:42起):

https://youtu.be/UJYeeHR5qKE?t=3058

 

第三樂章 郵號獨奏段落 (48:50起)

音樂會版本

https://youtu.be/9Yr720ftjaA?t=2930

 

第四樂章「人們如是說」(歌詞翻譯版本)

第四樂章女低音獨唱之歌詞,取自摘自尼采《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第四部《午夜之歌》,鐘聲響起時查拉圖斯特拉所唱詠的一段文字。這段文字反映出生命的意義,並告訴我們為何人之所以生在此處?所尋為何?:

中文翻譯 德文歌詞
人哪,請聽著!

深沉的午夜在說甚麼?

我睡了,我睡了

我從熟睡的夢中醒來

世界是深沉的

比白晝所想的還要暗沉

深沉是世界的痛苦;

快樂比起悲痛更深更沉;

痛苦說:「去吧!」痛苦說:「去吧!」

可以一切的快樂都追求著著永恆

追尋著深沉,深沉的永恆

Mensch! Gib acht!

Was spricht die tiefe Mitternacht?

Ich schlief, ich schlief

Aus tiefem Traum bin ich erwacht!

Die Welt ist tief!

Und tiefer als der Tag gedacht.

Tief ist ihr Weh!

Lust tiefer noch als Herzeleid.

Weh spricht: Vergeh!

Doch alle Lust will Ewigkeit

Will, tiefe, tiefe Ewigkeit!


馬勒第四號交響曲

G大調第4號交響曲馬勒創作於1899年至1901年間創作的四樂章交響曲。最後樂章加入女高音獨唱,而歌詞選自詩集《少年魔號》中的《天國的生活》(Das himmlische Leben)。

 

第4號交響曲全曲共4個樂章:

  1. 精緻、從容地—非常閒適地(Bedächtig. Nicht eilen—Recht gemächlich
  2. 悠閒地速度,不緊不慢(In gemächlicher Bewegung; ohne Hast
  3. 平緩,略似柔板(Ruhevoll, poco Adagio
  4. 非常滿足地(Sehr behaglich

 

第一樂章:精緻、從容地—非常閒適地(Bedächtig. Nicht eilen—Recht gemächlich

串鈴/雪鈴(Sleigh Bells)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f1IACEDRTss

 

樂譜版本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pCuHCMitaoQ&t=2905s

 

樂器特寫

 

琉森音樂節 現場演奏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YnfhInZLmUQ&t=2899s

 

延伸認識

馬勒第四號交響曲的循環動機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rueKJDf9f0&t=84s


第五號 第三樂章

 

法國號獨奏 "Obligato"

第三樂章「罰站」一整個樂章,展現征服全場的魅力之音,全場不斷為他,也為法國號組熱烈鼓掌。

 

認識更多馬勒第五號第三樂章之特色: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oIpqhpjVLPM

 

第六號《悲劇》之槌

第六號交響曲寫作於1903-1904間,其時馬勒已經與妻子阿爾瑪結婚並期待著兩人之間愛的結晶誕生,此時的馬勒工作順遂、愛情與家庭都在幸福的狀態中,卻埋首於《悲劇》這樣一首黑暗的殞落之作,在這首交響曲中,馬勒描述的主角,將遭受到三大打擊最終倒下,因此本首交響曲中的「大槌」(Hammer)已經於其他貼文裡介紹,不再贅述。

而本交響曲的另一個特色,就是第一樂章 2'30"左右開始出現「阿爾瑪主題」(Alma Theme),隨後更以主導動機方式不斷出現、變化,甚至成為最後樂章前的主要動力,這滿滿的「阿爾瑪主題」可說是馬勒將心心念念的愛妻放在心中的最佳證明。

只可惜這首交響曲整首依舊是悲壯暗色調,儘管行板再美、再柔情萬千而纏綿,已經預知結局的我們,心中只能在這最美的音樂裡哀嘆著即將迎來的悲劇,原本馬勒初版的三次槌擊,經過修改再版之後剩下兩次,他也在總譜上註記「如果槌擊力度不夠,可以加上雙鈸與大鑼」,因此除了「槌、箱」的開放性選擇,各樂團也有不同的悲劇槌擊表現方式,總是讓本曲樂迷津津樂道的焦點。

 

2023.05.28. 馬勒交響狂熱有感

今天上午聽完捷克愛樂演奏馬六之後,非常棒~很有感覺,來寫一點欣賞馬勒音樂的想法

馬勒,可能是擁有全世界最多「瘋狂樂迷」的古典作曲家

當然,每一位作曲家都有他的音樂特色,但要像馬勒這樣,同時擁有最大聲的Fortissimo、最小聲的Pianissimo,最長的樂曲長度,最大型的管弦樂編制、最深層的生死議題探討、最特殊的多樣樂器使用…

但,集眾多特色於一身的馬勒,其作曲,在他的年代,並不受到肯定…

「詭異、奇特、不可預料」,這些過往出現在馬勒音樂裡的負面用詞,在現代人越來越懂得以他的人生歷程、作曲動機、讀譜做深度理解之後,漸漸變成了同理心與深深地感同身受

以前說,「聽馬勒,是一種顯學」,我認為「聽馬勒,更是一種雜學」

我說的這種「雜學」,雜指的是好的那一方面

為了聽懂馬勒,聽馬勒的音樂,有關於管弦樂的一切,都需要「略懂略懂」:

管弦配器法要開始「略懂略懂」、樂器演奏法要「略懂略懂」、音樂曲式學也要「略懂略懂」、動機主義作曲也要「略懂略懂」,背景考據更要「略懂略懂」,作曲家的想法更要「略懂略懂」…

例如:

第六號《悲劇》裡,象徵著擊倒巨人的大槌(Hammer),馬勒並未具體指示要用哪一種槌子?敲擊哪一種板子?

所以各樂團都會以自己的方式製作對應《悲劇》的大槌與打擊板:有的聲音亮,有的暗沈,有的極重,有的則悶響,這就是一種開放性的選項

為什麼第六號第一樂章,前奏之後的第一段音樂,會被稱之為「Alma主題」?

為什麼第六號最美的行板,有的版本在第二樂章,有的在第三樂章?

為什麼英雄的三大打擊,但槌子只打兩次?

進一步的雜學,體現在現場觀察管弦樂團演奏的樂趣:

例如,樂手們畢竟是人,偶爾前後檔弓法會錯亂;偶爾雙鈸會在小聲之處沒打出聲音,或者打錯拍點;銅管也會有突然音色極好或放炮的時刻,就連大槌,都有現場音樂會打完飛出去的時刻~有時會被演奏逗笑,有時卻又感動莫名(這段文字,沒有指特定場次)

聽得更多,了解更多之後…放鬆心情,體驗現場Live’,增加經驗值,馬勒的各類雜學深度,將越來越厚實

這,絕對是一輩子的追尋

 

2023.05.28. 香醇濃郁的捷克之聲 – 馬勒第六號《悲劇》交響曲

畢契科夫(Semyon Bychkov)所率領的捷克愛樂,先前來台灣時就已經斬獲許多粉絲,評價甚高。這次他們來到馬勒音樂節,演奏自己波西米亞故鄉作曲家馬勒的第六號交響曲,自信滿滿豪情萬丈~如果要我評價,我會說這是幾乎完美的一場音樂會。

第六號交響曲寫作於1903-1904年間(1906年再次修訂),其時馬勒已經與妻子阿爾瑪結婚並期待著兩人之間愛的結晶誕生,此時的馬勒工作順遂、愛情與家庭都在幸福的狀態中,卻埋首於《悲劇》這樣一首黑暗的殞落之作,在這首交響曲中,馬勒描述的主角,將遭受到三大打擊最終倒下,因此本首交響曲中的「大槌」(Hammer)已經於其他貼文裡介紹,不再贅述。

而本交響曲的另一個特色,就是第一樂章 2’30″左右開始出現「阿爾瑪主題」(Alma Theme),隨後更以主導動機方式不斷出現、變化,甚至成為最後樂章前的主要動力,這滿滿的「阿爾瑪主題」可說是馬勒將心心念念的愛妻放在心中的最佳證明。

只可惜這首交響曲整首依舊是悲壯暗色調,儘管行板再美、再柔情萬千而纏綿,已經預知結局的我們,心中只能在這最美的音樂裡哀嘆著即將迎來的悲劇,初版的三次槌擊,經過修改再版之後剩下兩次;馬勒也在總譜上註記「如果槌擊力度不夠,可以加上雙鈸與大鑼」。因此除了「槌、箱」的開放性選擇,各樂團也有不同的悲劇槌擊表現方式,總是讓本曲樂迷津津樂道的焦點

我非常喜愛捷克愛樂詮釋的馬勒音色,那種動態幅度與濃郁的音色,都讓馬勒旋律中的悲傷感在空氣中傳遞出孤寂的氣味,無論是節奏或旋律歌唱;而樂團雄厚的力度也讓該樂曲爆棚時爽快炸裂,一點都不拖泥帶水。

畢契科夫持棒角度喜歡偏下,看起來更像是手的延伸,是一位極為認真的指揮家,樂譜上幾乎每一頁都貼上了各種不同顏色的便利貼,有黃色藍色桃紅色,註記肯定非常豐富(超想偷看der)

與團員之間的呼吸聯繫感非常強烈,樂團首席與各聲部首席表現皆為一時之選,與他的音樂呼應感極強;英國管與法國號的獨奏極美、打擊樂手特別到後台演奏的牛鈴聲與多種打擊樂器精緻的音色表現(雙鈸小聲有一點沒打好),全場都有極其優異的現場感

「這就是我們捷克的音樂、捷克的音色」,我在場深深感受到團員們演出後對自己樂團的驕傲感,推薦之後有機會,大家一定要現現場欣賞捷克愛樂。

 

 

 

 

 

 

影片分享:馬勒「悲劇之槌」大合集

 

樂譜版本

14:00起,第一槌

https://youtu.be/UWPYka9630c?t=843

 

18:40起,第二槌

https://youtu.be/UWPYka9630c?t=1120

 

第三槌呢?

33:00起,聽這最後兩分鐘的寧靜與震撼

https://youtu.be/UWPYka9630c?t=1985

 

這...又是另外一種《悲劇》😂

音樂是華格納的《指環》

Wagner (The Ring without Words)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GZqBxV-d8Lc

 

樂團樂手也愛拍這個🤣

 

這是屬於我的旋律❤️

- 談馬勒《悲劇》的「阿爾瑪主題」(Alma theme)- by 林仁斌

馬勒第六號交響曲第一樂章,在前奏過後,大約進行至 2'30"(依版本則略有不同) 時,一段由連續上行四音帶出的溫暖發展旋律,被稱之為「阿爾瑪主題」(照片即為譜例)

 

馬勒的妻子在講述了馬勒如何創作第六交響曲的過程時,提到有天馬勒將她帶到他的作曲小屋,並為她演奏了這段音樂

馬勒說(直譯):「我試圖以一個音樂主題中捕捉妳的形象 —— 至於我是否成功, 我不知道。妳將不得不容忍它。」(I've tried to capture you in a theme – as for whether I've succeeded, I don't know. You will have to tolerate it.

第一樂章在後續的發展中,「阿爾瑪主題」將成為最具分量的主角之一,不斷以各種形式與變化出現在樂曲中,更成為第一樂章最後結束前的重要動機。

理解「阿爾瑪主題」的意義有三:

第一,又多了一個「馬勒雜學」,令人欣喜;

第二,能更加理解馬勒在作曲時的「動機主義思維」,這對實際理解馬勒的音樂創作,能有極大的幫助

第三,藉由整個樂章滿滿不斷的「阿爾瑪主題」,或許是見證馬勒愛情的另一種方式:滿滿的愛❤️💕

延伸欣賞:

阿巴多指揮琉森節慶管弦樂團(2006)

3'33"起即為「阿爾瑪主題」

https://youtu.be/YsEo1PsSmbg?t=214


第七號交響曲

第七號共包含五個樂章:

  1. 慢速—果斷的快板、但不太快(Langsam - Allegro risoluto, ma non troppo)E小調
  2. 夜之樂:其一·中庸的快板(Nachtmusik I [Allegro Moderato])C小調。據說馬勒在1904年荷蘭之旅,因看過了畫家林布蘭(Rembrandt Harmeszoon van Rijn,1606–1669)知名的畫作《夜巡》,產生了啟發而作曲並命名本樂章。
  3. 諧謔曲·幽暗地(Scherzo [schattenhaft])D小調
  4. 夜之樂:其二·溫柔的行板(Nachtmusik II [Andante Amoroso])—以F大調為主
  5. 輪旋曲—終曲(Rondo-Finale)C大調

 

特殊樂器:上低音號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R9mYtwd5m-Y

 

吹響吧~上低音號❤️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cS_GlFvgGYg

 

馬勒第七號:萊比錫音樂節現場

哈丁指揮BRSO,2023年馬勒音樂節現場Live'(15:23雙鈸/樂譜42之第3小節、24:55法國號)

上低音號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zApT09L_DeE&t=1619s

 

2023.05.22. 馬勒第七號交響曲 – Daniel Harding+巴伐利亞廣播交響樂團(Bavarian Radio Symphony Orchestra)

 

今晚帶著複雜的心情走出音樂廳,這實在不像我所認識的BRSO…

馬勒第七號,常被認為是一首奇怪的交響曲,在他所有的交響曲中,也的確不是最常被演出的作品,原因很簡單,就是「真的很奇怪」

許多情緒突然大變化的段落轉折、與眾不同的管絃配器法,各樂器間的獨奏連接等等…,都讓此曲屬於不容易奏好的交響曲;有時候,我更感覺這首樂曲,像是寫給交響樂團的協奏曲。

今年七月即將在班貝格登場的國際馬勒指揮大賽,從初賽到最後決賽,馬七都將是最重要的指定曲目,原因很簡單,因為「真的很難指揮」

馬七,完全考驗著指揮與樂團溝通的能力:對於樂曲的理解是一回事,但要讓團員正確「接住」,演奏得好,卻又是另一回事。

今天我的座位在二樓側邊,葡萄園左側,介於弦樂與木管之間,因此整首交響曲聽下來,每個細節都聽得清清楚楚…

樂團許多拍點的發音點不整齊,上低音號獨奏失誤、法國號的多次控音不穩放炮,連雙鈸都擊錯拍點,一路放炮與拍點不齊,簡直堪比煙火大會般燦爛🎆

尤其法國號獨奏第二次放炮時,我還看到單簧管演奏者直接低頭嘆氣…實在嚇到我了,這真的不是我所認識的BRSO啊⋯

是巡迴累了嗎?還是跟指揮溝通出了問題?總之今晚問題一籮筐

愛拍照的我,音樂會後仍然走走拍拍

見到指揮 Daniel Harding 再次走出舞台(請見照片最後一張),我開心極了,上前詢問他能否一起合照

「Of course, no problem!!!」,他一邊善意地回答我,卻一邊同時急促地翻閱著總譜

我站在舞台旁邊等待他

然後,他開始把今晚錄影直播組叫上舞台,翻閱著總譜,開始指示他要「再次演奏」哪些段落…

接下來,樂團團員們一一被叫回到舞台上

此時我理解了,針對剛剛音樂會裡的「煙火大會」,現在樂團要進行「補救錄影」

 

我還續續待在場邊,現在團員已陸續全部回到舞台上,臉部當然沒有任何喜悅的表情

導播開始翻閱總譜,錄影組準備就位

接下來,因為我不是團員,當然就被請出音樂廳了…

其實今晚樂曲結束時,現場觀眾依舊掌聲如雷,更有許多人起立鼓掌叫好

但「音樂好不好,自己內心知道」

樂團的補錄,就是求好求完美的證明。

希望這是一次偶發的煙火大會,並期待下一次聽到BRSO火力全開的超神演奏回歸,如同我數次聽過的楊頌斯帶領他們時,是那麼光彩奪目,是令人真心佩服的超級樂團…
.
樂曲簡介:

馬勒第七號,也常被叫做「夜之歌」,因為五樂章裡,有兩樂章被馬勒命名為「夜之樂」(Nachtmusik)的音樂:

據說馬勒在1904年荷蘭之旅,因看過了畫家林布蘭(Rembrandt Harmeszoon van Rijn,1606–1669)知名的畫作《夜巡》,產生了啟發而作曲第二樂章並命名為「夜之樂」。

而第四樂章則加入了吉他與曼陀鈴,呈現出「小夜曲」濃厚氛圍,欣賞時常令人愛不釋手。(其實是耳,哈哈~)

最終樂章轉為C大調,如同黑夜迎向光明一般非常非常精彩~

馬七如果沒有了這麼精彩的第五樂章,那麼或許將如他的名字「夜曲」一般,永遠屬於夜晚~這第五樂章的震撼、燦爛與輝煌,徹底點亮了這首交響曲,更成為馬勒不朽的交響篇章!

 

 

 

 

 

 

 

 

延伸閱讀

解謎林布蘭《夜巡》名畫祕辛!荷蘭國家博物館高解析數位修復

17世紀荷蘭黃金時代畫家林布蘭代表作

這幅鉅作完成於 1652 年,為藝術史上荷蘭黃金時代的代表作之一。它不僅展示了林布蘭在描繪人物技巧上的精湛技藝,也將巴洛克藝術中獨特的光影處理手法,發揮地淋漓盡致。

 

《夜巡》之官方修復介紹影片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f5Z0xSuCyGA

 

第一樂章選讀欣賞

 

第四樂章 曼陀鈴的運用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mzOiDfN4LLA

 

第七號 完整演奏

00:46 I. Langsam (Adagio) - Allegro risoluto, ma non troppo

20:34 II. Nachtmusik I. 🌜 Allegro moderato

35:55 III. Scherzo. Schattenhaft. Fließend aber nicht zu schnell

44:38 IV. Nachtmusik II. 🌜🌛 Andante amoroso(曼陀鈴與吉他)

56:15 V. Rondo — Finale (Allegro ordinario)

1:13:00 Applause and Credits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QdxvC7NNSLQ&t=3386s

 

《馬勒第七號交響曲》,如果沒有了這麼精彩的第五樂章,那麼第七號,或許將如他的名字「夜曲」一般,永遠屬於夜晚。但第五樂章的震撼、燦爛與輝煌,徹底點亮了這首交響曲,成為馬勒不朽的篇章之一!

 

第五樂章 小號獨奏段落

 

第七號的最後華麗小號(1:11:11 起)

https://youtu.be/QdxvC7NNSLQ?t=4270

 

 

【補充資料】馬勒的變格終止使用

 

【補充資料】馬勒交響曲中的號角運用

 

 

 

 

開卷蹦藝術.享受美好閱讀時光

☕️一杯咖啡.一點心意.支持蹦藝術☕️

 

各類合作提案,聯繫方式:

*手機:0917.670.518 
*Line:https://line.me/ti/p/LB1ro0P0AU
*E-mail:jenpin888@gmail.com

【BON音樂】舒曼:第一號交響曲《春》(Spring)

【BON音樂】舒曼:第一號交響曲《春》(Spring)
Schumann: Symphony No.1 "Spring"

– 資訊整理共享於網路,一起欣賞音樂與藝術之美 –
蹦藝術 | BONART


→舒曼生平簡歷

 

第一號交響曲.超過十年的等待

1841 年 1 月,舒曼以驚人的創意與創造力完成了他的第一交響曲《春》,這是他長達十多年來願望,也是音樂之路首次朝向交響樂作曲家邁進的一大步。

早在1829年,舒曼(19歲)就曾向他的老師,也是未來的岳父弗里德里希·維克(Friedrich Wieck, ) 談及自己想成為作曲家的抱負,不過創作交響樂對年輕的舒曼來說,當然還有許多的環節需要克服;在1830年代,舒曼的主要創作樂器是鋼琴。但已經下定決心的舒曼,從1833年左右開始,便以貝多芬交響曲的樂譜作為標的,開始繼續研究總譜閱讀與管弦樂配器。

與克拉拉的戀情日漸炙熱,雖然維克反對,但卻讓熱戀中的兩人更加認可彼此,非卿不娶、非卿莫嫁。1840年兩人的愛情終於修成正果,當然我們都知道這是因為打贏了艱難的官司,法院判父母不得干涉兒女之婚姻自由,於是舒曼與克拉拉終於完婚~1840年也是舒曼心情飛揚的一年,他創作了168 首藝術歌曲,是為他的「歌曲之年」。滿滿的旋律、詩歌與愛的文字,我們亦見證了作曲家那心花怒放的時刻。

 

讓想像力馳乘

回到作曲家的生活~儘管1840年秋天起,他在克拉拉的鼓勵之下,開始嘗試創作交響樂曲,但也不是馬上就能成功。克拉拉在日記中寫道:「如果他為管弦樂團創作那就最好了;他的想像力在鋼琴上找不到足夠的空間……他的作品在感覺上都是管弦樂的……我最高的願望是他應該為管弦樂團作曲——那是他的領域!願我成功地把他帶入其中!」

從許多舒曼的努力,可以看得到他對於交響樂創作的意圖,的確~如同克拉拉所說,舒曼的音樂格局絕對不止於鋼琴作品,而小巧意深玲瓏的藝術歌曲,也絕非舒曼創作之依歸;就在1841年1月23日至26日這戲劇化的四天內,舒曼完成了第一號交響曲的草稿,並接著於2月20日完成管絃配器,幾乎是立即性地,在3月31日便在好友孟德爾頌的指揮下,首演於萊比錫(由布商大廈管弦樂團演出),且立即受到熱烈歡迎。

根據克拉拉的日記提到,《春天交響曲》的標題是由於阿道夫·伯特格(Adolf Böttger, 1815-1870)的詩篇《春之詩》(Frühlingsgedicht)而得名。

 

阿道夫·伯特格(Adolf Böttger, 1815-1870

 

阿道夫·伯特格的《春之詩》(Frühlingsgedicht)

《Frühlingsgedicht》 《春之詩》
Frühlingsgedicht

Du Geist der Wolke, trüb und schwer
Fliegst drohend über Land und Meer,
Dein grauer Schleier deckt im Nu
Des Himmels klares Auge zu,
Dein Nebel wallt herauf von fern
Und Nacht verhüllt der Liebe Stern:
Du Geist der Wolke, trüb und feucht,
Was hast Du all mein Glück verscheucht,
Was rufst Du Tränen ins Gesicht
Und Schatten in der Seele Licht?
O wende, wende Deinen Lauf ­
Im Tale blüht der Frühling auf!

春之詩

你雲的精靈,陰沉沉的
威脅地飛過陸地和海洋,
你的灰色面紗很快就覆蓋了你
天眼清澈,
你的霧氣從遠方飄來
夜幕籠罩著愛之星:
你雲的精靈,陰沉而潮濕,
為什麼你要帶走我所有的幸福
你為何滿臉淚水?
還有靈魂之光中的陰影?
噢轉,噢轉向你的航向
山谷裡春暖花開!

 

《復活節週日》詩集

 

 

在首演的隔年1842年,舒曼亦在後續的演出中,建議指揮家威廉·陶伯特(Wilhelm Taubert):「嘗試在管弦樂團的演奏中注入一些對春天的渴望; 這就是我寫這首交響曲時的感受……」(本段取自維基百科)

這對於創作常年受到文學靈感影響的舒曼來說,明顯透露出與克拉拉日記相合,第一號交響曲《春》是以詩人阿道夫·伯特格的《春之詩》而得名之創作來源。

 

樂譜版本欣賞

Robert Schumann: Symphony No. 1 in B-flat major, Op. 38 "Spring" (with Score)

Composed: 1841

Conductor: Zubin Mehta

Orchestra: Wiener Philharmoniker

00:00 1. Andante un poco maestoso - Allegro molto vivace (B-flat major)

11:51 2. Larghetto (E-flat major)

19:15 3. Scherzo: Molto vivace (G minor)

25:08 4. Allegro animato e grazioso (B-flat major)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tbYbV2IZg9s

 

第一樂章:立春(The Beginning of Spring)

兩管編制交響曲

序奏譜例

有點莊嚴的行板(Andante un poco maestoso) 

 

第一樂章 譜例

甚快的快板(2:38)Allegro molto vivace (B major))

 

A段起,進入過渡段,與短潔可愛的第二主題(3:15起

 

 

第一段落完整反覆之後,樂曲進入發展部(5:28起

 

發展部一路進行,至C段的延長音達到熱烈高峰(8:10處),隨後回到最初速度,樂曲主題再現,舒曼持續以多樣化的聲部對話以及對位手法,創作出音樂色彩變化多端的聽覺效果。

 

9:20處),樂曲進入新速度「Animato」,音樂也越來越緊湊而快速

 

9:58)D段,音樂再次回到如第二主題般的柔美旋律,速度也降下來,曲調非常動聽

 

進入最後33小節(11:11),樂團一片靜謐中,長笛獨奏演奏跳躍的上行音階,也帶領樂團進入最後尾聲:

 

第二樂章:黃昏(Evening)

甚緩板(Larghetto (E 大調)主題譜例:

 

第二樂章 音樂演奏+總譜譜例

https://youtu.be/tbYbV2IZg9s?t=712

 

 

第三樂章:快樂的遊伴(Merry Playmates)

詼諧曲:非常快速的甚快板(Scherzo: Molto vivace)

Scherzo: Molto vivace(d小調)

Trio I: Molto piu vivace(D大調)

Trio II(bB大調)

Coda: Come sopra ma un poco più lento – Quasi Presto – Meno presto

 

第三樂章 主題譜例

 

第三樂章 音樂演奏+總譜譜例

https://youtu.be/tbYbV2IZg9s?t=1157

 

第四樂章:春暖花開(Spring in Full Bloom)

活潑而優雅的快板 Allegro animato e grazioso (B major)

 

曲式:奏鳴曲快板曲式

序奏(連接第二樂章) 呈示部 發展部 再現部 尾聲
6小節

25:08

 

第一主題

25:17

第二主題

25:58

動機發展

轉調

28:46

裝飾奏

29:50

雙簧管

法國號

長笛

第一主題

30:32

第二主題

31:17

32:18起銜接段

32:45 法國號

32:57 Final

 

樂譜版本欣賞

https://youtu.be/tbYbV2IZg9s?t=1505

 

萊比錫布商大廈管弦樂團 音樂會現場(2019)

(00:00) I. Andante maestoso - Allegro molto vivace

(12:39) II. Larghetto

(19:31) III. Scherzo. Molto vivace

(25:11) IV. Allegro animato e grazioso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3u-IRq6Y7dc&t=1514s

 

舒曼起草第二號交響曲的1845年,也同時是知名的a小調鋼琴協奏曲的出版年份

在第一號交響曲(1841年)的5年後,第二號交響曲誕生了~

 

舒曼第二號交響曲:搶先聽

Robert Schumann: Symphony No. 2 in C major, Op. 61 (with Score)

Composed: 1845-46

Conductor: Zubin Mehta

Wiener Philharmoniker

00:00 1. Sostenuto assai - Un poco più vivace - Allegro, ma non troppo (C major)

11:47 2. Scherzo: Allegro vivace (C major)

18:42 3. Adagio espressivo (C minor - C major)

29:13 4. Allegro molto vivace (C major)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5BUbRQBZpvc

 

【附錄】舒曼作品目錄

List of compositions by Robert Schumann

 

 

開卷蹦藝術.享受美好閱讀時光

☕️一杯咖啡.一點心意.支持蹦藝術☕️

 

各類合作提案,聯繫方式:

*手機:0917.670.518 
*Line:https://line.me/ti/p/LB1ro0P0AU
*E-mail:jenpin888@gmail.com

【BON音樂】蹦藝術X大人社團 - 聆聽宇宙萬物之聲:馬勒(三)談馬勒交響曲裡音樂動機的運用

【BON音樂】蹦藝術X大人社團 - 聆聽宇宙萬物之聲:馬勒(三)談馬勒交響曲裡音樂動機的運用
All about Mahler's Music -3

– 資訊整理共享於網路,一起欣賞音樂與藝術之美 –
蹦藝術 | BONART


大人的古典樂欣賞線上直播課(9/14週四下午班,共5堂):聆聽宇宙萬物之聲:馬勒

古典音樂是你的生活必需品?
希望有機會能拓展對古典樂的了解?
跟著林仁斌老師一起認識偉大的音樂藝術!

《大人社團》與蹦藝術攜手開設古典音樂鑑賞課程,林仁斌老師帶領學員欣賞每首的獨特之處,讓您徜徉在樂曲中,更貼近音樂家的心血結晶,聽出更多況味與樂趣!

《延伸閱讀》大人的音樂欣賞線上直播課程好嗎?學員真實回饋分享

《延伸閱讀》大人的音樂欣賞課學員回饋,看他們用音樂為生活注入繽紛

 

精彩課程再推薦

大人的古典樂欣賞線上直播課(9/14週四下午班,共5堂):聆聽宇宙萬物之聲:馬勒

大人的古典樂欣賞線上直播課(10/26週四下午班,共5堂):匯聚人生中的美妙時刻

 

主講人:林仁斌老師

 

馬勒全系列五堂課程介紹

課程內容

  • 第一堂 │ 談馬勒交響曲裡的精彩管弦樂法

欣賞馬勒,要從閱讀樂譜開始,才能真正領略這位被歷史忽略多年的偉大作曲家音樂中的驚人之處。在這堂課中,林仁斌老師將會帶領學員了解數段馬勒交響曲中精彩的管弦樂法,從實際的譜例來深入欣賞這位現代顯學的音樂之美。

  • 第二堂 │ 談馬勒交響曲中最令人動容的慢板

許多人認識馬勒,都是從他的知名慢板開始。在他的刻劃下,如歌的旋律與深刻的情感,令人動容;對自身的命運、甚至未來以及命運的擔憂,也都藏在他的慢板裡。這堂課,林仁斌老師會為學員導引馬勒作品的內涵,一起感受他對於人生、愛情與幸福的渴求,也惋惜他極度戲劇化卻悲苦的人生觀。

  • 第三堂 │ 談馬勒交響曲裡音樂動機的運用

從貝多芬的第五號《命運》交響曲開始,交響樂正式進入「說故事時間」,動機寫作方式更是貝多芬在音樂史上卓然傲立的孤高,華格納甚至曾言:「在貝多芬之後,無人能寫作交響曲...」。馬勒是極為優秀的指揮家,生平指揮過無數場音樂會,他的作曲內容更是旁徵博引,尤其對於動機的處理,更值得大人一起深入了解。

  • 第四堂 │ 談馬勒交響曲裡特殊樂器的運用

在馬勒的交響曲中,除了同時擁有最大聲的Fortissimo、最小聲的Pianissimo,最長的樂曲長度,最大型的管弦樂編制、最深層的生死議題探討,另一項特點,就是在交響樂中最多特殊樂器之成功運用。在課堂中,老師會為學員們分享馬勒的特殊樂器使用方式,深入樂譜,了解更多他的巧思。

  • 贈第五堂 │ 電影賞析《馬勒,獻給妻子的柔板》

佛洛伊德曾說:「研究馬勒,讓精神分析跨一大步。」,他所留下的馬勒研究,更成為許多學者考據的重要資料。這部電影改編自馬勒的真實人生故事,藉由他意外發現妻子與年輕建築師葛羅佩斯的外遇,前往斯布魯克求助心理學權威佛洛伊德開始,觀眾漸漸地進入馬勒晚年所遭遇的困境與《千人》交響曲創作背景,進一步對他的音樂感同身受。


  • 馬勒:第九號交響曲

    「第九號交響曲,是馬勒對他所愛的每一個人、對世界、對他的藝術,與他的音樂,所做出的告別」

    --- 孟根堡(Wilhelm Mengelberg, 1871-1951)

     

與貝多芬相同,馬勒的第九號交響曲也是他的人生絕筆之作。寫作於1909至1910年間,也是作曲家過世的前一年。處在人生低谷狀態,馬勒無論事業、家庭與健康都岌岌可危,因此第九號交響曲整體氣氛充滿著淒涼孤寂,以及一種對於生命的告別,如無數的回憶湧上心頭:有幸福、有孤獨、有無助、傷心與徬徨,也有濃濃的愛情。被「第九號魔咒」深深影響的馬勒,為了避開這項莫須有的詛咒,在第八號《千人》之後,還寫了《大地之歌》想要逃過死神的召喚,最終仍撒手人寰,留下無盡憂傷。

The Austrian composer Gustav Mahler. 1907.

 

超凡於世的交響曲

馬勒第九號交響曲是繼貝多芬之後,這世界最超凡的交響曲,尤其是其中的慢板。

在情感上,馬勒此時的境遇,讓他陷入了兩難:他深愛這個世界,卻又害怕離開。

針對表面上似乎走向虛無的滅亡而無言的結局,但當我們沈浸於音樂之中時,越了解深入這首作品,您會發現在表面之下,藏著的深意是馬勒對生命所逝去的一切,進行了深層的敘述與緬懷,他的音樂裡,似乎更多地是思考生命本身,而不止是死亡。

試圖以音樂之外的一切~包括文字來敘述這麼深層的音樂,不但是多餘的,其實也是不應該的;無論您再怎麼樣不熟悉馬勒的音樂,都應該如同自身閱讀一部位大的文學作品一般,細細品味,反覆閱讀,期許自己有朝一日能進入這作品中的美好,以自身能夠理解的方式,來接近馬勒的境界

馬勒的第一樂章開頭,我們甚至能夠感受到《大地之歌》未盡的旋律與未完成的告別,這是許多專家們未曾提及之處;由兩音為一組,發展為三音一組、四音一組的主旋律,第九號交響曲接續在《大地之歌》⟨送別⟩(Der Abschied)之後,這樣的旋律,率先為我們帶出了依依不捨之感。

《大地之歌》的最後最後歌曲,由馬勒所添加的歌詞如下:

Ewig... 永遠、直到永遠

Still ist mein Herz und harret seiner Stunde! 我的心靜止著,等待著時機! (馬勒自己添加的詞)
Die liebe Erde allüberall blüht auf im Lenz und grünt 美麗的大地,到處春暖花開,綠意盎然!
Aufs neu! Allüberall und ewig blauen licht die Fernen! 到處皆是的,永遠湛藍的天空!
Ewig...(*7) 直到永遠…… 白雲無盡時

https://youtu.be/Npy4gjZ81F0?t=3725

 

接入第九號交響曲的開頭旋律

https://youtu.be/IoNEeKJ2x44?t=42

 

樂譜範例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ah3mcaRpc9Q

 

第九交響曲魔咒

(基本資料整理於網路與維基百科,並附上超連結方便檢索)

一般都知道馬勒相當害怕所謂的「第九交響曲魔咒」,就是作曲家寫完第九號交響曲之後就不久於人世之模糊臆測,而這個迷信被認為是自奧地利作曲家馬勒開始。

因為馬勒之前的貝多芬、舒伯特、德弗札克與布魯克納等作曲家都紛紛應驗了「第九交響曲魔咒」,因此他在創作自己第九部交響作品《大地之歌》時,雖然副標題寫明是一首交響曲(Eine Symphonie für Tenor-Stimme, Contralt -Stimme und große Orchester),但是卻故意不將此編號。此舉不禁被人解讀成馬勒為了避免自己將步貝多芬後塵而逝世,才行此法。

但弔詭的是,雖然馬勒認為此舉令可能他可以避過魔咒,但最終他還是中了詛咒:在寫完自己的第九交響曲後因病離世,只留下未完成的第十交響曲片段的手稿。

 

回到創作最初

讓我們從交響曲的最終段落(Adagissimo)談起。

甚慢板,幾乎沒有速度感~配器只剩下弦樂演奏,全部上弱音器,音色更是幾近虛無,在現場聆聽時,您會體驗到幾乎窒息,無法呼吸的狀態...

https://youtu.be/ah3mcaRpc9Q?t=4625

 

這段第九號交響曲開場段落的不規則節奏,還被伯恩斯坦喻為「心律不整的馬勒」,藉以呼應將奪走他性命的心臟病。

 

不願面對第九...

馬勒:《大地之歌》

https://bonart.com.tw/mahler-das-lied-von-der-erde/

 

伯恩斯坦解釋《大地之歌》

 

馬勒《大地之歌》,柏林愛樂2011年現場版(中德字幕)


 

延伸閱讀

https://bonart.com.tw/all-about-mahlers-9th-symphony/

 

第四樂章.彷彿通往天堂的階梯(1:03:53起)

Adagio: Sehr langsam und noch zurückhaltend

Claudio Abbado, conductor
Lucerne Festival Orchestra, 2010 0:00 - Opening 1:04 - 1. Andante comodo 28:10 - 2. Im tempo eines gemächlichen Ländlers. Etwas täppisch und sehr derb 44:00 - 3. Rondo-Burleske: Allegro assai. Sehr trotzig 56:55 - 4. Adagio: Sehr langsam und noch zurückhaltend 1:27:29 - Ending

https://youtu.be/udhHFt--10Q?t=3837

 

而我的最愛是...第九號的最後時刻

阿巴多於2009年,琉森音樂節的現場演出,是經典中的經典

阿巴多(Claudio Abbado,1933-2014)曾任義大利史卡拉歌劇院與維也納歌劇院總監,英國倫敦交響以及最知名的柏林愛樂音樂總監,2014年1月20日於家中逝世,享壽八十歲。

2002年,阿巴多罹患胃癌經胃部切除手術療養後復出,出任琉森音樂節管弦樂團藝術總監,他表示,餘生將於此貢獻,也著手規劃一系列馬勒交響曲演出,至今每一首都是我心中的經典名演。琉森音樂節節慶管弦樂團,當初是以阿巴多最熟悉馬勒室內樂團團員為主,在阿巴多的號召之下,包括柏林愛樂在內的許多職業樂團首席演奏家與獨奏家們紛紛加入,可為超級明星樂團。

我們可以欣賞到在馬勒第九號的最後五分鐘,音樂越來越寂靜,在團員們極致傑出演奏之餘,最難能可貴的是現場觀眾們的超高素質,沒有「鼓掌哥」「塑膠袋」「掉節目單」等等雜音奇異現象,現場只有最接近全然安靜的尊重:對馬勒的音樂,也是對阿巴多的指揮...

 

回到創作最初

與貝多芬相同,馬勒的第九號交響曲也是他的人生絕筆之作。寫作於1909至1910年間,也是作曲家過世的前一年。處在人生低谷狀態,馬勒無論事業、家庭與健康都岌岌可危,因此第九號交響曲整體氣氛充滿著淒涼孤寂,以及一種對於生命的告別,如無數的回憶湧上心頭:有幸福、有孤獨、有無助、傷心與徬徨,也有濃濃的愛情。被「第九號魔咒」深深影響的馬勒,為了避開這項莫須有的詛咒,在第八號《千人》之後,還寫了《大地之歌》想要逃過死神的召喚,最終仍撒手人寰,留下無盡憂傷。

 

讓我們從交響曲的最終段落(Adagissimo)談起。

甚慢板,幾乎沒有速度感~配器只剩下弦樂演奏,全部上弱音器,音色更是幾近虛無,在現場聆聽時,您會體驗到幾乎窒息,無法呼吸的狀態...

Adagissimo譜例

 

樂譜音樂版本

https://youtu.be/ah3mcaRpc9Q?t=4622

 

阿巴多於琉森音樂節指揮馬勒第九號 最後五分鐘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81AFdWXLNCU

 

最後段落,音樂極其緩慢、似乎融合了痛苦最大的聲音:哀莫大於心死

在這一刻,聲音與沈默、生存與死亡之間的距離,幾乎全部消失。

生與死,真的那麼重要?

最後一個小節,力度甚至被標記為 Pianississimo(pppp),且停頓非常長的時間

馬勒寫下了——「Ersterbend」(逝去),彷彿他怕我們從音樂中仍然無法清楚得知他要傳遞的訊息...

這真的是馬勒的最後一部完整的交響曲:在他目睹了女兒的死亡,當他意識到自己的生命將因不可逆的心臟病而縮短,妻子的外遇、家庭的可能破碎...

所有聲音的逝去,伴隨著1910年的大時代,馬勒藉由這首作品,在這最後的幾分鐘,發出了微弱的信號。

這段音樂甚至預示著一位偉大的藝術家,作為當代歐洲文化英雄形象的垂死掙扎。

第九號交響曲的最終幾分鐘,就如同歷經燦爛、洗盡鉛華的真實自我,面對即將來臨的虛無飄渺,或許可能是人生的下一段旅程,面對逐漸逝去的生命、無以為繼的凋零...

而我們能做的,可能只剩下深深地嘆息

伯恩斯坦說,馬勒的音樂,最後都化作了虛無。

我認為——當馬勒的音樂變得更慢、更安靜、更空無一物,但在聲音和內容上變得更令人驚嘆、令人驚嘆的精神化:Less is more

這種音樂,代表的只有唯一情緒:死亡。

要欣賞這首交響曲,您別無選擇,只能穿越這一層層紗,在理解馬勒生平之餘,試圖感受這位音樂家的思想。

除了「虛無」、「死亡」,也有第三種思維:音樂不再試圖描繪音樂或哲學的死亡,而是盡其所能地單純保持存在著:一切無需多加解釋。

 

聽聽伯恩斯坦怎麼說?Adagissimo 最慢板

不是None,是one、one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T-wr2rmyAuI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S8YUIG3YgxQ

 

然而,還有另一種思考這種音樂的方式,是否以這種方式來聆聽和體驗第九號交響曲,取決於你是否認為這是一首對萬物終結的讚美詩~或者相反,這是一首對生命逝去和迎向死亡的最終謳歌?

 

布魯諾·華爾特的首演

馬勒的弟子布魯諾·華爾特在1912年6月26日,指揮維也納愛樂擔任作曲家死後的首演。華爾特將最後的樂章描述為「和平的告別;結語,雲消散於天藍之中。」

在馬勒過世之前,連華爾特也從未見過第九交響曲之樂譜。

但在華爾特應馬勒遺孀阿爾瑪要求,擔任首演後,他對樂曲的深入理解,使得他持續成為馬勒第九號交響曲最強而有力的權威詮釋,也是在馬勒之後的唯一代表。

許多人認為華爾特後來於1938年,在納粹進攻吞併奧地利前與維也納愛樂錄製的唱片錄音,所有馬勒第九號交響曲的演奏錄音中,最能呈現真實馬勒思維的高水準演奏,請各位務必要欣賞這個版本。

 

【珍貴錄音】Bruno Walter & Wiener Philharmoniker - Gustav Mahler Symphony No.(1938)

Gustav Mahler (1860-1911): Symphony No. 9

Wiener Philharmoniker / Bruno Walter (1876-1962)

A live recording from Grossen Musikvereinssaal in Vienna on 16th January 1938.

00:00 I. Andante comodo

25:00 II. Im Tempo eines gemächlichen Ländlers. Etwas täppisch und sehr derb

40:45 III. Rondo-Burleske: Allegro assai. Sehr trotzig

52:10 IV. Adagio. Sehr langsam und noch zurückhaltend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3eUKpw21ASc

 

現在,讓我們進入今天講座的最高潮:馬勒貫穿全部交響曲的「動機運用」~

 

 

9/27在國家音樂廳,莊東杰指揮德國波鴻管弦樂團首度在台灣演出,馬勒第五號結束的瞬間,全場齊聲熱烈鼓掌~

 

今晚大大恭喜指揮家莊東杰、波鴻交響樂團與新象環境藝術,完成了超高難度的音樂規劃(之台北場)

這次波鴻交響樂團全團行程,從歐洲直飛台灣,完全沒有其他國家巡迴的經費支援,新象環境藝術的大器,圓了台灣樂迷一個最大的夢想:讓台灣之光 - 指揮家莊東杰率領自己的樂團,在自己的土地上演奏
最後安可前:莊東杰也拿起麥克風感性地說:「你們或許不知道,今晚對我的意義有多麽重大...」
而莊東杰的馬勒第五號深度探索,有著許多新鮮的立體樂趣,每個樂章均見巧思,讓人愛不釋耳
雖然第一樂章小號獨奏出包,實在可惜,但法國號首席可說是今晚最佳MVP,第三樂章「罰站」一整個樂章,展現征服全場的魅力之音,全場不斷為他,也為法國號組熱烈鼓掌。

第四樂章Adagietto,莊東杰放下指揮棒,以精緻無比的手勢,帶領樂團奏出了這譽滿全球的愛情樂章,那感性無比的音色與美得無以復加的和聲,搭配深得我心得Rubato,我的情感也被昇華到最高境界,眼淚一直滾動在眼眶中,直到最後的掛留長音結束,才跟著落下,實在非常、非常感動。


【補充資料】馬勒第五號 第一樂章 動機運用解說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9u87xiQEWww&list=PLQrRoXpJKVCi1hRSNpY_3XQHghcFaF_Kl&index=1

ROTATION 1

0:00 - The piece opens up with a distant trumpet fanfare announcing the funeral march. Its core rhythm draws connotations to the fate motive from Beethoven's fifth symphony.

1:06 - Funeral march, phrase 1. An exhausted melody full of grief and yearning, always reaching up, just to collapse at the very next moment.

1:23 - The second phrase of the funeral march manages to reach into major. The ending of the first phrase is recycled as an accompaniment figure. Soon enough, we collapse back into minor.

ROTATION 2

2:04 - Trumpet fanfare returns. This time the climax is even more chaotic and dissonant, as the march gets closer.

2:54 - Funeral march, phrase 1, now with fuller harmonies and orchestration.

3:12 - The second phrase recieves a thorough elaboration. Dotted rhythm from the fanfares appears as an accompanyment, and the melody is reimagined as a duet between the winds and cellos. This phrase is extended.

4:07 - We reach a new, third phrase of the march, functioning as a variation on the first phrase in major. As the rhythmic motive from the fanfares dissapears from the music, the theme is allowed to take a breather. However, as the motive returns, a collapse into minor quickly follows.

ROTATION 3

5:17 - The fanfare again commences, only now realizing its true proportions. The instruments start to play a frenzied sped-up variation on the funeral march theme, completely overwhelming us with counterpoint.

6:13 - Variation on the second phrase of the march.

7:09 - The march slowly starts to disappear into the distance, and the frenzied episode ends with one last salute from the trumpets.

8:06 - The march is now broken up into fragments from exhaustion. The rhythmic acompaniment motive from the fanfares fills the gaps, never allowing the fragments to connect.

8:23 - Phrase 2 gives the music some momentum, with a solo viola playing an expressive countermelody.

9:12 - As we reach the third phrase, we're finally free from the fanfare's accompaniment. As before, when the accompaniment reappears, the music collapses.

ROTATION 4

10:00 - Only the distant echoes from the trumpet fanfare remain, played by the timpani.

10:12 - Suddenly, we enter a completely different world. The triplet figures from the fanfares are recycled as accompaniment, while the violins play the melody from the central, chaotic fanfare episode (which itself is a variation on the main theme).

10:53 - The new theme briefly touches on a major tonality, but at the end it dramatically collapses back into minor. In the next movement, we will realize that this section was a vision of what's to come.

11:52 - One last trumpet fanfare commences, slowly evaporating into the distance. The movement ends in despair and exhaustion.

 

馬勒是一位「動機主義」作曲家,幾乎是無庸置疑的事情

看一下莊東杰如何導聆馬勒第五號的第一樂章動機

 

他比出手勢「五」的意思是,馬勒第五號,與貝多芬第五號《命運》,都是「三短一長」動機:

 

 

一起認識第五號第一樂章送葬進行曲的小號前奏

先讀樂譜版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LtD4jvWjHvY

 

柏林愛樂小號首席 Gábor Tarkövi

Gábor Tarkövi 是匈牙利人,出生於1969年。父親 István Tarkövi 也是小號演奏者,9歲由父親啟蒙小號之後,Gábor Tarkövi 受到父親影響,也熱愛小號,後就讀於匈牙利李斯特音樂院,隨Frigyes Varasdy 進一步學習小號。1992年畢業之後,他歷任幾個不同交響樂團 Wurttemberg Philharmonic Orchestra(co-principal trumpet)、Berlin Symphonie Orchestra(現在的 Konzerthausorchester Berlin,Principal trumpet)、Bayern Radio Symphony Orchestra(Pprincipal trumpet),2004年起成為任柏林愛樂小號首席,被譽為全世界最棒的小號手之一。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bwQumQpug_E

 

第五號第一樂章小號前奏音樂大師班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gPzDh2ypK1U

 

來個超級地獄大PK...

 

同場加映,馬勒第一樂章送葬主題的可能來源...

孟德爾頌:無言歌 op.62 No.3

1:07:09 No.3 Andante maestoso in E minor, "Funeral March"

https://youtu.be/nFOPeI2gPaM?t=4026

 

再聽一下管弦樂化之後的版本XD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rMuiWZC_xSo

 

孟德爾頌真的是「主題天才」,聽聽他的結婚進行曲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0Oo4z37OUEI&list=RD0Oo4z37OUEI&start_radio=1

 

樂譜版本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2qoJIExt2eg

 

認識更多馬勒第五號第三樂章之特色: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oIpqhpjVLPM


【補充資料】馬勒的變格終止使用

 

【補充資料】馬勒交響曲中的號角運用

 

 

開卷蹦藝術.享受美好閱讀時光

☕️一杯咖啡.一點心意.支持蹦藝術☕️

 

各類合作提案,聯繫方式:

*手機:0917.670.518 
*Line:https://line.me/ti/p/LB1ro0P0AU
*E-mail:jenpin888@gmail.com

【BON音樂】《電影配樂知多少?》精彩電影配樂全解析

【BON音樂】《電影配樂知多少?》精彩電影配樂全解析
How does movie music works?

– 資訊整理共享於網路,一起欣賞音樂與藝術之美 –
蹦藝術 | BONART


講座內容簡介:

這是個說故事的年代。

電影,是許多人放鬆生活的方式,更是一項高度專業的產業。

這是個說故事的年代~藉由出色的演員、編導的專業與配樂家的想像力,電影總能藉著一段又一段我們所不知道的故事,帶領大眾進入幻想的國度,解放生活壓力,也學習新知...

在這場特別講座中,蹦藝術林仁斌老師,將以音樂+畫面的音樂講座,帶給您全然沈浸式的音樂體驗,絕對不容錯過~

 

講師簡介


蹦藝術執行長 林仁斌
演奏、指揮、撰文、演講與音樂攝影之全方位音樂家。
節慶長笛樂團|團長&樂團指揮  
蹦藝術|BONART 藝術網站 執行長
https://bonart.com.tw

旅法知名音樂家林仁斌自2001年自巴黎師範音樂院 École Normale Supérieure de paris 學成返國後,以長、短笛演奏、室內樂及樂團指揮活躍於國際音樂節與國內外音樂廳;演奏專輯出版有《夜間咖啡館》、《妳的我的》、《華麗聚焦-雙長笛與鋼琴的歌劇院之夜》、《華麗聚焦II-卡門》(林仁斌&周欣穎)《動物狂歡節》….等。
現為音樂藝文網站「蹦藝術|BONART」執行長與Podcast古典音樂節目《蹦藝術》主持人。多年來撰文拍攝訪問音樂家,更以文字與攝影見長,每年演講場次超過百場;為國家交響樂團、長榮交響樂團與國家兩廳院、苗北藝文中心等各單位邀約之導聆與撰稿人,更是公認的超人氣音樂欣賞名家。

 

電影《電影配樂傳奇》(Score)海報

 

 

在我們的心中 一切都有配樂!

回想我們每日的生活點滴,快樂時你唱些什麼旋律?憂傷時你想奢什麼音樂?面對每一種情緒,幾乎我們心中都有著屬於自己的配樂,只是需要時間與自己相處,慢慢衝新發覺這些美好的內心聲音~

 

快樂泉源 來自腦部

音樂的面向極其廣闊,也間接影響我們腦部活動很大。(26'44")

不同的音樂刺激腦部不同的地方:例如旋律類型的音樂,或是節奏速度相關類型的音樂,又會由不同的中樞系統接收;我們的身體則會對這些音樂做出反應(例如雞皮疙瘩等等身體自然反應)。而最有趣的是我們腦袋中名為「腹側紋狀體」以及「伏隔核」的地方,以功能上來說是人體的「獎賞中樞」。平常我們做出讓身體愉悅的事情(例如吃巧克力,或是性方面的愉悅)時,大腦的「獎賞中樞」會產生反應,分泌出「多巴胺」,給予人們愉快的感受。而相同的大腦反應,也會在我們聽音樂時出現~奇妙吧!

 

不一定每個人欣賞電影的過程中,都會百分百留意每一段音樂的出現與配樂者的處理;但不約而同地,我們幾乎都會對電影中的震撼場景、最感人之處留下深刻印象,其實...這往往是音樂在我們大腦裡所埋下的種子。(27'55")

 

你的眼球動得快嗎?

我們看一部90分鐘的電影,(30'52"),眼睛大約會動兩萬一千次,或甚至更多。

儘管我們以為自己可以控制要看什麼地方,但根據許多眼睛研究專家的研究顯示,其實我們觀賞影片時,眼睛經常看著螢幕上相同固定的地方。眼睛則需要被引導,才會開始看向畫面不同的地方,而這些「正確的引導」,音樂更是與影像相互合作,發揮了極大的作用。

 

舉例:上升的畫面,搭配上行音階之音樂;下降的畫面,搭配下行音階音樂。

 

談電影音樂三大類型:

ㄧ、原創音樂(Original Music)

電影《天外奇蹟》(UP)

 

當聽覺藝術與視覺藝術完美結合時,就是電影那一刻永遠停留的心跳聲。(30'52")                 

https://youtu.be/KrtoqIpQXkY


 

二、非原創音樂(Non Original Music)

在電影《第六感生死戀》中,引用了「正義兄弟合唱團」(The Righteous Brothers)1965年全美排行第4名的抒情經典歌曲《奔放的旋律》(Unchained Melody),詮釋男女主角跨越人鬼的戀情,當時讓者首老歌重新造成轟動。

https://youtu.be/soP0r6N7_2g

 

張學友演唱《李香蘭》歌曲 ⟨秋意濃⟩,由松井五郎 作詞,玉置浩二 作曲。原曲為《不要走》(行かないで),是日本 富士電視台播出30年紀念電視劇《再見李香蘭》主題歌曲,收錄在歌手玉置浩二第五張個人專輯。

張學友現場演唱版: 

https://youtu.be/lo4F-RRyD94?t=65

 

https://youtu.be/lz8zjlWqgH0

 

日語原創 - 玉置浩二原唱版

https://youtu.be/gJoALEVeLNY

 

玉置浩二 香港 Live'

https://youtu.be/Sq9kzilICos


 

三、來源音樂(Source Music)

「來源音樂」(Source Music)用在劇情中出現真正聲音來源,必須取信於觀眾時。因此主要為寫實,聲音均出自電影演員或現場。

電影《海上鋼琴師》(1900)中的錄音片段,既是「原創音樂」,也是「來源音樂」,因此份外動人:

https://youtu.be/MUIgReYNMac

 

電影《海上鋼琴師》(1900)經典的海上鬥琴片段:

https://youtu.be/7BIpuOUz0GE

 

電影《第五元素》

藍色橡皮外星人登場,看似突兀,但一開口就是美聲:歌曲前半段詠嘆調,改編自由義大利美聲歌劇作家董尼采第(Gaetano Donizetti)原創的美聲歌劇《拉美默的露琪亞》(Lucia di Lammermoor)第 3 幕第 2 場 之「瘋狂場景」:《艾德卡爾多!那柔和的聲音》(Oh, giusto cielo!…Il dolce suono),後半段則以誇張不可思議之音域,重現人類不可能達到之「夢幻花腔」,堪稱影史經典:

https://youtu.be/a7Dh5QoXv2c

 

電影《英倫情人》(The English Patient)

茱麗葉畢諾許發現了一架廢墟裡的斷腳鋼琴,但她開心地彈起巴赫《郭德堡變奏曲》中的音樂,讓我們對於電影中的實境有了鮮明的感受,更加融入劇中的人物情境與劇情:

https://youtu.be/JP2qaeja6bM

 


電影中的古典音樂

知名的古典音樂歷史短片
7分鐘護一生,不是啦~是7分鐘通曉古典音樂史😘

https://youtu.be/zzM1-wWXCoY


 

電影:蜜蜂與遠雷

延伸閱讀:【BON音樂】日本獲獎無數小說改編音樂電影《蜜蜂與遠雷》介紹

 

動人的《月光主題》四手聯彈

電影《蜜蜂與遠雷》透過四位主角:亞夜、馬薩爾、風間塵、明石四位角色在日本國際鋼琴大賽中的互相競爭與合作,探討音樂的真正本質與其對人的代表意義

『蜜蜂と遠雷』 ©2019映画「蜜蜂與遠雷」製作委員会 イラスト/二ノ宮知子

 

明石的溫暖,也體現在賽後主動協助亞夜找到練琴的鋼琴工廠,間接讓尾隨而來的風間塵,能與亞夜來了一段即興鋼琴四手聯彈。

就在這一幕,明石間接帶動了亞夜與風間塵兩人想立即彈琴的心情,在鋼琴工廠裡這段以「月光主題」的四手聯彈。

從德布西《月光》出發,再進入 Nat King Cole 《It’s Only a Paper Moon》,再帶到貝多芬《月光》,連續三首都與月亮相關~更是讓人感受到音樂編曲的用心,拍攝更是以Low key極弱光線照亮兩位主角,我覺得這段攝影美極了,尤其是導演對於光線的運用。

 

如同電影《蜜蜂與遠雷》小說裡提到的蜜蜂振翅聲音,我們能否能通過樂音聽見來自世間萬物的鳴響?


電影配樂作曲家.漢斯季默

 

漢斯·季默

(基本資料整理於網路與維基百科,並附上超連結方便檢索)

漢斯·季默(Hans Zimmer)1957年9月12日出生於德國法蘭克福,音樂家、電影配樂家、作曲家,擅長電影配樂作曲與音樂製作,熱愛電子吉他。

三歲時開始學習小提琴。六歲時,父親去世,漢斯季默在音樂中找到寄託,並立志成為一名作曲家。

共獲得8次奧斯卡獎提名、1次獲獎,6次葛萊美獎提名、3次獲獎,8次金球獎提名、2次獲獎、2次安妮獎提名及一座全美音樂獎和一座東尼獎。

漢斯季默早年的職業生涯都在英國發展,他也曾經是夢工廠負責人之一,他擅長融合電子音樂和傳統恢宏的交響樂,讓管弦樂團與電子音樂效果混合,利用重新編曲,結合成各種全新音色

 

「從六歲開始,音樂就成為了我的精神避難所。」

後來,漢斯·季默隨全家移居到了英國倫敦,他在那裡度過了自己的青少年時期,並沒有接受過正規音樂教育的他憑藉興趣與天賦,在16歲那一年成為了一名電子音樂工程師。

 

​80年代開始,漢斯·季默結束了為樂團混音的工作,也結束了在歐洲四處輾轉的生活,開始正式涉足電影配樂的領域,與當時著名的古典配樂前輩斯坦利梅爾斯合作,迸發了將現代電子音樂與古典交響樂結合的想法。

 

漢斯季默擅長高節奏性、高戲劇張力的配樂,擁有非常多的電影樂迷,在好萊塢也有一定的影響力,並多次獲獎。

 

漢斯·季默,以這種打破常規的嘗試改變了好萊塢傳統的電影配樂模式,他以自己標誌性的風格迅速在好萊塢站穩了腳跟——恢宏的交響樂、張弛有度的節奏、細膩豐富的曲式以及對聽眾心理的揣摩,這都是他金字招牌下的獨門利器。

自1988年的《雨人》首次入圍奧斯卡最佳電影配樂獎,之後再以《愛在心裡口難開》、《紅色警戒》、《埃及王子》、以及《神鬼戰士》等作品多次入圍奧斯卡與金球獎,並在1995年以動畫電影《獅子王》獲得最佳電影配樂獎。

 

自此開始,他邁入第一流金獎配樂作曲家。

 

後續至今精彩配樂作品還有:《蝙蝠俠大戰超人:正義黎明》、《超人:鋼鐵之軀》、《大偵探福爾摩斯 》、《蝙蝠俠:黑暗騎士》、 《加勒比海盜:世界的盡頭》、《超凡蜘蛛俠2》、《功夫熊貓3》、《神力女超人》、《神力女超人 1984》等等,可說是一人之力撐起好萊塢電影半邊天。

 

自述心路歷程

https://youtu.be/V9ssA3Hj_4k

 

 

漢斯季默電影配樂解析

https://youtu.be/EaycnGC811w

 

【神力女超人】2017年 HD中文電影預告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JESwXEv9XaI

 

神力女超人 主題動機

https://youtu.be/wPIzcu6jZPM

 

主題樂譜分享

蹦藝術林仁斌製譜

 

【蝙蝠俠:黑暗騎士】配樂

https://youtu.be/EPFNS95nWI0

 

 

蝙蝠俠三部曲音樂選輯

https://youtu.be/iXv92OgO4yY

 

 

《不可能的任務 V》

 

談起歌劇《杜蘭朵公主》,大家都知道是義大利作曲家普契尼的三幕歌劇作品,然而他在尚未寫完全歌劇時便去世,由弟子繼續將遺作完成。

《不可能的任務 V》劇情內容出現了一個勇猛又聰明美麗的女主角伊爾莎佛斯特,彷彿她就是杜蘭朵公主的化身一般,整集的故事情節圍繞在帥氣的伊森韓特與伊爾莎佛斯特身上。

杜蘭朵公主的背景發生在中國,由於對於祖母之死感到怨恨,因此下令想娶她為妻的王子們必須答對她所出的三道謎語,這三道謎語分別為「希望」、「鮮血」和「杜蘭朵」,若沒有答對這三道謎語則要被處以死刑,由於公主擁有傾國傾城的美,有許多王子慕名而來但最後被斬首,而卡拉富則是最後成功打動她的王子。

電影裡的一個場景發生在維也納歌劇院,邪惡組織「辛迪加」想暗殺正在歌劇院觀賞杜蘭朵公主的奧地利總理,女主角伊爾莎佛斯特則是負責暗殺的人,在一席金黃色禮服下帥氣當起女槍手,此時的電影配樂響起知名的歌劇音樂。隨著劇情進展,不但追捕過程緊張刺激,打鬥也富饒幽默與趣味,隨之融合於劇情的,更是歌劇《杜蘭朵公主》絕美的一段段音樂與~詠嘆調《公主徹夜未眠》。

 

阿湯哥巧妙地運用普契尼歌劇《杜蘭朵公主》精彩電影片段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jU2TU--E6OE&t=6s

 

《公主徹夜未眠》(Nessun Dorma)男高音樂譜:

 

重點高音:

 


音樂.不分國界

《哈利波特》電影主題

威翰威廉斯指揮維也納愛樂 | 慕特小提琴獨奏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qsCZP3wdF4w

 

永恆經典.星戰主題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3qqHdiewSE

 

冒險英雄.印第安納瓊斯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_U519RdznMA

 

哈里遜福特致詞讚美約翰威廉斯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nVt-QAWjPcY

 

大導演史帝芬史匹伯(Steven Allan Spielberg, b. 1946)曾經說過:「音樂是電影的一半。」,這句話完全深深打動我。

 

電影《辛德勒的名單》最後片段

眾人為了感念辛德勒為拯救猶太人所做的一切,用僅存的資源(連假牙的黃金都挖出來了)打造了一枚戒指感謝他。而自知戰後可能背負戰亂罪行的辛德勒,不得不離開,與眾人依依不捨前地離別。臨行前,已經從事太多善舉的他,仍然想著自己做得不夠,讓許多人紅了眼眶...

 

各位想想,如果再回頭讓大家看沒有聲音的畫面,您會有多少感動呢?

https://youtu.be/fhA5GIx51Kg

 

史蒂芬史匹伯讚美約翰威廉斯(E.T 配樂創作珍貴紀錄)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tJY5l6I253c

 

《辛德勒的名單》動人主題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cLgJQ8Zj3AA

 

《藝伎回憶錄》的柔美與動感

https://youtu.be/FoYFEO2ZU6k

 

約翰威廉斯與馬友友

https://youtu.be/sY5nw37xYIw

 

約翰威廉斯如何創作電影配樂之「動機」
How John Williams Composes His Motifs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mK5zThj7uFI

 

作曲家介紹

https://youtu.be/skh9N2UH1Fo

 

 

有關配樂創作過程.人人想法不同

Hans Zimmer 漢斯季默

Hns Zimmer說,他永遠學不會拒絕有興趣的配樂邀約。總是一開頭就跟導演說沒問題,隨即想到毫無想法,過了幾周甚至想請導演不妨去找配樂大師 John Williams...XD。

不過這麼多年來他體認到這些都是必經的過程,就算自己作曲經驗豐富,每次仍然如臨大敵。

Howard Shore 霍華.蕭

Howard Shore 談到幫《魔戒三部曲》配樂,過程需要好幾年,所以每天訂出工作進度很重要,才能循序漸進完成系列電影的配樂。

他會先閱讀小說和研究作者,了解帶給後世的影響,然後把所有資料放在一旁,散個步,打個盹,思考帶給自己的意義,再針對最有印象的畫面作曲。

Rachel Portman 瑞秋.波特曼

Rachel Portman 很留意作曲時不聽其他任何的音樂。因為她怕自己跟海綿一樣照單全收,受到不必要的影響。另外,她也經常會把作好的曲子放在一旁,隔天起床看是不是還覺得不錯,如果不行就從頭再來。


Steve Jablonsky 史蒂夫.賈布隆斯基

「隔日測試法」也是 Steve Jablonsky 很常採用的手法。

Steve Jablonsky 每天都作曲到晚上11到12點,長時間投入那麼多時間之後,難免失去客觀的創造力,在主觀的情感上自我感覺良好。因此他會刻意等到隔天或幾天之後,假如對旋律的感覺沒變,才拿去給導演試聽,不然就繼續修改、直接放棄或暫時保留,也許能用在其他地方。

 

火紅韓劇《魷魚遊戲》配樂

起床音樂:海頓降E大調小號協奏曲第三樂章

https://youtu.be/aT_ZPsoSRXc

 

集合音樂:小約翰.史特勞斯:《藍色多瑙河》

https://youtu.be/3c27hYHxCaQ

 

 起床集合音樂:柴可夫斯基《弦樂小夜曲》第二樂章 Wlatz

https://youtu.be/Aqe8r6b_C90

 

開卷蹦藝術.享受美好閱讀時光

☕️一杯咖啡.一點心意.支持蹦藝術☕️

 

各類合作提案,聯繫方式:

*手機:0917.670.518 
*Line:https://line.me/ti/p/LB1ro0P0AU
*E-mail:jenpin888@gmail.com

【BON音樂】蹦藝術X大人社團 - 聆聽宇宙萬物之聲:馬勒(二)談馬勒交響曲中最令人動容的慢板

【BON音樂】蹦藝術X大人社團 - 聆聽宇宙萬物之聲:馬勒(二)談馬勒交響曲中最令人動容的慢板
All about Mahler's Music -2

– 資訊整理共享於網路,一起欣賞音樂與藝術之美 –
蹦藝術 | BONART


大人的古典樂欣賞線上直播課(9/14週四下午班,共5堂):聆聽宇宙萬物之聲:馬勒

古典音樂是你的生活必需品?
希望有機會能拓展對古典樂的了解?
跟著林仁斌老師一起認識偉大的音樂藝術!

《大人社團》與蹦藝術攜手開設古典音樂鑑賞課程,林仁斌老師帶領學員欣賞每首的獨特之處,讓您徜徉在樂曲中,更貼近音樂家的心血結晶,聽出更多況味與樂趣!

《延伸閱讀》大人的音樂欣賞線上直播課程好嗎?學員真實回饋分享

《延伸閱讀》大人的音樂欣賞課學員回饋,看他們用音樂為生活注入繽紛

 

精彩課程再推薦

大人的古典樂欣賞線上直播課(9/14週四下午班,共5堂):聆聽宇宙萬物之聲:馬勒

大人的古典樂欣賞線上直播課(10/26週四下午班,共5堂):匯聚人生中的美妙時刻

 

主講人:林仁斌老師

 

馬勒全系列五堂課程介紹

課程內容

  • 第一堂 │ 談馬勒交響曲裡的精彩管弦樂法

欣賞馬勒,要從閱讀樂譜開始,才能真正領略這位被歷史忽略多年的偉大作曲家音樂中的驚人之處。在這堂課中,林仁斌老師將會帶領學員了解數段馬勒交響曲中精彩的管弦樂法,從實際的譜例來深入欣賞這位現代顯學的音樂之美。

  • 第二堂 │ 談馬勒交響曲中最令人動容的慢板

許多人認識馬勒,都是從他的知名慢板開始。在他的刻劃下,如歌的旋律與深刻的情感,令人動容;對自身的命運、甚至未來以及命運的擔憂,也都藏在他的慢板裡。這堂課,林仁斌老師會為學員導引馬勒作品的內涵,一起感受他對於人生、愛情與幸福的渴求,也惋惜他極度戲劇化卻悲苦的人生觀。

  • 第三堂 │ 談馬勒交響曲裡音樂動機的運用

從貝多芬的第五號《命運》交響曲開始,交響樂正式進入「說故事時間」,動機寫作方式更是貝多芬在音樂史上卓然傲立的孤高,華格納甚至曾言:「在貝多芬之後,無人能寫作交響曲...」。馬勒是極為優秀的指揮家,生平指揮過無數場音樂會,他的作曲內容更是旁徵博引,尤其對於動機的處理,更值得大人一起深入了解。

  • 第四堂 │ 談馬勒交響曲裡特殊樂器的運用

在馬勒的交響曲中,除了同時擁有最大聲的Fortissimo、最小聲的Pianissimo,最長的樂曲長度,最大型的管弦樂編制、最深層的生死議題探討,另一項特點,就是在交響樂中最多特殊樂器之成功運用。在課堂中,老師會為學員們分享馬勒的特殊樂器使用方式,深入樂譜,了解更多他的巧思。

  • 贈第五堂 │ 電影賞析《馬勒,獻給妻子的柔板》

佛洛伊德曾說:「研究馬勒,讓精神分析跨一大步。」,他所留下的馬勒研究,更成為許多學者考據的重要資料。這部電影改編自馬勒的真實人生故事,藉由他意外發現妻子與年輕建築師葛羅佩斯的外遇,前往斯布魯克求助心理學權威佛洛伊德開始,觀眾漸漸地進入馬勒晚年所遭遇的困境與《千人》交響曲創作背景,進一步對他的音樂感同身受。


第三號交響曲

與自然對話,與上帝交心的極致名曲

各樂章標題:

  1. 「牧神甦醒,夏季就來臨了」
  2. 「草地上花兒如是說」
  3. 「林中鳥獸如是說」
  4. 「人們如是說」
  5. 「天使如是說」
  6. 「愛情如是說」

 

第三號交響曲紀錄片

 

0:11 - Symphony #1

4:22 - Symphony #2

8:08 - Symphony #3

11:24 - Symphony #4

16:20 - Symphony #5

20:09 - Symphony #6

23:22 - Symphony #7

26:01 - Symphony #8

28:26 - Symphony #9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ylfWo2DoFyo


第一樂章的驚人巧合!?

第一主題 V.S. 布拉姆斯

強有力而決然地,八部法國號齊奏,宣示出果決而動聽的第一主題

https://youtu.be/9Yr720ftjaA?t=64

 

布拉姆斯:第一號交響曲 第四樂章

https://youtu.be/cqd4NQ-ppCY?t=2057

 

第三主題 V.S. 迪士尼《美女與野獸》

牧神甦醒主題(11:52起)(13:08起)

https://youtu.be/9Yr720ftjaA?t=712

 

《美女與野獸》 Be our guest❤️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afzmwAKUppU

 

第三樂章()

亮點1:藝術歌曲《少年魔號》中的第11首歌曲 ⟨夏日的交替⟩(Ablösung im Sommer /Relief in Summer) 引用

Ablösung im Sommer

Kukuk hat sich zu Tode gefallen

An einer grünen Weiden,

Kukuk ist tot, hat sich zu Tod’ gefallen!

Wer soll uns denn den Sommer lang

Die Zeit und Weil vertreiben?

Ei das soll tun Frau Nachtigall,

Die sitzt auf grünem Zweige;

Die kleine, feine Nachtigall,

Die liebe, süße Nachtigall!

Sie singt und springt, ist allzeit froh,

Wenn andre Vögel schweigen.

Wir warten auf Frau Nachtigall;

Die wohnt im grünen Hage,

Und wenn der Kukuk zu Ende ist,

Dann fängt sie an zu schlagen!

Relief in Summer

The cuckoo has sung himself to death

On a green willow.

Cuckoo is dead, has sung himself to death!

Who shall now all summer long

While away the time for us?

Ah! Mrs Nightingale shall do that,

She sits on the green branch,

That small and graceful nightingale,

That sweet and lovely nightingale!

She hops and sings, is always joyous,

When other birds are silent.

We shall wait for Mrs Nightingale,

She lives in the green grove,

And when the cuckoo’s time is up,

She will start to sing!

夏日的交替

布穀鳥居然唱歌唱到死掉了

就在綠柳上

杜鵑死了,把自己唱死了!

現在整個夏天

誰來消磨我們的時間?

啊! 夜鶯夫人會這樣做,

她坐在綠枝上,

那小巧玲瓏的夜鶯,

那隻甜美可愛的夜鶯!

她又跳又唱,總是很快樂,

當其他鳥兒都沉默的時候。

我們將等待夜鶯夫人,

她住在綠樹林裡,

當布穀鳥的時間結束了,

她就會開始唱歌!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sKmmspfWb3U

 

第三號交響曲 第三樂章 音樂會欣賞(43:26

https://youtu.be/9Yr720ftjaA?t=2606

 

亮點2:郵號(Post-Horn)獨奏段落(第四堂 │ 談馬勒交響曲裡特殊樂器的運用)

 

郵號獨奏樂譜欣賞

 

郵號出現於第三樂章段落13(50:42起):

https://youtu.be/UJYeeHR5qKE?t=3058

 

第三樂章 郵號獨奏段落 (48:50起)

音樂會版本

https://youtu.be/9Yr720ftjaA?t=2930

 

第四樂章「人們如是說」(歌詞翻譯版本)

第四樂章女低音獨唱之歌詞,取自摘自尼采《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第四部《午夜之歌》,鐘聲響起時查拉圖斯特拉所唱詠的一段文字。這段文字反映出生命的意義,並告訴我們為何人之所以生在此處?所尋為何?:

中文翻譯 德文歌詞
人哪,請聽著!

深沉的午夜在說甚麼?

我睡了,我睡了

我從熟睡的夢中醒來

世界是深沉的

比白晝所想的還要暗沉

深沉是世界的痛苦;

快樂比起悲痛更深更沉;

痛苦說:「去吧!」痛苦說:「去吧!」

可以一切的快樂都追求著著永恆

追尋著深沉,深沉的永恆

Mensch! Gib acht!

Was spricht die tiefe Mitternacht?

Ich schlief, ich schlief

Aus tiefem Traum bin ich erwacht!

Die Welt ist tief!

Und tiefer als der Tag gedacht.

Tief ist ihr Weh!

Lust tiefer noch als Herzeleid.

Weh spricht: Vergeh!

Doch alle Lust will Ewigkeit

Will, tiefe, tiefe Ewigkeit!

 

第六樂章 段落24起 最後精彩輝煌的6分鐘

https://youtu.be/UJYeeHR5qKE?t=5643

 

第三號 第六樂章(17:50開始)

「最後一個樂章,語言已經停止;對於愛的表達,沒有什麼比愛更有力量。」 - 布魯諾.華爾特

 

第六樂章 Final ,阿巴多琉森音樂節音樂會版本

https://youtu.be/9Yr720ftjaA?t=4417

 

2014年 琉森音樂節阿巴多紀念音樂會 第六樂章最後的演奏

2014年阿巴多去世之後,尼爾森接下這場琉森音樂節第三號交響曲的指揮任務,圓滿完成之餘,全體團員在舞台上汗淚俱下,無法開心地慶賀音樂會演出成功,音樂...阿巴多已經永遠地離開了大家...

 

這段影片.超有fu

在第六樂章「愛情如是說」中,一筆一土捏塑出馬勒的頭像

繼續下去,讓我們欣賞第四號交響曲最美的慢板樂章與最後樂章 ⟨天堂的生活⟩ 

0:11 - Symphony #1

4:22 - Symphony #2

8:08 - Symphony #3

11:24 - Symphony #4

16:20 - Symphony #5

20:09 - Symphony #6

23:22 - Symphony #7

26:01 - Symphony #8

28:26 - Symphony #9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ylfWo2DoFyo


馬勒第四號交響曲

G大調第4號交響曲馬勒創作於1899年至1901年間創作的四樂章交響曲。最後樂章加入女高音獨唱,而歌詞選自詩集《少年魔號》中的《天國的生活》(Das himmlische Leben)。

 

第4號交響曲全曲共4個樂章:

  1. 精緻、從容地—非常閒適地(Bedächtig. Nicht eilen—Recht gemächlich
  2. 悠閒地速度,不緊不慢(In gemächlicher Bewegung; ohne Hast
  3. 平緩,略似柔板(Ruhevoll, poco Adagio
  4. 非常滿足地(Sehr behaglich

 

第四樂章:非常滿足地(Sehr behaglich

樂譜版本

https://youtu.be/pCuHCMitaoQ?t=2905

 

為何馬勒眼中的天國生活,是這樣的呢?(見下方歌詞)

 

歌詞(取自維基百科

Das himmlische Leben
(aus Des Knaben Wunderhorn)

Wir genießen die himmlischen Freuden,
D'rum tun wir das Irdische meiden.
Kein weltlich' Getümmel
Hört man nicht im Himmel!
Lebt alles in sanftester Ruh'.
Wir führen ein englisches Leben,
Sind dennoch ganz lustig daneben;
Wir tanzen und springen,
Wir hüpfen und singen,
Sankt Peter im Himmel sieht zu.

Johannes das Lämmlein auslasset,
Der Metzger Herodes d'rauf passet.
Wir führen ein geduldig's,
Unschuldig's, geduldig's,
Ein liebliches Lämmlein zu Tod.
Sankt Lucas den Ochsen tät schlachten
Ohn' einig's Bedenken und Achten.
Der Wein kost' kein Heller
Im himmlischen Keller;
Die Englein, die backen das Brot.

Gut' Kräuter von allerhand Arten,
Die wachsen im himmlischen Garten,
Gut' Spargel, Fisolen
Und was wir nur wollen.
Ganze Schüsseln voll sind uns bereit!
Gut' Äpfel, gut' Birn' und gut' Trauben;
Die Gärtner, die alles erlauben.
Willst Rehbock, willst Hasen,
Auf offener Straßen
Sie laufen herbei!

Sollt' ein Fasttag etwa kommen,
Alle Fische gleich mit Freuden angeschwommen!
Dort läuft schon Sanct Peter
Mit Netz und mit Köder
Zum himmlischen Weiher hinein.
Sankt Martha die Köchin muß sein.

Kein' Musik ist ja nicht auf Erden,
Die unsrer verglichen kann werden.
Elftausend Jungfrauen
Zu tanzen sich trauen.
Sankt Ursula selbst dazu lacht.

Kein' Musik ist ja nicht auf Erden,
Die unsrer verglichen kann werden.
Cäcilia mit ihren Verwandten
Sind treffliche Hofmusikanten!
Die englischen Stimmen
Ermuntern die Sinnen,
Daß alles für Freuden erwacht.

天國的生活
(選自《少年魔號》)

我們享受著天國的喜樂,
與人間大不相同;
世間的喧囂和吵鬧,
在天國中杳無蹤影。
人人都和睦安寧,
生活如天使一般,
度過歡樂的時光。
我們舞蹈、跑動,
我們又跳又唱。
天上的聖彼得在看著。

約翰把小羊放出來,
屠夫希律眈眈等候。
我們把一隻溫柔
馴服而善良的
小羊羔處以死刑。
聖路加宰了牛,
一點也不必擔憂。
在天國的酒窖里,
美酒不用付價錢。
天使們則烘烤麵包。

每一種美味的蔬菜,
都在天國的菜園中生長,
有上好的萵苣和豆子,
所有我們想要的東西。
滿滿的盤子都為我們而備!
優質的蘋果、梨和葡萄,
園丁讓我們隨心所欲。
如果你想要獐和野兔,
他們立刻跑到街上,
帶上許多趕回來。

如果是齋戒的日子,
魚兒又開始高興地遊動。
看那聖彼得帶著
他的漁網和魚餌,
跑到天國的池塘邊。
聖瑪莎一定要掌廚。

世間的一切音樂,
都不能與我們的相比,
當那一萬一千個少女
開始翩翩起舞時,
聖烏蘇拉也露出笑顏。

世間的一切音樂,
都不能與我們的相比。
西西莉婭和她的親友們
都是絕佳的樂手。
天使的美妙歌聲,
使我們感到滿足,
讓我們醒來就歡樂。

 

【DG古典】伯恩斯坦論馬勒音樂之猶太性與音樂

 

附上中文歌詞之第四樂章《天國的生活》

馬勒第四交響曲 楊頌斯指揮 【附中文字幕講解及歌詞】(51:06起)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hMAR_HtHt2s


第五號交響曲

第二創作期.開啟之作

「馬勒的音樂表現了當時的問題性和時代性。同時也展現了他個人的內在。在他的音樂裡反映了十九世紀末的頹廢風氣與當時世界的淒苦,也飄散著奧地利帝國夕陽的氣氛。他的音樂是他內在糾葛的表現,展現它與外在世界之爭鬥。」

- 殷巴爾(Elinhu Inbal, b. 1936)

根據馬勒與弟子布魯諾.華爾特的談話記錄,第五號亦開啟了馬勒第二創作時期,意味著從這首交響曲開始,馬勒的交響曲思維亦開啟了不同的內涵。

布魯諾.華爾特於1910年6月,首次與馬勒在信件中提到馬勒作品的前兩個創作時期:

「您的歌曲作品中,第一個階段包含《少年魔號》(Des Knaben Wdehom)詩集譜曲之作品,第二階段則包含為呂克特(Friedrich Rickert, 1788 - 1866)之詩詞譜曲創作。而您的交響曲正好依據與歌曲相同之階段創作:第一階段包含您的《第一號交響曲》到《第四號交響曲》;第二階段包含《第五號交響曲》到第八號響曲》。前面四首交響曲讚賞永恆的事物,一部分藉由文字表達,一部分將文字隱藏起來,轉為絕對音樂形式。之後的《第五交響曲》、《第六交響曲》與《第七號交響曲》,則完全未受何隱蔽文字之影響,而全然以音樂成形。《第八號交響曲》的所有一切都是新穎的,最後關於神秘教義之音樂,則由文字提供。」

 

1908年布魯諾.華爾特與馬勒,散佈於布拉格街頭

 

在此封布魯諾.華爾特與馬勒討論交響曲的信件,他倆都還不知道之後馬勒會繼續創作出《大地之歌》與第九號交響曲,以及最後未完成的第十號...

 

第五號.回歸純器樂.無標題之作

而第五號交響曲也是馬勒從第二號到第四號連續三首在交響曲中加入人聲,再次回歸純器樂演奏的首部交響曲。

馬勒第五號交響曲 Adagietto,一直被認為是馬勒最美的樂章,純弦樂+豎琴的演奏,更讓這樂章的氛圍美到令人屏息,是許多人的最愛:

伯恩斯坦指揮維也納愛樂現場 4K修復版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Bj6KLv7kv2Q

Adagietto 和聲分析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tT7BvHsO1wQ

 

與弦樂不同,人聲是你我都有的樂器,因此欣賞時的感同身受,可能比起器樂更加鮮明;而最有趣的是,欣賞這段人聲演唱,再次將我們拉回帶有人聲的馬勒欣賞趣味

馬勒第五號交響曲 第四樂章 特別的人聲版本

 

第五號交響曲 第四樂章 解析

 

 

一起認識第五號第一樂章送葬進行曲的小號前奏

先讀樂譜版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LtD4jvWjHvY

 

柏林愛樂小號首席 Gábor Tarkövi

Gábor Tarkövi 是匈牙利人,出生於1969年。父親 István Tarkövi 也是小號演奏者,9歲由父親啟蒙小號之後,Gábor Tarkövi 受到父親影響,也熱愛小號,後就讀於匈牙利李斯特音樂院,隨Frigyes Varasdy 進一步學習小號。1992年畢業之後,他歷任幾個不同交響樂團 Wurttemberg Philharmonic Orchestra(co-principal trumpet)、Berlin Symphonie Orchestra(現在的 Konzerthausorchester Berlin,Principal trumpet)、Bayern Radio Symphony Orchestra(Pprincipal trumpet),2004年起成為任柏林愛樂小號首席,被譽為全世界最棒的小號手之一。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bwQumQpug_E

 

第五號第一樂章小號前奏音樂大師班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gPzDh2ypK1U

 

最後.來個超級地獄大PK...

 

同場加映,馬勒第一樂章送葬主題的可能來源...

孟德爾頌:無言歌 op.62 No.3

1:07:09 No.3 Andante maestoso in E minor, "Funeral March"

https://youtu.be/nFOPeI2gPaM?t=4026

 

再聽一下管弦樂化之後的版本XD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rMuiWZC_xSo

 

孟德爾頌真的是「主題天才」,聽聽他的結婚進行曲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0Oo4z37OUEI&list=RD0Oo4z37OUEI&start_radio=1

 

樂譜版本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2qoJIExt2eg

 

 

開卷蹦藝術.享受美好閱讀時光

☕️一杯咖啡.一點心意.支持蹦藝術☕️

 

各類合作提案,聯繫方式:

*手機:0917.670.518 
*Line:https://line.me/ti/p/LB1ro0P0AU
*E-mail:jenpin888@gmail.com

【BON音樂】「無聲音樂家」 - 管弦樂指揮家究竟是什麼?知識全解析

【BON音樂】「無聲音樂家」 - 管弦樂指揮家究竟是什麼?知識全解析
All about Orchestral Conductor

– 資訊整理共享於網路,一起欣賞音樂與藝術之美 –
蹦藝術 | BONART


藝起來推動藝術到高雄❤️

談偉大指揮家:向偉大經典致敬

前幾年看過一則音樂新聞:有位管弦樂團指揮向媒體「自首」說,自己在演奏中完全沒有發出任何聲音,因此實在不好意思領這麼高的薪水…

結果新聞報導出來後,形成了兩派截然不同的爭論:有人贊成,覺得既然不演奏,指揮應該減薪;有人反對,認為指揮肩負重任,主導整個音樂內容的呈現。

是的~管弦樂指揮這位「無聲的音樂家」,確實在舞台上音樂會演出的現場是無聲的一位;但指揮所肩負的任務,就像一艘船的船長或一家公司的CEO:他們不是負責去執行細項小業務,但卻得面對每個決策的成與敗。

然而,大眾評斷一位指揮的成功與否,看的究竟是舞台上的明星?還是排練中的大師?這些不同的觀點又有什麼區別?這就是本篇文章〈指揮簡史〉要細細帶領大家品味的關鍵了~

 

開場 - 地獄式版本比較

在這部影片裡,一共有43種貝多芬第五號交響曲《命運》的開頭樂段「三短一長」的各種精彩演奏還有不同指揮家詮釋與思維,手勢與動作。

有快有慢,有激情有冷靜,仔細比較後真的非常有趣;相信愛樂的您,一定也很喜歡這段壞壞的影片吧~

先讀一下管弦樂樂譜

 

https://youtu.be/ltzWeNyLWn8

 

破題第一問:管弦樂指揮的薪情?究竟賺多少錢?

答:沒有固定薪資,隨著不同樂團與不同國家而異。

 

先別著急,筆者可是非常有誠意回答這個問題~只是隨著許多因素的改變,指揮的「薪情」確實有所不同是事實。

為了取得一個基準點,讓我們以國人最熟悉,職業音樂市場也高度成熟的北美薪資做介紹:

根據美國管弦樂管理網站顧問Drew McManus於2015年的文章“REVEALED: THE WEALTHIEST MUSIC DIRECTORS IN AMERICA”裡,依據以往直言風格,揭露了美國十大最高薪管弦樂團音樂總監名單~他的用意在於公布薪資結構,讓所有人知道行業裡的狀況,以及樂團財政透明,才能讓每一位音樂工作者獲得合理收入報酬。

他根據各樂團給國稅局之IRS Form 90s表格所整理出之美國前十大最高薪音樂總監/指揮,接下來我們一起看前三名:

 

第一名:國家交響樂團(National Symphony)

艾森巴哈(Christoph Eschen-bach)

年薪 $2,728,671 美金(加薪 41.02%)

 

第二名:芝加哥交響樂團(Chicago Symphony)

里卡多·穆蒂(Riccardo Muti)

年薪 $2,504,336 美金(加薪 15.65%)

 

第三名:芝加哥交響樂團(San Francisco Symphony)

邁可·提爾森·湯瑪斯 (Michael Tilson Thomas)

年薪 $2,364,775 美金(加薪 16.64%)

 

有沒有嚇一跳?平心而論,許多樂手平均10-20萬美元的年薪,以樂團首席來說,40萬美金左右的年薪已是頂尖;因此音樂總監收入非常高,屬於金字塔頂端的一群~無怪乎音樂總監之位人人覬覦。

而其實上面還不是最高薪的,接著筆者要公佈真正高手中的高手~指揮界薪資有史以來最高薪!

這位指揮的薪資不但高,而且打破歷史紀錄~2012-13年樂季他的法定年薪雖只有$1,505,052 美金(光本薪已直接名列當年全美第五名),透過資料顯示,達拉斯交響樂團於2013-14樂季,透過 Bajada Productions LLC.公司,確實支付了他高達美金511萬元($5,110,538.),這已改寫管弦樂指揮年薪之歷史紀錄!

這位頂級音樂總監就是:梵志登 (Jaap van Zweden),也是現任紐約愛樂音樂總監/樂團指揮。

梵志登實際支領年薪超過500萬美金~這個數字已經遠遠超越他前一年年薪的三倍(前一年為150萬美金),打破美國有史以來的管弦樂團音樂總監最高薪紀錄!

註:在他之前最高薪為指揮家是洛林·馬捷爾(Lorin Maazel)於紐約愛樂卸任前最後一年所創下的 329萬美金天價($3,291,791.)。

 

延伸閱讀

https://bonart.com.tw/top-paid-music-conductor-in-america/

 

再接再厲第二問:指揮的功能?到底都做些什麼?

讓筆者來為各位讀者們科普一下:

當我們以音樂人最熟悉的《新葛羅夫音樂辭典》網路版(2020.11月),輸入關鍵字「History of Conducting」後,會出現當代對指揮定義的「三大功能」:

  1. 指揮於演出時以指揮棒或雙手打出樂曲節奏。(the conductor beats time with his hands or with a baton in performance)
  2. 指揮透過彩排以及演出,進行音樂作品詮釋之決定。(the conductor makes interpretative decisions about musical works and implements these decisions in rehearsal and performance)
  3. 指揮參與音樂團體之行政事務。(the conductor participates in the administration of the musical ensemble)

*出處:https://www.chegg.com/flashcards/groves-history-of-conducting-d611c35a-9ce3-4708-8c29-f85f62b5c674/deck

 

因此,現代社會對於指揮的職責,往往多了「音樂總監」的實質意涵在內~無怪乎許多樂團的「樂團指揮」與「音樂總監」往往是同一人,因為音樂演奏的詮釋,實在無法多頭馬車進行,所以指揮家的高薪,往往代表著他肩上的重責大任。

 

三問:關於指揮的起源

若要談論指揮的緣起,除了在許多的歷史文物與圖文考古中可見的史料之外,一般來說會從中世紀的教會音樂說起:在教會儀式進行時,合唱團裡通常有一位領唱,或者一位負責以手勢帶領歌手們演唱之負責人,在功能上這應該就屬於指揮的源起了。

而音樂發展進入多聲部音樂(Polophonie)後,各聲部穿插流動,對位法讓音樂也更加複雜,因此指揮的功能益發重要。尤其進入巴洛克時期之後,音樂創作發展曲式再進入繁花錦盛時期:各種器樂曲式、樂團編制紛紛推陳出新,這時的「指揮」並不侷限一位音樂家站在樂團之前打拍子,往往樂團首席或鍵盤樂器演奏者,抑或是演奏出色之團員領導樂曲拍點,皆有可能。

 

四問:歷史上第一位拿著指揮棒指揮的音樂家?

早期的指揮用棒,其實較接近像是一根長棍,並非現代我們認知的現代指揮棒如此纖細。

法國17世紀路易十四時的宮廷樂長盧利(Jean-Baptiste Lully, 1632-1687)便因為指揮樂團時不慎揮棒上下敲打揮舞而打中自己的腳趾掌引發壞疽,最終感染了到大腦,最終導致死亡。

一般音樂史上認為第一位以現代指揮棒成功指揮樂團的是浪漫時期曾擔任萊比錫音樂院院長的音樂家孟德爾頌(Felix Mendelssohn, 1809-1847)。

不過其實有位德國音樂家比他更早從口袋中拿出棒子來指揮樂團,而且成果斐然,這位創舉音樂家是路易.史博(Louis Spohr, 1784-1859):根據他的自傳,他於1820年赴英國倫敦的音樂彩排時,嘗試從外套口袋中拿出預藏的指揮棒帶領樂團,預示拍點以及速度,當晚音樂會並因他使用指揮棒統整樂團而取得相當大的成功喔~(註:https://www.wpr.org/shocking-conductor

 

五問:指揮之於作品的直接影響

歷史上有作曲家,同時也擔任指揮家,因為最了解自己的作品,亦是創作的最佳詮釋者:海頓、莫札特、貝多芬、孟德爾頌、李斯特、布拉姆斯、柴可夫斯基、華格納、威爾第、馬勒、史特拉汶斯基等諸多作曲家,都曾親自指揮自己的作品演奏而名留青史。

 

六問:談指揮棒的使用

在此筆者想引用美國指揮家伯恩斯坦(Leonard Bernstein)曾說的話:「若一個指揮家使用指揮棒,則該棒必須成為活物,如有一股電流在其中,致使它的一小移動都成為有意義的移動。同樣地,若指揮家不用指揮棒,他就要靠雙手做到同樣的東西。無論有指揮棒與否,其表情必是首要,音樂上一定要顯得有意義。」

因此,無論持棒與否,「音樂上的意義」才是真正的首要之務;指揮家以自身肢體動作,將樂譜中的節拍、速度、強弱、力度、表情等等清晰地傳達出來~而「為音樂服務」更是指揮家精神上的最高指標。

 

孟德爾頌使用過之指揮棒 

孟德爾頌也是首位以現代指揮棒指揮樂團的指揮家,1835年26歲時擔任萊比錫布商大廈管弦樂團指揮。

下方珍貴圖片,是目前珍藏於英國市政廳,1846年孟德爾頌使用過之指揮棒。

1846年孟德爾頌使用過之指揮棒,珍藏於英國市政廳。Conductor’s baton used by Felix Mendelssohn Bartoldy at Birmingham Town Hall, 1846
1846年孟德爾頌使用過之指揮棒,珍藏於英國市政廳。Conductor’s baton used by Felix Mendelssohn at Birmingham Town Hall, 1846

 

由於孟德爾頌的啟發,現代指揮棒發展雖然有材質、握柄與長短等多樣變化,但萬變不離其中:

 

 

七問:職務與功能變革

在白遼士的專書:「論管弦樂指揮與其藝術」(The Orchestral Conductor Theory of His Art)中,不但對於指揮的意義與功能有著清楚的論述,對於不同音樂的指揮手勢更是有著詳盡的解說;我們可以說到了此時期,管弦樂指揮終於不再只是一個拿著各種材質指揮棒(鯨魚骨、木頭等)在樂團前負責打拍子的人體節拍器,而是已實質上進化為「指導、「指示」音樂方向與內容,統整樂團邁向共同詮釋的音樂家。(關於指揮的指示方式,可觀看此白遼士專書內容:http://www.gutenberg.org/files/27646/27646-h/27646-h.htm

 

八問:什麼是《指揮十誡》?

理查·史特勞斯這位浪漫後期大師,除了作曲家身份之外,本身也是位傑出的指揮家,他曾說:「指揮是項極其困難,人生未達70歲之前很難充分理解的藝術。」、「最重要的是以「耳朵」指揮,而不是「手臂」;若做對了一切就將順其自然地正確。」

 

理查·史特勞斯論指揮:

  • 指揮是項極其困難,人生未達70歲之前很難充分理解的藝術。
  • 最重要的事以「耳朵」指揮,而不是「手臂」;若做對了一切就將順其自然地正確。

 

著名的《指揮十誡

理查·史特勞斯身為知名管弦樂團指揮,曾寫下《指揮十誡》:

首先看看理查·史特勞斯的指揮姿態

 

輕鬆指揮的大師

從影片中,我們可以看到他的指揮基本上是「一派輕鬆」,「眼手並用」。

還聽說他指揮時可以左手插在口袋,或拿出懷錶看看時間,左看看右看看~開心的時候更用雙手齊揮,甚至也掂起腳尖一起「加入」樂團演奏…(其實影片中也看得出來 XD)

 

這位近代後期浪漫樂派大師,曾經以自身經驗歸納出指揮樂團的心得,除了上述兩點之外,他總共擬出了十條樂團指揮的金科玉律,更被尊稱為《指揮十誡》。

對比於現在的樂壇指揮各式各樣「花式指揮法」來說,重看《指揮十誡》,其實非常有意思。

 

無論是非,沒有對錯~讓我們一起來看看這《指揮十誡》究竟有哪些吧:

 

  • 1. 請記得,演奏音樂的目的不在於娛樂自己;而是取悅聽眾。(Remember that you are making music not to amuse yourself, but to delight your audience.)

  • 2. 指揮自己不應出汗;只有觀眾才應該感到音樂的熱力。(You should not perspire when you are conducting; only the audience should get warm.)

  • 3. 演奏《莎樂美》與《伊蕾克特拉》時,要如同孟德爾頌神幻音樂般詮釋。(Conduct Salome and Elektra as if they were Mendelssohn; fairy music.)

  • 4. 對銅管樂手絕對不要投以鼓勵的眼神;除了重要段落的提示,否則千萬別與他們對上眼。(Never look at the brass encouragingly; except with a quick glance for an important lead-in.)

  • 5. 反之,千萬別讓法國號和木管離開你的視線,如果你聽到他們的聲音,那就表示已經太大聲了。On the contrary, never let the horns and woodwind out of your sight; if you hear them at all they are already too loud.

  • 6. 如果你覺得銅管力度不夠,就將他們的音色調暗。If you think the brass is not strong enough, tone them down two points further.

  • 7. 只有你自己聽見獨唱者的每個咬字是不夠的;因為你已經背妥歌詞。要讓觀眾毫不費力地跟得上音樂~因為如果他們不了解歌詞的含意,馬上就會睡著。It is not enough yourself to hear every word of the singer–which you know by heart anyway; the public must also be able to follow it without effort. If they don’t understand what is happening, they fall asleep.

  • 8. 樂團伴奏必須要讓聲樂家能毫不費力地演唱。Always accompany the singer so as to enable him to sing without exertion.

  • 9. 當你認為速度已經達到最急板極限時,再讓速度加快一倍。When you think you have reached the limits of prestissimo, double the pace.

  • 10. 如果你遵守以上的規則,再加上自己的天賦和成就,就能永遠成為觀眾們的明星寵兒。If you follow these rules carefully, you will, with your fine gifts and your great accomplishments, always be the darling of your listeners.

 

 

九問:首位女性指揮?

嗯~這是個非常重要的問題。在維基百科上我們剛好可以看到這項問題的專頁,洋洋灑灑資訊非常豐富,列舉歷史前三:

1.第一位歷史最早的女性指揮:Elfrida Andrée(瑞典)

2.第一位被職業樂團任命為音樂總監/首席指揮的女性:Marin Alsop(美國)

3.第一位指揮倫敦交響樂團的女指揮家:Nadia Boulanger(法國)

(註:https://en.wikipedia.org/wiki/List_of_female_classical_conductors

 

延伸閱讀

https://bonart.com.tw/the-conductor-movie/

 

今年的火紅電影《塔爾》(TÁR)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VkJ8bWiCxkU

 

十問:合唱指揮與管弦樂指揮的分野

不知何時開始,突然間許多人對於「合唱指揮」與「管弦樂指揮」之間,不但壁壘分明而且相當計較?

筆者曾聽過一個說法:因為合唱指揮往往將合唱團訓練完成之後,「送給」交響樂團彩排演出,但最終舞台上卻只有交響樂團指揮指揮全局,先前辛苦訓練合唱的「合唱指揮」因為無法上台表演,經常只能在節目單上掛著「合唱指導」…

也許多年來的新仇+舊恨,讓這兩派指揮不斷處在「合作」與「競爭」之間。

但也可以從另一角度切入,就是確實指揮合唱與指揮管弦樂團,從訓練方法、甚至拍點給法與音樂詮釋方式都完全不同;因此項目分開、各司其職,或許反而是個好的做法?

無論是非,沒有絕對的對與錯~相信今天的〈指揮簡史〉帶來這麼多豐富話題,從指揮源起聊到實務,從十誡聊到年薪,期待能讓愛樂的您增添許多閱讀樂趣~我們下回再見!

(原文由林仁斌撰寫,刊載於表演藝術雜誌第336期 / 2020年12月號封面故事 Cover Story 指揮.不指揮╱指揮概述《十個問號,掀開「他」的神秘面紗 關於「無聲音樂家」的小秘密》)


指揮談指揮.妙趣無窮

Itay Talgam: Lead like the great conductors

https://youtu.be/R9g3Q-qvtss


【BON音樂】指揮大師楊頌斯 – 重要管弦樂團指揮觀念 Q&A

https://bonart.com.tw/mariss-jansons-qa/


伊凡.費雪指揮大師班

布拉姆斯第四號交響曲

第四樂章

變奏曲式

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 第三部分 第四部分 尾聲 - Piu Allegro
0:00 - Theme

0:13 - Var.1 Theme is broken up between horns and strings.

0:25 - V.2 The lower strings play the theme in syncopation, above which the winds begin a smooth, wondering line.

0:40 - V.3 The strings now play the theme on the strong beats, while the wondering line is now detached and more threatening.

0:50 - V.4 The first violins begin a broad, arching melody above syncopated off-beat accompaniment. The theme is in the lower strings and bassoon, played in broken octaves.

1:06 - V.5 The strings elaborate on the broad melody. The winds enter with embellishments in clashing polyrhythms.

1:18 - V.6 The contour of the broad melody is changed so that it arches downward. The accompaniment from winds is sparser.

1:31 - V.7 The violins, again taking the lead, introduce sharp dotted figures. The woodwinds provide responses. The theme in the bass also uses these dotted rhythms.

1:45 - V.8 The violins play rapid oscillation figures, ending with cascading triplet arpeggios.

1:59 - V.9 Essentially an embellished, fierier version of the previous variation.

2:14 - V.10 Very softly, the strings and winds pass the theme between each other. The music starts to lose its edge.

2:32 - V.11 Above the chords of variation 10 (now played in broken octaves by lower strings), a beautiful melody forms for a brief moment, before descending scales take us to the next variation.

2:51 - V.12 The theme is embedded in the long and beautiful, but somewhat halting flute melody. Other instruments provide short off-beat accompanying chords.

3:28 - V.13 The first variation in a major key. The soft, detached off-beat chords continue, as lines from the flute solo are transformed and passed around the orchestra. The notes of the theme are buried inconspicuously in the musical texture.

4:01 - V.14 The trombones transform the theme into a solemn chorale, broken up by expressive silences.

4:36 - V.15 The chorale continues, now with fuller orchestration.

5:10 - V.16 The previous variation is cut off mid-sentence, as the theme tragically reappears in minor in its most threatening form.

5:21 - V.17 The winds play agitated two-note phrases beginning on the weak beats. The theme is in the string tremolos.

5:31 - V.18 The string tremolos continue, but the detached phrases are replaced with broad swelling gestures.

5:42 - V.19 Strings and horns now alternate with woodwinds on detached, angular lines.

5:52 - V.20 The previous variation is developed into a line with feverish triplet motion and disorienting syncopation.

6:04 - V. 21 The tension increases greatly here, as the flutes and violins play sweeping upward scales against syncopated horn blasts that obscure the meter.

6:14 - V.22 The dynamics quiet down to pianissimo, as an oscillating triplet figuration passes through the orchestra. The winds play descending syncopated chords. The theme is nowhere to be found.

6:24 - V.23 The relation of the previous variation to the theme is revealed, as the theme distinctly reappears in the horns over a more agitated version of the oscillating triplet figuration.

6:36 - V.24 The theme is broken up between horn blasts and violins, which hang on to the triplet figuration from the previous variations. The structure is similar to variation 1 but in a drastically different mood.

6:46 - V.25 This variation is similar to variation 2, but again, much more powerful and dramatic. The wondering line is transferred to forceful violins playing in tremolo, while the rest of the orchestra outlines the theme with off-beat triplets.

6:58 - V.26 Similar to variation 3, but in a more sombre state. The oscillating triplets remain in the strings, with the brass, and later winds taking over the melody.

7:10 - V.27 The music once again manages to arrive at a major tonality. The wind section plays long two-note descends harmonized in thirds, with decorative accompaniment from the strings.

7:21 - V.28 The long two-note descends blossom into a beautiful flowing melody, with triplet accompaniment.

7:32 - V.29 This variation marks the start of the music’s tragic turn back to minor. The strings pluck a series of descending thirds on weak beats, while the rising gestures in the winds further distort the bar line.

7:43 - V.30 The descending thirds now take the foreground, played loudly on the strong beats, and in canonic imitation between violins and lower strings. The winds take over the offbeat accompaniment.

8:01 - The coda marks the point of no return. The tempo speeds up, with the theme ripping the music apart with biting dissonances and cascading string arpeggios. Diminished (sped-up) versions of the theme appear in exhilarating sequences, before a strong V – I cadence affirms the key of E minor, tragically ending the movement.

 

最後一個樂章可能是第四號交響曲,除了第一樂章外最引人注目的一段:第四樂章採用了巴洛克時期以來古老的變奏曲是「夏康舞曲」(Chaconne ),也有人認為此變奏曲式為「帕薩加里亞舞曲」(Passacaglia)。

布拉姆斯此「夏康舞曲/帕薩加里亞舞曲」樂章的主題,實際上是來自巴哈清唱劇第150號所使用的主題,稍加以輕微修改。

儘管主題看似簡單——因為其實主題與和聲之設計,本質上是從主音到主音的一個上升的音階片段,然後再回到主音——布勃拉姆斯使用這個簡單的骨架作為後續越來越複雜的主題和聲框架的基礎。

和聲總譜看第四樂章主題:

 

管弦總譜看第四樂章主題: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wnWsUSZlOHc&t=1391s

 

從第一個變奏開始,陸續布拉姆斯共寫了大約30段變奏,非常驚人。

這些變奏一段段地增強織度與架構的複雜,並增加了樂曲強度;彷彿不屈不撓地挑戰過去未有的變奏技法,帶著些許受到壓迫的憂鬱感病並持續不段發展。

第四樂章最後的變奏,直接進入尾聲終止式,回到e小調,首尾呼應,並與第一樂章帶來的離別、可能的的悲劇與憂鬱呼應,似乎在這深深的黑暗中,逐漸地步向虛無...

 

第四樂章(7'16"起)

https://youtu.be/PxyyVVphogo?t=439

 

巴哈:b小調彌撒⟨信經⟩(Credo) - ⟨釘在十架上⟩(Crucifixus)

原 文 歌 詞 Crucifixus etiam pro nobis,

Sub Pontio Pilato,

Passus et sepultus est.

中 文 歌 詞 祂為了我們被釘在十字架上

在般雀比拉多掌權之時

受難而被埋葬

 

⟨釘在十架上⟩(Crucifixus)

半音音型運用與分析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_ak0yVKJ4l8

 

延伸欣賞

https://bonart.com.tw/brahms-symphony-no-4-in-e-minor/


指揮大師班 影片一(44:00起)

Katharina Wincor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7MaYRvyN2Zc&t=5407s

 

【附錄】好文欣賞

"拉圖給年輕音樂家的七個忠告"

→原文出處

賽門拉圖(Sir Simon Rattle)是目前地球上最著名的指揮家之一。他在十九歲第一次與伯恩茅斯交響樂團(Bournemouth Symphony Orchestra)展開了他的第一場大型演出,此後陸續帶領了許多世界上最傑出的樂團。而且我們還發現,他也非常的和藹溫暖!

1. 音樂可能是你的熱愛,但人際關係也同樣重要

在專業和人際關係中,我們需要保持某種平衡。你要能夠裡解,音樂是用來描述我們的生活,與我們現實息息相關的,而不是相反過來。很多人把音樂當成一種逃避現實的方式,因為音樂在情感上能那麼快速的令人滿足且迷人。但是到最後,讓你最思念的仍是家人和愛人 - 而不是到底開過幾場音樂會。

2. 每個人都會有搞砸的時候,如何處理問題才是關鍵

我不認為在音樂這個領域裡有人一帆風順。每個人都曾走過糟糕的經驗。

真正困難的是不去讓挫折完全澆熄了你的積極樂觀。任何糟糕的經歷都會影響到你的信心,那可能會像漩渦一樣一發不可收拾,但沒有誰能僥倖的逃過這個讓我們成長的必經過程。

3. 不要過於害怕表現出一點點你脆弱的那一面

三十年前,當我第一次與維也納愛樂樂團演出時我非常緊張,緊張到我認為去看牙醫或死亡都比站在這個指揮台上好。那天上午的排練裡,我決定我什麼都先不要對樂團說… 除了「早上好」之外。

到了排練間的休息時,大提琴首席抬頭看著我說:「我們真的很享受和你 一起排練,你知道嗎?」我說:「真的嗎?我太緊張了,緊張到幾乎不知道把自己應該怎麼做」,大提琴首席回答:「賽門你不要緊張。我們也希望演奏出好的音樂。我們都很緊張,所以你不能緊張」。那是句很溫暖的一段話。「我們是一體的」這個想法幫助了我許多。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問題,我們都在面對它們,這是大家都理解的常情。有時後表現出一點點自己脆弱害怕的一面,人們的大方會使你驚訝。

4. 成為一個了不起的音樂家,並不代表你是成熟的人

十九歲時我離開皇家藝術學院時對生活的現實面一無所知,直到二十七歲那年我才發現原來國民年金是我自己要繳交,而不是樂團負責!那天晚上法院來了一個工作人員,對我解釋我只能在進監獄或罰款數千英鎊中選一個。在她意識到「我的天啊 - 這個人真的是那麼愚蠢單純」的時候,仁慈的放過了我。

對生活上的很多常識一無所知對許多音樂家們來說是很有可能的,許多人在離開學校前都還沒學到如何生活。

5. 即使是世界著名的音樂家也有自我懷疑的時候

二十多歲時,我腦子裡彷彿住著兩個不斷爭論的人。我不確定我是否喜歡身為音樂家的自己。我常常會一邊聽著我的錄音,一邊思考:「這個人到底他媽是誰?」

於是我休息了一年,停止聽任何音樂以及做和音樂相關的事,看看自己沒有音樂是否還能活下來。音樂對我的靈魂到底有多重要,沒有它我會崩潰嗎?於是我開始學習英語。最後我花了三個學期的時間去完成這件事,但我和自己做了一個承諾,這段期間不能聽音樂。

事實上,我發現如果有一項同和音樂一樣強大美好的東西取代它的位置,其實這是可以做到的。我沒有音樂能活下去:音樂對我來說並不是一種癮。但是當我回去聽我指揮的第一場音樂會,布萊頓愛樂樂團演奏貝多芬的英雄交響曲的錄音時,我的淚留滿面讓身邊的人的ㄡ嚇壞了。音樂的力量在幾個月來沒有音樂生活後,強烈的震撼了我。

在那一年之後,我腦子裡的矛盾少了得多。

6. 除了普通人際關係,你和其他音樂家們會有許多情感的交流

很少有一個領域能像音樂圈一般如此深刻地相互了解彼此。透過一起演奏音樂,我們甚至不必知道他們的名字就可以了解到他們一些個性 。你會經常需要處理這些感情交流帶來的困難,衝擊,或者深刻的事實。

7. 所以成功的秘訣是......

用盡全力的努力,保持好奇心,並意識到你身邊的人,其實比你想像的要美好得多。音樂圈的大家,大多是非常互享支持的。基本上大家都想幫助,有時候你必須敞開心胸讓他人幫忙。

願所有正在閱讀的你們都能擁有好運:別忘了有我們在你身後支持你。我們都會盡力而為,因為和你一樣我們都曾不安的徘徊,都曾懞懂的從零開始,我們都懂。

我希望你相信,我們都是在同一條船上的。

原文來自於BBC Music,由Monica Yang翻譯分享。

 

拉威爾《達夫尼與克羅伊》第二號組曲

https://youtu.be/14OM6Ysnk6M

 

 

 

開卷蹦藝術.享受美好閱讀時光

☕️一杯咖啡.一點心意.支持蹦藝術☕️

 

各類合作提案,聯繫方式:

*手機:0917.670.518 
*Line:https://line.me/ti/p/LB1ro0P0AU
*E-mail:jenpin888@gmail.com

【BON音樂】浦朗克:d小調雙鋼琴協奏曲與理查史特勞斯《唐璜》、《死與變容》

【BON音樂】浦朗克:d小調雙鋼琴協奏曲與理查史特勞斯《唐璜》、《死與變容》
Francis Poulenc - Concerto for Two Pianos and Orchestra

– 資訊整理共享於網路,一起欣賞音樂與藝術之美 –
蹦藝術 | BONART


  • 浦朗克:d小調雙鋼琴協奏曲

獨奏樂器:雙鋼琴    

法國作曲家浦朗克(Francis Poulenc, 1899-1963)的音樂風格經常展現出近代法國音樂中的戲謔與纖細之感,遊走在調性與無調性之間而保有深刻的趣味感。這首創作於1932年的《d小調雙鋼琴協奏曲》,由作曲家本人與友人雅克‧費弗希耶(Jacques Février)一起完成首演;13年後浦朗克也曾與英國著名作曲家暨鋼琴家布列頓(Benjamin Britten)一同聯手再次演出。全曲分為三個樂章,音樂取材自莫札特與拉威爾,相當具有變化與活力,但又帶著現代音樂中的不和諧感,非常特別。本堂講座中,就讓林仁斌老師帶您解構這首當代的雙鋼琴重要之作。


→作曲家浦朗克介紹

 

與拉威爾G大調鋼琴協奏同年首演

浦朗克(Francis Poulenc)於 1932 年完成的《雙鋼琴與管弦樂團協奏曲》裡充滿了童趣,值得一提的是,同年一月,拉威爾的 G 大調鋼琴協奏曲也在巴黎舉行了成功的首演。

浦朗克的作品充滿明亮、熱情的特質,音樂裡充滿戲謔、純真與些微的諷刺性,而此時興盛爵士樂風格,在他的旋律中,似乎與巴黎街頭咖啡館,巧妙地融為一體,是具有時代風格的特色之作。

 

樂曲首演

《雙鋼琴與管弦樂團協奏曲》首演於1932年9月5日,威尼斯國際當代音樂協會。 浦朗克和他兒時好友賈克·費弗希耶(Jacques Février)同時擔任兩部鋼琴獨奏家,樂團是拉斯卡拉交響樂團(La Scala Orchestra),指揮是德西黑·德福(Désiré Defauw,後來擔任芝加哥交響樂團指揮)。

本作品首演之後相當成功,1945年浦朗克再次於英國與作曲家班傑明·布列頓再次舉行音樂會演出,非常成功。

 

浦朗克本尊與賈克·費弗里耶的精彩演奏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SabzAjAPBdw

 

樂曲特色

協奏曲共分為三個樂章,浦朗克分別在第一樂章裡,從含拉威爾G大調鋼琴協奏曲中,吸取了爵士音樂的風格;第二樂章戲謔地模仿莫札特的降E大調雙鋼琴協奏曲、d小調第二十號鋼琴協奏曲》與C大調第二十一號鋼琴協奏曲,他說:「在這一樂章裡,對於第一主題,我容許自己回歸到莫札特的風格,因為我喜好他的旋律線條,且比起其他作曲家,我更喜歡他的風格。如果此樂章是以莫札特風格作為開始,那麼當第二鋼琴加入後便會大幅偏離,至我所熟悉的時期的風格。」(In the Larghetto of this Concerto I permitted myself, for the first theme, to return to Mozart, because I have a fondness for the melodic line and I prefer Mozart to all other musicians. If the movement begins alla Mozart, it quickly diverges at the entrance of the second piano, toward a style that was familiar to me at the time.)

第三樂章浦朗克在法國趣味風格裡,再添加模仿當時在法國盛行的爪哇甘美朗音樂風格(mesmerizing sonorities of a gamelan orchestra),加上這些充滿樂趣的仿效與玩笑,在音樂會欣賞時,總能為觀眾們帶來會心一笑~

而此時期,「新古典主義」盛行,我們也能夠從三樂章的小巧曲式,清晰而簡潔的配器方式,小編制樂團與鮮明的動機主題寫作,理解浦朗克時代的法國音樂風格。

 

延伸話題:法國六人組

https://bonart.com.tw/france_le_groupe_des_six/

 

樂譜版本欣賞

- Composer: Francis Jean Marcel Poulenc (7 January 1899 -- 30 January 1963)

- Orchestra: Orchestre de la Société des Concerts du Conservatoire

- Conductor: Pierre Dervaux

- Soloists: Francis Poulenc (piano), Jacques Février (piano)

- Year of recording: 1957 Concerto for Two Pianos and Orchestra in D minor, FP 61, written in 1932.

00:00 - I. Allegro ma non troppo(三段體曲式 / Ternary form)

07:47 - II. Larghetto 

13:14 - III. Allegro molto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V87wGyfUQiQ

 

蓋希文:《藍色狂想曲》(1924)

2'42")起蓋希文所設計的爵士鋼琴彈法

https://youtu.be/Ce3OERuCY0E?t=162

 

 

莫札特第20號鋼琴協奏曲 K. 466第二樂章

Wolfgang Amadeus Mozart Piano Concerto No 20 in D minor K 466

Maria João Pires, piano.

Daniel Harding conducts Swedish Radio Symphony Orchestra Allegro

0:00 Romanze

15:28 Allegro assai

24:13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O0Hys66rpMI

 

音樂會版本

Martha Argerich und Shin-Heae Kang spielen mit der NDR Radiophilharmonie Francis Poulencs "Konzert für zwei Klaviere d-Moll" unter der Leitung von Andrew Manze beim Neujahrskonzert 2019/2020.

FRANCIS POULENC Konzert für zwei Klaviere d-Moll 00:00

I. Allegro ma non troppo 00:35

II. Larghetto 09:20

III. Finale – Allegro molto 15:06

Martha Argerich, Klavier Shin-Heae Kang, Klavier

Andrew Manze,Dirigent NDR Radiophilharmonie Mitschnitt vom 10. Januar 2020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AOON1VpQ5MQ&t=564s

 

荷蘭尤森兄弟 Lucas and Arthur Jussen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Q9iaollYj2U

【好文分享】

荷蘭雙鋼琴名家尤森兄弟再度訪台 揭開NSO樂季序幕

雙鋼琴名家尤森兄弟再度訪台,在NSO開季音樂會演出。圖/國家交響樂團、© Marco Borggreve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zDiEWw5lf9g

 

我愛浦朗克❤️

https://bonart.com.tw/les-chemins-de-lamour/

 

理查史特勞斯:《唐璜》

樂譜版本

創作年份: 1888年

00:32 bar 21

00:53 bar 37

01:30 bar 62

05:13 bar 191

10:40 bar 355

11:56 bar 415

13:54 bar 494

15:01 bar 537

15:37 bar 563

 

《唐璜》(1888)以其近乎完美的結構和簡潔的設計在理查史特勞斯的早期音詩中脫穎而出。理查史特勞斯以尼古拉斯·萊瑙(Nikolaus Lenau)的同名短劇《唐璜終局》(Don Juans Ende)為發想,創作了這首音詩,講述了這位歷史上傳奇好色之徒的故事。

樂譜中引用的文本作為開頭,證實了此曲與萊瑙版本故事的關聯。

理查史特勞斯在樂曲開頭以高調具表現力的主題,很快展現了主角唐璜的浮躁本性。

《唐璜》的故事很容易理解,每一段抒情的部分,幾乎就是對於不同女性的描繪,一個接著一個,觀眾們會聽到與這些女主角們之間發生的各種故事性描寫的豐富段落主題,這也是《唐璜》的特色。

主要的主題自始至終都不斷加強與越來越加熱烈,直到接近尾聲時,音樂更融入了與康門達托(Commendatore)相關的暴風雨音樂中:康門達托是唐璜所引誘的一個女人之父親。

正如與此主題相似的歌劇:莫札特《唐喬望尼》(1787 年)般,唐璜將死於劇中。在史特勞斯的版本中,即使是獵豔失敗,唐璜的主題依然存在於樂曲之中。

理查史特勞斯本人於1889年秋天親自指揮了這部作品的首演,從一開始便廣受好評。 《唐璜》以其極其生動的樂曲內容、有趣而簡短的動機和強烈的抒情性,展現了史特勞斯的豐富又有趣的音樂語彙。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Q5LowVUwC-A


理查史特勞斯:《死與變容》

樂譜版本

創作年份: 1888-1889年

在理查史特勞斯所創立的音詩型式裡,《死與變容》擁有簡潔的樂曲形式。樂曲該計劃描述了一位垂死的無名藝術家,躺臥病榻,昏昏欲睡,或許死神正在召喚他,而這時這位藝術家似乎想要反抗;逐漸地,往事歷歷浮現,太多想要完成的志業與理想,too many things but so little time,憂鬱與沈重的感受瀰漫~沒有那種典型展現藝術家成就的輝煌篇章,反而是更多的敘述、掙扎、反思,而就在轟然管弦巨響後,最後這位藝術家仍然無法掙脫死神魔掌,最後的上行音程與和聲,似乎象徵他的願望透過了不斷祈求而得到了最後的救贖,靈魂得以淨化。

與包含理查史特勞斯自傳元素的《英雄的生涯》不同,《死與變容》在表達死亡議題方面,更具普世認同感。

理查史特勞斯並沒有呈現個人成就的勝利敘述,而是聚焦探索經歷垂死之人,那眼前可能轉瞬即逝的影像(人生走馬燈XD)。

《死與變容》創作於 1888-1889 年,就在《唐璜》之後,它不同於理查史特勞斯一般的音詩,這首樂曲沒有輝煌的文學背景,僅只有想像場景。甚至樂譜上附加的亞歷山大·里特( Alexander Ritter )之詩句亦是作曲家在完成作品後才添加於樂譜之上。

另有一說,理查史特勞斯在去世前曾說過,死亡,正如他在《死與變容》中所描述的那樣。

樂曲採用了變化奏鳴曲的形式,其結構比他在音詩中嘗試過的更加自由。

一開始就出現了幾個令人回味的動機,其中一個暗示了對作品結局至關重要的不規則心跳。

理查史特勞斯用其他各種動機來描繪主角的呼吸和痛苦;主題簡短的對比,描繪了理想狀態,逐漸出現許多極其有趣的變形描繪。當然變形(變奏)本身非常精彩:包括深沉的鐘聲和鑼響。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8Q4xX5snci4

 

 

開卷蹦藝術.享受美好閱讀時光

☕️一杯咖啡.一點心意.支持蹦藝術☕️

 

各類合作提案,聯繫方式:

*手機:0917.670.518 
*Line:https://line.me/ti/p/LB1ro0P0AU
*E-mail:jenpin888@gmail.com

【BON音樂】蹦藝術X大人社團 - 聆聽宇宙萬物之聲:馬勒(一)談馬勒交響曲裡的精彩管弦樂法

【BON音樂】蹦藝術X大人社團 - 聆聽宇宙萬物之聲:馬勒(一)談馬勒交響曲裡的精彩管弦樂法
All about Mahler's Music -1

– 資訊整理共享於網路,一起欣賞音樂與藝術之美 –
蹦藝術 | BONART


大人的古典樂欣賞線上直播課(9/14週四下午班,共5堂):聆聽宇宙萬物之聲:馬勒

古典音樂是你的生活必需品?
希望有機會能拓展對古典樂的了解?
跟著林仁斌老師一起認識偉大的音樂藝術!

《大人社團》與蹦藝術攜手開設古典音樂鑑賞課程,林仁斌老師帶領學員欣賞每首的獨特之處,讓您徜徉在樂曲中,更貼近音樂家的心血結晶,聽出更多況味與樂趣!

《延伸閱讀》大人的音樂欣賞線上直播課程好嗎?學員真實回饋分享

《延伸閱讀》大人的音樂欣賞課學員回饋,看他們用音樂為生活注入繽紛

 

精彩課程再推薦

大人的古典樂欣賞線上直播課(9/14週四下午班,共5堂):聆聽宇宙萬物之聲:馬勒

大人的古典樂欣賞線上直播課(10/26週四下午班,共5堂):匯聚人生中的美妙時刻

 

主講人:林仁斌老師

 

馬勒全系列五堂課程介紹

課程內容

  • 第一堂 │ 談馬勒交響曲裡的精彩管弦樂法

欣賞馬勒,要從閱讀樂譜開始,才能真正領略這位被歷史忽略多年的偉大作曲家音樂中的驚人之處。在這堂課中,林仁斌老師將會帶領學員了解數段馬勒交響曲中精彩的管弦樂法,從實際的譜例來深入欣賞這位現代顯學的音樂之美。

  • 第二堂 │ 談馬勒交響曲中最令人動容的慢板

許多人認識馬勒,都是從他的知名慢板開始。在他的刻劃下,如歌的旋律與深刻的情感,令人動容;對自身的命運、甚至未來以及命運的擔憂,也都藏在他的慢板裡。這堂課,林仁斌老師會為學員導引馬勒作品的內涵,一起感受他對於人生、愛情與幸福的渴求,也惋惜他極度戲劇化卻悲苦的人生觀。

  • 第三堂 │ 談馬勒交響曲裡音樂動機的運用

從貝多芬的第五號《命運》交響曲開始,交響樂正式進入「說故事時間」,動機寫作方式更是貝多芬在音樂史上卓然傲立的孤高,華格納甚至曾言:「在貝多芬之後,無人能寫作交響曲...」。馬勒是極為優秀的指揮家,生平指揮過無數場音樂會,他的作曲內容更是旁徵博引,尤其對於動機的處理,更值得大人一起深入了解。

  • 第四堂 │ 談馬勒交響曲裡特殊樂器的運用

在馬勒的交響曲中,除了同時擁有最大聲的Fortissimo、最小聲的Pianissimo,最長的樂曲長度,最大型的管弦樂編制、最深層的生死議題探討,另一項特點,就是在交響樂中最多特殊樂器之成功運用。在課堂中,老師會為學員們分享馬勒的特殊樂器使用方式,深入樂譜,了解更多他的巧思。

  • 贈第五堂 │ 電影賞析《馬勒,獻給妻子的柔板》

佛洛伊德曾說:「研究馬勒,讓精神分析跨一大步。」,他所留下的馬勒研究,更成為許多學者考據的重要資料。這部電影改編自馬勒的真實人生故事,藉由他意外發現妻子與年輕建築師葛羅佩斯的外遇,前往斯布魯克求助心理學權威佛洛伊德開始,觀眾漸漸地進入馬勒晚年所遭遇的困境與《千人》交響曲創作背景,進一步對他的音樂感同身受。


馬勒生平簡介與人生故事

https://bonart.com.tw/the-story-of-gustave-mahler/

 

在馬勒之前,交響曲從海頓時代的幽默單純,到莫札特時期的和諧與醞釀戲劇性,再到貝多芬充滿衝擊與故事性,「維也納三傑」可說是交響曲一脈發展以來的最大推手:

 

海頓:第六號交響曲《清晨》

樂譜版本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6_RoS-MrgSg&t=119s

 

音樂會版本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XtWEvUnC1Vs

 

莫札特:第40號交響曲

樂譜版本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Iz-ah9ka3c

 

音樂會版本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QyQ-POuTNn8&t=132s

 

什麼!?莫札特也曾用過「崔斯坦和弦」!?(3’00″)

 

貝多芬交響曲,在此就先省略,以免偏離主題。

 

接下來,讓我們來打開馬勒交響曲精彩管弦樂法,一起深入馬勒獨特的音樂世界:

0:11 - Symphony #1

4:22 - Symphony #2

8:08 - Symphony #3

11:24 - Symphony #4

16:20 - Symphony #5

20:09 - Symphony #6

23:22 - Symphony #7

26:01 - Symphony #8

28:26 - Symphony #9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ylfWo2DoFyo

 

第一號交響曲 第四樂章 段落16

真心認為段落16-20是馬勒交響曲中,一段最初的純真與最初的愛戀,是非常非常美的段落,這短短3分鐘左右的音樂令人百聽不厭(至21的下行四度再現為止),在心中心起的漣漪更是久久難忘:段落18尾聲的終止,段落19的中提琴與大提琴旋律與法國號副旋律,段落20的「永遠動機」,實在浪漫唯美~

樂譜版本

https://youtu.be/ypClfhEwwCw?t=2385

 

音樂會版本(39:45起)

https://youtu.be/4XbHLFkg_Mw?t=2392


第二號交響曲《復活》

https://bonart.com.tw/mahler-symphony-no-2-resurrection/

 

補充:第二號交響曲《復活》的手稿

 

一生只愛《復活》!

馬勒一曲天王:吉伯特.卡普蘭與馬勒第二號的故事

Gilbert E Kaplan 1984: 240R-01X-02X
New York, USA 1984

 

一輩子只指揮馬勒第二號的業餘人士,但是是馬勒超級名人的吉伯特.卡普蘭(Gilbert Kaplan, 1941-2016),他的這段奇妙的故事是這樣的:

1965年的某一天,當時仍在華爾街工作的吉伯特.卡普蘭陪著一位朋友來到紐約市的卡內基音樂廳,聆聽當時德高望重的指揮家利奧波德·斯托科夫斯基(Leopold Stokowski)指揮美國交響樂團正在進行中的馬勒第二交響曲《復活》的排練。

隨著馬勒的作品漸漸被越來越多人認識,第二號《復活》更是被視為19世紀音樂的一座音樂里程碑:因為這是一首由五個樂章組成的龐大交響作品,需要一個百人編制的超大管弦樂團、200人的合唱團與兩名優秀獨唱者(女高音與女中音),而其超越一般交響曲長達80-90分鐘的演出長度,帶領著聽眾對生與死的意義,進行著超越性的探索,更進入神的領域。

「事情就是這樣,我走出那個音樂廳,從此變成了另一個人。無可救藥地瘋狂愛上馬勒!」卡普蘭在1989年接受波士頓環球日報訪問時這樣回答。

卡普蘭全身心投入《復活》的研究中,並在他即將迎來 40 歲生日時醒來,他說,他堅信自己必須指揮這首曲子——他認為唯一的方法就是「解開謎團」。 他把這個想法告訴了周遭朋友,朋友們告訴他這「太瘋狂了」。 他告訴環球報。 「我試著讀了一本關於指揮的書,但無法理解指揮到底是什麼?...儘管我安慰自己說,如果我試圖讀一本關於繫鞋帶的書,我可能也無法理解。」

為了理解馬勒,卡普蘭飛往世界各地觀看交響樂的演出,並試著透過各種關係與祖賓梅塔、詹姆斯.李汶和蕭提等指揮家會面,詢問有關於馬勒交響曲的一切。

憑藉著對馬勒的熱情與對於《復活》的鑽研,1982 年,卡普蘭花費超過10萬美金,成功聘請他最初聽到馬勒的美國交響樂團,讓他在林肯中心指揮演奏馬勒第二交響曲~但美國交響樂團開出的條件是:「不得對外售票!」XD

 

1982年卡普蘭這場於紐約費雪廳的馬二傳奇演出:第五樂章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A0SHrScuUos

 

卡普蘭對於馬勒的狂熱,讓整件事情逐漸發酵:全球超過50個職業樂團聘請了卡普蘭,指揮馬勒第二交響曲!

其中甚至包括維也納愛樂樂團、倫敦愛樂樂團、莫斯科交響樂團、以色列愛樂樂團、中國國家交響樂團、米蘭斯卡拉歌劇院樂團和洛杉磯愛樂交響樂團...等等。

卡普蘭與倫敦交響樂團合作錄製的第二號交響曲《復活》在新聞報導中被描述為有史以來最暢銷的馬勒唱片。

 

當然卡普蘭有他的批評者。2008 年,當他指揮紐約愛樂樂團參加一場紀念第二交響曲在美國首演一百週年的演出時,樂團的一些成員抱怨他對這項工作所給予的指示,譴責他是「冒名頂替者」和「江湖騙子」 ,但當然也有正面的回應:例如紐約時報的史蒂夫史密斯就不同意這樣的譴責而大力支持。卡普蘭

「每一個手勢都有目的和影響,整個表演具有不可阻擋的音樂流動」,正是這種對馬勒原意的忠實與詳加研究,也許賦予了卡普蘭所擁有的所有權威。

「我覺得我一直在為馬勒工作,」他在 2003 年告訴倫敦衛報。「除了節奏,我不要求我指揮的管弦樂團遵循我的解釋。我讓他們觀察馬勒手稿裡寫的細節,在大多數事情上我都不會輸掉爭論,因為音樂就在樂譜中。」

卡普蘭總是背譜指揮《復活》,並使用馬勒曾擁有的指揮棒;他的表演不收任何報酬,因為他自認自己不是專業指揮家。

 

馬勒第二交響曲《復活》手稿的擁有者

其實除了馬勒第二交響曲之外,卡普蘭幾乎無法閱讀音樂。

「我有成為一名指揮家的雄心壯志,但我是一個業餘愛好者。」他曾對一家澳洲報紙說。 「我這樣做是因為我想深入馬勒的音樂, 那首音樂對生與死有著真實的解釋,我想一探究竟。」

1984年,他更從某公開基金會成功購買原版《第二交響曲》手稿:

「有天我演出《復活》之後,有個公開基金會找上我,因為他們擁有馬勒《復活》的手稿,詢問我要不要買下來?當然~我連5秒鐘都沒有猶豫就買下了!」「這太神奇了,這世上有誰有幸能擁有馬勒的真跡手稿?而且有誰比我還更應該擁有馬勒《復活》的手稿呢?」(18:10

「我買下手稿之後,馬上把《復活》的手稿送至圖書館保存,當然留下了一份副本供我自己閱讀研究,但我更希望有更多人能閱讀馬勒這份珍貴的手稿!」

 

在將原版與常用版本進行嚴格比較後,卡普蘭聲稱發現了後者的300處錯誤,並與他人共同編輯了新版樂譜,後來更獲得了在維也納國際馬勒基金會的認可。隨著卡普蘭的成就在音樂界廣為流傳,他成為了一位廣受歡迎的馬勒學者和指揮家;基本上,除了極少數的演出,卡普蘭一生只指揮演出馬勒第二號《復活》。

(上述卡普蘭故事,取自「馬勒基金會」網站)

 

紀錄片:馬勒 V.S. 百萬富翁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cFzRZpjxJug&t=91s

 

第四樂章:原光

 

第四樂章歌詞翻譯

Fourth Movement: Urlight (Primal Light)

德文歌詞 中文翻譯 英文翻譯
O Röschen roth!

Der Mensch liegt in größter Noth!
Der Mensch liegt in größter Pein!
Je lieber möcht’ ich in Himmel sein!
Je lieber möcht’ ich in Himmel sein!

Da kam ich auf einen breiten Weg:
Da kam ein Engelein und wollt’ mich abweisen.
Ach nein! Ich ließ mich nicht abweisen!
Ach nein! Ich ließ mich nicht abweisen;
Ich bin von Gott und will wieder zu Gott!
Der liebe Gott
Der liebe Gottwird mir ein Lichtchen geben,
Wird leuchten mir bis in das ewig selig Leben!

—DES KNABEN WUNDERHORN

噢,小紅玫瑰!

人處在極大的困境中!
人處在極大的苦難裡!
我多寧願身在天堂,
我多寧願身在天堂!

那裡我來到寬廣的道路上;
那裡有小天使迎來,要我離開。
啊不!我絕不離開!
啊不!我絕不離開;
我從神那裡來,也要回到神那裡
慈愛的神,
慈愛的神要賜我一束微光,
要光照我,直到那極樂永生!

—取自《少年魔號》歌曲集

 

O little red rose!

Man lies in greatest need!
Man lies in greatest suffering!
How much rather would I be in Heaven!
How much rather would I be in Heaven!

I came upon a broad road.
There came an angel and wanted to block my way.
Ah no! I did not let myself be turned away!
I am of God, and to God I shall return.
I am of God, and to God I shall return.
Dear God
Dear God will grant me a small light,
Will light my way to eternal, blissful life!

—From Des Knaben Wunderhorn

 

樂譜版本欣賞

 

MAHLER: Des Knaben Wunderhorn: Urlicht (Alice Coote, Julius Drake)

 

第五樂章


趣味時間:讓您更加愛上馬勒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1B2nPCOhEK8

 

趣味比較:《美女與野獸》Be our gest

 


馬勒第七號交響曲

庫克:「馬勒交響曲中的仙杜瑞拉!」

第七號共包含五個樂章:

  1. 慢速—果斷的快板、但不太快(Langsam – Allegro risoluto, ma non troppo)E小調
  2. 夜之樂:其一·中庸的快板(Nachtmusik I [Allegro Moderato])C小調。據說馬勒在1904年荷蘭之旅,因看過了畫家林布蘭(Rembrandt Harmeszoon van Rijn,1606–1669)知名的畫作《夜巡》,產生了啟發而作曲並命名本樂章。
  3. 諧謔曲·幽暗地(Scherzo [schattenhaft])D小調
  4. 夜之樂:其二·溫柔的行板(Nachtmusik II [Andante Amoroso])—以F大調為主
  5. 輪旋曲—終曲(Rondo-Finale)C大調

 

第二樂章總譜(22:03起

黑夜漫步(極具魅力的夜之描繪)

 

第七號 音樂會完整演奏

00:46 I. Langsam (Adagio) – Allegro risoluto, ma non troppo20:34 II. Nachtmusik I. 🌜 Allegro moderato

35:55 III. Scherzo. Schattenhaft. Fließend aber nicht zu schnell

44:38 IV. Nachtmusik II. 🌜🌛 Andante amoroso(曼陀鈴與吉他)

56:15 V. Rondo — Finale (Allegro ordinario)

1:13:00 Applause and Credits

 

第五樂章開頭 - 樂曲主題(1:01:38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TyWgXTfPacc&t=3698s

 

華格納:《紐倫堡的名歌手》序曲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jPI420hngqw

 

第五樂章 Final華麗段落(1:17:35起)

https://youtu.be/TyWgXTfPacc?t=4655

 

第五樂章 小號獨奏段落

 

第七號的最後華麗小號(1:11:11 起)


 

各指揮的馬勒熱情篇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OoZdwam7wgw

 

 

開卷蹦藝術.享受美好閱讀時光

☕️一杯咖啡.一點心意.支持蹦藝術☕️

 

各類合作提案,聯繫方式:

*手機:0917.670.518 
*Line:https://line.me/ti/p/LB1ro0P0AU
*E-mail:jenpin888@gmail.com

【苗北講堂】2023下半年系列:揮灑音樂的魔手(五)從名曲欣賞指揮的內涵(下)

【苗北講堂】2023下半年系列:揮灑音樂的魔手(五)從名曲欣賞指揮的內涵(下)
Miaobei Art Center X BONART 2023-2-5

– 資訊整理共享於網路,欣賞音樂與藝術之美 –
蹦藝術 | BONART


課程主軸:

揮灑音樂的魔手-談指揮的藝術

橫亙古今的美妙交響樂.與您共饗

2023下半年的苗北講堂以「揮灑音樂的魔手-談指揮的藝術」為主題,五堂主題課程,深入淺出地解釋管弦樂指揮的歷史與理論,並結合莫札特、貝多芬、布拉姆斯、馬勒、理查史特勞斯到史特拉汶斯基等偉大作曲的交響作品,為古典音樂愛好者開啟欣賞管弦樂指揮的音樂大門。

課程詳細資訊

時間 _ 2023-08-06~2023-09-10 Am10:00 ~ 12:00

地點 _ 視聽中心

費用 _ $100元/堂 ;早鳥體驗套票:8/13前報名全系列五堂,享優惠價350元(原價500元)

指導單位 _ 苗栗縣政府

主辦單位 _ 苗栗縣苗北藝文中心

授課教師 _ 林仁斌(超人氣古典音樂欣賞名家、蹦藝術執行長)

一、因應現行防疫規範,學員上課均需全程配戴口罩;並遵守本中心防疫措施相關規定,違反規定將無法入場上課。

二、課程相關事宜洽詢:活動企劃部曾小姐037-612669轉511/cctseng@miaobeiac.org

主講人|林仁斌

蹦藝術 | BONART 執行長

知名長笛演奏、指揮、撰文、演講與音樂攝影之全方位音樂家 旅法知名音樂家林仁斌自2001年自巴黎師範音樂院(École Normale Supérieure de paris)學成返國後,以長、短笛演奏、室內樂及樂團指揮活躍於國際音樂節與國內外音樂廳;演奏專輯出版有《夜間咖啡館》、《妳的我的》、《華麗聚焦-雙長笛與鋼琴的歌劇院之夜》、《華麗聚焦II-卡門》(林仁斌&周欣穎)《動物狂歡節》….等。 現為音樂藝文網站「蹦藝術|BONART」執行長與Podcast古典音樂節目《蹦藝術》主持人,深受各界樂迷喜愛。多年來撰文拍攝訪問音樂家,更以文字與攝影見長,每年演講場次超過百場;為國家交響樂團、長榮交響樂團與國家兩廳院、苗北藝文中心等各單位邀約之音樂講座策展、音樂導聆與撰稿人,更是公認的超人氣音樂欣賞名家。

 

報名資訊與報名方式

繳費資訊

◎線上報名,點選上方「馬上報名」,填寫完google表單後,完成繳費。
◎臨櫃報名,至苗北藝文中心服務台填寫報名表,並完成繳費。
◎郵寄報名,填妥報名表(請自本頁面下方下載),並且完成繳費,將報名表郵寄至苗栗縣竹南鎮公園路206號苗北藝文中心(信封請註明:111-1苗北講堂)。
◎電子郵件報名,填妥報名表(請自本頁面下方下載)並完成繳費,將報名表寄至:cctseng@miaobeiac.org,主旨:112-1苗北講堂,即完成報名。

◎ 現場繳費:請攜帶報名表至苗北藝文中心服務台
◎線上匯款:
戶名:苗栗縣苗北藝文中心
銀行:臺灣土地銀行頭份分行(0050212)
帳號:021-051-051-316

 

注意事項

1、退款規定:課程進入報名行政流程繳費後,因故不克參加者,需配合規定,於活動開始前14個工作天提出申請(票券效期開始日期起算),退票將酌收票價10%的行政手續費用,逾期恕不受理。

2、活動延期:若因天災等不可抗力因素(如:颱風),主辦單位將告知補辦日期或退款事宜。並保留修改活動內容,以及終止課程之權力。

3、講座以收費報名辦理,每堂未達上限人數,將告知退款事宜。並保留修改活動內容,以及終止課程之權力。

4.因應疫情配合政府措施,學員需全程佩戴口罩、禁止飲食。

課程形式配合中央防疫指揮中心指示滾動式修正,如採線上課程,將以「Google Meet」軟體上課;敬請各位學員一同共學、共好!藝起做好防疫措施,提供一個安心、安全的場域,迎接藝文生活。

竭誠歡迎您的參與~一起享受音樂與藝術之美💕


揮灑音樂的魔手.系列四 從名曲欣賞指揮的內涵(下)

9月10日(日) 10:00-12:00

命運主題再進化

柴可夫斯基從第四號交響曲起正式獲得梅克夫人的年金贊助,成為能夠全心投入音樂創作的自由作曲家。如同貝多芬的交響曲一般,柴可夫斯基設定的「命運動機」貫穿全曲,昇華了交響曲的格局,也是每一位指揮家們所最鍾愛的樂曲。在這場講座之中,林仁斌老師將帶您深入領略指揮家們將如何詮釋經典作品~


延續上堂課的演講主題《從名曲欣賞指揮的內涵》,讓我們回顧一下全世界最熟悉的音樂主題:

貝多芬第五號交響曲「命運動機」

 

今天,讓我們深入了解柴可夫斯基同樣具有「命運主題」的第四號f小調交響曲:

柴可夫斯基(Pyotr Ilyich Tchaikovsky, 1840-1893f小調第4號交響曲(Symphony No.4 in f minor Op.36),創作於1877至1878年期間。首演於1878年俄曆2月10日(西元曆2月22日),在聖彼得堡舉行,由尼古萊·魯賓斯坦(Nikolay Rubinstein, 1835-1881) 指揮。

照片解說:柴可夫斯基與第4號交響曲「命運」主題動機

 

第四號交響曲是題獻給他當時最重要的財政資助人 - 俄國鐵路大亨富孀「梅克夫人」(Nadezhda von Meck, 1831-1894)。

對柴可夫斯基作曲之路轉為自由之路產生決定性影響力量,音樂史上皆以「梅克夫人」或「馮梅克夫人」稱呼她。

「梅克夫人」介紹:
本名是 娜杰日達.菲拉列托芙娜.弗洛夫斯卡雅(Nadezhda Filaretovna Frolovskaya),是富商卡爾‧費奧羅維科(Karl Feodoroviç von Meck)的遺孀,擁有大片產業及十二個孩子。梅克夫人相當喜歡音樂, 也曾經贊助過俄羅斯音樂協會莫斯科分會,與尼古拉.魯賓斯坦之關係相當不錯。在1876年底,梅克夫人這位富有的鐵路大亨的遺孀,透過 尼古萊·魯賓斯坦和小提琴家 高迪克(Iosif Kotek,柴可夫斯基的好友,亦曾盛傳是作曲家的同性密友)介紹認識年青作曲家柴可夫斯基,並對他的作品頗為欣賞。

尼古拉.魯賓斯坦曾經藉由彈奏柴可夫斯基的作品《暴風雨》(The Tempest,1873),嘗試詢問梅克夫人能否提供贊助以解決柴可夫斯基經濟上的問題,梅克夫人則回答:「我對於你剛才說到這個年輕人的一切感到很大的興趣。但你也不需要替他說那麼多的好話,在你沒有說之前,他的音樂早已說過了。」顯示出梅克夫人對於柴可夫斯基音樂的喜愛。

當注意到柴可夫斯基生活上的經濟問題之後,她請託兩人把書信交給柴可夫斯基,指出願意成為他提供財政上的資助,並開始與柴可夫斯基通信並透過委託他創作作品並給予酬勞。

1877年柴可夫斯基在婚姻期間發生各項悲慘事情時,在柴可夫斯基書信告知梅克夫人並提出要求下,梅克夫人同意給予他每年 6000盧布的定期補助。也因為這樣,柴可夫斯基解決了他一直以來的​​經濟困窘問題,梅克夫人的大方贊助開始讓他全心致力於作曲工作。

但梅克夫人個性喜歡獨來獨往,便提出唯一的條件:兩人永遠不應該見面。柴可夫斯基也同意了在兩人往後持續書信往來的接近14年歲月(1877年至1890年)中,彼此互通信件達 1200多封。據說兩人曾於幾次不同場合偶然地遇見,但卻完全沒有交談。不過在這十餘年中,梅克夫人彷彿是柴可夫斯基心靈上的伴侶,他們在信中無話不談,從創作靈感、藝術想法到內心深處的感覺都能彼此了解對方,也因為這些信件,讓後世有了更多了解認識柴可夫斯基內心世界的機會。

 

儘管當時梅克夫人開出的條件如此奇特,但柴可夫斯基對於這麼慷慨的長期贊助甚為感激,也把第4號交響曲題獻給她,稱之為「我們的交響曲」,並在往來書信裡親自寫出了交響曲架構與音樂動機背後的意涵。

柴可夫斯基與梅克夫人(Nadezhda von Meck, 1831-1894)

 

當年37歲的柴可夫斯基正處在人生的作曲狀況巔峰時期:已完成三首交響曲創作,成著名的芭蕾舞作«天鵝湖»與第一號鋼琴協奏曲等等重要作品。在作曲的1877年底至1878年初,他與兩個雙胞胎巒生弟弟 安納托利(Anatoly, 1850-1915)及莫德斯特(Modest, 1850-1916)前往法國、瑞士、奧地利與義大利等地遊訪~12月時到訪威尼斯、佛羅倫斯等地,第四號交響曲的絕大部份皆是在這段旅遊期間創作。後來於1890年,他也根據義大利的旅遊經歷,創作了著名的弦樂六重奏 «佛羅倫斯的回憶»(The String Sextet in D minor "Souvenir de Florence", Op. 70)

柴可夫斯基將本曲獻給「我最好的朋友」,指的就是他的贊助者梅克夫人。

在莫斯科首演當日時,柴可夫斯基正身處佛羅倫斯。最初他先收到梅克夫人的電報,之後再收到魯賓斯坦及表演音樂家等人的電報,指演出還算成功,但實際的情況是聽眾的反應頗為冷淡。後來他再發電報詢問另一位作曲家朋友塔涅耶夫才得知首演觀眾反應平平之事實。同樣地,差不多十年後的美國首演也不太成功,要直至作曲家離世後,才慢慢被聽眾所接受。

本樂曲共分為四個樂章。全曲演奏時間約為45分鐘。


樂曲解說

關於第四號交響曲,最佳曲解的詮釋者,絕對是作曲家本人。

讓我們一起來看看他寫給梅克夫人的書信解說文字:

第1樂章:持續的行板(Andante sostenuto)-富生氣的中板(Moderato con anima)-稍快的中板(Moderato assai)-頗似行板(quasi Andante)-活潑的快板(Allegro vivo)

「我們的交響曲擁有一個標題內容,這是可以用文字來表達的。在此我只想為妳—也只能為妳一個人—解說全曲與各樂章的意義。當然我只能按照樂曲的大綱為妳解說:

序奏是整首交響曲核心與精髄,一切都是靠這個樂念來進行。(下譜例為本交響曲主要樂念的譜例,代表『命運』),這個著名的『命運』,就是阻礙我們追求幸福的希望不能實現的力量,它強烈妒忌注視我們,要我們永不安寧,要天空充滿烏雲。這就像達摩克利斯的劍*(The Sword of Damocles),總是掛在頭上搖晃一般,形成一種永無休止的精神折磨。這力量是不可抗拒,無法逃避的。除了默默屈服於不幸的遭遇之中,別無他法。

 

譜例:柴可夫斯基 第4號交響曲「命運」動機譜例(法國號演奏)
譜例:柴可夫斯基 第4號交響曲「命運」動機譜例(法國號演奏)

 

我們絕望和不滿越來越尖銳,這時何不離開現實,沈醉在夢中。

 

筆者註:

《達摩克利斯之劍》The Sword of Damocles

達摩克利斯的劍(The Sword of Damocles)©Stefano Bianchetti
圖:達摩克利斯的劍(The Sword of Damocles)©Stefano Bianchetti
 《達摩克利斯之劍》故事與典故,乃源自書中軼事,非希臘神話或真實歷史。此段故事出現在陶爾米納提麥奧斯(公元前356年-公元前260年)所著的 «西西里島失去的歷史» 一書中)後來才被加入古希臘文化的獨立道德軼事中出現。

達摩克利斯是公元前4世紀義大利敘拉古僭主狄奧尼修斯二世的朝臣,他非常喜歡奉承僭主狄奧尼修斯。一日他奉承僭主道:「作為一個擁有權力和威信的偉人,狄奧尼修斯您實在太幸運了。」 於是僭主狄奧尼修斯提議與他交換一天的身份,那他就可以嘗試到首領的命運...。

達摩克利斯對於能體驗當統治者欣喜不已。

就在晚上的宴會裡,達摩克利斯正享受成為國王的愉悅感覺;但當晚餐快結束的時候,他抬頭才注意到王位上方僅用一根馬鬃懸掛著的利劍...。一驚之下,他立即失去了對美食和美女的興趣,並請求僭主放過他,見到原來他其實是付出生命的代價在享受,他卻再也不想得到這樣的幸運了...

 

第一主題就在這樣充滿不安的切分音旋律中開始了:

這個著名的『命運』,就是阻礙我們追求幸福的希望不能實現的力量,它強烈妒忌注視我們,要我們永不安寧,要天空充滿烏雲。這就像達摩克利斯之劍*(The Sword of Damocles),總是掛在頭上搖晃一般,形成一種永無休止的精神折磨。這力量是不可抗拒,無法逃避的。除了默默屈服於不幸的遭遇之中,別無他法。

譜例:柴可夫斯基 第4號交響曲 第ㄧ主題譜例(弦樂群演奏)
譜例:柴可夫斯基 第4號交響曲 第ㄧ主題譜例(弦樂群演奏)

淒涼和絕望的情緒變得越來越強烈。 逃避現實,如果我們能沉浸在夢中不是更好(The bleak and hopeless feelings grow stronger and intense. Is it not better to escape from reality and to immerse oneself in dreams:):


 然而之後的第二主題是多麼喜悅啊~甜美柔和的夢終於擁抱我。光明的世界在向我招呼。我的靈魂沈浸在夢中,忘記了憂愁與失望。幸福就在這裡?可不是嗎?(Oh joy! Out of nowhere, a sweet and gentle day-dream appears. Some blissful, radiant human image hurries by and beckons us away)

 

但這卻只是一個夢呢。命運又慘酷地把我們喚醒。我們的生活只是由煩惱的現實與幸福的美夢所交織形成。這當中沒有避難的港口,我們只有在人生的波浪中遭致蹂躪,直到被淹沒為止。」

 

第一樂章表現出灰暗的現實與淡漠的夢想交錯的人生寫照,作曲家認為第1主題是「得不到安慰的絕望感」,第2主題與「脫離現實的幻想」。

第一樂章 音樂欣賞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_Xldfaf4NGw&t=167s


第2樂章:如歌曲般的小行板(Andantino in modo di canzona)

第二樂章表現了悲哀的另一面。這是一個工作疲累的人,半夜獨坐在家中時,突然被憂鬱的感情所包圍的情景。他拿出書來想要閱讀,但書卻從他手中掉落,此時湧起了許多回憶。這些美好的回憶一幕幕浮現眼前,但是當知道這些回憶已經是過眼雲煙,又是何等令人悲傷呢。然而我們依然要回憶,因為想念往事是多麼快樂。我們只是消極悔恨過去,卻沒有重新生活的勇氣和意志,我們的生活實在是太疲乏了。

這是歌曲風格的徐緩樂章。雙簧管奏出漂浮寂寞情緒的主題。這段雙簧管獨奏旋律很長,因此常用來作為介紹雙簧管或考試的旋律。這旋律由各種樂器開展,或加上裝飾等來反復數次,變化色彩。不久,弦樂器承受這寂寞奏出副題,並使音樂高昂。這正是柴可夫斯基的浪漫旋律。音樂雖然顯示出高昂,但力量不足以達到高潮,又跌回原先的寂寞。這種對答繼續一陣之後,進入速度略快的中間樂段。雙簧管獨奏的主題是表現奏者演奏技巧的最好的樂段,但是句子很長,因此須要特別注意換氣。

中間樂段是農民舞曲風格的音樂。調性轉為F大調,情緒略為明朗。主旋律出現在管樂器,並由各種樂器繼承下去。情緒漸熱,加上定音鼓與銅管樂器而築起高潮,但馬上恢復冷靜,並回到主部。主部再現,裝飾程度更加強。最後是低音管的寂靜獨奏,沒有其他樂器以副題承接,只好靜靜的結束。

 

第二樂章 音樂欣賞

https://youtu.be/_Xldfaf4NGw?t=1095


3樂章:詼諧曲(Scherzo):反覆撥絃(Pizzicato ostinato),快板(Allegro

第三樂章中並沒有明顯或確定的情緒表現。這只是一連串的狂想,猶如雜亂無章的花紋。這就像我們喝了一點酒,感覺有點昏暈時,腦海中所浮現的模糊影像一般。這影像的氣氛,有時候是快活的,有時候是悲傷的,不停地變化。這時心靈是空洞的,沒有可以觸摸的形象,想像已經脫了韁,開始愉快地繪畫出一些離奇的圖案。突然間,我心中幻想出一個喝醉的農夫和一首市井之歌的畫面。遠處同時也傳來軍樂隊的奏樂之聲。這些畫面都是不連貫的,像是要入睡時飄過心頭的零散影像。這是脫離現實,沒頭緒而陌生混亂的影像。

這是這首交響曲中,最有獨創性的樂章。3段體的各段,似乎只用弦樂器,或只用銅管,或只用木管來演奏,聽來就是各自為政,散亂而不統一,到最後才一起演奏。

開頭部分只用弦樂器的撥奏演奏。前面兩樂章的氣氛到這裡來一次大轉變,呈現微醉的幽默感。這部分可以說是古典音樂當中,運用弦樂撥奏最有效果的部分。這弦樂撥奏,在本樂章中到處可聽到。

中間樂段開始時只用木管演奏。俄羅斯舞曲風格的旋律逐漸高昂。短笛閃爍的聲音出現後,曲趣轉為進行曲風格。銅管上場。忽然進行曲似的旋律出現,木管也加進來。

之後回到最初弦樂撥奏部分。不過,這一次到最後部分會加進木管與銅管。在撥奏節奏上,把各旋律的片段連接起來演奏,最後以弱奏忽然消失。聽來真的感覺是靈光乍現,突發奇想的一段音樂~類似阿拉伯舞曲而充滿許多意外的驚喜。

 

第三樂章 音樂欣賞

https://youtu.be/_Xldfaf4NGw?t=1674


第4樂章:熱情的快板(Allegro con fuoco)

如果妳在自己身上找到不快樂時,妳就到別的地方,或到人群中去找吧。看﹗他們多麼快樂的生活,多麼瞭解如何把歡樂帶給自己。這是民眾節日的描寫。當我們剛在民眾的快樂情景中忘記自己的存在時,無情命運之神又降臨我們面前,教我們想起了自己。這時人們對妳非常冷淡,不太理會妳的寂寞和憂愁。啊﹗他們是多麼愉快歡欣﹗他們的感情是多麼天真無邪﹗但妳卻說世間是悲哀的。其實幸福是非常單純深刻的,它仍然存在,只要妳走進人群的快樂裡面,妳的生活就是好受的。

由此可知,此曲在描述,要以很大的決心超越悲傷,表現出『生存的希望』。

樂章一開始就是全樂器爆炸似的最強音全奏,並急速在音階上下來回演奏。這強烈的第1主題馬上重複一次。接著,木管樂器奏出第2主題。這是使用俄國民謠「在田野間豎立的樺樹」的旋律。再次出現第1主題後,加進銅管華麗的聲音提出狂熱的第3主題。這3個主題以快速節奏反復、開展,漸增緊張感。柴可夫斯基在這裡發揮他多采的樂器使用法。這裡有節日熱烘烘的氣氛。

忽然速度轉慢,樂章進入行板,第1樂章開頭的「命運主題」號曲出現在銅管,打斷正亂的氣氛。之後速度回復,法國號的弱奏演奏第3主題,音樂進入尾聲部。音樂逐漸加強,與這樂章開頭一種呈現爆發,有力的歡樂情緒繼續下去。鈸、定音鼓連打,全曲在跳躍似的節奏下,強烈地結束。

 

第四樂章 音樂欣賞

https://youtu.be/_Xldfaf4NGw?t=2006


*柴可夫斯基 f 小調第四號交響曲 總譜對照版 音樂欣賞
USSR State TV and Radio Symphony Orchestra
Conductor: Gennady Rozhdestvensky

00:00:00 - Movement I.

00:18:15 - Movement II. Andantino in modo di canzona.

00:27:54 - Movement III. Scherzo.

00:33:27 - Movement IV. Finale.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_Xldfaf4NGw&t=10s

 

奧斯陸愛樂與 Vasili Petrenko

I. Andante sostenuto (0:08)

II. Andantino in modo di canzona (18:39)

III. Scherzo - Pizzicato ostinato. Allegro (29:01)

IV. Finale - Allegro con fuoco (34:31)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VMTBLuMzvs0&t=1749s

 

Keeping Score 紀錄片欣賞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9tABgYM0Gsw&t=3s

 

HERBERT BLOMSTEDT 指揮 NHK Symphony Orchestra
SUNTORY Hall, Tokyo, Japan (2014)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UpkqB-cokO4

 

2004年 葛濟耶夫指揮維也納愛樂 Live'版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VWR9pxAFXnU

 

柴可夫斯基 f 小調第四號交響曲
卡拉揚指揮維也納愛樂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cnXd4ZqN_c8&t=2304s

 

柴可夫斯基 f 小調第四號交響曲
楊頌斯指揮奧斯陸愛樂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B2EDaqSPfeg

 

 

 

開卷蹦藝術.享受美好閱讀時光

☕️一杯咖啡.一點心意.支持蹦藝術☕️

 

各類合作提案,聯繫方式:

*手機:0917.670.518 
*Line:https://line.me/ti/p/LB1ro0P0AU
*E-mail:jenpin888@gmail.com

【苗北講堂】2023下半年系列:揮灑音樂的魔手(四)從名曲欣賞指揮的內涵(上)

【苗北講堂】2023下半年系列:揮灑音樂的魔手(四)從名曲欣賞指揮的內涵(上)
Miaobei Art Center X BONART 2023-2-4

– 資訊整理共享於網路,欣賞音樂與藝術之美 –
蹦藝術 | BONART


課程主軸:

揮灑音樂的魔手-談指揮的藝術

橫亙古今的美妙交響樂.與您共饗

2023下半年的苗北講堂以「揮灑音樂的魔手-談指揮的藝術」為主題,五堂主題課程,深入淺出地解釋管弦樂指揮的歷史與理論,並結合莫札特、貝多芬、布拉姆斯、馬勒、理查史特勞斯到史特拉汶斯基等偉大作曲的交響作品,為古典音樂愛好者開啟欣賞管弦樂指揮的音樂大門。

課程詳細資訊

時間 _ 2023-08-06~2023-09-10 Am10:00 ~ 12:00

地點 _ 視聽中心

費用 _ $100元/堂 ;早鳥體驗套票:8/13前報名全系列五堂,享優惠價350元(原價500元)

指導單位 _ 苗栗縣政府

主辦單位 _ 苗栗縣苗北藝文中心

授課教師 _ 林仁斌(超人氣古典音樂欣賞名家、蹦藝術執行長)

一、因應現行防疫規範,學員上課均需全程配戴口罩;並遵守本中心防疫措施相關規定,違反規定將無法入場上課。

二、課程相關事宜洽詢:活動企劃部曾小姐037-612669轉511/cctseng@miaobeiac.org

主講人|林仁斌

蹦藝術 | BONART 執行長

知名長笛演奏、指揮、撰文、演講與音樂攝影之全方位音樂家 旅法知名音樂家林仁斌自2001年自巴黎師範音樂院(École Normale Supérieure de paris)學成返國後,以長、短笛演奏、室內樂及樂團指揮活躍於國際音樂節與國內外音樂廳;演奏專輯出版有《夜間咖啡館》、《妳的我的》、《華麗聚焦-雙長笛與鋼琴的歌劇院之夜》、《華麗聚焦II-卡門》(林仁斌&周欣穎)《動物狂歡節》….等。 現為音樂藝文網站「蹦藝術|BONART」執行長與Podcast古典音樂節目《蹦藝術》主持人,深受各界樂迷喜愛。多年來撰文拍攝訪問音樂家,更以文字與攝影見長,每年演講場次超過百場;為國家交響樂團、長榮交響樂團與國家兩廳院、苗北藝文中心等各單位邀約之音樂講座策展、音樂導聆與撰稿人,更是公認的超人氣音樂欣賞名家。

 

報名資訊與報名方式

繳費資訊

◎線上報名,點選上方「馬上報名」,填寫完google表單後,完成繳費。
◎臨櫃報名,至苗北藝文中心服務台填寫報名表,並完成繳費。
◎郵寄報名,填妥報名表(請自本頁面下方下載),並且完成繳費,將報名表郵寄至苗栗縣竹南鎮公園路206號苗北藝文中心(信封請註明:111-1苗北講堂)。
◎電子郵件報名,填妥報名表(請自本頁面下方下載)並完成繳費,將報名表寄至:cctseng@miaobeiac.org,主旨:112-1苗北講堂,即完成報名。

◎ 現場繳費:請攜帶報名表至苗北藝文中心服務台
◎線上匯款:
戶名:苗栗縣苗北藝文中心
銀行:臺灣土地銀行頭份分行(0050212)
帳號:021-051-051-316

 

注意事項

1、退款規定:課程進入報名行政流程繳費後,因故不克參加者,需配合規定,於活動開始前14個工作天提出申請(票券效期開始日期起算),退票將酌收票價10%的行政手續費用,逾期恕不受理。

2、活動延期:若因天災等不可抗力因素(如:颱風),主辦單位將告知補辦日期或退款事宜。並保留修改活動內容,以及終止課程之權力。

3、講座以收費報名辦理,每堂未達上限人數,將告知退款事宜。並保留修改活動內容,以及終止課程之權力。

4.因應疫情配合政府措施,學員需全程佩戴口罩、禁止飲食。

課程形式配合中央防疫指揮中心指示滾動式修正,如採線上課程,將以「Google Meet」軟體上課;敬請各位學員一同共學、共好!藝起做好防疫措施,提供一個安心、安全的場域,迎接藝文生活。

竭誠歡迎您的參與~一起享受音樂與藝術之美💕


揮灑音樂的魔手.系列四 從名曲欣賞指揮的內涵(上)

9月03日(日) 10:00-12:00

從《命運》看指揮--貝多芬:第五號交響曲《命運》

貝多芬以三短一長的著名動機,宣告交響曲的發展正式進入全新紀元!無論是小調到大調的演進過程,或者地獄到天堂的戲劇變化,《命運》交響曲均為音樂史中的首創。對於管弦樂指揮來說,更是最重要的詮釋作品。這場講座中林仁斌老師將為您細細分析指揮家們究竟如何詮釋貝多芬《命運》,非常多的細節將與您分享~


貝多芬第五號交響曲「命運動機」

 

快樂時間.版本比較

42+1種貝五開頭樂句,地獄式大評比

https://youtu.be/ltzWeNyLWn8

 

伊凡.費雪與BRSO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gWgmHpO57Q8&t=41s

 

樂聖 - 貝多芬

(介紹取自維基百科,並附超連結方便檢閱)

 

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1770年12月16日-1827年3月26日),德意志作曲家、鋼琴演奏家。貝多芬上承古典樂派傳統,下啟浪漫樂派之風格與精神,因而在音樂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他是歷史上最具影響力和最受歡迎的古典音樂作曲家之一。貝多芬一生飽受耳聾的折磨,1802年曾寫下海利根施塔特遺書,但最終選擇扼住命運的喉嚨,繼續完成其音樂上的未竟事業。自1814年開始他的聽力急劇下降,於是逐漸放棄了鋼琴演奏和指揮,但卻仍然堅持創作。貝多芬一生共創作了9部交響曲、36首鋼琴奏鳴曲(其中32首帶有編號,1首未完成)、10部小提琴奏鳴曲、16首弦樂四重奏、1部歌劇及2部彌撒曲等等。這些作品無論是在曲式、和聲、以及織體上都有重大創新,對音樂發展有著深遠影響,漢字文化圈因此尊稱貝多芬為「樂聖」。

 

貝多芬的雙親,左側為父親約翰·范·貝多芬(1740年至1792年),右側為母親瑪麗亞·馬達琳娜·凱維利希(1746年至1787年)

貝多芬的雙親

1808年12月22日,維也納河畔劇院裡的聽眾經歷了一場意義非常的音樂會,音樂會長達4小時,曲目全部是貝多芬的作品:

開場先是F大調第六號交響曲《田園》(作品68),再是C大調彌撒裡面的詠嘆調,然後是G大調第四號鋼琴協奏曲(作品58),緊接著是C小調第五號交響曲(作品67),還有《合唱幻想曲》(作品80)。且不論當晚演出的質量,這裡的幾首曲目都是貝多芬曲譜裡有十足分量的作品。好幾部作品在同一晚上首演,其實是貝多芬多管齊下的創作習慣所造成的。當晚,評論家並沒做太多的評論。一年半之後,當時最有影響力的音樂雜誌—萊比錫《音樂廣訊報》裡,作家兼樂評人霍夫曼在第五號交響曲再次上演之後,用浪漫的筆法給了如下的評價:

"強光射穿這個地區的夜幕,同時我們感到了一個徘徊著的巨大暗影,降臨到我們頭上並摧毀了我們內心的一切,除了無盡渴望所帶來的痛——在這種渴望中,本來在歡騰呼聲中燃起的那份喜悅倒下逝去。"

命運交響曲的「命運」動機

在此,c小調再一次在貝多芬筆下表現了強烈的情感掙扎,其強大的張力,綿密不透風的緊張節奏,讓人想起1807年的科里奧蘭序曲(作品62)。整部第五號交響曲出現了前所未有的統一,凝練簡湊而又嚴峻凌厲,頗有概括貝多芬本人性格經歷的含義。前三個樂章壓抑,到了第四樂章方見光明。第一樂章的前四個音符是如此引人注目。據說貝多芬曾說過,那是「命運的敲門聲」,「命運」之名便是由此而來,自此之後更幾乎成了貝多芬的代名詞。不過,與「月光」、「春天」等相同,「命運」亦非正式標題;與在日本中國出品的不同,歐、美地區的第五號交響曲唱片,都不會標明「命運」這一標題。

1808年,貝多芬進一步失聰,而貝多芬早在1801年寫給一位醫生的信內便表示:

"我要向我的命運挑戰。"

 

由此觀之,第五號交響曲無異於貝多芬不服輸的精神展現,非常清晰、明確地使聽眾能夠置身處地的去感受作曲者的心境。這種互動,是此前海頓、莫札特都未曾做到的。1830年,歌德在聽過孟德爾頌以鋼琴演奏過此曲之後,說道音樂太「狂野」。白遼士則對這首在法國被上演得最多的交響曲說道:

"在交響曲中他敘述了自己的個人感受,他自己隱蔽的痛苦、鬱積的憤怒,充滿傷心絕望的夢想、夜色底下的景像,還有激情的爆發。"

 

貝多芬不同時期的樣貌

 

收集貝多芬畫像

Six Ludwig van Beethoven (1823) postage stamps

 

從黑暗迎向光明

貝多芬的創作.走在時代的前端

浪漫主義與啟蒙思想融合為一的創作特色

在貝多芬身處的時代,歐洲已經歷啟蒙運動的理性思維,人民逐漸接受理性思想結果,並積極擁抱浪漫主義所帶來的美好。而貝多芬在創作上亦不斷屢創新局,不以過去各項曲式沿襲下來之規格為滿足,無論是對於各項曲種,他都有著積極革新的態度。並且在創作思想上,可以知道他破除既有之標準與規律之創作,更為音樂創作確立了更多可能性。

雖然耳聾,但貝多芬的內心始終渴望與人交流,因此他傾注內心豐富的感情與作品之中,相信聽過他的作品之後,都會對他能結合理性的曲式與感性的音樂內容,進而引領人們進入他充滿智慧與時代特色之美的各種創作。

另一點具有特色的,是他對大自然的喜愛,更是超脫了啟蒙運動時代對於大自然的認知:因為啟蒙時代認為大自然是沒有生命的機器,如同由許多零件所構成的單調作品,但貝多芬喜愛散步於大自然之中,感受細微的變化,從中領略後內哈為自己的音樂靈感來源。

 

我要扼住命運的咽喉

貝多芬第五號交響曲的封面。可以看到題獻給洛布科維茨親王以及拉祖莫夫斯基伯爵

貝多芬第五號交響曲封面

首演

第5號交響曲於1808年12月22日在維也納河畔劇院首演。這場極爲龐大的音樂會所安排的曲目,都是貝多芬新作品的首演,並且由作曲家親自擔當指揮。整場演出時長超過四個小時。

值得一提的一點,是現在習慣的第六號《田園》交響曲,在當天音樂會於上半場首演,而第五號《命運》,當天於下半場首演。因此如果用「首演順序」判斷,其實第五號與第六號之順序應該是對調的。

 

當天演出節目包括:

  • 「第5號交響曲」(今日的《田園》)
  • 詠嘆調:Ah perfido!(作品65)
  • C大調彌撒「榮耀經」(Gloria)樂章
  • 第4號鋼琴協奏曲(貝多芬親自演奏)

(中場休息)

  • 「第6號交響曲」(即今日的《命運》)
  • C大調彌撒「聖哉經」(Sanctus)、「奉主名而來」(Benedictus)樂章
  • 合唱幻想曲

 

首演狀況多多

首演音樂會時的環境與條件並不理想。當時,樂隊沒有演奏好,他們在演奏會前只排演了一次。而《合唱幻想曲》一曲又有演奏者出了差錯,迫使貝多芬停下重新開始。此外,當時演奏廳極冷,觀眾因為節目太長而疲勞。在這樣的背景下,音樂會沒有引起大的反響。不過一年半之後,另一場音樂會卻引起了熱烈的回應和讚美。很快這首交響曲成為了演奏會的重點曲目。

 

首演場地.十九世紀初的維也納河畔劇院

Wien: Theater an der Wien (um 1800) - Druck nach anonymem Aquarell

 

現代的維也納河畔劇院館內風貌

維也納河畔劇院現代館內風貌

 

有趣的音樂會預告

我們絕對有好好準備~

https://youtu.be/TWWSyoTtdMo

 

四樂章曲式:

第一樂章 First Movement:

呈示部 Exposition:
第一主題 Theme 1–0:00–0:18 (1:15–1:39)
過渡段 Transition — 0:18–0:43 (1:39–1:44)
第二主題 Theme 2–0:46–1:15 (1:44–2:11)
發展部 Development — 2:11–3: 25
再現部 Recapitulation:
第一主題 Theme 1–3:25–4:08
過渡段 Transition — 4:08–4:39
第二主題 Theme 2–4:39–5:02
尾聲 Coda- 5:02–6:17

第二樂章 Second Movement:

主題A Theme A — 0:00–0:26
旋律 Melody — 0:26–0:59
主題B Theme B — 0:59–2:14
變奏一 Variation 1 (A) — 2:14–3:05
變奏二 Variation 1 (B) — 3:05–4:47
裝飾奏 獨奏旋律 Melody (embellished) 4:47–5:12
中間段 Central Section — 5:12–7:43
變奏三 Variation 3 (A) — 7:43–8:36
尾聲 Coda — 8:36–9:43

第三樂章 Third Movement:

詼諧曲 Scherzo — 0:00–1:41
中段 Trio
Trio A — 1:47–2:01 (2:01–2:16)
Trio B — 2:16–2:42
詼諧曲再現 Scherzo Return — 2:42–4:17
過渡段至第四樂章 Transition to the last movement — 4:17–4:27

第四樂章 Fourth Movement:

呈示部 Exposition:
主題1Theme 1–0:00–0:29 (1:54–2:26)
主題2Theme 2–0:34–1:00 (2:26–2:52)
主題3Theme 3–1:00–1:25 ( 2:52–3:18)
主題4Theme 4–1:25–1:54
發展部 Development — 3:18–5:52
再現部 Recapitulation:
主題1Theme 1–5:52–6:26
主題2Theme 2–6:26–6:55
主題3Theme 3–6:55–7:21
主題4Theme 4–7:21–7:50
尾聲 Coda — 7:50–9:28

 

樂譜影片欣賞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lLxJcC8S4HU

 

貝多芬:第五號交響曲 大師班(1:20:55

https://youtu.be/J6bY8gCvi40?t=4856

 

伊凡費雪與大會堂管弦樂團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a9UApyClFKA&t=1445s

 

指揮Gerard Schwarz談貝多芬第五號交響曲

https://youtu.be/c4hZY5h84Wc

 

貝多芬的助聽器

貝多芬的助聽器

 

快樂時間.版本比較

42+1種貝五開頭樂句,地獄式大評比

https://youtu.be/ltzWeNyLWn8

 

延伸閱讀

【BON音樂】大人社團音樂大師系列之ㄧ《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

【BON音樂】漫談貝多芬小提琴奏鳴曲全集

【BON音樂】貝多芬《科里奧蘭序曲》(Coriolan Ouverture)Op.62 介紹

【BON音樂】貝多芬《艾格蒙序曲》(Overture to Egmont)op.84 介紹

【BON音樂】貝多芬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 op.61

【BON音樂】就科學結果,論貝多芬真正死因~

【BON音樂】關於貝多芬第四號鋼琴協奏曲 第二樂章

【BON音樂】淺談貝多芬第一、二號鋼琴協奏曲

【BON音樂】淺談貝多芬五首大提琴奏鳴曲的歷史地位與賞析 Beethoven’s Cello Sonatas

【BON音樂】人類崇高神聖殿堂-貝多芬 Beethoven 第九號交響曲《合唱》

 

 

 

 

 

 

開卷蹦藝術.享受美好閱讀時光

☕️一杯咖啡.一點心意.支持蹦藝術☕️

 

各類合作提案,聯繫方式:

*手機:0917.670.518 
*Line:https://line.me/ti/p/LB1ro0P0AU
*E-mail:jenpin888@gmail.com

【BON音樂】1973年范克萊本鋼琴大賽金牌獎得主 - 弗拉基米爾.費亞多2023台北鋼琴獨奏會

【BON音樂】1973年范克萊本鋼琴大賽金牌獎得主 - 弗拉基米爾.費亞多2023台北鋼琴獨奏會
Vladimir Viardo's 2023 Piano Recital in Taipei

– 資訊整理共享於網路,一起欣賞音樂與藝術之美 –
蹦藝術 | BONART


 

 

今天這篇文章要聊聊一代傳奇鋼琴大師弗拉基米爾• 費亞多(Vladimir Viardo)2023年7月25日於台北的鋼琴獨奏會。

誰是弗拉基米爾• 費亞多(Vladimir Viardo)?

傳奇鋼琴家:弗拉基米爾• 費亞多(Vladimir Viardo)

弗拉基米爾• 費亞多是1973年第四屆范克萊本國際鋼琴大賽最高金牌獎獲獎者,也是俄國第一位獲得范克萊本國際鋼琴大賽金牌獎的傳奇鋼琴家,在他之前,儘管有傑出選手,但卻因為各種因素,無俄國選手能於范克萊本大賽中獲得第一名,費亞多獲獎的這一刻,注定寫下歷史新頁!

 

1973年范克萊本大賽手冊中的費亞多資訊:

 

*以下資料畫面取自范克萊本國際鋼琴大賽官方網站:

 

 

 

2023年訪台音樂會演出曲目

/上半場/

1. 尼可萊.梅特涅,奏鳴曲 作品53 第一號 第一樂章

N. Medtner Sonata Romantica Op.53 No. 1 Mov. 1

(原為貝多芬:第二十八號A大調鋼琴奏鳴曲,作品101)

 

2. 李斯特:改編自舒伯特藝術歌曲的鋼琴曲

Schubert / Liszt: Lieders

《城市》Die Stadt

《休息處》Aufenthalt

《磨坊工與小溪》Der Müller und der Bach

《紡車旁的葛麗卿》Gretchen am Spinnrade,

《水上吟》Auf dem Wasser zu singen

 

// Intermission中場休息 //

 

/下半場/

3. 德布西:鋼琴前奏曲第二冊

C. Debussy: Prelude Book II

《霧》Brouillards

《枯葉》Feuilles mortes

《威諾之門》La puerta del vino

《仙女是出色的舞者》Les fées sont d'exquises danseuses

《石南》Bruyères

《古怪的拉文將軍》Général Lavine – eccentric

《月光下的陽台》La terrasse des audiences du clair de lune

《水之妖精》Ondine

《皮克威克卿的禮讚》Hommage à S.Pickwick, Esq., P.P.M.P.C.

《骨壺》Canope

《交替的三度》Les tierces alternées

《煙火》Feux d'artifice [Fireworks]


動人的入場

費亞多大師因為前陣子摔傷了腳,無法長時間走路,因此能借助輪椅都會盡量使用,後來在訪問時他說道「希望腳能早點好起來,但年紀大了,復原速度實在緩慢」,因此本場音樂會照片也紀實呈現2023年大師音樂會出場的過程,除了忠實記錄之外,更期待下回見到大師時,他能健步如飛,健康恢復如昔。

 

 

音樂會正式開始

弗拉基米爾• 費亞多(Vladimir Viardo)
Photo Credit: 林仁斌 | Official Photographer. Jen-Pin LIN

 

音樂會曲目第一曲有所更動:

原訂開場樂曲為貝多芬:第二十八號A大調鋼琴奏鳴曲,作品101,現場宣布改為

尼可萊.梅特涅,《浪漫奏鳴曲》作品53 第一號 第一樂章

N. Medtner: Sonata Romantica Op.53 No. 1 Mov. 1

因為費亞多認為太多人對貝多芬已經太熟悉了,他希望帶來讓觀眾有全新感受的作品,更希望觀眾能藉由欣賞他的音樂會,認識更多美妙的音樂作品,於是他挑選了梅特涅的《浪漫奏鳴曲》第一號第一樂章,原文樂章標題為「Romanza. Andantino con moto, ma sempre espressivo」(浪漫曲,稍快的小行板,帶著深厚的情感)。

樂曲帶著濃厚而深情的旋律,和聲非常好聽,作為第一首樂曲反而更能讓觀眾們靜下心,一點一點地感受大師的內心世界:

弗拉基米爾• 費亞多(Vladimir Viardo)
Photo Credit: 林仁斌 | Official Photographer. Jen-Pin LIN

 

飛翔的彩色音符

時光匆匆,2023年是費亞多獲得范克萊本國際鋼琴大賽金牌獎50週年,上一次他造訪台灣已是2002年,從年輕時超凡炫技演奏,同時具備美妙無比的句法;這次能現場欣賞他的演奏,更覺得音樂底蘊深厚無比~雖然年紀漸長的他,演奏不復年輕時那麼豐沛有活力,每一個他彈奏出的和聲,彷彿像是具備無比的色彩般,音符一顆顆飛越在眼前,無比神奇。

弗拉基米爾• 費亞多(Vladimir Viardo)
Photo Credit: 林仁斌 | Official Photographer. Jen-Pin LIN

 

音樂會後訪問他時,問到,「為何您演奏的音樂如此美妙?」

他笑著回答:「因為每顆音符都發自我心~❤️」

弗拉基米爾• 費亞多(Vladimir Viardo)
Photo Credit: 林仁斌 | Official Photographer. Jen-Pin LIN

 

李斯特:改編自舒伯特藝術歌曲的鋼琴系列曲目中,大師帶著我們從《城市》(Die Stadt)出發,在《休息處》(Aufenthalt)與《磨坊工與小溪》(Der Müller und der Bach)、《紡車旁的葛麗卿》(Gretchen am Spinnrade)等段落中,而至《水上吟》(Auf dem Wasser zu singen),舒伯特精緻的旋律加上李斯特的炫技改編,盡展連篇歌曲集旋律之美與水波意象,浪漫旋律與多彩和聲,一首一首聽來都是享受...

弗拉基米爾• 費亞多(Vladimir Viardo)
Photo Credit: 林仁斌 | Official Photographer. Jen-Pin LIN

 

下半場是大師最擅長的德布西作品,尤其是鋼琴前奏曲第二冊更是他多年戰馬樂曲,能夠在現場親炙欣賞,實在太幸福~

樂曲如下:

《霧》Brouillards

《枯葉》Feuilles mortes

《威諾之門》La puerta del vino

《仙女是出色的舞者》Les fées sont d'exquises danseuses

《石南》Bruyères

《古怪的拉文將軍》Général Lavine – eccentric

《月光下的陽台》La terrasse des audiences du clair de lune

《水之妖精》Ondine

《皮克威克卿的禮讚》Hommage à S.Pickwick, Esq., P.P.M.P.C.

《骨壺》Canope

《交替的三度》Les tierces alternées

《煙火》Feux d'artifice [Fireworks]

弗拉基米爾• 費亞多(Vladimir Viardo)
Photo Credit: 林仁斌 | Official Photographer. Jen-Pin LIN

 

專注地演奏每一個樂句

弗拉基米爾• 費亞多(Vladimir Viardo)
Photo Credit: 林仁斌 | Official Photographer. Jen-Pin LIN

 

德布西的鋼琴音樂具有多層次的美,而費亞多的觸鍵總能輕鬆寫意地展現出極為細膩的色彩,手指給予琴鍵的重量,巧妙地讓聽眾感受到聲音的延展、明亮與昏暗,這已不是詮釋,是人生的歷練與美感的傳承

弗拉基米爾• 費亞多(Vladimir Viardo)
Photo Credit: 林仁斌 | Official Photographer. Jen-Pin LIN

 

音樂會進入尾聲,觀眾們與主辦單位準備之鮮花,讓大師笑開懷

弗拉基米爾• 費亞多(Vladimir Viardo)
Photo Credit: 林仁斌 | Official Photographer. Jen-Pin LIN

 

千萬別以為音樂家不食人間煙火,你知道,在音樂會結束時,只要一束鮮花,熱烈掌聲,或者幾句讚美言詞,就足以聊慰藝術家多年面對孤獨,艱辛自我成長的苦,一切都值得

弗拉基米爾• 費亞多(Vladimir Viardo)
Photo Credit: 林仁斌 | Official Photographer. Jen-Pin LIN

 

現場滿場觀眾掌聲如雷,非常熱烈

弗拉基米爾• 費亞多(Vladimir Viardo)
Photo Credit: 林仁斌 | Official Photographer. Jen-Pin LIN

 

坐著輪椅的大師多次進出舞台謝幕,滿滿感動

弗拉基米爾• 費亞多(Vladimir Viardo)
Photo Credit: 林仁斌 | Official Photographer. Jen-Pin LIN

 

筆者是音樂會官方攝影師,有幸能記錄下這些動人的時刻,也樂於與蹦友們分享這將屬於未來的美好回憶

弗拉基米爾• 費亞多(Vladimir Viardo)
Photo Credit: 林仁斌 | Official Photographer. Jen-Pin LIN

 

謝謝前方熱烈鼓掌的觀眾朋友,你遮擋住鏡頭的雙手,成為了我構圖最佳的前景~在現場熱烈掌聲中,逐漸離場的大師,像是被捧在觀眾們雙手掌心之中,行注目禮緩緩離開舞台

弗拉基米爾• 費亞多(Vladimir Viardo)
Photo Credit: 林仁斌 | Official Photographer. Jen-Pin LIN

 

非常、非常感動而難忘的一夜

弗拉基米爾• 費亞多(Vladimir Viardo)
Photo Credit: 林仁斌 | Official Photographer. Jen-Pin LIN

 

會後,有機會與費亞多大師聊敘,是最幸福的事情

弗拉基米爾• 費亞多(Vladimir Viardo)
Photo Credit: 林仁斌 | Official Photographer. Jen-Pin LIN

 

讓我們相約明年見❤️:

弗拉基米爾• 費亞多(Vladimir Viardo) 2024年鋼琴獨奏會

2024年 六月 台灣
台北.國家音樂廳
衛武營.音樂廳

 

 

開卷蹦藝術.享受美好閱讀時光

☕️一杯咖啡.一點心意.支持蹦藝術☕️

 

各類合作提案,聯繫方式:

*手機:0917.670.518 
*Line:https://line.me/ti/p/LB1ro0P0AU
*E-mail:jenpin888@gmail.com

【BON音樂】蹦藝術X大人社團:五大知名管弦樂指揮家(五)匈牙利布達佩斯節慶交響樂團:伊凡費雪

【BON音樂】蹦藝術X大人社團:五大知名管弦樂指揮家(五)匈牙利布達佩斯節慶交響樂團:伊凡費雪
All about conductor Iván Fischer

– 資訊整理共享於網路,一起欣賞音樂與藝術之美 –
蹦藝術 | BONART


大人的古典樂欣賞線上直播課(7/20週四下午班,共5堂):5大知名管弦樂指揮家

古典音樂是你的生活必需品?
希望有機會能拓展對古典樂的了解?
跟著林仁斌老師一起認識偉大的音樂藝術!

《大人社團》與蹦藝術攜手開設古典音樂鑑賞課程,林仁斌老師帶領學員欣賞每首的獨特之處,讓您徜徉在樂曲中,更貼近音樂家的心血結晶,聽出更多況味與樂趣!

《延伸閱讀》大人的音樂欣賞線上直播課程好嗎?學員真實回饋分享

《延伸閱讀》大人的音樂欣賞課學員回饋,看他們用音樂為生活注入繽紛

 

精彩課程再推薦

【合購優惠】大人的古典樂欣賞線上直播課(7/20週四下午班,共15堂)

大人的古典樂欣賞線上直播課(7/20週四下午班,共5堂):5大知名管弦樂指揮家

大人的古典樂欣賞線上直播課(9/14週四下午班,共5堂):聆聽宇宙萬物之聲:馬勒

大人的古典樂欣賞線上直播課(10/26週四下午班,共5堂):匯聚人生中的美妙時刻

 

主講人:林仁斌老師

 

  • 第五堂 │ 匈牙利布達佩斯節慶交響樂團:伊凡費雪

被譽為「匈牙利音樂代言人」的指揮大師伊凡.費雪(Ivan Fischer)與其所創立的布達佩斯節慶管弦樂團,肯定是古典樂壇中近30年來最偉大的成功故事之一,知識淵博和藹可親的他,在過去30年不但帶起了匈牙利對於音樂的熱潮,也讓樂團成為近年竄起最快的古典樂團。在最後一堂課中,老師將從不同角度切入,介紹這位一定要認識的偉大指揮家。

 

總是見解非凡、鞭辟入裡的音樂大師

話題一:全球十大管弦樂團

https://bonart.com.tw/worlds-best-10-symphony-orchestras/

 

布達佩斯節慶管弦樂團(Budapest Festival Orchestra)

(基本資料整理於網路與維基百科,並附上超連結方便檢索)

布達佩斯節慶管弦樂團(匈牙利語:Budapesti Fesztiválzenekar,英語:Budapest Festival Orchestra)是位於布達佩斯匈牙利知名管弦樂團,由指揮家伊凡·費雪與鋼琴家佐爾坦·柯奇什於1983年創立。

 

若要說起古典樂中近30年來最偉大的成功故事之一,那一定非布達佩斯節慶管弦樂團莫屬。1983年由被譽為「匈牙利音樂代言人」的指揮大師伊凡.費雪(Ivan Fischer)與匈牙利鋼琴家左坦.柯西斯(Zoltán Kocsis)所創立的布達佩斯節慶管弦樂團,在過去30年來以其獨特的帶團方式,加上多元化的音樂表達方式,不但帶起了匈牙利對於音樂的熱潮,也讓樂團成為近年竄起最快的古典樂團。

伊凡費雪1951年1月20日出生於匈牙利布達佩斯,之後在布達佩斯巴爾托克音樂院接受音樂教育,又進入維也納音樂院與薩爾茲堡,師事史瓦洛夫斯基、哈農庫特學習指揮。

 

樂團最初由一些匈牙利音樂家自願組成,原本只為音樂節等特殊活動上演出而組建,後來於1992年起成為一支長期樂團。樂團常在布達佩斯藝術宮李斯特音樂學院等場地演出,每年三月參加布達佩斯春季音樂節是樂團的固定節目,他們也時常做客薩爾茲堡音樂節等國際知名音樂節。

布達佩斯節管弦樂團積極錄製唱片,1996年與飛利浦唱片簽訂合約,2003年起開始和音樂頻道唱片合作。2008年,布達佩斯節慶管絃樂團以新興樂團之姿,獲英國留聲機雜誌列為全球排名第九交響樂團,也直接肯定了伊凡.費雪的音樂成果。

 

布達佩斯節慶管弦樂團獲補助

匈牙利政府與布達佩斯市政府達成協議,聯手補助1983年成團的布達佩斯節慶管弦樂團。

該團已有數月陷於資金不足的窘境,音樂總監Ivan Fischer公開反對民粹的匈牙利政府領導人Vitor Orbán;其兄Adam Fischer也對當局政策點名批評。

援助底定後,Ivan Fischer發出聲明,表示自己相當樂見這分受到歡迎、令人滿意的協議,它能讓樂團擺脫縮編與不確定性,讓他們專心在音樂上。

樂團方面也公布,依據協議,匈牙利政府與布達佩斯市政府將對布達佩斯劇院公司、包括樂團進行補助,該團在2020年將收到來自前者的16.5億匈幣(約合508萬美元)與來自後者的2.4億匈幣(約合74萬美元);2021年,匈牙利政府的款項還會增加到20億(約合616萬美元),預計補助4年。

 

2021-2022新樂季疫情喊話

https://youtu.be/0327tyhkqM4

 

超可愛,話題十足的音樂大師

【創舉】 管弦樂團指揮於音樂會時邊指揮邊接種疫苗

Iván Fischer receives Covid-19 vaccine while conducting on stage

 

匈牙利知名指揮伊凡.費雪(Iván Fischer),日前於匈牙利當地指揮戶外音樂會演出時,一邊巧妙地露出左手臂,接受醫師於舞台上為他接種 COVID-19 疫苗(真的HEN會😆)。

其實這是已經他的第三劑疫苗👍🏻

他語重心長地說:「唯有接種疫苗,才能讓我們免於疾病,健康地從事所有活動。

曾被選為全球十大樂團的匈牙利布達佩斯節慶管弦樂團,今年安排了完整的樂季活動,連團員當天也於音樂會途中,直接在舞台上接受醫務人員執行 Covid-19 測試,更是帶動所有民眾踴躍對抗流行疾病之最佳作為。

新聞來源影片:https://youtu.be/idNT5x4u4g8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idNT5x4u4g8

 

後疫情時代,如何與病毒共存?如何重新再次找回自己的生活?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LuRGgCWU0_Y

 

布達佩斯節慶管弦樂團再次榮獲全球十大管弦樂團❤️

伊凡.費雪接受留聲機雜誌訪問《管弦樂團的未來》,留下的感謝話語以及闡述他對管弦樂團發展的哲學與遠景: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4iqVvsRZiuU

 

最新話題:

2023年留聲機雜誌「十大交響樂團」讀者投票🎉

Vote for Gramophone's Orchestra of the Year 2023

2023年留聲機雜誌主辦的「十大交響樂團」讀者投票又來囉🎉

 

本次入圍的「十大交響樂團」,你最喜歡的是哪一團呢?😉

  • BBC愛樂 | BBC Philharmonic (UK)

  • 柏林愛樂 | Berliner Philharmoniker (Germany)

  • 芝加哥交響樂團 | Chicago Symphony Orchestra (USA)

  • 國家古樂合奏團 | Le Concert des Nations (Spain)

  • 丹麥國家交響樂團 | Danish National Symphony Orchestra (Denmark)

  • 布萊梅德意志室內愛樂樂團 | Deutsche Kammerphilharmonie Bremen (Germany)

  • 芬蘭廣播交響樂團 | Finnish Radio Symphony Orchestra (Finland)

  • 倫敦愛樂交響樂團 | London Philharmonic Orchestra (UK)

  • 法國巴黎管弦樂團 | Orchestre de Paris (France)

  • 美國國家交響樂團 | National Symphony Orchestra (USA)

 

投票網頁:

https://reurl.cc/7kdo79


【珍貴紀錄片】伊凡費雪與他不拘一格的馬勒音樂(第七號交響曲錄音)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uQs5mlTs4Vw&t=2146s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ylfWo2DoFyo&t=974s

 

馬勒:第一號交響曲第四樂章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FSNy8cVZbZY

 

伊凡.費雪談馬勒第一號交響曲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Ww5pzaQHMzU

 

2023年五月萊比錫馬勒音樂節之旅

5/18日,抵達萊比錫!❤️

安排音樂旅行,我不愛趕行程,天天換飯店的走馬看花,完全不可能是我的選項;我喜歡走在城市的街頭,感受生活裡的每一個細節與每一個自然的氛圍

這次選擇帶著所有團員們,參與音樂節,安靜地待在萊比錫欣賞馬勒,白天我們將一起走過大街小巷與馬勒、巴赫、孟德爾頌、舒曼夫婦、葛利格等音樂家曾經的足跡,精緻美好的晚餐交流之後,我們進入音樂廳裡,全歐洲各地一流交響樂團輪流為我們獻演每一首馬勒交響曲~

人生之樂,樂何如?😊

 

中間有四場重量級音樂會,也透過萊比錫當地電視台與各團隊合作實況轉播:

我觀察到導播非常認真,經常一再地比對資料,確認畫面與細節

 

幾場轉播下來,有時候會去找他哈拉一下,然後當然要合照留念

 

電視轉播車

 

布商大廈音樂廳與前方知名噴泉地標

 

反方向看過去,就是萊比錫歌劇院

 

入口處,都是馬勒音樂節的廣告文宣

 

大家都愛的馬勒腳踏車

 

當然我也要來騎一下~

 

售票口

 

馬勒旗幟與音樂會海報電視牆

 

馬勒音樂節廣告布條

 

 

 

 

 

馬勒音樂節中,唯一令我落淚的一場音樂會

23/05/23 晚20:00:第九號

Ivan Fisher & Budapest Festival Orchestra (9th Symphony)

23.05.23. 馬勒第九號交響曲:伊凡費雪(Iván Fischer)+布達佩斯節慶交響樂團(Budapest Festival Orchestra)

「聽吧~這就是我的樂團!」我相信伊凡.費雪今晚心中的旁白就是這句話。

伊凡.費雪與馬勒相同,也是猶太人,自小家住布達佩斯歌劇院旁,他曾受訪時笑說:「自小就對歌劇很熟悉。」,但其實是住在歌劇院旁邊,知道每一部歌劇幾點開始跟幾點散場😆

「我從小就知道《魔笛》《唐喬望尼》《波希米亞人》的歌劇長度,因為從窗戶探頭出去,就知道幾點演完了XD~」

看過他許多的大師班,對於伊凡.費雪深厚的音樂底子與帶團能力,一直都非常喜愛(他能將一個原本只屬於音樂節假期才演出的布達佩斯節慶管絃樂團,帶到全球評價十大Top 10,還獲得匈牙利政府的鉅額補助,領導力與執行力實在是天縱英明)

今晚,他才一出場,其實就已經征服我了...

布達佩斯節慶交響樂團溫暖無比的音色,全程投入的演奏,團員之間創造出許多美妙的音樂,而伊凡.費雪的手勢毫不誇飾,準確地帶出所有必要的情緒,甚至我覺得團員們主動回饋他更多的互動回應,是讓我現場更感動的原因之一

「這就是我們的樂團!」今晚的音樂,我強烈感受到來自每一個演奏者所散發出的歸屬感與榮譽感~似乎一心一意地奏好音樂,傾盡所有地展現自己,是團員們唯一而至高的目標🔥

明明前三個樂章我都還好好的,但到了最後樂章,已經完完全全被他們說服的我,幾乎從頭哭到尾了,不誇張;現場超安靜,還要一直強行忍住不能出聲啜泣,我知道這樣寫有點矯情,但眼淚就是一直流出來,根本停不住啊⋯

終於到了最後極慢板段落,音樂極其緩慢、一層一層的和聲堆疊,似乎融合了馬勒心中痛苦最大的聲音:哀莫大於心死

在這一刻,聲音與沈默、生存與死亡之間的距離,幾乎全部消失

生與死,真的那麼重要?或許此時馬勒已經參透了一切,但是心中卻依依不捨…

馬勒在樂譜上寫下了—「Ersterbend」(逝去),彷彿他怕我們從聽覺裡音樂,無法清楚得知他要傳遞的訊息…

最後一個小節,力度甚至被標記為 Pianississimo(pppp),且停頓非常長的時間

聲音靜止、時間似乎仍不斷持續下去著…

超過一分鐘,現場才爆發出熱烈掌聲,幾乎所有人都站起來Standing ovation

今晚真的是奇蹟之夜,是這幾天最接近馬勒的一刻

我任淚水流下,一邊繼續拍攝謝幕照片,心中感謝著自己今晚有幸能在萊比錫參與這場音樂會...

 

 

 

 

 

 

聽完馬勒第九號,抬頭看天空,夜已深~月兒彎彎,還伴隨著一顆小星星,不知是否馬勒也正在微笑著看我們?

散步回飯店休息,愜意又舒心

 

上面是相機長焦拍攝,但手機拍照還是非常好用

 

聽聽伊凡.費雪,如何了解馬勒第九號交響曲?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MJnpbhadKcc

 

伊凡.費雪指揮大師班

布拉姆斯第四號交響曲

第四樂章

變奏曲式

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 第三部分 第四部分 尾聲 - Piu Allegro
0:00 - Theme

0:13 - Var.1 Theme is broken up between horns and strings.

0:25 - V.2 The lower strings play the theme in syncopation, above which the winds begin a smooth, wondering line.

0:40 - V.3 The strings now play the theme on the strong beats, while the wondering line is now detached and more threatening.

0:50 - V.4 The first violins begin a broad, arching melody above syncopated off-beat accompaniment. The theme is in the lower strings and bassoon, played in broken octaves.

1:06 - V.5 The strings elaborate on the broad melody. The winds enter with embellishments in clashing polyrhythms.

1:18 - V.6 The contour of the broad melody is changed so that it arches downward. The accompaniment from winds is sparser.

1:31 - V.7 The violins, again taking the lead, introduce sharp dotted figures. The woodwinds provide responses. The theme in the bass also uses these dotted rhythms.

1:45 - V.8 The violins play rapid oscillation figures, ending with cascading triplet arpeggios.

1:59 - V.9 Essentially an embellished, fierier version of the previous variation.

2:14 - V.10 Very softly, the strings and winds pass the theme between each other. The music starts to lose its edge.

2:32 - V.11 Above the chords of variation 10 (now played in broken octaves by lower strings), a beautiful melody forms for a brief moment, before descending scales take us to the next variation.

2:51 - V.12 The theme is embedded in the long and beautiful, but somewhat halting flute melody. Other instruments provide short off-beat accompanying chords.

3:28 - V.13 The first variation in a major key. The soft, detached off-beat chords continue, as lines from the flute solo are transformed and passed around the orchestra. The notes of the theme are buried inconspicuously in the musical texture.

4:01 - V.14 The trombones transform the theme into a solemn chorale, broken up by expressive silences.

4:36 - V.15 The chorale continues, now with fuller orchestration.

5:10 - V.16 The previous variation is cut off mid-sentence, as the theme tragically reappears in minor in its most threatening form.

5:21 - V.17 The winds play agitated two-note phrases beginning on the weak beats. The theme is in the string tremolos.

5:31 - V.18 The string tremolos continue, but the detached phrases are replaced with broad swelling gestures.

5:42 - V.19 Strings and horns now alternate with woodwinds on detached, angular lines.

5:52 - V.20 The previous variation is developed into a line with feverish triplet motion and disorienting syncopation.

6:04 - V. 21 The tension increases greatly here, as the flutes and violins play sweeping upward scales against syncopated horn blasts that obscure the meter.

6:14 - V.22 The dynamics quiet down to pianissimo, as an oscillating triplet figuration passes through the orchestra. The winds play descending syncopated chords. The theme is nowhere to be found.

6:24 - V.23 The relation of the previous variation to the theme is revealed, as the theme distinctly reappears in the horns over a more agitated version of the oscillating triplet figuration.

6:36 - V.24 The theme is broken up between horn blasts and violins, which hang on to the triplet figuration from the previous variations. The structure is similar to variation 1 but in a drastically different mood.

6:46 - V.25 This variation is similar to variation 2, but again, much more powerful and dramatic. The wondering line is transferred to forceful violins playing in tremolo, while the rest of the orchestra outlines the theme with off-beat triplets.

6:58 - V.26 Similar to variation 3, but in a more sombre state. The oscillating triplets remain in the strings, with the brass, and later winds taking over the melody.

7:10 - V.27 The music once again manages to arrive at a major tonality. The wind section plays long two-note descends harmonized in thirds, with decorative accompaniment from the strings.

7:21 - V.28 The long two-note descends blossom into a beautiful flowing melody, with triplet accompaniment.

7:32 - V.29 This variation marks the start of the music’s tragic turn back to minor. The strings pluck a series of descending thirds on weak beats, while the rising gestures in the winds further distort the bar line.

7:43 - V.30 The descending thirds now take the foreground, played loudly on the strong beats, and in canonic imitation between violins and lower strings. The winds take over the offbeat accompaniment.

8:01 - The coda marks the point of no return. The tempo speeds up, with the theme ripping the music apart with biting dissonances and cascading string arpeggios. Diminished (sped-up) versions of the theme appear in exhilarating sequences, before a strong V – I cadence affirms the key of E minor, tragically ending the movement.

 

最後一個樂章可能是第四號交響曲,除了第一樂章外最引人注目的一段:第四樂章採用了巴洛克時期以來古老的變奏曲是「夏康舞曲」(Chaconne ),也有人認為此變奏曲式為「帕薩加里亞舞曲」(Passacaglia)。

布拉姆斯此「夏康舞曲/帕薩加里亞舞曲」樂章的主題,實際上是來自巴哈清唱劇第150號所使用的主題,稍加以輕微修改。

儘管主題看似簡單——因為其實主題與和聲之設計,本質上是從主音到主音的一個上升的音階片段,然後再回到主音——布勃拉姆斯使用這個簡單的骨架作為後續越來越複雜的主題和聲框架的基礎。

和聲總譜看第四樂章主題:

 

管弦總譜看第四樂章主題: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wnWsUSZlOHc&t=1391s

 

從第一個變奏開始,陸續布拉姆斯共寫了大約30段變奏,非常驚人。

這些變奏一段段地增強織度與架構的複雜,並增加了樂曲強度;彷彿不屈不撓地挑戰過去未有的變奏技法,帶著些許受到壓迫的憂鬱感病並持續不段發展。

第四樂章最後的變奏,直接進入尾聲終止式,回到e小調,首尾呼應,並與第一樂章帶來的離別、可能的的悲劇與憂鬱呼應,似乎在這深深的黑暗中,逐漸地步向虛無...

 

第四樂章(7'16"起)

https://youtu.be/PxyyVVphogo?t=439

 

巴哈:b小調彌撒⟨信經⟩(Credo) - ⟨釘在十架上⟩(Crucifixus)

原 文 歌 詞 Crucifixus etiam pro nobis,

Sub Pontio Pilato,

Passus et sepultus est.

中 文 歌 詞 祂為了我們被釘在十字架上

在般雀比拉多掌權之時

受難而被埋葬

 

⟨釘在十架上⟩(Crucifixus)

半音音型運用與分析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_ak0yVKJ4l8

 

延伸欣賞

https://bonart.com.tw/brahms-symphony-no-4-in-e-minor/


指揮大師班 影片一(44:00起)

Katharina Wincor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7MaYRvyN2Zc&t=5407s

 

指揮大師班 影片二

Jaume Santonja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zHzo4N4zp3g&t=4031s

 

指揮大師班 影片三

Corinna Niemeyer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UBzveU02aUo&t=2882s

 

指揮大師班 影片四

Martijn Dendievel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J6bY8gCvi40&t=3206s


馬勒第四號交響曲

G大調第4號交響曲馬勒創作於1899年至1901年間創作的四樂章交響曲,他於1899年的夏天開始創作,1900年完成初稿,1901年於慕尼黑舉行首演。最後樂章加入女高音獨唱,而歌詞選自詩集《少年魔號》中的《天國的生活》(Das himmlische Leben)。

 

第4號交響曲全曲共4個樂章:

  1. 精緻、從容地—非常閒適地(Bedächtig. Nicht eilen—Recht gemächlich
  2. 悠閒地速度,不緊不慢(In gemächlicher Bewegung; ohne Hast
  3. 平緩,略似柔板(Ruhevoll, poco Adagio
  4. 非常滿足地(Sehr behaglich

 

馬勒第四號交響曲
Gustav Mahler: Symphony No.4 in G Major
本段曲解取自陳彥儒所撰述,台北愛樂《天使之聲》音樂會節目單(2020.11.23.)

古斯塔夫.馬勒(Gustav Mahler,1860年7月7日-1911年5月18日)對於二十世紀交響樂聲響 的啟發深遠,以致在今天馬勒的交響曲成為樂團與指揮的試金石。年幼時的馬勒,很早便嶄露 音樂方面的才華與天賦,其父也特意栽培並為了他舉家搬離馬勒的出生地克里希特(Kalischt), 前往伊赫拉瓦(Jihlava,位於捷克,當地至今保留馬勒當時住的房子),讓馬勒受到更好、更完 整的教育,以拓展其音樂上的天分。1875年,馬勒前往維也納進入維也納音樂學院就讀,除鋼 琴外也學習指揮與作曲,在1878年獲得鋼琴(演奏)與鋼琴五重奏(作曲)的獎項。此一時期 的馬勒不只在音樂上鑽研,他也前往維也納大學旁聽歷史、哲學等課程,在思想上受到叔本華 (Arthur Schopenhauer)、尼采(Friedrich Wilhelm Nietzsche)的影響,並在維也納大學結識布魯克 納(Anton Bruckner,1824年9月4日-1896年10月11日),改編其第三號交響曲《華格納》的鋼琴版。也就是這段時間的積累,奠定下馬勒日後的創作,以及其藝術哲學上的基礎。

以一個作曲家來說,馬勒一生的創作並不多,卻幾乎首首經典,這與馬勒自身的性格有關。其 對於音樂嚴謹的態度,不僅是作為歌劇院的指揮、在完善歌劇聆賞上也十分要求。在擔任漢堡 歌劇院指揮期間,為了提升演出水平,經常與首席、劇院經理等人爭執,又一邊面對當時守舊、 蔑視創新改革的德國音樂評論界。這樣的努力沒有白費,馬勒也因此結識了柴科夫斯基,並擔 任其歌劇《尤金‧奧涅金》的德國首演指揮。又在後來應聘到維也納國家歌劇院後,將維也納 的歌劇演出水準帶到新的高峰。這樣的嚴謹也展現在他面對自己的創作上,使得馬勒有許多有 紀錄但遭到他自己放棄或毀去的作品,並且因為在劇院嚴厲的管理風格,讓他在發表自己作品 的過程中不這麼順遂,樂評也時常對他的作品產生兩極評論。與他結為忘年交的指揮家畢羅也 曾在閱讀過第二號交響曲第一樂章的手稿後說道:這就是像把《崔斯坦與伊索德》(Tristan und Isolde)的音響帶入海頓交響曲的作品。這些不這麼正面的評價,成為馬勒即使在歌劇作品改編 上獲得好評,指揮歌劇的水準也深受眾人肯定,卻未大量寫作的其中一個原因。

詩、歌與《少年魔號》

精神世界如此複雜又矛盾的馬勒,一度認為自己將創作戲劇音樂,也有過嘗試,在有紀錄的文 獻中可以看到他曾動筆寫過幾部歌劇。儘管全部都沒有完成,但這樣的創作與取材過程也讓後 來的我們知道,馬勒的創作與詩、歌有絕對的關連。這一結果與德國文學的復興自然脫不了關 係。馬勒的藝術歌曲詞的來源,除了《流浪青年之歌》(Lieder eines fahrenden Gesellen)與《悲嘆 之歌》(Das Klagende Lied)是馬勒自行作詞,其餘藝術歌曲的詞很大一部分是取自《少年魔號》 (Des Knaben Wunderhorn)。《少年魔號》是德國作家路德維希‧阿希姆‧馮‧阿爾尼姆(Ludwig Achim von Arnim),與克萊門斯‧布倫塔諾(Clemens Brentano)訪遍民間,去採集民謠集成。這 些詩作充滿想像、諷刺與對生活體驗的描述。《少年魔號》共分三冊出版,收錄民謠詩作七百 餘首,也進一步引發德國人對於自身歷史、文化的認識與興趣。也有許多作曲家以《少年魔號》當中的詩詞為本創作許多藝術歌曲,如舒曼、孟德爾頌、布拉姆斯等人皆有取材自《少年魔號》 的創作。不同的是,馬勒並未完整使用《少年魔號》中的詩詞,而是在創作中依照自己的需求加以選段、修改,這也都成就了馬勒獨特的音樂敘事與其精神世界的展現-甚至是同一題材、 動機同時出現在藝術歌曲與交響曲中,形成一種音樂文本上的互文關係,勾勒出馬勒音樂中的世界觀。
「不必看了!我已經將這些都寫進樂曲裡!」

馬勒的交響曲,包含了他對創作與藝術的觀點。他曾寫道:交響曲是世界,必須包容一切 (Weltensymphonie)。這使得馬勒的作品結構堅實卻又極度抒情、旋律性豐富。為了勾勒他 筆下的音樂世界,或者,為了用交響曲乘載他所見的世界,馬勒大量使用術語、德語描述在他 的交響曲中,甚至會以一段標題展開作品。

這首第四號交響曲,原來是準備作為第三號交響曲的第七樂章(孩子和我說/Was mir das Kind erzählt),以延續第三號交響曲第六樂章(神和我說/出版後標題遭刪除)。在馬勒眾多交響 曲中,第四號交響曲的風格較為溫暖、近人,編制也相當精煉,並未使用低音號與長號。只是, 第二號交響曲《復活》的恢弘,讓當時的聽眾對馬勒有著期待,使得作品首演不能算是真正意 義上的成功,甚至遭致些許負面的評論。

1899年馬勒開始構思這部作品,僅用一年多完成初稿,再花一年完成修改,並於1901年在 慕尼黑在馬勒的指揮下進行首演。全曲基本圍繞著馬勒早在1982年完成的藝術歌曲《天國生 活》(Das himmlische Leben)展開,各個樂章間也穿插《天國生活》的主題。作品也在這兩 個一明(天國生活)、一暗(孩子和我說)的標題下互為表裡的貫穿全曲。第一樂章,音樂在 雪鈴與長笛的帶領下展開,並以第一小提琴的演奏下展開第一主題;而第二主題所使用的素材 取自德國兒歌「Es tanzt ein Bi-Ba-Butzemann」,充滿童趣。第二樂章,在法國號吹出怪誕的 樂音後,帶出小提琴的獨奏。此處的標題在首演時的節目單被寫上死亡之舞(Todtentances), 但出版的樂譜並未見得此標題。而馬勒自己則解釋道:「朋友海因(Magere Hein,死神別稱), 並非心地邪惡的可怕之神,而是以小提琴的樂聲將朋友們帶至另一個世界的好人」。特別的 是,第二樂章同時要求小提琴首席需調整定弦,升高一個全音進行演奏以模仿 Fiddle(古代小提 琴)進行演奏。第三樂章全篇靜謐、溫暖,馬勒在此處以德文指示為安靜(Ruhevoll),也不 似前兩個樂章那樣不斷發展、轉調,承先啟後地帶領聽眾進入第四樂章。第四樂章在單簧管的 帶領下展開,接著女高音獨唱唱出《天國生活》,描述在當中的景象、生活和無憂無慮。隨著女高音唱完第四段歌詞,樂曲也在低音提琴的低喃下結束。(文.陳彥儒)

 

第三樂章:平緩,略似柔板(Ruhevoll, poco Adagio)(27:33起)

https://youtu.be/pCuHCMitaoQ?t=1653

 

 

指揮大師班 影片一(10:15起)

Martijn Dendievel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7MaYRvyN2Zc&t=5407s


【附錄】好文欣賞

"拉圖給年輕音樂家的七個忠告"

→原文出處

賽門拉圖(Sir Simon Rattle)是目前地球上最著名的指揮家之一。他在十九歲第一次與伯恩茅斯交響樂團(Bournemouth Symphony Orchestra)展開了他的第一場大型演出,此後陸續帶領了許多世界上最傑出的樂團。而且我們還發現,他也非常的和藹溫暖!

1. 音樂可能是你的熱愛,但人際關係也同樣重要

在專業和人際關係中,我們需要保持某種平衡。你要能夠裡解,音樂是用來描述我們的生活,與我們現實息息相關的,而不是相反過來。很多人把音樂當成一種逃避現實的方式,因為音樂在情感上能那麼快速的令人滿足且迷人。但是到最後,讓你最思念的仍是家人和愛人 - 而不是到底開過幾場音樂會。

2. 每個人都會有搞砸的時候,如何處理問題才是關鍵

我不認為在音樂這個領域裡有人一帆風順。每個人都曾走過糟糕的經驗。

真正困難的是不去讓挫折完全澆熄了你的積極樂觀。任何糟糕的經歷都會影響到你的信心,那可能會像漩渦一樣一發不可收拾,但沒有誰能僥倖的逃過這個讓我們成長的必經過程。

3. 不要過於害怕表現出一點點你脆弱的那一面

三十年前,當我第一次與維也納愛樂樂團演出時我非常緊張,緊張到我認為去看牙醫或死亡都比站在這個指揮台上好。那天上午的排練裡,我決定我什麼都先不要對樂團說… 除了「早上好」之外。

到了排練間的休息時,大提琴首席抬頭看著我說:「我們真的很享受和你 一起排練,你知道嗎?」我說:「真的嗎?我太緊張了,緊張到幾乎不知道把自己應該怎麼做」,大提琴首席回答:「賽門你不要緊張。我們也希望演奏出好的音樂。我們都很緊張,所以你不能緊張」。那是句很溫暖的一段話。「我們是一體的」這個想法幫助了我許多。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問題,我們都在面對它們,這是大家都理解的常情。有時後表現出一點點自己脆弱害怕的一面,人們的大方會使你驚訝。

4. 成為一個了不起的音樂家,並不代表你是成熟的人

十九歲時我離開皇家藝術學院時對生活的現實面一無所知,直到二十七歲那年我才發現原來國民年金是我自己要繳交,而不是樂團負責!那天晚上法院來了一個工作人員,對我解釋我只能在進監獄或罰款數千英鎊中選一個。在她意識到「我的天啊 - 這個人真的是那麼愚蠢單純」的時候,仁慈的放過了我。

對生活上的很多常識一無所知對許多音樂家們來說是很有可能的,許多人在離開學校前都還沒學到如何生活。

5. 即使是世界著名的音樂家也有自我懷疑的時候

二十多歲時,我腦子裡彷彿住著兩個不斷爭論的人。我不確定我是否喜歡身為音樂家的自己。我常常會一邊聽著我的錄音,一邊思考:「這個人到底他媽是誰?」

於是我休息了一年,停止聽任何音樂以及做和音樂相關的事,看看自己沒有音樂是否還能活下來。音樂對我的靈魂到底有多重要,沒有它我會崩潰嗎?於是我開始學習英語。最後我花了三個學期的時間去完成這件事,但我和自己做了一個承諾,這段期間不能聽音樂。

事實上,我發現如果有一項同和音樂一樣強大美好的東西取代它的位置,其實這是可以做到的。我沒有音樂能活下去:音樂對我來說並不是一種癮。但是當我回去聽我指揮的第一場音樂會,布萊頓愛樂樂團演奏貝多芬的英雄交響曲的錄音時,我的淚留滿面讓身邊的人的ㄡ嚇壞了。音樂的力量在幾個月來沒有音樂生活後,強烈的震撼了我。

在那一年之後,我腦子裡的矛盾少了得多。

6. 除了普通人際關係,你和其他音樂家們會有許多情感的交流

很少有一個領域能像音樂圈一般如此深刻地相互了解彼此。透過一起演奏音樂,我們甚至不必知道他們的名字就可以了解到他們一些個性 。你會經常需要處理這些感情交流帶來的困難,衝擊,或者深刻的事實。

7. 所以成功的秘訣是......

用盡全力的努力,保持好奇心,並意識到你身邊的人,其實比你想像的要美好得多。音樂圈的大家,大多是非常互享支持的。基本上大家都想幫助,有時候你必須敞開心胸讓他人幫忙。

願所有正在閱讀的你們都能擁有好運:別忘了有我們在你身後支持你。我們都會盡力而為,因為和你一樣我們都曾不安的徘徊,都曾懞懂的從零開始,我們都懂。

我希望你相信,我們都是在同一條船上的。

原文來自於BBC Music,由Monica Yang翻譯分享。

 

拉威爾《達夫尼與克羅伊》第二號組曲

https://youtu.be/14OM6Ysnk6M

 

 

 

 

 

 

 

開卷蹦藝術.享受美好閱讀時光

☕️一杯咖啡.一點心意.支持蹦藝術☕️

 

各類合作提案,聯繫方式:

*手機:0917.670.518 
*Line:https://line.me/ti/p/LB1ro0P0AU
*E-mail:jenpin888@gmail.com

【苗北講堂】2023下半年系列:揮灑音樂的魔手(三)以國際馬勒指揮大賽為例

【苗北講堂】2023下半年系列:揮灑音樂的魔手(三)以國際馬勒指揮大賽為例
Miaobei Art Center X BONART 2023-2-3

– 資訊整理共享於網路,欣賞音樂與藝術之美 –
蹦藝術 | BONART


課程主軸:

揮灑音樂的魔手-談指揮的藝術

橫亙古今的美妙交響樂.與您共饗

2023下半年的苗北講堂以「揮灑音樂的魔手-談指揮的藝術」為主題,五堂主題課程,深入淺出地解釋管弦樂指揮的歷史與理論,並結合莫札特、貝多芬、布拉姆斯、馬勒、理查史特勞斯到史特拉汶斯基等偉大作曲的交響作品,為古典音樂愛好者開啟欣賞管弦樂指揮的音樂大門。

課程詳細資訊

時間 _ 2023-08-06~2023-09-10 Am10:00 ~ 12:00

地點 _ 視聽中心

費用 _ $100元/堂 ;早鳥體驗套票:8/13前報名全系列五堂,享優惠價350元(原價500元)

指導單位 _ 苗栗縣政府

主辦單位 _ 苗栗縣苗北藝文中心

授課教師 _ 林仁斌(超人氣古典音樂欣賞名家、蹦藝術執行長)

一、因應現行防疫規範,學員上課均需全程配戴口罩;並遵守本中心防疫措施相關規定,違反規定將無法入場上課。

二、課程相關事宜洽詢:活動企劃部曾小姐037-612669轉511/cctseng@miaobeiac.org

主講人|林仁斌

蹦藝術 | BONART 執行長

知名長笛演奏、指揮、撰文、演講與音樂攝影之全方位音樂家 旅法知名音樂家林仁斌自2001年自巴黎師範音樂院(École Normale Supérieure de paris)學成返國後,以長、短笛演奏、室內樂及樂團指揮活躍於國際音樂節與國內外音樂廳;演奏專輯出版有《夜間咖啡館》、《妳的我的》、《華麗聚焦-雙長笛與鋼琴的歌劇院之夜》、《華麗聚焦II-卡門》(林仁斌&周欣穎)《動物狂歡節》….等。 現為音樂藝文網站「蹦藝術|BONART」執行長與Podcast古典音樂節目《蹦藝術》主持人,深受各界樂迷喜愛。多年來撰文拍攝訪問音樂家,更以文字與攝影見長,每年演講場次超過百場;為國家交響樂團、長榮交響樂團與國家兩廳院、苗北藝文中心等各單位邀約之音樂講座策展、音樂導聆與撰稿人,更是公認的超人氣音樂欣賞名家。

 

報名資訊與報名方式

繳費資訊

◎線上報名,點選上方「馬上報名」,填寫完google表單後,完成繳費。
◎臨櫃報名,至苗北藝文中心服務台填寫報名表,並完成繳費。
◎郵寄報名,填妥報名表(請自本頁面下方下載),並且完成繳費,將報名表郵寄至苗栗縣竹南鎮公園路206號苗北藝文中心(信封請註明:111-1苗北講堂)。
◎電子郵件報名,填妥報名表(請自本頁面下方下載)並完成繳費,將報名表寄至:cctseng@miaobeiac.org,主旨:112-1苗北講堂,即完成報名。

◎ 現場繳費:請攜帶報名表至苗北藝文中心服務台
◎線上匯款:
戶名:苗栗縣苗北藝文中心
銀行:臺灣土地銀行頭份分行(0050212)
帳號:021-051-051-316

 

注意事項

1、退款規定:課程進入報名行政流程繳費後,因故不克參加者,需配合規定,於活動開始前14個工作天提出申請(票券效期開始日期起算),退票將酌收票價10%的行政手續費用,逾期恕不受理。

2、活動延期:若因天災等不可抗力因素(如:颱風),主辦單位將告知補辦日期或退款事宜。並保留修改活動內容,以及終止課程之權力。

3、講座以收費報名辦理,每堂未達上限人數,將告知退款事宜。並保留修改活動內容,以及終止課程之權力。

4.因應疫情配合政府措施,學員需全程佩戴口罩、禁止飲食。

課程形式配合中央防疫指揮中心指示滾動式修正,如採線上課程,將以「Google Meet」軟體上課;敬請各位學員一同共學、共好!藝起做好防疫措施,提供一個安心、安全的場域,迎接藝文生活。

竭誠歡迎您的參與~一起享受音樂與藝術之美💕


揮灑音樂的魔手.系列三 以國際馬勒指揮大賽為例

8月27日(日) 10:00-12:00

馬勒指揮大賽是由馬勒孫女 Mariana Mahler 於2004年號召成立,與班貝格交響樂團合作並擔任主席的國際知名比賽,大賽曲目重點之一當然是馬勒交響作品,首屆便因來自委內瑞拉的當時未來國際新星 - 杜達美(Gustavo Dudamel)獲得首獎而聲名大噪,一躍而成為國際間最受注目的指揮大賽之一。

本堂課程,林仁斌老師將為您簡介馬勒指揮大賽,了解國際大賽的賽程與指揮比賽的評選方式,進一步以2023年馬勒指揮大賽獲獎音樂家,為您重點解析各輪賽程難點與指揮實戰欣賞重點。


馬勒,可能是擁有全世界最多「瘋狂樂迷」的古典作曲家❤️

 

當然,每一位作曲家都有他的音樂特色,但要像馬勒這樣,同時擁有最大聲的Fortissimo、最小聲的Pianissimo,最長的樂曲長度,最大型的管弦樂編制、最深層的生死議題探討、最特殊的多樣樂器使用,幾乎是音樂史上絕無僅有的...

在馬勒所生活的年代,他以「指揮才能」受到高度的肯定;在眾多史料與評論裡,馬勒的指揮能力傑出,能夠準確理解樂曲,即使因為大量排練總讓樂團團員抱怨,但他帶領樂團成員,總能演奏詮釋出讓觀眾讚賞無比的音樂會。

 

優異的指揮能力.當代之最

在眾多史料與評論裡,馬勒的指揮能力傑出,能夠準確理解樂曲,即使因為大量排練總讓樂團團員抱怨,但他帶領樂團成員,總能演奏詮釋出讓觀眾讚賞無比的音樂會。

 

當代的偉大指揮家漢斯.馮.畢羅(Hans von Bülow, 1830-1894)與作曲家布拉姆斯(Johannes Brahms, 1833-1897)都曾經表達過非常讚賞馬勒的指揮才能;尤其馬勒後來能夠順利接任維也納宮廷歌劇院總監職務,布拉姆斯的強有力的背書推薦,更是馬勒成為接任維也納宮廷歌劇院總監的關鍵因素。

 

馬勒擅長研究總譜,理解作曲家的想法。在馬勒活躍的年代,他指揮歌劇與管弦樂時活靈活現的神韻與豐富的肢體動作,更被許多畫家捕捉、躍然紙上。可惜的是,那是一個還沒有錄影影像紀錄的年代,我們無法從紀錄片裡真正看到馬勒最受當時人們喜愛指揮百態。

 

馬勒接任維也納宮廷歌劇院總監職務之後,晉身至歐洲音樂界最高地位,創造了維也納的「黃金十年」,帶領當時樂界一片頹廢而不知未來「世紀末的哀愁感」中,邁向新局。

世紀末維也納是指19世紀末期奧匈帝國首都維也納在文化上的繁榮景象。這一時期,猶太人在維也納的文化舞台上大放異彩。廣義的世紀末維也納則包括至1938年德奧合併為止,起源自維也納的對世界產生重大影響的政治、經濟和文化諸潮流。一般認為,世紀末維也納的出現是奧匈帝國在政治上地位相對減輕,使得人們的關心轉移到文化領域的結果。世紀末維也納的碩果包括了美術上的維也納分離派折衷主義建築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學奧地利經濟學派等,橫跨多種多樣的領域。雖然世紀末維也納隨著奧匈帝國的解體和自由主義時代的終結而土崩瓦解,然而世紀末維也納在19至20世紀之交的人類文化史上擁有極為重要的地位。(本段文字取自維基百科
GIA3525703 Gustav Mahler conducting, from 'Jugend', 1910 (litho) by Schmidhammer, Arpad (1857-1921); © Giancarlo Costa.

 

但其作曲,則非其然...

「詭異、奇特、不可預料、不知所云」,是許多不認識馬勒音樂世界的人們,共同的心聲

這些過往出現在馬勒音樂裡的負面用詞,在現代人越來越懂得以他的人生歷程、作曲動機、總譜閱讀進行深度理解之後,漸漸變成了同理心與深深地感同身受

在馬勒的交響曲中,我們不但聽見世界萬物的聲音,更似乎也聽見他的兒時回憶:山區的牛鈴聲、軍隊鼓樂、號角聲,都來自其兒時成長的回憶:而成長過程,家庭的不和睦,甚至雙親的爭執與弟妹的早夭,也讓他的音樂有時充滿不安與快樂並存的矛盾感;往往在美妙的旋律出現後,突然被洶湧而至的巨大聲響打斷,彷彿人生處在極樂階段時,卻時時警惕著即將來到的不安,甚至預感著自己將遭逢不幸或磨難。
 
這些典型「猶太人苦惱」的特質,也有些人說可能是馬勒個人的神經質。雖看似難以理解,但隨著現在對於馬勒的研究越來越豐富,我們越來越能感同身受,因為這些音樂中呈現的時時苦惱而煩憂、喜樂卻害怕失去一切的不安全感,都與他的生活、生命歷程有著深深的關聯。

我的時代終將來臨!」,是馬勒的名言,出自1902年2月16日,寫給妻子阿爾瑪的信中。

馬勒寫道:「他(理查·史特勞斯)的時代結束後,我的時代才會來臨。我多麼希望能夠親眼見到這一刻,並且有妳在我身旁陪伴!」
 
馬勒是對的,只是他的時代,真的等了足足五十年之後,才真正降臨。
 
現代,馬勒的狂熱現象已成顯學,全球都是馬迷,也印證了馬勒曾說的「別人擁有當代,然而我卻掌握了未來!」

透過馬勒指揮大賽,您除了認識馬勒的音樂,更將透過網路直播,理解國際指揮大賽究竟在比什麼?樂團的每一個手勢背後代表的意義,在林仁斌老師的精闢解說之下,您更將了解專業指揮之間的彈指差異,將帶來何其重要的音樂變化~


馬勒指揮大賽主席與榮譽評審 Marina Mahler(馬勒孫女)

瑪麗娜·馬勒(Marina Mahler)是馬勒和阿爾瑪·馬勒的孫女。

馬勒女兒安娜·馬勒(Anna Mahler)後來成為雕塑家,和指揮家阿納托爾·菲斯托拉里(Anatole Fistoulari)結婚之後,將女兒命名為,筆者認為是「Maria+Anna」之意。 2004年,安娜·馬勒與歐內斯特·弗萊施曼(Ernest Fleischmann)和班貝格交響樂團共同創立了馬勒指揮大賽,第一屆大賽之首獎得主為即將就任紐約愛樂音樂總監的杜達美(Gustavo Dudamel)。她同時也是馬勒基金會號召成立者與基金會董事長。

 

安娜·馬勒在馬勒紀錄片中的旁白

馬勒第七號交響曲

 

2023年馬勒指揮大賽評審群

今年的大賽評審團由來自世界各地的不同成員組成。 其中最重要包括發起人榮譽主席:瑪麗娜·馬勒(Marina Mahler),以榮譽主席身份支持評審團;評審群還有班貝格交響樂團的各樂器成員,以及來自世界各地的指揮家、作曲家與音樂經理人。


大賽歷年獲獎者

2004年第一屆

2007年第二屆

 

2010年第三屆

 

2013年第四屆

 

2016年第五屆

 

2020年第六屆


本屆總參賽20位指揮家一覽(依照官網排序)

一起為來自台灣的楊書涵加油❤️


賽程時間表


決賽曲目

Igor Stravinsky
Concerto for Violin and Orchestra in D

Gustav Mahler
Symphony No. 7

 

大賽指定曲全覽

Gustav Mahler
Symphony No. 7

Joseph Haydn
Symphony No. 92 in G major, Hoboken I/92 "Oxford Symphony"

Alban Berg
Seven Early Songs

Igor Stravinsky
Concerto for Violin and Orchestra in D

Bernd Richard Deutsch | 大賽指定創作樂曲
Con moto (world premiere, commissioned by the Bamberg Symphony)


您最關心的~獎金😁

首獎:三萬歐元

二獎:兩萬歐元

三獎:一萬歐元

除此之外,今年特別再由馬勒基金會贊助一份特別獎「最佳當代作品演奏獎」,獲獎者可獲得7500歐元喔~

 

大賽樂團 - 班貝格交響樂團

 

班貝格交響樂團(Bamberger Symphoniker)是一位於班貝格的德國交響樂團。 該樂團成立於1946年,最初主要由二戰後被驅逐出捷克斯洛伐克的德國音樂家組成,他們曾是布拉格德國愛樂樂團的成員。 樂團於1993年獲得「巴伐利亞國家愛樂樂團」(Bayerische Staatsphilharmonie)的正式團名。樂團於2006年3月16日慶祝成立60週年。

→官網更多資訊


2010年馬勒指揮大賽紀錄片《The Baton》

 

管弦樂團擺位圖

美式擺位與歐式擺位.因應不同樂曲表現效果而定(感謝臉友魯滴咖提供)

 

2023.6月 鹿特丹愛樂在台灣(變化歐式擺位)

黃俊文場(布拉姆斯小提琴協奏曲)

 

劉曉禹場(蕭邦鋼琴協奏曲)

 

 

2023.6月 紐約愛樂在台灣(變化美式擺位)

 

2020馬勒指揮大賽首獎得主音樂會 Finnegan Downie Dear(變化歐式擺位)

Bamberger Symphoniker

Finnegan Downie Dear - Dirigent

Barbara Hannigan - Sopran solo

Programm:

Miroslav Srnka - move 04 "Memory Full"

Gustav Mahler - Sinfonie Nr. 4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YFMEkcGIpgE&t=1521s

 

馬勒第四號交響曲

G大調第4號交響曲馬勒創作於1899年至1901年間創作的四樂章交響曲。最後樂章加入女高音獨唱,而歌詞選自詩集《少年魔號》中的《天國的生活》(Das himmlische Leben)。

 

第4號交響曲全曲共4個樂章:

  1. 精緻、從容地—非常閒適地(Bedächtig. Nicht eilen—Recht gemächlich
  2. 悠閒地速度,不緊不慢(In gemächlicher Bewegung; ohne Hast
  3. 平緩,略似柔板(Ruhevoll, poco Adagio
  4. 非常滿足地(Sehr behaglich

 

0:11 - Symphony #1

4:22 - Symphony #2

8:08 - Symphony #3

11:24 - Symphony #4

16:20 - Symphony #5

20:09 - Symphony #6

23:22 - Symphony #7

26:01 - Symphony #8

28:26 - Symphony #9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ylfWo2DoFyo

 

第四樂章:非常滿足地(Sehr behaglich

樂譜版本

https://youtu.be/pCuHCMitaoQ?t=2905

 

歌詞(取自維基百科

Das himmlische Leben
(aus Des Knaben Wunderhorn)

Wir genießen die himmlischen Freuden,
D'rum tun wir das Irdische meiden.
Kein weltlich' Getümmel
Hört man nicht im Himmel!
Lebt alles in sanftester Ruh'.
Wir führen ein englisches Leben,
Sind dennoch ganz lustig daneben;
Wir tanzen und springen,
Wir hüpfen und singen,
Sankt Peter im Himmel sieht zu.

Johannes das Lämmlein auslasset,
Der Metzger Herodes d'rauf passet.
Wir führen ein geduldig's,
Unschuldig's, geduldig's,
Ein liebliches Lämmlein zu Tod.
Sankt Lucas den Ochsen tät schlachten
Ohn' einig's Bedenken und Achten.
Der Wein kost' kein Heller
Im himmlischen Keller;
Die Englein, die backen das Brot.

Gut' Kräuter von allerhand Arten,
Die wachsen im himmlischen Garten,
Gut' Spargel, Fisolen
Und was wir nur wollen.
Ganze Schüsseln voll sind uns bereit!
Gut' Äpfel, gut' Birn' und gut' Trauben;
Die Gärtner, die alles erlauben.
Willst Rehbock, willst Hasen,
Auf offener Straßen
Sie laufen herbei!

Sollt' ein Fasttag etwa kommen,
Alle Fische gleich mit Freuden angeschwommen!
Dort läuft schon Sanct Peter
Mit Netz und mit Köder
Zum himmlischen Weiher hinein.
Sankt Martha die Köchin muß sein.

Kein' Musik ist ja nicht auf Erden,
Die unsrer verglichen kann werden.
Elftausend Jungfrauen
Zu tanzen sich trauen.
Sankt Ursula selbst dazu lacht.

Kein' Musik ist ja nicht auf Erden,
Die unsrer verglichen kann werden.
Cäcilia mit ihren Verwandten
Sind treffliche Hofmusikanten!
Die englischen Stimmen
Ermuntern die Sinnen,
Daß alles für Freuden erwacht.

天國的生活
(選自《少年魔號》)

我們享受著天國的喜樂,
與人間大不相同;
世間的喧囂和吵鬧,
在天國中杳無蹤影。
人人都和睦安寧,
生活如天使一般,
度過歡樂的時光。
我們舞蹈、跑動,
我們又跳又唱。
天上的聖彼得在看著。

約翰把小羊放出來,
屠夫希律眈眈等候。
我們把一隻溫柔
馴服而善良的
小羊羔處以死刑。
聖路加宰了牛,
一點也不必擔憂。
在天國的酒窖里,
美酒不用付錢。
天使們則烘烤著麵包。

每一種美味的蔬菜,
都在天國的菜園中生長,
有上好的萵苣和豆子,
所有我們想要的東西。
滿滿的盤子都為我們而備!
優質的蘋果、梨和葡萄,
園丁讓我們隨心所欲。
如果你想要獐和野兔,
他們立刻跑到街上,
帶上許多趕回來。

如果是齋戒的日子,
魚兒又開始高興地遊動。
看那聖彼得帶著
他的漁網和魚餌,
跑到天國的池塘邊。
聖瑪莎一定要掌廚。

世間的一切音樂,
都不能與我們的相比,
當那一萬一千個少女
開始翩翩起舞時,
聖烏蘇拉也露出笑顏。

世間的一切音樂,
都不能與我們的相比。
西西莉婭和她的親友們
都是絕佳的樂手。
天使的美妙歌聲,
使我們感到滿足,
讓我們醒來就歡樂。

 

 

伯恩斯坦論馬勒音樂中的猶太性(19:05起)(14:44)

伯恩斯坦以包含德國自中世紀以來多樣化故事的《少年魔號》,馬勒所挑選譜曲的歌曲,來論述其中的「猶太風味」,除了曲調的弗里吉亞調式之外,歌詞中的故事性,更是馬勒年代猶太人共同思維與遭遇,貧窮/困苦,對美好生活的渴望,正是為何馬勒為譜寫「天堂般的生活」的重要基礎。

 

第三樂章46:15起,天堂之門開啟

https://youtu.be/3-wcxLq-D10?t=2776


鹿特丹愛樂管弦樂團慶祝105週年(Shani!!!)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rhgL0j25dlY

 

【中央社新聞】沙尼率鹿特丹愛樂訪台 舞台團員座位乾坤大挪移舞台團員座位乾坤大挪移

 

前兩天的鹿特丹愛樂訪台,除了讓衛武營音樂廳也瘋狂之外,我更想從中央社靜瑜姐的這篇報導中,先聊聊指揮家沙尼(Lahav Shani)所提到的「管弦樂團」擺位:

原文中提到:

沙尼今天記者會後接受媒體訪問時表示,現在大家習慣的交響樂團編制,都是19世紀到現在經常使用的座位擺法,

長此以往,第1小提琴聲部跟第2小提琴聲部常常坐在一起,第2小提琴聲部很容易覺得自己是第2,其實大家都一樣重要,我會根據樂曲做座位上的調整。

沙尼表示,他會視曲目調整座位

「如果是歌劇,第1小提琴的旋律很重要;但如果是像布拉姆斯的交響曲與協奏曲,有很多甚至第2小提琴聲部非常重要,適當的調整也可以讓音樂更加流暢,讓樂迷聽見重點。

沙尼的說明,更能讓所有人理解他是一位非常有思維的管弦指揮:樂團擺位會依據樂曲效果與觀眾的欣賞角度做出調整因應。

而別忘了,沙尼正是2013年第四屆馬勒指揮大賽首獎得主,這幾年的樂壇指揮經驗歷練下來,他更已成為國際間最炙手可熱的管弦樂指揮,德國慕尼黑愛樂更已預定他成為下一任音樂總監🌟

我在五月萊比錫馬勒音樂節期間,剛好有機會與慕尼黑愛樂資深小提琴團員喝咖啡聊天時,他特別提到全團正熱烈期待著沙尼的到來(將於2026年樂季正式上任)

再附上班貝格交響樂團2016年9月30日音樂總監胡薩(Jakub Hrůša')的就職音樂會影片,當時曲目是馬勒第一號交響曲《巨人》,請直接欣賞(2'30"起)

Jakub Hrůša's inaugural concert as Chief Conductor of the Bamberg Symphony(歐式擺位)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LHpmbAOdanA&list=PL5fws53ssW6Fs4f8AenUZ602GClWB0AFV&t=151s

 

【中央社新聞】英國哈雷樂團成軍超過百年 迎來準首席指揮黃佳俊

(中央社記者趙靜瑜台北20日電)英國百年老牌管弦樂團哈雷樂團(Hallé Orchestra)發布消息指出,36歲新加坡籍指揮黃佳俊(Kahchun Wong)將成為樂團首席指揮及藝術顧問,合約從2024年9月開始,為期5年。

 

【中時專訪】專訪》跟著庫特.馬索的呼吸學音樂 黃佳俊掌握指揮密碼

 

指揮家不只是帶領音樂方向、給予樂團節拍提示,更重要的是要能和樂團一起呼吸。馬勒國際指揮大賽金獎得主、新加坡指揮家黃佳俊表示,他從指揮大師庫特.馬索身上,體會呼吸對音樂表現的重要性。

黃佳俊表示,他永遠記得,一次指揮大師班,指揮的曲目是布拉姆斯的第四號交響曲,連他在內共有五位學員,每位學員上場指揮第一樂章開頭時,總達不到大師的要求,「我們的表現令他不知道該說什麼才好,他親自上陣示範,當時他已經有帕金森氏症,但他一站上指揮台,手勢並不是硬性打拍子,而是以一種極為自然的方式呼吸,一口氣就帶動了樂團開始,樂團跟隨著那一口氣,自然而然地,音樂就開始流動。當時的樂團是一個青少年樂團,他們不是職業團員,但是卻馬上理解大師要的內容。」

黃佳俊表示,他永遠記得這個神祕又寶貴的瞬間,「原來指揮不是執著於如何打拍子,而是一種帶領,並且和樂團一起呼吸。」

黃佳俊解釋,那樣的呼吸,也帶有時間和空間感,包含給樂團發音的時間和空間,「從大師的啟發,帶給我思考,越好的樂團,越會延遲發音,這遠遠超越一個指揮所能帶領的標準,這是我和大師學到的事。」(詳全文


馬勒第七號交響曲

第七號共包含五個樂章:

  1. 慢速—果斷的快板、但不太快(Langsam - Allegro risoluto, ma non troppo)E小調
  2. 夜之樂:其一·中庸的快板(Nachtmusik I [Allegro Moderato])C小調。據說馬勒在1904年荷蘭之旅,因看過了畫家林布蘭(Rembrandt Harmeszoon van Rijn,1606–1669)知名的畫作《夜巡》,產生了啟發而作曲並命名本樂章。
  3. 諧謔曲·幽暗地(Scherzo [schattenhaft])D小調
  4. 夜之樂:其二·溫柔的行板(Nachtmusik II [Andante Amoroso])—以F大調為主
  5. 輪旋曲—終曲(Rondo-Finale)C大調

 

延伸閱讀

解謎林布蘭《夜巡》名畫祕辛!荷蘭國家博物館高解析數位修復

17世紀荷蘭黃金時代畫家林布蘭代表作

這幅鉅作完成於 1652 年,為藝術史上荷蘭黃金時代的代表作之一。它不僅展示了林布蘭在描繪人物技巧上的精湛技藝,也將巴洛克藝術中獨特的光影處理手法,發揮地淋漓盡致。

 

《夜巡》之官方修復介紹影片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f5Z0xSuCyGA

 

第四樂章 曼陀鈴的運用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mzOiDfN4LLA

 

第七號 完整演奏

00:46 I. Langsam (Adagio) - Allegro risoluto, ma non troppo

20:34 II. Nachtmusik I. 🌜 Allegro moderato

35:55 III. Scherzo. Schattenhaft. Fließend aber nicht zu schnell

44:38 IV. Nachtmusik II. 🌜🌛 Andante amoroso(曼陀鈴與吉他)

56:15 V. Rondo — Finale (Allegro ordinario)

1:13:00 Applause and Credits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QdxvC7NNSLQ&t=3386s

 

第五樂章 小號獨奏段落

 

第七號的最後華麗小號(1:11:11 起)

https://youtu.be/QdxvC7NNSLQ?t=4270

 

 

2023國際馬勒指揮大賽首獎出爐🎉🎉🎉

一早睡醒看官方網頁公告~不出我所料,最後大獎得主為義大利籍 Giuseppe Mengoli(29歲),非常恭喜本屆首獎得主出爐🎊

從第三輪起,Giuseppe Mengo對音樂的掌控與堅持,帶出的內容與表現就讓我印象深刻;而在昨晚決賽中,他迅速地就解決掉Stravinsky小提琴協奏曲,沒有多作不必要的著墨,接著花了不少時間排練一波馬勒第七號第一樂章的細節,說明自己即將處理的音樂內容、想法與速度,然後完整地將第一樂章以他帶點瘋狂的彈性速度與獨特詮釋完整演奏完畢~

昨晚凌晨2點10分看完決賽直播後,我在這次的馬勒大賽專屬追賽群組裡,寫下對決賽三位選手的看法:

剛剛看完決賽,睡前分享我的心得,明早看開獎😉

我心中的排序,也是本次大賽的最終名次:

1.Giuseppe Mengoli

2.Taichi Fukumura

3.Georg Köhler

原因:

Giuseppe Mengoli:

音樂觀念創新、大膽,決賽勇於帶動樂團挑戰速度變化,彈性速度營造非常漂亮,音樂內容非常成熟,雖然會有一點太過激動,但與樂團火花最多,能帶出與眾不同的音樂內容,夠瘋狂

Taichi Fukumura:

手勢在三位之中最漂亮,笑臉迎人的親切態度直到最後一輪都讓人印象深刻,音樂流暢細節豐富,指揮整體非常穩定,技巧突出優美,音樂稍微少了點個人風格,屬中規中矩

Georg Köhler

音樂性佳,德文說的最好(XD);在指揮的過程中經常出現手勢跟音樂的不連貫,所以雖有好音樂想法,但我覺得比較無法落實出來,這點比較可惜。

從結果論,這證明了:

1. 別害怕瘋狂與對音樂的堅持,你永遠會有知音

2. 技術永遠需要音樂作為雙翅,才能飛得更高更遠

3. 別在國際場合只說德文,這樣只能成為Local King

.

And the Winner of 2023 Mahler competition is...

 

 

開卷蹦藝術.享受美好閱讀時光

☕️一杯咖啡.一點心意.支持蹦藝術☕️

 

各類合作提案,聯繫方式:

*手機:0917.670.518 
*Line:https://line.me/ti/p/LB1ro0P0AU
*E-mail:jenpin888@gmail.com

【BON音樂】衛武營本事 - 為何不該錯過《魔彈射手》? 德語浪漫主義歌劇首部曲

【BON音樂】為何不該錯過《魔彈射手》? 德語浪漫主義歌劇首部曲
Why you should watch "Der Freischütz" ?

– 資訊整理共享於網路,一起欣賞音樂與藝術之美 –
蹦藝術 | BONART


原文刊載於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網站,→出處

 

2020年奧地利茵斯布魯克劇院《魔彈射手》最新製作劇照

照片版權© 2020奧地利茵斯布魯克劇院首演劇照

 

文|林仁斌 蹦藝術網站執行長

 

三分鐘認識歌劇《魔彈射手》

歌劇基本資料

作曲 卡爾‧馬利亞‧馮‧韋伯(1786-1826)
劇本 弗里德里希‧金德(1768-1843)
原著 奧古斯特‧阿貝爾(1771-1816)
出處 德國鬼故事集《幽靈之書》(Gespensterbuch)第一卷第一個故事(1810年出版)
首演 柏林皇家戲劇院(Königliches Schauspielhaus)1919年改稱普魯士國家劇院(Preußisches Staatstheater),1984年起改稱柏林音樂廳(Konzerthaus Berlin)

 

柏林音樂廳(Konzerthaus Berlin)

德國浪漫主義歌劇首部曲:韋伯歌劇《魔彈射手》首演的柏林皇家戲劇院(Königliches Schauspielhaus)1919年改稱普魯士國家劇院(Preußisches Staatstheater),1984年起改稱柏林音樂廳(Konzerthaus Berlin),便是筆者身後的建築。

2023年5.30. 筆者到此一遊,剛好留下音樂廳又正在整修中的見證~

 

對了~1990年代柏林愛樂廳重新整修時,此廳亦曾是柏林愛樂的駐廳。也因此1992年傑利畢達克應邀回到柏林愛樂指揮的布魯克納第七號交響曲,最經典的紀錄片,便是在此音樂廳演出/錄製。

【BON音樂】歷史一刻!《傑利畢達克光榮凱旋指揮柏林愛樂紀錄片》介紹

https://bonart.com.tw/sergiu-celibidache/

試閱連結:

 

【特別話題】2021年.柏林音樂廳兩百週年音樂會


回到本文主題~

  莫札特《魔笛》 貝多芬《費黛里奧》 韋伯《魔彈射手》
語言 德語歌劇 德語歌劇 德語歌劇
年份 1791 1814 1820
幕景設計 兩幕19景 首演時為三幕

後改為兩幕

三幕16景

 

德國浪漫主義歌劇首部曲

在莫札特《魔笛》(1791)與貝多芬《費黛里奧》(1814)兩部德語歌劇鉅作之後,時任德勒斯登宮廷樂長的作曲家韋伯耗費三年時間細細創作,終在1820年完成歌劇《魔彈射手》。

1821年6月18日在柏林首演之後,一年間《魔彈射手》連續上演超過50場,緊接其後於維也納、德勒斯登、萊比錫、漢堡、慕尼黑、布拉格、拉脫維亞里加、丹麥哥本哈根等主要城市連續不斷演出,獲得極大的迴響,更在1824年至1825年間陸續迎來倫敦、巴黎及美國等地的首演,是韋伯生平最重要的歌劇創作,更是浪漫初期最具代表性且無與倫比的歌劇作品。

 

劃時代的歷史地位

《魔彈射手》的序曲非常知名,經常在音樂會中單獨演奏,最大特色有二:

 

其一,單純中央C.最美

歌劇幕起,《魔彈射手》序曲將響起韋伯最單純樸實的「C」長音,這單純中央C,似乎揭示了浪漫主義的年代自此最單純的音符而終於開啟而綻放;韋伯的「C長音」歌劇序曲與貝多芬的「C大調」第一號交響曲似乎所見相同,都具備著劃時代的意義。

《魔彈射手》的大獲成功,讓德國歌劇活躍於歐洲各大歌劇院,象徵著德語歌劇正超義趕法,自成一家之言而傲然於世;而首演之日正逢「滑鐵盧戰役」(1815)六週年(兩事件恰巧皆為6月18日),更讓這部德意志民族歌劇,無懼於當代義大利美聲與法國大歌劇之雄雄威勢,正式以三強之姿鼎立於歐洲歌劇院。

 

其二,韋伯才是真正的主導動機始祖

「主導動機」(Leitmotiv)一詞最初於德國,出現是當代德國音樂學者弗里德里希‧威廉‧詹斯(Friedrich Wilhelm Jaehns, 1809-1888)用來描述韋伯音樂的創作手法時所使用的專有名詞。詹斯是韋伯作品編年目錄最重要研究學者,對於韋伯隱伏使用歌劇中的角色動機與劇情暗示,是他創作音樂的拿手好戲,更是「主導動機」真正在歷史上使用的濫觴;未來崇拜韋伯的作曲家華格納,將在韋伯建立的基礎之上,更加發揚光大「主導動機」的創作改念,並提出「整體藝術」(Gesamtkunstwerk),終將德語歌劇提升至結合所有藝術總合之最高境界。

 

歌劇序曲也告訴聽眾整部歌劇的脈絡與隱藏在其中的秘密。一開始曖昧模糊的八度音,接著序曲專用的法國號動機讓氛圍逐漸明朗,接下來的主角馬克斯與詭譎狼谷,女主角亞嘉特的主題,以及法國號所代表的合唱樂段,讓整齣劇推向高潮,在暗示快樂結局的管弦樂合奏下結尾。整首序曲也像是預告片一般,讓觀眾觀賞整齣歌劇之前就能知道來龍去脈。(出處

 

《魔彈射手》歌劇序曲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txAtjngr6dE&t=211s

 

音樂學者們更一致認同韋伯《魔彈射手》的成功,除代表著德國「歌唱劇」(Singspiel)最成熟作品之外,更是史上第一部浪漫主義歌劇,其重要性與代表性,不言而喻。

所有的一切,都是如此單純而美好。

對了,前面我有提到,韋伯與莫札特是姻親嗎?

除了德勒斯登宮廷樂長的崇高身份之外,他還是莫札特之妻康斯坦茲‧韋伯 (Constanze Weber)的叔叔喔~

 

你一定還想知道這個~

 

 

七顆子彈.一個詛咒

Costume designs by Stürmer for the roles of Samiel and Caspar in the opera Der Freischütz by Carl Maria von Weber, as presented in the original 1821 production at the Schauspielhaus, Berlin. (Wiki "Der Freischütz")

 

→中文維基《魔彈射手》網頁

 

六顆百發百中.第七顆將被愚弄...

被魔鬼詛咒的最後一顆子彈,將飛往何處?誰又將殞命?

《魔彈射手》故事共有三幕,以德國民間流傳數世紀的百發百中的神奇魔彈與獵人故事作為主軸:

從序曲開始,韋伯以C大調長音最澄澈透明的音響效果,帶我們一步一步進入德國鬼故事集《幽靈之書》那帶有懸疑超自然色彩的故事世界~此時韋伯以四部法國號象徵主角獵人生活,也以民歌風格也勾勒出故事的所在地:純樸的波西米亞鄉村。

當邪惡魔鬼薩米耶(Samiel,口白者)主題出現時,弦樂的顫弓與小調的神秘色彩更讓音樂呈現出緊張未知之感;單簧管優美地呈現馬克斯(Max,男高音)與亞嘉特(Agathe,女高音)的愛情,在一連串象徵主角們受到的壓迫劇情後,音樂再次以亮麗的C大調象徵邪惡終於無法戰勝正義的基本信念,相信這除了當時民眾特別有感,對現代的觀眾們亦深有感觸。也因序曲本身架構完整,主題豐富且與歌劇劇情緊扣,經常由管弦樂團單獨於音樂會中安排演出,其來有自。

 

歌劇登場人物

角色與相關訊息
聲音類型 首演:1821年6月18日
指揮: Carl Maria von Weber
奧多卡爾(領主/王子)

Ottokar, a sovereign prince

男中音

baritone

Gottlieb Rebenstein
庫諾(看林人)

Kuno, a hereditary forester

男低音

bass

Carl Wauer
阿嘉特(庫諾之女)

Agathe, his daughter

女高音

soprano

Caroline Seidler
安琴(阿嘉特的侍女/親戚)

Ännchen, a young relative

女高音

soprano

Johanna Eunike[b]
加斯巴(年輕獵人)

Caspar, first assistant forester

bass Heinrich Blume
馬克斯(年輕獵人/阿嘉特的未婚夫)

Max, second assistant forester

男高音

tenor

Heinrich Stümer[15]
薩米爾(魔鬼)

Samiel, the 'Black Huntsman'

口白演出

spoken

Joseph Hillebrand
隱士(受尊敬的長者)

Hermit

男低音

bass

Johann Georg Gern
基利安(富有的農夫)

Kilian, a wealthy peasant

男中音

baritone

August Wiedemann
四位伴娘

Four bridesmaids

女高音

soprano

Henriette Reinwald etc.
合唱團與演員:獵人、農夫、農女精靈、女侍者、等(Hunters, peasants, spirits, attendants)

 

基本資料

本段分幕劇情取自維基百科《魔彈射手》

在德國民間傳說裡面,魔彈射手指的是擁有神奇的魔彈、能夠百發百中的射手;這個類型的故事有著古老的起源,其講述的內容甚至可以回溯至人類伊始[1]:vi[d]。本劇共分三幕,實際的故事背景是三十年戰爭後,波西米亞某莊園主的領地。

第一幕

射擊比賽的首一輪賽事甫告結束,村民們在森林中的一間酒店為獲勝者慶祝,而不幸落敗的馬克斯(Max,男高音)背對著他們,沮喪地獨坐一旁。在狩獵活動仍然重要的社會中,獵人的射擊能力關乎一切,而奧圖卡(Ottokar)王子已許諾,傑出的獵人將得到「森林守護官」(德語:Erbförster)這個稱號。馬克斯今日的成績相當一般,甚至遜於鎮上名喚基利安(Kilian,即獲勝者)的普通小子,如果無法在明天的新一輪賽事中取勝,馬克斯不但與守護官稱號無緣,更將無法迎娶現任守護官庫諾(Kuno,男低音)的女兒阿加特(Agathe,女高音)。酒店角落裡的另一個獵人卡斯帕(Kaspar,男中音)將馬克斯這晚的患得患失都看在眼裡──卡斯帕是一個將靈魂賣給魔鬼的壞獵人,事實上今日稍早正就是卡斯帕從中作梗,影響了馬克斯的發揮。卡斯帕和魔鬼薩米爾(Samiel,口白)的交易是有代價的,為了換回自己的陽壽,現在他正在尋找替死鬼,馬克斯的絕望正是絕好的機會。

庫諾及其他獵人都鼓勵馬克斯,但他的心中仍充滿了恐懼,他是那麼害怕第二天的到來。身後的人們歡欣熱鬧的跳舞唱歌,馬克斯卻沉溺於對往昔的回憶,曾經那一片從森林到森林的廣闊草原便是他的天地[e],當他的自由巡遊結束後,可愛的阿加特會滿面笑容的迎接他,而現在,他將失去這一切。此時,卡斯帕不懷好意地欺近來,一邊勸他喝酒,一邊向他講述一個有關「狼谷」(Wolfsschlucht)的傳說:據說,薩米爾擁有一種能百發百中的魔彈。卡斯帕表示只要拿到魔彈,那明天的比賽將易如反掌,接著說今天晚上沒有月亮,正好適合打造魔彈,並約定午夜十二點的時候同去「狼谷」。起先馬克斯有點猶豫,但看到卡斯帕所展示的一隻魔彈後,囿於絕望的馬克斯被說服了。

第二幕

另一邊,阿加特與表妹安琴(Ännchen,女高音)正在家中,牆上的一幅老祖先的畫像突然落下來,碰傷了阿加特的前額。把這視為不祥徵兆的阿加特悶悶不樂,但快樂的安琴勸她勿要自尋煩惱。其實,阿加特的心中確有煩惱,今天森林中的一個隱士(男低音)告訴她,在她的身上將要發生可怕的事情,並送她一枝白色的薔薇花作為護身符,她只希望草原上那輕柔的微風能夠將她的祈禱吹上天,求神保佑。這時,馬克斯來了,他表示馬上要離開,並藉口說是要去「狼谷」獵一頭雄鹿。阿加特與安琴都阻止他,因為「狼谷」是傳說中的鬼魅出沒的地方,尤其是深夜。但馬克斯決意前往,可能失去愛人的恐懼令他軟弱、不相信自己的力量,他所有的希望都落在那神奇的魔彈上,他必須去。

場景一變,這晚外頭沒有月光,陰森荒涼的「狼谷」死氣沉沉,不知名的靈體四下喃喃。卡斯帕走進一片黑森林,他呼喚起魔鬼薩米爾的名字,要求用馬克斯的靈魂換回自己的,還要求七顆魔彈。薩米爾應允了六顆,興高采烈的卡斯帕奮力打造起魔彈來。然而,第七顆魔彈的去向是凡人無法控制的,它將會聽從魔鬼的操弄:這愚弄的報應若不是落在馬克斯身上,便是落在卡斯帕身上。

馬克斯朝著狼谷出發,一路上他的心裡非常矛盾,恍惚間,他似乎看見了母親的亡魂來阻止他,但一想到第二天的比賽和阿加特,他又堅定的向前走去。馬克斯找到卡斯帕,卡斯帕正在對煉造魔彈的熊熊火焰祝福,妖魅的火光映在他的臉上十分可怕。隨著一顆顆魔彈從火中誕生,周圍就會發生不同的變化,忽而狂風暴雨、雷電交加,忽而妖魔鬼怪、磷光幽幽。最後,所有的魔彈造好了,卡斯帕瘋狂的笑起來,他一顆一顆數著,突然,魔鬼薩米爾出現,取走了因驚嚇過度而昏倒的馬克斯的靈魂。

第三幕

第二天清晨,房間內的阿加特已經穿上新娘禮服,正哼唱著為馬克斯祈禱[f],她相信馬克斯一定能夠獲勝。雖然如此,她的內心深處還是感到不安,因為昨天晚上她做了一個惡夢,夢見她自己變成了一隻白鴿,被馬克斯的槍射中;醒轉後,阿加特的腳邊竟真的有一隻受傷的大鳥,她擔心這是一個不祥的預兆。安琴進來,看到阿加特愁容滿面便安慰她,說在新娘的臉上不需要憂傷的眼神,便給她唱了一首詼諧的歌曲。這時,一群村姑帶來了阿加特的花冠,並向她祝福。阿加特打開裝花冠的盒子,裡面裝的卻是一頂葬禮用的白色花冠,阿加特尖叫著將它扔在地上,周圍的姑娘也震驚的呆立著。一會兒後,阿加特恢復了鎮定,取出前晚神秘隱士送給她的白色薔薇花,安琴取來絲帶,將花編製成一頂新的花冠。阿加特帶上花冠,希望真的可以憑此度過一劫。

莊園內的林場,獵人們興致高昂的在等待比賽開始,對他們來講,這世上的事情要數打獵最快樂。馬克斯的六發子彈都已發射,結果百發百中。奧圖卡王子先是許諾了兩人的婚事,並頒布命令:馬克斯必須將剩餘的彈藥用盡,作為自己就職「守護官」的見證,而餘下的正是那第七顆彈藥──魔鬼的遊戲。孰料接下來的一切竟跟阿加特的夢境一模一樣:一隻白鴿飛過,馬克斯擎起槍瞄準,阿加特大聲呼叫阻止他。馬克斯的手一顫抖,子彈射向了躲藏在樹後的阿加特。在一片驚訝聲中,馬克斯急忙趕去照看阿加特,人們都以為馬克斯殺死了自己的新娘,為這悲慘的意外而哀悼。但不久,阿加特睜開了眼睛,她身上沒有一點傷痕,那是因為她頭上的花冠救了她一命。卡斯帕在斷氣前發出詛咒的聲音──他詛咒魔鬼將自己玩弄。

王子命屬下打理現場,而後轉向馬克斯,馬克斯道出了自己與魔鬼間的交易,王子憤怒地要將馬克斯驅逐。隱士突然出現,並說服了王子給馬克斯一年的時間改過自新,此外將彈藥用盡的「傳統」也就此廢去。王子同意了,馬克斯緊緊握住阿加特的手流著眼淚感謝上蒼,他發誓永遠不再背棄正義。(全劇終)


戲劇與抒情女高音.競相比美

《魔彈射手》不僅只是獵人們的射擊比賽故事而已,除了七位主要男性角色之外,本劇中的兩朵女高音之花:亞嘉特(Agathe,戲劇女高音)與安琴(Ännchen,抒情女高音)各有精采詠嘆調呈現,更是本劇一大特色。

 

在第二幕中亞嘉特與安琴的精彩二重唱〈倒楣鬼!老實待著…〉(Schelm, halt’ fest!…)中,我們可立即辨識出兩位女高音的聲音表現截然不同。而亞嘉特充滿戲劇與音色變化的宣敘調與詠嘆調〈我怎麼能夠入睡…輕輕地…〉(Wie nahte mir der Schlummer…Leise, leise, fromme Weise…)與第三幕深情的詠嘆調〈即使烏雲遮蔽了天空〉(Und ob die Wolke sie verhülle)都是本劇必聽的極其優美之作;第二女主角年輕表妹安 (Ännchen) 身為此劇抒情女高音擔當,她的兩首詠嘆調,第二幕中最知名,逗笑亞嘉特的〈一個年輕的小伙子走過來〉(Kommt ein schlanker Bursch gegangen),以波蘭舞曲節奏特性充分展現抒情花腔女高音在音域轉換的悠遊自在;第三幕中的浪漫戲劇宣敘調與華麗詠嘆〈我曾夢見過世的表姐〉(Einst träumte meiner sel'gen Base)則以懇切的語氣,說著令人噴笑的恐怖故事,反萌差極大,您聽過一定會喜愛。

 

精彩的管弦樂配器.呼應舞台與故事

在本劇的音樂設定中,韋伯除以大調與小調代表角色的善與惡,無論是代表兩位女高音以大調音樂所象徵的美好或者象徵邪惡角色獵人卡斯巴(Kaspar,男中音)及魔鬼薩米爾,劇情與音樂調性都有著環環相扣的精彩呈現。在描繪劇中最黑暗的場景:煉製魔彈的「狼谷」(Wolfsschlucht)時,除了以c小調暴風雨音樂描繪出黑暗魔法世界之外,更充分以管弦樂樂器的不同音色豐富的故事場景,進行多樣化的組合:不論是舞台上的幽靈、不可知的怪獸、雷電閃光到鬼火到對黑暗世界的恐懼,都能在韋伯的筆下感受到明顯的戲劇氛圍~也正因如此,《魔彈射手》在歌劇音樂的先驅展現,毫無疑問地是最具有代表性的首部浪漫主義德語歌劇!

 

你相信有魔鬼嗎?

如果是你,你願意用自己的靈魂,甚至犧牲最愛,來換取這百分之百會命中的子彈嗎?

故事黨的你,這裡有著奇幻文學裡最黑暗的鬼故事

旋律黨的你,這裡有德語歌劇中最美妙深情的旋律

2023年衛武營與奧地利茵斯布魯克劇院共同製作旗艦歌劇製作《魔彈射手》,您絕對不容錯過~

 

森柏歌劇院版本欣賞(中文字幕)

 

歌劇精選段落欣賞

 

2019年法國香榭麗舍劇院版本(無字幕)

 

 

韋伯最受歡迎的單簧管協奏曲

1. Allegro moderato (0:00)

2. Adagio ma non troppo (7:45)

3. Rondo. Allegretto (Allegro) (13:37)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95gL5U4ILFc

 

 

開卷蹦藝術.享受美好閱讀時光

☕️一杯咖啡.一點心意.支持蹦藝術☕️

 

各類合作提案,聯繫方式:

*手機:0917.670.518 
*Line:https://line.me/ti/p/LB1ro0P0AU
*E-mail:jenpin888@gmail.com

【BON音樂】十首最出色的歌劇大合唱(Best Opera Choruses)

【BON音樂】十首最出色的歌劇大合唱
Top 10 Opera Choruses

– 資訊整理共享於網路,一起欣賞音樂與藝術之美 –
蹦藝術 | BONART


歌劇大合唱,是除了詠嘆調之外最受注目,也是在歌劇中經常擔任重要場面的樂曲。

好的歌劇大合唱,不但能讓氣勢磅礡,更能讓觀眾們留下深刻印象,提升場面華麗感,甚至成為經典不朽的場景。

一起看看筆者心中的「十大歌劇大合唱」,有哪些場景?

 

第十名:

威爾第《阿依達》⟨ 凱旋進行曲大合唱/光榮屬於埃及 ⟩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TNsQ367PDyU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JXMdei-UTfw

 

華格納《漂泊的荷蘭人/飛行的荷蘭人》⟨ 水手合唱 ⟩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wE1NyYT31Tw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W4f8-LYvmhI

 

威爾第《遊唱詩人》⟨ 打鐵合唱 ⟩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MdX3T_Kjcos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8aHsJdMEMY

 

普契尼《蝴蝶夫人》⟨ 哼唱曲 ⟩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gWOIrF6o3ao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NFOzgNlg0dg

 

鮑羅定《伊果王子》⟨ 韃靼人舞曲 ⟩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X0KBfi-bhpo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kqKclPhsK0o

 

華格納《唐懷瑟》⟨ 朝聖者的合唱 ⟩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Xwkzg0bGh30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oDdb65l-49E

 

古諾《浮士德》第四幕 ⟨ 士兵大合唱 ⟩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DhBSPJuQ7ns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LW-6HMenF74

 

威爾第:《拿布果》⟨ 飛吧!讓思緒乘著金黃色的翅膀⟩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fWk-SelJroA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BICp966LlR4

 

華格納《羅安格林》⟨ 婚禮合唱 ⟩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5C5FOW2ekHo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J2lX86w-pT4

 

韋伯《魔彈射手》⟨ 獵人合唱 ⟩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UYiWetb813M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CvZSASwQSL0

 

 

《魔彈射手》歌劇欣賞(1:54:32起)

 

 

接下來推薦維也納國立歌劇院出品的《The World's Greatest Opera Choruses》,真的每首都經典、超好聽~

https://open.spotify.com/album/1O11I4GxVl9Era60FccDaG?si=JC_Q_ns8QTWpJffCoelHcw

 

 

一起看看,維也納國立歌劇院選了哪些好聽的合唱音樂呢?

  1. Nabucco: Chorus of the Hebrew Slaves
  2. Tannhauser
  3. Faust: Soldiers' Chorus
  4. Der Freischutz: Chorus of Bridesmaids
  5. Madama Butterfy: The Humming Song
  6. Il Trovatore: Gypsy Chorus
  7. Lohengrin: Bridal Chorus
  8. Fidelio: Prisoners' Chorus
  9. The Flying Dutchmen: Sailors' Chorus
  10. I Lombardi: Processional Chorus
  11. The Mastersingers: Church Chorus
  12. lI Pagliacci: Bell Chorus
  13. Der Freischutz: Huntsmen's Chorus

 

 

 

開卷蹦藝術.享受美好閱讀時光

☕️一杯咖啡.一點心意.支持蹦藝術☕️

 

各類合作提案,聯繫方式:

*手機:0917.670.518 
*Line:https://line.me/ti/p/LB1ro0P0AU
*E-mail:jenpin888@gmail.com

【苗北講堂】2023下半年系列:揮灑音樂的魔手(二)談指揮的藝術(下)

【苗北講堂】2023下半年系列:揮灑音樂的魔手(二)談指揮的藝術(下)
Miaobei Art Center X BONART 2023-2-2

– 資訊整理共享於網路,欣賞音樂與藝術之美 –
蹦藝術 | BONART


課程主軸:

揮灑音樂的魔手-談指揮的藝術

橫亙古今的美妙交響樂.與您共饗

2023下半年的苗北講堂以「揮灑音樂的魔手-談指揮的藝術」為主題,五堂主題課程,深入淺出地解釋管弦樂指揮的歷史與理論,並結合莫札特、貝多芬、布拉姆斯、馬勒、理查史特勞斯到史特拉汶斯基等偉大作曲的交響作品,為古典音樂愛好者開啟欣賞管弦樂指揮的音樂大門。

課程詳細資訊

時間 _ 2023-08-06~2023-09-10 Am10:00 ~ 12:00

地點 _ 視聽中心

費用 _ $100元/堂 ;早鳥體驗套票:8/13前報名全系列五堂,享優惠價350元(原價500元)

指導單位 _ 苗栗縣政府

主辦單位 _ 苗栗縣苗北藝文中心

授課教師 _ 林仁斌(超人氣古典音樂欣賞名家、蹦藝術執行長)

一、因應現行防疫規範,學員上課均需全程配戴口罩;並遵守本中心防疫措施相關規定,違反規定將無法入場上課。

二、課程相關事宜洽詢:活動企劃部曾小姐037-612669轉511/cctseng@miaobeiac.org

主講人|林仁斌

蹦藝術 | BONART 執行長

知名長笛演奏、指揮、撰文、演講與音樂攝影之全方位音樂家 旅法知名音樂家林仁斌自2001年自巴黎師範音樂院(École Normale Supérieure de paris)學成返國後,以長、短笛演奏、室內樂及樂團指揮活躍於國際音樂節與國內外音樂廳;演奏專輯出版有《夜間咖啡館》、《妳的我的》、《華麗聚焦-雙長笛與鋼琴的歌劇院之夜》、《華麗聚焦II-卡門》(林仁斌&周欣穎)《動物狂歡節》….等。 現為音樂藝文網站「蹦藝術|BONART」執行長與Podcast古典音樂節目《蹦藝術》主持人,深受各界樂迷喜愛。多年來撰文拍攝訪問音樂家,更以文字與攝影見長,每年演講場次超過百場;為國家交響樂團、長榮交響樂團與國家兩廳院、苗北藝文中心等各單位邀約之音樂講座策展、音樂導聆與撰稿人,更是公認的超人氣音樂欣賞名家。

 

報名資訊與報名方式

繳費資訊

◎線上報名,點選上方「馬上報名」,填寫完google表單後,完成繳費。
◎臨櫃報名,至苗北藝文中心服務台填寫報名表,並完成繳費。
◎郵寄報名,填妥報名表(請自本頁面下方下載),並且完成繳費,將報名表郵寄至苗栗縣竹南鎮公園路206號苗北藝文中心(信封請註明:111-1苗北講堂)。
◎電子郵件報名,填妥報名表(請自本頁面下方下載)並完成繳費,將報名表寄至:cctseng@miaobeiac.org,主旨:112-1苗北講堂,即完成報名。

◎ 現場繳費:請攜帶報名表至苗北藝文中心服務台
◎線上匯款:
戶名:苗栗縣苗北藝文中心
銀行:臺灣土地銀行頭份分行(0050212)
帳號:021-051-051-316

 

注意事項

1、退款規定:課程進入報名行政流程繳費後,因故不克參加者,需配合規定,於活動開始前14個工作天提出申請(票券效期開始日期起算),退票將酌收票價10%的行政手續費用,逾期恕不受理。

2、活動延期:若因天災等不可抗力因素(如:颱風),主辦單位將告知補辦日期或退款事宜。並保留修改活動內容,以及終止課程之權力。

3、講座以收費報名辦理,每堂未達上限人數,將告知退款事宜。並保留修改活動內容,以及終止課程之權力。

4.因應疫情配合政府措施,學員需全程佩戴口罩、禁止飲食。

課程形式配合中央防疫指揮中心指示滾動式修正,如採線上課程,將以「Google Meet」軟體上課;敬請各位學員一同共學、共好!藝起做好防疫措施,提供一個安心、安全的場域,迎接藝文生活。

竭誠歡迎您的參與~一起享受音樂與藝術之美💕


揮灑音樂的魔手.系列二 談指揮的藝術(下)

8月13日(日) 10:00-12:00

在具備管弦樂指揮的歷史背景與基本技巧的認識之後,這堂課程中林仁斌老師將以更需展現指揮帶團能力的後期浪漫兩位作曲家布拉姆斯與馬勒的音樂作品為例,搭配指揮大師班影片,從指揮心法到排練技巧全解析,認識樂團和聲與句法不同所展現的不同演奏成果,讓您從此進入管弦樂指揮欣賞的深度領域。

 

搭配音樂:

布拉姆斯:第四號交響曲第四樂章

馬勒:第四號交響曲第三樂章


今天的講座,讓我們先從「全球十大管弦樂團」這個話題聊起~

管弦樂團專題 – 全球十大交響樂團巡禮

https://bonart.com.tw/worlds-best-10-symphony-orchestras-2/

第九位:布達佩斯節慶管弦樂團(Budapest Festival Orchestra)

(基本資料整理於網路與維基百科,並附上超連結方便檢索)

布達佩斯節慶管弦樂團(匈牙利語:Budapesti Fesztiválzenekar,英語:Budapest Festival Orchestra)是位於布達佩斯匈牙利知名管弦樂團,由指揮家伊凡·費雪與鋼琴家佐爾坦·柯奇什於1983年創立。

 

若要說起古典樂中近30年來最偉大的成功故事之一,那一定非布達佩斯節慶管弦樂團莫屬。1983年由被譽為「匈牙利音樂代言人」的指揮大師伊凡.費雪(Ivan Fischer)與匈牙利鋼琴家左坦.柯西斯(Zoltán Kocsis)所創立的布達佩斯節慶管弦樂團,在過去30年來以其獨特的帶團方式,加上多元化的音樂表達方式,不但帶起了匈牙利對於音樂的熱潮,也讓樂團成為近年竄起最快的古典樂團。

伊凡費雪1951年1月20日出生於匈牙利布達佩斯,之後在布達佩斯巴爾托克音樂院接受音樂教育,又進入維也納音樂院與薩爾茲堡,師事史瓦洛夫斯基、哈農庫特學習指揮。

 

樂團最初由一些匈牙利音樂家自願組成,原本只為音樂節等特殊活動上演出而組建,後來於1992年起成為一支長期樂團。樂團常在布達佩斯藝術宮李斯特音樂學院等場地演出,每年三月參加布達佩斯春季音樂節是樂團的固定節目,他們也時常做客薩爾茲堡音樂節等國際知名音樂節。

布達佩斯節管弦樂團積極錄製唱片,1996年與飛利浦唱片簽訂合約,2003年起開始和音樂頻道唱片合作。2008年,布達佩斯節慶管絃樂團以新興樂團之姿,獲英國留聲機雜誌列為全球排名第九交響樂團,也直接肯定了伊凡.費雪的音樂成果。

 

布達佩斯節慶管弦樂團獲補助

匈牙利政府與布達佩斯市政府達成協議,聯手補助1983年成團的布達佩斯節慶管弦樂團。

該團已有數月陷於資金不足的窘境,音樂總監Ivan Fischer公開反對民粹的匈牙利政府領導人Vitor Orbán;其兄Adam Fischer也對當局政策點名批評。

援助底定後,Ivan Fischer發出聲明,表示自己相當樂見這分受到歡迎、令人滿意的協議,它能讓樂團擺脫縮編與不確定性,讓他們專心在音樂上。

樂團方面也公布,依據協議,匈牙利政府與布達佩斯市政府將對布達佩斯劇院公司、包括樂團進行補助,該團在2020年將收到來自前者的16.5億匈幣(約合508萬美元)與來自後者的2.4億匈幣(約合74萬美元);2021年,匈牙利政府的款項還會增加到20億(約合616萬美元),預計補助4年。

個性超可愛的音樂大師

【創舉】 管弦樂團指揮於音樂會時邊指揮邊接種疫苗

Iván Fischer receives Covid-19 vaccine while conducting on stage

 

匈牙利知名指揮伊凡.費雪(Iván Fischer),日前於匈牙利當地指揮戶外音樂會演出時,一邊巧妙地露出左手臂,接受醫師於舞台上為他接種 COVID-19 疫苗(真的HEN會😆)。

其實這是已經他的第三劑疫苗👍🏻

他語重心長地說:「唯有接種疫苗,才能讓我們免於疾病,健康地從事所有活動。

曾被選為全球十大樂團的匈牙利布達佩斯節慶管弦樂團,今年安排了完整的樂季活動,連團員當天也於音樂會途中,直接在舞台上接受醫務人員執行 Covid-19 測試,更是帶動所有民眾踴躍對抗流行疾病之最佳作為。

新聞來源影片:https://youtu.be/idNT5x4u4g8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idNT5x4u4g8

 

2023年留聲機雜誌「十大交響樂團」讀者投票🎉

Vote for Gramophone's Orchestra of the Year 2023

2023年留聲機雜誌主辦的「十大交響樂團」讀者投票又來囉🎉

 

本次入圍的「十大交響樂團」,你最喜歡的是哪一團呢?😉

  • BBC愛樂 | BBC Philharmonic (UK)

  • 柏林愛樂 | Berliner Philharmoniker (Germany)

  • 芝加哥交響樂團 | Chicago Symphony Orchestra (USA)

  • 國家古樂合奏團 | Le Concert des Nations (Spain)

  • 丹麥國家交響樂團 | Danish National Symphony Orchestra (Denmark)

  • 布萊梅德意志室內愛樂樂團 | Deutsche Kammerphilharmonie Bremen (Germany)

  • 芬蘭廣播交響樂團 | Finnish Radio Symphony Orchestra (Finland)

  • 倫敦愛樂交響樂團 | London Philharmonic Orchestra (UK)

  • 法國巴黎管弦樂團 | Orchestre de Paris (France)

  • 美國國家交響樂團 | National Symphony Orchestra (USA)

 

投票網頁:

https://reurl.cc/7kdo79


伊凡.費雪指揮大師班

布拉姆斯第四號交響曲

第四樂章

變奏曲式

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 第三部分 第四部分 尾聲 - Piu Allegro
0:00 - Theme

0:13 - Var.1 Theme is broken up between horns and strings.

0:25 - V.2 The lower strings play the theme in syncopation, above which the winds begin a smooth, wondering line.

0:40 - V.3 The strings now play the theme on the strong beats, while the wondering line is now detached and more threatening.

0:50 - V.4 The first violins begin a broad, arching melody above syncopated off-beat accompaniment. The theme is in the lower strings and bassoon, played in broken octaves.

1:06 - V.5 The strings elaborate on the broad melody. The winds enter with embellishments in clashing polyrhythms.

1:18 - V.6 The contour of the broad melody is changed so that it arches downward. The accompaniment from winds is sparser.

1:31 - V.7 The violins, again taking the lead, introduce sharp dotted figures. The woodwinds provide responses. The theme in the bass also uses these dotted rhythms.

1:45 - V.8 The violins play rapid oscillation figures, ending with cascading triplet arpeggios.

1:59 - V.9 Essentially an embellished, fierier version of the previous variation.

2:14 - V.10 Very softly, the strings and winds pass the theme between each other. The music starts to lose its edge.

2:32 - V.11 Above the chords of variation 10 (now played in broken octaves by lower strings), a beautiful melody forms for a brief moment, before descending scales take us to the next variation.

2:51 - V.12 The theme is embedded in the long and beautiful, but somewhat halting flute melody. Other instruments provide short off-beat accompanying chords.

3:28 - V.13 The first variation in a major key. The soft, detached off-beat chords continue, as lines from the flute solo are transformed and passed around the orchestra. The notes of the theme are buried inconspicuously in the musical texture.

4:01 - V.14 The trombones transform the theme into a solemn chorale, broken up by expressive silences.

4:36 - V.15 The chorale continues, now with fuller orchestration.

5:10 - V.16 The previous variation is cut off mid-sentence, as the theme tragically reappears in minor in its most threatening form.

5:21 - V.17 The winds play agitated two-note phrases beginning on the weak beats. The theme is in the string tremolos.

5:31 - V.18 The string tremolos continue, but the detached phrases are replaced with broad swelling gestures.

5:42 - V.19 Strings and horns now alternate with woodwinds on detached, angular lines.

5:52 - V.20 The previous variation is developed into a line with feverish triplet motion and disorienting syncopation.

6:04 - V. 21 The tension increases greatly here, as the flutes and violins play sweeping upward scales against syncopated horn blasts that obscure the meter.

6:14 - V.22 The dynamics quiet down to pianissimo, as an oscillating triplet figuration passes through the orchestra. The winds play descending syncopated chords. The theme is nowhere to be found.

6:24 - V.23 The relation of the previous variation to the theme is revealed, as the theme distinctly reappears in the horns over a more agitated version of the oscillating triplet figuration.

6:36 - V.24 The theme is broken up between horn blasts and violins, which hang on to the triplet figuration from the previous variations. The structure is similar to variation 1 but in a drastically different mood.

6:46 - V.25 This variation is similar to variation 2, but again, much more powerful and dramatic. The wondering line is transferred to forceful violins playing in tremolo, while the rest of the orchestra outlines the theme with off-beat triplets.

6:58 - V.26 Similar to variation 3, but in a more sombre state. The oscillating triplets remain in the strings, with the brass, and later winds taking over the melody.

7:10 - V.27 The music once again manages to arrive at a major tonality. The wind section plays long two-note descends harmonized in thirds, with decorative accompaniment from the strings.

7:21 - V.28 The long two-note descends blossom into a beautiful flowing melody, with triplet accompaniment.

7:32 - V.29 This variation marks the start of the music’s tragic turn back to minor. The strings pluck a series of descending thirds on weak beats, while the rising gestures in the winds further distort the bar line.

7:43 - V.30 The descending thirds now take the foreground, played loudly on the strong beats, and in canonic imitation between violins and lower strings. The winds take over the offbeat accompaniment.

8:01 - The coda marks the point of no return. The tempo speeds up, with the theme ripping the music apart with biting dissonances and cascading string arpeggios. Diminished (sped-up) versions of the theme appear in exhilarating sequences, before a strong V – I cadence affirms the key of E minor, tragically ending the movement.

 

最後一個樂章可能是第四號交響曲,除了第一樂章外最引人注目的一段:第四樂章採用了巴洛克時期以來古老的變奏曲是「夏康舞曲」(Chaconne ),也有人認為此變奏曲式為「帕薩加里亞舞曲」(Passacaglia)。

布拉姆斯此「夏康舞曲/帕薩加里亞舞曲」樂章的主題,實際上是來自巴哈清唱劇第150號所使用的主題,稍加以輕微修改。

儘管主題看似簡單——因為其實主題與和聲之設計,本質上是從主音到主音的一個上升的音階片段,然後再回到主音——布勃拉姆斯使用這個簡單的骨架作為後續越來越複雜的主題和聲框架的基礎。

和聲總譜看第四樂章主題:

 

管弦總譜看第四樂章主題: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wnWsUSZlOHc&t=1391s

 

從第一個變奏開始,陸續布拉姆斯共寫了大約30段變奏,非常驚人。

這些變奏一段段地增強織度與架構的複雜,並增加了樂曲強度;彷彿不屈不撓地挑戰過去未有的變奏技法,帶著些許受到壓迫的憂鬱感病並持續不段發展。

第四樂章最後的變奏,直接進入尾聲終止式,回到e小調,首尾呼應,並與第一樂章帶來的離別、可能的的悲劇與憂鬱呼應,似乎在這深深的黑暗中,逐漸地步向虛無...

 

第四樂章(7'16"起)

https://youtu.be/PxyyVVphogo?t=439

 

巴哈:b小調彌撒⟨信經⟩(Credo) - ⟨釘在十架上⟩(Crucifixus)

原 文 歌 詞 Crucifixus etiam pro nobis,

Sub Pontio Pilato,

Passus et sepultus est.

中 文 歌 詞 祂為了我們被釘在十字架上

在般雀比拉多掌權之時

受難而被埋葬

 

⟨釘在十架上⟩(Crucifixus)

半音音型運用與分析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_ak0yVKJ4l8

 

延伸欣賞

https://bonart.com.tw/brahms-symphony-no-4-in-e-minor/


指揮大師班 影片一(44:00起)

Katharina Wincor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7MaYRvyN2Zc&t=5407s

 

指揮大師班 影片二

Jaume Santonja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zHzo4N4zp3g&t=4031s

 

指揮大師班 影片三

Corinna Niemeyer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UBzveU02aUo&t=2882s

 

指揮大師班 影片四

Martijn Dendievel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J6bY8gCvi40&t=3206s


馬勒第四號交響曲

G大調第4號交響曲馬勒創作於1899年至1901年間創作的四樂章交響曲,他於1899年的夏天開始創作,1900年完成初稿,1901年於慕尼黑舉行首演。最後樂章加入女高音獨唱,而歌詞選自詩集《少年魔號》中的《天國的生活》(Das himmlische Leben)。

 

第4號交響曲全曲共4個樂章:

  1. 精緻、從容地—非常閒適地(Bedächtig. Nicht eilen—Recht gemächlich
  2. 悠閒地速度,不緊不慢(In gemächlicher Bewegung; ohne Hast
  3. 平緩,略似柔板(Ruhevoll, poco Adagio
  4. 非常滿足地(Sehr behaglich

 

馬勒第四號交響曲
Gustav Mahler: Symphony No.4 in G Major
本段曲解取自陳彥儒所撰述,台北愛樂《天使之聲》音樂會節目單(2020.11.23.)

古斯塔夫.馬勒(Gustav Mahler,1860年7月7日-1911年5月18日)對於二十世紀交響樂聲響 的啟發深遠,以致在今天馬勒的交響曲成為樂團與指揮的試金石。年幼時的馬勒,很早便嶄露 音樂方面的才華與天賦,其父也特意栽培並為了他舉家搬離馬勒的出生地克里希特(Kalischt), 前往伊赫拉瓦(Jihlava,位於捷克,當地至今保留馬勒當時住的房子),讓馬勒受到更好、更完 整的教育,以拓展其音樂上的天分。1875年,馬勒前往維也納進入維也納音樂學院就讀,除鋼 琴外也學習指揮與作曲,在1878年獲得鋼琴(演奏)與鋼琴五重奏(作曲)的獎項。此一時期 的馬勒不只在音樂上鑽研,他也前往維也納大學旁聽歷史、哲學等課程,在思想上受到叔本華 (Arthur Schopenhauer)、尼采(Friedrich Wilhelm Nietzsche)的影響,並在維也納大學結識布魯克 納(Anton Bruckner,1824年9月4日-1896年10月11日),改編其第三號交響曲《華格納》的鋼琴版。也就是這段時間的積累,奠定下馬勒日後的創作,以及其藝術哲學上的基礎。

以一個作曲家來說,馬勒一生的創作並不多,卻幾乎首首經典,這與馬勒自身的性格有關。其 對於音樂嚴謹的態度,不僅是作為歌劇院的指揮、在完善歌劇聆賞上也十分要求。在擔任漢堡 歌劇院指揮期間,為了提升演出水平,經常與首席、劇院經理等人爭執,又一邊面對當時守舊、 蔑視創新改革的德國音樂評論界。這樣的努力沒有白費,馬勒也因此結識了柴科夫斯基,並擔 任其歌劇《尤金‧奧涅金》的德國首演指揮。又在後來應聘到維也納國家歌劇院後,將維也納 的歌劇演出水準帶到新的高峰。這樣的嚴謹也展現在他面對自己的創作上,使得馬勒有許多有 紀錄但遭到他自己放棄或毀去的作品,並且因為在劇院嚴厲的管理風格,讓他在發表自己作品 的過程中不這麼順遂,樂評也時常對他的作品產生兩極評論。與他結為忘年交的指揮家畢羅也 曾在閱讀過第二號交響曲第一樂章的手稿後說道:這就是像把《崔斯坦與伊索德》(Tristan und Isolde)的音響帶入海頓交響曲的作品。這些不這麼正面的評價,成為馬勒即使在歌劇作品改編 上獲得好評,指揮歌劇的水準也深受眾人肯定,卻未大量寫作的其中一個原因。

詩、歌與《少年魔號》

精神世界如此複雜又矛盾的馬勒,一度認為自己將創作戲劇音樂,也有過嘗試,在有紀錄的文 獻中可以看到他曾動筆寫過幾部歌劇。儘管全部都沒有完成,但這樣的創作與取材過程也讓後 來的我們知道,馬勒的創作與詩、歌有絕對的關連。這一結果與德國文學的復興自然脫不了關 係。馬勒的藝術歌曲詞的來源,除了《流浪青年之歌》(Lieder eines fahrenden Gesellen)與《悲嘆 之歌》(Das Klagende Lied)是馬勒自行作詞,其餘藝術歌曲的詞很大一部分是取自《少年魔號》 (Des Knaben Wunderhorn)。《少年魔號》是德國作家路德維希‧阿希姆‧馮‧阿爾尼姆(Ludwig Achim von Arnim),與克萊門斯‧布倫塔諾(Clemens Brentano)訪遍民間,去採集民謠集成。這 些詩作充滿想像、諷刺與對生活體驗的描述。《少年魔號》共分三冊出版,收錄民謠詩作七百 餘首,也進一步引發德國人對於自身歷史、文化的認識與興趣。也有許多作曲家以《少年魔號》當中的詩詞為本創作許多藝術歌曲,如舒曼、孟德爾頌、布拉姆斯等人皆有取材自《少年魔號》 的創作。不同的是,馬勒並未完整使用《少年魔號》中的詩詞,而是在創作中依照自己的需求加以選段、修改,這也都成就了馬勒獨特的音樂敘事與其精神世界的展現-甚至是同一題材、 動機同時出現在藝術歌曲與交響曲中,形成一種音樂文本上的互文關係,勾勒出馬勒音樂中的世界觀。
「不必看了!我已經將這些都寫進樂曲裡!」

馬勒的交響曲,包含了他對創作與藝術的觀點。他曾寫道:交響曲是世界,必須包容一切 (Weltensymphonie)。這使得馬勒的作品結構堅實卻又極度抒情、旋律性豐富。為了勾勒他 筆下的音樂世界,或者,為了用交響曲乘載他所見的世界,馬勒大量使用術語、德語描述在他 的交響曲中,甚至會以一段標題展開作品。

這首第四號交響曲,原來是準備作為第三號交響曲的第七樂章(孩子和我說/Was mir das Kind erzählt),以延續第三號交響曲第六樂章(神和我說/出版後標題遭刪除)。在馬勒眾多交響 曲中,第四號交響曲的風格較為溫暖、近人,編制也相當精煉,並未使用低音號與長號。只是, 第二號交響曲《復活》的恢弘,讓當時的聽眾對馬勒有著期待,使得作品首演不能算是真正意 義上的成功,甚至遭致些許負面的評論。

1899年馬勒開始構思這部作品,僅用一年多完成初稿,再花一年完成修改,並於1901年在 慕尼黑在馬勒的指揮下進行首演。全曲基本圍繞著馬勒早在1982年完成的藝術歌曲《天國生 活》(Das himmlische Leben)展開,各個樂章間也穿插《天國生活》的主題。作品也在這兩 個一明(天國生活)、一暗(孩子和我說)的標題下互為表裡的貫穿全曲。第一樂章,音樂在 雪鈴與長笛的帶領下展開,並以第一小提琴的演奏下展開第一主題;而第二主題所使用的素材 取自德國兒歌「Es tanzt ein Bi-Ba-Butzemann」,充滿童趣。第二樂章,在法國號吹出怪誕的 樂音後,帶出小提琴的獨奏。此處的標題在首演時的節目單被寫上死亡之舞(Todtentances), 但出版的樂譜並未見得此標題。而馬勒自己則解釋道:「朋友海因(Magere Hein,死神別稱), 並非心地邪惡的可怕之神,而是以小提琴的樂聲將朋友們帶至另一個世界的好人」。特別的 是,第二樂章同時要求小提琴首席需調整定弦,升高一個全音進行演奏以模仿 Fiddle(古代小提 琴)進行演奏。第三樂章全篇靜謐、溫暖,馬勒在此處以德文指示為安靜(Ruhevoll),也不 似前兩個樂章那樣不斷發展、轉調,承先啟後地帶領聽眾進入第四樂章。第四樂章在單簧管的 帶領下展開,接著女高音獨唱唱出《天國生活》,描述在當中的景象、生活和無憂無慮。隨著女高音唱完第四段歌詞,樂曲也在低音提琴的低喃下結束。(文.陳彥儒)

 

第三樂章:平緩,略似柔板(Ruhevoll, poco Adagio)(27:33起)

https://youtu.be/pCuHCMitaoQ?t=1653

 

 

指揮大師班 影片一(10:15起)

Martijn Dendievel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7MaYRvyN2Zc&t=5407s


【附錄】好文欣賞

"拉圖給年輕音樂家的七個忠告"

→原文出處

賽門拉圖(Sir Simon Rattle)是目前地球上最著名的指揮家之一。他在十九歲第一次與伯恩茅斯交響樂團(Bournemouth Symphony Orchestra)展開了他的第一場大型演出,此後陸續帶領了許多世界上最傑出的樂團。而且我們還發現,他也非常的和藹溫暖!

1. 音樂可能是你的熱愛,但人際關係也同樣重要

在專業和人際關係中,我們需要保持某種平衡。你要能夠裡解,音樂是用來描述我們的生活,與我們現實息息相關的,而不是相反過來。很多人把音樂當成一種逃避現實的方式,因為音樂在情感上能那麼快速的令人滿足且迷人。但是到最後,讓你最思念的仍是家人和愛人 - 而不是到底開過幾場音樂會。

2. 每個人都會有搞砸的時候,如何處理問題才是關鍵

我不認為在音樂這個領域裡有人一帆風順。每個人都曾走過糟糕的經驗。

真正困難的是不去讓挫折完全澆熄了你的積極樂觀。任何糟糕的經歷都會影響到你的信心,那可能會像漩渦一樣一發不可收拾,但沒有誰能僥倖的逃過這個讓我們成長的必經過程。

3. 不要過於害怕表現出一點點你脆弱的那一面

三十年前,當我第一次與維也納愛樂樂團演出時我非常緊張,緊張到我認為去看牙醫或死亡都比站在這個指揮台上好。那天上午的排練裡,我決定我什麼都先不要對樂團說… 除了「早上好」之外。

到了排練間的休息時,大提琴首席抬頭看著我說:「我們真的很享受和你 一起排練,你知道嗎?」我說:「真的嗎?我太緊張了,緊張到幾乎不知道把自己應該怎麼做」,大提琴首席回答:「賽門你不要緊張。我們也希望演奏出好的音樂。我們都很緊張,所以你不能緊張」。那是句很溫暖的一段話。「我們是一體的」這個想法幫助了我許多。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問題,我們都在面對它們,這是大家都理解的常情。有時後表現出一點點自己脆弱害怕的一面,人們的大方會使你驚訝。

4. 成為一個了不起的音樂家,並不代表你是成熟的人

十九歲時我離開皇家藝術學院時對生活的現實面一無所知,直到二十七歲那年我才發現原來國民年金是我自己要繳交,而不是樂團負責!那天晚上法院來了一個工作人員,對我解釋我只能在進監獄或罰款數千英鎊中選一個。在她意識到「我的天啊 - 這個人真的是那麼愚蠢單純」的時候,仁慈的放過了我。

對生活上的很多常識一無所知對許多音樂家們來說是很有可能的,許多人在離開學校前都還沒學到如何生活。

5. 即使是世界著名的音樂家也有自我懷疑的時候

二十多歲時,我腦子裡彷彿住著兩個不斷爭論的人。我不確定我是否喜歡身為音樂家的自己。我常常會一邊聽著我的錄音,一邊思考:「這個人到底他媽是誰?」

於是我休息了一年,停止聽任何音樂以及做和音樂相關的事,看看自己沒有音樂是否還能活下來。音樂對我的靈魂到底有多重要,沒有它我會崩潰嗎?於是我開始學習英語。最後我花了三個學期的時間去完成這件事,但我和自己做了一個承諾,這段期間不能聽音樂。

事實上,我發現如果有一項同和音樂一樣強大美好的東西取代它的位置,其實這是可以做到的。我沒有音樂能活下去:音樂對我來說並不是一種癮。但是當我回去聽我指揮的第一場音樂會,布萊頓愛樂樂團演奏貝多芬的英雄交響曲的錄音時,我的淚留滿面讓身邊的人的ㄡ嚇壞了。音樂的力量在幾個月來沒有音樂生活後,強烈的震撼了我。

在那一年之後,我腦子裡的矛盾少了得多。

6. 除了普通人際關係,你和其他音樂家們會有許多情感的交流

很少有一個領域能像音樂圈一般如此深刻地相互了解彼此。透過一起演奏音樂,我們甚至不必知道他們的名字就可以了解到他們一些個性 。你會經常需要處理這些感情交流帶來的困難,衝擊,或者深刻的事實。

7. 所以成功的秘訣是......

用盡全力的努力,保持好奇心,並意識到你身邊的人,其實比你想像的要美好得多。音樂圈的大家,大多是非常互享支持的。基本上大家都想幫助,有時候你必須敞開心胸讓他人幫忙。

願所有正在閱讀的你們都能擁有好運:別忘了有我們在你身後支持你。我們都會盡力而為,因為和你一樣我們都曾不安的徘徊,都曾懞懂的從零開始,我們都懂。

我希望你相信,我們都是在同一條船上的。

原文來自於BBC Music,由Monica Yang翻譯分享。

 

拉威爾《達夫尼與克羅伊》第二號組曲

https://youtu.be/14OM6Ysnk6M

 

 

開卷蹦藝術.享受美好閱讀時光

☕️一杯咖啡.一點心意.支持蹦藝術☕️

 

各類合作提案,聯繫方式:

*手機:0917.670.518 
*Line:https://line.me/ti/p/LB1ro0P0AU
*E-mail:jenpin888@gmail.com

【BON音樂】蹦藝術X大人社團:五大知名管弦樂指揮家(四)日本第一!最具國際指標的小澤征爾

【BON音樂】蹦藝術X大人社團:五大知名管弦樂指揮家(四)日本第一!最具國際指標的小澤征爾
All about conductor Seiji Ozawa

– 資訊整理共享於網路,一起欣賞音樂與藝術之美 –
蹦藝術 | BONART


大人的古典樂欣賞線上直播課(7/20週四下午班,共5堂):5大知名管弦樂指揮家

古典音樂是你的生活必需品?
希望有機會能拓展對古典樂的了解?
跟著林仁斌老師一起認識偉大的音樂藝術!

《大人社團》與蹦藝術攜手開設古典音樂鑑賞課程,林仁斌老師帶領學員欣賞每首的獨特之處,讓您徜徉在樂曲中,更貼近音樂家的心血結晶,聽出更多況味與樂趣!

《延伸閱讀》大人的音樂欣賞線上直播課程好嗎?學員真實回饋分享

《延伸閱讀》大人的音樂欣賞課學員回饋,看他們用音樂為生活注入繽紛

 

精彩課程再推薦

【合購優惠】大人的古典樂欣賞線上直播課(7/20週四下午班,共15堂)

大人的古典樂欣賞線上直播課(7/20週四下午班,共5堂):5大知名管弦樂指揮家

大人的古典樂欣賞線上直播課(9/14週四下午班,共5堂):聆聽宇宙萬物之聲:馬勒

大人的古典樂欣賞線上直播課(10/26週四下午班,共5堂):匯聚人生中的美妙時刻

 

主講人:林仁斌老師

 

  • 第四堂 │ 日本第一!最具國際指標的小澤征爾 

同時受教於卡拉揚與伯恩斯坦的日本國際著名指揮家小澤征爾,以武士般的精神力與對樂曲細膩詮釋著稱,更是日本音樂家揚名世界的第一人,他不用指揮棒的特色也樹立起專屬的個人風格!在這堂課中,林仁斌老師將帶你好好認識這位指揮家的豐功偉業與精彩音樂成就。


【BON音樂】轉載:小澤征爾:以綜合實力登峰造極、個人魅力超凡的指揮家
Japanese Conductor -  Seiji Ozawa 

本文轉載於 Nippon.com 日本的傳奇人物系列文章。→文章出處


. 柴田克彥

小澤 征爾 Seiji Ozawa 1963年照片

 

2002年1月1日,小澤征爾擔任了維也納愛樂樂團新年音樂會的指揮。這是一個有著60年歷史的傳統活動,在全球60多個國家直播,構成一道亮麗的新年風景,小澤征爾是指揮該音樂會的第一位日本人。

小澤征爾於2002年1月1日指揮維也納新年音樂會,也是歷史上第一位獲此榮譽的日本籍指揮。

 

筆者非常欣賞小澤征爾的貝多芬《艾格蒙》序曲

果決、精神力強悍,武士精神的艾格蒙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AoAlouGwS_4

 

他在美國五大交響樂團之一的波士頓交響樂團擔任了30年音樂總監,在當年秋天出任了歌劇最高殿堂維也納國立歌劇院的音樂總監。而且,世界兩大頂級樂團柏林愛樂樂團和維也納愛樂樂團的定期音樂會上,小澤也是為數不多的常任指揮家之一。作為日本人,在屬於西方文化的古典音樂領域取得如此成就,其難度之高,不言自明,堪稱真正的豐功偉業。毋庸置疑,除小澤外,沒有任何一位日本指揮家收穫如此輝煌的業績,甚至連望其項背者也寥寥無幾。

 

2011榮獲世界文化賞的訪問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75XPR21jAfs&t=29s

 

很多人是從這時候開始認識小澤征爾的(2002年維也納新年音樂會)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UJR__LczmSU

 

 

傑西諾曼的超狂卡門(女高音演唱次女高音角色),小澤征爾的指揮襯托功不可沒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DkADJFzJW28

 

《哈巴奈拉》舞曲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x-FV1Y198MU

 

日本人不可企及的行動力之原點

小澤征爾1935年9月1日出生在滿洲國的奉天(現中華人民共和國瀋陽)。父親開作出身於山梨縣的貧苦農家,歷經寒窗苦讀成為一名牙科醫生,23歲時遠赴滿洲,在長春開了一家牙科診所,並在當地與征爾的母親若松櫻結婚。後來開作投身於以亞洲民族大一統為理念的政治活動中,創立了政治組織「滿洲國協和會」並移居奉天。與陸軍大將板垣征四郎和關東軍參謀石原莞爾有知遇之交,他從二人的名字中分別取「征」和「爾」兩個字,為第三個兒子取名為「征爾」。小澤征爾在滿洲度過了6年歲月。他在中國大陸出生長大,並且繼承了父親遺傳的行動力,不得不讓人認為,這或許就是小澤有著日本人不可企及的行動力的源泉。

小澤不是所謂「音樂精英」。他5歲第一次接觸音樂,當時他的母親送了一個手風琴給他作聖誕禮物,而他開始學鋼琴則是在10歲的時候。1941年,小澤舉家回到日本,定居在東京郊外的立川。當時家裡沒有鋼琴,後來親戚轉讓給他一架鋼琴,哥哥們花了3天時間,用兩輪推車將鋼琴從橫濱運到立川。

縱然有成為鋼琴家的夢想,起步卻已為時過晚。正在那個時候,1949年12月,在日比谷公會堂舉辦的日本交響樂團(現NHK交響樂團)演奏的音樂會上,他看到俄國籍鋼琴家納尼德•克勞維茨(Leonid Kreutzer)一邊彈奏鋼琴一邊指揮樂隊演奏,第一次感受到指揮的強大魅力。後來他聽說母親的一位遠親齋藤秀雄(1902~1974年),是音樂教育家和大提琴演奏家,便立志拜師學藝。那年他正在讀國中3年級。

 

邂逅良師益友,拜兩位大師門下

人生即際遇,追尋小澤的足跡,讓人深感這一點。齋藤秀雄在桐朋學園培養了多位著名指揮家和弦樂演奏者,可謂功績卓著。他成為小澤終生的恩師。

在齋藤的指揮課上,小澤結識了山本直純(1932~2002年)。山本是一位指揮家兼作曲家,後來因為他指揮的電視廣告詞中一句「大塊是好事」(巧克力廣告——譯注)而名聲大噪,還負責創作了電影《男人真命苦》的主題曲。起初,小澤向身為大師兄的山本學習指揮。1952年,小澤進入齋藤參與開辦的桐朋女子高中音樂科學習,並於1955年升入桐朋學園短期大學。不久小澤就親身體會到,要想從事音樂,只有去國外學習,山本鼓勵他說:「如果有一座音樂金字塔的話,我做的是拓展底座的工作,你去歐洲攀登頂點吧。」小澤最終如願以償,登上了金字塔的最高峰。

1959年2月,23歲的小澤憑著與生俱來的行動力,乘上裝載摩托車的貨輪隻身遠赴法國,同年參加貝桑松國際指揮比賽。當時報名截止日期已過,他通過關係結識了美國大使館職員,經這位職員的斡旋而得以參賽並一舉奪冠。成為他在藝術道路上騰飛的第一步。

 

1982年,和柏林愛樂樂團的音樂總監卡拉揚學習

1960年小澤於國際卡拉揚指揮比賽中獲得第一名,根據前三名可成為卡拉揚弟子的賽規,留在德國,師從赫伯特·馮·卡拉揚。
1960年小澤於國際卡拉揚指揮比賽中獲得第一名,根據前三名可成為卡拉揚弟子的賽規,留在德國,師從赫伯特·馮·卡拉揚。

 

經樂壇大師、比賽評委之一的查爾斯·孟許(Charles Munch)推薦,1960年,小澤參加了波士頓交響樂團每年夏天在美國麻省舉辦的檀格塢樂展(Tanglewood Music Festival),以此為契機,1961年,小澤被選拔出任了伯恩斯坦(Leonard Bernstein)率領的紐約愛樂樂團的副指揮,而且還在卡拉揚(Herbert von Karajan)的學生選拔賽中勝出。就這樣,小澤有幸在20世紀下半葉受到指揮界兩位最偉大的指揮家卡拉揚和伯恩斯坦的熏陶。擁有這種經歷的指揮家全世界恐怕也只有小澤一人。

1980年小澤征爾與伯恩斯坦同台(Peter-Schaaf 攝影)

伯恩斯坦大力推薦小澤征爾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3CGYWYp7T9w

 

卡拉揚、伯恩斯坦與小澤征爾的貝九結尾段落

 

NHK交響樂團事件」後,組建新日本愛樂樂團

小澤征爾不是天才,他的成功靠的是努力。他的生活方式就是「學習、學習、再學習」。

了解小澤的人都說,「沒有誰像他那樣和藹可親,對人愛得如此之深,如此注重情義。」毋庸置疑,正是平素的努力加上這樣的品格,才為他贏得了百世之良遇。

然而,他在日本的發展並沒有那麼一帆風順。1962年,發生了遭NHK交響樂團團員抵制的「NHK交響樂團事件」。小澤與樂團簽訂了從同年6月開始為期半年的指揮契約,但一些樂團成員對27歲的小澤抱有抵觸情緒,認為他盛氣凌人,態度傲慢。於是第2年,日本各界的著名人士——淺利慶太、石原慎太郎、井上靖、大江健三郎、曾野綾子、武滿徹、谷川俊太郎、團伊玖磨、中島健藏、黛敏郎、三島由紀夫等等,發起並組織了一場「小澤征爾音樂會」,這也是彰顯小澤指揮魅力的創舉吧。

但在與NHK交響樂團的不愉快經歷之後,小澤放棄了日本,並將目光投向世界。可以認為,正是這次事件催生出「世界的小澤」。

1972年,富士產經集團中斷了對小澤擔任首席指揮的日本愛樂樂團的援助。小澤從美國緊急回國,為樂團的存亡奔走,甚至直接上奏天皇。同年,小澤榮獲日本藝術院獎,他在頒獎儀式上情不自禁地表示:「我獨自獲獎,可是和我一起演奏的管弦樂團卻處境艱難。」最終,當時的「財團法人日本愛樂樂團」解散(在上訴的同時改為自主運營團體,現在作為公益財團法人開展活動——編注),小澤則與山本直純共同組建新日本愛樂樂團。此後長期以來,他在日本基本上只擔任新日本愛樂樂團的指揮,並多次在山本及該樂團擔當的電視節目「管弦樂團來了」中出演,充分反映出他重情義的一面。

 

在古典音樂界登峰造極

小澤騰飛世界始於「NHK交響樂團事件」發生的第2年,即1963年,他在芝加哥交響樂團主辦的「拉維尼亞樂展」上臨時擔任指揮並獲得圓滿成功;1964~1968年擔任該樂展的音樂總監;1965~1969年擔任多倫多交響樂團的音樂總監;1966年在「薩爾斯堡樂展」、維也納愛樂樂團及柏林愛樂樂團的定期演奏會上擔任指揮;1970年擔任「檀格塢樂展」的藝術總監(至2002年)及舊金山交響樂團音樂總監(至1976年);1973年擔任波士頓交響樂團的音樂總監,截至2002年,任期長達30年之久,這在美國可謂史無前例。

1973年剛開始帶領波士頓交響樂團的小澤征爾(Milton Feinberg 攝影)

 

1979年在巴黎歌劇院,1980年在米蘭的斯卡拉大劇院,1988年在維也納國家歌劇院首演成功,小澤在歌劇界的舞臺上也收穫了輝煌的成功。2002~2010年,他出任維也納國家歌劇院的音樂總監,期間還錄製了大量唱片,其中就有本文開頭提到的「2002年維也納新年音樂會」現場音樂會CD,在日本發行了80萬張(在全球發行約100萬張),創下古典音樂界唱片銷量史無前例的記錄。1994年,以小澤的名字命名的「小澤征爾音樂廳」在檀格塢建成。

小澤在日本的活動也逐漸活躍起來。1987年,他開始參加主要由齋藤秀雄的弟子組成的「齋藤紀念交響樂團」的活動。該樂團已成為全球矚目的一流樂團。1990年,小澤擔任水戶室內管弦樂團的藝術顧問。1992年擔任「齋藤紀念樂展松本」(2014年起改名為「小澤征爾松本樂展」)的總監,樂展內容精彩紛呈,好評如潮。1998年,在長野冬奧開幕式上,小澤征爾指揮樂團演奏貝多芬的「第九交響曲」,全球五大洲的合唱團通過衛星傳送同唱一曲「歡樂頌」。2000年,他又啓動了培養年輕音樂家的「小澤征爾音樂塾歌劇項目」。

 

以超凡的人格魅力,演奏絕美音樂

指揮家是自己不發出聲音的神奇音樂家。實際發聲的是由100多名職業演奏家組成的團隊,他們都是各種樂器的專家。指揮要向他們傳達演奏音樂的意圖,讓他們發揮出自身能力,而要使一部音樂作品最終成型,完美地展現於聽眾,除了技術和知識之外,還需要人格魅力和領袖氣質。齋藤秀雄將指揮方法系統化,其高徒小澤則出色地傳承了那些指揮技巧。但他真正的超凡之處,還在於品格、努力和經驗兼備的「個人魅力」。

這裡有一個體現小澤領袖氣質的小插曲。2015年,在共同創建新日本愛樂樂團的定音鼓樂手山口浩一去世前,小澤前往探病。山口幾乎已失去意識,守在旁邊的人鼓勵他「握一下手」以表明他知道周圍人的存在,但他幾乎沒有什麼明顯的反應。然而,當小澤對他說話時,他居然一下子睜開了雙眼,甚至還開口說了話。

1986年2月13日,由小澤指揮的波士頓交響樂團在東京文化會館演奏馬勒的第三交響曲,這是筆者迄今為止欣賞到的最高水準的音樂會。我從始至終沈浸在美妙的音樂中,30多年過去了,當時的感動依然深銘肺腑。那次經歷是人生中不可多得的「饋贈」。小澤的音樂充滿了激情,他一定也將同樣的感動帶給了無數的聽眾。

永遠的感動 - 小澤征爾

作者小檔案
 柴田克彥  SHIBATA Katsuhiko
音樂記者、音樂評論家、編輯。1957年生於福岡縣。畢業於國學院大學文學系。中學和大學期間在學校的吹奏樂隊擔任長號手,曾為東京愛樂樂團後臺工作人員,擔任專業出版物的編輯,並在古典音樂管理公司負責宣傳工作,之後成為自由業者。從雜誌和節目的撰稿、編輯到演講,涉足領域廣泛。著作有《山本直純與小澤征爾》(朝日新聞出版社,2017年)。

【補充資料】小澤征爾影音資料區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X3OiEdS5-9Y

 

慕特與小澤征爾的《流浪者之歌》

 

1992年.小澤征爾與柏林愛樂的音樂會

 

1989年薩爾茲堡音樂節 - 卡拉揚紀念音樂會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oYS9b6zd3s4

 

Nathan Chan(西雅圖交響樂團大提琴副首席),2歲時受到小澤征爾啟發的可愛影片: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AmZ94e7GIvg

 

1981年,卡拉揚在日本與小澤征爾的訪問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2zRxi-6bkzw

 

小澤征爾與慕特的貝多芬小提琴協奏曲

 

小澤征爾與祖賓梅塔同台

 

小澤征爾年輕紀錄片《年輕的我》

 

小澤征爾紀錄片《大師的風采》

 

小澤征爾紀錄片《76歲的執念》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9HKlvnrEIjQ

 

87歲生日,坐在輪椅上的指揮家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weKk6412F24

 


小澤征爾松本音樂節

簡報製作.演講:蹦藝術林仁斌老師

 

小澤征爾松本音樂節正式更名記者會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qeoVu3lOaec

 

 

【影片】斎藤秀雄没後30年 ドキュメンタリー

 

「2023小澤征爾松本音樂節 in Taiwan」(資料來源:MUZIK)

「2023小澤征爾松本音樂節 in Taiwan」由小澤征爾松本音樂節執行委員會策劃,MUZIK謬斯客國際有限公司與Clover Arts Inc.製作,將在9月3日於台北微風廣場8樓微風影城、高雄衛武營樹洞電影院舉辦,台北場有15:30與19:00兩場次,報名費200元,並於現場回饋200元餐飲或商品抵用券;高雄場與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聯合製作,19:00唯一場次,全程免費,欲報名者請至ACCUPASS網站辦理。

-

報名來這裡✨

台北場👉🏻 https://www.accupass.com/go/matsumotoTP

高雄場👉🏻 https://www.accupass.com/go/matsumotoKH

 

 

開卷蹦藝術.享受美好閱讀時光

☕️一杯咖啡.一點心意.支持蹦藝術☕️

 

各類合作提案,聯繫方式:

*手機:0917.670.518 
*Line:https://line.me/ti/p/LB1ro0P0AU
*E-mail:jenpin888@gmail.com

【苗北講堂】2023下半年系列:揮灑音樂的魔手(一)談指揮的藝術(上)

【苗北講堂】2023下半年系列:揮灑音樂的魔手(一)談指揮的藝術(上)
Miaobei Art Center X BONART 2023-2-1

– 資訊整理共享於網路,欣賞音樂與藝術之美 –
蹦藝術 | BONART


課程主軸:

揮灑音樂的魔手-談指揮的藝術

橫亙古今的美妙交響樂.與您共饗

2023下半年的苗北講堂以「揮灑音樂的魔手-談指揮的藝術」為主題,五堂主題課程,深入淺出地解釋管弦樂指揮的歷史與理論,並結合莫札特、貝多芬、布拉姆斯、馬勒、理查史特勞斯到史特拉汶斯基等偉大作曲的交響作品,為古典音樂愛好者開啟欣賞管弦樂指揮的音樂大門。

課程詳細資訊

時間 _ 2023-08-06~2023-09-10 Am10:00 ~ 12:00

地點 _ 視聽中心

費用 _ $100元/堂 ;早鳥體驗套票:8/13前報名全系列五堂,享優惠價350元(原價500元)

指導單位 _ 苗栗縣政府

主辦單位 _ 苗栗縣苗北藝文中心

授課教師 _ 林仁斌(超人氣古典音樂欣賞名家、蹦藝術執行長)

一、因應現行防疫規範,學員上課均需全程配戴口罩;並遵守本中心防疫措施相關規定,違反規定將無法入場上課。

二、課程相關事宜洽詢:活動企劃部曾小姐037-612669轉511/cctseng@miaobeiac.org

主講人|林仁斌

蹦藝術 | BONART 執行長

知名長笛演奏、指揮、撰文、演講與音樂攝影之全方位音樂家 旅法知名音樂家林仁斌自2001年自巴黎師範音樂院(École Normale Supérieure de paris)學成返國後,以長、短笛演奏、室內樂及樂團指揮活躍於國際音樂節與國內外音樂廳;演奏專輯出版有《夜間咖啡館》、《妳的我的》、《華麗聚焦-雙長笛與鋼琴的歌劇院之夜》、《華麗聚焦II-卡門》(林仁斌&周欣穎)《動物狂歡節》….等。 現為音樂藝文網站「蹦藝術|BONART」執行長與Podcast古典音樂節目《蹦藝術》主持人,深受各界樂迷喜愛。多年來撰文拍攝訪問音樂家,更以文字與攝影見長,每年演講場次超過百場;為國家交響樂團、長榮交響樂團與國家兩廳院、苗北藝文中心等各單位邀約之音樂講座策展、音樂導聆與撰稿人,更是公認的超人氣音樂欣賞名家。

 

報名資訊與報名方式

繳費資訊

◎線上報名,點選上方「馬上報名」,填寫完google表單後,完成繳費。
◎臨櫃報名,至苗北藝文中心服務台填寫報名表,並完成繳費。
◎郵寄報名,填妥報名表(請自本頁面下方下載),並且完成繳費,將報名表郵寄至苗栗縣竹南鎮公園路206號苗北藝文中心(信封請註明:111-1苗北講堂)。
◎電子郵件報名,填妥報名表(請自本頁面下方下載)並完成繳費,將報名表寄至:cctseng@miaobeiac.org,主旨:112-1苗北講堂,即完成報名。

◎ 現場繳費:請攜帶報名表至苗北藝文中心服務台
◎線上匯款:
戶名:苗栗縣苗北藝文中心
銀行:臺灣土地銀行頭份分行(0050212)
帳號:021-051-051-316

 

注意事項

1、退款規定:課程進入報名行政流程繳費後,因故不克參加者,需配合規定,於活動開始前14個工作天提出申請(票券效期開始日期起算),退票將酌收票價10%的行政手續費用,逾期恕不受理。

2、活動延期:若因天災等不可抗力因素(如:颱風),主辦單位將告知補辦日期或退款事宜。並保留修改活動內容,以及終止課程之權力。

3、講座以收費報名辦理,每堂未達上限人數,將告知退款事宜。並保留修改活動內容,以及終止課程之權力。

4.因應疫情配合政府措施,學員需全程佩戴口罩、禁止飲食。

課程形式配合中央防疫指揮中心指示滾動式修正,如採線上課程,將以「Google Meet」軟體上課;敬請各位學員一同共學、共好!藝起做好防疫措施,提供一個安心、安全的場域,迎接藝文生活。

竭誠歡迎您的參與~一起享受音樂與藝術之美💕


揮灑音樂的魔手.系列一 談指揮的藝術(上)

8月06日(日) 10:00-12:00

在這堂課程中,林仁斌老師將以指揮的歷史為出發點,帶您認識指揮所應具備的技巧,並搭配指揮大師班影片,深入淺出地比較「普通指揮家」與「大師級指揮家」的不同,藉由莫札特與貝多芬之交響曲演奏,仔細地欣賞不同指揮手勢與帶領方式之下的音樂演奏效果,讓您完全認識這位無聲音樂家的重要性。

搭配音樂:

莫札特:第40號交響曲第一樂章

貝多芬:第五號交響曲第一樂章


談偉大指揮家:向偉大經典致敬

前幾年看過一則音樂新聞:有位管弦樂團指揮向媒體「自首」說,自己在演奏中完全沒有發出任何聲音,因此實在不好意思領這麼高的薪水…

結果新聞報導出來後,形成了兩派截然不同的爭論:有人贊成,覺得既然不演奏,指揮應該減薪;有人反對,認為指揮肩負重任,主導整個音樂內容的呈現。

是的~管弦樂指揮這位「無聲的音樂家」,確實在舞台上音樂會演出的現場是無聲的一位;但指揮所肩負的任務,就像一艘船的船長或一家公司的CEO:他們不是負責去執行細項小業務,但卻得面對每個決策的成與敗。

然而,大眾評斷一位指揮的成功與否,看的究竟是舞台上的明星?還是排練中的大師?這些不同的觀點又有什麼區別?這就是本篇文章〈指揮簡史〉要細細帶領大家品味的關鍵了~

 

開場 - 地獄式版本比較

在這部影片裡,一共有43種貝多芬第五號交響曲《命運》的開頭樂段「三短一長」的各種精彩演奏還有不同指揮家詮釋與思維,手勢與動作。

有快有慢,有激情有冷靜,仔細比較後真的非常有趣;相信愛樂的您,一定也很喜歡這段壞壞的影片吧~

先讀一下管弦樂樂譜

 

https://youtu.be/ltzWeNyLWn8

 

破題第一問:管弦樂指揮的薪情?究竟賺多少錢?

答:沒有固定薪資,隨著不同樂團與不同國家而異。

 

先別著急,筆者可是非常有誠意回答這個問題~只是隨著許多因素的改變,指揮的「薪情」確實有所不同是事實。

為了取得一個基準點,讓我們以國人最熟悉,職業音樂市場也高度成熟的北美薪資做介紹:

根據美國管弦樂管理網站顧問Drew McManus於2015年的文章“REVEALED: THE WEALTHIEST MUSIC DIRECTORS IN AMERICA”裡,依據以往直言風格,揭露了美國十大最高薪管弦樂團音樂總監名單~他的用意在於公布薪資結構,讓所有人知道行業裡的狀況,以及樂團財政透明,才能讓每一位音樂工作者獲得合理收入報酬。

他根據各樂團給國稅局之IRS Form 90s表格所整理出之美國前十大最高薪音樂總監/指揮,接下來我們一起看前三名:

 

第一名:國家交響樂團(National Symphony)

艾森巴哈(Christoph Eschen-bach)

年薪 $2,728,671 美金(加薪 41.02%)

 

第二名:芝加哥交響樂團(Chicago Symphony)

里卡多·穆蒂(Riccardo Muti)

年薪 $2,504,336 美金(加薪 15.65%)

 

第三名:芝加哥交響樂團(San Francisco Symphony)

邁可·提爾森·湯瑪斯 (Michael Tilson Thomas)

年薪 $2,364,775 美金(加薪 16.64%)

 

有沒有嚇一跳?平心而論,許多樂手平均10-20萬美元的年薪,以樂團首席來說,40萬美金左右的年薪已是頂尖;因此音樂總監收入非常高,屬於金字塔頂端的一群~無怪乎音樂總監之位人人覬覦。

而其實上面還不是最高薪的,接著筆者要公佈真正高手中的高手~指揮界薪資有史以來最高薪!

這位指揮的薪資不但高,而且打破歷史紀錄~2012-13年樂季他的法定年薪雖只有$1,505,052 美金(光本薪已直接名列當年全美第五名),透過資料顯示,達拉斯交響樂團於2013-14樂季,透過 Bajada Productions LLC.公司,確實支付了他高達美金511萬元($5,110,538.),這已改寫管弦樂指揮年薪之歷史紀錄!

這位頂級音樂總監就是:梵志登 (Jaap van Zweden),也是現任紐約愛樂音樂總監/樂團指揮。

梵志登實際支領年薪超過500萬美金~這個數字已經遠遠超越他前一年年薪的三倍(前一年為150萬美金),打破美國有史以來的管弦樂團音樂總監最高薪紀錄!

註:在他之前最高薪為指揮家是洛林·馬捷爾(Lorin Maazel)於紐約愛樂卸任前最後一年所創下的 329萬美金天價($3,291,791.)。

 

延伸閱讀

https://bonart.com.tw/top-paid-music-conductor-in-america/

 

再接再厲第二問:指揮的功能?到底都做些什麼?

讓筆者來為各位讀者們科普一下:

當我們以音樂人最熟悉的《新葛羅夫音樂辭典》網路版(2020.11月),輸入關鍵字「History of Conducting」後,會出現當代對指揮定義的「三大功能」:

  1. 指揮於演出時以指揮棒或雙手打出樂曲節奏。(the conductor beats time with his hands or with a baton in performance) 
  2. 指揮透過彩排以及演出,進行音樂作品詮釋之決定。(the conductor makes interpretative decisions about musical works and implements these decisions in rehearsal and performance) 
  3. 指揮參與音樂團體之行政事務。(the conductor participates in the administration of the musical ensemble)

*出處:https://www.chegg.com/flashcards/groves-history-of-conducting-d611c35a-9ce3-4708-8c29-f85f62b5c674/deck

 

因此,現代社會對於指揮的職責,往往多了「音樂總監」的實質意涵在內~無怪乎許多樂團的「樂團指揮」與「音樂總監」往往是同一人,因為音樂演奏的詮釋,實在無法多頭馬車進行,所以指揮家的高薪,往往代表著他肩上的重責大任。

 

三問:關於指揮的起源

若要談論指揮的緣起,除了在許多的歷史文物與圖文考古中可見的史料之外,一般來說會從中世紀的教會音樂說起:在教會儀式進行時,合唱團裡通常有一位領唱,或者一位負責以手勢帶領歌手們演唱之負責人,在功能上這應該就屬於指揮的源起了。

而音樂發展進入多聲部音樂(Polophonie)後,各聲部穿插流動,對位法讓音樂也更加複雜,因此指揮的功能益發重要。尤其進入巴洛克時期之後,音樂創作發展曲式再進入繁花錦盛時期:各種器樂曲式、樂團編制紛紛推陳出新,這時的「指揮」並不侷限一位音樂家站在樂團之前打拍子,往往樂團首席或鍵盤樂器演奏者,抑或是演奏出色之團員領導樂曲拍點,皆有可能。

 

四問:歷史上第一位拿著指揮棒指揮的音樂家?

早期的指揮用棒,其實較接近像是一根長棍,並非現代我們認知的現代指揮棒如此纖細。

法國17世紀路易十四時的宮廷樂長盧利(Jean-Baptiste Lully, 1632-1687)便因為指揮樂團時不慎揮棒上下敲打揮舞而打中自己的腳趾掌引發壞疽,最終感染了到大腦,最終導致死亡。

一般音樂史上認為第一位以現代指揮棒成功指揮樂團的是浪漫時期曾擔任萊比錫音樂院院長的音樂家孟德爾頌(Felix Mendelssohn, 1809-1847)。

不過其實有位德國音樂家比他更早從口袋中拿出棒子來指揮樂團,而且成果斐然,這位創舉音樂家是路易.史博(Louis Spohr, 1784-1859):根據他的自傳,他於1820年赴英國倫敦的音樂彩排時,嘗試從外套口袋中拿出預藏的指揮棒帶領樂團,預示拍點以及速度,當晚音樂會並因他使用指揮棒統整樂團而取得相當大的成功喔~(註:https://www.wpr.org/shocking-conductor

 

五問:指揮之於作品的直接影響

歷史上有作曲家,同時也擔任指揮家,因為最了解自己的作品,亦是創作的最佳詮釋者:海頓、莫札特、貝多芬、孟德爾頌、李斯特、布拉姆斯、柴可夫斯基、華格納、威爾第、馬勒、史特拉汶斯基等諸多作曲家,都曾親自指揮自己的作品演奏而名留青史。

 

六問:談指揮棒的使用

在此筆者想引用美國指揮家伯恩斯坦(Leonard Bernstein)曾說的話:「若一個指揮家使用指揮棒,則該棒必須成為活物,如有一股電流在其中,致使它的一小移動都成為有意義的移動。同樣地,若指揮家不用指揮棒,他就要靠雙手做到同樣的東西。無論有指揮棒與否,其表情必是首要,音樂上一定要顯得有意義。」

因此,無論持棒與否,「音樂上的意義」才是真正的首要之務;指揮家以自身肢體動作,將樂譜中的節拍、速度、強弱、力度、表情等等清晰地傳達出來~而「為音樂服務」更是指揮家精神上的最高指標。

 

孟德爾頌使用過之指揮棒 

孟德爾頌也是首位以現代指揮棒指揮樂團的指揮家,1835年26歲時擔任萊比錫布商大廈管弦樂團指揮。

下方珍貴圖片,是目前珍藏於英國市政廳,1846年孟德爾頌使用過之指揮棒。

1846年孟德爾頌使用過之指揮棒,珍藏於英國市政廳。Conductor’s baton used by Felix Mendelssohn Bartoldy at Birmingham Town Hall, 1846
1846年孟德爾頌使用過之指揮棒,珍藏於英國市政廳。Conductor’s baton used by Felix Mendelssohn at Birmingham Town Hall, 1846

 

由於孟德爾頌的啟發,現代指揮棒發展雖然有材質、握柄與長短等多樣變化,但萬變不離其中:

 

 

七問:職務與功能變革

在白遼士的專書:「論管弦樂指揮與其藝術」(The Orchestral Conductor Theory of His Art)中,不但對於指揮的意義與功能有著清楚的論述,對於不同音樂的指揮手勢更是有著詳盡的解說;我們可以說到了此時期,管弦樂指揮終於不再只是一個拿著各種材質指揮棒(鯨魚骨、木頭等)在樂團前負責打拍子的人體節拍器,而是已實質上進化為「指導、「指示」音樂方向與內容,統整樂團邁向共同詮釋的音樂家。(關於指揮的指示方式,可觀看此白遼士專書內容:http://www.gutenberg.org/files/27646/27646-h/27646-h.htm

 

八問:什麼是《指揮十誡》?

理查·史特勞斯這位浪漫後期大師,除了作曲家身份之外,本身也是位傑出的指揮家,他曾說:「指揮是項極其困難,人生未達70歲之前很難充分理解的藝術。」、「最重要的是以「耳朵」指揮,而不是「手臂」;若做對了一切就將順其自然地正確。」

 

理查·史特勞斯論指揮:

  • 指揮是項極其困難,人生未達70歲之前很難充分理解的藝術。
  • 最重要的事以「耳朵」指揮,而不是「手臂」;若做對了一切就將順其自然地正確。

 

著名的《指揮十誡

理查·史特勞斯身為知名管弦樂團指揮,曾寫下《指揮十誡》:

首先看看理查·史特勞斯的指揮姿態

 

輕鬆指揮的大師

從影片中,我們可以看到他的指揮基本上是「一派輕鬆」,「眼手並用」。

還聽說他指揮時可以左手插在口袋,或拿出懷錶看看時間,左看看右看看~開心的時候更用雙手齊揮,甚至也掂起腳尖一起「加入」樂團演奏…(其實影片中也看得出來 XD)

 

這位近代後期浪漫樂派大師,曾經以自身經驗歸納出指揮樂團的心得,除了上述兩點之外,他總共擬出了十條樂團指揮的金科玉律,更被尊稱為《指揮十誡》。

對比於現在的樂壇指揮各式各樣「花式指揮法」來說,重看《指揮十誡》,其實非常有意思。

 

無論是非,沒有對錯~讓我們一起來看看這《指揮十誡》究竟有哪些吧:

 

  • 1. 請記得,演奏音樂的目的不在於娛樂自己;而是取悅聽眾。(Remember that you are making music not to amuse yourself, but to delight your audience.)

  • 2. 指揮自己不應出汗;只有觀眾才應該感到音樂的熱力。(You should not perspire when you are conducting; only the audience should get warm.)

  • 3. 演奏《莎樂美》與《伊蕾克特拉》時,要如同孟德爾頌神幻音樂般詮釋。(Conduct Salome and Elektra as if they were Mendelssohn; fairy music.)

  • 4. 對銅管樂手絕對不要投以鼓勵的眼神;除了重要段落的提示,否則千萬別與他們對上眼。(Never look at the brass encouragingly; except with a quick glance for an important lead-in.)

  • 5. 反之,千萬別讓法國號和木管離開你的視線,如果你聽到他們的聲音,那就表示已經太大聲了。On the contrary, never let the horns and woodwind out of your sight; if you hear them at all they are already too loud.

  • 6. 如果你覺得銅管力度不夠,就將他們的音色調暗。If you think the brass is not strong enough, tone them down two points further.

  • 7. 只有你自己聽見獨唱者的每個咬字是不夠的;因為你已經背妥歌詞。要讓觀眾毫不費力地跟得上音樂~因為如果他們不了解歌詞的含意,馬上就會睡著。It is not enough yourself to hear every word of the singer–which you know by heart anyway; the public must also be able to follow it without effort. If they don’t understand what is happening, they fall asleep.

  • 8. 樂團伴奏必須要讓聲樂家能毫不費力地演唱。Always accompany the singer so as to enable him to sing without exertion.

  • 9. 當你認為速度已經達到最急板極限時,再讓速度加快一倍。When you think you have reached the limits of prestissimo, double the pace.

  • 10. 如果你遵守以上的規則,再加上自己的天賦和成就,就能永遠成為觀眾們的明星寵兒。If you follow these rules carefully, you will, with your fine gifts and your great accomplishments, always be the darling of your listeners.

 

 

九問:首位女性指揮?

嗯~這是個非常重要的問題。在維基百科上我們剛好可以看到這項問題的專頁,洋洋灑灑資訊非常豐富,列舉歷史前三:

1.第一位歷史最早的女性指揮:Elfrida Andrée(瑞典)

2.第一位被職業樂團任命為音樂總監/首席指揮的女性:Marin Alsop(美國)

3.第一位指揮倫敦交響樂團的女指揮家:Nadia Boulanger(法國)

(註:https://en.wikipedia.org/wiki/List_of_female_classical_conductors

 

延伸閱讀

https://bonart.com.tw/the-conductor-movie/

 

今年的火紅電影《塔爾》(TÁR)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VkJ8bWiCxkU

 

十問:合唱指揮與管弦樂指揮的分野

不知何時開始,突然間許多人對於「合唱指揮」與「管弦樂指揮」之間,不但壁壘分明而且相當計較?

筆者曾聽過一個說法:因為合唱指揮往往將合唱團訓練完成之後,「送給」交響樂團彩排演出,但最終舞台上卻只有交響樂團指揮指揮全局,先前辛苦訓練合唱的「合唱指揮」因為無法上台表演,經常只能在節目單上掛著「合唱指導」…

也許多年來的新仇+舊恨,讓這兩派指揮不斷處在「合作」與「競爭」之間。

但也可以從另一角度切入,就是確實指揮合唱與指揮管弦樂團,從訓練方法、甚至拍點給法與音樂詮釋方式都完全不同;因此項目分開、各司其職,或許反而是個好的做法?

無論是非,沒有絕對的對與錯~相信今天的〈指揮簡史〉帶來這麼多豐富話題,從指揮源起聊到實務,從十誡聊到年薪,期待能讓愛樂的您增添許多閱讀樂趣~我們下回再見!

(原文由林仁斌撰寫,刊載於表演藝術雜誌第336期 / 2020年12月號封面故事 Cover Story 指揮.不指揮╱指揮概述《十個問號,掀開「他」的神秘面紗 關於「無聲音樂家」的小秘密》)


指揮談指揮.妙趣無窮

Itay Talgam: Lead like the great conductors

https://youtu.be/R9g3Q-qvtss


【BON音樂】指揮大師楊頌斯 – 重要管弦樂團指揮觀念 Q&A

https://bonart.com.tw/mariss-jansons-qa/


旋律之子.莫札特

莫札特:第40號交響曲第一樂章

Daniele Gatti 的指揮大師班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RhGwPwzi3ig&t=2181s

 

我要扼住命運的咽喉─貝多芬第五號交響曲《命運》

「命運動機」(三短一長)聞名全球,據說是貝多芬的秘書辛德勒詢問背後的意義為何時?貝多芬指著這段開頭動機,回答了:「看,這是命運在敲門!」不僅如此,全長四個樂章從c小調的黑暗緊張情緒中出發,最終大調戲劇性之回歸而迎向勝利光輝的設定,更被視為人類不屈不撓地迎向命運,最終戰勝命運的強烈意志。

德國浪漫主義作家E•T•A•霍夫曼在首演後不久便同樣戲劇性的筆觸,將該《命運》比喻為「強光射穿深沉的夜幕」,並稱「只有通過它,我們才能調動一切激情,迸發出全身心的吶喊,我們才能堅定地活下去,成為靈魂的守望者。」更將這首曲目稱作「當代最重要的作品之一」。

貝多芬第五號交響曲「命運動機」

 

指揮大師班 影片一(1'16'41"

Martijn Dendievel

https://youtu.be/7MaYRvyN2Zc?t=4567

 

【附錄】

好文欣賞

"拉圖給年輕音樂家的七個忠告"

→原文出處

賽門拉圖(Sir Simon Rattle)是目前地球上最著名的指揮家之一。他在十九歲第一次與伯恩茅斯交響樂團(Bournemouth Symphony Orchestra)展開了他的第一場大型演出,此後陸續帶領了許多世界上最傑出的樂團。而且我們還發現,他也非常的和藹溫暖!

1. 音樂可能是你的熱愛,但人際關係也同樣重要

在專業和人際關係中,我們需要保持某種平衡。你要能夠裡解,音樂是用來描述我們的生活,與我們現實息息相關的,而不是相反過來。很多人把音樂當成一種逃避現實的方式,因為音樂在情感上能那麼快速的令人滿足且迷人。但是到最後,讓你最思念的仍是家人和愛人 - 而不是到底開過幾場音樂會。

2. 每個人都會有搞砸的時候,如何處理問題才是關鍵

我不認為在音樂這個領域裡有人一帆風順。每個人都曾走過糟糕的經驗。

真正困難的是不去讓挫折完全澆熄了你的積極樂觀。任何糟糕的經歷都會影響到你的信心,那可能會像漩渦一樣一發不可收拾,但沒有誰能僥倖的逃過這個讓我們成長的必經過程。

3. 不要過於害怕表現出一點點你脆弱的那一面

三十年前,當我第一次與維也納愛樂樂團演出時我非常緊張,緊張到我認為去看牙醫或死亡都比站在這個指揮台上好。那天上午的排練裡,我決定我什麼都先不要對樂團說… 除了「早上好」之外。

到了排練間的休息時,大提琴首席抬頭看著我說:「我們真的很享受和你 一起排練,你知道嗎?」我說:「真的嗎?我太緊張了,緊張到幾乎不知道把自己應該怎麼做」,大提琴首席回答:「賽門你不要緊張。我們也希望演奏出好的音樂。我們都很緊張,所以你不能緊張」。那是句很溫暖的一段話。「我們是一體的」這個想法幫助了我許多。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問題,我們都在面對它們,這是大家都理解的常情。有時後表現出一點點自己脆弱害怕的一面,人們的大方會使你驚訝。

4. 成為一個了不起的音樂家,並不代表你是成熟的人

十九歲時我離開皇家藝術學院時對生活的現實面一無所知,直到二十七歲那年我才發現原來國民年金是我自己要繳交,而不是樂團負責!那天晚上法院來了一個工作人員,對我解釋我只能在進監獄或罰款數千英鎊中選一個。在她意識到「我的天啊 - 這個人真的是那麼愚蠢單純」的時候,仁慈的放過了我。

對生活上的很多常識一無所知對許多音樂家們來說是很有可能的,許多人在離開學校前都還沒學到如何生活。

5. 即使是世界著名的音樂家也有自我懷疑的時候

二十多歲時,我腦子裡彷彿住著兩個不斷爭論的人。我不確定我是否喜歡身為音樂家的自己。我常常會一邊聽著我的錄音,一邊思考:「這個人到底他媽是誰?」

於是我休息了一年,停止聽任何音樂以及做和音樂相關的事,看看自己沒有音樂是否還能活下來。音樂對我的靈魂到底有多重要,沒有它我會崩潰嗎?於是我開始學習英語。最後我花了三個學期的時間去完成這件事,但我和自己做了一個承諾,這段期間不能聽音樂。

事實上,我發現如果有一項同和音樂一樣強大美好的東西取代它的位置,其實這是可以做到的。我沒有音樂能活下去:音樂對我來說並不是一種癮。但是當我回去聽我指揮的第一場音樂會,布萊頓愛樂樂團演奏貝多芬的英雄交響曲的錄音時,我的淚留滿面讓身邊的人的ㄡ嚇壞了。音樂的力量在幾個月來沒有音樂生活後,強烈的震撼了我。

在那一年之後,我腦子裡的矛盾少了得多。

6. 除了普通人際關係,你和其他音樂家們會有許多情感的交流

很少有一個領域能像音樂圈一般如此深刻地相互了解彼此。透過一起演奏音樂,我們甚至不必知道他們的名字就可以了解到他們一些個性 。你會經常需要處理這些感情交流帶來的困難,衝擊,或者深刻的事實。

7. 所以成功的秘訣是......

用盡全力的努力,保持好奇心,並意識到你身邊的人,其實比你想像的要美好得多。音樂圈的大家,大多是非常互享支持的。基本上大家都想幫助,有時候你必須敞開心胸讓他人幫忙。

願所有正在閱讀的你們都能擁有好運:別忘了有我們在你身後支持你。我們都會盡力而為,因為和你一樣我們都曾不安的徘徊,都曾懞懂的從零開始,我們都懂。

我希望你相信,我們都是在同一條船上的。

原文來自於BBC Music,由Monica Yang翻譯分享。

 

拉威爾《達夫尼與克羅伊》第二號組曲

https://youtu.be/14OM6Ysnk6M

 

 

開卷蹦藝術.享受美好閱讀時光

☕️一杯咖啡.一點心意.支持蹦藝術☕️

 

各類合作提案,聯繫方式:

*手機:0917.670.518 
*Line:https://line.me/ti/p/LB1ro0P0AU
*E-mail:jenpin888@gmail.com

【BON音樂】武營來開槓 - 歌劇內部挖來聽:八卦故事大專場(林仁斌演講)

【BON音樂】武營來開槓 - 歌劇內部挖來聽:八卦故事大專場(林仁斌演講)
Music lecture in Weiwuying 2023

– 資訊整理共享於網路,一起欣賞音樂與藝術之美 –
蹦藝術 | BONART


【武營來開槓】歌劇內部挖來聽:八卦故事大專場❤️

歌劇這項藝術,承載著無數音樂家與藝術們的夢想與才華,想要深入欣賞歌劇,更是從文本到音樂,缺一不可,方能心領神會。

在這場專題演講中,我們將跟著蹦藝術林仁斌老師,從歌劇的起源開挖,以名偵探的全新探索角度,介紹歷史上重要歌劇背後的創作小故事與八卦,讓您更深入認識歌劇的各種風貌,從此聽歌劇全面開外掛,一路愛上她!

這麼特別的歌劇開槓,您絕不容錯過~趕快趕快,報名加入這場歌劇內幕偵探秀吧!

 

★ 誰來開槓:

蹦藝術網站執行長、超人氣音樂欣賞名家|林仁斌

 

活動時間:2023/08/05 (六) 14:00

參加對象:歡迎喜愛藝術活動的朋友,一起來開槓!

報名方式:報名參加,免費入場(限量120名,額滿為止)。

報名網址: 報名請點我 

活動地點: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3F演講廳


歌劇是西方音樂史上最重要的表演項目之一,結合戲劇、音樂演唱與演奏、服裝與舞台設計、各式舞蹈與芭蕾,可說是集結所有表演藝術於舞台呈現之極致。自 1600 年前後於義大利的《佛羅倫斯小廳集》開始,藝術家們思考如何復興古希臘戲劇的劇場音樂,到歷史上第一部歌劇《達芙尼》 (Dafne),於 1597 年首演時的一致讚譽,歌劇從「成功復活古希臘的戲劇精神」,接著發展迄今已有四百年精彩歷史。

 

最早的歌劇

 

有片:

歌劇起源影像與音樂補充

https://youtu.be/vBLkNYZPMOQ

 

歌劇於16世紀末誕生於義大利佛羅倫斯。當時,一群文化藝術界的名人經常在貴族家族梅第奇(Medici)家中聚會,他們熱衷於藝術形式討論,致力於恢復古希臘時期的戲劇表演方式,力圖創造出一種詩歌與音樂相結合的生動藝術。

這群人的組織,現在被廣泛地稱為「佛羅倫斯小廳集」:

 

 

他們的一致意見認為「複音音樂」(Polyphony)會破壞歌詞意義的表達,因此主張採用「單聲部旋律」(Monody)方式演唱。

並且在逐漸實踐中更發現:在和聲伴奏下,自由吟唱的音調不但可以用在同一首詩歌中,還可以用於整部戲劇中。

因此這樣結合戲劇、舞蹈、音樂的表演方式,定義了歷史上最早的歌劇形式。與同樣盛行於義大利的「田園劇」(the pastoral drama)時期互相銜接,成為了現在歌劇表演形式的先驅。

 

關於歷史第一部歌劇的兩種說法

歷史上的第一齣歌劇,通常是指1597年上演,由利努契尼寫劇本、作曲家佩里(Jacopo Peri)作曲的《達芙妮》(Dafne)。但由於《達芙妮》的樂譜散失不全,因此僅能演出部分音樂。

人們通常也將3年之後,也就是1600年上演,由利努契尼寫劇本,佩里與卡契尼作曲,且全劇完整保留的歌劇《尤莉蒂斯》(Euridice),視為歷史上第一部完整的歌劇作品,這也是歷史上第一部「完整歌劇」的說法。

 

有片:

Jacopo Peri介紹

https://youtu.be/Bpon-3hKUJQ

 

延伸欣賞:

卡契尼也是美聲唱法(Bel Canto)重要的開啟者,對義大利歌劇發展有巨大的影響。

Sumi JO 演唱 Caccini的《聖母頌》

https://youtu.be/0noUQoQtYPs?t=24

 

有片:

Peri:歌劇《尤莉蒂斯》(Euridice)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MIN5btYNn0M&t=1s

 

Jacopo Peri: ⟨Un di soletto⟩ from《尤莉蒂斯》(Euridice)

https://youtu.be/nqGeHvUuI8c

 

最古老的歌劇院

(基本資料整理於網路與維基百科,並附上超連結方便檢索)

聖卡洛劇院(Teatro di San Carlo)是義大利那不勒斯的一座歌劇院,位於市中心的的里雅斯特與特倫托廣場,是歐洲現存最古老的持續使用的歌劇院,被列為世界遺產。劇院得名於波旁王朝國王卡洛斯三世,開幕於1737年11月4日(國王的命名日),擁有3000個座位,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歌劇院。

有片:

聖卡洛劇院介紹

https://youtu.be/RVHXuWyC12A

 

聖卡洛劇院 外部照片

 

聖卡洛劇院 內部照片

 

1816年2月13日遭遇祝融之災的聖卡洛劇院

 

1830年代浴火重建的聖卡洛劇院

 

歌劇的發展

蒙台·威爾第

蒙台·威爾第(Claudio Monteverdi 1567~1643)的歌劇《奧菲歐》(L'Orfeo) ,神話氣氛和詩意讓人沉醉。

https://youtu.be/dz7xgR_29K0

克勞迪奧.蒙台威爾第(Claudio Giovanni Monteverdi 1567~1643),是古典音樂史上一位劃時代的人物。他創作的牧歌是文藝復興時期音樂體裁的巔峰,而他的歌劇則是這種體裁的奠基之作。蒙特威爾第不僅是巴洛克音樂的早期代表,也是巴哈之前最負盛名的義大利音樂家。

蒙台威爾第是現代歌劇之父。歌劇雖然在蒙台威爾第之前便已成型,但蒙台威爾第首次確立了歌劇中戲劇性結構的原則,及三部曲式的歌劇詠嘆調,他為推動歌劇藝術由文藝復興時期向巴洛克時期前進,奠定了堅實基礎。蒙台威爾第的歌劇《奧菲歐》(L'Orfeo) ,不僅是當今歌劇舞台最古老、最完整的歌劇,也是近代歌劇的起點。《奧菲歐》在西洋歌劇史上具有著劃時代的重要意義。

 

蒙台威爾第的歌劇《奧菲歐》(L'Orfeo)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GrnwzEhi_E

 

有片:

蒙台威爾第 介紹

https://youtu.be/4TPUWE4Pick


17世紀末至17 世紀末,隨著音樂發展的輝煌年代到來,產生了幾位劃時代的音樂家,其中對於歌劇產生最大影響的,便是義大利的多明尼可·史卡拉第與德國(英國)的韓德爾。

 

亞利山卓·史卡拉第

義大利作曲家亞歷山卓·史卡拉第(1660 - 1725),他一生共寫了115部歌劇,確定了歌劇序曲「快-慢-快」與歌劇詠嘆調的「ABA」之基本形式,並在A段反覆時加上裝飾音及華彩段,極大地發展了人聲的歌唱藝術,豐富了歌唱的表現力,推動了歌唱技術的提高。

 

亞歷山卓·史卡拉第:拿坡里風格歌劇序曲(三樂章)

00:00 first movement

00:39 second movement

01:27 third movement

https://youtu.be/8YYS-sqYg5s

 

Alessandro Scarlatti:歌劇《Il Primo Omicidio》錄音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5kmaHcwv3TI

但與此同時也帶來了只顧炫耀技巧的不良風氣,當時歌劇舞台上活躍著閹人歌唱家,人們挑選出一些音色優美的男孩,給他們進行了閹割手術,使他們在能保存高音音域的同時也保存了男子歌唱的力度;另一種不良現象是,劇院為了吸引觀眾,引進某些與劇情關係不大的奇特情景,豪華的布置或盛大的場面,以及幕間雜耍表演等等。

這樣做其實大大削弱了歌劇的戲劇性和思想內涵的表達,因此使得歌劇的整體性與藝術性有所下降。

 

Alessandro Scarlatti, Giuditta (1697) "Dormi o fulmine di guerra"

Filippo Mineccia Countertenor

https://youtu.be/mbf4Eu2RcW4

 

歷史上最後一位閹聲男高音

真實歷史上「閹人歌手」

亞歷山德羅·莫雷斯基(Alessandro Moreschi (1858-1922))為19世紀末的義大利閹伶歌手,他也是歷史上唯一一位留下錄音的的閹伶歌手。

 

錄音:The Last Castrato: "Crucifixus"

https://youtu.be/2xirGtxdVEE

 

 


韓德爾的歌劇創作

韓德爾時期流行男唱女聲的閹伶(Castrato),他所創作的許多歌劇主角也都是寫給閹伶。

讓我哭泣吧〉(Lascia ch'io pianga)是韓德爾歌劇《里納爾多》中的女高音詠嘆調。原詞是「遠離荊棘,摘下玫瑰」(義大利語:Lascia la spina, cogli la rosa),是著名的歌劇選段。歌劇《里納爾多》是韓德爾為閹人歌手(Farinelli 法瑞奈利)所寫,描寫十字軍東征英雄騎士里納多與大馬士革的異教徒魔女阿米蕾娜(Almirena)的故事。《讓我哭泣》是第二幕中 Almirena(阿米蕾娜)所唱的哀嘆、悲痛的詠嘆調。

韓德爾歌劇《Rinaldo》裡知名詠嘆調

讓我哭泣吧〉(Lascia ch'io pianga

https://youtu.be/TqdFoRjL1Bk

歌詞翻譯:

Armida dispietata!
殘酷的阿米達!

Colla forza d’abisso
以來自地獄的魔力!

Rapimmi al caro ciel di miei contenti,
奪走我那歡樂可愛的天堂,

E qui con duolo eterno viva mi tiene
使我永遠生活在

In tormento d’ Inferno.
痛苦的地獄中。

Signor! Ah! per pietà lasciami piangere.
主啊!可憐我,讓我哭泣吧。

Lascia ch'io pianga mia cruda sorte,
讓我為自己悲慘的命運哭泣,

E che sospiri la libertà!
讓我渴望自由!

Il duolo infranga queste ritorte de miei martiri sol per pietà,
可憐我,使這痛苦能斷開那迫害我的鎖鏈,

Si, di miei martiri sol per pietà.
是的,可憐我吧!使我獲得仁慈的解脫。

 

次女高音 Joyce Didonado 演唱版本
Handel «Rinaldo» – “Lascia ch’io pianga”(讓我哭泣)

https://youtu.be/PrJTmpt43hg

 

Joyce Didonado 現場 Live'

https://youtu.be/oJJnhp2CYnk

 

歌劇改革.葛路克

十八世紀葛路克歌劇改革的起因,主要有鑒於歌手隨意添加裝飾音而產生。由於當時歌手不按照樂譜演唱的舉動,使原來的劇情受到極大的變動與損害,葛路克立志改革歌劇的舉動,在崇尚義大利歌劇的音樂家與學者們引起不小的回響,有人贊成,有人則持反對意見。相關爭論後來甚至演變為巴黎社會的政治鬥爭。

葛路克針對當時所流行的歌劇型式進行改革,主張「音樂要為戲劇服務」,而且提出表現純樸以及簡化炫耀技巧的主張,以追求戲劇的真實性。

他將原來由大鍵琴伴奏的宣敘調改成管弦樂伴奏,縮小了宣敘調和詠嘆調的差距。他的經典代表作《奧菲歐與尤麗狄西》(Orfeo ed Euridice)雖然在維也納首演時並未受到熱烈的歡迎,但是當時的瑪麗亞‧德蕾西亞女王卻因為大受這部劇作的感動而對葛路克賞賜重金。

 

克利斯杜夫·葛路克(Christoph Willibald Gluck,1714-1787) 的《奧菲歐與尤麗狄西》(Orfeo ed eurydice),優美的詠歎調膾炙人口。

https://youtu.be/ZkHefLVvC48

 

葛路克:《奧菲歐與尤麗狄西》歌劇全劇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JUpZ1Npj23M

 

《奧菲歐與尤麗狄西》芭蕾版本

https://youtu.be/oou2ywIbRxc

 

《奧菲歐與尤麗狄西》芭蕾版本全劇(上)

https://youtu.be/Istl2NSMs54

 

《奧菲歐與尤麗狄西》芭蕾版本全劇(下)

https://youtu.be/F_HV6tc2qxU

 

奧菲歐與尤麗狄西

愛神告訴奧菲歐,若是通過諸神試煉,便可從冥府救回愛妻,使她復活。

為了到幽冥地獄找回妻子尤麗狄西,奧菲歐毫不猶豫的踏上黃泉路;冥王答應讓妻子尤麗狄西回到人世。

條件是:返回人世前,奧菲歐絕對不能回頭看他的妻子…

為愛下冥府.走過生離與死別;從蒙台威爾第、葛路克、海頓到貝多芬與奧芬巴赫,皆這段淒美動人的愛情故事留下美妙音樂。

 

故事

(基本資料整理於網路與維基百科,並附上超連結方便檢索)

奧菲歐是音樂藝術之神阿波羅之子,母親為九位掌管音樂的繆思女神之一;據說他的琴聲非常溫柔動聽~驚天地,泣鬼神,能讓河川改道,頑石點頭;能治癒紊亂的心,連最兇猛的野獸聽了也會馴服得像綿羊。

 

青蔥明淨的原野上,新婚的遊吟詩人奧菲歐和美麗的尤麗狄西,被牧羊人載歌載舞的簇擁著。美好的祝願,情意綿綿的互訴衷腸,還有愛情的誓詞,伴隨著鳥鳴和悠揚的琴聲,愛情融洽、深刻,樂也融融的景象。

 

美好的時光總是太短暫。 婚後不久,一天奧菲歐正在和牧羊人談論詩歌,一位女使者帶來了可怕消息:尤麗狄西被毒蛇咬死了!

奧菲歐向蒼天呼喚 “ 親愛的尤麗狄西,妳在哪裡?在陣陣風中灑下淚水和無盡的哀思。

 

回答的只有山谷的回聲和潺潺流淌的小溪伴我哭泣。

神啊,讓她回來吧,否則我也隨她一道死去。”  悲哀的歌聲驚動了愛神,她溫柔的告訴他,尋覓尤麗狄西唯一的路徑  “渡過緩緩流淌的危險「冥河」,穿過危險、黑暗無邊的深淵...... ” 。

 

奧菲歐毫不猶豫、不畏艱辛的決定踏上黃泉路,到幽冥地獄去找回尤麗狄西,愛神也張開雙翼隨行。

 

驚濤激浪,水深流急。一葉舟船在緩緩靠近。那是陰間鬼渡的可怕船夫,日夜不停的載渡亡魂前往黑暗的冥府。船夫拒絕了他們,因為地府不能接納帶著希望和愛的天神與活人。愛神只得離去,奧菲歐卻堅定的彈起了金琴。船夫招架不住沉沉睡去。奧菲歐跳上小船,蕩起船槳,直向地獄的深處划去。

 

船兒越過漆黑的泥沼。罪孽深重的亡魂,在火海和冰都中載沉載浮,受著煎熬。“ 膽大妄為之徒,竟敢來到冥府...... 讓復仇女神撕裂他的心,讓守地獄之門的惡狗嚇掉他的魂。” 惡鬼們在船兩邊伸著手,大聲向奧菲歐叫囂。

 

威嚴的冥王和他的妻子掌管著龐大的地獄王國,高高坐在噴射著火焰的寶座上。奧菲歐從容勇敢的來到冥王面前,彈琴並高歌陳情:「我內心的巨大痛苦,使我痛不欲生,請你們能瞭解失去愛人的滋味。求您慨然的應允,讓我帶走我的妻子,讓她回到我的身邊。」這歌聲鏗鏘響徹了整個幽冥,鬼魂們都唏噓不已。

連冥王的妻子為奧菲歐求情,冥王也終於動了惻隱之心,傳召來尤麗狄西的魂靈,讓她和奧菲歐回到人世。但條件是在沒跨出地獄之門前,奧菲歐不能回頭看他的妻子。

 

奧菲歐穿過層層幽暗急急前行,後面跟著亡妻的靈魂。

 

「為何不看我一眼?」「難道你不再愛我了嗎??」 奧菲歐斯無法抗拒妻子尤麗狄西的質疑

「為何不看我一眼?」「難道你不再愛我了嗎??」 奧菲歐斯無法抗拒妻子尤麗狄西的質疑
「為何不看我一眼?」「難道你不再愛我了嗎??」 奧菲歐斯無法抗拒妻子尤麗狄西的質疑

 

僅僅還距一步之遙,人世的光明已經從地獄之門的外面映射進來了。但此時,奧菲歐鬆懈大意了,忍不住回頭一望愛妻尤麗狄西...

 

他戰勝了艱險死亡,卻被自己的心擊潰。轉瞬間,尤麗狄西被死神再次帶走,永遠的消失了。

 

奧菲歐疲憊的隻身回到陽間地土。心灰意冷的但求一死。

 

這時,阿波羅駕著金色的馬車顯現,在天上召喚奧菲歐,尤麗狄西的面孔也在雲中若隱若現。奧菲歐欣喜若狂,一步步踏上從天而降的雲梯,到天上去尋覓尤麗狄西了。牧羊人們為這忠誠不渝的愛情歌頌舞蹈,直到阿波羅和奧菲歐的身影慢慢消失在天際 ......

 

https://youtu.be/ZkHefLVvC48


奧菲歐與貝多芬第4號鋼琴協奏曲

關於第二樂章的故事

作曲家李斯特(Franz Liszt, 1811-1886)曾提出他的見解:他將這個樂章比喻成希臘神話裡奧菲歐斯(Orpheus)在地獄之門馴服復仇女神(Furies)的故事。

奧菲歐斯是太陽神阿波羅(Apollo)的兒子,也是希臘神話中藝術與詩人的代表。由於奧菲歐斯善樂懂唱,當他彈琴歌詠時天地萬物都會感動不已。

奧菲歐斯的妻子尤莉迪絲(Eurydice)因為被毒蛇咬而喪失生命。終日哭泣的奧菲歐斯終於打動眾神,而同意他赴冥界救回妻子,但條件是在妻子成功返回之前,他不得看妻子一眼。

奧菲歐斯為了從地獄救回妻子尤莉迪絲(Eurydice),以他的音樂絕活迷惑復仇女神這隻怪獸,一次又一次地,復仇女神終於屈服答應了奧菲歐斯。

奧菲歐斯帶著妻子尤莉迪絲離開冥界

 

「為何不看我一眼?」「難道你不再愛我了嗎??」 奧菲歐斯無法抗拒妻子尤莉迪絲的質疑
李斯特對這個樂章的描述,在1859年 Adolf Bernhard Marx(A.B. Marx)的貝多芬傳記中首次被提到。
對於這個樂章的演奏感受,而貝多芬的學生徹爾尼(Carl Czerny, 1791-1857),也在他的文章中,曾經提過:

「在此樂章中,我們情不自禁地想起古希臘悲劇場景。獨奏者必須感受強烈地、悲憫地音樂表情,在管弦樂團強力且嚴厲樂句之後形成對比,並逐漸地靜謐下來。」

 “In this movement…one cannot help thinking of an antique tragic scene, and the player must feel with what intense, pathetic expression this solo is performed, in order to contrast with the powerful and austere orchestral passages, which are, as it were, gradually withdrawn.”

 

樂譜版本欣賞

 

延伸閱讀

https://bonart.com.tw/beethoven-piano-concerto-no2/


威爾第的歌劇

《納布果》劇中藉古喩今的愛國思想激動著每一個觀眾,當他們步出歌劇院時,大都已學會了歌劇裡這段被異國侵略者俘虜的希伯來人的思鄉合唱:〈思想啊,乘著金色翅膀飛翔〉(飛吧!思想,乘著金色的翅膀)。這首合唱曲至今仍是義大利最知名流行的愛國歌曲之一。

 

《納布果》歌劇中的大合唱〈思想啊,乘著金色翅膀飛翔〉,也稱為「奴隸大合唱」:

 

在《納布果》中扮演女主角的,便是後來成為威爾第第二位夫人的斯特雷波尼。

當年威爾第所生活的義大利,尚是大部分受奧地利統治的四分五裂的聯邦,十九世紀之初拿破崙一度入侵義大利趕走了奧軍,法國人帶來的自由、平等、博愛思想和他們掠奪義大利的財富,尤其是搜刮破壞古代文物的行徑,都對義大利人民留下了深刻的影響。

拿破崙失敗後,義大利人民在愛國志士加里波的(Garibaldi)和馬濟尼(Mazzini)等人的領導下團結奮起,和捲土重來的奥地利占領當局進行了不懈的鬥爭,終於在十九世紀70年代才贏得了完全的獨立和統一。

富於愛國、民主思想的威爾第從十九世紀40年代起寫出了如《納布果》、《十字軍中的倫巴第人》(Lombardi allaprimacrociate和《聖女貞德》(Giovanna d’Arco)等頌揚抵抗外敵入侵的精神的作品,可說是自然而然的真情流露。

威爾第在他的一生中,始終不渝地從精神和物質上支持著義大利的獨立、統一事業,在他接近晚年的時候,還為了痛悼偉大的愛國作家和政治家曼佐尼的逝世而創作了感人肺腑的《安魂曲》。

 

延伸閱讀:

 

將社會上的「卑賤」人物作為正歌劇(尤其是悲劇)的主角,又是威爾第創作上的又一偉大成就,也是他民主思想的體現:

十八世紀以來,雖然平民已經經常成為喜歌劇之主角,例如如塞碧娜《女僕作夫人》(La servapadrona)、《費加洛的婚禮》等等,但是正歌劇和悲劇的主角仍然侷限在只能是神仙、帝王或貴族,似乎只有這些高貴的人們的不幸才值得同情。

但是威爾第在他接下來創作中期的三部傑作裡打破了這個慣例:

《弄臣》中的主角里戈萊托(Rigoletto)是個可憐的殘疾人,根據中世紀歐洲某些國家的法律,殘疾人除非投靠某一位貴族才能居住在城市裡,否則一律趕到鄉村去任其自生自滅。這對於缺乏勞動能力的他們無疑是死路一條,因此里戈萊托才如此卑躬屈辱地為公爵作弄臣,為了餬口甚至不惜出賣良心,既可恨亦復可憐。

威爾第也藉著對里戈萊托父女悲慘遭遇的描寫,痛責了封建制度的暴虐和封建主的荒淫無道。

 

延伸閱讀

 

又例如《遊唱詩人》中的阿祖切娜和曼里科,都是被社會排斥和賤視的吉普賽人。曼里科雖擁有貴族血統(他本人不知),但是自幼就被阿祖切娜抱養視若親生,因此當曼里科衝破社會階級限制和萊奧諾拉相愛時,便自然地受到了他的政敵和情敵盧納伯爵的殘酷迫害。

直到最後一幕在火刑台上的阿祖切娜向著伯爵大喊:「蠢貨!你殺死的是你的親生弟弟⋯」才以劇力萬鈞姿態結束了這齣悲劇。

 

延伸閱讀

 

《茶花女》中的薇奥萊塔儘管生活在珠圍翠繞的環境裡,但她也原是出身貧苦,棲身於「半上流社會」作貴族紳商的玩物,欲求作良家婦女而不能。

當時的社會偏見扼殺了她與阿爾弗雷多的愛情,最後孤獨淒涼地離開了人世。

 

延伸閱讀

 

從《弄臣》等中期三部傑作到晚期的《阿依達》間,威爾第還寫了五部歌劇,它們大多是結構宏偉的歷史劇,作家的争取民主、反抗封建壓迫害的思想仍然貫穿於每一部作品中,例如《西西里的鐘聲》就是描寫十三世紀時西西里島上的人民反抗法國占領軍的起義,這次起義雖然由於統治者的強大、陰險和起義者内部的不堅定而失敗了,但是威爾第的心卻始終向著起義的人民。

《西蒙·波卡涅拉》則是描寫西卡涅拉雖然是海盜出身,但是他當選為熱那亞自治共和國的執政以後,努力團結國内各政治派別,一心想讓國家繁榮安定。儘管他壯志未酬便遭野心家殺害,但是威爾第意圖透過歷史悲劇來表達自己對祖國統一的渴望心情,已經躍然於樂譜與歌劇上了。

至於從席勒的同名話劇改編的《唐卡洛》,則是一部既是史有所據,又充分發揚藝術家的理想與想像的感人悲劇,而且餘味無窮。

唐卡洛是十六世紀時西班牙國王腓力二世的王儲,由於自己的未婚妻(法國公主伊莉莎白)被父王據為皇后,加上同情在西班牙的暴政殘酷統治下的法蘭德斯人民,以及他和父王在政見上的矛盾,父子之間展開了一場情感上和政治衝突,使這齣悲劇的思想境界,從家庭的感情糾葛,提高到了治國該用仁政還是暴政的大命題方面去,而且作者的感情是強烈地傾向於反對暴政,同情受壓迫的法蘭德斯人民以及主張仁政的羅德里戈與唐卡洛一方的。

《唐卡洛》上演於1867年,這時的歐洲歌劇已經進入了她的黃金時期,各國均有藝術上已經爐火純靑而又風格各異的歌劇傑作誕生:

例如德國華格納的《紐倫堡名歌手》(Die Meistersinger von Nürnberg, 1868)和《萊茵的黄金》(Das Rheingold, 1876);法國有古諾(Gounod)的《羅密歐與茱麗葉》(Romeo et Juliette, 1867)和比才的《卡門》(Carmen, 1875);俄羅斯則有穆索斯基(Musorgsky)的《鮑里斯・戈杜諾夫》(Boris Godunov, 1874)和柴可夫斯基的《尤金・奥涅金》(Eugene Onegin, 1879)等傑作。

威爾第的《阿依達》就是在這個歌劇名家輩出,新作繁花似錦的年代產生的。

此時,年近花甲的威爾第已經積累了二十三部歌劇的創作經驗,名聲已經遠播全歐洲,不僅西歐的法、英邀請他去創作,就連遙遠的俄羅斯也請他到彼得堡去為皇家歌劇院創作了《命運之力》(1862);法國埃及學家馬里埃(Mariet)寫了《阿依達》的故事梗概,交給《唐卡洛》的腳本作者之一、巴黎喜歌劇劇院院長迪・洛己萊(DuLocle),說這故事可以請威爾第譜成歌劇。

威爾第很快地就答應了。

在寫作的過程中,威爾第向馬里埃詳細詢問了埃及俗習慣和自然景物,以便自己的歌劇能生動、準確地體現地域和民族的風貌來。尤其可貴的是,他並不是在這裡僅僅擷取一素材來作為自己作品的裝飾,而是從内心深處創作出無與倫比的古埃及的歷史環境和情調來。

對此,他有一句名言:「模仿現實也許不錯,但是去創造現實却更好,而且要好得多!

《阿依達》的創作進展十分順利,但是由於普法戰争的阻隔,在法國訂製的該劇的服裝、布景無法及時運到,首演延至1871年的聖誕夜方得以在開羅舉行。

次年2月18日該劇又在米蘭史卡拉歌劇院舉行了她的義大利首演,均獲得了轟動性的成功,至今仍然是世界上最受歡迎的歌劇傑作之一。

誠然,在《阿依達》中的古代祭典儀式、軍隊出征和凱旋等等場面是既賞心悅目又激動人心的,但是這齣歌劇的成功絕非僅僅靠著這些宏偉熱鬧的大場面,而是靠著對劇中人物心理生動深刻的刻畫,靠著對人物形象活龍活現的塑造而取得的。

威爾第在這裡也並未去歌頌古埃及統治者的豐功偉績,相反地通過了阿依達與將軍拉達梅斯二人之間的愛情悲劇,譴責了古代國家以強凌弱的行為和不義的侵略戰争。

 

延伸閱讀

 

具有諷刺意味的是:在十九世紀英、法、義諸國争奪非洲殖民地的過程中,英國還曾於1875年唆使埃及入侵衣索比亞,結果以埃及慘敗而告終,但歌劇中的歷史居然被現實給顛倒了過來!

十九世紀末,義大利多次侵略衣索比亞屢遭失敗,敗北後竟至在衣索比亞首都「雅迪斯阿貝巴」簽定和約並向衣索比亞賠款一千萬里拉、以及承認該國的完全獨立。

歷史充分肯定了威爾第遠見卓識和強烈的正義感,這也就是為什麽《阿依達》在眾多大場面的「豪華」歌劇中卓然不群的根本原因。

1873年5月22日,義大利偉大的愛國作家、政治家曼佐尼逝世了,威爾第認為除音樂外任何悼詞都不足以表達自己的哀思,便創作了《安魂曲》敬獻給曼佐尼,以及所有為義大利的獨立解放而獻出生命和靑春的人們。

雖然它使用的是傳統的宗教音樂體裁,以拉丁文演唱,但是作品中卻充滿了戲劇性和昂揚的戰鬥精神,在劇院裡演出要比在教堂裡好得多。

自從《安魂曲》於1874年問世以後,威爾第多次以作曲家同時又是國家代表的身分到歐洲各國去指揮本作品演出,到處均受到隆重的歡迎。

此時的威爾第已經年逾花甲,以《阿依達》為代表為數甚豐之歌劇創作,不但演遍了歐洲,甚至遍及南北美洲,他靠著豐厚的上演歌劇版稅完全可以和羅西尼一樣度過一個安富尊榮的晚年,而且由於自從《阿依達》和《安魂曲》後,他又有多年不寫大型的作品,人們逐漸以為他真的要步羅西尼的後塵了。

但其實,創作的欲望一直在他的内心湧動著,只是由於他對於劇方的要求越來越嚴格,一時難以找到和他的豐富經驗以及高超作曲能力相配的腳本作家,以致一擱筆就是十來年,直到重新遇見作曲和編劇雙絕的鮑益多(Boito)來到了威爾第的面前,情況終於改觀。

這時,與威爾第合作多年的皮亞威(Piave)已經辭世,為《阿依達》寫腳本的吉斯蘭佐尼(Ghislanzoni)本來也是威爾第樂於與之合作的作家之一,但是這位才子的興趣廣泛,涉獵的文藝領域頗多,不可能像過去的皮亞威那樣忠心耿耿地專門投入歌劇腳本創作,而鮑益這位比威爾第年輕29歲的藝術家,便成了最恰當的人選。

鮑益多本身就能創作歌劇,既有很高的音樂、戲劇才能,又對歐洲各國的文學都有很精深的修養,曾將雨果的話劇《安傑羅》(Angelo, Tyran de Padoue)改編爲歌劇腳本,由龐基耶利(Ponchielli)作曲獲得了很大的成功,這就是以情節緊張、音樂激動人心著稱的《歌女喬宮達》(La Gioconda);他自己編劇並作曲的《梅菲斯托費勒斯》(Mefistofele)是歐洲的「浮士德題材歌劇」中足以能和古諾的《浮士德》(Faust)分庭抗禮的少數作品之一。

經音樂出版商家里科迪(Ricordi)之介紹,將對《阿依達》佩服得五體投地的鮑益多介紹給威爾第,而博伊托也心甘情願地對威爾第執弟子之禮,先為之加工《西蒙·波卡涅拉》的腳本作為試筆,使該劇
於1881年重演時面貌一新,然後便相繼為之改編了《奥泰羅》與《法斯塔夫》,使世界歌劇寶庫得以擁有三位藝術家的天才結的鴻篇鉅作。(莎士比亞+威爾第+鮑益多)

早在1816年,義大利就有由羅西尼作曲的《奧泰羅》上演,其中也有特別感人的場面:

例如最後奧泰羅殺死德絲蒂莫娜的那場戲,但是由於整個腳本距莎翁的原著太遠而不夠成功。

但這次威爾第新版創作中,劇作家鮑益多和威爾第緊緊地抓住原著的精髓並且作了出色的發揮創造:

例如為雅戈所寫的那段獨白一〈信經〉(Credo),就是一段集天下奸惡、陰暗心理之大成的傑作,從音樂上和戲劇上將人物的形象十分生動地突顯出來。

另外,歌劇的開場暴風雨場景,兩人不僅僅用嚴謹的戲劇結構和震撼人心的音樂,將奧泰羅率艦隊在與風浪搏鬥中凱旋歸來的場面描繪得非常生動,而且還不露痕跡地將雅戈的嫉妒、恨不得奧泰羅的艦隊在風浪中覆滅的罪惡念頭一筆帶了出來;

類似的精彩音樂戲劇場面在劇中還有多處:

如奧泰羅迎接威尼斯的使節時由於政治上和感情上的失意而過於激動以致昏倒,雅戈洋洋自得地用腳尖點著他說:「瞧!這就是威尼斯的雄獅!」等等橋段,都是歐洲歌劇裡不可多的經典妙筆。

 

延伸閱讀

 

威爾第此時的音樂創作手已經達到爐火純青之境,在人生最後的兩部歌劇作品中,他將從《阿伊達》時即開始的逐步取消分曲作曲手法,嘗試作了進一步的發展:讓音樂隨著戲劇的進行猶如長江大河似地奔流而下,時而湍急時而婉轉,最后匯入戲劇高潮的大海,達到音樂與劇情完美合而為一的境界。

《奧泰羅》於1887年2月5日在史卡拉歌劇院首演,這轉眼間居然已是《阿依達》首演的16年之後了。觀眾們都為威爾第竟能在73歲高齡時仍然有如此旺盛的創作熱情,並寫出了這樣全新、充滿青春激情的音樂而欣喜若狂。

聽眾們走上街頭徹夜狂歡,呼喊著「威爾第萬歲!」(VIVA Verdi!!!)直到凌晨。

筆者註:

如果就純粹字意而言,「VIVA Verdi」就是上面所寫的「威爾第萬歲!」。但「威爾第」(Verdi)的姓氏,如果五個字母分開,恰巧可以拼為義大利建國時的首任國王「Vittorio Emanuele Re D'Italia」,這樣的巧合,更讓全義大利人愛他,認為作曲大師的姓氏就是最受愛戴的國王縮寫~

 

《奧賽羅》的成功又激發了大眾對威爾第的渴望,人們切盼他能再寫出一部新作品來。

於是威爾第與鮑益多再度合作寫出了以莎士比亞的《温莎的風流娘兒們》(The Merry Wives of Windsor)和《亨利四世》(King Henry IV)等劇為基礎,以英國歴史上有名的喜歌劇人物:約翰・法斯塔夫公爵為主角的歌劇《法斯塔夫》,它堪稱是義大利歌劇史上繼《塞維利亞理髮師》(Il barbiere di Siviglia)之後最偉大的喜歌劇。

威爾第在這部歌劇裡比《奧泰羅》更進一步地揚棄了編碼分曲的音樂結構,使全劇的音樂像一連串的珠玉不停地落入玉盤裡;無論是法斯塔夫吹噓自己當年風華時所唱的〈我曾經是親王駕前的小廝〉,還是芬頓和南妮這對情侶的纏綿情話,或是艾莉絲等一群「溫莎的風流娘兒們」設計捉弄法斯塔夫時如雀鳥噪林般的精美的重唱,以及用漸強的管弦樂團合奏來形容法斯塔夫喝了酒渾身上下的毛孔都散發出來的絲絲快意⋯⋯,這些效果奇美的音樂都好似被威爾第信手拈來卻是麗質天生。

威爾第一生都將「用莎士比亞的作品來改編歌劇」作為自身創作的最高追求,如今,這個願望終於在另一位起橋樑作用的天才的努力下得以充分實現,這位天才就是鮑益多;而也只有威爾第此時所達到的作曲功力,才足以將莎翁的戲劇所體現的生活、思想深度和人物形象的生動詳實地表達出來。

《法斯塔夫》於1893年2月、距他的八十大壽僅8個月的時候上演,觀眾為這位八十老翁竟能寫出如此充滿青春活力的音樂而欣喜若狂,期待著他能再寫出一部從莎翁的劇作改編的歌劇來。

鮑益多甚至都為他選好了題目:《安東尼與克里奧佩特拉》( Antony and Cleopatra)。但是威爾第究竟已經是步入暮的老人了,他除了每天寫一小段音樂以自娛外,便深居簡出,將大部分時間與精力放在「威爾第之家」老年音樂家休養所的籌建工作上,只在1894年去巴黎參加了《奧泰羅》在那裡上演的首演式,同時作為法國政府的貴賓出席古諾逝世一週年的紀念活動,並接受法國政府授予的榮譽十字勳章,這是他和老伴斯特雷波尼最後的一次遠行和參加公開活動了。

威爾第一向痛感義大利的歌劇院管理體制的弊端,晚年自費創辦「威爾第之家」,更是令人敬佩。

因為在義大利的歌劇從業者的待遇不僅低於德法等國,而且當他們年老失去工作能力之後,生活也毫無保障,就連皮亞韋這樣知名的劇本作家也全靠威爾第等生前好友來為他料理後事和贍養遺孤。

威爾第也曾以議員的籲政府資助歌劇事業,但是這個願望要直到他去世以後的二十世紀初才得以實現。

早在1889年,威爾第就為建立「威爾第之家」音樂家休養所購置好了土地,如今他便將建築的事宜交託給鮑益多的長兄、著名的建築師卡米洛(Camillo)。

他在遺囑中規定將自己的版稅和遺產的一半作為維持休養所和他原來建立的一所慈善醫院的費用,但是這「威爾第之家」直到威爾第逝世一年之後方才完成。

根據設計,「威爾第之家」(Casa Verdi)休養所可以容納四十名女性和六十名男性老年音樂家,兩人居住一室既不擁擠又不至於太寂寞,而且生活上彼此可以互相照顧。

按規定凡是年滿六十五歲而且老年生活無著的義大利籍音樂家,無論是作曲家、演員、指揮或是器樂演奏者都在「威爾第之家」接納之列,但是也有一個例外:那就是原籍羅馬尼亞、第一個創造托斯卡的歌劇舞台形象的女高音歌唱家達爾克列(Darclee)。她以非凡的美麗形象和音域寬廣、音色醇美的歌喉於十九世紀末征服了巴黎、倫敦和米蘭等地的歌劇觀眾,可惜在中年就由於嗓音的變故而離開了舞台,在威爾第的休養所度過了淒涼的晚年。

 

威爾第之家」(Casa Verdi)中文介紹

 

威爾第的體格一向健壯,就是到了八十高齡依然腰桿挺直步履輕便,但是小他兩歲的太太斯特雷波尼卻已經腰彎背駝,行走需要威爾第的攙扶。

到了1897年的11月14日,她終於因患肺炎而和自己風雨同舟54年的老伴暫時分手了…

對於威爾第來說,結褵54年的老伴斯特雷波尼真不愧為賢内助,當她還是史卡拉歌劇院的首席女高音時便能慧眼識人,對初登歌劇藝術殿堂的威爾第另眼相看,並在後來一直是威爾第創作活動的堅定支持者、積極的誘導者和高明的評論者。

威爾第的性格内向不善於處世,太太斯特雷波尼便以她作歌劇演員時鍛鍊出來的社交經驗幫助他克服了許多人際關係中的困難。

而已至耄耋之年的老倆口中忽然逝去一人,想必另一人的哀傷心情是難以用言語來形容,也難以用常規來判斷的。

悲傷使得威爾第的健康迅速衰退,他的視力減弱雙手顫抖,兩腿也似乎站立不穩了。

環顧與他同輩的一代藝術家多已故去,幸好還有晚一輩的好友如鮑益多、里科迪、斯托爾茲和瓦爾德曼日,以及繼女瑪麗亞(Maria)一家時常來相伴,才使得老景不至於過分孤單。

但就在威爾第的親友們認為他的健康狀況尚佳的時候,他卻於1901年1月21日清晨突然在他下榻的米蘭大飯店倒下不省人事,在昏迷中挣扎了好幾天後,終於在1月27日離開了人世。

當威爾第彌留之際,飯店門口每天都擠滿了來打聽病情的群眾,為了怕干擾他的休息,人們自發地在飯店門前的馬路上鋪滿了稻草,好減弱路過馬車的磷磷車輪聲。

根據威爾第已經立下的遺囑:他將與太太斯特雷波尼合葬於老年音樂家休養所之旁。但是由於休養所在威爾第逝世時尚未落成,於是當年先將他的靈柩暫時停放在教堂,待一年之後休養所落成時才進行移靈。

在移靈儀式的那一天,有二十萬民眾的米蘭市民自發地在靈車行經的道路兩旁默哀,有多位社會名流及政要為之執紼;指揮家托斯卡尼尼(Toscanin)指揮了有800人參加的合唱團在墓門口唱著〈飛吧,思緒,乘著金色的翅膀〉,葬禮之隆重絲毫不亞於國家元首。

威爾第從來沒有自詡為革新者,他不像華格納那樣將自己對於歌劇的新概念強加給觀衆,而是認為自己始終是竭誠為公衆服服的僕人,一生像一頭老黃牛似的在歌劇的園地中苦苦地耕耘著。

他順應時代前進的潮流,將義大利歌劇的水平,從羅西尼等人所達到的美聲歌劇成就裡又提高了一步。

威爾第的創作生涯中有過幾次成功的高潮,但每次他都並未在成功中自我陶醉停滯不前,而是持續不計成敗地進行新的探索,並最終能攀上更高的巓峰。

今日,威爾第的歌劇作品仍然在世界各國歌劇院的劇目名單上名列前茅,這個事實絕對是任何文字或口頭讚頌遠遠比不上的至高評價!

 

人生中最後一張照片

 

 

1901年威爾第的喪禮.民眾自發性的夾道相送

 


種族、愛情、嫉妒、背叛

悲中之悲《奧泰羅》

19世紀浪漫主義畫家柯林(COLIN, ALEXANDRE MARIE)於1829年繪製之《奧泰羅》場景

"OTHELLO AND DESDEMONA" COLIN, ALEXANDRE MARIE (Oil on canvas, 1829)
“OTHELLO AND DESDEMONA” COLIN, ALEXANDRE MARIE (Oil on canvas, 1829)

 

威爾第很早就開始傾心於莎士比亞的戲劇作品,1865年時,威爾第曾將《馬克白》改編成歌劇《馬克白》,但當時的首演並不成功,於是他的「莎士比亞情結」就一直保留在心裡。結束了場景與音樂都超級華麗的《阿依達》(1871),威爾第開始思考他的下一步,要如何打破他在《阿依達》中創造的高度,這時他想到了莎士比亞的《奧賽羅》,毫無疑問劇中極度悲痛、赤裸裸的對於人心的描寫將是下一個艱巨的挑戰。

創作成功的歌劇《阿伊達》後的 16 年間,或許因同時代之友人一一辭世,加上年事漸高,影響威爾第創作意願~威爾第再也沒有寫作新的歌劇。

在下一齣歌劇《奧泰羅》(1887)問世前,唯一值得一提的創作就是於 1873 年為義大利19世紀最偉大的文學家曼佐尼(Alessandro Manzoni, 1785 -1873)所寫的《安魂彌撒曲》(Requiem),完成後威爾第也自費出資出版;《安魂彌撒曲》後於1873年 5月曼佐尼逝世周年,在米蘭聖馬可教堂首演。

威爾第 歌劇作品整理

(表格取自維基百科並加入超連結方便檢索)

奧貝爾托(1839)
一日君王(1840)
納布科(1842)
倫巴第人在第一次十字軍中(1843)
埃爾納尼(1844)
兩個福斯卡羅(1844)
聖女貞德(1845)
阿爾齊拉(1845)
阿提拉(1846)
馬克白(1847)
強盜(1847)
海盜(1848)
萊尼亞諾戰役(1849)
路易莎·米勒(1849)
史帝費利奧(1850)
弄臣(1851)
遊唱詩人(1853)
茶花女(1853)
西西里晚禱(1855)
西蒙·波卡涅拉(1857)
假面舞會(1859)
命運之力(1862)
唐·卡洛(1867)
阿依達(1871)
奧泰羅(1887)
法斯塔夫(1893)

 

《奧泰羅》原著故事

在莎士比亞寫作本故事前,本故事原著朔源應為義大利小說家與詩人 吉拉爾迪‧欽齊奧(Giovanni Battista Giraldi, 1504-1573)之短篇小說《摩爾人隊長》,列於其「百篇故事第3篇第7則」。1586年,莎士比亞根據短篇小說,重新撰寫為戲劇作品《奧泰羅》,副題為《威尼斯的摩爾人》,後於於1604年左右舉行首演。

故事設定於15世紀的塞普勒斯島。新任威尼斯總督將軍為摩爾人奧泰羅,外表為黑人的他,出身普通因此為其部下依阿戈不滿,認為自己懷才不遇,因此對其由妒生恨。

於是心懷不軌的依阿戈開始計謀,一連串栽贓與精心設計之橋段,嫁禍給副官卡西歐,更甚者,欲陷害奧泰羅最疼愛的妻子德絲德莫娜~耿直卻識人不明的奧泰羅果然中計,不但不信妻子為自己貞節之辯白,也在猜疑與嫉妒心的驅使下,於床畔勒殺其妻。

後因依阿戈的計謀敗露,懊悔不已,卻已無力回天的奧泰羅,再吻妻子後,也舉刀自殺,留下的是讓人嘆息的又一齣悲劇。

 

與劇作家玻益多之合作

終於在1880年,威爾第終於找到了他一直以來渴望的最佳合作者 — 19世紀著名的詩人玻益多(Arrigo Boito, 1842-1918),由於玻益多除了文學外,也創作歌劇,兩人或可也算為「同行相忌」。不過當時,李可第出版社(Ricordi)的老闆鳩里歐‧李可第(Giulio Ricordi)非常希望封筆已久的威爾第能有新作品發表,尤其希望把莎士比亞的悲劇《奧賽羅》譜寫為歌劇。

李可第非常了解威爾第慎重又頑固的脾氣,加上他年事漸高又已經封筆多年,因此採取了「請君入甕」的刺激法:他故意不直接向威爾第提議譜寫新作品,反而直接在 1879年3月前,委託玻益多先創作寫歌劇劇本。為了怕洩漏消息,李可第還依據劇中主角奧泰羅的北非摩爾人膚色,給了秘密計畫代號「巧克力」。

直到 1879年7月初,李可第與義大利指揮家 Franco Faccio、威爾第夫婦等一同晚餐時,指揮家 Franco Faccio 告知威爾第:玻益多更以莎士比亞《奧泰羅》為藍本寫作歌劇劇本。威爾第一聽,果然感興趣,幾天之後就劇作家玻益多約見,此時玻益多更是已經備妥劇本大綱,兩人相談甚歡,奠定合作之基礎。(雖然有點陰謀論,但足見李可第運籌帷幄,果然讓停筆多年的威爾第願意再次亮出寶刀,真可謂功德無量啊~)

1879年底,玻益多依約將劇本第1稿交給威爾第。看完劇本後,威爾第果然興起了再次創作的意念,雖然仍擔憂自己年事漸高創作能力大不如前,但在諸多靈感湧現後,與玻益多密切合作討論,以長達七年的創作時間完成這部曠世巨作。

這部威爾第人生中的倒數第二部歌劇作品《奧泰羅》終於完成,已是前作《阿伊達》問世的 16年之後了…

若不是玻益多卓越的文學才華以及曾經親身創作歌劇的經驗,所創作出的精彩劇本,威爾第可能難以再次邁向創作生涯末段的最高峰。甚至,若沒有出版商李柯第的撮合,威爾第晚年的「奧泰羅」與「法斯塔夫」這兩部經典之作,或許無法順利創作…

人生之緣份,不可謂不重要啊~

 

威爾第與玻益多

 

 

1813年的瑜亮情結

華格納與整體藝術

偉大的德國歌劇作曲家華格納(1813-1883),一生為音樂史締造許多傳奇。

 

 

3分鐘認識華格納.介紹影片

 

華格納「主導動機」簡說

 

戲劇第一,音樂其次

這項改革呼應了百年前的「音樂與文字之爭」,但是將歌劇音樂的表現,更加地推向與劇場的融合,也就是接近更加完全的藝術形式,或者是我們現代人最愛的~電影。

華格納因此打響了名聲,作品也打破過往義大利、法國歌劇專美於前的局勢,讓德國歌劇在樂史上擁有不可動搖的地位。 

華格納在50歲前因揮霍成性始終窮困潦倒,在私人感情上也讓人不敢恭維,但仿若受到幸運之神眷顧,在巴伐利亞國王路德維希二世的崇拜與大力支持後,生活從此一帆風順,不僅能專心創作,橫跨數十年完成例如《尼貝龍根的指環》,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指環四部曲」這般全長15小時的鉅作,

他甚至能夠猶如實現夢想般地,打造出只演出自己樂劇作品,完全實踐心中表演理念的拜魯特劇院,華格納創立拜魯特音樂節,演出自己的作品。

這般成就與人生的確非凡人所能及,莫怪後世音樂家在仰望這位音樂巨人時,無不肅然起敬。

 

 

 

【齊格飛的葬禮】主導動機全整理

 

【附錄】華格納重要大事年表

1813年5月22日 理察·華格納出生於萊比錫。

1814年8月23月 華格納的母親再嫁演員丶詩人路德維希·蓋爾。之後舉家遷往德勒斯登

1822—1827年 就讀於德勒斯登十字學校。

1828—1830年 就讀於萊比錫尼可萊學校。

1830年 就讀於萊比錫托馬斯學校。

1831年 於在萊比錫大學註冊為音樂學院學生,師從克望斯蒂安·西奧多·魏因利格

1833年 擔任符茲堡合唱團指揮。

1834—1836年 擔任馬格德堡劇院樂團指揮。

1836年11月24日 與米娜·普拉納結婚,在昆尼希堡附近的特拉海姆舉行婚禮。

1837年4月1日 出任昆尼希堡劇院樂團指揮。之後,華格納前往里加,擔任劇院樂團指揮直至1839年初。

1839年9月 華格納夫婦在倫敦短暫逗留後,抵達巴黎。

1842年4月 華格納夫婦返回德國德勒斯登。10月20日,歌劇《黎恩濟》在德勒斯登宮廷劇院首演。

1843年1月2日,歌劇《漂泊的荷蘭人》在德勒斯登宮廷劇院首演。2月2日,華格納被任命為皇家薩克森宮廷樂長。

1845年10月19日,歌劇《唐懷瑟》在德勒斯登首演。

1849年5月 參加德勒斯登革命,華格納遭通緝,流亡到瑞士。

1850年8月28日 歌劇《羅安格林》在威瑪宮廷劇院首演,由李斯特指揮。

1852年 華格納結識奧托·魏森東克一家。夏季在義大利北部旅行。

1853年5月18、20、22日 華格納在蘇黎世舉行著名的五月音樂會。

7月2日·李斯特到達蘇黎世。

1855年 華格納在倫敦指揮八場音樂會。

1857年4月28日 華格納搬入魏森東克一家在蘇黎世郊區別墅旁的「庇護所」。

1862年8月11日-18日 受到薩克森國王赦,華格納返回德國,在美茵茲、畢伯利希、卡爾斯魯厄丶德勒斯登和維也納逗留。

1864年5月4日 路德維希二世召見華格納,兩人在巴伐利亞(慕尼黑)官邸第一次會面。

1865年6月10日 《崔斯坦與伊索德》在慕尼黑宮廷劇院首演。

1866年1月25日 米娜·華格納在德勒斯登去世。4月15日 華格納搬往琉森的特里布申。

1868年6月21日 《紐倫堡的名歌手》在慕尼黑宮廷劇院首演。11月8日,華格納在萊比錫結識尼采。

1869年6月6日 華格納與柯西瑪所生的第一個孩子:齊格菲·華格納在特里布申出生。9月22日 《萊茵的黃金》在慕尼黑首演。

1870年6月26日 《女武神》在慕尼黑首演。8月25日·在路德維希二世生日的這一天,華格納與柯西瑪結婚。

1871年4月 華格納第一次來到拜魯特。5月3日·在柏林受到俾斯麥接見。

1872年4月22日 華格納離開特里布申,遷往拜魯特。5月22日,在華格納59歲生日這一天·拜魯特音樂節劇院舉行奠基典禮。

1873年2月 返回拜魯特。

1874年4月28日 華格納一家七口,遷入位於拜魯特的瓦溫弗里德別墅(Wahnfried)。

1876年8月13日一17日 拜魯特音樂節劇院揭幕。首次上演華格納的《尼伯龍根的指環》四聯劇,德國皇帝威廉一世出席。10月底,在索倫托最後一次與尼采會面。

1877年5月17日 英國女皇維多利亞在溫莎宮接見華格納。

1882年7月26日 《帕西法爾》在拜魯特音樂節劇院首演。9月14日 華格納與家人前往威尼斯。

1883年2月13日 華格納去世於威尼斯溫德拉米宮飯店去世。

2月18日,華格納遺體運回瓦溫弗里德別墅花園,依其遺願長眠葬於此處。

 

 

普契尼與他歌劇裡的愛情詠嘆

杜蘭朵公主的霸女與聖女

https://bonart.com.tw/all-about-puccini-turandot-2-2/

 

托斯卡的月亮

https://bonart.com.tw/puccini-opera-tosca/

 

 

開卷蹦藝術.享受美好閱讀時光

☕️一杯咖啡.一點心意.支持蹦藝術☕️

 

各類合作提案,聯繫方式:

*手機:0917.670.518 
*Line:https://line.me/ti/p/LB1ro0P0AU
*E-mail:jenpin888@gmail.com

【BON音樂】蹦藝術X大人社團:五大知名管弦樂指揮家(三)巴伐利亞與皇家大會堂:楊頌斯 

【BON音樂】蹦藝術X大人社團:五大知名管弦樂指揮家(三)巴伐利亞與皇家大會堂:楊頌斯
All about conductor Mariss Jansons

– 資訊整理共享於網路,一起欣賞音樂與藝術之美 –
蹦藝術 | BONART


大人的古典樂欣賞線上直播課(7/20週四下午班,共5堂):5大知名管弦樂指揮家

古典音樂是你的生活必需品?
希望有機會能拓展對古典樂的了解?
跟著林仁斌老師一起認識偉大的音樂藝術!

《大人社團》與蹦藝術攜手開設古典音樂鑑賞課程,林仁斌老師帶領學員欣賞每首的獨特之處,讓您徜徉在樂曲中,更貼近音樂家的心血結晶,聽出更多況味與樂趣!

《延伸閱讀》大人的音樂欣賞線上直播課程好嗎?學員真實回饋分享

《延伸閱讀》大人的音樂欣賞課學員回饋,看他們用音樂為生活注入繽紛

 

精彩課程再推薦

【合購優惠】大人的古典樂欣賞線上直播課(7/20週四下午班,共15堂)

大人的古典樂欣賞線上直播課(7/20週四下午班,共5堂):5大知名管弦樂指揮家

大人的古典樂欣賞線上直播課(9/14週四下午班,共5堂):聆聽宇宙萬物之聲:馬勒

大人的古典樂欣賞線上直播課(10/26週四下午班,共5堂):匯聚人生中的美妙時刻

 

主講人:林仁斌老師

 

  • 第三堂 │ 巴伐利亞與皇家大會堂:楊頌斯 

指揮大師楊頌斯(Mariss Jansons, 1943-2019)在林仁斌老師心中,是如同「指揮教科書」般絕對而神聖的存在,有幸欣賞過楊頌斯的現場,絕對會對他清晰通透的手勢,與傑出的樂團帶領能力欽佩不已。在這堂課中,你會充分認識這位絕對不能錯過的指揮大師的豐功偉業與精彩指揮心法。


音樂詮釋教科書「鋼鐵人指揮」-楊頌斯





長年受到全球樂迷喜愛的拉脫維亞籍指揮家楊頌斯,2019年11月30日因急性心臟衰竭病逝於俄羅斯聖彼得堡家中,享壽76歲,是一本活生生的管弦樂教科書,更是全球樂界公認之超級指揮欣賞他的指揮猶如閱讀總譜般清晰自然~蹦藝術與所有樂友們永遠緬懷這位一代指揮大師。

2019.3.22. 楊頌斯最後一次於阿姆斯特丹皇家大會堂演出(樂團是BRSO)

https://youtu.be/2piCORWRrX0

 

鋼鐵之心 · 堅強意志

擁有「鋼鐵之心」的指揮大師 楊頌斯(Mariss Jansons, b. 1943)
擁有「鋼鐵之心」的指揮大師 楊頌斯(Mariss Jansons,1943-2019)

 

許多人都知道,楊頌斯(Mariss Jansons, 1943-2019)曾於1996年指揮普契尼歌劇《波西米亞人》演出最後一幕時,因為心臟病突發倒在指揮台上,當時引發觀眾震驚。幸而後來匹茲堡的外科醫師在他的胸腔裡安裝了一個「心律調節器」(Artificial pacemaker):這是一個對心臟肌肉發出持續與規律的電擊刺激,以維持心臟的持續跳動正常工作的裝置。

漫威漫畫「鋼鐵人」東尼.史塔克 ©Marvel Studio

 

咦?怎麼聽起來好像很熟悉:這不就像是漫威漫畫裡著名的「鋼鐵人」東尼.史塔克嗎?原來鋼鐵人也有了管弦樂團指揮版本~~~XD

當年的幸運獲救,他鬼門關前走一遭,死裡逃生,也改變了許多人生觀念:畢竟他的父親阿爾維茲·楊頌斯(Arvīds Jansons, 1917-1984),當年正因為心臟病同樣於舞台上病發,但卻沒像楊頌斯這麼幸運獲救而告別了人世...

言歸正傳,身體康復之後的楊頌斯雖自嘲他的時間是「向上帝借來的」,但是他的音樂詮釋卻是隨著堅強的意志力而日益博大,讓全球樂迷數十年愛他越來越深,也讓巴伐利亞廣播交響樂團能榮獲「全球十大樂團之一」的高度榮耀。

 

父子傳承 · 指揮世家

楊頌斯(左前)與雙親之珍貴合照 ©Mariss Jansons
楊頌斯(左前)與雙親之珍貴合照 ©Mariss Jansons

 

拿到第一把小提琴的楊頌斯,實在非常可愛~父親則是他的第一位小提琴老師

 

由於楊頌斯的父親阿爾維茲·楊頌斯(Arvīds Jansons, 1917-1984),曾經擔任指揮大師穆拉汶斯基(Evgeny Alexandrovich Mravinsky, 1903-1988)於列寧格勒愛樂的助理指揮,所以楊頌斯兒時於列寧格勒音樂院(現聖彼得堡)學習鋼琴與指揮。在父親要求之下,他也學習小提琴演奏;而在耳濡目染的教育之下,楊頌斯也惕勵自己走上與父親相同的道路。

 

愛子情深 · 照片會說話

老楊頌斯Arvid Jansons抱著兒子Mariss與鋼琴家李希特練習的珍貴照片

 

上面這張照片裡可以看到,老楊頌斯Arvid Jansons抱著兒子Mariss,一邊閱讀總譜一邊與鋼琴家李希特(Sviatosla Richter, 1915-1997)排練,不但愛護Mariss,也對他期望甚深:光是這張照片,相信各位就能體會到楊頌斯為何會跟著父親走上同樣的道路了吧~有誰能夠抗拒父親的愛與音樂的美好呢?

成為父親的驕傲~阿爾維茲·楊頌斯與馬里斯·楊頌斯 父子檔合照

 

父子一同閱讀總譜

 

負笈歐洲 · 改變人生

楊頌斯跟隨著父親在俄羅斯一路唸書成長,後因為傑出表現取得歐洲的交換學生身份,終於能夠離開俄國前往歐洲,負笈維也納與薩爾茲堡追隨兩大德國指揮家:漢斯·斯瓦洛夫斯基(Hans Swarowsky, 1899–1975)與卡拉揚(Herbert von Karajan, 19081989)學習,他的職業生涯更在1971年贏得柏林「卡拉揚國際指揮大賽」(“Herbert von Karajan” International Conducting Competition)之後逐漸開啟。

楊頌斯(左)與卡拉揚 ©Mariss Jansons
楊頌斯(左)追隨卡拉揚上指揮課 ©Mariss Jansons

 

紀錄片預覽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AlzXtcsCbSo

 

優秀的成績留下歷史記錄

根據柏林愛樂資料,楊頌斯初次指揮柏林愛樂的日期為1971年9月27日,當時是由卡拉揚基金會於柏林主辦「第二屆卡拉揚指揮大賽」(第一屆為1969年) , 楊頌斯在精彩的四輪比賽後奪得第二獎(當屆首獎為波蘭指揮家 Chmura Gabriel)。評審亦是楊頌斯老師的漢斯·斯瓦洛夫斯基老師下給他的評語是:「徹徹底底的音樂家」(A musician through and through ),也因此楊頌斯逐漸開始了成為職業指揮家之途。

楊頌斯(右二)於1971年第二屆「卡拉揚國際指揮大賽」獲獎照片
楊頌斯(右二)於1971年第二屆「卡拉揚國際指揮大賽」獲獎照片

 

楊頌斯成為柏林愛樂的榮譽成員表彰儀式

自1968年楊頌斯首次與柏林愛樂合作起,便是樂團持續合作且喜愛的指揮家

 

放眼全球 · 笑傲江湖

轉眼至今~楊頌斯指揮資歷已長達半世紀,歷任列寧格勒愛樂助理指揮、奧斯陸愛樂音樂總監、倫敦愛樂交響樂團首席客席指揮、美國匹茲堡交響樂團音樂總監、阿姆斯特丹大會堂管弦樂團首席指揮(2002~2015)與巴伐利亞廣播交響樂團首席指揮(2003~迄今)等多樣職務,今年75歲的他不但歷練豐富,駕馭樂團能力高強,且被譽為「管弦樂魔術師」,在此不在對他的資歷贅述。

筆者現場幾次欣賞楊頌斯與BRSO的演奏,對於他總是鉅細彌遺地預先讀譜準備音樂內容,以清晰不失感性的指揮手勢,加上出色的管弦樂音色解構,帶出樂團各聲部優異演奏者的出色演奏並給予極大的空間;樂團總以優美又不失爆棚的超高表現能力,在理性與感性的充沛交融之下,為觀眾們帶來頂級的音樂饗宴,感佩之餘,更不難理解為何每每讓「楊頌斯+BRSO」這樣的黃金搭擋音樂會與錄音,歷年來都能獲獎讚譽不斷~因為這是一種發自內心讓人感動的聲音!英國《泰晤士報》(The Times)評讚譽楊頌斯為當今樂壇「最能表現音樂靈魂」的指揮之一,絕對令人心服口服。

 

再次續約至2024 · 期待延續高峰

早在2015年5月8日,BRSO就曾提前宣布與楊頌斯續約至2021年;而2018年BRSO再次提前宣布與楊頌斯續約至2024年,雙方合作關係的水乳交融讓人額手稱慶,也相信這消息會讓許多BRSO的樂迷們,包括筆者都雀躍不已~畢竟楊頌斯自從身體微恙之後,更加注重調養身體並逐漸地減少指揮音樂會的場次。各位了解過大師身體狀況之後,對於在台灣就能現場欣賞這樣的全球頂尖黃金組合,我們能不更加珍惜與期待嗎?(文. 林仁斌)

筆者註:

楊頌斯已於2019年12月1日過世,永遠懷念這位傳奇指揮大師。

 

延伸閱讀:

https://bonart.com.tw/mariss-jansons-extends-contract-with-brso-to-2024/

 

2018年BRSO祝福大師生日快樂影片

https://youtu.be/Kw3h4qN__rA

 

BRSO官方紀錄片:懷念楊頌斯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cPTxRVwGpCs

 

中英字幕版本

 

阿姆斯特丹皇家大會堂紀錄片

https://youtu.be/06XC74Yl-jo

 

話說從頭:

楊頌斯紀錄片《Music is the Language of Heart and Soul: A Portrait of Mariss Jansons》

 

 

 

 

 

 

 

楊頌斯彩排紀錄片:貝多芬《英雄》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WAhs4tQ1sUg

 

完整版

 

《英雄》Opening 超級大PK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gbfaI5h0ZWc

 

楊頌斯最後一次帶領BRSO巡迴之彩排影片

BRSO: 
我們沒有在楊頌斯在世時發布此段視頻,因為真實地展露出當年已經虛弱的Mariss Jansons的狀態...,但這也表明著Mariss Jansons直到生前為後一刻,皆與樂團維持緊密合作,他不斷塑造音樂,他為音樂而活。 這正是我們對前任首席指揮的記憶如此珍貴的原因。 他將永遠留在BRSO每一位成員的心中。

https://youtu.be/dC1zMMZZaaQ

 

2016年 維也納新年音樂會 現場Live'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EV1Ee_nmTGk

 

Youtube完整專輯欣賞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R5J0smVvErQ&list=PL6QG3flsm_utESOmnNSCQqofYVt6fJMKP

 

2018.12.31. BRSO新年除夕音樂會,邀請郎朗作為嘉賓,演奏莫札特第21號鋼琴協奏曲第二樂章,行板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y5teaCsm16Y&t=215s

 

 

專書推薦

永懷.楊頌斯——官方授權傳記 繁中版上市紀念專題

 

Farewell~精彩的馬勒第九號交響曲錄音

https://youtu.be/FvEAdMsjE6w

 

行文至此,相信各位都想知道更多楊頌斯許多音樂上的想法,進一步更加認識他吧~

蹦藝術也特別整理楊頌斯有關管弦樂團指揮的訪問,與蹦友們分享:

延伸閱讀

https://bonart.com.tw/mariss-jansons-qa/

 

2019年6月楊頌斯指揮BRSO的最後一場維也納金廳音樂會

曲目:

舒曼:第一號交響曲《春》

Robert Schumann Symphonie Nr. 1 in B-Dur, op. 38, "Frühlingssymphonie" 

白遼士《幻想交響曲》

Hector Berlioz Symphonie fantastique: "Épisode de la vie d’un artiste", op. 14

 

2019年楊頌斯指揮BRSO美國巡迴,人生中最後一場音樂會(2019年11月8日)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A8Ee8iHpzzk

 

BRSO出版楊頌斯紀念錄音特輯

68CDs & 2DVDs + A 72-page-long booklet

https://youtu.be/6jnZpXxmZVk

 

2010年楊頌斯指揮馬勒第三號交響曲Live'(1'16'50"起)「愛情告訴我的事」


附錄

楊頌斯談論自己的指揮老師 Hans Swarowsky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BrmVNt0mBTs

 

開卷蹦藝術.享受美好閱讀時光

☕️一杯咖啡.一點心意.支持蹦藝術☕️

 

各類合作提案,聯繫方式:

*手機:0917.670.518 
*Line:https://line.me/ti/p/LB1ro0P0AU
*E-mail:jenpin888@gmail.com

【BON音樂】蹦藝術X大人社團:五大知名管弦樂指揮家(二)慕尼黑愛樂音樂總監:柴利畢達克

【BON音樂】蹦藝術X大人社團:五大知名管弦樂指揮家(二)慕尼黑愛樂音樂總監:柴利畢達克
All about Sergiu Celibidache

– 資訊整理共享於網路,一起欣賞音樂與藝術之美 –
蹦藝術 | BONART


大人的古典樂欣賞線上直播課(7/20週四下午班,共5堂):5大知名管弦樂指揮家

古典音樂是你的生活必需品?
希望有機會能拓展對古典樂的了解?
跟著林仁斌老師一起認識偉大的音樂藝術!

《大人社團》與蹦藝術攜手開設古典音樂鑑賞課程,林仁斌老師帶領學員欣賞每首的獨特之處,讓您徜徉在樂曲中,更貼近音樂家的心血結晶,聽出更多況味與樂趣!

《延伸閱讀》大人的音樂欣賞線上直播課程好嗎?學員真實回饋分享

《延伸閱讀》大人的音樂欣賞課學員回饋,看他們用音樂為生活注入繽紛

 

精彩課程再推薦

【合購優惠】大人的古典樂欣賞線上直播課(7/20週四下午班,共15堂)

大人的古典樂欣賞線上直播課(7/20週四下午班,共5堂):5大知名管弦樂指揮家

大人的古典樂欣賞線上直播課(9/14週四下午班,共5堂):聆聽宇宙萬物之聲:馬勒

大人的古典樂欣賞線上直播課(10/26週四下午班,共5堂):匯聚人生中的美妙時刻

 

主講人:林仁斌老師

 

  • 第二堂 │ 慕尼黑愛樂音樂總監:柴利畢達克 

慢~還要更慢!受到最多唱片樂迷喜愛的「慢速天王」指揮家柴利畢達克,除了多張唱片錄音名留青史之外,當年與卡拉揚的瑜亮情結,在卡拉揚正式接掌柏林愛樂之後遠走柏林,最終落腳慕尼黑愛樂,成為一代傳奇。在這堂課中,林仁斌老師將帶你一起欣賞柴利畢達克的音樂之美。


 

→傑利畢達克的介紹

(本段介紹文字取自維基百科傑利畢達克

早年

塞爾吉烏·傑利畢達克於1912年6月28日出生於羅馬尼亞,父親是一位地方行政官員[1][2]。傑利畢達克幼年在家鄉羅馬尼亞學習鋼琴,後來前往法國巴黎學習音樂、哲學數學

他的父親想要他在羅馬尼亞從政,然而,傑利畢達克於1936年選擇參加德國柏林音樂音樂學院,他在那裡學師從海因茨·泰森學習作曲,師從庫特·湯瑪斯、瓦爾特·格邁爾德(Walter Gmeindl)和弗里茨·斯坦因學習指揮[1][2]。他在柏林柏林洪堡大學繼續攻讀博士學位,在那裡他師從尼古拉·哈特曼和愛德華·施普蘭格爾學習哲學,師從阿諾德·謝林喬治·舒內曼學習音樂學[1] 。他曾指揮柏林廣播樂團,並在指揮比賽中獲獎。他在1944年順利獲得學位。傑利畢達克在柏林進行研究期間,受到他的老師馬丁·施泰因克(Martin Steinke)的影響,接觸到禪宗佛教的信條對於他的世界觀和工作產生影響。

 

1945–54年


1946年,傑利畢達克指揮柏林愛樂樂團

1945年,柏林愛樂樂團音樂總監福特萬格勒因為其在戰爭中與納粹關係密切,遭到美國為首的盟軍起訴,暫時被取消了職務,不能繼續負責樂團的管理工作。所幸曾任該團指揮的里奧·波查德被相中,由於反納粹及其蘇俄德裔出身的特殊身份,獲時任蘇聯軍官尼可拉·伯扎林(Nikolai Berzarin)授意執掌樂團的指揮大權,惟3個月後波查德在音樂會結束後歸宅途中遭檢查哨站士兵誤殺,導致柏林愛樂頓時群龍無首。傑利畢達克臨危受命,擔任柏林愛樂樂團的常任指揮,此時的傑利畢達克剛從音樂學院畢業,年僅三十三歲。雖然傑利畢達克沒有什麼經驗,但他對此項工作非常負責認真,日以繼夜的努力,其成果有目共睹,所以很快就樹立了威信,並且成為一個最具吸引力的新生代指揮家。他將柏林愛樂保持在一流水準,還大大地擴充柏林愛樂樂團的演出曲目,讓樂團走出傳統曲目的圈子。柏林愛樂接觸了很多二十世紀作曲家的音樂作品。其間,傑利畢達克留下了少量錄音。[3]

1947年,福特萬格勒解禁歸來,與傑利畢達克合作,共同管理柏林愛樂樂團。在合作過程中,傑利畢達克從這位前輩身上學到了很多,對福特萬格勒畢恭畢敬。

可是在1954年福特萬格勒逝世後,接替成為柏林愛樂首席指揮的是指揮新星卡拉揚,並不是傑利畢達克,而卡拉揚最終成為柏林愛樂終生指揮。傑利畢達克對此相當失望傷心,下定決心離開了柏林愛樂,很久都未回到柏林。但是柏林人並沒有忘記他,當他率領斯圖加特廣播交響樂團到柏林指揮布魯克納第八交響曲的時候,柏林人給予了他熱烈的歡迎。他在1940年代後期和50年代於英國演出,部分原因是由於鋼琴家艾琳·喬伊斯和她的經理人的推薦。喬伊斯說,傑利畢達克是她合作過的指揮中最偉大的一位,「他是唯一一個進入我的靈魂的指揮」[4]

 

1954年之後

傑利畢達克之後便輾轉於歐州、美國、日本等地客串指揮,與眾多廣播交響樂團合作,並先後於斯德哥爾摩廣播交響樂團法國國家管弦樂團漢堡交響樂團等處任擔任常任指揮。1958年被第一次邀請到斯圖加特廣播交響樂團,後來兩者合作增多。1969年,斯圖加特廣播交響樂團的總指揮漢斯·穆勒·克雷逝世,1972年由傑利畢達克出任藝術指導,把樂團的水準提高,並且留下的大量錄音,現在由德意志留聲機分成60張CD出售[5]。從1954年到1979年指揮慕尼黑愛樂樂團,1979年出任音樂總監直至逝世為止,其間錄製的視頻音像由EMI發行。

1983年,傑利畢達克執教於費城。後於1992年再次指揮柏林愛樂樂團。[6]

傑利畢達克於1996年8月14日在巴黎附近的皮蒂維耶區埃松河畔拉訥維爾去世,享年84歲。他被安葬在埃松河畔拉納維爾墓園。


→柏林愛樂的歷史

【有片】 柏林愛樂紀實(The story of Berliner Philharmoniker )

 

筆者於2023年五月份造訪柏林愛樂,參訪內部與貴賓包廂,於大廳外留影紀念

 

《艾格蒙序曲》超級比一比系列

樂譜版本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KE6k0VezEzM

 

卡拉揚指揮柏林愛樂(1975)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N1JWz8jwWsQ

 

傑利畢達克指揮斯圖加特廣播愛樂(1976)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ZvXetZ-Z5HE

 

一段訪問,讓你知道什麼是「瑜亮情結」

勁爆內容大致翻譯如下:

記者:你很少說同行的好話。

您經典對其他指揮家的的評論有:「評論托斯卡尼尼還有福特萬格勒,說幾乎聽不到他們的音樂;論卡爾貝姆,則是從來沒有指揮過一個音符...」

傑利:沒錯,從來沒有。

記者:還有,伯恩斯坦製造的響聲能大廳把塞滿,但那與音樂絲毫無關。

「那您對卡拉揚有什麼看法?」

傑利:他是所有指揮家中最悲慘的一個。

這個年輕人本來可以有所成就的。

但他因為無盡的虛榮心而毀了自己的所有,對音樂的認知完全錯誤。

他完全不是一個音樂家。他的音樂沒有一小節聽起來是對的。

不久前我在柏林看了他指揮的馬六演出,自音樂響起的那一刻,就是荒唐的。

他是一個對指揮技術全然無知的人。

記者:但民眾崇拜他。

傑利:是的,這是可以理解的。

如果你把可口可樂和葡萄酒相比,可口可樂顯然是贏家...😂

筆者註:

傑利畢達克(1912-1996)其實比卡拉揚(1908-0989)還小四歲,但在訪談時,傑利兄顯然以大哥自居,直接把卡拉揚當小老弟評論著XD

 

彩排見功力.精湛而出色的樂團帶領能力

 

傑利畢達克與巴倫波因

柴可夫斯基第一號鋼琴協奏曲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yYOOoba2zvU&t=2326s

 

比較一下,新世代指揮家麥凱萊與卡蒂雅的版本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msBK0fS4iWI

 

 

1971年,指揮拉威爾《波麗路》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gy5Ve3338-E

 

傑利畢達克彩排布魯克納第九號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oJ0r48cJaFw

 

 

【BON音樂】歷史一刻!《傑利畢達克光榮凱旋指揮柏林愛樂紀錄片》介紹

https://bonart.com.tw/sergiu-celibidache/

柏林音樂廳(Konzerthaus Berlin)

德國浪漫主義歌劇首部曲:韋伯歌劇《魔彈射手》首演的柏林皇家戲劇院(Königliches Schauspielhaus)1919年改稱普魯士國家劇院(Preußisches Staatstheater),1984年起改稱柏林音樂廳(Konzerthaus Berlin),1990年代柏林愛樂整修時,此廳曾是柏林愛樂的駐廳。也因此1992年傑利畢達克應邀回到柏林愛樂指揮的布魯克納第七號交響曲,便是在此音樂廳演出/錄製。

2023年5.30. 筆者到此一遊,剛好留下音樂廳又正在整修中的見證

 

 

傑利畢達克接受訪問,談指揮的一切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teW53y7O2eA

 

【紀錄片】傑利畢達克的花園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I6eLHzK1UaM

 

【推薦CD套裝】

傑利畢達克與慕尼黑愛樂紀念套裝 (49CD)

毫無疑問,來自羅馬尼亞的傑利畢達克是近年最重要而且具有原創性的指揮家之一。他的音樂深受日本佛教影響,以完美的平衡聲響與空間感,為聽眾創造出全然不同的音樂體驗聞名。從1979年擔任慕尼黑愛樂音樂總監一直到1996年逝世為止,傑利畢達克以十七年的時間,透過仔細的排練過程,把慕尼黑愛樂提升到足以與柏林愛樂媲美的高水準樂團。傑利畢達克是一個出名的完美主義者,他不喜歡在錄音室裡演出,而是更喜愛在音樂會上與現場聽眾即時互動交流。這一套四十九張唱片,正是傑利畢達克與慕尼黑愛樂寫下音樂史上一頁傳奇故事的最好例證,保留了現場演出的氣氛與讓人興奮的氣息。這一套錄音包括過去由EMI發行的四個小套裝錄音,曲目有最受歡迎的布魯克納第三到第九號交響曲;海頓、莫札特、貝多芬、舒伯特、舒曼與布拉姆斯的交響曲;柴可夫斯基、林姆斯基─高沙可夫、穆索斯基、蕭士塔高維奇、普羅高菲夫等俄國作曲家的作品,還有德布西、白遼士、米堯等法國作曲家的音樂,以及巴哈《B小調彌撒》、威爾第《安魂曲》等宗教音樂。最後一張Bonus唱片是傑利畢達克於1948年與柏林愛樂合作的普羅高菲夫第一號交響曲《古典》。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傑利畢達克曾經與柏林愛樂合作多達四百多場音樂會。(本段介紹文字取自誠品線上

 

 

 

 

開卷蹦藝術.享受美好閱讀時光

☕️一杯咖啡.一點心意.支持蹦藝術☕️

 

各類合作提案,聯繫方式:

*手機:0917.670.518 
*Line:https://line.me/ti/p/LB1ro0P0AU
*E-mail:jenpin888@gmail.com

【BON音樂】蹦藝術X大人社團:五大知名管弦樂指揮家(一)柏林愛樂音樂總監:卡拉揚

【BON音樂】蹦藝術X大人社團:五大知名管弦樂指揮家(一)柏林愛樂音樂總監:卡拉揚
Hebert von Karajan - Berliner Philharmoniker

– 資訊整理共享於網路,一起欣賞音樂與藝術之美 –
蹦藝術 | BONART


大人的古典樂欣賞線上直播課(7/20週四下午班,共5堂):5大知名管弦樂指揮家

古典音樂是你的生活必需品?
希望有機會能拓展對古典樂的了解?
跟著林仁斌老師一起認識偉大的音樂藝術!

《大人社團》與蹦藝術攜手開設古典音樂鑑賞課程,林仁斌老師帶領學員欣賞每首的獨特之處,讓您徜徉在樂曲中,更貼近音樂家的心血結晶,聽出更多況味與樂趣!

《延伸閱讀》大人的音樂欣賞線上直播課程好嗎?學員真實回饋分享

《延伸閱讀》大人的音樂欣賞課學員回饋,看他們用音樂為生活注入繽紛

 

精彩課程再推薦

【合購優惠】大人的古典樂欣賞線上直播課(7/20週四下午班,共15堂)

大人的古典樂欣賞線上直播課(7/20週四下午班,共5堂):5大知名管弦樂指揮家

大人的古典樂欣賞線上直播課(9/14週四下午班,共5堂):聆聽宇宙萬物之聲:馬勒

大人的古典樂欣賞線上直播課(10/26週四下午班,共5堂):匯聚人生中的美妙時刻

 

主講人:林仁斌老師

 

  • 第ㄧ堂 │ 柏林愛樂音樂總監:卡拉揚  

全盛時期被譽為「歐洲音樂總監」的一代指揮大師卡拉揚,是執掌柏林愛樂34年的終身音樂總監,是近代形塑柏林愛樂之聲的關鍵人物:經典錄音不勝枚舉,傳奇故事更是一籮筐。在這堂課中,林仁斌老師將為大人細細介紹卡拉揚的精彩人生故事與音樂。

卡拉揚的簽名


全世界都要我「歐洲音樂總監」- 卡拉揚

活躍指揮舞台60年,34年柏林愛樂終身榮譽總監,全歐洲競相邀約,全盛時期被稱為「歐洲音樂總監」的卡拉揚,更是近代推動管弦樂團錄音與影像暢銷發行之重要巨擘。無論帶領樂團的高品質或是不斷帶領柏林愛樂「創造規格」,卡拉揚於公於私都是一位充滿話題的領袖人物。

 

仁斌老師長期整理各種音樂資訊,也對於許多偉大的歷史人物資料情有獨鍾,今天藉由整理的簡報,跟大家分享一代指揮大師與柏林愛樂終身指揮 卡拉揚許多重要事蹟,讓大家藉由圖片簡報,重新認識這位一代指揮名家。

 

古典樂界帝王 - 天之驕子卡拉揚精采介紹 (本文章取自『最受歡迎的大指揮家』)

卡拉揚1908年4月5日出生於薩爾滋堡,父母都熱愛音樂,卡拉揚在充滿藝術氣 息的家庭成長,三歲學鋼琴,四歲開獨奏會,接著活躍於薩爾滋堡各教堂的兒童合唱 團,是個音樂天才,鄉親們稱他「小莫札特」。

有「歐洲音樂總監」外號的卡拉揚,祖先由馬其頓遷到奧地利,父親是醫生。他執掌柏林愛樂三十四載,氣勢之盛,無人可比。

卡拉揚雖然名滿天下,但謗亦隨之,找他麻煩、開他玩笑的新聞,從不間斷。

 

--------------- 卡拉揚需要一隻導盲犬---------------

性格獨特的卡拉揚,行事自我,所以不時有他的軼事趣聞。

◎有一次卡拉揚跳上計程車,司機問‥「到那裡?」卡拉揚回答:「到那裡都可以,『那裡』都要我!」

五十年代至六十年代中期,卡拉揚先後擔任英國的愛樂管弦樂團、維也納交響樂團、 柏林愛樂管弦樂團、維也納國立歌劇院、薩爾滋堡音樂節的音樂總監,以及米蘭史卡 拉歌劇院的客席指揮,掌控著重要地位,因此卡拉揚不免顧盼自雄,擺出君臨歐洲的 態勢!有人看不順眼,所以開他這個小玩笑。

其實,那時後的卡拉揚出入有名車接送,還有保鏢車隊隨行,再不然就自己駕著他那 部紅色保時捷狂馳一番,計程車可能已經很少坐了。

◎卡拉揚指揮的時候多半閉著眼睛,當他雙眼一閉,即表示已進入情況,準備開始指 揮了。然後他就這樣一路眼簾低垂,直到樂曲結束,才張眼轉身謝幕。

他說:「眼睛閉著,我的耳朵會『看』得更清楚!」因此有人戲稱,卡拉揚最需要的 是一隻導盲犬。

面對閉眼指揮的老闆,柏林愛樂的團員卻更聚精會神,目不轉睛「盯」著他。有人認 為,也許卡拉揚就是利用這種目光不對焦所造成的不安全感,逼使團員更加注意他細 微的動作變化,徹底達成他的音樂指令。

◎薩爾茲堡音樂節的導遊指著到處懸掛張貼的卡拉揚玉照對遊客說:「卡拉揚是薩爾茲堡人,是薩爾茲堡的榮耀......對了!莫札特剛好也生在這裡。」

一九五四年以前,卡拉揚原本沒什麼機會出席薩爾茲堡音樂節,在福特萬格勒( Wilhelm Furtwangler ) 刻意的打壓下,他只有旁觀的份。等福特萬格勒一過世,卡拉揚立刻冒出頭,音樂節總監的頭銜終於落到他手中。他一改前任的傳統作風,施行新 派經營法;卡拉揚結合音樂與觀光,擴大音樂節舊有的規範,以多采多姿的節目吸引 全球的樂迷。他以自己為中心,音樂節的主題就是「卡拉揚」,所有的話題繞著他轉, 原本「莫札特音樂節」的訴求反而變得模糊,隱約變成「卡拉揚的莫札特」。

 

----------------『大納粹』備受爭議-----------------

 

卡拉揚曾經是納粹黨員,這個陰影跟他一輩子,終其一生,以色列和猶太音樂家始終 無法接受他。卡拉揚曾辯稱,他在一九三五年加入奧地利納粹黨,是為了取得亞琛 (Aachen)歌劇院的總監的職位,這種作法在當時本來不足為奇,問題是有好事者查出 卡拉揚的黨齡比他所說的要早個好幾年,那些人以為只要證實卡拉揚說謊,就可以拉他下台。

二次大戰結束,卡拉揚被禁足兩年。恢復演出權後,他到過美國幾次,每次帶領柏林愛樂巡迴時都會碰上示威群眾『歡迎』他,這批號稱反納粹得人群高舉牌子在音樂廳 門口叫罵,觸他霉頭。一九八九年二月,八十一高齡的卡拉揚最後一次赴美演出,在 紐約的卡內基音樂廳登台指揮維也納愛樂,這時的卡拉揚已經不良於行,需旁人攙扶 才能走上指揮台,觀眾目睹步履蹣跚的老大師過人的意志力,都發自內心地起立鼓掌,狀極感人!

雖然如此,場外還是有一小撮人找麻煩,毫不留情地告到美國司法部,檢舉他納粹身份。

樂評家對卡拉揚有兩極化的評價。有人只要看到卡拉揚的大名就不加分辨的說好,譬 如日本、英國的某些專家;另外一派屬於先入為主的『反卡派』,非常情緒化,只要一提到卡拉揚,就嗤之以鼻,甚至拒稱其名,而以『大納粹』(Great Nazis)代之。

卡拉揚指揮的唱片銷售量與產量都是世界第一,有一定的水準,聽過他的作品的人, 一般反應都很好。

卡拉揚深諳大眾傳播的威力。他常說,透過電視,兩、三千萬人可同時欣賞他指揮的 『蝴蝶夫人』,要是他只在歌劇院演出,要等到何年何日才可達到這些人次?

他又說,有上億的人聽過他的貝多芬交響曲唱片,如果他天天在音樂廳指揮同樣曲目,一輩子也沒法追上這個數量

其實最重要的一點卡拉揚沒說:光是他第二套貝多芬交響曲全集(六十年代 DG 發行) 的版稅收入,就夠他添購一架私人飛機。

 

--------------說『不』是最難啟齒的事------

 

有人問過卡拉揚,聽不聽別人的唱片,卡拉揚回答說,當然聽:『不過我不能透露聽 誰的唱片,說了甲不提乙,乙會生氣。』他只說他比較常聽聲樂的唱片,因為他喜歡 人聲,想找尋最美的『新聲』,供歌劇演出之用。

卡拉揚雖然極力提拔新人,但也『用』壞許多歌手,毀了一些好聲,譬如女高音黛妮 希、克蕾絲邦等。大家都知道,只要被卡拉揚看上,就等於是魚躍龍門,誰也沒有勇 氣拒絕卡拉揚的邀請。

跟卡拉揚說『不』是世上最難啟齒的事,特別是初入樂壇的年輕生手,大家想,管他的,唱了再說,往往忽略其中隱藏的危機----卡拉揚喜歡用鮮嫩的輕聲唱大部頭的作品。以如此超透支的歌唱,不要說長期發展,兩、三年就得用掉一批『聲音』,不過卡拉揚不怕,新人們前仆後繼,排隊等著被『發掘』,卡拉揚永遠有年輕之聲可用。

七十年代柏林愛樂管弦樂團的紐約之行,卡拉揚除了指揮三場轟動的音樂會外,還特別抽空到茱麗亞音樂院所開辦的大師班,指導年輕的指揮。旁聽席中不乏傑出的音樂家,包括小澤征爾及鋼琴家兼指揮愛森巴哈。小澤是卡拉揚最有名的學生,深得真傳,卡拉揚也已有這麼一位學生為榮。其他受卡拉揚提拔的晚輩有阿巴多、梅塔、慕提、 夏伊、楊頌斯、畢契柯夫等人。

卡拉揚說他希望能幫助年輕人少走冤枉路,儘可能提供他們寶貴的經驗,在他們最需要幫助時適時伸出援手。卡拉揚積極地培植後進,樂壇盟主的寶座越坐越穩。

 

--------------從馬術中領悟指揮精神---------------

 

卡拉揚是運動高手,興趣多廣,樣樣在行。音樂會前,他喜歡利用時間駕飛機兜風遨 翔,享受騰雲駕霧的樂趣。他說開飛機跟指揮樂團道理相通,兩者都需要精神集中, 百分之百做好事前準備工作,不能有一絲一毫的失誤,否則會全盤皆輸。

卡拉揚百說不厭的故事之一是他學騎馬的經驗。他說當他學到騎馬跨欄的進度之前, 連續失眠了好幾天,他想「馬兒的身軀如此龐大,如何帶牠過欄呢?」後來他才知道, 原來不是你帶馬過欄,而是牠帶你過欄去,只要你把姿勢擺正,雙腿一夾,馬兒應聲

而起,一越過欄,完全不需你耗費力氣。

他把這個道理應用到指揮上頭,當音樂要達到高潮前,指揮只需點出必要的拍點,樂團自己會造成聲勢,千萬不要有多餘動作,那只會干擾樂團,造成反效果。每次他在 教學時看到年輕指揮搖頭擺身故作激動狀,他就會舉這個例子提醒對方。

卡拉揚是名氣最響的指揮家,全球各大出版商當然搶著出版他的自傳。但是卡拉揚經常推託:「要我談談自己可以,寫自傳絕不可能;就算要寫,也只能寫與音樂相關的 事。」當時卡拉揚已經分身乏術,音樂或自傳都是由別人捉刀。

一九八八年,奧地利出版卡拉揚的『生平自述』,由法蘭滋安德勒執筆,卡拉揚在序裡再度強調他的「只能說不能寫」論調,他說他讀完與作者對話錄音的文稿後,赫然發現口述與文字是性質相異的兩回事,文字寫出的跟嘴巴說的居然不一樣!

他說:「由旁人來描述你不就等於指揮在詮釋作曲家的作品,各家說法各有不同,沒有哪一個解釋可以說是『定論』,這本自傳是執筆者在『詮釋我』,我只是旁觀的第三者,提供資料而已。」

 

---------------這個人有鋼鐵般的意志------------

 

一九二九年,卡拉揚從維也納學成還鄉,父親出資請來薩爾滋堡音樂院的管弦樂團讓 卡拉揚指揮生平第一場正式音樂會。成功的音樂會立刻替他帶來好運,受聘在德國烏 姆(Ulm) 小城工作七年,卡拉揚的指揮生涯於是踏出第一步。他下一個任所是阿亨歌 劇院,這時卡拉揚開始受到注目,一九三八年,柏林國立歌劇院請他指揮貝多芬的「 費黛里奧」,震撼柏林樂壇,媒體稱他「奇才卡拉揚」,那年卡拉揚指揮他的錄音處女作--莫札特的歌劇「魔笛」序曲,從此揭開長達半個世紀的唱片事業序幕。

同年卡拉揚首次指揮柏林愛樂管弦樂團,引來樂團首席指揮福特萬格勒的嫉妒猜疑, 視他為勁敵。一九四二年,卡拉揚不顧納粹警告,娶了有四分之一猶太血統的安妮塔 古特曼,因此被打入冷宮。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前,德軍節節敗退,卡拉揚和妻子逃 往義大利鄉間藏匿,生活條件極差,但是卡拉揚仍不改其志,照常研究音樂,勤習義 大利文,隨時準備東山再起。

EMI 王牌的唱片製作人華特李格(Walter Lagge)說:「再惡劣的環境也擊不倒卡拉揚, 這個人有鋼鐵般的意志與紀律!」

李格回憶戰後卡拉揚被禁止演出,困居在維也納的一間破舊小公寓,物質極端缺乏, 李格攜美酒去看他,卡拉揚如獲至寶,但卻沒有一下子牛飲而盡,而是冷靜地將美酒 平均分成數十份,每天一小口,表現出高度的理智與節制。

李格見到卡拉揚龍困淺灘,手腳難伸,於是提出優渥的錄音合約,請卡拉揚擔任他所 創辦的愛樂管弦樂團指揮。但是卡拉揚並沒有馬上答應,他很有耐心地和李格討論合

同的每一細節,直到完全清楚滿意後才簽約。他的談判技巧與冷靜又讓李格開了一次眼界。

李格說卡拉揚是他生平所見最有自信的人,完全知道自己要做什麼,該得到什麼。這 種穩扎穩打的性格,使卡拉揚一步一步走上指揮帝王的寶座。

一九五四年十一月福特萬格勒過世,次年卡拉揚以歌劇的特長及八面玲瓏的人際手 腕,擊敗勁敵祡力比達克,接任柏林愛樂管弦樂團。

卡拉揚以謝絕其他樂團聘約為交換條件,要求「終身指揮」的頭銜,他再也不甘被人 呼之則來,揮之則去,他要一頭栽進指揮柏林愛樂的工作,不願有後顧之憂。合約中 記載,卡拉揚六十五歲以後自己可以決定去留,除非他想離開,否則沒有任何人可以 逼他走路。有了這層保障,卡拉揚終於能全心致力提昇柏林愛樂的演奏水準,將柏林 愛樂塑造成舉世合奏技術第一的交響樂團。他也承認,整整花了十年工夫,他才改掉福特萬格勒留下的音樂舊習,使柏林愛樂真正蓋上「卡拉揚正字標記」。

 

---------------與福特萬格勒的瑜亮情節-----------

 

柏林愛樂創立於一八八二年,歷經畢羅、尼基許、福特萬格勒等大師掌舵,地位崇高, 與維也納愛樂、阿姆斯特丹音樂會堂管弦樂團並稱歐洲三大樂團。卡拉揚與愛樂前任 指揮福特萬格勒是完全不同的典型,儘管卡拉揚非常景仰福特萬格勒的指揮藝術。

卡拉揚曾說,他希望能融合托斯卡尼尼與福特萬格勒兩家的特長,客觀派與主觀派並重。年輕時的卡拉揚比較接近托斯卡尼尼的風格,隨著年齡增長,福特萬格勒的影響 才越來越明顯。卡拉揚說,假如有一天他寫有關音樂的書,一定會把博大精深的福特 萬格勒寫進去。

雖然卡拉揚表現出對福特萬格勒的仰慕,但福氏仍然視他為眼中釘。這是人性之常, 大師們也不能免。

卡拉揚接任柏林愛樂指揮後,努力將樂團的合奏技術推像完美的境界,然而世人肯定之餘,還是不免將他與福特萬格勒相比,經常有人批評:「福特萬格勒的精神境界比 較高。」這類看法深深擊中要害,是卡拉揚心中永遠的結!

一八八六年在柏林出生的福特萬格勒,父親阿道爾夫是德國著名的考古學家,交往的 朋友都是當時文化界俊彥,他延聘各個學門的頂尖人物來家當教席,厚實福特萬格勒 的人文素養。反觀卡拉揚赴維也納求學前,他的父親叮囑他,最好同時選擇實際一點 的科目,兩者之間成長的背景確實有所不同。不過這也有好處,有工科背景的卡拉揚 因此常保追求最新影音科技的興趣,造就他輝煌無比的音樂傳播事業。

卡拉揚與福特萬格勒之間還有一個最大的差異,福氏來往的盡是文史、哲學、藝術大師,卡拉揚卻經常被經紀人、唱片公司製作人、名流顯貴所包圍,大家前呼後擁,繞著他團團轉,卡拉揚身不由己,要脫身也難。兩人除了個性差異外,時代背景的不同也是重要因素,當中無所謂誰比誰高明的問題。

卡拉揚最大的貢獻在於他讓更多的人接觸音樂,古典音樂音他而更普及,光是這一 點,就足以讓他名留青史了。

 

---------------------生前死後都不甘寂寞------------------

 

卡拉揚最怕死後世人忘了他。據說他曾將貝多芬交響樂曲埋在地底深處,以銅牆鐵壁保護著。

六十年代起,卡拉揚開始拍影片,希望後人能觀其影,思其人。他費了很多工夫,自己選景,鏡頭大多集中在他身上,看起來雖然有些做作,不過,這是六十年代流行的 拍攝手法,難以苛求。

晚年的卡拉揚自組影音公司和 Sony 合作拍攝音樂影片,聲光效果非常好。這些影片 都是他的傳世之作,全部由他親自剪輯。很難想像八十高齡的卡拉揚每天花費五個小 時埋首影片堆中,難怪他不寫傳記,這就是他的音樂傳記。

卡拉揚曾經想拍普契尼以紫禁城為背景的「杜蘭朵公主」,他透過了香港的德國領事 館找上導演胡金銓(卡拉揚可能看過「俠女」),將胡導演大老遠地請到他的豪華遊艇 談拍攝計畫,可惜後來不了了之,沒有下文。

卡拉揚和 Sony 總裁盛田昭夫是多年老友,交情至深。一九八九年的薩爾滋堡復活音 樂節,卡拉揚和 Sony 老闆、菲利普及寶麗金集團共同宣佈 CD 雷射唱片的誕生。一九 八七年,Sony 在卡拉揚居住的薩爾滋堡近郊小鎮安妮夫(Anif)設廠,就近拍攝製作卡拉揚的音樂影片。

卡拉揚對家鄉子弟因為他的緣故而能增加許多就業機會,頗為得意。這是他繼振興薩 爾滋堡觀光事業後,又一次對鄉里的回饋。一九八九年七月十六日卡拉揚病逝安妮夫家中,就是倒在 Sony 老闆的懷裡。

卡拉揚過世後,Sony 宣佈以發行卡拉揚的藝術為已任,不計盈虧陸續發行這些音樂影 片。

一九八二年十月,筆者在紐約的卡內基音樂廳聽了四場卡拉揚和柏林愛樂管弦樂團的 音樂會。曲目包括布拉姆斯全部四首交響曲以及馬勒第九交響曲。卡拉揚指揮下的柏 林愛樂奏出前所未聞的精緻、集中、勻稱與華麗,純就樂團合奏的完美性來說,卡拉 揚的確是當代第一,找不到對手。觀眾給予最熱烈的喝采,激情的程度,只有少數兩、 三位首席女高音(Prima donna )可與之相比。

最後一晚的馬勒交響曲一向是卡拉揚的拿手曲目,據說白天排練時太過完美,卡拉揚 心想:「糟糕!晚上一定沒法再現。」果然,當晚的演出,美則美矣,但仍未達到卡拉揚演奏此曲目的最高標準。

 

------------------ 帝王統治引爆冷戰 ----------------------

 

柏林愛樂是著名的純男性樂團,這一趟美國行,引起爭議的單簧管演奏家莎賓.梅耶女 士(Sabine Meyer) 赫然在座!她的表現非常精彩,聽眾很容易被她美麗的音色吸引住,坐在清一色男士的團員中,莎賓.梅耶特別搶眼。

回德後,卡拉揚為了莎賓.梅耶,不惜與柏林愛樂展開長達數年的明爭暗鬥;卡拉揚堅持聘用她,團員委員會執意不肯,他們藉口莎賓.梅耶雖然不錯,但她的音色與木管組 的各部領奏者無法相容,有違柏林愛樂悠久美好的傳統。雙方毫無轉寰餘地,冷戰於 是開始。

其實莎賓.梅耶事件只是近因,遠因是長期以來卡拉揚的威權統治心態終於引起團員反 彈,他們全體動員,發動一波波的攻勢,第一個動作是先拿卡拉揚的左右手開刀--罷 黜樂團經理。卡拉揚也不該示弱,宣佈取消和柏林愛樂的錄音活動並停止每年暑假柏 林愛樂在薩爾滋堡音樂節的演出。

卡拉揚心想,「我是你們的衣食父母,斷了大家的外快財源,還怕你們不乖乖就範?」 不過事情沒這麼簡單,團員們看準卡拉揚年事漸長,老態已露,才伺機反攻;他們有備而來,不會輕罷干休,於是到處挖卡拉揚的瘡疤,鬥臭,連卡拉揚向台北國家音樂廳獅子大開口的秘密都被挖出來批鬥。卡拉揚接下來的動作更有如火上加油,他與維也納愛樂管弦樂團重修舊好,邀請他們取代柏林愛樂,在薩爾滋堡合作演出。這下子犯了樂團大忌,形同公開羞辱,事情更是鬧得不可收拾。

莎賓.梅耶不忍心老長輩四面受敵,自動辭去工作,給雙方台階下。紛爭逐暫告落幕, 但彼此心結已深,一直到卡拉揚過世都沒有化解。

一位資深的唱片製作說:「沒有樂團會喜歡他們的音樂總監,如果有的話,那一定不 是好樂團!」從卡拉揚和柏林愛樂的例子看來,這話說的不無道理。白天雙方鬥的你死我活,晚上在柏林愛樂廳卻行如膠漆,依然保現出音樂和諧美。卡拉揚&柏林愛樂 仍舊是票房保證;他們知道:合則兩利,分則互損,因此只好貌合神離同床異夢地維 持表面關係。不過他們都具備將音樂擺第一的氣度,就算彼此看不順眼,也不影響藝術水平,這是他們可愛的地方。

 

------------------ 大師和藹可親的一面 -----------------

 

卡拉揚在學生時代,看到富家子弟出入皆是美人香車,羨慕之餘,暗中發誓:「有為者亦若是!我暫且努力用功,等有朝一日功成名就,還怕要什麼沒什麼!」

卡拉揚後來以多年不孕為理由,休掉在戰爭期間與他互相扶持的安妮塔,另取美麗的法國時裝模特兒艾莉特(Eliette von Karajan, 1939 - )。晚年的卡拉揚非常倚賴艾莉特, 他鼓勵愛妻發展繪畫興趣,七十年代還特別選用艾莉特畫的水彩當他二十五張 LD 的 封面,可惜後來 CD 版並沒有繼續採用。艾莉特對卡拉揚的呵護照顧,幾乎到了無微 不至的地步,她是卡拉揚晚年的心靈支柱。

一九八七年元旦的維也納新年音樂會,請到卡拉揚指揮。史特勞斯家族的圓舞曲是卡 拉揚最熟悉的曲目,他指揮起來十分得心應手,音樂如行雲流水,生動自然。七十九 歲高齡的卡拉揚像個和藹可親的爺爺,一反過去的形象;傳統安可曲「藍色多瑙河」 前的新年祝詞,卡拉揚還不忘為世界和平祈福,說出世人的心聲。

同年的薩爾滋堡音樂節,卡拉揚與女高音諾曼(Jessye Norman)合作華格納的歌劇「崔斯坦與伊索德」中的「愛之死」。第一次排練,卡拉揚請諾曼女士坐在樂隊前面,看他如何與維也納愛樂工作,一個音都不必唱,靜靜地聆聽,讓她先融入華格納的音樂。

 

----------------- 即將消失的人間美聲 -------------------

 

演出時,卡拉揚有預感,這可能是他在薩爾滋堡音樂節最後一次指揮「愛之死」,他將華格納的情慾世界染上落霞餘暉,雲彩隨著音樂的進行一直轉換顏色;從來沒有人 將「愛之死」奏得這麼纖細頹美,這麼令人屏息!諾曼不愧是偉大歌手,她幫卡拉揚 完成他的「天鵝之歌」,美好的音樂化成過眼雲煙,卡拉揚下得台來,口中不停唸著: 「完了!結束了......」落寞孤寂的身影,令人疼惜,更讓人激動的無言;艾莉特急忙 哄著他:「不會的!不會的!」激情的「愛之死」之後是一片空幻,在愛妻的攙扶下, 大師垂老的背影逐漸遠去了。

一九八九年二月,卡拉揚最後一次赴美,隨行的是維也納愛樂管弦樂團。著名的樂評家提姆派吉帶領茱莉亞音樂院的學生到卡內基音樂廳聆聽,行前特別叮嚀:「你們將聽到最完美的演奏,但是它即將從這世上消失!」

回到柏林,卡拉揚鋼鐵一般的毅力不堪歲月催磨,同年四月,他提出辭呈。往後的日子,卡拉揚的心情更是鬱悶化不開,「終身任期」合約未滿,但他的鬥志已逐漸消沈, 身體也就衰退得更厲害,三個月後,這位偉大的指揮帝王,與世長辭了!

有人在卡拉揚的晚年問他:「您老大限之後,指揮的水準會不會往下掉?」卡拉揚笑答:「這是你們必須擔心的問題,與我何干?我除了從雲端上方俯身下望,看看大家 搞些什麼鬼,又能怎麼樣?對不起,愛莫能助!」

這個問題問的好,答得更妙。不過卡拉揚相信輪迴,他認同歌德的看法:像他們這種超凡的天才,上帝會再給他們一次機會,繼續未完的志業,說還沒說完的話。 (完)

 

 

卡拉揚+慕特+柏林愛樂

韋瓦第《四季》音樂會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LYhOwFOEYBw

 

版本比較.蔡珂宜

2018年曼紐因小提琴大賽青少年組首獎得主

她兩歲半學鋼琴,四歲開始拉小提琴,蔡珂宜每天練琴五小時,沒想到她小小年紀竟對音樂會如此執著與痴迷。

蔡珂宜的母親林英麗是一名鋼琴老師,當初讓女兒學音樂只是為了培養她發現美的能力。她說:“我的教育理念中有四個不可或缺的元素,要學習一門藝術,要參加一項運動,要有一個信仰,要有可以養活自己的一技之長。因為這些都不是短期的,而是可以陪伴孩子到老的東西。最初讓她學藝術只是作為生活上的點綴,讓她知道什麼是美。只有當一個人會欣賞美的時候,她的生活才是富足的。”

蔡爸爸說:“發現女兒有音樂方面的天賦是一件好事,至於將來要走怎樣的路,我不會規定她要做這個或那個,就讓她的才能和恩賜來帶領她吧。只要是做正確的事情,有一技之長,可以供給自己的生活。若是做她喜愛的東西,又能成為她的工作,那是個非常大的福氣。”

抱著相同信仰與理念的父母決定分工督導女兒,一個開拓她的音樂認知,另一個則著重培養她健全的身心靈與世界觀。

媽媽林英麗主要負責培養女兒的音樂才能,平日裡的小提琴課她都會陪著一起上。認真記下老師強調的重點,回家陪著女兒一遍遍練習。還經常會用講故事的方式,把樂曲中所要傳遞的情感編成孩子熟悉的故事講給她聽。

林媽媽說:“我有時會自創歌詞放進她要拉的曲子裡面。有些畫面感比較強的,我就跳給她看。講故事的話比如在拉《冬》中高潮刺激的部分,我就跟她講貓追老鼠的故事,讓她感覺到那種緊張。有時講一個很有趣的東西,兩個人就笑翻在地上,這樣的過程很享受,很好玩。”

在孩子的教育上蔡爸爸一直強調的一句話是:“教育孩子最重要的是身、心、靈、個性方面都要很健康。一個人哪怕再有才幹,身心靈的健康是本,才幹能力是擴音器。如果你的本不好,你的才幹再好只會把惡的東西放大。若是本性好,才能藉助才幹把好的價值觀傳達出去。所以本一定要對。”

https://youtu.be/WT9jOZLFaEY?t=355


基本功.硬底子

 

1948年卡拉揚指揮維也納愛樂錄音

藝術家的生涯(德語:Künstlerleben,英語:Artist's Life),作品316

https://youtu.be/amnHrABYeDo

 

卡拉揚 V.S. 維也納愛樂

https://youtu.be/xSr16j8kzBs


蓄勢待發

 

前瞻眼光.錄音事業霸主

 

龍騰雲躍.柏林愛樂音樂總監

 

卡拉揚.自架飛機抵達音樂節的音樂總監

 

 

 

 

 

 

自架飛機紀錄片段(+小澤征爾助理指揮)

https://youtu.be/ziuv6jrcOd4?t=709

 

君臨歐洲.古典音樂帝王

 

卡拉揚紀錄片《Maestro On the Screen》(中文字幕)

 

簡報製作. 林仁斌

 

這張照片實在太酷了~原來許多夢幻角度,原來是這樣子拍出來的(茶~)

 

卡拉揚以超著的熱情與堅持,奠定近代古典音樂錄影的基準~您不一定喜歡這樣的制式化畫面,但絕無法否認他在音樂影像與錄音上卓越的貢獻: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DmAEPhc7eWI

 

有片:卡拉揚誕生百週年紀錄片

https://youtu.be/Ww_Hygf3srg

 

有片:卡拉揚 V.S. 莫札特:兩位絕世天才

https://youtu.be/NYwHoTeev9s

 

補充資料

調皮的卡拉揚與年輕的Sumi Jo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nuJIrBNN6zc&t=392s

 

Sumi Jo的現場 ⟨夜后⟩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ZAiCbYc4hQ0

 

與潔西諾曼的經典 ⟨愛之死⟩(演出)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WPUT-LDo_nY

 

與潔西諾曼的經典 ⟨愛之死⟩(彩排)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1LZL-klxPK0&t=483s

 

https://bonart.com.tw/wagners-tristan-und-isolde/

 

歌詞(出處:陳柏達的網誌https://blog.udn.com/ChenBoDa/285825

這段音樂是伊索德對著已經死去15分鐘的崔斯坦遺體所唱,唱完後伊索德也倒地死去──沒有任何的理由與原因,就這樣死了。然而在伊索德看來,她自己沒死,崔斯坦也沒死──如同崔斯坦死前所唱的:「世界消逝,當我歡樂地奔向她時!」第三幕終屍陳遍野、哀傷肅穆的場景,伊索德視而不見。她感到的是,她與崔斯坦真正、永恆的結合。 

第三幕終曲 

伊索德            生死相隨 
多麼溫柔安詳 
他微笑著, 
他的雙眼 
多麼美好地睜開- 
看到了嗎,朋友們? 
沒有看到嗎? 
他發出的光, 
越來越明亮 
昇上群星環繞 
的天際? 
看哪 你沒有看見嗎? 

他的心            生死相隨 
生氣滿溢 
充實而蓬勃 
在胸膛中跳動? 
那雙唇 
愉悅溫柔 
甜美氣息 
柔和吐露 
朋友們!看哪!         崔斯坦 
你沒有感覺到、沒有看到嗎? 

只有我聽到          生死相隨 
這旋律嗎?           崔斯坦 
那多麼美妙 
充實而祥和, 
歡樂在訴說, 
一切在詠嘆 
溫柔撫慰, 
從他身上發聲          崔斯坦 
穿透我身, 
其聲飛揚 
甜美迴響, 
蕩氣迴腸? 

迴聲嘹亮, 
環繞我身 
那是溫柔空氣的 
波濤起伏? 
那是喜悅氣息的 
氤氳雲霧? 
在我身邊呼嘯, 
磅薄澎湃, 
我呼吸, 
我傾聽? 
我暢飲, 
沈醉? 
散發甜蜜的芳香? 
我吐出最後的氣息? 
在起伏的波濤中, 
在鳴響的迴聲裡 
在世界氣息 
龐大的洪流裡- 
淹沒, 
下沉-─ 
無意識地-─ 
沉醉於至高歡樂! 

渴望動機最後一次出現…… 
獲得真正的解決…… 

幕落 

 

 

 

 

 

開卷蹦藝術.享受美好閱讀時光

☕️一杯咖啡.一點心意.支持蹦藝術☕️

 

各類合作提案,聯繫方式:

*手機:0917.670.518 
*Line:https://line.me/ti/p/LB1ro0P0AU
*E-mail:jenpin888@gmail.com

【BON音樂】「 看見宮崎駿 . 聽見久石讓 」- 解密宮崎駿動漫的音樂世界 | feat. 久石讓

【BON音樂】「 看見宮崎駿 . 聽見久石讓 」- 解密宮崎駿動漫的音樂世界 | feat. 久石讓
Introduce of the anima movies of Miyazaki Hayao

– 資訊整理共享於網路,一起欣賞音樂與藝術之美 –
蹦藝術 | BONART


 

 

主講:林仁斌(旅法音樂家.蹦藝術執行長)

 

每個人的心中,都有著最純真的靈魂。

日本動畫大師宮崎駿,擅長以天馬行空的想像力,在「冒險」與「魔法」的幻象世界中,創造出一幕幕令人深思玩味的經典。

而他的專屬音樂創作者~音樂魔術師久石讓,更是擅長以強烈的個人風格與原創性,作曲技法以古典音樂為根基,更進一步融合爵士、探戈與流行樂風,為宮崎駿的每一部動畫譜寫出經典美妙、富饒樂趣的篇篇佳作。

這場音樂講座之中,音樂導聆名家林仁斌將帶領大家一同解密宮崎駿動漫的音樂世界:我們一起「 看見宮崎駿 . 聽見久石讓 」品味一場半世紀的動漫音樂饗宴~

 

先來個五小時連續不間斷宮崎駿動漫音樂(久石讓作曲)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8HNjnoYWneI&t=21s

 

久石讓最新專輯《Joe Hisaishi - A Symphonic Celebration》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2pQKqQ9sG50&list=PLXSVa_yr70xma1NvDGieYj0ATrClrUJIQ

 

試聽連結

 

宮崎駿 介紹

日本動畫電影導演

代表作品

資料整理於維基百科「宮崎駿

汪汪忠臣藏

未來少年柯南》(1978)

魯邦三世卡里奧斯特羅之城》(1979)

風之谷》(1982)

天空之城》(1986)

龍貓》(1988)

魔女宅急便》(1989)

紅豬》(1992)

魔法公主》(1997)

神隱少女》(2001)

霍爾的移動城堡》(2004)

崖上的波妞》(2007)

風起》(2013)

你想活出怎樣的人生》(2023❤️)

 

【2023.07.18. 最新新聞】

宮崎駿新作電影無宣傳 4天狂吸135萬人觀影、票房打破神隱少女紀錄

日本電影公司東寶今(18日)表示,日本知名動畫導演宮崎駿,睽違10年最新作電影「你想活出怎樣的人生」(君たちはどう生きるか),本月14日在日本上映後,僅花4天觀影人數就來到了135萬人,票房更突破21.4億日圓,打破宮崎駿2001年前作「神隱少女」(千と千尋の神隠し)紀錄。

根據《日本電視台》報導,電影「你想活出怎樣的人生」本月14日上映,截至17日為止4天觀影人數為135萬人,票房收入突破21.4億日圓。該紀錄打破了2001年上映的「神隱少女」首發上映4天的票房收入;另外,若與2013年7月20日上映的前作「風起」(風立ちぬ)的票房對比,則超過了150%。

「你想活出怎樣的人生」為宮崎駿指導的第12部劇場版長篇電影,是自前作「風起」以來時隔10年的新作。「你想活出怎樣的人生」自上映前就備受期待,但吉卜力工作室希望觀眾是以「全新的狀態觀影」,因此有關電影內容等情報事前幾乎都未說明,且在沒有進行任何宣傳的罕見情況下便上映了。

讓人聯想到過去作品 上映首日的觀影民眾:「有場景很像龍貓」

關於充滿一身謎團的「你想活出怎樣的人生」,觀看上映首日電影的30多歲觀眾表示,「不同於熟悉的吉卜力式場景分散各處,但也很新鮮,不錯」。另外也有20多歲的民眾表示,「故事內容與我從海報上想像的有點不同,所以我認為電影的開頭與結束後,人們對電影的印象也會有很大的變化」。

另一位30多歲觀眾則表示,電影讓他聯想起過去吉卜力的作品,「有些地方與龍貓類似,也有像出現在神隱少女裡的表現方式。如果是粉絲的話,絕對要去看。我覺得有許多讓我感動的場景」。

 

【好書推薦】讓全世界認識宮崎駿

 

部分精彩內容(取自「讀墨」網站試閱內容)


https://youtu.be/uujdkUZQhWU?t=62


以下宮崎駿介紹圖文取自「每日頭條」網站:你不知道的宮崎駿爺爺的故事!

早年經歷

 

宮崎駿出生於1941年的東京。他們家原本住在東京都文京區,後來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因戰時疏散,舉家遷往宇都宮市和鹿沼市。他所在的家族經營一個飛機工廠,屬於軍工企業,所以戰爭後期物質匱乏中也能保持頗為溫飽的生活。然而在這種環境下長大的宮崎卻意外地對家族的特權產生了懷疑。

幼年時代的宮崎喜歡看書,看漫畫。在中學時代,打算成為漫畫家,進而開始積極練習漫畫。高中3年級的時候,他邂逅了第一個戀愛的對象:就是東映動畫的日本第一部長篇彩色電影《白蛇傳》裡面的白娘子。

之後宮崎駿進入學習院大學政治經濟部。大學裡面沒有漫畫社,所以進入了與之最為接近的兒童文學研究會,傳說社員只有宮崎一個人。這期間創作了大量的漫畫,也曾向貸本漫畫出版社投稿,不過似乎沒有完結了的作品。當時風起雲湧的安保運動中宮崎僅僅是一個旁觀者,僅僅在最後時刻作為無黨派人士參加了一下。

這時,宮崎作了影響一生的就業決定:去東映動畫。

由於宮崎駿是次子,家有兄長長子繼承家業,所以可以按自己喜歡的選擇自己的職業。放棄漫畫選擇動畫的原因據本人說是因為被人說自己的作品是在模仿手冢,在自己並不這麼認為的情況下。他意識到自己無法超越手冢這樣的漫畫家,於是選擇了即使不是原創也無所謂的動畫。時值1963年。

東映動畫是由東映電影吸收日動映畫株式會社而成立的。在1961年手塚治虫的蟲pro成立前,幾乎是日本唯一製作動畫的企業,有著濃厚的人文氣息和悠久的傳統。蟲pro是以價格低廉的電視動畫打開影響的,而當時成本高,畫面精細,富於傳統的動畫電影則還是東映的天下。宮崎進入東映時僅僅是最底層的原畫人員。當時戰後文藝界一派左派風潮(不要忘記安保運動剛剛結束),社內充滿民主氣息,作品的很多東西都靠大家討論決定。而勤奮、高學歷的宮崎因此在討論中嶄露頭角。1964年,社內開始工會活動,領導是大冢康生,副委員長是高畑勛,書記長就是宮崎駿。

 

宮崎跟著高畑、小田部羊一這些前輩一起繼續在東映動畫工作,職位仍然是原畫。1969年他開始在報紙上以秋津三朗的筆名連載短篇漫畫《沙漠之民》。這也許是後來《風之谷》的一點原型吧。

1971年,三人一起從東映動畫跳槽到大冢康生所在的A-Pro。說句題外話,後來導演《側耳傾聽》,在Ghibli多部作品裡面擔任作畫監督的近藤喜文就是在這個時候認識的,這群人之間有著長達20到30年的合作,真是可怕的緣分。作為新企劃《長襪子的皮皮》的主要創作人員之一,宮崎首次出國旅行到蘇格蘭考察。不過由於原作者的原因,這個企劃最後被放棄了。原本宮崎駿就喜歡歐洲村鎮的風景,這次經歷給他的印象出現在很多以後的作品中

之後,演出高畑勛、作畫監督小田部羊一加宮崎駿的組合創作了大量作品,最值得一提的就是《熊貓家族》。該作品首次以描繪日常生活為主,是高畑勛以後的新風格的第一次嘗試。在熊貓熱中,這次冒險評價倒是非常不錯。

1974年,三人一起轉到Zuiyou映像,即後來以「世界名作劇場」系列而聞名的日本Animation的母公司。三人合作的第一部動畫《阿爾卑斯山的少女》可以說是奠定整個系列風格的作品,高畑勛描寫日常生活為主,強調動作時間安排的導演風格就此形成。這種嶄新的動畫風格獲得了大成功。宮崎駿這次的職務是Layout和畫面構成,又是為了配合新的作畫形式發明的新職務。對於不會畫畫的高畑勛來說,宮崎就如同他的手腳一般把他的想法變成畫面構圖。

1979年,為了製作劇場版動畫《魯邦三世 卡里奧斯特羅之城》轉入東京Movie新社,作畫監督是魯邦動畫系列的最初創作成員大冢康生。如果你對於GHIBLI的作品覺得不錯的話,請務必看看這部作品,他有著和後來GHIBLI作品相當的質量和魅力,至今仍然是傳說的中的經典。不過,當時卻是叫好不叫座的作品。之後,宮崎駿就在東京movie新社的新人養成公司TELECOM工作,繼續製作新魯邦的TV系列。在這裡,宮崎提出了成為後來《龍貓》、《魔法公主》前身的企劃。不過,當然沒有被採用。

 

人生轉折

1981年,宮崎駿又一次人生的轉折出現了。德間書店新創刊的動畫雜誌《Animage》的總編鈴木敏夫想要製作動畫人員訪問專輯,估計本來是打算訪問由於《世界名作系列》功成名就的高畑勛的,結果卻被高畑和宮崎拒絕。最後不知為何,居然變成了資歷頗淺根本沒有什麼名氣的宮崎駿的訪問專輯。這個看起來亂來的舉動可以說給德間書店拉來了一隻下金蛋的母雞。

《Animage》也發掘和資助了押井守等其他年輕而有才華的動畫監督,努力為他們打響知名度,只是合作沒有宮崎這麼順利罷了。

在鈴木敏夫和德間書店牽頭下,宮崎駿開始創作屬於自己的動畫。劇場版動畫《風之谷的娜烏西卡》的企劃,最初由於沒有原作被打回,於是1982年宮崎在《Animage》上面連載其漫畫。緻密的作畫,深刻而多重的反思,使得這部斷斷續續連載的漫畫史詩達到相當大的成就。而宮崎完成製作《名偵探福爾摩斯》相關的工作後,離開東京Movie新社為新作做準備。

1983年,傳奇開始了。從太陽王子時代就一起合作的人們再次集合起來,《風之谷》的動畫開始製作了。宮崎一人擔任監督、腳本、分鏡表的全部工作。由於從最底層一直干到最上層,宮崎有著主導從故事到作畫,動畫大部分工作的能力。電影最後變成了宗教般的結尾,雖然製作者覺得不大滿意,但是在放映時卻意外的非常讓人感動。在該作的成功背景下,1985年在德間書店的投資下,宮崎駿聯合高畑勲共同創辦了吉卜力工作室,該名字來自二戰時候義大利的一款偵察機(算是家傳的愛好),意思是「撒哈拉沙漠的熱風」,由於宮崎駿父親曾經是飛機製造廠工作,從小宮崎駿就對飛行和天空充滿著嚮往,這也是吉卜力的由來之一。也正因為這個宮崎駿在日後的許多作品中始終貫穿著天空場景和各式各樣飛行器的刻畫。宮崎監督此間的作品則是繪本修那之旅。

接下來是高畑監督的發揮。1988年宮崎監督的《龍貓》和高畑監督的《螢火蟲之墓》同時放映。儘管後者得到了文藝界的廣泛讚揚,也感動了無數觀眾,但是前者才是Ghibli一直最為人氣的作品之一。而Ghibli之後也形成了兩位監督輪流製作動畫電影的體制。

1989年,《魔女宅急便》公映。宮崎監督首次挑戰少女成長的題材。完成了風之谷動畫後,跑到岳父家的山中小屋度夏的時候閒極無聊閱讀了高橋千鶴的《混凝土的坡道上》,和晚輩的小女孩們一起閱讀的經歷讓他職業性的想到了改編少女漫畫成為動畫的可能性。本來宮崎監督就是女性至上主義者的一種,以當代少女為主角的電影發想就此形成。這部作品和千與千尋應該都是這次邂逅的結果吧。

1994年連載十年的漫畫《風之谷》也終於完結。不得不承認,1994年的同名動畫的成功和當時的環保思想不無關係。而這個作品在連載中見證了宮崎監督想法的不斷變化和反思。動畫以來的想法不斷被推翻否定,認為宮崎監督思想是簡單的環保的人應該仔細讀一下這個作品。

(1995年,被認為是GHIBLI的實驗劇場的《On Your Mark》、由恰克與飛鳥的歌曲製作的短篇作品在「SuperBest3」放映。講述了在被放射能污染的世界,兩個青年把有翅膀的少女送上藍天的故事。但宮崎駿想要表現的並不是「拯救」,而是「自己的希望」,這是最能觸動人心的東西。)

 

《On Your Mark》- CHAGE and ASKA 恰克與飛鳥

 

休整之後,宮崎監督開始製作算得上總結性的《魔法公主》。吉卜力工作室的作品中,一般而言,宮崎監督的作品更為活潑明了和帶有幻想色彩,更受觀眾歡迎。而他的作品也往往是當年國產電影票房的前三名以內。這部作品由於場面宏大,製作精美,加上宮崎監督隱退數年後復出的號召,更重要的是,這次前所未有的廣告宣傳,使得票房創造了日本電影的歷史!日本電影票房一向是國外影片領先,這次成功可以說具有巨大的意義

2001年,《神隱少女》上映。該作果然不負眾望,再次拿下總票房第一,超過300億日元的票房成為日本歷史上的票房怪物。要知道,日本動畫的年度經濟總額才5000億日元,而一般年度票房首位的作品往往不到30億左右。強大的宣傳攻勢,甚至動用到了首相來為首映捧場。不僅如此,宮崎駿的成功甚至開始得到國際的承認,作品得到奧斯卡、威尼斯、柏林等國際電影獎項。(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comic/yryoppn.html


→吉卜力21部動畫電影Netflix看得到!《神隱少女》、《天空之城》劇情介紹、線上看連結全整理!


從「上映年份」找吉卜力作品:
1984年~1989年《風之谷》、《天空之城》、《龍貓》、《魔女宅急便》
1990年~1999年《兒時的點點滴滴》、《紅豬》、《海潮之聲》、《平成狸合戰》、《心之谷》、《魔法公主》、《隔壁的山田君》
2000年~2009年《神隱少女》、《貓的報恩》、《霍爾的移動城堡》、《地海戰記》、《崖上的波妞》
2010年~2016年《借物少女艾莉緹》、《來自紅花坂》、《輝耀姬物語》、《風起》、《回憶中的瑪妮》(2014)

【網路溫度計】部部都經典,不可錯過的宮崎駿十大動畫片!


回顧吉卜力23部經典動畫電影:宮崎駿的異想世界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FVKw4tiIFXw

 

《風之谷》1984年

圖/主辦單位聯合報系提供
圖/主辦單位聯合報系提供

 

《天空之城》1986年

圖/聯合報系主辦單位提供
圖/聯合報系主辦單位提供

 

《龍貓》1988年

圖/聯合報系主辦單位提供
圖/聯合報系主辦單位提供

 

《螢火蟲之墓》1988年

圖/聯合報系主辦單位提供
圖/聯合報系主辦單位提供

 

《魔女宅急便》1989年

圖/聯合報系主辦單位提供
圖/聯合報系主辦單位提供

 

《回憶的點點滴滴》1991年

圖/聯合報系主辦單位提供
圖/聯合報系主辦單位提供

 

《紅豬》1992年

圖/聯合報系主辦單位提供
圖/聯合報系主辦單位提供

 

《海潮之聲》1993年

圖/聯合報系主辦單位提供
圖/聯合報系主辦單位提供

 

《平成狸合戰》1994年

圖/聯合報系主辦單位提供
圖/聯合報系主辦單位提供

 

《心之谷》1995年

圖/聯合報系主辦單位提供
圖/聯合報系主辦單位提供

 

《魔法公主》1997年

圖/聯合報系主辦單位提供
圖/聯合報系主辦單位提供

 

《隔壁的山田君》1999年

圖/聯合報系主辦單位提供
圖/聯合報系主辦單位提供

 

《神隱少女》2001年

圖/聯合報系主辦單位提供
圖/聯合報系主辦單位提供

 

《貓的報恩》2002年

圖/聯合報系主辦單位提供
圖/聯合報系主辦單位提供

 

《the GHIBLIES episode 2》2002年

圖/聯合報系主辦單位提供
圖/聯合報系主辦單位提供

 

《霍爾的移動城堡》2004 年

圖/聯合報系主辦單位提供
圖/聯合報系主辦單位提供

 

《地海戰計》2006年

圖/聯合報系主辦單位提供
圖/聯合報系主辦單位提供

 

《崖上的波妞》2008

圖/聯合報系主辦單位提供
圖/聯合報系主辦單位提供

 

《借物少女艾莉緹》2010年

圖/聯合報系主辦單位提供
圖/聯合報系主辦單位提供

 

《來自紅花坂》2011年

圖/聯合報系主辦單位提供
圖/聯合報系主辦單位提供

 

《風起》2013年

圖/聯合報系主辦單位提供
圖/聯合報系主辦單位提供

 

《輝耀姬物語》2013年

圖/聯合報系主辦單位提供
圖/聯合報系主辦單位提供

 

《回憶中的瑪妮》2014年

圖/聯合報系主辦單位提供
圖/聯合報系主辦單位提供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ZVnHfQmcVI8


【有片】為什麼宮崎駿的動畫總是能打動我們?

https://youtu.be/heUGsiO2nAM?t=7

 

[轉載]  原來是這裡!宮崎駿的靈感 來自世界大小景點


【推薦】日本NHK製作之四部宮崎駿紀錄片

第1集 波妞來了

宮崎駿:十載同行

 

第2集 描繪真實

宮崎駿:十載同行

 

第3集 放馬過來——給我一點壓力

宮崎駿:十載同行

 

第4集 沒有廉價的藉口

宮崎駿:十載同行

 

Netflix推出吉卜力21部經典動畫!《神隱少女》、《龍貓》、《霍爾的移動城堡》全數上架

因為看不到宮崎駿動畫一直不申請Netflix會員的你,這次再沒理由了... XD

 


影片解說

☁️遺片☁️天空之城:宮崎駿一輩子的夢想|飛行石的四種試煉|你不知道的秘密|原型城堡遊記|Laputa|人生遺片清單Vol.33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_rbDVph_dwk&t=7s

 

🧹遺片🧹魔女宅急便:沒有她吉卜力就解散了|琪琪的三個第一次|Kiki's Delivery Service|人生遺片清單Vol.28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rgxjg5KGphM&t=14s

 

🏮遺片🏮神隱少女:影史最佳動畫片追加解析|無臉男解析|名字的意義|Spirited Away|人生遺片清單Vol.05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gFC0_03zsOc&list=PLUXKAz0LURJaPGN5cXFNxLoUmP09riIjv&index=20

 

🌠遺片🌠霍爾的移動城堡:我一直在等你|角色深度解析|5大疑問解答|原型小鎮遊記|人生遺片清單Vol.26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u1kjgyfftd8

 

「風立ちぬ、いざ生きめやも」(起風了,唯有努力生存)

出處:是小說作家堀辰雄在同名小說《風立ちぬ》(起風了)裡,翻譯自法國詩人保羅•瓦勒里(Paul Valéry, 1871-1945)的著作《海濱墓園》(Le cimetière marin)裡的一句話「Le vent se lève! ... il faut tenter de vivre!」之由來。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Beosnpda7j8

 

零式戰鬥機的興衰:從性能逆天的制空雄鷹,到馬里亞納的飛行火雞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52-caYI9BJo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HIx4m6wQ3t4


→久石讓簡介

日本著名作曲家、歌手、鋼琴家,原名為藤澤守。

久石讓多年以擔任電影配樂與創作為主,更是宮崎駿系列作品中不可欠缺的配樂大師~他與宮崎駿導演所合作的系列動漫作品,從《風之谷》至《風起》的二十多年間所有長篇動畫電影的音樂製作,更是多年來日本動漫與音樂合作的傳奇~

「久石讓」的名字來源,其實是他的偶像—美國黑人音樂家及製作人昆西·瓊斯(Quincy Jones)。

久石讓將「Quincy Jones」改成日語發音,再聯結日文訓讀發音,成為了漢字姓名「久石讓」。而他的英文名JOE,也可以說是為了向美國配樂大師QUINCY JONES致敬。

 

久石讓演奏久石讓.出色的琴藝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TK1Ij_-mank&list=RD2pQKqQ9sG50&index=6

 

一場音樂會.訴說久石讓與宮崎駿的25年動漫情緣

久石讓 in 武道館 ~與宮崎駿動畫共同走過的25年

這是一場絕響的經典音樂會:2008年久石讓於日本武道館指揮的大型宮崎駿監督動畫25週年紀念演奏會。整場音樂會動員了交響樂團200人,合唱團800人,軍樂樂隊演奏者160人,獨唱聲樂家、流行歌手以及久石讓的女兒麻衣等等,總表演人數近1200人的超大型編制,帶來他與宮崎駿合作之動畫配樂25年,精彩無比的33首經典曲目,每一段都精彩無比,值得欣賞~

音樂會曲目與時間軸
0:00:45 風の伝説 《風的傳說》

0:03:08 ナウシカ・レクイエム《娜烏西卡安魂曲》

0:04:26 メーヴェとコルベットの戦い 《海鷗與輕武裝艦艇的空中之戰》

0:05:49 王蟲との交流 《與王蟲的交流》

0:07:10 鳥の人 《鳥人》

0:11:50 アシタカせっき 《阿席達卡的傳說》

0:13:55 タタリ神 《魔祟神》

0:16:13 もののけ姫 《魔法公主》

0:19:38 海の見える街 《看得見海的街道》

0:22:15 大忙しのキキ 《忙碌的琪琪》

0:24:16 傷心のキキ 《傷心的琪琪》

0:25:34 かあさんのホウキ 《媽媽的掃帚》

0:31:26 深海牧場~海のおかあさん 《深海牧場~海的母親》

0:36:52 波の魚のポニョ~フジモトのテーマ 《波魚的波妞~藤本的主題曲》

0:41:14 ひまわりの家の輪舞曲 《向日葵之家的輪旋曲》

0:44:29 母の愛~いもうと達の活躍~母と海の讃歌

0:47:00 崖の上のポニョ 《崖上的波妞》

0:50:29 ハトと少年 《鴿子與少年》

0:52:56 君をのせて 《載著妳》

0:57:55 大樹 《大樹》

1:01:54 帰らざる日々 《不再回來的日子》

1:06:48 宮崎駿講話

1:08:43 Symphonic Variation “Merry-go-round” 交響変奏曲「人生のメリーゴーランド」 《交響變奏曲「人生的旋轉木馬」》

1:15:52 Cave of Mind

1:18:11 “Merry-go-round” 人生のメリーゴーランド 《人生的旋轉木馬》

1:22:05 あの夏へ vocal version「いのちの名前」 《那年夏天 vocal version「生命之名」》

1:26:27 ふたたび《再次相會》

1:31:02 風のとおり道 《風的通道》

1:32:06 さんぽ 《散步》

1:37:11となりのトトロ 《隔壁的龍貓》

1:43:21 《MADNESS》

1:47:34 アシタカとサン 《魔法公主》

 

久石讓 in 武道館 ~與宮崎駿動畫共同走過的25年 Live'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mWUatpIoGCw&t=6454s


靈感來源

John Cage - In a Landscape (1948)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wQeNHAjC6ro

 

John Cage: Living Room Music (Score video)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tKrwCkHQRco&t=242s

 

J.S. Bach - Mass in B minor - 1. Kyrie eleison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O158gelF3hY

 

Maurice Ravel: «Daphnis et Chloé» 2ème Suite

https://youtu.be/14OM6Ysnk6M?t=593

 

【原唱】假聲男高音米良美一驚艷演繹《魔法公主》同名主題曲《もののけ姫》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cS9LnZGkfW4&list=RDcS9LnZGkfW4&start_radio=1

 

【再創作】秋川雅史×手嶌葵 テルーの唄(泰魯之歌)《魔法公主》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7DITb1Zmsg0&list=RDcS9LnZGkfW4&index=3

 

Claude Debussy - La Mer - 3rd Mov. (with score)

https://youtu.be/KUFpcPEcwTo?t=914

 

結束在最華麗之時~「崖上的波妞」in台北 藤卷直哉、大橋望美解散前最後演唱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pOPBAebWcJY

 

此景只成回憶~藤卷直哉+大橋望美《崖上的波妞》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Q77ix2ntujQ

 

【Piano Cover】超好聽的動畫插曲|久石讓 - 帰らざる日々|紅の豚 插曲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xfKbOohDVPA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_bqgQ7iHvaY

 

平原綾香: Jupiter (木星) 日語歌詞中譯-有押韻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eH9fCps9SFs

 

霍爾斯特:《行星組曲》⟨木星⟩ Gustav Holst: "Jupiter" aus "Die Planeten" op. 32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3aXsQQ-ueBk

 

猜迷遊戲時間

【請搶答】你是鐵粉嗎?一起猜猜看是哪首曲目~😉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DCYMc4-iGPk

 

年僅4歲的麻衣,首次獻聲就在《風之谷》中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DmuatNYAK_s

 

我知道你已經玩上癮了,一定還想繼.續.猜XD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p0DTiKA3esA


久石讓的新型態演出

《龍貓》的交響故事.音樂會Live'

口白:樹木希林
作曲.指揮.鋼琴:久石讓
読売日本交響楽団

久石讓重新編曲,邀請知名配音聲優樹木希林擔任口白精彩述說《龍貓》故事,再結合読売日本交響楽団現場演奏,創造出全新的氛圍,即使是音樂會也令人享受不已~高度推薦。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JaEULDW7weA

 

【BON話題】寫在宮崎駿退休之後

第8次復出的宮崎駿:做設計要動腦子,不好好幹就滾蛋!

2021年剛過80大壽宮崎駿,再次宣布復出,又要拍攝動漫新作了🌟

宮崎駿說,這次的第8次復出(XD),除了自己熱愛動漫,還想繼續畫下去之外,另一個最大的動力其實是自己的小孫子。

 

與其什麼都不做地死去,不如在製作中死去!

這部再次號稱宮崎駿最後一部動漫電影的《你想活出怎樣的人生》(How do you live?),改編自1937年兒童文學作家吉野源三的同名小說,故事圍繞在一名15歲少年的身上,內容正面激勵人心~是日本中學生必讀的勵志小說。

宮崎駿說這本小說他從10歲讀到80歲,是影響他一生的重要讀物:「這本書傳達出的信念是,無論這個世界如何殘酷,我們都要活得像一個真正的人。」

書裡有這樣一句話:「人的一生中所遭遇的每一件事,其實都只會發生一次,如果未來不想悔恨,那我們就要懂得珍惜。」

由於是給自己的小孫子畫的。宮崎駿說:「爺爺也許很快要去另一個世界去了,不過爺爺留下了這部電影送給你...」。

預定今年(2022)即將上映的《你想活出怎樣的人生》,非常、非常令人期待😘

 

宮崎駿再次復出即將上映新作品《你想活出怎樣的人生》

日本必讀百年名著 作者吉野源三郎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wEHYnMn6mJQ


博客來網路書局資料《你想活出怎樣的人生》:

無論世界變得如何混亂與殘酷,我們還是可以決定要用什麼樣的姿態好好活著。

  有痛苦、有逆境,正是人生往前邁進的證明。
  一切的思考、所有的煩惱,都是有價值的。
  看了這本書,你將從中得到無比的激勵。

  ★日本「百年最愛書籍」
  ★半年狂銷200萬冊,日本亞馬遜排行榜第一名
  ★超過1000名老師「最想推薦給國高中生的讀物」第一名!
  ★盧建彰、小野、光禹、吳定謙、幸佳慧、黃益中、黃威融、番紅花、阿信&不二良、李偉文──感動推薦

  這是80年來,形塑日本人品格態度的一本書,
是一本遇到難關或面臨挑戰時,讓人振作起來,
長大後不斷想再次閱讀,並仍然能夠獲益匪淺的書。

  日本具代表性的知識分子吉野源三郎,用本書講述一位十五歲少年「小哥白尼」,在舅舅智慧的引導下,思考了勇氣、友情、貧富、霸凌、人與社會等課題,藉此釐清「人之所以為人的價值」和「生而為人應有的態度」。

  雋永流傳,宮崎駿即將改編動畫!

  本書內容深入淺出、精采深刻,曾被收入中小學教科書,並且歷來不斷再版,從知識分子到販夫走卒,都深受影響,推薦者絡繹不絕。

  動畫大師宮崎駿更曾經在自傳中,以長文書寫《你想活出怎樣的人生?》如何觸發他思考社會以及未來的世界。他說,這本書「傳達出一個訊息,那就是無論處在多麼艱困的時代或是殘酷的時代,都要活得像個人」。2018年初,宮崎駿更宣布,將為此書重新復出拍攝動畫,使其影響力能擴及新的世代。


台灣新聞:久石讓與垃圾車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5u5qAwNpHHo

 

[新聞] 登台演奏會遭垃圾車音樂亂入 久石讓幽默化解尷尬

本文引自「風傳媒」台灣好新聞報 2016-08-22 16:30

曾為宮崎駿動畫電影締造許多名曲的音樂大師久石讓,20日晚間於台大綜合體育館盛大登台演出,但途中卻2度遭場外響亮的「垃圾車音樂」亂入干擾,讓大師一度傻眼愣在台上,在得知詳情後則對場外鞠躬,以機智反應幽默化解現場尷尬氣氛;雖主辦單位透露久石讓並未因此感到不悅,仍引起不少觀眾氣憤,大罵場地不該選在台大體育館,「讓好好一場演出就這樣毀了」。

現場觀眾指出,久石讓20日首度率領新日本愛樂交響樂團登台表演,在演奏進行到間隔時,場外經過的垃圾車音樂卻剛好響起,十分清楚地傳入會場「接軌」,狀況發生時久石讓也摸不著頭緒,一直等待到音樂播放完,還很有禮貌的對外面鞠躬後才繼續演出。雖然大師靠幽默化解,但不少觀眾則對此狀況十分不滿,紛紛在主辦單位的臉書專頁上po文批評,痛罵邀請一流團隊來台,卻沒好好慎選場地,「真是畢生難忘!」、「搞成像是大學社團發表會!」

大鴻藝術表示,事先就有向日方告知此次演出無法借到兩廳院等專業場地,日方當時也認為場外的環境音應不致於破壞節目進行,而雙方雖有心理準備,但為避免影響演出,並未事前告知久石讓。大鴻藝術透露,久石讓在演出結束後有向工作人員詢問「那是什麼聲音?」,得知是垃圾車音樂還神回應「nice follow」,並開玩笑說「我的反應不錯吧」,顯然並未放在心上。至於引起樂迷的批評,大鴻藝術則強調會再檢討改進。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1IKs9dkzKAc

 

Nice Follow~我們節目沒有垃圾車會經過喔XD

2018/03/12 10:23 華視新聞

北市首例! "貓"開演 垃圾車沒音樂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ovwtDLnRsn4

綜合報導  / 台北市

日本著名動畫配樂大師久石讓前年來台舉辦演奏會,演奏中2度有「垃圾車音樂」干擾導致演奏一度中斷。避免類似事件再發生,音樂劇「貓」的主辦單位日前向北市府環保局申請「暫停播放垃圾車音樂」獲准,成為北市因表演而暫停播放垃圾車音樂的首例。

北市府環保局副局表示,經過和里辦公室協商,決定在音樂劇演出期間依舊維持廢棄物收運作業,但台大體育館周邊的部分夜間垃圾車收運點將關閉垃圾車響鈴音樂,並會透過里長加強宣傳。

 

【新品嚐鮮】久石讓指揮貝多芬交響曲全集錄音

其實這套貝多芬交響曲全集錄音也不能說是「新品」,因為久石讓自2016年起自2018年,花了三年時間陸續完成,距離現在2023已經五年

標題會下「新品」的原因,因為相信許多朋友會對於久石讓如何詮釋古典音樂感興趣,因此~反而是「新鮮」的意思居多

而全套錄音發行採用大膽的Live' Recording的方式,優點是重現了原始演出時的風貌,原汁原味~缺點當然就是所有現場的一切聲音都被保留了下來...甚至包括了演出的缺點...

對於久石讓這「微妙的跨界作品」有興趣的蹦友們,可以細細欣賞、品味一番他對於貝多芬交響曲的想法與詮釋:

Conductor: Joe Hisaishi 久石譲

Future Orchestra Classics

Live Recording at Nagano City Arts Center Main Hall / 長野市芸術館實況錄音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UVem1UEtQ-Q

 

 

開卷蹦藝術.享受美好閱讀時光

☕️一杯咖啡.一點心意.支持蹦藝術☕️

 

各類合作提案,聯繫方式:

*手機:0917.670.518 
*Line:https://line.me/ti/p/LB1ro0P0AU
*E-mail:jenpin888@gmail.com

【BON音樂】2023年國際馬勒指揮大賽線上直播課(六):最終決賽結果揭曉

【BON音樂】2023年國際馬勒指揮大賽線上直播課(六):最終決賽結果揭曉
All about Mahler Competition - 6

– 資訊整理共享於網路,一起欣賞音樂與藝術之美 –
蹦藝術 | BONART


 

【特別課程】國際馬勒指揮大賽線上直播課

你著迷於指揮家的風采,想更了解這個角色?

音樂界盛事─國際馬勒指揮大賽即將開跑,你準備好了嗎?

你也許不熟他,但肯定聽過這個名號。他就是馬勒。「我的時代終將來臨!」這句馬勒名言,雖然聽起來有點狂,但多年後的現在,的確得到印證。《大人社團》這次與蹦藝術執行長林仁斌老師合作,把這場賽事帶到更多大人眼前,在這次的課程中,你除了會認識馬勒的音樂特色,更能理解國際指揮大賽的評選標準、樂團的每一個手勢背後代表的意義;特別設計過的課程時間,也能讓你體會如親臨現場般的緊張和興奮感!跟著老師一起追著馬勒看指揮!

 

國際馬勒指揮大賽,有什麼特色呢?

  • 國內首創,每天更新的指揮大賽相關訊息通知
  • 觀點交流,由導聆人帶領你賞析賽事特點與釋疑
  • 群組互動,與一群同好一起追賽事看賽程,享受緊張感

 

馬勒,可能是擁有全世界最多「瘋狂樂迷」的古典作曲家❤️

 

當然,每一位作曲家都有他的音樂特色,但要像馬勒這樣,同時擁有最大聲的Fortissimo、最小聲的Pianissimo,最長的樂曲長度,最大型的管弦樂編制、最深層的生死議題探討、最特殊的多樣樂器使用,幾乎是音樂史上絕無僅有的...

在馬勒所生活的年代,他以「指揮才能」受到高度的肯定;在眾多史料與評論裡,馬勒的指揮能力傑出,能夠準確理解樂曲,即使因為大量排練總讓樂團團員抱怨,但他帶領樂團成員,總能演奏詮釋出讓觀眾讚賞無比的音樂會。

 

優異的指揮能力.當代之最

在眾多史料與評論裡,馬勒的指揮能力傑出,能夠準確理解樂曲,即使因為大量排練總讓樂團團員抱怨,但他帶領樂團成員,總能演奏詮釋出讓觀眾讚賞無比的音樂會。

 

當代的偉大指揮家漢斯.馮.畢羅(Hans von Bülow, 1830-1894)與作曲家布拉姆斯(Johannes Brahms, 1833-1897)都曾經表達過非常讚賞馬勒的指揮才能;尤其馬勒後來能夠順利接任維也納宮廷歌劇院總監職務,布拉姆斯的強有力的背書推薦,更是馬勒成為接任維也納宮廷歌劇院總監的關鍵因素。

 

馬勒擅長研究總譜,理解作曲家的想法。在馬勒活躍的年代,他指揮歌劇與管弦樂時活靈活現的神韻與豐富的肢體動作,更被許多畫家捕捉、躍然紙上。可惜的是,那是一個還沒有錄影影像紀錄的年代,我們無法從紀錄片裡真正看到馬勒最受當時人們喜愛指揮百態。

 

馬勒接任維也納宮廷歌劇院總監職務之後,晉身至歐洲音樂界最高地位,創造了維也納的「黃金十年」,帶領當時樂界一片頹廢而不知未來「世紀末的哀愁感」中,邁向新局。

世紀末維也納是指19世紀末期奧匈帝國首都維也納在文化上的繁榮景象。這一時期,猶太人在維也納的文化舞台上大放異彩。廣義的世紀末維也納則包括至1938年德奧合併為止,起源自維也納的對世界產生重大影響的政治、經濟和文化諸潮流。一般認為,世紀末維也納的出現是奧匈帝國在政治上地位相對減輕,使得人們的關心轉移到文化領域的結果。世紀末維也納的碩果包括了美術上的維也納分離派折衷主義建築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學奧地利經濟學派等,橫跨多種多樣的領域。雖然世紀末維也納隨著奧匈帝國的解體和自由主義時代的終結而土崩瓦解,然而世紀末維也納在19至20世紀之交的人類文化史上擁有極為重要的地位。(本段文字取自維基百科
GIA3525703 Gustav Mahler conducting, from 'Jugend', 1910 (litho) by Schmidhammer, Arpad (1857-1921); © Giancarlo Costa.

 

但其作曲,則非其然...

「詭異、奇特、不可預料、不知所云」,是許多不認識馬勒音樂世界的人們,共同的心聲

這些過往出現在馬勒音樂裡的負面用詞,在現代人越來越懂得以他的人生歷程、作曲動機、總譜閱讀進行深度理解之後,漸漸變成了同理心與深深地感同身受

在馬勒的交響曲中,我們不但聽見世界萬物的聲音,更似乎也聽見他的兒時回憶:山區的牛鈴聲、軍隊鼓樂、號角聲,都來自其兒時成長的回憶:而成長過程,家庭的不和睦,甚至雙親的爭執與弟妹的早夭,也讓他的音樂有時充滿不安與快樂並存的矛盾感;往往在美妙的旋律出現後,突然被洶湧而至的巨大聲響打斷,彷彿人生處在極樂階段時,卻時時警惕著即將來到的不安,甚至預感著自己將遭逢不幸或磨難。
 
這些典型「猶太人苦惱」的特質,也有些人說可能是馬勒個人的神經質。雖看似難以理解,但隨著現在對於馬勒的研究越來越豐富,我們越來越能感同身受,因為這些音樂中呈現的時時苦惱而煩憂、喜樂卻害怕失去一切的不安全感,都與他的生活、生命歷程有著深深的關聯。

我的時代終將來臨!」,是馬勒的名言,出自1902年2月16日,寫給妻子阿爾瑪的信中。

馬勒寫道:「他(理查·史特勞斯)的時代結束後,我的時代才會來臨。我多麼希望能夠親眼見到這一刻,並且有妳在我身旁陪伴!」
 
馬勒是對的,只是他的時代,真的等了足足五十年之後,才真正降臨。
 
現代,馬勒的狂熱現象已成顯學,全球都是馬迷,也印證了馬勒曾說的「別人擁有當代,然而我卻掌握了未來!」

透過馬勒指揮大賽,您除了認識馬勒的音樂,更將透過網路直播,理解國際指揮大賽究竟在比什麼?樂團的每一個手勢背後代表的意義,在林仁斌老師的精闢解說之下,您更將了解專業指揮之間的彈指差異,將帶來何其重要的音樂變化~


馬勒指揮大賽主席與榮譽評審 Marina Mahler(馬勒孫女)

瑪麗娜·馬勒(Marina Mahler)是馬勒和阿爾瑪·馬勒的孫女。

馬勒女兒安娜·馬勒(Anna Mahler)後來成為雕塑家,和指揮家阿納托爾·菲斯托拉里(Anatole Fistoulari)結婚之後,將女兒命名為,筆者認為是「Maria+Anna」之意。 2004年,安娜·馬勒與歐內斯特·弗萊施曼(Ernest Fleischmann)和班貝格交響樂團共同創立了馬勒指揮大賽,第一屆大賽之首獎得主為即將就任紐約愛樂音樂總監的杜達美(Gustavo Dudamel)。她同時也是馬勒基金會號召成立者與基金會董事長。

 

安娜·馬勒在馬勒紀錄片中的旁白

馬勒第七號交響曲

 

2023年馬勒指揮大賽評審群

今年的大賽評審團由來自世界各地的不同成員組成。 其中最重要包括發起人榮譽主席:瑪麗娜·馬勒(Marina Mahler),以榮譽主席身份支持評審團;評審群還有班貝格交響樂團的各樂器成員,以及來自世界各地的指揮家、作曲家與音樂經理人。


最終結果揭曉

  • 首獎:Giuseppe Mengoli(義大利,29)
  • 二獎:Taichi Fukumura(福村太一/日裔/美國籍,30)
  • 三獎:Georg Köhler(奧地利裔德籍,35)
  • 最佳新曲詮釋特別獎:Kevin Fitzgerald(美國,31)

 

 

您最關心的~獎金😁

首獎:三萬歐元

二獎:兩萬歐元

三獎:一萬歐元

除此之外,今年特別再由馬勒基金會贊助一份特別獎「最佳當代作品演奏獎」,獲獎者可獲得7500歐元喔~

 

簡單心得

Taichi Fukumura
排練策略高明,豐富有料,態度親切不做作,音樂內容細膩、帶團手勢優美

Georg Köhler
堅定的語調,音樂非常細緻,排練內容謹慎,第三輪尤其花最多時間練第三樂章的滑音細節,相信樂團對他的肯定度非常高

Giuseppe Mengoli
第三輪表現非常好,口語表達準確有力,手勢明確有細節;善用了最後上場優勢,馬勒音樂完整度最高,貝爾格氣氛控制最優,非常高竿

三人各自的簡歷:

7/13(四)歐洲時間下午5點起(台灣23:00),三位選手一一登場

大賽直播網址:

 

Medici也將於決賽起加入直播,並轉播得獎者音樂會

Medici直播網址:

 

Taichi Fukumura

貝多芬第五號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3paXDTyP8tU

 

第二屆香港指揮大賽 參賽者網頁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IL1h6vc_MF4


第57屆貝桑松國際指揮大賽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XOn4imle_XA

 

→貝桑松指揮大賽維基百科網頁

2023年9月即將登場 - 第58屆貝桑松指揮大賽

→大賽簡章

 

第57屆貝桑松指揮大賽 - 決賽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IBhVe9GY15M

 

指揮的學習與養成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ghPY0MvIOFE

 

Giuseppe Mengoli 藝術經紀公司網頁


決賽曲目

Igor Stravinsky
Concerto for Violin and Orchestra in D

Gustav Mahler
Symphony No. 7

 

史特拉汶斯基小提琴協奏曲創作過程

不可能演奏的和弦?

在史特拉汶斯基小提琴協奏曲創作之初,史特拉汶斯基設計了一個從 D4 延伸到 E5 再到 A6 的跨弦和弦:

協奏曲的護照

有一天,當史特拉汶斯基與波蘭小提琴演奏家山繆.杜什金(Samuel Dushkin)在巴黎一家餐館午飯時,史特拉汶斯基在餐巾紙上畫出了這個和弦,山繆.杜什金認為這個和弦無法演奏,這讓作曲家很失望。 但是等回到家後,杜什金想了想,在小提琴上嘗試演奏這個和弦,他驚訝地發現居然很容易演奏。驚喜的他立即致電給史特拉汶斯基,說這和弦行得通,可以演奏了。史特拉汶斯基戲稱這個和弦是他「協奏曲的護照」(Passport chord to the concerto),並將這個和弦設計於四樂章之中。

 

史特拉汶斯基與山繆.杜什金(1930年)

 

 

 

Igor Stravinski and Samuel Dushkin (1930)

 

00:00​ - I. Toccata

05:52​ - II. Aria I

10:10​ - III. Aria II

15:50​ - IV. Capriccio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d8L_c1mx8gw


馬勒第七號交響曲

庫克:「馬勒交響曲中的仙杜瑞拉!」

第七號共包含五個樂章:

  1. 慢速—果斷的快板、但不太快(Langsam - Allegro risoluto, ma non troppo)E小調
  2. 夜之樂:其一·中庸的快板(Nachtmusik I [Allegro Moderato])C小調。據說馬勒在1904年荷蘭之旅,因看過了畫家林布蘭(Rembrandt Harmeszoon van Rijn,1606–1669)知名的畫作《夜巡》,產生了啟發而作曲並命名本樂章。
  3. 諧謔曲·幽暗地(Scherzo [schattenhaft])D小調
  4. 夜之樂:其二·溫柔的行板(Nachtmusik II [Andante Amoroso])—以F大調為主
  5. 輪旋曲—終曲(Rondo-Finale)C大調

 

第二樂章總譜(22:03起

黑夜漫步

https://youtu.be/TyWgXTfPacc?t=1323

 

第四樂章總譜(48:36起

特色ㄧ、加入曼陀鈴與吉他

特色二、小號、長號、低音號與打擊均不演奏

特色三、管樂縮減編制(基本二管編制)

https://youtu.be/TyWgXTfPacc?t=2916

 

趣味比較:《美女與野獸》Be our gest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0gzKRGcmnFs

 

第三樂章(樂譜版 38:49 起)

https://youtu.be/TyWgXTfPacc?t=2329

 

第三樂章 樂團版(伯恩斯坦 39:14 起)

https://youtu.be/_v7BmR3pPAk?t=2355

 

延伸閱讀

解謎林布蘭《夜巡》名畫祕辛!荷蘭國家博物館高解析數位修復

17世紀荷蘭黃金時代畫家林布蘭代表作

這幅鉅作完成於 1652 年,為藝術史上荷蘭黃金時代的代表作之一。它不僅展示了林布蘭在描繪人物技巧上的精湛技藝,也將巴洛克藝術中獨特的光影處理手法,發揮地淋漓盡致。

 

《夜巡》之官方修復介紹影片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f5Z0xSuCyGA

 

第四樂章 曼陀鈴的運用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mzOiDfN4LLA

 

第七號 完整演奏

00:46 I. Langsam (Adagio) - Allegro risoluto, ma non troppo

20:34 II. Nachtmusik I. 🌜 Allegro moderato

35:55 III. Scherzo. Schattenhaft. Fließend aber nicht zu schnell

44:38 IV. Nachtmusik II. 🌜🌛 Andante amoroso(曼陀鈴與吉他)

56:15 V. Rondo — Finale (Allegro ordinario)

1:13:00 Applause and Credits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QdxvC7NNSLQ&t=3386s

 

第五樂章 小號獨奏段落

 

第七號的最後華麗小號(1:11:11 起)

https://youtu.be/QdxvC7NNSLQ?t=4270


 

大賽指定曲全覽

Gustav Mahler
Symphony No. 7

Joseph Haydn
Symphony No. 92 in G major, Hoboken I/92 "Oxford Symphony"

Alban Berg
Seven Early SongsIgor Stravinsky
Concerto for Violin and Orchestra in D

Bernd Richard Deutsch | 大賽指定創作樂曲
Con moto (world premiere, commissioned by the Bamberg Symphony)


Bernd Richard Deutsch 《Con moto》

 

Bernd Richard Deutsch(出生於1977年5月15日)是奧地利當代音樂作曲家,出生於奧地利下奧地利州Bezirk Mödling。1995年至2003年,求學於維也納音樂與表演藝術大學,師從Dietmar Schermann學習音樂理論,跟隨Erich Urbanner學習作曲,再追隨Dieter Kaufmann學習電子音樂。

目前是居住在維也納的自由作曲家。 他的作品曾在眾多當代音樂節上演出,包括 Eclat Stuttgart,並在 Kairos 製作了他的首張個人專輯。

 

網路上,現已經能訂購到他寫給本屆馬勒指揮大賽的這首指定曲


大賽樂團 - 班貝格交響樂團

 

班貝格交響樂團(Bamberger Symphoniker)是一位於班貝格的德國交響樂團。 該樂團成立於1946年,最初主要由二戰後被驅逐出捷克斯洛伐克的德國音樂家組成,他們曾是布拉格德國愛樂樂團的成員。 樂團於1993年獲得「巴伐利亞國家愛樂樂團」(Bayerische Staatsphilharmonie)的正式團名。樂團於2006年3月16日慶祝成立60週年。

→官網更多資訊


【附錄】

大賽歷年獲獎者

2004年第一屆

2007年第二屆

 

2010年第三屆

 

2013年第四屆

 

2016年第五屆

 

2020年第六屆


【附錄】管弦樂團擺位圖

美式擺位與歐式擺位.因應不同樂曲表現效果而定(感謝臉友魯滴咖提供)

 

2023.6月 鹿特丹愛樂在台灣(變化歐式擺位)

黃俊文場(布拉姆斯小提琴協奏曲)

 

劉曉禹場(蕭邦鋼琴協奏曲)

 

 

2023.6月 紐約愛樂在台灣(變化美式擺位)

 

2020馬勒指揮大賽首獎得主音樂會 Finnegan Downie Dear(變化歐式擺位)

Bamberger Symphoniker

Finnegan Downie Dear - Dirigent

Barbara Hannigan - Sopran solo

Programm:

Miroslav Srnka - move 04 "Memory Full"

Gustav Mahler - Sinfonie Nr. 4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YFMEkcGIpgE&t=1521s

 

 

0:11 - Symphony #1

4:22 - Symphony #2

8:08 - Symphony #3

11:24 - Symphony #4

16:20 - Symphony #5

20:09 - Symphony #6

23:22 - Symphony #7

26:01 - Symphony #8

28:26 - Symphony #9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ylfWo2DoFyo

 

【附錄】半準決賽(第三輪)資料指定曲:

半準決賽(第三輪)指定曲:

  • 馬勒第七號選粹(第三樂章)
    excerpts from  Gustav Mahler  Symphony No. 7

  • 貝爾格:七首早期歌曲 (湯瑪斯.漢普森男中音)
    Alban Berg »Seven early songs«, with Thomas Hampson (Baritone)

 

貝爾格:七首早期歌曲

 

七首早期歌曲》(Sieben frühe Lieder)創作於1905–1908年間,屬於貝爾格(Alban Berg)的早期作品,當初是貝爾格是荀白克(Arnold Schoenberg)的學生,在他的指導下而創作這些歌曲。

貝爾格一生共創作88首藝術歌曲,有70首未在生前出版。

1907年有三首歌曲是《Traumgekrönt》、《Liebesode》和《Die Nachtigall》在維也納首演。1928 年,貝爾格在完成第一部歌劇《伍采克》的創作之後,出版了這套沒有作品編號的《七首早期歌曲》,也同時包括鋼琴版和管弦樂版。

這些藝術歌曲已經引入音列的創作概念,走出調性和聲的旋律,更帶有豐富的色彩想像。在音樂上,也能聽見從舒曼、雨果·沃爾夫、馬勒到德布西的各種影響;此時,先的音樂路線正在閃爍發光!

最初貝爾格是為中音聲部和鋼琴創作的(medium voice and piano),後於1928年,作曲家在對樂譜進行修改,便有了女高音版本。

  1. 0:08 夜晚 Nacht (Night) – text by Carl Hauptmann [de]
  2. 4:12 蘆葦叢中的歌聲 Schilflied (Song amid the reeds) – Nikolaus Lenau
  3. 6:10 夜鶯 Die Nachtigall (The nightingale) – Theodor Storm
  4. 8:16 夢中的加冕 Traumgekrönt (Crowned in dream) – Rainer Maria Rilke
  5. 10:45 在房間裡 Im Zimmer (Indoors) – Johannes Schlaf
  6. 11:54 愛之頌 Liebesode (Ode to Love) – Otto Erich Hartleben
  7. 13:38 夏日時光 Sommertage (Summer days) – Paul Hohenberg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1lz9_841ftg

 

歌詞翻譯

夜晚 Nacht(Carl Hauptmann 

德文歌詞 中文翻譯
Nacht

Dämmern Wolken über Nacht und Thal,
Nebel schweben. Wasser rauschen sacht.
Nun entschleiert sich's mit einem Mal:
O gieb acht! gieb acht!

Weites Wunderland ist aufgethan,
Silbern ragen Berge traumhaft gross,
Stille Pfade silberlicht thalan
Aus verborg'nem Schoss.

Und die hehre Welt so traumhaft rein.
Stummer Buchenbaum am Wege steht
Schattenschwarz -- ein Hauch vom fernen Hain
Einsam leise

Und aus tiefen Grundes Düsterheit
Blinken Lichter auf in Nacht.
Trinke Seele! trinke Einsamkeit!
O gieb acht! gieb acht!

夜晚

雲彩籠罩著夜晚和山谷。
薄霧繚繞,流水潺潺。
現在一切立刻揭曉。
哦,當心! 謹慎!

廣闊的仙境展開,
銀山高聳如夢,
寂靜的小路向銀色明亮的山谷攀登
來自隱藏的深處。

而絢麗的世界如此如夢般純淨。
一棵沉默的山毛櫸樹矗立在路邊
暗影黑——來自遙遠樹林的氣息
吹得孤柔。

從深谷的陰暗中
寂靜的夜裡,燈光閃爍。
喝靈魂! 喝孤獨!
哦,當心! 謹慎!

 

蘆葦叢中的歌聲 Schilflied(Nikolaus Lenau

德文歌詞 中文翻譯
Auf geheimem Waldespfade
Schleich’ ich gern im Abendschein
An das öde Schilfgestade,
Mädchen, und gedenke dein!Wenn sich dann der Busch verdüstert,
Rauscht das Rohr geheimnisvoll,
Und es klaget und es flüstert,
Daß ich weinen, weinen soll.

Und ich mein’, ich höre wehen
Leise deiner Stimme Klang,
Und im Weiher untergehen
Deinen lieblichen Gesang.在一條秘密的森林小路上
我喜歡在傍晚的燈光下潛行
到了荒涼的蘆葦岸邊,
姑娘,記住你!然後當灌木叢變暗時,
煙斗神秘地低語著,
它哀嘆並低語
我應該哭,哭。

我的意思是,我聽到風吹過
你的聲音輕柔,
並沉入池塘
你可愛的歌。

 

夜鶯 Die Nachtigall(Theodor Storm

德文歌詞 中文翻譯
Das macht, es hat die Nachtigall
Die ganze Nacht gesungen;
Da sind von ihrem süssen Schall,
Da sind in Hall und Widerhall
Die Rosen aufgesprungen.Sie war doch sonst ein wildes Blut,
Nun geht sie tief in Sinnen;
Trägt in der Hand den Sommerhut
Und duldet still der Sonne Glut
Und weiß nicht, was beginnen.

Das macht, es hat die Nachtigall
Die ganze Nacht gesungen;
Da sind von ihrem süssen Schall,
Da sind in Hall und Widerhall
Die Rosen aufgesprungen.正是因為夜鶯
唱了一整夜,
那來自甜美的聲音
她迴響的歌聲
玫瑰花已經綻放了。她曾經是一隻野獸,
現在她陷入了沉思;
她手裡拿著一頂夏天的帽子,
默默承受太陽的熱量,
不知道該怎麼辦。

正是因為夜鶯
唱了一整夜,
那來自甜美的聲音
她迴響的歌聲
玫瑰花已經綻放了。

 

夢中的加冕 Traumgekrönt(Rainer Maria Rilke

德文歌詞 中文翻譯
Das war der Tag der weißen Chrysanthemen, –
mir bangte fast vor seiner Pracht …
Und dann, dann kamst du mir die Seele nehmen
tief in der Nacht.Mir war so bang, und du kamst lieb und leise, –
ich hatte grad im Traum an dich gedacht.
Du kamst, und leis wie eine Märchenweise
erklang die Nacht …
那是白菊花開的日子——
它的光彩幾乎讓我害怕......
然後,然後你來奪走我的靈魂
夜深人靜的時候。我是如此害怕,而你卻甜蜜而溫柔地走過來,
我一直在夢裡想著你。
你來了,輕柔如仙曲
夜晚響起了……

 

在房間裡 Im Zimmer(Johannes Schlaf

德文歌詞 中文翻譯
Herbstsonnenschein.
Der liebe Abend blickt so still herein.
Ein Feuerlein rot
Knistert im Ofenloch und loht.So! – Mein Kopf auf deinen Knie’n. –
So ist mir gut;
Wenn mein Auge so in deinem ruht.
Wie leise die Minuten ziehn! …
秋天的陽光。
美麗的夜晚就這樣悄然降臨。
一點紅火
壁爐裡發出劈啪聲和火焰。像這樣! – 把我的頭放在你的膝蓋上。 –
這樣我就滿足了;
當我的目光就這樣停留在你的眼中。
連時間都捨不得逝去啊!

 

愛之頌 Liebesode(Otto Erich Hartleben

德文歌詞 中文翻譯
Im Arm der Liebe schliefen wir selig ein,
Am offnen Fenster lauschte der Sommerwind,
Und unsrer Atemzüge Frieden
Trug er hinaus in die helle Mondnacht. --Und aus dem Garten tastete zagend sich
Ein Rosenduft an unserer Liebe Bett
Und gab uns wundervolle Träume,
Träume des Rausches -- so reich an Sehnsucht!
我們在愛的懷抱裡沉沉睡去,
夏日的風在敞開的窗戶旁聆聽,
我們的呼吸平靜
他走進了明亮的月夜。 --猶豫地摸索出了花園
我們的愛床上瀰漫著玫瑰的香氣
也給了我們美好的夢想
沉醉的夢——如此豐富的憧憬!

 

夏日時光 Sommertage(Paul Hohenberg

德文歌詞 中文翻譯
Nun ziehen Tage über die Welt,
gesandt aus blauer Ewigkeit,
im Sommerwind verweht die Zeit.
Nun windet nächtens der Herr
Sternenkränze mit seliger Hand
über Wander- und Wunderland.O Herz, was kann in diesen Tagen
dein hellstes Wanderlied denn sagen
von deiner tiefen, tiefen Lust:
Im Wiesensang verstummt die Brust,
nun schweigt das Wort, wo Bild um Bild
zu dir zieht und dich ganz erfüllt.
日子,從藍色永恆裡不斷送來,
旅途環遊著全世界,
時間在夏日微風中漸漸遠去。
夜間的花環上顯現的上帝
用他受祝福的手串起星鏈
穿越漫遊和奇蹟的土地。在這些日子裡,心啊,什麼可以
你最聰明的旅行歌曲說
你深深的、深深的喜悅?
心在草地的歌聲中陷入沉默,
當一個又一個的畫面出現時,文字就停止了
來到你身邊、然後完全只有你。

 

音樂會版本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AAYd4WcwCek

 

 

開卷蹦藝術.享受美好閱讀時光

☕️一杯咖啡.一點心意.支持蹦藝術☕️

 

各類合作提案,聯繫方式:

*手機:0917.670.518 
*Line:https://line.me/ti/p/LB1ro0P0AU
*E-mail:jenpin888@gmail.com

【BON音樂】2023年國際馬勒指揮大賽線上直播課(五):半準決賽賽事分析與決賽名單

【BON音樂】2023年國際馬勒指揮大賽線上直播課(五):半準決賽賽事分析與決賽名單
All about Mahler Competition - 5

– 資訊整理共享於網路,一起欣賞音樂與藝術之美 –
蹦藝術 | BONART


 

【特別課程】國際馬勒指揮大賽線上直播課

你著迷於指揮家的風采,想更了解這個角色?

音樂界盛事─國際馬勒指揮大賽即將開跑,你準備好了嗎?

你也許不熟他,但肯定聽過這個名號。他就是馬勒。「我的時代終將來臨!」這句馬勒名言,雖然聽起來有點狂,但多年後的現在,的確得到印證。《大人社團》這次與蹦藝術執行長林仁斌老師合作,把這場賽事帶到更多大人眼前,在這次的課程中,你除了會認識馬勒的音樂特色,更能理解國際指揮大賽的評選標準、樂團的每一個手勢背後代表的意義;特別設計過的課程時間,也能讓你體會如親臨現場般的緊張和興奮感!跟著老師一起追著馬勒看指揮!

 

國際馬勒指揮大賽,有什麼特色呢?

  • 國內首創,每天更新的指揮大賽相關訊息通知
  • 觀點交流,由導聆人帶領你賞析賽事特點與釋疑
  • 群組互動,與一群同好一起追賽事看賽程,享受緊張感

 

馬勒,可能是擁有全世界最多「瘋狂樂迷」的古典作曲家❤️

 

當然,每一位作曲家都有他的音樂特色,但要像馬勒這樣,同時擁有最大聲的Fortissimo、最小聲的Pianissimo,最長的樂曲長度,最大型的管弦樂編制、最深層的生死議題探討、最特殊的多樣樂器使用,幾乎是音樂史上絕無僅有的...

在馬勒所生活的年代,他以「指揮才能」受到高度的肯定;在眾多史料與評論裡,馬勒的指揮能力傑出,能夠準確理解樂曲,即使因為大量排練總讓樂團團員抱怨,但他帶領樂團成員,總能演奏詮釋出讓觀眾讚賞無比的音樂會。

 

優異的指揮能力.當代之最

在眾多史料與評論裡,馬勒的指揮能力傑出,能夠準確理解樂曲,即使因為大量排練總讓樂團團員抱怨,但他帶領樂團成員,總能演奏詮釋出讓觀眾讚賞無比的音樂會。

 

當代的偉大指揮家漢斯.馮.畢羅(Hans von Bülow, 1830-1894)與作曲家布拉姆斯(Johannes Brahms, 1833-1897)都曾經表達過非常讚賞馬勒的指揮才能;尤其馬勒後來能夠順利接任維也納宮廷歌劇院總監職務,布拉姆斯的強有力的背書推薦,更是馬勒成為接任維也納宮廷歌劇院總監的關鍵因素。

 

馬勒擅長研究總譜,理解作曲家的想法。在馬勒活躍的年代,他指揮歌劇與管弦樂時活靈活現的神韻與豐富的肢體動作,更被許多畫家捕捉、躍然紙上。可惜的是,那是一個還沒有錄影影像紀錄的年代,我們無法從紀錄片裡真正看到馬勒最受當時人們喜愛指揮百態。

 

馬勒接任維也納宮廷歌劇院總監職務之後,晉身至歐洲音樂界最高地位,創造了維也納的「黃金十年」,帶領當時樂界一片頹廢而不知未來「世紀末的哀愁感」中,邁向新局。

世紀末維也納是指19世紀末期奧匈帝國首都維也納在文化上的繁榮景象。這一時期,猶太人在維也納的文化舞台上大放異彩。廣義的世紀末維也納則包括至1938年德奧合併為止,起源自維也納的對世界產生重大影響的政治、經濟和文化諸潮流。一般認為,世紀末維也納的出現是奧匈帝國在政治上地位相對減輕,使得人們的關心轉移到文化領域的結果。世紀末維也納的碩果包括了美術上的維也納分離派折衷主義建築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學奧地利經濟學派等,橫跨多種多樣的領域。雖然世紀末維也納隨著奧匈帝國的解體和自由主義時代的終結而土崩瓦解,然而世紀末維也納在19至20世紀之交的人類文化史上擁有極為重要的地位。(本段文字取自維基百科
GIA3525703 Gustav Mahler conducting, from 'Jugend', 1910 (litho) by Schmidhammer, Arpad (1857-1921); © Giancarlo Costa.

 

但其作曲,則非其然...

「詭異、奇特、不可預料、不知所云」,是許多不認識馬勒音樂世界的人們,共同的心聲

這些過往出現在馬勒音樂裡的負面用詞,在現代人越來越懂得以他的人生歷程、作曲動機、總譜閱讀進行深度理解之後,漸漸變成了同理心與深深地感同身受

在馬勒的交響曲中,我們不但聽見世界萬物的聲音,更似乎也聽見他的兒時回憶:山區的牛鈴聲、軍隊鼓樂、號角聲,都來自其兒時成長的回憶:而成長過程,家庭的不和睦,甚至雙親的爭執與弟妹的早夭,也讓他的音樂有時充滿不安與快樂並存的矛盾感;往往在美妙的旋律出現後,突然被洶湧而至的巨大聲響打斷,彷彿人生處在極樂階段時,卻時時警惕著即將來到的不安,甚至預感著自己將遭逢不幸或磨難。
 
這些典型「猶太人苦惱」的特質,也有些人說可能是馬勒個人的神經質。雖看似難以理解,但隨著現在對於馬勒的研究越來越豐富,我們越來越能感同身受,因為這些音樂中呈現的時時苦惱而煩憂、喜樂卻害怕失去一切的不安全感,都與他的生活、生命歷程有著深深的關聯。

我的時代終將來臨!」,是馬勒的名言,出自1902年2月16日,寫給妻子阿爾瑪的信中。

馬勒寫道:「他(理查·史特勞斯)的時代結束後,我的時代才會來臨。我多麼希望能夠親眼見到這一刻,並且有妳在我身旁陪伴!」
 
馬勒是對的,只是他的時代,真的等了足足五十年之後,才真正降臨。
 
現代,馬勒的狂熱現象已成顯學,全球都是馬迷,也印證了馬勒曾說的「別人擁有當代,然而我卻掌握了未來!」

透過馬勒指揮大賽,您除了認識馬勒的音樂,更將透過網路直播,理解國際指揮大賽究竟在比什麼?樂團的每一個手勢背後代表的意義,在林仁斌老師的精闢解說之下,您更將了解專業指揮之間的彈指差異,將帶來何其重要的音樂變化~


馬勒指揮大賽主席與榮譽評審 Marina Mahler(馬勒孫女)

瑪麗娜·馬勒(Marina Mahler)是馬勒和阿爾瑪·馬勒的孫女。

馬勒女兒安娜·馬勒(Anna Mahler)後來成為雕塑家,和指揮家阿納托爾·菲斯托拉里(Anatole Fistoulari)結婚之後,將女兒命名為,筆者認為是「Maria+Anna」之意。 2004年,安娜·馬勒與歐內斯特·弗萊施曼(Ernest Fleischmann)和班貝格交響樂團共同創立了馬勒指揮大賽,第一屆大賽之首獎得主為即將就任紐約愛樂音樂總監的杜達美(Gustavo Dudamel)。她同時也是馬勒基金會號召成立者與基金會董事長。

 

安娜·馬勒在馬勒紀錄片中的旁白

馬勒第七號交響曲

 

2023年馬勒指揮大賽評審群

今年的大賽評審團由來自世界各地的不同成員組成。 其中最重要包括發起人榮譽主席:瑪麗娜·馬勒(Marina Mahler),以榮譽主席身份支持評審團;評審群還有班貝格交響樂團的各樂器成員,以及來自世界各地的指揮家、作曲家與音樂經理人。


賽程時間表

決賽(第四輪)名單

恭喜三位選手入圍半準決賽:

  • Taichi Fukumura(日裔/美國籍,30)
  • Georg Köhler(奧地利裔德籍,35)
  • Giuseppe Mengoli(義大利,29)

簡單心得

Taichi Fukumura
排練策略高明,豐富有料,態度親切不做作,音樂內容細膩、帶團手勢優美

Georg Köhler
堅定的語調,音樂非常細緻,排練內容謹慎,第三輪尤其花最多時間練第三樂章的滑音細節,相信樂團對他的肯定度非常高

Giuseppe Mengoli
第三輪表現非常好,口語表達準確有力,手勢明確有細節;善用了最後上場優勢,馬勒音樂完整度最高,貝爾格氣氛控制最優,非常高竿

三人各自的簡歷:

 

7/13(四)歐洲時間下午5點起(台灣23:00),三位選手將一一登場

大賽直播網址:

 

Medici也將於決賽起加入直播,並會轉播得獎者音樂會

Medici直播網址:

 

Taichi Fukumura

貝多芬第五號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3paXDTyP8tU

 

第二屆香港指揮大賽 參賽者網頁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IL1h6vc_MF4


第57屆貝桑松國際指揮大賽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XOn4imle_XA

 

→貝桑松指揮大賽維基百科網頁

2023年9月即將登場 - 第58屆貝桑松指揮大賽

→大賽簡章

 

第57屆貝桑松指揮大賽 - 決賽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IBhVe9GY15M

 

指揮的學習與養成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ghPY0MvIOFE

 

Giuseppe Mengoli 藝術經紀公司網頁


決賽曲目

Igor Stravinsky
Concerto for Violin and Orchestra in D

Gustav Mahler
Symphony No. 7

 

史特拉汶斯基小提琴協奏曲創作過程

不可能演奏的和弦?

在史特拉汶斯基小提琴協奏曲創作之初,史特拉汶斯基設計了一個從 D4 延伸到 E5 再到 A6 的跨弦和弦:

協奏曲的護照

有一天,當史特拉汶斯基與波蘭小提琴演奏家山繆.杜什金(Samuel Dushkin)在巴黎一家餐館午飯時,史特拉汶斯基在餐巾紙上畫出了這個和弦,山繆.杜什金認為這個和弦無法演奏,這讓作曲家很失望。 但是等回到家後,杜什金想了想,在小提琴上嘗試演奏這個和弦,他驚訝地發現居然很容易演奏。驚喜的他立即致電給史特拉汶斯基,說這和弦行得通,可以演奏了。史特拉汶斯基戲稱這個和弦是他「協奏曲的護照」(Passport chord to the concerto),並將這個和弦設計於四樂章之中。

 

史特拉汶斯基與山繆.杜什金(1930年)

 

 

 

Igor Stravinski and Samuel Dushkin (1930)

 

00:00​ - I. Toccata

05:52​ - II. Aria I

10:10​ - III. Aria II

15:50​ - IV. Capriccio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d8L_c1mx8gw


馬勒第七號交響曲

庫克:「馬勒交響曲中的仙杜瑞拉!」

第七號共包含五個樂章:

  1. 慢速—果斷的快板、但不太快(Langsam - Allegro risoluto, ma non troppo)E小調
  2. 夜之樂:其一·中庸的快板(Nachtmusik I [Allegro Moderato])C小調。據說馬勒在1904年荷蘭之旅,因看過了畫家林布蘭(Rembrandt Harmeszoon van Rijn,1606–1669)知名的畫作《夜巡》,產生了啟發而作曲並命名本樂章。
  3. 諧謔曲·幽暗地(Scherzo [schattenhaft])D小調
  4. 夜之樂:其二·溫柔的行板(Nachtmusik II [Andante Amoroso])—以F大調為主
  5. 輪旋曲—終曲(Rondo-Finale)C大調

 

第二樂章總譜(22:03起

黑夜漫步

https://youtu.be/TyWgXTfPacc?t=1323

 

第四樂章總譜(48:36起

特色ㄧ、加入曼陀鈴與吉他

特色二、小號、長號、低音號與打擊均不演奏

特色三、管樂縮減編制(基本二管編制)

https://youtu.be/TyWgXTfPacc?t=2916

 

趣味比較:《美女與野獸》Be our gest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0gzKRGcmnFs

 

第三樂章(樂譜版 38:49 起)

https://youtu.be/TyWgXTfPacc?t=2329

 

第三樂章 樂團版(伯恩斯坦 39:14 起)

https://youtu.be/_v7BmR3pPAk?t=2355

 

延伸閱讀

解謎林布蘭《夜巡》名畫祕辛!荷蘭國家博物館高解析數位修復

17世紀荷蘭黃金時代畫家林布蘭代表作

這幅鉅作完成於 1652 年,為藝術史上荷蘭黃金時代的代表作之一。它不僅展示了林布蘭在描繪人物技巧上的精湛技藝,也將巴洛克藝術中獨特的光影處理手法,發揮地淋漓盡致。

 

《夜巡》之官方修復介紹影片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f5Z0xSuCyGA

 

第四樂章 曼陀鈴的運用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mzOiDfN4LLA

 

第七號 完整演奏

00:46 I. Langsam (Adagio) - Allegro risoluto, ma non troppo

20:34 II. Nachtmusik I. 🌜 Allegro moderato

35:55 III. Scherzo. Schattenhaft. Fließend aber nicht zu schnell

44:38 IV. Nachtmusik II. 🌜🌛 Andante amoroso(曼陀鈴與吉他)

56:15 V. Rondo — Finale (Allegro ordinario)

1:13:00 Applause and Credits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QdxvC7NNSLQ&t=3386s

 

第五樂章 小號獨奏段落

 

第七號的最後華麗小號(1:11:11 起)

https://youtu.be/QdxvC7NNSLQ?t=4270


 

大賽指定曲全覽

Gustav Mahler
Symphony No. 7

Joseph Haydn
Symphony No. 92 in G major, Hoboken I/92 "Oxford Symphony"

Alban Berg
Seven Early SongsIgor Stravinsky
Concerto for Violin and Orchestra in D

Bernd Richard Deutsch | 大賽指定創作樂曲
Con moto (world premiere, commissioned by the Bamberg Symphony)


Bernd Richard Deutsch 《Con moto》

 

Bernd Richard Deutsch(出生於1977年5月15日)是奧地利當代音樂作曲家,出生於奧地利下奧地利州Bezirk Mödling。1995年至2003年,求學於維也納音樂與表演藝術大學,師從Dietmar Schermann學習音樂理論,跟隨Erich Urbanner學習作曲,再追隨Dieter Kaufmann學習電子音樂。

目前是居住在維也納的自由作曲家。 他的作品曾在眾多當代音樂節上演出,包括 Eclat Stuttgart,並在 Kairos 製作了他的首張個人專輯。

 

網路上,現已經能訂購到他寫給本屆馬勒指揮大賽的這首指定曲


 

您最關心的~獎金😁

首獎:三萬歐元

二獎:兩萬歐元

三獎:一萬歐元

除此之外,今年特別再由馬勒基金會贊助一份特別獎「最佳當代作品演奏獎」,獲獎者可獲得7500歐元喔~

 

大賽樂團 - 班貝格交響樂團

 

班貝格交響樂團(Bamberger Symphoniker)是一位於班貝格的德國交響樂團。 該樂團成立於1946年,最初主要由二戰後被驅逐出捷克斯洛伐克的德國音樂家組成,他們曾是布拉格德國愛樂樂團的成員。 樂團於1993年獲得「巴伐利亞國家愛樂樂團」(Bayerische Staatsphilharmonie)的正式團名。樂團於2006年3月16日慶祝成立60週年。

→官網更多資訊


【附錄】

大賽歷年獲獎者

2004年第一屆

2007年第二屆

 

2010年第三屆

 

2013年第四屆

 

2016年第五屆

 

2020年第六屆


【附錄】管弦樂團擺位圖

美式擺位與歐式擺位.因應不同樂曲表現效果而定(感謝臉友魯滴咖提供)

 

2023.6月 鹿特丹愛樂在台灣(變化歐式擺位)

黃俊文場(布拉姆斯小提琴協奏曲)

 

劉曉禹場(蕭邦鋼琴協奏曲)

 

 

2023.6月 紐約愛樂在台灣(變化美式擺位)

 

2020馬勒指揮大賽首獎得主音樂會 Finnegan Downie Dear(變化歐式擺位)

Bamberger Symphoniker

Finnegan Downie Dear - Dirigent

Barbara Hannigan - Sopran solo

Programm:

Miroslav Srnka - move 04 "Memory Full"

Gustav Mahler - Sinfonie Nr. 4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YFMEkcGIpgE&t=1521s

 

 

0:11 - Symphony #1

4:22 - Symphony #2

8:08 - Symphony #3

11:24 - Symphony #4

16:20 - Symphony #5

20:09 - Symphony #6

23:22 - Symphony #7

26:01 - Symphony #8

28:26 - Symphony #9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ylfWo2DoFyo

 

【附錄】半準決賽(第三輪)資料指定曲:

半準決賽(第三輪)指定曲:

  • 馬勒第七號選粹(第三樂章)
    excerpts from  Gustav Mahler  Symphony No. 7

  • 貝爾格:七首早期歌曲 (湯瑪斯.漢普森男中音)
    Alban Berg »Seven early songs«, with Thomas Hampson (Baritone)

 

貝爾格:七首早期歌曲

 

七首早期歌曲》(Sieben frühe Lieder)創作於1905–1908年間,屬於貝爾格(Alban Berg)的早期作品,當初是貝爾格是荀白克(Arnold Schoenberg)的學生,在他的指導下而創作這些歌曲。

貝爾格一生共創作88首藝術歌曲,有70首未在生前出版。

1907年有三首歌曲是《Traumgekrönt》、《Liebesode》和《Die Nachtigall》在維也納首演。1928 年,貝爾格在完成第一部歌劇《伍采克》的創作之後,出版了這套沒有作品編號的《七首早期歌曲》,也同時包括鋼琴版和管弦樂版。

這些藝術歌曲已經引入音列的創作概念,走出調性和聲的旋律,更帶有豐富的色彩想像。在音樂上,也能聽見從舒曼、雨果·沃爾夫、馬勒到德布西的各種影響;此時,先的音樂路線正在閃爍發光!

最初貝爾格是為中音聲部和鋼琴創作的(medium voice and piano),後於1928年,作曲家在對樂譜進行修改,便有了女高音版本。

  1. 0:08 夜晚 Nacht (Night) – text by Carl Hauptmann [de]
  2. 4:12 蘆葦叢中的歌聲 Schilflied (Song amid the reeds) – Nikolaus Lenau
  3. 6:10 夜鶯 Die Nachtigall (The nightingale) – Theodor Storm
  4. 8:16 夢中的加冕 Traumgekrönt (Crowned in dream) – Rainer Maria Rilke
  5. 10:45 在房間裡 Im Zimmer (Indoors) – Johannes Schlaf
  6. 11:54 愛之頌 Liebesode (Ode to Love) – Otto Erich Hartleben
  7. 13:38 夏日時光 Sommertage (Summer days) – Paul Hohenberg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1lz9_841ftg

 

歌詞翻譯

夜晚 Nacht(Carl Hauptmann 

德文歌詞 中文翻譯
Nacht

Dämmern Wolken über Nacht und Thal,
Nebel schweben. Wasser rauschen sacht.
Nun entschleiert sich's mit einem Mal:
O gieb acht! gieb acht!

Weites Wunderland ist aufgethan,
Silbern ragen Berge traumhaft gross,
Stille Pfade silberlicht thalan
Aus verborg'nem Schoss.

Und die hehre Welt so traumhaft rein.
Stummer Buchenbaum am Wege steht
Schattenschwarz -- ein Hauch vom fernen Hain
Einsam leise

Und aus tiefen Grundes Düsterheit
Blinken Lichter auf in Nacht.
Trinke Seele! trinke Einsamkeit!
O gieb acht! gieb acht!

夜晚

雲彩籠罩著夜晚和山谷。
薄霧繚繞,流水潺潺。
現在一切立刻揭曉。
哦,當心! 謹慎!

廣闊的仙境展開,
銀山高聳如夢,
寂靜的小路向銀色明亮的山谷攀登
來自隱藏的深處。

而絢麗的世界如此如夢般純淨。
一棵沉默的山毛櫸樹矗立在路邊
暗影黑——來自遙遠樹林的氣息
吹得孤柔。

從深谷的陰暗中
寂靜的夜裡,燈光閃爍。
喝靈魂! 喝孤獨!
哦,當心! 謹慎!

 

蘆葦叢中的歌聲 Schilflied(Nikolaus Lenau

德文歌詞 中文翻譯
Auf geheimem Waldespfade
Schleich’ ich gern im Abendschein
An das öde Schilfgestade,
Mädchen, und gedenke dein!Wenn sich dann der Busch verdüstert,
Rauscht das Rohr geheimnisvoll,
Und es klaget und es flüstert,
Daß ich weinen, weinen soll.

Und ich mein’, ich höre wehen
Leise deiner Stimme Klang,
Und im Weiher untergehen
Deinen lieblichen Gesang.在一條秘密的森林小路上
我喜歡在傍晚的燈光下潛行
到了荒涼的蘆葦岸邊,
姑娘,記住你!然後當灌木叢變暗時,
煙斗神秘地低語著,
它哀嘆並低語
我應該哭,哭。

我的意思是,我聽到風吹過
你的聲音輕柔,
並沉入池塘
你可愛的歌。

 

夜鶯 Die Nachtigall(Theodor Storm

德文歌詞 中文翻譯
Das macht, es hat die Nachtigall
Die ganze Nacht gesungen;
Da sind von ihrem süssen Schall,
Da sind in Hall und Widerhall
Die Rosen aufgesprungen.Sie war doch sonst ein wildes Blut,
Nun geht sie tief in Sinnen;
Trägt in der Hand den Sommerhut
Und duldet still der Sonne Glut
Und weiß nicht, was beginnen.

Das macht, es hat die Nachtigall
Die ganze Nacht gesungen;
Da sind von ihrem süssen Schall,
Da sind in Hall und Widerhall
Die Rosen aufgesprungen.正是因為夜鶯
唱了一整夜,
那來自甜美的聲音
她迴響的歌聲
玫瑰花已經綻放了。她曾經是一隻野獸,
現在她陷入了沉思;
她手裡拿著一頂夏天的帽子,
默默承受太陽的熱量,
不知道該怎麼辦。

正是因為夜鶯
唱了一整夜,
那來自甜美的聲音
她迴響的歌聲
玫瑰花已經綻放了。

 

夢中的加冕 Traumgekrönt(Rainer Maria Rilke

德文歌詞 中文翻譯
Das war der Tag der weißen Chrysanthemen, –
mir bangte fast vor seiner Pracht …
Und dann, dann kamst du mir die Seele nehmen
tief in der Nacht.Mir war so bang, und du kamst lieb und leise, –
ich hatte grad im Traum an dich gedacht.
Du kamst, und leis wie eine Märchenweise
erklang die Nacht …
那是白菊花開的日子——
它的光彩幾乎讓我害怕......
然後,然後你來奪走我的靈魂
夜深人靜的時候。我是如此害怕,而你卻甜蜜而溫柔地走過來,
我一直在夢裡想著你。
你來了,輕柔如仙曲
夜晚響起了……

 

在房間裡 Im Zimmer(Johannes Schlaf

德文歌詞 中文翻譯
Herbstsonnenschein.
Der liebe Abend blickt so still herein.
Ein Feuerlein rot
Knistert im Ofenloch und loht.So! – Mein Kopf auf deinen Knie’n. –
So ist mir gut;
Wenn mein Auge so in deinem ruht.
Wie leise die Minuten ziehn! …
秋天的陽光。
美麗的夜晚就這樣悄然降臨。
一點紅火
壁爐裡發出劈啪聲和火焰。像這樣! – 把我的頭放在你的膝蓋上。 –
這樣我就滿足了;
當我的目光就這樣停留在你的眼中。
連時間都捨不得逝去啊!

 

愛之頌 Liebesode(Otto Erich Hartleben

德文歌詞 中文翻譯
Im Arm der Liebe schliefen wir selig ein,
Am offnen Fenster lauschte der Sommerwind,
Und unsrer Atemzüge Frieden
Trug er hinaus in die helle Mondnacht. --Und aus dem Garten tastete zagend sich
Ein Rosenduft an unserer Liebe Bett
Und gab uns wundervolle Träume,
Träume des Rausches -- so reich an Sehnsucht!
我們在愛的懷抱裡沉沉睡去,
夏日的風在敞開的窗戶旁聆聽,
我們的呼吸平靜
他走進了明亮的月夜。 --猶豫地摸索出了花園
我們的愛床上瀰漫著玫瑰的香氣
也給了我們美好的夢想
沉醉的夢——如此豐富的憧憬!

 

夏日時光 Sommertage(Paul Hohenberg

德文歌詞 中文翻譯
Nun ziehen Tage über die Welt,
gesandt aus blauer Ewigkeit,
im Sommerwind verweht die Zeit.
Nun windet nächtens der Herr
Sternenkränze mit seliger Hand
über Wander- und Wunderland.O Herz, was kann in diesen Tagen
dein hellstes Wanderlied denn sagen
von deiner tiefen, tiefen Lust:
Im Wiesensang verstummt die Brust,
nun schweigt das Wort, wo Bild um Bild
zu dir zieht und dich ganz erfüllt.
日子,從藍色永恆裡不斷送來,
旅途環遊著全世界,
時間在夏日微風中漸漸遠去。
夜間的花環上顯現的上帝
用他受祝福的手串起星鏈
穿越漫遊和奇蹟的土地。在這些日子裡,心啊,什麼可以
你最聰明的旅行歌曲說
你深深的、深深的喜悅?
心在草地的歌聲中陷入沉默,
當一個又一個的畫面出現時,文字就停止了
來到你身邊、然後完全只有你。

 

音樂會版本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AAYd4WcwCek

 

 

開卷蹦藝術.享受美好閱讀時光

☕️一杯咖啡.一點心意.支持蹦藝術☕️

 

各類合作提案,聯繫方式:

*手機:0917.670.518 
*Line:https://line.me/ti/p/LB1ro0P0AU
*E-mail:jenpin888@gmail.com

【BON音樂】2023年國際馬勒指揮大賽線上直播課(四):半準決賽選手與樂曲解說

【BON音樂】2023年國際馬勒指揮大賽線上直播課(四):半準決賽選手與樂曲解說
All about Mahler Competition - 4

– 資訊整理共享於網路,一起欣賞音樂與藝術之美 –
蹦藝術 | BONART


 

【特別課程】國際馬勒指揮大賽線上直播課

你著迷於指揮家的風采,想更了解這個角色?

音樂界盛事─國際馬勒指揮大賽即將開跑,你準備好了嗎?

你也許不熟他,但肯定聽過這個名號。他就是馬勒。「我的時代終將來臨!」這句馬勒名言,雖然聽起來有點狂,但多年後的現在,的確得到印證。《大人社團》這次與蹦藝術執行長林仁斌老師合作,把這場賽事帶到更多大人眼前,在這次的課程中,你除了會認識馬勒的音樂特色,更能理解國際指揮大賽的評選標準、樂團的每一個手勢背後代表的意義;特別設計過的課程時間,也能讓你體會如親臨現場般的緊張和興奮感!跟著老師一起追著馬勒看指揮!

 

國際馬勒指揮大賽,有什麼特色呢?

  • 國內首創,每天更新的指揮大賽相關訊息通知
  • 觀點交流,由導聆人帶領你賞析賽事特點與釋疑
  • 群組互動,與一群同好一起追賽事看賽程,享受緊張感

 

馬勒,可能是擁有全世界最多「瘋狂樂迷」的古典作曲家❤️

 

當然,每一位作曲家都有他的音樂特色,但要像馬勒這樣,同時擁有最大聲的Fortissimo、最小聲的Pianissimo,最長的樂曲長度,最大型的管弦樂編制、最深層的生死議題探討、最特殊的多樣樂器使用,幾乎是音樂史上絕無僅有的...

在馬勒所生活的年代,他以「指揮才能」受到高度的肯定;在眾多史料與評論裡,馬勒的指揮能力傑出,能夠準確理解樂曲,即使因為大量排練總讓樂團團員抱怨,但他帶領樂團成員,總能演奏詮釋出讓觀眾讚賞無比的音樂會。

 

優異的指揮能力.當代之最

在眾多史料與評論裡,馬勒的指揮能力傑出,能夠準確理解樂曲,即使因為大量排練總讓樂團團員抱怨,但他帶領樂團成員,總能演奏詮釋出讓觀眾讚賞無比的音樂會。

 

當代的偉大指揮家漢斯.馮.畢羅(Hans von Bülow, 1830-1894)與作曲家布拉姆斯(Johannes Brahms, 1833-1897)都曾經表達過非常讚賞馬勒的指揮才能;尤其馬勒後來能夠順利接任維也納宮廷歌劇院總監職務,布拉姆斯的強有力的背書推薦,更是馬勒成為接任維也納宮廷歌劇院總監的關鍵因素。

 

馬勒擅長研究總譜,理解作曲家的想法。在馬勒活躍的年代,他指揮歌劇與管弦樂時活靈活現的神韻與豐富的肢體動作,更被許多畫家捕捉、躍然紙上。可惜的是,那是一個還沒有錄影影像紀錄的年代,我們無法從紀錄片裡真正看到馬勒最受當時人們喜愛指揮百態。

 

馬勒接任維也納宮廷歌劇院總監職務之後,晉身至歐洲音樂界最高地位,創造了維也納的「黃金十年」,帶領當時樂界一片頹廢而不知未來「世紀末的哀愁感」中,邁向新局。

世紀末維也納是指19世紀末期奧匈帝國首都維也納在文化上的繁榮景象。這一時期,猶太人在維也納的文化舞台上大放異彩。廣義的世紀末維也納則包括至1938年德奧合併為止,起源自維也納的對世界產生重大影響的政治、經濟和文化諸潮流。一般認為,世紀末維也納的出現是奧匈帝國在政治上地位相對減輕,使得人們的關心轉移到文化領域的結果。世紀末維也納的碩果包括了美術上的維也納分離派折衷主義建築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學奧地利經濟學派等,橫跨多種多樣的領域。雖然世紀末維也納隨著奧匈帝國的解體和自由主義時代的終結而土崩瓦解,然而世紀末維也納在19至20世紀之交的人類文化史上擁有極為重要的地位。(本段文字取自維基百科
GIA3525703 Gustav Mahler conducting, from 'Jugend', 1910 (litho) by Schmidhammer, Arpad (1857-1921); © Giancarlo Costa.

 

但其作曲,則非其然...

「詭異、奇特、不可預料、不知所云」,是許多不認識馬勒音樂世界的人們,共同的心聲

這些過往出現在馬勒音樂裡的負面用詞,在現代人越來越懂得以他的人生歷程、作曲動機、總譜閱讀進行深度理解之後,漸漸變成了同理心與深深地感同身受

在馬勒的交響曲中,我們不但聽見世界萬物的聲音,更似乎也聽見他的兒時回憶:山區的牛鈴聲、軍隊鼓樂、號角聲,都來自其兒時成長的回憶:而成長過程,家庭的不和睦,甚至雙親的爭執與弟妹的早夭,也讓他的音樂有時充滿不安與快樂並存的矛盾感;往往在美妙的旋律出現後,突然被洶湧而至的巨大聲響打斷,彷彿人生處在極樂階段時,卻時時警惕著即將來到的不安,甚至預感著自己將遭逢不幸或磨難。
 
這些典型「猶太人苦惱」的特質,也有些人說可能是馬勒個人的神經質。雖看似難以理解,但隨著現在對於馬勒的研究越來越豐富,我們越來越能感同身受,因為這些音樂中呈現的時時苦惱而煩憂、喜樂卻害怕失去一切的不安全感,都與他的生活、生命歷程有著深深的關聯。

我的時代終將來臨!」,是馬勒的名言,出自1902年2月16日,寫給妻子阿爾瑪的信中。

馬勒寫道:「他(理查·史特勞斯)的時代結束後,我的時代才會來臨。我多麼希望能夠親眼見到這一刻,並且有妳在我身旁陪伴!」
 
馬勒是對的,只是他的時代,真的等了足足五十年之後,才真正降臨。
 
現代,馬勒的狂熱現象已成顯學,全球都是馬迷,也印證了馬勒曾說的「別人擁有當代,然而我卻掌握了未來!」

透過馬勒指揮大賽,您除了認識馬勒的音樂,更將透過網路直播,理解國際指揮大賽究竟在比什麼?樂團的每一個手勢背後代表的意義,在林仁斌老師的精闢解說之下,您更將了解專業指揮之間的彈指差異,將帶來何其重要的音樂變化~


馬勒指揮大賽主席與榮譽評審 Marina Mahler(馬勒孫女)

瑪麗娜·馬勒(Marina Mahler)是馬勒和阿爾瑪·馬勒的孫女。

馬勒女兒安娜·馬勒(Anna Mahler)後來成為雕塑家,和指揮家阿納托爾·菲斯托拉里(Anatole Fistoulari)結婚之後,將女兒命名為,筆者認為是「Maria+Anna」之意。 2004年,安娜·馬勒與歐內斯特·弗萊施曼(Ernest Fleischmann)和班貝格交響樂團共同創立了馬勒指揮大賽,第一屆大賽之首獎得主為即將就任紐約愛樂音樂總監的杜達美(Gustavo Dudamel)。她同時也是馬勒基金會號召成立者與基金會董事長。

 

安娜·馬勒在馬勒紀錄片中的旁白

馬勒第七號交響曲

 

2023年馬勒指揮大賽評審群

今年的大賽評審團由來自世界各地的不同成員組成。 其中最重要包括發起人榮譽主席:瑪麗娜·馬勒(Marina Mahler),以榮譽主席身份支持評審團;評審群還有班貝格交響樂團的各樂器成員,以及來自世界各地的指揮家、作曲家與音樂經理人。


賽程時間表

半準決賽(第三輪)名單

恭喜五位選手入圍半準決賽:

  • Taichi Fukumura(日裔/美國籍,30)
  • Georg Köhler(奧地利裔德籍,35)
  • Polina Lebedieva(烏克蘭,21)
  • Samuel Seungwon Lee(韓國,32)
  • Giuseppe Mengoli(義大利,29)
這一輪將有驚喜,評審團之一,知名男中音Thomas Hampson,要加入大賽舞台,一起演出貝爾格的早期七首藝術歌曲啦😘

五位入選者,從21到35歲,年紀拉得非常開,非常值得細細研究😉

 

半準決賽(第三輪)指定曲:

  • 馬勒第七號選粹
    excerpts from  Gustav Mahler  Symphony No. 7

  • 貝爾格:七首早期歌曲 (湯瑪斯.漢普森男中音)
    Alban Berg »Seven early songs«, with Thomas Hampson (Baritone)

 

貝爾格:七首早期歌曲

 

七首早期歌曲》(Sieben frühe Lieder)創作於1905–1908年間,屬於貝爾格(Alban Berg)的早期作品,當初是貝爾格是荀白克(Arnold Schoenberg)的學生,在他的指導下而創作這些歌曲。

貝爾格一生共創作88首藝術歌曲,有70首未在生前出版。

1907年有三首歌曲是《Traumgekrönt》、《Liebesode》和《Die Nachtigall》在維也納首演。1928 年,貝爾格在完成第一部歌劇《伍采克》的創作之後,出版了這套沒有作品編號的《七首早期歌曲》,也同時包括鋼琴版和管弦樂版。

這些藝術歌曲已經引入音列的創作概念,走出調性和聲的旋律,更帶有豐富的色彩想像。在音樂上,也能聽見從舒曼、雨果·沃爾夫、馬勒到德布西的各種影響;此時,先的音樂路線正在閃爍發光!

最初貝爾格是為中音聲部和鋼琴創作的(medium voice and piano),後於1928年,作曲家在對樂譜進行修改,便有了女高音版本。

  1. 0:08 夜晚 Nacht (Night) – text by Carl Hauptmann [de]
  2. 4:12 蘆葦叢中的歌聲 Schilflied (Song amid the reeds) – Nikolaus Lenau
  3. 6:10 夜鶯 Die Nachtigall (The nightingale) – Theodor Storm
  4. 8:16 夢中的加冕 Traumgekrönt (Crowned in dream) – Rainer Maria Rilke
  5. 10:45 在房間裡 Im Zimmer (Indoors) – Johannes Schlaf
  6. 11:54 愛之頌 Liebesode (Ode to Love) – Otto Erich Hartleben
  7. 13:38 夏日時光 Sommertage (Summer days) – Paul Hohenberg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1lz9_841ftg

 

歌詞翻譯

夜晚 Nacht(Carl Hauptmann 

德文歌詞 中文翻譯
Nacht

Dämmern Wolken über Nacht und Thal,
Nebel schweben. Wasser rauschen sacht.
Nun entschleiert sich's mit einem Mal:
O gieb acht! gieb acht!

Weites Wunderland ist aufgethan,
Silbern ragen Berge traumhaft gross,
Stille Pfade silberlicht thalan
Aus verborg'nem Schoss.

Und die hehre Welt so traumhaft rein.
Stummer Buchenbaum am Wege steht
Schattenschwarz -- ein Hauch vom fernen Hain
Einsam leise

Und aus tiefen Grundes Düsterheit
Blinken Lichter auf in Nacht.
Trinke Seele! trinke Einsamkeit!
O gieb acht! gieb acht!

夜晚

雲彩籠罩著夜晚和山谷。
薄霧繚繞,流水潺潺。
現在一切立刻揭曉。
哦,當心! 謹慎!

廣闊的仙境展開,
銀山高聳如夢,
寂靜的小路向銀色明亮的山谷攀登
來自隱藏的深處。

而絢麗的世界如此如夢般純淨。
一棵沉默的山毛櫸樹矗立在路邊
暗影黑——來自遙遠樹林的氣息
吹得孤柔。

從深谷的陰暗中
寂靜的夜裡,燈光閃爍。
喝靈魂! 喝孤獨!
哦,當心! 謹慎!

 

蘆葦叢中的歌聲 Schilflied(Nikolaus Lenau

德文歌詞 中文翻譯
Auf geheimem Waldespfade
Schleich’ ich gern im Abendschein
An das öde Schilfgestade,
Mädchen, und gedenke dein!

Wenn sich dann der Busch verdüstert,
Rauscht das Rohr geheimnisvoll,
Und es klaget und es flüstert,
Daß ich weinen, weinen soll.

Und ich mein’, ich höre wehen
Leise deiner Stimme Klang,
Und im Weiher untergehen
Deinen lieblichen Gesang.

在一條秘密的森林小路上
我喜歡在傍晚的燈光下潛行
到了荒涼的蘆葦岸邊,
姑娘,記住你!

然後當灌木叢變暗時,
煙斗神秘地低語著,
它哀嘆並低語
我應該哭,哭。

我的意思是,我聽到風吹過
你的聲音輕柔,
並沉入池塘
你可愛的歌。

 

 

夜鶯 Die Nachtigall(Theodor Storm

德文歌詞 中文翻譯
Das macht, es hat die Nachtigall
Die ganze Nacht gesungen;
Da sind von ihrem süssen Schall,
Da sind in Hall und Widerhall
Die Rosen aufgesprungen.

Sie war doch sonst ein wildes Blut,
Nun geht sie tief in Sinnen;
Trägt in der Hand den Sommerhut
Und duldet still der Sonne Glut
Und weiß nicht, was beginnen.

Das macht, es hat die Nachtigall
Die ganze Nacht gesungen;
Da sind von ihrem süssen Schall,
Da sind in Hall und Widerhall
Die Rosen aufgesprungen.

正是因為夜鶯
唱了一整夜,
那來自甜美的聲音
她迴響的歌聲
玫瑰花已經綻放了。

她曾經是一隻野獸,
現在她陷入了沉思;
她手裡拿著一頂夏天的帽子,
默默承受太陽的熱量,
不知道該怎麼辦。

正是因為夜鶯
唱了一整夜,
那來自甜美的聲音
她迴響的歌聲
玫瑰花已經綻放了。

 

 

夢中的加冕 Traumgekrönt(Rainer Maria Rilke

德文歌詞 中文翻譯
Das war der Tag der weißen Chrysanthemen, –
mir bangte fast vor seiner Pracht …
Und dann, dann kamst du mir die Seele nehmen
tief in der Nacht.

Mir war so bang, und du kamst lieb und leise, –
ich hatte grad im Traum an dich gedacht.
Du kamst, und leis wie eine Märchenweise
erklang die Nacht …

那是白菊花開的日子——
它的光彩幾乎讓我害怕......
然後,然後你來奪走我的靈魂
夜深人靜的時候。

我是如此害怕,而你卻甜蜜而溫柔地走過來,
我一直在夢裡想著你。
你來了,輕柔如仙曲
夜晚響起了……

 

 

在房間裡 Im Zimmer(Johannes Schlaf

德文歌詞 中文翻譯
Herbstsonnenschein.
Der liebe Abend blickt so still herein.
Ein Feuerlein rot
Knistert im Ofenloch und loht.

So! – Mein Kopf auf deinen Knie’n. –
So ist mir gut;
Wenn mein Auge so in deinem ruht.
Wie leise die Minuten ziehn! …

秋天的陽光。
美麗的夜晚就這樣悄然降臨。
一點紅火
壁爐裡發出劈啪聲和火焰。

像這樣! – 把我的頭放在你的膝蓋上。 –
這樣我就滿足了;
當我的目光就這樣停留在你的眼中。
連時間都捨不得逝去啊!

 

 

愛之頌 Liebesode(Otto Erich Hartleben

德文歌詞 中文翻譯
Im Arm der Liebe schliefen wir selig ein,
Am offnen Fenster lauschte der Sommerwind,
Und unsrer Atemzüge Frieden
Trug er hinaus in die helle Mondnacht. --

Und aus dem Garten tastete zagend sich
Ein Rosenduft an unserer Liebe Bett
Und gab uns wundervolle Träume,
Träume des Rausches -- so reich an Sehnsucht!

我們在愛的懷抱裡沉沉睡去,
夏日的風在敞開的窗戶旁聆聽,
我們的呼吸平靜
他走進了明亮的月夜。 --

猶豫地摸索出了花園
我們的愛床上瀰漫著玫瑰的香氣
也給了我們美好的夢想
沉醉的夢——如此豐富的憧憬!

 

 

夏日時光 Sommertage(Paul Hohenberg

德文歌詞 中文翻譯
Nun ziehen Tage über die Welt,
gesandt aus blauer Ewigkeit,
im Sommerwind verweht die Zeit.
Nun windet nächtens der Herr
Sternenkränze mit seliger Hand
über Wander- und Wunderland.

O Herz, was kann in diesen Tagen
dein hellstes Wanderlied denn sagen
von deiner tiefen, tiefen Lust:
Im Wiesensang verstummt die Brust,
nun schweigt das Wort, wo Bild um Bild
zu dir zieht und dich ganz erfüllt.

日子,從藍色永恆裡不斷送來,
旅途環遊著全世界,
時間在夏日微風中漸漸遠去。
夜間的花環上顯現的上帝
用他受祝福的手串起星鏈
穿越漫遊和奇蹟的土地。

在這些日子裡,心啊,什麼可以
你最聰明的旅行歌曲說
你深深的、深深的喜悅?
心在草地的歌聲中陷入沉默,
當一個又一個的畫面出現時,文字就停止了
來到你身邊、然後完全只有你。

 

音樂會版本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AAYd4WcwCek


馬勒第七號交響曲

第七號共包含五個樂章:

  1. 慢速—果斷的快板、但不太快(Langsam - Allegro risoluto, ma non troppo)E小調
  2. 夜之樂:其一·中庸的快板(Nachtmusik I [Allegro Moderato])C小調。據說馬勒在1904年荷蘭之旅,因看過了畫家林布蘭(Rembrandt Harmeszoon van Rijn,1606–1669)知名的畫作《夜巡》,產生了啟發而作曲並命名本樂章。
  3. 諧謔曲·幽暗地(Scherzo [schattenhaft])D小調
  4. 夜之樂:其二·溫柔的行板(Nachtmusik II [Andante Amoroso])—以F大調為主
  5. 輪旋曲—終曲(Rondo-Finale)C大調

 

第二樂章總譜(22:03起

黑夜漫步

https://youtu.be/TyWgXTfPacc?t=1323

 

第四樂章總譜(48:36起

特色ㄧ、加入曼陀鈴與吉他

特色二、小號、長號、低音號與打擊均不演奏

特色三、管樂縮減編制(基本二管編制)

https://youtu.be/TyWgXTfPacc?t=2916

 

趣味比較:《美女與野獸》Be our gest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0gzKRGcmnFs

 

延伸閱讀

解謎林布蘭《夜巡》名畫祕辛!荷蘭國家博物館高解析數位修復

17世紀荷蘭黃金時代畫家林布蘭代表作

這幅鉅作完成於 1652 年,為藝術史上荷蘭黃金時代的代表作之一。它不僅展示了林布蘭在描繪人物技巧上的精湛技藝,也將巴洛克藝術中獨特的光影處理手法,發揮地淋漓盡致。

 

《夜巡》之官方修復介紹影片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f5Z0xSuCyGA

 

第四樂章 曼陀鈴的運用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mzOiDfN4LLA

 

第七號 完整演奏

00:46 I. Langsam (Adagio) - Allegro risoluto, ma non troppo

20:34 II. Nachtmusik I. 🌜 Allegro moderato

35:55 III. Scherzo. Schattenhaft. Fließend aber nicht zu schnell

44:38 IV. Nachtmusik II. 🌜🌛 Andante amoroso(曼陀鈴與吉他)

56:15 V. Rondo — Finale (Allegro ordinario)

1:13:00 Applause and Credits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QdxvC7NNSLQ&t=3386s

 

第五樂章 小號獨奏段落

 

第七號的最後華麗小號(1:11:11 起)

https://youtu.be/QdxvC7NNSLQ?t=4270


Bernd Richard Deutsch 《Con moto》

 

Bernd Richard Deutsch(出生於1977年5月15日)是奧地利當代音樂作曲家,出生於奧地利下奧地利州Bezirk Mödling。1995年至2003年,求學於維也納音樂與表演藝術大學,師從Dietmar Schermann學習音樂理論,跟隨Erich Urbanner學習作曲,再追隨Dieter Kaufmann學習電子音樂。

目前是居住在維也納的自由作曲家。 他的作品曾在眾多當代音樂節上演出,包括 Eclat Stuttgart,並在 Kairos 製作了他的首張個人專輯。

 

網路上,現已經能訂購到他寫給本屆馬勒指揮大賽的這首指定曲


00:00​ - I. Toccata

05:52​ - II. Aria I

10:10​ - III. Aria II

15:50​ - IV. Capriccio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d8L_c1mx8gw

 

創作過程

不可能演奏的和弦?

在史特拉汶斯基小提琴協奏曲創作之初,史特拉汶斯基設計了一個從 D4 延伸到 E5 再到 A6 的跨弦和弦:

協奏曲的護照

有一天,當史特拉汶斯基與波蘭小提琴演奏家山繆.杜什金(Samuel Dushkin)在巴黎一家餐館午飯時,史特拉汶斯基在餐巾紙上畫出了這個和弦,山繆.杜什金認為這個和弦無法演奏,這讓作曲家很失望。 但是等回到家後,杜什金想了想,在小提琴上嘗試演奏這個和弦,他驚訝地發現居然很容易演奏。驚喜的他立即致電給史特拉汶斯基,說這和弦行得通,可以演奏了。史特拉汶斯基戲稱這個和弦是他「協奏曲的護照」(Passport chord to the concerto),並將這個和弦設計於四樂章之中。

 

史特拉汶斯基與山繆.杜什金(1930年)

Igor Stravinski and Samuel Dushkin (1930)

決賽曲目

Igor Stravinsky
Concerto for Violin and Orchestra in D

Gustav Mahler
Symphony No. 7

 

大賽指定曲全覽

Gustav Mahler
Symphony No. 7

Joseph Haydn
Symphony No. 92 in G major, Hoboken I/92 "Oxford Symphony"

Alban Berg
Seven Early Songs

Igor Stravinsky
Concerto for Violin and Orchestra in D

Bernd Richard Deutsch | 大賽指定創作樂曲
Con moto (world premiere, commissioned by the Bamberg Symphony)


您最關心的~獎金😁

首獎:三萬歐元

二獎:兩萬歐元

三獎:一萬歐元

除此之外,今年特別再由馬勒基金會贊助一份特別獎「最佳當代作品演奏獎」,獲獎者可獲得7500歐元喔~

 

大賽樂團 - 班貝格交響樂團

 

班貝格交響樂團(Bamberger Symphoniker)是一位於班貝格的德國交響樂團。 該樂團成立於1946年,最初主要由二戰後被驅逐出捷克斯洛伐克的德國音樂家組成,他們曾是布拉格德國愛樂樂團的成員。 樂團於1993年獲得「巴伐利亞國家愛樂樂團」(Bayerische Staatsphilharmonie)的正式團名。樂團於2006年3月16日慶祝成立60週年。

→官網更多資訊


【附錄】

大賽歷年獲獎者

2004年第一屆

2007年第二屆

 

2010年第三屆

 

2013年第四屆

 

2016年第五屆

 

2020年第六屆


【附錄】管弦樂團擺位圖

美式擺位與歐式擺位.因應不同樂曲表現效果而定(感謝臉友魯滴咖提供)

 

2023.6月 鹿特丹愛樂在台灣(變化歐式擺位)

黃俊文場(布拉姆斯小提琴協奏曲)

 

劉曉禹場(蕭邦鋼琴協奏曲)

 

 

2023.6月 紐約愛樂在台灣(變化美式擺位)

 

2020馬勒指揮大賽首獎得主音樂會 Finnegan Downie Dear(變化歐式擺位)

Bamberger Symphoniker

Finnegan Downie Dear - Dirigent

Barbara Hannigan - Sopran solo

Programm:

Miroslav Srnka - move 04 "Memory Full"

Gustav Mahler - Sinfonie Nr. 4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YFMEkcGIpgE&t=1521s

 

 

0:11 - Symphony #1

4:22 - Symphony #2

8:08 - Symphony #3

11:24 - Symphony #4

16:20 - Symphony #5

20:09 - Symphony #6

23:22 - Symphony #7

26:01 - Symphony #8

28:26 - Symphony #9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ylfWo2DoFyo

 

 

開卷蹦藝術.享受美好閱讀時光

☕️一杯咖啡.一點心意.支持蹦藝術☕️

 

各類合作提案,聯繫方式:

*手機:0917.670.518 
*Line:https://line.me/ti/p/LB1ro0P0AU
*E-mail:jenpin888@gmail.com

【BON音樂】台灣藝術家交響樂團 - 行動代號:路德維希系列音樂會導聆(林仁斌)

【BON音樂】台灣藝術家交響樂團 - 行動代號:路德維希系列音樂會導聆(林仁斌)
All about Ludwig Beethoven Concert

– 資訊整理共享於網路,一起欣賞音樂與藝術之美 –
蹦藝術 | BONART


節目介紹

行動代號:路德維希006

命 運 驟 臨

當命運驟臨時,勇者總是奮力迎擊,無論是十六世紀荷蘭獨立運動的領導者艾格蒙伯爵,或是不向耳疾低頭的路德維希。貝多芬在這兩首作品中分別融入了他對於戰爭、政治與英雄主義的強烈情緒,成就了交響曲歷史上最知名,也是演出次數最高的不朽之作。

 

【節目 PROGRAMME】

路德維希·凡·貝多芬: 艾格蒙序曲,作品編號84

L.v.Beethoven: Overture to Egmont, Op.84

路德維希·凡·貝多芬: C小調第五號交響曲,作品編號67

L.v.Beethoven: Symphony No.5 in C minor, Op.67

 

◆演出團隊 ◆

指揮/呂景民 Ching-Ming Lu

曾於瑪塔國際指揮大賽獲勝,並獲奧地利政府頒發「藝術成就獎」,擅長精確傳達出的音樂情感與內容,曾任匈牙利布達佩斯節慶管弦樂團迄今唯一的亞洲指揮,並指揮歐、亞、美、非洲多國交響樂團。

 

講演者/林仁斌 Jen-Pin Lin

為音樂欣賞名家、專業導聆人及長笛演奏家。長期獲邀於各單位演講音樂欣賞講座,每年演講場次超過兩百場,多年來亦以音樂文字與攝影活躍於國內外藝文圈。

 

TASO台灣藝術家交響樂團 Taiwan Artists Symphony Orchestra

每個時代應該有自己展現音樂的形式,這個最具創意的樂團,正以其驚人的能量,與您一同TASO(探索)、並重新定義這個時代音樂展演的可能!TASO不斷開創新的展演形式,以令人驚豔的創意展現世界與台灣的豐富音樂內涵,廣受各界讚揚不只精彩,更令人耳目一新!。

 

 

各位台灣藝術家交響樂團音樂會的觀眾朋友們,大家好~我是今晚音樂會的導聆講者:林仁斌

 

貝多芬「命運動機」(三短一長)聞名全球

 

據說是貝多芬晚年的秘書與傳記作者,安東.辛德勒(Anton Schindler)詢問作曲家背後的意義為何時?

貝多芬指著這段開頭動機,回答了:「看,這是命運在敲門!」因此得名《命運》交響曲
 
 
不過,「命運」並非貝多芬正式給予第五號交響曲之標題,僅因為這些典故而得名,尤其在亞洲各國更被大量引述

有趣的是在日本,《命運》的漢字寫法,剛好與中文相反~日文寫成「運命」

 

現代,除了亞洲地區會以「命運」交響曲稱呼本曲歐、美地區的貝多芬第五號交響曲唱片,通常都不會標明「命運」這一標題~這也是非常有趣之處

而《命運》之所以偉大,當然不僅如此

交響曲 全曲四個樂章,從c小調的命運叩門黑暗緊張情緒中出發,歷經優美而富麗堂皇的行板,與被白遼士戲稱為「大象在跳舞」的低音弦樂饒富特色的第三樂章最終在定音鼓聲持續滾奏中,弦樂一次一次地繚繞著,戲劇性地~音樂由小調邁入大調,凱旋回歸!

而這由黑暗迎向光輝勝利的設定,更被視為人類以強大的意志力,不屈不撓地迎向黑暗命運,不屈服於命運的安排,最終戰勝命運!

人類偉大而強烈的意志,完完全全在這首交響曲中昇華!

在貝多芬第五號交響曲首演後,德國浪漫主義作家E•T•A•霍夫曼(E. T. A. Hoffmann, 1776-1822),於1810年,在《音樂廣訊報》發表知名樂評

 

他以極度戲劇性的筆觸,將該《命運》比喻為「強光射穿深沉的夜幕」

 

霍夫曼寫道:「只有通過它,我們才能調動一切激情,迸發出全身心的吶喊,我們才能堅定地活下去,成為靈魂的守望者。」

文學家的筆觸,真的很美~對吧!

除了四樂章的「黑暗迎向光明」設定,《命運》與眾不同之處,便在於他「不是一首旋律的交響曲」…

貝多芬第一樂章中,「全然以動機」寫作的全新作曲概念,更讓這首作品在音樂史中,成為了一首獨一無二的存在

在貝多芬之後,後世作曲家們群起效尤,讓交響曲「有故事的能力」

讓交響曲訴說著,從「黑暗迎向光明」,甚至…「從地獄邁向天堂」的極致過程

例如:馬勒 第二號交響曲《復活》

就是近代音樂史裡,在貝多芬之後,由黑暗迎向光明的代表經典之作,也讓交響曲從此具備了更高的格局。

 

以下,是貝多芬第五號,四個樂章的標題設定:

I. 活潑的快板(Allegro con brio)

II. 稍快的行板(Andante con moto)

III. 諧謔曲:快板(Scherzo: Allegro)

IV. 終曲:快板(Allegro)

 

對了~

我剛剛有提到第五號交響曲《命運》,也是全球上演率最高的交響曲嗎?  

 

浪漫主義與啟蒙思想融合為一的創作特色

在貝多芬身處的時代,歐洲已經歷啟蒙運動的理性思維,人民逐漸接受理性思想結果,並積極擁抱浪漫主義所帶來的美好。而貝多芬在創作上亦不斷屢創新局,不以過去各項曲式沿襲下來之規格為滿足,無論是對於所有曲種,他都有著積極革新的態度。

在接下來貝多芬的《艾格蒙序曲》介紹中,讓我們來聊聊「貝多芬與歌德的共感」

 

《艾格蒙序曲》創作於1809-1810年間,靈感來自歌德之同名戲劇作品《艾格蒙》(Egmont)

 

《艾格蒙》描寫歷史上真有其人之十六世紀荷蘭獨立運動的領導者~艾格蒙伯爵(Count of Egmont),帶頭反抗西班牙的暴政,最後被處以死刑的英雄史詩故事。

歌德26歲時(1775年),於德國威瑪(Weimar)開始創作《艾格蒙》故事;整個故事持續創作12年後,終於於義大利羅馬完成了全本小說(1787年),貝多芬將《艾格蒙》寫成動人的戲劇音樂作品,融入了他對於戰爭、政治與英雄主義的強烈情緒我們由此更能理解,貝多芬對於歌德作品,以及英雄史詩的共感。

 

歌德《艾格蒙》故事概說

 

艾格蒙伯爵是歷史上真實人物,在歌德的小說中將史實稍微潤飾,以16世紀西班牙統治下的尼德蘭時期(荷蘭)為故事背景

荷蘭法蘭德爾領主艾格蒙伯爵(Count of Egmont, 1522–1568),身為民族革命統帥與領導國家獨立之運動領袖為主角

歌德將艾格蒙人物設定為未婚青年,除了對抗由阿爾巴公爵(Duke of Alba)所代表之西班牙入侵強權之英雄主義之外,也加入了他與愛侶克拉琴(Klärchen)間的愛情故事

其悲劇故事設定,深受莎士比亞文學作品影響,感人至深

故事最終艾格蒙不幸被捕入獄並被宣判死刑,他的愛侶克拉琴因百般努力仍無法解救,因而服毒自盡

但在歌德的故事,最後克拉琴幻化成自由女神,其幻影出現在臨上斷頭台的艾格蒙面前…

劇情則結束在艾格蒙伯爵爭取獨立的最後呼籲中。

 

艾格蒙伯爵作為英雄烈士的死亡,展現了對於入侵強權的不屈意志,歌德藉此昇華了戲劇並歌頌所有愛國志士們犧牲的英勇情操

由於改編自歷史真實人物以及對抗強權的真實事件,其強烈戲劇性與吸引力非同一般

歌德筆下,重現出濃烈的莎士比亞式悲劇色彩,成為了熱愛自由與正義的貝多芬選擇題材時的首選,為之譜寫出精彩無比的戲劇音樂。

 

對歌德的至誠之愛

貝多芬更曾於書信中提到:我僅以對歌德的至誠之愛,譜寫了艾格蒙…

而《艾格蒙序曲》精彩非凡,也廣泛地成為現在音樂會上最常見的交響樂團曲目

 

容我再次引述E. T. A. 霍夫曼,同樣於 1810 年《音樂廣訊報》的樂評

霍夫曼説:「貝多芬是唯一讀懂了《艾格蒙》的內涵的音樂家。」

Pichardt, E.: Beethoven und Goethe beim Spaziergang, Brustbilder - Druck nach Zeichnung von Pichardt

 

這句話,反映於當代的意義,就是當我們想到艾格蒙這位歷史人物時,除了文豪歌德的精彩史詩,艾格蒙同樣永遠無法與貝多芬精彩的音樂分離!

 

今晚的音樂會,您將同時欣賞到這兩首同時在音樂史與文學史上,最雋永、經典的兩首音樂作品~

 

現場的朋友們~您們將是最幸福的聽眾❤️

 

接下來,讓我們以最熱烈掌聲歡迎由最棒的指揮家 - 呂景民老師,指揮
TASO台灣藝術家交響樂團 (Taiwan Artists Symphony Orchestra),為您帶來的「行動代號:路德維希006 –命運驟臨」精彩音樂內容

歡迎他們!

我是林仁斌~今晚的音樂會前導聆到此結束,祝福您有個最享受的音樂之夜~ 

 

 

開卷蹦藝術.享受美好閱讀時光

☕️一杯咖啡.一點心意.支持蹦藝術☕️

 

各類合作提案,聯繫方式:

*手機:0917.670.518 
*Line:https://line.me/ti/p/LB1ro0P0AU
*E-mail:jenpin888@gmail.com

【BON音樂】2023年國際馬勒指揮大賽線上直播課(三):第二輪樂曲與風格分析

【BON音樂】2023年國際馬勒指揮大賽線上直播課(三):第二輪樂曲與風格分析
All about Mahler Competition - 3

– 資訊整理共享於網路,一起欣賞音樂與藝術之美 –
蹦藝術 | BONART


 

【特別課程】國際馬勒指揮大賽線上直播課

你著迷於指揮家的風采,想更了解這個角色?

音樂界盛事─國際馬勒指揮大賽即將開跑,你準備好了嗎?

你也許不熟他,但肯定聽過這個名號。他就是馬勒。「我的時代終將來臨!」這句馬勒名言,雖然聽起來有點狂,但多年後的現在,的確得到印證。《大人社團》這次與蹦藝術執行長林仁斌老師合作,把這場賽事帶到更多大人眼前,在這次的課程中,你除了會認識馬勒的音樂特色,更能理解國際指揮大賽的評選標準、樂團的每一個手勢背後代表的意義;特別設計過的課程時間,也能讓你體會如親臨現場般的緊張和興奮感!跟著老師一起追著馬勒看指揮!

 

國際馬勒指揮大賽,有什麼特色呢?

  • 國內首創,每天更新的指揮大賽相關訊息通知
  • 觀點交流,由導聆人帶領你賞析賽事特點與釋疑
  • 群組互動,與一群同好一起追賽事看賽程,享受緊張感

 

馬勒,可能是擁有全世界最多「瘋狂樂迷」的古典作曲家❤️

 

當然,每一位作曲家都有他的音樂特色,但要像馬勒這樣,同時擁有最大聲的Fortissimo、最小聲的Pianissimo,最長的樂曲長度,最大型的管弦樂編制、最深層的生死議題探討、最特殊的多樣樂器使用,幾乎是音樂史上絕無僅有的...

在馬勒所生活的年代,他以「指揮才能」受到高度的肯定;在眾多史料與評論裡,馬勒的指揮能力傑出,能夠準確理解樂曲,即使因為大量排練總讓樂團團員抱怨,但他帶領樂團成員,總能演奏詮釋出讓觀眾讚賞無比的音樂會。

 

優異的指揮能力.當代之最

在眾多史料與評論裡,馬勒的指揮能力傑出,能夠準確理解樂曲,即使因為大量排練總讓樂團團員抱怨,但他帶領樂團成員,總能演奏詮釋出讓觀眾讚賞無比的音樂會。

 

當代的偉大指揮家漢斯.馮.畢羅(Hans von Bülow, 1830-1894)與作曲家布拉姆斯(Johannes Brahms, 1833-1897)都曾經表達過非常讚賞馬勒的指揮才能;尤其馬勒後來能夠順利接任維也納宮廷歌劇院總監職務,布拉姆斯的強有力的背書推薦,更是馬勒成為接任維也納宮廷歌劇院總監的關鍵因素。

 

馬勒擅長研究總譜,理解作曲家的想法。在馬勒活躍的年代,他指揮歌劇與管弦樂時活靈活現的神韻與豐富的肢體動作,更被許多畫家捕捉、躍然紙上。可惜的是,那是一個還沒有錄影影像紀錄的年代,我們無法從紀錄片裡真正看到馬勒最受當時人們喜愛指揮百態。

 

馬勒接任維也納宮廷歌劇院總監職務之後,晉身至歐洲音樂界最高地位,創造了維也納的「黃金十年」,帶領當時樂界一片頹廢而不知未來「世紀末的哀愁感」中,邁向新局。

世紀末維也納是指19世紀末期奧匈帝國首都維也納在文化上的繁榮景象。這一時期,猶太人在維也納的文化舞台上大放異彩。廣義的世紀末維也納則包括至1938年德奧合併為止,起源自維也納的對世界產生重大影響的政治、經濟和文化諸潮流。一般認為,世紀末維也納的出現是奧匈帝國在政治上地位相對減輕,使得人們的關心轉移到文化領域的結果。世紀末維也納的碩果包括了美術上的維也納分離派折衷主義建築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學奧地利經濟學派等,橫跨多種多樣的領域。雖然世紀末維也納隨著奧匈帝國的解體和自由主義時代的終結而土崩瓦解,然而世紀末維也納在19至20世紀之交的人類文化史上擁有極為重要的地位。(本段文字取自維基百科
GIA3525703 Gustav Mahler conducting, from 'Jugend', 1910 (litho) by Schmidhammer, Arpad (1857-1921); © Giancarlo Costa.

 

但其作曲,則非其然...

「詭異、奇特、不可預料、不知所云」,是許多不認識馬勒音樂世界的人們,共同的心聲

這些過往出現在馬勒音樂裡的負面用詞,在現代人越來越懂得以他的人生歷程、作曲動機、總譜閱讀進行深度理解之後,漸漸變成了同理心與深深地感同身受

在馬勒的交響曲中,我們不但聽見世界萬物的聲音,更似乎也聽見他的兒時回憶:山區的牛鈴聲、軍隊鼓樂、號角聲,都來自其兒時成長的回憶:而成長過程,家庭的不和睦,甚至雙親的爭執與弟妹的早夭,也讓他的音樂有時充滿不安與快樂並存的矛盾感;往往在美妙的旋律出現後,突然被洶湧而至的巨大聲響打斷,彷彿人生處在極樂階段時,卻時時警惕著即將來到的不安,甚至預感著自己將遭逢不幸或磨難。
 
這些典型「猶太人苦惱」的特質,也有些人說可能是馬勒個人的神經質。雖看似難以理解,但隨著現在對於馬勒的研究越來越豐富,我們越來越能感同身受,因為這些音樂中呈現的時時苦惱而煩憂、喜樂卻害怕失去一切的不安全感,都與他的生活、生命歷程有著深深的關聯。

我的時代終將來臨!」,是馬勒的名言,出自1902年2月16日,寫給妻子阿爾瑪的信中。

馬勒寫道:「他(理查·史特勞斯)的時代結束後,我的時代才會來臨。我多麼希望能夠親眼見到這一刻,並且有妳在我身旁陪伴!」
 
馬勒是對的,只是他的時代,真的等了足足五十年之後,才真正降臨。
 
現代,馬勒的狂熱現象已成顯學,全球都是馬迷,也印證了馬勒曾說的「別人擁有當代,然而我卻掌握了未來!」

透過馬勒指揮大賽,您除了認識馬勒的音樂,更將透過網路直播,理解國際指揮大賽究竟在比什麼?樂團的每一個手勢背後代表的意義,在林仁斌老師的精闢解說之下,您更將了解專業指揮之間的彈指差異,將帶來何其重要的音樂變化~


馬勒指揮大賽主席與榮譽評審 Marina Mahler(馬勒孫女)

瑪麗娜·馬勒(Marina Mahler)是馬勒和阿爾瑪·馬勒的孫女。

馬勒女兒安娜·馬勒(Anna Mahler)後來成為雕塑家,和指揮家阿納托爾·菲斯托拉里(Anatole Fistoulari)結婚之後,將女兒命名為,筆者認為是「Maria+Anna」之意。 2004年,安娜·馬勒與歐內斯特·弗萊施曼(Ernest Fleischmann)和班貝格交響樂團共同創立了馬勒指揮大賽,第一屆大賽之首獎得主為即將就任紐約愛樂音樂總監的杜達美(Gustavo Dudamel)。她同時也是馬勒基金會號召成立者與基金會董事長。

 

安娜·馬勒在馬勒紀錄片中的旁白

馬勒第七號交響曲

 

2023年馬勒指揮大賽評審群

今年的大賽評審團由來自世界各地的不同成員組成。 其中最重要包括發起人榮譽主席:瑪麗娜·馬勒(Marina Mahler),以榮譽主席身份支持評審團;評審群還有班貝格交響樂團的各樂器成員,以及來自世界各地的指揮家、作曲家與音樂經理人。


本屆總參賽20位指揮家一覽(依照官網排序)

一起為來自台灣的楊書涵加油❤️


賽程時間表

第一輪上台順序與樂曲內容

 

 

Schedule & Winners

Date Time Conductor Programme
Round 1
(1/5)
Friday
July 7
10 a.m. Matthew RHODES Mahler No. 7, 2. Nachtmusik I (bars 1-121)
Haydn No. 92 in G major, 1. Adagio – Allegro spiritoso (bars 1-82)
10.35 a.m. Sora Elisabeth LEE Mahler No. 7, 2. Nachtmusik I (bars 122-230)
Haydn No. 92 in G major, 1. Adagio – Allegro spiritoso (bars 83-end)
11.25 a.m. Su-Han YANG Mahler No. 7, 2. Nachtmusik I (bars 231-end)
Haydn No. 92 in G major, 2. Adagio (bars 1-73)
12 a.m. Dayner TAFUR-DÍAZ  Mahler No. 7, 4. Nachtmusik II (bars 1-211)
Haydn No. 92 in G major, 2. Adagio (bars 35-end)
Round 1
(2/5)
Friday
July 7
5 p.m. Barbara DRAGAN Mahler No. 7, 4. Nachtmusik II (bars 211-end)
Haydn No. 92 in G major, 3. Minuet – Trio
...
5.35 p.m. Aleksei RUBIN Mahler No. 7, 2. Nachtmusik I (bars 1-121)
Haydn No. 92 in G major, 4. Finale. Presto
6.25 p.m. Kevin FITZGERALD Mahler No. 7, 2. Nachtmusik I (bars 122-230)
Haydn No. 92 in G major, 1. Adagio – Allegro spiritoso (bars 1-82)
7 p.m. Tristan RAIS-SHERMAN Mahler No. 7,  2. Nachtmusik I (bars 231-end)
Haydn No. 92 in G major, 1. Adagio – Allegro spiritoso (bars 83-end)
Round 1
(3/5)
Saturday
July 8
10 a.m. Samuel Seungwon LEE

Mahler No. 7, 4. Nachtmusik II (bars 1-211)
Haydn No. 92 in G major, 2. Adagio (bars 1-73)

...
10.35 a.m. Zofia KINIORSKA

Mahler No. 7, 4. Nachtmusik II (bars 211-end)
Haydn No. 92 in G major, 2. Adagio (bars 35-end)

11.25 a.m. Mikhail SHEKHTMAN

Mahler No. 7, 2. Nachtmusik I (bars 1-121)
Haydn No. 92 in G major,  3. Minuet – Trio

12 a.m. Polina LEBEDIEVA

Mahler No. 7, 2. Nachtmusik I (bars 122-230)
Haydn No. 92 in G major, 4. Finale. Presto

Round 1
(4/5)
Saturday
July 8
5 p.m. Ilya RAM Mahler No. 7, 2. Nachtmusik I (bars 231-end)
Haydn No. 92 in G major, 1. Adagio – Allegro spiritoso (bars 1-82)
...
5.35 p.m. Mirian KHUKHUNAISHVILI

Mahler No. 7, 4. Nachtmusik II (bars 1-211)
Haydn No. 92 in G major, 1. Adagio – Allegro spiritoso (bars 83-end)

6.25 p.m. Taichi FUKUMURA Mahler No. 7, 4. Nachtmusik II (bars 211-end)
Haydn No. 92 in G major, 2. Adagio (bars 1-73)
7 p.m. Giuseppe MENGOLI

Mahler No. 7, 2. Nachtmusik I (bars 1-121)
Haydn No. 92 in G major, 2. Adagio (bars 35-end)

Round 1
(5/5)
Sunday
July 9
10 a.m. Nils Erik MÅSEIDVÅG 

Mahler No. 7, 2. Nachtmusik I (bars 122-230)
Haydn No. 92 in G major, 3. Minuet – Trio

...
10.35 a.m. Georg KÖHLER

Mahler No. 7, 2. Nachtmusik I (bars 231-end)
Haydn No. 92 in G major, 4. Finale. Presto

11.10 a.m. Benjamin P. WENZELBERG

Mahler No. 7, 4. Nachtmusik II (bars 1-211)
Haydn No. 92 in G major, 1. Adagio – Allegro spiritoso (bars 1-82)

 

第二輪指定曲:

Gustav Mahler  Symphony No. 7, 1. Langsam –  Allegro risoluto, ma non troppo

Bernd Richard Deutsch »Con moto« for orchestra 

 

馬勒第七號交響曲

第七號共包含五個樂章:

  1. 慢速—果斷的快板、但不太快(Langsam - Allegro risoluto, ma non troppo)E小調
  2. 夜之樂:其一·中庸的快板(Nachtmusik I [Allegro Moderato])C小調。據說馬勒在1904年荷蘭之旅,因看過了畫家林布蘭(Rembrandt Harmeszoon van Rijn,1606–1669)知名的畫作《夜巡》,產生了啟發而作曲並命名本樂章。
  3. 諧謔曲·幽暗地(Scherzo [schattenhaft])D小調
  4. 夜之樂:其二·溫柔的行板(Nachtmusik II [Andante Amoroso])—以F大調為主
  5. 輪旋曲—終曲(Rondo-Finale)C大調

 

第二樂章總譜(22:03起

黑夜漫步

https://youtu.be/TyWgXTfPacc?t=1323

 

第四樂章總譜(48:36起

特色ㄧ、加入曼陀鈴與吉他

特色二、小號、長號、低音號與打擊均不演奏

特色三、管樂縮減編制(基本二管編制)

https://youtu.be/TyWgXTfPacc?t=2916

 

趣味比較:《美女與野獸》Be our gest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0gzKRGcmnFs

 

延伸閱讀

解謎林布蘭《夜巡》名畫祕辛!荷蘭國家博物館高解析數位修復

17世紀荷蘭黃金時代畫家林布蘭代表作

這幅鉅作完成於 1652 年,為藝術史上荷蘭黃金時代的代表作之一。它不僅展示了林布蘭在描繪人物技巧上的精湛技藝,也將巴洛克藝術中獨特的光影處理手法,發揮地淋漓盡致。

 

《夜巡》之官方修復介紹影片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f5Z0xSuCyGA

 

第四樂章 曼陀鈴的運用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mzOiDfN4LLA

 

第七號 完整演奏

00:46 I. Langsam (Adagio) - Allegro risoluto, ma non troppo

20:34 II. Nachtmusik I. 🌜 Allegro moderato

35:55 III. Scherzo. Schattenhaft. Fließend aber nicht zu schnell

44:38 IV. Nachtmusik II. 🌜🌛 Andante amoroso(曼陀鈴與吉他)

56:15 V. Rondo — Finale (Allegro ordinario)

1:13:00 Applause and Credits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QdxvC7NNSLQ&t=3386s

 

第五樂章 小號獨奏段落

 

第七號的最後華麗小號(1:11:11 起)

https://youtu.be/QdxvC7NNSLQ?t=4270


Bernd Richard Deutsch 《Con moto》

 

Bernd Richard Deutsch(出生於1977年5月15日)是奧地利當代音樂作曲家,出生於奧地利下奧地利州Bezirk Mödling。1995年至2003年,求學於維也納音樂與表演藝術大學,師從Dietmar Schermann學習音樂理論,跟隨Erich Urbanner學習作曲,再追隨Dieter Kaufmann學習電子音樂。

目前是居住在維也納的自由作曲家。 他的作品曾在眾多當代音樂節上演出,包括 Eclat Stuttgart,並在 Kairos 製作了他的首張個人專輯。

 

網路上,現已經能訂購到他寫給本屆馬勒指揮大賽的這首指定曲


00:00​ - I. Toccata

05:52​ - II. Aria I

10:10​ - III. Aria II

15:50​ - IV. Capriccio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d8L_c1mx8gw

 

創作過程

不可能演奏的和弦?

在史特拉汶斯基小提琴協奏曲創作之初,史特拉汶斯基設計了一個從 D4 延伸到 E5 再到 A6 的跨弦和弦:

協奏曲的護照

有一天,當史特拉汶斯基與波蘭小提琴演奏家山繆.杜什金(Samuel Dushkin)在巴黎一家餐館午飯時,史特拉汶斯基在餐巾紙上畫出了這個和弦,山繆.杜什金認為這個和弦無法演奏,這讓作曲家很失望。 但是等回到家後,杜什金想了想,在小提琴上嘗試演奏這個和弦,他驚訝地發現居然很容易演奏。驚喜的他立即致電給史特拉汶斯基,說這和弦行得通,可以演奏了。史特拉汶斯基戲稱這個和弦是他「協奏曲的護照」(Passport chord to the concerto),並將這個和弦設計於四樂章之中。

 

史特拉汶斯基與山繆.杜什金(1930年)

Igor Stravinski and Samuel Dushkin (1930)

決賽曲目

Igor Stravinsky
Concerto for Violin and Orchestra in D

Gustav Mahler
Symphony No. 7

 

大賽指定曲全覽

Gustav Mahler
Symphony No. 7

Joseph Haydn
Symphony No. 92 in G major, Hoboken I/92 "Oxford Symphony"

Alban Berg
Seven Early Songs

Igor Stravinsky
Concerto for Violin and Orchestra in D

Bernd Richard Deutsch | 大賽指定創作樂曲
Con moto (world premiere, commissioned by the Bamberg Symphony)


您最關心的~獎金😁

首獎:三萬歐元

二獎:兩萬歐元

三獎:一萬歐元

除此之外,今年特別再由馬勒基金會贊助一份特別獎「最佳當代作品演奏獎」,獲獎者可獲得7500歐元喔~

 

大賽樂團 - 班貝格交響樂團

 

班貝格交響樂團(Bamberger Symphoniker)是一位於班貝格的德國交響樂團。 該樂團成立於1946年,最初主要由二戰後被驅逐出捷克斯洛伐克的德國音樂家組成,他們曾是布拉格德國愛樂樂團的成員。 樂團於1993年獲得「巴伐利亞國家愛樂樂團」(Bayerische Staatsphilharmonie)的正式團名。樂團於2006年3月16日慶祝成立60週年。

→官網更多資訊


 

 

 

【附錄】

大賽歷年獲獎者

2004年第一屆

2007年第二屆

 

2010年第三屆

 

2013年第四屆

 

2016年第五屆

 

2020年第六屆


【附錄】管弦樂團擺位圖

美式擺位與歐式擺位.因應不同樂曲表現效果而定(感謝臉友魯滴咖提供)

 

2023.6月 鹿特丹愛樂在台灣(變化歐式擺位)

黃俊文場(布拉姆斯小提琴協奏曲)

 

劉曉禹場(蕭邦鋼琴協奏曲)

 

 

2023.6月 紐約愛樂在台灣(變化美式擺位)

 

2020馬勒指揮大賽首獎得主音樂會 Finnegan Downie Dear(變化歐式擺位)

Bamberger Symphoniker

Finnegan Downie Dear - Dirigent

Barbara Hannigan - Sopran solo

Programm:

Miroslav Srnka - move 04 "Memory Full"

Gustav Mahler - Sinfonie Nr. 4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YFMEkcGIpgE&t=1521s

 

 

0:11 - Symphony #1

4:22 - Symphony #2

8:08 - Symphony #3

11:24 - Symphony #4

16:20 - Symphony #5

20:09 - Symphony #6

23:22 - Symphony #7

26:01 - Symphony #8

28:26 - Symphony #9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ylfWo2DoFyo

 

 

開卷蹦藝術.享受美好閱讀時光

☕️一杯咖啡.一點心意.支持蹦藝術☕️

 

各類合作提案,聯繫方式:

*手機:0917.670.518 
*Line:https://line.me/ti/p/LB1ro0P0AU
*E-mail:jenpin888@gmail.com

【BON音樂】2023年國際馬勒指揮大賽線上直播課(二):第一輪樂曲與風格分析

【BON音樂】2023年國際馬勒指揮大賽線上直播課(二):第一輪樂曲與風格分析
All about Mahler Competition - 2

– 資訊整理共享於網路,一起欣賞音樂與藝術之美 –
蹦藝術 | BONART


 

【特別課程】國際馬勒指揮大賽線上直播課

你著迷於指揮家的風采,想更了解這個角色?

音樂界盛事─國際馬勒指揮大賽即將開跑,你準備好了嗎?

你也許不熟他,但肯定聽過這個名號。他就是馬勒。「我的時代終將來臨!」這句馬勒名言,雖然聽起來有點狂,但多年後的現在,的確得到印證。《大人社團》這次與蹦藝術執行長林仁斌老師合作,把這場賽事帶到更多大人眼前,在這次的課程中,你除了會認識馬勒的音樂特色,更能理解國際指揮大賽的評選標準、樂團的每一個手勢背後代表的意義;特別設計過的課程時間,也能讓你體會如親臨現場般的緊張和興奮感!跟著老師一起追著馬勒看指揮!

 

國際馬勒指揮大賽,有什麼特色呢?

  • 國內首創,每天更新的指揮大賽相關訊息通知
  • 觀點交流,由導聆人帶領你賞析賽事特點與釋疑
  • 群組互動,與一群同好一起追賽事看賽程,享受緊張感

 

馬勒,可能是擁有全世界最多「瘋狂樂迷」的古典作曲家❤️

 

當然,每一位作曲家都有他的音樂特色,但要像馬勒這樣,同時擁有最大聲的Fortissimo、最小聲的Pianissimo,最長的樂曲長度,最大型的管弦樂編制、最深層的生死議題探討、最特殊的多樣樂器使用,幾乎是音樂史上絕無僅有的...

在馬勒所生活的年代,他以「指揮才能」受到高度的肯定;在眾多史料與評論裡,馬勒的指揮能力傑出,能夠準確理解樂曲,即使因為大量排練總讓樂團團員抱怨,但他帶領樂團成員,總能演奏詮釋出讓觀眾讚賞無比的音樂會。

 

優異的指揮能力.當代之最

在眾多史料與評論裡,馬勒的指揮能力傑出,能夠準確理解樂曲,即使因為大量排練總讓樂團團員抱怨,但他帶領樂團成員,總能演奏詮釋出讓觀眾讚賞無比的音樂會。

 

當代的偉大指揮家漢斯.馮.畢羅(Hans von Bülow, 1830-1894)與作曲家布拉姆斯(Johannes Brahms, 1833-1897)都曾經表達過非常讚賞馬勒的指揮才能;尤其馬勒後來能夠順利接任維也納宮廷歌劇院總監職務,布拉姆斯的強有力的背書推薦,更是馬勒成為接任維也納宮廷歌劇院總監的關鍵因素。

 

馬勒擅長研究總譜,理解作曲家的想法。在馬勒活躍的年代,他指揮歌劇與管弦樂時活靈活現的神韻與豐富的肢體動作,更被許多畫家捕捉、躍然紙上。可惜的是,那是一個還沒有錄影影像紀錄的年代,我們無法從紀錄片裡真正看到馬勒最受當時人們喜愛指揮百態。

 

馬勒接任維也納宮廷歌劇院總監職務之後,晉身至歐洲音樂界最高地位,創造了維也納的「黃金十年」,帶領當時樂界一片頹廢而不知未來「世紀末的哀愁感」中,邁向新局。

世紀末維也納是指19世紀末期奧匈帝國首都維也納在文化上的繁榮景象。這一時期,猶太人在維也納的文化舞台上大放異彩。廣義的世紀末維也納則包括至1938年德奧合併為止,起源自維也納的對世界產生重大影響的政治、經濟和文化諸潮流。一般認為,世紀末維也納的出現是奧匈帝國在政治上地位相對減輕,使得人們的關心轉移到文化領域的結果。世紀末維也納的碩果包括了美術上的維也納分離派折衷主義建築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學奧地利經濟學派等,橫跨多種多樣的領域。雖然世紀末維也納隨著奧匈帝國的解體和自由主義時代的終結而土崩瓦解,然而世紀末維也納在19至20世紀之交的人類文化史上擁有極為重要的地位。(本段文字取自維基百科
GIA3525703 Gustav Mahler conducting, from 'Jugend', 1910 (litho) by Schmidhammer, Arpad (1857-1921); © Giancarlo Costa.

 

但其作曲,則非其然...

「詭異、奇特、不可預料、不知所云」,是許多不認識馬勒音樂世界的人們,共同的心聲

這些過往出現在馬勒音樂裡的負面用詞,在現代人越來越懂得以他的人生歷程、作曲動機、總譜閱讀進行深度理解之後,漸漸變成了同理心與深深地感同身受

在馬勒的交響曲中,我們不但聽見世界萬物的聲音,更似乎也聽見他的兒時回憶:山區的牛鈴聲、軍隊鼓樂、號角聲,都來自其兒時成長的回憶:而成長過程,家庭的不和睦,甚至雙親的爭執與弟妹的早夭,也讓他的音樂有時充滿不安與快樂並存的矛盾感;往往在美妙的旋律出現後,突然被洶湧而至的巨大聲響打斷,彷彿人生處在極樂階段時,卻時時警惕著即將來到的不安,甚至預感著自己將遭逢不幸或磨難。
 
這些典型「猶太人苦惱」的特質,也有些人說可能是馬勒個人的神經質。雖看似難以理解,但隨著現在對於馬勒的研究越來越豐富,我們越來越能感同身受,因為這些音樂中呈現的時時苦惱而煩憂、喜樂卻害怕失去一切的不安全感,都與他的生活、生命歷程有著深深的關聯。

我的時代終將來臨!」,是馬勒的名言,出自1902年2月16日,寫給妻子阿爾瑪的信中。

馬勒寫道:「他(理查·史特勞斯)的時代結束後,我的時代才會來臨。我多麼希望能夠親眼見到這一刻,並且有妳在我身旁陪伴!」
 
馬勒是對的,只是他的時代,真的等了足足五十年之後,才真正降臨。
 
現代,馬勒的狂熱現象已成顯學,全球都是馬迷,也印證了馬勒曾說的「別人擁有當代,然而我卻掌握了未來!」

透過馬勒指揮大賽,您除了認識馬勒的音樂,更將透過網路直播,理解國際指揮大賽究竟在比什麼?樂團的每一個手勢背後代表的意義,在林仁斌老師的精闢解說之下,您更將了解專業指揮之間的彈指差異,將帶來何其重要的音樂變化~


馬勒指揮大賽主席與榮譽評審 Marina Mahler(馬勒孫女)

瑪麗娜·馬勒(Marina Mahler)是馬勒和阿爾瑪·馬勒的孫女。

馬勒女兒安娜·馬勒(Anna Mahler)後來成為雕塑家,和指揮家阿納托爾·菲斯托拉里(Anatole Fistoulari)結婚之後,將女兒命名為,筆者認為是「Maria+Anna」之意。 2004年,安娜·馬勒與歐內斯特·弗萊施曼(Ernest Fleischmann)和班貝格交響樂團共同創立了馬勒指揮大賽,第一屆大賽之首獎得主為即將就任紐約愛樂音樂總監的杜達美(Gustavo Dudamel)。她同時也是馬勒基金會號召成立者與基金會董事長。

 

安娜·馬勒在馬勒紀錄片中的旁白

馬勒第七號交響曲

 

2023年馬勒指揮大賽評審群

今年的大賽評審團由來自世界各地的不同成員組成。 其中最重要包括發起人榮譽主席:瑪麗娜·馬勒(Marina Mahler),以榮譽主席身份支持評審團;評審群還有班貝格交響樂團的各樂器成員,以及來自世界各地的指揮家、作曲家與音樂經理人。


本屆總參賽20位指揮家一覽(依照官網排序)

一起為來自台灣的楊書涵加油❤️


賽程時間表

第一輪上台順序與樂曲內容

 

 

Schedule & Winners

Date Time Conductor Programme
Round 1
(1/5)
Friday
July 7
10 a.m. Matthew RHODES Mahler No. 7, 2. Nachtmusik I (bars 1-121)
Haydn No. 92 in G major, 1. Adagio – Allegro spiritoso (bars 1-82)
10.35 a.m. Sora Elisabeth LEE Mahler No. 7, 2. Nachtmusik I (bars 122-230)
Haydn No. 92 in G major, 1. Adagio – Allegro spiritoso (bars 83-end)
11.25 a.m. Su-Han YANG Mahler No. 7, 2. Nachtmusik I (bars 231-end)
Haydn No. 92 in G major, 2. Adagio (bars 1-73)
12 a.m. Dayner TAFUR-DÍAZ  Mahler No. 7, 4. Nachtmusik II (bars 1-211)
Haydn No. 92 in G major, 2. Adagio (bars 35-end)
Round 1
(2/5)
Friday
July 7
5 p.m. Barbara DRAGAN Mahler No. 7, 4. Nachtmusik II (bars 211-end)
Haydn No. 92 in G major, 3. Minuet – Trio
...
5.35 p.m. Aleksei RUBIN Mahler No. 7, 2. Nachtmusik I (bars 1-121)
Haydn No. 92 in G major, 4. Finale. Presto
6.25 p.m. Kevin FITZGERALD Mahler No. 7, 2. Nachtmusik I (bars 122-230)
Haydn No. 92 in G major, 1. Adagio – Allegro spiritoso (bars 1-82)
7 p.m. Tristan RAIS-SHERMAN Mahler No. 7,  2. Nachtmusik I (bars 231-end)
Haydn No. 92 in G major, 1. Adagio – Allegro spiritoso (bars 83-end)
Round 1
(3/5)
Saturday
July 8
10 a.m. Samuel Seungwon LEE

Mahler No. 7, 4. Nachtmusik II (bars 1-211)
Haydn No. 92 in G major, 2. Adagio (bars 1-73)

...
10.35 a.m. Zofia KINIORSKA

Mahler No. 7, 4. Nachtmusik II (bars 211-end)
Haydn No. 92 in G major, 2. Adagio (bars 35-end)

11.25 a.m. Mikhail SHEKHTMAN

Mahler No. 7, 2. Nachtmusik I (bars 1-121)
Haydn No. 92 in G major,  3. Minuet – Trio

12 a.m. Polina LEBEDIEVA

Mahler No. 7, 2. Nachtmusik I (bars 122-230)
Haydn No. 92 in G major, 4. Finale. Presto

Round 1
(4/5)
Saturday
July 8
5 p.m. Ilya RAM Mahler No. 7, 2. Nachtmusik I (bars 231-end)
Haydn No. 92 in G major, 1. Adagio – Allegro spiritoso (bars 1-82)
...
5.35 p.m. Mirian KHUKHUNAISHVILI

Mahler No. 7, 4. Nachtmusik II (bars 1-211)
Haydn No. 92 in G major, 1. Adagio – Allegro spiritoso (bars 83-end)

6.25 p.m. Taichi FUKUMURA Mahler No. 7, 4. Nachtmusik II (bars 211-end)
Haydn No. 92 in G major, 2. Adagio (bars 1-73)
7 p.m. Giuseppe MENGOLI

Mahler No. 7, 2. Nachtmusik I (bars 1-121)
Haydn No. 92 in G major, 2. Adagio (bars 35-end)

Round 1
(5/5)
Sunday
July 9
10 a.m. Nils Erik MÅSEIDVÅG 

Mahler No. 7, 2. Nachtmusik I (bars 122-230)
Haydn No. 92 in G major, 3. Minuet – Trio

...
10.35 a.m. Georg KÖHLER

Mahler No. 7, 2. Nachtmusik I (bars 231-end)
Haydn No. 92 in G major, 4. Finale. Presto

11.10 a.m. Benjamin P. WENZELBERG

Mahler No. 7, 4. Nachtmusik II (bars 1-211)
Haydn No. 92 in G major, 1. Adagio – Allegro spiritoso (bars 1-82)

 

指定曲重要分段:

Mahler No. 7, 2. Nachtmusik I (bars 1-121)

Mahler No. 7, 2. Nachtmusik I (bars 122-230)

Mahler No. 7, 2. Nachtmusik I (bars 231-end)

 

Mahler No. 7, 4. Nachtmusik II (bars 1-211)

Mahler No. 7, 4. Nachtmusik II (bars 211-end)

 

Haydn No. 92 in G major, 1. Adagio – Allegro spiritoso (bars 1-82)

Haydn No. 92 in G major, 1. Adagio – Allegro spiritoso (bars 83-end)

 

Haydn No. 92 in G major, 2. Adagio (bars 1-73)

Haydn No. 92 in G major, 2. Adagio (bars 35-end)

 

Haydn No. 92 in G major, 3. Minuet – Trio 

 

Haydn No. 92 in G major, 4. Finale. Presto 

 

馬勒第七號交響曲

第七號共包含五個樂章:

  1. 慢速—果斷的快板、但不太快(Langsam - Allegro risoluto, ma non troppo)E小調
  2. 夜之樂:其一·中庸的快板(Nachtmusik I [Allegro Moderato])C小調。據說馬勒在1904年荷蘭之旅,因看過了畫家林布蘭(Rembrandt Harmeszoon van Rijn,1606–1669)知名的畫作《夜巡》,產生了啟發而作曲並命名本樂章。
  3. 諧謔曲·幽暗地(Scherzo [schattenhaft])D小調
  4. 夜之樂:其二·溫柔的行板(Nachtmusik II [Andante Amoroso])—以F大調為主
  5. 輪旋曲—終曲(Rondo-Finale)C大調

 

第二樂章總譜(22:03起

黑夜漫步

https://youtu.be/TyWgXTfPacc?t=1323

 

第四樂章總譜(48:36起

特色ㄧ、加入曼陀鈴與吉他

特色二、小號、長號、低音號與打擊均不演奏

特色三、管樂縮減編制(基本二管編制)

https://youtu.be/TyWgXTfPacc?t=2916

 

趣味比較:《美女與野獸》Be our gest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0gzKRGcmnFs

 

延伸閱讀

解謎林布蘭《夜巡》名畫祕辛!荷蘭國家博物館高解析數位修復

17世紀荷蘭黃金時代畫家林布蘭代表作

這幅鉅作完成於 1652 年,為藝術史上荷蘭黃金時代的代表作之一。它不僅展示了林布蘭在描繪人物技巧上的精湛技藝,也將巴洛克藝術中獨特的光影處理手法,發揮地淋漓盡致。

 

《夜巡》之官方修復介紹影片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f5Z0xSuCyGA

 

第四樂章 曼陀鈴的運用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mzOiDfN4LLA

 

第七號 完整演奏

00:46 I. Langsam (Adagio) - Allegro risoluto, ma non troppo

20:34 II. Nachtmusik I. 🌜 Allegro moderato

35:55 III. Scherzo. Schattenhaft. Fließend aber nicht zu schnell

44:38 IV. Nachtmusik II. 🌜🌛 Andante amoroso(曼陀鈴與吉他)

56:15 V. Rondo — Finale (Allegro ordinario)

1:13:00 Applause and Credits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QdxvC7NNSLQ&t=3386s

 

第五樂章 小號獨奏段落

 

第七號的最後華麗小號(1:11:11 起)

https://youtu.be/QdxvC7NNSLQ?t=4270


海頓:第92號交響曲

總譜版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150dHd5bef8&t=482s

 

音樂會版本

時代樂器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Zthmc_J3HsE

 

現代樂器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3yNT2NJykZ4


決賽曲目

Igor Stravinsky
Concerto for Violin and Orchestra in D

Gustav Mahler
Symphony No. 7

 

大賽指定曲全覽

Gustav Mahler
Symphony No. 7

Joseph Haydn
Symphony No. 92 in G major, Hoboken I/92 "Oxford Symphony"

Alban Berg
Seven Early Songs

Igor Stravinsky
Concerto for Violin and Orchestra in D

Bernd Richard Deutsch | 大賽指定創作樂曲
Con moto (world premiere, commissioned by the Bamberg Symphony)


您最關心的~獎金😁

首獎:三萬歐元

二獎:兩萬歐元

三獎:一萬歐元

除此之外,今年特別再由馬勒基金會贊助一份特別獎「最佳當代作品演奏獎」,獲獎者可獲得7500歐元喔~

 

大賽樂團 - 班貝格交響樂團

 

班貝格交響樂團(Bamberger Symphoniker)是一位於班貝格的德國交響樂團。 該樂團成立於1946年,最初主要由二戰後被驅逐出捷克斯洛伐克的德國音樂家組成,他們曾是布拉格德國愛樂樂團的成員。 樂團於1993年獲得「巴伐利亞國家愛樂樂團」(Bayerische Staatsphilharmonie)的正式團名。樂團於2006年3月16日慶祝成立60週年。

→官網更多資訊


 

00:00​ - I. Toccata

05:52​ - II. Aria I

10:10​ - III. Aria II

15:50​ - IV. Capriccio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d8L_c1mx8gw

 

 

【附錄】

大賽歷年獲獎者

2004年第一屆

2007年第二屆

 

2010年第三屆

 

2013年第四屆

 

2016年第五屆

 

2020年第六屆


【附錄】管弦樂團擺位圖

美式擺位與歐式擺位.因應不同樂曲表現效果而定(感謝臉友魯滴咖提供)

 

2023.6月 鹿特丹愛樂在台灣(變化歐式擺位)

黃俊文場(布拉姆斯小提琴協奏曲)

 

劉曉禹場(蕭邦鋼琴協奏曲)

 

 

2023.6月 紐約愛樂在台灣(變化美式擺位)

 

2020馬勒指揮大賽首獎得主音樂會 Finnegan Downie Dear(變化歐式擺位)

Bamberger Symphoniker

Finnegan Downie Dear - Dirigent

Barbara Hannigan - Sopran solo

Programm:

Miroslav Srnka - move 04 "Memory Full"

Gustav Mahler - Sinfonie Nr. 4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YFMEkcGIpgE&t=1521s

 

 

0:11 - Symphony #1

4:22 - Symphony #2

8:08 - Symphony #3

11:24 - Symphony #4

16:20 - Symphony #5

20:09 - Symphony #6

23:22 - Symphony #7

26:01 - Symphony #8

28:26 - Symphony #9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ylfWo2DoFyo

 

 

開卷蹦藝術.享受美好閱讀時光

☕️一杯咖啡.一點心意.支持蹦藝術☕️

 

各類合作提案,聯繫方式:

*手機:0917.670.518 
*Line:https://line.me/ti/p/LB1ro0P0AU
*E-mail:jenpin888@gmail.com

【BON音樂】2023年蔚藍人文堂全球雲端公益演講第198場:林仁斌談《馬勒音樂節》(下)

【BON音樂】2023年蔚藍人文堂全球雲端公益演講第198場:林仁斌談《馬勒音樂節》(下)
All about Mahler Festival -2

– 資訊整理共享於網路,一起欣賞音樂與藝術之美 –
蹦藝術 | BONART


 

主講人|林仁斌

蹦藝術 | BONART 執行長

知名長笛演奏、指揮、撰文、演講與音樂攝影之全方位音樂家 旅法知名音樂家林仁斌自2001年自巴黎師範音樂院(École Normale Supérieure de paris)學成返國後,以長、短笛演奏、室內樂及樂團指揮活躍於國際音樂節與國內外音樂廳;演奏專輯出版有《夜間咖啡館》、《妳的我的》、《華麗聚焦-雙長笛與鋼琴的歌劇院之夜》、《華麗聚焦II-卡門》(林仁斌&周欣穎)《動物狂歡節》….等。 現為音樂藝文網站「蹦藝術|BONART」執行長與Podcast古典音樂節目《蹦藝術》主持人,深受各界樂迷喜愛。多年來撰文拍攝訪問音樂家,更以文字與攝影見長,每年演講場次超過百場;為國家交響樂團、長榮交響樂團與國家兩廳院、苗北藝文中心等各單位邀約之音樂講座策展、音樂導聆與撰稿人,更是公認的超人氣音樂欣賞名家。


2023' 萊比錫馬勒音樂節專題演講(下)

「 當花草枯萎凋謝,大地只剩一片沙漠時,人們還是能透過我的交響曲知道大自然是什麼樣子。 」~ 1974年電影《馬勒傳》對白。

聆聽馬勒,是現代顯學。在馬勒逝世一百多年之後的現在~更印證了他曾說過的:「 別人擁有當代,然而我卻掌握了未來!」

從全球滿滿都是馬迷,馬勒交響曲音樂會更是幾乎場場爆滿~這句豪語已然得到印證。
——馬勒的時代,確實已然到來!

本場演講蹦藝術林仁斌老師將以2023年歐洲最盛大之萊比錫馬勒音樂節實況報導,結合精彩音樂解說,帶您探索馬勒交響曲精彩世界與全球狂熱現象!

 

人世之歌.喜悲哀歡

馬勒,可能是擁有全世界最多「瘋狂樂迷」的古典作曲家。每一位作曲家都有他的音樂特色,但要像馬勒這樣,同時擁有最大聲的Fortissimo、最小聲的Pianissimo,最長的樂曲長度,最大型的管弦樂編制、最深層的生死議題探討、最特殊的多樣樂器使用,幾乎是音樂史上絕無僅有的...

馬勒在萊比錫歌劇院擔任助理指揮的任期是1886-1888年,除了是馬勒首次進入歐洲大城的第一份重要工作,他曾與布商大廈管弦樂團進行近200場歌劇表演,是萊比錫近代的音樂發展歷史中無可取代且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更是馬勒與萊比錫密不可分的緣份~因此2023年的後疫情時代,布商大廈管弦樂團特別規劃了歐洲最盛大的馬勒音樂節!

本場講座,蹦藝術執行長林仁斌老師將娓娓道來2023年親赴萊比錫布商大廈「十場現場音樂會.十首馬勒交響曲」之珍貴經驗,與所有樂友分享馬勒交響作品中的「生死之時.愛別離苦」...


馬勒音樂節.從歷史說起

歷史上的第一個馬勒音樂節

Mahler Festival 1920 Amsterdam

 

1920年,世界首度出現「馬勒音樂節」1920年5月6日至5月21日,由馬勒生前知交:威廉·孟根堡( Willem Mengelberg, 1871-1951)指揮皇家大會堂管弦樂團舉辦,地點是荷蘭阿姆斯特丹。

馬勒生前與孟根堡相當要好,還曾稱呼荷蘭為他的「第二故鄉」;因為馬勒逝世於1911年5月18日,孟根堡選擇了這段期間,正是為了向這位心中的偉大作曲家/指揮家好友致敬。這歷史上珍貴的首度「阿姆斯特丹馬勒音樂節」(Mahler Festival 1920 Amsterdam),孟根堡在9場音樂會中演出了全本10首馬勒的交響曲,更被譽為「馬勒先鋒」(Mahler Pioneer),是最早期發揚馬勒音樂的重要推手之一。

 

 

指揮家孟根堡(下方照片右邊第二位)與馬勒非常知交,在他任職荷蘭阿姆斯特丹皇家大會堂管弦樂團指揮期間,大力推廣馬勒音樂,更有「馬勒先鋒」(Mahler Pioneer)之稱。照片拍攝於荷蘭阿姆斯特丹皇家大會堂。馬勒與指揮家孟根堡相當要好,還稱呼荷蘭為他的「第二故鄉」。

照片拍攝於1909年,荷蘭阿姆斯特丹皇家大會堂(Gustav Mahler with Dutch colleagues: The Netherlands.)| 照片自左起為:Cornelis Dopper (1870-1939) (second conductor of the Royal Concertgebouw Orchestra (RCO)), Gustav Mahler (1860-1911), Hendrik Freijer (1876-1955) (administrator of the Royal Concertgebouw Orchestra (RCO)), Willem Mengelberg (1871-1951) (principal conductor of the Royal Concertgebouw Orchestra (RCO)) and Alphons Diepenbrock (1862-1921) (composer). Photographer: W.A. van Leer for “Weekblad voor muziek”.

 

威廉‧孟根堡 | Willem Mengelberg,1871-1951
【威廉‧孟根堡 | Willem Mengelberg,1871-1951】小檔案:

荷蘭指揮家威廉‧孟根堡是早期重要的馬勒詮釋者,1920年他在阿姆斯特丹皇家大會堂管絃樂團就職25週年紀念時,規劃了「阿姆斯特丹馬勒音樂節」(Mahler Festival 1920 Amsterdam),在9場音樂會中演出了全本10首馬勒的交響曲,被譽為「馬勒先鋒」(Mahler Pioneer)。

孟根堡自幼學習音樂,據說十歲就指揮合唱團演出。後來在科隆(Cologne)音樂學院跟隨著 Franz Wüllner, Isidor SeissAdolf Jensen等教授學習。

1891年間,孟根堡以鋼琴家的身分舉辦第一次的公開演出,同時他也任瑞士盧塞恩市(Lucerne)的音樂總監。1895年後,孟根堡被提名擔任阿姆斯特丹音樂廳管弦樂團(Concertgebouw Orchestra Amsterdam)的常任指揮,而在長達五十年的任期內,使該樂團成為世界第一流的交響樂團。在他擔任大會堂的常任指揮期間與作曲家馬勒成為好友,也是因為如此,孟根堡常常大力推展馬勒的管絃樂曲。

在1907年到20年間,孟根堡同時成為多個樂團的指揮,而且也邀請許多指揮家到大會堂來客席指揮,包括華爾特(Bruno Walter)、孟都(Pierre Monteux)等。1921到1930年間經常赴美兼任紐約愛樂交響樂團首席指揮。

 

孟根堡與馬勒遺孀Alma合照(1912年,於法蘭克福)

孟根堡與馬勒遺孀Alma合照

 

孟根堡對於馬勒音樂的研究與推廣不遺餘力,可以說是最早的「馬迷」。在馬勒口中所說的:「我的時代終將到來!」還未真正到來之前的年代,或許,在孟根堡心中,這樣的光輝時代早就為他所預見,而且已經到來了~

圖為他在馬勒第四號交響曲總譜上所寫下的各種註解,令人感佩:

 

孟根堡指揮馬勒第五號第四樂章錄音(1926年)

孟根堡不僅是馬勒最喜歡的門徒,也是他最忠實的朋友之一。這是1926年他對馬勒音樂的唯一錄音室錄音:即現在的錄音,經常因其敏感度而受到稱讚。孟根堡的樂譜內涵閱讀與樂團音色裡,充分表達了他對馬勒自己對音樂的感受,令人回味無窮。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jZDxsZfcG7M

 

荷蘭的傳奇指揮,在20歲即在國際上嶄露他的才華,在他24歲之時當上皇家大會堂管弦樂團的首席指揮,足足當了50年之久。下為孟根堡與皇家大會堂管弦樂團的1939年馬勒第四號交響曲錄音: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FaDVI_vyhP0

(00:05) 1. Bedächtig, nicht eile

(17:23) 2. In gemächlicher Bewegung, ohne Hast

(25:46) 3. Ruhevoll, poco adagio

(47:12) 4. Sehr behaglich

Recorded live, November, 1939 (Live Recording)
at The Concertgebouw, Amsterdam

 

1995年於阿姆斯特丹舉辦第二屆馬勒音樂節

 

1995年馬勒音樂節 紀錄片《Conducting Mahler》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uyMp-mlbG8w&list=PLduRBPrrnIReMN6gJFG3JPR3X_EoDS1YS&index=37

 

1892年的馬勒

 

萊比錫的第一屆馬勒音樂節:2011年

馬勒逝世一百週年

 

第一屆萊比錫馬勒節的十首交響曲,由主辦單位邀演十大管弦樂團,總共十四場音樂會。

演出曲目與樂團如下

 

影音欣賞

2011.05.28. 萊比錫第一屆馬勒音樂節最終場

丹尼爾.加替與維也納愛樂

馬勒第九號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Q1VjTuVntGE


2023年萊比錫馬勒音樂節規劃與介紹

萊比錫是馬勒首次進入歐洲第一線大城市的第一份重要工作。在1886-1888的兩年期間,馬勒曾與布商大廈管弦樂團進行了將近200場歌劇表演,是萊比錫近代的古典音樂發展歷史中無可取代並且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更是馬勒與萊比錫這座城市密不可分的緣份。

馬勒第一號交響曲更是創作於萊比錫時期。

所以在現任總監:指揮家 安德里斯.尼爾森(Andris Nelsons)與布商大廈團隊的企劃下,萊比錫布商大廈廣邀全歐洲各大知名樂團與國際級的指揮家,在五月份演出2023年歐洲最大型的馬勒音樂節!超過50場次的交響樂團音樂會、大師班與講座活動:含括十首交響曲全集、藝術歌曲等演出,是歐洲全年最盛大的馬勒音樂節,也是給熱愛馬勒音樂的樂迷朋友們,探索馬勒音樂的最佳機會~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NP99p4CVThQ

 

萊比錫城市介紹

萊比錫:整個城市都是我的音樂廳(本段文字取自茲茲堡小日子 Windy in Würzburg

到萊比錫旅遊的那天也是乍暖還寒的春,穿著羽絨衣走在開滿櫻花的街道,來朝聖這個古典樂之城囉!萊比錫這個字源於斯拉夫語Липа,椴樹之意,好一個詩意的名字,相信學過音樂的人也和我一樣,對萊比錫有太多的憧憬與幻想,提到古典樂,也許大家首先想到的是維也納,不過,萊比錫毫無疑問地培育了許多著名音樂家,在古典音樂史上也有著「搖籃」的地位吧!巴哈擔任萊比錫聖多馬教堂唱詩班指揮,並在此創作出音樂史上的神作之一<馬太受難曲>;孟德爾頌不但是音樂天才,十九歲時在萊比錫圖書館發現了巴哈的<馬太受難曲>,決定親自指揮演出,使後人開始注意巴哈的音樂;音樂史上的傳奇愛侶舒曼與克拉拉(以及和他們之間有著微妙關係的布拉姆斯),亦曾在萊比錫生活(萊比錫也保留了這些音樂家的故居,供後人參觀)。

萊比錫和那種「典型的德國觀光城市」不同,沒有著名的城堡,更沒有壯麗的山河風景,但無論是布商大廈的管弦樂團、購物大街的街頭藝人,專業的音樂演出為整個城市譜上了浪漫又快活的音符,不分時空的,萊比錫是條推動著音樂家前進的大河。

想在萊比錫感受音樂氣息,除了在巷弄間尋找街頭藝人的琴聲,到布商大廈聽一場音樂會也是很好的選擇,布商大廈最早是布匹的交易所,布商大廈樂團則由萊比錫市民與商人成立,十八世紀,布商大廈正式成為音樂廳,樂團也以此而命名,我在萊比錫僅逗留了一日,無緣欣賞樂團表演,不過布商大廈樂團多次來台演出,希望之後有機會可以欣賞他們的演出,再跟大家分享。

布商大廈對面就是市立歌劇院,傳說許多班底是來自布商大廈呢!喜歡看戲的話,也可以在此欣賞歌劇,享受萊比錫的藝術氛圍。(寫到這裡,不禁羨慕起每天都有機會欣賞音樂與戲劇表演的萊比錫市民。)

沿著充滿音樂色彩的購物大街直走,白色櫻花林的背後就是以巴哈聞名的聖多馬教堂了,白色的花瓣隨著四月的冷風優雅落地,像一首歌,尤其在萊比錫這樣的城市,每個角落都是旋律。

巴哈被後人稱為音樂之父,是巴洛克時期最重要的音樂家之一,也是一名非常「多產」的作家(除了作品很多,巴哈還有二十個孩子,名符其實的「多產」),不過巴哈在他自己的年代其實不算有名,原因有兩個,第一,德國那個年代叫的「巴哈」實在太多了(你掉的是釀酒的巴哈還是工匠巴哈呢?不!我要找的是音樂之父巴哈);第二,巴哈(音樂之父巴哈)身不逢時,身在巴洛克時代尾巴,當時的音樂家力求改變,巴哈的複調音樂沒有受到大眾讚賞,後來還是孟德爾頌演出了<馬太受難曲>,才為他「正名」。

教堂旁的巴哈雕像擺著嚴肅的面孔,不經讓我想起孩提時代練習鋼琴,很討厭練但是檢定一定會考的「巴哈創意曲」,兩隻手一起擔任主旋律的曲子不太優美,但就像互相對話一般的旋律,神奇的鍛鍊了鋼琴技巧,巴哈大概算是許多人的鋼琴老師吧!(巴哈寫這些二聲部、三聲部之類的練習曲,其實是要教他的小孩鋼琴。)

不過提到聖多馬教堂不可以只想到巴哈,宗教改革領袖馬丁路德也曾在此講道。(旁邊沒有路德的雕像真是太不公平了)

十首交響曲.十全十美

5/17日,台灣出發~

 

5/18日,抵達萊比錫!❤️

安排音樂旅行,我不愛趕行程,天天換飯店的走馬看花,完全不可能是我的選項;我喜歡走在城市的街頭,感受生活裡的每一個細節與每一個自然的氛圍

這次選擇帶著所有團員們,參與音樂節,安靜地待在萊比錫欣賞馬勒,白天我們將一起走過大街小巷與馬勒、巴赫、孟德爾頌、舒曼夫婦、葛利格等音樂家曾經的足跡,精緻美好的晚餐交流之後,我們進入音樂廳裡,全歐洲各地一流交響樂團輪流為我們獻演每一首馬勒交響曲~

人生之樂,樂何如?😊

 

中間有四場重量級音樂會,也透過萊比錫當地電視台與各團隊合作實況轉播:

我觀察到導播非常認真,經常一再地比對資料,確認畫面與細節

 

幾場轉播下來,有時候會去找他哈拉一下,然後當然要合照留念

 

電視轉播車

 

布商大廈音樂廳與前方知名噴泉地標

 

反方向看過去,就是萊比錫歌劇院

 

入口處,都是馬勒音樂節的廣告文宣

 

大家都愛的馬勒腳踏車

 

當然我也要來騎一下~

 

售票口

 

馬勒旗幟與音樂會海報電視牆

 

馬勒音樂節廣告布條

 

 

 

 

 

感謝任職於MDR中德廣播交響樂團的宗芝,擔任我的地陪,為我解說萊比錫大小事,還常常帶來第一手秘密情報~


來自馬勒基金會的介紹演講《Mahler Hour》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8WYjMu08TUY

 

終於入場馬勒音樂節(布商大廈音樂廳),即在於此欣賞馬勒十首交響曲的十場音樂會,一定要來個十全十美一下~

今天5/18,是耶穌升天日,也是馬勒於維也納過世的112週年忌日,非常期待晚上即將入場欣賞布商大廈管絃樂團與尼爾森指揮的馬勒《復活》交響曲

 

從指揮視角看布商大廈音樂廳管風琴位置的樂團拉丁文名句座右銘:

「真正的喜悅是件嚴肅的事」(Res Severa Verum Gaudium

轉譯:認真即為樂趣;樂趣來自認真。

 

近拍特寫,在音樂節的冷暖雙色燈光照映之下,呈現出網路上從未出現過的美麗與色彩

 

05/18 晚20:00:第二號《復活》

Andris Nelsons leading the Gewandhausorchester (2nd Symphony)

 

2023.05.18. 記錄於萊比錫馬勒音樂節的首場音樂會:馬勒第2號交響曲《復活》

1911年2月21日,馬勒在卡內基音樂廳指揮了生平最後一場音樂會演出;在音樂會過後,他因為鏈球菌感染而引起的亞急性心臟內膜炎絕症,健康狀況急轉直下,根據妻子艾爾瑪的說法,馬勒內心知道自己已經離死期不遠,憂慮到頭髮一夜之間變成灰白色…

因為在美國無法進行有效地治療病情,他們離開美國回到歐洲,4月8號,先到了巴黎進行血清治療,但到了5月12號馬勒的近況馬勒的健康狀況已經無力回天,所以只能快速地決定從巴黎回到維也納

馬勒此時的心願是,人生最後一刻,希望再次回到維也納,陪伴在大女兒墳墓旁...

回到維也納之後,馬勒的健康情況與可能的病危消息,瞬間成為了維也納各大報紙頭條新聞…

過去不承認馬勒是維也納人的維也納人士,在馬勒即將離世之際,卻以維也納報紙頭條而關注著他的人生最終動態;這雖是某種肯定馬勒的維也納一份子身份的認同...只是此時看來,一切都是這麼諷刺...

幾天之後, 1911年5月18日星期四晚上剛過11點,馬勒最後的時刻終於來臨,馬勒以50歲又46週過世,下葬於維也納郊區

墓碑上,如馬勒所願,只簡單刻著「古斯塔夫.馬勒」(Gustav Mahler );因為他生前說:「那些來看我的人知道我是誰,其他人就不需要知道了…」

在今天5/18馬勒過世112週年的忌日當天,恰巧也是耶穌升天日(德國國定假日),現場欣賞馬勒音樂節所特別安排的第2號交響曲《復活》,現場演奏非常令人感動。

指揮尼爾森在每一個樂章對於音樂精彩細節的控制,今晚布商大廈管弦樂團弦樂編制16-16-12-10-8,展現出極大的弦樂動態範圍表現能力,搭配音色乾淨的木管群獨奏以及爆棚十足的銅管與擊樂組,每個樂章的大爆炸與抒情對比極強,現場只能用一個爽字來形容~

而今晚擔任復活合唱的MDR中德廣播合唱團,實力堪稱德國之最~光是第五樂章的第一句就讓我全身都起了雞皮疙瘩,搭配兩位獨唱Nikola Hillebrand(女高音)與Gerhild Romberger(女中音),實在是太享受太美好的夜晚,永遠難忘🎵🌹

 

精彩謝幕照片:

 

 

 

 

 

 


23/05/19 晚20:00:第四號與《大地之歌》

Tugan Sokhiev & Munich Philharmonic (4th Symphony)

 

2023.05.19. 馬勒音樂節音樂會紀錄:慕尼黑愛樂與 Tugan Sokhiev Part.1. 馬勒第四號交響曲

馬勒第四號交響曲整體來說,明朗、溫暖又亮麗而旋律化,加上第三樂章美的不得了的慢板以及第四樂章由女高音獨唱的「天國的生活」,一直被認為是最容易親近的馬勒交響曲之一。

來自德國最富饒巴伐利亞地區的慕尼黑愛樂,一開聲音色高貴亮麗非常有彈性,在指揮Tugan Sokhiev充滿音樂性的雙手手勢之下,精彩的詮釋出每一次段落的轉折,音樂細膩令人折服

上半場馬勒第四的樂團首席是來自日本的優秀小提琴家青木尚佳,第二樂章詼諧曲「與魔鬼共舞」的段落,演奏乾淨利落音色表現相當優異,果然能以亞裔之姿在歐洲第一線樂團站穩腳步,實力非凡~

 

但有一點還是要吐槽一下的,就是在第一樂章共有兩次第一小提長音段落出現前後檔團員弓法都不一樣的窘境,不曉得到底是什麼原因?

女高音Christiane Karg從第三樂章開始前入場坐定,藉由慢板樂章充分進入樂曲情緒之後,第四樂章一開口就是天堂級的美聲,果然「好的女高音帶你上天堂」~今晚充分演繹出馬勒筆下令人嚮往的天國生活

上半場結束,觀眾掌聲持續而熱烈,非常成功的馬四現場

 

 

 

馬勒第四號交響曲

G大調第4號交響曲馬勒創作於1899年至1901年間創作的四樂章交響曲。最後樂章加入女高音獨唱,而歌詞選自詩集《少年魔號》中的《天國的生活》(Das himmlische Leben)。

 

第4號交響曲全曲共4個樂章:

  1. 精緻、從容地—非常閒適地(Bedächtig. Nicht eilen—Recht gemächlich
  2. 悠閒地速度,不緊不慢(In gemächlicher Bewegung; ohne Hast
  3. 平緩,略似柔板(Ruhevoll, poco Adagio
  4. 非常滿足地(Sehr behaglich

 

0:11 - Symphony #1

4:22 - Symphony #2

8:08 - Symphony #3

11:24 - Symphony #4

16:20 - Symphony #5

20:09 - Symphony #6

23:22 - Symphony #7

26:01 - Symphony #8

28:26 - Symphony #9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ylfWo2DoFyo

 

第四樂章:非常滿足地(Sehr behaglich

樂譜版本

https://youtu.be/pCuHCMitaoQ?t=2905

 

歌詞(取自維基百科

Das himmlische Leben
(aus Des Knaben Wunderhorn)

Wir genießen die himmlischen Freuden,
D'rum tun wir das Irdische meiden.
Kein weltlich' Getümmel
Hört man nicht im Himmel!
Lebt alles in sanftester Ruh'.
Wir führen ein englisches Leben,
Sind dennoch ganz lustig daneben;
Wir tanzen und springen,
Wir hüpfen und singen,
Sankt Peter im Himmel sieht zu.

Johannes das Lämmlein auslasset,
Der Metzger Herodes d'rauf passet.
Wir führen ein geduldig's,
Unschuldig's, geduldig's,
Ein liebliches Lämmlein zu Tod.
Sankt Lucas den Ochsen tät schlachten
Ohn' einig's Bedenken und Achten.
Der Wein kost' kein Heller
Im himmlischen Keller;
Die Englein, die backen das Brot.

Gut' Kräuter von allerhand Arten,
Die wachsen im himmlischen Garten,
Gut' Spargel, Fisolen
Und was wir nur wollen.
Ganze Schüsseln voll sind uns bereit!
Gut' Äpfel, gut' Birn' und gut' Trauben;
Die Gärtner, die alles erlauben.
Willst Rehbock, willst Hasen,
Auf offener Straßen
Sie laufen herbei!

Sollt' ein Fasttag etwa kommen,
Alle Fische gleich mit Freuden angeschwommen!
Dort läuft schon Sanct Peter
Mit Netz und mit Köder
Zum himmlischen Weiher hinein.
Sankt Martha die Köchin muß sein.

Kein' Musik ist ja nicht auf Erden,
Die unsrer verglichen kann werden.
Elftausend Jungfrauen
Zu tanzen sich trauen.
Sankt Ursula selbst dazu lacht.

Kein' Musik ist ja nicht auf Erden,
Die unsrer verglichen kann werden.
Cäcilia mit ihren Verwandten
Sind treffliche Hofmusikanten!
Die englischen Stimmen
Ermuntern die Sinnen,
Daß alles für Freuden erwacht.

天國的生活
(選自《少年魔號》)

我們享受著天國的喜樂,
與人間大不相同;
世間的喧囂和吵鬧,
在天國中杳無蹤影。
人人都和睦安寧,
生活如天使一般,
度過歡樂的時光。
我們舞蹈、跑動,
我們又跳又唱。
天上的聖彼得在看著。

約翰把小羊放出來,
屠夫希律眈眈等候。
我們把一隻溫柔
馴服而善良的
小羊羔處以死刑。
聖路加宰了牛,
一點也不必擔憂。
在天國的酒窖里,
美酒不用付錢。
天使們則烘烤著麵包。

每一種美味的蔬菜,
都在天國的菜園中生長,
有上好的萵苣和豆子,
所有我們想要的東西。
滿滿的盤子都為我們而備!
優質的蘋果、梨和葡萄,
園丁讓我們隨心所欲。
如果你想要獐和野兔,
他們立刻跑到街上,
帶上許多趕回來。

如果是齋戒的日子,
魚兒又開始高興地遊動。
看那聖彼得帶著
他的漁網和魚餌,
跑到天國的池塘邊。
聖瑪莎一定要掌廚。

世間的一切音樂,
都不能與我們的相比,
當那一萬一千個少女
開始翩翩起舞時,
聖烏蘇拉也露出笑顏。

世間的一切音樂,
都不能與我們的相比。
西西莉婭和她的親友們
都是絕佳的樂手。
天使的美妙歌聲,
使我們感到滿足,
讓我們醒來就歡樂。

 

 

伯恩斯坦論馬勒音樂中的猶太性(19:05起)

伯恩斯坦以包含德國自中世紀以來多樣化故事的《少年魔號》,馬勒所挑選譜曲的歌曲,來論述其中的「猶太風味」,除了曲調的弗里吉亞調式之外,歌詞中的故事性,更是馬勒年代猶太人共同思維與遭遇,貧窮/困苦,對美好生活的渴望,正是為何馬勒為譜寫「天堂般的生活」的重要基礎。

 

第三樂章46:15起,天堂之門開啟

https://youtu.be/3-wcxLq-D10?t=2776


2023.05.19. 馬勒音樂節音樂會紀錄:慕尼黑愛樂與 Tugan Sokhiev Part.2《大地之歌》

下半場的《大地之歌》,副題為「為男高音與女低音(或男中音)與管弦樂的交響曲」,具備六樂章架構,因引用中國唐詩之德譯詩文,也具備「聯篇歌曲集」之架構,因此樂曲分類著實令人玩味~

 

《大地之歌》由 Julian Shevlin 擔任首席,我個人偏好在他帶領之下的弦樂音色,明顯地樂團也更加溫暖,且更有德式厚度與輕柔兼備的質感~Bravo!!!

 

男高音的三首歌曲,都跟酒有關😆,果然李白「詩仙」+「酒仙」的魅力,連馬勒都無法抗拒~ Andreas Schlager 歌聲豪邁,瀟灑奔放有力,現場 Live' 真的一級棒~

而女中音 Ekaterina Gubanova 的歌唱韻味濃厚,後勁十足,尤其是最後的《送別》,引述伯恩斯坦的觀點:他認為這首長度25分鐘的歌曲《送別》,才真正是《大地之歌》精髓所在,前面的五首詩歌,其實都是為了最後一首所做的鋪陳~

請閱讀最後馬勒加上的歌詞,加上漸行漸遠的音樂,從表面看是友人之間的送別,但實則為馬勒在精神上,逐漸做出告別人世的深沉告別:

我的心靜止著

等待著時機

美麗的大地

到處春暖花開

綠意盎然

到處皆是的

永遠湛藍的天空

直到永遠(Ewig…)X 7次…

聽這樣的音樂,能不孤寂?不憂鬱?

長笛與雙簧管的獨奏都美極了~而長笛首席是好朋友 Michael Martin Kofler,所以一定要多拍一下美美長笛組照片(與 Bianca Fiorito)

每次聽完《大地之歌》,都一遍遍感受到靜默的力量...

此時凌晨2:38,夜未央

 

上傳在布商大廈音樂廳拍攝的慕尼黑愛樂音樂會謝幕照片之後,馬上被選為布商大廈FB粉絲專頁的主視覺照片了🌟

 

 

 

 

 

 

今天來到巴赫的聖地:聖托馬斯教堂(Thomaskirche)

巴赫在萊比錫聖托馬斯教堂擔任樂長長達27年之久,觸摸他的雕像,感受音樂之父在此生活過的城市氣息😊

 

23/05/20 晚20:00:第五號

Royal Concertgebouw Orchestra, Myung-Whun Chung (5th Symphony)

 

2023.05.20. 馬勒第五號交響曲 - 鄭明勳+阿姆斯特丹皇家大會堂管弦樂團(Royal Concertgebouw Orchestra)

今晚真的太幸運,好早前就全場完售的這場夢幻馬五,居然讓我遇到幸運貴人,得到了入場票券,雖然位置稍微偏高,但卻能更綜觀全局,實在臨票涕泣+內牛滿面

 

鄭明勳的指揮方式我非常熟悉,大開大闔、明快果決、音樂指示在他的雙手之下極為清晰,一點都不秀自己,是我非常喜愛的指揮家

今晚馬五是鄭明勳的戰馬名曲,當然全場背譜,與RCO不是只有音量的火花,還有著無比細膩的柔情:從第一樂章送葬進行曲之小號獨奏圓潤飽滿之聲開啟、接入弦樂柔情似水的第一主題,再搭配上樂團猶如「管弦火藥庫」的爆發力,兩者時時刻刻綻放著耀眼的音樂火花,雖是葬禮進行曲,卻聽得我興奮地不知不覺心跳直加速(XD);

第二樂章的樂團精緻Timing,聲部銜接在他的準確拍點之下,不只順暢,更呈現現場才能聞得到的芬芳;

第三樂章的法國號獨奏,實在強大無比,那種「無懼」,充滿肌肉感的聲音,不是暴力,是每顆音符紥紮實實的穩定感,讓Scherzo更添一份快意江湖的瀟灑;最知名的「情書」第四樂章Adagietto,首席以動作帶領出的弦樂群彈性速度以及多次延後樂句的絕美呼吸感,實在無比入心,美到無以復加;第五樂章單簧管獨奏靈巧極了,結束前全團爆棚的強度,應該讓所有人全身都是雞皮疙瘩掉滿地了...

一長段精彩的結束部,全曲結束後,現場短暫一片靜默,旋即爆出回應這場精采演奏的如雷掌聲與此起彼落Bravo叫好之聲,這熱烈程度一點也不像在歐洲,我感覺我有似乎回到台灣之感(我們真的很熱情);

在多次不斷進出前後台接受現場幾乎全場起立的十數分掌聲後,鄭明勳盡可能地走向每一聲部首席奏者握手致意,展現出大格局與大師風範

今晚讓我又添一場難忘的現場馬五,阿姆斯特丹皇家大會堂管弦樂團如醇酒般的弦樂濃郁音色,木管、銅管每個聲部無懈可擊的超狂表現,真是太佩服了,超愛!

音樂會出場後,天色尚未全暗,漫步走回飯店,再用手機順便拍幾張照片記錄一下今晚的藍調夜色~C'est si bon

 

 

 

 

 

 

 

參考演出版本:

鄭明勳+RCO,2022年聖誕音樂會於阿姆斯特丹

 

23/05/21 晚20:00:第十號

Robert Treviño & CBSO (10th Symphony)

 

2023.05.21. 馬勒第十號交響曲 - Robert Trevino+伯明罕市立交響樂團(City of Birmingham Symphony Orchestra)

晚間入場布商大廈音樂廳,欣賞由美國籍指揮家 Robert Trevino 指揮CBSO的馬勒第十號交響曲(庫克版),今晚原本指揮是前任音樂總監 Mirga Gražinytė-Tyla,但因為身體不適無法出席本次音樂節。

今晚的弦樂配置非常龐大:16-16-12-10-8,現場被CBSO大幅度的力度變化深深感動~因爲這種動態完全不是聽唱片能夠重現的、非常誇張。我明確地感受到CBSO音樂家們,戮力想完成今天音樂會的內容的那種嚴謹態度,要不是昨晚剛聽RCO,我心中真的覺得CBSO非常棒了👍🏻(唉...要樂團之間互比,其實也是殘酷的)

事實上,除了些許音準問題,還有剛開場的暖身適應場地聲音,整體來說,今晚馬十著實非常成功,樂團首席帶領相當棒,小號群在兩次不和諧和聲時的接力掛留音,充分展現霸氣與力度,非常佩服,尤其第二次在第五樂章的呼應,那聲聲呼喚著Alma的不和諧音,響徹音樂廳👍🏻。(法國號組則弱了些,我果然還是被前一晚RCO的銅管火藥庫慣壞了😂...)
.
當年馬勒第10號庫克版之所以在國際之間大獲成功,跟年僅25歲的Simon Rattle 就與CBSO的錄音與廣泛演奏推廣有很大的關係🎉

馬勒第十號,創作於1910年至1911年間,是未完成之遺作,馬勒自己只完成第一樂章72頁總譜、殘存50頁簡略記譜及44頁各類型的草稿。

從馬勒的作曲大綱可知道共有五個樂章;樂曲架構除了打破過去慣例,為(慢快中快慢),更呈現拱型架構曲式:(一、五對稱為慢板,二、四對稱為詼諧曲,中間第三則是有「煉獄」別稱的中快板

最初Alma本來居然想燒掉第十號草稿🔥(XD)...

後來求教許多音樂家的意見,終於Alma決定不燒了~將第十號被保存下來,先演出第一樂章且陸續發現更多草稿,這才有了近代多位音樂家「群起而補述」各種版本

不過其實布魯諾.華爾特曾寫信給Alma,他認為,除非作曲家本人完稿,否則不應該讓未完成的作品貿然問世;這就像是一幅畫作,如不是畫家本人做最後的潤色確認,都不應該被稱之為是他的作品。

今晚的英國作曲家學者庫克版,窮盡多年洪荒之力,設計出各種最像馬勒音樂與配器的各種設計,許多段落已經不是補白而幾乎是重新作曲~目前已是全球普遍最被認同的共識版本。

馬勒在第一樂章約莫2/3處,設計了非常獨特的和聲:

這獨特的聲響,先從#F大調屬九和弦出發,加上d小調和聲與c小調和弦,三種調性相加之後,調性當然直接爆炸...(XD)
前衛一點以作曲技法來看,這三種和弦加總的不和諧音程,幾乎就是12個半音全用上了~馬勒已經跨入「十二音列」作曲技法,也就是將十二個半音重新排列接連使用

16'09"起,爆炸在16:28

https://youtu.be/HAnXTHUU4ks?t=969

 

因此,某種程度來說,他的音樂根本就是後來「第二維也納樂派」(荀白克、魏本、貝爾格)的先鋒!

而馬十的「無調性爆炸和聲」在音樂史上的地位,就如同畫家孟克的「吶喊」 (The Scream) 一般,經典不朽...

 

挪威藝術家愛德華·蒙克的《吶喊》——藝術史上第二著名的圖像,僅次於達·芬奇的《蒙娜麗莎》。

 

最後一個樂章,馬勒在譜上寫下:

You alone know what it means

Farewell…

Farewell…

Farewell…

To live for you…

To die for you…

Almschi(太太的暱稱)

 

有機會一定要現場聽馬十,這瀕臨精神崩潰的音樂,真的真的非常感人~

 

 

 

 

 

 

後記

在昨天晚上伯明罕市立交響樂團音樂會謝幕的所有拍攝照片裡面,我最喜歡的反而是這樣,人與人之間互動照片:

很多歐洲樂團在演出成功之後,音樂家們會互相擁抱隔壁的同事,互道恭喜😊

照片中我們可以看到舞台上所有的音樂家都正在進行小組互動,這一刻真的好溫馨🌹

除了是很棒的傳統之外,觀眾也會有非常溫暖的感覺🌹~然後這張照片當然又被布商大廈FB選為他們的社團封面照片了🌟

 

23/05/22 晚20:00:第七號

Daniel Harding & Bavarian Radio Symphony Orchestra (7th Symphony)

 

2023.05.22. 馬勒第七號交響曲 - Daniel Harding+巴伐利亞廣播交響樂團(Bavarian Radio Symphony Orchestra)

 

今晚帶著複雜的心情走出音樂廳,這實在不像我所認識的BRSO...

馬勒第七號,常被認為是一首奇怪的交響曲,在他所有的交響曲中,也的確不是最常被演出的作品,原因很簡單,就是「真的很奇怪」

許多情緒突然大變化的段落轉折、與眾不同的管絃配器法,各樂器間的獨奏連接等等...,都讓此曲屬於不容易奏好的交響曲;有時候,我更感覺這首樂曲,像是寫給交響樂團的協奏曲。

今年七月即將在班貝格登場的國際馬勒指揮大賽,從初賽到最後決賽,馬七都將是最重要的指定曲目,原因很簡單,因為「真的很難指揮」

馬七,完全考驗著指揮與樂團溝通的能力:對於樂曲的理解是一回事,但要讓團員正確「接住」,演奏得好,卻又是另一回事。

今天我的座位在二樓側邊,葡萄園左側,介於弦樂與木管之間,因此整首交響曲聽下來,每個細節都聽得清清楚楚...

樂團許多拍點的發音點不整齊,上低音號獨奏失誤、法國號的多次控音不穩放炮,連雙鈸都擊錯拍點,一路放炮與拍點不齊,簡直堪比煙火大會般燦爛🎆

尤其法國號獨奏第二次放炮時,我還看到單簧管演奏者直接低頭嘆氣...實在嚇到我了,這真的不是我所認識的BRSO啊⋯

是巡迴累了嗎?還是跟指揮溝通出了問題?總之今晚問題一籮筐

愛拍照的我,音樂會後仍然走走拍拍

見到指揮 Daniel Harding 再次走出舞台(請見照片最後一張),我開心極了,上前詢問他能否一起合照

「Of course, no problem!!!」,他一邊善意地回答我,卻一邊同時急促地翻閱著總譜

我站在舞台旁邊等待他

然後,他開始把今晚錄影直播組叫上舞台,翻閱著總譜,開始指示他要「再次演奏」哪些段落...

接下來,樂團團員們一一被叫回到舞台上

此時我理解了,針對剛剛音樂會裡的「煙火大會」,現在樂團要進行「補救錄影」

 

我還續續待在場邊,現在團員已陸續全部回到舞台上,臉部當然沒有任何喜悅的表情

導播開始翻閱總譜,錄影組準備就位

接下來,因為我不是團員,當然就被請出音樂廳了...

其實今晚樂曲結束時,現場觀眾依舊掌聲如雷,更有許多人起立鼓掌叫好

但「音樂好不好,自己內心知道」

樂團的補錄,就是求好求完美的證明。

希望這是一次偶發的煙火大會,並期待下一次聽到BRSO火力全開的超神演奏回歸,如同我數次聽過的楊頌斯帶領他們時,是那麼光彩奪目,是令人真心佩服的超級樂團…
.
樂曲簡介:

馬勒第七號,也常被叫做「夜之歌」,因為五樂章裡,有兩樂章被馬勒命名為「夜之樂」(Nachtmusik)的音樂:

據說馬勒在1904年荷蘭之旅,因看過了畫家林布蘭(Rembrandt Harmeszoon van Rijn,1606–1669)知名的畫作《夜巡》,產生了啟發而作曲第二樂章並命名為「夜之樂」。

而第四樂章則加入了吉他與曼陀鈴,呈現出「小夜曲」濃厚氛圍,欣賞時常令人愛不釋手。(其實是耳,哈哈~)

最終樂章轉為C大調,如同黑夜迎向光明一般非常非常精彩~

馬七如果沒有了這麼精彩的第五樂章,那麼或許將如他的名字「夜曲」一般,永遠屬於夜晚~這第五樂章的震撼、燦爛與輝煌,徹底點亮了這首交響曲,更成為馬勒不朽的交響篇章!

 

 

 

 

 

 

 

睡覺前又看到布商大廈又來借照片去用了~

斌斌出品,必屬佳品 XD

 

第七號交響曲

第七號共包含五個樂章:

  1. 慢速—果斷的快板、但不太快(Langsam - Allegro risoluto, ma non troppo)E小調
  2. 夜之樂:其一·中庸的快板(Nachtmusik I [Allegro Moderato])C小調。據說馬勒在1904年荷蘭之旅,因看過了畫家林布蘭(Rembrandt Harmeszoon van Rijn,1606–1669)知名的畫作《夜巡》,產生了啟發而作曲並命名本樂章。
  3. 諧謔曲·幽暗地(Scherzo [schattenhaft])D小調
  4. 夜之樂:其二·溫柔的行板(Nachtmusik II [Andante Amoroso])—以F大調為主
  5. 輪旋曲—終曲(Rondo-Finale)C大調

 

延伸閱讀

解謎林布蘭《夜巡》名畫祕辛!荷蘭國家博物館高解析數位修復

17世紀荷蘭黃金時代畫家林布蘭代表作

這幅鉅作完成於 1652 年,為藝術史上荷蘭黃金時代的代表作之一。它不僅展示了林布蘭在描繪人物技巧上的精湛技藝,也將巴洛克藝術中獨特的光影處理手法,發揮地淋漓盡致。

 

《夜巡》之官方修復介紹影片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f5Z0xSuCyGA

 

第四樂章 曼陀鈴的運用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mzOiDfN4LLA

 

第七號 完整演奏

00:46 I. Langsam (Adagio) - Allegro risoluto, ma non troppo

20:34 II. Nachtmusik I. 🌜 Allegro moderato

35:55 III. Scherzo. Schattenhaft. Fließend aber nicht zu schnell

44:38 IV. Nachtmusik II. 🌜🌛 Andante amoroso(曼陀鈴與吉他)

56:15 V. Rondo — Finale (Allegro ordinario)

1:13:00 Applause and Credits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QdxvC7NNSLQ&t=3386s

 

第五樂章 小號獨奏段落

 

第七號交響曲《夜之歌》

19:23 第一樂章的高潮

1:11:11 第四樂章盛大華麗的結尾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QdxvC7NNSLQ


2023.05.23. 講點今天覺得有意義的事情~教育要從小做起

下午我們團到萊比錫巴赫博物館(Bach-Museum Leipzig)參訪,抵達時有一群小學生也同時開始他們的參訪

我們詢問解說員,平常也都有這麼小的小朋友還參訪嗎?

她很認真地回答我們:「對!」

「我們重視古典音樂的教育,希望學生們能從小就喜歡古典音樂,不要看到巴赫就睡著XD~所以一直都有安排學生們的參訪~」

看著這群孩子嘰嘰喳喳討論著,對巴赫的一切都感興趣的模樣,真心覺得,教育~真的要從小做起...

 

這是耍寶的我~❤️巴赫

 

23/05/23 晚20:00:第九號

Ivan Fisher & Budapest Festival Orchestra (9th Symphony)

23.05.23. 馬勒第九號交響曲:伊凡費雪(Iván Fischer)+布達佩斯節慶交響樂團(Budapest Festival Orchestra)

「聽吧~這就是我的樂團!」我相信伊凡.費雪今晚心中的旁白就是這句話。

伊凡.費雪與馬勒相同,也是猶太人,自小家住布達佩斯歌劇院旁,他曾受訪時笑說:「自小就對歌劇很熟悉。」,但其實是住在歌劇院旁邊,知道每一部歌劇幾點開始跟幾點散場😆

「我從小就知道《魔笛》《唐喬望尼》《波希米亞人》的歌劇長度,因為從窗戶探頭出去,就知道幾點演完了XD~」

看過他許多的大師班,對於伊凡.費雪深厚的音樂底子與帶團能力,一直都非常喜愛(他能將一個原本只屬於音樂節假期才演出的布達佩斯節慶管絃樂團,帶到全球評價十大Top 10,還獲得匈牙利政府的鉅額補助,領導力與執行力實在是天縱英明)

今晚,他才一出場,其實就已經征服我了...

布達佩斯節慶交響樂團溫暖無比的音色,全程投入的演奏,團員之間創造出許多美妙的音樂,而伊凡.費雪的手勢毫不誇飾,準確地帶出所有必要的情緒,甚至我覺得團員們主動回饋他更多的互動回應,是讓我現場更感動的原因之一

「這就是我們的樂團!」今晚的音樂,我強烈感受到來自每一個演奏者所散發出的歸屬感與榮譽感~似乎一心一意地奏好音樂,傾盡所有地展現自己,是團員們唯一而至高的目標🔥

明明前三個樂章我都還好好的,但到了最後樂章,已經完完全全被他們說服的我,幾乎從頭哭到尾了,不誇張;現場超安靜,還要一直強行忍住不能出聲啜泣,我知道這樣寫有點矯情,但眼淚就是一直流出來,根本停不住啊⋯

終於到了最後極慢板段落,音樂極其緩慢、一層一層的和聲堆疊,似乎融合了馬勒心中痛苦最大的聲音:哀莫大於心死

在這一刻,聲音與沈默、生存與死亡之間的距離,幾乎全部消失

生與死,真的那麼重要?或許此時馬勒已經參透了一切,但是心中卻依依不捨…

馬勒在樂譜上寫下了—「Ersterbend」(逝去),彷彿他怕我們從聽覺裡音樂,無法清楚得知他要傳遞的訊息…

最後一個小節,力度甚至被標記為 Pianississimo(pppp),且停頓非常長的時間

聲音靜止、時間似乎仍不斷持續下去著…

超過一分鐘,現場才爆發出熱烈掌聲,幾乎所有人都站起來Standing ovation

今晚真的是奇蹟之夜,是這幾天最接近馬勒的一刻

我任淚水流下,一邊繼續拍攝謝幕照片,心中感謝著自己今晚有幸能在萊比錫參與這場音樂會...

 

 

 

 

 

 

聽完馬勒第九號,抬頭看天空,夜已深~月兒彎彎,還伴隨著一顆小星星,不知是否馬勒也正在微笑著看我們?

散步回飯店休息,愜意又舒心

 

上面是相機長焦拍攝,但手機拍照還是非常好用

 

23/05/24 晚20:00:第一號

Daniele Gatti & Gustav Mahler Youth Orchestra (1st Symphony)

 

2023.05.24. Daniel Gatti 與馬勒青年管弦樂團(Gustav Mahler Jugendorchester,簡稱 GMJO) Part.1

馬勒第十號交響曲第一樂章

在幾天下來陸續欣賞這麼多職業交響樂團後,今天由這次馬勒音樂節裡演奏交響曲唯一的年輕世代樂團GMJO上場,尤其是搭配Daniel Gatti 這麼棒的指揮,在開演之前很期待究竟會是什麼樣的感覺~

先說今晚上半場演奏馬勒第十號交響曲第一樂章慢板

先講樂團調音,年輕帥哥首席仔細地從管樂調起,接著低音弦樂,再調到高音弦樂,花費的時間雖然長,但是充分的調音時間,讓所有人有機會能夠適應舞台上面的聲響,仔細聆聽自己與別人的音色,最終才進入全團調音

這些雖然都是小細節,但是完全能夠感受到這個年輕樂團嚴謹的訓練水準

Daniel Gatti 全場背譜,這位演出經驗豐富的指揮家,完全就是一本管弦樂總譜與教科書;在他細膩的動作之下,精準的控制音樂的每一個細節,也誘導著這群青年音樂家以循序漸進的方式詮釋馬勒最困難的音樂…

他抓得住我

馬勒第十號第一樂章 Adagio 這麼深沈的音樂之中,從最初的中提琴獨奏,感覺仍有那麼一點怯生生地,在 Gatti 沉穩的呼吸與動作之下,全團的音樂逐漸合而為一,非常神奇的凝聚效應,就這麼一點一點在我的眼前發生

我想起之前帕胡德與我聊過的:「為何柏林愛樂的音色為什麼會如此的美?」

就是因為「我們一起呼吸」

Gatti 正不疾不徐,透過每一次呼吸引導著這群年輕音樂家們,能夠藉由同步呼吸,奏出完全一致的音樂語法與樂句

說來容易,做起來卻非常困難

這群可愛的年輕音樂家們,漸漸忘記了剛開場的羞怯,將音樂的層次一步一步的拉高,在不和諧的九音和弦衝擊+小號掛留之後,音樂表現進入了一個全新的層次

我明顯感覺到他們樂器聲部之間的呼吸互動,音樂也完全流動了起來,越來越放鬆~此時樂團已經融合唯一,音樂越來越順暢,這轉折真是不可思議

這段原本就長達26分鐘左右的音樂,在 Gatti 清晰的解構指揮之下,足足拉到了30分鐘,慢速卻細節滿滿,我聽到了非常不可思議的完整度與成熟層次感,很難相信這是一群20幾歲的年輕孩子們,所演奏出來的馬勒

今晚上半場他們奏出的,其實不是第十號交響曲中原本瀕臨絕望的那一刻,反而呈現出即使在最絕望的時刻裡,人生似乎還有充滿著希望與微弱光芒

非常非常令人動容,也是非常有意義的反向思維,難道人生只能是單行道嗎?我同時這樣想著

除了文字之外,我拍攝的照片將說明許多的細節,這群年輕音樂家們的傑出表現,讓我心中由衷地稱讚他們,再次感受到歐洲年輕一輩音樂家們豐富的底蘊,就是這些珍貴的音樂會一場接著一場的演出,累積經驗,成為他們未來能夠進入各大職業樂團的最佳能量與動力

看著他們充滿笑容的演出,讓我情不自禁地也回想起自己曾經在法國求學,吹樂團與室內樂的許多時刻,歷歷在目,永遠難忘,青春真好~

下一篇 Part.2再繼續貼他們精采的馬勒一

 

 

 

2023.05.24. Daniel Gatti 與馬勒青年管弦樂團(Gustav Mahler Jugendorchester,簡稱 GMJO) Part.2

下半場:馬勒第一號交響曲《巨人》

經過上半場的開場之後,馬勒青年團管弦樂團的馬勒第一號交響曲更令人期待了🌟

 

同樣的,樂團開場前的調音非常嚴謹,這一直是我最欣賞的部分,Gatti開始樂章前,細膩的預備動作,也讓所有團員專注

從一開始橫跨的七個八度大自然之聲,到他選自藝術歌曲第一主題,整個音樂的解構過程非常的緩慢卻細膩,我感受到Gatti的演出策略,他要一步一步的帶著這群年輕音樂家,仔細的「閱讀」這首交響曲🎵

整整12分鐘之後,他才釋放出第一個極強段落,這讓所有團員同樣感到振奮,我看到好多團員都帶著笑容,開心地接著演奏下去,他們心中一定清楚知道自己很棒

第二樂章蘭德勒舞曲風格,Gatti同樣清晰的分段,速度不快節奏清晰,顯然他想的不是跳舞💃,是「一帆風順」的航行😉

第三樂章的送葬進行曲,小調的兩隻老虎旋律到中間突然亂入的猶太音樂,氣氛掌握得極好😘

我最喜歡的就是當低音號聲部進來得極為輕柔時,Gatti還抽出空來用左手給他比了個大拇指稱讚👍🏻

愛人藍眼淚的段落,更是讓我體驗到了無比輕柔的層次

這種沈浸式的慢,真是體驗馬勒的溫柔音樂,最棒的方法~好陶醉

到了最後一個樂章,Gatti的策略奏效了,現在所有的年輕音樂家皆已完美地呼吸融合在一起,並蓄勢待發

 

Gatti 手勢一放,他們一段又一段、一句又一句的營造樂曲最後的熱烈高潮,迎向燦爛而華麗的結尾

最後力度結束之後,你完全可以想像~現場觀眾熱烈鼓掌+歡呼躁動不已👏🏻👏🏻

這群年輕的音樂家藏不住喜悅了,弦樂團員揮舞著手中的弓來回應觀眾們的熱情,管樂團員則腳跺舞台,加上歡呼來回應觀眾們的熱情❤️

音樂廳頓時變成了最熱鬧的市集,全場一片和樂,是音樂節以來全場最熱烈的尾聲

我笑得好開心,發自內心感到溫暖與感動,這樣的演出經驗,是任何一所音樂院,任何一個名師、教授都沒有辦法給予學生的~

音樂演奏的經驗,就只能在一場場音樂會裡慢慢培養~這就是古典音樂的傳承~

Gatti不斷返場,帶領這群青年音樂家們接受觀眾們的掌聲👏🏻

最後當然就是舞台上各種不斷的擁抱與互相鼓勵,我也非常喜歡😊

Bravissimo to you, GMJO ❤️❤️👏🏻

 

第一號交響曲第四樂章,依照馬勒總譜指示,安排長號手加入法國號聲部,增加音響厚度

 

 

 

 

 

後記

聽音樂的感動,騙不了人😆(應該說騙不了~手錶)

昨晚聽馬勒青年交響樂團演奏馬勒第一號交響曲的最後10分鐘,心情亢奮達到頂點,那最自然的生理反應又被記錄下來


馬勒音樂節期間,我們也去摘星🌟😘

2023.05.23. 萊比錫布商大廈米其林一星「Stadtpfeiffer」餐廳

旅行中,每天都在不同餐廳用餐,目前為止我們從德國餐、歐洲各地特色菜、希臘料理,甚至到越南料理Phở都吃過了~

記錄一下這次摘星兩次的萊比錫布商大廈米其林一星「Stadtpfeiffer」餐廳,我們點的是四道式全餐,從開胃菜、前菜烤牛舌、主菜小羔羊肉/烤鮭魚到甜點,每道菜都有餐廳特別搭配的佐餐酒,真是幸福滿滿的一餐。

與餐廳四主廚之一合照

白酒、紅酒、甜酒佐著每一道菜上來,大家都開心極了

也謝謝團員們一直幫我加酒,每一杯酒,不知道為什麼,都「越喝越大杯」😅😅...

 

 

尤其餐廳地點就在布商大廈米一樓,餐後直接刷票入場音樂會,完全沒有交通時間的擔心,更是無比貼心。照片不怕大家笑,就是已經喝完四種酒,而且「越喝越大杯」之後,入場前的我(眼睛好像已經不能聚焦惹XD)

 

貼心的老闆娘會在每一道菜上來時親自侍酒,專業又親切(拍攝於5/28二訪,看我的馬勒T恤就知道啦~)

到布商大廈的話,非常推薦這家米其林一星餐廳❤️


今天白天坐車出城離開萊比錫,到德勒斯登一日遊~在我背後就是歷史悠久的森柏歌劇院❤️🎵🌟

森柏歌劇院(Semperoper) 是德國薩克森州德勒斯登的一座歌劇院,位於德勒斯登歷史中心的劇院廣場,近易北河畔。

歌劇院修建於1841年,1869年,歌劇院遭到大火燒毀,之後得到重建,並在1878年完工。

森柏歌劇院曾是許多歌劇的首演場地。二戰期間,歌劇院曾被炸毀。戰後得到重建,並在1985年完工。


23/05/25 晚20:00:第三號

Christian Thielemann & Staatskapelle Dresden (3rd Symphony)

 

 

 

 

馬勒 - 新鮮雜學 樂器篇

馬勒第三號交響曲中的特殊樂器:郵號(Post Horn)
在馬三第三樂章的TRIO段落中,郵號所對應的音樂,現場常需躲在後台演奏,製造遙遠的音色,與小號對應時,能創造一種「時間暫停」的既視感,非常、非常特別,而且夢幻

這段郵號獨奏,與樂團呼應,更是相當長而完整的管弦樂片段獨奏段落
因此音樂會最後,郵號獨奏者一定會受邀出來接受觀眾掌聲😉

參考欣賞影片: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RPMcOmaWHCY

 

郵號謝幕照片

 

 

 

 

 

2023.05.25. 德勒斯登馬三花絮

聽完蒂勒曼指揮 Sächsische Staatskapelle Dresden 的馬勒三號,滿腦袋都是「愛情告訴我的事」,邊哼著曲調邊拍著散場照片,走到舞台前,想說來拍一下蒂勒曼使用的總譜與指揮棒,一定很有fu~(下面照片)

結果明晚約好要一起夜衝23:00馬勒音樂會的呂岱衛老師夫婦居然同時出現在我面前,應該是知道我很愛拍,所以已經可以在音樂會後自動導航發現我啦~😁😁

我說來來來~來自拍🤳 把指揮譜架跟總譜當作背景,很定很酷~

就在我們自拍時,貼心的樂團譜務走過來說:「我幫你們拿總譜當背景,別拍到我就好😆

OMG,怎麼有這麼貼心的樂團譜務❤️ 馬上加💯~好人一生平安😄😄

所以就出現以下系列照片啦~真是滿足又開心的一夜

 

馬勒第三號交響曲趣味欣賞

第三主題 V.S. 迪士尼《美女與野獸》

牧神甦醒主題(11:52起)(13:08起)

https://youtu.be/9Yr720ftjaA?t=712

 

《美女與野獸》 Be our guest❤️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afzmwAKUppU

 

比較影片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ianiq1274EA


23/05/26 晚23:00!!!

番外篇.深夜教堂的爵士馬勒❤️

凌晨時分的爵士馬勒❤️

2023.05.26. 凌晨的Jazz馬勒

馬勒音樂節深夜系列

鋼琴Jazz即興音樂會

 

 

今晚夜衝馬勒粉浪漫❤️

午夜 0:06,身體很疲憊

紅色燈光讓教堂裡色彩繽紛

挑高的空間,音色更是無敵

安可曲 - 馬勒五號第四樂章

大家紛紛拿起手機開始拍攝😊

此時萊比錫夜已深戶外的嬉皮龐克正在活躍

但室內的馬勒音樂好療癒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K7KSqjDPXQc

 

暗黑萊比錫😘

《浪潮哥德聚》(Wave-Gotik-Treffen)

 

一年一度最黑暗的萊比錫XD

 

《暗黑哥德嘉年華》,曬一下與萊比錫的暗黑女郎們合照~😘😘

 

 

翻拍攝影師的相機螢幕


2023.05.28. 馬勒音樂節最終日 - 我也穿著我的馬勒T恤登場了🌟

在萊比錫參加馬勒音樂節,那麼馬勒T恤,一定要來一件的啦❤️

今天要連聽兩場音樂會,上午是捷克愛樂帶來的第6號《悲劇》,晚上登場的會是音樂節最盛大的 Grande Finale ,布商大廈的第8號交響曲《千人》

其實如果不是兩年前套票一次都買好的話,這次音樂節要聽齊所有交響曲,真的是非常非常困難的…

構思許久,看著心中的每一個計劃逐步實現,萬分感動😊

本次我們的萊比錫馬勒音樂節行程&音樂會,即將迎向最盛大、熱鬧的尾聲《千人》,心中萬分感謝所有能夠讓這美好的一切實現的人、事、物🎈💕

 

從抵達萊比錫的第一天,我就看見櫥窗裡這件特別的馬勒T恤啦~

 

近拍給大家欣賞。這顏色特別,叫做「Teal 」,介於藍色與綠色之間的顏色,類似暗綠和深青色~

 

23/05/28 早11:00:第六號《悲劇》

Semyon Bychkov & Czech Philharmonic (6th Symphony)

 

2023.05.28. 馬勒交響狂熱有感

今天上午聽完捷克愛樂演奏馬六之後,非常棒~很有感覺,來寫一點欣賞馬勒音樂的想法

馬勒,可能是擁有全世界最多「瘋狂樂迷」的古典作曲家

當然,每一位作曲家都有他的音樂特色,但要像馬勒這樣,同時擁有最大聲的Fortissimo、最小聲的Pianissimo,最長的樂曲長度,最大型的管弦樂編制、最深層的生死議題探討、最特殊的多樣樂器使用...

但,集眾多特色於一身的馬勒,其作曲,在他的年代,並不受到肯定...

「詭異、奇特、不可預料」,這些過往出現在馬勒音樂裡的負面用詞,在現代人越來越懂得以他的人生歷程、作曲動機、讀譜做深度理解之後,漸漸變成了同理心與深深地感同身受

以前說,「聽馬勒,是一種顯學」,我認為「聽馬勒,更是一種雜學」

我說的這種「雜學」,雜指的是好的那一方面

為了聽懂馬勒,聽馬勒的音樂,有關於管弦樂的一切,都需要「略懂略懂」:

管弦配器法要開始「略懂略懂」、樂器演奏法要「略懂略懂」、音樂曲式學也要「略懂略懂」、動機主義作曲也要「略懂略懂」,背景考據更要「略懂略懂」,作曲家的想法更要「略懂略懂」...

例如:

第六號《悲劇》裡,象徵著擊倒巨人的大槌(Hammer),馬勒並未具體指示要用哪一種槌子?敲擊哪一種板子?

所以各樂團都會以自己的方式製作對應《悲劇》的大槌與打擊板:有的聲音亮,有的暗沈,有的極重,有的則悶響,這就是一種開放性的選項

為什麼第六號第一樂章,前奏之後的第一段音樂,會被稱之為「Alma主題」?

為什麼第六號最美的行板,有的版本在第二樂章,有的在第三樂章?

為什麼英雄的三大打擊,但槌子只打兩次?

進一步的雜學,體現在現場觀察管弦樂團演奏的樂趣:

例如,樂手們畢竟是人,偶爾前後檔弓法會錯亂;偶爾雙鈸會在小聲之處沒打出聲音,或者打錯拍點;銅管也會有突然音色極好或放炮的時刻,就連大槌,都有現場音樂會打完飛出去的時刻~有時會被演奏逗笑,有時卻又感動莫名(這段文字,沒有指特定場次)

聽得更多,了解更多之後...放鬆心情,體驗現場Live',增加經驗值,馬勒的各類雜學深度,將越來越厚實

這,絕對是一輩子的追尋

 

2023.05.28. 香醇濃郁的捷克之聲 - 馬勒第六號《悲劇》交響曲

畢契科夫(Semyon Bychkov)所率領的捷克愛樂,先前來台灣時就已經斬獲許多粉絲,評價甚高。這次他們來到馬勒音樂節,演奏自己波西米亞故鄉作曲家馬勒的第六號交響曲,自信滿滿豪情萬丈~如果要我評價,我會說這是幾乎完美的一場音樂會。

第六號交響曲寫作於1903-1904年間(1906年再次修訂),其時馬勒已經與妻子阿爾瑪結婚並期待著兩人之間愛的結晶誕生,此時的馬勒工作順遂、愛情與家庭都在幸福的狀態中,卻埋首於《悲劇》這樣一首黑暗的殞落之作,在這首交響曲中,馬勒描述的主角,將遭受到三大打擊最終倒下,因此本首交響曲中的「大槌」(Hammer)已經於其他貼文裡介紹,不再贅述。

而本交響曲的另一個特色,就是第一樂章 2'30"左右開始出現「阿爾瑪主題」(Alma Theme),隨後更以主導動機方式不斷出現、變化,甚至成為最後樂章前的主要動力,這滿滿的「阿爾瑪主題」可說是馬勒將心心念念的愛妻放在心中的最佳證明。

只可惜這首交響曲整首依舊是悲壯暗色調,儘管行板再美、再柔情萬千而纏綿,已經預知結局的我們,心中只能在這最美的音樂裡哀嘆著即將迎來的悲劇,初版的三次槌擊,經過修改再版之後剩下兩次;馬勒也在總譜上註記「如果槌擊力度不夠,可以加上雙鈸與大鑼」。因此除了「槌、箱」的開放性選擇,各樂團也有不同的悲劇槌擊表現方式,總是讓本曲樂迷津津樂道的焦點

我非常喜愛捷克愛樂詮釋的馬勒音色,那種動態幅度與濃郁的音色,都讓馬勒旋律中的悲傷感在空氣中傳遞出孤寂的氣味,無論是節奏或旋律歌唱;而樂團雄厚的力度也讓該樂曲爆棚時爽快炸裂,一點都不拖泥帶水。

畢契科夫持棒角度喜歡偏下,看起來更像是手的延伸,是一位極為認真的指揮家,樂譜上幾乎每一頁都貼上了各種不同顏色的便利貼,有黃色藍色桃紅色,註記肯定非常豐富(超想偷看der)

與團員之間的呼吸聯繫感非常強烈,樂團首席與各聲部首席表現皆為一時之選,與他的音樂呼應感極強;英國管與法國號的獨奏極美、打擊樂手特別到後台演奏的牛鈴聲與多種打擊樂器精緻的音色表現(雙鈸小聲有一點沒打好),全場都有極其優異的現場感

「這就是我們捷克的音樂、捷克的音色」,我在場深深感受到團員們演出後對自己樂團的驕傲感,推薦之後有機會,大家一定要現現場欣賞捷克愛樂。

 

 

 

 

 

 

23/05/28 晚20:00:第八號《千人》

Andris Nelsons leading the Gewandhausorchester (8th Symphonies)(第二場

 

2023.05.28. 萊比錫馬勒音樂節最終場-第8號交響曲 《千人》

昨天晚上欣賞音樂節最盛大的千人交響曲,此篇心得文卻等了一個晚上,隔天睡醒,沉澱心情之後才能完成。

為什麼呢?

因為昨天晚上的盛大演出裡,有很多的遺憾與觀察

一方面除了期待最高,失望最深之外,沒有想到昨天我另一篇文章所提到的現場欣賞樂趣,甚至包括演出的不完美,真的通通出現了

先前就有內部消息,聽說Nelson彩排到一半身體不適快昏倒,從事後結果看回來,的確許多最精緻困難的段落,應該只有草草綵排,或也有可能樂譜不熟,並沒有深入的將許多細節練好(樂團與合唱團除外)

昨天我的位置就在第三排中央,第一部份拉丁古讚歌「Veni, Creator Spiritus」(求造物主聖靈降臨)整體氣勢十足,雖然這一次是「小型編制」的千人(樂團約120人,合唱團約240人,總演出人數約將近380人),但在布商大廈音樂廳裡面,聲響密度極高,這所有的聲音直襲我面而來,這是音樂節裡第二場千人,大致上來說,全體齊奏/唱,加上獨唱的部分整體是非常成功的。

但只要到個人的獨唱/輪唱部分,歌手之間的不和諧與瑕疵就浮現出來了…

所以我直接講一下第二部分,選自歌德《浮士德》第二部第五幕的最終升天場景

因為我就身處在座位第一線,每個歌手演唱的方式包括他們看譜、演唱的姿態,清清楚楚,甚至我偶爾都可以跟歌手對看了

這已經是千人在音樂節裡面的第二場演出了,但仍明顯感覺到他們的眼睛完全離不開樂譜,我是學演奏的人,完全了解這種感覺:就是「對樂譜不熟悉」…

擔任第一女高音角色的Brit-Tone Müllertz(Magna Peccatrix)突兀地立了一個大譜架,全場幾乎遮住了半張以上的臉,(剩下六位獨唱者都是手捧著樂譜,坐+站)
對音樂沒有安全感,「不能沒有樂譜」的感覺,非常鮮明地傳給了我

第二女高音Jacquelyn Wagner Sopran (Una poenitentium)今晚則音色嘹亮,自信滿滿,聲音的狀態好極了

男高音Brenden Gunnell Tenor (Doctor Marianus)蘇格蘭裙傳統服裝上身,服裝💯;歌唱的非常賣力,但音色傳遞共鳴,實在不夠好

某方面來說,音樂節安排這七位獨唱同台,絕對是一大盛事

但這七位獨唱家在演唱時,音準上面有明顯的瑕疵,甚至兩位女高音唱在同一個音的時候音準也都完全不一樣…對於音樂的不熟悉,也反映在跟樂團的拍點上,還有各自的抖音方式也會干擾拍點,聽起來實在非常詭異,傳到大廳的最後面我完全不敢想像觀眾們會聽到什麼…

進入「神秘合唱」之後,合唱團的柔聲真的美極了👍🏻,已經開始期待女高音「永恆女性、引領我們高昇」唱段

結果Brit-Tone Müllertz吸氣準備之後,我聽到她喉嚨發出「哼」一聲,完全發不出聲音,句子沒唱出來

一句沒唱出來,第二句也沒有唱…然後她完全找不到拍點進來

機警的第二女高音Jacquelyn Wagner Sopran,趕快從第三句開始直接替她代唱,

現場我眼睛跟嘴巴都閉不起來,因為這一切發生得太突然(我還可以偷瞄到樂團團員一邊拉琴一邊眼神互看,大家應該都被嚇到了)

然後我看到 Brit-Tone Müllertz 把頭藏在譜架後面,臉露出來的時候我知道她都快要哭了…

今天晚上最可惜的就是狀態最好的女高音唱第二女高音,唱第一女高音的人不在狀況內

後來的合唱加上樂團,當然是全力演唱演奏,補救著這一切,並營造最後的輝煌壯麗

但即使是音響效果再次爆棚,也掩蓋不住先前這麼尷尬的放炮

觀眾現場依舊歡呼、掌聲如雷,持續了將近20分鐘,幾乎全場的人都起立鼓掌了…

以活動來說,真的是圓滿成功👍🏻🎊

但是,「音樂好不好,自己內心知道」
這是一次難能可貴的現場體驗,雖然不完美,但是反而看到更多細節

我心中知道,準備不足,絕對是最主因

更多的原因,只有他們內部自己會知道,作為一位愛樂者,我們以實際行動支持整個系列的馬勒交響曲,從中得到了無比的樂趣跟珍貴的現場欣賞經驗,這些都是無可被取代的

我也無意批評歌者,據實報導而已。

寫這些,我心情沉澱了一個晚上,慢慢消化之後,以文字與照片記錄下來

(2023.05.29.萊比錫)

 

千人最後「神秘合唱」段落: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AX51TVAyUWE

 

英國逍遙音樂節 Live'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9WhNn6zxqVg

 

 

 

 

 

 

 

 

 

 

 

 

 

 

 

 

 

 

 

【有片】六位指揮與第八號交響曲最終段落的神情

 

2023年馬勒音樂節的最終場音樂會,以地主團布商大廈的《千人》交響曲,做出華麗結尾~

 

最後再留念一張於布商大廈音樂廳,穿著馬勒T恤的照片

 

講座場地

搞笑花絮.音樂會前導聆現場

 

 

 

 

 

2023.05.28. 萊比錫的最後一晚

慶祝馬勒音樂節十首全套交響曲音樂會,全部完成啦~畫個愛心+光雕簽名,開心地慶賀馬勒音樂節全部十首交響曲、十場音樂會圓滿完成🌟

這次我們全程住在NH飯店,對面就是新市政廳大樓(Neue Rathaus),相處了十幾天,覺得真的是一棟很美的建築

今晚聽完《千人》,一路悠閒散步回飯店前,把相機放在石椅上,嘗試用相機長曝+手機手電筒,寫下「❤️MAHLER❤️」,為這趟音樂節之旅留下萊比錫最後一夜的紀念

耶~成功了🎉

雖然好多路人經過,可能覺得我怪怪的,為何拿手機開著手電筒在空中畫來畫去?似乎在進行什麼奇怪的儀式

對~想拍出好照片,沒有羞恥心就對了😆

 

2023.05.30. 柏林一日遊

韋伯歌劇《魔彈射手》首演的柏林皇家戲劇院

德國浪漫主義歌劇首部曲:韋伯歌劇《魔彈射手》首演的柏林皇家戲劇院(Königliches Schauspielhaus)1919年改稱普魯士國家劇院(Preußisches Staatstheater),1984年起改稱柏林音樂廳(Konzerthaus Berlin)

 

柏林藝文資源太豐富,好多歌劇院與歷史,今天可以弄清楚,真好😘

更開心今日探索柏林於此地留下探訪足跡👍🏻

在莫札特《魔笛》(1791)與貝多芬《費黛里奧》(1814)兩部德語歌劇鉅作之後,時任德勒斯登宮廷樂長的作曲家韋伯耗費三年時間細細創作,終在1820年完成歌劇《魔彈射手》。

1821年6月18日在柏林首演之後,一年間《魔彈射手》連續上演超過50場,緊接其後於維也納、德勒斯登、萊比錫、漢堡、慕尼黑、布拉格、拉脫維亞里加、丹麥哥本哈根等主要城市連續不斷演出,獲得極大的迴響,更在1824年至1825年間陸續迎來倫敦、巴黎及美國等地的首演,是韋伯生平最重要的歌劇創作,更是浪漫初期最具代表性且無與倫比的歌劇作品。

期待九月份衛武營旗艦歌劇《魔彈射手》
https://reurl.cc/nDnnp6

 

途經柏林國家歌劇院(Staatsoper Berlin)

好的建設,永遠留存下來的精神

國家歌劇院於1741年開始建造,在1742年尚未竣工時就進行了第一場演出。二戰期間歌劇院完全被毀,1955年歌劇院重新修復並於2017年再度重新開啟。

 

然後來到柏林,當然要來柏林愛樂廳打卡,我們也入內完整參訪,從音樂廳到貴賓包廂,體驗獨家的後台音樂之旅


貫穿馬勒全部交響曲的Ewig動機

 

超凡於世的交響曲

馬勒第九號交響曲是繼貝多芬之後,這世界最超凡的交響曲,尤其是其中的慢板。

在情感上,馬勒此時的境遇,讓他陷入了兩難:他深愛這個世界,卻又害怕離開。

針對表面上似乎走向虛無的滅亡而無言的結局,但當我們沈浸於音樂之中時,越了解深入這首作品,您會發現在表面之下,藏著的深意是馬勒對生命所逝去的一切,進行了深層的敘述與緬懷,他的音樂裡,似乎更多地是思考生命本身,而不止是死亡。

試圖以音樂之外的一切~包括文字來敘述這麼深層的音樂,不但是多餘的,其實也是不應該的;無論您再怎麼樣不熟悉馬勒的音樂,都應該如同自身閱讀一部位大的文學作品一般,細細品味,反覆閱讀,期許自己有朝一日能進入這作品中的美好,以自身能夠理解的方式,來接近馬勒的境界

馬勒的第一樂章開頭,我們甚至能夠感受到《大地之歌》未盡的旋律與未完成的告別,這是許多專家們未曾提及之處;由兩音為一組,發展為三音一組、四音一組的主旋律,第九號交響曲接續在《大地之歌》⟨送別⟩(Der Abschied)之後,這樣的旋律,率先為我們帶出了依依不捨之感。

《大地之歌》的最後最後歌曲,由馬勒所添加的歌詞如下:

Ewig... 永遠、直到永遠

Still ist mein Herz und harret seiner Stunde! 我的心靜止著,等待著時機! (馬勒自己添加的詞)
Die liebe Erde allüberall blüht auf im Lenz und grünt 美麗的大地,到處春暖花開,綠意盎然!
Aufs neu! Allüberall und ewig blauen licht die Fernen! 到處皆是的,永遠湛藍的天空!
Ewig...(*7) 直到永遠…… 白雲無盡時

https://youtu.be/Npy4gjZ81F0?t=3725

 

接入第九號交響曲的開頭旋律

https://youtu.be/IoNEeKJ2x44?t=42

 

樂譜範例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ah3mcaRpc9Q

 

三重無國籍的無奈

即使功成名就,但因猶太身份處處遭受刁難而必須傾盡畢生之力與之拼搏才能在這世間謀得容身之地的絕望,讓馬勒曾說出:「我最大的敵人,是我的猶太身份」,也曾留下「三重無國籍」的感嘆,他說:「我是一個三重無國籍的人,奧地利人說我出生在波希米亞,德國人認為我是奧地利人,而世界上的其他人,則認定我是猶太人。不管哪一個地方,都勉強地收容了我,可是卻沒有一個地方真正歡迎我...我是一個三重無國籍的流浪者...」

馬勒的名言「我的時代終將來臨!」,出自1902年2月16日,寫給妻子阿爾瑪的信中。馬勒寫道:「他(理查·史特勞斯)的時代結束後,我的時代才會來臨。我多麼希望能夠親眼見到這一刻,並且有妳在我身旁陪伴!」

馬勒是對的,只是他的時代要再等五十年之後,才真正降臨。

在他逝世一百多年之後的現在,馬勒狂熱現象已成顯學,全球都是馬迷,也印證了馬勒曾說的「別人擁有當代,然而我卻掌握了未來!」

這句話看似豪語,但二十一世紀的現在,馬勒的時代,確實已然到來!


延伸話題:國際馬勒指揮大賽

國際馬勒指揮大賽線上直播課(7/6晚間班,共6堂):全台獨家!名師帶你追馬勒

2023年第七屆國際馬勒指揮大賽追賽課程❤️

共規劃六堂直播課,可享賽程完賽後一個月完整課程回看。

六堂直播課程將從馬勒指揮大賽歷史、賽事介紹到馬勒音樂特色。

配合賽程,將成立專屬群組,由蹦藝術林仁斌老師帶您一堂一堂追著大賽,一輪一輪過關斬將,最終欣賞舞台上發光發熱的新生代指揮家,指揮盛大交響樂的迷人風采!

國際馬勒指揮大賽專屬討論群組:

國內首創.每日更新的最新大賽各項訊息

深入觀點.專家帶您賞析、資訊解惑與釋疑

互動討論.隨大賽進程更新演奏欣賞與討論

 

馬勒指揮大賽主席與榮譽評審 Marina Mahler(馬勒孫女)

瑪麗娜·馬勒(Marina Mahler)是馬勒和阿爾瑪·馬勒的孫女。

馬勒女兒安娜·馬勒(Anna Mahler)後來成為雕塑家,和指揮家阿納托爾·菲斯托拉里(Anatole Fistoulari)結婚之後,將女兒命名為,筆者認為是「Maria+Anna」之意。 2004年,安娜·馬勒與歐內斯特·弗萊施曼(Ernest Fleischmann)和班貝格交響樂團共同創立了馬勒指揮大賽,第一屆大賽之首獎得主為即將就任紐約愛樂音樂總監的杜達美(Gustavo Dudamel)。她同時也是馬勒基金會號召成立者與基金會董事長。

 

 


延伸閱讀

十大管弦樂團話題:用欣賞管弦樂寫日記

https://bonart.com.tw/worlds-best-10-symphony-orchestras-2/

 

開卷蹦藝術.享受美好閱讀時光

☕️一杯咖啡.一點心意.支持蹦藝術☕️

 

各類合作提案,聯繫方式:

*手機:0917.670.518 
*Line:https://line.me/ti/p/LB1ro0P0AU
*E-mail:jenpin888@gmail.com

【BON音樂】台灣馬勒協會第101次講座 - 林仁斌獨家報導《2023萊比錫馬勒音樂節之我見我聞》

【BON音樂】台灣馬勒協會第101次講座 - 林仁斌獨家報導《2023萊比錫馬勒音樂節之我見我聞》
All about 2023 Mahler Festival in Leipzig

– 資訊整理共享於網路,一起欣賞音樂與藝術之美 –
蹦藝術 | BONART


 

人世之歌.喜悲哀歡

馬勒,可能是擁有全世界最多「瘋狂樂迷」的古典作曲家。每一位作曲家都有他的音樂特色,但要像馬勒這樣,同時擁有最大聲的Fortissimo、最小聲的Pianissimo,最長的樂曲長度,最大型的管弦樂編制、最深層的生死議題探討、最特殊的多樣樂器使用,幾乎是音樂史上絕無僅有的...

馬勒在萊比錫歌劇院擔任助理指揮的任期是1886-1888年,除了是馬勒首次進入歐洲大城的第一份重要工作,他曾與布商大廈管弦樂團進行近200場歌劇表演,是萊比錫近代的音樂發展歷史中無可取代且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更是馬勒與萊比錫密不可分的緣份~因此2023年的後疫情時代,布商大廈管弦樂團特別規劃了歐洲最盛大的馬勒音樂節!

本場講座,蹦藝術執行長林仁斌老師將娓娓道來2023年親赴萊比錫布商大廈「十場現場音樂會.十首馬勒交響曲」之珍貴經驗,與所有樂友分享馬勒交響作品中的「生死之時.愛別離苦」...

2023年07月8日(星期六)14:00 ~ 17:00

夜鶯講堂(台北市錦州街28號5樓)

02-25313125

費用:400元(含課間咖啡點心)

 

講者介紹:林仁斌老師

 


馬勒音樂節.從歷史說起

歷史上的第一個馬勒音樂節

Mahler Festival 1920 Amsterdam

 

1920年,世界首度出現「馬勒音樂節」1920年5月6日至5月21日,由馬勒生前知交:威廉·孟根堡( Willem Mengelberg, 1871-1951)指揮皇家大會堂管弦樂團舉辦,地點是荷蘭阿姆斯特丹。

馬勒生前與孟根堡相當要好,還曾稱呼荷蘭為他的「第二故鄉」;因為馬勒逝世於1911年5月18日,孟根堡選擇了這段期間,正是為了向這位心中的偉大作曲家/指揮家好友致敬。這歷史上珍貴的首度「阿姆斯特丹馬勒音樂節」(Mahler Festival 1920 Amsterdam),孟根堡在9場音樂會中演出了全本10首馬勒的交響曲,更被譽為「馬勒先鋒」(Mahler Pioneer),是最早期發揚馬勒音樂的重要推手之一。

 

 

指揮家孟根堡(下方照片右邊第二位)與馬勒非常知交,在他任職荷蘭阿姆斯特丹皇家大會堂管弦樂團指揮期間,大力推廣馬勒音樂,更有「馬勒先鋒」(Mahler Pioneer)之稱。照片拍攝於荷蘭阿姆斯特丹皇家大會堂。馬勒與指揮家孟根堡相當要好,還稱呼荷蘭為他的「第二故鄉」。

照片拍攝於1909年,荷蘭阿姆斯特丹皇家大會堂(Gustav Mahler with Dutch colleagues: The Netherlands.)| 照片自左起為:Cornelis Dopper (1870-1939) (second conductor of the Royal Concertgebouw Orchestra (RCO)), Gustav Mahler (1860-1911), Hendrik Freijer (1876-1955) (administrator of the Royal Concertgebouw Orchestra (RCO)), Willem Mengelberg (1871-1951) (principal conductor of the Royal Concertgebouw Orchestra (RCO)) and Alphons Diepenbrock (1862-1921) (composer). Photographer: W.A. van Leer for “Weekblad voor muziek”.

 

威廉‧孟根堡 | Willem Mengelberg,1871-1951
【威廉‧孟根堡 | Willem Mengelberg,1871-1951】小檔案:

荷蘭指揮家威廉‧孟根堡是早期重要的馬勒詮釋者,1920年他在阿姆斯特丹皇家大會堂管絃樂團就職25週年紀念時,規劃了「阿姆斯特丹馬勒音樂節」(Mahler Festival 1920 Amsterdam),在9場音樂會中演出了全本10首馬勒的交響曲,被譽為「馬勒先鋒」(Mahler Pioneer)。

孟根堡自幼學習音樂,據說十歲就指揮合唱團演出。後來在科隆(Cologne)音樂學院跟隨著 Franz Wüllner, Isidor SeissAdolf Jensen等教授學習。

1891年間,孟根堡以鋼琴家的身分舉辦第一次的公開演出,同時他也任瑞士盧塞恩市(Lucerne)的音樂總監。1895年後,孟根堡被提名擔任阿姆斯特丹音樂廳管弦樂團(Concertgebouw Orchestra Amsterdam)的常任指揮,而在長達五十年的任期內,使該樂團成為世界第一流的交響樂團。在他擔任大會堂的常任指揮期間與作曲家馬勒成為好友,也是因為如此,孟根堡常常大力推展馬勒的管絃樂曲。

在1907年到20年間,孟根堡同時成為多個樂團的指揮,而且也邀請許多指揮家到大會堂來客席指揮,包括華爾特(Bruno Walter)、孟都(Pierre Monteux)等。1921到1930年間經常赴美兼任紐約愛樂交響樂團首席指揮。

 

孟根堡與馬勒遺孀Alma合照(1912年,於法蘭克福)

孟根堡與馬勒遺孀Alma合照

 

孟根堡對於馬勒音樂的研究與推廣不遺餘力,可以說是最早的「馬迷」。在馬勒口中所說的:「我的時代終將到來!」還未真正到來之前的年代,或許,在孟根堡心中,這樣的光輝時代早就為他所預見,而且已經到來了~

圖為他在馬勒第四號交響曲總譜上所寫下的各種註解,令人感佩:

 

孟根堡指揮馬勒第五號第四樂章錄音(1926年)

孟根堡不僅是馬勒最喜歡的門徒,也是他最忠實的朋友之一。這是1926年他對馬勒音樂的唯一錄音室錄音:即現在的錄音,經常因其敏感度而受到稱讚。孟根堡的樂譜內涵閱讀與樂團音色裡,充分表達了他對馬勒自己對音樂的感受,令人回味無窮。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jZDxsZfcG7M

 

荷蘭的傳奇指揮,在20歲即在國際上嶄露他的才華,在他24歲之時當上皇家大會堂管弦樂團的首席指揮,足足當了50年之久。下為孟根堡與皇家大會堂管弦樂團的1939年馬勒第四號交響曲錄音: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FaDVI_vyhP0

(00:05) 1. Bedächtig, nicht eile

(17:23) 2. In gemächlicher Bewegung, ohne Hast

(25:46) 3. Ruhevoll, poco adagio

(47:12) 4. Sehr behaglich

Recorded live, November, 1939 (Live Recording)
at The Concertgebouw, Amsterdam

 

延伸話題:馬勒交響樂的速度感

Adagietto最早年演奏時間大約落在7分鐘左右(孟根堡錄音),再到例如阿巴多最知名的DG版,長度則在9分鐘之間,這樣的演奏速度,充分展現音樂中的鐵漢柔情與萬千纏綿: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6QBYJtsFTgw

 

生死之時.愛別離苦

而伯恩斯坦在1968年RFK羅伯甘迺迪遇刺身亡(事件詳見→維基百科)後,於紐約市聖翠克教堂(St. Patrick's Cathedral)的的告別彌撒,身為甘迺迪家族的友人,他帶領了紐約愛樂弦樂團於現場演奏了第四樂章稍慢板,速度極慢(超過11分鐘),哀戚動人,因此也有許多人認為此曲意涵深刻,雖是情書、亦是輓歌...

https://youtu.be/vOZHFfMFhPU?t=2289

 

同樣已經歷人生許多深刻的伯恩斯坦,指揮此曲的速度越來越慢(從孟根堡時期的7分鐘,漸漸演變為12分08秒),顯見馬勒音樂中的特性~或而狂喜、或而感傷,沈浸時間感極為濃郁,每位詮釋者旁見側出、各有不同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Bj6KLv7kv2Q

 

樂譜和聲分析版本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tT7BvHsO1wQ&t=74s

 

 

1995年於阿姆斯特丹舉辦第二屆馬勒音樂節

 

1995年馬勒音樂節 紀錄片《Conducting Mahler》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uyMp-mlbG8w&list=PLduRBPrrnIReMN6gJFG3JPR3X_EoDS1YS&index=37

 

1892年的馬勒

 

萊比錫的第一屆馬勒音樂節:2011年

馬勒逝世一百週年

 

第一屆萊比錫馬勒節的十首交響曲,由主辦單位邀演十大管弦樂團,總共十四場音樂會。

演出曲目與樂團如下

 

影音欣賞

2011.05.28. 萊比錫第一屆馬勒音樂節最終場

丹尼爾.加替與維也納愛樂

馬勒第九號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Q1VjTuVntGE


2023年萊比錫馬勒音樂節規劃與介紹

萊比錫是馬勒首次進入歐洲第一線大城市的第一份重要工作。在1886-1888的兩年期間,馬勒曾與布商大廈管弦樂團進行了將近200場歌劇表演,是萊比錫近代的古典音樂發展歷史中無可取代並且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更是馬勒與萊比錫這座城市密不可分的緣份。

馬勒第一號交響曲更是創作於萊比錫時期。

所以在現任總監:指揮家 安德里斯.尼爾森(Andris Nelsons)與布商大廈團隊的企劃下,萊比錫布商大廈廣邀全歐洲各大知名樂團與國際級的指揮家,在五月份演出2023年歐洲最大型的馬勒音樂節!超過50場次的交響樂團音樂會、大師班與講座活動:含括十首交響曲全集、藝術歌曲等演出,是歐洲全年最盛大的馬勒音樂節,也是給熱愛馬勒音樂的樂迷朋友們,探索馬勒音樂的最佳機會~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NP99p4CVThQ

 

萊比錫城市介紹

萊比錫:整個城市都是我的音樂廳(本段文字取自茲茲堡小日子 Windy in Würzburg

到萊比錫旅遊的那天也是乍暖還寒的春,穿著羽絨衣走在開滿櫻花的街道,來朝聖這個古典樂之城囉!萊比錫這個字源於斯拉夫語Липа,椴樹之意,好一個詩意的名字,相信學過音樂的人也和我一樣,對萊比錫有太多的憧憬與幻想,提到古典樂,也許大家首先想到的是維也納,不過,萊比錫毫無疑問地培育了許多著名音樂家,在古典音樂史上也有著「搖籃」的地位吧!巴哈擔任萊比錫聖多馬教堂唱詩班指揮,並在此創作出音樂史上的神作之一<馬太受難曲>;孟德爾頌不但是音樂天才,十九歲時在萊比錫圖書館發現了巴哈的<馬太受難曲>,決定親自指揮演出,使後人開始注意巴哈的音樂;音樂史上的傳奇愛侶舒曼與克拉拉(以及和他們之間有著微妙關係的布拉姆斯),亦曾在萊比錫生活(萊比錫也保留了這些音樂家的故居,供後人參觀)。

萊比錫和那種「典型的德國觀光城市」不同,沒有著名的城堡,更沒有壯麗的山河風景,但無論是布商大廈的管弦樂團、購物大街的街頭藝人,專業的音樂演出為整個城市譜上了浪漫又快活的音符,不分時空的,萊比錫是條推動著音樂家前進的大河。

想在萊比錫感受音樂氣息,除了在巷弄間尋找街頭藝人的琴聲,到布商大廈聽一場音樂會也是很好的選擇,布商大廈最早是布匹的交易所,布商大廈樂團則由萊比錫市民與商人成立,十八世紀,布商大廈正式成為音樂廳,樂團也以此而命名,我在萊比錫僅逗留了一日,無緣欣賞樂團表演,不過布商大廈樂團多次來台演出,希望之後有機會可以欣賞他們的演出,再跟大家分享。

布商大廈對面就是市立歌劇院,傳說許多班底是來自布商大廈呢!喜歡看戲的話,也可以在此欣賞歌劇,享受萊比錫的藝術氛圍。(寫到這裡,不禁羨慕起每天都有機會欣賞音樂與戲劇表演的萊比錫市民。)

沿著充滿音樂色彩的購物大街直走,白色櫻花林的背後就是以巴哈聞名的聖多馬教堂了,白色的花瓣隨著四月的冷風優雅落地,像一首歌,尤其在萊比錫這樣的城市,每個角落都是旋律。

巴哈被後人稱為音樂之父,是巴洛克時期最重要的音樂家之一,也是一名非常「多產」的作家(除了作品很多,巴哈還有二十個孩子,名符其實的「多產」),不過巴哈在他自己的年代其實不算有名,原因有兩個,第一,德國那個年代叫的「巴哈」實在太多了(你掉的是釀酒的巴哈還是工匠巴哈呢?不!我要找的是音樂之父巴哈);第二,巴哈(音樂之父巴哈)身不逢時,身在巴洛克時代尾巴,當時的音樂家力求改變,巴哈的複調音樂沒有受到大眾讚賞,後來還是孟德爾頌演出了<馬太受難曲>,才為他「正名」。

教堂旁的巴哈雕像擺著嚴肅的面孔,不經讓我想起孩提時代練習鋼琴,很討厭練但是檢定一定會考的「巴哈創意曲」,兩隻手一起擔任主旋律的曲子不太優美,但就像互相對話一般的旋律,神奇的鍛鍊了鋼琴技巧,巴哈大概算是許多人的鋼琴老師吧!(巴哈寫這些二聲部、三聲部之類的練習曲,其實是要教他的小孩鋼琴。)

不過提到聖多馬教堂不可以只想到巴哈,宗教改革領袖馬丁路德也曾在此講道。(旁邊沒有路德的雕像真是太不公平了)

十首交響曲.十全十美

5/17日,台灣出發~

 

5/18日,抵達萊比錫!❤️

安排音樂旅行,我不愛趕行程,天天換飯店的走馬看花,完全不可能是我的選項;我喜歡走在城市的街頭,感受生活裡的每一個細節與每一個自然的氛圍

這次選擇帶著所有團員們,參與音樂節,安靜地待在萊比錫欣賞馬勒,白天我們將一起走過大街小巷與馬勒、巴赫、孟德爾頌、舒曼夫婦、葛利格等音樂家曾經的足跡,精緻美好的晚餐交流之後,我們進入音樂廳裡,全歐洲各地一流交響樂團輪流為我們獻演每一首馬勒交響曲~

人生之樂,樂何如?😊

 

中間有四場重量級音樂會,也透過萊比錫當地電視台與各團隊合作實況轉播:

我觀察到導播非常認真,經常一再地比對資料,確認畫面與細節

 

幾場轉播下來,有時候會去找他哈拉一下,然後當然要合照留念

 

電視轉播車

 

布商大廈音樂廳與前方知名噴泉地標

 

反方向看過去,就是萊比錫歌劇院

 

入口處,都是馬勒音樂節的廣告文宣

 

大家都愛的馬勒腳踏車

 

當然我也要來騎一下~

 

售票口

 

馬勒旗幟與音樂會海報電視牆

 

馬勒音樂節廣告布條

 

 

 

 

 

感謝任職於MDR中德廣播交響樂團的宗芝,擔任我的地陪,為我解說萊比錫大小事,還常常帶來第一手秘密情報~


來自馬勒基金會的介紹演講《Mahler Hour》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8WYjMu08TUY

 

終於入場馬勒音樂節(布商大廈音樂廳),即在於此欣賞馬勒十首交響曲的十場音樂會,一定要來個十全十美一下~

今天5/18,是耶穌升天日,也是馬勒於維也納過世的112週年忌日,非常期待晚上即將入場欣賞布商大廈管絃樂團與尼爾森指揮的馬勒《復活》交響曲

 

從指揮視角看布商大廈音樂廳管風琴位置的樂團拉丁文名句座右銘:

「真正的喜悅是件嚴肅的事」(Res Severa Verum Gaudium

轉譯:認真即為樂趣;樂趣來自認真。

 

近拍特寫,在音樂節的冷暖雙色燈光照映之下,呈現出網路上從未出現過的美麗與色彩

 

05/18 晚20:00:第二號《復活》

Andris Nelsons leading the Gewandhausorchester (2nd Symphony)

 

2023.05.18. 記錄於萊比錫馬勒音樂節的首場音樂會:馬勒第2號交響曲《復活》

1911年2月21日,馬勒在卡內基音樂廳指揮了生平最後一場音樂會演出;在音樂會過後,他因為鏈球菌感染而引起的亞急性心臟內膜炎絕症,健康狀況急轉直下,根據妻子艾爾瑪的說法,馬勒內心知道自己已經離死期不遠,憂慮到頭髮一夜之間變成灰白色…

因為在美國無法進行有效地治療病情,他們離開美國回到歐洲,4月8號,先到了巴黎進行血清治療,但到了5月12號馬勒的近況馬勒的健康狀況已經無力回天,所以只能快速地決定從巴黎回到維也納

馬勒此時的心願是,人生最後一刻,希望再次回到維也納,陪伴在大女兒墳墓旁...

回到維也納之後,馬勒的健康情況與可能的病危消息,瞬間成為了維也納各大報紙頭條新聞…

過去不承認馬勒是維也納人的維也納人士,在馬勒即將離世之際,卻以維也納報紙頭條而關注著他的人生最終動態;這雖是某種肯定馬勒的維也納一份子身份的認同...只是此時看來,一切都是這麼諷刺...

幾天之後, 1911年5月18日星期四晚上剛過11點,馬勒最後的時刻終於來臨,馬勒以50歲又46週過世,下葬於維也納郊區

墓碑上,如馬勒所願,只簡單刻著「古斯塔夫.馬勒」(Gustav Mahler );因為他生前說:「那些來看我的人知道我是誰,其他人就不需要知道了…」

在今天5/18馬勒過世112週年的忌日當天,恰巧也是耶穌升天日(德國國定假日),現場欣賞馬勒音樂節所特別安排的第2號交響曲《復活》,現場演奏非常令人感動。

指揮尼爾森在每一個樂章對於音樂精彩細節的控制,今晚布商大廈管弦樂團弦樂編制16-16-12-10-8,展現出極大的弦樂動態範圍表現能力,搭配音色乾淨的木管群獨奏以及爆棚十足的銅管與擊樂組,每個樂章的大爆炸與抒情對比極強,現場只能用一個爽字來形容~

而今晚擔任復活合唱的MDR中德廣播合唱團,實力堪稱德國之最~光是第五樂章的第一句就讓我全身都起了雞皮疙瘩,搭配兩位獨唱Nikola Hillebrand(女高音)與Gerhild Romberger(女中音),實在是太享受太美好的夜晚,永遠難忘🎵🌹

 

精彩謝幕照片:

 

 

 

 

 

 


23/05/19 晚20:00:第四號與《大地之歌》

Tugan Sokhiev & Munich Philharmonic (4th Symphony)

 

2023.05.19. 馬勒音樂節音樂會紀錄:慕尼黑愛樂與 Tugan Sokhiev Part.1. 馬勒第四號交響曲

馬勒第四號交響曲整體來說,明朗、溫暖又亮麗而旋律化,加上第三樂章美的不得了的慢板以及第四樂章由女高音獨唱的「天國的生活」,一直被認為是最容易親近的馬勒交響曲之一。

來自德國最富饒巴伐利亞地區的慕尼黑愛樂,一開聲音色高貴亮麗非常有彈性,在指揮Tugan Sokhiev充滿音樂性的雙手手勢之下,精彩的詮釋出每一次段落的轉折,音樂細膩令人折服

上半場馬勒第四的樂團首席是來自日本的優秀小提琴家青木尚佳,第二樂章詼諧曲「與魔鬼共舞」的段落,演奏乾淨利落音色表現相當優異,果然能以亞裔之姿在歐洲第一線樂團站穩腳步,實力非凡~

 

但有一點還是要吐槽一下的,就是在第一樂章共有兩次第一小提長音段落出現前後檔團員弓法都不一樣的窘境,不曉得到底是什麼原因?

女高音Christiane Karg從第三樂章開始前入場坐定,藉由慢板樂章充分進入樂曲情緒之後,第四樂章一開口就是天堂級的美聲,果然「好的女高音帶你上天堂」~今晚充分演繹出馬勒筆下令人嚮往的天國生活

上半場結束,觀眾掌聲持續而熱烈,非常成功的馬四現場

 

 

 

2023.05.19. 馬勒音樂節音樂會紀錄:慕尼黑愛樂與 Tugan Sokhiev Part.2《大地之歌》

下半場的《大地之歌》,副題為「為男高音與女低音(或男中音)與管弦樂的交響曲」,具備六樂章架構,因引用中國唐詩之德譯詩文,也具備「聯篇歌曲集」之架構,因此樂曲分類著實令人玩味~

 

《大地之歌》由 Julian Shevlin 擔任首席,我個人偏好在他帶領之下的弦樂音色,明顯地樂團也更加溫暖,且更有德式厚度與輕柔兼備的質感~Bravo!!!

 

男高音的三首歌曲,都跟酒有關😆,果然李白「詩仙」+「酒仙」的魅力,連馬勒都無法抗拒~ Andreas Schlager 歌聲豪邁,瀟灑奔放有力,現場 Live' 真的一級棒~

而女中音 Ekaterina Gubanova 的歌唱韻味濃厚,後勁十足,尤其是最後的《送別》,引述伯恩斯坦的觀點:他認為這首長度25分鐘的歌曲《送別》,才真正是《大地之歌》精髓所在,前面的五首詩歌,其實都是為了最後一首所做的鋪陳~

請閱讀最後馬勒加上的歌詞,加上漸行漸遠的音樂,從表面看是友人之間的送別,但實則為馬勒在精神上,逐漸做出告別人世的深沉告別:

我的心靜止著

等待著時機

美麗的大地

到處春暖花開

綠意盎然

到處皆是的

永遠湛藍的天空

直到永遠(Ewig…)X 7次…

聽這樣的音樂,能不孤寂?不憂鬱?

長笛與雙簧管的獨奏都美極了~而長笛首席是好朋友 Michael Martin Kofler,所以一定要多拍一下美美長笛組照片(與 Bianca Fiorito)

每次聽完《大地之歌》,都一遍遍感受到靜默的力量...

此時凌晨2:38,夜未央

 

上傳在布商大廈音樂廳拍攝的慕尼黑愛樂音樂會謝幕照片之後,馬上被選為布商大廈FB粉絲專頁的主視覺照片了🌟

 

 

 

 

 

 

馬勒第四號交響曲

G大調第4號交響曲馬勒創作於1899年至1901年間創作的四樂章交響曲。最後樂章加入女高音獨唱,而歌詞選自詩集《少年魔號》中的《天國的生活》(Das himmlische Leben)。

 

第4號交響曲全曲共4個樂章:

  1. 精緻、從容地—非常閒適地(Bedächtig. Nicht eilen—Recht gemächlich
  2. 悠閒地速度,不緊不慢(In gemächlicher Bewegung; ohne Hast
  3. 平緩,略似柔板(Ruhevoll, poco Adagio
  4. 非常滿足地(Sehr behaglich

 

0:11 - Symphony #1

4:22 - Symphony #2

8:08 - Symphony #3

11:24 - Symphony #4

16:20 - Symphony #5

20:09 - Symphony #6

23:22 - Symphony #7

26:01 - Symphony #8

28:26 - Symphony #9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ylfWo2DoFyo

 

第四樂章:非常滿足地(Sehr behaglich

樂譜版本

https://youtu.be/pCuHCMitaoQ?t=2905

 

歌詞(取自維基百科

Das himmlische Leben
(aus Des Knaben Wunderhorn)

Wir genießen die himmlischen Freuden,
D'rum tun wir das Irdische meiden.
Kein weltlich' Getümmel
Hört man nicht im Himmel!
Lebt alles in sanftester Ruh'.
Wir führen ein englisches Leben,
Sind dennoch ganz lustig daneben;
Wir tanzen und springen,
Wir hüpfen und singen,
Sankt Peter im Himmel sieht zu.

Johannes das Lämmlein auslasset,
Der Metzger Herodes d'rauf passet.
Wir führen ein geduldig's,
Unschuldig's, geduldig's,
Ein liebliches Lämmlein zu Tod.
Sankt Lucas den Ochsen tät schlachten
Ohn' einig's Bedenken und Achten.
Der Wein kost' kein Heller
Im himmlischen Keller;
Die Englein, die backen das Brot.

Gut' Kräuter von allerhand Arten,
Die wachsen im himmlischen Garten,
Gut' Spargel, Fisolen
Und was wir nur wollen.
Ganze Schüsseln voll sind uns bereit!
Gut' Äpfel, gut' Birn' und gut' Trauben;
Die Gärtner, die alles erlauben.
Willst Rehbock, willst Hasen,
Auf offener Straßen
Sie laufen herbei!

Sollt' ein Fasttag etwa kommen,
Alle Fische gleich mit Freuden angeschwommen!
Dort läuft schon Sanct Peter
Mit Netz und mit Köder
Zum himmlischen Weiher hinein.
Sankt Martha die Köchin muß sein.

Kein' Musik ist ja nicht auf Erden,
Die unsrer verglichen kann werden.
Elftausend Jungfrauen
Zu tanzen sich trauen.
Sankt Ursula selbst dazu lacht.

Kein' Musik ist ja nicht auf Erden,
Die unsrer verglichen kann werden.
Cäcilia mit ihren Verwandten
Sind treffliche Hofmusikanten!
Die englischen Stimmen
Ermuntern die Sinnen,
Daß alles für Freuden erwacht.

天國的生活
(選自《少年魔號》)

我們享受著天國的喜樂,
與人間大不相同;
世間的喧囂和吵鬧,
在天國中杳無蹤影。
人人都和睦安寧,
生活如天使一般,
度過歡樂的時光。
我們舞蹈、跑動,
我們又跳又唱。
天上的聖彼得在看著。

約翰把小羊放出來,
屠夫希律眈眈等候。
我們把一隻溫柔
馴服而善良的
小羊羔處以死刑。
聖路加宰了牛,
一點也不必擔憂。
在天國的酒窖里,
美酒不用付錢。
天使們則烘烤著麵包。

每一種美味的蔬菜,
都在天國的菜園中生長,
有上好的萵苣和豆子,
所有我們想要的東西。
滿滿的盤子都為我們而備!
優質的蘋果、梨和葡萄,
園丁讓我們隨心所欲。
如果你想要獐和野兔,
他們立刻跑到街上,
帶上許多趕回來。

如果是齋戒的日子,
魚兒又開始高興地遊動。
看那聖彼得帶著
他的漁網和魚餌,
跑到天國的池塘邊。
聖瑪莎一定要掌廚。

世間的一切音樂,
都不能與我們的相比,
當那一萬一千個少女
開始翩翩起舞時,
聖烏蘇拉也露出笑顏。

世間的一切音樂,
都不能與我們的相比。
西西莉婭和她的親友們
都是絕佳的樂手。
天使的美妙歌聲,
使我們感到滿足,
讓我們醒來就歡樂。

 

 

伯恩斯坦論馬勒音樂中的猶太性(19:05起)

伯恩斯坦以包含德國自中世紀以來多樣化故事的《少年魔號》,馬勒所挑選譜曲的歌曲,來論述其中的「猶太風味」,除了曲調的弗里吉亞調式之外,歌詞中的故事性,更是馬勒年代猶太人共同思維與遭遇,貧窮/困苦,對美好生活的渴望,正是為何馬勒為譜寫「天堂般的生活」的重要基礎。

 

第三樂章46:15起,天堂之門開啟

https://youtu.be/3-wcxLq-D10?t=2776


今天來到巴赫的聖地:聖托馬斯教堂(Thomaskirche)

巴赫在萊比錫聖托馬斯教堂擔任樂長長達27年之久,觸摸他的雕像,感受音樂之父在此生活過的城市氣息😊

 

23/05/20 晚20:00:第五號

Royal Concertgebouw Orchestra, Myung-Whun Chung (5th Symphony)

 

2023.05.20. 馬勒第五號交響曲 - 鄭明勳+阿姆斯特丹皇家大會堂管弦樂團(Royal Concertgebouw Orchestra)

今晚真的太幸運,好早前就全場完售的這場夢幻馬五,居然讓我遇到幸運貴人,得到了入場票券,雖然位置稍微偏高,但卻能更綜觀全局,實在臨票涕泣+內牛滿面

 

鄭明勳的指揮方式我非常熟悉,大開大闔、明快果決、音樂指示在他的雙手之下極為清晰,一點都不秀自己,是我非常喜愛的指揮家

今晚馬五是鄭明勳的戰馬名曲,當然全場背譜,與RCO不是只有音量的火花,還有著無比細膩的柔情:從第一樂章送葬進行曲之小號獨奏圓潤飽滿之聲開啟、接入弦樂柔情似水的第一主題,再搭配上樂團猶如「管弦火藥庫」的爆發力,兩者時時刻刻綻放著耀眼的音樂火花,雖是葬禮進行曲,卻聽得我興奮地不知不覺心跳直加速(XD);

第二樂章的樂團精緻Timing,聲部銜接在他的準確拍點之下,不只順暢,更呈現現場才能聞得到的芬芳;

第三樂章的法國號獨奏,實在強大無比,那種「無懼」,充滿肌肉感的聲音,不是暴力,是每顆音符紥紮實實的穩定感,讓Scherzo更添一份快意江湖的瀟灑;最知名的「情書」第四樂章Adagietto,首席以動作帶領出的弦樂群彈性速度以及多次延後樂句的絕美呼吸感,實在無比入心,美到無以復加;第五樂章單簧管獨奏靈巧極了,結束前全團爆棚的強度,應該讓所有人全身都是雞皮疙瘩掉滿地了...

一長段精彩的結束部,全曲結束後,現場短暫一片靜默,旋即爆出回應這場精采演奏的如雷掌聲與此起彼落Bravo叫好之聲,這熱烈程度一點也不像在歐洲,我感覺我有似乎回到台灣之感(我們真的很熱情);

在多次不斷進出前後台接受現場幾乎全場起立的十數分掌聲後,鄭明勳盡可能地走向每一聲部首席奏者握手致意,展現出大格局與大師風範

今晚讓我又添一場難忘的現場馬五,阿姆斯特丹皇家大會堂管弦樂團如醇酒般的弦樂濃郁音色,木管、銅管每個聲部無懈可擊的超狂表現,真是太佩服了,超愛!

音樂會出場後,天色尚未全暗,漫步走回飯店,再用手機順便拍幾張照片記錄一下今晚的藍調夜色~C'est si bon

 

 

 

 

 

 

 

參考演出版本:

鄭明勳+RCO,2022年聖誕音樂會於阿姆斯特丹

 

23/05/21 晚20:00:第十號

Robert Treviño & CBSO (10th Symphony)

 

2023.05.21. 馬勒第十號交響曲 - Robert Trevino+伯明罕市立交響樂團(City of Birmingham Symphony Orchestra)

晚間入場布商大廈音樂廳,欣賞由美國籍指揮家 Robert Trevino 指揮CBSO的馬勒第十號交響曲(庫克版),今晚原本指揮是前任音樂總監 Mirga Gražinytė-Tyla,但因為身體不適無法出席本次音樂節。

今晚的弦樂配置非常龐大:16-16-12-10-8,現場被CBSO大幅度的力度變化深深感動~因爲這種動態完全不是聽唱片能夠重現的、非常誇張。我明確地感受到CBSO音樂家們,戮力想完成今天音樂會的內容的那種嚴謹態度,要不是昨晚剛聽RCO,我心中真的覺得CBSO非常棒了👍🏻(唉...要樂團之間互比,其實也是殘酷的)

事實上,除了些許音準問題,還有剛開場的暖身適應場地聲音,整體來說,今晚馬十著實非常成功,樂團首席帶領相當棒,小號群在兩次不和諧和聲時的接力掛留音,充分展現霸氣與力度,非常佩服,尤其第二次在第五樂章的呼應,那聲聲呼喚著Alma的不和諧音,響徹音樂廳👍🏻。(法國號組則弱了些,我果然還是被前一晚RCO的銅管火藥庫慣壞了😂...)
.
當年馬勒第10號庫克版之所以在國際之間大獲成功,跟年僅25歲的Simon Rattle 就與CBSO的錄音與廣泛演奏推廣有很大的關係🎉

馬勒第十號,創作於1910年至1911年間,是未完成之遺作,馬勒自己只完成第一樂章72頁總譜、殘存50頁簡略記譜及44頁各類型的草稿。

從馬勒的作曲大綱可知道共有五個樂章;樂曲架構除了打破過去慣例,為(慢快中快慢),更呈現拱型架構曲式:(一、五對稱為慢板,二、四對稱為詼諧曲,中間第三則是有「煉獄」別稱的中快板

最初Alma本來居然想燒掉第十號草稿🔥(XD)...

後來求教許多音樂家的意見,終於Alma決定不燒了~將第十號被保存下來,先演出第一樂章且陸續發現更多草稿,這才有了近代多位音樂家「群起而補述」各種版本

不過其實布魯諾.華爾特曾寫信給Alma,他認為,除非作曲家本人完稿,否則不應該讓未完成的作品貿然問世;這就像是一幅畫作,如不是畫家本人做最後的潤色確認,都不應該被稱之為是他的作品。

今晚的英國作曲家學者庫克版,窮盡多年洪荒之力,設計出各種最像馬勒音樂與配器的各種設計,許多段落已經不是補白而幾乎是重新作曲~目前已是全球普遍最被認同的共識版本。

馬勒在第一樂章約莫2/3處,設計了非常獨特的和聲:

這獨特的聲響,先從#F大調屬九和弦出發,加上d小調和聲與c小調和弦,三種調性相加之後,調性當然直接爆炸...(XD)
前衛一點以作曲技法來看,這三種和弦加總的不和諧音程,幾乎就是12個半音全用上了~馬勒已經跨入「十二音列」作曲技法,也就是將十二個半音重新排列接連使用

16'09"起,爆炸在16:28

https://youtu.be/HAnXTHUU4ks?t=969

 

因此,某種程度來說,他的音樂根本就是後來「第二維也納樂派」(荀白克、魏本、貝爾格)的先鋒!

而馬十的「無調性爆炸和聲」在音樂史上的地位,就如同畫家孟克的「吶喊」 (The Scream) 一般,經典不朽...

 

挪威藝術家愛德華.孟克的《吶喊》——藝術史上第二著名的畫作,影響力僅次於達文西的《蒙娜麗莎》。

 

最後一個樂章,馬勒在譜上寫下:

You alone know what it means

Farewell…

Farewell…

Farewell…

To live for you…

To die for you…

Almschi(太太的暱稱)

 

有機會一定要現場聽馬十,這瀕臨精神崩潰的音樂,真的真的非常感人~

 

 

 

 

 

後記

在昨天晚上伯明罕市立交響樂團音樂會謝幕的所有拍攝照片裡面,我最喜歡的反而是這樣,人與人之間互動照片:

很多歐洲樂團在演出成功之後,音樂家們會互相擁抱隔壁的同事,互道恭喜😊

照片中我們可以看到舞台上所有的音樂家都正在進行小組互動,這一刻真的好溫馨🌹

除了是很棒的傳統之外,觀眾也會有非常溫暖的感覺🌹~然後這張照片當然又被布商大廈FB選為他們的社團封面照片了🌟

 

23/05/22 晚20:00:第七號

Daniel Harding & Bavarian Radio Symphony Orchestra (7th Symphony)

 

2023.05.22. 馬勒第七號交響曲 - Daniel Harding+巴伐利亞廣播交響樂團(Bavarian Radio Symphony Orchestra)

 

今晚帶著複雜的心情走出音樂廳,這實在不像我所認識的BRSO...

馬勒第七號,常被認為是一首奇怪的交響曲,在他所有的交響曲中,也的確不是最常被演出的作品,原因很簡單,就是「真的很奇怪」

許多情緒突然大變化的段落轉折、與眾不同的管絃配器法,各樂器間的獨奏連接等等...,都讓此曲屬於不容易奏好的交響曲;有時候,我更感覺這首樂曲,像是寫給交響樂團的協奏曲。

今年七月即將在班貝格登場的國際馬勒指揮大賽,從初賽到最後決賽,馬七都將是最重要的指定曲目,原因很簡單,因為「真的很難指揮」

馬七,完全考驗著指揮與樂團溝通的能力:對於樂曲的理解是一回事,但要讓團員正確「接住」,演奏得好,卻又是另一回事。

今天我的座位在二樓側邊,葡萄園左側,介於弦樂與木管之間,因此整首交響曲聽下來,每個細節都聽得清清楚楚...

樂團許多拍點的發音點不整齊,上低音號獨奏失誤、法國號的多次控音不穩放炮,連雙鈸都擊錯拍點,一路放炮與拍點不齊,簡直堪比煙火大會般燦爛🎆

尤其法國號獨奏第二次放炮時,我還看到單簧管演奏者直接低頭嘆氣...實在嚇到我了,這真的不是我所認識的BRSO啊⋯

是巡迴累了嗎?還是跟指揮溝通出了問題?總之今晚問題一籮筐

愛拍照的我,音樂會後仍然走走拍拍

見到指揮 Daniel Harding 再次走出舞台(請見照片最後一張),我開心極了,上前詢問他能否一起合照

「Of course, no problem!!!」,他一邊善意地回答我,卻一邊同時急促地翻閱著總譜

我站在舞台旁邊等待他

然後,他開始把今晚錄影直播組叫上舞台,翻閱著總譜,開始指示他要「再次演奏」哪些段落...

接下來,樂團團員們一一被叫回到舞台上

此時我理解了,針對剛剛音樂會裡的「煙火大會」,現在樂團要進行「補救錄影」

 

我還續續待在場邊,現在團員已陸續全部回到舞台上,臉部當然沒有任何喜悅的表情

導播開始翻閱總譜,錄影組準備就位

接下來,因為我不是團員,當然就被請出音樂廳了...

其實今晚樂曲結束時,現場觀眾依舊掌聲如雷,更有許多人起立鼓掌叫好

但「音樂好不好,自己內心知道」

樂團的補錄,就是求好求完美的證明。

希望這是一次偶發的煙火大會,並期待下一次聽到BRSO火力全開的超神演奏回歸,如同我數次聽過的楊頌斯帶領他們時,是那麼光彩奪目,是令人真心佩服的超級樂團…
.
樂曲簡介:

馬勒第七號,也常被叫做「夜之歌」,因為五樂章裡,有兩樂章被馬勒命名為「夜之樂」(Nachtmusik)的音樂:

據說馬勒在1904年荷蘭之旅,因看過了畫家林布蘭(Rembrandt Harmeszoon van Rijn,1606–1669)知名的畫作《夜巡》,產生了啟發而作曲第二樂章並命名為「夜之樂」。

而第四樂章則加入了吉他與曼陀鈴,呈現出「小夜曲」濃厚氛圍,欣賞時常令人愛不釋手。(其實是耳,哈哈~)

最終樂章轉為C大調,如同黑夜迎向光明一般非常非常精彩~

馬七如果沒有了這麼精彩的第五樂章,那麼或許將如他的名字「夜曲」一般,永遠屬於夜晚~這第五樂章的震撼、燦爛與輝煌,徹底點亮了這首交響曲,更成為馬勒不朽的交響篇章!

 

 

 

 

 

 

 

睡覺前又看到布商大廈又來借照片去用了~

斌斌出品,必屬佳品 XD

 

第七號交響曲《夜之歌》

19:23 第一樂章的高潮

1:11:11 第四樂章盛大華麗的結尾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QdxvC7NNSLQ


2023.05.23. 講點今天覺得有意義的事情~教育要從小做起

下午我們團到萊比錫巴赫博物館(Bach-Museum Leipzig)參訪,抵達時有一群小學生也同時開始他們的參訪

我們詢問解說員,平常也都有這麼小的小朋友還參訪嗎?

她很認真地回答我們:「對!」

「我們重視古典音樂的教育,希望學生們能從小就喜歡古典音樂,不要看到巴赫就睡著XD~所以一直都有安排學生們的參訪~」

看著這群孩子嘰嘰喳喳討論著,對巴赫的一切都感興趣的模樣,真心覺得,教育~真的要從小做起...

 

這是耍寶的我~❤️巴赫

 

23/05/23 晚20:00:第九號

Ivan Fisher & Budapest Festival Orchestra (9th Symphony)

23.05.23. 馬勒第九號交響曲:伊凡費雪(Iván Fischer)+布達佩斯節慶交響樂團(Budapest Festival Orchestra)

「聽吧~這就是我的樂團!」我相信伊凡.費雪今晚心中的旁白就是這句話。

伊凡.費雪與馬勒相同,也是猶太人,自小家住布達佩斯歌劇院旁,他曾受訪時笑說:「自小就對歌劇很熟悉。」,但其實是住在歌劇院旁邊,知道每一部歌劇幾點開始跟幾點散場😆

「我從小就知道《魔笛》《唐喬望尼》《波希米亞人》的歌劇長度,因為從窗戶探頭出去,就知道幾點演完了XD~」

看過他許多的大師班,對於伊凡.費雪深厚的音樂底子與帶團能力,一直都非常喜愛(他能將一個原本只屬於音樂節假期才演出的布達佩斯節慶管絃樂團,帶到全球評價十大Top 10,還獲得匈牙利政府的鉅額補助,領導力與執行力實在是天縱英明)

今晚,他才一出場,其實就已經征服我了...

布達佩斯節慶交響樂團溫暖無比的音色,全程投入的演奏,團員之間創造出許多美妙的音樂,而伊凡.費雪的手勢毫不誇飾,準確地帶出所有必要的情緒,甚至我覺得團員們主動回饋他更多的互動回應,是讓我現場更感動的原因之一

「這就是我們的樂團!」今晚的音樂,我強烈感受到來自每一個演奏者所散發出的歸屬感與榮譽感~似乎一心一意地奏好音樂,傾盡所有地展現自己,是團員們唯一而至高的目標🔥

明明前三個樂章我都還好好的,但到了最後樂章,已經完完全全被他們說服的我,幾乎從頭哭到尾了,不誇張;現場超安靜,還要一直強行忍住不能出聲啜泣,我知道這樣寫有點矯情,但眼淚就是一直流出來,根本停不住啊⋯

終於到了最後極慢板段落,音樂極其緩慢、一層一層的和聲堆疊,似乎融合了馬勒心中痛苦最大的聲音:哀莫大於心死

在這一刻,聲音與沈默、生存與死亡之間的距離,幾乎全部消失

生與死,真的那麼重要?或許此時馬勒已經參透了一切,但是心中卻依依不捨…

馬勒在樂譜上寫下了—「Ersterbend」(逝去),彷彿他怕我們從聽覺裡音樂,無法清楚得知他要傳遞的訊息…

最後一個小節,力度甚至被標記為 Pianississimo(pppp),且停頓非常長的時間

聲音靜止、時間似乎仍不斷持續下去著…

超過一分鐘,現場才爆發出熱烈掌聲,幾乎所有人都站起來Standing ovation

今晚真的是奇蹟之夜,是這幾天最接近馬勒的一刻

我任淚水流下,一邊繼續拍攝謝幕照片,心中感謝著自己今晚有幸能在萊比錫參與這場音樂會...

 

 

 

 

 

 

聽完馬勒第九號,抬頭看天空,夜已深~月兒彎彎,還伴隨著一顆小星星,不知是否馬勒也正在微笑著看我們?

散步回飯店休息,愜意又舒心

 

上面是相機長焦拍攝,但手機拍照還是非常好用

 

23/05/24 晚20:00:第一號

Daniele Gatti & Gustav Mahler Youth Orchestra (1st Symphony)

 

2023.05.24. Daniel Gatti 與馬勒青年管弦樂團(Gustav Mahler Jugendorchester,簡稱 GMJO) Part.1

馬勒第十號交響曲第一樂章

在幾天下來陸續欣賞這麼多職業交響樂團後,今天由這次馬勒音樂節裡演奏交響曲唯一的年輕世代樂團GMJO上場,尤其是搭配Daniel Gatti 這麼棒的指揮,在開演之前很期待究竟會是什麼樣的感覺~

先說今晚上半場演奏馬勒第十號交響曲第一樂章慢板

先講樂團調音,年輕帥哥首席仔細地從管樂調起,接著低音弦樂,再調到高音弦樂,花費的時間雖然長,但是充分的調音時間,讓所有人有機會能夠適應舞台上面的聲響,仔細聆聽自己與別人的音色,最終才進入全團調音

這些雖然都是小細節,但是完全能夠感受到這個年輕樂團嚴謹的訓練水準

Daniel Gatti 全場背譜,這位演出經驗豐富的指揮家,完全就是一本管弦樂總譜與教科書;在他細膩的動作之下,精準的控制音樂的每一個細節,也誘導著這群青年音樂家以循序漸進的方式詮釋馬勒最困難的音樂…

他抓得住我

馬勒第十號第一樂章 Adagio 這麼深沈的音樂之中,從最初的中提琴獨奏,感覺仍有那麼一點怯生生地,在 Gatti 沉穩的呼吸與動作之下,全團的音樂逐漸合而為一,非常神奇的凝聚效應,就這麼一點一點在我的眼前發生

我想起之前帕胡德與我聊過的:「為何柏林愛樂的音色為什麼會如此的美?」

就是因為「我們一起呼吸」

Gatti 正不疾不徐,透過每一次呼吸引導著這群年輕音樂家們,能夠藉由同步呼吸,奏出完全一致的音樂語法與樂句

說來容易,做起來卻非常困難

這群可愛的年輕音樂家們,漸漸忘記了剛開場的羞怯,將音樂的層次一步一步的拉高,在不和諧的九音和弦衝擊+小號掛留之後,音樂表現進入了一個全新的層次

我明顯感覺到他們樂器聲部之間的呼吸互動,音樂也完全流動了起來,越來越放鬆~此時樂團已經融合唯一,音樂越來越順暢,這轉折真是不可思議

這段原本就長達26分鐘左右的音樂,在 Gatti 清晰的解構指揮之下,足足拉到了30分鐘,慢速卻細節滿滿,我聽到了非常不可思議的完整度與成熟層次感,很難相信這是一群20幾歲的年輕孩子們,所演奏出來的馬勒

今晚上半場他們奏出的,其實不是第十號交響曲中原本瀕臨絕望的那一刻,反而呈現出即使在最絕望的時刻裡,人生似乎還有充滿著希望與微弱光芒

非常非常令人動容,也是非常有意義的反向思維,難道人生只能是單行道嗎?我同時這樣想著

除了文字之外,我拍攝的照片將說明許多的細節,這群年輕音樂家們的傑出表現,讓我心中由衷地稱讚他們,再次感受到歐洲年輕一輩音樂家們豐富的底蘊,就是這些珍貴的音樂會一場接著一場的演出,累積經驗,成為他們未來能夠進入各大職業樂團的最佳能量與動力

看著他們充滿笑容的演出,讓我情不自禁地也回想起自己曾經在法國求學,吹樂團與室內樂的許多時刻,歷歷在目,永遠難忘,青春真好~

下一篇 Part.2再繼續貼他們精采的馬勒一

 

 

 

2023.05.24. Daniel Gatti 與馬勒青年管弦樂團(Gustav Mahler Jugendorchester,簡稱 GMJO) Part.2

下半場:馬勒第一號交響曲《巨人》

經過上半場的開場之後,馬勒青年團管弦樂團的馬勒第一號交響曲更令人期待了🌟

 

同樣的,樂團開場前的調音非常嚴謹,這一直是我最欣賞的部分,Gatti開始樂章前,細膩的預備動作,也讓所有團員專注

從一開始橫跨的七個八度大自然之聲,到他選自藝術歌曲第一主題,整個音樂的解構過程非常的緩慢卻細膩,我感受到Gatti的演出策略,他要一步一步的帶著這群年輕音樂家,仔細的「閱讀」這首交響曲🎵

整整12分鐘之後,他才釋放出第一個極強段落,這讓所有團員同樣感到振奮,我看到好多團員都帶著笑容,開心地接著演奏下去,他們心中一定清楚知道自己很棒

第二樂章蘭德勒舞曲風格,Gatti同樣清晰的分段,速度不快節奏清晰,顯然他想的不是跳舞💃,是「一帆風順」的航行😉

第三樂章的送葬進行曲,小調的兩隻老虎旋律到中間突然亂入的猶太音樂,氣氛掌握得極好😘

我最喜歡的就是當低音號聲部進來得極為輕柔時,Gatti還抽出空來用左手給他比了個大拇指稱讚👍🏻

愛人藍眼淚的段落,更是讓我體驗到了無比輕柔的層次

這種沈浸式的慢,真是體驗馬勒的溫柔音樂,最棒的方法~好陶醉

到了最後一個樂章,Gatti的策略奏效了,現在所有的年輕音樂家皆已完美地呼吸融合在一起,並蓄勢待發

 

Gatti 手勢一放,他們一段又一段、一句又一句的營造樂曲最後的熱烈高潮,迎向燦爛而華麗的結尾

最後力度結束之後,你完全可以想像~現場觀眾熱烈鼓掌+歡呼躁動不已👏🏻👏🏻

這群年輕的音樂家藏不住喜悅了,弦樂團員揮舞著手中的弓來回應觀眾們的熱情,管樂團員則腳跺舞台,加上歡呼來回應觀眾們的熱情❤️

音樂廳頓時變成了最熱鬧的市集,全場一片和樂,是音樂節以來全場最熱烈的尾聲

我笑得好開心,發自內心感到溫暖與感動,這樣的演出經驗,是任何一所音樂院,任何一個名師、教授都沒有辦法給予學生的~

音樂演奏的經驗,就只能在一場場音樂會裡慢慢培養~這就是古典音樂的傳承~

Gatti不斷返場,帶領這群青年音樂家們接受觀眾們的掌聲👏🏻

最後當然就是舞台上各種不斷的擁抱與互相鼓勵,我也非常喜歡😊

Bravissimo to you, GMJO ❤️❤️👏🏻

 

第一號交響曲第四樂章,依照馬勒總譜指示,安排長號手加入法國號聲部,增加音響厚度

 

 

 

 

 

後記

聽音樂的感動,騙不了人😆(應該說騙不了~手錶)

昨晚聽馬勒青年交響樂團演奏馬勒第一號交響曲的最後10分鐘,心情亢奮達到頂點,那最自然的生理反應又被記錄下來


馬勒音樂節期間,我們也去摘星一下

2023.05.23. 萊比錫布商大廈米其林一星「Stadtpfeiffer」餐廳

旅行中,每天都在不同餐廳用餐,目前為止我們從德國餐、歐洲各地特色菜、希臘料理,甚至到越南料理Phở都吃過了~

記錄一下這次摘星兩次的萊比錫布商大廈米其林一星「Stadtpfeiffer」餐廳,我們點的是四道式全餐,從開胃菜、前菜烤牛舌、主菜小羔羊肉/烤鮭魚到甜點,每道菜都有餐廳特別搭配的佐餐酒,真是幸福滿滿的一餐。

與餐廳四主廚之一合照

白酒、紅酒、甜酒佐著每一道菜上來,大家都開心極了

也謝謝團員們一直幫我加酒,每一杯酒,不知道為什麼,都「越喝越大杯」😅😅...

 

 

尤其餐廳地點就在布商大廈米一樓,餐後直接刷票入場音樂會,完全沒有交通時間的擔心,更是無比貼心。照片不怕大家笑,就是已經喝完四種酒,而且「越喝越大杯」之後,入場前的我(眼睛好像已經不能聚焦惹XD)

 

貼心的老闆娘會在每一道菜上來時親自侍酒,專業又親切(拍攝於5/28二訪,看我的馬勒T恤就知道啦~)

到布商大廈的話,非常推薦這家米其林一星餐廳❤️


今天白天坐車出城離開萊比錫,到德勒斯登一日遊~在我背後就是歷史悠久的森柏歌劇院❤️🎵🌟

森柏歌劇院(Semperoper) 是德國薩克森州德勒斯登的一座歌劇院,位於德勒斯登歷史中心的劇院廣場,近易北河畔。

歌劇院修建於1841年,1869年,歌劇院遭到大火燒毀,之後得到重建,並在1878年完工。

森柏歌劇院曾是許多歌劇的首演場地。二戰期間,歌劇院曾被炸毀。戰後得到重建,並在1985年完工。


23/05/25 晚20:00:第三號

Christian Thielemann & Staatskapelle Dresden (3rd Symphony)

 

 

 

 

馬勒 - 新鮮雜學 樂器篇

馬勒第三號交響曲中的特殊樂器:郵號(Post Horn)
在馬三第三樂章的TRIO段落中,郵號所對應的音樂,現場常需躲在後台演奏,製造遙遠的音色,與小號對應時,能創造一種「時間暫停」的既視感,非常、非常特別,而且夢幻

這段郵號獨奏,與樂團呼應,更是相當長而完整的管弦樂片段獨奏段落
因此音樂會最後,郵號獨奏者一定會受邀出來接受觀眾掌聲😉

參考欣賞影片: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RPMcOmaWHCY

 

郵號謝幕照片

 

 

 

 

 

2023.05.25. 德勒斯登馬三花絮

聽完蒂勒曼指揮 Sächsische Staatskapelle Dresden 的馬勒三號,滿腦袋都是「愛情告訴我的事」,邊哼著曲調邊拍著散場照片,走到舞台前,想說來拍一下蒂勒曼使用的總譜與指揮棒,一定很有fu~

結果明晚約好要一起夜衝23:00馬勒音樂會的呂岱衛老師夫婦居然同時出現在我面前,應該是知道我很愛到處拍照,所以已經在音樂會後很瞭解偶~就自動導航發現我啦~😁😁

我說來來來~來自拍🤳 把指揮譜架跟總譜當作背景,很定很酷~

就在我們自拍時,貼心的樂團譜務走過來,原本以為他要將總譜收走,結果沒想到他跟我們說:「我來幫你們拿總譜當背景,別拍到我就好😆

OMG,怎麼有這麼貼心的樂團譜務❤️ 好感度馬上加💯好人一生平安😄😄

所以就出現以下照片啦~真是滿足又開心的一夜

 

23/05/26 晚23:00!!!

番外篇.深夜教堂的爵士馬勒❤️

凌晨時分的爵士馬勒❤️

2023.05.26. 凌晨的Jazz馬勒

馬勒音樂節深夜系列

鋼琴Jazz即興音樂會

 

 

今晚夜衝馬勒粉浪漫❤️

午夜 0:06,身體很疲憊

紅色燈光讓教堂裡色彩繽紛

挑高的空間,音色更是無敵

安可曲 - 馬勒五號第四樂章

大家紛紛拿起手機開始拍攝😊

此時萊比錫夜已深戶外的嬉皮龐克正在活躍

但室內的馬勒音樂好療癒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K7KSqjDPXQc

 

暗黑萊比錫😘

《浪潮哥德聚》(Wave-Gotik-Treffen)

 

一年一度最黑暗的萊比錫XD

 

《暗黑哥德嘉年華》,曬一下與萊比錫的暗黑女郎們合照~😘😘

 

 

翻拍攝影師的相機螢幕


2023.05.28. 馬勒音樂節最終日 - 我也穿著我的馬勒T恤登場了🌟

在萊比錫參加馬勒音樂節,那麼馬勒T恤,一定要來一件的啦❤️

今天要連聽兩場音樂會,上午是捷克愛樂帶來的第6號《悲劇》,晚上登場的會是音樂節最盛大的 Grande Finale ,布商大廈的第8號交響曲《千人》

其實如果不是兩年前套票一次都買好的話,這次音樂節要聽齊所有交響曲,真的是非常非常困難的…

構思許久,看著心中的每一個計劃逐步實現,萬分感動😊

本次我們的萊比錫馬勒音樂節行程&音樂會,即將迎向最盛大、熱鬧的尾聲《千人》,心中萬分感謝所有能夠讓這美好的一切實現的人、事、物🎈💕

 

從抵達萊比錫的第一天,我就看見櫥窗裡這件特別的馬勒T恤啦~

 

近拍給大家欣賞。這顏色特別,叫做「Teal 」,介於藍色與綠色之間的顏色,類似暗綠和深青色~

 

23/05/28 早11:00:第六號《悲劇》

Semyon Bychkov & Czech Philharmonic (6th Symphony)

 

2023.05.28. 馬勒交響狂熱有感

今天上午聽完捷克愛樂演奏馬六之後,非常棒~很有感覺,來寫一點欣賞馬勒音樂的想法

馬勒,可能是擁有全世界最多「瘋狂樂迷」的古典作曲家

當然,每一位作曲家都有他的音樂特色,但要像馬勒這樣,同時擁有最大聲的Fortissimo、最小聲的Pianissimo,最長的樂曲長度,最大型的管弦樂編制、最深層的生死議題探討、最特殊的多樣樂器使用...

但,集眾多特色於一身的馬勒,其作曲,在他的年代,並不受到肯定...

「詭異、奇特、不可預料」,這些過往出現在馬勒音樂裡的負面用詞,在現代人越來越懂得以他的人生歷程、作曲動機、讀譜做深度理解之後,漸漸變成了同理心與深深地感同身受

以前說,「聽馬勒,是一種顯學」,我認為「聽馬勒,更是一種雜學」

我說的這種「雜學」,雜指的是好的那一方面

為了聽懂馬勒,聽馬勒的音樂,有關於管弦樂的一切,都需要「略懂略懂」:

管弦配器法要開始「略懂略懂」、樂器演奏法要「略懂略懂」、音樂曲式學也要「略懂略懂」、動機主義作曲也要「略懂略懂」,背景考據更要「略懂略懂」,作曲家的想法更要「略懂略懂」...

例如:

第六號《悲劇》裡,象徵著擊倒巨人的大槌(Hammer),馬勒並未具體指示要用哪一種槌子?敲擊哪一種板子?

所以各樂團都會以自己的方式製作對應《悲劇》的大槌與打擊板:有的聲音亮,有的暗沈,有的極重,有的則悶響,這就是一種開放性的選項

為什麼第六號第一樂章,前奏之後的第一段音樂,會被稱之為「Alma主題」?

為什麼第六號最美的行板,有的版本在第二樂章,有的在第三樂章?

為什麼英雄的三大打擊,但槌子只打兩次?

進一步的雜學,體現在現場觀察管弦樂團演奏的樂趣:

例如,樂手們畢竟是人,偶爾前後檔弓法會錯亂;偶爾雙鈸會在小聲之處沒打出聲音,或者打錯拍點;銅管也會有突然音色極好或放炮的時刻,就連大槌,都有現場音樂會打完飛出去的時刻~有時會被演奏逗笑,有時卻又感動莫名(這段文字,沒有指特定場次)

聽得更多,了解更多之後...放鬆心情,體驗現場Live',增加經驗值,馬勒的各類雜學深度,將越來越厚實

這,絕對是一輩子的追尋

 

2023.05.28. 香醇濃郁的捷克之聲 - 馬勒第六號《悲劇》交響曲

畢契科夫(Semyon Bychkov)所率領的捷克愛樂,先前來台灣時就已經斬獲許多粉絲,評價甚高。這次他們來到馬勒音樂節,演奏自己波西米亞故鄉作曲家馬勒的第六號交響曲,自信滿滿豪情萬丈~如果要我評價,我會說這是幾乎完美的一場音樂會。

第六號交響曲寫作於1903-1904年間(1906年再次修訂),其時馬勒已經與妻子阿爾瑪結婚並期待著兩人之間愛的結晶誕生,此時的馬勒工作順遂、愛情與家庭都在幸福的狀態中,卻埋首於《悲劇》這樣一首黑暗的殞落之作,在這首交響曲中,馬勒描述的主角,將遭受到三大打擊最終倒下,因此本首交響曲中的「大槌」(Hammer)已經於其他貼文裡介紹,不再贅述。

而本交響曲的另一個特色,就是第一樂章 2'30"左右開始出現「阿爾瑪主題」(Alma Theme),隨後更以主導動機方式不斷出現、變化,甚至成為最後樂章前的主要動力,這滿滿的「阿爾瑪主題」可說是馬勒將心心念念的愛妻放在心中的最佳證明。

只可惜這首交響曲整首依舊是悲壯暗色調,儘管行板再美、再柔情萬千而纏綿,已經預知結局的我們,心中只能在這最美的音樂裡哀嘆著即將迎來的悲劇,初版的三次槌擊,經過修改再版之後剩下兩次;馬勒也在總譜上註記「如果槌擊力度不夠,可以加上雙鈸與大鑼」。因此除了「槌、箱」的開放性選擇,各樂團也有不同的悲劇槌擊表現方式,總是讓本曲樂迷津津樂道的焦點

我非常喜愛捷克愛樂詮釋的馬勒音色,那種動態幅度與濃郁的音色,都讓馬勒旋律中的悲傷感在空氣中傳遞出孤寂的氣味,無論是節奏或旋律歌唱;而樂團雄厚的力度也讓該樂曲爆棚時爽快炸裂,一點都不拖泥帶水。

畢契科夫持棒角度喜歡偏下,看起來更像是手的延伸,是一位極為認真的指揮家,樂譜上幾乎每一頁都貼上了各種不同顏色的便利貼,有黃色藍色桃紅色,註記肯定非常豐富(超想偷看der)

與團員之間的呼吸聯繫感非常強烈,樂團首席與各聲部首席表現皆為一時之選,與他的音樂呼應感極強;英國管與法國號的獨奏極美、打擊樂手特別到後台演奏的牛鈴聲與多種打擊樂器精緻的音色表現(雙鈸小聲有一點沒打好),全場都有極其優異的現場感

「這就是我們捷克的音樂、捷克的音色」,我在場深深感受到團員們演出後對自己樂團的驕傲感,推薦之後有機會,大家一定要現現場欣賞捷克愛樂。

 

 

 

 

 

 

23/05/28 晚20:00:第八號《千人》

Andris Nelsons leading the Gewandhausorchester (8th Symphonies)(第二場

 

2023.05.28. 萊比錫馬勒音樂節最終場-第8號交響曲 《千人》

昨天晚上欣賞音樂節最盛大的千人交響曲,此篇心得文卻等了一個晚上,隔天睡醒,沉澱心情之後才能完成。

為什麼呢?

因為昨天晚上的盛大演出裡,有很多的遺憾與觀察

一方面除了期待最高,失望最深之外,沒有想到昨天我另一篇文章所提到的現場欣賞樂趣,甚至包括演出的不完美,真的通通出現了

先前就有內部消息,聽說Nelson彩排到一半身體不適快昏倒,從事後結果看回來,的確許多最精緻困難的段落,應該只有草草綵排,或也有可能樂譜不熟,並沒有深入的將許多細節練好(樂團與合唱團除外)

昨天我的位置就在第三排中央,第一部份拉丁古讚歌「Veni, Creator Spiritus」(求造物主聖靈降臨)整體氣勢十足,雖然這一次是「小型編制」的千人(樂團約120人,合唱團約240人,總演出人數約將近380人),但在布商大廈音樂廳裡面,聲響密度極高,這所有的聲音直襲我面而來,這是音樂節裡第二場千人,大致上來說,全體齊奏/唱,加上獨唱的部分整體是非常成功的。

但只要到個人的獨唱/輪唱部分,歌手之間的不和諧與瑕疵就浮現出來了…

所以我直接講一下第二部分,選自歌德《浮士德》第二部第五幕的最終升天場景

因為我就身處在座位第一線,每個歌手演唱的方式包括他們看譜、演唱的姿態,清清楚楚,甚至我偶爾都可以跟歌手對看了

這已經是千人在音樂節裡面的第二場演出了,但仍明顯感覺到他們的眼睛完全離不開樂譜,我是學演奏的人,完全了解這種感覺:就是「對樂譜不熟悉」…

擔任第一女高音角色的Brit-Tone Müllertz(Magna Peccatrix)突兀地立了一個大譜架,全場幾乎遮住了半張以上的臉,(剩下六位獨唱者都是手捧著樂譜,坐+站)
對音樂沒有安全感,「不能沒有樂譜」的感覺,非常鮮明地傳給了我

第二女高音Jacquelyn Wagner Sopran (Una poenitentium)今晚則音色嘹亮,自信滿滿,聲音的狀態好極了

男高音Brenden Gunnell Tenor (Doctor Marianus)蘇格蘭裙傳統服裝上身,服裝💯;歌唱的非常賣力,但音色傳遞共鳴,實在不夠好

某方面來說,音樂節安排這七位獨唱同台,絕對是一大盛事

但這七位獨唱家在演唱時,音準上面有明顯的瑕疵,甚至兩位女高音唱在同一個音的時候音準也都完全不一樣…對於音樂的不熟悉,也反映在跟樂團的拍點上,還有各自的抖音方式也會干擾拍點,聽起來實在非常詭異,傳到大廳的最後面我完全不敢想像觀眾們會聽到什麼…

進入「神秘合唱」之後,合唱團的柔聲真的美極了👍🏻,已經開始期待女高音「永恆女性、引領我們高昇」唱段

結果Brit-Tone Müllertz吸氣準備之後,我聽到她喉嚨發出「哼」一聲,完全發不出聲音,句子沒唱出來

一句沒唱出來,第二句也沒有唱…然後她完全找不到拍點進來

機警的第二女高音Jacquelyn Wagner Sopran,趕快從第三句開始直接替她代唱,

現場我眼睛跟嘴巴都閉不起來,因為這一切發生得太突然(我還可以偷瞄到樂團團員一邊拉琴一邊眼神互看,大家應該都被嚇到了)

然後我看到 Brit-Tone Müllertz 把頭藏在譜架後面,臉露出來的時候我知道她都快要哭了…

今天晚上最可惜的就是狀態最好的女高音唱第二女高音,唱第一女高音的人不在狀況內

後來的合唱加上樂團,當然是全力演唱演奏,補救著這一切,並營造最後的輝煌壯麗

但即使是音響效果再次爆棚,也掩蓋不住先前這麼尷尬的放炮

觀眾現場依舊歡呼、掌聲如雷,持續了將近20分鐘,幾乎全場的人都起立鼓掌了…

以活動來說,真的是圓滿成功👍🏻🎊

但是,「音樂好不好,自己內心知道」
這是一次難能可貴的現場體驗,雖然不完美,但是反而看到更多細節

我心中知道,準備不足,絕對是最主因

更多的原因,只有他們內部自己會知道,作為一位愛樂者,我們以實際行動支持整個系列的馬勒交響曲,從中得到了無比的樂趣跟珍貴的現場欣賞經驗,這些都是無可被取代的

我也無意批評歌者,據實報導而已。

寫這些,我心情沉澱了一個晚上,慢慢消化之後,以文字與照片記錄下來

(2023.05.29.萊比錫)

 

千人最後「神秘合唱」段落: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AX51TVAyUWE

 

英國逍遙音樂節 Live'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9WhNn6zxqVg

 

 

 

 

 

 

 

 

 

 

 

 

 

 

 

 

 

 

 

2023年馬勒音樂節的最終場音樂會,以地主團布商大廈的《千人》交響曲,做出華麗結尾~

 

【有片】六位指揮與第八號交響曲最終段落的神情

 

最後再留念一張於布商大廈音樂廳,穿著馬勒T恤的照片

 

講座場地

搞笑花絮.音樂會前導聆現場

 

 

 

 

 

2023.05.28. 萊比錫的最後一晚

慶祝馬勒音樂節十首全套交響曲音樂會,全部完成啦~畫個愛心+光雕簽名,開心地慶賀馬勒音樂節全部十首交響曲、十場音樂會圓滿完成🌟

這次我們全程住在NH飯店,對面就是新市政廳大樓(Neue Rathaus),相處了十幾天,覺得真的是一棟很美的建築

今晚聽完《千人》,一路悠閒散步回飯店前,把相機放在石椅上,嘗試用相機長曝+手機手電筒,寫下「❤️MAHLER❤️」,為這趟音樂節之旅留下萊比錫最後一夜的紀念

耶~成功了🎉

雖然好多路人經過,可能覺得我怪怪的,為何拿手機開著手電筒在空中畫來畫去?似乎在進行什麼奇怪的儀式

對~想拍出好照片,沒有羞恥心就對了😆

 

2023.05.30. 柏林一日遊

韋伯歌劇《魔彈射手》首演的柏林皇家戲劇院

德國浪漫主義歌劇首部曲:韋伯歌劇《魔彈射手》首演的柏林皇家戲劇院(Königliches Schauspielhaus)1919年改稱普魯士國家劇院(Preußisches Staatstheater),1984年起改稱柏林音樂廳(Konzerthaus Berlin)

 

柏林藝文資源太豐富,好多歌劇院與歷史,今天可以弄清楚,真好😘

更開心今日探索柏林於此地留下探訪足跡👍🏻

在莫札特《魔笛》(1791)與貝多芬《費黛里奧》(1814)兩部德語歌劇鉅作之後,時任德勒斯登宮廷樂長的作曲家韋伯耗費三年時間細細創作,終在1820年完成歌劇《魔彈射手》。

1821年6月18日在柏林首演之後,一年間《魔彈射手》連續上演超過50場,緊接其後於維也納、德勒斯登、萊比錫、漢堡、慕尼黑、布拉格、拉脫維亞里加、丹麥哥本哈根等主要城市連續不斷演出,獲得極大的迴響,更在1824年至1825年間陸續迎來倫敦、巴黎及美國等地的首演,是韋伯生平最重要的歌劇創作,更是浪漫初期最具代表性且無與倫比的歌劇作品。

期待九月份衛武營旗艦歌劇《魔彈射手》
https://reurl.cc/nDnnp6

 

途經柏林國家歌劇院(Staatsoper Berlin)

好的建設,永遠留存下來的精神

國家歌劇院於1741年開始建造,在1742年尚未竣工時就進行了第一場演出。二戰期間歌劇院完全被毀,1955年歌劇院重新修復並於2017年再度重新開啟。

 

然後來到柏林,當然要來柏林愛樂廳打卡,我們也入內完整參訪,從音樂廳到貴賓包廂,體驗獨家的後台音樂之旅


貫穿馬勒全部交響曲的Ewig動機

 

超凡於世的交響曲

馬勒第九號交響曲是繼貝多芬之後,這世界最超凡的交響曲,尤其是其中的慢板。

在情感上,馬勒此時的境遇,讓他陷入了兩難:他深愛這個世界,卻又害怕離開。

針對表面上似乎走向虛無的滅亡而無言的結局,但當我們沈浸於音樂之中時,越了解深入這首作品,您會發現在表面之下,藏著的深意是馬勒對生命所逝去的一切,進行了深層的敘述與緬懷,他的音樂裡,似乎更多地是思考生命本身,而不止是死亡。

試圖以音樂之外的一切~包括文字來敘述這麼深層的音樂,不但是多餘的,其實也是不應該的;無論您再怎麼樣不熟悉馬勒的音樂,都應該如同自身閱讀一部位大的文學作品一般,細細品味,反覆閱讀,期許自己有朝一日能進入這作品中的美好,以自身能夠理解的方式,來接近馬勒的境界

馬勒的第一樂章開頭,我們甚至能夠感受到《大地之歌》未盡的旋律與未完成的告別,這是許多專家們未曾提及之處;由兩音為一組,發展為三音一組、四音一組的主旋律,第九號交響曲接續在《大地之歌》⟨送別⟩(Der Abschied)之後,這樣的旋律,率先為我們帶出了依依不捨之感。

《大地之歌》的最後最後歌曲,由馬勒所添加的歌詞如下:

Ewig... 永遠、直到永遠

Still ist mein Herz und harret seiner Stunde! 我的心靜止著,等待著時機! (馬勒自己添加的詞)
Die liebe Erde allüberall blüht auf im Lenz und grünt 美麗的大地,到處春暖花開,綠意盎然!
Aufs neu! Allüberall und ewig blauen licht die Fernen! 到處皆是的,永遠湛藍的天空!
Ewig...(*7) 直到永遠…… 白雲無盡時

https://youtu.be/Npy4gjZ81F0?t=3725

 

接入第九號交響曲的開頭旋律

https://youtu.be/IoNEeKJ2x44?t=42

 

樂譜範例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ah3mcaRpc9Q

 

延伸話題:國際馬勒指揮大賽

國際馬勒指揮大賽線上直播課(7/6晚間班,共6堂):全台獨家!名師帶你追馬勒

2023年第七屆國際馬勒指揮大賽追賽課程❤️

共規劃六堂直播課,可享賽程完賽後一個月完整課程回看。

六堂直播課程將從馬勒指揮大賽歷史、賽事介紹到馬勒音樂特色。

配合賽程,將成立專屬群組,由蹦藝術林仁斌老師帶您一堂一堂追著大賽,一輪一輪過關斬將,最終欣賞舞台上發光發熱的新生代指揮家,指揮盛大交響樂的迷人風采!

國際馬勒指揮大賽專屬討論群組:

國內首創.每日更新的最新大賽各項訊息

深入觀點.專家帶您賞析、資訊解惑與釋疑

互動討論.隨大賽進程更新演奏欣賞與討論

 

馬勒指揮大賽主席與榮譽評審 Marina Mahler(馬勒孫女)

瑪麗娜·馬勒(Marina Mahler)是馬勒和阿爾瑪·馬勒的孫女。

馬勒女兒安娜·馬勒(Anna Mahler)後來成為雕塑家,和指揮家阿納托爾·菲斯托拉里(Anatole Fistoulari)結婚之後,將女兒命名為,筆者認為是「Maria+Anna」之意。 2004年,安娜·馬勒與歐內斯特·弗萊施曼(Ernest Fleischmann)和班貝格交響樂團共同創立了馬勒指揮大賽,第一屆大賽之首獎得主為即將就任紐約愛樂音樂總監的杜達美(Gustavo Dudamel)。她同時也是馬勒基金會號召成立者與基金會董事長。

 


馬勒第四號交響曲

G大調第4號交響曲馬勒創作於1899年至1901年間創作的四樂章交響曲。最後樂章加入女高音獨唱,而歌詞選自詩集《少年魔號》中的《天國的生活》(Das himmlische Leben)。

 

第4號交響曲全曲共4個樂章:

  1. 精緻、從容地—非常閒適地(Bedächtig. Nicht eilen—Recht gemächlich
  2. 悠閒地速度,不緊不慢(In gemächlicher Bewegung; ohne Hast
  3. 平緩,略似柔板(Ruhevoll, poco Adagio
  4. 非常滿足地(Sehr behaglich

 

第四樂章:非常滿足地(Sehr behaglich

樂譜版本

https://youtu.be/pCuHCMitaoQ?t=2905

 

歌詞(取自維基百科

Das himmlische Leben
(aus Des Knaben Wunderhorn)

Wir genießen die himmlischen Freuden,
D'rum tun wir das Irdische meiden.
Kein weltlich' Getümmel
Hört man nicht im Himmel!
Lebt alles in sanftester Ruh'.
Wir führen ein englisches Leben,
Sind dennoch ganz lustig daneben;
Wir tanzen und springen,
Wir hüpfen und singen,
Sankt Peter im Himmel sieht zu.

Johannes das Lämmlein auslasset,
Der Metzger Herodes d'rauf passet.
Wir führen ein geduldig's,
Unschuldig's, geduldig's,
Ein liebliches Lämmlein zu Tod.
Sankt Lucas den Ochsen tät schlachten
Ohn' einig's Bedenken und Achten.
Der Wein kost' kein Heller
Im himmlischen Keller;
Die Englein, die backen das Brot.

Gut' Kräuter von allerhand Arten,
Die wachsen im himmlischen Garten,
Gut' Spargel, Fisolen
Und was wir nur wollen.
Ganze Schüsseln voll sind uns bereit!
Gut' Äpfel, gut' Birn' und gut' Trauben;
Die Gärtner, die alles erlauben.
Willst Rehbock, willst Hasen,
Auf offener Straßen
Sie laufen herbei!

Sollt' ein Fasttag etwa kommen,
Alle Fische gleich mit Freuden angeschwommen!
Dort läuft schon Sanct Peter
Mit Netz und mit Köder
Zum himmlischen Weiher hinein.
Sankt Martha die Köchin muß sein.

Kein' Musik ist ja nicht auf Erden,
Die unsrer verglichen kann werden.
Elftausend Jungfrauen
Zu tanzen sich trauen.
Sankt Ursula selbst dazu lacht.

Kein' Musik ist ja nicht auf Erden,
Die unsrer verglichen kann werden.
Cäcilia mit ihren Verwandten
Sind treffliche Hofmusikanten!
Die englischen Stimmen
Ermuntern die Sinnen,
Daß alles für Freuden erwacht.

天國的生活
(選自《少年魔號》)

我們享受著天國的喜樂,
與人間大不相同;
世間的喧囂和吵鬧,
在天國中杳無蹤影。
人人都和睦安寧,
生活如天使一般,
度過歡樂的時光。
我們舞蹈、跑動,
我們又跳又唱。
天上的聖彼得在看著。

約翰把小羊放出來,
屠夫希律眈眈等候。
我們把一隻溫柔
馴服而善良的
小羊羔處以死刑。
聖路加宰了牛,
一點也不必擔憂。
在天國的酒窖里,
美酒不用付價錢。
天使們則烘烤麵包。

每一種美味的蔬菜,
都在天國的菜園中生長,
有上好的萵苣和豆子,
所有我們想要的東西。
滿滿的盤子都為我們而備!
優質的蘋果、梨和葡萄,
園丁讓我們隨心所欲。
如果你想要獐和野兔,
他們立刻跑到街上,
帶上許多趕回來。

如果是齋戒的日子,
魚兒又開始高興地遊動。
看那聖彼得帶著
他的漁網和魚餌,
跑到天國的池塘邊。
聖瑪莎一定要掌廚。

世間的一切音樂,
都不能與我們的相比,
當那一萬一千個少女
開始翩翩起舞時,
聖烏蘇拉也露出笑顏。

世間的一切音樂,
都不能與我們的相比。
西西莉婭和她的親友們
都是絕佳的樂手。
天使的美妙歌聲,
使我們感到滿足,
讓我們醒來就歡樂。

 

 

馬勒第四交響曲 楊頌斯指揮 【附中文字幕講解及歌詞】(51:06起)

 

延伸閱讀

十大管弦樂團話題:用欣賞管弦樂寫日記

https://bonart.com.tw/worlds-best-10-symphony-orchestras-2/

 

 

開卷蹦藝術.享受美好閱讀時光

☕️一杯咖啡.一點心意.支持蹦藝術☕️

 

各類合作提案,聯繫方式:

*手機:0917.670.518 
*Line:https://line.me/ti/p/LB1ro0P0AU
*E-mail:jenpin888@gmail.com

【BON音樂】2023年國際馬勒指揮大賽線上直播課(一):開賽先備知識

【BON音樂】2023年國際馬勒指揮大賽線上直播課(一):開賽先備知識
All about Mahler Competition - 1

– 資訊整理共享於網路,一起欣賞音樂與藝術之美 –
蹦藝術 | BONART


 

【特別課程】國際馬勒指揮大賽線上直播課

你著迷於指揮家的風采,想更了解這個角色?

音樂界盛事─國際馬勒指揮大賽即將開跑,你準備好了嗎?

你也許不熟他,但肯定聽過這個名號。他就是馬勒。「我的時代終將來臨!」這句馬勒名言,雖然聽起來有點狂,但多年後的現在,的確得到印證。《大人社團》這次與蹦藝術執行長林仁斌老師合作,把這場賽事帶到更多大人眼前,在這次的課程中,你除了會認識馬勒的音樂特色,更能理解國際指揮大賽的評選標準、樂團的每一個手勢背後代表的意義;特別設計過的課程時間,也能讓你體會如親臨現場般的緊張和興奮感!跟著老師一起追著馬勒看指揮!

 

國際馬勒指揮大賽,有什麼特色呢?

  • 國內首創,每天更新的指揮大賽相關訊息通知
  • 觀點交流,由導聆人帶領你賞析賽事特點與釋疑
  • 群組互動,與一群同好一起追賽事看賽程,享受緊張感

 

馬勒,可能是擁有全世界最多「瘋狂樂迷」的古典作曲家❤️

 

當然,每一位作曲家都有他的音樂特色,但要像馬勒這樣,同時擁有最大聲的Fortissimo、最小聲的Pianissimo,最長的樂曲長度,最大型的管弦樂編制、最深層的生死議題探討、最特殊的多樣樂器使用,幾乎是音樂史上絕無僅有的...

在馬勒所生活的年代,他以「指揮才能」受到高度的肯定;在眾多史料與評論裡,馬勒的指揮能力傑出,能夠準確理解樂曲,即使因為大量排練總讓樂團團員抱怨,但他帶領樂團成員,總能演奏詮釋出讓觀眾讚賞無比的音樂會。

 

優異的指揮能力.當代之最

在眾多史料與評論裡,馬勒的指揮能力傑出,能夠準確理解樂曲,即使因為大量排練總讓樂團團員抱怨,但他帶領樂團成員,總能演奏詮釋出讓觀眾讚賞無比的音樂會。

 

當代的偉大指揮家漢斯.馮.畢羅(Hans von Bülow, 1830-1894)與作曲家布拉姆斯(Johannes Brahms, 1833-1897)都曾經表達過非常讚賞馬勒的指揮才能;尤其馬勒後來能夠順利接任維也納宮廷歌劇院總監職務,布拉姆斯的強有力的背書推薦,更是馬勒成為接任維也納宮廷歌劇院總監的關鍵因素。

 

馬勒擅長研究總譜,理解作曲家的想法。在馬勒活躍的年代,他指揮歌劇與管弦樂時活靈活現的神韻與豐富的肢體動作,更被許多畫家捕捉、躍然紙上。可惜的是,那是一個還沒有錄影影像紀錄的年代,我們無法從紀錄片裡真正看到馬勒最受當時人們喜愛指揮百態。

 

馬勒接任維也納宮廷歌劇院總監職務之後,晉身至歐洲音樂界最高地位,創造了維也納的「黃金十年」,帶領當時樂界一片頹廢而不知未來「世紀末的哀愁感」中,邁向新局。

世紀末維也納是指19世紀末期奧匈帝國首都維也納在文化上的繁榮景象。這一時期,猶太人在維也納的文化舞台上大放異彩。廣義的世紀末維也納則包括至1938年德奧合併為止,起源自維也納的對世界產生重大影響的政治、經濟和文化諸潮流。一般認為,世紀末維也納的出現是奧匈帝國在政治上地位相對減輕,使得人們的關心轉移到文化領域的結果。世紀末維也納的碩果包括了美術上的維也納分離派折衷主義建築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學奧地利經濟學派等,橫跨多種多樣的領域。雖然世紀末維也納隨著奧匈帝國的解體和自由主義時代的終結而土崩瓦解,然而世紀末維也納在19至20世紀之交的人類文化史上擁有極為重要的地位。(本段文字取自維基百科
GIA3525703 Gustav Mahler conducting, from 'Jugend', 1910 (litho) by Schmidhammer, Arpad (1857-1921); © Giancarlo Costa.

 

但其作曲,則非其然...

「詭異、奇特、不可預料、不知所云」,是許多不認識馬勒音樂世界的人們,共同的心聲

這些過往出現在馬勒音樂裡的負面用詞,在現代人越來越懂得以他的人生歷程、作曲動機、總譜閱讀進行深度理解之後,漸漸變成了同理心與深深地感同身受

在馬勒的交響曲中,我們不但聽見世界萬物的聲音,更似乎也聽見他的兒時回憶:山區的牛鈴聲、軍隊鼓樂、號角聲,都來自其兒時成長的回憶:而成長過程,家庭的不和睦,甚至雙親的爭執與弟妹的早夭,也讓他的音樂有時充滿不安與快樂並存的矛盾感;往往在美妙的旋律出現後,突然被洶湧而至的巨大聲響打斷,彷彿人生處在極樂階段時,卻時時警惕著即將來到的不安,甚至預感著自己將遭逢不幸或磨難。
 
這些典型「猶太人苦惱」的特質,也有些人說可能是馬勒個人的神經質。雖看似難以理解,但隨著現在對於馬勒的研究越來越豐富,我們越來越能感同身受,因為這些音樂中呈現的時時苦惱而煩憂、喜樂卻害怕失去一切的不安全感,都與他的生活、生命歷程有著深深的關聯。

我的時代終將來臨!」,是馬勒的名言,出自1902年2月16日,寫給妻子阿爾瑪的信中。

馬勒寫道:「他(理查·史特勞斯)的時代結束後,我的時代才會來臨。我多麼希望能夠親眼見到這一刻,並且有妳在我身旁陪伴!」
 
馬勒是對的,只是他的時代,真的等了足足五十年之後,才真正降臨。
 
現代,馬勒的狂熱現象已成顯學,全球都是馬迷,也印證了馬勒曾說的「別人擁有當代,然而我卻掌握了未來!」

透過馬勒指揮大賽,您除了認識馬勒的音樂,更將透過網路直播,理解國際指揮大賽究竟在比什麼?樂團的每一個手勢背後代表的意義,在林仁斌老師的精闢解說之下,您更將了解專業指揮之間的彈指差異,將帶來何其重要的音樂變化~


馬勒指揮大賽主席與榮譽評審 Marina Mahler(馬勒孫女)

瑪麗娜·馬勒(Marina Mahler)是馬勒和阿爾瑪·馬勒的孫女。

馬勒女兒安娜·馬勒(Anna Mahler)後來成為雕塑家,和指揮家阿納托爾·菲斯托拉里(Anatole Fistoulari)結婚之後,將女兒命名為,筆者認為是「Maria+Anna」之意。 2004年,安娜·馬勒與歐內斯特·弗萊施曼(Ernest Fleischmann)和班貝格交響樂團共同創立了馬勒指揮大賽,第一屆大賽之首獎得主為即將就任紐約愛樂音樂總監的杜達美(Gustavo Dudamel)。她同時也是馬勒基金會號召成立者與基金會董事長。

 

安娜·馬勒在馬勒紀錄片中的旁白

馬勒第七號交響曲

 

2023年馬勒指揮大賽評審群

今年的大賽評審團由來自世界各地的不同成員組成。 其中最重要包括發起人榮譽主席:瑪麗娜·馬勒(Marina Mahler),以榮譽主席身份支持評審團;評審群還有班貝格交響樂團的各樂器成員,以及來自世界各地的指揮家、作曲家與音樂經理人。


大賽歷年獲獎者

2004年第一屆

2007年第二屆

 

2010年第三屆

 

2013年第四屆

 

2016年第五屆

 

2020年第六屆


本屆總參賽20位指揮家一覽(依照官網排序)

一起為來自台灣的楊書涵加油❤️


賽程時間表


決賽曲目

Igor Stravinsky
Concerto for Violin and Orchestra in D

Gustav Mahler
Symphony No. 7

 

大賽指定曲全覽

Gustav Mahler
Symphony No. 7

Joseph Haydn
Symphony No. 92 in G major, Hoboken I/92 "Oxford Symphony"

Alban Berg
Seven Early Songs

Igor Stravinsky
Concerto for Violin and Orchestra in D

Bernd Richard Deutsch | 大賽指定創作樂曲
Con moto (world premiere, commissioned by the Bamberg Symphony)


您最關心的~獎金😁

首獎:三萬歐元

二獎:兩萬歐元

三獎:一萬歐元

除此之外,今年特別再由馬勒基金會贊助一份特別獎「最佳當代作品演奏獎」,獲獎者可獲得7500歐元喔~

 

大賽樂團 - 班貝格交響樂團

 

班貝格交響樂團(Bamberger Symphoniker)是一位於班貝格的德國交響樂團。 該樂團成立於1946年,最初主要由二戰後被驅逐出捷克斯洛伐克的德國音樂家組成,他們曾是布拉格德國愛樂樂團的成員。 樂團於1993年獲得「巴伐利亞國家愛樂樂團」(Bayerische Staatsphilharmonie)的正式團名。樂團於2006年3月16日慶祝成立60週年。

→官網更多資訊


2010年馬勒指揮大賽紀錄片《The Baton》

 

管弦樂團擺位圖

美式擺位與歐式擺位.因應不同樂曲表現效果而定(感謝臉友魯滴咖提供)

 

2023.6月 鹿特丹愛樂在台灣(變化歐式擺位)

黃俊文場(布拉姆斯小提琴協奏曲)

 

劉曉禹場(蕭邦鋼琴協奏曲)

 

 

2023.6月 紐約愛樂在台灣(變化美式擺位)

 

2020馬勒指揮大賽首獎得主音樂會 Finnegan Downie Dear(變化歐式擺位)

Bamberger Symphoniker

Finnegan Downie Dear - Dirigent

Barbara Hannigan - Sopran solo

Programm:

Miroslav Srnka - move 04 "Memory Full"

Gustav Mahler - Sinfonie Nr. 4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YFMEkcGIpgE&t=1521s

 

馬勒第四號交響曲

G大調第4號交響曲馬勒創作於1899年至1901年間創作的四樂章交響曲。最後樂章加入女高音獨唱,而歌詞選自詩集《少年魔號》中的《天國的生活》(Das himmlische Leben)。

 

第4號交響曲全曲共4個樂章:

  1. 精緻、從容地—非常閒適地(Bedächtig. Nicht eilen—Recht gemächlich
  2. 悠閒地速度,不緊不慢(In gemächlicher Bewegung; ohne Hast
  3. 平緩,略似柔板(Ruhevoll, poco Adagio
  4. 非常滿足地(Sehr behaglich

 

0:11 - Symphony #1

4:22 - Symphony #2

8:08 - Symphony #3

11:24 - Symphony #4

16:20 - Symphony #5

20:09 - Symphony #6

23:22 - Symphony #7

26:01 - Symphony #8

28:26 - Symphony #9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ylfWo2DoFyo

 

第四樂章:非常滿足地(Sehr behaglich

樂譜版本

https://youtu.be/pCuHCMitaoQ?t=2905

 

歌詞(取自維基百科

Das himmlische Leben
(aus Des Knaben Wunderhorn)

Wir genießen die himmlischen Freuden,
D'rum tun wir das Irdische meiden.
Kein weltlich' Getümmel
Hört man nicht im Himmel!
Lebt alles in sanftester Ruh'.
Wir führen ein englisches Leben,
Sind dennoch ganz lustig daneben;
Wir tanzen und springen,
Wir hüpfen und singen,
Sankt Peter im Himmel sieht zu.

Johannes das Lämmlein auslasset,
Der Metzger Herodes d'rauf passet.
Wir führen ein geduldig's,
Unschuldig's, geduldig's,
Ein liebliches Lämmlein zu Tod.
Sankt Lucas den Ochsen tät schlachten
Ohn' einig's Bedenken und Achten.
Der Wein kost' kein Heller
Im himmlischen Keller;
Die Englein, die backen das Brot.

Gut' Kräuter von allerhand Arten,
Die wachsen im himmlischen Garten,
Gut' Spargel, Fisolen
Und was wir nur wollen.
Ganze Schüsseln voll sind uns bereit!
Gut' Äpfel, gut' Birn' und gut' Trauben;
Die Gärtner, die alles erlauben.
Willst Rehbock, willst Hasen,
Auf offener Straßen
Sie laufen herbei!

Sollt' ein Fasttag etwa kommen,
Alle Fische gleich mit Freuden angeschwommen!
Dort läuft schon Sanct Peter
Mit Netz und mit Köder
Zum himmlischen Weiher hinein.
Sankt Martha die Köchin muß sein.

Kein' Musik ist ja nicht auf Erden,
Die unsrer verglichen kann werden.
Elftausend Jungfrauen
Zu tanzen sich trauen.
Sankt Ursula selbst dazu lacht.

Kein' Musik ist ja nicht auf Erden,
Die unsrer verglichen kann werden.
Cäcilia mit ihren Verwandten
Sind treffliche Hofmusikanten!
Die englischen Stimmen
Ermuntern die Sinnen,
Daß alles für Freuden erwacht.

天國的生活
(選自《少年魔號》)

我們享受著天國的喜樂,
與人間大不相同;
世間的喧囂和吵鬧,
在天國中杳無蹤影。
人人都和睦安寧,
生活如天使一般,
度過歡樂的時光。
我們舞蹈、跑動,
我們又跳又唱。
天上的聖彼得在看著。

約翰把小羊放出來,
屠夫希律眈眈等候。
我們把一隻溫柔
馴服而善良的
小羊羔處以死刑。
聖路加宰了牛,
一點也不必擔憂。
在天國的酒窖里,
美酒不用付錢。
天使們則烘烤著麵包。

每一種美味的蔬菜,
都在天國的菜園中生長,
有上好的萵苣和豆子,
所有我們想要的東西。
滿滿的盤子都為我們而備!
優質的蘋果、梨和葡萄,
園丁讓我們隨心所欲。
如果你想要獐和野兔,
他們立刻跑到街上,
帶上許多趕回來。

如果是齋戒的日子,
魚兒又開始高興地遊動。
看那聖彼得帶著
他的漁網和魚餌,
跑到天國的池塘邊。
聖瑪莎一定要掌廚。

世間的一切音樂,
都不能與我們的相比,
當那一萬一千個少女
開始翩翩起舞時,
聖烏蘇拉也露出笑顏。

世間的一切音樂,
都不能與我們的相比。
西西莉婭和她的親友們
都是絕佳的樂手。
天使的美妙歌聲,
使我們感到滿足,
讓我們醒來就歡樂。

 

 

伯恩斯坦論馬勒音樂中的猶太性(19:05起)

伯恩斯坦以包含德國自中世紀以來多樣化故事的《少年魔號》,馬勒所挑選譜曲的歌曲,來論述其中的「猶太風味」,除了曲調的弗里吉亞調式之外,歌詞中的故事性,更是馬勒年代猶太人共同思維與遭遇,貧窮/困苦,對美好生活的渴望,正是為何馬勒為譜寫「天堂般的生活」的重要基礎。

 

第三樂章46:15起,天堂之門開啟

https://youtu.be/3-wcxLq-D10?t=2776


鹿特丹愛樂管弦樂團慶祝105週年(Shani!!!)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rhgL0j25dlY

 

【中央社新聞】沙尼率鹿特丹愛樂訪台 舞台團員座位乾坤大挪移舞台團員座位乾坤大挪移

 

前兩天的鹿特丹愛樂訪台,除了讓衛武營音樂廳也瘋狂之外,我更想從中央社靜瑜姐的這篇報導中,先聊聊指揮家沙尼(Lahav Shani)所提到的「管弦樂團」擺位:

原文中提到:

沙尼今天記者會後接受媒體訪問時表示,現在大家習慣的交響樂團編制,都是19世紀到現在經常使用的座位擺法,

長此以往,第1小提琴聲部跟第2小提琴聲部常常坐在一起,第2小提琴聲部很容易覺得自己是第2,其實大家都一樣重要,我會根據樂曲做座位上的調整。

沙尼表示,他會視曲目調整座位

「如果是歌劇,第1小提琴的旋律很重要;但如果是像布拉姆斯的交響曲與協奏曲,有很多甚至第2小提琴聲部非常重要,適當的調整也可以讓音樂更加流暢,讓樂迷聽見重點。

沙尼的說明,更能讓所有人理解他是一位非常有思維的管弦指揮:樂團擺位會依據樂曲效果與觀眾的欣賞角度做出調整因應。

而別忘了,沙尼正是2013年第四屆馬勒指揮大賽首獎得主,這幾年的樂壇指揮經驗歷練下來,他更已成為國際間最炙手可熱的管弦樂指揮,德國慕尼黑愛樂更已預定他成為下一任音樂總監🌟

我在五月萊比錫馬勒音樂節期間,剛好有機會與慕尼黑愛樂資深小提琴團員喝咖啡聊天時,他特別提到全團正熱烈期待著沙尼的到來(將於2026年樂季正式上任)

再附上班貝格交響樂團2016年9月30日音樂總監胡薩(Jakub Hrůša')的就職音樂會影片,當時曲目是馬勒第一號交響曲《巨人》,請直接欣賞(2'30"起)

Jakub Hrůša's inaugural concert as Chief Conductor of the Bamberg Symphony(歐式擺位)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LHpmbAOdanA&list=PL5fws53ssW6Fs4f8AenUZ602GClWB0AFV&t=151s

 

【中央社新聞】英國哈雷樂團成軍超過百年 迎來準首席指揮黃佳俊

(中央社記者趙靜瑜台北20日電)英國百年老牌管弦樂團哈雷樂團(Hallé Orchestra)發布消息指出,36歲新加坡籍指揮黃佳俊(Kahchun Wong)將成為樂團首席指揮及藝術顧問,合約從2024年9月開始,為期5年。

 

【中時專訪】專訪》跟著庫特.馬索的呼吸學音樂 黃佳俊掌握指揮密碼

 

指揮家不只是帶領音樂方向、給予樂團節拍提示,更重要的是要能和樂團一起呼吸。馬勒國際指揮大賽金獎得主、新加坡指揮家黃佳俊表示,他從指揮大師庫特.馬索身上,體會呼吸對音樂表現的重要性。

黃佳俊表示,他永遠記得,一次指揮大師班,指揮的曲目是布拉姆斯的第四號交響曲,連他在內共有五位學員,每位學員上場指揮第一樂章開頭時,總達不到大師的要求,「我們的表現令他不知道該說什麼才好,他親自上陣示範,當時他已經有帕金森氏症,但他一站上指揮台,手勢並不是硬性打拍子,而是以一種極為自然的方式呼吸,一口氣就帶動了樂團開始,樂團跟隨著那一口氣,自然而然地,音樂就開始流動。當時的樂團是一個青少年樂團,他們不是職業團員,但是卻馬上理解大師要的內容。」

黃佳俊表示,他永遠記得這個神祕又寶貴的瞬間,「原來指揮不是執著於如何打拍子,而是一種帶領,並且和樂團一起呼吸。」

黃佳俊解釋,那樣的呼吸,也帶有時間和空間感,包含給樂團發音的時間和空間,「從大師的啟發,帶給我思考,越好的樂團,越會延遲發音,這遠遠超越一個指揮所能帶領的標準,這是我和大師學到的事。」(詳全文


馬勒第七號交響曲

第七號共包含五個樂章:

  1. 慢速—果斷的快板、但不太快(Langsam - Allegro risoluto, ma non troppo)E小調
  2. 夜之樂:其一·中庸的快板(Nachtmusik I [Allegro Moderato])C小調。據說馬勒在1904年荷蘭之旅,因看過了畫家林布蘭(Rembrandt Harmeszoon van Rijn,1606–1669)知名的畫作《夜巡》,產生了啟發而作曲並命名本樂章。
  3. 諧謔曲·幽暗地(Scherzo [schattenhaft])D小調
  4. 夜之樂:其二·溫柔的行板(Nachtmusik II [Andante Amoroso])—以F大調為主
  5. 輪旋曲—終曲(Rondo-Finale)C大調

 

延伸閱讀

解謎林布蘭《夜巡》名畫祕辛!荷蘭國家博物館高解析數位修復

17世紀荷蘭黃金時代畫家林布蘭代表作

這幅鉅作完成於 1652 年,為藝術史上荷蘭黃金時代的代表作之一。它不僅展示了林布蘭在描繪人物技巧上的精湛技藝,也將巴洛克藝術中獨特的光影處理手法,發揮地淋漓盡致。

 

《夜巡》之官方修復介紹影片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f5Z0xSuCyGA

 

第四樂章 曼陀鈴的運用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mzOiDfN4LLA

 

第七號 完整演奏

00:46 I. Langsam (Adagio) - Allegro risoluto, ma non troppo

20:34 II. Nachtmusik I. 🌜 Allegro moderato

35:55 III. Scherzo. Schattenhaft. Fließend aber nicht zu schnell

44:38 IV. Nachtmusik II. 🌜🌛 Andante amoroso(曼陀鈴與吉他)

56:15 V. Rondo — Finale (Allegro ordinario)

1:13:00 Applause and Credits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QdxvC7NNSLQ&t=3386s

 

第五樂章 小號獨奏段落

 

第七號的最後華麗小號(1:11:11 起)

https://youtu.be/QdxvC7NNSLQ?t=4270

 

 

00:00​ - I. Toccata

05:52​ - II. Aria I

10:10​ - III. Aria II

15:50​ - IV. Capriccio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d8L_c1mx8gw

 

 

開卷蹦藝術.享受美好閱讀時光

☕️一杯咖啡.一點心意.支持蹦藝術☕️

 

各類合作提案,聯繫方式:

*手機:0917.670.518 
*Line:https://line.me/ti/p/LB1ro0P0AU
*E-mail:jenpin888@gmail.com

【BON音樂】2023.07.03. 奧古斯汀・哈德利希小提琴音樂會導聆(台北國家音樂廳)

【BON音樂】2023.07.03. 奧古斯汀・哈德利希小提琴音樂會導聆(台北國家音樂廳)
2023 Augustin Hadelich Violin Recital in Taipei

– 資訊整理共享於網路,一起欣賞音樂與藝術之美 –
蹦藝術 | BONART


 

演出曲目

巴哈:E大調第三號無伴奏小提琴組曲

科爾里奇-泰勒・帕金森:Blue/s Forms(1972)

易沙意:第二號奏鳴曲《Obsession》

巴哈:d小調第二號無伴奏小提琴組曲


導聆照片集

 

 

 

導聆與談嘉賓 - 小提琴家曾宇謙

 

 

 

 

 

精彩無比的音樂會

2023.07.03. 奧古斯汀.哈德利希小提琴音樂會🎵

今天導聆完後就直接留下來欣賞音樂會,非常開心也感謝主辦單位的安排與邀約😉

導聆的神秘嘉賓是曾宇謙~宇謙也是哈德利希的忠實擁護者,最後10分鐘的互動分享,讓我們看到小提琴家讚賞小提琴家的惺惺相惜~不過讚賞的點是:「音準」、「指法」、「弓法」、「雙音」,果然深入~(笑)🎵

話說哈德利希的現場演奏真的精準到一個恐怖的境界;而且他演奏巴赫時,會以巴洛克弓演奏,音色鬆軟有彈性;演奏現代音樂時再換回慣用弓,音色與句法更顯得非常有爆發力😘

而今天晚上最令人欣喜的另外一件事情是,因為有青少年1+1的入場方案:看到好多年輕的學生入場欣賞今天的音樂會,真的很讓人感到振奮,這麼棒的政策絕對要持續實施,才會有更多年輕的樂迷能夠進音樂廳👍🏻😉

一個人的音樂,也能形成完美的小宇宙」,是今晚音樂會的最佳註解,相信所有人都是「一聽成粉絲」💕


音樂導聆:蹦藝術林仁斌老師

 

 

讓我們先欣賞哈德利希現場演奏巴赫無伴奏第二號組曲的沙拉邦德舞曲: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DSkASbXy67g&t=1s

 

第二號組曲

Partita No. 2 in D minor, BWV 1004

作品名稱 作品編號 調性 樂章名稱 樂章數目
第二號組曲 BWV1004 d小調 阿勒曼舞曲
庫朗舞曲
薩拉邦舞曲
吉格舞曲
夏康舞曲 
5

 

本樂曲《夏康舞曲》出自巴赫《六首無伴奏小提琴奏鳴曲及組曲》中第二號組曲,作品編號BWV1004。本組曲共有五個樂章,分別為阿勒曼舞曲 (Allemande) 、庫朗舞曲 (Courante) 、薩拉邦德 (Sarabande) 、基格 (Gigue) 與夏康舞曲 (Chaconne) 。《夏康舞曲》即是組曲的最後一個樂章。這首d小調《夏康舞曲》為3/4拍,共有32段變奏,幾乎包含了小提琴獨奏的所有演奏技巧,其規模宏大,經常獨立於組曲被單獨提出來演奏,對演奏家的技巧與音樂表達來說,皆相當具挑戰性及考驗。樂曲開始的四個小節和聲,為整首變奏曲的基礎,各個變奏的曲風充滿變化,有宏偉、嚴肅的開端、有陰森詭異的基調、有如精靈魔鬼般的快速奔馳音群、也有緩慢行進的和弦列隊;它就像氣候陰晴不定、景象變化莫測的山谷,時而露珠晶瑩剔透閃閃發亮,時而霧氣迷濛,時而緩緩升起一道美麗雲彩,甚或陽光照耀燦爛刺眼。樂曲以d小調開始,之後進入D大調,至第25變奏才回到d小調,並回歸至開頭的莊嚴氣氛,來結束全曲。 本錄音以德國製琴師雷奧納多.莫濟爾於1722年製作的小提琴演奏,引領聽眾進入巴赫用簡單的主題呼喚而成的大千世界。(曲解:奇美博物館)

 

樂譜版本欣賞

I. Allemande - 0:00
II. Courante - 3:12
III. Sarabande - 5:11
IV. Gigue - 8:17
V. Chaconne - 11:25

https://youtu.be/lpe7thXd69E

 

演奏版本欣賞

夏康舞曲

《夏康舞曲》(英文:Chaconne;義大利文:Ciaccona;西班牙文:Chacona)是一種起源於墨西哥、西班牙殖民地的舞曲音樂。十六世紀,夏康舞曲傳入西班牙、十七世紀開始盛行於歐洲,是音樂巴洛克時期相當流行的曲種,多用於歌劇和鍵盤樂器。此舞曲利用簡短反覆的數字低音行進作為變奏框架,低音模式每反複一次,音樂即加入變化。上方的旋律,可運用裝飾音、倒影、模進等各種創作手法變奏;低音的行進,基本上則係以主調朝屬調、下行的方式進行,強調五度循環模式。這種變奏手法與「帕薩加里亞」 (Passacaglia) 舞曲相近。

 

樂譜版本欣賞(Hilary Hann)

https://youtu.be/2DQYGOiaZVI

 

林老師於萊比錫聖湯瑪斯教堂巴赫雕像前 2023.05.

 

巴赫六首無伴奏小提琴作品

巴赫在科登時期寫出了無伴奏小提琴奏鳴曲與組曲,一共有六首:奏鳴曲與組曲各三首,順序為奏鳴曲與組曲是交互排序。

從編號以及各項資訊,我們可以看出這種排列方式,主要因為當時組曲在寫作時附屬於奏鳴曲。

巧合的是,在已經成形的奏鳴曲架構之後,安排一首完整組曲,讓無伴奏音樂顯得更加具有變化,更可突顯「奏鳴曲」與「組曲」兩種曲式之間的對比,又能互補,更讓後世演奏者與欣賞者更可了解巴赫作曲時對於音樂內容寫作與安排的用心,理解這位偉大作曲家之原創珍貴與獨特之處。

這六首樂曲(BWV1001~1006)手稿樂譜保管於柏林國立圖書館,其中記有如下標題:「六首無數字低音的小提琴獨奏曲,第一卷,約翰‧賽巴斯汀‧ 巴赫作曲,1720 年。」但 1720 年是巴赫重新抄寫譜之年份,抑或創作年份?並無學者提出最有力證據,故只能推測巴赫創作於科登時期。

前述於柯登時期中,巴赫因為身旁圍繞傑出樂手,讓他創作了許多著名的器樂作品,今天介紹的小提琴無伴奏奏鳴曲與組曲,正是箇中翹楚。

 

珍貴的手稿封面與簽名、年份

 

 

全六首無伴奏之樂章、編號、調性如下:

巴赫六首無伴奏小提琴作品一覽表

作品名稱 作品編號 調性 樂章名稱 樂章數目

第一號奏鳴曲

BWV1001 g小調

慢板
賦格
西西里舞曲
急板

4

第一號組曲

BWV1002 b小調 4

第二號奏鳴曲

BWV1003 a小調

極緩板
賦格
行板
快板

4
第二號組曲 BWV1004 d小調 5

第三號奏鳴曲

BWV1005 C大調

慢板
賦格
極緩板
快板

4
第三號組曲 BWV1006 E大調 7

 

延伸閱讀:

【BON音樂】什麼是巴洛克時期的「組曲」(Baroque Suite)?


先講巴洛時期的奏鳴曲(Sonata),巴洛克時期的奏鳴曲可以是單樂章的聲樂曲、器樂曲,也能是多樂章的鍵盤作品或器樂。

常見寫作方式,可分成「教堂奏鳴曲」(Sonata da chiesa)和「室內奏鳴曲」(Sonata da camera)兩種。

而「組曲」(Partita),是源於義大利的名詞,帶有「變奏」之意。

起初,這個名詞可指任何種類的舞蹈音樂,而且大部份是單獨的舞曲,不過後來它被應用到組曲般的結構中。而組曲這個名詞則因作曲家的喜好,而有不同的使用方法。在巴哈的無伴奏組曲中,舞曲的形式由單純轉為多聲部的複音音樂, 而展現出純舞曲所沒有的多樣性。

而巴洛克的組曲中,因為舞曲漸漸轉為純器樂演奏,因此舞曲名稱雖然仍與音樂箱內相符合,但逐漸失去其原來的舞曲性格,只留下基本的特徵和速度。雖然舞曲的韻律性減弱,但而藝術的價值卻被提高。

 

無伴奏奏鳴曲的形式

奏鳴曲式依照「教堂奏鳴曲」(Sonata da chiesa)的配置,以四樂章(慢—快—慢—快組成。

第一、三為慢板,第二、 四則為快板。

第一樂章為賦格曲的前奏,為慢板或極緩板;第二樂章以之賦格(Fugue)創作方式為主軸。

第三樂章則有時借自組曲形式的舞曲樂章(Sonata No.1 - Siciliano),有時遵循奏鳴曲形式的慢板樂章(Sonata No.2 - Andante, Sonata No.3 - Largo);第四樂章皆為炫技性的急板或快板。

有時第一樂章則接續第二樂章演奏,可視為第二樂章的前奏曲, 也可以看作為三個樂章的編制,而單以已樂章速度區分,為四個樂章的配置。

組曲則以巴洛克常見的「舞曲組曲」構成,三首分別各自具有四、五、七個樂章。

 

第三號組曲

Partita No.3 in E major, BWV 1006

作品名稱 作品編號 調性 樂章名稱 樂章數目
第三號組曲 BWV1006 E大調 前奏曲
盧爾舞曲
嘉禾舞曲
小步舞曲 I
小步舞曲 II
布雷舞曲
吉格舞曲
7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mqOOQunYMo4

樂譜版本欣賞

I. Prelude 0:00
II. Loure 3:54
III. Gavotte en rondeau 6:41
IV. Menuet 1 9:38
V. Menuet 2 10:46
VI. Bourrée 12:10
VII. Gigue 13:24 

https://youtu.be/5tjl07RmEQg

 

 

這套作品曾隨著隨著巴赫的去世而沉寂,直到1802年才由西姆羅克出版社所出版,而後由小提琴名家姚阿幸開始發揚光大~是現代所有小提琴家的殿堂之作與試金石,更是必備的演奏作品。


柯里奇-泰勒‧帕金森

為獨奏小提琴的藍/調與形式

作曲年代:1972年

作品題獻:桑福德‧艾倫

作品長度:約9分鐘

I. 素樸的藍/調

II. 純粹的藍/調

III. 噴射的藍/調

雖然美國黑人鋼琴家、作曲家和指揮家的名字柯里奇-泰勒‧帕金森可能並非家喻戶曉,但他在廣泛音樂事業中的卓越才華與成就,卻非常值得關注。

1932年出生於紐約,他的母親以非裔英國作曲家和指揮家山謬‧柯里奇-泰勒(Samuel Coleridge-Taylor, 1875-1912)的名字為他命名,而山謬‧柯里奇-泰勒則是以英國詩人山謬‧泰勒‧柯里奇(Samuel Taylor Coleridge, 1772-1834)的名字命名。帕金森在紐約大學、曼哈頓音樂學院和普林斯頓大學接受教育,創作了器樂和聲樂作品,還有及芭蕾舞和電影配樂,但他拒絕被歸類為「嚴肅」音樂的作曲家。爵士樂和流行音樂同樣吸引著他,他為哈利‧貝拉方提和馬文‧蓋編曲,並以爵士樂鋼琴家的身份,在馬克斯-羅奇四重奏中演出。

為小提琴獨奏所寫的《藍/調與形式》(1972年),獻給小提琴家桑福德‧艾倫(生於1939年),他是紐約愛樂聘用的第一位非裔美國小提琴家,在卡內基音樂廳首演了這部作品。作品分三個樂章,以爵士樂「藍調」音階──將第三個音與第七個音降半音──的概念發展而成。

這種對大、小音程的玩法從一開始就體現在第一樂章「素樸的藍/調」的開篇中,其滑奏的雙音停頓和深情的搖擺。更加深情第二樂章「純粹的藍/調」(Just Blue/s)的冥想和痛苦的抒情。最後一個樂章「噴射的藍/調」(Jettin' Blue),通過鄉村小提琴手搖滾的音樂風格,導入帕格尼尼24首綺想曲的形態。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lHulU-BraS4


易沙意:

A小調第二號為獨奏小提琴之奏鳴曲(獻給賈克‧提博),作品27-2

作品年代:1923年

作品題獻:賈克‧提博

作品長度:約12分鐘

執念:前奏曲,不太活潑的

憂鬱:稍慢板

亡魂之舞:薩拉邦德舞曲,慢板

復仇女神:憤怒的快板

說到小提琴奏鳴曲,其中一種呈現形式是讓小提琴獨自演奏,無須搭配任何伴奏或協奏。這對演奏者的技巧來說是相當大的考驗,因此並未被廣泛演出。無伴奏小提琴奏鳴曲中最著名的作品是巴哈的三首無伴奏奏鳴曲(以及三首無伴奏組曲)。

尤金‧易沙意(Eugène Ysaÿe)是少數挑戰這個作品類型的作曲家。易沙意對法國音樂後浪漫主義到印象主義的塑造及後續影響至為關鍵,他同時還是一位成就非凡且備受推崇的小提琴家,總之,他是一位全方位發展的音樂家。他獲贈法朗克的小提琴奏鳴曲(作為結婚禮物)、蕭頌的《音詩》和德布西的弦樂四重奏等多首作品,而他也大力推崇這些曲目。此外,他還是一位備受敬重的指揮家,於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在辛辛那提交響樂團擔任了四年的指揮。隨著年紀增長,他更以具備強大原創性的作曲家而聞名。

易沙意受到約瑟夫‧西格提(Joseph Szigeti)所演奏的巴哈六首無伴奏小提琴奏鳴曲及組曲啟發,於1923年創作了屬於自己的六首無伴奏奏鳴曲,作品編號27。每一首奏鳴曲都題獻給一位年輕的小提琴家,從中亦可窺見易沙意對每位受贈者個人特質的見解。

獻給雅克‧蒂博(Jacques Thibaud)的第二號奏鳴曲,易沙意不僅受到巴哈的啟發,而是對深深著迷。第一樂章以巴哈的E大調無伴奏小提琴組曲序曲作為開端,接著易沙意以激烈的方式解構它,並導入傳統安魂彌撒中「神怒之日」(Dies irae)聖詠的元素。悲傷而低沉的〈憂鬱〉(Malinconia)也轉化為「神怒之日」,而後這個主題貫串了整首奏鳴曲。

根據易沙意的兒子所言,在〈亡魂之舞〉中,「死者的靈魂升起並跳著屬於黑夜的薩拉邦德舞曲」。這個以撥弦演奏的薩拉邦德舞曲也成為了接下來六個變奏的主題。第一個變奏採用典型的民歌旋律;第二個變奏是穆塞特舞曲,是一種由單音伴奏的鄉村舞蹈,巴哈有時也會引用這種舞曲;第三個變奏也是巴哈風格的雙聲部創作;第四個變奏如蛇般絲滑,奇異的音符像藤蔓般從聖詠的旋律間垂落;第五個變奏是彷彿蜘蛛向著高空飛舞般的舞蹈;而第六個變奏的音符則像是一陣永不停止的旋風。

〈復仇女神〉(The Furies, 10'22")為這首奏鳴曲帶來精彩的結尾,樂章充滿著如同惡魔般高昂的片段,以及如同鬼魅般陰森的演奏技巧:藉由在琴橋附近拉弓產生銳利且破碎的音色,呈現出大幅度的對比。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sPQ5E4o9Ewk


他的演奏富有生命,每個樂句、每個音符,皆如此。-《留聲機》雜誌

紐約時報讚揚Augustin Hadelich是「技藝高超的小提琴家」,2016年更榮獲葛萊美獎最佳古典器樂獨奏獎。他的琴聲散發獨特的成熟韻味、溫暖如絲綢般滑順的音色讓人沉醉不已!近年和美國所有知名樂團、柏林愛樂等相繼合作,躍升為國際間不容忽視的閃耀巨星。

 

奧古斯汀・哈德利希 | Augustin Hadelich

 

奧古斯汀・哈德利希是這個時代最偉大的小提琴家之一,以非凡的技巧、富有洞察力和說服力的詮釋以及極為迷人的音調而聞名,他在世界各地進行眾多的巡演。曾與美國所有主要樂團以及柏林愛樂、阿姆斯特丹皇家大會堂管弦樂團、法國國家管弦樂團、倫敦愛樂、首爾愛樂、東京NHK 交響樂團等合作演出。

2022/23 樂季的演出包括與波士頓交響樂團、費城交響樂團以及亞特蘭大、巴爾的摩、辛辛那提、底特律、休斯頓、匹茲堡、西雅圖和多倫多的交響樂團合作的音樂會。他與巴伐利亞廣播交響樂團、柏林廣播交響樂團、維也納交響樂團、倫敦愛樂、安特衛普交響樂團、丹麥國家交響樂團、聖保羅交響樂團和雪梨交響樂團合作演出。作為科隆西德廣播交響樂團本樂季的駐場藝術家,哈德利希在樂季之初與樂團一起參加了倫敦、漢堡、阿姆斯特丹和波恩的夏季音樂節巡演,此外還參加了亞斯本、琉森與薩爾茲堡等地的音樂節演出。隨後,他返回漢堡的北德廣播易北愛樂樂團擔任協同藝術家,並與卑爾根愛樂樂團和蒙特利爾交響樂團一起巡迴演出。2023年6月,他將與琉森交響樂團一起前往韓國進行巡迴演出。

 

哈德利希與西雅圖交響樂團和路多維克莫洛合作錄製的杜替耶小提琴協奏曲《夢之樹》錄音獲得2016 年葛萊美獎「最佳古典器樂獨奏」。他是華納古典專屬藝人,最近發行的專輯《回憶Recuerdos》是一張以西班牙為主題的專輯,收錄了薩拉沙泰、塔雷加、普羅高菲夫和布列頓的作品。由馬塞拉魯指揮科隆西德廣播交響樂團合作演出。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efgsoHag8Yk

 

德國最負盛名的報紙之一《南德意志報》在談到他獲得葛萊美提名的 2021 年發行的巴哈無伴奏奏鳴曲和組曲時,大膽地指出:奧古斯丁‧哈德里希是世界上最令人興奮的小提琴家之一。這張專輯贏得圓滿成功。」他在華納古典發行的其他錄音包括2018年的帕格尼尼的24首隨想曲、2019年與哈斯-貝多亞指揮的挪威廣播管弦樂團合作的布拉姆斯和李格第的小提琴協奏曲、以及2020年獲得葛萊美獎提名的《波希米亞傳奇》,其中包括由赫魯沙指揮的巴伐利亞廣播交響樂團演奏的德弗札克小提琴協奏曲。

 

出生在義大利,哈德利希的雙親都是德國人,他現在是美國和德國公民。哈德利希在紐約茱莉亞學院師事喬爾‧斯米爾諾夫。2006 年,哈德利希在印第安拿波里斯國際小提琴大賽中贏得首獎,是他職業生涯的重大突破。

 

哈德利希的其他榮譽包括 Avery Fisher Career Grant(2009 年);英國 Borletti-Buitoni 信託獎學金(2011 年);英國埃克塞特大學榮譽博士學位(2017);並被頗具影響力的雜誌《美國音樂Musical America》評選為「年度最佳器樂演奏家」。

奧古斯汀・哈德利希是耶魯大學耶魯音樂學院的小提琴教授。他使用的琴是向Tarisio Trust 借來的1744年Giuseppe Guarneri del Gesù 的小提琴,也被稱為“Leduc, ex Szeryng”。

 

豐沛的創作能力

哈德利希非常積極編曲/寫作自己的裝飾奏(Cadenza),並樂於分享,我們可以在他的官網上找到他的獨家樂譜,真的是非常大器的演奏者,筆者佩服不已~

以布拉姆斯:小提琴協奏曲 為例

最常被演奏的裝飾奏,是姚阿幸所寫的版本(希拉蕊韓演奏)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KWLSxbuLNBI

 

哈德利希演奏自己的布拉姆斯小提琴協奏曲Cadenza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RHu5HfHEr68

 

哈德利希演奏自己的帕格尼尼第一號小提琴協奏曲Cadenza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vadJp7vokL8

 

活樂社群.知識滿點

哈德利希來分享無痕換弓的小秘訣😘

 

才華洋溢

哈德利希同時演奏小提琴與鋼琴

您想試試看嗎?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hqr82pSmkVA

 

 

開卷蹦藝術.享受美好閱讀時光

☕️一杯咖啡.一點心意.支持蹦藝術☕️

 

各類合作提案,聯繫方式:

*手機:0917.670.518 
*Line:https://line.me/ti/p/LB1ro0P0AU
*E-mail:jenpin888@gmail.com

【BON音樂】電影配樂始祖作曲家華格納~從「主導動機」的運用談起

【BON音樂】電影配樂始祖作曲家華格納~從「主導動機」的運用談起
All about Richard Wagner' Leitmotiv

– 資訊整理共享於網路,一起欣賞音樂與藝術之美 –
蹦藝術 | BONART


 

主導動機 簡介

 

偉大的德國歌劇作曲家華格納(1813-1883),一生為音樂史締造許多傳奇。

 

 

3分鐘認識華格納.介紹影片

 

華格納「主導動機」簡說

 

「主題」與「主導動機」之異同

 

《唐懷瑟》序曲

《唐懷瑟》採根據德國中世紀傳說而寫,劇本1843年完成,總譜1845年完成在Dresden宮廷劇院親自首演。

華格納於1861年巴黎演出時,順應法國人的喜好加上了芭蕾舞與維納斯堡音樂,因此德勒斯登版較嚴謹,巴黎版則較優美討喜。

華格納的《唐懷瑟》與《羅安格林》屬於被上演次數多高的兩部歌劇,他的寫作方式逐漸脫離義大利歌劇跑馬詠嘆調的影響,逐漸進入整部音樂主題設計的完整化,是他所提倡的「樂劇」逐漸落實的過程。

主角人物唐懷瑟、伊莉莎白、維納斯、沃夫倫、郡主等,每一位角色均具有鮮明性格,也因此讓歌劇戲劇性更強化。

遊唱騎士唐懷瑟因為沉溺在愛神維納斯的肉慾中,甚至在歌唱比賽高歌讚美維納斯而墮入不被允許的靈慾深淵;郡主的姪女,同時也是愛慕著唐懷瑟的伊莉莎白公主,選擇以摯愛的純潔生命拯救唐懷瑟執迷不悟的靈魂,甚至願意替他的罪行贖罪。

《唐懷瑟》序曲,為三段體曲式,以朝聖者的緩步虔誠合唱開端,接入懺悔動機等主題,再逐漸進入樂曲高潮,再接著描寫維納斯堡的誘惑與維納斯愛慾音樂,呈現當代世人無法理解之縱慾恣情,再之後回到朝聖者合唱主題再度出現,鐵杖開花~唐懷瑟靈魂終得救贖。

 

精彩神級日劇《白色巨塔》第一集,財前的隔空手術手勢,哼唱的音樂即為《唐懷瑟》序曲朝聖者主題

 

《唐懷瑟》主導動機集(播放清單)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MjANkcX_U3A&list=PL78TsyiiZjhE7wjL8aOJWuDQx0zL8jKks

 

戲劇第一,音樂其次

這項改革呼應了百年前的「音樂與文字之爭」,但是將歌劇音樂的表現,更加地推向與劇場的融合,也就是接近更加完全的藝術形式,或者是我們現代人最愛的~電影。

華格納因此打響了名聲,作品也打破過往義大利、法國歌劇專美於前的局勢,讓德國歌劇在樂史上擁有不可動搖的地位。 

華格納在50歲前因揮霍成性始終窮困潦倒,在私人感情上也讓人不敢恭維,但仿若受到幸運之神眷顧,在巴伐利亞國王路德維希二世的崇拜與大力支持後,生活從此一帆風順,不僅能專心創作,橫跨數十年完成例如《尼貝龍根的指環》,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指環四部曲」這般全長15小時的鉅作,

他甚至能夠猶如實現夢想般地,打造出只演出自己樂劇作品,完全實踐心中表演理念的拜魯特劇院,華格納創立拜魯特音樂節,演出自己的作品。

這般成就與人生的確非凡人所能及,莫怪後世音樂家在仰望這位音樂巨人時,無不肅然起敬。

 

 

華格納號的示範

 

【齊格飛的葬禮】主導動機全整理


主導動機是什麼?

電影用音樂說故事的四種方法

 

電影中的實例

魔戒主題

 

《魔戒》音樂主題 Part.1

 

《魔戒》音樂主題 Part.2

 

《魔戒》音樂主題 Part.3

 

《魔戒》主導動機解說 Part.1

 

《魔戒》主導動機解說 Part.2

 

《魔戒》主導動機解說 Part.3

 

【附錄】華格納重要大事年表

1813年5月22日 理察·華格納出生於萊比錫。

1814年8月23月 華格納的母親再嫁演員丶詩人路德維希·蓋爾。之後舉家遷往德勒斯登

1822—1827年 就讀於德勒斯登十字學校。

1828—1830年 就讀於萊比錫尼可萊學校。

1830年 就讀於萊比錫托馬斯學校。

1831年 於在萊比錫大學註冊為音樂學院學生,師從克望斯蒂安·西奧多·魏因利格

1833年 擔任符茲堡合唱團指揮。

1834—1836年 擔任馬格德堡劇院樂團指揮。

1836年11月24日 與米娜·普拉納結婚,在昆尼希堡附近的特拉海姆舉行婚禮。

1837年4月1日 出任昆尼希堡劇院樂團指揮。之後,華格納前往里加,擔任劇院樂團指揮直至1839年初。

1839年9月 華格納夫婦在倫敦短暫逗留後,抵達巴黎。

1842年4月 華格納夫婦返回德國德勒斯登。10月20日,歌劇《黎恩濟》在德勒斯登宮廷劇院首演。

1843年1月2日,歌劇《漂泊的荷蘭人》在德勒斯登宮廷劇院首演。2月2日,華格納被任命為皇家薩克森宮廷樂長。

1845年10月19日,歌劇《唐懷瑟》在德勒斯登首演。

1849年5月 參加德勒斯登革命,華格納遭通緝,流亡到瑞士。

1850年8月28日 歌劇《羅安格林》在威瑪宮廷劇院首演,由李斯特指揮。

1852年 華格納結識奧托·魏森東克一家。夏季在義大利北部旅行。

1853年5月18、20、22日 華格納在蘇黎世舉行著名的五月音樂會。

7月2日·李斯特到達蘇黎世。

1855年 華格納在倫敦指揮八場音樂會。

1857年4月28日 華格納搬入魏森東克一家在蘇黎世郊區別墅旁的「庇護所」。

1862年8月11日-18日 受到薩克森國王赦,華格納返回德國,在美茵茲、畢伯利希、卡爾斯魯厄丶德勒斯登和維也納逗留。

1864年5月4日 路德維希二世召見華格納,兩人在巴伐利亞(慕尼黑)官邸第一次會面。

1865年6月10日 《崔斯坦與伊索德》在慕尼黑宮廷劇院首演。

1866年1月25日 米娜·華格納在德勒斯登去世。4月15日 華格納搬往琉森的特里布申。

1868年6月21日 《紐倫堡的名歌手》在慕尼黑宮廷劇院首演。11月8日,華格納在萊比錫結識尼采。

1869年6月6日 華格納與柯西瑪所生的第一個孩子:齊格菲·華格納在特里布申出生。9月22日 《萊茵的黃金》在慕尼黑首演。

1870年6月26日 《女武神》在慕尼黑首演。8月25日·在路德維希二世生日的這一天,華格納與柯西瑪結婚。

1871年4月 華格納第一次來到拜魯特。5月3日·在柏林受到俾斯麥接見。

1872年4月22日 華格納離開特里布申,遷往拜魯特。5月22日,在華格納59歲生日這一天·拜魯特音樂節劇院舉行奠基典禮。

1873年2月 返回拜魯特。

1874年4月28日 華格納一家七口,遷入位於拜魯特的瓦溫弗里德別墅(Wahnfried)。

1876年8月13日一17日 拜魯特音樂節劇院揭幕。首次上演華格納的《尼伯龍根的指環》四聯劇,德國皇帝威廉一世出席。10月底,在索倫托最後一次與尼采會面。

1877年5月17日 英國女皇維多利亞在溫莎宮接見華格納。

1882年7月26日 《帕西法爾》在拜魯特音樂節劇院首演。9月14日 華格納與家人前往威尼斯。

1883年2月13日 華格納去世於威尼斯溫德拉米宮飯店去世。

2月18日,華格納遺體運回瓦溫弗里德別墅花園,依其遺願長眠葬於此處。

 

 

 

 

 

開卷蹦藝術.享受美好閱讀時光

☕️一杯咖啡.一點心意.支持蹦藝術☕️

 

各類合作提案,聯繫方式:

*手機:0917.670.518 
*Line:https://line.me/ti/p/LB1ro0P0AU
*E-mail:jenpin888@gmail.com

【BON音樂】2023年蔚藍人文堂全球雲端公益演講第197場:林仁斌談《馬勒音樂節》(上)

【BON音樂】2023年蔚藍人文堂全球雲端公益演講第197場:林仁斌談《馬勒音樂節》(上)
All about Mahler Festival -1

– 資訊整理共享於網路,一起欣賞音樂與藝術之美 –
蹦藝術 | BONART


 

主講人|林仁斌

蹦藝術 | BONART 執行長

知名長笛演奏、指揮、撰文、演講與音樂攝影之全方位音樂家 旅法知名音樂家林仁斌自2001年自巴黎師範音樂院(École Normale Supérieure de paris)學成返國後,以長、短笛演奏、室內樂及樂團指揮活躍於國際音樂節與國內外音樂廳;演奏專輯出版有《夜間咖啡館》、《妳的我的》、《華麗聚焦-雙長笛與鋼琴的歌劇院之夜》、《華麗聚焦II-卡門》(林仁斌&周欣穎)《動物狂歡節》….等。 現為音樂藝文網站「蹦藝術|BONART」執行長與Podcast古典音樂節目《蹦藝術》主持人,深受各界樂迷喜愛。多年來撰文拍攝訪問音樂家,更以文字與攝影見長,每年演講場次超過百場;為國家交響樂團、長榮交響樂團與國家兩廳院、苗北藝文中心等各單位邀約之音樂講座策展、音樂導聆與撰稿人,更是公認的超人氣音樂欣賞名家。


2023' 萊比錫馬勒音樂節專題演講(上)

「交響曲必須包含整個世界,必須包含萬事萬物的聲音。」(馬勒致其弟子布魯諾.華爾特信件)

綜觀馬勒一生的創作生涯,他不斷地在交響樂的各種創作領域與作曲手法中,將音樂推展至極致;在他的交響曲中,音樂自成一格,包含世間萬物之聲,甚至更進一步地探索人類生死哲學。

 

包含萬事萬物之聲的交響作品

如果我們進一步仔細探究馬勒的音樂,在十九世紀末的浪漫後期年代裡,他的音樂不但前無古人,更彷彿像是為了迎接下一次黎明前的破曉,如果這世間真有人能寫出宇宙運行的聲音,這位作曲家可能就是馬勒。

當然,每一位作曲家都有他的音樂特色,但要像馬勒這樣,同時擁有最大聲的Fortissimo、最小聲的Pianissimo,最長的樂曲長度,最大型的管弦樂編制、最深層的生死議題探討、最特殊的多樣樂器使用,幾乎是音樂史上絕無僅有的...

 

而研究馬勒的音樂,在現代,是一門顯學,更是一門從交響曲延伸至宇宙萬物之聲的音樂生命哲學對於馬勒的音樂創作,理解與認識他的生平與生命歷程是必要的;許多出現在交響曲中的號角聲,以及是特定的音程與主題,甚至使用藝術歌曲做為創作靈感旋律來源,到獨特的生死哲學,都是我們認識這位晚了幾乎半個多世紀才被世界肯定的作曲家的重要線索。

 

本場演講蹦藝術林仁斌老師將以2023年歐洲最盛大之萊比錫馬勒音樂節實況報導,結合精彩音樂解說,帶您探索馬勒交響曲精彩世界與全球狂熱現象!

 

馬勒是誰?

馬勒的作品在1960年代之前,只有被少數指揮家、作曲家以及音樂專家所熟知。在馬勒的弟子,也是知名指揮家布魯諾.華爾特、來自義大利的指揮家巴畢羅利爵士(Sir John Barbirolli)、繼任紐約愛樂音樂總監伯恩斯坦等人的努力之下,馬勒其人其事其樂,逐漸被世界樂壇認識,一步步走向其音樂的復興運動。

 

伯恩斯坦在解說音樂會中談馬勒

「誰是馬勒?」

New York Philharmonic Young People's Concerts 

Leonard Bernstein TV Series (1958–1972)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pk0itgZ14w0&t=325s

 

1963年美國遇刺總統JFK約翰甘迺迪紀念音樂會上,伯恩斯坦指揮紐約愛樂,演奏了馬勒最知名、最具感染力,也具有生死意涵的第二號交響曲《復活》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qruHjywjE_g

 

伯恩斯坦寫下(筆者僅原文直譯):

「我親愛的朋友們,昨晚我和紐約愛樂樂團演奏了馬勒的第二交響曲《復活》,以紀念我們敬愛的已故總統JFK。有人問:為什麼要演奏《復活》交響曲,其富有遠見的概念對世俗痛苦的希望和勝利,而不是安魂曲,或者英雄史詩中慣用的葬禮進行曲?為什麼呢?我們演奏馬勒交響曲不僅是為了我們所愛之人的靈魂復活,也是為了希望的復活。儘管我們對死亡帶來的人類衰弱感到震驚、羞愧和絕望,但我們必須以某種方式為人類的壯大聚集力量,為這些目標繼續奮鬥。在哀悼他時,我們必須配得上他。

據我所知,這個國家的音樂家中沒有一個不喜歡約翰·F·甘迺迪的。三年來,美國藝術家一直以不尋常的自信和熱情看待白宮。 我們愛他是因為他擁有藝術,他擁有人類心靈的每一種創造性衝動,無論是用文字、筆記、繪畫還是數學符號來表達。這種對精神生命的尊重甚至在他去世之後幾小時發表的最後一次演講中也很明顯。他本應說:『美國的領導地位必須以學習和理性為指導。』

學習和推理:正是那些能夠射出那顆不可能的子彈的人的頭腦中必然缺少的兩個要素。學習和理性:所有猶太教傳統的兩個基本戒律,從亞伯拉罕和摩西到弗洛伊德和愛因斯坦的每個猶太思想都從這兩個源泉中汲取了生命的力量。學習與理性:我們今晚在這裡的座右銘必須繼續以加倍的堅韌堅持,並且必須不惜一切代價繼續作為我們所有行動的基礎。

顯然,其中涉及的暴力因素極大地加劇了我們損失的嚴重性。這種暴力從何而來?來自無知和仇恨——學習和理性的反義詞。

學習與理性:約翰·甘迺迪的這兩個詞不是為了救自己的命而說出來的; 但每個人都可以把它們從跌倒的地方撿起來,讓它們成為自己的一部分,成為理性智慧的種子,沒有它,我們的世界就無法生存。 這必須是每一個有善意的人的使命:冒著成為重複無聊的風險,堅持不懈地堅持,但要堅持實現一個思想將戰勝暴力的世界。

我們音樂家和其他人一樣,對這起謀殺案感到悲傷而麻木,對這種毫無意義的犯罪行為感到憤怒。但這種悲傷和憤怒不會激起我們尋求報復; 相反,它們會點燃我們的藝術。我們的音樂將不再完全相同。這將是我們對暴力的回應:讓音樂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強烈、更加美麗、更加虔誠。 我們將通過每一個音符來紀念約翰·肯尼迪的精神,紀念他的勇氣,並重申他對心靈勝利的信念。


《復活》第五樂章

馬勒在世時,真正成功之處是他的指揮與樂團帶領能力,在當代他的名聲是建立在維也納宮廷歌劇院音樂總監與指揮,作曲僅僅只是他的興趣。

身為一位作曲家,他的生不逢時,是真實遭遇。

即便他漢堡歌劇院的指揮前輩,當時的華格納作品詮釋權威~指揮家畢羅(Hans von Bülow),也完全不認同馬勒的音樂。

共五個樂章,全長90分鐘的第二號交響曲《復活》,歷經六年寫作,寫作時間經歷六年—— 一直到1894年,畢羅去世,他參加畢羅告別式,聽到從教堂管風琴壇上傳來的德國詩人克洛普斯托克(Klopstock,1724-1803)讚美詩〈復活〉的合唱段落後,彷彿受到電擊般感動,未等葬禮結束,便衝回住處迅速完成了以女高音與女低音領唱,加上合唱團的最後樂章的創作。

 

什麼是死後的世界?

生命的意義是什麼?

必先逝去.而後復活

速度同諧謔曲(In the tempo of the scherzo)

「再次地,我們又要面對可怕的問題了,氣氛和第三樂章結束時一樣。可以聽到呼喊者的聲音。所有生存之物的末日已經到來,最後的審判即將到來,恐怖之日已降臨到我們身上。大地顫抖,墳墓裂開,死者復活而無休止地前進。這個地球的萬物生靈,無分大小,國王和乞丐,正義之士和無神論者都在向前進。祈求憐憫和寬恕的呼聲環繞耳際,聽起來很可怖。哀號逐漸變得更加可怕。我們的感官拋棄了我們,隨著永恆審判者的靠近,所有意識都消失無蹤。最後的終局響起了天啟的號角。在接下來令人毛骨悚然的寂靜中,我們幾乎無法辨認出一隻遙遠的夜鶯,這是塵世生活的最後顫抖的迴音響響。接著,我們聽見聖徒和天上合唱的輕柔聲音唱出:『復活,是的,你將復活!』然後神在他所有的榮耀中出現。接著一道奇妙的光芒直向我們的心射來。一切都是平靜而幸福的。我們將見證:沒有審判,沒有罪人,亦無正義之人,不分巨大與微小;沒有懲罰,也沒有獎勵。一種無與倫比之愛,讓我們充滿了幸福的感知,也照亮了我們的存在。”

——古斯塔夫·馬勒

Once more we must confront terrifying questions, and the atmosphere is the same as at the end of the third movement. The voice of the Caller is heard. The end of every living thing has come, the last judgment is at hand and the horror of the day of days has come upon us. The earth trembles, the graves burst open, the dead arise and march forth in endless procession. The great and the small of this earth, the kings and the beggars, the just and the godless all press forward. The cry for mercy and forgiveness sounds fearful in our ears. The wailing becomes gradually more terrible. Our senses desert us, all consciousness dies as the Eternal Judge approaches. The last trump sounds; the trumpets of the Apocalypse ring out. In the eerie silence that follows, we can just barely make out a distant nightingale, a last tremulous echo of earthly life. The gentle sound of a chorus of saints and heavenly hosts is then heard: “Rise again, yes, rise again thou wilt!” Then God in all His glory comes into sight. A wondrous light strikes us to the heart. All is quiet and blissful. Lo and behold: there is no judgment, no sinners, no just men, no great and no small; there is no punishment and no reward. A feeling of overwhelming love fills us with blissful knowledge and illuminates our existence.” 

– Gustav Mahler

 

中文字幕版本(最終部分小號Fanfare與長短笛間奏:18'40"起)

第五樂章.靈魂之旅

 

馬勒《復活》- 指揮也瘋狂

https://youtu.be/OoZdwam7wgw

 

延伸欣賞:

第四樂章:原光

《復活》第四樂章是一個具有深層靜謐、冥想風格的人聲交響樂章,歌詞德國民謠詩集《少年魔號》中〈原光〉一詩譜成,馬勒以音樂相合創作而成,除了是馬勒系列交響曲中第一個帶有人聲歌唱的樂章,在馬勒所有創作的旋律中,亦是最超脫世俗,心靈進入天堂聖潔領域之中最為優美的一首,由女低音(Alto)領唱。

 

原光/最初的光(Urlicht)

「耳邊響起純然信仰的動人話語:『我來自上帝,也將歸向上帝!』」– 馬勒

“The stirring words of simple faith sound in his ears: “I come from God and I will return to God!” – Gustav Mahler

 

第四樂章 歌詞翻譯

Fourth Movement: Urlight (Primal Light)

德文歌詞 中文翻譯 英文翻譯
O Röschen roth!

Der Mensch liegt in größter Noth!
Der Mensch liegt in größter Pein!
Je lieber möcht’ ich in Himmel sein!
Je lieber möcht’ ich in Himmel sein!

Da kam ich auf einen breiten Weg:
Da kam ein Engelein und wollt’ mich abweisen.
Ach nein! Ich ließ mich nicht abweisen!
Ach nein! Ich ließ mich nicht abweisen;
Ich bin von Gott und will wieder zu Gott!
Der liebe Gott
Der liebe Gottwird mir ein Lichtchen geben,
Wird leuchten mir bis in das ewig selig Leben!

—DES KNABEN WUNDERHORN

噢,小紅玫瑰!

人處在極大的困境中!
人處在極大的苦難裡!
我多寧願身在天堂,
我多寧願身在天堂!

我行至寬廣的道路上;
有小天使迎來,企圖將我遣返。
啊不!我絕不離開!
啊不!我絕不離開;
我來自上帝,
也將回歸上帝,
慈愛的上帝,
慈愛的上帝將賜我一束微光,
要光照我,直到那極樂永生!

—取自《少年魔號》歌曲集

 

O little red rose!

Man lies in greatest need!
Man lies in greatest suffering!
How much rather would I be in Heaven!
How much rather would I be in Heaven!

I came upon a broad road.
There came an angel and wanted to block my way.
Ah no! I did not let myself be turned away!
I am of God, and to God I shall return.
I am of God, and to God I shall return.
Dear God
Dear God will grant me a small light,
Will light my way to eternal, blissful life!

—From Des Knaben Wunderhorn

 

第四樂章 樂譜版本欣賞

 


馬勒最知名的慢板 - 第五號第四樂章 Adagietto

是情書?還是輓歌?

這段最知名的第四樂章稍慢板(Adagietto),也被稱為柔板,全樂章由豎琴和弦樂單獨演奏。和聲柔美、音樂旋律深入人心而繾綣纏綿不已,非常動聽,是馬勒寫給新婚妻子阿爾瑪最美的情書。

電影【馬勒,獻給妻子的柔板】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ITKYjKbdBIc

 

Adagietto最早年演奏時間大約落在7分鐘左右(孟根堡錄音),再到例如阿巴多最知名的DG版,長度則在9分鐘之間,這樣的演奏速度,充分展現音樂中的鐵漢柔情與萬千纏綿: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6QBYJtsFTgw

 

生死之時.愛別離苦

而伯恩斯坦在1968年RFK羅伯甘迺迪遇刺身亡(事件詳見→維基百科)後,於紐約市聖翠克教堂(St. Patrick's Cathedral)的的告別彌撒,身為甘迺迪家族的友人,他帶領了紐約愛樂弦樂團於現場演奏了第四樂章稍慢板,速度極慢(超過11分鐘),哀戚動人,因此也有許多人認為此曲意涵深刻,雖是情書、亦是輓歌...

https://youtu.be/vOZHFfMFhPU?t=2289

 

同樣已經歷人生許多深刻的伯恩斯坦,指揮此曲的速度越來越慢(從孟根堡時期的7分鐘,漸漸演變為12分08秒),顯見馬勒音樂中的特性~或而狂喜、或而感傷,沈浸時間感極為濃郁,每位詮釋者旁見側出、各有不同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Bj6KLv7kv2Q

 

樂譜和聲分析版本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tT7BvHsO1wQ&t=74s

 

 

電影《威尼斯之死》最經典唯美的配樂

《威尼斯之死》(Der Tod in Venedig,又譯《魂斷威尼斯》)是德國小說家托馬斯·曼發表於1912年的中篇小說,被認為是托馬斯·曼最優秀的作品之一,在二十世紀全球最佳百大同性戀小說評選中,《威尼斯之死》更被票選榮登榜首。1971年被義大利現實主義大師維斯康蒂(Luchino Visconti)拍成同名電影。(本段文字取自維基百科,附上威尼斯之死連結以供參考)

延伸閱讀→「威尼斯之死」文字介紹

 

《威尼斯之死》電影4K重新剪輯MV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iHB_YWIWkE8

 

近年由法國鋼琴家薩洛改編的鋼琴獨奏版本(MV)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G6nL9O62gkk

 

如果您想全曲欣賞...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rxFEoiUv63k


從他的人生與音樂說起

一切.從頭說起

當欣賞馬勒第一號交響曲《巨人》,在樂曲剛開始時七個八度A音,幾個四度動機與弦樂鋪陳的和聲,聽起來像極了貝多芬第九號交響曲~某種程度來說,這是馬勒正在向貝多芬致敬。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oYpxp2H7Mpw

 

第一號交響曲《巨人》馬勒手稿

 

馬勒第一號交響曲 V.S. 貝多芬與布拉姆斯

馬勒第一號 第一樂章(樂譜版本)

https://youtu.be/ypClfhEwwCw

 

貝多芬:第九號 第一樂章

https://youtu.be/ixpfgm_xxSE

 

布拉姆斯第二號 第四樂章34:45起

https://youtu.be/HCkSpCh4Wcw?t=2083


 

他似乎正在告訴大家:我的第一號,在精神上同樣延續自貝多芬的交響曲,以及他的當代前輩:布拉姆斯。

但明顯地,馬勒創作的交響曲的意圖與野心,似乎更加深而遠。

這段第一號交響曲開頭音樂,管弦樂團同時呈現的最高音與最低音域,就橫跨了整整七個八度!馬勒不但造就了非常寬闊的聲音,更具體展現出「交響曲必須包含整個世界,必須包含萬事萬物的聲音。」

 

人世之歌.喜悲哀歡

在他的交響曲中,我們不但聽見世界萬物的聲音,更似乎也聽見他的兒時回憶:山區的牛鈴聲、軍樂隊鼓號樂器聲,都來是兒時成長的回憶。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YnfhInZLmUQ&t=2676s

 

而成長過程,家庭的不和睦,甚至雙親的爭執與弟妹的早夭,也讓他的音樂有時充滿不安與快樂並存的矛盾感;

https://youtu.be/4XbHLFkg_Mw?t=1491

 

往往在美妙的旋律出現後,經常突然被洶湧而至的巨大聲響打斷,彷彿人生處在極樂階段時,卻時時警惕著即將來到的不安,甚至預感著自己將遭逢不幸或磨難。

第一號交響曲 第四樂章 暴風雨般的感動39'40"起)

https://youtu.be/4XbHLFkg_Mw?t=2385

 

根據馬勒妻子阿爾瑪(Alma Mahler, 1879-1964)的回憶提到,「馬勒作曲時需要絕對的安靜」,而且「他的耳力非常好」「什麼聲音都聽得見」,作曲時甚至對於些微的打擾,經常會怒不可抑。另外他還曾經說過:「湖會對我說話」,這或許解釋了為什麼馬勒的幾間作曲小屋,總是緊鄰山水,大自然圍繞。

 

馬勒第一個作曲小屋 位於Attersee湖畔(1893-1896)

 

 

環湖風景

 

第三號交響曲創作於此

你們不用再看(這些美麗的風景)了,因為我已經全部將他們寫進交響曲中」- 馬勒

第三號交響曲

與自然對話,與上帝交心的極致名曲

各樂章標題:

  1. 「牧神甦醒,夏季就來臨了」
  2. 「草地上花兒如是說」
  3. 「林中鳥獸如是說」
  4. 「人們如是說」
  5. 「天使如是說」
  6. 愛情如是說

 

第六樂章「愛情如是說」

伯恩斯坦版本

開頭主題 - 3'30" - 18:35 (千人已經偷偷出現) - 22'46"(最後五分鐘段落)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sJw0slhUWek&t=210s

 

阿巴多指揮琉森節慶管弦樂團版本1'51'53"起

https://youtu.be/9Yr720ftjaA?t=5518

 

第二個作曲小屋 位於Wörthersee(1900-1907)

馬勒於1900年至1907年間暑假均居住於此,創作出第四、五、六、七號交響曲,以及第八號《千人》的部分音樂

 

同樣也是環湖好風光

 

馬勒第三個作曲小屋 位於Toblach(1908-1911)

1907年,馬勒與妻子來到,看上這邊鄰近森林與山區的靜謐氛圍,便在這邊建立了第三座作曲小屋,從1908年至1910年的暑假均居住於此。在此創作了《千人》、《大地之歌》、第九號交響曲,以及最後未完成的第十號。

 

Gustav Mahler "Komponierhäuschen" in Toblach, - situation in 2011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Ar-KkCKuy4w

 

長得很像警衛亭的馬勒作曲小屋XDD

 

馬勒的出身與工作

馬勒出生在猶太裔的家庭,他的家鄉在屬於是奧地利帝國的波希米亞東部今捷克境內;馬勒一家屬於一個不太受歡迎的的德語小社群,而且又是社群中不太受歡迎的猶太人。馬勒的雙親一共生育了14個孩子,馬勒排行第二,八個兄弟姊妹夭折,僅有4個存活,童年的家庭不安處境與兄弟姊妹的夭折,也間接影響了馬勒一直以來的無歸屬感。到馬勒40歲時,雙親已逝,又一位弟弟自殺,家族只剩三位。

 

Keeping Score 紀錄片 - Gustav Mahler: Origins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v5DfYcT5icY&t=417s

 

Keeping Score 紀錄片 - Gustav Mahler: Legacy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2qv_vCHZkcg&t=3s

 

1878年,從維也納音樂學院畢業後,馬勒開始在歐洲許多歌劇院中擔當過指揮,不斷歷練,逐漸邁向他心中的至高目標:回到維也納!

馬勒音樂生涯的主要工作是的擔任樂團指揮,在一步步邁向維也納宮廷歌劇院指揮的的職業生涯裡,經歷許多職位,更因為每一個職務的歷練,造就他最終登上當時歐洲指揮工作的頂峰。

筆者簡單整理馬勒自青年時期起至擔任維也納宮廷劇院指揮的工作經歷:

1880年,得到第一份指揮的工作:是在奧地利東北部城市林茨以南的溫泉小鎮,擔任輕歌劇院指揮。

1881年,搬到萊巴赫(Laibach,今斯洛維尼亞首都盧布爾雅那)擔任劇院指揮

1882年,維也納,在卡爾劇院擔任兼職合唱指揮。

1883年,捷克奧洛摩次(Olomouc)劇院指揮。

1883年,德國北部卡塞爾市(Kassel)皇家劇院音樂總監。

1885年,布拉格國家劇院助理指揮。

1886年,萊比錫新國家歌劇院指揮。

1888年,布達佩斯歌劇院指揮。

1891年,漢堡歌劇院首席指揮。

1897年,2月皈依羅馬天主教,10月終於成為國立維也納歌劇院音樂總監。

1907年,赴美至紐約大都會歌劇院擔任指揮。(1908年1月1日首次登場演出)

1909年,成為紐約愛樂音樂總監至過世為止(1911年2月21日最後一場音樂會,同年5月18日過世)。

 

優異的指揮能力.當代之最

在眾多史料與評論裡,馬勒的指揮能力傑出,能夠準確理解樂曲,即使因為大量排練總讓樂團團員抱怨,但他帶領樂團成員,總能演奏詮釋出讓觀眾讚賞無比的音樂會。

 

當代的偉大指揮家漢斯.馮.畢羅(Hans von Bülow, 1830-1894)與作曲家布拉姆斯(Johannes Brahms, 1833-1897)都曾經表達過非常讚賞馬勒的指揮才能;尤其馬勒後來能夠順利接任維也納宮廷歌劇院總監職務,布拉姆斯的強有力的背書推薦,更是馬勒成為接任維也納宮廷歌劇院總監的關鍵因素。

 

馬勒擅長研究總譜,理解作曲家的想法。在馬勒活躍的年代,他指揮歌劇與管弦樂時活靈活現的神韻與豐富的肢體動作,更被許多畫家捕捉、躍然紙上。可惜的是,那是一個還沒有錄影影像紀錄的年代,我們無法從紀錄片裡真正看到馬勒最受當時人們喜愛指揮百態。

 

馬勒接任維也納宮廷歌劇院總監職務之後,晉身至歐洲音樂界最高地位,創造了維也納的「黃金十年」,帶領當時樂界一片頹廢而不知未來「世紀末的哀愁感」中,邁向新局。

世紀末維也納是指19世紀末期奧匈帝國首都維也納在文化上的繁榮景象。這一時期,猶太人在維也納的文化舞台上大放異彩。廣義的世紀末維也納則包括至1938年德奧合併為止,起源自維也納的對世界產生重大影響的政治、經濟和文化諸潮流。一般認為,世紀末維也納的出現是奧匈帝國在政治上地位相對減輕,使得人們的關心轉移到文化領域的結果。世紀末維也納的碩果包括了美術上的維也納分離派折衷主義建築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學奧地利經濟學派等,橫跨多種多樣的領域。雖然世紀末維也納隨著奧匈帝國的解體和自由主義時代的終結而土崩瓦解,然而世紀末維也納在19至20世紀之交的人類文化史上擁有極為重要的地位。(本段文字取自維基百科
GIA3525703 Gustav Mahler conducting, from 'Jugend', 1910 (litho) by Schmidhammer, Arpad (1857-1921); © Giancarlo Costa.

 

要完整理解馬勒的作品, 如只是一直反覆聽音樂,可能是不夠的。

你必須試著認識這位音樂家的成長過程、生平與工作際遇、愛情、身體健康與晚年面對不斷襲之而來打垮英雄的每一次重擊(大女兒感染猩紅熱過世、心臟疾病、被迫辭去維也納宮廷歌劇院音樂總監,甚至太太外遇等等),才能越來越理解為何他的作品總伴隨著兩極化的爭議... 因為,他的音樂,就是這一生的縮影...

 

馬勒與妻子Almar

 

馬勒與大女兒Maria、小女兒Anna的合照(1905)

 

妻子Almar與兩個女兒

 

難得的全家福照片

 

延伸話題:國際馬勒指揮大賽

國際馬勒指揮大賽線上直播課(7/6晚間班,共6堂):全台獨家!名師帶你追馬勒

2023年第七屆國際馬勒指揮大賽追賽課程❤️

共規劃六堂直播課,可享賽程完賽後一個月完整課程回看。

六堂直播課程將從馬勒指揮大賽歷史、賽事介紹到馬勒音樂特色。

配合賽程,將成立專屬群組,由蹦藝術林仁斌老師帶您一堂一堂追著大賽,一輪一輪過關斬將,最終欣賞舞台上發光發熱的新生代指揮家,指揮盛大交響樂的迷人風采!

國際馬勒指揮大賽專屬討論群組:

國內首創.每日更新的最新大賽各項訊息

深入觀點.專家帶您賞析、資訊解惑與釋疑

互動討論.隨大賽進程更新演奏欣賞與討論

 

馬勒指揮大賽主席與榮譽評審 Marina Mahler(馬勒孫女)

瑪麗娜·馬勒(Marina Mahler)是馬勒和阿爾瑪·馬勒的孫女。

馬勒女兒安娜·馬勒(Anna Mahler)後來成為雕塑家,和指揮家阿納托爾·菲斯托拉里(Anatole Fistoulari)結婚之後,將女兒命名為,筆者認為是「Maria+Anna」之意。 2004年,安娜·馬勒與歐內斯特·弗萊施曼(Ernest Fleischmann)和班貝格交響樂團共同創立了馬勒指揮大賽,第一屆大賽之首獎得主為即將就任紐約愛樂音樂總監的杜達美(Gustavo Dudamel)。她同時也是馬勒基金會號召成立者與基金會董事長。


三重無國籍的無奈

即使功成名就,但因猶太身份處處遭受刁難而必須傾盡畢生之力與之拼搏才能在這世間謀得容身之地的絕望,讓馬勒曾說出:「我最大的敵人,是我的猶太身份」,也曾留下「三重無國籍」的感嘆,他說:「我是一個三重無國籍的人,奧地利人說我出生在波希米亞,德國人認為我是奧地利人,而世界上的其他人,則認定我是猶太人。不管哪一個地方,都勉強地收容了我,可是卻沒有一個地方真正歡迎我...我是一個三重無國籍的流浪者...」

馬勒的名言「我的時代終將來臨!」,出自1902年2月16日,寫給妻子阿爾瑪的信中。馬勒寫道:「他(理查·史特勞斯)的時代結束後,我的時代才會來臨。我多麼希望能夠親眼見到這一刻,並且有妳在我身旁陪伴!」

馬勒是對的,只是他的時代要再等五十年之後,才真正降臨。

在他逝世一百多年之後的現在,馬勒狂熱現象已成顯學,全球都是馬迷,也印證了馬勒曾說的「別人擁有當代,然而我卻掌握了未來!」

這句話看似豪語,但二十一世紀的現在,馬勒的時代,確實已然到來!

 

馬勒音樂節.從歷史說起

歷史上的第一個馬勒音樂節

Mahler Festival 1920 Amsterdam

 

1920年,世界首度出現「馬勒音樂節」1920年5月6日至5月21日,由馬勒生前知交:威廉·孟根堡( Willem Mengelberg, 1871-1951)指揮皇家大會堂管弦樂團舉辦,地點是荷蘭阿姆斯特丹。
馬勒生前與孟根堡相當要好,還曾稱呼荷蘭為他的「第二故鄉」;因為馬勒逝世於191年5月18日,孟根堡選擇了這段期間,正是為了向這位心中的偉大作曲家/指揮家好友致敬。這歷史上珍貴的首度「阿姆斯特丹馬勒音樂節」(Mahler Festival 1920 Amsterdam),孟根堡在9場音樂會中演出了全本10首馬勒的交響曲,更被譽為「馬勒先鋒」(Mahler Pioneer),是最早期發揚馬勒音樂的重要推手之一。

 

 

指揮家孟根堡(下方照片右邊第二位)與馬勒非常知交,在他任職荷蘭阿姆斯特丹皇家大會堂管弦樂團指揮期間,大力推廣馬勒音樂,更有「馬勒先鋒」(Mahler Pioneer)之稱。照片拍攝於荷蘭阿姆斯特丹皇家大會堂。馬勒與指揮家孟根堡相當要好,還稱呼荷蘭為他的「第二故鄉」。

照片拍攝於1909年,荷蘭阿姆斯特丹皇家大會堂(Gustav Mahler with Dutch colleagues: The Netherlands.)| 照片自左起為:Cornelis Dopper (1870-1939) (second conductor of the Royal Concertgebouw Orchestra (RCO)), Gustav Mahler (1860-1911), Hendrik Freijer (1876-1955) (administrator of the Royal Concertgebouw Orchestra (RCO)), Willem Mengelberg (1871-1951) (principal conductor of the Royal Concertgebouw Orchestra (RCO)) and Alphons Diepenbrock (1862-1921) (composer). Photographer: W.A. van Leer for “Weekblad voor muziek”.

 

威廉‧孟根堡 | Willem Mengelberg,1871-1951
【威廉‧孟根堡 | Willem Mengelberg,1871-1951】小檔案:

荷蘭指揮家威廉‧孟根堡是早期重要的馬勒詮釋者,1920年他在阿姆斯特丹皇家大會堂管絃樂團就職25週年紀念時,規劃了「阿姆斯特丹馬勒音樂節」(Mahler Festival 1920 Amsterdam),在9場音樂會中演出了全本10首馬勒的交響曲,被譽為「馬勒先鋒」(Mahler Pioneer)。

孟根堡自幼學習音樂,據說十歲就指揮合唱團演出。後來在科隆(Cologne)音樂學院跟隨著 Franz Wüllner, Isidor SeissAdolf Jensen等教授學習。

1891年間,孟根堡以鋼琴家的身分舉辦第一次的公開演出,同時他也任瑞士盧塞恩市(Lucerne)的音樂總監。1895年後,孟根堡被提名擔任阿姆斯特丹音樂廳管弦樂團(Concertgebouw Orchestra Amsterdam)的常任指揮,而在長達五十年的任期內,使該樂團成為世界第一流的交響樂團。在他擔任大會堂的常任指揮期間與作曲家馬勒成為好友,也是因為如此,孟根堡常常大力推展馬勒的管絃樂曲。

在1907年到20年間,孟根堡同時成為多個樂團的指揮,而且也邀請許多指揮家到大會堂來客席指揮,包括華爾特(Bruno Walter)、孟都(Pierre Monteux)等。1921到1930年間經常赴美兼任紐約愛樂交響樂團首席指揮。

 

孟根堡與馬勒遺孀Alma合照(1912年,於法蘭克福)

孟根堡與馬勒遺孀Alma合照

 

孟根堡對於馬勒音樂的研究與推廣不遺餘力,可以說是最早的「馬迷」。在馬勒口中所說的:「我的時代終將到來!」還未真正到來之前的年代,或許,在孟根堡心中,這樣的光輝時代早就為他所預見,而且已經到來了~

 

圖為他在馬勒第四號交響曲總譜上所寫下的各種註解,令人感佩:

 

孟根堡指揮馬勒第五號第四樂章錄音(1926年)

孟根堡不僅是馬勒最喜歡的門徒,也是他最忠實的朋友之一。這是1926年他對馬勒音樂的唯一錄音室錄音:即現在的錄音,經常因其敏感度而受到稱讚。孟根堡的樂譜內涵閱讀與樂團音色裡,充分表達了他對馬勒自己對音樂的感受,令人回味無窮。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jZDxsZfcG7M

 

荷蘭的傳奇指揮,在20歲即在國際上嶄露他的才華,在他24歲之時當上皇家大會堂管弦樂團的首席指揮,足足當了50年之久。下為孟根堡與皇家大會堂管弦樂團的1939年馬勒第四號交響曲錄音:

https://youtu.be/sUfyY5Mzn1U

Remastered in 2019. Gustav Mahler Symphony No. 4 in G Major

1. Bedächtig. Nicht eilen. Recht gemächlich (00:04)

2. In gemächlicher Bewegung. Ohne Hast (17:21)

3. Ruhevoll. Poco adagio (25:43)

4. Sehr behaglich. "Wie geniessen die himmlische Freuden" (47:08)

Jo Vincent, soprano
Willem Mengelberg, conductor
The Concertgebouw Orchestra

Recorded live, November, 1939
at The Concertgebouw, Amsterdam

 

1995年於阿姆斯特丹舉辦第二屆馬勒音樂節

 

1995年馬勒音樂節 紀錄片《Conducting Mahler》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uyMp-mlbG8w&list=PLduRBPrrnIReMN6gJFG3JPR3X_EoDS1YS&index=37

 


2023年萊比錫馬勒音樂節規劃與介紹

萊比錫是馬勒首次進入歐洲第一線大城市的第一份重要工作。在1886-1888的兩年期間,馬勒曾與布商大廈管弦樂團進行了將近200場歌劇表演,是萊比錫近代的古典音樂發展歷史中無可取代並且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更是馬勒與萊比錫這座城市密不可分的緣份。

所以在現任總監:指揮家 安德里斯.尼爾森(Andris Nelsons)與布商大廈團隊的企劃下,萊比錫布商大廈廣邀全歐洲各大知名樂團與國際級的指揮家,在五月份演出2023年歐洲最大型的馬勒音樂節!超過50場次的交響樂團音樂會、大師班與講座活動:含括十首交響曲全集、藝術歌曲等演出,是歐洲全年最盛大的馬勒音樂節,也是給熱愛馬勒音樂的樂迷朋友們,探索馬勒音樂的最佳機會~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NP99p4CVThQ

 

萊比錫城市介紹

萊比錫:整個城市都是我的音樂廳(本段文字取自茲茲堡小日子 Windy in Würzburg

到萊比錫旅遊的那天也是乍暖還寒的春,穿著羽絨衣走在開滿櫻花的街道,來朝聖這個古典樂之城囉!萊比錫這個字源於斯拉夫語Липа,椴樹之意,好一個詩意的名字,相信學過音樂的人也和我一樣,對萊比錫有太多的憧憬與幻想,提到古典樂,也許大家首先想到的是維也納,不過,萊比錫毫無疑問地培育了許多著名音樂家,在古典音樂史上也有著「搖籃」的地位吧!巴哈擔任萊比錫聖多馬教堂唱詩班指揮,並在此創作出音樂史上的神作之一<馬太受難曲>;孟德爾頌不但是音樂天才,十九歲時在萊比錫圖書館發現了巴哈的<馬太受難曲>,決定親自指揮演出,使後人開始注意巴哈的音樂;音樂史上的傳奇愛侶舒曼與克拉拉(以及和他們之間有著微妙關係的布拉姆斯),亦曾在萊比錫生活(萊比錫也保留了這些音樂家的故居,供後人參觀)。

萊比錫和那種「典型的德國觀光城市」不同,沒有著名的城堡,更沒有壯麗的山河風景,但無論是布商大廈的管弦樂團、購物大街的街頭藝人,專業的音樂演出為整個城市譜上了浪漫又快活的音符,不分時空的,萊比錫是條推動著音樂家前進的大河。

想在萊比錫感受音樂氣息,除了在巷弄間尋找街頭藝人的琴聲,到布商大廈聽一場音樂會也是很好的選擇,布商大廈最早是布匹的交易所,布商大廈樂團則由萊比錫市民與商人成立,十八世紀,布商大廈正式成為音樂廳,樂團也以此而命名,我在萊比錫僅逗留了一日,無緣欣賞樂團表演,不過布商大廈樂團多次來台演出,希望之後有機會可以欣賞他們的演出,再跟大家分享。

布商大廈對面就是市立歌劇院,傳說許多班底是來自布商大廈呢!喜歡看戲的話,也可以在此欣賞歌劇,享受萊比錫的藝術氛圍。(寫到這裡,不禁羨慕起每天都有機會欣賞音樂與戲劇表演的萊比錫市民。)

沿著充滿音樂色彩的購物大街直走,白色櫻花林的背後就是以巴哈聞名的聖多馬教堂了,白色的花瓣隨著四月的冷風優雅落地,像一首歌,尤其在萊比錫這樣的城市,每個角落都是旋律。

巴哈被後人稱為音樂之父,是巴洛克時期最重要的音樂家之一,也是一名非常「多產」的作家(除了作品很多,巴哈還有二十個孩子,名符其實的「多產」),不過巴哈在他自己的年代其實不算有名,原因有兩個,第一,德國那個年代叫的「巴哈」實在太多了(你掉的是釀酒的巴哈還是工匠巴哈呢?不!我要找的是音樂之父巴哈);第二,巴哈(音樂之父巴哈)身不逢時,身在巴洛克時代尾巴,當時的音樂家力求改變,巴哈的複調音樂沒有受到大眾讚賞,後來還是孟德爾頌演出了<馬太受難曲>,才為他「正名」。

教堂旁的巴哈雕像擺著嚴肅的面孔,不經讓我想起孩提時代練習鋼琴,很討厭練但是檢定一定會考的「巴哈創意曲」,兩隻手一起擔任主旋律的曲子不太優美,但就像互相對話一般的旋律,神奇的鍛鍊了鋼琴技巧,巴哈大概算是許多人的鋼琴老師吧!(巴哈寫這些二聲部、三聲部之類的練習曲,其實是要教他的小孩鋼琴。)

不過提到聖多馬教堂不可以只想到巴哈,宗教改革領袖馬丁路德也曾在此講道。(旁邊沒有路德的雕像真是太不公平了)

十首交響曲.十全十美

5/17日,台灣出發~

 

5/18日,抵達萊比錫!❤️

安排音樂旅行,我不愛趕行程,天天換飯店的走馬看花,完全不可能是我的選項;我喜歡走在城市的街頭,感受生活裡的每一個細節與每一個自然的氛圍

這次選擇帶著所有團員們,參與音樂節,安靜地待在萊比錫欣賞馬勒,白天我們將一起走過大街小巷與馬勒、巴赫、孟德爾頌、舒曼夫婦、葛利格等音樂家曾經的足跡,精緻美好的晚餐交流之後,我們進入音樂廳裡,全歐洲各地一流交響樂團輪流為我們獻演每一首馬勒交響曲~

人生之樂,樂何如?😊

 

中間有四場重量級音樂會,也透過萊比錫當地電視台與各團隊合作實況轉播:

我觀察到導播非常認真,經常一再地比對資料,確認畫面與細節

 

幾場轉播下來,有時候會去找他哈拉一下,然後當然要合照留念

 

電視轉播車

 

布商大廈音樂廳與前方知名噴泉地標

 

反方向看過去,就是萊比錫歌劇院

 

入口處,都是馬勒音樂節的廣告文宣

 

大家都愛的馬勒腳踏車

 

當然我也要來騎一下~

 

售票口

 

馬勒旗幟與音樂會海報電視牆

 

馬勒音樂節廣告布條

 

 

 

 

 

感謝任職於MDR中德廣播交響樂團的宗芝,擔任我的地陪,為我解說萊比錫大小事,還常常帶來秘密情報~


來自馬勒基金會的介紹演講《Mahler Hour》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8WYjMu08TUY

 

終於入場馬勒音樂節(布商大廈音樂廳),即在於此欣賞馬勒十首交響曲的十場音樂會,一定要來個十全十美一下~

今天5/18,是耶穌升天日,也是馬勒於維也納過世的112週年忌日,非常期待晚上即將入場欣賞布商大廈管絃樂團與尼爾森指揮的馬勒《復活》交響曲

 

從指揮視角看布商大廈音樂廳管風琴位置的樂團拉丁文名句座右銘:

「真正的喜悅是件嚴肅的事」(Res Severa Verum Gaudium

轉譯:認真即為樂趣;樂趣來自認真。

 

近拍特寫,在音樂節的冷暖雙色燈光照映之下,呈現出網路上從未出現過的美麗與色彩

 

05/18 晚20:00:第二號《復活》

Andris Nelsons leading the Gewandhausorchester (2nd Symphony)

 

2023.05.18. 記錄於萊比錫馬勒音樂節的首場音樂會:馬勒第2號交響曲《復活》

1911年2月21日,馬勒在卡內基音樂廳指揮了生平最後一場音樂會演出;在音樂會過後,他因為鏈球菌感染而引起的亞急性心臟內膜炎絕症,健康狀況急轉直下,根據妻子艾爾瑪的說法,馬勒內心知道自己已經離死期不遠,憂慮到頭髮一夜之間變成灰白色…

因為在美國無法進行有效地治療病情,他們離開美國回到歐洲,4月8號,先到了巴黎進行血清治療,但到了5月12號馬勒的近況馬勒的健康狀況已經無力回天,所以只能快速地決定從巴黎回到維也納

馬勒此時的心願是,人生最後一刻,希望再次回到維也納,陪伴在大女兒墳墓旁...

回到維也納之後,馬勒的健康情況與可能的病危消息,瞬間成為了維也納各大報紙頭條新聞…

過去不承認馬勒是維也納人的維也納人士,在馬勒即將離世之際,卻以維也納報紙頭條而關注著他的人生最終動態;這雖是某種肯定馬勒的維也納一份子身份的認同...只是此時看來,一切都是這麼諷刺...

幾天之後, 1911年5月18日星期四晚上剛過11點,馬勒最後的時刻終於來臨,馬勒以50歲又46週過世,下葬於維也納郊區

墓碑上,如馬勒所願,只簡單刻著「古斯塔夫.馬勒」(Gustav Mahler );因為他生前說:「那些來看我的人知道我是誰,其他人就不需要知道了…」

在今天5/18馬勒過世112週年的忌日當天,恰巧也是耶穌升天日(德國國定假日),現場欣賞馬勒音樂節所特別安排的第2號交響曲《復活》,現場演奏非常令人感動。

指揮尼爾森在每一個樂章對於音樂精彩細節的控制,今晚布商大廈管弦樂團弦樂編制16-16-12-10-8,展現出極大的弦樂動態範圍表現能力,搭配音色乾淨的木管群獨奏以及爆棚十足的銅管與擊樂組,每個樂章的大爆炸與抒情對比極強,現場只能用一個爽字來形容~

而今晚擔任復活合唱的MDR中德廣播合唱團,實力堪稱德國之最~光是第五樂章的第一句就讓我全身都起了雞皮疙瘩,搭配兩位獨唱Nikola Hillebrand(女高音)與Gerhild Romberger(女中音),實在是太享受太美好的夜晚,永遠難忘🎵🌹

 

精彩謝幕照片:

 

 

 

 

 

 


23/05/19 晚20:00:第四號與《大地之歌》

Tugan Sokhiev & Munich Philharmonic (4th Symphony)

 

2023.05.19. 馬勒音樂節音樂會紀錄:慕尼黑愛樂與 Tugan Sokhiev Part.1. 馬勒第四號交響曲

馬勒第四號交響曲整體來說,明朗、溫暖又亮麗而旋律化,加上第三樂章美的不得了的慢板以及第四樂章由女高音獨唱的「天國的生活」,一直被認為是最容易親近的馬勒交響曲之一。

來自德國最富饒巴伐利亞地區的慕尼黑愛樂,一開聲音色高貴亮麗非常有彈性,在指揮Tugan Sokhiev充滿音樂性的雙手手勢之下,精彩的詮釋出每一次段落的轉折,音樂細膩令人折服

上半場馬勒第四的樂團首席是來自日本的優秀小提琴家青木尚佳,第二樂章詼諧曲「與魔鬼共舞」的段落,演奏乾淨利落音色表現相當優異,果然能以亞裔之姿在歐洲第一線樂團站穩腳步,實力非凡~

 

但有一點還是要吐槽一下的,就是在第一樂章共有兩次第一小提長音段落出現前後檔團員弓法都不一樣的窘境,不曉得到底是什麼原因?

女高音Christiane Karg從第三樂章開始前入場坐定,藉由慢板樂章充分進入樂曲情緒之後,第四樂章一開口就是天堂級的美聲,果然「好的女高音帶你上天堂」~今晚充分演繹出馬勒筆下令人嚮往的天國生活

上半場結束,觀眾掌聲持續而熱烈,非常成功的馬四現場

 

 

 

2023.05.19. 馬勒音樂節音樂會紀錄:慕尼黑愛樂與 Tugan Sokhiev Part.2《大地之歌》

下半場的《大地之歌》,副題為「為男高音與女低音(或男中音)與管弦樂的交響曲」,具備六樂章架構,因引用中國唐詩之德譯詩文,也具備「聯篇歌曲集」之架構,因此樂曲分類著實令人玩味~

 

《大地之歌》由 Julian Shevlin 擔任首席,我個人偏好在他帶領之下的弦樂音色,明顯地樂團也更加溫暖,且更有德式厚度與輕柔兼備的質感~Bravo!!!

 

男高音的三首歌曲,都跟酒有關😆,果然李白「詩仙」+「酒仙」的魅力,連馬勒都無法抗拒~ Andreas Schlager 歌聲豪邁,瀟灑奔放有力,現場 Live' 真的一級棒~

而女中音 Ekaterina Gubanova 的歌唱韻味濃厚,後勁十足,尤其是最後的《送別》,引述伯恩斯坦的觀點:他認為這首長度25分鐘的歌曲《送別》,才真正是《大地之歌》精髓所在,前面的五首詩歌,其實都是為了最後一首所做的鋪陳~

請閱讀最後馬勒加上的歌詞,加上漸行漸遠的音樂,從表面看是友人之間的送別,但實則為馬勒在精神上,逐漸做出告別人世的深沉告別:

我的心靜止著

等待著時機

美麗的大地

到處春暖花開

綠意盎然

到處皆是的

永遠湛藍的天空

直到永遠(Ewig…)X 7次…

聽這樣的音樂,能不孤寂?不憂鬱?

長笛與雙簧管的獨奏都美極了~而長笛首席是好朋友 Michael Martin Kofler,所以一定要多拍一下美美長笛組照片(與 Bianca Fiorito)

每次聽完《大地之歌》,都一遍遍感受到靜默的力量...

此時凌晨2:38,夜未央

 

上傳在布商大廈音樂廳拍攝的慕尼黑愛樂音樂會謝幕照片之後,馬上被選為布商大廈FB粉絲專頁的主視覺照片了🌟

 

 

 

 

 

 

今天來到巴赫的聖地:聖托馬斯教堂(Thomaskirche)

巴赫在萊比錫聖托馬斯教堂擔任樂長長達27年之久,觸摸他的雕像,感受音樂之父在此生活過的城市氣息😊

 

23/05/20 晚20:00:第五號

Royal Concertgebouw Orchestra, Myung-Whun Chung (5th Symphony)

 

2023.05.20. 馬勒第五號交響曲 - 鄭明勳+阿姆斯特丹皇家大會堂管弦樂團(Royal Concertgebouw Orchestra)

今晚真的太幸運,好早前就全場完售的這場夢幻馬五,居然讓我遇到幸運貴人,得到了入場票券,雖然位置稍微偏高,但卻能更綜觀全局,實在臨票涕泣+內牛滿面

 

鄭明勳的指揮方式我非常熟悉,大開大闔、明快果決、音樂指示在他的雙手之下極為清晰,一點都不秀自己,是我非常喜愛的指揮家

今晚馬五是鄭明勳的戰馬名曲,當然全場背譜,與RCO不是只有音量的火花,還有著無比細膩的柔情:從第一樂章送葬進行曲之小號獨奏圓潤飽滿之聲開啟、接入弦樂柔情似水的第一主題,再搭配上樂團猶如「管弦火藥庫」的爆發力,兩者時時刻刻綻放著耀眼的音樂火花,雖是葬禮進行曲,卻聽得我興奮地不知不覺心跳直加速(XD);

第二樂章的樂團精緻Timing,聲部銜接在他的準確拍點之下,不只順暢,更呈現現場才能聞得到的芬芳;

第三樂章的法國號獨奏,實在強大無比,那種「無懼」,充滿肌肉感的聲音,不是暴力,是每顆音符紥紮實實的穩定感,讓Scherzo更添一份快意江湖的瀟灑;最知名的「情書」第四樂章Adagietto,首席以動作帶領出的弦樂群彈性速度以及多次延後樂句的絕美呼吸感,實在無比入心,美到無以復加;第五樂章單簧管獨奏靈巧極了,結束前全團爆棚的強度,應該讓所有人全身都是雞皮疙瘩掉滿地了...

一長段精彩的結束部,全曲結束後,現場短暫一片靜默,旋即爆出回應這場精采演奏的如雷掌聲與此起彼落Bravo叫好之聲,這熱烈程度一點也不像在歐洲,我感覺我有似乎回到台灣之感(我們真的很熱情);

在多次不斷進出前後台接受現場幾乎全場起立的十數分掌聲後,鄭明勳盡可能地走向每一聲部首席奏者握手致意,展現出大格局與大師風範

今晚讓我又添一場難忘的現場馬五,阿姆斯特丹皇家大會堂管弦樂團如醇酒般的弦樂濃郁音色,木管、銅管每個聲部無懈可擊的超狂表現,真是太佩服了,超愛!

音樂會出場後,天色尚未全暗,漫步走回飯店,再用手機順便拍幾張照片記錄一下今晚的藍調夜色~C'est si bon

 

 

 

 

 

 

 

23/05/21 晚20:00:第十號

Robert Treviño & CBSO (10th Symphony)

 

2023.05.21. 馬勒第十號交響曲 - Robert Trevino+伯明罕市立交響樂團(City of Birmingham Symphony Orchestra)

晚間入場布商大廈音樂廳,欣賞由美國籍指揮家 Robert Trevino 指揮CBSO的馬勒第十號交響曲(庫克版),今晚原本指揮是前任音樂總監 Mirga Gražinytė-Tyla,但因為身體不適無法出席本次音樂節。

今晚的弦樂配置非常龐大:16-16-12-10-8,現場被CBSO大幅度的力度變化深深感動~因爲這種動態完全不是聽唱片能夠重現的、非常誇張。我明確地感受到CBSO音樂家們,戮力想完成今天音樂會的內容的那種嚴謹態度,要不是昨晚剛聽RCO,我心中真的覺得CBSO非常棒了👍🏻(唉...要樂團之間互比,其實也是殘酷的)

事實上,除了些許音準問題,還有剛開場的暖身適應場地聲音,整體來說,今晚馬十著實非常成功,樂團首席帶領相當棒,小號群在兩次不和諧和聲時的接力掛留音,充分展現霸氣與力度,非常佩服,尤其第二次在第五樂章的呼應,那聲聲呼喚著Alma的不和諧音,響徹音樂廳👍🏻。(法國號組則弱了些,我果然還是被前一晚RCO的銅管火藥庫慣壞了😂...)
.
當年馬勒第10號庫克版之所以在國際之間大獲成功,跟年僅25歲的Simon Rattle 就與CBSO的錄音與廣泛演奏推廣有很大的關係🎉

馬勒第十號,創作於1910年至1911年間,是未完成之遺作,馬勒自己只完成第一樂章72頁總譜、殘存50頁簡略記譜及44頁各類型的草稿。

從馬勒的作曲大綱可知道共有五個樂章;樂曲架構除了打破過去慣例,為(慢快中快慢),更呈現拱型架構曲式:(一、五對稱為慢板,二、四對稱為詼諧曲,中間第三則是有「煉獄」別稱的中快板

最初Alma本來居然想燒掉第十號草稿🔥(XD)...

後來求教許多音樂家的意見,終於Alma決定不燒了~將第十號被保存下來,先演出第一樂章且陸續發現更多草稿,這才有了近代多位音樂家「群起而補述」各種版本

不過其實布魯諾.華爾特曾寫信給Alma,他認為,除非作曲家本人完稿,否則不應該讓未完成的作品貿然問世;這就像是一幅畫作,如不是畫家本人做最後的潤色確認,都不應該被稱之為是他的作品。

今晚的英國作曲家學者庫克版,窮盡多年洪荒之力,設計出各種最像馬勒音樂與配器的各種設計,許多段落已經不是補白而幾乎是重新作曲~目前已是全球普遍最被認同的共識版本。

馬勒在第一樂章約莫2/3處,設計了非常獨特的和聲:

這獨特的聲響,先從#F大調屬九和弦出發,加上d小調和聲與c小調和弦,三種調性相加之後,調性當然直接爆炸...(XD)
前衛一點以作曲技法來看,這三種和弦加總的不和諧音程,幾乎就是12個半音全用上了~馬勒已經跨入「十二音列」作曲技法,也就是將十二個半音重新排列接連使用

16'09"起,爆炸在16:28

https://youtu.be/HAnXTHUU4ks?t=969

 

因此,某種程度來說,他的音樂根本就是後來「第二維也納樂派」(荀白克、魏本、貝爾格)的先鋒!

而馬十的「無調性爆炸和聲」在音樂史上的地位,就如同畫家孟克的「吶喊」 (The Scream) 一般,經典不朽...

 

挪威藝術家愛德華·蒙克的《吶喊》——藝術史上第二著名的圖像,僅次於達·芬奇的《蒙娜麗莎》。

 

最後一個樂章,馬勒在譜上寫下:

You alone know what it means

Farewell…

Farewell…

Farewell…

To live for you…

To die for you…

Almschi(太太的暱稱)

 

有機會一定要現場聽馬十,這瀕臨精神崩潰的音樂,真的真的非常感人~

 

 

 

 

 

 

後記

在昨天晚上伯明罕市立交響樂團音樂會謝幕的所有拍攝照片裡面,我最喜歡的反而是這樣,人與人之間互動照片:

很多歐洲樂團在演出成功之後,音樂家們會互相擁抱隔壁的同事,互道恭喜😊

照片中我們可以看到舞台上所有的音樂家都正在進行小組互動,這一刻真的好溫馨🌹

除了是很棒的傳統之外,觀眾也會有非常溫暖的感覺🌹~然後這張照片當然又被布商大廈FB選為他們的社團封面照片了🌟

 

23/05/22 晚20:00:第七號

Daniel Harding & Bavarian Radio Symphony Orchestra (7th Symphony)

 

2023.05.22. 馬勒第七號交響曲 - Daniel Harding+巴伐利亞廣播交響樂團(Bavarian Radio Symphony Orchestra)

 

今晚帶著複雜的心情走出音樂廳,這實在不像我所認識的BRSO...

馬勒第七號,常被認為是一首奇怪的交響曲,在他所有的交響曲中,也的確不是最常被演出的作品,原因很簡單,就是「真的很奇怪」

許多情緒突然大變化的段落轉折、與眾不同的管絃配器法,各樂器間的獨奏連接等等...,都讓此曲屬於不容易奏好的交響曲;有時候,我更感覺這首樂曲,像是寫給交響樂團的協奏曲。

今年七月即將在班貝格登場的國際馬勒指揮大賽,從初賽到最後決賽,馬七都將是最重要的指定曲目,原因很簡單,因為「真的很難指揮」

馬七,完全考驗著指揮與樂團溝通的能力:對於樂曲的理解是一回事,但要讓團員正確「接住」,演奏得好,卻又是另一回事。

今天我的座位在二樓側邊,葡萄園左側,介於弦樂與木管之間,因此整首交響曲聽下來,每個細節都聽得清清楚楚...

樂團許多拍點的發音點不整齊,上低音號獨奏失誤、法國號的多次控音不穩放炮,連雙鈸都擊錯拍點,一路放炮與拍點不齊,簡直堪比煙火大會般燦爛🎆

尤其法國號獨奏第二次放炮時,我還看到單簧管演奏者直接低頭嘆氣...實在嚇到我了,這真的不是我所認識的BRSO啊⋯

是巡迴累了嗎?還是跟指揮溝通出了問題?總之今晚問題一籮筐

愛拍照的我,音樂會後仍然走走拍拍

見到指揮 Daniel Harding 再次走出舞台(請見照片最後一張),我開心極了,上前詢問他能否一起合照

「Of course, no problem!!!」,他一邊善意地回答我,卻一邊同時急促地翻閱著總譜

我站在舞台旁邊等待他

然後,他開始把今晚錄影直播組叫上舞台,翻閱著總譜,開始指示他要「再次演奏」哪些段落...

接下來,樂團團員們一一被叫回到舞台上

此時我理解了,針對剛剛音樂會裡的「煙火大會」,現在樂團要進行「補救錄影」

 

我還續續待在場邊,現在團員已陸續全部回到舞台上,臉部當然沒有任何喜悅的表情

導播開始翻閱總譜,錄影組準備就位

接下來,因為我不是團員,當然就被請出音樂廳了...

其實今晚樂曲結束時,現場觀眾依舊掌聲如雷,更有許多人起立鼓掌叫好

但「音樂好不好,自己內心知道」

樂團的補錄,就是求好求完美的證明。

希望這是一次偶發的煙火大會,並期待下一次聽到BRSO火力全開的超神演奏回歸,如同我數次聽過的楊頌斯帶領他們時,是那麼光彩奪目,是令人真心佩服的超級樂團…
.
樂曲簡介:

馬勒第七號,也常被叫做「夜之歌」,因為五樂章裡,有兩樂章被馬勒命名為「夜之樂」(Nachtmusik)的音樂:

據說馬勒在1904年荷蘭之旅,因看過了畫家林布蘭(Rembrandt Harmeszoon van Rijn,1606–1669)知名的畫作《夜巡》,產生了啟發而作曲第二樂章並命名為「夜之樂」。

而第四樂章則加入了吉他與曼陀鈴,呈現出「小夜曲」濃厚氛圍,欣賞時常令人愛不釋手。(其實是耳,哈哈~)

最終樂章轉為C大調,如同黑夜迎向光明一般非常非常精彩~

馬七如果沒有了這麼精彩的第五樂章,那麼或許將如他的名字「夜曲」一般,永遠屬於夜晚~這第五樂章的震撼、燦爛與輝煌,徹底點亮了這首交響曲,更成為馬勒不朽的交響篇章!

 

 

 

 

 

 

 

睡覺前又看到布商大廈又來借照片去用了~

斌斌出品,必屬佳品 XD


2023.05.23. 講點今天覺得有意義的事情~教育要從小做起

下午我們團到萊比錫巴赫博物館(Bach-Museum Leipzig)參訪,抵達時有一群小學生也同時開始他們的參訪
我們詢問解說員,平常也都有這麼小的小朋友還參訪嗎?
她很認真地回答我們:「對!」
「我們重視古典音樂的教育,希望學生們能從小就喜歡古典音樂,不要看到巴赫就睡著XD~所以一直都有安排學生們的參訪~」

看著這群孩子嘰嘰喳喳討論著,對巴赫的一切都感興趣的模樣,真心覺得,教育,真的要從小做起...

 

這是耍寶的我~我❤️巴赫

 

23/05/23 晚20:00:第九號

Ivan Fisher & Budapest Festival Orchestra (9th Symphony)

23.05.23. 馬勒第九號交響曲:伊凡費雪(Iván Fischer)+布達佩斯節慶交響樂團(Budapest Festival Orchestra)

「聽吧~這就是我的樂團!」我相信伊凡.費雪今晚心中的旁白就是這句話。

伊凡.費雪與馬勒相同,也是猶太人,自小家住布達佩斯歌劇院旁,他曾受訪時笑說:「自小就對歌劇很熟悉。」,但其實是住在歌劇院旁邊,知道每一部歌劇幾點開始跟幾點散場😆

「我從小就知道《魔笛》《唐喬望尼》《波希米亞人》的歌劇長度,因為從窗戶探頭出去,就知道幾點演完了XD~」

看過他許多的大師班,對於伊凡.費雪深厚的音樂底子與帶團能力,一直都非常喜愛(他能將一個原本只屬於音樂節假期才演出的布達佩斯節慶管絃樂團,帶到全球評價十大Top 10,還獲得匈牙利政府的鉅額補助,領導力與執行力實在是天縱英明)

今晚,他才一出場,其實就已經征服我了...

布達佩斯節慶交響樂團溫暖無比的音色,全程投入的演奏,團員之間創造出許多美妙的音樂,而伊凡.費雪的手勢毫不誇飾,準確地帶出所有必要的情緒,甚至我覺得團員們主動回饋他更多的互動回應,是讓我現場更感動的原因之一

「這就是我們的樂團!」今晚的音樂,我強烈感受到來自每一個演奏者所散發出的歸屬感與榮譽感~似乎一心一意地奏好音樂,傾盡所有地展現自己,是團員們唯一而至高的目標🔥

明明前三個樂章我都還好好的,但到了最後樂章,已經完完全全被他們說服的我,幾乎從頭哭到尾了,不誇張;現場超安靜,還要一直強行忍住不能出聲啜泣,我知道這樣寫有點矯情,但眼淚就是一直流出來,根本停不住啊⋯

終於到了最後極慢板段落,音樂極其緩慢、一層一層的和聲堆疊,似乎融合了馬勒心中痛苦最大的聲音:哀莫大於心死

在這一刻,聲音與沈默、生存與死亡之間的距離,幾乎全部消失

生與死,真的那麼重要?或許此時馬勒已經參透了一切,但是心中卻依依不捨…

馬勒在樂譜上寫下了—「Ersterbend」(逝去),彷彿他怕我們從聽覺裡音樂,無法清楚得知他要傳遞的訊息…

最後一個小節,力度甚至被標記為 Pianississimo(pppp),且停頓非常長的時間

聲音靜止、時間似乎仍不斷持續下去著…

超過一分鐘,現場才爆發出熱烈掌聲,幾乎所有人都站起來Standing ovation

今晚真的是奇蹟之夜,是這幾天最接近馬勒的一刻

我任淚水流下,一邊繼續拍攝謝幕照片,心中感謝著自己今晚有幸能在萊比錫參與這場音樂會...

 

 

 

 

 

 

聽完馬勒第九號,抬頭看天空,夜已深~月兒彎彎,還伴隨著一顆小星星,不知是否馬勒也正在微笑著看我們?

散步回飯店休息,愜意又舒心

 

上面是相機長焦拍攝,但手機拍照還是非常好用

 

23/05/24 晚20:00:第一號

Daniele Gatti & Gustav Mahler Youth Orchestra (1st Symphony)

 

2023.05.24. Daniel Gatti 與馬勒青年管弦樂團(Gustav Mahler Jugendorchester,簡稱 GMJO) Part.1

馬勒第十號交響曲第一樂章

在幾天下來陸續欣賞這麼多職業交響樂團後,今天由這次馬勒音樂節裡演奏交響曲唯一的年輕世代樂團GMJO上場,尤其是搭配Daniel Gatti 這麼棒的指揮,在開演之前很期待究竟會是什麼樣的感覺~

先說今晚上半場演奏馬勒第十號交響曲第一樂章慢板

先講樂團調音,年輕帥哥首席仔細地從管樂調起,接著低音弦樂,再調到高音弦樂,花費的時間雖然長,但是充分的調音時間,讓所有人有機會能夠適應舞台上面的聲響,仔細聆聽自己與別人的音色,最終才進入全團調音

這些雖然都是小細節,但是完全能夠感受到這個年輕樂團嚴謹的訓練水準

Daniel Gatti 全場背譜,這位演出經驗豐富的指揮家,完全就是一本管弦樂總譜與教科書;在他細膩的動作之下,精準的控制音樂的每一個細節,也誘導著這群青年音樂家以循序漸進的方式詮釋馬勒最困難的音樂…

他抓得住我

馬勒第十號第一樂章 Adagio 這麼深沈的音樂之中,從最初的中提琴獨奏,感覺仍有那麼一點怯生生地,在 Gatti 沉穩的呼吸與動作之下,全團的音樂逐漸合而為一,非常神奇的凝聚效應,就這麼一點一點在我的眼前發生

我想起之前帕胡德與我聊過的:「為何柏林愛樂的音色為什麼會如此的美?」

就是因為「我們一起呼吸」

Gatti 正不疾不徐,透過每一次呼吸引導著這群年輕音樂家們,能夠藉由同步呼吸,奏出完全一致的音樂語法與樂句

說來容易,做起來卻非常困難

這群可愛的年輕音樂家們,漸漸忘記了剛開場的羞怯,將音樂的層次一步一步的拉高,在不和諧的九音和弦衝擊+小號掛留之後,音樂表現進入了一個全新的層次

我明顯感覺到他們樂器聲部之間的呼吸互動,音樂也完全流動了起來,越來越放鬆~此時樂團已經融合唯一,音樂越來越順暢,這轉折真是不可思議

這段原本就長達26分鐘左右的音樂,在 Gatti 清晰的解構指揮之下,足足拉到了30分鐘,慢速卻細節滿滿,我聽到了非常不可思議的完整度與成熟層次感,很難相信這是一群20幾歲的年輕孩子們,所演奏出來的馬勒

今晚上半場他們奏出的,其實不是第十號交響曲中原本瀕臨絕望的那一刻,反而呈現出即使在最絕望的時刻裡,人生似乎還有充滿著希望與微弱光芒

非常非常令人動容,也是非常有意義的反向思維,難道人生只能是單行道嗎?我同時這樣想著

除了文字之外,我拍攝的照片將說明許多的細節,這群年輕音樂家們的傑出表現,讓我心中由衷地稱讚他們,再次感受到歐洲年輕一輩音樂家們豐富的底蘊,就是這些珍貴的音樂會一場接著一場的演出,累積經驗,成為他們未來能夠進入各大職業樂團的最佳能量與動力

看著他們充滿笑容的演出,讓我情不自禁地也回想起自己曾經在法國求學,吹樂團與室內樂的許多時刻,歷歷在目,永遠難忘,青春真好~

下一篇 Part.2再繼續貼他們精采的馬勒一

 

 

 

2023.05.24. Daniel Gatti 與馬勒青年管弦樂團(Gustav Mahler Jugendorchester,簡稱 GMJO) Part.2

下半場:馬勒第一號交響曲《巨人》

經過上半場的開場之後,馬勒青年團管弦樂團的馬勒第一號交響曲更令人期待了🌟

 

同樣的,樂團開場前的調音非常嚴謹,這一直是我最欣賞的部分,Gatti開始樂章前,細膩的預備動作,也讓所有團員專注

從一開始橫跨的七個八度大自然之聲,到他選自藝術歌曲第一主題,整個音樂的解構過程非常的緩慢卻細膩,我感受到Gatti的演出策略,他要一步一步的帶著這群年輕音樂家,仔細的「閱讀」這首交響曲🎵

整整12分鐘之後,他才釋放出第一個極強段落,這讓所有團員同樣感到振奮,我看到好多團員都帶著笑容,開心地接著演奏下去,他們心中一定清楚知道自己很棒

第二樂章蘭德勒舞曲風格,Gatti同樣清晰的分段,速度不快節奏清晰,顯然他想的不是跳舞💃,是「一帆風順」的航行😉

第三樂章的送葬進行曲,小調的兩隻老虎旋律到中間突然亂入的猶太音樂,氣氛掌握得極好😘

我最喜歡的就是當低音號聲部進來得極為輕柔時,Gatti還抽出空來用左手給他比了個大拇指稱讚👍🏻

愛人藍眼淚的段落,更是讓我體驗到了無比輕柔的層次

這種沈浸式的慢,真是體驗馬勒的溫柔音樂,最棒的方法~好陶醉

到了最後一個樂章,Gatti的策略奏效了,現在所有的年輕音樂家皆已完美地呼吸融合在一起,並蓄勢待發

 

Gatti 手勢一放,他們一段又一段、一句又一句的營造樂曲最後的熱烈高潮,迎向燦爛而華麗的結尾

最後力度結束之後,你完全可以想像~現場觀眾熱烈鼓掌+歡呼躁動不已👏🏻👏🏻

這群年輕的音樂家藏不住喜悅了,弦樂團員揮舞著手中的弓來回應觀眾們的熱情,管樂團員則腳跺舞台,加上歡呼來回應觀眾們的熱情❤️

音樂廳頓時變成了最熱鬧的市集,全場一片和樂,是音樂節以來全場最熱烈的尾聲

我笑得好開心,發自內心感到溫暖與感動,這樣的演出經驗,是任何一所音樂院,任何一個名師、教授都沒有辦法給予學生的~

音樂演奏的經驗,就只能在一場場音樂會裡慢慢培養~這就是古典音樂的傳承~

Gatti不斷返場,帶領這群青年音樂家們接受觀眾們的掌聲👏🏻

最後當然就是舞台上各種不斷的擁抱與互相鼓勵,我也非常喜歡😊

Bravissimo to you, GMJO ❤️❤️👏🏻

 

第一號交響曲第四樂章,依照馬勒總譜指示,安排長號手加入法國號聲部,增加音響厚度

 

 

 

 

 

後記.聽音樂的感動,騙不了人😆(應該說騙不了~手錶)

昨晚聽馬勒青年交響樂團演奏馬勒第一號交響曲的最後10分鐘,心情亢奮達到頂點,那最自然的生理反應又被記錄下來


馬勒音樂節期間,我們也去摘星一下

2023.05.23. 萊比錫布商大廈米其林一星「Stadtpfeiffer」餐廳

旅行中,每天都在不同餐廳用餐,目前為止我們從德國餐、歐洲各地特色菜、希臘料理,甚至到越南料理Phở都吃過了~

記錄一下這次摘星兩次的萊比錫布商大廈米其林一星「Stadtpfeiffer」餐廳,我們點的是四道式全餐,從開胃菜、前菜烤牛舌、主菜小羔羊肉/烤鮭魚到甜點,每道菜都有餐廳特別搭配的佐餐酒,真是幸福滿滿的一餐。

與主廚之一合照

白酒、紅酒、甜酒佐著每一道菜上來,大家都開心極了

也謝謝團員們一直幫我加酒,每一杯酒,不知道為什麼,都「越喝越大杯」😅😅...

 

 

尤其餐廳地點就在布商大廈米一樓,餐後直接刷票入場音樂會,完全沒有交通時間的擔心,更是無比貼心。照片不怕大家笑,就是已經喝完四種酒,而且「越喝越大杯」之後,入場前的我(眼睛好像已經不能聚焦惹XD)

 

貼心的老闆娘會在每一道菜上來時親自侍酒,專業又親切(拍攝於5/28二訪,看我的馬勒T恤就知道啦~)

到布商大廈的話,非常推薦這家米其林一星餐廳❤️


 

今天白天坐車出城離開萊比錫,到德勒斯登一日遊~在我背後就是歷史悠久的森柏歌劇院❤️🎵🌟

 

森柏歌劇院(Semperoper) 是德國薩克森州德勒斯登的一座歌劇院,位於德勒斯登歷史中心的劇院廣場,近易北河畔。

歌劇院修建於1841年,1869年,歌劇院遭到大火燒毀,之後得到重建,並在1878年完工。

森柏歌劇院曾是許多歌劇的首演場地。二戰期間,歌劇院曾被炸毀。戰後得到重建,並在1985年完工。


23/05/25 晚20:00:第三號

Christian Thielemann & Staatskapelle Dresden (3rd Symphony)

 

 

 

 

馬勒 - 新鮮雜學 樂器篇

馬勒第三號交響曲中的特殊樂器:郵號(Post Horn)
在馬三第三樂章的TRIO段落中,郵號所對應的音樂,現場常需躲在後台演奏,製造遙遠的音色,與小號對應時,能創造一種「時間暫停」的既視感,非常、非常特別,而且夢幻

這段郵號獨奏,與樂團呼應,更是相當長而完整的管弦樂片段獨奏段落
因此音樂會最後,郵號獨奏者一定會受邀出來接受觀眾掌聲😉

參考欣賞影片: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RPMcOmaWHCY

 

郵號謝幕照片

 

 

 

 

 

2023.05.25. 德勒斯登馬三花絮

聽完蒂勒曼指揮 Sächsische Staatskapelle Dresden 的馬勒三號,滿腦袋都是「愛情告訴我的事」,邊哼著曲調邊拍著散場照片,走到舞台前,想說來拍一下蒂勒曼使用的總譜與指揮棒,一定很有fu~(下面照片)
結果明晚約好要一起夜衝23:00馬勒音樂會的呂岱衛老師夫婦居然同時出現在我面前,應該是知道我很愛拍,所以已經可以在音樂會後自動導航發現我啦~😁😁
我說來來來~來自拍🤳 把指揮譜架跟總譜當作背景,很定很酷~
就在我們自拍時,貼心的樂團譜務走過來說:「我幫你們拿總譜當背景,別拍到我就好😆
OMG,怎麼有這麼貼心的樂團譜務❤️ 馬上加💯~好人一生平安😄😄

所以就出現以下系列照片啦~真是滿足又開心的一夜

 

23/05/26 晚23:00!!!

番外篇.深夜教堂的爵士馬勒❤️

凌晨時分的爵士馬勒❤️

2023.05.26. 凌晨的Jazz馬勒

馬勒音樂節深夜系列

鋼琴Jazz即興音樂會

 

 

今晚夜衝馬勒粉浪漫❤️

午夜 0:06,身體很疲憊

紅色燈光讓教堂裡色彩繽紛

挑高的空間,音色更是無敵

安可曲 - 馬勒五號第四樂章

大家紛紛拿起手機開始拍攝😊

此時萊比錫夜已深戶外的嬉皮龐克正在活躍

但室內的馬勒音樂好療癒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K7KSqjDPXQc

 

暗黑萊比錫😘

《浪潮哥德聚》(Wave-Gotik-Treffen)

 

一年一度最黑暗的萊比錫XD

 

《暗黑哥德嘉年華》,曬一下與萊比錫的暗黑女郎們合照~😘😘

 

 

翻拍攝影師的相機螢幕


2023.05.28. 馬勒音樂節最終日 - 我也穿著我的馬勒T恤登場了🌟

在萊比錫參加馬勒音樂節,那麼馬勒T恤,一定要來一件的啦❤️

今天要連聽兩場音樂會,上午是捷克愛樂帶來的第6號《悲劇》,晚上登場的會是音樂節最盛大的 Grande Finale ,布商大廈的第8號交響曲《千人》
其實如果不是兩年前套票一次都買好的話,這次音樂節要聽齊所有交響曲,真的是非常非常困難的…
構思許久,看著心中的每一個計劃逐步實現,萬分感動😊

本次我們的萊比錫馬勒音樂節行程&音樂會,即將迎向最盛大、熱鬧的尾聲《千人》,心中萬分感謝所有能夠讓這美好的一切實現的人、事、物🎈💕

 

從抵達萊比錫的第一天,我就看見櫥窗裡這件特別的馬勒T恤啦~

 

近拍給大家欣賞。這顏色特別,叫做「Teal 」,介於藍色與綠色之間的顏色,類似暗綠和深青色~

 

 

 

 

 

23/05/28 早11:00:第六號《悲劇》

Semyon Bychkov & Czech Philharmonic (6th Symphony)

 

2023.05.28. 馬勒交響狂熱有感

今天上午聽完捷克愛樂演奏馬六之後,非常棒~很有感覺,來寫一點欣賞馬勒音樂的想法

馬勒,可能是擁有全世界最多「瘋狂樂迷」的古典作曲家

當然,每一位作曲家都有他的音樂特色,但要像馬勒這樣,同時擁有最大聲的Fortissimo、最小聲的Pianissimo,最長的樂曲長度,最大型的管弦樂編制、最深層的生死議題探討、最特殊的多樣樂器使用...

但,集眾多特色於一身的馬勒,其作曲,在他的年代,並不受到肯定...

「詭異、奇特、不可預料」,這些過往出現在馬勒音樂裡的負面用詞,在現代人越來越懂得以他的人生歷程、作曲動機、讀譜做深度理解之後,漸漸變成了同理心與深深地感同身受

以前說,「聽馬勒,是一種顯學」,我認為「聽馬勒,更是一種雜學」

我說的這種「雜學」,雜指的是好的那一方面

為了聽懂馬勒,聽馬勒的音樂,有關於管弦樂的一切,都需要「略懂略懂」:

管弦配器法要開始「略懂略懂」、樂器演奏法要「略懂略懂」、音樂曲式學也要「略懂略懂」、動機主義作曲也要「略懂略懂」,背景考據更要「略懂略懂」,作曲家的想法更要「略懂略懂」...

例如:

第六號《悲劇》裡,象徵著擊倒巨人的大槌(Hammer),馬勒並未具體指示要用哪一種槌子?敲擊哪一種板子?

所以各樂團都會以自己的方式製作對應《悲劇》的大槌與打擊板:有的聲音亮,有的暗沈,有的極重,有的則悶響,這就是一種開放性的選項

為什麼第六號第一樂章,前奏之後的第一段音樂,會被稱之為「Alma主題」?

為什麼第六號最美的行板,有的版本在第二樂章,有的在第三樂章?

為什麼英雄的三大打擊,但槌子只打兩次?

進一步的雜學,體現在現場觀察管弦樂團演奏的樂趣:

例如,樂手們畢竟是人,偶爾前後檔弓法會錯亂;偶爾雙鈸會在小聲之處沒打出聲音,或者打錯拍點;銅管也會有突然音色極好或放炮的時刻,就連大槌,都有現場音樂會打完飛出去的時刻~有時會被演奏逗笑,有時卻又感動莫名(這段文字,沒有指特定場次)

聽得更多,了解更多之後...放鬆心情,體驗現場Live',增加經驗值,馬勒的各類雜學深度,將越來越厚實

這,絕對是一輩子的追尋

 

2023.05.28. 香醇濃郁的捷克之聲 - 馬勒第六號《悲劇》交響曲

畢契科夫(Semyon Bychkov)所率領的捷克愛樂,先前來台灣時就已經斬獲許多粉絲,評價甚高。這次他們來到馬勒音樂節,演奏自己波西米亞故鄉作曲家馬勒的第六號交響曲,自信滿滿豪情萬丈~如果要我評價,我會說這是幾乎完美的一場音樂會。

第六號交響曲寫作於1903-1904年間(1906年再次修訂),其時馬勒已經與妻子阿爾瑪結婚並期待著兩人之間愛的結晶誕生,此時的馬勒工作順遂、愛情與家庭都在幸福的狀態中,卻埋首於《悲劇》這樣一首黑暗的殞落之作,在這首交響曲中,馬勒描述的主角,將遭受到三大打擊最終倒下,因此本首交響曲中的「大槌」(Hammer)已經於其他貼文裡介紹,不再贅述。

而本交響曲的另一個特色,就是第一樂章 2'30"左右開始出現「阿爾瑪主題」(Alma Theme),隨後更以主導動機方式不斷出現、變化,甚至成為最後樂章前的主要動力,這滿滿的「阿爾瑪主題」可說是馬勒將心心念念的愛妻放在心中的最佳證明。

只可惜這首交響曲整首依舊是悲壯暗色調,儘管行板再美、再柔情萬千而纏綿,已經預知結局的我們,心中只能在這最美的音樂裡哀嘆著即將迎來的悲劇,初版的三次槌擊,經過修改再版之後剩下兩次;馬勒也在總譜上註記「如果槌擊力度不夠,可以加上雙鈸與大鑼」。因此除了「槌、箱」的開放性選擇,各樂團也有不同的悲劇槌擊表現方式,總是讓本曲樂迷津津樂道的焦點

我非常喜愛捷克愛樂詮釋的馬勒音色,那種動態幅度與濃郁的音色,都讓馬勒旋律中的悲傷感在空氣中傳遞出孤寂的氣味,無論是節奏或旋律歌唱;而樂團雄厚的力度也讓該樂曲爆棚時爽快炸裂,一點都不拖泥帶水。

畢契科夫持棒角度喜歡偏下,看起來更像是手的延伸,是一位極為認真的指揮家,樂譜上幾乎每一頁都貼上了各種不同顏色的便利貼,有黃色藍色桃紅色,註記肯定非常豐富(超想偷看der)

與團員之間的呼吸聯繫感非常強烈,樂團首席與各聲部首席表現皆為一時之選,與他的音樂呼應感極強;英國管與法國號的獨奏極美、打擊樂手特別到後台演奏的牛鈴聲與多種打擊樂器精緻的音色表現(雙鈸小聲有一點沒打好),全場都有極其優異的現場感

「這就是我們捷克的音樂、捷克的音色」,我在場深深感受到團員們演出後對自己樂團的驕傲感,推薦之後有機會,大家一定要現現場欣賞捷克愛樂。

 

 

 

 

 

 

23/05/28 晚20:00:第八號《千人》

Andris Nelsons leading the Gewandhausorchester (8th Symphonies)(第二場

 

2023.05.28. 萊比錫馬勒音樂節最終場-第8號交響曲 《千人》

昨天晚上欣賞音樂節最盛大的千人交響曲,此篇心得文卻等了一個晚上,隔天睡醒,沉澱心情之後才能完成。

為什麼呢?

因為昨天晚上的盛大演出裡,有很多的遺憾與觀察

一方面除了期待最高,失望最深之外,沒有想到昨天我另一篇文章所提到的現場欣賞樂趣,甚至包括演出的不完美,真的通通出現了

先前就有內部消息,聽說Nelson彩排到一半身體不適快昏倒,從事後結果看回來,的確許多最精緻困難的段落,應該只有草草綵排,或也有可能樂譜不熟,並沒有深入的將許多細節練好(樂團與合唱團除外)

昨天我的位置就在第三排中央,第一部份拉丁古讚歌「Veni, Creator Spiritus」(求造物主聖靈降臨)整體氣勢十足,雖然這一次是「小型編制」的千人(樂團約120人,合唱團約240人,總演出人數約將近380人),但在布商大廈音樂廳裡面,聲響密度極高,這所有的聲音直襲我面而來,這是音樂節裡第二場千人,大致上來說,全體齊奏/唱,加上獨唱的部分整體是非常成功的。

但只要到個人的獨唱/輪唱部分,歌手之間的不和諧與瑕疵就浮現出來了…

所以我直接講一下第二部分,選自歌德《浮士德》第二部第五幕的最終升天場景

因為我就身處在座位第一線,每個歌手演唱的方式包括他們看譜、演唱的姿態,清清楚楚,甚至我偶爾都可以跟歌手對看了

這已經是千人在音樂節裡面的第二場演出了,但仍明顯感覺到他們的眼睛完全離不開樂譜,我是學演奏的人,完全了解這種感覺:就是「對樂譜不熟悉」…

擔任第一女高音角色的Brit-Tone Müllertz(Magna Peccatrix)突兀地立了一個大譜架,全場幾乎遮住了半張以上的臉,(剩下六位獨唱者都是手捧著樂譜,坐+站)
對音樂沒有安全感,「不能沒有樂譜」的感覺,非常鮮明地傳給了我

第二女高音Jacquelyn Wagner Sopran (Una poenitentium)今晚則音色嘹亮,自信滿滿,聲音的狀態好極了

男高音Brenden Gunnell Tenor (Doctor Marianus)蘇格蘭裙傳統服裝上身,服裝💯;歌唱的非常賣力,但音色傳遞共鳴,實在不夠好

某方面來說,音樂節安排這七位獨唱同台,絕對是一大盛事

但這七位獨唱家在演唱時,音準上面有明顯的瑕疵,甚至兩位女高音唱在同一個音的時候音準也都完全不一樣…對於音樂的不熟悉,也反映在跟樂團的拍點上,還有各自的抖音方式也會干擾拍點,聽起來實在非常詭異,傳到大廳的最後面我完全不敢想像觀眾們會聽到什麼…

進入「神秘合唱」之後,合唱團的柔聲真的美極了👍🏻,已經開始期待女高音「永恆女性、引領我們高昇」唱段

結果Brit-Tone Müllertz吸氣準備之後,我聽到她喉嚨發出「哼」一聲,完全發不出聲音,句子沒唱出來

一句沒唱出來,第二句也沒有唱…然後她完全找不到拍點進來

機警的第二女高音Jacquelyn Wagner Sopran,趕快從第三句開始直接替她代唱,

現場我眼睛跟嘴巴都閉不起來,因為這一切發生得太突然(我還可以偷瞄到樂團團員一邊拉琴一邊眼神互看,大家應該都被嚇到了)

然後我看到 Brit-Tone Müllertz 把頭藏在譜架後面,臉露出來的時候我知道她都快要哭了…

今天晚上最可惜的就是狀態最好的女高音唱第二女高音,唱第一女高音的人不在狀況內

後來的合唱加上樂團,當然是全力演唱演奏,補救著這一切,並營造最後的輝煌壯麗

但即使是音響效果再次爆棚,也掩蓋不住先前這麼尷尬的放炮

觀眾現場依舊歡呼、掌聲如雷,持續了將近20分鐘,幾乎全場的人都起立鼓掌了…

以活動來說,真的是圓滿成功👍🏻🎊

但是,「音樂好不好,自己內心知道」
這是一次難能可貴的現場體驗,雖然不完美,但是反而看到更多細節

我心中知道,準備不足,絕對是最主因

更多的原因,只有他們內部自己會知道,作為一位愛樂者,我們以實際行動支持整個系列的馬勒交響曲,從中得到了無比的樂趣跟珍貴的現場欣賞經驗,這些都是無可被取代的

我也無意批評歌者,據實報導而已。

寫這些,我心情沉澱了一個晚上,慢慢消化之後,以文字與照片記錄下來

(2023.05.29.萊比錫)

 

 

 

 

 

 

 

 

 

 

 

 

 

 

 

 

 

 

 

2023年馬勒音樂節的最終場音樂會,以地主團布商大廈的《千人》交響曲,做出華麗結尾~

 

最後再留念一張於布商大廈音樂廳,穿著馬勒T恤的照片

 

 

講座場地

搞笑花絮.音樂會前導聆現場

 

 

 

 

 

 

2023.05.28. 萊比錫的最後一晚

慶祝馬勒音樂節十首全套交響曲音樂會,全部完成啦~畫個愛心+光雕簽名,開心地慶賀馬勒音樂節全部十首交響曲、十場音樂會圓滿完成🌟

這次我們全程住在NH飯店,對面就是新市政廳大樓(Neue Rathaus),相處了十幾天,覺得真的是一棟很美的建築

今晚聽完《千人》,一路悠閒散步回飯店前,把相機放在石椅上,嘗試用相機長曝+手機手電筒,寫下「❤️MAHLER❤️」,為這趟音樂節之旅留下萊比錫最後一夜的紀念

耶~成功了🎉

雖然好多路人經過,可能覺得我怪怪的,為何拿手機開著手電筒在空中畫來畫去?似乎在進行什麼奇怪的儀式

對~想拍出好照片,沒有羞恥心就對了😆

 

 

下週待續.更多馬勒的音樂解密❤️

 

 

開卷蹦藝術.享受美好閱讀時光

☕️一杯咖啡.一點心意.支持蹦藝術☕️

 

各類合作提案,聯繫方式:

*手機:0917.670.518 
*Line:https://line.me/ti/p/LB1ro0P0AU
*E-mail:jenpin888@gmail.com

【BON音樂】蹦藝術X大人社團:音樂裡的多重協奏之美(五)浦朗克:d小調雙鋼琴協奏曲

【BON音樂】蹦藝術X大人社團:音樂裡的多重協奏之美(五)浦朗克:d小調雙鋼琴協奏曲
Francis Poulenc - Concerto for Two Pianos and Orchestra

– 資訊整理共享於網路,一起欣賞音樂與藝術之美 –
蹦藝術 | BONART


大人的古典音樂鑑賞線上直播課(5/11週四下午班,共5堂):音樂裡的多重協奏之美

古典音樂是你的生活必需品?
希望有機會能拓展對古典樂的了解?
跟著林仁斌老師一起認識偉大的音樂藝術!

《大人社團》與蹦藝術攜手開設古典音樂鑑賞課程,林仁斌老師帶領學員欣賞每首的獨特之處,讓您徜徉在樂曲中,更貼近音樂家的心血結晶,聽出更多況味與樂趣!

《延伸閱讀》大人的音樂欣賞線上直播課程好嗎?學員真實回饋分享

《延伸閱讀》大人的音樂欣賞課學員回饋,看他們用音樂為生活注入繽紛

 

精彩課程再推薦

國際馬勒指揮大賽線上直播課(7/6晚間班,共6堂):全台獨家!名師帶你追馬勒

2023年第七屆國際馬勒指揮大賽追賽課程❤️

共規劃六堂直播課,可享賽程完賽後一個月完整課程回看。

六堂直播課程將從馬勒指揮大賽歷史、賽事介紹到馬勒音樂特色。

配合賽程,將成立專屬群組,由蹦藝術林仁斌老師帶您一堂一堂追著大賽,一輪一輪過關斬將,最終欣賞舞台上發光發熱的新生代指揮家,指揮盛大交響樂的迷人風采!

國際馬勒指揮大賽專屬討論群組:

國內首創.每日更新的最新大賽各項訊息

深入觀點.專家帶您賞析、資訊解惑與釋疑

互動討論.隨大賽進程更新演奏欣賞與討論

 

【合購優惠】大人的古典樂欣賞線上直播課(7/20週四下午班,共15堂)

大人的古典樂欣賞線上直播課(7/20週四下午班,共5堂):5大知名管弦樂指揮家

大人的古典樂欣賞線上直播課(9/14週四下午班,共5堂):聆聽宇宙萬物之聲:馬勒

大人的古典樂欣賞線上直播課(10/26週四下午班,共5堂):匯聚人生中的美妙時刻

 

主講人:林仁斌老師

 

  • 第五堂 │ 浦朗克:d小調雙鋼琴協奏曲

獨奏樂器:雙鋼琴    

法國作曲家浦朗克(Francis Poulenc, 1899-1963)的音樂風格經常展現出近代法國音樂中的戲謔與纖細之感,遊走在調性與無調性之間而保有深刻的趣味感。這首創作於1932年的《d小調雙鋼琴協奏曲》,由作曲家本人與友人雅克‧費弗希耶(Jacques Février)一起完成首演;13年後浦朗克也曾與英國著名作曲家暨鋼琴家布列頓(Benjamin Britten)一同聯手再次演出。全曲分為三個樂章,音樂取材自莫札特與拉威爾,相當具有變化與活力,但又帶著現代音樂中的不和諧感,非常特別。本堂講座中,就讓林仁斌老師帶您解構這首當代的雙鋼琴重要之作。


→作曲家浦朗克介紹

 

與拉威爾G大調鋼琴協奏同年首演

浦朗克(Francis Poulenc)於 1932 年完成的《雙鋼琴與管弦樂團協奏曲》裡充滿了童趣,值得一提的是,同年一月,拉威爾的 G 大調鋼琴協奏曲也在巴黎舉行了成功的首演。

浦朗克的作品充滿明亮、熱情的特質,音樂裡充滿戲謔、純真與些微的諷刺性,而此時興盛爵士樂風格,在他的旋律中,似乎與巴黎街頭咖啡館,巧妙地融為一體,是具有時代風格的特色之作。

 

樂曲首演

《雙鋼琴與管弦樂團協奏曲》首演於1932年9月5日,威尼斯國際當代音樂協會。 浦朗克和他兒時好友賈克·費弗希耶(Jacques Février)同時擔任兩部鋼琴獨奏家,樂團是拉斯卡拉交響樂團(La Scala Orchestra),指揮是德西黑·德福(Désiré Defauw,後來擔任芝加哥交響樂團指揮)。

本作品首演之後相當成功,1945年浦朗克再次於英國與作曲家班傑明·布列頓再次舉行音樂會演出,非常成功。

 

浦朗克本尊與賈克·費弗里耶的精彩演奏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SabzAjAPBdw

 

樂曲特色

協奏曲共分為三個樂章,浦朗克分別在第一樂章裡,從含拉威爾G大調鋼琴協奏曲中,吸取了爵士音樂的風格;第二樂章戲謔地模仿莫札特的降E大調雙鋼琴協奏曲、d小調第二十號鋼琴協奏曲》與C大調第二十一號鋼琴協奏曲,他說:「在這一樂章裡,對於第一主題,我容許自己回歸到莫札特的風格,因為我喜好他的旋律線條,且比起其他作曲家,我更喜歡他的風格。如果此樂章是以莫札特風格作為開始,那麼當第二鋼琴加入後便會大幅偏離,至我所熟悉的時期的風格。」(In the Larghetto of this Concerto I permitted myself, for the first theme, to return to Mozart, because I have a fondness for the melodic line and I prefer Mozart to all other musicians. If the movement begins alla Mozart, it quickly diverges at the entrance of the second piano, toward a style that was familiar to me at the time.)

第三樂章浦朗克在法國趣味風格裡,再添加模仿當時在法國盛行的爪哇甘美朗音樂風格(mesmerizing sonorities of a gamelan orchestra),加上這些充滿樂趣的仿效與玩笑,在音樂會欣賞時,總能為觀眾們帶來會心一笑~

而此時期,「新古典主義」盛行,我們也能夠從三樂章的小巧曲式,清晰而簡潔的配器方式,小編制樂團與鮮明的動機主題寫作,理解浦朗克時代的法國音樂風格。

 

延伸話題:法國六人組

https://bonart.com.tw/france_le_groupe_des_six/

 

樂譜版本欣賞

- Composer: Francis Jean Marcel Poulenc (7 January 1899 -- 30 January 1963)

- Orchestra: Orchestre de la Société des Concerts du Conservatoire

- Conductor: Pierre Dervaux

- Soloists: Francis Poulenc (piano), Jacques Février (piano)

- Year of recording: 1957 Concerto for Two Pianos and Orchestra in D minor, FP 61, written in 1932.

00:00 - I. Allegro ma non troppo(三段體曲式 / Ternary form)

07:47 - II. Larghetto 

13:14 - III. Allegro molto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V87wGyfUQiQ

 

蓋希文:《藍色狂想曲》(1924)

2'42")起蓋希文所設計的爵士鋼琴彈法

https://youtu.be/Ce3OERuCY0E?t=162

 

 

莫札特第20號鋼琴協奏曲 K. 466第二樂章

Wolfgang Amadeus Mozart Piano Concerto No 20 in D minor K 466

Maria João Pires, piano.

Daniel Harding conducts Swedish Radio Symphony Orchestra Allegro

0:00 Romanze

15:28 Allegro assai

24:13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O0Hys66rpMI

 

音樂會版本

Martha Argerich und Shin-Heae Kang spielen mit der NDR Radiophilharmonie Francis Poulencs "Konzert für zwei Klaviere d-Moll" unter der Leitung von Andrew Manze beim Neujahrskonzert 2019/2020.

FRANCIS POULENC Konzert für zwei Klaviere d-Moll 00:00

I. Allegro ma non troppo 00:35

II. Larghetto 09:20

III. Finale – Allegro molto 15:06

Martha Argerich, Klavier Shin-Heae Kang, Klavier

Andrew Manze,Dirigent NDR Radiophilharmonie Mitschnitt vom 10. Januar 2020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AOON1VpQ5MQ&t=564s

 

荷蘭尤森兄弟 Lucas and Arthur Jussen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Q9iaollYj2U

 

我愛浦朗克❤️

https://bonart.com.tw/les-chemins-de-lamour/

 

 

開卷蹦藝術.享受美好閱讀時光

☕️一杯咖啡.一點心意.支持蹦藝術☕️

 

各類合作提案,聯繫方式:

*手機:0917.670.518 
*Line:https://line.me/ti/p/LB1ro0P0AU
*E-mail:jenpin888@gmail.com

【BON音樂】深入認識管弦樂團指揮(四)卡拉揚為何總是閉著眼睛指揮?伯恩斯坦為何跳起來指揮?

【BON音樂】深入認識管弦樂團指揮(四)卡拉揚為何總是閉著眼睛指揮?伯恩斯坦為何跳起來指揮?
All about Karajan & Bernstein

– 資訊整理共享於網路,一起欣賞音樂與藝術之美 –
蹦藝術 | BONART


 

 

延伸閱讀

【BON音樂】你應該知道的卡拉揚

https://bonart.com.tw/herbert_von_kajaran/

 

 

https://www.youtube.com/watch?app=desktop&v=Ww_Hygf3srg#menu

 

搞笑影片:趁卡拉揚不在時...偷偷指揮《柯里奧蘭》序曲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C_sPhcmWrrc

 

柴利比達克是怎麼看卡拉揚的呢?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_ca6OqkUhsw

 

卡拉揚指揮貝多芬第九號交響曲(1989)

第三樂章(24:17起、39:40

第四樂章(40:34起)

https://youtu.be/O3MVY6UiMag?t=1457

 

卡拉揚指揮《威廉泰爾》序曲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xp3LL8ajazQ

 

連西貝流士都高度認可的《芬蘭頌》!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StJ9PHU8C8g

 

《芬蘭頌》波形比對,驚人的控制力!

 

卡拉揚為什麼閉眼指揮 中英德字幕(13:30起

 


【BON音樂】50+古典音樂慢旅二部曲(ㄧ)美國首席指揮「20世紀第一人」- 伯恩斯坦 

https://bonart.com.tw/all-about-leonard-bernstein/

 

顆顆

 

Marin Alsop 1987年於伯恩斯坦大師班上課片段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ZpGP8ifanHE

 

伯恩斯坦:馬勒交響曲解說

 

西城故事:錄音版本紀錄片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R9g3Q-qvtss&t=1232s

 

無為而治 – 指揮最高境界

Haydn: Symphony No.88 4th mvt.

伯恩斯坦獨創的「頭部指揮法」XD

 

延伸閱讀

【BON音樂】藝起來推動藝術 -林仁斌老師專題演講《指揮之心.無聲音樂家》(上)

https://bonart.com.tw/introduction-of-orchestra-conductor/

 

【BON音樂】藝起來推動藝術 -林仁斌老師專題演講《指揮之心.無聲音樂家》(下)

https://bonart.com.tw/introduction-of-orchestra-conductor-2/

 

 

開卷蹦藝術.享受美好閱讀時光

☕️一杯咖啡.一點心意.支持蹦藝術☕️

 

各類合作提案,聯繫方式:

*手機:0917.670.518 
*Line:https://line.me/ti/p/LB1ro0P0AU
*E-mail:jenpin888@gmail.com

【BON音樂】深入認識管弦樂團指揮(三)「Know How V.S. Know Why」以2021年Ammodo指揮大師班為例

【BON音樂】深入認識管弦樂團指揮(三)「Know How V.S. Know Why」以2021年Ammodo指揮大師班為例
Ammodo Conducting Masterclass with Iván Fischer-2

– 資訊整理共享於網路,一起欣賞音樂與藝術之美 –
蹦藝術 | BONART


 

課程主講:林仁斌

延伸閱讀 林仁斌老師專訪:


布拉姆斯第四號交響曲

第四樂章

變奏曲式

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 第三部分 第四部分 尾聲 - Piu Allegro
0:00 - Theme

0:13 - Var.1 Theme is broken up between horns and strings.

0:25 - V.2 The lower strings play the theme in syncopation, above which the winds begin a smooth, wondering line.

0:40 - V.3 The strings now play the theme on the strong beats, while the wondering line is now detached and more threatening.

0:50 - V.4 The first violins begin a broad, arching melody above syncopated off-beat accompaniment. The theme is in the lower strings and bassoon, played in broken octaves.

1:06 - V.5 The strings elaborate on the broad melody. The winds enter with embellishments in clashing polyrhythms.

1:18 - V.6 The contour of the broad melody is changed so that it arches downward. The accompaniment from winds is sparser.

1:31 - V.7 The violins, again taking the lead, introduce sharp dotted figures. The woodwinds provide responses. The theme in the bass also uses these dotted rhythms.

1:45 - V.8 The violins play rapid oscillation figures, ending with cascading triplet arpeggios.

1:59 - V.9 Essentially an embellished, fierier version of the previous variation.

2:14 - V.10 Very softly, the strings and winds pass the theme between each other. The music starts to lose its edge.

2:32 - V.11 Above the chords of variation 10 (now played in broken octaves by lower strings), a beautiful melody forms for a brief moment, before descending scales take us to the next variation.

2:51 - V.12 The theme is embedded in the long and beautiful, but somewhat halting flute melody. Other instruments provide short off-beat accompanying chords.

3:28 - V.13 The first variation in a major key. The soft, detached off-beat chords continue, as lines from the flute solo are transformed and passed around the orchestra. The notes of the theme are buried inconspicuously in the musical texture.

4:01 - V.14 The trombones transform the theme into a solemn chorale, broken up by expressive silences.

4:36 - V.15 The chorale continues, now with fuller orchestration.

5:10 - V.16 The previous variation is cut off mid-sentence, as the theme tragically reappears in minor in its most threatening form.

5:21 - V.17 The winds play agitated two-note phrases beginning on the weak beats. The theme is in the string tremolos.

5:31 - V.18 The string tremolos continue, but the detached phrases are replaced with broad swelling gestures.

5:42 - V.19 Strings and horns now alternate with woodwinds on detached, angular lines.

5:52 - V.20 The previous variation is developed into a line with feverish triplet motion and disorienting syncopation.

6:04 - V. 21 The tension increases greatly here, as the flutes and violins play sweeping upward scales against syncopated horn blasts that obscure the meter.

6:14 - V.22 The dynamics quiet down to pianissimo, as an oscillating triplet figuration passes through the orchestra. The winds play descending syncopated chords. The theme is nowhere to be found.

6:24 - V.23 The relation of the previous variation to the theme is revealed, as the theme distinctly reappears in the horns over a more agitated version of the oscillating triplet figuration.

6:36 - V.24 The theme is broken up between horn blasts and violins, which hang on to the triplet figuration from the previous variations. The structure is similar to variation 1 but in a drastically different mood.

6:46 - V.25 This variation is similar to variation 2, but again, much more powerful and dramatic. The wondering line is transferred to forceful violins playing in tremolo, while the rest of the orchestra outlines the theme with off-beat triplets.

6:58 - V.26 Similar to variation 3, but in a more sombre state. The oscillating triplets remain in the strings, with the brass, and later winds taking over the melody.

7:10 - V.27 The music once again manages to arrive at a major tonality. The wind section plays long two-note descends harmonized in thirds, with decorative accompaniment from the strings.

7:21 - V.28 The long two-note descends blossom into a beautiful flowing melody, with triplet accompaniment.

7:32 - V.29 This variation marks the start of the music’s tragic turn back to minor. The strings pluck a series of descending thirds on weak beats, while the rising gestures in the winds further distort the bar line.

7:43 - V.30 The descending thirds now take the foreground, played loudly on the strong beats, and in canonic imitation between violins and lower strings. The winds take over the offbeat accompaniment.

8:01 - The coda marks the point of no return. The tempo speeds up, with the theme ripping the music apart with biting dissonances and cascading string arpeggios. Diminished (sped-up) versions of the theme appear in exhilarating sequences, before a strong V – I cadence affirms the key of E minor, tragically ending the movement.

 

最後一個樂章可能是第四號交響曲,除了第一樂章外最引人注目的一段:第四樂章採用了巴洛克時期以來古老的變奏曲是「夏康舞曲」(Chaconne ),也有人認為此變奏曲式為「帕薩加里亞舞曲」(Passacaglia)。

布拉姆斯此「夏康舞曲/帕薩加里亞舞曲」樂章的主題,實際上是來自巴哈清唱劇第150號所使用的主題,稍加以輕微修改。

儘管主題看似簡單——因為其實主題與和聲之設計,本質上是從主音到主音的一個上升的音階片段,然後再回到主音——布勃拉姆斯使用這個簡單的骨架作為後續越來越複雜的主題和聲框架的基礎。

和聲總譜看第四樂章主題:

 

管弦總譜看第四樂章主題: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ajoUNA4LLKk

 

從第一個變奏開始,陸續布拉姆斯共寫了大約30段變奏,非常驚人。

這些變奏一段段地增強織度與架構的複雜,並增加了樂曲強度;彷彿不屈不撓地挑戰過去未有的變奏技法,帶著些許受到壓迫的憂鬱感病並持續不段發展。

第四樂章最後的變奏,直接進入尾聲終止式,回到e小調,首尾呼應,並與第一樂章帶來的離別、可能的的悲劇與憂鬱呼應,似乎在這深深的黑暗中,逐漸地步向虛無...

 

第四樂章(7'16"起)

https://youtu.be/PxyyVVphogo?t=439

 

巴哈:b小調彌撒⟨信經⟩(Credo) - ⟨釘在十架上⟩(Crucifixus)

原 文 歌 詞
Crucifixus etiam pro nobis,
Sub Pontio Pilato,
Passus et sepultus est.
中 文 歌 詞
祂為了我們被釘在十字架上
在般雀比拉多掌權之時
受難而被埋葬

 

⟨釘在十架上⟩(Crucifixus)

半音音型運用與分析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_ak0yVKJ4l8

 

延伸欣賞

https://bonart.com.tw/brahms-symphony-no-4-in-e-minor/


指揮大師班 影片一

Katharina Wincor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7MaYRvyN2Zc&t=5407s

 

指揮大師班 影片二

Jaume Santonja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zHzo4N4zp3g&t=4031s

 

指揮大師班 影片三

Corinna Niemeyer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UBzveU02aUo&t=2882s

 

指揮大師班 影片四

Martijn Dendievel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J6bY8gCvi40&t=3206s

 

伊凡.費雪與大會堂管弦樂團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a9UApyClFKA&t=177s

 

延伸閱讀

https://bonart.com.tw/worlds-best-10-symphony-orchestras/

 

下課前看一下小鮮肉...❤️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vXcU7h3uVlg


補充資料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LD_5M9LiomA&t=1243s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nCuZA7QpIH8&t=3590s

 

 

開卷蹦藝術.享受美好閱讀時光

☕️一杯咖啡.一點心意.支持蹦藝術☕️

 

各類合作提案,聯繫方式:

*手機:0917.670.518 
*Line:https://line.me/ti/p/LB1ro0P0AU
*E-mail:jenpin888@gmail.com

【BON音樂】2022.06.16. 長榮交響樂團 - 戰爭與和平-陳毓襄與長榮交響樂團音樂會導聆

【BON音樂】2023.06.16. 長榮交響樂團 - 古典爵士-陳毓襄與長榮交響樂團音樂會導聆
Evergreen Symphony Orchestra 20230616

– 資訊整理共享於網路,一起欣賞音樂與藝術之美 –
蹦藝術 | BONART


今天介紹的主題,是蹦藝術執行長林仁斌老師將於2023年6月16日(五)晚間於台北國家音樂廳導聆的長榮交響樂團音樂會 - 古典爵士-陳毓襄與長榮交響樂團 

以下是音樂會海報:

配合防疫政策入場需配戴口罩

 

音樂會導聆人

蹦藝術網站執行長 林仁斌老師簡介


音樂導聆現場

音樂會詳細資訊:

古典爵士 - 陳毓襄與長榮交響樂團
Classical Jazz - Gwhyneth Chen & ESO演出時間:2023年6月16日(五)19:30演出地點:國家音樂廳/National Concert Hall指揮:葛諾‧舒馬富斯/Conductor: Gernot Schmalfuss
1. 蕭斯塔科維契:為樂團而作之組曲
Dmitri Shostakovich: Suite for Variety Orchestra第1樂章:進行曲(March)第2樂章:第1舞曲(Dance 1)第3樂章:第2舞曲(Dance 2)第4樂章:小波爾卡(Little Polka)

第5樂章:抒情圓舞曲(Lyric Waltz)

第6樂章:第1圓舞曲(Waltz 1)

第7樂章:第2圓舞曲(Waltz 2)

第8樂章:終曲(Finale)

2. 崔法斯曼:給鋼琴及管弦樂團的爵士組曲
Alexander Tsfasman:Jazz Suite for Piano and Orchestra

第1樂章:雪花(Snowflake)

第2樂章:抒情圓舞曲(Lyrical Valse)

第3樂章:波卡舞曲(Polka)

第4樂章: 快速樂章(Fast Movement)

鋼琴:陳毓襄/Piano: Gwhyneth Chen

3. 孟德爾頌:第3號交響曲”蘇格蘭”
Mendelssohn : Symphony No. 3 “Scottish”

音樂會導聆訊息
時間:6月16日(六)18:40
地點:國家音樂廳1樓大廳
導聆人:林仁斌老師
注意事項:18:30開1號門,開放觀眾入場。

*本團保有節目異動之權限*

 

樂團指揮

音樂總監 \ 樂團指揮 葛諾‧舒馬富斯(Gernot Schmalfuss)

葛諾.舒馬富斯於德國岱特摩音樂學院及英國倫敦音樂學院修習雙簧管、鋼琴及指揮。1968至1979年間,葛諾於慕尼黑愛樂擔任雙簧管首席,並隨音樂總監 Rudolf Kempe 修習指揮。自1970年起,葛諾成為著名的室內樂團「古典協會」的成員,該樂團灌錄許多唱片,包括莫札特、貝多芬、海頓、舒伯特及許多知名作曲家的管樂器室內樂全集。

葛諾曾擔任慕尼黑的理夏德.史特勞斯音樂學院管弦樂團及慕尼黑室內獨奏樂團的指揮;並客席指揮許多知名樂團,包括慕尼黑愛樂、杜易斯堡與烏佩托交響樂團、凱賽爾國家劇院管弦樂團、德國巴哈獨奏家樂團、西德與柏林廣播電台交響樂團、史塔蓋特室內樂團、西南德國室內樂團、名古屋愛樂、札幌交響樂團等。

舒馬富斯曾任教於德國岱特摩音樂學院,除了為許多廣播電台灌錄唱片之外,還曾經出過一些評價很高的光碟,包含他在義大利的圖書館找到貝多芬的朋友 A.C. Cartellieri 所創作的歌劇、浪漫派的豎笛協奏曲、舒曼最推崇的浪漫派作曲家 Norbert Burgmüller 的作品 (2首交響樂、1首序曲及鋼琴協奏曲)、布魯赫的第二號交響曲及第三號小提琴協奏曲、J. Ph. Riotte 的協奏曲等。

2007年1月起,葛諾.舒馬富斯擔任長榮交響樂團音樂總監及首席指揮。(資料取自長榮交響團官網)

獨奏家.陳毓襄

照片攝影. 林仁斌 / Photo graphs. Jen-Pin LIN

 

鋼琴/陳毓襄

陳毓襄女士是台灣美籍鋼琴家,1993年獲得鋼琴比賽歷史上最高的現金獎($100,000.00),當年她才23歲,是伊沃波利雷利奇國際鋼琴比賽中最年輕的選手。在頒發該獎項之後,波哥雷里奇(Pogorelich)先生曾親口稱讚她的才能:「她厲害到讓人難以置信。」此評論一出,無庸置疑地推祟她是同其當中最優秀的佼佼者之一。CNN也在其全球電視網上播放陳毓襄女士的優勝新聞。近年來,她都與伊沃·波哥雷里奇(Ivo Pogorelich)在瑞士和台灣同台演出。

1980年,出生於台灣的陳女士與家人一起移民美國,並且繼續研讀音樂學校,她師從愛德華多·德爾加多(Eduardo Delgado)、羅伯特·特納(Robert Turner)、和奧柏·徹寇(Aube Tzerko)。她在茱莉亞學院獲得了音樂學士和碩士學位。在紐約求學期間,擔任過她的教授有馬丁·卡寧(Martin Canin)、拜倫·詹尼斯(Byron Janis)和殷承宗。

12歲時,她贏得全美音樂教師協會頒發的50州鋼琴比賽冠軍。三年後,她又再度贏得該獎項的全美國冠軍,創下了同一人獲得初中組和高中組雙料冠軍的紀錄。接著,她繼續以高中生身份參加大學組的賽事,並在國際錄音鋼琴比賽中贏得大獎。

19歲時,她在莫斯科舉辦的1990年柴可夫斯基國際鋼琴比賽中入圍決賽,還因為是唯一的女性入圍者而被授予「最佳女子獎」。1992年,她是俄羅斯聖彼得堡普羅柯菲夫國際鋼琴比賽的銅牌得主。1991年,陳毓襄在紐約Thomas Richner國際鋼琴比賽中獲得冠軍。1999年,她在紐約舉行的國際網絡音樂會試奏比賽中獲得大獎。當年她高中畢業時也贏得了盛大的青年琴鍵藝術家全美國鋼琴比賽的大獎。

身為華人音樂界的表率,陳毓襄於1995年當選「百大傑出華人」,並受邀到總統府在李登輝總統出席的全國電視轉播音樂會上表演。2002年,第一夫人吳淑珍赴美國進行「和平之旅」時,陳毓襄也受邀在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演出並發表演講。2008年,她也受邀在新當選的台灣總統馬英九的就職典禮上演出。
2008年,陳女士與呂紹嘉指導下的台北市立交響樂團以「台灣之光」身份代表國家在中國北京國家大劇院(「鋼蛋」)的奧運開幕慶典音樂會上擔綱演出。
陳女士的CD專輯(奇美唱片公司發行)為記念蕭邦誕辰200週年所發行的「珍愛的蕭邦」在2011年金曲獎上榮獲「最佳演奏獎」。

陳女士曾以獨奏家身份在多個樂團中演出,包括洛杉磯愛樂樂團、香港愛樂樂團、莫斯科廣播交響樂團、格林維爾交響樂團、卑爾根愛樂樂團、日本九州交響樂團、台灣國家交響樂團、上海交響樂團、莫斯科國立愛樂樂團、帕薩迪納交響樂團、太平洋交響樂團、阿斯彭音樂節交響樂團、台北市交響樂團、沃斯堡交響樂團、弗爾內斯交響樂團、薩格勒布愛樂樂團和普萊西德湖交響樂團。她曾連續六個賽季與邁阿密交響樂團合作,也曾與大衛·阿瑟頓(David Atherton)和香港愛樂樂團合作,赴美國和加拿大巡迴演出;與弗拉基米爾·費多謝耶夫(Vladmir Fedoseyev)和莫斯科廣播交響樂團巡迴整個北美和墨西哥做演出;並與弗拉基米爾·龐金(Vladimir Ponkin)旗下的俄羅斯愛樂樂團一齊完成台灣巡迴演出。在新科羅拉多交響樂團的奢華首演中,她被選為第一獨奏家,在麥克尼克斯體育場的15,000名觀眾之前演奏柴可夫斯基的第一鋼琴協奏曲。

1994年,陳毓襄在德國慕尼黑王宫的赫拉克勒斯廳(Herkulessaal)舉行了首演,接著是克羅地亞和西班牙的獨奏。同年,她在莫斯科音樂學院大廳與俄羅斯國家交響樂團在米哈伊爾·普萊特涅夫(Mikhail Pletnev)指揮下演奏了拉赫瑪尼諾夫第三鋼琴協奏曲,為該賽季的開幕音樂會擔綱演出。1999年,她在林肯中心的愛麗絲塔利大廳上演了她的紐約演奏處女秀。

陳女士是國際音樂節上的熱門人物,她經常積極參與阿斯彭音樂節、蒙特利爾音樂節、波戈里奇節、鮑登音樂節、馬略卡蕭邦音樂節、波蘭蕭邦音樂節、漢諾威蕭邦音樂節、維也納蕭邦音樂節、普萊西德湖(Lake Placid)音樂節。2010年,她在台灣的蕭邦音樂節上演奏完整的蕭邦夜曲,紀念蕭邦誕辰200週年。2011年,她在李斯特誕辰200週年慶典上演奏了李斯特的12首《超技練習曲》。

在她廣泛豐富的演奏會中,往往可以演奏出悸動人心的音樂;例如在肯尼迪中心、舊金山戴維斯音樂廳、洛杉磯音樂中心、溫哥華皇家劇院、維多利亞的歐菲姆劇院、台灣國家音樂廳、墨西哥城國立貝拉斯藝術學院、莫斯科音樂學院的大廳、莫斯科的柴可夫斯基音樂廳和戛納的德布西音樂廳都令觀眾激動不已而獲得如雷貫耳的掌聲。她在愛沙尼亞的愛德華杜賓音樂節上也曾經進行過獨奏巡迴音樂會。

陳女士也經常捐贈各種慈善活動。她曾與北加州佛教慈濟組織合作,2011年為日本救災行動舉辦了一場成功的慈善音樂會。她也曾為北加州的噴泉專案、美國癌症協會和萬佛城以及法界佛教協會的分支機構做過慈善演出。

她擔任過2005年和1999年台灣蕭邦鋼琴、2003年第一屆台灣國際鋼琴比賽、2003年第六屆莫諾波利國際鋼琴比賽亞洲分會、1998年台灣青年藝術家國際比賽等的競賽評審委員。2010年,她也曾經任教於義大利佩魯賈音樂節。

2013年,為表揚她對藝術和靈性融合的貢獻,陳毓襄獲得台灣宣化文教基金會頒發的首屆傑出人道主義獎。2014年,台灣孝道協會提名並頒贈年度孝道獎給她,以彰顯她在宣揚傳統文化上的最高典範表現。

陳毓襄也擔任鋼琴大廠史坦威(Steinway&Sons)的藝術家。最近,該廠推出全球最好的高音質全新Spirio自動演奏鋼琴並拍攝全球宣傳影片時,就邀請她來擔綱演出。

陳毓襄是個素食主義者,自1993年以來,就一直將佛教靈性融入她的音樂訓練中。(簡介取自網路)

 

 

40分鐘音樂會求生指南

蕭斯塔科維契:為多元樂團而作的組曲

Dmitri Shostakovich: Suite for Variety Orchestra

《為劇場樂團而作之組曲》創作動機

(以下創作起源與創作歷史之文字取自「蕭斯塔可維奇《為劇場樂團而作之組曲》管樂改編版和管弦樂版配器差異處以及指揮詮釋上之比較》,馮麗朱著,2017年,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音樂學院)

(一) 創作起源

爵士樂在二十世紀初自美國發源,當時也傳入了俄國。早在蕭斯塔科維契求學時代即已顯露他對爵士樂的好奇。然而在 1920 年代,來自美國的百老匯音樂劇與剛起步的爵士樂遭蘇聯當局指為糜爛的「資本主義社會產物」。然而在史達林掌權前的較寬鬆文化政策下,這些通俗作品,仍在蘇聯境內引起流行。1934 年,蕭氏獲邀加入爵士振興委員會,期望將爵士樂的地位自流行 的咖啡館音樂提昇至更高境界,為此在列寧格勒舉辦了競賽,而蕭氏也因此完成三個樂章的《第一號爵士組曲》(Jazz Suite No. 1, 1934)。但當時的蘇聯爵士樂與道地的爵士有極大的出入,這裡所謂的「爵士樂」,最多僅算是「輕音樂」(light music)的代名詞。

《為劇場樂團而作之組曲》在歷史上一開始常被誤認其為蕭氏之另一首作品:《第二號爵士組曲》。在 1999 年之前甚至在曲子標題上仍冠以《第二號爵士組曲》之名。而《為劇場樂團而作之組曲》則是各樂章來自蕭氏的數部芭蕾與電影音樂作品集結成一首管弦樂曲,大約創作於 1950 年代(史上未明確紀載),本質上是完全不相同的兩首作品,但兩首爵士組曲:《第一號爵士 組曲》、《第二號爵士組曲》以及《為劇場樂團而作之組曲》均沒有作品編號,足見這三首曲子在蕭氏作品中的特殊性。

(二) 關於真正的《第二號爵士組曲》之歷史

根據當年擔任國家爵士樂團藝術總監的白蘭達(Matvei Blanter, 1903- 1990)憶述,當國家爵士樂團最初成立時,他曾屬意找浦羅高菲夫(Sergei Prokofiev, 1891-1953)、杜那耶夫斯基(Isaak Dunayevsky, 1900-1955)和蕭斯塔科維契等譜寫新曲,但最終決定屬意蕭氏。蕭斯塔科維契創作初稿之後, 帶到莫斯科由樂團試演,最初他以第一號爵士樂團組曲的編制譜寫,但發覺不合適,於是重新配器,並經多次聆聽樂團的綵排後,決定最終版本,在 1938 年於莫斯科首演時大獲好評,《蘇維埃藝術報》(Sovetskoe Iskusstvo)的 評論形容此曲「簡單而具通透性」。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蕭氏一家為逃避戰火,被政府安排由列寧格勒撤退至莫斯科及古比雪夫,而國家爵士樂團亦改編入國防部,成為了部隊中的爵士樂團,第二號爵士組曲的總譜及原譜亦在此期間遺失。1999 年,學者亞柯柏夫(Manashir Yakubov, 1936 生)於葛令卡國立中央音樂文化博物館 (Glinka State Central Museum of Musical Culture)中發現了《第二號爵士組 曲》的草稿。後來於 2000 年由英國作曲家兼蕭氏研究學者傑拉德.馬可布里尼(Gerard McBurney, 1954 生)重新配器,並新修訂為三個樂章,於 2000 年的倫敦逍遙音樂節由安德魯.戴維斯爵士(Sir Andrew Davis, 1944 生)指揮英國廣播公司交響樂團(British Broadcasting Corporation Symphony Orchestra)作世界首演。

真正的《第二號爵士組曲》共分為三個樂章:第一樂章〈詼諧曲〉 (Scherzo)、第二樂章〈搖籃曲〉(Lullaby)、第三樂章〈小夜曲〉 (Serenade),樂團編制規模比第一號爵士組曲擴大,但仍屬於合奏 (ensemble)的模式。編制為:木管樂器:中音薩克管 2、次中音薩克管 2、 上低音薩克管 2;銅管樂器:小號 4、長號 2、低音號;打擊樂器 2;弦樂 器:小提琴 6、低音提琴 2、班卓琴、吉他;鍵盤樂器:鋼琴。


超級明星臉

 

 

(三)《為劇場樂團而作之組曲》之來源

 《為劇場樂團而作之組曲》完成於1950年代中葉,蒐集蕭氏 1930 至1950 年之間的電影配樂以及芭蕾舞音樂,下方表格為各樂章來源及創作年代:

(以下表格取自「蕭斯塔可維奇《為劇場樂團而作之組曲》管樂改編版和管弦樂版配器差異處以及指揮詮釋上之比較》,馮麗朱著,2017年,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音樂學院)

樂章

標題 取材來源 年代 大約長度 備註
第一樂章

0:00

〈進行曲〉

(March)

《柯辛奇的大冒險》
(The Adventures of Korzinkina, Op. 59)

1940

3' 08"

電影配樂及管弦樂

第二樂章

3:09

〈第一號舞曲〉

(Dance No. 1)

《牛蠅》
(The Gadfly, Op. 97)

《慶典序曲》
(Festival Overture, Op. 96)

1955

2' 09"

電影配樂

第三樂章

6:10

〈第二號舞曲〉

(Dance No. 2)

《清澈的溪流》
 (The Limpid Stream, Op. 39)

《螺絲》
 (The Bolt, Op. 27)

1934-35

3' 04"

芭蕾音樂

第四樂章

9:54

〈小波卡舞曲〉

(Little Polka)

為全新創作之曲

1931

2' 48"

第五樂章

12:33

〈抒情的華爾滋〉

(Lyric Waltz)

《多愁善感的華爾滋》
(Sentimental Waltz)

《第二號芭蕾組曲》
(Ballet Suite No. 2)

1' 51"

芭蕾音樂

第六樂章

15:16

〈第一號華爾滋〉 
(Waltz No. 1)

《編舞者的縮影》
(Choreographic Miniatures)

3' 41"

芭蕾音樂

第七樂章

18:42

〈第二號華爾滋〉 
(Waltz No. 2)

《第一軍用列車》

(The First Echelon, Op. 99)

1956

2' 56"

電影配樂

第八樂章

22:21

〈終曲〉

 (Finale)

《柯辛奇的大冒險》

1940

1' 55"

電影配樂


音樂欣賞

Suite for Variety Orchestra No. 1 (Often mistaken for Jazz Suite No. 2)

1. 〈進行曲〉March 0:00

2. 〈第一號舞曲〉Dance No. 1 3:09

3. 〈第二號舞曲〉Dance No. 2 6:10

4. 〈小波卡舞曲〉Little Polka 9:54

5. 〈抒情的華爾滋〉Lyric Waltz 12:33

6. 〈第一號華爾滋〉Waltz No. 1 15:16

7. 〈第二號華爾滋〉Waltz No. 2 18:42

8. 〈終曲〉Finale 22:21


崔法斯曼:給鋼琴及管弦樂團的爵士組曲(1945)

Alexander Tsfasman:Jazz Suite for Piano and Orchestra

亞歷山大·崔法斯曼(Alexander Tsfasman, 1906-1971)是蘇聯爵士樂鋼琴家、作曲家、指揮家、編曲家、出版商與活動策展人。 他師從 Felix Blumenfeld,是 1920 年代中期至 1960 年代後期蘇聯爵士樂的重要人物。

(1) 00:00 雪花 / Snowflake

(2)03:40 抒情圓舞曲 / Lyrical Valse

(3)08:29 波卡舞曲 / Polka

(4) 12:13 快速樂章 / Fast Movement

鋼琴:陳毓襄 / Piano: Gwhyneth Chen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skgCvgMb8gY


孟德爾頌:第3號交響曲《蘇格蘭》

Mendelssohn : Symphony No. 3 “Scottish”

 

蘇格蘭.最後的交響曲

1829年,20歲的孟德爾頌首度旅遊至英國,當年7月他拜訪蘇格蘭北部的愛丁堡。那兒有北國夏天特有的自然美景及舊皇宮的遺跡,還有男士們穿著民俗服裝吹奏風笛的隊伍;這些都是催生這首交響曲的靈感來源。但是一離開英國後,孟德爾頌的作曲進度立刻變慢,他甚至接連重返英國多次。

孟德爾頌在1831年的一封書信中表達『不得已必須中斷蘇格蘭交響曲的寫作。為了完成此曲,我必須重返那濃霧籠罩的地方。』從這段話,可以想像孟德爾頌為了在古典的交響曲形式中,催生獨特的音畫手法,就像畫家一樣為了確認作品細部的表現,必須再重返現場觀察臨摹,煞費苦心。而孟德爾頌更是一路堅持「慢慢寫」,終於至11年後~1842年才完成本首交響曲。

1833年的孟德爾頌

 

孟德爾頌的交響曲創作順序

一般來說作曲家之交響曲編號皆以「寫作順序」排列,偶爾會出現後來雜以「出版順序」於其中。例如海頓和貝多芬的交響曲是按寫作次序排列,而孟德爾頌交響曲編號,則是完全依照出版的次序排列。

孟德爾頌共寫五首交響曲:第一號C小調 op. 11完成於 1824年。1840年他為慶祝顧騰堡(Johannes Gutenberg, 1397 – 1468)發明印刷術四百週年,創作了第二號「讚美頌歌」(Lobgesang)降B大調 op.52。而他的第三號交響曲《蘇格蘭》a小調 op. 56 完成於 1842年。第四號交響曲《義大利》 A大調 op. 90創作於 1833年。第五號交響曲《宗教改革》 D大調 Op. 107 是於 1830年為「奧斯堡信仰告白」(Augsburg Confession)300週年而作。

 

依照現行編號,順序為:

第一號(1824)
第二號(1840)《讚美頌歌》
第三號(1842)《蘇格蘭》
第四號(1833)《義大利》
第五號(1830)《宗教改革》 

例如孟德爾爾頌的最後兩首交響曲,則是因爲他生前一直想再修改第四號「義大利交響曲」,第四號其實是等到他去世之後,於 1851年才被出版商編為第四號交響曲出版。第五號則是因為孟德爾頌生前一直不太滿意「宗教改革交響曲」, 所以並未出版,因此等到第四號交響曲出版後 17年後才付梓 ,稱為第五號交響曲。

如按照作曲年份重新編號,會得到不同之全新結果:

第一號(1824)
第五號(1830)《宗教改革》 
第四號(1833)《義大利》
第二號(1840)《讚美頌歌》
第三號(1842)《蘇格蘭》

 

《蘇格蘭》的創作緣起

孟德爾頌於1829年第一次訪問英國時,因途經蘇格蘭受到啟發,而產生創作這首交響曲的動力。當時孟德爾頌於倫敦演出,取得一系列成功演出後,孟德爾頌與友人卡爾·克林格曼 (Karl Klingemann)計畫了一趟到蘇格蘭的徒步旅行。1829年7月30日,孟德爾頌參觀了位於愛丁堡荷里路德宮的荷里路德教堂遺址(Holyrood Chapel at Holyrood Palace),在一封提到他的家人的的信裡時,孟德爾頌提到了他在蘇格蘭這裡獲得了創作新交響曲的最初靈感:

「在深沉的暮色中,我們今天去了瑪麗皇后瑪麗一世)生活和喜愛的宮殿……下面的小教堂現在沒有屋頂。 野草與常春藤,都在瑪麗一世被加冕為蘇格蘭女王的破碎祭壇上茁壯成長。這裏一切都被毀壞了,腐爛了,晴朗的天空湧入…,我想我已經在此,找到了我的“蘇格蘭”交響曲的開端。」

 

孟德爾頌的親筆蘇格蘭風光素描(1829年)

 

 

就在訪問蘇格蘭幾天後,孟德爾頌和他的同伴訪問了蘇格蘭西海岸和史塔法島,這又接著激發了作曲家開始了《芬加爾洞窟》序曲(也稱為《赫布里底群島》序曲)的創作。

除了上述描述,孟德爾頌還在他的信裡附上了一張紙片,上面寫著《芬加爾洞窟》開始第一主題的前幾個小節。

 

在完成《芬加爾洞窟》序曲的第一個版本後,孟德爾頌接著造訪義大利繼續巡演,這期間他持續地繼續創作他最初的第三交響曲草稿。然而,不知原因之下,他在1831年後將《蘇格蘭》的創作暫時擱置一旁。 

目前學者們尚不清楚孟德爾頌後來何時恢復重新開始創作這首交響曲(根據草稿表示,他有可能在1830年代末期,回來重新寫作第一樂章),但可以肯定孟德爾頌在1841年時再次認真地恢復創作《蘇格蘭》,並於1842年1月20日於柏林完成本首交響曲,孟德爾頌時年33歲。

最初的早期版本,在此曲演出後略有修改,現代演出的是後來孟德爾頌做出修訂的完成版。

雖然這是孟德爾頌的第五首,也是真正的最後一首交響曲,但由於出版順序之關係,《蘇格蘭》被稱為第三交響曲。

有趣的是,儘管在1829年時,孟德爾頌在信中對家人稱呼這部作品是“蘇格蘭交響曲”,但到 1842 年該作品出版時,作曲家本人卻從未公開稱呼此曲為《蘇格蘭》。後來是因為孟德爾頌死後,這首交響曲源自蘇格蘭的靈感開始廣被人們所知曉,便有越來越多人注意到這首交響曲的風情與蘇格蘭北方狂野浪漫的風光景緻。

 

筆者攝於萊比錫孟德爾頌之家博物館

孟德爾頌之家(Mendelssohn Haus)位於萊比錫市區旁,Goldschmidtstraße 12號,是孟德爾頌在萊比錫的人生最後居住之地,現已改為博物館,保留許多生前使用的房間、音樂廳沙龍與孟德爾頌之大量書信、繪畫等資料。

 

 

樂曲首演與題獻

《蘇格蘭》的首演是1842年3月3日,由孟德爾頌本人指揮萊比錫布商大廈管弦樂團舉行。當年5月孟德爾頌第7次訪問英國時,在白金漢宮收召謁見維多利亞女王,並得到允許把此曲呈獻給女皇,因此1843年出版的樂譜裡附有獻辭。

總譜扉頁,題有獻給維多利亞女王的詞句:

 

 

《蘇格蘭》樂譜版本欣賞

Felix Mendelssohn Bartholdy: Symphony No. 3 in A minor, Op. 56 “Scottish” (with Score)

Composed: 1829 — 1842
Conductor: Claudio Abbado
Orchestra: London Symphony Orchestra

00:00 1. Andante con moto — Allegro un poco agitato (A minor)
17:12 2. Vivace non troppo (F major)
21:17 3. Adagio (A major)
32:45 4. Allegro vivacissimo (A minor) —
40:14 Allegro maestoso assai (A major)

 

第一樂章主題

Andante con moto — Allegro un poco agitato (in A minor and in sonata formwith introduction)

速度略快的行板(Andante con moto)a小調,3/4拍子-稍微激動的快板(Allegro un poco agitato)a小調,6/8拍子。有序奏的奏鳴曲式。

 

第一樂章 樂譜版本欣賞

 

第二樂章主題

Vivace non troppo (in F major and in sonata form)

不太過份的甚快板(Vivace non troppo)F大調,2/4拍子。奏鳴曲式。

 

第二樂章 樂譜版本欣賞

 

第三樂章主題

Adagio (in A major and in abridged sonata form)

慢板 (Adagio)A大調,2/4拍子。簡化的奏鳴曲式。

第三樂章 樂譜版本欣賞

 

第四樂章主題

Allegro vivacissimo — Allegro maestoso assai (in A minor → A major and in sonata form)

極快的快板-很莊嚴的快板(Allegro  Vivacissimo-Allegro maestoso  assai)a小調-A大調,2/2拍子-6/8拍子。奏鳴曲式。

 

第四樂章 樂譜版本欣賞

 

最終樂段 – A大調光輝燦爛

Allegro maestoso assai (A major)

 

延伸閱讀

https://bonart.com.tw/mendelssohn-symphony-no-3-op-56-scottish/

 

 

祝福大家音樂會欣賞愉快.擁有美好的一天

 

開卷蹦藝術.享受美好閱讀時光

☕️一杯咖啡.一點心意.支持蹦藝術☕️

 

各類合作提案,聯繫方式:

*手機:0917.670.518 
*Line:https://line.me/ti/p/LB1ro0P0AU
*E-mail:jenpin888@gmail.com

【BON音樂】蹦藝術X大人社團:音樂裡的多重協奏之美(四)布拉姆斯:雙重協奏曲 op.102

【BON音樂】蹦藝術X大人社團:音樂裡的多重協奏之美(四)布拉姆斯:雙重協奏曲 op.102
All about Brahms: Double Concerto, Op. 102

– 資訊整理共享於網路,一起欣賞音樂與藝術之美 –
蹦藝術 | BONART


大人的古典音樂鑑賞線上直播課(5/11週四下午班,共5堂):音樂裡的多重協奏之美

古典音樂是你的生活必需品?
希望有機會能拓展對古典樂的了解?
跟著林仁斌老師一起認識偉大的音樂變奏藝術!

《大人社團》與蹦藝術攜手開設古典音樂鑑賞課程,這期林仁斌老師將以「變奏曲」為主軸,精選4首經典變奏曲帶領學員欣賞每首的獨特之處,讓您徜徉在樂曲中,更貼近音樂家的心血結晶,聽出更多況味與樂趣!

《延伸閱讀》大人的音樂欣賞線上直播課程好嗎?學員真實回饋分享

《延伸閱讀》大人的音樂欣賞課學員回饋,看他們用音樂為生活注入繽紛

 

精彩課程再推薦

大人的古典音樂鑑賞線上直播課(5/11週四下午,共5堂):音樂裡的多重協奏之美

 

精彩課程預告

2023年第七屆國際馬勒指揮大賽追賽課程❤️

共規劃六堂直播課,可享賽程完賽後一個月完整課程回看。

六堂直播課程將從馬勒指揮大賽歷史、賽事介紹到馬勒音樂特色。

配合賽程,將成立專屬群組,由蹦藝術林仁斌老師帶您一堂一堂追著大賽,一輪一輪過關斬將,最終欣賞舞台上發光發熱的新生代指揮家,指揮盛大交響樂的迷人風采!

國際馬勒指揮大賽專屬討論群組:

國內首創.每日更新的最新大賽各項訊息

深入觀點.專家帶您賞析、資訊解惑與釋疑

互動討論.隨大賽進程更新演奏欣賞與討論

 

主講人:林仁斌老師

 

  • 第四堂 │ 布拉姆斯:雙重協奏曲 op.102

獨奏樂器:小提琴、大提琴

布拉姆斯一生共有四首協奏曲:鋼琴協奏曲兩首、小提琴協奏曲一首與這首小提琴大提琴雙重協奏曲。這首雙重協奏曲是他晚年最後一部大型的管弦樂作品,作曲緣由為他與好友姚阿幸因故交惡,人在瑞士度假的布拉姆斯原本想寫第五號交響曲,但想起故人情誼,於是轉念創作以小提琴及大提琴為主奏樂器的雙重協奏曲。幸而後與姚阿幸誤會冰釋重歸於好,姚阿幸本人亦擔任首演獨奏家而留下佳話。本堂講座中,就讓林仁斌老師帶您品評布拉姆斯最後的偉大之作。

  • 贈第五堂 │ 浦浪克:d小調雙鋼琴協奏曲

獨奏樂器:雙鋼琴    

法國作曲家浦浪克(Francis Poulenc, 1899-1963)的音樂風格經常展現出近代法國音樂中的戲謔與纖細之感,遊走在調性與無調性之間而保有深刻的趣味感。這首創作於1932年的《d小調雙鋼琴協奏曲》,由作曲家本人與友人雅克‧費利亞(Jacques Février)一起完成首演;13年後浦浪克也曾與英國著名作曲家暨鋼琴家布烈頓(Benjamin Britten)一同聯手再次演出。全曲分為三個樂章,音樂取材自莫札特與拉威爾,相當具有變化與活力,但又帶著現代音樂中的不和諧感,非常特別。本堂講座中,就讓林仁斌老師帶您解構這首當代的雙鋼琴重要之作。


布拉姆斯最後一首管弦作品

完成此曲創作時的布拉姆斯(1889年照片)

 

1888年初版管弦總譜封面

 

 

F-A-E奏鳴曲的由來

三個男人創作的奏鳴曲

「F-A-E奏鳴曲」是三位作曲家:舒曼、布拉姆斯與舒曼的學生阿爾伯特·迪特里希(Albert Dietrich)為小提琴家姚阿幸所創作的樂曲,創作於1853年10月於杜塞朵夫。

舒曼最初提出了這個創意,引用了姚阿幸(Joseph Joachim)的人生座右銘「自由但孤獨」(Frei aber einsam),取每個字的第一字母作為音名,成為了本曲的音樂密碼。舒曼在原始樂譜上寫下了以下獻詞:“F.A.E.:In Erwartung der Ankunft des verehrten und geliebten Freundes JOSEPH JOACHIM schrieben diese Sonate R.S., J.B., A.D.” (“F.A.E.:期待我們尊敬和摯愛的朋友 Joseph Joachim 的到來,這首奏鳴曲是由 R.S., J.B., A.D. 創作的。”)

舒曼將每個樂章分配給一位作曲家。 第一樂章由迪特里希以奏鳴曲形式寫下;第二樂章由舒曼創作了簡短的間奏曲;而第三樂章詼諧曲則由布拉姆斯創作,最終樂章同樣由舒曼創作。

有趣的是,10月28日在舒曼家中晚間聚會,大家將樂譜交給了姚阿幸,舒曼也向姚阿幸提出挑戰,要求他說出每個樂章的作曲者。

姚阿幸當晚即演奏了這部作品,鋼琴由克拉拉.舒曼擔任,在鋼琴上演奏。最後姚阿幸輕鬆地說出了每個樂章的作曲者,皆大歡喜。

但這首好友之間的饋贈之作,在作曲家們的生前並未出版。

譜例: 

 

布拉姆斯再次使用FAE主題

小提琴與大提琴雙重協奏曲是布拉姆斯最後的管弦樂作品,創作於1887年夏天,並於當年10月18日在德國科隆的 Gürzenich (de) 首演。

布拉姆斯在姚阿幸與妻子阿瑪莉(Amalie)離婚後,兩人友誼破裂:因為布拉姆斯在這場夫妻爭執中,選擇站在阿瑪莉一邊。

原本布拉姆斯預計創作第五號交響曲,但在創作時念及老友情誼,便改為創作小提琴與大提琴雙重協奏曲,在主題創作上,更選擇了使用姚阿幸的人生座右銘「自由但孤獨」(Frei Aber Einsam)作為音樂主題(F–A–E ),不過也許為了添加新意,布拉姆斯以新的排列方式(A–E–F)開創了這首樂曲的主題。

當時演出的大提琴家是羅伯·豪斯曼(Robert Hausmann),其實也是布拉姆斯與老朋友小提琴家姚阿幸之間關係的重要調停人,三人合作,更蔚為音樂史佳話。 

 

譜例:

 

 

 

在今日音樂界,《雙重協奏曲》無論是音樂架構或者樂曲內容皆被譽為傑作,尤其小提琴與大提琴兩者的互動語法與高難度技巧,加上布拉姆斯交響化的特色,都是這首樂曲在音樂界中擲地有聲的原因;而小提琴與大提琴共橫跨五個八度的寬廣音域,同樣在此曲中是一大表現特色。

 

 

樂譜版本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GMurNzAAcLA

 

下方樂曲段落分析錄音參考版本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Z32kmCxVzuo

 

 

第一樂章:Allegro

奏鳴曲快板曲式,a小調

前奏+裝飾奏 樂團呈示部 獨奏樂團呈示部 發展部 再現部 尾聲
0:00 [m. 1] 2:32 [m. 57] 4:27 [m. 112] 8:25 [m. 218] 11:03 [m. 290] 15:01 [m. 396]

 

第二樂章:Andante

三段體曲式:D大調

段落A 段落B 段落A' 尾聲
0:00 [m. 1] 1:47 [m. 31] 4:37 [m. 79] 5:45 [m. 100]
D大調 F大調 D大調 D大調

 

第三樂章:Vivace non troppo

輪旋曲式:a小調 -->A大調

 

A B A' C A'' B'' 尾聲CODA

Poco meno Allegro

0:00 [m. 1] 1:36 [m. 70] 2:26 [m. 101] 2:50 [m. 119] 5:11 [m. 218] 6:31 [m. 274]
a小調 C大調 d小調 A大調 A大調

 

音樂會版本欣賞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Hj4qCTETAlg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YpUJQArYprA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P0rnjsclOlo

 

美好的回憶

Daniel Barenboim, Itzhak Perlman, Yo-Yo Ma and the Chicago Symphony Orchestra; Johannes Brahms: Concerto for violin, cello and orchestra in A minor (opus 102); Rehearsal and recording session footage as well as exclusive interviews;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rHCLXk7TVPs

 

 

開卷蹦藝術.享受美好閱讀時光

☕️一杯咖啡.一點心意.支持蹦藝術☕️

 

各類合作提案,聯繫方式:

*手機:0917.670.518 
*Line:https://line.me/ti/p/LB1ro0P0AU
*E-mail:jenpin888@gmail.com

【BON音樂】深入認識管弦樂團指揮(二)「Know How V.S. Know Why」以2021年Ammodo指揮大師班為例

【BON音樂】深入認識管弦樂團指揮(二)「Know How V.S. Know Why」以2021年Ammodo指揮大師班為例
Ammodo Conducting Masterclass with Iván Fischer

– 資訊整理共享於網路,一起欣賞音樂與藝術之美 –
蹦藝術 | BONART


 

課程主講:林仁斌

延伸閱讀 林仁斌老師專訪:


馬勒第四號交響曲

G大調第4號交響曲馬勒創作於1899年至1901年間創作的四樂章交響曲,他於1899年的夏天開始創作,1900年完成初稿,1901年於慕尼黑舉行首演。最後樂章加入女高音獨唱,而歌詞選自詩集《少年魔號》中的《天國的生活》(Das himmlische Leben)。

 

第4號交響曲全曲共4個樂章:

  1. 精緻、從容地—非常閒適地(Bedächtig. Nicht eilen—Recht gemächlich
  2. 悠閒地速度,不緊不慢(In gemächlicher Bewegung; ohne Hast
  3. 平緩,略似柔板(Ruhevoll, poco Adagio
  4. 非常滿足地(Sehr behaglich

 

馬勒第四號交響曲
Gustav Mahler: Symphony No.4 in G Major

本段曲解取自陳彥儒所撰述,台北愛樂《天使之聲》音樂會節目單(2020.11.23.)

古斯塔夫.馬勒(Gustav Mahler,1860年7月7日-1911年5月18日)對於二十世紀交響樂聲響 的啟發深遠,以致在今天馬勒的交響曲成為樂團與指揮的試金石。年幼時的馬勒,很早便嶄露 音樂方面的才華與天賦,其父也特意栽培並為了他舉家搬離馬勒的出生地克里希特(Kalischt), 前往伊赫拉瓦(Jihlava,位於捷克,當地至今保留馬勒當時住的房子),讓馬勒受到更好、更完 整的教育,以拓展其音樂上的天分。1875年,馬勒前往維也納進入維也納音樂學院就讀,除鋼 琴外也學習指揮與作曲,在1878年獲得鋼琴(演奏)與鋼琴五重奏(作曲)的獎項。此一時期 的馬勒不只在音樂上鑽研,他也前往維也納大學旁聽歷史、哲學等課程,在思想上受到叔本華 (Arthur Schopenhauer)、尼采(Friedrich Wilhelm Nietzsche)的影響,並在維也納大學結識布魯克 納(Anton Bruckner,1824年9月4日-1896年10月11日),改編其第三號交響曲《華格納》的鋼琴版。也就是這段時間的積累,奠定下馬勒日後的創作,以及其藝術哲學上的基礎。

以一個作曲家來說,馬勒一生的創作並不多,卻幾乎首首經典,這與馬勒自身的性格有關。其 對於音樂嚴謹的態度,不僅是作為歌劇院的指揮、在完善歌劇聆賞上也十分要求。在擔任漢堡 歌劇院指揮期間,為了提升演出水平,經常與首席、劇院經理等人爭執,又一邊面對當時守舊、 蔑視創新改革的德國音樂評論界。這樣的努力沒有白費,馬勒也因此結識了柴科夫斯基,並擔 任其歌劇《尤金‧奧涅金》的德國首演指揮。又在後來應聘到維也納國家歌劇院後,將維也納 的歌劇演出水準帶到新的高峰。這樣的嚴謹也展現在他面對自己的創作上,使得馬勒有許多有 紀錄但遭到他自己放棄或毀去的作品,並且因為在劇院嚴厲的管理風格,讓他在發表自己作品 的過程中不這麼順遂,樂評也時常對他的作品產生兩極評論。與他結為忘年交的指揮家畢羅也 曾在閱讀過第二號交響曲第一樂章的手稿後說道:這就是像把《崔斯坦與伊索德》(Tristan und Isolde)的音響帶入海頓交響曲的作品。這些不這麼正面的評價,成為馬勒即使在歌劇作品改編 上獲得好評,指揮歌劇的水準也深受眾人肯定,卻未大量寫作的其中一個原因。

詩、歌與《少年魔號》

精神世界如此複雜又矛盾的馬勒,一度認為自己將創作戲劇音樂,也有過嘗試,在有紀錄的文 獻中可以看到他曾動筆寫過幾部歌劇。儘管全部都沒有完成,但這樣的創作與取材過程也讓後 來的我們知道,馬勒的創作與詩、歌有絕對的關連。這一結果與德國文學的復興自然脫不了關 係。馬勒的藝術歌曲詞的來源,除了《流浪青年之歌》(Lieder eines fahrenden Gesellen)與《悲嘆 之歌》(Das Klagende Lied)是馬勒自行作詞,其餘藝術歌曲的詞很大一部分是取自《少年魔號》 (Des Knaben Wunderhorn)。《少年魔號》是德國作家路德維希‧阿希姆‧馮‧阿爾尼姆(Ludwig Achim von Arnim),與克萊門斯‧布倫塔諾(Clemens Brentano)訪遍民間,去採集民謠集成。這 些詩作充滿想像、諷刺與對生活體驗的描述。《少年魔號》共分三冊出版,收錄民謠詩作七百 餘首,也進一步引發德國人對於自身歷史、文化的認識與興趣。也有許多作曲家以《少年魔號》當中的詩詞為本創作許多藝術歌曲,如舒曼、孟德爾頌、布拉姆斯等人皆有取材自《少年魔號》 的創作。不同的是,馬勒並未完整使用《少年魔號》中的詩詞,而是在創作中依照自己的需求加以選段、修改,這也都成就了馬勒獨特的音樂敘事與其精神世界的展現-甚至是同一題材、 動機同時出現在藝術歌曲與交響曲中,形成一種音樂文本上的互文關係,勾勒出馬勒音樂中的世界觀。
「不必看了!我已經將這些都寫進樂曲裡!」

馬勒的交響曲,包含了他對創作與藝術的觀點。他曾寫道:交響曲是世界,必須包容一切 (Weltensymphonie)。這使得馬勒的作品結構堅實卻又極度抒情、旋律性豐富。為了勾勒他 筆下的音樂世界,或者,為了用交響曲乘載他所見的世界,馬勒大量使用術語、德語描述在他 的交響曲中,甚至會以一段標題展開作品。

這首第四號交響曲,原來是準備作為第三號交響曲的第七樂章(孩子和我說/Was mir das Kind erzählt),以延續第三號交響曲第六樂章(神和我說/出版後標題遭刪除)。在馬勒眾多交響 曲中,第四號交響曲的風格較為溫暖、近人,編制也相當精煉,並未使用低音號與長號。只是, 第二號交響曲《復活》的恢弘,讓當時的聽眾對馬勒有著期待,使得作品首演不能算是真正意 義上的成功,甚至遭致些許負面的評論。

1899年馬勒開始構思這部作品,僅用一年多完成初稿,再花一年完成修改,並於1901年在 慕尼黑在馬勒的指揮下進行首演。全曲基本圍繞著馬勒早在1982年完成的藝術歌曲《天國生 活》(Das himmlische Leben)展開,各個樂章間也穿插《天國生活》的主題。作品也在這兩 個一明(天國生活)、一暗(孩子和我說)的標題下互為表裡的貫穿全曲。第一樂章,音樂在 雪鈴與長笛的帶領下展開,並以第一小提琴的演奏下展開第一主題;而第二主題所使用的素材 取自德國兒歌「Es tanzt ein Bi-Ba-Butzemann」,充滿童趣。第二樂章,在法國號吹出怪誕的 樂音後,帶出小提琴的獨奏。此處的標題在首演時的節目單被寫上死亡之舞(Todtentances), 但出版的樂譜並未見得此標題。而馬勒自己則解釋道:「朋友海因(Magere Hein,死神別稱), 並非心地邪惡的可怕之神,而是以小提琴的樂聲將朋友們帶至另一個世界的好人」。特別的 是,第二樂章同時要求小提琴首席需調整定弦,升高一個全音進行演奏以模仿 Fiddle(古代小提 琴)進行演奏。第三樂章全篇靜謐、溫暖,馬勒在此處以德文指示為安靜(Ruhevoll),也不 似前兩個樂章那樣不斷發展、轉調,承先啟後地帶領聽眾進入第四樂章。第四樂章在單簧管的 帶領下展開,接著女高音獨唱唱出《天國生活》,描述在當中的景象、生活和無憂無慮。隨著女高音唱完第四段歌詞,樂曲也在低音提琴的低喃下結束。(文.陳彥儒)

 

第三樂章:平緩,略似柔板(Ruhevoll, poco Adagio)(27:33起)

https://youtu.be/pCuHCMitaoQ?t=1653

 

指揮大師班 影片一

Martijn Dendievel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7MaYRvyN2Zc&t=5407s

 

指揮大師班 影片二

Corinna Niemeyer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zHzo4N4zp3g&t=4031s

 

指揮大師班 影片三

Jaume Santonja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UBzveU02aUo&t=2882s

 

指揮大師班 影片四

Katharina Wincor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J6bY8gCvi40&t=3206s

 

伊凡.費雪與大會堂管弦樂團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a9UApyClFKA&t=177s

 

延伸閱讀

https://bonart.com.tw/worlds-best-10-symphony-orchestras/

 

下課前看一下小鮮肉...❤️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vXcU7h3uVlg


補充資料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LD_5M9LiomA&t=1243s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nCuZA7QpIH8&t=3590s

 

 

開卷蹦藝術.享受美好閱讀時光

☕️一杯咖啡.一點心意.支持蹦藝術☕️

 

各類合作提案,聯繫方式:

*手機:0917.670.518 
*Line:https://line.me/ti/p/LB1ro0P0AU
*E-mail:jenpin888@gmail.com

【BON音樂】蹦藝術X大人社團:音樂裡的多重協奏之美(三)貝多芬:三重協奏曲 op.56

【BON音樂】蹦藝術X大人社團:音樂裡的多重協奏之美(三)貝多芬:三重協奏曲 op.56
All about Beethoven Triple Concerto in C Major Op.56

– 資訊整理共享於網路,一起欣賞音樂與藝術之美 –
蹦藝術 | BONART


大人的古典音樂鑑賞線上直播課(5/11週四下午班,共5堂):音樂裡的多重協奏之美

古典音樂是你的生活必需品?
希望有機會能拓展對古典樂的了解?
跟著林仁斌老師一起認識偉大的音樂變奏藝術!

《大人社團》與蹦藝術攜手開設古典音樂鑑賞課程,這期林仁斌老師將以「變奏曲」為主軸,精選4首經典變奏曲帶領學員欣賞每首的獨特之處,讓您徜徉在樂曲中,更貼近音樂家的心血結晶,聽出更多況味與樂趣!

《延伸閱讀》大人的音樂欣賞線上直播課程好嗎?學員真實回饋分享

《延伸閱讀》大人的音樂欣賞課學員回饋,看他們用音樂為生活注入繽紛

 

精彩課程再推薦

大人的古典音樂鑑賞線上直播課(5/11週四下午,共5堂):音樂裡的多重協奏之美

 

精彩課程預告

2023年第七屆國際馬勒指揮大賽追賽課程❤️

共規劃六堂直播課,可享賽程完賽後一個月完整課程回看。

六堂直播課程將從馬勒指揮大賽歷史、賽事介紹到馬勒音樂特色。

配合賽程,將成立專屬群組,由蹦藝術林仁斌老師帶您一堂一堂追著大賽,一輪一輪過關斬將,最終欣賞舞台上發光發熱的新生代指揮家,指揮盛大交響樂的迷人風采!

國際馬勒指揮大賽專屬討論群組:

國內首創.每日更新的最新大賽各項訊息

深入觀點.專家帶您賞析、資訊解惑與釋疑

互動討論.隨大賽進程更新演奏欣賞與討論

 

主講人:林仁斌老師

 

  • 第三堂 │ 貝多芬:三重協奏曲 op.56

獨奏樂器:小提琴、大提琴、鋼琴

貝多芬的三重協奏曲一直是許多音樂家們在音樂會的最愛曲目,創作於1803年到1804年間(同期作品還有歌劇《費黛里奧》、第四號鋼琴協奏曲、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與第三號交響曲等),並公開首演於1808年的夏天。在貝多芬的設計下,這首三重協奏曲不但有著室內樂般的親密氛圍,三位主奏者彼此對話且競爭,彷彿古話三國,精彩各據一方,實為不可多得的一代經典名曲。

  • 第四堂 │ 布拉姆斯:雙重協奏曲 op.102

獨奏樂器:小提琴、大提琴

布拉姆斯一生共有四首協奏曲:鋼琴協奏曲兩首、小提琴協奏曲一首與這首小提琴大提琴雙重協奏曲。這首雙重協奏曲是他晚年最後一部大型的管弦樂作品,作曲緣由為他與好友姚阿幸因故交惡,人在瑞士度假的布拉姆斯原本想寫第五號交響曲,但想起故人情誼,於是轉念創作以小提琴及大提琴為主奏樂器的雙重協奏曲。幸而後與姚阿幸誤會冰釋重歸於好,姚阿幸本人亦擔任首演獨奏家而留下佳話。本堂講座中,就讓林仁斌老師帶您品評布拉姆斯最後的偉大之作。

  • 贈第五堂 │ 浦浪克:d小調雙鋼琴協奏曲

獨奏樂器:雙鋼琴    

法國作曲家浦浪克(Francis Poulenc, 1899-1963)的音樂風格經常展現出近代法國音樂中的戲謔與纖細之感,遊走在調性與無調性之間而保有深刻的趣味感。這首創作於1932年的《d小調雙鋼琴協奏曲》,由作曲家本人與友人雅克‧費利亞(Jacques Février)一起完成首演;13年後浦浪克也曾與英國著名作曲家暨鋼琴家布烈頓(Benjamin Britten)一同聯手再次演出。全曲分為三個樂章,音樂取材自莫札特與拉威爾,相當具有變化與活力,但又帶著現代音樂中的不和諧感,非常特別。本堂講座中,就讓林仁斌老師帶您解構這首當代的雙鋼琴重要之作。


寫作年份

1803年寫作,完成於1804年

1803年的貝多芬畫像(由 Christian Horneman 繪製)

 

貝多芬三大創作時期之交響曲與協奏曲(1770-1827

  • 維也納創作期(1790-1802):早期具古典時期風格作品(交響曲1-2、鋼琴協奏曲1-3...)
  • 英雄時期(1803-1815):邁入浪漫初期作品( 交響曲3-8、鋼琴協奏曲4-5、小提琴協奏曲(1806)、三重協奏曲(1804)...)
  • 創作晚期(1815-1827) :晚期作品(交響曲9、弦四作品與《大賦格》等)

 

創作背景

要將《三重奏協奏曲》置於其歷史背景下,讓我們首先考察一下貝多芬在其創作時期的生活。

大約1803年10月14日,貝多芬之弟卡爾擔任他的秘書,在一封寫給出版商 Breitkopf und Hartel 的信中,首度提到了貝多芬正在創作一首給「鋼琴、小提琴和大提琴」的協奏曲,應該是此曲最初討論記錄。

後來這首協奏曲於1804年 5月-6月間,以私人沙龍形式演出。

當時對貝多芬來說,是一段忙碌的時光,因為他的創作力十分旺盛,除了這首三重協奏曲之外,同期作品還有歌劇《費黛里奧》、《華德斯坦》與《熱情》鋼琴奏鳴曲、第四號鋼琴協奏曲、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與第三號交響曲等偉大中期作品

其實從1802年起,貝多芬已經開始抱怨聽力障礙,並搬到了海利根史塔德(Heiligenstadt)度假區,試圖藉由放鬆心情來恢復聽力與工作狀況。正是在海利根施塔特,他寫下了著名的「海利根史塔德遺囑」,描述了他此時他所面臨的折磨和絕望,所有熟悉貝多芬傳記的人,應都記得這點。

 

延伸閱讀

https://bonart.com.tw/all-about-ludwig-van-beethoven/

 

就音樂創作力與音樂家聲譽來說,貝多芬自1792年抵達維也納後,迅速以高超演奏能力與即興能力,在維也納建立了偉大即興演奏家的聲譽;接下來的十年裡(即1792-1802),貝多芬不斷創作、演奏,他的音樂名聲越來越響亮,甚至當代已越來越肯定他能與海頓相提並論。

然而從巴洛克時期的「大協奏曲」以來,其實古典時期創作「多重協奏曲」的例子並不多:

例如:

莫札特的長笛與豎琴協奏曲 K.299與兩首bE大調交響協奏曲(木管四重奏與小提琴+中提琴)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ZlGEKYYxLm4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m7zBm_Tnf9M

 

安東·辛德勒曾有一段記錄,顯示三重協奏曲的首演於1808年夏天,由魯道夫大公(Archduke Rudolph, 1788-1831)親自演奏鋼琴,塞德勒和克拉夫特(Seidler and Kraft)這兩位音樂家分別演奏小提琴和大提琴,但事實上,如上所述,最初的排練與首演,都是於創作之後的隔年,也就是1804年5月下旬至6月初之間,由貝多芬當時的贊助者與好友:羅伯柯維茲王子(Prince Lobkowitz)贊助,並於其宮殿舉行首演音樂會。

 

樂曲評價

現代,我們對於貝多芬這首「三重協奏曲」已十分熟悉,認為這是一首讓三項樂器在音樂會上可以互相競奏,並讓這三樣極受歡迎獨奏樂器的音樂家上台互飆音樂,觀眾看明星也聽音樂的最佳曲目之一,但在許多音樂評論家中,不見得這樣認為。

音樂學者保羅·貝克爾(Paul Bekker)曾寫道:「這首協奏曲是極少數明顯技術努力實際上超過靈感的例子之一。」

三重奏協奏曲中,「華而不實的鋼琴部分」相對來說顯得簡單,特別是與小提琴和大提琴所必備的演奏技術相比。

也有此一說:貝多芬將鋼琴演奏者設定為他的貴族學生~當時16 歲的魯道夫大公,由於大公的演奏水準實在平庸,貝多芬不得不降低菸琴獨奏的演奏難度。

當時,貝多芬也曾向一位朋友吐露心聲:「我只有一個學生,我無法擺脫他,儘管我很想擺脫他。我現在必須每天給魯道夫大公殿下上兩個小時的課(作曲)...這讓我精疲力竭,幾乎無法勝任任何其他工作...」

貝多芬從來都不是有耐心的老師,可想見這些「不情願的工作」,或多或少限制了他的創作力與靈感

也有學者認為:三重協奏曲根本不是真正的協奏曲,因為管弦樂團與獨奏者之間,沒有真正的對話;三位獨奏者幾乎是各說各話地演奏,與貝多芬一向偉大的音樂內容完全不同

不過,從第一樂章莊嚴而盛大的音樂發展,帶著許多精巧的對話與意想不到的小調大調和聲轉變、第三樂章具有波蘭風味的「波拉卡輪旋曲」(Rondo alla Polacca)運用,整體來說,筆者認為此曲確實具備青年貝多芬光輝燦爛音樂才華的作品~

對於此曲的真正評價,我認為還是每個人主觀的感受~各位姑且看看上述筆者所整理的各種評論角度,再自主判斷您喜不喜愛這樣的貝多芬音樂,也不需受到他人太大影響~

 

歷史新高~本曲的大提琴高把位

大提琴的譜曲演進

十七、十八世紀時,當時盛行的維奧爾琴(義大利語:viola da gamba英語:viol),也稱「古大提琴」,僅以拉奏數字低音或和聲伴奏的形式出現於各種貴族或宮廷聚會中。因在鮮少作曲家願意為這項冷門的樂器譜曲,故其地位顯得微不足道。

直到貝多芬(Ludwing van Beethoven,1770~1827)的時代,大提琴這項樂器的譜曲始臻於成熟,樂器的改良也在貝多芬時代逐漸完成。雖然在當時已經有不少作曲家寫作以鋼琴伴奏的大提琴曲。然而使得大提琴與鋼琴的二重奏真正成為室內樂曲,貝多芬居功厥偉。

大提琴之所以能逐漸成為主流樂器,除了歷代製琴、製弓家不斷的改良製作創作出完美的樂器之外,音樂家們的重視與演奏家技巧的精進也是成功推動的助力。

作曲家有機會為樂器譜曲,與其身邊所結識的音樂家朋友都有密切的關係,如貝多芬在許多作曲技巧上與作品詮釋上的問題就多次請教好友羅姆柏格(Bernhard Romberg, 1767~1841),而貝多芬幾闋大提琴奏鳴曲也是獻給同樣是大提琴家的好朋友。

 

延伸閱讀

https://bonart.com.tw/beethoven_cello_sonatas/


總譜版本音樂欣賞

Violin Solo: David Oistrakh
Violoncello Solo: Mstislav Rostropovich
Piano: Sviatoslav Richter Conductor: Herbert von Karajan
Orchestra: Berlin Philharmoniker

00:00 1. Allegro (C major)

17:57 2. Largo (A-flat major)

23:34 3. Rondo alla Polacca (C major)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WUBr5mrv6tc

 

第一樂章曲式

呈示部   發展部   再現部   裝飾奏 尾聲
樂團呈示部 獨奏呈示部          
Ritornello 1 A,B Solo 1 A, B Ritornello 2 A,B Solo2 A, B Ritornello 3 A,B Solo3 A, B  16'35" Ritornello 4

 

音樂會現場欣賞

Martha Argerich (piano)
Renaud Capucon (violin)
Gautier Capucon (cello)Gustavo Dudamel, Conductor
Simon Bolivar Youth Orchestra of Venezuela

 Ⅰ. Allegro 00:28

Ⅱ. Largo 17:44

Ⅲ. Rondo alla Polacca 23:20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dS8CkxkQ-YE

 

趣味比較

第一樂章,三項獨奏樂器第一主題都呈示過後,第一次樂團齊奏之音樂主題(3:53起)

 

比較一

貝多芬:第五號交響曲,第四樂章前(24:30起)

https://youtu.be/a9UApyClFKA?t=1420

 

比較二

貝多芬:第三號鋼琴協奏曲第一樂章(01:38 起)

https://youtu.be/Vda233BgiKw?t=88

 

 

開卷蹦藝術.享受美好閱讀時光

☕️一杯咖啡.一點心意.支持蹦藝術☕️

 

各類合作提案,聯繫方式:

*手機:0917.670.518 
*Line:https://line.me/ti/p/LB1ro0P0AU
*E-mail:jenpin888@gmail.com

【BON音樂】深入認識管弦樂團指揮(一)從貝多芬《命運》交響曲談起

【BON音樂】深入認識管弦樂團指揮(一)從貝多芬《命運》交響曲談起
Interpretations about Beethoven Symphony No.5

– 資訊整理共享於網路,一起欣賞音樂與藝術之美 –
蹦藝術 | BONART


我要扼住命運的咽喉─貝多芬第五號交響曲《命運》

「命運動機」(三短一長)聞名全球,據說是貝多芬的秘書辛德勒詢問背後的意義為何時?貝多芬指著這段開頭動機,回答了:「看,這是命運在敲門!」不僅如此,全長四個樂章從c小調的黑暗緊張情緒中出發,最終大調戲劇性之回歸而迎向勝利光輝的設定,更被視為人類不屈不撓地迎向命運,最終戰勝命運的強烈意志。

德國浪漫主義作家E•T•A•霍夫曼在首演後不久便同樣戲劇性的筆觸,將該《命運》比喻為「強光射穿深沉的夜幕」,並稱「只有通過它,我們才能調動一切激情,迸發出全身心的吶喊,我們才能堅定地活下去,成為靈魂的守望者。」更將這首曲目稱作「當代最重要的作品之一」。

貝多芬第五號交響曲「命運動機」

 

今天,我們將以管弦樂指揮的角度與詮釋切入,由林仁斌老師帶您深入《命運》的解析,細細體會貝多芬從音樂中想要表現出的堅韌與勇氣,一起了解樂團指揮如何詮釋這首全世界最知名的交響作品!

 

課程主講:林仁斌

延伸閱讀 林仁斌老師專訪:


快樂時間.版本比較

42+1種貝五開頭樂句,地獄式大評比

https://youtu.be/ltzWeNyLWn8

 

指揮大師班 影片一

Martijn Dendievel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7MaYRvyN2Zc&t=5407s

 

指揮大師班 影片二

Corinna Niemeyer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zHzo4N4zp3g&t=4031s

 

指揮大師班 影片三

Jaume Santonja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UBzveU02aUo&t=2882s

 

指揮大師班 影片四

Katharina Wincor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J6bY8gCvi40&t=3206s

 

伊凡.費雪與大會堂管弦樂團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a9UApyClFKA&t=177s

 

延伸閱讀

https://bonart.com.tw/worlds-best-10-symphony-orchestras/

 

下課前看一下小鮮肉...❤️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vXcU7h3uVlg


樂曲資料補充

樂聖 - 貝多芬

(介紹取自維基百科,並附超連結方便檢閱)

 

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1770年12月16日-1827年3月26日),德意志作曲家、鋼琴演奏家。貝多芬上承古典樂派傳統,下啟浪漫樂派之風格與精神,因而在音樂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他是歷史上最具影響力和最受歡迎的古典音樂作曲家之一。貝多芬一生飽受耳聾的折磨,1802年曾寫下海利根施塔特遺書,但最終選擇扼住命運的喉嚨,繼續完成其音樂上的未竟事業。自1814年開始他的聽力急劇下降,於是逐漸放棄了鋼琴演奏和指揮,但卻仍然堅持創作。貝多芬一生共創作了9部交響曲、36首鋼琴奏鳴曲(其中32首帶有編號,1首未完成)、10部小提琴奏鳴曲、16首弦樂四重奏、1部歌劇及2部彌撒曲等等。這些作品無論是在曲式、和聲、以及織體上都有重大創新,對音樂發展有著深遠影響,漢字文化圈因此尊稱貝多芬為「樂聖」。

 

貝多芬的雙親,左側為父親約翰·范·貝多芬(1740年至1792年),右側為母親瑪麗亞·馬達琳娜·凱維利希(1746年至1787年)

貝多芬的雙親

1808年12月22日,維也納河畔劇院裡的聽眾經歷了一場意義非常的音樂會,音樂會長達4小時,曲目全部是貝多芬的作品:

開場先是F大調第六號交響曲《田園》(作品68),再是C大調彌撒裡面的詠嘆調,然後是G大調第四號鋼琴協奏曲(作品58),緊接著是C小調第五號交響曲(作品67),還有《合唱幻想曲》(作品80)。且不論當晚演出的質量,這裡的幾首曲目都是貝多芬曲譜裡有十足分量的作品。好幾部作品在同一晚上首演,其實是貝多芬多管齊下的創作習慣所造成的。當晚,評論家並沒做太多的評論。一年半之後,當時最有影響力的音樂雜誌—萊比錫《音樂廣訊報》裡,作家兼樂評人霍夫曼在第五號交響曲再次上演之後,用浪漫的筆法給了如下的評價:

"強光射穿這個地區的夜幕,同時我們感到了一個徘徊著的巨大暗影,降臨到我們頭上並摧毀了我們內心的一切,除了無盡渴望所帶來的痛——在這種渴望中,本來在歡騰呼聲中燃起的那份喜悅倒下逝去。"

命運交響曲的「命運」動機

在此,c小調再一次在貝多芬筆下表現了強烈的情感掙扎,其強大的張力,綿密不透風的緊張節奏,讓人想起1807年的科里奧蘭序曲(作品62)。整部第五號交響曲出現了前所未有的統一,凝練簡湊而又嚴峻凌厲,頗有概括貝多芬本人性格經歷的含義。前三個樂章壓抑,到了第四樂章方見光明。第一樂章的前四個音符是如此引人注目。據說貝多芬曾說過,那是「命運的敲門聲」,「命運」之名便是由此而來,自此之後更幾乎成了貝多芬的代名詞。不過,與「月光」、「春天」等相同,「命運」亦非正式標題;與在日本中國出品的不同,歐、美地區的第五號交響曲唱片,都不會標明「命運」這一標題。

1808年,貝多芬進一步失聰,而貝多芬早在1801年寫給一位醫生的信內便表示:

"我要向我的命運挑戰。"

 

由此觀之,第五號交響曲無異於貝多芬不服輸的精神展現,非常清晰、明確地使聽眾能夠置身處地的去感受作曲者的心境。這種互動,是此前海頓、莫札特都未曾做到的。1830年,歌德在聽過孟德爾頌以鋼琴演奏過此曲之後,說道音樂太「狂野」。白遼士則對這首在法國被上演得最多的交響曲說道:

"在交響曲中他敘述了自己的個人感受,他自己隱蔽的痛苦、鬱積的憤怒,充滿傷心絕望的夢想、夜色底下的景像,還有激情的爆發。"

 

貝多芬不同時期的樣貌

 

收集貝多芬畫像

Six Ludwig van Beethoven (1823) postage stamps

 

從黑暗迎向光明

貝多芬的創作.走在時代的前端

浪漫主義與啟蒙思想融合為一的創作特色

在貝多芬身處的時代,歐洲已經歷啟蒙運動的理性思維,人民逐漸接受理性思想結果,並積極擁抱浪漫主義所帶來的美好。而貝多芬在創作上亦不斷屢創新局,不以過去各項曲式沿襲下來之規格為滿足,無論是對於各項曲種,他都有著積極革新的態度。並且在創作思想上,可以知道他破除既有之標準與規律之創作,更為音樂創作確立了更多可能性。

雖然耳聾,但貝多芬的內心始終渴望與人交流,因此他傾注內心豐富的感情與作品之中,相信聽過他的作品之後,都會對他能結合理性的曲式與感性的音樂內容,進而引領人們進入他充滿智慧與時代特色之美的各種創作。

另一點具有特色的,是他對大自然的喜愛,更是超脫了啟蒙運動時代對於大自然的認知:因為啟蒙時代認為大自然是沒有生命的機器,如同由許多零件所構成的單調作品,但貝多芬喜愛散步於大自然之中,感受細微的變化,從中領略後內哈為自己的音樂靈感來源。

 

我要扼住命運的咽喉

貝多芬第五號交響曲的封面。可以看到題獻給洛布科維茨親王以及拉祖莫夫斯基伯爵

貝多芬第五號交響曲封面

關於首演

第5號交響曲於1808年12月22日在維也納河畔劇院首演。這場極爲龐大的音樂會所安排的曲目,都是貝多芬新作品的首演,並且由作曲家親自擔當指揮。整場演出時長超過四個小時。

值得一提的一點,是現在習慣的第六號《田園》交響曲,在當天音樂會於上半場首演,而第五號《命運》,當天於下半場首演。因此如果用「首演順序」判斷,其實第五號與第六號之順序應該是對調的。

 

當天演出節目包括:

  • 「第5號交響曲」(今日的《田園》)
  • 詠嘆調:Ah perfido!(作品65)
  • C大調彌撒「榮耀經」(Gloria)樂章
  • 第4號鋼琴協奏曲(貝多芬親自演奏)

(中場休息)

  • 「第6號交響曲」(即今日的《命運》)
  • C大調彌撒「聖哉經」(Sanctus)、「奉主名而來」(Benedictus)樂章
  • 合唱幻想曲

 

首演狀況多多

首演音樂會時的環境與條件並不理想。當時,樂隊沒有演奏好,他們在演奏會前只排演了一次。而《合唱幻想曲》一曲又有演奏者出了差錯,迫使貝多芬停下重新開始。此外,當時演奏廳極冷,觀眾因為節目太長而疲勞。在這樣的背景下,音樂會沒有引起大的反響。不過一年半之後,另一場音樂會卻引起了熱烈的回應和讚美。很快這首交響曲成為了演奏會的重點曲目。

 

首演場地.十九世紀初的維也納河畔劇院

Wien: Theater an der Wien (um 1800) - Druck nach anonymem Aquarell

 

現代的維也納河畔劇院館內風貌

維也納河畔劇院現代館內風貌

 

有趣的音樂會預告

我們絕對有好好準備~

https://youtu.be/TWWSyoTtdMo

 

四樂章曲式:

第一樂章 First Movement:

呈示部 Exposition:
第一主題 Theme 1–0:00–0:18 (1:15–1:39)
過渡段 Transition — 0:18–0:43 (1:39–1:44)
第二主題 Theme 2–0:46–1:15 (1:44–2:11)
發展部 Development — 2:11–3: 25
再現部 Recapitulation:
第一主題 Theme 1–3:25–4:08
過渡段 Transition — 4:08–4:39
第二主題 Theme 2–4:39–5:02
尾聲 Coda- 5:02–6:17

第二樂章 Second Movement:

主題A Theme A — 0:00–0:26
旋律 Melody — 0:26–0:59
主題B Theme B — 0:59–2:14
變奏一 Variation 1 (A) — 2:14–3:05
變奏二 Variation 1 (B) — 3:05–4:47
裝飾奏 獨奏旋律 Melody (embellished) 4:47–5:12
中間段 Central Section — 5:12–7:43
變奏三 Variation 3 (A) — 7:43–8:36
尾聲 Coda — 8:36–9:43

第三樂章 Third Movement:

詼諧曲 Scherzo — 0:00–1:41
中段 Trio
Trio A — 1:47–2:01 (2:01–2:16)
Trio B — 2:16–2:42
詼諧曲再現 Scherzo Return — 2:42–4:17
過渡段至第四樂章 Transition to the last movement — 4:17–4:27

第四樂章 Fourth Movement:

呈示部 Exposition:
主題1Theme 1–0:00–0:29 (1:54–2:26)
主題2Theme 2–0:34–1:00 (2:26–2:52)
主題3Theme 3–1:00–1:25 ( 2:52–3:18)
主題4Theme 4–1:25–1:54
發展部 Development — 3:18–5:52
再現部 Recapitulation:
主題1Theme 1–5:52–6:26
主題2Theme 2–6:26–6:55
主題3Theme 3–6:55–7:21
主題4Theme 4–7:21–7:50
尾聲 Coda — 7:50–9:28

 

樂譜影片欣賞

第一樂章

https://youtu.be/pId6NTSyD2A

 

第二樂章

https://youtu.be/sPQAfMZGBa0

 

第三樂章

https://youtu.be/UBP_eVRwo4c

 

第四樂章

https://youtu.be/liiPPYd_3OU

 

指揮Gerard Schwarz談貝多芬第五號交響曲

https://youtu.be/c4hZY5h84Wc

 

貝多芬的助聽器

貝多芬的助聽器

 

 

延伸閱讀

【BON音樂】大人社團音樂大師系列之ㄧ《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

【BON音樂】漫談貝多芬小提琴奏鳴曲全集

【BON音樂】貝多芬《科里奧蘭序曲》(Coriolan Ouverture)Op.62 介紹

【BON音樂】貝多芬《艾格蒙序曲》(Overture to Egmont)op.84 介紹

【BON音樂】貝多芬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 op.61

【BON音樂】就科學結果,論貝多芬真正死因~

【BON音樂】關於貝多芬第四號鋼琴協奏曲 第二樂章

【BON音樂】淺談貝多芬第一、二號鋼琴協奏曲

【BON音樂】淺談貝多芬五首大提琴奏鳴曲的歷史地位與賞析 Beethoven’s Cello Sonatas

【BON音樂】人類崇高神聖殿堂-貝多芬 Beethoven 第九號交響曲《合唱》

 

 

開卷蹦藝術.享受美好閱讀時光

☕️一杯咖啡.一點心意.支持蹦藝術☕️

 

各類合作提案,聯繫方式:

*手機:0917.670.518 
*Line:https://line.me/ti/p/LB1ro0P0AU
*E-mail:jenpin888@gmail.com

【BON音樂】蹦藝術X大人社團:音樂裡的多重協奏之美(二)莫札特:長笛與豎琴協奏曲K.299

【BON音樂】蹦藝術X大人社團:音樂裡的多重協奏之美(二)莫札特:長笛與豎琴協奏曲K.299
All about Mozart: Flute and Harp Concerto K.299

– 資訊整理共享於網路,一起欣賞音樂與藝術之美 –
蹦藝術 | BONART


大人的古典音樂鑑賞線上直播課(5/11週四下午班,共5堂):音樂裡的多重協奏之美

古典音樂是你的生活必需品?
希望有機會能拓展對古典樂的了解?
跟著林仁斌老師一起認識偉大的音樂變奏藝術!

《大人社團》與蹦藝術攜手開設古典音樂鑑賞課程,這期林仁斌老師將以「變奏曲」為主軸,精選4首經典變奏曲帶領學員欣賞每首的獨特之處,讓您徜徉在樂曲中,更貼近音樂家的心血結晶,聽出更多況味與樂趣!

《延伸閱讀》大人的音樂欣賞線上直播課程好嗎?學員真實回饋分享

《延伸閱讀》大人的音樂欣賞課學員回饋,看他們用音樂為生活注入繽紛

 

精彩課程再推薦

大人的古典音樂鑑賞線上直播課(5/11週四下午班,共5堂):音樂裡的多重協奏之美

 

主講人:林仁斌老師

 

  • 第二堂 │ 莫札特:長笛與豎琴協奏曲K.299

獨奏樂器:長笛、豎琴

這是一首喜悅與悲傷並存的偉大作品:從兒時開始,莫札特在父親里奧波德的安排之下,開啟了他成為歐洲最知名音樂神童旅程,光輝燦爛的人生似乎即將就此順利開展;然而,成年後持續載浮載沉於不穩定的工作狀態,...在父親強力主張下,莫札特與母親於1778年同赴巴黎,試圖謀求下一份長期工作職位。諷刺的是,當莫札特1778年4月完成這首音樂極美的長笛與豎琴協奏曲後,母親生病且病情日益加劇; 7月3日,莫札特迎來了一生與之相依的母親死亡與永遠的分離...... 

 

精彩預告

  • 第三堂 │ 貝多芬:三重協奏曲 op.56

獨奏樂器:小提琴、大提琴、鋼琴

貝多芬的三重協奏曲一直是許多音樂家們在音樂會的最愛曲目,創作於1803年到1804年間(同期作品還有歌劇《費黛里奧》、第四號鋼琴協奏曲、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與第四號交響曲等),並公開首演於1808年的夏天。在貝多芬的設計下,這首三重協奏曲不但有著室內樂般的親密氛圍,三位主奏者彼此對話且競爭,彷彿古話三國,精彩各據一方,實為不可多得的一代經典名曲。

  • 第四堂 │ 布拉姆斯:雙重協奏曲 op.102

獨奏樂器:小提琴、大提琴

布拉姆斯一生共有四首協奏曲:鋼琴協奏曲兩首、小提琴協奏曲一首與這首小提琴大提琴雙重協奏曲。這首雙重協奏曲是他晚年最後一部大型的管弦樂作品,作曲緣由為他與好友姚阿幸因故交惡,人在瑞士度假的布拉姆斯原本想寫第五號交響曲,但想起故人情誼,於是轉念創作以小提琴及大提琴為主奏樂器的雙重協奏曲。幸而後與姚阿幸誤會冰釋重歸於好,姚阿幸本人亦擔任首演獨奏家而留下佳話。本堂講座中,就讓林仁斌老師帶您品評布拉姆斯最後的偉大之作。

  • 贈第五堂 │ 浦浪克:d小調雙鋼琴協奏曲

獨奏樂器:雙鋼琴    

法國作曲家浦浪克(Francis Poulenc, 1899-1963)的音樂風格經常展現出近代法國音樂中的戲謔與纖細之感,遊走在調性與無調性之間而保有深刻的趣味感。這首創作於1932年的《d小調雙鋼琴協奏曲》,由作曲家本人與友人雅克‧費利亞(Jacques Février)一起完成首演;13年後浦浪克也曾與英國著名作曲家暨鋼琴家布烈頓(Benjamin Britten)一同聯手再次演出。全曲分為三個樂章,音樂取材自莫札特與拉威爾,相當具有變化與活力,但又帶著現代音樂中的不和諧感,非常特別。本堂講座中,就讓林仁斌老師帶您解構這首當代的雙鋼琴重要之作。


→莫札特生平

1778年左右的莫札特畫像

 

1778年莫札特與父親的通信,顯示出當時他的作曲思想觀:

莫札特給父親里奧波德的一封信(1778年7月31日)中,寫出了當時自己作曲的想法:

「你知道我全身心投入音樂,可以這麼說:我整天都在思考,我喜歡試驗各種不同的想法、從中學習,再反思。」(You know that I plunge myself into music, so to speak—that I think about it all day long—that I like experimenting—studying—reflecting.)

 

因此我們可以理解,莫札特的作曲方法並非全然天生,除了他優異的和聲與旋律的直覺之外。一定是透過有意識的方法,刻意練習,從中找到具有啟發性與更直觀的音樂內容。

 

1778年的莫札特音樂創作快速欣賞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3hSlkyoN_-c

 

這一年,除了聲樂與器樂作品之外,是長笛這項樂器大豐收的一年,長笛與弦樂四重奏、G大調長笛協奏曲 K.313、D大調長笛協奏曲 K.314,與我們今天要介紹的長笛與豎琴協奏曲 K.299,都出自這一年~

 

長笛與豎琴協奏曲 K.299

從兒童時期開始,莫札特在父親的安排之下,開啟了他成為歐洲最知名音樂神童旅程,光輝燦爛的人生似乎即將就此順利開展;然而,莫札特成年後卻持續載浮載沉於不穩定的工作狀態。 在父親里奧波德強力建議之下,莫札特與母親於1778年一同再次回到巴黎~試圖在這曾於1763至1766年全家留下美好回憶之法國音樂城市,謀求下一份長期工作職位。

但諷刺的是,1778年4月莫札特完成最美的長笛與豎琴協奏曲後,母親生病了,且病情日益加劇; 7月3日,在這個對待他與母親冷酷的城市裡,莫札特只迎來了一生與之相依的母親死亡與永遠的分離:「音樂越是幸福,悲傷卻更加沈重…」

 

總譜版本欣賞

樂團序奏 0:00

I. 快板 Allegro 0:18

特色:「三主題」「雙重呈示部」

II. 小行板 Andantino  10:24

III. 輪旋曲 Rondo : Allegro 19:30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wrS2uvBWrDY

 

延伸閱讀:

https://bonart.com.tw/at-top-of-the-world-emmanuel-pahud/

 

 

柏林愛樂雙塔

帕胡德+蘭格拉美

https://youtu.be/yn0A0Wf-rtI

 

2018年,兩人再次於日本合作,Dennis Russell Davies指揮日本讀賣交響樂團現場: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FkjtUgdXuYk

 

 

第二樂章 Andante,是人世間最美的音樂,也在電影《阿瑪迪斯》中被運用: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th_ro9CiASc

 

法國一代大師朗帕爾日本現場演奏版本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sHFuY7PzK0o

 

延伸閱讀

https://bonart.com.tw/biographical-of-jean-pierre-rampal/

 

https://bonart.com.tw/jean-pierre-rampals-18k-gold-flute-louis-lot-1375/

 

https://bonart.com.tw/jean-pierre-rampal-in-taiwan/

 

https://bonart.com.tw/philippe_bernold_jean_pierre_rampal_photo/

 

班諾德現場錄影 K.299 第二樂章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xE3nA7rKFog

 

延伸閱讀

https://bonart.com.tw/all-about-philippe-bernold-2023/

 

 

莫札特時代樂器版本欣賞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iPkeLysKTRI

 

從巴洛克一鍵長笛到貝多芬時期的長笛音色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ptQJdIv2uUI

 

《魔笛序曲》with 時代樂器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lkmSw15fKPk

 

 

開卷蹦藝術.享受美好閱讀時光

☕️一杯咖啡.一點心意.支持蹦藝術☕️

 

各類合作提案,聯繫方式:

*手機:0917.670.518 
*Line:https://line.me/ti/p/LB1ro0P0AU
*E-mail:jenpin888@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