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N音樂】2024.10.19. 長榮交響樂團【ESO指揮專場】舒馬富斯——馬勒第四號交響曲 導聆
Evergreen Symphony Orchestra 20241019
– 資訊整理共享於網路,一起欣賞音樂與藝術之美 –
蹦藝術 | BONART
今天介紹的主題,是蹦藝術執行長林仁斌老師將於10月19日(六)於國家音樂廳導聆的長榮交響樂團音樂會 【ESO指揮專場】舒馬富斯——馬勒第四號交響曲。
以下是音樂會海報:
音樂會導聆人
蹦藝術網站執行長 林仁斌老師簡介
會後補充音樂會現場與導聆照片
音樂會詳細資訊:
|
|
|
|
40分鐘音樂會求生指南
音樂會概念解說: 海頓知名「倫敦交響曲」《時鐘》 馬勒最具代表性的自然交響曲
樂曲解說
海頓:D大調第101號交響曲「時鐘」(27:00)
J. Haydn: Symphony No. 101 in D Major, Hob. I:101 “The Clock”
關於創作軼事
關於海頓第101號交響曲《時鐘》的創作軼事,可以提到海頓晚年的倫敦之行:
海頓於1791年首次前往倫敦演出,取得了巨大成功,受到英國人的熱烈歡迎;三年後的1794年,他再次經紀人、出版商約翰·彼得·所羅門的邀請,再次前往倫敦,《時鐘》就是他第二次到倫敦旅行,第一年所完成的三首交響曲(1793-1794,這三首交響曲為第99-101號)
【BON話題】海頓的「倫敦交響曲」,其實不只是一首交響曲喔~
倫敦交響曲,有時又被稱為所羅門交響曲,是約瑟夫·海頓受倫敦的音樂會經紀人所羅門邀請,於1791年至1795年間創作的12首交響曲的總稱。倫敦交響曲可分為兩套,海頓第一次訪問倫敦時創作的第93~98號交響曲,和於維也納和他第二次訪問倫敦時創作的第99~104號交響曲。(取自維基百科)
D大調第93交響曲(1791)
G大調第94交響曲,「驚愕」(1791) c小調第95交響曲(1791) D大調第96交響曲,「奇蹟」(1791) C大調第97交響曲(1792) 降B大調第98交響曲(1792) 降E大調第99交響曲(1793) G大調第100交響曲,「軍隊」(1793~1794) D大調第101交響曲,「時鐘」(1793~1794) 降B大調第102交響曲(1794) 降E大調第103交響曲,「擂鼓」(1795) D大調第104交響曲,「倫敦」(1795) |
第一樂章:慢板–急板(Adagio – Presto)
急板(1:28)
第二樂章:行板(Andante)(08:01)
「時鐘節奏」的靈感來源推測:
關於第二樂章中類似時鐘鐘擺的節奏,最被廣泛認可的說法是「源於海頓對生活中時鐘聲音的敏銳觀察和巧妙轉化,而形成了獨特的『時鐘』節奏風格。」
不過這當然只是一種推測,畢竟海頓本人從未留下明確記錄,提及節奏的具體靈感來源。(8:01)
首演的反應與加演:
《時鐘》與海頓其他稍早的交響曲相比,在樂器的運用、節奏的變化以及旋律的創作上,都顯得更加成熟與複雜。而1794的首演音樂會,海頓受到熱烈歡迎,這當然是對海頓極大的鼓勵與高度的認可。
第三樂章:小步舞曲,稍快板(Menuetto: Allegretto)(14:25)
第四樂章:終章,有活力的(Finale: Vivace)(22:02)
第四樂章.對比對落(22:53)
《時鐘》的命名:
這首交響曲究竟海頓有沒有直接給予《時鐘》這個標題?抑或是後人根據其第二樂章的獨特節奏,而加上了《時鐘》這個具有象徵意義的標題(例如貝多芬之《命運》),我們不得而知。
但由後人(或出版商)賦予樂曲標題名稱,在音樂史上其實並不罕見,標題也反映出後人對作品特徵的理解與想像。
馬勒:G大調第四號交響曲
G. Mahler: Symphony No. 4 in G Major
人世之歌.喜悲哀歡
馬勒,可能是擁有全世界最多「瘋狂樂迷」的古典作曲家。每一位作曲家都有他的音樂特色,但要像馬勒這樣,同時擁有最大聲的Fortissimo、最小聲的Pianissimo,最長的樂曲長度,最大型的管弦樂編制、最深層的生死議題探討、最特殊的多樣樂器使用,幾乎是音樂史上絕無僅有的…
第一樂章:從容地、不匆忙(Bedächtig, nicht eilen)
第二樂章:悠閒地速度,不太急促(In gemächlicher Bewegung, ohne Hast)
第三樂章:寧靜地,稍慢(Ruhevoll, poco Adagio)
第四樂章:舒適滿足地(Sehr behaglich)
女高音:林慈音/Grace Lin, soprano
馬勒第四號交響曲
G大調第4號交響曲是馬勒創作於1899年至1901年間創作的四樂章交響曲。最後樂章加入女高音獨唱,而歌詞選自詩集《少年魔號》中的 ⟨天堂的生活⟩(Das himmlische Leben)。
「馬勒的音樂表現了當時的問題性和時代性。同時也展現了他個人的內在。在他的音樂裡反映了十九世紀末的頹廢風氣與當時世界的淒苦,也飄散著奧地利帝國夕陽的氣氛。他的音樂是他內在糾葛的表現,展現它與外在世界之爭鬥。」
– 殷巴爾(Elinhu Inbal, b. 1936)
第四號.自然交響曲
根據馬勒與弟子布魯諾.華爾特的談話記錄,我們知曉馬勒認可了他交響曲的「三大創作階段」:
第一階段
自然時期:讚賞永恆的事物 |
第二階段
全然的音樂成形 |
第三階段
一切皆是新穎的、未知的 |
第一號
第二號 第三號 第四號 |
第五號
第六號 第七號 |
《大地之歌》
第八號《千人》 第九號 第十號 |
布魯諾.華爾特於1910年6月,首次與馬勒在信件中提到馬勒作品的前兩個創作時期:
「您的歌曲作品中,第一個階段包含《少年魔號》(Des Knaben Wdehom)詩集譜曲之作品,第二階段則包含為呂克特(Friedrich Rickert, 1788 – 1866)之詩詞譜曲創作。而您的交響曲正好依據與歌曲相同之階段創作:第一階段包含您的《第一號交響曲》到《第四號交響曲》;第二階段包含《第五號交響曲》到第八號響曲》。前面四首交響曲讚賞永恆的事物,一部分藉由文字表達,一部分將文字隱藏起來,轉為絕對音樂形式。之後的《第五交響曲》、《第六交響曲》與《第七號交響曲》,則完全未受何隱蔽文字之影響,而全然以音樂成形。《第八號交響曲》的所有一切都是新穎的,最後關於神秘教義之音樂,則由文字提供。」
照片:馬勒(左)與布魯諾.華爾特(右)
亦即,在第四號交響曲結束後,馬勒的創作結束了「描繪自然創作期」,而從第五號開始,開啟了馬勒「絕對音樂」之第二創作時期,意味著從這首交響曲開始,馬勒的交響曲思維亦開啟了不同的內涵。
而在筆者聆聽馬勒的感受中,第三號與第四號非常適合連續欣賞,作為「上、下兩部分」之完整交響曲。
原因:
第三號交響曲全曲共分為六樂章,如下:
第一部分:
I.「牧神甦醒,夏季就來臨了」(Pan erwacht. Der Sommer marschiert ein)
第二部分:
II. 「草地上花兒如是說」(Was mir die Blumen auf der Wiese erzählen)
III. 「林中鳥獸如是說」(Was mir die Tiere im Walde erzählen)
IV. 「人們如是說」(Was mir der Mensch erzählt)
V. 「天使對我說」(Was mir die Engel erzählen)
VI. 「愛情如是說」(Was mir die Liebe erzählt)
原本尚有第七樂章「上帝如是說」,但由於第三號整體篇幅過過長,馬勒將之改至第四號交響曲之最後樂章。
第4號交響曲全曲共4個樂章:
- 精緻、從容地—非常閒適地(Bedächtig. Nicht eilen—Recht gemächlich)
- 悠閒地速度,不緊不慢(In gemächlicher Bewegung; ohne Hast)
- 平緩,略似柔板(Ruhevoll, poco Adagio)
- 非常滿足地(Sehr behaglich)搭配女高音獨唱(選自藝術歌曲 ⟨天堂的生活⟩ )
因此,如我們將第四號視為第三號之續作,兩者完整敘述了「自然時期的馬勒」,是最完滿的欣賞方式。
現在,讓我們再次回到對馬勒音樂認識最深的音樂家:布魯諾.華爾特,對馬勒第四號交響曲所提出的見解與說明文字:(下方「華爾特的解說」文字取自弗洛羅斯著《馬勒交響曲》一書)
華爾特的解說 音樂學家希德麥爾於 1901 年請求馬勒為他解釋第四號的基本思想。華爾特受馬勒請託,於1901年12月5日寫了封信給希德麥爾,提供了他想要的詳細解說。這份解說和娜塔莉的記載相當一致。 關於作品的誕生,華爾特寫道:「馬勒數年前譜寫了歌曲 ⟨天堂的生活⟩ ,他受這天堂生活愉快童真的描繪啟發,覺得自己進入了某種極為開朗、遙遠又特殊的領域,於是將這源於自身內心世界的內心素材進行交響化的處理。這無疑是個自我的世界,他活在這世界中,可能還沒有其他人呼吸過這裡的空氣,也因此其音樂結晶帶來許多新穎與驚奇。」 針對作品的主題,華爾特解釋如下: 「這或許有點太詳細,但請讓我告訴您第四號交響曲的前三個樂章會怎麼描繪天堂生活: 想像人們在第一樂章認識了天堂生活;這裡有聞所未聞的開朗、非屬人間的歡樂,既誘人又嚇人,有不可思議的光、不可思議的快樂,當然也不缺人性化且動人的聲音。 ―― 第二樂章或可稱為『死神跳起舞來』;死神極怪異地拉著提琴,把我們拉上天堂去。再次提醒:這只是諸多可能名稱的其中一種。 ――『聖吳甦樂自己也笑了』,可以是第三樂章的名稱,連最嚴肅的聖女都笑了,可見這領域是多麼開朗;其實她只是微笑,馬勒告訴我,她的微笑就像古代騎士或主教的紀念像,步入古老教堂時會看見他們雙手交疊胸前,帶著長眠者那太過寧靜幸福、幾乎看不出來的平和微笑;莊重的幸福寧靜,嚴肅、温和的開朗是此樂章的性格,但也有深刻悲痛的對比(您若想要,也可以是人間生活的回憶),開朗有時也會變得熱烈。 ――此時若有人驚訝問道,這一切有何意義,一名孩童以最後的第四樂章作為答覆:這就是『天堂生活』。」
馬勒第四號交響曲整體來說,明朗、溫暖又亮麗而旋律化,加上第三樂章美的不得了的慢板以及第四樂章由女高音獨唱的「天國的生活」,一直被認為是最容易親近的馬勒交響曲之一。
第一樂章:精緻、從容地—非常閒適地(Bedächtig. Nicht eilen—Recht gemächlich)
第一樂章.樂譜版本
“在第一樂章中,樂曲猶如一位沉思的智者,緩步而行,不急不躁,彷彿在思考著生命的奧秘。管弦樂團扮演著探索真理的角色,它們的音符在空氣中輕輕搖擺,彷彿在追尋著一束微弱的光芒,那是智慧的燈塔。每一個音符都像是一顆閃爍的星星,照亮著前進的道路,引領我們進入內心的深處。”
【BON話題】趣味梗:
原來在第四號交響曲中,馬勒已經敲敲「劇透」,告訴全部人第五號交響曲的主題啦~(10:18)
還有~第一樂章第229小節(3:58),小號出現「三短一長」動機:
“1899年馬勒完成了他的聯篇歌曲《少年魔法號角》(Des Knaben Wunderhorn),並將其中一首〈天堂之歌〉(Das himmlische Leben)抽出,拿來當成第四號交響曲的最終樂章。〈天堂之歌〉以一種天真無邪的視角描繪了天堂的情景,而前三個樂章則彷彿是一段漫長的引子,圍繞著終樂章而展開,帶領聽眾一起經歷悠長豐富的旅程。最後,在平靜和滿足中,隨著串鈴聲響起,人們將沈浸在那個純真又充滿歡樂的世界。”(文/陳佩珊)
第一樂章:開頭特殊樂器特寫(0:03)
先認識樂器:
串鈴/雪鈴(Sleigh Bells)
琉森音樂節 現場演奏(0:03)
第一步:貫穿第四號交響曲全曲之重要動機認識!
馬勒第四號交響曲的循環動機❤️
第二樂章:「死之舞」
悠閒地速度,不緊不慢(In gemächlicher Bewegung; ohne Hast)
“第二樂章宛如一位悠閒的遊客漫步在田園般的風景中。樂曲的旋律輕盈優雅,像是一幅優美的畫卷,描繪著大自然的寧靜和美麗。弦樂器和木管樂器彷彿是草地上婉轉的風聲和鳥兒的啁啾,它們輕輕低語,吟唱著大地的恬靜,帶給我們心靈的寧靜與舒適。而整個樂章,似乎被魔鬼窺伺著…”
詼諧曲:悠閒地舞動「死之舞」(16:20 起)
*演奏第二樂章前,通常會為樂團首席準備另一把調音的小提琴(本樂章馬勒有特別指示:每根弦均調高一個全音:G-D-A-E –> A-E-B-#F),以令演奏者能快速轉換音準,直接演奏出第二樂章「死之舞」(與魔鬼共舞)之弔詭音樂(16:20 起)
關於「死之舞」,華爾特曾說:「第二樂章或可稱為『死神跳起舞來』,死神怪異地拉著提琴,把我們拉上天堂去…」
第三樂章:平緩,略似柔板(Ruhevoll, poco Adagio)(27:33)
這是「母親深陷悲傷,含淚帶笑的面容」- 馬勒
“第三樂章讓人感受到一種莊嚴的氛圍,彷彿是一場虔誠的宗教儀式。樂曲中的音符彷彿教堂鐘聲,在空中迴盪,喚起內心的敬畏和虔誠。管弦樂團扮演神聖的儀仗隊,他們莊嚴而恭敬地演奏著,帶領我們穿越時空,來到心靈的聖殿,與神靈相會。”
繼續下去,讓我們欣賞第四號交響曲最美的第三樂章慢板與最後樂章 ⟨天堂的生活⟩ 相接段落,猶如「天堂之門開啟」的金光閃耀,是如此震攝人心的大場面:
Most Beautiful Passages of Each Mahler Symphony
0:11 – Symphony #1
4:22 – Symphony #2 8:08 – Symphony #3 11:24 – Symphony #4 16:20 – Symphony #5 20:09 – Symphony #6 23:22 – Symphony #7 26:01 – Symphony #8 28:26 – Symphony #9 |
第四樂章:非常滿足地(Sehr behaglich)
feat. 女高音獨唱(選自藝術歌曲 ⟨天堂的生活⟩ )
“最後樂章就像是一場歡樂的聚會,歡笑和笑語在空中迴盪。樂曲的節奏明快,旋律歡快輕快,像是一群歡樂的孩子在花園裡奔跑嬉戲。管弦樂團彷彿是一群熱情洋溢的朋友,他們共同演奏著,分享彼此的喜悅和快樂,讓我們沉浸在音樂的海洋中,盡情享受生命的美好。”
為何馬勒眼中的天國生活,是這樣的呢?(見下方歌詞)
歌詞(取自維基百科)
Wir genießen die himmlischen Freuden, Johannes das Lämmlein auslasset, Gut’ Kräuter von allerhand Arten, Sollt’ ein Fasttag etwa kommen, Kein’ Musik ist ja nicht auf Erden, Kein’ Musik ist ja nicht auf Erden, |
我們享受著天國的喜樂, 約翰把小羊放出來, 每一種美味的蔬菜, 如果是齋戒的日子, 世間的一切音樂, 世間的一切音樂, |
重點提示:喜樂=肉類+美酒+麵包+蔬菜+水果+海鮮+跳舞+唱歌+音樂=滿足 XD
【DG古典】伯恩斯坦論馬勒音樂之猶太性與音樂(19″33)
藝術歌曲《少年魔法號角》中的〈人間之歌〉(Das irdische Leben)
《Das irdische Leben》 | 〈人間之歌〉 |
„Mutter, ach Mutter, es hungert mich! Gib mir Brot, sonst sterbe ich!“
Morgen wollen wir ernten geschwind!“
Und als das Korn geerntet war rief das Kind noch immerdar: „Mutter, ach Mutter, es hungert mich! Gib mir Brot, sonst sterbe ich!“
„Warte nur! Warte nur, mein liebes Kind! Morgen wollen wir dreschen geschwind!“
Und als das Korn gedroschen war rief das Kind noch immerdar: „Mutter, ach Mutter, es hungert mich! Gib mir Brot, sonst sterbe ich!“
Morgen wollen wir backen geschwind!“
Und als das Brot gebacken war lag das Kind auf der toten Bahr! |
「母親,啊母親,我餓了!
給我麵包,否則我會餓死!」
明天我們就快收割了!」
當小麥收割完畢, 孩子仍然不停地喊著: 「母親,啊母親,我餓了! 給我麵包,否則我會餓死!」
「等一下!等一下,我親愛的孩子! 明天我們就快打穀(脫粒)了!」
當小麥打完穀, 孩子仍然不停地喊著: 「母親,啊母親,我餓了! 給我麵包,否則我會餓死!」
明天我們就快烘烤了!」
當麵包烘烤完畢, 孩子卻死了,躺在靈床上! |
第四樂章 ⟨天堂的生活⟩ 精彩影音欣賞(樂章長度:8:35)
Mahler: Symphony no. 4, IV. Das himmlische Leben | Sabine Devieilhe, François-Xavier Roth(德語中字)
關於第四樂章之詮釋觀念
馬勒在第四樂章的樂譜中,針對獨唱的部分給予了特別的註解:「帶著童趣、愉快無憂的聲音來演唱」(Singstimme mit kindlich heiterem Ausdruck)。這個註解清楚地表明了馬勒對音樂的期望,希望透過天真無邪的視角來表達對生命的喜悅及天堂的憧憬。
本次擔任演唱的女高音林慈音,活躍於國內外歌劇、神劇、藝術歌曲等演唱領域,音色自然澄淨,尤其在宗教歌曲上多有涉獵,她的演唱也將成為欣賞這部作品的焦點之一。被問及如何演繹帶有純真、童趣的聲音,她表示:「我不會用聲音的角度來看這件事情,我也不會故意模仿小孩的聲音。其實這是一個很單純的狀態,我認為這需要的是比較簡單的詮釋,必須要唱得非常乾淨,而且完全按照樂譜上的指示,絕不能有太多像歌劇中的那種滑音。」(本段文字取自「【MUSICO特別報導】音樂中的天堂:馬勒第四號交響曲——舒馬富斯×林慈音×長榮交響樂團」)
第四樂章 樂譜版本(48:25)
完整文章延伸閱讀
【MUSICO特別報導】音樂中的天堂:馬勒第四號交響曲——舒馬富斯×林慈音×長榮交響樂團
2024.09.27|採訪‧文/陳佩珊
初秋,充滿詩意的季節,大自然的樂章在耳邊悄然奏響。成軍23年的長榮交響樂團將在首席藝術顧問兼桂冠指揮——葛諾・舒馬富斯(Prof. Gernot Schmalfuss)的領軍下,於10月19日週六晚間在國家音樂廳和樂迷共享一場交響盛會。音樂會將演出海頓的第101號交響曲《時鐘》,那規律的節奏就如同大自然的心跳;下半場將呈現馬勒的第四號交響曲,宛如獻給秋天的讚歌,頌揚著生命的美好。第四樂章特別邀請到女高音林慈音擔任獨唱,透過她純淨的嗓音,為《天堂之歌》中的童趣與歡愉注入深刻而動人的詮釋。
上半場所演出的海頓的第101號交響曲,因第二樂章中弦樂規則的斷奏有如鐘擺左右擺動而得名「時鐘」。這部作品充分展現古典樂派對稱性與平衡感的精髓,並融入了海頓獨具匠心的幽默與巧思,創造出這部既詼諧生動,又饒富趣味與藝術價值的經典之作,成為古典音樂史上名副其實的「交響曲101」。
延續海頓交響曲中那充滿童稚純真的氛圍,下半場登場的則是馬勒的第四號交響曲。雖然馬勒的音樂一向以其深刻的情感表現、龐大而複雜的編制聞名,給予聽眾一種對生命與宇宙的壯麗與矛盾感。然而,在這部第四號交響曲中,馬勒卻一反常態,展現了他音樂創作中輕盈、明亮的一面,顛覆了大家的既有印象。1899年馬勒完成了他的聯篇歌曲《少年魔法號角》(Des Knaben Wunderhorn),並將其中一首〈天堂之歌〉(Das himmlische Leben)抽出,拿來當成第四號交響曲的最終樂章。〈天堂之歌〉以一種天真無邪的視角描繪了天堂的情景,而前三個樂章則彷彿是一段漫長的引子,圍繞著終樂章而展開,帶領聽眾一起經歷悠長豐富的旅程。最後,在平靜和滿足中,隨著串鈴聲響起,人們將沈浸在那個純真又充滿歡樂的世界。
馬勒在第四樂章的樂譜中,針對獨唱的部分給予了特別的註解:「帶著童趣、愉快無憂的聲音來演唱」(Singstimme mit kindlich heiterem Ausdruck)。這個註解清楚地表明了馬勒對音樂的期望,希望透過天真無邪的視角來表達對生命的喜悅及天堂的憧憬。本次擔任演唱的女高音林慈音,活躍於國內外歌劇、神劇、藝術歌曲等演唱領域,音色自然澄淨,尤其在宗教歌曲上多有涉獵,她的演唱也將成為欣賞這部作品的焦點之一。被問及如何演繹帶有純真、童趣的聲音,她表示:「我不會用聲音的角度來看這件事情,我也不會故意模仿小孩的聲音。其實這是一個很單純的狀態,我認為這需要的是比較簡單的詮釋,必須要唱得非常乾淨,而且完全按照樂譜上的指示,絕不能有太多像歌劇中的那種滑音。」
▲女高音林慈音(圖|長榮交響樂團 提供)
在詩詞中所描述的天堂畫面,充滿了音樂、歡樂、舞蹈、食物,熱鬧歡愉的氣息無所不在,林慈音更進一步描繪了歌曲中的情境,她說:「這個音樂給我歡樂的感覺比較像遊戲,通常我們想像天堂都會覺得是比較平和、安寧的,但在這個樂章中,它全部都是玩耍,包括聖徒們、煮飯、跳舞都是非常動態的,只有到最後才回復到平靜的狀態。它讓大家感覺到在天堂是非常自由的,沒有任何的限制。」
林慈音將這個天堂情景比喻成一個宴會慶典。她不單是一位敘事者,更希望將自己融入其中,因此能更投入地去感受各種不同的情緒,她說:「雖然都是快樂的情緒,沒有太悲傷的東西,但仍有各種不同的層次。想像我自己在這個宴會中有一個角色,同時是一位旁觀者,也是敘事者,這樣能更深刻地感受並詮釋歌詞中細膩的情感,透過成熟且技巧精湛的歌聲,將字裡行間的意境做更完美的呈現。」
〈天堂之歌〉的詩詞取自布倫塔諾(Clemens Brentano)和阿爾尼姆(Ludwig Achim von Arnim)所編纂的《少年魔法號角》。這部詩集收錄了500多首德國民間詩歌,內容包羅萬象,涵蓋了自然、愛情、戰爭、死亡和日常生活等,這些來自口頭流傳的民間故事與傳說,文字質樸簡潔,情感表達直率真摯,與馬勒的藝術理念不謀而合。對馬勒而言,無需過度修飾的華麗詞藻,反而是這些貼近人心、純粹自然的表達,更能觸動音樂中的深層情感。
當被問及演唱這部作品最大的挑戰時,林慈音表示:「作為一位歌手,必須把歌詞唱得非常清楚,這首曲子不僅速度很快,同時還有許多快中有慢、慢中有快的段落,這些都需要精準的掌握。」〈天堂之歌〉詩中描繪了孩童眼中的天堂,融合了物質與精神兩個層面,使得天堂不僅僅是抽象的靈性境地,亦是一個充滿美食與享樂的世俗世界。馬勒將生命中的無常和痛苦化為對超越的渴望,在他眼中,天堂也許不僅僅是靈性的歸宿,更是人類對幸福和精神救贖的終極追求。
▲長榮交響樂團與首席藝術顧問兼桂冠指揮葛諾‧舒馬富斯(圖|長榮交響樂團 提供)
馬勒曾如此描述他的交響曲:「神聖般的寧靜,卻又深深地悲傷,只能讓你同時歡笑和哭泣」。他在1899年開始創作,世紀末的歐洲社會正經歷著巨大的轉變,在那個充滿著矛盾的時代,人們因為工業革命的巨大進步對未來充滿樂觀,另一方面,社會的變革也瀰漫著不安的氛圍。這部第四號交響曲即便充滿樂觀的情緒,但死亡的陰影也無處不在,完美的定義了馬勒心目中那個二元論、矛盾對立與複雜的世界觀。《少年魔法號角》中的〈人間之歌〉(Das irdische Leben),是〈天堂之歌〉的另一極端,它描述著一個貧窮飢餓的小孩因等不及母親帶回的麵包而活生生餓死,悲慘寫實的殘酷景象,這不也是馬勒尋找生命意義時的另一種答案嗎?
馬勒在第一、二個樂章創造出天堂的寧靜與死神的幽默,並在第三樂章帶我們走進了永恆,在死亡的凝視中時間不復存在,彷彿是一次靈魂的思考,超凡脫俗的美令人屏息,林慈音說:「我最喜歡第三樂章,它就像在生命的盡頭,雖然沈重但很平靜。而在樂章快結束時,忽然整個天空打開,如同走過死亡的幽谷後迎向光明,非常特別。」最後馬勒將主題昇華到一個更高的境界,為我們揭開了天堂的生活樣貌。然而我們都知道,這並非只是表面的歡樂,當人生經歷過苦痛,才能體會隱含其中那個對死亡與來世的深思。
10月19日晚間,讓我們期待這場由長榮交響樂團主辦的《舒馬富斯——馬勒第四號交響曲》音樂會帶大家一同在純淨的樂音中,感受心靈的昇華,聽見天堂!
祝福大家音樂會欣賞愉快.擁有美好的一天
謝謝您~來到蹦藝術❤️
認識蹦藝術的幾個方法:
1. 加入蹦藝術群組
實體與線上音樂講座訊息、各種音樂分享、優質音樂會折扣碼、精彩藝文旅遊行程…,好康優惠不漏接❤️
加入方式:
請先聯繫蹦藝術林仁斌老師本人,由林老師協助加入專屬課程群組。
https://line.me/ti/p/LB1ro0P0AU
2. 聆聽蹦藝術 – Podcast
蹦藝術Podcast 一鍵通:https://linktr.ee/bonart
3. 贊助蹦藝術(單次或定期定額贊助)
從製播節目到網頁文章撰寫、網站維護,都需要經費,更需要您的贊助
無論是單次贊助,或者定期定額贊助,蹦藝術都感謝您對我們的支持❤️
開卷蹦藝術.享受美好閱讀時光
☕️一杯咖啡.一點心意.支持蹦藝術☕️
各類合作提案,聯繫方式:
*手機:0917.670.518
*Line:https://line.me/ti/p/LB1ro0P0AU
*E-mail:jenpin888@gmail.com
更多音樂新知
2025-01-10
【BON音樂】蹦藝術X上海商業儲蓄銀行「豐富人生 X 音樂天地」公益講座:獵劇本高手、獵旋律高手、獵豔高手」:普契尼生平與他的音樂
在全世界十大上演率最高歌劇裡,普契尼就佔了三齣。他筆下細膩的愛情與詠嘆,流淌下無
2025-01-09
【BON音樂】蹦藝術每週音樂講堂(實體+線上)課程表《您的古典音樂最佳選擇🎵》(2025年1月最新)
在蹦藝術每週音樂講堂,您將體驗到:❶ 全面認識古典音樂世界.從基礎到全進階。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