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N音樂】深入認識管弦樂團指揮(二)「Know How V.S. Know Why」以2021年Ammodo指揮大師班為例

【BON音樂】深入認識管弦樂團指揮(二)「Know How V.S. Know Why」以2021年Ammodo指揮大師班為例
Ammodo Conducting Masterclass with Iván Fischer

– 資訊整理共享於網路,一起欣賞音樂與藝術之美 –
蹦藝術 | BONART


 

課程主講:林仁斌

延伸閱讀 林仁斌老師專訪:


馬勒第四號交響曲

G大調第4號交響曲馬勒創作於1899年至1901年間創作的四樂章交響曲,他於1899年的夏天開始創作,1900年完成初稿,1901年於慕尼黑舉行首演。最後樂章加入女高音獨唱,而歌詞選自詩集《少年魔號》中的《天國的生活》(Das himmlische Leben)。

 

第4號交響曲全曲共4個樂章:

  1. 精緻、從容地—非常閒適地(Bedächtig. Nicht eilen—Recht gemächlich
  2. 悠閒地速度,不緊不慢(In gemächlicher Bewegung; ohne Hast
  3. 平緩,略似柔板(Ruhevoll, poco Adagio
  4. 非常滿足地(Sehr behaglich

 

馬勒第四號交響曲
Gustav Mahler: Symphony No.4 in G Major

本段曲解取自陳彥儒所撰述,台北愛樂《天使之聲》音樂會節目單(2020.11.23.)

古斯塔夫.馬勒(Gustav Mahler,1860年7月7日-1911年5月18日)對於二十世紀交響樂聲響 的啟發深遠,以致在今天馬勒的交響曲成為樂團與指揮的試金石。年幼時的馬勒,很早便嶄露 音樂方面的才華與天賦,其父也特意栽培並為了他舉家搬離馬勒的出生地克里希特(Kalischt), 前往伊赫拉瓦(Jihlava,位於捷克,當地至今保留馬勒當時住的房子),讓馬勒受到更好、更完 整的教育,以拓展其音樂上的天分。1875年,馬勒前往維也納進入維也納音樂學院就讀,除鋼 琴外也學習指揮與作曲,在1878年獲得鋼琴(演奏)與鋼琴五重奏(作曲)的獎項。此一時期 的馬勒不只在音樂上鑽研,他也前往維也納大學旁聽歷史、哲學等課程,在思想上受到叔本華 (Arthur Schopenhauer)、尼采(Friedrich Wilhelm Nietzsche)的影響,並在維也納大學結識布魯克 納(Anton Bruckner,1824年9月4日-1896年10月11日),改編其第三號交響曲《華格納》的鋼琴版。也就是這段時間的積累,奠定下馬勒日後的創作,以及其藝術哲學上的基礎。

以一個作曲家來說,馬勒一生的創作並不多,卻幾乎首首經典,這與馬勒自身的性格有關。其 對於音樂嚴謹的態度,不僅是作為歌劇院的指揮、在完善歌劇聆賞上也十分要求。在擔任漢堡 歌劇院指揮期間,為了提升演出水平,經常與首席、劇院經理等人爭執,又一邊面對當時守舊、 蔑視創新改革的德國音樂評論界。這樣的努力沒有白費,馬勒也因此結識了柴科夫斯基,並擔 任其歌劇《尤金‧奧涅金》的德國首演指揮。又在後來應聘到維也納國家歌劇院後,將維也納 的歌劇演出水準帶到新的高峰。這樣的嚴謹也展現在他面對自己的創作上,使得馬勒有許多有 紀錄但遭到他自己放棄或毀去的作品,並且因為在劇院嚴厲的管理風格,讓他在發表自己作品 的過程中不這麼順遂,樂評也時常對他的作品產生兩極評論。與他結為忘年交的指揮家畢羅也 曾在閱讀過第二號交響曲第一樂章的手稿後說道:這就是像把《崔斯坦與伊索德》(Tristan und Isolde)的音響帶入海頓交響曲的作品。這些不這麼正面的評價,成為馬勒即使在歌劇作品改編 上獲得好評,指揮歌劇的水準也深受眾人肯定,卻未大量寫作的其中一個原因。

詩、歌與《少年魔號》

精神世界如此複雜又矛盾的馬勒,一度認為自己將創作戲劇音樂,也有過嘗試,在有紀錄的文 獻中可以看到他曾動筆寫過幾部歌劇。儘管全部都沒有完成,但這樣的創作與取材過程也讓後 來的我們知道,馬勒的創作與詩、歌有絕對的關連。這一結果與德國文學的復興自然脫不了關 係。馬勒的藝術歌曲詞的來源,除了《流浪青年之歌》(Lieder eines fahrenden Gesellen)與《悲嘆 之歌》(Das Klagende Lied)是馬勒自行作詞,其餘藝術歌曲的詞很大一部分是取自《少年魔號》 (Des Knaben Wunderhorn)。《少年魔號》是德國作家路德維希‧阿希姆‧馮‧阿爾尼姆(Ludwig Achim von Arnim),與克萊門斯‧布倫塔諾(Clemens Brentano)訪遍民間,去採集民謠集成。這 些詩作充滿想像、諷刺與對生活體驗的描述。《少年魔號》共分三冊出版,收錄民謠詩作七百 餘首,也進一步引發德國人對於自身歷史、文化的認識與興趣。也有許多作曲家以《少年魔號》當中的詩詞為本創作許多藝術歌曲,如舒曼、孟德爾頌、布拉姆斯等人皆有取材自《少年魔號》 的創作。不同的是,馬勒並未完整使用《少年魔號》中的詩詞,而是在創作中依照自己的需求加以選段、修改,這也都成就了馬勒獨特的音樂敘事與其精神世界的展現-甚至是同一題材、 動機同時出現在藝術歌曲與交響曲中,形成一種音樂文本上的互文關係,勾勒出馬勒音樂中的世界觀。
「不必看了!我已經將這些都寫進樂曲裡!」

馬勒的交響曲,包含了他對創作與藝術的觀點。他曾寫道:交響曲是世界,必須包容一切 (Weltensymphonie)。這使得馬勒的作品結構堅實卻又極度抒情、旋律性豐富。為了勾勒他 筆下的音樂世界,或者,為了用交響曲乘載他所見的世界,馬勒大量使用術語、德語描述在他 的交響曲中,甚至會以一段標題展開作品。

這首第四號交響曲,原來是準備作為第三號交響曲的第七樂章(孩子和我說/Was mir das Kind erzählt),以延續第三號交響曲第六樂章(神和我說/出版後標題遭刪除)。在馬勒眾多交響 曲中,第四號交響曲的風格較為溫暖、近人,編制也相當精煉,並未使用低音號與長號。只是, 第二號交響曲《復活》的恢弘,讓當時的聽眾對馬勒有著期待,使得作品首演不能算是真正意 義上的成功,甚至遭致些許負面的評論。

1899年馬勒開始構思這部作品,僅用一年多完成初稿,再花一年完成修改,並於1901年在 慕尼黑在馬勒的指揮下進行首演。全曲基本圍繞著馬勒早在1982年完成的藝術歌曲《天國生 活》(Das himmlische Leben)展開,各個樂章間也穿插《天國生活》的主題。作品也在這兩 個一明(天國生活)、一暗(孩子和我說)的標題下互為表裡的貫穿全曲。第一樂章,音樂在 雪鈴與長笛的帶領下展開,並以第一小提琴的演奏下展開第一主題;而第二主題所使用的素材 取自德國兒歌「Es tanzt ein Bi-Ba-Butzemann」,充滿童趣。第二樂章,在法國號吹出怪誕的 樂音後,帶出小提琴的獨奏。此處的標題在首演時的節目單被寫上死亡之舞(Todtentances), 但出版的樂譜並未見得此標題。而馬勒自己則解釋道:「朋友海因(Magere Hein,死神別稱), 並非心地邪惡的可怕之神,而是以小提琴的樂聲將朋友們帶至另一個世界的好人」。特別的 是,第二樂章同時要求小提琴首席需調整定弦,升高一個全音進行演奏以模仿 Fiddle(古代小提 琴)進行演奏。第三樂章全篇靜謐、溫暖,馬勒在此處以德文指示為安靜(Ruhevoll),也不 似前兩個樂章那樣不斷發展、轉調,承先啟後地帶領聽眾進入第四樂章。第四樂章在單簧管的 帶領下展開,接著女高音獨唱唱出《天國生活》,描述在當中的景象、生活和無憂無慮。隨著女高音唱完第四段歌詞,樂曲也在低音提琴的低喃下結束。(文.陳彥儒)

 

第三樂章:平緩,略似柔板(Ruhevoll, poco Adagio)(27:33起)

https://youtu.be/pCuHCMitaoQ?t=1653

 

指揮大師班 影片一

Martijn Dendievel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7MaYRvyN2Zc&t=5407s

 

指揮大師班 影片二

Corinna Niemeyer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zHzo4N4zp3g&t=4031s

 

指揮大師班 影片三

Jaume Santonja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UBzveU02aUo&t=2882s

 

指揮大師班 影片四

Katharina Wincor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J6bY8gCvi40&t=3206s

 

伊凡.費雪與大會堂管弦樂團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a9UApyClFKA&t=177s

 

延伸閱讀

https://bonart.com.tw/worlds-best-10-symphony-orchestras/

 

下課前看一下小鮮肉...❤️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vXcU7h3uVlg


補充資料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LD_5M9LiomA&t=1243s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nCuZA7QpIH8&t=3590s

 

 

開卷蹦藝術.享受美好閱讀時光

☕️一杯咖啡.一點心意.支持蹦藝術☕️

 

各類合作提案,聯繫方式:

*手機:0917.670.518 
*Line:https://line.me/ti/p/LB1ro0P0AU
*E-mail:jenpin888@gmail.com

【BON音樂】蹦藝術X大人社團:音樂裡的多重協奏之美(三)貝多芬:三重協奏曲 op.56

【BON音樂】蹦藝術X大人社團:音樂裡的多重協奏之美(三)貝多芬:三重協奏曲 op.56
All about Beethoven Triple Concerto in C Major Op.56

– 資訊整理共享於網路,一起欣賞音樂與藝術之美 –
蹦藝術 | BONART


大人的古典音樂鑑賞線上直播課(5/11週四下午班,共5堂):音樂裡的多重協奏之美

古典音樂是你的生活必需品?
希望有機會能拓展對古典樂的了解?
跟著林仁斌老師一起認識偉大的音樂變奏藝術!

《大人社團》與蹦藝術攜手開設古典音樂鑑賞課程,這期林仁斌老師將以「變奏曲」為主軸,精選4首經典變奏曲帶領學員欣賞每首的獨特之處,讓您徜徉在樂曲中,更貼近音樂家的心血結晶,聽出更多況味與樂趣!

《延伸閱讀》大人的音樂欣賞線上直播課程好嗎?學員真實回饋分享

《延伸閱讀》大人的音樂欣賞課學員回饋,看他們用音樂為生活注入繽紛

 

精彩課程再推薦

大人的古典音樂鑑賞線上直播課(5/11週四下午,共5堂):音樂裡的多重協奏之美

 

精彩課程預告

2023年第七屆國際馬勒指揮大賽追賽課程❤️

共規劃六堂直播課,可享賽程完賽後一個月完整課程回看。

六堂直播課程將從馬勒指揮大賽歷史、賽事介紹到馬勒音樂特色。

配合賽程,將成立專屬群組,由蹦藝術林仁斌老師帶您一堂一堂追著大賽,一輪一輪過關斬將,最終欣賞舞台上發光發熱的新生代指揮家,指揮盛大交響樂的迷人風采!

國際馬勒指揮大賽專屬討論群組:

國內首創.每日更新的最新大賽各項訊息

深入觀點.專家帶您賞析、資訊解惑與釋疑

互動討論.隨大賽進程更新演奏欣賞與討論

 

主講人:林仁斌老師

 

  • 第三堂 │ 貝多芬:三重協奏曲 op.56

獨奏樂器:小提琴、大提琴、鋼琴

貝多芬的三重協奏曲一直是許多音樂家們在音樂會的最愛曲目,創作於1803年到1804年間(同期作品還有歌劇《費黛里奧》、第四號鋼琴協奏曲、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與第三號交響曲等),並公開首演於1808年的夏天。在貝多芬的設計下,這首三重協奏曲不但有著室內樂般的親密氛圍,三位主奏者彼此對話且競爭,彷彿古話三國,精彩各據一方,實為不可多得的一代經典名曲。

  • 第四堂 │ 布拉姆斯:雙重協奏曲 op.102

獨奏樂器:小提琴、大提琴

布拉姆斯一生共有四首協奏曲:鋼琴協奏曲兩首、小提琴協奏曲一首與這首小提琴大提琴雙重協奏曲。這首雙重協奏曲是他晚年最後一部大型的管弦樂作品,作曲緣由為他與好友姚阿幸因故交惡,人在瑞士度假的布拉姆斯原本想寫第五號交響曲,但想起故人情誼,於是轉念創作以小提琴及大提琴為主奏樂器的雙重協奏曲。幸而後與姚阿幸誤會冰釋重歸於好,姚阿幸本人亦擔任首演獨奏家而留下佳話。本堂講座中,就讓林仁斌老師帶您品評布拉姆斯最後的偉大之作。

  • 贈第五堂 │ 浦浪克:d小調雙鋼琴協奏曲

獨奏樂器:雙鋼琴    

法國作曲家浦浪克(Francis Poulenc, 1899-1963)的音樂風格經常展現出近代法國音樂中的戲謔與纖細之感,遊走在調性與無調性之間而保有深刻的趣味感。這首創作於1932年的《d小調雙鋼琴協奏曲》,由作曲家本人與友人雅克‧費利亞(Jacques Février)一起完成首演;13年後浦浪克也曾與英國著名作曲家暨鋼琴家布烈頓(Benjamin Britten)一同聯手再次演出。全曲分為三個樂章,音樂取材自莫札特與拉威爾,相當具有變化與活力,但又帶著現代音樂中的不和諧感,非常特別。本堂講座中,就讓林仁斌老師帶您解構這首當代的雙鋼琴重要之作。


寫作年份

1803年寫作,完成於1804年

1803年的貝多芬畫像(由 Christian Horneman 繪製)

 

貝多芬三大創作時期之交響曲與協奏曲(1770-1827

  • 維也納創作期(1790-1802):早期具古典時期風格作品(交響曲1-2、鋼琴協奏曲1-3...)
  • 英雄時期(1803-1815):邁入浪漫初期作品( 交響曲3-8、鋼琴協奏曲4-5、小提琴協奏曲(1806)、三重協奏曲(1804)...)
  • 創作晚期(1815-1827) :晚期作品(交響曲9、弦四作品與《大賦格》等)

 

創作背景

要將《三重奏協奏曲》置於其歷史背景下,讓我們首先考察一下貝多芬在其創作時期的生活。

大約1803年10月14日,貝多芬之弟卡爾擔任他的秘書,在一封寫給出版商 Breitkopf und Hartel 的信中,首度提到了貝多芬正在創作一首給「鋼琴、小提琴和大提琴」的協奏曲,應該是此曲最初討論記錄。

後來這首協奏曲於1804年 5月-6月間,以私人沙龍形式演出。

當時對貝多芬來說,是一段忙碌的時光,因為他的創作力十分旺盛,除了這首三重協奏曲之外,同期作品還有歌劇《費黛里奧》、《華德斯坦》與《熱情》鋼琴奏鳴曲、第四號鋼琴協奏曲、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與第三號交響曲等偉大中期作品

其實從1802年起,貝多芬已經開始抱怨聽力障礙,並搬到了海利根史塔德(Heiligenstadt)度假區,試圖藉由放鬆心情來恢復聽力與工作狀況。正是在海利根施塔特,他寫下了著名的「海利根史塔德遺囑」,描述了他此時他所面臨的折磨和絕望,所有熟悉貝多芬傳記的人,應都記得這點。

 

延伸閱讀

https://bonart.com.tw/all-about-ludwig-van-beethoven/

 

就音樂創作力與音樂家聲譽來說,貝多芬自1792年抵達維也納後,迅速以高超演奏能力與即興能力,在維也納建立了偉大即興演奏家的聲譽;接下來的十年裡(即1792-1802),貝多芬不斷創作、演奏,他的音樂名聲越來越響亮,甚至當代已越來越肯定他能與海頓相提並論。

然而從巴洛克時期的「大協奏曲」以來,其實古典時期創作「多重協奏曲」的例子並不多:

例如:

莫札特的長笛與豎琴協奏曲 K.299與兩首bE大調交響協奏曲(木管四重奏與小提琴+中提琴)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ZlGEKYYxLm4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m7zBm_Tnf9M

 

安東·辛德勒曾有一段記錄,顯示三重協奏曲的首演於1808年夏天,由魯道夫大公(Archduke Rudolph, 1788-1831)親自演奏鋼琴,塞德勒和克拉夫特(Seidler and Kraft)這兩位音樂家分別演奏小提琴和大提琴,但事實上,如上所述,最初的排練與首演,都是於創作之後的隔年,也就是1804年5月下旬至6月初之間,由貝多芬當時的贊助者與好友:羅伯柯維茲王子(Prince Lobkowitz)贊助,並於其宮殿舉行首演音樂會。

 

樂曲評價

現代,我們對於貝多芬這首「三重協奏曲」已十分熟悉,認為這是一首讓三項樂器在音樂會上可以互相競奏,並讓這三樣極受歡迎獨奏樂器的音樂家上台互飆音樂,觀眾看明星也聽音樂的最佳曲目之一,但在許多音樂評論家中,不見得這樣認為。

音樂學者保羅·貝克爾(Paul Bekker)曾寫道:「這首協奏曲是極少數明顯技術努力實際上超過靈感的例子之一。」

三重奏協奏曲中,「華而不實的鋼琴部分」相對來說顯得簡單,特別是與小提琴和大提琴所必備的演奏技術相比。

也有此一說:貝多芬將鋼琴演奏者設定為他的貴族學生~當時16 歲的魯道夫大公,由於大公的演奏水準實在平庸,貝多芬不得不降低菸琴獨奏的演奏難度。

當時,貝多芬也曾向一位朋友吐露心聲:「我只有一個學生,我無法擺脫他,儘管我很想擺脫他。我現在必須每天給魯道夫大公殿下上兩個小時的課(作曲)...這讓我精疲力竭,幾乎無法勝任任何其他工作...」

貝多芬從來都不是有耐心的老師,可想見這些「不情願的工作」,或多或少限制了他的創作力與靈感

也有學者認為:三重協奏曲根本不是真正的協奏曲,因為管弦樂團與獨奏者之間,沒有真正的對話;三位獨奏者幾乎是各說各話地演奏,與貝多芬一向偉大的音樂內容完全不同

不過,從第一樂章莊嚴而盛大的音樂發展,帶著許多精巧的對話與意想不到的小調大調和聲轉變、第三樂章具有波蘭風味的「波拉卡輪旋曲」(Rondo alla Polacca)運用,整體來說,筆者認為此曲確實具備青年貝多芬光輝燦爛音樂才華的作品~

對於此曲的真正評價,我認為還是每個人主觀的感受~各位姑且看看上述筆者所整理的各種評論角度,再自主判斷您喜不喜愛這樣的貝多芬音樂,也不需受到他人太大影響~

 

歷史新高~本曲的大提琴高把位

大提琴的譜曲演進

十七、十八世紀時,當時盛行的維奧爾琴(義大利語:viola da gamba英語:viol),也稱「古大提琴」,僅以拉奏數字低音或和聲伴奏的形式出現於各種貴族或宮廷聚會中。因在鮮少作曲家願意為這項冷門的樂器譜曲,故其地位顯得微不足道。

直到貝多芬(Ludwing van Beethoven,1770~1827)的時代,大提琴這項樂器的譜曲始臻於成熟,樂器的改良也在貝多芬時代逐漸完成。雖然在當時已經有不少作曲家寫作以鋼琴伴奏的大提琴曲。然而使得大提琴與鋼琴的二重奏真正成為室內樂曲,貝多芬居功厥偉。

大提琴之所以能逐漸成為主流樂器,除了歷代製琴、製弓家不斷的改良製作創作出完美的樂器之外,音樂家們的重視與演奏家技巧的精進也是成功推動的助力。

作曲家有機會為樂器譜曲,與其身邊所結識的音樂家朋友都有密切的關係,如貝多芬在許多作曲技巧上與作品詮釋上的問題就多次請教好友羅姆柏格(Bernhard Romberg, 1767~1841),而貝多芬幾闋大提琴奏鳴曲也是獻給同樣是大提琴家的好朋友。

 

延伸閱讀

https://bonart.com.tw/beethoven_cello_sonatas/


總譜版本音樂欣賞

Violin Solo: David Oistrakh
Violoncello Solo: Mstislav Rostropovich
Piano: Sviatoslav Richter Conductor: Herbert von Karajan
Orchestra: Berlin Philharmoniker

00:00 1. Allegro (C major)

17:57 2. Largo (A-flat major)

23:34 3. Rondo alla Polacca (C major)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WUBr5mrv6tc

 

第一樂章曲式

呈示部   發展部   再現部   裝飾奏 尾聲
樂團呈示部 獨奏呈示部          
Ritornello 1 A,B Solo 1 A, B Ritornello 2 A,B Solo2 A, B Ritornello 3 A,B Solo3 A, B  16'35" Ritornello 4

 

音樂會現場欣賞

Martha Argerich (piano)
Renaud Capucon (violin)
Gautier Capucon (cello)Gustavo Dudamel, Conductor
Simon Bolivar Youth Orchestra of Venezuela

 Ⅰ. Allegro 00:28

Ⅱ. Largo 17:44

Ⅲ. Rondo alla Polacca 23:20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dS8CkxkQ-YE

 

趣味比較

第一樂章,三項獨奏樂器第一主題都呈示過後,第一次樂團齊奏之音樂主題(3:53起)

 

比較一

貝多芬:第五號交響曲,第四樂章前(24:30起)

https://youtu.be/a9UApyClFKA?t=1420

 

比較二

貝多芬:第三號鋼琴協奏曲第一樂章(01:38 起)

https://youtu.be/Vda233BgiKw?t=88

 

 

開卷蹦藝術.享受美好閱讀時光

☕️一杯咖啡.一點心意.支持蹦藝術☕️

 

各類合作提案,聯繫方式:

*手機:0917.670.518 
*Line:https://line.me/ti/p/LB1ro0P0AU
*E-mail:jenpin888@gmail.com

【BON音樂】深入認識管弦樂團指揮(一)從貝多芬《命運》交響曲談起

【BON音樂】深入認識管弦樂團指揮(一)從貝多芬《命運》交響曲談起
Interpretations about Beethoven Symphony No.5

– 資訊整理共享於網路,一起欣賞音樂與藝術之美 –
蹦藝術 | BONART


我要扼住命運的咽喉─貝多芬第五號交響曲《命運》

「命運動機」(三短一長)聞名全球,據說是貝多芬的秘書辛德勒詢問背後的意義為何時?貝多芬指著這段開頭動機,回答了:「看,這是命運在敲門!」不僅如此,全長四個樂章從c小調的黑暗緊張情緒中出發,最終大調戲劇性之回歸而迎向勝利光輝的設定,更被視為人類不屈不撓地迎向命運,最終戰勝命運的強烈意志。

德國浪漫主義作家E•T•A•霍夫曼在首演後不久便同樣戲劇性的筆觸,將該《命運》比喻為「強光射穿深沉的夜幕」,並稱「只有通過它,我們才能調動一切激情,迸發出全身心的吶喊,我們才能堅定地活下去,成為靈魂的守望者。」更將這首曲目稱作「當代最重要的作品之一」。

貝多芬第五號交響曲「命運動機」

 

今天,我們將以管弦樂指揮的角度與詮釋切入,由林仁斌老師帶您深入《命運》的解析,細細體會貝多芬從音樂中想要表現出的堅韌與勇氣,一起了解樂團指揮如何詮釋這首全世界最知名的交響作品!

 

課程主講:林仁斌

延伸閱讀 林仁斌老師專訪:


快樂時間.版本比較

42+1種貝五開頭樂句,地獄式大評比

https://youtu.be/ltzWeNyLWn8

 

指揮大師班 影片一

Martijn Dendievel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7MaYRvyN2Zc&t=5407s

 

指揮大師班 影片二

Corinna Niemeyer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zHzo4N4zp3g&t=4031s

 

指揮大師班 影片三

Jaume Santonja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UBzveU02aUo&t=2882s

 

指揮大師班 影片四

Katharina Wincor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J6bY8gCvi40&t=3206s

 

伊凡.費雪與大會堂管弦樂團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a9UApyClFKA&t=177s

 

延伸閱讀

https://bonart.com.tw/worlds-best-10-symphony-orchestras/

 

下課前看一下小鮮肉...❤️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vXcU7h3uVlg


樂曲資料補充

樂聖 - 貝多芬

(介紹取自維基百科,並附超連結方便檢閱)

 

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1770年12月16日-1827年3月26日),德意志作曲家、鋼琴演奏家。貝多芬上承古典樂派傳統,下啟浪漫樂派之風格與精神,因而在音樂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他是歷史上最具影響力和最受歡迎的古典音樂作曲家之一。貝多芬一生飽受耳聾的折磨,1802年曾寫下海利根施塔特遺書,但最終選擇扼住命運的喉嚨,繼續完成其音樂上的未竟事業。自1814年開始他的聽力急劇下降,於是逐漸放棄了鋼琴演奏和指揮,但卻仍然堅持創作。貝多芬一生共創作了9部交響曲、36首鋼琴奏鳴曲(其中32首帶有編號,1首未完成)、10部小提琴奏鳴曲、16首弦樂四重奏、1部歌劇及2部彌撒曲等等。這些作品無論是在曲式、和聲、以及織體上都有重大創新,對音樂發展有著深遠影響,漢字文化圈因此尊稱貝多芬為「樂聖」。

 

貝多芬的雙親,左側為父親約翰·范·貝多芬(1740年至1792年),右側為母親瑪麗亞·馬達琳娜·凱維利希(1746年至1787年)

貝多芬的雙親

1808年12月22日,維也納河畔劇院裡的聽眾經歷了一場意義非常的音樂會,音樂會長達4小時,曲目全部是貝多芬的作品:

開場先是F大調第六號交響曲《田園》(作品68),再是C大調彌撒裡面的詠嘆調,然後是G大調第四號鋼琴協奏曲(作品58),緊接著是C小調第五號交響曲(作品67),還有《合唱幻想曲》(作品80)。且不論當晚演出的質量,這裡的幾首曲目都是貝多芬曲譜裡有十足分量的作品。好幾部作品在同一晚上首演,其實是貝多芬多管齊下的創作習慣所造成的。當晚,評論家並沒做太多的評論。一年半之後,當時最有影響力的音樂雜誌—萊比錫《音樂廣訊報》裡,作家兼樂評人霍夫曼在第五號交響曲再次上演之後,用浪漫的筆法給了如下的評價:

"強光射穿這個地區的夜幕,同時我們感到了一個徘徊著的巨大暗影,降臨到我們頭上並摧毀了我們內心的一切,除了無盡渴望所帶來的痛——在這種渴望中,本來在歡騰呼聲中燃起的那份喜悅倒下逝去。"

命運交響曲的「命運」動機

在此,c小調再一次在貝多芬筆下表現了強烈的情感掙扎,其強大的張力,綿密不透風的緊張節奏,讓人想起1807年的科里奧蘭序曲(作品62)。整部第五號交響曲出現了前所未有的統一,凝練簡湊而又嚴峻凌厲,頗有概括貝多芬本人性格經歷的含義。前三個樂章壓抑,到了第四樂章方見光明。第一樂章的前四個音符是如此引人注目。據說貝多芬曾說過,那是「命運的敲門聲」,「命運」之名便是由此而來,自此之後更幾乎成了貝多芬的代名詞。不過,與「月光」、「春天」等相同,「命運」亦非正式標題;與在日本中國出品的不同,歐、美地區的第五號交響曲唱片,都不會標明「命運」這一標題。

1808年,貝多芬進一步失聰,而貝多芬早在1801年寫給一位醫生的信內便表示:

"我要向我的命運挑戰。"

 

由此觀之,第五號交響曲無異於貝多芬不服輸的精神展現,非常清晰、明確地使聽眾能夠置身處地的去感受作曲者的心境。這種互動,是此前海頓、莫札特都未曾做到的。1830年,歌德在聽過孟德爾頌以鋼琴演奏過此曲之後,說道音樂太「狂野」。白遼士則對這首在法國被上演得最多的交響曲說道:

"在交響曲中他敘述了自己的個人感受,他自己隱蔽的痛苦、鬱積的憤怒,充滿傷心絕望的夢想、夜色底下的景像,還有激情的爆發。"

 

貝多芬不同時期的樣貌

 

收集貝多芬畫像

Six Ludwig van Beethoven (1823) postage stamps

 

從黑暗迎向光明

貝多芬的創作.走在時代的前端

浪漫主義與啟蒙思想融合為一的創作特色

在貝多芬身處的時代,歐洲已經歷啟蒙運動的理性思維,人民逐漸接受理性思想結果,並積極擁抱浪漫主義所帶來的美好。而貝多芬在創作上亦不斷屢創新局,不以過去各項曲式沿襲下來之規格為滿足,無論是對於各項曲種,他都有著積極革新的態度。並且在創作思想上,可以知道他破除既有之標準與規律之創作,更為音樂創作確立了更多可能性。

雖然耳聾,但貝多芬的內心始終渴望與人交流,因此他傾注內心豐富的感情與作品之中,相信聽過他的作品之後,都會對他能結合理性的曲式與感性的音樂內容,進而引領人們進入他充滿智慧與時代特色之美的各種創作。

另一點具有特色的,是他對大自然的喜愛,更是超脫了啟蒙運動時代對於大自然的認知:因為啟蒙時代認為大自然是沒有生命的機器,如同由許多零件所構成的單調作品,但貝多芬喜愛散步於大自然之中,感受細微的變化,從中領略後內哈為自己的音樂靈感來源。

 

我要扼住命運的咽喉

貝多芬第五號交響曲的封面。可以看到題獻給洛布科維茨親王以及拉祖莫夫斯基伯爵

貝多芬第五號交響曲封面

關於首演

第5號交響曲於1808年12月22日在維也納河畔劇院首演。這場極爲龐大的音樂會所安排的曲目,都是貝多芬新作品的首演,並且由作曲家親自擔當指揮。整場演出時長超過四個小時。

值得一提的一點,是現在習慣的第六號《田園》交響曲,在當天音樂會於上半場首演,而第五號《命運》,當天於下半場首演。因此如果用「首演順序」判斷,其實第五號與第六號之順序應該是對調的。

 

當天演出節目包括:

  • 「第5號交響曲」(今日的《田園》)
  • 詠嘆調:Ah perfido!(作品65)
  • C大調彌撒「榮耀經」(Gloria)樂章
  • 第4號鋼琴協奏曲(貝多芬親自演奏)

(中場休息)

  • 「第6號交響曲」(即今日的《命運》)
  • C大調彌撒「聖哉經」(Sanctus)、「奉主名而來」(Benedictus)樂章
  • 合唱幻想曲

 

首演狀況多多

首演音樂會時的環境與條件並不理想。當時,樂隊沒有演奏好,他們在演奏會前只排演了一次。而《合唱幻想曲》一曲又有演奏者出了差錯,迫使貝多芬停下重新開始。此外,當時演奏廳極冷,觀眾因為節目太長而疲勞。在這樣的背景下,音樂會沒有引起大的反響。不過一年半之後,另一場音樂會卻引起了熱烈的回應和讚美。很快這首交響曲成為了演奏會的重點曲目。

 

首演場地.十九世紀初的維也納河畔劇院

Wien: Theater an der Wien (um 1800) - Druck nach anonymem Aquarell

 

現代的維也納河畔劇院館內風貌

維也納河畔劇院現代館內風貌

 

有趣的音樂會預告

我們絕對有好好準備~

https://youtu.be/TWWSyoTtdMo

 

四樂章曲式:

第一樂章 First Movement:

呈示部 Exposition:
第一主題 Theme 1–0:00–0:18 (1:15–1:39)
過渡段 Transition — 0:18–0:43 (1:39–1:44)
第二主題 Theme 2–0:46–1:15 (1:44–2:11)
發展部 Development — 2:11–3: 25
再現部 Recapitulation:
第一主題 Theme 1–3:25–4:08
過渡段 Transition — 4:08–4:39
第二主題 Theme 2–4:39–5:02
尾聲 Coda- 5:02–6:17

第二樂章 Second Movement:

主題A Theme A — 0:00–0:26
旋律 Melody — 0:26–0:59
主題B Theme B — 0:59–2:14
變奏一 Variation 1 (A) — 2:14–3:05
變奏二 Variation 1 (B) — 3:05–4:47
裝飾奏 獨奏旋律 Melody (embellished) 4:47–5:12
中間段 Central Section — 5:12–7:43
變奏三 Variation 3 (A) — 7:43–8:36
尾聲 Coda — 8:36–9:43

第三樂章 Third Movement:

詼諧曲 Scherzo — 0:00–1:41
中段 Trio
Trio A — 1:47–2:01 (2:01–2:16)
Trio B — 2:16–2:42
詼諧曲再現 Scherzo Return — 2:42–4:17
過渡段至第四樂章 Transition to the last movement — 4:17–4:27

第四樂章 Fourth Movement:

呈示部 Exposition:
主題1Theme 1–0:00–0:29 (1:54–2:26)
主題2Theme 2–0:34–1:00 (2:26–2:52)
主題3Theme 3–1:00–1:25 ( 2:52–3:18)
主題4Theme 4–1:25–1:54
發展部 Development — 3:18–5:52
再現部 Recapitulation:
主題1Theme 1–5:52–6:26
主題2Theme 2–6:26–6:55
主題3Theme 3–6:55–7:21
主題4Theme 4–7:21–7:50
尾聲 Coda — 7:50–9:28

 

樂譜影片欣賞

第一樂章

https://youtu.be/pId6NTSyD2A

 

第二樂章

https://youtu.be/sPQAfMZGBa0

 

第三樂章

https://youtu.be/UBP_eVRwo4c

 

第四樂章

https://youtu.be/liiPPYd_3OU

 

指揮Gerard Schwarz談貝多芬第五號交響曲

https://youtu.be/c4hZY5h84Wc

 

貝多芬的助聽器

貝多芬的助聽器

 

 

延伸閱讀

【BON音樂】大人社團音樂大師系列之ㄧ《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

【BON音樂】漫談貝多芬小提琴奏鳴曲全集

【BON音樂】貝多芬《科里奧蘭序曲》(Coriolan Ouverture)Op.62 介紹

【BON音樂】貝多芬《艾格蒙序曲》(Overture to Egmont)op.84 介紹

【BON音樂】貝多芬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 op.61

【BON音樂】就科學結果,論貝多芬真正死因~

【BON音樂】關於貝多芬第四號鋼琴協奏曲 第二樂章

【BON音樂】淺談貝多芬第一、二號鋼琴協奏曲

【BON音樂】淺談貝多芬五首大提琴奏鳴曲的歷史地位與賞析 Beethoven’s Cello Sonatas

【BON音樂】人類崇高神聖殿堂-貝多芬 Beethoven 第九號交響曲《合唱》

 

 

開卷蹦藝術.享受美好閱讀時光

☕️一杯咖啡.一點心意.支持蹦藝術☕️

 

各類合作提案,聯繫方式:

*手機:0917.670.518 
*Line:https://line.me/ti/p/LB1ro0P0AU
*E-mail:jenpin888@gmail.com

【BON音樂】蹦藝術X大人社團:音樂裡的多重協奏之美(二)莫札特:長笛與豎琴協奏曲K.299

【BON音樂】蹦藝術X大人社團:音樂裡的多重協奏之美(二)莫札特:長笛與豎琴協奏曲K.299
All about Mozart: Flute and Harp Concerto K.299

– 資訊整理共享於網路,一起欣賞音樂與藝術之美 –
蹦藝術 | BONART


大人的古典音樂鑑賞線上直播課(5/11週四下午班,共5堂):音樂裡的多重協奏之美

古典音樂是你的生活必需品?
希望有機會能拓展對古典樂的了解?
跟著林仁斌老師一起認識偉大的音樂變奏藝術!

《大人社團》與蹦藝術攜手開設古典音樂鑑賞課程,這期林仁斌老師將以「變奏曲」為主軸,精選4首經典變奏曲帶領學員欣賞每首的獨特之處,讓您徜徉在樂曲中,更貼近音樂家的心血結晶,聽出更多況味與樂趣!

《延伸閱讀》大人的音樂欣賞線上直播課程好嗎?學員真實回饋分享

《延伸閱讀》大人的音樂欣賞課學員回饋,看他們用音樂為生活注入繽紛

 

精彩課程再推薦

大人的古典音樂鑑賞線上直播課(5/11週四下午班,共5堂):音樂裡的多重協奏之美

 

主講人:林仁斌老師

 

  • 第二堂 │ 莫札特:長笛與豎琴協奏曲K.299

獨奏樂器:長笛、豎琴

這是一首喜悅與悲傷並存的偉大作品:從兒時開始,莫札特在父親里奧波德的安排之下,開啟了他成為歐洲最知名音樂神童旅程,光輝燦爛的人生似乎即將就此順利開展;然而,成年後持續載浮載沉於不穩定的工作狀態,...在父親強力主張下,莫札特與母親於1778年同赴巴黎,試圖謀求下一份長期工作職位。諷刺的是,當莫札特1778年4月完成這首音樂極美的長笛與豎琴協奏曲後,母親生病且病情日益加劇; 7月3日,莫札特迎來了一生與之相依的母親死亡與永遠的分離...... 

 

精彩預告

  • 第三堂 │ 貝多芬:三重協奏曲 op.56

獨奏樂器:小提琴、大提琴、鋼琴

貝多芬的三重協奏曲一直是許多音樂家們在音樂會的最愛曲目,創作於1803年到1804年間(同期作品還有歌劇《費黛里奧》、第四號鋼琴協奏曲、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與第四號交響曲等),並公開首演於1808年的夏天。在貝多芬的設計下,這首三重協奏曲不但有著室內樂般的親密氛圍,三位主奏者彼此對話且競爭,彷彿古話三國,精彩各據一方,實為不可多得的一代經典名曲。

  • 第四堂 │ 布拉姆斯:雙重協奏曲 op.102

獨奏樂器:小提琴、大提琴

布拉姆斯一生共有四首協奏曲:鋼琴協奏曲兩首、小提琴協奏曲一首與這首小提琴大提琴雙重協奏曲。這首雙重協奏曲是他晚年最後一部大型的管弦樂作品,作曲緣由為他與好友姚阿幸因故交惡,人在瑞士度假的布拉姆斯原本想寫第五號交響曲,但想起故人情誼,於是轉念創作以小提琴及大提琴為主奏樂器的雙重協奏曲。幸而後與姚阿幸誤會冰釋重歸於好,姚阿幸本人亦擔任首演獨奏家而留下佳話。本堂講座中,就讓林仁斌老師帶您品評布拉姆斯最後的偉大之作。

  • 贈第五堂 │ 浦浪克:d小調雙鋼琴協奏曲

獨奏樂器:雙鋼琴    

法國作曲家浦浪克(Francis Poulenc, 1899-1963)的音樂風格經常展現出近代法國音樂中的戲謔與纖細之感,遊走在調性與無調性之間而保有深刻的趣味感。這首創作於1932年的《d小調雙鋼琴協奏曲》,由作曲家本人與友人雅克‧費利亞(Jacques Février)一起完成首演;13年後浦浪克也曾與英國著名作曲家暨鋼琴家布烈頓(Benjamin Britten)一同聯手再次演出。全曲分為三個樂章,音樂取材自莫札特與拉威爾,相當具有變化與活力,但又帶著現代音樂中的不和諧感,非常特別。本堂講座中,就讓林仁斌老師帶您解構這首當代的雙鋼琴重要之作。


→莫札特生平

1778年左右的莫札特畫像

 

1778年莫札特與父親的通信,顯示出當時他的作曲思想觀:

莫札特給父親里奧波德的一封信(1778年7月31日)中,寫出了當時自己作曲的想法:

「你知道我全身心投入音樂,可以這麼說:我整天都在思考,我喜歡試驗各種不同的想法、從中學習,再反思。」(You know that I plunge myself into music, so to speak—that I think about it all day long—that I like experimenting—studying—reflecting.)

 

因此我們可以理解,莫札特的作曲方法並非全然天生,除了他優異的和聲與旋律的直覺之外。一定是透過有意識的方法,刻意練習,從中找到具有啟發性與更直觀的音樂內容。

 

1778年的莫札特音樂創作快速欣賞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3hSlkyoN_-c

 

這一年,除了聲樂與器樂作品之外,是長笛這項樂器大豐收的一年,長笛與弦樂四重奏、G大調長笛協奏曲 K.313、D大調長笛協奏曲 K.314,與我們今天要介紹的長笛與豎琴協奏曲 K.299,都出自這一年~

 

長笛與豎琴協奏曲 K.299

從兒童時期開始,莫札特在父親的安排之下,開啟了他成為歐洲最知名音樂神童旅程,光輝燦爛的人生似乎即將就此順利開展;然而,莫札特成年後卻持續載浮載沉於不穩定的工作狀態。 在父親里奧波德強力建議之下,莫札特與母親於1778年一同再次回到巴黎~試圖在這曾於1763至1766年全家留下美好回憶之法國音樂城市,謀求下一份長期工作職位。

但諷刺的是,1778年4月莫札特完成最美的長笛與豎琴協奏曲後,母親生病了,且病情日益加劇; 7月3日,在這個對待他與母親冷酷的城市裡,莫札特只迎來了一生與之相依的母親死亡與永遠的分離:「音樂越是幸福,悲傷卻更加沈重…」

 

總譜版本欣賞

樂團序奏 0:00

I. 快板 Allegro 0:18

特色:「三主題」「雙重呈示部」

II. 小行板 Andantino  10:24

III. 輪旋曲 Rondo : Allegro 19:30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wrS2uvBWrDY

 

延伸閱讀:

https://bonart.com.tw/at-top-of-the-world-emmanuel-pahud/

 

 

柏林愛樂雙塔

帕胡德+蘭格拉美

https://youtu.be/yn0A0Wf-rtI

 

2018年,兩人再次於日本合作,Dennis Russell Davies指揮日本讀賣交響樂團現場: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FkjtUgdXuYk

 

 

第二樂章 Andante,是人世間最美的音樂,也在電影《阿瑪迪斯》中被運用: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th_ro9CiASc

 

法國一代大師朗帕爾日本現場演奏版本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sHFuY7PzK0o

 

延伸閱讀

https://bonart.com.tw/biographical-of-jean-pierre-rampal/

 

https://bonart.com.tw/jean-pierre-rampals-18k-gold-flute-louis-lot-1375/

 

https://bonart.com.tw/jean-pierre-rampal-in-taiwan/

 

https://bonart.com.tw/philippe_bernold_jean_pierre_rampal_photo/

 

班諾德現場錄影 K.299 第二樂章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xE3nA7rKFog

 

延伸閱讀

https://bonart.com.tw/all-about-philippe-bernold-2023/

 

 

莫札特時代樂器版本欣賞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iPkeLysKTRI

 

從巴洛克一鍵長笛到貝多芬時期的長笛音色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ptQJdIv2uUI

 

《魔笛序曲》with 時代樂器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lkmSw15fKPk

 

 

開卷蹦藝術.享受美好閱讀時光

☕️一杯咖啡.一點心意.支持蹦藝術☕️

 

各類合作提案,聯繫方式:

*手機:0917.670.518 
*Line:https://line.me/ti/p/LB1ro0P0AU
*E-mail:jenpin888@gmail.com

【BON音樂】馬勒各交響曲之最美片段賞析(下)

【BON音樂】馬勒各交響曲之最美片段賞析(下)
The beauty of Mahler's symphonies -3

– 資訊整理共享於網路,一起欣賞音樂與藝術之美 –
蹦藝術 | BONART


馬勒的交響曲,雖然常常出現許多「大爆炸XD」,其尤像第一號第四樂章與第二號第五樂章的開頭...,但更有許多不可思議的美感隱藏於其中,而馬勒那種「悲喜參半」的猶太式思維,如果您能找到並仔細聆聽,更會發現似乎進進入他的內心世界,最快的捷徑。

馬勒曾經自述:「交響曲必須包含整個世界,必須包含萬事萬物的聲音。」在他的交響曲中,世界自成一格,並且包含宇宙之聲。

綜觀馬勒一生的創作生涯,他不斷地在交響樂的各種創作領域與作曲手法中,將音樂推展至極致。對於這位已在在21世紀當代備受喜愛的作曲家,他的音樂是這天地之間全新的創作彷彿黎明之前的破曉,但在他所生活的20世紀初期,他的音樂仍處在毀譽參半的狀態。

在馬勒已經逝世一百多年之後的現在~全球都是馬迷

也印證了馬勒曾說的「別人擁有當代,然而我卻掌握了未來!」

這句話,看似豪語,但果然在二十世紀中期,逐漸得到了印證

——馬勒的時代,確實已然到來!

 

 

先讓我們來看知名Youtuber的影片:

0:11 - Symphony #1

4:22 - Symphony #2

8:08 - Symphony #3

11:24 - Symphony #4

16:20 - Symphony #5

20:09 - Symphony #6

23:22 - Symphony #7

26:01 - Symphony #8

28:26 - Symphony #9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ylfWo2DoFyo


第七號交響曲

第七號共包含五個樂章:

  1. 慢速—果斷的快板、但不太快(Langsam - Allegro risoluto, ma non troppo)E小調
  2. 夜之樂:其一·中庸的快板(Nachtmusik I [Allegro Moderato])C小調。據說馬勒在1904年荷蘭之旅,因看過了畫家林布蘭(Rembrandt Harmeszoon van Rijn,1606–1669)知名的畫作《夜巡》,產生了啟發而作曲並命名本樂章。
  3. 諧謔曲·幽暗地(Scherzo [schattenhaft])D小調
  4. 夜之樂:其二·溫柔的行板(Nachtmusik II [Andante Amoroso])—以F大調為主
  5. 輪旋曲—終曲(Rondo-Finale)C大調

 

延伸閱讀

解謎林布蘭《夜巡》名畫祕辛!荷蘭國家博物館高解析數位修復

17世紀荷蘭黃金時代畫家林布蘭代表作

這幅鉅作完成於 1652 年,為藝術史上荷蘭黃金時代的代表作之一。它不僅展示了林布蘭在描繪人物技巧上的精湛技藝,也將巴洛克藝術中獨特的光影處理手法,發揮地淋漓盡致。

 

《夜巡》之官方修復介紹影片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f5Z0xSuCyGA

 

第一樂章選讀欣賞

 

第四樂章 曼陀鈴的運用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mzOiDfN4LLA

 

第七號 完整演奏

00:46 I. Langsam (Adagio) - Allegro risoluto, ma non troppo

20:34 II. Nachtmusik I. 🌜 Allegro moderato

35:55 III. Scherzo. Schattenhaft. Fließend aber nicht zu schnell

44:38 IV. Nachtmusik II. 🌜🌛 Andante amoroso(曼陀鈴與吉他)

56:15 V. Rondo — Finale (Allegro ordinario)

1:13:00 Applause and Credits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QdxvC7NNSLQ&t=3386s

 

《馬勒第七號交響曲》,如果沒有了這麼精彩的第五樂章,那麼第七號,或許將如他的名字「夜曲」一般,永遠屬於夜晚。但第五樂章的震撼、燦爛與輝煌,徹底點亮了這首交響曲,成為馬勒不朽的篇章之一!

 

第五樂章 小號獨奏段落

 

第七號的最後華麗小號(1:11:11 起)

https://youtu.be/QdxvC7NNSLQ?t=4270


歷史上的第一個馬勒音樂節

Mahler Festival 1920 Amsterdam

 

1920年,世界首度出現「馬勒音樂節」1920年5月6日至5月21日,由馬勒生前知交:威廉·孟根堡( Willem Mengelberg, 1871-1951)指揮皇家大會堂管弦樂團舉辦,地點是荷蘭阿姆斯特丹。
馬勒生前與孟根堡相當要好,還曾稱呼荷蘭為他的「第二故鄉」;因為馬勒逝世於191年5月18日,孟根堡選擇了這段期間,正是為了向這位心中的偉大作曲家/指揮家好友致敬。這歷史上珍貴的首度「阿姆斯特丹馬勒音樂節」(Mahler Festival 1920 Amsterdam),孟根堡在9場音樂會中演出了全本10首馬勒的交響曲,更被譽為「馬勒先鋒」(Mahler Pioneer),是最早期發揚馬勒音樂的重要推手之一。

 

 

指揮家孟根堡(下方照片右邊第二位)與馬勒非常知交,在他任職荷蘭阿姆斯特丹皇家大會堂管弦樂團指揮期間,大力推廣馬勒音樂,更有「馬勒先鋒」(Mahler Pioneer)之稱。照片拍攝於荷蘭阿姆斯特丹皇家大會堂。馬勒與指揮家孟根堡相當要好,還稱呼荷蘭為他的「第二故鄉」。

照片拍攝於1909年,荷蘭阿姆斯特丹皇家大會堂(Gustav Mahler with Dutch colleagues: The Netherlands.)| 照片自左起為:Cornelis Dopper (1870-1939) (second conductor of the Royal Concertgebouw Orchestra (RCO)), Gustav Mahler (1860-1911), Hendrik Freijer (1876-1955) (administrator of the Royal Concertgebouw Orchestra (RCO)), Willem Mengelberg (1871-1951) (principal conductor of the Royal Concertgebouw Orchestra (RCO)) and Alphons Diepenbrock (1862-1921) (composer). Photographer: W.A. van Leer for “Weekblad voor muziek”.

 

威廉‧孟根堡 | Willem Mengelberg,1871-1951
【威廉‧孟根堡 | Willem Mengelberg,1871-1951】小檔案:

荷蘭指揮家威廉‧孟根堡是早期重要的馬勒詮釋者,1920年他在阿姆斯特丹皇家大會堂管絃樂團就職25週年紀念時,規劃了「阿姆斯特丹馬勒音樂節」(Mahler Festival 1920 Amsterdam),在9場音樂會中演出了全本10首馬勒的交響曲,被譽為「馬勒先鋒」(Mahler Pioneer)。

孟根堡自幼學習音樂,據說十歲就指揮合唱團演出。後來在科隆(Cologne)音樂學院跟隨著 Franz Wüllner, Isidor SeissAdolf Jensen等教授學習。

1891年間,孟根堡以鋼琴家的身分舉辦第一次的公開演出,同時他也任瑞士盧塞恩市(Lucerne)的音樂總監。1895年後,孟根堡被提名擔任阿姆斯特丹音樂廳管弦樂團(Concertgebouw Orchestra Amsterdam)的常任指揮,而在長達五十年的任期內,使該樂團成為世界第一流的交響樂團。在他擔任大會堂的常任指揮期間與作曲家馬勒成為好友,也是因為如此,孟根堡常常大力推展馬勒的管絃樂曲。

在1907年到20年間,孟根堡同時成為多個樂團的指揮,而且也邀請許多指揮家到大會堂來客席指揮,包括華爾特(Bruno Walter)、孟都(Pierre Monteux)等。1921到1930年間經常赴美兼任紐約愛樂交響樂團首席指揮。

 

孟根堡與馬勒遺孀Alma合照(1912年,於法蘭克福)

孟根堡與馬勒遺孀Alma合照

 

孟根堡對於馬勒音樂的研究與推廣不遺餘力,可以說是最早的「馬迷」。在馬勒口中所說的:「我的時代終將到來!」還未真正到來之前的年代,或許,在孟根堡心中,這樣的光輝時代早就為他所預見,而且已經到來了~

 

圖為他在馬勒第四號交響曲總譜上所寫下的各種註解,令人感佩:

 

孟根堡指揮馬勒第五號第四樂章錄音(1926年)

孟根堡不僅是馬勒最喜歡的門徒,也是他最忠實的朋友之一。這是1926年他對馬勒音樂的唯一錄音室錄音:即現在的錄音,經常因其敏感度而受到稱讚。孟根堡的樂譜內涵閱讀與樂團音色裡,充分表達了他對馬勒自己對音樂的感受,令人回味無窮。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jZDxsZfcG7M

 

荷蘭的傳奇指揮,在20歲即在國際上嶄露他的才華,在他24歲之時當上皇家大會堂管弦樂團的首席指揮,足足當了50年之久。下為孟根堡與皇家大會堂管弦樂團的1939年馬勒第四號交響曲錄音:

https://youtu.be/sUfyY5Mzn1U

Remastered in 2019. Gustav Mahler Symphony No. 4 in G Major

1. Bedächtig. Nicht eilen. Recht gemächlich (00:04)

2. In gemächlicher Bewegung. Ohne Hast (17:21)

3. Ruhevoll. Poco adagio (25:43)

4. Sehr behaglich. "Wie geniessen die himmlische Freuden" (47:08)

Jo Vincent, soprano
Willem Mengelberg, conductor
The Concertgebouw Orchestra

Recorded live, November, 1939
at The Concertgebouw, Amsterdam


 

第八號交響曲

https://bonart.com.tw/mahler-symphony-no-8-symphony-of-a-thousand/

 

https://bonart.com.tw/mahler-symphony-no-8-symphony-of-a-thousand-analyze/

 

【自制双语字幕】马勒第八交响曲纪录片“永恒女性之力”-The force of the eternal feminine

 

影音欣賞(中文字幕)(1:15:40起接入短笛獨奏-->神秘合唱)

 

伯恩斯坦版本.經典的最後「神秘合唱段落」

 

再來一發~欣賞六位指揮在《千人》結尾段落時的狂熱表情與動作❤️


不願面對第九...

馬勒:《大地之歌》

https://bonart.com.tw/mahler-das-lied-von-der-erde/

 

伯恩斯坦解釋《大地之歌》

 

馬勒《大地之歌》,柏林愛樂2011年現場版(中德字幕)


第九號交響曲

「第九號交響曲,是馬勒對他所愛的每一個人、對世界、對他的藝術,與他的音樂,所做出的告別」

--- 孟根堡(Wilhelm Mengelberg, 1871-1951)

 

延伸閱讀

https://bonart.com.tw/all-about-mahlers-9th-symphony/

 

第四樂章.彷彿通往天堂的階梯(1:03:53起)

Adagio: Sehr langsam und noch zurückhaltend

Claudio Abbado, conductor
Lucerne Festival Orchestra, 2010 0:00 - Opening 1:04 - 1. Andante comodo 28:10 - 2. Im tempo eines gemächlichen Ländlers. Etwas täppisch und sehr derb 44:00 - 3. Rondo-Burleske: Allegro assai. Sehr trotzig

56:55 - 4. Adagio: Sehr langsam und noch zurückhaltend

1:27:29 - Ending

https://youtu.be/udhHFt--10Q?t=3837

 

而我的最愛是...第九號的最後時刻

阿巴多於2009年,琉森音樂節的現場演出,是經典中的經典

阿巴多(Claudio Abbado,1933-2014)曾任義大利史卡拉歌劇院與維也納歌劇院總監,英國倫敦交響以及最知名的柏林愛樂音樂總監,2014年1月20日於家中逝世,享壽八十歲。

2002年,阿巴多罹患胃癌經胃部切除手術療養後復出,出任琉森音樂節管弦樂團藝術總監,他表示,餘生將於此貢獻,也著手規劃一系列馬勒交響曲演出,至今每一首都是我心中的經典名演。琉森音樂節節慶管弦樂團,當初是以阿巴多最熟悉馬勒室內樂團團員為主,在阿巴多的號召之下,包括柏林愛樂在內的許多職業樂團首席演奏家與獨奏家們紛紛加入,可為超級明星樂團。

我們可以欣賞到在馬勒第九號的最後五分鐘,音樂越來越寂靜,在團員們極致傑出演奏之餘,最難能可貴的是現場觀眾們的超高素質,沒有「鼓掌哥」「塑膠袋」「掉節目單」等等雜音奇異現象,現場只有最接近全然安靜的尊重:對馬勒的音樂,也是對阿巴多的指揮...

 

回到創作最初

與貝多芬相同,馬勒的第九號交響曲也是他的人生絕筆之作。寫作於1909至1910年間,也是作曲家過世的前一年。處在人生低谷狀態,馬勒無論事業、家庭與健康都岌岌可危,因此第九號交響曲整體氣氛充滿著淒涼孤寂,以及一種對於生命的告別,如無數的回憶湧上心頭:有幸福、有孤獨、有無助、傷心與徬徨,也有濃濃的愛情。被「第九號魔咒」深深影響的馬勒,為了避開這項莫須有的詛咒,在第八號《千人》之後,還寫了《大地之歌》想要逃過死神的召喚,最終仍撒手人寰,留下無盡憂傷。

 

讓我們從交響曲的最終段落(Adagissimo)談起。

甚慢板,幾乎沒有速度感~配器只剩下弦樂演奏,全部上弱音器,音色更是幾近虛無,在現場聆聽時,您會體驗到幾乎窒息,無法呼吸的狀態...

Adagissimo譜例

 

樂譜音樂版本

https://youtu.be/ah3mcaRpc9Q?t=4622

 

阿巴多於琉森音樂節指揮馬勒第九號 最後五分鐘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81AFdWXLNCU

 

最後段落,音樂極其緩慢、似乎融合了痛苦最大的聲音:哀莫大於心死

在這一刻,聲音與沈默、生存與死亡之間的距離,幾乎全部消失。

生與死,真的那麼重要?

最後一個小節,力度甚至被標記為 Pianississimo(pppp),且停頓非常長的時間

馬勒寫下了——「Ersterbend」(逝去),彷彿他怕我們從音樂中仍然無法清楚得知他要傳遞的訊息...

這真的是馬勒的最後一部完整的交響曲:在他目睹了女兒的死亡,當他意識到自己的生命將因不可逆的心臟病而縮短,妻子的外遇、家庭的可能破碎...

所有聲音的逝去,伴隨著1910年的大時代,馬勒藉由這首作品,在這最後的幾分鐘,發出了微弱的信號。

這段音樂甚至預示著一位偉大的藝術家,作為當代歐洲文化英雄形象的垂死掙扎。

第九號交響曲的最終幾分鐘,就如同歷經燦爛、洗盡鉛華的真實自我,面對即將來臨的虛無飄渺,或許可能是人生的下一段旅程,面對逐漸逝去的生命、無以為繼的凋零...

而我們能做的,可能只剩下深深地嘆息

伯恩斯坦說,馬勒的音樂,最後都化作了虛無。

我認為——當馬勒的音樂變得更慢、更安靜、更空無一物,但在聲音和內容上變得更令人驚嘆、令人驚嘆的精神化:Less is more

這種音樂,代表的只有唯一情緒:死亡。

要欣賞這首交響曲,您別無選擇,只能穿越這一層層紗,在理解馬勒生平之餘,試圖感受這位音樂家的思想。

除了「虛無」、「死亡」,也有第三種思維:音樂不再試圖描繪音樂或哲學的死亡,而是盡其所能地單純保持存在著:一切無需多加解釋。

 

聽聽伯恩斯坦怎麼說?Adagissimo 最慢板

不是None,是one、one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T-wr2rmyAuI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S8YUIG3YgxQ

 

然而,還有另一種思考這種音樂的方式,是否以這種方式來聆聽和體驗第九號交響曲,取決於你是否認為這是一首對萬物終結的讚美詩~或者相反,這是一首對生命逝去和迎向死亡的最終謳歌?

 

布魯諾·華爾特的首演

馬勒的弟子布魯諾·華爾特在1912年6月26日,指揮維也納愛樂擔任作曲家死後的首演。華爾特將最後的樂章描述為「和平的告別;結語,雲消散於天藍之中。」

在馬勒過世之前,連華爾特也從未見過第九交響曲之樂譜。

但在華爾特應馬勒遺孀阿爾瑪要求,擔任首演後,他對樂曲的深入理解,使得他持續成為馬勒第九號交響曲最強而有力的權威詮釋,也是在馬勒之後的唯一代表。

許多人認為華爾特後來於1938年,在納粹進攻吞併奧地利前與維也納愛樂錄製的唱片錄音,所有馬勒第九號交響曲的演奏錄音中,最能呈現真實馬勒思維的高水準演奏,請各位務必要欣賞這個版本。

 

【珍貴錄音】Bruno Walter & Wiener Philharmoniker - Gustav Mahler Symphony No.(1938)

Gustav Mahler (1860-1911): Symphony No. 9

Wiener Philharmoniker / Bruno Walter (1876-1962)

A live recording from Grossen Musikvereinssaal in Vienna on 16th January 1938.

00:00 I. Andante comodo

25:00 II. Im Tempo eines gemächlichen Ländlers. Etwas täppisch und sehr derb

40:45 III. Rondo-Burleske: Allegro assai. Sehr trotzig

52:10 IV. Adagio. Sehr langsam und noch zurückhaltend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3eUKpw21ASc

 

馬勒的變格終止使用

 

馬勒交響曲中的號角運用


紀錄片:阿巴多在柏林愛樂的第一年

11:00 第一號第四樂章 法國號起立演奏

 

琉森音樂節的第一號第四樂章Final(54:38起)

https://youtu.be/4XbHLFkg_Mw?t=3287

 

 

蹦藝術每週一、二音樂講堂最新訊息🎵

https://bonart.com.tw/bonart-weekly-music-lectures-on-monday/

 

開卷蹦藝術.享受美好閱讀時光

☕️一杯咖啡.一點心意.支持蹦藝術☕️

 

各類合作提案,聯繫方式:

*手機:0917.670.518 
*Line:https://line.me/ti/p/LB1ro0P0AU
*E-mail:jenpin888@gmail.com

【BON音樂】台北市永平扶輪社:夢幻芭蕾場景《天鵝湖》32鞭轉(林仁斌專題演講)

【BON音樂】台北市永平扶輪社:夢幻芭蕾場景《天鵝湖》32鞭轉(林仁斌專題演講)
Black Swan's famous Fouetté ~ from "Swan Lake"

– 資訊整理共享於網路,欣賞古典音樂之美 –
蹦藝術 | BONART


 

 

課程主講:林仁斌

延伸閱讀 林仁斌老師專訪:


柴可夫斯基三大芭蕾舞:《天鵝湖》

俄羅斯作曲家柴可夫斯基,除了精彩的交響作品之外,更在芭蕾舞音樂中留下鉅獻。《天鵝湖》無疑是世界上最廣為人知的芭蕾舞劇,再加上後世的各種改編作品,其知名程度幾乎與芭蕾舞直接畫上等號。在《天鵝湖》中芭蕾女伶需要一個人分飾黑天鵝與白天鵝兩個角色,是難度相當高的挑戰。柔媚婉約的白天鵝,極具魅力的黑天鵝及精彩的「32鞭轉」,加上細緻動人的主題音樂,交織出這部芭蕾舞音樂中的經典。老師將帶領學員一起認識《天鵝湖》的創作背景與精彩音樂。

 

【BON話題】《垂死的天鵝》,不是《天鵝湖》喔~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kJ4uowripdw

 

《動物狂歡節》創作起源

聖桑的《動物狂歡節》寫作於1886年,當時他正在奧地利的小村莊享受休閒的度假時光。雖然帶著許多的童心未泯與樂趣而創作本曲,然而,他心中隱隱懷疑這樣「不正經的作品」,可能會妨礙他一直以來在音樂圈那種成熟和嚴肅作曲家的公眾形象。畢竟,聖桑一直以來非常重視自己的聲譽:雖然他確信這套樂曲能夠讓所有聽眾莞爾一笑,更能讓聽眾們因為音樂裡隱藏的各種「梗」而開心;但,謹慎的他,仍然在他去世之前,一直禁止這套作品該所有的公開表演。

 

1886年左右的聖桑照片

 

猜到了嗎?這個樂章就是⟨天鵝⟩(Le Cygne)~⟨天鵝⟩ 在1887年便已經在聖桑授權下單獨出版。

直到聖桑即將去世前,終於在遺囑中解禁了《動物狂歡節》之演出禁令,因此在他逝世隔年的1922年,《動物狂歡節》終於正式舉辦演出:


作曲家:柴可夫斯基

https://bonart.com.tw/russian-composer-pyotr-ilyich-tchaikovsky/

 

柴可夫斯基三大芭蕾舞劇

天鵝湖(1876)
睡美人(1889)
胡桃鉗(1892)

 

創作過程與首演

1875年,柴可夫斯基還任教於莫斯科音樂學院。他的好友貝吉耶夫(Begichev),也是莫斯科大劇院的藝術總監邀請他創作為大型芭蕾舞劇《天鵝湖》音樂,當時的酬金是八百盧布。經過一年創作,柴可夫斯基於1876年完成。《天鵝湖》芭蕾舞劇由波修瓦巴蕾舞團(Bolshoi Ballet)於波修瓦歌劇院(Bolshoi Theatre)於1877年2月20日在莫斯科首次公演。由於許多因素並未成熟,當時首演並不成功,直至後來此劇漸漸受到肯定,並最終成為柴可夫斯基最為不朽的芭蕾名作。

 

演出版本

《天鵝湖》自首演以來陸續以許多不同的版本呈現,但現今多數芭蕾舞團的服裝、佈景、編舞、劇情與音樂都基於1895年馬呂斯·佩蒂帕 (Marius Petipa) 和列夫·伊万諾夫 (Lev Ivanov) 的版本,該版本於1895年1月15日在聖彼得堡的馬林斯基劇院首次演出,由帝國芭蕾舞團擔綱演出。

而當次演出時,柴可夫斯基所創作的樂譜也曾由聖彼得堡帝國劇院的首席指揮兼作曲家里卡多·德里戈(Riccardo Drigo)進行了修訂。

 

不同結局

有關天鵝湖的結局,大致有兩種版本,喜劇與悲劇。

悲劇結局.魔法師獲勝,王子與公主雙雙殉情。

喜劇結局.魔法師失敗,王子與公主解除魔咒,從此擺脫魔咒,過著幸福快樂的生活。

但也看過許多文章,居然更發現《天鵝湖》可能有九種不同結局(驚~),以下整理各種結局:(文章出處:9種天鵝湖大結局,你看過幾個?| 芭蕾舞姬之死

ㄧ、皆大歡喜。王子戰勝魔王,與公主在一起。

二、公主拒絕王子。公主不肯原諒王子,王子摘去她的王冠。

三、王子與公主投湖殉情。魔咒最終無法破解,王子公主跳湖殉情。

四、皆爲幻象,王子自殺。所有人物都是王子心中的幻象。

五、王子搏鬥失敗,望着公主被擄走。

六、王子被擄走,公主獨傷心。王子和魔王消失在暴風雪之中。

七、王子誤殺公主。王子準備射殺魔王,卻誤殺了公主。

八、魔王被羣毆。眾天鵝們一擁而上戰勝魔王。

九、男版天鵝湖。男天鵝們一擁而上戰勝魔王。

十、白天鵝負氣離開,王子黑化後與黑天鵝在一起。

OMG...你看看 妳看看
這黑化之後的王子,身披黑色斗篷還開心地牽著黑天鵝的手...XD(第十種結局)


《天鵝湖》,是所有喜愛芭蕾舞的朋友們絕對不會錯過的舞碼。劇中女主角需一人分飾兩角黑天鵝與白天鵝之挑戰,「著名的32鞭轉」高難度舞蹈動作,源源不斷的柴可夫斯基美妙音樂以及充滿戲劇張力的劇情,都令全球風靡不已。

我們現在熟悉的《天鵝湖》,是1895年於聖彼得堡的馬林斯基劇院重新編舞演出的版本,當年由佩堤帕及伊凡諾夫兩人重新編排全劇舞蹈,雖然結局不一,有喜劇有悲劇版,但不同結局並不影響觀看整部芭蕾舞劇觀感,主要端看舞團製作如何選擇。

 

男版天鵝湖  Matthew Bourne's Swan Lake(2012)

英國編舞家馬修·伯恩爵士,針對一系列芭蕾舞劇均有新版,例如《天鵝湖》、《胡桃鉗》、《灰姑娘》,其創意與全新演繹往往讓世人瞠目結舌,此為他於2012年新推出之男版《天鵝湖》片段...

https://youtu.be/BvMT5MblXX4

 

 

劇情摘要 

純愛對抗黑暗的悲情《天鵝湖》 由西歐傳說故事改編的《天鵝湖》舞劇,情節簡單:公主奧黛特被魔法師羅斯霸特施下惡咒變成天鵝,她與同伴們只能在午夜過後短暫地恢復她們原本的少女形象。一晚她在湖邊偶遇王子齊格菲,王子對她一見鍾情並發誓替她解除魔咒。城堡的舞會中,齊格菲銜命選妃;羅斯霸特以騎士裝扮帶著女兒奧迪兒一起出現,後者化身為面貌酷似奧黛特的黑天鵝。齊格菲不察,受其魅惑而宣布與她訂婚;接著奧黛特現身。齊格菲這才驚覺自己打破了對公主的誓言,急忙趕往湖邊。在此,奧黛特與同伴們哀嘆著自己的命運。齊格菲對愛人坦承不忠,最終得到公主寬恕。然而在羅斯霸特興風作浪的魔法下,這一對情侶仍慘遭溺斃。 當然也有Happy Ending的版本:齊格菲勇鬥羅斯霸特,破除魔咒,解救了奧黛特與同伴。亦還有添加序幕的版本:奧黛特與同伴在湖濱摘花,驚逢羅斯霸特邪惡的施咒將她們變成天鵝。(取自PAR雜誌由芭蕾研究者李巧介紹文)

 

劇情敘述

 

這是個關於王子、天鵝公主與與魔法師的故事

一切就開始於很遙遠、很遙遠的國度

這天,是齊格弗里德王子21歲的生日

就在王子與朋友們一起玩樂時,皇后駕臨了

皇后告訴王子,他必須在中多公主之中挑選一位作為他的王妃,並開始學習治理國度

此時意識到自己就要告別自由自在生活的王子,卻只想逃避離開...

 

齊格弗里德王子悶悶不樂地離開皇宮,並來到了陌生的森林

就在此時,一群天鵝從他的以前天空飛過

這群天鵝是如此耀眼,美得非常特別,王子看呆了

於是他忍不住追隨這群天鵝,進入了森林的更深處,他不曾離開皇宮如此遙遠

就在眾天鵝中,有一隻特別耀眼而美麗,她的羽毛在眾鵝之中,更是顯得如此閃耀迷人...

 

王子在樹林裡停下了腳步,呆呆地欣賞著

樹葉也在此時飄落著

但樹葉間隙,讓他看見閃閃發光的湖泊

天鵝群就休息而群聚在水邊

隨著天色變暗,神奇的事情發生了~這群天鵝開始逐漸顯露出人的模樣

連湖水也開始斯乎隨著天鵝而開始發出歌唱

四隻小天鵝就這樣翩翩起舞...

 

影片欣賞:英國皇家芭蕾舞團「四隻小天鵝」舞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0GsajWIF3ws

 

 

逐漸地,夜幕低垂

最美麗的那隻天鵝也變為一位美麗絕倫的公主

 

看見了齊格弗里德王子

她說:「歡迎來到天鵝湖」「這裡很少有訪客,我是奧黛特公主」「因為被邪惡的魔法師施了魔法,白天我們便變成天鵝,到了晚上才能變回人形...」

到底是誰如此邪惡,齊格弗里德王子生氣地大喊著

「是魔法師羅斯霸特的詛咒,他很邪惡,還會化身為貓頭鷹的模樣」奧黛特說

 

「該怎麼解除這個詛咒呢?」齊格弗里德王子問

「真愛,只有真愛的承諾,才能破解。」

王子覺得奧黛特公主如此耀眼,實在美極了,便邀她共舞,一顆心也漸漸地飛到了她身上...

 

但就在黑暗中,羅斯霸特暗暗地觀察著...

羅斯霸特看出,眼前這兩位青年男女似乎愛上了對方,

便開始想方設法要破壞兩人

於是他現身,施了咒語讓天鵝們亂飛

硬生生地讓王子與公主分開

「今晚,請妳到我的皇宮裡!」王子大喊著(我要選妃啦~)

於是王子被魔法驅逐出森林,也回到了宮殿等待著奧黛特公主的來臨...

 

齊格弗里德王子回到皇宮之後,皇后早已安排盛大的舞會,邀請各國佳麗蒞臨登場跳舞,要讓心愛的兒子挑選出自己的最愛

王子看著一位又一位公主佳麗上場舞蹈,但絲毫提不起興致,因為經過森林的相遇,他早已心屬奧黛特

 

以下為第三幕劇情,穿插筆者另一篇文章

https://bonart.com.tw/2019-classical-ballet-swan-lake-at-taipei/

 

就在突然間,王子看見了一位與非常奧黛特非常相似的黑衣公主,心跳加速...

與在森林時的白衣不同,但分明就是同一人

身上的禮服同樣閃閃發光,也耀眼動人~這似乎就是森林裡他愛上的奧黛特,不是嗎?王子心兒怦怦地跳著

但這位黑天鵝,是由魔法師女兒奧迪兒所假扮的公主,她的現身就是要讓王子錯亂,進而破壞真愛的魔咒

奧迪兒一步一步走向舞池中央,也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

美麗的黑衣公主奧迪兒似乎有點跟穿著白衣時有點不一樣

但王子實在太開心了,便不疑有他地將所有的注意力關注在她身上

 

黑衣公主奧迪兒開心地與王子跳著舞,

舞著舞著,奧迪兒實在太美太耀眼~王子一顆心再次飄到她身上

 

就在介紹給皇后這是自己的愛人之後,王子跪下求婚,許下愛的誓言...

但是這一切完全就是魔法師的詭計!

現在,邪惡的詛咒將使王子與黑天鵝奧迪兒結婚,而不是白天鵝奧黛特

珊珊來遲的奧黛特在窗外見到了這一幕,傷心欲絕

此時,羅斯霸特與女兒奧迪兒奸計得逞,狂放地笑著...

奧迪兒在大笑中,與魔法師一同離開了皇宮,留下了錯愕的王子與眾人...

 

王子發現自己鑄下大錯,便追了出去

即使是向奧黛特百般解釋,但確實他已經向奧迪兒許下婚姻的終身承諾,

魔咒已不能解

 

這時候王子想到一個辦法:如果能夠打倒邪惡的魔法師,是否就能打破這個詛咒呢?

 

此時羅斯霸特也已然趕到森林,王子便與他開始決鬥...緊張氣氛瀰漫全場

最後結局大致以悲劇或喜劇這兩大走向為主:

悲劇結局.魔法師獲勝,王子與公主雙雙殉情。

喜劇結局.魔法師失敗,王子與公主解除魔咒,從此擺脫魔咒,過著幸福快樂的生活。


《天鵝湖》芭蕾全劇版本欣賞

第一種:皆大歡喜。王子戰勝魔王,與公主在一起。

https://youtu.be/9rJoB7y6Ncs?t=6543

 

第五種:王子搏鬥失敗,望着公主被擄走。

https://youtu.be/BT_O0luUSGg?t=8602

 

芭蕾舞最經典舞碼:黑天鵝32鞭轉

在故事中,黑天鵝為魔王之女,也是魔法師,具有法力,也因此能變化為黑/白天鵝迷惑王子與眾人。要如何凸顯出這位具有魔法又神秘的女子呢?那麼一定要讓她跳出與眾不同的舞步

 

因此~「揮鞭舞」(Fouetté)就被加入《天鵝湖》中,成為了黑天鵝永遠的代表作:

 

→【知識篇】Fouetté究竟有多難?

 

*Fouetté 知識教學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XfmSv0z205s

 

【有片】七段黑天鵝32鞭轉(Fouetté合輯

0:08 Ekaterina Kondaurova

0:37 Marianela Nunez

1:12 Gillian Murphy

1:50 Olga Esina

2:26 Maria Alexandrova

2:58 Yuhui Choe

3:35 Nina Ananiashvili


【有片】娜塔莉波曼的《黑天鵝》集錦

 

【有片】各版本《天鵝湖》黑天鵝變奏/鞭轉合輯 

 

【有片】各劇旋轉不停歇大合輯

 

 

【補充資料】

黑天鵝變奏舞:三大版本比較

Black Swan / Odile Variation

Svetlana Zakharova (00:00)

Natalia Osipova (01:32)

Marianela Nunez (03:45)

https://youtu.be/sYIHjStEQrk

 

兩大黑天鵝PK比一比

Black Swan Variation (Split Screen): Nunez, Osipova

https://youtu.be/Tx0dxyHhjWQ

 

 

黑天鵝與白天鵝.永遠的話題

 

 

開卷蹦藝術.享受美好閱讀時光

☕️一杯咖啡.一點心意.支持蹦藝術☕️

 

各類合作提案,聯繫方式:

*手機:0917.670.518 
*Line:https://line.me/ti/p/LB1ro0P0AU
*E-mail:jenpin888@gmail.com

【BON音樂】德布西:《佩利亞斯與梅麗桑德》(Pelléas et Mélisande)歌劇資料

【BON音樂】德布西:《佩利亞斯與梅麗桑德》(Pelléas et Mélisande)歌劇資料
All about Debussy's Pelléas et Mélisande

– 資訊整理共享於網路,一起欣賞音樂與藝術之美 –
蹦藝術 | BONART


《佩利亞斯與梅麗桑德》(Pelléas et Mélisande)歌劇基本資料

 

作曲家:德布西

劇作家:莫利斯.梅德林克(Maurice Maeterlinck)

創作年份:1902

創作地點:法國 France

歌劇分幕:5幕歌劇

歌劇語言:法語 French

首演日期:1902年4月30日 

首演地點:法國巴黎歌劇院 Théâtre impérial de l’Opéra de Paris


佩利亞斯與梅麗桑德.獨一無二的永恆之作

 

德布西的《佩利亞斯與梅麗桑德》,是一部在歌劇史上非常特別的作品。

作曲家本人,是這樣評論的「這是一部創作於華格納之後的歌劇,但非啟發自華格納。」(It is an opera after Wagner, not inspired by Wagner)

德布西幾乎忠實而高度還原了文學家莫利斯.梅德林克(Maurice Maeterlinck)的象徵主義而極戲劇的情節,音樂在充滿感性且夢幻般的氛圍中緩緩開展而蔓延著~歌劇裡,歌聲語法語音節獨特的語韻,朦朧的交響樂手法,生動地描繪出虛構的中世紀阿勒蒙德王國(Kingdom of Allemonde)裡,充滿虛幻而不真實的美感。歌劇以連續不間斷的五幕規劃呈現,仔細欣賞,會發現這是一部閃閃發光、傲立於世的獨一無二音樂創作。

 

【轉載】佩利亞斯與梅麗桑德 - 開風氣之先的作品

文.劉詩嶸

(部分譯名與台灣不同,視狀況修改以符合本地閱讀習慣)

德布西(1862~1918)是十九、二十世紀之交最重要的歐洲作曲家之一。一提到他,人們立刻會想到具有極度朦美的管弦樂曲《牧神午後前奏曲》(Preludea l'apres-midd'un faune);這是德布西根據他的好友、象徵主義詩人馬拉美(Mallarme, 1842 - 1898)的同名詩篇譜寫的,但它並非是一首標題性的描述樂曲,而是將作曲家自己對於這首詩的印象用美麗而富於特色的音樂語言將之重現。這首樂曲甫一出現就使巴黎音樂界大為震驚,並因此獲得了印象主義的美名。

德布西在巴黎音樂院學習的時候就有不肯遵循作曲法規的名聲,1884年他創作的清唱劇《浪子》(L'Enfant prodigue)獲羅馬大獎,得以去羅馬的梅迪奇莊園兩年。這兩年中他結識了李斯特(Liszt)、威爾第(Verdi)、鮑益多(Boito)等歐洲當時最優秀的音樂家,後來又去觀摩拜魯特的音樂節,對於華格納的作品也一度崇拜過,1889年在巴黎博覽會上由爪哇而來的甘美朗(Gamelan)樂隊的演奏也給他深刻的印象,並對他後來的創作產生了影響。

這個時期可以說是德布西廣泛吸收各方面營養的階段,正是在這樣廣收的前提之下,他自己獨特的音樂風格也逐漸形成了。德布西也有很好的文學修養,他是詩人馬拉美的沙龍的常客,與當時的知名畫家們也有交往。除了作曲之外,他還是一位有獨特見解的音樂評論家呢!

盡管德布西一生只創作完成了一部歌劇,但是他感興趣過的、接觸過的不只此,例如他據法國古典義戲劇家高乃爾(Pierre Corneille)的《熙德》(El Cid)創作一部以劇中的男女主角歌劇《羅德里哥與施曼娜》(Roderique et Chimeme)另外,他對美國神秘主義作家愛倫·坡(Edgar Allan Poe)也很感興趣,曾考慮將他的《厄舍古廈的傾塌》(The Fall of the House of Usher)等兩篇小說改編為歌劇,但是都由於各種原因而流產了。對於比利時戲劇家梅德林克(Maurice Maeterlinck, 1862-1949)的作品,德布西起初曾先對他的早期創作《梅蘭娜公主》(Princesse Maleine)感到興趣並請求他允許改編為歌劇,但是由於梅德林克屬意於比德布西更早出名的作曲家丹第(D'Indy, 1851-1931)而遭到了婉言拒絕,結果丹第後來也沒有就這個題材寫成歌劇。

這次,德布西有了上次的經驗,沒有再冒味地去直接請求,而是通過兩位文學界的朋友去向梅德林克情商,終於比較順利地取得了將詩劇《佩利亞斯與梅麗桑德》改編為歌劇的權利。

此時,歐洲的浪漫主義 - 現實主義歌劇已是強弩之末,在威爾第的最後傑作《奧賽羅》(Otello)後,雖然還有普契尼及寫實主義(Verismo)歌劇學派的作曲家們,例如雷翁卡瓦洛(Leoncavallo)、馬斯卡尼(Mascagni)的一些受觀衆歡迎的作品,但直到晚在1926年方才首次演出的《杜蘭朵公主》(Turandot),義大利歌劇的思想和藝術性及技術上的創新都再也不能對威爾第有所超越。

在法國,於比才(Bizet)、古諾(Gounod)和馬斯奈(Massenet, 1842-1942),之後雖然有夏邦提耶(Charpentier, 1860-1956),但是他的名作《露易絲》(Louise)只能被認為是對普契尼的《波希米亞人》(La Boheme))無意之中的。在俄羅斯,才華橫溢的穆索斯基(Mussorgsky, 1839-1881)和深思熟慮的柴科夫斯基(Tchaikovsky, 1840〜1893)所創作的震撼人類靈魂的《鮑里斯·戈杜諾夫》(Boris Godunov)和《黑桃皇后》(The Queen of Shades)等歌劇,也都在它們各自的藝術風格、手法和範圍内達到了巔峰,只有穆索斯基的歌劇中的吟誦體給了後來者新的啟迪。

至於德國的華格納(Wagner, 1813-1883),將被他自己所創造的樂劇(Music drama)這一音樂戲劇形式從各個方面發展到了極致,成了「空前絕後」的藝術品種,再也無人能重複,更無人能超越。德布西就是在這樣的形勢下開始他的歌劇創作的,假如不能另闢蹊徑便無路可行,而梅德林克的這齣抒詩劇裡面所具有的朦詩意正好符合他當時的藝術追求,他認為儘管《佩利亞斯與梅麗桑德》齣戲裡面有夢幻般的氛圍,但是他包含了比實的生活故事更多的人性,他的語言富於啟發性,極易在音樂和管弦樂中得到延伸,因此他要求劇中的角色要循著音樂本身的韻調盡量唱得自然,而不要美卻彆扭的旋律。

在這一點上,德布西對角色的音樂語言的處理恰恰與法國啟蒙思想家盧梭(Rousseau, 1712-1778)的觀點相吻合而受到羅曼羅蘭(Romain Rolland)的高度稱讚。而對這部歌劇的歌唱韻調的寫法更近、更直接的影響,卻是來自前面所提到的俄羅斯作曲家穆索斯基在其歌劇《鮑里斯·戈杜諾夫》中所運用的吟誦體。有一種說法是德布西觀看了《鮑里斯·戈杜諾夫》在巴黎的演出而得到的啟發。其實,是在1889年時他看到這部歌劇的樂譜,進行了研究,因為它的巴黎首演要到1908年,此刻《佩利亞斯與梅麗桑德》已然在六年前就上演了!

如果我們在德布西此前的那首絕妙的《牧神的午後前奏曲》中領略了他運用管弦樂團的色彩的本領,那麼在這部歌劇内的管弦樂部分,更是極其烘托戲劇背景及人物感情之能事,例如劇中男女主人公在動盪的風雨背景下初次相遇時,音樂對自然景色和人物心情的複合的描繪、陰森的樹林、黑暗的古堡穹頂與射向樓梯的一縷光明的巧妙對比......,作曲家簡直將管弦樂用得出神入化!

由於在排練時發現换景的時間過長,巴黎喜歌劇院的經理阿爾貝·卡萊便建議德布西寫若干段間奏曲使觀看歌劇的人們對於戲劇的感受得以延續,但是後來發現這幾段奏曲的作用遠遠超過了原來的預料而成為精緻的管弦樂小品了。我想,美國音樂學者保羅亨利・朗格(Paul Henry Lang)在其《西方音樂文化史》(Music in Western Civilization)一書中對於德布西部作品的評論可以作為這篇介紹的總結,他在「世紀的最後風格綜合一印象主義」這一節中寫道:「他的歌劇《佩利亞與梅麗桑》戲院上演的任何其他劇都不一樣。他的徹底創造性表現在:力圖排除任何旋律的結構的、具體的、音樂的或配的式唱了詩歌誦,十分接近口語;管弦樂擔負描寫和表現一切的任務,可以說這是皈依了華格納的原則,但是它在這唯一無二的『歌劇」中扮演劇中人的角色。它只是跟著戲劇走,有時停下來揭示劇詞的潛在思想,或構成一個局面,使劇情在其中得以發展。......這些感覺是新穎的,因為在德布西之前從來沒有任何人創造出過題材、結構、形式、音色的如此緊密的連繫。」(引自張洪島譯文)。

德布西在歌劇方面走出了一條新路,《佩利亞斯與梅麗桑德》的上演不僅獲得了很大的成功,而且給予後來的歌劇創作深遠的影響。歐洲歌劇在「山窮水盡疑無路」的情況下,又見到了「柳暗花明」的前景,此後的作曲家們,如巴爾托克(Bartok, 1881-1945)歌劇《藍鬍子的城堡》(Bluebeard's Castle),就直接受到德布西的歌劇創作原則及美學觀點的影響,至於受其間接影響的就更多了。因此,說德布西的這部歌劇,在歐洲歌劇史上起了又一次的里程碑的作用,是一點也不過分的。

歌劇角色一覽

阿凱爾(阿勒芒國 國王) 男低音
珍妮薇耶芙(佩利亞斯和戈洛德的母親) 女中音
佩利亞斯(阿凱爾國王的孫子) 男中音
戈洛德(佩利亞斯同母異父的哥哥) 男中音
梅麗桑德(戈洛德的妻子) 女高音
伊尼奧爾德(戈洛德與前妻的兒子) 女高音或童高音(boy treble)
醫生 男中音
牧羊人 男中音

 

禁忌之愛.悲苦秘戀

分場說明

*英文歌劇劇本點閱

劇情時間:無特定,但可能為中世紀

地點:阿勒蒙德王國(Kingdom of Allemonde)及其周邊地帶

(劇情顧以仁整理)

第一幕

第一場

戈洛德王子在遠離家園的地方打獵時了路,他在水邊發現梅麗桑德獨自在哭泣。梅麗桑德開始時害怕戈洛德,不讓他碰她,也不讓他替她從水裡撈回她的王冠。戈洛德告訴她,他是阿勒芒國王的孫子。但是,梅麗桑德卻不肯回答戈洛德提出的關於她身世的各個問題。戈洛德說梅麗桑一個人在外面過夜太危險,並說服她跟他走。

第二場

戈洛德的母親珍妮薇耶芙向阿凱洛國王讀戈洛德寫佩利亞斯的一封信。戈洛德說了他跟梅麗桑德見面的情況。他們已在六個月前結了婚,可是他對她的了解,還是跟他們初次見面時一樣少。

戈洛德請佩利亞斯說服國王阿凱爾接受梅麗桑德,並且說,如果阿凱爾願意,就請佩利亞斯在城堡的塔頂點亮一盞燈,那樣他可以從海上看見;否則他將永不回家。阿凱爾國王本來想讓已經妻的戈洛德跟另一位公主結婚,以結束長期的戰爭和舊恨,但他看信件後表示同意接受梅麗桑德。

佩利亞斯想去看望一個快死的朋友。但阿凱爾說佩利亞斯的父親也病得很重。他讓佩利亞斯留下。之後珍妮薇耶芙讓佩利亞斯晚上點亮塔頂的燈。

第三場

梅麗桑德到城堡,與婆婆珍妮薇耶芙及小叔佩利亞斯見了面。

 

第二幕

第一場

佩利亞斯把梅麗桑德帶到城堡花園裡的泉水邊。她漫不經心地把戈洛德給她的戒指扔著玩,結果戒指掉進水裡去了。她問佩利亞斯要是戈洛德問起來該怎麼說?佩利亞斯表示,該說實話。

第二場

戈洛德因為他騎的馬受驚而受了點傷。梅麗桑德去照顧他。她向他表示在城堡裡生活得不高興,卻說不出原因來。戈洛德發現她的戒指不見了,梅麗桑德說是在海邊的山洞裡丟失的。戈洛德馬上去找,並且讓佩利亞陪她去。

第三場

佩利亞斯和梅麗桑德雖然知道戒指不在山洞裡,但仍然按照戈洛德的要求到山洞裡去。在那裡,他們發現了三個逃荒的老頭兒在睡覺,於是就離開了。

 

第三幕

第一場

梅麗桑德坐在塔樓上的窗戶邊,一面唱歌,一面梳理她的長髮。佩利亞斯到塔下喊她,讓她探出頭來。梅麗桑德的頭髮一直垂到塔下。佩利亞斯親吻著頭髮,並向梅麗桑德表示愛意,但這時戈洛德走過來,見狀他們才分開。

第二場

戈洛德把佩利亞斯帶到城堡的地窖裡。那裡的死水池散發出的臭味,使佩利亞斯透不過氣來。

第三場

戈洛德和佩利亞斯走出了地窖。中午的鐘聲響過,戈洛德終於對佩利亞斯和梅麗桑德之間的關係表示懷疑。他對佩利亞說,他們倆前一天晚上像小孩子那樣玩耍,對梅麗桑德有害,因為她快要當母親了,經不起刺激。他讓佩利亞斯以後盡量跟她疏遠。

第四場

戈洛德跟他與前妻生的兒子伊尼奥德坐在梅麗桑德的窗下。戈洛德懷著嫉妒心,向伊尼奧爾德多方打聽佩利亞斯和梅麗桑德之間的行為。可是伊尼奧爾德說不清楚,只說他們倆接過吻。戈洛德把伊尼奧爾德高舉到梅麗桑德窗前,他看到梅麗桑德和佩利亞斯在裡面,可是沒做什麼。伊尼奧爾德看了一陣之後感到害怕,要他爸爸把他放下來。

 

第四幕

第一~二場

佩利亞斯跟梅麗桑德見面。他告訴她,自己的父親病情好轉了,而且讓他出外旅行。他準備接受父親的敦促,但在離開之前一定要跟梅麗桑德再見一次面。他們倆約好晚上到花園裡的泉邊去。

阿凱爾國王來到,對梅麗桑德說,佩利亞斯父親逐漸康復,使城堡又有了生氣。

他說他一直同情和關懷她,並希望她以自己的青春美貌,預示城堡的新時代的來臨。戈洛德進來說佩利亞斯當晚要走了。但戈洛德見到梅麗桑德時嫉妒心大發,突然抓住她的頭髮,把她拽來拽去。阿凱爾國王喊住了他。

第三~四場

小伊尼奥爾德一個人在玩耍,後來他看見一群羊走過,就跟著離開了。晚上,佩利亞斯來到泉水邊。他覺得他必須離開梅麗桑德,與她的關係得就此結束。

但是當他們見面時,卻忍不住互相傾吐愛慕之情。他們聽見城堡的大門關上了,此時他們的情感已回不去了,兩人不顧一切地擁抱。可是,他們發現戈洛德正躲在一棵大樹後,拿著劍,監視著他們。他們來不及逃走,戈洛德跑過去,用劍把佩利亞斯砍倒,就這樣殺死了佩利亞斯。梅麗桑德則驚惶失措地跑掉。

 

第五幕

阿凱爾、戈洛德和醫生守候在梅麗桑德床邊。她生下女兒後,生命垂危。

戈洛德雖然因為殺了佩利亞斯而後悔,但還是要梅麗桑德承認她跟佩利亞斯的愛是大逆不道的。梅麗桑德沒有給他滿意的回答。城堡裡所有的女僕人進來了,她們在梅麗桑德彌留時跪下。老國王把戈洛德引出去。他說,梅麗桑德已經死去,現在,輪到她的小女兒來接替她活下去...


歌劇樂譜欣賞

Act I

00:00:08 - Scène 1 - 'Une forêt' [A forest]

00:12:32 - Scène 2 - 'Un appartement dans le château [A room in the castle]

00:21:32 - Scène 3 - 'Devant le château [Before the castle]

Act II

00:28:09 - Scène 1 - 'Une fontaine dans le parc' [A well in the park]

00:38:00 - Scène 2 - 'Un appartement dans le château [A room in the castle]

00:51:04 - Scène 3 - 'Devant une grotte [Before a cave]

Act III

00:55:51 - Scène 1 - 'Une des tours du château' [One of the towers of the castle]

01:09:36 - Scène 2 - 'Les souterrains du château' [The vaults of the castle]

01:13:26 - Scène 3 - 'Une terasse au sortir des souterrains' [A terrace at the entrance of the vaults]

01:18:01 - Scène 4 - 'Devant le château [Before the castle]

Act IV

01:27:37 - Scène 1 - 'Un appartement dans le château [A room in the castle]

01:30:24 - Scène 2 - (The same)

01:46:23 - Scène 3 - 'Une fontaine dans le parc' [A well in the park]

01:50:17 - Scène 4 - (The same)

Act V

02:03:35 - 'Une chambre dans le château [A room in the castle]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lc7h0BLCBQk&t=292s

 

歌劇版本欣賞(英文字幕)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gHSKXZpZWCk

 

*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

Claude Debussy - Pelleas et Melisande 

Franz Welser-Möst

Zurich Opera House Chorus and Orchestra

Rodney Gilfry - Pelléas,

Isabel Rey - Méllisande,

Michael Volle - Golaud,

László Polgár - Arkel,

Cornelia Kallisch - Geneviève,

Eva Liebau- Le petit Yniold,

Guido Götzen - Un médecin / Un berger

 

 

 

開卷蹦藝術.享受美好閱讀時光

☕️一杯咖啡.一點心意.支持蹦藝術☕️

 

各類合作提案,聯繫方式:

*手機:0917.670.518 
*Line:https://line.me/ti/p/LB1ro0P0AU
*E-mail:jenpin888@gmail.com

【BON音樂】蹦藝術X大人社團:音樂裡的多重協奏之美(一)巴赫:第五號布蘭登堡協奏曲

【BON音樂】蹦藝術X大人社團:音樂裡的多重協奏之美(一)巴赫:第五號布蘭登堡協奏曲
All about Bach: Brandenburg Concerto No.5

– 資訊整理共享於網路,一起欣賞音樂與藝術之美 –
蹦藝術 | BONART


大人的古典音樂鑑賞線上直播課(5/11週四下午班,共5堂):音樂裡的多重協奏之美

古典音樂是你的生活必需品?
希望有機會能拓展對古典樂的了解?
跟著林仁斌老師一起認識偉大的音樂變奏藝術!

《大人社團》與蹦藝術攜手開設古典音樂鑑賞課程,這期林仁斌老師將以「變奏曲」為主軸,精選4首經典變奏曲帶領學員欣賞每首的獨特之處,讓您徜徉在樂曲中,更貼近音樂家的心血結晶,聽出更多況味與樂趣!

《延伸閱讀》大人的音樂欣賞線上直播課程好嗎?學員真實回饋分享

《延伸閱讀》大人的音樂欣賞課學員回饋,看他們用音樂為生活注入繽紛

 

精彩課程再推薦

大人的古典音樂鑑賞線上直播課(5/11週四下午班,共5堂):音樂裡的多重協奏之美

 

主講人:林仁斌老師

 

  • 第一堂 │ 巴赫:第五號布蘭登堡協奏曲

獨奏樂器:長笛、小提琴、大鍵琴

巴赫留有6首布蘭登堡協奏曲,在曲式上均為大協奏曲(Concerto grosso),也就是不是由一位獨奏者與樂團合作,而是由一組數量較少的獨奏家(通常2-4位)與樂團競奏。本首第五號布蘭登堡協奏曲之獨奏樂器為長笛、小提琴與大鍵琴,除了是歷史上少有的特別組合,更在大鍵琴的獨奏聲部有非常特別的處理,讓木管、弦樂與鍵盤同時齊揚,非常具有歷史意義與價值。

 

精彩預告

  • 第二堂 │ 莫札特:長笛與豎琴協奏曲K.299

獨奏樂器:長笛、豎琴

這是一首喜悅與悲傷並存的偉大作品:從兒時開始,莫札特在父親里奧波德的安排之下,開啟了他成為歐洲最知名音樂神童旅程,光輝燦爛的人生似乎即將就此順利開展;然而,成年後持續載浮載沉於不穩定的工作狀態,...在父親強力主張下,莫札特與母親於1778年同赴巴黎,試圖謀求下一份長期工作職位。諷刺的是,當莫札特1778年4月完成這首音樂極美的長笛與豎琴協奏曲後,母親生病且病情日益加劇; 7月3日,莫札特迎來了一生與之相依的母親死亡與永遠的分離...... 

  • 第三堂 │ 貝多芬:三重協奏曲 op.56

獨奏樂器:小提琴、大提琴、鋼琴

貝多芬的三重協奏曲一直是許多音樂家們在音樂會的最愛曲目,創作於1803年到1804年間(同期作品還有歌劇《費黛里奧》、第四號鋼琴協奏曲、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與第四號交響曲等),並公開首演於1808年的夏天。在貝多芬的設計下,這首三重協奏曲不但有著室內樂般的親密氛圍,三位主奏者彼此對話且競爭,彷彿古話三國,精彩各據一方,實為不可多得的一代經典名曲。

  • 第四堂 │ 布拉姆斯:雙重協奏曲 op.102

獨奏樂器:小提琴、大提琴

布拉姆斯一生共有四首協奏曲:鋼琴協奏曲兩首、小提琴協奏曲一首與這首小提琴大提琴雙重協奏曲。這首雙重協奏曲是他晚年最後一部大型的管弦樂作品,作曲緣由為他與好友姚阿幸因故交惡,人在瑞士度假的布拉姆斯原本想寫第五號交響曲,但想起故人情誼,於是轉念創作以小提琴及大提琴為主奏樂器的雙重協奏曲。幸而後與姚阿幸誤會冰釋重歸於好,姚阿幸本人亦擔任首演獨奏家而留下佳話。本堂講座中,就讓林仁斌老師帶您品評布拉姆斯最後的偉大之作。

  • 贈第五堂 │ 浦浪克:d小調雙鋼琴協奏曲

獨奏樂器:雙鋼琴    

法國作曲家浦浪克(Francis Poulenc, 1899-1963)的音樂風格經常展現出近代法國音樂中的戲謔與纖細之感,遊走在調性與無調性之間而保有深刻的趣味感。這首創作於1932年的《d小調雙鋼琴協奏曲》,由作曲家本人與友人雅克‧費利亞(Jacques Février)一起完成首演;13年後浦浪克也曾與英國著名作曲家暨鋼琴家布烈頓(Benjamin Britten)一同聯手再次演出。全曲分為三個樂章,音樂取材自莫札特與拉威爾,相當具有變化與活力,但又帶著現代音樂中的不和諧感,非常特別。本堂講座中,就讓林仁斌老師帶您解構這首當代的雙鋼琴重要之作。


巴赫:布蘭登堡協奏曲

→維基百科資料網頁

 

 

六首布蘭登堡協奏曲,六種風情

1721年,巴赫創作了六首大協奏曲,署名題獻給布蘭登堡的克里斯蒂安·路德維希侯爵(Christian Ludwig),標題為《六首不同樂器的協奏曲》。

克里斯蒂安·路德維希侯爵(Christian Ludwig):

克里斯蒂安·路德維希侯爵(Christian Ludwig

 

這六首《布蘭登堡協奏曲》,每首都有著各自不同的獨奏樂器,並具有當時器樂寫作盛行的「大協奏曲」(Concerto Grosso)形式,也就是具備「主奏部」(Concertino)與「樂團協奏部」(Tutti);音樂上則為「Ritornello」:即「Solo」與「Tutti」。

 

《布蘭登堡協奏曲》資料與獨奏樂器一覽:

Concerto Key BWV Solo
Brandenburg Concerto No. 1 F major 1046
  • 三部雙簧管
  • 兩部自然法國號
  • 低音管
Brandenburg Concerto No. 2 F major 1047
  • 小號
  • 直笛
  • 雙簧管
  • 小提琴
Brandenburg Concerto No. 3 G major 1048
  • 三把小提琴
  • 三把中提琴
  • 三把大提琴
  • 大鍵琴
Brandenburg Concerto No. 4 G major 1049
  • 兩把直笛
  • 小提琴
Brandenburg Concerto No. 5 D major 1050
  • 長笛
  • 小提琴
  • 大鍵琴
Brandenburg Concerto No. 6 B-flat major 1051
  • 兩把中提琴
  • 兩把古提琴(violas da gamba)
  • 大提琴
  • 小提琴
  • 大鍵琴

 

弦樂:弓的演進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MqKmNjAc-xs

 

巴洛克時期的提琴與弓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MEOgzUkD-IY&t=534s

 

維奧爾琴介紹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5_SOIMHYeu4

 

巴洛克木長笛介紹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n6Ts2z9tXg8

 

延伸閱讀

https://bonart.com.tw/yamaha-protects-the-african-blackwood/

 

巴赫:無伴奏長笛組曲 BWV1013

Marten Root, Baroque flute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onB39cumbF4

 

各種鍵盤樂器介紹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MStyN7LrZcQ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emkJ0A7IfkY

 

談早期的鍵盤協奏曲

在莫札特之前,早期鍵盤協奏曲作曲家以C.P.E. Bach為領導人物。

這幅知名的「無憂宮長笛音樂會」場景,由畫家阿道夫·馮·門澤爾(Adolph von Menzel)生動地畫出18世紀時,普魯士君王腓特烈二世(歷史上稱之為腓特烈大帝)在他名為「無憂宮」的音樂廳裡吹奏長笛的樣貌,坐在大鍵琴前演奏即為 C. P. E. 巴赫。作為音樂家,腓特烈大帝文功武治,功績顯赫,在音樂上亦非常有著墨:共創作了四首交響曲和約100首奏鳴曲。而在文學與藝術部分,除了和文學家伏爾泰經常有交流,也與許多當代著名哲學家和藝術家有聯繫。

 

而作曲家J.S. Bach、J.C. Bach、Soler、Wagenseil、Schobert、Johann Baptist Wanhal 而至海頓,皆有不同的鍵盤協奏曲問世。

例如巴赫的第五號布蘭登堡協奏曲,也存在著以鍵盤作為三件主要獨奏樂器之一(小提琴、長笛與鍵盤):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LHjbRMIIhuM&t=48s

 

從當時所盛行的協奏曲作品,包括了器樂協奏曲與鍵盤協奏曲,皆有著管弦樂合奏和獨奏段落的交替,也若干程度地反映出巴洛克時期的歌劇傳統(樂器演奏/歌唱交替進行),稱之為「反始曲式」(Ritornello Form)

即便後來的莫札特鋼琴協奏曲的第一樂章,也喜愛使用「反始曲式」作為基本形式;在莫札特的小提琴協奏曲中,也可以看到相似的結構。

 

什麼是Ritornello Form?

巴洛克時期興起的器樂作曲手法

廣泛地使用於第一與第三樂章


以代稱進一步說明

樂段代稱:

| R--A1—R--A2—R | B | R--A1—R--A2—R ||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3i3a0kEI7CA

 

第五號布蘭登堡協奏曲手稿樂譜,樂曲開頭的「Ritornello」主旋律:

 

第五號布蘭登堡協奏曲(BWV 1050)「Soli 主奏樂器」是小提琴,長笛和大鍵琴,「Tutti 大團」是弦樂器與低音聲部。也是六首布蘭登堡協奏曲中,演奏長度最長的一首(總長約20-22分鐘)。

最值得觀察與欣賞之處,是除了高音兩聲部(長笛與小提琴)之外,大鍵琴在此曲中有著重要的地位,包括第一樂章就具有大鍵琴精彩的獨奏裝飾奏(Cadenza)。

 

以巴赫的第五號布蘭登堡協奏曲為例,介紹當時盛行的「Ritoenello Form」寫作方式: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VtS5kkndrS4

 

第一樂章 段落說明

第一樂章共有9個Ritornello、8個Solo段

0:00 Ritornello Complete Ritornello played by orchestra, loud, bright, strong, major..
0:20 Solo Flute, violin with Harpsichord accompaniment. Faster rhythms, some new themes as well as themes from the ritornello.
0:44 Ritornello (first phrase) Orchestra, loud
0:49 Solo Soloists play similar material to first Episode
1:08 Ritornello (middle phrase) Ochestra, loud
1:15 Solo Soloists play similar material to first Episode moving the work more strongly to a minor key.
1:35 Ritornello (middle phrase) Orchestra loud, in a minor key.
1:40 Solo Soloists play similar material to first Episode, later harpsichord begins playing faster scales. Fake entrance of ritornello at 1:57
2:21 Ritornello (middle phrase) Orchestra
2:27 Solo Further fragments material from ritornellos
3:00 Minor Section of the work Large Scale transition: Quiet flute and violin dialogue, accompanied by quiet orchestra. Largely in the minor, slow harmonic rhythm (movement from one harmony to another.)
3:17   Staccato (detached) notes in cello, flute and violins.
3:50   Long held high notes prepare for ritornello return.
4:04 Ritornello (first phrase) Orchestra, loud
4:08 Solo Violin and flute trade off scales in imitation, fake entrance of ritornello at 4:26
4:51 Ritornello (first/second phrase) Orchestra, loud, return to original key.
5:02 Solo  
5:30 Ritornello (middle phrase) Orchestra, loud
5:38 Solo Harpsichord begins to take control: Fast harpsichord runs leading into cadenza. Staccato notes in flute and violin then they drop out leaving:
6:17 Harpsichord Cadenza Long passage of motives from solo sections.
8:10   Faster, more brilliant, highly virtuosic. Begins to sound as if Bach, or the harpsichord player, were drunk while composing.
8:36   Tension increases in anticipation of ritornello return.
9:26 Final Ritornello Orchestra, loud, plays complete ritornello.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jXONa--244s

 

樂譜版本欣賞

  • 00:00 第一樂章:快板 Allegro
  • 07:03 大鍵琴裝飾奏 (Solo/Cadenza)
  • 10:27 第二樂章:深情的 Affettuoso
  • 15:48 第三樂章:快板 Allegro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qBOJDTvG0DQ&t=18s

 

捲動樂譜版本

1. Allegro - 0:13

(Cembalo solo) - 6:40

2. Affeituoso - 10:02

3. Allegro - 15:17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3vx4Sc_SMsQ

 

手稿樂譜版本欣賞

1. Allegro (0:00)

2. Affettuoso (10:07)

3. Allegro (15:34)

Peter Matzka, violin Kate Clark, flute Peter Watchorn, harpsichord

Concerto Armonico, Wien

Recorded 1995, Wiener Konzerthaus, Mozartsaal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dZ6361XnsRI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LHjbRMIIhuM&t=60s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gIgqeA76cdU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_V7oujd9djk

 

 

開卷蹦藝術.享受美好閱讀時光

☕️一杯咖啡.一點心意.支持蹦藝術☕️

 

各類合作提案,聯繫方式:

*手機:0917.670.518 
*Line:https://line.me/ti/p/LB1ro0P0AU
*E-mail:jenpin888@gmail.com

【BON音樂】馬勒各交響曲之最美片段賞析(中)

【BON音樂】馬勒各交響曲之最美片段賞析(中)
The beauty of Mahler's symphonies -2

– 資訊整理共享於網路,一起欣賞音樂與藝術之美 –
蹦藝術 | BONART


馬勒的交響曲,雖然常常出現許多「大爆炸XD」,其尤像第一號第四樂章與第二號第五樂章的開頭...,但更有許多不可思議的美感隱藏於其中,而馬勒那種「悲喜參半」的猶太式思維,如果您能找到並仔細聆聽,更會發現似乎進進入他的內心世界,最快的捷徑。

 

先讓我們來看知名Youtuber的影片:

0:11 - Symphony #1

4:22 - Symphony #2

8:08 - Symphony #3

11:24 - Symphony #4

16:20 - Symphony #5

20:09 - Symphony #6

23:22 - Symphony #7

26:01 - Symphony #8

28:26 - Symphony #9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ylfWo2DoFyo


馬勒第四號交響曲

G大調第4號交響曲馬勒創作於1899年至1901年間創作的四樂章交響曲。最後樂章加入女高音獨唱,而歌詞選自詩集《少年魔號》中的《天國的生活》(Das himmlische Leben)。

 

第4號交響曲全曲共4個樂章:

  1. 精緻、從容地—非常閒適地(Bedächtig. Nicht eilen—Recht gemächlich
  2. 悠閒地速度,不緊不慢(In gemächlicher Bewegung; ohne Hast
  3. 平緩,略似柔板(Ruhevoll, poco Adagio
  4. 非常滿足地(Sehr behaglich

 

第四樂章:非常滿足地(Sehr behaglich

樂譜版本

https://youtu.be/pCuHCMitaoQ?t=2905

 

歌詞(取自維基百科

Das himmlische Leben
(aus Des Knaben Wunderhorn)

Wir genießen die himmlischen Freuden,
D'rum tun wir das Irdische meiden.
Kein weltlich' Getümmel
Hört man nicht im Himmel!
Lebt alles in sanftester Ruh'.
Wir führen ein englisches Leben,
Sind dennoch ganz lustig daneben;
Wir tanzen und springen,
Wir hüpfen und singen,
Sankt Peter im Himmel sieht zu.

Johannes das Lämmlein auslasset,
Der Metzger Herodes d'rauf passet.
Wir führen ein geduldig's,
Unschuldig's, geduldig's,
Ein liebliches Lämmlein zu Tod.
Sankt Lucas den Ochsen tät schlachten
Ohn' einig's Bedenken und Achten.
Der Wein kost' kein Heller
Im himmlischen Keller;
Die Englein, die backen das Brot.

Gut' Kräuter von allerhand Arten,
Die wachsen im himmlischen Garten,
Gut' Spargel, Fisolen
Und was wir nur wollen.
Ganze Schüsseln voll sind uns bereit!
Gut' Äpfel, gut' Birn' und gut' Trauben;
Die Gärtner, die alles erlauben.
Willst Rehbock, willst Hasen,
Auf offener Straßen
Sie laufen herbei!

Sollt' ein Fasttag etwa kommen,
Alle Fische gleich mit Freuden angeschwommen!
Dort läuft schon Sanct Peter
Mit Netz und mit Köder
Zum himmlischen Weiher hinein.
Sankt Martha die Köchin muß sein.

Kein' Musik ist ja nicht auf Erden,
Die unsrer verglichen kann werden.
Elftausend Jungfrauen
Zu tanzen sich trauen.
Sankt Ursula selbst dazu lacht.

Kein' Musik ist ja nicht auf Erden,
Die unsrer verglichen kann werden.
Cäcilia mit ihren Verwandten
Sind treffliche Hofmusikanten!
Die englischen Stimmen
Ermuntern die Sinnen,
Daß alles für Freuden erwacht.

天國的生活
(選自《少年魔號》)

我們享受著天國的喜樂,
與人間大不相同;
世間的喧囂和吵鬧,
在天國中杳無蹤影。
人人都和睦安寧,
生活如天使一般,
度過歡樂的時光。
我們舞蹈、跑動,
我們又跳又唱。
天上的聖彼得在看著。

約翰把小羊放出來,
屠夫希律眈眈等候。
我們把一隻溫柔
馴服而善良的
小羊羔處以死刑。
聖路加宰了牛,
一點也不必擔憂。
在天國的酒窖里,
美酒不用付價錢。
天使們則烘烤麵包。

每一種美味的蔬菜,
都在天國的菜園中生長,
有上好的萵苣和豆子,
所有我們想要的東西。
滿滿的盤子都為我們而備!
優質的蘋果、梨和葡萄,
園丁讓我們隨心所欲。
如果你想要獐和野兔,
他們立刻跑到街上,
帶上許多趕回來。

如果是齋戒的日子,
魚兒又開始高興地遊動。
看那聖彼得帶著
他的漁網和魚餌,
跑到天國的池塘邊。
聖瑪莎一定要掌廚。

世間的一切音樂,
都不能與我們的相比,
當那一萬一千個少女
開始翩翩起舞時,
聖烏蘇拉也露出笑顏。

世間的一切音樂,
都不能與我們的相比。
西西莉婭和她的親友們
都是絕佳的樂手。
天使的美妙歌聲,
使我們感到滿足,
讓我們醒來就歡樂。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hMAR_HtHt2s

 

馬勒第四交響曲 楊頌斯指揮 【附中文字幕講解及歌詞】(51:06起)


第五號交響曲

第二創作期.開啟之作

「馬勒的音樂表現了當時的問題性和時代性。同時也展現了他個人的內在。在他的音樂裡反映了十九世紀末的頹廢風氣與當時世界的淒苦,也飄散著奧地利帝國夕陽的氣氛。他的音樂是他內在糾葛的表現,展現它與外在世界之爭鬥。」

- 殷巴爾(Elinhu Inbal, b. 1936)

根據馬勒與弟子布魯諾.華爾特的談話記錄,第五號亦開啟了馬勒第二創作時期,意味著從這首交響曲開始,馬勒的交響曲思維亦開啟了不同的內涵。

布魯諾.華爾特於1910年6月,首次與馬勒在信件中提到馬勒作品的前兩個創作時期:

「您的歌曲作品中,第一個階段包含《少年魔號》(Des Knaben Wdehom)詩集譜曲之作品,第二階段則包含為呂克特(Friedrich Rickert, 1788 - 1866)之詩詞譜曲創作。而您的交響曲正好依據與歌曲相同之階段創作:第一階段包含您的《第一號交響曲》到《第四號交響曲》;第二階段包含《第五號交響曲》到第八號響曲》。前面四首交響曲讚賞永恆的事物,一部分藉由文字表達,一部分將文字隱藏起來,轉為絕對音樂形式。之後的《第五交響曲》、《第六交響曲》與《第七號交響曲》,則完全未受何隱蔽文字之影響,而全然以音樂成形。《第八號交響曲》的所有一切都是新穎的,最後關於神秘教義之音樂,則由文字提供。」

 

1908年布魯諾.華爾特與馬勒,散佈於布拉格街頭

 

在此封布魯諾.華爾特與馬勒討論交響曲的信件,他倆都還不知道之後馬勒會繼續創作出《大地之歌》與第九號交響曲,以及最後未完成的第十號...

 

第五號.回歸純器樂.無標題之作

而第五號交響曲也是馬勒從第二號到第四號連續三首在交響曲中加入人聲,再次回歸純器樂演奏的首部交響曲。

馬勒第五號交響曲 Adagietto,一直被認為是馬勒最美的樂章,純弦樂+豎琴的演奏,更讓這樂章的氛圍美到令人屏息,是許多人的最愛:

伯恩斯坦指揮維也納愛樂現場 4K修復版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Bj6KLv7kv2Q

Adagietto 和聲分析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tT7BvHsO1wQ

 

與弦樂不同,人聲是你我都有的樂器,因此欣賞時的感同身受,可能比起器樂更加鮮明;而最有趣的是,欣賞這段人聲演唱,再次將我們拉回帶有人聲的馬勒欣賞趣味

馬勒第五號交響曲 第四樂章 特別的人聲版本

 

一起認識第五號第一樂章送葬進行曲的小號前奏

先讀樂譜版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LtD4jvWjHvY

 

柏林愛樂小號首席 Gábor Tarkövi

Gábor Tarkövi 是匈牙利人,出生於1969年。父親 István Tarkövi 也是小號演奏者,9歲由父親啟蒙小號之後,Gábor Tarkövi 受到父親影響,也熱愛小號,後就讀於匈牙利李斯特音樂院,隨Frigyes Varasdy 進一步學習小號。1992年畢業之後,他歷任幾個不同交響樂團 Wurttemberg Philharmonic Orchestra(co-principal trumpet)、Berlin Symphonie Orchestra(現在的 Konzerthausorchester Berlin,Principal trumpet)、Bayern Radio Symphony Orchestra(Pprincipal trumpet),2004年起成為任柏林愛樂小號首席,被譽為全世界最棒的小號手之一。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bwQumQpug_E

 

第五號第一樂章小號前奏音樂大師班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gPzDh2ypK1U

 

最後.來個超級地獄大PK...

 

同場加映,馬勒第一樂章送葬主題的可能來源...

孟德爾頌:無言歌 op.62 No.3

1:07:09 No.3 Andante maestoso in E minor, "Funeral March"

https://youtu.be/nFOPeI2gPaM?t=4026

 

再聽一下管弦樂化之後的版本XD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rMuiWZC_xSo

 

孟德爾頌真的是「主題天才」,聽聽他的結婚進行曲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0Oo4z37OUEI&list=RD0Oo4z37OUEI&start_radio=1

 

樂譜版本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2qoJIExt2eg

 

我還可以再延伸下去...貝多芬第五號《命運》主題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pId6NTSyD2A&t=15s

 

第六號交響曲

最美的行板(依版本不同,第二與第三樂章都有)(牛鈴、鋼片琴)

 

第六號交響曲 樂譜版本

00:00 1. Allegro energico, ma non troppo. Heftig, aber markig. (A minor)

24:59 2. Scherzo: Wuchtig (A minor)

39:32 3. Andante moderato (E-flat major)

54:15 4. Finale: Allegro moderato – Allegro energico (A minor)

第一鎚 HAMMER 1 1:07:15 

第二槌 HAMMER 2 1:12:07

第三鎚省略:1:24:00起 (段落166最後三小節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0qajaHo9CCI

 

命運大槌的合集

 

第七號交響曲

第七號共包含五個樂章:

  1. 慢速—果斷的快板、但不太快(Langsam - Allegro risoluto, ma non troppo)E小調
  2. 夜之樂:其一·中庸的快板(Nachtmusik I [Allegro Moderato])C小調。據說馬勒在1904年荷蘭之旅,因看過了畫家林布蘭(Rembrandt Harmeszoon van Rijn,1606–1669)知名的畫作《夜巡》,產生了啟發而作曲並命名本樂章。
  3. 諧謔曲·幽暗地(Scherzo [schattenhaft])D小調
  4. 夜之樂:其二·溫柔的行板(Nachtmusik II [Andante Amoroso])—以F大調為主
  5. 輪旋曲—終曲(Rondo-Finale)C大調

 

延伸閱讀

解謎林布蘭《夜巡》名畫祕辛!荷蘭國家博物館高解析數位修復

17世紀荷蘭黃金時代畫家林布蘭代表作

這幅鉅作完成於 1652 年,為藝術史上荷蘭黃金時代的代表作之一。它不僅展示了林布蘭在描繪人物技巧上的精湛技藝,也將巴洛克藝術中獨特的光影處理手法,發揮地淋漓盡致。

 

《夜巡》之官方修復介紹影片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f5Z0xSuCyGA

 

第四樂章 曼陀鈴的運用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mzOiDfN4LLA

 

第七號 完整演奏

00:46 I. Langsam (Adagio) - Allegro risoluto, ma non troppo

20:34 II. Nachtmusik I. 🌜 Allegro moderato

35:55 III. Scherzo. Schattenhaft. Fließend aber nicht zu schnell

44:38 IV. Nachtmusik II. 🌜🌛 Andante amoroso(曼陀鈴與吉他)

56:15 V. Rondo — Finale (Allegro ordinario)

1:13:00 Applause and Credits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QdxvC7NNSLQ&t=3386s

 

第五樂章 小號獨奏段落

 

第七號的最後華麗小號(1:11:11 起)

https://youtu.be/QdxvC7NNSLQ?t=4270

 

而我的最愛是...第九號的最後時刻

阿巴多於2009年,琉森音樂節的現場演出,是經典中的經典

阿巴多(Claudio Abbado,1933-2014)曾任義大利史卡拉歌劇院與維也納歌劇院總監,英國倫敦交響以及最知名的柏林愛樂音樂總監,2014年1月20日於家中逝世,享壽八十歲。

2002年,阿巴多罹患胃癌經胃部切除手術療養後復出,出任琉森音樂節管弦樂團藝術總監,他表示,餘生將於此貢獻,也著手規劃一系列馬勒交響曲演出,至今每一首都是我心中的經典名演。琉森音樂節節慶管弦樂團,當初是以阿巴多最熟悉馬勒室內樂團團員為主,在阿巴多的號召之下,包括柏林愛樂在內的許多職業樂團首席演奏家與獨奏家們紛紛加入,可為超級明星樂團。

我們可以欣賞到在馬勒第九號的最後五分鐘,音樂越來越寂靜,在團員們極致傑出演奏之餘,最難能可貴的是現場觀眾們的超高素質,沒有「鼓掌哥」「塑膠袋」「掉節目單」等等雜音奇異現象,現場只有最接近全然安靜的尊重:對馬勒的音樂,也是對阿巴多的指揮...

 

回到創作最初

與貝多芬相同,馬勒的第九號交響曲也是他的人生絕筆之作。寫作於1909至1910年間,也是作曲家過世的前一年。處在人生低谷狀態,馬勒無論事業、家庭與健康都岌岌可危,因此第九號交響曲整體氣氛充滿著淒涼孤寂,以及一種對於生命的告別,如無數的回憶湧上心頭:有幸福、有孤獨、有無助、傷心與徬徨,也有濃濃的愛情。被「第九號魔咒」深深影響的馬勒,為了避開這項莫須有的詛咒,在第八號《千人》之後,還寫了《大地之歌》想要逃過死神的召喚,最終仍撒手人寰,留下無盡憂傷。

 

讓我們從交響曲的最終段落(Adagissimo)談起。

甚慢板,幾乎沒有速度感~配器只剩下弦樂演奏,全部上弱音器,音色更是幾近虛無,在現場聆聽時,您會體驗到幾乎窒息,無法呼吸的狀態...

Adagissimo譜例

 

樂譜音樂版本

https://youtu.be/ah3mcaRpc9Q?t=4622

 

阿巴多於琉森音樂節指揮馬勒第九號 最後五分鐘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81AFdWXLNCU

 

最後段落,音樂極其緩慢、似乎融合了痛苦最大的聲音:哀莫大於心死

在這一刻,聲音與沈默、生存與死亡之間的距離,幾乎全部消失。

生與死,真的那麼重要?

最後一個小節,力度甚至被標記為 Pianississimo(pppp),且停頓非常長的時間

馬勒寫下了——「Ersterbend」(逝去),彷彿他怕我們從音樂中仍然無法清楚得知他要傳遞的訊息...

這真的是馬勒的最後一部完整的交響曲:在他目睹了女兒的死亡,當他意識到自己的生命將因不可逆的心臟病而縮短,妻子的外遇、家庭的可能破碎...

所有聲音的逝去,伴隨著1910年的大時代,馬勒藉由這首作品,在這最後的幾分鐘,發出了微弱的信號。

這段音樂甚至預示著一位偉大的藝術家,作為當代歐洲文化英雄形象的垂死掙扎。

第九號交響曲的最終幾分鐘,就如同歷經燦爛、洗盡鉛華的真實自我,面對即將來臨的虛無飄渺,或許可能是人生的下一段旅程,面對逐漸逝去的生命、無以為繼的凋零...

而我們能做的,可能只剩下深深地嘆息

伯恩斯坦說,馬勒的音樂,最後都化作了虛無。

我認為——當馬勒的音樂變得更慢、更安靜、更空無一物,但在聲音和內容上變得更令人驚嘆、令人驚嘆的精神化:Less is more

這種音樂,代表的只有唯一情緒:死亡。

要欣賞這首交響曲,您別無選擇,只能穿越這一層層紗,在理解馬勒生平之餘,試圖感受這位音樂家的思想。

除了「虛無」、「死亡」,也有第三種思維:音樂不再試圖描繪音樂或哲學的死亡,而是盡其所能地單純保持存在著:一切無需多加解釋。

 

聽聽伯恩斯坦怎麼說?Adagissimo 最慢板

不是None,是one、one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T-wr2rmyAuI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S8YUIG3YgxQ

 

然而,還有另一種思考這種音樂的方式,是否以這種方式來聆聽和體驗第九號交響曲,取決於你是否認為這是一首對萬物終結的讚美詩~或者相反,這是一首對生命逝去和迎向死亡的最終謳歌?

 

布魯諾·華爾特的首演

馬勒的弟子布魯諾·華爾特在1912年6月26日,指揮維也納愛樂擔任作曲家死後的首演。華爾特將最後的樂章描述為「和平的告別;結語,雲消散於天藍之中。」

在馬勒過世之前,連華爾特也從未見過第九交響曲之樂譜。

但在華爾特應馬勒遺孀阿爾瑪要求,擔任首演後,他對樂曲的深入理解,使得他持續成為馬勒第九號交響曲最強而有力的權威詮釋,也是在馬勒之後的唯一代表。

許多人認為華爾特後來於1938年,在納粹進攻吞併奧地利前與維也納愛樂錄製的唱片錄音,所有馬勒第九號交響曲的演奏錄音中,最能呈現真實馬勒思維的高水準演奏,請各位務必要欣賞這個版本。

 

【珍貴錄音】Bruno Walter & Wiener Philharmoniker - Gustav Mahler Symphony No.(1938)

Gustav Mahler (1860-1911): Symphony No. 9

Wiener Philharmoniker / Bruno Walter (1876-1962)

A live recording from Grossen Musikvereinssaal in Vienna on 16th January 1938.

00:00 I. Andante comodo

25:00 II. Im Tempo eines gemächlichen Ländlers. Etwas täppisch und sehr derb

40:45 III. Rondo-Burleske: Allegro assai. Sehr trotzig

52:10 IV. Adagio. Sehr langsam und noch zurückhaltend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3eUKpw21ASc

 

延伸閱讀

https://bonart.com.tw/all-about-mahlers-9th-symphony/

 

紀錄片:阿巴多在柏林愛樂的第一年

11:00 第一號第四樂章 法國號起立演奏

 

琉森音樂節的第一號第四樂章Final

https://youtu.be/4XbHLFkg_Mw?t=3287

 

 

蹦藝術每週一、二音樂講堂最新訊息🎵

https://bonart.com.tw/bonart-weekly-music-lectures-on-monday/

 

開卷蹦藝術.享受美好閱讀時光

☕️一杯咖啡.一點心意.支持蹦藝術☕️

 

各類合作提案,聯繫方式:

*手機:0917.670.518 
*Line:https://line.me/ti/p/LB1ro0P0AU
*E-mail:jenpin888@gmail.com

【BON音樂】蹦藝術X大人社團:偉大的音樂變奏藝術賞析(五)拉赫曼尼諾夫:帕格尼尼主題狂想曲

【BON音樂】蹦藝術X大人社團:偉大的音樂變奏藝術賞析(五)拉赫曼尼諾夫:帕格尼尼主題狂想曲
All about Rachmaninoff: The Rhapsody on a Theme of Paganini, Op. 43

– 資訊整理共享於網路,一起欣賞音樂與藝術之美 –
蹦藝術 | BONART


大人的古典音樂鑑賞線上直播課(2/23週四下午班,共5堂):莫札特橫跨一生的鋼琴協奏曲

古典音樂是你的生活必需品?
希望有機會能拓展對古典樂的了解?
跟著林仁斌老師一起認識偉大的音樂變奏藝術!

《大人社團》與蹦藝術攜手開設古典音樂鑑賞課程,這期林仁斌老師將以「變奏曲」為主軸,精選4首經典變奏曲帶領學員欣賞每首的獨特之處,讓您徜徉在樂曲中,更貼近音樂家的心血結晶,聽出更多況味與樂趣!

《延伸閱讀》大人的音樂欣賞線上直播課程好嗎?學員真實回饋分享

《延伸閱讀》大人的音樂欣賞課學員回饋,看他們用音樂為生活注入繽紛

 

精彩課程再推薦

大人的古典音樂鑑賞線上直播課(4/6週四下午班,共5堂):偉大的音樂變奏藝術賞析

大人的古典音樂鑑賞線上直播課(5/11週四下午班,共5堂):音樂裡的多重協奏之美

 

主講人:林仁斌老師

 

  • 第五堂 │ 拉赫曼尼諾夫:帕格尼尼主題狂想曲

拉赫曼尼諾夫的五首大型鋼琴與管弦樂協奏作品中,除了四首鋼琴協奏曲之外,最著名的就是這首曾經出現於電影《似曾相識》的帕格尼尼主題狂想曲了。此首狂想曲的「帕格尼尼主題」來自帕格尼尼知名的小提琴《第二十四號隨想曲》a小調主題,拉赫曼尼諾夫就像魔術師般,以這段主題變出了24段精彩無比的變奏,堪稱歷史一絕。此曲難度亦高,現為多項國際大賽的指定曲目之一。本堂講座中,林仁斌老師將為您一一解說其中的奧妙。


拉赫曼尼諾夫最美的一段音樂

第18段變奏,總是單獨被抽離演出,成為電影配樂,更成為大眾永遠愛戀的古典音樂片段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ThTU04p3drM

 

《似曾相識》中的拉赫曼尼諾夫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DsCowtIGK_4

 

延伸閱讀

https://bonart.com.tw/my-favotite-movie-somewhere-in-time/

 

電影中的穿越梗

Richard與Elise相偕出遊,度過美好的一天,也加深對彼此的了解 

https://gimy.app/eps/166330-1-1.html

這段場景裡(1:06:10),Richard輕輕哼著最愛的拉赫曼尼諾夫《帕格尼尼主題狂想曲》「第18段變奏」旋律,引起Elise的注意,詢問是什麼曲子?當Richard不經意地回答是的拉赫曼尼諾夫作品時,沒想到Elise認識作曲家,還天真地回答:「沒聽過這首曲子」。
其實原因正是《帕格尼尼主題狂想曲》創作於1934年,在兩人相識的年代,確實拉赫曼尼諾夫尚未創作此曲;然而Richard所生活的年代,無論是唱片或是他尋找Elise人物背景線索時,在Elise家裡所聽到的音樂盒,卻又是真實存在的。
這樣跨越時空的謎團與抽絲剝繭的樂趣,只有真正愛好電影與音樂的人才能細細品味~(您說是不是?)而最有趣的是Elise居然說我認識拉赫曼尼諾夫,但不知道他有寫作這首樂曲?XD

 

關於作曲家的介紹

1933年坐於鋼琴旁的拉赫曼尼諾夫

 

延伸閱讀

https://bonart.com.tw/all-about-sergei-rachmaninoff/

 

創作時期

拉赫曼尼諾夫於1934年7月3日-8月18日,在瑞士琉森湖邊Senar別墅度假時,創作了《帕格尼尼主題狂想曲》。

 

拉赫曼尼諾夫攝於瑞士琉森湖邊Senar別墅

 

1943年,Senar別墅的景緻,拉赫曼尼諾夫非常喜愛這邊,甚至認為這裡絕對是自己的終老之地

 

現代的Senar別墅空景

 

Google Map

 

樂曲首演

完成此曲後,1934年11月7日,由拉赫曼尼諾夫親自擔任鋼琴獨奏者,波蘭/英國指揮家:利奧波德·史托考夫斯基(Leopold Stokowski, 1882-1977)、費城管弦樂團於在美國馬里蘭州巴爾的摩的抒情歌劇院(Lyric Opera House)首次演出。

 

拉赫曼尼諾夫與利奧波德·史托考夫斯基

 

首度錄音

首演後不久,拉赫曼尼諾夫之後旋於1934 年 12 月 24 日,再次與指揮家利奧波德·史托考夫斯基和費城管弦樂團合作,在新澤西州的 RCA Victor's Trinity Church Studio 錄製了本曲之第一張唱片。

 

利奧波德·史托考夫斯基一輩子也致力於推廣拉赫曼尼諾夫所創作的音樂

 

英國首演

拉赫曼尼諾夫於1935年3月7日,在英國曼徹斯特自由貿易大廳哈雷劇院擔任鋼琴獨奏者,由尼古拉.馬爾科(Nikolai Malko)指揮演出。

 

變奏發想

拉赫曼尼諾夫以帕格尼尼最知名的小提琴獨奏曲:隨想曲 op.1 第24首為主題,寫出各種驚人的變奏,並定名為《帕格尼尼主題狂想曲》(The Rhapsody on a Theme of Paganini, Op. 43)

 

帕格尼尼:隨想曲 op.1 第24首主題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UcL0IsklM3M

 

 

所有變奏一覽:

原始表格資料取自維基百科再增加資料而成,附上連結以供延伸閱覽:

段落 速度 調性 拍號
引子 0:00
活潑的快板
a小調
2/4拍
變奏一 0:08
同前速度
a小調
主題 0:27
速度同上
a小調
變奏二 0:46
速度同上
a小調
變奏三 1:04
速度同上
a小調
變奏四 1:29
更活潑些
a小調
變奏五 1:57
同前速度
a小調
變奏六 2:24 
速度同上
a小調
變奏七 3:17
不那麼有動感,中速
a小調
變奏八 4:30
起始速度
a小調
變奏九 5:02
速度同上
a小調
變奏十 5:31
速度同上
a小調
4/4 to 3/4
變奏十一 6:23
中速
a小調
3/4
變奏十二 7:56
小步舞曲速度
d小調
變奏十三 7:56
快板
d小調
變奏十四 9:58
速度同前
F大調
變奏十五 10:41
更活潑、諧謔些
F大調
3/4 to 2/4
變奏十六 11:47
小快板
降B大調
2/4
變奏十七 13:30
小快板
降B大調
4/4 to 2/4
變奏十八 15:27
如歌的行板
降D大調
3/4
變奏十九 18:33
速度較活潑
a小調
2/4, 4/4 to 3/4
變奏二十 19:05 
稍微更活潑些
a小調
4/4 to 2/4
變奏廿一 19:39
稍微更活潑些
a小調
變奏廿二 20:03
稍微更活潑些
a小調
4/4 to 3/4
變奏廿三 21:39
速度同上
a小調
2/4
變奏廿四 22:27
速度稍微不那麼有動感
a小調
4/4 to 2/4

 

樂譜版本欣賞

Introduction: Allegro vivace 0:00

Var. I (Precedente) 0:08

Tema: L'istesso tempo 0:27

Var. 2: L'istesso tempo 0:46

Var. 3: L'istesso tempo 1:04

Var. 4: Più vivo 1:29

Var. 5: Tempo precedente 1:57

Var. 6: L'istesso tempo 2:24

Var. 7: Meno mosso, a tempo moderato 3:17

Var. 8: Tempo I 4:30

Var. 9: L'istesso tempo 5:02

Var. 10: L'istesso tempo (Dies irae) 5:31

Var. 11: Moderato (with Cadenza) 6:23

Var. 12: Tempo di menuetto (D minor) 7:56

Var. 13: Allegro (D minor) 9:27

Var. 14: L'istesso tempo (F major) 9:58

Var. 15: Più vivo scherzando (Orchestra tacet) (F major) 10:41

Var. 16: Allegretto (B-flat minor) 11:47

Var. 17: [Allegretto] (B-flat minor) 13:30

Var. 18: Andante cantabile (Theme in inversion) (D-flat major) 15:27 Introduction and

Var. 19: A tempo vivace 18:33

Var. 20: Un poco più vivo 19:05

Var. 21: Un poco più vivo 19:39

Var. 22: Marziale. Un poco più vivo. Alla breve (with Cadenza) 20:03

Var. 23: L'istesso tempo (with Cadenza) 21:39

Var. 24: A tempo un poco meno mosso 22:27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HvKTPDg0IW0&t=963s

 

0:04 - intro

0:12 - var 1

0:30 - theme

0:49 - var 2

1:08 - var 3

1:33 - var 4

2:04 - var 5

2:33 - var 6

3:45 - var 7

4:54 - var 8

5:28 - var 9

6:01 - var 10

6:54 - var 11

8:14 - var 12

9:45 - var 13

10:20 - var 14

11:05 - var 15

12:14 - var 16

14:03 - var 17

16:25 - var 18

19:22 - var 19

19:55 - var 20

20:31 - var 21

20:57 - var 22

22:42 - var 23

23:35 - var 24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ppJ5uITLECE&t=5s

 

〈震怒之日〉聖歌主題(使用於第十變奏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RMZPdSo2qUQ&t=26s

 

延伸閱讀

拉赫曼尼諾夫《鐘》

https://bonart.com.tw/2020-nso-vocal-series-the-bells/

 

延伸欣賞

人家布拉姆斯也創作了一首帕格尼尼主題變奏曲(也是相同主題喔~)

Book I 00:00 – Theme

00:25 – Var.1. Churning sixths and thirds. Already extremely difficult.

00:49 – Var.2. Sixths in the LH, and rapid embellished octaves in the RH. Toybox-like sounds.

01:14 – Var.3. A single line divided between the hands scurries along in the new 6/8 meter with upbeats. Repeated notes divided rapidly between hands.

01:40 – Var.4. Accented trills and very large arpeggios.

02:45 – Var.5. The first quiet one. Hand-crossing, chromaticism, contrasting meter in both hands.

03:33 – Var.6. Syncopation and rapid, quiet octave leaps.

03:56 – Var.7. Fiery and dramatic. Chromatic octaves at the edges of the keyboard and harmonies in the centre of the keyboard swing inwards and outwards. Their movement is reversed in the second statement.

04:21 – Var.8. Leaps and thirds. Mazeppa-like.

04:47 – Var.9. Harmonic movement twice as slow as in earlier variations. Chromatic chords in RH against repeated octaves in tripet rhythm in LH.

06:07 – Var.10. Hand-crossing, syncopation.

07:45 – Var.11. The first of two major-key variations. Both hands in a high treble register playing expressive, steady, “tinkling” harmonies. In this variation, there are four full “repetitions,” as each two-bar unit uses the same exact material. The only variety comes from touch and dynamic change.

09:30 – Var.12. Continues the music box character of Var.11. RH has leaping, meandering arpeggios in the high register in triplet rhythm, the LH (beginning with an upbeat), in opposite motion in “straight” rhythm.

10:56 – Var.13. A “gypsy” variation, with difficult glissandi.

11:29 – Var.14. A stunning finale to Book I, really three variations rolled into one. The RH and LH pass a rapid scale between them, taking breaks to leap to two repeated notes and a punctuating octave. Trills intensify the variation, and then a huge cascade of arpeggios takes over. Repeated notes and vast rapid leaps. A trill emerges, is sustained, fades away, and becomes a drone over which a new variation is established. After a while the drone disappears altogether and broken octaves punctuated by sharp accents take over. Book II

13:11 – Var.1. Octave leaps, thirds.

13:56 – Var.2. Polyrhythm. Winding octaves and arpeggios.

14:31 – Var.3. Ascending thirds punctuated by octaves. Double notes.

15:00 – Var.4. A lilting waltz.

16:05 – Var.5. Dotted octaves, fleet-footed descending triplets.

16:28 – Var.6. Large, arching arpeggios with sharp, crushing embellishments.

16:49 – Var.7. A masterpiece of disguised complexity. A barely discernible but disorientating upbeat in the LH. 4 against 3 against 9 polyrhythm, later turned to 8 against 9. A chromatic line (the top note of an arpeggio) set of against octaves. Hands switch roles in second half.

17:07 – Var.8. Arpeggios in contrary motion. Meant to evoke a violin. (Kissin plays the repeats using the ossia).

17:35 – Var.9. A stark study in legato octaves.

18:35 – Var.10. Huge arpeggio sweeps, with extended harmonic displacement and “delay”.

19:24 – Var.11. Nearly impossible to play. Skittish and scherzo-like. Essentially a scale with hands moving in strict contrary motion, alternating octaves and single notes *outside of the preceding octave*.

19:48 – Var.12. A nocturne, the only variation not in A major/minor. Hemiolas (3/4 against 6/8), syncopation, inner voices.

21:08 – Var.13. Long scalar descents in the gypsy scale, featuring very delicate voicing in both hands.

22:16 – Var.14. Four variations in one. The first is scherzo-like, with the 2/8 meter speeding it up even more. Descending scales over a detached right hand. The second features double-note harmonies in groups of two passed between the hands. The third features smooth arching leaps and descents, in unison an octave apart. In the fourth 2/8 becomes 2/4 and triplet rhythm appears, and after a pregnant pause on a deceptive “dominant” chord, Brahms’ much-beloved polyrhythms close the work.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1EIE78D0m1g

 

一定要看的大賽歷史梗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UOUSFNgEy7c

 

想聽更多的帕格尼尼主題變奏?

李斯特來滿足您

0:01 Theme

0:23 Var1

0:38 Var2

1:05 Var3

1:24 Var4

1:39 Var5

1:55 Var6

2:15 Var7

2:38 Var8

2:50 Var9-My personal favorite. LH pizzicato on the piano? Astonishing!

3:04 Var10

3:35 Var11

4:13 Var12/Finale(Bravissimo!!!)

4:31 Coda(OMG@@)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s5NKBNi96R8

 

如果您想聽更多好玩的變奏曲~

網路相當有趣的創意《全家便利商店》變奏曲

註:以下分段中文標題直接取自本影片Youtube說明欄,故為簡體中文

0:20 Introduzione 前奏

0:55 Theme 主题

1:22 Var.1 Song without Words 无词歌

1:54 Var.2 Elves' Dance 精灵之舞

2:26 Var.3 Mazurka 玛祖卡

2:55 Var.4 Hide and Seek 捉迷藏

3:20 Var.5 Tempest 暴风雨

4:00 Var.6 Lyrical Chinese Folksong 抒情中国民歌

5:10 Var.7 Badly composed Ragtime 拙劣的雷格泰姆

6:11 Var.8 Awful Boogie Woogie 糟糕的步急舞急

7:08 Var.9 Stolen Pastorale 抄来的田园曲

8:39 Var.10 Fake Flamenco 不太正宗的弗拉门戈

9:52 Var.11 Lovesong in Hong Kong Style 港风失恋站街曲

11:45 Var.12 Fashion Catwalk 时装走秀

13:29 Var.13 Radio Gymnastics 小学生广播体操

14:22 Var.14 Bargaining Song 菜场讨价还价吵嘴曲

15:20 Keening 哭丧

16:25 Coffin Procession 出殡

17:41 Prelude: Giga 前奏曲:吉格

20:00 Fuga a 3 voci 赋格(三声部)

21:58 Var.17 Perpetual Motion 无穷动

22:58 Var.18 Finale/Chorale: The Ascension 终曲/众赞歌:升天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CT_AMMbpqUk

 

 

開卷蹦藝術.享受美好閱讀時光

☕️一杯咖啡.一點心意.支持蹦藝術☕️

 

各類合作提案,聯繫方式:

*手機:0917.670.518 
*Line:https://line.me/ti/p/LB1ro0P0AU
*E-mail:jenpin888@gmail.com

【BON音樂】馬勒各交響曲之最美片段賞析(上)

【BON音樂】馬勒各交響曲之最美片段賞析(上)
The beauty of Mahler's symphonies -1

– 資訊整理共享於網路,一起欣賞音樂與藝術之美 –
蹦藝術 | BONART


馬勒的交響曲,雖然常常出現許多「大爆炸XD」,其尤像第一號第四樂章與第二號第五樂章的開頭...,但更有許多不可思議的美感隱藏於其中,而馬勒那種「悲喜參半」的猶太式思維,如果您能找到並仔細聆聽,更會發現似乎進進入他的內心世界,最快的捷徑。

 

先讓我們來看知名Youtuber的影片:

0:11 - Symphony #1

4:22 - Symphony #2

8:08 - Symphony #3

11:24 - Symphony #4

16:20 - Symphony #5

20:09 - Symphony #6

23:22 - Symphony #7

26:01 - Symphony #8

28:26 - Symphony #9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ylfWo2DoFyo

 

第一號交響曲 第四樂章 段落16

真心認為段落16-20是馬勒交響曲中,一段最初的純真與最初的愛戀,是非常非常美的段落,這短短3分鐘左右的音樂令人百聽不厭(至21的下行四度再現為止),在心中心起的漣漪更是久久難忘:段落18尾聲的終止,段落19的中提琴與大提琴旋律與法國號副旋律,段落20的「永遠動機」,實在浪漫唯美~

樂譜版本

https://youtu.be/ypClfhEwwCw?t=2385

 

音樂會版本(39:45起)

https://youtu.be/4XbHLFkg_Mw?t=2392


第二號交響曲《復活》

https://bonart.com.tw/mahler-symphony-no-2-resurrection/

 

補充:第二號交響曲《復活》的手稿

 

一生只愛《復活》!

馬勒一曲天王:吉伯特.卡普蘭與馬勒第二號的故事

Gilbert E Kaplan 1984: 240R-01X-02X
New York, USA 1984

 

一輩子只指揮馬勒第二號的業餘人士,但是是馬勒超級名人的吉伯特.卡普蘭(Gilbert Kaplan, 1941-2016),他的這段奇妙的故事是這樣的:

1965年的某一天,當時仍在華爾街工作的吉伯特.卡普蘭陪著一位朋友來到紐約市的卡內基音樂廳,聆聽當時德高望重的指揮家利奧波德·斯托科夫斯基(Leopold Stokowski)指揮美國交響樂團正在進行中的馬勒第二交響曲《復活》的排練。

隨著馬勒的作品漸漸被越來越多人認識,第二號《復活》更是被視為19世紀音樂的一座音樂里程碑:因為這是一首由五個樂章組成的龐大交響作品,需要一個百人編制的超大管弦樂團、200人的合唱團與兩名優秀獨唱者(女高音與女中音),而其超越一般交響曲長達80-90分鐘的演出長度,帶領著聽眾對生與死的意義,進行著超越性的探索,更進入神的領域。

「事情就是這樣,我走出那個音樂廳,從此變成了另一個人。無可救藥地瘋狂愛上馬勒!」卡普蘭在1989年接受波士頓環球日報訪問時這樣回答。

卡普蘭全身心投入《復活》的研究中,並在他即將迎來 40 歲生日時醒來,他說,他堅信自己必須指揮這首曲子——他認為唯一的方法就是「解開謎團」。 他把這個想法告訴了周遭朋友,朋友們告訴他這「太瘋狂了」。 他告訴環球報。 「我試著讀了一本關於指揮的書,但無法理解指揮到底是什麼?...儘管我安慰自己說,如果我試圖讀一本關於繫鞋帶的書,我可能也無法理解。」

為了理解馬勒,卡普蘭飛往世界各地觀看交響樂的演出,並試著透過各種關係與祖賓梅塔、詹姆斯.李汶和蕭提等指揮家會面,詢問有關於馬勒交響曲的一切。

憑藉著對馬勒的熱情與對於《復活》的鑽研,1982 年,卡普蘭花費超過10萬美金,成功聘請他最初聽到馬勒的美國交響樂團,讓他在林肯中心指揮演奏馬勒第二交響曲~但美國交響樂團開出的條件是:「不得對外售票!」XD

 

1982年卡普蘭這場於紐約費雪廳的馬二傳奇演出:第五樂章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A0SHrScuUos

 

卡普蘭對於馬勒的狂熱,讓整件事情逐漸發酵:全球超過50個職業樂團聘請了卡普蘭,指揮馬勒第二交響曲!

其中甚至包括維也納愛樂樂團、倫敦愛樂樂團、莫斯科交響樂團、以色列愛樂樂團、中國國家交響樂團、米蘭斯卡拉歌劇院樂團和洛杉磯愛樂交響樂團...等等。

卡普蘭與倫敦交響樂團合作錄製的第二號交響曲《復活》在新聞報導中被描述為有史以來最暢銷的馬勒唱片。

 

當然卡普蘭有他的批評者。2008 年,當他指揮紐約愛樂樂團參加一場紀念第二交響曲在美國首演一百週年的演出時,樂團的一些成員抱怨他對這項工作所給予的指示,譴責他是「冒名頂替者」和「江湖騙子」 ,但當然也有正面的回應:例如紐約時報的史蒂夫史密斯就不同意這樣的譴責而大力支持。卡普蘭

「每一個手勢都有目的和影響,整個表演具有不可阻擋的音樂流動」,正是這種對馬勒原意的忠實與詳加研究,也許賦予了卡普蘭所擁有的所有權威。

「我覺得我一直在為馬勒工作,」他在 2003 年告訴倫敦衛報。「除了節奏,我不要求我指揮的管弦樂團遵循我的解釋。我讓他們觀察馬勒手稿裡寫的細節,在大多數事情上我都不會輸掉爭論,因為音樂就在樂譜中。」

卡普蘭總是背譜指揮《復活》,並使用馬勒曾擁有的指揮棒;他的表演不收任何報酬,因為他自認自己不是專業指揮家。

 

馬勒第二交響曲《復活》手稿的擁有者

其實除了馬勒第二交響曲之外,卡普蘭幾乎無法閱讀音樂。

「我有成為一名指揮家的雄心壯志,但我是一個業餘愛好者。」他曾對一家澳洲報紙說。 「我這樣做是因為我想深入馬勒的音樂, 那首音樂對生與死有著真實的解釋,我想一探究竟。」

1984年,他更從某公開基金會成功購買原版《第二交響曲》手稿:

「有天我演出《復活》之後,有個公開基金會找上我,因為他們擁有馬勒《復活》的手稿,詢問我要不要買下來?當然~我連5秒鐘都沒有猶豫就買下了!」「這太神奇了,這世上有誰有幸能擁有馬勒的真跡手稿?而且有誰比我還更應該擁有馬勒《復活》的手稿呢?」(18:10

「我買下手稿之後,馬上把《復活》的手稿送至圖書館保存,當然留下了一份副本供我自己閱讀研究,但我更希望有更多人能閱讀馬勒這份珍貴的手稿!」

 

在將原版與常用版本進行嚴格比較後,卡普蘭聲稱發現了後者的300處錯誤,並與他人共同編輯了新版樂譜,後來更獲得了在維也納國際馬勒基金會的認可。隨著卡普蘭的成就在音樂界廣為流傳,他成為了一位廣受歡迎的馬勒學者和指揮家;基本上,除了極少數的演出,卡普蘭一生只指揮演出馬勒第二號《復活》。

(上述卡普蘭故事,取自「馬勒基金會」網站)

 

紀錄片:馬勒 V.S. 百萬富翁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cFzRZpjxJug&t=91s

 

第四樂章:原光

 

第五樂章


第三號交響曲

與自然對話,與上帝交心的極致名曲

各樂章標題:

  1. 「牧神甦醒,夏季就來臨了」
  2. 「草地上花兒如是說」
  3. 「林中鳥獸如是說」
  4. 「人們如是說」
  5. 「天使如是說」
  6. 「愛情如是說」

 

第三號交響曲紀錄片

 

第一樂章的驚人巧合!?

第一主題 V.S. 布拉姆斯

強有力而決然地,八部法國號齊奏,宣示出果決而動聽的第一主題

https://youtu.be/9Yr720ftjaA?t=64

 

布拉姆斯:第一號交響曲 第四樂章

https://youtu.be/cqd4NQ-ppCY?t=2057

 

第三主題 V.S. 迪士尼《美女與野獸》

牧神甦醒主題(11:52起)(13:08起)

https://youtu.be/9Yr720ftjaA?t=712

 

《美女與野獸》 Be our guest❤️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afzmwAKUppU

 

第三樂章

亮點1:藝術歌曲《少年魔號》中的第11首歌曲 ⟨夏日的交替⟩(Ablösung im Sommer /Relief in Summer) 引用

Ablösung im Sommer

Kukuk hat sich zu Tode gefallen

An einer grünen Weiden,

Kukuk ist tot, hat sich zu Tod’ gefallen!

Wer soll uns denn den Sommer lang

Die Zeit und Weil vertreiben?

Ei das soll tun Frau Nachtigall,

Die sitzt auf grünem Zweige;

Die kleine, feine Nachtigall,

Die liebe, süße Nachtigall!

Sie singt und springt, ist allzeit froh,

Wenn andre Vögel schweigen.

Wir warten auf Frau Nachtigall;

Die wohnt im grünen Hage,

Und wenn der Kukuk zu Ende ist,

Dann fängt sie an zu schlagen!

Relief in Summer

The cuckoo has sung himself to death

On a green willow.

Cuckoo is dead, has sung himself to death!

Who shall now all summer long

While away the time for us?

Ah! Mrs Nightingale shall do that,

She sits on the green branch,

That small and graceful nightingale,

That sweet and lovely nightingale!

She hops and sings, is always joyous,

When other birds are silent.

We shall wait for Mrs Nightingale,

She lives in the green grove,

And when the cuckoo’s time is up,

She will start to sing!

夏日的交替

布穀鳥居然唱歌唱到死掉了

就在綠柳上

杜鵑死了,把自己唱死了!

現在整個夏天

誰來消磨我們的時間?

啊! 夜鶯夫人會這樣做,

她坐在綠枝上,

那小巧玲瓏的夜鶯,

那隻甜美可愛的夜鶯!

她又跳又唱,總是很快樂,

當其他鳥兒都沉默的時候。

我們將等待夜鶯夫人,

她住在綠樹林裡,

當布穀鳥的時間結束了,

她就會開始唱歌!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sKmmspfWb3U

 

第三號交響曲 第三樂章(43:26

https://youtu.be/9Yr720ftjaA?t=2606

 

亮點2:郵號(Post-Horn)獨奏段落

 

郵號獨奏樂譜欣賞

 

郵號出現於第三樂章段落13(50:42起):

https://youtu.be/UJYeeHR5qKE?t=3058

 

第三樂章 郵號獨奏段落 (48:50起)

音樂會版本

https://youtu.be/9Yr720ftjaA?t=2930

 

第四樂章「人們如是說」(歌詞翻譯版本)

第四樂章女低音獨唱之歌詞,取自摘自尼采《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第四部《午夜之歌》,鐘聲響起時查拉圖斯特拉所唱詠的一段文字。這段文字反映出生命的意義,並告訴我們為何人之所以生在此處?所尋為何?:

中文翻譯 德文歌詞
人哪,請聽著!

深沉的午夜在說甚麼?

我睡了,我睡了

我從熟睡的夢中醒來

世界是深沉的

比白晝所想的還要暗沉

深沉是世界的痛苦;

快樂比起悲痛更深更沉;

痛苦說:「去吧!」痛苦說:「去吧!」

可以一切的快樂都追求著著永恆

追尋著深沉,深沉的永恆

Mensch! Gib acht!

Was spricht die tiefe Mitternacht?

Ich schlief, ich schlief

Aus tiefem Traum bin ich erwacht!

Die Welt ist tief!

Und tiefer als der Tag gedacht.

Tief ist ihr Weh!

Lust tiefer noch als Herzeleid.

Weh spricht: Vergeh!

Doch alle Lust will Ewigkeit

Will, tiefe, tiefe Ewigkeit!

 

第六樂章 段落24起 最後精彩輝煌的6分鐘

https://youtu.be/UJYeeHR5qKE?t=5643

 

第三號 第六樂章(17:50開始)

 

第六樂章 Final ,阿巴多琉森音樂節音樂會版本

https://youtu.be/9Yr720ftjaA?t=4417

 

2014年 琉森音樂節阿巴多紀念音樂會 第六樂章最後的演奏

2014年阿巴多去世之後,尼爾森接下這場琉森音樂節第三號交響曲的指揮任務,圓滿完成之餘,全體團員在舞台上汗淚俱下,無法開心地慶賀音樂會演出成功,音樂...阿巴多已經永遠地離開了大家...

 

這段影片.超有fu

在第六樂章「愛情如是說」中,一筆一土捏塑出馬勒的頭像

 

隱藏彩蛋

《星際效應》中的馬勒第三號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Qyq3ON3HrlE

 

 

而我的最愛是...第九號的最後時刻

阿巴多於2009年,琉森音樂節的現場演出,是經典中的經典

阿巴多(Claudio Abbado,1933-2014)曾任義大利史卡拉歌劇院與維也納歌劇院總監,英國倫敦交響以及最知名的柏林愛樂音樂總監,2014年1月20日於家中逝世,享壽八十歲。

2002年,阿巴多罹患胃癌經胃部切除手術療養後復出,出任琉森音樂節管弦樂團藝術總監,他表示,餘生將於此貢獻,也著手規劃一系列馬勒交響曲演出,至今每一首都是我心中的經典名演。琉森音樂節節慶管弦樂團,當初是以阿巴多最熟悉馬勒室內樂團團員為主,在阿巴多的號召之下,包括柏林愛樂在內的許多職業樂團首席演奏家與獨奏家們紛紛加入,可為超級明星樂團。

我們可以欣賞到在馬勒第九號的最後五分鐘,音樂越來越寂靜,在團員們極致傑出演奏之餘,最難能可貴的是現場觀眾們的超高素質,沒有「鼓掌哥」「塑膠袋」「掉節目單」等等雜音奇異現象,現場只有最接近全然安靜的尊重:對馬勒的音樂,也是對阿巴多的指揮...

 

回到創作最初

與貝多芬相同,馬勒的第九號交響曲也是他的人生絕筆之作。寫作於1909至1910年間,也是作曲家過世的前一年。處在人生低谷狀態,馬勒無論事業、家庭與健康都岌岌可危,因此第九號交響曲整體氣氛充滿著淒涼孤寂,以及一種對於生命的告別,如無數的回憶湧上心頭:有幸福、有孤獨、有無助、傷心與徬徨,也有濃濃的愛情。被「第九號魔咒」深深影響的馬勒,為了避開這項莫須有的詛咒,在第八號《千人》之後,還寫了《大地之歌》想要逃過死神的召喚,最終仍撒手人寰,留下無盡憂傷。

 

讓我們從交響曲的最終段落(Adagissimo)談起。

甚慢板,幾乎沒有速度感~配器只剩下弦樂演奏,全部上弱音器,音色更是幾近虛無,在現場聆聽時,您會體驗到幾乎窒息,無法呼吸的狀態...

Adagissimo譜例

 

樂譜音樂版本

https://youtu.be/ah3mcaRpc9Q?t=4622

 

阿巴多於琉森音樂節指揮馬勒第九號 最後五分鐘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81AFdWXLNCU

 

最後段落,音樂極其緩慢、似乎融合了痛苦最大的聲音:哀莫大於心死

在這一刻,聲音與沈默、生存與死亡之間的距離,幾乎全部消失。

生與死,真的那麼重要?

最後一個小節,力度甚至被標記為 Pianississimo(pppp),且停頓非常長的時間

馬勒寫下了——「Ersterbend」(逝去),彷彿他怕我們從音樂中仍然無法清楚得知他要傳遞的訊息...

這真的是馬勒的最後一部完整的交響曲:在他目睹了女兒的死亡,當他意識到自己的生命將因不可逆的心臟病而縮短,妻子的外遇、家庭的可能破碎...

所有聲音的逝去,伴隨著1910年的大時代,馬勒藉由這首作品,在這最後的幾分鐘,發出了微弱的信號。

這段音樂甚至預示著一位偉大的藝術家,作為當代歐洲文化英雄形象的垂死掙扎。

第九號交響曲的最終幾分鐘,就如同歷經燦爛、洗盡鉛華的真實自我,面對即將來臨的虛無飄渺,或許可能是人生的下一段旅程,面對逐漸逝去的生命、無以為繼的凋零...

而我們能做的,可能只剩下深深地嘆息

伯恩斯坦說,馬勒的音樂,最後都化作了虛無。

我認為——當馬勒的音樂變得更慢、更安靜、更空無一物,但在聲音和內容上變得更令人驚嘆、令人驚嘆的精神化:Less is more

這種音樂,代表的只有唯一情緒:死亡。

要欣賞這首交響曲,您別無選擇,只能穿越這一層層紗,在理解馬勒生平之餘,試圖感受這位音樂家的思想。

除了「虛無」、「死亡」,也有第三種思維:音樂不再試圖描繪音樂或哲學的死亡,而是盡其所能地單純保持存在著:一切無需多加解釋。

 

聽聽伯恩斯坦怎麼說?Adagissimo 最慢板

不是None,是one、one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T-wr2rmyAuI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S8YUIG3YgxQ

 

然而,還有另一種思考這種音樂的方式,是否以這種方式來聆聽和體驗第九號交響曲,取決於你是否認為這是一首對萬物終結的讚美詩~或者相反,這是一首對生命逝去和迎向死亡的最終謳歌?

 

布魯諾·華爾特的首演

馬勒的弟子布魯諾·華爾特在1912年6月26日,指揮維也納愛樂擔任作曲家死後的首演。華爾特將最後的樂章描述為「和平的告別;結語,雲消散於天藍之中。」

在馬勒過世之前,連華爾特也從未見過第九交響曲之樂譜。

但在華爾特應馬勒遺孀阿爾瑪要求,擔任首演後,他對樂曲的深入理解,使得他持續成為馬勒第九號交響曲最強而有力的權威詮釋,也是在馬勒之後的唯一代表。

許多人認為華爾特後來於1938年,在納粹進攻吞併奧地利前與維也納愛樂錄製的唱片錄音,所有馬勒第九號交響曲的演奏錄音中,最能呈現真實馬勒思維的高水準演奏,請各位務必要欣賞這個版本。

 

【珍貴錄音】Bruno Walter & Wiener Philharmoniker - Gustav Mahler Symphony No.(1938)

Gustav Mahler (1860-1911): Symphony No. 9

Wiener Philharmoniker / Bruno Walter (1876-1962)

A live recording from Grossen Musikvereinssaal in Vienna on 16th January 1938.

00:00 I. Andante comodo

25:00 II. Im Tempo eines gemächlichen Ländlers. Etwas täppisch und sehr derb

40:45 III. Rondo-Burleske: Allegro assai. Sehr trotzig

52:10 IV. Adagio. Sehr langsam und noch zurückhaltend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3eUKpw21ASc

 

延伸閱讀

https://bonart.com.tw/all-about-mahlers-9th-symphony/

 

紀錄片:阿巴多在柏林愛樂的第一年

11:00 第一號第四樂章 法國號起立演奏

 

琉森音樂節的第一號第四樂章Final

https://youtu.be/4XbHLFkg_Mw?t=3287

 

 

蹦藝術每週一、二音樂講堂最新訊息🎵

https://bonart.com.tw/bonart-weekly-music-lectures-on-monday/

 

開卷蹦藝術.享受美好閱讀時光

☕️一杯咖啡.一點心意.支持蹦藝術☕️

 

各類合作提案,聯繫方式:

*手機:0917.670.518 
*Line:https://line.me/ti/p/LB1ro0P0AU
*E-mail:jenpin888@gmail.com

【BON音樂】轉載:白遼士戲劇交響曲《羅密歐與茱麗葉》- NSO精彩節目單內容

【BON音樂】轉載:白遼士戲劇交響曲《羅密歐與茱麗葉》- NSO精彩節目單內容
All about Richard Wagner

– 資訊整理共享於網路,一起欣賞音樂與藝術之美 –
蹦藝術 | BONART


過去在2016年,國家交響樂團曾舉辦《浪漫白遼士》音樂會,內容就曾經包括了《羅密歐與茱麗葉》戲劇交響曲
之選粹:

〈愛情場景〉,選自第二部份第二樂章

〈夢之女王詼諧曲〉,選自第二部份第三樂章

〈羅密歐在卡普雷家族墓穴〉,選自第三部份第二樂章

今年2023年2月24日,NSO在新任總監準・馬寇爾的規劃之下,更是進行了全場《羅密歐與茱麗葉》戲劇交響曲演出,是台灣有史以來的全曲首演,也是非常難能可貴,白遼士誕生220週年的現場的音樂會演出。

白遼士:《羅密歐與茱麗葉》音樂會資訊

指揮/準・馬寇爾
次女高音/凱莉・奧康娜
男高音/約翰・泰希爾
男低音/羅俊穎
台北愛樂合唱團
合唱指導/古育仲、張維君

音樂會介紹(取自NSO官網)

談到莎士比亞膾炙人口的悲劇大作《羅密歐與茱麗葉》,愛樂朋友一定相當熟悉,這部鉅作在不同作曲家筆下,透過音樂所訴說的淒美愛情故事,例如柴科夫斯基的同名幻想序曲、普羅科菲夫的同名芭蕾舞劇、古諾的同名歌劇等。更加不能錯過的一部大師之作,是法國作曲家白遼士的同名「戲劇交響曲」,編制相當龐大,包含三位獨唱、合唱團和大型管弦樂團,因此也被譽為白遼士的「合唱交響曲」。在長達一百分鐘的音樂中,白遼士以「交響曲」的概念為主軸,融入標題音樂、芭蕾舞曲、清唱劇和歌劇等豐富音樂樣貌,盡情揮灑創作,造就《羅密歐與茱麗葉》之音樂創作的一座高峰。
由於此曲詳細中文資料相當難見,NSO也邀請王寶祥教授執筆專文,馮天彥寫作樂曲解說,孫可書寫作完整歌詞翻譯而整理出完整樂曲介紹,實為詳實嚴謹製作。

蹦藝術在此分享精彩節目單內容,也謝謝NSO於音樂會後將節目單分享於網路上以饗樂友,造福更多愛樂者:


好文推薦閱讀

夏爾克的音樂故事

白遼士:《羅密歐與茱麗葉》/史上最大交響曲的故事與分析(Berlioz : Roméo et Juliette Berlioz analysis)

 

影音資料

樂譜版本

Hector Berlioz - Roméo et Juliette (Romeo and Juliet), Op. 17 (1839)

Performed by London Symphony Orchestra and the John Alldis Choir Conducted by Colin Davis

Part I: 1. Introduction. Combats – Tumulte – Intervention du Prince - 0:00

Prologue. D’anciennes haines endormies - 4:25

Strophes. Premiers transports - 9:43

Scherzetto. Mab la messagère - 16:18

Part II: 2. Roméo seul. - 19:39

3. Nuit sereine. Le Jardin de Capulet, silencieux et désert - 32:16

4. Scherzo. La reine Mab, ou la fée des songes - 52:04

Part III:

5. Convoi funèbre de Juliette - 59:52

6. Roméo au tombeau des Capulets - 1:09:42

7. Finale. La Foule accourt au cimetière. - 1:17:46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VZhBexI6F6U&t=1s

 

2014年法國國家交響樂團 音樂會現場

L'Orchestre national de France dirigé par Daniele Gatti interprète "Roméo et Juliette" d'Hector Berlioz.

Avec en solistes la mezzo-soprano Marianne Crebassa, le ténor Paolo Fanale et la basse Alex Esposito ainsi que le Choeur de Radio France dirigé par Howard Arman.

Enregistré le 18 septembre 2014 au Théâtre des Champs-Elysées (Paris).

Acte I

00:00 • Introduction

01:45 • Combats -Tumulte - Intervention du Prince

06:50 • Prologue

12:09 • Strophes

19:27 • Scherzetto

Acte II 2. Roméo seul

23:13 •Tristesse - Bruits lointains de bal et de concert

30:50 • Grande fête chez Capulet

37:30 • Nuit sereine - Le Jardin de Capulet, silencieux et désert - Scène d’amour

59:33 • La Reine Mab, ou la Fée des Songes : scherzo

Acte III

1:07:59 • Convoi funèbre de Juliette •

1:18:43 • Roméo au tombeau des Capulet 7. Finale

1:26:59 • La foule accourt au cimetière - des Capulet et des Montagu

1:31:19 • Récitatif et Air du Père Laurence : « Pauvres enfants que je pleure » -

1:40:20 • Serment de réconciliation : « Jurez donc par l'auguste symbole ».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zf7kGcB4VSQ

 

2022年法國廣播愛樂樂團現場音樂會版本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2JuRjVNj0Ic

 

伯恩斯坦於1989年SHMF音樂節的紀錄片與演出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MsJ7_toPNVs&t=75s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6JADiAECnRQ&t=1806s

 

 

開卷蹦藝術.享受美好閱讀時光

☕️一杯咖啡.一點心意.支持蹦藝術☕️

 

各類合作提案,聯繫方式:

*手機:0917.670.518 
*Line:https://line.me/ti/p/LB1ro0P0AU
*E-mail:jenpin888@gmail.com

【BON音樂】蹦藝術X大人社團:偉大的音樂變奏藝術賞析(四)布拉姆斯:海頓主題變奏曲

【BON音樂】蹦藝術X大人社團:偉大的音樂變奏藝術賞析(四)布拉姆斯:海頓主題變奏曲
All about Brahms: Die Variationen über ein Thema von Haydn op.56a/b

– 資訊整理共享於網路,一起欣賞音樂與藝術之美 –
蹦藝術 | BONART


大人的古典音樂鑑賞線上直播課(2/23週四下午班,共5堂):莫札特橫跨一生的鋼琴協奏曲

古典音樂是你的生活必需品?
希望有機會能拓展對古典樂的了解?
跟著林仁斌老師一起認識偉大的音樂變奏藝術!

《大人社團》與蹦藝術攜手開設古典音樂鑑賞課程,這期林仁斌老師將以「變奏曲」為主軸,精選4首經典變奏曲帶領學員欣賞每首的獨特之處,讓您徜徉在樂曲中,更貼近音樂家的心血結晶,聽出更多況味與樂趣!

《延伸閱讀》大人的音樂欣賞線上直播課程好嗎?學員真實回饋分享

《延伸閱讀》大人的音樂欣賞課學員回饋,看他們用音樂為生活注入繽紛

 

精彩課程再推薦

大人的古典音樂鑑賞線上直播課(4/6週四下午班,共5堂):偉大的音樂變奏藝術賞析

大人的古典音樂鑑賞線上直播課(5/11週四下午班,共5堂):音樂裡的多重協奏之美

 

主講人:林仁斌老師

 

  • 第四堂│布拉姆斯:海頓主題變奏曲

《海頓主題變奏曲》完成於1873年的夏天,布拉姆斯先後寫有管絃樂與雙鋼琴兩種版本,本曲主題出自古老的《聖安東尼聖詠詩》,也曾由海頓使用於Bb大調木管五重奏之嬉遊曲第二樂章中。而布拉姆斯採取海頓此充滿神聖感之主題作為主要旋律,共包含主題與九段變奏。除了主題莊嚴肅穆,每段變奏顯得宏偉壯大,全曲如同盛大的變奏儀式,將變奏曲式帶入全新的高峰。

 

本系列精彩變奏曲預告

  • 贈第五堂│拉赫曼尼諾夫:帕格尼尼主題狂想曲

拉赫曼尼諾夫的五首大型鋼琴與管弦樂協奏作品中,除了四首鋼琴協奏曲之外,最著名的就是這首曾經出現於電影《似曾相識》的帕格尼尼主題狂想曲了。此首帕格尼尼主題狂想曲的「帕格尼尼主題」來自帕格尼尼知名的小提琴《第二十四號隨想曲》a小調主題,拉赫曼尼諾夫就像魔術師般,以這段主題變出了24段精彩無比的變奏,堪稱歷史一絕。此曲難度亦高,現為多項國際大賽的指定曲目之一。本堂講座中,林仁斌老師將為您一一解說其中的奧妙。


布拉姆斯創作此曲時期照片

 

延伸閱讀:作曲家基本資料

https://bonart.com.tw/johannes-brahms/

 

樂曲基本資料

布拉姆斯於1873年所創作的《海頓主題變奏曲》(Variationen über ein Thema von Jos. Haydn),也常被稱為《聖安東尼變奏曲》,原因即為此樂曲之主題,來自海頓為木管五重奏所創作的bB大調《嬉遊曲》第二樂章,故因此而得名。

這首樂曲完成之後,共出版兩個版本:先創作的雙鋼琴版,但出版時名稱為「Op.56b」,後創作的管弦樂團版,出版時定名稱為「Op.56a」。

 

歷史上第一首管弦樂團變奏曲

《海頓主題變奏曲》由布拉姆斯管弦樂化後正式出版,並且應為歷史上第一首寫給管弦樂團之變奏曲。許多學者認為布拉姆斯此時創作管弦樂團變奏曲,正是在為三年之後即將寫作第一號交響曲(1876年,43歲)暖身,正增加與強化管弦樂創作的各種寫作技法。

 

《聖安東尼聖詠曲》音樂主題

 

木管五重奏版本欣賞

海頓:bB大調嬉遊曲 第二樂章《聖安東尼聖詠曲》(Chorale "St. Antoni" )

https://youtu.be/yWo-2Yag2Jg?t=121

 

樂曲長度

大約 18 分鐘。

 

首演

管弦樂版

1873年11月2日,由布拉姆斯指揮維也納愛樂完成管弦樂團版本正式首演。

雙鋼琴版

私人試演:布拉姆斯與克拉拉於1873年8月於波昂,在管弦樂版之前,一起演奏了雙鋼琴版私下沙龍首演。

公開首演:在管弦樂版演出之後的1874年2月20日,由維也納鋼琴家馬爾維.班菲特(Malwine von Benfeld)與賈布里耶.布勞爾(Gabriele Brauner)舉行正式首演。

 

樂團編制

總譜編制中包括:短笛、兩部長笛、兩部雙簧管,兩部單簧管、兩部低音管,一部倍低音管、四部法國號、兩部小號、定音鼓、三角鐵、以及包括第一、二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低音大提琴完整五部弦樂群。

 

曲式架構

變奏曲式。

降B大調的主題與結尾、八段變奏,共有十個樂段。

Variations on a Theme by Haydn, Op. 56a (with Score)

Composed: 1873

Conductor: Bernard Haitink

Orchestra: Royal Concertgebouw Orchestra

00:00 Theme. Chorale St. Antoni. Andante

02:16 Variation 1. Poco più animato

03:39 Variation 2. Più vivace

04:40 Variation 3. Con moto

06:32 Variation 4. Andante con moto

08:46 Variation 5. Vivace

09:44 Variation 6. Vivace

11:07 Variation 7. Grazioso

14:21 Variation 8. Presto non troppo

15:25 Finale. Andante

*終曲段落使用了帕薩加里亞舞曲(Passacaglia)變奏手法,低音旋律共出現19次之多。(前11次反覆在低音聲部反覆出現,第12至第17次均在不同聲部裡出現,第18與第19次則回到大提琴、低音大提琴、倍低音管聲部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6syhx2nV_no

 

伯恩斯坦指揮維也納愛樂版本

(0:25)主題,行板,降B大调,2/4拍

(2:44)變奏一,更有動感,降B大調,2/4拍 

(4:01)變奏二,更活潑,降b小調调,2/4拍

(4:55)變奏三,生動地,降B大調,2/4拍

(6:54)變奏四,生動的行板,降b小調,3/8拍

(9:06)變奏五,活潑地,降B大調,6/8拍

(9:57)變奏六,活潑地,降B大調,2/4拍

(11:20)變奏七,優雅地,降B大調,6/8拍

(14:39)變奏八,不太快的急板,降b小調,3/4拍

(15:42)终曲,行板,降B大調,2/2拍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609D5R-dEGY

 

接著欣賞雙鋼琴版本

樂譜版本

00:00 – Theme

01:59 – Var. 1. A murmuring, gently exultant variation which begins by picking up on the last repeated notes of the theme.

03:01 – Var. 2. A dramatic foray in the parallel minor, featuring one of Brahms’ favourite devices: layering triplet and duplet rhythm.

03:58 – Var. 3. A delicate and painstakingly constructed contrapuntal episode. With the exception of the final variation, this one comes closes to preserving the melodic sense of the original theme.

05:44 – Var. 4. Solemn, recitative-like, sometimes bleak.

07:29 – Var. 5. A busy-scherzo-like variation which turns the repeated notes of the theme into an underlying texture and which is a natural pair with the next variation.

08:22 – Var.6. A rich, rhythmic, sumptuous variation, featuring some of the most dramatic writing in the set [9:26].

09:38 – Var.7. Tender and lyrical, with a lullaby-like rocking rhythm.

12:24 – Var.8. In sharp contrast to Var.7, Var.8 is an eerily muted harmonyscape, with long winding lines and occasional glimpses of the original theme surfacing before being submerged again. Lots of imitative counterpoint used throughout.

13:13 – Var.9 (finale). A gorgeous passacaglia.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5Wm_MFnAto

 

音樂會版本

讓我們欣賞雙鋼琴版本,理解變奏技法,並遙想當年布拉姆斯與克拉拉的雙鋼琴二重奏~

Theme: 0:00

Variación 1: 2:03

Variación 2: 3:22

Variación 3: 4:17

Variación 4: 5:55

Variación 5: 7:51

Variación 6: 8:45

Variación 7: 10:00

Variación 8: 12:24

Variación 9: 13:14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PeYEcZQvBkU

 

這個雙鋼琴版本詮釋與錄音都相當好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byhOOfVr_XM

 

Thema. Andante 0:02

Variation I. Poco più animato 2:03

Variation II. Più vivace 3:28

Variation III. Con moto 4:31

Variation IV. Andante con moto 6:23

Variation V. Vivace 8:37

Variation VI. Vivace 9:38

Variation VII. Grazioso 10:58

Variation VIII. Presto non troppo 13:49

Finale. Andante 14:55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wcobxmwCTys

 

布拉姆斯作品集

 

網路相當有趣的創意《全家便利商店》變奏曲

註:以下分段中文標題直接取自本影片Youtube說明欄,故為簡體中文

0:20 Introduzione 前奏

0:55 Theme 主题

1:22 Var.1 Song without Words 无词歌

1:54 Var.2 Elves' Dance 精灵之舞

2:26 Var.3 Mazurka 玛祖卡

2:55 Var.4 Hide and Seek 捉迷藏

3:20 Var.5 Tempest 暴风雨

4:00 Var.6 Lyrical Chinese Folksong 抒情中国民歌

5:10 Var.7 Badly composed Ragtime 拙劣的雷格泰姆

6:11 Var.8 Awful Boogie Woogie 糟糕的步急舞急

7:08 Var.9 Stolen Pastorale 抄来的田园曲

8:39 Var.10 Fake Flamenco 不太正宗的弗拉门戈

9:52 Var.11 Lovesong in Hong Kong Style 港风失恋站街曲

11:45 Var.12 Fashion Catwalk 时装走秀

13:29 Var.13 Radio Gymnastics 小学生广播体操

14:22 Var.14 Bargaining Song 菜场讨价还价吵嘴曲

15:20 Keening 哭丧

16:25 Coffin Procession 出殡

17:41 Prelude: Giga 前奏曲:吉格

20:00 Fuga a 3 voci 赋格(三声部)

21:58 Var.17 Perpetual Motion 无穷动

22:58 Var.18 Finale/Chorale: The Ascension 终曲/众赞歌:升天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CT_AMMbpqUk

 

李哲藝:生日快樂變奏曲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Id2ojMzoFi0

 

 

開卷蹦藝術.享受美好閱讀時光

☕️一杯咖啡.一點心意.支持蹦藝術☕️

 

各類合作提案,聯繫方式:

*手機:0917.670.518 
*Line:https://line.me/ti/p/LB1ro0P0AU
*E-mail:jenpin888@gmail.com

【BON音樂】淺談人聲在馬勒交響曲中的獨特美學

【BON音樂】淺談人聲在馬勒交響曲中的獨特美學
Human voices in Mahler's symphonies

– 資訊整理共享於網路,一起欣賞音樂與藝術之美 –
蹦藝術 | BONART


 

馬勒第一號交響曲

https://bonart.com.tw/mahler-symphony-no-1-titan-2/

 

延伸閱讀

https://bonart.com.tw/mahler-lieder-eines-fahrenden-gesellen/

 

馬勒第二號交響曲

https://bonart.com.tw/mahler-symphony-no-2-resurrection/

 

第四樂章:原光

 

第五樂章

 

馬勒第四號交響曲

G大調第4號交響曲古斯塔夫·馬勒於1899年至1901年間創作的四樂章交響曲。第四樂章加入女高音獨唱。歌詞選自詩集《少年魔號》中的《天國的生活》(Das himmlische Leben)。第4號是馬勒交響曲中編制最小,時長最短的一首,較為溫暖、樂觀、精巧,某些樂段甚至有些古典樂派的風格。但依然有著相當強的原創性和馬勒獨有的特色,體現了作曲家精巧的作曲技藝,尤其是對位法的應用。(本段文字取自維基百科

第4號交響曲全曲共4個樂章:

  1. 精緻、從容地—非常閒適地(Bedächtig. Nicht eilen—Recht gemächlich
  2. 悠閒地速度,不緊不慢(In gemächlicher Bewegung; ohne Hast
  3. 平緩,略似柔板(Ruhevoll, poco Adagio
  4. 非常滿足地(Sehr behaglich

 

第四樂章:非常滿足地(Sehr behaglich

樂譜版本

https://youtu.be/pCuHCMitaoQ?t=2905

 

歌詞(取自維基百科)

Das himmlische Leben
(aus Des Knaben Wunderhorn)

Wir genießen die himmlischen Freuden,
D'rum tun wir das Irdische meiden.
Kein weltlich' Getümmel
Hört man nicht im Himmel!
Lebt alles in sanftester Ruh'.
Wir führen ein englisches Leben,
Sind dennoch ganz lustig daneben;
Wir tanzen und springen,
Wir hüpfen und singen,
Sankt Peter im Himmel sieht zu.

Johannes das Lämmlein auslasset,
Der Metzger Herodes d'rauf passet.
Wir führen ein geduldig's,
Unschuldig's, geduldig's,
Ein liebliches Lämmlein zu Tod.
Sankt Lucas den Ochsen tät schlachten
Ohn' einig's Bedenken und Achten.
Der Wein kost' kein Heller
Im himmlischen Keller;
Die Englein, die backen das Brot.

Gut' Kräuter von allerhand Arten,
Die wachsen im himmlischen Garten,
Gut' Spargel, Fisolen
Und was wir nur wollen.
Ganze Schüsseln voll sind uns bereit!
Gut' Äpfel, gut' Birn' und gut' Trauben;
Die Gärtner, die alles erlauben.
Willst Rehbock, willst Hasen,
Auf offener Straßen
Sie laufen herbei!

Sollt' ein Fasttag etwa kommen,
Alle Fische gleich mit Freuden angeschwommen!
Dort läuft schon Sanct Peter
Mit Netz und mit Köder
Zum himmlischen Weiher hinein.
Sankt Martha die Köchin muß sein.

Kein' Musik ist ja nicht auf Erden,
Die unsrer verglichen kann werden.
Elftausend Jungfrauen
Zu tanzen sich trauen.
Sankt Ursula selbst dazu lacht.

Kein' Musik ist ja nicht auf Erden,
Die unsrer verglichen kann werden.
Cäcilia mit ihren Verwandten
Sind treffliche Hofmusikanten!
Die englischen Stimmen
Ermuntern die Sinnen,
Daß alles für Freuden erwacht.

天國的生活
(選自《少年魔號》)

我們享受著天國的喜樂,
與人間大不相同;
世間的喧囂和吵鬧,
在天國中杳無蹤影。
人人都和睦安寧,
生活如天使一般,
度過歡樂的時光。
我們舞蹈、跑動,
我們又跳又唱。
天上的聖彼得在看著。

約翰把小羊放出來,
屠夫希律眈眈等候。
我們把一隻溫柔
馴服而善良的
小羊羔處以死刑。
聖路加宰了牛,
一點也不必擔憂。
在天國的酒窖里,
美酒不用付價錢。
天使們則烘烤麵包。

每一種美味的蔬菜,
都在天國的菜園中生長,
有上好的萵苣和豆子,
所有我們想要的東西。
滿滿的盤子都為我們而備!
優質的蘋果、梨和葡萄,
園丁讓我們隨心所欲。
如果你想要獐和野兔,
他們立刻跑到街上,
帶上許多趕回來。

如果是齋戒的日子,
魚兒又開始高興地遊動。
看那聖彼得帶著
他的漁網和魚餌,
跑到天國的池塘邊。
聖瑪莎一定要掌廚。

世間的一切音樂,
都不能與我們的相比,
當那一萬一千個少女
開始翩翩起舞時,
聖烏蘇拉也露出笑顏。

世間的一切音樂,
都不能與我們的相比。
西西莉婭和她的親友們
都是絕佳的樂手。
天使的美妙歌聲,
使我們感到滿足,
讓我們醒來就歡樂。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hMAR_HtHt2s

 

馬勒第四交響曲 楊頌斯指揮 【附中文字幕講解及歌詞】(51:06起)

 

馬勒第五號交響曲 第四樂章 特別的人聲版本

 

第八號交響曲《千人》:創作與首演

https://bonart.com.tw/mahler-symphony-no-8-symphony-of-a-thousand/

 

第八號交響曲《千人》:

https://bonart.com.tw/mahler-symphony-no-8-symphony-of-a-thousand-analyze/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YXC9zckqQJ4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AX51TVAyUWE

 

馬勒:大地之歌

https://bonart.com.tw/mahler-das-lied-von-der-erde/

 

大地之歌:第一樂章

 

大地之歌:第六樂章

 

大地之歌完整音樂會(中文字幕)

 

伯恩斯坦講解《大地之歌》

 

伯恩斯坦指揮《大地之歌》(中德文雙字幕)

 

馬勒:第九號交響曲

https://bonart.com.tw/all-about-mahlers-9th-symphony/

 

 

開卷蹦藝術.享受美好閱讀時光

☕️一杯咖啡.一點心意.支持蹦藝術☕️

 

各類合作提案,聯繫方式:

*手機:0917.670.518 
*Line:https://line.me/ti/p/LB1ro0P0AU
*E-mail:jenpin888@gmail.com

【BON音樂】最深沈的人世告別 - 馬勒:第九號交響曲

【BON音樂】大人社團X蹦藝術 第九號交響曲聯演(四)馬勒第九號交響曲
All about M
ahler's 9th Symphony

– 資訊整理共享於網路,一起欣賞音樂與藝術之美 –
蹦藝術 | BONART


  • 馬勒:第九號交響曲

與貝多芬相同,馬勒的第九號交響曲也是他的人生絕筆之作。寫作於1909至1910年間,也是作曲家過世的前一年。處在人生低谷狀態,馬勒無論事業、家庭與健康都岌岌可危,因此第九號交響曲整體氣氛充滿著淒涼孤寂,以及一種對於生命的告別,如無數的回憶湧上心頭:有幸福、有孤獨、有無助、傷心與徬徨,也有濃濃的愛情。被「第九號魔咒」深深影響的馬勒,為了避開這項莫須有的詛咒,在第八號《千人》之後,還寫了《大地之歌》想要逃過死神的召喚,最終仍撒手人寰,留下無盡憂傷。

The Austrian composer Gustav Mahler. 1907.

 

超凡於世的交響曲

馬勒第九號交響曲是繼貝多芬之後,這世界最超凡的交響曲,尤其是其中的慢板。

在情感上,馬勒此時的境遇,讓他陷入了兩難:他深愛這個世界,卻又害怕離開。

針對表面上似乎走向虛無的滅亡而無言的結局,但當我們沈浸於音樂之中時,越了解深入這首作品,您會發現在表面之下,藏著的深意是馬勒對生命所逝去的一切,進行了深層的敘述與緬懷,他的音樂裡,似乎更多地是思考生命本身,而不止是死亡。

試圖以音樂之外的一切~包括文字來敘述這麼深層的音樂,不但是多餘的,其實也是不應該的;無論您再怎麼樣不熟悉馬勒的音樂,都應該如同自身閱讀一部位大的文學作品一般,細細品味,反覆閱讀,期許自己有朝一日能進入這作品中的美好,以自身能夠理解的方式,來接近馬勒的境界

馬勒的第一樂章開頭,我們甚至能夠感受到《大地之歌》未盡的旋律與未完成的告別,這是許多專家們未曾提及之處;由兩音為一組,發展為三音一組、四音一組的主旋律,第九號交響曲接續在《大地之歌》⟨送別⟩(Der Abschied)之後,這樣的旋律,率先為我們帶出了依依不捨之感。

《大地之歌》的最後最後歌曲,由馬勒所添加的歌詞如下:

Ewig... 永遠、直到永遠

Still ist mein Herz und harret seiner Stunde! 我的心靜止著,等待著時機! (馬勒自己添加的詞)
Die liebe Erde allüberall blüht auf im Lenz und grünt 美麗的大地,到處春暖花開,綠意盎然!
Aufs neu! Allüberall und ewig blauen licht die Fernen! 到處皆是的,永遠湛藍的天空!
Ewig...(*7) 直到永遠…… 白雲無盡時

https://youtu.be/Npy4gjZ81F0?t=3725

 

接入第九號交響曲的開頭旋律

https://youtu.be/IoNEeKJ2x44?t=42

 

樂譜範例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ah3mcaRpc9Q

 

第九交響曲魔咒

(基本資料整理於網路與維基百科,並附上超連結方便檢索)

一般都知道馬勒相當害怕所謂的「第九交響曲魔咒」,就是作曲家寫完第九號交響曲之後就不久於人世之模糊臆測,而這個迷信被認為是自奧地利作曲家馬勒開始。

因為馬勒之前的貝多芬、舒伯特、德弗札克與布魯克納等作曲家都紛紛應驗了「第九交響曲魔咒」,因此他在創作自己第九部交響作品《大地之歌》時,雖然副標題寫明是一首交響曲(Eine Symphonie für Tenor-Stimme, Contralt -Stimme und große Orchester),但是卻故意不將此編號。此舉不禁被人解讀成馬勒為了避免自己將步貝多芬後塵而逝世,才行此法。

但弔詭的是,雖然馬勒認為此舉令可能他可以避過魔咒,但最終他還是中了詛咒:在寫完自己的第九交響曲後因病離世,只留下未完成的第十交響曲片段的手稿。

 

回到創作最初

讓我們從交響曲的最終段落(Adagissimo)談起。

甚慢板,幾乎沒有速度感~配器只剩下弦樂演奏,全部上弱音器,音色更是幾近虛無,在現場聆聽時,您會體驗到幾乎窒息,無法呼吸的狀態...

https://youtu.be/ah3mcaRpc9Q?t=4625

 

Adagissimo譜例

 

最後段落,音樂極其緩慢、似乎融合了痛苦最大的聲音:哀莫大於心死

在這一刻,聲音與沈默、生存與死亡之間的距離,幾乎全部消失。

生與死,真的那麼重要?

最後一個小節,力度甚至被標記為 Pianississimo(pppp),且停頓非常長的時間

馬勒寫下了——「Ersterbend」(逝去),彷彿他怕我們從音樂中仍然無法清楚得知他要傳遞的訊息...

這真的是馬勒的最後一部完整的交響曲:在他目睹了女兒的死亡,當他意識到自己的生命將因不可逆的心臟病而縮短,妻子的外遇、家庭的可能破碎...

所有聲音的逝去,伴隨著1910年的大時代,馬勒藉由這首作品,在這最後的幾分鐘,發出了微弱的信號。

這段音樂甚至預示著一位偉大的藝術家,作為當代歐洲文化英雄形象的垂死掙扎。

第九號交響曲的最終幾分鐘,就如同歷經燦爛、洗盡鉛華的真實自我,面對即將來臨的虛無飄渺,或許可能是人生的下一段旅程,面對逐漸逝去的生命、無以為繼的凋零...

而我們能做的,可能只剩下深深地嘆息

伯恩斯說,馬勒的音樂,最後都化作了虛無。

我認為——當馬勒的音樂變得更慢、更安靜、更空無一物,但在聲音和內容上變得更令人驚嘆、令人驚嘆的精神化:Less is more

這種音樂,代表的只有唯一情緒:死亡。

要欣賞這首交響曲,您別無選擇,只能穿越這一層層紗,在理解馬勒生平之餘,試圖感受這位音樂家的思想。

 

阿巴多2010年於琉森音樂節指揮馬勒第九號:最後五分鐘的動人演奏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81AFdWXLNCU

 

蹦藝術Podcast 介紹馬勒的生平:上、下兩集(EP26-EP27)

「交響曲必須包含整個世界,必須包含萬事萬物的聲音。」是馬勒自述的交響曲特色:世界自成一格,並且包含宇宙之聲。

綜觀馬勒一生的創作生涯,他不斷地在交響樂的各種創作領域與作曲手法中,將音樂推展至極致。對於這位已在在21世紀當代備受喜愛的作曲家,他的音樂是這天地之間全新的創作彷彿黎明之前的破曉,但在他所生活的20世紀初期,他的音樂仍處在毀譽參半的狀態。

馬勒也曾豪氣地留下:「我的時代終將來臨…」,就讓我們跟隨蹦藝術節目主持人林仁斌的導引與介紹,慢慢帶您知曉為何在21世紀的現在,馬勒的時代~已然到來!

 

未竟之問.伯恩斯坦談馬勒第九號交響曲

53分鐘的精彩演說,有興趣的朋友們歡迎詳細欣賞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U5I7lYN5adU&t=111s

 

Bernstein conducts Mahler 9th ending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S8YUIG3YgxQ

 

然而,還有另一種思考這種音樂的方式,是否以這種方式來聆聽和體驗第九號交響曲,取決於你是否認為這是一首對萬物終結的讚美詩~或者相反,這是一首對生命逝去和迎向死亡的最終謳歌?

 

第三種思維:音樂不再試圖描繪音樂或哲學的死亡,而是盡其所能地單純保持存在著:一切無需多加解釋。

 

Mahler: Symphony 9 - Simon Rattle, Berliner Philharmoniker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F3DHYRMoTN4

 

關於這首交響曲

馬勒在創作《第九》時正面臨死亡議題。

首先是他四歲的女兒瑪麗於1907年因感染猩紅熱白喉而意外去世,給作曲家帶來了無比創傷——他無法忍受提及孩子的名字——即使全家搬家去尋找一個新的避暑勝地,一個沒有痛苦聯想的避暑勝地,一樣無法可解。

馬勒帶著妻子與小女兒定居在位於奧意邊境的多山蒂羅爾地區的托布拉赫(多比亞科)。在這邊,馬勒於暑期夏天創作了《大地之歌》(Das Lied von der Erde, 1908),以及1909年的第九號交響曲與1910年未完成的第十號交響曲。

同樣是1907年,馬勒被診斷出患有四年後會置他於死地的心臟病。對於這不可逆的病情,馬勒只能接受與病共存,想發設法讓心臟持續為自己而跳動...

對於一位一向熱愛大自然並在戶外行走、放鬆才能獲得靈感的創作者來說,醫生要求他不要進行劇烈的體力活動意味著生活方式的巨大改變:他沒有辦法像從前一樣,自由一個人在托布拉赫山區與樹林中閒逛,想爬高就爬高,想到任何地方皆能恣意而行,他只能是將大部分時間都花在他的作曲小屋裡。

 

馬勒位於Toblach的作曲小屋(2011年拍攝)

Gustav Mahler "Komponierhäuschen" in Toblach, - situation in 2011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Ar-KkCKuy4w

 

長得很像警衛亭的馬勒作曲小屋XDD

 

在1908年給指揮家布魯諾·華爾特的信中,馬勒寫道:「在孤獨中,我的注意力更加向內心轉移,這讓我更加清楚地感覺到我身體上的一切都不對勁。也許確實是我太憂鬱了——但自從我來到鄉間以來,我感覺比在城裡更糟,反而所有的分心都能幫助我把注意力從事情上轉移開。」(The solitude, in which my attention is turned more inward, makes me feel all the more distinctly that everything is not right with me physically. Perhaps indeed I am being too gloomy – but since I have been in the country I have been feeling worse than I did in town, where all the distractions helped to take my mind off things.)

 

第一樂章 段落分析

深受馬勒影響的同時期作曲家阿爾班·貝爾格(Alban Berg, 1885-1935)是對第九號交響曲留下深刻印象的眾多人之一。

1912年時在貝爾格寫給妻子的信中,他曾寫道:「... 我再次演奏了馬勒的《第九交響曲》... 第一樂章是馬勒有史以來最偉大的作品。它表達了對這個地球的巨大之愛,渴望在這片土地上和平地生活,並在死亡來臨之前享受大自然的最深處。因為死亡是不可避免的。整個第一樂章皆被死亡的預感所支配,這項樂念在演奏的過程中一次又一次地為人所感受到。它是地球上和夢境中一切的高潮,隨著最溫和的通道之後的爆發越來越強烈,當然,這種強度在死亡成為必然的可怕時刻最為強烈,在最深處,最對生命的強烈渴望,死神卻在此顯現了『最大的暴力』...」(“The first movement is the greatest Mahler ever composed. It is the expression of a tremendous love for this earth, the longing to live on it peacefully and to enjoy nature to its deepest depths – before death comes. For death is inevitable. This whole movement is dominated by the presentiment of death, which makes itself known again and again over the movement’s course. It is the culmination of everything on earth and in dreams, with ever more intense eruptions following the most gentle passages, and of course this intensity is strongest in the horrible moment where death becomes a certainty, where, in the middle of the deepest, most poignant longing for life, death makes itself known ‘with the greatest violence.’ Against that, there is no resistance.”)

EXPOSITION

0:00 - Theme group 1. The music opens with the movement's most important motives: a syncopated pulse in the cellos and the horns, a broken D major triad in the harp, a distant horn call, and a tremolo in the strings.

0:33 - After the violins introduce us to the last important motive - Lebwohl/farewell motive (a descending second), the motives start to expand into an extremely beautiful theme.

2:18 - Transition. Slowly, the music starts to descend into chaos and confusion. The texture starts to become denser and denser, as new independent voices keep joining the overwhelming polyphony. The motives of the introduction struggle to keep up with the music and are soon drowned in the polyphony.

3:09 - Theme group 2. At the climax, the different voices finally somewhat connect. Soon, a bitter, syncopated trumpet motive is introduced, which will come to represent the violent, tortured side of the music throughout the movement (and is in fact derived from the lebwohl motive). EXPOSITION REPEAT

3:45 - Theme group 1 manages to return the music to D major and again establish a peaceful atmosphere. This time it's much more confident, with the once distant horn call now being heard in the foreground. The motives of the introduction are further expanded, with an emphasis on the lebwohl motive.

4:56 - Gorgeous modulations.

6:02 - Theme group 2. The timbre suddenly darkens, as the second theme group starts to again pull us into darkness. The motives of the introduction are dismissed even sooner before the syncopated trumpet motive leads us into an overwhelming climax.

DEVELOPMENT

7:20 - After the second theme group collapses, an amazing atmosphere is set, with the motives from the opening transformed into their distorted, grotesque counterparts, as the music is still under the influence of the second theme group. The violent syncopated motive can be heard in the muted trumpets. Slowly, the motives start to transform back to their original states, trying to again reach D major.

9:54 - The atmosphere of the opening and D major tonality is reached. Lebwohl motive is played in the form of playful exchanges between the strings.

11:13 - Theme group 2 starts to creep in the texture, soon dominating the music with polyphony and the syncopated trumpet motive.

12:03 - The horn call from the opening returns, battling with the second subject. For a brief moment, it succeeds to transform the syncopated trumpet motive into a joyful melody, but the hysteria of the second theme group returns, leading to a collapse.

13:15 - The dense polyphony returns, as the violins struggle to clear the texture and unify the different voices. Fragments of the syncopated trumpet motive can be always heard in the background, fighting the lebwohl motive.

14:35 - The syncopated trumpet motive returns in its entirety, leading the music to a climax, and then a collapse.

15:32 - The syncopated trumpet motive starts to dissolve into the lebwohl motive, leading to a return of the grotesque version of the first theme group.

17:38 - The first theme group is again reached in the form of a beautiful violin and flute duet.

18:21 - We're once again pulled into chaos all too soon. The winds try to resist with the lebwohl motive, but the syncopated trumpet motive pulls us right into the greatest violence.

19:07 - The horn call of the opening once again appears, trying to restore order. As before, The syncopated trumpet moment is transformed into a joyful melody for just a brief moment, before as Berg puts it: "Death itself is announced with the greatest force".

20:12 - The motives of the opening are now more violent and distorted than ever. But slowly and patiently, the timbre lightens, and we find ourselves back in D major.

RECAPITULATION

22:11 - Theme group 1. As we near the second theme group, the music becomes more and more distorted, and even though the motives from the opening try to prevent the transition with all their might, the second theme group again appears.

24:00 - Theme group 2, announced by the arrival of the syncopated trumpet motive. But in a genius moment, a series of solo instruments calm the music down, preventing another passage of overwhelming polyphony.

26:00 - The syncopated horn motive manages to burst out one more time, but is quickly silenced, transitioning us to the serene atmosphere of the coda.

CODA

26:35 - The once violent syncopated trumpet motive is transformed into a beautiful horn duet. An augmented version of the horn call and the lebwohl motive both appear, revealing their shared roots.

28:39 – The lebwohl motive is played one last time, allowing us to feel the smallest bit of bliss and closure before the music gently dies away.

https://www.youtube.com/playlist?list=PLQrRoXpJKVCipRBCnM1KDmgC4avDxxAcY

 

第九號交響曲 第一樂章 解說

 

第二樂章 段落分析

第二樂章,馬勒回歸了他最喜歡的音樂類型之一,來自家鄉的蘭德勒舞曲(Ländler),這是一種奧地利民間舞蹈。蘭德勒舞曲樸實的特點——緩慢的三重節奏和強調每個小節的第一拍——從馬勒的第一號交響曲以來,蘭德勒舞曲都是重要的存在。在馬勒最愛的自然和戶外氛圍裡,這種隨和親切的鄉村舞蹈,隨著音樂曲調越來越快、甚至有些魯莽的三拍華爾茲音樂,交替出現,直到樂曲最後。為法國號、木管樂器和與中提琴的旋律中,樂章越趨寂靜。

0:00 - Section A, landler. The dance starts off in a simple manner, with its complexity increasing over time as new voices are gradually layered.

2:53 - Section B, waltz. Again, the dance opens with rather simple harmonies and textures. But throughout this section, the opening gets developed so much that the original is barely recognizable by the end. The music is very persistent, always driving towards the next bar.

4:23 - Section A. The landler is even more grotesque with many "wrong" notes in its melodies and awkward orchestration.

5:20 - Section C, landler. The tempo slows down, and a calm atmosphere is achieved, as we're finally allowed to take a break from the frenzied and crude dances. This section transforms the material of the opening landler to fit its style of dance. The orchestration is much more gentle, the melodies a lot more elegant, and the textures are a lot more clear.

7:13 - Section B. The Waltz returns in another forceful mood and style change.

8:38 - Section C. Listen to the amazing countermelodies in the horn and bassoon.

10:21 - Section A. At this point, the material of the landler is a lot more developed and fleshed out than it was in the opening. Solos from instruments give a real sense of development within material, as well as creating a wonderful concoction of textures.

11:29 - Section B. The waltz also appears in a more fleshed-out state, making use of extremities in register and textures.

13:41 - Section A. The opening landler returns one last time, with almost painful limping rhythms that seem stuck in place. Past material from all the different styles and dances merge in landler form, never again reaching the momentum they once possessed while providing us an extremely satisfying resolution of the tensions brought on by the contrasts between the themes. In the last bar piccolo and contrabassoon join forces to bring the movement to its sad, grotesque conclusion.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QCwBEFtNbSo&list=PLQrRoXpJKVCipRBCnM1KDmgC4avDxxAcY&index=2

 

第三樂章 段落分析

第三樂章 詼諧的輪旋曲(Rondo-Burleske)在前一個樂章相對輕鬆和優雅的音樂之後,為交響曲增加了緊張的氛圍。馬勒音樂中的爆發力與嫻熟的對位法在此樂章中發揮得淋漓盡致。第三樂章的對比鮮明,從一開始的小號與法國號主題、鐃鈸敲擊聲、銅管樂器簡短的跳躍段落、小號饒富特色的節奏型態獨奏、弦樂詼諧活潑的旋律等等,皆在本樂章帶來詭異的歡樂,並似乎為最終樂章帶來預示的氣氛。

0:00 - Introduction. In the opening of the movement, we get to know all the major motives and contradictions, out of which the rest of the piece will be woven.

0:45 - Fugato. The motives of the introduction connect into a passage of extremely complex counterpoint.

1:50 - Episode 1. The motives now appear in a more pastoral and lyrical manner, which starts to sound sarcastic and mocking once put into the context of the rest of the movement.

3:03 - Fragments of the fugato section reappear as we start to modulate back to the tonic.

3:33 - Fugato. Once we're in A minor, the fugato again fully forms, this time with even more voices.

4:27 - Episode 1

5:19 - Fugato

5:56 - Episode 2. Announced by a cymbal crash, the second episode takes us into a more reflective and sincere atmosphere. This section is dominated by a 4-note turn motive, which will also play an integral role in the finale.

9:42 - The anxious fugato starts to distort the calm music and tries to make a return. The episode however doesn't give in, and the fugato is only allowed to return after the episode has finished its course.

11:33 - Fugato. The music regains its frenzied and ironic qualities, as the fugato reappears with even more voices and the inclusion of percussion.

13:10 - Coda. All the motives return and participate in a shouting contest with each other, before abruptly ending the movement.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K8sx_4gjRaw&list=PLQrRoXpJKVCipRBCnM1KDmgC4avDxxAcY&index=3

 

第四樂章 段落分析

最終樂章幾個特色,首先是長度。第四樂章平衡了第一樂章冗長—因為馬勒也為這最終樂章譜寫了25分鐘之長。

本樂章同時具備熱烈與沈思兩種基調,似乎一切的美好終將走向告別~樂曲開場弦樂飽滿的主題中,帶著溫暖與懷舊。法國號的節奏就是一個絕佳的例子。樂曲進入樂章結尾之前,基調也逐漸走向黑暗。在樂章中,馬勒似乎回想起女兒瑪麗,是否懷念起她?抑或懷念起這連自己也即將告別的塵世?

他以無法想像的境界,在最後寫出這樣的音樂:第二小提琴,先逐步上行之後,再接續以下行半音階旋律奏出馬勒的《悼亡兒之歌》(Kindertotenlieder)中的第四首歌旋律:⟨我常覺得孩子只是出去而已⟩,搭配著虛無卻優美無比的和聲,令人極為動容。

此段落原始歌詞為「在那普照的陽光下那遠處小山坡一定風光明媚」(im Sonnenschein, der Tag ist schön, auf jenen Höh’n.)。但音樂卻這樣一點一點地,步向純白無瑕的歸零;逐漸地音樂進入本交響曲最終的段落,極度憂傷,深邃...

 

 

呂克特的 ⟨我常覺得孩子只是出去而已⟩ 的歌詞內容,描寫是父親是面對亡兒的逝去,在心境上產生的三種層次改變:

  1. 孩子只是出門去了,外面風和日麗,玩累了一定馬上就會回家
  2. 發現孩子其實已經死去,再也回不來的事實,但卻在心中欺瞞著自己
  3. 終於接受事實,卻安慰著哀傷的心情,期待總有一天會再相見。
Oft denk’ ich, sie sind nur ausgegangen!
呂克特
我常覺得孩子們才剛出去而已
呂克特
Oft denk’ ich, sie sind nur ausgegangen,

bald werden sie wieder nach Hause gelangen.

Der Tag ist schön, o sei nicht bang,

sie machen nur einen weiten Gang.Ja wohl, sie sind nur ausgegangen,

und werden jetzt nach Hause gelangen.

O, sei nicht bang, der Tag ist schön,

sie machen einen Gang zu jenen Höh’n.Sie sind uns nur voraus gegangen,

und werden nicht wieder nach Hause verlangen.

Wir holen sie ein auf jenen Höh’n

im Sonnenschein, der Tag ist schön,

auf jenen Höh’n.

我常覺得孩子們才剛出去而已

他們很快就會回到家

今天風和日麗!噢別擔心!

他們只不過離開得比較久而已對,他們只是出去走走

他們很快就要回到家

噢不用擔心,今天風和日麗!

他們只不過走到那山走走罷了!他們只是走在前面

他們不想回家

我們要在那小山上趕上他們,就在那普照的陽光下

那遠處小山坡一定風光明媚

 

第九交響曲最終段落,完整地呼應了這首 ⟨我常覺得孩子只是出去而已⟩:

https://youtu.be/RcVLO83vUg4?t=1189

 

完整《悼亡兒之歌》(Kindertotenlieder)中第四首歌:⟨我常覺得孩子只是出去而已⟩:

https://youtu.be/RcVLO83vUg4?t=1036

 

馬勒在交響曲的第四樂章最後,寫下了「ersterbend」(逝去)

 

永別了...再捨不得的一切,最終也必須放手...

https://youtu.be/ah3mcaRpc9Q?t=4625

 

第四樂章 段落欣賞

0:00 - Introduction. Violins, playing in unison, introduce us to the turn motive.

0:24 - Theme. The main theme is constructed out of a warm line reminiscent of sighs and the turn motive. What would otherwise be a happy theme is undermined by ambiguous, even turbulent harmonies, and just enough counterpoint to prevent unity. In the second half of the theme, the harmony and melody start to rise.

1:47 - Episode. The texture completely thins, as sudden coolness takes over the music. A bassoon enters with a new motive, played without expression.

2:07 - Transition. We dismiss the episode completely, as passion returns to the music, leading us back to the theme. We get introduced to the second important motive - an oscillation between two notes a half step apart.

2:47 - Variation 1. Over the original bassline and chord progressions, new instruments enter for the first time and expand on the original melody. Soon, the theme again starts to rise.

4:29 - Episode. The passionate music is again interrupted by the thinning of the texture. The instruments play at the opposite extremes of the registers, making the music sparse and vulnerable. As strings join with the turn motive more and more instruments start to enter, gradually filling the texture. The transition is skipped.

7:09 - Variation 2. The harmonies and the melody of the theme get further expanded upon, drawing material from the previous section. Gradually more and more extravagant chords appear in the harmony, causing chaos.

8:20 - The music succeeds at stabilizing the harmonies, allowing it to continue its statement. Amidst the passion, the oscillating motive returns.

9:34 - Variation 3. We only get the frame of the theme, with the melody missing.

10:15 - Variation 4. The theme is transformed once again, this time with its melody returning, and being supported by the whole orchestra. As the theme starts to rise, the harmony becomes more and more turbulent, and the voices become more and more independent, causing chaos.

11:05 - After the climax fails, the turn motive already starts to pick up the pieces and tries to return to the theme. Fragments of the main melody appear in combination with gentle statements of the turn motive.

13:33 - Episode. When the cold music again forms, it lacks the bleak discomfort of its previous appearances. Instead, it's much more resolved and even warm.

15:48 - The transition returns, gradually becoming more and more frantic and distorted as it searches for its way back to the theme. The music is dominated by the turn motive and the oscillating motive.

17:52 - Variation 5. The music manages to safely arrive back to the theme with a powerful statement.

18:40 - Variation 6. Everything undermining the theme from the start moves to the foreground. Dissonant harmonies, bombastic orchestration, chaotic counterpoint, and the instability of the turn motive thin out the music.

19:19 - We arrive at the music of the transition, once again searching for a way back to the main theme, trying to escape the frenzy at all costs.

20:12 - Variation 7. This time, we reach the theme without any chaos or frenzy. For one last time, the music again starts to climb, but the climax once again fails, as the orchestration thins out, leaving only the strings in an awkward passage.

21:25 - Coda. Here, we pass the point of no return. The instruments drop out one by one, speaking only in detached fragments of past themes. Ironically, it is only at this point that the themes finally get rid of the destructive harmonies and the chaotic counterpoint. Last to fully resolve is the turn motive, who after a couple of incomplete statements gets inverted, and gently lands on the final chord.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8R62RQqODDo&list=PLQrRoXpJKVCipRBCnM1KDmgC4avDxxAcY&index=4

 

馬勒的弟子布魯諾·華爾特在1912年6月26日,指揮維也納愛樂擔任作曲家死後的首演。華爾特將最後的樂章描述為「和平的告別;結語,雲消散於天藍之中。」

在馬勒過世之前,連華爾特也從未見過第九交響曲之樂譜。

但在華爾特應馬勒遺孀阿爾瑪要求,擔任首演後,他對樂曲的深入理解,使得他持續成為馬勒第九號交響曲最強而有力的權威詮釋,也是在馬勒之後的唯一代表。

許多人認為華爾特後來於1938年,在納粹進攻吞併奧地利前與維也納愛樂錄製的唱片錄音,所有馬勒第九號交響曲的演奏錄音中,最能呈現真實馬勒思維的高水準演奏,請各位務必要欣賞這個版本。

 

【珍貴錄音】Bruno Walter & Wiener Philharmoniker - Gustav Mahler Symphony No.(1938)

Gustav Mahler (1860-1911): Symphony No. 9

Wiener Philharmoniker / Bruno Walter (1876-1962)

A live recording from Grossen Musikvereinssaal in Vienna on 16th January 1938.

00:00 I. Andante comodo

25:00 II. Im Tempo eines gemächlichen Ländlers. Etwas täppisch und sehr derb

40:45 III. Rondo-Burleske: Allegro assai. Sehr trotzig

52:10 IV. Adagio. Sehr langsam und noch zurückhaltend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3eUKpw21ASc

 

交響曲完整欣賞

阿巴多指揮琉森節慶管弦樂團

Gustav Mahler Symphony No.9

Claudio Abbado, conductor

Lucerne Festival Orchestra, 2010

0:00 - Opening

1:04 - 1. Andante comodo

28:10 - 2. Im tempo eines gemächlichen Ländlers. Etwas täppisch und sehr derb

44:00 - 3. Rondo-Burleske: Allegro assai. Sehr trotzig

56:55 - 4. Adagio: Sehr langsam und noch zurückhaltend

1:27:29 - Ending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udhHFt--10Q&t=11s

 

阿巴多指揮馬勒青年管弦樂團於羅馬

Gustav Mahler - Symphony No. 9 (Gustav Mahler Jugendorchester, Claudio Abbado)

0:00 Gustav Mahler - Symphony No. 9 in D major

0:40 I. Andante comodo

25:50 II. Im Tempo eines gemächlichen Ländlers. Etwas täppisch und sehr derb

41:05 III. Rondo-Burlesque. Allegro assai. Sehr trotzig

53:57 IV. Adagio. Sehr langsam und noch zurückhaltend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tkChdHBuoiQ

 

【補充資料】馬勒交響曲中的動聽片段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ylfWo2DoFyo

 

貫穿馬勒全部交響曲的Ewig動機

 

 

開卷蹦藝術.享受美好閱讀時光

☕️一杯咖啡.一點心意.支持蹦藝術☕️

 

各類合作提案,聯繫方式:

*手機:0917.670.518 
*Line:https://line.me/ti/p/LB1ro0P0AU
*E-mail:jenpin888@gmail.com

【苗北講堂】2023上半年系列(六)世紀末燦爛夕陽:談馬勒交響曲獨特宇宙觀

【苗北講堂】2023上半年系列(六)世紀末燦爛夕陽:談馬勒交響曲獨特宇宙觀
Miaobei Art Center X BONART 2023-1-6

– 資訊整理共享於網路,欣賞音樂與藝術之美 –
蹦藝術 | BONART


課程主軸:

交響樂~樂話古今✨

橫亙古今的美妙交響樂.與您共饗

苗北藝術學苑2023不缺席! 再次邀請超人氣音樂導聆人─ ─ 林仁斌老師,用精彩的故事,帶您輕鬆悠遊古典音樂美妙的領域,瞬間化身音樂欣賞達人。 本系列講座以「交響樂~樂話古今」為主題,邀請古典音樂愛好者由淺至深地進入交響曲的美妙世界,以講座穿越時空,帶領學員感受、認識並理解交響曲一脈相承的宏偉結構與百年歷史。

 

課程詳細資訊

時間 _ 2023-03-12 ( 日 ) ~ 2023-04-23 ( 日 ) 10:00 ~ 12:00

地點 _ 視聽中心

費用 _ $100元/堂 ;早鳥體驗(3/26前)6堂 $450元

指導單位 _ 苗栗縣政府

主辦單位 _ 苗栗縣苗北藝文中心

授課教師 _ 林仁斌(超人氣古典音樂欣賞名家、蹦藝術執行長)

一、因應現行防疫規範,學員上課均需全程配戴口罩;並遵守本中心防疫措施相關規定,違反規定將無法入場上課。

二、課程相關事宜洽詢:活動企劃部曾小姐037-612669轉511/cctseng@miaobeiac.org

世紀末燦爛夕陽:談馬勒交響曲獨特宇宙觀

4月23日(日) 10:00-12:00

馬勒(Gustav Mahler, 1860-1911)曾經自述:「交響曲必須包含整個世界,必須包含萬事萬物的聲音。」(A symphony must be like the world. It must contain everything. )他的交響曲中,自成一格,並且包含宇宙之聲。綜觀馬勒一生的創作生涯,不斷地在交響樂的各種創作領域與作曲手法中,將音樂推展至極致,他的音樂是這天地之間全新的創作,彷彿黎明之前的破曉。本場講座將帶您翱翔馬勒獨特的交響宇宙。


主講人|林仁斌

蹦藝術 | BONART 執行長

知名長笛演奏、指揮、撰文、演講與音樂攝影之全方位音樂家 旅法知名音樂家林仁斌自2001年自巴黎師範音樂院(École Normale Supérieure de paris)學成返國後,以長、短笛演奏、室內樂及樂團指揮活躍於國際音樂節與國內外音樂廳;演奏專輯出版有《夜間咖啡館》、《妳的我的》、《華麗聚焦-雙長笛與鋼琴的歌劇院之夜》、《華麗聚焦II-卡門》(林仁斌&周欣穎)《動物狂歡節》….等。 現為音樂藝文網站「蹦藝術|BONART」執行長與Podcast古典音樂節目《蹦藝術》主持人,深受各界樂迷喜愛。多年來撰文拍攝訪問音樂家,更以文字與攝影見長,每年演講場次超過百場;為國家交響樂團、長榮交響樂團與國家兩廳院、苗北藝文中心等各單位邀約之音樂講座策展、音樂導聆與撰稿人,更是公認的超人氣音樂欣賞名家。


報名資訊與報名方式

繳費資訊

◎線上報名,點選上方「馬上報名」,填寫完google表單後,完成繳費。
◎臨櫃報名,至苗北藝文中心服務台填寫報名表,並完成繳費。
◎郵寄報名,填妥報名表(請自本頁面下方下載),並且完成繳費,將報名表郵寄至苗栗縣竹南鎮公園路206號苗北藝文中心(信封請註明:111-1苗北講堂)。
◎電子郵件報名,填妥報名表(請自本頁面下方下載)並完成繳費,將報名表寄至:cctseng@miaobeiac.org,主旨:112-1苗北講堂,即完成報名。

◎ 現場繳費:請攜帶報名表至苗北藝文中心服務台
◎線上匯款:
戶名:苗栗縣苗北藝文中心
銀行:臺灣土地銀行頭份分行(0050212)
帳號:021-051-051-316

 

注意事項

1、退款規定:課程進入報名行政流程繳費後,因故不克參加者,需配合規定,於活動開始前14個工作天提出申請(票券效期開始日期起算),退票將酌收票價10%的行政手續費用,逾期恕不受理。

2、活動延期:若因天災等不可抗力因素(如:颱風),主辦單位將告知補辦日期或退款事宜。並保留修改活動內容,以及終止課程之權力。

3、講座以收費報名辦理,每堂未達上限人數,將告知退款事宜。並保留修改活動內容,以及終止課程之權力。

4.因應疫情配合政府措施,學員需全程佩戴口罩、禁止飲食。

課程形式配合中央防疫指揮中心指示滾動式修正,如採線上課程,將以「Google Meet」軟體上課;敬請各位學員一同共學、共好!藝起做好防疫措施,提供一個安心、安全的場域,迎接藝文生活。

竭誠歡迎您的參與~一起享受音樂與藝術之美💕


摘要

古斯塔夫.馬勒(Gustav Mahler, 1860-1911),這位一生專注在交響曲創作的奧國/捷克作曲家,是在偉大交響樂作曲家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 1770-1827)之後,能持續創作出深刻而具大編制交響作品的偉大作曲家。在他最知名最具震撼力的第二號交響曲《復活》最終樂章,我們似乎聽見人生最深切的吶喊;而從欣賞他的音樂過程中,你更將經歷音樂能量的無比震撼。

馬勒曾經自述:「交響曲必須包含整個世界,必須包含萬事萬物的聲音。(A Symphony must be like the world, it must embrace everything)

本文從作曲家生平切入,談馬勒的家庭起源、工作歷程、音樂特色與深刻影響後世的各種現象。

綜觀馬勒一生的創作生涯,他不斷地在交響樂的各種創作技法中將音樂推展至極致,例如:音樂情緒的表達、交響曲的長度、管弦樂團編制的運用、演奏力度對比的極緻化(極強、極弱)、調性的使用與不和諧音的數量、音樂動機的處理、自身藝術歌曲創作與交響化的再運用等等,這些都是仔細研究馬勒之後得到得驚人結論。

 

包含萬事萬物之聲的交響作品

如果我們進一步仔細探究馬勒的音樂,在十九世紀末的浪漫後期年代裡,他的音樂不但前無古人,更彷彿像是為了迎接下一次黎明前的破曉,如果這世間真有人能寫出宇宙運行的聲音,這位作曲家可能就是馬勒。

而研究馬勒的音樂,在現代,是一門顯學,更是一門從交響曲延伸至宇宙萬物之聲的音樂生命哲學 對於馬勒的音樂創作,理解與認識他的生平與生命歷程是必要的;許多出現在交響曲中的號角聲,以及是特定的音程與主題,甚至使用藝術歌曲做為創作靈感旋律來源,到獨特的生死哲學,都是我們認識這位晚了幾乎半世紀才被世界肯定的作曲家的重要線索。

 

一切.從頭說起

當欣賞馬勒第一號交響曲《巨人》,在樂曲剛開始時的幾個五度動機與弦樂鋪陳的和聲,聽起來像極了貝多芬第九號交響曲~某種程度來說,這是馬勒正在向貝多芬致敬。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jL1kL4EARAM

 

第一號交響曲《巨人》馬勒手稿

 

馬勒第一號交響曲 V.S. 貝多芬與布拉姆斯

馬勒第一號 第一樂章(樂譜版本)

https://youtu.be/ypClfhEwwCw

 

貝多芬:第九號 第一樂章

https://youtu.be/ixpfgm_xxSE

 

布拉姆斯第二號 第四樂章34:45起

https://youtu.be/HCkSpCh4Wcw?t=2083


 

他似乎正在告訴大家:我的第一號,在精神上同樣延續自貝多芬的交響曲,以及他的當代前輩:布拉姆斯。

但明顯地,馬勒創作的交響曲的意圖與野心,似乎更加深而遠。

這段第一號交響曲開頭音樂,管弦樂團同時呈現的最高音與最低音域,就橫跨了整整七個八度!馬勒不但造就了非常寬闊的聲音,更具體展現出「交響曲必須包含整個世界,必須包含萬事萬物的聲音。」

在他的交響曲中,我們不但聽見世界萬物的聲音,更似乎也聽見他的兒時回憶:山區的牛鈴聲、軍樂隊鼓號樂器聲,都來是兒時成長的回憶。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YnfhInZLmUQ&t=2676s

 

而成長過程,家庭的不和睦,甚至雙親的爭執與弟妹的早夭,也讓他的音樂有時充滿不安與快樂並存的矛盾感;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U5A5tFyXQio

 

往往在美妙的旋律出現後突然被洶湧而至的巨大聲響打斷,彷彿人生處在極樂階段時,卻時時警惕著即將來到的不安,甚至預感著自己將遭逢不幸或磨難。

https://youtu.be/ypClfhEwwCw?t=2149

 

這些典型「猶太人喜樂苦惱」的特質,也有些人說可能是馬勒個人的神經質。雖看似難以理解,但隨著現在對於馬勒的研究越來越豐富,我們越來越能感同身受,因為這些音樂中呈現的時時苦惱而煩憂、喜樂卻害怕失去一切的不安全感,都與他的生活、生命歷程有著深深的關聯。

 

根據馬勒妻子阿爾瑪(Alma Mahler, 1879-1964)的回憶提到,「馬勒作曲時需要絕對的安靜」,而且「他的耳力非常好」「什麼聲音都聽得見」,作曲時甚至對於些微的打擾,經常會怒不可抑。另外他還曾經說過:「湖會對我說話」,這或許解釋了為什麼馬勒的幾間作曲小屋,總是緊鄰山水,大自然圍繞。

 

馬勒第一個作曲小屋 位於Attersee湖畔(1893-1896)

 

 

環湖風景

 

第二個作曲小屋 位於Wörthersee(1900-1907)

 

環湖好風光

 

馬勒第三個作曲小屋 位於Toblach(1908-1911)

1907年,馬勒與妻子來到,看上這邊鄰近森林與山區的靜謐氛圍,便在這邊建立了第三座作曲小屋

 

Gustav Mahler "Komponierhäuschen" in Toblach, - situation in 2011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Ar-KkCKuy4w

 

長得很像警衛亭的馬勒作曲小屋XDD

 

馬勒的出身與工作

馬勒出生在猶太裔的家庭,他的家鄉在屬於是奧地利帝國的波希米亞東部今捷克境內;馬勒一家屬於一個不太受歡迎的的德語小社群,而且又是社群中不太受歡迎的猶太人。馬勒的雙親一共生育了14個孩子,馬勒排行第二,八個兄弟姊妹夭折,僅有4個存活,童年的家庭不安處境與兄弟姊妹的夭折,也間接影響了馬勒一直以來的無歸屬感。

 

Keeping Score 紀錄片 - Gustav Mahler: Origins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v5DfYcT5icY&t=417s

 

Keeping Score 紀錄片 - Gustav Mahler: Legacy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2qv_vCHZkcg&t=3s

 

1878年,從維也納音樂學院畢業後,馬勒開始在歐洲許多歌劇院中擔當過指揮,不斷歷練,逐漸邁向他心中的至高目標:回到維也納!

馬勒音樂生涯的主要工作是的擔任樂團指揮,在一步步邁向維也納宮廷歌劇院指揮的的職業生涯裡,經歷許多職位,更因為每一個職務的歷練,造就他最終登上當時歐洲指揮工作的頂峰。

筆者簡單整理馬勒自青年時期起至擔任維也納宮廷劇院指揮的工作經歷:

1880年,得到第一份指揮的工作:是在奧地利東北部城市林茨以南的溫泉小鎮,擔任輕歌劇院指揮。

1881年,搬到萊巴赫(Laibach,今斯洛維尼亞首都盧布爾雅那)擔任劇院指揮

1882年,維也納,在卡爾劇院擔任兼職合唱指揮。

1883年,捷克奧洛摩次(Olomouc)劇院指揮。

1883年,德國北部卡塞爾市(Kassel)皇家劇院音樂總監。

1885年,布拉格國家劇院助理指揮。

1886年,萊比錫新國家歌劇院指揮。

1888年,布達佩斯歌劇院指揮。

1891年,漢堡歌劇院首席指揮。

1897年,2月皈依羅馬天主教,10月終於成為國立維也納歌劇院音樂總監。

1907年,赴美至紐約大都會歌劇院擔任指揮。(1908年1月1日首次登場演出)

1909年,成為紐約愛樂音樂總監至過世為止(1911年2月21日最後一場音樂會,同年5月18日過世)。

 

優異的指揮能力.當代之最

在眾多史料與評論裡,馬勒的指揮能力傑出,能夠準確理解樂曲,即使因為大量排練總讓樂團團員抱怨,但他帶領樂團成員,總能演奏詮釋出讓觀眾讚賞無比的音樂會。

 

當代的偉大指揮家漢斯.馮.畢羅(Hans von Bülow, 1830-1894)與作曲家布拉姆斯(Johannes Brahms, 1833-1897)都曾經表達過非常讚賞馬勒的指揮才能;尤其馬勒後來能夠順利接任維也納宮廷歌劇院總監職務,布拉姆斯的強有力的背書推薦,更是馬勒成為接任維也納宮廷歌劇院總監的關鍵因素。

 

馬勒擅長研究總譜,理解作曲家的想法。在馬勒活躍的年代,他指揮歌劇與管弦樂時活靈活現的神韻與豐富的肢體動作,更被許多畫家捕捉、躍然紙上。可惜的是,那是一個還沒有錄影影像紀錄的年代,我們無法從紀錄片裡真正看到馬勒最受當時人們喜愛指揮百態。

 

馬勒接任維也納宮廷歌劇院總監職務之後,晉身至歐洲音樂界最高地位,創造了維也納的「黃金十年」,帶領當時樂界一片頹廢而不知未來「世紀末的哀愁感」中,邁向新局。

世紀末維也納是指19世紀末期奧匈帝國首都維也納在文化上的繁榮景象。這一時期,猶太人在維也納的文化舞台上大放異彩。廣義的世紀末維也納則包括至1938年德奧合併為止,起源自維也納的對世界產生重大影響的政治、經濟和文化諸潮流。一般認為,世紀末維也納的出現是奧匈帝國在政治上地位相對減輕,使得人們的關心轉移到文化領域的結果。世紀末維也納的碩果包括了美術上的維也納分離派、折衷主義建築、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學、奧地利經濟學派等,橫跨多種多樣的領域。雖然世紀末維也納隨著奧匈帝國的解體和自由主義時代的終結而土崩瓦解,然而世紀末維也納在19至20世紀之交的人類文化史上擁有極為重要的地位。(本段文字取自維基百科
GIA3525703 Gustav Mahler conducting, from 'Jugend', 1910 (litho) by Schmidhammer, Arpad (1857-1921); © Giancarlo Costa.

 

要完整理解馬勒的作品, 如只是一直反覆聽音樂,可能是不夠的。

你必須試著認識這位音樂家的成長過程、生平與工作際遇、愛情、身體健康與晚年面對不斷襲之而來打垮英雄的每一次重擊(女兒感染猩紅熱過世、心臟疾病令他健康受損、太太外遇等等),才能越來越理解為何他的作品總伴隨著兩極化的爭議... 因為,他的音樂,就是這一生的縮影...

 

馬勒與妻子Almar

 

世間最美的情書

第五號交響曲 第四樂章 稍慢板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75YmlDR92UQ

 

電影【馬勒,獻給妻子的柔板】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ITKYjKbdBIc

 

馬勒與大女兒Maria、小女兒Anna的合照(1905)

 

妻子Almar與兩個女兒

 

難得的全家福照片

 

第二號交響曲.復活

什麼是死後的世界?

生命的意義是什麼?

 

延伸閱讀

https://bonart.com.tw/mahler-symphony-no-2-resurrection/

 

創作背景解析 - 可愛動畫:

https://youtu.be/E0SKvJjuoTA

 

第五樂章

必先逝去.而後復活

速度同諧謔曲(In the tempo of the scherzo)

「再次地,我們又要面對可怕的問題了,氣氛和第三樂章結束時一樣。可以聽到呼喊者的聲音。所有生存之物的末日已經到來,最後的審判即將到來,恐怖之日已降臨到我們身上。大地顫抖,墳墓裂開,死者復活而無休止地前進。這個地球的萬物生靈,無分大小,國王和乞丐,正義之士和無神論者都在向前進。祈求憐憫和寬恕的呼聲環繞耳際,聽起來很可怖。哀號逐漸變得更加可怕。我們的感官拋棄了我們,隨著永恆審判者的靠近,所有意識都消失無蹤。最後的終局響起了天啟的號角。在接下來令人毛骨悚然的寂靜中,我們幾乎無法辨認出一隻遙遠的夜鶯,這是塵世生活的最後顫抖的迴音響響。接著,我們聽見聖徒和天上合唱的輕柔聲音唱出:『復活,是的,你將復活!』然後神在他所有的榮耀中出現。接著一道奇妙的光芒直向我們的心射來。一切都是平靜而幸福的。我們將見證:沒有審判,沒有罪人,亦無正義之人,不分巨大與微小;沒有懲罰,也沒有獎勵。一種無與倫比之愛,讓我們充滿了幸福的感知,也照亮了我們的存在。” ——古斯塔夫·馬勒

Once more we must confront terrifying questions, and the atmosphere is the same as at the end of the third movement. The voice of the Caller is heard. The end of every living thing has come, the last judgment is at hand and the horror of the day of days has come upon us. The earth trembles, the graves burst open, the dead arise and march forth in endless procession. The great and the small of this earth, the kings and the beggars, the just and the godless all press forward. The cry for mercy and forgiveness sounds fearful in our ears. The wailing becomes gradually more terrible. Our senses desert us, all consciousness dies as the Eternal Judge approaches. The last trump sounds; the trumpets of the Apocalypse ring out. In the eerie silence that follows, we can just barely make out a distant nightingale, a last tremulous echo of earthly life. The gentle sound of a chorus of saints and heavenly hosts is then heard: “Rise again, yes, rise again thou wilt!” Then God in all His glory comes into sight. A wondrous light strikes us to the heart. All is quiet and blissful. Lo and behold: there is no judgment, no sinners, no just men, no great and no small; there is no punishment and no reward. A feeling of overwhelming love fills us with blissful knowledge and illuminates our existence.” - Gustav Mahler

 

第五樂章歌詞翻譯

德文歌詞 中文翻譯 英文翻譯
女高音與合唱

—FRIEDRICH KLOPSTOCK

Aufersteh’n, ja aufersteh’n wirst du,
Mein Staub, nach kurzer Ruh!
Unsterblich Leben
Wird der dich rief dir geben.

Wieder aufzublüh’n wirst du gesät!
Der Herr der Ernte geht
Und sammelt Garben
Uns ein, die starben.


— 馬勒歌詞

女中音

O glaube, mein Herz, o glaube:
Es geht dir nichts verloren!
Dein ist, was du gesehnt!
Dein, was du geliebt, Was du gestritten!

女高音

O glaube:
Du wardst nicht umsonst geboren!
Hast nicht umsonst gelebt, gelitten!

合唱
Was entstanden ist, das muß vergehen!
Was vergangen, auferstehen!

女中音與合唱

Hör' auf zu beben!
Bereite dich zu leben!

女中音

O Schmerz! Du Alldurchdringer!
Dir bin ich entrungen!

女高音與女中音

O Tod! Du Allbezwinger!
Nun bist du bezwungen!

Mit Flügeln, die ich mir errungen,
In heißem Liebesstreben,
Werd' ich entschweben
Zum Licht, zu dem kein Aug' gedrungen!

合唱

Sterben werd' ich, um zu leben!
Aufersteh'n, ja aufersteh'n wirst du,
Mein Herz, in einem Nu!
Was du geschlagen,
Zu Gott wird es dich tragen!

女高音與合唱

克魯普斯托克讚美詩《復活》

復活,是的,你將復活
我的塵土,在短暫歇息後
不朽的生命!不朽的生命!
召喚你的,要賜於你!

被種下的你,要再次開花!
收穫之主前來
將死去的我們
收集成捆!


— 馬勒歌詞

女中音

噢!要相信,我的心!噢!要相信
這一切不是徒勞無功!
是你的,的確,你所渴望的是你的
你所喜愛的、你所爭奪的是你的!

女高音

噢!要相信:
你的出生不會白費
你沒有白活、不會白白受苦!

合唱

生者,必須死滅!
死者,必會復活!

女中音與合唱

停止顫抖!
準備,迎接新生!

女中音

噢!無孔不入的痛苦
我已從你那掙脫!

女高音與女中音

噢!無堅不摧的死亡
如今你已被征服!

乘著我為自己掙得之雙翼,
在熱烈的愛的追求之下,
我要飛升,
飛向人所未見的光!

合唱

我將死去,如同我將復活
復活,是的,你將復活,
我的心,在轉瞬間!
你所奮鬥的,
要領你回到神那裡去!

女高音與合唱

克魯普斯托克讚美詩《復活》

Arise, yes, you will arise from the dead,
My dust, after a short rest!
Eternal life!
Will be given you by Him who called you.

To bloom again are you sown.
The lord of the harvest goes
And gathers the sheaves,
Us who have died.


— 馬勒歌詞

女中音

O believe, my heart, oh believe,
Nothing will be lost to you!
Everything is yours that you have desired,
Yours, what you have loved, what you have struggled for.

女高音

O believe,
You were not born in vain,
Have not lived in vain, suffered in vain!

合唱

What was created must perish,
What has perished must rise again.

女中音與合唱

Tremble no more!
Prepare yourself to live!

女中音

O Sorrow, all-penetrating!
I have been wrested away from you!

女高音與女中

O Death, all-conquering!
Now you are conquered!

With wings that I won
In the passionate strivings of love
I shall mount
To the light to which no sight has penetrated.

合唱

I shall die, so as to live!
Arise, yes, you will arise from the dead,
My heart, in an instant!
What you have conquered
Will bear you to God.

 

第五樂章音樂會現場(6:10合唱團進入)

生者,必須死滅!
死者,必會復活!

https://youtu.be/_ZqRKLbW5_s?t=371

 

伯恩斯坦版本(最後四分鐘)

乘著我為自己掙得之雙翼,
在熱烈的愛的追求之下,
我要飛升,
飛向人所未見的光!

我將死去,如同我將復活
復活,是的,你將復活,
我的心,在轉瞬間!
你所奮鬥的,
要領你回到神那裡去!

https://youtu.be/m0C3Qy7TmME?t=5105

 

馬勒《復活》- 指揮也瘋狂

https://youtu.be/OoZdwam7wgw

 

第六號《悲劇》的獨家木槌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C889ZDNH22o

 

更多的木槌...XD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66ihI7Ijry8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v-yylTEx474

 

三重無國籍的無奈

即使功成名就,但因猶太身份處處遭受刁難而必須傾盡畢生之力與之拼搏才能在這世間謀得容身之地的絕望,讓馬勒曾說出:「我最大的敵人,是我的猶太身份」,也曾留下「三重無國籍」的感嘆,他說:「我是一個三重無國籍的人,奧地利人說我出生在波希米亞,德國人認為我是奧地利人,而世界上的其他人,則認定我是猶太人。不管哪一個地方,都勉強地收容了我,可是卻沒有一個地方真正歡迎我...我是一個三重無國籍的流浪者...」

馬勒的名言「我的時代終將來臨!」,出自1902年2月16日,寫給妻子艾瑪的信中。馬勒寫道:「他(理查·史特勞斯)的時代結束後,我的時代才會來臨。我多麼希望能夠親眼見到這一刻,並且有妳在我身旁陪伴!」

馬勒是對的,只是他的時代要再等五十年之後,才真正降臨。

在他逝世一百多年之後的現在,馬勒狂熱現象已成顯學,全球都是馬迷,也印證了馬勒曾說的「別人擁有當代,然而我卻掌握了未來!」

這句話看似豪語,但二十一世紀的現在,馬勒的時代,確實已然到來!

 

2023年5月 蹦藝術獨家年度活動

歐洲最盛大馬勒音樂節.在萊比錫

蹦藝術X緣點旅行社.獨家年度音樂活動


蹦藝術 Podcast 專題精選

S2 EP8|談馬勒與他的交響人生(上)

 

S2 EP8|談馬勒與他的交響人生(下)

 

 

【附錄】馬勒全部作品與創作時間

來源:馬勒基金會(Mahler Foundation

 

 

 

開卷蹦藝術.享受美好閱讀時光

☕️一杯咖啡.一點心意.支持蹦藝術☕️

 

各類合作提案,聯繫方式:

*手機:0917.670.518 
*Line:https://line.me/ti/p/LB1ro0P0AU
*E-mail:jenpin888@gmail.com

【BON音樂】蹦藝術X大人社團:偉大的音樂變奏藝術賞析(三)貝多芬:迪亞貝里變奏曲

【BON音樂】蹦藝術X大人社團:偉大的音樂變奏藝術賞析(三)貝多芬:迪亞貝里變奏曲
All about Beethoven: Diabelli Variations

– 資訊整理共享於網路,一起欣賞音樂與藝術之美 –
蹦藝術 | BONART


大人的古典音樂鑑賞線上直播課(2/23週四下午班,共5堂):莫札特橫跨一生的鋼琴協奏曲

古典音樂是你的生活必需品?
希望有機會能拓展對古典樂的了解?
跟著林仁斌老師一起認識偉大的音樂變奏藝術!

《大人社團》與蹦藝術攜手開設古典音樂鑑賞課程,這期林仁斌老師將以「變奏曲」為主軸,精選4首經典變奏曲帶領學員欣賞每首的獨特之處,讓您徜徉在樂曲中,更貼近音樂家的心血結晶,聽出更多況味與樂趣!

《延伸閱讀》大人的音樂欣賞線上直播課程好嗎?學員真實回饋分享

《延伸閱讀》大人的音樂欣賞課學員回饋,看他們用音樂為生活注入繽紛

 

精彩課程再推薦

大人的古典音樂鑑賞線上直播課(4/6週四下午班,共5堂):偉大的音樂變奏藝術賞析

大人的古典音樂鑑賞線上直播課(5/11週四下午班,共5堂):音樂裡的多重協奏之美

 

主講人:林仁斌老師

 

  • 第二堂 │ 貝多芬:迪亞貝里變奏曲

迪亞貝里變奏曲,是根據安東·迪亞貝里創作的圓舞曲主題所作的鋼琴獨奏變奏曲,創作於1819年至1823年之間。貝多芬當時已經完全失聰,這首變奏曲的33段變奏充份展現出他高超的作曲技藝和晚期的藝術風格,也是貝多芬專注於變奏曲技術寫作中最為艱難且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更與巴赫的《郭德堡變奏曲》相提並論為最偉大的變奏曲。

 

本系列精彩變奏曲預告

  • 第四堂│布拉姆斯:海頓主題變奏曲

《海頓主題變奏曲》完成於1873年的夏天,布拉姆斯先後寫有管絃樂與雙鋼琴兩種版本,本曲主題出自古老的《聖安東尼聖詠詩》,也曾由海頓使用於Bb大調木管五重奏之嬉遊曲第二樂章中。而布拉姆斯採取海頓此充滿神聖感之主題作為主要旋律,共包含主題與九段變奏。除了主題莊嚴肅穆,每段變奏顯得宏偉壯大,全曲如同盛大的變奏儀式,將變奏曲式帶入全新的高峰。

  • 贈第五堂│拉赫曼尼諾夫:帕格尼尼主題狂想曲

拉赫曼尼諾夫的五首大型鋼琴與管弦樂協奏作品中,除了四首鋼琴協奏曲之外,最著名的就是這首曾經出現於電影《似曾相識》的帕格尼尼主題變奏曲了。此首帕格尼尼主題狂想曲的「帕格尼尼主題」來自帕格尼尼知名的小提琴《第二十四號隨想曲》a小調主題,拉赫曼尼諾夫就像魔術師般,以這段主題變出了24段精彩無比的變奏,堪稱歷史一絕。此曲難度亦高,現為多項國際大賽的指定曲目之一。本堂講座中,林仁斌老師將為您一一解說其中的奧妙。


安東·迪亞貝里

業餘作曲家.專業出版商.影響音樂史

安東·迪亞貝里(德語:Anton Diabelli;1781年9月5日-1858年4月8日),奧地利作曲家,音樂出版商。出生於薩爾茨堡附近,從海頓學習。後移居維也納,於1818年開辦了出版公司。

1823年,迪亞貝利創作了一首圓舞曲,並邀請當時51位著名作曲家參與創作變奏曲貝多芬的《迪亞貝利變奏曲》即因此而成。他的出版事業非常成功,同時作為業餘作曲家,他為鋼琴和吉他也寫了很多作品,今天主要作為教學使用。(本段介紹取自維基百科)

 

 

讓我們從業餘作曲家也是專業出版商的迪亞貝里(Anton Diabelli, 1781-1858),1819年寫出了一首自認為感動天地的圓舞曲(XD),覺得非常滿意開始說起:

 

鋼琴家 Igor Levit 對於主題的詮釋,速度完全依照樂譜的Vivace所示: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bpG5-pIykTM

 

此時迪亞貝里突發奇想,想要當時居住在奧地利的所有主要作曲家,都來為他的圓舞曲創作一首變奏曲。這些變奏曲將出版在一本名為《愛國藝術家總集》(Vaterländischer Künstlerverein)的愛國主義書籍裡,其收益更將用於幫助拿破崙戰爭中的孤兒寡婦。

見到有出版商如此願意行善,果然許多音樂家們紛紛共襄盛舉,莫札特的弟子胡麥爾(Johann Hummel)貝多芬的弟子徹爾尼(Carl Czerny)、舒伯特(Franz Schubert)等等50位作曲家各自貢獻了一段變奏曲。甚至當時才11歲的神童李斯特(嘿嘿~鋼琴之王李斯特這時候才是神童而已喔~)也跟著師執輩們創作了一段相當炫技的變奏,儘管神童李斯特的作品並沒未包含在原始出版物中,但著實讓我們見識到他的高度潛力。

 

音樂欣賞

安東·迪亞貝里所邀約的50段變奏集結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q7wp3lNRHjk&t=221s

 

整個收錄裡,值得一提的有好幾段:

徹爾尼 Carl Czerny6:07

https://youtu.be/q7wp3lNRHjk?t=368

 

胡麥爾 Johann Nepomuk Hummel30:37

https://youtu.be/q7wp3lNRHjk?t=1838

 

李斯特(11歲!!! 41:51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9DFP4Q5rGL8

 

舒伯特 Schubert1:04:54

https://youtu.be/q7wp3lNRHjk?t=3713

 

魯道夫大公 Archduke Rudolf of Austria]1:04:54

https://youtu.be/q7wp3lNRHjk?t=3896

 

 徹爾尼的尾聲 – Coda [Carl Czerny](1:23:29 

https://youtu.be/q7wp3lNRHjk?t=5009

 

延伸閱讀

https://bonart.com.tw/great-variations-in-music/

 

貝多芬一人力抗50人的偉大傑作

33段變奏的《迪亞貝里變奏曲》

這首擁有33段變奏的《迪亞貝里變奏曲》背後的故事非常有趣,已經詳述於上。

貝多芬身為作曲家的自傲與自成一格,讓《迪亞貝里變奏曲》也成為音樂史上最重要的變奏曲之一。

 

為何33?

原因其一,貝多芬無法接受與其他作曲家相同,只寫一個變奏~(哼~我可是貝多芬啊XD)

原因二,巴赫《郭德堡變奏曲》,是貝多芬之前最偉大的變奏曲,三三成組,加上前後各一段Aria,共有32段音樂...

貝多芬最後完成《迪亞貝里變奏曲》於1823年(1819-1823間陸續寫作而成),此時他共完成了32首鋼琴奏鳴曲,會不會33段,代表著他也想要繼續創作自己的高峰?

這些,都可能是貝多芬寫到33段的原因~

最有趣的是,鋼琴家布蘭德爾更曾異想天開地補充道:「在 c 小調的32首變奏曲與 Op. 34 和 Op. 35 這之間,恰好存在一個數字差距。貝多芬用《迪亞貝里變奏曲》填補了它。」(Alfred Brendel on Music: Collected Essays, A Cappella Books, 2000, p. 121)

*筆者註:貝多芬作品 Op. 34是《F大調六首變奏曲》(6 Variations in F major, Op. 34),op.35為《bE大調變奏與賦格》(Variations and Fugue in E-flat major, Op.35),均為變奏曲系,故布蘭德爾由此為線索而腦洞大開,自由腦補...XD

 

貝多芬的《迪亞貝里變奏曲》手稿

封面

 

第三變奏 (bars 22-32) & 第四變奏開頭

 

歷史評論

英國音樂學家唐納德·托維(Donald Tovey):「有史以來最偉大的變奏曲」

鋼琴家布蘭德爾(Alfred Brendel):「這是所有鋼琴作品中最偉大的一部」

指揮家漢斯·馮·畢羅:「這是貝多芬一生藝術的縮影」

荀白克:「就其和聲而言,堪稱貝多芬最具冒險精神的作品。」

馬丁庫珀(《貝多芬:最後的十年 1817-1827》傳記作者):「音樂處理的多樣性幾乎是無與倫比的!這部作品本身就是一套對貝多芬的表達方式和他對鍵盤的使用進行深入研究的專書,同時也是一部本身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作品。」(The variety of treatment is almost without parallel, so that the work represents a book of advanced studies in Beethoven's manner of expression and his use of the keyboard, as well as a monumental work in its own right.)

 

樂曲概說

就整體變奏曲而言,貝多芬並沒有透過不斷改變調性來尋求變化。在整套作品的大部分變奏中,他都使用原始迪亞貝里的C大調:在前28個變奏中,他只在第9變奏中使用了一次平行小調(c小調);然而,接近尾聲時,貝多芬再次於第29-31變奏轉為c小調;第32變奏,三重賦格,他轉至E♭大調。

在樂曲進行至接近結尾部份時,做出調性的變化,也同時會讓最初的C大調在調性變化的聽覺效果上,產生更強大的戲劇效果。

在第32變奏賦格變奏的結尾,貝多芬採取了近似裝飾奏的寫法,四聲部的發展以減七和弦的強奏暫停,進入短暫自由的Cadenzz,之後進入「Poco Adagio」,伴隨著寂靜,才再次地回到屬於C大調第33變奏,非常具有戲劇效果,最後結束於帶有高貴之感的華麗小步舞曲變奏風格,全曲終。

33 Variations on a Waltz by Anton Diabelli, Op. 120 (1819-23)

Tema: Vivace [0:10]

Variation 1: Alla marcia maestoso [1:10]

Variation 2: Poco allegro [3:38]

Variation 3: L'istesso tempo [4:33]

Variation 4: Un poco più vivace [6:26]

Variation 5: Allegro vivace [7:52]

Variation 6: Allegro ma non troppo e serioso [9:07]

Variation 7: Un poco più allegro [10:51]

Variation 8: Poco vivace [11:58]

Variation 9: Allegro pesante e risoluto [13:40]

Variation 10: Presto [16:00]

Variation 11: Allegretto [16:32]

Variation 12: Un poco più moto [17:52]

Variation 13: Vivace [18:41]

Variation 14: Grave e maestoso [19:54]

Variation 15: Presto scherzando [24:24]

Variation 16: Allegro [25:02]

Variation 17 [26:02]

Variation 18: Poco moderato [26:59]

Variation 19: Presto [28:58]

Variation 20: Andante [29:45]

Variation 21: Allegro con brio [32:24]

Variation 22: Allegro molto alla "Notte e giorno faticar" di Mozart [33:46]

Variation 23: Allegro assai [34:31]

Variation 24: Fughetta. Andante [35:28]

Variation 25: Allegro [38:37]

Variation 26 [39:38]

Variation 27: Vivace [40:51]

Variation 28: Allegro [41:48]

Variation 29: Adagio ma non troppo [42:42]

Variation 30: Andante, sempre cantabile [43:57]

Variation 31: Largo, molto espressivo [46:01]

Variation 32: Fuga. Allegro [51:42]

Variation 33: Tempo di Minuetto moderato (aber nicht schleppend) [55:17]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pAI4-9yc6kA

 

維基百科的《迪亞貝里變奏曲》網頁

安德索夫斯基DVD專輯

音樂家介紹(取自博客來網路書局)

出身為波蘭裔、在在里昂和史特拉斯堡音樂院學習,於巴黎發展演奏生涯的安德索夫斯基,有著奇才般的地位,他崛起於一九九一年,於里茲鋼琴大賽以彈奏貝多芬的狄亞貝利變奏曲震驚樂壇,之後他以非常不同於前人詮釋風格、快如旋風般的巴哈錄音於一九九九年讓樂壇一再討論,隨即在隔年就被旅居英國的俄國小提琴家穆洛娃相中,請他到菲利蒲與她合作楊納傑克與德布西的奏鳴曲,並看著安德索夫斯基搶走所有的丰采。繼而曾為顧爾德拍攝電影「顧爾德的三十二短篇」的導演蒙桑吉恩在以同樣概念拍攝的電影「狄亞貝利變奏曲」,也與他的同曲錄音一同問世,讓他成為跨文化的聞人。這一切經歷和肯定,都說明了安德索夫斯基的不凡音樂造詣。

法國的養成、東歐的血統再加上美國學院現代化的洗禮,使其即使在詮釋、音色和風格上有著極大差異的樂曲,都能精湛、多變且獨立。作為音樂家最獨特之處,讓他的巴哈精緻細膩卻不忘炫技、他的莫札特古典中帶有迷人的任性、而他的蕭邦則華麗奔放中帶有一股辛辣的東歐色彩。

 

延伸閱讀

本段文字取自「皮奥特·安德谢夫斯基 | 不平静的旅行者

網址:https://www.sohu.com/a/306027284_636365

1990年,才20歲的安德謝夫斯基參加英國利茲國際鋼琴比賽,在半決賽中,他以對貝多芬《迪亞貝利變奏曲》所作的深刻而又真誠的、看起來與他的年齡很不符的詮釋,讓評委們十分驚訝。正當他繼續演奏貝爾格的《變奏曲》時,琴音戛然而止。只見他站起身來,絲毫不猶豫地轉身朝後台走去。他的這一舉動讓評委與聽眾們大為愕然。事後他竟解釋說是因為不滿自己的演奏狀態而中途退賽。其實當時在他彈完《迪亞貝利變奏曲》的那一刻,他已經成為大多數評委心目中晉級決賽乃至摘得桂冠的不二人選。可惜他走得那樣決絕,讓評委主席范妮·沃特曼——這位盼著利茲比賽再走出一個莫瑞·普萊亞那樣的天才金牌得主的老人遺憾不已。

這位性格倔強、從不與世俗妥協的鋼琴家成名後依然我行我素,他常常會因為不滿自己的狀態而臨時取消演出,對演奏曲目的選擇也是有自己獨有的標準。他從不為了取悅觀眾的掌聲而演奏那些與自己內心無法共鳴的作品。

維京在2000年為其錄製的首張CD“貝多芬《迪亞貝利狂想曲》”即獲得了法國最權威的古典音樂雜誌《Diapason》頒發的“金唱片獎”以及《音樂世界》雜誌的“傑出專輯”稱號。同時,這張唱片還成為Bruno Monsaingeon為他拍攝的紀錄片《皮奧特·安德謝夫斯基,不平靜的旅行者(Piotr Anderszewski: Voyageur intranquille)》的主題音樂專輯。他的其它唱片還包括獲得格萊美提名獎的巴赫古組曲中的第1、3、6首,以及肖邦作品集。他很喜歡他的波蘭同胞作曲家舍曼諾夫斯基創作的音樂,他演奏的捨曼諾夫斯基鋼琴獨奏曲唱片於2006年獲得了留聲機大獎的最佳樂器演奏專輯獎。(原文未更動)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BbyjRAHwMdM

 

布蘭德爾版本

Ludwig van Beethoven Diabelli-Variationen op. 120

33 Variations on a waltz by Anton Diabelli

Alfred Brendel piano

***The variations***

00:01 - Theme: Vivace

00:49 - Variation 1: Alla marcia maestoso

02:27 - Variation 2: Poco allegro

03:17 - Variation 3: L’istesso tempo

04:34 - Variation 4: Un poco più vivace

05:34 - Variation 5: Allegro vivace

06:30 - Variation 6: Allegro ma non troppo e serioso

08:04 - Variation 7: Un poco più allegro

09:19 - Variation 8: Poco vivace

10:47 - Variation 9: Allegro pesante e risoluto

12:26 - Variation 10: Presto

13:06 - Variation 11: Allegretto

14:09 - Variation 12: Un poco più moto

14:56 - Variation 13: Vivace

15:52 - Variation 14: Grave e maestoso

19:19 - Variation 15: Presto scherzando

19:56 - Variation 16: Allegro

20:51 - Variation 17: Allegro

21:55 - Variation 18: Poco moderato

23:43 - Variation 19: Presto

24:32 - Variation 20: Andante

26:33 - Variation 21: Allegro con brio – Meno allegro – Tempo primo

27:40 - Variation 22: Allegro molto, alla « Notte e giorno faticar » di Mozart

28:28 - Variation 23: Allegro assai

29:12 - Variation 24: Fughetta (Andante)

32:29 - Variation 25: Allegro

33:10 - Variation 26: (Piacevole)

34:09 - Variation 27: Vivace

35:06 - Variation 28: Allegro

36:01 - Variation 29: Adagio ma non troppo

37:06 - Variation 30: Andante, sempre cantabile

38:54 - Variation 31: Largo, molto espressivo

43:05 - Variation 32: Fuga: Allegro

45:55 - Variation 33: Tempo di Menuetto moderato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hTmQU4jEgJw

 

波里尼CD版

https://youtu.be/18GKuD4CK2U

 

內田光子CD版

本尊現身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z38Y8LfJHXY

 

錄音播放清單

https://youtu.be/_zL9HjBP5tg


網路相當有趣的創意《全家便利商店》變奏曲

註:以下分段中文標題直接取自本影片Youtube說明欄,故為簡體中文

0:20 Introduzione 前奏

0:55 Theme 主题

1:22 Var.1 Song without Words 无词歌

1:54 Var.2 Elves' Dance 精灵之舞

2:26 Var.3 Mazurka 玛祖卡

2:55 Var.4 Hide and Seek 捉迷藏

3:20 Var.5 Tempest 暴风雨

4:00 Var.6 Lyrical Chinese Folksong 抒情中国民歌

5:10 Var.7 Badly composed Ragtime 拙劣的雷格泰姆

6:11 Var.8 Awful Boogie Woogie 糟糕的步急舞急

7:08 Var.9 Stolen Pastorale 抄来的田园曲

8:39 Var.10 Fake Flamenco 不太正宗的弗拉门戈

9:52 Var.11 Lovesong in Hong Kong Style 港风失恋站街曲

11:45 Var.12 Fashion Catwalk 时装走秀

13:29 Var.13 Radio Gymnastics 小学生广播体操

14:22 Var.14 Bargaining Song 菜场讨价还价吵嘴曲

15:20 Keening 哭丧

16:25 Coffin Procession 出殡

17:41 Prelude: Giga 前奏曲:吉格

20:00 Fuga a 3 voci 赋格(三声部)

21:58 Var.17 Perpetual Motion 无穷动

22:58 Var.18 Finale/Chorale: The Ascension 终曲/众赞歌:升天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CT_AMMbpqUk

 

 

開卷蹦藝術.享受美好閱讀時光

☕️一杯咖啡.一點心意.支持蹦藝術☕️

 

各類合作提案,聯繫方式:

*手機:0917.670.518 
*Line:https://line.me/ti/p/LB1ro0P0AU
*E-mail:jenpin888@gmail.com

【BON音樂】宇宙萬物之聲 – 談馬勒的人生故事

【BON音樂】宇宙萬物之聲 – 談馬勒的人生故事
 The Story of Gustave Mahler

– 資訊整理共享於網路,一起欣賞音樂與藝術之美 –
蹦藝術 | BONART


主講人:林仁斌(蹦藝術網站執行長)

 

摘要

古斯塔夫.馬勒(Gustav Mahler, 1860-1911),這位一生專注在交響曲創作的奧國/捷克作曲家,是在偉大交響樂作曲家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 1770-1827)之後,能持續創作出深刻而具大編制交響作品的偉大作曲家。在他最知名最具震撼力的第二號交響曲《復活》最終樂章,我們似乎聽見人生最深切的吶喊;而從欣賞他的音樂過程中,你更將經歷音樂能量的無比震撼。

馬勒曾經自述:「交響曲必須包含整個世界,必須包含萬事萬物的聲音。(A Symphony must be like the world, it must embrace everything)

本文從作曲家生平切入,談馬勒的家庭起源、工作歷程、音樂特色與深刻影響後世的各種現象。

綜觀馬勒一生的創作生涯,他不斷地在交響樂的各種創作技法中將音樂推展至極致,例如:音樂情緒的表達、交響曲的長度、管弦樂團編制的運用、演奏力度對比的極緻化(極強、極弱)、調性的使用與不和諧音的數量、音樂動機的處理、自身藝術歌曲創作與交響化的再運用等等,這些都是仔細研究馬勒之後得到得驚人結論。

 

包含萬事萬物之聲的交響作品

如果我們進一步仔細探究馬勒的音樂,在十九世紀末的浪漫後期年代裡,他的音樂不但前無古人,更彷彿像是為了迎接下一次黎明前的破曉,如果這世間真有人能寫出宇宙運行的聲音,這位作曲家可能就是馬勒。

而研究馬勒的音樂,在現代,是一門顯學,更是一門從交響曲延伸至宇宙萬物之聲的音樂生命哲學 對於馬勒的音樂創作,理解與認識他的生平與生命歷程是必要的;許多出現在交響曲中的號角聲,以及是特定的音程與主題,甚至使用藝術歌曲做為創作靈感旋律來源,到獨特的生死哲學,都是我們認識這位晚了幾乎半世紀才被世界肯定的作曲家的重要線索。

 

一切.從頭說起

當欣賞馬勒第一號交響曲《巨人》,在樂曲剛開始時的幾個五度動機與弦樂鋪陳的和聲,聽起來像極了貝多芬第九號交響曲~某種程度來說,這是馬勒正在向貝多芬致敬。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jL1kL4EARAM

 

第一號交響曲《巨人》馬勒手稿

 

馬勒第一號交響曲 V.S. 貝多芬與布拉姆斯

馬勒第一號 第一樂章(樂譜版本)

https://youtu.be/ypClfhEwwCw

 

貝多芬:第九號 第一樂章

https://youtu.be/ixpfgm_xxSE

 

布拉姆斯第二號 第四樂章34:45起

https://youtu.be/HCkSpCh4Wcw?t=2083


 

他似乎正在告訴大家:我的第一號,在精神上同樣延續自貝多芬的交響曲,以及他的當代前輩:布拉姆斯。

但明顯地,馬勒創作的交響曲的意圖與野心,似乎更加深而遠。

這段第一號交響曲開頭音樂,管弦樂團同時呈現的最高音與最低音域,就橫跨了整整七個八度!馬勒不但造就了非常寬闊的聲音,更具體展現出「交響曲必須包含整個世界,必須包含萬事萬物的聲音。」

在他的交響曲中,我們不但聽見世界萬物的聲音,更似乎也聽見他的兒時回憶:山區的牛鈴聲、軍樂隊鼓號樂器聲,都來是兒時成長的回憶。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YnfhInZLmUQ&t=2676s

 

而成長過程,家庭的不和睦,甚至雙親的爭執與弟妹的早夭,也讓他的音樂有時充滿不安與快樂並存的矛盾感;

https://youtu.be/4XbHLFkg_Mw?t=1491

 

往往在美妙的旋律出現後突然被洶湧而至的巨大聲響打斷,彷彿人生處在極樂階段時,卻時時警惕著即將來到的不安,甚至預感著自己將遭逢不幸或磨難。

https://youtu.be/ypClfhEwwCw?t=2149

 

這些典型「猶太人苦惱」的特質,也有些人說可能是馬勒個人的神經質。雖看似難以理解,但隨著現在對於馬勒的研究越來越豐富,我們越來越能感同身受,因為這些音樂中呈現的時時苦惱而煩憂、喜樂卻害怕失去一切的不安全感,都與他的生活、生命歷程有著深深的關聯。

 

根據馬勒妻子艾瑪(Alma Mahler, 1879-1964)的回憶提到,「馬勒作曲時需要絕對的安靜」,而且「他的耳力非常好」「什麼聲音都聽得見」,作曲時甚至對於些微的打擾,經常會怒不可抑。另外他還曾經說過:「湖會對我說話」,這或許解釋了為什麼馬勒的幾間作曲小屋,總是緊鄰山水,大自然圍繞。

 

馬勒第一個作曲小屋 位於Attersee湖畔(1893-1896)

 

 

環湖風景

 

第二個作曲小屋 位於Wörthersee(1900-1907)

 

環湖好風光

 

馬勒第三個作曲小屋 位於Toblach(1908-1911)

1907年,馬勒與妻子來到,看上這邊鄰近森林與山區的靜謐氛圍,便在這邊建立了第三座作曲小屋

 

Gustav Mahler "Komponierhäuschen" in Toblach, - situation in 2011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Ar-KkCKuy4w

 

長得很像警衛亭的馬勒作曲小屋XDD

 

馬勒的出身與工作

馬勒出生在猶太裔的家庭,他的家鄉在屬於是奧地利帝國的波希米亞東部今捷克境內;馬勒一家屬於一個不太受歡迎的的德語小社群,而且又是社群中不太受歡迎的猶太人。馬勒的雙親一共生育了14個孩子,馬勒排行第二,八個兄弟姊妹夭折,僅有4個存活,童年的家庭不安處境與兄弟姊妹的夭折,也間接影響了馬勒一直以來的無歸屬感。

 

Keeping Score 紀錄片 - Gustav Mahler: Origins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v5DfYcT5icY&t=417s

 

Keeping Score 紀錄片 - Gustav Mahler: Legacy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2qv_vCHZkcg&t=3s

 

1878年,從維也納音樂學院畢業後,馬勒開始在歐洲許多歌劇院中擔當過指揮,不斷歷練,逐漸邁向他心中的至高目標:回到維也納!

馬勒音樂生涯的主要工作是的擔任樂團指揮,在一步步邁向維也納宮廷歌劇院指揮的的職業生涯裡,經歷許多職位,更因為每一個職務的歷練,造就他最終登上當時歐洲指揮工作的頂峰。

筆者簡單整理馬勒自青年起至擔任維也納宮廷劇院指揮的工作經歷:

1883-85年 任職卡塞爾的宮廷樂長

1885-86年 轉任布拉格德國歌劇院第二指揮

1886-1888年 成為萊比錫歌劇院的第二樂長

1888-91年 匈牙利布達佩斯歌劇院樂團指揮

1891-97年 國立漢堡歌劇院樂團指揮(接續漢斯.馮.畢羅的位置)

1897年-1907年擔任維也納宮廷歌劇院指揮(現維也納國立歌劇院)

*在維也納期間,馬勒還擔任了維也納愛樂的指揮(1898-1901年)

1908-1909 美國大都會歌劇院音樂總監

1909-1911 美國紐約愛樂首席指揮

 

優異的指揮能力.當代之最

在眾多史料與評論裡,馬勒的指揮能力傑出,能夠準確理解樂曲,即使因為大量排練總讓樂團團員抱怨,但他帶領樂團成員,總能演奏詮釋出讓觀眾讚賞無比的音樂會。

 

當代的偉大指揮家漢斯.馮.畢羅(Hans von Bülow, 1830-1894)與作曲家布拉姆斯(Johannes Brahms, 1833-1897)都曾經表達過非常讚賞馬勒的指揮才能;尤其馬勒後來能夠順利接任維也納宮廷歌劇院總監職務,布拉姆斯的強有力的背書推薦,更是馬勒成為接任維也納宮廷歌劇院總監的關鍵因素。

 

馬勒擅長研究總譜,理解作曲家的想法。在馬勒活躍的年代,他指揮歌劇與管弦樂時活靈活現的神韻與豐富的肢體動作,更被許多畫家捕捉、躍然紙上。可惜的是,那是一個還沒有錄影影像紀錄的年代,我們無法從紀錄片裡真正看到馬勒最受當時人們喜愛指揮百態。

 

馬勒接任維也納宮廷歌劇院總監職務之後,晉身至歐洲音樂界最高地位,創造了維也納的「黃金十年」,帶領當時樂界一片頹廢而不知未來「世紀末的哀愁感」中,邁向新局。

世紀末維也納是指19世紀末期奧匈帝國首都維也納在文化上的繁榮景象。這一時期,猶太人在維也納的文化舞台上大放異彩。廣義的世紀末維也納則包括至1938年德奧合併為止,起源自維也納的對世界產生重大影響的政治、經濟和文化諸潮流。一般認為,世紀末維也納的出現是奧匈帝國在政治上地位相對減輕,使得人們的關心轉移到文化領域的結果。世紀末維也納的碩果包括了美術上的維也納分離派、折衷主義建築、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學、奧地利經濟學派等,橫跨多種多樣的領域。雖然世紀末維也納隨著奧匈帝國的解體和自由主義時代的終結而土崩瓦解,然而世紀末維也納在19至20世紀之交的人類文化史上擁有極為重要的地位。(本段文字取自維基百科
GIA3525703 Gustav Mahler conducting, from 'Jugend', 1910 (litho) by Schmidhammer, Arpad (1857-1921); © Giancarlo Costa.

 

要完整理解馬勒的作品, 如只是一直反覆聽音樂,可能是不夠的。

你必須試著認識這位音樂家的成長過程、生平與工作際遇、愛情、身體健康與晚年面對不斷襲之而來打垮英雄的每一次重擊(女兒感染猩紅熱過世、心臟疾病令他健康受損、太太外遇等等),才能越來越理解為何他的作品總伴隨著兩極化的爭議... 因為,他的音樂,就是這一生的縮影...

 

馬勒與妻子Almar

 

世間最美的情書

第五號交響曲 第四樂章 稍慢板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75YmlDR92UQ

 

電影【馬勒,獻給妻子的柔板】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ITKYjKbdBIc

 

馬勒與大女兒Maria、小女兒Anna的合照(1905)

 

妻子Almar與兩個女兒

 

難得的全家福照片

 

第二號交響曲.復活

什麼是死後的世界?

生命的意義是什麼?

 

延伸閱讀

https://bonart.com.tw/mahler-symphony-no-2-resurrection/

 

創作背景解析 - 可愛動畫:

https://youtu.be/E0SKvJjuoTA

 

第五樂章

必先逝去.而後復活

速度同諧謔曲(In the tempo of the scherzo)

「再次地,我們又要面對可怕的問題了,氣氛和第三樂章結束時一樣。可以聽到呼喊者的聲音。所有生存之物的末日已經到來,最後的審判即將到來,恐怖之日已降臨到我們身上。大地顫抖,墳墓裂開,死者復活而無休止地前進。這個地球的萬物生靈,無分大小,國王和乞丐,正義之士和無神論者都在向前進。祈求憐憫和寬恕的呼聲環繞耳際,聽起來很可怖。哀號逐漸變得更加可怕。我們的感官拋棄了我們,隨著永恆審判者的靠近,所有意識都消失無蹤。最後的終局響起了天啟的號角。在接下來令人毛骨悚然的寂靜中,我們幾乎無法辨認出一隻遙遠的夜鶯,這是塵世生活的最後顫抖的迴音響響。接著,我們聽見聖徒和天上合唱的輕柔聲音唱出:『復活,是的,你將復活!』然後神在他所有的榮耀中出現。接著一道奇妙的光芒直向我們的心射來。一切都是平靜而幸福的。我們將見證:沒有審判,沒有罪人,亦無正義之人,不分巨大與微小;沒有懲罰,也沒有獎勵。一種無與倫比之愛,讓我們充滿了幸福的感知,也照亮了我們的存在。” ——古斯塔夫·馬勒

Once more we must confront terrifying questions, and the atmosphere is the same as at the end of the third movement. The voice of the Caller is heard. The end of every living thing has come, the last judgment is at hand and the horror of the day of days has come upon us. The earth trembles, the graves burst open, the dead arise and march forth in endless procession. The great and the small of this earth, the kings and the beggars, the just and the godless all press forward. The cry for mercy and forgiveness sounds fearful in our ears. The wailing becomes gradually more terrible. Our senses desert us, all consciousness dies as the Eternal Judge approaches. The last trump sounds; the trumpets of the Apocalypse ring out. In the eerie silence that follows, we can just barely make out a distant nightingale, a last tremulous echo of earthly life. The gentle sound of a chorus of saints and heavenly hosts is then heard: “Rise again, yes, rise again thou wilt!” Then God in all His glory comes into sight. A wondrous light strikes us to the heart. All is quiet and blissful. Lo and behold: there is no judgment, no sinners, no just men, no great and no small; there is no punishment and no reward. A feeling of overwhelming love fills us with blissful knowledge and illuminates our existence.” - Gustav Mahler

 

第五樂章歌詞翻譯

德文歌詞 中文翻譯 英文翻譯
女高音與合唱

—FRIEDRICH KLOPSTOCK

Aufersteh’n, ja aufersteh’n wirst du,
Mein Staub, nach kurzer Ruh!
Unsterblich Leben
Wird der dich rief dir geben.

Wieder aufzublüh’n wirst du gesät!
Der Herr der Ernte geht
Und sammelt Garben
Uns ein, die starben.


— 馬勒歌詞

女中音

O glaube, mein Herz, o glaube:
Es geht dir nichts verloren!
Dein ist, was du gesehnt!
Dein, was du geliebt, Was du gestritten!

女高音

O glaube:
Du wardst nicht umsonst geboren!
Hast nicht umsonst gelebt, gelitten!

合唱
Was entstanden ist, das muß vergehen!
Was vergangen, auferstehen!

女中音與合唱

Hör' auf zu beben!
Bereite dich zu leben!

女中音

O Schmerz! Du Alldurchdringer!
Dir bin ich entrungen!

女高音與女中音

O Tod! Du Allbezwinger!
Nun bist du bezwungen!

Mit Flügeln, die ich mir errungen,
In heißem Liebesstreben,
Werd' ich entschweben
Zum Licht, zu dem kein Aug' gedrungen!

合唱

Sterben werd' ich, um zu leben!
Aufersteh'n, ja aufersteh'n wirst du,
Mein Herz, in einem Nu!
Was du geschlagen,
Zu Gott wird es dich tragen!

女高音與合唱

克魯普斯托克讚美詩《復活》

復活,是的,你將復活
我的塵土,在短暫歇息後
不朽的生命!不朽的生命!
召喚你的,要賜於你!

被種下的你,要再次開花!
收穫之主前來
將死去的我們
收集成捆!


— 馬勒歌詞

女中音

噢!要相信,我的心!噢!要相信
這一切不是徒勞無功!
是你的,的確,你所渴望的是你的
你所喜愛的、你所爭奪的是你的!

女高音

噢!要相信:
你的出生不會白費
你沒有白活、不會白白受苦!

合唱

生者,必須死滅!
死者,必會復活!

女中音與合唱

停止顫抖!
準備,迎接新生!

女中音

噢!無孔不入的痛苦
我已從你那掙脫!

女高音與女中音

噢!無堅不摧的死亡
如今你已被征服!

乘著我為自己掙得之雙翼,
在熱烈的愛的追求之下,
我要飛升,
飛向人所未見的光!

合唱

我將死去,如同我將復活
復活,是的,你將復活,
我的心,在轉瞬間!
你所奮鬥的,
要領你回到神那裡去!

女高音與合唱

克魯普斯托克讚美詩《復活》

Arise, yes, you will arise from the dead,
My dust, after a short rest!
Eternal life!
Will be given you by Him who called you.

To bloom again are you sown.
The lord of the harvest goes
And gathers the sheaves,
Us who have died.


— 馬勒歌詞

女中音

O believe, my heart, oh believe,
Nothing will be lost to you!
Everything is yours that you have desired,
Yours, what you have loved, what you have struggled for.

女高音

O believe,
You were not born in vain,
Have not lived in vain, suffered in vain!

合唱

What was created must perish,
What has perished must rise again.

女中音與合唱

Tremble no more!
Prepare yourself to live!

女中音

O Sorrow, all-penetrating!
I have been wrested away from you!

女高音與女中

O Death, all-conquering!
Now you are conquered!

With wings that I won
In the passionate strivings of love
I shall mount
To the light to which no sight has penetrated.

合唱

I shall die, so as to live!
Arise, yes, you will arise from the dead,
My heart, in an instant!
What you have conquered
Will bear you to God.

 

第五樂章音樂會現場(6:10合唱團進入)

生者,必須死滅!
死者,必會復活!

https://youtu.be/_ZqRKLbW5_s?t=371

 

伯恩斯坦版本(最後四分鐘)

乘著我為自己掙得之雙翼,
在熱烈的愛的追求之下,
我要飛升,
飛向人所未見的光!

https://youtu.be/m0C3Qy7TmME?t=5105

 

馬勒《復活》- 指揮也瘋狂

https://youtu.be/OoZdwam7wgw

 

第六號《悲劇》的獨家木槌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C889ZDNH22o

 

更多的木槌...XD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66ihI7Ijry8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v-yylTEx474

 

三重無國籍的無奈

即使功成名就,但因猶太身份處處遭受刁難而必須傾盡畢生之力與之拼搏才能在這世間謀得容身之地的絕望,讓馬勒曾說出:「我最大的敵人,是我的猶太身份」,也曾留下「三重無國籍」的感嘆,他說:「我是一個三重無國籍的人,奧地利人說我出生在波希米亞,德國人認為我是奧地利人,而世界上的其他人,則認定我是猶太人。不管哪一個地方,都勉強地收容了我,可是卻沒有一個地方真正歡迎我...我是一個三重無國籍的流浪者...」

馬勒的名言「我的時代終將來臨!」,出自1902年2月16日,寫給妻子艾瑪的信中。馬勒寫道:「他(理查·史特勞斯)的時代結束後,我的時代才會來臨。我多麼希望能夠親眼見到這一刻,並且有妳在我身旁陪伴!」

馬勒是對的,只是他的時代要再等五十年之後,才真正降臨。

在他逝世一百多年之後的現在,馬勒狂熱現象已成顯學,全球都是馬迷,也印證了馬勒曾說的「別人擁有當代,然而我卻掌握了未來!」

這句話看似豪語,但二十一世紀的現在,馬勒的時代,確實已然到來!

 

2023年5月 蹦藝術獨家年度活動

歐洲最盛大馬勒音樂節.在萊比錫

蹦藝術X緣點旅行社.獨家年度音樂活動


蹦藝術 Podcast 專題精選

S2 EP8|談馬勒與他的交響人生(上)

 

S2 EP8|談馬勒與他的交響人生(下)

 

 

【附錄】馬勒全部作品與創作時間

來源:馬勒基金會(Mahler Foundation

 

開卷蹦藝術.享受美好閱讀時光

☕️一杯咖啡.一點心意.支持蹦藝術☕️

 

各類合作提案,聯繫方式:

*手機:0917.670.518 
*Line:https://line.me/ti/p/LB1ro0P0AU
*E-mail:jenpin888@gmail.com

【苗北講堂】2023上半年系列(五)浪漫而激進:從白遼士到李斯特與華格納

【苗北講堂】2023上半年系列(五)浪漫而激進:從白遼士到李斯特與華格納
Miaobei Art Center X BONART 2023-1-5

– 資訊整理共享於網路,欣賞音樂與藝術之美 –
蹦藝術 | BONART


課程主軸:

交響樂~樂話古今✨

橫亙古今的美妙交響樂.與您共饗

苗北藝術學苑2023不缺席! 再次邀請超人氣音樂導聆人─ ─ 林仁斌老師,用精彩的故事,帶您輕鬆悠遊古典音樂美妙的領域,瞬間化身音樂欣賞達人。 本系列講座以「交響樂~樂話古今」為主題,邀請古典音樂愛好者由淺至深地進入交響曲的美妙世界,以講座穿越時空,帶領學員感受、認識並理解交響曲一脈相承的宏偉結構與百年歷史。

 

課程詳細資訊

時間 _ 2023-03-12 ( 日 ) ~ 2023-04-23 ( 日 ) 10:00 ~ 12:00

地點 _ 視聽中心

費用 _ $100元/堂 ;早鳥體驗(3/26前)6堂 $450元

指導單位 _ 苗栗縣政府

主辦單位 _ 苗栗縣苗北藝文中心

授課教師 _ 林仁斌(超人氣古典音樂欣賞名家、蹦藝術執行長)

一、因應現行防疫規範,學員上課均需全程配戴口罩;並遵守本中心防疫措施相關規定,違反規定將無法入場上課。

二、課程相關事宜洽詢:活動企劃部曾小姐037-612669轉511/cctseng@miaobeiac.org

浪漫而激進:從白遼士到李斯特與華格納

4月16日(日) 10:00-12:00

白遼士以充滿個人特色的《幻想交響曲》引領交響樂進入狂放的隨想,雖然華格納曾說:「在貝多芬之後,無人能再創作交響曲。」但其實浪漫後期的交響音樂,在白遼士、華格納與李斯特等大家的推波助瀾之下,從「動機」、「主題」、「變形」,甚至進入「魔幻風格」全新領域,音樂思潮洶湧澎湃更至頂峰。本場講座將為您解說這些不可思議的管弦之美。

主講人|林仁斌

蹦藝術 | BONART 執行長

知名長笛演奏、指揮、撰文、演講與音樂攝影之全方位音樂家 旅法知名音樂家林仁斌自2001年自巴黎師範音樂院(École Normale Supérieure de paris)學成返國後,以長、短笛演奏、室內樂及樂團指揮活躍於國際音樂節與國內外音樂廳;演奏專輯出版有《夜間咖啡館》、《妳的我的》、《華麗聚焦-雙長笛與鋼琴的歌劇院之夜》、《華麗聚焦II-卡門》(林仁斌&周欣穎)《動物狂歡節》….等。 現為音樂藝文網站「蹦藝術|BONART」執行長與Podcast古典音樂節目《蹦藝術》主持人,深受各界樂迷喜愛。多年來撰文拍攝訪問音樂家,更以文字與攝影見長,每年演講場次超過百場;為國家交響樂團、長榮交響樂團與國家兩廳院、苗北藝文中心等各單位邀約之音樂講座策展、音樂導聆與撰稿人,更是公認的超人氣音樂欣賞名家。


報名資訊與報名方式

繳費資訊

◎線上報名,點選上方「馬上報名」,填寫完google表單後,完成繳費。
◎臨櫃報名,至苗北藝文中心服務台填寫報名表,並完成繳費。
◎郵寄報名,填妥報名表(請自本頁面下方下載),並且完成繳費,將報名表郵寄至苗栗縣竹南鎮公園路206號苗北藝文中心(信封請註明:111-1苗北講堂)。
◎電子郵件報名,填妥報名表(請自本頁面下方下載)並完成繳費,將報名表寄至:cctseng@miaobeiac.org,主旨:112-1苗北講堂,即完成報名。

◎ 現場繳費:請攜帶報名表至苗北藝文中心服務台
◎線上匯款:
戶名:苗栗縣苗北藝文中心
銀行:臺灣土地銀行頭份分行(0050212)
帳號:021-051-051-316

 

注意事項

1、退款規定:課程進入報名行政流程繳費後,因故不克參加者,需配合規定,於活動開始前14個工作天提出申請(票券效期開始日期起算),退票將酌收票價10%的行政手續費用,逾期恕不受理。

2、活動延期:若因天災等不可抗力因素(如:颱風),主辦單位將告知補辦日期或退款事宜。並保留修改活動內容,以及終止課程之權力。

3、講座以收費報名辦理,每堂未達上限人數,將告知退款事宜。並保留修改活動內容,以及終止課程之權力。

4.因應疫情配合政府措施,學員需全程佩戴口罩、禁止飲食。

課程形式配合中央防疫指揮中心指示滾動式修正,如採線上課程,將以「Google Meet」軟體上課;敬請各位學員一同共學、共好!藝起做好防疫措施,提供一個安心、安全的場域,迎接藝文生活。

竭誠歡迎您的參與~一起享受音樂與藝術之美💕


一張圖,看貝多芬之後的音樂演進從此分裂

傳統:保守樂派 - 以布拉姆斯為首,加入克拉拉.舒曼

創新:新德意志樂派 - 從白遼士起,由李斯特與華格納接手進入輝煌期

圖片來源:赫有聲

 

而創新一派的音樂家們,更進一步影響到後世音樂家的創作思維與方向,甚至連電影音樂創作者都深受影響

圖片來源:赫有聲

 

法國羅馬大獎作曲家.白遼士

 

驚世名作:幻想交響曲

 

1830 年,27歲的年輕作曲家白遼士(Hector Louis Berlioz, 1803-1869)在巴黎正式推出他的最新作品首演:《幻想交響曲》。在現場發放的節目單中,介紹了這是一位年輕藝術家失敗而離奇的戀愛故事,但其實聽眾們絲毫不懷疑這位「病態且具有敏感氣質的年輕藝術家」,其實就是白遼士本人XD。

這首具有五個樂章的交響曲,從充滿絕望的夢境與渴望開始,經過幻覺的舞會場景和大自然中強烈的孤獨感,經歷了一段段如小說般的旅程,非常具有特色。

這個美夢如見劣化:藝術家居然想像他殺了他的愛人並目睹了自己的處決,甚至出現一群女巫在他的墳墓上跳舞。

《幻想交響曲》雖然是一首交響曲,但卻充滿畫面感,更是許多畫家繪畫的靈感來源。

 

樂曲基本資訊

《幻想交響曲》是作曲家白遼士最為知名的交響曲作品,基於他本人的戀愛經驗,在交響曲中描繪一位具有豐富想像力與敏感的藝術家,因為對於追求愛情感到幾乎絕望,吞食了鴉片想自殺,卻因劑量不足而昏睡三天,在夢中所發師的一連串超自然並充滿特色的夢境與想像,充分反應出19世紀浪漫主義藝術家以自身經驗發想,進而在藝術創作上發光發熱的精神。

 

故事簡介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RODOzH4Q784

 

固定樂思

本交響曲也因為白遼士採取了「固定樂思」(Idée-fixe)作為藝術家愛人之主題,並貫穿全曲五樂章而成為最大特色。

 

貫穿全曲的固定樂思

除了飄忽不定的旋律之外,你聽見年輕藝術家那洶湧澎湃的心跳聲了嗎?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g6eeOIXIPjY

白遼士的音樂靈感繆思來源:哈麗特.史密森(Harriett Smithson

 

最初是在1827年9月11日,白遼士在巴黎觀看了威廉·莎士比亞的《哈姆雷特》的演出後,瘋狂地愛上了女主角歐菲莉亞(Ophelia)的飾演者:愛爾蘭女演員哈麗特·史密森(在《奧賽羅》中她則扮演黛斯德夢娜,當然在《羅密歐與茱麗葉》中,她就是茱麗葉~)。白遼士無法控制內心的情感,給她寫了無數封情書,但都沒有回音。直到劇團巡迴演出結束的1829年,當哈麗特·史密森離開巴黎時,其實兩人都沒有正式見過面。(只有白遼士的偷窺與騷擾...)

 

愛爾蘭劇團巡迴演出莎士比亞劇目節目單

 

白遼士在心情彭拜激盪之際,隨後創作出了《幻想交響曲》,以此來表達他愛情之單相思。

在整個交響曲中,哈麗特史密森有一個固定的角色主題,被白遼士稱為「固定樂思」(Idée-fixe),而哈麗特史密森的固定樂思也有許多不同變化, 例如,最後兩樂章的嚴厲敘述可以推估為因為她在白遼士作曲時,對他的斷然拒絕。

作品完成之後,史密森並未參加1830年的首演,但兩年後1832年,她聽到了這部作品的演出,終於意識到白遼士在音樂的天份與能力,兩人終於相遇並於1833年10月3日結婚。

然而,相愛容易相處難,白遼士的日益成功與哈麗特·史密森此時名氣不若以往,實際生活中的他們,婚姻變得越來越痛苦,經過多年的不幸,他們最終分居,直至史密森過世為止。 

 

好文延伸閱讀

激情交匯的歧路口—白遼士,其人及其時代

 

 

全曲卻包含五個全然獨立且具有標題的樂章。

  1. 夢與熱情(Rêveries - Passions)
  2. 一場舞會(Un bal)
  3. 園林美景(Scène aux champs)
  4. 斷頭台進行曲(La marche au supplice)
  5. 女巫安息日的夜夢(Songe d'une nuit de sabbat)

 

配器(取自維基百科)

依照工具書《管弦樂作品手冊》指示,上述之配器可簡記為"*2 *2 +2 4—4 4 3 2—4tmp+2—2hp—str"[2]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wWi3xslzeEY&t=48s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rA4WIZisLgc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ExZZXkOcJ3Y&list=PLleBmAodXIiONqza6SL6Zk9hb6SnsEokC

 

1830年音樂會現場想像繪圖

 

1830年版音樂會節目單樂曲解說(內容整理自網路)

這裡是該作品的主題,在音樂會演出當天,會出現在分發給觀眾的標題中。一個藝術家生活中的插曲(五個樂章的大型幻想交響曲)

第一樂章:兩個部份,由一個短的慢板,與不間斷地接著的一段完全發展的快板所組成(對熱情的模仿;無目標的白日夢;瘋狂的熱情和各種溫柔、嫉妒、怒火、驚恐…等等的爆發)。

第二樂章:鄉村的情景(慢板:愛情的想法和希望,籠罩在不祥的預感中。)

第三樂章:舞會(燦爛的,盛大的音樂)。

第四樂章:往斷頭台的進行曲(陰森、壯闊的音樂)

第五樂章:女巫安息日之夢

 

我的朋友,這是我如何編織我的小說,我的故事,當中的英雄你應該能立即認得出來。我想像一個有著豐富想像力的藝術家,……,第一次看到了一位符合他心目中長久以來的理想美與魅力的女性,並且瘋狂地愛上了她。此後,每當這位情人在心目中出現, 總是伴隨著一條相應的樂念,它優雅、高貴的氣質近似於他所愛的對象。這個雙重的執念/固定樂思縈繞著他不去。這就是第一個快板的主要旋律為何一直出現在交響曲的每個樂章中(第一樂章)。

在無止盡的不安後,他想像著會有一些希望,他相信自己是被愛的。有一天在鄉下, 他聽見遠方兩個牧羊人一來一往地吹著阿爾卑斯山的號角旋律。他們那種鄉村式的對話讓他陷入一場愉快的白日夢(第二樂章)。

穿過慢板的主題一會兒後,那個旋律又出現了。他去一場舞會。舞曲的喧鬧也不能讓他分心,執念/固定樂思在他心中還是揮之不去,在燦爛的華爾茲中,珍愛的旋律讓他心跳了起來(第三樂章)。

在一陣絕望中,他服下了鴉片,麻醉的藥效沒有殺死他,反而引起了恐怖的景象。身處其中,他相信自己殺死了他的情人,而被判刑,正被帶到斷頭的刑場,並且目睹了自己被處刑。往斷頭台的進行曲。由劊子手、軍人和帄民組成一隻很大的隊伍。結尾時, 執念/固定樂思短暫地出現,像是最後一絲對情人的回憶,終究被致命的一擊所打斷(第四樂章)。

不久,他被一大群恐怖的妖魔和巫師包圍著,他們齊聚來慶祝安息夜。他們從四陎八方過來。最後這個旋律抵達了。在此之前,它只以優雅的外貌出現,可是如今,它已經變成一段低級的酒吧旋律,輕浮、拙劣。愛的對象來到安息日,參與犧牲者的葬禮。她不過是個花蝴蝶,只適合出現在狂歡的場合中。儀式開始了,鐘聲緩慢、反覆地敲著, 這些地獄來的傢伙全部拜倒在地。一個詩班唱起〈震怒之日〉的聖歌,其他兩個合唱團滑稽地模仿著它。最後,安息日的圓舞旋轉著,在最激烈的頂點中,和〈震怒之日〉混合在一起,景象就此結束。

 

1845年版音樂會節目單樂曲解說(內容整理自網路)

請 注 意

作曲家的意圖,是要在音樂性的範圍內,發展一位藝術家生活中的各種情況。在不借助歌詞的情況下,該器樂戲劇的概要係需要預先作解釋。因此,接下來的標題應被視為一部歌劇的念白,用來帶入每個樂章,以激起其中的個性和表情。

 

第一部份.夢、熱情

作者想像到一位年輕的音樂家,困擾於一種道德病,一位知名的作家曾將這種病稱為「熱情的波浪」。該音樂家初次見到一位女性,她全身上下帶有的理想魅力,正是他所夢寐以求,因而瘋狂地愛上了她。說也奇怪,珍愛的影像只要一旦出現在藝術家的心中,伴隨而來的就是一段音樂的想法,其個性熱情,而且高貴、靦腆,好像他賦予他情人的那些特點。

該旋律的反映出來的影像和樣式,在他的心中纏繞不去,像是一個雙重的執念/固定樂思。這即是為何開始於第一個快板的旋律,持續地出現在交響曲的每一個樂章。感傷的夢之狀態,被一陣無來由的欣喜給打斷,進入狂亂的熱情,混雜著狂怒、嫉妒的舉動,回到了溫柔、淚水及宗教的慰藉之中,係第一樂章的主旨。

第二部份.一場舞會

該藝術家發現自己身處一個極為眼花撩亂的情景中,在宴會的喧鬧中,在對自然之美的沉思中;可是到處,在城裡、在鄉下,情人的身影出現在他眼前,為他的心帶來不安。

 

第三部份.鄉村情景

他身處晚間的鄉下,遠遠地聽見,兩個牧羊人對話般地吹奏著阿爾卑斯山的號角旋律;田園風格的二重奏、景色、風撩過樹梢的微微沙沙聲響,以及近來懷有的些許希望,全部一起發生,帶給他不尋常的帄靜,卻賦予他想法更生動的顏色。他沉思於他的隔離; 他希望他的孤獨很快結束。……可是萬一她欺騙了他!希望和恐懼的交織、快樂的想法籠罩在不祥的預感下,組成此慢板的主題。最後,一位牧羊人再度吹起了角笛曲,另一位卻不再回應……遠處的雷聲……孤獨……寧靜。

第四部份.往斷頭台的進行曲

確定了他的愛不被接受,藝術家服下鴉片自殺。由於麻醉的劑量太輕而不致死,卻讓他陷入一場充滿恐怖景象的睡夢中。他夢到他殺了他愛的人,因而被判刑,正被帶到斷頭的刑場,並且目睹了自己被處刑。隊伍朝著進行曲的聲音行進著,那聲音時而幽暗, 時而猛烈,時而燦爛、時而嚴肅,低沉笨重的腳步聲,直接地接入了最嘈雜的喧鬧。進行曲的尾聲,四小節的執念/固定樂思再度出現,像是最後一絲對情人的回憶,被致命的一擊所打斷。

第五部份.安息日之夜夢

他看到自己身處安息日中,一群駭人的鬼怪、巫師、各式各樣的怪獸,齊來參加他的葬禮。奇怪的噪音、呻吟、爆出的笑聲,以及的遠遠傳來的哭聲,似乎和其他哭聲應答著。愛的旋律又出現了,可是它失去了高貴和靦腆的個性;它不過就是一個舞曲的旋律,低級、輕浮、怪誕;原來是她,前來參加這場安息日……她的到場伴隨著一陣野獸般的歡呼……就這樣地加入這個魔鬼的狂歡……葬禮的喪鐘,嘲弄地模仿著〈震怒之日〉主題。

 

在白遼士所設定的音樂會演出方式裡,上述的樂曲解說標題必須要發給現場音樂會的觀眾們,並且為不可省略之重要步驟,用意係讓全體觀眾在欣賞作品時,能對作品的五樂章架構與內容有充分理解。

 

第一樂章樂譜分析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vOgW4tKmNDQ

 

第二樂章樂譜分析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kbdL_nr_cac&t=14s

 

第三樂章樂譜分析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ZJFUcRFbGZI&t=18s

 

第四樂章樂譜分析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JNxncVlf2TE&t=16s

 

第五樂章樂譜分析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CVB7_F166TE&t=93s

 

〈震怒之日〉聖歌主題

使用於第五樂章第127小節起。(第一次用全音符,第二次用二分音符,然後再以八分音符呈現)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RMZPdSo2qUQ&t=26s


鋼琴之王:李斯特

紀錄片:Liszt in the world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n-ilb3jfWao&t=216s

 

1824年,13歲的李斯特(點按進紀錄片)

 

李斯特有趣介紹影片

 

偉大的德國歌劇作曲家華格納(1813-1883),一生為音樂史締造許多傳奇。

 

精彩曲目

女武神的騎行

⟨女武神的騎行⟩是《指環》四部曲第二部《女武神》中第三幕最重要的一段音樂。

透過具有節奏感的設計,豐沛具有爆發力的管絃樂團表現,華格納描畫出神話故事中驍勇善戰的女武神,我們彷彿看見騎著具有長翅神馬,女武神們翱翔天際的颯爽英姿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O36QbZdQ8vM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kkjAN3R55tM

 

19世紀中期法國大歌劇麥亞白爾式歌劇序曲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sTouhk4PveM

 

電影《現代啟示錄》

大導演柯波拉神來一筆,在描寫戰爭的場景中,加入華格納音樂,讓電影更加真實身歷其境,並成為了影史經典: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nZ_zNUmr8fM

 

代表作品一覽

《華格納作品目錄(Wagner-Werk-Verzeichnis)》(WWV)中,一共收錄的他的作品共有113件,其中包括未完成的以及計劃中的作品,如果將未譜曲劇本、構思及失蹤的作品除去,剩下82部;如果再細數真正完成的歌劇作品,一共10部。(若指環四聯劇拆開計算為13部)

*資料取自維基百科,並附上超連結方便檢索。

中文名稱 原文名稱 首演年份
仙女 Die Feen 創作於1833-34,首演於1888年
禁戀 Das Liebesverbot 創作於1834-36,首演於1836年
黎恩濟 Rienzi 1837
漂泊的荷蘭人 Der Fliegende Holländer 1843
唐懷瑟 Tannhäuser 1845
羅恩格林 Lohengrin 1848
崔斯坦與伊索德 Tristan und Isolde 1859
紐倫堡的名歌手 Die Meistersinger Von Nürnberg 1867
尼貝龍根的指環

I.萊茵的黃金
II.女武神
III.齊格菲
IV.諸神的黃昏

Der Ring des Nibelungen

I.Das Rheingold
II.Die Walküre
III.Siegfried
IV.Götterdämmerung

I.萊茵的黃金(1854)
II.女武神(1856)
III.齊格菲(1871)
IV.諸神的黃昏(1874)
帕西法爾 Parsifal 1882

 

他首將歌劇中音樂的地位提升,將劇情、歌詞與音樂更縝密融合,過往的歌劇在他改革下,變成格局更弘大的「樂劇」(德:Muzikdrama)(英:Music Drama)。而在這樣的理念中,華格納將「樂劇」置為最高位階,認為從音樂譜曲、詩歌文字到戲劇、舞蹈、舞台、服裝等所有元素,皆應融合為一,為整體戲劇呈現服務,這就是「整體藝術」(德:Gesamtkunstwerk)(英:Total work of Art)。

 

延伸閱讀

https://bonart.com.tw/wagner_music_drama/

 

戲劇第一,音樂其次

這項改革呼應了百年前的「音樂與文字之爭」,但是將歌劇音樂的表現,更加地推向與劇場的融合,也就是接近更加完全的藝術形式,或者是我們現代人最愛的~電影。

華格納因此打響了名聲,作品也打破過往義大利、法國歌劇專美於前的局勢,讓德國歌劇在樂史上擁有不可動搖的地位。

華格納在50歲前因揮霍成性始終窮困潦倒,在私人感情上也讓人不敢恭維,但仿若受到幸運之神眷顧,在巴伐利亞國王路德維希二世的崇拜與大力支持後,生活從此一帆風順,不僅能專心創作,橫跨數十年完成例如《尼貝龍根的指環》,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指環四部曲」這般全長15小時的鉅作,

他甚至能夠猶如實現夢想般地,打造出只演出自己樂劇作品,完全實踐心中表演理念的拜魯特劇院,華格納創立拜魯特音樂節,演出自己的作品。

這般成就與人生的確非凡人所能及,莫怪後世音樂家在仰望這位音樂巨人時,無不肅然起敬。

 

華格納生平簡述

*生平取自「知識百科

1813年5月22日出生於德國萊比錫,父親是當地警察局書記員,在華格納六個月大時因傷寒過世。母親在1814年改嫁與丈夫一位具有演員、作家及畫家等多重身份的好友蓋耶爾。

華格納的母親改嫁後隨蓋耶爾遷居德勒斯登,蓋耶爾對華格納非常仁慈,但是在華格納七歲時,他也不幸去世了。1822年華格納進入教會學校就讀,除了在文學和哲學上比較出色曾經得到學校詩作比賽的優勝外,其他科目都是一蹋糊塗,高中他讀的還是「後段班」,自尊心曾經大受打擊;華格納十四歲就顯現出不凡的戲劇才華,他撰寫了生平第一部劇本「萊巴德與阿德萊達」。 同時華格納也開始學鋼琴,但那時候他對音樂的熱情並不如文學那么強烈,而且也懶於練琴,所以終其一生鋼琴彈得都不是很好。

1827年華格納全家遷回萊比錫,1828年15歲的華格納欣賞了貝多芬的第七號交響樂,心靈受到巨大的震撼,從此他下定決心要成為一位偉大的作曲家,母親為了幫助愛子完成計畫,為他請了一位音樂教授Theidir Weinlig,在他的指導下,沒上過音樂院的華格納突飛猛進,終成一代大師!

1831年華格納進入萊比錫大學選修哲學,沒多久即因為生活過於放縱而遭退學。此時他對音樂仍有很大興趣,就追隨湯瑪斯教會的合唱指揮溫利格學習作曲,並且和溫利格一同工作了半年,使他獲益良多。

1832年華格納完成一首C大調交響曲,他將此曲帶往維也納希望能得到演出機會,但卻遭到冷落失敗而返。回程途中在布拉格寫下歌劇『婚禮』的劇本,返抵萊比錫後著手為該劇譜曲,這齣歌劇雖然並沒有完成,但已為華格納往後自己寫劇本並且譜曲開了先例。

1833年華格納應伍茲堡歌劇院邀請出任合唱指揮,使他有更多的機會實地接觸歌劇演出,並從中學習創作歌劇技法。隔年就完成了第一部歌劇作品『仙女』,1836年春天寫出『愛的禁令』,不過這兩部歌劇都沒有得到正式演出的機會。

由於接連兩齣歌劇都無法上演,華格納的經濟非常困窘,為了增加收入,他轉到馬德堡的一個小歌劇團當指揮,並於1836年11月與歌劇團中女演員敏娜結婚。

1837年夏天,華格納與妻子前往俄國里加,擔任當地歌劇院指揮,並開始著手創作歌劇『黎恩濟』。由於華格納收入不豐又不知節儉,家庭經濟更加惡化。1839年3月為了躲避債主追討,與妻子搭船逃往英國。在航行途中遇到暴風雨,促成兩年後華格納寫作歌劇『漂泊的荷蘭人』。1839年9月華格納從英國前往巴黎發展,然而巴黎樂界對這位沒沒無聞的新人並不感興趣。

雖然於1840年完成了『黎恩濟』,1841年又推出『飛行的荷蘭人』,但是這兩齣歌劇在巴黎也都得不到上演機會,在巴黎的三年間生活極端貧困,甚至因欠債而兩度下獄。這一段困苦的日子使得華格納原本就談不上高貴的個性,變得更加自私而無情,對於一切倫理道德的規範,也都採取敵對的態度。

1842年『黎恩濟』終於獲得在德勒斯登上演的機會,『黎恩濟』的演出是華格納生命中的轉捩點,它的成功使華格納得到了德勒斯登歌劇院指揮的職務。1843年『漂泊的荷蘭人』也在德勒斯登推出,雖然它不及『黎恩濟』成功,但又使華格納獲得了薩克森宮廷音樂監督的工作。

1845年華格納完成『唐懷瑟』,觀眾的反應卻頗為冷淡。1848年華格納又創作了『羅恩格林』,這部歌劇直到兩年後才得到演出的機會,由李斯特在威瑪舉行首演。

1849年德勒斯登爆發革命,華格納因參與革命活動被通緝。最先逃到威瑪在李斯特家中暫避風頭,之後在李斯特協助下逃往瑞士,並且以政治犯身分在蘇黎士定居。在瑞士的前幾年華格納暫停音樂創作而埋首於理論著述,完成了多本重要著作,其中在『歌劇與戲劇』一書里,首次發表了他的歌劇原則,他預言未來的歌劇必將捨棄過去慣用的詠嘆調和宣敘調,音樂與劇本會更緊密配合,而且也會加入其它藝術而成為一種統一的藝術作品,他並稱這種新的戲劇型式為『樂劇』。

完成了理論著述後,在蘇黎士的一些朋友熱心贊助下,華格納開始恢復音樂創作。在這些新朋友中,富商威森東克不但以金錢援助華格納,更提供華格納舒適的住宅,然而華格納後來竟與威森東克的妻子瑪黛德談戀愛。儘管華格納有道德上的缺失,但他與瑪黛德之間的這段戀情也成了他創作的動力,使得此後數年成為華格納一生中創作最豐富的時期。

1852年華格納寫了『女武神』,1853年完成『萊茵河的黃金』,連同他在德勒斯登時期即已寫成的『諸神的黃昏』和『齊格菲』兩部劇本, 尼貝龍根的指環劇本至此都已完成。1853年至1857年間華格納便埋首於這套聯篇樂劇的譜曲工作,然而由於這套樂劇太過龐大,再加上忙於其他事務,於是譜曲工作在未完成前已先暫告段落。

1857年8月華格納開始譜寫『崑斯坦與伊索德』,也於此時妻子敏娜發現他與瑪黛德間之戀情,為了挽回婚姻,敏娜佯稱心臟有毛病必須到威尼斯休養,華格納不得已只好搬出威森東克提供給他的居所隨妻子一同到威尼斯

1859年8月華格納在威尼斯完成了『崔斯坦與伊索德』這齣隱含著他與瑪黛德間戀情的樂劇。1860年德國政府赦免了華格納參與革命的罪行,使他終得以返回祖國。回國後華格納以指揮家的身份巡迴各地演出,他除了介紹自己的作品外,也演奏貝多芬及其他作曲家的曲子,華格納成了一位著名的指揮家。

1862年敏娜無法再忍受丈夫的風流因此分居。1864年華格納遇到了他一生中最重要的貴人巴伐利亞年輕的國王路德維希二世。路德威二世延聘華格納到慕尼黑,提供他一切生活及音樂上的需要,讓他可以安心創作。從1864年起到1883年去世為止,華格納過著他一生中最優渥的生活。

有良好條件的配合,華格納便進一步著手實現自己的音樂理想。首先他請了當時著名的鋼琴家、指揮家、李斯特的女婿畢羅到宮廷劇院來擔任指揮,自己則專心創作。畢羅對華格納相當崇拜與尊敬,他成了華格納的得力助手,也總是不遺餘力地推廣華格納的作品,然而華格納卻與畢羅的妻子柯西瑪暗通款曲。

1865年柯西瑪為華格納生了一個女兒,取名為伊索德,但畢羅卻仍然被蒙在鼓裡,一年後柯西瑪又為華格納生了一個女兒,至此華格納決定將柯西瑪據為已有,1866年秋天他們兩人一起到瑞士。李斯特知道這件事情後非常震怒,許多年都不肯原諒柯西瑪和華格納,而畢羅更是傷心至極。

不過李斯特和畢羅都沒有因華格納的不義而影響他們對華格納的藝術評價,他們仍然努力推介華格納的作品,也顯示出他們為了藝術而展現寬大與無私的胸懷。

1866年華格納原配敏娜去世。

1868年華格納推出『紐倫堡名歌手』,完成該劇後,他便著手繼續譜寫已擱置了十二年的『尼貝龍根的指環』。1869年柯西瑪為華格納生了一個兒子,取名為齊格菲。1870年初畢羅與柯西瑪完成離婚,年中華格納即與柯西瑪正式結婚。

華格納多年以來一直希望建造一座符合自己理想的劇院,專門上演自己的作品,這個心愿因路德威二世的支持,以及華格納四處募款並復出旅行演奏而於 1873 年付諸實現。該劇院建造於巴伐利亞境內的古城拜魯特,興建過程中華格納不但親自監造,還將自己許多關於劇場設計的理論運用於劇院中。劇院於1876年落成,並於同年8月舉辦首屆拜魯特音樂節,演出全本『尼貝龍根的指環』。

之後華格納並未停止創作,他又花了六年時間寫了最後的一部樂劇『帕西法爾』,於1882在拜魯特首演。不久後華格納心臟病發作,於1883年2月13日病逝於威尼斯,家人將遺體運回拜魯特,在舉行了盛大喪禮後將他葬在自家華宅「瓦溫弗里德」(Wahnfried)的庭院內。

直到生命的最後幾年之前,華格納的生活似乎都以政治流放、動蕩的愛情、貧困和一再逃避債務為人所知。近幾十年來,他關於音樂、戲劇和政治的有爭議的作品引起了廣泛的各種評論,尤其是他表達反猶太情緒的思想。

在整個 20 世紀的許多藝術中,都可以追溯到華格納思想所帶來的影響;從作曲、指揮、哲學、文學、視覺藝術和戲劇演出,甚至電影。

 

3分鐘認識華格納.介紹影片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YiPGE0JjCkQ

 

華格納「主導動機」簡說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I8r4Y34L60Q&list=PLWdiHKZju2RenZEU53A5PC44ZoUqTWz1Q&index=2

 

「主題」與「主導動機」之異同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qVlsIhbQ2qM&list=PLWdiHKZju2RenZEU53A5PC44ZoUqTWz1Q&index=3

 

《唐懷瑟》序曲

《唐懷瑟》採根據德國中世紀傳說而寫,劇本1843年完成,總譜1845年完成在Dresden宮廷劇院親自首演。

華格納於1861年巴黎演出時,順應法國人的喜好加上了芭蕾舞與維納斯堡音樂,因此德勒斯登版較嚴謹,巴黎版則較優美討喜。

華格納的《唐懷瑟》與《羅安格林》屬於被上演次數多高的兩部歌劇,他的寫作方式逐漸脫離義大利歌劇跑馬詠嘆調的影響,逐漸進入整部音樂主題設計的完整化,是他所提倡的「樂劇」逐漸落實的過程。

主角人物唐懷瑟、伊莉莎白、維納斯、沃夫倫、郡主等,每一位角色均具有鮮明性格,也因此讓歌劇戲劇性更強化。

遊唱騎士唐懷瑟因為沉溺在愛神維納斯的肉慾中,甚至在歌唱比賽高歌讚美維納斯而墮入不被允許的靈慾深淵;郡主的姪女,同時也是愛慕著唐懷瑟的伊莉莎白公主,選擇以摯愛的純潔生命拯救唐懷瑟執迷不悟的靈魂,甚至願意替他的罪行贖罪。

《唐懷瑟》序曲,為三段體曲式,以朝聖者的緩步虔誠合唱開端,接入懺悔動機等主題,再逐漸進入樂曲高潮,再接著描寫維納斯堡的誘惑與維納斯愛慾音樂,呈現當代世人無法理解之縱慾恣情,再之後回到朝聖者合唱主題再度出現,鐵杖開花~唐懷瑟靈魂終得救贖。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mU4RVrJ-SRg

 

精彩神級日劇《白色巨塔》第一集,財前的隔空手術手勢,哼唱的音樂即為《唐懷瑟》序曲朝聖者主題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5rf8uXLJMQk

 

《唐懷瑟》主導動機集(播放清單)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MjANkcX_U3A&list=PL78TsyiiZjhE7wjL8aOJWuDQx0zL8jKks

 

"指環資料區"

 

好文閱讀

華格納歌劇《尼伯龍根的指環》

 

蹦藝術Podcast「華格納專題」EP77-88

 

主導動機譜例

https://www.youtube.com/playlist?list=PL78TsyiiZjhGNl-civwjVsk_7tn6XG3wh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wvA54D2Gz3E&list=PLWdiHKZju2RenZEU53A5PC44ZoUqTWz1Q&index=6

 

華格納號的示範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BNcajRV4sfc


超市裡的女武神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n9EcmI9cCes

 

女武神飛行之主導動機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qSVv1uk57Jo&list=PLFn0Mh0jSllr-woZGbRxmhcsEGhxsxt_L&index=26

 

女武神呼喊之主導動機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DLlR-sx2G9M&list=PLFn0Mh0jSllr-woZGbRxmhcsEGhxsxt_L&index=27

 

1. 02:05 Intro 

2. 18:10 洪丁歸來 

3. 24:50 父親遺失 瓦哈拉 

4. 41:00 寶劍 

5. 48:50 寶劍由來 

6. 51:55 春之歌 

7. 01:01:30 正名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TrzllppakO8

 

1. 0:28 序奏

2. 02:35 女武神呼喊

3. 03:35 佛莉卡來吵架 

4. 22:27 佛旦失望 吵輸

6. 54:08 山腳下 兄妹

8. 01:02:45 瘋了 

9. 01:05:25 女武神 命運和死亡

10. 01:28:30 齊格蒙聽到號角聲去應戰

11. 01:31:25 戰鬥 超精彩

12. 01:33:40 告密鬼去死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iubJA8l3jQk

 

1. 00:38 序奏 女武神的騎行

2. 08:00 找姐妹求救

3. 13:10 得知自己懷孕

4. 15:40 肚子裡的齊格飛

5. 16:45 愛的救贖

6. 18:12 生氣的佛旦來了

7. 24:47 開除

8. 27:10 公佈懲罰內容

9. 29:20 趕走其他女武神

10. 32:40 最後一場 女武神獨白開始

12. 35:50 提到芙莉卡

13. 40:30 佛旦啞口無言

14. 47:50 最後定案 至少不要凡人

15. 50:15 佛旦不保護齊格琳

16. 53:04 真英雄

17. 59:00 送去睡

18. 01:03:55 魔術睡眠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jP0hj_PB_E4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3QRcbPVEbe8&t=398s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BlL-MY-kAyI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O-DFlCgeb4w&t=3909s

 

好書推薦

《優雅的時光》華格納樂劇22年全記錄

 

*以下文字出自《優雅的時光》華格納樂劇22年全記錄(楊世彭著,2017)

華格納(Wilheim Richard Wagner)是十九世紀最偉大的歌劇作家之一,1813年生於德國萊比錫,1883年死在義大利的威尼斯,享年69歲。

華格納是浪漫主義時代出色的音樂家,他在作曲、撰文、編劇、指揮、導演,甚至...論戰方面都有相當的成就,但後世最追念他的,乃是他留下的十部歌劇。

本書是作者楊世彭長達22年不斷從美國、香港等地前往拜羅伊特戲劇節(德國),每次至少出國十天,聆賞七部以上的樂劇演出,如此非常的專業堅持與長年寫作而成。拜羅伊特劇場是德國一座小城,由華格納親自督工建造完成的完美劇場就座落城中,劇場條件及周圍環境就是為了專業演出,來此除了座無虛席,一票難求,得排隊多年。但專業人士趨之若鶩,欣賞表演時更是如癡如醉,每年7月底至8月底,整整一個月,來自世界各地的樂迷,盛裝出席,演出有時長達五小時,下午開始,結束都已經夜晚10點以後,喜愛之人視之為心靈盛宴,真乃人生中最優雅的時光。
 
華格納留下的十齣歌劇。這些歌劇他叫作  Das Musikdrama (music-drama,中譯「樂劇」),都由他自己編寫劇本,因此他也是音樂史上難得的兼擅作曲編劇的創作者。十九世紀某一知名評論家,好像是尼采吧,稱讚他「綜合了莎士比亞與貝多芬的偉大」,雖略過譽,也是因爲他在作曲及編劇上都有很大的貢獻。
       
紐約大都會歌劇院網站簡介華格納有這樣的説法:他創作的「樂劇」在當時充滿爭議,但在今天絕對是歌劇作品中佔中心地位的傑作。在創作上他深具革命性,對劇場演出的每一部分都有獨到的見解。他堅持歌辭及音樂在他的作品中具有相等的地位,樂隊與歌手也同等重要;這種想法深合他重要的「綜合藝術」觀點(the Gesamtkunstwerk, or “total work of art”),融合音樂、詩句、舞蹈、建築、繪畫以及其他創作元素於一爐,這個觀點對藝術創作的影響,遠遠超越歌劇這個領域。
西方歌劇的起源是在歐洲文藝復興時代的末期。當時的義大利佛羅倫斯城,有群人文學者成立了一個「同好社」或「藝術集團」,叫做the Florentine Camerata,他們的研究重點就是希臘悲劇,認爲那些公元前五世紀的戲劇演出很可能是吟唱的,至少其中的「吟唱隊」部分(the choral passages),肯定是唱的。爲了顯示這點,這「同好社」裡的音樂家雅各布•佩利 (Jacopo Peri) 與一位詩人同好就寫作了史上第一齣吟唱的戲劇作品《達芙尼》(Dafne, 1597),次年隆重公演,得到極好的回響。可惜這部作品早就湮沒,衹有佩利的另一部作品《尤麗狄茜》(Euridici, 1600’s) 尚存,是爲歌劇史上最早留存的作品。
       
這種起自義大利的「吟唱演出」逐漸自宮廷流傳到民間劇場,有了個新的名稱opera(opere作爲複數),源自拉丁文opus,原意「作品」。這個新的演出方式以音樂及歌唱爲主,陳述一個簡單的故事,取自神話或英雄傳説。Opera在宮廷搬演時,由於預算充裕,不免在佈景、燈光、服裝、舞蹈上投注財力,歌唱方面也精益求精,出現了一群極富才華的歌唱明星,漸漸形成今日歌劇演出上依舊存在的特點,那就是以演唱技巧爲主,音樂動聽為副,加上華美堂皇的佈景服裝燈光效果,配以合唱隊及偶有的舞蹈撐起較大的場面,而故事的鋪陳,劇情的發展,角色的營造,在這種演出中倒變成相當次要的原素了。
       
義大利歌劇的發展到了十八世紀的古典主義年代,形成一種不變的形式,那就是用華美動聽的詠嘆調(aria)提供歌手展示演唱技巧的機會,以簡單伴奏的宣敘調 (recitative) 鋪敘劇情,加上一個序曲 (overture) 及每幕開始或結束前的音樂間奏,一些對唱 (duet)、三重唱 (trio)、四重唱 (quartet)、大合唱 (chorus),再加上常有或不一定有的舞蹈片段,形成一個至今還見到的演出模式,這種模式在十八世紀莫扎特、韓德爾的作品中達到很高的藝術層次。那些作品有一個共有的現象,就是在演出中凸顯歌手(尤其是明星歌手)的獨唱片段,而劇情的鋪陳與發展,卻被這些詠嘆調與宣敘調切割成二三十個勉强連接的斷斷續續了。

在這種演出模式中,作曲家必須為男女主角在每幕安排一到兩首獨唱及一個對唱,另外三四個主要配角也都需要安排一兩首獨唱或對唱,再加上他們之間該有的三重唱、四重唱,劇情的發展至少會被切割二十幾次,最好的劇作家也無法交代一個動人而比較複雜的故事,而角色的營造,在這種演出裡更屬奢求了。這是西洋歌劇最大的「死穴」,觀衆在觀賞歌劇時絕非追尋故事或要求角色的深度,他們僅求動人的歌唱及美妙的音樂。
       
到了十九世紀初期,以「美聲唱法」(bel canto) 著稱的歌劇作家若貝里尼(Bellini)、多尼采蒂 (Donizetti)、羅西尼 (Rossini),以及世紀後期浪漫主義歌劇作家若威爾第 (Verdi)、普契尼 (Puccini) 等,他們的作品雖比古典主義時代進步很多,裡面宣敘調的影子也逐漸消失,但劇中詠嘆調作爲凸顯明星歌手的早年傳統依舊存在,在十九世紀二十世紀,甚至現今的演出中,這些作品仍有明顯的環節,在一曲終了時讓劇情中斷音樂停止,給觀衆機會鼓掌叫好,甚至讓明星歌手把那精彩片段再唱一次。這是歌劇演出的高潮,也是歌手與觀衆同感過癮的時刻。
       
在這些方面,就可以看出華格納樂劇與一般歌劇,無論是十八世紀古典主義歌劇或十九世紀美聲唱法歌劇,甚至十九世紀末葉浪漫時代的歌劇,最大的不同之處了。
       
華格納的歌劇作品深具革命性及爭議性。他的歌劇,以他自己的話說,應是一種「整體的藝術品」(Gesamtkunstwerk or “complete work of art”),把音樂、詩句、美術這些要素融合在一起。他擴大了樂隊的編制,在樂譜中冲淡詠嘆調的特顯地位,把宣敘調去除,使他的歌劇作品形成一個個「無隙縫無休止的音調鋪陳」,從每一幕的開始直到那幕的結束,其中絕無空間容許觀衆鼓掌叫好,而現代的華格納樂劇演出,觀衆也都是在一幕結束之後才鼓掌,甚至根本不鼓掌;譬如說,《帕西法爾》第一幕結束通常不鼓掌,因爲此劇宗教意味甚濃,與耶穌受難日有關。
       
這些作品,華格納自己稱作「樂劇」(music drama),以示與一般歌劇不同,而他與其他作曲家最大不同之處,就是他也自己編寫劇本唱詞,這些劇本取材自日耳曼民族的傳説,凱爾特民族傳說,或亞瑟王傳説 (Germanic,Celtic, Arthurian legends),使得他的劇本題材往往具備某種哲理,無怪乎他的崇拜者稱揚他為「集貝多芬與莎士比亞之大成」,雖略過譽,但在音樂史上也真找不出另一位能寫精彩劇本,也能譜極好音樂的創作天才了。

 

讀後心得

本書作者做楊世彭旅居美國多年,為科羅拉多大學戲劇與舞蹈學系教授榮退。由於在劇場界與執導莎翁戲劇的國際聲譽,歷年皆為拜魯特音樂節正式邀請觀賞全套作品之唯一華人貴賓:在1995至2016年間,共觀賞68場樂劇,這些輝煌的經驗,已成歷史,不可能再被超越。

光是閱讀楊博士的觀劇經驗已讓我「獻上膝蓋」、「內牛滿面」,因為這些無法被複製的觀劇體驗,是如此珍貴的第一手資訊,更是對於拜魯特音樂節的入門磚。作者不同於許多樂評或音樂人,觀劇總習慣以音樂或歌唱為主之方向,更偏向導演構思以及舞台劇場演出細節之觀察,更是讓總浸淫於音樂中的我,獲得截然不同面向的新知;光是閱讀其中文字,便已經感同身受並深深佩服。(蹦藝術/林仁斌)


電影中的實例

魔戒主題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Dw6BCAZqkaQ&t=54s

 

《魔戒》音樂主題 Part.1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T39adGvJ2ak

 

《魔戒》音樂主題 Part.2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3Q1RSn3h_84

 

《魔戒》音樂主題 Part.3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ktufFuGq1k4

 

《魔戒》主導動機解說 Part.1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Deesm_fadg

 

《魔戒》主導動機解說 Part.2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Ich1P7UFRBg

 

《魔戒》主導動機解說 Part.3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4H9baaSATkA

 

【附錄】華格納重要大事年表

1813年5月22日 理察·華格納出生於萊比錫。

1814年8月23月 華格納的母親再嫁演員丶詩人路德維希·蓋爾。之後舉家遷往德勒斯登

1822—1827年 就讀於德勒斯登十字學校。

1828—1830年 就讀於萊比錫尼可萊學校。

1830年 就讀於萊比錫托馬斯學校。

1831年 於在萊比錫大學註冊為音樂學院學生,師從克望斯蒂安·西奧多·魏因利格

1833年 擔任符茲堡合唱團指揮。

1834—1836年 擔任馬格德堡劇院樂團指揮。

1836年11月24日 與米娜·普拉納結婚,在昆尼希堡附近的特拉海姆舉行婚禮。

1837年4月1日 出任昆尼希堡劇院樂團指揮。之後,華格納前往里加,擔任劇院樂團指揮直至1839年初。

1839年9月 華格納夫婦在倫敦短暫逗留後,抵達巴黎。

1842年4月 華格納夫婦返回德國德勒斯登。10月20日,歌劇《黎恩濟》在德勒斯登宮廷劇院首演。

1843年1月2日,歌劇《漂泊的荷蘭人》在德勒斯登宮廷劇院首演。2月2日,華格納被任命為皇家薩克森宮廷樂長。

1845年10月19日,歌劇《唐懷瑟》在德勒斯登首演。

1849年5月 參加德勒斯登革命,華格納遭通緝,流亡到瑞士。

1850年8月28日 歌劇《羅安格林》在威瑪宮廷劇院首演,由李斯特指揮。

1852年 華格納結識奧托·魏森東克一家。夏季在義大利北部旅行。

1853年5月18、20、22日 華格納在蘇黎世舉行著名的五月音樂會。

7月2日·李斯特到達蘇黎世。

1855年 華格納在倫敦指揮八場音樂會。

1857年4月28日 華格納搬入魏森東克一家在蘇黎世郊區別墅旁的「庇護所」。

1862年8月11日-18日 受到薩克森國王赦,華格納返回德國,在美茵茲、畢伯利希、卡爾斯魯厄丶德勒斯登和維也納逗留。

1864年5月4日 路德維希二世召見華格納,兩人在巴伐利亞(慕尼黑)官邸第一次會面。

1865年6月10日 《崔斯坦與伊索德》在慕尼黑宮廷劇院首演。

1866年1月25日 米娜·華格納在德勒斯登去世。4月15日 華格納搬往琉森的特里布申。

1868年6月21日 《紐倫堡的名歌手》在慕尼黑宮廷劇院首演。11月8日,華格納在萊比錫結識尼采。

1869年6月6日 華格納與柯西瑪所生的第一個孩子:齊格菲·華格納在特里布申出生。9月22日 《萊茵的黃金》在慕尼黑首演。

1870年6月26日 《女武神》在慕尼黑首演。8月25日·在路德維希二世生日的這一天,華格納與柯西瑪結婚。

1871年4月 華格納第一次來到拜魯特。5月3日·在柏林受到俾斯麥接見。

1872年4月22日 華格納離開特里布申,遷往拜魯特。5月22日,在華格納59歲生日這一天·拜魯特音樂節劇院舉行奠基典禮。

1873年2月 返回拜魯特。

1874年4月28日 華格納一家七口,遷入位於拜魯特的瓦溫弗里德別墅(Wahnfried)。

1876年8月13日一17日 拜魯特音樂節劇院揭幕。首次上演華格納的《尼伯龍根的指環》四聯劇,德國皇帝威廉一世出席。10月底,在索倫托最後一次與尼采會面。

1877年5月17日 英國女皇維多利亞在溫莎宮接見華格納。

1882年7月26日 《帕西法爾》在拜魯特音樂節劇院首演。9月14日 華格納與家人前往威尼斯。

1883年2月13日 華格納去世於威尼斯溫德拉米宮飯店去世。

2月18日,華格納遺體運回瓦溫弗里德別墅花園,依其遺願長眠葬於此處。

 

 

 

 

開卷蹦藝術.享受美好閱讀時光

☕️一杯咖啡.一點心意.支持蹦藝術☕️

 

各類合作提案,聯繫方式:

*手機:0917.670.518 
*Line:https://line.me/ti/p/LB1ro0P0AU
*E-mail:jenpin888@gmail.com

【BON音樂】蹦藝術X大人社團:偉大的音樂變奏藝術賞析(二)巴赫:郭德堡變奏曲

【BON音樂】蹦藝術X大人社團:偉大的音樂變奏藝術賞析(二)巴赫:郭德堡變奏曲
All about Bach: Goldberg Variations

– 資訊整理共享於網路,一起欣賞音樂與藝術之美 –
蹦藝術 | BONART


大人的古典音樂鑑賞線上直播課(2/23週四下午班,共5堂):莫札特橫跨一生的鋼琴協奏曲

古典音樂是你的生活必需品?
希望有機會能拓展對古典樂的了解?
跟著林仁斌老師一起認識偉大的音樂變奏藝術!

《大人社團》與蹦藝術攜手開設古典音樂鑑賞課程,這期林仁斌老師將以「變奏曲」為主軸,精選4首經典變奏曲帶領學員欣賞每首的獨特之處,讓您徜徉在樂曲中,更貼近音樂家的心血結晶,聽出更多況味與樂趣!

《延伸閱讀》大人的音樂欣賞線上直播課程好嗎?學員真實回饋分享

《延伸閱讀》大人的音樂欣賞課學員回饋,看他們用音樂為生活注入繽紛

 

精彩課程再推薦

大人的古典音樂鑑賞線上直播課(4/6週四下午班,共5堂):偉大的音樂變奏藝術賞析

大人的古典音樂鑑賞線上直播課(5/11週四下午班,共5堂):音樂裡的多重協奏之美

 

主講人:林仁斌老師

 

  • 第二堂 │ 巴赫:郭德堡變奏曲

《郭德堡變奏曲》是巴赫晚年最重要的大鍵琴傑作,堪稱為變奏曲史上登峰造極的經典代表。除了主題Aria前後首尾呼應之外,30段變奏三三成對,巴赫更從一度卡農寫到九度卡農,其高超的鍵盤技巧、雙層鍵盤炫技變奏、雙手交互彈奏技巧等等皆在此曲中展現無遺,在最後以兩首當時民謠改編而成的「混成曲」(Quodlibet),更讓巴赫音樂中的樂趣與可聽性大大提高。

 

本系列精彩變奏曲預告

  • 第三堂│貝多芬:迪亞貝里變奏曲

迪亞貝里變奏曲,是根據安東·迪亞貝里創作的圓舞曲主題所作的鋼琴獨奏變奏曲,創作於1819年至1823年之間。貝多芬當時已經完全失聰,這首變奏曲的33段變奏充份展現出他高超的作曲技藝和晚期的藝術風格,也是貝多芬專注於變奏曲技術寫作中最為艱難且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更與巴赫的《哥德堡變奏曲》相提並論為最偉大的變奏曲。

  • 第四堂│布拉姆斯:海頓主題變奏曲

《海頓主題變奏曲》完成於1873年的夏天,布拉姆斯先後寫有管絃樂與雙鋼琴兩種版本,本曲主題出自古老的《聖安東尼聖詠詩》,也曾由海頓使用於Bb大調木管五重奏之嬉遊曲第二樂章中。而布拉姆斯採取海頓此充滿神聖感之主題作為主要旋律,共包含主題與九段變奏。除了主題莊嚴肅穆,每段變奏顯得宏偉壯大,全曲如同盛大的變奏儀式,將變奏曲式帶入全新的高峰。

  • 贈第五堂│拉赫曼尼諾夫:帕格尼尼主題狂想曲

拉赫曼尼諾夫的五首大型鋼琴與管弦樂協奏作品中,除了四首鋼琴協奏曲之外,最著名的就是這首曾經出現於電影《似曾相識》的帕格尼尼主題狂想曲了。此首帕格尼尼主題狂想曲的「帕格尼尼主題」來自帕格尼尼知名的小提琴《第二十四號隨想曲》a小調主題,拉赫曼尼諾夫就像魔術師般,以這段主題變出了24段精彩無比的變奏,堪稱歷史一絕。此曲難度亦高,現為多項國際大賽的指定曲目之一。本堂講座中,林仁斌老師將為您一一解說其中的奧妙。


國際知名的「郭德堡變奏曲研究網站」(a+30+a')網站LOGO與入口圖,簡潔乾淨的極簡設計,令人非常喜歡:

雖然只畫出音符,缺少了五線譜~但只要是學音樂的人,便能自動哼唱出這舉世知名的「郭德堡主題」:

 

巴赫生平簡介:

Johann Sebastian Bach (1685 - 1750), German musician and composer playing the organ, circa 1725. From a print in the British Museum.

 

他不是小溪,是大海!- 貝多芬

德文裡,「巴赫」(Bach)是小溪之意,據說當年貝多芬第一次見到巴赫作品,說出了這句話,也一語道盡他對巴赫音樂之讚嘆。

 

生平簡介

(巴赫基本資料整理於網路與維基百科,並附上超連結方便檢索)

約翰‧賽巴斯欽‧巴赫(Johann Sebastian Bach, 1685-1750),1685 年三月二十一 日生於德國埃森那克(Eisenach),1750 年七月二十八日逝世於萊比錫(Leipzig)。

巴赫被認為是音樂史上最偉大、最傑出、最重要的作曲家之一,也是巴洛克時期的作曲家管風琴小提琴大鍵琴演奏家,更是巴洛克音樂的集大成者,廣泛地被尊稱為「音樂之父」。

巴赫出生於神聖羅馬帝國艾森納赫(位於今德國圖林根邦)的一個音樂世家,自幼即接受音樂教育。父母亡故後,巴赫遷至奧德洛夫由長兄扶養,生活清苦,15歲時即前往呂訥堡修習學業並自立更生。畢業後巴哈先後在阿恩施塔特慕豪森擔任管風琴師(1703年-1708年),往後歷任威瑪(1708年-1717年)與柯登(1717年-1723年)的宮廷樂長,以及萊比錫的教堂音樂總監(1723年-1750年)。

巴赫終生自學作曲不輟,舉凡前人至晚輩的作品,無不研究。他一生極多產,其作品以品質俱佳著稱,除了歌劇,幾乎涉獵了當時所有的曲種,包含清唱劇受難曲神劇經文歌彌撒曲聖詠、各種樂器的獨奏曲、組曲室內樂協奏曲等等。儘管巴哈沒有開創新風格,但他的創作廣納了德、義、法等國的音樂手法,並以嫻熟的複音技巧呈現,展現了巴洛克音樂風格的精華與深奧的思想。

雖然莫札特、貝多芬等大作曲家均對巴哈推崇備至,但直到浪漫主義時代,作曲家孟德爾頌於1829年在柏林改編並指揮巴哈的《馬太受難曲》,才使樂壇正視巴赫音樂的價值;浪漫早期以降的作曲家也多受巴赫影響。此後數代音樂家對他的作品進行了發掘、研究、整理和推廣,巴赫的音樂也逐漸恢復了崇高的地位。

 

初到威瑪,阿恩施塔特與慕豪森(1703年-1708年)

1705年至1706年,他在未經允許的情況下拜訪了北德著名的風琴師和作曲家布克斯特胡德(Dietrich Buxtehude),並參與他在北德呂北克聖瑪利亞教堂的音樂會。此次拜訪布克斯特胡德的旅行,來回需要各徒步約400公里,他請了30天的假,卻離職四個月,且未通知僱主,這成為他在1706年1月宗教法庭上被指控的「罪狀」之一。

這趟超過預期計劃時間的旅程,強化了布克斯特胡德對對巴赫早期風格的影響,也顯示了在巴赫心目中布克斯特胡德的重要性。從呂北克返回的巴赫還帶來了許多新奇的演奏想法,例如自由花俏的和弦與裝飾音、不定性的轉調與變奏等等,導致教友難以辨清聖詠旋律。這些時人看來「怪異」的做法引發了投訴,教會當局在1706年2月及11月給予警告,但巴赫不是很在意

 

音樂欣賞

Buxtehude, Passacaglia in D Minor, BuxWV 161

https://youtu.be/R3aOgFVybtg


威瑪(1708年-1717年)

此時期著名的作品有《d小調管風琴觸技曲與賦格》、《帕薩卡利亞》,「清唱劇」、46首聖詠前奏曲等

1714年,巴赫升為副樂長,也就是樂團首席(Konzertmeister),需每個月創作一齣清唱劇。另,此時期巴赫的管風琴曲創作量居各階段之冠,作品也臻至成熟,他成為歐洲最具代表性的管風琴演奏家兼作曲家。他演奏高妙,很快便被譽有傳奇色彩:

與巴赫同時代的人在聆聽完他在卡塞爾為皇太子(未來的腓特烈·威廉一世)的演奏後寫道:

他的雙腳彷彿長了翅膀般在腳踏板上飛馳,有力的音符如雷般響遍整個教堂,太子對巴赫的神技讚嘆不已,一曲既畢,餘音尚繞樑之際,便脫下指上所戴著的寶石戒指,送給巴赫。

在威瑪的時日,巴赫還領導一批訓練有素的歌者和樂手,這是一個小型的巴洛克式樂團,而他自己則演奏小提琴帶領整個樂團,因此在作曲之餘還能培養指揮經驗。

巴赫此時期吸收了義大利的交奏曲式(Ritornello form)與返始(Da capo)的手法,並輔以對位法特質,使他在創作時更注重主題和樂曲的簡化,屬於他自己的音樂風格正在形成

 

音樂欣賞

J.S. Bach: BWV 565 -Toccata & Fugue in D Minor

https://youtu.be/SGKfqSJbeAg

 

音樂欣賞

《歌劇魅影》電影版 序曲

https://youtu.be/5NstnB3Wnqk

 

歌劇魅影 序曲 鋼琴樂譜版

https://youtu.be/BqpwJnZiQ30

 

欣賞一下巴赫+韋伯的綜合版演奏

 

以為巴赫關風琴的影響力沒有了嗎?還有喔~

電影《神鬼奇航2》幽冥飛船號海盜船船長深海閻王(Davy Jones 主題)

真是無遠弗屆啊~(讚嘆)

https://youtu.be/L0JbaZtoKAs


柯登(1717年-1723年)

著名的作品有:《布蘭登堡協奏曲》、《法國組曲》、《英國組曲》,1722年完成《平均律鋼琴曲集》第一冊與《無伴奏大提琴組曲》、《無伴奏小提琴奏鳴曲與組曲》等重要器樂作品。

巴赫在柯登擔任宮廷樂長,即樂團指揮(Kapellmeister),這個職位備受尊敬,且薪水高達400塔勒(日耳曼各邦的貨幣購買力不盡相同,巴赫薪水在此相當於朝廷高官)。王子21歲接掌宮廷後,致力恢復宮廷裡的音樂風氣,雇用的樂師從三名增至十七名,因此巴赫上任時接管的便是一個訓練有素的樂隊。王子懂音樂且待巴赫親切有禮。巴赫遇上一群優異的音樂家和識才的東主,激盪出大量出色的樂曲,尤其是器樂。此時期是巴赫一生中較未受干擾的時期,而從創作內容來看,巴赫正逐漸邁入成熟階段

由於長子日益顯露音樂天份,巴哈寫作《給W.F. 巴赫的鍵盤小冊》即為長子而作:內容井然有序的教導年幼的孩子彈奏鍵盤樂器,從說明音譜記號開始,帶領初學者由基本曲目一路登堂入室,直到領略較高深的作品。而這本書其實也包含了部分的《平均律鍵盤曲集》和全套的《二聲部與三聲部創意曲》;全書不僅是訓練技巧,曲目的結構與聆賞性也有高度水準

 

1721年3月,他將精心創作的六首管弦樂協奏曲獻給布蘭登堡總督克里斯蒂安·路德維希,此即著名的《布蘭登堡協奏曲。巴赫在柯登時期之前沒有機會與足夠資源(完善的管弦樂團)創作協奏曲,此時正能全心發揮。在此期間巴哈也創作了著名的無伴奏小提琴奏鳴曲與組曲無伴奏大提琴組曲、《平均律鍵盤曲集》的第一部分(24首)

 

萊比錫(1723年-)

巴赫從38歲起至65歲去世為止,均擔任萊比錫聖托瑪斯教會合唱長之職。虔誠的巴赫向來認為自己的音樂天賦是上帝賦予的,因此晚年的巴赫全心致力於將最美、最崇高的音樂奉獻給上帝!《馬太受難曲》、《b小調彌撒曲》、《平均律鋼琴曲集》第二冊、《意大利協奏曲》、《郭德堡變奏曲》⋯⋯以及登峰造極的《音樂的奉獻》和《賦格的藝術》,都是晚年於萊比錫完成的經典作品。

 

巴赫在萊比錫時代使用的圖章:

設計為他的名字簡寫JSB鏡射組合而成,而圖騰最上方皇冠,則顯示其為宮廷作曲家。

此時巴赫的音樂創作傾向正在改變:他的研究和創作重心慢慢回到器樂,且開始重視出版自己的作品

 

晚年及逝世(1740年-)

在世的最後十年仍有新作品推出。1739年-1742年間出版了《平均律鍵盤曲集》的第二部;1741年-1742年間出版《郭德堡變奏曲

但他也花費更多時間在修訂及完成先前的創作上,例如清唱劇、彌撒受難曲

 

腓特烈大帝於「→無憂宮」(Schloss Sanssouci)裡的音樂會繪畫。吹笛者為腓特烈大帝,彈琴者為巴赫之子:C.P.E. Bach。

Flute concert at Frederick the Great 's court

1740年,就在普魯士腓特烈大帝即位的同年,C. P. E. 巴赫獲選為其宮廷的大鍵琴手,並負責為國王吹奏長笛時伴奏。在腓特烈的推動下,首都柏林逐漸成為當時的音樂重鎮

巴赫在1741年初赴柏林探望C.P.E. 巴赫,但稍後由於政治局勢的問題,使得巴赫幾年後才再訪。

1747年,巴赫應邀前往柏林近郊的波茲坦無憂宮聆賞皇家音樂,也試奏了國王向他展示的新樂器——古鋼琴

而巴赫素以即興演奏聞名,國王便給了他一段長而複雜的主題(Thema Regium),令他當場即興一首三聲部賦格;巴赫做到了,但國王又以六聲部賦格考驗他,巴赫告訴國王自己需要足夠的時間準備。

有了這個動機,在巴赫回到萊比錫兩個月後,便出版了以國王的主題發展的一套器樂作品,這就是著名的《音樂的奉獻

巴赫最後的傳世之作是《賦格的藝術》,是在其生命的最後十年所作,但沒有完成,直到巴赫逝世後才出版。

巴赫晚年疑似患有糖尿病,且可能在1749年中之前已一度中風。在生命的最後幾年,白內障使巴赫的視力逐漸喪失,1749年時幾乎已經全盲。1750年,英國著名的眼科庸醫約翰·泰勒("Chevalier" John Taylor,他在1758年也替韓德爾治療)剛好途經萊比錫,替巴赫的眼睛動了兩次手術,但都沒有成功。後來巴赫的視力一度奇蹟似的恢復,但十天後,也就是該年的7月28日,巴赫仍因為嚴重高燒導致的二次中風而病逝,享壽65歲。隨後在萊比錫舉行葬禮


《郭德堡變奏曲》.最高級的變奏曲

《郭德堡變奏曲》(Goldberg Variations, BWV 988)是一座雄偉的音樂建築:除了極具戲劇性的樂曲故事之外,巴赫的作曲技法、變奏技巧、音樂與架構設計,都讓此曲名列音樂史上對位法重量級鉅作。全曲32個段落、三三成組、設計精巧的華麗變奏與首尾呼應的兩段精緻極簡詠嘆,仰之彌高、望之彌堅。

 

音樂架構簡圖 解說:

淺藍色:為首尾呼應主題。

白色:第一與第二變奏,是帶有前奏之變奏。

綠色:為各組之首段變奏,包含各式舞曲、特色短曲與賦格等等(Passepied、Giga、Fughetta、Srabande、Overture)

桃紅色:為各組之第二段變奏,許多雙層鍵盤炫技變奏手法,困難技巧變奏與雙手交互彈奏技巧等,均出現在這些段落。

橘色:為三三一組之卡農變奏,由第3變奏起出現「同度卡農」、第6變奏「二度卡農」、第9變奏「三度卡農」等,不斷增加卡農音程,至第27變奏為「九度卡農」。

白色:第30段變奏,本應為「十度卡農」,但巴赫突然決定在此段落加入可愛風趣的「雜曲」(Quodlibet),為所有變奏下了一個代表家族溫馨的註解,也結束所有變奏。

最後一段音樂回到最初主題再現,經歷過完整30段變奏,再次回到主題時:「見山是山」卻「見山不是山」,面對同樣的景物,卻有更多的感觸。再次呼應全曲的完整格局與偉大壯麗。


珍貴的最初手稿

1742 年,時年 57 歲的巴赫出版了《鍵盤練習曲第四集》(Clavier-ubung IV),當時的書名寫著<為雙排手鍵盤的大鍵琴而寫的抒情調與各式變奏曲>,這本第四冊就是我們知道的《郭德堡變奏曲》。

但大眾所熟悉的「郭德堡主題」,其實存在於更早於 1725 年所出版之《安娜.瑪格達蕾娜.巴赫 鍵盤小曲集》(Anna Magdalena Bach Klavierbuchlein)樂譜中。所以我們可發現「郭德堡主題」—Aria,其實早已創作多年。

上面發現說明著,「郭德堡主題」之發行,早在《郭德堡變奏曲》完成之前的17年左右便已存在。

下方圖檔為《安娜.瑪格達蕾娜.巴赫 鍵盤小曲集》樂譜中「郭德堡主題」之手稿副本。

就是在這套大鍵琴練習曲集中,發現了包含了最原始版本的「郭德堡主題」(Goldberg-Theme)。

照片由德國的 Andreas Ahlborn 提供上傳至網路,非常感謝。
照片由德國的 Andreas Ahlborn 提供上傳至網路,非常感謝。

郭德堡故事

凱薩林伯爵(Hermann Karl von Kayserling 1696~1764)是駐德勒斯登之俄羅斯大使,早在 1733 年,巴哈為獲得「宮廷作曲家」的頭銜,將<b 小調彌撒曲> 中的<垂憐經>與<光榮頌>獻給德勒斯登宮廷領主-薩克森公爵時,為此,凱薩林伯爵曾給予幫助。

據說1736 年,凱薩林伯爵在德勒斯登的聖母院教堂聽到巴哈的管風琴演奏之後,即成為巴哈的崇拜者。

1733年,巴赫將《b小調彌撒》之<垂憐經>與<光榮頌>呈現給德勒斯登宮廷領主薩克森選帝侯 – 奧古斯都二世(Elector Friedrich August II),期待藉由此曲謀得『宮廷作曲家』頭銜。後來經由凱薩林(Kaiserling)伯爵推薦,等到 1736 年巴赫終於才得以如願成為宮廷作曲家。

這位曾經幫忙巴赫的凱薩林(Kaiserling)伯爵,曾於德勒斯登的聖母院教堂聽到巴哈的管風琴演奏的,正是所有音樂故事裡,只要提到《郭德堡變奏曲》就一定會提到的「失眠伯爵」。

而郭德堡(Johann Gottlieb Theophilus Goldberg, 1727-1756)本人又是誰呢?

 

歷史上第一位為音樂家巴赫寫傳記的作者:佛凱爾(Johann Nikolaus Forkel, 1749 –1818),在他1802年著作《約翰‧賽巴斯強‧巴赫:生活、藝術及作品》(ber Johann Sebastian Bach: Leben, Kunst und Kunstwerke)書裡,對於《郭德堡變奏曲》有這麼一段介紹:

郭德堡是在俄國使節凱薩林伯爵麾下服務的音樂家,伯爵認識了年輕的郭德堡,相當賞識他的才華並協助他向巴赫的長子威廉.弗利德曼.巴赫(Wilhelm Friedemann Bach 1710-84)學習音樂。凱薩林伯爵派駐萊比錫任薩克森選侯宮廷時,夜間深受失眠之苦。於是他要求郭德堡為他自己創作一首可以舒眠之樂曲。在伯爵要求之下,郭德堡也在這段期間獲得了與巴赫學習的機會。與伯爵同住的郭德堡,必須在他失眠的夜晚裡,於隔壁房裡為伯爵演奏,陪他渡過漫漫長夜。伯爵曾告訴巴赫,希望能寫給郭德堡一些鍵盤音樂,樂曲必須是柔和、生動且有性格的,能使他在睡不著覺的夜晚中,仍保有一點喜悅的感覺。巴赫認為變奏曲是能實現這個夢想的最好方法 - 以不變的和聲為基礎,採用吃力不討好的創作手法來實踐它。幾乎巴赫在此時期的作品都是藝術的典範,而在他筆下的變奏曲,也是如此。確實,此曲是在他所有的創作型式中,唯一留下的經典巨作。從那時 以後,伯爵便稱此作品為他的變奏曲。他從不厭倦於聆聽此曲;在不久之後, 伯爵再度失眠時,他便說到:「親愛的郭德堡,在我的變奏曲中,選彈一首。」 也許,巴赫從未有任何作品,像此次得到的酬勞那樣多:伯爵贈與他裝滿百枚路易金幣的黃金高腳杯。但此曲的藝術價值卻是無法用金錢來衡量的,在這令人印象深刻的變奏曲中,我們也能看到作曲者仔細修改的痕跡。
Count Keyserlingk, formerly Russian ambassador at count of the Elector of Saxony, who frequently resided in Leipzig, and brought with him Goldberg, who has been mentioned above, to have him instructed by Bach in music. The Count was often sickly, and then has sleepless nights. At theses times Goldberg, who lived in the house with him, had to pass the night in an adjoining room to play something to him when he could not sleep. The Count once said to Bach that he like to have some clavier pieces for his Goldberg , which should be of such a soft and somewhat lively character that he might be a little Cheered up by them in his sleepless nights. Bach thought he could best fulfill this wish by variations, which, on account of the constant sameness of the fundamental harmony, he had hitherto considered as an ungrateful task. But as at this time all his works were models of art, theses variations also became such under his hands. This is , indeed, the only model of the kind that he has left us. The Count thereafter called them nothing but his Variations. He was never weary of hearing them; and for a long time, when the sleepless nights came, he used to say: “Dear Goldberg, do play me one of my variations.” Bach was, perhaps, never so well rewarded for any work as for this: the Count made him a present of a golden goblet, filled with a hundred Louis d’ors. But their worth as a work of art would not have been paid if present had been a thousand times as great. It must be observed that , in the engraved copies of these variations, there are some important errata, which the author has carefully corrected in his copy.

 

雖然此曲是獻給凱薩林伯爵,但相當喜愛此曲的伯爵,時常吩咐郭德堡,在失眠的夜晚,能在鄰近的房間內為其演奏「我的變奏曲」。後世記載曲名時,卻恰恰好以這故事裡的年輕演奏家— 郭德堡之名義,將此曲流傳了下來。

請注意:1741年時的郭德堡為僅僅14歲的年輕人,生前以演奏為主,29歲壯年去世。身為大鍵琴演奏家的郭德堡,也因為傳記作家佛凱爾在著作中,將他與名作《郭德堡變奏曲》 的創作誕生劃上等號,其名聲才流傳歷史至今。

然而,佛凱爾為巴赫作傳時,巴赫已辭世52年,此段歷史究竟真相如何?我們無法得知,但後世對於這段故事之真偽,不斷存在著各種疑問~

例如:

  • 樂譜首頁或扉頁上,並未題寫出受贈者名諱與職銜,有違當時講究禮數風氣?
  • 樂曲寫作年代,年輕的郭德堡僅為14歲少年,有能力演奏這樣困難之曲目?
  • 在巴赫的遺物清點中,並未發現故事中提到的「黃金高腳杯」,真有此物?
  • 傳記寫作已時隔超過50年,佛凱爾引述之故事是否確切知有此事?

 

不過~有這樣的故事,筆者認為還是非常引人入勝,充滿神往的~


原始樂譜封面

由波蘭皇家及薩克森選帝侯宮廷音樂家, 萊比錫教堂樂師,合唱指揮,約翰‧ 賽巴斯強‧ 巴赫所作。紐倫堡:史密德 出版。

 

编者 First edition
出版者资料 Nuremberg: Balthasar Schmid, n.d.(ca.1741). Plate 16.

經典主題「Aria」樂譜

32段落=32小節?

 

前八小節低音與數字和聲

 

Aria演奏欣賞:顧爾德(1981年)

https://youtu.be/Gv94m_S3QDo


 

考古時間

《郭德堡變奏曲》的創作,是寫給當時的鍵盤樂器:大鍵琴。

 

以下用三個影片,讓大家可以清晰聽出「小鍵琴」、「大鍵琴」與「鋼琴」演奏時整體音樂表現之異同:

 

ㄧ、小鍵琴(Kintzing Clavichord)

《郭德堡變奏曲》Aria 主題,小鍵琴演奏版本

https://youtu.be/SUg6zuZNKlY

 

二、大鍵琴(Harpsichord)

《郭德堡變奏曲》Aria 主題,大鍵琴演奏。

大鍵琴又被稱為「羽管鍵琴」,雖然以撥弦發聲,無法控制大小聲音量,但每顆如同珍珠般,與小鍵琴壓抑扁平的音色相比,感覺更加圓潤又立體,音色也相對有表現力。

https://youtu.be/fmjop6fZbuo

 

三、現代鋼琴(Piano)

Aria 演奏欣賞:郎朗(2020年)

鋼琴當然是最成熟的鍵盤樂器。現代鋼琴的弦壓音色明亮、觸鍵靈活、沒有彈奏雜音、能強能弱,還必須「反應敏捷」,至少能承受「每秒12次彈跳演奏」,因此當然擁有最佳表現能力。而每位音樂家思維不同,能夠彈奏出表現也大不相同。以郎朗為例,他光是「Aria」主題,有反覆,就彈奏了5'45"秒。(1955年的顧爾德版,無反覆,僅彈奏 1'57"秒)

https://youtu.be/55hk75OgWDg


樂曲結構圖

結構圖取自黃美甄:《巴赫:郭德堡變奏曲詮釋報告》碩士論文(民92年6月,師大研究所)

 

再以顏色區分結構

 

全曲欣賞 - 大鍵琴樂譜版

https://youtu.be/BYfKWyeichE

樂曲分段

第一部分

抒情調
3/4拍 西班牙薩拉邦德舞曲
Aria: 0:35

 

第一變奏:3/4拍,G大調。音型變奏:使用單排鍵盤
單層鍵盤演奏,兩聲部創意曲風。
Variation 1 -
3:10

 

第二變奏:2/4拍,G大調。音型變奏:使用單排鍵盤
以單層鍵盤演奏的三聲部作品。
Variation 2 -
5:23

 

第三變奏:12/8拍,G大調,同度卡農。音型變奏:使用單排鍵盤
單層鍵盤演奏的同度卡農曲。
Variation 3: Canone all' Unisono -
7:00

 

第四變奏:3/8拍,G大調。音型變奏:使用單排鍵盤
原為單層鍵盤演奏,高聲部的弱起拍動機採用正向及反向音型於上三聲部自由模仿。
Variation 4 -
8:06

 

第五變奏:3/4拍,G大調。音型變奏:使用單排或雙排鍵盤
原以單層或雙層鍵盤演奏,為三聲部創意曲風格。
Variation 5 -
9:11

 

第六變奏:3/8拍,G大調,二度卡農。音型變奏:使用單排鍵盤
單層鍵盤演奏,為田園風格的二度卡農。
Variation 6: Canone all' Seconda -
10:53

 

第七變奏:6/8拍,G大調,吉格舞曲。音型變奏:使用單排或雙排鍵盤
單層或雙層鍵盤彈奏,並有吉格舞曲的速度標示,副典節奏為此段特色。
Variation 7 -
12:40

 

第八變奏:3/4拍,G大調。音型變奏:使用雙排鍵盤
雙層鍵盤演奏,為兩聲部的創意曲風,高低音聲部以反向琶音進行。
Variation 8 -
13:32

 

第九變奏:4/4拍,G大調,三度卡農。音型變奏:使用單排鍵盤
單層鍵盤演奏的三度卡農,原主題在低聲部作節奏的變化,與高音的兩聲部作出卡農式的自由對位。
Variation 9: Canone alla Terza -
15:20

 

第十變奏:2/2拍,G大調,小賦格曲(Fughetta)音型變奏:使用雙排鍵盤
單層鍵盤演奏,是沒有發展部的四聲部小賦格曲,樂曲節奏鮮明。
本曲的起音與第九變奏(三度卡農)之結束音剛好相同,樂譜上亦沒有延長記號的指示,因此可以不停頓直接連著彈奏。
Variation 10: Fughetta - 17:02

 

第十一變奏:11/12拍,G大調。音型變奏:使用雙排鍵盤
雙層鍵盤演奏,兩聲部創意曲風格。動機由三連音節奏音階、分解和絃及附點長音符為主,於聲部間相互交替模仿。
Variation 11 -
18:42

 

第十二變奏:3/4拍,G大調,四度卡農。音型變奏:使用單排鍵盤
單層鍵盤而寫的四度卡農曲。高、中兩聲部的卡農以反向手法進行,曲式創作較前述變奏中的同向卡農更加複雜。
Variation 12: Canone alla Quarta in moto contrario -
20:51

 

第十三變奏:3/4拍,G大調。個性音型變奏:使用雙排鍵盤
雙層鍵盤演奏,高音聲部猶如即興演奏般自由,長時值的低音兩聲部,為高音聲部音群之和聲形成和聲支柱。
Variation 13 -
23:35

 

第十四變奏:3/4拍,G大調。音型變奏:使用雙排鍵盤
雙層鍵盤演奏,擁有活潑、雙手互換的觸技曲(Toccata)的即興風格。
Variation 14 -
26:12

 

第十五變奏:2/4,g 小調,Andante行板。音型變奏:使用單排鍵盤
單層鍵盤演奏,為三聲部五度的反向卡農,速度標示為行板(Andante)。與第十二變奏相同:高音兩聲部形成反向卡農。
Variation 15: Canone alla Quinta in moto contrario -
28:12

 

第二部分

第十六變奏:2/2拍,G大調,Overture。音型變奏:使用單排鍵盤
單層鍵盤演奏的法國式序曲。因為巴赫將法式序曲短時值慢板特色置於全曲共 30段變奏中的第 16段變奏,似乎有意在此變奏將《郭德堡變奏曲》分為兩大部分,故許多學者也從善如流,將30個變奏於此切分為兩大部分。
Variation 16: Ouverture -
31:00

 

第十七變奏:3/4拍,G大調。音型變奏:使用雙排鍵盤
雙層鍵盤演奏,為音域重疊的兩聲部觸技曲。本變奏之主題動機以持續的三度分解音階及六度分解音階作反向模仿,重複音型與鍵盤演奏技巧的應用,活潑開朗。
Variation 17 -
33:41

 

第十八變奏:2/2拍,G大調。音型變奏:使用單排鍵盤
單層鍵盤演奏,為三聲部的六度反向卡農。
Variation 18: Canone alla Sesta -
34:38


第十九變奏:3/8拍,G大調。音型變奏:使用單排鍵盤
單層鍵盤演奏,為三聲部自由模仿的創意曲。本變奏主要三種素材有切分音、 十六分音符與八度的八分音符。與原主題的低音相繼出現於各聲部之間。
Variation 19 -
36:19

 

第二十變奏:3/4拍,G大調。音型變奏:使用雙排鍵盤
雙層鍵盤演奏,以左右手交替之上下行琶音與連續的三連音,以及原主題低音的八分音符整體展現,為技巧性的變奏樂段。
Variation 20 -
37:52

 

第二十一變奏:音型變奏:七度卡農,使用單層鍵盤
單層鍵盤演奏,為七度卡農。上兩聲部以音階及半音階上下行,為本變奏之主題素材。
Variation 21: Canone alla Settima -
39:53

 

第二十二變奏:2/2,G 大調,Alla breve,八度卡農曲,使用單層鍵盤
單層鍵盤演奏,是一首四聲部的小復格曲。由低聲部維持和聲的進行, 而上三聲部進行自由對位。
Variation 22: Alla breve -
42:24

 

第二十三變奏:3/4拍,G大調。音型變奏:使用雙排鍵盤
雙層鍵盤演奏的炫技變奏。雙手以以音階型式的八度模仿交錯,樂曲為兩聲部快速音型,展現精彩而華麗的鍵盤技巧。
Variation 23 -
43:55

 

第二十四變奏:9/8拍,G大調。音型變奏:八度卡農曲,使用單層鍵盤
單層鍵盤演奏的樂曲,採三聲部八度同向卡農。
Variation 24: Canone all' Ottava -
46:07

 

第二十五變奏:3/4,g 小調,Adagio,個性變奏曲,唯一一首具有速度標題。
雙層鍵盤演奏,與第十三變奏相似,以低音兩聲部的和聲進行,支撐高聲聲部即興花腔式的旋律,本段變奏亦使用許多半音手法。
Variation 25 -
47:53

 

第二十六變奏:18/16拍,G大調。音型變奏:使用雙排鍵盤
雙層鍵盤演奏,三聲部。前段與後段之旋律與和聲有對調安排。
Variation 26 -
52:20

 

第二十七變奏:6/8拍,G大調。音型變奏:九度卡農曲,使用雙排鍵盤
分析: 雙層鍵盤演奏,同向九度卡農創意曲形式變奏,也是全曲中唯一沒有自由對位聲部的兩聲部卡農。
Variation 27: Canone alla Nona -
54:37

 

第二十八變奏:3/4拍,G大調。音型變奏:使用雙排鍵盤
雙層鍵盤演奏,為三聲部的炫技曲,此變奏中出現第一變奏的二度來回音型,擴充為此變奏中聲部的長震音。
Variation 28 -
55:42

 

第二十九變奏:3/4拍,G大調。音型變奏:使用單一鍵盤或雙排鍵盤
單或雙層鍵盤演奏,即興曲風的兩聲部,將第二十八變奏的長震音,改為十六分音符和絃的交替演奏。具有快速大跳音階音群。
Variation 29 -
56:50

 

第三十變奏:4/4拍,G大調。「混合曲」(Quodlibet)音型變奏:使用單一鍵盤。
單層鍵盤演奏,以對位型式的「混合曲」(Quodlibet)代替應該出現的十度卡農。「混合曲」曲式含有選粹與集錦之意,是巴洛克時期風行的音樂形式。樂曲素材採用當時流行的⺠謠,作曲家有時將⺠謠旋律同時放於樂曲中,有時則依序使用。此變奏是以巴赫熟悉的德國與義大利民謠交織前行,如聚眾般的齊唱迎接,具有相當濃厚的節慶氣氛,與主題的契合程度也愈來愈高,並可見清楚的低音線條,是巴哈家族聚會時所喜愛演唱的民謠旋律,更增添此曲於最後段落的溫馨。
Variation 30: Quodlibet -
58:01

引用民謠旋律ㄧ、德國民謠

歌詞是:「我好久沒和你在一起了」(Ich bin so lang nicht bei dir gewest)

引用民謠旋律二、義大利民謠

歌詞是:「白菜和蘿蔔我都喜愛」(Kraut und Ruben haben mich vertrieben / Cabbage and turnips have driven me away)

完整第30變奏「混合曲」(Quodlibet)樂譜

 

抒情調(再現)3/4拍,G大調。
《郭德堡變奏曲》的主題在於左手的低音,是一種稱為Passacaglia的變奏曲,以一個下行的低音為主軸,很簡單也擁有很大的自由。後世的作曲家像是莫札特、貝多芬、舒曼等,幾乎都研究過巴赫的作品,也曾引用他的作品作為主題。在我最近所讀到一本書中就寫道,每當貝多芬不知道該怎麼做的時候,他就會看巴赫,因為巴赫是最偉大的作曲老師。貝多芬在晚期的作品中,就時常加入賦格手法,賦格裡面也常有跟巴赫有關的東西,例如在貝多芬鋼琴奏鳴曲作品一○九的變奏曲中就直接引用了郭德堡中的一個卡農變奏;後世作曲家在創作變奏曲的時候也一定會想到郭德堡,它早已是後世作曲家創作的範本及目標。(引自MUZIK 雜誌陳必先老師訪談,「最高級的變奏曲 陳必先談《郭德堡變奏曲》 2014-09,作者:王若瑜)

Aria da Capo

1:00:18

 

現代小提琴演奏版本欣賞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myP0KkRucGI

 

全曲欣賞 - 鋼琴樂譜版

樂曲分段

0:00 Aria

5:00 Variation 1

6:57 Variation 2

9:03 Variation 3

11:00 Variation 4

12:10 Variation 5

13:44 Variation 6

15:22 Variation 7

17:35 Variation 8

19:31 Variation 9

21:38 Variation 10

23:24 Variation 11

25:33 Variation 12

27:49 Variation 13

32:04 Variation 14

34:20 Variation 15

38:54 Variation 16 "Ouverture"

42:03 Variation 17

43:47 Variation 18

45:37 Variation 19

47:03 Variation 20

49:08 Variation 21

53:02 Variation 22

54:36 Variation 23

56:55 Variation 24

59:41 Variation 25 ("Black Pearl" - slideshow)

1:09:01 Variation 26

1:11:03 Variation 27

1:12:55 Variation 28

1:15:20 Variation 29

1:17:30 Variation 30 "Quodlibet"

1:19:32 Aria da Capo

https://youtu.be/15ezpwCHtJs


顧德爾 1981年 Live' Studio Recording

The Goldberg Variations BMV 988

6:22 Aria

9:13 Variation 1

10:23 Variation 2

11:13 Variation 3

12:44 Variation 4

13:34 Variation 5

14:10 Variation 6

14:51 Variation 7

16:08 Variation 8

17:01 Variation 9

18:01 Variation 10

19:05 Variation 11

19:59 Variation 12

21:33 Variation 13

24:12 Variation 14

25:15 Variation 15

30:18 Variation 16

31:58 Variation 17

32:52 Variation 18

33:55 Variation 19

34:59 Variation 20

35:49 Variation 21

38:03 Variation 22

39:05 Variation 23

40:03 Variation 24

41:44 Variation 25

47:46 Variation 26

48:39 Variation 27

50:00 Variation 28

51:04 Variation 29

52:06 Variation 30

53:34 Aria da Capo

https://youtu.be/iho1yS2EPJI


席夫現場 Live’

BACH - Die Goldberg-Variationen - BWV 988

András Schiff, piano Pierre Boulez Saal, Berlin

Recorded on Sun, 11 June 2017

*****************

0:05 Aria

3:48 Variatio 1. a 1 Clav.

5:44 Variatio 2. a 1. Clav.

7:11 Variatio 3. Canone all Unisuono à 1 Clav.

9:24 Variatio 4. à 1 Clav.

10:31 Variatio 5. a 1 ô vero 2 Clav.

12:07 Variatio 6. Canone alla Seconda a 1 Clav.

13:31 Variatio 7. à 1. ô vero 2 Clav. (al tempo di Giga)

15:08 Variatio 8. a 2 Clav.

16:58 Variatio 9. Canone alla Terza. a 1 Clav.

18:32 Variatio 10. Fugetta. a 1 Clav.

20:11 Variatio 11. a 2 Clav.

22:21 Variatio 12. Canone alla Quarta.

24:28 Variatio 13. a 2 Clav.

28:57 Variatio 14. a 2 Clav.

31:01 Variatio 15. andante. Canone alla Quinta. a 1 Clav.

35:21 Variatio 16. a 1 Clav. Ouverture

38:02 Variatio 17. a 2 Clav.

40:16 Variatio 18. Canone alla Sexta. a 1 Clav.

41:43 Variatio 19. à 1 Clav.

43:06 Variatio 20. a 2 Clav.

45:03 Variatio 21. Canone alla Settima.

47:13 Variatio 22. a 1 Clav. alla breve

49:21 Variatio 23. a 2 Clav.

51:37 Variatio 24. Canone all Ottava a 1 Clav.

54:03 Variatio 25. a 2 Clav. („adagio“)

1:01:27 Variatio 26. a 2 Clav.

1:03:44 Variatio 27. Canone alla Nona. a 2 Clav.

1:05:29 Variatio 28. a 2 Clav.

1:08:33 Variatio 29. a 1 o vero 2 Clav.

1:10:30 Variatio 30. a 1 Clav. Quodlibet.

1:11:58 Aria da Capo è Fine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MHFuaaGpGKQ


朱曉玫現場演奏版本

1.Aria 0:15
2.Variatio 1. a 1 Clav. 3:16
3.Variatio 2. a 1 Clav. 4:34
4.Variatio 3. Canone all’Unisono. a 1 Clav. 5:47
5.Variatio 4. a 1 Clav. 7:05
6.Variatio 5. a 1 ô vero 2 Clav. 7:58
7.Variatio 6. Canone alla Seconda. a 1 Clav. 9:04
8.Variatio 7. a 1 ô vero 2 Clav. al tempo di Giga 10:10
9.Variatio 8. a 2 Clav. 11:51
10.Variatio 9. Canone alla Terza. a 1 Clav. 13:11
11.Variatio 10. Fughetta. a 1 Clav. 14:29
12.Variatio 11. a 2 Clav. 15:44
13.Variatio 12 a 1 Clav. Canone alla Quarta in moto contrario 17:10
14.Variatio 13. a 2 Clav. 18:48 15.Variatio 14. a 2 Clav. 21:17
16.Variatio 15. Canone alla Quinta. a 1 Clav.: Andante 22:49
17.Variatio 16. Ouverture. a 1 Clav. 25:39
18.Variatio 17. a 2 Clav. 27:16
19.Variatio 18. Canone alla Sesta. a 1 Clav. 28:58
20.Variatio 19. a 1 Clav. 30:08
21.Variatio 20. a 2 Clav. 31:26
22.Variatio 21. Canone alla Settima 32:49
22.Variatio 21. Canone alla Settima 32:49
23.Variatio 22. a 1 Clav. alla breve 34:45
24.Variatio 23. a 2 Clav. 36:02
25.Variatio 24. Canone all'Ottava. a 1 Clav. 37:33
26.Variatio 25. a 2 Clav. Adagio 38:51
27.Variatio 26. a 2 Clav. 42:23
28.Variatio 27. Canone alla Nona. a 2 Clav. 43:58
29.Variatio 28. a 2 Clav. 44:51
30.Variatio 29. a 1 ô vero 2 Clav. 46:41
31.Variatio 30. a 1 Clav. Quodlibet 48:12
32.Aria da Capo 49:57

https://youtu.be/NbtW4MAFkek


陳必先演奏錄音版本

0:00 : Aria

3:13 : Variatio 1 a 1 clav.
4:06 : Variatio 2 a 1 clav.
5:04 : Variatio 3 Canone all’Unisono
6:56 : Variatio 4 a 1 clav.
7:44 : Variatio 5 a 1 ovvero 2 clav.
8:33 : Variatio 6 Canone alla Seconda
10:11 : Variatio 7 a 1 ovvero 2 clav.
11:12 : Variatio 8 a 2 clav.
12:07 : Variatio 9 Canone alla Terza a 1 clav.
14:20 : Variatio 10 Fughetta a 1 clav.
15:13 : Variatio 11 a 2 clav.
16:32 : Variatio 12 Canone alla Quarta in moto contrario
18:39 : Variatio 13 a 2 clav.
20:59 : Variatio 14 a 2 clav.
22:04 : Variatio 15 Canone alla Quinta in moto contrario a 1 clav., Andante
26:59 : Variatio 16 Ouverture a 1 clav.
28:54 : Variatio 17 a 2 clav.
30:00 : Variatio 18 Canone alla Sesta a 1 clav.
31:42 : Variatio 19 a 1 clav.
32:18 : Variatio 20 a 2 clav.
33:19 : Variatio 21 Canone alla Settima
36:10 : Variatio 22 Alla breve a 1 clav.
36:54 : Variatio 23 a 2 clav.
38:04 : Variatio 24 Canone all’Ottava a 1 clav.
41:03 : Variatio 25 a 2 clav.
45:29 : Variatio 26 a 2 clav.
46:24 : Variatio 27 Canone alla Nona
48:22 : Variatio 28 a 2 clav.
49:51 : Variatio 29 a 1 ovvero 2 clav.
50:54 : Variatio 30 Quodlibet a 1 clav.
53:12 : Aria

https://youtu.be/GqGMeZPBC_Q


轉載:

最高級的變奏曲 陳必先談《郭德堡變奏曲》
MUZIK 雜誌  2014-09  Vol. 90 / 王若瑜

《郭德堡變奏曲》是巴赫最富盛名的作品之一,更是提到變奏曲時不可能忽略的一部傑作。活躍於國際舞台的旅德鋼琴家陳必先對這首曲子的詮釋可說是她早年演奏生涯的代表作之一,不但是她獲巴赫首獎時的決賽曲,之後更曾兩次灌錄專輯;且讓我們聽聽她和讀者分享對於這首曲子的想法!

 

About...陳必先

一九五○生於台北。四歲起隨崔月梅女士學琴,五歲登台,九歲時成為國內第一位獲准以音樂天才兒童身份至德國科隆深造的學生。在學期間,曾追隨Hans-Otto Schmidt-Neuhaus等名師學習,二十一歲時獲得二十一屆慕尼黑聯合廣播公司(ARD)國際比賽首獎,一九七二年參加布魯賽爾的伊莉莎白大賽得獎,之後又陸續獲得鹿特丹的「國際荀貝格大賽」與美國首府華盛頓的「國際巴赫大賽」等國際大賽的首獎,從此一舉成名,目前旅居德國。

MUZIK(以下簡稱):

請談談您學習或接觸《郭德堡變奏曲》的故事。

陳必先(以下簡稱陳):

我在和妮可萊耶娃(Tatiana Nikolayeva)學習的期間,都從科隆搭公車到波昂去上課,當時她總是要我坐在她旁邊,對我像母親般的照顧。那年我才大約十六、七歲,她在一場音樂會中演奏了整部《賦格的藝術》,而我那時其實對這部作品並不了解,覺得它又長又難懂,我就問她能不能也演奏《郭德堡變奏曲》,她當下說沒有問題,立即在兩天後特別為我們這些學生彈了這個曲目;當然當下大家都高興、感動到不能自己,那是我第一次聽到這個曲子,一聽就愛上了。我自己彈這首作品則是在一九七九年的時候,當時我受邀演奏荀貝格的鋼琴協奏曲,在背荀貝格協奏曲的時候覺得相當辛苦,而練了《郭德堡變奏曲》當做調劑;因為彈《郭德堡變奏曲》的時候一點都不辛苦,就是非常快樂,像吃飯一樣!對當時的我來說,彈奏荀貝格是工作,而彈奏巴赫則是欣賞的享受。

M:

對於這首作品您最喜歡的原因是什麼?在詮釋上有什麼特別的想法嗎?

陳:

我喜歡是因為它擁有最多的花樣和最高級的內容!巴赫的特別之處就是在於它什麼都沒有,沒有寫大小聲、沒有太多的術語或速度標示,更從未指示你該跳著彈還是連著彈,這些都是由每一位演奏家依據自身的知識或經驗來判斷,決定他想表現的是什麼,而這也是巴赫給演奏家最高級的功課!我們有最大的自由和責任,來發展自己的理解和自身的感受。

M:

在公開演奏這首曲子的時候,是否曾有過什麼特別的記憶?

陳:

一九八○那年,我在華盛頓的巴赫大賽中獲得首獎,當時決賽的指定曲就是《郭德堡變奏曲》。在獲得首獎後的同年,我第一次在台灣演奏這首作品,當時在國父紀念館的演出,現場座無虛席有四千多人來聽;我很可能是第一位在台灣演出這首作品的鋼琴家,因為當時就算在歐洲都很少人演奏這首作品。我對我的觀眾說,這首作品全長九十分鐘,中間都不會有休息,而觀眾們也都很努力地將它聽完,讓我相當感動也印象深刻!

M:

請問愛樂者在欣賞這首作品的時候,應該從什麼角度聆聽?

陳:

我覺得聽變奏曲其實很像在吃中國菜,菜是一道一道的上來,你可以細細地品嚐,想像下一道菜是什麼味道?是持續上一道的味道還是相反的味道?變奏曲也是這樣,現在這個變奏很難過,下一變奏也許就變得很快樂的,總是充滿驚喜。我覺得在欣賞的時候,其實就只要秉持一個「無我」的態度,把心打開去聆聽就好,不要分析或想太多你以為你知道的事,因為我們不知道的事真的太多了!

M:

能否談談您所灌錄的《郭德堡變奏曲》專輯?

陳:

我曾經錄過兩次《郭德堡變奏曲》,兩次的狀況都非常倉促。第一次錄的時候是一九八五年,當時Naxos空出一個工作室讓我使用三個小時,臨時將這首作品錄了下來,沒想到他們就拿去出專輯了,事前其實並未告知我;第二次則是為一個藥廠拍攝的安眠藥廣告錄製配樂,但也是很快的

彈一次就錄下來了,後來是因為他們表示非常喜歡我的演奏,才會將它發表出來。

M:

《郭德堡變奏曲》曾有一個關於伯爵失眠的傳說,以致許多人常對這個作品有催眠曲的印象,也難怪安眠藥廠會想用它來當作配樂;您認為它真的有所謂「助眠」的效果嗎?

陳:

雖然那個故事的確有說到凱撒林格(Kaiserling)伯爵在夜裡時常失眠,但這首曲子根本就沒有安眠的意思。如果以我們現在的眼光來看,夜裡失眠可能會著急得吃藥,想趕快睡著,但在那個時代夜裡失眠,他們不會為了睡覺而吃藥,反而覺得:沒關係!既然睡不著,那我們就該找些好玩的事情來快樂地度過時間,想些方法讓夜裡不無聊,可以聽聽音樂做些好玩的事情,讓夜晚不會太漫長;並不是要讓他聽著音樂入睡,其實意思是相反的!

M:

請問您認為這首作品在音樂史上的地位?

陳:

當然是最高的地位!這是巴赫在一七三三年寫的曲子,也是他最完美的作品之一,以大調寫成。對我來說,調是一個很兩面的調,G大調是最快樂的調,而G小調卻是最難過的,例如郭德堡變奏曲中的第二十五變奏,就是這組作品中最深沈、最難過的一首。

M:

這首作品最初是寫給雙排大鍵琴演奏的,但現在普遍都用鋼琴來演奏。有某些學派的觀點認為一定要用大鍵琴演奏才能呈現出巴赫的「原意」,您對於這樣的說法有什麼看法?

陳:

巴赫生前對樂器是非常好奇的,總想把所有樂器弄到完美,他的工作也時常必須到各地考核風琴的優缺點;我相信如果巴赫是活在今天,他一定也很想嘗試用鋼琴去傳達他的作品。我喜歡用鋼琴演奏是因為我覺得用鋼琴比較好「唱」,巴赫創作了很多的聲樂曲,尤其是做禮拜用的彌撒曲;我認為我在彈鋼琴的時候,能夠用鋼琴模仿各種樂器的聲音,將大鍵琴的作品表現得更好、更豐富,我就會這樣做!我們不能因為覺得巴赫那個時代的大鍵琴不可能彈出那麼美的Legato(圓滑奏),我們就不該彈Legato;巴赫聽過小提琴的Legato,也聽過人聲的Legato,他音樂中一定是有這樣的Legato,在音樂中傳達了非常多情感的意涵。用比喻的方式來說,因為我們是活在現代的人,坐馬車也許是很好玩,但如果我可以坐火車、飛機這些更快的交通工具,我當然要坐呀!

M:

這首作品對於後世的作曲家及變奏曲式的發展有什麼影響?

陳:

《郭德堡變奏曲》的主題在於左手的低音,是一種稱為Passacaglia的變奏曲,以一個下行的低音為主軸,很簡單也擁有很大的自由;後世的作曲家像是莫札特、貝多芬、舒曼等,幾乎都研究過巴赫的作品,也曾引用他的作品作為主題。在我最近所讀到一本書中就寫道,每當貝多芬不知道該怎麼做的時候,他就會看巴赫,因為巴赫是最偉大的作曲老師。貝多芬在晚期的作品中,就時常加入賦格手法,賦格裡面也常有跟巴赫有關的東西,例如在貝多芬鋼琴奏鳴曲作品一○九的變奏曲中就直接引用了郭德堡中的一個卡農變奏;後世作曲家在創作變奏曲的時候也一定會想到郭德堡,它早已是後世作曲家創作的範本及目標!

 

 

開卷蹦藝術.享受美好閱讀時光

☕️一杯咖啡.一點心意.支持蹦藝術☕️

 

各類合作提案,聯繫方式:

*手機:0917.670.518 
*Line:https://line.me/ti/p/LB1ro0P0AU
*E-mail:jenpin888@gmail.com

【BON音樂】蹦藝術週二講堂《人生不可錯過的美妙音樂》- 不可錯過的極致室內樂音樂

【BON音樂】蹦藝術週二講堂《人生不可錯過的美妙音樂》- 不可錯過的極致室內樂音樂
Top 10 wonderful Sextet to Nonet

– 資訊整理共享於網路,一起欣賞音樂與藝術之美 –
蹦藝術 | BONART


蹦藝術音樂講堂由旅法知名音樂家林仁斌,也是蹦藝術藝術網站執行長規劃並擔任主講。

結合蹦藝術網站豐富多元的系統化資料,林仁斌老師輕鬆幽默的上課內容與清晰俐落的口條,多年來深獲各界肯定,並與國家兩廳院、衛武營國家文化藝術中心、苗北藝文中心、NSO國家交響樂團、長榮交響樂團、高雄市交響樂團、大人社團等各單位合作各式音樂講座,年演講場次超過200場,是台灣超人氣音樂欣賞名家。

音樂的面向極其廣闊,也間接影響我們腦部活動很大。經由專家研究,當欣賞美妙音樂而感動時,大腦的「獎賞中樞」會產生反應,分泌出「多巴胺」,給予我們愉快的感受。

在蹦藝術音樂講堂充滿特色與循序漸進的主題規劃之下,您將發現欣賞古典音樂、理解各種作品類型,都將為您的生活中帶來更豐富愉快的感受;您所需要做的,就是悄悄地埋下這快樂的種子,坐進講堂,好好欣賞每一場知識與含金量滿滿的專屬演講。

古典音樂 X 精彩繽紛美好人生

在蹦藝術音樂講堂,您將體驗到:

❶ 全面認識古典音樂世界.從基礎到進階
❷ 深入了解音樂史、專有名詞到作曲家故事
❸ 沈浸式課堂解說.艱澀知識一次融會貫通
❹ 老師與粉絲互動Q&A,從傳道授業到解惑

→2023年最新系列請由此進

 

課程主講人:

 

人生海海,更有著許多不可錯過的美好音樂

由蹦藝術林仁斌老師為您精選四堂成為一系列之各種「滄海桑田.人生絕不錯過的美好音樂」

「人生不可錯過的美妙音樂」系列(四)
日期:  2022/12/27、2023/1/3、1/10、1/31

一、不可錯過的十首小提琴音樂
二、不可錯過的十首中提琴音樂
三、不可錯過的十首大提琴音樂
四、不可錯過的十首低音大提琴音樂

「人生不可錯過的美妙音樂」系列(五)
日期: 2023/2/7, 2/14, 2/21, 3/7     

一、不可錯過的十首長笛音樂
二、不可錯過的十首單簧管音樂
三、不可錯過的十首雙簧管音樂
四、不可錯過的十首低音管音樂

「人生不可錯過的美妙音樂」系列(六)
日期: 2023/3/14, 3/21, 3/28, 4/11   

一、不可錯過的十首豎琴美妙音樂
二、不可錯過的十首弦樂四重奏音樂
三、不可錯過的十首弦樂五重奏音樂
四、不可錯過的十首極致室內樂音樂

 

【課程資訊】
課程時間:每週二下午2:00-4:00
課程時數:一系列四堂課、每週上課一次。
上課地點:鳴石音樂空間(台北市中正區仁愛路二段34號5F,近捷運東門站)

【課程費用】
單堂-   $700
單系列(四堂) $2,680 (九五折)

 

報名網頁QR Code


進入浪漫時期之後,器樂演奏的表現力越來越高,室內樂編制越來越豐富,也象徵著音樂種類越來越多元化,音樂從三~五重奏,也進入六~九重奏的年代

布拉姆斯:六重奏 Op. 18(Sextet)

樂譜版本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kjEXotdbud4

 

音樂會版本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y0ZboerS4zc

 

普朗克:六重奏(Sextet)

樂譜版本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DPAgWKseVhg

 

音樂會版本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CGtDGYU9Dos

 

貝多芬:七重奏(Septet)

樂譜版本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7Kl6o3I3eNE

 

音樂會版本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LQ5vciYlfk8

 

拉威爾:前奏與快板(七重奏)

樂譜版本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bBm1w8J63mg

 

音樂會版本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rv5vXFaKkIg

 

舒伯特:八重奏(Octet)

樂譜版本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FQs-_kMsO_w

 

音樂會版本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O52r9_bXWBw

 

孟德爾頌:八重奏(Octet)

樂譜版本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KrITNrgQHuE&t=1001s

 

音樂會版本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Vw1kcQ-QbZw&t=673s

 

九重奏(Nonet)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StIxuL01mj0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k_SSmteUw1s

 

極致中的極致:柏林愛樂12把大提琴

粉紅豹主題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EYuX2ub7b_Y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w31VXC9AMts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sgKcBR_C7PI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9Nb0MUw35FQ

 

下星期二(4/18)開始,我們將與週一班課程完全同步,詳細課程請見:

https://bonart.com.tw/bonart-weekly-music-lectures-on-monday/

 

音樂講座場地

鳴石音樂空間

 

地址:100台北市中正區仁愛路二段34號5F(近「東門」捷運站)

鳴石音樂空間是位於台北市區的一個充滿復古氣息的小型表演場地。展演空間可以容納50人,備有Kawai平台琴、投影等影音設備,適合舉辦沙龍音樂會、音樂欣賞、錄影及講座等各種藝文活動。

 

精緻.溫暖.樂迷專屬的藝文空間

 

明亮.舒適的觀眾席(全自由席)

 

 

 

開卷蹦藝術.享受美好閱讀時光

☕️一杯咖啡.一點心意.支持蹦藝術☕️

 

各類合作提案,聯繫方式:

*手機:0917.670.518 
*Line:https://line.me/ti/p/LB1ro0P0AU
*E-mail:jenpin888@gmail.com

【苗北講堂】2023上半年系列(四)浪漫而保守:從舒曼、孟德爾頌到布拉姆斯

【苗北講堂】2023上半年系列(四)浪漫而保守:從舒曼、孟德爾頌到布拉姆斯
Miaobei Art Center X BONART 2023-1-4

– 資訊整理共享於網路,欣賞音樂與藝術之美 –
蹦藝術 | BONART


課程主軸:

交響樂~樂話古今✨

橫亙古今的美妙交響樂.與您共饗

苗北藝術學苑2023不缺席! 再次邀請超人氣音樂導聆人─ ─ 林仁斌老師,用精彩的故事,帶您輕鬆悠遊古典音樂美妙的領域,瞬間化身音樂欣賞達人。 本系列講座以「交響樂~樂話古今」為主題,邀請古典音樂愛好者由淺至深地進入交響曲的美妙世界,以講座穿越時空,帶領學員感受、認識並理解交響曲一脈相承的宏偉結構與百年歷史。

 

課程詳細資訊

時間 _ 2023-03-12 ( 日 ) ~ 2023-04-23 ( 日 ) 10:00 ~ 12:00

地點 _ 視聽中心

費用 _ $100元/堂 ;早鳥體驗(3/26前)6堂 $450元

指導單位 _ 苗栗縣政府

主辦單位 _ 苗栗縣苗北藝文中心

授課教師 _ 林仁斌(超人氣古典音樂欣賞名家、蹦藝術執行長)

一、因應現行防疫規範,學員上課均需全程配戴口罩;並遵守本中心防疫措施相關規定,違反規定將無法入場上課。

二、課程相關事宜洽詢:活動企劃部曾小姐037-612669轉511/cctseng@miaobeiac.org

浪漫而保守:從舒曼、孟德爾頌到布拉姆斯

4月09日(日) 10:00-12:00

浪漫時期前期的交響曲以舒曼與孟德爾頌為代表,無論敘事、寫情到描繪風景,兩人的創作皆引人入勝、承前啟後。而布拉姆斯石破天驚的40年磨一劍發表第一號交響曲,而立下被譽為「貝多芬第十」的里程碑,更讓交響曲在歷史中閃爍著永不抹滅的光芒。本場講座將帶領學員們感受浪漫時期裡的傳統交響風格之美。


主講人|林仁斌

蹦藝術 | BONART 執行長

知名長笛演奏、指揮、撰文、演講與音樂攝影之全方位音樂家 旅法知名音樂家林仁斌自2001年自巴黎師範音樂院(École Normale Supérieure de paris)學成返國後,以長、短笛演奏、室內樂及樂團指揮活躍於國際音樂節與國內外音樂廳;演奏專輯出版有《夜間咖啡館》、《妳的我的》、《華麗聚焦-雙長笛與鋼琴的歌劇院之夜》、《華麗聚焦II-卡門》(林仁斌&周欣穎)《動物狂歡節》….等。 現為音樂藝文網站「蹦藝術|BONART」執行長與Podcast古典音樂節目《蹦藝術》主持人,深受各界樂迷喜愛。多年來撰文拍攝訪問音樂家,更以文字與攝影見長,每年演講場次超過百場;為國家交響樂團、長榮交響樂團與國家兩廳院、苗北藝文中心等各單位邀約之音樂講座策展、音樂導聆與撰稿人,更是公認的超人氣音樂欣賞名家。


報名資訊與報名方式

繳費資訊

◎線上報名,點選上方「馬上報名」,填寫完google表單後,完成繳費。
◎臨櫃報名,至苗北藝文中心服務台填寫報名表,並完成繳費。
◎郵寄報名,填妥報名表(請自本頁面下方下載),並且完成繳費,將報名表郵寄至苗栗縣竹南鎮公園路206號苗北藝文中心(信封請註明:111-1苗北講堂)。
◎電子郵件報名,填妥報名表(請自本頁面下方下載)並完成繳費,將報名表寄至:cctseng@miaobeiac.org,主旨:112-1苗北講堂,即完成報名。

◎ 現場繳費:請攜帶報名表至苗北藝文中心服務台
◎線上匯款:
戶名:苗栗縣苗北藝文中心
銀行:臺灣土地銀行頭份分行(0050212)
帳號:021-051-051-316

 

注意事項

1、退款規定:課程進入報名行政流程繳費後,因故不克參加者,需配合規定,於活動開始前14個工作天提出申請(票券效期開始日期起算),退票將酌收票價10%的行政手續費用,逾期恕不受理。

2、活動延期:若因天災等不可抗力因素(如:颱風),主辦單位將告知補辦日期或退款事宜。並保留修改活動內容,以及終止課程之權力。

3、講座以收費報名辦理,每堂未達上限人數,將告知退款事宜。並保留修改活動內容,以及終止課程之權力。

4.因應疫情配合政府措施,學員需全程佩戴口罩、禁止飲食。

課程形式配合中央防疫指揮中心指示滾動式修正,如採線上課程,將以「Google Meet」軟體上課;敬請各位學員一同共學、共好!藝起做好防疫措施,提供一個安心、安全的場域,迎接藝文生活。

竭誠歡迎您的參與~一起享受音樂與藝術之美💕


孟德爾頌.生平簡介

作曲家 孟德爾頌(Felix Mendelssohn, 1809-1847)

銘言:「音樂~最能精確表達言語」(意譯)

 

孟德爾頌在台灣的知名度XD

您...很紅喔😆

 

孟德爾頌 幸福音樂家

孟德爾頌1809年2月3日出生於德國漢堡的一個富裕而有文化的猶太富商家庭。祖父摩西(Moses Mendelssohn, 1729-1786) 是德國名哲學家兼文學家;父親是德國漢堡的銀行家;母親則是位受過高等教育並精通音樂的人。不論出生環境、家庭生活或是事業成就,孟德爾頌都是一帆風順。

年輕的孟德爾頌

 

 

孟德爾頌的簡短生平介紹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HwfQi5Gp1Q0

 

孟德爾頌自小家境富裕,喜愛音樂與文學。9歲公開演出音樂會、10歲開始作曲、12歲自己主辦報紙,同年與 72歲德國文豪歌德(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 1749-1832)結為忘年之交。

 

孟德爾頌與大文豪歌德

 

與歌德的友誼,加深了孟德爾頌對古典文學的感受:16歲時完成的弦樂八重奏(op.20)亦受到歌德《浮士德》啟發。

這部作品也被視為孟德爾頌第一首成熟的作品。

Felix Mendelssohn-Bartholdy - Octet in E-flat major, Op. 20

I. Allegro moderato ma con fuoco

II. Andante

III. Scherzo: Allegro leggierissimo

IV. Presto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Vw1kcQ-QbZw&t=96s

 

17歲,孟德爾頌寫出了著名作品《仲夏夜之夢》(A Midsummer Night’s Dream)序曲。

這首作品靈感來自英國文豪莎士比亞同名古典文學作品,是專門為音樂會表演所設計、可以單獨演出的「音樂會序曲」(Concert overture)

 

《仲夏夜之夢》序曲 綜合欣賞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mXq9GzKXsos

 

延伸閱讀

https://bonart.com.tw/mendelssohn-a-midsummer-nights-dream/

 

大家一聽到專有名詞,應該心中馬上就出現疑惑了吧~沒關係,專業導聆人存在的目的,就是「幫大家查資料」(XD)

 

《新葛夫音樂辭典》對「音樂會序曲」之詞條的解釋:
序曲中發展出來的一種特殊樂種,其規模類似歌劇或戲劇序曲,為單樂章的管絃樂作品,並常常附帶著標題,暗示著文學或其他描述性的內容。

 

因此,音樂會序曲與一般普通序曲最大的不同之處,就在於「獨立的存在」。並且依據標題與文字的不同,我們可以充滿感受到作曲家所賦予本作品的文學性、藝術性之獨特意義,從中感受此作品之獨一無二。

 

19歲時指揮演出巴哈(J.S. Bach)的《馬太受難曲》。這是巴哈死後79年第一次被公開演出,由於這次的演出,使得大家開始重新注意巴哈,而巴哈的音樂也逐漸在世界各地的音樂會中被演出。

20歲起遊歷歐洲,創作《芬格爾洞窟》序曲與A大調第4交響曲《義大利》等精彩遊記作品。

26歲擔任萊比錫布商大廈管弦樂團指揮。33歲協助舒曼成立萊比錫音樂學院,並擔任首任校長。1846年,孟德爾頌的健康狀況已經出現問題,次年,他心愛的姐姐過世更讓他深受打擊,導致健康狀況更加惡化。1847年10月他突然中風,11月4日在萊比錫去世,享年38歲。

 

孟德爾頌重要生平整理

孟德爾頌(Felix Mendelssohn, 1809-1847)出生於德國的漢堡。

祖父摩西(Moses)是博學的哲學家,也是啟蒙時期重要的思想家與想想者。父親阿伯拉罕(Abrahain)是富有的銀行家。

由於1811年拿破崙的軍隊占領漢堡,阿伯拉罕.孟德爾頌舉家逃到柏林,在柏林,由於有其兄長約瑟夫的相助((約瑟夫也是銀行家,早期經營時受阿伯拉罕的幫助很大),於是阿伯拉罕以柏林為事業重心,財富日益增加,聲望亦日隆,後來也曾當選柏林市議員。

「萊比錫街三號」這座占地一百八十英畝的花園別墅,是阿伯拉罕為了兒子孟德爾頌的天賦之發展而買下的,在這,孟德爾頌不定期的與許多當代大師級的科學家、文學家、法學家、聲樂家交往和認識,他們包括德國科學家亞歷山大 ‧ 琿伯特(Alexander Von Humbolt),哲學家黑格爾(Hegel)、 海涅,文學家霍夫曼(E.T.A Hoffmann)⋯⋯。

這些前輩給當時僅 16、7 歲的孟德爾頌深刻的文化影響。尤其於1829 年,孟德爾頌指揮巴赫的馬太受難曲時,當時的貴賓即包含了上列的大師們~無疑的這位年僅20歲的孟德爾頌為19世紀的巴赫復興運動,作出了決定性的推展。

西元1829年起,孟德爾頌接受父親的建議, 離開故鄉,開始了拓展見聞的遊學旅行。這些旅程和他日後的經歷如下:

1829年5月,在倫敦指揮演出其C小調交響曲(Op. 11),立即獲得成功,這是孟德爾頌終生親近英國的主要原因。

1829年6月,赴蘇格蘭遊歷,其作品《蘇格蘭交響曲》與《赫布里底群島序曲》(芬加爾洞窟序曲)創作的動機,在此時發想。

1829年12月,返柏林,創作《宗教改革交響曲》(Reformations-symphonie)。

1830年5月,赴巴黎,並出版《無言歌》 (Lieder ohne Worte)。

1832年4月,再抵倫敦,親自指揮其作品:寂寞之島的《赫布里底群島序曲》(芬加爾洞窟序曲),得到盛大成功。

1833年,為爭取柏林歌唱協會指揮的位置,敗 給了容耿哈根,這次的失敗,是孟德爾頌的第一次挫敗。(失敗在於他的家世 — 猶太裔)

1835年的春天,前往萊比錫擔任格煥堂樂團的總監。

1836年,神劇聖保羅在杜塞爾多夫的「下萊茵音樂季」首演,獲得最熱烈的喝采。

1837年2月,與賽西爾(Cecil Charlotte Sophie Jeanrenaud)結婚,婚後,兩人生活得十分幸福。

1839年2月與10月,他排除一切困難,首演舒伯特的《C大調交響曲》,在萊比錫布商大廈獲得空前的成功。

1840年7月,孟德爾頌幾乎把自己隱居起來;約一年的時光,他住在萊比錫的住所,並稱自己已完全化身德國的小市民。

1843年4月,創辦萊比錫音樂院。

1843年10月,《仲夏夜之夢》話劇配合他的音樂,在波茲坦新宮殿首演。

1844年5月,第八度赴英國,共六場演出,受到全英國的熱烈讚許。

1844年7月,返德與妻兒悠閒生活於陶奴斯山麓,並完成e小調小提琴協奏曲。

1845年3月,開始創作神劇《以利亞》,但健康已日損。

1846年8月,神劇《以利亞》在英國伯明罕首演,大獲成功。

1847年,他第十度赴英,當成功返國時,其姊芬妮逝世,打擊甚重,頓失振作之勇氣。

1847年11月,擬赴維也納指揮《以利亞》,不料於10月9日頭痛劇烈,延至11月4日腦中風突發,當夜逝世,享年38歲。

 

孟德爾頌使用過之指揮棒 

孟德爾頌也是首位以現代指揮棒指揮樂團的指揮家,1835年26歲時擔任萊比錫布商大廈管弦樂團指揮。

下方珍貴圖片,是目前珍藏於英國市政廳,1846年孟德爾頌使用過之指揮棒。

1846年孟德爾頌使用過之指揮棒,珍藏於英國市政廳。Conductor’s baton used by Felix Mendelssohn Bartoldy at Birmingham Town Hall, 1846
1846年孟德爾頌使用過之指揮棒,珍藏於英國市政廳。Conductor’s baton used by Felix Mendelssohn at Birmingham Town Hall, 1846

 

由於孟德爾頌的啟發,現代指揮棒發展雖然有材質、握柄與長短等多樣變化,但萬變不離其中:

 

好文推薦

他的名字就是「幸福」- 孟德爾頌

 

閒磕牙  - 孟德爾頌 結婚了嗎?

有的~孟德爾頌晚婚於27歲。據說當時他認識了小他 8歲的19歲少女 Cécile Charlotte Sophie Jeanrenaud(1817 – 1853)之後,驚為天人且非常愛慕。謹慎言行的孟德爾頌為了確認這是真愛,還特別離開她一個月,要測試自己的感情...。一個月之後,孟德爾頌再也無法忍耐心中的洶湧澎湃,向 Cécile 求婚,兩人婚姻幸福美滿,共育有五名兒女( Carl, Marie, Paul, Lili and Felix August)。

孟德爾頌之妻 Cécile / Mendelssohn's wife Cécile (1846)
孟德爾頌之妻 Cécile / Mendelssohn's wife Cécile (1846)

延伸閱讀

《芬加爾洞窟》序曲

https://bonart.com.tw/mendelssohn-fingals-cave-overture-op-26/

 

孟德爾頌.與英國密不可分的關係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CP_Q0B9d32I

 

孟德爾頌.名曲產生機XD

第三號交響曲《蘇格蘭》

https://bonart.com.tw/mendelssohn-symphony-no-3-op-56-scottish/

 

第四號交響曲《義大利》

https://bonart.com.tw/felix-mendelssohn-symphony-no-4-op-90/

 

e小調小提琴協奏曲

https://bonart.com.tw/all-about-mendelssohns-violin-concerto/


舒曼與布拉姆斯

約翰尼斯·布拉姆斯Johannes Brahms, 1833-1897)是浪漫主義中期德國重要作曲家。他的音樂風格自始至終追隨貝多芬之後的古典主義,雖然浪漫主義對他影響亦非常深刻巨大,但終其一生其音樂風格皆為德國浪漫時期中流砥柱,是您欣賞古典音樂不容錯過的重要音樂家。

 

 

三B音樂家

19世紀重要德國指揮家、鋼琴家和作曲家,漢斯·馮·畢羅將布拉姆斯與巴哈、貝多芬並陳,稱為「三B」,留下了這項音樂史的偉大稱號。

 

20歲的布拉姆斯畫像

 

生平早年

(資料整理於於網路與維基百科,並附上連結供參考)

布拉姆斯的父親——約翰·雅各布·布拉姆斯(Johann Jakob Brahms,1806-1872)是位業餘音樂家,從迪特馬爾申來到漢堡尋求音樂演奏的工作。他擅長多項樂器,但主要演奏小號和低音提琴。1830年,他娶長他17歲的裁縫約翰娜·亨麗卡·克麗斯蒂安·尼森(Johanna Henrika Christiane Nissen,1789-1865)為妻,由於父母親的血緣關係,布拉姆斯屬於純正北德國人血統

 

布拉姆斯的父親:約翰.雅各布.布拉姆斯:

 

出生於1833年的二子布拉姆斯上有一姊,下有一弟。布拉姆斯出生後,全家先是在漢堡通道區(工人階級的住區)住了六個月,然後搬到內阿爾斯特湖旁的達姆托瓦街(Dammtorwall)。

布拉姆斯也短暫地學習過大提琴,年輕時也在漢堡開過幾場公開演奏會,直到十九歲進行巡演之後,才逐漸打響名聲。

 

與匈牙利音樂家結緣

1853年四月到五月,布拉姆斯擔任匈牙利小提琴家愛德華.雷門尼(Eduard Remenyi, 1828-1898 )的鋼琴伴奏,一同巡迴演出。

 

途中他在漢諾威遇到了同為小提琴家和作曲家的約瑟夫·姚阿幸(Joseph Joachim,在威瑪宮廷又認識了李斯特(Franz Liszt)。二人見面時,李斯特親自視奏了布拉姆斯的《詼諧曲》。

 

但據資料記載,布拉姆斯可能在李斯特演奏作品《b小調鋼琴奏鳴曲》時打了瞌睡…後來布拉姆斯對於音樂會中睡著的解釋是自己在旅途中過於勞累,在音樂理念未能彼此認同的因素之下,因此未能與李斯特進一步熟識。

結束了威瑪之旅,布拉姆斯繼續搭火車到了杜塞道夫,帶著約姚阿幸的推薦信終於見到了當時著名的音樂夫妻檔舒曼與其夫人克拉拉。

 

布拉姆斯作曲於1853年之弦樂四重奏曲《偉大姚阿幸風格
編制:兩把小提琴、大提琴與低音大提琴

Brahms’s “Hymn in Veneration of the Great Joachim


布拉姆斯與舒曼夫婦的緣分

前因.1850年

1850年時,17歲的布拉姆斯曾將自己的作品送到舒曼住處,想得到知名的舒曼的評論與教導。然而,他所得到的反應並不如預期:送過去的作品有的被退回,或甚至直接被忽視。

 

終於.1853年

1853年時,布拉姆斯因認識姚阿幸,再次得到姚阿幸建議,強烈建議布拉姆斯到杜塞道夫親自造訪舒曼夫妻,並幫他寫了推薦函。也許這次他身上帶了姚阿幸的推薦信,舒曼知道後很歡迎他:1853930日,布拉姆斯到杜塞道夫造訪舒曼夫妻。

據說當天夫妻倆不在,因此布拉姆斯等到次日,也就是101日,才終於見到這對知名夫妻音樂家。

這年,布拉姆斯20歲,舒曼43歲,克拉拉34歲。

布拉姆斯這次也帶著作品登門造訪,希望能獲得舒曼的建議…。

演奏後,布拉姆斯的音樂才華當場令舒曼驚為天人,立刻請來克拉拉一同聆聽。由於十分欣賞布拉姆斯,舒曼決定留他住下…。

 

電影《琴戀克拉拉》劇照

 

在舒曼(Robert Schumann, 1810-1856)的傳記中,女兒尤金妮‧舒曼(Eugenie Schumann) 曾對於她父親和布拉姆斯首次相見的過程中做了一番描述:

「1853 年某天的中午,有位英俊且留著金色長髮的年輕人帶著自己的作品登門造訪我父親,才彈了數小節後,父親馬上打斷年輕人的彈奏並說道:「請等一下,我必須叫我的妻子來。」

等到中餐時,夫妻倆ㄧ再興奮地談論這位有天份的拜訪者,他的名字是布拉姆斯。

 

舒曼與克拉拉於萊比錫之住所,現已成為兩人之紀念博物館,也是克拉拉音樂學校: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NK6HLaZ4kp4

 

純如白雪、亮若晶鑽

1854年,21歲的布拉姆斯照片

 

身為杜塞道夫音樂總監的舒曼為當時年僅二十歲的布拉姆斯的才華傾倒,並在當時的《新音樂雜誌》裡寫了一篇名為《一條全新道路》的文章,向公眾介紹這位年輕人,公開宣稱其「必然會最完美地表達出這個時代」:舒曼更以「純如白雪、亮若晶鑽」形容布拉姆斯,這也應該是藝術家對於其他藝術家能做出的最高讚美。

寄居舒曼家庭期間,布拉姆斯對羅伯特·舒曼的夫人、長他14歲的作曲家、鋼琴家克拉拉·舒曼產生了感情。這段撲朔迷離的感情,成為兩人一生中緊緊相連的羈絆,直到克拉拉過世為止。

 

舒曼的音樂推薦清單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1vlJzwXWjSQ

 

好文推薦

浪漫的音樂詩人:舒曼

 

舒曼:基本資料(維基百科)

 

舒曼是一位真正的文藝復興音樂家!

拉圖談舒曼的四首交響曲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yXTTlKdy5q4&t=26s

 

第一號交響曲《春》樂譜版本(1841)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xmXWs-nPSjc

 

第一號交響曲《春》音樂會版本(1841)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1Lk2V6YOcIc


布拉姆斯的四首交響曲

延伸閱讀

https://bonart.com.tw/johannes-brahms-symphony-no-1/

 

但在1877到1885年短短的八年間,又有接續三部交響曲相繼誕生。

 

延伸閱讀

https://bonart.com.tw/johannes-brahms-symphony-no-2/

 

第三號交響曲 第三樂章 不很慢的稍快板:

寫作於布拉姆斯50歲的成熟之年,彷彿深秋般的濃厚情緒,是他最著名的交響旋律之一

 

https://bonart.com.tw/johannes-brahms-symphony-no-3-op-90/

 

第四號交響曲

https://bonart.com.tw/brahms-symphony-no-4-in-e-minor/

創作於布拉姆斯整闕交響曲隨處可見布拉姆斯的匠心獨具,一開始竟是哽咽的哀訴,真是絕無僅有的起頭,然後發展部和再現部又層層堆砌憂鬱感與戲劇性,呈現內心征戰的第一樂章。第二樂章由法國號前導的序奏引導,木管吹出帶著孤寂的樸素旋律,仍然充滿淡淡的憂愁。第三樂章的設計非比尋常,使用戲謔感十足的詼諧曲來打破前二樂章的枯寂氣氛,激昂沸騰的第一主題以樂團總奏出現,其間穿插了典雅的第二主題,而不時冒出清脆的三角鐵鳴聲,使這個樂章顯得分外歡樂。最後是大膽且具有原創力的第四樂章,以夏康(Chaconne)舞曲為主軸,分為一個主題、30個變奏、與一個結尾,主題取材自巴哈第150號清唱劇中的樂段,布拉姆斯早有預謀寫這樣的東西,早在1877年,也就是寫作e小調交響曲8年前的一封給克拉拉的信上及寫道:「在我看來,夏康舞曲是最美妙也最難理解的音樂了⋯⋯,如果我也能創作出這樣的音樂來,相信那種高度的興奮和情感的張力,會令我發狂的。」八年後,理想付諸實現,此一夏康舞曲樂章時而悲痛、時而低吟、時而意氣風發,簡直是布拉姆斯精緻技法的集大成,在反覆變奏中情緒越來越高昇,多采多姿的變奏曲第四樂章終在激昂的尾奏中告一段落,空留惆悵的餘音裊裊。(本段介紹取自MUZIK聆聽指南

 

第四號交響曲 桑得林(Kurt Sanderling, 1912-2011)大師班(張宇安翻譯)

 

 

【BON話題】與舒曼的萊茵回憶

布拉姆斯創作第三號交響曲時,他人就在萊茵河流經的區域,此處不但有天然名勝/天險:羅蕾萊礁石,傳說中的人魚迷惑水手沈船之處,也有著恩師舒曼寫作的知名《萊茵》交響曲,回憶滿滿。

 

羅蕾萊女妖雕像實景照片

 

一起去旅遊一下~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PT14VmkwYJA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6UyZ4zop5C4

 

讓我們先欣賞舒曼的《萊茵》交響曲旋律片段(7'07"起):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Z2Uw4KJW9hs

 

接著重新欣賞布拉姆斯第三號的旋律(第三小節起):

https://youtu.be/Lst1Aex2vcQ

聽出來了嗎?布拉姆斯利用開頭的第一主題旋律,向舒曼致敬著🌹。

這也是舒曼與布拉姆斯之間很喜愛的「音樂密碼」遊戲,筆者也以此致敬這對默契絕佳的忘年之交。

 

舒曼第四號交響曲(1851)

根據克拉拉.舒曼的說法,1851版本該是第四號交響曲最完整、宏偉的版本。其實舒曼於1841年便已為此曲寫作大綱並配器,後來在10年後的1851年,擔任杜塞道夫樂團音樂總監與指揮時,重新配器而成。與克拉拉意見相左,布拉姆斯則認為此曲的1841年首版效果較佳,因此主張出版1841年,故本曲存在兩種版本(1841年版與1851年版)。

一般來說樂團演出主要以1851年版為主。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BfLxzNakUZw

 

音樂會版本

I. Ziemlich langsam - Lebhaft 00:45 

II. Romanze. Ziemlich langsam 11:09 

III. Scherzo. Lebhaft 14:37 

IV. Langsam - Lebhaft - Presto 19:18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Fq98d0JOiKQ

 

1890年,馬勒亦曾為舒曼第四號重新配器,一起欣賞這個絕無僅有的特殊版本: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t0w3RARbCV8

 

萊比錫布商大廈版本(夏伊指揮)

萊比錫布商大廈管弦樂團也是此曲1841年年底首演時之樂團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eH0s7Eje6jY

 

 

開卷蹦藝術.享受美好閱讀時光

☕️一杯咖啡.一點心意.支持蹦藝術☕️

 

各類合作提案,聯繫方式:

*手機:0917.670.518 
*Line:https://line.me/ti/p/LB1ro0P0AU
*E-mail:jenpin888@gmail.com

【BON音樂】蹦藝術X大人社團:偉大的音樂變奏藝術賞析(一)總論:偉大的音樂變奏藝術賞析

【BON音樂】蹦藝術X大人社團:偉大的音樂變奏藝術賞析(一)總論:偉大的音樂變奏藝術賞析
Great Variations in music

– 資訊整理共享於網路,一起欣賞音樂與藝術之美 –
蹦藝術 | BONART


大人的古典音樂鑑賞線上直播課(2/23週四下午班,共5堂):莫札特橫跨一生的鋼琴協奏曲

古典音樂是你的生活必需品?
希望有機會能拓展對古典樂的了解?
跟著林仁斌老師一起認識偉大的音樂變奏藝術!

《大人社團》與蹦藝術攜手開設古典音樂鑑賞課程,這期林仁斌老師將以「變奏曲」為主軸,精選4首經典變奏曲帶領學員欣賞每首的獨特之處,讓您徜徉在樂曲中,更貼近音樂家的心血結晶,聽出更多況味與樂趣!

《延伸閱讀》大人的音樂欣賞線上直播課程好嗎?學員真實回饋分享

《延伸閱讀》大人的音樂欣賞課學員回饋,看他們用音樂為生活注入繽紛

 

精彩課程再推薦

大人的古典音樂鑑賞線上直播課(4/6週四下午班,共5堂):偉大的音樂變奏藝術賞析

大人的古典音樂鑑賞線上直播課(5/11週四下午班,共5堂):音樂裡的多重協奏之美

 

主講人:林仁斌老師

 

  • 第一堂│總論:偉大的音樂變奏藝術賞析

「想要一個作曲家靈感枯竭最好的辦法,就是要他去寫變奏曲。」這句話是林仁斌老師給變奏曲所下的KUSO定義。如上所述,變奏曲其實是最困難的曲種之一,因為在設計變奏的過程中,作曲家真的需要絞盡腦汁,從設計主題開始,到設計和聲、變奏方式,對位手法甚至到賦格等,這些都能讓作曲家耗掉幾年時間,只為成就一曲好音樂。本堂講座中,林仁斌老師將以變奏曲為體,為您帶來西方古典音樂裡的精彩變奏大全集!

 

 

本系列精彩五首變奏曲預告

  • 第二堂│巴赫:郭德堡變奏曲

《郭德堡變奏曲》是巴赫晚年最重要的大鍵琴傑作,堪稱為變奏曲史上登峰造極的經典代表。除了主題Aria前後首尾呼應之外,30段變奏三三成對,巴赫更從一度卡農寫到九度卡農,其高超的鍵盤技巧、雙層鍵盤炫技變奏、雙手交互彈奏技巧等等皆在此曲中展現無遺,在最後以兩首當時民謠改編而成的「混成曲」(Quodlibet),更讓巴赫音樂中的樂趣與可聽性大大提高。

  • 第三堂│貝多芬:迪亞貝里變奏曲

迪亞貝里變奏曲,是根據安東·迪亞貝里創作的圓舞曲主題所作的鋼琴獨奏變奏曲,創作於1819年至1823年之間。貝多芬當時已經完全失聰,這首變奏曲的33段變奏充份展現出他高超的作曲技藝和晚期的藝術風格,也是貝多芬專注於變奏曲技術寫作中最為艱難且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更與巴赫的《哥德堡變奏曲》相提並論為最偉大的變奏曲。

  • 第四堂│布拉姆斯:海頓主題變奏曲

《海頓主題變奏曲》完成於1873年的夏天,布拉姆斯先後寫有管絃樂與雙鋼琴兩種版本,本曲主題出自古老的《聖安東尼聖詠詩》,也曾由海頓使用於Bb大調木管五重奏之嬉遊曲第二樂章中。而布拉姆斯採取海頓此充滿神聖感之主題作為主要旋律,共包含主題與九段變奏。除了主題莊嚴肅穆,每段變奏顯得宏偉壯大,全曲如同盛大的變奏儀式,將變奏曲式帶入全新的高峰。

  • 贈第五堂│拉赫曼尼諾夫:帕格尼尼主題狂想曲

拉赫曼尼諾夫的五首大型鋼琴與管弦樂協奏作品中,除了四首鋼琴協奏曲之外,最著名的就是這首曾經出現於電影《似曾相識》的帕格尼尼主題狂想曲了。此首帕格尼尼主題狂想曲的「帕格尼尼主題」來自帕格尼尼知名的小提琴《第二十四號隨想曲》a小調主題,拉赫曼尼諾夫就像魔術師般,以這段主題變出了24段精彩無比的變奏,堪稱歷史一絕。此曲難度亦高,現為多項國際大賽的指定曲目之一。本堂講座中,林仁斌老師將為您一一解說其中的奧妙。


變奏曲概說

變奏曲是一種樂曲的曲式,這種曲式大約起源十六世紀的早期,在英國跟西班牙有同等展之重要性。變奏曲的歷史發展在1600-1750年間,從義大利的拿坡里樂派中流行低音方式的變奏來做組曲。

在德國當時的變奏方式有三種:拿聖詠作為定旋律來作變化,一個旋律本身可做出很多種不同的變化、有固定的數字低音或和聲结構作變奏方式。

巴赫的郭德堡變奏曲(Goldber Variations, BWV 988)是最為著名的早期變奏曲代表作品。在1750-1900年間,莫札特的鋼琴變奏曲,是本曲式簡單而標準的模型。之候海頓、貝多芬、舒伯特及李斯特等人也都有奏曲的作品;到了1900年後,理查.史特勞斯就的變奏曲,就相當的自由變奏,而艾爾加的變奏曲,在那個年代的當下,就顯的相當傳統。在變奏的種類上非常多類型,樂曲長度沒有限制。演奏的方式大致可從旋律上、和聲上、節奏上、曲調上來作變化,變奏方法約有以下幾種:旋律變化,和聲不變;和聲變化,旋律不變;改變節奏、改變拍子;大調改小調,或小調改大調;高音改低音,低音改高音;和聲改對位,對位改和聲...等等。

通常變奏曲在一開始先有一段主題,主題長度約有十六至三十二小節的兩段曲式(Binary),主題的架構可以使用旋律、和聲或是節奏來做基本簡單的结構,之後就有上述的幾種方法來作不同段落的變奏樂段,這些方式的變奏曲,就如同以下幾種樂曲:夏康舞曲(Chacone)、帕薩卡利亞舞曲(Passacaglia)及頑固低音(Basso Ostinato)

撰稿者:李香(本段文字取自「台灣大百科全書」)

 

業餘作曲家.專業出版商.影響音樂史

安東·迪亞貝里(德語:Anton Diabelli;1781年9月5日-1858年4月8日),奧地利作曲家,音樂出版商。出生於薩爾茨堡附近,從海頓學習。後移居維也納,於1818年開辦了出版公司。

1823年,迪亞貝利創作了一首圓舞曲,並邀請當時51位著名作曲家參與創作變奏曲貝多芬的《迪亞貝利變奏曲》即因此而成。他的出版事業非常成功,同時作為業餘作曲家,他為鋼琴和吉他也寫了很多作品,今天主要作為教學使用。(本段介紹取自維基百科)


聊到《變奏曲》,音樂史上實在有著太多的故事可以介紹❤️

讓我們從業餘作曲家也是專業出版商的迪亞貝里(Anton Diabelli, 1781-1858),寫出了一首自認為感動天地的圓舞曲(XD),覺得非常滿意開始說起:

此時迪亞貝里突發奇想,想要當時居住在奧地利的所有主要作曲家,都來為他的圓舞曲創作一首變奏曲。這些變奏曲將出版在一本名為《愛國藝術家總集》(Vaterländischer Künstlerverein)的愛國主義書籍裡,其收益更將用於幫助拿破崙戰爭中的孤兒寡婦。

見到有出版商如此願意行善,果然許多音樂家們紛紛共襄盛舉,莫札特的弟子胡麥爾(Johann Hummel)貝多芬的弟子徹爾尼(Carl Czerny)、舒伯特(Franz Schubert)等等50位作曲家各自貢獻了一段變奏曲。甚至當時才11歲的神童李斯特(嘿嘿~鋼琴之王李斯特這時候才是神童而已喔~)也跟著師執輩們創作了一段相當炫技的變奏,儘管神童李斯特的作品並沒未包含在原始出版物中,但著實讓我們見識到他的高度潛力。

 

安東·迪亞貝里所邀約的50段變奏集結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q7wp3lNRHjk&t=221s

 

整個收錄裡,值得一提的有好幾段:

徹爾尼 Carl Czerny6:07

https://youtu.be/q7wp3lNRHjk?t=368

 

胡麥爾 Johann Nepomuk Hummel30:37

https://youtu.be/q7wp3lNRHjk?t=1838

 

 

李斯特(11歲!!! 41:51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9DFP4Q5rGL8

 

舒伯特 Schubert1:04:54

https://youtu.be/q7wp3lNRHjk?t=3713

 

魯道夫大公 Archduke Rudolf of Austria]1:04:54

https://youtu.be/q7wp3lNRHjk?t=3896

 

 徹爾尼的尾聲 – Coda [Carl Czerny](1:23:29 

https://youtu.be/q7wp3lNRHjk?t=5009

 

貝多芬一人力抗50人的偉大傑作

這首擁有33段變奏的《迪亞貝里變奏曲》變奏曲背後的故事非常有趣,已經詳述於上。

貝多芬身為作曲家的自傲與自成一格,讓《迪亞貝里變奏曲》也成為音樂史上最重要的變奏曲之一。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pAI4-9yc6kA

 

到底是誰 竟敢挑戰貝多芬?

貝多芬鬥琴的著名故事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qT8cBX893ic

 

樂譜精彩呈現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1uPyjuVieTE

 

延伸閱讀

世紀鋼琴競賽---誰是莫札特的對手?

 

Passacaglia for Violin and Cello 帕薩卡利亞舞曲

Composer: G. F. Handel (1685-1759) / Johan Halvorsen (1864-1935)

作曲家 : 韓德爾(1685-1759) / 哈佛森(1864-1935)

Violin / Ching-Yi Wei 小提琴 / 魏靖儀

Cello / Yi-Tzu Pan 大提琴 / 潘怡慈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uwVPEuMuNNg

 

巴哈:夏康舞曲

自十九世紀以來,巴赫 (J.S. Bach, 1685-1750) 就一直是備受尊崇的作曲家。他的作品充滿無與倫比的美感,讓聆賞者猶如置身在莊嚴皇宮裡,享受著平凡幸福滋味;演奏者演奏發巴赫的作品,則可從中學習各種演奏技巧,並磨練音樂詮釋能力與想像力。因此,巴赫的音樂,可說是音樂史上歷久不衰的瑰寶,〈夏康舞曲〉僅是他眾多彌足珍貴作品中的一首而已。 《夏康舞曲》(英文:Chaconne;義大利文:Ciaccona;西班牙文:Chacona)是一種起源於墨西哥、西班牙殖民地的舞曲音樂。十六世紀,夏康舞曲傳入西班牙、十七世紀開始盛行於歐洲,是音樂巴洛克時期相當流行的曲種,多用於歌劇和鍵盤樂器。此舞曲利用簡短反覆的數字低音行進作為變奏框架,低音模式每反複一次,音樂即加入變化。上方的旋律,可運用裝飾音、倒影、模進等各種創作手法變奏;低音的行進,基本上則係以主調朝屬調、下行的方式進行,強調五度循環模式。這種變奏手法與「帕薩加里亞」 (Passacaglia) 舞曲相近。 本樂曲《夏康舞曲》出自巴赫《六首無伴奏小提琴奏鳴曲及組曲》中第二號組曲,作品編號BWV1004。本組曲共有五個樂章,分別為阿勒曼舞曲 (Allemande) 、庫朗舞曲 (Courante) 、薩拉邦德 (Sarabande) 、基格 (Gigue) 與夏康舞曲 (Chaconne) 。《夏康舞曲》即是組曲的最後一個樂章。

這首d小調《夏康舞曲》為3/4拍,共有32段變奏,幾乎包含了小提琴獨奏的所有演奏技巧,其規模宏大,經常獨立於組曲被單獨提出來演奏,對演奏家的技巧與音樂表達來說,皆相當具挑戰性及考驗。樂曲開始的四個小節和聲,為整首變奏曲的基礎,各個變奏的曲風充滿變化,有宏偉、嚴肅的開端、有陰森詭異的基調、有如精靈魔鬼般的快速奔馳音群、也有緩慢行進的和弦列隊;它就像氣候陰晴不定、景象變化莫測的山谷,時而露珠晶瑩剔透閃閃發亮,時而霧氣迷濛,時而緩緩升起一道美麗雲彩,甚或陽光照耀燦爛刺眼。樂曲以d小調開始,之後進入D大調,至第25變奏才回到d小調,並回歸至開頭的莊嚴氣氛,來結束全曲。(本段文字取自奇美博物館「名曲聆賞」)

《夏康舞曲》的幾項重要特色:

  1. 為第二拍開始的三拍子舞曲,在巴洛克時期舞曲中,屬少見舞蹈節奏。
  2. 以固定低音(Basso ostinato)來呈現的變奏曲形式。
  3. 運用基本的八小節固定和聲與固定低音貫穿頭尾,並作出三十種變奏。
  4. 若以八小節為變奏基礎,四小節前後成對,連續演奏,皆有其關連性。
  5. 全曲有三十個變奏與兩個連接前後段落的短旋律,每一變奏的前四小節為前半句(Antecedent),後四小節為後半句(Consequent)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2DQYGOiaZVI&t=660s

 

莫札特:《小星星變奏曲》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xyhxeo6zLAM

 

貝多芬之精彩變奏曲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UZHbodjUMRs

 

第三號《英雄》交響曲 第四樂章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RQvE_cfXVew

 

第三號《英雄》交響曲 第四樂章 總譜版本

https://youtu.be/dTbesxdLwo8?t=2167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__SHx5bzB7o

 

第五號《命運》第二樂章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sPQAfMZGBa0

 

海頓:《皇帝》弦樂四重奏 樂譜版本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FvdZylvtocA

 

海頓:《皇帝》弦樂四重奏 音樂會版本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mBmCcSz6HWw

 

舒伯特:《鱒魚》弦樂五重奏 第四樂章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Qh155AoL_Go

 

蕭邦:莫札特《唐喬望尼》主題變奏曲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_BiMnduoOcE

 

原曲:莫札特 - 歌劇【唐•喬凡尼】La ci darem la mano(讓我們手牽著手)中文字幕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LXRdJ2dxBH0&t=97s

 

帕格尼尼:《威尼斯狂歡節》主題與變奏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DXnplJ3VgF0

 

列賓與柏林愛樂 現場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mG3vbwBz4UI&t=141s

 

大衛.蓋瑞的電影版本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0G2joT2kEzU

 

布拉姆斯:第四號交響曲第四樂章

第四樂章

變奏曲式

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 第三部分 第四部分 尾聲 - Piu Allegro
0:00 - Theme

0:13 - Var.1 Theme is broken up between horns and strings.

0:25 - V.2 The lower strings play the theme in syncopation, above which the winds begin a smooth, wondering line.

0:40 - V.3 The strings now play the theme on the strong beats, while the wondering line is now detached and more threatening.

0:50 - V.4 The first violins begin a broad, arching melody above syncopated off-beat accompaniment. The theme is in the lower strings and bassoon, played in broken octaves.

1:06 - V.5 The strings elaborate on the broad melody. The winds enter with embellishments in clashing polyrhythms.

1:18 - V.6 The contour of the broad melody is changed so that it arches downward. The accompaniment from winds is sparser.

1:31 - V.7 The violins, again taking the lead, introduce sharp dotted figures. The woodwinds provide responses. The theme in the bass also uses these dotted rhythms.

1:45 - V.8 The violins play rapid oscillation figures, ending with cascading triplet arpeggios.

1:59 - V.9 Essentially an embellished, fierier version of the previous variation.

2:14 - V.10 Very softly, the strings and winds pass the theme between each other. The music starts to lose its edge.

2:32 - V.11 Above the chords of variation 10 (now played in broken octaves by lower strings), a beautiful melody forms for a brief moment, before descending scales take us to the next variation.

2:51 - V.12 The theme is embedded in the long and beautiful, but somewhat halting flute melody. Other instruments provide short off-beat accompanying chords.

3:28 - V.13 The first variation in a major key. The soft, detached off-beat chords continue, as lines from the flute solo are transformed and passed around the orchestra. The notes of the theme are buried inconspicuously in the musical texture.

4:01 - V.14 The trombones transform the theme into a solemn chorale, broken up by expressive silences.

4:36 - V.15 The chorale continues, now with fuller orchestration.

5:10 - V.16 The previous variation is cut off mid-sentence, as the theme tragically reappears in minor in its most threatening form.

5:21 - V.17 The winds play agitated two-note phrases beginning on the weak beats. The theme is in the string tremolos.

5:31 - V.18 The string tremolos continue, but the detached phrases are replaced with broad swelling gestures.

5:42 - V.19 Strings and horns now alternate with woodwinds on detached, angular lines.

5:52 - V.20 The previous variation is developed into a line with feverish triplet motion and disorienting syncopation.

6:04 - V. 21 The tension increases greatly here, as the flutes and violins play sweeping upward scales against syncopated horn blasts that obscure the meter.

6:14 - V.22 The dynamics quiet down to pianissimo, as an oscillating triplet figuration passes through the orchestra. The winds play descending syncopated chords. The theme is nowhere to be found.

6:24 - V.23 The relation of the previous variation to the theme is revealed, as the theme distinctly reappears in the horns over a more agitated version of the oscillating triplet figuration.

6:36 - V.24 The theme is broken up between horn blasts and violins, which hang on to the triplet figuration from the previous variations. The structure is similar to variation 1 but in a drastically different mood.

6:46 - V.25 This variation is similar to variation 2, but again, much more powerful and dramatic. The wondering line is transferred to forceful violins playing in tremolo, while the rest of the orchestra outlines the theme with off-beat triplets.

6:58 - V.26 Similar to variation 3, but in a more sombre state. The oscillating triplets remain in the strings, with the brass, and later winds taking over the melody.

7:10 - V.27 The music once again manages to arrive at a major tonality. The wind section plays long two-note descends harmonized in thirds, with decorative accompaniment from the strings.

7:21 - V.28 The long two-note descends blossom into a beautiful flowing melody, with triplet accompaniment.

7:32 - V.29 This variation marks the start of the music’s tragic turn back to minor. The strings pluck a series of descending thirds on weak beats, while the rising gestures in the winds further distort the bar line.

7:43 - V.30 The descending thirds now take the foreground, played loudly on the strong beats, and in canonic imitation between violins and lower strings. The winds take over the offbeat accompaniment.

8:01 - The coda marks the point of no return. The tempo speeds up, with the theme ripping the music apart with biting dissonances and cascading string arpeggios. Diminished (sped-up) versions of the theme appear in exhilarating sequences, before a strong V – I cadence affirms the key of E minor, tragically ending the movement.

 

最後一個樂章可能是第四號交響曲,除了第一樂章外最引人注目的一段:第四樂章採用了巴洛克時期以來古老的變奏曲是「夏康舞曲」(Chaconne ),也有人認為此變奏曲式為「帕薩加里亞舞曲」(Passacaglia)。

布拉姆斯此「夏康舞曲/帕薩加里亞舞曲」樂章的主題,實際上是來自巴哈清唱劇第150號所使用的主題,稍加以輕微修改。

儘管主題看似簡單——因為其實主題與和聲之設計,本質上是從主音到主音的一個上升的音階片段,然後再回到主音——布勃拉姆斯使用這個簡單的骨架作為後續越來越複雜的主題和聲框架的基礎。

和聲總譜看第四樂章主題:

 

管弦總譜看第四樂章主題: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ajoUNA4LLKk

 

從第一個變奏開始,陸續布拉姆斯共寫了大約30段變奏,非常驚人。

這些變奏一段段地增強織度與架構的複雜,並增加了樂曲強度;彷彿不屈不撓地挑戰過去未有的變奏技法,帶著些許受到壓迫的憂鬱感病並持續不段發展。

第四樂章最後的變奏,直接進入尾聲終止式,回到e小調,首尾呼應,並與第一樂章帶來的離別、可能的的悲劇與憂鬱呼應,似乎在這深深的黑暗中,逐漸地步向虛無...

 

【BON好片】精彩樂曲介紹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PxyyVVphogo

 

巴哈:b小調彌撒⟨信經⟩(Credo) - ⟨釘在十架上⟩(Crucifixus)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hyUDe-_l6xQ

 

原 文 歌 詞
Crucifixus etiam pro nobis,
Sub Pontio Pilato,
Passus et sepultus est.
中 文 歌 詞
祂為了我們被釘在十字架上
在般雀比拉多掌權之時
受難而被埋葬

 

⟨釘在十架上⟩(Crucifixus)

半音音型運用與分析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_ak0yVKJ4l8

 

 

 

 

開卷蹦藝術.享受美好閱讀時光

☕️一杯咖啡.一點心意.支持蹦藝術☕️

 

各類合作提案,聯繫方式:

*手機:0917.670.518 
*Line:https://line.me/ti/p/LB1ro0P0AU
*E-mail:jenpin888@gmail.com

【BON音樂】白遼士:幻想交響曲簡介 Berlioz - Symphonie Fantastique

【BON音樂】白遼士:幻想交響曲簡介
Symphonie fantastique by Hector Berlioz

– 資訊整理共享於網路,一起欣賞音樂與藝術之美 –
蹦藝術 | BONART


 

1830 年,27歲的年輕作曲家白遼士(Hector Louis Berlioz, 1803-1869)在巴黎正式推出他的最新作品首演:《幻想交響曲》。在現場發放的節目單中,介紹了這是一位年輕藝術家失敗而離奇的戀愛故事,但其實聽眾們絲毫不懷疑這位「病態且具有敏感氣質的年輕藝術家」,其實就是白遼士本人XD。

這首具有五個樂章的交響曲,從充滿絕望的夢境與渴望開始,經過幻覺的舞會場景和大自然中強烈的孤獨感,經歷了一段段如小說般的旅程,非常具有特色。

這個美夢如見劣化:藝術家居然想像他殺了他的愛人並目睹了自己的處決,甚至出現一群女巫在他的墳墓上跳舞。

《幻想交響曲》雖然是一首交響曲,但卻充滿畫面感,更是許多畫家繪畫的靈感來源。

 

樂曲基本資訊

《幻想交響曲》是作曲家白遼士最為知名的交響曲作品,基於他本人的戀愛經驗,在交響曲中描繪一位具有豐富想像力與敏感的藝術家,因為對於追求愛情感到幾乎絕望,吞食了鴉片想自殺,卻因劑量不足而昏睡三天,在夢中所發師的一連串超自然並充滿特色的夢境與想像,充分反應出19世紀浪漫主義藝術家以自身經驗發想,進而在藝術創作上發光發熱的精神。

 

故事簡介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RODOzH4Q784

 

固定樂思

本交響曲也因為白遼士採取了「固定樂思」(Idée-fixe)作為藝術家愛人之主題,並貫穿全曲五樂章而成為最大特色。

 

貫穿全曲的固定樂思

除了飄忽不定的旋律之外,你聽見年輕藝術家那洶湧澎湃的心跳聲了嗎?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g6eeOIXIPjY

白遼士的音樂靈感繆思來源:哈麗特.史密森(Harriett Smithson

 

最初是在1827年9月11日,白遼士在巴黎觀看了威廉·莎士比亞的《哈姆雷特》的演出後,瘋狂地愛上了女主角歐菲莉亞(Ophelia)的飾演者:愛爾蘭女演員哈麗特·史密森(在《奧賽羅》中她則扮演黛斯德夢娜,當然在《羅密歐與茱麗葉》中,她就是茱麗葉~)。白遼士無法控制內心的情感,給她寫了無數封情書,但都沒有回音。直到劇團巡迴演出結束的1829年,當哈麗特·史密森離開巴黎時,其實兩人都沒有正式見過面。(只有白遼士的偷窺與騷擾...)

 

愛爾蘭劇團巡迴演出莎士比亞劇目節目單

 

白遼士在心情彭拜激盪之際,隨後創作出了《幻想交響曲》,以此來表達他愛情之單相思。

在整個交響曲中,哈麗特史密森有一個固定的角色主題,被白遼士稱為「固定樂思」(Idée-fixe),而哈麗特史密森的固定樂思也有許多不同變化, 例如,最後兩樂章的嚴厲敘述可以推估為因為她在白遼士作曲時,對他的斷然拒絕。

作品完成之後,史密森並未參加1830年的首演,但兩年後1832年,她聽到了這部作品的演出,終於意識到白遼士在音樂的天份與能力,兩人終於相遇並於1833年10月3日結婚。

然而,相愛容易相處難,白遼士的日益成功與哈麗特·史密森此時名氣不若以往,實際生活中的他們,婚姻變得越來越痛苦,經過多年的不幸,他們最終分居,直至史密森過世為止。 

 

好文延伸閱讀

激情交匯的歧路口—白遼士,其人及其時代

 

 

全曲卻包含五個全然獨立且具有標題的樂章。

  1. 夢與熱情(Rêveries - Passions)
  2. 一場舞會(Un bal)
  3. 園林美景(Scène aux champs)
  4. 斷頭台進行曲(La marche au supplice)
  5. 女巫安息日的夜夢(Songe d'une nuit de sabbat)

 

配器(取自維基百科)

依照工具書《管弦樂作品手冊》指示,上述之配器可簡記為"*2 *2 +2 4—4 4 3 2—4tmp+2—2hp—str"[2]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wWi3xslzeEY&t=48s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rA4WIZisLgc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ExZZXkOcJ3Y&list=PLleBmAodXIiONqza6SL6Zk9hb6SnsEokC

 

1830年音樂會現場想像繪圖

 

1830年版音樂會節目單樂曲解說(內容整理自網路)

這裡是該作品的主題,在音樂會演出當天,會出現在分發給觀眾的標題中。一個藝術家生活中的插曲(五個樂章的大型幻想交響曲)

第一樂章:兩個部份,由一個短的慢板,與不間斷地接著的一段完全發展的快板所組成(對熱情的模仿;無目標的白日夢;瘋狂的熱情和各種溫柔、嫉妒、怒火、驚恐…等等的爆發)。

第二樂章:鄉村的情景(慢板:愛情的想法和希望,籠罩在不祥的預感中。)

第三樂章:舞會(燦爛的,盛大的音樂)。

第四樂章:往斷頭台的進行曲(陰森、壯闊的音樂)

第五樂章:女巫安息日之夢

 

我的朋友,這是我如何編織我的小說,我的故事,當中的英雄你應該能立即認得出來。我想像一個有著豐富想像力的藝術家,……,第一次看到了一位符合他心目中長久以來的理想美與魅力的女性,並且瘋狂地愛上了她。此後,每當這位情人在心目中出現, 總是伴隨著一條相應的樂念,它優雅、高貴的氣質近似於他所愛的對象。這個雙重的執念/固定樂思縈繞著他不去。這就是第一個快板的主要旋律為何一直出現在交響曲的每個樂章中(第一樂章)。

在無止盡的不安後,他想像著會有一些希望,他相信自己是被愛的。有一天在鄉下, 他聽見遠方兩個牧羊人一來一往地吹著阿爾卑斯山的號角旋律。他們那種鄉村式的對話讓他陷入一場愉快的白日夢(第二樂章)。

穿過慢板的主題一會兒後,那個旋律又出現了。他去一場舞會。舞曲的喧鬧也不能讓他分心,執念/固定樂思在他心中還是揮之不去,在燦爛的華爾茲中,珍愛的旋律讓他心跳了起來(第三樂章)。

在一陣絕望中,他服下了鴉片,麻醉的藥效沒有殺死他,反而引起了恐怖的景象。身處其中,他相信自己殺死了他的情人,而被判刑,正被帶到斷頭的刑場,並且目睹了自己被處刑。往斷頭台的進行曲。由劊子手、軍人和農民們組成一隻龐大的隊伍。結尾時, 執念/固定樂思短暫地出現,像是最後一絲對情人的回憶,終究被致命的一擊所打斷(第四樂章)。

不久,他被一大群恐怖的妖魔和巫師包圍著,他們齊聚來慶祝安息夜。他們從四陎八方過來。最後這個旋律抵達了。在此之前,它只以優雅的外貌出現,可是如今,它已經變成一段低級的酒吧旋律,輕浮、拙劣。愛的對象來到安息日,參與犧牲者的葬禮。她不過是個花蝴蝶,只適合出現在狂歡的場合中。儀式開始了,鐘聲緩慢、反覆地敲著, 這些地獄來的傢伙全部拜倒在地。一個詩班唱起〈震怒之日〉的聖歌,其他兩個合唱團滑稽地模仿著它。最後,安息日的圓舞旋轉著,在最激烈的頂點中,和〈震怒之日〉混合在一起,景象就此結束。

 

1845年版音樂會節目單樂曲解說(內容整理自網路)

請 注 意

作曲家的意圖,是要在音樂性的範圍內,發展一位藝術家生活中的各種情況。在不借助歌詞的情況下,該器樂戲劇的概要係需要預先作解釋。因此,接下來的標題應被視為一部歌劇的念白,用來帶入每個樂章,以激起其中的個性和表情。

 

第一部份.夢、熱情

作者想像到一位年輕的音樂家,困擾於一種道德病,一位知名的作家曾將這種病稱為「熱情的波浪」。該音樂家初次見到一位女性,她全身上下帶有的理想魅力,正是他所夢寐以求,因而瘋狂地愛上了她。說也奇怪,珍愛的影像只要一旦出現在藝術家的心中,伴隨而來的就是一段音樂的想法,其個性熱情,而且高貴、靦腆,好像他賦予他情人的那些特點。

該旋律的反映出來的影像和樣式,在他的心中纏繞不去,像是一個雙重的執念/固定樂思。這即是為何開始於第一個快板的旋律,持續地出現在交響曲的每一個樂章。感傷的夢之狀態,被一陣無來由的欣喜給打斷,進入狂亂的熱情,混雜著狂怒、嫉妒的舉動,回到了溫柔、淚水及宗教的慰藉之中,係第一樂章的主旨。

 

第二部份.一場舞會

該藝術家發現自己身處一個極為眼花撩亂的情景中,在宴會的喧鬧中,在對自然之美的沉思中;可是到處,在城裡、在鄉下,情人的身影出現在他眼前,為他的心帶來不安。

 

第三部份.鄉村情景

他身處晚間的鄉下,遠遠地聽見,兩個牧羊人對話般地吹奏著阿爾卑斯山的號角旋律;田園風格的二重奏、景色、風撩過樹梢的微微沙沙聲響,以及近來懷有的些許希望,全部一起發生,帶給他不尋常的帄靜,卻賦予他想法更生動的顏色。他沉思於他的隔離; 他希望他的孤獨很快結束。……可是萬一她欺騙了他!希望和恐懼的交織、快樂的想法籠罩在不祥的預感下,組成此慢板的主題。最後,一位牧羊人再度吹起了號角曲,另一位卻不再回應……遠處的雷聲……孤獨……寧靜。

第四部份.往斷頭台的進行曲

確定了他的愛不被接受,藝術家服下鴉片自殺。由於麻醉的劑量太輕而不致死,卻讓他陷入一場充滿恐怖景象的睡夢中。他夢到他殺了他愛的人,因而被判刑,正被帶到斷頭的刑場,並且目睹了自己被處刑。隊伍朝著進行曲的聲音行進著,那聲音時而幽暗, 時而猛烈,時而燦爛、時而嚴肅,低沉笨重的腳步聲,直接地接入了最嘈雜的喧鬧。進行曲的尾聲,四小節的執念/固定樂思再度出現,像是最後一絲對情人的回憶,被致命的一擊所打斷。

第五部份.安息日之夜夢

他看到自己身處安息日中,一群駭人的鬼怪、巫師、各式各樣的怪獸,齊來參加他的葬禮。奇怪的噪音、呻吟、爆出的笑聲,以及的遠遠傳來的哭聲,似乎和其他哭聲應答著。愛的旋律又出現了,可是它失去了高貴和靦腆的個性;它不過就是一個舞曲的旋律,低級、輕浮、怪誕;原來是她,前來參加這場安息日……她的到場伴隨著一陣野獸般的歡呼……就這樣地加入這個魔鬼的狂歡……葬禮的喪鐘,嘲弄地模仿著〈震怒之日〉主題。

 

在白遼士所設定的音樂會演出方式裡,上述的樂曲解說標題必須要發給現場音樂會的觀眾們,並且為不可省略之重要步驟,用意係讓全體觀眾在欣賞作品時,能對作品的五樂章架構與內容有充分理解。

 

第一樂章樂譜分析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vOgW4tKmNDQ

 

第二樂章樂譜分析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kbdL_nr_cac&t=14s

 

第三樂章樂譜分析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ZJFUcRFbGZI&t=18s

 

第四樂章樂譜分析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JNxncVlf2TE&t=16s

 

第五樂章樂譜分析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CVB7_F166TE&t=93s

 

〈震怒之日〉聖歌主題

使用於第五樂章第127小節起。(第一次用全音符,第二次用二分音符,然後再以八分音符呈現)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RMZPdSo2qUQ&t=26s

 

第五樂章(演奏+解析)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0gKWsy6myh4

 

完整樂譜版本欣賞

1. Rêveries – Passions (Daydreams – Passions) 00:00

2. Un bal (A Ball) 13:57

3. Scène aux champs (Scene in the Fields) 20:24

4. Marche au supplice (March to the Scaffold) 35:20

5. Songe d'une nuit du sabbat (Dream of a Witches' Sabbath) 39:46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rA4WIZisLgc&t=457s

 

音樂會版本欣賞

00:00 - Début du concert

00:35 - 1er mouvement : Rêveries – Passions (Largo)

15:08 - 2ème mouvement : Un bal. Valse (Allegro non troppo)

22:09 - 3ème mouvement : Scène aux champs (Adagio)

39:53 - 4ème mouvement : Marche au supplice (Allegretto non troppo)

44:27 - 5ème mouvement : Songe d’une nuit de sabbat (Larghetto – Allegro)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5HgqPpjIH5c&t=944s

 

《幻想交響曲》台灣優質音樂解說製作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QeKJUGkaTgc

 

 

開卷蹦藝術.享受美好閱讀時光

☕️一杯咖啡.一點心意.支持蹦藝術☕️

 

各類合作提案,聯繫方式:

*手機:0917.670.518 
*Line:https://line.me/ti/p/LB1ro0P0AU
*E-mail:jenpin888@gmail.com

【節慶長笛樂團】2023年8月日本川崎國際長笛年會-活動專頁

【節慶長笛樂團】2023年8月日本川崎國際長笛年會-活動專屬網頁
Taiwan Festival flute ensemble 2023 Japan Flute Convention in Kawasaki

 

2023年8月,節慶長笛樂團再次受邀日本兩年一度的國際長笛年會🎉

歡迎所有愛好音樂的朋友

“本次活動更歡迎喜愛長笛演奏的朋友們加入,與我們一同練團,前往日本與世界其他國家音樂家們交流演出!”

有意願以各種形式參與我們今年日本音樂旅行的朋友們,歡迎以LINE訊息與我們聯繫討論。

 

如何加入我們?

本次除了節慶長笛樂團團員,亦開放所有欲與我們一同赴日演出的長笛演奏者們:無論您是長笛愛好者、長笛音樂班、系學生,或者帶團老師有意願帶學生一起加入,我們將依據您的演奏程度,從精緻長笛重奏、中低音長笛團到百人長笛家族樂團合奏,歡迎您以LINE聯繫樂團音樂總監周欣穎老師,了解各項資訊。

音樂總監周欣穎老師之聯絡LINE,歡迎加入聯繫進一步細節

 

樂器部分,長笛始終是我們的主軸。近三年來,節慶長笛樂團除固定長笛團員外,固定編制更增添八位中音長笛十位低音長笛專業打擊演奏低音號已全面升級為長笛家族樂器合奏樂團,全團登場的充沛的中低音和聲,更適合演奏各類大型音樂作品與多元風格曲目;

本次日本演出之大團樂曲將從巴洛克風格之韓德爾《皇家煙火》,到知名管樂團改編樂曲詹姆斯.巴恩斯 《阿瓦瑪》序曲與管弦樂大作 - 西貝流士《芬蘭頌》,充滿爵士魅力的《粉紅豹》組曲~每首作品勢必都將精彩無比。

本次2023年日本長笛年會音樂之旅,長笛、單簧管薩克斯風低音管大提琴等中低音樂器,也都非常歡迎一同加入我們喔~

檔案照:2019年8月23日節慶長笛樂團日本福岡市ACROS音樂廳全團大合照

2023年日本長笛年會各項資訊

年會時間:2023年8月18日 - 20日

*官方公告8月17日為日本長笛協會舉辦日本長笛大賽時間,當天並無對外行程

節慶長笛樂團正式行程從8月18日上午10:30於昭和音樂大學集合開始,8月20日閉幕式音樂會後正式結束。

每位團員可自由決定何時抵達日本與年會結束之後何時離開,自由度高。

活動費用

  1. 來回機票與住宿。
    →建議提早預定
  2. 節慶長笛樂團團練費用。
    →至少參與樂團一期團練
  3. 日本長笛年會參加費。
    →此為日本長笛協會規費,待公告
  4. 個人食衣住行。
    →要奢華 or 精打細算~您自由決定❤️
P.S. 
行程建議
本次日本長笛年會演出行程之去、回程時間,均可自由決定,但請預留「8月18-20日三天為節慶長笛樂團行程。樂團建議各位團員「機+酒」請儘早預訂,以取得各航空公司與住宿飯店較優惠之早鳥價格,並請務必於8月18日上午10:30出現於會場集合領取參加證

 

節慶演出曲目與規劃

本次赴日演出,節慶長笛樂團為台灣長笛合奏團代表團,將於8月19日晚間19:00-20:30於昭和音樂大學音效極棒的「百合堂音樂廳」演出全場音樂會,目前規劃以「精緻重奏小團+家族長笛樂團大團」兩種編制分為兩大部分演出。

*下為暫定曲目,如曲目有更動亦會隨時更新

小團曲目

*中低音長笛團:探戈《女人香》
Carlos Gardel: Por Una Cabeza

*葛利格:《霍爾堡組曲》選粹
Edvard Grieg: Experts from "Holberg Suite"

*比才:歌劇《卡門》組曲
Georges Bizet: "Carmen" Suite

*台灣民謠組曲
Taiwanese Folk Song Suite

 

大團曲目

*韓德爾:管弦組曲《皇家煙火》選粹
G. F. Handel: Experts from "Music for the Royal Fireworks" HWV 351

*詹姆斯.巴恩斯: 《阿瓦瑪》序曲
James Barnes: Alvamar Overture

*西貝流士:《芬蘭頌》
Jean Sibelius: Finlandia

*亨利.曼西尼:《粉紅豹》音樂組曲
Henry Mancini: The Pick Panther Suite 

 

節慶長笛樂團演出音樂廳:百合堂

百合堂為昭和音樂大學中的知名中型音樂廳,音響性高雅細緻,更能展現長笛合奏團各種精緻的演奏細節,非常期待這次日本長笛年會特別為我們安排的美妙演出場地❤️

 

2023日本長笛年會地點:昭和音楽大学

2023年日本長笛年會地點訂於已有80年悠久歷史之昭和音楽大学,位於日本神奈川縣川崎市,也就是灌籃高手櫻木花道、流川楓、大猩猩赤木、三井壽與宮城良田所屬之湘北高中籃球隊所在之神奈川縣喔~

嘿嘿...筆者已經開始想著音樂會之後要到哪裡去玩惹XD

 

日本部落客對於神奈川縣介紹專文

神奈川10個方便通勤至東京的車站街區

 

鄰近東京卻擁有截然不同的民俗風情

小田急線  新百合ヶ丘駅  ※全ての急行停車駅

▶ 新宿駅から  22分
(小田急線 快速急行利用時)
▶ 渋谷駅から  25分
(下北沢駅乗換 井の頭線急行・小田急線快速急行利用時)
▶ 川崎駅から  35分
(登戸駅乗換 南武線快速・小田急線快速急行利用時)
▶ 横浜駅から  44分
(大和駅乗換 相鉄本線特急・小田急線快速急行利用時)
▶ 八王子駅から 42分
(町田駅乗換 横浜線快速・小田急線急行利用時)
▶ 小田原駅から 56分
(海老名駅乗換 特急ロマンスカー・小田急線快速急行利用時)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dCjqn8vLqzQ

 

以本次年會的住宿選擇來說,我們建議選擇新宿區的飯店。

為什麼呢?首先從年會會場「新百合ヶ丘駅」搭車到最熱鬧的「新宿駅」只需22分鐘。

新百合ヶ丘駅」區域的飯店選擇非常少且均價較高(物以稀為貴),目前幾乎已經沒房可訂;而「新宿駅」鄰近的飯店選擇最多,從最便宜划算的膠囊旅館到最豪華昂貴的頂級住宿均有,任君選擇~且新宿區四通八達,要到東京的任何地方都方便, 作為本次在日本參加年會期間的主居留地,進可攻退可守,無論是參加年會或要做任何延伸行程都最方便喔~

 

下方推薦2022年起,東京最值得您造訪的十大新開幕景點: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luMBS_haN1I

 

推薦閱讀

【2023東京新宿景點】到東口朝聖3D巨貓!新宿周邊新景點及購物情報整理

 

獨特的音樂旅行.充實滿滿

節慶長笛樂團每次獲邀赴日本長笛年會演出,除了安排團員們增加全新的國際表演體驗,開拓音樂視野與國際交流,我們以演出+旅遊的獨特方式,探索日本不同的城市與街道點點滴滴、美食與歡樂歡聚,每次的一期一會,都讓我們都倍感期待~

檔案照:2019年8月23日節慶長笛樂團日本福岡市ACROS音樂廳全團大合照

 

日本長笛年會介紹

成立於1966年的日本長笛協會,其宗旨在於促進所有長笛專業人士的交流,分享資訊。首任會長為台灣長笛界也相當熟悉的長笛家吉田雅夫(Masao Yoshida)先生。

日本官方長笛協會官方網頁:
http://japan-flutists.org/en/introduction/

 

JFA年會 舉辦方式與內容

日本長笛年會每兩年於全日本不同城市舉辦,年會豐富的內容包括:長笛大賽(Competitions)、專題演講(Lectures)、樂器工作坊(Clinics)、名家與長笛樂團音樂會(Concerts)與長笛品牌製造商之樂器展覽(Exhibitions by flute makers),是全亞洲最具規模也是歷史最悠久的長笛年會。

 

開催内容:

オープニングセレモニー
コンクール(ソロ、アンサンブル、ピッコロ)
コンクール入賞者披露演奏会
室内楽コンサート(スーパーアンサンブル、NFAアンサンブル)
九州交響楽団演奏会(ファイナルコンサート・コンチェルト演奏会)
古楽演奏会
全国フルートオーケストラ&アンサンブルフェスティヴァル
講演、公開レッスン
ワールド・フルートオーケストラ演奏会 講演、公開レッスン
講演、公開レッスン
ワークショップ 小中高生体験セミナー
楽器展示ブース
売店、日本フルート協会総会
街角ライブ

活動內容:以Google翻譯直譯XD

開幕式
各項比賽(獨奏,合奏,短笛)
比賽Concours獲獎者表演音樂會
室內樂音樂會(超級樂團,NFA樂團)
交響樂團音樂會(決賽音樂會+協奏曲音樂會)
古樂音樂會
國家長笛樂團和合奏節
講座,開放課
世界長笛管弦樂團音樂會講座,開放課程
講座,開放課
工作坊中小型體驗研討會
樂器展覽攤位
商店,日本長笛協會大會

節慶長笛樂團 ⋅ 樂團介紹

節慶長笛樂團由知名音樂家林仁斌擔任團長與樂團指揮,周欣穎老師擔任樂團首席與音樂總監。藉由舉辦各式音樂會與文化藝術交流活動、邀請國內外音樂家參與,以多元化及各式長笛音樂與精采活動互相結合,宗旨在於發揚各式音樂、培養優秀音樂人才、推動國內外音樂活動、促進國內外音樂文化交流。

檔案照片:2018年8月份《暑假瘋長笛~快速學習 Let’s play!!!》活動照片
檔案照片:2018年8月份《暑假瘋長笛~快速學習 Let’s play!!!》活動照片

節慶長笛樂團介紹

音樂總監.首席:周欣穎

 

樂團團長 ⋅ 指揮:林仁斌老師

 

節慶長笛樂團 歷屆參與日本長笛年會照片

2015年於日本濱松(Hamamatsu)長笛年會

檔案照片:2015年8月份《節慶長笛樂團JFA日本濱松國際長笛年會演出》音樂會紀念活動照片

 

2017年於日本川崎(Kawasaki)長笛年會

檔案照片:2017年8月份《節慶長笛樂團JFA日本川崎國際長笛年會演出》音樂會紀念活動照片

 

檔案照片:2017年8月份《節慶長笛樂團JFA日本川崎國際長笛年會演出》音樂會紀念活動照片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x7dIhTt1JNc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NQ3zpct92kY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dKHfMNrfVVo

 

音樂總監周欣穎老師之聯絡LINE,歡迎加入聯繫我們🥂

音樂總監周欣穎老師之聯絡LINE,歡迎加入聯繫我們

 

 

最近活動

2022年末節慶長笛樂團聖誕Party音樂會

 

各團合照

 

 

 

 

 

 

 

 

農曆年後樂團已開始籌辦赴日本年會的各項事務🌟

本網頁為2023年日本川崎國際長笛年會-活動專屬網頁,未來均在此網頁維持更新,請大家隨時鎖定~

 

快樂、正確地吹奏長笛~歡迎加入節慶長笛樂團:

快樂的團練日常

 

團員們好聽又可愛的團練影片

https://youtu.be/nT_itsKAYmo

 

https://youtu.be/6doM-KfPmso

 

https://youtu.be/QCIyAdwjHXY

 

節慶長笛樂團

💖每星期固定團練與精彩音樂內容
詳情請按 這裡→持續招募新團員

 


【BON音樂】淺談白遼士交響詩:《哈洛德在義大利》(Harold en Italie)

【BON音樂】淺談白遼士交響詩:《哈洛德在義大利》
Hector Berlioz: "Harold en Italie"

– 資訊整理共享於網路,一起欣賞音樂與藝術之美 –
蹦藝術 | BONART


一首由中提琴擔任主奏樂器的交響曲

1832年的白遼士畫像

1832年的白遼士畫像

 

白遼士:哈洛德在義大利
Hector Berlioz: Harold in Italy

美酒、鮮血、喜怒交織,相互陶醉,美樂至成。(Wine, blood, joy and rage miingle in mutual intoxication and make music together)~白遼士就是以如此詞彙描述他這首以中提琴為主奏樂器之交響詩《哈洛德在義大利》

樂曲邀約由來是1833年,音樂史上最重要的小提琴家之一:帕格尼尼(Niccolo Paganini)因為獲得了一把非凡的史特拉底瓦里(Stradivarius)中提琴,因為想要一曲能與樂器比美之新曲,他希望白遼士能為他量身定做譜寫新曲。

但當帕格尼尼之後看到白遼士的初稿時,卻因樂曲不似協奏曲,無法讓中提琴獨秀與舞台上而更近似於交響樂,因而感到很失望。

帕格尼尼說:「我希望能在舞台上連續獨奏演奏」。

「但白遼士將這首曲子寫得更像是一首交響樂,僅其中一些段落以中提琴獨奏為特色。」

於是帕格尼尼失望卻友善地拒絕演奏這首曲子。

然而,五年後當他親自出席樂曲演出音樂會現場​​聽到這部作品的演奏時,帕格尼尼在現場被音樂感動到無以復加,讚賞不絕,認為白遼士在音樂造詣上遠遠超越自己,令他無比雀躍。

 

慷慨贊助白遼士

白遼士(Hector Berlioz, 1803–1869)應帕格尼尼之邀,為他量身訂做中提琴與樂團獨奏曲《哈洛德在意大利》(Harold in Itaty),帕格尼尼卻以為不夠炫技而不列為常備曲目。(筆者補充:當時帕格尼尼獲得一把史特拉第瓦里製作的頂級中提琴,卻發現「沒有適合的中提琴曲目可以拉」,在聽過白遼士的《幻想交響曲》(Symphonie fantastique) 以後,帕格尼尼對他的作曲才華大為讚賞,便邀請白遼士為自己創作一首「中提琴協奏曲」。 沒想到帕格尼尼在看過樂曲的手稿以後卻感到失望,他認為中提琴炫技的程度不夠高,表現的機會也不夠多,超過三分之一的時間獨奏家只能站在台上聽著管絃樂團演奏...這,果然太不『帕格尼尼』啦XD)

但晚年的帕格尼尼欣賞過白遼士《哈洛德在意大利》現場音樂會後,大受感動。他告訴白遼士,這是他這輩子聽過最感動的音樂,並大大恭維白遼士是貝多芬以後最偉大的作曲家,會後更親吻了白遼士之手,讓作曲家備感榮幸。

 

作曲家的回憶

根據白遼士的回憶,故事是這樣的:「帕格尼尼得到一把頂級中提琴,於是煽動我寫了《哈洛德在意大利》。雖然之前已經演出過好幾次,不過他都沒有來,所以其實他對這首作品還不是很熟悉,那天音樂會是第一次聽到。

音樂會剛結束,我大汗淋漓、筋疲力盡到渾身發抖,這時帕格尼尼帶著他的兒子阿基利斯來到樂隊邊門探望我,一邊誇張地比畫著。由於他最終死於喉部感染,這時他幾乎完全失聲了,只有周圍環境極度安靜時,他的兒子才能聽到他的隻字片語,然後猜測他要說什麼。他對孩子做了個手勢,孩子爬上一張椅子把耳朵湊近他的嘴,仔細地聽著。

然後阿基利斯下來,轉身對著我說:“先生,我爸爸想讓我告訴您,他生從來沒聽過令他如此感動的音樂會。您的音樂完全征服了他,他簡直想跪在地上感謝您。”聽到這些奇怪的話,我感到很尷尬,但帕格尼尼抓住我的手臂,掙扎地發出聲音:“是的,是的!”他把我拖上了舞台,那兒還有許多樂手,他當場跪下,吻了我的手。我無須描述當時我是多麼驚惶失措,只要敘述事實就夠了。」

 

幾天後,經濟狀況不佳的白遼士收到來自帕格尼尼的大額捐款兩萬法郎,更是讓他訝異地無法置信,感激在心。晚年的帕格尼尼也許感受到白遼士音樂內涵,在作曲的領域遠超過自己的才華,相信就是這種惜才之心,讓他如此喜愛白遼士。

 

樂器解說篇

什麼是中提琴?

維基百科:中提琴頁面

 

小提琴與中提琴.身材比一比

中提琴的體積比小提琴大了約七分之一,定弦音高亦不同:(小提琴:G-D-A-E)(中提琴:C-G-D-A)。以同尺寸的樂器來說,中提琴比小提琴價格稍貴一點點,大約1.25倍,但當然以實際不同品牌各自定價為主,此為一般來說之狀況。

 

中提琴樂器介紹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oHR_wn1Fe9M

 

作為比較,小提琴介紹登場~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KGKcugEEAlk

 

接下來更進一步,交響樂團中的小提琴 Violins in Orchestra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seKiFlBcoPQ

 

接著,是樂團中的中提琴解說影片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ndTUvSEpS0M

 

管弦樂家族樂器音域對照表

 

關於首演

《哈洛德在義大利》首演於1834年,巴黎。當時應邀擔任中提琴獨奏音樂家,是當時知名的中提琴家克雷蒂安.烏爾漢(Chrétien Urhan, 1790-1845),他是當時巴黎歌劇院樂團中提琴首席,也是作曲家與管風琴演奏家。根據資料,克雷蒂安.烏爾漢使用的樂器是特別製作的五弦中提琴。

 

樂曲簡說

本段文字取自「法廣網站」,附上連結供參考

《哈洛德在意大利》是音樂史上的名作, 靈感來自拜倫的長詩《恰爾德·哈洛德遊記》(Childe Harold’s Pilgrimage)。拜倫的長詩一共四章。詩人熱切關注人民的鬥爭,焦慮着人民未來的命運與前途,懷抱着從事英雄事業的理想。詩人在哈羅爾德的形象里,反映出自己生活與性格的某些特點:高傲冷漠,放蕩不羈,對上流社會的憎惡和鄙視等。

柏遼茲的中提琴協奏曲“哈羅爾德在意大利”也有四章。第一樂章是“哈羅爾德在山中”。開頭略帶憂鬱的賦格段展開,如同一個漫步在山中的人的思索,大自然的美景撫慰了他的心靈,他逐漸感覺到周圍一草一木的溫柔,最終感受到心中平靜然而巨大的歡樂,中提琴演奏的代表哈羅爾德的固定樂念,最終也加入到象徵了另一段歡樂的賦格段當中。

第二樂章標題是“朝聖者的進行曲”。樂隊描繪了唱着晚禱緩緩行進的朝聖者的隊伍,中提琴固定樂念在中段的進入,就好像一個在旅館中輾轉難眠的旅行者,聽着外面的歌聲,獨自默念的祈禱。這一個樂章靜謐如同夜的音樂,很多人都認為是伯遼茲最動人的音樂,連幻想交響曲中描繪的夏日黃昏都無法超越。

第三樂章是登山者的小夜曲。樂隊演奏的是意大利民歌風格的旋律,純樸濃郁的木管模仿了意大利的風笛。田園風光,固定樂念形成了對位,相互纏繞,結束在一片迷失的安寧當中。

第四樂章是“強盜的縱酒狂歡”,類似於幻想交響曲當中的巫魔會。中提琴回憶前面樂章的動機,屢次被粗野的打斷,樂隊逐漸陷入了瘋狂和混亂,但是中提琴堅定而勇敢地回到了朝聖者的進行曲的主題。中提琴在結尾演奏的代表哈羅爾德的固定樂念,但這一絲鄉愁,結束了整個旅程。

樂章介紹

第一樂章:慢板(哈洛德在群山間,憂鬱、幸福與歡樂的場景)

第一樂章概述了概述了從憂鬱到幸福,最終到歡樂的過程。樂章開始時,由平靜逐漸發展,木管樂器不確定的旋律逐漸瀰漫著不安定的氛圍,中提琴出現,完整地呈現為哈洛德主題,即「固定樂思」(Idée fixe)。樂章情緒繼續上升到歡快的狀態,充滿活力的、不屈不撓的快板緩和下來,中提琴保持固定的意念,在加速的勢頭使樂章結束之前,它現在適合另一個賦格曲。

3:38)中提琴出現「固定樂思」(Idée fixe)

https://youtu.be/SGkzjX6A1-s?t=217

第二樂章:稍快板(朝聖者的進行曲)

第二樂章是「朝聖者的進行曲」,以其大膽的轉調而著稱,每個轉調都以兩個鐘聲的敲響為標誌。樂曲就由靜謐的號角聲與弦樂極弱ppp長音開啟。

本樂章靜謐如同夜晚之音樂,很多人都認為是白遼士最美而動人的音樂之一,甚至認為連《幻想交響曲》中描繪的鄉林美景都無法超越。

https://youtu.be/SGkzjX6A1-s?t=993

第三樂章:相當快的快板(亞布魯茲來的山村居民給他戀人的小夜曲)

第三樂章描寫著登山者的小夜曲。樂團以具有義大利民歌風格的旋律,純樸濃郁的木管樂器在愉快的節奏之下,模仿了類似風笛的多重複音旋律,並帶來令人愉悅的田園風光。中提琴將再次演奏具有變化的「固定樂思」(Idée fixe),整個樂章在非常平和且具有山區號角音樂風格的溫暖中結束。

https://youtu.be/SGkzjX6A1-s?t=1536

第四樂章:瘋狂的快板(強盜們的狂歡,前述情景的追憶)

第四樂章以具有爆發力的表現直接將樂曲帶入具有「強盜的縱酒狂歡」之意向,風格也接近於《幻想交響曲》第五樂章的女巫夜之夢狂亂場景。由中提琴所代表的主人翁代表著明確的第一人稱,數次被樂團的強奏粗魯地打亂,隨著一次又一次的狂亂,樂曲也漸漸失控,進入一連串的瘋狂之中。最後在銅管演奏的激烈風格中,作曲家的的懷舊回憶也將結束,中提琴回到「朝聖者進行曲」與哈洛德之「固定樂思」的陳述之後,結束全曲。

https://youtu.be/SGkzjX6A1-s?t=1932

 

 

音樂會演奏版本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Q4NC4E5RXik&t=510s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l6hNb6ywDHA

 

 

開卷蹦藝術.享受美好閱讀時光

☕️一杯咖啡.一點心意.支持蹦藝術☕️

 

各類合作提案,聯繫方式:

*手機:0917.670.518 
*Line:https://line.me/ti/p/LB1ro0P0AU
*E-mail:jenpin888@gmail.com

【BON音樂】蹦藝術週二講堂《人生不可錯過的美妙音樂》- 不可錯過的弦樂五重奏音樂

【BON音樂】蹦藝術週二講堂《人生不可錯過的美妙音樂》- 不可錯過的十首弦樂五重奏音樂
Top 10 wonderful String Quintet

– 資訊整理共享於網路,一起欣賞音樂與藝術之美 –
蹦藝術 | BONART


蹦藝術音樂講堂由旅法知名音樂家林仁斌,也是蹦藝術藝術網站執行長規劃並擔任主講。

結合蹦藝術網站豐富多元的系統化資料,林仁斌老師輕鬆幽默的上課內容與清晰俐落的口條,多年來深獲各界肯定,並與國家兩廳院、衛武營國家文化藝術中心、苗北藝文中心、NSO國家交響樂團、長榮交響樂團、高雄市交響樂團、大人社團等各單位合作各式音樂講座,年演講場次超過200場,是台灣超人氣音樂欣賞名家。

音樂的面向極其廣闊,也間接影響我們腦部活動很大。經由專家研究,當欣賞美妙音樂而感動時,大腦的「獎賞中樞」會產生反應,分泌出「多巴胺」,給予我們愉快的感受。

在蹦藝術音樂講堂充滿特色與循序漸進的主題規劃之下,您將發現欣賞古典音樂、理解各種作品類型,都將為您的生活中帶來更豐富愉快的感受;您所需要做的,就是悄悄地埋下這快樂的種子,坐進講堂,好好欣賞每一場知識與含金量滿滿的專屬演講。

古典音樂 X 精彩繽紛美好人生

在蹦藝術音樂講堂,您將體驗到:

❶ 全面認識古典音樂世界.從基礎到進階
❷ 深入了解音樂史、專有名詞到作曲家故事
❸ 沈浸式課堂解說.艱澀知識一次融會貫通
❹ 老師與粉絲互動Q&A,從傳道授業到解惑

→2023年最新系列請由此進

 

課程主講人:

 

人生海海,更有著許多不可錯過的美好音樂

由蹦藝術林仁斌老師為您精選四堂成為一系列之各種「滄海桑田.人生絕不錯過的美好音樂」

「人生不可錯過的美妙音樂」系列(四)
日期:  2022/12/27、2023/1/3、1/10、1/31

一、不可錯過的十首小提琴音樂
二、不可錯過的十首中提琴音樂
三、不可錯過的十首大提琴音樂
四、不可錯過的十首低音大提琴音樂

「人生不可錯過的美妙音樂」系列(五)
日期: 2023/2/7, 2/14, 2/21, 3/7     

一、不可錯過的十首長笛音樂
二、不可錯過的十首單簧管音樂
三、不可錯過的十首雙簧管音樂
四、不可錯過的十首低音管音樂

「人生不可錯過的美妙音樂」系列(六)
日期: 2023/3/14, 3/21, 3/28, 4/11   

一、不可錯過的十首豎琴美妙音樂
二、不可錯過的十首弦樂四重奏音樂
三、不可錯過的十首弦樂五重奏音樂
四、不可錯過的十首極致室內樂音樂

 

【課程資訊】
課程時間:每週二下午2:00-4:00
課程時數:一系列四堂課、每週上課一次。
上課地點:鳴石音樂空間(台北市中正區仁愛路二段34號5F,近捷運東門站)

【課程費用】
單堂-   $700
單系列(四堂) $2,680 (九五折)

 

報名網頁QR Code


弦樂五重奏

如果讓你投票,選出一首音樂史上最偉大的弦樂五重奏,你會怎麼選擇呢?

讓我們先來看一個國外的網路投票結果

 

有一首曲目,毫無懸念地拿到破半數高達59.1%的第一高票,那就是:

  • 《鱒魚》五重奏(The Trout Quintet)

永恆、精彩的紀錄片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VNBiJcsnJ6M

 

Schubert - Piano Quintet in A major, D. 667 "Die Forelle" (Menahem Pressler, Quatuor Ebène)

https://youtu.be/0YNcI_SzADg?t=1381

 

德弗札克:《美國》弦樂五重奏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Ao_wZQdyFDc

 

德弗札克:鋼琴五重奏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eFMV63zy-Xk

 

Mozart, String Quintet in C, K.515(樂譜版本)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VI7WBFPqTWg&t=5s

 

Mozart, String Quintet in C, K.515(音樂會版本)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WdgJbFbgBmk&t=7s

 

Mozart, String Quintet in G Minor, K.516(樂譜版本)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RWsgnZZrZQ&t=58s

 

Mozart, String Quintet in G Minor, K.516(音樂會版本)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hEFu9iV0Zxw

 

Beethoven, String Quintet in C, Opus 29(樂譜版本)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bCP__hmuHnA

 

Beethoven, String Quintet in C, Opus 29(音樂會版本)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LWWw3ab5wuk

 

Schubert, String Quintet in C, D. 956(樂譜版本)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DJ-vroCJvzo&t=19s

 

Schubert, String Quintet in C, D. 956(音樂會版本)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Dc3iX7x73JY

 

Mendelssohn, String Quintet #2 in B-flat, Opus 87(樂譜版本)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lh8CyFpro2I

 

Mendelssohn, String Quintet #2 in B-flat, Opus 87(音樂會版本)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lydkq14kJoU

 

Brahms, String Quintet #2 in G Major, Opus 111(樂譜版本)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C4_SalrSmbA

 

Brahms, String Quintet #2 in G Major, Opus 111(音樂會版本)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mVwp1dzc4Ok

 

Vaughan Williams, Phantasy Quintet(樂譜版本)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Lf34-mLQYvs

 

Vaughan Williams, Phantasy Quintet(音樂會版本)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QGMVS9Zk3tI

 

 

音樂講座場地

鳴石音樂空間

 

地址:100台北市中正區仁愛路二段34號5F(近「東門」捷運站)

鳴石音樂空間是位於台北市區的一個充滿復古氣息的小型表演場地。展演空間可以容納50人,備有Kawai平台琴、投影等影音設備,適合舉辦沙龍音樂會、音樂欣賞、錄影及講座等各種藝文活動。

 

精緻.溫暖.樂迷專屬的藝文空間

 

明亮.舒適的觀眾席(全自由席)

 

 

 

開卷蹦藝術.享受美好閱讀時光

☕️一杯咖啡.一點心意.支持蹦藝術☕️

 

各類合作提案,聯繫方式:

*手機:0917.670.518 
*Line:https://line.me/ti/p/LB1ro0P0AU
*E-mail:jenpin888@gmail.com

【BON音樂】台灣歐洲文化論壇 - 交響一生.談作曲家 - 古斯塔夫.馬勒(林仁斌)

【BON音樂】台灣歐洲文化論壇 - 交響一生.談作曲家 - 古斯塔夫.馬勒(林仁斌)
Introduce Gustave Mahler

– 資訊整理共享於網路,一起欣賞音樂與藝術之美 –
蹦藝術 | BONART


 

主辦單位

臺灣歐洲聯盟中心 、臺灣大學歐盟卓越中心、臺灣大學外文系歐語學群、清華大學外語系

協辦單位

中華民國(臺灣)歐洲研究協會、清華大學全球處、臺灣西班牙語學會

活動地點

台灣大學社科院梁國樹國際會議廳

議程

112 年 3 月 25 日(六)14:00-14:30

貴賓致詞

臺灣歐洲文化論壇召集人張淑英

歐洲代表

團體照暨中場休息

14:30-16:30

臺灣歐洲文化論壇 24「歐洲古典音樂作曲家的藝術生涯」

主持人:

蔡倩玟 高雄餐旅大學食創所專任教授

與談人:

劉惠芝(東華大學音樂學系專任教授)

題目:鋼琴之王李斯特的歐洲漫遊歲月

林仁斌(蹦藝術網站執行長)

題目:交響一生.談作曲家 - 古斯塔夫.馬勒

蔡倩玟(高雄餐旅大學食創所專任教授)

題目:蕭邦的鋼琴藝術與歐洲經歷

16:30- 結語

張淑英 臺灣大學外文系教授兼臺灣歐洲文化論壇召集人

 

主講人:林仁斌(蹦藝術網站執行長)

 

摘要

古斯塔夫.馬勒(Gustav Mahler, 1860-1911),這位一生專注在交響曲創作的奧國/捷克作曲家,是在偉大交響樂作曲家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 1770-1827)之後,能持續創作出深刻而具大編制交響作品的偉大作曲家。在他最知名最具震撼力的第二號交響曲《復活》最終樂章,我們似乎聽見人生最深切的吶喊;而從欣賞他的音樂過程中,你更將經歷音樂能量的無比震撼。

馬勒曾經自述:「交響曲必須包含整個世界,必須包含萬事萬物的聲音。(A Symphony must be like the world, it must embrace everything)

本文從作曲家生平切入,談馬勒的家庭起源、工作歷程、音樂特色與深刻影響後世的各種現象。

綜觀馬勒一生的創作生涯,他不斷地在交響樂的各種創作技法中將音樂推展至極致,例如:音樂情緒的表達、交響曲的長度、管弦樂團編制的運用、演奏力度對比的極緻化(極強、極弱)、調性的使用與不和諧音的數量、音樂動機的處理、自身藝術歌曲創作與交響化的再運用等等,這些都是仔細研究馬勒之後得到得驚人結論。

 

包含萬事萬物之聲的交響作品

如果我們進一步仔細探究馬勒的音樂,在十九世紀末的浪漫後期年代裡,他的音樂不但前無古人,更彷彿像是為了迎接下一次黎明前的破曉,如果這世間真有人能寫出宇宙運行的聲音,這位作曲家可能就是馬勒。

而研究馬勒的音樂,在現代,是一門顯學,更是一門從交響曲延伸至宇宙萬物之聲的音樂生命哲學 對於馬勒的音樂創作,理解與認識他的生平與生命歷程是必要的;許多出現在交響曲中的號角聲,以及是特定的音程與主題,甚至使用藝術歌曲做為創作靈感旋律來源,到獨特的生死哲學,都是我們認識這位晚了幾乎半世紀才被世界肯定的作曲家的重要線索。

 

一切.從頭說起

當欣賞馬勒第一號交響曲《巨人》,在樂曲剛開始時的幾個五度動機與弦樂鋪陳的和聲,聽起來像極了貝多芬第九號交響曲~某種程度來說,這是馬勒正在向貝多芬致敬。

 

第一號交響曲《巨人》馬勒手稿

 

馬勒第一號交響曲 V.S. 貝多芬與布拉姆斯

馬勒第一號 第一樂章(樂譜版本)

https://youtu.be/ypClfhEwwCw

 

貝多芬:第九號 第一樂章

https://youtu.be/ixpfgm_xxSE

 

布拉姆斯第二號 第四樂章34:45起

https://youtu.be/HCkSpCh4Wcw?t=2083


 

他似乎正在告訴大家:我的第一號,在精神上同樣延續自貝多芬的交響曲,以及他的當代前輩:布拉姆斯。

但明顯地,馬勒創作的交響曲的意圖與野心,似乎更加深而遠。

這段第一號交響曲開頭音樂,管弦樂團同時呈現的最高音與最低音域,就橫跨了整整七個八度!馬勒不但造就了非常寬闊的聲音,更具體展現出「交響曲必須包含整個世界,必須包含萬事萬物的聲音。」

在他的交響曲中,我們不但聽見世界萬物的聲音,更似乎也聽見他的兒時回憶:山區的牛鈴聲、軍樂隊鼓號樂器聲,都來是兒時成長的回憶。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YnfhInZLmUQ&t=2676s

 

而成長過程,家庭的不和睦,甚至雙親的爭執與弟妹的早夭,也讓他的音樂有時充滿不安與快樂並存的矛盾感;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U5A5tFyXQio

 

往往在美妙的旋律出現後突然被洶湧而至的巨大聲響打斷,彷彿人生處在極樂階段時,卻時時警惕著即將來到的不安,甚至預感著自己將遭逢不幸或磨難。

https://youtu.be/ypClfhEwwCw?t=2149

 

這些典型「猶太人苦惱」的特質,也有些人說可能是馬勒個人的神經質。雖看似難以理解,但隨著現在對於馬勒的研究越來越豐富,我們越來越能感同身受,因為這些音樂中呈現的時時苦惱而煩憂、喜樂卻害怕失去一切的不安全感,都與他的生活、生命歷程有著深深的關聯。

 

根據馬勒妻子艾瑪(Alma Mahler, 1879-1964)的回憶提到,「馬勒作曲時需要絕對的安靜」,而且「他的耳力非常好」「什麼聲音都聽得見」,作曲時甚至對於些微的打擾,經常會怒不可抑。另外他還曾經說過:「湖會對我說話」,這或許解釋了為什麼馬勒的幾間作曲小屋,總是緊鄰山水,大自然圍繞。

 

馬勒第一個作曲小屋 位於Attersee湖畔(1893-1896)

 

 

環湖風景

 

第二個左曲小屋 位於Wörthersee(1900-1907)

 

環湖好風光

 

馬勒第三個左曲小屋 位於Toblach(1908-1911)

1907年,馬勒與妻子來到,看上這邊鄰近森林與山區的靜謐氛圍,便在這邊建立了第三座作曲小屋

 

Gustav Mahler "Komponierhäuschen" in Toblach, - situation in 2011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Ar-KkCKuy4w

 

長得很像警衛亭的馬勒作曲小屋XDD

 

馬勒的出身與工作

馬勒出生在猶太裔的家庭,他的家鄉在屬於是奧地利帝國的波希米亞東部今捷克境內;馬勒一家屬於一個不太受歡迎的的德語小社群,而且又是社群中不太受歡迎的猶太人。馬勒的雙親一共生育了14個孩子,馬勒排行第二,八個兄弟姊妹夭折,僅有4個存活,童年的家庭不安處境與兄弟姊妹的夭折,也間接影響了馬勒一直以來的無歸屬感。

1878年,從維也納音樂學院畢業後,馬勒開始在歐洲許多歌劇院中擔當過指揮,不斷歷練,逐漸邁向他心中的至高目標:回到維也納!

馬勒音樂生涯的主要工作是的擔任樂團指揮,在一步步邁向維也納宮廷歌劇院指揮的的職業生涯裡,經歷許多職位,更因為每一個職務的歷練,造就他最終登上當時歐洲指揮工作的頂峰。

筆者簡單整理馬勒自青年起至擔任維也納宮廷劇院指揮的工作經歷:

1883-85年 任職卡塞爾的宮廷樂長

1885-86年 轉任布拉格德國歌劇院第二指揮

1886-1888年 成為萊比錫歌劇院的第二樂長

1888-91年 匈牙利布達佩斯歌劇院樂團指揮

1891-97年 國立漢堡歌劇院樂團指揮(接續漢斯.馮.畢羅的位置)

1897年-1907年擔任維也納宮廷歌劇院指揮(現維也納國立歌劇院)

*在維也納期間,馬勒還擔任了維也納愛樂的指揮(1898-1901年)

1908-1909 美國大都會歌劇院音樂總監

1909-1911 美國紐約愛樂首席指揮

 

優異的指揮能力.當代之最

在眾多史料與評論裡,馬勒的指揮能力傑出,能夠準確理解樂曲,即使因為大量排練總讓樂團團員抱怨,但他帶領樂團成員,總能演奏詮釋出讓觀眾讚賞無比的音樂會。

 

當代的偉大指揮家漢斯.馮.畢羅(Hans von Bülow, 1830-1894)與作曲家布拉姆斯(Johannes Brahms, 1833-1897)都曾經表達過非常讚賞馬勒的指揮才能;尤其馬勒後來能夠順利接任維也納宮廷歌劇院總監職務,布拉姆斯的強有力的背書推薦,更是馬勒成為接任維也納宮廷歌劇院總監的關鍵因素。

 

馬勒擅長研究總譜,理解作曲家的想法。在馬勒活躍的年代,他指揮歌劇與管弦樂時活靈活現的神韻與豐富的肢體動作,更被許多畫家捕捉、躍然紙上。可惜的是,那是一個還沒有錄影影像紀錄的年代,我們無法從紀錄片裡真正看到馬勒最受當時人們喜愛指揮百態。

 

馬勒接任維也納宮廷歌劇院總監職務之後,晉身至歐洲音樂界最高地位,創造了維也納的「黃金十年」,帶領當時樂界一片頹廢而不知未來「世紀末的哀愁感」中,邁向新局。

世紀末維也納是指19世紀末期奧匈帝國首都維也納在文化上的繁榮景象。這一時期,猶太人在維也納的文化舞台上大放異彩。廣義的世紀末維也納則包括至1938年德奧合併為止,起源自維也納的對世界產生重大影響的政治、經濟和文化諸潮流。一般認為,世紀末維也納的出現是奧匈帝國在政治上地位相對減輕,使得人們的關心轉移到文化領域的結果。世紀末維也納的碩果包括了美術上的維也納分離派、折衷主義建築、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學、奧地利經濟學派等,橫跨多種多樣的領域。雖然世紀末維也納隨著奧匈帝國的解體和自由主義時代的終結而土崩瓦解,然而世紀末維也納在19至20世紀之交的人類文化史上擁有極為重要的地位。(本段文字取自維基百科
GIA3525703 Gustav Mahler conducting, from 'Jugend', 1910 (litho) by Schmidhammer, Arpad (1857-1921); © Giancarlo Costa.

 

要完整理解馬勒的作品, 如只是一直反覆聽音樂,可能是不夠的。

你必須試著認識這位音樂家的成長過程、生平與工作際遇、愛情、身體健康與晚年面對不斷襲之而來打垮英雄的每一次重擊(女兒感染猩紅熱過世、心臟疾病令他健康受損、太太外遇等等),才能越來越理解為何他的作品總伴隨著兩極化的爭議... 因為,他的音樂,就是這一生的縮影...

 

馬勒與妻子Almar

 

世間最美的情書

第五號交響曲 第四樂章 稍慢板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75YmlDR92UQ

 

電影【馬勒,獻給妻子的柔板】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ITKYjKbdBIc

 

馬勒與大女兒Maria、小女兒Anna的合照(1905)

 

妻子Almar與兩個女兒

 

難得的全家福照片

 

第二號交響曲.復活

什麼是死後的世界?

生命的意義是什麼?

 

延伸閱讀

https://bonart.com.tw/mahler-symphony-no-2-resurrection/

 

創作背景解析 - 可愛動畫:

https://youtu.be/E0SKvJjuoTA

 

第五樂章

必先逝去.而後復活

速度同諧謔曲(In the tempo of the scherzo)

「再次地,我們又要面對可怕的問題了,氣氛和第三樂章結束時一樣。可以聽到呼喊者的聲音。所有生存之物的末日已經到來,最後的審判即將到來,恐怖之日已降臨到我們身上。大地顫抖,墳墓裂開,死者復活而無休止地前進。這個地球的萬物生靈,無分大小,國王和乞丐,正義之士和無神論者都在向前進。祈求憐憫和寬恕的呼聲環繞耳際,聽起來很可怖。哀號逐漸變得更加可怕。我們的感官拋棄了我們,隨著永恆審判者的靠近,所有意識都消失無蹤。最後的終局響起了天啟的號角。在接下來令人毛骨悚然的寂靜中,我們幾乎無法辨認出一隻遙遠的夜鶯,這是塵世生活的最後顫抖的迴音響響。接著,我們聽見聖徒和天上合唱的輕柔聲音唱出:『復活,是的,你將復活!』然後神在他所有的榮耀中出現。接著一道奇妙的光芒直向我們的心射來。一切都是平靜而幸福的。我們將見證:沒有審判,沒有罪人,亦無正義之人,不分巨大與微小;沒有懲罰,也沒有獎勵。一種無與倫比之愛,讓我們充滿了幸福的感知,也照亮了我們的存在。” ——古斯塔夫·馬勒

Once more we must confront terrifying questions, and the atmosphere is the same as at the end of the third movement. The voice of the Caller is heard. The end of every living thing has come, the last judgment is at hand and the horror of the day of days has come upon us. The earth trembles, the graves burst open, the dead arise and march forth in endless procession. The great and the small of this earth, the kings and the beggars, the just and the godless all press forward. The cry for mercy and forgiveness sounds fearful in our ears. The wailing becomes gradually more terrible. Our senses desert us, all consciousness dies as the Eternal Judge approaches. The last trump sounds; the trumpets of the Apocalypse ring out. In the eerie silence that follows, we can just barely make out a distant nightingale, a last tremulous echo of earthly life. The gentle sound of a chorus of saints and heavenly hosts is then heard: “Rise again, yes, rise again thou wilt!” Then God in all His glory comes into sight. A wondrous light strikes us to the heart. All is quiet and blissful. Lo and behold: there is no judgment, no sinners, no just men, no great and no small; there is no punishment and no reward. A feeling of overwhelming love fills us with blissful knowledge and illuminates our existence.” - Gustav Mahler

 

第五樂章歌詞翻譯

德文歌詞 中文翻譯 英文翻譯
女高音與合唱

—FRIEDRICH KLOPSTOCK

Aufersteh’n, ja aufersteh’n wirst du,
Mein Staub, nach kurzer Ruh!
Unsterblich Leben
Wird der dich rief dir geben.

Wieder aufzublüh’n wirst du gesät!
Der Herr der Ernte geht
Und sammelt Garben
Uns ein, die starben.


— 馬勒歌詞

女中音

O glaube, mein Herz, o glaube:
Es geht dir nichts verloren!
Dein ist, was du gesehnt!
Dein, was du geliebt, Was du gestritten!

女高音

O glaube:
Du wardst nicht umsonst geboren!
Hast nicht umsonst gelebt, gelitten!

合唱
Was entstanden ist, das muß vergehen!
Was vergangen, auferstehen!

女中音與合唱

Hör' auf zu beben!
Bereite dich zu leben!

女中音

O Schmerz! Du Alldurchdringer!
Dir bin ich entrungen!

女高音與女中音

O Tod! Du Allbezwinger!
Nun bist du bezwungen!

Mit Flügeln, die ich mir errungen,
In heißem Liebesstreben,
Werd' ich entschweben
Zum Licht, zu dem kein Aug' gedrungen!

合唱

Sterben werd' ich, um zu leben!
Aufersteh'n, ja aufersteh'n wirst du,
Mein Herz, in einem Nu!
Was du geschlagen,
Zu Gott wird es dich tragen!

女高音與合唱

克魯普斯托克讚美詩《復活》

復活,是的,你將復活
我的塵土,在短暫歇息後
不朽的生命!不朽的生命!
召喚你的,要賜於你!

被種下的你,要再次開花!
收穫之主前來
將死去的我們
收集成捆!


— 馬勒歌詞

女中音

噢!要相信,我的心!噢!要相信
這一切不是徒勞無功!
是你的,的確,你所渴望的是你的
你所喜愛的、你所爭奪的是你的!

女高音

噢!要相信:
你的出生不會白費
你沒有白活、不會白白受苦!

合唱

生者,必須死滅!
死者,必會復活!

女中音與合唱

停止顫抖!
準備,迎接新生!

女中音

噢!無孔不入的痛苦
我已從你那掙脫!

女高音與女中音

噢!無堅不摧的死亡
如今你已被征服!

乘著我為自己掙得之雙翼,
在熱烈的愛的追求之下,
我要飛升,
飛向人所未見的光!

合唱

我將死去,如同我將復活
復活,是的,你將復活,
我的心,在轉瞬間!
你所奮鬥的,
要領你回到神那裡去!

女高音與合唱

克魯普斯托克讚美詩《復活》

Arise, yes, you will arise from the dead,
My dust, after a short rest!
Eternal life!
Will be given you by Him who called you.

To bloom again are you sown.
The lord of the harvest goes
And gathers the sheaves,
Us who have died.


— 馬勒歌詞

女中音

O believe, my heart, oh believe,
Nothing will be lost to you!
Everything is yours that you have desired,
Yours, what you have loved, what you have struggled for.

女高音

O believe,
You were not born in vain,
Have not lived in vain, suffered in vain!

合唱

What was created must perish,
What has perished must rise again.

女中音與合唱

Tremble no more!
Prepare yourself to live!

女中音

O Sorrow, all-penetrating!
I have been wrested away from you!

女高音與女中

O Death, all-conquering!
Now you are conquered!

With wings that I won
In the passionate strivings of love
I shall mount
To the light to which no sight has penetrated.

合唱

I shall die, so as to live!
Arise, yes, you will arise from the dead,
My heart, in an instant!
What you have conquered
Will bear you to God.

 

第五樂章音樂會現場(6:10合唱團進入)

生者,必須死滅!
死者,必會復活!

https://youtu.be/_ZqRKLbW5_s?t=371

 

伯恩斯坦版本(最後四分鐘)

乘著我為自己掙得之雙翼,
在熱烈的愛的追求之下,
我要飛升,
飛向人所未見的光!

https://youtu.be/m0C3Qy7TmME?t=5105

 

馬勒《復活》- 指揮也瘋狂

https://youtu.be/OoZdwam7wgw

 

第六號《悲劇》的獨家木槌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C889ZDNH22o

 

更多的木槌...XD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66ihI7Ijry8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v-yylTEx474

 

三重無國籍的無奈

即使功成名就,但因猶太身份處處遭受刁難而必須傾盡畢生之力與之拼搏才能在這世間謀得容身之地的絕望,讓馬勒曾說出:「我最大的敵人,是我的猶太身份」,也曾留下「三重無國籍」的感嘆,他說:「我是一個三重無國籍的人,奧地利人說我出生在波希米亞,德國人認為我是奧地利人,而世界上的其他人,則認定我是猶太人。不管哪一個地方,都勉強地收容了我,可是卻沒有一個地方真正歡迎我...我是一個三重無國籍的流浪者...」

馬勒的名言「我的時代終將來臨!」,出自1902年2月16日,寫給妻子艾瑪的信中。馬勒寫道:「他(理查·史特勞斯)的時代結束後,我的時代才會來臨。我多麼希望能夠親眼見到這一刻,並且有妳在我身旁陪伴!」

馬勒是對的,只是他的時代要再等五十年之後,才真正降臨。

在他逝世一百多年之後的現在,馬勒狂熱現象已成顯學,全球都是馬迷,也印證了馬勒曾說的「別人擁有當代,然而我卻掌握了未來!」

這句話看似豪語,但二十一世紀的現在,馬勒的時代,確實已然到來!

 

2023年5月 歐洲最盛大馬勒音樂節.在萊比錫

蹦藝術X緣點旅行社.獨家年度音樂活動


蹦藝術 Podcast 專題精選

S2 EP8|談馬勒與他的交響人生(上)

 

S2 EP8|談馬勒與他的交響人生(下)

 

 

【附錄】馬勒全部作品與創作時間

來源:馬勒基金會(Mahler Foundation

 

開卷蹦藝術.享受美好閱讀時光

☕️一杯咖啡.一點心意.支持蹦藝術☕️

 

各類合作提案,聯繫方式:

*手機:0917.670.518 
*Line:https://line.me/ti/p/LB1ro0P0AU
*E-mail:jenpin888@gmail.com

【苗北講堂】2023上半年系列(三)交響轉捩點:談貝多芬建構的九座高峰與現象

【苗北講堂】2023上半年系列(三)交響轉捩點:談貝多芬建構的九座高峰與現象
Miaobei Art Center X BONART 2023-1-3

– 資訊整理共享於網路,欣賞音樂與藝術之美 –
蹦藝術 | BONART


課程主軸:

交響樂~樂話古今✨

橫亙古今的美妙交響樂.與您共饗

苗北藝術學苑2023不缺席! 再次邀請超人氣音樂導聆人─ ─ 林仁斌老師,用精彩的故事,帶您輕鬆悠遊古典音樂美妙的領域,瞬間化身音樂欣賞達人。 本系列講座以「交響樂~樂話古今」為主題,邀請古典音樂愛好者由淺至深地進入交響曲的美妙世界,以講座穿越時空,帶領學員感受、認識並理解交響曲一脈相承的宏偉結構與百年歷史。

 

課程詳細資訊

時間 _ 2023-03-12 ( 日 ) ~ 2023-04-23 ( 日 ) 10:00 ~ 12:00

地點 _ 視聽中心

費用 _ $100元/堂 ;早鳥體驗(3/26前)6堂 $450元

指導單位 _ 苗栗縣政府

主辦單位 _ 苗栗縣苗北藝文中心

授課教師 _ 林仁斌(超人氣古典音樂欣賞名家、蹦藝術執行長)

一、因應現行防疫規範,學員上課均需全程配戴口罩;並遵守本中心防疫措施相關規定,違反規定將無法入場上課。

二、課程相關事宜洽詢:活動企劃部曾小姐037-612669轉511/cctseng@miaobeiac.org

交響轉捩點:談貝多芬建構的九座高峰與現象

3月26日(日) 10:00-12:00

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1770-1827)出生於德國,創作九大交響曲,除了建立震古爍今的高度,更成為後世難以超越的高峰;而貝多芬的交響曲,除了承先啟後,在交響樂的發展中劃出一道美妙的二分線,讓後續浪漫時期的保守派與激進派各承其音樂風格跟進,百花齊放而至昂霄聳壑。本場講座帶您一同經歷一位極具想象力,充滿激情和力量的大師—貝多芬超凡的交響人生。


主講人|林仁斌

蹦藝術 | BONART 執行長

知名長笛演奏、指揮、撰文、演講與音樂攝影之全方位音樂家 旅法知名音樂家林仁斌自2001年自巴黎師範音樂院(École Normale Supérieure de paris)學成返國後,以長、短笛演奏、室內樂及樂團指揮活躍於國際音樂節與國內外音樂廳;演奏專輯出版有《夜間咖啡館》、《妳的我的》、《華麗聚焦-雙長笛與鋼琴的歌劇院之夜》、《華麗聚焦II-卡門》(林仁斌&周欣穎)《動物狂歡節》….等。 現為音樂藝文網站「蹦藝術|BONART」執行長與Podcast古典音樂節目《蹦藝術》主持人,深受各界樂迷喜愛。多年來撰文拍攝訪問音樂家,更以文字與攝影見長,每年演講場次超過百場;為國家交響樂團、長榮交響樂團與國家兩廳院、苗北藝文中心等各單位邀約之音樂講座策展、音樂導聆與撰稿人,更是公認的超人氣音樂欣賞名家。


報名資訊與報名方式

繳費資訊

◎線上報名,點選上方「馬上報名」,填寫完google表單後,完成繳費。
◎臨櫃報名,至苗北藝文中心服務台填寫報名表,並完成繳費。
◎郵寄報名,填妥報名表(請自本頁面下方下載),並且完成繳費,將報名表郵寄至苗栗縣竹南鎮公園路206號苗北藝文中心(信封請註明:111-1苗北講堂)。
◎電子郵件報名,填妥報名表(請自本頁面下方下載)並完成繳費,將報名表寄至:cctseng@miaobeiac.org,主旨:112-1苗北講堂,即完成報名。

◎ 現場繳費:請攜帶報名表至苗北藝文中心服務台
◎線上匯款:
戶名:苗栗縣苗北藝文中心
銀行:臺灣土地銀行頭份分行(0050212)
帳號:021-051-051-316

 

注意事項

1、退款規定:課程進入報名行政流程繳費後,因故不克參加者,需配合規定,於活動開始前14個工作天提出申請(票券效期開始日期起算),退票將酌收票價10%的行政手續費用,逾期恕不受理。

2、活動延期:若因天災等不可抗力因素(如:颱風),主辦單位將告知補辦日期或退款事宜。並保留修改活動內容,以及終止課程之權力。

3、講座以收費報名辦理,每堂未達上限人數,將告知退款事宜。並保留修改活動內容,以及終止課程之權力。

4.因應疫情配合政府措施,學員需全程佩戴口罩、禁止飲食。

課程形式配合中央防疫指揮中心指示滾動式修正,如採線上課程,將以「Google Meet」軟體上課;敬請各位學員一同共學、共好!藝起做好防疫措施,提供一個安心、安全的場域,迎接藝文生活。

竭誠歡迎您的參與~一起享受音樂與藝術之美💕


  • 課程重點:貝多芬生平、作品介紹與音樂欣賞 

貝多芬的一生充滿了戲劇性,從年輕時的雄心抱負,到不得不正視耳聾的多舛命運,雖然挫折接踵而至,但對音樂滿懷使命的他,仍留下了許多人類永恆遺產的珍貴作品:他的九大交響曲每首都是經典、32首鋼琴奏鳴曲被譽為「鋼琴的新約聖經」、弦樂四重奏更寫出前無古人的里程碑。被稱為「樂聖」的他,也讓我們看見了超越生命中種種磨難的韌性,用音樂永遠留在世人心中。

 

貝多芬閉目畫像(Carl Schorn 繪製)

照片取自「Beethoven-Haus Bonn, B 2600」

 

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 1770年12月16日-1827年3月26日),1770年出生於萊茵河畔的德國波昂,他的祖父、父親都曾經在當地的宮廷下擔任歌手,祖父更在1761年升任為樂長,在貝多芬三歲的時候去世。

血統

(基本資料整理於網路與維基百科,並附上超連結方便檢索)

路德維希·范·貝多芬原籍南尼德蘭(今比利時梅赫倫鎮的法蘭德斯族人。曾祖父Michael van Beethoven是梅赫倫鎮的法蘭德斯人,曾祖母Marie Louise Stuyckers是南尼德蘭(今比利時)另一族瓦隆族人,兩人之子(即貝多芬祖父)Ludovicus van Beethoven生於梅赫倫。外祖父Johann Heinrich Keverich與外祖母Anna Clara Westorff都生於神聖羅馬帝國的特里爾選侯國(今屬德國萊因蘭地理大區)的科布倫茨。貝多芬本人生於神聖羅馬帝國的科隆選侯國首府波昂(今德國萊因蘭地理大區)。血統而言,貝多芬是75%日耳曼人,18.75%比利時法蘭德斯人,6.25%比利時瓦隆人。
貝多芬的祖父,也同名路德維希·范·貝多芬,20歲時遷居波昂,在科隆選帝侯宮廷內當一位樂隊長。父親約翰則是一位唱詩班男高音。母親瑪麗亞·馬達琳娜·凱維利希(Maria Magdalena Keverich)是宮廷御廚的女兒,在嫁給約翰之前曾結過一次婚並有一子,但前夫與兒子皆早逝。她與貝多芬之父約翰婚後曾在1769年8月2日產下一子,名路德維希·瑪麗亞·范·貝多芬(Ludwig Maria van Beethoven)。

 

貝多芬在很小的時候就顯露出他的音樂天分,當時莫札特因為「音樂神童」稱號紅便了全歐洲,所以貝多芬的父親想要效法莫札特的父親,也將貝多芬訓練成「音樂神童」,如此一來他不但能向別人炫耀一番,又能同時增加收入;因此在貝多芬五歲的時候就教他拉小提琴,並且請樂團指揮奈弗(Christian Gottlob Neefe, 1748-1798)來教授貝多芬鋼琴,但11歲時,貝多芬因為父親財力不濟而被迫從學校輟學。

奈弗不但傳授巴赫的平均律鋼琴曲給他,也協助貝多芬發表自己的鋼琴作品。

1783 年,奈弗曾寫道:「他應該在藝術修養方面得到更多的幫助,如果他能堅持不懈,一定會成為莫札特第二。」

貝多芬14歲〈1784年〉時, 奈弗更引薦貝多芬成為宮廷的助理管風琴師和中提琴手,一年後擔任宮廷演奏管風琴。我們可以說這位音樂老師在貝多芬音樂生涯的早期,對於他的幫助是最大的。

 

年少時期的貝多芬畫像

神童識英雄

1787 年,貝多芬獨自前往維也納拜訪莫札特。據說莫札特給了貝多芬一個主題, 讓他即興作曲演奏,貝多芬的演奏無疑打動了莫札特,莫札特說道:「注意這年輕人,日後他會揚名天下。」

 

19世紀繪畫:貝多芬於1787年於維也納為莫札特演奏情景圖(畫家 August Borckmann 繪製)

最可惜的是,貝多芬因為母親的病危消息必須返回波昂,而與莫札特道別。此一別已是天人永隔,兩人再也無法見面,因此我們更惋惜這兩位天才再也沒有能相互激盪之可能。

母親逝世之後,父親酗酒越發變本加厲,貝多芬必須在教堂和劇院的樂隊擔任中提琴手,以賺取家庭年生活費,照顧爸爸及2位年幼的弟弟。

以下將貝多芬生平簡單分為三大時期:

傳統承襲時期(1792-1803年)、創作成熟期(1803-1813年)與生涯晚期(1813-1827年)。

 

傳統承襲時期(1792-1803年)

(基本資料整理於網路與維基百科,並附上超連結方便檢索)

1803年的貝多芬

 

1792 年,貝多芬決定離開故鄉波昂,正式定居於維也納,開始發展音樂事業。他先後曾與海頓(Franz Joseph Haydn 1732-1809)、約翰.賢克(Johann Schenk, 1753-1836)、阿布雷茲貝格(Johann Georg Albrechtsberger, 1736-1809)與沙利耶里(Antonio Salieri, 1750-1825)等大師學習作曲。(沒錯~沙利耶里就是電影《阿瑪迪斯》裡面那位沙利耶里XD)

之後貝多芬在洛布科維茲公爵(Prince Joseph Franz Maximilian Lobkowitz, 1772-1816)、魯道夫大公(Archduke Rudolph, 1788-1831)、 卡爾.范.李奇諾夫斯基親王(Karl Von Lichnowski, 1756-1814)等貴族的贊助下, 以獨立音樂家之姿逐漸在維也納尊定了名聲。貝多芬出色之鋼琴演奏與即興能力讓他快速地得到所有人的認識。之後,藉由布勞寧夫人的推薦,貝多芬認識了華德斯坦伯爵,華德斯坦很欣賞貝多芬的音樂和才華,所以他就成為貝多芬的第一位贊助人,給了貝多芬相當多的鼓勵和幫助,使得貝多芬有機會接觸到各種音樂,對往後的創作有相當大的幫助。

 

第一號交響曲解析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L8HEN7JZ4r4

 

 

交響曲誕生與「海利根施塔德遺書」 (Heiligenstädter Testament)

30歲時,貝多芬寫出第一首交響曲;1802年,貝多芬再完成第二號交響曲。

此時期他已遭耳疾之苦,因此寫下著名的「海利根斯塔特遺書」(Heiligenstadt Testament),內容淒切動人。

 我決心掃除一切障礙,我相信命運不會拋棄我,我恐怕需要充分估量自己的力量,我要扼住命運的咽喉。

 

 

「海利根斯塔特遺書」中文翻譯:

「啊,世人!你們認為我或者說我對懷著敬意,脾氣古怪,是一個厭世者,這對我是何等地不公平!你們不瞭解隱藏在外表下的原因。從童年時代起,我就有著一副心腸,來感受出於善意的溫情,甚至我還懷著要做一番偉大事業的心願。但是,請想想,六年來我處在何等絕望的境地。庸醫的治療使我的病情更為惡化,我年復一年懷著好轉的希望,但都落了空⋯我畢竟不能對人大聲說:喂,請說大聲點!你得向我叫喊,因為我是個聾子!啊,我怎能承認,我身上的一種感官出了毛病。這種感官在我理應比別人完美。這感官在我身上曾經是高度完美的,完美的程度過去或現在我的同行中很少有人能與之比擬。哦!我可不能承認。所以,你們如果看到我這個一向愛和你們一起相處的人躲開你們,就必須請你們原諒。要是我在這時候被人誤解,我的不幸就使我倍加痛苦。我已得不到與人交往的樂趣,已不再能與人進行深入而微妙的交談,已不再能與人互吐衷腸。幾乎完全孤獨!⋯⋯我像一個流放者那樣生活著。一旦接近人群,我就感到萬分害怕,惟恐我的疾病有被人發現的危險。

我瀕於絕望,差一點我只用自殺來收場。是藝術,只是藝術留住了我。啊!在我尚未感到把我的使命全部完成之前,我覺得我是不能離開這個世界的。」

延伸閱讀:貝多芬的遺書

 

第二號交響曲解析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Qd2JkdUSVEc

 

創作成熟期(1803-1813年)

(基本資料整理於網路與維基百科,並附上超連結方便檢索)

18、19世紀之交,法國大革命震動著歐洲大陸,本就搖搖欲墜的神聖羅馬帝國更是因此而走向歷史的終點,德意志民族在等待統一的時機。此時登上歷史舞台的拿破崙,首先以維護共和、捍衛革命的面目出現,一時間成為很多青年心目中的「普羅米修斯」,是革命的代表和革命原理的傳播者。據說早在1798年,法國駐維也納大使貝爾納多特將軍曾建議貝多芬為拿破崙寫上一曲,但貝多芬並未為之全力以赴,而是先在1802年(一說1800到1801年)創作了芭蕾舞音樂《普羅米修斯的創造》(作品43),有應和這種波拿巴熱的意味。但是,其編舞者維加諾卻讓貝多芬失望了,普羅米修斯的英雄氣概在舞台上並未得到充分表現。於是,有共和、民主和自由追求的貝多芬就要用自己的雙手,告訴世人,甚至是拿破崙本人,他心目中的英雄是何等形象;為此誕生的,正是E♭大調第三號交響曲

 

第三號交響曲封面

 

第三號交響曲完成於1804年,在此,貝多芬的作曲動機與之前的海頓、莫札特相當不同:其作品不再是應某位有錢的侯爵,或為一個上流社會的小群體而寫,此時的貝多芬乃是出自個人的心聲、願望、激情和世界觀去創作,獻給的是「永恆(的世界)」和「人類」。相比起以前,其作品在大眾面前被奏響,而作曲者自己則退居幕後,這樣的創作高度是前所未見的。在這樣的脈絡下,第三號交響曲的篇幅也是無比宏大,其演奏時間達45分鐘左右,正是因為當中包含了比以往命題作曲更多的精神內涵,不但是當代音樂史、交響曲發展史上最宏大的器樂作品,更是貝多芬自己創作史上的轉折點。

 

第三號交響曲紀錄片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J5zFitBASEw&t=4s

 

第三號交響曲解析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XQ4wIL_g5dc&t=879s

 

接下來的創作時期中,貝多芬陸續寫出了多首不朽作品:第四與第五號交響曲《命運》op.67(1807)、歌劇《費岱里奧》op.72(Fidelio, 1805)、第六號交響曲《田園》op.68(1808)、第七號交響曲op.92(1811-12)、 第八號交響曲 op.93(1811-12)、鋼琴奏鳴曲《熱情》op.57(1804)第五號鋼琴協奏曲 op.73(1809)、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op.61(1806)等等,作品,貝多芬已經完全奠定了其作曲家之偉大名聲。

 

第四號交響曲解析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jjUOy-OTVvU

 

第五號交響曲解析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7ujEAN2s27s

 

延伸閱讀

https://bonart.com.tw/all-about-beethoven-symphony-no-5-2-2/

 

生涯晚期(1813-1827年)

(基本資料整理於網路與維基百科,並附上超連結方便檢索)

1813年起,貝多芬逐漸進入了嶄新的創作領域,也就是他一生中的第三階段

 

這幅是德國畫家史蒂勒(Joseph Karl Stieler)於1820年創作之貝多芬肖像,據說作曲家自己非常滿意,也同時是全世界流傳最廣之貝多芬畫像:

 

第六號交響曲解析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JX87Ie8Fphw

 

第七號交響曲解析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XhRMdXAtUAo

 

第八號交響曲解析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e-vb4AaFMQA

 

延伸閱讀

不不聽聽貝多芬第八號?

在第三時期起,貝多芬的耳聾讓他逐漸進入自我的世界裡,他的創作更富於實驗性,音樂中也含有更深的思想與哲理。他的學生,知名鋼琴家與教育家徹爾尼(Carl Czerny, 1791-1857)曾說:「貝多芬的第三種風格起始於他逐漸耳聾的時期,這導致他最後三首鋼琴奏鳴曲的獨特風格,出現了許多不協調的和聲音。」

1818年,貝多芬寫下了《漢馬克拉維/槌鍵鋼琴奏鳴曲》op.106,這首奏鳴曲標誌著新一輪創作靈感的開始;此後的貝多芬,似乎在精神面上起了變化,此後的作品不但外在規模宏大,形式難以預測,情感則反而愈發內向、深邃。

 

貝多芬《漢馬克拉維/槌鍵鋼琴奏鳴曲》op.106與出版商往返之樂譜校訂手稿:

 

但從貝多芬《合唱交響曲》、《莊嚴彌撒》等作品中,我們可發現他心中那偉大而崇高的意境,可以說是以達音樂至高至美的境界。

1819 年,貝多芬已經完全失聰。

人生行至最後階段,雖然享有成功的作曲家盛名。據說當他行走在維也納街上,不斷地有行人會與他行禮致意,但貝多芬的家庭生活卻是一團混亂:耳疾使他變得暴躁易怒、難以溝通;為了爭奪姪子監護權的問題, 他與弟媳鬧上法庭;一生搬了80次家,據說他的脾氣愈來愈暴躁多疑,也和出版商的關係時有衝突,甚至到了劍拔弩張的地步。

貝多芬一輩子的創作眾多,也都被視為將古典時期音樂風格推向浪漫時期的指標人物:

九首交響曲,被譽為九座高山之巔;32首編號鋼琴奏鳴曲,後世稱為鋼琴的「新約全書」(「舊約全書」為巴赫的《平均律鋼琴曲集》);弦樂四重奏曲式在他手中達致巔峰...等等音樂上無數豐功偉業,都是他超凡入聖之主要原因。

 

第九號交響曲解析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uEPZjCueTTY

 

延伸閱讀

https://bonart.com.tw/beethoven_symphony_no-9/

 

偉大...出自?

英國文豪莎士比亞(William Shakespeare)曾說過:「有人天生注定偉大,有人經過奮鬥而偉大,有人被迫成偉大。」(Some are born great, some achieve greatness, and some have greatness thrust upon them.)

貝多芬的偉大,有一半是自我奮鬥而來的,另一半則可能是被環境逼出來的。

 

貝多芬指揮樂團?

貝多芬到底如何指揮呢?對此有許多不同的說法。

牛津大學音樂教授藤布里奇曾在接受BBC訪問時說,有一種說法是雖然貝多芬站在指揮台上指揮,但實際上還有另外一位音樂指揮協助他。

下方為示意圖:

 

1826年間,貝多芬染上風寒而轉成肺炎,身體狀況不斷下降,最後到了1827年,引起多重並發症狀與世長辭。

臥榻於病床上的貝多芬最後身影
臥榻於病床上的貝多芬最後身影

 

當年貝多芬的葬禮備極哀榮,有兩萬五千名仰慕者在街道為他送行(據說作曲家舒伯特也在其中);當天維也納各學校也停課一天,以表示對他的崇敬。

下圖為貝多芬的葬禮行進隊伍圖,圖片左方為貝多芬之棺木:

 

貝多芬之墓

貝多芬位於維也納中央公墓(Wiener Zentralfriedhof)之墓。維也納中央公墓是維也納最大,也是全歐洲第二大公墓,共有墓穴33萬座。公墓中因安葬莫扎特、貝多芬、舒伯特、布拉姆斯和史特勞斯父子多位世界著名的音樂家、作曲家而成為許多觀光客造訪之處。

 

【BON話題】延伸閱讀 趣味新聞

貝多芬頭號遺作大功告成 AI執筆譜《第十號交響曲》

 

貝多芬的頭髮?

延伸閱讀

蹦藝術文章《【BON音樂】就科學結果,論貝多芬之死因~》

1996年,頭髮被轉到美國的化學顯微鏡專家 華爾特.麥克隆
並取出貝多芬部分頭髮進行最頂尖的科學化驗…
我們知道,貝多芬生前飽受各種疾病折磨
除了耳聾之外,還有風濕症、重眼炎、肺炎、肝炎、腹痛、結節炎、腹部腫脹、黃疸、背痛…
而檢驗頭髮之後的對照結果
發現貝多芬頭髮樣本中的鉛含量超出一般樣本「42倍」之多
這項證據顯示貝多芬在臨死前鉛中毒已深
並且可能中毒有數十年之久(推測)

再值得一提要為貝多芬平反的一點:
有人曾懷疑貝多芬身染梅毒
但頭髮中完全沒有「汞」成分
間接地還了貝多芬一個清白
因為當時的醫學界是以汞作為梅毒的治療劑
故至少在有無感染梅毒這一點上,
貝多芬不需受到後世無謂的推測懷疑

 

延伸閱讀

《在波昂重新認識貝多芬》(文字、攝影:林育立)

貝多芬在世時最早製作的石膏面具,後來成了19世紀所有貝多芬畫像和塑像的範本。(林育立攝影)

 

附錄.貝多芬創作列表

 

【紀錄片】沒有貝多芬的世界!?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Ls5XWu4PhSs

 

 

開卷蹦藝術.享受美好閱讀時光

☕️一杯咖啡.一點心意.支持蹦藝術☕️

 

各類合作提案,聯繫方式:

*手機:0917.670.518 
*Line:https://line.me/ti/p/LB1ro0P0AU
*E-mail:jenpin888@gmail.com

【BON音樂】蹦藝術X大人社團:莫札特橫跨一生的鋼琴協奏曲(五)第27降B大調鋼琴協奏曲 K.595

【BON音樂】蹦藝術X大人社團:莫札特橫跨一生的鋼琴協奏曲(五)第27降B大調鋼琴協奏曲 K.595
Mozart: Piano concerto No.27 in bB Major

– 資訊整理共享於網路,一起欣賞音樂與藝術之美 –
蹦藝術 | BONART


 

大人的古典音樂鑑賞線上直播課(2/23週四下午班,共5堂):莫札特橫跨一生的鋼琴協奏曲

你喜歡莫札特的音樂嗎?
也喜歡鋼琴富含層次的音樂表現?
跟著林仁斌老師好好認識莫札特橫跨一生的鋼琴協奏曲!

《大人社團》與蹦藝術攜手開設古典音樂鑑賞課程,這期將以莫札特的鋼琴協奏曲為主軸,精選4首鋼琴協奏曲,帶領學員欣賞每首的獨特之處,讓您徜徉在樂曲中,更貼近音樂家的心血結晶,聽出更多況味與樂趣!

《延伸閱讀》大人的音樂欣賞線上直播課程好嗎?學員真實回饋分享

《延伸閱讀》大人的音樂欣賞課學員回饋,看他們用音樂為生活注入繽紛

 

精彩課程再推薦

大人的古典音樂鑑賞線上直播課(2/23週四下午班,共5堂):莫札特舞一生的鋼琴協奏曲

大人的古典音樂鑑賞線上直播課(4/6週四下午班,共5堂):偉大的音樂變奏藝術賞析

大人的古典音樂鑑賞線上直播課(5/11週四下午班,共5堂):音樂裡的多重協奏之美

 

主講人:林仁斌老師

 

  • 第五堂 │ 第27降B大調鋼琴協奏曲 K.595

莫札特自1781年起定居維也納以來,於1784年起至1786年間共創作了12首傑出的鋼琴協奏曲(第14-25號),因此這段時期可說是他創作鋼琴協奏曲最輝煌的時期。第27號創作於1791年1月5日(莫札特於同年12月5日去逝),首演於同年3月4日,也是莫札特以鋼琴演奏家身份演出的最後一首樂曲。為莫札特早夭不勝唏噓之際,林仁斌老師將以此首協奏曲的創作內容,為您比較莫札特的鋼琴協奏曲作品,也為莫札特的鋼琴協奏曲系列,做出精彩總結。

 

莫札特一生的音樂之旅地圖

 

莫札特鋼琴協奏曲列表與年份

*取自維基百科,附上連結方便參考

 

早期莫札特協奏曲

莫札特鋼琴協奏曲 Nos. 1-4(K. 37、39、40 和 41)是他以其他作曲家對奏鳴曲樂章的管弦樂和鍵盤編曲。

The young Mozart in 1770

 

莫札特第一號鋼琴協奏曲

演奏者李希特(Sviatoslav Richter)79歲,作曲家莫札特 10-11歲 XD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5oeKz91fRkU

 

接下來的三首協奏曲(K. 107/1、2 和 3)沒有編號,是 J.C. 巴赫的鋼琴奏鳴曲編曲(作品 5。第 2、3 和 4 號,均創作於 1766 年)。

直到1773年的第5號協奏曲K.175起,始可列為莫札特真正在鋼琴協奏曲創作的開端。

莫札特:第5號鋼琴協奏曲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vbCyRchBS9k

 

莫札特聰明而早慧的第9號鋼琴協奏曲(Jeunehomme=年輕人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plfty7jbM_g

 

早期維也納協奏曲

1782 年秋天,在抵達維也納大約 18 個月後,莫札特創作了一系列三首協奏曲,提供自己在音樂會中演奏使用。

在陸續創作鋼琴協奏曲時,莫札特有一封寫給父親的信件中,提到了自己對鋼琴協奏曲的想法:

"這些協奏曲 [Nos. 11、12 和 13] 是介於太容易和太難之間的快樂媒介;它們非常出色,悅耳,自然,不乏味。有一些段落,只有鑑賞家才能從中獲得滿足。但是這些段落的寫作方式使不那麼有學問的人不會不高興,儘管不知道為什麼.... 真理的中庸之道不再為人所知或被欣賞。為了贏得掌聲,一個人必須寫出如此空洞的東西,以至於一個馬車夫可以唱出來,或者如此難以理解,正是因為沒有一個明智的人能理解它。“

原文如下:(取自維基百科

”These concertos [Nos. 11, 12, and 13] are a happy medium between what is too easy and too difficult; they are very brilliant, pleasing to the ear, and natural, without being vapid. There are passages here and there from which the connoisseurs alone can derive satisfaction; but these passages are written in such a way that the less learned cannot fail to be pleased, though without knowing why.... The golden mean of truth in all things is no longer either known or appreciated. In order to win applause one must write stuff which is so inane that a coachman could sing it, or so unintelligible that it pleases precisely because no sensible man can understand it.[3] 

從這封信中,我們可看出莫札特鋼琴協奏曲裡的一個重要原則:即它們的設計主要是為了娛樂大眾,而不是僅僅為了滿足作曲家內心的藝術性與價值。

從此,大約能看出莫札特的早期鋼琴協奏曲各有千秋,對於樂曲架構有著日漸宏偉之感,但相對來說,是莫札特自認為音樂親密的作品。

 

莫札特第11號鋼琴協奏曲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OWR0_E2BDz0&t=114s

 

莫札特第12號鋼琴協奏曲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T-hrAGzKukw

 

莫札特第13號鋼琴協奏曲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YH31by8dFyY

 

維也納主要作品

E♭ 大調第14號(K.449)起,莫札特進入了鋼琴協奏曲創作的卓越時期,無論創造力或藝術性,均日漸達至頂峰。

從1784年2月到1786年3月份,莫札特創作了11首鋼琴協奏曲傑作,幾乎每一首各有特色,也是鋼琴協奏曲中最具代表性的創作階段,此時也是他於維也納創作各項成熟作品之輝煌時期。(此時期的傑作例如第38-41號交響曲、第17-20號弦樂四重奏、歌劇《女人皆如此》(1786)等等)

第 17 號(K.453)、第 18 號(K.456)和第 19 號(K.459),這三首協奏曲常被認為是一套組合,因為它們都具有某些共同特徵,例如相同的開頭的節奏(也在 K.415 和 K.451 中聽到)。以及活潑燦爛的第三樂章結尾音樂形式。

K.466(D小調第20號)和 K.467(C大調第21號),接連完成於1785年的同一個月。這兩首作品,其一(20號)是莫札特所創作的第一首小調鋼琴協奏曲(註:K.271和K.456都有小調之第二樂章),風格為狂飆風格,有著黑暗暴風雨之感;第21號則似乎陽光明媚,絕美的第二樂章更是莫札特最受歡迎的鋼琴協奏作品樂章。而1785年所創作的最後一首協奏曲K.482(E♭大調第22號)的受歡迎程度比起前兩首略低,但同為非常精彩的鋼琴協奏曲代表作。莫札特沒有為這些協奏曲寫過裝飾奏。

1786年,莫札特在3月份時再次地連續在一個月內寫出兩首輝煌的鋼琴協奏曲:A大調第23號K.488與第24號,K.491。

A大調第23號是莫札特最知名的鋼琴協奏曲之一,尤其絕美的#f小調第二樂章,更令人感受到音樂中的深層憂鬱與哀傷,在所有鋼琴協奏曲,可與貝多芬的第五號鋼琴協奏曲《皇帝》相互媲美。

 

1785-86年間的莫札特畫像

 

晚期協奏曲

別稱為「加冕禮」(Coronation Concerto)鋼琴協奏曲K.537完成於1788年2月份同樣受到歡迎,莫札特將原本較小型的室內協奏曲形式,改成較大的結構,木管部分有長笛、雙簧管、低音管、法國號,還有一直以來當時少見於管弦樂團中的單簧管(D調)與定音鼓,聽起來協奏曲的樂團也正隨著莫札特的創作而日益茁壯。

而莫札特最後一首鋼琴協奏曲No.27 (K.595)寫作於莫札特生命中的最後一年:1791年1月5日。也代表著從莫札特年輕時直到人生最後,都持續不斷地創作著與他一輩子關係緊密的鋼琴協奏曲~為莫札特而言,鋼琴協奏曲或許是他最親密的音樂語言,甚至可能是人生輓歌。

 

前期古典主義風格淺說

莫札特鋼琴協奏曲三種主要風格

綜觀莫札特鋼琴協奏曲寫作,包含了他對於鍵盤創作的熱情與常見的「前古典主義」,精湛的演奏技術之外,風格融合了早期古典主義的「洛可可風格」(Rococo),從優雅的「嘉蘭特風格」(Gallant style),抒情旋律風格的德國北方「感傷風格」(Empfindsamer Stil),以及1770年之後盛行的「狂飆風格」(Sturm und Drang)三大種類,可說是作曲家身兼鋼琴演奏家的最佳代表樂曲種類、見證時代的偉大曲種,且為我們了解莫札特鋼琴演奏的最佳選擇:

 

「嘉蘭特風格」(Gallant style)

嘉蘭特風格」音樂較為輕快、高貴、優雅,有時還帶點詼諧趣味。以調性來說並不複雜,多為主調音樂。「嘉蘭特風格」之音樂特色為短樂句,在幾個小節內呈現單純旋律,和聲並不複雜,以輕鬆悅耳為感受。到了 1735年,也開始使用「古典時期」經常使用之「分解和弦」,又稱「阿爾貝堤低音」(Alberti bass)。

以下是「嘉蘭特風格」各種語言版本:

Gallant style(英文)
Galanter Stil(德文)
Style gallant(法文)
Stile galante(義大利文)

由於「Galant」 一詞,原義為法文中「尋樂」、「追求享受」之意,之後則被引申為「優雅嫻熟」的形容詞,也被學者們指出具有「法國宮廷趣味」之意。

 

「嘉蘭特風格」音樂欣賞

以下播放列表為「嘉蘭特風格」,共有 24段音樂。
按下↓「左上方」,可以換軌欣賞音樂:

https://www.youtube.com/playlist?list=PLpGWnF9wnoNzTL_Wq8zJx1a2anHUMCL2C


「感傷風格」(Empfindsamer Stil)

感傷風格」(Empfindsamer Stil)則是指一部音樂作品中,作曲家須在表現手法和感情上有連續性的變化,同時在音樂之力度強度與樂句前後呼應也須有連貫之情感。旋律設計部分並未包含過多之裝飾音,以乾淨、簡潔但明確的弦律線條著稱。給予聽者的情緒感受,反而因為音樂本質單純化,更能感受到和聲之美與音樂性與感受性。

 

「感傷風格」音樂欣賞

以下播放列表為「感傷風格」,共有 7段音樂。
按下↓「左上方」,可以換軌欣賞音樂: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eOdyCjMlJLM&list=PLyRWx8x43ZJrgqyvg85tzzYBmORM5tgRa


「狂飆風格」音樂欣賞(Sturm und Drang)

「狂飆風格」則指是 1760年至 1785年左右,發生在德國文學界的一場運動,並在1770年代達到高峰。當時其藝術目的以反理智且主觀的風格,表現情緒的恐慌、驚愕、暈眩以及戲劇般的壓倒性,令人感到驚恐。所有「狂飆風格」的追隨者都強烈信仰個人自由,特別是從傳統以來受到束縛的藝術創作傳統中,達到解放,近雃創造出真正自由之音樂風格。除了音樂之外,戲劇是最能代表「狂飆風格」的藝術形式。

以音樂來說,海頓寫作於 1770年之間之小調交響作品,如No.26, No.44, No. 49, No.52 與 No.59,均可視為具有「狂飆風格」之風格。

 

此三種風格在前古典主義在巴洛克風格中孕育成形,並 與羅可可風格其同生共存,但就某些方面來說,或多或少是對巴洛克風格的反動 思潮。

 

「狂飆風格」音樂欣賞
海頓交響曲 No.26, 44, 52, 59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5xMjStDLh-g

 

而莫札特著名的第 25號 g小調交響曲第一樂章,因為強烈戲劇性,也是屬於「狂飆風格」。

Wolfgang Amadeus Mozart - Symphony No. 25 in G minor, K. 183/173dB
Conductor: Leonard Bernstein
Vienna Philharmonic Orchestra (Wiener Philharmoniker)

https://youtu.be/ApvqOhbsriA?t=24

 

延伸閱讀

https://bonart.com.tw/what-is-rococo-style-in-music/


莫札特第27降B大調鋼琴協奏曲 K.595

 

1791年,這是命運分歧的一年。

莫札特與海頓同時接到經紀人所羅門的英國演出邀約,已在艾斯特哈吉宮廷退修的海頓欣然決定前往,而正為五斗米與家庭煩愁的莫札特,則分身乏術,無力前往。

兩人相約見面,莫札特問到「Papa,你又不會說英文,要怎麼英國人溝通呢?」

海頓說:「全世界都聽得懂我的音樂...」

莫札特再說:「這可能是我們最後一次的見面...」

於是這兩人於海頓的倫敦行前,會面之後便分道揚鑣

抵達英國之後,海頓受到熱烈歡迎,他的樂曲一再地被要求加演,並不斷創作新曲:人生最後12首交響曲,均被冠與「倫敦交響曲」之美名。

而莫札特,貧病交加,於1791年陸續完成第27號鋼琴協奏曲、歌劇《魔笛》、《狄多的仁慈》(La clemenza di Tito)與《安魂曲》後,以35歲之齡溘然長逝,不勝唏噓...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6kC1Ar2gYzc&list=PLBjoEdEVMABKSVj8PPyxy0EqhR3SkASWH&index=13

 

樂曲開頭.莫札特的手稿

 

創作日期的爭議

第27號鋼琴協奏曲,根據手稿上的完成日期為1791年1月5日。

回顧人生中的最後的幾年,對莫札特來說是非常艱難的時期,一方面他在維也納公眾的知名度逐漸下降,創作作品減少與伴隨而來的經濟困難。這些窘境都必須依賴不斷創作新作品來解決難題,所以每當一個新音樂會演奏的機會出現時,他會為了這些音樂會的演奏機會中斷創作,細思其中原因,主要還是因為經濟因素使然。

然而,根據蘇格蘭音樂學家,也是莫札特與貝多芬考據專家 - 艾倫泰森(Alan Tyson, 1926-2000)針對莫札特本作品的論文的分析表示,莫札特在1788年12月至1789年2月之間,便已經寫出這份草稿,這表示本曲的創作時間,可能早於現行的1791年。

而德國知名的音樂學者沃爾夫岡·雷姆 (Wolfgang Rehm, 1929-2017)則認為,莫札特第27號鋼琴協奏曲寫作於1790年末至1791年初,也就是作曲家過世的這一年,這說法普遍地被接受。

也有另一種可能的說法:儘管莫札特很可能在 1788 年的"某個時候"開始創作這首「最後的鋼琴協奏曲」, 但在創作了前兩樂章和第三樂章終曲的39小節左右之後,他「可能」意識到他最近創作的其他協奏曲已足以滿足他即將進行的音樂會演出,因此並未急著完成本曲,心中可能盤算著留待以後使用。

最後直到1791年1月才完成全曲,所以首演與才會在1791年1月或3月。

 

關於首演

莫札特在1786-1791年間連續創作了一系列非常成功的鋼琴協奏曲。

第27號鋼琴協奏曲有留下演出記錄的時間,是莫札特與單簧管演奏家約瑟夫·比爾(Joseph Beer),1791年3月4日於維也納之「揚廳」(Jahn's Hall)所舉辦的音樂會裡,首次演奏了這首協奏曲。

按照時間推斷,這很可能是莫札特最後一次出現在當時的公開音樂會,因為他於1791年9月病倒,並於12月5日因病去世。

 

全曲共分為三樂章:

這首協奏曲並未如許多人心中臆測,是否暗示著莫札特人生中即將來臨的厄運,反而有著均衡的形式與優美的旋律,尤其是靜謐的第二樂章,更使得此曲成為他最完美的作品之一。

 

I. 快板(Allegro).奏鳴曲式(莫札特有創作Cadenza)

第一樂章以管弦樂呈示部開始,逐漸奏出第一樂章的四個主題。第一主題是小提琴與木管樂器之間的優雅對話;第二主題則是對比的抒情旋律,伴隨著長笛的副旋律迴響;第三主題以小提琴群嘰嘰喳喳的形象,帶出一種更幽默的基調;最後第四主題則回到抒情風格的的歌唱主題,出現平行小調後,再結束而進入鋼琴呈示部。鋼琴家以第一主題的變化進入,隨後是色彩豐富的小調。之後則是更多的精彩發展。

值得一提之處,據說在首演時,莫札特是當場即興演奏華彩樂段(Cadenza)的;但後來樂譜準備出版時,莫札特則是再寫下了用於正式出版樂譜的華彩樂段版本,也是現行通用版本。

 

II. 甚緩板(Larghetto)E♭大調,A-B-A 三段體

第二樂章甚緩板有著簡單A-B-A三段體結構;樂曲直接以鋼琴演奏的簡單而優美旋律起始,然後再接給管弦樂團演奏,鋼琴獨奏再接入帶有對比風格的樂句,管弦樂團在主題結尾前奏出強烈的不和諧音,增添戲劇性。第二樂段由的中間部分加入了一個優雅的新主題,夢幻般的風格令人享受,之後慢慢地再回到開頭主題。

https://youtu.be/akPaLS18L7U?t=797

 

 

III. 快板(Allegro).莫札特有創作Cadenza

終曲第三樂章以歡快的主題開始,莫札特之後也將這段旋律改寫成另一首藝術歌曲,名為《嚮往春天》(Sehnsucht nach dem Frühling / Yearning for Spring)。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umw-8J-O14o

 

第三樂章開頭的歡樂第一主題

https://youtu.be/akPaLS18L7U?t=1294

 

這麽快樂的音樂,這麼美好的標題(嚮往春天),或許反映了莫札特對未來的希望。

隨著這個主題與其後對比鮮明的音樂交替出現,當然包括第三樂章的裝飾奏(Cadenza),為這首最後一首協奏曲帶來了愉快的結尾。

 

第三樂章裝飾奏(莫札特版)

https://youtu.be/akPaLS18L7U?t=1631

 

巴倫波因精彩的五分鐘樂曲時間 - 莫札特第27號鋼琴協奏曲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DDGnnHKpVFo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rEgHTQgMs3c

【BON話題】古典音樂中的馬賽進行曲

法國國歌歌詞

資料取自維基百科,附上連結供參考。

馬賽曲》(法語:La Marseillaise)是法國國歌,又譯名《馬賽進行曲》。曲則是義大利作曲家喬瓦尼·巴蒂斯塔·維奧蒂於1784年創作,歌詞由克洛德·約瑟夫·魯日·德·李爾在1792年4月25日創作。當時正值法國大革命期間,法蘭西第一共和國奧地利帝國宣戰,引發法國大革命戰爭第一次反法同盟。他在該日晚間於當時斯特拉斯堡市長德特里希家中創作該曲,並題名為《萊茵軍團戰歌》(法語:Chant de guerre de l'Armée du Rhin);同年8月10日,來自馬賽志願軍英語Fédéré前赴巴黎支援杜樂麗起義時高唱此歌而得現名,亦因此風行全法國。1795年7月14日,國民公會宣布定此曲為國歌。

馬賽曲在拿破崙帝國時期失去了國歌地位(但拿破崙並沒有禁唱馬賽曲),之後路易十八波旁復辟時期更是被禁止。1830年七月革命再次為人傳唱,並由著名音樂家白遼士進行管弦樂編曲,此成為後來官方指定的管弦樂版本。之後於拿破崙三世時期此曲又失去了國歌的地位[1][2],至1879年才由法蘭西第三共和國重新定為國歌。此後的1946年以及1958年通過的法國憲法,皆定明馬賽曲為國歌。

 

馬塞進行曲(法國國歌)中文歌詞

前進前進祖國的男兒,光榮的時刻已來臨,專制暴政壓迫著我們,祖國大地在痛苦呻吟,祖­國大地在痛苦呻吟,你可看見那兇狠的士兵,到處在殘殺人民。他們從你的懷抱裏,奪去你­妻兒的生命。公民,武裝起來!公民,決一死戰,前進,前進,萬衆一心,把敵人消滅盡!

神聖的祖國號召我們,向敵人雪恨復仇,我們渴望珍貴的自由,決心要為它而戰鬥,決心要­為它而戰鬥。 看我們高舉自由的旗幟,勝利地邁著大步前進。讓敵人在我們腳底下,聼著我們凱旋的歌聲­。公民,武裝起來,公民,決一死戰,前進,前進,萬衆一心,把敵人消滅盡!

當父老兄弟英勇地犧牲,我們將戰鬥得更堅定,親手埋葬烈士的屍骨,追隨他們的足跡前進­,追隨他們的足跡前進。我們不再貪戀生命,卻願戰死在鬥爭中,能為他們復仇而犧牲,我­們將會感到無上光榮。公民,武裝起來,公民,決一死戰,前進,前進,萬衆一心,把敵人­消滅盡!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5ejp690XAv4

 

莫札特第25號鋼琴協奏曲

https://youtu.be/_vleMgZ62mU?t=88

 

1812序曲

https://youtu.be/hORTXA-QFxY?t=261

 

延伸閱讀

https://bonart.com.tw/tchaikovsky-1812-overture/

 

 

開卷蹦藝術.享受美好閱讀時光

☕️一杯咖啡.一點心意.支持蹦藝術☕️

 

各類合作提案,聯繫方式:

*手機:0917.670.518 
*Line:https://line.me/ti/p/LB1ro0P0AU
*E-mail:jenpin888@gmail.com

【BON音樂】國際雙簧管名家 - 馮思瓦.勒樂(François Leleux)介紹

【BON音樂】國際雙簧管名家 - 馮思瓦.勒樂(François Leleux)介紹
All about François Leleux

– 資訊整理共享於網路,一起欣賞音樂與藝術之美 –
蹦藝術 | BONART


法國雙簧管演奏家 - 馮思瓦.勒樂(François Leleux, b.1971)

馮思瓦.勒樂簡介:

  • 法國杜隆雙簧管大賽首獎得主
  • 德國慕尼黑國際大賽雙簧管首獎得主
  • 歷任巴黎歌劇院、巴伐利亞廣播交響樂團等樂團首席
  • 以管弦樂指揮與雙簧管演奏活躍國際,雙簧管當代第一把手

法國雙簧管演奏家馮思瓦.勒樂(François Leleux, b.1971)出生於1971年,7歲開始學雙簧管,14歲便以優異成績考入巴黎高等音樂院就讀,後再以第一獎畢業。後續贏得法國杜隆與德國慕尼黑ARD國際大賽首獎、英國曼徹斯特與捷克布拉格之春國際大賽二獎等榮譽。

勒樂1991年榮獲德國慕尼黑ARD國際大賽首獎之影片片段: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xbQx4D1Fzzk

 

課程主講人:

 

雙簧管介紹

 

延伸閱讀

高塔古樂團國家音樂廳彩排

https://bonart.com.tw/capella-de-la-torre-taipei-rehearsal-session/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d6ohsObN0EA

 

文藝復興時期樂器介紹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q4V6xrA2UNs

 

勒樂很早便完成巴黎音樂院的學業,由於傑出的演奏,18歲時就獲聘巴黎歌劇院的雙簧管首席,3年後到德國擔任巴伐利亞廣播交響樂團雙簧管首席,再之後年便開始獨奏家之路。

 

 

多年來陸續與並與多位指揮家布列茲、楊頌斯、柯林.戴維斯爵士、鄭明勳與各大樂團等合作演出;除了獨奏事業外,也熱衷於室內樂演奏,成立《法國風》(Les Vents Français)六重奏木管室內樂團,也經常與長笛家帕胡德、單簧管家保羅梅耶、鋼琴家勒薩吉、妻子麗莎.巴蒂雅施維莉 Lisa Batiashvili 一起演出,是當前全球最頂尖的雙簧管演奏家之一。

 

 

 

近年他也活躍於指揮舞台,2019/20 樂季,勒樂成為奧爾堡交響樂團的駐團藝術家,同時擔任指揮和獨奏。他也持續與蘇格蘭室內交響樂團合作,指揮開季的開幕音樂會以及5月音樂會:

 

"這世上,有著純粹指揮樂團的指揮,當然是一件很棒的事情;但我覺得有指揮樂團的獨奏家,同樣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因為在指揮樂團的過程中,音樂家能與樂團迸發而產生許多珍貴的演奏火花與舞台傳承。" - 馮思瓦.勒樂

 

與蘇格蘭室內交響樂團之紀錄片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LKAnWSjpCwA

 

勒樂也持續增加指揮合作之樂團,有BBC交響樂團、意大利Svizzera管弦樂團、聖保羅室內樂團和英國室內樂團、伯明罕市立交響樂團、奧斯陸愛樂樂團、挪威室內樂團和耶夫勒交響樂團、法蘭克福廣播交響樂團、巴黎室內樂團、科隆西德廣播交響樂團、奧地利音樂家樂團的等等: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5W18N6GipdE

 

 

筆者超愛看大師班影片,各位可以客觀地欣賞優秀的學生演奏,更可以仔細欣賞名家的演奏是如何與學生不同:從細節到更多細節~

舒曼:浪漫曲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BT0gI676Ce4

 

理查.史特勞斯:雙簧管協奏曲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CwCEBcdYmyc

 

理查.史特勞斯:雙簧管協奏曲

樂譜欣賞(François Leleux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gUCtstlCDj8

 

現場音樂會(François Leleux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Lo7HAAtmP_4&t=223s


理查‧史特勞斯 雙簧管協奏曲

理查‧史特勞斯(Richard Strauss,1864-1949)的交響語法被譽為20世紀大家之作。在人生的晚秋階段,原本認為自己已經無力再寫作音樂作品的他,卻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他反璞歸真地為小編制的管弦樂團寫了傑出之音樂作品,例如《雙簧管協奏曲》(1946年)與《第二號法國號協奏曲》(1942年),都是令人喜愛的雋永之作。

這首知名的《雙簧管協奏曲》創作背景其實非常值得介紹:歷經兩次世界大戰,於 1946年 4月底德國戰敗後已屆 81高齡的理查‧史特勞斯,與家人就住在巴伐利亞阿爾卑斯山區的嘉米許-帕滕基爾許(Garmisch-Partenkirchen)小鎮村莊裡。

筆者註:

嘉米許-帕滕基爾許(Garmisch-Partenkirchen)小鎮因靠近阿爾卑斯山,以山區度假勝地而聞名,常被簡稱為「嘉米許」(Garmisch)。「嘉米許」是前往德國最高峰~楚格峰時,登山客在登山前常會住宿的小鎮;因位於楚格峰山腳下,登山者通常於此整備行囊後,隔天早上搭登山火車上山再攻頂楚格峰。小鎮附近有許多滑雪場地和夏天時登山健行路線,吸引很多觀光客,滑雪客,登山健行者造訪。

住宿於阿爾卑斯山巴伐利亞嘉米許的作曲家理查‧史特勞斯,拍攝於 1938年。

 

有日,駐紮德國的一隊美國士兵沿著鄉間小路,來到了作曲家理查‧史特勞斯居住的別墅旁。

知道有軍隊靠近,理查‧史特勞斯不願受擾,對著士兵叫喊:「別煩我,我是歌劇《玫瑰騎士》與《莎樂美》的作曲者!」結果隊伍中的米爾斯頓中尉是為喜愛古典音樂的愛好者,他知道史特勞斯的身份後,替他拉了保衛封鎖線,並且尊重對待這位作曲家,理查‧史特勞斯則設宴相待。

美國軍隊中有位名叫約翰.德.蘭奇(John de Lancie)的士兵,他擅長雙簧管演奏,是匹茲堡管弦樂團的前雙簧管團員,也對史特勞斯的音樂與交響作品非常熟悉。兩人當天認識後相見如故,蘭奇經常抽空拜訪史特勞斯,聊到史特勞斯許多管弦樂片段中的優美雙簧管片段,蘭奇開口詢問了理查‧史特勞斯是否有意願創作一首《雙簧管協奏曲》,如同《第二號法國號協奏曲》般具有莫札特風味。

你猜中了嗎?理查‧史特勞斯當場拒絕了。

但創作一首雙簧管協奏曲的念頭居然在他腦海中盤旋不去,於是理查‧史特勞斯真的就在的 1945年年底完成此首四樂章作品,並且於1946年 2月26日舉行作品首演,樂譜由 Boosey and Hawkes公司出版。這段理查‧史特勞斯從美國大兵身上得到創作靈感,創作雙簧管協奏曲的歷史佳話,也因此流傳。

蘭奇回到美國後,以傑出優異的演奏,日益成名而成為當代美國重要的雙簧管演奏家,他後來擔任費城管弦樂團雙簧管首席長達31年(1946-1977年),豐富具有變化的音色與精緻語法,成為當代雙簧管演奏深具影響力人物。

 

樂團編制

樂團編制的部分,為相應於雙簧管此樂器本身的特質,史特勞斯設置了一個新的「小樂團」編制,包含了兩部長笛,英國管,兩部單簧管,兩部低音管,兩部法國號與弦樂,我們從以下總譜首頁可以看到所有配器編制:

 

樂曲結構(2-3樂章與3-4樂章連續不斷演奏)

樂章 第一樂章 第二樂章 第三樂章 第四樂章
速度標題 Allegro Moderato Andante Vivace(Rondo)
拍號 4/4拍 3/4拍 2/4
調性 D大調 bB大調 D大調 D大調
樂曲架構 奏鳴曲快板曲式 ABA+Coda+Cadenza Rondo+Cadenza ABA+Coda
小節數 1-218 219-365 366-624 625-725

 

第一樂章

兩個小節大提琴16分音符節奏之後,獨奏雙簧管以甜美的弱奏力度演奏第一主題 A段,以長音+弱起拍旋律的固定格式,唱出令人感動的史特勞斯美聲。 

 

經過管弦樂團間奏後,進入B段(數字7),音樂也進入發展部(數字8),原本的旋律更加密集,和聲變化也越來越豐富:

 

發展部的全新音型,獨奏雙簧管的大跳音階,展現更多的技巧變化:

 

數字14開始是預備回到再現部的經過句,雙簧管在樂團旋律之後,演奏具有節奏變化的4小節裝飾奏彈性樂句,將音樂重新帶回再現部(數字15):

 

第二樂章

美麗的第二樂章,三段體+Coda,bB大調。

A段充滿了感性的旋律與美妙的和聲,宛如寫給雙簧管最美的詠嘆調,絕對值得一聽:

 

數字24開始,進入B段,史特勞斯寫了樂團與雙簧管美妙的對話:

 

數字26開始,回到A段,雙簧管獨奏引領樂團,奏出深刻動人的旋律:

 

進入數字32後,準備進入第二樂章的裝飾奏段落。樂團與獨奏者相呼呼應著,營造出絕美的氣氛:

 

第二樂章結束在雙簧管的裝飾獨奏段落。就在短暫的32分休止符後,獨奏者以連續不間斷(Attacca)的方式帶領樂團直接進入第三樂章:

 

第三樂章

第三樂章歡樂明快,音樂轉回D大調,明亮動人,與剛剛靜謐動人的氣氛截然不同,樂團與獨奏者在此樂章中也有了更多表現:

 

音樂進行到第三樂章最後段落,在樂團半終止延長和聲後,雙簧管獨奏以獨奏裝飾奏樂段,再次展現大跳與豐富的力度變化,一句一句將音樂推移到 Calando漸慢,準備進入最終樂章:

 

音樂再次無間斷地進入第四樂章,轉為6/8拍,維持在D大調明亮的調性。

6/8拍的旋律感在史特勞斯筆下顯得柔軟甜美,讓人一聽就醉,這最後的100小節音樂,變化層次豐富,音樂靈活多變,讓人更對於這首雙簧管協奏曲愛極了:


第二首雙簧管名曲

莫札特,C大調雙簧管協奏曲,作品第314號

Mozart, Oboe Concerto in C major, K314

1777年的莫札畫像

此幅莫札特畫像為不知名畫家所會繪製,現收藏於義大利Bologna音樂圖書館中

 

樂曲解說

沃爾夫岡·阿瑪迪斯·莫札特的 C 大調雙簧管協奏曲,K. 314 (271k),創作於 1777 年春夏之際,是他為貝加莫的雙簧管演奏家朱塞佩·費倫迪斯(Giuseppe Ferlendis, 1755–1802)創作。除了是莫札特唯一的一首雙簧管協奏曲,也是雙簧管樂器在古典時期最知名的作品。

最值得一提的,後來1778年,莫札特接受了荷蘭長笛演奏家費迪南德·德尚(Ferdinand de Jean, 1731-1797)的委託,:這個委託案需要創作四首長笛四重奏和三首長笛協奏曲,但後來莫札特只完成了三首四重奏和一首新的長笛協奏曲(KV.313, G大調)。

然後莫札特靈機一閃,便將一年前原本寫給雙簧管的C大調協奏曲改編為D大調長笛協奏曲KV.314,意圖矇混過關。

但這項取巧還是被發現,因此費迪南德·德尚並未履約給付莫札特全額,原定的200枚金幣只剩下96枚。儘管為了適應長笛的演奏技巧,莫札特也確實做出調性與一些音型的調整,但整體來講並未做出重大修改,一聽就知道是同一首協奏曲…(XD)

 

樂譜版本

第一樂章活潑的快板(Allegro aperto)

樂團率先演奏出開朗活潑的第一主題,是大眾最熟悉的莫札特風格之美妙旋律。

第二主題為帶著裝飾音的抒情旋律。整個樂章顯德抒情優雅,富有歌唱性,也洋溢著古典時期主義義大利歌劇般美妙的歌唱與輕鬆快樂之感。

 

第二樂章為不太慢的行板(Adagio non troppo),三段體。

第二樂章旋律略帶憂鬱,整體優雅抒情,中段轉為小調,更顯深沈。與第一樂章相比,第二樂章為典型的旋律慢板樂章,讓雙簧管有機會展示更多歌唱的美聲。

 

第三樂章為輪旋曲-稍快板(Rondo : Allegretto),迴旋曲式。

在第二樂章慢板的莊重感之後,第三樂章進入了全新的氣氛,以稍快的旋律,輪旋曲曲式展現出音樂中的活潑感。以曲式來看,輪旋曲的活潑段落穿梭於全曲之中,更讓第三樂章有著輕快活潑的氣氛,器樂獨奏者更加展現出演奏的技巧。

 

勒樂的現場演奏版本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eDrVtXPpuRI&t=189s

 

勒樂也熱愛教學,任教雙簧管演奏與室內樂課程於慕尼黑音樂戲劇學院(Hochschule für Musik und Theatre München)。

 

慕尼黑音樂戲劇學院(Hochschule für Musik und Theatre München

 

勒樂的妻子是國際間超受歡迎的小提琴獨奏家:麗莎.巴蒂雅施維莉( Lisa Batiashvili, b.1979),兩人金童玉女的結合,更是音樂圈佳話之一💕

 

延伸閱讀

美麗的音樂家妻子.麗莎·巴蒂雅施維莉 Lisa Batiashvili

https://bonart.com.tw/lisa-batiashvili/

 

夫妻也經常於舞台上合作演出: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RqrYNRKcxpk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ZokrR7ltQ_Y

 

擁有一雙兒女,幸福的家庭

 

開卷蹦藝術.享受美好閱讀時光

☕️一杯咖啡.一點心意.支持蹦藝術☕️

 

各類合作提案,聯繫方式:

*手機:0917.670.518 
*Line:https://line.me/ti/p/LB1ro0P0AU
*E-mail:jenpin888@gmail.com

【BON音樂】蹦藝術週二講堂《人生不可錯過的美妙音樂》- 不可錯過的弦樂四重奏音樂

【BON音樂】蹦藝術週二講堂《人生不可錯過的美妙音樂》- 不可錯過的十首弦樂四重奏音樂
Top 10 wonderful String Quartet

– 資訊整理共享於網路,一起欣賞音樂與藝術之美 –
蹦藝術 | BONART


蹦藝術音樂講堂由旅法知名音樂家林仁斌,也是蹦藝術藝術網站執行長規劃並擔任主講。

結合蹦藝術網站豐富多元的系統化資料,林仁斌老師輕鬆幽默的上課內容與清晰俐落的口條,多年來深獲各界肯定,並與國家兩廳院、衛武營國家文化藝術中心、苗北藝文中心、NSO國家交響樂團、長榮交響樂團、高雄市交響樂團、大人社團等各單位合作各式音樂講座,年演講場次超過200場,是台灣超人氣音樂欣賞名家。

音樂的面向極其廣闊,也間接影響我們腦部活動很大。經由專家研究,當欣賞美妙音樂而感動時,大腦的「獎賞中樞」會產生反應,分泌出「多巴胺」,給予我們愉快的感受。

在蹦藝術音樂講堂充滿特色與循序漸進的主題規劃之下,您將發現欣賞古典音樂、理解各種作品類型,都將為您的生活中帶來更豐富愉快的感受;您所需要做的,就是悄悄地埋下這快樂的種子,坐進講堂,好好欣賞每一場知識與含金量滿滿的專屬演講。

古典音樂 X 精彩繽紛美好人生

在蹦藝術音樂講堂,您將體驗到:

❶ 全面認識古典音樂世界.從基礎到進階
❷ 深入了解音樂史、專有名詞到作曲家故事
❸ 沈浸式課堂解說.艱澀知識一次融會貫通
❹ 老師與粉絲互動Q&A,從傳道授業到解惑

→2023年最新系列請由此進

 

課程主講人:

 

人生海海,更有著許多不可錯過的美好音樂

由蹦藝術林仁斌老師為您精選四堂成為一系列之各種「滄海桑田.人生絕不錯過的美好音樂」

「人生不可錯過的美妙音樂」系列(四)
日期:  2022/12/27、2023/1/3、1/10、1/31

一、不可錯過的十首小提琴音樂
二、不可錯過的十首中提琴音樂
三、不可錯過的十首大提琴音樂
四、不可錯過的十首低音大提琴音樂

「人生不可錯過的美妙音樂」系列(五)
日期: 2023/2/7, 2/14, 2/21, 3/7     

一、不可錯過的十首長笛音樂
二、不可錯過的十首單簧管音樂
三、不可錯過的十首雙簧管音樂
四、不可錯過的十首低音管音樂

「人生不可錯過的美妙音樂」系列(六)
日期: 2023/3/14, 3/21, 3/28, 4/11   

一、不可錯過的十首豎琴美妙音樂
二、不可錯過的十首弦樂四重奏音樂
三、不可錯過的十首弦樂五重奏音樂
四、不可錯過的十首極致室內樂音樂

 

【課程資訊】
課程時間:每週二下午2:00-4:00
課程時數:一系列四堂課、每週上課一次。
上課地點:鳴石音樂空間(台北市中正區仁愛路二段34號5F,近捷運東門站)

【課程費用】
單堂-   $700
單系列(四堂) $2,680 (九五折)

 

報名網頁QR Code


弦樂四重奏介紹

什麼是弦樂四重奏?

弦樂四重奏這種音樂形式在18世紀中後出現。海頓的第一首弦樂四重奏有五個樂章,與嬉遊曲或是小夜曲相似,但是1769至70年間創作的第9號,則是以日後成為標準的形式出現的:四樂章,一個快板,一個慢板,一個小步舞曲和三重奏,還有一個快的終曲。海頓將源於巴洛克時期的組曲形式化為弦樂四重奏的標準形式,被後世尊為「弦樂四重奏之父」。(此段文字取自維基百科

 

好文推薦

弦樂四重奏到底有什麼好聽?

 

接下來,讓我們以Gramophone雜誌2023年的專題文章作為基礎,一路欣賞十首史上最經典的弦樂四重奏。

當然以弦樂四重奏的歷史、曲目資料庫,想要寫出「前十大」,幾乎是難上加難,但是Gramophone也嘗試做出如此的資料統計,還是值得一看~

Top 10 String Quartets

 

1.海頓

Haydn String Quartet, Op 76 No 3, 'Emperor'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qoWdtGUe5fc

 

第二樂章.最純粹而美好的音樂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mBmCcSz6HWw

 

2.莫札特

Mozart String Quartet No 19, K465, 'Dissonance'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kcfDxgfHs64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f3oK4XVMARs

 

3.貝多芬

Beethoven String Quartet No 14, Op 131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WlFYC1U5viw&t=127s

 

改編為弦樂團版本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wYGTurA-5bA&t=2s

 

延伸閱讀

https://bonart.com.tw/beethoven-late-string-quartets-1/

https://bonart.com.tw/beethoven-late-string-quartets-2/

 

4.舒伯特

Schubert String Quartet No 14, 'Death and the Maiden'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0_3-IrM0bLY

 

阿班貝爾格四重奏經典演繹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otdayisyIiM

 

5.德弗札克

Dvořák String Quartet No 12, Op 96, 'American'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_b_rwtDlUXA&t=20s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7TOagGoeoJs

 

延伸閱讀

https://bonart.com.tw/dvorak-string-quartet-in-f-major-op-96-american/

 

6.德布西

Debussy String Quartet, Op 10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8I7uHb7GY0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5VMQuHMq8QQ

 

7.揚納傑克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FOSFulkl4o0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IwH04O8Qfzg

 

8.巴爾托克

Bartók String Quartet No 5, Sz 102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W2zPA4RuzaM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MpyoHFjIcVY

 

9.蕭士塔高維契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0nKJoZY64A&t=432s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gbe9KJpXaDQ&t=149s

 

10.布列頓

Britten String Quartet No 2, Op 36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C78Y14z917M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Xf6ViavmhVw

 

古典話題:史上最偉大的十組弦樂四重奏

 

 

 

 

音樂講座場地

鳴石音樂空間

 

地址:100台北市中正區仁愛路二段34號5F(近「東門」捷運站)

鳴石音樂空間是位於台北市區的一個充滿復古氣息的小型表演場地。展演空間可以容納50人,備有Kawai平台琴、投影等影音設備,適合舉辦沙龍音樂會、音樂欣賞、錄影及講座等各種藝文活動。

 

精緻.溫暖.樂迷專屬的藝文空間

 

明亮.舒適的觀眾席(全自由席)

 

 

 

開卷蹦藝術.享受美好閱讀時光

☕️一杯咖啡.一點心意.支持蹦藝術☕️

 

各類合作提案,聯繫方式:

*手機:0917.670.518 
*Line:https://line.me/ti/p/LB1ro0P0AU
*E-mail:jenpin888@gmail.com

【BON音樂】2001年伊莉莎白女皇國際小提琴大賽首獎得主-貝芭‧絲凱德(Baiba Skride)介紹

【BON音樂】2001年伊莉莎白女皇國際小提琴大賽首獎得主-貝芭‧絲凱德(Baiba Skride)介紹
Baiba Skride: First Prize winner of 2001 Queen Elisabeth Competition

– 資訊整理共享於網路,一起欣賞音樂與藝術之美 –
蹦藝術 | BONART


Baiba Skride ©Marco Borggreve

 

2001年伊莉莎白女王大賽首獎得主,專輯多次獲得德國迴聲大獎肯定

  「自從一九六零年代後期帕爾曼以來,最讓人興奮的小提琴家,她那種用小提琴歌唱和表達樂想的能力,超越了演奏技巧的層面,能夠直達人心」(Strad雜誌)

 

2001年時比利時國際伊莉莎白女王大賽決賽現場演奏 Live'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iq8LvMcLsuY

  以比一般演奏家更慢的速度拉開柴可夫斯基小提琴協奏曲的序幕,2001年時比利時國際伊莉莎白女王大賽首獎得主的拉脫維亞籍女小提琴家絲凱德,像在品嚐著曲中每一音一樣,珍攝地雕鑿著每一粒音符,那琴弦和琴弓接觸的每一次機會,都發出那麼純粹柔美讓人跟著深呼吸的亮麗音質,「充份的歌唱」就是絲凱德在這段演奏中最代表性的演出特質。但是到了極快的部份,她卻又即興展現到讓人懷疑耳朵的地步,那種自信和狂放的展現,似乎睥睨群雄一般的無畏。這樣的自信和大膽,如果我們瞭解正是此曲讓她贏得2001年伊莉莎白皇后大賽金牌,就不難理解了。但是絲凱德這份錄音將會長留在唱片市場和愛樂者心中的原因,還不只這樣,她優美的發聲,才是關鍵。在二十世紀不下一百個柴可夫斯基小提琴協奏曲的錄音中,絲凱德被人稱為是自從一九六零年代後期帕爾曼以來,最讓人興奮的小提琴家,她那種用小提琴歌唱和表達樂想的能力,超越了演奏技巧的層面,能夠直達人心(Strad雜誌)。

 

貝芭‧絲凱德(Baiba Skride,  1981)出生於里加的一個拉脫維亞音樂家庭,父親曾任唱詩班指揮,母親則是鋼琴家,里加也是她最初學習音樂的根源。自小學習音樂的她,認為音樂就是生命的一切,心中所有的想法都能用小提琴表達。

1995年轉學到羅斯托克音樂與戲劇學院(Conservatory of Music and Theatre in Rostock)。 2001年,她於獲得了國際知名的比利時國際伊莉莎白女王大賽的首獎而開始聲名大噪,多年來陸續出版許多專輯,皆獲國際級大好評。多年來她與世界各大管弦樂團與指揮家合作,建立卓著的演奏名聲。

 

絲凱德的唱片出版(官網資料)

 

絲凱德目前演奏史特拉底瓦里名琴(Stradivarius)「Yfrah Neaman」, 就是由小提琴家葉夫拉.尼曼家族贊助借予。

 

葉夫拉.尼曼(Yfrah Neaman, 1923-2003)在1937年曾創下以14歲有史以來最年輕之齡奪得巴黎音樂院第一獎的輝煌紀錄,畢業後再繼續受教於卡爾.弗萊許(Carl Flesch)與賈克.提博(Jacques Thibaud),是一代經典與傳奇。

 

推薦專輯

柴可夫斯基小提琴協奏曲

Tchaikovsky: violin concerto etc. / Baiba Skride

專輯中與絲凱德合作的指揮家涅爾森(Andris Nelsons),今年才三十歲,與絲凱德同為拉脫維亞人。他在去年被伯明罕市立交響樂團指派為首席指揮和音樂總監。涅爾森深受俄國指揮家楊頌斯的影響和提攜,從2002年就一直與他學習指揮。本片中的「美好地方的回憶」是柴可夫斯基比較少被注意的一套小提琴作品,這套作品原本是為小提琴與鋼琴所寫的。曲名所指的美好地方,是長期資助柴可夫斯基卻始終不肯與他見面的富孀梅克夫人的家,她在一八七八年邀請柴可夫斯基到她家中作客,雖然當時她人不在,但還是吩咐僕役對柴可夫斯基好生款待,柴可夫斯基在享受了一次美好假期後,將感受寫在這三首小品中,柴可夫斯基罕見地將作品獻給這個地方。【天鵝湖】中的『雙人舞』,獨自演出後,更能彰顯樂曲的美感,且在跳脫了芭蕾舞的節奏要求後,小提琴家也得以盡情沉浸在樂曲優美旋律中。『俄羅斯舞曲』是柴可夫斯基在全劇首演後,為了別的演出又另外加進去的樂段。原曲中的旋律是由單簧管和小號交替演奏的。(取自博客來網路書店)

 

Spotify上的專輯欣賞

https://open.spotify.com/album/6V73pmlj2GG2RTABdHGoYz?si=Mqi3hJwmRReO2VMy-9Vw8g

 

尼爾森小提琴協奏曲現場音樂會

Bamberger Symphoniker

John Storgårds – Conductor Baiba Skride – Violin

00:37 Erich Wolfgang Korngold - "Tänzchen im alten Stil" for chamber orchestra

09:26 Carl Nielsen - Concerto for Violin and Orchestra op. 33

49:26 Piotr I. Tchaikovsky - Symphony No. 4 in F minor op. 36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0YWracTLmec

 

孟德爾頌小提琴協奏曲現場

Felix Mendelssohn Bartholdy - Violinkonzert e-Moll op. 64

Mitwirkende: Baiba Skride, Violine

WDR Sinfonieorchester / 科隆西德廣播交響樂團

Andris Poga, Leitung

00:00:00 I. Allegro molto apassionato

00:14:09 II. Andante

00:22:05 III. Allegretto non troppo - Allegro molto vivace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bU_uWSTXqtg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yFxv7zMHLxM

 

德國拍攝紀錄片

第一集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Sc8O9rkO9T0

 

第二集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3oeA9dzO2qc

 

第三集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n9_6JkmVjMo

 

第四集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oHnqxeHxdNo

 

第五集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KjdhZkPmCoY

 

第六集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TRuwzgczDLY

 

 

2023台灣音樂會訊息

【2023 TSO大師系列】殷巴爾與絲凱德

 

2023/4/28 (五) 19:30 國家音樂廳

比利時伊莉莎白女王國際小提琴大賽桂冠

帕爾曼之後最令人振奮的醇美琴聲

拉脫維亞天才小提琴家

三百年史特拉第瓦里名琴

魔幻音色詮釋布瑞頓超技名作

宛如天生就該拿起琴弓,生於拉脫維亞的貝芭‧絲凱德(Baiba Skride),三歲學琴,六歲就與樂團演出韋瓦第,二十歲拿下伊莉莎白女王國際小提琴大賽首獎,自此站上世界音樂殿堂發光發熱,樂評譽為「小提琴女神穆特接班人」。成長期間歷經戰禍,絲凱德秉性堅毅,自我要求極高,對樂曲的結構、曲式、和聲和技巧都一絲不苟;熱愛嘗試各類型演出,和妹妹洛瑪共組「絲凱德四重奏」,也受到國際肯定。這場音樂會,絲凱德將帶著前小提琴大師葉夫拉・尼曼 (Yfrah Neaman) 使用過的史特拉第瓦里名琴同台,演出連海飛茲都宣稱困難得無法演奏的布瑞頓小提琴協奏曲。舒伯特的第九號交響曲從序奏的法國號就預告歡躍氣氛,舒曼以「天堂一般的長度」形容此曲氣韻輝耀,殷巴爾率領TSO呈現舒伯特開啟浪漫派的雍容鉅作。(取自Opentix售票網站)
演出者

指揮:伊利亞胡‧殷巴爾
Eliahu Inbal, Conductor

小提琴:貝芭‧絲凱德
Baiba Skride, Violin

臺北市立交響樂團
Taipei Symphony Orchestra

演出曲目

班哲明‧布瑞頓:小提琴協奏曲,作品15
Benjamin Britten: Violin Concerto, Op.15

--中場休息 Intermission--

舒伯特:C大調第九號交響曲,D.944,《偉大》
Franz Schubert: Symphony No.9 in C Major, D.944, "The Great"

 

開卷蹦藝術.享受美好閱讀時光

☕️一杯咖啡.一點心意.支持蹦藝術☕️

 

各類合作提案,聯繫方式:

*手機:0917.670.518 
*Line:https://line.me/ti/p/LB1ro0P0AU
*E-mail:jenpin888@gmail.com

【苗北講堂】2023上半年系列(二)聚焦古典三傑:從海頓、莫札特到貝多芬

【苗北講堂】2023上半年系列(二)聚焦古典三傑:從海頓、莫札特到貝多芬
Miaobei Art Center X BONART 2023-1-2

– 資訊整理共享於網路,欣賞音樂與藝術之美 –
蹦藝術 | BONART


課程主軸:

交響樂~樂話古今✨

橫亙古今的美妙交響樂.與您共饗

苗北藝術學苑2023不缺席! 再次邀請超人氣音樂導聆人─ ─ 林仁斌老師,用精彩的故事,帶您輕鬆悠遊古典音樂美妙的領域,瞬間化身音樂欣賞達人。 本系列講座以「交響樂~樂話古今」為主題,邀請古典音樂愛好者由淺至深地進入交響曲的美妙世界,以講座穿越時空,帶領學員感受、認識並理解交響曲一脈相承的宏偉結構與百年歷史。

 

課程詳細資訊

時間 _ 2023-03-12 ( 日 ) ~ 2023-04-23 ( 日 ) 10:00 ~ 12:00

地點 _ 視聽中心

費用 _ $100元/堂 ;早鳥體驗(3/26前)6堂 $450元

指導單位 _ 苗栗縣政府

主辦單位 _ 苗栗縣苗北藝文中心

授課教師 _ 林仁斌(超人氣古典音樂欣賞名家、蹦藝術執行長)

一、因應現行防疫規範,學員上課均需全程配戴口罩;並遵守本中心防疫措施相關規定,違反規定將無法入場上課。

二、課程相關事宜洽詢:活動企劃部曾小姐037-612669轉511/cctseng@miaobeiac.org

聚焦古典三傑:從海頓、莫札特到貝多芬

3月19日(日)10:00-12:00

享有「交響曲之父」、「天才音樂家」及「樂聖」美譽的海頓、莫札特與貝多芬,分別及共同經歷了什麼樣的音樂生涯與創作了哪些經典?海頓一生中共創作了104首交響曲,莫札特則有41首交響曲,兩位偉大的作曲家在交響曲的發展歷程中更具有極重要的代表性。本場講座中將聚焦在兩位音樂家的交響曲創作手法、加入交響曲專曲式欣賞,帶您奠定深厚欣賞基礎。

 

主講人|林仁斌

蹦藝術 | BONART 執行長

知名長笛演奏、指揮、撰文、演講與音樂攝影之全方位音樂家 旅法知名音樂家林仁斌自2001年自巴黎師範音樂院(École Normale Supérieure de paris)學成返國後,以長、短笛演奏、室內樂及樂團指揮活躍於國際音樂節與國內外音樂廳;演奏專輯出版有《夜間咖啡館》、《妳的我的》、《華麗聚焦-雙長笛與鋼琴的歌劇院之夜》、《華麗聚焦II-卡門》(林仁斌&周欣穎)《動物狂歡節》….等。 現為音樂藝文網站「蹦藝術|BONART」執行長與Podcast古典音樂節目《蹦藝術》主持人,深受各界樂迷喜愛。多年來撰文拍攝訪問音樂家,更以文字與攝影見長,每年演講場次超過百場;為國家交響樂團、長榮交響樂團與國家兩廳院、苗北藝文中心等各單位邀約之音樂講座策展、音樂導聆與撰稿人,更是公認的超人氣音樂欣賞名家。


報名資訊與報名方式

繳費資訊

◎線上報名,點選上方「馬上報名」,填寫完google表單後,完成繳費。
◎臨櫃報名,至苗北藝文中心服務台填寫報名表,並完成繳費。
◎郵寄報名,填妥報名表(請自本頁面下方下載),並且完成繳費,將報名表郵寄至苗栗縣竹南鎮公園路206號苗北藝文中心(信封請註明:111-1苗北講堂)。
◎電子郵件報名,填妥報名表(請自本頁面下方下載)並完成繳費,將報名表寄至:cctseng@miaobeiac.org,主旨:112-1苗北講堂,即完成報名。

◎ 現場繳費:請攜帶報名表至苗北藝文中心服務台
◎線上匯款:
戶名:苗栗縣苗北藝文中心
銀行:臺灣土地銀行頭份分行(0050212)
帳號:021-051-051-316

 

注意事項

1、退款規定:課程進入報名行政流程繳費後,因故不克參加者,需配合規定,於活動開始前14個工作天提出申請(票券效期開始日期起算),退票將酌收票價10%的行政手續費用,逾期恕不受理。

2、活動延期:若因天災等不可抗力因素(如:颱風),主辦單位將告知補辦日期或退款事宜。並保留修改活動內容,以及終止課程之權力。

3、講座以收費報名辦理,每堂未達上限人數,將告知退款事宜。並保留修改活動內容,以及終止課程之權力。

4.因應疫情配合政府措施,學員需全程佩戴口罩、禁止飲食。

課程形式配合中央防疫指揮中心指示滾動式修正,如採線上課程,將以「Google Meet」軟體上課;敬請各位學員一同共學、共好!藝起做好防疫措施,提供一個安心、安全的場域,迎接藝文生活。


關於維也納三傑

精緻和諧最古典─海頓、莫札特與貝多芬

維也納三傑

「維也納三傑」的三位重要音樂家:海頓、莫札特與貝多芬(引自教育部)
「維也納三傑」的三位重要音樂家:海頓、莫札特與貝多芬(引自教育部)

音樂的18世紀古典時期,歐洲人文薈萃的奧地利陸續活躍被譽為「維也納三傑」的三位重要音樂家:海頓、莫札特與貝多芬。他們雖來自不同家庭,但卻在音樂上一脈相承,為您整理「維也納三傑」三位偉大音樂家脈絡,透過故事進入音樂,架構出音樂史上最為精彩的交響曲、弦樂四重奏、歌劇與器樂作品的首次巔峰年代。

延伸閱讀

https://bonart.com.tw/about-classical-period-in-classical-music/

 

海頓的交響曲

前期古典主義風格淺說

「前古典主義」,風格融合了早期古典主義的「洛可可風格」(Rococo),從優雅的「嘉蘭特風格」(Gallant style),抒情旋律風格的德國北方「感傷風格」(Empfindsamer Stil),以及1770年之後盛行的「狂飆風格」(Sturm und Drang)三大種類,讓我們一起了解這幾種最主要的前期古典風個音樂類型:

 

「嘉蘭特風格」(Gallant style)

嘉蘭特風格」音樂較為輕快、高貴、優雅,有時還帶點詼諧趣味。以調性來說並不複雜,多為主調音樂。「嘉蘭特風格」之音樂特色為短樂句,在幾個小節內呈現單純旋律,和聲並不複雜,以輕鬆悅耳為感受。到了 1735年,也開始使用「古典時期」經常使用之「分解和弦」,又稱「阿爾貝堤低音」(Alberti bass)。

以下是「嘉蘭特風格」各種語言版本:

Gallant style(英文)
Galanter Stil(德文)
Style gallant(法文)
Stile galante(義大利文)

由於「Galant」 一詞,原義為法文中「尋樂」、「追求享受」之意,之後則被引申為「優雅嫻熟」的形容詞,也被學者們指出具有「法國宮廷趣味」之意。

 

「嘉蘭特風格」音樂欣賞

以下播放列表為「嘉蘭特風格」,共有 24段音樂。
按下↓「左上方」,可以換軌欣賞音樂:

https://www.youtube.com/playlist?list=PLpGWnF9wnoNzTL_Wq8zJx1a2anHUMCL2C


「感傷風格」(Empfindsamer Stil)

感傷風格」(Empfindsamer Stil)則是指一部音樂作品中,作曲家須在表現手法和感情上有連續性的變化,同時在音樂之力度強度與樂句前後呼應也須有連貫之情感。旋律設計部分並未包含過多之裝飾音,以乾淨、簡潔但明確的弦律線條著稱。給予聽者的情緒感受,反而因為音樂本質單純化,更能感受到和聲之美與音樂性與感受性。

 

「感傷風格」音樂欣賞

以下播放列表為「感傷風格」,共有 7段音樂。
按下↓「左上方」,可以換軌欣賞音樂: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eOdyCjMlJLM&list=PLyRWx8x43ZJrgqyvg85tzzYBmORM5tgRa


「狂飆風格」音樂欣賞(Sturm und Drang)

「狂飆風格」則指是 1760年至 1785年左右,發生在德國文學界的一場運動,並在1770年代達到高峰。當時其藝術目的以反理智且主觀的風格,表現情緒的恐慌、驚愕、暈眩以及戲劇般的壓倒性,令人感到驚恐。所有「狂飆風格」的追隨者都強烈信仰個人自由,特別是從傳統以來受到束縛的藝術創作傳統中,達到解放,近雃創造出真正自由之音樂風格。除了音樂之外,戲劇是最能代表「狂飆風格」的藝術形式。

以音樂來說,海頓寫作於 1770年之間之小調交響作品,如No.26, No.44, No. 49, No.52 與 No.59,均可視為具有「狂飆風格」之風格。

 

此三種風格在前古典主義在巴洛克風格中孕育成形,並 與洛可可風格其同生共存,但就某些方面來說,或多或少是對巴洛克風格的反動 思潮。

 

「狂飆風格」音樂欣賞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PNLaOMJTJlc&t=2739s

 

與海頓/莫札特同屬狂飆音樂風格之交響曲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Tg_28yatsk4&list=PLBKEDycDJck9AXE_ZPdi5FZ5rFsOBL_GX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Tg_28yatsk4&list=PLBKEDycDJck9AXE_ZPdi5FZ5rFsOBL_GX

 

海頓第45號交響曲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GMaM6ivx8X8

 

而莫札特著名的第 25號 g小調交響曲第一樂章,因為強烈戲劇性,也是屬於「狂飆風格」。

Wolfgang Amadeus Mozart - Symphony No. 25 in G minor, K. 183/173dB
Conductor: Leonard Bernstein
Vienna Philharmonic Orchestra (Wiener Philharmoniker)

https://youtu.be/ApvqOhbsriA?t=24

 

第25號交響曲與電影《阿瑪迪斯》影像結合之剪輯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_hQnUoBmKA4

 

延伸閱讀

https://bonart.com.tw/what-is-rococo-style-in-music/

 

海頓104首交響曲全整理

取自維基百科,附上連結提供完整參考

 

海頓《告別》交響曲 第四樂章

2009年維也納新年音樂會.巴倫波因指揮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vfdZFduvh4w

 

海頓《驚愕》交響曲 第二樂章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VOLy6JxEDLw

 

同場加映:

俄國作曲家史特拉汶斯基(Igor Stravinsky)的芭蕾舞劇《火鳥》(The Firebird),正在演奏⟨火鳥的催眠曲⟩時,音樂非常柔和正好眠XD;但本段落演奏結束,準備進行至下一段魔王⟨凱斯齊的甦醒⟩高潮處時,隨著大鼓聲響起,嚇醒了疑似音樂會已經睡著的女觀眾,她忍不住慘叫了一聲,笑翻現場觀眾與演出者。只見指揮忍住笑意,沈著穩定地往下指揮(應該很有經驗XD),還回頭望了一下...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EtRHusSFsUI

 

專題:海頓104首交響曲欣賞度排行榜

 

  • 海頓104首交響曲欣賞度排行榜
  • 104. Symphony No. 4
  • 103. Symphony No. 9
  • 102. Symphony No. 15
  • 101. Symphony No. 12
  • 100. Symphony No. 32
  • 99. Symphony No. 5
  • 98. Symphony No. 36
  • 97. Symphony No. 62
  • 96. Symphony No. 18
  • 95. Symphony No. 43 (‘Mercury’) 水星
  • 94. Symphony No. 23
  • 93. Symphony No. 55 (‘The Schoolmaster’) 校長
  • 92. Symphony No. 85 (‘La Reine’) 皇后
  • 91. Symphony No. 37
  • 90. Symphony No. 50
  • 89. Symphony No. 1
  • 88. Symphony No. 41
  • 87. Symphony No. 56
  • 86. Symphony No. 17
  • 85. Symphony No. 68
  • 84. Symphony No. 24
  • 83. Symphony No. 40
  • 82. Symphony No. 16
  • 81. Symphony No. 7 (‘Le midi’) 中午
  • 80. Symphony No. 66
  • 79. Symphony No. 3
  • 78. Symphony No. 38 (‘Echo’) 迴音
  • 77. Symphony No. 52
  • 76. Symphony No. 58
  • 75. Symphony No. 48 (‘Maria Therese’) 瑪麗亞·特蕾莎
  • 74. Symphony No. 29
  • 73. Symphony No. 47 (‘Palindrome’) 
  • 72. Symphony No. 33
  • 71. Symphony No. 69 (‘Laudon’)
  • 70. Symphony No. 19
  • 69. Symphony No. 57
  • 68. Symphony No. 83 (‘The Hen’)
  • 67. Symphony No. 10
  • 66. Symphony No. 94 (‘Surprise’) 驚愕
  • 65. Symphony No. 77
  • 64. Symphony No. 80
  • 63. Symphony No. 45 (‘Farewell’) 告別
  • 62. Symphony No. 30 (‘Alleluia’) 哈利路亞
  • 61. Symphony No. 76
  • 60. Symphony No. 13
  • 59. Symphony No. 70
  • 58. Symphony No. 35
  • 57. Symphony No. 72
  • 56. Symphony No. 63
  • 55. Symphony No. 2
  • 54. Symphony No. 54
  • 53. Symphony No. 42
  • 52. Symphony No. 95
  • 51. Symphony No. 75
  • 50. Symphony No. 74
  • 49. Symphony No. 67
  • 48. Symphony No. 92 (‘Oxford’) 牛津
  • 47. Symphony No. 8 (‘Le soir’) 晚間
  • 46. Symphony No. 73 (‘La Chasse’) 打獵
  • 45. Symphony No. 89
  • 44. Symphony No. 65
  • 43. Symphony No. 34
  • 42. Symphony No. 51
  • 41. Symphony No. 78
  • 40. Symphony No. 91
  • 39. Symphony No. 27
  • 38. Symphony No. 86
  • 37. Symphony No. 100 (‘Military’) 軍隊
  • 36. Symphony No. 53 (‘L’imepriale’)
  • 35. Symphony No. 14
  • 34. Symphony No. 99
  • 33. Symphony No. 82 (‘The Bear’) 熊
  • 32. Symphony No. 61
  • 31. Symphony No. 79
  • 30. Symphony No. 90
  • 29. Symphony No. 60 (‘Il distratto’) 法國喜劇《分心的人》,六樂章交響曲
  • 28. Symphony No. 101 (‘The Clock’) 時鐘
  • 27. Symphony No. 87
  • 26. Symphony No. 98
  • 25. Symphony No. 59 (‘Fire’) 火
  • 24. Symphony No. 96 (‘The Miracle’) 奇蹟
  • 23. Symphony No. 22 (‘The Philosopher’) 哲學家
  • 22. Symphony No. 102
  • 21. Symphony No. 81
  • 20. Symphony No. 25
  • 19. Symphony No. 97
  • 18. Symphony No. 20
  • 17. Symphony No. 84 (‘In nomine Domini’) 以主之名(榮耀歸於上帝)
  • 16. Symphony No. 71
  • 15. Symphony No. 103 (‘Drumroll’) 擂鼓/鼓聲
  • 14. Symphony No. 31 (‘Hornsignal’) 號角
  • 13. Symphony No. 21
  • 12. Symphony No. 104 (‘London’) 倫敦
  • 11. Symphony No. 93
  • 10. Symphony No. 39
  • 9. Symphony No. 64 (’Tempora mutantur’) 時間的變化
  • 8. Symphony No. 46
  • 7. Symphony No. 11
  • 6. Symphony No. 28
  • 5. Symphony No. 88
  • 4. Symphony No. 26 (‘Lamentatione’) 哀歌
  • 3. Symphony No. 6 (‘Le matin’) 清晨
  • 2. Symphony No. 44 (‘Trauer’) 悲傷
  • 1. Symphony No. 49 (‘La Passione’) 熱情

莫札特的交響曲

全41首交響曲列表

 

大眾最熟悉之第40號g小調交響曲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QyQ-POuTNn8&t=66s

 

莫札特先進的和聲,直指60年後華格納的《崔斯坦與伊索德》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d_DAqQgOYGM

 

延伸閱讀

https://bonart.com.tw/wagners-tristan-und-isolde/

 

莫札特最後一首交響曲:No.41 《朱彼得》(Jupiter)

精彩解說:到底是木星還是天神? - 莫札特第四十一號交響曲《朱彼得》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C6EOb86YdIs&t=128s

 

電影《阿瑪迪斯》裡,莫札特臥榻床邊,臨死之前的作曲片段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dJ0AkP_BFhs&t=45s

 

伯恩斯坦指揮巴伐利亞廣播交響樂團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T8GZ_W5XjW0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CN3v4fEZcQw&t=2s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8CWANfV26JY

 

貝多芬的交響曲

Symphonies(表格取自維基百科

No.[7] Title, key Composition; first performance Publication Dedication, remarks GA NA
Op. 21 Symphony No. 1, C 1799 to 1800; 2 April 1800 p: Leipzig 1801 Baron Gottfried van Swieten i/1 i/1[6]
Op. 36 Symphony No. 2, D 1801–2; 5 April 1803 p: Vienna, 1804; for piano, violin, cello: Vienna, 1805 Prince Karl von Lichnowsky i/2 i/1[6]
Op. 55 Symphony No. 3("Eroica"), E 1803; 7 April 1805[8] p: Vienna, 1806 Prince Franz Joseph von Lobkowitz i/3 i/2[6]
Op. 60 Symphony No. 4, B 1806; March 1807 p: Vienna, 1808 Count Franz von Oppersdorff i/4 i/2[6]
Op. 67 Symphony No. 5, C minor 1807–8;[9] 22 Dec 1808 p: Leipzig, 1809 Prince Lobkowitz and Count Andreas Razumovsky i/5 i/3[6]
Op. 68 Symphony No. 6("Pastoral"), F 1808; 22 Dec 1808 p: Leipzig, 1809 Prince Lobkowitz and Count Razumovsky i/6 i/3[6]
Op. 92 Symphony No. 7, A 1811–12; 8 Dec 1813 s, p: Vienna, 1816 Count Moritz von Fries i/7
Op. 93 Symphony No. 8, F 1812; 27 Feb 1814 s, p: Vienna, 1817 shortened version of end of 1st movt, HS iv i/8
Op. 125 Symphony No. 9("Choral"), D minor 1822–24; 7 May 1824 s, p: Mainz, 1826 Frederick William III of Prussia i/9 i/5[6]

*貝多芬生前最後一年正在進行第十號交響曲(Tenth Symphony )之創作,後由學者貝瑞.庫柏(Barry Cooper.[10]整理草稿並演出。

 

 

開卷蹦藝術.享受美好閱讀時光

☕️一杯咖啡.一點心意.支持蹦藝術☕️

 

各類合作提案,聯繫方式:

*手機:0917.670.518 
*Line:https://line.me/ti/p/LB1ro0P0AU
*E-mail:jenpin888@gmail.com

【BON音樂】蹦藝術X大人社團:莫札特橫跨一生的鋼琴協奏曲(四)第23號A大調鋼琴協奏曲 K.488

【BON音樂】蹦藝術X大人社團:莫札特橫跨一生的鋼琴協奏曲(四)第23號A大調鋼琴協奏曲 K.488
Mozart: Piano concerto No.23 in A Major

– 資訊整理共享於網路,一起欣賞音樂與藝術之美 –
蹦藝術 | BONART


 

大人的古典音樂鑑賞線上直播課(2/23週四下午班,共5堂):莫札特橫跨一生的鋼琴協奏曲

你喜歡莫札特的音樂嗎?
也喜歡鋼琴富含層次的音樂表現?
跟著林仁斌老師好好認識莫札特橫跨一生的鋼琴協奏曲!

《大人社團》與蹦藝術攜手開設古典音樂鑑賞課程,這期將以莫札特的鋼琴協奏曲為主軸,精選4首鋼琴協奏曲,帶領學員欣賞每首的獨特之處,讓您徜徉在樂曲中,更貼近音樂家的心血結晶,聽出更多況味與樂趣!

《延伸閱讀》大人的音樂欣賞線上直播課程好嗎?學員真實回饋分享

《延伸閱讀》大人的音樂欣賞課學員回饋,看他們用音樂為生活注入繽紛

 

精彩課程再推薦

大人的古典音樂鑑賞線上直播課(2/23週四下午班,共5堂):莫札特橫跨一生的鋼琴協奏曲

大人的古典音樂鑑賞線上直播課(4/6週四下午班,共5堂):偉大的音樂變奏藝術賞析

大人的古典音樂鑑賞線上直播課(5/11週四下午班,共5堂):音樂裡的多重協奏之美

 

主講人:林仁斌老師

 

  • 第四堂 │ 第23號A大調鋼琴協奏曲 K.488

莫札特第23號A大調鋼琴協奏曲 K.488 完成於1786年3月2日,首演亦於同月份,可能由莫札特自己擔任鋼琴獨奏。根據莫札特作品目錄編號,這首鋼琴協奏曲的創作與首演比歌劇《費加洛的婚禮》之首演早了兩個月。第23號協奏曲的管弦樂團編制較為特別:除了無雙簧管之外,增加了兩部當時少用的A調單簧管,無小號與定音鼓設置,因此樂團音響效果顯得特別,也非常有室內樂的氛圍。

 

莫札特一生的音樂之旅地圖

 

莫札特鋼琴協奏曲列表與年份

*取自維基百科,附上連結方便參考

 

早期莫札特協奏曲

莫札特鋼琴協奏曲 Nos. 1-4(K. 37、39、40 和 41)是他以其他作曲家對奏鳴曲樂章的管弦樂和鍵盤編曲。

The young Mozart in 1770

 

莫札特第一號鋼琴協奏曲

演奏者李希特(Sviatoslav Richter)79歲,作曲家莫札特 10-11歲 XD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5oeKz91fRkU

 

接下來的三首協奏曲(K. 107/1、2 和 3)沒有編號,是 J.C. 巴赫的鋼琴奏鳴曲編曲(作品 5。第 2、3 和 4 號,均創作於 1766 年)。

直到1773年的第5號協奏曲K.175起,始可列為莫札特真正在鋼琴協奏曲創作的開端。

莫札特:第5號鋼琴協奏曲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vbCyRchBS9k

 

莫札特聰明而早慧的第9號鋼琴協奏曲(Jeunehomme=年輕人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plfty7jbM_g

 

早期維也納協奏曲

1782 年秋天,在抵達維也納大約 18 個月後,莫札特創作了一系列三首協奏曲,提供自己在音樂會中演奏使用。

在陸續創作鋼琴協奏曲時,莫札特有一封寫給父親的信件中,提到了自己對鋼琴協奏曲的想法:

"這些協奏曲 [Nos. 11、12 和 13] 是介於太容易和太難之間的快樂媒介;它們非常出色,悅耳,自然,不乏味。有一些段落,只有鑑賞家才能從中獲得滿足。但是這些段落的寫作方式使不那麼有學問的人不會不高興,儘管不知道為什麼.... 真理的中庸之道不再為人所知或被欣賞。為了贏得掌聲,一個人必須寫出如此空洞的東西,以至於一個馬車夫可以唱出來,或者如此難以理解,正是因為沒有一個明智的人能理解它。“

原文如下:(取自維基百科

”These concertos [Nos. 11, 12, and 13] are a happy medium between what is too easy and too difficult; they are very brilliant, pleasing to the ear, and natural, without being vapid. There are passages here and there from which the connoisseurs alone can derive satisfaction; but these passages are written in such a way that the less learned cannot fail to be pleased, though without knowing why.... The golden mean of truth in all things is no longer either known or appreciated. In order to win applause one must write stuff which is so inane that a coachman could sing it, or so unintelligible that it pleases precisely because no sensible man can understand it.[3] 

從這封信中,我們可看出莫札特鋼琴協奏曲裡的一個重要原則:即它們的設計主要是為了娛樂大眾,而不是僅僅為了滿足作曲家內心的藝術性與價值。

從此,大約能看出莫札特的早期鋼琴協奏曲各有千秋,對於樂曲架構有著日漸宏偉之感,但相對來說,是莫札特自認為音樂親密的作品。

 

莫札特第11號鋼琴協奏曲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OWR0_E2BDz0&t=114s

 

莫札特第12號鋼琴協奏曲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T-hrAGzKukw

 

莫札特第13號鋼琴協奏曲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YH31by8dFyY

 

維也納主要作品

E♭ 大調第14號(K.449)起,莫札特進入了鋼琴協奏曲創作的卓越時期,無論創造力或藝術性,均日漸達至頂峰。

從1784年2月到1786年3月份,莫札特創作了11首鋼琴協奏曲傑作,幾乎每一首各有特色,也是鋼琴協奏曲中最具代表性的創作階段,此時也是他於維也納創作各項成熟作品之輝煌時期。(此時期的傑作例如第38-41號交響曲、第17-20號弦樂四重奏、歌劇《女人皆如此》(1786)等等)

第 17 號(K.453)、第 18 號(K.456)和第 19 號(K.459),這三首協奏曲常被認為是一套組合,因為它們都具有某些共同特徵,例如相同的開頭的節奏(也在 K.415 和 K.451 中聽到)。以及活潑燦爛的第三樂章結尾音樂形式。

K.466(D小調第20號)和 K.467(C大調第21號),接連完成於1785年的同一個月。這兩首作品,其一(20號)是莫札特所創作的第一首小調鋼琴協奏曲(註:K.271和K.456都有小調之第二樂章),風格為狂飆風格,有著黑暗暴風雨之感;第21號則似乎陽光明媚,絕美的第二樂章更是莫札特最受歡迎的鋼琴協奏作品樂章。而1785年所創作的最後一首協奏曲K.482(E♭大調第22號)的受歡迎程度比起前兩首略低,但同為非常精彩的鋼琴協奏曲代表作。莫扎特沒有為這些協奏曲寫過華彩樂章。

1786年,莫札特在3月份時再次地連續在一個月內寫出兩首輝煌的鋼琴協奏曲:A大調第23號K.488與第24號,K.491。

A大調第23號是莫札特最知名的鋼琴協奏曲之一,尤其絕美的#f小調第二樂章,更令人感受到音樂中的深層憂鬱與哀傷,在所有鋼琴協奏曲,可與貝多芬的第五號鋼琴協奏曲《皇帝》相互媲美。

 

1785-86年間的莫札特畫像

 

晚期協奏曲

別稱為「加冕禮」(Coronation Concerto)鋼琴協奏曲K.537完成於1788年2月份同樣受到歡迎,莫札特將原本較小型的室內協奏曲形式,改成較大的結構,木管部分有長笛、雙簧管、低音管、法國號,還有一直以來當時少見於管弦樂團中的單簧管(D調)與定音鼓,聽起來協奏曲的樂團也正隨著莫札特的創作而日益茁壯。

而莫札特最後一首鋼琴協奏曲No.27 (K.595)寫作於莫札特生命中的最後一年:1791年1月5日。也代表著從莫札特年輕時直到人生最後,都持續不斷地創作著與他一輩子關係緊密的鋼琴協奏曲~為莫札特而言,鋼琴協奏曲或許是他最親密的音樂語言,甚至可能是人生輓歌。

 

前期古典主義風格淺說

莫札特鋼琴協奏曲三種主要風格

綜觀莫札特鋼琴協奏曲寫作,包含了他對於鍵盤創作的熱情與常見的「前古典主義」,精湛的演奏技術之外,風格融合了早期古典主義的「洛可可風格」(Rococo),從優雅的「嘉蘭特風格」(Gallant style),抒情旋律風格的德國北方「感傷風格」(Empfindsamer Stil),以及1770年之後盛行的「狂飆風格」(Sturm und Drang)三大種類,可說是作曲家身兼鋼琴演奏家的最佳代表樂曲種類、見證時代的偉大曲種,且為我們了解莫札特鋼琴演奏的最佳選擇:

 

「嘉蘭特風格」(Gallant style)

嘉蘭特風格」音樂較為輕快、高貴、優雅,有時還帶點詼諧趣味。以調性來說並不複雜,多為主調音樂。「嘉蘭特風格」之音樂特色為短樂句,在幾個小節內呈現單純旋律,和聲並不複雜,以輕鬆悅耳為感受。到了 1735年,也開始使用「古典時期」經常使用之「分解和弦」,又稱「阿爾貝堤低音」(Alberti bass)。

以下是「嘉蘭特風格」各種語言版本:

Gallant style(英文)
Galanter Stil(德文)
Style gallant(法文)
Stile galante(義大利文)

由於「Galant」 一詞,原義為法文中「尋樂」、「追求享受」之意,之後則被引申為「優雅嫻熟」的形容詞,也被學者們指出具有「法國宮廷趣味」之意。

 

「嘉蘭特風格」音樂欣賞

以下播放列表為「嘉蘭特風格」,共有 24段音樂。
按下↓「左上方」,可以換軌欣賞音樂:

https://www.youtube.com/playlist?list=PLpGWnF9wnoNzTL_Wq8zJx1a2anHUMCL2C


「感傷風格」(Empfindsamer Stil)

感傷風格」(Empfindsamer Stil)則是指一部音樂作品中,作曲家須在表現手法和感情上有連續性的變化,同時在音樂之力度強度與樂句前後呼應也須有連貫之情感。旋律設計部分並未包含過多之裝飾音,以乾淨、簡潔但明確的弦律線條著稱。給予聽者的情緒感受,反而因為音樂本質單純化,更能感受到和聲之美與音樂性與感受性。

 

「感傷風格」音樂欣賞

以下播放列表為「感傷風格」,共有 7段音樂。
按下↓「左上方」,可以換軌欣賞音樂: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eOdyCjMlJLM&list=PLyRWx8x43ZJrgqyvg85tzzYBmORM5tgRa


「狂飆風格」音樂欣賞(Sturm und Drang)

「狂飆風格」則指是 1760年至 1785年左右,發生在德國文學界的一場運動,並在1770年代達到高峰。當時其藝術目的以反理智且主觀的風格,表現情緒的恐慌、驚愕、暈眩以及戲劇般的壓倒性,令人感到驚恐。所有「狂飆風格」的追隨者都強烈信仰個人自由,特別是從傳統以來受到束縛的藝術創作傳統中,達到解放,近雃創造出真正自由之音樂風格。除了音樂之外,戲劇是最能代表「狂飆風格」的藝術形式。

以音樂來說,海頓寫作於 1770年之間之小調交響作品,如No.26, No.44, No. 49, No.52 與 No.59,均可視為具有「狂飆風格」之風格。

 

此三種風格在前古典主義在巴洛克風格中孕育成形,並 與羅可可風格其同生共存,但就某些方面來說,或多或少是對巴洛克風格的反動 思潮。

 

「狂飆風格」音樂欣賞
海頓交響曲 No.26, 44, 52, 59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5xMjStDLh-g

 

而莫札特著名的第 25號 g小調交響曲第一樂章,因為強烈戲劇性,也是屬於「狂飆風格」。

Wolfgang Amadeus Mozart - Symphony No. 25 in G minor, K. 183/173dB
Conductor: Leonard Bernstein
Vienna Philharmonic Orchestra (Wiener Philharmoniker)

https://youtu.be/ApvqOhbsriA?t=24

 

延伸閱讀

https://bonart.com.tw/what-is-rococo-style-in-music/


莫札特第23號A大調鋼琴協奏曲 K.488

 

第二樂章.孤獨,浪漫而唯美

莫札特唯一一個以#f小調完成的鋼琴協奏曲樂章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j8e0fBlvEMQ

 

莫札特第23號A大調鋼琴協奏曲 K.488 完成於1786年3月2日,首演亦於同月份,可能由莫札特自己擔任鋼琴獨奏。

根據莫札特作品目錄編號,這首鋼琴協奏曲的創作與首演比歌劇《費加洛的婚禮》之首演早了兩個月,而下一首鋼琴協奏曲下約是在三週~一個月左右完成。

這首協奏曲的管弦樂團編制較為特別:長笛、無雙簧管,兩部當時少用的A調單簧管、兩部低音管、兩部A調法國號與五部弦樂,無小號與定音鼓,因此音響效果顯得乾淨是更有室內樂氛圍。

 

莫札特第23號A大調鋼琴協奏曲 K.488
Mozart - Piano Concerto No. 23 in A Major, K. 488 (1786)

溫暖華麗A大調

創作年份:1786年

首演年份:1786年(莫札特擔任鋼琴獨奏者首演於維也納)

 

珍貴手稿

 

樂譜版本演奏欣賞

Wolfgang Amadeus Mozart (1756 - 1791) - Piano Concerto No. 23 in A major, K. 488 (1786)

I. Allegro [0:00]
II. Adagio [
11:43]
III. Allegro assai [
19:10]

Cadenza: Wolfgang Amadeus Mozart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6Sxp9M0Jm4w&t=10s

 

第一樂章.快板(Allegro)4/4拍,d小調,奏鳴曲式(雙重呈示部)。

第一樂章為A大調,奏鳴曲形式。 樂曲以雙重呈示部開始,即第一次完整主題由管弦樂團演奏,第二次則由鋼琴加入演奏。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6Sxp9M0Jm4w&t=10s

 

霍洛維茲紀錄片 - 第一樂章演奏

Cadenza: Busoni版本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9vttZzUPg3A

 

 

第二樂章.慢板(Adagio)6/8拍,#f小調,三段體。

鋼琴以具有西西里舞曲風格的6/8拍演奏,音樂上也非常具有莫札特的歌劇風格。

樂譜版本

https://youtu.be/6Sxp9M0Jm4w?t=703

 

霍洛維茲紀錄片 - 第二樂章演奏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9LqdfjZYEVE

 

第三樂章.迴旋曲:很快的快板(Rondo, Allegro assai)2/2拍,A大調,奏鳴輪旋曲式。

由鋼琴演奏出輪旋曲第一主題,再由管弦樂團接入。全曲活潑歡樂,洋溢著莫札特喜歌劇中的歡樂風格。

樂譜版本

https://youtu.be/6Sxp9M0Jm4w?t=1150

 

霍洛維茲紀錄片 - 第三樂章演奏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oeTyZPxlwMA


【BON話題】莫札特的Cadenza

延伸閱讀

https://bonart.com.tw/only-because-of-cadenza/

 

莫札特版本裝飾奏(9:44起)

https://youtu.be/6Sxp9M0Jm4w?t=584

 

布梭尼版本裝飾奏(9:10起)

https://youtu.be/rVn6S_h5nwE?t=552

 

【附錄】霍洛維茲與朱里尼:莫札特第23號鋼琴協奏曲紀錄片

 

 

 

開卷蹦藝術.享受美好閱讀時光

☕️一杯咖啡.一點心意.支持蹦藝術☕️

 

各類合作提案,聯繫方式:

*手機:0917.670.518 
*Line:https://line.me/ti/p/LB1ro0P0AU
*E-mail:jenpin888@gmail.com

【BON音樂】布拉姆斯:第一號鋼琴三重奏

【BON音樂】布拉姆斯:第一號鋼琴三重奏
Brahms: Piano Trio No.1 op.8

– 資訊整理共享於網路,一起欣賞音樂與藝術之美 –
蹦藝術 | BONART


布拉姆斯(Johannes Brahms, 1833-1897)第一號鋼琴三重奏,編制為小提琴、大提琴與鋼琴,擁有堪稱音樂史上最溫暖動人的旋律主題,讓人一聽入魂;此曲充滿布拉姆斯對於室內樂的重視,更是充滿室內樂精神的偉大作品。

雖然寫作於布拉姆斯創作生涯的最初時期(未滿21歲),也是他的第一首室內樂作品,但演奏長度達45分鐘,更可看出作曲家年輕時旺盛的創作力。

此曲共有新舊兩版本同存:舊版創作1854年1月-10月間(舒曼於同年2月27日精神不穩定,試圖跳萊茵河自殺),後於1854年11月出版,並於1855年10月13日於波蘭北方的城市但澤自由市Danzig)首演。

在樂曲已經完成的34年之後,由於第一號鋼琴三重奏非常美的原創性但稍嫌冗長的演奏長度,在當時並不合時宜,於是布拉姆斯於1889年夏天接受了出版商的建議,針對這首年輕時所譜寫的作品進行全面修訂,修改幅度相當巨大(詳細比較可見下方表格),並於1890年1月10日於匈牙利布達佩斯舉行首演。

 

有趣的是修訂後布拉姆斯本人則直接以「新版」(Neue Ausgabe)稱呼之,並留下了非常有趣的新版評論:「我沒有為它戴上新的假髮,只是稍微再梳理了一下它的頭髮...」(I didn't provide it with a new wig, just combed and arranged its hair a little.)

 

也因為布拉姆斯對「新版」做出許多重大修訂,因此有相當多學者形容修改後的1889年新版為「第四號鋼琴三重奏」(布拉姆斯共寫有三首鋼琴三重奏)。

而本曲亦為布拉姆斯唯一一首同時出版舊版(1854年)與新版(1889年 )兩種版本之作品。

1889年新版後於1891年2月正式出版。

今日音樂會絕大多數演出版本皆為修改後之1889年新版。

 

新舊兩版之樂章主要差異

由表格中可見,除了第二樂章詼諧曲指更動一小節之外,其餘樂章均有非常明顯之改動。想了解改動全貌者,可至IMSLP網站下載電子版樂譜再行比較。

第一樂章 第二樂章 第三樂章 第四樂章
1854年舊版

*演出長度約為42分鐘

Allegro con moto — Tempo un poco più Moderato — Schnell
(494 bars)
Scherzo: Allegro molto — Trio: Più lento — Tempo primo
(459 bars)
Adagio non troppo — Allegro — Tempo primo
(157 bars)
Finale: Allegro molto agitato — Un poco più lento — Tempo primo
(518 bars)
1889年新版

*演出長度約為33分鐘

Allegro con brio — Tranquillo — In tempo ma sempre sostenuto
(289 bars)
Scherzo: Allegro molto — Meno allegro — Tempo primo
(460 bars)
Adagio
(99 bars)
Finale: Allegro
(322 bars)

 

 

 

 

樂譜版本欣賞

Movement 1: Allegro con brio - 0:00

Movement 2: Scherzo. Allegro molto - 15:50

Movement 3: Adagio - 22:37

Movement 4: Finale. Allegro - 30:56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EK7sZfccL04

 

第一樂章:稍快的快板,有活力的快板(Allegro con moto, Allegro con brio)

B大調,原為4/4拍、新版改為 alla breve 2/2拍

本樂章是B大調奏鳴曲式樂章。以大提琴和鋼琴開始,在鋼琴前奏起始後,大提琴家入並演奏出非常溫暖的第一主題,之後逐漸變化而擴張。在新舊兩個版本之間,布拉姆斯幾乎沒有對前80 小節做任何改動。

 

第二樂章:詼諧曲與中段,很快的快板...更慢(Scherzo and Trio, Allegro molto...Piu lento)

b小調,最後以B大調結尾。
詼諧曲一開始即可聽見源自於第一樂章的主題變形而得來的全新詼諧曲旋律,之後出現的第二主題則為溫暖舒適的大調旋律。布拉姆斯更是做出了全新的變化。本樂章長度只更動一小節,主要針對Trio段落中的大提琴旋律以及尾聲進行了修改。

 

第三樂章:不太慢的慢板(Adagio non troppo)

B大調,4/4拍,B 大調
第三樂章回到 B 大調,以鋼琴寬敞開放的和弦開始,小提琴與大提琴的對話旋即加入,樂章瀰漫著淡淡憂傷而寧靜之氛圍,相當優美。

 

第四樂章:終曲,非常激動的快板(Finale, Allegro molto agitato)

b小調 - B大調 - b小調,3/4拍

本樂章充滿戲劇性,作為最後樂章亦非常具有重量感。舊版的第二主題因為與貝多芬《致遠方的愛人》第六曲《離別之歌》(Nimm sie hin denn, diese Liede)高度神似,後被布拉姆斯校訂新版時刪除。整首音樂在小調充滿張力的熱情中結束全曲。

 

貝多芬《致遠方的愛人》 - 第六曲《離別之歌》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YsShx6ebobI

 

 

近代黃金組合現場名演

Johannes Brahms (1833 – 1897)  Piano Trio No. 1 in B major, Op. 8, revised version (Neue Ausgabe) (1891)

Nikolai Lugansky, piano

Gautier Capuçon, cello

Leonidas Kavakos, violin,

2016 Tchaikovsky Hall

[0:00] I. Allegro con brio - Tranquillo 12:42 - In tempo ma sempre sostenuto. 13:46

[14:58] II. Scherzo. Allegro molto - Meno allegro 16:57 - Tempo primo 19:28

[21:40] III. Adagio

[30:55] IV. Finale. Allegro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QJGoycymiC4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7MEoYb2Wel0

 

 

開卷蹦藝術.享受美好閱讀時光

☕️一杯咖啡.一點心意.支持蹦藝術☕️

 

各類合作提案,聯繫方式:

*手機:0917.670.518 
*Line:https://line.me/ti/p/LB1ro0P0AU
*E-mail:jenpin888@gmail.com

【BON音樂】蹦藝術週二講堂《人生不可錯過的美妙音樂》- 不可錯過的十首豎琴美妙音樂

【BON音樂】蹦藝術週二講堂《人生不可錯過的美妙音樂》- 不可錯過的十首豎琴美妙音樂
Top 10 wonderful Harp music

– 資訊整理共享於網路,一起欣賞音樂與藝術之美 –
蹦藝術 | BONART


蹦藝術音樂講堂由旅法知名音樂家林仁斌,也是蹦藝術藝術網站執行長規劃並擔任主講。

結合蹦藝術網站豐富多元的系統化資料,林仁斌老師輕鬆幽默的上課內容與清晰俐落的口條,多年來深獲各界肯定,並與國家兩廳院、衛武營國家文化藝術中心、苗北藝文中心、NSO國家交響樂團、長榮交響樂團、高雄市交響樂團、大人社團等各單位合作各式音樂講座,年演講場次超過200場,是台灣超人氣音樂欣賞名家。

音樂的面向極其廣闊,也間接影響我們腦部活動很大。經由專家研究,當欣賞美妙音樂而感動時,大腦的「獎賞中樞」會產生反應,分泌出「多巴胺」,給予我們愉快的感受。

在蹦藝術音樂講堂充滿特色與循序漸進的主題規劃之下,您將發現欣賞古典音樂、理解各種作品類型,都將為您的生活中帶來更豐富愉快的感受;您所需要做的,就是悄悄地埋下這快樂的種子,坐進講堂,好好欣賞每一場知識與含金量滿滿的專屬演講。

古典音樂 X 精彩繽紛美好人生

在蹦藝術音樂講堂,您將體驗到:

❶ 全面認識古典音樂世界.從基礎到進階
❷ 深入了解音樂史、專有名詞到作曲家故事
❸ 沈浸式課堂解說.艱澀知識一次融會貫通
❹ 老師與粉絲互動Q&A,從傳道授業到解惑

→2023年最新系列請由此進

 

課程主講人:

 

人生海海,更有著許多不可錯過的美好音樂

由蹦藝術林仁斌老師為您精選四堂成為一系列之各種「滄海桑田.人生絕不錯過的美好音樂」

「人生不可錯過的美妙音樂」系列(四)
日期:  2022/12/27、2023/1/3、1/10、1/31

一、不可錯過的十首小提琴音樂
二、不可錯過的十首中提琴音樂
三、不可錯過的十首大提琴音樂
四、不可錯過的十首低音大提琴音樂

「人生不可錯過的美妙音樂」系列(五)
日期: 2023/2/7, 2/14, 2/21, 3/7     

一、不可錯過的十首長笛音樂
二、不可錯過的十首單簧管音樂
三、不可錯過的十首雙簧管音樂
四、不可錯過的十首低音管音樂

「人生不可錯過的美妙音樂」系列(六)
日期: 2023/3/14, 3/21, 3/28, 4/11   

一、不可錯過的十首豎琴美妙音樂
二、不可錯過的十首弦樂四重奏音樂
三、不可錯過的十首弦樂五重奏音樂
四、不可錯過的十首極致室內樂音樂

 

【課程資訊】
課程時間:每週二下午2:00-4:00
課程時數:一系列四堂課、每週上課一次。
上課地點:鳴石音樂空間(台北市中正區仁愛路二段34號5F,近捷運東門站)

【課程費用】
單堂-   $700
單系列(四堂) $2,680 (九五折)

 

報名網頁QR Code


豎琴樂器簡介

NSO - 豎琴樂器介紹影片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QypI0Vt8qhU

 

解瑄老師的《胡桃鉗》花之圓舞曲前奏演奏片段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ZSyD4z17C90

 

如果你想更了解豎琴演奏技巧...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v4FaYahl_7M

 

豎琴協奏曲發展簡說

在19世紀和20世紀初,越來越多作曲家在管弦樂曲中寫出越來越重要的豎琴演奏音樂,例如白遼士的幻想交響曲(1830 年)、華格納的《指環》四聯劇(1853-1854年)、柴可夫斯基的芭蕾舞劇《天鵝湖》(1876年)和《胡桃鉗子》(1892年),以及更近現代的史特拉汶斯基的芭蕾舞劇《火鳥》(1910)等等重要作曲家。

 

白遼士:《幻想交響曲》第二樂章:一場舞會(Un bal)

雙豎琴編制,美極了~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w1k0SZe6qWk

 

華格納《女武神》神火音樂(Magic Fire Music)

升降變化半音,重升記號,讓豎琴演奏家「手忙腳亂」...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vsQqJy2fK-4

 

《女武神》神火音樂 - 實際管弦樂團的演奏效果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W46dhpysCtM

 

柴可夫斯基:芭蕾舞劇《天鵝湖》- 情景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tzvebu6U08

 

柴可夫斯基:芭蕾舞劇《胡桃鉗》雙人舞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tk5Uturacx8&t=4530s

 

芭蕾舞的完整呈現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RusC5iqkXMo

 

史特拉汶斯基:芭蕾舞劇《火鳥》 - 火鳥之舞豎琴段落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0YJgeZwXRIc


莫札特:長笛與豎琴協奏曲

悲傷的巴黎求職路

當莫札特遊遍了歐洲所有的大城市之後,他希望能找到一份固定的職業。但1773年他去維也納與慕尼黑都未能如願,除了在維也納時接觸到海頓的音樂令他受益良多之外,在工作上一無所獲,只好回到薩爾茲堡待了兩年半之久。在這期間他一共完成了約80首作品。在薩爾茲堡他的情況愈來愈糟,與新任大主教-柯羅雷多(Hieronymus von Colloredo, 1732~1812)的關係愈來愈壞,終於在一次口角後他辭去了工作,在父親的要求之下,1777年莫札特由母親陪同,經由慕尼黑前往法國,希望在巴黎能再次尋回小時候集三千寵愛於一身的榮景。

在抵達巴黎之前於曼漢停留期間,莫札特愛上了歌手愛洛西亞.韋伯(Aloysia Weber, c. 1760 -1839),抵達巴黎之後,王室貴族雖然十分欣賞他的才華,但此時已距即將發生的「法國大革命」僅12年,莫札特再次來到巴黎,顯得如此與大環境格格不入,求職仍然遭受拒絕。

從巴黎寄給莫札特的信件中,其中一封提議了在凡爾賽宮擔任管風琴師的職位,但莫札特對這個想法不感興趣。在超過半年的失業下,莫札特開始負債,並變賣了一些貴重物品。

莫札特的母親,則在旅途勞累與水土不服之下,身體日益衰弱,終於在1778年7月3日驟然去世於巴黎。

在巴黎的時日,莫札特除了《長笛與豎琴協奏曲》之外,也寫下了《第八號鋼琴奏鳴曲》與著名的《第三十一號交響曲》(巴黎),後者於當年6月首演。1778年9月,莫札特離開巴黎,前往史特拉斯堡,而後他又逗留於曼海姆及慕尼黑,仍希冀能取得薩爾斯堡以外的新工作,但此時他的經濟狀況依舊不理想,加上莫札特在曼漢愛上之女歌手-愛洛⻄亞移情別戀,這一切均對他產生極大的打擊,飽嚐異鄉冷暖之後,他落寞地再次返回家鄉。

 

長笛與豎琴協奏曲

但諷刺的是,1778年4月莫札特完成最美的長笛與豎琴協奏曲後,母親生病了,且病情日益加劇; 7月3日,在這個對待他與母親冷酷的城市裡,莫札特只迎來了一生與之相依的母親死亡與永遠的分離:「音樂越是幸福,悲傷卻更加沈重…

 

總譜版本欣賞

I. 快板 Allegro 00:10

II. 小行板 Andantino 11:00

III. 輪旋曲 Rondo : Allegro 20:14

https://youtu.be/BoS6kFtNBBo

 

柏林愛樂雙塔

帕胡德+蘭格拉美

https://youtu.be/yn0A0Wf-rtI


德布西:《長笛、中提琴與豎琴奏鳴曲》

1915 年時德布西的創作手法開始回歸絕對音樂,他應用了奏鳴曲式回歸最傳統的作曲手法,並計畫寫作六首奏鳴曲,但只完成三首便與世長辭,這三首作品分別是:

《大提琴與鋼琴奏鳴曲》
《長笛、中提琴與豎琴奏鳴曲》
《小提琴與鋼琴奏鳴曲》

《長笛、中提琴與豎琴奏鳴曲》(Sonate pour Flute, Alto et Harp),是由牧歌(Pastorale)、間奏曲(Interlude)和終曲(Final)三個樂章所組成。

 
這是德布西晚年所寫的三重奏鳴曲中規模最大的一曲,三種平常難得被湊在一起的樂器,透過德布西精密合聲與音域之安排,展現出魅力無窮,且充滿全新色彩的獨創性與演奏效果。

《長笛、中提琴與豎琴奏鳴曲》共有三個樂章:

第一樂章〈牧歌〉(Pastorale)
第二樂章〈間奏曲〉(Interlude)
第三樂章是〈終曲〉(Finale)

樂譜版本欣賞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mI-wlmMNU6c

 

帕胡德音樂會現場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rLvShcrp1c4

 

好文章分享

The 10 best pieces ever written for harp

Mozart – Concerto for Flute, Harp and Orchestra

帕胡德+蘭格拉美

https://youtu.be/yn0A0Wf-rtI

 

De Falla – ‘Spanish Dance’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tF2YZiAozLI

Handel – Concerto for Harp and Orchestra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vEKdxLrbSiU

Donizetti – Harp solo from ‘Lucia di Lammermoor’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wuSH0Bu_WKg

Glinka – Variations on a Theme of Mozart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6oIskg5V1hU

John Thomas – ‘Watching the Wheat’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_N6pAXBBqk8

Smetana – ‘Vltava’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TnYCW8eWqQo

Mathias – Improvisations for Harp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0tZ3R4Rhb4w

Handel – Passacaglia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CuBstWBPmpk

Jesús Guirdi – Viejo Zortzico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SKfO8k800bk

 

 

音樂講座場地

鳴石音樂空間

 

地址:100台北市中正區仁愛路二段34號5F(近「東門」捷運站)

鳴石音樂空間是位於台北市區的一個充滿復古氣息的小型表演場地。展演空間可以容納50人,備有Kawai平台琴、投影等影音設備,適合舉辦沙龍音樂會、音樂欣賞、錄影及講座等各種藝文活動。

 

精緻.溫暖.樂迷專屬的藝文空間

 

明亮.舒適的觀眾席(全自由席)

 

 

 

開卷蹦藝術.享受美好閱讀時光

☕️一杯咖啡.一點心意.支持蹦藝術☕️

 

各類合作提案,聯繫方式:

*手機:0917.670.518 
*Line:https://line.me/ti/p/LB1ro0P0AU
*E-mail:jenpin888@gmail.com

【BON音樂】維也納愛樂長笛首席 卡爾-漢茲.舒茲 Karl-Heinz Schütz 專訪

【BON音樂】維也納愛樂長笛首席 卡爾-漢茲.舒茲 Karl-Heinz Schütz 專訪
Interview of Karl-Heinz Schütz Solo Flute of Wiener Philharmoniker

– 資訊整理共享於網路,一起欣賞音樂與藝術之美 –
蹦藝術 | BONART


維也納愛樂長笛首席 Karl-Heinz Schütz 與蹦藝術執行長林仁斌
維也納愛樂長笛首席 Karl-Heinz Schütz 與蹦藝術執行長林仁斌

 

寫在訪問前

維也納愛樂長笛首席卡爾-漢茲.舒茲 Karl-Heinz Schütz,是近年在國際間受到高度重視的長笛演奏家,他的身型高大,氣息綿長,音色高雅亮麗,兼具德奧與法國學派的圓融演奏,讓所有聽過他演奏的人都難忘他優雅的詮釋與高超的演奏技巧。筆者與他共同都曾是班諾德老師(Philippe Bernold)的學生,聊起天來可以說更加清楚他在音色上所下的苦工與成就,這些也都在訪談中一一呈現。

下面這張照片是他於2017年8月日本長笛年會精彩的獨奏會,謝幕接受觀眾鼓掌時與伴奏長崎麻里香相視微笑時,筆者所拍攝的照片(林仁斌攝影©)

2017年8月Karl-Heinz Schütz於日本長笛年會精彩的獨奏會謝幕照(©林仁斌攝影)
2017年8月Karl-Heinz Schütz於日本長笛年會精彩的獨奏會謝幕照(林仁斌攝影©)

 

卡爾.海因茨.舒茲|長笛(簡介取自NTSO網站)

卡爾.海因茨.舒茲是現任維也納愛樂的獨奏長笛家。除了維也納愛樂之外,他也在維也納國立歌劇院、斯圖加特愛樂(曾任)、維也納交響樂團(2005年到2011年),擔任相同職位。他出生於奧地利因斯布魯克,成長於提洛州的蘭德克,他在奧地利福拉爾貝格州立音樂院受教育,師從依娃.阿姆斯勒,之後前往瑞士受教於奧雷勒.尼可萊,最後考取法國國立里昂高等音樂院,師事菲利浦.班諾德。

卡爾.海因茨.舒茲於1998年贏得卡爾尼爾森國際音樂大賽首獎,1999年又在波蘭克拉科夫國際長笛大賽奪冠。他以獨奏家身份在歐洲與日本各地演出重要的長笛協奏曲,他合作的樂團包括維也納愛樂、維也納交響樂團、NHK東京交響樂團與札幌交響樂團等。指揮家丹尼爾.巴倫波因、法比奧.雷西、雅科夫.克賴芝伯、狄米特里‧齊塔顏柯、以及貝特杭.德.比利等人都曾邀請他擔任音樂會的獨奏家。卡爾.海因茨.舒茲熱愛室內樂,他參與眾多樂團的演出,範圍涵蓋巴洛克到現代音樂樂團。長笛家沃爾夫岡.舒爾茨2013年去世之後,卡爾.海因茨.舒茲便接替他在維也納-柏林木管五重奏與維也納圓環樂團的位置。他也受邀至各大音樂節演出,包括奧地利的薩爾斯堡、布雷根茲、格拉茲,法國蒙佩利爾、德國萊茵高、札幌與布拉格等等。

卡爾.海因茨.舒茲除了擔任維也納愛樂長笛首席之外,也是國立維也納音樂暨表演藝術大學的長笛教授,也在數間大學擔任客座教授一職。他在歐洲各地舉辦大師班,也為唱片公司錄製音樂,特別是為東京卡梅拉塔錄製了莫札特、浦羅柯菲夫與布拉姆斯的作品。在指揮家內維爾.馬里納爵士的帶領下,他與聖馬丁學院樂團為山度士唱片發行了一張專輯,名稱為「20世紀大協奏曲」。他也擔任奧地利蘭德克視野音樂節的藝術總監。

 

除了傳統長笛曲目之外,他也非常熱衷嘗試各式改編曲目,且非常忠於原味並炫技十足。例如以下這首孟德爾頌長笛協奏曲(原小提琴協奏曲):

https://www.youtube.com/watch?time_continue=1&v=k1MeMiq5Zi8&feature=emb_logo

 

他的原創改編作品中,筆者最愛的就是這套普羅高菲夫芭蕾舞劇《羅密歐與茱麗葉》音樂幻想曲: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gvnLYAdrLss


訪談內容

終於有機會在台灣訪問Karl-Heinz,以下就是筆者整理過後的精彩訪談內容:

林仁斌(以下簡稱林):非常喜愛您的演奏。但我第一次現場自聽到你的獨奏是在2017年你在日本川崎長笛年會中的演出,有獨奏會與協奏曲,真的非常非常精彩。

Karl-Heinz:有的,我有印象當時在年會時遇見了一群台灣來的長笛合奏團朋友們。

林:是的~我就是他們的樂團指揮。從時候起便非常期待能有機會與你訪談,多聊聊你對於長笛的各種想法~

Karl-Heinz:對啊~今天我們終於見面了(笑)

林:我知道之前幾次都是國立台灣交響樂團邀請您演奏協奏曲,這次非常開心新象也邀請您在台北,與室內樂夥伴們一起演奏這場《維也納・柏林愛樂木管重奏團》音樂會

Karl-Heinz:對啊!我超開心能夠再次來到台灣,而且又是另一種不同的組合。

下方照片是2019年9月26日 國家音樂廳 -《維也納・柏林愛樂木管重奏團》音樂會謝幕(©林仁斌攝影)

20190926-維也納・柏林愛樂木管重奏團 音樂會謝幕(林仁斌攝影)

Karl-Heinz:我2021還會再來台灣喔~(預告:是下一屆2021年的《台灣長笛藝術節》喔~)

林:今天的訪問,我們就多聊一下有關於你,讓台灣的愛樂朋友們更加認識你,我想首先就先從木管五重奏的演奏感想開始吧~

Karl-Heinz:演奏《維也納・柏林愛樂木管重奏團》是種無上的喜悅。來自不同樂團的好手們,我們熱愛室內樂,也欣賞彼此的演奏。在演奏過程中更是張力十足(是好的Tension),我非常享受這麽棒的音樂與我們的音樂會。

林:你們在練習的過程中,都是如和進行溝通的呢?

Karl-Heinz:我們的溝通,演奏比說話還要多!(哈哈大笑)面對新曲目時,有想法的人會先表述,大家就進行必要的討論,然後我們最愛演奏,一邊演奏一邊相互感受與溝通,找出各自的想法。音樂是流動的藝術,我們覺得不太需要「一直說話」來取代音樂,雖然說話經常是必要的,但我認為音樂本身就是演奏,這是最真實的。

林:嗯嗯~確實。你目前擁有非常忙碌的音樂家生活,如何平衡生活比例呢?

Karl-Heinz:幾年前我開始意識到我幾乎每「1.67」天就站在舞台上演出(笑),但我沒仔細去計算音樂會的比例,當然有許多管弦樂團、室內樂與獨奏,我樂在其中。

林:幾年前我跟班諾德老師聊到,這些年來你教過這麼多學生,最喜愛的是哪一位?他馬上告訴我「Karl-Heinz Schütz!」

Karl-Heinz:真的嗎!?好開心他提到我~

林:真的~因為你很高大,他還模仿你第一次找他時,低頭看著他自我介紹的模樣...

Karl-Heinz:哈哈!真的太好笑了,我自己也印象深刻。

林:這麼多年來,我一直關注你的各項演出,就讓我們接著聊下去吧~你是如何開始你的長笛學習呢?

Karl-Heinz:我在奧地利鄉下奧地利蘭德克出生成長(位於因斯布魯克區),這邊以滑雪度假著名,同時著名的還有我們的「銅管樂團」!小時候我父親樂團因為樂團缺長笛,於是就要我拿起樂器一起進樂團(編按:當地的「銅管樂團」接近我們說的管樂團,團內編制有長笛、單簧管等木管樂器)

林:那時是幾歲?

Karl-Heinz:大概11歲。

林:這對許多管樂學習者很有激勵作用,因為大家常常擔心太晚開始學音樂。

Karl-Heinz:我覺得管樂學習不需要太早,畢竟身體需要發育完全,才會有充足的氣流可以演奏。像我女兒現在8歲也在吹奏長笛,她的氣息的確有點還不夠。

林:你有幾個小孩?

Karl-Heinz:3個。(14歲、11歲與8歲)

林:跟奧爾(Walter Auer)一樣耶~他也是三個小孩。

Karl-Heinz:對啊~有默契。(笑)

林:接下來呢?你的學習歷程是:

Karl-Heinz:我在求學階段非常幸運~每位老師有著非常宏觀的視野,我的音樂學習非常快樂。(筆者補充於下:各位可以看出他的學習一步步從德奧進入瑞士,再到法國,讓他的演奏更加全面,兼具德奧深度與法國華麗)

奧地利 Eva Amsler
瑞士 Aurèle Nicolet
法國 Philippe Bernold

林:你的學習背景,讓你的演奏更加與眾不同。

Karl-Heinz:的確,歐洲的地理位置讓我們從語言到音樂都不同。奧地利的地理位置讓我們更加有義大利、德國、匈牙利、瑞士與法國的影響。當我一路從奧地利到瑞士,再到法國學習時,班諾德的教法與演奏方法,讓我在音色上有更多的亮麗特質,他的教法讓我音色更加去蕪存菁,最終完成我的學習歷程。

林:我真的有這樣的感受。你的音色表現非常法式(亮麗有彈性與豐富變化),音樂句法很德奧,音樂深度很瑞士,哈哈~

Karl-Heinz:哈哈~我從小習慣維也納風味的音樂,但的確在法國的訓練,讓我音色被「Polish」(拋光),而尼可萊在音樂深度上給我的養分,讓我更加完整,我覺得你說得好貼切~(一下子被引為知己了... 顆顆XD)

 

林:現在我們繼續聊長笛話題吧~可否跟我們簡單分享你是如何進行日常練笛方式的?

Karl-Heinz:我建議我們應該分成兩部分來討論個話題(嚴肅)。因為如果我說出來我如何練習,其實對學生們並不好...

林:怎麼說呢?(一起嚴肅)

Karl-Heinz:因為我不練基本練習!(還突然哈哈大笑~~~)

林:嚇到吃手手...

Karl-Heinz:我個人幾乎沒練基本練習。因為音樂會的量,已經讓我擁有充分的練習與演奏時間。我也舉一個例子來佐證,例如你讀Michel Debost的書,裡面有關 Warming up的部分,你會讀到「今日的練習就是明日的暖身」。他好有智慧。

這是我回答的第一部份,有關我自己。

但如果是給學生們的建議,如果現在是給有程度的學子們建議,那麼他們的確需要長期而且有效率的練習方法,而這解釋起來其實非常複雜,不能只是拿起長笛吹吹就認為這是好的暖身方式。

每一種技巧都有對應的練習方式,例如「De la Sonorité」裡面的下行漸強練習非常有效,班諾德的「Vocalise」母音音程練習(邊說邊唱起了內容),是讓我們練習平均順暢的氣流音程轉換;因此對我來說,鍛鍊技巧都要找到對應的練習方式。

然而,以我的角度而言,最棒的練習推薦,是找到你最愛的一段旋律,或是利用你最喜愛最了解的樂曲來暖身練習練技巧。(也可以拿來練視奏)所以我也很推薦 Marcel Moyse所寫的《Tone development through interpretations》一書

筆者補充:
Marcel Moyse《Tone development through interpretation》封面

 

這本《Tone development through interpretations》樂譜我非常推薦,主因就是我們對其中許多旋律「不熟悉」(笑)

因此為了了解這些旋律,你必須思考,必須了解,必須深入,找到其間因音程、樂句與音色的表現方式,這就是一個最好的訓練。

當然我也非常推薦一定要練習「氣流」(Air Stream)「吹氣」(Air blowing)的練習,因為「氣」才是吹奏管樂器的根本。Paul Taffanel & Philippe Gaubert 所合著的《17首每日長笛日課大練習》(Grands Exercises Journaliers de Mécanisme)更是一定要練的基礎。

林:我超喜歡你所改編的普羅高菲夫芭蕾舞劇《羅密歐與茱麗葉》音樂幻想曲,樂曲好長,但引用與發展精彩無比。我想說:「欣賞這樣的改編真的是很美好的享受~」(Karl-Heinz親自演奏的樂曲,筆者以置於上方,歡迎大家點閱欣賞)

Karl-Heinz:謝謝你~(開心笑)我知道還有一些改編版本,甚至普羅高菲夫自己也有選粹的改編版。不過我的版本除了音樂之外也更著重《羅密歐與茱麗葉》這個知名故事的發展,在幻想曲中讓音樂流動來解釋劇情,總共編了整整21分鐘...(笑,真的有夠長)

林:這就是我坐在觀眾席欣賞時會這麼讚嘆的原因:因為我彷彿欣賞了整齣芭蕾舞劇《羅密歐與茱麗葉》的菁華~而且全部是長笛與鋼琴演奏(私心喜愛不已)

Karl-Heinz:Yes!!! 我所想的正如你所說(又再次被引為知己了...XD)

林:你會想要出版這首幻想曲嗎?

Karl-Heinz:未來一定會的,只要等待相關版權問題能夠解決,我自己也超期待這首樂曲的出版。

林:除了音樂之外,最愛的活動是什麼呢?

Karl-Heinz:我喜歡游泳,喜歡長泳。喜歡登山健行,讓自己重新充電放鬆的行程。

林:聊聊你所使用的長笛好嗎?這把是24K金製,聲音好棒,跟我們分享一下你的樂器?

Karl-Heinz:原本我所使用的Brannen 14K金笛,在一次我到羅馬演出時,被偷了...

林:OMG!!!(當場聽到又嚇到吃手手了)

Karl-Heinz:這是令人難過的一件事...。憑藉那把樂器,陪伴我走過音樂生涯前半段的輝煌(大賽首獎、考取樂團),但我再也沒機會見到她...。

後來樂器被偷之後我先使用身邊的備用長笛,雖然不足但也能先繼續演奏下去。於是我心中開始想著必須再找一把新樂器來使用。

這時候巴黎的樂器公司知道我樂器被偷,打了電話給我,告訴我有一把樂器剛到,一定非常適合我,要我抽空過去試試看。

 

正在拍照的筆者與Karl-Heinz:

 

Karl-Heinz:不誇張~我兩天後就訂了機票飛去巴黎試樂器,才吹了三個音,我就知道這把樂器適合我!於是我就決定要買下這把樂器了~

找到了這把樂器,我心滿意足,使用到現在~這...就是我的真愛❤️

 

林:三個音!!!如果這不是真愛,那什麼才是真愛啊~~(超後悔當時忘記問他「是哪三個音?」)

不過我想這三個音,應該是「I love you」吧~(快樂腦補中 XD)

 

補充:寫在刊出後

文章出刊之後,筆者實在心癢難熬,剛好 Karl-Heinz 也分享了這篇文章,於是就再次提問,問他當初試長笛,愛上這把樂器的三個音,到底是哪三個音?(打破沙鍋問到底 XD)

有圖有真相:(社群真方便,訪完還可以求證)

et... Voilà~~~就是這段音樂了💖

布魯克納第七號交響曲,長笛與弦樂群的首句美妙中高音弱奏


 

林:今天好開心能夠訪問你,聊這麼多五四三(誤),我們來拍幾張照片邀請大家來聽音樂會好了~

Karl-Heinz:好呀~

因為設定連拍,後來不知不覺照片就變成這樣了...(大誤)

 

 

 

 

 

 

 

 

 

與 Karl-Heinz 充滿笑聲的快樂專訪,希望早日再次見到他~

 

開卷蹦藝術.享受美好閱讀時光

☕️一杯咖啡.一點心意.支持蹦藝術☕️

 

各類合作提案,聯繫方式:

*手機:0917.670.518 
*Line:https://line.me/ti/p/LB1ro0P0AU
*E-mail:jenpin888@gmail.com

【苗北講堂】2023上半年系列(一)宇宙運行的心靈之聲:交響曲的發展介紹

【苗北講堂】2023上半年系列(一)宇宙運行的心靈之聲:交響曲的發展介紹
Miaobei Art Center X BONART 2023-1-1

– 資訊整理共享於網路,欣賞音樂與藝術之美 –
蹦藝術 | BONART


課程主軸:

交響樂~樂話古今✨

橫亙古今的美妙交響樂.與您共饗

苗北藝術學苑2023不缺席! 再次邀請超人氣音樂導聆人─ ─ 林仁斌老師,用精彩的故事,帶您輕鬆悠遊古典音樂美妙的領域,瞬間化身音樂欣賞達人。 本系列講座以「交響樂~樂話古今」為主題,邀請古典音樂愛好者由淺至深地進入交響曲的美妙世界,以講座穿越時空,帶領學員感受、認識並理解交響曲一脈相承的宏偉結構與百年歷史。

 

課程詳細資訊

時間 _ 2023-03-12 ( 日 ) ~ 2023-04-23 ( 日 ) 10:00 ~ 12:00

地點 _ 視聽中心

費用 _ $100元/堂 ;早鳥體驗(3/26前)6堂 $450元

指導單位 _ 苗栗縣政府

主辦單位 _ 苗栗縣苗北藝文中心

授課教師 _ 林仁斌(超人氣古典音樂欣賞名家、蹦藝術執行長)

一、因應現行防疫規範,學員上課均需全程配戴口罩;並遵守本中心防疫措施相關規定,違反規定將無法入場上課。

二、課程相關事宜洽詢:活動企劃部曾小姐037-612669轉511/cctseng@miaobeiac.org

宇宙運行的心靈之聲:交響曲的發展介紹

3月12日(日) 10:00-12:00

「交響曲」(Symphony)一詞來自希臘語的「συμφωνία」(Symphonia),意指「和諧或一致的聲音」;而由管弦樂演奏之交響曲,更是古往今來所有音樂家們的至高至聖音樂殿堂。交響曲在數百年間,更從器樂作品,一路演變至代表人類崇高心靈之聲,甚至被形容為宇宙運行的聲音。本次課程以交響曲為主題,從文藝復興時期至巴洛克時期的器樂脈絡,逐漸發展進入古典時期,由淺至深認識交響曲的發展、曲式名詞與歷史。邀您一同遨遊美妙的交響世界,探尋宇宙運行的心靈之聲。

 

主講人|林仁斌

蹦藝術 | BONART 執行長

知名長笛演奏、指揮、撰文、演講與音樂攝影之全方位音樂家 旅法知名音樂家林仁斌自2001年自巴黎師範音樂院(École Normale Supérieure de paris)學成返國後,以長、短笛演奏、室內樂及樂團指揮活躍於國際音樂節與國內外音樂廳;演奏專輯出版有《夜間咖啡館》、《妳的我的》、《華麗聚焦-雙長笛與鋼琴的歌劇院之夜》、《華麗聚焦II-卡門》(林仁斌&周欣穎)《動物狂歡節》….等。 現為音樂藝文網站「蹦藝術|BONART」執行長與Podcast古典音樂節目《蹦藝術》主持人,深受各界樂迷喜愛。多年來撰文拍攝訪問音樂家,更以文字與攝影見長,每年演講場次超過百場;為國家交響樂團、長榮交響樂團與國家兩廳院、苗北藝文中心等各單位邀約之音樂講座策展、音樂導聆與撰稿人,更是公認的超人氣音樂欣賞名家。


報名資訊與報名方式

繳費資訊

◎線上報名,點選上方「馬上報名」,填寫完google表單後,完成繳費。
◎臨櫃報名,至苗北藝文中心服務台填寫報名表,並完成繳費。
◎郵寄報名,填妥報名表(請自本頁面下方下載),並且完成繳費,將報名表郵寄至苗栗縣竹南鎮公園路206號苗北藝文中心(信封請註明:111-1苗北講堂)。
◎電子郵件報名,填妥報名表(請自本頁面下方下載)並完成繳費,將報名表寄至:cctseng@miaobeiac.org,主旨:112-1苗北講堂,即完成報名。

◎ 現場繳費:請攜帶報名表至苗北藝文中心服務台
◎線上匯款:
戶名:苗栗縣苗北藝文中心
銀行:臺灣土地銀行頭份分行(0050212)
帳號:021-051-051-316

 

注意事項

1、退款規定:課程進入報名行政流程繳費後,因故不克參加者,需配合規定,於活動開始前14個工作天提出申請(票券效期開始日期起算),退票將酌收票價10%的行政手續費用,逾期恕不受理。

2、活動延期:若因天災等不可抗力因素(如:颱風),主辦單位將告知補辦日期或退款事宜。並保留修改活動內容,以及終止課程之權力。

3、講座以收費報名辦理,每堂未達上限人數,將告知退款事宜。並保留修改活動內容,以及終止課程之權力。

4.因應疫情配合政府措施,學員需全程佩戴口罩、禁止飲食。

課程形式配合中央防疫指揮中心指示滾動式修正,如採線上課程,將以「Google Meet」軟體上課;敬請各位學員一同共學、共好!藝起做好防疫措施,提供一個安心、安全的場域,迎接藝文生活。


 

Sinfonia 字義

在文藝復時期,「Sinfonia」這個詞,其實也被用来作為器樂曲的代名詞。當時交響曲並不具有特定的形式,「Sinfonia」僅表示首曲子不是聲樂曲而已。

 

鍵盤音樂的「Sinfonia」

https://youtu.be/HdMPK2nHF_0

 

交響音樂的「Sinfonia」

https://youtu.be/v4XNuZtk0Eo

 

文藝復興時期的樂器介紹 - 1

https://youtu.be/r9tSe0MAd6o

 

文藝復興時期的樂器介紹 - 2

https://youtu.be/kqgUB0EyjVA

 

文藝復興時期的最常用的20項樂器

https://youtu.be/Jibux9rsXHw

 

法式序曲與義大利序曲

(資訊整理於網路與維基百科,並附超連結方便檢索)

十七、十八世紀時,交響樂與歌劇經常使用之序曲,有著「開場」的功能與效果,而序曲的形式分為兩大類:「法式序曲」與「義大利序曲」。

法式序曲」主要由「慢、快、慢」三個段落組成,中段經常為賦格形式,末段再現篇幅較短。 「義大利序曲」主要由「快、慢、快」三個段落組成,後式的交響曲即由此曲式逐漸演變而成。

進入十九世紀之後,作曲家逐漸將交響曲發展為「巴洛克時期的序曲附屬於歌劇,作為開演前的準備音樂。分成二派:義大利序曲及法國序曲,有著不同的風格。」之三樂章作品,結構大多為奏鳴曲快板曲式(呈示-發展-再現),有時附帶有標題。歌劇序曲自作曲家葛路克以後,常有暗示劇情的作用。

 

法式序曲

《皇家煙火》以法式序曲形式的第一樂章開頭,後續則包括了布雷舞曲小步舞曲等舞曲組曲,與名為《和平》與《歡慶》等,共五個樂章組成。

《皇家煙火》(Music for the Royal Fireworks)HWV 351是韓德爾受英王喬治二世委託、創作於1749年的組曲,也是韓德爾最富盛名的作品之一。

話說1748年10月,英、法終於結束長達八年的奧地利王位爭奪戰,英國為了慶祝簽訂和約成功,與境內終歸和平,遂預備於隔年春天在倫敦綠色公園(Green Park)舉行煙火大會。

樂長韓德爾接受喬治二世任命為音樂總指揮,為百人組成的軍樂隊譜寫適合在戶外演出的管弦樂曲。

為了配合露天演出並襯托出煙火秀的華美壯麗,勢必需要龐大的樂隊編制,才能製造豐滿的音響效果;據聞在彩排時樂團編制樂器總數破百,現場觀眾超過一萬人,嚴重的交通阻塞還在史上留下一筆紀錄。

這描繪皇家煙火於1749年5月15日在英國倫敦泰晤士河上施放情景的插畫:

 

《皇家煙火》全曲共分以下段落:

  1. *第一樂章《序曲》(Ouverture慢板快板慢板快板
  2. 第二樂章《布雷舞曲Bourrée
  3. 第三樂章《和平》(La Paix西西里舞曲
  4. *第四樂章《歡慶》(La Réjouissance):快板
  5. 第五樂章《小步舞曲1與2》(Menuets I and II第2部份有時被獨立劃分,成為第六樂章。

 

古樂演奏版本(時代樂器):

古樂專家 – 約迪·沙瓦爾 (Jordi Savall) 指揮版本

1.Ouverture: Adagio, Allegro, Lentement, Allegro 0:00
2.Bourrée 7:44
3.La Paix: Largo alla siciliana 9:43
4.La Réjouissance: Allegro 13:02
5.Menuets I and II 17:16

 

韓德爾:《彌賽亞》序曲

https://youtu.be/-5feattSotM

 

巴赫:第二號管弦樂組曲 BWV1067

https://youtu.be/K9ytFf2Vwbo


談早期的鍵盤協奏曲

在莫札特之前,早期鍵盤協奏曲作曲家以C.P.E. Bach為領導人物。

而作曲家J.S. Bach、J.C. Bach、Soler、Wagenseil、Schobert、Johann Baptist Wanhal 而至海頓,皆有不同的鍵盤協奏曲問世。

例如巴赫的第五號布蘭登堡協奏曲,也存在著以鍵盤作為三件主要獨奏樂器之一(小提琴、長笛與鍵盤):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LHjbRMIIhuM&t=48s

 

以巴赫的第五號布蘭登堡協奏曲為例,介紹當時盛行的「Ritoenello Form」寫作方式: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VtS5kkndrS4

 

這些鍵盤協奏曲作品,包括了管弦樂合奏和獨奏段落的交替,也若干程度地反映出巴洛克時期的歌劇傳統(樂器演奏/歌唱交替進行),

莫札特鋼琴協奏曲的第一樂章,也喜愛使用反始曲式Ritornello Form作為基本形式。在他的小提琴協奏曲中,也可以看到相似的結構。

 

什麼是Ritornello Form?

巴洛克時期興起的器樂作曲手法

廣泛地使用於第一與第三樂章


以代稱進一步說明

樂段代稱:

| R--A1—R--A2—R | B | R--A1—R--A2—R ||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3i3a0kEI7CA


義大利序曲

主要以「快-慢-快」三段體為主。而這種結構更成為後來交響曲的基礎。

「義大利序曲」- 史卡拉第
Alessandro Scarlatti - Sinfonia avanti l'Opera Griselda

https://youtu.be/8YYS-sqYg5s

 

Domenico Scarlatti. Tolomeo e Alessandro (1711)

https://youtu.be/Exgy6-fliX0

 

葛路克:歌劇《Paride ed Elena》序曲

https://youtu.be/VFfuU3zWTgc

 

到了18世紀後半葉以後的古典序曲,則大多改採「奏鳴曲式」之結構。

 

海頓早期交響曲

第六號《清晨》

https://youtu.be/6_RoS-MrgSg

 

第七號交響曲《中午》

https://youtu.be/4e73L1m0hfI

 

第八號交響曲《晚間》

https://youtu.be/aDNNeinbDbc


音樂上的洛可可

「洛可可風格」也泛指18世紀初,開始於繪畫、音樂、室內設計、文學等等不同藝術領域的風格總稱,也被稱之為「Style galant」(法文)。在「巴洛克時期」(1600-1750)將盡,「古典時期」(1700-1800)萌芽之初,「洛可可風格」音樂風格成為了中間的過渡期,在音樂史上顯得非常特別而短暫。有些學者認為「洛可可風格」可歸類為「前古典主義」。

大約在 1720 - 1775年,十八世紀前半期的法國,「洛可可風格」與其他的音樂風格同時流行。此時的音樂特色是輕鬆愉快、旋律經過作曲家刻意設計、呈現出較為裝飾華麗的清晰旋律;若相對於之前巴洛克時期重視「複音音樂風格」之多重線條的對位風格,「洛可可風格」音樂裡,多以工整的四小節或八小節旋律架構為主,具有清晰旋律與明確的音樂強弱對比,更容易被喜愛音樂之貴族與沙龍音樂人士接受,因而廣受歡迎。

Rococo
Rococo Style

洛可可時期 介紹影片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R-CgNTyQNCQ

 

於是從 1730年代法國國王「太陽王」路易十四的年代,「洛可可風格」音樂在法國高度發展,貴族到平民,蔚為時尚。其興盛年份大致於 1720 - 1770年左右,從音樂、戲劇到歌劇皆可欣賞這樣的風格~與「古典時期」音樂風格其實是並行發展的,這樣的風格在法國及其他地區盛行許久,後來「洛可可風格」則逐漸消退,由更加廣義的「古典主義」所取代。

 

音樂風格中帶有洛可可風格的作曲家有:

庫普蘭(François Couperin, 1668-1733)
拉默(Jean-Philippe Rameau, 1683-1764)
泰雷曼(Georg Philipp Telemann, 1681-1767)
多明尼克.史卡拉第(Domenico Scarlatti, 1685-1757)
約翰·史塔密茲(Johann Stamitz, 1717-1757)
雷奧波德·莫札特(Leopold Mozart, 1719-1787)
沃夫岡.阿瑪迪斯.莫札特(Wlogang Amadeus Mozart, 1719-1787)

等等作曲家。

 

「洛可可風格」音樂欣賞

以下播放列表為「洛可可風格」,共有 7段音樂。
按下↓「左上方」,可以換軌欣賞音樂: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Qmsu1XaJbuQ&t=3s&list=PLRLnnyogzVDQf78zb61syxAZinf4y3Dhp&index=2


路易.史博:第六號交響曲《歷史》op.116(1839)

這首交響曲非常有意思,史博可易於四個樂章的架構中,模仿自1720年巴洛克風格起、經過1780古典時期與1810的浪漫萌芽時期,最後是他創作本交響曲的1840年,以四樂章的不同風格演變帶我們走過百餘年的交響曲演變,非常值得一聽

0:00 Movement One: Bach-Handel'sche Periode, 1720. Largo grave-Allegro moderato-Pastorale-Tempo I 

6:16 Movement Two: Haydn-Mozart'sche Periode, 1780. Larghetto

13:15 Movement Three: Beethoven'sche Periode, 1810. Scherzo & Trio

19:32 Movement Four: Allerneueste Periode, 1840. Finale. Allegro vivace

https://youtu.be/Wd8w3sj-iUY


前期古典主義風格 淺說

常見的「前古典主義」,如果依據不同國家之音樂特色,亦可再細分為法國和義大利的「嘉蘭特風格」(Gallant style),德國北方的「感傷風格」(Empfindsamer Stil)以及「感傷風格」的廣義音樂風格:「狂飆風格」(Sturm und Drang)。

 

「嘉蘭特風格」(Gallant style)

嘉蘭特風格」音樂較為輕快、高貴、優雅,有時還帶點詼諧趣味。以調性來說並不複雜,多為主調音樂。「嘉蘭特風格」之音樂特色為短樂句,在幾個小節內呈現單純旋律,和聲並不複雜,以輕鬆悅耳為感受。到了 1735年,也開始使用「古典時期」經常使用之「分解和弦」,又稱「阿爾貝堤低音」(Alberti bass)。

以下是「嘉蘭特風格」各種語言版本:

Gallant style(英文)
Galanter Stil(德文)
Style gallant(法文)
Stile galante(義大利文)

由於「Galant」 一詞,原義為法文中「尋樂」、「追求享受」之意,之後則被引申為「優雅嫻熟」的形容詞,也被學者們指出具有「法國宮廷趣味」之意。

 

「嘉蘭特風格」音樂欣賞

以下播放列表為「嘉蘭特風格」,共有 24段音樂。
按下↓「左上方」,可以換軌欣賞音樂:

https://www.youtube.com/playlist?list=PLpGWnF9wnoNzTL_Wq8zJx1a2anHUMCL2C


「感傷風格」(Empfindsamer Stil)

感傷風格」(Empfindsamer Stil)則是指一部音樂作品中,作曲家須在表現手法和感情上有連續性的變化,同時在音樂之力度強度與樂句前後呼應也須有連貫之情感。旋律設計部分並未包含過多之裝飾音,以乾淨、簡潔但明確的弦律線條著稱。給予聽者的情緒感受,反而因為音樂本質單純化,更能感受到和聲之美與音樂性與感受性。

 

「感傷風格」音樂欣賞

以下播放列表為「感傷風格」,共有 7段音樂。
按下↓「左上方」,可以換軌欣賞音樂: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eOdyCjMlJLM&list=PLyRWx8x43ZJrgqyvg85tzzYBmORM5tgRa


「狂飆風格」音樂欣賞(Sturm und Drang)

「狂飆風格」則指是 1760年至 1785年左右,發生在德國文學界的一場運動,並在1770年代達到高峰。當時其藝術目的以反理智且主觀的風格,表現情緒的恐慌、驚愕、暈眩以及戲劇般的壓倒性,令人感到驚恐。所有「狂飆風格」的追隨者都強烈信仰個人自由,特別是從傳統以來受到束縛的藝術創作傳統中,達到解放,近雃創造出真正自由之音樂風格。除了音樂之外,戲劇是最能代表「狂飆風格」的藝術形式。

以音樂來說,海頓寫作於 1770年之間之小調交響作品,如No.26, No.44, No. 49, No.52 與 No.59,均可視為具有「狂飆風格」之風格。

 

此三種風格在前古典主義在巴洛克風格中孕育成形,並 與羅可可風格其同生共存,但就某些方面來說,或多或少是對巴洛克風格的反動 思潮。

 

「狂飆風格」音樂欣賞
海頓交響曲 No.26, 44, 52, 59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5xMjStDLh-g

 

而莫札特著名的第 25號 g小調交響曲第一樂章,因為強烈戲劇性,也是屬於「狂飆風格」。

https://youtu.be/ApvqOhbsriA


透過上述的解說,相信大家對於長期以來的「洛可可風格」有了更加明確的了解吧~

如果您再仔細聆聽過「嘉蘭特風格」、「感傷風格」與「狂飆風格」,確實理解這幾種古典樂派前期的音樂風格,那麼未來欣賞古典時期音樂時,將猶如武俠小說中所說的~「內力精純深厚」喔!

 

貝多芬第一號交響曲

https://youtu.be/xcaUGsL2EpI

 

布拉姆斯第一號交響曲

https://youtu.be/r8LhN7GN3q0

 

馬勒:第一號交響曲

https://youtu.be/ypClfhEwwCw

 

開卷蹦藝術.享受美好閱讀時光💕

☕️一杯咖啡.一點心意.支持蹦藝術☕️

 

各類合作提案,聯繫方式:

*手機:0917.670.518 
*Line:https://line.me/ti/p/LB1ro0P0AU
*E-mail:jenpin888@gmail.com

【BON音樂】蹦藝術X大人社團:莫札特橫跨一生的鋼琴協奏曲(三)第20號d小調鋼琴協奏曲 K.466

【BON音樂】蹦藝術X大人社團:莫札特橫跨一生的鋼琴協奏曲(三)第20號d小調鋼琴協奏曲 K.466
Mozart: Piano concerto No.20 in d minor

– 資訊整理共享於網路,一起欣賞音樂與藝術之美 –
蹦藝術 | BONART


 

大人的古典音樂鑑賞線上直播課(2/23週四下午班,共5堂):莫札特橫跨一生的鋼琴協奏曲

你喜歡莫札特的音樂嗎?
也喜歡鋼琴富含層次的音樂表現?
跟著林仁斌老師好好認識莫札特橫跨一生的鋼琴協奏曲!

《大人社團》與蹦藝術攜手開設古典音樂鑑賞課程,這期將以莫札特的鋼琴協奏曲為主軸,精選4首鋼琴協奏曲,帶領學員欣賞每首的獨特之處,讓您徜徉在樂曲中,更貼近音樂家的心血結晶,聽出更多況味與樂趣!

《延伸閱讀》大人的音樂欣賞線上直播課程好嗎?學員真實回饋分享

《延伸閱讀》大人的音樂欣賞課學員回饋,看他們用音樂為生活注入繽紛

 

精彩課程再推薦

大人的古典音樂鑑賞線上直播課(2/23週四下午班,共5堂):莫札特橫跨一生的鋼琴協奏曲

大人的古典音樂鑑賞線上直播課(4/6週四下午班,共5堂):偉大的音樂變奏藝術賞析

大人的古典音樂鑑賞線上直播課(5/11週四下午班,共5堂):音樂裡的多重協奏之美

 

主講人:林仁斌老師

 

  • 第三堂 │ 第20號d小調鋼琴協奏曲 K.466

這首第20號d小調鋼琴協奏曲 K.466 也完成於1785年,比第二堂課中的C大調再早一些(2月11日),並由莫札特本人擔任鋼琴演奏家首演於維也納。比起前一首C大調,這首d小調風格上趨近當時盛行的「狂飆風格」,急進的切分節奏帶出了無比戲劇性與小調的憂愁,是莫札特被演出次數最高的鋼琴協奏曲之一。本堂講座中,林仁斌老師將以獨到的觀點為您解說這首精彩樂曲。

 

莫札特一生的音樂之旅地圖

 

莫札特鋼琴協奏曲列表與年份

*取自維基百科,附上連結方便參考

 

早期莫札特協奏曲

莫札特鋼琴協奏曲 Nos. 1-4(K. 37、39、40 和 41)是他以其他作曲家對奏鳴曲樂章的管弦樂和鍵盤編曲。

The young Mozart in 1770

 

莫札特第一號鋼琴協奏曲

演奏者李希特(Sviatoslav Richter)79歲,作曲家莫札特 10-11歲 XD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5oeKz91fRkU

 

接下來的三首協奏曲(K. 107/1、2 和 3)沒有編號,是 J.C. 巴赫的鋼琴奏鳴曲編曲(作品 5。第 2、3 和 4 號,均創作於 1766 年)。

直到1773年的第5號協奏曲K.175起,始可列為莫札特真正在鋼琴協奏曲創作的開端。

莫札特:第5號鋼琴協奏曲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vbCyRchBS9k

 

莫札特聰明而早慧的第9號鋼琴協奏曲(Jeunehomme=年輕人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plfty7jbM_g

 

早期維也納協奏曲

1782 年秋天,在抵達維也納大約 18 個月後,莫札特創作了一系列三首協奏曲,提供自己在音樂會中演奏使用。

在陸續創作鋼琴協奏曲時,莫札特有一封寫給父親的信件中,提到了自己對鋼琴協奏曲的想法:

"這些協奏曲 [Nos. 11、12 和 13] 是介於太容易和太難之間的快樂媒介;它們非常出色,悅耳,自然,不乏味。有一些段落,只有鑑賞家才能從中獲得滿足。但是這些段落的寫作方式使不那麼有學問的人不會不高興,儘管不知道為什麼.... 真理的中庸之道不再為人所知或被欣賞。為了贏得掌聲,一個人必須寫出如此空洞的東西,以至於一個馬車夫可以唱出來,或者如此難以理解,正是因為沒有一個明智的人能理解它。“

原文如下:(取自維基百科

”These concertos [Nos. 11, 12, and 13] are a happy medium between what is too easy and too difficult; they are very brilliant, pleasing to the ear, and natural, without being vapid. There are passages here and there from which the connoisseurs alone can derive satisfaction; but these passages are written in such a way that the less learned cannot fail to be pleased, though without knowing why.... The golden mean of truth in all things is no longer either known or appreciated. In order to win applause one must write stuff which is so inane that a coachman could sing it, or so unintelligible that it pleases precisely because no sensible man can understand it.[3] 

從這封信中,我們可看出莫札特鋼琴協奏曲裡的一個重要原則:即它們的設計主要是為了娛樂大眾,而不是僅僅為了滿足作曲家內心的藝術性與價值。

從此,大約能看出莫札特的早期鋼琴協奏曲各有千秋,對於樂曲架構有著日漸宏偉之感,但相對來說,是莫札特自認為音樂親密的作品。

 

莫札特第11號鋼琴協奏曲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OWR0_E2BDz0&t=114s

 

莫札特第12號鋼琴協奏曲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T-hrAGzKukw

 

莫札特第13號鋼琴協奏曲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YH31by8dFyY

 

維也納主要作品

E♭ 大調第14號(K.449)起,莫札特進入了鋼琴協奏曲創作的卓越時期,無論創造力或藝術性,均日漸達至頂峰。

從1784年2月到1786年3月份,莫札特創作了11首鋼琴協奏曲傑作,幾乎每一首各有特色,也是鋼琴協奏曲中最具代表性的創作階段,此時也是他於維也納創作各項成熟作品之輝煌時期。(此時期的傑作例如第38-41號交響曲、第17-20號弦樂四重奏、歌劇《女人皆如此》(1786)等等)

第 17 號(K.453)、第 18 號(K.456)和第 19 號(K.459),這三首協奏曲常被認為是一套組合,因為它們都具有某些共同特徵,例如相同的開頭的節奏(也在 K.415 和 K.451 中聽到)。以及活潑燦爛的第三樂章結尾音樂形式。

K.466(D小調第20號)和 K.467(C大調第21號),接連完成於1785年的同一個月。這兩首作品,其一(20號)是莫札特所創作的第一首小調鋼琴協奏曲(註:K.271和K.456都有小調之第二樂章),風格為狂飆風格,有著黑暗暴風雨之感;第21號則似乎陽光明媚,絕美的第二樂章更是莫札特最受歡迎的鋼琴協奏作品樂章。而1785年所創作的最後一首協奏曲K.482(E♭大調第22號)的受歡迎程度比起前兩首略低,但同為非常精彩的鋼琴協奏曲代表作。莫扎特沒有為這些協奏曲寫過華彩樂章。

1786年,莫札特在3月份時再次地連續在一個月內寫出兩首輝煌的鋼琴協奏曲:A大調第23號K.488與第24號,K.491。

A大調第23號是莫札特最知名的鋼琴協奏曲之一,尤其絕美的#f小調第二樂章,更令人感受到音樂中的深層憂鬱與哀傷,在所有鋼琴協奏曲,可與貝多芬的第五號鋼琴協奏曲《皇帝》相互媲美。

 

1785-86年間的莫札特畫像

 

晚期協奏曲

別稱為「加冕禮」(Coronation Concerto)鋼琴協奏曲K.537完成於1788年2月份同樣受到歡迎,莫札特將原本較小型的室內協奏曲形式,改成較大的結構,木管部分有長笛、雙簧管、低音管、法國號,還有一直以來當時少見於管弦樂團中的單簧管(D調)與定音鼓,聽起來協奏曲的樂團也正隨著莫札特的創作而日益茁壯。

而莫札特最後一首鋼琴協奏曲No.27 (K.595)寫作於莫札特生命中的最後一年:1791年1月5日。也代表著從莫札特年輕時直到人生最後,都持續不斷地創作著與他一輩子關係緊密的鋼琴協奏曲~為莫札特而言,鋼琴協奏曲或許是他最親密的音樂語言,甚至可能是人生輓歌。

 

前期古典主義風格淺說

莫札特鋼琴協奏曲三種主要風格

綜觀莫札特鋼琴協奏曲寫作,包含了他對於鍵盤創作的熱情與常見的「前古典主義」,精湛的演奏技術之外,風格融合了早期古典主義的「洛可可風格」(Rococo),從優雅的「嘉蘭特風格」(Gallant style),抒情旋律風格的德國北方「感傷風格」(Empfindsamer Stil),以及1770年之後盛行的「狂飆風格」(Sturm und Drang)三大種類,可說是作曲家身兼鋼琴演奏家的最佳代表樂曲種類、見證時代的偉大曲種,且為我們了解莫札特鋼琴演奏的最佳選擇:

 

「嘉蘭特風格」(Gallant style)

嘉蘭特風格」音樂較為輕快、高貴、優雅,有時還帶點詼諧趣味。以調性來說並不複雜,多為主調音樂。「嘉蘭特風格」之音樂特色為短樂句,在幾個小節內呈現單純旋律,和聲並不複雜,以輕鬆悅耳為感受。到了 1735年,也開始使用「古典時期」經常使用之「分解和弦」,又稱「阿爾貝堤低音」(Alberti bass)。

以下是「嘉蘭特風格」各種語言版本:

Gallant style(英文)
Galanter Stil(德文)
Style gallant(法文)
Stile galante(義大利文)

由於「Galant」 一詞,原義為法文中「尋樂」、「追求享受」之意,之後則被引申為「優雅嫻熟」的形容詞,也被學者們指出具有「法國宮廷趣味」之意。

 

「嘉蘭特風格」音樂欣賞

以下播放列表為「嘉蘭特風格」,共有 24段音樂。
按下↓「左上方」,可以換軌欣賞音樂:

https://www.youtube.com/playlist?list=PLpGWnF9wnoNzTL_Wq8zJx1a2anHUMCL2C


「感傷風格」(Empfindsamer Stil)

感傷風格」(Empfindsamer Stil)則是指一部音樂作品中,作曲家須在表現手法和感情上有連續性的變化,同時在音樂之力度強度與樂句前後呼應也須有連貫之情感。旋律設計部分並未包含過多之裝飾音,以乾淨、簡潔但明確的弦律線條著稱。給予聽者的情緒感受,反而因為音樂本質單純化,更能感受到和聲之美與音樂性與感受性。

 

「感傷風格」音樂欣賞

以下播放列表為「感傷風格」,共有 7段音樂。
按下↓「左上方」,可以換軌欣賞音樂: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eOdyCjMlJLM&list=PLyRWx8x43ZJrgqyvg85tzzYBmORM5tgRa


「狂飆風格」音樂欣賞(Sturm und Drang)

「狂飆風格」則指是 1760年至 1785年左右,發生在德國文學界的一場運動,並在1770年代達到高峰。當時其藝術目的以反理智且主觀的風格,表現情緒的恐慌、驚愕、暈眩以及戲劇般的壓倒性,令人感到驚恐。所有「狂飆風格」的追隨者都強烈信仰個人自由,特別是從傳統以來受到束縛的藝術創作傳統中,達到解放,近雃創造出真正自由之音樂風格。除了音樂之外,戲劇是最能代表「狂飆風格」的藝術形式。

以音樂來說,海頓寫作於 1770年之間之小調交響作品,如No.26, No.44, No. 49, No.52 與 No.59,均可視為具有「狂飆風格」之風格。

 

此三種風格在前古典主義在巴洛克風格中孕育成形,並 與羅可可風格其同生共存,但就某些方面來說,或多或少是對巴洛克風格的反動 思潮。

 

「狂飆風格」音樂欣賞
海頓交響曲 No.26, 44, 52, 59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5xMjStDLh-g

 

而莫札特著名的第 25號 g小調交響曲第一樂章,因為強烈戲劇性,也是屬於「狂飆風格」。

Wolfgang Amadeus Mozart - Symphony No. 25 in G minor, K. 183/173dB
Conductor: Leonard Bernstein
Vienna Philharmonic Orchestra (Wiener Philharmoniker)

https://youtu.be/ApvqOhbsriA?t=24

 

延伸閱讀

https://bonart.com.tw/what-is-rococo-style-in-music/


莫札特第20號d小調鋼琴協奏曲 K.466

 

莫札特的第20號d小調鋼琴協奏曲 K.466 完成於1785年2月11日,由莫札特本人擔任鋼琴演奏家首演於維也納

同年年底12月16日左右,莫札特在完成第22號E♭大調鋼琴協奏曲K.482,是以在1785年裡,莫札特一共完成了三首鋼琴協奏曲(20、21與22三首)。比起前一年1784年的第15號至第19號,此時的鋼琴協奏曲作曲數量雖然微微減少,但品質優異,是流傳後世的經典。

 

網路點閱率超高的KUSO影片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fS64pb0XnbI&t=9s

 

第20號鋼琴協奏曲總譜首頁手稿

 

d小調鋼琴協奏曲之管弦樂團編制為:

獨奏鋼琴、長笛、兩部雙簧管、兩部低音管、兩部C調法國號、兩部C調小號、定音鼓、五部弦樂。

 

莫札特的鋼琴協奏曲

莫札特(Wolfgang Amadeus Mozart, 1756-1791 )一生中共創作了27首鋼琴協奏曲,從最早期的1767年第一號(11歲)到最後一首1791年第27號(35歲),可以說是畢其一生都在創作鋼琴協奏曲,人生中的最後九年更寫下了16首鋼琴協奏曲(1782-1791),其中大調共有24首,而小調卻只有2首(No.20 KV.466、No.24 KV.491)。

綜觀莫札特鋼琴協奏曲寫作,包含了他對於鍵盤創作的熱情,精湛的演奏技術之外,風格融合了早期古典主義的「洛可可風格」(Rococo),從優雅的「嘉蘭特風格」(Gallant style),抒情旋律風格的德國北方「感傷風格」(Empfindsamer Stil),以及1770年之後盛行的「狂飆風格」(Sturm und Drang)三大種類,可說是作曲家身兼鋼琴演奏家的最佳代表樂曲種類、見證時代的偉大曲種,且為我們了解莫札特鋼琴演奏的最佳選擇:

 

柔美而華麗的小調.高貴而悲傷的情感

莫札特:D小調第20號鋼琴協奏曲,作品466
Mozart - Piano Concerto No. 20 in D minor, K. 466 (1785)

創作年份:1785年

首演年份:1785年(莫札特擔任鋼琴獨奏者首演於維也納)

莫札特的第一首小調鋼琴協奏曲,創作於1785年莫札特29歲的成熟時期作品,此曲亦被譽為「莫札特最深沈的音樂作品」。

 

第一樂章.快板(Allegro)4/4拍,d小調,奏鳴曲式。

樂曲開始於樂團d小調深沈而連續不斷反覆的切分音節奏,旋律亦在凝重的切分音中緩緩奏出,流露出隨著樂團戲劇性的前奏結束之後,鋼琴緩緩地奏出第一主題,左右手對話著,彷彿一段精彩卻悲傷的故事旅程起始,旋律中為觀眾們緩緩道來。第二主題轉為大調,短暫地靈光乍現的光彩,卻令人感受到幸福的瞬間。嫻熟的左右手技術展現,也讓我們理解莫札特演奏技巧的多樣化。發展部中我們不斷聽見天才的巧思,從第一主題變化出發,連續不斷地轉調與主題運用,更在戲劇氛圍裡融合了感傷元素,樂聖貝多芬更只為此協奏曲寫下精彩的裝飾奏(Cadenza),對此曲喜愛不在話下~更是歷史上備受觀眾與音樂家喜愛的莫札特協奏曲珍品。

 

樂譜版本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3KHvNDn-o0s

 

最愛.皮耶絲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O0Hys66rpMI

 

 

第二樂章.浪漫曲(Romanze)2/2拍,bB大調,輪旋曲式。

相較於深沉的第一樂章,第二樂章轉為明朗的大調,雖然較d小調增加了一個降記號,但旋律在深沈中帶著溫暖,主題的設計精緻而可愛,更帶著溫暖迷人的特質;在欣賞鋼琴右手旋律與左手跳音對比時,與樂團的對話隨時持續著,抒情動聽。中段加入了極富戲劇性的對比段落,鋼琴快速的三連音持續地增添不安的氣氛,也讓我們回憶起這是一首小調協奏曲,但就在數次樂團強奏與鋼琴對話與轉調樂段過後,音樂悄悄地雨過天晴再次返回大調溫柔可愛主題,以樂章「浪漫曲」精神,溫柔地結束樂章。

 

樂譜版本

https://youtu.be/3KHvNDn-o0s?t=877

 

最愛.皮耶絲

https://youtu.be/O0Hys66rpMI?t=928

 

第三樂章.迴旋曲:很快的快板(Rondo, Allegro assai)2/2拍,d小調,奏鳴輪旋曲式。

鋼琴以弱起拍獨奏方式,精神抖擻地開啟第三樂章,「小調音樂需要更多表現力」是演奏家們心中的定律,我們將可以從鋼琴家在賦予此樂章主題時的音色裡,聽見獨奏者心中的想法。在鋼琴獨奏過後樂團接入同樣的主題旋律對應著。筆者個人特別喜愛音樂中隱藏的半音級進旋律,讓我們聽見許多神似歌劇《唐喬望尼》中的管弦樂鋪陳(第一樂章裡亦存在)。莫札特所喜愛之快速分解和弦與左手連續八度旋律,亦是我們觀察1785年的鍵盤技巧中的重要指標。樂曲中途由長笛與雙簧管奏出的大調旋律,充滿明亮歡趣,而由鋼琴對應著。很快地歡樂稍縱即逝,音樂再次回到小調而充滿戲劇風格的,木管群活潑地與鋼琴對話著,樂趣橫生~整首協奏曲雖為小調音樂,但整體而言,散發出優雅而高貴的氣息。

 

樂譜版本

https://youtu.be/3KHvNDn-o0s?t=1442

 

最愛.皮耶絲

https://youtu.be/O0Hys66rpMI?t=1453

 

有關狂飆風格 | Sturm und Drang style

莫札特第25號交響曲

這首創作於莫札特17歲時的作品,一度不曾為許多人所知而遭到埋沒。後因電影《阿瑪迪斯》作為片頭首段出現音樂(薩里耶利於養護院被發現自殺時的戲劇橋段)而聲名大噪,更為世人所知。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_hQnUoBmKA4

 

海頓第45號交響曲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GMaM6ivx8X8

 

隱藏版海頓曲目,聽聽看這項哪一首曲目?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y9X5qTT2SSg&list=PLr0MsaDpKsY82g4mVgrL9uNm6N-qLrSk6

 

樂譜版本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_3hQXO09qqI

 

開卷蹦藝術.享受美好閱讀時光

☕️一杯咖啡.一點心意.支持蹦藝術☕️

 

各類合作提案,聯繫方式:

*手機:0917.670.518 
*Line:https://line.me/ti/p/LB1ro0P0AU
*E-mail:jenpin888@gmail.com

【BON音樂】拉赫曼尼諾夫:第三號鋼琴協奏曲介紹

【BON音樂】拉赫曼尼諾夫:第三號鋼琴協奏曲介紹
Sergei Rachmaninoff: Piano concerto No.3

– 資訊整理共享於網路,一起欣賞音樂與藝術之美 –
蹦藝術 | BONART


拉赫曼尼諾夫d小調第三號鋼琴協奏曲op.30,完成於1909年9月,首演於1909年11月28日,是作曲家為赴美演出而創作的大型協奏曲作品,以濃烈的情感表達和艱深的演奏技術而聞名於世。由於鋼琴家擔任吃重的獨奏角色以及超過三萬顆音符的炫技內容,這首鋼琴協奏曲在歷史文獻中更占有重要的地位,廣泛地被稱為「鋼琴協奏曲之王」

全曲分為三個樂章,演奏時間約為40-45分鐘左右。

下方照片為1910年拉赫曼尼諾夫正在謄寫第三號鋼琴協奏曲樂譜之記錄照片:

1910年拉赫曼尼諾夫正在謄寫第三號鋼琴協奏曲

 

延伸閱讀

【BON音樂】您數過拉赫曼尼諾夫第三號鋼琴協奏曲的音符數量嗎?

【BON音樂】拉赫曼尼諾夫的無敵大手

 

樂曲簡說

這首曲子是拉赫曼尼諾夫在1909年於俄國的伊凡諾夫卡(Ivanovka)完成 的,寫上的日期是9月23日,這正好是他第一次應邀前往美國演出之前。抵達美國後,他親自首演此曲,並於1909年11月28日與紐約愛樂於紐約曼哈頓新劇院演出,指揮為華爾特.達姆羅施(Walter Damrosch)。

「拉三鋼」最重要的一次演出,是之後1910年1月16日的卡內基音樂廳的第二次演出:由紐約愛樂總監馬勒(Gustav Mahler)擔任指揮,演出非常成功,而馬勒的指揮才能和音樂風格也讓拉赫曼尼諾夫留下深刻的印象。

 

本作品是獻給在當時最偉大的波蘭籍鋼琴家約瑟夫.霍夫曼(Josef Hofmann, 1876-1957),但是他本人卻從未演奏過此曲。

波蘭籍鋼琴家約瑟夫.霍夫曼(Josef Hofmann, 1876-1957)

 

拉赫曼尼諾夫第三號鋼琴協奏曲是令所有鋼琴家望而生畏的名曲,因為此曲在體力和與技巧上的要求,對鋼琴家都是一大挑戰,甚至連拉赫曼尼諾夫自己都說:「我把它寫得像大象一般。」 

除了延續第二號鋼琴協奏曲一樣的浪漫旋律與樂曲中既抒情又熱烈的滿意熱情之外,作曲家在第二號鋼琴協奏曲大受歡迎之後,大幅度地擴大了樂曲的結構,並對鋼琴家的技巧也有著更高、更全面性的要求。連拉赫曼尼諾夫本人在首演之夜演出後,因為彈奏此曲太累而拒絕了聽眾的安可(當時的流行慣例是獨奏家一定會演奏安可曲,而且演出成功與否取決於觀眾掌聲長度與演奏安可曲目多寡)。晚年時,拉赫曼尼諾夫更索性拒絕公開演奏此曲目。

 

拉赫曼尼諾夫本人演奏版本(1939/40年)

Sergei Rachmaninov, pianist
Eugene Ormandy, conductor
The Philadelphia Orchestra

https://youtu.be/4TnnjuaHwKk

比起第二號,樂團部分和鋼琴獨奏都顯得更加複雜、龐大,結果也更加迷人而炫目。

至今,每一位鋼琴家都將「拉三鋼」視為技術指標與生涯演奏成就標準,而樂曲本身也廣為全球樂迷所喜愛接受,是音樂會中招牌著名鋼琴協奏曲。

「拉三鋼」的最佳繼承者,一般認為就是同為俄國國籍,比拉赫曼尼諾夫小30歲,成為忘年之交的鋼琴家霍洛維茲 (Vladimir Horowitz, 1903-1989)。霍洛維茲傑出的技巧不但深獲拉赫曼尼諾夫肯定,曾親自為他彈奏第二鋼琴(管弦樂聲部)並給予樂曲與音樂指導,讓此曲成為霍洛維茲一輩子著名的「戰馬」,在拉赫曼尼諾夫本人之後,將此曲推至高峰,更受世人肯定。

 

霍洛維茲1978年與紐約愛樂現場演奏「拉三鋼」(1978年)

此演奏應為霍洛維茲最後一次公開演奏此曲,也是他的最後一次「拉三鋼」錄音

Avery Fisher Hall, New York, 1978
Conductor: Zubin Mehta

https://youtu.be/D5mxU_7BTRA

 

延伸閱讀

【BON音樂】最後的浪漫 – 拉赫曼尼諾夫的生平與介紹 Sergei Rachmaninoff


樂曲分析

全曲式表格

 

分段影音檔

https://youtu.be/Wshu5ftP7K8

 

第一樂章 段落分析
呈示部 Exposition 0:01

前奏 Intro

第一主題(鋼琴)THEME 1 0:04  

第一主題(樂團)THEME 1 0:56 

過渡段落 Transition 1:42 

小裝飾奏 cadenza 2:54

過渡段落(樂團)2:29  

第二主題a THEME 2a 3:32

第二主題b THEME 2b  4:10 

過渡段落 4:42 

第二主題b再現,呈示部結尾。6:33

 

發展部 Development 7:12

速度轉快 "Piu vivo" 8:29

炫技段落 9:38 

裝飾奏1 CADENZA1 11:16 

第一主題(長笛)THEME played by flute 13:02 

裝飾奏2 CADENZA2 13:44 

銜接樂段導回再現部 14:51 

 

再現部 Recapitulation 15:42

前奏 Intro 15:42 

第一主題 THEME 1 15:47  

第二主題a THEME 2a 16:37

 

尾聲 Conclusion 17:04

 

第二樂章 段落分析
(段落A) 17:27

第一主題 First theme 17:27  

鋼琴bD大調主題 (variation 1) 18:40

鋼琴f小調主題 (var 2) 19:43

 

(段落B) 20:44 

"Piu vivo" 20:44

小提琴奏出第一樂章第一主題 20:48

 

(段落A) 21:45

第一主題(var 3) 21:45 

第一主題(var 4)  22:30 

第一主題(var 5)  22:57

段落結尾 23:38

 

(段落C) 24:00

弦樂撥奏、第一樂章第一主題隱藏其中

 

(段落A) 25:25

第一主題 First theme 25:25 

準備過渡至第三樂章 25:50

 

第三樂章 段落分析
呈示部 Exposition 26:16 

第一主題a THEME 1a 26:16 

第一主題b THEME 1b  27:09 

第二主題2 THEME 2a 27:53 

第二主題b THEME 2b  28:35 

管弦樂過渡段落 29:16 

 

發展部 Development 29:46

詼諧曲風 29:46  

詼諧曲風變奏 30:45 

連接段落 31:43

詼諧曲風變奏 32:15

結束段 35:03

 

再現部 Recapitulation 35:21 

第一主題a THEME 1a 35:21 

第一主題b THEME 1b 36:24

第二主題a THEME 2a 36:58

第二主題b THEME 2b 37:37

 

Coda 38:20 

小裝飾奏 39:11

 

拉赫曼尼諾夫終止 41:01

 

超有才Youtuber,視覺系認識「拉三鋼」樂曲影片

https://youtu.be/nwMsfbexDMk

 

網路知名版本欣賞

趙成珍 2018版

https://youtu.be/2dvKVY5CA5k

 

王羽佳 2019年版

https://youtu.be/5bX_yRzCuM4

 

布朗夫曼 2004年版

https://youtu.be/aFkAwFDZGHk

 

特里福諾夫 2015年版

https://youtu.be/wBca3z7bAtE

 

馬祖耶夫 2013年版

https://youtu.be/dRYSuGQfiqE

 

張凱閔榮獲2023年首屆盧布爾雅納音樂節國際鋼琴大賽首獎實況演奏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GSOePbnmSJM

 

2022年范克萊本鋼琴大賽首獎任奫燦實況Live'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GvKQKnIVy1I&t=706s

 

延伸閱讀

【BON音樂】拉赫曼尼諾夫:第二號鋼琴協奏曲介紹

【BON音樂】拉赫曼尼諾夫:第二號交響曲 op.27 背景與介紹

【BON音樂】拉赫曼尼諾夫《交響舞曲》背景與介紹 Symphonic Dances, Op. 45

【BON音樂】您數過拉赫曼尼諾夫第三號鋼琴協奏曲的音符數量嗎?

【BON音樂】拉赫曼尼諾夫的無敵大手

 

開卷蹦藝術.享受美好閱讀時光

☕️一杯咖啡.一點心意.支持蹦藝術☕️

 

各類合作提案,聯繫方式:

*手機:0917.670.518 
*Line:https://line.me/ti/p/LB1ro0P0AU
*E-mail:jenpin888@gmail.com

【BON音樂】蹦藝術週二講堂《人生不可錯過的美妙音樂》- 不可錯過的十首低音管音樂

【BON音樂】蹦藝術週二講堂《人生不可錯過的美妙音樂》- 不可錯過的十首低音管音樂
Top 10 wonderful Bassoon music

– 資訊整理共享於網路,一起欣賞音樂與藝術之美 –
蹦藝術 | BONART


蹦藝術音樂講堂由旅法知名音樂家林仁斌,也是蹦藝術藝術網站執行長規劃並擔任主講。

結合蹦藝術網站豐富多元的系統化資料,林仁斌老師輕鬆幽默的上課內容與清晰俐落的口條,多年來深獲各界肯定,並與國家兩廳院、衛武營國家文化藝術中心、苗北藝文中心、NSO國家交響樂團、長榮交響樂團、高雄市交響樂團、大人社團等各單位合作各式音樂講座,年演講場次超過200場,是台灣超人氣音樂欣賞名家。

音樂的面向極其廣闊,也間接影響我們腦部活動很大。經由專家研究,當欣賞美妙音樂而感動時,大腦的「獎賞中樞」會產生反應,分泌出「多巴胺」,給予我們愉快的感受。

在蹦藝術音樂講堂充滿特色與循序漸進的主題規劃之下,您將發現欣賞古典音樂、理解各種作品類型,都將為您的生活中帶來更豐富愉快的感受;您所需要做的,就是悄悄地埋下這快樂的種子,坐進講堂,好好欣賞每一場知識與含金量滿滿的專屬演講。

古典音樂 X 精彩繽紛美好人生

在蹦藝術音樂講堂,您將體驗到:

❶ 全面認識古典音樂世界.從基礎到進階
❷ 深入了解音樂史、專有名詞到作曲家故事
❸ 沈浸式課堂解說.艱澀知識一次融會貫通
❹ 老師與粉絲互動Q&A,從傳道授業到解惑

→2023年最新系列請由此進

 

課程主講人:

 

人生海海,更有著許多不可錯過的美好音樂

由蹦藝術林仁斌老師為您精選四堂成為一系列之各種「滄海桑田.人生絕不錯過的美好音樂」

「人生不可錯過的美妙音樂」系列(四)
日期:  2022/12/27、2023/1/3、1/10、1/31

一、不可錯過的十首小提琴音樂
二、不可錯過的十首中提琴音樂
三、不可錯過的十首大提琴音樂
四、不可錯過的十首低音大提琴音樂

「人生不可錯過的美妙音樂」系列(五)
日期: 2023/2/7, 2/14, 2/21, 3/7     

一、不可錯過的十首長笛音樂
二、不可錯過的十首單簧管音樂
三、不可錯過的十首雙簧管音樂
四、不可錯過的十首低音管音樂

「人生不可錯過的美妙音樂」系列(六)
日期: 2023/3/14, 3/21, 3/28, 4/11    

一、不可錯過的十首豎琴美妙音樂
二、不可錯過的十首弦樂四重奏音樂
三、不可錯過的十首弦樂五重奏音樂
四、不可錯過的十首極致室內樂音樂

 

【課程資訊】
課程時間:每週二下午2:00-4:00
課程時數:一系列四堂課、每週上課一次。
上課地點:鳴石音樂空間(台北市中正區仁愛路二段34號5F,近捷運東門站)

【課程費用】
單堂-   $700
單系列(四堂) $2,680 (九五折)

 

報名網頁QR Code


低音管基本資料

 

低音管介紹影片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oSQ0fQnGg84

 

倍低音管介紹影片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Jrj6N3i21oU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gR_kQn7Mgfk

 

來個Spotify裡的低音管最佳推薦播放清單

https://open.spotify.com/playlist/3yxxhAOytpvFjMsnFfTql6?si=9c6bbb9c73af4409

 

然後一定先搞笑一下,才繼續推薦好聽的低音管音樂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GzwLbs4x_FM

 

白遼士:《幻想交響曲》第五樂章 低音管片段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jkhfYJoHcXc

 

C.P.E. Bach:Concerto for Bassoon in A Minor, Wq. 16: I. Allegro assai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A0cptXl7yro&list=PLdSZKcuIx0QWq_KK9GrQOp-fiDw3vS65I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Gzjda2UjTN8&list=PLdSZKcuIx0QWq_KK9GrQOp-fiDw3vS65I&index=4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v4t8biuNhCk&list=PLdSZKcuIx0QWq_KK9GrQOp-fiDw3vS65I&index=6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_CdZxOsnd74&list=PLdSZKcuIx0QWq_KK9GrQOp-fiDw3vS65I&index=13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hWBvGOuMGq8&list=PLdSZKcuIx0QWq_KK9GrQOp-fiDw3vS65I&index=7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U9RDSKhc7tY&list=PLdSZKcuIx0QWq_KK9GrQOp-fiDw3vS65I&index=51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PCiE7Xz3bw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5MylAGKu7Ys&list=PLdSZKcuIx0QWq_KK9GrQOp-fiDw3vS65I&index=21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mIzIE1IcBng&list=PLdSZKcuIx0QWq_KK9GrQOp-fiDw3vS65I&index=23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K3yNzaJsf20

 

 

電影中的運用

第一部分:大地的崇拜

『一個肅穆的異教祭典:一群長老圍成一圈坐著,看著一位少女被要求不斷跳舞,直到精疲力盡死去...因為,她,是他們用以祭祀春天之神的活人獻祭祭品...』 樂曲由低音管揭起序幕,部落裡睿智的老婦人現身作出預言,象徵著村中的長老們以及風笛手的其他木管則在一旁伴奏。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mvAj2cOh1s4&t=394s

 

 

 

 

 

音樂講座場地

鳴石音樂空間

 

地址:100台北市中正區仁愛路二段34號5F(近「東門」捷運站)

鳴石音樂空間是位於台北市區的一個充滿復古氣息的小型表演場地。展演空間可以容納50人,備有Kawai平台琴、投影等影音設備,適合舉辦沙龍音樂會、音樂欣賞、錄影及講座等各種藝文活動。

 

精緻.溫暖.樂迷專屬的藝文空間

 

明亮.舒適的觀眾席(全自由席)

 

 

 

開卷蹦藝術.享受美好閱讀時光

☕️一杯咖啡.一點心意.支持蹦藝術☕️

 

各類合作提案,聯繫方式:

*手機:0917.670.518 
*Line:https://line.me/ti/p/LB1ro0P0AU
*E-mail:jenpin888@gmail.com

【BON音樂】布拉姆斯:《海頓主題變奏曲》簡介

【BON音樂】布拉姆斯:《海頓主題變奏曲》簡介
Brahms: Die Variationen über ein Thema von Haydn op.56a/b

– 資訊整理共享於網路,一起欣賞音樂與藝術之美 –
蹦藝術 | BONART


 

延伸閱讀:作曲家基本資料

https://bonart.com.tw/johannes-brahms/

 

樂曲基本資料

布拉姆斯於1873年所創作的《海頓主題變奏曲》(Variationen über ein Thema von Jos. Haydn),也常被稱為《聖安東尼變奏曲》,原因即為此樂曲之主題,來自海頓為木管五重奏所創作的bB大調《嬉遊曲》第二樂章,故因此而得名。

這首樂曲完成之後,共出版兩個版本:先創作的雙鋼琴版,但出版時名稱為「Op.56b」,後創作的管弦樂團版,出版時定名稱為「Op.56a」。

 

歷史上第一首管弦樂團變奏曲

《海頓主題變奏曲》由布拉姆斯管弦樂化後正式出版,並且應為歷史上第一首寫給管弦樂團之變奏曲。許多學者認為布拉姆斯此時創作管弦樂團變奏曲,正是在為三年之後即將寫作第一號交響曲(1876年,43歲)暖身,正增加與強化管弦樂創作的各種寫作技法。

 

《聖安東尼聖詠曲》音樂主題

 

木管五重奏版本欣賞

海頓:bB大調嬉遊曲 第二樂章《聖安東尼聖詠曲》(Chorale "St. Antoni" )

https://youtu.be/yWo-2Yag2Jg?t=121

 

樂曲長度

大約 18 分鐘。

 

首演

管弦樂版

1873年11月2日,由布拉姆斯指揮維也納愛樂完成管弦樂團版本正式首演。

雙鋼琴版

私人試演:布拉姆斯與克拉拉於1873年8月於波昂,在管弦樂版之前,一起演奏了雙鋼琴版私下沙龍首演。

公開首演:在管弦樂版演出之後的1874年2月20日,由維也納鋼琴家馬爾維.班菲特(Malwine von Benfeld)與賈布里耶.布勞爾(Gabriele Brauner)舉行正式首演。

 

樂團編制

總譜編制中包括:短笛、兩部長笛、兩部雙簧管,兩部單簧管、兩部低音管,一部倍低音管、四部法國號、兩部小號、定音鼓、三角鐵、以及包括第一、二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低音大提琴完整五部弦樂群。

 

曲式架構

變奏曲式。

降B大調的主題與結尾、八段變奏,共有十個樂段。

Variations on a Theme by Haydn, Op. 56a (with Score)

Composed: 1873

Conductor: Bernard Haitink

Orchestra: Royal Concertgebouw Orchestra

00:00 Theme. Chorale St. Antoni. Andante

02:16 Variation 1. Poco più animato

03:39 Variation 2. Più vivace

04:40 Variation 3. Con moto

06:32 Variation 4. Andante con moto

08:46 Variation 5. Vivace

09:44 Variation 6. Vivace

11:07 Variation 7. Grazioso

14:21 Variation 8. Presto non troppo

15:25 Finale. Andante

*終曲段落使用了帕薩加里亞舞曲(Passacaglia)變奏手法,低音旋律共出現19次之多。(前11次反覆在低音聲部反覆出現,第12至第17次均在不同聲部裡出現,第18與第19次則回到大提琴、低音大提琴、倍低音管聲部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6syhx2nV_no

 

伯恩斯坦指揮維也納愛樂版本

(0:25)主題,行板,降B大调,2/4拍

(2:44)變奏一,更有動感,降B大調,2/4拍 

(4:01)變奏二,更活潑,降b小調调,2/4拍

(4:55)變奏三,生動地,降B大調,2/4拍

(6:54)變奏四,生動的行板,降b小調,3/8拍

(9:06)變奏五,活潑地,降B大調,6/8拍

(9:57)變奏六,活潑地,降B大調,2/4拍

(11:20)變奏七,優雅地,降B大調,6/8拍

(14:39)變奏八,不太快的急板,降b小調,3/4拍

(15:42)终曲,行板,降B大調,2/2拍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609D5R-dEGY

 

接著欣賞雙鋼琴版本

樂譜版本

00:00 – Theme

01:59 – Var. 1. A murmuring, gently exultant variation which begins by picking up on the last repeated notes of the theme.

03:01 – Var. 2. A dramatic foray in the parallel minor, featuring one of Brahms’ favourite devices: layering triplet and duplet rhythm.

03:58 – Var. 3. A delicate and painstakingly constructed contrapuntal episode. With the exception of the final variation, this one comes closes to preserving the melodic sense of the original theme.

05:44 – Var. 4. Solemn, recitative-like, sometimes bleak.

07:29 – Var. 5. A busy-scherzo-like variation which turns the repeated notes of the theme into an underlying texture and which is a natural pair with the next variation.

08:22 – Var.6. A rich, rhythmic, sumptuous variation, featuring some of the most dramatic writing in the set [9:26].

09:38 – Var.7. Tender and lyrical, with a lullaby-like rocking rhythm.

12:24 – Var.8. In sharp contrast to Var.7, Var.8 is an eerily muted harmonyscape, with long winding lines and occasional glimpses of the original theme surfacing before being submerged again. Lots of imitative counterpoint used throughout.

13:13 – Var.9 (finale). A gorgeous passacaglia.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5Wm_MFnAto

 

音樂會版本

讓我們欣賞雙鋼琴版本,理解變奏技法,並遙想當年布拉姆斯與克拉拉的雙鋼琴二重奏~

Theme: 0:00

Variación 1: 2:03

Variación 2: 3:22

Variación 3: 4:17

Variación 4: 5:55

Variación 5: 7:51

Variación 6: 8:45

Variación 7: 10:00

Variación 8: 12:24

Variación 9: 13:14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PeYEcZQvBkU

 

這個雙鋼琴版本詮釋與錄音都相當好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byhOOfVr_XM

 

 

布拉姆斯作品集

 

 

 

開卷蹦藝術.享受美好閱讀時光

☕️一杯咖啡.一點心意.支持蹦藝術☕️

 

各類合作提案,聯繫方式:

*手機:0917.670.518 
*Line:https://line.me/ti/p/LB1ro0P0AU
*E-mail:jenpin888@gmail.com

【BON音樂】蹦藝術X大人社團:莫札特橫跨一生的鋼琴協奏曲(二)C大調第21號鋼琴協奏曲 K.467

【BON音樂】蹦藝術X大人社團:莫札特橫跨一生的鋼琴協奏曲(二)C大調第21號鋼琴協奏曲 K.467
Mozart: Piano concerto No.21 in C major

– 資訊整理共享於網路,一起欣賞音樂與藝術之美 –
蹦藝術 | BONART


 

大人的古典音樂鑑賞線上直播課(2/23週四下午班,共5堂):莫札特橫跨一生的鋼琴協奏曲

你喜歡莫札特的音樂嗎?
也喜歡鋼琴富含層次的音樂表現?
跟著林仁斌老師好好認識莫札特橫跨一生的鋼琴協奏曲!

《大人社團》與蹦藝術攜手開設古典音樂鑑賞課程,這期將以莫札特的鋼琴協奏曲為主軸,精選4首鋼琴協奏曲,帶領學員欣賞每首的獨特之處,讓您徜徉在樂曲中,更貼近音樂家的心血結晶,聽出更多況味與樂趣!

《延伸閱讀》大人的音樂欣賞線上直播課程好嗎?學員真實回饋分享

《延伸閱讀》大人的音樂欣賞課學員回饋,看他們用音樂為生活注入繽紛

 

精彩課程再推薦

大人的古典音樂鑑賞線上直播課(2/23週四下午班,共5堂):莫札特橫跨一生的鋼琴協奏曲

大人的古典音樂鑑賞線上直播課(4/6週四下午班,共5堂):偉大的音樂變奏藝術賞析

大人的古典音樂鑑賞線上直播課(5/11週四下午班,共5堂):音樂裡的多重協奏之美

 

主講人:林仁斌老師

 

  • 第二堂 │ C大調第21號鋼琴協奏曲 K.467

1785年莫札特一共完成了三首鋼琴協奏曲(20號、21號與22號等三首),這首C大調第21號鋼琴協奏曲 K.467曲調優美,純潔而不失優雅,完成於1785年3月9日,三樂章(快-慢-快)架構是此時期莫札特協奏曲的主要思維,快板除了美妙的旋律,更包含了「雙重呈示部」(樂團呈示部+獨奏呈示部),慢板樂章的旋律經常被影視作品引用,滿佈微微浪漫的氣息,更是傳世經典之作。本堂講座中,林仁斌老師將以獨到的觀點為您解說這首精彩樂曲。

 

莫札特一生的音樂之旅地圖

 

  • 第二堂 │ C大調第21號鋼琴協奏曲 K.467

1785年莫札特一共完成了三首鋼琴協奏曲(20號、21號與22號等三首),這首C大調第21號鋼琴協奏曲 K.467曲調優美,純潔而不失優雅,完成於1785年3月9日,三樂章(快-慢-快)架構是此時期莫札特協奏曲的主要思維,快板除了美妙的旋律,更包含了「雙重呈示部」(樂團呈示部+獨奏呈示部),慢板樂章的旋律經常被影視作品引用,滿佈微微浪漫的氣息,更是傳世經典之作。本堂講座中,林仁斌老師將以獨到的觀點為您解說這首精彩樂曲。

 

C大調第21號鋼琴協奏曲 K.467手稿

 

 

早期莫札特協奏曲

莫札特鋼琴協奏曲 Nos. 1-4(K. 37、39、40 和 41)是他以其他作曲家對奏鳴曲樂章的管弦樂和鍵盤編曲。

The young Mozart in 1770

 

莫札特第一號鋼琴協奏曲

演奏者李希特(Sviatoslav Richter)79歲,作曲家莫札特 10-11歲 XD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5oeKz91fRkU

 

接下來的三首協奏曲(K. 107/1、2 和 3)沒有編號,是 J.C. 巴赫的鋼琴奏鳴曲編曲(作品 5。第 2、3 和 4 號,均創作於 1766 年)。

直到1773年的第5號協奏曲K.175起,始可列為莫札特真正在鋼琴協奏曲創作的開端。

莫札特:第5號鋼琴協奏曲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vbCyRchBS9k

 

莫札特聰明而早慧的第9號鋼琴協奏曲(Jeunehomme=年輕人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plfty7jbM_g

 

早期維也納協奏曲

1782 年秋天,在抵達維也納大約 18 個月後,莫札特創作了一系列三首協奏曲,提供自己在音樂會中演奏使用。

在陸續創作鋼琴協奏曲時,莫札特有一封寫給父親的信件中,提到了自己對鋼琴協奏曲的想法:

"這些協奏曲 [Nos. 11、12 和 13] 是介於太容易和太難之間的快樂媒介;它們非常出色,悅耳,自然,不乏味。有一些段落,只有鑑賞家才能從中獲得滿足。但是這些段落的寫作方式使不那麼有學問的人不會不高興,儘管不知道為什麼.... 真理的中庸之道不再為人所知或被欣賞。為了贏得掌聲,一個人必須寫出如此空洞的東西,以至於一個馬車夫可以唱出來,或者如此難以理解,正是因為沒有一個明智的人能理解它。“

原文如下:(取自維基百科

”These concertos [Nos. 11, 12, and 13] are a happy medium between what is too easy and too difficult; they are very brilliant, pleasing to the ear, and natural, without being vapid. There are passages here and there from which the connoisseurs alone can derive satisfaction; but these passages are written in such a way that the less learned cannot fail to be pleased, though without knowing why.... The golden mean of truth in all things is no longer either known or appreciated. In order to win applause one must write stuff which is so inane that a coachman could sing it, or so unintelligible that it pleases precisely because no sensible man can understand it.[3] 

從這封信中,我們可看出莫札特鋼琴協奏曲裡的一個重要原則:即它們的設計主要是為了娛樂大眾,而不是僅僅為了滿足作曲家內心的藝術性與價值。

從此,大約能看出莫札特的早期鋼琴協奏曲各有千秋,對於樂曲架構有著日漸宏偉之感,但相對來說,是莫札特自認為音樂親密的作品。

 

莫札特第11號鋼琴協奏曲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OWR0_E2BDz0&t=114s

 

莫札特第12號鋼琴協奏曲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T-hrAGzKukw

 

莫札特第13號鋼琴協奏曲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YH31by8dFyY

 

維也納主要作品

E♭ 大調第14號(K.449)起,莫札特進入了鋼琴協奏曲創作的卓越時期,無論創造力或藝術性,均日漸達至頂峰。

從1784年2月到1786年3月份,莫札特創作了11首鋼琴協奏曲傑作,幾乎每一首各有特色,也是鋼琴協奏曲中最具代表性的創作階段,此時也是他於維也納創作各項成熟作品之輝煌時期。(此時期的傑作例如第38-41號交響曲、第17-20號弦樂四重奏、歌劇《女人皆如此》(1786)等等)

第 17 號(K.453)、第 18 號(K.456)和第 19 號(K.459),這三首協奏曲常被認為是一套組合,因為它們都具有某些共同特徵,例如相同的開頭的節奏(也在 K.415 和 K.451 中聽到)。以及活潑燦爛的第三樂章結尾音樂形式。

K.466(D小調第20號)和 K.467(C大調第21號),接連完成於1785年的同一個月。這兩首作品,其一(20號)是莫札特所創作的第一首小調鋼琴協奏曲(註:K.271和K.456都有小調之第二樂章),風格為狂飆風格,有著黑暗暴風雨之感;第21號則似乎陽光明媚,絕美的第二樂章更是莫札特最受歡迎的鋼琴協奏作品樂章。而1785年所創作的最後一首協奏曲K.482(E♭大調第22號)的受歡迎程度比起前兩首略低,但同為非常精彩的鋼琴協奏曲代表作。莫扎特沒有為這些協奏曲寫過華彩樂章。

1786年,莫札特在3月份時再次地連續在一個月內寫出兩首輝煌的鋼琴協奏曲:A大調第23號K.488與第24號,K.491。

A大調第23號是莫札特最知名的鋼琴協奏曲之一,尤其絕美的#f小調第二樂章,更令人感受到音樂中的深層憂鬱與哀傷,在所有鋼琴協奏曲,可與貝多芬的第五號鋼琴協奏曲《皇帝》相互媲美。

 

1785-86年間的莫札特畫像

 

晚期協奏曲

別稱為「加冕禮」(Coronation Concerto)鋼琴協奏曲K.537完成於1788年2月份同樣受到歡迎,莫札特將原本較小型的室內協奏曲形式,改成較大的結構,木管部分有長笛、雙簧管、低音管、法國號,還有一直以來當時少見於管弦樂團中的單簧管(D調)與定音鼓,聽起來協奏曲的樂團也正隨著莫札特的創作而日益茁壯。

而莫札特最後一首鋼琴協奏曲No.27 (K.595)寫作於莫札特生命中的最後一年:1791年1月5日。也代表著從莫札特年輕時直到人生最後,都持續不斷地創作著與他一輩子關係緊密的鋼琴協奏曲~為莫札特而言,鋼琴協奏曲或許是他最親密的音樂語言,甚至可能是人生輓歌。

 

前期古典主義風格淺說

莫札特鋼琴協奏曲三種主要風格

綜觀莫札特鋼琴協奏曲寫作,包含了他對於鍵盤創作的熱情與常見的「前古典主義」,精湛的演奏技術之外,風格融合了早期古典主義的「洛可可風格」(Rococo),從優雅的「嘉蘭特風格」(Gallant style),抒情旋律風格的德國北方「感傷風格」(Empfindsamer Stil),以及1770年之後盛行的「狂飆風格」(Sturm und Drang)三大種類,可說是作曲家身兼鋼琴演奏家的最佳代表樂曲種類、見證時代的偉大曲種,且為我們了解莫札特鋼琴演奏的最佳選擇:

 

「嘉蘭特風格」(Gallant style)

嘉蘭特風格」音樂較為輕快、高貴、優雅,有時還帶點詼諧趣味。以調性來說並不複雜,多為主調音樂。「嘉蘭特風格」之音樂特色為短樂句,在幾個小節內呈現單純旋律,和聲並不複雜,以輕鬆悅耳為感受。到了 1735年,也開始使用「古典時期」經常使用之「分解和弦」,又稱「阿爾貝堤低音」(Alberti bass)。

以下是「嘉蘭特風格」各種語言版本:

Gallant style(英文)
Galanter Stil(德文)
Style gallant(法文)
Stile galante(義大利文)

由於「Galant」 一詞,原義為法文中「尋樂」、「追求享受」之意,之後則被引申為「優雅嫻熟」的形容詞,也被學者們指出具有「法國宮廷趣味」之意。

 

「嘉蘭特風格」音樂欣賞

以下播放列表為「嘉蘭特風格」,共有 24段音樂。
按下↓「左上方」,可以換軌欣賞音樂:

https://www.youtube.com/playlist?list=PLpGWnF9wnoNzTL_Wq8zJx1a2anHUMCL2C


「感傷風格」(Empfindsamer Stil)

感傷風格」(Empfindsamer Stil)則是指一部音樂作品中,作曲家須在表現手法和感情上有連續性的變化,同時在音樂之力度強度與樂句前後呼應也須有連貫之情感。旋律設計部分並未包含過多之裝飾音,以乾淨、簡潔但明確的弦律線條著稱。給予聽者的情緒感受,反而因為音樂本質單純化,更能感受到和聲之美與音樂性與感受性。

 

「感傷風格」音樂欣賞

以下播放列表為「感傷風格」,共有 7段音樂。
按下↓「左上方」,可以換軌欣賞音樂: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eOdyCjMlJLM&list=PLyRWx8x43ZJrgqyvg85tzzYBmORM5tgRa


「狂飆風格」音樂欣賞(Sturm und Drang)

「狂飆風格」則指是 1760年至 1785年左右,發生在德國文學界的一場運動,並在1770年代達到高峰。當時其藝術目的以反理智且主觀的風格,表現情緒的恐慌、驚愕、暈眩以及戲劇般的壓倒性,令人感到驚恐。所有「狂飆風格」的追隨者都強烈信仰個人自由,特別是從傳統以來受到束縛的藝術創作傳統中,達到解放,近雃創造出真正自由之音樂風格。除了音樂之外,戲劇是最能代表「狂飆風格」的藝術形式。

以音樂來說,海頓寫作於 1770年之間之小調交響作品,如No.26, No.44, No. 49, No.52 與 No.59,均可視為具有「狂飆風格」之風格。

 

此三種風格在前古典主義在巴洛克風格中孕育成形,並 與羅可可風格其同生共存,但就某些方面來說,或多或少是對巴洛克風格的反動 思潮。

 

「狂飆風格」音樂欣賞
海頓交響曲 No.26, 44, 52, 59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5xMjStDLh-g

 

而莫札特著名的第 25號 g小調交響曲第一樂章,因為強烈戲劇性,也是屬於「狂飆風格」。

Wolfgang Amadeus Mozart - Symphony No. 25 in G minor, K. 183/173dB
Conductor: Leonard Bernstein
Vienna Philharmonic Orchestra (Wiener Philharmoniker)

https://youtu.be/ApvqOhbsriA?t=24

 

延伸閱讀

https://bonart.com.tw/what-is-rococo-style-in-music/


莫札特的C大調第21號鋼琴協奏曲

莫札特的C大調第21號鋼琴協奏曲 K.467完成於1785年3月9日,在此之前四個星期左右,莫札特也完成了知名的第20號d小調鋼琴協奏曲K.466。

同年年底12月16日左右,莫札特在完成第22號E♭大調鋼琴協奏曲K.482,是以在1785年裡,莫札特一共完成了三首鋼琴協奏曲(20、21與22三首)。比起前一年1784年的第15號至第19號,此時的鋼琴協奏曲作曲數量雖然微微減少,但品質優異,是流傳後世的經典。

 

還記得這部精彩好看的音樂電影《交響人生》(Le Concert)嗎?

片頭這四分鐘的音樂與意象實在太美了...

https://youtu.be/0V9ArrbeFLg?t=29

 

先欣賞郎朗巧妙的時間差,與巴伐利亞廣播交響樂團與楊頌斯合作演奏第二樂章行板: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y5teaCsm16Y

 

第21號鋼琴協奏曲總譜首頁手稿

 

C大調第21號鋼琴協奏曲之管弦樂團編制為:

獨奏鋼琴、長笛、兩部雙簧管、兩部低音管、兩部C調法國號、兩部C調小號、定音鼓、五部弦樂。

協奏曲共分為三個樂章:

第一樂章:快板(奏鳴曲快板曲式,雙重呈示部)

第一樂章展現出如進行曲般的安靜與穩定節奏,很快地轉為更抒情的第二主題。樂團呈示部之後進入獨奏呈示部:鋼琴獨奏演奏簡短的 Eingang Cadenza之後,在C大調中開始過渡到G大調的主調。在管弦樂的齊奏之後,音樂突然轉向G小調,跟第40號交響曲的主題的段落有著若干程度的相似。雖然莫札特的裝飾奏已經散失,但樂章的結尾有一個華彩樂段。

 

第二樂章:行板(三段體)

是這首協奏曲最知名的樂章。

F大調屬於C大調之下屬調,為近係調,在當時屬於常用的樂章調性關係。

行板為三個部分。樂曲以管弦樂團演奏主要旋律開場,弦樂加上弱音器。第一小提琴演奏著夢幻般的旋律,伴奏由第二小提琴和中提琴演奏重複三連音節奏與大提琴和低音大提琴演奏撥弦琶音共同組成。第二部分鋼琴獨奏以F大調開始,進入c小調和C大調的主調,再轉至g小調、降B大調、f 小調,之後過渡進入樂章的第三部分:第三部分再次回到開頭夢幻般的旋律,但這次是在F大調平行調的相對調,降A大調。在最後一部分,音樂回到f小調,然後是F大調,以一段簡短的尾聲,寂靜地結束了整個樂章。

 

第三樂章:甚快的快板(輪旋曲)

第三樂章以輪旋曲式寫成。樂章以樂團歡樂充滿跳躍的第一主題起始,在短暫的華彩樂段之後,鋼琴加入並進一步發展。鋼琴的炫技反映出莫札特的巧思,樂曲在歡樂明快的氛圍中結束全曲。

 

I. Allegro [0:00]

II. Andante [14:01]

III. Allegro vivace assai [21:00]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NgY0QcUjtYE&t=797s

 

第一樂章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i2uYb6bMKyI&t=52s

 

第二樂章

https://youtu.be/i2uYb6bMKyI?t=863

 

第三樂章

https://youtu.be/i2uYb6bMKyI?t=1288

 

2013.06.19 Suntory Hall, Tokyo

Piano, Seong-Jin Cho

Conductor, Myung-Whun Chung

NHK Symphony Orchestra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d8prE0su92o

 

 

開卷蹦藝術.享受美好閱讀時光

☕️一杯咖啡.一點心意.支持蹦藝術☕️

 

各類合作提案,聯繫方式:

*手機:0917.670.518 
*Line:https://line.me/ti/p/LB1ro0P0AU
*E-mail:jenpin888@gmail.com

【BON音樂】德國重要音樂家 - 樂劇創始者華格納與他的作品

【BON音樂】德國重要音樂家 - 樂劇創始者華格納與他的作品
All about Richard Wagner

– 資訊整理共享於網路,一起欣賞音樂與藝術之美 –
蹦藝術 | BONART


“先具備想像力,才能創造真實” — 華格納

德國歌劇作曲家華格納(1813-1883)

 

主講人:林仁斌

 

偉大的德國歌劇作曲家華格納(1813-1883),一生為音樂史締造許多傳奇。

 

精彩曲目

女武神的騎行

⟨女武神的騎行⟩是《指環》四部曲第二部《女武神》中第三幕最重要的一段音樂。

透過具有節奏感的設計,豐沛具有爆發力的管絃樂團表現,華格納描畫出神話故事中驍勇善戰的女武神,我們彷彿看見騎著具有長翅神馬,女武神們翱翔天際的颯爽英姿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O36QbZdQ8vM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kkjAN3R55tM

 

19世紀中期法國大歌劇麥亞白爾式歌劇序曲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sTouhk4PveM

 

電影《現代啟示錄》

大導演柯波拉神來一筆,在描寫戰爭的場景中,加入華格納音樂,讓電影更加真實身歷其境,並成為了影史經典: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nZ_zNUmr8fM

 

代表作品一覽

《華格納作品目錄(Wagner-Werk-Verzeichnis)》(WWV)中,一共收錄的他的作品共有113件,其中包括未完成的以及計劃中的作品,如果將未譜曲劇本、構思及失蹤的作品除去,剩下82部;如果再細數真正完成的歌劇作品,一共10部。(若指環四聯劇拆開計算為13部)

*資料取自維基百科,並附上超連結方便檢索。

中文名稱 原文名稱 首演年份
仙女 Die Feen 創作於1833-34,首演於1888年
禁戀 Das Liebesverbot 創作於1834-36,首演於1836年
黎恩濟 Rienzi 1837
漂泊的荷蘭人 Der Fliegende Holländer 1843
唐懷瑟 Tannhäuser 1845
羅恩格林 Lohengrin 1848
崔斯坦與伊索德 Tristan und Isolde 1859
紐倫堡的名歌手 Die Meistersinger Von Nürnberg 1867
尼貝龍根的指環

I.萊茵的黃金
II.女武神
III.齊格菲
IV.諸神的黃昏

Der Ring des Nibelungen

I.Das Rheingold
II.Die Walküre
III.Siegfried
IV.Götterdämmerung

I.萊茵的黃金(1854)
II.女武神(1856)
III.齊格菲(1871)
IV.諸神的黃昏(1874)
帕西法爾 Parsifal 1882

 

他首將歌劇中音樂的地位提升,將劇情、歌詞與音樂更縝密融合,過往的歌劇在他改革下,變成格局更弘大的「樂劇」(德:Muzikdrama)(英:Music Drama)。而在這樣的理念中,華格納將「樂劇」置為最高位階,認為從音樂譜曲、詩歌文字到戲劇、舞蹈、舞台、服裝等所有元素,皆應融合為一,為整體戲劇呈現服務,這就是「整體藝術」(德:Gesamtkunstwerk)(英:Total work of Art)。

 

延伸閱讀

https://bonart.com.tw/wagner_music_drama/

 

戲劇第一,音樂其次

這項改革呼應了百年前的「音樂與文字之爭」,但是將歌劇音樂的表現,更加地推向與劇場的融合,也就是接近更加完全的藝術形式,或者是我們現代人最愛的~電影。

華格納因此打響了名聲,作品也打破過往義大利、法國歌劇專美於前的局勢,讓德國歌劇在樂史上擁有不可動搖的地位。 

華格納在50歲前因揮霍成性始終窮困潦倒,在私人感情上也讓人不敢恭維,但仿若受到幸運之神眷顧,在巴伐利亞國王路德維希二世的崇拜與大力支持後,生活從此一帆風順,不僅能專心創作,橫跨數十年完成例如《尼貝龍根的指環》,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指環四部曲」這般全長15小時的鉅作,

他甚至能夠猶如實現夢想般地,打造出只演出自己樂劇作品,完全實踐心中表演理念的拜魯特劇院,華格納創立拜魯特音樂節,演出自己的作品。

這般成就與人生的確非凡人所能及,莫怪後世音樂家在仰望這位音樂巨人時,無不肅然起敬。

 

華格納生平簡述

*生平取自「知識百科

1813年5月22日出生於德國萊比錫,父親是當地警察局書記員,在華格納六個月大時因傷寒過世。母親在1814年改嫁與丈夫一位具有演員、作家及畫家等多重身份的好友蓋耶爾。

華格納的母親改嫁後隨蓋耶爾遷居德勒斯登,蓋耶爾對華格納非常仁慈,但是在華格納七歲時,他也不幸去世了。1822年華格納進入教會學校就讀,除了在文學和哲學上比較出色曾經得到學校詩作比賽的優勝外,其他科目都是一蹋糊塗,高中他讀的還是「後段班」,自尊心曾經大受打擊;華格納十四歲就顯現出不凡的戲劇才華,他撰寫了生平第一部劇本「萊巴德與阿德萊達」。 同時華格納也開始學鋼琴,但那時候他對音樂的熱情並不如文學那么強烈,而且也懶於練琴,所以終其一生鋼琴彈得都不是很好。

1827年華格納全家遷回萊比錫,1828年15歲的華格納欣賞了貝多芬的第七號交響樂,心靈受到巨大的震撼,從此他下定決心要成為一位偉大的作曲家,母親為了幫助愛子完成計畫,為他請了一位音樂教授Theidir Weinlig,在他的指導下,沒上過音樂院的華格納突飛猛進,終成一代大師!

1831年華格納進入萊比錫大學選修哲學,沒多久即因為生活過於放縱而遭退學。此時他對音樂仍有很大興趣,就追隨湯瑪斯教會的合唱指揮溫利格學習作曲,並且和溫利格一同工作了半年,使他獲益良多。

1832年華格納完成一首C大調交響曲,他將此曲帶往維也納希望能得到演出機會,但卻遭到冷落失敗而返。回程途中在布拉格寫下歌劇『婚禮』的劇本,返抵萊比錫後著手為該劇譜曲,這齣歌劇雖然並沒有完成,但已為華格納往後自己寫劇本並且譜曲開了先例。

1833年華格納應伍茲堡歌劇院邀請出任合唱指揮,使他有更多的機會實地接觸歌劇演出,並從中學習創作歌劇技法。隔年就完成了第一部歌劇作品『仙女』,1836年春天寫出『愛的禁令』,不過這兩部歌劇都沒有得到正式演出的機會。

由於接連兩齣歌劇都無法上演,華格納的經濟非常困窘,為了增加收入,他轉到馬德堡的一個小歌劇團當指揮,並於1836年11月與歌劇團中女演員敏娜結婚。

1837年夏天,華格納與妻子前往俄國里加,擔任當地歌劇院指揮,並開始著手創作歌劇『黎恩濟』。由於華格納收入不豐又不知節儉,家庭經濟更加惡化。1839年3月為了躲避債主追討,與妻子搭船逃往英國。在航行途中遇到暴風雨,促成兩年後華格納寫作歌劇『漂泊的荷蘭人』。1839年9月華格納從英國前往巴黎發展,然而巴黎樂界對這位沒沒無聞的新人並不感興趣。

雖然於1840年完成了『黎恩濟』,1841年又推出『飛行的荷蘭人』,但是這兩齣歌劇在巴黎也都得不到上演機會,在巴黎的三年間生活極端貧困,甚至因欠債而兩度下獄。這一段困苦的日子使得華格納原本就談不上高貴的個性,變得更加自私而無情,對於一切倫理道德的規範,也都採取敵對的態度。

1842年『黎恩濟』終於獲得在德勒斯登上演的機會,『黎恩濟』的演出是華格納生命中的轉捩點,它的成功使華格納得到了德勒斯登歌劇院指揮的職務。1843年『漂泊的荷蘭人』也在德勒斯登推出,雖然它不及『黎恩濟』成功,但又使華格納獲得了薩克森宮廷音樂監督的工作。

1845年華格納完成『唐懷瑟』,觀眾的反應卻頗為冷淡。1848年華格納又創作了『羅恩格林』,這部歌劇直到兩年後才得到演出的機會,由李斯特在威瑪舉行首演。

1849年德勒斯登爆發革命,華格納因參與革命活動被通緝。最先逃到威瑪在李斯特家中暫避風頭,之後在李斯特協助下逃往瑞士,並且以政治犯身分在蘇黎士定居。在瑞士的前幾年華格納暫停音樂創作而埋首於理論著述,完成了多本重要著作,其中在『歌劇與戲劇』一書里,首次發表了他的歌劇原則,他預言未來的歌劇必將捨棄過去慣用的詠嘆調和宣敘調,音樂與劇本會更緊密配合,而且也會加入其它藝術而成為一種統一的藝術作品,他並稱這種新的戲劇型式為『樂劇』。

完成了理論著述後,在蘇黎士的一些朋友熱心贊助下,華格納開始恢復音樂創作。在這些新朋友中,富商威森東克不但以金錢援助華格納,更提供華格納舒適的住宅,然而華格納後來竟與威森東克的妻子瑪黛德談戀愛。儘管華格納有道德上的缺失,但他與瑪黛德之間的這段戀情也成了他創作的動力,使得此後數年成為華格納一生中創作最豐富的時期。

1852年華格納寫了『女武神』,1853年完成『萊茵河的黃金』,連同他在德勒斯登時期即已寫成的『諸神的黃昏』和『齊格菲』兩部劇本, 尼貝龍根的指環劇本至此都已完成。1853年至1857年間華格納便埋首於這套聯篇樂劇的譜曲工作,然而由於這套樂劇太過龐大,再加上忙於其他事務,於是譜曲工作在未完成前已先暫告段落。

1857年8月華格納開始譜寫『崑斯坦與伊索德』,也於此時妻子敏娜發現他與瑪黛德間之戀情,為了挽回婚姻,敏娜佯稱心臟有毛病必須到威尼斯休養,華格納不得已只好搬出威森東克提供給他的居所隨妻子一同到威尼斯

1859年8月華格納在威尼斯完成了『崔斯坦與伊索德』這齣隱含著他與瑪黛德間戀情的樂劇。1860年德國政府赦免了華格納參與革命的罪行,使他終得以返回祖國。回國後華格納以指揮家的身份巡迴各地演出,他除了介紹自己的作品外,也演奏貝多芬及其他作曲家的曲子,華格納成了一位著名的指揮家。

1862年敏娜無法再忍受丈夫的風流因此分居。1864年華格納遇到了他一生中最重要的貴人巴伐利亞年輕的國王路德維希二世。路德威二世延聘華格納到慕尼黑,提供他一切生活及音樂上的需要,讓他可以安心創作。從1864年起到1883年去世為止,華格納過著他一生中最優渥的生活。

有良好條件的配合,華格納便進一步著手實現自己的音樂理想。首先他請了當時著名的鋼琴家、指揮家、李斯特的女婿畢羅到宮廷劇院來擔任指揮,自己則專心創作。畢羅對華格納相當崇拜與尊敬,他成了華格納的得力助手,也總是不遺餘力地推廣華格納的作品,然而華格納卻與畢羅的妻子柯西瑪暗通款曲。

1865年柯西瑪為華格納生了一個女兒,取名為伊索德,但畢羅卻仍然被蒙在鼓裡,一年後柯西瑪又為華格納生了一個女兒,至此華格納決定將柯西瑪據為已有,1866年秋天他們兩人一起到瑞士。李斯特知道這件事情後非常震怒,許多年都不肯原諒柯西瑪和華格納,而畢羅更是傷心至極。

不過李斯特和畢羅都沒有因華格納的不義而影響他們對華格納的藝術評價,他們仍然努力推介華格納的作品,也顯示出他們為了藝術而展現寬大與無私的胸懷。

1866年華格納原配敏娜去世。

1868年華格納推出『紐倫堡名歌手』,完成該劇後,他便著手繼續譜寫已擱置了十二年的『尼貝龍根的指環』。1869年柯西瑪為華格納生了一個兒子,取名為齊格菲。1870年初畢羅與柯西瑪完成離婚,年中華格納即與柯西瑪正式結婚。

華格納多年以來一直希望建造一座符合自己理想的劇院,專門上演自己的作品,這個心愿因路德威二世的支持,以及華格納四處募款並復出旅行演奏而於 1873 年付諸實現。該劇院建造於巴伐利亞境內的古城拜魯特,興建過程中華格納不但親自監造,還將自己許多關於劇場設計的理論運用於劇院中。劇院於1876年落成,並於同年8月舉辦首屆拜魯特音樂節,演出全本『尼貝龍根的指環』。

之後華格納並未停止創作,他又花了六年時間寫了最後的一部樂劇『帕西法爾』,於1882在拜魯特首演。不久後華格納心臟病發作,於1883年2月13日病逝於威尼斯,家人將遺體運回拜魯特,在舉行了盛大喪禮後將他葬在自家華宅「瓦溫弗里德」(Wahnfried)的庭院內。

直到生命的最後幾年之前,華格納的生活似乎都以政治流放、動蕩的愛情、貧困和一再逃避債務為人所知。近幾十年來,他關於音樂、戲劇和政治的有爭議的作品引起了廣泛的各種評論,尤其是他表達反猶太情緒的思想。

在整個 20 世紀的許多藝術中,都可以追溯到華格納思想所帶來的影響;從作曲、指揮、哲學、文學、視覺藝術和戲劇演出,甚至電影。

 

3分鐘認識華格納.介紹影片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YiPGE0JjCkQ

 

華格納「主導動機」簡說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I8r4Y34L60Q&list=PLWdiHKZju2RenZEU53A5PC44ZoUqTWz1Q&index=2

 

「主題」與「主導動機」之異同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qVlsIhbQ2qM&list=PLWdiHKZju2RenZEU53A5PC44ZoUqTWz1Q&index=3

 

這首是華格納早期的作品,創作於1840年,受到德國浪漫主義詩人海涅(Heinrich Heine)的著作《施納貝勒沃普斯基的回憶錄》(Aus den Memoiren des Herren von Schnabelewopski)啟發,講述的是受到詛咒、在海上漂流多年的荷蘭人(Der Hollander)船長和他的船員,每七年上岸尋找真心愛他的人以尋求救贖,最終他遇到了一位挪威船長的女兒珊塔(Senta),因著她誓死不移的愛,結局以殉情解除了荷蘭人的魔咒。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r6BJvway4b8

 

《唐懷瑟》序曲

《唐懷瑟》採根據德國中世紀傳說而寫,劇本1843年完成,總譜1845年完成在Dresden宮廷劇院親自首演。

華格納於1861年巴黎演出時,順應法國人的喜好加上了芭蕾舞與維納斯堡音樂,因此德勒斯登版較嚴謹,巴黎版則較優美討喜。

華格納的《唐懷瑟》與《羅安格林》屬於被上演次數多高的兩部歌劇,他的寫作方式逐漸脫離義大利歌劇跑馬詠嘆調的影響,逐漸進入整部音樂主題設計的完整化,是他所提倡的「樂劇」逐漸落實的過程。

主角人物唐懷瑟、伊莉莎白、維納斯、沃夫倫、郡主等,每一位角色均具有鮮明性格,也因此讓歌劇戲劇性更強化。

遊唱騎士唐懷瑟因為沉溺在愛神維納斯的肉慾中,甚至在歌唱比賽高歌讚美維納斯而墮入不被允許的靈慾深淵;郡主的姪女,同時也是愛慕著唐懷瑟的伊莉莎白公主,選擇以摯愛的純潔生命拯救唐懷瑟執迷不悟的靈魂,甚至願意替他的罪行贖罪。

《唐懷瑟》序曲,為三段體曲式,以朝聖者的緩步虔誠合唱開端,接入懺悔動機等主題,再逐漸進入樂曲高潮,再接著描寫維納斯堡的誘惑與維納斯愛慾音樂,呈現當代世人無法理解之縱慾恣情,再之後回到朝聖者合唱主題再度出現,鐵杖開花~唐懷瑟靈魂終得救贖。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mU4RVrJ-SRg

 

精彩神級日劇《白色巨塔》第一集,財前的隔空手術手勢,哼唱的音樂即為《唐懷瑟》序曲朝聖者主題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5rf8uXLJMQk

 

《唐懷瑟》主導動機集(播放清單)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MjANkcX_U3A&list=PL78TsyiiZjhE7wjL8aOJWuDQx0zL8jKks

 

延伸閱讀

https://bonart.com.tw/wagners-tristan-und-isolde/

 

英國BBC華格納紀錄片欣賞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wOJ3r0OqItw&t=976s

 

兩小時不間斷的華格納精彩音樂XDD

1) 0:00 A Valquíria: Cavalgada das Valquírias (Die Walküre: Ride of the Valkyries)

2) 5:39 Rienzi: Abertura em ré maior (Overture to Rienzi)

3) 17:30 Lohengrin: Preludio do Terceiro At (Lohengrin: Prelude to Act III)

4) 21:04 O Idílio de Siegfried (Siegfried Idyll)

5) 39:21 Abertura de O Navio Fantasma (Overture to The Flying Dutchman)

6) 50:16 Abertura de Tannhäuser (Overture to Tannhäuser)

7) 1:05:34 Os Mestres Cantores de Nuremberg Abertura (Overture to the Mastersingers of Nuremberg; however, the introduction is missing)

8) 1:14:50 Tristão e Isolda: Prelúdio (Tristan und Isolde: Prelude)

9) 1:23:08 Tannhäuser: Bacanal (Tannhäuser: Bacchanale)

10) 1:35:28 Lohengrin: Prelúdio (Lohengrin: Prelude to Act I)

11) 1:45:23 O Ouro de Reno Entrada dos Deuses no Valhalla (Das Rheingold: Entry of the Gods into Valhalla)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0EUHnu48DmQ&t=841s

 


"指環資料區"

 

好文閱讀

華格納歌劇《尼伯龍根的指環》

 

蹦藝術Podcast「華格納專題」EP77-88

 

主導動機譜例

https://www.youtube.com/playlist?list=PL78TsyiiZjhGNl-civwjVsk_7tn6XG3wh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wvA54D2Gz3E&list=PLWdiHKZju2RenZEU53A5PC44ZoUqTWz1Q&index=6

 

華格納號的示範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BNcajRV4sfc


超市裡的女武神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n9EcmI9cCes

 

女武神飛行之主導動機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qSVv1uk57Jo&list=PLFn0Mh0jSllr-woZGbRxmhcsEGhxsxt_L&index=26

 

女武神呼喊之主導動機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DLlR-sx2G9M&list=PLFn0Mh0jSllr-woZGbRxmhcsEGhxsxt_L&index=27

 

1. 02:05 Intro 

2. 18:10 洪丁歸來 

3. 24:50 父親遺失 瓦哈拉 

4. 41:00 寶劍 

5. 48:50 寶劍由來 

6. 51:55 春之歌 

7. 01:01:30 正名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TrzllppakO8

 

1. 0:28 序奏

2. 02:35 女武神呼喊

3. 03:35 佛莉卡來吵架 

4. 22:27 佛旦失望 吵輸

6. 54:08 山腳下 兄妹

8. 01:02:45 瘋了 

9. 01:05:25 女武神 命運和死亡

10. 01:28:30 齊格蒙聽到號角聲去應戰

11. 01:31:25 戰鬥 超精彩

12. 01:33:40 告密鬼去死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iubJA8l3jQk

 

1. 00:38 序奏 女武神的騎行

2. 08:00 找姐妹求救

3. 13:10 得知自己懷孕

4. 15:40 肚子裡的齊格飛

5. 16:45 愛的救贖

6. 18:12 生氣的佛旦來了

7. 24:47 開除

8. 27:10 公佈懲罰內容

9. 29:20 趕走其他女武神

10. 32:40 最後一場 女武神獨白開始

12. 35:50 提到芙莉卡

13. 40:30 佛旦啞口無言

14. 47:50 最後定案 至少不要凡人

15. 50:15 佛旦不保護齊格琳

16. 53:04 真英雄

17. 59:00 送去睡

18. 01:03:55 魔術睡眠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jP0hj_PB_E4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3QRcbPVEbe8&t=398s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BlL-MY-kAyI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O-DFlCgeb4w&t=3909s

 

好書推薦

《優雅的時光》華格納樂劇22年全記錄

 

*以下文字出自《優雅的時光》華格納樂劇22年全記錄(楊世彭著,2017)

華格納(Wilheim Richard Wagner)是十九世紀最偉大的歌劇作家之一,1813年生於德國萊比錫,1883年死在義大利的威尼斯,享年69歲。

華格納是浪漫主義時代出色的音樂家,他在作曲、撰文、編劇、指揮、導演,甚至...論戰方面都有相當的成就,但後世最追念他的,乃是他留下的十部歌劇。

本書是作者楊世彭長達22年不斷從美國、香港等地前往拜羅伊特戲劇節(德國),每次至少出國十天,聆賞七部以上的樂劇演出,如此非常的專業堅持與長年寫作而成。拜羅伊特劇場是德國一座小城,由華格納親自督工建造完成的完美劇場就座落城中,劇場條件及周圍環境就是為了專業演出,來此除了座無虛席,一票難求,得排隊多年。但專業人士趨之若鶩,欣賞表演時更是如癡如醉,每年7月底至8月底,整整一個月,來自世界各地的樂迷,盛裝出席,演出有時長達五小時,下午開始,結束都已經夜晚10點以後,喜愛之人視之為心靈盛宴,真乃人生中最優雅的時光。
 
華格納留下的十齣歌劇。這些歌劇他叫作  Das Musikdrama (music-drama,中譯「樂劇」),都由他自己編寫劇本,因此他也是音樂史上難得的兼擅作曲編劇的創作者。十九世紀某一知名評論家,好像是尼采吧,稱讚他「綜合了莎士比亞與貝多芬的偉大」,雖略過譽,也是因爲他在作曲及編劇上都有很大的貢獻。
       
紐約大都會歌劇院網站簡介華格納有這樣的説法:他創作的「樂劇」在當時充滿爭議,但在今天絕對是歌劇作品中佔中心地位的傑作。在創作上他深具革命性,對劇場演出的每一部分都有獨到的見解。他堅持歌辭及音樂在他的作品中具有相等的地位,樂隊與歌手也同等重要;這種想法深合他重要的「綜合藝術」觀點(the Gesamtkunstwerk, or “total work of art”),融合音樂、詩句、舞蹈、建築、繪畫以及其他創作元素於一爐,這個觀點對藝術創作的影響,遠遠超越歌劇這個領域。
西方歌劇的起源是在歐洲文藝復興時代的末期。當時的義大利佛羅倫斯城,有群人文學者成立了一個「同好社」或「藝術集團」,叫做the Florentine Camerata,他們的研究重點就是希臘悲劇,認爲那些公元前五世紀的戲劇演出很可能是吟唱的,至少其中的「吟唱隊」部分(the choral passages),肯定是唱的。爲了顯示這點,這「同好社」裡的音樂家雅各布•佩利 (Jacopo Peri) 與一位詩人同好就寫作了史上第一齣吟唱的戲劇作品《達芙尼》(Dafne, 1597),次年隆重公演,得到極好的回響。可惜這部作品早就湮沒,衹有佩利的另一部作品《尤麗狄茜》(Euridici, 1600’s) 尚存,是爲歌劇史上最早留存的作品。
       
這種起自義大利的「吟唱演出」逐漸自宮廷流傳到民間劇場,有了個新的名稱opera(opere作爲複數),源自拉丁文opus,原意「作品」。這個新的演出方式以音樂及歌唱爲主,陳述一個簡單的故事,取自神話或英雄傳説。Opera在宮廷搬演時,由於預算充裕,不免在佈景、燈光、服裝、舞蹈上投注財力,歌唱方面也精益求精,出現了一群極富才華的歌唱明星,漸漸形成今日歌劇演出上依舊存在的特點,那就是以演唱技巧爲主,音樂動聽為副,加上華美堂皇的佈景服裝燈光效果,配以合唱隊及偶有的舞蹈撐起較大的場面,而故事的鋪陳,劇情的發展,角色的營造,在這種演出中倒變成相當次要的原素了。
       
義大利歌劇的發展到了十八世紀的古典主義年代,形成一種不變的形式,那就是用華美動聽的詠嘆調(aria)提供歌手展示演唱技巧的機會,以簡單伴奏的宣敘調 (recitative) 鋪敘劇情,加上一個序曲 (overture) 及每幕開始或結束前的音樂間奏,一些對唱 (duet)、三重唱 (trio)、四重唱 (quartet)、大合唱 (chorus),再加上常有或不一定有的舞蹈片段,形成一個至今還見到的演出模式,這種模式在十八世紀莫扎特、韓德爾的作品中達到很高的藝術層次。那些作品有一個共有的現象,就是在演出中凸顯歌手(尤其是明星歌手)的獨唱片段,而劇情的鋪陳與發展,卻被這些詠嘆調與宣敘調切割成二三十個勉强連接的斷斷續續了。

在這種演出模式中,作曲家必須為男女主角在每幕安排一到兩首獨唱及一個對唱,另外三四個主要配角也都需要安排一兩首獨唱或對唱,再加上他們之間該有的三重唱、四重唱,劇情的發展至少會被切割二十幾次,最好的劇作家也無法交代一個動人而比較複雜的故事,而角色的營造,在這種演出裡更屬奢求了。這是西洋歌劇最大的「死穴」,觀衆在觀賞歌劇時絕非追尋故事或要求角色的深度,他們僅求動人的歌唱及美妙的音樂。
       
到了十九世紀初期,以「美聲唱法」(bel canto) 著稱的歌劇作家若貝里尼(Bellini)、多尼采蒂 (Donizetti)、羅西尼 (Rossini),以及世紀後期浪漫主義歌劇作家若威爾第 (Verdi)、普契尼 (Puccini) 等,他們的作品雖比古典主義時代進步很多,裡面宣敘調的影子也逐漸消失,但劇中詠嘆調作爲凸顯明星歌手的早年傳統依舊存在,在十九世紀二十世紀,甚至現今的演出中,這些作品仍有明顯的環節,在一曲終了時讓劇情中斷音樂停止,給觀衆機會鼓掌叫好,甚至讓明星歌手把那精彩片段再唱一次。這是歌劇演出的高潮,也是歌手與觀衆同感過癮的時刻。
       
在這些方面,就可以看出華格納樂劇與一般歌劇,無論是十八世紀古典主義歌劇或十九世紀美聲唱法歌劇,甚至十九世紀末葉浪漫時代的歌劇,最大的不同之處了。
       
華格納的歌劇作品深具革命性及爭議性。他的歌劇,以他自己的話說,應是一種「整體的藝術品」(Gesamtkunstwerk or “complete work of art”),把音樂、詩句、美術這些要素融合在一起。他擴大了樂隊的編制,在樂譜中冲淡詠嘆調的特顯地位,把宣敘調去除,使他的歌劇作品形成一個個「無隙縫無休止的音調鋪陳」,從每一幕的開始直到那幕的結束,其中絕無空間容許觀衆鼓掌叫好,而現代的華格納樂劇演出,觀衆也都是在一幕結束之後才鼓掌,甚至根本不鼓掌;譬如說,《帕西法爾》第一幕結束通常不鼓掌,因爲此劇宗教意味甚濃,與耶穌受難日有關。
       
這些作品,華格納自己稱作「樂劇」(music drama),以示與一般歌劇不同,而他與其他作曲家最大不同之處,就是他也自己編寫劇本唱詞,這些劇本取材自日耳曼民族的傳説,凱爾特民族傳說,或亞瑟王傳説 (Germanic,Celtic, Arthurian legends),使得他的劇本題材往往具備某種哲理,無怪乎他的崇拜者稱揚他為「集貝多芬與莎士比亞之大成」,雖略過譽,但在音樂史上也真找不出另一位能寫精彩劇本,也能譜極好音樂的創作天才了。

 

讀後心得

本書作者做楊世彭旅居美國多年,為科羅拉多大學戲劇與舞蹈學系教授榮退。由於在劇場界與執導莎翁戲劇的國際聲譽,歷年皆為拜魯特音樂節正式邀請觀賞全套作品之唯一華人貴賓:在1995至2016年間,共觀賞68場樂劇,這些輝煌的經驗,已成歷史,不可能再被超越。

光是閱讀楊博士的觀劇經驗已讓我「獻上膝蓋」、「內牛滿面」,因為這些無法被複製的觀劇體驗,是如此珍貴的第一手資訊,更是對於拜魯特音樂節的入門磚。作者不同於許多樂評或音樂人,觀劇總習慣以音樂或歌唱為主之方向,更偏向導演構思以及舞台劇場演出細節之觀察,更是讓總浸淫於音樂中的我,獲得截然不同面向的新知;光是閱讀其中文字,便已經感同身受並深深佩服。(蹦藝術/林仁斌)


電影中的實例

魔戒主題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Dw6BCAZqkaQ&t=54s

 

《魔戒》音樂主題 Part.1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T39adGvJ2ak

 

《魔戒》音樂主題 Part.2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3Q1RSn3h_84

 

《魔戒》音樂主題 Part.3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ktufFuGq1k4

 

《魔戒》主導動機解說 Part.1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Deesm_fadg

 

《魔戒》主導動機解說 Part.2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Ich1P7UFRBg

 

《魔戒》主導動機解說 Part.3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4H9baaSATkA

 

【附錄】華格納重要大事年表

1813年5月22日 理察·華格納出生於萊比錫。

1814年8月23月 華格納的母親再嫁演員丶詩人路德維希·蓋爾。之後舉家遷往德勒斯登

1822—1827年 就讀於德勒斯登十字學校。

1828—1830年 就讀於萊比錫尼可萊學校。

1830年 就讀於萊比錫托馬斯學校。

1831年 於在萊比錫大學註冊為音樂學院學生,師從克望斯蒂安·西奧多·魏因利格

1833年 擔任符茲堡合唱團指揮。

1834—1836年 擔任馬格德堡劇院樂團指揮。

1836年11月24日 與米娜·普拉納結婚,在昆尼希堡附近的特拉海姆舉行婚禮。

1837年4月1日 出任昆尼希堡劇院樂團指揮。之後,華格納前往里加,擔任劇院樂團指揮直至1839年初。

1839年9月 華格納夫婦在倫敦短暫逗留後,抵達巴黎。

1842年4月 華格納夫婦返回德國德勒斯登。10月20日,歌劇《黎恩濟》在德勒斯登宮廷劇院首演。

1843年1月2日,歌劇《漂泊的荷蘭人》在德勒斯登宮廷劇院首演。2月2日,華格納被任命為皇家薩克森宮廷樂長。

1845年10月19日,歌劇《唐懷瑟》在德勒斯登首演。

1849年5月 參加德勒斯登革命,華格納遭通緝,流亡到瑞士。

1850年8月28日 歌劇《羅安格林》在威瑪宮廷劇院首演,由李斯特指揮。

1852年 華格納結識奧托·魏森東克一家。夏季在義大利北部旅行。

1853年5月18、20、22日 華格納在蘇黎世舉行著名的五月音樂會。

7月2日·李斯特到達蘇黎世。

1855年 華格納在倫敦指揮八場音樂會。

1857年4月28日 華格納搬入魏森東克一家在蘇黎世郊區別墅旁的「庇護所」。

1862年8月11日-18日 受到薩克森國王赦,華格納返回德國,在美茵茲、畢伯利希、卡爾斯魯厄丶德勒斯登和維也納逗留。

1864年5月4日 路德維希二世召見華格納,兩人在巴伐利亞(慕尼黑)官邸第一次會面。

1865年6月10日 《崔斯坦與伊索德》在慕尼黑宮廷劇院首演。

1866年1月25日 米娜·華格納在德勒斯登去世。4月15日 華格納搬往琉森的特里布申。

1868年6月21日 《紐倫堡的名歌手》在慕尼黑宮廷劇院首演。11月8日,華格納在萊比錫結識尼采。

1869年6月6日 華格納與柯西瑪所生的第一個孩子:齊格菲·華格納在特里布申出生。9月22日 《萊茵的黃金》在慕尼黑首演。

1870年6月26日 《女武神》在慕尼黑首演。8月25日·在路德維希二世生日的這一天,華格納與柯西瑪結婚。

1871年4月 華格納第一次來到拜魯特。5月3日·在柏林受到俾斯麥接見。

1872年4月22日 華格納離開特里布申,遷往拜魯特。5月22日,在華格納59歲生日這一天·拜魯特音樂節劇院舉行奠基典禮。

1873年2月 返回拜魯特。

1874年4月28日 華格納一家七口,遷入位於拜魯特的瓦溫弗里德別墅(Wahnfried)。

1876年8月13日一17日 拜魯特音樂節劇院揭幕。首次上演華格納的《尼伯龍根的指環》四聯劇,德國皇帝威廉一世出席。10月底,在索倫托最後一次與尼采會面。

1877年5月17日 英國女皇維多利亞在溫莎宮接見華格納。

1882年7月26日 《帕西法爾》在拜魯特音樂節劇院首演。9月14日 華格納與家人前往威尼斯。

1883年2月13日 華格納去世於威尼斯溫德拉米宮飯店去世。

2月18日,華格納遺體運回瓦溫弗里德別墅花園,依其遺願長眠葬於此處。

 

開卷蹦藝術.享受美好閱讀時光

☕️一杯咖啡.一點心意.支持蹦藝術☕️

 

各類合作提案,聯繫方式:

*手機:0917.670.518 
*Line:https://line.me/ti/p/LB1ro0P0AU
*E-mail:jenpin888@gmail.com

【BON音樂】布拉姆斯:第四號交響曲 op.98 - 回歸虛無

【BON音樂】布拉姆斯:第四號交響曲 op.98 - 回歸虛無
Brahms: Symphony No.4 in e minor

– 資訊整理共享於網路,一起欣賞音樂與藝術之美 –
蹦藝術 | BONART


 

布拉姆斯第四交響曲創作於1884年~1885年的夏天,按照他的作曲慣例(度假般的放鬆心情與環境),他到了位於阿爾卑斯山旁的奧地利安靜小鎮 Mürzzuschlag,秘密地持續著工作。

美麗小鎮 Mürzzuschlag 的空拍照片

 

Mürzzuschlag 的市區照片

筆者註:第三號創作於1883年,正值50歲壯年。當時布拉姆斯正在著名的溫泉療養城市威斯巴登(Wiesbaden)渡假避暑,身心愉快XD,短短四個月即完成第三號交響曲。

在詭譎的19世紀浪漫時期後半,嶄新與標榜自我的作曲手法大行其道,例如相比於李斯特嶄新架構的交響詩(Symphonic poem)與華格納的樂劇(Musikdrama)裡充滿官能魅力的管弦樂法,布拉姆斯保守的作曲方式,儘管受到不少批判,但他對於調性主義與自貝多芬以降的樂曲架構、對位法與變奏思維的尊奉,讓他持續地被認為是當世德國的最偉大的作曲家,作品也不斷取得了廣泛的成功。

第四號交響曲的開頭,充滿了戀戀不捨之感,每個樂章都有自己獨特的個性,似乎沒有刻意為之後的作品佈局,而直接展現出布拉姆斯對於交響音樂寫作的純熟技巧,最終結束在華麗無比的變奏技法,音樂彷彿就這樣嘎然而止,隱伏於其中的情緒,讓熟悉布拉姆斯的聽眾,感到受這首交響曲是他邁向虛無,也是四首作品中,最深沈黑暗的交響曲。

引述布拉姆斯傳記作家馬克斯·卡爾貝克(Max Kalbeck)對當年少數欣賞首演的觀眾們的描述:「在美妙的快板之後……我多麽希望在場的人中有一個人會大聲喊出"Bravo"!」

這句話清楚地表明出當時首演帶給現場觀眾們的感受。

而布拉姆斯的知交好友,馮‧畢羅在首演前曾說過:「我剛從彩排現場回來。第四號交響曲氣勢恢宏,史無前例,獨一無二的全新作品,布拉姆斯在作品中完全展現他的能力。」

布拉姆斯第四號交響曲,也是最後一首交響曲,以他一貫嚴肅的作曲基調、驚人的樂曲複雜性與靈感迸發的結構,成為他在交響曲中的頂峰之作,也是他告別交響曲的最後之作,聽到此曲時,總感嘆布拉姆斯雖停筆於第四號,但如能再精心妙筆,續添第五號、第六號交響曲,不知該有多好~

 

首演

1885年10月25日在邁寧根(Meiningen)進行首演時,觀眾似乎完全理解了這部作品,並以熱烈的掌聲迎接第四號交響曲,從首演起一直是交響樂曲目的基石。

 

傳承與展望

這是福特萬格勒於1943年指揮柏林愛樂的錄音版本,在早期錄音中值得一聽,理解從19世紀浪漫一路傳承至20世紀上半的布拉姆斯交響曲風格。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9I-Ovumi9mA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leYbb5KZYDg

 

延伸閱讀

https://bonart.com.tw/johannes-brahms-symphony-no-1/

 

https://bonart.com.tw/johannes-brahms-symphony-no-2/

 

https://bonart.com.tw/johannes-brahms-symphony-no-3-op-90/

 

樂譜版本欣賞

Composed: 1884-85

Conductor: Simon Rattle / Berlin Philharmonic Orchestra

00:00 1. Allegro non troppo (E minor)

13:23 2. Andante moderato (E major)

25:37 3. Allegro giocoso (C major)

32:04 4. Allegro energico e passionato (E minor)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VqeqZXlbfhU

 

每一個樂章都帶有作曲家個性的獨特印記。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wnWsUSZlOHc

 

第一樂章

奏鳴曲式.包括精彩的樂曲分析

呈示部(1-144) 發展部(145-246) 再現部(247-393) 尾聲(394-End)
主題1(小調)

主題2(大調)

主題發展 第一主題變形再現 段落Q

 

第一主題從樂曲開始即出現,布拉姆斯以三度音程而發展的E 小調主題開始(I-V),不但勾勒出第一樂章的色彩,也為第一樂章提供了結構和動機基礎。

 

這段開始的音樂動機,與巴哈清唱劇BWV140裡的音樂,像極了(5'16")

 

音樂欣賞(巴哈清唱劇BWV140)(5'16"起)

https://youtu.be/va-8EzYUucI?t=318

 

而布拉姆斯再後來所寫的嚴肅歌曲裡,也引用的相似的音樂動機,但卻配上了「噢!死亡、噢!死亡」的歌詞...

 

音樂欣賞(12'04"起)

https://youtu.be/va-8EzYUucI?t=725

 

從伴奏素材看來,從頭到尾都有一種明顯的動盪感,最後的小調終止與節奏,更進一步令人感受到悲慘的、甚至是宿命論的氣氛。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va-8EzYUucI

 


第二樂章

E大調,6/8拍

前奏 第一主題 第二主題 過度樂段 再現部 尾聲
1-4 5-12 41-49 50-63 64-105 106-End

第二樂章以簡短、憂鬱的號角開場,讓位於靜靜伴奏的木管,這也是作曲家所有主題中最可愛的主題之一,也是最經典的交響樂章。透過使用不在原調性裡,借來的降六度和七度音階賦予了特別的震撼力。在本樂章中,布拉姆斯設計的樂曲內容逐漸發展,終成高聳入雲的抒情詩句而逐漸消失在空靈的寧靜中。

https://youtu.be/VqeqZXlbfhU?t=803

 

第二樂章精彩解析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te-4hUBhmgA&t=48s

 

第三樂章

奏鳴曲式.C大調

呈示部 發展部 再現部 尾聲
第一主題 1-18

第二主題 52-61

主題再現與發展

89-198

199-281 282-End

第三樂章是充滿活力、彷彿活力無限的雙人舞,在布拉姆斯生前也已經非常受歡迎,以至於觀眾不斷要求安可此樂章。

https://youtu.be/VqeqZXlbfhU?t=1537

 

第四樂章

變奏曲式

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 第三部分 第四部分 尾聲 - Piu Allegro
0:00 - Theme

0:13 - Var.1 Theme is broken up between horns and strings.

0:25 - V.2 The lower strings play the theme in syncopation, above which the winds begin a smooth, wondering line.

0:40 - V.3 The strings now play the theme on the strong beats, while the wondering line is now detached and more threatening.

0:50 - V.4 The first violins begin a broad, arching melody above syncopated off-beat accompaniment. The theme is in the lower strings and bassoon, played in broken octaves.

1:06 - V.5 The strings elaborate on the broad melody. The winds enter with embellishments in clashing polyrhythms.

1:18 - V.6 The contour of the broad melody is changed so that it arches downward. The accompaniment from winds is sparser.

1:31 - V.7 The violins, again taking the lead, introduce sharp dotted figures. The woodwinds provide responses. The theme in the bass also uses these dotted rhythms.

1:45 - V.8 The violins play rapid oscillation figures, ending with cascading triplet arpeggios.

1:59 - V.9 Essentially an embellished, fierier version of the previous variation.

2:14 - V.10 Very softly, the strings and winds pass the theme between each other. The music starts to lose its edge.

2:32 - V.11 Above the chords of variation 10 (now played in broken octaves by lower strings), a beautiful melody forms for a brief moment, before descending scales take us to the next variation.

2:51 - V.12 The theme is embedded in the long and beautiful, but somewhat halting flute melody. Other instruments provide short off-beat accompanying chords.

3:28 - V.13 The first variation in a major key. The soft, detached off-beat chords continue, as lines from the flute solo are transformed and passed around the orchestra. The notes of the theme are buried inconspicuously in the musical texture.

4:01 - V.14 The trombones transform the theme into a solemn chorale, broken up by expressive silences.

4:36 - V.15 The chorale continues, now with fuller orchestration.

5:10 - V.16 The previous variation is cut off mid-sentence, as the theme tragically reappears in minor in its most threatening form.

5:21 - V.17 The winds play agitated two-note phrases beginning on the weak beats. The theme is in the string tremolos.

5:31 - V.18 The string tremolos continue, but the detached phrases are replaced with broad swelling gestures.

5:42 - V.19 Strings and horns now alternate with woodwinds on detached, angular lines.

5:52 - V.20 The previous variation is developed into a line with feverish triplet motion and disorienting syncopation.

6:04 - V. 21 The tension increases greatly here, as the flutes and violins play sweeping upward scales against syncopated horn blasts that obscure the meter.

6:14 - V.22 The dynamics quiet down to pianissimo, as an oscillating triplet figuration passes through the orchestra. The winds play descending syncopated chords. The theme is nowhere to be found.

6:24 - V.23 The relation of the previous variation to the theme is revealed, as the theme distinctly reappears in the horns over a more agitated version of the oscillating triplet figuration.

6:36 - V.24 The theme is broken up between horn blasts and violins, which hang on to the triplet figuration from the previous variations. The structure is similar to variation 1 but in a drastically different mood.

6:46 - V.25 This variation is similar to variation 2, but again, much more powerful and dramatic. The wondering line is transferred to forceful violins playing in tremolo, while the rest of the orchestra outlines the theme with off-beat triplets.

6:58 - V.26 Similar to variation 3, but in a more sombre state. The oscillating triplets remain in the strings, with the brass, and later winds taking over the melody.

7:10 - V.27 The music once again manages to arrive at a major tonality. The wind section plays long two-note descends harmonized in thirds, with decorative accompaniment from the strings.

7:21 - V.28 The long two-note descends blossom into a beautiful flowing melody, with triplet accompaniment.

7:32 - V.29 This variation marks the start of the music’s tragic turn back to minor. The strings pluck a series of descending thirds on weak beats, while the rising gestures in the winds further distort the bar line.

7:43 - V.30 The descending thirds now take the foreground, played loudly on the strong beats, and in canonic imitation between violins and lower strings. The winds take over the offbeat accompaniment.

8:01 - The coda marks the point of no return. The tempo speeds up, with the theme ripping the music apart with biting dissonances and cascading string arpeggios. Diminished (sped-up) versions of the theme appear in exhilarating sequences, before a strong V – I cadence affirms the key of E minor, tragically ending the movement.

 

最後一個樂章可能是第四號交響曲,除了第一樂章外最引人注目的一段:第四樂章採用了巴洛克時期以來古老的變奏曲是「夏康舞曲」(Chaconne ),也有人認為此變奏曲式為「帕薩加里亞舞曲」(Passacaglia)。

布拉姆斯此「夏康舞曲/帕薩加里亞舞曲」樂章的主題,實際上是來自巴哈清唱劇第150號所使用的主題,稍加以輕微修改。 

儘管主題看似簡單——因為其實主題與和聲之設計,本質上是從主音到主音的一個上升的音階片段,然後再回到主音——布勃拉姆斯使用這個簡單的骨架作為後續越來越複雜的主題和聲框架的基礎。

和聲總譜看第四樂章主題:

 

管弦總譜看第四樂章主題: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ajoUNA4LLKk

 

從第一個變奏開始,陸續布拉姆斯共寫了大約30段變奏,非常驚人。

這些變奏一段段地增強織度與架構的複雜,並增加了樂曲強度;彷彿不屈不撓地挑戰過去未有的變奏技法,帶著些許受到壓迫的憂鬱感病並持續不段發展。

第四樂章最後的變奏,直接進入尾聲終止式,回到e小調,首尾呼應,並與第一樂章帶來的離別、可能的的悲劇與憂鬱呼應,似乎在這深深的黑暗中,逐漸地步向虛無...

 

【BON好片】精彩樂曲介紹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PxyyVVphogo

 

巴哈:b小調彌撒⟨信經⟩(Credo) - ⟨釘在十架上⟩(Crucifixus)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hyUDe-_l6xQ

 

原 文 歌 詞
Crucifixus etiam pro nobis,
Sub Pontio Pilato,
Passus et sepultus est.
中 文 歌 詞
祂為了我們被釘在十字架上
在般雀比拉多掌權之時
受難而被埋葬

 

⟨釘在十架上⟩(Crucifixus)

半音音型運用與分析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_ak0yVKJ4l8

 

Passacaglia for Violin and Cello 帕薩卡利亞舞曲

G. F. Handel (1685-1759) / Johan Halvorsen (1864-1935)

作曲家 : 韓德爾(1685-1759) / 哈佛森(1864-1935)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uwVPEuMuNNg

 

 

開卷蹦藝術.享受美好閱讀時光

☕️一杯咖啡.一點心意.支持蹦藝術☕️

 

各類合作提案,聯繫方式:

*手機:0917.670.518 
*Line:https://line.me/ti/p/LB1ro0P0AU
*E-mail:jenpin888@gmail.com

【BON音樂】蹦藝術X大人社團:莫札特橫跨一生的鋼琴協奏曲(一)總綱:莫札特橫跨一生的鋼琴協奏曲

【BON音樂】蹦藝術X大人社團:莫札特橫跨一生的鋼琴協奏曲(一)總綱:莫札特橫跨一生的鋼琴協奏曲
Introduce of Mozart's piano concertos

– 資訊整理共享於網路,一起欣賞音樂與藝術之美 –
蹦藝術 | BONART


 

大人的古典音樂鑑賞線上直播課(2/23週四下午班,共5堂):莫札特橫跨一生的鋼琴協奏曲

你喜歡莫札特的音樂嗎?
也喜歡鋼琴富含層次的音樂表現?
跟著林仁斌老師好好認識莫札特橫跨一生的鋼琴協奏曲!

《大人社團》與蹦藝術攜手開設古典音樂鑑賞課程,這期將以莫札特的鋼琴協奏曲為主軸,精選4首鋼琴協奏曲,帶領學員欣賞每首的獨特之處,讓您徜徉在樂曲中,更貼近音樂家的心血結晶,聽出更多況味與樂趣!

《延伸閱讀》大人的音樂欣賞線上直播課程好嗎?學員真實回饋分享

《延伸閱讀》大人的音樂欣賞課學員回饋,看他們用音樂為生活注入繽紛

 

精彩課程再推薦

大人的古典音樂鑑賞線上直播課(2/23週四下午班,共5堂):莫札特橫跨一生的鋼琴協奏曲

大人的古典音樂鑑賞線上直播課(4/6週四下午班,共5堂):偉大的音樂變奏藝術賞析

大人的古典音樂鑑賞線上直播課(5/11週四下午班,共5堂):音樂裡的多重協奏之美

 

主講人:林仁斌老師

 

  • 第一堂 │ 總綱:莫札特橫跨一生的鋼琴協奏曲

鍵盤協奏曲在莫札特前已有多位作曲家創作,從J.S. 巴赫到兒子C.P.E 巴赫、海頓等皆有精彩作品問世。而這些早期鍵盤協奏曲作品,包括了管弦樂合奏和獨奏段落的交替,若干程度地反映出巴洛克時期的歌劇傳統(樂器演奏/歌唱交替進行),因此莫札特鋼琴協奏曲同樣使用反始曲式(Ritornello Form)作為基本形式,在他的小提琴協奏曲中,也可以看到相似的結構。本堂講座中,林仁斌老師將以莫札特寫作橫跨一生緯度的鋼琴協奏曲,為您細細剖析這精彩的曲種在莫札特創作中的重要性。

 

莫札特的音樂之旅

 

1761年9月,莫札特在薩爾茲堡大學(Salzburg University)舉行了他人生裡的第一次的公開音樂會。1762年1月,才剛滿6歲的莫札特,就由父親帶著他,全家到慕尼黑旅行並停留三週,在選帝侯馬克⻄米利安‧ 約瑟夫(Maxi mi l i an Joseph)御前獻奏,獲得了貴族們一致好評。1762年9月,啟程轉往維也納,繼續這段宮廷與貴族階層音樂演奏之旅,姐弟兩人傑出的演奏與即興能力,深獲好評。

1763年初,莫札特一家返回薩爾斯堡。由於這一連串演出帶來豐收的結果:「音樂神童莫札特」已在超級經紀人,也就是父親里奧帕德.莫札特的運籌帷幄之下,深入人心且口耳相傳。

1763年6月,里奧帕德.莫札特接到法國巴黎凡爾賽宮之邀約,積極地規劃再次歐洲巡演旅程:從薩爾斯堡出發,途經德國各重要城市慕尼黑、曼海姆、 奧格斯堡、法蘭克福等等,9月份他們自萊茵蘭區科布林茲(Koblenz),經過波昂、科隆,再到達亞琛。10月路經比利時布魯賽爾與荷蘭之後,於11月18日抵達法國巴黎,並停留大約6個月,受到國王熱烈歡與招待~這就是莫札特的第一趟法國巴黎之旅。

莫札特一家於在法國巴黎停留的6個月期間中,接受了皇室凡爾賽宮的招待,並於國王路易十五(Louis XV, 1710 -1774)御前演奏,更有機會接觸許多皇室成員、當代知名音樂家等等~此時的莫札特(6歲)也開始正式創作,在巴黎出版了《第 一號C大調小提琴奏鳴曲》(Violin Sonata No. 1 in C for Keyboard and Violin)。

 

莫札特:《第 一號C大調小提琴奏鳴曲》K.6

https://youtu.be/BNuo4OsOjVw

 

接下來,1764年4月,莫札特一家在接受建議之後,決定離開巴黎前往倫敦,前往英國探索這個所有人口中18世紀最進步、最富饒的新興音樂之都。

影片:莫札特的音樂之旅

Mozart on Tour - Ep. 1 - Mozart in London

https://youtu.be/Yu6NV9a7Pqs

 

跨海之旅非常辛苦,帶這是莫札特首度越洋出國,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抵達倫敦之後,莫札特獲得英國皇帝喬治三世(George III)召見並御前演奏,深獲讚賞。也因此結識了年長莫札特21歲的宮廷音樂家克利斯強.巴赫(Johann Christian Bach, 1735-1782),即是「音樂之父」巴赫之子。

莫札特的音樂天份深深被同為音樂家的克利斯強.巴赫賞識,兩人一見如故,彼此欣賞對方的音樂,克利斯強.巴赫並教導莫札特如何譜寫管弦樂,以及認識義大利的歌劇風格,為年幼的莫札特開啟了另一扇音樂大門~果然,就在8歲時,莫札特的第一號交響曲便於倫敦誕生(Symphony No.1, E-flat major )。

 

莫札特:第一號交響曲 K.16

https://youtu.be/b4IXXpTHjok

 

由此可再次印證,父親雷奧帕德帶著莫札特周遊列國,使得他快速吸收各國表演方式,印證管弦樂法與實踐,並且讓莫札特的音樂風格如海綿般不斷茁壯、成長;他的音樂始終不被單一國家的音樂語法束縛,處處充滿著對於音樂的原創性、旋律的美感以及和聲中的前衛。

結束在倫敦停留的15個月之後,一家人終於在1766年回到了家鄉薩爾茲堡,也結束了這趟長達三年的音樂之旅。

 

補充資料

莫札特作品列表


莫札特的鋼琴協奏曲

莫札特(Wolfgang Amadeus Mozart, 1756-1791 )一生中共創作了27首鋼琴協奏曲,從最早期的1767年第一號(11歲)到最後一首1791年第27號(35歲),可以說是畢其一生都在創作鋼琴協奏曲,人生中的最後九年更寫下了16首鋼琴協奏曲(1782-1791),其中大調共有24首,而小調卻只有2首(No.20 KV.466、No.24 KV.491)。

 

莫札特鋼琴協奏曲列表與年份

*取自維基百科,附上連結方便參考

 

談早期的鍵盤協奏曲

在莫札特之前,早期鍵盤協奏曲作曲家以C.P.E. Bach為領導人物。

而作曲家J.S. Bach、J.C. Bach、Soler、Wagenseil、Schobert、Johann Baptist Wanhal 而至海頓,皆有不同的鍵盤協奏曲問世。

例如巴赫的第五號布蘭登堡協奏曲,也存在著以鍵盤作為三件主要獨奏樂器之一(小提琴、長笛與鍵盤):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LHjbRMIIhuM&t=48s

 

以巴赫的第五號布蘭登堡協奏曲為例,介紹當時盛行的「Ritoenello Form」寫作方式: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VtS5kkndrS4

 

這些鍵盤協奏曲作品,包括了管弦樂合奏和獨奏段落的交替,也若干程度地反映出巴洛克時期的歌劇傳統(樂器演奏/歌唱交替進行),

莫札特鋼琴協奏曲的第一樂章,也喜愛使用反始曲式Ritornello Form作為基本形式。在他的小提琴協奏曲中,也可以看到相似的結構。

 

什麼是Ritornello Form?

巴洛克時期興起的器樂作曲手法

廣泛地使用於第一與第三樂章


以代稱進一步說明

樂段代稱:

| R--A1—R--A2—R | B | R--A1—R--A2—R ||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3i3a0kEI7CA


早期莫札特協奏曲

莫札特鋼琴協奏曲 Nos. 1-4(K. 37、39、40 和 41)是他以其他作曲家對奏鳴曲樂章的管弦樂和鍵盤編曲。

The young Mozart in 1770

 

莫札特第一號鋼琴協奏曲

演奏者李希特(Sviatoslav Richter)79歲,作曲家莫札特 10-11歲 XD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5oeKz91fRkU

 

接下來的三首協奏曲(K. 107/1、2 和 3)沒有編號,是 J.C. 巴赫的鋼琴奏鳴曲編曲(作品 5。第 2、3 和 4 號,均創作於 1766 年)。

直到1773年的第5號協奏曲K.175起,始可列為莫札特真正在鋼琴協奏曲創作的開端。

莫札特:第5號鋼琴協奏曲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vbCyRchBS9k

 

莫札特聰明而早慧的第9號鋼琴協奏曲(Jeunehomme=年輕人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plfty7jbM_g

 

早期維也納協奏曲

1782 年秋天,在抵達維也納大約 18 個月後,莫札特創作了一系列三首協奏曲,提供自己在音樂會中演奏使用。

在陸續創作鋼琴協奏曲時,莫札特有一封寫給父親的信件中,提到了自己對鋼琴協奏曲的想法:

"這些協奏曲 [Nos. 11、12 和 13] 是介於太容易和太難之間的快樂媒介;它們非常出色,悅耳,自然,不乏味。有一些段落,只有鑑賞家才能從中獲得滿足。但是這些段落的寫作方式使不那麼有學問的人不會不高興,儘管不知道為什麼.... 真理的中庸之道不再為人所知或被欣賞。為了贏得掌聲,一個人必須寫出如此空洞的東西,以至於一個馬車夫可以唱出來,或者如此難以理解,正是因為沒有一個明智的人能理解它。“

原文如下:(取自維基百科

”These concertos [Nos. 11, 12, and 13] are a happy medium between what is too easy and too difficult; they are very brilliant, pleasing to the ear, and natural, without being vapid. There are passages here and there from which the connoisseurs alone can derive satisfaction; but these passages are written in such a way that the less learned cannot fail to be pleased, though without knowing why.... The golden mean of truth in all things is no longer either known or appreciated. In order to win applause one must write stuff which is so inane that a coachman could sing it, or so unintelligible that it pleases precisely because no sensible man can understand it.[3] 

從這封信中,我們可看出莫札特鋼琴協奏曲裡的一個重要原則:即它們的設計主要是為了娛樂大眾,而不是僅僅為了滿足作曲家內心的藝術性與價值。

從此,大約能看出莫札特的早期鋼琴協奏曲各有千秋,對於樂曲架構有著日漸宏偉之感,但相對來說,是莫札特自認為音樂親密的作品。

 

莫札特第11號鋼琴協奏曲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OWR0_E2BDz0&t=114s

 

莫札特第12號鋼琴協奏曲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T-hrAGzKukw

 

莫札特第13號鋼琴協奏曲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YH31by8dFyY

 

維也納主要作品

E♭ 大調第14號(K.449)起,莫札特進入了鋼琴協奏曲創作的卓越時期,無論創造力或藝術性,均日漸達至頂峰。

從1784年2月到1786年3月份,莫札特創作了11首鋼琴協奏曲傑作,幾乎每一首各有特色,也是鋼琴協奏曲中最具代表性的創作階段,此時也是他於維也納創作各項成熟作品之輝煌時期。(此時期的傑作例如第38-41號交響曲、第17-20號弦樂四重奏、歌劇《女人皆如此》(1786)等等)

第 17 號(K.453)、第 18 號(K.456)和第 19 號(K.459),這三首協奏曲常被認為是一套組合,因為它們都具有某些共同特徵,例如相同的開頭的節奏(也在 K.415 和 K.451 中聽到)。以及活潑燦爛的第三樂章結尾音樂形式。

K.466(D小調第20號)和 K.467(C大調第21號),接連完成於1785年的同一個月。這兩首作品,其一(20號)是莫札特所創作的第一首小調鋼琴協奏曲(註:K.271和K.456都有小調之第二樂章),風格為狂飆風格,有著黑暗暴風雨之感;第21號則似乎陽光明媚,絕美的第二樂章更是莫札特最受歡迎的鋼琴協奏作品樂章。而1785年所創作的最後一首協奏曲K.482(E♭大調第22號)的受歡迎程度比起前兩首略低,但同為非常精彩的鋼琴協奏曲代表作。莫扎特沒有為這些協奏曲寫過華彩樂章。

1786年,莫札特在3月份時再次地連續在一個月內寫出兩首輝煌的鋼琴協奏曲:A大調第23號K.488與第24號,K.491。

A大調第23號是莫札特最知名的鋼琴協奏曲之一,尤其絕美的#f小調第二樂章,更令人感受到音樂中的深層憂鬱與哀傷,在所有鋼琴協奏曲,可與貝多芬的第五號鋼琴協奏曲《皇帝》相互媲美。

 

1785-86年間的莫札特畫像

 

晚期協奏曲

別稱為「加冕禮」(Coronation Concerto)鋼琴協奏曲K.537完成於1788年2月份同樣受到歡迎,莫札特將原本較小型的室內協奏曲形式,改成較大的結構,木管部分有長笛、雙簧管、低音管、法國號,還有一直以來當時少見於管弦樂團中的單簧管(D調)與定音鼓,聽起來協奏曲的樂團也正隨著莫札特的創作而日益茁壯。

而莫札特最後一首鋼琴協奏曲No.27 (K.595)寫作於莫札特生命中的最後一年:1791年1月5日。也代表著從莫札特年輕時直到人生最後,都持續不斷地創作著與他一輩子關係緊密的鋼琴協奏曲~為莫札特而言,鋼琴協奏曲或許是他最親密的音樂語言,甚至可能是人生輓歌。

 

前期古典主義風格淺說

莫札特鋼琴協奏曲三種主要風格

綜觀莫札特鋼琴協奏曲寫作,包含了他對於鍵盤創作的熱情與常見的「前古典主義」,精湛的演奏技術之外,風格融合了早期古典主義的「洛可可風格」(Rococo),從優雅的「嘉蘭特風格」(Gallant style),抒情旋律風格的德國北方「感傷風格」(Empfindsamer Stil),以及1770年之後盛行的「狂飆風格」(Sturm und Drang)三大種類,可說是作曲家身兼鋼琴演奏家的最佳代表樂曲種類、見證時代的偉大曲種,且為我們了解莫札特鋼琴演奏的最佳選擇:

 

「嘉蘭特風格」(Gallant style)

嘉蘭特風格」音樂較為輕快、高貴、優雅,有時還帶點詼諧趣味。以調性來說並不複雜,多為主調音樂。「嘉蘭特風格」之音樂特色為短樂句,在幾個小節內呈現單純旋律,和聲並不複雜,以輕鬆悅耳為感受。到了 1735年,也開始使用「古典時期」經常使用之「分解和弦」,又稱「阿爾貝堤低音」(Alberti bass)。

以下是「嘉蘭特風格」各種語言版本:

Gallant style(英文)
Galanter Stil(德文)
Style gallant(法文)
Stile galante(義大利文)

由於「Galant」 一詞,原義為法文中「尋樂」、「追求享受」之意,之後則被引申為「優雅嫻熟」的形容詞,也被學者們指出具有「法國宮廷趣味」之意。

 

「嘉蘭特風格」音樂欣賞

以下播放列表為「嘉蘭特風格」,共有 24段音樂。
按下↓「左上方」,可以換軌欣賞音樂:

https://www.youtube.com/playlist?list=PLpGWnF9wnoNzTL_Wq8zJx1a2anHUMCL2C


「感傷風格」(Empfindsamer Stil)

感傷風格」(Empfindsamer Stil)則是指一部音樂作品中,作曲家須在表現手法和感情上有連續性的變化,同時在音樂之力度強度與樂句前後呼應也須有連貫之情感。旋律設計部分並未包含過多之裝飾音,以乾淨、簡潔但明確的弦律線條著稱。給予聽者的情緒感受,反而因為音樂本質單純化,更能感受到和聲之美與音樂性與感受性。

 

「感傷風格」音樂欣賞

以下播放列表為「感傷風格」,共有 7段音樂。
按下↓「左上方」,可以換軌欣賞音樂: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eOdyCjMlJLM&list=PLyRWx8x43ZJrgqyvg85tzzYBmORM5tgRa


「狂飆風格」音樂欣賞(Sturm und Drang)

「狂飆風格」則指是 1760年至 1785年左右,發生在德國文學界的一場運動,並在1770年代達到高峰。當時其藝術目的以反理智且主觀的風格,表現情緒的恐慌、驚愕、暈眩以及戲劇般的壓倒性,令人感到驚恐。所有「狂飆風格」的追隨者都強烈信仰個人自由,特別是從傳統以來受到束縛的藝術創作傳統中,達到解放,近雃創造出真正自由之音樂風格。除了音樂之外,戲劇是最能代表「狂飆風格」的藝術形式。

以音樂來說,海頓寫作於 1770年之間之小調交響作品,如No.26, No.44, No. 49, No.52 與 No.59,均可視為具有「狂飆風格」之風格。

 

此三種風格在前古典主義在巴洛克風格中孕育成形,並 與羅可可風格其同生共存,但就某些方面來說,或多或少是對巴洛克風格的反動 思潮。

 

「狂飆風格」音樂欣賞
海頓交響曲 No.26, 44, 52, 59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5xMjStDLh-g

 

而莫札特著名的第 25號 g小調交響曲第一樂章,因為強烈戲劇性,也是屬於「狂飆風格」。

Wolfgang Amadeus Mozart - Symphony No. 25 in G minor, K. 183/173dB
Conductor: Leonard Bernstein
Vienna Philharmonic Orchestra (Wiener Philharmoniker)

https://youtu.be/ApvqOhbsriA?t=24

 

延伸閱讀

https://bonart.com.tw/what-is-rococo-style-in-music/


莫札特第20號d小調鋼琴協奏曲 K.466

 

莫札特的第20號d小調鋼琴協奏曲 K.466 完成於1785年2月11日,由莫札特本人擔任鋼琴演奏家首演於維也納

同年年底12月16日左右,莫札特在完成第22號E♭大調鋼琴協奏曲K.482,是以在1785年裡,莫札特一共完成了三首鋼琴協奏曲(20、21與22三首)。比起前一年1784年的第15號至第19號,此時的鋼琴協奏曲作曲數量雖然微微減少,但品質優異,是流傳後世的經典。

 

網路點閱率超高的KUSO影片

皮耶絲與大會堂管弦樂團的音樂會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fS64pb0XnbI&t=9s

 

第20號鋼琴協奏曲總譜首頁手稿

 

d小調鋼琴協奏曲之管弦樂團編制為:

獨奏鋼琴、長笛、兩部雙簧管、兩部低音管、兩部C調法國號、兩部C調小號、定音鼓、五部弦樂。

 

柔美而華麗的小調.高貴而悲傷的情感

莫札特:D小調第20號鋼琴協奏曲,作品466
Mozart - Piano Concerto No. 20 in D minor, K. 466 (1785)

創作年份:1785年

首演年份:1785年(莫札特擔任鋼琴獨奏者首演於維也納)

莫札特的第一首小調鋼琴協奏曲,創作於1785年莫札特29歲的成熟時期作品,此曲亦被譽為「莫札特最深沈的音樂作品」。

 

第一樂章.快板(Allegro)4/4拍,d小調,奏鳴曲式。

樂曲開始於樂團d小調深沈而連續不斷反覆的切分音節奏,旋律亦在凝重的切分音中緩緩奏出,流露出隨著樂團戲劇性的前奏結束之後,鋼琴緩緩地奏出第一主題,左右手對話著,彷彿一段精彩卻悲傷的故事旅程起始,旋律中為觀眾們緩緩道來。第二主題轉為大調,短暫地靈光乍現的光彩,卻令人感受到幸福的瞬間。嫻熟的左右手技術展現,也讓我們理解莫札特演奏技巧的多樣化。發展部中我們不斷聽見天才的巧思,從第一主題變化出發,連續不斷地轉調與主題運用,更在戲劇氛圍裡融合了感傷元素,樂聖貝多芬更只為此協奏曲寫下精彩的裝飾奏(Cadenza),對此曲喜愛不在話下~更是歷史上備受觀眾與音樂家喜愛的莫札特協奏曲珍品。

 

樂譜版本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3KHvNDn-o0s

 

最愛.皮耶絲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O0Hys66rpMI

 

 

第二樂章.浪漫曲(Romanze)2/2拍,bB大調,輪旋曲式。

相較於深沉的第一樂章,第二樂章轉為明朗的大調,雖然較d小調增加了一個降記號,但旋律在深沈中帶著溫暖,主題的設計精緻而可愛,更帶著溫暖迷人的特質;在欣賞鋼琴右手旋律與左手跳音對比時,與樂團的對話隨時持續著,抒情動聽。中段加入了極富戲劇性的對比段落,鋼琴快速的三連音持續地增添不安的氣氛,也讓我們回憶起這是一首小調協奏曲,但就在數次樂團強奏與鋼琴對話與轉調樂段過後,音樂悄悄地雨過天晴再次返回大調溫柔可愛主題,以樂章「浪漫曲」精神,溫柔地結束樂章。

 

樂譜版本

https://youtu.be/3KHvNDn-o0s?t=877

 

最愛.皮耶絲

https://youtu.be/O0Hys66rpMI?t=928

 

第三樂章.迴旋曲:很快的快板(Rondo, Allegro assai)2/2拍,d小調,奏鳴輪旋曲式。

鋼琴以弱起拍獨奏方式,精神抖擻地開啟第三樂章,「小調音樂需要更多表現力」是演奏家們心中的定律,我們將可以從鋼琴家在賦予此樂章主題時的音色裡,聽見獨奏者心中的想法。在鋼琴獨奏過後樂團接入同樣的主題旋律對應著。筆者個人特別喜愛音樂中隱藏的半音級進旋律,讓我們聽見許多神似歌劇《唐喬望尼》中的管弦樂鋪陳(第一樂章裡亦存在)。莫札特所喜愛之快速分解和弦與左手連續八度旋律,亦是我們觀察1785年的鍵盤技巧中的重要指標。樂曲中途由長笛與雙簧管奏出的大調旋律,充滿明亮歡趣,而由鋼琴對應著。很快地歡樂稍縱即逝,音樂再次回到小調而充滿戲劇風格的,木管群活潑地與鋼琴對話著,樂趣橫生~整首協奏曲雖為小調音樂,但整體而言,散發出優雅而高貴的氣息。

 

樂譜版本

https://youtu.be/3KHvNDn-o0s?t=1442

 

最愛.皮耶絲

https://youtu.be/O0Hys66rpMI?t=1453

 

有關狂飆風格 | Sturm und Drang style

莫札特第25號交響曲

這首創作於莫札特17歲時的作品,一度不曾為許多人所知而遭到埋沒。後因電影《阿瑪迪斯》作為片頭首段出現音樂(薩里耶利於養護院被發現自殺時的戲劇橋段)而聲名大噪,更為世人所知。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_hQnUoBmKA4

 

海頓第45號交響曲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GMaM6ivx8X8

 

隱藏版海頓曲目,聽聽看這項哪一首曲目?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y9X5qTT2SSg&list=PLr0MsaDpKsY82g4mVgrL9uNm6N-qLrSk6

 

樂譜版本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_3hQXO09qqI


莫札特的C大調第21號鋼琴協奏曲

莫札特的C大調第21號鋼琴協奏曲 K.467完成於1785年3月9日,在此之前四個星期左右,莫札特也完成了知名的第20號d小調鋼琴協奏曲K.466。

同年年底12月16日左右,莫札特在完成第22號E♭大調鋼琴協奏曲K.482,是以在1785年裡,莫札特一共完成了三首鋼琴協奏曲(20、21與22三首)。比起前一年1784年的第15號至第19號,此時的鋼琴協奏曲作曲數量雖然微微減少,但品質優異,是流傳後世的經典。

 

還記得這部精彩好看的音樂電影《交響人生》(Le Concert)嗎?

片頭這四分鐘的音樂與意象實在太美了...

https://youtu.be/0V9ArrbeFLg?t=29

 

先欣賞郎朗巧妙的時間差,與巴伐利亞廣播交響樂團與楊頌斯合作演奏第二樂章行板: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y5teaCsm16Y

 

第21號鋼琴協奏曲總譜首頁手稿

 

C大調第21號鋼琴協奏曲之管弦樂團編制為:

獨奏鋼琴、長笛、兩部雙簧管、兩部低音管、兩部C調法國號、兩部C調小號、定音鼓、五部弦樂。

協奏曲共分為三個樂章:

第一樂章:快板(奏鳴曲快板曲式,雙重呈示部)

第一樂章展現出如進行曲般的安靜與穩定節奏,很快地轉為更抒情的第二主題。樂團呈示部之後進入獨奏呈示部:鋼琴獨奏演奏簡短的 Eingang Cadenza之後,在C大調中開始過渡到G大調的主調。在管弦樂的齊奏之後,音樂突然轉向G小調,跟第40號交響曲的主題的段落有著若干程度的相似。雖然莫札特的裝飾奏已經散失,但樂章的結尾有一個華彩樂段。

 

第二樂章:行板(三段體)

是這首協奏曲最知名的樂章。

F大調屬於C大調之下屬調,為近係調,在當時屬於常用的樂章調性關係。

行板為三個部分。樂曲以管弦樂團演奏主要旋律開場,弦樂加上弱音器。第一小提琴演奏著夢幻般的旋律,伴奏由第二小提琴和中提琴演奏重複三連音節奏與大提琴和低音大提琴演奏撥弦琶音共同組成。第二部分鋼琴獨奏以F大調開始,進入c小調和C大調的主調,再轉至g小調、降B大調、f 小調,之後過渡進入樂章的第三部分:第三部分再次回到開頭夢幻般的旋律,但這次是在F大調平行調的相對調,降A大調。在最後一部分,音樂回到f小調,然後是F大調,以一段簡短的尾聲,寂靜地結束了整個樂章。

 

第三樂章:甚快的快板(輪旋曲)

第三樂章以輪旋曲式寫成。樂章以樂團歡樂充滿跳躍的第一主題起始,在短暫的華彩樂段之後,鋼琴加入並進一步發展。鋼琴的炫技反映出莫札特的巧思,樂曲在歡樂明快的氛圍中結束全曲。

 

I. Allegro [0:00]

II. Andante [14:01]

III. Allegro vivace assai [21:00]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NgY0QcUjtYE&t=797s

 

第一樂章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i2uYb6bMKyI&t=52s

 

第二樂章

https://youtu.be/i2uYb6bMKyI?t=863

 

第三樂章

https://youtu.be/i2uYb6bMKyI?t=1288

 

莫札特第23號A大調鋼琴協奏曲 K.488

 

莫札特第23號A大調鋼琴協奏曲 K.488 完成於1786年3月2日,首演亦於同月份,可能由莫札特自己擔任鋼琴獨奏。

根據莫札特作品目錄編號,這首鋼琴協奏曲的創作與首演比歌劇《費加洛的婚禮》之首演早了兩個月,而下一首鋼琴協奏曲下約是在三週~一個月左右完成。

這首協奏曲的管弦樂團編制較為特別:長笛、無雙簧管,兩部當時少用的A調單簧管、兩部低音管、兩部A調法國號與五部弦樂,無小號與定音鼓,因此音響效果顯得乾淨是更有室內樂氛圍。

 

溫暖華麗A大調

莫札特第23號A大調鋼琴協奏曲 K.488
Mozart - Piano Concerto No. 23 in A Major, K. 488 (1786)

 

創作年份:1786年

首演年份:1786年(莫札特擔任鋼琴獨奏者首演於維也納)

 

珍貴手稿

 

樂譜版本演奏欣賞

Wolfgang Amadeus Mozart (1756 - 1791) - Piano Concerto No. 23 in A major, K. 488 (1786)

I. Allegro [0:00]
II. Adagio [
11:43]
III. Allegro assai [
19:10]

Cadenza: Wolfgang Amadeus Mozart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6Sxp9M0Jm4w&t=10s

 

第一樂章.快板(Allegro)4/4拍,d小調,奏鳴曲式(雙重呈示部)。

第一樂章為A大調,奏鳴曲形式。 樂曲以雙重呈示部開始,即第一次完整主題由管弦樂團演奏,第二次則由鋼琴加入演奏。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6Sxp9M0Jm4w&t=10s

 

霍洛維茲紀錄片 - 第一樂章演奏

Cadenza: Busoni版本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9vttZzUPg3A

 

 

第二樂章.慢板(Adagio)6/8拍,#f小調,三段體。

鋼琴以具有西西里舞曲風格的6/8拍演奏,音樂上也非常具有莫札特的歌劇風格。

 

樂譜版本

https://youtu.be/6Sxp9M0Jm4w?t=703

 

霍洛維茲紀錄片 - 第二樂章演奏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9LqdfjZYEVE

 

第三樂章.迴旋曲:很快的快板(Rondo, Allegro assai)2/2拍,A大調,奏鳴輪旋曲式。

由鋼琴演奏出輪旋曲第一主題,再由管弦樂團接入。全曲活潑歡樂,洋溢著莫札特喜歌劇中的歡樂風格。

 

樂譜版本

https://youtu.be/6Sxp9M0Jm4w?t=1150

 

霍洛維茲紀錄片 - 第三樂章演奏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oeTyZPxlwMA


【BON話題】莫札特的Cadenza

延伸閱讀

https://bonart.com.tw/only-because-of-cadenza/

 

莫札特版本裝飾奏(9:44起)

https://youtu.be/6Sxp9M0Jm4w?t=584

 

布梭尼版本裝飾奏(9:10起)

https://youtu.be/rVn6S_h5nwE?t=552

 

【附錄】霍洛維茲與朱里尼:莫札特第23號鋼琴協奏曲紀錄片

 

 

古典音樂中的馬賽進行曲

法國國歌歌詞

資料取自維基百科,附上連結供參考。

馬賽曲》(法語:La Marseillaise)是法國國歌,又譯名《馬賽進行曲》。曲則是義大利作曲家喬瓦尼·巴蒂斯塔·維奧蒂於1784年創作,歌詞由克洛德·約瑟夫·魯日·德·李爾在1792年4月25日創作。當時正值法國大革命期間,法蘭西第一共和國奧地利帝國宣戰,引發法國大革命戰爭第一次反法同盟。他在該日晚間於當時斯特拉斯堡市長德特里希家中創作該曲,並題名為《萊茵軍團戰歌》(法語:Chant de guerre de l'Armée du Rhin);同年8月10日,來自馬賽志願軍英語Fédéré前赴巴黎支援杜樂麗起義時高唱此歌而得現名,亦因此風行全法國。1795年7月14日,國民公會宣布定此曲為國歌。

馬賽曲在拿破崙帝國時期失去了國歌地位(但拿破崙並沒有禁唱馬賽曲),之後路易十八波旁復辟時期更是被禁止。1830年七月革命再次為人傳唱,並由著名音樂家白遼士進行管弦樂編曲,此成為後來官方指定的管弦樂版本。之後於拿破崙三世時期此曲又失去了國歌的地位[1][2],至1879年才由法蘭西第三共和國重新定為國歌。此後的1946年以及1958年通過的法國憲法,皆定明馬賽曲為國歌。

 

馬塞進行曲(法國國歌)中文歌詞

前進前進祖國的男兒,光榮的時刻已來臨,專制暴政壓迫著我們,祖國大地在痛苦呻吟,祖­國大地在痛苦呻吟,你可看見那兇狠的士兵,到處在殘殺人民。他們從你的懷抱裏,奪去你­妻兒的生命。公民,武裝起來!公民,決一死戰,前進,前進,萬衆一心,把敵人消滅盡!

神聖的祖國號召我們,向敵人雪恨復仇,我們渴望珍貴的自由,決心要為它而戰鬥,決心要­為它而戰鬥。 看我們高舉自由的旗幟,勝利地邁著大步前進。讓敵人在我們腳底下,聼著我們凱旋的歌聲­。公民,武裝起來,公民,決一死戰,前進,前進,萬衆一心,把敵人消滅盡!

當父老兄弟英勇地犧牲,我們將戰鬥得更堅定,親手埋葬烈士的屍骨,追隨他們的足跡前進­,追隨他們的足跡前進。我們不再貪戀生命,卻願戰死在鬥爭中,能為他們復仇而犧牲,我­們將會感到無上光榮。公民,武裝起來,公民,決一死戰,前進,前進,萬衆一心,把敵人­消滅盡!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5ejp690XAv4

莫札特第25號鋼琴協奏曲

https://youtu.be/_vleMgZ62mU?t=88

 

1812序曲

https://youtu.be/hORTXA-QFxY?t=261

 

延伸閱讀

https://bonart.com.tw/tchaikovsky-1812-overture/

 

3

開卷蹦藝術.享受美好閱讀時光

☕️一杯咖啡.一點心意.支持蹦藝術☕️

 

各類合作提案,聯繫方式:

*手機:0917.670.518 
*Line:https://line.me/ti/p/LB1ro0P0AU
*E-mail:jenpin888@gmail.com

【BON音樂】蹦藝術週二講堂《人生不可錯過的美妙音樂》- 不可錯過的十首雙簧管音樂

【BON音樂】蹦藝術週二講堂《人生不可錯過的美妙音樂》- 不可錯過的十首雙簧管音樂
Top 10 wonderful oboe music

– 資訊整理共享於網路,一起欣賞音樂與藝術之美 –
蹦藝術 | BONART


蹦藝術音樂講堂由旅法知名音樂家林仁斌,也是蹦藝術藝術網站執行長規劃並擔任主講。

結合蹦藝術網站豐富多元的系統化資料,林仁斌老師輕鬆幽默的上課內容與清晰俐落的口條,多年來深獲各界肯定,並與國家兩廳院、衛武營國家文化藝術中心、苗北藝文中心、NSO國家交響樂團、長榮交響樂團、高雄市交響樂團、大人社團等各單位合作各式音樂講座,年演講場次超過200場,是台灣超人氣音樂欣賞名家。

音樂的面向極其廣闊,也間接影響我們腦部活動很大。經由專家研究,當欣賞美妙音樂而感動時,大腦的「獎賞中樞」會產生反應,分泌出「多巴胺」,給予我們愉快的感受。

在蹦藝術音樂講堂充滿特色與循序漸進的主題規劃之下,您將發現欣賞古典音樂、理解各種作品類型,都將為您的生活中帶來更豐富愉快的感受;您所需要做的,就是悄悄地埋下這快樂的種子,坐進講堂,好好欣賞每一場知識與含金量滿滿的專屬演講。

古典音樂 X 精彩繽紛美好人生

在蹦藝術音樂講堂,您將體驗到:

❶ 全面認識古典音樂世界.從基礎到進階
❷ 深入了解音樂史、專有名詞到作曲家故事
❸ 沈浸式課堂解說.艱澀知識一次融會貫通
❹ 老師與粉絲互動Q&A,從傳道授業到解惑

→2023年最新系列請由此進

 

課程主講人:

 

人生海海,更有著許多不可錯過的美好音樂

由蹦藝術林仁斌老師為您精選四堂成為一系列之各種「滄海桑田.人生絕不錯過的美好音樂」

「人生不可錯過的美妙音樂」系列(四)
日期:  2022/12/27、2023/1/3、1/10、1/31

一、不可錯過的十首小提琴音樂
二、不可錯過的十首中提琴音樂
三、不可錯過的十首大提琴音樂
四、不可錯過的十首低音大提琴音樂

「人生不可錯過的美妙音樂」系列(五)
日期: 2023/2/7, 2/14, 2/21, 3/7     

一、不可錯過的十首長笛音樂
二、不可錯過的十首單簧管音樂
三、不可錯過的十首雙簧管音樂
四、不可錯過的十首低音管音樂

「人生不可錯過的美妙音樂」系列(六)
日期: 2023/3/14, 3/21, 3/28, 4/11    

一、不可錯過的十首豎琴美妙音樂
二、不可錯過的十首弦樂四重奏音樂
三、不可錯過的十首弦樂五重奏音樂
四、不可錯過的十首極致室內樂音樂

 

【課程資訊】
課程時間:每週二下午2:00-4:00
課程時數:一系列四堂課、每週上課一次。
上課地點:鳴石音樂空間(台北市中正區仁愛路二段34號5F,近捷運東門站)

【課程費用】
單堂-   $700
單系列(四堂) $2,680 (九五折)

 

報名網頁QR Code


雙簧管介紹

 

延伸閱讀

高塔古樂團國家音樂廳彩排

https://bonart.com.tw/capella-de-la-torre-taipei-rehearsal-session/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d6ohsObN0EA

 

文藝復興時期樂器介紹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q4V6xrA2UNs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RvFaqfPieMo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hZVaBaMOEG0

 

趣文分享:"為什麼雙簧管這麼難!"

 

來個Spotify上的雙簧管好聽的播放清單:

https://open.spotify.com/playlist/5a8UI3zS0VYvvV60L16A10?si=10298ef514d04b7d


進入主題,10首推薦的雙簧管音樂,Let's Go!!!

Ralph Vaughan-Williams - Oboe Concerto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jLnQJqktpqY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xKgVnXXs_48

 

Jan Dismas Zelenka - Trio Sonata for 2 Oboes, Bassoon and Basso Continuo No. 5 in F, ZWV 181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ITmHMTRkr7k

 

Richard Strauss – Concerto for Oboe and Small Orchestra in D major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gUCtstlCDj8&t=72s

延伸閱讀

https://bonart.com.tw/all-about-francois-leleux/

 

Vincent D’Indy – Fantasy on French folk tunes for orchestra and solo oboe, Op. 31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QDIijx3uw4o

 

Georg Philipp Telemann – Concerto for Oboe and Strings # 18 in D minor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ayI4c7JWTWw

 

Benedetto Marcello – Oboe Concerto in C minor

https://youtu.be/5sNF25hZYbY?t=224

 

Bohuslav Martinu – Concerto for Oboe and Small Orchestra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12EjXLQVpXE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KrUgL9r8zDQ

 

Francis Poulenc – Trio for Oboe, Bassoon and Piano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qTrFvJ5OgI4

 

Johann Sebastian Bach – Sonata in C major for Oboe and Continuo, BWV 1033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a2rJLjHktT4

 

Srul Irving Glick – Sonata for Oboe and Piano (1987)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uLsZjERmJDo

    分享了這麼多首樂曲,最經典的還是...《天鵝湖》主題啊❤️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M2TDhoELK9g

 

 

音樂講座場地

鳴石音樂空間

 

地址:100台北市中正區仁愛路二段34號5F(近「東門」捷運站)

鳴石音樂空間是位於台北市區的一個充滿復古氣息的小型表演場地。展演空間可以容納50人,備有Kawai平台琴、投影等影音設備,適合舉辦沙龍音樂會、音樂欣賞、錄影及講座等各種藝文活動。

 

精緻.溫暖.樂迷專屬的藝文空間

 

明亮.舒適的觀眾席(全自由席)

 

 

 

開卷蹦藝術.享受美好閱讀時光

☕️一杯咖啡.一點心意.支持蹦藝術☕️

 

各類合作提案,聯繫方式:

*手機:0917.670.518 
*Line:https://line.me/ti/p/LB1ro0P0AU
*E-mail:jenpin888@gmail.com

【BON音樂】蹦藝術週二講堂《人生不可錯過的美妙音樂》- 不可錯過的十首單簧管音樂

【BON音樂】蹦藝術週二講堂《人生不可錯過的美妙音樂》- 不可錯過的十首單簧管音樂
Top 10 wonderful clarinet music

– 資訊整理共享於網路,一起欣賞音樂與藝術之美 –
蹦藝術 | BONART


蹦藝術音樂講堂由旅法知名音樂家林仁斌,也是蹦藝術藝術網站執行長規劃並擔任主講。

結合蹦藝術網站豐富多元的系統化資料,林仁斌老師輕鬆幽默的上課內容與清晰俐落的口條,多年來深獲各界肯定,並與國家兩廳院、衛武營國家文化藝術中心、苗北藝文中心、NSO國家交響樂團、長榮交響樂團、高雄市交響樂團、大人社團等各單位合作各式音樂講座,年演講場次超過200場,是台灣超人氣音樂欣賞名家。

音樂的面向極其廣闊,也間接影響我們腦部活動很大。經由專家研究,當欣賞美妙音樂而感動時,大腦的「獎賞中樞」會產生反應,分泌出「多巴胺」,給予我們愉快的感受。

在蹦藝術音樂講堂充滿特色與循序漸進的主題規劃之下,您將發現欣賞古典音樂、理解各種作品類型,都將為您的生活中帶來更豐富愉快的感受;您所需要做的,就是悄悄地埋下這快樂的種子,坐進講堂,好好欣賞每一場知識與含金量滿滿的專屬演講。

古典音樂 X 精彩繽紛美好人生

在蹦藝術音樂講堂,您將體驗到:

❶ 全面認識古典音樂世界.從基礎到進階
❷ 深入了解音樂史、專有名詞到作曲家故事
❸ 沈浸式課堂解說.艱澀知識一次融會貫通
❹ 老師與粉絲互動Q&A,從傳道授業到解惑

→2023年最新系列請由此進

 

課程主講人:

 

人生海海,更有著許多不可錯過的美好音樂

由蹦藝術林仁斌老師為您精選四堂成為一系列之各種「滄海桑田.人生絕不錯過的美好音樂」

「人生不可錯過的美妙音樂」系列(四)
日期:  2022/12/27、2023/1/3、1/10、1/31

一、不可錯過的十首小提琴音樂
二、不可錯過的十首中提琴音樂
三、不可錯過的十首大提琴音樂
四、不可錯過的十首低音大提琴音樂

「人生不可錯過的美妙音樂」系列(五)
日期: 2023/2/7, 2/14, 2/21, 3/7     

一、不可錯過的十首長笛音樂
二、不可錯過的十首單簧管音樂
三、不可錯過的十首雙簧管音樂
四、不可錯過的十首低音管音樂

「人生不可錯過的美妙音樂」系列(六)
日期: 2023/3/14, 3/21, 3/28, 4/11    

一、不可錯過的十首豎琴美妙音樂
二、不可錯過的十首弦樂四重奏音樂
三、不可錯過的十首弦樂五重奏音樂
四、不可錯過的十首極致室內樂音樂

 

【課程資訊】
課程時間:每週二下午2:00-4:00
課程時數:一系列四堂課、每週上課一次。
上課地點:鳴石音樂空間(台北市中正區仁愛路二段34號5F,近捷運東門站)

【課程費用】
單堂-   $700
單系列(四堂) $2,680 (九五折)

 

報名網頁QR Code


單簧管介紹

NSO單簧管介紹影片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xKIKiYgRnHc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YQzf4FRHr-0

 

西貝流士第一號交響曲 開頭

https://youtu.be/hnZUayjPpo0?t=32

 

好文推薦:十首精彩的單簧管音樂作品

 

1. Copland - Clarinet Concerto

柯普蘭單簧管協奏曲展現出迷人的所有單簧管特質,是名曲中的名曲。樂曲從開始時展現的平靜而深刻氛圍,到最後炫技全開的活躍結束,一切是如此美妙。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RSZiWjbo9Fg

 

2. Weber - Clarinet Concerto No. 2

如果你想直接進入沈浸式的韋伯音樂氛圍,就聽第二樂章吧~是一種非常非常舒適的美

 

全曲三樂章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XjSPLXmgR8w&t=1015s

 

3. Brahms - Clarinet Sonata No. 2 in E flat

布拉姆斯最美的單簧管作品之一,更是音樂史的經典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LcK5vUN7slg

 

指揮家詹德的音樂詮釋課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45IsfQRMBfU

 

4. Bernstein - Sonata for Clarinet and Piano

伯恩斯坦(Leonard Bernstein)相當少見的奏鳴曲作品~變化極多,時而陰暗深沈,時而充滿樂趣。熟悉之後,充滿欣賞的樂趣。

樂譜版本欣賞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QmtTxsdIu2Y

 

柏林愛樂首席奧登薩默於台北國家音樂廳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kmLAGJOiEH0

 

5. Gershwin - Rhapsody in Blue

這是音樂史上最迷人的單簧管滑音了,相信絕對不會有人有意見...XD

《藍色狂想曲》樂曲開頭非常知名,維基百科上說其經典地位已經可以與貝多芬「命運」交響曲之動機媲美。

這段由樂團中的單簧管演奏者,在演奏低音顫音後,以吹嘴控制角度與氣壓,搭配手指滑音演奏出毫無縫隙的高難度滑音技巧,讓樂曲開頭充滿了浪漫美麗的爵士氣氛。讓我們一起來欣賞這段前奏:

 

Youtube上可愛的小女生學會了單簧管滑音技巧,運用在《藍色狂想曲》裡,她也熱心地拍攝影片分享如何練習這項滑音技巧:

 

延伸閱讀

https://bonart.com.tw/george-gershwin-rhapsody-in-blue/


6. Debussy - Premiere Rhapsodie

完全讓人讚嘆的作品。德布西迷人的法國管弦音色,融入單簧管為主的音樂,呈現不可思議的美感。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YgfMzkh2ltU

 

7. Arnold - Sonatina for Clarinet and Piano

大眾較少認識的英國作曲家阿諾(Sir Malcolm Henry Arnold, 1921-2006),本身也是小號演奏家,音樂雖具有活潑多變之樂趣,但仍持續維持調性音樂之創作模式,是管樂界較能有機會演奏其作品而能進一步認識之優異作曲家。

樂譜版本欣賞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P7T-Zxw0hAA

 

韓國單簧管演奏家:韓金(Han kim, b.1996)

2019年慕尼黑ARD大賽二獎得主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3vCQWtl9Y7U

 

8. Finzi - Clarinet Concerto

音樂史上少見的音樂型態。廣闊的前奏之後,接入田園般風格的音樂,樂團部分非常優美,令人心擴神怡。樂曲中出現的單簧管低音顫音與高音顫音,更是每一位演奏者難忘的部分。

樂譜版本欣賞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wV7HeHPpRU8

 

9. Shostakovich - Symphony No. 5 Mov.2

蕭士塔高維契的經典交響曲中,具有戲謔而諷刺的黑色幽默;第二樂章的稍快板詼諧曲,更是有著單簧管才能奏出的隱藏幽默音色。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L__jruvYuCg&t=896s

 

 

10. Poulenc - Sonata for Clarinet and Piano

這首浦朗克(Francis Poulenc, 1899-1963)於1959年至1962年間寫的單簧管奏鳴曲,是為了紀念好友,瑞士作曲家阿瑟‧奧內格而創作。樂曲維持浦朗克一貫的和聲與充滿活力的活躍節奏,以及迷人深沈的旋律線條。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7pyibQZ2aWs

 

 

 

延伸欣賞:10首經典單簧管管弦片段

 

 

 

音樂講座場地

鳴石音樂空間

 

地址:100台北市中正區仁愛路二段34號5F(近「東門」捷運站)

鳴石音樂空間是位於台北市區的一個充滿復古氣息的小型表演場地。展演空間可以容納50人,備有Kawai平台琴、投影等影音設備,適合舉辦沙龍音樂會、音樂欣賞、錄影及講座等各種藝文活動。

 

精緻.溫暖.樂迷專屬的藝文空間

 

明亮.舒適的觀眾席(全自由席)

 

 

 

開卷蹦藝術.享受美好閱讀時光

☕️一杯咖啡.一點心意.支持蹦藝術☕️

 

各類合作提案,聯繫方式:

*手機:0917.670.518 
*Line:https://line.me/ti/p/LB1ro0P0AU
*E-mail:jenpin888@gmail.com

【BON音樂】法語音樂劇《羅密歐與茱麗葉》“Roméo et Juliette, les enfants de Vérone”

【BON音樂】法語音樂劇《羅密歐與茱麗葉》“Roméo et Juliette, les enfants de Vérone”  
French musical “Roméo et Juliette, les enfants de Vérone”

– 資訊整理共享於網路,一起欣賞音樂與藝術之美 –
蹦藝術 | BONART


圖片來源/ 主辦單位聯合數位文創

 

今天蹦藝術要介紹的是:法語音樂劇羅密歐與茱麗葉》

圖片來源/ 主辦單位聯合數位文創

 

好文閱讀

法式經典音樂劇《羅密歐與茱麗葉》來襲,為你揭露主角背後的秘密!

圖片來源/ 主辦單位聯合數位文創

 

基本資料

取自維基百科,附上連結

羅密歐與茱麗葉》(法語:Roméo et Juliette),是一部改編自英國文學巨擘莎士比亞的劇作《羅密歐與茱麗葉》,並由Gérard Presgurvic操刀創作詞曲的法語音樂劇。音樂劇版本考量舞台表現及整體編排的需求,劇情與原作稍有不同。2001年1月19日,在巴黎國際會議中心首演深獲各界好評,更受邀至多國巡迴演出。從2001年至2006年為第一版《羅密歐與茱麗葉:由恨至愛》(法語: Roméo et Juliette, de la haine à l'amour ),2007年重新打造為第二版《羅密歐與茱麗葉:維羅納之子》(法語:Roméo et Juliette, les enfants de Vérone),耗資2.5億重新打造華麗精緻的服裝與場景,歌曲編排也些微調整,帶來全新的視覺與聽覺感受。此音樂劇已被翻譯成十四種語言於全球演出,至今已累計全球超過650萬人次觀賞紀錄,使本劇奪得「廿一世紀最偉大的流行音樂劇」之美讚。

自巴黎首演後,本音樂劇陸續在香港加拿大安特衛普倫敦阿姆斯特丹布達佩斯塞格德莫斯科維也納首爾釜山上海台北等地演出。並且被翻譯成佛蘭芒語、匈牙利語俄語英語德語普通話等多種語言版本。

 

2016年台灣演出首演畫面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0TRhTl8XVJ4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qr-ZVLxbpPs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9DwqpxED2PA

 

羅密歐與茱麗葉》第三幕陽台場景。畫家 福特·布朗(Ford Madox Brown, 1821- 1893 )繪於 1870年之油畫作品。

Ford Madox Brown - "Romeo and Juliet" parting on the balcony in Act III. Delaware Art Museum, 1870

 

《羅密歐與茱麗葉》故事:(更詳細資料→維基百科
羅密歐與茱麗葉》原著作者是文藝復興時期的英國劇作家 莎士比亞 (William Shakespeare, 1564-1616)於 1594年創作的悲劇代表作之一。

蒙特鳩家族(House of Montague)和卡帕萊特家族(House of Capulet)是 維洛那城的兩大家族,但兩個家族是世仇。戲劇的一開始,兩家僕眾就當街鬧事。埃斯卡勒斯親王(Prince Escalus)出面制止,並稱混亂製造者罪該當死。之後,帕里斯伯爵(Count Paris)向卡帕萊特家提親,卡帕萊特同意了,但要求帕里斯伯爵再等兩年,之後再將茱麗葉許配給伯爵,並邀請他參加舞會。羅密歐喬裝進入這場舞會,就在舞會上與茱麗葉一見鍾情,兩人當晚在陽台私會互許終身。

因為答應了帕里斯伯爵的求婚要求,卡帕萊特夫人和奶媽試圖說服茱麗葉接受伯爵的求愛。羅密歐因爲意外殺了茱麗葉的表哥鐵豹(Tybalt)而將遭到流放。茱麗葉也為了抗拒嫁給帕里斯伯爵,並希望能與羅密歐長相廝守,便在婚禮前夕服下勞倫斯神父(Friar Laurence)所給的假死藥,準備等假死藥性退去後便與羅密歐私奔。事出緊急,因負責傳信告知羅密歐這假死消息的人未能及時傳信,恰巧羅密歐在得知此假死計畫之前便已耳聞茱麗葉過世,慌忙趕赴面對愛人驟逝而心神混亂的羅密歐因爲不願獨生而自殺。茱麗葉在醒來後發現羅密歐自盡已死於身旁,也跟著自盡~本故事以兩個家族的和好結束,但願這樣的悲劇永遠不再發生。 

 

忍不住分享: 法國作曲家古諾版本《羅密歐與茱麗葉》<我要活在美夢裡> 

https://youtu.be/dIBFtNKCceU


中文版劇情介紹:

https://youtu.be/xTH2-AZ3p3g

 

英文卡通版劇情介紹:

https://youtu.be/dRrvQ1vZxcg

 

劇本有聲朗讀版(五幕戲劇)
可直接點按時間軸聽取劇本朗讀錄音
Romeo and Juliet Audiobook Times:  

Prologue - 0:02:34  
Act 1: Scene 1 - 0:03:36  
Scene 2 - 0:16:57  
Scene 3 - 0:22:38  
Scene 4 - 0:28:32  
Scene 5 - 0:35:24 

Act 2:  
Scene 1 - 0:45:36  
Scene 2 - 0:48:13  
Scene 3 - 0:58:48  
Scene 4 - 1:04:57  
Scene 5 - 1:16:00  
Scene 6 - 1:20:34  

Act 3:  
Scene 1 - 1:23:19 
Scene 2 - 1:35:48  
Scene 3 - 1:44:11  
Scene 4 - 1:55:18  
Scene 5 - 1:57:24  

Act 4:  
Scene 1 - 2:11:04  
Scene 2 - 2:18:39  
Scene 3 - 2:21:12  
Scene 4 - 2:24:25  
Scene 5 - 2:26:12  

Act 5:  
Scene 1 - 2:36:00  
Scene 2 - 2:40:56  
Scene 3 - 2:42:45  
End - 3:03:28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e4tSfkGyC74


音樂劇介紹

(基本資料整理於網路與維基百科,並附上超連結方便檢索)

第一幕

中世紀義大利維洛納的兩大家族–蒙特鳩(the Montagues)及卡布雷特(the Capulets)–之間存在著世代未解的矛盾,時常演變成街頭的暴力械鬥,無人能夠制止。兩家族的女主人(Lady Capulet & Lady Montague)想盡辦法降低衝突的發生;此時蒙特鳩的羅密歐(Romeo)與卡布雷特的茱麗葉(Juliette)正是一對充滿著愛情嚮往的少男少女。

卡布雷特伯爵(Count Capulet)為了安排女兒與前來求婚的巴黎伯爵見面,特別精心安排了一場盛大的舞會;風流倜儻的羅密歐則是與好友班福留(Benvolio)與莫枯修(Mercutio)在維洛納的街頭狂歡作樂。在好奇心的驅使下,三人潛進了卡布雷特家族舉辦的舞會。羅密歐與茱麗葉對彼此一見鍾情,而這次的相遇也改寫了兩人與兩個家族的命運。舞會結束後,羅密歐為思念所苦,再度潛入卡布雷特家。兩人在陽台上互道情愫並交換誓言。在勞倫斯神父(Frère Laurent)同意為兩人證婚後,開心至極的羅密歐邀請好友與茱麗葉的奶媽(La Nurse),一同見證兩人的愛情。終於,兩位相愛的年輕人在神的面前結為夫妻。

 

第二幕

仰慕茱麗葉已久的鐵豹(Tybalt)在獲知婚訊之後,氣憤地向羅密歐提出了決鬥的要求,但遭到拒絕;反之,莫枯修接受了挑戰,卻因實力不敵而命喪決鬥現場;而為友復仇之心讓羅密歐殺了鐵豹。此舉使得兩大家族之間的衝突提升至前所未有的高點。

羅密歐被驅逐出城;茱麗葉則受困於家中,被家人強迫再嫁給巴黎伯爵。絕望之下,茱麗葉聽取勞倫斯神父的建議,服毒假裝死去。然而在陰錯陽差之下,羅密歐誤以為茱麗葉已真的死去,在茱麗葉身旁自我了斷。甦醒後的茱麗葉不願苟活,拿起匕首自盡而亡。羅密歐與茱麗葉彷彿被命運女神(La Mort)捉弄,而目睹慘劇的家族成員,痛不欲生。為了回應羅密歐與茱麗葉生前的期望,兩大家族發誓盡棄前嫌,蒙特鳩家族與卡布雷特家族終於和好,不讓悲劇再度發生。

 

補充:

法語音樂劇版本和莎士比亞原著不一樣的地方在於:幾乎劇中每位人物都知曉這對戀人的秘密婚禮,以及這對戀人的死法依演出場次而有所不同。

此外,蒙特鳩先生僅出現在英國、寶塚、義大利場次,其他新角色的出現,如死神和詩人等因戲劇效果而有所安排(僅出現於法國、比利時、荷蘭和莫斯科的場次)。

(基本資料整理於網路與維基百科,並附上超連結方便檢索)

樂曲分軌:

第一幕

01. Intro 序幕(Gérard & Laura Presgurvic)
02. Vérone 維洛納(Le Prince)
03. La Haine 憎恨(Lady Montague, Lady Capulet)
04. La Demande En Mariage 求婚(Comte Capulet, La Nurse, Tybalt)
05. Tybalt 鐵豹(Tybalt)
06. Un Jour 有一天(Roméo, Juliette)
07. Les Rois Du Monde 世界之王(Roméo, Benvolio, Mercutio)
08. La Reine Mab 麥布女王(Mercutio)
09. J'ai Peur 我怕(Roméo)
10. Bal 舞會
11. Amour Heureux 幸福的愛情(Roméo, Juliette)
12. Cest Pas Ma Faute 非我之錯(Tybalt)
13. Le Balcon 陽台(Roméo, Juliette)
14. Par Amour 以愛之名(Roméo, Juliette, Frère Laurent)
15. Les Beaux, Les Laids 無論美麗還是醜(La Nurse, Benvolio, Mercutio)
16. Et Voilà Quelle Aime 她正沉浸愛河(La Nurse)
17. Aimer 愛(Roméo, Juliette)

 

第二幕
01. Le Pouvoir 權力(Le Prince)
02. On Dit Dans La Rue 街坊耳語(Roméo, Benvolio, Mercutio)
03. Cest Le Jour 就是今天(Tybalt)
04. La Folie 瘋狂(Mercutio)
05. Le Duel 決鬥(Roméo, Benvolio, Mercutio, Tybalt)
06. Mort De Mercutio 莫枯修之死(Mercutio, Roméo)
07. Quel Est Le Prix 代價為何(Comte Capulet, Lady Montague, Lady Capulet, Le Prince, Roméo)
08. Duo Du Désespoir 絕望二重唱(La Nurse, Frère Laurent)
09. Chant De L'Alouette 雲雀之歌(Roméo, Juliette)
10. Demain 明天(Comte Capulet, Lady Capulet, La Nurse, Juliette)
11. Avoir Une Fille 呵護一個女孩(Comte Capulet)
12. On Prie 祈禱(Roméo, Juliette)
13. Le Poison 毒藥(Juliette)
14. Sans Elle 沒有她(Roméo, Juliette)
15. Vérone 維洛納2(Le Prince)
16. Comment Lui Dire 該怎麼告訴他(Benvolio)
17. Mort De Roméo 羅密歐之死(Roméo)
18. Mort De Juliette 茱麗葉之死(Juliette)
19. J'sais Plus 我再也不知道(Frère Laurent)
20. Coupables 罪人們(Lady Montague, Lady Capulet)

謝幕
01. Avoir 20 Ans 二十年華
02. Les Rois Du Monde 世界之王
03. Vérone 維洛納
04. Aimer愛(正常) or On Prie 祈禱(當有主演是末場時)

 

2001年音樂劇官攝版本(播放清單)

https://youtu.be/I2Pmqafsd3s


法語原卡對照

(基本資料整理於網路與維基百科,並附上超連結方便檢索)

羅密歐(Roméo):Damien Sargue
朱麗葉(Juliette):Cécilia Cara
班福留(Benvolio):Grégori Baquet
莫枯修(Mercutio):Philippe D'Avilla
鐵豹(Tybalt):Tom Ross
蒙特鳩夫人(Lady Montague):Eléonore Beaulieu
卡布雷特夫人(Lady Capulet):Isabelle Ferron
奶媽(La Nurse):Réjane Perry
卡布雷特伯爵(Count Capulet):Sébastien Chato
勞倫斯神父(Frère Laurent):Jean-Claude Hadida
維洛納親王(Le Prince de Vérone):Frédéric Charter
巴黎公爵(Count Paris):Essaï Altounian
詩人(Le Poète):Serge Le Borgne
死神(La Mort):Anne Mano

*巴黎公爵之角色已改由舞者演繹。


延伸音樂欣賞

杜達美與柏林愛樂 森林音樂會Live' - 柴可夫斯基《羅密歐與茱麗葉》愛情主題

https://youtu.be/2l8llogGKto


筆者心中最雋永的電影《殉情記》(Romeo and Juliet,1968)

 

殉情記

(基本資料整理於網路與維基百科,並附上超連結方便檢索)

殉情記》(英語:Romeo and Juliet)是 1968年首映的合製電影,為莎士比亞名劇《羅密歐與茱麗葉》的眾多電影版之一。

電影由 義大利大導演 柴佛列利(Franco Zeffirelli)執導及改編,李奧納懷丁(Leonard Whiting, b.1949 - )、奧莉薇亞·荷西(Olivia Hussey, b.1951)主演。在不同改編自莎劇的電影當中,此片是最賣座的電影之一,而當中的主題曲〈What is A Youth〉(A Time for us)相當膾炙人口。

 

《Romeo and Juliet》(1968) -〈What Is A Youth〉音樂MV欣賞: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4FHpmn-KYec&amp;feature=youtu.be

 

電影劇照

 

 

 

 

 

 

 

 

 

電影製作特輯短片

https://youtu.be/vt0jW_1yayo


後現代激情篇電影
李奧納多狄卡皮歐 .1996年版本

1996年,已經小有名氣的李奧納多主演的《羅密歐與茱麗葉》,特殊的現代感與古典文學衝擊,讓這部電影成為眾多改編自莎士比亞劇作中「最經典的現代版本」;而隔年的與凱特溫斯蕾(Kate Winslet)《鐵達尼號》更是紅片全球,讓他一舉成為全球女孩的夢中情人:他的深情,他的眼淚,都能讓全世界的女孩們激動呼喊...

https://youtu.be/8JoOpx6VwHk

 

https://youtu.be/yClVlc_niac

 

https://youtu.be/Oic7kJRg_F0

 

https://youtu.be/xcSwBHs1uD4

 

https://youtu.be/KJZLcsAmLbM

 

 

開卷蹦藝術.享受美好閱讀時光

☕️一杯咖啡.一點心意.支持蹦藝術☕️

 

各類合作提案,聯繫方式:

*手機:0917.670.518 
*Line:https://line.me/ti/p/LB1ro0P0AU
*E-mail:jenpin888@gmail.com

【BON音樂】淺談音樂劇:音樂劇的起源與歷史

【BON音樂】淺談音樂劇音樂劇的起源與歷史
The history of Musicals

– 資訊整理共享於網路,一起欣賞音樂與藝術之美 –
蹦藝術 | BONART


淺談音樂劇

音樂劇(Musicals)是現代人最愛的表演形式之一,結合歌唱、舞蹈、戲劇、燈光、服裝的全方面表演形式~劇情短時間充滿張力,音樂緊扣心弦、旋律聲聲入耳,吸引了眾多藝術工作者投於其中,讓音樂劇不斷茁壯,更成為最受歡迎的現代表演劇種。

 

音樂劇(Musical theater,一般簡稱為Musicals),早期也被翻譯為「歌舞劇」。或者說「歌舞劇」其實與「音樂劇」一直長期相伴,因為好的音樂劇總少不了精彩歌舞,讓觀眾們幾乎上劃等號。

音樂劇的表演形式,結合了音樂、歌曲、演唱、舞蹈、戲劇、雜耍、特技、口技與綜藝。

對於音樂劇想要有更多的認識,聽出更多感動,那麼「歷史」是一定要認識的。

綜觀百老匯音樂劇發展、轉變的過程,更是美國整個近代史的社會縮影:

從1910年代的草創,尋找更多的娛樂可能性,到1920年代全民的投入,音樂劇逐漸從純粹的娛樂秀,發展為「說故事」的產業,更加重視內涵、樂曲、舞蹈與佈景;1930年代的大蕭條,電影產業的興起,雖然讓許多音樂劇人口流失,甚至音樂劇明星們也改往好萊塢發展,但「百老匯」終究是紐約的「大蘋果」,隨著歷史進程,一步步地走向名作盡出的1960年代。

到了1980年代更是音樂劇轉捩點:韋伯(Andrew Lloyd Webber)的《歌劇魅影》、法國音樂劇作曲家克勞德-米歇爾·勛伯格(Claude-Michel Schönberg, b.1944)和阿蘭·鮑伯利(Alain Boublil)共同創作的音樂劇《悲慘世界》等逐一問世,讓許多人為之瘋狂,都是近代音樂劇得以擁有全球化的粉絲,更受重視甚至成為最重要的表演娛樂產業的原因。

 

下方這篇文章,為音樂劇的發展先釐清出相當不錯的樣貌:

https://leticiaschic.com/what-is-musical/

 

讓蹦藝術先為大家勾畫出幾個音樂劇的重要發展時期:

音樂劇起源與當代特色

  • 音樂劇(包含喜歌劇、歌舞劇)二十世紀西方最主要的音樂戲劇形式,結合了歌唱、跳舞及流行音樂。
  • 音樂劇起始於英國,不過却在美國快速高度發展,更成為美國當代表演藝術的重要象徵之一。
  • 音樂劇發展的主要中心是在美國百老匯區及英國倫敦西區,不過近年國家(如法國、德國、義大利、韓國)也非常視音樂劇,並進行英美音樂劇演出。
  • 音樂劇多種起源多與早期娛樂戲劇演出,美國或歐洲的流行音樂表演及輕歌劇等音樂相關;在發展歷程中,包含了喜歌劇(Comedy opera)、輕歌劇(Operetta)、黑臉雜戲(Minstrel show)、輕鬆歌舞雜劇(Vaudeville) 、滑稽劇(Burlesque),以及20世紀早期的流行音樂與爵士音樂,例如如「繁音拍子」(Ragtime)等等。
  • 音樂劇逐漸廣泛地納入流行音樂,舞台敘事,戲劇演出以及現場歌唱、舞蹈等等,形成了更加豐富的演出內容

以上五大現象,代表音樂劇已經受到國際認同,更在音樂劇以商業模式擴展後,更如火如荼地快速發展。

 

音樂劇重要發展時期:

進入20世紀以前

特色:1919年之前,主要有三大演出形式,促成音樂劇的發展:

ㄧ、輕鬆歌舞雜劇(Vaudeville)

二、輕歌劇(Operetta)

三、喜歌劇(Comic opera)

重要人物:

ㄧ、美式音樂喜劇的先驅 - 喬治科漢。他也是唯一一位在百老匯大道上被豎立雕像的重要推手。

作品特色:強調美國人生活中的質樸與樂趣,劇情由舞蹈及歌曲連結在一起。擅長挑選色藝均優的美女上台演出,吸睛話題十足。

(2)美國音樂喜劇之父 - 傑羅姆肯恩。

作品特色:喜愛改編歐洲音樂戲劇作品,寫作出許多膾炙人口的旋律。

 

1900-1920年代:從歌舞喜劇到敘事音樂劇

三大特色:

一、流行舞蹈對於音樂喜劇的影響遠比流行歌曲大。

二、起源於英國,發揚於美國,這段時間是在音樂劇發展地位,在位置真正互換的分界點。

三、融入當代爵士音樂,加入了繁音拍子(Ragtime)及爵士搖擺風格爵士(Swing)

劃時代作品:

《畫舫璇宮》(Show Boat),開啟了近代「敘事音樂劇」的發展,被譽為開創二十世紀音樂劇先河之作。

 

1930年代

美國遇上經濟大蕭條,人民生活困頓,為生活所苦,導致娛樂人口大大減少。此段時間正是喬治蓋希文崛起、柯爾波特甜滋滋旋律的音樂劇最盛之時。

 

1940 - 1960年代:古典音樂劇黃金時期

特色:

ㄧ、「概念音樂劇」(Concept Musical)的出現。「概念音樂劇」的演出內容與戲劇結構,逐漸變為由作曲家與劇作家先行思考如何在舞台上表現明確的意念。演出不在侷限以「喜劇」為主,大量地出現寫實主義劇情,真實而動人的感情。

二、音樂與舞蹈雖主要順應劇情設計與發展,但此階段音樂旋律與舞蹈場面的設計,更加成為表演中心。

三、配合科技發展,舞台開始大量採用麥克風收音,而電子樂器例如電吉他、電貝斯、電鋼琴等等,也開始出現在舞台。

四、此時英國倫敦西區的音樂劇,也大量改編自美國音樂劇,形成美國音樂劇的強勢時期。也因為此時期英國音樂劇尚未真正進入光輝時代。

代表作品:《奧克拉荷馬之戀》

本劇以紮實的文本、優美動聽歌曲、感人的劇情和具深度與娛樂性的敘事歌舞劇為基底,奠定了「古典音樂劇」類型作品的基石。更成為了音樂喜劇邁向正統音樂劇的分界點。

 

1970年代 - 鉅變時期

三大特色:

一、前衛劇場的觀念滲入主流作品

二、加入了搖滾樂、社會變遷的素材

三、歐陸作品進口美國

代表作品:

酒店》(Cabaret)

酒店》以類似電影式場面調度手法運用,在舞台上且融合政治史詩劇場及百老匯式娛樂的表演、帶入導演技法,以「概念」主導劇場元素整合的創作模式揭開百老匯音樂劇場「導演年」的序幕~

 

精彩年代.終於來臨

1980年代 - 全球化時代與各種舞台奇觀當道

兩大特色:

一、音樂劇開始全球化,劇場週邊商品全面出爐。

從劇照、劇本、各項周邊全面商品化。

原聲帶(OST)興起,帶動音樂劇流行與風潮。但多年之後即將反撲劇場本體。

二、英國式新音樂劇。

以舞台奇觀、絢麗布景、流行曲風格、通俗劇情等等逐漸興起,反而變成吸引外國觀光客為主要訴求。

2.經典作品:

《貓》、《悲慘世界》、《歌劇魅影》、《西貢小姐》...等

 

推薦閱讀:四大音樂劇

https://leticiaschic.com/four-musical/

 

1990- 復古年代

三大特色:

商業色彩鮮明。1990年代的音樂劇場再80年代延續的強大風潮之下,依舊充斥商業色彩、行銷手法與觀光客文化。延伸出許多週邊商品販售商機,例如CD、海報、專輯唱片、製作專述等等。但音樂劇的藝術性,商業價值與文化意義面臨重新定義。

復古音樂劇風潮。舊劇新演的風潮,例如:1960-80年代的經典劇,再次改編演出,呈現更新潮多變風格。例如:《芝加哥

電影改編風潮。知名商業電影改編為音樂劇的情形逐漸成形,將觀眾們對於電影的喜愛,進一步延伸至音樂劇。例如:《美女與野獸》、《獅子王》等等。

 


接下來,讓我們藉由下方這篇精彩的轉載文章,一起認識了解更多精彩的音樂劇人、事、物,以及珍貴的歷史。

 

轉載:→文章出處

音樂劇的起源與歷史

音樂劇(包含喜歌劇)是二十世紀西方最主要的音樂戲劇形式, 他在戲劇中結合了歌唱、跳舞及流行音樂。音樂劇初始於英國,不過卻在美國發展,成為美國的象徵之一。音樂劇發展的主要中心是在美國百老匯及英國倫敦西區,不過近年來其他國家(如德國及義大利) 也逐漸重視音樂劇,並進行英美音樂劇的演出,這種現象代表音樂劇已經受到國際認同,在以商業模式擴展之後,音樂劇發展的更加快速。

音樂劇雖有多種起源,但大都與戲劇及美國或歐洲的流行音樂及輕音樂有關,其中包含喜歌劇(comedy opera)、輕歌劇(operetta)、黑臉雜戲(minstrel  show)、輕鬆歌舞雜劇(vaudeville)、滑稽劇(burlesque)及早期的流行音樂,如繁音拍子(ragtime)及爵士樂。音樂劇最後廣泛地納入流行音樂,戲場及戲劇主題也有更為豐富的內容,因此變成一個將多種表演形式結合在一起的代名詞。

音樂喜劇(musical comedy)來自於 1880 及 1890 年代的英國及美國秀,並在二十世紀上半期產生各種變體,其中最主要的是浪漫音樂劇(musical  romance)及音樂戲(musical  play)。音樂戲的代表作是 1943 年開演的「奧克拉荷馬」(Oklahoma),這齣音樂戲將音樂、戲劇及舞蹈結合在一起。1940 年至 1960 年,音樂戲(musical play) 慢慢被人們簡稱為音樂劇(musical),這也表示戲劇中的喜劇、羅曼史、鬧劇成為音樂劇的代表元素。

音樂劇的內容也從純娛樂性,如音樂喜劇(musical comedy),逐漸轉變,開始包含具批判性及輿論性的題材。音樂劇的研究也從早期 單純的歷史敘述,慢慢發展到作品分析,並有許多評論書籍出現。音 樂劇的表現形式也慢慢改變,1890 年代早期的喜歌劇習慣將流行音樂穿插在簡單的場景中,一個世紀後,音樂劇中幾乎所有的主體都配合音樂,音樂所表達的目的也更為明顯。在這種情形之下,很難區別音樂劇與歌劇,因此,凱恩(Kern)的「畫舫璇宮」 (Show boat)、羅伊瑟(Loesser)的 「最高興的男人」(TheMost Happy Fella)及雷歐納德.伯恩斯坦(Leonard Bernstein)的「西城故事」 (West SideStory)都被歸於歌劇一類。在 1980 及 90 年代,大型音樂劇(mega musical)開始出現,這種強調豪華場景,全場以歌曲連貫、且深具商業氣息的音樂劇中,以安德魯.洛依.韋伯(Andrew Lloyd Webber) 的作品最具代表性。在二十世紀末出現的音樂劇,例如:「悲慘世界」(Les  miserables)、「貓」(Cats)、「歌劇魅影」(The  Phantom  of  the Opera)等,因為演出時間極長,為了分辨起見,對於全場不是以歌曲連貫的音樂劇而言,又開始有人使用音樂喜劇(musical comedy) 表示了。


第一節 1918 年以前

太平洋兩岸音樂喜劇的起源是十九世紀下半期的喜歌劇(comic opera)、滑稽劇(burlesques)及狂妄劇(extravaganzas),音樂喜劇這個名詞原本是用來形容 1870 到 1880年代一些英國人及美國人的作品,但建立音樂喜劇地位的人是英國倫敦戲劇院的經理人喬治‧愛得 華(George Edwardes)。1982 年他的音樂鬧劇(musical farce)「鎮內」

(In Town)在華麗劇院(Gaiety Theater)上演,這部作品主題鬆散, 美女如雲,有很多唱歌跳舞的人,其中包含廣受歡迎的喜歌劇人員。一年之後,愛得華在同一劇院推出「一個華麗女孩」(A Gaiety Girl),這是第一齣被稱為音樂喜劇(musical comedy)的作品,當時的一個媒體報導中說:「這是一齣令人感到好奇的戲劇作品,有時候感覺他像是戲劇,有時候像是喜劇,有時候幾乎是輕歌劇(light opera),有時候又像是雜耍秀(variety show)」。愛得華繼續採用這種受歡迎的戲劇形式,並陸續推出「商店女孩」(Shop Girl)等作品。

在達利劇院(Daly Theater)內,愛得華同時發展出另一種較為羅曼蒂克的場景,強調配樂,但喜劇色彩退居其次,這種作品較接近傳統的英文輕歌劇(light opera)或喜歌劇(comic opera)。由雪梨‧瓊斯(Sidney Jones)作曲、在 1895 年發表的「一個藝術家的模特兒」

(An Artists Model),是第一齣稱被為喜歌劇(comedy opera)的作品。同樣由雪梨‧瓊斯作曲、在 1896 年發表的「藝妓」(Geisha)改稱為音樂劇(musical play)。當華麗劇院的音樂喜劇及達利劇院的音樂劇成為倫敦劇院最時髦的表演戲碼時,法國的輕歌劇(operettas)及吉伯特(Gilbert)、蘇利文(Sullivan)的喜歌劇已經像滑稽劇(burlesque)一樣,慢慢失去其吸引力了。

其他作曲家也開始模仿愛得華的作品風格,例如霍華德.他伯(Howard Talbot) 在 1899年推出的「中國蜜月 」( A Chinese Honeymoon),從此之後,音樂喜劇擴展到整個英國,並且延伸到大英國協及美國。當 1907 年保羅.魯本斯(Paul A. Rubens)推出「荷蘭的虎克小姐」(Miss Hook of Holland)、1909 年卡萊爾(Caryll)及蒙克頓(Monckton)推出「阿爾卡笛雅人」(Arcadians)、1910  年蒙克頓(Monckton)推出「貴格女孩」(TheQuaker Girl)時,愛德華色彩的音樂喜劇可以說已經達到極盛,之後卻又逐漸沒落,改由維也納輕歌劇(Viennese operetta)及繁音拍子短喜劇(ragtime venue)當道。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又有幾齣具愛德華風格的音樂喜劇受到歡迎,例如魯本斯(Rubens)1916 年推出的「高山少女」(The Maid of the  Mountain),這齣戲上演了 1352 次,這個音樂喜劇史上演出次數最高的記錄在 1916 年被弗德瑞克.諾頓(Frederik Norton)所作的「楚晉趙」(Chu ChinChou)打破,這齣戲總共上演了 2238 次。

早期美國的音樂喜劇主要屬於歐洲的作品及風格,這些歐洲的作品在被稍微修改後傳入美國。許多歐洲作曲家在紐約也非常活躍,例如科克(Kerker)、路德斯(Luders)、維克.哈伯特(Vicker Herbert)及路德威.安德藍德(Ludwig Englander)等。喬治.科漢(George M. Cohan)的作品算是美式音樂喜劇的先驅,他早期的作品屬於輕鬆歌舞雜劇(vaudeville),1904  年推出的「小瓊尼瓊斯」(Little  Johnny Jones)包含了所有美式音樂喜劇的要素。與強調羅曼蒂克、理想人物的歐洲及英國作品相較之下,科漢作品不同的地方在於強調美國人生活中的簡單,戲中採用美國人物,劇情由舞蹈及歌曲連接在一起。

1904 年之後,科漢受歡迎的情形慢慢消失,其他人隨後的作品並不能替美國本土音樂喜劇建立完整的風格,不過在這段期間,被尊 稱為美國「音樂喜劇之父」傑羅姆.肯恩(Jerome Kern)的第一齣作品開始吸引大家的注意。肯恩早年在英國倫敦接受英國音樂喜劇的作 曲訓練,回到美國之後他將許多歐洲作品改編,例如,「你願意和我 談戀愛嗎」(How'd you like to spoon with me?)改編自 1905 年卡萊爾(Caryll)的作品「伯爵與女孩」(The Earl and the Girl),「他們不相信我」(They didn'tbelieve me?)改編自 1914 年瓊斯(Jones)及魯本斯(Rubens)的作品「來自猶他州的女孩」(The Girl from Utah)。他和蓋.波頓(Guy Bolton)及渥得豪斯(P.G. Wodehouse)合作,在只有 299 個座位的公主劇院(Princess Theater)推出一系列的作品, 只僱請一個小樂團及合唱隊、化妝也極為簡化。

流行歌曲曲風的變更也會影響喜歌劇及輕歌劇(operetta)的音樂,早期在華麗(Gaiety)及達利(Daly)劇院中演出的的英國音樂喜劇並未將流行音樂融入劇情中,但是在「阿爾卡笛雅人」(Arcadians)這齣戲劇中開始出現不同的作風,無辜、誠實的阿爾卡笛雅人和不誠實都市人之間的對比係以音樂融入劇情的方式來加以  呈現。流行音樂本身也需要新的變動,以提供音樂喜劇新的音樂素  材,這些變動主要是由黑人音樂所領導,歐洲的音樂喜劇及輕歌劇(operetta)開始採用 1902 年在紐約上演的「在達荷美」(In Dahomey)中所出現的黑人步態舞(cakewalk)。「在達荷美」雖然對於傳播新的舞步產生極大的貢獻,二十世紀前半期黑人仍是短喜劇(revue)中主要的表演者,肯恩的「他們不相信我」(They didn't believe me)通常被視為這個階段的重要作品。除了上述之外,肯恩對於在音樂喜劇中樹立美國人自己的風格還有許多先進的作法,例如,他將薩克斯風引進 1912 年上演的作品「嗨!我說」(Oh! I Say)的管絃樂團中,他和蓋.波頓(Guy Bolton)及渥得豪斯(P.G. Wodehouse)所合作的小型劇作「公主」(Princess)中,人物及風俗都以當時的年代為主, 因此美國在音樂劇中已經建立起自己的風格,而不是向借來的歐洲那一套了。



第二節 1919-1942 年

雖然繁音拍子(ragtime)及爵士(jazz)對於短喜劇(revue)的影響比音樂喜劇大,美國作曲家及美式音樂風格對於英國音樂劇的影響仍然越來越大,英國音樂劇「今晚這個晚上」(To-Night's the Night) 採用了美國人傑羅姆.肯恩(Jerome Kern)的兩首曲子。伊凡.卡萊爾(Ivan Caryll)的作品開始進入英國可以說是英國及美國在音樂劇地位上位置真正互換的分界點,從此之後,羅曼蒂克式、理想王國裡的音樂喜劇開始消失,而由美式歌曲及舞蹈所連串、強調集體舞蹈的音樂劇成為主流。

在 1920 年代中期,許多美國作曲家開始建立自己的名聲,其中包含喬治.蓋希文(George Gershwin),他的主要作品「小姐,保重」(Lady, be Good!),除了主題曲及「迷人旋律」(Fascinating Rhythm)受人歡迎外,還有會唱又會跳的弗瑞德(Fred)及愛得立.愛斯戴爾(Adele  Astaire),踢躂舞(tap-dancing)之所以會成為 1920 年代音樂喜劇中的特色,主要是這兩位的貢獻。除了蓋希文外,另一位貢獻 頗大的作曲家是文生.尤曼斯(Vincent  Youmans),1924  年的作品

「不、不、耐特」(No, No, Nanette)及 1927 年的作品「敲敲甲板」(Hit the Deck)包含一些後來成為令人懷念的 1920 年代歌曲,例如「給兩個人的茶」(Tea for Two)。除此之外,也有一些原先屬於短喜劇(revue)的作曲及作詞家開始轉向音樂喜劇的寫作,例如,作詞家笛希瓦(B.G. DeSylva)、留.布朗(LewBrown)及作曲家雷.漢德森(Ray Henderson)。1927 年漢德森的作品「好消息」(GoodNews!)上演,代表歌曲是「生命中最好的事情是自由」(The best things in life are free)。次年紐約劇院演出作詞兼作曲家科爾.波特(Cole Porter)的歌曲,他的作品很複雜、且經常意帶淫褻,1928 年的作品「巴黎」(Paris)包含歌曲「讓我們做吧」(Let's do it)。

雖然這些歌曲獲得成功,但其歌詞大都是膚淺的男孩碰到一個女孩、結局後來很美滿這一類的內容,且大部分的曲子都是先設計動人的旋律,再把歌詞填入,有時候甚至是可以說是大量生產。作曲家理查.羅傑斯(Richard Rodgers)及作詞家勞倫斯.哈特(Lorenz Hart)採取了較有創意的做法,他 1926 年的作品「女朋友」(The Girl Friend) 中的歌曲,將旋律及成人情感做更有創意的配合,其他的作品則嘗試將音樂喜劇融入其他主題。1925 年的作品「親愛的敵人」(Dearest Enemy)與美國的歷史有關,1926 年的作品「佩姬-安」(Peggy-Ann) 討論夢心理學(dream psychology)。1927 年「畫舫璇宮」(Show Boat)在紐約上演,這是由奧斯卡.漢姆斯坦二世(Oscar HammersteinⅡ) 作詞、肯恩(Kern)作曲的作品,這齣音樂喜劇可以說是百老匯 1940 年代的代表作品。畫舫璇宮與其他作品不同,他不再以歌曲及表演者為中心,而係先建立一個有凝聚力的故事內容,把歌曲整合進去,再以氣氛、人物或場景的變化來製造情節。肯恩後來專注於好萊塢的電影,科爾.波特(Cole Porter)繼續 1920年代「唱歌及舞蹈」的傳統的音樂劇,蓋希文(Gershwins)的作品則越來越嚴肅,他 1927年的作品「打擊樂團」(Strike Up the Band)的內容諷刺戰爭及大企業, 1931 年的作品「為你歌唱」(Off Thee I Sing)則嘲笑美國的總統制度,並成為第一個贏得普立茲獎(Pulitzer Prize)的音樂劇作家。

在大西洋的另一邊,英國的作曲家諾爾.考渥德(Noel Coward) 雖然受到歐洲曲風的影響,但是他也很會擷取美國歌曲的精神,他的代表作是 1929 年推出、1933 年及 1941 年改編成電影的「又苦又甜」(Bitter  Sweet),及 1938 年推出的「輕歌劇」(Operette)。兩次大戰期間,英國最多產的作曲家是衛維恩.依力斯(Vivian  Ellis),他在倫敦推出了許多小型音樂喜劇,其中包含「辛德斯先生」( Mr Cinders)、1934 年推出的「親愛的吉爾」(Jill  Darling)及 1938 年的「你的帽子下面」(Under  Your  Hat)。另一位成功的英國作曲家是諾爾.蓋(Noel Gay),他的代表作是 1937 年推出、1939 年拍攝成電影的「我及我的女孩!」(Me  and  My  Girl!),這齣戲包含歌曲「倫貝斯之路」(Lambeth  Walk),總共上演了 1646 次。其他音樂劇則承繼了歐洲大陸輕歌劇 operetta 中羅曼蒂克、理想王國的風格,例如,由喬治.保斯福特(GeorgePosford)及博那.格倫(Bernard Grun)負責音樂、1936 年推出、1939 年拍攝成電影的「巴拉拉卡琴」(Balalaika)。

科特.威爾(Kurt Weill)原來的作品屬於歐洲式、曲風較為嚴肅,1936 年的「強尼強森」(Johnny Johnson)則是辛辣、具娛樂性的美式反戰作品。他 1938 年推出、1944 拍攝成電影的「紐約人假期」(Knickerbocker Holiday)採用法西斯主題,其中包含威爾的成名曲「九月歌曲」(September  Song)。威爾 1941 年推出、1944 年拍攝成電影的「黑暗中的小姐」(Lady in the Dark)則是屬於心理分析的作品。威爾擴展了美國音樂劇取材的領域,場景的主要功能僅是整合情 節及音樂,重要性已經降低,也不復見過去經常任用、分屬和聲、編 曲及管絃樂團的專業人員。

1930 年代晚期,歌曲內容對音樂喜劇風格影響最大者首推羅傑斯(Rogers)及哈特(Hart)的作品,1936 年推出、1939 年拍成電影的「在你的腳指上」(On your Toes)雖然屬於芭蕾舞劇,但歌曲中包含非常類似爵士樂的芭蕾歌曲「第十街上的屠殺」(Slaughter on Tenth Avenue)及代表作「有一個小飯店」(There  is  a  small  hotel)。科漢(Cohan)1937 年的作品「我寧可是對的」(I'd Rather be Right)是另一齣政治嘲諷劇,此齣戲中科漢飾演一個非常像富藍克林.D.羅斯 福(Franklin D. Roosevelt)的美國總統。1919年之前,主要有兩股力量促成音樂劇的發展,第一是輕鬆歌舞雜劇(vaudeville)的唱歌-跳舞(song-and-dance)特色,第二是輕歌劇(operetta)及喜歌劇(comic opera)所帶來、較為結構化的音樂-戲劇特色。法藍茲.里哈爾(Franz Lehár)的輕歌劇作品(Die lustige Witwe)在各國推出(1905 年維也納、1906 年倫敦、1907 年紐約、1908 年墨爾本、1909 年法國)、並獲得成功之後,輕歌劇已經確定不會使用流行音樂,相反地,音樂喜劇從流行音樂中收集靈感,並從舞曲中知道新的趨勢,不過仍然未能 建立起自己的戲劇傳統。在這個時期,輕歌劇及音樂劇之間並沒有明 顯的界限,音樂劇一詞大都是指跨接輕歌劇及音樂喜劇的作品,其中 包含習孟德.倫柏格(Sigmund Romberg1)1924 年推出的作品「海德堡的學生王子」(The Student Prince in Heidelberg)、1928 年的作品「新月」(The New Moon)及肯恩(Kern)1927 年的作品「畫舫璇宮」(Show Boat)。

喬治.蓋希文(George Gershwin)的作品都以流行歌曲為音樂主軸,但分為兩種呈現方式,第一種是傳統音樂喜劇的唱歌- 跳舞(song-and-dance),歌曲逐首演出,這些作品包含「沒!問題」(Oh! Kay)、「好笑的臉,羅絲黎」(Funny Face, Rosalie)及「瘋狂的女孩」(Girl  Crazy)。第二種是歌曲分段呈現,因此風格較接近輕歌劇(Operetta),例如「打擊樂團」(Strike Up the Band)、「為你歌唱」(Off Thee I Sing)及「讓他們吃蛋糕」(Let'em Eat Cake)。在「畫舫璇宮」

(Show Boat)中,肯恩(Kern)同樣地將流行歌曲融入故事情節中,例如在一個長的故事中,他採用屬於繁音拍子(ragtime)的歌曲「無 法不愛我的那個人」(Can't help lovin' dat man of mine),製造出來的感覺很像輕歌劇(Operetta)的結尾。

這種互相學習的情形是 1920 及 1930 年代音樂劇作品的特色,甚至在輕歌劇(Operetta)中也有這種現象,不過,輕歌劇與歐洲的古 文化及十九世紀的舞蹈,尤其是芭蕾舞,較有關連,不過受到第一次 世界大戰的影響及美國文化自信心的增強,美國與歐洲漸行漸遠,音 樂劇與輕歌劇也就越來越不一樣了。

流行舞蹈對於音樂喜劇的影響遠比流行歌曲大,輕歌劇對於配合歌曲所需的舞蹈主要是利用芭蕾舞及波爾卡舞(polka)等,但他從來沒有發展出一套屬於自己的舞蹈,相反地,舞蹈是音樂喜劇中的要素,因此演員大都很會跳舞,女舞群也開始出現,也需要編舞專家,「在你的腳指上」(On your Toes)作品中可以看出舞蹈的重要性已經達到的一個巔峰。這個時期的音樂劇至今令人懷念的原因大都不是音樂劇本身,而是某個表演者或某一首歌曲,尤其在 1920 年代,許多音樂劇是為了表演者而設計,這些表演者包含馬麗林.米勒(MarilynMiller)、艾迪.肯特(Eddie Cantor)、弗瑞德(Fred)及愛得立.愛斯戴爾(AdeleAstaire)、赭芻德.勞倫斯(Gertrude Lawrence)及易守.莫門(Ethyl Merman)。美國的傑羅姆.肯恩(Jerome Kern)、理查.羅傑斯(Richard Rodgers)、勞倫斯.哈特(Lorenz Hart)、科爾.波特(Cole  Porter),及英國的衛維恩.依力斯(Vivian  Ellis),雖然他們的音樂劇都已經不再上演,但歌曲仍然深為人們懷念,例如,肯恩 1933 年推出的作品「羅貝他」(Roberta)中的「你的眼睛裏有煙」(Smoke gets in your eyes)、羅傑斯及哈特 1927 年推出的作品「一個來自康乃迪克州的北佬」(A Connecticut Yankee)中的「我的心停止不動了」(My heart stood still)及作品「萬年青」(Evergreen)中的「在天花板上跳舞」(Dancing on the Ceiling),波特 1935 年的作品「狂歡節」(Jubilee)中的「開始跳比津舞吧」(Begin the Beguine)、及依力斯 1929 年的作品「辛德斯先生」(Mr Cinders)中的「散佈一些小快樂」(Spread  a  little  hapiness)、1937 年的作品「捉迷藏」(Hide  and seek)中的「她是我的愛人」(She's my lovely)。



第三節 1943-1959 年

這段時期美國的音樂劇開始進行探索及擴張,並成為今天音樂劇中的發展基礎,重要人物包含成名的羅傑斯(Rogers)及漢姆斯坦(Hammerstein)、科爾.波特(Cole Porter)及艾爾文.柏林(Irving Berlin),此外包含後起之秀法藍克.羅瑟(Frank  Loesser)、冷那(Lerner)、弗德瑞克.勞威(Frederik  Loewe)及雷歐納德.伯恩斯坦(LeonardBernstein)。英國方面,重要人物仍為成名的作家,其中包含衛維恩.依力斯(Vivian Ellis)、諾爾.考渥德(Noel Coward)及倫敦西區(West End)的艾渥.諾夫羅(Ivor Novello),這個時期英國並無有名的後起之秀。

1943 年推出、1955 年拍攝成電影的「奧克拉荷馬」(Oklahoma) 可以視為音樂劇(musical play)取代音樂喜劇(musical comedy)的分水嶺作品。它是第一齣由理查.羅傑斯(Richard Rogers)及奧斯卡.漢姆斯坦二世(Oscar HammersteinⅡ)合作的作品,雖然不斷地有人討論這齣戲重要的地方,但它所帶來的衝擊卻是毋庸置疑的。1945 年推出、1956年拍攝成電影,也是羅傑斯及漢姆斯坦合作的作品「旋轉木馬」(Carousel),更進一步建立了這兩位人物在音樂劇上的領導地位,這齣戲強調戲劇張力,並成功地使用在 1949 年推出、1958 年拍攝成電影的「南太平洋」(South Pacific),及 1951 年推出、1956 年拍攝成電影的「國王與我」(The King and I)兩齣戲中。

科爾.波特(Cole Porter)在這段期間繼續推出其作品,例如 1948年推出、1953 年拍攝成電影的「吻我,凱蒂」(Kiss me, Kate),這齣戲的情節非常巧妙,同樣地劇中也有許多令人懷念的歌曲。1943 年, 倫敦西區的音樂劇作品大都與第二次世界大戰有關,作品數量不多, 主要以提供娛樂為目的,並對於大戰抒發一些想法,代表作品包含哈利.帕爾.戴維斯(Harry Parr Davies)在 1948 年推出、1953 年拍攝成電影的間諜劇「里斯本故事」(The Lisbon Story)及諾夫羅

(Novello)在 1943 年推出的「Arc de triomphe」。因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影響,美國的音樂劇有幾年無法進入英國上演,因此,戰後「奧克 拉荷馬」(Oklahoma)的推出立刻受到廣大歡迎。A.P. 哈伯特(A.P. Herbert)及衛維恩.依力斯(Vivian Ellis)1947 年推出的作品「保佑新娘」(Bless the Bride),探討 1870-71 年普法戰爭中的戰爭及國籍問題,形式接近於歐洲的傳統輕歌劇(operetta)。過去倫敦西區的作家總認為英國的音樂劇比美國好,但「保佑新娘」推出之後,這種自信 開始動搖,並令人開始比較美國與英國音樂劇之間的優劣。

衛維恩.依力斯(Vivian Ellis)、諾爾.考渥德(Noel Coward)及艾渥.諾夫羅(IvorNovello)是 1930 年代英國音樂劇的領導者, 諾夫羅(Novello)1951 年去世,到了 1950 年代中期,依力斯(Ellis) 及考渥德(Coward)對觀眾也逐漸失去吸引力,並由美國作家取代。1943~1959 年間有許多音樂劇是由法藍克.羅瑟(Frank Loesser)所作,他是一位非常有名的好萊塢流行音樂家。他在百老匯推出的作品從 1948 年的「查理在哪裡」(Where's Charley)到 1961 年推出、1969 拍攝成電影、並贏得普立茲獎(Pulitzer Prize)的「如何不勞而獲」

(How to succeed in business w/o really trying),都呈現出這段期間百老匯音樂劇不斷創新的特色。雷歐納德.伯恩斯坦(Leonard Bernstein) 的作品更呈現出這種創新的特色,作品包含在1956 年推出,一開始不是很成功,因此經過多次改編的實驗劇「憨第德」(Candide),及曠世劇作「西城故事」(West Side Story)。「西城故事」演出的總場次雖然不像同時期其他著名作品多,但是因為其豐富、活潑的歌曲及舞 蹈,在 1950 年代成為故事音樂劇的重要作品,且其所發揮的影響力是巨大的。

科特.威爾(Kurt Weill)在 1940 年代繼續活躍於百老匯,許多深具創意的作品一直到最近才慢慢為人所了解。威爾(Weill)的作品偏重於歌劇(opera),其中包含  1947  年推出、描述紐約出租公寓的「街景」(Street Scene)及 1949 年推出、讓黑人演員得到大量表演機會的「在繁星中迷失」(Lost in the Stars)。「在繁星中迷失」係改編自佩頓(Paton)的「為所愛的國家哭泣」(Crythe Beloved Country),描述南非種族歧視。威爾(Weill)也和冷那(Lerner)合作,在 1948年推出「愛的生活」(Love Life),這是一齣描述美國本世紀婚姻的音樂劇。冷那(Lerner)也和作曲家弗德瑞克.勞威(Frederik Loewe) 合作,在 1947 年推出「南海天堂」(Brigadoon),後來兩人又在 1956年推出、於 1964 年拍攝成電影的「窈窕淑女」(My  Fair  Lady),及 1960 年推出、於 1967 年拍攝成電影的「燦爛繁華境界」(Camelot),這個時期最後推出的作品是由羅傑斯( Rodgers )和漢姆斯坦(Hammerstein)合作、於 1959 年推出、1963 年拍攝成電影的「真善美」(The Sound ofMusic)。

1950 年代英國倫敦西區的音樂劇大都改編自美國的音樂劇,其中最有名的是 1952 年推出的「茱蒂的愛」(Love from Judy),這齣戲改編自美國作曲家修.馬丁(Hugh Martin)的作品,由兩齣小型戲劇組成,但上演的總場次卻很傲人。茱利安.史萊德(Julian Slade) 的「沙拉的日子」(Salad Days)是一齣雅緻的英國作品,雖然在倫敦上演五年,但並未推向國際舞台。這個時期的音樂劇,音樂及舞蹈係用引導劇情的發展,與過去相較之下,音樂及舞蹈就更為重要。雖然一般將「奧克拉荷馬」(Oklahoma)視為音樂喜劇邁向音樂劇的分界點,但他只是一個標記而已,並非音樂劇的各種特性都由其創造。「奧克拉荷馬」中的各種創新構想,例如,開場時不用合聲、改用獨唱, 以芭蕾舞呈現心中想法,藉由音樂引導人物的更動等,其實以前就有人用過,不過,「奧克拉荷馬」讓大家注意到這些創新的構想,此外,「奧克拉荷馬」取材自美國民俗、特有的美國味道正好碰到第二次世 界大戰,及經由廣播節目、唱片的大量傳播,都是促進這齣戲受到歡 迎及成功的因素之一。

唱片、廣播及電影幫助許多 1940 及 1950 年代的音樂劇成為經典作品。1920 及 1930 年代音樂劇中的樂曲最後大都只是成為某位爵士及流行歌手的代表作,但 1940 及 1950 年代音樂劇的樂曲大都以原來的方式呈現,這要感謝 1948 年長時間(long playing)唱片的發明,使音樂劇中的全部樂曲可以在一張唱片上錄製完成,因此,這個時候開始,我們即使不去戲劇院現場,也可以經由百老匯的冠軍銷售唱  片,欣賞到「窈窕淑女」(My Fair Lady)的樂曲。利用唱片完整記錄原曲的方式使音樂劇的傳播打破了地域及疆界、演出的總場次也節節升高(「窈窕淑女」在百老匯總共上演了 2717 次),此外,百老匯音樂劇也開始在其他城市演出,受到紐約以外民眾的歡迎。除了唱片之外,1950 年代收音機及電視開始大幅報導及宣傳,也使欣賞音樂劇的觀眾急速增加。

舞蹈在這個時期的音樂劇中也越來越重要,並成為劇情的一部 份,「奧克拉荷馬」(Oklahoma)、「在鎮上」(On the Town)及「旋轉木馬」(Carousel)中都可以看到芭蕾舞,這迫使導演必須兼具編舞的能力。樂器方面,1940 年及 1950 年代早期,管絃樂團仍是音樂劇的基本架構之一,不過,如同唐.渥克(Don Walker)在「吻我,凱蒂」(Kiss me, Kate)中所採用的管絃樂團,弦樂器慢慢減少,簧管及銅管樂器增加。這個時期麥克風仍停留在簡單的階段,1947 年「安妮拿你的槍」(Annie Get Your Gun)在倫敦最大劇院中上演的時候,全場總共只用三支麥克風,因此,管絃樂團如何配合就非常重要。一直


到 1950 年代末期,舞台上才開始大量採用麥克風,電吉他也開始出現在樂隊中。


第四節 1960-2002 年

1960 年代音樂劇作家出現世代替換的現象,法藍克.羅瑟(Frank Loesser)在百老匯的最後一齣作品是贏得普立茲獎(Pulitzer Prize) 的「如何不勞而獲」(How to succeed in businessw/o really trying)。艾得樂(Adler)及羅斯(Ross)-羅瑟(Loesser)的門徒,在 1955 年羅斯英年早逝之後終止了過去良好的合作關係。理查.羅傑斯(Richard Rodgers)最後一齣成功的音樂劇是 1959 年推出、1965 拍攝成電影的「真善美 」( The   Sound   of   Music ),之後他沒有和漢姆斯坦

( Hammerstein )合作的作品都沒有能受到歡迎。漢姆斯坦(Hammerstein)在 1960 年去世,科爾.波特(Cole Porter)在 1965 年去世,艾爾文.柏林(Irving Berlin)雖然活到二十世紀末,但是他最後的一部作品是 1962 年推出、非常平庸的「總統先生」(Mr. President)。1960  年以前即成名、並穿越到這個時期的少數作曲家之一是朱爾.史坦(Jule Styne),這個時期他最主要的兩部作品是 1959年推出、由桑坦(Sondheim)作詞的「吉普西」(Gypsy)及 1961 年推出、1968 年拍攝成電影的「有趣的女孩」(Funny Girl)。

這個時期的主要作曲家包含查理斯.史特勞斯( Charles Strouse)、席.寇爾曼(Cy Coleman)、傑瑞.赫曼(Jerry Herman)及約翰.坎得(John Kander),這些人的影響力可以說一直延續到二十世紀末。史特勞斯(Strouse)在撰寫音樂劇「再見,博蒂」(Bye ByeBirdie)(1960 年推出、1963 年拍攝成電影)之前,已經是一位很有名的流行音樂作曲家。「再見,博蒂」的場景及部份音樂都取材自當 時的搖滾音樂。山米.小戴維斯(SammyDavis jr)在 1964 年推出的作品「黃金男孩」(Golden Boy),及 1977 年推出、1982 年拍攝成電影的「安妮」(Annie)也效仿這種方式。「安妮」上演很久,改編自卡通影片「小飛象」(Little Orphan Annie)。寇爾曼(Coleman)第一齣成功的作品是 1959 年推出的「野貓」(Wildcat),但最有生氣的作品應該是 1966 年推出、1969 拍攝成電影的「為善最樂」(Sweet Charity)。「為善最樂」的樂曲取材自當時的流行及爵士音樂。

寇爾曼(Coleman)作品的特徵是取材廣泛、每件作品的風格都不一樣,例如,1978 年推出的「在二十世紀」(On the Twentieth Century)屬於輕鬆活潑的歌舞雜劇(vaudeville),1980 年推出的「巴寧」(Barnum)屬於繁音拍子,1989 年推出的「天使城市」(City of Angels)屬於大型的搖擺舞(Swing)。傑瑞.赫曼(Jerry  Herman)的作品風格較少變化、但戲劇性很強,1964 年推出、1966 年拍攝成電影的「我愛紅娘」(Hello, Dolly!)及 1974 年推出的「麥克及瑪貝爾」(Mack and Mabel)都表現出百老匯的樂觀性格,赫曼(Herman)也成為首先描繪美國風俗的人物之一。約翰.坎得(John Kander)的成功是屬於較為偶然的,他和作詞家弗瑞德.艾博(Fred Ebb)合作,1966 年推出、1972 年拍攝成電影的「夜總會」「Cabaret」,及 1975 年推出的「芝加哥」(Chicago),都在劇中巧妙地使用評論及旁白。

其他作家在這個時期也產生了或多或少的影響。雷歐納.巴特(Lionel  Bart) 1960  年推出、1968  年拍攝成電影的「孤雛淚」(Oliver),總共上演 2600 次,創下了倫敦西區的記錄,大衛.漢尼克(David Heneker)1963 年推出、1967 年拍攝成電影的「六便士的一半」(Half a Sixpence)結合了「孤雛淚」(Oliver)的風格,這齣戲也讓流行歌手湯米.史迪爾(Tommy Steele)成名。這兩齣戲雖然都曾在百老匯上演,但只有「孤雛淚」(Oliver)不斷地改編及上演。安東尼.紐利(AnthonyNewley)和萊斯里.布里克斯(Leslie Bricusse) 合作,1961 年在倫敦上演、1962 年在百老匯上演的「將世界停止-我要動身了」(Stop the World-I Want to Get Off),以寓言的方式呈現。


隆.格藍愣(Ron Grainer)1964 年推出的「羅勃特及伊莉莎白」(Robert and  Elizabeth)屬於大膽的輕歌劇(operetta),這部作品提醒大家英國的音樂劇與輕歌劇之間仍有極大的關連性。從艾渥.諾夫羅(Ivor Novello)到安德魯.洛依.韋伯(Andrew Lloyd Webber),每隔一段時間輕歌劇(operetta)就會重新再來,這或許也是英國音樂劇與美國音樂劇不同的地方。

流行音樂與音樂劇分道揚鑣的情形在 1960   年代時更加明顯。

1958 年時,帶有挖苦意味的英國詼諧音樂劇「邦果濃咖啡」(Expresso Bongo)已經成功地使用流行歌曲。1970    年代晚期出現大型音樂劇(mega musical),主要的作家是安德魯.洛依.韋伯(Andrew Lloyd Webber),這種準歌劇(quasi-opera)將高戲劇性的歷史故事情節與激情的流行音樂整合在一起,並通常帶有一點十九世紀的浪漫色彩。

不像同時期倫敦其他作曲家,洛依.韋伯(Lloyd Webber)的作品得到國際性的認同。

與作詞家提姆.萊斯(Tim Rice)合作之下,洛依. 韋伯(Lloyd Webber)第一齣獲得國際性成功的作品是 1970 年發行唱片、1971 年在百老匯上演、1972 年在倫敦上演、1973 年拍攝成電影的「萬世巨星」(Jesus Christ Superstar),這齣戲已經很自信地使用流行音樂及搖滾音樂,這齣大型音樂劇全場大都以歌曲演唱,歌曲中間亦盡量不穿插旁白。接下來較為有名的音樂劇包括洛依.韋伯(Lloyd Webber)的「歌劇魅影」(The Phantom of the Opera),及 1989年由鮑里爾(Boublil)、荀伯格(Schonberg)合作推出的「西貢小姐」(Miss Saigon),這齣戲以越戰為背景,改編自「蝴蝶夫人」(Madame Butterfly)。上述這些戲一開始都在倫敦上演,後來都慢慢在百老匯成為主流戲碼,並上演無數次,這與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美國音樂劇大 舉入侵英國的情形剛好相反。

「後奧克拉荷馬」(Post-Oklahoma)時代的作曲家,例如羅傑斯(Rogers)、漢姆斯坦(Hammerstein)及法藍克.羅瑟(Frank Loesser),他們的作品在這個年代也不斷地重新改編後推出。二次世界大戰前的作品也引起大家的興趣,百老匯於 1983 年重新推出「在你的腳指上」(On your Toes)。英國作曲家諾爾.蓋(Noel Gay)的作品「我及我的女孩!」(Me and MyGirl!),於 1984 年在倫敦、1986 年在百老匯重新推出,並受到大家的歡迎。喬治.蓋希文(George Gershwin)1930 年的作品「瘋狂的女孩」(Girl Crazy)1992 年重新推出,名稱改為「為你瘋狂」(Crazy for You)。

對於音樂劇而言,1960 年代及 1970 年代早期最重要的影響是「概念音樂劇」(ConceptMusical)的發展,「概念音樂劇」的戲劇內容及結構係由作曲家先行思考如何在舞台上表現自己的意念。「概念音樂劇」來自於 1950 年代「導演兼編舞」(director-choreographer)的現象,其中較有貢獻的作曲家是鮑伯.佛斯(Bob Fosse),作品包含「為善最樂」(SweetCharity),及邁可.伯內(Michael Bennett),作品包含「歌舞線上」(A Chorus Line)。

1960 年以後,由於流行歌曲太多及多樣化,音樂劇的歌曲除非歌詞經過改編或換不同的人演唱,否則很難登上流行音樂排行榜,造成這種情形的另外一個原因的是音樂劇不像流行歌曲注重樂器及旋  律的表現,歌詞也不會像流行歌曲不斷地重複,因此不適合喜歡聽流行音樂的聽眾。不過,音樂劇的歌曲也慢慢採用流行音樂的多樣化風格,代表作品包括 1964年推出、描寫猶太人的「屋頂上的提琴手」(Fiddler on the Roof),1993 年推出、採用 1940 年代電影歌曲的「日落大道」(SunsetBoulevard)及具有東方人色彩的「西貢小姐」(Miss Saigon),到了 1990 年代,音樂劇幾乎採納任何形式的音樂。

音樂劇中所使用的樂器由過去的傳統弦樂、木管及銅管樂器,慢 慢轉為以簧樂器及銅管樂器為中心,輔以打擊樂器及電吉他,並組成 一個大樂團。大樂團的表演效果藉由麥克風的改良進一步提升,其中包括可以使舞台覆蓋效果較佳的浮動式麥克風(float microphone)及看不到的無線麥克風。合成樂器在 1970 年代開始使用,原來僅是為了產生一些奇怪的聲音,目前則已經大量使用,主要用來取代弦樂  器,並可在演出人員少的時候狀大聲勢。此外,為了維持一定的聲音強度,經常使用預錄錄音帶取代演唱者的現場演出,或預先錄製樂團的音樂。

在 1930~1950 年之間,常常可以看到音樂劇拍成電影,自 1960 年以後,由於電影經常重新編寫歌詞及歌曲,因此重新搬上舞台的音 樂劇為了迎合觀眾的口味,也沿用電影中的歌曲,這對於音樂劇的重 新上映有相當的幫助。1990 年之後,電影改編成音樂劇的情形進一步包含了卡通,迪士尼在 1994 年的作品「美女及野獸」(Beauty and the Beast)及 1998 年的作品「獅子王」(The Lion King)更適合家庭中所有的觀眾欣賞,這是音樂劇所做不到的事情。



第五節 台灣的音樂劇

百老匯音樂劇發展了五十年以上,而台灣加入這項創作卻還不到 十年。蘭陵劇坊雖在1980 年推出「荷珠新配」,嘗試將音樂、戲劇和舞蹈融合在一起,不過,果陀劇場在 1995 年所推出的「大鼻子情聖- 西哈諾」(梁志民導演、陳樂融作詞、張弘毅作曲),才算是製作比較完整的音樂劇,甚至有第一齣中文音樂劇之稱。不久,果陀劇場又推 出以莎士比亞名劇「馴悍記」改編而成的「吻我吧!娜娜」(張雨生 作曲),不過,故事背景改為現代,其音樂曲風和現場的熱舞符合其副標題「搖滾歌舞劇」。果陀劇場也改編義大利導演費里尼的電影作品「卡碧莉亞之戀」,並改稱為「天使不夜城」,這是一個心地善良妓女的故事,她認為真正的愛情終會降臨,好不容易遇見一個似乎可以 託付終身的對象,誰知道最後仍舊希望落空。這個作品因為音樂、舞 蹈和製作都是由專業人員負責,加上蔡琴優美的歌聲及許多充滿感性的戲劇演出,成為台灣音樂劇近年來最重要的代表作之一,甚至在2001 年還前往大陸演出,備受讚譽。

綠光劇團與果陀劇場相較之下,綠光劇團的作品以自創及改編戲曲故事為主。其中「都是當兵惹的禍」改編自戲曲故事「秋胡戲妻」, 作曲陳揚在此作品中加入了許多京劇的音樂元素。綠光劇團的另外一齣作品「領帶與高跟鞋」則是以幽默輕鬆的方式來描述辦公室的生活百態,此劇在 1996 年曾在大陸演出,獲得學界及觀眾的高度肯定。

音樂劇提供觀眾視覺感官的娛樂,只要人們對於這種藝術形式有所期待,台灣的音樂劇肯定會繼續蓬勃發展。

 

補充資料:

百老匯音樂劇歷史

 

 

入門必看八部音樂劇

 

音樂劇入坑指南 - 一部一首歌

 

 

如何用一首歌讓你入坑音樂劇(英語篇)

 

 

如何用一首歌讓你入坑音樂劇(法語篇)

 

 

如何用一首歌讓你入坑音樂劇(德奧篇)

 

開卷蹦藝術.享受美好閱讀時光

☕️一杯咖啡.一點心意.支持蹦藝術☕️

 

各類合作提案,聯繫方式:

*手機:0917.670.518 
*Line:https://line.me/ti/p/LB1ro0P0AU
*E-mail:jenpin888@gmail.com

【BON音樂】音樂中的波蘭魂~鋼琴詩人蕭邦魅力全解析

【BON音樂】音樂中的波蘭魂~鋼琴詩人蕭邦魅力全解析
The beauty of Chopin 2023

– 資訊整理共享於網路,一起欣賞音樂與藝術之美 –
蹦藝術 | BONART


蹦藝術X新北市立圖書館總館

當蹦藝術遇上蕭邦❤️

 

主講人:林仁斌(資深古典音樂導聆人)

 

講座介紹

若問誰是全世界最知名的波蘭音樂家,毫無疑問地,鋼琴詩人蕭邦若稱第二,江湖上絕無人敢稱第一。

一生中幾乎只致力於鋼琴作品創作的蕭邦,20歲離開故鄉波蘭華沙,一輩子未再踏回故土;他的音樂創作曲種豐富且繁多,音樂優美旋律動聽,無論從小品到大作,每每扣人心弦而令人悵然落淚,更充滿深刻而純正的波蘭魂~

本場講座中將由蹦藝術執行長,超人氣音樂欣賞名家林仁斌,為您帶來滿滿三小時蕭邦人生故事到樂曲賞析,全方面地解析蕭邦音樂中的無盡魅力,您絕對不容錯過~

 

主題:音樂中的波蘭魂~鋼琴詩人蕭邦魅力全解析 / 林仁斌

時間:112/2/12(日) 13:30-16:30。

地點:總館3樓演講廳。(板橋區貴興路139號3樓)

講者:林仁斌(旅法長笛演奏家.音樂欣賞名家.超人氣專業導聆人/蹦藝術 Podcast節目製作主持人演奏、指揮、撰文、演講與音樂攝影之全方位音樂家。)

對象:一般民眾。

報名:無需報名,歡迎自由入座。

電洽:(02)29537868#8003(林小姐)

※主辦單位保留異動之權利,詳細說明及活動資訊以官網公告為準。


風靡全球的音樂家.鋼琴詩人蕭邦

「鋼琴詩人」蕭邦(Frédéric François Chopin, 1810-1849)一生創作之作品,多以鋼琴曲為主,並且在鋼琴技巧演進史上佔有極重要的地位,故得名「鋼琴詩人」。

 

這是蕭邦❤️

幻想即興曲

https://youtu.be/Gy5UHK4EeM8

 

華麗大圓舞曲 op.18

https://youtu.be/LG-E4PVGQSI

 

夜曲 op.27 No.2

https://youtu.be/0PqWO3HQxeg

 

日劇《101次求婚》😆

https://youtu.be/jFv9GJzHxgI

 

Chopin Waltzes, Op.64 N°1 & 2

https://youtu.be/8sblAhm1SnI?t=5

 

周杰倫:《不能說的秘密》鬥琴片段

https://youtu.be/NNUzJ2rhw2k


照片為1849年,蕭邦於人世間最後一張照片:

「鋼琴詩人」蕭邦(Frédéric François Chopin, 1810-1849)
「鋼琴詩人」蕭邦(Frédéric François Chopin, 1810-1849)

 

蕭邦在鋼琴樂曲中有著多樣性的創作能力,並對於許多曲式的創作,有著劃時代的創新突破與重要地位。


蕭邦與他出生的年代

(基本資料整理於網路與維基百科,並附上超連結方便檢索)

1810年,就在「音樂神童」莫札特過世的19年之後,蕭邦出生於波蘭

蕭邦出生的年代,波蘭已被俄羅斯帝國普魯士哈布斯堡帝國瓜分,不復為統一主權國家(可參見維基百科:瓜分波蘭)。

 

下圖:三國瓜分波蘭示意圖:

綠色 為奧地利得到的領土
青色 為普魯士得到的領土
紅色 為俄國得到的領土;

由深到淺,依序為第一、二、三次瓜分。

 

蕭邦的母親是波蘭人,父親尼古拉·蕭邦(1771年—1844年)是波蘭籍法國人,原本居住在洛林的一座從父輩繼承下來的葡萄園,1787年移居波蘭並加入波蘭籍,參加過 1792年的俄波戰爭和 1794年的科希丘什科起義。蕭邦的父親也得到了在中學教授法語的工作。一家人於 1810年搬到華沙。

蕭邦在波蘭被視為神童,1816年 6歲的時候開始學習鋼琴,相繼由他的姐姐和母親教授鋼琴演奏技巧。蕭邦 7歲便能作曲,與莫札特相同,從小就展現出驚人的音樂天賦:他的第一首作品 B大調和 g小調波蘭舞曲創作於 1817年(7歲),在華沙他被獲譽為「莫札特的繼承人」、「莫札特第二」。

1818年,8歲的蕭邦在一次慈善音樂會上演奏了阿達爾伯特·吉羅維茨的作品,這是蕭邦的第一次登台演奏,從此躋身波蘭貴族的沙龍

 

學生時期

畫家 Eliza Radziwiłłówna 繪製 1826年正在彈鋼琴之蕭邦
Fryderyk Chopin at the piano, 1826

畫家 Eliza_Radziwiłłówna 繪製 1826年正在彈鋼琴之蕭邦(Fryderyk Chopin at the piano, 1826)
圖解:畫家 Eliza Radziwiłłówna 繪製 1826年正在彈鋼琴之蕭邦(Fryderyk Chopin at the piano, 1826)

 

四個創作階段
一般常依蕭邦的生命歷程,將他的創作分為四個時期:
第一時期:少年時期至離開波蘭(1810-1830)
第二時期:維也納時期(1830-1831)
第三時期:巴黎生活時期(1831-1839)
第四時期:人生後期(1839-1849)

蕭邦的青春演奏記錄

蕭邦 1826年(16歲)秋天進入華沙音樂學院就讀,追隨波蘭著名作曲家~也是音樂院院長 約瑟夫. 艾爾斯納(Jozef Elsner, 1769 – 1854)學習音樂理論與作曲,艾爾斯納非常欣賞這名年青的學生,在他的評鑑欄上寫下「非凡的天賦」和「音樂奇才」等評語,據說艾爾斯納從不要求或指示蕭邦該如何作曲,只是順其自然讓蕭邦擁有自由發揮的空間,華沙音樂學院後來被併入華沙大學,蕭邦也就變成華沙大學最傑出的校友之一。

 

華沙大學波蘭語Uniwersytet Warszawski),波蘭最大的大學,被《泰晤士高等教育》於2006年評為世界500強大學之一,2007年被波蘭報紙評為波蘭最好的高校。2016年英國泰晤士大學排名將華沙大學列為「歐洲最好的100所大學」中,並將其列為第61位。

(基本資料整理於網路與維基百科,並附上超連結方便檢索)

19世紀的華沙大學

 

1828年 9月,蕭邦也因為其父執輩友人:動物暨昆蟲學家賈洛基(Feliks Jarocki, 1790 -1865)來訪而大大地拓展了他的眼界。

賈洛基當時欲前去柏林參加一場科學研討會,因此與他同行的蕭邦也得到一個難得的旅遊經驗:他觀賞了由著名義大利指揮家史邦提尼(Gaspare Spontini)所指揮演出的歌劇以及數場音樂會的機會,也在德國見到音樂家柴爾德(Carl Friedrich Zelter, 德國作曲家)與知名作曲家孟德爾頌等樂壇菁英。

結束行程返回華沙途中,蕭邦旅途之中認識了當時波滋南大公國(Grand Duchy of Poznan)的統治者瑞德滋威爾王子(Prince Antoni Radziwill),瑞德滋威爾王子同時亦是位頗有才華的作曲家和大提琴演奏者,相當愛好音樂。

蕭邦傑出的音樂才華讓同為音樂家的王子非常喜愛,後來 1829年 5月,瑞德滋威爾王子慷慨地支付蕭邦全家至華沙旅遊的旅費。並於 10月份再次邀請蕭邦至王子於 Antonin的別墅作客並舉行音樂會演出。為了回報王子的慷慨,蕭邦創作了一首 C 大調大提琴與鋼琴波蘭舞曲(Polonaise for Cello and Piano, in C major, Op.3),獻給王子與其擅長演奏大提琴的女兒 汪達(Wanda)作為回報。

下方畫作,即為波蘭畫家 Hendrik Siemiradzki 於 1887年繪製,重現了 1829年 蕭邦於瑞德滋威爾王子皇宮中演奏之記錄:(Chopin Playing the Piano in Prince Radziwill’s Salon)

1829, Chopin Playing the Piano in Prince Radziwill’s Salon | Hendrik Siemiradzki Oil painting 1887

 

蕭邦:C大調前奏與華麗大波蘭舞曲(馬友友演奏)
Introduction and Polonaise brillante in C major, Op. 3

https://youtu.be/0MDiqS63b94


年輕鋼琴演奏家.誕生

1829 年夏天,蕭邦自華沙音樂學院畢業,便以鋼琴家身份首度於維也納風光登臺舉辦了二場鋼琴音樂會,獲得如潮的佳評。

結束演出後,9月份回到華沙後,由於當時鋼琴演奏家普遍於音樂會上彈奏自己創作的協奏曲,於是蕭邦決定立即著手創作鋼琴協奏曲。

1829年年底,蕭邦在寫給友人的信中曾提到:「非常可悲的,我似乎發現了我的理想對象。這半年來我雖然幾乎每晚都夢見她,卻從未曾和她說過一句話。我就是在想念她的這段期間,寫下了此闋協奏曲的慢板樂章(甚緩板Larghetto)。」由此可見這個樂章充滿著蕭邦對初戀情人的思慕,這位夢中情人就是就讀華沙音樂院聲樂科的學生 康絲丹采‧葛拉德可夫絲卡(Konstancja Gladkowska, 1810-1889)

 

第二號鋼琴協奏曲

獻給初戀情人的鋼琴協奏曲

蕭邦與暗戀對象 康絲丹采

1829年12月,蕭邦於華沙鉅商俱樂部(Warsaw Merchant’s Club)首演他所作的第二號 f小調鋼琴協奏曲(Piano Concerto No.2, in F minor, Op.21)。之後再於 1830年 3月 17日,在華沙國家劇院由蕭邦擔任鋼琴主奏再次演出。

 

蕭邦 f小調第二號鋼琴協奏曲 作品21
Chopin Piano Concerto No.2 in F Minor,Op.21

第二樂章 II. Larghetto  甚緩板

簡說

第二樂章以降A大調寫成,而這個樂章的寫作動機則來自蕭邦的初戀情人,一位年輕的華沙音樂院聲樂科學生康絲丹采‧葛拉德可夫絲卡(Konstancja Gladkowska, 1810-1889),一如蕭邦對他的友人所說「不幸的是我似乎已找到了我的理想,對她我已是全心對待,雖然六個月來我每晚都夢見她,但並未和她說過半句話,這首協奏曲的慢板樂章題獻給對她的所有回憶。」此樂章的演奏形態以類似夜曲的形式,在簡單、搖曳式的伴奏下唱出如詩般充滿情感的旋律,展現出蕭邦初戀的美麗情緒,而這如夢般寧靜的氣氛,在中段的戲劇化轉折,展現出更強烈的氛圍,不久再趨平靜,最後結束在平靜尾奏之中。

 

齊瑪曼動人而深情之第二樂章錄音:
Krystian ZIMERMAN,Pianist and conductor (1999)

 

音樂欣賞

2015’蕭邦鋼琴大賽首獎 趙成珍 2018年現場  Live’
Chopin Piano Concerto No.2 in F minor Op. 21
2018.08.14 Concert in Konzerthaus, Berlin European Union Youth Orchestra
Conductor: Gianandrea Noseda

 

蕭邦全部協奏作品整理

筆者將蕭邦所有與管弦樂團協奏作品,依作品編號列出:
蕭邦:莫札特歌劇《唐‧喬望尼》「讓我們手牽著手」主題變奏 op.2
蕭邦:e小調第一號鋼琴協奏曲 op.11
蕭邦:波蘭民謠大幻想曲 op.13
蕭邦:克拉科維亞克舞曲 op.14
蕭邦:f小調第二號鋼琴協奏曲 op.21 
蕭邦:流暢的行板與華麗大波蘭舞曲 op.22

蕭邦第一號鋼琴協奏曲

e小調第一號鋼琴協奏曲(Piano Concerto No.1, in E minor, Op.11)則於之後的 1830年 10月11日在華沙市政廳首演,同場音樂也邀請到他所愛慕的 康絲丹采‧葛拉德可夫絲卡擔任其他節目的演唱。而蕭邦自始自終,都無法說出他對康絲丹采的愛慕,直至他後來離開波蘭為止。在此時期蕭邦也開始譜寫他的第一套鋼琴練習曲 op.10(Etudes op.10, 1829 – 32)。

 

蕭邦共創作了兩首鋼琴協奏曲,第一號 e小調與第二號 f小調。

有趣的是,這兩首作品之完成時間正好與編號相反,原因其實是出版時間之緣故:

曲名 寫作完成年份 出版年份
第一號鋼琴協奏曲 1830 1833
第二號鋼琴協奏曲 1829 1836

 

由上表可見:第一號完成時間為 1830年,出版年份為 1833年,第二號完成時間為 1829年,出版年份為 1836年。雖然第二號之創作時間較第一號早,但因出版年份關係而有了新順序。多年來學界雖已考據清楚,但尊重此一既定結果,不要重新更改順序。(音樂史上亦有許多作曲家有創作與出版年份之順序之問題,例如:貝多芬、孟德爾頌等等)

e小調第一號鋼琴協奏曲雖名為「第一號」,但實際上是蕭邦寫過的鋼琴與管弦樂團作品中最晚創作的一首。

此曲題獻給當時他所崇拜的當代法國鋼琴家卡克布蘭納(Frèdèric Kalkbrenner, 1785- 1849),首演由蕭邦之老師 – 華沙音樂學院院長艾爾斯納指揮,蕭邦自己擔任鋼琴主奏部份。

寫作第一號鋼琴協奏曲時蕭邦才19-20歲,剛從華沙音樂院畢業,因此這首協奏曲在各方面,都有著古典時期協奏曲的傳統特色有許多相似之處。 由於此曲的技巧艱困而華麗,多年來始終被譽為蕭邦最為光輝燦爛的大型音樂創作之一。

 

第一號鋼琴協奏曲 特色解說

三樂章曲式分別為:

I. 奏鳴曲快板曲式(Concerto – Sonata form)
II. 二段體型式(Binary form)
III. 輪旋曲式(Rondo), 依循古典時期相同之 快-慢-快 三樂章架構

三樂章 拍號為 3/4、4/4、2/4,為傳統節奏設定型態,未多做出更多變化。
協奏曲之管弦樂團編制採古典時期常用之兩管編制:除獨奏鋼琴外,長笛、雙簧管、單簧管,低音管等木管樂器各兩部。四部法國號、兩部小號、一部低音號、定音鼓、弦樂五部。
三樂章調性為 e小調、E大調、E大調。 樂章之間採取「平行大小調」設定,屬於傳統用法。

 

當年蕭邦於波蘭華沙市政廳首演此曲時(1830 年 10 月 11 日),也是他告別祖國的最後演出~離開波蘭之後,蕭邦就不曾再寫作大型與管弦樂團之協奏作品,因此第一號鋼琴協奏曲是蕭邦離開波蘭前的最後大型作品。

結束第一號鋼琴協奏曲首演音樂會後,蕭邦便整理行囊,離開故鄉波蘭,出發前往維也納。

 

第二樂章 特色解說

第二樂章標題為「浪漫曲」(Romance),形式為「二段體型式」(Binary form),也是 19世紀浪漫主義音樂時期 (Romanticism period) 鋼琴獨奏曲大多採用或作為擴充之曲式。

在蕭邦於 1830年 6月所寫的信件中,曾提到他對第二樂章之感受:「…這首 E大調的慢板樂章具有浪漫、寧靜、有點憂鬱的情緒在其中,好像正在凝視著某一處般,咀嚼許多幸福的回憶;有點像在春天的夜色中,沐浴在月光下的冥想與沉思……這正是弦樂加上弱音器的最好時機。

而樂團前奏結束後,獨奏鋼琴之寫作方式,蕭邦就以類似「夜曲」的主旋律+分解和弦,創作出他心中「在春天的夜色中,沐浴在月光下的冥想與沉思」的鮮明感受。

 

第二樂章 鋼琴第一樂句譜例:

 

樂曲架構

主題/段落 調性/和聲 小節數
第一段落 A 管弦樂導奏 E 1- 12
樂句 a I 13- 22
樂句 b1 V 23- 30
樂句 b2 V 31- 45
小尾奏 —– 46- 53
第二段落 B 樂句 a’ E( I ) 54- 63
樂句 c c#( i ) 64- 71
樂句 b1’ c#( v ) 72- 79
樂句 b2’ C#( V ) 80- 94
小尾奏 —- 95- 100
第三段落 A’ 裝飾奏 —- 101- 104
樂句 a’’ E( I ) 105- 113
尾奏 I 114- 126

 

第二樂章 譜例音樂欣賞:

 

版本欣賞

2005’蕭邦鋼琴大賽首獎 Rafał Blechacz 演奏
第二樂章:Larghetto

https://youtu.be/qAz7rMIOfyI

 

蕭邦第一號是每一位鋼琴家幾乎必彈的曲目,挑選筆者喜愛之版本與大家一同分享

阿格麗希 2010年 Live' 現場版
Jacek Kaspszyk, conductor 
Martha Argerich, piano 
Sinfonia Varsovia Orchestra 

https://youtu.be/gV_x_QY1P5c?t=1268

 

齊瑪曼獨奏/指揮 DG版

Piano&Conductor: Krystian Zimerman
Orchestra:Polish Festival Orchestra


依依不捨離開故鄉,別離曲是最佳寫照

蕭邦於 1830年底離開波蘭,在抵達巴黎之前,於維也納住了幾個月(1830年11月~1831年9月)。但當時社會背景波蘭正面臨與俄羅斯戰爭之緊張態勢,而奧地利政治採親俄立場而敵視波蘭與波蘭人,故蕭邦在短期居住之後,決定前往巴黎發展。

 

練習曲 op.10 No.3《離別曲》

https://youtu.be/bwXvroy1FS0

 

愛國鋼琴家.蕭邦

1831 年9月11日,華沙難逃被俄羅斯統治的命運:波蘭戰敗淪陷僅三天后,蕭邦抵達巴黎。

在旅途經過德國斯圖加時,蕭邦已聽說波蘭起義已被鎮壓。再沒有什麼比他此時創作的《革命練習曲》更能描繪出心中的憤恨心情了...

練習曲 op.10 No.12《革命》

https://youtu.be/7VWHBHeNrg4


流暢的行板與華麗大波蘭舞曲

蕭邦著名的《流暢的行板與華麗大波蘭舞曲》op.22,其中《華麗大波蘭舞曲》創作於停留維也納時期,時間約為 1831年7月間完成~這也是他人生中最後一首為鋼琴與管弦樂團創作之大型音樂作品。

此曲序奏部分 -《流暢的行板》,則是蕭邦之後於1834年在巴黎完成。

1836年蕭邦將《流暢的行板》與《華麗的大波蘭舞曲》合併出版。而且蕭邦更在 1835 年 4 月 26 日,由巴黎音樂家 François Habeneck 安排下,於巴黎指揮音樂院管弦樂團舉行首演,這也是蕭邦人生中唯一親自演出此曲。

體力與彈奏力度不適合大型音樂會的蕭邦,更加能夠在屬於朋友之間親密的沙龍音樂會上表現自已,也因為他個性不喜歡面對售票大型音樂會之壓力,故人生中其實鮮少真正舉辦大型公開演出。

 

精彩版本欣賞
齊瑪曼於 1975年蕭邦鋼琴大賽現場演奏 Live’ 版本

 

2000年金牌獎得主李雲迪於當年蕭邦鋼琴大賽現場 Live’版本

 

特里弗諾夫於 2010年蕭邦鋼琴大賽 現場實況 Live’
Daniil Trifonov – Chopin Conpetition Live’ (second stage, 2010)


音樂欣賞

電影 ⟪戰地琴人⟫(Pianist)之片尾,採用了蕭邦鋼琴與管弦樂團樂曲音樂會實況,這首令人振奮的音樂,就是 bE 大調 流暢行板與華麗大波蘭舞曲。


在 1831年 9月,蕭邦終於來到了巴黎。

19世紀的巴黎,在法國大革命後的開明思潮影響下,巴黎儼然是歐洲的音樂之都,更吸引許多的文學家、畫家及音樂家都在此聚集,藝術領域一片欣欣向榮,人文薈萃。

蕭邦也逐漸於巴黎認識許多音樂家與文學家、藝術家等等:例如白遼士(Hector Berlioz, 1803-1869)、 李斯特(Franz Liszt, 1811-1886)、孟德爾頌(Felix Mendelssohn Bartholdy, 1809-1847)、 塔爾貝格(Sigismond Thalberg, 1812-1871)、費迪南•希勒(Ferdinand Hiller, 1811-1885), 文學家繆塞(Alfred de Musset, 1810-1857)、巴爾扎克(Honoré de Balzac, 1799-1850)、 海涅(Christian Johann Heinrich Heine, 1797-1856)、喬治•桑(George Sand, 1804-1876) 和畫家德拉克洛瓦(Eugène Delacroix, 1798-1863)等等,豐富了他的人生與音樂生命。

之後的蕭邦活躍於巴黎藝文圈,與上流社會的藝術菁英份子們有著許多交流:與李斯特的結交認識,彼此欣賞仰慕對方的音樂(XD);與孟德爾頌巡迴演出於德國北部萊茵蘭Rheinland)地區:

德國北部萊茵蘭 (Rheinland)地區

 

孟德爾頌也為蕭邦介紹當時定居於萊比錫的舒曼夫婦。

 

蕭邦的鋼琴

之後蕭邦也結識了鋼琴製造商卡米爾·普萊耶(Camille Pleyel),兩人一起造訪倫敦演奏旅遊,卡米爾·普萊耶成為蕭邦的好友,無論蕭邦在何處,皆為為蕭邦訂製鋼琴。

Pleyel N° 11265

蕭邦的鋼琴(Chopin's Pleyel N° 11265)

 

下面這架琴根據是Pleyel 公司的詳細記錄顯示,這架編號為13819的鋼琴於1847年1月25日開始製作,一年後於1848年1月8日完成並提供給蕭邦,並提供他於1848年4月從巴黎帶到英國,進行人生中最後一次巡演使用:蕭邦在倫敦的整個樂季都在多佛街梅菲爾的住處使用它(當年他在英國Gore House舉辦了他的第一場倫敦音樂會)

A Louis Philippe rosewood grand pianoforte with foliate tapering legs, by Ignace Pleyel, Paris, 1847-8. The detailed records of the Pleyel firm show that this instrument No. 13819 was begun on 25 January 1847, completed a year later on 8 January 1848 and supplied to Frederic Chopin. It was almost certainly the newly received piano Chopin mentions in a letter of 11 February 1848. Plaque on nameboard: 'Ignace Pleyel and Companie, Facteurs de Pianos No. 20,. Rue Rochechouart, Paris. Medailles d'Or 1827, 1834, 1839 et 1844'. The Pleyel ledgers confirm that it was the piano Chopin brought to England from Paris in April 1848, and the composer used it throughout his London season in his lodgings on Dover Street Mayfair. He gave his first London concert on it, a private evening in Gore House.

 

photo: Waldemar Kielichowski © Institute of Music and Dance, Warsaw

巴黎.第二故鄉

父親也同為法國人的蕭邦,很快就適應巴黎的生活。 他曾於友人的信件中說到:「巴黎是世界上最美麗的城市,這裡讓我覺得心曠神怡,這裡有全世界最好的音樂家和一流的歌劇院。

蕭邦 - 迷人的夜曲

巴黎的最初幾年,蕭邦多半寫作一些如夜曲、圓舞曲及馬祖卡舞曲等具有沙龍性質的音樂,相當受到人們喜愛,可是當蕭邦的名望日盛一日時,他也漸漸失去舉行公開演奏會的興趣。在1835年後,蕭邦只有在 1841 年、1842 年、1848 年舉辦過演奏會,大多數時候他只喜歡在社交場合為朋友們彈奏。

 

蕭邦夜曲

非常特別的432Hz調音版本

https://youtu.be/3mi145S-HfQ

 

有趣話題:

432Hz與440Hz 之爭

442Hz:「喂喂~你們把我放在哪裡了?」(XD)


最知名的《幻想即興曲》

https://youtu.be/Gy5UHK4EeM8

 

與喬治·桑的戀情

(基本資料整理於網路與維基百科,並附上超連結方便檢索)

蕭邦交友廣泛,他的好友包括詩人繆塞巴爾扎克海涅亞當·密茨凱維奇,畫家德拉克羅瓦,音樂家李斯特費迪南·希勒,以及女作家喬治·桑。蕭邦在李斯特家第一次見到了身著男裝、抽著煙的喬治·桑,剛開始並對她無好感,甚至當面問旁人說:「她真的是個女人嗎?」,但隨著喬治·桑對他的追求,蕭邦卻開始對她傾心,兩人談起了一場轟轟烈烈的戀愛。

 

蕭邦與喬治桑的經典肖像畫,畫家德拉克羅瓦繪於1838年

 

1837年蕭邦因為與18歲的瑪利亞·伍德岑斯卡(Maria Wodzińska)一段不幸的戀情,陷入了生活危機,正在這時,他邂逅了比他大6歲的喬治·桑,這使得他又重拾了精神上的信心。

第一眼見到喬治·桑,蕭邦就感受到了她與瑪利亞的截然不同,瑪利亞是個典型的大家閨秀,而詩人喬治·桑看上去卻是十分高傲和極具自我意識。但是蕭邦與喬治·桑的戀情卻是具有傳奇色彩的,一方面,喬治·桑是一個熱情似火的女人,受到許多年輕才俊的男性追求,另一方面,喬治·桑後來銷毀了大部分寄給她的信件,使得人們無法確定蕭邦同她之間的真正關係。

1838年11月喬治·桑帶著她的兩個孩子莫里斯和索朗熱(Solange)前往西班牙馬約卡島度假。而蕭邦也一同前往。蕭邦一生患有肺結核,他也希望溫暖的氣候能夠緩解他的病痛,但是事與願違,莫里斯的病情有了明顯好轉,而蕭邦的肺結核卻因為房間條件差,加上糟糕的天氣,演變成為了肺炎。大約三個月,98天之後蕭邦和喬治·桑離開了馬略卡,這段旅程雖短,但是對蕭邦和喬治·桑都印象深刻~喬治·桑將這段經歷記錄在了她的小說《馬略卡島上的冬天》中。

 

馬約卡島上的蕭邦和喬治·桑

馬約卡島上的蕭邦和喬治·桑(想像圖)

 

前奏曲.病中純妙音樂

於馬約卡島島上養病的蕭邦,反而遇上60年來最長雨季,導致他的氣喘與肺病日益嚴重,養病中的他仍然持續創作,但體力不堪負荷的情況之下,創作短小的前奏曲,似乎更加真實反映出他的身體狀況。雖然這些前奏曲缺乏常見曲式規範結構,亦十分短小(12至90小節),使不少人感到錯愕,但如今看來,這就是作曲家生命中的軌跡。

 

前奏曲 op.28 No.4 e小調
趙成珍 蕭邦鋼琴大賽 第三輪 Live'

https://youtu.be/R-ESEyc9-pI

 

關於《雨滴》

喬治桑曾寫下:「他坐在那邊哭泣,演奏著那令人驚嘆的前奏曲……那天晚上他創作的那首曲子上,滿是雨滴在瓷磚上跳動,但在他的腦海和音樂中,它們已經變成了天堂在他心上跳動的淚水...

 

前奏曲 op.28 No.15 《雨滴》
YUNDI - Chopin Prelude no.15 ‘Raindrop’, op.28

https://youtu.be/tmXjrkdQatw

 

1839年到1843年的夏天,蕭邦都是在喬治·桑位於家鄉諾昂的莊園裡度過的。這些寧靜的日子,蕭邦在此期間創作了大量的作品,其中包括著名的波蘭舞曲《英雄》:

 

音樂欣賞

蕭邦最著名之 《降A大調 英雄波蘭舞曲》op.53(1842)
Chopin: Polonaise “Heroic” op.53 in A flat major
Rafał Blechacz 2005年 蕭邦鋼琴大賽現場 Live’ 版本

 

淺說波蘭舞曲

「波蘭舞曲」(Polonaise)原本就是是一個法語單詞,意思是波蘭語(Polish)。早期是盛行於波蘭貴族之間的舞蹈,後來有傳至民間而有了許多發展與變化。 17世紀時,波蘭民族舞蹈更在整個歐洲傳播,而法國人將所有常見之波蘭舞蹈(Chodzony舞曲, 波蘭快步舞、Chmielowy、Hops dance 等等)全部稱之為歸於「波蘭舞曲」(Polonaise)。 許多的波蘭傳統舞蹈均可再追溯至16世紀或甚至更早。

蕭邦更是為歷來所有作曲家中最知名的波蘭舞曲作家,他所出生的年代波蘭已經為俄國與奧國所併吞侵略,國家不復存在。因此愛國心強烈的他,將對於祖國的熱愛灌注在波蘭舞曲曲式中,畢生共寫作18首波蘭舞曲:其中 ⟪序奏與華麗波蘭舞曲 op.3⟫ 是寫給大提琴與鋼琴,獻給當時波滋南大公國(Grand Duchy of Poznan)的統治者 瑞德滋威爾王子(Prince Antoni Radziwill)、 ⟪流暢的行板與華麗的大波蘭舞曲 op.22⟫ 則是寫給鋼琴獨奏與管弦樂團,其餘 16首波蘭舞曲均為鋼琴獨奏曲。敏感纖細的蕭邦,更加他對波蘭歷史過去的光榮、現況無奈與悲哀及對時局未來的憂鬱,巧妙地融入了波蘭舞曲中,因此更使波蘭舞曲之名發揚光大,進而成為光輝璀璨的音樂作品傳世至今。

 

早期關於波蘭舞蹈之畫作(畫家 Władysław Łoziński, 1843-1914)於 1907年繪。

Korneli Szlegel – source: Władysław Łoziński (1843-1914), “Życie polskie w dawnych wiekach” (“Life in Poland in old times”), 1907, fifth edition, Warsaw 1934

 

波蘭舞曲常見節奏

波蘭舞曲常見節奏

創作波蘭舞曲之作曲家

在古典音樂領域中,除了最著名的波蘭舞曲作曲家蕭邦之外,其實曾經以波蘭舞曲為名寫作音樂作品題材之作曲家還有:

-巴哈(J.S. Bach),舞曲組曲與管弦樂組曲中均可見。
-泰勒曼(G. Ph. Telemann)
-韋伯(C. M. von Weber)
-莫札特(W.A. Mozart)
-貝多芬(L. van Beethoven)
-舒伯特(F. Schubert)
-舒曼(R. Schumann)
-李斯特(F. Liszt)
-柴可夫斯基(P. I. Tchaikovsky)
..等等作曲家 

 

曾經寫過波蘭舞曲之著名作曲家李斯特曾如此形容波蘭舞曲:「當我們聽波蘭舞曲時好像跟前浮現出一些波蘭史冊上所描寫的古代波蘭人形象:結實的體格、開豁的頭腦、深刻而動人的虔誠、豪邁的心胸與騎士精神相結合在波蘭人身上,剛勇的性格早就和情人的矢誠相愛結合在一起…」

 

波蘭舞曲主要特徵

源自十六世紀士兵於列隊行進間所使用的音樂曾用於法國亨利三世(Henri III, 1551-1589)登基為波蘭王之加冕典禮為所有波蘭傳統舞曲節奏中最知名的舞蹈屬於速度中等之 3/4拍慢速舞蹈與源自瑞典之同樣 3/4拍舞蹈「Polska (dance)」相近。常應用於公眾儀式、婚禮或慶典活動上,男女對跳波蘭成年禮舞蹈之一,具有活潑特色的節奏:(請見↓下方節奏譜例)

波蘭舞曲欣賞:

具有歷史傳承之波蘭舞曲

 

延伸音樂欣賞

柴可夫斯基:⟨波蘭舞曲⟩ ~選自歌劇《尤金奧涅金》
Tchaikovsky - Eugene Onegin, Polonaise - Temirkanov

https://youtu.be/k0diQumrDmg


蕭邦和喬治·桑的戀情在1847年畫上了句號,兩人都沒有公開分手的原因。據說可能當時喬治·桑的女兒索朗熱愛上了貧困潦倒的雕刻家August Clésinger,這引發了喬治·桑一家的家庭矛盾,喬治·桑變得非常好戰,當蕭邦得知索朗熱和August Clésinger秘密訂婚的消息後,非但沒有反對,還表現出來贊同,這更使得喬治·桑大為惱火,最終導致兩人分手。


人生中最後一場演出

1848 年 2 月,蕭邦在巴黎舉行最後一場音樂會後接受學生 珍.史特琳(Jane Stirling, 1804-1859)邀請,短暫訪問英格蘭和蘇格蘭但是結束了英國巡迴演出的倫敦音樂會後,其肺結核病情急遽惡化,因此倫敦之行與音樂會也就成為蕭邦最後正式一場演出。

抱病回到巴黎的蕭邦,體力大幅度衰退,已經無法繼續授課和創作。1849 年一整年幾乎無法維持正常教學與演奏,後於 10 月 17 日在位於巴黎凡登廣場之公寓去世,葬於法國拉榭茲神父墓園(Cimetière du Père Lachaise),享年 39 歲。

Chopin’s grave at Père-Lachaise cemetery, Paris

 

最後居住地

蕭邦生前居住之巴黎一區凡登廣場 12號 2樓(12, Place Vendôme),點按↓地圖可進入 Google Map: 

蕭邦生前居住之巴黎一區凡登廣場 12號 2樓(12, Place Vendôme)

最終畫像

病榻臨終前的蕭邦畫像 1849年。

蕭邦病重去世前的最後幾週,他生前蘇格蘭籍的學生以及摯友 Jane Stirling 請波蘭畫家 Teofil Kwiatkowski 繪製的油畫。描繪蕭邦生前於病榻的模樣。當時居住的地點是在巴黎一區凡登廣場12號2樓(Place Vendôme)。

這是一個擁有7間房的公寓,當時經濟狀況貧困的蕭邦其實無法支付這樣的居住條件,因此當時公寓其實是Jane Stirling 承租下來供蕭邦使用。

圖中左二托腮女子,為趕來照顧弟弟的蕭邦姊姊:Ludwika Jędrzejewicz(Louisa, 1807-1855) 。

Chopin on His Deathbed, by Teofil Kwiatkowski, 1849, commissioned by Jane Stirling. Chopin sits in bed, in the presence of (from left) Aleksander Jełowicki, Chopin’s sister Ludwika Jędrzejewicz, Marcelina Czartoryska, Wojciech Grzymała and Kwiatkowski himself.

 

最後的石膏像

 

 

蕭邦之心.波蘭聖十字教堂

蕭邦最後遺言是:「我死後,請把我的心臟帶回去,我要長眠在祖國的地下。」因此,據說姊姊於蕭邦逝世前,從華沙趕到法國,聘用醫生把死後的蕭邦心臟放置於水晶杯裡,以酒密封保存,再秘密躲過俄國衛兵駐守的波蘭邊境(當時波蘭受俄國統治)帶回華沙,藏在地下20多年。後來,終於取得俄國人的同意,放置蕭邦心臟於波蘭聖十字教堂的樑柱中。

 

波蘭聖十字教堂 外觀

 

波蘭聖十字教堂 內部樣貌

 

蕭邦心臟長眠於此柱中

 

1841-44年間的蕭邦鉛筆畫像

 

蕭邦死因.肺結核併發症

蕭邦在1849年10月於巴黎逝世,遺體被葬在拉雪茲神父公墓,這裡也是作家普魯斯特、王爾德和吉姆‧莫里森的安息之地。

當研究人員檢視裝有蕭邦心臟的密封罐時,他們注意到心臟表面覆蓋著一層白色纖維。此外,清晰可見的細微病變跡象,表明蕭邦飽受嚴重的肺結核併發症摧殘。

 

推薦文章:

瓶中之心:蕭邦早逝原因終於發現

 

補充資料

 

 

蕭邦是個大帥哥歐巴❤️

趣味分享以現代3D技術重建蕭邦畫像

 


 

好帥好帥❤️

 


蕭邦鋼琴大賽第一、二輪曲種介紹

夜曲 Nocturne
練習曲 Etude
波蘭舞曲 Polonaise
敘事曲 Ballade
詼諧曲 Scherzo
船歌 Barcarolle
...精彩樂曲精選介紹

 

練習曲

蕭邦的《練習曲,Op.10》初版於1833年,題獻給鋼琴家李斯特,屬於前半部。後半部的《練習曲,Op.25》則於1837年推出,題獻給李斯特的情人瑪麗.達哥特女伯爵。

兩套練習曲均各包含10首曲子,蕭邦融合高度演奏技巧,音樂裡充滿詩意與浪漫語法,樂界普遍認為:「沒有比這些練習曲更純粹的鋼琴音樂了~在這兩套練習曲中,鋼琴的終極本質變成了音樂!」

而由於蕭邦的練習曲完美地結合技術上的挑戰和音樂上的美感,因此風行度歷久不衰,並且經常用作演奏用曲目。浪漫時期開始更是有不少作曲家受到其影響,例如李斯特也創作了多首音樂會練習曲(Concert étude ),將練習曲更加全面提升至藝術層面。

 

蕭邦練習曲全集

op.10

第一部練習曲作品創於1829至1832年間,於1833年發表。當時的蕭邦只有23歲,但是在巴黎已經是一個小有名氣的作曲家,並在當地與李斯特相識。他把此作獻給"他的朋友法蘭茲·李斯特"(à son ami Franz Liszt)。

作品名稱 調式 作品名稱 調式
作品10號,第1首 C大調 作品10號,第7首 C大調
作品10號,第2首 A小調 作品10號,第8首 F大調
作品10號,第3首 E大調 作品10號,第9首 F小調
作品10號,第4首 升C小調 作品10號,第10首 降A大調
作品10號,第5首 降G大調 作品第10,第11首 降E大調
作品10號,第6首 降E小調 作品10號,第12首 C小調

 

op.25

蕭邦第二組練習曲第25號創於1832至1836年,發表於1837年。

作品名稱 調式 作品名稱 調式
作品25號,第1首 降A大調 作品25號,第7首 升C小調
作品25號,第2首 F小調 作品25號,第8首 降D大調
作品25號,第3首 F大調 作品25號,第9首 降G大調
作品25號,第4首 A小調 作品25號,第10首 B小調
作品25號,第5首 E小調 作品25號,第11首 A小調
作品第25號,第6首 升G小調 作品25號,第12首 C小調

 

樂譜版本欣賞

https://youtu.be/2KrVRUHJ21g

Op.10詳細分軌 Op.25詳細分軌
00:00 – No.1

01:59 – No.2

03:23 – No.3 

08:03 – No.4

09:57 – No.5

11:34 – No.6

16:21 – No.7 

17:53 – No.8

20:03 – No.9

22:11 – No.10

24:20 – No.11

27:28 – No.12

30:25 – No.1

33:10 – No.2

34:40 – No.3

36:38 – No.4

38:05 – No.5

42:11 – No.6

44:21 – No.7

49:53 – No.8

51:01 – No.9

52:00 – No.10

56:13 – No.11

59:44 – No.12

 


 

夜曲

於1827至1846年間,蕭邦共創作了21首夜曲,皆為短篇的鋼琴獨奏曲。它們普遍被認為是最優美的短篇器樂獨奏之一,而蕭邦亦被認為在鋼琴家費爾德(John Field, 1782-1837)之後,將夜曲發揚光大的重要作曲家。

蕭邦絕大多數的夜曲,曲式均採用三段體(ABA)並使用單一拍子,在清新動人的旋律中,伴隨著分解和弦與琶音,洋溢著憂鬱動人的情緒。

第1至18首夜曲在蕭邦在生時發表,它們均是以兩首或三首為一組,並依照創作的時間排序。

第19和20首夜曲是蕭邦離開波蘭前的作品,但於蕭邦逝世後才公開發表。

而蕭邦創作第21首夜曲時沒有將此曲題為「夜曲」,但自1870年發表後,便被納入眾多夜曲之一。

有時被稱為Nocturne Oublié的第22首夜曲則可能是偽作。

 

夜曲列表

編號 調 作品號 出版年份 創作年份 旋律 音檔
1 降B小調 Op. 9 No. 1 1833 1830–1832 Chopin Nocturne op9 1a theme.png
2 降E大調 Op. 9 No. 2 1833 1830–1832 Chopin nocturne op9 2a theme.png
3 B大調 Op. 9 No. 3 1833 1830–1832 Chopin nocturne op9 3a theme.png
4 F大調 Op. 15 No. 1 1833 1830–1832 Chopin nocturne op15 1a theme.png
5 升F大調 Op. 15 No. 2 1833 1830–1832 Chopin nocturne op15 2a theme.png
6 G小調 Op. 15 No. 3 1833 1833 Chopin nocturne op15 3a theme.png
7 升C小調 Op. 27 No. 1 1835 1835 Chopin nocturne op27 1a theme.png
8 降D大調 Op. 27 No. 2 1837 1835 Chopin nocturne op27 2a theme.png
9 B大調 Op. 32 No. 1 1837 1837 Chopin nocturne op32 1a.png
10 降A大調 Op. 32 No. 2 1837 1837 Chopin nocturne op32 2a theme.png
11 G小調 Op. 37 No. 1 1840 1838 Chopin nocturne op37 1a.png
12 G大調 Op. 37 No. 2 1840 1839 Chopin nocturne op37 2a.png
13 C小調 Op. 48 No. 1 1841 1841 Chopin nocturne op48 1a.png
14 升F小調 Op. 48 No. 2 1841 1841 Chopin nocturne op48 2a.png
15 F小調 Op. 55 No. 1 1844 1842–1844 Chopin nocturne op55 1a.png
16 降E大調 Op. 55 No. 2 1844 1842–1844 Chopin nocturne op55 2a.png
17 B大調 Op. 62 No. 1 1846 1846 Chopin nocturne op62 1a.png
18 E大調 Op. 62 No. 2 1846 1846 Chopin nocturne op62 2a.png
19 E小調 Op. 72 No. 1 1855 1827-29 Chopin nocturne op72 1a.png
20 升C小調 P 1 No. 16 1870 1830 Chopin nocturne 20 theme.png
21 C小調 P 2 No. 8 1870 1837 Chopin nocturne no. 21 theme.png

 

樂譜版本欣賞(魯賓斯坦演奏)

https://youtu.be/wuL7UC2glJM

詳細樂曲分軌
0:00 - Nocturne No.1, Op.9 No.1

5:28 - Nocturne No.2, Op.9 No.2

9:56 - Nocturne No.3, Op.9 No.3

16:46 - Nocturne No.4, Op.15 No.1

21:08 - Nocturne No.5, Op.15 No.2

25:08 - Nocturne No.6, Op.15 No.3

30:13 - Nocturne No.7, Op.27 No.1

35:54 - Nocturne No.8, Op.27 No.2

42:11 - Nocturne No.9, Op.32 No.1

46:55 - Nocturne No.10, Op.32 No.2

52:45 - Nocturne No.11, Op.37 No.1

59:09 - Nocturne No.12, Op.37 No.2

1:06:05 - Nocturne No.13, Op.48 No.1

1:12:02 - Nocturne No.14, Op.48 No.2

1:19:23 - Nocturne No.15, Op.55 No.1

1:25:05 - Nocturne No.16, Op.55 No.2

1:30:54 - Nocturne No.17, Op.62 No.1

1:37:46 - Nocturne No.18, Op.62 No.2

1:43:08 - Nocturne No.19, Op.72 No.1

 


 

船歌

「船歌」(Barcarolle)之樂曲起源於義大利威尼斯,據說為為船夫所唱的民歌民謠,後來到了浪漫時期,自然也成為作曲家們運用於創作中的素材。

因為船歌迎風搖曳、隨波逐流的特色,大多以6/8拍或12/8拍寫成,屬於「複拍子」節奏。也因為「複拍子」的每一大拍可再細分成三小拍,這樣的節奏更能將水面、風搖曳影的感受更加貼切地描繪出,因此船歌總是充滿了浪漫的情懷。我們可以幻想:當船槳緩緩插入水中,帶有一點阻力地快速地划出水面,這樣「落槳慢,起槳快」的動作,與「複拍子」(碰-恰-恰)的韻律可說是完全相合~因此,這麼迷人的素材,當然也成為鋼琴詩人蕭邦的創作靈感。

在蕭邦創作船歌的1846年,他進入人生最後三年光陰,疾病纏身,身體健康已大不如前;音樂中的許多美妙瞬間,也展現出他柔情似水的一面。音樂架構並不複雜,屬於帶有前奏的「A-B-A」奏鳴曲快板曲式:3小節淡雅精緻的前奏,揭開了樂曲的律動感,鋼琴的左手出兩大拍伴奏音型,帶出了音樂的色彩與速度,而右手精緻、柔美、綿長的旋律,是典型蕭邦音樂之美;中段帶來更多驚喜,如同船隻啟航之後,旅途上一路的全新驚喜與感受,描寫鮮明;此時速度轉快,左手的韻律從兩大拍轉為一大拍,調性也從升F大調轉為A大調,非常精緻。再現之後左手改為八度音的演奏方式,也讓再現部的色彩語音響性更為開闊爽朗~結尾之前的多句即興般的浪漫,更如同在旅途結束前,對於整段旅行的美好回憶,以強奏結束,或許代表振奮的心情與正面積極的陽光態度。

一般在演奏蕭邦的作品時,必須能純熟地掌握住一種特別「彈性速度」(Rubato),不能過多膨脹自我的情緒,也不能過份地依照樂譜節奏而彈,會容易陷入死板的節奏。以《船歌》為例,每個人對於水面搖曳、波光粼粼、微風吹拂的力度以及船隻在水面擺動的幅度,肯定有著不同的想法與體會,鋼琴家們更必須善用「彈性速度」,適當地彈奏出「長樂句」與「短樂句」,才能將個人豐富的想像力與細微的觀察力表露無遺。

如上所述,「彈性速度」必須若有似無、似真似假、一推一拉之間絕不能過度僵化,更無法拿出節拍器計算...唯有將自身情感投注於「彈性速度」,完美地融入音樂律動中,才能完美傳達蕭邦音樂之律動感,以及這出色的如夢似幻情景。

 

《船歌》樂譜版本欣賞

五種版本:

00:00 波里尼 Pollini

08:37 齊瑪曼 Zimerman

17:30 紀新 Kissin

26:23 霍洛維茲 Horowitz

35:21 阿格麗希 Argerich

https://youtu.be/n2ERP_kVOnI

 

《船歌》演奏欣賞 齊瑪曼

https://youtu.be/wiAGGWrBkr8

 

《船歌》演奏欣賞 鄧泰山

https://youtu.be/iTSJE4V8EzA

 

《船歌》演奏欣賞 特里福諾夫

https://youtu.be/crLaBkFzXHo

 

《船歌》演奏欣賞

https://youtu.be/Bt8JvFu88RY


🌟曲式控請看這裡~

敘事曲

蕭邦共創作了四首敍事曲,皆為單樂章鋼琴獨奏,樂曲屬於中等長度,皆需要高彈奏技術。

敘事曲之原創,常引於文學作品,而蕭邦更是鋼琴敍事曲曲式的首創者。

 

趙成珍四首敘事曲完整演奏+樂譜

https://youtu.be/KzJYbaAp7eQ

 

第一號敘事曲

G小調第1號敍事曲作品23,於1831年創作。當時是蕭邦早年於維也納生活,受思鄉之苦,適逢波蘭發生十一月起義,因此將感受反映於此曲中。

此曲以簡短的引子開首,而此引子並不是像直觀那樣與樂曲主題無關。它為一拿坡里六和弦,營造雄偉的氣氛,並以不和諧音作結。左手的D-G-E和弦有一段時間未能得到解答,此部分更引起爭議,因此一些樂譜版本採納D-G-D的選奏[3]。全曲共有兩個主題,第一主題於引子結束後的第8小節開始,並柔和地於第68小節轉入第二主題。兩個主題轉調後再重複一次,然後第一主題以原來的調出現。最後是Presto con fuoco(帶火的急板)的尾聲,在這裏引子的拿坡里和弦與動態的旋律結合,最後雙手同時奏出一連串的八度音結束整個作品。雖然其餘三首敍事曲皆為6/8拍,這首曲的引子則為4/4拍,中間部分為6/4拍,尾聲為2/2拍[5]

 

有片:什麼是拿坡里和弦

https://youtu.be/luWS1ehQiaw

 

第一號敘事曲

齊瑪曼版本+樂譜

https://youtu.be/3QH8MstNkKg

 

第二號敘事曲

F大調第2號敍事曲作品38,在1836至1839年分別於法國的諾昂維克和西班牙的馬約卡島創作,並獻於羅伯特·舒曼。據傳這曲受亞當·密茨凱維奇詩作Świtezianka的啓發,但這並未得到證實,同時第三首敍事曲也被認為是受此詩啓發[1][3]

此曲以雙手的C音寧靜地開始,開首處標示小行板sotto voce(盡量降低聲音)。然後樂曲在右手重覆的A音轉到下一樂段:A小調Presto con fuoco(帶火的急板)。之後又短暫地回到第一主題,並作了旋律上的變更。然後第二主題再度出現和加以發展,最後突然停止,第一主題的旋律以A小調寧靜地完結此曲。

 

第二號敘事曲

齊瑪曼版本+樂譜

https://youtu.be/NZfNAVQ6H4o

 

 

第三號敘事曲

A大調第3號敘事曲作品47,1841年始作,據傳受亞當·密茨凱維奇詩作Undine的啓發[3],但亦有人認為是Świtezianka[1]。它為降A大調,稍快板。

此曲開首為一與主題關係不大的長引子,註dolce(愜意),但它在之後會重新出現。下一主題以mezza voce(中音量)出現,以交替彈出兩個八度的C音開始。很快它以F小調的狂暴樂段代替此主題。此主題及八度音之後以較柔和的形式出現一遍,然後第三次出現時主題由C音轉為A音,很快樂曲轉調至升C小調。回復原本的調後不久開首的引子再次出現,但這次顯得較為渾厚,此時第二次重複主題時曾出現的十六分音符樂段再出現,最後以四個和弦完結樂曲。(取自維基百科)

 

第三號敘事曲

齊瑪曼版本+樂譜

https://youtu.be/3QH8MstNkKg?t=1048

 

 

第四號敘事曲

F小調第4號敘事曲作品52,此曲在1842年在法國諾昂維克巴黎創作,在1843年訂正。根據舒曼的說法,此作是受到亞當·密茨凱維奇詩作The Three Budrys的啓發,該詩講述三兄弟被父親派去尋找寶藏,以及他們偕同三名波蘭的新娘回家的故事[7]

此曲為F小調,6/8拍,註為動態的行板。在7小節的引子後為第一主題,主題出現四遍後,第二主題開始和它糾纏在一起,樂曲主體以一連串的激昂和弦,然後為五個平靜的和弦作結。主體以後是一段彈得極快、以對位法創作的尾聲。此曲為四首敍事曲中最完整地使用對位法的作品,也被許多鋼琴家視為當中需要最多技術和音樂的表達的作品。(取自維基百科)

 

 

第四號敘事曲

齊瑪曼版本+樂譜

https://youtu.be/3QH8MstNkKg?t=1497

 

 

四首敘事曲 結尾段落之比較

趙成珍演奏版本

https://youtu.be/v3-VJrgTwTI

 

2017年 趙成珍現場 Live'

https://youtu.be/qb0Ebqe9JJo

 


詼諧曲

蕭邦四首詼諧曲 創作年份:
蕭邦的四首詼諧曲完成於1831-1843年間:
《b小調第一號詼諧曲》完成於1831年。
《降b小調第二號詼諧曲》完成於1837 年。
《升c小調第三號詼諧曲》完成於1838-40年間。
《E大調第四號詼諧曲》完成於1842-43年。

*四首詼諧曲之拍號恰巧皆為3/4拍,可見得蕭邦對於詼諧曲之定義與設計非常明確。

一起來看四首詼諧曲之樂曲開頭 3/4拍拍號 譜例:

《b 小調第一號詼諧曲》樂曲開頭譜例:

蕭邦:b 小調第一號詼諧曲,樂曲開頭
蕭邦:b 小調第一號詼諧曲樂曲開頭譜例:樂曲開頭為3/4拍拍號。

 

《降 b 小調第二號詼諧曲》樂曲開頭譜例:

蕭邦:bB 小調第2號詼諧曲,樂曲開頭為3/4拍拍號。
蕭邦:降 b 小調第2號詼諧曲樂曲開頭譜例:樂曲開頭為3/4拍拍號。

 

《升 c 小調第三號詼諧曲》樂曲開頭譜例:

蕭邦:升 C 小調第3號詼諧曲,樂曲開頭為3/4拍拍號。
蕭邦:升 c 小調第3號詼諧曲樂曲開頭譜例:樂曲開頭為3/4拍拍號。

 

《E大調第四號詼諧曲》樂曲開頭譜例:

蕭邦:E大調第4號詼諧曲,樂曲開頭為3/4拍拍號。
蕭邦:E大調第4號詼諧曲樂曲開頭譜例:樂曲開頭為3/4拍拍號。

 

蕭邦:《E大調第四號詼諧曲》手稿

 

而蕭邦的四首詼諧曲,除了在拍號的統一之外,我們亦能夠從各自的簡易曲式,看出他正在建立自由架構的創作特質:

*《b小調第一號詼諧曲》為複合式的大三段體。在綿延不斷前進的音型中,以重音及休止符穩定其節拍韻律。

*《降b小調第二號詼諧曲》為複合式的大三段體。運用休止符作為連接句,也以不同的節奏型態穿插 在節拍裡作為對比。

*《升c小調第三號詼諧曲》為沒有發展部的奏鳴曲快板樂章曲式。運用動機的變化及連結線影響節拍的韻律,使樂曲在不同段落的氛圍有所改變。

*《E大調第四號詼諧曲》為一拱形架構的複合式三段體。素材交疊貫穿在全曲,運用附點四分音符以及八分音符的交替形成對比。

這四首詼諧曲,本質上都擁有「複合」「創新」「自由」的特質,但又各自隱含著嚴謹的架構與美妙的旋律。

且除了《升c小調第三號詼諧曲》採用去發展部的奏鳴曲快板樂章曲式之外,皆為三段體自由曲式。

由此可見蕭邦在創作時,想將浪漫想法注入傳統古典時期的樂曲框架,卻又同時追求創新的熱切創作慾望。
筆者備註:

「複合式三段體」(Compound Ternary Form)在國家教育研究院的翻譯為「複三段式」,又被稱為「小步舞曲曲式」(Minuet and Trio Form),包含了小步舞曲(Minuet)、中段(Trio)兩大部份。

這兩個部分之調性關係通常為關係大小調,演奏完中段部分之後,通常會重頭再次反覆小步舞曲,故聽起來是三個段落,但實際上是兩個大段落。也由於小步舞曲(Minuet)與中段(Trio)皆為二段體,也因此稱為「複合式三段體」。

 

「複合式三段體」(Compound Ternary Form)曲式圖解:

「複合式三段體」(Compound Ternary Form)-1

 

「複合式三段體」(Compound Ternary Form)-2

 

 

*四首詼諧曲 搭配譜例欣賞(2000年 波蘭國際蕭邦鋼琴大賽首獎 李雲迪演奏)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JKL-r07YD3w

 

*齊瑪曼 演奏第1號詼諧曲:

Zimerman play Chopin Scherzo in B-flat minor, op. 31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S94Nh-bSomo

 

*阿格麗希 演奏第2號詼諧曲

Martha Argerich - Chopin, Scherzo No. 2(1966)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enJ6be4qLMs

 

*紀新 演奏第2號詼諧曲

Evgeny Kissin: Chopin - Scherzo, No. 2, Op 31 (Tel Aviv, 2011)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CZiixxyN7tE

 

*阿格麗希 演奏第3號詼諧曲

Martha Argerich Scherzo 3 cis-moll op.39(Chopin Competition 1965)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_0RpoflsaUM

 

*劉曉禹 Bruce Liu演奏第4號詼諧曲

F. Chopin "Scherzo in E major, Op. 54"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m6VdpEI48dc

 

 

奏鳴曲

第二號鋼琴奏鳴曲

樂譜版本

https://youtu.be/dw4aGcmircA

 

2015年首獎趙成珍

00:00 Grave – Doppio movimento 
05:21 Scherzo
11:30 Marche funèbre 
19:32 Finale

https://youtu.be/zc9n2SOdksE

 

2010年首獎 Yulianna Avdeeva

https://youtu.be/O8JkCUVsxcU

 

第三號鋼琴奏鳴曲

樂譜版本

MVT I – Allegro Maestoso

EXPOSITION

00:00 – Theme Group 1, Theme 1 (Note that the contour of the first two bars, including the upbeat, is motivically linked to the Theme Group 2, Theme 1)
00:37 – TG1, T2
00:50 – TG1, T3. Canonically anticipating TG2, T1
01:10 – TG1, T4, cadential theme
01:33 – TG2, T1
02:20 – TG2, T2
02:52 – TG2, T3
03:23 – TG2, T4, cadential theme (Note motif in bass at 4:11, “closing motif”) DEVELOPMENT
04:16 – Development of closing motif + TG1, T1. Note extensive use of counterpoint
04:56 – Sequential treatment of TG1, T1
05:09 – TG2, T2 in Db, then Eb
05:57 – Spare, imitative contrapuntal treatment of TG2, T2, building in intensity
06:21 – TG1, T4 RECAPUTILATION
06:41 – TG2(!), in B. Note how Chopin changes numerous rhythmic/melodic details throughout the recap
09:15 – Codetta

MVT II, Scherzo: Molto vivace

09:41 – Scherzo (Note the structural link between with the trio in the melodic outline in RH of the first two bars of the scherzo – it mirrors the top voice of the trio)
10:17 – Trio

11:51 – Scherzo

MVT III, Largo

12:28 – Introduction
12:52 – A Section
14:13 – Transition
14:56 – B Section. A beautiful section, improvisation-like, intricately voiced, with a theme like a plagal embrace built around the notes of the tonic triad
18:31 – Transition
19:22 – A Section, with decoration
20:02 – Transition
20:38 – Coda

MVT IV, Finale: Presto ma non tanto

21:37 – Introduction
21:46 – A Section [triplets]. Note that the opening melody’s movement from the F# to D is based on contour of m.2-3 in Mvt 1
22:29 – B/1 Section
22:53 – B/2 Section
23:16 – A Section [4/3 polythythm]
24:02 – B/1 Section. Note the use of the enharmonic D#/Eb switch, already used extensively in the Scherzo
24:27 – B/2 Section, with a dramatic extension at 24:42 to move back into B min
25:07 – A Section [Semiquavers]. Note how the melody is now unadorned, for a more brutal, direct presentation
25:58 – Coda

https://youtu.be/xGJxmCOPFVM

 

2010年三獎 Daniil Trifonov

https://youtu.be/_LtmeGgtJNA

 

2015年第二獎Charles Richard-Hamelin

https://youtu.be/8ff2OCowyA4

 

阿格麗希

https://youtu.be/2wPOUbjb8nw

 

Chopin: Piano Sonata No. 3 b-Minor, Op. 58 (Olga Scheps live)

https://youtu.be/s9Ofz4TjfhM

 

前奏曲

蕭邦24首前奏曲, Op. 28 簡介

24首前奏曲, Op. 28作於1835-1839年,出版於1839年,為具備全部24調的前奏曲集。部分前奏曲完成於1838-1839年的冬天,當時蕭邦與喬治·桑及其孩子在西班牙馬約卡島的法德摩薩,以避過巴黎濕冷潮濕的天氣[2]。蕭邦將此作品之德文版本獻予德國作曲家及鋼琴家Joseph Christoph Kessler[3](因為他十年前將其24首前奏曲, Op. 31題獻給蕭邦),法文版本蕭邦則獻予出版商及鋼琴製造商Camille Pleyel(他以2000法郎委託創作此作品)[4][5]

蕭邦創作此作品時參考了伊格納茲·莫謝萊斯的前奏曲集, Op. 73與巴赫平均律鍵盤曲集的前奏曲[6]。雖然當時前奏曲通常為演奏的引子,但蕭邦的前奏曲之設計為為獨立的作品,其本身能傳達一些意念。

此外其前奏曲順序以五度圈排列大調,然後再在每一個大調後加以其關係小調(C, a, G, e, ...)。由於此順序依從音樂上的和聲,一些意見為蕭邦認為當中的前奏曲應該連續演奏[6],但也有意見認為蕭邦作曲時沒有這樣的看法[7]

蕭邦本人並沒有在任何一場演奏中表演多於四首前奏曲[5],但自法國知名鋼琴家阿爾弗雷德·科爾托起,便不斷有人將整套前奏曲集演奏。如今的蕭邦鋼琴大賽,也在第三輪指定曲中,將蕭邦前奏曲全集列為與奏鳴曲同等重要的樂曲曲種。

蕭邦前奏曲在曲式部分,缺乏明確規範的架構,有些創作亦十分短(12至90小節),使不少人感到錯愕[8]

舒曼在其樂評形容作奇怪的作品:「它們是速寫、練習曲的萌芽;又或是廢墟、散支鷹羽、紊亂且令人困惑之物。」然而李斯特卻評論:「它們為富詩意的前奏曲,正如一名偉大的詩人會將其靈魂置於美好的夢境中。」

 

樂譜版本 Rafał Blechacz

No.1 – 00:00 (Note the subtle textural shift at 00:23)
No.2 –
00:37
No.3 –
02:42 (Note how carefully the detached nature of the melody is observed, as well as the emphasis on tiny harmonic changes, such as the C-natural at 2:54)
No.4 –
03:37* (A marvellous rendition. Note how the surprising dynamic range matches the important harmonic shifts, the LH sotto voce, and the rubato used to lengthen the last beat of the bar when there’s a dotted quaver – semiquaver subdivision of the beat. This is an important structural element of the prelude which divides it up into its constituent sections.)
No.5 –
05:32 (Note the clarity of the voicing and the way Blechacz begins the piece.)
No.6 –
06:06 (Note the crescendo – decrescendo arc of the LH)
No.7 –
08:07
No.8 –
09:01* (A fantastic rendition. Perfect dynamic control (10:07 and 10:25 are representative), and some incredible textural shading (the second or so at 09:26, the LH countermelody at 10:12).)
No.9 –
10:54 (Note the doubled bass at 11:54, and the sudden dynamic shift and emphasis on the LH countermelody that highlights the harmonic change at 11:23)
No.10 –
12:25
No.11* –
12:58 (Another gem. Note the anti-crescendo at 13:08 leading to the beautifully tender sequence at 13:10, and the bass shading at 13:18 leading to the emphasis on the LH immediately after).
No.12 –
13:36 (Note the textural changes at 13.57)
No.13 –
14:59
No.14 –
18:06 (Note the countermelodies, and how they are shaped to emphasised harmonic shifts)
No.15* (Raindrop) –
18:41 (The whole thing is a study in legato and sotto voce, really.)
No.16 –
23:23
No.17* –
24:30 (Superb voicing throughout. One example is the sudden emergence of a lower voice at 26:17)
No.18* –
27:19
No.19 –
28:21 (Note the textural clarity.)
No.20* –
29:40 (Note the brilliant decision to emphasise the inner voice at 30:43, which demonstrates an important structural feature of the prelude, viz. the clos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prelude’s two apparently disparate sections: the opening theme, and the chromatic theme.)
No.21 –
31:26 (Note the legato swell of the LH, and the hushed brightness of 32:05, with the LH nearly silent)
No.22 –
33:08
No.23* –
33:46 (Note the legatos and the subtle pedalling to ensure no trills are smudged.)
No.24* --
34:42 (Note yet again the melodic clarity and the entrance of the un poco espressivo at 35:55).

https://youtu.be/SqXYIteAfNs

 

趙成珍現場Live'

https://youtu.be/QWFR9joxbpc

 

 

瑪祖卡舞曲

瑪祖卡(Mazurek),原為波蘭一種民間舞蹈,其形式現在仍保留在許多芭蕾舞舞劇中,其音樂經過蕭邦等人的發展後,已成為古典音樂中一種經典舞曲。

瑪祖卡起源于波蘭中部馬佐夫舍地區,其名也很可能來源於該地名。18世紀後,瑪祖卡舞風靡全歐洲,成為各國宮廷和上層社會舞會中常見的一種舞蹈。列夫·托爾斯泰安娜·卡列尼娜屠格涅夫父與子中均有關於瑪祖卡舞的情節。

瑪祖卡是一種男女集體舞,由男舞者占據主導地位,決定舞步種類、輕重和速度,而女舞者則以輕快的舞步圍繞男舞者。瑪祖卡主要的舞步以滑步、腳跟碰擊、雙人旋轉和男舞者單腿脆地,女舞者繞行為主,舞步比較複雜。

柴可夫斯基在其芭蕾舞劇天鵝湖睡美人中均安排了大段的瑪祖卡,因此瑪祖卡舞步時至今日亦是芭蕾舞者必學的舞步。

瑪祖卡舞曲

瑪祖卡(Mazuka)音樂類似於華爾茲,為3/4拍,但常在第二拍予以加重。著名作曲家如蕭邦格林卡亞歷山大·鮑羅丁德布西等均創作過瑪祖卡舞曲音樂。

補充:

今日的波蘭國歌即是一首瑪祖卡舞曲。

https://youtu.be/iWQPLC9FoNc

 

延伸欣賞與比較

Chopin : Mazurka Op. 67, No. 4

https://youtu.be/_5nkx1lVI0s

 

紀辛 op.67 No.4

https://youtu.be/qgOzDDPlFjI

 

Yulianna Avdeeva op.67 No.4

https://youtu.be/e-o0N3trQq8

 

阿方納西耶夫 op.67 No.4

https://youtu.be/vJrEQcGh1Cw

 

樂譜版本 Op.6 – Op.41 (Fialkowska)

https://youtu.be/_6k8CUmtRE8

 

樂譜版本 Op.50 – Op. Posth (Fialkowska)

https://youtu.be/6uh4iHowUj4

 

魯賓斯坦馬厝卡全集錄音

https://youtu.be/r92pHa9VGzk

 

傅聰瑪祖卡舞曲集

 

 

延伸閱讀

蕭邦鋼琴大賽 第一輪曲目導聆欣賞

蕭邦鋼琴大賽 第二輪曲目導聆欣賞

 

延伸補充

蕭邦鋼琴大賽介紹


《蹦藝術》Podcast

最受一致好評的古典音樂Podcast節目🌟

蹦藝術 Podcast | 主持人:林仁斌

 

主持人:林仁斌 

台灣旅法音樂家,蹦藝術音樂網站執行長與超人氣音樂導聆名家。

蹦藝術是台灣知名古典音樂網站,同時經營Podcast播客節目🎙。

專注於音樂,以輕鬆舒適、深入淺出解說故事與知識,以聲音陪伴,用耳朵閱讀;不講古、不八卦。透過優質團隊的製作音樂節目:一個作曲家、一首好作品、一個好主題,甚至一篇好文章,與您分享所有古典音樂的大小事~輕鬆徜徉在音樂藝術領域。

各平台一鍵通:
https://linktr.ee/bonart

🎙Apple | Spotify | Sound On | Google | KKBOX |

✉️ 聯絡➠ jenpin888@gmail.com

歡迎訂閱/追蹤/收聽/分享

 

開卷蹦藝術.享受美好閱讀時光

☕️一杯咖啡.一點心意.支持蹦藝術☕️

 

各類合作提案,聯繫方式:

*手機:0917.670.518 
*Line:https://line.me/ti/p/LB1ro0P0AU
*E-mail:jenpin888@gmail.com

【BON音樂】蹦藝術X大人社團 古典名曲鑑賞線上直播課 - 協奏曲篇(五)西貝流士:小提琴協奏曲

【BON音樂】蹦藝術X大人社團 古典名曲鑑賞線上直播課 - 協奏曲篇(五)西貝流士:小提琴協奏曲
All about Sibelius' violin concerto

– 資訊整理共享於網路,一起欣賞音樂與藝術之美 –
蹦藝術 | BONART


大人的古典名曲鑑賞線上直播課(12/29週四下午班,共5堂):管弦樂欣賞-協奏曲篇

音樂是你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調劑?
你喜歡協奏曲豐富又生動的音樂表現?
跟著林仁斌老師展開一場絕佳的音樂體驗!

《大人社團》與蹦藝術攜手開設音樂欣賞課程,這期以管弦樂─協奏曲為主題,林仁斌老師精選從巴洛克時期到浪漫時期與國民樂派的精彩音樂作品,讓您徜徉在樂曲中,更貼近這些音樂家們的心血結晶,聽出更多況味與樂趣!

《延伸閱讀》大人的音樂欣賞線上直播課程好嗎?學員真實回饋分享

《延伸閱讀》大人的音樂欣賞課學員回饋,看他們用音樂為生活注入繽紛

 

精彩課程再推薦

大人的古典名曲鑑賞線上直播課(12/29週四下午班,共5堂):管弦樂欣賞-協奏曲篇

大人的古典音樂鑑賞線上直播課(2/23週四下午班,共5堂):莫札特橫跨一生的鋼琴協奏曲

大人的古典音樂鑑賞線上直播課(4/6週四下午班,共5堂):偉大的音樂變奏藝術賞析

大人的古典音樂鑑賞線上直播課(5/11週四下午班,共5堂):音樂裡的多重協奏之美

 

主講人:林仁斌老師

 

  • 第五堂│西貝流士:小提琴協奏曲

西貝流士小提琴協奏曲是作曲家一生中唯一的器樂協奏曲,也是唯一的小提琴協奏曲,更是他聞名於世的重要作品;這首樂曲創作於 1903年-1904年,定稿於 1905年,曲中冰霜酷石般的管弦樂法,饒美冷冽的弦音表現,飽含濃烈的芬蘭民族情感,經常於各國際大賽與音樂會中演出,可以說是小提琴曲目裡經典中的經典。這堂課中,林仁斌老師將為學員帶來樂曲創作背景及樂曲的詳細解析。

芬蘭作曲家最著名的 d小調小提琴協奏曲 op.47 。

 

西貝流士 延伸閱讀

 

1904年的西貝流士畫像(Albert Edelfelt 繪製)

 

小提琴協奏曲 

以《芬蘭頌》與七首交響曲聞名於世的作曲家 西貝流士,擅於譜寫描繪自然景致以及祖國芬蘭的多樣風光,甚至在他的音樂中,經常能展現有別於其他作曲家的北國冷冽風情,他特有的許多交響化音響效果,都與芬蘭的一切息息相關。

有別於《芬蘭頌》,西貝流士唯一之器樂協奏曲,也是唯一小提琴協奏曲,創作於 1903年-1904年,定稿於 1905年,更是他聞名於世的另一首重要大作,經常於各國際大賽與音樂會中演出,為小提琴曲目中的經典之作。

 

創作背景

1902 年 11 月 2 日,西貝流士舉行交響詩《傳說》首演音樂會時,認識了來自德國的小提琴家 布爾麥斯特(Willy Burmester, 1869-1933)。布爾麥斯特除了師承匈牙利小提琴大師 姚阿幸(Joseph Joachim, 1831-1907),學識豐富擅長各學派演奏風格之外,他的妻子也是芬蘭人,因此布爾麥斯特亦對北國芬蘭抱持著濃厚的情感,於是他便鼓勵西貝流士創作具有芬蘭民族情感的小提琴協奏曲。

1900年的小提琴家 布爾麥斯特(Willy Burmester, 1869-1933)

 

西貝流士承諾決定將此曲題獻給 布爾麥斯特,布爾麥斯特也承諾待此曲完成後,要在德國柏林舉行首演。

但 1903年的西貝流士,雖然已經領取國家每年 3000馬克之年金,不過似乎不善理財的他仍有許多經濟困擾;幸好 1904年時西貝流士認識了 卡佩蘭男爵(Axel Carpelan, 1858-1919),兩人不但結為好友,卡佩蘭男爵還慷慨解囊,資助西貝流士度過經濟困難,兩人友情良好,終生友誼維繫到 1919年男爵過世為止。

1904 年,西貝流士離開赫爾辛基市區,搬遷至位於北方大約 38公里之外的郊區 Ainola 別墅居住,也更加能夠專心在音樂創作。 Ainola 別墅清幽雅緻,位於靠近雅芬帕(Järvenpää)湖邊森林的河岸線旁,景觀優美。西貝流士全家於此從 1904年居住至 1972為為止,過著安靜而鮮少被外界打擾的平靜生活。

 

西貝流士的 Ainola 別墅

現在西貝流士(1865 - 1957)生前的 Ainola 別墅,在西貝流士於 1957年過世之後,全家仍於此居住至 1972年。自1972年起,西貝流士女兒將此別墅售予芬蘭政府,由芬蘭教育部重新整修之後,目前作為西貝流士博物館開放給民眾預約參觀。每年開放預約期間為每年的五月至九月份,大家可以於此探索當年西貝流士作曲的生活感受。

→預約網址

森林圍繞的別墅外觀

西貝流士的 Ainola 別墅

 

出太陽時,藍給白雲樹木環繞,遠處又有河岸景緻,真是世外桃源。

西貝流士的 Ainola 別墅

 

室內起居環境

西貝流士的 Ainola 別墅

 

西貝流士 於 Ainola 別墅裡作曲中之照片

西貝流士 於 Ainola 別墅裡作曲中之照片

 

以下是重新開放後拍攝之現代照片

起居室

 

臥房與書桌

 

琴房藝文空間

 

當然要有西貝流士本人的頭部雕像( I am watching you~~~)

 

初版首演

完成於 1903-1904年小提琴的小提琴協奏曲初版,後來因西貝流士依舊阮囊羞澀,沒有足夠的旅費支付赴德國旅行開銷,因此決定要在赫爾辛基舉行首演;但人在德國的布爾麥斯特又無暇抽出時間再赴芬蘭為西貝流士首演擔任演出,於是西貝流士便委請於任教於赫爾辛基音樂院之捷克小提琴家諾瓦傑克(Victor Nováček, 1875 - 1914)擔任首演小提琴家,於 1904 年2月8日由西貝流士指揮赫爾辛基愛樂管弦樂團(Helsinki Philharmonic Orchestra),於舉行赫爾辛基首演。

首演情況不夠理想,西貝流士也發現許多音樂上不夠理想的地方,於是便將初版收回,進行大幅度修改,於隔年1905年他完成決定版。而原本的1903年初版,在西貝流士有生之年也未曾再被演奏過。現行所有演奏版本,均以 1905年之決定版為主。

 

1905年版 首演

當1905年決定版完成之後, 布爾麥斯特再次與西貝流士聯繫希望擔任演奏者。但不知為何,又再次無法於排定的時間前來演出,因此西貝流士只好維持演出日期,但另行委託當時柏林愛樂管弦樂團的樂團首席 - 捷克小提琴家 Karel Halíř(1859 - 1909)擔任1905年版首演演奏者。

捷克小提琴家 Karel Halíř(1859 - 1909)

 

想當然爾這連續兩次原本預定擔任演出但是卻都錯身而過的事件,一定讓西貝流士與布爾麥斯特鬧翻了,所以布爾麥斯特後來終身拒絕演出西貝流士作品,而西貝流士也轉將此 1905年決定版題獻給當時年僅 12歲的年輕小提琴家  Franz von Vecsey(1893 - 1935)。

此珍貴照片為 小提琴大師姚阿幸與年輕的 Franz von Vecsey(拍攝於 1905年柏林),也就是此年西貝流士將這首未來即將舉世聞名的小提琴協奏曲題獻給 Franz von Vecsey的同一年。

照片為 小提琴大師姚阿幸與年輕的 Franz von Vecsey(拍攝於 1905年柏林)

 

後來 1905年決定版果然取得成功,這首樂曲重新獲得大眾的肯定,演奏技巧超群,樂曲規模宏大,從冰封冷冽的風情到壯闊無比的大景,西貝流士重新創作出令人稱奇的樂曲表現力與深度情感,於是此曲成為現代小提琴協奏曲經典,毫無疑義,也持續被所有小提琴家與愛樂大眾喜愛。

 

首位錄音版本

海飛茲(Tascha Heifetz, 1901-1987)於 1930年代灌錄西貝流士小提琴協奏曲,是歷史上第 一位錄製這首協奏曲的小提琴家,也因為他精湛的演奏,讓更多人欣賞到這首絕美的北國名作。筆者學生時代欣賞的第一個版本,剛好也就是海飛茲獨奏支錄音版本。當代的演奏錄音版本更是數量繁多,每位演奏都都各有特色。

 

世界唯一 雙版本錄音

西貝流士最初的 1903年所寫的初版,於他逝世後被收藏於赫爾辛基大學,並未被出版發行。後來在 BIS唱片公司的催生之下,在西貝流士遺族的同意

後於 1992年,一張特別珍貴的演奏錄音出版了:

這張唱片是由 1985年芬蘭西貝流士小提琴大賽首獎 - 希臘小提琴家 卡瓦可斯(Leonidas Kavakos, b.1967 -)擔任小提琴獨奏、芬蘭指揮家 奧斯莫.凡斯卡(Osmo Vänskä, b.1953 - )指揮拉哈替交響樂團(Lahti Symphony Orchestra) , 錄製發行了世界上第一份 1903年初稿的演奏錄音,而這張CD更是同時收錄了 1905年決定版,形成了一張CD包含雙重版本之超高歷史意義與學術參考價值。筆者也有幸於當時便購得此CD珍藏。(科科)

 

小提琴獨奏家 卡瓦可斯與芬蘭指揮家 奧斯莫.凡斯卡合作之雙版本西貝流士小提琴協奏曲錄音:

 


曲式架構說明 

西貝流士自 15歲開始學習小提琴,並夢想成為一位大師。後來他雖以作曲為業,但年輕時奠定的學習基礎,讓他熟稔弦樂演奏技法與特性,進而創作出這首震爍古今的小提琴協奏曲。

第一樂章 中庸的快板
I.Allegro moderato
奏鳴曲式變體

點按↓每樂章表格中之粗體字樂段,進入曲式段落:
曲式架構解析引用自 黃詩淳著:⟪西貝流士D小調小提琴協奏曲 作品編號四十七分析與技巧探討⟫ 碩士論文

第一樂章

調性

速度

拍號

page19image24496960

段落

範圍

1-75

D 小調

Allegro moderato

2/2

Largamente

Tempo I

過門

75-97

降 B 大調

6/4

97-126

Molto moderato e tranquillo

降 D 大調

Largamente

127-222

降 B 小調

Allegro molto

2/2

223-271

G 小調

Moderato assai

4/4

A 小調

G 小調

271-324

Allegro moderato

2/2

過門

324-364

B 小調

357-421

D 小調

421-469

Allegro molto vivace

469-499

第一樂章的奏鳴曲式包含三個明顯的主題,共有 499小節,為本協奏曲三樂章中架構最為龐大之樂章。就算比較起柴可夫斯基 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第一樂章之 339小節,西貝流士樂曲長度亦毫無懸念勝出,由此可見第一樂章之架構及曲式段落之完整。

協奏曲開始由樂團之小提琴群顫音伴奏,第一主題緩慢展開、逐漸激動的抒情旋律充滿北歐冷冽的環境氛圍與芬蘭冬日景象之鮮明感受,強風驟雨銅管加入之後的交響化效果音響,更充滿西貝流士的個人風格。

 

在第一主題段落的高潮和短暫裝飾奏後,簡潔有力的第二主題由弦樂和低音管奏出。

 

接續在後的第三主題,出現時則伴隨速度加快,進入甚快的快板(Allegro molto)。

 

第一樂章之發展部完全由裝飾奏取代,也是本協奏曲最大特色之一,其後音樂根據第一主題擴張,並且不斷轉調。小提琴奏出令人非常感動的複音和聲旋律,調性也轉入五個降記號, 旋律與情緒更加昇華而深邃。

 

再現部由低音管開始演奏,單簧管接替,再由小提琴接入

為了突顯許多精彩的小提琴獨奏之處,西貝流士也刻意拿掉樂團小提琴聲部,突顯出小提琴獨奏的音色在樂團裡的獨特性。

第二樂章

甚緩板 II.Adagio di molto
歌謠式 ABA 三段體

第二樂章

調性

速度

page34image10290496

拍號

段落

範圍

A

1-25

降 B 大調

Adagio di molto

4/4

25-31

B

32-41

G 小調

42-61

降 B 大調

62-69

第二樂章的形式屬於簡單的歌謠曲三段體。

樂曲開場首先由單簧管旋律帶出進莊嚴的慢板動機,

 

接著小提琴在最低的G弦上開始奏出旋律真摯動人的音樂主題。(承上方譜例繼續)

 

中間樂段則設計了獨奏小提琴以兩聲部旋律、超廣音域、不同節奏、雙音、顫音、快速八度音型等等,讓獨奏者盡情展現各種演奏法:

 

最後音樂結束在接近嘆息的獨奏短樂句,與法國號之對話,整個樂章之氣氛真的美極了。


第三樂章結構表
從容的快板 III.Allegro ma non tanto
奏鳴曲式

第三樂章由活潑有力的兩個主題構成自由輪旋曲式。由小提琴奏出切分音的第一主題非常活躍,帶著滿滿的動力,甚至有點粗曠而帶著濃濃的動力。

 

曾有音樂學者 Donald Francis Tovey 稱呼第三樂章為「北極熊的波蘭舞曲」。

第二主題出現後,節奏在三連音與快速 16分音符之間變化,展現出豐富的節奏變化韻律感。

 

樂章尾聲時,小提琴獨奏者更需演奏連續精彩的八度大跳與泛音等超高難度技巧變化,音樂張力極大且難度相當高,亦能看出西貝流士對於小提琴演奏技巧之嫻熟掌握。

 

page47image10288896第三樂章 page47image10287328調性

速度

page47image10286656拍號

段落

page47image24800896範圍

呈示部

page47image10361296

1-44

D 大調

Allegro, ma no tanto

3/4

44-99

G 小調

降 B 大調

100-123

D 大調

124-168

D 小調

168-237

237-268

D 大調


各版本音樂欣賞 

樂譜譜例版本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5gwjkFoBX4Y

 

歷史上第一位西貝流士小提琴協奏曲錄音者海飛茲,他與後來與芝加哥交響樂團之黑膠版錄音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RNezfBxBiQo

 

卡瓦可斯(Leonidas Kavakos, b.1967 -)1903-04 原始版本
第一樂章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7KVeSX2xZCQ&list=OLAK5uy_kShzXXfq1MVXP8Y5Sii1rQxMbpdfYrkU8

 

卡瓦可斯(Leonidas Kavakos, b.1967 -)1903-04 原始版本
第二樂章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fVEFIrNRl9A&list=OLAK5uy_kShzXXfq1MVXP8Y5Sii1rQxMbpdfYrkU8&index=3

 

卡瓦可斯(Leonidas Kavakos, b.1967 -)1903-04 原始版本
第三樂章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Y_kghGYC6Vo&list=OLAK5uy_kShzXXfq1MVXP8Y5Sii1rQxMbpdfYrkU8&index=4


卡瓦可斯(Leonidas Kavakos, b.1967 -)1905 最終版本
第一樂章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oThM3Ku_T48&list=OLAK5uy_kShzXXfq1MVXP8Y5Sii1rQxMbpdfYrkU8&index=5

 

卡瓦可斯(Leonidas Kavakos, b.1967 -)1905 最終版本
第二樂章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TknOdU11GQA&list=OLAK5uy_kShzXXfq1MVXP8Y5Sii1rQxMbpdfYrkU8&index=6

 

卡瓦可斯(Leonidas Kavakos, b.1967 -)1905 最終版本
第三樂章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H6MrMJFbpcs&list=OLAK5uy_kShzXXfq1MVXP8Y5Sii1rQxMbpdfYrkU8&index=7

 

凡格羅夫 與 巴倫波因+芝加哥交響樂團 版本
Maxim Vengerov + Daniel Barenboim, Chicago S.O. (CSO)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YsbrRAgv1b4&t=814s

 

陳鋭與肯特長野 + 瑞典哥德堡交響樂團 版本
Performed live on March 26th, 2015 with the Gothenburg Symphony Orchestra and Maestro Kent Nagano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3u-unvYedx8&t=372s

 

約書亞.貝爾 與 Krzysztof Urbański + 北德廣播易北愛樂樂團
Sibelius: Violin Concerto in D - Joshua Bell /Krzysztof Urbański /NDR Elbphilharmonie Orchestra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30NY6Tu8BU4

 

曾宇謙 於 2015年 柴可夫斯基大賽 Live'版本
使用 1732年瓜奈里製 三億級名琴 「卡斯特巴羅.塔里希奧」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uK4Vbkfq2Jo

 

2022留聲機雜誌編輯推薦專輯

2019年Nielsen大賽小提琴組首獎得主

Johan Dalene’s New Album – Nielsen & Sibelius: Violin Concertos – Named a Gramophone Editor’s Choice

 

精彩片段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5XX5LxSyCEs

 

第一樂章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idKeFBsp24o

 

第三樂章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QJ2fYULv2Wg

 

 

開卷蹦藝術.享受美好閱讀時光

☕️一杯咖啡.一點心意.支持蹦藝術☕️

 

各類合作提案,聯繫方式:

*手機:0917.670.518 
*Line:https://line.me/ti/p/LB1ro0P0AU
*E-mail:jenpin888@gmail.com

【BON音樂】蹦藝術週二講堂《人生不可錯過的美妙音樂》- 不可錯過的十首長笛音樂

【BON音樂】蹦藝術週二講堂《人生不可錯過的美妙音樂》- 不可錯過的十首長笛音樂
Top 10 wonderful flute music

– 資訊整理共享於網路,一起欣賞音樂與藝術之美 –
蹦藝術 | BONART


蹦藝術音樂講堂由旅法知名音樂家林仁斌,也是蹦藝術藝術網站執行長規劃並擔任主講。

結合蹦藝術網站豐富多元的系統化資料,林仁斌老師輕鬆幽默的上課內容與清晰俐落的口條,多年來深獲各界肯定,並與國家兩廳院、衛武營國家文化藝術中心、苗北藝文中心、NSO國家交響樂團、長榮交響樂團、高雄市交響樂團、大人社團等各單位合作各式音樂講座,年演講場次超過200場,是台灣超人氣音樂欣賞名家。

音樂的面向極其廣闊,也間接影響我們腦部活動很大。經由專家研究,當欣賞美妙音樂而感動時,大腦的「獎賞中樞」會產生反應,分泌出「多巴胺」,給予我們愉快的感受。

在蹦藝術音樂講堂充滿特色與循序漸進的主題規劃之下,您將發現欣賞古典音樂、理解各種作品類型,都將為您的生活中帶來更豐富愉快的感受;您所需要做的,就是悄悄地埋下這快樂的種子,坐進講堂,好好欣賞每一場知識與含金量滿滿的專屬演講。

古典音樂 X 精彩繽紛美好人生

在蹦藝術音樂講堂,您將體驗到:

❶ 全面認識古典音樂世界.從基礎到進階
❷ 深入了解音樂史、專有名詞到作曲家故事
❸ 沈浸式課堂解說.艱澀知識一次融會貫通
❹ 老師與粉絲互動Q&A,從傳道授業到解惑

→2023年最新系列請由此進

 

課程主講人:

 

人生海海,更有著許多不可錯過的美好音樂

由蹦藝術林仁斌老師為您精選四堂成為一系列之各種「滄海桑田.人生絕不錯過的美好音樂」

「人生不可錯過的美妙音樂」系列(四)
日期:  2022/12/27、2023/1/3、1/10、1/31

一、不可錯過的十首小提琴音樂
二、不可錯過的十首中提琴音樂
三、不可錯過的十首大提琴音樂
四、不可錯過的十首低音大提琴音樂

「人生不可錯過的美妙音樂」系列(五)
日期: 2023/2/7, 2/14, 2/21, 3/7     

一、不可錯過的十首長笛音樂
二、不可錯過的十首單簧管音樂
三、不可錯過的十首雙簧管音樂
四、不可錯過的十首低音管音樂

「人生不可錯過的美妙音樂」系列(六)
日期: 2023/3/14, 3/21, 3/28, 4/11    

一、不可錯過的十首豎琴美妙音樂
二、不可錯過的十首弦樂四重奏音樂
三、不可錯過的十首弦樂五重奏音樂
四、不可錯過的十首極致室內樂音樂

 

【課程資訊】
課程時間:每週二下午2:00-4:00
課程時數:一系列四堂課、每週上課一次。
上課地點:鳴石音樂空間(台北市中正區仁愛路二段34號5F,近捷運東門站)

【課程費用】
單堂-   $700
單系列(四堂) $2,680 (九五折)

 

報名網頁QR Code


長笛樂器簡介

 

長笛簡介影片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111yvjBvDyU&t=26s

 

交響樂團中的長笛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ll-Zannoigo

 

參考文章

The 10 most relaxing pieces of flute music ever written

 

  • 莫札特:G大調長笛協奏曲 K.313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q2pgIXWIFlw

 

  • 莫札特:D大調長笛協奏曲 K.314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55EqJhgjEVY

 

  • 浦朗克:長笛奏鳴曲

首演與題獻者:朗帕爾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07kWZKaiG0s

 

卡爾.海因茲.舒茲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huuG9bsayic

 

帕胡德最新長笛與管弦樂團改編版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E3jFgNvc8CU

 

  • 巴哈:無伴奏長笛組曲 BWV1013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onB39cumbF4

 

  • 巴哈:第二號管弦樂組曲 BWV1067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t8pMS1zZ8SI

 

  • C.P.E 巴哈:d小調長笛協奏曲第三樂章

Philippe Bernold, 1989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CAaLbqinLWM

 

  • 德布西:希林克斯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DTVEwfzOMB0

 

  • 葛路克:受佑精靈之舞~選自歌劇《奧菲歐》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CnDGL2zS1ME

 

  • 塔芬奈爾:《迷孃》歌劇幻想曲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Tul5QuXFGtA

 

  • 法朗克.馬丹:敘事曲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x_D8xIQ3FCM

 

最佳改編

  • 柴可夫斯基:歌劇《尤金.奧涅金》連斯基之詠嘆調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HsUB38k_nmU

 

 

雙長笛與鋼琴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rLtvqgrEJJA

 

 

音樂講座場地

鳴石音樂空間

 

地址:100台北市中正區仁愛路二段34號5F(近「東門」捷運站)

鳴石音樂空間是位於台北市區的一個充滿復古氣息的小型表演場地。展演空間可以容納50人,備有Kawai平台琴、投影等影音設備,適合舉辦沙龍音樂會、音樂欣賞、錄影及講座等各種藝文活動。

 

精緻.溫暖.樂迷專屬的藝文空間

 

明亮.舒適的觀眾席(全自由席)

 

 

 

開卷蹦藝術.享受美好閱讀時光

☕️一杯咖啡.一點心意.支持蹦藝術☕️

 

各類合作提案,聯繫方式:

*手機:0917.670.518 
*Line:https://line.me/ti/p/LB1ro0P0AU
*E-mail:jenpin888@gmail.com

【BON音樂】長笛大師菲利浦‧班諾德2023年訪台蹦藝術專文 - 林仁斌

【BON音樂】長笛大師菲利浦‧班諾德2023年訪台蹦藝術專文 - 林仁斌
All about Philippe Bernold 2023

– 資訊整理共享於網路,一起欣賞音樂與藝術之美 –
蹦藝術 | BONART


  • 當代最具份量的法國長笛學派領導人

  • 首位國際朗帕爾長笛大賽首獎之法國演奏家

  • 巴黎音樂院保羅.塔芬奈爾長笛演奏班傳承者

Philippe Bernold 照片攝影/ 林仁斌(Photo. Jen-Pin LIN)

 

睽違近五年,現任法國國立巴黎高等音樂院長笛教授菲利浦‧班諾德(Philippe Bernold)將於2月份再次蒞臨台灣,法式長笛旋風再起,為您帶來北高兩場精彩無比的長笛獨奏會;重視傳承的他更將帶來多場大師班課程,傳授獨門心法與演奏技巧,想要一窺當代法國學派高貴音色與音樂詮釋之最高機密,您更絕對不容錯過~

自27歲一戰成名榮獲1987年法國國際朗帕爾長笛大賽首獎起,班諾德歷任國立里昂歌劇院長笛首席、里昂高等音樂院教授再至執掌巴黎高等音樂院教鞭,成為當代法國最具份量之巨擘;精緻演奏名聲斐然,門下更教育出多位年輕一代國際級長笛演奏家,是當代法國長笛學派最具份量掌門人。

 

而今的班諾德,同時活躍於管弦樂團指揮與長笛演奏,他精緻高貴,一聽入魂的絕美音色、美妙動人的音樂句法與演奏風格、獨家對於長笛音色的解析與訓練方式,皆是您務必親自出席、領略欣賞之當代偉大長笛演奏家。

 

指揮管弦樂團中的班諾德

Philippe Bernold conducting(林仁斌攝影)

 

本系列專文將由師承班諾德之蹦藝術林仁斌老師執筆,陸續分享大師精彩事蹟與音樂思維,敬請期待~

課程主講人:

 

好文推薦(一)

https://bonart.com.tw/philippe_bernold/

 

好文推薦(二)

https://bonart.com.tw/philippe_bernold_jean_pierre_rampal_photo/

 

好文推薦(三)

https://bonart.com.tw/philippe_bernold_peter_lukas_graf/

 

何謂法國長笛學派(French School)?

首先聊到近代的法國管樂演奏起源,起始於法國大革命之後,政府為了宣揚「自由、平等、博愛」理念進行戶外演奏的管樂團。為了讓更多人能在戶外演奏軍樂,從大革命後的成立的「國民軍軍樂隊」,再建立專門進行管樂演奏教學之「國民軍隊義務學校」,逐步再發展至當代舉世著名的巴黎音樂院(Consrvatoire de Musique de Paris),教育制度漸漸成形,且開始形成日益強大的流派。

因此當我們聊到什麼是法國長笛學派的定義時,一般而言,可以兩種方式做出定義:

其一、法國大革命後起始於François Devienne(1759-1803)、再至Jean-Louis Tulou(1786-1865)與Jules Demersseman(1833-1866),這是自法國大革命之後逐漸興起的法國長笛演奏學派高峰~這些偉大作曲家們留下了大量精彩絕倫的長笛演奏曲與大型協奏曲、炫技小品與教材練習曲等。

其二、奠基於法國近代長笛演奏者與教學者塔芬奈爾(Paul Taffanel, 1844-1908)所建立之巴黎音樂院教學系統。塔芬奈爾是一位多才多藝的傳奇人物:既是長笛家、管弦樂指揮、作曲家、教育家,也是作家,他奠定了追求長笛美妙音色之氣息運用、精緻抖音、音色層次、表現手段與各種運舌技術等等 - 此系統一代傳一代,更培育出許多近代頂尖長笛演奏家,族繁不及備載。

 

傳承.當代法國長笛學派掌門人

班諾德在巴黎音樂院之長笛班,上承 Michel Debost、Jean-Pierre Rampal、Gaston Crunelle、Philippe Gaubert再至塔芬奈爾(Paul Taffanel),這一脈相承的偉大傳統,更讓他充滿使命感,無論在教學內容、出任國際大賽評審、在各國教授大師班與音樂演奏時,均對自己要求極高標準,名聞遐邇而蜚聲國際。

「有過去的傳承,才有現在的我們;我無法與這些過去的偉大音樂家們相比,只是剛好坐上了這個位置。」班諾德老師謙遜地說道。

「這次是近年來我首次回到亞洲演奏,內心非常雀躍,更是非常期待~更將為你們帶來一套兼顧經典與創新的全新曲目,還有兩首長笛奏鳴曲都將是世界首演喔~特別獻給台灣!」

 

2023年音樂會曲目🎶


巴赫:E 大調奏鳴曲,作品 1035
Johann Sebastian Bach: Flute Sonata in E Major, BWV 1035

舒伯特:〈凋零的花朵〉,選自於連篇歌曲集《美麗的磨坊少女》,改編為長笛與鋼琴演出
Franz Schubert: Variations for flute and piano on “Trockne Blumen” from “Die schöne Müllerin”, D. 802

法蘭茲與卡爾.多普勒:《匈牙利幻想曲》為雙長笛與鋼琴
Franz and Karl Doppler: Fantaisie on Hungarian Motives for 2 flutes and piano, Op. 35

霍夫邁爾:長笛奏鳴曲,作品99(台灣首演)
Hendrik Hofmeyr: Sonata for Flute and Piano, Op. 99 (Taiwan premiere)

浦朗克:奏鳴曲
Francis Poulenc: Sonata for Flute and Piano

康奈松:長笛奏鳴曲(世界首演)
Guillaume Connesson: Flute Sonata (World premiere)

演出人員🎵

長笛|菲利浦.班諾德 Philippe Bernold, flute
鋼琴|徐嘉琪 Chia-Chi Hsu, piano

客席長笛|馬曉珮 Hsiao Pei Iris MA, guest flute(高雄場)#irismaiflute
客席長笛|黃貞瑛 Jen-Ying Huang, guest flute(臺北場)

大師班翻譯|林仁斌(臺北場)馬曉珮(高雄場)

 

朗帕爾之傳承與歷史定位

誰是朗帕爾?

近代的長笛發展,除了前一篇提到的現代法國長笛學派奠定者保羅.塔芬奈爾(Paul Taffanel, 1844-1908)之外,不能不提的就是法國一代宗師尚.皮耶.朗帕爾(Jean-Pierre Rampal, 1922-2000)。

 

朗帕爾對於長笛界之貢獻,除了是二次世界大戰後,首位舉辦長笛獨奏音樂會,確立長笛之獨奏重要性之獨奏家之外;他多年的教學不懈,教育出許多國際級演奏家(Maxence Larrieu、James Galway、Alain Marion、Jean-Louis Beaumadier、Patrick Gallois、 Robert Stallman、Ransom Wilson與工藤重典⋯等諸多大師);對於巴洛克以及古典時期長笛作品的研究與樂譜再開發、校訂、出版,貢獻更可謂獨步全球。

 

波蘭華沙蕭邦大學( Uniwersytet Muzyczny Fryderyka Chopina)授予朗帕爾榮譽博士學位(1993 年 11 月 24 日),以表彰大師對於世界長笛演奏之卓越貢獻(alamy資料照)。

頒授榮譽博士學位者為管風琴家、校長 Andrzej Chorosinski。

 

而1977年起巴黎市政府正式舉辦一系列具有國際代表性之音樂大賽:例如羅斯托波維奇(大提琴)、朗帕爾(長笛)、莉莉.拉絲金(豎琴)、莫里斯.安德烈(小號)等等,每一項音樂大賽皆以當代大師之最爲代表人物,於是朗帕爾國際長笛大賽瞬間成為了最受世界注目的長笛比賽。

 

改變一生的10分鐘

1987年,決賽在即,結果卻已然將見分曉。

27歲的菲利浦.班諾德以幾近完美的演奏技巧,華麗的音色與無懈可擊的精緻演奏,一輪一輪地征服著所有評審

最後與巴黎管弦樂團的決賽開始之前,大賽主審朗帕爾致詞祝賀決賽開賽順利之餘,提到「我們相信首獎人選,將會非常快產生...」

到底有多快呢?大家知道之後一定不敢置信

根據班諾德老師回憶,大約賽後10分鐘,評審團決議即刻出爐:自己就這樣瞬間成為了夢寐以求的朗帕爾國際長笛大賽首獎得主...

「距離我贏得大賽已經超過30年,好多細節記不清楚了,但是10分鐘就宣布首獎得主這一段故事,我永遠不會忘記...」

目前身為目前法國長笛學派巴黎高等音樂院的掌門人,班諾德是1987 年國際朗帕爾長笛大賽首獎得主,也是法國長笛學派中首位獲得此一榮耀的人。

當年獲得首獎之後,也讓他獲得法國長笛界巨擘朗帕爾的青睞,多次合作,情同父子;本文所附兩張黑白照片,分別為當時未滿30歲的班諾德,與當時法國長笛界泰斗朗帕爾同台演奏二重奏之現場實況。

 

 

高貴音色的獨門心法

這段文章,讓我們透過文字,進入法國長笛學派的重要演奏心法,理解大師們的話語,更進一步在欣賞時心靈神會。

來點有趣的~分享一張 新象環境藝之美文創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照片:

 

塔芬奈爾教學語錄

 

讓我們從塔芬奈爾被記錄的幾段著名教學語錄談起:

  • 「美的聲音!」
  • 「音量不是重點,音色才是一切!」
  • 「好的吹氣技巧是呼吸藝術的首要基礎!」
  • 「長笛並不需要比平常呼吸更多的氣流來吹奏!」
  • 「所有無視於聲音品質的手指技巧都是有害的!」

 

班諾德教學語錄

 

從我第一天聽到班諾德老師的演奏起,就被他精緻、高貴的音色吸引;他的音樂層次分明,線條流暢自然,呼吸悠遠流長,是我從來未曾聽過的美妙體驗...

而演奏出如此精緻高貴的音色的班諾德,到底擁有哪些秘密呢?

讓筆者具體為您整理如下:

  • 長笛,是閉嘴的藝術。
  • 呼吸,是一切演奏的根源。
  • 音色,完整度優先於音量。
  • 氣流,帶動音樂的方向。
  • 音程,帶出音樂的情緒。
  • 抖音,絕不能干擾音樂。
  • 快板,就是很快的慢板。
  • 小聲,需要更多的氣壓。
  • 八度,是由泛音決定的。
  • 體能,決定了演奏能量。
  • 技巧,是你的長笛花園。

吹樂器一定要張嘴,但是吹好長笛~卻一定要學會閉嘴;從呼吸開始,重心盡可能往下,確保腹式呼吸(橫隔膜呼吸)的啟動與橫隔膜的收束;無論強奏與弱奏,請確實以「完整的音色」(Full sound)演奏每一顆音符:有了好聲音,才開始鍛鍊音色力度的控制;以如同聲樂歌者般的歌唱方式,用氣流帶動每一個音程;音樂與音程息息相關,重視音程的情緒,就會有音樂性。抖音要建立在音色之內,如果僅有聲音外在的抖音,反而是對音樂最大的干擾;而即使演奏時不加抖音,亦應該有最大的音樂性表現:請聽莫札特單簧管協奏曲K.622第二樂章,這是全世界最美的音樂之一。

 

關於長笛技巧的鍛鍊

長笛是一座小花園:每一區漂亮的盆栽,分別都是演奏長笛的各項需要技巧:這些盆栽的名字,分別叫做長音、八度音、泛音、漸強、漸弱、單吐、雙吐、三吐、音階、琶音、呼吸…等等:你越專業,花種與盆栽數目就越多樣化。

如果想要你的花園開得茂盛又美麗,天天花時間維護照顧是否必要?

如果我們天天只在「長音」「音階」這兩盆澆水,而忽略了其他的盆栽,一段時間過後,花園勢必失衡,許多花種也會枯萎。

所以身為一個專業、職業、從業的認真園丁,你勢必天天要給自己的花園專心而均衡的照料與呵護,才能得到一個開得漂亮又茂盛的花園。

每天花30分鐘跟3小時以上照料自己的小花園,茂盛與精緻度,是外人看一眼就能明瞭的。

記得一件事:花園是你自己的,別人是無法幫忙照顧的。

 

班諾德長笛獨家教材著作與深度

「現在世界越來越國際化,各國年輕長笛吹奏好手多躍然於世,我非常期待聽到到每一位優秀長笛演奏者們的精彩演奏~尤其是在台灣!」 - 菲利浦‧班諾德

疫情期間,班諾德老師繼續著心中的理想,出版了第三冊他的系列長笛教材著作《長笛的吹奏發音技巧》(La Prononciation),內容結合滿滿的譜例,深入淺出地解釋長笛的發音技巧,更是他近年來的潛心之作。

他說,自己的長笛教材寫作與設計,一切考量均以回到「長笛吹奏法的最古起源」:他重新考據從巴洛克時期起的長笛演奏技巧,加上音樂發展的各時期風格演變與他多年來的演奏與分句法心得,歸納總結出長笛演奏四大技巧:

  1. 嘴唇控制技巧
  2. 吹氣技巧與音色
  3. 斷奏運舌方式
  4. 運指鍛鍊技巧

以此為結論,我們可看到班諾德目前已出版的三本教材,依序為:

  1. 《長笛的嘴唇控制技巧》(La technique d’Embouchure)
  2. 《長笛的吹氣與音色》(Le Souffle, le Son)
  3. 《長笛的吹奏發音技巧》(La Prononciation) 

班諾德說,在他的理想中,每一部教材就是每一種演奏方式的詳細解說與教學,因此我們以他這幾年歸納出的四大思維來看,大家是否已經發現這目前三本已出版教材,依序就是《嘴唇控制技巧》(中黑)、《吹氣技巧與音色》(右紅)與《吹奏發音技巧》(左綠)?

 

 

訪問班諾德時,他也很期盼繼續這樣的思維模式,繼續出版第四部教材,詳述「運指鍛鍊技巧」,以完成心中理想的長笛演奏四大技巧拼圖。

回憶20多年前,我自己在法國追隨他上課時,就在他的監督之下以《長笛的嘴唇控制技巧》這本教材,循序漸進地改掉許多吹奏時的壞習慣,更釐清了許多吹奏用氣觀念,受益甚深;因此,以過來人的角色,我真心推薦班諾德老師之長笛教材,長笛吹奏者們的確都該人手一本。

在前幾天的訪問中,筆者特別拜託班諾德老師,這次在台灣的大師班中,務必詳細地向大家說明他理想中的長笛演奏技巧面面觀~當然,老師開心地答應了

現在,您將有機會在2月份班諾德來台期間,不但可以簽書(咦?畫錯重點~),更重要是,在台北與高雄的大師班中,親自理解他詳細解說長笛演奏方法的奧秘與音樂觀。

因此,除了期待再期待之外,大家更要記得報名大師班喔~

 

談音樂教育無可取代之觀念

「現在世界越來越國際化,各國年輕長笛吹奏好手多躍然於世,我非常期待聽到到每一位優秀長笛演奏者們的精彩演奏~尤其是在台灣!」 - 菲利浦‧班諾德

筆者長笛關注各項國際音樂大賽,從各項賽事特色到趨勢皆年年注意;以長笛項目來說,許多國際長笛大賽首獎得主,均出自法國長笛學派之紮實訓練。

例如,剛贏得2022年德國慕尼黑ARD國際長笛大賽首獎的韓國演奏家金宇彬(Yubim KIM),就曾是班諾德老師於里昂高等音樂院與巴黎高等音樂院之優秀學生;當欣賞金宇彬優異的演奏時,能注意到他的音色在優美亮麗之餘,其精緻的音樂句法與流暢吹奏氣息之運用,就是班諾德為其精雕細琢之後的結果。

再舉一例,現任維也納愛樂長笛首席卡爾.海因茲.舒茲(Karl-Heinz Schütz),1998年丹麥尼爾森國際長笛大賽首獎得主,也是在瑞士追隨一代長笛大師尼可萊(Aurèle Nicolet)學習畢業後,在尼可萊的強烈建議下,繼續考入里昂高等音樂院追隨班諾德,學習他更精緻的音色表現訓練方式與音樂詮釋觀念。

當筆者問到班諾德老師,心中最重要的音樂觀念是什麼?

班諾德提到幾個三個重點:

  1. 首先,一定要聽大量的音樂,而且務必要聽現場演奏。
    因為在音樂廳中的音色變化、泛音響應與音樂感動,很難以其他任何形式取代。
  2. 不要只聽長笛音樂,多聽各種不同類型的音樂。
    無論是聲樂、歌劇、交響樂、各種室內樂等等,都是音樂演奏最重要的養份
  1. 閱讀,會為你的人生帶來更寬廣完整的深度。

台灣的長笛家們從中壯世代到年輕一輩歸國長笛家,旅法求學比例高且都非常優秀,這顯示出越來越多認真的年輕音樂人,從法國與自己留學的國度,陸續帶回自己在國外所知所學的最新資訊,並在台灣開花結果。

對於音樂演奏懷抱夢想的您,如想要為自己的未來音樂之路找方向,筆者認為上面班諾德老師提到的三項建議,非常非常重要且實際。

無論是聆賞現場音樂會而得到無法取代的學習與感動,參與大師班獲得的演奏精髓吉光片羽與智慧分享,都是音樂學習之路最重要的方法。

在本文進入班諾德系列文章的最後總結時,最要感謝的是新象.環境.藝之美文創的樊曼儂總監。

 

樊老師身為國內長笛界公認的教母大家長,總願意傾盡一己之力,不斷引介國外音樂家帶來源源不絕的音樂養份~這就是熱愛環境與重視音樂教育與傳承的最佳典範。

 

最後,期待在班諾德2023再次抵台的音樂會與大師班中,見到大家(揮手下降~)

照片拍攝/ 陳一夫

 

2023台北班諾德大師班紀錄照片

 

 

此張照片是大師班中,班諾德老師講解非常細微的吐舌位置運用,當然包括從呼吸到手指等等所有演奏技巧等,課程中都有提到~

與班諾德老師睽違了四年多不見,終於再次一起見面合作了❤️

 

 

開卷蹦藝術.享受美好閱讀時光

☕️一杯咖啡.一點心意.支持蹦藝術☕️

 

各類合作提案,聯繫方式:

*手機:0917.670.518 
*Line:https://line.me/ti/p/LB1ro0P0AU
*E-mail:jenpin888@gmail.com

【BON音樂】來自喬治亞~美麗小提琴巨星麗莎·巴蒂雅施維莉 Lisa Batiashvili 介紹

【BON音樂】來自喬治亞~美麗小提琴巨星 麗莎·巴蒂雅施維莉 介紹
All about Lisa Batiashvili

– 資訊整理共享於網路,一起欣賞音樂藝術之美 –
蹦藝術 | BONART


 

美女小提琴演奏家麗莎·巴蒂雅施維莉(Lisa Batiashvili,喬治亞語:ლიზაბათიაშვილი),1979年出生於格魯吉亞,她的父母都從事音樂,父親演奏小提琴,母親彈鋼琴。

 

1995年,16歲的麗莎·巴蒂雅施維莉在赫爾辛基的西貝流士小提琴大賽(International Jean Sibelius Violin Competition)上獲得第二獎,成為有史以來最年輕的獲獎者。

 

與皇家斯德哥爾摩管弦樂團合作西貝流士小提琴協奏曲(2021)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ZJgogkXM-mw

 

從1999年到2001年,她是BBC3電台新一代藝術家(BBC Radio 3 New Generation Artists scheme)其中之一;2001年更被BBC雜誌評為最新接班人和最傑出的首演音樂家,2003年又得伯恩斯坦獎。2007年在德國波昂贏得貝多芬音樂節獎項。

鋼琴家布蘭德爾(Alfred Brendel, 1931-)曾稱讚麗莎•巴蒂雅施維莉的演奏魅力:「她 “每個音是唱出來的,也是說出來的…,再次證明偉大的小提琴家都是鋒芒早露的”。」

 

很少有像麗莎·巴蒂雅施維莉這樣的演奏家,在二十多歲的年紀時,便能獲得全世界許多音樂愛好者一致的歡迎和喜愛。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fRrBZ-2P6CA


她也很幸運地在事業初期就獲得許多與國際指揮大師及職業樂團同台演出的機會,例如:Vladimir Ashkenazy, Christoph von Dohnányi
, Charles Dutoit, Christoph Eschenbach, Mikko Franck, Alain Gilbert, Paavo Jarvi, Vladimir Jurowski, Zubin Mehta, Sakari Oramo 與 Yuri Temirkanov 等等。

 

2005年到2006年她又和舊金山交響樂團合作在薩爾茨堡音樂節上演出,隨後和荷蘭皇家愛樂樂團、洛杉磯愛樂樂團、芝加哥交響樂團、克里夫蘭管弦樂團、NHK交響樂團以及巴黎交響樂團合作進行了巡迴演出。

2004年到2005年間她初次與Lorin Maazel指揮的紐約愛樂樂團、倫敦交響樂團以及Osmo Vanska指揮的柏林愛樂樂團合作演出就立刻獲得成功。

 

2005年到2006年她又和舊金山交響樂團合作在薩爾茨堡音樂節上演出,隨後和荷蘭皇家愛樂樂團、洛杉磯愛樂樂團、芝加哥交響樂團、克里夫蘭管弦樂團、NHK交響樂團以及巴黎交響樂團合作進行了巡迴演出。

 

與巴倫波因/柏林國家管弦樂團合作唱片錄音(柴可夫斯基與西貝流士)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MeVdP0tK2j8

 

麗莎·巴蒂雅施維莉先前所使用的小提琴是1709年的名為“Engleman”的史特拉底瓦里小提琴。(現任使用者為青年小提琴家Benjamin Beilman)。由日本音樂協會 Nippon Music Foundation 借給麗莎使用。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sxpo1hWz5FU

 

根據最新資料,麗莎·巴蒂雅施維莉目前使用琴為瓜奈里.耶穌1739年名琴('del Gesù' violin, 1739)。根據麗莎自己的說法,「演奏以前所擁有的樂器(包括兩把史特拉底瓦里名琴),從來沒有像現在這麽感覺舒服」

這把瓜奈里是由一位匿名德國收藏家所提供:「這些偉大的小提琴都很有個性……幾乎就像你遇到一個人,[你]要嘛處於衝突,要嘛處於和諧之中。」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pZtMVTBt8T4

 

精采演奏專輯推薦:

 

與國際樂壇當紅指揮杜達美合作協奏曲:

 

一起欣賞她精采的演奏影片: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Owwxr4hrvs

 

麗莎的先生是法國音樂圈的雙簧管天王勒樂(François Leleux, 1971-),兩人金童玉女的結合,更是音樂圈佳話之一💕

 

延伸閱讀

https://bonart.com.tw/all-about-francois-leleux/

 

夫妻也經常於舞台上合作演出: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RqrYNRKcxpk

 

擁有一雙兒女,幸福的家庭

 

精彩訪談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bIWAVBis0cc

 

 

開卷蹦藝術.享受靜謐閱讀時光

 

各類合作提案,聯繫方式: 

*手機:0917.670.518 
*Line:https://line.me/ti/p/LB1ro0P0AU 
*E-mailjenpin888@gmail.com

【BON活動】林仁斌老師蹦藝術音樂講座週四班2023'上半年課程

【BON活動】林仁斌老師蹦藝術音樂講座週四班2023'上半年課程
Music Lecture of Bonart 2023-1

– 資訊整理共享於網路,一起欣賞音樂與藝術之美 –
蹦藝術 | BONART


蹦藝術執行長/知名音樂導聆人林仁斌老師,每週四晚間19:00-21:10之愛樂班音樂欣賞講座:結合古典音樂理論基礎,欣賞延伸音樂各類主題、電影音樂、爵士音樂與歌劇、音樂劇與芭蕾舞劇等等,帶給愛樂同學們多元化之音樂藝術饗宴。歡迎您的加入~



講座地點

每週四晚間之演講地點於「崇友文教基金會」(台北市100公園路30號10樓A室)

鄰近捷運「台北車站」或「台大醫院站」(可點按↓地圖進入 Google Map 頁面)

 

主講:蹦藝術執行長 林仁斌


演奏、指揮、撰文、演講與音樂攝影之全方位音樂家。
節慶長笛樂團|團長&樂團指揮  
蹦藝術|BONART 藝術網站執行長
蹦藝術|Podcast 節目主持人
https://bonart.com.tw

曾師事法國長笛大師:Philippe Bernold、Jean Ferrandis、Georges Alirol 、PatrickGallois 與 Philippe Pierlot。曾多次與巴黎師範音樂院管弦樂團協奏巡迴演出且於巴黎各地,亦曾「法國巴黎國際藝術村」(Citédes Arts de Paris)舉辦長笛獨奏會並於巴黎、西班牙等地獨奏演出。

多年來以長短笛演奏、室內樂及樂團指揮活躍於國內外音樂會,其指揮編制由長笛家族室內樂團、管樂團與交響樂團等等於台灣於國家音樂廳、國家演奏廳、中山堂、城市舞台、新舞台、台中中興堂與各縣市文化中心等場地演出;並曾赴韓國濟州管樂節、日本國際長笛年會等於日本東京、濱松、川崎等地音樂廳與義大利國際遊輪歌詩達維多利亞號指揮與協奏演出,國內外演出經驗豐富。

除曾與國際長笛名家Philippe Bernold、Benoît Fromanger 等大師合作音樂會演出外,多年來獲邀參與新象藝術「台灣國際長笛藝術節」演出,為台灣活躍之長笛演奏家,並創辦節慶長笛樂團,擔任團長與樂團指揮。

林仁斌老師陸續出版六張長笛演奏專輯:長笛與吉他演奏專輯⟪夜間咖啡館⟫,專輯出版後深獲各界好評,並入圍「MUZIK 2010年唱片大賞」之⟪年度台灣出版音樂唱片⟫。歷年出版專輯另有:⟪妳的.我的⟫、⟪華麗聚焦~雙長笛與鋼琴的歌劇院之夜⟫、⟪動物狂歡節⟫&⟪華麗聚焦II~卡門⟫、⟪李哲藝劇場音樂作品【室內樂篇】⟫等,為台灣近年演奏專輯出版數量最豐之長笛演奏家。

目前林仁斌亦擔任節慶長笛樂團團長與樂團指揮與台北市立蘭雅國中管弦樂團與管樂團指揮。

多年來林仁斌以音樂文字與攝影活躍於國內外藝文圈,撰寫文章並拍攝訪問音樂家眾多,作品見於國內外音樂家演出海報、影片、部落格與雜誌,並同步於【蹦藝術|BONART】網站中刊載。

林仁斌老師年演講場次達兩百場以上,於台北華泰王子大飯店、崇友文教基金會、國內知名交響樂團導聆、各藝文中心、圖書館、台灣索尼音樂SONY數位教室等定期演講,每年其撰文與豐富音樂資料亦可見於【蹦藝術|BONART】網站。

 

 

報名資訊與費用
每期15堂課共3600元整(可預約報名旁聽一堂)

課程負責人:Ruby
聯絡電話:0937-067-628 (請於14:00-20:00來電)

2023年上半年講題一覽

 

本期講題主軸:

(ㄧ)布拉姆斯與他的交響曲與精彩作品

https://bonart.com.tw/johannes-brahms/

 

 

(二)法國音樂系列

白遼士誕生220週年系列

愛情與音樂.靈魂兩翅膀

白遼士語錄:「愛情或音樂這兩種力量中,哪一種能將人提升到最高境界? ……這是個問題,但在我看來,這就是答案:『愛情可讓音樂暈頭轉向; 音樂可賦予人愛情之感受。』 ... 為什麼要分開他們呢? 它們是靈魂的兩個翅膀啊~」

 

系列主題

白遼士220週年誕辰系列 – 《哈洛爾德在義大利》故事與賞析
白遼士220週年誕辰系列 – 幻想交響曲故事與賞析(上)
白遼士220週年誕辰系列 – 幻想交響曲故事與賞析(中)
白遼士220週年誕辰系列 – 幻想交響曲故事與賞析(下)
白遼士220週年誕辰系列 – 戲劇交響曲《羅密歐與茱麗葉》(上)
白遼士220週年誕辰系列 – 戲劇交響曲《羅密歐與茱麗葉》(下)

 

(三)德布西歌劇《貝利亞與梅麗桑》

推薦校外音樂會欣賞:

2023/7/08 NSO歌劇音樂會《貝利亞與梅麗桑》

法國作曲家德布西創作了豐富的藝術歌曲,但是在歌劇領域,僅完成了一部《貝利亞與梅麗桑》。德布西採用梅特林克原著戲劇,耗時九年,成就了這齣劃世代的作品,並在西方歌劇史上樹立了全新里程碑。在聲樂方面,德布西捨棄了傳統的詠嘆調與宣敘調架構,全劇採用朗誦(Declamation)方式,配合法語的抑揚頓挫,並且搭配管絃樂的和聲變化,營造扣人心絃的戲劇氛圍。

德布西最擅長的手法,就是透過管絃樂勾勒出如夢似幻、若隱若現的音樂情境,而馬寇爾指揮的德布西音樂,在國際樂壇早有高度評價。透過這齣歌劇,讓您同時領略兩位大師絕美的音樂風采!(文字:NSO音樂會解說)

 

 

※今年因為新冠肺炎 COVID-19 的嚴重疫情,全世界都受到嚴重影響。講堂學員位置與上課位置,亦拉開安全距離,讓大家在欣賞音樂之餘,能夠對於上課環境更加放心。


歡樂的每週四音樂講座課堂,邀請您一同參與我們,感受音樂藝術之美~

2021年1月21日同學們歡樂攝影留念

 

2020917 週四愛樂欣賞班同學們於新學期開季後,拍攝於崇友藝文講堂
2020917 週四愛樂欣賞班同學們於新學期開季後,拍攝於崇友藝文講堂

 

20200611 週四愛樂欣賞班同學拍攝於崇友藝文講堂

 

林仁斌老師與每週四台北愛樂音樂講座班學員們
林仁斌老師與每週四愛樂音樂講座班學員們

 

用心的班長Ruby,每學期末還會舉辦聯誼聚餐或旅遊活動,聯繫同學們的感情

20191229 愛樂音樂講座學員與眷屬旅遊

 

20181216 音樂講座十週年盛大聚餐,滿滿96人歡慶 🎉

20181216 愛樂音樂講座十週年,滿滿96人歡慶餐會

 

20180701 愛樂音樂欣賞班班遊活動《尋古、花宴、回憶》合照

20180701 愛樂音樂欣賞班班遊活動_尋古、花宴、回憶

 

開卷蹦藝術.享受美好閱讀時光

☕️一杯咖啡.一點心意.支持蹦藝術☕️

 

各類合作提案,聯繫方式:

*手機:0917.670.518 
*Line:https://line.me/ti/p/LB1ro0P0AU
*E-mail:jenpin888@gmail.com

【BON音樂】2023年上半年苗北講堂開課囉🎊 蹦藝術X苗北藝文中心

【BON音樂】2023年上半年苗北講堂開課囉🎊 蹦藝術X苗北藝文中心
Miaobei Art Center X BONART 2023-1

– 資訊整理共享於網路,欣賞音樂與藝術之美 –
蹦藝術 | BONART


各位喜愛音樂與藝術的朋友們大家新春恭喜🧧🎉

蹦藝術執行長林仁斌老師2023年上半年於苗北藝文中心的苗北講堂之專題演講,課程已經出爐也開始接受報名囉🎉

 

課程詳細資訊

時間 _ 2023-03-12 ( 日 ) ~ 2023-04-23 ( 日 ) 10:00 ~ 12:00

地點 _ 視聽中心

費用 _ $100元/堂 ;早鳥體驗(3/26前)6堂 $450元

指導單位 _ 苗栗縣政府

主辦單位 _ 苗栗縣苗北藝文中心

授課教師 _ 林仁斌(超人氣古典音樂欣賞名家、蹦藝術執行長)

一、因應現行防疫規範,學員上課均需全程配戴口罩;並遵守本中心防疫措施相關規定,違反規定將無法入場上課。

二、課程相關事宜洽詢:活動企劃部曾小姐037-612669轉511/cctseng@miaobeiac.org

 

課程主軸:

交響樂~樂話古今✨

橫亙古今的美妙交響樂.與您共饗

苗北藝術學苑2023不缺席! 再次邀請超人氣音樂導聆人─ ─ 林仁斌老師,用精彩的故事,帶您輕鬆悠遊古典音樂美妙的領域,瞬間化身音樂欣賞達人。 本系列講座以「交響樂~樂話古今」為主題,邀請古典音樂愛好者由淺至深地進入交響曲的美妙世界,以講座穿越時空,帶領學員感受、認識並理解交響曲一脈相承的宏偉結構與百年歷史。


宇宙運行的心靈之聲:交響曲的發展介紹

3月12日(日) 10:00-12:00

「交響曲」(Symphony)一詞來自希臘語的「συμφωνία」(Symphonia),意指「和諧或一致的聲音」;而由管弦樂演奏之交響曲,更是古往今來所有音樂家們的至高至聖音樂殿堂。交響曲在數百年間,更從器樂作品,一路演變至代表人類崇高心靈之聲,甚至被形容為宇宙運行的聲音。本次課程以交響曲為主題,從文藝復興時期至巴洛克時期的器樂脈絡,逐漸發展進入古典時期,由淺至深認識交響曲的發展、曲式名詞與歷史。邀您一同遨遊美妙的交響世界,探尋宇宙運行的心靈之聲。

聚焦古典三傑:從海頓、莫札特到貝多芬

3月19日(日)10:00-12:00

享有「交響曲之父」、「天才音樂家」及「樂聖」美譽的海頓、莫札特與貝多芬,分別及共同經歷了什麼樣的音樂生涯與創作了哪些經典?海頓一生中共創作了104首交響曲,莫札特則有41首交響曲,兩位偉大的作曲家在交響曲的發展歷程中更具有極重要的代表性。本場講座中將聚焦在兩位音樂家的交響曲創作手法、加入交響曲專曲式欣賞,帶您奠定深厚欣賞基礎。

 

交響轉捩點:談貝多芬建構的九座高峰與現象

3月26日(日) 10:00-12:00

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1770-1827)出生於德國,創作九大交響曲,除了建立震古爍今的高度,更成為後世難以超越的高峰;而貝多芬的交響曲,除了承先啟後,在交響樂的發展中劃出一道美妙的二分線,讓後續浪漫時期的保守派與激進派各承其音樂風格跟進,百花齊放而至昂霄聳壑。本場講座帶您一同經歷一位極具想象力,充滿激情和力量的大師—貝多芬超凡的交響人生。

 

浪漫而保守:從舒曼、孟德爾頌到布拉姆斯

4月09日(日) 10:00-12:00

浪漫時期前期的交響曲以舒曼與孟德爾頌為代表,無論敘事、寫情到描繪風景,兩人的創作皆引人入勝、承前啟後。而布拉姆斯石破天驚的40年磨一劍發表第一號交響曲,而立下被譽為「貝多芬第十」的里程碑,更讓交響曲在歷史中閃爍著永不抹滅的光芒。本場講座將帶領學員們感受浪漫時期裡的傳統交響風格之美。

 

浪漫而激進:從白遼士到李斯特與華格納

4月16日(日) 10:00-12:00

白遼士以充滿個人特色的《幻想交響曲》引領交響樂進入狂放的隨想,雖然華格納曾說:「在貝多芬之後,無人能再創作交響曲。」但其實浪漫後期的交響音樂,在白遼士、華格納與李斯特等大家的推波助瀾之下,從「動機」、「主題」、「變形」,甚至進入「魔幻風格」全新領域,音樂思潮洶湧澎湃更至頂峰。本場講座將為您解說這些不可思議的管弦之美。

世紀末燦爛夕陽:談馬勒交響曲獨特宇宙觀

4月23日(日) 10:00-12:00

馬勒(Gustav Mahler, 1860-1911)曾經自述:「交響曲必須包含整個世界,必須包含萬事萬物的聲音。」(A symphony must be like the world. It must contain everything. )他的交響曲中,自成一格,並且包含宇宙之聲。綜觀馬勒一生的創作生涯,不斷地在交響樂的各種創作領域與作曲手法中,將音樂推展至極致,他的音樂是這天地之間全新的創作,彷彿黎明之前的破曉。本場講座將帶您翱翔馬勒獨特的交響宇宙。


主講人|林仁斌

蹦藝術 | BONART 執行長

知名長笛演奏、指揮、撰文、演講與音樂攝影之全方位音樂家 旅法知名音樂家林仁斌自2001年自巴黎師範音樂院(École Normale Supérieure de paris)學成返國後,以長、短笛演奏、室內樂及樂團指揮活躍於國際音樂節與國內外音樂廳;演奏專輯出版有《夜間咖啡館》、《妳的我的》、《華麗聚焦-雙長笛與鋼琴的歌劇院之夜》、《華麗聚焦II-卡門》(林仁斌&周欣穎)《動物狂歡節》….等。 現為音樂藝文網站「蹦藝術|BONART」執行長與Podcast古典音樂節目《蹦藝術》主持人,深受各界樂迷喜愛。多年來撰文拍攝訪問音樂家,更以文字與攝影見長,每年演講場次超過百場;為國家交響樂團、長榮交響樂團與國家兩廳院、苗北藝文中心等各單位邀約之音樂講座策展、音樂導聆與撰稿人,更是公認的超人氣音樂欣賞名家。


報名資訊與報名方式

繳費資訊

◎線上報名,點選上方「馬上報名」,填寫完google表單後,完成繳費。
◎臨櫃報名,至苗北藝文中心服務台填寫報名表,並完成繳費。
◎郵寄報名,填妥報名表(請自本頁面下方下載),並且完成繳費,將報名表郵寄至苗栗縣竹南鎮公園路206號苗北藝文中心(信封請註明:111-1苗北講堂)。
◎電子郵件報名,填妥報名表(請自本頁面下方下載)並完成繳費,將報名表寄至:cctseng@miaobeiac.org,主旨:112-1苗北講堂,即完成報名。

◎ 現場繳費:請攜帶報名表至苗北藝文中心服務台
◎線上匯款:
戶名:苗栗縣苗北藝文中心
銀行:臺灣土地銀行頭份分行(0050212)
帳號:021-051-051-316

 

注意事項

1、退款規定:課程進入報名行政流程繳費後,因故不克參加者,需配合規定,於活動開始前14個工作天提出申請(票券效期開始日期起算),退票將酌收票價10%的行政手續費用,逾期恕不受理。

2、活動延期:若因天災等不可抗力因素(如:颱風),主辦單位將告知補辦日期或退款事宜。並保留修改活動內容,以及終止課程之權力。

3、講座以收費報名辦理,每堂未達上限人數,將告知退款事宜。並保留修改活動內容,以及終止課程之權力。

4.因應疫情配合政府措施,學員需全程佩戴口罩、禁止飲食。

課程形式配合中央防疫指揮中心指示滾動式修正,如採線上課程,將以「Google Meet」軟體上課;敬請各位學員一同共學、共好!藝起做好防疫措施,提供一個安心、安全的場域,迎接藝文生活。

竭誠歡迎您的參與~一起享受音樂與藝術之美💕

 

開卷蹦藝術.享受美好閱讀時光

☕️一杯咖啡.一點心意.支持蹦藝術☕️

 

各類合作提案,聯繫方式:

*手機:0917.670.518 
*Line:https://line.me/ti/p/LB1ro0P0AU
*E-mail:jenpin888@gmail.com

【BON音樂】蹦藝術X大人社團 古典名曲鑑賞線上直播課 - 協奏曲篇(四)艾爾加:大提琴協奏曲

【BON音樂】蹦藝術X大人社團 古典名曲鑑賞線上直播課 - 協奏曲篇(四)艾爾加:大提琴協奏曲
All about Elgar's cello concerto

– 資訊整理共享於網路,一起欣賞音樂與藝術之美 –
蹦藝術 | BONART


大人的古典名曲鑑賞線上直播課(12/29週四下午班,共5堂):管弦樂欣賞-協奏曲篇

音樂是你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調劑?
你喜歡協奏曲豐富又生動的音樂表現?
跟著林仁斌老師展開一場絕佳的音樂體驗!

《大人社團》與蹦藝術攜手開設音樂欣賞課程,這期以管弦樂─協奏曲為主題,林仁斌老師精選從巴洛克時期到浪漫時期與國民樂派的精彩音樂作品,讓您徜徉在樂曲中,更貼近這些音樂家們的心血結晶,聽出更多況味與樂趣!

《延伸閱讀》大人的音樂欣賞線上直播課程好嗎?學員真實回饋分享

《延伸閱讀》大人的音樂欣賞課學員回饋,看他們用音樂為生活注入繽紛

 

精彩課程再推薦

大人的古典名曲鑑賞線上直播課(12/29週四下午班,共5堂):管弦樂欣賞-協奏曲篇

大人的古典音樂鑑賞線上直播課(2/23週四下午班,共5堂):莫札特橫跨一生的鋼琴協奏曲

大人的古典音樂鑑賞線上直播課(4/6週四下午班,共5堂):偉大的音樂變奏藝術賞析

大人的古典音樂鑑賞線上直播課(5/11週四下午班,共5堂):音樂裡的多重協奏之美

 

主講人:林仁斌老師

 

  • 第四堂│艾爾加:大提琴協奏曲

英國作曲家艾爾加只留下兩首協奏曲作品:小提琴與大提琴各一首。這首全球聞名的大提琴協奏曲完成於一次世界大戰之後的1919年,有別於戰前的意氣飛揚,艾爾加彷彿在這首作品中探索了人類在一戰後的創傷與省思,如同戰爭的無情,也如同人生的輓歌,內容深沉而動人。多年前的電影《無情荒地有琴天》中的大提琴演奏家杜普蕾,也正是艾爾加大提琴協奏曲最知名演奏者之一。這堂課中,聽老師娓娓道來樂曲背後更多的故事。

 

Elgar in 1917

 

創作背景

大提琴協奏曲是艾爾加人生裡創作的最後一部重要作品。

經歷過第一次世界大戰的人,似乎在戰後,發現世界看起來不一樣了,世界在崩壞,身旁的親友漸漸老去...

許多在戰前所迎來的繁華與進步,這些世俗價值觀,現在一切都變得無關緊要...

時間回到1919年10月,艾爾加的妻子愛麗絲·艾爾加(Alice Elgar)雖然在首演時仍能陪在丈夫身邊,但她的身體健康狀況已不佳,隔年1920年4月,妻子愛麗絲去世時,艾爾加也如喪失了人生目標,他的創意似乎亦隨之而逝... 在作曲家接下來的14年生命裡,儘管陸續嘗試繼續創作,但未能再寫作出任何重要的音樂。

 

1918年3月,艾爾加的身體狀況也不好,因為一直以來嚴重的喉嚨問題,他動了手術切除了一直以來化膿的扁桃腺;也離開醫院的當天,他要了鉛筆和紙,寫下了這首大提琴協奏曲的開場8小節主題。

協奏曲從高貴的大提琴獨奏開始,跨弦的大幅度音程,似乎帶來了超越人生現實的憂傷情緒

第一樂章,就在這樣的開頭緩慢裝飾奏裡登場,而逐漸一步步邁向莊嚴卻失落的音樂:

後續的協奏曲創作大部分是在1919年夏天,完成於艾爾加在蘇塞克斯(Sussex)所租用的橡木小屋「布林克韋爾」(Brinkwells),小屋花園裡有個專屬工作室,艾爾加非常喜歡在這邊不受打擾地工作:除了喜愛自己在樹林裡散步,他也喜愛自己砍柴等等居住在森林裡帶來的各種野居樂趣。

艾爾加也以憂傷的筆觸,寫下此時太太愛麗絲的病況:「愛麗絲正神秘地變得更小、更脆弱...。 她似乎正在眼前消失...」

那是他們在一起的最後一個夏天。

艾爾加與妻子Alice

 

首演

1919年8月8日,艾爾加將完了大提琴協奏曲,並將樂譜交給了出版商。

首演由艾爾加本人擔任指揮,並指定Felix Salmond擔任首演獨奏者。 

 

1920年8月5日,也就是愛麗絲去世幾個月後,艾爾加寫道:「我現在很孤獨,無法以過去的方式看待音樂,也不敢相信我有能力完成任何新的工作——我會為樂曲創作草稿,但沒有完成任何樂曲的動力;——我沒有野心...」

至過世前,艾爾加為管弦樂團改編了一些巴赫、韓德爾與蕭邦的音樂作品,也完成了一些小品創作,但他規劃預計要完成的重要音樂,皆未能完成創作:歌劇《西班牙女士》(The Spanish Lady);鋼琴協奏曲與BBC委託創作的第三號交響曲,都些作品均只留下草稿。

艾爾加一生從未收過作曲學生,儘管他在音樂史中被認為是近代具有代表性的英國作曲家,作品也獲得廣泛的認可與成功,雖被譽為後期浪漫至近代英國最偉大的作曲家,但他的創作風格惜未能茁壯成長到為一個新的浪漫英國作曲流派,意即雖偉大卻僅只為一家之言,可說是一大遺憾。

 

1934年2月艾爾加去世時,只剩下女兒克拉麗絲(Carice)。 

艾爾加與女兒Carice

 

愛的禮讚的故事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N5z3ZO0QfFE


第一樂章

前奏 第一部分 過度段落 第二部分a

55-74

第二部分b

55-74

過度段落 第一部分再現
1-8 第一主題 X 6

9-46

47-54 第二主題 I(55-62)

過度段落(63-66)

第二主題 II(67-70)

過度段落(71-74)

73-79 第一主題 X 6

80-105

 

 

第二樂章

 

前奏 第一主題 第二主題 第一主題 第二主題 第一主題 尾聲
1-16 17-39 40-47 48-77 78-85 86-103 104-129

 

 

第三樂章

 

前奏(bB大調) 主題A(bB大調) 主題B(A大調) 主題A(bE大調) 尾聲(bB大調)
1-8 8-26 26-44 45-52 53-60

 

第四樂章

前奏 呈示部 發展部 再現部 尾聲
主題 I(1-8)

Moderato(9-19)

Cadenza

主題 I(20-55)

主題 II(56-83)

主題 I 發展
84-196
主題 I(197-231)

主題 II(232-254)

主題 I(255-280)

 281-351
Poco Più Lento

 

樂譜版本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VNO4a-iZu4E


馬友友版本(1994 Live' in Japan)

Conductor:David Zinman
Baltimore Symphony Orchestra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7rVW4Z70TfE

 

2016年英國BBC青年音樂家得主,大提琴家Sheku Kanneh-Mason 版本

City of Birmingham Symphony Orchestra

00:00 Adagio – Moderato

07:54 Lento – Allegro molto

12:42 Adagio

17:17 Allegro – Moderato – Allegro, ma non-troppo – Poco più lento – Adagio

Encore - 30:54 - Weinberg - Cello Prélude No. 18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lNVe_1Eb5dw

 

杜普蕾與巴倫波因 Live'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OPhkZW_jwc0&t=124s

 

百尺竿頭,如何更進一步?

詮釋.是一門獨到的課程

演奏.是通往內心的方式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u1_KOJ8h9qY

 

【BON話題】無情荒地有琴天

英國一代慧星級天才演奏家 - 杜普蕾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mvPza4XosW4

 

與巴倫波因的愛情故事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XH29v3eE0HY

 

 

 

開卷蹦藝術.享受美好閱讀時光

☕️一杯咖啡.一點心意.支持蹦藝術☕️

 

各類合作提案,聯繫方式:

*手機:0917.670.518 
*Line:https://line.me/ti/p/LB1ro0P0AU
*E-mail:jenpin888@gmail.com

【BON音樂】蹦藝術週二講堂《人生不可錯過的美妙音樂》- 不可錯過的十首低音提琴音樂

【BON音樂】蹦藝術週二講堂《人生不可錯過的美妙音樂》- 不可錯過的十首低音提琴音樂
Top 10 wonderful double bass music

– 資訊整理共享於網路,一起欣賞音樂與藝術之美 –
蹦藝術 | BONART


蹦藝術音樂講堂由旅法知名音樂家林仁斌,也是蹦藝術藝術網站執行長規劃並擔任主講。

結合蹦藝術網站豐富多元的系統化資料,林仁斌老師輕鬆幽默的上課內容與清晰俐落的口條,多年來深獲各界肯定,並與國家兩廳院、衛武營國家文化藝術中心、苗北藝文中心、NSO國家交響樂團、長榮交響樂團、高雄市交響樂團、大人社團等各單位合作各式音樂講座,年演講場次超過200場,是台灣超人氣音樂欣賞名家。

音樂的面向極其廣闊,也間接影響我們腦部活動很大。經由專家研究,當欣賞美妙音樂而感動時,大腦的「獎賞中樞」會產生反應,分泌出「多巴胺」,給予我們愉快的感受。

在蹦藝術音樂講堂充滿特色與循序漸進的主題規劃之下,您將發現欣賞古典音樂、理解各種作品類型,都將為您的生活中帶來更豐富愉快的感受;您所需要做的,就是悄悄地埋下這快樂的種子,坐進講堂,好好欣賞每一場知識與含金量滿滿的專屬演講。

古典音樂 X 精彩繽紛美好人生

在蹦藝術音樂講堂,您將體驗到:

❶ 全面認識古典音樂世界.從基礎到進階
❷ 深入了解音樂史、專有名詞到作曲家故事
❸ 沈浸式課堂解說.艱澀知識一次融會貫通
❹ 老師與粉絲互動Q&A,從傳道授業到解惑

→2023年最新系列請由此進

 

課程主講人:

 

人生海海,更有著許多不可錯過的美好音樂

由蹦藝術林仁斌老師為您精選四堂成為一系列之各種「滄海桑田.人生絕不錯過的美好音樂」

「人生不可錯過的美妙音樂」系列(四)
日期:  2022/12/27、2023/1/3、1/10、1/31

一、不可錯過的十首小提琴音樂
二、不可錯過的十首中提琴音樂
三、不可錯過的十首大提琴音樂
四、不可錯過的十首低音提琴音樂

「人生不可錯過的美妙音樂」系列(五)
日期: 2023/2/7, 2/14, 2/21, 3/7     

一、不可錯過的十首長笛音樂
二、不可錯過的十首單簧管音樂
三、不可錯過的十首雙簧管音樂
四、不可錯過的十首低音管音樂

「人生不可錯過的美妙音樂」系列(六)
日期: 2023/3/14, 3/21, 3/28, 4/11    

一、不可錯過的十首豎琴美妙音樂
二、不可錯過的十首弦樂四重奏音樂
三、不可錯過的十首弦樂五重奏音樂
四、不可錯過的十首極致室內樂音樂

 

【課程資訊】
課程時間:每週二下午2:00-4:00
課程時數:一系列四堂課、每週上課一次。
上課地點:鳴石音樂空間(台北市中正區仁愛路二段34號5F,近捷運東門站)

【課程費用】
單堂-   $700
單系列(四堂) $2,680 (九五折)

 

報名網頁QR Code


低音大提琴介紹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Gs72OWYKISk

 

作為對比,一起看看大提琴介紹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IDn88XRtCqE&list=PLnDjrEP06YMiggxd7IobNb3ItV7FAaVus&index=3

 

先從經典的幾個管弦樂片段開始欣賞

馬勒第一號交響曲《巨人》第三樂章 低音提琴獨奏解說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Jk5COSnerW0

 

阿巴多指揮琉森節慶管弦樂團

https://youtu.be/4XbHLFkg_Mw?t=1490

 

https://youtu.be/cqVIMEQfEd4?t=1523

 

 

圖解:德式弓與法式弓

演奏基本姿勢圖解

 

低音提琴的法式持弓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ManxIPzQvM4

 

低音提琴的德式持弓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cqi2AZ9tq4c

 

法式持弓的撥弦與拉弦轉換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aX3E_r3gEBg

 

德式持弓的撥弦與拉弦轉換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S62epxTwt_o


再來更多的低音提琴片段

貝多芬:第九號交響曲 第四樂章大師班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6LShRvCh1ig

 

貝多芬:第九號交響曲 專業級示範(芝加哥交響樂團首席)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rYEVD1kBD3U

 

貝多芬:第九號交響曲 第四樂章 更多段落示範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0vaOY-1xH2I


歌劇《奧泰羅》經典第四幕 低音大提琴獨奏段落

Verdi, Giuseppe FINE AUTOGRAPH MANUSCRIPT AND ACCOMPANYING LETTER SIGNED ("GVERDI") ABOUT OTELLO, SENT TO THE CELEBRATED DOUBLE-BASS PLAYER GIOVANNI BOTTESINI comprising Verdi's autograph transcript of the part for the double basses in Act IV, marking Otello's entrance into Desdemona's bed-chamber, together with an autograph letter to Bottesini, seeking his guidance and advice on how this passage should best be played by the double-bass section 1) the autograph manuscript written on five staves, comprising twenty-five bars in all, with the metronome marking, dynamics and articulation, marked by the composer "etc" at the end, 1 page, oblong 8vo (c.13 x 20cm), 10 stave paper by Lard-Esnault of Paris, trimmed from a larger leaf, folded by the composer 2) the unpublished autograph letter accompanying the manuscript, in which Verdi explains that maintaining the intonation in this passage for muted double basses is problematic, because of the inconsistent approach of the players to the choice of hand-position; he asks Bottesini to mark on the enclosed transcript which position offers the best and most secure solution, averring that his authority in this field is so great that his will be the definitive judgement, asking Bottesini about his health and informing him that Giuseppina has also recently undergone an operation, 3 pages, 8vo (c.17.5 x 11.5cm), De La Rue paper, autograph envelope ("a Bottesini/ Londra"), Genoa, 2 May 1887, splitting along folds, ...E' un po' difficile per se stesso questo solo: difficile per le distanze in orchestra: difficile per l'intonazione perchè non tutti e non sempre suonano colle stesse posizioni. Io vorrei pregarti di segnarmi sul pezzo di carta di musica che qui unisco le posizioni che crederai piu sicure e più facili... Verdi's letter is unpublished: not in Hans Busch, Verdi's Otello and Simon Boccanegra (revised version) in Letters and Documents, 2 volumes (Oxford: 1988). After Desdemona's anguished cry at the end of her "Ave Maria", the music subsides and Otello comes into her bedroom, intent on murder. His stealthy entrance is accompanied by one of the most extraordinary passages in the opera, played by the double-bass section alone. Verdi was dissatisfied with early performances and sought the guidance of the leading double-bass player, Giovanni Bottesini. The present letter is evidently the one that Verdi asked Ricordi to forward to Bottesini in London, which is hitherto unknown (See Busch, p.309 and note). Later, in a letter of 22 May 1887, Verdi asked his publisher Ricordi to insert Bottesini's suggestions into the score, evidently without success, for these fingerings do not survive. Bottesini was also a composer and conductor who directed the premiere of Aida in Cairo in 1871. Intonation in the double basses in this passage remains a problem even today.

 

威爾第於 1887年寫給低音大提琴演奏家BOTTESINI之《奧泰羅》第四幕 獨奏段落手稿
G. VERDI, AUTOGRAPH MANUSCRIPT OF PART OF "OTELLO", WITH A LETTER TO BOTTESINI, 1887

 

Double Bass: Verdi: Othello, Act IV (Reh. U until 7m after Reh X)

交響樂片段演奏示範

https://youtu.be/y_fubWfi29I

 

歌劇第四幕 女主角黛絲德蒙娜死亡場景前 象徵奧泰羅腳步聲之低音大提琴獨奏片段

https://youtu.be/G_M2CY3k7hw

 

延伸閱讀

https://bonart.com.tw/verdi-introduce-of-opera-otello/


更多好聽的低音提琴音樂

Spotify上的低音提琴音樂播放清單

https://open.spotify.com/playlist/4FtYRezY2dztAzare9r8XJ?si=2085014c858a419b

 

頻率測試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qNf9nzvnd1k

 

低音提琴的原創作品音樂

00:05 Károly Trautsch, Moment de Valse

07:22 Adolf Moissl, „Concert piece“

18:58 Gustav Láska, Rhapsodie (Fidelio motiv)

26:00 Franz Simandl, Cavatine Op. 76

29:33 Ferdinand Domeier, "The Moonnight" Op. 20 (arr. by F.Simandl)

33:54 Johann Geissel, Konzertstück Op. 24

43:12 Ludwig Emanuel Manoly, Feuille d' Album Op. 15

46:17 Karel Kukla, Nocturne

52:47 Károly Gianicelli, Recitativ & Aria

58:38 Karel Kukla, Impromptu

1:04:47 Oswald Schwabe, Romance

1:09:35 Franz Simandl, Scherzo capriccioso Op. 72

1:12:25 Rudolf Kleinecke, Phantasy about hungarian folk's songs

1:18:58 Franz Jaksch, Elegy

1:24:46 Adolf Míšek, Concert-Polonaise

1:31:10 Mathias Aubrecht, Romance

1:35:35 František Gregora, Dumka and Capriccio (à la Polka)

1:41:12 Gustav Láska, Perpetuum mobile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sSnMcFZs9F0

 

低音提琴的大黃蜂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kLvC1046t7w

 

一代巨匠:蓋瑞.卡爾(Gary Karr)的最後音樂會

這場在日本2019 年 11 月 24 日在日本藤澤(Fujizawa)的音樂會,錄音並未完全反映出低音提琴與鋼琴之間最平衡的效果,但對於喜愛一輩子投身低音提琴演奏的偉大音樂家蓋瑞.卡爾來說,這最後的公開正式演出,仍然是讓所有樂迷難忘的經典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KO56lQOxn-U

 

巧克力般的音色.牛筋厚實的低頻=蓋瑞.卡爾❤️

★渾厚的低音提琴聲悠悠響起,唱出靈魂最深處的吶喊。低音提琴極致示範天碟,調整低頻不可少的利器!

★德國頂尖的Pauler Acoustics精心後製,還原King Records錄音的原汁原味!

渾厚的低音提琴聲悠悠響起,唱出靈魂最深處的吶喊。這不是「Danny Boy」嗎?這首曲子原名「Londonderry Air」(倫敦德里小調),倫敦德里與英國倫敦完全沒有關係,而是愛爾蘭的一處地名,後來被詞曲創作者Frederic Weatherly填上「丹尼男孩」的歌詞,而成為愛爾蘭最具代表性的音樂,也是發燒友最愛的低音提琴曲目之一。King Records在專輯第一首就選了這首曲子,確實非常能代表蓋瑞.卡爾(Gary Karr)的精湛琴藝。事實上,這張專輯收錄的13首曲目涵括蓋瑞.卡爾在King Records所留下的錄音之精華,包括「聖誕夜」、「向星星許願」、阿比諾尼的「慢板」、蓋西文的「夏日時光」、小提琴名曲改編的「歡樂的迴旋曲」、巴哈的「G弦之歌」、「小步舞曲」,以及「耶穌,世人仰望的喜悅」等經典詮釋,所以稱為「發燒天碟精選」。 1942年出生於美國洛杉磯的蓋瑞.卡爾不但是音樂史上第一位以低音提琴為獨奏樂器的音樂家,更被媒體譽為「全世界最傑出的低音提琴獨奏家」,稱他為「低音提琴之神」一點都不為過。蓋瑞.卡爾之所以廣受推崇,除了精湛的琴藝之外,他所演奏的阿瑪悌(Amati)名琴更是讓音響迷熱愛的主因。這把名琴是由俄裔美籍的大指揮家庫塞維斯基(Serge Koussevitzky, 1874-1951)遺孀所贈與,為了表達感恩之心,蓋瑞.卡爾還特別成立基金會,提供名琴給年輕音樂家使用。專輯中擔任鋼琴與管風琴伴奏的是老搭檔Harmon Lewis,兩人完美的默契讓音樂充滿迷人的魅力,King Records優異的錄音技術更在這張專輯中一覽無遺。極光音樂特別取得King Records的原始母帶,請德國的Pauler Acoustics重新母帶處理,讓這份經典的錄音重現光輝。(出自唱片公司文案)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lLocw3MwgYM

 

倫敦低音提琴樂團與蓋瑞.卡爾的唱片錄音

https://open.spotify.com/album/0wElM1m3RImeZno0Tle5yx?si=D-M-UV5mS2-8qeb6HnmxVg

 

《粉紅豹》的五把低音提琴版本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SRIIO408ats

 

個人興趣與蹦友們分享~

爵士音樂中的低音提琴獨奏音樂

https://open.spotify.com/playlist/4gzeeK4hoV4IYWsdY5STW0?si=c0242a6bc2e4454e

 

 

音樂講座場地

鳴石音樂空間

 

地址:100台北市中正區仁愛路二段34號5F(近「東門」捷運站)

鳴石音樂空間是位於台北市區的一個充滿復古氣息的小型表演場地。展演空間可以容納50人,備有Kawai平台琴、投影等影音設備,適合舉辦沙龍音樂會、音樂欣賞、錄影及講座等各種藝文活動。

 

精緻.溫暖.樂迷專屬的藝文空間

 

明亮.舒適的觀眾席(全自由席)

 

 

 

開卷蹦藝術.享受美好閱讀時光

☕️一杯咖啡.一點心意.支持蹦藝術☕️

 

各類合作提案,聯繫方式:

*手機:0917.670.518 
*Line:https://line.me/ti/p/LB1ro0P0AU
*E-mail:jenpin888@gmail.com

【BON音樂】來自喬治亞~美麗鋼琴家 卡蒂雅·布尼亞季什維利(Khatia Buniatishvili)

【BON音樂】來自喬治亞~美麗鋼琴家 卡蒂雅·布尼亞季什維利
Beautiful Concert Pianist - Khatia Buniatishvili

– 資訊整理共享於網路,一起欣賞音樂與藝術之美 –
蹦藝術 | BONART


今天的音樂名家:卡蒂雅·布尼亞季什維利 (Khatia Buniatishvili, b,1987.06.21.),是來自喬治亞的美麗新生代鋼琴家。
Khatia Buniatishvili
美麗又有個性的-卡蒂雅·布尼亞季什維利(Khatia Buniatishvili)

 

→官方網站

 

數位平台.唱片欣賞

 

Spotify上的專屬頁面

https://open.spotify.com/artist/0bouHpX4JiuPnIfP2jFxRi?si=sS6WhhJESA-mlcavgk65VQ

 

Medici.TV 上的專屬頁面

 

卡蒂雅於1987年出生於喬治亞海濱城市商業重城巴統(喬治亞語:ბათუმი),3歲開始隨其母親學習鋼琴,天賦出眾的她6歲時即舉辦了個人第一場協奏曲音樂會,隨後10歲開始她的國際演奏之路:陸續應邀在瑞士,荷蘭,法國,德國,比利時,意大利,奧地利,俄羅斯,以色列和美國等國表演,成為樂壇寵兒唱片明星至今。

 

卡蒂雅近期音樂會行程

 

外交部網站資訊:喬治亞

 

「鋼琴女王」阿格麗希如此評價她:「卡蒂雅是一個十分傑出的青年鋼琴家,我對她不凡的鋼琴天分、自然流露的音樂性、想像力,以及光輝燦爛的技巧印象深刻。」

美麗又有個性的卡蒂雅·布尼亞季什維利(Khatia Buniatishvili)

 

1998年卡蒂雅上鋼琴大師班紀錄片

A young Khatia Buniatishvili in Masterclass with Professor Michel Sogny

https://youtu.be/hIKkwaLx77o

 

2003年贏得基輔霍洛維茨鋼琴比賽特別獎和伊麗莎白Leonskaya獎學金一獎。2008年第12屆魯賓斯坦大賽獲得了三獎。自此人生一帆風順:各大樂團邀約讓她在全球各地享有超高人氣,更於2010年起與SONY Classical簽約成為專屬唱片音樂家,多年來以幾乎一年一張的頻率發行精彩的演奏專輯~

Khatia Buniatishvili
不但琴藝優,更具名模架勢·布尼亞季什維利(Khatia Buniatishvili)

 

卡蒂雅·布尼亞季什維利 唱片整理:

2011 - Franz Liszt, Solo Piano album (Sony Classical)

Khatia Buniatishvili
2011 - Franz Liszt, Solo Piano album (Sony Classical)

 

2012 - Chopin, with the Orchestre de Paris, Paavo Järvi (Sony Classical)

Khatia Buniatishvili
2012 - Chopin, with the Orchestre de Paris, Paavo Järvi (Sony Classical)

 

2014 - Motherland, Solo Piano album (Sony Classical)

Khatia Buniatishvili
2014 - Motherland, Solo Piano album (Sony Classical)

 

2016 - Kaleidoscope, Solo Piano album (Sony Classical)

Khatia Buniatishvili
2016 - Kaleidoscope, Solo Piano album (Sony Classical)

 

2016 - Liszt Beethoven with the Israel Philharmonic Orchestra, Zubin Mehta (Sony Classical, DVD/Blu-Ray )

Khatia Buniatishvili
2016 - Liszt Beethoven with the Israel Philharmonic Orchestra, Zubin Mehta (Sony Classical, DVD/Blu-Ray )

 

喬治亞48小時快閃 - 紀錄片

https://youtu.be/daBYKmAAEqQ

 

2017 - Rachmaninoff with the Czech Philharmonic, Paavo Järvi (Sony Classical)

Khatia Buniatishvili
2017 - Rachmaninoff with the Czech Philharmonic, Paavo Järvi (Sony Classical)

 

除了喬治亞語,深具語言天賦的卡蒂雅還能說流利的法語、英語、德語和俄語,現居巴黎。

Khatia Buniatishvili
卡蒂雅.布尼亞季什維莉(Khatia Buniatishvili, b. 1987)

 

卡蒂雅的姐姐Gvantsa Buniatishvili也是鋼琴家,兩人常常一起舉辦演奏會。

Khatia Buniatişvili Gvantsa Buniatişvili Bach Concert for Pianos and Orchestra: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864PsEtZzko

 

演奏動聽的小品,卡蒂雅總能帶著滿滿的情緒以及深刻的樂句:

Khatia Buniatishvili - Erik Satie: Gymnopédie No.1

https://youtu.be/TL0xzp4zzBE

 

欣賞卡蒂雅精彩的協奏曲演出:舒曼a小調鋼琴協奏曲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YqXvrVX6lU4

 

欣賞卡蒂雅精彩的森林音樂會演出:(Das Waldkonzert)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T_5ybBn-2Xk&t=20s

 

2017年 Khatia Buniatishvili Live' at iTunes Festival

演奏曲目與時間:

1. Frederic Chopin - Étude Op. 10, No. 12 in C Minor, Revolutionary Étude 0:20
2. Claude Debussy - Suite Bergamasque No. 3 in D-Flat Major: Clair de Lune 2:56
3. Franz Liszt - Mephisto Waltz No. 1 8:26
4. Franz Liszt - Liebesträume No. 3 18:25
5. Frederic Chopin - Waltz in C sharp Minor Op. 64, No. 2 24:05
6. Georg Friedrich Händel - Menuet from Suite in G Minor, HWV 439 27:55
7. Maurice Ravel - La Valse 31:45
8. Johann Sebastian Bach - Cantata BWV 208, Aria: Schafe können sicher weiden (arr. E. Petri for piano) 41:37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QbgRfwwNRJU

 

Khatia Buniatishvili 的拉赫曼尼諾夫第三號鋼琴協奏曲 Live'

https://youtu.be/TLpufG9s0QY

 

柴可夫斯基第一號鋼琴協奏曲

樂譜版本 - 第一樂章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NUaxBavIBDk

 

阿格麗希現場(1975)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ItSJ_woWnmk&t=449s

 

紀辛與卡拉揚(1989新年音樂會)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2ak5l3y0Bzc

 

2023年3月份即將訪台的卡蒂雅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9ZjKQ06c9f8&t=3s

 

 

 

開卷蹦藝術.享受美好閱讀時光

☕️一杯咖啡.一點心意.支持蹦藝術☕️

 

各類合作提案,聯繫方式:

*手機:0917.670.518 
*Line:https://line.me/ti/p/LB1ro0P0AU
*E-mail:jenpin888@gmail.com

【BON旅行】蹦藝術X緣點旅行社 萊比錫馬勒音樂節歐洲15天高規格音樂之旅

【BON活動】蹦藝術X緣點旅行社 萊比錫馬勒音樂節歐洲15天高規格音樂之旅
BONART - 2023 Mahler festival in Leipzig

– 資訊整理共享於網路,一起欣賞音樂與藝術之美 –
蹦藝術 | BONART


2023’ 馬勒音樂節 – 歐洲15天高規格音樂之旅🎉

2023.5.16. – 30.(15日)

→緣點旅行社官網

 

2023全球最盛大 – 馬勒音樂節在萊比錫

回歸歐洲的第一步~就是馬勒音樂節啦❤️

蹦藝術 x 緣點旅行社 Bon voyage💕

隆重推出高規格歐洲音樂藝文之旅

 

音樂會票券名額珍貴,僅20席

歐洲名指揮家與名團齊聚一堂,從第一號聽到第十號~馬勒音樂節一票難求,僅限20位貴賓,絕無候補!

 

蹦藝術專屬.明星導聆師資

本行程特邀台灣超人氣專業音樂欣賞名家林仁斌老師規劃並全程隨團導聆,並為您帶來豐富音樂知識及馬勒交響曲深度內涵與管弦樂團演奏欣賞之最專業解説。 

 

馬勒交響曲.歐洲名團名演

八場音樂會~從馬勒第一號聽到第十號!

本次行程安排2023年已經一票難求的「2023馬勒音樂節.與您相約萊比錫」八場音樂會,從馬勒第一號到第十號,深度參與歐洲年度最盛大的主題音樂節,您可在輕鬆愜意的行程安排中全然沈浸地欣賞全歐洲最精銳的管弦樂團與明星指揮家,品嚐當地美食,漫步於馬勒曾經擔任指揮的偉大城市,細細品味這位音樂巨人過去曾經的偉大,並留下一輩子最難忘的美妙音樂旅遊回憶。

 

國際指揮名家名團.齊聚一堂 

八場音樂會.從馬勒第一號交響曲聽到第十號!

 

精緻住宿 NH LEIPZIG ZENTRUM 

NH LEIPZIG ZENTRUM 位於萊比錫市中心心臟地帶,距離音樂節場地布商大廈音樂廳僅五分鐘步行距離,我們特別安排入住NH高級房型,讓您在萊比錫期間隨時可以保持輕鬆、優雅。

行程諮詢與報名聯絡人:
蔡先生 0961-211826 
Line ID: tsaiyaan 


行程詳細介紹

 

蹦藝術 x 緣點旅行社 Bon voyage💕

→緣點旅行社官網

行程諮詢與報名聯絡人:
蔡先生 0961-211826 
Line ID: tsaiyaan 

 

 

開卷蹦藝術.享受美好閱讀時光

☕️一杯咖啡.一點心意.支持蹦藝術☕️

 

各類合作提案,聯繫方式:

*手機:0917.670.518 
*Line:https://line.me/ti/p/LB1ro0P0AU
*E-mail:jenpin888@gmail.com

【BON音樂】2023年蔚藍人文堂全球雲端公益演講第167場《鳥鳴.樂舞.報佳音》~談古典音樂中的鳥音樂

【BON音樂】2023年蔚藍人文堂全球雲端公益演講第167場《鳥鳴.樂舞.報佳音》~談古典音樂中的鳥音樂
All about Birds  in classic music 

– 資訊整理共享於網路,一起欣賞音樂與藝術之美 –
蹦藝術 | BONART


感謝樂賞音樂教育基金會製作之精美的海報

 

主講人.林仁斌

旅法長笛演奏家.音樂欣賞名家.超人氣專業導聆人

蹦藝術|BONART 藝術網站 執行長
https://bonart.com.tw

 

講座內容簡介

飛羽,是許多攝影家的夢幻題材;而音樂,更是人人喜愛的藝術形式。

在音樂史中,鳥鳴一直是作曲家喜愛的題材,也是音樂家表演的最愛~從巴洛克時期到當代音樂,甚至芭蕾舞劇裡亦見蹤跡,動聽又精彩。

集音樂家、攝影師、演說者於一身的蹦藝術執行長林仁斌,將為您帶來一場完美結合鳥鳴、音樂、聲音、影像的特別講座。結合台灣群英社團鳥類攝影師們所拍攝之台灣30種特有種鳥類珍貴照片完整欣賞,絕對不容錯過~

 

路邊撿到灰鸚鵡

先說一個我在路邊撿到灰鸚鵡超有趣的故事...

在天母上完樂團課開車回家的路上,我剛好停車想靠路邊將車上的飲料罐丟在垃圾桶,下車時居然看到一隻鸚鵡就站在路邊,呆呆地

 

我走向他,他也快速地向我走過來,然後就順著我的手,站上了我的肩膀...XD

 

我心想:「糟了,他不下來耶,而且現在又是在馬路邊,不知道怎麼處理比較好?他主人應該會很緊張...」

於是我就先停車在路邊等了快10分鐘

實在等不到人出現,只好先讓他就這樣站在肩膀上,慢慢開車回家

回家之後找了個箱子與棍子讓他先有地方能休息

確認了他的身份,就是非常聰明的灰鸚鵡

於是我先在自己的Facebook(真是好用)Po了撿到灰鸚鵡與大概地點,但沒附上腳環等完整資訊,希望主人有機會可以聯絡我,核對身份就能鳥歸原主~

同時我也在Facebook尋找裡的灰鸚鵡相關社團,居然真的讓我找到有人1小時前在花博圓山園區有灰鸚鵡走失,非常心急Po文請臉友協尋中

於是我聯絡了主人,核對了相關資料~Bingo!!! 這下終於找到主人啦!過了半小時主人開心地上門領取灰鸚鵡,神奇的是灰鸚鵡看到主人跟他說話之後,就說話了~「趕快回家、趕快回家」XD

看到主人興奮的笑容,將鳥抱在懷裡,心情也好極了,真是為他們高興~三小時內一切順利搞定,有點難忘,但很開心的回憶

 

灰鸚鵡非常聰明,學習能力強,模仿人類講話更是「一塊蛋糕」

台灣版「阿公吃飯囉~」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OtuKukvy8QU

 

美國版「超強音效機」~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mcdeZ1YC7Lw

 


接著~分享我自己的鳥類攝影照片

黑翅鳶(Black-shouldered Kite)

 

白環鸚嘴鵯(Finch-billed Bulbul)

 

日本歌鴝 - 公鳥(Japanese Robin - Male)

 

玄燕鷗(Common Noddy)

 

鳳頭蒼鷹(中正紀念堂)

 

藍鵲(長尾山娘)的飛行

 

拍鳥拍到日本京都去啦~

拍攝日本渡冬短耳鴞,事前做了不少功課,出發到日本京都度假,我跟茱麗葉特別找了一天完全沒事,出發到京都近郊的河川敷。1月冬日的乾枯草地,天然地景呈現出冬日特有的景緻~看照片似乎很溫暖,但其實白天溫度大概只有5度C,傍晚時氣溫就降到0度了~拍完照趕緊去找熱呼呼的拉麵,然後回旅館看照片~真是非常滿足的一天啊

 

短耳鴞 -日本(Short-Eared Owl)

https://bonart.com.tw/short-eared-owl/

 

 

 

音樂與鳥鳴

所有愛鳥的朋友們,都知道鳥類的重要習性之一,就是「鳥鳴」(Bird call / Bird Song)。「鳥鳴」就是鳥類的語言,也是鳥兒們的歌唱無論從覓食、求偶到社交群居等,所有的生活模式裡絕對少不了歌唱。

 

國外的鳥鳴聲音檔案網站「xeno-canto(已中文化)

xeno-canto 是個致力於分享全世界鳥音的網站,數十萬筆鳥鳴資料非常齊全。不論你是科學研究者、賞鳥者,或僅僅只是好奇窗外那聲是誰的鳴聲,我們都歡迎你來聆聽、下載,以及瀏覽典藏中的所有鳥類鳴聲。

也可以自己上傳自己的發現~

xeno-canto 不僅僅只是收藏聲音的地方。她同時是個合作計畫。我們邀請你來分享你自己的鳥類錄音,協助辨認未知錄音,或在論壇中分享你的專業知識。歡迎你的加入!

 

國外的鳥鳴聲音檔案網站「Bird-Sound.net」,記錄多種鳥類的歌唱:

 

Merlin也非常推薦

由美國康乃爾大學的鳥類學實驗室開發,結合了「 AI 辨識鳥類聲音、鳥類照片」的功能,以及全球大量的「鳥類知識」與「鳥類圖鑑」。用手機下載App非常方便實用~


現在讓我們稍微認識音樂史,一起從最古早的鳥音樂開始聽起吧~

文藝復興時期歌曲《維納斯的鳥兒》

作曲家約翰.班納特(John Bennet, 約1575-1614),由於年代久遠,生平鮮為人知,是英國牧歌學校(English madrigal school)的作曲家,生前出版過牧歌集(1599)等作品。這首《維納斯的鳥兒》由假聲男高音修爾演唱,曲調優美可親。最特別之處是中間間奏,由修爾自己吹著口哨,帶來舒心悅耳的享受。

英文歌詞 中文翻譯
Venus’ birds, whose mournful tunes

Sing lullaby, lulula lullaby to my unrest,

For so partaking of my wrongs,

In my bosom build your nest.

Lulla, lulla, lulla

Lulla, lulla, lulla,

Lulla, lulla, lulla, lullaby,

Lulla, lulla, lulla,

Lulla, lullaby

Love live loyal or I die,

Love live loyal or I die.

維納斯的鳥兒,她哀傷的曲調

唱著搖籃曲,為我的不安唱搖籃曲,

如此分擔我的錯,

在我懷裡築巢。

拉拉,拉拉,拉拉

拉拉,拉拉,拉拉,

搖籃曲,搖籃曲,搖籃曲,搖籃曲,

拉拉,拉拉,拉拉,

搖籃曲,搖籃曲

熱愛生活,否則我會死去,

愛活得忠誠,否則我會死去。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7KwHErv7Ryk

 

《鳥兒的歌聲》樂譜版本欣賞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OtkvHYDbN2U&list=RDOtkvHYDbN2U&start_radio=1

 

法文歌詞 英文翻譯 中文翻譯

Reveillez vous, coeurs endormis
Le dieu d’amour vous sonne.
A ce premier jour de may,
Oyseaulx feront merveillez,
Pour vous mettre hors d’esmay
Destoupez vos oreilles.
Et farirariron (etc…)
Vous serez tous en ioye mis,
Car la saison est bonne.

Vous orrez, à mon advis,
Une dulce musique
Que fera le roy mauvis (le merle aussi)
D’une voix autentique.
Ty, ty, pyty. (etc…)
Rire et gaudir c’es mon devis,
Chacun s’i habandonne.

Rossignol du boys ioly,
A qui le voix resonne,
Pour vous mettre hors d’ennuy
Vostre gorge iargonne:
Frian, frian, frian (etc…)
Fuiez, regrez, pleurs et souci,
Car la saison l’ordonne.

Ariere maistre coucou,
Sortez de no chapitre.
Chacun vous donne au bibou,
Car vous n’estes q’un traistre.
Coucou, coucou (etc…)
Par traison en chacun nid,
Pondez sans qu’on vous sonne.

Reveillez vous, coeurs endormis,
Le dieu d’amours vous sonne.

wake, sleepy hearts,
The god of love calls you.
On this first day of May,
The birds will make you marvel.
To lift yourself from dismay,
Unclog your ears.
And fa la la la la (etc…)
You will be moved to joy,
For the season is good.

You will hear, I advise you,
A sweet music
That the royal song thrush will sing (the blackbird, too)
In a pure voice.
Ti, ti, pi-ti (etc…)
To laugh and rejoice is my device,
Each with abandon.

Nightingale of the pretty woods,
Whose voice resounds,
So you don’t become bored,
Your throat jabbers away:
Frian, frian (etc…)
Flee, regrets, tears and worries,
For the season commands it.

Turn around, master cuckoo
Get out of our company.
Each of us gives you a ‘bye-bye’
For you are nothing but a traitor.
Cuckoo, cuckoo (etc…)
Treacherously in others' nests,
You lay without being called.

Awake, sleepy hearts,
The god of love is calling you.

醒來吧,沉睡的心,
愛神正呼喚著你。
在這個五月的第一天,
鳥兒會讓你驚嘆。
讓自己擺脫沮喪,
打開你的耳朵細聽
還有 la la la la la (……)
你會欣喜若狂,
因為這是個美好季節。
你會聽到,我建議你,
甜美的音樂
皇家歌鶇會唱歌(黑鳥)
用純淨的聲音。
Ti, ti, pi-ti (等等…)
歡笑和歡樂是我的手段,無拘無束美麗樹林的夜鶯,
誰的聲音響起,
這樣你就不會感到無聊,
你的喉嚨歌唱作響:
弗里安,弗里安(多次……)
逃離,遺憾,眼淚和擔憂,
因為季節就是如此。

轉身,杜鵑大師
滾出我們的地盤。
我們每個人都給你一個“再見”
因為你不過是個叛徒。
杜鵑、杜鵑(等等…)
奸詐下蛋在別人的窩裡,
你躺著沒有發出叫聲。

醒著,沉睡的心,
愛神在召喚你。

 

音樂演唱版本Live'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XoTfSQOqOis

 

歌詞呼應真實生態

生態影片.中杜鵑托卵

杜鵑鳥會將自己的卵,生在其他鳥類的巢穴後馬上溜走,讓該巢被托卵的鳥,負責將他的孩子養育長大。而眼睛都還未張開的杜鵑幼鳥,也因為基因習性,孵化之後便會自動地將巢中未孵化的蛋全部推出巢外,以保障自己的食物來源充足。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SO1WccH2_YM


韋瓦第《四季》

春(Spring)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Z4ME2cdXHVE&t=194s

 

夏(Summer)

https://youtu.be/Z4ME2cdXHVE?t=630

 

延伸推薦

名師帶你聽懂大師–韋瓦第.四季小提琴協奏曲 線上影音課


貝多芬:第六號交響曲《田園》

在靜謐的第二樂章,標題「小河旁邊之情景」的音樂裡,貝多芬在樂譜上作出了標示:夜鶯(長笛)、鵪鶉(雙簧管)、布穀鳥(單簧管)的叫聲,作為森林中的鳥鳴聲響描寫:

 

交響曲總譜版本欣賞

https://youtu.be/2HbBURnt9f4?t=1324

 

樂器實際演奏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xFJPX29NMKg

 

配合鳥類照片的音樂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I0QfstT-2TE

 

孟德爾頌的鳥音樂

#孟德爾頌《雲雀》

文:童仁媺(蔚藍人文堂堂友)

與大家分享孟德爾頌 (F. Mendelssohn 1809-1847)一首與雲雀有關的歌曲

孟德爾頌作品富於詩意,曲式完美而嚴謹,清楚地運用管弦樂的色彩。也創作許多合唱作品,尤其是短篇幅的無伴奏合唱 (Lieder)。其中《Lerchengesang-雲雀》是大家都熟悉的曲調,以無伴奏合唱呈現,曲式工整,詞意優美,輕快的旋律配上整齊的德文歌詞,讓我們隨著雲雀美妙的歌聲穿過雲層飛向天空!
我們洛聲合唱團目前也正在排練這首Lerchengesang,努力和德文歌詞咬字奮鬥中!💪💪

Lerchengesang
雲雀頌德文歌詞

We lieblicher Klang,
O Lerche, dein Sang!
Er hebt sich, er schwingt sich in
Wonne.
Du nimmst mich von hier,
Ich singe mit dir,
Wir steigen durch Wolken zur Sonne.

-Johann Ludwig Uhland (1787-1862)

英譯歌詞

How lovely a sound
Oh lark, is your song!
You rise and you swing in delight!
You take me away from here,
I sing with you,
We climb through the clouds to the sun !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ON88C0m9Eyg

 

樂譜解析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Cy7XMnthGAc

 

雲雀篇續集 - 《看,聽溫柔的雲雀》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yj_q4nJ8ZM8

 

佛漢.威廉斯《雲雀高飛》

《雲雀高飛》是英格蘭作曲家雷夫·佛漢·威廉斯所作古典音樂作品,為單樂章作品。此曲受英格蘭詩人喬治·梅瑞狄斯於1881年所作同名詩歌啟發而創作。本曲最初為小提琴與鋼琴而作,完成於1914年,然而直到1920年才正式於公眾前演出。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作曲家將其改寫成為獨奏小提琴與管弦樂團而作的版本。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xUxYtr1Z1VY

 

希拉蕊.韓 音樂會現場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IOWN5fQnzGk

 

非常特別的小提琴獨奏+人聲版本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o4rt4-JIKbA&t=54s

 

《梁祝》小提琴協奏曲

在天地一片虛無混沌之間,森山密林中煙霧裊裊,傳出蟲鳴鳥叫之聲,一樁淒美哀怨、動人心脾的愛情故事,也緩緩展開...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u0atl2wikzE&t=421s

 

延伸閱讀

https://bonart.com.tw/the-2021-miaobei-art-center-music-lecture-series-2/


柴可夫斯基《天鵝湖》

第二幕 - 愛的雙人舞

Love Duet, Swan Lake (Act II) - [Mariinsky - Lopatkina & Korsuntsev - Gergiev]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0SKgGF4v8_c

 

第二幕 - 四隻小天鵝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Xd2nTXsivHs

 

第三幕 - 黑天鵝32鞭轉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XfmSv0z205s

 

第四幕 - 王子拯救白天鵝,決戰大魔王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HI7XdqJJfBw&t=38s

 

延伸欣賞

https://bonart.com.tw/the-ballet-swan-lake/

 

幸福的青鳥~選自《睡美人》芭蕾舞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W8K8HMisnS4

 

延伸欣賞

https://bonart.com.tw/the-ballet-sleeping-beauty/


聖桑:《動物狂歡節》

最棒的古典音樂入門教材

聖桑(Camille Saint-Saëns)的管弦名作《動物狂歡節》(Le carnaval des animaux)多年來廣為被所有喜愛音樂的朋友接受與喜愛,並被認為是「最棒的古典音樂入門教材」,但您知道,其實原本創作時,聖桑認為這是一首私人沙龍娛樂之作,還曾經要求出版商不能出版喔~

但~只有一個樂章除外,有先行出版喔~

猜到了嗎?這個樂章就是⟨天鵝⟩(Le Cygne)~⟨天鵝⟩ 在1887年便已經在聖桑授權下單獨出版。

 

直到聖桑即將去世前,終於在遺囑中解禁了《動物狂歡節》之演出禁令,因此在他逝世隔年的1922年,《動物狂歡節》終於正式舉辦演出:

 

《動物狂歡節》首演

《動物狂歡節》於 聖桑逝世的隔年1922 年2月26日才正式舉辦首演,其實距離他創作的1886年已經26年過去~所有的聽眾也因此才於1922年之後,認識這首幽默之中帶著戲謔,但從任何角度來說,都是一首高度智慧與精妙寫作的曲目。

 

知名俄羅斯芭蕾舞星安娜.帕芙洛娃(Anna Pavlova, 1881-1931)也曾以聖桑⟨天鵝⟩為靈感,設計了兩分多鐘的獨舞代表作《垂死的天鵝》(The Dying Swan),享譽全球:

Anna Pavlova Dances 'The Swan', 1920's

https://youtu.be/5SIhAVGDGPs

 

在現代,《垂死的天鵝》已經成為每位芭蕾女伶必然挑戰的經典舞碼:

https://youtu.be/kJ4uowripdw

 

延伸閱讀

https://bonart.com.tw/all-about-le-carnaval-des-animaux/

 

除了《天鵝》之外,動物狂歡節中還有兩段音樂與「鳥」有關,分別是:

  1. 深山中的布穀鳥(Le coucou au fond des bois)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uUBmdsaIeN4&t=635s

 

真實杜鵑鳥的叫聲

 

配上音樂,也可以變得這麼美喔~

 

  1. 大鳥籠(Volière)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uUBmdsaIeN4&t=635s


長笛界超級名曲:梅湘《黑鶇/黑鳥》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sHlX-uKeGuY

 

作曲家的靈感來源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5tFhB_2dmhU

 

聽得出來兩者有何關聯嗎?讓我們更進一步,拆解出鳥兒的叫聲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biJCU8jK3x4

 

鳥鳴與梅湘音樂之關聯

文:Debra(蔚藍人文堂友)

我們用成語中的「黃鶯出谷」來讚賞歌喉的美妙,可見得鳥類唱歌的技巧自古始有明鑑。 法國也有一位音樂家,偏愛鳥鳴,他就是Olivier Messiaen(梅湘:1908-1992)。

梅湘是集作曲家、風琴手與鳥類學者於一身。他可以為了紀錄鳥鳴聲而旅遊各地,《鳥類圖誌》(法語:Catalogue d'oiseaux)是他1956年~58年的作品,在13首曲子裡有77種歐洲鳥類的鳴叫聲。他經常穿梭在森林中,詳細觀察各種鳥類的棲息地風景、一天之內的變化與附近的鳥類,妻子也協助錄下珍貴的鳥叫聲讓他在樂理上做不同的創新變化,詮釋出他對鳥鳴的情感、對自然風光生動的描繪

梅湘寫的鳥誌曲唯妙唯肖,他相信鳥類是最傑出的音樂家,更相信自己是一位鳥類學者,勝過作曲家。所以梅湘的鳥誌曲超過全數作品的一半,足見他對鳥類的重視,結合上述梅湘對色彩的運用,個人對時間與音樂間的概念、鳥誌曲、對宗教全心全意的闡述,讓他在西方現代作曲家佔有一席之地。

梅湘:《鳥類圖誌》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G6Izpdkjrhk&t=224s


鳥兒~真的是大自然中最棒的歌唱家與音樂家

鳥鳴記譜(一)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MRShm41GyTA

 

延伸欣賞

【BON音樂】音樂是世界的語言 – 鯨魚之歌

https://bonart.com.tw/amazing-whale-song/

 

鳥鳴記譜(二)

 

鳥鳴記譜(三)

 

越來越深入囉~現在讓我們來聽一點更當代的鳥鳴音樂作品

Liebermann:對位鳥鳴(Contrapuntal Tweets)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gKfpyW4KFK0

 

 

 

聽完鳥鳴,也來欣賞一下快樂的青蛙音樂~笑一笑


看攝影展囉~😘

台灣群英攝影師精彩30種台灣特有種鳥類作品

侯金鳳-台灣長尾雉(帝雉)-台灣阿里山

 

曾松清-臺灣藍鵲-臺灣宜蘭

 

王國楨-冠羽畫眉-台灣杉林溪

 

何明輝-繡眼畫眉-臺灣臺北市

 

吳宗玲-臺灣朱雀-臺灣臺中

 

李維泓-紋翼畫眉-南投

 

林佑星-白頭鶇-溪頭

 

許丁元-台灣竹雞-臺灣高雄

 

郭榮斌-臺灣紫嘯鶇-新北市烏來區

 

陳正賢-小彎嘴-桃園

 

林八哥-臺灣噪眉-合歡山

 

王國衍-台灣畫眉-台灣台南

 

田念魯-白耳畫眉-台中

 

鄧清政-臺灣擬啄木(五色鳥)-臺灣苗栗

 

范芫魁-灰鷽-臺灣臺中大雪山

 

謝綉卿-黃胸藪眉-臺灣溪頭

 

楊義賢-臺灣叢樹鶯-臺灣太平山

 

林裕昌-栗背林鴝-台灣 台中 大雪山林道

 

林秀翠-台灣白喉躁眉-拉拉山

 

林國膂-台灣山鷓鴣-大雪山

 

林國膂-烏頭翁-台東

 

梁瑞洋-大彎嘴-臺灣鹿谷鄉

梁瑞洋-藍腹鷴-臺灣鹿谷鄉

 

劉進吉-小翼鶇-台灣太平山

 

劉進吉 台灣鷦眉 台灣阿里山

 

姜昆航-火冠戴菊-合歡山

 

莊銘東-竹鳥-塔塔加

 

羅德賢-褐頭花翼-台灣

 

王璿程-赤腹山雀-台灣觀霧

 

林世偉-黃山雀

 

 

開卷蹦藝術.享受美好閱讀時光

☕️一杯咖啡.一點心意.支持蹦藝術☕️

 

各類合作提案,聯繫方式:

*手機:0917.670.518 
*Line:https://line.me/ti/p/LB1ro0P0AU
*E-mail:jenpin888@gmail.com

【BON音樂】交響人生話協奏~談莫札特鋼琴協奏曲的創作與欣賞

【BON音樂】交響人生話協奏~談莫札特鋼琴協奏曲的創作與欣賞
All about Mozart's piano concertos

– 資訊整理共享於網路,一起欣賞音樂與藝術之美 –
蹦藝術 | BONART


 

台北市立圖書館西湖分館愛樂賞析講座

講題:《交響人生話協奏~談莫札特鋼琴協奏曲的創作與欣賞》

⌚活動時間:1月14日(週六)下午2:00~5:00
🏬活動地點:臺北市立圖書館西湖分館4樓音樂廳 (臺北市內湖區內湖路一段594號)
👨‍🏫活動講師:林仁斌老師(蹦藝術|BONART 藝術網站執行長)
☎洽詢電話:02-27973183
✏備註:不需事先報名,直接入場。

*提供「公務人員終身學習」時數認證。(公務人員如需認證者,請先至「公務人員終身學習網」線上報名。)

課程主講人:

 

莫札特的音樂之旅

 

1761年9月,莫札特在薩爾茲堡大學(Salzburg University)舉行了他人生裡的第一次的公開音樂會。1762年1月,才剛滿6歲的莫札特,就由父親帶著他,全家到慕尼黑旅行並停留三週,在選帝侯馬克⻄米利安‧ 約瑟夫(Maxi mi l i an Joseph)御前獻奏,獲得了貴族們一致好評。1762年9月,啟程轉往維也納,繼續這段宮廷與貴族階層音樂演奏之旅,姐弟兩人傑出的演奏與即興能力,深獲好評。

1763年初,莫札特一家返回薩爾斯堡。由於這一連串演出帶來豐收的結果:「音樂神童莫札特」已在超級經紀人,也就是父親里奧帕德.莫札特的運籌帷幄之下,深入人心且口耳相傳。

1763年6月,里奧帕德.莫札特接到法國巴黎凡爾賽宮之邀約,積極地規劃再次歐洲巡演旅程:從薩爾斯堡出發,途經德國各重要城市慕尼黑、曼海姆、 奧格斯堡、法蘭克福等等,9月份他們自萊茵蘭區科布林茲(Koblenz),經過波昂、科隆,再到達亞琛。10月路經比利時布魯賽爾與荷蘭之後,於11月18日抵達法國巴黎,並停留大約6個月,受到國王熱烈歡與招待~這就是莫札特的第一趟法國巴黎之旅。

莫札特一家於在法國巴黎停留的6個月期間中,接受了皇室凡爾賽宮的招待,並於國王路易十五(Louis XV, 1710 -1774)御前演奏,更有機會接觸許多皇室成員、當代知名音樂家等等~此時的莫札特(6歲)也開始正式創作,在巴黎出版了《第 一號C大調小提琴奏鳴曲》(Violin Sonata No. 1 in C for Keyboard and Violin)。

 

莫札特:《第 一號C大調小提琴奏鳴曲》K.6

https://youtu.be/BNuo4OsOjVw

 

接下來,1764年4月,莫札特一家在接受建議之後,決定離開巴黎前往倫敦,前往英國探索這個所有人口中18世紀最進步、最富饒的新興音樂之都。

影片:莫札特的音樂之旅

Mozart on Tour - Ep. 1 - Mozart in London

https://youtu.be/Yu6NV9a7Pqs

 

跨海之旅非常辛苦,帶這是莫札特首度越洋出國,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抵達倫敦之後,莫札特獲得英國皇帝喬治三世(George III)召見並御前演奏,深獲讚賞。也因此結識了年長莫札特21歲的宮廷音樂家克利斯強.巴赫(Johann Christian Bach, 1735-1782),即是「音樂之父」巴赫之子。

莫札特的音樂天份深深被同為音樂家的克利斯強.巴赫賞識,兩人一見如故,彼此欣賞對方的音樂,克利斯強.巴赫並教導莫札特如何譜寫管弦樂,以及認識義大利的歌劇風格,為年幼的莫札特開啟了另一扇音樂大門~果然,就在8歲時,莫札特的第一號交響曲便於倫敦誕生(Symphony No.1, E-flat major )。

 

莫札特:第一號交響曲 K.16

https://youtu.be/b4IXXpTHjok

 

由此可再次印證,父親雷奧帕德帶著莫札特周遊列國,使得他快速吸收各國表演方式,印證管弦樂法與實踐,並且讓莫札特的音樂風格如海綿般不斷茁壯、成長;他的音樂始終不被單一國家的音樂語法束縛,處處充滿著對於音樂的原創性、旋律的美感以及和聲中的前衛。

結束在倫敦停留的15個月之後,一家人終於在1766年回到了家鄉薩爾茲堡,也結束了這趟長達三年的音樂之旅。

 

補充資料

莫札特作品列表


莫札特的鋼琴協奏曲

莫札特(Wolfgang Amadeus Mozart, 1756-1791 )一生中共創作了27首鋼琴協奏曲,從最早期的1767年第一號(11歲)到最後一首1791年第27號(35歲),可以說是畢其一生都在創作鋼琴協奏曲,人生中的最後九年更寫下了16首鋼琴協奏曲(1782-1791),其中大調共有24首,而小調卻只有2首(No.20 KV.466、No.24 KV.491)。

 

莫札特鋼琴協奏曲列表與年份

*取自維基百科,附上連結方便參考

 

談早期的鍵盤協奏曲

在莫札特之前,早期鍵盤協奏曲作曲家以C.P.E. Bach為領導人物。

而作曲家J.S. Bach、J.C. Bach、Soler、Wagenseil、Schobert、Johann Baptist Wanhal 而至海頓,皆有不同的鍵盤協奏曲問世。

例如巴赫的第五號布蘭登堡協奏曲,也存在著以鍵盤作為三件主要獨奏樂器之一(小提琴、長笛與鍵盤):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LHjbRMIIhuM&t=48s

 

以巴赫的第五號布蘭登堡協奏曲為例,介紹當時盛行的「Ritoenello Form」寫作方式: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VtS5kkndrS4

 

這些鍵盤協奏曲作品,包括了管弦樂合奏和獨奏段落的交替,也若干程度地反映出巴洛克時期的歌劇傳統(樂器演奏/歌唱交替進行),

莫札特鋼琴協奏曲的第一樂章,也喜愛使用反始曲式Ritornello Form作為基本形式。在他的小提琴協奏曲中,也可以看到相似的結構。

 

什麼是Ritornello Form?

巴洛克時期興起的器樂作曲手法

廣泛地使用於第一與第三樂章


以代稱進一步說明

樂段代稱:

| R--A1—R--A2—R | B | R--A1—R--A2—R ||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3i3a0kEI7CA


早期莫札特協奏曲

莫札特鋼琴協奏曲 Nos. 1-4(K. 37、39、40 和 41)是他以其他作曲家對奏鳴曲樂章的管弦樂和鍵盤編曲。

接下來的三首協奏曲(K. 107/1、2 和 3)沒有編號,是 J.C. 巴赫的鋼琴奏鳴曲編曲(作品 5。第 2、3 和 4 號,均創作於 1766 年)。

直到1773年的第5號協奏曲K.175起,始可列為莫札特真正在鋼琴協奏曲創作的開端。

The young Mozart in 1770

 

莫札特聰明而早慧的第9號鋼琴協奏曲(Jeunehomme=年輕人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plfty7jbM_g

 

早期維也納協奏曲

1782 年秋天,在抵達維也納大約 18 個月後,莫札特創作了一系列三首協奏曲,提供自己在音樂會中演奏使用。

在陸續創作鋼琴協奏曲時,莫札特有一封寫給父親的信件中,提到了自己對鋼琴協奏曲的想法:

"這些協奏曲 [Nos. 11、12 和 13] 是介於太容易和太難之間的快樂媒介;它們非常出色,悅耳,自然,不乏味。有一些段落,只有鑑賞家才能從中獲得滿足。但是這些段落的寫作方式使不那麼有學問的人不會不高興,儘管不知道為什麼.... 真理的中庸之道不再為人所知或被欣賞。為了贏得掌聲,一個人必須寫出如此空洞的東西,以至於一個馬車夫可以唱出來,或者如此難以理解,正是因為沒有一個明智的人能理解它。“

原文如下:(取自維基百科

”These concertos [Nos. 11, 12, and 13] are a happy medium between what is too easy and too difficult; they are very brilliant, pleasing to the ear, and natural, without being vapid. There are passages here and there from which the connoisseurs alone can derive satisfaction; but these passages are written in such a way that the less learned cannot fail to be pleased, though without knowing why.... The golden mean of truth in all things is no longer either known or appreciated. In order to win applause one must write stuff which is so inane that a coachman could sing it, or so unintelligible that it pleases precisely because no sensible man can understand it.[3] 

從這封信中,我們可看出莫札特鋼琴協奏曲裡的一個重要原則:即它們的設計主要是為了娛樂大眾,而不是僅僅為了滿足作曲家內心的藝術性與價值。

從此,大約能看出莫札特的早期鋼琴協奏曲各有千秋,對於樂曲架構有著日漸宏偉之感,但相對來說,是莫札特自認為音樂親密的作品。

 

莫札特第11號鋼琴協奏曲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OWR0_E2BDz0&t=114s

 

莫札特第12號鋼琴協奏曲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T-hrAGzKukw

 

莫札特第13號鋼琴協奏曲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YH31by8dFyY

 

維也納主要作品

E♭ 大調第14號(K.449)起,莫札特進入了鋼琴協奏曲創作的卓越時期,無論創造力或藝術性,均日漸達至頂峰。

從1784年2月到1786年3月份,莫札特創作了11首鋼琴協奏曲傑作,幾乎每一首各有特色,也是鋼琴協奏曲中最具代表性的創作階段,此時也是他於維也納創作各項成熟作品之輝煌時期。(此時期的傑作例如第38-41號交響曲、第17-20號弦樂四重奏、歌劇《女人皆如此》(1786)等等)

第 17 號(K.453)、第 18 號(K.456)和第 19 號(K.459),這三首協奏曲常被認為是一套組合,因為它們都具有某些共同特徵,例如相同的開頭的節奏(也在 K.415 和 K.451 中聽到)。以及活潑燦爛的第三樂章結尾音樂形式。

K.466(D小調第20號)和 K.467(C大調第21號),接連完成於1785年的同一個月。這兩首作品,其一(20號)是莫札特所創作的第一首小調鋼琴協奏曲(註:K.271和K.456都有小調之第二樂章),風格為狂飆風格,有著黑暗暴風雨之感;第21號則似乎陽光明媚,絕美的第二樂章更是莫札特最受歡迎的鋼琴協奏作品樂章。而1785年所創作的最後一首協奏曲K.482(E♭大調第22號)的受歡迎程度比起前兩首略低,但同為非常精彩的鋼琴協奏曲代表作。莫扎特沒有為這些協奏曲寫過華彩樂章。

1786年,莫札特在3月份時再次地連續在一個月內寫出兩首輝煌的鋼琴協奏曲:A大調第23號K.488與第24號,K.491。

A大調第23號是莫札特最知名的鋼琴協奏曲之一,尤其絕美的#f小調第二樂章,更令人感受到音樂中的深層憂鬱與哀傷,在所有鋼琴協奏曲,可與貝多芬的第五號鋼琴協奏曲《皇帝》相互媲美。

 

1785-86年間的莫札特畫像

 

晚期協奏曲

別稱為「加冕禮」(Coronation Concerto)鋼琴協奏曲K.537完成於1788年2月份同樣受到歡迎,莫札特將原本較小型的室內協奏曲形式,改成較大的結構,木管部分有長笛、雙簧管、低音管、法國號,還有一直以來當時少見於管弦樂團中的單簧管(D調)與定音鼓,聽起來協奏曲的樂團也正隨著莫札特的創作而日益茁壯。

而莫札特最後一首鋼琴協奏曲No.27 (K.595)寫作於莫札特生命中的最後一年:1791年1月5日。也代表著從莫札特年輕時直到人生最後,都持續不斷地創作著與他一輩子關係緊密的鋼琴協奏曲~為莫札特而言,鋼琴協奏曲或許是他最親密的音樂語言,甚至可能是人生輓歌。

 

前期古典主義風格淺說

莫札特鋼琴協奏曲三種主要風格

綜觀莫札特鋼琴協奏曲寫作,包含了他對於鍵盤創作的熱情與常見的「前古典主義」,精湛的演奏技術之外,風格融合了早期古典主義的「洛可可風格」(Rococo),從優雅的「嘉蘭特風格」(Gallant style),抒情旋律風格的德國北方「感傷風格」(Empfindsamer Stil),以及1770年之後盛行的「狂飆風格」(Sturm und Drang)三大種類,可說是作曲家身兼鋼琴演奏家的最佳代表樂曲種類、見證時代的偉大曲種,且為我們了解莫札特鋼琴演奏的最佳選擇:

 

「嘉蘭特風格」(Gallant style)

嘉蘭特風格」音樂較為輕快、高貴、優雅,有時還帶點詼諧趣味。以調性來說並不複雜,多為主調音樂。「嘉蘭特風格」之音樂特色為短樂句,在幾個小節內呈現單純旋律,和聲並不複雜,以輕鬆悅耳為感受。到了 1735年,也開始使用「古典時期」經常使用之「分解和弦」,又稱「阿爾貝堤低音」(Alberti bass)。

以下是「嘉蘭特風格」各種語言版本:

Gallant style(英文)
Galanter Stil(德文)
Style gallant(法文)
Stile galante(義大利文)

由於「Galant」 一詞,原義為法文中「尋樂」、「追求享受」之意,之後則被引申為「優雅嫻熟」的形容詞,也被學者們指出具有「法國宮廷趣味」之意。

 

「嘉蘭特風格」音樂欣賞

以下播放列表為「嘉蘭特風格」,共有 24段音樂。
按下↓「左上方」,可以換軌欣賞音樂:

https://www.youtube.com/playlist?list=PLpGWnF9wnoNzTL_Wq8zJx1a2anHUMCL2C


「感傷風格」(Empfindsamer Stil)

感傷風格」(Empfindsamer Stil)則是指一部音樂作品中,作曲家須在表現手法和感情上有連續性的變化,同時在音樂之力度強度與樂句前後呼應也須有連貫之情感。旋律設計部分並未包含過多之裝飾音,以乾淨、簡潔但明確的弦律線條著稱。給予聽者的情緒感受,反而因為音樂本質單純化,更能感受到和聲之美與音樂性與感受性。

 

「感傷風格」音樂欣賞

以下播放列表為「感傷風格」,共有 7段音樂。
按下↓「左上方」,可以換軌欣賞音樂: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eOdyCjMlJLM&list=PLyRWx8x43ZJrgqyvg85tzzYBmORM5tgRa


「狂飆風格」音樂欣賞(Sturm und Drang)

「狂飆風格」則指是 1760年至 1785年左右,發生在德國文學界的一場運動,並在1770年代達到高峰。當時其藝術目的以反理智且主觀的風格,表現情緒的恐慌、驚愕、暈眩以及戲劇般的壓倒性,令人感到驚恐。所有「狂飆風格」的追隨者都強烈信仰個人自由,特別是從傳統以來受到束縛的藝術創作傳統中,達到解放,近雃創造出真正自由之音樂風格。除了音樂之外,戲劇是最能代表「狂飆風格」的藝術形式。

以音樂來說,海頓寫作於 1770年之間之小調交響作品,如No.26, No.44, No. 49, No.52 與 No.59,均可視為具有「狂飆風格」之風格。

 

此三種風格在前古典主義在巴洛克風格中孕育成形,並 與羅可可風格其同生共存,但就某些方面來說,或多或少是對巴洛克風格的反動 思潮。

 

「狂飆風格」音樂欣賞
海頓交響曲 No.26, 44, 52, 59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5xMjStDLh-g

 

而莫札特著名的第 25號 g小調交響曲第一樂章,因為強烈戲劇性,也是屬於「狂飆風格」。

Wolfgang Amadeus Mozart - Symphony No. 25 in G minor, K. 183/173dB
Conductor: Leonard Bernstein
Vienna Philharmonic Orchestra (Wiener Philharmoniker)

https://youtu.be/ApvqOhbsriA?t=24

 

延伸閱讀

https://bonart.com.tw/what-is-rococo-style-in-music/


莫札特第20號d小調鋼琴協奏曲 K.466

 

莫札特的第20號d小調鋼琴協奏曲 K.466 完成於1785年2月11日,由莫札特本人擔任鋼琴演奏家首演於維也納

同年年底12月16日左右,莫札特在完成第22號E♭大調鋼琴協奏曲K.482,是以在1785年裡,莫札特一共完成了三首鋼琴協奏曲(20、21與22三首)。比起前一年1784年的第15號至第19號,此時的鋼琴協奏曲作曲數量雖然微微減少,但品質優異,是流傳後世的經典。

 

網路點閱率超高的KUSO影片

皮耶絲與大會堂管弦樂團的音樂會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fS64pb0XnbI&t=9s

 

 

第20號鋼琴協奏曲總譜首頁手稿

 

d小調鋼琴協奏曲之管弦樂團編制為:

獨奏鋼琴、長笛、兩部雙簧管、兩部低音管、兩部C調法國號、兩部C調小號、定音鼓、五部弦樂。

 

柔美而華麗的小調.高貴而悲傷的情感

莫札特:D小調第20號鋼琴協奏曲,作品466
Mozart - Piano Concerto No. 20 in D minor, K. 466 (1785)

創作年份:1785年

首演年份:1785年(莫札特擔任鋼琴獨奏者首演於維也納)

莫札特的第一首小調鋼琴協奏曲,創作於1785年莫札特29歲的成熟時期作品,此曲亦被譽為「莫札特最深沈的音樂作品」。

 

第一樂章.快板(Allegro)4/4拍,d小調,奏鳴曲式。

樂曲開始於樂團d小調深沈而連續不斷反覆的切分音節奏,旋律亦在凝重的切分音中緩緩奏出,流露出隨著樂團戲劇性的前奏結束之後,鋼琴緩緩地奏出第一主題,左右手對話著,彷彿一段精彩卻悲傷的故事旅程起始,旋律中為觀眾們緩緩道來。第二主題轉為大調,短暫地靈光乍現的光彩,卻令人感受到幸福的瞬間。嫻熟的左右手技術展現,也讓我們理解莫札特演奏技巧的多樣化。發展部中我們不斷聽見天才的巧思,從第一主題變化出發,連續不斷地轉調與主題運用,更在戲劇氛圍裡融合了感傷元素,樂聖貝多芬更只為此協奏曲寫下精彩的裝飾奏(Cadenza),對此曲喜愛不在話下~更是歷史上備受觀眾與音樂家喜愛的莫札特協奏曲珍品。

 

樂譜版本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3KHvNDn-o0s

 

最愛.皮耶絲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O0Hys66rpMI

 

 

第二樂章.浪漫曲(Romanze)2/2拍,bB大調,輪旋曲式。

相較於深沉的第一樂章,第二樂章轉為明朗的大調,雖然較d小調增加了一個降記號,但旋律在深沈中帶著溫暖,主題的設計精緻而可愛,更帶著溫暖迷人的特質;在欣賞鋼琴右手旋律與左手跳音對比時,與樂團的對話隨時持續著,抒情動聽。中段加入了極富戲劇性的對比段落,鋼琴快速的三連音持續地增添不安的氣氛,也讓我們回憶起這是一首小調協奏曲,但就在數次樂團強奏與鋼琴對話與轉調樂段過後,音樂悄悄地雨過天晴再次返回大調溫柔可愛主題,以樂章「浪漫曲」精神,溫柔地結束樂章。

 

樂譜版本

https://youtu.be/3KHvNDn-o0s?t=877

 

最愛.皮耶絲

https://youtu.be/O0Hys66rpMI?t=928

 

第三樂章.迴旋曲:很快的快板(Rondo, Allegro assai)2/2拍,d小調,奏鳴輪旋曲式。

鋼琴以弱起拍獨奏方式,精神抖擻地開啟第三樂章,「小調音樂需要更多表現力」是演奏家們心中的定律,我們將可以從鋼琴家在賦予此樂章主題時的音色裡,聽見獨奏者心中的想法。在鋼琴獨奏過後樂團接入同樣的主題旋律對應著。筆者個人特別喜愛音樂中隱藏的半音級進旋律,讓我們聽見許多神似歌劇《唐喬望尼》中的管弦樂鋪陳(第一樂章裡亦存在)。莫札特所喜愛之快速分解和弦與左手連續八度旋律,亦是我們觀察1785年的鍵盤技巧中的重要指標。樂曲中途由長笛與雙簧管奏出的大調旋律,充滿明亮歡趣,而由鋼琴對應著。很快地歡樂稍縱即逝,音樂再次回到小調而充滿戲劇風格的,木管群活潑地與鋼琴對話著,樂趣橫生~整首協奏曲雖為小調音樂,但整體而言,散發出優雅而高貴的氣息。

 

樂譜版本

https://youtu.be/3KHvNDn-o0s?t=1442

 

最愛.皮耶絲

https://youtu.be/O0Hys66rpMI?t=1453

 

有關狂飆風格 | Sturm und Drang style

莫札特第25號交響曲

這首創作於莫札特17歲時的作品,一度不曾為許多人所知而遭到埋沒。後因電影《阿瑪迪斯》作為片頭首段出現音樂(薩里耶利於養護院被發現自殺時的戲劇橋段)而聲名大噪,更為世人所知。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_hQnUoBmKA4

 

海頓第45號交響曲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GMaM6ivx8X8

 

隱藏版海頓曲目,聽聽看這項哪一首曲目?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y9X5qTT2SSg&list=PLr0MsaDpKsY82g4mVgrL9uNm6N-qLrSk6

 

樂譜版本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_3hQXO09qqI


莫札特的C大調第21號鋼琴協奏曲

莫札特的C大調第21號鋼琴協奏曲 K.467完成於1785年3月9日,在此之前四個星期左右,莫札特也完成了知名的第20號d小調鋼琴協奏曲K.466。

同年年底12月16日左右,莫札特在完成第22號E♭大調鋼琴協奏曲K.482,是以在1785年裡,莫札特一共完成了三首鋼琴協奏曲(20、21與22三首)。比起前一年1784年的第15號至第19號,此時的鋼琴協奏曲作曲數量雖然微微減少,但品質優異,是流傳後世的經典。

 

還記得這部精彩好看的音樂電影《交響人生》(Le Concert)嗎?

片頭這四分鐘的音樂與意象實在太美了...

https://youtu.be/0V9ArrbeFLg?t=29

 

先欣賞郎朗巧妙的時間差,與巴伐利亞廣播交響樂團與楊頌斯合作演奏第二樂章行板: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y5teaCsm16Y

 

第21號鋼琴協奏曲總譜首頁手稿

 

C大調第21號鋼琴協奏曲之管弦樂團編制為:

獨奏鋼琴、長笛、兩部雙簧管、兩部低音管、兩部C調法國號、兩部C調小號、定音鼓、五部弦樂。

協奏曲共分為三個樂章:

第一樂章:快板(奏鳴曲快板曲式,雙重呈示部)

第一樂章展現出如進行曲般的安靜與穩定節奏,很快地轉為更抒情的第二主題。樂團呈示部之後進入獨奏呈示部:鋼琴獨奏演奏簡短的 Eingang Cadenza之後,在C大調中開始過渡到G大調的主調。在管弦樂的齊奏之後,音樂突然轉向G小調,跟第40號交響曲的主題的段落有著若干程度的相似。雖然莫札特的裝飾奏已經散失,但樂章的結尾有一個華彩樂段。

 

第二樂章:行板(三段體)

是這首協奏曲最知名的樂章。

F大調屬於C大調之下屬調,為近係調,在當時屬於常用的樂章調性關係。

行板為三個部分。樂曲以管弦樂團演奏主要旋律開場,弦樂加上弱音器。第一小提琴演奏著夢幻般的旋律,伴奏由第二小提琴和中提琴演奏重複三連音節奏與大提琴和低音大提琴演奏撥弦琶音共同組成。第二部分鋼琴獨奏以F大調開始,進入c小調和C大調的主調,再轉至g小調、降B大調、f 小調,之後過渡進入樂章的第三部分:第三部分再次回到開頭夢幻般的旋律,但這次是在F大調平行調的相對調,降A大調。在最後一部分,音樂回到f小調,然後是F大調,以一段簡短的尾聲,寂靜地結束了整個樂章。

 

第三樂章:甚快的快板(輪旋曲)

第三樂章以輪旋曲式寫成。樂章以樂團歡樂充滿跳躍的第一主題起始,在短暫的華彩樂段之後,鋼琴加入並進一步發展。鋼琴的炫技反映出莫札特的巧思,樂曲在歡樂明快的氛圍中結束全曲。

 

I. Allegro [0:00]

II. Andante [14:01]

III. Allegro vivace assai [21:00]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NgY0QcUjtYE&t=797s

 

第一樂章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i2uYb6bMKyI&t=52s

 

第二樂章

https://youtu.be/i2uYb6bMKyI?t=863

 

第三樂章

https://youtu.be/i2uYb6bMKyI?t=1288

 

莫札特第23號A大調鋼琴協奏曲 K.488

 

莫札特第23號A大調鋼琴協奏曲 K.488 完成於1786年3月2日,首演亦於同月份,可能由莫札特自己擔任鋼琴獨奏。

根據莫札特作品目錄編號,這首鋼琴協奏曲的創作與首演比歌劇《費加洛的婚禮》之首演早了兩個月,而下一首鋼琴協奏曲下約是在三週~一個月左右完成。

這首協奏曲的管弦樂團編制較為特別:長笛、無雙簧管,兩部當時少用的A調單簧管、兩部低音管、兩部A調法國號與五部弦樂,無小號與定音鼓,因此音響效果顯得乾淨是更有室內樂氛圍。

 

溫暖華麗A大調

莫札特第23號A大調鋼琴協奏曲 K.488
Mozart - Piano Concerto No. 23 in A Major, K. 488 (1786)

 

創作年份:1786年

首演年份:1786年(莫札特擔任鋼琴獨奏者首演於維也納)

 

珍貴手稿

 

樂譜版本演奏欣賞

Wolfgang Amadeus Mozart (1756 - 1791) - Piano Concerto No. 23 in A major, K. 488 (1786)

I. Allegro [0:00]
II. Adagio [
11:43]
III. Allegro assai [
19:10]

Cadenza: Wolfgang Amadeus Mozart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6Sxp9M0Jm4w&t=10s

 

第一樂章.快板(Allegro)4/4拍,d小調,奏鳴曲式(雙重呈示部)。

第一樂章為A大調,奏鳴曲形式。 樂曲以雙重呈示部開始,即第一次完整主題由管弦樂團演奏,第二次則由鋼琴加入演奏。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6Sxp9M0Jm4w&t=10s

 

霍洛維茲紀錄片 - 第一樂章演奏

Cadenza: Busoni版本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9vttZzUPg3A

 

 

第二樂章.慢板(Adagio)6/8拍,#f小調,三段體。

鋼琴以具有西西里舞曲風格的6/8拍演奏,音樂上也非常具有莫札特的歌劇風格。

 

樂譜版本

https://youtu.be/6Sxp9M0Jm4w?t=703

 

霍洛維茲紀錄片 - 第二樂章演奏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9LqdfjZYEVE

 

第三樂章.迴旋曲:很快的快板(Rondo, Allegro assai)2/2拍,A大調,奏鳴輪旋曲式。

由鋼琴演奏出輪旋曲第一主題,再由管弦樂團接入。全曲活潑歡樂,洋溢著莫札特喜歌劇中的歡樂風格。

 

樂譜版本

https://youtu.be/6Sxp9M0Jm4w?t=1150

 

霍洛維茲紀錄片 - 第三樂章演奏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oeTyZPxlwMA


【BON話題】莫札特的Cadenza

延伸閱讀

https://bonart.com.tw/only-because-of-cadenza/

 

莫札特版本裝飾奏(9:44起)

https://youtu.be/6Sxp9M0Jm4w?t=584

 

布梭尼版本裝飾奏(9:10起)

https://youtu.be/rVn6S_h5nwE?t=552

 

【附錄】霍洛維茲與朱里尼:莫札特第23號鋼琴協奏曲紀錄片

 

 

古典音樂中的馬賽進行曲

法國國歌歌詞

資料取自維基百科,附上連結供參考。

馬賽曲》(法語:La Marseillaise)是法國國歌,又譯名《馬賽進行曲》。曲則是義大利作曲家喬瓦尼·巴蒂斯塔·維奧蒂於1784年創作,歌詞由克洛德·約瑟夫·魯日·德·李爾在1792年4月25日創作。當時正值法國大革命期間,法蘭西第一共和國奧地利帝國宣戰,引發法國大革命戰爭第一次反法同盟。他在該日晚間於當時斯特拉斯堡市長德特里希家中創作該曲,並題名為《萊茵軍團戰歌》(法語:Chant de guerre de l'Armée du Rhin);同年8月10日,來自馬賽志願軍英語Fédéré前赴巴黎支援杜樂麗起義時高唱此歌而得現名,亦因此風行全法國。1795年7月14日,國民公會宣布定此曲為國歌。

馬賽曲在拿破崙帝國時期失去了國歌地位(但拿破崙並沒有禁唱馬賽曲),之後路易十八波旁復辟時期更是被禁止。1830年七月革命再次為人傳唱,並由著名音樂家白遼士進行管弦樂編曲,此成為後來官方指定的管弦樂版本。之後於拿破崙三世時期此曲又失去了國歌的地位[1][2],至1879年才由法蘭西第三共和國重新定為國歌。此後的1946年以及1958年通過的法國憲法,皆定明馬賽曲為國歌。

 

馬塞進行曲(法國國歌)中文歌詞

前進前進祖國的男兒,光榮的時刻已來臨,專制暴政壓迫著我們,祖國大地在痛苦呻吟,祖­國大地在痛苦呻吟,你可看見那兇狠的士兵,到處在殘殺人民。他們從你的懷抱裏,奪去你­妻兒的生命。公民,武裝起來!公民,決一死戰,前進,前進,萬衆一心,把敵人消滅盡!

神聖的祖國號召我們,向敵人雪恨復仇,我們渴望珍貴的自由,決心要為它而戰鬥,決心要­為它而戰鬥。 看我們高舉自由的旗幟,勝利地邁著大步前進。讓敵人在我們腳底下,聼著我們凱旋的歌聲­。公民,武裝起來,公民,決一死戰,前進,前進,萬衆一心,把敵人消滅盡!

當父老兄弟英勇地犧牲,我們將戰鬥得更堅定,親手埋葬烈士的屍骨,追隨他們的足跡前進­,追隨他們的足跡前進。我們不再貪戀生命,卻願戰死在鬥爭中,能為他們復仇而犧牲,我­們將會感到無上光榮。公民,武裝起來,公民,決一死戰,前進,前進,萬衆一心,把敵人­消滅盡!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5ejp690XAv4

 

莫札特第25號鋼琴協奏曲

https://youtu.be/_vleMgZ62mU?t=88

 

1812序曲

https://youtu.be/hORTXA-QFxY?t=261

 

延伸閱讀

https://bonart.com.tw/tchaikovsky-1812-overture/

 

3

開卷蹦藝術.享受美好閱讀時光

☕️一杯咖啡.一點心意.支持蹦藝術☕️

 

各類合作提案,聯繫方式:

*手機:0917.670.518 
*Line:https://line.me/ti/p/LB1ro0P0AU
*E-mail:jenpin888@gmail.com

【BON音樂】蹦藝術X大人社團 古典名曲鑑賞線上直播課 - 協奏曲篇(三)柴可夫斯基:第一號鋼琴協奏曲

【BON音樂】蹦藝術X大人社團 古典名曲鑑賞線上直播課 - 協奏曲篇(三)柴可夫斯基:第一號鋼琴協奏曲
All about Tchaikovsky' piano concerto No.1

– 資訊整理共享於網路,一起欣賞音樂與藝術之美 –
蹦藝術 | BONART


大人的古典名曲鑑賞線上直播課(12/29週四下午班,共5堂):管弦樂欣賞-協奏曲篇

音樂是你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調劑?
你喜歡協奏曲豐富又生動的音樂表現?
跟著林仁斌老師展開一場絕佳的音樂體驗!

《大人社團》與蹦藝術攜手開設音樂欣賞課程,這期以管弦樂─協奏曲為主題,林仁斌老師精選從巴洛克時期到浪漫時期與國民樂派的精彩音樂作品,讓您徜徉在樂曲中,更貼近這些音樂家們的心血結晶,聽出更多況味與樂趣!

《延伸閱讀》大人的音樂欣賞線上直播課程好嗎?學員真實回饋分享

《延伸閱讀》大人的音樂欣賞課學員回饋,看他們用音樂為生活注入繽紛

 

精彩課程再推薦

大人的古典名曲鑑賞線上直播課(12/29週四下午班,共5堂):管弦樂欣賞-協奏曲篇

大人的古典音樂鑑賞線上直播課(2/23週四下午班,共5堂):莫札特橫跨一生的鋼琴協奏曲

大人的古典音樂鑑賞線上直播課(4/6週四下午班,共5堂):偉大的音樂變奏藝術賞析

大人的古典音樂鑑賞線上直播課(5/11週四下午班,共5堂):音樂裡的多重協奏之美

 

主講人:林仁斌老師

 

  • 第三堂 │ 柴可夫斯基:第一號鋼琴協奏曲

「俄國不順,美國走紅」是柴可夫斯基這首最偉大的鋼琴協奏曲的最佳寫照。鋼琴演奏必也非常出色的柴可夫斯基,在1874年創作出這首協奏曲,原本預計提獻給好友尼可萊‧魯賓斯坦,但卻遭到這位鋼琴家/作曲家無情的奚落,獲得「無法演奏」的評價。柴可夫斯基堅持其創作不應修改並將協奏曲改為提獻給德國指揮家漢斯•馮•畢羅。畢羅在隔年把這首協奏曲帶到美國首演而大獲成功,終於讓尼可萊•魯賓斯坦理解其藝術價值,後來亦公開演奏。在這堂課中,老師將帶領學員們認識這首在眾多鋼琴協奏曲中極受歡迎的作品。

 

柴可夫斯基延伸閱讀:

 

降B小調第一號鋼琴協奏曲

創作年份:1874年

創作背景:1874年,柴可夫斯基與弟弟莫德斯特(Modest Tchaikovsky)通信的信件中,首度提到這首鋼琴協奏曲創作。大約在同年年底(12月),完成這首第一號鋼琴協奏曲。

完成後,柴可夫斯基原定由好友尼可萊·魯賓斯坦(Nicolai Rubinstein)擔任此曲的修訂與首演者,但沒想到尼可萊·魯賓斯坦認為此曲過度艱難,無法演出,並做出了無情的批評。之後柴可夫斯基深信這首鋼琴協奏曲「不需更改」,因而將這部作品題獻給了德國指揮家漢斯·馮·畢羅(Hans von Bülow)。

畢羅收到這首協奏曲之後,很喜歡這首作品,給出評價為:「如此原創和高貴」(So original and noble),且剛好畢羅即將有美國演出巡演,便順勢將協奏曲帶到了美國,安排於1875年10月25日於波士頓音樂廳進行首演,並親自擔任鋼琴獨奏家。

在美國的演出非常成功,當天畢羅還重新彈奏第三樂章以回應熱情的現場聽眾。

這麼盛大的成功更讓柴可夫斯基驚喜訝異不已。

隔一個月之後,指揮家達姆羅許(Leopold Damrosch)再次於紐約指揮此曲,讓樂曲在美國評價更高。

而俄羅斯首演則舉行於隔年1875年11月13日,地點在聖彼得堡,由俄羅斯鋼琴家古斯塔夫·克羅斯(Gustav Kross)和捷克指揮家愛德華·納普拉夫尼克(Eduard Nápravník)合作。但柴可夫斯基本人卻非常不喜歡,認為當天的獨奏家彈奏出「一種殘酷的雜音」(an atrocious cacophony)...

接下來終於回到莫斯科的首演~

1875年12月3日,由當年僅18歲的年輕鋼琴家謝爾蓋·塔涅耶夫(Sergei Taneyev)擔任獨奏者,而指揮就是當年批評這首協奏曲的尼可萊.魯賓斯坦。

現在,尼可萊.魯賓斯坦開始看到這首協奏曲的優點,之後並在歐洲多次演奏此曲,成為此曲的忠實擁護者。

尼可萊.魯賓斯坦甚至堅持柴可夫斯基之後如果寫作第二鋼琴協奏曲,也務必將首演委託給他(真棒的轉變~)

可惜後來魯賓斯坦過世,無緣演出柴可夫斯基之後完成的第二號鋼琴協奏曲。

柴可夫斯基原本也考慮將第一號鋼琴協奏曲獻給塔涅耶夫,因為塔涅耶夫演奏此曲得非常出色;但最終,柴可夫斯基將此曲獻給了最初功勞居功厥偉的畢羅。

 

關於修改版本

柴可夫斯基一共對第一號鋼琴協奏曲進行了三次修改,除了1875的初版,1879的二版之外,最後一次修改是在 1888 年,也就現行最常演奏版本。

原始版本和最終版本之間最顯著的區別之一是:在開頭部分,管弦樂團主題的鋼琴演奏的和弦,最初以琶音寫作。

1874年12月,柴可夫斯基也曾為此曲編寫雙鋼琴版本,後也於1888年再次修訂雙鋼琴版。

 

1875年版本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8pqvCIFJS2E

 

 

1888年版本

00:00 I. Allegro non troppo e molto maestoso
04:36 Allegro con spirito
.
21:42 II. Andantino semplice
25:34 Prestissimo
27:38 Tempo I
.
29:31 III. Allegro con fuoco
35:17 Molto meno mosso
35:53 Allegro vivo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AE3f-EUjNcw

 

補充欣賞:柴可夫斯基的《六月》

https://youtu.be/XOVndSdAq2Q?t=1137

 

三樂章簡介

第一樂章:不甚快的快板(Allegro non troppo)

降B小調,奏鳴曲式。

協奏曲開始的壯闊與旋律即令人印象深刻。在4把法國號奏出四個下行主題並反覆三次後,弦樂在獨奏鋼琴強而有力和絃伴奏下,奏出了世人最熟悉的莊嚴隆重第一主題。

而第二主題以降A大調出現於單簧管,鋼琴並加以反覆。

發展部出現,第一主題並加入全新音型,與鋼琴形成變化;全曲段落分明,旋律十分具有歌唱性,並帶著甜美無比之感。

 

第二樂章:純樸的行板(Andante semplice)

A-B-A 三段體

第二樂章的行板主題由長笛以bD大調獨奏奏出,帶著濃濃的牧歌風格,一聽難忘。接下來旋律由鋼琴接替並傳遞給大提琴與雙簧管。整個第一段落充滿歌唱風格。中庸的速度和單純的風格。第二段落突然氣氛一轉,速度轉為最急板,並帶著隨想曲般風格,令人印象深刻。第三段落在此鋼琴奏出行板主題,並加上顫音與裝飾性之變奏,非常具有特色

 

第三樂章:熱烈的快板 (Allegro con fuoco)

bB小調,迴旋曲式。

在4小節前奏之,鋼琴以bB小調奏出第一次迴旋主題,接著小提琴回到降D大調,奏出具有對比性的抒情主題,前後兩個主題之對比,形成了精彩的對話。

B主題柴可夫斯基採用了烏克蘭歌舞曲《Podoydi, podoydy vo Tsar-Goro》,聽起來非常具有歌謠感,也與活潑節奏化的第一主題具有明顯對比。

進入C主題,則有個多精彩技法展現:包含了附點節奏與鋼琴華麗獨奏。

尾聲段落,逐漸音樂累積更熱烈的情緒,柴可夫斯基也再次採用了烏克蘭歌舞曲《Podoydi, podoydy vo Tsar-Goro》,音樂逐漸發展為火熱的節奏與旋律,結束在極度的狂熱之中。

 

阿格麗希現場(1975)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ItSJ_woWnmk&t=449s

 

紀辛與卡拉揚(1989新年音樂會)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2ak5l3y0Bzc

 

2023年3月份即將訪台的卡蒂雅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9ZjKQ06c9f8&t=3s

 

2001年的阿格麗希(日本巡演)

00:33 - I. Allegro non troppo e molto maestoso - Allegro con spirito

19:32 - II. Andantino semplice - Prestissimo - Tempo I

26:20 - III. Allegro con fuoco

35:52 - Post-concert interview with Argerich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tarROqI_5eo

 

 

開卷蹦藝術.享受美好閱讀時光

☕️一杯咖啡.一點心意.支持蹦藝術☕️

 

各類合作提案,聯繫方式:

*手機:0917.670.518 
*Line:https://line.me/ti/p/LB1ro0P0AU
*E-mail:jenpin888@gmail.com

【BON音樂】蹦藝術週二講堂《人生不可錯過的美妙音樂》- 不可錯過的十首大提琴音樂

【BON音樂】蹦藝術週二講堂《人生不可錯過的美妙音樂》- 不可錯過的十首大提琴音樂
Top 10 wonderful cello music

– 資訊整理共享於網路,一起欣賞音樂與藝術之美 –
蹦藝術 | BONART


蹦藝術音樂講堂由旅法知名音樂家林仁斌,也是蹦藝術藝術網站執行長規劃並擔任主講。

結合蹦藝術網站豐富多元的系統化資料,林仁斌老師輕鬆幽默的上課內容與清晰俐落的口條,多年來深獲各界肯定,並與國家兩廳院、衛武營國家文化藝術中心、苗北藝文中心、NSO國家交響樂團、長榮交響樂團、高雄市交響樂團、大人社團等各單位合作各式音樂講座,年演講場次超過200場,是台灣超人氣音樂欣賞名家。

音樂的面向極其廣闊,也間接影響我們腦部活動很大。經由專家研究,當欣賞美妙音樂而感動時,大腦的「獎賞中樞」會產生反應,分泌出「多巴胺」,給予我們愉快的感受。

在蹦藝術音樂講堂充滿特色與循序漸進的主題規劃之下,您將發現欣賞古典音樂、理解各種作品類型,都將為您的生活中帶來更豐富愉快的感受;您所需要做的,就是悄悄地埋下這快樂的種子,坐進講堂,好好欣賞每一場知識與含金量滿滿的專屬演講。

古典音樂 X 精彩繽紛美好人生

在蹦藝術音樂講堂,您將體驗到:

❶ 全面認識古典音樂世界.從基礎到進階
❷ 深入了解音樂史、專有名詞到作曲家故事
❸ 沈浸式課堂解說.艱澀知識一次融會貫通
❹ 老師與粉絲互動Q&A,從傳道授業到解惑

→2023年最新系列請由此進

 

課程主講人:

 

人生海海,更有著許多不可錯過的美好音樂

由蹦藝術林仁斌老師為您精選四堂成為一系列之各種「滄海桑田.人生絕不錯過的美好音樂」

「人生不可錯過的美妙音樂」系列(四)
日期:  2022/12/27、2023/1/3、1/10、1/31

一、不可錯過的十首小提琴音樂
二、不可錯過的十首中提琴音樂
三、不可錯過的十首大提琴音樂
四、不可錯過的十首低音提琴音樂

「人生不可錯過的美妙音樂」系列(五)
日期: 2023/2/7, 2/14, 2/21, 3/7     

一、不可錯過的十首長笛音樂
二、不可錯過的十首單簧管音樂
三、不可錯過的十首雙簧管音樂
四、不可錯過的十首低音管音樂

「人生不可錯過的美妙音樂」系列(六)
日期: 2023/3/14, 3/21, 3/28, 4/11   

一、不可錯過的十首豎琴美妙音樂
二、不可錯過的十首弦樂四重奏音樂
三、不可錯過的十首弦樂五重奏音樂
四、不可錯過的十首極致室內樂音樂

 

【課程資訊】
課程時間:每週二下午2:00-4:00
課程時數:一系列四堂課、每週上課一次。
上課地點:鳴石音樂空間(台北市中正區仁愛路二段34號5F,近捷運東門站)

【課程費用】
單堂-   $700
單系列(四堂) $2,680 (九五折)

 

報名網頁QR Code


大提琴簡說

弦樂家族的低音樂器大提琴,四根弦的定弦音程相差完全五度,音高分別為「C2 、G、D3 - A3」(由低而高)。

大提琴介紹(維基百科)

NSO國家交響樂團影片:大提琴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IDn88XRtCqE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22gQzWtUZM4


先來推薦個大提琴美妙音樂精選: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nmZ1_rg9zG4

 

馬友友精選系列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4euuPxvzZ1E

 

不可錯過的10首大提琴音樂

"These are factually the 10 best cello pieces in existence"

 

1. 巴赫:大提琴無奏伴奏組曲 No.1
Bach - Cello Suite No. 1

馬友友音樂演奏影像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1prweT95Mo0

 

馬友友 - 英國逍遙音樂會現場Live'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rGgG-0lOJjk

 

2. 貝多芬:第三號大提琴奏鳴曲
Beethoven - Cello Sonata No. 3

樂譜版本欣賞

Mischa Maisky & Martha Argerich

I. Allegro ma non tanto - 00:05

II. Scherzo. Allegro molto - 12:44

III. Adagio cantabile - 17:44

IV. Allegro vivace - 19:43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HjiIUOKUJpk

 

3. 布拉姆斯:第一號大提琴奏鳴曲
Brahms - Cello Sonata No. 1

樂譜版本欣賞

Jacqueline du Pré & Daniel Barenboim

I. Allegro non troppo (00:00)

II. Allegretto quasi minueto (12:23)

III. Allegro (18:14)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gnjv7W1YNa4

 

4. 布列頓:第一號大提琴組曲
Britten - Suite for Cello No. 1

樂譜版本欣賞

Mstislav Rostropovich

00:00 Canto primo: Sostenuto e largamente

02:26 I. Fuga: Andante moderato

06:18 II. Lamento: Lento rubato

09:05 Canto secondo: Sostenuto

10:10 III. Serenata: Allegretto pizzicato

12:38 IV. Marcia: Alla marcia moderato

16:01 Canto terzo: Sostenuto

18:09 V. Bordone: Moderato quasi recitativo

21:15 VI. Moto perpetuo e Canto quarto: Presto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JjuiEkgJF2g

 

5. 布魯赫:《晚禱》
Bruch - Kol Nidrei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XGzOozXt4ek

 

6. 德弗札克:b小調大提琴協奏曲
Dvorák - Cello Concerto in B minor

Jacqueline du Pré & Daniel Barenboim London Symphony Orchestra

杜普蕾的大提琴絕唱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U_yxtaeFuEQ&t=1095s

 

馬友友 & Kurt Masur(1995)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jcb4dAvpOIs

 

7. 艾爾加:e小調大提琴協奏曲
Elgar - Cello Concerto in E minor

杜普蕾的大提琴絕唱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OPhkZW_jwc0&t=112s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lNVe_1Eb5dw&t=29s

 

8. 海頓:第一號大提琴協奏曲
Haydn - Cello Concerto No. 1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x8bLJeVQiJk

 

9. 高大宜:第一號無伴奏大提琴奏鳴曲
Kodály - Sonata for Solo Cello

Performer: Jacob Koranyi

Year of recording: 2010 (Live in Stockholm, Sweden)

Sonata in B minor for solo cello, Op. 8, written in 1915.

00:00 - I. Allegro maestoso ma appassionato

09:00 - II. Adagio con gran espressione

20:53 - III. Allegro molto vivace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phygv_Et9sQ

 

10. 蕭士塔高維契:第二號大提琴協奏曲
Shostakovich - Cello Concerto No. 2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L52xp7LMBIs

 

【Bonus】 布拉姆斯:第三號交響曲 第三樂章
Brahms – Symphony No.3 (3rd movement)

布拉姆斯美如深秋呢喃的動人樂章

https://youtu.be/u68ETRjNQME?t=1309

 

 

音樂講座場地

鳴石音樂空間

 

地址:100台北市中正區仁愛路二段34號5F(近「東門」捷運站)

鳴石音樂空間是位於台北市區的一個充滿復古氣息的小型表演場地。展演空間可以容納50人,備有Kawai平台琴、投影等影音設備,適合舉辦沙龍音樂會、音樂欣賞、錄影及講座等各種藝文活動。

 

精緻.溫暖.樂迷專屬的藝文空間

 

明亮.舒適的觀眾席(全自由席)

 

 

 

開卷蹦藝術.享受美好閱讀時光

☕️一杯咖啡.一點心意.支持蹦藝術☕️

 

各類合作提案,聯繫方式:

*手機:0917.670.518 
*Line:https://line.me/ti/p/LB1ro0P0AU
*E-mail:jenpin888@gmail.com

【BON音樂】《維也納音新年音樂會的歷史》 - 古典音樂精彩陪您來跨年

【BON音樂】《維也納音新年音樂會的歷史》 - 古典音樂精彩陪您來跨年
History of Viennese New Year concert

– 資訊整理共享於網路,一起欣賞音樂與藝術之美 –
蹦藝術 | BONART


跳舞.迎新年

奧地利的舞會跳華爾茲舞的傳統行之有年,大多數奧地利青少年都需要學跳華爾茲,不侷限是否出身自上流社團。

跟著《藍色多瑙河》跳華爾茲,是最經典而重要的:整首曲子將近10分鐘,而且速度越來越快,不淡有著圓舞曲的優雅,也同樣有著欣賞歌劇般的戲劇氛圍與欣賞表演的感受~跳舞時更如同自己如同明星一般~這都是《藍色多瑙河》的出色魅力。

每年的跨年夜,奧地利電視、電台總會在午夜時分播出維也納聖史蒂芬大教堂的鐘聲,辭舊迎新。

然後,隨著《藍色多瑙河》樂聲,所有的人都會開始跳舞,慶賀新的一年到來。

vienna waltz

 

維也納的各式各樣華爾茲舞會

圖片來源:「VIENNA OPERA BALL 2016

 

 

 

 

 

 

 

 

 

 

 

維也納新年音樂會之歷史:(取自維基百科)

世界許多大的管弦樂團每逢新年,都舉辦新年音樂會,這些音樂會的曲子不乏約翰˙史特勞斯的圓舞曲,這個新年音樂會的慣例多半是從維也納愛樂管弦樂團的傳統而來的。維也納愛樂管弦樂團在每年的新年於維也納音樂協會大樓黃金音樂廳所舉辦的新年音樂會已經有五、六十年的歷史了,根據報導2002年的新年音樂會已經有65個國家進行轉播,將近12億的觀眾聆賞這場新年音樂會,每年越來越多的聽眾可以欣賞到這場音樂會的轉播。

原本小約翰˙史特勞斯的圓舞曲作品,只有他所擁有的六個樂團演奏,這算是獨家企業,他帶領他的樂團到各地巡迴演奏他的作品,為他賺來大把的鈔票。

1873年小約翰˙史特勞斯為了舉辦一場宮廷歌劇院舞會,邀集了維也納宮廷歌劇院管弦樂團的成員,這也包括了維也納愛樂的成員,一直到他去世,小約翰˙史特勞斯都與維也納愛樂維持這樣的關係。

1925年小約翰˙史特勞斯100年的冥誕,一場紀念音樂會,維也納愛樂管弦樂團決定全場以小約翰˙史特勞斯的作品來演奏,以表紀念這位維也納音樂家,這是第一次維也納愛樂全場演奏史特勞斯的作品。

1939年12月31日,著名的指揮家克勞斯(Clemens Krauss)第一次舉辦一場全為史特勞斯圓舞曲的『跨年音樂會』,之後,這個新年音樂會活動變成了慣例。樂團首席包斯考夫斯基(Willi Boskovsky)從1955年到1979年期間兼任指揮的工作,指揮每一年的新年音樂會,1980年包斯考夫斯基健康狀況不佳,改由馬歇爾接下指揮的工作,從1987年開始維也納愛樂決定每年邀請不同的指揮家來擔任新年音樂會的指揮工作,1987年由卡拉揚(Herbert von Karajan)擔任;1988年為阿巴多(Claudio Abbado);1989年為小克萊伯(Carlos Kliber);1990年為梅塔(Zubin Mehta);1991年再度為阿巴多;1992年原定由伯恩斯坦(Leonard Bernstein)指揮,但因為他突然的逝世,使得這場音樂會臨時改由小克萊伯指揮;1993年為慕提(Riccardo Muti);1994年為洛林.馬歇爾;1995年為梅塔;1996年再為馬歇爾;1997年為慕提;1998年為梅塔;1999年為馬歇爾,2000年慕提﹔2001年由哈農庫特(Nikolaus Harnoncourt)﹔2002年由日本指揮家小澤征爾擔任﹔2003年將由哈農庫特再度指揮。(維也納愛樂管弦樂團在1933年停止設立常任指揮一職)

 

維也納愛樂歷屆新年音樂會指揮圖:

 

維也納愛樂管弦樂團簡介:(取自維基百科)

維也納愛樂管弦樂團(德文:Wiener Philharmoniker,簡稱:維也納愛樂)成立於1842年。其成員來自於維也納國家歌劇院(Wiener Staatsoper),音樂會演出時改稱為維也納愛樂,屬於私人組織。後來經眾多指揮名家的打造,成為世界上最頂尖的樂團。160多年來,沒有一支歐洲樂團能夠像維也納愛樂一樣,如此長久緊密地將歷史與歐洲音樂藝術傳統結合在一起。

第一場維也納的史特勞斯音樂會於1939年12月31日舉行,空前絕後的音樂會受到各界好評,也掀起整個奧地利對號稱華爾滋國王-史特勞斯家族的熱潮。1946年1月1日,「新年音樂會」掛起金字招牌,往後每年的這天成為全世界男女老少共同期待的新年盛會。這場音樂會曲目多為圓年曲、波卡舞曲、進行曲,充滿愉悅的氣氛,為新年音樂會帶來燦爛星光。

1939年著名指揮家克勞斯帶領全世界歷史最悠久的維也納愛樂管弦樂團,受到熱烈歡迎。每年的指揮人選,都由維也納愛樂交響樂團的團員進行投票決定。維也納新年音樂會1939年開始,每年1月1日都是在維也納的「金色大廳」舉行,其中曾因戰爭一度中斷,1959年又重新恢復,是維也納最古老也最現代的音樂廳。

金色大廳始建于1867年,1869年竣工。是義大利文藝復興式建築。外牆黃紅兩色相間,屋頂上豎立著許多音樂女神雕像,古雅別致。金碧輝煌的建築風格和華麗璀璨的音響效果使其無愧于金色的美稱。在每年的新年音樂會的電視轉播中,全世界的愛樂者都可以在聆聽音樂的同時一睹『金色大廳』的風采。自大廳落成那天起,維也納愛樂樂團之聲就在這裡與『金色大廳』相得益彰,『世界第一樂團』與『世界首席音樂廳』交相輝映。

在這裡,弦樂器與木管樂器、木管樂器與銅管樂器的平衡達到了巧妙無比的境界。也因此,每年一度的新年音樂會才帶給全世界音樂愛好者難以忘懷的視聽享受。

 

延伸閱讀

https://bonart.com.tw/all-about-wiener-philharmoniker/

 

小約翰.史特勞斯

 

作曲家親筆簽名寫下之《藍色多瑙河》樂曲主題

 

《藍色多瑙河》歌詞版本中文翻譯(男聲合唱團專用):(取自維基百科)

德語原文 中文翻譯
Donau so blau, so schön und blau,

durch Tal und Au wogst ruhig du hin,

dich grüßt unser Wien,

dein silbernes Band.

knupft Land an Land und frohliche Herzen

schlagen an deinem schonen Strand.

Weit vom Schwarzwald her eilst

du hin zum Meer,

spendest Segen allerwegen,

Ostwärts geht dein Lauf,

nimmst viel Bruder auf:

Bild der Einigkeit für alle Zeit!

Alte Burgen Seh'n nieder von den Höh'n,

grüssen gerne dich von ferne

und der Berge Kranz,

hell vom Morgen glanz,

spiegelt sich in deiner Wellen Tanz.

Die Nixen duf dem Grund,

die geben's flusternd kund,

was alles du erschaut,

seit dem über dir der Himmel blaut.

Drum schon in alter Zeit

ward dir manch Lied geweiht;

und mit dem hellsten Klang preist

immer auf's Neu dich unser Sang.

Halt'an deine

Fluten bei Wien,

es liebt dich ja so sehr!

Du findest, wohin du magst zieh'n,

ein zweites Wien nicht mehr!

Hier quillt aus voller Brust

der Zauber heit'rer Lust,

und Treuer, deutscher Sinn streut

aus seine Saat von hier weithin.

Du kennst wohl gut deinen Bruder,

den Rhein,

an seinen Ufern wächst herrlicher Wein,

dort auch steht bei Tag und bei Nacht

die feste treue Wacht.

Doch neid' ihm nicht jene himmlische Gab',

bei dir auch strömt reicher Segen herab,

und es schützt die tapfere Hand auch unser Heimatland!D'rum laßt uns einig sein,

schliesst Brüder, fest den Reih'n,

froh auch in trüber Zeit,

Mut, wenn Gefahr uns dräut,

Heimat am Donaustrand,

bist uns'rer Herzen Band,

dir sei für alle ZeitGut und Blut geweiht!

Das Schifflein fährt auf den Wellen so sacht, still ist die Nacht,

die Liebe nur wacht,

der Schiffer flüstert der Liebsten ins Ohr,

daß längst schon sein Herz sie erkor.

O Himmel, sei gnädig dem liebenden Paar,

schutz' vor Gefahr es immerdar!

Nun fahren dahin sie in seliger Ruh',

O Schifflein, far' immer nur zu!Junges Blut,

frischer Muth,

o wie glücklich macht,

dem vereint ihr lacht!

Lieb und Lust

schwellt die Brust,

hat das Größte in der Welt vollbracht.

Nun singst ein fröhliches seliges Lied,

das wie Jauchzen die Lüfte durchzieht,

von den Herzen laut widerklingt

und ein festes Band um uns schlingt.

Frei und treu in Lied und Tat,

bringt ein Hoch der Wienerstadt,

die auf's Neu' erstand voller Pracht

und die Herzen erobert mit Macht.

Und zum Schluß

bringt noch einen Gruß

uns'rer lieben Donau dem herrlichen Fluß.

Was der Tag

uns auch bringen mag,

Treu' und Einigkeit

soll uns schützen zu jeglicher Zeit!

多瑙河多麼藍、多麼亮,

溪谷、田野,

你總是平靜地流過。

維也納要跟你打招呼。

你這銀色的溪流

無論到那裡總教人滿心欣喜—

你極美的河岸總教人滿心欣喜。

黑森林的遠處,

你奔流入海,

把祝福帶給萬物。

你是向東的流水,

喜迎你兄弟的境況,

安祥和平,恆久不變!

巍峨的古堡一邊俯瞰,

一邊在峭壁上笑著問候你,

陡峭的峻岭,

遙遠的山景,

都映照在你舞動的波濤上!

居於河床的美人魚

在你流過時喁喁低語。

美人魚的低語,

藍天之下的萬物俱能聽見。

你的涓涓流水,是遠古的歌;

是你嘹亮的歌聲讓你萬古長存。

多瑙河的波濤,

請在維也納留步。

這城市愛你若此!

無論你在何方,

這城市也是獨一無二!

這裡滿載歡欣願望,

願望統統傾瀉而出,

散發醉人魅力;

還有德國人衷心的願望,

都隨你流向各地。

您非常了解您的兄弟萊茵河,

在它的河岸上養育了美妙的葡萄酒,

還有白天和黑夜,

堅定忠實的守望。

但不要羨慕他那些天賜的禮物,

在您幫助下,

許多祝福源源不斷降臨,

勇敢並保護我們的祖國!

因此,讓我們團結起來,

加入兄弟行列,

即使在困難時期也快樂;

當危險威脅著我們時勇敢。

在多瑙河岸上的家,

被我們的心靈束縛,

永遠向你致意

善與血是奉獻的!

船在海浪中如此柔和地行駛,

安靜的夜晚,

只愛看,

水手在情人的耳邊低語,

他內心早已選擇她。

天哪,憐憫那對相愛的夫妻,

永遠保護他們免受危險!

現在他們幸福地安息了,

船,永遠航行!

年輕的熱血,

嶄新的勇氣,

哦,多麼幸福,

它團結了笑聲!

愛與激情溢滿胸膛。

這是世界上最偉大的。

現在唱一首快樂而幸福的歌,

空氣瀰漫著歡樂,

在心中大聲迴響,

並在我們周圍連接著樂隊。

歌舞中的自由和忠實,

帶給維也納市以全新的榮耀,

並用武力征服了人們。

最後

仍然問候

我們對美麗多瑙河的愛。

不管生活可能帶給我們什麼,

忠誠與團結

將一直保護我們!

 

合唱版本欣賞

https://youtu.be/-kfOs0N_LY4

 

布拉姆斯也瘋狂

在這張經典的布拉姆斯與小約翰史特勞斯的合照(1894年9月2日)下方,有著布拉姆斯親筆手繪的《藍色多瑙河》樂譜,上面布拉姆斯更親筆寫下:「不幸的,此曲非布拉姆斯所作!」(多希望我寫能創作這樣的音樂~)我想,這是作曲家之間最親密、最友善的交流方式了~

Johann Strauss II and Johannes Brahms, 1894 Sept. 2

 

另一個後期的擁護者是理察·史特勞斯(雖然同姓都是史特勞斯,但並非在維也納呼風喚雨的史特勞斯家族),他在自己所作的《玫瑰騎士》一劇,有一句這樣的對白:「我怎麼可能會忘記那個維也納的天才呢?」

 

史特勞斯家族

下方照片由左至右:老約翰史特勞斯、約瑟夫史特勞斯、小約翰史特勞斯與愛德華史特勞斯。

Johann Strauss Father (left) and the sons Josef, Johann and Eduard (right)
Johann Strauss Father (left) and the sons Josef, Johann and Eduard (right)

 

老約翰.史特勞斯生平簡介】

約翰‧史特勞斯為奧地利作曲家,1804年3月14日生於維也納。其父為維也納一家旅館和舞廳的老闆,早逝後母親改嫁,繼父讓他學習小提琴,雖然他很快就掌握技巧及旋律,家境不佳仍使他的音樂前途無以為繼,直到遇見當時著名的小提琴教師波里‧薛斯基收他為徒,才改變其一生。十五歲起,約翰就靠著琴藝自食其力,二十一歲開始寫作圓舞曲。他先加入蘭納旗下的樂團擔任小提琴手,後因蘭納剽竊他的作品憤而退出自組樂團。他不僅訓練出當時全歐最出色的樂團,更率團在歐洲各地旅行演奏,作品傳遍各地,也為他贏得「圓舞曲之父」美譽。 約翰與酒店老闆女兒安娜‧瑪莉亞‧舒特雷蒙結婚,生下約翰‧史特勞斯二世,也就是後來的「圓舞曲之王」小約翰.史特勞斯,次子約瑟夫,三子愛德華也都是知名的圓舞曲音樂家。

1834年約翰三十歲時,他所領導的樂團已擁有兩百名以上團員。後來其子小約翰‧史特勞斯克紹箕裘,如明星般正式崛起,取代老約翰在歐洲的明星演奏家地位。除了圓舞曲外,史特勞斯家族也以寫作進行曲和波卡舞曲聞名於世,老約翰一生共寫了18首進行曲,152首圓舞曲,以及13首波卡舞曲等,代表作即著名的「拉戴斯基進行曲」,作品由長子小約翰編為全集。

約翰‧史特勞斯於1849年9月得了猩紅熱,以四十五歲壯年逝於家鄉維也納。史特勞斯家族的音樂可能是古典樂樂曲中最受歡迎的,自約翰.史特勞斯起,作品均能風行全歐,至今演出不絕。(取自維基百科)

 

小約翰.史特勞斯生平簡介】

奧地利作曲家小約翰‧史特勞斯於1825年10月25日生於維也納,父親約翰‧史特勞斯為奧國「圓舞曲之父」,老約翰與酒店少女安娜‧瑪麗亞‧舒特雷蒙結婚,兩人生了三男,老約翰把名字給了長子,也就是人稱「圓舞曲之王」的小約翰‧史特勞斯。 

老約翰是著名的音樂家,卻很羨慕正常人的生活,並不希望兒子步上後塵,反而希望小約翰成為銀行家。但是小約翰從小耳濡目染,又目睹父親在音樂方面的成就,對音樂自是喜愛有加。他瞞著父親學習小提琴及作曲,一心希望能同父親一般,拉著小提琴,指揮自己的管絃樂隊,成為圓舞曲作家。 

老約翰知道兒子私下學習小提琴,相當不高興,反將他送入商業學院,還請了一位家庭教師嚴格督導十五歲的小約翰,努力讓孩子成為銀行職員。 

小約翰十八歲的時候,老約翰.史特勞斯與妻子的離婚訴訟失敗,老約翰失去了子女監護權,此時小約翰才放膽學習音樂。1844年10月15日,小約翰以十九歲的年紀舉行首次公演,轟動全維也納市,當晚精采的演出維也納的報紙隔日以頭條刊出,小約翰一舉成名。後來老約翰逝世,小約翰坐收父親的樂團,並與兩弟弟約瑟夫及愛德華合作經營,建立了龐大的圓舞曲王國,小約翰.史特勞斯也因此被譽為「圓舞曲之王」。也由於史特勞斯父子的努力與競爭,使得當時歐洲的圓舞曲受到空前歡迎。 

小約翰當時歐洲社交界名人,卻在三十七歲時娶了比自己年長十歲,富有且相當有名望的亨麗特‧特列曼茲。此時,小約翰將指揮工作交給弟弟約瑟夫及愛德華,專心於作曲,創作出一首又一首的動人樂曲。1870年後小約翰全副精神放在喜歌劇的創作,一共創作了十八首喜歌劇,且使喜歌劇的發展達到高峰,其中最成功的兩部為「蝙蝠」與「吉普賽男爵」。約翰共完成五百首以上的圓舞曲,包括「藍色多瑙河」、「維也納森林的故事」、「藝術家的生涯」等,其中「藍色多瑙河」更為其代表作。

1899年,著名樂評人愛德華·漢斯立克(Eduard Hanslick)寫道:小約翰的離世將會是維也納最後快樂時光的終結。但就在同年,時年74歲的小約翰·史特勞斯因肺炎逝世,並被葬在維也納中央公墓(Zentralfriedhof)。

1899年5月22日小約翰在劇院指揮「蝙蝠」時,突然不支倒地,6月3日就因肺炎告別世人,遺骸葬在維也納的中央墓地。(取自維基百科)

 

小約翰的家庭合照

Johann Strauss Jr. with his family. Austrian musician Johann Strauss Jr. (Johann Strauss II) sitting in the garden of his villa with his family. Vienna, February 1874

歷史上的維也納新年音樂會

最新.2023年

這場新年音樂會將由弗朗茲.威爾瑟-莫斯特指揮,在維也納的金色大廳帶來具有悠久傳統的史特勞斯父子作品及其他精彩曲目。威爾瑟-莫斯特為克里夫蘭管絃樂團音樂總監,自2002年上任以來,推動18歲以下免費入場音樂會,成功創造青少年參與古典樂的歷史巔峰,任期也獲聘至2027,成為該團有史以來最長任期的音樂總監。睽違十年,今年將是他第三度指揮維也納愛樂新年音樂會,此盛會將在90個國家同步直播,屆時將有數以百萬的觀眾,共同在悠揚樂聲中,迎來嶄新的一年。

台灣從1月1日下午4點起,衛武營將於戶外劇場舉辦精彩的暖場音樂會,並於晚間6點進行全球衛星直播。

[00:01愛德華.史特勞斯: 《誰來共舞?》快速波卡舞曲,作品251
Eduard Strauss, Wer tanzt mit? (Who'll Join the Dance?), Fast Polka, Op. 251

[02:29] 約瑟夫.史特勞斯: 《英雄的詩篇》圓舞曲,作品 87
Josef Strauss, Heldengedichte (Heroic Poems), Waltz, op. 87

[14:05] 小約翰.史特勞斯: 《吉普賽男爵》四對舞,作品 422
Johann Strauss II, Zigeunerbaron-Quadrille (The Gypsy Baron Quadrille), Op. 422

[19:23] 卡爾.米夏埃爾·齊雷爾:《在這溫馨之夜》圓舞曲,作品 488
Carl Michael Ziehrer, In lauschiger Nacht (On a Cozy Night), Waltz, Op. 488

[28:37] 小約翰·史特勞斯:《快過來!》快速波卡舞曲,作品 386
Johann Strauss II, Frisch heran! (Come On In!), Fast Polka, Op. 386

[59:51] 法蘭茲.馮.蘇佩: 輕歌劇《伊莎貝拉》序曲
Franz von Suppé, Isabella I. Overture

[1:08:25] 約瑟夫.史特勞斯:《愛情珍珠》圓舞曲,作品 39
Josef Strauss, Perlen der Liebe (Pearls of Love), Waltz, Op. 39

[1:20:37] 約瑟夫.史特勞斯:《安吉莉卡之波卡舞曲》法式波卡舞曲,作品 123
Josef Strauss, Angelica-Polka, Polka française, Op. 123

[1:24:07] 愛德華.史特勞斯:《遠走高飛》快速波卡舞曲,作品 73
Josef Strauss, Auf und davon (Up and Away), Fast Polka, Op. 73

[1:26:57] 約瑟夫.史特勞斯:《無憂的勇氣》法式波卡舞曲,作品 281
Josef Strauss, Heiterer Muth (Blithe Spirits), Polka française, Op. 281

[1:31:39] 約瑟夫.史特勞斯:《永遠》快速波卡舞曲,作品 193
Josef Strauss, For Ever, Fast Polka, Op. 193

[1:34:29] 約瑟夫.史特勞斯:《金翅雀》圓舞曲,作品 114
Josef Strauss, Zeisserln (Siskins), Waltz, Op. 114

[1:44:23] 約瑟夫.黑爾梅斯伯格:「鐘聲」波卡與加洛普舞曲,選自芭蕾舞劇《細鉋花》
Josef Hellmesberger II, Glocken-Polka und Galopp (Bells Polka and Galop), from Excelsior

[1:49:25] 約瑟夫.史特勞斯:《幻想快板》交響幻想曲,附件編號 26b
Josef Strauss, Allegro fantastique, Orchestral Fantasy, Anh. 26b

[1:54:11] 約瑟夫.史特勞斯:《水彩畫》圓舞曲,作品 258
Josef Strauss, Aquarellen, Waltz, Op. 258

[2:03:37] 小約翰·史特勞斯:《強盜》加洛普舞曲
Johann Strauss II, Banditen-Galopp (Bandit’s Galop), Fast Polka, Op. 378

[2:08:19] 小約翰·史特勞斯:《藍色多瑙河》圓舞曲
Johann Strauss II, An der schönen blauen Donau (The Blue Danube), Waltz, Op. 314

[2:19:07] 老約翰·史特勞斯:《拉黛斯基》進行曲
Johann Strauss I, Radetzky March, Op. 228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mxnohip6jI

 

Erich Kleiber conducting Johann Strauss's Waltz An der schönen, blauen Donau (Berlin 1932)

https://youtu.be/YhcwQ-t9EoI

 

1962年新年音樂會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jueP26S8dGw&t=1309s

 

1965年新年音樂會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a_OCtWvZgFQ&t=975s

 

1966年新年音樂會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5gxMtpWuBMY

 

1975年新年音樂會

Neujahrskonzert 1975 , An der schönen blauen Donau, Wiener Männergesang-Verein (Donauwalzer)

https://youtu.be/g7XqLD8iIDA

 

1987年卡拉揚經典的新年音樂會

https://youtu.be/XtSfPZj8QCU?t=4873

 

1989年新年音樂會

An der schönen blauen Donau, Op. 314 《藍色多瑙河》 - Carlos Kleiber 維也納愛樂

https://youtu.be/x3FlK9LPUmc

 

2000年新年音樂會

Riccardo Muti - Johann Strauss "An der schönen blauen Donau" (walzer), op.314

https://youtu.be/gcmbdw1w6Fw

 

2002年新年音樂會(小澤征爾)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wAGzzKaXeBQ

 

延伸閱讀

【BON音樂】轉載:小澤征爾:以綜合實力登峰造極、個人魅力超凡的指揮家

https://bonart.com.tw/seiji-ozawa/

 

2010年新年音樂會

Neujahrskonzert 1.1.2010. An der schönen blauen Donau (Donau Waltzer) - Georges Pretre

https://youtu.be/JyZUgTQVPkY

 

2011年新年音樂會

https://youtu.be/oRA01Fg0WF0

 

2012年新年音樂會

https://youtu.be/p9vh-tSZCoI

 

2014年新年音樂會

https://youtu.be/iOD2tvNuzig

 

2020年新年音樂會

https://youtu.be/mTSjMSiJo78

 

2022年新年音樂會資訊

The 2022 Vienna Philharmonic New Year's Concert takes place on January 1, 2022, under the baton of Daniel Barenboim in the Golden Hall of the Musikverein in Vienna. Daniel Barenboim's close musical partnership with the Vienna Philharmonic started in 1965. After 2009 and 2014 the concert on January 1st marks the 3rd time, that Daniel Barenboim conducts this prestigious concert event.

The 2022 New Year's Concert will be broadcast in over 90 countries and followed by millions of television viewers around the world.

The Programme of the New Year's Concert 2022

知名猶太裔鋼琴家暨指揮家丹尼爾.巴倫波因(Daniel BARENBOIM)第三度擔任維也納新年音樂會指揮。目前身兼「柏林國立歌劇院」音樂總監及「柏林國立樂團」的終身首席指揮的巴倫波因,在2022年即將邁入80大壽,延續與維也納愛樂長期的合作,繼2009、2014年後,再次擔任2022維也納愛樂新年音樂會的指揮。

 

2022年演出曲目(取自衛武營新年音樂會網站)

  • 約瑟夫.史特勞斯:《鳳凰》進行曲,作品105*
  • 小約翰.史特勞斯:《鳳凰之翼》,圓舞曲,作品125
  • 約瑟夫.史特勞斯:《女妖》,馬厝卡波卡舞曲,作品248*
  • 小約瑟夫.黑爾梅斯伯格:《小報》,加洛普舞曲,作品4
  • 小約翰.史特勞斯:《晨報》,圓舞曲,作品279
  • 愛德華.史特勞斯:《編年簡史》,快速波卡舞曲,作品128*

-中場休息-

  • 小約翰.史特勞斯:《蝙蝠》序曲
  • 小約翰.史特勞斯:《香檳波卡舞曲》,《音樂玩笑》,作品211
  • 卡爾.米夏埃爾.齊赫:《夜貓子》,圓舞曲,作品466*
  • 小約翰.史特勞斯:《波斯》進行曲,作品289
  • 小約翰.史特勞斯:《一千零一夜》,圓舞曲,作品346
  • 愛德華.史特勞斯:《向布拉格致意》,法式波卡舞曲,作品144
  • 小約瑟夫.黑爾梅斯伯格:《侏儒》,個性小品*
  • 約瑟夫.史特勞斯:《寧芙波卡舞曲》,法式波卡舞曲,作品50*
  • 約瑟夫.史特勞斯:《天體樂聲》,圓舞曲,作品235

*首次於維也納新年音樂會演出之曲目

2022年新年音樂會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4kMIyTuMrfM


台灣轉播資訊

2022維也納愛樂新年音樂會—全球衛星直播

維也納愛樂每年在維也納舉辦約40場音樂會,其中新年音樂會和仲夏夜露天音樂會(Summer Night Concert Schönbrunn)會在世界多個國家同步直播。樂團每年還會進駐薩爾茲堡音樂節,同時國際的巡演一年超過50場。所有這些活動都彰顯了維也納愛樂樂團作為全球最頂尖樂團的聲望。

2022年將是衛武營連續第14年舉辦維也納愛樂新年音樂會戶外直播,確認將由知名猶太裔鋼琴家暨指揮家丹尼爾.巴倫波因(Daniel BARENBOIM)第三度擔任指揮,目前身兼「柏林國立歌劇院」音樂總監及「柏林國立樂團」的終身首席指揮的巴倫波因,在2022年即將邁入80大壽,延續與維也納愛樂長期的合作,繼2009、2014年後,再次擔任2022維也納愛樂新年音樂會的指揮。

2022維也納愛樂新年音樂會—全球衛星直播

 

舉杯~敬圓舞曲的王者🥂

 

 

開卷蹦藝術.享受美好閱讀時光

☕️一杯咖啡.一點心意.支持蹦藝術☕️

 

各類合作提案,聯繫方式:

*手機:0917.670.518 
*Line:https://line.me/ti/p/LB1ro0P0AU
*E-mail:jenpin888@gmail.com

【BON音樂】蹦藝術週二講堂《人生不可錯過的美妙音樂》系列課程(2023最新)

【BON音樂】2023最新 - 蹦藝術週二講堂《人生不可錯過的美妙音樂》系列課程
Top 10 never miss most wonderful music

– 資訊整理共享於網路,一起欣賞音樂與藝術之美 –
蹦藝術 | BONART


蹦藝術音樂講堂由旅法知名音樂家林仁斌,也是蹦藝術藝術網站執行長規劃並擔任主講。

結合蹦藝術網站豐富多元的系統化資料,林仁斌老師輕鬆幽默的上課內容與清晰俐落的口條,多年來深獲各界肯定,並與國家兩廳院、衛武營國家文化藝術中心、苗北藝文中心、NSO國家交響樂團、長榮交響樂團、高雄市交響樂團、大人社團等各單位合作各式音樂講座,年演講場次超過200場,是台灣超人氣音樂欣賞名家。

音樂的面向極其廣闊,也間接影響我們腦部活動很大。經由專家研究,當欣賞美妙音樂而感動時,大腦的「獎賞中樞」會產生反應,分泌出「多巴胺」,給予我們愉快的感受。

在蹦藝術音樂講堂充滿特色與循序漸進的主題規劃之下,您將發現欣賞古典音樂、理解各種作品類型,都將為您的生活中帶來更豐富愉快的感受;您所需要做的,就是悄悄地埋下這快樂的種子,坐進講堂,好好欣賞每一場知識與含金量滿滿的專屬演講。

古典音樂 X 精彩繽紛美好人生

在蹦藝術音樂講堂,您將體驗到:

❶ 全面認識古典音樂世界.從基礎到進階
❷ 深入了解音樂史、專有名詞到作曲家故事
❸ 沈浸式課堂解說.艱澀知識一次融會貫通
❹ 老師與粉絲互動Q&A,從傳道授業到解惑

→2023年最新系列請由此進

 

課程主講人:

 

人生海海,更有著許多不可錯過的美好音樂

由蹦藝術林仁斌老師為您精選四堂成為一系列之各種「滄海桑田.人生絕不錯過的美好音樂」

「人生不可錯過的美妙音樂」系列(四)
日期:  2022/12/27、2023/1/3、1/10、1/31

一、不可錯過的十首小提琴音樂
二、不可錯過的十首中提琴音樂
三、不可錯過的十首大提琴音樂
四、不可錯過的十首低音提琴音樂

「人生不可錯過的美妙音樂」系列(五)
日期: 2023/2/7, 2/14, 2/21, 3/7     

一、不可錯過的十首長笛音樂
二、不可錯過的十首單簧管音樂
三、不可錯過的十首雙簧管音樂
四、不可錯過的十首低音管音樂

「人生不可錯過的美妙音樂」系列(六)
日期: 2023/3/14, 3/21, 3/28, 4/11    

一、不可錯過的十首豎琴美妙音樂
二、不可錯過的十首弦樂四重奏音樂
三、不可錯過的十首弦樂五重奏音樂
四、不可錯過的十首極致室內樂音樂

 

【課程資訊】
課程時間:每週二下午2:00-4:00
課程時數:一系列四堂課、每週上課一次。
上課地點:鳴石音樂空間(台北市中正區仁愛路二段34號5F,近捷運東門站)

【課程費用】
單堂-   $700
單系列(四堂) $2,680 (九五折)

 

報名網頁QR Code

 

音樂講座場地

鳴石音樂空間

 

地址:100台北市中正區仁愛路二段34號5F(近「東門」捷運站)

鳴石音樂空間是位於台北市區的一個充滿復古氣息的小型表演場地。展演空間可以容納50人,備有Kawai平台琴、投影等影音設備,適合舉辦沙龍音樂會、音樂欣賞、錄影及講座等各種藝文活動。

 

精緻.溫暖.樂迷專屬的藝文空間

 

明亮.舒適的觀眾席(全自由席)

 

 

 

開卷蹦藝術.享受美好閱讀時光

☕️一杯咖啡.一點心意.支持蹦藝術☕️

 

各類合作提案,聯繫方式:

*手機:0917.670.518 
*Line:https://line.me/ti/p/LB1ro0P0AU
*E-mail:jenpin888@gmail.com

【BON音樂】卡爾.尼爾森:小提琴協奏曲介紹

【BON音樂】卡爾.尼爾森:小提琴協奏曲介紹
Carl Nielsen: Violin concerto

– 資訊整理共享於網路,一起欣賞音樂與藝術之美 –
蹦藝術 | BONART


丹麥作曲家尼爾森

丹麥作曲家卡爾‧尼爾森(Carl August Nielsen, 1865-1931)音樂創作種類完整,風格豐富多變,曲種更從歌劇、戲劇作品、協奏曲、管弦樂作品、室內樂、鋼琴音樂、管風琴音樂、 藝術歌曲、民謠創作、合唱作品等等,幾乎無所不包。在近代音樂史上,尼爾森與挪威 葛利格(Edvard Grieg, 1843-1907)、芬蘭 西貝流士(Jean Sibelius, 1865-1957)可說是北歐古典音樂最具代表性之三位作曲家;巧合的是,尼爾森與西貝流士同年出生(1865年),而葛利格大他們22歲,所以就年代上,可說幾乎是相互重疊,互相影響。

丹麥作曲家尼爾森 1908年照片(Carl August Nielsen, 1865-1931)

 

尼爾森多才多藝,除了是作曲家,也是樂團指揮、小提琴演奏家與音樂教育家,在丹麥是具有指標性的樂界重要人物,丹麥於尼爾森出生地奧登斯(Odence)更是自1980年起更是以他為名,舉辦多屆丹麥最重要的國際音樂大賽:「卡爾.尼爾森國際音樂大賽」(Carl Nielsen International Music Competition)。 

於丹麥舉辦之卡爾.尼爾森國際音樂大賽官網頁面(可點擊進入官網)

 

在以他為名的國際音樂大賽三大項目中,三大項目「小提琴」、「長笛」與「單簧管」,恰巧就是他所創作過的最知名三首協奏曲(依創作年份排序):

  • 小提琴協奏曲 op.33 (1911)
  • 長笛協奏曲 (1926)
  • 單簧管協奏曲 op.57 (1928)

 

大賽主辦單位於國際間選出三位最具代表性音樂家擔任榮譽顧問,分別如下:

https://capture.dropbox.com/C1qo75JabiB3Dk0q

三位音樂家的經歷輝煌,在此不再贅述,大家可以點擊↑他們名字之超連結進入觀看。


尼爾森 生平簡介

(基本資料整理於網路與維基百科,並附上超連結方便檢索)

卡爾·尼爾森1865年6月9日生於丹麥富恩島(Fünen)的小村,歐登斯(Odense)。家裡位於歐登斯南部小村庄 Sortelung的一個油漆工人之家,他的父親

尼爾斯.約恩斯(Niels Jørgensen, 1835- 1915),在工餘也兼差在婚禮或其他節慶等場合拉奏小提琴,家中十二個孩子,尼爾森排行第七。

依據斯堪那第亞半島的民俗,孩子會以父親之名為性,因此尼爾森的姓氏便來自父親之名「Niels」,成為了「Nielsen」。

為8歲的時候他就與父親以及當地的教師學習小提琴,很快他開始學習管樂器,吹奏號角(Signal Horn)與長號,在軍樂隊中工作長達14年。這段日子也在他的自傳《富恩島上的童年》(1927年)裡有所描述。

1883年他到哥本哈根皇家音樂學院學習。他的主修樂器是小提琴,並曾得到過作曲家如尼爾斯·加德的鼓勵。1888年他的初創作《弦樂小組曲》 op.1獲得成功。1889年他成為哥本哈根皇家劇院小提琴手。後來獲得了一份獎學金,1890年赴德國深造。

1891年尼爾森在巴黎認識了雕刻家安.瑪莉.波德森(Anne Marie Brodersen, 1863-1945),同年兩人於義大利福羅倫斯結婚。兩人白頭到老。1892年尼爾森完成第一號交響曲,1898年為妻子創作《愛之頌》(Hymnus Amoris)。1902年尼爾森親自指揮歌劇《掃羅與大衛》(Saul og David)首演,同年完成了第二交響曲《四種性情》(De fire temperamenter)。

 

音樂欣賞

尼爾森:第一號交響曲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1-dQVzqRzOQ

 

音樂欣賞

尼爾森:第二號交響曲《四種氣質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OpOpUGFXYoM

 

1903年他同妻子同去希臘旅遊,旅途中創作了序曲 《赫利俄斯》(Helios)。1905年他辭去了皇家劇院小提琴手一職,1906-14年間一直在皇家劇院轉為擔任指揮一職。1906年輕歌劇《化裝舞會》(Maskarade)首演,此劇根據丹麥文學之父路德維希·霍爾堡(Ludwig Holberg, 1684-1754)的喜劇寫成。1912年才首演的第三交響曲《開闊》和他同年創作的《小提琴協奏曲》op.33與《第二號小提琴奏鳴曲》也使他名揚海外,成為了丹麥具代表性的作曲家。

 

音樂欣賞

尼爾森:第三號交響曲《開闊》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nBPoPdSmG7Y

 

1915年起尼爾森在哥本哈根音樂院任教,此外,1915至1927年間,尼爾森也擔任音樂協會指揮,除了丹麥音樂外,對於北歐其餘各國的作曲家,尼爾森的音樂也產生了極大的影響。一戰期間,他寫了第四交響曲《不朽》(或翻譯為《不可毀滅》),象徵世界大戰這段艱困時期對於尼爾森人生觀產生的重大影響~同時他個人和事業方面都遇上危機(因大戰關係而失去穩定工作)。後來他寫了第五交響曲和清唱劇《富恩島之春》(Fynsk foraar),也是丹麥人非常喜愛的一部作品~

 

音樂欣賞

尼爾森:第四號交響曲《不朽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Yq8-hTa8VAE

 

第四號交響曲《不朽》

精彩的定音鼓段落: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nZ5FmMp9aZk

 

音樂欣賞

尼爾森:第五號交響曲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vWzTTAEXtd8

 

1922年第五交響曲和清唱劇 《富恩島之春》兩部作品首演,同年他與作曲家們 Thorvald Aagaard,Thomas Laub 和 Oluf Ring 出版歌曲集。同樣1922年他為五位音樂家朋友寫了木管五重奏,原本他打算為五重奏的每一位成員都創作一首協奏曲,但他後來只完成了長笛協奏曲(1926)與單簧管協奏曲(1928)。

1925年是尼爾森60大壽,這年丹麥舉國慶祝。晚年的尼爾森的音樂作品於國外演出更加頻繁,他的晚期作品,如兩首管樂協奏曲、第六交響曲《簡潔》(1925)和《三首鋼琴作品 op.59》(1928),音樂語言更現代化,也更加交響化,成為丹麥音樂於國際舞台之首要創作者。1931年起,尼爾森獲聘擔任哥本哈根皇家音樂院院長,成為丹麥舉足輕重的音樂代表人物,但同年10月3日,就在他欣賞廣播播出自己音樂時,因長期心絞痛而心臟病突發導致身亡,享年66歲。

這突然的噩耗震驚丹麥,國家於哥本哈根皇家大教堂為他舉辦隆重的葬禮,也在國幣100元克朗上印製他的肖像,已示永遠的追思與懷念。作曲家留世的最後一部大型作品為管風琴大型作品《Commotio》(1931),也是唯一一部大型管風琴作品。

 

音樂欣賞

尼爾森:第六號交響曲《簡潔》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a6HArbl2AWA

 

尼爾森的 "壞壞" 交響曲片段: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bTDQUifgFRo

 


100克朗人物

 

丹麥紙幣

丹麥於1997年將國家紙幣全新改款,面值50克朗 到1000克朗。後於 2002-2005年,再添加了額外的紙幣防偽安全技術。

(基本資料整理於網路與維基百科,並附上超連結方便檢索)

1997 系列
圖片 面值 尺寸 主色 Description 日期
正面 反面 正面 反面 水印 首印 發行
[2]
[3]
[4]
[5]
50 克朗 125 × 72 毫米 凱倫·布里克森 Centaur from Landet Church 與頭像相同 1999
2005
1999年5月7日
2005年8月25日
[6]
[7]
[8]
[9]
100 克朗 135 × 72 毫米 卡爾·尼爾森 Basilisk from Tømmerby Church 1999
2002
1999年11月22日
2002年11月27日
[10]
[11]
[12]
[13]
200 克朗 145 × 72 毫米 Johanne Luise Heiberg 維堡大教堂獅子 1997
2003
1997年3月10日
2003年4月9日
[14]
N/A
[15]
N/A
500 克朗 155 × 72 毫米 尼爾斯·玻爾 騎士Lihme教堂戰鬥 1997
2003
1997年9月12日
2003年9月24日
[16]
N/A
[17]
N/A
1000 克朗 165 × 72 毫米 AnnaMichael Ancher Tournament from Bislev Church Anna Ancher 1998
2004
1998年9月18日
2004年11月25日

小提琴協奏曲簡說

尼爾森小提琴協奏曲開始創作於1911年暑假,作曲家人在挪威卑爾根。

1912年完成全曲後,首演於1912年2月28日,同一天音樂會也演出了尼爾森第三交響曲。

樂曲首演由作曲家卡爾·尼爾森本人指揮丹麥皇家管弦樂團於哥本哈根之Odd Fellows大廈音樂廳,小提琴獨奏者由尼爾森也非常喜愛的佩德·穆勒 (Peder Møller)擔任,當天演出非常成功。

首演後,佩德·穆勒也持續擔任此曲獨奏家,在北歐其他城市哥德堡、斯特哥爾摩等地演奏,均獲得極大成功。

與尼爾森後期的作品略為不同,這首小提琴協奏曲具有非常鮮明的且旋律導向的豐富內容,雖然尼爾森已邁向新古典主義結構,但明顯可辨這首小提琴協奏曲除了第二樂章可是為「慢-快」架構,也就是其實實質上仍為「快-慢-快」之三樂章,但作曲家想要突顯樂曲架構不同的創新想法,已明顯可見。如果將第一樂章前面的前奏視為獨立段落的話,那這首小提琴協奏曲實際上可分為四個小型樂章。

以作曲家自評的角度而言,尼爾森認為此曲創作極重視音樂本質,沒有一切眼花撩亂的非必要元素。(Renounces everything that might dazzle or impress.)

 

樂譜版本欣賞

小提琴:Nikolaj Znaider

第一樂章:前奏+第一段落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E6Uycg_CYxk

 

第一樂章:第二段落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QhAFmIDn6Do

 

第二樂章:IIa. 稍慢板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dfNI33O9iGo

 

第二樂章:IIb. 輪旋曲 - 詼諧的稍快板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BTDll6T6_NE

 

錄音版本比較

林昭亮經典版本(留聲機唱片雜誌推薦銘盤)

第一樂章完整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UYsE41pIh24&list=PLe5JL7lnvlzBODIlVGBTYAev6we0rNeMJ

 

第二樂章:IIa. 稍慢板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gy4MJt2gi0U&list=PLe5JL7lnvlzBODIlVGBTYAev6we0rNeMJ&index=3

 

第二樂章:IIb. 輪旋曲 - 詼諧的稍快板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dRtZKJzzQtM&list=PLe5JL7lnvlzBODIlVGBTYAev6we0rNeMJ&index=4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lmnAgApw5Ak

 

新生代錄音大推薦

2019年尼爾森音樂大賽小提琴首獎得主

 

專輯欣賞

https://open.spotify.com/album/7eCNFyjiCPuL9KWKlcqyK3?si=dRsIKZ9vQzqXVVG1LeCe_g

 

錄影Live'片段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bPfTeLktRas

 

 

開卷蹦藝術.享受美好閱讀時光

☕️一杯咖啡.一點心意.支持蹦藝術☕️

 

各類合作提案,聯繫方式:

*手機:0917.670.518 
*Line:https://line.me/ti/p/LB1ro0P0AU
*E-mail:jenpin888@gmail.com

【BON音樂】蹦藝術X大人社團 古典名曲鑑賞線上直播課 - 協奏曲篇(二)布拉姆斯:小提琴協奏曲

【BON音樂】蹦藝術X大人社團 古典名曲鑑賞線上直播課 - 協奏曲篇(二)布拉姆斯:小提琴協奏曲
All about Brahms' violin concerto in D major

– 資訊整理共享於網路,一起欣賞音樂與藝術之美 –
蹦藝術 | BONART


大人的古典名曲鑑賞線上直播課(12/29週四下午班,共5堂):管弦樂欣賞-協奏曲篇

音樂是你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調劑?
你喜歡協奏曲豐富又生動的音樂表現?
跟著林仁斌老師展開一場絕佳的音樂體驗!

《大人社團》與蹦藝術攜手開設音樂欣賞課程,這期以管弦樂─協奏曲為主題,林仁斌老師精選從巴洛克時期到浪漫時期與國民樂派的精彩音樂作品,讓您徜徉在樂曲中,更貼近這些音樂家們的心血結晶,聽出更多況味與樂趣!

《延伸閱讀》大人的音樂欣賞線上直播課程好嗎?學員真實回饋分享

《延伸閱讀》大人的音樂欣賞課學員回饋,看他們用音樂為生活注入繽紛

 

精彩課程再推薦

大人的古典名曲鑑賞線上直播課(12/29週四下午班,共5堂):管弦樂欣賞-協奏曲篇

大人的古典音樂鑑賞線上直播課(2/23週四下午班,共5堂):莫札特橫跨一生的鋼琴協奏曲

大人的古典音樂鑑賞線上直播課(4/6週四下午班,共5堂):偉大的音樂變奏藝術賞析

大人的古典音樂鑑賞線上直播課(5/11週四下午班,共5堂):音樂裡的多重協奏之美

 

主講人:林仁斌老師

 

  • 第二堂 │ 布拉姆斯:小提琴協奏曲

布拉姆斯小提琴協奏曲(1878)擁有恢宏的樂曲格局,和貝多芬小提琴協奏曲(1806)同樣皆為D大調,在調性設計上均為非常適合小提琴定弦之調性,除了擁有深刻的精神內涵與完整架構之外,創作時期與貝多芬相隔72年,成為浪漫時期一前一後互相輝映的兩大小提琴協奏曲。這堂課中,老師將帶領學員了解布拉姆斯創作此首樂曲的背景、並介紹首演的觀賞重點與版本的比較,讓大家能更好地欣賞這首經典的小提琴協奏曲。


音樂純粹.所以偉大

布拉姆斯小提琴協奏曲(1878)擁有恢宏的樂曲格局,與貝多芬小提琴協奏曲(1806)同為D大調,調性設計均為非常適合小提琴定弦之調性,除了擁有深刻的精神內涵與完整架構,創作時期與貝多芬相隔72年遙遙相望、相互輝映,成為浪漫時期一前一後偉大的兩首小提琴協奏曲。

1873年的布拉姆斯照片

Johannes Brahms | Photograph by K.K. Hof-Atelier Adèle, 1873

 

寫作年份

布拉姆斯小提琴協奏曲,也是唯一一首寫作於1878年,順序在第二號交響曲之後。作曲已進入成熟階段的他,此成功突破困擾多年的「交響曲障礙」,欣賞過布魯赫、薩拉沙泰等優秀名家的小提琴作品後,更開始產生想要寫作小提琴協奏曲的想法。

從布拉姆斯和姚阿幸通信的書信中可得知,本首小提琴協奏曲最原始的概念可能是一首四樂章的協奏曲。

在寫作過程中,布拉姆斯最終刪去了中間兩個樂章,並改以慢板代替,成為了與貝多芬小提琴協奏曲相同的三樂章設計。

 

延伸閱讀

https://bonart.com.tw/johannes-brahms-symphony-no-2/

 

首演時間

1879年1月1日首演於萊比錫,由布拉姆斯親自擔任指揮指揮布商大廈管絃樂團,好友小提琴家姚阿幸擔任獨奏演出。

當時姚阿幸做了一個音樂上的堅持,現在看來非常有意思:他堅持以貝多芬小提琴協奏曲作為音樂會開場,然後以布拉姆斯小提琴協奏曲作為結尾。因為這兩首小提琴協奏曲均以D大調寫成,連結上毫無違和感,並且以貝多芬起始,布拉姆斯收尾,其實是非常有意思的安排。

但布拉姆斯當時卻不贊同,他認為這樣會有「太多的D大調」(XD)

但現在我們回到忠實客觀的角度看這件安排,有幾項特色:

首先姚阿幸可能希望觀眾們「溫故知新」,先從貝多芬聽起,再進入布拉姆斯,感受經典與當代的不同。

其次,布拉姆斯在樂曲設計上,有許多像貝多芬致敬之處:例如調性的設計、樂章的數目,以及管弦樂法的安排:貝多芬小提琴協奏曲以「五聲定音鼓」起始,並持續以「五聲定音鼓」串起前奏,這段前奏也常被戲稱為定音鼓協奏曲;布拉姆斯小提琴協奏曲則是在輝煌的前奏之後,安排小提琴與定音鼓同時開始演奏。因此布拉姆斯這個管弦樂法的細緻安排,就有著向樂聖致敬的意味。

 

貝多芬小提琴協奏曲的「五聲定音鼓」起始:

https://youtu.be/cokCgWPRZPg?t=69

 

布拉姆斯的小提琴與定音鼓同時入場2'55"定音鼓滾奏)


姚阿幸與布拉姆斯

姚阿幸與布拉姆斯在年輕時便認識,早年布拉姆斯與匈牙利小提琴家雷門尼(Ede Reményi)結識並一起巡演時,便認識了姚阿幸。除了意氣相投之外,姚阿幸也非常欣賞布拉姆斯的才華,便推薦他前往杜賽朵夫前往認識舒曼夫婦,浪漫時期一段音樂佳緣才就此誕生。

下圖為布拉姆斯(坐)與姚阿幸(站)年輕時之合照

圖為布拉姆斯(坐)與姚阿幸(站)年輕時之合照

 

延伸閱讀

https://bonart.com.tw/johannes-brahms/

 

而布拉姆斯亦曾以姚阿幸充滿魅力的演奏風格寫作樂曲《偉大姚阿幸風格》:

布拉姆斯作曲於1853年之弦樂四重奏曲《偉大姚阿幸風格
編制:兩把小提琴、大提琴與低音大提琴

Brahms’s “Hymn in Veneration of the Great Joachim

 

姚阿幸的珍貴錄音

小提琴家姚阿幸(Joseph Joachim, 1831-1907)因為活得夠長,因此我們有機會欣賞到他珍貴的錄音資料。這是1903年他錄下的布拉姆斯:《第一號匈牙利舞曲》錄音,珍貴且難得,實在令人感動。

姚阿幸也被認為是歷史上最早留下錄音資料的第一位小提琴演奏家。

https://youtu.be/f-p8YeIQkxs

 

四大小提琴協奏曲

偉大的小提琴家姚阿幸曾在75歲的生日宴會上這麼說道:「德國有四首經典小提琴協奏曲,最偉大的毫無疑問是貝多芬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那是王者之巔~而布拉姆斯的協奏曲則寫作嚴謹,架構完整亦步亦趨,緊緊追隨於其後。而其中音樂最豐富、最浪漫的當推是布魯赫;但,最內斂、最有內涵的,則是孟德爾頌的作品~那是每位音樂家內心裡的一顆寶石。」(The Germans have four violin concertos. The greatest, most uncompromising is Beethoven's. The one by Brahms vies with it in seriousness. The richest, the most seductive, was written by Max Bruch. But the most inward, the heart's jewel, is Mendelssohn's.)

如果我們反過來,不以小提琴協奏曲為主軸,而以小提琴家姚阿幸的一生來反觀,更會發現另一種驚人的事實,因為姚阿幸自年輕至成為一代名家為止,這四首小提琴協奏曲就是他以演奏家身份,見證音樂史演進與小提琴協奏曲創作的完美見證。

事實上,布拉姆斯小提琴協奏曲的確寫出了豐厚的音樂內涵,不禁音樂內容沒有華而不實的炫技(當然在演奏技術上仍需超卓),他與貝多芬相同地,重視樂曲深刻精神層面的內涵與恢宏的格局,在各方面均與貝多芬的小提琴協奏曲相互呼應,更是則是這首布拉姆斯小提琴協奏曲之所以如此偉大的重要原因。

 

【BON話題】連西貝流士小提琴協奏曲也與姚阿幸有關!?

欲知詳情,請點閱本篇文章↓

https://bonart.com.tw/sibelius-violin-concerto-in-d-minor/


樂曲編制與架構

布拉姆斯小提琴協奏曲為管弦樂團為兩管編制,如下方總譜所示,由高至低為:兩部長笛、兩部雙簧管、兩部A調單簧管、兩部低音管、四部法國號、兩部D調小號、定音鼓、弦樂五部。

布拉姆斯的手稿

 

名家怎麼說?

姚阿幸:「那首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超難的,是一位超難相處的人寫的!」

維尼奧夫斯基(Henryk Wieniawski)曾說此曲:「無法演奏!」

薩拉沙泰則說:「我才不要站在台上手握小提琴,然後聽著雙簧管獨奏出整個曲子唯一的一段旋律(指第二樂章的開頭)」(當然第一樂章的開頭樂團,也是另一段讓獨奏小提琴抱著琴但無法演奏之處)

指揮Josef Hellmesberger:「與其說這是為小提琴寫的曲子,不如說是為了反對小提琴才寫的。」

小提琴演奏家Bronislaw Hubermann:「這是為了讓小提琴對抗管弦樂團而寫的曲子~最後小提琴贏了!」

林仁斌:「布拉姆斯承襲了貝多芬的音樂格局與舒曼的交響協奏理念,所帶給全世界的成熟交響協奏曲示範」

 

音樂欣賞

第一樂章:不甚快的快板(Allegro non troppo) D大調

具有雙重呈示部的奏鳴曲式

樂曲架構

呈示部 發展部 再現部 尾聲
樂團呈示部

獨奏呈示部

 

發展部 再現部

裝飾奏

裝飾奏後樂團再現至結尾

https://youtu.be/1L29nRXWoCM

 

第二樂章:慢板(Adagio)F大調

A-B-A' 三段體

https://youtu.be/1L29nRXWoCM?t=1431

 

第三樂章:玩笑似地快板,但不要太快(Allegro giocoso, ma non troppo vivace )

輪旋曲式(A-B-A'-C-B'-A"-Coda)

https://youtu.be/1L29nRXWoCM?t=2011

 

精彩版本欣賞

Brahms - Violin concerto - Oistrakh / Klemperer(1960)

https://youtu.be/KkfgFuCUe8w

 

Itzhak Perlman: Brahms - Violin Concerto in D major, Op. 77(1978, Live')

https://youtu.be/7C_U7eUbVd8

 

Brahms: Violinkonzert ∙ hr-Sinfonieorchester ∙ Hilary Hahn ∙ Paavo Järvi(2014, Live')

https://youtu.be/UFl9xuYP5T8

 

Janine Jansen - Brahms - Violin Concerto in D major - Haitink

https://youtu.be/527Z4x-K6-k

 

[HQ] Jascha Heifetz - Brahms' Violin Concerto in D major, Op. 77

https://youtu.be/7iG9tUJ7Am4

 

https://youtu.be/NTaNqM1HCeU

 

 

開卷蹦藝術.享受美好閱讀時光

☕️一杯咖啡.一點心意.支持蹦藝術☕️

 

各類合作提案,聯繫方式:

*手機:0917.670.518 
*Line:https://line.me/ti/p/LB1ro0P0AU
*E-mail:jenpin888@gmail.com

【BON音樂】蹦藝術週二講堂《人生不可錯過的美妙音樂》- 不可錯過的十首中提琴音樂

【BON音樂】蹦藝術週二講堂《人生不可錯過的美妙音樂》- 不可錯過的十首中提琴音樂
Top 10 wonderful viola music

– 資訊整理共享於網路,一起欣賞音樂與藝術之美 –
蹦藝術 | BONART


蹦藝術音樂講堂由旅法知名音樂家林仁斌,也是蹦藝術藝術網站執行長規劃並擔任主講。

結合蹦藝術網站豐富多元的系統化資料,林仁斌老師輕鬆幽默的上課內容與清晰俐落的口條,多年來深獲各界肯定,並與國家兩廳院、衛武營國家文化藝術中心、苗北藝文中心、NSO國家交響樂團、長榮交響樂團、高雄市交響樂團、大人社團等各單位合作各式音樂講座,年演講場次超過200場,是台灣超人氣音樂欣賞名家。

音樂的面向極其廣闊,也間接影響我們腦部活動很大。經由專家研究,當欣賞美妙音樂而感動時,大腦的「獎賞中樞」會產生反應,分泌出「多巴胺」,給予我們愉快的感受。

在蹦藝術音樂講堂充滿特色與循序漸進的主題規劃之下,您將發現欣賞古典音樂、理解各種作品類型,都將為您的生活中帶來更豐富愉快的感受;您所需要做的,就是悄悄地埋下這快樂的種子,坐進講堂,好好欣賞每一場知識與含金量滿滿的專屬演講。

古典音樂 X 精彩繽紛美好人生

在蹦藝術音樂講堂,您將體驗到:

❶ 全面認識古典音樂世界.從基礎到進階
❷ 深入了解音樂史、專有名詞到作曲家故事
❸ 沈浸式課堂解說.艱澀知識一次融會貫通
❹ 老師與粉絲互動Q&A,從傳道授業到解惑

→2023年最新系列請由此進

 

課程主講人:

 

人生海海,更有著許多不可錯過的美好音樂

由蹦藝術林仁斌老師為您精選四堂成為一系列之各種「滄海桑田.人生絕不錯過的美好音樂」

「人生不可錯過的美妙音樂」系列(四)
日期:  2022/12/27、2023/1/3、1/10、1/31

一、不可錯過的十首小提琴音樂
二、不可錯過的十首中提琴音樂
三、不可錯過的十首大提琴音樂
四、不可錯過的十首低音提琴音樂

「人生不可錯過的美妙音樂」系列(五)
日期: 2023/2/7, 2/14, 2/21, 3/7     

一、不可錯過的十首長笛音樂
二、不可錯過的十首單簧管音樂
三、不可錯過的十首雙簧管音樂
四、不可錯過的十首低音管音樂

「人生不可錯過的美妙音樂」系列(六)
日期: 2023/3/14, 3/21, 3/28, 4/11    

一、不可錯過的十首豎琴美妙音樂
二、不可錯過的十首弦樂四重奏音樂
三、不可錯過的十首弦樂五重奏音樂
四、不可錯過的十首極致室內樂音樂

 

【課程資訊】
課程時間:每週二下午2:00-4:00
課程時數:一系列四堂課、每週上課一次。
上課地點:鳴石音樂空間(台北市中正區仁愛路二段34號5F,近捷運東門站)

【課程費用】
單堂-   $700
單系列(四堂) $2,680 (九五折)

 

報名網頁QR Code


樂器解說篇

什麼是中提琴?

維基百科:中提琴頁面

 

小提琴與中提琴.身材比一比

中提琴的體積比小提琴大了約七分之一,定弦音高亦不同:(小提琴:G-D-A-E)(中提琴:C-G-D-A)。以同尺寸的樂器來說,中提琴比小提琴價格稍貴一點點,大約1.25倍,但當然以實際不同品牌各自定價為主,此為一般來說之狀況。

 

中提琴樂器介紹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oHR_wn1Fe9M

 

作為比較,小提琴介紹登場~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KGKcugEEAlk

 

接下來更進一步,交響樂團中的小提琴 Violins in Orchestra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seKiFlBcoPQ

 

接著,是樂團中的中提琴解說影片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ndTUvSEpS0M

 

管弦樂家族樂器音域對照表

 

巴赫:六號布蘭登堡協奏曲 樂譜版本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J-2UElyRMyI

 

巴赫:六號布蘭登堡協奏曲 音樂會版本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_tr_uYEQkrs

 

接著進入中提琴之十大不可錯過名曲

Viola essentials: 10 pieces you should know

 

1. 莫札特:交響協奏曲 K.364
W.A. Mozart: Sinfonia Concertante, K.364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m7zBm_Tnf9M

 

2. 舒曼:《童話圖片》
Robert Schumann: Märchenbilder, Op. 113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v-sbebj6cZg

 

3. 布拉姆斯:中提琴與鋼琴奏鳴曲集
Johannes Brahms: Sonatas for Viola and Piano, Op.120, Nos. 1 and 2

第一號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7kp86U3_cR0

 

第二號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9meVobFiWnM

 

4. 布拉姆斯:給女中音、中提琴與鋼琴的兩首歌曲
Brahms: Two Songs for Alto, Viola and Piano, Op. 91

 

樂譜版本

1. Gestillte Sehnsucht 滿足的渴望
2. Geistliches Wiegenlied 精神搖籃曲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_HXRXnUvowY

 

音樂會版本

1. Gestillte Sehnsucht 滿足的渴望
2. Geistliches Wiegenlied 精神搖籃曲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569AQfh2bBE

 

5. 白遼士:哈洛德在義大利
Hector Berlioz: Harold in Italy

美酒、鮮血、喜怒交織,相互陶醉,美樂至成。(Wine, blood, joy and rage miingle in mutual intoxication and make music together)~白遼士就是以如此詞彙描述他這首以中提琴為主奏樂器之交響詩"哈洛德在義大利"

樂曲邀約由來是1833年,音樂史上最重要的小提琴家之一:帕格尼尼(Niccolo Paganini)因為獲得了一把非凡的史特拉底瓦里(Stradivarius)中提琴,因為想要一曲能與樂器比美之心曲,他要求白遼士為他量身定做譜寫新曲。

但當帕格尼尼之後看到白遼士的初稿時,卻因樂曲不似協奏曲,無法讓中提琴獨秀與舞台上而更近似於交響樂,因而感到很失望。

帕格尼尼說:「我希望能在舞台上連續獨奏演奏」。

「但白遼士將這首曲子寫得更像是一首交響樂,僅其中一些段落以中提琴獨奏為特色。」

於是帕格尼尼失望卻友善地拒絕演奏這首曲子。

然而,五年後當他親自出席樂曲演出音樂會現場​​聽到這部作品的演奏時,帕格尼尼在現場被音樂感動到無以復加,讚賞不絕,認為白遼士在音樂造詣上遠遠超越自己,令他無比雀躍。

 

慷慨贊助白遼士

白遼士(Hector Berlioz, 1803–1869)應帕格尼尼之邀,為他量身訂做中提琴與樂團獨奏曲《哈洛德在意大利》(Harold in Itaty),帕格尼尼卻以為不夠炫技而不列為常備曲目。(筆者補充:當時帕格尼尼獲得一把史特拉第瓦里製作的頂級中提琴,卻發現「沒有適合的中提琴曲目可以拉」,在聽過白遼士的《幻想交響曲》(Symphonie fantastique) 以後,帕格尼尼對他的作曲才華大為讚賞,便邀請白遼士為自己創作一首「中提琴協奏曲」。 沒想到帕格尼尼在看過樂曲的手稿以後卻感到失望,他認為中提琴炫技的程度不夠高,表現的機會也不夠多,超過三分之一的時間獨奏家只能站在台上聽著管絃樂團演奏...這,果然太不『帕格尼尼』啦XD)

但晚年的帕格尼尼欣賞過白遼士《哈洛德在意大利》現場音樂會後,大受感動。他告訴白遼士,這是他這輩子聽過最感動的音樂,並大大恭維白遼士是貝多芬以後最偉大的作曲家,會後更親吻了白遼士之手,讓作曲家備感榮幸。

 

作曲家的回憶

根據白遼士的回憶,故事是這樣的:「帕格尼尼得到一把頂級中提琴,於是煽動我寫了《哈洛德在意大利》。雖然之前已經演出過好幾次,不過他都沒有來,所以其實他對這首作品還不是很熟悉,那天音樂會是第一次聽到。

音樂會剛結束,我大汗淋漓、筋疲力盡到渾身發抖,這時帕格尼尼帶著他的兒子阿基利斯來到樂隊邊門探望我,一邊誇張地比畫著。由於他最終死於喉部感染,這時他幾乎完全失聲了,只有周圍環境極度安靜時,他的兒子才能聽到他的隻字片語,然後猜測他要說什麼。他對孩子做了個手勢,孩子爬上一張椅子把耳朵湊近他的嘴,仔細地聽著。

然後阿基利斯下來,轉身對著我說:“先生,我爸爸想讓我告訴您,他生從來沒聽過令他如此感動的音樂會。您的音樂完全征服了他,他簡直想跪在地上感謝您。”聽到這些奇怪的話,我感到很尷尬,但帕格尼尼抓住我的手臂,掙扎地發出聲音:“是的,是的!”他把我拖上了舞台,那兒還有許多樂手,他當場跪下,吻了我的手。我無須描述當時我是多麼驚惶失措,只要敘述事實就夠了。」

 

幾天後,經濟狀況不佳的白遼士收到來自帕格尼尼的大額捐款兩萬法郎,更是讓他訝異地無法置信,感激在心。晚年的帕格尼尼也許感受到白遼士音樂內涵,在作曲的領域遠超過自己的才華,相信就是這種惜才之心,讓他如此喜愛白遼士。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Q4NC4E5RXik&t=510s

 

6. 理查.史特勞斯:《唐吉軻德》
Richard Strauss: Don Quixote

理查·施特勞斯的「音詩」(Tone poem)作品《唐吉軻德》,副標題為「騎士性格主題的奇妙變奏曲」(Phantastische Variationen über ein Thema ritterlichen Charakters)op.35。靈感來自作家米格爾·德·塞萬提斯(Miguel de Cervantes)。這是一首具有變奏主題形式的管弦樂曲目,其中最主要的兩個主題唐吉訶德和他的侍從桑丘潘薩,唐吉訶德由大提琴獨奏代表,侍從桑丘潘薩由中提琴獨奏代表呈現。理查史特勞斯在每個​​變奏中發展,敘述著唐吉軻德的生平故事。

0:00 - (Introduction)

0:21 - Introduction: "Don Quixote loses his sanity after reading novels about knights, and decides to become a knight-errant"

6:29 - Don Quixote's theme: "Don Quixote, knight of the sorrowful countenance"

7:33 - Sancho Panza's theme - Maggiore

8:43 - Variation I "Adventure at the Windmills"

11:23 - Variation II: "The victorious struggle against the army of the great emperor Alifanfaron"

13:01 - Variation III: "Dialogue between Knight and Squire"

20:57 - Variation IV: "Unhappy adventure with a procession of pilgrims"

22:45 - Variation V: "The knight's vigil"

26:55 - Variation VI: "The Meeting with Dulcinea"

28:12 - Variation VII: "The Ride through the Air"

29:16 - Variation VIII: "The unhappy voyage in the enchanted boat"

31:04 - Variation IX: "Battle with the magicians"

32:05 - Variation X: "Duel with the knight of the bright moon"

36:22 - Finale: "Coming to his senses again"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5PvCGu2Ue0U

 

 

7. 德弗札克:《美國》弦樂五重奏
Antonín Dvorák: String Quintet No. 3, Op. 97

樂譜版本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Ao_wZQdyFDc

 

音樂會版本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cip5TJ7H4jg

 

8. 亨德密特:第二號中提琴奏鳴曲
Paul Hindemith: Sonata No. 2 for Solo Viola, Op. 25, No. 1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ub3jhLbhPiU

 

9. 華爾頓:中提琴協奏曲(1929)
William Walton: Viola Concerto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P23GdaDcPkU

 

10. 蕭士塔高維契:中提琴奏鳴曲
Dmitri Shostakovich: Sonata for Viola and Piano, Op.147

 

樂譜版本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lycYG6oJcvU

 

音樂會版本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dXcRAHw1ezk

 

 

 

音樂講座場地

鳴石音樂空間

 

地址:100台北市中正區仁愛路二段34號5F(近「東門」捷運站)

鳴石音樂空間是位於台北市區的一個充滿復古氣息的小型表演場地。展演空間可以容納50人,備有Kawai平台琴、投影等影音設備,適合舉辦沙龍音樂會、音樂欣賞、錄影及講座等各種藝文活動。

 

精緻.溫暖.樂迷專屬的藝文空間

 

明亮.舒適的觀眾席(全自由席)

 

 

 

開卷蹦藝術.享受美好閱讀時光

☕️一杯咖啡.一點心意.支持蹦藝術☕️

 

各類合作提案,聯繫方式:

*手機:0917.670.518 
*Line:https://line.me/ti/p/LB1ro0P0AU
*E-mail:jenpin888@gmail.com

【BON音樂】卡爾.尼爾森:單簧管協奏曲介紹

【BON音樂】卡爾.尼爾森:單簧管協奏曲介紹
Carl Nielsen: Clarinet concerto

– 資訊整理共享於網路,一起欣賞音樂與藝術之美 –
蹦藝術 | BONART


丹麥作曲家尼爾森

丹麥作曲家卡爾‧尼爾森(Carl August Nielsen, 1865-1931)音樂創作種類完整,風格豐富多變,曲種更從歌劇、戲劇作品、協奏曲、管弦樂作品、室內樂、鋼琴音樂、管風琴音樂、 藝術歌曲、民謠創作、合唱作品等等,幾乎無所不包。在近代音樂史上,尼爾森與挪威 葛利格(Edvard Grieg, 1843-1907)、芬蘭 西貝流士(Jean Sibelius, 1865-1957)可說是北歐古典音樂最具代表性之三位作曲家;巧合的是,尼爾森與西貝流士同年出生(1865年),而葛利格大他們22歲,所以就年代上,可說幾乎是相互重疊,互相影響。

丹麥作曲家尼爾森 1908年照片(Carl August Nielsen, 1865-1931)

 

尼爾森多才多藝,除了是作曲家,也是樂團指揮、小提琴演奏家與音樂教育家,在丹麥是具有指標性的樂界重要人物,丹麥於尼爾森出生地奧登斯(Odence)更是自1980年起更是以他為名,舉辦多屆丹麥最重要的國際音樂大賽:「卡爾.尼爾森國際音樂大賽」(Carl Nielsen International Music Competition)。 

於丹麥舉辦之卡爾.尼爾森國際音樂大賽官網頁面(可點擊進入官網)

 

在以他為名的國際音樂大賽三大項目中,三大項目「小提琴」、「長笛」與「單簧管」,恰巧就是他所創作過的最知名三首協奏曲(依創作年份排序):

  • 小提琴協奏曲 op.33 (1911)
  • 長笛協奏曲 (1926)
  • 單簧管協奏曲 op.57 (1928)

 

大賽主辦單位於國際間選出三位最具代表性音樂家擔任榮譽顧問,分別如下:

三位音樂家的經歷輝煌,在此不再贅述,大家可以點擊↑他們名字之超連結進入觀看。


尼爾森 生平簡介

(基本資料整理於網路與維基百科,並附上超連結方便檢索)

卡爾·尼爾森1865年6月9日生於丹麥富恩島(Fünen)的小村,歐登斯(Odense)。家裡位於歐登斯南部小村庄 Sortelung的一個油漆工人之家,他的父親

尼爾斯.約恩斯(Niels Jørgensen, 1835- 1915),在工餘也兼差在婚禮或其他節慶等場合拉奏小提琴,家中十二個孩子,尼爾森排行第七。

依據斯堪那第亞半島的民俗,孩子會以父親之名為性,因此尼爾森的姓氏便來自父親之名「Niels」,成為了「Nielsen」。

為8歲的時候他就與父親以及當地的教師學習小提琴,很快他開始學習管樂器,吹奏號角(Signal Horn)與長號,在軍樂隊中工作長達14年。這段日子也在他的自傳《富恩島上的童年》(1927年)裡有所描述。

1883年他到哥本哈根皇家音樂學院學習。他的主修樂器是小提琴,並曾得到過作曲家如尼爾斯·加德的鼓勵。1888年他的初創作《弦樂小組曲》 op.1獲得成功。1889年他成為哥本哈根皇家劇院小提琴手。後來獲得了一份獎學金,1890年赴德國深造。

1891年尼爾森在巴黎認識了雕刻家安.瑪莉.波德森(Anne Marie Brodersen, 1863-1945),同年兩人於義大利福羅倫斯結婚。兩人白頭到老。1892年尼爾森完成第一號交響曲,1898年為妻子創作《愛之頌》(Hymnus Amoris)。1902年尼爾森親自指揮歌劇《掃羅與大衛》(Saul og David)首演,同年完成了第二交響曲《四種性情》(De fire temperamenter)。

 

音樂欣賞

尼爾森:第一號交響曲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1-dQVzqRzOQ

 

音樂欣賞

尼爾森:第二號交響曲《四種氣質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OpOpUGFXYoM

 

1903年他同妻子同去希臘旅遊,旅途中創作了序曲 《赫利俄斯》(Helios)。1905年他辭去了皇家劇院小提琴手一職,1906-14年間一直在皇家劇院轉為擔任指揮一職。1906年輕歌劇《化裝舞會》(Maskarade)首演,此劇根據丹麥文學之父路德維希·霍爾堡(Ludwig Holberg, 1684-1754)的喜劇寫成。1912年才首演的第三交響曲《開闊》和他同年創作的《小提琴協奏曲》op.33與《第二號小提琴奏鳴曲》也使他名揚海外,成為了丹麥具代表性的作曲家。

 

音樂欣賞

尼爾森:第三號交響曲《開闊》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nBPoPdSmG7Y

 

1915年起尼爾森在哥本哈根音樂院任教,此外,1915至1927年間,尼爾森也擔任音樂協會指揮,除了丹麥音樂外,對於北歐其餘各國的作曲家,尼爾森的音樂也產生了極大的影響。一戰期間,他寫了第四交響曲《不朽》(或翻譯為《不可毀滅》),象徵世界大戰這段艱困時期對於尼爾森人生觀產生的重大影響~同時他個人和事業方面都遇上危機(因大戰關係而失去穩定工作)。後來他寫了第五交響曲和清唱劇《富恩島之春》(Fynsk foraar),也是丹麥人非常喜愛的一部作品~

 

音樂欣賞

尼爾森:第四號交響曲《不朽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Yq8-hTa8VAE

 

第四號交響曲《不朽》

精彩的定音鼓段落: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nZ5FmMp9aZk

 

音樂欣賞

尼爾森:第五號交響曲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vWzTTAEXtd8

 

1922年第五交響曲和清唱劇 《富恩島之春》兩部作品首演,同年他與作曲家們 Thorvald Aagaard,Thomas Laub 和 Oluf Ring 出版歌曲集。同樣1922年他為五位音樂家朋友寫了木管五重奏,原本他打算為五重奏的每一位成員都創作一首協奏曲,但他後來只完成了長笛協奏曲(1926)與單簧管協奏曲(1928)。

1925年是尼爾森60大壽,這年丹麥舉國慶祝。晚年的尼爾森的音樂作品於國外演出更加頻繁,他的晚期作品,如兩首管樂協奏曲、第六交響曲《簡潔》(1925)和《三首鋼琴作品 op.59》(1928),音樂語言更現代化,也更加交響化,成為丹麥音樂於國際舞台之首要創作者。1931年起,尼爾森獲聘擔任哥本哈根皇家音樂院院長,成為丹麥舉足輕重的音樂代表人物,但同年10月3日,就在他欣賞廣播播出自己音樂時,因長期心絞痛而心臟病突發導致身亡,享年66歲。

這突然的噩耗震驚丹麥,國家於哥本哈根皇家大教堂為他舉辦隆重的葬禮,也在國幣100元克朗上印製他的肖像,已示永遠的追思與懷念。作曲家留世的最後一部大型作品為管風琴大型作品《Commotio》(1931),也是唯一一部大型管風琴作品。

 

音樂欣賞

尼爾森:第六號交響曲《簡潔》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a6HArbl2AWA

 

尼爾森交響曲中的 "壞壞" 片段: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bTDQUifgFRo

 


100克朗人物

 

丹麥紙幣

丹麥於1997年將國家紙幣全新改款,面值50克朗 到1000克朗。後於 2002-2005年,再添加了額外的紙幣防偽安全技術。

(基本資料整理於網路與維基百科,並附上超連結方便檢索)

1997 系列
圖片 面值 尺寸 主色 Description 日期
正面 反面 正面 反面 水印 首印 發行
[2]
[3]
[4]
[5]
50 克朗 125 × 72 毫米 凱倫·布里克森 Centaur from Landet Church 與頭像相同 1999
2005
1999年5月7日
2005年8月25日
[6]
[7]
[8]
[9]
100 克朗 135 × 72 毫米 卡爾·尼爾森 Basilisk from Tømmerby Church 1999
2002
1999年11月22日
2002年11月27日
[10]
[11]
[12]
[13]
200 克朗 145 × 72 毫米 Johanne Luise Heiberg 維堡大教堂獅子 1997
2003
1997年3月10日
2003年4月9日
[14]
N/A
[15]
N/A
500 克朗 155 × 72 毫米 尼爾斯·玻爾 騎士Lihme教堂戰鬥 1997
2003
1997年9月12日
2003年9月24日
[16]
N/A
[17]
N/A
1000 克朗 165 × 72 毫米 AnnaMichael Ancher Tournament from Bislev Church Anna Ancher 1998
2004
1998年9月18日
2004年11月25日

簡說尼爾森單簧管協奏曲

尼爾森於1928年完成單簧管協奏曲Op.57, FS129,也是作曲家唯一一首單簧管協奏曲。

本曲的特色是以A調單簧管為主奏樂器,雖然單樂章形式,但是分為四大連續樂段,讓主題與調性不斷變化,充滿20世紀新古典音樂創作的特色。

單簧管協奏曲是在尼爾森63歲時,也是生命中最困難的時期構思出來的重要作品。

當時,作曲家尼爾森在整個的北歐斯堪納維亞半島享有盛譽,但他感覺到自己的音樂未能獲得更廣泛的全球認同,自己感到失望;同時他對世界動盪不安的狀況亦深感擔憂。

隨著年紀增長,他意識到自己的日子可能不多,對於世界未來的不確定,或許也反映在他貫穿在本協奏曲中的「調性」之爭:F大調和E大調調性之間的戰爭。

在單簧管協奏曲中,每次只要出現調性衝突之後,小軍鼓都會加入樂團,似乎煽動著這場戰鬥,號召音樂家們重新進入下一段音樂,並似乎準備著下一場衝突。

而單簧管協奏曲的交響性,亦是尼爾森音樂中的重要特色:單簧管與樂團的合作與對抗,更讓這首協奏曲成為近代重要的單簧管協奏作品。

與長笛協奏曲(兩樂章)相似,但卻不同之處是,尼爾森同樣避開大型古典協奏曲形式(三~四樂章),他將單簧管協奏曲融入為一個連續樂章。

全曲以堅定的「Allegretto un poco」開始,主題非常特別,一聽難忘;接著接下來是第二部份是「稍慢」(Poco adagio),樂曲進入更加悅耳的風格,音樂也漸漸緩和下來。

獨奏者和管弦樂團間,不斷地出現許多對話與對抗,甚至很多激烈對立的衝突。

接下來是第三部份是「不太快的快板」(Allegro non troppo),音樂多變化,聽眾也將被更快、更混亂的全新部分吸引。

最後第四部份是「甚快的快板」(Allegro vivace),但最後漸漸回到慢板,弦樂撥弦,管樂長音,作品漸漸回到「平靜卻靜謐」的結尾,這場F大調和E大調調性之間,也終於由F大調取得了最終勝利。

 

鋼琴版本特色

值得一提且與眾不同的一點,許多協奏曲都會有「鋼琴改編版本」,讓獨奏者方便平常練習與小型音樂會演奏;而這首單簧管協奏曲,由於樂曲中小軍鼓角色的突出與重要性,在鋼琴改編版本中,仍然需要軍鼓演奏。

 

譜例段落:

 

樂譜版本欣賞

Clarinet Concerto, Op. 57 (1928)
Dedication: Aage Oxenvad
1. Allegretto un poco (0:00)
2. Poco Adagio (
8:19)
3. Allegro non troppo (
13:24)
4. Allegro vivace (
20:16)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zVuG2VNBwbg

 

2022年尼爾森單簧管大賽.決賽實況

Mozart: Clarinet Concerto in A major, K. 622 – 1st movement only

Nielsen: Clarinet Concerto, Op.57

Finalists:

Panagiotis Giannakas

Ann Lepage

Oleg Shebeta-Dragan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sTfBt_QqX2g

 

 

開卷蹦藝術.享受美好閱讀時光

☕️一杯咖啡.一點心意.支持蹦藝術☕️

 

各類合作提案,聯繫方式:

*手機:0917.670.518 
*Line:https://line.me/ti/p/LB1ro0P0AU
*E-mail:jenpin888@gmail.com

【BON音樂】蹦藝術X大人社團 古典名曲鑑賞線上直播課 - 協奏曲篇(ㄧ)談巴赫的兩首重要小提琴協奏曲A小調與E大調

【BON音樂】蹦藝術X大人社團 古典名曲鑑賞線上直播課 - 協奏曲篇(ㄧ)談巴赫的兩首重要小提琴協奏曲A小調與E大調
All about Bach's two violin concertos

– 資訊整理共享於網路,一起欣賞音樂與藝術之美 –
蹦藝術 | BONART


 

大人的古典名曲鑑賞線上直播課(12/29週四下午班,共5堂):管弦樂欣賞-協奏曲篇

音樂是你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調劑?
你喜歡協奏曲豐富又生動的音樂表現?
跟著林仁斌老師展開一場絕佳的音樂體驗!

《大人社團》與蹦藝術攜手開設音樂欣賞課程,這期以管弦樂─協奏曲為主題,林仁斌老師精選從巴洛克時期到浪漫時期與國民樂派的精彩音樂作品,讓您徜徉在樂曲中,更貼近這些音樂家們的心血結晶,聽出更多況味與樂趣!

《延伸閱讀》大人的音樂欣賞線上直播課程好嗎?學員真實回饋分享

《延伸閱讀》大人的音樂欣賞課學員回饋,看他們用音樂為生活注入繽紛

 

精彩課程推薦

大人的古典名曲鑑賞線上直播課(12/29週四下午班,共5堂):管弦樂欣賞-協奏曲篇

 

主講人:林仁斌老師

 

  • 第一堂 │ 談巴赫的兩首重要小提琴協奏曲A小調與E大調

巴赫是我們耳熟能詳的音樂家,如果是更懂音樂的朋友,一定也對這位音樂之父的偉大與樂曲中不可思議的對位法與嚴謹的曲式讚頌不已。在協奏曲的第一堂課中,老師特別精選了巴赫兩首小提琴協奏曲A小調與E大調。希望透過樂曲的解析、比較與欣賞,讓同學們清楚認識巴洛克時期的協奏曲風格,以及巴赫在精密曲式架構裡,仍能展現絕佳旋律曲調的不可思議風格:回歸巴洛克,品味古典音樂最初之美。

 

Part.1 巴赫生平

 

他不是小溪,是大海!- 貝多芬

德文裡,「巴赫」(Bach)是小溪之意,據說當年貝多芬第一次見到巴赫作品,說出了這句話,也一語道盡他對巴赫音樂之讚嘆。

 

生平簡介

(基本資料整理於網路與維基百科,並附上超連結方便檢索)

約翰‧賽巴斯欽‧巴赫(Johann Sebastian Bach, 1685-1750),1685 年三月二十一 日生於德國埃森那克(Eisenach),1750 年七月二十八日逝世於萊比錫(Leipzig)。

巴赫被認為是音樂史上最偉大、最傑出、最重要的作曲家之一,也是巴洛克時期的作曲家管風琴小提琴大鍵琴演奏家,更是巴洛克音樂的集大成者,廣泛地被尊稱為「音樂之父」。

巴赫出生於神聖羅馬帝國艾森納赫(位於今德國圖林根邦)的一個音樂世家,自幼即接受音樂教育。父母亡故後,巴赫遷至奧德洛夫由長兄扶養,生活清苦,15歲時即前往呂訥堡修習學業並自立更生。畢業後巴哈先後在阿恩施塔特慕豪森擔任管風琴師(1703年-1708年),往後歷任威瑪(1708年-1717年)與柯登(1717年-1723年)的宮廷樂長,以及萊比錫的教堂音樂總監(1723年-1750年)。

巴赫終生自學作曲不輟,舉凡前人至晚輩的作品,無不研究。他一生極多產,其作品以品質俱佳著稱,除了歌劇,幾乎涉獵了當時所有的曲種,包含清唱劇受難曲神劇經文歌彌撒曲聖詠、各種樂器的獨奏曲、組曲室內樂協奏曲等等。儘管巴哈沒有開創新風格,但他的創作廣納了德、義、法等國的音樂手法,並以嫻熟的複音技巧呈現,展現了巴洛克音樂風格的精華與深奧的思想。

雖然莫札特、貝多芬等大作曲家均對巴哈推崇備至,但直到浪漫時期,作曲家孟德爾頌於1829年在柏林改編並指揮巴哈的《馬太受難曲》,才使樂壇正視巴赫音樂的價值;浪漫早期以降的作曲家也多受巴赫影響。此後數代音樂家對他的作品進行了發掘、研究、整理和推廣,巴赫的音樂也逐漸恢復了崇高的地位,更有了「音樂之父」美稱。

 

威瑪(1708年-1717年)

此時期著名的作品有《d小調管風琴觸技曲與賦格》、《帕薩卡利亞》,「清唱劇」、46首聖詠前奏曲等

1714年,巴赫升為副樂長,也就是樂團首席(Konzertmeister),需每個月創作一齣清唱劇。另,此時期巴赫的管風琴曲創作量居各階段之冠,作品也臻至成熟,他成為歐洲最具代表性的管風琴演奏家兼作曲家。他演奏高妙,很快便被譽有傳奇色彩:

與巴赫同時代的人在聆聽完他在卡塞爾為皇太子(未來的腓特烈·威廉一世)的演奏後寫道:

他的雙腳彷彿長了翅膀般在腳踏板上飛馳,有力的音符如雷般響遍整個教堂,太子對巴赫的神技讚嘆不已,一曲既畢,餘音尚繞樑之際,便脫下指上所戴著的寶石戒指,送給巴赫。

在威瑪的時日,巴赫還領導一批訓練有素的歌者和樂手,這是一個小型的巴洛克式樂團,而他自己則演奏小提琴帶領整個樂團,因此在作曲之餘還能培養指揮經驗。

巴赫此時期吸收了義大利的交奏曲式(Ritornello form)與返始(Da capo)的手法,並輔以對位法特質,使他在創作時更注重主題和樂曲的簡化,屬於他自己的音樂風格正在形成

 

 

初到威瑪,阿恩施塔特與慕豪森(1703年-1708年)

1705年至1706年,他在未經允許的情況下拜訪了北德著名的風琴師和作曲家布克斯特胡德(Dietrich Buxtehude),並參與他在北德呂北克聖瑪利亞教堂的音樂會。此次拜訪布克斯特胡德的旅行,來回需要各徒步約400公里,他請了30天的假,卻離職四個月,且未通知僱主,這成為他在1706年1月宗教法庭上被指控的「罪狀」之一。

這趟超過預期計劃時間的旅程,強化了布克斯特胡德對對巴赫早期風格的影響,也顯示了在巴赫心目中布克斯特胡德的重要性。從呂北克返回的巴赫還帶來了許多新奇的演奏想法,例如自由花俏的和弦與裝飾音、不定性的轉調與變奏等等,導致教友難以辨清聖詠旋律。這些時人看來「怪異」的做法引發了投訴,教會當局在1706年2月及11月給予警告,但巴赫不是很在意

 

柯登(1717年-1723年)

著名的作品有:《布蘭登堡協奏曲》、《法國組曲》、《英國組曲》,1722年完成《平均律鋼琴曲集》第一冊與《無伴奏大提琴組曲》、《無伴奏小提琴奏鳴曲與組曲》等重要器樂作品。

1717 年十二月接受李奧波德王子(Prince Leopold)的邀請,舉家遷至柯登擔任科登宮廷樂長(Kapellmeister),這個職位備受尊敬,且薪水高達400塔勒(日耳曼各邦的貨幣購買力不盡相同,巴赫薪水在此相當於朝廷高官)。年輕的李奧波德王子(Fürst Leopold von AnhaltKöthen)相當喜愛音樂,能演奏小提琴、古中提琴、鍵盤等樂器,常常混在樂隊裡演奏小提琴,賞識巴赫並交好。就任親王之後,他特地為巴赫籌組了包含17 位音樂家的樂團,其中有一部份來自普魯士國王腓德烈.威廉一世(Preuβischen König Friedrich WilhelmⅠ)的宮廷樂隊,這些具備優秀演奏能力的器樂家們為巴赫提供了最好的創作後盾,讓巴赫得以盡情創作器樂作品。

巴赫遇上一群優異的音樂家和識才的樂手,激盪出大量出色的樂曲,尤其是器樂作品。此時期是巴赫一生中較未受其他因素干擾的時期,尤其反映在器樂作品的創作上,包括了:獨奏(無伴奏小提琴奏鳴曲與組曲無伴奏大提琴組曲、長笛無伴奏組曲)、二重奏(小提琴大鍵琴奏鳴曲、長笛奏鳴曲、Viola da Gamba奏鳴曲)、三重奏鳴曲、協奏曲(小提琴協奏曲、《布蘭登堡協奏曲》)、管弦樂組曲等,同時也為了報答李奧波公爵送他一台新大鍵琴,而寫下我們熟悉的《半音階幻想曲》、《法國組曲》、《前奏與賦格》、《二聲部及三聲部創意曲》,以及著名的《平均律鍵盤曲集》鋼琴曲集第一冊。

而從創作內容來看,巴赫正逐漸邁入成熟階段

由於長子日益顯露音樂天份,巴哈寫作《給W.F. 巴赫的鍵盤小冊》即為長子而作:內容井然有序的教導年幼的孩子彈奏鍵盤樂器,從說明音譜記號開始,帶領初學者由基本曲目一路登堂入室,直到領略較高深的作品。而這本書其實也包含了部分的《平均律鍵盤曲集》和全套的《二聲部與三聲部創意曲》;全書不僅是訓練技巧,曲目的結構與聆賞性也有高度水準

 

萊比錫(1723年-)

李奧波德王子的新婚妻子對完全音樂沒有興趣,甚至說服王子放棄音樂,在加上音樂預算因擴充軍備而刪減下(原本的音樂方面花費為將近四分之一的稅收),巴赫的工作和地位就愈來愈不被重視,萌生退意,於 1723 年 5 月 5 日起轉任萊比錫聖湯瑪斯教堂樂長。

巴赫從38歲起至65歲去世為止,均擔任萊比錫聖托瑪斯教會合唱長之職。虔誠的巴赫向來認為自己的音樂天賦是上帝賦予的,因此晚年的巴赫全心致力於將最美、最崇高的音樂奉獻給上帝!《馬太受難曲》、《b小調彌撒曲》、《平均律鋼琴曲集》第二冊、《意大利協奏曲》、《郭德堡變奏曲》⋯⋯以及登峰造極的《音樂的奉獻》和《賦格的藝術》,都是晚年於萊比錫完成的經典作品。

 

巴赫在萊比錫時代使用的圖章:

設計為他的名字簡寫JSB鏡射組合而成,而圖騰最上方皇冠,則顯示其為宮廷作曲家。

此時巴赫的音樂創作傾向正在改變:他的研究和創作重心慢慢回到器樂,且開始重視出版自己的作品

 

晚年及逝世(1740年-)

巴赫在世的最後十年仍有新作品推出。1739年-1742年間出版了《平均律鍵盤曲集》的第二部;1741年-1742年間出版《郭德堡變奏曲

但他也花費更多時間在修訂及完成先前的創作上,例如清唱劇、彌撒受難曲

 

腓特烈大帝於「→無憂宮」(Schloss Sanssouci)裡的音樂會繪畫。吹笛者為腓特烈大帝,彈琴者為巴赫之子:C.P.E. Bach。

Flute concert at Frederick the Great ‘s court

腓特烈大帝畫像

 

1740年,就在普魯士腓特烈大帝即位的同年,C. P. E. 巴赫獲選為其宮廷的大鍵琴手,並負責為國王吹奏長笛時伴奏。在腓特烈的推動下,首都柏林逐漸成為當時的音樂重鎮。

巴赫在1741年初赴柏林探望C.P.E. 巴赫,但稍後由於政治局勢的問題,使得巴赫幾年後才再訪。

1747年,巴赫應邀前往柏林近郊的波茲坦無憂宮聆賞皇家音樂,也試奏了國王向他展示的新樂器——古鋼琴

而巴赫素以即興演奏聞名,國王便給了他一段長而複雜的主題(Thema Regium),令他當場即興一首三聲部賦格;巴赫做到了,但國王又以六聲部賦格考驗他,巴赫告訴國王自己需要足夠的時間準備。

有了這個動機,在巴赫回到萊比錫兩個月後,便出版了以國王的主題發展的一套器樂作品,這就是著名的《音樂的奉獻》。

巴赫最後的傳世之作是《賦格的藝術》,是在其生命的最後十年所作,但沒有完成,直到巴赫逝世後才出版。

巴赫晚年疑似患有糖尿病,且可能在1749年中之前已一度中風。在生命的最後幾年,白內障使巴赫的視力逐漸喪失,1749年時幾乎已經全盲。1750年,英國著名的眼科庸醫約翰·泰勒(”Chevalier” John Taylor,他在1758年也替韓德爾治療)剛好途經萊比錫,替巴赫的眼睛動了兩次手術,但都沒有成功。後來巴赫的視力一度奇蹟似的恢復,但十天後,也就是該年的7月28日,巴赫仍因為嚴重高燒導致的二次中風而病逝,享壽65歲。隨後在萊比錫舉行葬禮。

位於德國艾森納赫的巴赫雕像

Johann Sebastian Bach monument in Eisenach, Germany.

巴洛克協奏曲曲式簡介

協奏曲就拉丁文的字源「Concertare」而言,有「抗衡」、「競爭」、「對抗」的意思;而在義大利文中,「Concerto」這一詞則有著「安排」、「合作」之意。

需要注意的是,協奏曲這個字的曲式最一開始的使用,其實是在是指聲樂曲中,使用在獨唱與合唱,或兩組分開的合唱團,以及聲樂混合器樂的演唱、演奏型式,而非我們現在最熟悉的十八世紀協奏曲作品。

這些與聲樂演唱相關的曲式,例如:

聲樂器樂混合曲(Concertato Work)

協奏式牧歌 (Concerted Madrigal)

小型神聖協奏曲(Small-scared Concerto)

大型神聖協奏曲(Largo-scale Scared Concerto)

等等

所以在巴洛克初期,可以找到這麼多豐富的表演形式~

而一般來說,我們所認知的器樂協奏曲,在巴洛克時期西元1600~1750的期間,一路歷經各種變化與作曲家的改良,大約到了1680至1690年間,也就是17世紀末期

「協奏曲」終於正式成為純器樂的樂種的代稱~

在1700 年左右的這段時期,器樂協奏曲大致可以分為分成三種類型:

一、樂團協奏曲(Orchestral Concerto) 

二、大協奏曲(Concerto Grosso) 

三、獨奏協奏曲(Solo Concerto) 

 

先從樂團協奏曲介紹起:

一、樂團協奏曲(Orchestral Concerto)

樂團協奏曲為十八世紀初盛行的器樂形式,以樂團合奏的型態呈現,通常為「快–慢– 快」的三樂章架構。

與大協奏曲(Concerto Grosso)不同,因樂團協奏曲「沒有獨奏樂器」或「樂團裡的主奏者」,所以不會有「交互演奏」的對比效果,樂曲主旋律常常落在第一小提琴聲部,比較強調於第一 小提琴與低音聲部之間的合作。

也就是「高音旋律」與「低音聲部」的合作

不少作曲家以此類型創作,像是韋瓦第、阿爾比諾尼等等作曲家。

幾乎所有音樂學者都同意,樂團協奏曲就是為早期交響樂的雛形~因為早期的交響曲,幾乎樂章安排上都使用「快–慢–快」的三樂章架構。後來,隨著「大協奏曲」與「獨奏協奏曲」的盛行,「樂團協奏曲」便漸漸地越來越少被作曲家用來創作。

 

接下來介紹第二類「大協奏曲」:

二、大協奏曲(Concerto Grosso) 

大協奏曲盛行於17世紀下半葉,主要將演奏者分為「主奏」的小團與「伴奏」的大團,主奏小團可稱為「Concertino」或「Soli」,而伴奏樂團則可稱為「Concerto Grosso」、「Ripieno」或「Tutti」

擔任主奏樂團的樂器演奏者,大多與巴洛克時期「三重奏鳴曲」樂器編制相同,通常由「兩把小提琴」(也可以由其他高音旋律樂器擔任),再加上「數字低音樂器」(大多為大提琴與大鍵琴擔任)所組成,編制內的小提琴,就是高音旋律線可以視作曲家所需增加樂器數量替換成其他管樂器,而伴奏樂團部份則是由一個小型的弦樂團加上數字低音樂器,一般來說是能演奏和聲大鍵琴或者魯特琴所構成

大協奏曲的特色是:主奏樂團的演奏家不會有單獨突出的表現強調主奏樂團與伴奏樂團間的全體合作雙方交替演奏的過程中,力度會呈現出一種鮮明的對比。

舉例來說:

獨奏有4人,樂團有12人

所以,大齊奏時總力度與音量可以達到16人之效果,而一但只留下 獨奏4人輪流演奏時,這時候音樂就會變得非常精緻。

各位發現了嗎?

這也是巴洛克時期樂團演奏時,能夠非常有效率變化「大、小聲」重要演奏方式喔~

講到大協奏曲的代表作曲家,就屬義大利的柯雷里(Arcangelo Corelli, 1653-1713)。例如他於1708年創作的《十二首大協奏曲曲集,作品六》(12 Concerti Grossi, Op.6)就可說是大協奏曲這項曲式的經典音樂,感興趣的同學們可以找這些音樂來欣賞~

架構上,柯雷里的樂章安排方式使用了「教堂奏鳴曲」與「室內奏鳴曲」這兩種主要型式,有四樂章架構「慢–快–慢–快」,也有「快–慢–快」三樂章,也使用了「室內奏鳴曲」型式,例如採用「吉格舞曲」(Gigue)、「庫朗舞曲」(Courante)、「小步舞曲」(Minuet)、「薩拉邦舞曲(Sarabande)等舞曲來作為樂章標題。

隨著年代的推移,協奏曲的曲式演進隨著作曲家的思維與創意,一步步慢慢地進步、演化,正在往我們現代理解的「協奏曲」曲式一步步堂堂邁進之中

 

現在,介紹第三類型,也是所有人最習慣的「獨奏協奏曲」(Solo Concerto)

三、獨奏協奏曲(Solo Concerto) 

獨奏協奏曲顧名思義,就是由主奏的器樂擔任獨奏,加上弦樂團以及數字低音樂器作為伴奏團體所組成的大型曲式。

這樣的伴奏型態與大協奏曲中伴奏大團的編制其實頗相似。

不過,作曲家在創作獨奏協奏曲時,往往會呈現兩種不同的方向:

一種是以獨奏樂器的演奏為主,樂團只是單純的伴奏角色,這時候形成的是「主奏」與「伴奏」之間的搭配;而另一種方式,為樂團與獨奏樂器有著同等的地位,形成兩者間互相的「合作」與「競奏」

「獨奏協奏曲」(Solo Concerto)從巴洛克時期發展至今,相較於「樂團協奏曲」與「大協奏曲」,被更多作曲家們喜愛,因此我們現代一般說「協奏曲」,就是指的是獨奏協奏曲。 

最後補充的是,到了浪漫時期(1820-1900)年代,獨奏協奏曲(Solo Concerto)又在作曲家舒曼等人的提倡之下,逐漸形成了一種更加輝煌的「交響協奏曲」(Symphonic Concerto)。

「交響協奏曲」以獨奏者+管弦樂團才能完整呈現音樂的最終理念,創造出更加交響化的音響效果,也讓獨奏者與樂團更加融合為一。

例如:布拉姆斯的小提琴與鋼琴協奏曲,都是在舒曼之後的「交響協奏曲」最佳追隨者。


a小調第一號小提琴協奏曲 BWV 1041

樂譜版本欣賞

1. Without Tempo Indication - 00:17

2. Andante - 3:57

3. Allegro Assai - 11:13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uInUkHElPYM

 

版本推薦

尤莉亞.費雪 音樂會版本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Ep9kZKPNMnM

 

版本推薦

希拉蕊.韓 音樂會版本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Q3-5144TaYg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69BRyqURbfg

 

E大調第二號小提琴協奏曲 BWV 1041

樂譜版本

1. Allegro - 00:17

2. Adagio - 7:54

3. Allegro Assai - 14:33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G6IiDqvsNcQ

 

版本推薦

希拉蕊.韓 音樂會版本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DgfyryZJES4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221kvXa2_AA

 

開卷蹦藝術.享受美好閱讀時光

☕️一杯咖啡.一點心意.支持蹦藝術☕️

 

各類合作提案,聯繫方式:

*手機:0917.670.518 
*Line:https://line.me/ti/p/LB1ro0P0AU
*E-mail:jenpin888@gmail.com

【BON音樂】蹦藝術X雅痞書店:法國音樂藝術 PART.3 《凡爾賽的貴族優雅》談法國芭蕾

【BON音樂】蹦藝術X雅痞書店:法國音樂藝術 PART.3 《凡爾賽的貴族優雅》談法國芭蕾
All about French Ballet

– 資訊整理共享於網路,一起欣賞音樂與藝術之美 –
蹦藝術 | BONART


凡爾賽的貴族優雅》談法國芭蕾

「如果你有幸在年輕時待過巴黎,那麼未來不管你身在何處,巴黎將永遠跟著你,因為巴黎是一席流動的饗宴。」——海明威

 

走入巴黎歌劇院,看吉賽兒舞蹈的淒美浪漫…

路易十四穿上芭蕾舞衣,以凡爾賽宮為中心,旋舞太陽王的文藝時尚;巴黎歌劇院芭蕾舞團,以電影手法重現莎士比亞鉅作,羅密歐與茱麗葉雙人舞的柔情萬縷,在繽紛奪目的舞台造景中不斷展開…

蹦藝術執行長暨長笛演奏名家林仁斌老師的精湛解析,帶觀眾實際聆賞多支經典芭蕾舞劇,深刻體驗法國芭蕾的無邊魅力…

課程主講人:

 

講座三大重點

★芭蕾的起源-從路易十四談起

★法國芭蕾舞蹈的訓練

★巴黎歌劇院與芭蕾舞劇的製作

Caiaimage/Martin Barraud/Getty Images

 

★什麼是法國芭蕾的起源?

芭蕾的起源 - 從路易十四談起

芭蕾起源於義大利,流行於法國。

在 17 世紀的法國宮廷中,芭蕾舞首先在幾位重要人物的幫助下開始蓬勃發展:「太陽王」路易十四國王(King Louis XIV)、讓-巴蒂斯特·呂利(Jean-Baptiste Lully)、皮埃爾·博尚(Pierre Beauchamps)和莫里哀(Molière)。

整體來說,法國在這四位偉大歷史人物的不同才能相互激盪之下,逐漸塑造出今日法國芭蕾舞傳統。

路易十四非常熱愛芭蕾,初登台時在宮廷芭蕾舞劇《夜之頌》裡扮演太陽神阿波羅,成為「太陽王」的由來,又先後在26部大型芭蕾舞劇裡擔任主角,不只是優秀的舞者,還定下了法國芭蕾的基本舞步。

 

不同色系的版本

 

法國國王路易十四從小就是一位芭蕾舞愛好者,自小他喜愛舞蹈就得到宮廷的大力支持和鼓勵。1651年,年僅13歲的路易十四在卡桑德爾芭蕾舞團首次登台亮相,而兩年後的1653年,這位少年國王在更在皇家芭蕾舞團中飾演太陽神阿波羅登場, 他全身華麗的金色服裝與著名的表演,更讓他獲得了「太陽王」(Le Roi Soleil)的綽號。

在芭蕾舞劇中,他像黎明的太陽一樣地升起,驅散了夜晚。

他的臣子們,通過編舞,各個像崇拜天神一樣地崇拜著他,因為他們清楚地知道路易十四身為國王的榮耀,他在舞池內外,都擁有絕對的權威。

在統治期間,路易十四在宮廷舞蹈中,曾與許多有影響力的人合作,例如他與詩人 Isaac de Benserade 以及設計師 Torelli、Vigarani 和 Henry de Gissey 一起,都曾針對芭蕾舞劇認真工作,這些傑出的品味使當代時尚與舞蹈已緊密相連。

而路易十四對法國宮廷的最大貢獻,是他對作曲家/舞蹈家:讓-巴蒂斯特·盧利 (Jean-Baptiste Lully)的大力支持:路易十四對盧利在宮庭裡的支持與令其完全發揮,可說影響了整個法國芭蕾舞歷史的發展。

 

先有技術.才有藝術

而路易十四的芭蕾舞,師從皮埃爾.博尚(Pierre Beauchamps)。

在1661年創立「皇家舞蹈學院」(Académie Royale de Danse)並任命皮埃爾·博尚為首席芭蕾舞大師時,也同時展現路易十四對芭蕾舞強大技術作為美學後盾的信念。

後續在1672年,法國皇家音樂學院(Académie Royale de Musique)也成立了另一所附屬舞蹈學校,這更進一步宣示了路易十四國王和整個法國為維持法國芭蕾舞最高水準的努力。

這職業芭蕾舞團由盧利負責領導,也就是如今的「巴黎歌劇院芭蕾舞團」(Paris Opera Ballet)。

路易十四對自己的舞蹈動作要求非常嚴格。

他把每天早上騎馬課後的芭蕾課程,視為每日最重要的日常練習。

當法國人民觀看並註意到他們的國王所做的事情時,逐漸地,跳舞成為那個年代每位紳士的必備素養。

顯然地,在路易十四嚴以律己以及傑出的表現之下,芭蕾舞成為路易十四國王周遭,所有人們的生活方式與最重視之表現。

如果我們審視17世紀的法國文化,應該會注意到,一部部編排精美、服裝華麗而得體、表演精準又有組織規劃的芭蕾舞劇。

 

BBC珍貴紀錄片:《發明芭蕾舞的國王:路易十四與貴族舞蹈藝術》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NTJIlFhg85Q

 

★法國芭蕾舞蹈的訓練

路易十四在巴黎創辦了世界上第一所皇家芭蕾舞蹈學校,由當代藝術大師盧利、莫里埃等人負責芭蕾舞的創作和演出,旨在表現出人體極致的力與美。並在當時確立了芭蕾的五個基本腳位、十二個手位和舞步,奠定了芭蕾動作的體系。

 

最知名的路易十四肖像畫

這幅由畫家(Hyacinthe Rigaud1659–1743)繪於1700-1701年的路易十四畫像,是路易十四全球最知名的肖像畫,被無數次引用與轉畫。

圖中路易十四微掀長袍,腳站芭蕾舞第四位站姿,充分展現出自信與王權於己身;當時他君臨法國、「朕即天下」,中央集權於一身,從照片中顯現出君主集權時代之絕對權威感。(法國之君主集權時代自他而起且達至顛峰,直至1789年法國大革命為止)

 

延伸欣賞

路易十四紀錄片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_gqG-kdouqw


芭蕾專有名詞與標準姿勢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oRXN9R_VMpM

 

有趣的芭蕾舞台現場課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EjfGgvsldM

 

【紀錄片】法國芭蕾舞學校日記

西方世界最古老的傳奇芭蕾舞校!擁有300年歷史的巴黎歌劇院芭蕾舞校,是國際知名的芭蕾人才培育中心,每年有來自世界各地的小舞者,需先通過身材比例、跳躍能力、確認未來身材發育可能性、音樂與節奏等等評估,之後再接受嚴格的考試與面試,才有機會成為入學新生,但入學並不等於順利畢業,每年都有不少芭蕾小舞者,因為無法通過學校的嚴格審查而遭退學。

2011年9月,130位從8至18歲的幸運兒開始接受嚴格訓練,除了芭蕾舞的專業課程外,還有歷史、音樂、文學等通識課程,於學習過程中更會評量未來發展的可能性,包括長相、舞技與學習熱忱等,而他們的共同目標就是有朝一日成為巴黎歌劇院芭蕾舞團的一員,並努力朝向首席舞者的頂尖之路前進而去!

本片將完整記錄這些芭蕾小舞者一年的學校生活,主角就是這些或者相當年輕、或者已達青少年年紀的年輕舞者,他們學習芭蕾舞的時間長短不一,唯一的共同點是專業並且野心勃勃;他們的老師是全世界最專業的一群芭蕾舞者,他們將用最嚴格的標準雕塑這些潛力無窮的璞玉。

全片共分為六集,從開學、登場表演到最後考驗,完整記錄這些芭蕾新星的艱辛成名路。

巴黎歌劇院芭蕾舞團小檔案 About Paris Opera Ballet
全世界最頂尖的巴黎歌劇院芭蕾舞團,擁有300年的悠久傳統,平均舞齡為25歲,也是世界最年輕優秀的芭蕾舞團。雖然芭蕾藝術起源於義大利,卻於17世紀誕生於法國宮廷,更於巴黎歌劇院臻近完美,因此芭蕾發展與此舞團可說密不可分。

★巴黎歌劇院與芭蕾舞劇的製作

巴黎歌劇院芭蕾舞團歷史悠久,從舞團首演的淒美浪漫經典《吉賽爾》、莎士比亞不朽經典《羅密歐與茱麗葉》到當代炙手可熱的編舞家編排的《身與魂》,深入賞析巴黎歌劇院的舞碼製作。

 

巴黎歌劇院芭蕾舞團紀錄片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gPohQgAvgFA

 

最新.2022年法國芭蕾新星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vgwSEnYpLJM

 


延伸欣賞

【BON話題】你所擁有的進步,與你所投入的時間成正比

Rio Anderson的芭蕾夢

全美芭蕾大賽銀獎的年輕芭蕾舞者Rio Anderson,14歲才開始學習芭蕾,經常每天哭著出教室再回來繼續練習。她努力多年後獲得獎項後, 在訪談裡說出的話,讓人感動:

「當我開始練習芭蕾時,我根本不是班上頂尖的學生
我從未想過能有今天的成就…
當我發現古典芭蕾時,我愛上了她

這樣說可能有點奇怪…

但我最喜歡芭蕾的地方是她的挑戰性
你所擁有的進步,與你所投入的時間成正比

而你所實現的進步取決於你努力的比例

你決定你有多努力
你決定實現多少進步

這一切都取決於你
這全部都在於你的決定

在芭蕾裡,這樣的獨立性與掌控感
是非常令人滿意的…」


【BON話題】15個想成為職業芭蕾舞者的傷心事實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8EIpWTseEM0


【影片欣賞】

從舞步到妝髮,跟著芭蕾舞者在一天內學會《胡桃鉗》的「糖梅仙子之舞」|Vogue冷知識|Vogue Taiwan

 

【版本比較】

1. Nina Kaptsova (Bolshoi’s Prima Ballerina)

“Dance of the Sugar Plum Fairy – NUTCRACKER (Tchaikovsky)

 

2. Iuliia Moskalenko (National Ballet of Ukraine’s Prima Ballerina)

‘Dance of the Sugar Plum Fairy’ – NUTCRACKER (Tchaikovsky)

 

3.Alina Somova(Mariinsky Theatre Ballet)

Mariinsky Orchestra & Valery Gergiev – Tchaikovsky: The Nutcracker ‘Danse de la fée dragée’

 

如何綁出漂亮的芭蕾包包頭

 

昂貴的手工芭蕾舞鞋.居然只能用三天?

 

芭蕾舞者的足部保養不會除掉繭:它們就像是「OK蹦」A Ballerina’s Entire Routine|Vogue Taiwan


【芭蕾經典欣賞】24段最美經典芭蕾獨舞

 

 

【芭蕾經典欣賞】25段不可錯過的絕美獨舞

 

【芭蕾經典欣賞】各劇旋轉不停歇大合輯

 

【芭蕾紀錄片】《芭蕾舞者Ballerina》法國2006(五大頂級芭蕾女神的生涯)

 

【高能炫技】芭蕾女神們的超逆天足尖技術


什麼是法國大歌劇?

 

「大歌劇」(Grand Opera)主導了19世紀巴黎的劇院,這個專有名詞經常用來指「19世紀起,巴黎歌劇院所製作的歌劇」。「大歌劇」在這個時期起,通常為「嚴肅的」、「正式的」、「悲劇性」的歷史劇做為製作主軸。而告製作預算的精良舞台佈景,配有芭蕾舞、現場管弦樂團演奏與當時歌劇領域中的世界知名歌手更是大歌劇必備的要件。

整體來說,大歌劇的舞台設計、服裝和佈景總是非常壯觀而華麗,如果放在今日的話,就如電影界的好萊塢大片可相媲美(XD)。

但法國大歌劇,顧名思義雖主要與法國作曲家有關,但嚴格來說,這種音樂類型還包括了當時被法國巴黎創意文化所吸引,或由歌劇院所邀約之義大利與德國等不同國家之藝術家所創作之作品。

 

歷史正劇為主流素材

為了突顯大歌劇的格局與重要性,歷史事件常常是大歌劇所選擇的主題。

作曲家奧柏(Auber)的歌劇 《波爾蒂契的啞女》(La Muette de Portici),五幕製作1828年在巴黎歌劇院首演時受到廣泛的好評,被認為是開拓法國莊重歌劇的代表作品,因劇中主角之名而,又稱為「馬薩尼洛」(Masaniello)。

 

故事概說

拿坡里總督的兒子阿封斯要娶西班牙公主艾薇拉為妻,然而他隱瞞了自己曾愛上過漁夫馬薩尼洛的妹妹法尼拉:一個美麗善良的啞女的經歷(其時總督為讓兒子斷絕與啞女的戀情,早就將啞女法尼拉囚禁)。

當阿封斯與公主結婚時,突然見到了法尼拉而甚感驚慌,在公主追問下說出了過去與其相愛的經歷,公主原諒了他。

後來馬薩尼洛號召人民起來推翻西班牙統治者,並決心為妹報仇。

他率眾殺進宮殿,阿封斯與艾薇拉求馬薩尼洛和法尼拉給一條生路,馬薩尼洛同意了,但漁民們斥責馬薩尼洛這是背叛革命,並暗中在他的酒中下了毒。

之後阿封斯捲土重來復仇,法尼拉請求他們不要殺她哥哥,但他們說馬薩尼洛已被自己的同伴所殺,善良的法尼拉跳入維蘇威火山口自殺。

歌劇在巴黎首演轟動一時,它強烈的戲劇性使華格納大為激動,並據此寫成了《黎恩濟》。

1930年在比利時公演時,衝擊力之強烈,推動了比利時人民的起義,促進了獨立的比利時政權的建立。

 

《波爾蒂契的啞女》(1828 年)是法國最早流行的革命史詩之一,當時在歌劇院舞台上現場描繪了維蘇威火山的噴發。

 

歌劇 《波爾蒂契的啞女》序曲

《波爾蒂契的啞女》序曲,也常被稱呼為“馬薩尼洛”序曲,奧柏作於1828年。

序曲採用無發展部的奏鳴曲式;情緒狂熱。序曲一開始即為迅速極快的快板,B大調,4/4拍,三段體曲式。全曲演奏時間8分30秒左右。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NOWlP-ctCoc

 

在其後的大歌劇作品中,也陸續描繪了當代或過去知名的歷史事件,例如:拿破崙在革命戰爭中的勝利以及他登基為皇帝的統治。

作曲家麥亞白爾(Meyerbeer)寫作於1827年至1831年間的歌劇《魔鬼羅伯特》(Robert le diable)被認為是巴黎歌劇院最早的大型歌劇之一,此劇也正是法國大革命後,在巴黎歌劇院首演的第一部全新作品,同樣為五幕大製作。

當時原本國營的巴黎歌劇院,已被大革命之後的新政府私有化。

歌劇《魔鬼羅伯特》於1831年11月21日在歌劇院首演後立即大獲成功:戲劇化的音樂、充滿衝突感的和聲與震撼的管弦樂演奏效果、戲劇化的情節、明星歌手和轟動一時的舞台效果,都讓此劇成為音樂界的話題之作。

據說當時在巴黎定居的作曲家蕭邦都不得不讚嘆:「如果要說自己曾經在歌劇院裡看到過輝煌的作品,我會懷疑它是否能達到《魔鬼羅伯特》的製作水準...《魔鬼羅伯特》所表現出的輝煌......這是一部真正的傑作......麥亞白爾使自己不朽。」

而《魔鬼羅伯特》不但開創了麥亞白爾以作曲家身份在歐洲的聲譽,且當時的歌劇院新任總監路易斯-德西雷·韋龍(Louis-Désiré Véron)以作為新歌劇流派的推動者之聲譽亦隨之名揚歐洲。這部歌劇也對芭蕾舞在歌劇中的運用與發展產生了影響,更在當代法國文學中經常被提及和討論。

整個19世紀,《魔鬼羅伯特》一直是歌劇院的寵兒,進入20世紀之後反而名聲不若以往,不過經過一段時間的被忽視,逐漸地也在二十世紀末開始復興。

 

《魔鬼羅伯特》的第三幕修女之舞芭蕾場景(1831年首演製作繪圖)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oEsLX4Ni1Sk

 

《魔鬼羅伯特》中的芭蕾音樂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cXTGxYlJoBM

 

《魔鬼羅伯特》的當代製作場景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VGOJ7QexcOA


接下來1836年,繼《魔鬼羅伯特》之後不久,同樣由麥亞白爾所創作的歌劇《胡格諾派》(Les Huguenots),劇本由Eugène Scribe 和 Émile Deschamps 創作,五幕製作,於1836年2月29日在巴黎首演之後再次大獲成功,也被認為是法國大歌劇中最受歡迎和壯觀舞台之例,是 19 世紀所有大歌劇中最成功的一部。

 

歌劇《胡格諾派》巴黎歌劇院2018年之全新製作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miojIhsFBR8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_xNh_4-UKg0

 

《胡格諾派》(Les Huguenots)中的群體舞蹈場面

https://youtu.be/miojIhsFBR8?t=6375

 

接下來在1840和1850年代,巴黎歌劇院陸續上演了許多今天被視為經典的大型歌劇,例如:董尼才第的《唐·塞巴斯蒂安》(Dom Sébastien,1843)、威爾第(Giuseppe Verdi)的《耶路撒冷》、《西西里的晚禱》(Les vêpres siciliennes,1855)與《唐卡洛》(Don Carlos)等等,均為義大利作曲家受邀至法國巴黎歌劇院之重要製作。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lVr1BYCsJmI

 

威爾第:〈我想再聽聽你的聲音〉,選自歌劇《耶路撒冷》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MJukA1SHt7w

 

而法國作曲家查爾斯·古諾(Charles Gounod)的《浮士德》(1859)、《羅密歐與茱麗葉》等作品,也都是定義了法國大歌劇黃金時代的重要作品...

 

董尼才第的《唐·塞巴斯蒂安》

《唐·塞巴斯蒂安》(Dom Sébastien, Roi de Portugal)葡萄牙國王:唐·塞巴斯蒂安,是董尼才第創作的五幕法國大歌劇。劇本由Eugène Scribe編寫,改編自Paul Foucher的同名戲劇《Don Sébastien de Portugal》,該劇於1838年11月9日在聖馬丁門劇院首演。這是一部關於葡萄牙國王塞巴斯蒂安(1554-1578年)和他1578年遠征摩洛哥所發生的不幸故事。

這部歌劇於1843年11月13日在巴黎歌劇院的 Salle Le Peletier 首演。這也是董尼才第在感染梅毒而發瘋之前完成的最後一部歌劇。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tLVGYzsaI_Q

 

延伸閱讀

威爾第的大歌劇《唐卡洛》

https://bonart.com.tw/all-about-the-opera-verdis-don-carlo/

 

古諾:歌劇《浮士德》

浮士德》(法語:Faust)為法國作曲家古諾所創作的五幕大歌劇。劇情根據德國大文豪哥德的悲劇《浮士德》第一部(Faust. Der Tragödie erster Teil)所改編,劇本創作者為法國劇作家巴比耶(Jules Barbier)與卡雷(Michel Carré),根據卡雷之劇作《浮士德與瑪格麗特》(Faust et Marguerite)所撰寫。《浮士德》在1859年3月19日於巴黎的抒情歌劇院(Théâtre Lyrique)首演。(本段簡介取自維基百科,並附上連結供參考)

 

《浮士德》完整歌劇欣賞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Q7oVDMVXyqw

 

 

古諾:羅密歐與茱麗葉

《羅密歐與茱麗葉》是一部歌劇,改編自莎士比亞著名戲劇,於1867年4月27日在法國巴黎抒情劇院首演,該部歌劇共五幕。故事講述二人於舞會一見鍾情後方知對方身份,最後二人為了在一起,茱麗葉先服假毒醒來發現羅密歐自盡,也相繼自盡。因其知名度而常被誤稱為莎翁四大悲劇之一。(本段文字取自百度百科,附上連結以供參考)

 

《羅密歐與茱麗葉》完整歌劇欣賞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XUxbypbi6E


比才四幕歌劇-《卡門》(Carmen)

時間:1820-30年前後

地點:西班牙 塞維里亞(Seville)

原著: 梅里美(Prosper Mérimée, 1803-1870)
劇本: 亨利.梅拉(Henri Meilhac)、路德維克.哈勒維(Ludovic Halévy)

1875 年 3 月 3 日法國巴黎喜歌劇院首演

主要登場角色與音域

卡 門 / Carmen 吉普賽女郎,煙廠女工 / 次女高音
唐賀塞 / Don Jose 騎兵隊下士/ 男高音
蜜卡耶拉 / Micaela 唐賀塞的未婚妻 / 女高音
艾斯卡密羅 / Escamillo 鬥牛士 / 男中低音
丹凱羅 / Dancairo 走私客 / 男中音
雷門達多/ Remendado 走私客 /男高音
弗拉絲基塔 / Frasquita 吉普賽女郎,
卡門的女伴 / 女高音麥賽德絲/ Mercedes
吉普賽女郎,卡門的女伴 / 女高音
祖尼卡 / Zuniga 騎兵隊隊長 / 男低音

其他角色:
煙草廠女工、騎兵隊官士兵、走私客...等

 

華麗聚焦:《卡門》雙長笛演奏專輯

長笛:林仁斌
長笛:周欣穎
鋼琴:陳育志

 

歌劇觀點

當今全世界歌劇作品中,最讓人耳熟能詳且上演率最高的作品,應該會有百分之九十以上會回答是:「《卡門》」!

確實,《卡門》在全球各大歌劇院的上演率遠遠高於其他作品,但這真的令人難以想像在1875年首演時居然是失敗收場,讓作曲家比才(Georges Bizet, 1838-1875)深受打擊,雖然後來仍持續加演的45場,但是到了第33場6月3日時,便抑鬱而終,享年僅僅37歲…。

在《卡門》原著中,作家梅里美以相當驚世駭俗的手法,描寫了這位美麗、充滿魅力,但卻不受任何宗教規法約束,在戀愛自主權上高度提倡自由的女主角~卡門.西塔(Carmencita),在小說中,卡門的言行雖然都比起歌劇放浪形骸許多,但是追求「自由」的信念,則是觀看此劇時大家應該注意的焦點之一。(文/ 林仁斌)

歌劇欣賞(中法字幕)

 

講到《卡門》,當然絕對不能錯過哈巴奈拉舞曲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K2snTkaD64U

還有第一幕中,卡門誘惑著唐賀賽時所唱的《塞桂第拉舞》

塞桂第拉舞 · Seguidilla · 名詞解釋:舞名。

此舞的形式為西班牙式的摩里斯舞,源自阿拉伯的塞格德西亞舞(Seggedehiyya),即「人之序舞」之意。(取自國家教育研究院雙語詞彙)

傑西.諾曼的 Seguidilla 舞曲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DkADJFzJW28

 

 

開卷蹦藝術.享受美好閱讀時光

☕️一杯咖啡.一點心意.支持蹦藝術☕️

 

各類合作提案,聯繫方式:

*手機:0917.670.518 
*Line:https://line.me/ti/p/LB1ro0P0AU
*E-mail:jenpin888@gmail.com

【BON音樂】蹦藝術週二講堂《人生不可錯過的美妙音樂》- 不可錯過的十首小提琴音樂

【BON音樂】蹦藝術週二講堂《人生不可錯過的美妙音樂》- 不可錯過的十首小提琴音樂
Top 10 wonderful violin music

– 資訊整理共享於網路,一起欣賞音樂與藝術之美 –
蹦藝術 | BONART


蹦藝術音樂講堂由旅法知名音樂家林仁斌,也是蹦藝術藝術網站執行長規劃並擔任主講。

結合蹦藝術網站豐富多元的系統化資料,林仁斌老師輕鬆幽默的上課內容與清晰俐落的口條,多年來深獲各界肯定,並與國家兩廳院、衛武營國家文化藝術中心、苗北藝文中心、NSO國家交響樂團、長榮交響樂團、高雄市交響樂團、大人社團等各單位合作各式音樂講座,年演講場次超過200場,是台灣超人氣音樂欣賞名家。

音樂的面向極其廣闊,也間接影響我們腦部活動很大。經由專家研究,當欣賞美妙音樂而感動時,大腦的「獎賞中樞」會產生反應,分泌出「多巴胺」,給予我們愉快的感受。

在蹦藝術音樂講堂充滿特色與循序漸進的主題規劃之下,您將發現欣賞古典音樂、理解各種作品類型,都將為您的生活中帶來更豐富愉快的感受;您所需要做的,就是悄悄地埋下這快樂的種子,坐進講堂,好好欣賞每一場知識與含金量滿滿的專屬演講。

古典音樂 X 精彩繽紛美好人生

在蹦藝術音樂講堂,您將體驗到:

❶ 全面認識古典音樂世界.從基礎到進階
❷ 深入了解音樂史、專有名詞到作曲家故事
❸ 沈浸式課堂解說.艱澀知識一次融會貫通
❹ 老師與粉絲互動Q&A,從傳道授業到解惑

→2023年最新系列請由此進

 

課程主講人:

 

人生海海,更有著許多不可錯過的美好音樂

由蹦藝術林仁斌老師為您精選四堂成為一系列之各種「滄海桑田.人生絕不錯過的美好音樂」

「人生不可錯過的美妙音樂」系列(四)
日期:  2022/12/27、2023/1/3、1/10、1/31

一、不可錯過的十首小提琴音樂
二、不可錯過的十首中提琴音樂
三、不可錯過的十首大提琴音樂
四、不可錯過的十首低音提琴音樂

「人生不可錯過的美妙音樂」系列(五)
日期: 2023/2/7, 2/14, 2/21, 3/7     

一、不可錯過的十首長笛音樂
二、不可錯過的十首單簧管音樂
三、不可錯過的十首雙簧管音樂
四、不可錯過的十首低音管音樂

「人生不可錯過的美妙音樂」系列(六)
日期: 2023/3/14, 3/21, 3/28, 4/11    

一、不可錯過的十首豎琴美妙音樂
二、不可錯過的十首弦樂四重奏音樂
三、不可錯過的十首弦樂五重奏音樂
四、不可錯過的十首極致室內樂音樂

 

【課程資訊】
課程時間:每週二下午2:00-4:00
課程時數:一系列四堂課、每週上課一次。
上課地點:鳴石音樂空間(台北市中正區仁愛路二段34號5F,近捷運東門站)

【課程費用】
單堂-   $700
單系列(四堂) $2,680 (九五折)

 

報名網頁QR Code


今天的主題是「十大小提琴音樂」,其實範圍非常大,因為可以從「小提琴無伴奏」、「小提琴+鋼琴」、「小提琴重奏」、「小提琴協奏曲」等不同領域切入欣賞,會得到全然不同的結果,因此這主題可以說是非常豐富。

讓我們先從這部影片所列出的曲目來切入這個主題:

Intro piece: Brandenburg Concerto No. 3: 3rd movement - Bach

20. 柯賴里:大協奏曲 op.6 No.8
Concerto grosso Op. 6, No. 8 - Corelli

19. 莫札特:《E大調慢板》給小提琴與管弦樂團
Adagio for Violin and Orchestra in E major - Mozart

18. 韋瓦第:a小調小提琴協奏曲~選自《和諧的靈感》
Violin Concerto in A minor (L'Estro Armonico Op. 3, No. 6) - Vivaldi

17. 貝多芬:A大調第九號小提琴奏鳴曲《克羅采》
Violin Sonata No. 9 in A major (Kreutzer) - Beethoven

16. 巴赫:d小調雙小提琴協奏曲
Double Violin Concerto in D minor - Bach

15. 柴可夫斯基: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
Violin Concerto in D major - Tchaikovsky

14. 莫札特:G大調小提琴協奏曲
Violin Concerto No. 3 in G major - Mozart

13. 西貝流士:d小調小提琴協奏曲
Violin Concerto in D minor - Sibelius

12. 塔替尼:g小調小提琴奏鳴曲《魔鬼的顫音》
Violin Sonata in G minor (Devil's Trill) - Tartini

11. 馬斯奈:泰綺思冥想曲
Meditation from Thais - Massenet

10. 布拉姆斯: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
Violin Concerto in D major - Brahms

9. 佛漢.威廉斯:《雲雀高飛》
The Lark Ascending - Vaughan Williams

8. 布魯赫:g小調小提琴協奏曲
Violin Concerto No. 1 in G minor - Max Bruch

7. 薩拉沙提:《流浪者之歌》
Zigeunerweisen (Aires Gitanos) - Sarasate

6. 孟德爾頌:e小調小提琴協奏曲
Violin Concerto in E minor - Mendelssohn

5. 巴赫:夏康舞曲 - 選自第二號小提琴組曲
Chaconne from Partita for Violin No. 2 - Bach

4. 帕格尼尼:第24號隨想曲
Caprice No. 24 in A minor - Paganini

3. 貝多芬: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
Violin Concerto in D major - Beethoven

2. 帕海貝爾:D大調卡農
Canon in D Major - Pachelbel

1. 韋瓦第:《四季》小提琴協奏曲
The Four Seasons - Vivaldi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naR_laSbUVQ

 

為了提供更多元化的曲目,這篇文章我也非常推薦:

15首史上最推薦.小提琴名曲集

筆者列出這15首曲目如下:

15. 克萊斯勒:《愛之悲》
Fritz Kreisler: Liebesleid (Love’s Sorrow)

14. 帕格尼尼:第24號隨想曲
Niccolò Paganini: Caprice in A minor, Op. 1, No. 24

13. 柯賴里:大協奏曲 op.6 No.4
Arcangelo Corelli: Concerto in D Major, Op. 6, No. 4

12. 薩拉沙提:《流浪者之歌》
Pablo de Sarasate: Zigeunerweisen, Op. 20 (Gypsy Melodies)

11. 舒伯特:華麗輪旋曲 D.895
Franz Schubert: Rondo Brilliant in B minor, D. 895

10. 貝多芬:第二號浪漫曲
Ludwig van Beethoven: Romance No. 2 in F Major, Op. 50

9. 韋瓦第:⟨春⟩ ~選自《四季》
Antonio Vivaldi: Four Seasons, “Spring”

8. 巴赫:a小調第一號小提琴協奏曲
Johann Sebastian Bach: Violin Concerto No. 1 in a minor, BWV 1041

7. 布拉姆斯: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 第三樂章
Johannes Brahms: Violin Concerto in D Major “Allegro giocoso”

6. 柴可夫斯基:憂傷小夜曲
Pyotr Ilyich Tchaikovsy: Sérénade mélancolique, Op. 26

5. 孟德爾頌:e小調小提琴協奏曲 第二樂章
Felix Mendelssohn: Violin Concerto in E minor “Andante”

4. 布魯赫:g小調小提琴協奏曲 第一樂章
Max Bruch: Violin Concerto No. 1 in G minor, “Prelude: Allegro moderato.”

3.韋尼奧夫斯基:第二號小提琴協奏曲 第二樂章
Henryk Wieniawski: Violin Concerto No. 2, “Romance”

2. 聖賞:序奏與隨想輪旋曲
Camile Saint-Saëns: Introduction and Rondo Capriccioso, Op. 28

1. 胡拜:《卡門幻想曲》
Jenő Hubay: Carmen fantasie brillante, Op. 3, No. 3

 

音樂領域何其寬闊,我們有幸在資訊越來越便利的當代,透過網路就能欣賞這麼多美妙的音樂,真是太幸福了~

 

延伸欣賞

TwoSetViolin的特別影片:從簡易到困難的小提琴名曲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ASujZrWqhbY


音樂講座場地

鳴石音樂空間

 

地址:100台北市中正區仁愛路二段34號5F(近「東門」捷運站)

鳴石音樂空間是位於台北市區的一個充滿復古氣息的小型表演場地。展演空間可以容納50人,備有Kawai平台琴、投影等影音設備,適合舉辦沙龍音樂會、音樂欣賞、錄影及講座等各種藝文活動。

 

精緻.溫暖.樂迷專屬的藝文空間

 

明亮.舒適的觀眾席(全自由席)

 

 

 

開卷蹦藝術.享受美好閱讀時光

☕️一杯咖啡.一點心意.支持蹦藝術☕️

 

各類合作提案,聯繫方式:

*手機:0917.670.518 
*Line:https://line.me/ti/p/LB1ro0P0AU
*E-mail:jenpin888@gmail.com

【BON音樂】《從維也納藍色多瑙河到蕭邦華爾滋》圓舞曲風格全解析

【BON音樂】《從維也納藍色多瑙河到蕭邦華爾滋》圓舞曲風格全解析
All about Waltz - from Chopin to Strauss

– 資訊整理共享於網路,一起欣賞音樂與藝術之美 –
蹦藝術 | BONART


課程主講人:

 

從維也納藍色多瑙河到蕭邦華爾滋

如果一句話就破梗的話,那麼就是「蕭邦圓舞曲是用來演奏的,而維也納華爾滋是用來跳舞的~」。

 

先從蕭邦開始

風靡全球的音樂家.鋼琴詩人蕭邦

「鋼琴詩人」蕭邦(Frédéric François Chopin, 1810-1849)一生創作之作品,多以鋼琴曲為主,並且在鋼琴技巧演進史上佔有極重要的地位,故得名「鋼琴詩人」。

照片為1849年,蕭邦於人世間最後一張照片:

「鋼琴詩人」蕭邦(Frédéric François Chopin, 1810-1849)
「鋼琴詩人」蕭邦(Frédéric François Chopin, 1810-1849)

 

蕭邦在鋼琴樂曲中有著多樣性的創作能力,並對於許多曲式的創作,有著劃時代的創新突破與重要地位。

 

先來點好聽的音樂.邊聽邊看網頁吧❤️

魯賓斯坦的蕭邦華爾滋全集錄音(進影片之後再從播放清單裡選擇歌曲)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19JJfIJyl5M&list=PL598820439F3EEBF6

 

小約翰史特勞斯的知名樂曲欣賞

0:00:00 《藍色多瑙河》An der schönen blauen Donau (On the Beautiful Blue Danube), Op. 314 Donetsk Philharmonic Orchestra, Silvano Frontalini

0:11:24 《春之聲》Frühlingsstimmen (Voices of Spring), Op. 410 Vilnius Orchestra, Silvano Frontalini

0:19:01 《酒,女歌》Wein, Weib und Gesang (Wine, Women and Song), Op. 333

0:24:44 《寶藏圓舞曲》Schatz Walzer (Treasure Waltz), Op. 418 Stettino Philharmonic Orchestra, Stefan Marzcik

0:33:12 《南國玫瑰》Rosen aus dem Süden (Roses from the South), Op. 388 Vilnius Orchestra, Silvano Frontalini

0:42:58 《百萬人民擁抱》Seid umschlungen, Millionen! (Be Embraced, You Millions!) Op. 443

0:53:00 《晨報》Morgenblätter (Morning Journals), Op. 279 Stettino Philharmonic Orchestra, Stefan Marzcik

1:04:12 《皇帝》Kaiser Walzer (Emperor Waltz), Op. 437 Vilnius Orchestra, Silvano Frontalini

1:16:08 《檸檬花開》Wo die Citronen Blüh'n! (Where the Lemon Trees Bloom), Op. 364 Stettino Philharmonic Orchestra, Stefan Marzcik

1:25:57 《維也納森林故事》G'schichten aus dem Wienerwald (Tales from the Vienna Woods), Op. 325 Vilnius Orchestra, Silvano Frontalini

1:38:47 《雷鳴與閃電》Unter Donner und Blitz (Thunder and Lightning), Op. 324 Stettino Philharmonic Orchestra, Stefan Marzcik

1:41:55 《蝙蝠》Die Fledermaus (The Bat): Overture - Vilnius Orchestra, Silvano Frontalini

1:50:18 《常動曲》Perpetuum Mobile, Op. 257 - Stettino Philharmonic Orchestra, Stefan Marzcik

1:53:16 《輕如鴻毛》Leichtes Blut (Light of Heart), Op. 319 - Stettino Philharmonic Orchestra, Stefan Marzcik

1:56:03 《安妮》Annen Polka, Op. 117 - Stettino Philharmonic Orchestra, Stefan Marzcik

1:59:10 《匈牙利波卡》Eljen a Magyar (Long Live the Magyar), Op. 332 - Stettino Philharmonic Orchestra, Stefan Marzcik

2:01:59 《波斯進行曲》Persischer Marsch (Persian March), Op. 289 - Stettino Philharmonic Orchestra, Stefan Marzcik

2:04:22 《吉普賽男爵》序曲 - Der Zigeunerbaron (The Gipsy Baron): Overture - Donetsk Orchestra, Silvano Frontalini

2:06:38 《吉普賽男爵》第三幕進行曲 - Der Zigeunerbaron (The Gipsy Baron), Act III: March - Stettino Philharmonic Orchestra, Stefan Marzcik, Donetsk Chorus

2:09:34 《吉普賽男爵》終曲 - Der Zigeunerbaron (The Gipsy Baron), Act III: Finale - Donetsk Orchestra, Silvano Frontalini, Donetsk Chorus


1810年,就在「音樂神童」莫札特過世的19年之後,蕭邦出生於波蘭

蕭邦出生的年代,波蘭已被俄羅斯帝國普魯士哈布斯堡帝國瓜分,不復為統一主權國家(可參見維基百科:瓜分波蘭)。

 

下圖:三國瓜分波蘭示意圖:

綠色 為奧地利得到的領土
青色 為普魯士得到的領土
紅色 為俄國得到的領土;

由深到淺,依序為第一、二、三次瓜分。

 

蕭邦的母親是波蘭人,父親尼古拉·蕭邦(1771年—1844年)是波蘭籍法國人,原本居住在洛林的一座從父輩繼承下來的葡萄園,1787年移居波蘭並加入波蘭籍,參加過 1792年的俄波戰爭和 1794年的科希丘什科起義。蕭邦的父親也得到了在中學教授法語的工作。一家人於 1810年搬到華沙。

蕭邦在波蘭被視為神童,1816年 6歲的時候開始學習鋼琴,相繼由他的姐姐和母親教授鋼琴演奏技巧。蕭邦 7歲便能作曲,與莫札特相同,從小就展現出驚人的音樂天賦:他的第一首作品 B大調和 g小調波蘭舞曲創作於 1817年(7歲),在華沙他被獲譽為「莫札特的繼承人」、「莫札特第二」。

1818年,8歲的蕭邦在一次慈善音樂會上演奏了阿達爾伯特·吉羅維茨的作品,這是蕭邦的第一次登台演奏,從此躋身波蘭貴族的沙龍

 

學生時期

畫家 Eliza Radziwiłłówna 繪製 1826年正在彈鋼琴之蕭邦
Fryderyk Chopin at the piano, 1826

畫家 Eliza_Radziwiłłówna 繪製 1826年正在彈鋼琴之蕭邦(Fryderyk Chopin at the piano, 1826)
圖解:畫家 Eliza Radziwiłłówna 繪製 1826年正在彈鋼琴之蕭邦(Fryderyk Chopin at the piano, 1826)

 

四大創作階段
一般常依蕭邦的生命歷程,將他的創作分為四個時期:
第一時期:少年時期至離開波蘭(1810-1830)
第二時期:維也納時期(1830-1831)
第三時期:巴黎生活時期(1831-1839)
第四時期:人生後期(1839-1849)

蕭邦的青春演奏記錄

蕭邦 1826年(16歲)秋天進入華沙音樂學院就讀,追隨波蘭著名作曲家~也是音樂院院長 約瑟夫. 艾爾斯納(Jozef Elsner, 1769 – 1854)學習音樂理論與作曲,艾爾斯納非常欣賞這名年青的學生,在他的評鑑欄上寫下「非凡的天賦」和「音樂奇才」等評語,據說艾爾斯納從不要求或指示蕭邦該如何作曲,只是順其自然讓蕭邦擁有自由發揮的空間,華沙音樂學院後來被併入華沙大學,蕭邦也就變成華沙大學最傑出的校友之一。

 

華沙大學波蘭語Uniwersytet Warszawski),波蘭最大的大學,被《泰晤士高等教育》於2006年評為世界500強大學之一,2007年被波蘭報紙評為波蘭最好的高校。2016年英國泰晤士大學排名將華沙大學列為「歐洲最好的100所大學」中,並將其列為第61位。

19世紀的華沙大學

 

1828年 9月,蕭邦也因為其父執輩友人:動物暨昆蟲學家賈洛基(Feliks Jarocki, 1790 -1865)來訪而大大地拓展了他的眼界。

賈洛基當時欲前去柏林參加一場科學研討會,因此與他同行的蕭邦也得到一個難得的旅遊經驗:他觀賞了由著名義大利指揮家史邦提尼(Gaspare Spontini)所指揮演出的歌劇以及數場音樂會的機會,也在德國見到音樂家柴爾德(Carl Friedrich Zelter, 德國作曲家)與知名作曲家孟德爾頌等樂壇菁英。

結束行程返回華沙途中,蕭邦旅途之中認識了當時波滋南大公國(Grand Duchy of Poznan)的統治者瑞德滋威爾王子(Prince Antoni Radziwill),瑞德滋威爾王子同時亦是位頗有才華的作曲家和大提琴演奏者,相當愛好音樂。

蕭邦傑出的音樂才華讓同為音樂家的王子非常喜愛,後來 1829年 5月,瑞德滋威爾王子慷慨地支付蕭邦全家至華沙旅遊的旅費。並於 10月份再次邀請蕭邦至王子於 Antonin的別墅作客並舉行音樂會演出。為了回報王子的慷慨,蕭邦創作了一首 C 大調大提琴與鋼琴波蘭舞曲(Polonaise for Cello and Piano, in C major, Op.3),獻給王子與其擅長演奏大提琴的女兒 汪達(Wanda)作為回報。

下方畫作,即為波蘭畫家 Hendrik Siemiradzki 於 1887年繪製,重現了 1829年 蕭邦於瑞德滋威爾王子皇宮中演奏之記錄:(Chopin Playing the Piano in Prince Radziwill’s Salon)

1829, Chopin Playing the Piano in Prince Radziwill’s Salon | Hendrik Siemiradzki Oil painting 1887

 

蕭邦:C大調前奏與華麗大波蘭舞曲(馬友友演奏)
Introduction and Polonaise brillante in C major, Op. 3

https://youtu.be/0MDiqS63b94


年輕鋼琴演奏家.誕生

1829 年夏天,蕭邦自華沙音樂學院畢業,便以鋼琴家身份首度於維也納風光登臺舉辦了二場鋼琴音樂會,獲得如潮的佳評。

結束演出後,9月份回到華沙後,由於當時鋼琴演奏家普遍於音樂會上彈奏自己創作的協奏曲,於是蕭邦決定立即著手創作鋼琴協奏曲。

1829年年底,蕭邦在寫給友人的信中曾提到:「非常可悲的,我似乎發現了我的理想對象。這半年來我雖然幾乎每晚都夢見她,卻從未曾和她說過一句話。我就是在想念她的這段期間,寫下了此闋協奏曲的慢板樂章(甚緩板Larghetto)。」由此可見這個樂章充滿著蕭邦對初戀情人的思慕,這位夢中情人就是就讀華沙音樂院聲樂科的學生 康絲丹采‧葛拉德可夫絲卡(Konstancja Gladkowska, 1810-1889)

 

第二號鋼琴協奏曲

獻給初戀情人的鋼琴協奏曲

蕭邦與暗戀對象 康絲丹采

1829年12月,蕭邦於華沙鉅商俱樂部(Warsaw Merchant’s Club)首演他所作的第二號 f小調鋼琴協奏曲(Piano Concerto No.2, in F minor, Op.21)。之後再於 1830年 3月 17日,在華沙國家劇院由蕭邦擔任鋼琴主奏再次演出。

 

蕭邦 f小調第二號鋼琴協奏曲 作品21
Chopin Piano Concerto No.2 in F Minor,Op.21

第二樂章 II. Larghetto  甚緩板

簡說

第二樂章以降A大調寫成,而這個樂章的寫作動機則來自蕭邦的初戀情人,一位年輕的華沙音樂院聲樂科學生康絲丹采‧葛拉德可夫絲卡(Konstancja Gladkowska, 1810-1889),一如蕭邦對他的友人所說「不幸的是我似乎已找到了我的理想,對她我已是全心對待,雖然六個月來我每晚都夢見她,但並未和她說過半句話,這首協奏曲的慢板樂章題獻給對她的所有回憶。」此樂章的演奏形態以類似夜曲的形式,在簡單、搖曳式的伴奏下唱出如詩般充滿情感的旋律,展現出蕭邦初戀的美麗情緒,而這如夢般寧靜的氣氛,在中段的戲劇化轉折,展現出更強烈的氛圍,不久再趨平靜,最後結束在平靜尾奏之中。

 

樂曲架構

段落 小節數
前奏 1-6
A段 7-25
A’段 25-45
B段 45-74
A 74-89
尾奏Coda 89-95

 

 

齊瑪曼動人而深情之第二樂章錄音:
Krystian ZIMERMAN,Pianist and conductor (1999)

 

音樂欣賞

2015’蕭邦鋼琴大賽首獎 趙成珍 2018年現場  Live’
Chopin Piano Concerto No.2 in F minor Op. 21
2018.08.14 Concert in Konzerthaus, Berlin European Union Youth Orchestra
Conductor: Gianandrea Noseda

 

蕭邦全部協奏作品整理

筆者將蕭邦所有與管弦樂團協奏作品,依作品編號列出:
蕭邦:莫札特歌劇《唐‧喬望尼》「讓我們手牽著手」主題變奏 op.2
蕭邦:e小調第一號鋼琴協奏曲 op.11
蕭邦:波蘭民謠大幻想曲 op.13
蕭邦:克拉科維亞克舞曲 op.14
蕭邦:f小調第二號鋼琴協奏曲 op.21 
蕭邦:流暢的行板與華麗大波蘭舞曲 op.22

蕭邦第一號鋼琴協奏曲

e小調第一號鋼琴協奏曲(Piano Concerto No.1, in E minor, Op.11)則於之後的 1830年 10月11日在華沙市政廳首演,同場音樂也邀請到他所愛慕的 康絲丹采‧葛拉德可夫絲卡擔任其他節目的演唱。而蕭邦自始自終,都無法說出他對康絲丹采的愛慕,直至他後來離開波蘭為止。在此時期蕭邦也開始譜寫他的第一套鋼琴練習曲 op.10(Etudes op.10, 1829 – 32)。

 

蕭邦共創作了兩首鋼琴協奏曲,第一號 e小調與第二號 f小調。

有趣的是,這兩首作品之完成時間正好與編號相反,原因其實是出版時間之緣故:

曲名 寫作完成年份 出版年份
第一號鋼琴協奏曲 1830 1833
第二號鋼琴協奏曲 1829 1836

 

由上表可見:第一號完成時間為 1830年,出版年份為 1833年,第二號完成時間為 1829年,出版年份為 1836年。雖然第二號之創作時間較第一號早,但因出版年份關係而有了新順序。多年來學界雖已考據清楚,但尊重此一既定結果,不要重新更改順序。(音樂史上亦有許多作曲家有創作與出版年份之順序之問題,例如:貝多芬、孟德爾頌等等)

e小調第一號鋼琴協奏曲雖名為「第一號」,但實際上是蕭邦寫過的鋼琴與管弦樂團作品中最晚創作的一首。

此曲題獻給當時他所崇拜的當代法國鋼琴家卡克布蘭納(Frèdèric Kalkbrenner, 1785- 1849),首演由蕭邦之老師 – 華沙音樂學院院長艾爾斯納指揮,蕭邦自己擔任鋼琴主奏部份。

寫作第一號鋼琴協奏曲時蕭邦才19-20歲,剛從華沙音樂院畢業,因此這首協奏曲在各方面,都有著古典時期協奏曲的傳統特色有許多相似之處。 由於此曲的技巧艱困而華麗,多年來始終被譽為蕭邦最為光輝燦爛的大型音樂創作之一。

 

第一號鋼琴協奏曲 特色解說

三樂章曲式分別為:

I. 奏鳴曲快板曲式(Concerto – Sonata form)
II. 二段體型式(Binary form)
III. 輪旋曲式(Rondo), 依循古典時期相同之 快-慢-快 三樂章架構

三樂章 拍號為 3/4、4/4、2/4,為傳統節奏設定型態,未多做出更多變化。
協奏曲之管弦樂團編制採古典時期常用之兩管編制:除獨奏鋼琴外,長笛、雙簧管、單簧管,低音管等木管樂器各兩部。四部法國號、兩部小號、一部低音號、定音鼓、弦樂五部。
三樂章調性為 e小調、E大調、E大調。 樂章之間採取「平行大小調」設定,屬於傳統用法。

 

當年蕭邦於波蘭華沙市政廳首演此曲時(1830 年 10 月 11 日),也是他告別祖國的最後演出~離開波蘭之後,蕭邦就不曾再寫作大型與管弦樂團之協奏作品,因此第一號鋼琴協奏曲是蕭邦離開波蘭前的最後大型作品。

結束第一號鋼琴協奏曲首演音樂會後,蕭邦便整理行囊,離開故鄉波蘭,出發前往維也納。

 

第二樂章 特色解說

第二樂章標題為「浪漫曲」(Romance),形式為「二段體型式」(Binary form),也是 19世紀浪漫主義音樂時期 (Romanticism period) 鋼琴獨奏曲大多採用或作為擴充之曲式。

在蕭邦於 1830年 6月所寫的信件中,曾提到他對第二樂章之感受:「…這首 E大調的慢板樂章具有浪漫、寧靜、有點憂鬱的情緒在其中,好像正在凝視著某一處般,咀嚼許多幸福的回憶;有點像在春天的夜色中,沐浴在月光下的冥想與沉思……這正是弦樂加上弱音器的最好時機。

而樂團前奏結束後,獨奏鋼琴之寫作方式,蕭邦就以類似「夜曲」的主旋律+分解和弦,創作出他心中「在春天的夜色中,沐浴在月光下的冥想與沉思」的鮮明感受。

 

第二樂章 鋼琴第一樂句譜例:

 

樂曲架構

主題/段落 調性/和聲 小節數
第 一 段 落A 管弦樂導奏 E 1- 12
樂句 a I 13- 22
樂句 b1 V 23- 30
樂句 b2 V 31- 45
小尾奏 —– 46- 53
第 二 段 落B 樂句 a’ E( I ) 54- 63
樂句 c c#( i ) 64- 71
樂句 b1’ c#( v ) 72- 79
樂句 b2’ C#( V ) 80- 94
小尾奏 —- 95- 100
第 三 段 落A’ 裝飾奏 —- 101- 104
樂句 a’’ E( I ) 105- 113
尾奏 I 114- 126

 

第二樂章 譜例音樂欣賞:

 

版本欣賞

2005’蕭邦鋼琴大賽首獎 Rafał Blechacz 演奏
第二樂章:Larghetto

https://youtu.be/qAz7rMIOfyI

 

蕭邦第一號是每一位鋼琴家幾乎必彈的曲目,挑選一些筆者喜愛之版本與大家一同分享

阿格麗希 2010年 Live' 現場版
Jacek Kaspszyk, conductor 
Martha Argerich, piano 
Sinfonia Varsovia Orchestra 

https://youtu.be/gV_x_QY1P5c?t=1268

 

齊瑪曼獨奏/指揮 DG版

Piano&Conductor: Krystian Zimerman
Orchestra:Polish Festival Orchestra


依依不捨離開故鄉,別離曲是最佳寫照

蕭邦於 1830年底離開波蘭,在抵達巴黎之前,於維也納住了幾個月(1830年11月~1831年9月)。但當時社會背景波蘭正面臨與俄羅斯戰爭之緊張態勢,而奧地利政治採親俄立場而敵視波蘭與波蘭人,故蕭邦在短期居住之後,決定前往巴黎發展。

 

練習曲 op.10 No.3《離別曲》

https://youtu.be/bwXvroy1FS0

 

愛國鋼琴家.蕭邦

1831 年9月11日,華沙難逃被俄羅斯統治的命運,波蘭戰敗淪陷僅三天后,蕭邦抵達巴黎。

在旅途經過德國斯圖加時,蕭邦已聽說波蘭起義已被鎮壓。再沒有什麼比他此時創作的《革命練習曲》更能描繪出心中的憤恨心情了...

練習曲 op.10 No.12《革命》

https://youtu.be/7VWHBHeNrg4


流暢的行板與華麗大波蘭舞曲

蕭邦著名的《流暢的行板與華麗大波蘭舞曲》op.22,其中《華麗大波蘭舞曲》創作於停留維也納時期,時間約為 1831年7月間完成~這也是他人生中最後一首為鋼琴與管弦樂團創作之大型音樂作品。

此曲序奏部分 -《流暢的行板》,則是蕭邦之後於1834年在巴黎完成。

1836年蕭邦將《流暢的行板》與《華麗的大波蘭舞曲》合併出版。而且蕭邦更在 1835 年 4 月 26 日,由巴黎音樂家 François Habeneck 安排下,於巴黎指揮音樂院管弦樂團舉行首演,這也是蕭邦人生中唯一親自演出此曲。

體力與彈奏力度不適合大型音樂會的蕭邦,更加能夠在屬於朋友之間親密的沙龍音樂會上表現自已,也因為他個性不喜歡面對售票大型音樂會之壓力,故人生中其實鮮少真正舉辦大型公開演出。

 

精彩版本欣賞
齊瑪曼於 1975年蕭邦鋼琴大賽現場演奏 Live’ 版本

 

2000年金牌獎得主李雲迪於當年蕭邦鋼琴大賽現場 Live’版本

 

特里弗諾夫於 2010年蕭邦鋼琴大賽 現場實況 Live’
Daniil Trifonov – Chopin Conpetition Live’ (second stage, 2010)


音樂欣賞

電影 ⟪戰地琴人⟫(Pianist)之片尾,採用了蕭邦鋼琴與管弦樂團樂曲音樂會實況,這首令人振奮的音樂,就是 bE 大調 流暢行板與華麗大波蘭舞曲。


在 1831年 9月,蕭邦終於來到了巴黎。

19世紀的巴黎,在法國大革命後的開明思潮影響下,巴黎儼然是歐洲的音樂之都,更吸引許多的文學家、畫家及音樂家都在此聚集,藝術領域一片欣欣向榮,人文薈萃。

蕭邦也逐漸於巴黎認識許多音樂家與文學家、藝術家等等:例如白遼士(Hector Berlioz, 1803-1869)、 李斯特(Franz Liszt, 1811-1886)、孟德爾頌(Felix Mendelssohn Bartholdy, 1809-1847)、 塔爾貝格(Sigismond Thalberg, 1812-1871)、費迪南•希勒(Ferdinand Hiller, 1811-1885), 文學家繆塞(Alfred de Musset, 1810-1857)、巴爾扎克(Honoré de Balzac, 1799-1850)、 海涅(Christian Johann Heinrich Heine, 1797-1856)、喬治•桑(George Sand, 1804-1876) 和畫家德拉克洛瓦(Eugène Delacroix, 1798-1863)等等,豐富了他的人生與音樂生命。

之後的蕭邦活躍於巴黎藝文圈,與上流社會的藝術菁英份子們有著許多交流:與李斯特的結交認識,彼此欣賞仰慕對方的音樂(XD);與孟德爾頌巡迴演出於德國北部萊茵蘭Rheinland)地區:

德國北部萊茵蘭 (Rheinland)地區

 

孟德爾頌也為蕭邦介紹當時定居於萊比錫的舒曼夫婦。

 

之後蕭邦也結識了鋼琴製造商卡米爾·普萊耶(Camille Pleyel),兩人一起造訪倫敦演奏旅遊,卡米爾·普萊耶成為蕭邦的好友,無論蕭邦在何處,皆為為蕭邦訂製鋼琴。

 

蕭邦的鋼琴

Pleyel N° 11265

蕭邦的鋼琴(Chopin's Pleyel N° 11265)

 

下面這架琴根據是Pleyel 公司的詳細記錄顯示,這架編號為13819的鋼琴於1847年1月25日開始製作,一年後於1848年1月8日完成並提供給蕭邦,並提供他於1848年4月從巴黎帶到英國,進行人生中最後一次巡演使用:蕭邦在倫敦的整個樂季都在多佛街梅菲爾的住處使用它(當年他在英國Gore House舉辦了他的第一場倫敦音樂會)

A Louis Philippe rosewood grand pianoforte with foliate tapering legs, by Ignace Pleyel, Paris, 1847-8. The detailed records of the Pleyel firm show that this instrument No. 13819 was begun on 25 January 1847, completed a year later on 8 January 1848 and supplied to Frederic Chopin. It was almost certainly the newly received piano Chopin mentions in a letter of 11 February 1848. Plaque on nameboard: 'Ignace Pleyel and Companie, Facteurs de Pianos No. 20,. Rue Rochechouart, Paris. Medailles d'Or 1827, 1834, 1839 et 1844'. The Pleyel ledgers confirm that it was the piano Chopin brought to England from Paris in April 1848, and the composer used it throughout his London season in his lodgings on Dover Street Mayfair. He gave his first London concert on it, a private evening in Gore House.

 

photo: Waldemar Kielichowski © Institute of Music and Dance, Warsaw

巴黎.第二故鄉

父親也同為法國人的蕭邦,很快就適應巴黎的生活。 他曾於友人的信件中說到:「巴黎是世界上最美麗的城市,這裡讓我覺得心曠神怡,這裡有全世界最好的音樂家和一流的歌劇院。

蕭邦 - 迷人的夜曲

巴黎的最初幾年,蕭邦多半寫作一些如夜曲、圓舞曲及馬祖卡舞曲等具有沙龍性質的音樂,相當受到人們喜愛,可是當蕭邦的名望日盛一日時,他也漸漸失去舉行公開演奏會的興趣。1835 年後,蕭邦只有在 1841 年、1842 年、1848 年舉辦過演奏會,大多數時候他只喜歡在社交場合為朋友們彈奏。

 

蕭邦夜曲

非常特別的432Hz調音版本

https://youtu.be/3mi145S-HfQ

 

有趣話題:

432Hz與440Hz 之爭

442Hz:「喂喂~你們把我放在哪裡了?」(XD)


最知名的《幻想即興曲》

https://youtu.be/Gy5UHK4EeM8

 

與喬治·桑的戀情

蕭邦交友廣泛,他的好友包括詩人繆塞巴爾扎克海涅亞當·密茨凱維奇,畫家德拉克羅瓦,音樂家李斯特費迪南·希勒,以及女作家喬治·桑。蕭邦在李斯特家第一次見到了身著男裝、抽著煙的喬治·桑,剛開始並對她無好感,甚至當面問旁人說:「她真的是個女人嗎?」,但隨著喬治·桑對他的追求,蕭邦卻開始對她傾心,兩人談起了一場轟轟烈烈的戀愛。

 

蕭邦與喬治桑的經典肖像畫,畫家德拉克羅瓦繪於1838年

 

1837年蕭邦因為與18歲的瑪利亞·伍德岑斯卡(Maria Wodzińska)一段不幸的戀情,陷入了生活危機,正在這時,他邂逅了比他大6歲的喬治·桑,這使得他又重拾了精神上的信心。

第一眼見到喬治·桑,蕭邦就感受到了她與瑪利亞的截然不同,瑪利亞是個典型的大家閨秀,而詩人喬治·桑看上去卻是十分高傲和極具自我意識。但是蕭邦與喬治·桑的戀情卻是具有傳奇色彩的,一方面,喬治·桑是一個熱情似火的女人,受到許多年輕才俊的男性追求,另一方面,喬治·桑後來銷毀了大部分寄給她的信件,使得人們無法確定蕭邦同她之間的真正關係。

1838年11月喬治·桑帶著她的兩個孩子莫里斯和索朗熱(Solange)前往西班牙馬約卡島度假。而蕭邦也一同前往。蕭邦一生患有肺結核,他也希望溫暖的氣候能夠緩解他的病痛,但是事與願違,莫里斯的病情有了明顯好轉,而蕭邦的肺結核卻因為房間條件差,加上糟糕的天氣,演變成為了肺炎。大約三個月,98天之後蕭邦和喬治·桑離開了馬略卡,這段旅程雖短,但是對蕭邦和喬治·桑都印象深刻~喬治·桑將這段經歷記錄在了她的小說《馬略卡島上的冬天》中。

 

馬約卡島上的蕭邦和喬治·桑

馬約卡島上的蕭邦和喬治·桑(想像圖)

 

前奏曲.病中純妙音樂

於馬約卡島島上養病的蕭邦,反而遇上60年來最長雨季,導致他的氣喘與肺病日益嚴重,養病中的他仍然持續創作,但體力不堪負荷的情況之下,創作短小的前奏曲,似乎更加真實反映出他的身體狀況。雖然這些前奏曲缺乏常見曲式規範結構,亦十分短小(12至90小節),使不少人感到錯愕,但如今看來,這就是作曲家生命中的軌跡。

 

前奏曲 op.28 No.4 e小調
趙成珍 蕭邦鋼琴大賽 第三輪 Live'

https://youtu.be/R-ESEyc9-pI

 

關於《雨滴》

喬治桑曾寫下:「他坐在那邊哭泣,演奏著那令人驚嘆的前奏曲……那天晚上他創作的那首曲子上,滿是雨滴在瓷磚上跳動,但在他的腦海和音樂中,它們已經變成了天堂在他心上跳動的淚水...

 

前奏曲 op.28 No.15 《雨滴》
YUNDI - Chopin Prelude no.15 ‘Raindrop’, op.28

https://youtu.be/tmXjrkdQatw

 

1839年到1843年的夏天,蕭邦都是在喬治·桑位於家鄉諾昂的莊園裡度過的。這些寧靜的日子,蕭邦在此期間創作了大量的作品,其中包括著名的波蘭舞曲《英雄》:

 

音樂欣賞

蕭邦最著名之 《降A大調 英雄波蘭舞曲》op.53(1842)
Chopin: Polonaise “Heroic” op.53 in A flat major
Rafał Blechacz 2005年 蕭邦鋼琴大賽現場 Live’ 版本

 

淺說波蘭舞曲

「波蘭舞曲」(Polonaise)原本就是是一個法語單詞,意思是波蘭語(Polish)。早期是盛行於波蘭貴族之間的舞蹈,後來有傳至民間而有了許多發展與變化。 17世紀時,波蘭民族舞蹈更在整個歐洲傳播,而法國人將所有常見之波蘭舞蹈(Chodzony舞曲, 波蘭快步舞、Chmielowy、Hops dance 等等)全部稱之為歸於「波蘭舞曲」(Polonaise)。 許多的波蘭傳統舞蹈均可再追溯至 16世紀或甚至更早。

蕭邦更是為歷來所有作曲家中最知名的波蘭舞曲作家,他所出生的年代波蘭已經為俄國與奧國所併吞侵略,國家不復存在。因此愛國心強烈的他,將對於祖國的熱愛灌注在波蘭舞曲曲式中,畢生共寫作 18首波蘭舞曲:其中 ⟪序奏與華麗波蘭舞曲 op.3⟫ 是寫給大提琴與鋼琴,獻給當時波滋南大公國(Grand Duchy of Poznan)的統治者 瑞德滋威爾王子(Prince Antoni Radziwill)、 ⟪流暢的行板與華麗的大波蘭舞曲 op.22⟫ 則是寫給鋼琴獨奏與管弦樂團,其餘 16首波蘭舞曲均為鋼琴獨奏曲。敏感纖細的蕭邦,更加他對波蘭歷史過去的光榮、現況無奈與悲哀及對時局未來的憂鬱,巧妙地融入了波蘭舞曲中,因此更使波蘭舞曲之名發揚光大,進而成為光輝璀璨的音樂作品傳世至今。

 

早期關於波蘭舞蹈之畫作(畫家 Władysław Łoziński, 1843-1914)於 1907年繪。

Korneli Szlegel – source: Władysław Łoziński (1843-1914), “Życie polskie w dawnych wiekach” (“Life in Poland in old times”), 1907, fifth edition, Warsaw 1934

 

波蘭舞曲常見節奏

波蘭舞曲常見節奏

創作波蘭舞曲之作曲家

在古典音樂領域中,除了最著名的波蘭舞曲作曲家蕭邦之外,其實曾經以波蘭舞曲為名寫作音樂作品題材之作曲家還有:

-巴哈(J.S. Bach),舞曲組曲與管弦樂組曲中均可見。
-泰勒曼(G. Ph. Telemann)
-韋伯(C. M. von Weber)
-莫札特(W.A. Mozart)
-貝多芬(L. van Beethoven)
-舒伯特(F. Schubert)
-舒曼(R. Schumann)
-李斯特(F. Liszt)
-柴可夫斯基(P. I. Tchaikovsky)
..等等作曲家 

 

曾經寫過波蘭舞曲之著名作曲家李斯特曾如此形容波蘭舞曲:「當我們聽波蘭舞曲時好像跟前浮現出一些波蘭史冊上所描寫的古代波蘭人形象:結實的體格、開豁的頭腦、深刻而動人的虔誠、豪邁的心胸與騎士精神相結合在波蘭人身上,剛勇的性格早就和情人的矢誠相愛結合在一起…」

 

波蘭舞曲主要特徵

源自十六世紀士兵於列隊行進間所使用的音樂曾用於法國亨利三世(Henri III, 1551-1589)登基為波蘭王之加冕典禮為所有波蘭傳統舞曲節奏中最知名的舞蹈屬於速度中等之 3/4拍慢速舞蹈與源自瑞典之同樣 3/4拍舞蹈「Polska (dance)」相近。常應用於公眾儀式、婚禮或慶典活動上,男女對跳波蘭成年禮舞蹈之一,具有活潑特色的節奏:(請見↓下方節奏譜例)

波蘭舞曲欣賞:

具有歷史傳承之波蘭舞曲

 

延伸音樂欣賞

柴可夫斯基:⟨波蘭舞曲⟩ ~選自歌劇《尤金奧涅金》
Tchaikovsky - Eugene Onegin, Polonaise - Temirkanov

https://youtu.be/k0diQumrDmg


蕭邦和喬治·桑的戀情在1847年畫上了句號,兩人都沒有公開分手的原因。據說可能當時喬治·桑的女兒索朗熱愛上了貧困潦倒的雕刻家August Clésinger,這引發了喬治·桑一家的家庭矛盾,喬治·桑變得非常好戰,當蕭邦得知索朗熱和August Clésinger秘密訂婚的消息後,非但沒有反對,還表現出來贊同,這更使得喬治·桑大為惱火,最終導致兩人分手。


人生中最後一場演出

1848 年 2 月,蕭邦在巴黎舉行最後一場音樂會後接受學生 珍.史特琳(Jane Stirling, 1804-1859)邀請,短暫訪問英格蘭和蘇格蘭但是結束了英國巡迴演出的倫敦音樂會後,其肺結核病情急遽惡化,因此倫敦之行與音樂會也就成為蕭邦最後正式一場演出。

抱病回到巴黎的蕭邦,體力大幅度衰退,已經無法繼續授課和創作。1849 年一整年幾乎無法維持正常教學與演奏,後於 10 月 17 日在位於巴黎凡登廣場之公寓去世,葬於法國拉榭茲神父墓園(Cimetière du Père Lachaise),享年 39 歲。

Chopin’s grave at Père-Lachaise cemetery, Paris

 

最後居住地

蕭邦生前居住之巴黎一區凡登廣場 12號 2樓(12, Place Vendôme),點按↓地圖可進入 Google Map:

https://goo.gl/maps/Fxxipjc6AyzcKESJ8
 

 

最終畫像

病榻臨終前的蕭邦畫像 1849年。

蕭邦病重去世前的最後幾週,他生前蘇格蘭籍的學生以及摯友 Jane Stirling 請波蘭畫家 Teofil Kwiatkowski 繪製的油畫。描繪蕭邦生前於病榻的模樣。當時居住的地點是在巴黎一區凡登廣場12號2樓(Place Vendôme)。

這是一個擁有7間房的公寓,當時經濟狀況貧困的蕭邦其實無法支付這樣的居住條件,因此當時公寓其實是Jane Stirling 承租下來供蕭邦使用。

圖中左二托腮女子,為趕來照顧弟弟的蕭邦姊姊:Ludwika Jędrzejewicz(Louisa, 1807-1855) 。

Chopin on His Deathbed, by Teofil Kwiatkowski, 1849, commissioned by Jane Stirling. Chopin sits in bed, in the presence of (from left) Aleksander Jełowicki, Chopin’s sister Ludwika Jędrzejewicz, Marcelina Czartoryska, Wojciech Grzymała and Kwiatkowski himself.

最後的石膏像

 

 

蕭邦之心.波蘭聖十字教堂

蕭邦最後遺言是:「我死後,請把我的心臟帶回去,我要長眠在祖國的地下。」因此,據說姊姊於蕭邦逝世前,從華沙趕到法國,聘用醫生把死後的蕭邦心臟放置於水晶杯裡,以酒密封保存,再秘密躲過俄國衛兵駐守的波蘭邊境(當時波蘭受俄國統治)帶回華沙,藏在地下20多年。後來,終於取得俄國人的同意,放置蕭邦心臟於波蘭聖十字教堂的樑柱中。

 

10月17日 蕭邦生日快樂🎂

波蘭聖十字教堂 外觀

 

波蘭聖十字教堂 內部樣貌

 

蕭邦心臟長眠於此柱中

 

 

 

1841-44年間的蕭邦鉛筆畫像

 

 

蕭邦死因.肺結核併發症

蕭邦在1849年10月於巴黎逝世,遺體被葬在拉雪茲神父公墓,這裡也是作家普魯斯特、王爾德和吉姆‧莫里森的安息之地。

當研究人員檢視裝有蕭邦心臟的密封罐時,他們注意到心臟表面覆蓋著一層白色纖維。此外,清晰可見的細微病變跡象,表明蕭邦飽受嚴重的肺結核併發症摧殘。

 

推薦文章:

瓶中之心:蕭邦早逝原因終於發現

 

 

補充資料

 

 

蕭邦是大帥哥

趣味分享以現代3D技術重建蕭邦畫像

 


 

好帥好帥❤️


蕭邦的圓舞曲

華爾滋

蕭邦譜寫的圓舞曲(德文Walzer法文Valse),皆遵從圓舞曲應有的3/4拍節奏,音樂內容上則與用來舞蹈的維也納華爾滋略有不同:蕭邦的圓舞曲,大多以舞台表演,也就是演奏為目的。(當然...要跳也不是不行,只是舞者會非常辛苦...XD)

試試看,分別用這兩種類型華爾,跳舞看看?😉

 

也納華爾滋風格

《藍色多瑙河》(Johann Strauss II,1866)

https://youtu.be/eSulONzgewQ

 

蕭邦的華麗大圓舞曲 op.18

https://youtu.be/GKLVdL43TTA

 

蕭邦的圓舞曲多半考驗演奏者的演奏能力與技術,在表達快與慢之間,其實非常強調演奏技巧。

1824年,蕭邦創作了第一首圓舞曲,直至1849年去世,一共創作了36首圓舞曲。

 

大賽指定曲:op.34 No.1

https://youtu.be/aq-WzlTPzlg

 

大賽指定曲:op.34 No.1

https://youtu.be/fBq-QuDyJ8A

 

蕭邦所有圓舞曲中最著名的是降D大調「一分鐘圓舞曲」(Op.64/1),由於曲風愉快輕巧,又被稱為「小狗圓舞曲」。或許因為篇幅太短小可愛,明顯是適合音樂會演奏,因此未列入大賽的指定曲目裡。

 

Seong-Jin Cho – Waltz in F major Op. 34 No. 3 (second stage)

https://youtu.be/GTARJm5avDo

 

Kate Liu – Waltz in F major Op. 34 No. 3 (second stage)

https://youtu.be/9CJGNpk7wS4

 

天才洋溢的布寧,1985年精彩演奏

https://youtu.be/DWJufYH_1Ps

 

Charles Richard-Hamelin – Waltz in A flat major Op. 64 No. 3 (second stage)

https://youtu.be/RavV2AAwI7c

 

「大滿貫」布雷哈馳,來示範一下 op.64全部三首,一氣呵成的精彩演奏:

https://youtu.be/8sblAhm1SnI

 

A little bit different? 暴走的圓舞曲XD

https://youtu.be/l97ILfj-s6o


《藍色多瑙河》簡介(資訊整理於網路)

《藍色多瑙河》(An der schönen blauen Donau),是奧地利作曲家小約翰·史特勞斯於1867年所創作的一首圓舞曲,作品編號第314號。這首歌與《維也納森林的故事》、《皇帝圓舞曲》並稱為史特勞斯的三大圓舞曲,而其中《藍色多瑙河》最負盛名,更成為了維也納華爾茲音樂的代名詞。

在1867年的巴黎世界博覽會上取得巨大成功,從此以後在世界各地演奏。目前已被視為奧地利的「第二國歌」。此曲是每年維也納新年音樂會的保留曲目之一,作為傳統在新年夜之午夜時分剛過的時候演奏。

 

現今,奧地利航空公司班機起飛前和落地後都播放《藍色多瑙河》;由於整首樂曲長度各好10分鐘,在香港,高級程度會考英語,運用的聆聽考試時以這首樂曲,作為最終答案整理背景音樂(剛好達到倒數計時的效果)...連最近的韓劇《魷魚遊戲》,都出現《藍色多瑙河》作為參與遊戲的人們晨起時的集合音樂,平靜祥和的樂音中竟然埋藏殺機,更是近年韓劇使用配樂的經典範例。

 

韓劇《魷魚遊戲》使用《藍色多瑙河》場景

https://youtu.be/3c27hYHxCaQ

 

各種創意

https://youtu.be/vqssHDGKF5g

 

https://youtu.be/QamUjO6ek9U

 

奧地利的舞會跳華爾茲舞的傳統行之有年,大多數奧地利青少年都需要學跳華爾茲,不侷限是否出身自上流社團。

跟著《藍色多瑙河》跳華爾茲,是最經典而重要的:整首曲子將近10分鐘,而且速度越來越快,不淡有著圓舞曲的優雅,也同樣有著欣賞歌劇般的戲劇氛圍與欣賞表演的感受~跳舞時更如同自己如同明星一般~這都是《藍色多瑙河》的出色魅力。

每年的跨年夜,奧地利電視、電台總會在午夜時分播出維也納聖史蒂芬大教堂的鐘聲,辭舊迎新。

然後,隨著《藍色多瑙河》樂聲,所有的人都會開始跳舞,慶賀新的一年到來。

vienna waltz

 

維也納的各式各樣華爾茲舞會

圖片來源:「VIENNA OPERA BALL 2016

 

 

 

 

 

 

 

 

 

 

 

創作背景(取自維基百科)

1866年奧地利帝國普奧戰爭中慘敗,帝國首都維也納的民眾陷於沉悶的情緒之中。為了擺脫這種情緒,小約翰史特勞斯接受維也納男聲合唱協會指揮赫貝克的委託,創作一部「象徵維也納生命活力」的圓舞曲。此曲1867年2月9日作為合唱曲首演,觀眾反應平平。但在半年後,小約翰史特勞斯在巴黎世界博覽會上親自指揮該曲,作為不帶合唱的管弦樂演奏,反而獲得巨大成功,法國皇帝拿破崙三世親臨奧地利使館表示讚賞。8月,小約翰史特勞斯遠赴倫敦指揮演奏了該曲,同樣獲得巨大成功。自此世界各國紛紛印刷《藍色多瑙河》的曲譜、並不斷地演奏此曲,暢銷至今。

在首演七年之後的1874年,奧地利音樂評論家愛德華·漢斯力克評論稱,《藍色多瑙河》已同祝福皇帝和皇室國歌並列,被奧地利人視為歌頌國土和國民的一首國歌了。

 

小約翰.史特勞斯

 

作曲家親筆簽名寫下之《藍色多瑙河》樂曲主題

 

《藍色多瑙河》歌詞版本中文翻譯(男聲合唱團專用):(取自維基百科)

德語原文 中文翻譯
Donau so blau, so schön und blau,

durch Tal und Au wogst ruhig du hin,

dich grüßt unser Wien,

dein silbernes Band.

knupft Land an Land und frohliche Herzen

schlagen an deinem schonen Strand.Weit vom Schwarzwald her eilst

du hin zum Meer,

spendest Segen allerwegen,

Ostwärts geht dein Lauf,

nimmst viel Bruder auf:

Bild der Einigkeit für alle Zeit!

Alte Burgen Seh'n nieder von den Höh'n,

grüssen gerne dich von ferne

und der Berge Kranz,

hell vom Morgen glanz,

spiegelt sich in deiner Wellen Tanz.Die Nixen duf dem Grund,

die geben's flusternd kund,

was alles du erschaut,

seit dem über dir der Himmel blaut.

Drum schon in alter Zeit

ward dir manch Lied geweiht;

und mit dem hellsten Klang preist

immer auf's Neu dich unser Sang.Halt'an deine

Fluten bei Wien,

es liebt dich ja so sehr!

Du findest, wohin du magst zieh'n,

ein zweites Wien nicht mehr!

Hier quillt aus voller Brust

der Zauber heit'rer Lust,

und Treuer, deutscher Sinn streut

aus seine Saat von hier weithin.Du kennst wohl gut deinen Bruder,

den Rhein,

an seinen Ufern wächst herrlicher Wein,

dort auch steht bei Tag und bei Nacht

die feste treue Wacht.

Doch neid' ihm nicht jene himmlische Gab',

bei dir auch strömt reicher Segen herab,

und es schützt die tapfere Hand auch unser Heimatland!D'rum laßt uns einig sein,

schliesst Brüder, fest den Reih'n,

froh auch in trüber Zeit,

Mut, wenn Gefahr uns dräut,

Heimat am Donaustrand,

bist uns'rer Herzen Band,

dir sei für alle ZeitGut und Blut geweiht!

Das Schifflein fährt auf den Wellen so sacht, still ist die Nacht,

die Liebe nur wacht,

der Schiffer flüstert der Liebsten ins Ohr,

daß längst schon sein Herz sie erkor.

O Himmel, sei gnädig dem liebenden Paar,

schutz' vor Gefahr es immerdar!

Nun fahren dahin sie in seliger Ruh',

O Schifflein, far' immer nur zu!Junges Blut,

frischer Muth,

o wie glücklich macht,

dem vereint ihr lacht!

Lieb und Lust

schwellt die Brust,

hat das Größte in der Welt vollbracht.Nun singst ein fröhliches seliges Lied,

das wie Jauchzen die Lüfte durchzieht,

von den Herzen laut widerklingt

und ein festes Band um uns schlingt.Frei und treu in Lied und Tat,

bringt ein Hoch der Wienerstadt,

die auf's Neu' erstand voller Pracht

und die Herzen erobert mit Macht.Und zum Schluß

bringt noch einen Gruß

uns'rer lieben Donau dem herrlichen Fluß.

Was der Tag

uns auch bringen mag,

Treu' und Einigkeit

soll uns schützen zu jeglicher Zeit!

多瑙河多麼藍、多麼亮,

溪谷、田野,你總是平靜地流過。

維也納要跟你打招呼。

你這銀色的溪流

無論到那裡總教人滿心欣喜—

你極美的河岸總教人滿心欣喜。黑森林的遠處,

你奔流入海,

把祝福帶給萬物。

你是向東的流水,

喜迎你兄弟的境況,

安祥和平,恆久不變!

巍峨的古堡一邊俯瞰,

一邊在峭壁上笑著問候你,

陡峭的峻岭,

遙遠的山景,

都映照在你舞動的波濤上!居於河床的美人魚

在你流過時喁喁低語。

美人魚的低語,

藍天之下的萬物俱能聽見。

你的涓涓流水,

是遠古的歌;

是你嘹亮的歌聲

讓你萬古長存。

多瑙河的波濤,
請在維也納留步。
這城市愛你若此!
無論你在何方,這城市也是獨一無二!
這裡滿載歡欣願望,
願望統統傾瀉而出,
散發醉人魅力;
還有德國人衷心的願望,
都隨你流向各地。

您非常了解您的兄弟萊茵河,
在它的河岸上養育了美妙的葡萄酒,
還有白天和黑夜,
堅定忠實的守望。
但不要羨慕他那些天賜的禮物,
在您幫助下,
許多祝福源源不斷降臨,
勇敢並保護我們的祖國!

因此,讓我們團結起來,
加入兄弟行列,
即使在困難時期也快樂;
當危險威脅著我們時勇敢。
在多瑙河岸上的家,
被我們的心靈束縛,
永遠向你致意
善與血是奉獻的!

船在海浪中如此柔和地行駛,
安靜的夜晚,
只愛看,
水手在情人的耳邊低語,
他內心早已選擇她。
天哪,憐憫那對相愛的夫妻,
永遠保護他們免受危險!
現在他們幸福地安息了,
船,永遠航行!
年輕的熱血,
嶄新的勇氣,
哦,多麼幸福,
它團結了笑聲!
愛與激情溢滿胸膛。
這是世界上最偉大的。

現在唱一首快樂而幸福的歌,
空氣瀰漫著歡樂,
在心中大聲迴響,
並在我們周圍連接著樂隊。

歌舞中的自由和忠實,
帶給維也納市以全新的榮耀,
並用武力征服了人們。

最後
仍然問候
我們對美麗多瑙河的愛。
不管生活可能帶給我們什麼,
忠誠與團結
將一直保護我們!

 

合唱版本欣賞

https://youtu.be/-kfOs0N_LY4

 

布拉姆斯也瘋狂

在這張經典的布拉姆斯與小約翰史特勞斯的合照(1894年9月2日)下方,有著布拉姆斯親筆手繪的《藍色多瑙河》樂譜,上面布拉姆斯更親筆寫下:「不幸的,此曲非布拉姆斯所作!」(多希望我寫能創作這樣的音樂~)我想,這是作曲家之間最親密、最友善的交流方式了~

Johann Strauss II and Johannes Brahms, 1894 Sept. 2

 

另一個後期的擁護者是理察·史特勞斯(雖然同姓,但並非維也納的史特勞斯家族),他在自己所作的《玫瑰騎士》一劇,有一句這樣的對白:「我怎麼可能會忘記那個維也納的天才呢?」


維也納華爾滋與一般華爾滋演奏比較

聽聽看同一首《春之聲》圓舞曲,不是要比較演奏好與壞,而是要比較風格,您的耳朵聽得出差異嗎?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ewXcgHvUElc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G8_DdClkhaw

 

再來一個1987年經典維也納新年音樂會,凱瑟琳.巴托與卡拉揚的現場版本

https://youtu.be/TF0XSkb7TyM?t=10

 

回到《藍色多瑙河》樂曲分析解說

總譜欣賞

0:00 Introduction

1:45 Nr1

2:55 Nr2

3:41 Nr3

4:25 Nr4

5:45 Nr5

7:00 Coda 2

https://youtu.be/eFqFazzYgmY

 

樂段與主題

https://youtu.be/YdmNpKN_h6U

 

2022年維也納新年音樂會全場欣賞(巴倫波因)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4kMIyTuMrfM


延伸欣賞

蕭士塔高維契:第二號圓舞曲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O4gQEslOKjI&list=RDO4gQEslOKjI&start_radio=1

 

 

敬請期待下週精彩的講題~趕快接龍報名🎉

  • 2023年1月9日《維也納音新年音樂會的歷史》古典音樂精彩陪您來跨年

 

 

【BON活動】蹦藝術X緣點旅行社 萊比錫馬勒音樂節歐洲15天高規格音樂之旅

https://bonart.com.tw/bonart-2023-mahler-festival-in-leipzig/

 

 

開卷蹦藝術.享受美好閱讀時光

☕️一杯咖啡.一點心意.支持蹦藝術☕️

 

各類合作提案,聯繫方式:

*手機:0917.670.518 
*Line:https://line.me/ti/p/LB1ro0P0AU
*E-mail:jenpin888@gmail.com

【節慶長笛樂團】2022年節慶長笛樂團年末耶誕音樂會《聖誕瘋爵士(vs)爵士風聖誕》🎵

【節慶長笛樂團】2022年節慶長笛樂團年末耶誕音樂會《聖誕瘋爵士(vs)爵士風聖誕》🎵
Festival Flute Ensemble 2022 Christmas Concert

– 資訊整理共享於網路,一起欣賞音樂與藝術之美 –
蹦藝術 | BONART


2022年末,在12月充滿溫暖的耶誕季節,節慶長笛音樂樂團即將於雅痞書店演出年末音樂會《聖誕瘋爵士(vs)爵士風聖誕》啦🔥

12月24日,週六下午14:30-16:30,歡迎喜愛長笛音樂的您,喜愛節慶長笛樂團的您,一起到場欣賞我們的歲末年度音樂會~

讓我們以長笛音樂交流,共享耶誕佳節的美好午後時光。

 

音樂會海報

 

音樂會演出曲目

 

i 雅痞書店交通方式

雅痞書店地址:

大安區復興南路一段126巷1號3F
(丰居旅店3樓)

 

《搭乘捷運,步行3分鐘》

1、捷運從忠孝復興站「2號出口」出來(SOGO復興館)

2、過馬路往「POYA寶雅生活館」走

3、沿「復興南路」直走3分鐘,看到小公園,左手邊大樓招牌是【丰居旅店】,從旅館入口進來,坐電梯到3F

 

歡迎加入節慶長笛樂團:
https://reurl.cc/alp3lY

 

 

開卷蹦藝術.享受美好閱讀時光

☕️一杯咖啡.一點心意.支持蹦藝術☕️

 

各類合作提案,聯繫方式:

*手機:0917.670.518 
*Line:https://line.me/ti/p/LB1ro0P0AU
*E-mail:jenpin888@gmail.com

【BON音樂】卡爾.尼爾森:長笛協奏曲介紹 | Carl Nielsen: Flute concerto

【BON音樂】卡爾.尼爾森:長笛協奏曲介紹
Carl Nielsen: Flute concerto

– 資訊整理共享於網路,一起欣賞音樂與藝術之美 –
蹦藝術 | BONART


丹麥作曲家尼爾森

丹麥作曲家卡爾‧尼爾森(Carl August Nielsen, 1865-1931)音樂創作種類完整,風格豐富多變,曲種更從歌劇、戲劇作品、協奏曲、管弦樂作品、室內樂、鋼琴音樂、管風琴音樂、 藝術歌曲、民謠創作、合唱作品等等,幾乎無所不包。在近代音樂史上,尼爾森與挪威 葛利格(Edvard Grieg, 1843-1907)、芬蘭 西貝流士(Jean Sibelius, 1865-1957)可說是北歐古典音樂最具代表性之三位作曲家;巧合的是,尼爾森與西貝流士同年出生(1865年),而葛利格大他們22歲,所以就年代上,可說幾乎是相互重疊,互相影響。

丹麥作曲家尼爾森 1908年照片(Carl August Nielsen, 1865-1931)

 

尼爾森多才多藝,除了是作曲家,也是樂團指揮、小提琴演奏家與音樂教育家,在丹麥是具有指標性的樂界重要人物,丹麥於尼爾森出生地奧登斯(Odence)更是自1980年起更是以他為名,舉辦多屆丹麥最重要的國際音樂大賽:「卡爾.尼爾森國際音樂大賽」(Carl Nielsen International Music Competition)。 

於丹麥舉辦之卡爾.尼爾森國際音樂大賽官網頁面(可點擊進入官網)

 

在以他為名的國際音樂大賽三大項目中,三大項目「小提琴」、「長笛」與「單簧管」,恰巧就是他所創作過的最知名三首協奏曲(依創作年份排序):

  • 小提琴協奏曲 op.33 (1911)
  • 長笛協奏曲 (1926)
  • 單簧管協奏曲 op.57 (1928)

 

大賽主辦單位於國際間選出三位最具代表性音樂家擔任榮譽顧問,分別如下:

三位音樂家的經歷輝煌,在此不再贅述,大家可以點擊↑他們名字之超連結進入觀看。


尼爾森 生平簡介

(基本資料整理於網路與維基百科,並附上超連結方便檢索)

卡爾·尼爾森1865年6月9日生於丹麥富恩島(Fünen)的小村,歐登斯(Odense)。家裡位於歐登斯南部小村庄 Sortelung的一個油漆工人之家,他的父親

尼爾斯.約恩斯(Niels Jørgensen, 1835- 1915),在工餘也兼差在婚禮或其他節慶等場合拉奏小提琴,家中十二個孩子,尼爾森排行第七。

依據斯堪那第亞半島的民俗,孩子會以父親之名為性,因此尼爾森的姓氏便來自父親之名「Niels」,成為了「Nielsen」。

為8歲的時候他就與父親以及當地的教師學習小提琴,很快他開始學習管樂器,吹奏號角(Signal Horn)與長號,在軍樂隊中工作長達14年。這段日子也在他的自傳《富恩島上的童年》(1927年)裡有所描述。

1883年他到哥本哈根皇家音樂學院學習。他的主修樂器是小提琴,並曾得到過作曲家如尼爾斯·加德的鼓勵。1888年他的初創作《弦樂小組曲》 op.1獲得成功。1889年他成為哥本哈根皇家劇院小提琴手。後來獲得了一份獎學金,1890年赴德國深造。

1891年尼爾森在巴黎認識了雕刻家安.瑪莉.波德森(Anne Marie Brodersen, 1863-1945),同年兩人於義大利福羅倫斯結婚。兩人白頭到老。1892年尼爾森完成第一號交響曲,1898年為妻子創作《愛之頌》(Hymnus Amoris)。1902年尼爾森親自指揮歌劇《掃羅與大衛》(Saul og David)首演,同年完成了第二交響曲《四種性情》(De fire temperamenter)。

 

音樂欣賞

尼爾森:第一號交響曲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1-dQVzqRzOQ

 

音樂欣賞

尼爾森:第二號交響曲《四種氣質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OpOpUGFXYoM

 

1903年他同妻子同去希臘旅遊,旅途中創作了序曲 《赫利俄斯》(Helios)。1905年他辭去了皇家劇院小提琴手一職,1906-14年間一直在皇家劇院轉為擔任指揮一職。1906年輕歌劇《化裝舞會》(Maskarade)首演,此劇根據丹麥文學之父路德維希·霍爾堡(Ludwig Holberg, 1684-1754)的喜劇寫成。1912年才首演的第三交響曲《開闊》和他同年創作的《小提琴協奏曲》op.33與《第二號小提琴奏鳴曲》也使他名揚海外,成為了丹麥具代表性的作曲家。

 

音樂欣賞

尼爾森:第三號交響曲《開闊》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nBPoPdSmG7Y

 

1915年起尼爾森在哥本哈根音樂院任教,此外,1915至1927年間,尼爾森也擔任音樂協會指揮,除了丹麥音樂外,對於北歐其餘各國的作曲家,尼爾森的音樂也產生了極大的影響。一戰期間,他寫了第四交響曲《不朽》(或翻譯為《不可毀滅》),象徵世界大戰這段艱困時期對於尼爾森人生觀產生的重大影響~同時他個人和事業方面都遇上危機(因大戰關係而失去穩定工作)。後來他寫了第五交響曲和清唱劇《富恩島之春》(Fynsk foraar),也是丹麥人非常喜愛的一部作品~

 

音樂欣賞

尼爾森:第四號交響曲《不朽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Yq8-hTa8VAE

 

第四號交響曲《不朽》

精彩的定音鼓段落: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nZ5FmMp9aZk

 

音樂欣賞

尼爾森:第五號交響曲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vWzTTAEXtd8

 

1922年第五交響曲和清唱劇 《富恩島之春》兩部作品首演,同年他與作曲家們 Thorvald Aagaard,Thomas Laub 和 Oluf Ring 出版歌曲集。同樣1922年他為五位音樂家朋友寫了木管五重奏,原本他打算為五重奏的每一位成員都創作一首協奏曲,但他後來只完成了長笛協奏曲(1926)與單簧管協奏曲(1928)。

1925年是尼爾森60大壽,這年丹麥舉國慶祝。晚年的尼爾森的音樂作品於國外演出更加頻繁,他的晚期作品,如兩首管樂協奏曲、第六交響曲《簡潔》(1925)和《三首鋼琴作品 op.59》(1928),音樂語言更現代化,也更加交響化,成為丹麥音樂於國際舞台之首要創作者。1931年起,尼爾森獲聘擔任哥本哈根皇家音樂院院長,成為丹麥舉足輕重的音樂代表人物,但同年10月3日,就在他欣賞廣播播出自己音樂時,因長期心絞痛而心臟病突發導致身亡,享年66歲。

這突然的噩耗震驚丹麥,國家於哥本哈根皇家大教堂為他舉辦隆重的葬禮,也在國幣100元克朗上印製他的肖像,已示永遠的追思與懷念。作曲家留世的最後一部大型作品為管風琴大型作品《Commotio》(1931),也是唯一一部大型管風琴作品。

 

音樂欣賞

尼爾森:第六號交響曲《簡潔》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a6HArbl2AWA

 

尼爾森交響曲中的 "壞壞" 片段: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bTDQUifgFRo

 


100克朗人物

 

丹麥紙幣

丹麥於1997年將國家紙幣全新改款,面值50克朗 到1000克朗。後於 2002-2005年,再添加了額外的紙幣防偽安全技術。

(基本資料整理於網路與維基百科,並附上超連結方便檢索)

1997 系列
圖片 面值 尺寸 主色 Description 日期
正面 反面 正面 反面 水印 首印 發行
[2]
[3]
[4]
[5]
50 克朗 125 × 72 毫米 凱倫·布里克森 Centaur from Landet Church 與頭像相同 1999
2005
1999年5月7日
2005年8月25日
[6]
[7]
[8]
[9]
100 克朗 135 × 72 毫米 卡爾·尼爾森 Basilisk from Tømmerby Church 1999
2002
1999年11月22日
2002年11月27日
[10]
[11]
[12]
[13]
200 克朗 145 × 72 毫米 Johanne Luise Heiberg 維堡大教堂獅子 1997
2003
1997年3月10日
2003年4月9日
[14]
N/A
[15]
N/A
500 克朗 155 × 72 毫米 尼爾斯·玻爾 騎士Lihme教堂戰鬥 1997
2003
1997年9月12日
2003年9月24日
[16]
N/A
[17]
N/A
1000 克朗 165 × 72 毫米 AnnaMichael Ancher Tournament from Bislev Church Anna Ancher 1998
2004
1998年9月18日
2004年11月25日

長笛協奏曲 (1926)

版本

尼爾森:長笛協奏曲之樂譜主要有兩種版本,其一為「丹麥音樂出版協會」(Samfundet til Udgivelse af Dansk Musik)

 

其二為「威廉‧漢森出版」(Edition Wilhelm Hansen)

 

漸進調性的使用

隨著調性在歷史上的發展,越來越多作曲家嘗試從近系調至遠系調的轉調,逐漸進入「複調性」(例如史特拉汶斯基《彼得洛希卡》之著名彼得洛希卡和弦)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oSZD6QSSq4c&t=59s

 

也有作曲家發展另一種被稱之為「漸進調性」(Progressive tonality)的使用,尼爾森就是其中之一。

什麼是漸進調性?
樂曲開頭與結尾結束,建立在完全不同的調性上,且不一定為關係大小調。

尼爾森第一號交響曲中,我們可見到樂曲開始時為g小調和聲:

 

而最後樂章結束則為C大調

 

第一號交響曲音樂欣賞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1-dQVzqRzOQ

 

第二號交響曲的開頭則為D大調

 

結束在A大調

 

第二號交響曲音樂欣賞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NN0Z2-TVPsI

 

由上可見,樂曲開頭與結尾結束,在完全不同的調性上,且不一定為關係大小調,因此可以觀察到尼爾森創作時在調性的發展與選擇上,已經跨越後期浪漫的調性音樂,而率先進入了「後調性時期」的思維。

而在十九世紀末期至二十世紀初的另一位知名作曲家馬勒(Gustav Mahler, 1860-1911),其實也同樣是漸進調性創作技法之支持者。

馬勒的第二號交響曲《復活》(Resurrection)樂曲開頭為c小調,但結尾時轉為bE大調。雖然調性不同,但馬勒的設計其實互為關係大小調,而尼爾森是已經前後互不相為關係調,因此可見尼爾森在調性使用思維上的更先進思維。

 

馬勒的第二號交響曲《復活》樂譜欣賞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q5rEzHN8IKA&t=62s

 

長笛協奏曲樂曲解說

撰文者:王可育(來源網址

卡爾·尼爾森(Carl Nielsen, 1865-1931)是跨足十九及二十世紀音樂發展最為激劇而巔峰的北歐重要作曲家之一,同時也被推崇為丹麥最重要的音樂家。他的音樂風格跨越的範疇極廣,創作初期風格與布拉姆斯式的浪漫主義風格類似,而晚年則是具個人特色的新古典主義風格。

這首長笛協奏曲創作於1926年,是尼爾森為當時哥本哈根木管五重奏的長笛演奏家 Holer Gilbert Jespersen 量身訂作,由於 Jespersen本身就是一位個性風趣的長笛家,因此在此首長笛協奏曲當中也處處可見幽默的語法,樂段間常具有令人意料之外的個性變化;此外,儘管協奏曲是由管弦樂團擔任協奏,但作曲家在曲中多處採用類室內樂般較為輕盈的織度求更豐富的音色變化。

音樂學者 William Behrend 在一九二七年一月二十五日此首長笛協奏曲首次於丹麥境內演出的隔天,於丹麥日報 Berlingske Tidende 作以下評論:「這整首協奏曲就如同是一首幻想曲,生動、富於表情、並處處充滿驚奇,聲部間時而緊密對話、時而跳脫現實,並呈現出一種飄渺而遙遠的幻想。」

全曲共分為兩個樂章:

第一樂章 中庸的快板(Allegro moderato),奏鳴曲式。

第一樂章以樂團一連串四度音程進行為樂曲拉開序幕,活潑的第一主題與歌唱性的第二主題形成對比在激昂的發展部開頭後,是極具田園風味的第三主題,而在具幻想性的華麗装飾樂段後,樂曲在靜謐的氣氛下進入尾聲

 

開頭的不和諧音程

 

 

中段的長笛裝飾奏,與樂團單簧管同時對奏,並由定音鼓襯底:

 

 

 

第二樂章 稍快板(Allegretto)

第二樂章為改良後的輪旋曲式,與傳統上各樂段個性分明的輪旋曲式相比,此樂章的四個主題在樂段間交織出現,呈現出一種緊密相連的樂段關係,而樂曲最終在樂團其他聲部均逐步削弱的同時,長笛仍堅毅的浮搖於各聲部之上,宛若取得了最後的勝利。


初版首演

1926年10月21日於法國巴黎,尼爾森指揮進行首演。

 

丹麥修改版本首演

1927年1月25日於丹麥哥本哈根,由尼爾森再次指揮進行首演。

 

樂譜版本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KVAsGdIzgO0

 

"長笛協奏曲總譜下載"

 

帕胡德現場版本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4PD0xV8_dI4&t=115s

 

Clara Andrada de la Calle 現場版本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mVY3sGpqCJE

 

跟長笛協奏曲同天演出的,還有尼爾森知名的《阿拉丁組曲》

1. Oriental Festival March (No.11)

2. Aladdin's Dream/Dance of the Morning Mist (No.22) (2:44)

3. Hindu Dance (No.16) (5:38)

4. Chinese Dance (No.14) (8:46)

5. The Marketplace in Ispahan (No.7) (12:01)

6. Dance of the Prisoners (No.15) (16:53)

7. Negro Dance (No.17) (22:03)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ylYzX3Mnbzg&t=34s

 

 

開卷蹦藝術.享受美好閱讀時光

☕️一杯咖啡.一點心意.支持蹦藝術☕️

 

各類合作提案,聯繫方式:

*手機:0917.670.518 
*Line:https://line.me/ti/p/LB1ro0P0AU
*E-mail:jenpin888@gmail.com

【BON音樂】2022年法國巴黎艾非爾鐵塔 - 國慶音樂會與焰火秀

【BON音樂】2022年法國巴黎艾非爾鐵塔 - 國慶音樂會與焰火秀
The Concert of Paris 2022 (France 2) 14/07/2022 Full Show + Fireworks HD

– 資訊整理共享於網路,一起欣賞音樂與藝術之美 –
蹦藝術 | BONART


法語是這世界上最美的語言。全球約有兩億多人使用法語為母語,除了法國,更是加拿大魁北克省、比利時、瑞士與非洲等等四十多個國家的通用語言。也是聯合國與歐盟等國際組織的官方語言。

在奧運會的開幕式,首先會聽到的語言就是法語,接下來才是英語~這正是因為法語全球通用語嚴謹的特點。而十九世紀時,在法國強大的國力下,無論從歐洲到俄羅斯,說上一口標準道地的法語,更是貴族與上流人士之間最有面子的事情。

 

先來點讓人期待的盛事

2024奧運.法國巴黎.塞納河😘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ay4ghAR1DD0

 

什麼是法國國慶日

資料取自維基百科,附上連結供參考。

法國國慶日(Fête nationale française),也被稱作「巴士底日」,定於每年的7月14日,以紀念在1789年7月14日巴黎群眾攻克了象徵封建統治的巴士底獄,從而揭開法國大革命序幕。

在1789年7月14日,巴黎民眾與軍隊攻陷巴士底監獄釋放囚犯,揭開了法國大革命的序幕。到了1879年,為了紀念法蘭西第一共和國的建立,法國政府宣佈把7月14日定為國慶日。

 

延伸閱讀

巴黎之旅:在法國國慶日可以做的10件事

2022法國國慶日|巴士底日活動指南

Photo by Mat Napo on Unsplash

 

2021年新聞

2021年法國音樂節將根據嚴格規定舉行


法國國慶巴黎音樂會 2022

Le Concert de Paris 2022 🎆

 

法國國家管弦樂團最新音樂總監:馬切拉魯(Cristian Măcelaru)

法國國家管弦樂團(Orchestre national de France,ONF)2020年宣布,馬切拉魯(Cristian Măcelaru)將於2021~22樂季成為該團新任音樂總監,首紙合約任期為4年。

馬切拉魯生於羅馬尼亞,於2012及2014年先後贏得蕭提青年指揮大賽與蕭提指揮大賽,在國際樂壇上逐漸受到廣泛關注意。

 

 

法國國家交響樂團 Orchestre national de France 官網

 

Le Concert de Paris 2022

CASTING

  • Le Concert de Paris au pied de la Tour Eiffel à 21h15

    Cette 10ème édition réunira l’Orchestre National de France, le Chœur et la Maîtrise de Radio France ainsi que les plus grands solistes internationaux pour vous offrir un concert sur le thème de l’égalité, avant d’entonner la traditionnelle et vibrante Marseillaise.

    Programmation artistique (sous réserve)

    Chœur de Radio France - Christophe Grapperon, chef de chœur
    Maîtrise de Radio France - Sofi Jeannin, cheffe de chœur
    Orchestre National de France
    Cristian Măcelaru, direction

    Artistes lyriques :
    Nadine Sierra, soprano
    Lea Desandre, Mezzo
    Erwin Schrott, baryton
    Stanislas de Barbeyrac, ténor

    Solistes :
    Alice Sara Ott, Jérôme Ducros, piano
    Gautier Capuçon, violoncelle
    Leonidas Kavakos, violon

 

PROGRAM

Au programme

  • 白遼士:《浮士德的天譴》"匈牙利進行曲
    "HECTOR BERLIOZ
     : LA DAMNATION DE FAUST : « MARCHE HONGROISE »
    Orchestre seul
  • 威爾第:《茶花女》"永遠自由"
    "GIUSEPPE VERDI :
    LA TRAVIATA : « SEMPRE LIBERA »
    Nadine Sierra
  • 奧芬巴哈:《巴黎生活》"旅者合唱"
    JACQUES OFFENBACH
     : LA VIE PARISIENNE : « CHOEUR DES VOYAGEURS »
    Orchestre et Chœur
  • 莫札特:《唐喬望尼》
    WOLFGANG AMADEUS MOZART
     : DON GIOVANNI : « AIR DU CATALOGUE »
    Erwin Schrott
  • 葛利格:a小到鋼琴協奏曲 第三樂章
    EDVARD GRIEG :
    CONCERTO POUR PIANO : FINALE
    Alice Sara Ott
  • 泰菲耶: 舞劇《艾菲爾鐵塔的婚禮》
    GERMAINE TAILLEFERRE :  
    LES MARIÉS DE LA TOUR EIFFEL : « QUADRILLE »
    Orchestre seul
  • 威爾第:《納布科》"飛吧,我的思緒乘著金色的翅膀"
    GIUSEPPE VERDI
     : NABUCCO : « VA PENSIERO »
    Orchestre et Chœur
  • 莫札特:《唐•喬凡尼》"讓我們手牽著手"
    WOLFGANG AMADEUS MOZART
     : DON GIOVANNI : « LA CI DAREM LA MANO »
    Léa Desandre & Erwin Schrott 
  • 奇異恩典
    WILLIAM WALKER / ARRANGEMENT DE JÉRÔME DUCROS
     : AMAZING GRACE
    Gautier Capuçon & Jérôme Ducros
  • 安奈斯可:第一號羅馬尼亞狂想曲
    GEORGES ENESCO
     : RHAPSODIE ROUMAINE N°1 (Extrait)
    Orchestre seul
  • 拉摩:《異邦戀情》(直譯:《優雅的印度諸國》)"荒野輪旋曲"
    JEAN-PHILIPPE RAMEAU
     : LES INDES GALANTES : « RONDEAU DES SAUVAGES »
    Nadine Sierra & Stanislas de Barbeyrac et Chœur
  • 夏米娜德:《聖約翰節煙火》
    CÉCILE CHAMINADE / ORCHESTRATION D’ANNE DUDLEY : LES FEUX DE LA SAINT-JEAN

    Orchestre & Maîtrise
  • 拉威爾:《達夫尼與克羅伊》"群體之舞"
    MAURICE RAVEL
     : DAPHNIS & CHLOÉ : « DANSE GÉNÉRALE »
    Orchestre et Chœur
  • 雷哈爾:《微笑之國》"我給了你我的心"
    FRANZ LEHAR
    : LE PAYS DU SOURIRE : « JE T’AI DONNÉ MON COEUR »
    Stanislas de Barbeyrac
  • 康果爾德:小提琴協奏曲 第三樂章終曲
    ERICH WOLFGANG KORNGOLD
     : CONCERTO POUR VIOLON : FINALE
    Leonidas Kavakos 
  • 斯果利克:旋律
    MIROSLAV SKORYK
     : MÉLODIE
    Gautier Capuçon
  • 莫札特:《費加洛的婚禮》
    WOLFGANG AMADEUS MOZART
     : LE NOZZE DI FIGARO : « VOI CHE SAPETE »
    Léa Desandre
  • 比才:《阿萊城姑娘》"法朗多舞曲"
    GEORGES BIZET :
    L’ARLÉSIENNE : « FARANDOLE »
    Orchestre seul
  • 伯恩斯坦:《西城故事》"今晚"
    LEONARD BERNSTEIN
     : WEST SIDE STORY : « TONIGHT »
    Nadine Sierra & Stanislas de Barbeyrac
  • 法國國歌:《馬賽曲》
    CLAUDE JOSEPH ROUGET DE LISLE / HECTOR BERLIOZ / DIDER BENETTI
     : LA MARSEILLAISE
    Orchestre, Chœur, Maîtrise & tous les solistes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EDYEihanFNM&t=369s


補充資料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LXRdJ2dxBH0

 

莫札特:"Voi Che Sapete"(你們可知道/愛情的煩惱)

中文翻譯:來源

Voi che sapete
Che cosa è amor
Donne vedete
S’io l’ho nel cor
Donne vedete
S’io l’ho nel cor
Quello ch'io provo
Vi ri diro
E per me nuovo
Capir nol so
Sento un affetto
Pien di desir
Ch’ora è diletto
Ch’ora è martir
Gelo e poi sento
L’alma avvampar
E in un momento
Torno a gelar

Ricerco un bene
Fuori di me
Non so chi il tiene
Non so cos’è
Sospiro e gemo senza voler
Palpito e tremo senza saper
Non trovo pace notte nè di
Ma pur mi piace languir cosi
Voi che sapete
Che cosa è amor
Donne vedete
S’io l’ho nel cor
Donne vedete
S’io l’ho nel cor
Donne vedete
S’io l’ho nel cor

妳們女人
知道什麼才是愛
請聽我傾訴
將心扉敞開
請聽我傾訴
將心扉敞開
我感到的一切
如此奇怪
它是那樣陌生
讓人無法釋懷
當我感覺到它
熱情突來
開始讓人愉悅
不久便心潮澎湃
一會心冷如水
一會火燎難耐
可是轉瞬間
又變成冰塊

我也曾試圖
置身事外
可我無法理解
還是無法挽回
我哭泣哀嘆情難自己
心跳顫抖情衷誰知
我內心潮湧夜不成寐
愛情困擾著我竟如此相思
妳們女人
知道什麼才是愛
請聽我傾訴
心扉敞開
請聽我傾訴
心扉敞開
請聽我傾訴
心扉敞開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MDc0SaOqxNk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JnPpFUmN6lY

 


法國國歌歌詞

資料取自維基百科,附上連結供參考。

馬賽曲》(法語:La Marseillaise)是法國國歌,又譯名《馬賽進行曲》。曲則是義大利作曲家喬瓦尼·巴蒂斯塔·維奧蒂於1784年創作,歌詞由克洛德·約瑟夫·魯日·德·李爾在1792年4月25日創作。當時正值法國大革命期間,法蘭西第一共和國奧地利帝國宣戰,引發法國大革命戰爭第一次反法同盟。他在該日晚間於當時斯特拉斯堡市長德特里希家中創作該曲,並題名為《萊茵軍團戰歌》(法語:Chant de guerre de l'Armée du Rhin);同年8月10日,來自馬賽志願軍英語Fédéré前赴巴黎支援杜樂麗起義時高唱此歌而得現名,亦因此風行全法國。1795年7月14日,國民公會宣布定此曲為國歌。

馬賽曲在拿破崙帝國時期失去了國歌地位(但拿破崙並沒有禁唱馬賽曲),之後路易十八波旁復辟時期更是被禁止。1830年七月革命再次為人傳唱,並由著名音樂家白遼士進行管弦樂編曲,此成為後來官方指定的管弦樂版本。之後於拿破崙三世時期此曲又失去了國歌的地位[1][2],至1879年才由法蘭西第三共和國重新定為國歌。此後的1946年以及1958年通過的法國憲法,皆定明馬賽曲為國歌。

 

馬塞進行曲(法國國歌)中文歌詞

前進前進祖國的男兒,光榮的時刻已來臨,專制暴政壓迫著我們,祖國大地在痛苦呻吟,祖­國大地在痛苦呻吟,你可看見那兇狠的士兵,到處在殘殺人民。他們從你的懷抱裏,奪去你­妻兒的生命。公民,武裝起來!公民,決一死戰,前進,前進,萬衆一心,把敵人消滅盡!

神聖的祖國號召我們,向敵人雪恨復仇,我們渴望珍貴的自由,決心要為它而戰鬥,決心要­為它而戰鬥。 看我們高舉自由的旗幟,勝利地邁著大步前進。讓敵人在我們腳底下,聼著我們凱旋的歌聲­。公民,武裝起來,公民,決一死戰,前進,前進,萬衆一心,把敵人消滅盡!

當父老兄弟英勇地犧牲,我們將戰鬥得更堅定,親手埋葬烈士的屍骨,追隨他們的足跡前進­,追隨他們的足跡前進。我們不再貪戀生命,卻願戰死在鬥爭中,能為他們復仇而犧牲,我­們將會感到無上光榮。公民,武裝起來,公民,決一死戰,前進,前進,萬衆一心,把敵人­消滅盡!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5ejp690XAv4

 

古典音樂中的馬賽進行曲

莫札特第25號鋼琴協奏曲

https://youtu.be/_vleMgZ62mU?t=88

 

1812序曲

https://youtu.be/hORTXA-QFxY?t=261

 

延伸閱讀

https://bonart.com.tw/tchaikovsky-1812-overture/

 

 

開卷蹦藝術.享受美好閱讀時光

☕️一杯咖啡.一點心意.支持蹦藝術☕️

 

各類合作提案,聯繫方式:

*手機:0917.670.518 
*Line:https://line.me/ti/p/LB1ro0P0AU
*E-mail:jenpin888@gmail.com

【BON音樂】蹦藝術X大人社團 大師音樂劇線上直播課:韋伯《歌劇魅影》"Phantom of the opera"

【BON音樂】蹦藝術X大人社團 大師音樂劇線上直播課:韋伯《歌劇魅影》"Phantom of the opera"
All about the Musical "Phantom of the opera"

– 資訊整理共享於網路,一起欣賞音樂與藝術之美 –
蹦藝術 | BONART


 

大人的大師音樂劇線上直播課(11/17週四下午班,共5堂):《貓》《艾薇塔》《歌劇魅影》

欣賞音樂是你生活中的固定日常?
你喜歡音樂劇豐富的表演形式及有趣情節?
跟著我們一起認識英國音樂劇作家韋伯的經典代表作!

《大人社團》與蹦藝術攜手再開新班,這期以音樂劇為主題,林仁斌老師將帶領學員認識英國音樂劇大師韋伯的作品,特別精選他最暢銷也最具代表性的四大音樂劇與學員共賞:《耶穌基督超級巨星》《艾薇塔》《貓》與《歌劇魅影》,讓你好好享受音樂劇的豐富內涵,跟著劇作家展開一段奇幻之旅!

《延伸閱讀》大人的音樂欣賞線上直播課程好嗎?學員真實回饋分享

《延伸閱讀》大人的音樂欣賞課學員回饋,看他們用音樂為生活注入繽紛

 

精彩課程再推薦

大人的經典歌劇巡禮線上直播課(10/6週四下午班,共5堂):由威爾第引領進入歌劇殿堂(已結束)

大人的大師音樂劇線上直播課(11/17週四下午班,共5堂):《貓》《艾薇塔》《歌劇魅影》

大人的古典名曲鑑賞線上直播課(12/29週四下午班,共5堂):管弦樂欣賞-協奏曲篇

 

主講人:林仁斌老師

 

  • 第五堂 │ 韋伯:《歌劇魅影》

這部以巴黎歌劇院為主要舞台,結合了幽靈、詭秘、音樂劇中劇與美妙歌曲的音樂劇,可以說是每位劇迷都不容錯過的絕對經典之作。時間回到1986年,《歌劇魅影》在倫敦的女王陛下劇院登場首演,揭開了傳奇序幕:1988年七座東尼獎獲獎、屢屢打破連續演出場次紀錄、2004年電影版問世,巡迴演出至今熱度不衰,「幾乎人人都看過」,更是音樂劇的奇蹟之劇。這堂課中,林仁斌老師將為您更深度解析這部家喻戶曉的音樂劇作品。

 

韋伯重要作品列表

整理自維基百科網頁,附上連結以供參考

  • 1967年:與提姆·萊斯(Tim Rice)合作,完成處女作約瑟夫的神奇彩衣
  • 1971年:他23歲時以搖滾音樂劇耶穌基督超級巨星》(Jesus Christ Superstar)作曲成名
  • 1978年:《艾薇塔》(Evita,另譯貝隆夫人)作曲
  • 1981年:《》(Cats)作曲
  • 1986年:《歌劇魅影》(The Phantom Of The Opera,又譯歌劇院的幽靈)作曲
  • 1993年:《日落大道》(Sunset Boulevard)作曲
  • 1998年:《微風輕哨》(whistle down the wind)作曲
  • 2005年:《白衣女人》(the woman in white)以英國小說家威爾基·科林斯Wilkie Collins的小說 The Woman In White(白衣女人)為劇情作曲
  • 2010年:《歌劇魅影:愛無止盡》(Love Never Dies)與Marius de VriesMatt RobertsonAndy Bradfield,等人合作。
  • 2013年: 《史蒂芬·沃德》(Stephen Ward)以英國1963(scandal that shocked the world)年發生的著名的醜聞為題材作曲
  • 2015年:《搖滾教室》對 2003年的同名電影重新譜曲。

 

音樂劇基本資料

資料取自維基百科,附連結以供參考

《歌劇魅影》(英語:The Phantom of the Opera),又譯《歌聲魅影》、《(歌)劇院魅影》,是一部知名的音樂劇,由安德魯·洛伊·韋伯作曲,劇本根據法國偵探小說家卡斯頓·勒胡所撰著的愛情驚悚小說《歌劇魅影》改編。音樂劇的歌詞和對白由Richard Stilgoe創作。1986年首演,1988年登陸百老匯[2],並於1988年獲得七項托尼獎,是史上最成功的音樂劇之一。另外,於2004年,這部音樂劇被搬上銀幕。由於歌劇魅影受到2019冠狀病毒病疫情影響,歌劇魅影一度停演19個月。2021年10月22日,歌劇魅影重新公演[3]。不過重新公演後上座率依然無法達到盈利水平,2023年2月18日,歌劇魅影進行最後一次演出後將不再演出[4]

1986年10月9日,《歌劇魅影》在倫敦的女王陛下劇院首演,是英國其中一部最長壽的音樂劇,一直到2020年才因2019冠狀病毒而暫停演出。1988年1月26日,首演時的主要角色,如飾演魅影的邁克爾·克勞福德,飾演克莉絲汀的莎拉·布萊曼,飾演勞爾的史蒂夫·巴頓,把《歌劇魅影》帶到了曼哈頓的美琪劇院,這齣音樂劇從此開始在百老匯上演,並持續上演中。金牌製作人卡麥隆·麥金托什製作的幾部音樂劇,包括《》《西貢小姐》《悲慘世界》,均在百老匯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歌劇魅影》成為在百老匯上演最長壽的一部音樂劇,它打破了音樂劇《貓》在2006年1月9日創下的7486場演出的紀錄。主題曲自1986年上映以來流傳至今,仍然被傳唱。

 

《歌劇魅影》簡介影片

 

創作起源紀錄片(Behind the mask)

 

本劇主題曲《歌劇魅影》莎拉.布萊曼版本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oZDcSrODALQ

 

調性安排

解析韋伯的超猛半音轉調法!

d小調 - g小調 - e小調 - bA大調 - d小調 - #F大調 - bA大調 - bB大調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sGQLEmQwxsA

 

《歌劇魅影》25週年音樂會 特別橋段

莎拉.布萊曼V.S. 歷史上著名的四位魅影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Ddrlhgy59fQ

 

四首超級Live' 精選曲目

00:00 Angel Of Music

02:35 All I Ask Of You

06:33 The Phantom Of The Opera

12:08 The Music Of The Night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WkST3So0bEk

 

劇中劇.誰是漢尼拔?

漢尼拔:為北非和義大利的自由而對抗羅馬的軍事天才


詳細劇情簡介

介紹取自百度百科,附上連結以供參考

在巴黎的一家歌劇院裏,怪事頻繁地發生,原來的首席女主角險些被砸死,劇院出現一個令人毛骨悚然的虛幻男聲。這個聲音來自住在劇院地下迷宮的“幽靈”,他愛上了女演員克莉絲汀,暗中教她唱歌,幫她獲得女主角的位置,而克莉斯汀卻愛着劇院資助人拉烏爾,由此引起了嫉妒、追逐、謀殺等一系列情節。而最終“幽靈”發現自己對克莉斯汀的愛已經超過了個人的佔有慾,於是解脱了克莉絲汀,留下披風和麪具,獨自消失在昏暗的地下迷宮裏。

該劇的音樂寫的極為成功,神秘而優美。剛開始的一首:“Think of Me” 就會緊緊抓住你的心,而隨後 “The Phantom of Opera” 以及 “The Music of the Night”,更已經成了音樂劇的超級經典名曲。

《歌劇魅影》劇取材於法國作家加斯東.勒胡的同名小説,原作雖算不上精彩,但它神秘浪漫的情節,驚險懸疑的氣氛卻給了不少藝術家以靈感。韋伯在此劇中套進了歌劇的成份,(故事發生在歌劇院裏)大量採用古典音樂如維爾第、奧芬巴赫的歌劇旋律,劇中舞台燈光、佈景及服飾也是極盡豪華之能事,頗有法國大歌劇的風味。男女主角麥克.克勞福德和莎拉.布萊特曼的合作更是成為冠絕一時經典。韋伯也將原著中很多無關緊要的情節(例如地下的玻璃鋼鐵森林和酷刑室等)和人物(例如達洛迦和菲利普伯爵等)祛除,使得歌劇的劇情更緊湊。從1986年上演以來,《歌劇院的幽靈》全球總票房27億美元,共有12個國家85個城市演出了該劇,在倫敦,只要上演此劇,就會座無虛席。 

序幕

故事開始在1919年,年邁的貴族勞爾·夏尼子爵(又譯拉烏爾)正在巴黎歌劇院參加一場拍賣會。拍賣師拍到一個音樂盒。在競拍過程中,參與競價的梅格見拉烏爾想要這個音樂盒,就放棄了。拉烏爾如願拍賣得到音樂盒。隨後,拍賣師又提到了下一個拍品:在著名的魅影事件中摔得支離破碎的大吊燈(Chandelier)。為了讓大家都能看清楚修復後的吊燈,拍賣師開啓了吊燈上新安裝的電燈,一時燈火通明,此時歌劇魅影的主題音樂響起,舞台上的大吊燈也隨之升起。(時空轉換)

第一幕

舞台燈光恢復正常,而時間已回到了49年前。那是巴黎歌劇院的舞台上,藝術總監雷耶爾先生正幫助首席女高音卡爾洛塔和首席男高音皮爾吉(卡爾洛塔的情夫)排歌劇《漢尼拔》。而吉莉夫人也正在指導伴唱伴舞的女孩們進行練習。這時,即將退休的老經理帶來了兩位客人費爾明和安德烈,他們兩位即將接任歌劇院經理的位置。正當卡爾洛塔在為兩位新領導獻上一首當晚準備演出的 "Think of Me" 時,突然舞台天幕上掉下來的一塊佈景引起了騷亂,大家紛紛猜測是歌劇院的幽靈(Phantom of the Opera)幹的。卡爾洛塔耍起小脾氣不肯繼續排練,並離場聲稱不再參加歌劇院的演出。正在焦急的時候,吉莉夫人向大家推薦克莉絲汀,費爾明問克里斯汀是誰教會她這麼美妙的歌喉,克莉絲汀卻説不知道,於是大家抱着無可奈何的心態試聽。結果,在排練場和當晚的演出中,克莉絲汀的歌喉征服了所有人,包括當晚到場觀看演出的年輕的貴族拉烏爾,他也是歌劇院的資助人。

正在這時,拉烏爾專門來拜訪了,原來拉烏爾認出了台上的克莉絲汀就是他兒時的同伴。拉烏爾準備邀請克莉絲汀共進晚餐,於是就出門去取放在外面的帽子。這時,房間裏又出現了魅影的聲音。魅影憤恨地責備拉烏爾企圖引誘克莉絲汀離開音樂的王國。克莉絲汀被魅影的聲音震懾並迷惑,透過魅影設置在穿衣鏡上的機關,克莉絲汀跟隨魅影走入鏡子背後的暗道。等拉烏爾回到屋內,已經空無一人。

魅影用歌聲引誘克莉絲汀來到他居住的地下湖心的屋內。在這裏,他繼續用 "Music of the Night" 引誘克莉絲汀的心智以及表達自己的愛意。最後,克莉絲汀在看到魅影做的穿戴婚紗的自己的蠟像後,在魅影的美妙的歌聲中暈厥過去。魅影讓克莉絲汀躺在牀上休息,自己則埋頭進行新的歌劇的創作。

第二天,克莉絲汀慢慢醒來,先發現了身邊的一個小音樂盒(就是拉烏爾後來拍得的那個),漸漸又回憶起昨晚是如何跟隨魅影下到這裏的。好奇心驅使她壯膽趁魅影不備而摘下了魅影的面具。被摘除面具的魅影驚恐萬狀,惡毒地詛咒克莉絲汀的好奇心,説再也不會讓克莉絲汀自由,轉念又勸克莉絲汀不要害怕,相信隨着對他的瞭解,恐懼終究會轉成愛意。並告訴克莉絲汀他準備送她回去。

當魅影通過他自己設計的暗門突然出現在後台時,正好碰到舞台工人約瑟夫·布蓋在演示給劇院的女孩子們如何通過高舉雙手保護自己不被旁遮普套索套住。布蓋所言所行一切都被魅影看在眼裏。路過並目睹一切的吉莉夫人警告布蓋不要把這件事情告訴任何人,否則將會遭致魅影的可怕報復。

魅影把克莉絲汀帶走後,劇院裏着實忙亂了起來。經理人費爾明和安德烈看着演出門票飛快地售出,心裏又高興又着急,高興的是自己的業務不錯,着急的是卡爾洛塔使性子不肯來,克莉絲汀雖然出人意料地成功,但是又突然失蹤。正在忙亂時,他們各自收到了寫在信紙上署名O.G.的命令,要求趕快補發積欠他的工資,空出自己的5號包廂,並且將克莉絲汀取代卡爾洛塔,原來字條上威脅説如果誰想把克莉絲汀佔為己有,就再也不要想看到她了。三人正琢磨着呢,卡爾洛塔突然出現在劇院,出示了又一張寫着威脅她不許阻攔克莉絲汀的錦繡前程的字條,並且不聽解釋指責拉烏爾在背後操縱一切,就是為了捧紅克莉絲汀。正在亂的不可開交的時候,吉莉夫人帶着梅格前來告訴大家克莉絲汀已經回來,只是因為很疲憊所以誰也不能見,並且帶來了一張字條,上面大意是:今晚演出的歌劇《啞僕》必須由克里斯汀來演主角伯爵夫人,卡爾洛塔只能演一個不出聲的傳令僕從,而且劇院的5號包廂必須給魅影空出,好讓他像以往那樣前來觀賞。如果這些命令沒有被遵守,一場無法預料的災難將會降臨到歌劇院的頭上。

卡爾洛塔自然無法接受這種安排,她歇斯底里地咒罵着,嚇壞了兩位經理,於是費爾明和安德烈連忙用一曲 "Prima Donna" 來安慰卡爾洛塔,總算讓卡爾洛塔安靜了下來。而且安德烈不顧吉莉夫人的勸阻,公開宣佈克莉絲汀出演傳令僕從,卡爾洛塔出演主角伯爵夫人。神通廣大的魅影果然聽到了,並且發誓要讓他們知道自己的厲害。

當晚,演出開始了,為了幫助安德烈他們阻撓魅影的計劃,拉烏爾坐入5號包廂。魅影被他們的輕蔑激怒了,先是將舞台上傲慢的卡爾洛塔的嗓音變成了蛤蟆叫,導致演出的中斷,後來又在芭蕾表演的時候把已經被旁遮普套索絞死的布蓋的屍體從舞台天幕上吊下來,引起了觀眾們的慌亂。克莉絲汀和拉烏爾趁着大家的驚慌,逃到了屋頂上。在那裏,她向拉烏爾訴説了自己的遭遇,拉烏爾一面安慰她説這一切都是夢境,一面向克里斯汀表示了埋藏已久的愛意,兩人合唱了一曲 "All I Ask of You" 互表心意。然而這一切還是沒有逃出躲藏在暗處的魅影的監視。在拉烏爾和克莉絲汀相擁離開屋頂後,魅影痛苦於拉烏爾對克莉絲汀的迷惑以及克莉絲汀的背叛,決定詛咒他們。在《啞僕》演出結束演員謝幕時,劇院的大吊燈墜下砸在克莉絲汀跟前,毫無疑問,這就是魅影的憤怒所示!(第一幕完)

第二幕

幕間曲過後,舞台上出現的是戴着面具的費爾明和安德烈,時間已經是繼吊燈墜下後大概6個月了。已經是新的一年。期間,魅影沒有再來打擾任何人,新的吊燈也安裝好了,於是人們在劇院裏舉辦了一次化妝舞會("Masquerade")來慶祝這新的生活。已經秘密訂婚的克莉絲汀和拉烏爾也在人羣中攜手共舞。雖然拉烏爾很希望公開這個秘密,但是克莉絲汀依然害怕魅影會知道後威脅他們的生活,要求拉烏爾繼續保密,並把拉烏爾給的訂婚戒指串在項鍊上,而不是戴在手上。拉烏爾雖然不是心甘情願,但也無可奈何。

正在歡樂進行到高潮的時候,突然出現一個戴着紅色死神面具的客人,大家都被這奇異嚇人的裝束震住了。來者正是銷聲匿跡許久的魅影。他帶來了剛剛寫就的一出歌劇《唐璜的勝利》(Don Juan Triumphant)要求劇院上演。並且,在再度消失前,他從克莉絲汀脖子上奪走那枚戒指,告訴她他還沒有放棄她。

舞會不歡而散,拉烏爾見吉莉夫人心事重重,就上前詢問她是否知道魅影的底細。吉莉夫人在拉烏爾的苦苦勸説下,這才道出魅影的來歷。原來幾十年前,巴黎來過一個江湖馬戲團,除了表演雜耍,他們還展出一些畸形人供大家娛樂,其中有一個被關在籠子裏的怪臉人,卻是一個知識淵博的建築師,也是音樂家。後來,這個怪臉人逃出了籠子帶着吉莉夫人逃走了,大家遍尋不着,都以為他已經死在某個角落。而吉莉夫人則清楚意識到,真正魅影是誰。拉烏爾聽到這一切,心中飄過一絲寒意。

兩位經理對着新的總譜一籌莫展,説實話,他們不想聽從魅影的命令,但是實在害怕再來一次意外。這時,他們又收到了魅影發來的字條,上面對歌劇院的人事安排等做出了一系列的指示。接着,卡爾洛塔和皮爾吉又闖了進來,大呼小叫,原來魅影給卡爾洛塔在戲中安排的是一個只有合唱的小配角角色。卡爾洛塔無法接受,説這是對她的侮辱。拉烏爾帶着前來詢問兩位經理到底有無決斷,是否讓克莉絲汀出演主角。而吉莉夫人又帶着另一張字條匆匆趕來。魅影在這張最後指示中聲明他的要求必須都得到滿足,否則,更大的災難將會等着他們。大家一時沒了主意

拉烏爾突然覺得這是一個很好的機會,便跟兩位經理商議一切按照魅影的意思辦,但是另外他們將佈置崗哨,誘捕魅影。吉莉夫人聽了十分驚慌,極力勸説他們,但是三人不聽,克莉絲汀雖然百般懇求他們不要讓她陷於其中,但是經不起拉烏爾的規勸,遂答應了他。當然,魅影也在暗中聽到了這些談話。

於是乎,一切都開始行動,雷耶爾先生開始給大家排練新的歌劇,在嘈雜的排練房裏,正當人們忙碌而且緊張到了極點的時候,突然放置一旁的鋼琴在沒有人彈奏得情況下自己彈出了排練曲目。驚惶失措的克莉絲汀奪路逃出,來到了父親的墓地前,向墓碑上的父親塑像訴説着自己的憂慮和恐慌,唱着 "Wish You Were Somehow Here Again" ,希望能得到他的幫助。突然,魅影又出現在了她面前。魅影告訴她自己就是他父親説的" Angel of Music" ,就是來引導和保護她的。被過度驚嚇的克莉絲汀再次被魅影迷惑住。這時拉烏爾也聞訊趕到了墓地,力勸克莉絲汀不要相信魅影的話。魅影企圖挑逗拉烏爾上前跟他決鬥,但是拉烏爾被克莉絲汀制止並一起逃離了墓地。魅影憤怒之餘,發誓要報復他們兩個人。

地點回到劇院,拉烏爾和兩位經理正在緊急安排警察佈哨佈崗,準備在《唐璜的勝利》的首演式上,在5號包廂抓住魅影。不過這一切都沒有逃過魅影的耳目,魅影的聲音在劇院各個角落響起,嘲笑他們的狂妄,並且挑戰他們説如果真想抓他,就儘快開演《唐璜的勝利》。拉烏爾也決定破釜沉舟,和魅影做最後一次較量。

演出在合唱中開始了,按照劇情。皮爾吉扮演的唐璜和其僕從為了設計引誘由克莉絲汀扮演的女主人公,進入舞台上的隔間換上僕從的服裝。但是魅影早已設計好了在隔間內用旁遮普套索吊死了皮爾吉,然後換上了劇情中的斗篷,遮住自己的臉,出來和克莉絲汀一起演唱了劇中一段優美的詠歎調 "The Point of No Return" 。演出中,克莉絲汀偶然觸碰到了魅影的面部,發現對方並不是皮爾吉,就掀開了斗篷,一時間大家被舞台上的突變嚇住,而拉烏爾為了不傷害克莉絲汀,也阻止了士兵開槍。魅影按捺不住內心的渴望,用柔和的嗓音,向克莉絲汀表明愛意,而克莉絲汀也勇敢地揭下了魅影的面具,讓觀眾們都看到了魅影的扭曲的相貌。在一片驚呼聲中,魅影帶上克莉絲汀,再次消失在眾目睽睽之前,讓拉烏爾精心佈置的陷阱落了空。同時,舞台上的人們也發現了早已死在佈景後面的皮爾吉。

拉烏爾一時沒了主意,但是吉莉夫人提醒他趕快跟着她去地下室,並囑咐他一定要記住將胳臂舉過頭頂,以防魅影再次使用旁遮普套索襲擊他們。同時,幾乎所有的人都出動,一邊高喊抓住兇手,一邊到處查找魅影的蹤影。

魅影果然又帶着克莉絲汀來到地下室,他正沉浸在小小獲勝的喜悦中,突然又被遠遠傳來的人們的叫喊聲攪亂心情。他質問克莉絲汀,為什麼這個世界會對他這麼不公平,僅僅因為他長了一副令人可怕,連他的母親都不忍正眼以對的面容。克莉絲汀告訴他,之所以覺得世界對他不公,不是世人的錯誤,而是因為他自己囚禁了自己的靈魂,並且與世人為敵,為了達到目的而不惜殺人或者奪取他人所愛。所以,她對他的感情,已經從同情轉為憎恨,而沒有絲毫的愛。

正在這時,拉烏爾已經趕到地下室,但是被阻隔在鐵欄之外。他哀求魅影可以對他做任何事,但是一定放過克莉絲汀。魅影被他的打攪激怒,趁他不防,用旁遮普套索套住了拉烏爾,並且逼迫克里斯汀做出選擇:

(1)要麼用拉烏爾的生命換取她的自由;

(2)或者披上魅影準備的婚紗,換取拉烏爾的生命。

儘管拉烏爾表示自己可以為愛犧牲生命而在所不惜,但是克莉絲汀不忍愛人的犧牲。她最終鼓起勇氣,告訴魅影,她將告訴他,愛的力量,會有多麼強大,上帝終究會拯救魅影的靈魂。然後,給了魅影一個長吻……


尾聲

一個意味深長的吻,如同天上的造物主的光輝,照亮了魅影的封閉的心靈。魅影被克莉絲汀的堅定的愛的力量徹底折服。他鬆開了拉烏爾脖子上的旁遮普吊索,對克莉絲汀和拉烏爾揮了揮手,讓他們趕快離開,並且不要再回來也不要跟旁人提起這裏的一切。

克莉絲汀和拉烏爾相依走到門口,突然克莉絲汀回頭跑到魅影身邊,將魅影之前給她戴上的戒指摘下,還給魅影。魅影強捺悲哀,目送克莉絲汀離去。然後悲哀地唱出 “It's over now, the music of the night...” ,然後慢慢地走向舞台一角的王座。

正在此時,梅格帶着警官們也找到了地下室這裏,在她們進到地下室之前,魅影鑽入綢布內,他的寶座上,只留下魅影的一隻面具。

時間又回到了1919年,那時克莉絲汀(1854-1917)已經去世了,在拉烏爾去墓地祭拜她的時候,發現墓上有一支綁有黑絲帶的玫瑰花。(劇終) 

首演之後.佳評如潮

經歷無數不斷調整與風風雨雨的工作過程,耗資超過兩百萬英鎊的音樂劇《歌劇魅影》寫下歷史!

連韋伯多年之後都說:「我知道我人生中,再也無法創作如此喊動人心的作品,這樣的時刻不會再重現...」

 

黛安娜王妃也出席了首演之夜

 

民眾漏夜排隊搶購買《歌劇魅影》的票券,也有些人看完了劇,直接留下來排隊再買隔天的票,音樂劇營造出猶如搖滾音樂會的狂熱氛圍,真的非常瘋狂~


歌劇魅影25週年音樂會(中文字幕)

 

歌劇魅影30週年特別音樂會

 

【最新】2021年倫敦西區最新製作預告片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ExCFhXqU5XI

 

《歌劇魅影》宣布停演新聞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seLuyoMvg1I

 

歷代魅影《Music of the night》大PK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BCyHpWFvXvo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BCyHpWFvXvo

 

十大知名克莉絲汀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AqeUPGqbDp4

不過癮!?二十大知名克莉絲汀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Cay1cCvdaEo

 

誰的克莉絲汀高音最棒呢?(E6)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6V8nyY5pSq4

 

電影版分享

 

 

誰是韋伯心中的21世紀最佳「克莉絲汀」?

 

聽聽 Sierra Boggess 的這段 'Wishing You Were Somehow Here Again',情感起承轉合,先從懷念父親,之後轉為堅信自己的信念,舞臺上簡直就是克莉絲汀本人情緒大爆發。

Sierra Boggess 也是韋伯本人認證,21世紀最佳克莉絲汀~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_T0ME2xrP2g

 

 

開卷蹦藝術.享受美好閱讀時光

☕️一杯咖啡.一點心意.支持蹦藝術☕️

 

各類合作提案,聯繫方式:

*手機:0917.670.518 
*Line:https://line.me/ti/p/LB1ro0P0AU
*E-mail:jenpin888@gmail.com


【BON音樂】無盡相思:大提琴的絕美歌唱─德弗札克大提琴協奏曲

【BON音樂】無盡相思:大提琴的絕美歌唱─德弗札克大提琴協奏曲
All about Dvorak's cello concerto

– 資訊整理共享於網路,一起欣賞音樂與藝術之美 –
蹦藝術 | BONART


德弗札克創作於1895年的b小調大提琴協奏曲,與《新世界交響曲》同一時期,都屬於他晚期的作品,也是最著名的作品之一。除了充滿波希米亞風情如歌般的旋律,融合著強烈複雜的思鄉情緒以及大提琴中高音域使用的全新技法突破之外,還隱藏著使用了曾經創作的藝術歌曲之情感秘辛。從音樂聽見更多背後的故事,與林仁斌老師一同賞析這首近代大提琴最浪漫的協奏曲作品。

 

課程主講:林仁斌

延伸閱讀 林仁斌老師專訪:

 


德弗札克:b小調大提琴協奏曲 簡介

1892年至1895年間,德弗札克到紐約市美國國家音樂學院擔任院長,在這三年旅美期間,德弗札克的思鄉情愁也充分反映在作品中,在美國時期的他,陸續寫下了《新世界》交響曲 Op.95、弦樂四重奏《美國》Op.96與 b 小調大提琴協奏曲 Op.104等名作。

德弗札克之b小調大提琴協奏曲op.104與第九號《新世界》交響曲同時期,是德弗札克在美國期間最後一年的作品:在音樂內容裡充分結合了美國黑人靈歌、印地安原住民旋律及來最熟悉的波西米亞舞曲節奏等等特色,這幾套作品都反映出思鄉情切,也能看出德弗札克融合更多國家風格的民歌素材,最終融會貫通並集之大成之豐厚結果。

據說布拉姆斯看過此曲的總譜後,感嘆說:「我怎麼不知道大提琴協奏曲,也可以寫得這麼美?如果之前曉得,我一定自己譜寫一曲。


作曲家簡介(引用自維基百科,連結

德弗札克Antonín  Dvořák,1841年9月8日-1904年5月1日),捷克國民樂派作曲家。

追隨著浪漫主義時期民族主義者的典範貝多伊齊·史麥塔納,德弗札克經常在他的作品中使用摩拉維亞和他的故鄉波希米亞(當時屬於奧匈帝國,現屬捷克)的民謠音樂的旋律及其他方面。德弗札克自己的風格經常被描述為「吸收了民歌的影響並找到有效的方式利用它們,用交響樂的傳統最完滿的再現了一個民族的特色」。其代表作有第九交響曲《新世界交響曲》、《B小調大提琴協奏曲》、《斯拉夫舞曲》、歌劇露莎卡》。他被認為「可能是他那個時代創作最多面向的作曲家」。

 

出生和年輕時代

德弗札克出生地

德弗札克出生在布拉格(當時屬於奧匈帝國,現屬於捷克)附近的內拉霍奇夫斯鎮伏爾塔瓦河旁的磨房內,他的父親František Dvořák經營祖傳的客棧和肉店。他的母親Anna Zděnková是一名貨物看守的女兒。安東尼是他們第一個兒子,安東尼總共有八個弟弟。

他6歲的時候在Nelahozeves上小學,在那裡他第一次上小提琴課。1853年他遷往茲洛尼采學習德語。當時德語是波希米亞的生存之本。在那裡他跟隨教堂唱詩班領唱Antonín Liehmann學習鋼琴和管風琴。在此期間,他有時演奏管風琴補貼家計。他還在他老師的樂團中演奏,並且開始作曲。有一個由來已久而且由一封偽造的滿師證書所支持的傳言,說德弗札克的雙親強迫安東尼學習屠宰技術,但目前沒有任何證據證明這個傳言的真實性。

1856年秋德弗札克去了捷克卡梅尼采,據推測他是為了進修德語,並且準備到德語教學的布拉格管風琴學校上課。1857年10月他上了兩年的管風琴學校,也在一所普通學校上過學,還作為中提琴手在一年登台兩次的Cäcilien協會樂團中演出。

 

職業音樂家的第一步

德弗札克本想謀一個管風琴師的職位,但失敗了。1859年夏天開始他就在Karl Komzák的樂團裡面當中提琴手,在咖啡館,或是公眾場合演奏樂曲集錦,序曲和舞曲。德弗札克這樣過了十一年,其間沒有發表作品。從這段時間流出下來的作品判斷,他是自學的作曲,而且可以說是按部就班的,從開始的莫札特,經孟德爾頌舒曼直到1870年代末的華格納。剛開始他的重點是弦樂四重奏

1862起Komzák的樂團在新開的布拉格臨時劇院登台,約在1865年升級為歌劇樂團。在國家劇院落成之前,這座臨時劇院是第一所捷克歌劇戲劇的用武之地。其中史麥塔納貢獻良多,他的《布蘭登堡人在波希米亞》和《被出賣的新嫁娘》1866年就是在此首演的。

1865年起德弗札克除在樂團的工作外,還開始在劇院教授鋼琴。他的女學生有姐妹倆JosefinaAnna Čermáková。當時德弗札克愛上了17歲的Josefina,可惜未成眷屬,但當時11歲的Anna,卻在8年後,即1873年11月17日與德弗札克成婚。

 

成名

1870年德弗札克寫下第一部歌劇《阿爾弗雷德》,德語劇本,但歌劇在他生前都不曾獲得上演機會,可以看作是一次練筆。第一部為觀眾所接受的作品是歌劇《國王與燒炭工》,Bernhard J. Lobeský寫的捷克語劇本。1871年7月他辭去了樂團工作,只為了多點時間作曲。在1871年到1873年,他發表了歌劇,室內樂和為合唱和樂團而寫的讚美詩《白色山的遺產》,這些作品得到了熱情的讚美與肯定。

只是其歌劇《國王與燒炭工》不盡如人意。1873年臨時劇院已經開始排演,但是不得不中斷,據稱原因是這部歌劇太難而不可能演唱。德弗札克再次重新審視其曲風,並且拋棄了新德國學派的那一套重新作曲,1874年首演,結果是大獲成功。

1874年開始他開始到私立音樂學校授課,2月他得到了一個管風琴職位,在此職位上他一直工作到1877年。

 

蜚聲國際

1874年到1877年間他都得到國家獎學金。愛德華·漢斯力克是這個評委會的成員,後來還有布拉姆斯,後者成就了德弗札克的決定性突破——通過與之友好的出版商西姆羅克,德弗札克的二重唱合集《摩拉維亞之聲》得以出版。同時,這也標誌著兩位大作曲家終身友誼的開始。

 

出國旅遊

1884年德弗札克接受愛樂協會的邀請第一次前往倫敦。這兩年內寫成的《鬼新娘》(露莎卡,根據Karel Jaromír Erben的敘事詩寫成)和《聖潔的魯米那》是伯明罕利茲的委託之作。

第一次倫敦之行後,德弗札克到普日布拉姆(Příbram)旁的維索卡山(Vysoka)避暑,在那裡他可以充分遠離城市享受大自然。1877年起他的公眾露面停息,只接受少量的委託,修改舊作,寫作歌劇《雅各賓派人》。

1889年初德弗札克應俄羅斯皇家音樂協會之邀到訪莫斯科聖彼得堡。在再一次的倫敦之旅後他回到布拉格,在那裡他接受了卡爾斯大學榮譽博士頭銜,1890年10月他成為音樂學院教授。其實1889年一月他就收到聘任提議,但由於他當時事務繁忙不得不推掉。

 

在新世界

照片中1893年德弗札克一家和他的朋友在紐約。從左到右是:他的妻子安娜,兒子安東寧,莎蒂·西伯特,約瑟夫·科瓦里克,莎蒂·西伯特的母親,女兒奧提莉,最右為德弗札克本人。

照片中1893年德弗札克一家和他的朋友在紐約。

 

1892年至1895年間,德弗札克到紐約市美國國家音樂學院擔任院長,年薪為當時的15000美元,這對德弗札克的財政狀況來說是非常具有吸引力的。但他也要考慮到家庭團聚的問題,他的妻子,女兒Otilie和兒子Antonín陪同前往。其他四個孩子只在1893年夏天來美國。那時一家在愛荷華州的捷克移民村斯畢維里歡度美好時光。

聘任建議是由慈善家珍妮特·瑟伯夫人提出的,她想把美國從歐洲音樂一統天下的局面中解放出來,並且樹立美國自己的藝術偶像。她建議作曲家從美國詩人亨利·沃茲沃思·朗費羅的長詩《海華沙之歌》選取題材,寫一部美國歌劇。德弗札克深深認同美國黑人和印第安人音樂應該是美國音樂的發展基石,認為通過它們將會找到美國音樂自己的風格。德弗札克在紐約遇到了他後來的學生哈里·布雷——最早的美國黑人作曲家之一。他向德弗札克介紹了美國黑人的傳統靈歌

1893年,德弗札克從《海華沙之歌》這個描寫印第安人的偉大詩篇中找到靈感,再結合自己對印第安人和美國黑人音樂的研究,最終為紐約愛樂樂團寫出了很出名的作品:第9號交響曲《來自新大陸》。1893年12月16日,德弗札克的朋友安東·塞德爾指揮紐約愛樂樂團在紐約著名的卡內基音樂廳首演了這部交響曲,獲得熱烈歡迎。他在紐約還寫有《感恩贊》和第12號弦樂四重奏,就是《美國弦樂四重奏》。從中可看到美國的音樂元素的滲入,例如五聲音階,一個降低的導音切分音的應用。

德弗札克在音樂學院的主要工作是作曲課,他的學生有魯賓·高德馬克

 

從美國歸來

本來他的任期為兩年,後來延長兩年,可是1895年4月德弗札克就回國了,原因可能是贊助人Thurber經過一次經濟危機後財政情況急劇惡化,導致德弗札克被多次拖欠薪水。

德弗札克在維索卡山平靜地度過了幾個月,11月份再次到布拉格音樂學院上任。他曾打算過搬到維也納,在那得到一個位置應該不成問題,但最後還是沒有付諸現實。期間誕生了他最後一部弦樂四重奏。

 

交響詩

1896年德弗札克與絕對音樂劃清界限。雖然他之前寫過一些被稱之為標題音樂的作品,如1889年的為鋼琴而作的《詩意聲樂畫》,他稱之為「標題音樂,但是是舒曼式的」,或是同年的Dumky三重奏(鋼琴三重奏)。但現在他直接轉向交響詩的創作。這是一種音樂體裁,在李斯特華格納的新德國學派里,它是爭論的焦點之一。

這一年之內他寫了《露莎卡》、《午時女巫》、《金紡車》和《野鴿》。這些作品都是根據捷克詩人Karel Jaromír Erben的敘事詩集《Kytice》創作的。他用散文式的音樂告訴聽眾這些故事的情節。下一年他還寫了《英雄之歌》,雖然他並沒有公開其大綱,但是他在一封信中卻對之作了解釋。

 

最後歲月

布拉格德弗札克像

此時的德弗札克已經完成了其室內樂和管弦樂的創作。在他最後的歲月里他只寫歌劇:1898年《魔鬼與凱特》、1900年《露莎卡》和1902/3年的《阿米達》。

在《阿米達》首演的時候,德弗札克因腿疼而不得不中途離開。幾天後因為感冒,只能在床上休息。1904年5月1日他在家人的陪伴下悄然離世,死因是中風而去世,享壽62歲。在逝世的第四天,捷克為他舉行國葬。

2005年6月捷克票選「最偉大的捷克人」(Největší Čech)中,他排名第八。(作曲家簡介引用自維基百科)


創作背景

1892至1895年間,德弗札克受邀至美國,擔任剛成立的紐約國家音樂學院院長之職。在這段期間,德弗札克吸收了許多美國文化與風情,尤其對黑人靈歌及印第安民謠特別感興趣。

任職期間,德弗札克雖然欣賞美國多元且自由的風氣,但其實不到三年時間,他迫不及待的想要辭職返鄉。在美國的最後一年,德弗札克動筆譜寫了這首《B 小調大提琴協奏曲》,此曲可說是他於美國期間的最後鉅作。不但洋溢著優美動人的旋律與樂曲內涵,更因為將當時美國地方色彩和德弗札克源自波希米亞之民謠曲調巧妙融合傳聯,因此產生了非常獨特的魅力。

 

克服創作隱憂的背後原因

據說原本德弗札克對於以大提琴作為獨奏樂器曾有疑慮,主要是擔心大提琴的音量無法跟整個交響樂團的音響相互抗衡,特別是銅管樂器加入時,大提琴的聲音幾乎聽不見,因此,德弗札克在先前創作的小提琴協奏曲裡,其實都曾經刻意將銅管聲部的配置降到最低。

但德弗札克在紐約的現場音樂會中,因為聆賞了維克多.赫伯特(Victor Herbert, 1859-1924)的第二號大提琴協奏曲,而感受到原來大提琴這項樂器之演奏能力與可塑性非常高,因而重新產生創作之可行性,決心開始譜寫一首規模龐大的大提琴協奏曲。

 

維克多.赫伯特:第二號大提琴協奏曲 

https://youtu.be/szZYZtf2lRw

 

因為維克多.赫伯特在配器上也使用了銅管樂器,例如長號、低音長號等銅管樂器,且交響效果出色:

 

有了維克多.赫伯特者首大提琴協奏曲如此成功的案例,讓德弗札克感到信心十足,便滿心歡喜地想試試自己的創作,《b小調大提琴協奏曲》於是有了全新的契機。

德弗札克大約於1894年11月8日開始動筆,大約一年的創作期至隔年便完成整首協奏曲的完整創作。完成之後,德弗札克將這首協奏曲題獻給同鄉好友大提琴家哈奴斯.韋翰 ( Hanuš Wihan ),再將樂譜交由柏林的Simrock出版社出版。

 

樂曲首演

協奏曲的首演於1896年,德弗札克已完成美國任期之後,1896年在英國倫敦演出時。擔任首演音樂會獨奏大提琴的是英國本地大提琴家里奧.史坦(Leo Stern, 1862 - 1904)。

這是一首極度優美、浪漫圓融而有著壯闊感之協奏曲音樂作品,自從首演問世以來之後,著名的大提琴家皆爭相演奏,更不用說錄音的版本不計其數。

德弗札克亦對曾表示說:「除 《新世界交響曲》外,我最喜愛的就是《大提琴協奏曲》。每當我親自指揮此曲的第一樂章時,都會產生新的感動。

 

→關於樂曲首演的經過

 

樂曲介紹

本曲為三樂章協奏曲形式,演奏時間約40分鐘。

  1. b小調轉B大調,快板
  2. G大調,不太慢的慢板
  3. b小調轉B大調,中庸的快板–行板–活躍的快板

 

第一樂章樂曲架構

快板( Allegro ),b 小調,4/4 拍,奏鳴曲式

再現部 尾聲
1-86

第一主題+第二主題

87-204

獨奏呈示部

204-266

管弦樂團主奏+第一主題

267-318

第二主題+推移段落

319-354

第一主題動機為主等段落

 

樂譜版本欣賞

樂曲一開始,即由A調單簧管輕柔地以奏出主題,低音管於第三小節跟隨進入,完成完整樂句。(樂曲的第一主題也會在第三樂章的最後部分再次出現,也讓協奏曲出現首尾呼應與完整感。)

 

接著,管弦樂團進入全團齊奏演奏主題,氣勢恢弘

 

接下來,由法國號奏出了抒情的第二主題。

 

接下來經歷全團氣勢恢弘的尾奏之後,獨奏大提琴以自由奔放的方式展開B大調的主題:

 

德弗札克大提琴協奏曲需要非常多樣化之技巧,:八度音、快速音階,精緻分弓與許多複音演奏...等等





第一樂章樂譜版本欣賞:

https://youtu.be/t6fJO4hhRtQ


第二樂章(15:47)

不太慢的慢板 (Adagio ma non troppo ),G 大調,3/4 拍,三段體。

第一段 A 第二段 B 第三段 A'
1-38 39-94 95-166

 

精彩樂音之背景故事

第二樂章的曲調中隱藏了最有名的一段逸事,就是第二樂章的中段主題的背景故事。

這段主題源自德弗札克的藝術歌曲《讓我孤獨吧》(Kéž duch můj sám)的旋律。

此曲是寫給他自己年輕時的情人 Josefina Kounicova:德弗札克年輕時與 Josefina 相戀,但因自己出身低微貧困,尚未成名,父親也只是個屠夫...,因此這樁婚事遭到女方父母反對而未有結果。

後來或許是這段情愫褪之不去,德弗札克娶了Josefina 的妹妹 Anna,而 Josefina 則嫁給了捷克貴族、政治家和藝術贊助人VACLAV KOUNIC

 

約瑟芬娜CERMAKOVA, JOSEFINA (KOUNICOVA) ,1849 - 1895)

VACLAV KOUNIC (1848 - 1913)

 

回憶當年這段沒有結局的愛情,讓德弗札克懷著憂傷,以詩人 Gustav Pfleger-Moravsky 的作品寫下了聯篇藝術歌曲集 op.82。(Cycle Four Songs, Op. 82.)

這套作品中,Josefina 最喜愛的歌曲,便是《讓我孤獨吧》(Kéž duch můj sám)

 

 

《讓我孤獨吧》(Kéž duch můj sám)現場演唱版

https://youtu.be/6DJViesIlns

 

《讓我孤獨吧》(Kéž duch můj sám)唱片錄音版 - Marta Infante

https://youtu.be/h1eEY9q3Fs0

《讓我孤獨吧》(Kéž duch můj sám)唱片錄音版 - Eva Garajová

https://youtu.be/wnv-O1PiKJg

 

 

《讓我孤獨吧》(Kéž duch můj sám)大提琴獨奏+重奏團版

https://youtu.be/UusbBOX6TI8

 

而大提琴協奏曲之所以用到這段主題,是因為德弗札克在紐約期間,聽聞Josefina已身染重病;德弗札克加進這段藝術歌曲主題,將第二樂章發展為具有憂鬱風格之動人樂章,顯然是為了回憶Josefina而寫下之音樂。

德弗札克於1895年回到波希米亞後,約瑟芬娜也接著過世了。

 

第二樂章是典型的抒情的慢板樂章,由A調單簧管為主,奏出田園風格旋律,雙簧管與低音管則同時奏出和聲與副旋律,讓音樂氣氛美極了:

 

獨奏大提琴於第8小節承接主旋律,展開一段美麗的自由歌唱:

 

29小節開始,長笛演奏出一段美妙的旋律,與大提琴獨奏呼應:(後續亦有不斷呼應之對話旋律)

 

樂團的齊奏主題,與第一樂章亦有相似之呼應:

 

大提琴陸續演奏雙音、跨弦大音程和聲、撥奏等等多樣技巧:

 

中間段落開始(Bar.39, B段),我們可以聽見《讓我孤獨吧》(Kéž duch můj sám)的旋律開始出現:

https://youtu.be/t6fJO4hhRtQ?t=1127

 

大提琴如泣如訴地獨奏著

 

而法國號演奏的優美主題,悠揚中伴隨著淡淡鄉愁,非常動聽:

 

整個樂章故事感非常豐富,如同帶領聽眾講述作者充滿愛與憂傷的回憶故事般,非常精彩且令人動容。

 

最終段落大提琴非常安祥寧靜地演奏,伴隨在樂團靜謐和聲下,緩緩結束第二樂章。

 

第二樂章完整樂譜欣賞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t6fJO4hhRtQ&t=947s


第三樂章(28:30

中庸的快板 ( Allegro moderato ),b 小調,2/4 拍,迴旋曲式。

導奏段落 A A1 A A2 B A2 A C A 尾聲
1-32

樂團第一主題

33-48

獨奏第一主題

48-72

第一副主題

73-86

第一主題再現

87-142

推移結束段落

143-176

第二主題

177-203

插入段

204-245

第二副主題與 推移段落

246-268

第一主題

269-280

推移段落

281-314

第三主題

315-346

推移段落

347-380

插入段

381-420

第一主題再現

421-515

主題動機

至結尾

 

本樂章以自由的輪旋曲(Rondo)形式寫成,是一個充滿蓬勃生氣的樂章。

德弗札克巧妙地運用黑人靈歌旋律與波西米亞民俗舞曲節奏,結合輪旋曲曲式,由法國號奏出主要主題動機,隨後在其它樂器上予以一一發展

獨奏大提琴進入之後,亦會強有力地再次演奏輪旋曲主題:

 

第一副主題在長笛演奏之下出現,速度稍減,音樂也變得優雅而抒情:(大提琴則進入忙碌無比的複音多聲部與炫技)

 

第二主題段落:

 

而第二副主題為樂團齊奏,精神十足的節奏化波希米亞舞曲風格段落:

 

尾奏從行板,單簧管奏出第一樂章開頭動機後,法國號承接,轉為莊嚴的行板,然後增加音量與速度,以生動的快板的合奏推向高潮結束。

 

第三主題譜例:

 

樂章邁入結束前,第一樂章主題由A調單簧管演奏再次出現,首尾呼應:

 

德弗札克回到波希米亞之後,Josefina 也過世了,悲傷的他在出版前重新改寫第三樂章最後段落,自448小節起,他重寫了一段長達60小節的尾聲,如泣如訴又平靜安詳,彷彿是這輩子對於 Josefina 的思念與情感,盡付於其中,極其動人:

https://youtu.be/t6fJO4hhRtQ?t=2327

 

468小節後半拍起,《讓我孤獨吧》(Kéž duch můj sám)旋律再次出現於獨奏小提琴聲部,或許這整段音樂可視為德弗札克寫給 Josefina 的墓誌銘:

 

到了481小節,一整段大提琴如泣如訴的樂段,連續的下行,彷彿就如同呼應著德弗札克哀戚地訴說出心中的悲痛,以音樂追憶這位年輕時的摯愛...

 

 

 

第三樂章完整樂譜欣賞: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t6fJO4hhRtQ&t=1710s


大提琴協奏曲主題與《新世界交響曲》主題比較

首次聽到這首大提琴協奏曲時,有沒有一種「似曾相識」的感覺呀?其實當我們拿出第一樂章主題與《新世界》交響曲第四樂章主題並列比較時,各位會發現,這兩者其實有著許多驚人的相似之處~也難怪聽起來如此熟悉(XD):

 

大提琴協奏曲主題

 

《新世界》交響曲主題

 

我寫的.都是捷克音樂

在晚年,德弗札克僅以一句話,謙虛地概括他自己畢生之創作:「我所留下的作品,永遠只是普通的捷克音樂。

 

捷克風景結合《新世界》第二樂章欣賞

https://youtu.be/yWcbi0hx4L0


精彩版本分享

杜普蕾與巴倫波因

https://youtu.be/U_yxtaeFuEQ

 

羅斯托波維奇

https://youtu.be/nJSlmoXpzfM

 

馬友友

https://youtu.be/jcb4dAvpOIs

 

Gautier Capuçon

https://youtu.be/YKsuuM_iews

 

 

開卷蹦藝術.享受美好閱讀時光

☕️一杯咖啡.一點心意.支持蹦藝術☕️

 

各類合作提案,聯繫方式:

*手機:0917.670.518 
*Line:https://line.me/ti/p/LB1ro0P0AU
*E-mail:jenpin888@gmail.com

【BON音樂】蹦藝術音樂講堂 《人生不可錯過的美妙音樂》系列 - 不可錯過的十首日劇音樂

【BON音樂】蹦藝術音樂講堂 《人生不可錯過的美妙音樂》系列 - 不可錯過的十首日劇音樂
Top 10 most unforgettable Japanese Dramas

– 資訊整理共享於網路,一起欣賞音樂與藝術之美 –
蹦藝術 | BONART


 

蹦藝術音樂講堂由旅法知名音樂家林仁斌,也是蹦藝術藝術網站執行長規劃並擔任主講。

結合蹦藝術網站豐富多元的系統化資料,林仁斌老師輕鬆幽默的上課內容與清晰俐落的口條,多年來深獲各界肯定,並與國家兩廳院、衛武營國家文化藝術中心、苗北藝文中心、NSO國家交響樂團、長榮交響樂團、高雄市交響樂團、大人社團等各單位合作各式音樂講座,年演講場次超過200場,是台灣超人氣音樂欣賞名家。

音樂的面向極其廣闊,也間接影響我們腦部活動很大。經由專家研究,當欣賞美妙音樂而感動時,大腦的「獎賞中樞」會產生反應,分泌出「多巴胺」,給予我們愉快的感受。

在蹦藝術音樂講堂充滿特色與循序漸進的主題規劃之下,您將發現欣賞古典音樂、理解各種作品類型,都將為您的生活中帶來更豐富愉快的感受;您所需要做的,就是悄悄地埋下這快樂的種子,坐進講堂,好好欣賞每一場知識與含金量滿滿的專屬演講。

古典音樂 X 精彩繽紛美好人生

在蹦藝術音樂講堂,您將體驗到:

❶ 全面認識古典音樂世界.從基礎到進階
❷ 深入了解音樂史、專有名詞到作曲家故事
❸ 沈浸式課堂解說.艱澀知識一次融會貫通
❹ 老師與粉絲互動Q&A,從傳道授業到解惑

→報名連結

 

課程主講人:

 

「人生不可錯過的美妙音樂」系列(一)
日期:  9/20、9/27、10/4、10/11

ㄧ、不可錯過的十首交響曲
二、不可錯過的十首協奏曲
三、不可錯過的十首室內樂
四、不可錯過的十部歌劇 

 

「人生不可錯過的美妙音樂」系列(二)
日期:  10/18、10/24(一)、11/1、11/8

一、不可錯過的十首鋼琴樂曲
二、不可錯過的十首小品音樂
三、不可錯過的十首愛之詠嘆
四、不可錯過的十首管弦爆棚

 

「人生不可錯過的美妙音樂」系列(三)
日期:  11/22、11/29、12/6、12/13

一、不可錯過的十部音樂電影
二、不可錯過的十首電影配樂
三、不可錯過的十首韓劇音樂
四、不可錯過的十首日劇音樂

 

【課程資訊】
課程時間:9/20起,每週二下午2:00-4:00
課程時數:一系列四堂課、每週上課一次。
上課地點:鳴石音樂空間(台北市中正區仁愛路二段34號5F,近捷運東門站)


不可錯過的十部日劇音樂 講座簡介

東京愛情故事

 

主題曲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wyegjJdcIA0

 

延伸閱讀

 

感人回憶片段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keHVZCrOrQ0

 

29年之後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DxoPC-xsnjY

 

101次求婚

主題曲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me9YmQrOZls

 

延伸閱讀

「我不會死的!因為我愛你!」武田鐵矢x淺野溫子《101次求婚》回顧,電影電視劇各國搶翻拍!

「我不會死的!因為我愛你!」片段

https://youtu.be/L6bmKHsXwZk?t=241

 

武田鉄矢演奏離別曲之片段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f3Vs5-edsxQ

 

大結局片段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7EbrQTmSTSw

 

完整原聲帶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xDfcaHQ1cEM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aaJxhGNA3s8

長假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r4_txg_l9ds

 

延伸閱讀

20年來歷久不衰!傳奇日劇《長假》名演員夢幻共演之作,還有機會看到這些大咖合作嗎?

 

最後一集,木村拓哉比賽片段

https://youtu.be/96umGiV6Gsw?list=PL4lF5FxS1kqyUKb1zXF_jMoKgFbp_1GN7&t=2935


白色巨塔

 

重要音樂主題 - 唐澤壽明哼唱之《唐懷瑟》序曲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2GFdNcBu1Bs&t=282s

 

延伸閱讀

醫生是人不是神!2003日劇《白色巨塔》演員現況,無法被超越的經典醫療神劇!


魔女的條件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FP5jFf4qWNA

 

延伸閱讀

重溫23年前First Love!經典師生戀《魔女的條件》回顧,松嶋菜菜子&瀧澤秀明挑戰道德禁忌!

 

火熱延伸欣賞🔥

First Love 初戀-Netflix日劇《First Love 初戀》評價心得、拍攝地點與OST整理

主題曲+特典映像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7U7rb3OXo3c

 

19個隱藏彩蛋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LdcdsVH5stw


HERO 律政英雄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2u-Ppm2H6lY

 

延伸閱讀

《HERO》完整介紹


冰上戀人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P7M05H1TNgY

 

延伸閱讀

《冰上悍將》詳細介紹


大和拜金女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ioFoU-x7qmQ

 

延伸閱讀

松嶋菜菜子巔峰經典之作!《大和拜金女》20週年演員現況,和虛榮與寂寞共生的都會空姐!


月薪嬌妻

 

片尾曲+特殊舞蹈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9hMSnebjHjI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mkDyCF31tbA

 

延伸閱讀

日劇≪月薪嬌妻/逃避雖可恥但有用≫劇中場景大揭密!


半澤直樹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btRFsZXmeRs

 

延伸閱讀

我要加倍奉還!神劇《半澤直樹》強勢回歸「十大金句」道出所有上班族不敢說的心聲

神劇《半澤直樹》第一季6大必學名言總複習!日文台詞超有畫面

 

平衡報導

別輕易學習半澤直樹的以牙還牙,十倍奉還


好聽的夏川里美 - 2001 (TBS "淚光閃閃" 2006 主題曲)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iMhvLuBi7uQ

 

好聽的平井堅-輕閉雙眼 (電影 在世界的中心呼喊愛情 2004)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MAgMXB80vEQ

 

還有哪些日劇與音樂,是你喜歡的呢?

 

 

開卷蹦藝術.享受美好閱讀時光

☕️一杯咖啡.一點心意.支持蹦藝術☕️

 

各類合作提案,聯繫方式:

*手機:0917.670.518 
*Line:https://line.me/ti/p/LB1ro0P0AU
*E-mail:jenpin888@gmail.com

【BON音樂】2021年法國巴黎艾非爾鐵塔 - 國慶音樂會與焰火秀

【BON音樂】2021年法國巴黎艾非爾鐵塔 - 國慶音樂會與焰火秀
The Concert of Paris 2021 (France 2) 14/07/2021 Full Show + Fireworks HD

– 資訊整理共享於網路,一起欣賞音樂與藝術之美 –
蹦藝術 | BONART


課程主講人:

 

法語是這世界上最美的語言。全球約有兩億多人使用法語為母語,除了法國,更是加拿大魁北克省、比利時、瑞士與非洲等等四十多個國家的通用語言。也是聯合國與歐盟等國際組織的官方語言。

在奧運會的開幕式,首先會聽到的語言就是法語,接下來才是英語~這正是因為法語全球通用語嚴謹的特點。而十九世紀時,在法國強大的國力下,無論從歐洲到俄羅斯,說上一口標準道地的法語,更是貴族與上流人士之間最有面子的事情。

 

先來點讓人期待的盛事

2024奧運.法國巴黎.塞納河😘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ay4ghAR1DD0

 

什麼是法國國慶日

資料取自維基百科,附上連結供參考。

法國國慶日(Fête nationale française),也被稱作「巴士底日」,定於每年的7月14日,以紀念在1789年7月14日巴黎群眾攻克了象徵封建統治的巴士底獄,從而揭開法國大革命序幕。

在1789年7月14日,巴黎民眾與軍隊攻陷巴士底監獄釋放囚犯,揭開了法國大革命的序幕。到了1879年,為了紀念法蘭西第一共和國的建立,法國政府宣佈把7月14日定為國慶日。

 

延伸閱讀

巴黎之旅:在法國國慶日可以做的10件事

2022法國國慶日|巴士底日活動指南

Photo by Mat Napo on Unsplash

 

2021年新聞

2021年法國音樂節將根據嚴格規定舉行


法國國慶巴黎音樂會 2021

Le Concert de Paris 2021 🎆

指揮:西蒙娜·揚(Simone Young, b.1961)

(簡介取自維基百科,附上連結)

西蒙娜·揚出生於雪梨,父母分別來自愛爾蘭克羅埃西亞[1],五歲開始隨祖母學習鋼琴

雪梨音樂學院作曲和鋼琴專業畢業後,西蒙娜·揚於1985年在雪梨歌劇院開始指揮生涯,年僅24歲的她因同事告病而第一次登上指揮台。

1986年,西蒙娜·揚獲澳大利亞文化部提供的獎學金前往歐洲[2],1991年到科隆歌劇院工作,後在柏林國立歌劇院拜律特音樂節擔任丹尼爾·巴倫波因的助理,巴倫波因在音樂界的廣泛人脈讓她聲名鵲起,和她合作過的知名歌劇院和管弦樂團包括:皇家歌劇院維也納國立歌劇院巴士底歌劇院大都會歌劇院柏林愛樂樂團維也納愛樂樂團紐約愛樂樂團慕尼黑愛樂樂團德勒斯登國家管弦樂團等等。

西蒙娜·揚歷任卑爾根愛樂樂團首席指揮(1999-2002年)、雪梨歌劇院藝術總監(2001-2003年)、漢堡國立歌劇院音樂總監(2005-2015年)[3],此外2006年起在漢堡音樂與戲劇學院擔任教授。


CASTING

  • Chœur de Radio France - Martina Batič, chef de chœur
    Maîtrise de Radio France - Sofi Jeannin, chef de chœur
    Orchestre National de France
    Simone Young, direction
  • Avec les artistes lyriques :

    Pretty Yende, soprano
    Clémentine Margaine, mezzo-soprano
    Piotr Beczala, ténor
    Edwin Crossley-Mercer, baryton

    Et Les solistes :

    Alexandre Kantorow, piano
    Renaud Capuçon, violon
    Raphaëlle Moreau, violon
    Kzenija Sidorova, accordéon
    Ibrahim Maalouf, trompette

PROGRAM

Au programme (ordre donné à titre indicatif - sous réserve de modification)

 

11、奧斯卡•彼得森:讚美自由。小號與樂隊
17、貝多芬::歌劇《費黛里奧》序曲。樂隊
18、莫札特:⟨讓大家痛飲狂歡⟩,歌劇《唐喬萬尼》(唐.璜)選段。男聲獨唱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MIao2h6sDQM&t=8s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vWeR_6nYDDo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HC_789h95FU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MepPfI7ebMY

 

https://youtu.be/Un9sXWWuChU?t=61

 

納布科《飛吧!思想,乘著金色的翅膀!》奴隸大合唱 - 中文字幕版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UqaPGi6XOnc&t=189s

 

此曲於第一幕第八景演唱,是費加洛在嘲笑童僕凱魯畢諾(Cherubino)要去從軍,再也不能像花蝴蝶一般到處拈花惹草了,再也不能穿華麗的衣服,再也不能畫美麗的妝,應該要像像個男人一樣勇敢作戰,榮耀國家。曲中既有嘲笑挖苦,卻又好像是費加洛在鼓勵凱魯畢諾要長大為國奉獻了,有種雄壯昂揚的感覺,詼諧中帶有意氣風發。(古典音樂隨筆

歌詞大意:

現在你再不要去做情郎,如今你論年紀也不算小。男子漢大丈夫應該當兵,再不要天天談愛情。再不要梳油頭、灑香水,再不要滿腦袋風流艷事。小夜曲、寫情書都要忘掉,紅小帽、花圍巾也都扔掉。你是未來勇敢的戰士,身體強壯,滿臉鬍鬚,腰挎軍刀,肩扛火槍,抬起頭來,挺起胸膛,全身盔甲你威風凜凜,軍餉雖少但是很光榮。雖然不能再去跳舞,但是將要萬里行軍。翻山越嶺跨過草原,沒有音樂為你伴奏,只有軍號聲音嘹亮,槍林彈雨炮聲隆隆,一聲令下勇往直前你就往前衝!現在你雖受到懲罰,但對過去不必惋惜。凱魯畢諾你很勇敢,你的前途光明遠大!(翻譯整理自網路)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mRNirc4fiqI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UXY_qU7bKPQ

 

音樂會最終壓軸 - 華麗焰火秀

 

法國國歌歌詞

資料取自維基百科,附上連結供參考。

馬賽曲》(法語:La Marseillaise)是法國國歌,又譯名《馬賽進行曲》。曲則是義大利作曲家喬瓦尼·巴蒂斯塔·維奧蒂於1784年創作,歌詞由克洛德·約瑟夫·魯日·德·李爾在1792年4月25日創作。當時正值法國大革命期間,法蘭西第一共和國奧地利帝國宣戰,引發法國大革命戰爭第一次反法同盟。他在該日晚間於當時斯特拉斯堡市長德特里希家中創作該曲,並題名為《萊茵軍團戰歌》(法語:Chant de guerre de l'Armée du Rhin);同年8月10日,來自馬賽志願軍英語Fédéré前赴巴黎支援杜樂麗起義時高唱此歌而得現名,亦因此風行全法國。1795年7月14日,國民公會宣布定此曲為國歌。

馬賽曲在拿破崙帝國時期失去了國歌地位(但拿破崙並沒有禁唱馬賽曲),之後路易十八波旁復辟時期更是被禁止。1830年七月革命再次為人傳唱,並由著名音樂家白遼士進行管弦樂編曲,此成為後來官方指定的管弦樂版本。之後於拿破崙三世時期此曲又失去了國歌的地位[1][2],至1879年才由法蘭西第三共和國重新定為國歌。此後的1946年以及1958年通過的法國憲法,皆定明馬賽曲為國歌。

 

馬塞進行曲(法國國歌)中文歌詞

前進前進祖國的男兒,光榮的時刻已來臨,專制暴政壓迫著我們,祖國大地在痛苦呻吟,祖­國大地在痛苦呻吟,你可看見那兇狠的士兵,到處在殘殺人民。他們從你的懷抱裏,奪去你­妻兒的生命。公民,武裝起來!公民,決一死戰,前進,前進,萬衆一心,把敵人消滅盡!

神聖的祖國號召我們,向敵人雪恨復仇,我們渴望珍貴的自由,決心要為它而戰鬥,決心要­為它而戰鬥。 看我們高舉自由的旗幟,勝利地邁著大步前進。讓敵人在我們腳底下,聼著我們凱旋的歌聲­。公民,武裝起來,公民,決一死戰,前進,前進,萬衆一心,把敵人消滅盡!

當父老兄弟英勇地犧牲,我們將戰鬥得更堅定,親手埋葬烈士的屍骨,追隨他們的足跡前進­,追隨他們的足跡前進。我們不再貪戀生命,卻願戰死在鬥爭中,能為他們復仇而犧牲,我­們將會感到無上光榮。公民,武裝起來,公民,決一死戰,前進,前進,萬衆一心,把敵人­消滅盡!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5ejp690XAv4

 

德國國歌呢~由誰作曲?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94oZmDuDQOg

 

海頓:《皇帝》弦樂四重奏 第二樂章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mBmCcSz6HWw

 

 

開卷蹦藝術.享受美好閱讀時光

☕️一杯咖啡.一點心意.支持蹦藝術☕️

 

各類合作提案,聯繫方式:

*手機:0917.670.518 
*Line:https://line.me/ti/p/LB1ro0P0AU
*E-mail:jenpin888@gmail.com

【BON音樂】莫札特:第四號bE大調法國號協奏曲 K.495

【BON音樂】莫札特:第四號bE大調法國號協奏曲 K.495
Mozart: Horn Concerto No. 4, K.495

– 資訊整理共享於網路,一起欣賞音樂與藝術之美 –
蹦藝術 | BONART


莫札特時期的法國號簡說

莫札特18世紀的法國號樂器,其實是一種表現力非常有限的樂器。

在1814年發明可靠的轉閥系統之前,銅管樂器演奏者,僅能依賴演奏者以用嘴唇控制發出的音符(自然泛音與手塞音),這也意味著銅管樂器想要跟其他樂器木管樂器一樣,快速演奏音階,基本上幾乎是不可能的。

 

法國號樂器簡介

NSO樂器介紹影片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JY7wZMX9vfo

 

讓我們更進一步,再了解多一點

NTSO樂器介紹影片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aOua9SbmWkU

 

再來一段影片,現在各大樂團都好親切呀~做出這麼棒的貼心影片:

高雄市管樂團樂器介紹影片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v393WC5IUjw

 

海頓時期的交響曲,法國號聲部樂譜:

內容特色:

單音反覆(無法快速換音)

八度大跳(無法快速換音)

簡易音階

 

不過,偶爾也能吹奏一些主旋律與音階喔~


莫札特:第40號交響曲 法國號聲部樂譜

 

各位可以看出來,「助奏」確實是銅管樂器,在古典時期擔任的主要角色(沒有不敬的意思...XD

 

所以,各位看看莫札特在法國號協奏曲中所寫出的音樂,真是奇蹟中的奇蹟~

第一號法國號協奏曲片段: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0lIsXScysGQ

 

塔克威爾的四首全集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FtehkWbg98c

 

自然號還是轉閥號?

莫札特的法國號協奏曲都是為自然號而寫的,因為直到1814年Heinrich Stölzel發明了轉閥號系統,並於1818年獲得專利後,帶閥門系統的現代法國號才逐漸流傳開來並逐漸被廣泛使用。

因此我們可以猜想,Leutgeb一定具有非凡的嘴唇控制能力,並且能夠以精準的手塞音控制(Hand in bell)來演奏音階與半音變化音符。

 

Joseph Leutgeb.名家名曲

嘴唇顫音真英雄...XD

 

莫札特(Wolfgang Amadeus Mozart)的音樂走在當時時代的尖端,他尤其喜愛為技藝高超的音樂家而創作(當然也為邀稿而創作...XD);事實上,莫札特的作曲能力優異到能夠考量到演奏者本身的演奏能力,為其「量身定做」適當的難度喔~

舉例來說,長笛與豎琴雙協奏曲K.299,豎琴女兒演奏技術優異,而長笛爸爸非常業餘,我們聽音樂、讀一下樂譜,便能知道這首協奏曲中,長笛演奏相對來說較為簡單的音階與琶音,而豎琴演奏技巧則更多元化,在當時的豎琴演奏技巧中屬於高難度。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BoS6kFtNBBo&t=485s

 

Joseph Leutgeb是莫札特父親雷奧帕德的朋友,也是海頓的朋友~根據美國音樂學者丹尼爾·哈茨 (Daniel Heartz)的研究,Joseph Leutgeb可能是那個年代維也納最傑出的法國號獨奏家,尤其他的手塞音音階非常純熟,海頓亦曾為Joseph Leutgeb寫作過法國號協奏曲。

當年他首次認識莫札特時,莫札特那年才7歲~Joseph Leutgeb已經是非常知名,也是最常演出的傑出的法國號演奏者。

Joseph Leutgeb很可能也是莫札特最喜歡的法國號演奏者,因為莫札特的許多法國號作品都是為他而寫的:包括第二號法國號協奏曲K.412/386b、第二號法國號協奏曲K.417、第四號法國號協奏曲K.495 和 以及「可能為他創作的」法國號五重奏 K.407/386c。

上述這些作品可追溯到莫札特1781年搬到維也納後,在維也納期間所創作。

這些莫札特珍貴的法國號協奏曲,可說是法國號獨奏作品在古典時期最重要的作品與音樂內涵呈現,是每一位法國號的最愛,也持續被廣泛地演奏。

 

自然號的演奏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po3K92bMwxI

 

轉閥號的演奏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0JoBwDErM3M

 

第四號法國號協奏曲

創作於1786年。長度16-18分鐘。

三樂章形式:

  1. 00:00 第一樂章:中等的快板(Allegro moderato)4/4拍
  2. 07:06 第二樂章:浪漫曲(如歌的行板)(Romanza / Andante cantabile)3/4拍
  3. 12:02 第三樂章:輪旋曲(Rondo / Allegro vivace) 6/8拍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roqBo-uBYIQ

 

什麼是Ripieno?

Ripieno就是指除了獨奏法國號之外,樂團聲部中本身也有法國號聲部存在。(見下方總譜)

而這首第四號協奏曲是莫札特兩首有Ripieno的法國號協奏曲之一(另一首為K.417);但這首第四號更特別之處,是獨奏者還會一起加入樂團Ripieno的法國聲部一起演奏~(見下方總譜)

 

 

附錄:作品錄音集

取自維基百科網頁,附上連結以供參考。

現代樂器錄音輯 Discography on modern instruments

 

自然號樂器錄音輯 Discography on period instruments

 

 

開卷蹦藝術.享受美好閱讀時光

☕️一杯咖啡.一點心意.支持蹦藝術☕️

 

各類合作提案,聯繫方式:

*手機:0917.670.518 
*Line:https://line.me/ti/p/LB1ro0P0AU
*E-mail:jenpin888@gmail.com

【BON音樂】蹦藝術X大人社團 大師音樂劇線上直播課:韋伯《貓》"Cats"

【BON音樂】蹦藝術X大人社團 大師音樂劇線上直播課:韋伯《貓》"Cats"
All about the Musical "Cats"

– 資訊整理共享於網路,一起欣賞音樂與藝術之美 –
蹦藝術 | BONART


 

大人的大師音樂劇線上直播課(11/17週四下午班,共5堂):《貓》《艾薇塔》《歌劇魅影》

欣賞音樂是你生活中的固定日常?
你喜歡音樂劇豐富的表演形式及有趣情節?
跟著我們一起認識英國音樂劇作家韋伯的經典代表作!

《大人社團》與蹦藝術攜手再開新班,這期以音樂劇為主題,林仁斌老師將帶領學員認識英國音樂劇大師韋伯的作品,特別精選他最暢銷也最具代表性的四大音樂劇與學員共賞:《耶穌基督超級巨星》《艾薇塔》《貓》與《歌劇魅影》,讓你好好享受音樂劇的豐富內涵,跟著劇作家展開一段奇幻之旅!

《延伸閱讀》大人的音樂欣賞線上直播課程好嗎?學員真實回饋分享

《延伸閱讀》大人的音樂欣賞課學員回饋,看他們用音樂為生活注入繽紛

 

精彩課程再推薦

大人的經典歌劇巡禮線上直播課(10/6週四下午班,共5堂):由威爾第引領進入歌劇殿堂(已結束)

大人的大師音樂劇線上直播課(11/17週四下午班,共5堂):《貓》《艾薇塔》《歌劇魅影》

大人的古典名曲鑑賞線上直播課(12/29週四下午班,共5堂):管弦樂欣賞-協奏曲篇

 

主講人:林仁斌老師

 

  • 第四堂 │ 韋伯:《貓》

韋伯音樂劇《貓》自1981年在倫敦首演以來,屢屢打破音樂劇史上的最多演出場次,橫掃全球的上演率之高,堪稱是史上最成功的音樂劇之一。無論是帶有流行爵士樂風的輕鬆旋律,各種展現貓樣的精緻細膩妝容與形象傳神的演出服裝,都讓這部作品帶來完美的視覺與聽覺饗宴,近年來更有改編的電影版本,屢創話題。這堂課中,林仁斌老師將帶領學員解析劇中的動聽歌曲風格,讓你在欣賞的時候,有更多的背景知識,聽得更深入、更入心。

 

韋伯重要作品列表

整理自維基百科網頁,附上連結以供參考

  • 1967年:與提姆·萊斯(Tim Rice)合作,完成處女作約瑟夫的神奇彩衣
  • 1971年:他23歲時以搖滾音樂劇耶穌基督超級巨星》(Jesus Christ Superstar)作曲成名
  • 1978年:《艾薇塔》(Evita,另譯貝隆夫人)作曲
  • 1981年:《》(Cats)作曲
  • 1986年:《歌劇魅影》(The Phantom Of The Opera,又譯歌劇院的幽靈)作曲
  • 1993年:《日落大道》(Sunset Boulevard)作曲
  • 1998年:《微風輕哨》(whistle down the wind)作曲
  • 2005年:《白衣女人》(the woman in white)以英國小說家威爾基·科林斯Wilkie Collins的小說 The Woman In White(白衣女人)為劇情作曲
  • 2010年:《歌劇魅影:愛無止盡》(Love Never Dies)與Marius de VriesMatt RobertsonAndy Bradfield,等人合作。
  • 2013年: 《史蒂芬·沃德》(Stephen Ward)以英國1963(scandal that shocked the world)年發生的著名的醜聞為題材作曲
  • 2015年:《搖滾教室》對 2003年的同名電影重新譜曲。

 

本劇最知名歌曲《回憶》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ScXZnXz_7mg

 

貓的豐功偉業

(資料整理於網路與維基百科)

當年由作曲家安德魯·洛伊·韋伯根據作家T·S·艾略特的詩集《老負鼠的貓經》及其他詩歌重新編寫的音樂劇,是歷史上最成功的音樂劇之一,自1981年在倫敦首演以來,已被翻譯成二十多種語言在世界各地演出。

1981年問世的音樂劇《貓》不僅橫掃7項東尼獎大獎,後續更斬獲奧利弗獎、格萊美獎等全球重磅獎項盡入囊中。獲得眾多大獎的同時,音樂劇《貓》也開始不斷打破西區和百老匯的票房及連續上演記錄:

1996年1月,《貓》以6141場的佳績問鼎西區演出最久的音樂劇。

從1997年到2006年在長達十年的時間裡,《貓》持續保持著百老匯演出歷史上音樂劇演出場次最多的記錄。

《貓》最後於2000年9月10日在百老匯結束,2002年5月11日,也就是它21歲生日時,在倫敦落下幃幕。總計在紐約演出了7,485場,倫敦演出8,949場。 2016年7月31日-2017年12月30日,百老匯復排版《貓》將在紐約百老匯的Neil Simon劇院再次上演。

 

延伸閱讀

音樂劇《貓》的劇本由來

 

原著

貓就是這樣: 韋伯經典音樂劇貓原始藍本 (中英對照精裝典藏版)

T.S.艾略特T. S. Eliot(T.S. Eliot, 1888.9.26-1965.1.4)

※諾貝爾文學獎詩人※
※重要性跨越百年的重量文學家※

艾略特出生於美國,於哈佛大學修習英國文學,二十二歲起離家前往歐洲吸取代前衛新知,足跡遍及巴黎索邦大學、法蘭西學院,後前往倫敦,其詩作使當時文壇驚豔不已。一九一七年出版《普魯佛洛克情歌》(Prufrock and Other Observations)奠定其文學家地位,一九二二年出版《荒原》(The Waste Land),咸認為二十世紀最具影響力的詩作,更是文學史上的重要里程碑。《貓就是這樣》為艾略特為孩子們寫的逗趣童詩,起初只在家族的書信中流傳,出版後廣受文藝界喜愛,屢獲插畫家重新詮釋,更受安德魯‧韋伯青睞,改編為史上最暢銷的音樂劇《貓》。艾略特創作之際雖以孩童為閱讀對象,卻突破了童詩的局限,不僅將貓的習性寫得活靈活現,令人愛不釋手,更寫出人情的嘲諷與幽默,也讓今天的讀者有幸一窺當時倫敦的劇院、酒吧、出版社等生活風情。(取自博客來網路書局)


什麼是傑利可貓?

傑利可貓(Jellicle cat)這個《貓》劇中的陌生新名字,既不是貓的品種,也不是任何貓的暱稱,到底是怎麼來的呢?

原來是原作者艾略特有位小外甥,每次發音唸「dear little cat」時,發音就像是「Jellicle cat」(請自己幻想一下幼童的發音~),艾略特覺得非常可愛,就這個特殊的發音寫進書裡,成為了貓族的名稱~

而養貓的人都知道,根本貓才是主人嘛XD~

貓族有著自己的心情與好惡,人們根本強迫不來,因此只好稱呼自己為「貓奴」,乖乖地奉上罐罐,天天當「鏟屎官」為皇上皇后清潔貓砂...

所以,「不需要討好人類~這就是傑利可貓!」也是一種解釋方式。

而艾略特也發明了另一種狗,叫「Pollicle dog」,其實也是這位小外甥唸「poor little dog」時的發音,是不是很可愛呀?

 

劇情解說

劇情解說取自維基百科,並附上連結以供參考

第一幕 子夜舞會使貓瘋狂

午夜,人行道上沒有聲響。

……直到第一隻傑利可貓的到來。

今夜是一年一度的傑利可舞會,所有的貓兒們都在這裡匯集,快節奏的音樂很快地充斥整個劇場。所有的貓兒隨著音樂舞蹈歌唱。在歌聲中他們演繹出傑利可貓引以為傲的特色:「我們能在空中舞蹈,像高空鞦韆,我們能翻雙筋斗,在輪胎上彈跳」。

因為人們出現在貓兒們的天地,貓兒們起先對入到它們領地者心存厭惡和懷疑,但是很快地他們接受了陌生人的觀察,純潔的白貓 Victoria 表演了一首獨舞,象徵著一場舞會的正式開始。

Munkustrap 是貓族首領 Old Deuteronomy 不在時的管事人,也是小貓的守護者。他充當旁白的作用,給幼貓講述傑利可的規矩,並介紹其他的貓上場。Munkustrap 解釋了傑利可舞會的意義。而且,他們一族的首領 Old Deuteronomy 也將會在黎明到來之前,從族裡選出一隻貓來,送上「雲外之路/天堂」(Heavy Side Layer), 從而獲得重生。

接下來 Munkustrap 介紹了 Jennyanydots,她對待所有的小貓都親切慈愛好像老媽媽一樣,她甚至還訓練蟑螂和老鼠們學音樂。然後 Rum Tum Tugger 介紹自己。Tugger是一隻被寵壞了的貓,愛唱反調,他最喜歡所有母貓們對他的迷戀。

Grizabella 出現了,可是她現在又老又醜又髒。因為她年輕時背叛了傑利可貓,離開貓族到外面的世界闖蕩,嘗盡了冷酷和辛酸。現在 Grizabella 疲憊不堪,獨自一個人回來。可其他貓不原諒她,並把她趕走。 Grizabella 於是悄悄躲在舞台的角落裡。

Bustopher Jones 在 Jennyanydots 的歌聲中出場,這個肥貓是的貴族貓。然後是兩隻小偷貓,Mungojerrie 和 Rumpleteazer 表演了歌曲和雜技般花哨的舞蹈。

在他們的歌曲結束之後,Old Deuteronomy 出現了!大家向老首領表示了敬意之後, Munkustrap 為他準備了一個很滑稽的舞蹈《獅子狗與帕里克狗大戰》 ,逗得大家哈哈大笑。之後,隨著舞會高潮的到達,所有的貓兒加入了歌舞,《貓》的主旋律再次響起。

Grizabella 再次回到舞台中心,貓兒依然不肯原諒她,這時 Grizabella 唱出了動人心弦的歌「回憶」(Memory),Old Deuteronomy 同情地注視著心碎的 Grizabella 下場。

第一幕歌曲

子夜的舞會使貓瘋狂(When Cats are Maddened by the Midnight Dance)

  • 傑利可貓之歌(Jellicle Songs for Jellicle Cats)
  • 貓的命名(The Naming of Cats)
  • 傑利可舞會的邀請( Invitation to the Jellicle Ball)
  • 老甘比貓(The Old Gumbie Cat)
  • 羅騰塔格(The Rum Tum Tugger)
  • 葛麗茲貝拉-魅力貓 (Grizabella - The Glamour Cat)
  • 巴斯托佛瓊斯(Bustopher Jones)
  • 盟哥傑利與羅普蘭蒂瑟(Mungojerrie And Rumpelteazer)
  • 老戒律伯(Old Deuteronomy)
  • 獅子狗與伯里克狗大戰(The Awefull Battle of the Pekes and the Pollicles)
  • 傑利可舞會 (The Jellicle Ball)
  • 葛麗茲貝拉(Grizabella)

各種貓之圖鑑XD

第二幕 夏天姍姍來遲,時光飛逝如梭

貓兒們再次回到舞台上的時候,Old Deuteronomy 用歌聲提醒他們記憶快樂時光的重要。

老貓 Gus 被 Jellylorum 帶上舞台。Gus 是一隻曾風靡所有劇院的演員,現在他回憶著自己當年的日子,尤其是他最得意的創作,大海盜 Growltiger 的故事。接下來場景轉換,大家都仿佛回到了 Gus 紅極一時的時候,在舞台上表演了 Growltiger 和他的情人 Griddlebone 的故事。因為聲音很大,本來在火車上睡覺的 Skimbleshanks 被吵醒了,火車貓 Skimbleshanks 是個滑稽可愛的叔叔。大家幫他用堆積場的廢物堆出一輛火車頭,讓他神奇地站在上面。

可是,在火車貓的故事剛剛結束的時候,快樂的舞會被罪犯貓 Macavity 打斷了。在黑暗之中 Macavity 帶領他的爪牙劫走了 Old Deuteronomy。

兩隻曾經認識 Macavity 的母貓,Bombalurina 和 Demeter 給不了解 Macavity 的小貓講述這隻罪大惡極的通緝犯的所作所為。這時 Old Deuteronomy 忽然又回到場上,所有的貓兒還在驚喜之中,可是他甩下灰皮,原來是 Macavity 假扮成 Old Deuteronomy 前來搗亂。Munkustrap 帶領著其他幾隻公貓反抗 Macavity,最後 Macavity 負傷在黑暗中逃掉了,但 Old Deuteronomy 依舊下落不明。

「不用擔心,我們有神奇的 Mistoffelees 先生!」Rum Tum Tugger 對大家說。他介紹了下一個上場的 Mistoffelees。魔術貓 Mistoffelees 在眾貓的要求下成功地變回了 Old Deuteronomy。貓兒們一起感謝了他的貢獻,再次準備聆聽老首領的選擇。

Grizabella 又一次上場了。可是這一次,在她歌唱「回憶」的時候,貓族裡最年幼的小貓,Jemima 用清亮的歌聲回應。這時貓兒們明白了 Old Deuteronomy 對他們講過的話。一隻接著一隻,他們原諒了 Grizabella,她重新回到傑利可溫暖快樂的家族裡來。

Old Deuteronomy 在黎明到來之前,選擇了 Grizabella 登上「雲外之路/天堂」,獲得重生!在群貓的歌聲中,Old Deuteronomy 帶領 Grizabella 走上雲外之路,Grizabella 消失在空中五光十色的雲彩里。

最後一首歌是 Old Deuteronomy 唱給觀眾聽的。「貓不是狗」「你要對貓兒脫帽敬禮,說聲『你好嗎,我尊敬的貓~』。這一定會討貓兒的歡喜。」

因為畢竟,貓兒跟人類沒有什麼不同。

第二幕

夏天為何遲到,時光何時飛逝(Why will the Summer Day delay? When will time flow away?)

  • 幸福時刻(The Moments of Happiness)
  • 高斯:劇院貓(Gus - The Theatre Cat)
  • 革羅泰革的最後一戰*(Growltiger's Last Stand)
  • 史金伯旋克斯:鐵路貓(Skimbleshanks - The Railway Cat)
  • 麥卡維弟(Macavity - The Mystery Cat)
  • 密斯托弗里先生(Mr. Mistoffelees)
  • 回憶(Memory)
  • 雲外之路(The Journey to The Heaviside Layer)
  • 與貓打交道(The Addressing of Cats)
  • *包括了 "比爾貝利的長詩(The Ballad of Billy McCaw)" 或是 "義大利抒情曲:Una Tiepida Notte" ,依不同的演出版本而定

 

《貓》之舞蹈解構

動作均由原始編舞家 Gillian Lynne 命名

 

1998年音樂劇全劇欣賞(中英字幕)

04:12 杰里柯猫
16:43 甘比猫(好心猫 )〔珍妮点点〕
20:42 大骚怪猫(摇滚猫)〔若腾各塔〕
25:05 memory猫(魅力猫)〔葛莉兹贝拉〕
28:48 圣詹姆斯街猫(白手套 富得流油)〔巴斯特夫〕
33:03 小偷兄妹(高阶东北二人转 )〔蒙哥杰利and蓝蓓蒂瑟〕
37:20 领袖猫(自带BGM 德高望重年纪最大)〔老戒律伯〕
41:40 狗狗大战——超人猫(激光眼 超凶超滑稽)〔兰帕斯〕
47:38 杰里柯舞会
1:01:26 memory名场面(Memory第一次登场)
1:10:40 memory第二遍(超好听翻唱)
1:12:20 老演员猫(砍树恶魔 真实的老 )
1:19:43 火车铁路猫(猫猫火车)〔史金波旋克斯〕
1:24:50 犯罪猫(大反派 超吓猫 不在场证明)〔麦凯维提〕
1:34:53 魔力猫(魔术师 米石头)〔密斯塔佛利斯〕
1:41:33 给翻唱memory打爆call(第三次)
1:42:20 选择杰里柯猫
1:42:46 魅力猫memory完整版
1:47:42 魅力猫升天(冲上云霄)
1:51:20 如何与猫交谈

 

 

安德魯.洛伊.韋伯導聆《貓》(1998年版)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sAP7V5KwZCU

 

【BON話題】蘇珊大嬸與偶像依蓮.佩姬的合唱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r0ogG9_FBWI

 

全球媒體現象

2009年4月11日,Susan Boyle以大嬸姿態參加第三季的英國達人秀而受到大眾的注意,當時她演唱了《悲慘世界》中的<I Dreamed a Dream>獲得全部3名評審的認可與現場觀眾的起立鼓掌。

這段初賽片段被上載到Youtube之後,全球總觀看次數超過2億人次,她也立即躍升為全球知名人士,台灣稱呼她為「蘇珊大嬸」。

後來2009年11月下旬蘇珊大嬸推出她的正式首張專輯《I Dreamed A Dream》,居然全球銷量超過9百萬張,更打破了全球多國唱片排行榜銷量記錄。連日本最重要的年度紅白歌唱大賽也邀請蘇珊大嬸出席獻唱。

2012年7月6日,愛丁堡瑪格麗特女王大學授予蘇珊·波伊爾榮譽博士學位,以此來獎勵蘇珊對社會、文化、藝術做出的貢獻。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tOgoN_jK7Z0&t=162s

 

延伸:2022年的蘇珊在做些什麼呢?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bvWd42AkSuU


2019年《貓》 真人奇幻電影版本

下方介紹與評價取自維基百科,附上連結以供參考。

CATS貓》(英語:Cats,中國大陸、新加坡譯《》,香港譯《CATS》)是一部於2019年上映的美國歌舞奇幻電影,由湯姆·霍伯執導,並與李·霍爾共同撰寫劇本。電影改編自安德魯·洛伊·韋伯同名音樂劇。主演包括詹姆斯·柯登茱蒂·丹契傑森·德魯羅伊卓瑞斯·艾巴珍妮佛·哈德森伊恩·麥克連泰勒絲瑞貝爾·威爾森法蘭契絲卡·海沃德

《CATS貓》定於2019年12月20日在美國上映,但在上映後收獲票房成績7600萬美元,對比8000萬至1億美元的製作成本,屬於票房炸彈,所獲評價更是惡評如潮,媒體和影評家普遍批評電影呈現的視覺特效和剪輯,原著安德魯·洛伊·韋伯亦對該片持負面評價,被認為是史上最糟的電影之一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LwsLpMLuzZA

 

延伸閱讀

音樂劇大師韋伯親自 diss《貓》電影版演員:「角色油膩粗俗,唱歌也不太行!」

 

2019 年 12 月,《貓》電影改編版問世之後,負評連連,被認為是「大型災難片」...

 

《貓》作曲家韋伯怎麼說呢?

在接受《星期日泰晤士報》的新採訪中,韋伯也認同大多數評論家和電影觀眾的觀點:《貓》電影版是徹頭徹尾的失敗。

韋伯將責任歸咎於導演湯姆·霍珀(Tom Hooper)的一意孤行,因為他未與熟悉舞台版音樂劇的人合作。

“這部電影的問題在於湯姆·霍珀決定他不想讓任何參與原始音樂劇的人參與其中,” 韋伯說。

“這整件事都很荒謬...”

韋伯不是唯一這麼想的人。 環球影業在這場災難性的失敗中損失了大約 1.13 億美元;電影工作室在電影上檔之後發布後試圖「修復」特效,但無濟於事。

《貓》電影改最終未入選奧斯卡金像獎,更在奧斯卡頒發最佳視覺效果獎項時被(James Corden and Rebel Wilson)嘲笑而引發爭議。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JHaLSm-oM54

 

韋伯與泰勒絲也一起為《貓》電影版創作新曲《Beautiful Ghosts》

 

泰勒絲的錄音實況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gcdlGPRIuX8

 

完整歌曲(泰勒絲演唱)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iEcsqWKZlRM

 

 

開卷蹦藝術.享受美好閱讀時光

☕️一杯咖啡.一點心意.支持蹦藝術☕️

 

各類合作提案,聯繫方式:

*手機:0917.670.518 
*Line:https://line.me/ti/p/LB1ro0P0AU
*E-mail:jenpin888@gmail.com

【BON音樂】蹦藝術音樂講堂 《人生不可錯過的美妙音樂》系列 - 不可錯過的十首韓劇音樂

【BON音樂】蹦藝術音樂講堂 《人生不可錯過的美妙音樂》系列 - 不可錯過的十首韓劇音樂
Top 10 most beautiful Korean drama music

– 資訊整理共享於網路,一起欣賞音樂與藝術之美 –
蹦藝術 | BONART


 

蹦藝術音樂講堂由旅法知名音樂家林仁斌,也是蹦藝術藝術網站執行長規劃並擔任主講。

結合蹦藝術網站豐富多元的系統化資料,林仁斌老師輕鬆幽默的上課內容與清晰俐落的口條,多年來深獲各界肯定,並與國家兩廳院、衛武營國家文化藝術中心、苗北藝文中心、NSO國家交響樂團、長榮交響樂團、高雄市交響樂團、大人社團等各單位合作各式音樂講座,年演講場次超過200場,是台灣超人氣音樂欣賞名家。

音樂的面向極其廣闊,也間接影響我們腦部活動很大。經由專家研究,當欣賞美妙音樂而感動時,大腦的「獎賞中樞」會產生反應,分泌出「多巴胺」,給予我們愉快的感受。

在蹦藝術音樂講堂充滿特色與循序漸進的主題規劃之下,您將發現欣賞古典音樂、理解各種作品類型,都將為您的生活中帶來更豐富愉快的感受;您所需要做的,就是悄悄地埋下這快樂的種子,坐進講堂,好好欣賞每一場知識與含金量滿滿的專屬演講。

古典音樂 X 精彩繽紛美好人生

在蹦藝術音樂講堂,您將體驗到:

❶ 全面認識古典音樂世界.從基礎到進階
❷ 深入了解音樂史、專有名詞到作曲家故事
❸ 沈浸式課堂解說.艱澀知識一次融會貫通
❹ 老師與粉絲互動Q&A,從傳道授業到解惑

→報名連結

 

→2023年最新系列請由此進

 

課程主講人:

 

「人生不可錯過的美妙音樂」系列(一)
日期:  9/20、9/27、10/4、10/11

ㄧ、不可錯過的十首交響曲
二、不可錯過的十首協奏曲
三、不可錯過的十首室內樂
四、不可錯過的十部歌劇 

 

「人生不可錯過的美妙音樂」系列(二)
日期:  10/18、10/24(一)、11/1、11/8

一、不可錯過的十首鋼琴樂曲
二、不可錯過的十首小品音樂
三、不可錯過的十首愛之詠嘆
四、不可錯過的十首管弦爆棚

 

「人生不可錯過的美妙音樂」系列(三)
日期:  11/22、11/29、12/6、12/13

一、不可錯過的十部音樂電影
二、不可錯過的十首電影配樂
三、不可錯過的十首韓劇音樂
四、不可錯過的十首日劇音樂

 

【課程資訊】
課程時間:9/20起,每週二下午2:00-4:00
課程時數:一系列四堂課、每週上課一次。
上課地點:鳴石音樂空間(台北市中正區仁愛路二段34號5F,近捷運東門站)


不可錯過的十首韓劇音樂 講座簡介

十大韓劇配樂排行榜

每個人的品味、喜好都有所不同,筆者觀賞韓劇的數量也不及許多專門追劇的朋友們,不過對於音樂的敏銳度以及歌曲如何與劇情結合,用心觀察與欣賞的程度,是非常有自信的~(撥髮)

 

(各劇之基本資料整理於網路與維基百科,並附上超連結方便檢索)

第十《阿爾罕布拉宮的回憶》


《阿爾罕布拉宮的回憶》(韓語:알함브라 궁전의 추억,英語:Memories of the Alhambra)為韓國tvN由2018年12月1日起播出的週末連續劇,由《秘密森林》的安吉鎬導演和《九回時間旅行》、《W-兩個世界》的宋在貞作家合作打造。講述投資公司代表的男主人公劉鎮宇(玄彬飾)來到西班牙格拉納達出差,住進了吉他手女主人公鄭熙珠(朴信惠飾)所經營老舊BONITA旅舍,兩人捲入了奇妙事件而展開的故事。
本劇首播收視率為7.507%(AGB全國),成為tvN電視台首播收視率季軍。
2018年更是韓劇製作費全國第二名:TVN《阿爾罕布拉宮的回憶》——200億韓圜(5.11億新台幣)

 

《阿爾罕布拉宮的回憶》除了是韓劇標題之外,更是古典吉他界超級名曲。

https://youtu.be/QlAzXWoQDlg

⟨Is you⟩ - Ailee

美聲歌姬是筆者心中出色的OST女王之一,她的歌聲空氣感十足,情緒轉折充滿了美感,這首⟨Is you⟩音色嬌弱中帶著濃濃的情緒,彷彿再次重溫女主角從討厭男主角,但心思卻一縷一縷慢慢心繫於他,是一首讓人聽了會深陷其中的好歌。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FvhWloYLj54

Ailee 錄音演唱版+MV

https://youtu.be/FvhWloYLj54


第九《太陽的後裔

太陽的後裔》(韓語:태양의 후예太陽의 後裔,英語:Descendants Of The Sun)為韓國KBS自2016年2月24日起播出的水木連續劇,由《Dream High》、《學校2013》、《秘密》的李應福導演與《巴黎戀人》、《秘密花園》、《紳士的品格》、《繼承者們》的金銀淑、《女王的教室》的金元碩作家攜手合作打造。宋仲基及宋慧喬主演。本劇講述軍人與醫生兩人轉返於國外來回相愛的故事。

男女主角宋仲基宋慧喬更因為實在太速配,由戲生愛,兩人真的於2017年7月5日結婚。同年10月31日,婚禮於首爾新羅酒店迎賓館宴客。(雖然已於2019年6月27日,經紀公司證實正式與宋慧喬正在進行離婚調停中,婚姻維持1年8個月。)

⟨ALWAYS⟩ 

https://youtu.be/Ru3-8u8uUsI

 

⟨This Love⟩

https://youtu.be/XyzaMpAVm3s

 

⟨You are my everything⟩

https://youtu.be/mVSpqFe-Nc4

 

⟨Once Again⟩

https://youtu.be/CjBhhZ9rrKs


第八《主君的太陽

主君的太陽》(韓語:주군의 태양)為韓國SBS自2013年8月7日起播出的水木迷你連續劇,由《原來是美男》、《最佳愛情》的洪氏姊妹(洪貞恩、洪美蘭)執筆,《檢察官公主》、《城市獵人陳赫導演執導。結合驚悚和浪漫喜劇元素,劇情講述了因為事故後能夠看見鬼的女人和守護在她身邊的男人之間的故事。融合了驚悚和浪漫喜劇元素。。孔曉振繼2011年《最佳愛情》之後二度出演洪氏姊妹的作品。

Crazy of you

https://youtu.be/72YnfdE--Yw

 

⟨Touch Love⟩

https://youtu.be/JVhnK0nHA7A

 

 

第七《愛的迫降》

愛的迫降》(韓語:사랑의 불시착),為韓國tvN於2019年12月14日起播出的週末連續劇。由《火星生活》、《羅曼史是別冊附錄》的李政孝導演與《來自星星的你》、《製作人》、《藍色海洋的傳說》的朴智恩作家合作打造。此劇講述某天因為龍捲風而發生滑翔傘事故,被迫在朝鮮降落的韓國財閥繼承人尹世理(孫藝真飾),與隱藏、守護並愛上她的朝鮮人民軍軍官李正赫(玄彬飾)之間跨越國界的愛情故事。

本劇第16集結局創下最高平均收視率,高達21.683%(AGB全國),刷新《請回答1988》和《孤單又燦爛的神-鬼怪》的收視紀錄,成為tvN電視台最高的收視紀錄
Netflix於12月14日起每週六日22:00(UTC+8)全球同步上線。

⟨Flower⟩

https://youtu.be/tFg-IFD_q9A

 

⟨Song for brother⟩

https://youtu.be/7aohSp61CGk

 

⟨我再次,在這裡⟩

https://youtu.be/rBX9LC4aX10

 

⟨我心中的照片⟩

https://youtu.be/psLRL60YOBc

 

 

第六《梨泰院 Class》

梨泰院Class》(韓語:이태원 클라쓰梨泰院 클라쓰 Itaewon Keullasseu),為韓國JTBC於2020年1月31日播出的金土連續劇,由《雲畫的月光》的金成允導演與漫畫原著趙光真作家合作打造。此劇改編自編劇的同名漫畫,講述父親在一場意外中去世,在不合理的世界中,兒子在首爾梨泰院開設小酒館,並向害死他爸爸的人報復的故事。
Netflix於1月31日起全球上線,3月22日前播完全部劇集。

⟨Start⟩

https://youtu.be/lWuFQk8FfWg

 

⟨頑石⟩

https://youtu.be/9mwRQ96CuHg

 

⟨Still Fighting It⟩

https://youtu.be/sjMOJGgKGVA

 

⟨Someday, the boy⟩

https://youtu.be/qho6wWlsANw

 

⟨Say⟩

https://youtu.be/uO_j23R18cM

 

第五《陽光先生》

 

陽光先生》(韓語:미스터 션샤인,英語:Mr. Sunshine),為韓國tvN於2018年7月7日播出的週末連續劇,由《太陽的後裔》、《孤單又燦爛的神-鬼怪》的李應福導演與金銀淑作家三度合作打造。此劇以日本殖民統治之前的5年為間軸,講述了辛未洋擾時期,乘坐軍艦來到美國的少年以美國軍人身份重返拋棄自己的祖國朝鮮後,邂逅朝鮮精神支柱,兩班世家的大家閨秀,兩人墜入愛河的故事。

陽光先生》以全劇平均收視12.955%,創下tvN及韓國有線台電視劇最高全劇平均收視 (有線台最高平均收視紀錄後被《夫妻的世界》打破)。

韓劇總製作費2018年 第 1 名:《陽光先生》/300 億韓圜(7.43億 新台幣)

2018第一名與2019第二名這兩年的韓劇製作費都被TVN《陽光先生》獲得~因為這部24集的韓劇走遍韓國各地景點,拍攝時間長達一年,因此跨年度連續兩年拿到第一名(2018)與第二名(2019)。

《陽光先生》預告

https://youtu.be/6XCZXzoh92s

 

https://youtu.be/_1vKPUTExIA

 

⟨The Day⟩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zwvUnK-agb4

 

⟨Days without tears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MvXksn0WSo4

 

⟨Sori⟩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zKuQtvhzgO8

 

⟨Stranger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Ha_w4QewVwM

 

⟨Good Day⟩

https://youtu.be/eE6CcysZLHY

 

⟨情人

https://youtu.be/B7bl7WHT178

 

⟨See you again⟩

https://youtu.be/S96xATe1akg

 

⟨The Day⟩

https://youtu.be/W8GGvD8-7TA

 

⟨怎能遺忘⟩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9Ciwb4jAcG4

 

第四《The King: 永遠的君主》

The King:永遠的君主》(韓語:더 킹:영원의 군주더 킹:永遠의 君主 Deo King: Yeongwonui gunju),為韓國SBS於2020年4月17日起播出的金土連續劇。由《太陽的後裔》、《雲畫的月光》的白尚勳、《請輸入檢索詞WWW》的鄭志賢導演與曾編寫《繼承者們》、《太陽的後裔》、《孤單又燦爛的神-鬼怪》、《陽光先生》等多部人氣劇集的金銀淑作家合作製作。此劇以現實的大韓民國平行世界君主制國家—「大韓帝國」為背景,講述試圖關閉連接現實世界的次元之門的大韓帝國皇帝李袞(李敏鎬飾),與大韓民國刑警鄭太乙(金高銀飾)跨越空間的愛情故事。

⟨Gravity⟩

這首曲目是我在整個原聲帶中最喜愛的五首歌曲之一。每次李袞進行時空穿越,都會配上這首歌曲,一再洗腦讓人沈浸於其中無法自拔。是非常耐聽也非常讓人難忘的歌曲,節慶長笛樂團也改編了此曲成為長笛團版本,團員們大家演奏過都非常喜歡~

 

⟨MAZE⟩

這首曲目是我在整個原聲帶中最喜愛的五首歌曲之二。淡淡的民謠風格搭配主唱輕柔高音男聲的溫柔歌聲,更是讓人一聽再聽,甚至我也製作了長笛演奏樂譜與蹦友們分享。

詳細介紹:

【BON音樂】2020年話題韓劇《The King:永遠的君主》 “MAZE” – 配樂詳解(附樂譜)

 

⟨Please don't cry⟩

這首曲目是我在整個原聲帶中最喜愛的五首歌曲之三。由OST女王等級的雙人組歌手「DAVICHI」,一開口就是抒情好聲,而且聲音的鋪陳更是講究,當兩人美聲響起,相信滿滿的戲劇氛圍已悄悄進入你心,堪稱殺手級的歌曲~

 

⟨我的一天都充滿了你⟩

這首曲目是我在整個原聲帶中最喜愛的五首歌曲之四。「妳不能跟我一起走嗎?」「不能到我的世界」「跟我一起生活嗎?」李袞深情的告白,讓人想拒絕都難。Wendy甜膩膩的美聲,呼應著女主角拼命想Say Yes的心情「我決定愛上我的命運」「我愛你」。男聲Zico同樣在歌曲中加入流利的Rap「即使每天都看著你,也依然想念你」,不行不行這首歌歌詞實在放太多糖,想不被甜死都難…XD

 

⟨My Love⟩

這首曲目是我在整個原聲帶中最喜愛的五首歌曲之五。小調的元素帶來讓人揪心的感受,在劇中只要出現對於雙方未來的不確定感,這首「愛的主題曲」就會出現,為愛情增溫卻又隱隱帶來悲傷的感受;歌曲在 OST女王歌手 – GUMMY 的強大歌聲渲染力之下,讓本首歌曲堪稱《The King: 永遠的君主》原聲帶裡最美的音樂風景,一聽再聽,連洗澡時都想聽啊…

 

 

第三《來自星星的你》

來自星星的你》(韓語:별에서 온 그대 Byeoreseo On Geudae; 英語:My Love from the Star)為韓國SBS自2013年12月18日起播出的水木迷你連續劇,由金秀賢全智賢主演,朴智恩擔任編劇,與《風之畫師》、《樹大根深》導演張太侑聯手打造。當中全智賢是自1999年《歡樂時光》之後時隔14年復出參演電視劇。

本劇以《朝鮮王朝實錄》中1609年(明朝萬曆三十七年,即光海君執政的第一年)的不明飛行物體相關紀錄,講述外星男子都敏俊(金秀賢 飾)從外太空來到400年前的朝鮮並一直生活到現代,在和身為國民頂級女演員的千頌伊(全智賢 飾)發生愛情的過程中,不同星球的兩人消除彼此之間的誤解,克服危險追尋眞愛的浪漫愛情喜劇。

My destiny

https://youtu.be/PWLlkUujlO8

 

https://youtu.be/cenN37Jnri0

 

⟨妳的每個瞬間⟩

https://youtu.be/iGGGZWVBxm0

 

第二《孤單又燦爛的神-鬼怪

孤單又燦爛的神-鬼怪》(韓語:쓸쓸하고 찬란하神-도깨비,英語:Goblin: The Lonely and Great God),為韓國tvN自2016年12月2日起播出的創社10周年特別企劃連續劇,由人氣劇集《太陽的後裔》的作家金銀淑與導演李應福共同打造,本劇亦是金銀淑及李應福首次於tvN編導的電視劇

本劇收視為,刷新tvN金土劇最高收視紀錄,打破了《請回答1988》的18.803%(AGB全國),並於第16集最終回創下最高收視18.680%(AGB全國),為韓國有線電視台tvN歷年收視紀錄排名第3位

⟨Stay With Me⟩

https://youtu.be/akw3wuqacdI

 

⟨如初雪般我走向你⟩

https://youtu.be/iJEGtSN1Hcc

 

 

第一《明成皇后》

 明成皇后》(韓語:명성황후)是韓國KBS2台在2002年收視最高的電視劇之一,講述歷史上朝鮮王朝國王高宗李熙的王妃閔茲暎領導下的外戚集團與高宗的生父興宣大院君的政治派系進行的一系列複雜的政治鬥爭的故事。該劇以十九世紀後半葉發生在朝鮮半島上的政治事件為背景,細緻、深入地講述了李氏王朝最後一位皇后的曲折人生經歷。走入深宮內院的女人是不是都會上演紅顏薄命的悽豔悲劇?登上政壇的女人是不是都會演化出一副惟我獨尊的鐵石心腸? 明成皇后15歲入宮,憑藉自己的聰明才智和政治天分成為王宮內外執掌實權的第 一人,把握著江山社稷、黎民百姓的命運,用女性特有的敏感和細膩體會了王朝末年的風雨飄搖,最終不可避免地走向了悲劇之路……

歷史人物介紹

朝鮮高宗

興宣大院君

明成皇后

 

If I leave⟩

https://youtu.be/ujlJkh7Jh9U

 

來自天堂的聲音 - Sumi Jo

(基本資料整理於網路與維基百科,並附上超連結方便檢索)

曹秀美조수미曺秀美,1962年11月22日),是曾被指揮大師卡拉揚(Herbert von Karajan)讚譽為「來自天堂的聲音」,出生於首爾,在國際間成名已逾35年,是韓國最為著名之的世界知名抒情花腔女高音。

https://youtu.be/BwEMQArAL1k


特別獎《對不起,我愛你》

→當選理由:韓國人最愛之 Top OST排行第一名。

 

對不起,我愛你》(韓語:미안하다, 사랑한다)為韓國KBS於2004年11月8日播出的月火迷你連續劇,由蘇志燮林秀晶主演,李慶熙擔任編劇,描寫圍繞著男主角在澳大利亞的不幸人生開始,一直到他在母國韓國過世為止的故事。

《對不起,我愛你》的主題曲「雪之花」原作來自中島美嘉單曲雪花》(雪之華),劇中使用兩個翻唱版本,分別由朴孝信和徐英恩演唱。

 

中島美嘉(原唱):雪の華

https://youtu.be/dcv9NFJJuiY

 

https://youtu.be/YXPngaprT5I

 

 

https://youtu.be/rERyHwexxGE

 

 

開卷蹦藝術.享受美好閱讀時光

☕️一杯咖啡.一點心意.支持蹦藝術☕️

 

各類合作提案,聯繫方式:

*手機:0917.670.518 
*Line:https://line.me/ti/p/LB1ro0P0AU
*E-mail:jenpin888@gmail.com

【BON音樂】2020年法國巴黎艾非爾鐵塔 - 國慶音樂會與焰火秀

【BON音樂】2020年法國巴黎艾非爾鐵塔 - 國慶音樂會與焰火秀
The Concert of Paris 2020 (France 2) 14/07/2020 Full Show + Fireworks HD

– 資訊整理共享於網路,一起欣賞音樂與藝術之美 –
蹦藝術 | BONART


 

課程主講人:

 

法語是這世界上最美的語言。全球約有兩億多人使用法語為母語,除了法國,更是加拿大魁北克省、比利時、瑞士與非洲等等四十多個國家的通用語言。也是聯合國與歐盟等國際組織的官方語言。

在奧運會的開幕式,首先會聽到的語言就是法語,接下來才是英語~這正是因為法語全球通用語嚴謹的特點。而十九世紀時,在法國強大的國力下,無論從歐洲到俄羅斯,說上一口標準道地的法語,更是貴族與上流人士之間最有面子的事情。

 

先來點讓人期待的盛事

2024奧運.法國巴黎.塞納河😘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ay4ghAR1DD0

 

第八屆法國國慶日巴黎音樂會

對於第八屆巴黎音樂會,由舊金山歌劇院音樂總監,韓籍指揮家 Eun Sun Kim 指揮法國國家管弦樂團、合唱團和法國廣播電台 Maîtriseede Radio,於7月14日在戰神廣場(Champ-de-March)舉行大型音樂會。

2020的當下,COVID-19疫情嚴重,故這場音樂會是在沒有現場觀眾的情況下舉辦。當天進行管制,所有人皆無法進入戰神廣場及周邊地區,現在我們可以藉由當時的錄影留下這珍貴的記錄。

 

什麼是法國國慶日

資料取自維基百科,附上連結供參考。

法國國慶日(Fête nationale française),也被稱作「巴士底日」,定於每年的7月14日,以紀念在1789年7月14日巴黎群眾攻克了象徵封建統治的巴士底獄,從而揭開法國大革命序幕。

在1789年7月14日,巴黎民眾與軍隊攻陷巴士底監獄釋放囚犯,揭開了法國大革命的序幕。到了1879年,為了紀念法蘭西第一共和國的建立,法國政府宣佈把7月14日定為國慶日。

 

延伸閱讀

巴黎之旅:在法國國慶日可以做的10件事

2022法國國慶日|巴士底日活動指南

Photo by Mat Napo on Unsplash

 

Le Concert de Paris 2020

 

CASTING

  • Chœur de Radio France
  • Eun Sun Kim (Conductor)
  • Fatma Said (INTERPRETE)
  • Sonya Yoncheva (INTERPRETE)
  • Ludovic Tézier (INTERPRETE)
  • Benjamin Bernheim (INTERPRETE)
  • Sol Gabetta (INTERPRETE)
  • Lisa Batiashvili (INTERPRETE)
  • Lucienne Renaudin Vary (INTERPRETE)
  • Khatia Buniatishvili (INTERPRETE)

 

 

PROGRAM

00:00 opening

07:10 Hector Berlioz - The Damnation of Faust: “Hungarian March”

12:40 Edith Piaf – The Hymn to Love

17:30 Georges Bizet The Pearl Fishers: “At the bottom of the Holy Temple…”

24:20 Piotr Ilitch Tchaikovsky - Piano concerto n°1 – Excerpts

32:35 Giuseppe Verdi - Nabucco: “Go Pensiero”

37:40 Leonard Bernstein - West Side Story: "Tonight", "I Feel Pretty I" (Arr. Bill Elliott)

43:10 Léo Delibes – The Girls of Cadiz

50:40 Ludwig Van Beethoven - Egmont: Overture

59:15 Charles Gounod - Romeo and Juliet: "Love...Ah Rise up Sun..."

1:04:05 Charlie Chaplin – City Memories

1:11:50 Édouard Lalo - Cello Concerto No. 2 – Andante - Allegro Vivace

1:19:00 Alfredo Catalani - The Wally: “Ebben? Ne Andrò lontana »

1:23:35 Georges Bizet - Carmen: Intermission of Act III

1:26:50 Giuseppe Verdi La Traviata: Chorus of gypsies and matadors

1:33:00 Charles Aznavour – La Bohème (Arr. Didier Benetti)

1:39:30 José Serrano La cancion del Olviedo: Marinela

1:43:25 Maurice Ravel Bolero (Arr. Didier Benetti)

1:48:55 Wolfgang Amadeus Mozart Piano Concerto No. 23 - II. Andante + 現代舞

1:59:35 Claude Joseph Rouget De Lisle / Hector Berlioz - La Marseillaise - Verses 1 and 7

2:05:45 Fireworks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ioGNNknx7uM

 

PROGRAM

Le concert de Paris

Hector Berlioz - The Damnation of Faust: “Hungarian March”

Edith Piaf – The Hymn to Love

Georges Bizet The Pearl Fishers: “At the bottom of the Holy Temple…”

Piotr Ilitch Tchaikovsky - Piano concerto n°1 – Excerpts

Giuseppe Verdi - Nabucco: “Go Pensiero”

Leonard Bernstein - West Side Story: "Tonight", "I Feel Pretty I" (Arr. Bill Elliott)

Léo Delibes – The Girls of Cadiz

Ludwig Van Beethoven - Egmont: Overture

Charles Gounod - Romeo and Juliet: "Love...Ah Rise up Sun..."

Charlie Chaplin – City Memories

Édouard Lalo - Cello Concerto No. 2 – Andante - Allegro Vivace

Alfredo Catalani - The Wally: “Ebben? Ne Andrò lontana »

Georges Bizet - Carmen: Intermission of Act III

Giuseppe Verdi La Traviata: Chorus of gypsies and matadors

Charles Aznavour – La Bohème (Arr. Didier Benetti)

Wolfgang Amadeus Mozart Piano Concerto No. 23 - II. Andante

José Serrano La cancion del Olviedo: Marinela

Maurice Ravel Bolero (Arr. Didier Benetti)

Claude Joseph Rouget De Lisle / Hector Berlioz - Marseillaise - Verses 1 and 7


Recording: July 14 2020 - Champs de Mars | Paris
Director: François Goetghebeur
Duration: 01:45

 

音樂會最終壓軸 - 華麗焰火秀

 

法國國歌歌詞

資料取自維基百科,附上連結供參考。

馬賽曲》(法語:La Marseillaise)是法國國歌,又譯名《馬賽進行曲》。曲則是義大利作曲家喬瓦尼·巴蒂斯塔·維奧蒂於1784年創作,歌詞由克洛德·約瑟夫·魯日·德·李爾在1792年4月25日創作。當時正值法國大革命期間,法蘭西第一共和國奧地利帝國宣戰,引發法國大革命戰爭第一次反法同盟。他在該日晚間於當時斯特拉斯堡市長德特里希家中創作該曲,並題名為《萊茵軍團戰歌》(法語:Chant de guerre de l'Armée du Rhin);同年8月10日,來自馬賽志願軍英語Fédéré前赴巴黎支援杜樂麗起義時高唱此歌而得現名,亦因此風行全法國。1795年7月14日,國民公會宣布定此曲為國歌。

馬賽曲在拿破崙帝國時期失去了國歌地位(但拿破崙並沒有禁唱馬賽曲),之後路易十八波旁復辟時期更是被禁止。1830年七月革命再次為人傳唱,並由著名音樂家白遼士進行管弦樂編曲,此成為後來官方指定的管弦樂版本。之後於拿破崙三世時期此曲又失去了國歌的地位[1][2],至1879年才由法蘭西第三共和國重新定為國歌。此後的1946年以及1958年通過的法國憲法,皆定明馬賽曲為國歌。

 

馬塞進行曲(法國國歌)中文歌詞

前進前進祖國的男兒,光榮的時刻已來臨,專制暴政壓迫著我們,祖國大地在痛苦呻吟,祖­國大地在痛苦呻吟,你可看見那兇狠的士兵,到處在殘殺人民。他們從你的懷抱裏,奪去你­妻兒的生命。公民,武裝起來!公民,決一死戰,前進,前進,萬衆一心,把敵人消滅盡!
神聖的祖國號召我們,向敵人雪恨復仇,我們渴望珍貴的自由,決心要為它而戰鬥,決心要­為它而戰鬥。 看我們高舉自由的旗幟,勝利地邁著大步前進。讓敵人在我們腳底下,聼著我們凱旋的歌聲­。公民,武裝起來,公民,決一死戰,前進,前進,萬衆一心,把敵人消滅盡!

當父老兄弟英勇地犧牲,我們將戰鬥得更堅定,親手埋葬烈士的屍骨,追隨他們的足跡前進­,追隨他們的足跡前進。我們不再貪戀生命,卻願戰死在鬥爭中,能為他們復仇而犧牲,我­們將會感到無上光榮。公民,武裝起來,公民,決一死戰,前進,前進,萬衆一心,把敵人­消滅盡!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5ejp690XAv4

 

 

開卷蹦藝術.享受美好閱讀時光

☕️一杯咖啡.一點心意.支持蹦藝術☕️

 

各類合作提案,聯繫方式:

*手機:0917.670.518 
*Line:https://line.me/ti/p/LB1ro0P0AU
*E-mail:jenpin888@gmail.com

【BON音樂】蹦藝術X大人社團 大師音樂劇線上直播課:韋伯《艾薇塔》"Evita"

【BON音樂】蹦藝術X大人社團 大師音樂劇線上直播課:韋伯《艾薇塔》"Evita"
All about the Musical "Evita"

– 資訊整理共享於網路,一起欣賞音樂與藝術之美 –
蹦藝術 | BONART


 

大人的大師音樂劇線上直播課(11/17週四下午班,共5堂):《貓》《艾薇塔》《歌劇魅影》

欣賞音樂是你生活中的固定日常?
你喜歡音樂劇豐富的表演形式及有趣情節?
跟著我們一起認識英國音樂劇作家韋伯的經典代表作!

《大人社團》與蹦藝術攜手再開新班,這期以音樂劇為主題,林仁斌老師將帶領學員認識英國音樂劇大師韋伯的作品,特別精選他最暢銷也最具代表性的四大音樂劇與學員共賞:《耶穌基督超級巨星》《艾薇塔》《貓》與《歌劇魅影》,讓你好好享受音樂劇的豐富內涵,跟著劇作家展開一段奇幻之旅!

《延伸閱讀》大人的音樂欣賞線上直播課程好嗎?學員真實回饋分享

《延伸閱讀》大人的音樂欣賞課學員回饋,看他們用音樂為生活注入繽紛

 

精彩課程再推薦

大人的經典歌劇巡禮線上直播課(10/6週四下午班,共5堂):由威爾第引領進入歌劇殿堂(已結束)

大人的大師音樂劇線上直播課(11/17週四下午班,共5堂):《貓》《艾薇塔》《歌劇魅影》

大人的古典名曲鑑賞線上直播課(12/29週四下午班,共5堂):管弦樂欣賞-協奏曲篇

 

主講人:林仁斌老師

 

  • 第三堂 │ 韋伯:《艾薇塔》

音樂劇《艾薇塔》是安德魯·洛伊·韋伯以阿根廷國母─貝隆夫人的精采人生所創造出來的音樂劇。年僅33歲便英年早逝的她,人生短暫卻波瀾萬丈,無論是大膽地向貝隆表白:「我是最適合你的女人,我的好會令你吃驚。」到後來兩人真正相愛後,艾薇塔懇切真誠,感動了所有人民的公開演講「阿根廷別為我哭泣」(Don’t cry for me Argentina):艾薇塔不同於男性政治領袖的女性溫柔魅力與堅定力量,都讓人為之動容。這堂課,老師將為學員帶來《艾薇塔》深度解析與精彩歌曲賞析。

 

韋伯重要作品列表

整理自維基百科網頁,附上連結以供參考

  • 1967年:與提姆·萊斯(Tim Rice)合作,完成處女作約瑟夫的神奇彩衣
  • 1971年:他23歲時以搖滾音樂劇耶穌基督超級巨星》(Jesus Christ Superstar)作曲成名
  • 1978年:《艾薇塔》(Evita,另譯貝隆夫人)作曲
  • 1981年:《》(Cats)作曲
  • 1986年:《歌劇魅影》(The Phantom Of The Opera,又譯歌劇院的幽靈)作曲
  • 1993年:《日落大道》(Sunset Boulevard)作曲
  • 1998年:《微風輕哨》(whistle down the wind)作曲
  • 2005年:《白衣女人》(the woman in white)以英國小說家威爾基·科林斯Wilkie Collins的小說 The Woman In White(白衣女人)為劇情作曲
  • 2010年:《歌劇魅影:愛無止盡》(Love Never Dies)與Marius de VriesMatt RobertsonAndy Bradfield,等人合作。
  • 2013年: 《史蒂芬·沃德》(Stephen Ward)以英國1963(scandal that shocked the world)年發生的著名的醜聞為題材作曲
  • 2015年:《搖滾教室》對 2003年的同名電影重新譜曲。

 

本劇最知名歌曲《阿根廷別為我哭泣》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KD_1Z8iUDho

 

本劇我最愛的歌曲《I'd Be Surprisingly Good for You》

艾薇塔與貝隆的邂逅~兩人互相留下好感之餘,艾薇塔大膽地向貝隆表白:「我是最適合你的女人,我的好會令你吃驚。」...是非常非常動聽的一段音樂與歌曲,也是筆者的最愛❤️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kYWWcjWoG7A

 

 

今天介紹由音樂劇名作家韋伯作曲,著名劇本搭檔提姆.萊斯合作之著名音樂劇《艾薇塔》中女主角阿根廷的國母 貝隆夫人之真實故事。

本篇文章主要轉載《雪花臺灣》網站之文章作為基礎而成,歡迎閱讀原始文章。 
網址:https://www.xuehua.tw/a/5ec8c2395da483795bba0800?lang=zh-hk&amp=1
《艾薇塔》Music by Andrew Lloyd Webber, Lyrics by Tim Rice

 

1952年7月26日,阿根廷的國母-貝隆夫人(María Eva Duarte de Perón , 1919-1952病逝於布宜諾斯艾利斯,年僅33歲。

伊娃.貝隆夫人(1947年照片)

 

整個阿根廷都籠罩在巨大的悲傷之中。舉行葬禮的時候,交通幾乎癱瘓了,70萬民眾走上街頭向她的靈柩哀悼。他們永遠失去了自己的國母。

伊娃·貝隆 1952年葬禮

 

誰也不會想到,這位受到阿根廷人民深切追思的第一夫人,居然曾經是一位妓女。

貝隆夫人的本名叫做艾薇塔(Evita ),1919年出生於一個貧賤的裁縫家庭。她的母親愛上了一個有婦之夫,生下了五個沒有名分的孩子,艾薇塔就是其中之一。

幼時的艾薇塔

由於是個私生女,艾薇塔小時候經常被侮辱為「野種」。

而她的親生父親,顧及自己的家庭,早早地就拋棄了艾薇塔的母親,對這個私生女更是不聞不問。艾薇塔的童年,飽受了冷眼和欺凌。

當她的親生父親去世的時候,母親領著幾個孩子去弔唁,卻慘遭羞辱,艾薇塔連見父親最後一面的權利都被剝奪了。

年幼的艾薇塔在父親的靈堂外立下誓言:「中產階級算什麼,我將來一定要成為阿根廷的大人物!」

按照童話故事的發展情節,此後的艾薇塔應當是奮發向上,苦盡甘來,所有欺辱她的人都得到應有的懲罰。

很可惜,生活並不是童話,真實的生活更像是一部小說,而殘酷的情節才剛剛開始。

對於窮人家的女孩子來說,自尊是一種太奢侈的東西。在動盪的阿根廷,像艾薇塔這樣出身卑賤的女孩,想要光鮮亮麗的生活,只能通過做演員這一捷徑。

艾薇塔已經受夠了,只要能擺脫窮苦不堪的命運,她願意不惜一切代價。

1934年的一天,阿根廷著名的歌手奧古斯汀·馬加爾迪來到了艾薇塔居住的小鎮進行演出。15歲的艾薇塔看著那個來自首都的男人,覺得這是命運送給她的一份禮物,她決定抓住這次機會。

她那時候太年輕,並不知道,命運賜予的禮物,都在暗中標好了價格…

年輕的艾薇塔

奧古斯汀·馬加爾迪望著眼前這個青春美艷的少女,被情慾沖昏了頭腦,滿口答應帶她去布宜諾斯艾利斯。他的條件是他要占有這個15歲的女孩。

艾薇塔答應了,她向這個年齡足可以做她父親的男人獻出了貞操,忍受了這個男人無數次蹂躪,只為了換取一張通往幸福生活的車票。

雖然奧古斯汀·馬加爾迪沒有食言,帶著艾薇塔來到了首都布宜諾斯艾利斯。然而,奧古斯汀是有老婆的。可憐的艾薇塔,很快就重蹈自己母親的覆轍,被這個負心漢拋棄了。

一無所有的艾薇塔,站在布宜諾斯艾利斯繁華的街道上,回想起了自己童年時那些被侮辱和損害的日子,痛苦無比,她又一次成為了上帝的棄兒。

可是,她發誓絕不再回去那個小鎮,她要不擇手段地留在布宜諾斯艾利斯,只有在這裡她才能看到一絲微光,哪怕黑暗也無處不在。

年輕美貌的艾薇塔,開始混跡於布宜諾斯艾利斯的各種聲色場所。她芬芳迷人的肉體成了最好的資本,無數男人拜倒在她的石榴裙下,其中不乏許多阿根廷的大人物。

獨身於阿根廷追夢的艾薇塔

 

艾薇塔一視同仁,無論是衣冠楚楚的貴族軍官,還是粗俗不堪的酒吧老闆,只要給她錢,她都願意與之共度良宵。

獨身於阿根廷追夢的艾薇塔

 

與之相熟的人,當面客氣地說她是個「高級交際花」,背後卻不屑地稱她為「那個不知廉恥的婊子」。

如果沒有遇到貝隆,也許艾薇塔會一直是一個高級妓女,混跡風塵直到紅顏凋零。

 

上帝終於開始憐憫這個美麗的女子,讓貝隆上校(Juan Domingo Perón, 1895-1974)出現在她的生命中。

從此之後,貝隆成為她的姓氏,更與她所有的榮耀息息相關。

艾薇塔與貝隆

 

1943年6月,政局不穩的阿根廷爆發軍事政變,英武不凡的貝隆上校在這次政變中顯露出色的軍事才華,成為阿根廷的政治新星。

貝隆雖然出身行伍,但是卻不像一般軍人那樣粗枝大葉,他深切地關心著阿根廷的未來,立志改變阿根廷人民的命運。

艾薇塔與貝隆

 

此時的阿根廷,窮人饑寒交迫,如同生活在地獄。貝隆上校想為這些底層的窮苦民眾謀求一個良好的境遇,因此他多次在公共場合發表政治演講,為窮人發聲,希望進行民主改革,縮小貧富差距,使窮人也過上安穩舒適的生活。

貝隆的演講打動了無數阿根廷人的心,也為後來與艾薇塔的相知相愛埋下了伏筆。

艾薇塔認識貝隆,是在一次宴會上。貝隆上校站在一群賓客之間,聲音洪亮的宣傳著他的政治理念,他怒斥了阿根廷貧富懸殊的現狀,對富裕者的冷漠和貪婪進行了控訴。

賓客們竊竊私語,在這些身份尊貴的賓客面前痛斥富人對窮人的剝削,貝隆的演講顯得不合時宜,無異於與虎謀皮。

然而,已經沉浸在紙醉金迷中很久的艾薇塔卻怦然心動。

她望著人群中氣宇軒昂的貝隆上校,在心中沉寂了許久的愛情被喚醒了。

很多男人都曾占有過她,卻沒有一個人真正地理解她。她的靈魂深處,還是住著一個不甘屈服於命運的小女孩。

因為貧窮,因為不公,她出身卑賤,由於貧窮和絕望不得不墮落在布宜諾斯艾利斯的繁華喧鬧之中,靠出賣自己的美貌和肉體換取生存的資本。

她太知道貝隆口中那些阿根廷底層人民的際遇了,那些悲慘的生活,只是令別人唏噓不已,於她,卻是曾經真實的經歷。

本來她已經對這一切麻木了,可是貝隆的演講擊中了她的靈魂,使她無法再迴避自己內心的召喚:去吧,去改變這一切,讓這個社會恢復公義,讓那些和自己一樣出身卑賤的阿根廷人活得有尊嚴。

艾薇塔無可救藥地愛上了貝隆上校,此時地貝隆上校,已經48歲了,艾薇塔只有24歲。她瘋狂地愛著貝隆,大膽地向貝隆表白:「我是最適合你的女人,我的好會令你吃驚。」

艾薇塔太過於美麗性感,她的魅力是成熟穩健的貝隆上校都無法抵擋的。一年之後,他們相愛了。貝隆上校擁有了一位美麗的情人。

他暫時沒有打算娶她,畢竟在外界的傳聞中艾薇塔是一個以放蕩聞名的女人。

在愛情的最初,這位老練的政客是有所保留的。

 

很快地,艾薇塔就向貝隆證明了自己所言非虛,她確實是最適合他的女人。陷入熱戀中的艾薇塔,洗去了一身的浮華,每日為心愛的男人洗手作羹湯,生活被她經營得精緻而優雅。

艾薇塔與貝隆

 

在政界中摸爬滾打了多年的貝隆上校,前所未有地感受到了愛情的甜蜜。

在政壇上,艾薇塔也逐漸開始成為「貝隆手中的王牌」。這位風華絕代的阿根廷玫瑰,追隨著她的愛人,出現在各種公共場合,為窮人的利益搖旗吶喊。

男人所宣揚的政治理念往往是冰冷粗礪的,而女人口中的政治理念卻多了些溫情親切。貝隆那些民主平等的口號,在艾薇塔的演講中,是一個個鮮活的故事。僅僅是她自身不幸的遭遇,就給了彼時阿根廷黑暗政治一記響亮的耳光。

艾薇塔與貝隆

 

阿根廷人民驚艷於艾薇塔的美貌,悲憫於艾薇塔的不幸,支持貝隆的人越來越多,形成了一股不可忽視的政治勢力。

阿根廷政府害怕了,將貝隆弄進了監獄。艾薇塔一邊安慰沮喪的丈夫,一邊為了丈夫重獲自由而四處奔走。

艾薇塔懇切真誠的演講感動了人民。憤怒的人民湧向了街頭,進行各種抗議活動,要求政府釋放貝隆。在巨大的壓力之下,政府不得不釋放了貝隆。

演講中的艾薇塔

 

重獲自由的貝隆與艾薇塔舉行了婚禮,艾薇塔成為名正言順的貝隆夫人,二人一起四處演講,爭取阿根廷人民的支持,為即將到來的大選做準備。

1945年,貝隆與艾薇塔結為夫妻

 

民意大幅度地傾向於貝隆,總統的寶座只是時間問題...

1946年貝隆正式當選為阿根廷的總統,艾薇塔成為阿根廷的國母~這一年,她27歲。

貝隆與艾薇塔

 

此後的艾薇塔,終日為了窮人的利益而奔走忙碌。這位風姿卓然的第一夫人,出現在阿根廷貧窮落後的角落,為落魄的下層人民帶去慰問與幫助。

成立 Eva Perón 基金會,照顧窮人福祉

 

窮人們感激她,富人們憎恨她,艾薇塔始終安然自若。悲苦的童年和少年時代,給她的生命烙下了難以磨滅的印記,她必須為窮人的利益而吶喊。

貝隆與艾薇塔

 

上帝卻沒有給她足夠多的時間。天妒紅顏。

患病之後日益憔悴的艾薇塔

 

然而在1949年1月9日,艾薇塔在一個剪彩現場暈倒,醫生診斷她為子宮癌。在住院期間,艾薇塔並沒有忘記她所鍾情的政治事業,即使躺在病床上,她也堅持的工作。

 

1949年,艾薇塔被確診得了子宮癌,死神已經向她步步逼近。艾薇塔卻不顧醫生的囑咐,用盡最後的力量為阿根廷的未來謀劃奔走。就像一隻火炬,在加速燃燒自己的生命,照亮和溫暖整個阿根廷。

生病臥床的艾薇塔

艾薇塔,阿根廷的國母,在生命的最後時刻,放不下的不僅僅是她的丈夫,還有多災多難的阿根廷。

 

在後世為了紀念艾薇塔所拍的音樂劇《艾薇塔》中,主題曲是「阿根廷,別為我哭泣」,裡面有這樣幾句歌詞,訴盡了艾薇塔隱秘的心事:

演講中魅力非凡的艾薇塔

 

阿根廷,別為我哭泣,說句心底話,我從未離開大家,即使當年任性墮落,我仍遵守承諾,請勿拒我於千里之外!

名與利,我從不希冀,世人以為我熱衷名與利,如夢幻泡影,難把問題解決,解決之道,早在這裡為你鋪好,我愛你們,亦希望得到回報。

1952年7月26日,這朵嬌艷多姿的阿根廷玫瑰,終於到了萎謝的時刻。晚間8點25分,她將貝隆總統叫到病床前並對他說:「我這一生,只有生病時才會流淚。」並輕輕地對貝隆說:「小瘦子走了。」...

這一年,她剛好是33歲。

出喪當天,全國70萬人湧向首都,湧上親吻她的玻璃棺,甚至16人因擠撞而喪生。為了紀念她,阿根廷人把她的頭像放在阿根廷國家貨幣上以示尊敬。

伊娃·貝隆 1952年葬禮

 

艾薇塔的靈柩
艾薇塔的靈柩

 

艾薇塔的靈柩

 

去世之後的艾薇塔,哀榮備至。阿根廷舉國上下為她服喪,悲傷的人們用各種方式紀念他們的玫瑰。直到今天,「艾薇塔」依然是許多阿根廷人為女兒取名字時候最鍾愛的名字。她對阿根廷的愛,已經得到回報。 

永遠的艾薇塔

 

今日面額100元的阿根廷peso,就是以艾薇塔為主要人物。

100元面額的阿根廷peso,就是以艾薇塔為主要人物。

 

上篇文章主要轉載《雪花臺灣》網站之文章作為基礎而成,歡迎閱讀原始文章。
網址:https://www.xuehua.tw/a/5ec8c2395da483795bba0800?lang=zh-hk&amp=1

特別的電影版歌曲〈You Must Love Me〉

介紹取自維基百科,附上連結

〈You Must Love Me〉是改編自音樂舞台劇的電影《阿根廷別為我哭泣》(英語:Evita)裡面的插曲,原劇中並沒有這首歌,是該劇作曲家安德魯·洛伊·韋伯(Andrew Lloyd Webber)和作詞家提姆萊斯(Tim Rice)特地為電影版女主角瑪丹娜量身打造的抒情歌曲。〈You Must Love Me〉收錄於《瑪丹娜之阿根廷別為我哭泣》(英語:Evita電影原聲帶當中。

〈You Must Love Me〉在1996年11月16日進入美國單曲榜,首週成績第22名[3],第二週來到第18名[4],在第18名蟬連兩週之後名次始往下滑,它在榜內一共停留20週[2],單曲銷售數字達金單曲[5]。 〈You Must Love Me〉在1996年11月2日先行登上英國單曲榜第10名[6]

〈You Must Love Me〉獲得1997年第69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原創歌曲獎[1],以及第54屆金球獎最佳電影主題曲獎殊榮。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uvzcnx1fVYo

【中英字幕】Don't Cry For Me Argentina 阿根廷别为我哭泣(伊莲佩姬 | 1983年录像版)

【伊莲佩姬】I'd Be Surprisingly Good For You(Reset into a 1970's bar scene)

 

 

《艾薇塔》音樂劇全劇欣賞

 

音樂劇分段播放清單

點入之後為完整播放清單,分軌點按播放

https://www.youtube.com/playlist?list=PL6kyUSuX-CNpMO04yh335whs5GRy7wE-g

 

 

 

 

 

開卷蹦藝術.享受美好閱讀時光

☕️一杯咖啡.一點心意.支持蹦藝術☕️

 

各類合作提案,聯繫方式:

*手機:0917.670.518 
*Line:https://line.me/ti/p/LB1ro0P0AU
*E-mail:jenpin888@gmail.com

【BON音樂】林肯中心室內樂協會台灣巡禮「發現.室內樂」音會前導聆

【BON音樂】林肯中心室內樂協會台灣巡禮「發現.室內樂」音會前導聆
Discovering Chamber Music 2022 lecture

– 資訊整理共享於網路,一起欣賞音樂與藝術之美 –
蹦藝術 | BONART


 

音樂會前導聆 - 林仁斌

 

 

專訪林肯中心室内樂協會雙藝術總監 — 吳菡與大衛.芬柯

文.林仁斌

 

室內樂的「英雄聯盟」

林肯中心室內樂協會(The Chamber Music Society of Lincoln Center,以下 簡稱為 CMS)自 1965 年籌備成立, 1969 年首演以來,至今已 57 年。2004 年 CMS 任命大提琴家大衛.芬柯 (David Finckel)與鋼琴家吳菡(Wu Han)為雙藝術總監,是創始至今的第四任總監。芬柯與吳菡更於 2012 年榮獲 《音樂美國》(Musical America)雜誌 評選為「年度音樂家」,在古典樂界享有極高的聲譽與高度代表性。

吳菡老師來自台灣,是 50 多年來唯一一位獲此殊榮的亞裔女性,也是林肯中心唯一的亞裔藝術總監。台灣深感榮耀, 能擁有一位在國際表現如此傑出的領導型音樂家為表率。

 

林仁斌:台灣的「發現.室內樂」系列已進入第六年,你們也將於 11月底再次 來台。請問兩位總監是如何發想與安排每年的節目?而這次台灣巡演的曲目又是如何規劃的呢?

吳菡:室內樂是一個極其廣闊的領域, 我與大衛的腦袋至少就裝有 4000 套以上的曲目。

芬柯:(笑)我們的確知曉很多室內樂曲目,但還有更多需要探索,因此總是抱著期待的心情演奏每一首樂曲。

吳菡:擔任 CMS 藝術總監,我們必須不斷地發想各種創意;不能只是我自己的想法,也要探索觀眾的音樂品味;我常說我們就像「主廚」,要烹調出各種口味的美食讓觀眾品嚐;例如前一場的音樂比較辛辣,下一場可能要比較溫潤;前一場如果比較法式口味,下一場或許就多點越南風情 ⋯⋯

我們必須想像觀眾跟我們一起經歷所有音樂之後的真實感受。

再者,由於 CMS 是一個非常龐大的機構,我們有來自 19 個國家的 130-150 位傑出音樂家,以要到台灣巡演為例,我會思考哪些音樂家的演奏風格適合台灣?

過去六年在台灣的音樂會,除了我與大衛之外,我們經常調整不同風格的音樂家到台灣巡演。

我們在思考的過程中,除了音樂家的本質之外,也思考他們各自的強項與特質。

以這次的蕭頌《D大調協奏曲》(給小提琴、鋼琴與弦樂四重奏)為例,這首樂曲需要寬厚的表現力和濃郁的音色,所以我們挑選 Stella CHEN 作為主奏(筆者註:陳思蕾是 2019 年伊莉莎白女王國際小提琴大賽金獎得主、同時榮獲 2020 年費雪職業獎與 2020 年林肯中心新銳藝術家獎)。

又例如玻凱利尼《E 大調弦樂五重奏》 (給兩把小提琴、中提琴與兩把大提琴),因為有很多美妙的大提琴獨奏段落,所以除了大衛之外,我們挑選 Li- Wei QIN(秦立巍,第十一屆柴科夫斯基國際大賽的銀獎、2001 年瑙姆堡國際大提琴比賽金獎);而 Danbi UM(嚴丹苾,曼紐因國際青少年小提琴比賽銀 獎)有著最適合蘇克《A 小調弦樂四重奏》(給鋼琴、小提琴、中提琴和大提琴)的甜美音色 ⋯⋯

所以,音樂家與樂曲的「配對」,是我們的重要考量(笑)。

除了選曲風格的多樣性,每一位音樂家所演奏的份量都是旗鼓相當,因為在室內樂的領域不分彼此,沒有個人主義;每一場成功的音樂會都是每一位音樂家真摯的付出所成就的。

林仁斌:原來如此,音樂會的背後有如此豐富的知識與用心的設計與考量,真是令人感動。

筆者註:這次來台演出的優秀 CMS 音樂家還有中提琴家黃心芸 (1993慕尼黑國際音樂大賽首獎,任教於寇蒂斯音樂學 院及茱莉亞音樂學院)與台灣觀眾熟悉的小提琴家林品任(2018 年印地安納波 里斯國際小提琴大賽金獎),音樂家的演奏實力超群,可說是眾星雲集,堪稱漫威的英雄聯盟之真實室內樂版本!


演出人員:
鋼 琴|吳菡 WU Han
小提琴|陳思蕾 Stella CHEN、黃凱珉 Serina Huang、 嚴丹苾 Danbi UM
中提琴|黃心芸 Hsin-Yun HUANG
大提琴|大衛・芬柯 David FINCKEL、秦立崴 Li-Wei QIN

演出曲目
Boccherini: Quintet in E Major for Two Violins, Viola, and Two Cellos, G. 275, Op. 11, No. 5
玻凱利尼:E大調弦樂五重奏,給兩把小提琴、中提琴與兩把大提琴,作品十一之五


Suk: Quartet in A Minor for Piano, Violin, Viola, and Cello, Op. 1
蘇克:A小調弦樂四重奏,給鋼琴、小提琴、中提琴和大提琴,作品一

—Intermission—

Chausson: Concerto in D Major for Violin, Piano, and String Quartet, Op. 21
蕭頌:D大調協奏曲,給小提琴、鋼琴與弦樂四重奏,作品二十一

※原訂2022年12月1日(四)19:30於國家音樂廳演出之林肯中心室內樂協會《發現.室內樂》,演出人員小提琴家林品任因個人因素無法參與演出,將改由今年甫獲美國印第安納波利斯小提琴大賽金獎華裔小提琴家黃凱珉(Sirena HUANG)演出。

 

台灣音樂的未來

林仁斌:吳菡老師,前一陣子您擔任國際范克萊本鋼琴大賽的評審,我也閱讀了 MUZIK 與您的訪談,您提出的觀點非常精彩:「台灣有很好的老師跟學生, 但需要一個強而有力的資源領頭者。」 因此,想藉由今天的訪問,以「台灣音樂的未來」這個主題,請您延伸談一下這幾年對於亞洲與台灣學生的觀察?

吳菡:首先我要強調來自台灣的學生,以我個人的觀察,都非常認真努力,每個人都理解「唯有練習才能成為更好的演奏者」的信念,這也是台灣學生的優勢:願意認真苦練。

台灣的年輕學生普遍來說非常有音樂性,可能跟我們國家自由、熱情、善良的⺠情有關,所以音樂充滿這些特質,這些都是我觀察到的強項。

但我要接著說:「台灣學生們該如何進一步地發揮這些優勢?或者說發揮這些美好的天賦?」

無可諱言地,大眾總喜愛知名的、大型的樂團演出,例如柏林愛樂、維也納愛樂等。

台灣所缺乏,而美國所擁有的,就是私人企業投注於室內樂項目的贊助:學生們需要具備這些豐富資源,才能讓音樂學習教育計畫開花結果。

以美國來說,我們有林肯中心室內樂協會,所有的音樂會與活動規劃,只專精於「室內樂」這個項目,每年超過 250 場的活動讓我們培養出堅實的觀眾基礎

更進一步來說,與管弦樂團相比,室內樂其實是「最經濟的音樂活動」 (笑),只要幾位音樂家就能給予一場精彩無比的演出。我們藉由規劃大量的音樂會讓音樂家們上台演奏,持續不斷演奏的音樂家因此獲得進步,因為對音樂家最好且唯一的學習場域,就是舞台!

以我自己的經驗來說,很幸運地從小到大不斷地有許多舞台演出的機會,我明白這才是最珍貴的教育過程;而我所觀察到的,就是台灣似乎還沒有一個機構,能夠如此專職且縝密規劃出數量夠多的室內樂音樂會,讓音樂家持續演出且成長。

這也是我非常感謝巴哈靈感音樂文化協會願意投注資金與心力與我們共同推動在台灣的「發現.室內樂」計畫,這是一個深厚地集合展演、講座、導聆、教學於一的室內樂教育推廣計畫,也是非常具有教育意義的。

另外我還得提出一點,就是台北似乎沒有好的中型音樂廳(500-800 席),這點也非常可惜。

以我在韓國多年的合作所見,韓國藝術中心就擁有專門給室內樂演奏的音樂廳,聲音效果非常好;他們也有室內樂協會,專職於推廣室內樂。韓國的音樂師生,有機會在音樂會中一同演出或各自表演,數量眾多豐富,而且觀眾的參與度非常高。

在這些我所提到強健的基礎支持下,無論是音樂廳的數量或專門性,到專職室內樂協會的音樂會規劃,師生間的高度參與、大量演出機會等原因的推波助瀾 之下,就建立起韓國雄厚的音樂實力。

就結論來說,近年來韓國傑出演奏者屢屢在國際間獲得大獎或闖出名聲,其實都是 10 多年前就能預見的。

林仁斌:是的,近年來看到顯著的「韓國現象」,您說的真是一針見血 ⋯⋯ (嘆氣)

芬柯:我想補充,你們聊到的音樂現象,這些精彩的項目就我觀察,皆多出自於私人企業或是具有願景的人士的大力推動,並非全然出自政府政策;所以我在此呼籲並深信,有朝一日台灣一定會有對於室內樂教育與演奏具有理想的企業界或者有力人士,會回應吳菡的理念,一起與我們推動室內樂!

林仁斌:是的,這太重要了,我們一起來呼籲!

筆者註:

韓國的進步 台灣的借鏡

以現在古典樂界在各大國際音樂賽事中 屢屢得獎的南韓為例,其實早在十幾年前吳菡與大衛早已率領林肯中心室內樂協會在韓國進行了十數年的室內樂教育計畫:

韓國 LG 電子公司的總裁認為企業應該要回饋部分營利所得給社會大眾,加上本身很喜愛音樂,女兒也是小提琴學習者,因此聯絡林肯中心,希望能夠邀請他們進行長期的計畫,於是便開辦室內樂學校,也開啟了雙方的合作關係。

每一年學校會徵選出 30 位享有獎學金的學員,每週安排學生與老師們上課;而林肯中心會挑選五位音樂家每年赴韓國進行 10 天的大師班授課;不只針對學 生,更針對老師們講解室內樂的重要概念,活動最後更以師生成果音樂會演出,獲得各界極大迴響。

LG 集團從 2011 年起,更邀請林肯中心室內樂協會演舉辦音樂節,幾年下來,吳菡曾表達她對於這系列教育活動的看法:「韓國擁有非常具遠見的企業家、 非常熱心於了解室內樂的音樂學子,還有社會對於室內樂的支持。」據悉,LG 還提供林肯中心最先進的錄影音設備, 以便音樂節能錄製音樂會以及大師班等活動,讓韓國學生隨時有機會接觸到世界上最好的室內樂演出。(本段附註資料數字引用出自 2012 年《MUZIK》專訪吳菡一文)

 

對的事情,堅持做、持續做,效果會非常驚人。

 

什麼是室內樂精神?

林仁斌:接下來想詢問芬柯總監,您在室內樂的多年投身與努力眾所皆知,一路從艾默生弦樂四重奏到成為 CMS 的藝術總監,都是音樂界的最佳典範。請問 「室內樂」對您而言意義是什麼?

芬柯:音樂,是一種重要的藝術形式, 就如同舞蹈與繪畫、戲劇一般。而音樂的種類繁多,有新音樂、舊音樂、流行音樂,但不論型態怎麼改變,其實「萬變不離其中」。

當我們聚焦在古典音樂時,並不是只有古典時期(1750-1810)由海頓或莫札特所創作的音樂才是古典音樂,我認為古典音樂的定義是「更適合在音樂廳裡演奏」、「更適合安靜欣賞的音樂」,這樣的本質是古典音樂的重要欣賞與表演元素,無論表演形式是獨奏、管弦樂、 歌劇,或是室內樂。

而室內樂對於年輕學子,是讓他們成長為更優異音樂家最快速且有效率的方式,因為在演奏室內樂的過程中,每一位音樂家都身負責任,因為室內樂演奏沒有指揮,需要音樂家完全自主且高度合作。

音樂家需要決定速度,音樂強弱表現等細節,以大提琴在弦樂四重奏來說,扮演控制音準最重要的角色,因此演奏室內樂是最紮實的音樂訓練。(筆者註::大提琴為弦樂四重奏最低聲部,其音高影響上方和聲與其他高音聲部之音準;因為正確之調音概念為由低音至高音, 需有準確的低音才能有正確的高音。)

我和吳菡最尊敬的小提琴大師艾薩克. 史坦(Issac Stern, 1920-2001)常說: 「透過室內樂,你可以學習到一切音樂中的大小事!

而古典音樂史上,幾乎所有重要的作曲家,華格納除外(笑),他們皆創作了精彩偉大的室內樂作品:貝多芬的室內樂作品,以弦樂四重奏來說,幾乎與他的交響曲同列偉大之林;而莫札特弦樂五重奏則特別增加第二中提琴。這在所有音樂創作中屬頂級作品,早已超越室內樂曲目該有的規格。(筆者註:莫札特弦樂五重奏為弦樂四重奏增加第二中提琴聲部,編制為雙小提琴、雙中提琴 與大提琴,此曲種演奏線條較弦樂四重奏更為豐富;創作時期涵蓋 1773-1791, 共六首,分別是 K. 174、K. 406/516b 、 K. 515、K. 516、K. 593 與 K. 614,曲曲動聽獨特)。

所以在室內樂領域,我們所擁有的作品無論質與量,都與其他重要曲種,如交響曲、歌劇等不分軒輊,更擁有非常寬廣且偉大的作品資料庫,這幾項室內樂的本質,是我最想讓大眾們知曉的。

林仁斌:如果想以一句話總結您對室內樂的想法,那麼您會怎麼說呢?

大衛:我會引用史坦所說的:「透過室內樂,你可以學習到一切音樂中的大小事!」這句充滿睿智,也是最真實、最有力量與最具感情的話來回應。

 

室內樂與奉獻精神

忙碌並非音樂家追求的目標,價值與意義才是存乎心中最重要之事。

林仁斌:林肯中心室內樂協會的音樂會類型豐富,甚至一場音樂會可以邀請到 18 位音樂家,如此大格局的室內樂音樂會規劃,相當不可思議。

您們一步一步建立如此完整的團隊,讓音樂家們能夠安心地演出,令人佩服。 我想知道 CMS 每個樂季有多少場音樂會規劃?

吳菡:以 CMS 為例,我們規劃各種活動,包括教育講座、親子音樂活動、大師班等,並不全然都是音樂會,且舉辦活動地點也不是只在紐約市,我們在全美有 12 個衛星城市,也有許多國際邀約,例如我剛從哥倫比亞波哥大回來, 也即將來到台灣,還有音樂節和暑期音樂營,這些加總起來每年至少兩百多 場。

芬柯:如果要細究是活動或者音樂會, 就還能再細分下去。因為我們持續地規劃室內樂音樂會、室內樂大師班與講 活動、親子音樂活動等,這些都是吸引觀眾進入室內樂領域的最佳方法。當然我們身為規劃者要為全部活動的高品質肩負責任,如同我們先前提到的音樂家與樂曲的挑選,綜合一切的因素安排出 最佳的音樂內容。

概算一下,一年有 250 場各種音樂活 動,其中包括 150 場各類型的室內樂音樂會。

吳菡:CMS 辦公室有 32 位工作人員,全部都是編制內員工,分工細緻;在編制外還有 3 位工作人員專職音樂教育活動的安排。我們還有多媒體中心,所有演出的影像錄音全部以高品質方式保留下來,還有 52 個電台節目,不斷地在室內樂領域中耕耘運作著。

我們兩人一年加起來有兩百多場的各式活動與音樂會節目,但還是可以找出時間來進行教育推廣的工作,我認為音樂家一定要有這樣的責任感!

林仁斌:如此高度成熟的音樂活動安排與數量,非常驚人,讓人非常羨慕。

芬柯:在此我想聊一下林肯中心室內樂協會的成立歷史,讓台灣的觀眾朋友可以更加了解。

1965 年,整個林肯表演藝術中心的規劃與籌劃工作進入尾聲之際,計畫中囊括交響樂團音樂廳、歌劇院、戲劇院與圖書館等場館,這時有位非官方的愛樂者 艾莉絲.塔莉(Alice Tully)提出構想, 她認為在如此龐大的表演藝術中心,室內樂是不可或缺、絕對必要的存在。塔莉是一位擁有鉅額財富的愛樂者,於是她積極奔走,更聯繫茱莉亞音樂學院的院長(茱莉亞音樂學院也隸屬於林肯表演藝術中心),最終在她的贊助下定案:林肯表演藝術中心有專屬的室內樂音樂廳~這就是艾莉絲.塔莉音樂廳的由來。

塔莉女士過世之後,留下一筆資金給 CMS 全權運用,我們運用銀行孳息運作許多的活動至今。所以這段故事最有意義的是:CMS 之所以能夠成立運作至今,是依靠幾位擁有資金的愛樂者,而非政府機構或是企業單位;是因為這些歷史上偉大的愛樂者,感受到自己對於音樂有社會責任,於是承擔起這樣的重責大任,成為領頭者,進而讓這些美好的事情發生。

在美國,這些承擔社會責任的領頭者,願意資助音樂組織,確保持續運作,他們不隸屬於政府單位或者大企業,純粹是因為愛好音樂而自動自發,非常令人感動。因此我才會說,我期待台灣,有人能看見 CMS 的努力,願意回應我和吳菡的熱情,成為我們的堅強後盾。

當這麼一天來臨,我們絕對會回應這樣的召喚!

 

林仁斌:請問芬柯總監,在台灣,室內樂是一門音樂系的必修課,但經常就僅止於一門課程;絕大多數的學生們都是畢業之後,面對尋找「未來的工作」的真實情況,才開始認真看待「室內樂」 這項藝術,對這樣的現象,您有什麼看法?

芬柯:許多學生在畢業之後都或多或少了解到他們必須發展出自己的音樂事業;但是,這件事不會「自己發生」, 因為你的電話不會自動出現應接不暇的音樂會邀約 ⋯⋯

20 年前我和吳菡於加州矽谷創立「門羅音樂節」(Music@Menlo),在多年的訓練之下,陸續影響了至少 40 位目前擔任各音樂節的藝術總監:他們將音樂節所學習的節目設計與表演概念帶回自己的國家和音樂環境,之後開枝散葉形成一股更強大的力量。所以現在許多美國各地的音樂節與課程,都承襲自門羅音樂節!這非常不可思議,因為我意識到我們所設計的音樂節與課程概念,影響近 20 年的音樂環境非常巨大。

我們以此非常自豪,稱之為「門羅現 象」(Menlo effect)— 這並不只單單在美國發生,現在、此時此刻,也正在許多國家裡發酵著。當我們有機會影響更多有能力的領導者,就能不斷地帶動室內樂的蓬勃發展!

室內樂,是我們非常樂意去從事的志業;我們樂於奉獻,並以教育與演奏影響所有人。

吳菡:我還是要再次強調,室內樂僅只需要少數幾位音樂家就能奏出動人的美好音樂,不像管弦樂團或歌劇,一定需要超級製作才能有好表演。室內樂是最快速享受好音樂的首選,尤其有數之不盡的絕佳曲目庫。

 

從室內樂走向全世界

林仁斌:請問吳菡總監,您是如何從台灣出發,走向全世界?

吳菡:我對在台灣受到的教育充滿感激;我就讀光仁小學與中學音樂班,一路唸到東吳大學音樂系後出國。父母親自小教育我的理念對我非常珍貴,他們教導我對於所有事物都要抱持好奇心, 保持認真努力、全力以赴的習慣,並期許自己每一天都能進步。

我最初來到美國,就是抱著這樣探索的好奇精神,願意嘗試所有新的挑戰與事物;當我在美國開始過去在台灣不曾踏 入的室內樂領域後,便一頭栽入不可自拔,徹底愛上了室內樂,這也是我一路保持追求好奇又認真的精神使然。

我的父母親也總要我待人良善。年輕時我不特別自覺真誠待人其實是非常重要的品德,我以為只要能演奏好樂器,就能當一位傑出的音樂家。其實不然,你必須心地良善,成為一個誠懇的人,這是演奏室內樂非常核心的價值:觀眾們會因為聽見誠懇的音樂而記得你。發自內心對音樂的付出與奉獻,就能啟發其他人,引發更多美好的效應。

林仁斌:光聽就覺得感動極了!

芬柯:關於室內樂精神,我想要再補充。

我們倆常提到「藝術卓越」(artistic excellence),意即最高的演奏品質。

為何我們總是提到呢?因為在室內樂項目中,例如弦樂四重奏,只有四個人在舞台上,不像歌劇有著精美的舞台佈景,或者管弦樂團有姿勢優美的指揮家帶領,也沒有輝煌的銅管可以奏響整個音樂廳,弦樂四重奏真的只有四個人在空蕩蕩的舞台上演奏。

如果這四個人無法真誠地演奏出好音樂,展現出絕佳的「藝術卓越」,這場音樂會可能就完了 ⋯⋯

演奏室內樂時,只有音樂內容能夠豐富音樂會本身,沒有任何其他的裝飾能假裝成偉大音樂的本質。

我們今天一路聊下來的各項豐功偉業、 或者說音樂成就,其實全部積累自我與吳菡心中深信不疑的「藝術卓越」,也是我們最樂意與台灣觀眾們所分享的精髓所在:為觀眾們安排策劃所有可能的最佳音樂會經驗,是我們一直不斷努力達到的境界。這也是我們倆能夠一路邁向成功的最關鍵之鑰。

 

CMS 出品.必屬佳品

林仁斌:前陣子維也納愛樂旋風在後疫情時代席捲台灣,台灣記者寫下他們的宣傳標語:「維也納愛樂吸引全世界最棒的小提琴家」。我要問的最後問題是, CMS 是如何做到能吸引全世界最頂尖的音樂家加入?

吳菡:我們深信 CMS 是音樂家進入音樂志業與演奏的夢想天堂。

當你加入 CMS,我們會不斷地創造出一座又一座需要攀登的高峰,藉由一場又一場的音樂會演出,砥礪磨練而終將臻至化境;一步步試著接近音樂與表演領域中偉大的完美,並在其中體驗室內樂的最高境界:「人性的音樂」。

每一位 CMS 的成員都由我與大衛親自挑選,我們一同分享舞台,親如家人,相互體貼,更是彼此的靈感來源。這就是我說為何 CMS 是音樂家們的夢想天堂。

芬柯:以我的說法來呼應吳菡,是我們所規劃的每一場音樂會,永遠保持最高的演奏品質,而吸引音樂家加入我們的最佳方式,就如同觀眾們追隨我們的最重要原因:持續而穩定的最高品質。

遇到問題時,我們毫不妥協;若不是最佳人選我們也不任意挑選或安排,音樂會曲目的慎選更是場場必然。

以這次即將在台灣的 NSO X CMS 合作音樂會曲目—卡普萊《幻想故事》為例,是非常罕見的,是我們特別去考據出來的室內樂作品,真的非常非常棒。或許觀眾們最初會因為陌生而擔憂,但我確信只要聽過我們的演奏,觀眾們一定會愛 上這首樂曲:因為「CMS 出品.必屬佳品」,這是我們層層把關之後的強烈自信來源:觀眾們只需要走進音樂廳,就能感受絕妙的室內樂聆賞經驗。

我最常聽到,也最喜歡觀眾們這樣的音樂會後回應:「這曲目我之前沒聽過, 但真的非常棒!」

所以,帶來多變化的隱藏版曲目或者再次品味經典中的經典,讓觀眾們在音樂會後有新的體驗與學習,增加新知也對音樂有更多的情感共感,無論對音樂會或對整個社會,都有著無盡之好。我們很開心即將再次來到台灣!

 

筆者註:
這次三場 CMS 台灣音樂會中,12月4日 為 NSO X CMS 的合作音樂會,CMS 邀請國家交響樂團音樂家加入演出,為觀眾帶來難得一見的室內樂曲目。蕭斯塔科維契 19 歲完成的《弦樂八重奏》是作曲家最早期的大編制室內樂作品;貝多芬《鋼琴三重奏》完成於他初到維也納之時;法國作曲家卡普萊《幻想故事》 是根據愛倫.坡的短篇小說《紅死神的面具》而創作給豎琴與弦樂四重奏,完成於他逝世前兩年;莫札特《單簧管五重奏》則是他晚期的經典作品。如同芬柯所說,這些室內樂作品有些是經典, 有些則是全新嘗試。

演出人員 

鋼琴 吳菡
小提琴 陳思蕾、嚴丹苾、鄧皓敦、曾智弘
中提琴 黃心芸、黃瑞儀
大提琴 大衛‧芬柯、秦立巍、唐鶯綺
單簧管 賴俊諺
豎琴 解瑄

演出曲目 

貝多芬: 第一號降E大調鋼琴三重奏,作品1
卡普萊:《幻想故事》
莫札特: A大調單簧管五重奏,K581
蕭斯塔科維契: 前奏曲和詼諧曲,為絃樂八重奏,作品11

 

衛武營場次

林肯中心室內樂協會《歐陸的古典與浪漫》

演出暨製作團隊  

鋼琴|吳菡
小提琴|陳思蕾、嚴丹苾、黃凱珉
中提琴|黃心芸
大提琴|大衛.芬柯、秦立巍


演出曲目  

路易吉.魯道夫.博可利尼: E大調弦樂五重奏,作品11第五號
約瑟夫.蘇克:a小調鋼琴四重奏,作品1
厄內斯特.蕭頌:D大調協奏曲,作品21

※原訂2022年12月3日(六)14:30於衛武營音樂廳演出之林肯中心室內樂協會《歐陸的古典與浪漫》,演出人員小提琴家林品任因個人因素無法參與演出,將改由今年甫獲美國印第安納波利斯小提琴大賽金獎華裔小提琴家黃凱珉(Sirena HUANG)演出。

 

 

照片翻攝於訪談中,芬柯總監聊到管弦樂團指揮時,俏皮地同時一邊指揮模仿指揮的手勢

 

同時訪問林肯中心室內音樂協會兩位音樂總監,非常難得也獲益良多~

 

 

林肯中心室內樂協會 藝術家介紹

鋼琴|吳菡

鋼琴家吳菡自2004年起擔任林肯中心室內樂協會(CMS)聯合藝術總監,是當今世界最受人尊敬的、最具影響力的古典音樂家之一。她曾被權威音樂雜志《音樂美國》(Musical America)授予2012「年度音樂家」稱號,該獎項是美國音樂界的最高榮譽之一。

不同於過往以音樂會和巡演為主的樂季,在2020-2021樂季中吳菡主持協會製作了超過270項數字節目,其中包含她演奏的大量二重奏及室內樂曲目和面向全美播出的講座。自2020年3月起,她與大衛·芬克爾(David Finckel)在疫情中全面佈局新的節目編排,領導CMS通過六組拓展或新創建的系列和主舞台音樂會替代原定於艾莉絲·塔利音樂廳(Alice Tully Hall)舉辦的現場演出。他們還獨創了「前排聆聽」項目,為近60家美國室內樂演出主辦方及其觀眾提供了約400場CMS音樂會和活動的數字資源。

吳菡還是舊金山硅谷地區首屈一指的門羅室內樂音樂節及學院(Music@Menlo)的創始人及聯合藝術總監,同時也是狼阱表演藝術基金會(Wolf Trap Foundation)穀倉劇院室內樂(Chamber Music at the Barns)系列和棕櫚灘四藝協會(Society of the Four Arts in Palm Beach)的藝術顧問。

1997年,她與大提琴家大衛·芬克爾共同創立了ArtistLed品牌,使之成爲古典音樂界第一家以音樂家爲導向並基于互聯網的唱片公司,其發行的逾20張專輯廣受評論界贊譽,主打鋼琴與大提琴二重奏和室內樂。通過CMS LIVE、Menlo LIVE和ArtistLed等廠牌,吳菡已製作了超過160張CD,其中85張包含其演奏。

 

大提琴|大衛.芬柯

大提琴家大衛•芬柯自2004年起擔任林肯中心室內樂協會(CMS)聯合藝術總監,曾獲得權威音樂雜志《音樂美國》(Musical America)授予的2012「年度音樂家」稱號,這是美國音樂界最高榮譽之一。他的藝術生涯成就斐然,集音樂會演奏家、錄音室藝術家、教育家、藝術管理者和文化倡導人于一身。

不同於過往以音樂會和巡演為主的樂季,在2020-2021樂季中大衛•芬柯主持協會製作了超過270項數字節目,其中包含他演奏的大量二重奏及室內樂曲目和面向全美播出的講座。自2020年3月起,他與吳菡在疫情中全面佈局新的節目編排,領導CMS通過六組拓展或新創建的系列和主舞台音樂會替代原定於艾莉絲.塔利音樂廳(Alice Tully Hall)舉辦的現場演出。他們還獨創了「前排聆聽」項目,為近60家美國室內樂演出主辦方及其觀眾提供了約400場CMS音樂會和活動的數字資源。

他與吳菡一起創辦了舊金山硅谷地區首屈一指的門羅室內樂音樂節及學院(Music@Menlo)並擔任聯合藝術總監,2022年將迎來其第20個樂季。1997年,他和吳菡共同創立了ArtistLed品牌,使之成爲古典音樂界第一家以音樂家爲導向並基于互聯網的唱片公司,其發行的逾20張專輯廣受評論界贊譽,主打鋼琴與大提琴二重奏和室內樂。

 

小提琴|陳思蕾

美國小提琴家陳思蕾身上具備「非凡的成熟度」,其演奏「清新而有靈動性,情感上深刻且結構合理」(《耶路撒冷郵報》)。她因奪得2019年伊麗莎白女王國際小提琴比賽冠軍而獲得全球範圍的關注,2020年又獲得艾弗里·費舍爾職業大獎(Avery Fisher Career Grant)和林肯中心新興藝術家獎(Lincoln Center Emerging Artist Award)。

2020-2021樂季她隨馬爾他愛樂樂團舉行歐洲巡演,其中包括在維也納金色大廳的協奏曲首秀;還會赴中國、亞美尼亞、意大利和德國演出協奏曲獨奏;另有法國巴黎香榭麗舍劇院、美國華盛頓菲利普美術館和德國克朗伯格音樂學院的獨奏音樂會。2021-2022樂季,她正式加入林肯中心室內樂協會「鮑爾斯項目」(The Bowers Program),還將首次在卡內基音樂廳舉辦獨奏音樂會。

她最近的活動包括與比利時國家管弦樂團、布魯塞爾愛樂樂團和盧森堡愛樂樂團的首度合作,在薩爾茨堡莫扎特音樂大學、拉維尼亞音樂節和克朗伯格學院音樂節的首次亮相,還有歐洲、亞洲多地的演出。原定與芝加哥交響樂團、茱莉亞管弦樂團的合作因疫情推遲。作為室內樂演奏家,她曾參演帕爾曼音樂項目(Perlman Music Program)、門羅室內樂音樂節及學院(Music@Menlo)、薩拉索塔音樂節(Sarasota Festival)、黃穀倉室內樂音樂節(Yellow Barn)。

陳思蕾是哈佛大學羅伯特·萊文獎(Robert Levin Award)的首位獲獎者、蒂博爾·瓦爾加國際小提琴比賽(Tibor Varga International Violin Competition)的最高獎項得主、梅紐因小提琴比賽的有史以來最年輕獲獎者。

 

小提琴|嚴丹苾

小提琴家嚴丹苾被英國《史特拉提琴雜誌》 譽為「極致耀眼」的藝術家,並被《紐約古典評論》盛讚擁有「出色的表演及精湛的技巧」和「令人著迷的優雅」,她的卓越琴技、獨特音色和詮釋敏感度深深吸引著大眾的目光。身為梅紐因國際青少年小提琴比賽銀獎得主,嚴丹苾曾於 2018 年獲得紐約著名的《大師沙龍》 職業補助獎金,近來更獲得瑙姆堡國際小提琴比賽的最高獎項。她在獨奏會上及與交響樂團、室內樂音樂家的合作中,均有出色的藝術表現。

嚴丹苾在本樂季與吉他手吉姬(Jiji)於斯科特斯德表演藝術中心及庫珀斯敦音樂節上演出二重奏,並在聖塔菲室內音樂節舉辦個人獨奏會,另外,她也受克萊本音樂中心之邀,與芬蘭鋼琴家波赫約寧(Juho Pohjonen)及男高音蘇萊曼(Karim Sulayman)舉辦三重奏音樂會。其他演出包括與費城室內樂團合作的音樂會,與林肯中心室內樂協會的全美巡演,以及在狼陷藝術公園、薩拉托加表演藝術中心、棕櫚灘四藝協會、帕蘭斯室內樂集、福和室內樂和芝加哥的海絲音樂會等表演。 而近來她曾與美國鋼琴家魏斯(Orion Weiss)聯手於卡拉莫爾夏季音樂節及門羅室內樂藝術節演出。2018年,嚴丹苾首次在紐約林肯中心舉辦獨奏會,由林肯中心室內樂協會主辦。

在贏得 2014 年《西方音樂學院比賽》後,嚴丹苾與由韋倫斯坦(Joshua Weilerstein)指揮的節慶管弦樂團首演她第一場協奏曲音樂會,並在音樂會上演奏英國作曲家華爾頓的小提琴協奏曲。之後也陸續與以色列交響樂團、奧克蘭愛樂、佛蒙特交響樂團和達特茅斯交響樂團合作。嚴丹苾近年也於甘迺迪中心、費城金梅爾中心、波士頓的伊莎貝拉・斯圖爾特・加德納博物館、芝加哥哈里斯劇院、倫敦的威格摩爾廳和特拉維夫博物館等場域演出獨奏會及室內樂。

 

小提琴|黃凱珉

「無可挑剔的技巧⋯深刻的表達⋯和詩意的重量」(《巴爾的摩太陽報》),黃凱珉是她的世代重要的小提琴家之一。她不僅將耀目的技術和強大的藝術性呈現於舞台,並且和聽眾有深刻的連結。
黃凱珉獲獎無數,其中包括2022年美國印第安納波利斯國際小提琴大賽金獎、2017年埃爾馬.奧利維拉國際小提琴比賽首獎、2013年瑞士韋爾比耶音樂節的漢洛瑟小提琴獎、2011年庫珀國際比賽首獎和觀眾獎、2009年第六屆柴可夫斯基國際音樂大賽青少年組首獎等。

9歲即與臺灣交響樂團合作演出,並在三大洲的 20個國家演出。作為獨奏家曾與50多個著名樂團合作,包括紐約愛樂樂團、克利夫蘭管弦樂團、印第安納波利斯交響樂團、巴爾的摩交響樂團、上海交響樂團、俄羅斯交響樂團、新加坡交響樂團、德國威瑪國家管弦樂團等。她的獨奏會足跡遍及柏林愛樂樂團音樂廳、卡內基音樂廳、林肯中心、甘迺迪迪中心、克拉維斯中心、濱海藝術中心、上海音樂廳和臺灣國家音樂廳等重要場館。她也是許多重要音樂節邀約的藝術家,包括韋爾比耶音樂節、萬寶路音樂節、拉維尼亞音樂節、亞斯本音樂節、紐波特音樂節、山區音樂節、東方音樂節、薩拉索塔藝術系列等。

 

中提琴|黃心芸

華裔知名中提琴演奏家黃心芸為國際中備受推崇的中生代中提琴演奏家。曾獲1993慕尼黑國際音樂大賽(ARD International Music Competition in Munich)中提琴首獎;日本文化村音樂廳大獎(Bunkamura Orchard Hall Award)。1988年,她更成為萊諾特堤斯國際大賽(Lionel Tertis International Competition)最年輕的金牌得主。擁有如此傲人的成績,使其演出邀約不斷,曾於慕尼黑與巴伐利亞廣播交響樂團協奏演出,並由電視台轉播。其他合作過的樂團包括Zagreb獨奏家合奏團(Zagreb Soloists)、東京愛樂管絃樂團、柏林廣播交響樂團、俄羅斯國家愛樂交響樂團、台北愛樂管絃樂團、國家交響樂團、臺北市立交響樂團、長榮管絃樂團等。

出生於臺灣的黃心芸,目前定居紐約,是位活躍的獨奏家,在歐美等地舉辦多場獨奏會、室內樂,更多次受邀於介壽館音樂會演出。黃心芸同時也是世界知名的室內音樂節常客,包括萬寶路(Marlboro)音樂節、羅馬室內音樂節(Rome Chamber Music Festival)、英國普魯夏柯夫(Prussia Cove)音樂節、艾帕索(El Paso)國際室內音樂節室、溫哥華室內音樂節等。1997年秋,她參與了小提琴家林昭亮召集的「'97國際巨星音樂節」,與多位重量級演奏家同台演奏,包括馬友友、傑米拉雷多(Jamie Laredo)、麥克特利(Michael Tree)、蓋瑞霍夫曼(Gary Hoffman)等。

1994年至2000年間,黃心芸為伯羅米歐絃樂四重奏(Borromeo String Quartet)一員,並與該團參與了義大利斯波萊托音樂節(Spoleto Festival)、科羅拉多的柏拉弗音樂節(Bravo Festival)、法國迪沃納音樂節(Festival de Divonne)、荷蘭奧蘭多音樂節、波特蘭的西北室內音樂節等,也曾在紐約艾莉絲杜利廳、倫敦維格摩音樂廳、柏林愛樂廳、日本卡薩爾斯廳、阿姆斯特丹皇家大會堂等著名場地演出。黃心芸2013-2015年也曾任韓國Sejong國際音樂節藝術總監。與小提琴家 Jenny Koh和大提琴家Wilhelmina Smith組了Variation 弦樂三重奏,經常獲邀演出。黃心芸於2012年錄製「中提琴 中提琴」(Viola Viola),其中包括由Elliott Carter和 George Benjamin等作品,此專輯曾獲留聲機和BBC音樂雜誌特別榮譽。

 

大提琴|秦立巍

秦立巍是傑出的大提琴家,以獨奏家和室內樂演奏家身份與許多國際知名樂團及指揮家均有合作。在獲得第十一屆柴科夫斯基國際大賽的銀獎後,秦立巍於2001年在紐約贏得著名的瑙姆堡國際大提琴比賽(Naumburg Competition)金獎。「一個時尚且敏感的表演者,對音樂投以無與倫比的專注」——這是《留聲機》雜誌對秦立巍與倫敦愛樂樂團合作演奏的埃爾加/布里頓/沃爾頓協奏曲專輯的評價。

秦立巍曾兩度以獨奏家的身份在倫敦皇家艾爾伯特音樂廳「逍遙音樂會」上表演。他與世界上很多交響樂團都有過成功的藝術合作,包括英國BBC機構下所有交響樂團、洛杉磯愛樂樂團、倫敦交響樂團、柏林廣播交響樂團、北德廣播交響樂團、維也納廣播交響樂團、大阪愛樂樂團、香港管弦樂團、中國愛樂樂團、悉尼交響樂團和墨爾本交響樂團等。與他合作的著名指揮家包括:弗拉基米爾·阿什肯納齊,馬立克·雅諾夫斯基、梵志登、迦南德里亞·諾塞達、漢斯·格拉夫、余隆、譚盾、呂嘉、馬塞洛·維奧蒂、貝洛拉維克、梅紐因等。他還曾亮相倫敦逍遙音樂節、萊茵高音樂節、倫敦城市音樂節、德國石荷音樂節、梅克倫堡音樂節等著名音樂盛會。作為創始成員,秦立巍與小提琴家呂思清、寧峰在龍四重奏和美傑三重奏都有頻繁合作。

秦立巍現任教於新加坡國立大學YST 音樂學院,在此之前,他在英國皇家北方音樂學院擔任大提琴教授,同時還是上海音樂學院客座和中央音樂學院的榮譽教授。作為藝術總監,秦立巍在2018年創辦了年度青島國際大提琴節。秦立巍目前使用的是一把由吳毓遜博士夫婦特別贊助的1780年約瑟夫•瓜達尼尼大提琴與一把2016年唯陳大提琴。

 

 

開卷蹦藝術.享受美好閱讀時光

☕️一杯咖啡.一點心意.支持蹦藝術☕️

 

各類合作提案,聯繫方式:

*手機:0917.670.518 
*Line:https://line.me/ti/p/LB1ro0P0AU
*E-mail:jenpin888@gmail.com

【BON音樂】蹦藝術音樂講堂 《人生不可錯過的美妙音樂》系列 - 不可錯過的十首電影配樂

【BON音樂】蹦藝術音樂講堂 《人生不可錯過的美妙音樂》系列 - 不可錯過的十首電影配樂
Top 10 most beautiful movie music

– 資訊整理共享於網路,一起欣賞音樂與藝術之美 –
蹦藝術 | BONART


 

蹦藝術音樂講堂由旅法知名音樂家林仁斌,也是蹦藝術藝術網站執行長規劃並擔任主講。

結合蹦藝術網站豐富多元的系統化資料,林仁斌老師輕鬆幽默的上課內容與清晰俐落的口條,多年來深獲各界肯定,並與國家兩廳院、衛武營國家文化藝術中心、苗北藝文中心、NSO國家交響樂團、長榮交響樂團、高雄市交響樂團、大人社團等各單位合作各式音樂講座,年演講場次超過200場,是台灣超人氣音樂欣賞名家。

音樂的面向極其廣闊,也間接影響我們腦部活動很大。經由專家研究,當欣賞美妙音樂而感動時,大腦的「獎賞中樞」會產生反應,分泌出「多巴胺」,給予我們愉快的感受。

在蹦藝術音樂講堂充滿特色與循序漸進的主題規劃之下,您將發現欣賞古典音樂、理解各種作品類型,都將為您的生活中帶來更豐富愉快的感受;您所需要做的,就是悄悄地埋下這快樂的種子,坐進講堂,好好欣賞每一場知識與含金量滿滿的專屬演講。

古典音樂 X 精彩繽紛美好人生

在蹦藝術音樂講堂,您將體驗到:

❶ 全面認識古典音樂世界.從基礎到進階
❷ 深入了解音樂史、專有名詞到作曲家故事
❸ 沈浸式課堂解說.艱澀知識一次融會貫通
❹ 老師與粉絲互動Q&A,從傳道授業到解惑

→報名連結

 

課程主講人:

 

「人生不可錯過的美妙音樂」系列(一)
日期:  9/20、9/27、10/4、10/11

ㄧ、不可錯過的十首交響曲
二、不可錯過的十首協奏曲
三、不可錯過的十首室內樂
四、不可錯過的十部歌劇 

 

「人生不可錯過的美妙音樂」系列(二)
日期:  10/18、10/24(一)、11/1、11/8

一、不可錯過的十首鋼琴樂曲
二、不可錯過的十首小品音樂
三、不可錯過的十首愛之詠嘆
四、不可錯過的十首管弦爆棚

 

「人生不可錯過的美妙音樂」系列(三)
日期:  11/22、11/29、12/6、12/13

一、不可錯過的十部音樂電影
二、不可錯過的十首電影配樂
三、不可錯過的十首韓劇音樂
四、不可錯過的十首日劇音樂

 

【課程資訊】
課程時間:9/20起,每週二下午2:00-4:00
課程時數:一系列四堂課、每週上課一次。
上課地點:鳴石音樂空間(台北市中正區仁愛路二段34號5F,近捷運東門站)


不可錯過的十首電影配樂 講座簡介

 

最美的時空穿越經典電影:《似曾相識》Somewhere in Time

一句話短評

《似曾相識》是筆者心中最美的愛情電影,沒有之一

《似曾相識》電影原聲帶封面

 

在那個時空的陌生人群中四處追尋,他終於找到了Elise

https://youtu.be/8bV3lmWQ2ME

 

延伸閱讀

https://bonart.com.tw/my-favotite-movie-somewhere-in-time/


全球百大電影配樂(一)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REuFEJFqVGo

 

全球百大電影配樂(二)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4-lQGNlwNw0

 

全球百大電影配樂(三)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pypovPdM_0E

 

全球百大電影配樂(四)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egmeEqaV1MU

 

全球百大電影配樂(五)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Kg7dulHsY6s

 

全球百大電影配樂(六)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_9YRb3VBoyA

 

 

延伸影片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urtvAxxjlaI

 

二、10 beautiful soundtracks from 10 beautiful movies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W8BpcO4K9ao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gsDYCS3SQm0

 

對我來說,電影配樂在漢斯季默前與後,是有區別的:

漢斯季默的配樂藝術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EaycnGC811w&t=406s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WkD9RI_ivJE

 

 

開卷蹦藝術.享受美好閱讀時光

☕️一杯咖啡.一點心意.支持蹦藝術☕️

 

各類合作提案,聯繫方式:

*手機:0917.670.518 
*Line:https://line.me/ti/p/LB1ro0P0AU
*E-mail:jenpin888@gmail.com

【BON音樂】柴可夫斯基芭蕾夢幻場景~從《天鵝湖》 到《睡美人》- 北區扶輪社專題演講

【BON音樂】柴可夫斯基芭蕾夢幻場景~從《天鵝湖》 到《睡美人》- 北區扶輪社專題演講
Ballet experts - from "Swam Lake" to "Sleeping Beauty"

– 資訊整理共享於網路,一起欣賞音樂與藝術之美 –
蹦藝術 | BONART


柴可夫斯基三大芭蕾舞:《天鵝湖》

 

俄羅斯作曲家柴可夫斯基,除了精彩的交響作品之外,更在芭蕾舞音樂中留下鉅獻。《天鵝湖》無疑是世界上最廣為人知的芭蕾舞劇,再加上後世的各種改編作品,其知名程度幾乎與芭蕾舞直接畫上等號。在《天鵝湖》中芭蕾女伶需要一個人分飾黑天鵝與白天鵝兩個角色,是難度相當高的挑戰。柔媚婉約的白天鵝,極具魅力的黑天鵝及精彩的「32鞭轉」,加上細緻動人的主題音樂,交織出這部芭蕾舞音樂中的經典。老師將帶領學員一起認識《天鵝湖》的創作背景與精彩音樂。

 

課程主講人:

 

【BON話題】知名的《垂死的天鵝》舞碼~不過,這不是《天鵝湖》喔~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kJ4uowripdw

 

 

柴可夫斯基三大芭蕾舞劇

天鵝湖(1876)
睡美人(1889)
胡桃鉗(1892)

 

創作過程與首演

1875年,柴可夫斯基還任教於莫斯科音樂學院。他的好友貝吉耶夫(Begichev),也是莫斯科大劇院的藝術總監邀請他創作為大型芭蕾舞劇《天鵝湖》音樂,當時的酬金是八百盧布。經過一年創作,柴可夫斯基於1876年完成。《天鵝湖》芭蕾舞劇由波修瓦巴蕾舞團(Bolshoi Ballet)於波修瓦歌劇院(Bolshoi Theatre)於1877年2月20日在莫斯科首次公演。由於許多因素並未成熟,當時首演並不成功,直至後來此劇漸漸受到肯定,並最終成為柴可夫斯基最為不朽的芭蕾名作。

 

演出版本

《天鵝湖》自首演以來陸續以許多不同的版本呈現,但現今多數芭蕾舞團的服裝、佈景、編舞、劇情與音樂都基於1895年馬呂斯·佩蒂帕 (Marius Petipa) 和列夫·伊万諾夫 (Lev Ivanov) 的版本,該版本於1895年1月15日在聖彼得堡的馬林斯基劇院首次演出,由帝國芭蕾舞團擔綱演出。

而當次演出時,柴可夫斯基所創作的樂譜也曾由聖彼得堡帝國劇院的首席指揮兼作曲家里卡多·德里戈(Riccardo Drigo)進行了修訂。

 

不同結局

有關天鵝湖的結局,大致有兩種版本,喜劇與悲劇。

悲劇結局.魔法師獲勝,王子與公主雙雙殉情。

喜劇結局.魔法師失敗,王子與公主解除魔咒,從此擺脫魔咒,過著幸福快樂的生活。

但也看過許多文章,發現居然《天鵝湖》可能有九種不同結局(驚~),以下整理各種結局:(文章出處:9種天鵝湖大結局,你看過幾個?| 芭蕾舞姬之死

ㄧ、皆大歡喜。王子戰勝魔王,與公主在一起

二、公主拒絕王子。公主不肯原諒王子,王子摘去她的王冠。

三、王子與公主投湖殉情。魔咒最終無法破解,王子公主跳湖殉情。

四、皆爲幻象,王子自殺。所有人物都是王子心中的幻象。

五、王子被殺死,公主被擄走。王子搏鬥失敗,望着公主被擄走。

六、王子被擄走,公主獨傷心。王子和魔王消失在暴風雪之中。

七、王子誤殺公主。王子準備射殺魔王,卻誤殺了公主。

八、魔王被羣毆。天鵝們一擁而上戰勝魔王。

九、男版天鵝湖。天鵝們一擁而上戰勝魔王。

十、白天鵝負氣離開,王子黑化後與黑天鵝在一起。

OMG...你看看 妳看看
這黑化之後的王子,身披黑色斗篷還開心地牽著黑天鵝的手...XD

 

驚奇話題:男版天鵝湖  Matthew Bourne's Swan Lake(2012)

https://youtu.be/BvMT5MblXX4

 

《天鵝湖》,是所有喜愛芭蕾舞的朋友們絕對不會錯過的舞碼。劇中女主角需一人分飾兩角黑天鵝與白天鵝之挑戰,「著名的32鞭轉」高難度舞蹈動作,源源不斷的柴可夫斯基美妙音樂以及充滿戲劇張力的劇情,都令全球風靡不已。

我們現在熟悉的《天鵝湖》,是1895年於聖彼得堡的馬林斯基劇院重新編舞演出的版本,當年由佩堤帕及伊凡諾夫兩人重新編排全劇舞蹈,雖然結局不一,有喜劇有悲劇版,但不同結局並不影響觀看整部芭蕾舞劇觀感,主要端看舞團製作如何選擇。

 

黑天鵝與白天鵝.永遠的話題

 

劇情摘要 

純愛對抗黑暗的悲情《天鵝湖》 由西歐傳說故事改編的《天鵝湖》舞劇,情節簡單:公主奧黛特被魔法師羅斯霸特施下惡咒變成天鵝,她與同伴們只能在午夜過後短暫地恢復她們原本的少女形象。一晚她在湖邊偶遇王子齊格菲,王子對她一見鍾情並發誓替她解除魔咒。城堡的舞會中,齊格菲銜命選妃;羅斯霸特以騎士裝扮帶著女兒奧迪兒一起出現,後者化身為面貌酷似奧黛特的黑天鵝。齊格菲不察,受其魅惑而宣布與她訂婚;接著奧黛特現身。齊格菲這才驚覺自己打破了對公主的誓言,急忙趕往湖邊。在此,奧黛特與同伴們哀嘆著自己的命運。齊格菲對愛人坦承不忠,最終得到公主寬恕。然而在羅斯霸特興風作浪的魔法下,這一對情侶仍慘遭溺斃。 當然也有Happy Ending的版本:齊格菲勇鬥羅斯霸特,破除魔咒,解救了奧黛特與同伴。亦還有添加序幕的版本:奧黛特與同伴在湖濱摘花,驚逢羅斯霸特邪惡的施咒將她們變成天鵝。(取自PAR雜誌由芭蕾研究者李巧介紹文)

 

劇情敘述

 

這是個關於王子、天鵝公主與與魔法師的故事

一切就開始於很遙遠、很遙遠的國度

這天,是齊格弗里德王子21歲的生日

就在王子與朋友們一起玩樂時,皇后駕臨了

皇后告訴王子,他必須在中多公主之中挑選一位作為他的王妃,並開始學習治理國度

此時意識到自己就要告別自由自在生活的王子,卻只想逃避離開...

 

齊格弗里德王子悶悶不樂地離開皇宮,並來到了陌生的森林

就在此時,一群天鵝從他的以前天空飛過

這群天鵝是如此耀眼,美得非常特別,王子看呆了

於是他忍不住追隨這群天鵝,進入了森林的更深處,他不曾離開皇宮如此遙遠

就在眾天鵝中,有一隻特別耀眼而美麗,她的羽毛在眾鵝之中,更是顯得如此閃耀迷人...

 

影片欣賞:【第二景】當王子遇上白天鵝

https://youtu.be/OOHzp-mo9l4?t=1989

 

王子在樹林裡停下了腳步,呆呆地欣賞著

樹葉也在此時飄落著

但樹葉間隙,讓他看見閃閃發光的湖泊

天鵝群就休息而群聚在水邊

隨著天色變暗,神奇的事情發生了~這群天鵝開始逐漸顯露出人的模樣

連湖水也開始斯乎隨著天鵝而開始發出歌唱

四隻小天鵝就這樣翩翩起舞...

 

影片欣賞:英國皇家芭蕾舞團「四隻小天鵝」舞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0GsajWIF3ws

 

 

逐漸地,夜幕低垂

最美麗的那隻天鵝也變為一位美麗絕倫的公主

 

看見了齊格弗里德王子

她說:「歡迎來到天鵝湖」「這裡很少有訪客,我是奧黛特公主」「因為被邪惡的魔法師施了魔法,白天我們便變成天鵝,到了晚上才能變回人形...」

到底是誰如此邪惡,齊格弗里德王子生氣地大喊著

「是魔法師羅斯霸特的詛咒,他很邪惡,還會化身為貓頭鷹的模樣」奧黛特說

 

「該怎麼解除這個詛咒呢?」齊格弗里德王子問

「真愛,只有真愛的承諾,才能破解。」

王子覺得奧黛特公主如此耀眼,實在美極了,便邀她共舞,一顆心也漸漸地飛到了她身上...

 

但就在黑暗中,羅斯霸特暗暗地觀察著...

羅斯霸特看出,眼前這兩位青年男女似乎愛上了對方,

便開始想方設法要破壞兩人

於是他現身,施了咒語讓天鵝們亂飛

硬生生地讓王子與公主分開

「今晚,請妳到我的皇宮裡!」王子大喊著(我要選妃啦~)

於是王子被魔法驅逐出森林,也回到了宮殿等待著奧黛特公主的來臨...

 

齊格弗里德王子回到皇宮之後,皇后早已安排盛大的舞會,邀請各國佳麗蒞臨登場跳舞,要讓心愛的兒子挑選出自己的最愛

王子看著一位又一位公主佳麗上場舞蹈,但絲毫提不起興致,因為經過森林的相遇,他早已心屬奧黛特

 

以下為第三幕劇情,穿插筆者另一篇文章

https://bonart.com.tw/2019-classical-ballet-swan-lake-at-taipei/

 

就在突然間,王子看見了一位與非常奧黛特非常相似的黑衣公主,心跳加速...

與在森林時的白衣不同,但分明就是同一人

身上的禮服同樣閃閃發光,也耀眼動人~這似乎就是森林裡他愛上的奧黛特,不是嗎?王子心兒怦怦地跳著

但這位黑天鵝,是由魔法師女兒奧迪兒所假扮的公主,她的現身就是要讓王子錯亂,進而破壞真愛的魔咒

奧迪兒一步一步走向舞池中央,也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

美麗的黑衣公主奧迪兒似乎有點跟穿著白衣時有點不一樣

但王子實在太開心了,便不疑有他地將所有的注意力關注在她身上

 

黑衣公主奧迪兒開心地與王子跳著舞,

舞著舞著,奧迪兒實在太美太耀眼~王子一顆心再次飄到她身上

 

黑天鵝獨舞

Swan Lake - Odile/Black Swan solo (Natalia Osipova, The Royal Ballet)

https://youtu.be/3SKLSOGtayE

 

第三幕雙人舞

Swan Lake - Coda from the Black Swan pas de deux in Act III (The Royal Ballet)

https://youtu.be/XfmSv0z205s

 

黑天鵝舞王子共舞之際,也來上一段最具難度的「32鞭轉

【有片】七段黑天鵝32鞭轉(Fouetté合輯

 

芭蕾舞最經典舞碼:黑天鵝32鞭轉

→【知識篇】Fouetté究竟有多難?

 

Fouetté 知識教學

 

【有片】七段黑天鵝32鞭轉(Fouetté合輯

 

就在介紹給皇后這是自己的愛人之後,王子跪下求婚,許下愛的誓言...

但是這一切完全就是魔法師的詭計!

現在,邪惡的詛咒將使王子與黑天鵝奧迪兒結婚,而不是白天鵝奧黛特

珊珊來遲的奧黛特在窗外見到了這一幕,傷心欲絕

此時,羅斯霸特與女兒奧迪兒奸計得逞,狂放地笑著...

奧迪兒在大笑中,與魔法師一同離開了皇宮,留下了錯愕的王子與眾人...

 

王子發現自己鑄下大錯,便追了出去

即使是向奧黛特百般解釋,但確實他已經向奧迪兒許下婚姻的終身承諾,

魔咒已不能解

 

這時候王子想到一個辦法:如果能夠打倒邪惡的魔法師,是否就能打破這個詛咒呢?

 

此時羅斯霸特也已然趕到森林,王子便與他開始決鬥...緊張氣氛瀰漫全場

最後結局大致以悲劇或喜劇這兩大走向為主:

悲劇結局.魔法師獲勝,王子與公主雙雙殉情。

喜劇結局.魔法師失敗,王子與公主解除魔咒,從此擺脫魔咒,過著幸福快樂的生活。


【有片】各版本《天鵝湖》黑天鵝變奏/鞭轉合輯 


《睡美人》

柴可夫斯基三大芭蕾舞系列之二:《睡美人》

三大芭蕾舞中的《睡美人》也是俄羅斯作曲家柴可夫斯基的知名作品。改編自法國童話作家夏爾·佩羅(Charles Perrault)的知名故事《林中睡美人》(La Belle au bois Dormant),整部劇充滿了歡快綺麗的夢想,明亮優雅的旋律及繽紛瑰麗的色彩,更是芭蕾歷史中結合了音樂、舞蹈與劇情的經典知名作品,受到許多人喜愛的芭蕾舞劇。在這堂課中,老師將帶領學員們了解這部歡快又洋溢著蓬勃生機的《睡美人》作品,一起認識它的創作背景以及精彩音樂。

 

創作過程與首演

芭蕾舞劇《睡美人》開始創作於1888年並完成管弦配器於1889年5月30日,架構為序幕+三幕芭蕾,於1890年1月首演,是柴可夫斯基的第二部芭蕾舞劇配樂。

1888年5月25日,聖彼得堡帝國劇院總監伊凡.維賽夫羅斯基(Ivan Vsevolozhsky )與柴可夫斯基聯繫接洽,討論創作一齣新的芭蕾舞劇,原始故事希望以西方人所熟知的《水妖》(Undine)故事為主題。後來經過討論之後,柴可夫斯基決定改以法國童話作家夏爾·佩羅(Charles Perrault)的《林中睡美人》(La Belle au bois Dormant)。對於此項委託,柴可夫斯基毫不猶豫地接受了,儘管他他之前唯一的芭蕾舞劇《天鵝湖》首演並不算成功,且當時1888年,日後的《天鵝湖》復興尚未到來。但筆者相信柴可夫斯基的心中,必然知道自己創作的芭蕾絕對是好音樂,也非常傑出,只是...「時候未到」。

最初的場景設計係由伊凡.維賽夫羅斯基(Ivan Vsevolozhsky)設計,編舞家是馬呂斯·佩蒂帕(Marius Petipa),與《天鵝湖》相同。1890年1月15日於聖彼得堡馬林斯基大劇院(Mariinsky Theatre in St. Petersburg)首演。

 

夏爾.佩羅的童話創作(取自維基百科,並附上連結方便檢索)

 

故事與最後一幕修訂

除採用夏爾.佩羅所創作的童話作為故事主軸,柴可夫斯基與伊凡.維賽夫羅斯基也參考了格林童話版本的《睡美人》(Dornröschen),將劇情修改為睡美人與父母的王國在沈睡了100年終於得以破解魔咒之後,最後一幕為了慶祝公主與王子的婚禮,佩羅童話故事中的其他角色居然一一出現在芭蕾舞劇中為王子與公主的婚宴跳舞慶賀,登場角色如:穿靴子的貓、小紅帽、灰姑娘、藍鳥、藍鬍子、毛茸茸的瑞奇和大拇指湯姆,以及其他法國童話人物:漂亮金髮姑娘與白貓等等,算是意想不到的驚喜。

令人惋惜的是,雖然《睡美人》的首演比較起《天鵝湖》成功許多,獲得了更多的媒體與各界讚譽,但柴可夫斯基本人從未有幸親眼目睹他的芭蕾作品在俄羅斯以外的劇院取得成功。

柴可夫斯基於 1893 年去世。

1921起,《睡美人》在英國獲得極高的讚譽,開始獲得全球性的矚目,終於成為國際認可的知名芭蕾舞劇;到了1999年,馬林斯基芭蕾舞團則重新還原了1890年的《睡美人》原版芭蕾製作,包括原始佈景與當時服裝的複製再製作。

 

照片為1890年《睡美人》版本芭蕾舞劇舞星們,正中央的Carlotta Brianza飾演奧蘿拉公主:

Original cast members costumed for Act I. At center is Carlotta Brianza as Aurora. Mariinsky Theatre, St. Petersburg, 1890

 

第一幕 著名的《玫瑰慢板》(Rose Adagio)

什麼是《玫瑰慢板》?

無論是《吉賽爾》的足尖跳躍,《天鵝湖》的32鞭轉——古典芭蕾裡充滿了讓世界上最傑出的芭蕾舞者感到噩夢連連的困難時刻。(但是對觀眾來說則是「夢幻時刻」啦~)

在《睡美人》中,這最經典的一刻出現在第一幕的《玫瑰慢板》中,這同時是古典芭蕾中最著名(也是最危險的)時刻之一。

在《玫瑰慢板》這段編舞裡,因為每位王子將遞給奧蘿拉公主一朵玫瑰,並與之輪流舞蹈而得名。

奧蘿拉在這段舞蹈中,將與四位追求者輪流共舞,以決定她心中的最愛,想嫁給誰?

佩蒂帕當年編舞時,編排了奧蘿拉與四位王子均舞出相同的舞步,這其實就像通關考試:好似在測試哪一個追求者將是奧蘿拉最好的舞伴~當然也是她的伴侶。

而《玫瑰慢板》又有什麼困難之處呢?

主要是,奧蘿拉與四個追求者中的每一位王子舞蹈時,都需進行兩次轉體平衡:第一次是在舞蹈開始時,第二次則會在舞蹈結束前時。

這些平衡看似不難,但其實相當高難度:當奧蘿拉全時以足尖上站立時,每一個追求者王子均會與她行握手禮。然後奧蘿拉必須放開每一位王子的手,持續用單腳保持平衡,接著再抓住下一個追求者的手,而整個過程中,足尖單腳平衡不能失敗。

這是對古典舞蹈技術的考驗,也是對奧蘿拉舞蹈時獨立性的展示。

到了最後第三幕時,這套平衡舞蹈將在奧蘿拉公主與德西雷王子的雙人舞中重新出現:當在婚禮上兩人跳著雙人舞時,這一次,奧蘿拉不再持續單腳獨立,而轉變成了兩人貼身雙人舞時刻~這表明,這個男人最終是她的真愛。

這~就是幸福的展現。(真的好佩服佩蒂帕的編舞啊~~~)

https://youtu.be/qqejv_BQ7Zg

 

 

 

開卷蹦藝術.享受美好閱讀時光

☕️一杯咖啡.一點心意.支持蹦藝術☕️

 

各類合作提案,聯繫方式:

*手機:0917.670.518 
*Line:https://line.me/ti/p/LB1ro0P0AU
*E-mail:jenpin888@gmail.com

【BON音樂】莫札特第23號A大調鋼琴協奏曲 K.488

【BON音樂】莫札特第23號A大調鋼琴協奏曲 K.488
Mozart: Piano concerto No.23 in A Major K.488

– 資訊整理共享於網路,一起欣賞音樂與藝術之美 –
蹦藝術 | BONART


交響人生談協奏

莫札特第23號A大調鋼琴協奏曲 K.488

 

莫札特第23號A大調鋼琴協奏曲 K.488 完成於1786年3月2日,首演亦於同月份,可能由莫札特自己擔任鋼琴獨奏。

根據莫札特作品目錄編號,這首鋼琴協奏曲的創作與首演比歌劇《費加洛的婚禮》之首演早了兩個月,而下一首鋼琴協奏曲下約是在三週~一個月左右完成。

這首協奏曲的管弦樂團編制較為特別:長笛、無雙簧管,兩部當時少用的A調單簧管、兩部低音管、兩部A調法國號與五部弦樂,無小號與定音鼓,因此音響效果顯得乾淨是更有室內樂氛圍。

 

 

莫札特鋼琴協奏曲列表與年份

*取自維基百科,附上連結方便參考

 

早期的鍵盤協奏曲

在莫札特之前,早期鍵盤協奏曲作曲家以C.P.E. Bach為領導人物。

而作曲家J.S. Bach、J.C. Bach、Soler、Wagenseil、Schobert、Johann Baptist Wanhal 而至海頓,皆有不同的鍵盤協奏曲問世。

例如巴赫的第五號布蘭登堡協奏曲,也存在著以鍵盤作為三件主要獨奏樂器之一(小提琴、長笛與鍵盤):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LHjbRMIIhuM&t=48s

 

這些鍵盤協奏曲作品,包括了管弦樂合奏和獨奏段落的交替,也若干程度地反映出巴洛克時期的歌劇傳統(樂器演奏/歌唱交替進行),

莫札特鋼琴協奏曲的第一樂章喜愛使用反始曲式Ritornello Form作為基本形式。而在他的小提琴協奏曲中,也可以看到相似的結構。

 

什麼是Ritornello Form?

巴洛克時期興起的器樂作曲手法

廣泛地使用於第一與第三樂章


以代稱進一步說明

樂段代稱:

| R--A1—R--A2—R | B | R--A1—R--A2—R ||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3i3a0kEI7CA

 

早期莫札特協奏曲

莫札特鋼琴協奏曲 Nos. 1-4(K. 37、39、40 和 41)是他以其他作曲家對奏鳴曲樂章的管弦樂和鍵盤編曲。

接下來的三首協奏曲(K. 107/1、2 和 3)沒有編號,是 J.C. 巴赫的鋼琴奏鳴曲編曲(作品 5。第 2、3 和 4 號,均創作於 1766 年)。

直到1773年的第5號協奏曲K.175起,始可列為莫札特真正在鋼琴協奏曲創作的開端。

The young Mozart in 1770

 

莫札特聰明而早慧的第9號鋼琴協奏曲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plfty7jbM_g

 

早期維也納協奏曲

1782 年秋天,在抵達維也納大約 18 個月後,莫札特創作了一系列三首協奏曲,提供自己在音樂會中演奏使用。

在陸續創作鋼琴協奏曲時,莫札特有一封寫給父親的信件中,提到了自己對鋼琴協奏曲的想法:

"這些協奏曲 [Nos. 11、12 和 13] 是介於太容易和太難之間的快樂媒介;它們非常出色,悅耳,自然,不乏味。有一些段落,只有鑑賞家才能從中獲得滿足。但是這些段落的寫作方式使不那麼有學問的人不會不高興,儘管不知道為什麼.... 真理的中庸之道不再為人所知或被欣賞。為了贏得掌聲,一個人必須寫出如此空洞的東西,以至於一個馬車夫可以唱出來,或者如此難以理解,正是因為沒有一個明智的人能理解它。“

原文如下:

”These concertos [Nos. 11, 12, and 13] are a happy medium between what is too easy and too difficult; they are very brilliant, pleasing to the ear, and natural, without being vapid. There are passages here and there from which the connoisseurs alone can derive satisfaction; but these passages are written in such a way that the less learned cannot fail to be pleased, though without knowing why.... The golden mean of truth in all things is no longer either known or appreciated. In order to win applause one must write stuff which is so inane that a coachman could sing it, or so unintelligible that it pleases precisely because no sensible man can understand it.[3] 

從這封信中,我們可看出莫札特鋼琴協奏曲裡的一個重要原則:即它們的設計主要是為了娛樂大眾,而不是僅僅為了滿足作曲家內心的藝術性與價值。

從此,大約能看出莫札特的早期鋼琴協奏曲各有千秋,對於樂曲架構有著日漸宏偉之感,但相對來說,是莫札特自認為音樂親密的作品。

 

莫札特第11號鋼琴協奏曲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OWR0_E2BDz0&t=114s

 

莫札特第12號鋼琴協奏曲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T-hrAGzKukw

 

莫札特第13號鋼琴協奏曲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YH31by8dFyY

 

維也納主要作品

E♭ 大調第14號(K.449)起,莫札特進入了鋼琴協奏曲創作的卓越時期,無論創造力或藝術性,均日漸達至頂峰。

從1784年2月到1786年3月份,莫札特創作了11首鋼琴協奏曲傑作,幾乎每一首各有特色,也是鋼琴協奏曲中最具代表性的創作階段,此時也是他於維也納創作各項成熟作品之輝煌時期。(此時期的傑作例如第38-41號交響曲、第17-20號弦樂四重奏、歌劇《女人皆如此》(1786)等等)

第 17 號(K.453)、第 18 號(K.456)和第 19 號(K.459),這三首協奏曲常被認為是一套組合,因為它們都具有某些共同特徵,例如相同的開頭的節奏(也在 K.415 和 K.451 中聽到)。以及活潑燦爛的第三樂章結尾音樂形式。

K.466(D小調第20號)和 K.467(C大調第21號),接連完成於1785年的同一個月。這兩首作品,其一(20號)是莫札特所創作的第一首小調鋼琴協奏曲(註:K.271和K.456都有小調之第二樂章),風格為狂飆風格,有著黑暗暴風雨之感;第21號則似乎陽光明媚,絕美的第二樂章更是莫札特最受歡迎的鋼琴協奏作品樂章。而1785年所創作的最後一首協奏曲K.482(E♭大調第22號)的受歡迎程度比起前兩首略低,但同為非常精彩的鋼琴協奏曲代表作。莫扎特沒有為這些協奏曲寫過華彩樂章。

1786年,莫札特在3月份時再次地連續在一個月內寫出兩首輝煌的鋼琴協奏曲:A大調第23號K.488與第24號,K.491。

A大調第23號是莫札特最知名的鋼琴協奏曲之一,尤其絕美的#f小調第二樂章,更是泫然欲泣,在所有鋼琴協奏曲,可與貝多芬的第五號鋼琴協奏曲《皇帝》相互媲美。

 

1785-86年間的莫札特畫像

 

晚期協奏曲

別稱為「加冕禮」(Coronation Concerto)鋼琴協奏曲K.537完成於1788年2月份同樣受到歡迎,莫札特將原本較小型的室內協奏曲形式,改成較大的結構,木管部分有長笛、雙簧管、低音管、法國號,還有一直以來當時少見於管弦樂團中的單簧管(D調)與定音鼓,聽起來協奏曲的樂團也正隨著莫札特的創作而日益茁壯。

而莫札特最後一首鋼琴協奏曲No.27 (K.595)寫作於莫札特生命中的最後一年:1791年1月5日。也代表著從莫札特年輕時直到人生最後,都持續不斷地創作著與他一輩子關係緊密的鋼琴協奏曲~為莫札特而言,鋼琴協奏曲或許是他最親密的音樂語言,甚至可能是人生輓歌。


莫札特鋼琴協奏曲的風格

莫札特(Wolfgang Amadeus Mozart, 1756-1791 )一生中共創作了27首鋼琴協奏曲,從最早期的1767年第一號(11歲)到最後一首1791年第27號(35歲),可以說是畢其一生都在創作鋼琴協奏曲,人生中的最後九年更寫下了16首鋼琴協奏曲(1782-1791),其中大調共有24首,而小調卻只有2首(No.20 KV.466、No.24 KV.491)。

綜觀莫札特鋼琴協奏曲寫作,包含了他對於鍵盤創作的熱情,精湛的演奏技術之外,風格融合了早期古典主義的「洛可可風格」(Rococo),從優雅的「嘉蘭特風格」(Gallant style),抒情旋律風格的德國北方「感傷風格」(Empfindsamer Stil),以及1770年之後盛行的「狂飆風格」(Sturm und Drang)三大種類,可說是作曲家身兼鋼琴演奏家的最佳代表樂曲種類、見證時代的偉大曲種,且為我們了解莫札特鋼琴演奏的最佳選擇。

 

延伸閱讀

https://bonart.com.tw/what-is-rococo-style-in-music/


溫暖華麗A大調

莫札特第23號A大調鋼琴協奏曲 K.488
Mozart - Piano Concerto No. 23 in A Major, K. 488 (1786)

 

創作年份:1786年

首演年份:1786年(莫札特擔任鋼琴獨奏者首演於維也納)

 

珍貴手稿

 

樂譜版本演奏欣賞

Wolfgang Amadeus Mozart (1756 - 1791) - Piano Concerto No. 23 in A major, K. 488 (1786)

I. Allegro [0:00]
II. Adagio [
11:43]
III. Allegro assai [
19:10]

Cadenza: Wolfgang Amadeus Mozart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6Sxp9M0Jm4w&t=10s

 

第一樂章.快板(Allegro)4/4拍,d小調,奏鳴曲式(雙重呈示部)。

第一樂章為A大調,奏鳴曲形式。 樂曲以雙重呈示部開始,即第一次完整主題由管弦樂團演奏,第二次則由鋼琴加入演奏。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6Sxp9M0Jm4w&t=10s

 

霍洛維茲紀錄片 - 第一樂章演奏

Cadenza: Busoni版本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9vttZzUPg3A

 

 

第二樂章.慢板(Adagio)6/8拍,#f小調,三段體。

鋼琴以具有西西里舞曲風格的6/8拍演奏,音樂上也非常具有莫札特的歌劇風格。

 

樂譜版本

https://youtu.be/6Sxp9M0Jm4w?t=703

 

霍洛維茲紀錄片 - 第二樂章演奏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9LqdfjZYEVE

 

第三樂章.迴旋曲:很快的快板(Rondo, Allegro assai)2/2拍,A大調,奏鳴輪旋曲式。

由鋼琴演奏出輪旋曲第一主題,再由管弦樂團接入。全曲活潑歡樂,洋溢著莫札特喜歌劇中的歡樂風格。

 

樂譜版本

https://youtu.be/6Sxp9M0Jm4w?t=1150

 

霍洛維茲紀錄片 - 第三樂章演奏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oeTyZPxlwMA


【BON話題】莫札特的Cadenza

延伸閱讀

https://bonart.com.tw/only-because-of-cadenza/

 

莫札特版本裝飾奏(9:44起)

https://youtu.be/6Sxp9M0Jm4w?t=584

 

布梭尼版本裝飾奏(9:10起)

https://youtu.be/rVn6S_h5nwE?t=552

 

【附錄】霍洛維茲與朱里尼:莫札特第23號鋼琴協奏曲紀錄片

 

 

開卷蹦藝術.享受美好閱讀時光

☕️一杯咖啡.一點心意.支持蹦藝術☕️

 

各類合作提案,聯繫方式:

*手機:0917.670.518 
*Line:https://line.me/ti/p/LB1ro0P0AU
*E-mail:jenpin888@gmail.com

【BON音樂】藝起來推動藝術到高雄西子灣 - 您的第一堂歌劇賞析(林仁斌老師主講)

【BON音樂】藝起來推動藝術到高雄西子灣 - 您的第一堂歌劇賞析(林仁斌老師主講)
Your first opera lecture

– 資訊整理共享於網路,一起欣賞音樂與藝術之美 –
蹦藝術 | BONART


 

課程主講人:

🎵林老師歌劇大禮包😘

99首經典歌劇詠嘆調❤️

(Puccini, Turandot)
1. 0:00 Nessun dorma (Atto 3) - Luciano Pavarotti(Bizet, Les Pêcheurs de perles)
2. 2:59 Au fond du temple saint (Acte 1) - David Hobson, Teddy Tahu Rhodes
3. 8:49 Je crois entendre encore (Acte 1) - David Hobson(Verdi, Nabucco)
4. 12:34 Va, pensiero, sull’ali dorate (Parte 3) - London Chorus and London Philharmonic Choir

(Händel, Rinaldo)
5. 17:33 Lascia ch’io pianga - Yvonne Kenny

(Verdi, La Traviata)
6. 22:00 Prelude (Atto 1) - Bonn Classical Philharmonic 7.
25:49 Libiamo, ne’ lieti calici (Atto 1) - Joan Sutherland, Luciano Pavarotti
8. 29:05 Madamigella Valéry?… Pura siccome un angelo… Dite alla giovine (Atto 2 ) - Cheryl Barker, Peter Coleman-Wright
9. 46:33 Parigi, o cara (Atto 3) - Joan Sutherland, Luciano Pavarotti

(Puccini, Pagliacci)
10. 50:39 Recitar!… Vesti la giubba (Atto 1) - Jussi Björling

(Purcell, Dido and Aeneas)
11. 54:39 Thy Hand, Belinda… When I Am Laid in Earth (Act 3) - Fiona Campbell

(Mozart, Die Zauberflöte)
12. 59:42 Overture - London Philharmonic Ochestra
13. 1:06:06 Der Vogelfänger bin ich ja (Akt 1) - Peter Edelmann
14. 1:09:08 O zittre nicht, mein lieber Sohn (Akt 1) - Maszella Holzapfel
15. 1:13:49 Dies Bildnis ist bezaubernd schön (Akt 2) - Roberto Saccà
16. 1:18:11 O Isis und Osiris (Akt 2) - Peter Edelmann
17. 1:21:03 Der Hölle Rache kocht in meinem Herzen (Akt 2) - Maszella Holzapfel
18. 1:23:57 Pa-Pa-Pa-Papagena (Akt 2) - Susanne Leitz, Peter Edelmann (Puccini, Gianni Schicchi)
19. 1:26:36 O mio babbino caro - Yvonne Kenny

(Delibes, Lakmé)
20. 1:29:03 Sous le dôme épais (Acte 1) - Glenys Fowles, Heather Begg 21.
1:34:24 Par les dieux inspirée… Où va la jeune Indoue (Acte 3) - Joan Sutherland, Clifford Grant

(Saint-Saëns, Samson et Dalila)
22. 1:38:54 Mon cœur s’ouvre à ta voix (Acte 2) - Lauris Margaret Elms

(Rossini, Il barbiere di Siviglia)
23. 1:44:37 Overture - London Philharmonic Orchestra
24. 1:51:36 Largo al factotum (Atto 1) - José Carbó
25. 1:56:53 Una voce (Atto 1) - Eteri Lamoris

(Händel, Xerxes)
26. 2:04:16 Ombra mai fu - Yoshikazu Mera

(Puccini, Madama Butterfly)
27. 2:07:20 Quanto cielo quanto mar!… Ancora un passo or via (Atto 1) - Renata Tebaldi
28. 2:10:52 Un bel dì (Atto 2) - Cheryl Barker
29. 2:15:25 Coro a bocca chiusa (Atto 2) - Konzertvereinigung Wiener Staatsopernchor
30. 2:18:29 Tu, tu piccolo iddio (Atto 3) - Renata Tebaldi (Dvořák, Rusalka)
31. 2:23:12 Měsíčku na nebi hlubokém (1. jednání) - Yvonne Kenny

(Wagner, Die Walküre)
32. 2:29:40 Walkürenritt (Akt 3) - London Philharmonic Orchestra
33. 2:34:51 Leb’ wohl (Akt 3) - John Wegner

(Wagner, Tristan und Isolde)
34. 2:44:00 Liebestod (Akt 3) - Marilyn Richardson

(Verdi, Rigoletto)
35. 2:50:30 Un dì, se ben rammentomi… Bella figlia dell’ amore (Atto 3) - Joan Sutherland, Huguette Tourangeau, Luciano Pavarotti, Sherrill Milnes
36. 2:56:08 L’amour est un oiseau rebelle (Acte 1) - Rita Noël
37. 3:00:53 Votre toast, je peux vous le rendre (Acte 2) - Sherrill Milnes
38. 3:06:04 La fleur que tu m’avais jetée (Acte 2) - Plácido Domingo

(Massenet, Thaïs)
39. 3:10:06 Méditation (Acte 2, Entr’acte) - Pieter Schoeman, London Philharmonic Orchestra (Bellini, Norma)
40. 3:15:07 Casta diva (Atto 1) - Joan Sutherland (R.Strauss, Der Rosenkavalier)
41. 3:21:24 Mir ist die Ehre widerfahren (Akt 2) - Barbara Bonney, Susan Graham

(Puccini, La bohème)
42. 3:28:49 Che gelida manina (Atto 1) - David Hobson
43. 3:33:28 O soave fanciulla (Atto 1) - Cheryl Barker, David Hobson
44. 3:37:41 Quando m’en vo’soletta (Atto 2) - Shu-Cheen Yu
45. 3:40:08 Sono andati? (Atto 4) - Cheryl Barker, David Hobson

(Donizetti, L’Elisir d’amore)
46. 3:46:05 Una furtiva lagrima (Atto 2) - David Hobson

(Wagner, Die Meistersinger von Nürnberg)
47. 3:50:20 Morgenlicht leuchtend in rosigem Schein (Akt 3) - James King (Wagner, Götterdämmerung)
48. 3:54:48 Siegfried’s Funeral March (Akt 3) - Wiener Philharmoniker
49. 4:02:43 Brünnhilde’s Immolation Scene (Akt 3) - Birgit Nilsson, Gottlob Frick

(Donizetti, Lucia di Lammermoor)
50. 4:10:14 Chi mi frena in tal momento (Atto 2) - Joan Sutherland, Patricia Price, Richard Greager, Sergei Baigildin, Malcolm Donnelly, Clifford Grant (Offenbach, Les Contes d’Hoffmann)
51. 4:14:21 Belle nuit, ô nuit d’amour (Acte 2) - Joan Sutherland, Marilyn Horne

(Donizetti, La Fille du régiment)
52. 4:18:18 Ah! Mes amis… Pour mon âme (Acte 2) - Luciano Pavarotti, Eric Garrett (Mozart, Le nozze di Figaro)
53. 4:25:17 Overture - Klassishe Philharmonie Bonn
54. 4:29:32 Porgi, amor (Atto 2) - Rita Hunter
55. 4:33:06 Voi che sapete (Atto 2) - Elisabeth Schwarzkopf 56.
4:36:04 Sull’aria (Atto 3) - Irmgard Seefried, Elisabeth Schwarzkopf
57. 4:38:57 Dove sono i bei momenti (Atto 3) - Isobel Buchanan

(Bellini, I Puritani)
58. 4:43:37 A te, o cara (Atto 1) - Luciano Pavarotti, Joan Sutherland, Nicolaï Ghiaurov, Giancarlo Luccardi (J.Strauss II, Casanova)
59. 4:49:29 O Madonna, auf uns sieh - Kiri Te Kanawa, Mormon Tabernacle Choir

(Mozart, Così fan tutte)
60. 4:53:07 Soave sia il vento (Atto 1) - Amanda Thane, Fiona Janes, David Brennan (Rossini, L'italiana in Algeri)
61. 4:55:53 Cruda sorte (Atto 1) - Rita Noël
62. 5:00:56 Pensa alla patria (Atto 2) - Rita Noël

(Gounod, Faust)
63. 5:07:47 Alerte! Alerte!… Anges purs (Acte 5) - Joan Sutherland, Franco Corelli, Nicolaï Ghiaurov

(Catalani, La Wally)
64. 5:13:13 Ebben? Ne andrò lontana (Atto 1) - Yvonne Kenny (Mozart, Don Giovanni)
65. 5:17:22 Madamina! Il catalogo è questo (Atto 1) - Teddy Tahu Rhodes
66. 5:23:21 Là ci darem la mano (Atto 1) - Isobel Buchanan, John Pringle
67. 5:26:36 Deh vieni alla finestra (Atto 2) - Teddy Tahu Rhodes
68. 5:29:09 Don Giovanni, a cenar teco (Atto 2) - Mario Luperi, Bryn Terfel, Michele Pertusi

(Wagner, Tannhäuser)
69. 5:35:26 Beglückt darf nun Dich, o Heimat, ich schauen (Akt 3) - Helga Dernesch, Victor Braun, Chor der Wiener Staatsoper (Humperdinck, Hänsel und Gretel)
70. 5:40:23 Abends, will ich schlafen gehn (Akt 2) - Elisabeth Schwarzkopf, Elisabeth Grümmer

(Bellini, Beatrice di Tenda)
71. 5:50:01 Angiol di pace (Atto 2) - Richard Conrad, Joan Sutherland, Marilyn Horne

(Mascagni, Cavalleria Rusticana)
72. 5:53:34 Intermezzo Sinfonico - Klassische Philharmonie Bonn
73. 5:57:00 Regina coeli laetare - Júlia Várady, London Opera Chorus (Korngold, Die tote Stadt)
74. 6:02:24 Glück das mir verblieb (Akt 1) - Joan Hammond

(Monteverdi, L’incoronazione di Poppea)
75. 6:07:01 Pur ti miro, pur ti godo (Atto 3) - Sara Macliver, Sally-Anne Russell (Mozart, Zaide)
76. 6:11:37 Ruhe sanft, mein holdes Leben (Akt 1) - Shu-Cheen Yu

(Verdi, Aida)
77. 6:17:39 Gloria all’Egitto (Atto 2) - Teatro alla Scala di Milano
78. 6:27:18 O terra, addio (Atto 4) - Renata Tebaldi, Mario del Monaco, Ebe Stignani

(Giordano, Andrea Chénier)
79. 6:32:13 La mamma morta (Atto 3) - Renata Tebaldi

(Gershwin, Porgy and Bess)
80. 6:38:50 Summertime (Act 1) - Leontyne Price

(Lehár, Die lustige Witwe)
81. 6:41:45 Vilja-Lied (Akt 2) - Yvonne Kenny

(Beethoven, Fidelio)
82. 6:46:43 Mir ist so wunderbar (Akt 1) - Sona Ghazarian, Hildegard Behrens, David Kuebler, Hans Sotin
83. 6:51:58 O welche Lust (Akt 1) - Robert Johnson, Philip Kraus

(Händel, Giulio Cesare in Egitto)
84. 7:00:23 Va tacito e nascosto (Atto 1) - Graham Pushee, Dominic Harvey

(R.Strauss, Salome)
85. 7:07:14 Ah, ich habe Deinen Mund geküsst, Jochanaan - Cheryl Studer, Horst Hiestermann

(Berlioz, Les Troyens)
86. 7:11:55 Nuit d’ivresse (Acte 4) - Josephine Veasey, Jon Vickers (Puccini, Tosca)
87. 7:21:02 Recondita armonia (Atto 1) - Zurab Sotkilava
88. 7:23:50 Vissi d’arte (Atto 2) - Rita Hunter
89. 7:27:14 E lucevan le stelle (Atto 3) - Franco Corelli

(Godard, Jocelyn)
90. 7:30:30 Oh! Ne t'éveille pas encore (Acte 2) - David Hobson (Verdi, Otello)
91. 7:35:16 Piangea cantando nell'erma landa (Atto 4) - Joan Carden (Verdi, La forza del destino)
92. 7:47:36 La vergine degli angeli (Atto 2) - Zinka Milanov

(Чайковский, Евгений Онегин)
93. 7:51:02 Пускай погибну я, но прежде (Акт 1) - Marilyn Richardson
94. 8:03:59 Куда, куда вы удалились (Акт 2) - Stuart Burrows

(Mozart, Die Entführung aus dem Serail)
95. 8:10:01 O wie will ich triumphieren (Akt 3) - Conal Coad (Wagner, Parsifal)
96. 8:14:21 Prelude - Wiener Philharmoniker

(Gluck, Orfeo ed Euridice)
97. 8:26:59 Dance of the Blessed Spirits (Atto 2) - Melbourne Symphony Orchestra
98. 8:33:05 Che farò senza Euridice (Atto 3) - Lauris Margaret Elms (Balfe, The Bohemian Girl)
99. 8:37:05 I Dreamt I Dwelt in Marble Halls (Act 2) - Yvonne Kenny

中文曲名       

01. 普契尼:杜蘭朵 第三幕 - 今夜無人入睡
02. 喬治.比才:採珍珠者 第一幕之"聖殿後重現"
03. 喬治.比才:採珍珠者 第一幕之"她彷彿在花叢中"[浪漫曲]
04. 威爾第:納布果 - 希伯來奴隸合唱
05. 韓德爾:雷納爾多 - 讓我痛哭吧
06. 威爾第:茶花女 第一幕前奏曲
07. 威爾第:茶花女 第一幕 "飲酒歌"[現場版]
08. 威爾第:茶花女 第二幕 "神賜給我天使般純潔可愛的女兒"
09. 威爾第:茶花女 第三幕 "親愛的,我們將離開巴黎"[最後一幕二重唱]
10. 雷翁卡瓦洛:丑角 第一幕 "粉墨登場"
11. 普塞爾:迪多與安妮亞 第一幕"迪多的悲傷"
12. 莫札特:魔笛前奏曲
13. 莫札特:魔笛 第一幕 "我是一個快樂的捕鳥人"
14. 莫札特:魔笛 第一幕 "別害怕,我親愛的孩子"
15. 莫札特:魔笛 第一幕 "多麼美麗的肖像"
16. 莫札特:魔笛 第二幕 "哦,伊西斯神和奧西里神"
17. 莫札特:魔笛 第二幕 "夜後的詠嘆調"
18. 莫札特:魔笛 第二幕 "帕帕帕帕帕吉諾,你已與我私定終身"
19. 普契尼:賈尼.斯基基 "哦,我親愛的爸爸"
20. 德利伯:拉克美 第一幕 "花之二重唱"
21. 德利伯:拉克美 第二幕 鈴歌
22. 聖-桑:參孫與達麗拉 "我的心房因你的聲音而開啟"
23. 羅西尼:塞爾維亞的理髮師 前奏曲
24. 羅西尼:塞爾維亞的理髮師 第一幕 "快給忙人讓路"
25. 羅西尼:塞爾維亞的理髮師 第一幕 "羅西娜的短曲"
26. 韓德爾:賽爾斯 第一幕 "綠葉青蔥"
27. 普契尼:蝴蝶夫人 第一幕 "多走一段路"
28. 普契尼:蝴蝶夫人 第二幕 "晴朗的一天"
29. 普契尼:蝴蝶夫人 第二幕 哼唱的合唱
30. 普契尼:蝴蝶夫人 第三幕 你,你,心愛的寶貝
31. 德弗札克:水仙子 第一幕 "月亮之歌"
32. 華格納: 女武神 第三幕 女武神的騎行
33. 華格納: 女武神 第三幕 巫坦的惜別
34. 華格納: 崔斯坦與伊索德 第三幕 愛之死
35. 威爾第: 弄臣 第三幕 那一天,自從遇到你…美麗的愛神女兒 [四重唱]
36. 喬治.比才: 卡門 第一幕 哈巴涅拉
37. 喬治.比才: 卡門 第二幕 鬥牛勇士之歌
38. 喬治.比才: 卡門 第二幕 花之歌
39. 馬斯奈:泰綺思~冥想曲
40. 貝里尼:諾瑪~聖潔女神
41. 華格納:漂泊的荷蘭人 第二幕 "真像是來自天堂的玫瑰"
42. 普契尼:波希米亞人 第一幕 你那雙冰冷的小手
43. 普契尼:波希米亞人 第一幕 哦,溫柔的女孩
44. 普契尼:波希米亞人 第二幕 "當我走在大街上"
45. 普契尼:波希米亞人 第四幕 "他們走了嗎?"
46. 董尼才第:愛情靈藥 第二幕 "一滴美妙的情淚"
47. 華格納:紐倫堡的名歌手 第三幕 清晨閃耀著玫瑰色
48. 華格納:紐倫堡的名歌手 第三幕 齊格弗里德的葬禮進行曲
49. 華格納:紐倫堡的名歌手 第三幕 布倫希爾德的犧牲場景
50. 董尼才第:拉美莫爾的露琪亞 第二幕 這時我還顧忌什麼 [六重唱]
51. 奧芬巴赫:霍夫曼的故事 第二幕 威尼斯的船歌
52. 董尼才第:聯隊之花 第一幕 多麼快樂的一天
53. 莫札特:費加羅的婚禮 前奏曲
54. 莫札特:費加羅的婚禮 第二幕 愛神垂憫
55. 莫札特:費加羅的婚禮 第二幕 你們可知道
56. 莫札特:費加羅的婚禮 第三幕 西風吹拂
57. 莫札特:費加羅的婚禮 第三幕 那快樂的日子哪裡去了
58. 貝里尼:清教徒 第一幕 為了你,噢!親愛的你
59. 卡薩諾瓦~修女大合唱
60. 莫扎特:女人心 第一幕 "清風徐來"
61. 羅西尼:阿爾及利亞的意大利女郎 第一幕 "悲慘的命運"
62. 羅西尼:阿爾及利亞的意大利女郎 第二幕 "回憶故鄉"
63. 古諾:浮士德 第五幕 "小心!小心!……純潔的天使"
64. 卡塔蘭尼:華麗姑娘 第一幕 我將遠行
65. 莫札特:唐璜 第一幕 "小姐,請看這份名單"
66. 莫札特:唐璜 第一幕 "讓我們攜手同行"
67. 莫札特:唐璜 第二幕 請到窗前來
68. 莫札特:唐璜 第二幕 唐璜,你請我來共進晚餐
69. 華格納:唐懷瑟 第三幕 朝聖者的合唱
70. 胡伯定克:糖果屋 第二幕 晚禱之歌
71. 貝里尼:滕達的貝亞特里切 第三幕 和平天使
72. 馬斯卡尼:鄉間騎士~間奏曲
73. 馬斯卡尼:鄉間騎士~復活節讚歌
74. 科恩古爾德:死城 第一幕 瑪麗埃塔之歌
75. 威爾第:教皇的加冕 第三幕 我也望著你
76. 莫札特:扎伊德 第一幕 "安靜的睡吧,我心愛的人"
77. 威爾第:阿依達 第二幕 榮耀歸於埃及
78. 威爾第:阿依達 第四幕 "啊!人世間,再會"
79. 喬爾達諾:安德烈.謝尼埃 第三幕 我逝去的媽媽
80. 蓋希文:波吉與貝絲 第一幕 夏日
81. 雷哈爾:風流寡婦 第二幕 維莉亞之歌
82. 貝多芬:費黛里奧 第一幕 不可思議的心情[四重唱]
83. 貝多芬:費黛里奧 第一幕 噢,怎樣的快樂!
84. 韓德爾:凱撒大帝在埃及 第一幕 "寂靜地黑暗地"
85. 理查.史特勞斯:莎樂美 ~ 啊!我吻到你了,約翰[終曲場景]
86. 白遼士:特洛伊人 第四幕 "醉人的夜晚" [愛情的二重唱]
87. 普契尼:托斯卡 第一幕 "奇妙的和諧"
88. 普契尼:托斯卡 第二幕 "為藝術,為愛情"
89. 普契尼:托斯卡 第三幕 "今夜星光燦爛"
90. 班傑明.葛達爾:約瑟蘭 ~ 搖籃曲
91. 威爾第:奧賽羅 ~ 楊柳之歌…… "聖母頌"
92. 威爾第:命運之力 第二幕 純潔的天使[讚歌]
93. 柴可夫斯基:尤金.奧涅金 第一幕 讓我凋零吧,但先……
94. 柴可夫斯基:尤金.奧涅金 第二幕 青春,你飄向何方
95. 莫扎特:後宮誘逃 第三幕 "哈!我該怎樣慶祝勝利"
96. 瓦格納:帕西法爾序曲
97. 格魯克:奧菲歐與尤麗狄茜 第二幕 精靈之舞
98. 格魯克:奧菲歐與尤麗狄茜 第三幕 世上沒有尤麗狄茜
99. 巴爾夫:波希米亞女郎 第二幕 ~ 走進夢中的大理石殿堂


歷史最悠久的德勒斯登國家愛樂 森柏歌劇院Semperoper

 

有片:

德勒斯登 森柏歌劇院Semperoper)劇院介紹

https://youtu.be/Rk_j-y2QYCQ

 

最早的歌劇

 

有片:

歌劇起源影像與音樂補充

https://youtu.be/vBLkNYZPMOQ

 

歌劇於16世紀末誕生於義大利佛羅倫斯。當時,一群文化藝術界的名人經常在貴族家族梅第奇(Medici)家中聚會,他們熱衷於藝術形式討論,致力於恢復古希臘時期的戲劇表演方式,力圖創造出一種詩歌與音樂相結合的生動藝術。

這群人的組織,現在被廣泛地稱為「佛羅倫斯小廳集」:

 

 

他們的一致意見認為「複音音樂」(Polyphony)會破壞歌詞意義的表達,因此主張採用「單聲部旋律」(Monody)方式演唱。

 

複音音樂譜例:

蒙台威爾第的牧歌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bKTQQ28sSNo&t=112s

 

單音音樂譜例

葛利果聖歌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kK5AohCMX0U&t=41s

 

並且在逐漸實踐中更發現:在和聲伴奏下,自由吟唱的音調不但可以用在同一首詩歌中,還可以用於整部戲劇中。

因此這樣結合戲劇、舞蹈、音樂的表演方式,定義了歷史上最早的歌劇形式。與同樣盛行於義大利的「田園劇」(the pastoral drama)時期互相銜接,成為了現在歌劇表演形式的先驅。

 

關於歷史第一部歌劇的兩種說法

歷史上的第一齣歌劇,通常是指1597年上演,由利努契尼寫劇本、作曲家佩里(Jacopo Peri)作曲的《達芙妮》(Dafne)。但由於《達芙妮》的樂譜散失不全,因此僅能演出部分音樂。

人們通常也將3年之後,也就是1600年上演,由利努契尼寫劇本,佩里與卡契尼作曲,且全劇完整保留的歌劇《尤莉蒂斯》(Euridice),視為歷史上第一部完整的歌劇作品,這也是歷史上第一部「完整歌劇」的說法。

 

延伸閱讀

【恐男篇】被你愛到不如變成植物人.阿波羅與達芙妮的故事

 

有片:

Jacopo Peri介紹

https://youtu.be/Bpon-3hKUJQ

 

延伸欣賞:

卡契尼也是美聲唱法(Bel Canto)重要的開啟者,對義大利歌劇發展有巨大的影響。

Sumi JO 演唱 Caccini的《聖母頌》

https://youtu.be/0noUQoQtYPs?t=24

 

有片:

Peri:歌劇《尤莉蒂斯》(Euridice)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MIN5btYNn0M&t=180s

 

Jacopo Peri: ⟨Un di soletto⟩ from《尤莉蒂斯》(Euridice)

https://youtu.be/nqGeHvUuI8c

 

歌劇的發展

蒙台·威爾第

蒙台·威爾第(Claudio Monteverdi 1567~1643)的歌劇《奧菲歐》(L'Orfeo) ,神話氣氛和詩意讓人沉醉。

https://youtu.be/dz7xgR_29K0

克勞迪奧.蒙台威爾第(Claudio Giovanni Monteverdi 1567~1643),是古典音樂史上一位劃時代的人物。他創作的牧歌是文藝復興時期音樂體裁的巔峰,而他的歌劇則是這種體裁的奠基之作。蒙特威爾第不僅是巴洛克音樂的早期代表,也是巴哈之前最負盛名的義大利音樂家。

蒙台威爾第是現代歌劇之父。歌劇雖然在蒙台威爾第之前便已成型,但蒙台威爾第首次確立了歌劇中戲劇性結構的原則,及三部曲式的歌劇詠嘆調,他為推動歌劇藝術由文藝復興時期向巴洛克時期前進,奠定了堅實基礎。蒙台威爾第的歌劇《奧菲歐》(L'Orfeo) ,不僅是當今歌劇舞台最古老、最完整的歌劇,也是近代歌劇的起點。《奧菲歐》在西洋歌劇史上具有著劃時代的重要意義。

 

蒙台威爾第的歌劇《奧菲歐》(L'Orfeo)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jUep3sqe35o&t=271s

 

有片:

蒙台威爾第 介紹

https://youtu.be/4TPUWE4Pick


17世紀末至17 世紀末,隨著音樂發展的輝煌年代到來,產生了幾位劃時代的音樂家,其中對於歌劇產生最大影響的,便是義大利的多明尼可·史卡拉第與德國(英國)的韓德爾。

 

亞利山卓·史卡拉第

義大利作曲家亞歷山卓·史卡拉第(1660 - 1725),他一生共寫了115部歌劇,確定了歌劇序曲「快-慢-快」與歌劇詠嘆調的「ABA」之基本形式,並在A段反覆時加上裝飾音及華彩段,極大地發展了人聲的歌唱藝術,豐富了歌唱的表現力,推動了歌唱技術的提高。

 

亞歷山卓·史卡拉第:拿坡里風格歌劇序曲(三樂章)

00:00 first movement

00:39 second movement

01:27 third movement

https://youtu.be/8YYS-sqYg5s

 

Alessandro Scarlatti:歌劇《Il Primo Omicidio》錄音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_QV57C7eRcI

 

那不勒斯最古老的歌劇院

(基本資料整理於網路與維基百科,並附上超連結方便檢索)

聖卡洛劇院(Teatro di San Carlo)是義大利那不勒斯的一座歌劇院,位於市中心的的里雅斯特與特倫托廣場,是歐洲現存最古老的持續使用的歌劇院,被列為世界遺產。劇院得名於波旁王朝國王卡洛斯三世,開幕於1737年11月4日(國王的命名日),擁有3000個座位,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歌劇院。

有片:

聖卡洛劇院介紹

https://youtu.be/RVHXuWyC12A

 

聖卡洛劇院 外部照片

 

聖卡洛劇院 內部照片

 

1816年2月13日遭遇祝融之災的聖卡洛劇院

 

1830年代浴火重建的聖卡洛劇院

 

但與此同時也帶來了只顧炫耀技巧的不良風氣,當時歌劇舞台上活躍著閹人歌唱家,人們挑選出一些音色優美的男孩,給他們進行了閹割手術,使他們在能保存高音音域的同時也保存了男子歌唱的力度;另一種不良現象是,劇院為了吸引觀眾,引進某些與劇情關係不大的奇特情景,豪華的布置或盛大的場面,以及幕間雜耍表演等等。

這樣做其實大大削弱了歌劇的戲劇性和思想內涵的表達,因此使得歌劇的整體性與藝術性有所下降。

 

法里內利

(解說整理自網路與維基百科,並附超連結方便檢索)

法里內利義大利語Farinelli)(1705年1月24日-1782年9月16日),原名卡洛爾·瑪利亞·布羅斯基(Carlo Maria Broschi),為十八世紀義大利著名閹伶

生長於那不勒斯,唱假女高音,號稱「女神的顫音」。 先從尼古拉·波爾波拉學唱,後拜Bernachi為師。 1733年在倫敦演唱,被譽為「一個上帝、一個法里內利」(One God, One Farnelli),其生平事跡被拍成電影《絕代艷姬》(Farinelli ),電影原聲裡的法里內利,聲音其實是透過電腦科技,融合了一位假聲男高音與女中音的音色,重新混音模擬出這種現代人難以唱出的獨特音質。

Bartolomeo Nazarie – Portrait of Farinelli 1734 – Royal College of Music London

 

歷史上最後一位閹聲男高音

真實歷史上「閹人歌手」

亞歷山德羅·莫雷斯基(Alessandro Moreschi (1858-1922))為19世紀末的義大利閹伶歌手,他也是歷史上唯一一位留下錄音的的閹伶歌手。

 

錄音:The Last Castrato: "Crucifixus"

https://youtu.be/2xirGtxdVEE


韓德爾的歌劇創作

韓德爾時期流行男唱女聲的閹伶(Castrato),他所創作的許多歌劇主角也都是寫給閹伶。

讓我哭泣吧〉(Lascia ch'io pianga)是韓德爾歌劇《里納爾多》中的女高音詠嘆調。原詞是「遠離荊棘,摘下玫瑰」(義大利語:Lascia la spina, cogli la rosa),是著名的歌劇選段。歌劇《里納爾多》是韓德爾為閹人歌手(Farinelli 法瑞奈利)所寫,描寫十字軍東征英雄騎士里納多與大馬士革的異教徒魔女阿米蕾娜(Almirena)的故事。《讓我哭泣》是第二幕中 Almirena(阿米蕾娜)所唱的哀嘆、悲痛的詠嘆調。

 

這是一首哀傷 悲嘆的歌曲 選自韓德爾 "Rinaldo" 的詠嘆調 是許多聲樂家喜歡演唱的歌曲之一,歌詞內容描寫被魔女阿米達軟禁在魔法園中純真無邪的阿米瑞娜對異國國王哥弗里多演唱的詠嘆調。

Lascia ch'io pianga 讓我哭泣吧 
Lascia ch'io pianga mia cruda sorte, 讓我為自己悲慘的命運哭泣, 
E che sospiri la libertà!而我渴望自由! 
E che sospiri, 我渴望, 
e che sospiri la libertà!我渴望自由! 

Lascia ch'io pianga mia cruda sorte, 讓我為我悲慘的命運哭泣, 
E che sospiri la libertà!而我渴望自由! 
Il duolo infranga queste ritorte de miei martiri sol per pietà, 這場爭鬥模糊了我所遭逢的許多痛苦, 
de miei martiri sol per pietà. 我祈求我的痛苦能獲得仁慈的解脫。 
E che sospiri la libertà!而我渴望自由! 

 

韓德爾歌劇《Rinaldo》裡知名詠嘆調

讓我哭泣吧〉(Lascia ch'io pianga

https://youtu.be/TqdFoRjL1Bk

 

讓我哭泣吧〉(Lascia ch'io pianga)中文歌詞版本

https://youtu.be/pE0FiPzOGAc

 

次女高音 Joyce Didonado 演唱版本
Handel «Rinaldo» – “Lascia ch’io pianga”(讓我哭泣)

https://youtu.be/PrJTmpt43hg

 

Joyce Didonado 現場 Live'

https://youtu.be/oJJnhp2CYnk

 

歌劇改革.葛路克

十八世紀葛路克歌劇改革的起因,主要有鑒於歌手隨意添加裝飾音而產生。由於當時歌手不按照樂譜演唱的舉動,使原來的劇情受到極大的變動與損害,葛路克立志改革歌劇的舉動,在崇尚義大利歌劇的音樂家與學者們引起不小的回響,有人贊成,有人則持反對意見。相關爭論後來甚至演變為巴黎社會的政治鬥爭。

葛路克針對當時所流行的歌劇型式進行改革,主張「音樂要為戲劇服務」,而且提出表現純樸以及簡化炫耀技巧的主張,以追求戲劇的真實性。

他將原來由大鍵琴伴奏的宣敘調改成管弦樂伴奏,縮小了宣敘調和詠嘆調的差距。他的經典代表作《奧菲歐與尤麗狄西》(Orfeo ed Euridice)雖然在維也納首演時並未受到熱烈的歡迎,但是當時的瑪麗亞‧德蕾西亞女王卻因為大受這部劇作的感動而對葛路克賞賜重金。

 

克利斯杜夫·葛路克(Christoph Willibald Gluck,1714-1787) 的《奧菲歐與尤麗狄西》(Orfeo ed eurydice),優美的詠歎調膾炙人口。

https://youtu.be/ZkHefLVvC48

 

葛路克:《奧菲歐與尤麗狄西》歌劇全劇

https://youtu.be/mXYgVoTwFcU?t=2875

 

《奧菲歐與尤麗狄西》芭蕾版本

https://youtu.be/oou2ywIbRxc

 

《奧菲歐與尤麗狄西》芭蕾版本全劇(上)

https://youtu.be/Istl2NSMs54

 

《奧菲歐與尤麗狄西》芭蕾版本全劇(下)

https://youtu.be/F_HV6tc2qxU

 

奧菲歐與尤麗狄西

愛神告訴奧菲歐,若是通過諸神試煉,便可從冥府救回愛妻,使她復活。

為了到幽冥地獄找回妻子尤麗狄西,奧菲歐毫不猶豫的踏上黃泉路;冥王答應讓妻子尤麗狄西回到人世。

條件是:返回人世前,奧菲歐絕對不能回頭看他的妻子…

為愛下冥府.走過生離與死別;從蒙台威爾第、葛路克、海頓到貝多芬與奧芬巴赫,皆這段淒美動人的愛情故事留下美妙音樂。

 

故事

(基本資料整理於網路與維基百科,並附上超連結方便檢索)

奧菲歐是音樂藝術之神阿波羅之子,母親為九位掌管音樂的繆思女神之一;據說他的琴聲非常溫柔動聽~驚天地,泣鬼神,能讓河川改道,頑石點頭;能治癒紊亂的心,連最兇猛的野獸聽了也會馴服得像綿羊。

 

青蔥明淨的原野上,新婚的遊吟詩人奧菲歐和美麗的尤麗狄西,被牧羊人載歌載舞的簇擁著。美好的祝願,情意綿綿的互訴衷腸,還有愛情的誓詞,伴隨著鳥鳴和悠揚的琴聲,愛情融洽、深刻,樂也融融的景象。

 

美好的時光總是太短暫。 婚後不久,一天奧菲歐正在和牧羊人談論詩歌,一位女使者帶來了可怕消息:尤麗狄西被毒蛇咬死了!

奧菲歐向蒼天呼喚 “ 親愛的尤麗狄西,妳在哪裡?在陣陣風中灑下淚水和無盡的哀思。

 

回答的只有山谷的回聲和潺潺流淌的小溪伴我哭泣。

神啊,讓她回來吧,否則我也隨她一道死去。”  悲哀的歌聲驚動了愛神,她溫柔的告訴他,尋覓尤麗狄西唯一的路徑  “渡過緩緩流淌的危險「冥河」,穿過危險、黑暗無邊的深淵...... ” 。

 

奧菲歐毫不猶豫、不畏艱辛的決定踏上黃泉路,到幽冥地獄去找回尤麗狄西,愛神也張開雙翼隨行。

 

驚濤激浪,水深流急。一葉舟船在緩緩靠近。那是陰間鬼渡的可怕船夫,日夜不停的載渡亡魂前往黑暗的冥府。船夫拒絕了他們,因為地府不能接納帶著希望和愛的天神與活人。愛神只得離去,奧菲歐卻堅定的彈起了金琴。船夫招架不住沉沉睡去。奧菲歐跳上小船,蕩起船槳,直向地獄的深處划去。

 

船兒越過漆黑的泥沼。罪孽深重的亡魂,在火海和冰都中載沉載浮,受著煎熬。“ 膽大妄為之徒,竟敢來到冥府...... 讓復仇女神撕裂他的心,讓守地獄之門的惡狗嚇掉他的魂。” 惡鬼們在船兩邊伸著手,大聲向奧菲歐叫囂。

 

威嚴的冥王和他的妻子掌管著龐大的地獄王國,高高坐在噴射著火焰的寶座上。奧菲歐從容勇敢的來到冥王面前,彈琴並高歌陳情:「我內心的巨大痛苦,使我痛不欲生,請你們能瞭解失去愛人的滋味。求您慨然的應允,讓我帶走我的妻子,讓她回到我的身邊。」這歌聲鏗鏘響徹了整個幽冥,鬼魂們都唏噓不已。

連冥王的妻子為奧菲歐求情,冥王也終於動了惻隱之心,傳召來尤麗狄西的魂靈,讓她和奧菲歐回到人世。但條件是在沒跨出地獄之門前,奧菲歐不能回頭看他的妻子。

 

奧菲歐穿過層層幽暗急急前行,後面跟著亡妻的靈魂。

 

「為何不看我一眼?」「難道你不再愛我了嗎??」 奧菲歐斯無法抗拒妻子尤麗狄西的質疑

「為何不看我一眼?」「難道你不再愛我了嗎??」 奧菲歐斯無法抗拒妻子尤麗狄西的質疑
「為何不看我一眼?」「難道你不再愛我了嗎??」 奧菲歐斯無法抗拒妻子尤麗狄西的質疑

 

僅僅還距一步之遙,人世的光明已經從地獄之門的外面映射進來了。但此時,奧菲歐鬆懈大意了,忍不住回頭一望愛妻尤麗狄西...

 

他戰勝了艱險死亡,卻被自己的心擊潰。轉瞬間,尤麗狄西被死神再次帶走,永遠的消失了。

 

奧菲歐疲憊的隻身回到陽間地土。心灰意冷的但求一死。

 

這時,阿波羅駕著金色的馬車顯現,在天上召喚奧菲歐,尤麗狄西的面孔也在雲中若隱若現。奧菲歐欣喜若狂,一步步踏上從天而降的雲梯,到天上去尋覓尤麗狄西了。牧羊人們為這忠誠不渝的愛情歌頌舞蹈,直到阿波羅和奧菲歐的身影慢慢消失在天際 ......

 

https://youtu.be/ZkHefLVvC48


進入莫札特的年代,歌劇更鮮活了起來,喜歌劇的崛起,與先前的莊歌劇各異其趣~而德文在歌劇中的運用,更讓歌劇漸漸地不再只有義大利文獨擅專場;現在~讓我們一起欣賞更多精彩的歌劇作品:

 

莫札特 :《唐喬望尼》- 給我妳的小手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vwfKrFdVc14

 

古諾:《羅密歐與茱麗葉》 - 我要活在美夢中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dIBFtNKCceU

 

比才四幕歌劇-《卡門》(Carmen)

時間:1820-30年前後

地點:西班牙 塞維里亞(Seville)

原著: 梅里美(Prosper Mérimée, 1803-1870)
劇本: 亨利.梅拉(Henri Meilhac)、路德維克.哈勒維(Ludovic Halévy)

1875 年 3 月 3 日法國巴黎喜歌劇院首演

主要登場角色與音域

卡 門 / Carmen 吉普賽女郎,煙廠女工 / 次女高音
唐賀塞 / Don Jose 騎兵隊下士/ 男高音
蜜卡耶拉 / Micaela 唐賀塞的未婚妻 / 女高音
艾斯卡密羅 / Escamillo 鬥牛士 / 男中低音
丹凱羅 / Dancairo 走私客 / 男中音
雷門達多/ Remendado 走私客 /男高音
弗拉絲基塔 / Frasquita 吉普賽女郎,
卡門的女伴 / 女高音麥賽德絲/ Mercedes
吉普賽女郎,卡門的女伴 / 女高音
祖尼卡 / Zuniga 騎兵隊隊長 / 男低音

其他角色:
煙草廠女工、騎兵隊官士兵、走私客...等

 

華麗聚焦:《卡門》雙長笛演奏專輯

長笛:林仁斌
長笛:周欣穎
鋼琴:陳育志

 

歌劇觀點

當今全世界歌劇作品中,最讓人耳熟能詳且上演率最高的作品,應該會有百分之九十以上會回答是:「《卡門》」!

確實,《卡門》在全球各大歌劇院的上演率遠遠高於其他作品,但這真的令人難以想像在1875年首演時居然是失敗收場,讓作曲家比才(Georges Bizet, 1838-1875)深受打擊,雖然後來仍持續加演的45場,但是到了第33場6月3日時,便抑鬱而終,享年僅僅37歲…。

在《卡門》原著中,作家梅里美以相當驚世駭俗的手法,描寫了這位美麗、充滿魅力,但卻不受任何宗教規法約束,在戀愛自主權上高度提倡自由的女主角~卡門.西塔(Carmencita),在小說中,卡門的言行雖然都比起歌劇放浪形骸許多,但是追求「自由」的信念,則是觀看此劇時大家應該注意的焦點之一。(文/ 林仁斌)

歌劇欣賞(中法字幕)

 

講到《卡門》,當然絕對不能錯過哈巴奈拉舞曲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K2snTkaD64U

還有第一幕中,卡門誘惑著唐賀賽時所唱的《塞桂第拉舞》

塞桂第拉舞 · Seguidilla · 名詞解釋:舞名。

此舞的形式為西班牙式的摩里斯舞,源自阿拉伯的塞格德西亞舞(Seggedehiyya),即「人之序舞」之意。(取自國家教育研究院雙語詞彙)

傑西.諾曼的 Seguidilla 舞曲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DkADJFzJW28

 

 


威爾第:《弄臣》四重唱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l6S_kx0gDzc

 

延伸閱讀

https://bonart.com.tw/verdi-the-opera-rigoletto/

 

善變的女人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2Tmhld71dFg


《參遜與達利拉》 - 我的心門為你開

1877年的歌劇《參孫達利拉》詠嘆調 ⟨我的心門為你開⟩

《參孫與達利拉》(Samson et Dalila)是聖桑創作的13齣歌劇中,被認為是生涯代表作的作品。這部3幕歌劇取材於舊約聖經「士師記」第13章到第16章中,有關藉著上帝所賜極大的力氣,徒手擊殺雄並隻身與以色列的外敵非利士人之悲劇英雄人物參孫的故事。(有關參孫詳細的故事,請參見維基百科「參孫」)。

 

《參孫與達利拉》歌劇的全曲首演要到1877122日,在威瑪的宮廷歌劇院以德語上演。

首演指揮是威瑪宮廷歌劇院總監愛德華.拉桑(Edouard Lassan),而知名作曲家李斯特,亦是歌劇院前任總監,非常看好聖桑的音樂創作,李斯特在這歌劇完成創作前就一直與聖桑保持聯繫,了解作曲進度。

法國首演是在189033日,地點是魯昂,同年1031日在巴黎上演,但在巴黎歌劇院上演則要等到18921123日。雖然這不歌劇是以法語劇本作曲寫成,也曾被翻譯成德語首演,但後世演出與錄音皆以法語版為主要版本。

 

本詠嘆調出現於歌劇第二幕第3景。達利拉色誘參孫。要參孫告知他力量來源的秘密時所演唱的二重唱「你的聲音敲開我的心扉」(Mon coeur s’ouvre à ta voix)

Mezzo: Elina Garanca. Ópera-Gala en Baden-Baden,2007.

 

歌詞翻譯

Mon coeur s’ouvre à ta voix,

comme s’ouvrent les fleurs

Aux baiser de l’aurore!

Mais, ô mon bienaimé,

pour mieux sécher mes pleurs,

Que ta voix parle encore!

Dis-moi qu’à Dalila

tu reviens pour jamais,

Redis à ma tendresse

Les serments d’autrefois,

ces serments que j’aimais!Ah! réponds à ma tendresse!

Verse-moi, verse-moi l’ivresse!

Ainsi qu’on voit des blés

les épis onduler

Sous la brise légère,

Ainsi frémit mon coeur,

prêt à se consoler,

A ta voix qui m’est chère!

La flèche est moins rapide

à porter le trépas,

Que ne l’est ton amante

à voler dans tes bras!Ah! réponds à ma tendresse!

Verse-moi, verse-moi l’ivresse!

你的聲音敲開我的心扉,

像花朵般綻開,

就在黎明的接吻時!

但是,噢,我愛,

要弄乾我的眼淚,

就得再讓我聽到你的聲音!

告訴我,告訴大利拉

你會永遠回到我身邊,

再一次對我的柔情說

那昔日的盟誓,

那我喜愛的盟誓!啊!請回應我的柔情!

讓我陶醉,讓我陶醉吧!

就像麥穗的葉片

起伏波動在

微風當中,

我的心直在抖擻,

一直準備要得到安慰,

就等你溫柔對我的聲音!

那會射殺人的飛箭

也不會比

你愛人跳進你懷裡那麼快!

啊!請回應我的柔情!

讓我陶醉,讓我陶醉吧!

 

Olga Borodina 與 José Cura 錄音現場

 

第三幕第2景。非利士人得美女大利拉之助,終於知曉大力士參孫之秘,抓住機會剪去參孫頭髮而終於抓到他,因而得以征服希伯來人。事後非利士人高興得在神廟中開始舉行酒宴:這時使用的熱鬧芭蕾音樂《酒宴狂歡舞》(Bacchanale)(或譯《酒祭之舞》、《酒神之舞》)。

此曲以小調音階,雙簧管獨奏起始,帶著濃濃的異國風與狂歡感,音樂隨著一段段充滿奔放節奏與小調增二度旋律的發展,似乎描述著酒酣耳熱旋律奔放,最後結束於狂歡興烈之中。非常知名,也經常在音樂會中成為各大交響樂團最愛演奏之曲目。

 

歌劇版本場景

 

音樂會版本

Bacchanale – Samson et Dalila – Act III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X67Cguz5J0s


普契尼:《波希米亞人》當我走在大街上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9zUa1bC2Onk

 

延伸閱讀

https://bonart.com.tw/russian-soprano-aida-garifullina/

 

普契尼:《波希米亞人》當我走在大街上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6spsEkftJ7M

 

普契尼:《強尼史基基》 - 我親愛的爸爸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n4ZqoGzoIMk

 

《公主徹夜未眠》(Nesum Dorma)

https://youtu.be/LYAsFelf7no

 

隱藏版PK賽

女高音飆高音篇

 

花腔女高音 High F

羅西尼《賽維亞理髮師》⟨Una Voce Poco Fa⟩

 

 

開卷蹦藝術.享受美好閱讀時光

☕️一杯咖啡.一點心意.支持蹦藝術☕️

 

各類合作提案,聯繫方式:

*手機:0917.670.518 
*Line:https://line.me/ti/p/LB1ro0P0AU
*E-mail:jenpin888@gmail.com

【BON音樂】蹦藝術X大人社團 大師音樂劇線上直播課:韋伯《萬世巨星》"Jesus Christ Superstar"

【BON音樂】蹦藝術X大人社團 大師音樂劇線上直播課:韋伯《萬世巨星》"Jesus Christ Superstar"
All about the Rock Musical "Jesus Christ Superstar"

– 資訊整理共享於網路,一起欣賞音樂與藝術之美 –
蹦藝術 | BONART


 

大人的大師音樂劇線上直播課(11/17週四下午班,共5堂):《貓》《艾薇塔》《歌劇魅影》

欣賞音樂是你生活中的固定日常?
你喜歡音樂劇豐富的表演形式及有趣情節?
跟著我們一起認識英國音樂劇作家韋伯的經典代表作!

《大人社團》與蹦藝術攜手再開新班,這期以音樂劇為主題,林仁斌老師將帶領學員認識英國音樂劇大師韋伯的作品,特別精選他最暢銷也最具代表性的四大音樂劇與學員共賞:《耶穌基督超級巨星》《艾薇塔》《貓》與《歌劇魅影》,讓你好好享受音樂劇的豐富內涵,跟著劇作家展開一段奇幻之旅!

《延伸閱讀》大人的音樂欣賞線上直播課程好嗎?學員真實回饋分享

《延伸閱讀》大人的音樂欣賞課學員回饋,看他們用音樂為生活注入繽紛

 

精彩課程再推薦

大人的經典歌劇巡禮線上直播課(10/6週四下午班,共5堂):由威爾第引領進入歌劇殿堂(已結束)

大人的大師音樂劇線上直播課(11/17週四下午班,共5堂):《貓》《艾薇塔》《歌劇魅影》

大人的古典名曲鑑賞線上直播課(12/29週四下午班,共5堂):管弦樂欣賞-協奏曲篇

 

主講人:林仁斌老師

 

  • 第二堂│韋伯:《萬世巨星》

《萬世巨星》(耶穌基督超級巨星)是著名作曲家安德魯·洛伊·韋伯的第三部音樂劇,當年23歲的韋伯與作詞人蒂姆·萊斯合作,是兩人合作以來首度嚐到作品真正走紅的滋味的代表作。音樂劇從十二門徒中的猶大視角出發,從現代觀點來描寫猶大對耶穌的憂慮與失望,用搖滾音樂的風格與歌曲,重新詮釋並刻劃出耶穌與猶大間的愛恨情仇。這堂課程中,林仁斌老師將帶領學員一起回到1971年,再到2012年的最新《萬世巨星》巡迴演出,從音樂欣賞的觀點,重新品味這部精彩動人的搖滾音樂劇。

 

韋伯重要作品列表

整理自維基百科網頁,附上連結以供參考

  • 1967年:與提姆·萊斯(Tim Rice)合作,完成處女作約瑟夫的神奇彩衣
  • 1971年:他23歲時以搖滾音樂劇耶穌基督超級巨星》(Jesus Christ Superstar)作曲成名
  • 1978年:《艾薇塔》(Evita,另譯貝隆夫人)作曲
  • 1981年:《》(Cats)作曲
  • 1986年:《歌劇魅影》(The Phantom Of The Opera,又譯歌劇院的幽靈)作曲
  • 1993年:《日落大道》(Sunset Boulevard)作曲
  • 1998年:《微風輕哨》(whistle down the wind)作曲
  • 2005年:《白衣女人》(the woman in white)以英國小說家威爾基·科林斯Wilkie Collins的小說 The Woman In White(白衣女人)為劇情作曲
  • 2010年:《歌劇魅影:愛無止盡》(Love Never Dies)與Marius de VriesMatt RobertsonAndy Bradfield,等人合作。
  • 2013年: 《史蒂芬·沃德》(Stephen Ward)以英國1963(scandal that shocked the world)年發生的著名的醜聞為題材作曲
  • 2015年:《搖滾教室》對 2003年的同名電影重新譜曲。

 

1970年出版音樂專輯封面

 

《萬世巨星》(Jesus Christ Superstar) 由安德魯·洛伊·韋伯作曲、蒂姆·萊斯作詞,形式是搖滾歌劇,大致內容是蒂姆·萊斯基於福音書中對耶穌受難的描述。最初韋伯的想法,就是以製作一張「搖滾音樂」專輯完成全部的音樂。

而沒有搬上舞台的另一個原因,也是創作最初無法獲得舞台製作的支持。

於是韋伯將這部作品作為概念專輯發行,沒想到出版之後的成功,讓該劇於1971年有了在百老匯舞台上首次亮相的機會,並大受歡迎。

到1980年為止,《萬世巨星》音樂劇在全球的票房收入超過 2.37 億美元。 [資料取自維基百科 ]

而從1972年到1980年,它在倫敦上演了八年多,直到1989年被《貓》(Cats)超越之前,《耶穌基督超級巨星》一直保持著西區音樂劇上演時間最長的記錄。

 

1973年電影版本海報

 

1973年電影版本製作

1973 年的美國音樂劇電影《萬世巨星》,由諾曼·傑維森(Norman Jewison)執導,傑維森(Jewison)和梅爾文·布拉格(Melvyn Bragg)共同擔任編劇;劇本取材於1970年的同名由蒂姆·萊斯(Tim Rice)創作文本,安德魯·洛伊·韋伯(Andrew Lloyd Webber)作曲之搖滾音樂劇。

這部電影延續音樂劇之內容,主要講述猶大與耶穌最後聖周所發生的衝突至耶穌受難時的故事。

主要演員Neeley、Anderson和Elliman因分別擔任耶穌、猶大和抹大拉的馬利亞等三個主要角色而獲得1974年金球獎提名。

同樣地,電影亦引起了裡宗教團體的批評與評論家的褒貶不一的評價。

 

1973年電影版,最後的聖餐片段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PJxKtOwgLdw

 

1973年版耶穌精彩的獨唱 「客西馬尼園」(Gethsemane)

本段歌曲也是在劇中,觀眾們首次真正從耶穌的角度來看待當時他的心情,Ted Neeley擔綱演唱的版本可列為經典中的經典。(下方還有彩蛋喔~)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ndZ6B1EaJEs

 

如果您有興趣觀賞這部1973年電影版本《萬世巨星》,目前Apple TV上可以看到:

 

建議

這部音樂劇作品詮釋了耶穌和其他相關角色人物的心理,主視角以背叛耶穌的門徒猶大展開:他對耶穌引導門徒的方向不滿意。

而這部音樂劇因為現代化的製作態度、情感和俚語充斥著搖滾歌劇的歌詞,曾在首演之後遭受許多基督教徒與猶太人的指責;在劇中,對現代生活的諷刺暗示也散佈在對政治事件的描述中,不完全是為了回到耶穌受難的年代所進行的完全描寫,而刻意地包含許多故意的時代錯亂與錯誤。

觀劇時無論宗教信仰為何,建議都拋開心中的成見,純粹享受23歲韋伯與26歲蒂姆·萊斯的創意~

 

耶穌的故事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I_aPHadNbNM

 

推薦版本

《萬世巨星》Jesus Christ Superstar Live Arena Tour(中英雙語字幕)

 

音樂劇搬上了體育館,盛大巡迴演出

 

震撼的開場猶大開場曲《Heaven on Their Minds》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5lTwmK__TDo

 

媚兒喜飾演的抹大拉的瑪莉亞唱段《Everything's Alright》

抹大拉的瑪莉亞是耶穌的追隨者,也有些學者認為她是耶穌的妻子。在2012年版本中,似乎是耶穌的情人身份。本段最大特色就是5/4拍節奏,韋伯說當年想著:「為何不試試看五拍的音樂呢?」然後就寫了。他也說到:「如果是現在,我一定會思考在思考,瞻前顧後,也許再也寫不出這麼棒的音樂了~」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OGhnaIw20Ho

 

樂譜範例:

 

媚兒喜精彩的《I Don't know how to love him》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lw5HdK8_p6w

 

樂譜範例: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ZaUtSE2yWc8

 

2012年版最後的聖餐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HrossJQKMhY

 

《Could we start again?》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LmGghex5LxM


【超級比一比】誰的《客西馬尼園》(Gethsemane)High C高音最讚呢?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yfHt2YfRdSs

 

特殊版本欣賞 - 現場作曲XD

《客西馬尼園》是劇中難度最高,也最難唱的曲子~既然難度如此之高,考量到人總有狀況不好的時候,這個版本提供給大家很好的參考~萬一真的唱不上去時,就如影片中的帥哥,自由發揮一下唄XD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Jdut4LXXlgU

 

78歲的Ted Neeley,2021年於波士頓再次現場演唱《客西馬尼園》(Gethsemane)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0QWdVHD-uEA

 

【訪談】安德魯洛伊韋伯針對2012年新製作的訪談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eFZFQPQX8Mc

 

【訪談】猶大的訪談XD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ZK1scrvC0EM

 

【附錄】《客西馬尼園》(Gethsemane,I Only Want to Say)樂譜

 

 

開卷蹦藝術.享受美好閱讀時光

☕️一杯咖啡.一點心意.支持蹦藝術☕️

 

各類合作提案,聯繫方式:

*手機:0917.670.518 
*Line:https://line.me/ti/p/LB1ro0P0AU
*E-mail:jenpin888@gmail.com

【BON音樂】蹦藝術X雅痞書店:法國音樂藝術 PART.2 《巴黎的絕美詠嘆》談法國歌劇

【BON音樂】蹦藝術X雅痞書店:法國音樂藝術 PART.2 《巴黎的絕美詠嘆》談法國歌劇
All about French grand opera

– 資訊整理共享於網路,一起欣賞音樂與藝術之美 –
蹦藝術 | BONART


《巴黎的絕美詠嘆》談法國歌劇

巴黎歌劇院的水晶吊燈,迴盪美好年代的絕美詠嘆…

奧柏「波爾蒂契的啞女」掀開法國大歌劇的序幕,締造恢弘壯麗的舞蹈盛宴;比才用「卡門」設下愛情悲劇的陷阱,一襲紅色舞衣,是所有觀眾心中最誘人的吉普賽女郎…

蹦藝術執行長暨長笛演奏名家林仁斌老師的精湛解析,帶觀眾實際聆賞多部經典劇作,深刻體驗法國歌劇的無邊魅力…奏名家林仁斌老師的精湛解析,帶觀眾實際聆賞多首經典名曲,深刻體驗法國歌劇的無邊魅力…

 

課程主講人:

 

 

 

歷史最悠久的德勒斯登國家愛樂 森柏歌劇院Semperoper

 

有片:

德勒斯登 森柏歌劇院Semperoper)劇院介紹

https://youtu.be/Rk_j-y2QYCQ

 

最早的歌劇

 

有片:

歌劇起源影像與音樂補充

https://youtu.be/vBLkNYZPMOQ

 

歌劇於16世紀末誕生於義大利佛羅倫斯。當時,一群文化藝術界的名人經常在貴族家族梅第奇(Medici)家中聚會,他們熱衷於藝術形式討論,致力於恢復古希臘時期的戲劇表演方式,力圖創造出一種詩歌與音樂相結合的生動藝術。

這群人的組織,現在被廣泛地稱為「佛羅倫斯小廳集」:

 

 

他們的一致意見認為「複音音樂」(Polyphony)會破壞歌詞意義的表達,因此主張採用「單聲部旋律」(Monody)方式演唱。

 

複音音樂譜例:

蒙台威爾第的牧歌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bKTQQ28sSNo&t=112s

 

單音音樂譜例

葛利果聖歌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kK5AohCMX0U&t=41s

 

並且在逐漸實踐中更發現:在和聲伴奏下,自由吟唱的音調不但可以用在同一首詩歌中,還可以用於整部戲劇中。

因此這樣結合戲劇、舞蹈、音樂的表演方式,定義了歷史上最早的歌劇形式。與同樣盛行於義大利的「田園劇」(the pastoral drama)時期互相銜接,成為了現在歌劇表演形式的先驅。

 

關於歷史第一部歌劇的兩種說法

歷史上的第一齣歌劇,通常是指1597年上演,由利努契尼寫劇本、作曲家佩里(Jacopo Peri)作曲的《達芙妮》(Dafne)。但由於《達芙妮》的樂譜散失不全,因此僅能演出部分音樂。

人們通常也將3年之後,也就是1600年上演,由利努契尼寫劇本,佩里與卡契尼作曲,且全劇完整保留的歌劇《尤莉蒂斯》(Euridice),視為歷史上第一部完整的歌劇作品,這也是歷史上第一部「完整歌劇」的說法。

 

有片:

Jacopo Peri介紹

https://youtu.be/Bpon-3hKUJQ

 

延伸欣賞:

卡契尼也是美聲唱法(Bel Canto)重要的開啟者,對義大利歌劇發展有巨大的影響。

Sumi JO 演唱 Caccini的《聖母頌》

https://youtu.be/0noUQoQtYPs?t=24

 

有片:

Peri:歌劇《尤莉蒂斯》(Euridice)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MIN5btYNn0M&t=180s

 

Jacopo Peri: ⟨Un di soletto⟩ from《尤莉蒂斯》(Euridice)

https://youtu.be/nqGeHvUuI8c

 

歌劇的發展

蒙台·威爾第

蒙台·威爾第(Claudio Monteverdi 1567~1643)的歌劇《奧菲歐》(L'Orfeo) ,神話氣氛和詩意讓人沉醉。

https://youtu.be/dz7xgR_29K0

克勞迪奧.蒙台威爾第(Claudio Giovanni Monteverdi 1567~1643),是古典音樂史上一位劃時代的人物。他創作的牧歌是文藝復興時期音樂體裁的巔峰,而他的歌劇則是這種體裁的奠基之作。蒙特威爾第不僅是巴洛克音樂的早期代表,也是巴哈之前最負盛名的義大利音樂家。

蒙台威爾第是現代歌劇之父。歌劇雖然在蒙台威爾第之前便已成型,但蒙台威爾第首次確立了歌劇中戲劇性結構的原則,及三部曲式的歌劇詠嘆調,他為推動歌劇藝術由文藝復興時期向巴洛克時期前進,奠定了堅實基礎。蒙台威爾第的歌劇《奧菲歐》(L'Orfeo) ,不僅是當今歌劇舞台最古老、最完整的歌劇,也是近代歌劇的起點。《奧菲歐》在西洋歌劇史上具有著劃時代的重要意義。

 

蒙台威爾第的歌劇《奧菲歐》(L'Orfeo)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jUep3sqe35o&t=271s

 

有片:

蒙台威爾第 介紹

https://youtu.be/4TPUWE4Pick


17世紀末至17 世紀末,隨著音樂發展的輝煌年代到來,產生了幾位劃時代的音樂家,其中對於歌劇產生最大影響的,便是義大利的多明尼可·史卡拉第與德國(英國)的韓德爾。

 

亞利山卓·史卡拉第

義大利作曲家亞歷山卓·史卡拉第(1660 - 1725),他一生共寫了115部歌劇,確定了歌劇序曲「快-慢-快」與歌劇詠嘆調的「ABA」之基本形式,並在A段反覆時加上裝飾音及華彩段,極大地發展了人聲的歌唱藝術,豐富了歌唱的表現力,推動了歌唱技術的提高。

 

亞歷山卓·史卡拉第:拿坡里風格歌劇序曲(三樂章)

00:00 first movement

00:39 second movement

01:27 third movement

https://youtu.be/8YYS-sqYg5s

 

Alessandro Scarlatti:歌劇《Il Primo Omicidio》錄音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_QV57C7eRcI

 

那不勒斯最古老的歌劇院

(基本資料整理於網路與維基百科,並附上超連結方便檢索)

聖卡洛劇院(Teatro di San Carlo)是義大利那不勒斯的一座歌劇院,位於市中心的的里雅斯特與特倫托廣場,是歐洲現存最古老的持續使用的歌劇院,被列為世界遺產。劇院得名於波旁王朝國王卡洛斯三世,開幕於1737年11月4日(國王的命名日),擁有3000個座位,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歌劇院。

有片:

聖卡洛劇院介紹

https://youtu.be/RVHXuWyC12A

 

聖卡洛劇院 外部照片

 

聖卡洛劇院 內部照片

 

1816年2月13日遭遇祝融之災的聖卡洛劇院

 

1830年代浴火重建的聖卡洛劇院

 

 

但與此同時也帶來了只顧炫耀技巧的不良風氣,當時歌劇舞台上活躍著閹人歌唱家,人們挑選出一些音色優美的男孩,給他們進行了閹割手術,使他們在能保存高音音域的同時也保存了男子歌唱的力度;另一種不良現象是,劇院為了吸引觀眾,引進某些與劇情關係不大的奇特情景,豪華的布置或盛大的場面,以及幕間雜耍表演等等。

這樣做其實大大削弱了歌劇的戲劇性和思想內涵的表達,因此使得歌劇的整體性與藝術性有所下降。

 

Alessandro Scarlatti, Giuditta (1697) "Dormi o fulmine di guerra"

Filippo Mineccia Countertenor

https://youtu.be/mbf4Eu2RcW4

 

歷史上最後一位閹聲男高音

真實歷史上「閹人歌手」

亞歷山德羅·莫雷斯基(Alessandro Moreschi (1858-1922))為19世紀末的義大利閹伶歌手,他也是歷史上唯一一位留下錄音的的閹伶歌手。

 

錄音:The Last Castrato: "Crucifixus"

https://youtu.be/2xirGtxdVEE


韓德爾的歌劇創作

韓德爾時期流行男唱女聲的閹伶(Castrato),他所創作的許多歌劇主角也都是寫給閹伶。

讓我哭泣吧〉(Lascia ch'io pianga)是韓德爾歌劇《里納爾多》中的女高音詠嘆調。原詞是「遠離荊棘,摘下玫瑰」(義大利語:Lascia la spina, cogli la rosa),是著名的歌劇選段。歌劇《里納爾多》是韓德爾為閹人歌手(Farinelli 法瑞奈利)所寫,描寫十字軍東征英雄騎士里納多與大馬士革的異教徒魔女阿米蕾娜(Almirena)的故事。《讓我哭泣》是第二幕中 Almirena(阿米蕾娜)所唱的哀嘆、悲痛的詠嘆調。

韓德爾歌劇《Rinaldo》裡知名詠嘆調

讓我哭泣吧〉(Lascia ch'io pianga

https://youtu.be/TqdFoRjL1Bk

 

讓我哭泣吧〉(Lascia ch'io pianga)中文歌詞版本

https://youtu.be/pE0FiPzOGAc

 

次女高音 Joyce Didonado 演唱版本
Handel «Rinaldo» – “Lascia ch’io pianga”(讓我哭泣)

https://youtu.be/PrJTmpt43hg

 

Joyce Didonado 現場 Live'

https://youtu.be/oJJnhp2CYnk

 

歌劇改革.葛路克

十八世紀葛路克歌劇改革的起因,主要有鑒於歌手隨意添加裝飾音而產生。由於當時歌手不按照樂譜演唱的舉動,使原來的劇情受到極大的變動與損害,葛路克立志改革歌劇的舉動,在崇尚義大利歌劇的音樂家與學者們引起不小的回響,有人贊成,有人則持反對意見。相關爭論後來甚至演變為巴黎社會的政治鬥爭。

葛路克針對當時所流行的歌劇型式進行改革,主張「音樂要為戲劇服務」,而且提出表現純樸以及簡化炫耀技巧的主張,以追求戲劇的真實性。

他將原來由大鍵琴伴奏的宣敘調改成管弦樂伴奏,縮小了宣敘調和詠嘆調的差距。他的經典代表作《奧菲歐與尤麗狄西》(Orfeo ed Euridice)雖然在維也納首演時並未受到熱烈的歡迎,但是當時的瑪麗亞‧德蕾西亞女王卻因為大受這部劇作的感動而對葛路克賞賜重金。

 

克利斯杜夫·葛路克(Christoph Willibald Gluck,1714-1787) 的《奧菲歐與尤麗狄西》(Orfeo ed eurydice),優美的詠歎調膾炙人口。

https://youtu.be/ZkHefLVvC48

 

葛路克:《奧菲歐與尤麗狄西》歌劇全劇

https://youtu.be/mXYgVoTwFcU?t=2875

 

《奧菲歐與尤麗狄西》芭蕾版本

https://youtu.be/oou2ywIbRxc

 

《奧菲歐與尤麗狄西》芭蕾版本全劇(上)

https://youtu.be/Istl2NSMs54

 

《奧菲歐與尤麗狄西》芭蕾版本全劇(下)

https://youtu.be/F_HV6tc2qxU

 

奧菲歐與尤麗狄西

愛神告訴奧菲歐,若是通過諸神試煉,便可從冥府救回愛妻,使她復活。

為了到幽冥地獄找回妻子尤麗狄西,奧菲歐毫不猶豫的踏上黃泉路;冥王答應讓妻子尤麗狄西回到人世。

條件是:返回人世前,奧菲歐絕對不能回頭看他的妻子…

為愛下冥府.走過生離與死別;從蒙台威爾第、葛路克、海頓到貝多芬與奧芬巴赫,皆這段淒美動人的愛情故事留下美妙音樂。

 

故事

(基本資料整理於網路與維基百科,並附上超連結方便檢索)

奧菲歐是音樂藝術之神阿波羅之子,母親為九位掌管音樂的繆思女神之一;據說他的琴聲非常溫柔動聽~驚天地,泣鬼神,能讓河川改道,頑石點頭;能治癒紊亂的心,連最兇猛的野獸聽了也會馴服得像綿羊。

 

青蔥明淨的原野上,新婚的遊吟詩人奧菲歐和美麗的尤麗狄西,被牧羊人載歌載舞的簇擁著。美好的祝願,情意綿綿的互訴衷腸,還有愛情的誓詞,伴隨著鳥鳴和悠揚的琴聲,愛情融洽、深刻,樂也融融的景象。

 

美好的時光總是太短暫。 婚後不久,一天奧菲歐正在和牧羊人談論詩歌,一位女使者帶來了可怕消息:尤麗狄西被毒蛇咬死了!

奧菲歐向蒼天呼喚 “ 親愛的尤麗狄西,妳在哪裡?在陣陣風中灑下淚水和無盡的哀思。

 

回答的只有山谷的回聲和潺潺流淌的小溪伴我哭泣。

神啊,讓她回來吧,否則我也隨她一道死去。”  悲哀的歌聲驚動了愛神,她溫柔的告訴他,尋覓尤麗狄西唯一的路徑  “渡過緩緩流淌的危險「冥河」,穿過危險、黑暗無邊的深淵...... ” 。

 

奧菲歐毫不猶豫、不畏艱辛的決定踏上黃泉路,到幽冥地獄去找回尤麗狄西,愛神也張開雙翼隨行。

 

驚濤激浪,水深流急。一葉舟船在緩緩靠近。那是陰間鬼渡的可怕船夫,日夜不停的載渡亡魂前往黑暗的冥府。船夫拒絕了他們,因為地府不能接納帶著希望和愛的天神與活人。愛神只得離去,奧菲歐卻堅定的彈起了金琴。船夫招架不住沉沉睡去。奧菲歐跳上小船,蕩起船槳,直向地獄的深處划去。

 

船兒越過漆黑的泥沼。罪孽深重的亡魂,在火海和冰都中載沉載浮,受著煎熬。“ 膽大妄為之徒,竟敢來到冥府...... 讓復仇女神撕裂他的心,讓守地獄之門的惡狗嚇掉他的魂。” 惡鬼們在船兩邊伸著手,大聲向奧菲歐叫囂。

 

威嚴的冥王和他的妻子掌管著龐大的地獄王國,高高坐在噴射著火焰的寶座上。奧菲歐從容勇敢的來到冥王面前,彈琴並高歌陳情:「我內心的巨大痛苦,使我痛不欲生,請你們能瞭解失去愛人的滋味。求您慨然的應允,讓我帶走我的妻子,讓她回到我的身邊。」這歌聲鏗鏘響徹了整個幽冥,鬼魂們都唏噓不已。

連冥王的妻子為奧菲歐求情,冥王也終於動了惻隱之心,傳召來尤麗狄西的魂靈,讓她和奧菲歐回到人世。但條件是在沒跨出地獄之門前,奧菲歐不能回頭看他的妻子。

 

奧菲歐穿過層層幽暗急急前行,後面跟著亡妻的靈魂。

 

「為何不看我一眼?」「難道你不再愛我了嗎??」 奧菲歐斯無法抗拒妻子尤麗狄西的質疑

「為何不看我一眼?」「難道你不再愛我了嗎??」 奧菲歐斯無法抗拒妻子尤麗狄西的質疑
「為何不看我一眼?」「難道你不再愛我了嗎??」 奧菲歐斯無法抗拒妻子尤麗狄西的質疑

 

僅僅還距一步之遙,人世的光明已經從地獄之門的外面映射進來了。但此時,奧菲歐鬆懈大意了,忍不住回頭一望愛妻尤麗狄西...

 

他戰勝了艱險死亡,卻被自己的心擊潰。轉瞬間,尤麗狄西被死神再次帶走,永遠的消失了。

 

奧菲歐疲憊的隻身回到陽間地土。心灰意冷的但求一死。

 

這時,阿波羅駕著金色的馬車顯現,在天上召喚奧菲歐,尤麗狄西的面孔也在雲中若隱若現。奧菲歐欣喜若狂,一步步踏上從天而降的雲梯,到天上去尋覓尤麗狄西了。牧羊人們為這忠誠不渝的愛情歌頌舞蹈,直到阿波羅和奧菲歐的身影慢慢消失在天際 ......

 

https://youtu.be/ZkHefLVvC48


什麼是法國大歌劇?

 

「大歌劇」(Grand Opera)主導了19世紀巴黎的劇院,這個專有名詞經常用來指「19世紀起,巴黎歌劇院所製作的歌劇」。「大歌劇」在這個時期起,通常為「嚴肅的」、「正式的」、「悲劇性」的歷史劇做為製作主軸。而告製作預算的精良舞台佈景,配有芭蕾舞、現場管弦樂團演奏與當時歌劇領域中的世界知名歌手更是大歌劇必備的要件。

整體來說,大歌劇的舞台設計、服裝和佈景總是非常壯觀而華麗,如果放在今日的話,就如電影界的好萊塢大片可相媲美(XD)。

但法國大歌劇,顧名思義雖主要與法國作曲家有關,但嚴格來說,這種音樂類型還包括了當時被法國巴黎創意文化所吸引,或由歌劇院所邀約之義大利與德國等不同國家之藝術家所創作之作品。

 

歷史正劇為主流素材

為了突顯大歌劇的格局與重要性,歷史事件常常是大歌劇所選擇的主題。

作曲家奧柏(Auber)的歌劇 《波爾蒂契的啞女》(La Muette de Portici),五幕製作1828年在巴黎歌劇院首演時受到廣泛的好評,被認為是開拓法國莊重歌劇的代表作品,因劇中主角之名而,又稱為「馬薩尼洛」(Masaniello)。

 

故事概說

拿坡里總督的兒子阿封斯要娶西班牙公主艾薇拉為妻,然而他隱瞞了自己曾愛上過漁夫馬薩尼洛的妹妹法尼拉:一個美麗善良的啞女的經歷(其時總督為讓兒子斷絕與啞女的戀情,早就將啞女法尼拉囚禁)。

當阿封斯與公主結婚時,突然見到了法尼拉而甚感驚慌,在公主追問下說出了過去與其相愛的經歷,公主原諒了他。

後來馬薩尼洛號召人民起來推翻西班牙統治者,並決心為妹報仇。

他率眾殺進宮殿,阿封斯與艾薇拉求馬薩尼洛和法尼拉給一條生路,馬薩尼洛同意了,但漁民們斥責馬薩尼洛這是背叛革命,並暗中在他的酒中下了毒。

之後阿封斯捲土重來復仇,法尼拉請求他們不要殺她哥哥,但他們說馬薩尼洛已被自己的同伴所殺,善良的法尼拉跳入維蘇威火山口自殺。

歌劇在巴黎首演轟動一時,它強烈的戲劇性使華格納大為激動,並據此寫成了《黎恩濟》。

1930年在比利時公演時,衝擊力之強烈,推動了比利時人民的起義,促進了獨立的比利時政權的建立。

 

《波爾蒂契的啞女》(1828 年)是法國最早流行的革命史詩之一,當時在歌劇院舞台上現場描繪了維蘇威火山的噴發。

 

歌劇 《波爾蒂契的啞女》序曲

《波爾蒂契的啞女》序曲,也常被稱呼為“馬薩尼洛”序曲,奧柏作於1828年。

序曲採用無發展部的奏鳴曲式;情緒狂熱。序曲一開始即為迅速極快的快板,B大調,4/4拍,三段體曲式。全曲演奏時間8分30秒左右。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NOWlP-ctCoc

 

在其後的大歌劇作品中,也陸續描繪了當代或過去知名的歷史事件,例如:拿破崙在革命戰爭中的勝利以及他登基為皇帝的統治。

作曲家麥亞白爾(Meyerbeer)寫作於1827年至1831年間的歌劇《魔鬼羅伯特》(Robert le diable)被認為是巴黎歌劇院最早的大型歌劇之一,此劇也正是法國大革命後,在巴黎歌劇院首演的第一部全新作品,同樣為五幕大製作。

當時原本國營的巴黎歌劇院,已被大革命之後的新政府私有化。

歌劇《魔鬼羅伯特》於1831年11月21日在歌劇院首演後立即大獲成功:戲劇化的音樂、充滿衝突感的和聲與震撼的管弦樂演奏效果、戲劇化的情節、明星歌手和轟動一時的舞台效果,都讓此劇成為音樂界的話題之作。

據說當時在巴黎定居的作曲家蕭邦都不得不讚嘆:「如果要說自己曾經在歌劇院裡看到過輝煌的作品,我會懷疑它是否能達到《魔鬼羅伯特》的製作水準...《魔鬼羅伯特》所表現出的輝煌......這是一部真正的傑作......麥亞白爾使自己不朽。」

而《魔鬼羅伯特》不但開創了麥亞白爾以作曲家身份在歐洲的聲譽,且當時的歌劇院新任總監路易斯-德西雷·韋龍(Louis-Désiré Véron)以作為新歌劇流派的推動者之聲譽亦隨之名揚歐洲。這部歌劇也對芭蕾舞在歌劇中的運用與發展產生了影響,更在當代法國文學中經常被提及和討論。

整個19世紀,《魔鬼羅伯特》一直是歌劇院的寵兒,進入20世紀之後反而名聲不若以往,不過經過一段時間的被忽視,逐漸地也在二十世紀末開始復興。

 

《魔鬼羅伯特》的第三幕修女之舞芭蕾場景(1831年首演製作繪圖)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oEsLX4Ni1Sk

 

《魔鬼羅伯特》中的芭蕾音樂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cXTGxYlJoBM

 

《魔鬼羅伯特》的當代製作場景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VGOJ7QexcOA


接下來1836年,繼《魔鬼羅伯特》之後不久,同樣由麥亞白爾所創作的歌劇《胡格諾派》(Les Huguenots),劇本由Eugène Scribe 和 Émile Deschamps 創作,五幕製作,於1836年2月29日在巴黎首演之後再次大獲成功,也被認為是法國大歌劇中最受歡迎和壯觀舞台之例,是 19 世紀所有大歌劇中最成功的一部。

 

歌劇《胡格諾派》巴黎歌劇院2018年之全新製作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miojIhsFBR8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_xNh_4-UKg0

 

《胡格諾派》(Les Huguenots)中的群體舞蹈場面

https://youtu.be/miojIhsFBR8?t=6375

 

接下來在1840和1850年代,巴黎歌劇院陸續上演了許多今天被視為經典的大型歌劇,例如:董尼才第的《唐·塞巴斯蒂安》(Dom Sébastien,1843)、威爾第(Giuseppe Verdi)的《耶路撒冷》、《西西里的晚禱》(Les vêpres siciliennes,1855)與《唐卡洛》(Don Carlos)等等,均為義大利作曲家受邀至法國巴黎歌劇院之重要製作。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lVr1BYCsJmI

 

威爾第:〈我想再聽聽你的聲音〉,選自歌劇《耶路撒冷》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MJukA1SHt7w

 

而法國作曲家查爾斯·古諾(Charles Gounod)的《浮士德》(1859)、《羅密歐與茱麗葉》等作品,也都是定義了法國大歌劇黃金時代的重要作品...

 

董尼才第的《唐·塞巴斯蒂安》

《唐·塞巴斯蒂安》(Dom Sébastien, Roi de Portugal)葡萄牙國王:唐·塞巴斯蒂安,是董尼才第創作的五幕法國大歌劇。劇本由Eugène Scribe編寫,改編自Paul Foucher的同名戲劇《Don Sébastien de Portugal》,該劇於1838年11月9日在聖馬丁門劇院首演。這是一部關於葡萄牙國王塞巴斯蒂安(1554-1578年)和他1578年遠征摩洛哥所發生的不幸故事。

這部歌劇於1843年11月13日在巴黎歌劇院的 Salle Le Peletier 首演。這也是董尼才第在感染梅毒而發瘋之前完成的最後一部歌劇。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tLVGYzsaI_Q

 

延伸閱讀

威爾第的大歌劇《唐卡洛》

https://bonart.com.tw/all-about-the-opera-verdis-don-carlo/

 

古諾:歌劇《浮士德》

浮士德》(法語:Faust)為法國作曲家古諾所創作的五幕大歌劇。劇情根據德國大文豪哥德的悲劇《浮士德》第一部(Faust. Der Tragödie erster Teil)所改編,劇本創作者為法國劇作家巴比耶(Jules Barbier)與卡雷(Michel Carré),根據卡雷之劇作《浮士德與瑪格麗特》(Faust et Marguerite)所撰寫。《浮士德》在1859年3月19日於巴黎的抒情歌劇院(Théâtre Lyrique)首演。(本段簡介取自維基百科,並附上連結供參考)

 

《浮士德》完整歌劇欣賞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Q7oVDMVXyqw

 

 

古諾:羅密歐與茱麗葉

《羅密歐與茱麗葉》是一部歌劇,改編自莎士比亞著名戲劇,於1867年4月27日在法國巴黎抒情劇院首演,該部歌劇共五幕。故事講述二人於舞會一見鍾情後方知對方身份,最後二人為了在一起,茱麗葉先服假毒醒來發現羅密歐自盡,也相繼自盡。因其知名度而常被誤稱為莎翁四大悲劇之一。(本段文字取自百度百科,附上連結以供參考)

 

《羅密歐與茱麗葉》完整歌劇欣賞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XUxbypbi6E


比才四幕歌劇-《卡門》(Carmen)

時間:1820-30年前後

地點:西班牙 塞維里亞(Seville)

原著: 梅里美(Prosper Mérimée, 1803-1870)
劇本: 亨利.梅拉(Henri Meilhac)、路德維克.哈勒維(Ludovic Halévy)

1875 年 3 月 3 日法國巴黎喜歌劇院首演

主要登場角色與音域

卡 門 / Carmen 吉普賽女郎,煙廠女工 / 次女高音
唐賀塞 / Don Jose 騎兵隊下士/ 男高音
蜜卡耶拉 / Micaela 唐賀塞的未婚妻 / 女高音
艾斯卡密羅 / Escamillo 鬥牛士 / 男中低音
丹凱羅 / Dancairo 走私客 / 男中音
雷門達多/ Remendado 走私客 /男高音
弗拉絲基塔 / Frasquita 吉普賽女郎,
卡門的女伴 / 女高音麥賽德絲/ Mercedes
吉普賽女郎,卡門的女伴 / 女高音
祖尼卡 / Zuniga 騎兵隊隊長 / 男低音

其他角色:
煙草廠女工、騎兵隊官士兵、走私客...等

 

華麗聚焦:《卡門》雙長笛演奏專輯

長笛:林仁斌
長笛:周欣穎
鋼琴:陳育志

 

歌劇觀點

當今全世界歌劇作品中,最讓人耳熟能詳且上演率最高的作品,應該會有百分之九十以上會回答是:「《卡門》」!

確實,《卡門》在全球各大歌劇院的上演率遠遠高於其他作品,但這真的令人難以想像在1875年首演時居然是失敗收場,讓作曲家比才(Georges Bizet, 1838-1875)深受打擊,雖然後來仍持續加演的45場,但是到了第33場6月3日時,便抑鬱而終,享年僅僅37歲…。

在《卡門》原著中,作家梅里美以相當驚世駭俗的手法,描寫了這位美麗、充滿魅力,但卻不受任何宗教規法約束,在戀愛自主權上高度提倡自由的女主角~卡門.西塔(Carmencita),在小說中,卡門的言行雖然都比起歌劇放浪形骸許多,但是追求「自由」的信念,則是觀看此劇時大家應該注意的焦點之一。(文/ 林仁斌)

歌劇欣賞(中法字幕)

 

講到《卡門》,當然絕對不能錯過哈巴奈拉舞曲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K2snTkaD64U

還有第一幕中,卡門誘惑著唐賀賽時所唱的《塞桂第拉舞》

塞桂第拉舞 · Seguidilla · 名詞解釋:舞名。

此舞的形式為西班牙式的摩里斯舞,源自阿拉伯的塞格德西亞舞(Seggedehiyya),即「人之序舞」之意。(取自國家教育研究院雙語詞彙)

傑西.諾曼的 Seguidilla 舞曲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DkADJFzJW28

 

 

開卷蹦藝術.享受美好閱讀時光

☕️一杯咖啡.一點心意.支持蹦藝術☕️

 

各類合作提案,聯繫方式:

*手機:0917.670.518 
*Line:https://line.me/ti/p/LB1ro0P0AU
*E-mail:jenpin888@gmail.com

【BON音樂】蹦藝術音樂講堂 《人生不可錯過的美妙音樂》系列 - 不可錯過的十部音樂電影

【BON音樂】蹦藝術音樂講堂 《人生不可錯過的美妙音樂》系列 - 不可錯過的十部音樂電影
Top 10 best movies about classical music

– 資訊整理共享於網路,一起欣賞音樂與藝術之美 –
蹦藝術 | BONART


 

蹦藝術音樂講堂由旅法知名音樂家林仁斌,也是蹦藝術藝術網站執行長規劃並擔任主講。

結合蹦藝術網站豐富多元的系統化資料,林仁斌老師輕鬆幽默的上課內容與清晰俐落的口條,多年來深獲各界肯定,並與國家兩廳院、衛武營國家文化藝術中心、苗北藝文中心、NSO國家交響樂團、長榮交響樂團、高雄市交響樂團、大人社團等各單位合作各式音樂講座,年演講場次超過200場,是台灣超人氣音樂欣賞名家。

音樂的面向極其廣闊,也間接影響我們腦部活動很大。經由專家研究,當欣賞美妙音樂而感動時,大腦的「獎賞中樞」會產生反應,分泌出「多巴胺」,給予我們愉快的感受。

在蹦藝術音樂講堂充滿特色與循序漸進的主題規劃之下,您將發現欣賞古典音樂、理解各種作品類型,都將為您的生活中帶來更豐富愉快的感受;您所需要做的,就是悄悄地埋下這快樂的種子,坐進講堂,好好欣賞每一場知識與含金量滿滿的專屬演講。

古典音樂 X 精彩繽紛美好人生

在蹦藝術音樂講堂,您將體驗到:

❶ 全面認識古典音樂世界.從基礎到進階
❷ 深入了解音樂史、專有名詞到作曲家故事
❸ 沈浸式課堂解說.艱澀知識一次融會貫通
❹ 老師與粉絲互動Q&A,從傳道授業到解惑

→報名連結

 

課程主講人:

 

「人生不可錯過的美妙音樂」系列(一)
日期:  9/20、9/27、10/4、10/11

ㄧ、不可錯過的十首交響曲
二、不可錯過的十首協奏曲
三、不可錯過的十首室內樂
四、不可錯過的十部歌劇 

 

「人生不可錯過的美妙音樂」系列(二)
日期:  10/18、10/24(一)、11/1、11/8

一、不可錯過的十首鋼琴樂曲
二、不可錯過的十首小品音樂
三、不可錯過的十首愛之詠嘆
四、不可錯過的十首管弦爆棚

 

「人生不可錯過的美妙音樂」系列(三)
日期:  11/22、11/29、12/6、12/13

一、不可錯過的十部音樂電影
二、不可錯過的十首電影配樂
三、不可錯過的十首韓劇音樂
四、不可錯過的十首日劇音樂

 

【課程資訊】
課程時間:9/20起,每週二下午2:00-4:00
課程時數:一系列四堂課、每週上課一次。
上課地點:鳴石音樂空間(台北市中正區仁愛路二段34號5F,近捷運東門站)


不可錯過的十部音樂電影 講座簡介

我心中永遠的No.1❤️

阿瑪迪斯

https://bonart.com.tw/all-about-the-movie-amadeus/

《阿瑪迪斯》莫札特

(電影解說整理自網路與維基百科,並附超連結方便檢索)

 

阿瑪迪斯》(英語:Amadeus,中國大陸、香港譯《莫扎特傳》)是美國導演米洛斯·福曼於1984年所執導的電影,編劇是英國劇作家彼得·謝弗爵士,改編自謝弗於1979年的舞台劇《Amadeus》。描述音樂神童沃爾夫岡·阿瑪迪斯·莫札特傳奇的一生

《阿瑪迪斯》於1985年獲得奧斯卡獎八項大獎,包括最佳影片獎、最佳導演獎和最佳男主角獎。1998年,美國電影學會將本片列為AFI百年百大電影中的第53位。

 

《土耳其進行曲》+電影選粹

 

莫札特《魔笛》夜后詠嘆調: ‹復仇的怒火在我心中燃燒› 

https://youtu.be/YQpTGKXAxqA

 

《阿瑪迪斯》薩里耶里說著與莫札特的心結

https://youtu.be/j9NG_NPLktA

 

《阿瑪迪斯》莫札特病重之際,與薩里耶里合作譜寫遺作《安魂曲》場景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dJ0AkP_BFhs


電影:蜜蜂與遠雷

延伸閱讀:【BON音樂】日本獲獎無數小說改編音樂電影《蜜蜂與遠雷》介紹

 

動人的《月光主題》四手聯彈

電影《蜜蜂與遠雷》透過四位主角:亞夜、馬薩爾、風間塵、明石四位角色在日本國際鋼琴大賽中的互相競爭與合作,探討音樂的真正本質與其對人的代表意義

『蜜蜂と遠雷』 ©2019映画「蜜蜂與遠雷」製作委員会 イラスト/二ノ宮知子

明石的溫暖,也體現在賽後主動協助亞夜找到練琴的鋼琴工廠,間接讓尾隨而來的風間塵,能與亞夜來了一段即興鋼琴四手聯彈。

就在這一幕,明石間接帶動了亞夜與風間塵兩人想立即彈琴的心情,在鋼琴工廠裡這段以「月光主題」的四手聯彈。

從德布西《月光》出發,再進入 Nat King Cole 《It’s Only a Paper Moon》,再帶到貝多芬《月光》,連續三首都與月亮相關~更是讓人感受到音樂編曲的用心,拍攝更是以Low key極弱光線照亮兩位主角,我覺得這段攝影美極了,尤其是導演對於光線的運用。

 

如同電影《蜜蜂與遠雷》小說裡提到的蜜蜂振翅聲音,我們能否能通過樂音聽見來自世間萬物的鳴響?


電影《羅馬浴場》

(電影解說整理自網路與維基百科,並附超連結方便檢索)

古羅馬人建造了無數大大小小的公共浴場,各具規模,每個浴場有熱水廳、溫水廳和冷水廳三部分,大型的公共浴場甚至可供一、兩千人同時入浴,還附有休息、娛樂和運動的空間。可見羅馬浴場不僅僅是用來洗澡而已,更是社交與休閒娛樂的重要場所,同時也展現了古羅馬人的建築智慧與藝術美感。

古羅馬人愛泡澡,一天之中除了工作之外,剩下的時間用來吃飯、睡覺和泡澡:泡澡之於羅馬人,幾乎是生活不可或缺的事。

因此這部電影,便是同名漫畫《羅馬浴場》做為基礎,真人化再加上大量特效與古典音樂,成為了超級賣座片~

https://youtu.be/e8TjF_GCvZ8

 

從漫畫談起

《羅馬浴場》漫畫單行本第1卷封面

 

《羅馬浴場》作者山崎麻里

 

羅馬浴場

(基本資料整理於網路與維基百科,並附上超連結方便檢索)

羅馬浴場》(日語:テルマエ・ロマエ)是日本漫畫家山崎麻里日本漫畫作品。原在《Comic Beam》(Enterbrain)上進行不定期連載,自2010年4月開始改為定期連載。本作《羅馬浴場》於2010年獲第三屆的漫畫大獎。同年又獲第14屆手塚治虫文化獎短篇獎。2010年度「漫畫大獎、2011年度「《這本漫畫真厲害!》少年漫畫第2名」以及2011年度「全國書店店員推薦漫畫第3名」等榮譽。

 

從希臘文化到羅馬文化

https://youtu.be/-9_tcJw7iiM

 

電影版

(電影解說整理自網路與維基百科,並附超連結方便檢索)

2012年公布《羅馬浴場》改編為電影的消息,主演阿部寬上戶彩

《羅馬浴場》由擅長改編漫畫作品的武內英樹執導,武內導演不但完美重現漫畫中輕鬆搞笑的風格,更將大膽誇張的手法自然融入劇情中,並且與電影《電車男》編劇武藤將吾再度合作,精準觸及觀眾的笑點。《羅馬浴場》找來身高189公分,輪廓深邃的阿部寬飾演古代羅馬人,原著漫畫的一大笑點即是古羅馬人認真的對現代日本的一切事物感到驚奇和不解,光看預告中阿部寬嚴肅的瞪大眼睛陷入沉思的搞笑畫面,就能確定電影版完全能忠實的把漫畫中最獨特、最精髓的笑點表現出來,透過阿部寬的演出甚至還增添了更多的樂趣。

 

登場人物

演員 粵語配音 角色 備註
阿部寬 陳欣 路西斯·昆特斯·慕德斯特(Lucius Quintus Modestus) 古羅馬的澡堂建築家。
上戶彩 曾佩儀 山越真實 個性迷糊的漫畫家。
北村一輝 潘文柏 魯奇烏斯·凱歐尼烏斯·康茂德 哈德良養子。皇帝候選人。
市村正親 朱子聰 普布里烏斯·埃里烏斯·哈德良安努斯 古羅馬第14代皇帝。
宍戶開 陳卓智 安敦尼奧·派阿斯 哈德良後即位之羅馬皇帝。
笹野高史 招世亮 山越修造 真實的父親。
木村綠子 雷碧娜 山越由美 真實的母親。
竹內力 葉振聲 館 野 山越旅館的常客。

 

故事

在古羅馬時代,去澡堂放鬆心情是最流行的文化,也是當時最重要的社交場所。對工作充滿熱誠的澡堂建築師路西斯(阿部寬 飾),時常感嘆羅馬的澡堂缺乏新意,但自己卻苦無靈感,在某次意外後,在工作上遇到挫折的浴場設計師路西斯因為不明的原因穿越到現代的日本,與家中經營溫泉的日本女性山越真實(上戶彩 飾)相遇,路西斯對日本的溫泉文化和現代的衛浴設施大為訝異,便將這樣的設計運用在古羅馬時代。他竟然能穿梭於古代羅馬和現代日本的澡堂之間,一切嶄新的現代澡堂技術都超乎路西斯的想像,擁有高度澡堂文明的「扁臉族」(日本人)更是震撼路西斯的心靈,在時代的衝擊和文化的差異下,路西斯從日本澡堂中獲得許多靈感,回到古羅馬時代,將所見所聞應用在浴場的設計上,例如在浴場裝飾維蘇威火山大型壁畫,泡澡時的清涼飲品、溫泉蛋,家庭用的簡單浴室、抽水馬桶……等。路西斯透過一次又一次往來於現代與未來間,建造出許多新潮又風格獨具的浴場,不但成為全國知名的建築師,更成為皇帝身邊的紅人。

故事中最有趣的部分,還有路西斯來到現代日本,一次又一次地感受到文明的巨大衝擊。

 

因為穿越場所僅限於浴池,所以路西斯總是光溜溜地出現在日本人面前,有時在澡堂,有時在浴缸,還有出現在戶外溫泉。

第一次穿越,見到溫泉中洗浴的老人們時~路西斯以為這些「扁臉族」都是奴隸,身為優越的羅馬帝國子民,一方面瞧不起他們,一方面又驚訝於竟有如此厲害的技術與巧思。

 

路西斯那驚嚇、享受又掙扎的表情,生動極了!還有他內心不斷冒出的OS:「我身為羅馬人的驕傲又動搖了」,一臉正經,卻讓人莫名發笑。

 

當他首次「體驗」到現代科技帶來的便利之時,流下了男兒感動之淚(背景音樂:舒伯特《聖母頌》)

 

《羅馬浴場》的衛浴賣場片段

https://youtu.be/8hHu0A6Hueo?t=1921

 

進入主題:與古典音樂的美妙連結

(整理劇情與音樂之連結,並附超連結方便蹦友們欣賞喔😘)

電影場景 音樂使用
路西斯首次在羅馬澡堂穿越時空,抵達現代日本大眾澡堂的穿越配樂 威爾第:歌劇《阿依達》第三幕,<叛徒>(Traditor)
路西斯首次穿越時空,從日本回到羅馬,成功地建造出嶄新創意的大浴場 威爾第:歌劇《弄臣》第三幕,<善變的女人>(La Donna e mobile )
路西斯首次從羅馬澡堂穿越時空,抵達日本總編家的個人浴室,幫總編父親洗澡 威爾第:歌劇《阿依達》第三幕,<叛徒>(Traditor)
路西斯第三次穿越時空到女主角工作的衛浴賣場,坐在馬桶上,馬桶自動播放音樂,路西斯使用自動噴水功能,感動落淚 舒伯特:《聖母頌》(Ave Maria)
羅馬皇帝哈德良因男寵愛人安蒂諾斯於過世埃及尼羅河畔意外身亡,皇帝思念愛人無暇公務 佛瑞:合唱曲《拉希內贊歌》(Cantique de Jean Racine)
路西斯第四次穿越時空,誤闖了日本東北地區陽具崇拜信仰「金精神」祭典,被誤以為是「金精神」本尊,信眾撲倒他,導致再次穿越時空,來到女主角山越真實正在相親約會的動物園鱷魚池中,兩人再次相遇 普契尼:歌劇《托斯卡》(Tosca)第三幕,<快點,快起來,馬力歐、馬力歐>(Presto! Su, Mario! Mario!)
路西斯拿著香蕉與女主角山越真實在溫泉街中散步,猴子卻突然出現,將路西斯手中的香蕉搶走 威爾第:《安魂曲》(Requiem),<神怒之日>(Dies Irea)
路西斯追著野猴來到河邊,卻間接發現露天溫泉,並了解的露天泉的設計方式。看到在河中出現的香蕉皮浮出,跳入河中企圖揀取香蕉皮。 威爾第:歌劇《阿依達》第二幕,<請憐憫我的痛苦>(Pieta Ti Prenda del Mio Dolor)
心中愛慕的路西斯的女主角山越真實,倒在路西斯懷中,與他一同穿越到古羅馬場景 普契尼:歌劇《蝴蝶夫人》(Madame Butterfly)第二幕,<美好的一日>(Un del di)
路西斯拒絕皇帝哈德良提出為養子凱奧尼斯建造浴場的要求,讓哈德良震怒 威爾第:《安魂曲》(Requiem),<威嚴赫赫的君王>(Rex tremendae)
路西斯無意間得知凱奧尼斯不願意神格化哈德良,被凱奧尼斯指出自己的設計與創意皆來自抄襲,獨自一人在街頭鬱鬱寡歡,女主角山越真實找到他並安慰。 普契尼:歌劇《托斯卡》(Tosca)第二幕,<今夜星光燦爛>(E lucevan le stelle)
在女主角山越真實家中的溫泉旅館,五位老人也穿越了時空,巧合地與山越真實與路西斯重逢。一行人認真地討論要如何在戰地建造暖坑為士兵們療傷,並延伸為建造戰地溫泉等一系列場景。(共使用四段音樂) 1. 威爾第:歌劇《阿依達》第二幕,<兒童黑奴之舞>(Danza di Piccoli Schiavi)

2. 威爾第:歌劇《阿依達》第二幕,<就讓花朵與桂冠>(Pieta Ti Prenda del Mio Dolor)

3. 威爾第:歌劇《阿依達》第二幕,<祖國乃神聖之地>(Gloria All'Egitto, Ad Iside)

4. 威爾第:歌劇《阿依達》第二幕,<榮耀祖國>(Gloria All'Egitto)

羅馬這邊戰爭終於結束,日出的燦爛陽光照耀著戰場與傷亡者,也照耀著在溫泉療養所中所有慶賀戰爭勝利的羅馬人 普契尼:歌劇《西部少女》(La fanciulla del West)第三幕,<就讓她以為我已經自由遠走>(Ch'ella mi creda)
山越真實與路西斯在夜晚的營火前互訴心事,確認了彼此的心意 普契尼:歌劇《蝴蝶夫人》(Madame Butterfly)第二幕,<美好的一日>(Un del di)
山越真實平安回到現代日本,看著天空,場景逐漸轉換到古代羅馬慶典,慶祝戰爭勝利。皇帝哈德良表彰路西斯於戰爭期間之傑出貢獻。 普契尼:歌劇《杜蘭朵公主》(Turandot)第三幕,<今夜無人能眠>(Nessum dorma)
劇終前以字幕呈現主要角色哈德良、凱奧尼斯與路西斯之後續。 威爾第:歌劇《唐卡羅》第三幕,<歡喜之日突然到來>(Spuntato ecco il di d'esultanza)
電影劇終。片尾字幕。 威爾第:歌劇《阿依達》第二幕,<榮耀祖國>(Gloria All'Egitto)

 

電影版在日本創下的輝煌紀錄

 


《絕代艷姬》:Farinelli、Handel

(電影解說整理自網路與維基百科,並附超連結方便檢索)

法里內利(義大利語:Farinelli)(1705年1月24日-1782年9月16日),原名卡洛爾·瑪利亞·布羅斯基(Carlo Maria Broschi),為十八世紀義大利著名閹伶

生長於那不勒斯,唱假女高音,號稱「女神的顫音」。 先從尼古拉·波爾波拉學唱,後拜Bernachi為師。 1733年在倫敦演唱,被譽為「一個上帝、一個法里內利」(One God, One Farnelli),其生平事跡被拍成電影《絕代艷姬》(Farinelli ),電影原聲裡的法里內利,聲音其實是透過電腦科技,融合了一位假聲男高音與女中音的音色,重新混音模擬出這種現代人難以唱出的獨特音質。

1712年,法里內利的哥哥里卡多·布羅斯基進入聖雷多聖母堂音樂學院(那不勒斯音樂學院前身之一)學習作曲。作為童聲就天賦難掩的法里內利被引薦給那不勒斯最著名的聲樂老師,巴洛克作曲家尼古拉·波波拉。波波拉的弟子包括眾多著名閹伶(Felice Salimbeni, Gaetano Majorano)和女歌唱家(Regina Mingotti, Vittoria Tesi)。

1717年,法里內利的父親年僅36歲突然離世。也許是因為失去了家庭經濟來源的保障,法里內利被閹割,以保存完美的嗓音。此決定通常被認為是由他的哥哥所作(通俗演義中甚至被描繪為他的哥哥親手執行)。即使在當時,手術也需要一個掩人耳目的理由——在電影中則歸咎為一次墜馬事故。

電影預告片

https://youtu.be/nbX2diR9b4U

 

韓德爾歌劇《Rinaldo》裡知名詠嘆調
Handel «Rinaldo» – “Lascia ch’io pianga”(讓我哭泣)

https://youtu.be/645ayYMgTcE

這是一首哀傷 悲嘆的歌曲 選自韓德爾 "Rinaldo" 的詠嘆調 是許多聲樂家喜歡演唱的歌曲之一,歌詞內容描寫被魔女阿米達軟禁在魔法園中純真無邪的阿米瑞娜對異國國王哥弗里多演唱的詠嘆調。

Lascia ch'io pianga 讓我哭泣吧 
Lascia ch'io pianga mia cruda sorte, 讓我為自己悲慘的命運哭泣, 
E che sospiri la libertà!而我渴望自由! 
E che sospiri, 我渴望, 
e che sospiri la libertà!我渴望自由! 

Lascia ch'io pianga mia cruda sorte, 讓我為我悲慘的命運哭泣, 
E che sospiri la libertà!而我渴望自由! 
Il duolo infranga queste ritorte de miei martiri sol per pietà, 這場爭鬥模糊了我所遭逢的許多痛苦, 
de miei martiri sol per pietà. 我祈求我的痛苦能獲得仁慈的解脫。 
E che sospiri la libertà!而我渴望自由! 

 

次女高音 Joyce Didonado 演唱版本
Handel «Rinaldo» – “Lascia ch’io pianga”(讓我哭泣)

https://youtu.be/PrJTmpt43hg

 

Joyce Didonado 現場 Live'

https://youtu.be/oJJnhp2CYnk

 

真實歷史上「閹人歌手」

亞歷山德羅·莫雷斯基(Alessandro Moreschi (1858-1922))為19世紀末的義大利閹伶歌手,他也是歷史上唯一一位留下錄音的的閹伶歌手。

 

錄音:The Last Castrato: "Crucifixus"

https://youtu.be/2xirGtxdVEE


《遠離非洲》

(電影解說整理自網路與維基百科,並附超連結方便檢索)

遠離非洲》(英語:Out of Africa)是1985年出品的美國電影,導演是薛尼·波勒,主演勞勃·瑞福梅莉·史翠普和Klaus Maria Brandauer。

該片先後獲得過28個電影獎,其中包括奧斯卡金像獎的七項獎。

《遠離非洲》電影根據丹麥女作家凱倫畢斯的小說改編,故事的時空背景是1920年代的東非,故事的重心在於她在非洲的愛情遭遇與生活。曾經於非洲居住短暫的歲月中,有兩個男人對她影響很大,一個是她丈夫波爾,一個是她的情人丹尼斯。

波爾給了她承諾卻根本不想遵守,她從丈夫身上獲得的只是一紙婚姻證書、男爵夫人的名號以及差點要她命的梅毒;丹尼斯從不給她任何承諾,但是卻給了真愛、自由以及如何以更寬廣的眼光來看這個世界。

 

遠離非洲-Out of Africa

內容描寫文字非常動人,取自張晚Youtube影片

丹麥優渥家庭出身的凱倫,
操煩即將晉升為大齡剩女,

決意完成一場財富與名銜的交易婚姻,
下嫁予同溫層友朋瑞典布列克森男爵。

兩人連袂遠赴非洲
開拓新事業與新生活。

不過,她顯然缺乏管理長才,

她的丈夫則更樂於追逐其他異性或是動物,

經營婚姻與經營咖啡園
都注定將付之一炬以失敗告終。

唯一留下記憶的只有那塊
廣袤、無垠的沉睡大陸

以及在土地上奔疾馳聘的一個身影。

他叫丹尼斯,熱愛打獵和莫札特,

他曾允諾:總有一天要帶她比翼飛行。

那個允諾,很快便實現⋯⋯

而關於這一段翱翔的往事,
將由我用贅筆再謄寫一遍。

雙翼飛機像隻炫耀的大黃蜂,
嗡嗡嘈嘈地降落。

彷彿孩子發現隱匿的禮物,
她忍不住興奮地打聽:
『你在哪買下了它?』
『蒙巴沙!』

他扶她登機,
她又質疑地轉身詢問:
『你幾時學會了飛行?』
『昨天!』
簡單的答案,
讓她來不及回神地吃驚。

唯在起飛的瞬間,
她因涉險而害怕的表情,

迅即為好奇的快樂取代。

大黃蜂鬧哄哄地冉冉上昇,

由單簧管鄭重而神秘的低音
為他們的巡禮揭開序曲。

溯流前往,兩岸蔥蘢羅列的
是向大自然致敬的植被隊伍。

塔納河猶如巨蠎蜿蜒,
緩緩蠕動的碧鱗在烈日下光燦閃耀。

他們穿越山顛,遙見瀑布水從天來。

那是太白『飛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銀河落九天。』的寫照。

他們滑入荒野,俯瞰草原一望無際。

那是謫仙『山隨平野盡,
江入大荒流。』的境界。

他們不懂,只能在背景裡
用聖樂般的和弦讚美造物。

他們在東非大地塹的懸崖邊緣翻騰嬉戲,

在阿伯德爾草原上,
依循動物遷徙的路線,
他們與萬蹄撼動的羚羊長跑。

繞過背蔭的幽谷。

在納古魯湖心,
探訪水鳥生養的棲所,
他們與千羽幻化的火鶴共舞。

終於,早已蓄勢待發的眾聲齊鳴,
雍容、優雅的主旋律響徹晴空。

他們面迎驕陽,
他們直上凌霄。

在天地悠悠之間,
澎湃、洶湧的心情讓她泫然欲泣。

她把手揚起,託付給他,

她要他緊緊地握住,
在死生契闊之間。

穿透亂雲堆雪的層層迷障,

此際,樂曲停歇,大音希聲。
唯獨恍若天籟的風吹相送。

他們正無念無悔地飛向
自己的天堂。

在電影中,

他迷上她
天馬行空的奇幻故事,
也害怕講述故事的她之需索羈絆;

她戀上他,
豹隱淡泊的直覺本能,
也恐懼如許本能的他之自由來去。

結局是:答應替凱倫送行的丹尼斯
用飛機失事做了永別。

這樣地安排
其實蠻好!

酷嗜狩獵的他,
埋骨高坡,獅子一般俯視著他的莽莽草原;

愛說故事的她,
賦歸原鄉,青鳥似地詠嘆著她的文學篇章。

https://youtu.be/qHByIVrrkDo

 

莫札特《豎笛協奏曲》

https://youtu.be/8muh5tvnCC0

 

隨著莫札特的音樂起飛.空瞰非洲之壯麗

片中最浪漫感人的一幕是丹尼斯駕著飛機載著凱倫在非洲大草原上翱翔,這場戲不僅是《遠離非洲》電影最浪漫之橋段,亦讓觀眾帶著浪漫愉悅的心情欣賞非洲草原遼闊的自然美景。

https://youtu.be/sPIAtkd3Wpk

 

而約翰貝瑞的配樂裡,除了自己的創作之外,中協調地引用了莫札特的《單簧管協奏曲》的慢板部分,古今結合,深情悠遠,烘托出影片再現女主角陳年往事的懷舊氣氛。《遠離非洲》的配樂音樂2005年被列入《AFI百年百大電影配樂》,被譽為美國電影音樂作品的經典。

https://youtu.be/zTzZiqv4vw0


《永遠的愛人》:貝多芬

 

貝多芬終身未婚,但藉由死後於抽屜裡發現的三封未發出信件,上面僅署名致我「永遠的愛人」(Immortal Beloved)。導演藉由這三封信,以倒敘手法引導觀眾去尋找貝多芬的「秘密情人」。

到底是:

一、富商之女茱麗亞

二、是匈牙利女公爵安娜

還是影片以偵探手法一步步「證明」的「永遠的愛人」:喬安娜—貝多芬的弟媳婦~一位被認爲聲名狼籍的女人呢?電影只是電影,但貝多芬卻是音樂史上永遠的樂聖。

 

《永遠的愛人》影片預告

https://youtu.be/e2ql5wODeMY

 

《月光》鋼琴奏鳴曲場景
Immortal Beloved Moonlight Sonata Scene

電影中,貝多芬在茱麗亞家中,打開新琴的琴蓋,耳朶貼近鋼琴未掀的面板,閉上眼睛全心感受聲波的振動,手指間漸漸流洩出來的,正是《月光》奏鳴曲的第一樂章。

https://youtu.be/524VlYD0PVw

 

第五號交響曲 場景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ZUWkBqi_rD0

 


《快樂頌》:貝多芬

(電影解說整理自網路與維基百科,並附超連結方便檢索)

快樂頌》(英語:Copying Beethoven),關於樂聖貝多芬的虛構傳記電影,描寫他晚年創作《第九交響曲》時的遭遇。本片由波蘭導演安格妮茲卡·賀蘭執導,兩位編劇兼任製片,2006年11月10日由米高梅公司發行上映,於2007年4月30日發行DVD。

1824年,樂聖貝多芬正在趕工完成新作。這些年來,他孤家寡人,飽受感情創傷,耳疾折磨,距離上次創作出受眾人激賞的作品已有年月。在作品完成的最後階段,貝多芬的御用抄譜員不幸病入膏肓,缺少深通樂理的抄譜員,演奏時樂團勢將無譜可奏。安娜是音樂學院推薦的女抄譜員,胸懷大志,希望藉由這次機會讓貝多芬品評她的創作。脾性狂躁的貝多芬起初懷疑女子能否有才擔此大任,在隨後的相處中,他不只慢慢依賴安娜的幫助,還對安娜產生好感,到最後,安娜成為貝多芬生命中不可忽視的存在,開啟了他心底的那扇門窗。

 

電影預告

https://youtu.be/Zj7_LoZm_MQ

 

最終場景:第九號交響曲之首演

https://youtu.be/Xkj0TeZeZuo


《戰地琴人》

(電影解說整理自網路與維基百科,並附超連結方便檢索)

戰地琴人》(英語:The Pianist),羅曼·波蘭斯基導演的以納粹德國侵略波蘭並進攻華沙為背景,主要反映波蘭猶太人遭遇的故事片。電影取材來自波蘭猶太作曲家鋼琴家華迪史洛·史匹曼的回憶錄。

2002年,《戰地琴人》獲得法國坎城影展最高榮譽金棕櫚獎。2003年,《戰地琴人》又奪得三項奧斯卡大獎,包括最佳導演最佳男主角和最佳改編劇本獎。

史匹曼的鋼琴生涯始於華沙音樂學院,1931年受邀到德國柏林藝術學院學習。1933年希特勒掌權後,史匹曼回到華沙,很快成為一位著名的鋼琴家和作曲家。

1935年4月1日,史匹曼加入波蘭電台,表演古典音樂爵士音樂,直到1939年9月德國入侵波蘭華沙。納粹政府在華沙在內的很多波蘭城市成立了猶太人居住區,史匹曼和家人的公寓也在其中。為了勉強支持一家六口的生計(父母、兩個姐姐、一個弟弟和他本人),史匹曼在猶太區的一間餐廳繼續彈奏鋼琴。1942年,史匹曼的其餘家人被送至特雷布林卡集中營,在毒氣室被殺害,史匹曼則艱苦的四處躲藏努力求生,期間亦接受過對猶太人深感同情的德軍軍官威爾姆·歐森菲德的援助。而二戰結束時,史匹曼全家只有史匹曼一人奇蹟似的存活下來。

 

蕭邦夜曲/敘事曲

https://youtu.be/jTkKMRHQAKA

 

蕭邦:第一號敘事曲 場景

https://youtu.be/aS4YDuTfJ7Y

 

影片男主角 Wladyslaw Szpilman 真實演奏

https://youtu.be/mWOL_58-qF4


《鋼琴師》(Shine)

(電影解說整理自網路與維基百科,並附超連結方便檢索)

鋼琴師》(Shine)是一部1996年澳洲傳記劇情片,根據患上躁鬱症精神疾病的澳洲鋼琴家大衛·赫夫考的生平改編而成。史考特·希克斯執導,Jan Sardi編劇。扮演成年赫夫考的傑弗瑞·拉什憑藉其精彩演出獲得金球獎、英國學院獎和奧斯卡最佳男主角獎。

大衛從小就在父親皮特的嚴厲教導下練習鋼琴並取得優異的成績。還被當地的鋼琴家羅斯發掘才能並親自輔導。年少的大衛想去美國留學,然而其父卻拒絕其子離家出國。到了青年時期,大衛受到澳洲女性小說家Katharine Susannah Prichard的親密對待和資助,大衛終於獲得來自倫敦皇家音樂學院獎學金,在凱薩琳女士的鼓勵下,大衛不顧父親的阻撓執意出國留學,生氣的父親發誓要與其斷絕一切關係。

到了皇家學院,大衛受到專業教師的指導,並在一次鋼琴比賽中演奏其父從小就想讓他演奏的異常難演的拉赫曼尼諾夫創作的第3鋼琴協奏曲,雖然他的演出獲得聽眾的熱烈喝彩,其精神狀態卻在長時間的演奏中變得越來越焦躁,並在表演結束時頭部著地受傷導致其患上精神疾病。此後他在精神病醫院並接受過電痙攣療法治療。

回到澳洲後,其父還是拒絕接納他。大衛病情發作繼續受到心理治療,幾年後他遇到一個女性義工吉莉安的治療,吉莉安發現他比一般病人需要更多耐心細心的治療。大衛儘管受到疾病的困擾,內心仍然渴望演奏鋼琴,終於在一家餐廳里盡力為大家演奏,並收穫聽眾的喝彩。最終大衛與吉莉安相愛並結婚,在對方的幫助下,大衛也逐漸重新走入公眾視野,在演奏大廳為聽眾表演。最後兩人來到大衛父親的墓地看望之,並期待著美好的明天。

酒館裡《大黃蜂的飛行》場景

https://youtu.be/8_p6-cAMr_g

 

拉赫曼尼諾夫《第三號鋼琴協奏曲》場景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N29WamXg4pY

 


《琴戀克拉拉》:舒曼、布拉姆斯

(電影解說整理自網路)

本片是素有「德國新電影教母」美譽的賀瑪桑德斯布拉姆斯的最新代表作,電影敘述音樂史上最著名的一段三角戀,也就是德國三大音樂家布拉姆斯、舒曼以及舒曼的妻子克拉拉,三人纏戀了一生的愛情。這不但是這段當年最轟動的「八卦」,首度被搬上大銀幕,而拍攝此片的導演桑德斯布拉姆斯更是布拉姆斯家族的後人,她會如何講述自己先人的這段緋聞,也使這部電影令人矚目。

1854年,就在舒曼投河後不久,布拉姆斯寫了一封信給姚阿幸,信中提到:「我想我已經愛上她了,我克制著不要把手放在她的肩上……然而她卻對這個自然的舉動絲毫不介意。我想我是不可能再愛上其他年輕女子了,至少我腦海裡想的都不是她們。或許她們能許諾我一個天堂,但克拉拉,她早已將天堂展現在我面前。」

在舒曼過世後不久,克拉拉曾寫信告訴子女,如此描寫布拉姆斯:「他就像是一位真摯的朋友,他分攤了我所有的憂傷,挺住了我瀕臨破碎的心,振奮了我的精神,也照亮了我的靈魂」。

 

電影預告

https://youtu.be/HOri3L9KUDY


《似曾相識》

(電影解說整理自網路與維基百科,並附超連結方便檢索)

似曾相識》(Somewhere In Time),是1980年吉諾特·茲瓦克執導的浪漫奇幻電影。改編自理察·麥瑟森1975年小說《重返的時刻》(Bid Time Return)。獲第53屆奧斯卡最佳服裝設計獎提名及第38屆金球獎最佳原創音樂獎提名。

電影在發行之初並不賣座,就連導演吉諾特·茲瓦克後來也不得不承認,儘管他與全體製作人員都對這部片有莫大期望,《似曾相識》的票房以及獎項都曾令他感到難過。當時影片試映時,並沒有受到觀眾的愛戴,所以也就沒辦法在戲院播放。

事隔多年,這部影片無意間被一個電視台高層工作者發現了,他給這段動人的愛情故事深深打動,於是將之在有線頻道播放,結果觀眾反應熱烈。《似曾相識》這部差點被埋沒的好片子就這樣重見天日,成為經典電影。

 

拉赫曼尼諾夫《帕格尼尼主題狂想曲》

https://youtu.be/h4N1mxN5JbU

 

⟨Somewhere in Time⟩電影主題與精彩劇情剪輯:

https://youtu.be/5X3DNJjMtfk


《紅色小提琴》

(電影解說整理自網路)

十七世紀的義大利小提琴製造大師尼可洛布索提(卡羅榭奇 飾),趕製他這一生中最得意的作品,作為兒子誕生時的見面禮,沒想到妻兒都難產而死,他為了追念亡妻,努力製作一把絕無僅有的小提琴,於是傳說中的紅色小提琴誕生。

這把小提琴被奧地利的一家修道院買去,輾轉傳到孤兒卡斯柏威斯手中,法國音樂大師喬治普桑(尚盧比度)決定調教他,卡斯柏威斯苦練多時,卻在演奏時身亡,小提琴因而成為陪葬品,沒想到又被盜墓者偷出,重現見日。

1893年黑髮吉普賽美麗女子,在家人面前演奏古老樂曲,優揚的樂聲引來了鬼才作曲家兼小提琴樂師的腓特烈波普(傑生富萊明 飾),用交換條件得到這把小提琴。後來因為女友死亡,腓特烈也自殺了。他的男僕帶著紅色小提琴回到上海,並當了小提琴,小提琴在當鋪躺了幾十年,直到一位婦人將它買下送給她的女兒項蓓。1965年,項蓓捲入中國文化大革命的旋渦中,她推動的文化革命運動獲得黨中央的讚賞,但黨卻禁止使用小提琴,項蓓因而忍痛與小提琴分離。

文化大革命後,中共當局對這位音樂老師的貢獻給予正面評價,並將紅色小提琴送到蒙特婁拍賣,小提琴鑑定師查爾斯摩里茲(山繆傑克森 飾)一眼就看中了不起眼的紅色小提琴,並查出這把小提琴就是十七世紀布索提的畢生傑作,而小提琴的色漆正是來自布索提的亡妻。

這個消息迅速為人所知後,蒙特婁的拍賣會場擠得水泄不通,奧地利修道院的代表、中國的商人、英國波普家族都來搶購這把紅色小提琴,究竟這把紅色小提琴最後花落誰家,未來的命運會如何,三百年前便依附在這把紅色小提琴上的預言又是否會到此為止呢?

 

電影預告

https://youtu.be/3feDUcDRNAg

 

Kaspar 場景

https://youtu.be/hbh9X2pt1IM

 

Frederick Pope 炫技獨奏音樂會場景

https://youtu.be/lvD6coI0DEw

 

約書亞貝爾現場演繹《紅色小提琴》

https://youtu.be/oto-PQ9iKE0


《魂斷威尼斯》

(電影解說整理自網路)

魂斷威尼斯》(義大利語Morte a Venezia,英語:Death in Venice)是一套1971年首映的義大利電影,由盧奇諾·維斯孔蒂執導,狄·保加第(Dirk Bogarde)及伯恩·安德森等主演。此片亦是是維斯孔蒂「德國三部曲」中的第二部。

故事改編自托馬斯·曼的同名小說《威尼斯之死》,描述一位中年作曲家威尼斯度假時的經歷。

 

延伸閱讀:

https://news.readmoo.com/2015/10/21/der-tod-in-venedig/

 

馬勒第五號交響曲 慢板

電影預告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pxn49yWVJk&t=26s

 

電影最終場景

https://youtu.be/36QBU474nqM

 

阿巴多指揮琉森節慶管弦樂團 Live'

https://youtu.be/vOvXhyldUko?t=2718


《不可能的任務V》

 

談起歌劇《杜蘭朵公主》,大家都知道是義大利作曲家普契尼的三幕歌劇作品,然而他在尚未寫完全歌劇時便去世,由弟子繼續將遺作完成。

《不可能的任務 V》劇情內容出現了一個勇猛又聰明美麗的女主角伊爾莎佛斯特,彷彿她就是杜蘭朵公主的化身一般,整集的故事情節圍繞在帥氣的伊森韓特與伊爾莎佛斯特身上。

杜蘭朵公主的背景發生在中國,由於對於祖母之死感到怨恨,因此下令想娶她為妻的王子們必須答對她所出的三道謎語,這三道謎語分別為「希望」、「鮮血」和「杜蘭朵」,若沒有答對這三道謎語則要被處以死刑,由於公主擁有傾國傾城的美,有許多王子慕名而來但最後被斬首,而卡拉富則是最後成功打動她的王子。

電影裡的一個場景發生在維也納歌劇院,邪惡組織「辛迪加」想暗殺正在歌劇院觀賞杜蘭朵公主的奧地利總理,女主角伊爾莎佛斯特則是負責暗殺的人,在一席金黃色禮服下帥氣當起女槍手,此時的電影配樂響起知名的歌劇音樂。隨著劇情進展,不但追捕過程緊張刺激,打鬥也富饒幽默與趣味,隨之融合於劇情的,更是歌劇《杜蘭朵公主》絕美的一段段音樂與~詠嘆調《公主徹夜未眠》。

 

阿湯哥巧妙地運用普契尼歌劇《杜蘭朵公主》精彩電影片段

 

《公主徹夜未眠》(Nessun Dorma)男高音樂譜:

 

重點高音:

 


音樂.不分國界

《哈利波特》電影主題

威翰威廉斯指揮維也納愛樂 | 慕特小提琴獨奏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qsCZP3wdF4w

 

永恆經典.星戰主題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3qqHdiewSE

 

冒險英雄.印第安納瓊斯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_U519RdznMA

 

哈里遜福特致詞讚美約翰威廉斯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nVt-QAWjPcY

 

大導演史帝芬史匹伯(Steven Allan Spielberg, b. 1946)曾經說過:「音樂是電影的一半。」,這句話完全深深打動我。

 

電影《辛德勒的名單》最後片段

眾人為了感念辛德勒為拯救猶太人所做的一切,用僅存的資源(連假牙的黃金都挖出來了)打造了一枚戒指感謝他。而自知戰後可能背負戰亂罪行的辛德勒,不得不離開,與眾人依依不捨前地離別。臨行前,已經從事太多善舉的他,仍然想著自己做得不夠,讓許多人紅了眼眶...

 

各位想想,如果再回頭讓大家看沒有聲音的畫面,您會有多少感動呢?

https://youtu.be/fhA5GIx51Kg

 

史蒂芬史匹伯讚美約翰威廉斯(E.T 配樂創作珍貴紀錄)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tJY5l6I253c

 

《辛德勒的名單》動人主題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cLgJQ8Zj3AA

 

《藝伎回憶錄》的柔美與動感

https://youtu.be/FoYFEO2ZU6k

 

約翰威廉斯與馬友友

https://youtu.be/sY5nw37xYIw

 

約翰威廉斯如何創作電影配樂之「動機」
How John Williams Composes His Motifs

https://youtu.be/mK5zThj7uFI

 

作曲家介紹

https://youtu.be/skh9N2UH1Fo

 

 

 

 

 

 

 

 

 

 

 

 

 

 

開卷蹦藝術.享受美好閱讀時光

☕️一杯咖啡.一點心意.支持蹦藝術☕️

 

各類合作提案,聯繫方式:

*手機:0917.670.518 
*Line:https://line.me/ti/p/LB1ro0P0AU
*E-mail:jenpin888@gmail.com

【BON音樂】莫札特第20號d小調鋼琴協奏曲 K.466

【BON音樂】莫札特第20號d小調鋼琴協奏曲 K.466
Mozart: Piano concerto No.20 in d minor K.466

– 資訊整理共享於網路,一起欣賞音樂與藝術之美 –
蹦藝術 | BONART


交響人生談協奏

莫札特第20號d小調鋼琴協奏曲 K.466

 

莫札特的第20號d小調鋼琴協奏曲 K.466 完成於1785年2月11日,由莫札特本人擔任鋼琴演奏家首演於維也納

同年年底12月16日左右,莫札特在完成第22號E♭大調鋼琴協奏曲K.482,是以在1785年裡,莫札特一共完成了三首鋼琴協奏曲(20、21與22三首)。比起前一年1784年的第15號至第19號,此時的鋼琴協奏曲作曲數量雖然微微減少,但品質優異,是流傳後世的經典。

 

莫札特鋼琴協奏曲列表與年份

*取自維基百科,附上連結方便參考

 

網路點閱率超高的KUSO影片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fS64pb0XnbI&t=9s

 

早期的鍵盤協奏曲

在莫札特之前,早期鍵盤協奏曲作曲家以C.P.E. Bach為領導人物。

而作曲家J.S. Bach、J.C. Bach、Soler、Wagenseil、Schobert、Johann Baptist Wanhal 而至海頓,皆有不同的鍵盤協奏曲問世。

例如巴赫的第五號布蘭登堡協奏曲,也存在著以鍵盤作為三件主要獨奏樂器之一(小提琴、長笛與鍵盤):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LHjbRMIIhuM&t=48s

 

這些鍵盤協奏曲作品,包括了管弦樂合奏和獨奏段落的交替,也若干程度地反映出巴洛克時期的歌劇傳統(樂器演奏/歌唱交替進行),

莫札特鋼琴協奏曲的第一樂章喜愛使用反始曲式Ritornello Form作為基本形式。而在他的小提琴協奏曲中,也可以看到相似的結構。

 

什麼是Ritornello Form?

巴洛克時期興起的器樂作曲手法

廣泛地使用於第一與第三樂章


以代稱進一步說明

樂段代稱:

| R--A1—R--A2—R | B | R--A1—R--A2—R ||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3i3a0kEI7CA

 

早期莫札特協奏曲

莫札特鋼琴協奏曲 Nos. 1-4(K. 37、39、40 和 41)是他以其他作曲家對奏鳴曲樂章的管弦樂和鍵盤編曲。

接下來的三首協奏曲(K. 107/1、2 和 3)沒有編號,是 J.C. 巴赫的鋼琴奏鳴曲編曲(作品 5。第 2、3 和 4 號,均創作於 1766 年)。

直到1773年的第5號協奏曲K.175起,始可列為莫札特真正在鋼琴協奏曲創作的開端。

The young Mozart in 1770

 

莫札特聰明而早慧的第9號鋼琴協奏曲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plfty7jbM_g

 

早期維也納協奏曲

1782 年秋天,在抵達維也納大約 18 個月後,莫札特創作了一系列三首協奏曲,提供自己在音樂會中演奏使用。

在陸續創作鋼琴協奏曲時,莫札特有一封寫給父親的信件中,提到了自己對鋼琴協奏曲的想法:

"這些協奏曲 [Nos. 11、12 和 13] 是介於太容易和太難之間的快樂媒介;它們非常出色,悅耳,自然,不乏味。有一些段落,只有鑑賞家才能從中獲得滿足。但是這些段落的寫作方式使不那麼有學問的人不會不高興,儘管不知道為什麼.... 真理的中庸之道不再為人所知或被欣賞。為了贏得掌聲,一個人必須寫出如此空洞的東西,以至於一個馬車夫可以唱出來,或者如此難以理解,正是因為沒有一個明智的人能理解它。“

原文如下:

”These concertos [Nos. 11, 12, and 13] are a happy medium between what is too easy and too difficult; they are very brilliant, pleasing to the ear, and natural, without being vapid. There are passages here and there from which the connoisseurs alone can derive satisfaction; but these passages are written in such a way that the less learned cannot fail to be pleased, though without knowing why.... The golden mean of truth in all things is no longer either known or appreciated. In order to win applause one must write stuff which is so inane that a coachman could sing it, or so unintelligible that it pleases precisely because no sensible man can understand it.[3] 

從這封信中,我們可看出莫札特鋼琴協奏曲裡的一個重要原則:即它們的設計主要是為了娛樂大眾,而不是僅僅為了滿足作曲家內心的藝術性與價值。

從此,大約能看出莫札特的早期鋼琴協奏曲各有千秋,對於樂曲架構有著日漸宏偉之感,但相對來說,是莫札特自認為音樂親密的作品。

 

莫札特第11號鋼琴協奏曲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OWR0_E2BDz0&t=114s

 

莫札特第12號鋼琴協奏曲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T-hrAGzKukw

 

莫札特第13號鋼琴協奏曲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YH31by8dFyY

 

維也納主要作品

E♭ 大調第14號(K.449)起,莫札特進入了鋼琴協奏曲創作的卓越時期,無論創造力或藝術性,均日漸達至頂峰。

從1784年2月到1786年3月份,莫札特創作了11首鋼琴協奏曲傑作,幾乎每一首各有特色,也是鋼琴協奏曲中最具代表性的創作階段,此時也是他於維也納創作各項成熟作品之輝煌時期。(此時期的傑作例如第38-41號交響曲、第17-20號弦樂四重奏、歌劇《女人皆如此》(1786)等等)

第 17 號(K.453)、第 18 號(K.456)和第 19 號(K.459),這三首協奏曲常被認為是一套組合,因為它們都具有某些共同特徵,例如相同的開頭的節奏(也在 K.415 和 K.451 中聽到)。以及活潑燦爛的第三樂章結尾音樂形式。

K.466(D小調第20號)和 K.467(C大調第21號),接連完成於1785年的同一個月。這兩首作品,其一(20號)是莫札特所創作的第一首小調鋼琴協奏曲(註:K.271和K.456都有小調之第二樂章),風格為狂飆風格,有著黑暗暴風雨之感;第21號則似乎陽光明媚,絕美的第二樂章更是莫札特最受歡迎的鋼琴協奏作品樂章。而1785年所創作的最後一首協奏曲K.482(E♭大調第22號)的受歡迎程度比起前兩首略低,但同為非常精彩的鋼琴協奏曲代表作。莫扎特沒有為這些協奏曲寫過華彩樂章。

1786年,莫札特在3月份時再次地連續在一個月內寫出兩首輝煌的鋼琴協奏曲:A大調第23號K.488與第24號,K.491。

A大調第23號是莫札特最知名的鋼琴協奏曲之一,尤其絕美的#f小調第二樂章,更是泫然欲泣,在所有鋼琴協奏曲,可與貝多芬的第五號鋼琴協奏曲《皇帝》相互媲美。

 

延伸閱讀

https://bonart.com.tw/only-because-of-cadenza/

 

1785-86年間的莫札特畫像

 

 

晚期協奏曲

別稱為「加冕禮」(Coronation Concerto)鋼琴協奏曲K.537完成於1788年2月份同樣受到歡迎,莫札特將原本較小型的室內協奏曲形式,改成較大的結構,木管部分有長笛、雙簧管、低音管、法國號,還有一直以來當時少見於管弦樂團中的單簧管(D調)與定音鼓,聽起來協奏曲的樂團也正隨著莫札特的創作而日益茁壯。

而莫札特最後一首鋼琴協奏曲No.27 (K.595)寫作於莫札特生命中的最後一年:1791年1月5日。也代表著從莫札特年輕時直到人生最後,都持續不斷地創作著與他一輩子關係緊密的鋼琴協奏曲~為莫札特而言,鋼琴協奏曲或許是他最親密的音樂語言,甚至可能是人生輓歌。

 

第20號鋼琴協奏曲總譜首頁手稿

 

d小調鋼琴協奏曲之管弦樂團編制為:

獨奏鋼琴、長笛、兩部雙簧管、兩部低音管、兩部C調法國號、兩部C調小號、定音鼓、五部弦樂。

 

莫札特的鋼琴協奏曲

莫札特(Wolfgang Amadeus Mozart, 1756-1791 )一生中共創作了27首鋼琴協奏曲,從最早期的1767年第一號(11歲)到最後一首1791年第27號(35歲),可以說是畢其一生都在創作鋼琴協奏曲,人生中的最後九年更寫下了16首鋼琴協奏曲(1782-1791),其中大調共有24首,而小調卻只有2首(No.20 KV.466、No.24 KV.491)。

綜觀莫札特鋼琴協奏曲寫作,包含了他對於鍵盤創作的熱情,精湛的演奏技術之外,風格融合了早期古典主義的「洛可可風格」(Rococo),從優雅的「嘉蘭特風格」(Gallant style),抒情旋律風格的德國北方「感傷風格」(Empfindsamer Stil),以及1770年之後盛行的「狂飆風格」(Sturm und Drang)三大種類,可說是作曲家身兼鋼琴演奏家的最佳代表樂曲種類、見證時代的偉大曲種,且為我們了解莫札特鋼琴演奏的最佳選擇:

 

柔美而華麗的小調.高貴而悲傷的情感

莫札特:D小調第20號鋼琴協奏曲,作品466
Mozart - Piano Concerto No. 20 in D minor, K. 466 (1785)

創作年份:1785年

首演年份:1785年(莫札特擔任鋼琴獨奏者首演於維也納)

莫札特的第一首小調鋼琴協奏曲,創作於1785年莫札特29歲的成熟時期作品,此曲亦被譽為「莫札特最深沈的音樂作品」。

 

第一樂章.快板(Allegro)4/4拍,d小調,奏鳴曲式。

樂曲開始於樂團d小調深沈而連續不斷反覆的切分音節奏,旋律亦在凝重的切分音中緩緩奏出,流露出隨著樂團戲劇性的前奏結束之後,鋼琴緩緩地奏出第一主題,左右手對話著,彷彿一段精彩卻悲傷的故事旅程起始,旋律中為觀眾們緩緩道來。第二主題轉為大調,短暫地靈光乍現的光彩,卻令人感受到幸福的瞬間。嫻熟的左右手技術展現,也讓我們理解莫札特演奏技巧的多樣化。發展部中我們不斷聽見天才的巧思,從第一主題變化出發,連續不斷地轉調與主題運用,更在戲劇氛圍裡融合了感傷元素,樂聖貝多芬更只為此協奏曲寫下精彩的裝飾奏(Cadenza),對此曲喜愛不在話下~更是歷史上備受觀眾與音樂家喜愛的莫札特協奏曲珍品。

 

樂譜版本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3KHvNDn-o0s

 

最愛.皮耶絲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O0Hys66rpMI

 

 

第二樂章.浪漫曲(Romanze)2/2拍,bB大調,輪旋曲式。

相較於深沉的第一樂章,第二樂章轉為明朗的大調,雖然較d小調增加了一個降記號,但旋律在深沈中帶著溫暖,主題的設計精緻而可愛,更帶著溫暖迷人的特質;在欣賞鋼琴右手旋律與左手跳音對比時,與樂團的對話隨時持續著,抒情動聽。中段加入了極富戲劇性的對比段落,鋼琴快速的三連音持續地增添不安的氣氛,也讓我們回憶起這是一首小調協奏曲,但就在數次樂團強奏與鋼琴對話與轉調樂段過後,音樂悄悄地雨過天晴再次返回大調溫柔可愛主題,以樂章「浪漫曲」精神,溫柔地結束樂章。

 

樂譜版本

https://youtu.be/3KHvNDn-o0s?t=877

 

最愛.皮耶絲

https://youtu.be/O0Hys66rpMI?t=928

 

第三樂章.迴旋曲:很快的快板(Rondo, Allegro assai)2/2拍,d小調,奏鳴輪旋曲式。

鋼琴以弱起拍獨奏方式,精神抖擻地開啟第三樂章,「小調音樂需要更多表現力」是演奏家們心中的定律,我們將可以從鋼琴家在賦予此樂章主題時的音色裡,聽見獨奏者心中的想法。在鋼琴獨奏過後樂團接入同樣的主題旋律對應著。筆者個人特別喜愛音樂中隱藏的半音級進旋律,讓我們聽見許多神似歌劇《唐喬望尼》中的管弦樂鋪陳(第一樂章裡亦存在)。莫札特所喜愛之快速分解和弦與左手連續八度旋律,亦是我們觀察1785年的鍵盤技巧中的重要指標。樂曲中途由長笛與雙簧管奏出的大調旋律,充滿明亮歡趣,而由鋼琴對應著。很快地歡樂稍縱即逝,音樂再次回到小調而充滿戲劇風格的,木管群活潑地與鋼琴對話著,樂趣橫生~整首協奏曲雖為小調音樂,但整體而言,散發出優雅而高貴的氣息。

 

樂譜版本

https://youtu.be/3KHvNDn-o0s?t=1442

 

最愛.皮耶絲

https://youtu.be/O0Hys66rpMI?t=1453

 

有關狂飆風格 | Sturm und Drang style

莫札特第25號交響曲

這首創作於莫札特17歲時的作品,一度不曾為許多人所知而遭到埋沒。後因電影《阿瑪迪斯》作為片頭首段出現音樂(薩里耶利於養護院被發現自殺時的戲劇橋段)而聲名大噪,更為世人所知。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_hQnUoBmKA4

 

海頓第45號交響曲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GMaM6ivx8X8

 

隱藏版海頓曲目,聽聽看這項哪一首曲目?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y9X5qTT2SSg&list=PLr0MsaDpKsY82g4mVgrL9uNm6N-qLrSk6

 

樂譜版本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_3hQXO09qqI

 

 

開卷蹦藝術.享受美好閱讀時光

☕️一杯咖啡.一點心意.支持蹦藝術☕️

 

各類合作提案,聯繫方式:

*手機:0917.670.518 
*Line:https://line.me/ti/p/LB1ro0P0AU
*E-mail:jenpin888@gmail.com

【BON音樂】苗北藝術節 - TSO《榮耀現場—奈斯托洛維奇&葛努仙涅》音樂會導聆

【BON音樂】苗北藝術節 - TSO《榮耀現場—奈斯托洛維奇&葛努仙涅》音樂會導聆
2022.11.18. Taipei Symphony Orchestra Concert Lecture

– 資訊整理共享於網路,一起欣賞音樂與藝術之美 –
蹦藝術 | BONART


 

節目介紹

2022范‧克萊本鋼琴大賽

安娜‧葛努仙涅技驚四座

電光火石的柴科夫斯基第一號鋼琴協奏曲

一舉奪得本屆銀牌

葛努仙涅11月首度來臺與TSO首度合作

重現大賽榮耀現場!

2022年6月舉行的2022范‧克萊本鋼琴大賽銀牌獎得主 - 俄羅斯鋼琴家安娜・葛努仙涅,以其優異技巧與獨特觀點,深深擄獲評審與觀眾的心,最終一舉奪得銀牌!今年11月,TSO力邀葛努仙涅前來臺灣首度合作,演出的正是她決賽曲目:柴科夫斯基第一號鋼琴協奏曲。期待屆時她能與活躍於歐洲的西班牙卡達奎斯國際指揮大賽首獎得主指揮家奈斯托洛維奇合作,帶您重新回到國際大賽精彩的榮耀現場,品味經典與精彩的火花!

 

演出曲目|

柴科夫斯基:降B小調第一號鋼琴協奏曲,作品23

德弗乍克:D小調第七號交響曲,作品70

 

演前導聆︱

主持:林仁斌(蹦藝術BONART執行長)

時間:2022/11/18(五)19:00-19:20

地點:苗栗縣苗北藝文中心演藝廳前台大廳


導聆主講人:

 


上半場嬌點

鋼琴 │ 安娜・葛努仙涅 Anna Geniushene 俄羅斯(31歲)

2022年范‧克萊本鋼琴大賽銀牌獎得主

安娜・葛努仙涅對作品清新、多層次,又強而有力的詮釋,讓她在2022年范‧克萊本國際鋼琴比賽的演出備受關注並獲銀牌肯定,也擄獲了全球樂迷的心。樂評對她也好評不斷:「強勁的聲音、有力的音樂風格,以及無法忽視的天份⋯⋯演出充滿驚奇。」(《音樂美國(Musical America)》)、「一場盡心又深刻的演出」(《北德臺上表演藝術評論(Onstage NTX)》)、「扣人心弦的清新詮釋」(《現場雜誌(La Scena)》)。

當安娜透過精湛的琴藝,以柴科夫斯基第一號鋼琴協奏曲總結了克萊本國際鋼琴比賽時,《留聲機(Gramophone)》將安娜的演出與比賽名稱指涉的大師做比較:「我不由自主地認為安娜・葛努仙涅成熟的琴藝,簡直可與克萊本相提並論」。

2022-2023樂季的亮點包括於大提頓音樂節、拉羅克當泰龍國際鋼琴音樂節,以及美國各地的演出。此外還有與鋼琴家安德烈・古寧(Andrey Gugnin)在日本同臺、在狼陷阱(Wolf Trap)表演藝術公園以及La Musica國際室內樂節中與吳菡和德米特羅・喬尼(Dmytro Choni)的雙鋼琴演奏會、與立陶宛國家交響樂團以及立陶宛室內管弦樂團的合作,還有安娜第二個孩子的誕生。

安娜・葛努仙涅於1991年1月1日誕生於莫斯科,並在短短七年後就在柏林愛樂的小型演奏廳舉辦演奏會。往後,安娜的音樂事業有了多元的發展,演出場地包括里茲市政廳、都柏林國家音樂廳、特拉維夫美術館、德國新世界音樂廳、莫斯科音樂院大演奏廳、 米蘭格雷皮薩拉宮等世界知名場館,同時也多次與室內樂合作,包括與丈夫盧卡斯‧葛努薩斯(Lukas Geniušas)詮釋雙鋼琴曲目,以及與克雷莫納四重奏同臺。安娜・葛努仙涅還設立了NikoFest,一個聚焦音樂協作的藝術節。

疫情期間,安娜將自己的創作力轉移到線上企劃,例如溫格華蕭邦社的線上演奏系列、參與莫斯科愛樂樂團的「沙發季」,以及為YouTube 音樂頻道「ConSpirito」錄製影片。安娜於2020年3月透過林恩唱片(LINN Records)發行了首張音樂光碟。身為許多國際著名鋼琴大賽的獲獎者,安娜在里茲、柴可夫斯基、布索尼,與都柏林國際鋼琴大賽中都成績傑出。

安娜於2015年畢業於莫斯科音樂學院,並於2018年以傑出成績獲得倫敦英國皇家音樂學院的高等文憑,也是學院的「200週年紀念學者」之一,師事克里斯多福・艾爾頓(Christopher Elton)」。安娜現與丈夫與年幼的兒子湯瑪士住在立陶宛。

 

蹦藝術於范克萊本大賽期間對安娜的品評

身為決賽入圍六人中年紀最大的演奏著,安娜的演奏四平八穩,「在涅貴不緇,曖曖內含光」,許多小細節都透露著她的細微之處:

各位可以觀察她在范克萊本決賽時演奏的莫札特,許多音符的營造,都能帶出極有深度的空間與音色變化,而不急於過度快速演奏每一個句子,這麼具有音樂性的詮釋,符合她的年紀,應該也是她身為年紀最長的參賽者,卻仍能一路過關斬將的主要原因:音樂

https://youtu.be/gj-B053I3rU?list=PLEQ0hp9avWWHyZPKur76eAHqMXOF-Fsmp&t=39

 

安娜.葛努仙涅 (Anna Geniushene) 於1991年元旦出生出生於莫斯科。7歲在柏林愛樂樂團的小禮堂裡舉行了獨奏會首演。
從那以後,她希望能作為一名藝術家而發展了多元化和多才多藝的職業生涯,並已在許多在世界級主要音樂廳表演;與丈夫 Lukas Geniušas 的二重奏鋼琴曲目,以及與Quartetto di Cremona的音樂合作,正是她音樂如此能與樂團溝通的主要原因:室內樂精神與鍛鍊。

疫情期間,Anna也規劃了一系列線上獨奏會、參加莫斯科愛樂樂團的“扶手椅季”,以及為 YouTube 上的 ConSpirito 音樂頻道錄製節目。

安娜曾於許多國際鋼琴參賽並獲得獎項,例如:利茲、柴可夫斯基、布索尼和都柏林等大賽中取得了優異的成績。並於2020年3月發行首張演奏CD(LINN Records),是實戰派的演奏高手。

 

關於安娜,妳可能不知道的事

她懷著六個月的身孕來到美國挑戰范克萊本鋼琴大賽

感謝《直擊鋼琴美技對決》Jane同學製作~照片我拿來用啦😉

 

真的超美😘

 

 

 

她的先生Lukas Geniušas,是2010年蕭邦鋼琴大賽2015年柴可夫斯基鋼琴大賽二獎得主,是極為出色的鋼琴家

 

這回Anna拿到了范克萊本鋼琴大賽銀牌獎,真是夫唱婦隨,只羨鴛鴦不羨仙~極為出色的一對佳偶❤️

 

Lukas Geniušas的母親(安娜的婆婆)是大名鼎鼎的維拉·戈爾諾斯塔耶娃Vera Gornostayeva, 1929-2015),俄羅斯知名鋼琴家和教育家,師承傳奇的涅高茲。戈爾諾斯塔耶娃生前任教莫斯科柴可夫斯基音樂學院,擔任教授,並曾在義大利、德國、法國、瑞士、英國、日本和美國等國教授大師班;也是許多著名國際音樂比賽的評委和評委主席,同時也是莫斯科音樂家協會的主席。

戈爾諾斯塔耶娃去世時,受封俄羅斯聯邦名譽藝術家。

 

講到這裡,讓我們來欣賞安娜挺著6個月大肚子,演奏出動人的柴可夫斯基。現在你應能看出來為何安娜從第一輪開始,許多演奏動作就顯得比較保守,專注在音色變化與樂句雕琢~母愛真是偉大:

 

大賽實況' 柴可夫斯基第一號鋼琴協奏曲(Anna Geniushene)

https://youtu.be/r9zJV8h9n4s?t=7713

 

好文推薦

【MUSICO特別報導】TSO名家系列「榮耀現場」——專訪范‧克萊本大賽銀牌得主:安娜‧葛努仙涅


下半場焦點

指揮 │ 麥可.奈斯托洛維奇Michał Nesterowicz

西班牙卡達奎斯國際指揮大賽首獎

麥可.奈斯托洛維奇因其多元的演奏與對於交響樂曲的流利詮釋而聲名遠播,近期合奏演出對象包括荷蘭皇家音樂廳管弦樂團、柏林音樂廳樂團、法蘭克福廣播交響樂團,以及下奧地利音樂家樂團。

奈斯托洛維奇與歐盧市交響樂團攜手揭開2021/2022樂季演出的序幕,緊接著是與瑞典耶夫勒交響樂團、海頓-波札諾管弦樂團,以及西里西亞愛樂樂團以波蘭為主題的合奏,演出費特貝爾柯與卡洛维茨等人的作品。接下來的重點合作對象包括曼海姆音樂學院、華沙愛樂樂團,以及馬爾默歌劇院、穆爾西亞交響樂團、阿爾戶斯交響樂團;其中與京都交響樂團合奏為第一次在日本的演出。

2020/2021年,奈斯托洛維奇持續擔任羅茲魯賓斯坦愛樂的首席客座指揮,同時也回到北德廣播易北愛樂樂團、斯塞新愛樂、馬爾默交響樂團以及格拉納達市管弦樂團擔任指揮。本季的其他亮點包括與阿納姆管弦樂團、里爾國立管弦樂團以及波蘭波羅的海愛樂樂團的演出。

奈斯托洛維奇多次與蘇黎世市政廳管弦樂團、慕尼黑愛樂樂團、尼斯愛樂管弦樂團、國立臺灣交響樂團、新加坡管弦樂團,以及皇家利物浦愛樂同臺,同時與科隆西德廣播交響樂團、柏林德意志交響樂團、古爾班基安管弦樂團、盧森堡愛樂管弦樂團、水牛城愛樂管弦樂團、哥本哈根愛樂、法國國立波爾多管弦樂團、瑞士義語區交響樂團等有合作經驗。

麥可.奈斯托洛維奇是2008年西班牙卡達奎斯國際指揮大賽的獲獎者,並且是卡托維茲舉行的第六屆費泰爾貝爾格指揮大賽的獲獎者之一。

 

演出團隊 │ 臺北市立交響樂團

創團超過50年,臺北市立交響樂團以國際級之首都樂團聞名,曾合作知名音樂家包括女高音安娜.涅翠科、安琪拉.蓋兒基爾,小提琴家凡格羅夫,大提琴家馬友友、羅斯托波維奇,長號演奏家林柏格,指揮家泰密卡諾夫、阿列席夫、殷巴爾等等不計其數。1979年開辦「臺北市音樂季」,創立臺灣大型音樂季之先河,屢屢創新的製作帶動國內音樂產業之發展影響深遠。

除了國內演出,北市交更沒有缺席於國際舞臺,近年來更參與許多國際藝術節慶及重要活動,如2016年上海國際藝術節、2017年美國巡迴及2019年大陸巡迴。2019年11月由華盛頓藝術中心邀請於華府演出。2019至2022年7月期間,由國際指揮大師伊利亞胡‧殷巴爾擔任首席指揮。在全球疫情的窘況中,臺北市立交響樂團仍持續推動樂團成長並向國際發聲,讓全世界聽見TSO!

 

德弗札克:第七號交響曲

創作年份

德弗札克(Antoin Dvorak, 1841- 1904)的《第七號交響曲》創作於1884年。

 

首演年份

1885年4月22日首演於英國倫敦聖詹姆斯音樂廳,演奏長度約40分鐘

 

被低估的音樂地位

一向以來此,德弗札克最知名交響曲為第九號《新世界》,其受歡迎程度與上演率,與貝多芬第五號《命運》其名。

但第七號交響曲曾被公認為德弗札克最傑出的作品之一,此次有機會能現場聽見,真是樂迷之福。

英國的音樂評論家甚至將德弗札克《第七號交響曲》和舒伯特的《C大調交響曲》偉大、布拉姆斯的四首交響曲並列為19世紀具有特殊重要地位的作品。

 

各樂章標題與主題譜例

第一樂章:莊嚴的快板(Allegro maestoso)

深沈而廣闊的開場,整個樂章瀰漫濃濃的戲劇張力

Orchesterwerke Romantik Themen.pdf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AkVFq1I7sik

 

第二樂章:稍慢板(Poco Adagio)

具有田園風格的樂章,木管的音樂表現與弦樂交織的明媚風光,令人心為之開朗

Orchesterwerke Romantik Themen.pdf

 

 

 

 

 

https://youtu.be/AkVFq1I7sik?t=672

 

第三樂章:詼諧曲(Scherzo)

速度不快的詼諧曲,充滿節奏變化與力度層次~當然還有濃濃的波西米亞風格旋律

Orchesterwerke Romantik Themen.pdf

https://youtu.be/AkVFq1I7sik?t=1245

 

第四樂章:終曲:快板(Finale Allegro)

如同懷抱著極度憂鬱一般的戲劇化開場,令人想要一探究竟;中段經過精彩的對位與管弦對話,進入樂曲最終的強大齊奏,滿滿能量地由小調進入大調,光輝燦爛地結束全曲。

Orchesterwerke Romantik Themen.pdf

https://youtu.be/AkVFq1I7sik?t=1709

 

 

開卷蹦藝術.享受美好閱讀時光

☕️一杯咖啡.一點心意.支持蹦藝術☕️

 

各類合作提案,聯繫方式:

*手機:0917.670.518 
*Line:https://line.me/ti/p/LB1ro0P0AU
*E-mail:jenpin888@gmail.com

【BON音樂】蹦藝術X大人社團 大師音樂劇線上直播課 - 總綱:音樂劇的沿革

【BON音樂】蹦藝術X大人社團 大師音樂劇線上直播課 - 總綱:音樂劇的沿革
All about the history of Musicals

– 資訊整理共享於網路,一起欣賞音樂與藝術之美 –
蹦藝術 | BONART


 

大人的大師音樂劇線上直播課(11/17週四下午班,共5堂):《貓》《艾薇塔》《歌劇魅影》

欣賞音樂是你生活中的固定日常?
你喜歡音樂劇豐富的表演形式及有趣情節?
跟著我們一起認識英國音樂劇作家韋伯的經典代表作!

《大人社團》與蹦藝術攜手再開新班,這期以音樂劇為主題,林仁斌老師將帶領學員認識英國音樂劇大師韋伯的作品,特別精選他最暢銷也最具代表性的四大音樂劇與學員共賞:《耶穌基督超級巨星》《艾薇塔》《貓》與《歌劇魅影》,讓你好好享受音樂劇的豐富內涵,跟著劇作家展開一段奇幻之旅!

《延伸閱讀》大人的音樂欣賞線上直播課程好嗎?學員真實回饋分享

《延伸閱讀》大人的音樂欣賞課學員回饋,看他們用音樂為生活注入繽紛

 

精彩課程再推薦

大人的經典歌劇巡禮線上直播課(10/6週四下午班,共5堂):由威爾第引領進入歌劇殿堂(已結束)

大人的大師音樂劇線上直播課(11/17週四下午班,共5堂):《貓》《艾薇塔》《歌劇魅影》

大人的古典名曲鑑賞線上直播課(12/29週四下午班,共5堂):管弦樂欣賞-協奏曲篇

 

主講人:林仁斌老師

 

  • 第一堂│總綱:音樂劇的沿革

音樂劇(Musical theater,一般簡稱為Musicals),早期也被翻譯為「歌舞劇」。原因在於「歌舞劇」與「音樂劇」一直長期相伴,因為好的音樂劇總少不了精彩歌舞,讓觀眾們幾乎上劃等號,所以兩者幾乎畫上等號。音樂劇的表演形式非常多元,除了既有的音樂、歌曲、演唱、舞蹈、戲劇外,還可以結合雜耍、特技、口技與綜藝,是非常豐富的表演形式。如果想要對音樂劇有更深一層的認識,那一定要從「歷史」談起,在這堂課中,林仁斌老師將為學員梳理音樂劇的百年歷史,從起源到興盛,帶領大家好好賞析經典的音樂劇作品。

 

淺談音樂劇

音樂劇(Musicals)是現代人最愛的表演形式之一,結合歌唱、舞蹈、戲劇、燈光、服裝的全方面表演形式~劇情短時間充滿張力,音樂緊扣心弦、旋律聲聲入耳,吸引了眾多藝術工作者投於其中,讓音樂劇不斷茁壯,更成為最受歡迎的現代表演劇種。

 

音樂劇(Musical theater,一般簡稱為Musicals),早期也被翻譯為「歌舞劇」。或者說「歌舞劇」其實與「音樂劇」一直長期相伴,因為好的音樂劇總少不了精彩歌舞,讓觀眾們幾乎上劃等號。

音樂劇的表演形式,結合了音樂、歌曲、演唱、舞蹈、戲劇、雜耍、特技、口技與綜藝。

對於音樂劇想要有更多的認識,聽出更多感動,那麼「歷史」是一定要認識的。

綜觀百老匯音樂劇發展、轉變的過程,更是美國整個近代史的社會縮影:

從1910年代的草創,尋找更多的娛樂可能性,到1920年代全民的投入,音樂劇逐漸從純粹的娛樂秀,發展為「說故事」的產業,更加重視內涵、樂曲、舞蹈與佈景;1930年代的大蕭條,電影產業的興起,雖然讓許多音樂劇人口流失,甚至音樂劇明星們也改往好萊塢發展,但「百老匯」終究是紐約的「大蘋果」,隨著歷史進程,一步步地走向名作盡出的1960年代。

到了1980年代更是音樂劇轉捩點:韋伯(Andrew Lloyd Webber)的《歌劇魅影》、法國音樂劇作曲家克勞德-米歇爾·勛伯格(Claude-Michel Schönberg, b.1944)和阿蘭·鮑伯利(Alain Boublil)共同創作的音樂劇《悲慘世界》等逐一問世,讓許多人為之瘋狂,都是近代音樂劇得以擁有全球化的粉絲,更受重視甚至成為最重要的表演娛樂產業的原因。

 

下方這篇文章,為音樂劇的發展先釐清出相當不錯的樣貌:

https://leticiaschic.com/what-is-musical/

 

讓蹦藝術先為大家勾畫出幾個音樂劇的重要發展時期:

音樂劇起源與當代特色

  • 音樂劇(包含喜歌劇、歌舞劇)二十世紀西方最主要的音樂戲劇形式,結合了歌唱、跳舞及流行音樂。
  • 音樂劇起始於英國,不過却在美國快速高度發展,更成為美國當代表演藝術的重要象徵之一。
  • 音樂劇發展的主要中心是在美國百老匯區及英國倫敦西區,不過近年國家(如法國、德國、義大利、韓國)也非常視音樂劇,並進行英美音樂劇演出。
  • 音樂劇多種起源多與早期娛樂戲劇演出,美國或歐洲的流行音樂表演及輕歌劇等音樂相關;在發展歷程中,包含了喜歌劇(Comedy opera)、輕歌劇(Operetta)、黑臉雜戲(Minstrel show)、輕鬆歌舞雜劇(Vaudeville) 、滑稽劇(Burlesque),以及20世紀早期的流行音樂與爵士音樂,例如如「繁音拍子」(Ragtime)等等。
  • 音樂劇逐漸廣泛地納入流行音樂,舞台敘事,戲劇演出以及現場歌唱、舞蹈等等,形成了更加豐富的演出內容

以上五大現象,代表音樂劇已經受到國際認同,更在音樂劇以商業模式擴展後,更如火如荼地快速發展。

 

音樂劇重要發展時期:

進入20世紀以前

特色:1919年之前,主要有三大演出形式,促成音樂劇的發展:

ㄧ、輕鬆歌舞雜劇(Vaudeville)

二、輕歌劇(Operetta)

三、喜歌劇(Comic opera)

重要人物:

ㄧ、美式音樂喜劇的先驅 - 喬治科漢。他也是唯一一位在百老匯大道上被豎立雕像的重要推手。

作品特色:強調美國人生活中的質樸與樂趣,劇情由舞蹈及歌曲連結在一起。擅長挑選色藝均優的美女上台演出,吸睛話題十足。

(2)美國音樂喜劇之父 - 傑羅姆肯恩。

作品特色:喜愛改編歐洲音樂戲劇作品,寫作出許多膾炙人口的旋律。

 

1900-1920年代:從歌舞喜劇到敘事音樂劇

三大特色:

一、流行舞蹈對於音樂喜劇的影響遠比流行歌曲大。

二、起源於英國,發揚於美國,這段時間是在音樂劇發展地位,在位置真正互換的分界點。

三、融入當代爵士音樂,加入了繁音拍子(Ragtime)及爵士搖擺風格爵士(Swing)

劃時代作品:

《畫舫璇宮》(Show Boat),開啟了近代「敘事音樂劇」的發展,被譽為開創二十世紀音樂劇先河之作。

 

1930年代

美國遇上經濟大蕭條,人民生活困頓,為生活所苦,導致娛樂人口大大減少。此段時間正是喬治蓋希文崛起、柯爾波特甜滋滋旋律的音樂劇最盛之時。

 

1940 - 1960年代:古典音樂劇黃金時期

特色:

ㄧ、「概念音樂劇」(Concept Musical)的出現。「概念音樂劇」的演出內容與戲劇結構,逐漸變為由作曲家與劇作家先行思考如何在舞台上表現明確的意念。演出不在侷限以「喜劇」為主,大量地出現寫實主義劇情,真實而動人的感情。

二、音樂與舞蹈雖主要順應劇情設計與發展,但此階段音樂旋律與舞蹈場面的設計,更加成為表演中心。

三、配合科技發展,舞台開始大量採用麥克風收音,而電子樂器例如電吉他、電貝斯、電鋼琴等等,也開始出現在舞台。

四、此時英國倫敦西區的音樂劇,也大量改編自美國音樂劇,形成美國音樂劇的強勢時期。也因為此時期英國音樂劇尚未真正進入光輝時代。

代表作品:《奧克拉荷馬之戀》

本劇以紮實的文本、優美動聽歌曲、感人的劇情和具深度與娛樂性的敘事歌舞劇為基底,奠定了「古典音樂劇」類型作品的基石。更成為了音樂喜劇邁向正統音樂劇的分界點。

 

1970年代 - 鉅變時期

三大特色:

一、前衛劇場的觀念滲入主流作品

二、加入了搖滾樂、社會變遷的素材

三、歐陸作品進口美國

代表作品:

酒店》(Cabaret)

酒店》以類似電影式場面調度手法運用,在舞台上且融合政治史詩劇場及百老匯式娛樂的表演、帶入導演技法,以「概念」主導劇場元素整合的創作模式揭開百老匯音樂劇場「導演年」的序幕~

 

精彩年代.終於來臨

1980年代 - 全球化時代與各種舞台奇觀當道

兩大特色:

一、音樂劇開始全球化,劇場週邊商品全面出爐。

從劇照、劇本、各項周邊全面商品化。

原聲帶(OST)興起,帶動音樂劇流行與風潮。但多年之後即將反撲劇場本體。

二、英國式新音樂劇。

以舞台奇觀、絢麗布景、流行曲風格、通俗劇情等等逐漸興起,反而變成吸引外國觀光客為主要訴求。

2.經典作品:

《貓》、《悲慘世界》、《歌劇魅影》、《西貢小姐》...等

 

推薦閱讀:四大音樂劇

https://leticiaschic.com/four-musical/

 

1990- 復古年代

三大特色:

商業色彩鮮明。1990年代的音樂劇場再80年代延續的強大風潮之下,依舊充斥商業色彩、行銷手法與觀光客文化。延伸出許多週邊商品販售商機,例如CD、海報、專輯唱片、製作專述等等。但音樂劇的藝術性,商業價值與文化意義面臨重新定義。

復古音樂劇風潮。舊劇新演的風潮,例如:1960-80年代的經典劇,再次改編演出,呈現更新潮多變風格。例如:《芝加哥

電影改編風潮。知名商業電影改編為音樂劇的情形逐漸成形,將觀眾們對於電影的喜愛,進一步延伸至音樂劇。例如:《美女與野獸》、《獅子王》等等。

 


接下來,讓我們藉由下方這篇精彩的轉載文章,一起認識了解更多精彩的音樂劇人、事、物,以及珍貴的歷史。

 

轉載:→文章出處

音樂劇的起源與歷史

音樂劇(包含喜歌劇)是二十世紀西方最主要的音樂戲劇形式, 他在戲劇中結合了歌唱、跳舞及流行音樂。音樂劇初始於英國,不過卻在美國發展,成為美國的象徵之一。音樂劇發展的主要中心是在美國百老匯及英國倫敦西區,不過近年來其他國家(如德國及義大利) 也逐漸重視音樂劇,並進行英美音樂劇的演出,這種現象代表音樂劇已經受到國際認同,在以商業模式擴展之後,音樂劇發展的更加快速。

音樂劇雖有多種起源,但大都與戲劇及美國或歐洲的流行音樂及輕音樂有關,其中包含喜歌劇(comedy opera)、輕歌劇(operetta)、黑臉雜戲(minstrel  show)、輕鬆歌舞雜劇(vaudeville)、滑稽劇(burlesque)及早期的流行音樂,如繁音拍子(ragtime)及爵士樂。音樂劇最後廣泛地納入流行音樂,戲場及戲劇主題也有更為豐富的內容,因此變成一個將多種表演形式結合在一起的代名詞。

音樂喜劇(musical comedy)來自於 1880 及 1890 年代的英國及美國秀,並在二十世紀上半期產生各種變體,其中最主要的是浪漫音樂劇(musical  romance)及音樂戲(musical  play)。音樂戲的代表作是 1943 年開演的「奧克拉荷馬」(Oklahoma),這齣音樂戲將音樂、戲劇及舞蹈結合在一起。1940 年至 1960 年,音樂戲(musical play) 慢慢被人們簡稱為音樂劇(musical),這也表示戲劇中的喜劇、羅曼史、鬧劇成為音樂劇的代表元素。

音樂劇的內容也從純娛樂性,如音樂喜劇(musical comedy),逐漸轉變,開始包含具批判性及輿論性的題材。音樂劇的研究也從早期 單純的歷史敘述,慢慢發展到作品分析,並有許多評論書籍出現。音 樂劇的表現形式也慢慢改變,1890 年代早期的喜歌劇習慣將流行音樂穿插在簡單的場景中,一個世紀後,音樂劇中幾乎所有的主體都配合音樂,音樂所表達的目的也更為明顯。在這種情形之下,很難區別音樂劇與歌劇,因此,凱恩(Kern)的「畫舫璇宮」 (Show boat)、羅伊瑟(Loesser)的 「最高興的男人」(TheMost Happy Fella)及雷歐納德.伯恩斯坦(Leonard Bernstein)的「西城故事」 (West SideStory)都被歸於歌劇一類。在 1980 及 90 年代,大型音樂劇(mega musical)開始出現,這種強調豪華場景,全場以歌曲連貫、且深具商業氣息的音樂劇中,以安德魯.洛依.韋伯(Andrew Lloyd Webber) 的作品最具代表性。在二十世紀末出現的音樂劇,例如:「悲慘世界」(Les  miserables)、「貓」(Cats)、「歌劇魅影」(The  Phantom  of  the Opera)等,因為演出時間極長,為了分辨起見,對於全場不是以歌曲連貫的音樂劇而言,又開始有人使用音樂喜劇(musical comedy) 表示了。


第一節 1918 年以前

太平洋兩岸音樂喜劇的起源是十九世紀下半期的喜歌劇(comic opera)、滑稽劇(burlesques)及狂妄劇(extravaganzas),音樂喜劇這個名詞原本是用來形容 1870 到 1880年代一些英國人及美國人的作品,但建立音樂喜劇地位的人是英國倫敦戲劇院的經理人喬治‧愛得 華(George Edwardes)。1982 年他的音樂鬧劇(musical farce)「鎮內」

(In Town)在華麗劇院(Gaiety Theater)上演,這部作品主題鬆散, 美女如雲,有很多唱歌跳舞的人,其中包含廣受歡迎的喜歌劇人員。一年之後,愛得華在同一劇院推出「一個華麗女孩」(A Gaiety Girl),這是第一齣被稱為音樂喜劇(musical comedy)的作品,當時的一個媒體報導中說:「這是一齣令人感到好奇的戲劇作品,有時候感覺他像是戲劇,有時候像是喜劇,有時候幾乎是輕歌劇(light opera),有時候又像是雜耍秀(variety show)」。愛得華繼續採用這種受歡迎的戲劇形式,並陸續推出「商店女孩」(Shop Girl)等作品。

在達利劇院(Daly Theater)內,愛得華同時發展出另一種較為羅曼蒂克的場景,強調配樂,但喜劇色彩退居其次,這種作品較接近傳統的英文輕歌劇(light opera)或喜歌劇(comic opera)。由雪梨‧瓊斯(Sidney Jones)作曲、在 1895 年發表的「一個藝術家的模特兒」

(An Artists Model),是第一齣稱被為喜歌劇(comedy opera)的作品。同樣由雪梨‧瓊斯作曲、在 1896 年發表的「藝妓」(Geisha)改稱為音樂劇(musical play)。當華麗劇院的音樂喜劇及達利劇院的音樂劇成為倫敦劇院最時髦的表演戲碼時,法國的輕歌劇(operettas)及吉伯特(Gilbert)、蘇利文(Sullivan)的喜歌劇已經像滑稽劇(burlesque)一樣,慢慢失去其吸引力了。

其他作曲家也開始模仿愛得華的作品風格,例如霍華德.他伯(Howard Talbot) 在 1899年推出的「中國蜜月 」( A Chinese Honeymoon),從此之後,音樂喜劇擴展到整個英國,並且延伸到大英國協及美國。當 1907 年保羅.魯本斯(Paul A. Rubens)推出「荷蘭的虎克小姐」(Miss Hook of Holland)、1909 年卡萊爾(Caryll)及蒙克頓(Monckton)推出「阿爾卡笛雅人」(Arcadians)、1910  年蒙克頓(Monckton)推出「貴格女孩」(TheQuaker Girl)時,愛德華色彩的音樂喜劇可以說已經達到極盛,之後卻又逐漸沒落,改由維也納輕歌劇(Viennese operetta)及繁音拍子短喜劇(ragtime venue)當道。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又有幾齣具愛德華風格的音樂喜劇受到歡迎,例如魯本斯(Rubens)1916 年推出的「高山少女」(The Maid of the  Mountain),這齣戲上演了 1352 次,這個音樂喜劇史上演出次數最高的記錄在 1916 年被弗德瑞克.諾頓(Frederik Norton)所作的「楚晉趙」(Chu ChinChou)打破,這齣戲總共上演了 2238 次。

早期美國的音樂喜劇主要屬於歐洲的作品及風格,這些歐洲的作品在被稍微修改後傳入美國。許多歐洲作曲家在紐約也非常活躍,例如科克(Kerker)、路德斯(Luders)、維克.哈伯特(Vicker Herbert)及路德威.安德藍德(Ludwig Englander)等。喬治.科漢(George M. Cohan)的作品算是美式音樂喜劇的先驅,他早期的作品屬於輕鬆歌舞雜劇(vaudeville),1904  年推出的「小瓊尼瓊斯」(Little  Johnny Jones)包含了所有美式音樂喜劇的要素。與強調羅曼蒂克、理想人物的歐洲及英國作品相較之下,科漢作品不同的地方在於強調美國人生活中的簡單,戲中採用美國人物,劇情由舞蹈及歌曲連接在一起。

1904 年之後,科漢受歡迎的情形慢慢消失,其他人隨後的作品並不能替美國本土音樂喜劇建立完整的風格,不過在這段期間,被尊 稱為美國「音樂喜劇之父」傑羅姆.肯恩(Jerome Kern)的第一齣作品開始吸引大家的注意。肯恩早年在英國倫敦接受英國音樂喜劇的作 曲訓練,回到美國之後他將許多歐洲作品改編,例如,「你願意和我 談戀愛嗎」(How'd you like to spoon with me?)改編自 1905 年卡萊爾(Caryll)的作品「伯爵與女孩」(The Earl and the Girl),「他們不相信我」(They didn'tbelieve me?)改編自 1914 年瓊斯(Jones)及魯本斯(Rubens)的作品「來自猶他州的女孩」(The Girl from Utah)。他和蓋.波頓(Guy Bolton)及渥得豪斯(P.G. Wodehouse)合作,在只有 299 個座位的公主劇院(Princess Theater)推出一系列的作品, 只僱請一個小樂團及合唱隊、化妝也極為簡化。

流行歌曲曲風的變更也會影響喜歌劇及輕歌劇(operetta)的音樂,早期在華麗(Gaiety)及達利(Daly)劇院中演出的的英國音樂喜劇並未將流行音樂融入劇情中,但是在「阿爾卡笛雅人」(Arcadians)這齣戲劇中開始出現不同的作風,無辜、誠實的阿爾卡笛雅人和不誠實都市人之間的對比係以音樂融入劇情的方式來加以  呈現。流行音樂本身也需要新的變動,以提供音樂喜劇新的音樂素  材,這些變動主要是由黑人音樂所領導,歐洲的音樂喜劇及輕歌劇(operetta)開始採用 1902 年在紐約上演的「在達荷美」(In Dahomey)中所出現的黑人步態舞(cakewalk)。「在達荷美」雖然對於傳播新的舞步產生極大的貢獻,二十世紀前半期黑人仍是短喜劇(revue)中主要的表演者,肯恩的「他們不相信我」(They didn't believe me)通常被視為這個階段的重要作品。除了上述之外,肯恩對於在音樂喜劇中樹立美國人自己的風格還有許多先進的作法,例如,他將薩克斯風引進 1912 年上演的作品「嗨!我說」(Oh! I Say)的管絃樂團中,他和蓋.波頓(Guy Bolton)及渥得豪斯(P.G. Wodehouse)所合作的小型劇作「公主」(Princess)中,人物及風俗都以當時的年代為主, 因此美國在音樂劇中已經建立起自己的風格,而不是向借來的歐洲那一套了。



第二節 1919-1942 年

雖然繁音拍子(ragtime)及爵士(jazz)對於短喜劇(revue)的影響比音樂喜劇大,美國作曲家及美式音樂風格對於英國音樂劇的影響仍然越來越大,英國音樂劇「今晚這個晚上」(To-Night's the Night) 採用了美國人傑羅姆.肯恩(Jerome Kern)的兩首曲子。伊凡.卡萊爾(Ivan Caryll)的作品開始進入英國可以說是英國及美國在音樂劇地位上位置真正互換的分界點,從此之後,羅曼蒂克式、理想王國裡的音樂喜劇開始消失,而由美式歌曲及舞蹈所連串、強調集體舞蹈的音樂劇成為主流。

在 1920 年代中期,許多美國作曲家開始建立自己的名聲,其中包含喬治.蓋希文(George Gershwin),他的主要作品「小姐,保重」(Lady, be Good!),除了主題曲及「迷人旋律」(Fascinating Rhythm)受人歡迎外,還有會唱又會跳的弗瑞德(Fred)及愛得立.愛斯戴爾(Adele  Astaire),踢躂舞(tap-dancing)之所以會成為 1920 年代音樂喜劇中的特色,主要是這兩位的貢獻。除了蓋希文外,另一位貢獻 頗大的作曲家是文生.尤曼斯(Vincent  Youmans),1924  年的作品

「不、不、耐特」(No, No, Nanette)及 1927 年的作品「敲敲甲板」(Hit the Deck)包含一些後來成為令人懷念的 1920 年代歌曲,例如「給兩個人的茶」(Tea for Two)。除此之外,也有一些原先屬於短喜劇(revue)的作曲及作詞家開始轉向音樂喜劇的寫作,例如,作詞家笛希瓦(B.G. DeSylva)、留.布朗(LewBrown)及作曲家雷.漢德森(Ray Henderson)。1927 年漢德森的作品「好消息」(GoodNews!)上演,代表歌曲是「生命中最好的事情是自由」(The best things in life are free)。次年紐約劇院演出作詞兼作曲家科爾.波特(Cole Porter)的歌曲,他的作品很複雜、且經常意帶淫褻,1928 年的作品「巴黎」(Paris)包含歌曲「讓我們做吧」(Let's do it)。

雖然這些歌曲獲得成功,但其歌詞大都是膚淺的男孩碰到一個女孩、結局後來很美滿這一類的內容,且大部分的曲子都是先設計動人的旋律,再把歌詞填入,有時候甚至是可以說是大量生產。作曲家理查.羅傑斯(Richard Rodgers)及作詞家勞倫斯.哈特(Lorenz Hart)採取了較有創意的做法,他 1926 年的作品「女朋友」(The Girl Friend) 中的歌曲,將旋律及成人情感做更有創意的配合,其他的作品則嘗試將音樂喜劇融入其他主題。1925 年的作品「親愛的敵人」(Dearest Enemy)與美國的歷史有關,1926 年的作品「佩姬-安」(Peggy-Ann) 討論夢心理學(dream psychology)。1927 年「畫舫璇宮」(Show Boat)在紐約上演,這是由奧斯卡.漢姆斯坦二世(Oscar HammersteinⅡ) 作詞、肯恩(Kern)作曲的作品,這齣音樂喜劇可以說是百老匯 1940 年代的代表作品。畫舫璇宮與其他作品不同,他不再以歌曲及表演者為中心,而係先建立一個有凝聚力的故事內容,把歌曲整合進去,再以氣氛、人物或場景的變化來製造情節。肯恩後來專注於好萊塢的電影,科爾.波特(Cole Porter)繼續 1920年代「唱歌及舞蹈」的傳統的音樂劇,蓋希文(Gershwins)的作品則越來越嚴肅,他 1927年的作品「打擊樂團」(Strike Up the Band)的內容諷刺戰爭及大企業, 1931 年的作品「為你歌唱」(Off Thee I Sing)則嘲笑美國的總統制度,並成為第一個贏得普立茲獎(Pulitzer Prize)的音樂劇作家。

在大西洋的另一邊,英國的作曲家諾爾.考渥德(Noel Coward) 雖然受到歐洲曲風的影響,但是他也很會擷取美國歌曲的精神,他的代表作是 1929 年推出、1933 年及 1941 年改編成電影的「又苦又甜」(Bitter  Sweet),及 1938 年推出的「輕歌劇」(Operette)。兩次大戰期間,英國最多產的作曲家是衛維恩.依力斯(Vivian  Ellis),他在倫敦推出了許多小型音樂喜劇,其中包含「辛德斯先生」( Mr Cinders)、1934 年推出的「親愛的吉爾」(Jill  Darling)及 1938 年的「你的帽子下面」(Under  Your  Hat)。另一位成功的英國作曲家是諾爾.蓋(Noel Gay),他的代表作是 1937 年推出、1939 年拍攝成電影的「我及我的女孩!」(Me  and  My  Girl!),這齣戲包含歌曲「倫貝斯之路」(Lambeth  Walk),總共上演了 1646 次。其他音樂劇則承繼了歐洲大陸輕歌劇 operetta 中羅曼蒂克、理想王國的風格,例如,由喬治.保斯福特(GeorgePosford)及博那.格倫(Bernard Grun)負責音樂、1936 年推出、1939 年拍攝成電影的「巴拉拉卡琴」(Balalaika)。

科特.威爾(Kurt Weill)原來的作品屬於歐洲式、曲風較為嚴肅,1936 年的「強尼強森」(Johnny Johnson)則是辛辣、具娛樂性的美式反戰作品。他 1938 年推出、1944 拍攝成電影的「紐約人假期」(Knickerbocker Holiday)採用法西斯主題,其中包含威爾的成名曲「九月歌曲」(September  Song)。威爾 1941 年推出、1944 年拍攝成電影的「黑暗中的小姐」(Lady in the Dark)則是屬於心理分析的作品。威爾擴展了美國音樂劇取材的領域,場景的主要功能僅是整合情 節及音樂,重要性已經降低,也不復見過去經常任用、分屬和聲、編 曲及管絃樂團的專業人員。

1930 年代晚期,歌曲內容對音樂喜劇風格影響最大者首推羅傑斯(Rogers)及哈特(Hart)的作品,1936 年推出、1939 年拍成電影的「在你的腳指上」(On your Toes)雖然屬於芭蕾舞劇,但歌曲中包含非常類似爵士樂的芭蕾歌曲「第十街上的屠殺」(Slaughter on Tenth Avenue)及代表作「有一個小飯店」(There  is  a  small  hotel)。科漢(Cohan)1937 年的作品「我寧可是對的」(I'd Rather be Right)是另一齣政治嘲諷劇,此齣戲中科漢飾演一個非常像富藍克林.D.羅斯 福(Franklin D. Roosevelt)的美國總統。1919年之前,主要有兩股力量促成音樂劇的發展,第一是輕鬆歌舞雜劇(vaudeville)的唱歌-跳舞(song-and-dance)特色,第二是輕歌劇(operetta)及喜歌劇(comic opera)所帶來、較為結構化的音樂-戲劇特色。法藍茲.里哈爾(Franz Lehár)的輕歌劇作品(Die lustige Witwe)在各國推出(1905 年維也納、1906 年倫敦、1907 年紐約、1908 年墨爾本、1909 年法國)、並獲得成功之後,輕歌劇已經確定不會使用流行音樂,相反地,音樂喜劇從流行音樂中收集靈感,並從舞曲中知道新的趨勢,不過仍然未能 建立起自己的戲劇傳統。在這個時期,輕歌劇及音樂劇之間並沒有明 顯的界限,音樂劇一詞大都是指跨接輕歌劇及音樂喜劇的作品,其中 包含習孟德.倫柏格(Sigmund Romberg1)1924 年推出的作品「海德堡的學生王子」(The Student Prince in Heidelberg)、1928 年的作品「新月」(The New Moon)及肯恩(Kern)1927 年的作品「畫舫璇宮」(Show Boat)。

喬治.蓋希文(George Gershwin)的作品都以流行歌曲為音樂主軸,但分為兩種呈現方式,第一種是傳統音樂喜劇的唱歌- 跳舞(song-and-dance),歌曲逐首演出,這些作品包含「沒!問題」(Oh! Kay)、「好笑的臉,羅絲黎」(Funny Face, Rosalie)及「瘋狂的女孩」(Girl  Crazy)。第二種是歌曲分段呈現,因此風格較接近輕歌劇(Operetta),例如「打擊樂團」(Strike Up the Band)、「為你歌唱」(Off Thee I Sing)及「讓他們吃蛋糕」(Let'em Eat Cake)。在「畫舫璇宮」

(Show Boat)中,肯恩(Kern)同樣地將流行歌曲融入故事情節中,例如在一個長的故事中,他採用屬於繁音拍子(ragtime)的歌曲「無 法不愛我的那個人」(Can't help lovin' dat man of mine),製造出來的感覺很像輕歌劇(Operetta)的結尾。

這種互相學習的情形是 1920 及 1930 年代音樂劇作品的特色,甚至在輕歌劇(Operetta)中也有這種現象,不過,輕歌劇與歐洲的古 文化及十九世紀的舞蹈,尤其是芭蕾舞,較有關連,不過受到第一次 世界大戰的影響及美國文化自信心的增強,美國與歐洲漸行漸遠,音 樂劇與輕歌劇也就越來越不一樣了。

流行舞蹈對於音樂喜劇的影響遠比流行歌曲大,輕歌劇對於配合歌曲所需的舞蹈主要是利用芭蕾舞及波爾卡舞(polka)等,但他從來沒有發展出一套屬於自己的舞蹈,相反地,舞蹈是音樂喜劇中的要素,因此演員大都很會跳舞,女舞群也開始出現,也需要編舞專家,「在你的腳指上」(On your Toes)作品中可以看出舞蹈的重要性已經達到的一個巔峰。這個時期的音樂劇至今令人懷念的原因大都不是音樂劇本身,而是某個表演者或某一首歌曲,尤其在 1920 年代,許多音樂劇是為了表演者而設計,這些表演者包含馬麗林.米勒(MarilynMiller)、艾迪.肯特(Eddie Cantor)、弗瑞德(Fred)及愛得立.愛斯戴爾(AdeleAstaire)、赭芻德.勞倫斯(Gertrude Lawrence)及易守.莫門(Ethyl Merman)。美國的傑羅姆.肯恩(Jerome Kern)、理查.羅傑斯(Richard Rodgers)、勞倫斯.哈特(Lorenz Hart)、科爾.波特(Cole  Porter),及英國的衛維恩.依力斯(Vivian  Ellis),雖然他們的音樂劇都已經不再上演,但歌曲仍然深為人們懷念,例如,肯恩 1933 年推出的作品「羅貝他」(Roberta)中的「你的眼睛裏有煙」(Smoke gets in your eyes)、羅傑斯及哈特 1927 年推出的作品「一個來自康乃迪克州的北佬」(A Connecticut Yankee)中的「我的心停止不動了」(My heart stood still)及作品「萬年青」(Evergreen)中的「在天花板上跳舞」(Dancing on the Ceiling),波特 1935 年的作品「狂歡節」(Jubilee)中的「開始跳比津舞吧」(Begin the Beguine)、及依力斯 1929 年的作品「辛德斯先生」(Mr Cinders)中的「散佈一些小快樂」(Spread  a  little  hapiness)、1937 年的作品「捉迷藏」(Hide  and seek)中的「她是我的愛人」(She's my lovely)。



第三節 1943-1959 年

這段時期美國的音樂劇開始進行探索及擴張,並成為今天音樂劇中的發展基礎,重要人物包含成名的羅傑斯(Rogers)及漢姆斯坦(Hammerstein)、科爾.波特(Cole Porter)及艾爾文.柏林(Irving Berlin),此外包含後起之秀法藍克.羅瑟(Frank  Loesser)、冷那(Lerner)、弗德瑞克.勞威(Frederik  Loewe)及雷歐納德.伯恩斯坦(LeonardBernstein)。英國方面,重要人物仍為成名的作家,其中包含衛維恩.依力斯(Vivian Ellis)、諾爾.考渥德(Noel Coward)及倫敦西區(West End)的艾渥.諾夫羅(Ivor Novello),這個時期英國並無有名的後起之秀。

1943 年推出、1955 年拍攝成電影的「奧克拉荷馬」(Oklahoma) 可以視為音樂劇(musical play)取代音樂喜劇(musical comedy)的分水嶺作品。它是第一齣由理查.羅傑斯(Richard Rogers)及奧斯卡.漢姆斯坦二世(Oscar HammersteinⅡ)合作的作品,雖然不斷地有人討論這齣戲重要的地方,但它所帶來的衝擊卻是毋庸置疑的。1945 年推出、1956年拍攝成電影,也是羅傑斯及漢姆斯坦合作的作品「旋轉木馬」(Carousel),更進一步建立了這兩位人物在音樂劇上的領導地位,這齣戲強調戲劇張力,並成功地使用在 1949 年推出、1958 年拍攝成電影的「南太平洋」(South Pacific),及 1951 年推出、1956 年拍攝成電影的「國王與我」(The King and I)兩齣戲中。

科爾.波特(Cole Porter)在這段期間繼續推出其作品,例如 1948年推出、1953 年拍攝成電影的「吻我,凱蒂」(Kiss me, Kate),這齣戲的情節非常巧妙,同樣地劇中也有許多令人懷念的歌曲。1943 年, 倫敦西區的音樂劇作品大都與第二次世界大戰有關,作品數量不多, 主要以提供娛樂為目的,並對於大戰抒發一些想法,代表作品包含哈利.帕爾.戴維斯(Harry Parr Davies)在 1948 年推出、1953 年拍攝成電影的間諜劇「里斯本故事」(The Lisbon Story)及諾夫羅

(Novello)在 1943 年推出的「Arc de triomphe」。因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影響,美國的音樂劇有幾年無法進入英國上演,因此,戰後「奧克 拉荷馬」(Oklahoma)的推出立刻受到廣大歡迎。A.P. 哈伯特(A.P. Herbert)及衛維恩.依力斯(Vivian Ellis)1947 年推出的作品「保佑新娘」(Bless the Bride),探討 1870-71 年普法戰爭中的戰爭及國籍問題,形式接近於歐洲的傳統輕歌劇(operetta)。過去倫敦西區的作家總認為英國的音樂劇比美國好,但「保佑新娘」推出之後,這種自信 開始動搖,並令人開始比較美國與英國音樂劇之間的優劣。

衛維恩.依力斯(Vivian Ellis)、諾爾.考渥德(Noel Coward)及艾渥.諾夫羅(IvorNovello)是 1930 年代英國音樂劇的領導者, 諾夫羅(Novello)1951 年去世,到了 1950 年代中期,依力斯(Ellis) 及考渥德(Coward)對觀眾也逐漸失去吸引力,並由美國作家取代。1943~1959 年間有許多音樂劇是由法藍克.羅瑟(Frank Loesser)所作,他是一位非常有名的好萊塢流行音樂家。他在百老匯推出的作品從 1948 年的「查理在哪裡」(Where's Charley)到 1961 年推出、1969 拍攝成電影、並贏得普立茲獎(Pulitzer Prize)的「如何不勞而獲」

(How to succeed in business w/o really trying),都呈現出這段期間百老匯音樂劇不斷創新的特色。雷歐納德.伯恩斯坦(Leonard Bernstein) 的作品更呈現出這種創新的特色,作品包含在1956 年推出,一開始不是很成功,因此經過多次改編的實驗劇「憨第德」(Candide),及曠世劇作「西城故事」(West Side Story)。「西城故事」演出的總場次雖然不像同時期其他著名作品多,但是因為其豐富、活潑的歌曲及舞 蹈,在 1950 年代成為故事音樂劇的重要作品,且其所發揮的影響力是巨大的。

科特.威爾(Kurt Weill)在 1940 年代繼續活躍於百老匯,許多深具創意的作品一直到最近才慢慢為人所了解。威爾(Weill)的作品偏重於歌劇(opera),其中包含  1947  年推出、描述紐約出租公寓的「街景」(Street Scene)及 1949 年推出、讓黑人演員得到大量表演機會的「在繁星中迷失」(Lost in the Stars)。「在繁星中迷失」係改編自佩頓(Paton)的「為所愛的國家哭泣」(Crythe Beloved Country),描述南非種族歧視。威爾(Weill)也和冷那(Lerner)合作,在 1948年推出「愛的生活」(Love Life),這是一齣描述美國本世紀婚姻的音樂劇。冷那(Lerner)也和作曲家弗德瑞克.勞威(Frederik Loewe) 合作,在 1947 年推出「南海天堂」(Brigadoon),後來兩人又在 1956年推出、於 1964 年拍攝成電影的「窈窕淑女」(My  Fair  Lady),及 1960 年推出、於 1967 年拍攝成電影的「燦爛繁華境界」(Camelot),這個時期最後推出的作品是由羅傑斯( Rodgers )和漢姆斯坦(Hammerstein)合作、於 1959 年推出、1963 年拍攝成電影的「真善美」(The Sound ofMusic)。

1950 年代英國倫敦西區的音樂劇大都改編自美國的音樂劇,其中最有名的是 1952 年推出的「茱蒂的愛」(Love from Judy),這齣戲改編自美國作曲家修.馬丁(Hugh Martin)的作品,由兩齣小型戲劇組成,但上演的總場次卻很傲人。茱利安.史萊德(Julian Slade) 的「沙拉的日子」(Salad Days)是一齣雅緻的英國作品,雖然在倫敦上演五年,但並未推向國際舞台。這個時期的音樂劇,音樂及舞蹈係用引導劇情的發展,與過去相較之下,音樂及舞蹈就更為重要。雖然一般將「奧克拉荷馬」(Oklahoma)視為音樂喜劇邁向音樂劇的分界點,但他只是一個標記而已,並非音樂劇的各種特性都由其創造。「奧克拉荷馬」中的各種創新構想,例如,開場時不用合聲、改用獨唱, 以芭蕾舞呈現心中想法,藉由音樂引導人物的更動等,其實以前就有人用過,不過,「奧克拉荷馬」讓大家注意到這些創新的構想,此外,「奧克拉荷馬」取材自美國民俗、特有的美國味道正好碰到第二次世 界大戰,及經由廣播節目、唱片的大量傳播,都是促進這齣戲受到歡 迎及成功的因素之一。

唱片、廣播及電影幫助許多 1940 及 1950 年代的音樂劇成為經典作品。1920 及 1930 年代音樂劇中的樂曲最後大都只是成為某位爵士及流行歌手的代表作,但 1940 及 1950 年代音樂劇的樂曲大都以原來的方式呈現,這要感謝 1948 年長時間(long playing)唱片的發明,使音樂劇中的全部樂曲可以在一張唱片上錄製完成,因此,這個時候開始,我們即使不去戲劇院現場,也可以經由百老匯的冠軍銷售唱  片,欣賞到「窈窕淑女」(My Fair Lady)的樂曲。利用唱片完整記錄原曲的方式使音樂劇的傳播打破了地域及疆界、演出的總場次也節節升高(「窈窕淑女」在百老匯總共上演了 2717 次),此外,百老匯音樂劇也開始在其他城市演出,受到紐約以外民眾的歡迎。除了唱片之外,1950 年代收音機及電視開始大幅報導及宣傳,也使欣賞音樂劇的觀眾急速增加。

舞蹈在這個時期的音樂劇中也越來越重要,並成為劇情的一部 份,「奧克拉荷馬」(Oklahoma)、「在鎮上」(On the Town)及「旋轉木馬」(Carousel)中都可以看到芭蕾舞,這迫使導演必須兼具編舞的能力。樂器方面,1940 年及 1950 年代早期,管絃樂團仍是音樂劇的基本架構之一,不過,如同唐.渥克(Don Walker)在「吻我,凱蒂」(Kiss me, Kate)中所採用的管絃樂團,弦樂器慢慢減少,簧管及銅管樂器增加。這個時期麥克風仍停留在簡單的階段,1947 年「安妮拿你的槍」(Annie Get Your Gun)在倫敦最大劇院中上演的時候,全場總共只用三支麥克風,因此,管絃樂團如何配合就非常重要。一直


到 1950 年代末期,舞台上才開始大量採用麥克風,電吉他也開始出現在樂隊中。


第四節 1960-2002 年

1960 年代音樂劇作家出現世代替換的現象,法藍克.羅瑟(Frank Loesser)在百老匯的最後一齣作品是贏得普立茲獎(Pulitzer Prize) 的「如何不勞而獲」(How to succeed in businessw/o really trying)。艾得樂(Adler)及羅斯(Ross)-羅瑟(Loesser)的門徒,在 1955 年羅斯英年早逝之後終止了過去良好的合作關係。理查.羅傑斯(Richard Rodgers)最後一齣成功的音樂劇是 1959 年推出、1965 拍攝成電影的「真善美 」( The   Sound   of   Music ),之後他沒有和漢姆斯坦

( Hammerstein )合作的作品都沒有能受到歡迎。漢姆斯坦(Hammerstein)在 1960 年去世,科爾.波特(Cole Porter)在 1965 年去世,艾爾文.柏林(Irving Berlin)雖然活到二十世紀末,但是他最後的一部作品是 1962 年推出、非常平庸的「總統先生」(Mr. President)。1960  年以前即成名、並穿越到這個時期的少數作曲家之一是朱爾.史坦(Jule Styne),這個時期他最主要的兩部作品是 1959年推出、由桑坦(Sondheim)作詞的「吉普西」(Gypsy)及 1961 年推出、1968 年拍攝成電影的「有趣的女孩」(Funny Girl)。

這個時期的主要作曲家包含查理斯.史特勞斯( Charles Strouse)、席.寇爾曼(Cy Coleman)、傑瑞.赫曼(Jerry Herman)及約翰.坎得(John Kander),這些人的影響力可以說一直延續到二十世紀末。史特勞斯(Strouse)在撰寫音樂劇「再見,博蒂」(Bye ByeBirdie)(1960 年推出、1963 年拍攝成電影)之前,已經是一位很有名的流行音樂作曲家。「再見,博蒂」的場景及部份音樂都取材自當 時的搖滾音樂。山米.小戴維斯(SammyDavis jr)在 1964 年推出的作品「黃金男孩」(Golden Boy),及 1977 年推出、1982 年拍攝成電影的「安妮」(Annie)也效仿這種方式。「安妮」上演很久,改編自卡通影片「小飛象」(Little Orphan Annie)。寇爾曼(Coleman)第一齣成功的作品是 1959 年推出的「野貓」(Wildcat),但最有生氣的作品應該是 1966 年推出、1969 拍攝成電影的「為善最樂」(Sweet Charity)。「為善最樂」的樂曲取材自當時的流行及爵士音樂。

寇爾曼(Coleman)作品的特徵是取材廣泛、每件作品的風格都不一樣,例如,1978 年推出的「在二十世紀」(On the Twentieth Century)屬於輕鬆活潑的歌舞雜劇(vaudeville),1980 年推出的「巴寧」(Barnum)屬於繁音拍子,1989 年推出的「天使城市」(City of Angels)屬於大型的搖擺舞(Swing)。傑瑞.赫曼(Jerry  Herman)的作品風格較少變化、但戲劇性很強,1964 年推出、1966 年拍攝成電影的「我愛紅娘」(Hello, Dolly!)及 1974 年推出的「麥克及瑪貝爾」(Mack and Mabel)都表現出百老匯的樂觀性格,赫曼(Herman)也成為首先描繪美國風俗的人物之一。約翰.坎得(John Kander)的成功是屬於較為偶然的,他和作詞家弗瑞德.艾博(Fred Ebb)合作,1966 年推出、1972 年拍攝成電影的「夜總會」「Cabaret」,及 1975 年推出的「芝加哥」(Chicago),都在劇中巧妙地使用評論及旁白。

其他作家在這個時期也產生了或多或少的影響。雷歐納.巴特(Lionel  Bart) 1960  年推出、1968  年拍攝成電影的「孤雛淚」(Oliver),總共上演 2600 次,創下了倫敦西區的記錄,大衛.漢尼克(David Heneker)1963 年推出、1967 年拍攝成電影的「六便士的一半」(Half a Sixpence)結合了「孤雛淚」(Oliver)的風格,這齣戲也讓流行歌手湯米.史迪爾(Tommy Steele)成名。這兩齣戲雖然都曾在百老匯上演,但只有「孤雛淚」(Oliver)不斷地改編及上演。安東尼.紐利(AnthonyNewley)和萊斯里.布里克斯(Leslie Bricusse) 合作,1961 年在倫敦上演、1962 年在百老匯上演的「將世界停止-我要動身了」(Stop the World-I Want to Get Off),以寓言的方式呈現。


隆.格藍愣(Ron Grainer)1964 年推出的「羅勃特及伊莉莎白」(Robert and  Elizabeth)屬於大膽的輕歌劇(operetta),這部作品提醒大家英國的音樂劇與輕歌劇之間仍有極大的關連性。從艾渥.諾夫羅(Ivor Novello)到安德魯.洛依.韋伯(Andrew Lloyd Webber),每隔一段時間輕歌劇(operetta)就會重新再來,這或許也是英國音樂劇與美國音樂劇不同的地方。

流行音樂與音樂劇分道揚鑣的情形在 1960   年代時更加明顯。

1958 年時,帶有挖苦意味的英國詼諧音樂劇「邦果濃咖啡」(Expresso Bongo)已經成功地使用流行歌曲。1970    年代晚期出現大型音樂劇(mega musical),主要的作家是安德魯.洛依.韋伯(Andrew Lloyd Webber),這種準歌劇(quasi-opera)將高戲劇性的歷史故事情節與激情的流行音樂整合在一起,並通常帶有一點十九世紀的浪漫色彩。

不像同時期倫敦其他作曲家,洛依.韋伯(Lloyd Webber)的作品得到國際性的認同。

與作詞家提姆.萊斯(Tim Rice)合作之下,洛依. 韋伯(Lloyd Webber)第一齣獲得國際性成功的作品是 1970 年發行唱片、1971 年在百老匯上演、1972 年在倫敦上演、1973 年拍攝成電影的「萬世巨星」(Jesus Christ Superstar),這齣戲已經很自信地使用流行音樂及搖滾音樂,這齣大型音樂劇全場大都以歌曲演唱,歌曲中間亦盡量不穿插旁白。接下來較為有名的音樂劇包括洛依.韋伯(Lloyd Webber)的「歌劇魅影」(The Phantom of the Opera),及 1989年由鮑里爾(Boublil)、荀伯格(Schonberg)合作推出的「西貢小姐」(Miss Saigon),這齣戲以越戰為背景,改編自「蝴蝶夫人」(Madame Butterfly)。上述這些戲一開始都在倫敦上演,後來都慢慢在百老匯成為主流戲碼,並上演無數次,這與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美國音樂劇大 舉入侵英國的情形剛好相反。

「後奧克拉荷馬」(Post-Oklahoma)時代的作曲家,例如羅傑斯(Rogers)、漢姆斯坦(Hammerstein)及法藍克.羅瑟(Frank Loesser),他們的作品在這個年代也不斷地重新改編後推出。二次世界大戰前的作品也引起大家的興趣,百老匯於 1983 年重新推出「在你的腳指上」(On your Toes)。英國作曲家諾爾.蓋(Noel Gay)的作品「我及我的女孩!」(Me and MyGirl!),於 1984 年在倫敦、1986 年在百老匯重新推出,並受到大家的歡迎。喬治.蓋希文(George Gershwin)1930 年的作品「瘋狂的女孩」(Girl Crazy)1992 年重新推出,名稱改為「為你瘋狂」(Crazy for You)。

對於音樂劇而言,1960 年代及 1970 年代早期最重要的影響是「概念音樂劇」(ConceptMusical)的發展,「概念音樂劇」的戲劇內容及結構係由作曲家先行思考如何在舞台上表現自己的意念。「概念音樂劇」來自於 1950 年代「導演兼編舞」(director-choreographer)的現象,其中較有貢獻的作曲家是鮑伯.佛斯(Bob Fosse),作品包含「為善最樂」(SweetCharity),及邁可.伯內(Michael Bennett),作品包含「歌舞線上」(A Chorus Line)。

1960 年以後,由於流行歌曲太多及多樣化,音樂劇的歌曲除非歌詞經過改編或換不同的人演唱,否則很難登上流行音樂排行榜,造成這種情形的另外一個原因的是音樂劇不像流行歌曲注重樂器及旋  律的表現,歌詞也不會像流行歌曲不斷地重複,因此不適合喜歡聽流行音樂的聽眾。不過,音樂劇的歌曲也慢慢採用流行音樂的多樣化風格,代表作品包括 1964年推出、描寫猶太人的「屋頂上的提琴手」(Fiddler on the Roof),1993 年推出、採用 1940 年代電影歌曲的「日落大道」(SunsetBoulevard)及具有東方人色彩的「西貢小姐」(Miss Saigon),到了 1990 年代,音樂劇幾乎採納任何形式的音樂。

音樂劇中所使用的樂器由過去的傳統弦樂、木管及銅管樂器,慢 慢轉為以簧樂器及銅管樂器為中心,輔以打擊樂器及電吉他,並組成 一個大樂團。大樂團的表演效果藉由麥克風的改良進一步提升,其中包括可以使舞台覆蓋效果較佳的浮動式麥克風(float microphone)及看不到的無線麥克風。合成樂器在 1970 年代開始使用,原來僅是為了產生一些奇怪的聲音,目前則已經大量使用,主要用來取代弦樂  器,並可在演出人員少的時候狀大聲勢。此外,為了維持一定的聲音強度,經常使用預錄錄音帶取代演唱者的現場演出,或預先錄製樂團的音樂。

在 1930~1950 年之間,常常可以看到音樂劇拍成電影,自 1960 年以後,由於電影經常重新編寫歌詞及歌曲,因此重新搬上舞台的音 樂劇為了迎合觀眾的口味,也沿用電影中的歌曲,這對於音樂劇的重 新上映有相當的幫助。1990 年之後,電影改編成音樂劇的情形進一步包含了卡通,迪士尼在 1994 年的作品「美女及野獸」(Beauty and the Beast)及 1998 年的作品「獅子王」(The Lion King)更適合家庭中所有的觀眾欣賞,這是音樂劇所做不到的事情。



第五節 台灣的音樂劇

百老匯音樂劇發展了五十年以上,而台灣加入這項創作卻還不到 十年。蘭陵劇坊雖在1980 年推出「荷珠新配」,嘗試將音樂、戲劇和舞蹈融合在一起,不過,果陀劇場在 1995 年所推出的「大鼻子情聖- 西哈諾」(梁志民導演、陳樂融作詞、張弘毅作曲),才算是製作比較完整的音樂劇,甚至有第一齣中文音樂劇之稱。不久,果陀劇場又推 出以莎士比亞名劇「馴悍記」改編而成的「吻我吧!娜娜」(張雨生 作曲),不過,故事背景改為現代,其音樂曲風和現場的熱舞符合其副標題「搖滾歌舞劇」。果陀劇場也改編義大利導演費里尼的電影作品「卡碧莉亞之戀」,並改稱為「天使不夜城」,這是一個心地善良妓女的故事,她認為真正的愛情終會降臨,好不容易遇見一個似乎可以 託付終身的對象,誰知道最後仍舊希望落空。這個作品因為音樂、舞 蹈和製作都是由專業人員負責,加上蔡琴優美的歌聲及許多充滿感性的戲劇演出,成為台灣音樂劇近年來最重要的代表作之一,甚至在2001 年還前往大陸演出,備受讚譽。

綠光劇團與果陀劇場相較之下,綠光劇團的作品以自創及改編戲曲故事為主。其中「都是當兵惹的禍」改編自戲曲故事「秋胡戲妻」, 作曲陳揚在此作品中加入了許多京劇的音樂元素。綠光劇團的另外一齣作品「領帶與高跟鞋」則是以幽默輕鬆的方式來描述辦公室的生活百態,此劇在 1996 年曾在大陸演出,獲得學界及觀眾的高度肯定。

音樂劇提供觀眾視覺感官的娛樂,只要人們對於這種藝術形式有所期待,台灣的音樂劇肯定會繼續蓬勃發展。

 

補充資料:

百老匯音樂劇歷史

 

 

入門必看八部音樂劇

 

音樂劇入坑指南 - 一部一首歌

 

 

如何用一首歌讓你入坑音樂劇(英語篇)

 

 

如何用一首歌讓你入坑音樂劇(法語篇)

 

 

如何用一首歌讓你入坑音樂劇(德奧篇)

 

開卷蹦藝術.享受美好閱讀時光

☕️一杯咖啡.一點心意.支持蹦藝術☕️

 

各類合作提案,聯繫方式:

*手機:0917.670.518 
*Line:https://line.me/ti/p/LB1ro0P0AU
*E-mail:jenpin888@gmail.com

【BON音樂】加布里耶爾.皮厄內:豎琴協奏曲,作品39

【BON音樂】加布里耶爾.皮厄內:豎琴協奏曲,作品39
Gabriel Pierné: Concertstück for harp & orchestra in G sharp, Op. 39

– 資訊整理共享於網路,一起欣賞音樂與藝術之美 –
蹦藝術 | BONART


加布里耶爾.皮厄內 Gabriel Pierné

 

豎琴協奏曲發展簡說

在19世紀和20世紀初,越來越多作曲家在管弦樂曲中寫出越來越重要的豎琴演奏音樂,例如白遼士的幻想交響曲(1830 年)、華格納的《指環》四聯劇(1853-1854年)、柴可夫斯基的芭蕾舞劇《天鵝湖》(1876年)和《胡桃鉗子》(1892年),以及更近現代的史特拉汶斯基的芭蕾舞劇《火鳥》(1910)等等重要作曲家。

 

白遼士:《幻想交響曲》第二樂章:一場舞會(Un bal)

雙豎琴編制,美極了~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w1k0SZe6qWk

 

華格納《女武神》神火音樂(Magic Fire Music)

升降變化半音,重升記號,讓豎琴演奏家「手忙腳亂」...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vsQqJy2fK-4

 

《女武神》神火音樂 - 實際管弦樂團的演奏效果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W46dhpysCtM

 

柴可夫斯基:芭蕾舞劇《天鵝湖》- 情景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tzvebu6U08

 

柴可夫斯基:芭蕾舞劇《胡桃鉗》雙人舞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tk5Uturacx8&t=4530s

 

芭蕾舞的完整呈現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RusC5iqkXMo

 

史特拉汶斯基:芭蕾舞劇《火鳥》 - 火鳥之舞豎琴段落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0YJgeZwXRIc

 

今天要介紹的是法國作曲家加布里耶爾.皮厄內(Gabriel Pierné, 1863-1937)創作於20世紀初的豎琴協奏作品Concertstück, op.39

皮厄內於1903年出版了他的Concertstück op.27,由當時最著名的豎琴演奏家亨麗埃特·雷尼埃(Henriette Renié)於當年進行首演。同年,皮厄內成為科隆音樂會的助理指揮,後來再成為首席指揮。

指揮業務繁重,皮厄內在巴黎音樂學院學習作曲後,只能在暑假期間持續他的作曲工作與計畫。

身為巴黎音樂學院的學生,皮厄內了解到豎琴在法國音樂界的重要性,也因為巴黎音樂學院的緣故,他有機會接觸到最優秀而偉大的當代豎琴演奏家,並且他理解的所有豎琴技巧,轉化至音樂創作之中。

這首協奏曲作品op.39,共分為五大段落(下方將詳解),演奏時長大約15分鐘~皮厄內讓豎琴以流暢的琶音開場,充分彰顯最美妙的特色~皮厄內為獨奏豎琴和管弦樂團而作的協奏作品,從最初就給人一種印象非凡,卻也帶著傳統的感覺。(畢竟豎琴在絕大多數作曲家的筆下,就以流暢的琶音見長~)

而旋律在豎琴的高音區清晰地響起,亮麗的音色與華麗的技巧發揮,就證明皮厄內完全了解這項樂器,並且深知如何以最佳姿態讓豎琴展現音樂會裡獨奏者該有的最大魅力~

無論對管弦樂團,或者對豎琴演奏家來說,皮厄內的曲目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音色、層次,技巧展現與音量平衡,皆需要對樂器有透徹的了解才能成功克服挑戰。

 

這首協奏曲還具有半音變化,豎琴演奏家需要一架雙動踏板豎琴(Double-Action Harp),雙腳雙手並用,才能得以發揮所有的演奏難度。而很好地適應。而這首單樂章協奏作品中,出色的琶音、滑音和如光輝燦爛、如雲朵變化萬千的美麗琶音和弦,更是突顯了豎琴最優秀與最受喜愛的演奏效果。

 

Double-Action Harp demonstration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LD-NyhhRXlY

 

在作曲家的精心佈局、充滿戲劇性與管弦樂激昂澎湃的高潮樂段後,音樂回到最初的主旋律,漸漸平靜地結束全曲,只留下心中的一股漣漪。

 

NSO - 豎琴樂器介紹影片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QypI0Vt8qhU

 

解瑄老師的《胡桃鉗》花之圓舞曲前奏演奏片段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ZSyD4z17C90

 

如果你想更了解豎琴演奏技巧...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v4FaYahl_7M

 

 

這首協奏曲可分為四個主要段落,中等的快板、行板、詼諧的稍快板、裝飾奏與尾聲。

中等的快板 行板 詼諧的稍快板 裝飾奏 行板尾聲
Allegro moderato Andante Allegretto scherzando Cadenza Andante molto (très calme)

 

作品的前半部分,三個段落(主題曲)依速度順序一一登場:

  1. Allegro moderato
  2. Andante
  3. Allegretto scherzando

接著登場的是豎琴再次出現的裝飾奏(Cadenza)

在樂曲回到行板前音樂短暫中斷,之後進入行板(非常寧境地)。

隨後進入豎琴結尾段,再次演奏精彩如流水般的華麗琶音,全曲結束。

 

樂譜版本欣賞

Gabriel Pierné - Konzertstück for harp and orchestra Op. 39 (audio + sheet music)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aNsYq9GgTCg

 

 

音樂會版本欣賞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ye9-fZt4BK4

 

蘭格拉美 簡介

柏林愛樂美麗的豎琴首席 蘭格拉美(Marie-Pierre Langlamet) | 林仁斌攝影

1993年與帕胡德同一年進入柏林愛樂擔任豎琴首席的蘭格拉美(Marie-Pierre Langlamet, b.1967- ),1967年生於法國格勒諾布爾,8歲在尼斯音樂學院開始習琴,師事於 Elisabeth Fontan-Binoche,並於15歲在英國瑪利亞‧柯欽絲卡比賽獲得最高獎項,在17歲的年紀就考入尼斯歌劇院管弦樂團,擔任豎琴首席,自此在國際樂壇嶄露頭角。受阿巴多之邀出任柏林愛樂樂團豎琴首席並任職至今。

1993年加入柏林愛樂前的五年期間,她任職於紐約大都會歌劇院管弦樂團。

她曾贏得多項音樂大賽首獎,包括1984年在巴黎舉行的Louise Charpentier大賽、1989年於紐約舉行的Concert Artist Guild Competition,以及豎琴界最重要、世界公認最具代表性的以色列國際豎琴大賽(1992年);1997年,帕胡德與蘭格拉美在柏林愛樂指揮阿巴多指揮之下,合作灌錄了莫札特《寫給長笛與豎琴的兩首協奏曲》專輯,獲得極高評價;2009年她與帕胡德一同獲法國文化部頒發之法國藝術及文學騎士勳章。2011年,她獲得尼斯城市榮譽大獎。

蘭格拉美作為獨奏家和許多世界一流的交響樂團和指揮大師合作過,包括:柏林愛樂樂團、以色列愛樂樂團、瑞士羅曼德交響樂團;克勞德‧阿巴多、西蒙‧拉特、特雷沃‧平諾克、馬雷克‧雅諾夫斯基、唐納德‧尼科斯、霍斯特‧史坦恩等等。 她出色的獨奏演出經常在世界頂尖的音樂廳舉行,包括:東京三得利音樂廳、阿姆斯特丹音樂廳、倫敦阿爾伯特音樂廳、紐約艾弗裏費舍爾音樂廳、薩爾茨堡音樂廳和柏林愛樂廳等。她還在卡拉揚音樂學院和歐林藝術大學任教,目前居住在德國。

 

讓我現一下福利照

筆者與帕胡德、蘭格拉美討論曲目 | 曾柏雄攝影

 

筆者與帕胡德、蘭格拉美的合照 | 曾柏雄攝影

 

 

開卷蹦藝術.享受美好閱讀時光

☕️一杯咖啡.一點心意.支持蹦藝術☕️

 

各類合作提案,聯繫方式:

*手機:0917.670.518 
*Line:https://line.me/ti/p/LB1ro0P0AU
*E-mail:jenpin888@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