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N音樂】蹦藝術X大人社團 – 俄羅斯憂鬱旋律天王:柴可夫斯基交響曲巡禮(三)第四號交響曲

All about Tchaikovsky and his symphonies -3

– 資訊整理共享於網路,一起欣賞音樂與藝術之美 –
蹦藝術 | BONART


古典音樂是你的生活必需品?
希望有機會能拓展對古典樂的了解?
跟著林仁斌老師一起認識偉大的音樂藝術!

《大人社團》與蹦藝術攜手開設古典音樂鑑賞課程,林仁斌老師帶領學員欣賞每首的獨特之處,讓您徜徉在樂曲中,更貼近音樂家的心血結晶,聽出更多況味與樂趣!

《延伸閱讀》大人的音樂欣賞線上直播課程好嗎?學員真實回饋分享

《延伸閱讀》大人的音樂欣賞課學員回饋,看他們用音樂為生活注入繽紛

 

蹦藝術音樂美食藝文之旅 行程總覽~

【BON旅行】2024-25年 蹦藝術X緣點旅行社 – 音樂旅遊行程全覽(2024年11月最新)

 

【精彩課程ing】

2024年12月起

→【合購優惠】古典樂欣賞線上直播課(11/14週四下午班,共15堂)

★課程分為三系列早鳥優惠 $3,200元(定價3,600元,開課前七天將恢復定價)。

三系列合購享優惠 $8,900元(定價10,800元)

【俄羅斯憂鬱旋律天王:柴可夫斯基交響曲巡禮】
12/19、12/26、1/9、1/16、2/6,共5堂 

 

【迎接2025馬勒音樂節:精選馬勒五大交響曲】
 2/13、2/20、2/27、3/6、3/20,共5堂


主講人:林仁斌老師

 

你對古典音樂深深著迷,期待聽懂更多內容嗎?

不只對作品感興趣,也想多了解音樂家的背景?

跟著林仁斌老師一起揭開這層有趣又精彩的音樂面紗~

透過課程你會對音樂領域有更深一層的認識,林仁斌老師將帶領同學們從生平故事,去探究創作背景與作品的演奏,以及樂譜到創作技法解析、樂曲欣賞版本比較,細細感受各種精彩的詮釋,聽出更多音樂的世界樂趣!

 

系列|俄羅斯憂鬱旋律天王:柴可夫斯基交響曲巡禮

「俄羅斯憂鬱旋律天王」~柴可夫斯基,是大眾最喜愛的代表性音樂家,更將是2025年衛武營「瘋迷24」主題人物!在這柴可夫斯基交響曲系列課程中,將帶領大家深入他的全套六大交響曲,一次聽懂古典樂。

  • 課程內容

  • 第一堂柴可夫斯基與他的交響曲第一號交響曲《冬之夢》

柴可夫斯基一生中僅創作六首交響曲,這首完成於1868年,仍在莫斯科音樂院任教時期的第一首交響曲,已經展現出作曲家不凡的手筆~本堂課林仁斌老師將為大家梳理柴可夫斯基一生的交響曲創作歷程,並介紹他的第一首交響曲作品:《冬之夢》。

  • 第二堂|第二、三號交響曲《小俄羅斯》與《波蘭》

第二、三號交響曲分別創作於1872年1875年,均屬於作曲家之前半段創作期,除了展現青年時期的柴可夫斯基豐沛創意之外,共同之處為此時喜愛引用俄羅斯民謠曲調作為交響曲旋律來源~本堂課林仁斌老師將為大家介紹這兩首動聽的交響作品。

  • 第三堂|第四號交響曲

第四號交響曲創作於1877年5月至1878年1月間,柴可夫斯基此時已經由梅克夫人贊助,成為自由工作創作者,也正式邁入交響曲創作之黃金期,本堂課林仁斌老師將為大家深入介紹此曲之「命運動機」與精彩內容,讓您感受到作曲家深刻之思想與樂曲架構。

  • 第四堂|第五號交響曲

寫作於1888年5月至8月期間的第五號交響曲,不但旋律動聽,更是各大樂團巡迴時的愛用曲目,宏大的架構與首尾呼應的命運主題,還有那心醉動人的慢板樂章,都是此曲最迷人之處。本堂課且聽林仁斌老師為您娓娓道來,絕對入坑。

  • 第五堂|第六號交響曲《悲愴》

《悲愴》創作於1893年2月至8月間,最離奇的事件為首演之後九天,柴可夫斯基猝逝,真正原因始終為謎,更添此曲《悲愴》意涵。林仁斌老師將為您充分解析本首交響曲每一個樂章之創作特色與內容架構,作為本系列課程之完美總結。

※本課程大綱僅供參考,授課老師將視班級學員學習進度有所調整。


作曲家:柴可夫斯基

 

延伸閱讀

柴可夫斯基 生平簡介(整理於網路資源)

十九世紀的俄羅斯政治動盪不安,但在藝文領域卻在彼得大帝倡導的西化之下,逐漸開花結果:以第一代西化作曲家葛令卡(Mikhail Ivanovich Glinka, 1804-1857)及其追隨者「俄國五人組」(The Five)所領導表的俄羅斯國民樂派,在強烈民族意識與自由主義的趨使下,讓音樂創作有了新的方向並開始綻放光芒。他們的作品既創新又能帶有俄羅斯傳統的民間舞曲或民謠等文化基礎,融合西方古典音樂創作技巧與和聲,逐漸走出一條嶄新的道路。

柴可夫斯基所成長的環境中,正因為文學與音樂藝術的蓬勃發展,讓他能以不屬於當時任何一個流派之附庸,而以獨特的憂鬱、悲劇色彩,以及優美動人的旋律與和聲,不但在當代廣受注目,也成為俄羅斯作曲家中最為後世流傳,甚至是足以代表俄羅斯後期浪漫樂派翹楚之領導大師。

【BON音樂】悲愴俄羅斯作曲家 柴可夫斯基 生平簡介

 

柴可夫斯基交響曲列表

柴可夫斯基Pyotr Ilyich Tchaikovsky, 1840-1893一共寫作七首交響曲,其中有編號的六首,整理年份與調性如下:

交響曲編號順序 標題 調性 完成年份
第1號交響曲 《冬日之夢》 g小調 1866年
第2號交響曲 《小俄羅斯》 c小調 1872年
第3號交響曲 《波蘭》 D大調 1875年
第4號交響曲 f小調 1878年
“曼弗雷德”交響曲 “曼弗雷德”交響曲 b小調 1885年
第5號交響曲 e小調 1888年
第6號交響曲 《悲愴》 b小調 1893年

 

關於第四號交響曲的創作背景

《柴可夫斯基第四號交響曲》創作於 1877 年至 1878 年間。

當時,柴可夫斯基的個人生活和創作生涯都處於重大的轉折時期。

先從個人生活方面談起

婚姻的挫折:1877 年,柴可夫斯基草率地與一位自稱是他學生的年輕女子,名叫安東尼娜・米柳科娃結婚。然而,婚後他發現妻子在個人及夫妻生活上都令他厭惡,不到三個月,他在企圖跳河自殺後逃離了妻子,這段短暫而痛苦的婚姻使他在精神上遭受了極大的打擊,身心俱疲,甚至一度精神錯亂。

梅克夫人的支持:在柴可夫斯基陷入困境之時,他與梅克夫人展開了一段不同尋常的友誼。梅克夫人是一位鐵路大亨的遺孀,也是12個孩子的母親,家境富足。經尼可拉・魯賓斯坦介紹,她與柴可夫斯基相識,並開始了對柴可夫斯基長達十三年的資助與支持。她每天都會寫一至二封信給柴可夫斯基,柴可夫斯基也勤快地回信,兩人之間建立了深厚的情感聯繫。梅克夫人的支持使柴可夫斯基得以脫離繁重的教學工作,專心投入到創作中去,柴可夫斯基也將第四號交響曲題獻給了梅克夫人。

在創作期間,柴可夫斯基也將第四號交響曲,與梅克夫人互稱為「我們的交響曲」

 

延伸閱讀

柴科夫斯基的資助者——梅克夫人

一八七六年十二月的一個夜裡,莫斯科音樂學院院長尼古拉.魯賓斯坦(Nikolai Grigorevich Rubinstein)坐在客廳中的大鋼琴前,雖然壁爐中的柴火驅盡了莫斯科嚴冬的歲寒,他還是為接下來的時刻心懷忐忑:這裡的主人會不會喜歡自己帶來的《暴風雨》(The Tempest)呢?

他唯一的聽眾,宅子的主人──梅克夫人(Nadazha Filaretovna von Meck)此時正悄悄的獨坐在熄了燈的鄰室裡,細聆尼古拉的魔指在鍵盤上起舞,此時她不但沉浸在迷人的樂音中,更期待著大師最後一個漂亮的觸鍵,引領她在最後一個小節結束之際,霍然而起,一面奔向琴聲的出處,一面焦急的問道:「這首曲子是誰寫的啊?為什麼比我聽過的所有交響樂都有光彩?又為什麼比其它曲子都要切合我的心意呢?」

院長尼古拉深知柴科夫斯基的才華和經濟上的困難,不斷介紹「貴人」給他,包括後來柴氏作品最大的出版商尤根森(Piotr Ivanovich Jurgenson);也是尼古拉,在一八七六年歲末的冬夜裡,將影響作曲家後半生最劇的資助者-梅克夫人,帶進了柴氏的生命之中。







▲ 梅克夫人

仁慈的彼得.伊里奇先生:請讓我向你表示衷心的謝意,為的是你迅速的執行了我的委託,至於你的作品如何使我陷入狂喜,這是不必告訴你,也不適宜於告訴你的。

_   ──梅克夫人致柴科夫斯基信,一八七六年十二月三十日。_

梅克夫人生於一八三一年,十七歲時嫁給拉脫維亞貴族出身的梅克先生,但這位貴族只是一個在政府單位供職的普通工程師,除了薪資不夠支持家裡妻子加上十幾個孩子的開銷之外,梅克夫人與柴科夫斯基一樣受不了丈夫作為公務員的生活,她寫道:「做公務員就要忘掉他自己是個理性的存在、忘掉他自己有意志力和可敬的本能,而必須變成一個傀儡」,所以她勸丈夫毅然辭職,並協助他發展工程事業,終於成為俄國的鐵路大亨。

除了與柴科夫斯基一樣勇於破斧沉舟的追求自己的目標之外,梅克夫人也與柴科夫斯基一樣害羞、一樣愛獨處,自從丈夫去世,這位富孀就只與家人深居簡出,平日裡誰也不見,尼古拉.魯賓斯坦是她少之又少的入幕之賓,她曾經告訴柴科夫斯基:「我向你挑戰,看我們兩個人當中哪一個的害羞故事多一點,我想我一定是贏的」。也因此,這段長達十三年,以大量書信、樂譜、加上一些照片編織而成的特殊情緣,一開始就在「不會見面」的前提下依託於魚雁了。

即便如此,這兩個害羞又有幾分相似的靈魂卻在書信與樂音中一拍即合,信首的稱謂很快省去了「仁慈的彼得.伊里奇」之類的客套話,而代之以「親愛的納捷妲.菲拉列托夫娜」(梅克夫人的名字),友情在筆端進展神速,到一八七七年五月時,柴科夫斯基在信中寫道:「我現在忙於寫第四首交響樂,這部曲子我非常想獻給你,因為我知道你在它裡面一定能發現你內心的感情與思想的回聲。」也是在同一封信中,他向梅克夫人表示不希望每次接到信時,裡面總有一份委託創作的報酬,但他身負債務又是事實,所以希望能一次借得三千盧布,好讓他從眾多債主中解脫,而他可以用改編或作曲償還梅克夫人這唯一的金主。梅克夫人接到信後不但沒有因為對方「獅子大開口」而心生不悅,反而還因為得到親愛密友的坦誠與信賴相當高興,從此她每年固定提供柴科夫斯基六千盧布,也讓作曲家擺脫了捉襟見肘的生活。









▲ 柴科夫斯基與安東妮娜

就在兩人的關係日趨緊密時,柴科夫斯基卻遇到了一生中唯一一次,可以稱之為災難的短暫婚姻,有位自稱是莫斯科音樂學院他班上學生的安東妮娜小姐(Antonina Ivanovna Milyukova)瘋狂的寫信給他,不斷在信中以「撲到你身上吻你」這樣的話語向他瘋狂表白,甚至以死相挾。

雖說柴科夫斯基對安東妮娜本無感情,但此時他正在創作他最著名的一齣歌劇──根據普希金小說寫成的《葉夫根尼.奧涅金》(Evgeny Ornegin,即西方慣稱之尤金.奧涅金),戲裡的主人翁奧涅金是個玩世不恭的紈絝子弟,他冷酷拒絕了真心愛他的塔提亞娜,直到多年後塔提亞娜已為人妻,奧涅金才猛然發現自己錯了,但此時塔提亞娜只能婉拒這份遲來的愛情,使奧涅金徒留悔恨。

劇中這位溫柔樸實、內向敏感的塔提亞娜正是作曲家心中俄國女性的典範,甚至是他自己性格相當程度的翻版,入戲很深的柴科夫斯基不想讓自己成為另一個奧涅金,在安東妮娜不斷的紙片攻勢下,他終於前去登門拜訪,並很快的結了婚。

可是這段婚姻不久就演變成可怕的悲劇,原來不斷宣稱自己多麼仰慕老師的這位「音樂院學生」,竟然連一個音符都識不得,更遑論欣賞音樂家的作品與才華了,這下子反而換成他走進莫斯科河裡尋死,被人救起後,只能逃往已出嫁的妹妹在卡門卡(Kamenka)的家,再轉往高加索地區及瑞士的克拉倫斯(Clarens)療養,而由尼古拉、尤根森和自己的兄弟們去處理離婚的事了。

「如果我死了,原稿送交梅克夫人」

_   ──柴科夫斯基致梅克夫人信,一八七七年十二月。_

有賴梅克夫人的年金所助,作曲家由弟弟莫德斯特陪同,遠走歐洲療養,不過他對第四號,也就是其稱之為「我們的交響曲」的那部作品卻未有放鬆,甚至在快要支持不下去時,還在譜上留下了上面信中所述的那張紙條。一八七七年底(格里曆已是一八七八年一月上旬)終於在義大利將之完成,曲譜封面寫著「獻給我最好的朋友」。

梅克夫人抱病前往聆聽由尼古拉在當年二月指揮的首演,樂音又一次深深震撼了她的心靈,雖然柴科夫斯基沒有多久後就離開了莫斯科的教職,可是他的身影非但沒有從梅克夫人的生活中消失,反而還更形具體,不久後的一八七八年五月,他便短暫前往梅克夫人在伯萊羅夫(Brailov)的莊園小住。當年底,梅克夫人邀請他到佛羅倫斯,為他在離自己別墅不遠處準備了舒適的公寓,還細心的在裡頭擺上刊有柴科夫斯基相關報導的雜誌與報紙,並留下字條:「我是多麼快活啊,我的神,你到了這裡,……知道你住在哪一幢屋裡,能和你欣賞相同的景色、和你感受相同的氣溫,這是一種表現不出的快樂」。

此後除了妹妹在卡門卡的家,柴可夫斯基固定落腳之處,總是梅克夫人的莊園所在。一八七八年八月,這兩位害羞的好友甚而不小心在伯萊羅夫通往樹林的路上打了個照面,在兩輛馬車上四眼對望,兩人都不知所措,只能慌忙行禮而去。

雖然兩人過從甚密,時時書信往返不斷,不過柴科夫斯基一點也沒有「玩情喪志」,更多不朽之作都接連誕生。約於第四號交響曲首演同時,在克拉倫斯寫成的小提琴協奏曲,遭到與第一號鋼琴協奏曲一樣的命運,原本受題獻的小提琴家奧爾(Leopold Auer)批評此曲根本無法演奏,不過也同樣的有那麼一位知音,也就是此曲後來所題獻的布羅斯基(Adolf Brodsky)到處演出推廣,使其名聞遐邇;一八八零年為莫斯科博覽會而寫的《一八一二序曲》雖被柴氏視為沒有價值的應酬之作,今日卻是他的熱門曲目之一;一八八二年,在「我們的交響曲」問世四年後,第五首交響曲也相繼寫成。一八八七年到一八八九年,他還舉起指揮棒,擔當起自己一向非常不擅的指揮工作,在歐洲巡迴了兩次,讓西方樂壇見識到了「俄羅斯的音樂」,也結識了歐洲樂壇上許多重要的音樂家。

別忘記我,有時也得想起我

_    ──梅克夫人致柴科夫斯基的最後一信,一八九○年九月。_

在一八九○年舉行完音樂會的歸途中,老柴突然收到了梅克夫人的最後一信,裡面說她因瀕臨破產,無法再資助他,從此斷了音訊。但老柴又怎麼可能只是「有時」想起她呢?當他終於回到莫斯科時,卻發現梅克夫人的產業都未變賣,令他覺得:自己難道只是被玩膩而一腳踢開了嗎?他寫了好幾封信,但都得不到老友的回音,只能悻悻然的離去,而此時梅克夫人已經因肺病纏綿病榻,連筆都提不起了,這份相思也只能成為永遠的懸念。

此後柴科夫斯基一反常態的到處旅行演出,一八九一年到美國,一八九二年他搬到最後的居所──現為柴科夫斯基紀念館的克林故居,接著又是歐洲巡迴,莫德斯特後來回憶道:「我的哥哥已經不屬於他自己了,一種無可抗拒的力量似乎已經占有了他,……驅使他的那種神秘力量是一種深沉的、不可解釋的焦慮,那是一種絕望的心情……。」

但在這萬分絕望中,老柴卻在一八九三年二月寫信給自己最親近的,也是繼梅克夫人後成為他傾訴對象的外甥-其妹之子鮑伯(Vladimir Livovich Davidov,小名Bob),說自己已經開始寫那首打算獻給鮑伯的交響樂。作曲時老柴又如以往那樣的入戲了,曾不只一次的淚滿衣衫。雖然大綱很快成型,並作出第一樂章,但曲子整體的進度卻很緩慢,直到八月下旬才告完成。十月十六日(格里曆二十八日)老柴親自指揮自己最滿意的這部新作在聖彼得堡首演。

次日早晨他為曲子的標題頗為躊躇,光有第六這個編號似乎不夠,也不好寫成他一開始所想的「有標題的交響曲」,莫德斯特則提議用「悲劇」一詞,作曲家搖了搖頭,隨後踱出房間的莫德斯特此時忽然轉頭叫道:「悲愴」(Pathétique)吧!」

就是它了,悲愴。

《悲愴》問世後九天,彼得.伊里奇便成了這個標題的主角,在聖彼得堡莫德斯特的寓所中驟逝,只在世上逗留了短短的五十三年。

兩個月後,納捷妲.菲拉列托夫娜(梅克夫人)也在一八九四年初告別了人間。

接著談柴可夫斯基此時的創作生涯瓶頸與突破

身為作曲家聲譽的持續增長:

在創作《第四號交響曲》之前,柴可夫斯基以芭蕾舞劇《天鵝湖》、第二弦樂四重奏和交響詩《黎密尼的法蘭契斯卡》(Francesca da Rimini,是柴可夫斯基依據但丁《神曲》〈地獄篇〉中的一段愛情故事而寫成的幻想交響詩),的首次演出,進一步鞏固了他日益增長的聲譽。

但在與梅克夫人的信中,他也提到對當時的音樂創作趨勢產生不滿,他在信中批評當時的音樂,只追求外在的美感及新奇的效果,而忽略了音樂的內在情感;因此,他致力於使自己的作品恢復更具古典風格的形式。

最後是情感的表達需求。

柴可夫斯基在經歷了婚姻生活不順遂的波折後,內心情感極為複雜:既有痛苦、彷徨,又有對未來生活幸福的渴望和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他試圖透過音樂創作來表達自己的這些情感,以及對人生、命運的思考。

於是,《第四號交響曲》應運而生,作品中充滿了他對自身經歷和情感的深刻感悟。

 

《第四號交響曲》= 命運交響曲!

貫穿全曲之「命運動機」,與貝多芬《命運》創作方式相互輝映

關於每個樂章的樂曲解說,幸而柴可夫斯基在與梅克夫人的通信中,曾詳細為她解說每個樂章的創作想像與內容,因此,筆者強烈建議大家欣賞時,務必參考柴可夫斯基本人的解說,方能原汁原味地理解他的想法。

 

第一樂章

「這就是命運。命運的力量要妨礙想達成目的而趨向幸福的衝動。這是充滿嫉妒心,監視不讓幸福與平安佈滿天空的力量,就像達摩克利斯之劍一般懸掛在頭頂上,而且絕不移動,經常欺虐靈魂的命運的力量。」—柴可夫斯基致梅克夫人信

 

第一樂章:強大的黑暗命運來襲

奏鳴曲式,序奏為持續的行板,f 小調,6/8 拍。

全曲的核心 「命運的主題」 出現在第一樂章序奏。

序奏:由法國號、+低音管吹奏,而後由小號、長號奏出代表無情命運的號聲,威嚴而沉重,奠定了整個樂章乃至全曲的悲劇色彩和緊張氛圍,預示著命運的不可抗拒。

那命運的暗黑與壓迫感,真的非常強大…

 

樂章第一主題由弦樂奏出,充滿苦惱的情緒,接著又由木管反覆。這樂章透過表現沉重憂鬱的心情和轉瞬即逝的幸福夢幻不停交替,揭示出渴望幸福的個人和嚴峻的命運壓力之間的衝突。

第一主題:在「命運的主題」 的陰影下,弦樂奏出充滿苦惱情緒的主部主題,半音下行的模進音調以及動盪不定的延留節奏,形成柴可夫斯基特有的嘆息音型,表現出對命運的無奈順從和深深的傷痛。

第二主題:單簧管吹奏出神秘的音調,長笛和大管奏出快速的裝飾性經過句,營造出奇妙的迷幻氣氛。隨後,長笛與雙簧管奏出明朗的旋律,彷彿是溫柔甜美的幻夢,與主部主題的痛苦形成鮮明對比,從側面表現出對命運的屈服與迴避。

 

第一樂章曲式架構時間點

00:05EXPOSITION:

00:05 – Fate Motif (Introduction)

01:38 – Theme1

02:39 – Transition Theme (By fragmenting Theme 1)

03:58 – More Transition Material

04:42 – Theme 2

06:37 – Fragments of Theme 1

07:57 – Coda of the Exposition

09:04DEVELOPMENT SECTION:

09:04 – Fate Motif

10:06 – Theme 1

11:30 – Fate Motif

11:47 – Fate Motif

12:20 – Fate Motif

12:32RECAPITULATION

12:32 – Theme 1 Reduced

13:06 – Theme 2 Extended

15:40 – Coda Theme

16:13CODA

16:13 – Fate Motif

17:13 – Coda

18:10 – Theme 1 Dramatic

18:30 – End

 

完整管弦樂譜欣賞


【蹦解說時間】達摩克利斯之劍

達摩克利斯是公元前4世紀義大利敘拉古的僭主狄奧尼修斯二世的朝臣,他非常喜歡奉承狄奧尼修斯。

一日他奉承道:狄奧尼修斯實在很幸運,能擁有這樣至高的權力和威信。

狄奧尼修斯提議與他交換一天的身份,那他就可以嚐到作為首領的滋味。

在晚上舉行的宴會裡,達摩克利斯非常享受成為國王的感覺。

當日晚餐快結束的時候,他一抬頭,這才注意到王位上方僅用一根馬鬃懸掛著的利劍。

因為狄奧尼修斯在他的統治下樹敵許多,他以此劍表示,即使擁有如此多的權勢財富,也得處處提防想殺掉他的人。

達摩克利斯立即失去了對美食和美女的興趣,並請求僭主放過他,他不想再擁有如此高的權位了…

一抬頭才發現上方有支僅以馬鬃懸掛之利劍,瞬間驚嚇不已的達摩克利斯與狄奧尼修斯(站立者)

 

故事隱喻

達摩克利斯之劍這則傳說,代表擁有強大的力量卻也得時常害怕被奪走。或者簡單來說,就是感到末日的降臨

(本段文字取於「維基百科」達摩克利斯


 

第二樂章:孤獨而憂鬱的時刻

「第二樂章表現哀愁的另一個相貌。累於工作,獨坐,雖拿出書本,卻滑落地上。那是會在傍晚出現的憂鬱感。過去的回憶,一幕又一幕出現。懷念昔日雖快樂,但是這麼多的事情逝去,那麼多悲傷,這些決不再回來的。」— 柴可夫斯基致梅克夫人信 

如歌的行板,降 b 小調,2/4 拍,三段體。

雙簧管呈現孤獨的主旋律,緊接著是感覺漸漸快樂的副旋律,在主旋律以更加淒寂的形態反復而告一段落後,中段風格一轉,如農民舞蹈般優美。整個樂章富於詩意的旋律表現,讓主角似乎暫時忘記了現實的痛苦,沉浸於對往事的回憶。

18:46SECTION A

18:46 – Theme A

20:30 – Rising Theme

21:08 – Theme

22:07 – Rising Theme

22:35SECTION B

24:16SECTION A

26:49 – Oboe Solo

27:28 – Coda

 

 

第三樂章:暫時的慰藉與片刻寧靜

「第三樂章並沒有表現一定的感情,那是綺想曲似的阿拉伯舞曲,是喝些許酒後,在酒醉初期浮現在頭腦裡的莫名的各種形象。」— 柴可夫斯基致梅克夫人信 

詼諧曲三段體,快板,f 大調,2/4 拍子。

第一部分由弦樂器單獨演奏,全體弦樂器持續撥奏,此部分進行至一段落,即由木管樂器單獨奏出俄羅斯舞曲般的旋律。這個樂章沒有明確的感情,只是一些虛無縹緲、錯綜複雜的音型。

28:04SCHERZO

29:49TRIO

31:14SCHERZO

32:58 – Coda

 

 

第四樂章:對幸福的渴望與憧憬

「這世界不是只有黑暗。有許多純樸的人間歡樂。⋯⋯如果你在自己裡找不到喜樂的動機,那就看別人吧。跑進民眾裡面。看他們如何打成一片,浸在喜悅的感情裡歡樂。當我們要跑進民眾裡面,就會出現那可惡的「命運主題」⋯⋯他們純樸的群眾,不會理解我們黑暗的生活,但如果能夠跟他們一起高興他們的幸福,那就能獲得生存的希望。」— 柴可夫斯基致梅克夫人信 

 

終曲,熱情如火的快板,f 大調,4/4 拍子,形式為類似迴旋曲的自由形式。

強烈的第一主題以全合奏形式奏出:

緊接著的第二主題是根據俄羅斯民謠《野地裡的白樺木》,樸素、優美的旋律展現出人民的強大力量,展現了柴可夫斯基對俄羅斯人民的讚美之情,以及對民間文化和民族精神的歌頌,表達了人民在面對命運的壓迫時所展現出的堅韌和力量。

 

 

注意聽~

前奏,原來就是第二樂章那雙簧管孤獨的旋律

而主旋律,就是第四樂章的熱烈第二主題

《野地裡的樺木》(Во поле береза стояла / In the Field Stood a Birch Tree)

 

對生活與幸福的追求與嚮往

整個樂章描繪了鄉村節日的歡樂圖景,人們盡情享受生活,投入到愉快的慶典之中,展現出對生活的熱愛和對幸福的追求。

難怪柴可夫斯基說:“如果你不能從自身找到可以快樂的理由,那就看看別人吧。走向人民吧。看看他們是怎樣善於尋求樂趣,使自己投入愉快的心情中”,表達出即使在個人命運多舛的情況下,也要積極地去尋找生活中的快樂和幸福。

 

與命運的抗爭和對命運的超越

在第四樂章樂章中雖然再次出現了第一樂章中的“命運的主題”,但很快被進行曲主題打斷。

有力的抗爭,堅毅的行進,驅散了命運的陰霾,最終將“命運” 淹沒在狂歡的熱流中。

這象徵著人們在面對命運的壓迫時,不再屈服,而是透過積極的行動和對生活的熱愛,勇敢地與命運抗爭並最終超越命運,體現出一種堅韌不拔的精神和對命運的不屈服。

 

樂曲最後音樂在描繪節日歡樂景象的氣氛中結束全曲。

33:53 – Opening

34:05 – Small insight of the Theme 2

34:35EXPOSITION: (With Repeat)

34:46 – Theme 1

34:59 – Transition

35:18 – Theme 2

36:55 – Theme 1

37:09 – Transition

37:28 – Theme 2

38:44FATE MOTIF

40:03 – Theme 1

40:38RECAPITULATION

40:49 – Theme

41:05 – Theme 2

41:14CODA

 

 

聽完第四號之反思:

與貝多芬《命運》的遙相呼應

 

與社會與時代背景之緊密相扣

19 世紀的俄羅斯正處於社會變革和文化動盪的時期,人們面臨時代動盪、命運的無常、社會的壓力以及對未來的困惑等。柴可夫斯基身為一位敏感的藝術家,深受時代氛圍的影響,他的作品常常反映出當時人們普遍的精神狀態和情感需求。在《第四號交響曲》中,透過個人命運的描繪,也在某種程度上反映出了俄羅斯當時的時代的特徵和人們對命運的抗爭直觀感受。

 

俄羅斯民間音樂

柴可夫斯基善於從俄羅斯民謠音樂中汲取靈感,在第四交響曲的第四樂章中之第二主題是根據俄羅斯民謠《野地裡的樺木》(Во поле береза стояла / In the Field Stood a Birch Tree)所寫成的樸素、優美的旋律,表現出人民的強大力量,體現了他對俄羅斯民族音樂的熱愛和運用,使作品具有濃厚的民族風格和地域特色

 

柴可夫斯基延伸閱讀:

 


謝謝您~來到蹦藝術❤️

認識蹦藝術的幾個方法:

1. 加入蹦藝術群組

實體與線上音樂講座訊息、各種音樂分享、優質音樂會折扣碼、精彩藝文旅遊行程…,好康優惠不漏接❤️加入方式:請先聯繫蹦藝術林仁斌老師本人,由林老師協助加入專屬課程群組。

https://line.me/ti/p/LB1ro0P0AU

 

2. 聆聽蹦藝術 – Podcast

蹦藝術Podcast 一鍵通:https://linktr.ee/bonart

→ 前往蹦藝術 Podcast 

3. 贊助蹦藝術(單次或定期定額贊助)

從製播節目到網頁文章撰寫、網站維護,都需要經費,更需要您的贊助無論是單次贊助,或者定期定額贊助,蹦藝術都感謝您對我們的支持❤️

開卷蹦藝術.享受美好閱讀時光

☕️一杯咖啡.一點心意.支持蹦藝術☕️

各類合作提案,聯繫方式:

*手機:0917.670.518 
*Line:https://line.me/ti/p/LB1ro0P0AU
*E-mail:jenpin888@gmail.com
馬上分享給更多喜愛音樂的好友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