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N音樂】2024.12.26. 長榮交響樂團【ESO名家名曲】極致淬鍊——柯林斯X瓦洛金 導聆

– 資訊整理共享於網路,一起欣賞音樂與藝術之美 –
蹦藝術 | BONART


今天介紹的主題,是蹦藝術執行長林仁斌老師將於12月26日(四)於國家音樂廳導聆的長榮交響樂團音樂會 【ESO名家名曲】極致淬鍊——柯林斯X瓦洛金 導聆

以下是音樂會海報:

 

音樂會導聆人

蹦藝術網站執行長 林仁斌老師簡介

 

會後補充音樂會現場與導聆照片

 

【MUSICO特別報導】新生代型男指揮家柯林斯、鋼琴名家瓦洛金,精彩可期的熱情交鋒!

 


音樂會詳細資訊:

演出時間:2024年12月26日(四)19:30/Thu, 26 Dec 2024 19:30

演出地點:國家音樂廳/National Concert Hall

指揮:羅斯.傑米.柯林斯/Ross Jamie Collins, conductor

鋼琴:阿列克謝.瓦洛金/Alexei Volodin, piano

演出曲目 PROGRAM

海頓:降E大調第103號交響曲《擂鼓》
Haydn: Symphony No. 103 in E-flat major, Hob. I: 103 “The Drumroll”

拉赫瑪尼諾夫:D小調第三號鋼琴協奏曲
Rachmaninoff: Piano Concerto No. 3 in D minor, Op. 30

貝多芬:降E大調第三號交響曲「英雄」
Beethoven: Symphony No. 3 in E-flat major, Op. 55 “Eroica”

音樂會導聆訊息 PRE-CONCERT TALK

時間:2024年12月26日(四)/Thu, 26 Dec 2024

導聆:林仁斌/Jen-pin Lin, speaker

地點:國家音樂廳1樓大廳/National Concert Hall 1F Foyer

注意事項:18:30開放1號門進場,18:40導聆開始
                  The Gate 1 opens at 18:30. Pre-concert talk begins at 18:40.


40分鐘音樂會求生指南

音樂會概念解說:
海頓知名「倫敦交響曲」系列~《擂鼓》
貝多芬啟蒙時期之劃時代交響曲鉅作
拉赫曼尼諾夫~世界最艱難之鋼琴協奏曲

樂曲解說

海頓:D大調第103號交響曲《擂鼓》(0:18
J. Haydn: Symphony No. 103 in E-flat major “Drumroll”

 

關於創作軼事

關於海頓第103號交響曲《擂鼓》的創作軼事,可以提到海頓晚年的倫敦之行:

海頓於1791年首次前往倫敦演出,取得了巨大成功,受到英國人的熱烈歡迎;三年後的1794年,他再次經紀人、出版商約翰·彼得·所羅門的邀請,再次前往倫敦。《擂鼓》就是他第二次到倫敦旅行,第二年~第三年,也就是1794 年至 1795 年冬天期間所完成的交響曲(這段時間共完成六首:第99-104號)

 

【BON話題】海頓的「倫敦交響曲」,其實不只是一首交響曲喔~

倫敦交響曲,有時又被稱為所羅門交響曲,是約瑟夫·海頓受倫敦的音樂會經紀人所羅門邀請,於1791年至1795年間創作的12首交響曲的總稱。倫敦交響曲可分為兩套,海頓第一次訪問倫敦時創作的第93~98號交響曲,和於維也納和他第二次訪問倫敦時創作的第99~104號交響曲。(取自維基百科

第一次訪問倫敦:

D大調第93交響曲(1791)

G大調第94交響曲,「驚愕」(1791)

c小調第95交響曲(1791)

D大調第96交響曲,「奇蹟」(1791)

C大調第97交響曲(1792)

降B大調第98交響曲(1792)

第二次訪問倫敦:

降E大調第99交響曲(1793)

G大調第100交響曲,「軍隊」(1793~1794)

D大調第101交響曲,「時鐘」(1793~1794)

降B大調第102交響曲(1794)

降E大調第103交響曲,「擂鼓」(1795)

D大調第104交響曲,「倫敦」(1795)


海頓的《擂鼓》交響曲,即第 103 號交響曲,是晚期的傑出交響曲作品:

創作背景

《擂鼓》交響曲完成於 1795 年,當時海頓第二次訪問倫敦,奕正值他的創作巔峰時期。在倫敦,他受到了熱烈的歡迎和高度的讚譽,英國的音樂文化和觀眾的熱情激發了他的創作靈感,使他創作出了這首具有獨特魅力的交響曲。

 

1795年的海頓畫像

XAM13988 Joseph Haydn c.1795 by Zitterer, Johann (1761-1840)
Historisches Museum der Stadt, Vienna, Austria
Austrian, out of copyright

音樂特色

  • 樂曲開場的鼓聲運用:這首交響曲以定音鼓的滾奏作為樂曲開場,是其最為顯著的特徵之一,也是被稱為《擂鼓》交響曲的原因。定音鼓的滾奏在一開始就營造出一種神秘而緊張的氛圍,吸引了聽眾的注意力,更為整首曲子奠定了基調。

 

  • 旋律的優美性:海頓在旋律創作上展現了高超技巧,旋律優美動聽、富有變化。第一樂章的主題旋律明快而活潑,具有很強的律動感;第二樂章的旋律則抒情而優美,宛如一首優美的歌曲,展現出溫柔、深情的一面;第三樂章的小步舞曲旋律優雅、節奏規整,具有典型的古典主義時期小步舞曲的風格;第四樂章的旋律歡快而激昂,充滿了活力和喜悅之情。

 

  • 和聲的豐富性:晚期的海頓和聲運用豐富多變,為旋律增添了濃厚的色彩。在不同樂章中,和聲的變化巧妙地烘托出了各種不同的情感氛圍。我們可以在抒情的樂段中,聽見他運用柔和、溫暖的和聲,使人感受到寧靜與安詳;而在激烈的段落中,和聲的緊張度亦隨之增加,更強化了音樂的戲劇性和張力。

 

  • 節奏的多樣性:整首《擂鼓》交響曲的節奏變化豐富,富有活力。除了開篇定音鼓所帶來的獨特節奏效果外,在各個樂章中,海頓運用了不同的節奏型,使音樂的進行充滿了動感和變化。如第一樂章的快板部分,節奏緊湊而富有動力;第三樂章小步舞曲的三拍子節奏,輕盈而優雅;第四樂章的急板部分,節奏更是快速而激昂,將音樂一路推向高潮。

 

全曲架構

第一樂章(奏鳴曲式 Sonata form)

0:07 Introduction

2:49 第一主題 Main part

3:46 第二主題 Secondary part

5:54 發展部 Development

7:07 第一主題再現 Reprise. Main part

7:38 第二主題再現 Secondary part

8:24 尾聲 Coda

 

第二樂章:行板

9:30 第一主題 1st theme

11:28 第二主題 2nd theme

 

第三樂章:小步舞曲 

20:07 小步舞曲主題 Minuet theme

 

第四樂章:終曲 

24:50 Golden move of the French horns

24:56 Main part of the finale

26:08 Secondary part of the finale

全曲樂譜版本欣賞

 

【比較】貝多芬:第一號交響曲(1800)

《第一交響曲》(C 大調,作品 21)

  • 創作年份:1800 年。
  • 樂曲特色:這部交響曲展現了古典主義的典型風格。它的第一樂章具有活力和朝氣,有著清晰的曲式結構,像是傳統的奏鳴曲式。在旋律上,具有明朗的色彩,弦樂和管樂配合默契。樂曲中也有一些巧妙的轉調,增添了音樂的趣味性。

 


拉赫瑪尼諾夫:D小調第三號鋼琴協奏曲
Rachmaninoff: Piano Concerto No. 3 in D minor, Op. 30

拉赫曼尼諾夫d小調第三號鋼琴協奏曲,完成於1909年9月,首演於1909年11月28日,是作曲家為赴美演出而創作的大型協奏曲作品,以濃烈的情感表達和艱深的演奏技術而聞名於世。由於鋼琴家擔任吃重的獨奏角色以及超過三萬顆音符的炫技內容,這首鋼琴協奏曲在歷史文獻中更占有重要的地位,廣泛地被稱為「鋼琴協奏曲之王」

全曲分為三個樂章,演奏時間約為40-45分鐘左右。

下方照片為1910年拉赫曼尼諾夫正在謄寫第三號鋼琴協奏曲樂譜之記錄照片:

1910年拉赫曼尼諾夫正在謄寫第三號鋼琴協奏曲

 

樂曲簡說

這首曲子是拉赫曼尼諾夫在1909年於俄國的伊凡諾夫卡(Ivanovka)完成 的,寫上的日期是9月23日,這正好是他第一次應邀前往美國演出之前。抵達美國後,他親自首演此曲,並於1909年11月28日與紐約愛樂於紐約曼哈頓新劇院演出,指揮為華爾特.達姆羅施(Walter Damrosch)。

「拉三鋼」最重要的一次演出,是之後1910年1月16日的卡內基音樂廳的第二次演出:由紐約愛樂總監馬勒(Gustav Mahler)擔任指揮,演出非常成功,而馬勒的指揮才能和音樂風格也讓拉赫曼尼諾夫留下深刻的印象。

 

本作品是獻給在當時最偉大的波蘭籍鋼琴家約瑟夫.霍夫曼(Josef Hofmann, 1876-1957),但是他本人卻從未演奏過此曲。

波蘭籍鋼琴家約瑟夫.霍夫曼(Josef Hofmann, 1876-1957)

 

拉赫曼尼諾夫第三號鋼琴協奏曲是令所有鋼琴家望而生畏的名曲,因為此曲在體力和與技巧上的要求,對鋼琴家都是一大挑戰,甚至連拉赫曼尼諾夫自己都說:「我把它寫得像大象一般。」 

除了延續第二號鋼琴協奏曲一樣的浪漫旋律與樂曲中既抒情又熱烈的滿意熱情之外,作曲家在第二號鋼琴協奏曲大受歡迎之後,大幅度地擴大了樂曲的結構,並對鋼琴家的技巧也有著更高、更全面性的要求。連拉赫曼尼諾夫本人在首演之夜演出後,因為彈奏此曲太累而拒絕了聽眾的安可(當時的流行慣例是獨奏家一定會演奏安可曲,而且演出成功與否取決於觀眾掌聲長度與演奏安可曲目多寡)。晚年時,拉赫曼尼諾夫更索性拒絕公開演奏此曲目。

 

拉赫曼尼諾夫本人演奏版本(1939/40年)

Sergei Rachmaninov, pianist
Eugene Ormandy, conductor
The Philadelphia Orchestra

 

比起第二號,樂團部分和鋼琴獨奏都顯得更加複雜、龐大,結果也更加迷人而炫目。

至今,每一位鋼琴家都將「拉三鋼」視為技術指標與生涯演奏成就標準,而樂曲本身也廣為全球樂迷所喜愛接受,是音樂會中招牌著名鋼琴協奏曲。

「拉三鋼」的最佳繼承者,一般認為就是同為俄國國籍,比拉赫曼尼諾夫小30歲,成為忘年之交的鋼琴家霍洛維茲 (Vladimir Horowitz, 1903-1989)。霍洛維茲傑出的技巧不但深獲拉赫曼尼諾夫肯定,曾親自為他彈奏第二鋼琴(管弦樂聲部)並給予樂曲與音樂指導,讓此曲成為霍洛維茲一輩子著名的「戰馬」,在拉赫曼尼諾夫本人之後,將此曲推至高峰,更受世人肯定。

 

霍洛維茲1978年與紐約愛樂現場演奏「拉三鋼」(1978年)

此演奏應為霍洛維茲最後一次公開演奏此曲,也是他的最後一次「拉三鋼」錄音

Avery Fisher Hall, New York, 1978
Conductor: Zubin Mehta

 

樂曲分析

全曲式表格

 

管弦樂總譜 分析

第一樂章 First movement

呈示部 Section 1: Exposition

0:02 前奏 introduction

0:07 鋼琴 第一主題 first theme, piano

0:55 鋼琴獨奏段落 tiny piano solo

0:58 樂團 第一主題 first theme, orchestra

1:38 發展段落 development

2:21 小裝飾奏 mini cadenza

2:43 過度段落 orchestral bridge

3:19 鋼琴與樂團對話 piano-orchestra dialogue

3:53 第二主題 second theme

4:53 發展段落 development

5:28 鋼琴獨奏 piano solo

5:53 尾聲 coda of section 1

 

發展部 Section 2: development

6:28 前奏再現 introduction is repeated

6:32 第一主題發展 first theme is developed

6:56 第一次發展 buildup, part 1

7:35 第二次發展 buildup, part 2

8:00 第三次發展 buildup, part 3

8:20 發展部最高峰 climax of section 2

8:36 development

9:46 發展部尾聲/ 接入裝飾奏段落 coda of section 2, prelude to cadenza

 

裝飾奏 Section 3: cadenza

10:00 逐漸發展 buildup

10:58 裝飾奏的精彩發展 mini cadenza within the cadenza

11:09 裝飾奏的高峰1 climax of cadenza, part 1

11:44 裝飾奏的高峰2 climax of cadenza, part 2 (ossia section ends)

 

再現部 Section 4: recapitulation

12:28 第一主題 first theme

13:12 小裝飾奏/第二主題  mini cadenza, second theme

 

結束部 Section 5: ending

14:54 前奏主題再現 introduction is repeated

14:58 第一主題再現 first theme is repeated, identical to opening

15:44 第一樂章尾聲 coda of first movement

第二樂章 Second movement

16:22 管弦樂開場1 orchestral opening, part 1

17:00 管弦樂開場2 orchestral opening, part 2

17:56 管弦樂開場3 orchestral opening, part 3

18:39 鋼琴前奏 piano introduction

18:57 鋼琴演奏主題 piano plays theme

19:49 第一段落 first episodic section

20:58 插入句 interlude

21:56 第二段落 second episodic section

23:04 主題回歸 theme returns

24:05 「Poco piu moso」段落 [waltz section] (sounds familiar, right?)

24:58 過渡段落 transition

25:17 樂團尾聲 orchestral coda

26:48 小裝飾奏 | 第三樂章前導  mini cadenza, prelude to third movement

第三樂章 Third movement

呈示部 Section 1: exposition

27:07 前奏 introduction

27:12 第一主題 first theme

27:51 銜接段落1 bridge, part 1

28:30 銜接段落2 bridge, part 2

29:03 第二主題 second theme

29:39 第一段落尾聲 coda of section 1

 

發展部 Section 2: interlude

30:13 前奏 introduction

30:19 插入句主題 1 interlude theme, part 1

30:48 插入句主題 2 interlude theme, part 2

31:09 前奏反覆 introduction is repeated, truncated

31:12 變奏1 第一部分 variation 1, part 1

31:35 變奏1 第二部分 variation 1, part 2

31:54 全新前奏旋律 new introduction

32:00 逐漸發展 buildup

32:31 變奏2  variation 2

33:00 過渡段落 transition (sounds familiar, right?)

33:27 逐漸發展 buildup

34:29 變奏3 第一部分 variation 3, part 1

34:54 變奏3 第二部分 variation 3, part 2

35:13 發展部尾聲 coda of section 2

 

再現部 Section 3: recapitulation

35:36 第一主題 第一部分(樂團獨奏) first theme, part 1: orchestra only

36:01 第一主題 第二部分(鋼琴進入) first theme, part 2: piano jumps back in

36:25 銜接段落1 bridge, part 1

37:06 銜接段落2 bridge, part 2

37:39 第二主題 second theme

 

最終段落 Section 4: finale

38:14 進行曲風格發展段落 march-like buildup (sounds familiar, right?)

38:55 樂團狂放段落 orchestral seizure

38:59 小裝飾奏 mini cadenza

39:12 前奏主題再現 introduction

39:18 第二主題再現 | 昇華 second theme returns, glorified

40:25  尾聲:拉赫曼尼諾夫終止  Coda of third movement


貝多芬:降E大調第三號交響曲「英雄」
Beethoven: Symphony No. 3 in E-flat major, Op. 55 “Eroica”

貝多芬九大交響曲簡介:

  1. 《第一交響曲》(C 大調,作品 21)
    • 創作年份:1800 年。
    • 樂曲特色:這首交響曲展現了古典主義的典型風格。第一樂章具有活力和朝氣,有著清晰的曲式結構,傳統的奏鳴曲式。在旋律上具有明朗的色彩,弦樂和管樂配合默契。樂曲中也有巧妙的轉調,更增添了音樂的趣味性。

 

  1. 《第二交響曲》(D 大調,作品 36)
    • 創作年份:1802 年。
    • 樂曲特色:和第一交響曲相比,《第二交響曲》在情感表達上更加深沉。它的第一樂章以雄偉的氣勢開頭,主題具有很強的張力。第二樂章慢板,旋律非常優美動人,就像是傾訴著深沉的情感。整個交響曲在古典的框架內,融入了貝多芬的情感和想法,有著比第一號更為成熟的音樂語言。

 

  1. 《第三交響曲》(降 E 大調 “英雄”,作品 55)
    • 創作年份:1803 – 1804 年。
    • 樂曲特色:第三號交響曲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它原本是貝多芬獻給拿破崙的作品,但在拿破崙稱帝後,貝多芬憤怒地改變了樂譜扉頁的獻詞。第一樂章篇幅宏大,主題有著英雄般的氣概,充滿了力量和鬥志。樂章中主題的發展和變化展現了貝多芬精湛的作曲技巧,不同樂器組的交替和交織,好像在描繪英雄的戰鬥場景。第二樂章則是著名的 “送葬進行曲”,深沉而悲壯,旋律如泣如訴,有著極高的情感張力。第三樂章是充滿精神的詼諧曲,是貝多芬對於交響曲第三樂章新奠定的基調;第四樂章則是降E大調,2/4拍,在曲式上非常特別,是「奏鳴曲式、迴旋曲式、變奏曲式的結合體」,這更是前所未有的劃時代新想法。

 

  1. 《第四交響曲》(降 B 大調,作品 60)
    • 創作年份:1806 年。
    • 樂曲特色:相對第三交響曲的宏大和激昂,《第四交響曲》更加含蓄和優美。它的第一樂章具有一種恬靜的美感,主題旋律婉轉動人。在樂曲的發展中,各種樂器的音色融合得非常巧妙,像是在娓娓道來一段美好的故事。第二樂章的慢板旋律也很有特色,具有抒情的氛圍,如同在寧靜的夜晚中流淌的情感溪流。

 

  1. 《第五交響曲》(c 小調 “命運”,作品 67)
    • 創作年份:1807 – 1808 年。
    • 樂曲特色:“命運在敲門” 的主題深入人心。第一樂章一開始就以強有力的 “命運” 主題呈現,那短 – 短 – 短 – 長的音型象徵著命運的敲擊。整個樂章圍繞著命運主題和反抗命運的另一主題展開激烈的鬥爭,弦樂、木管樂和銅管樂交相呼應,把緊張的氣氛渲染得淋漓盡致。第二樂章的行板則像是在戰鬥中的片刻喘息,有著深沉的思考和抒情的色彩。第三樂章有著特殊的低音提琴快速音群,而第四樂章從小調序奏接入,不停旋轉的感覺接入大調號角旋律,更有著「從黑暗迎向光明」之寓意,是全球演出率最高的交響曲。

 

  1. 《第六交響曲》(F 大調 “田園”,作品 68)
    • 創作年份:1808 年。
    • 樂曲特色:這是一部具有很強描繪性的交響曲。它共有五個樂章,每一樂章都像是一幅田園風光的繪畫。第一樂章描繪了到達鄉村時的愉快心情,旋律清新自然。第二樂章的 “溪畔小景” 用樂器模仿流水等自然聲音,非常真實。第三樂章 “鄉民歡樂的集會” 有著活潑的舞曲旋律,展現了鄉村生活的歡樂。第四樂章 “暴風雨” 用音樂生動地刻畫了狂風暴雨的場景。最後的第五樂章「暴風雨過後的感恩贊歌」,則是在風雨過後的寧靜和感恩。

 

  1. 《第七交響曲》(A 大調,作品 92)
    • 創作年份:1812 年。
    • 樂曲特色:它被稱為 “舞蹈性的交響曲”。第一樂章有著非常活躍的節奏,主題旋律具有很強的律動性,就像盛大的舞蹈場景。第二樂章是慢板,深沉而富有情感,和第一樂章的活躍形成鮮明對比。第三樂章的小步舞曲也很有特色,旋律優雅。第四樂章又回到了活躍的節奏,整個樂章像是一場狂歡的舞蹈,音樂的動力感很強,一直將歡樂的氣氛推向高潮。

 

  1. 《第八交響曲》(F 大調,作品 93)
    • 創作年份:1812 年。
    • 樂曲特色:這部交響曲相對短小精悍。第一樂章的旋律有著明朗的色彩,主題具有活力,而且在曲式上有一些有趣的創新。第二樂章的慢板旋律十分優美,像是一首抒情的小夜曲。第三樂章的小快板有著幽默的情緒,樂器之間的對答很有意思。第四樂章的快板則是在快樂的氛圍中結束,整首交響曲有著貝多芬成熟的作曲技法和幽默、活潑的情感表達。

 

  1. 《第九交響曲》(d 小調 “合唱”,作品 125)
    • 創作年份:1822 – 1824 年。
    • 樂曲特色:這是貝多芬交響曲的巔峰之作。它最著名的是第四樂章加入了合唱部分。前三個樂章有著深沉的情感和宏大的氣勢,第一樂章的主題有著命運般的沉重感。第二樂章的快板有著活力和反抗精神。第三樂章的慢板深沉而悲愴。第四樂章引入了席勒的《歡樂頌》歌詞,合唱部分和管弦樂完美融合,表達了全人類的團結、友愛和歡樂的崇高理念,把交響曲的境界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2024年恰為《合唱》交響曲首演200週年

 

貝多芬生活之 18 – 19 世紀的歐洲,其交響曲的創作背景與當時的社會、文化以及他個人的經歷等眾多因素密切相關。

 

社會文化背景

古典主義向浪漫主義的轉變

貝多芬所處的時代,古典主義音樂仍佔據主導地位。古典主義強調形式的完美、曲式的規範以及音樂的平衡和對稱。像海頓和莫札特等作曲家已然奠定了古典交響曲的基本形式。然而,在貝多芬的時代,浪漫主義思潮也在悄然興起。浪漫主義注重情感的自由表達、個性的彰顯和對自然的描繪。貝多芬的作品在一定程度上是古典主義和浪漫主義的融合。他的交響曲既保留了古典交響曲的基本框架,如四樂章的形式(大多數作品),包括快板的第一樂章(通常是奏鳴曲式)、慢板的第二樂章、舞曲性質的第三樂章(小步舞曲或諧謔曲)和快板或急板的第四樂章,又在其中融入了自己強烈的情感和浪漫主義元素。

當時的文化氛圍也鼓勵音樂家去探索新的表達方式。文學領域中,歌德、席勒等作家的作品展現了人性的複雜、情感的深度和對理想的追求。貝多芬深受這些思潮的影響,他的交響曲在一定程度上也如同文學作品一般,表達了深刻的思想和情感。例如,他的第九交響曲中採用席勒的《歡樂頌》作為合唱部分的歌詞,展現了對人類美好未來的嚮往和追求,這與當時浪漫主義思潮中對理想和人道主義的關注是相契合的。

 

音樂演出環境的變化

18 – 19 世紀,歐洲的音樂演出場所和觀眾群體也在發生變化。音樂廳的興建使得交響樂有了更專業的演出場地。公眾音樂會的普及,使得音樂不再只是貴族的專享。貝多芬的交響曲有了更廣泛的受眾,他需要考慮如何迎合不同層次觀眾的口味,同時又保持自己的藝術追求。例如,他的一些作品中加入了更通俗易懂的旋律和節奏,像《第六交響曲(田園)》具有很強的描繪性,能讓普通觀眾更容易理解和感受音樂所表達的內容。

 

啟蒙運動的餘波

啟蒙運動強調理性、自由、平等和人道主義。雖然在貝多芬的時代,啟蒙運動的高峰期已過,但它的思想仍然有著深遠的影響。貝多芬的作品中也體現了這些理念。例如,他的《第三交響曲(英雄)》原本是獻給拿破崙的,拿破崙在當時被視為是革命理想的代表,是自由和平等的捍衛者。貝多芬希望通過音樂來歌頌這樣的英雄形象,這反映了他受到啟蒙運動思想中崇尚英雄主義和追求自由的影響。

 

藝術追求和經濟壓力

貝多芬一生都在追求音樂藝術的完美。他不斷地探索新的作曲技法和表達方式。他希望自己的交響曲能夠超越前人,表達出更深、更廣的情感和思想。然而,他也面臨著經濟上的壓力。他需要依靠作品的演出、出版等方式來獲取收入。他的交響曲創作也需要考慮商業因素,例如要符合演出商的要求或者迎合觀眾的喜好。但即使在這樣的情況下,他仍然堅持自己的藝術原則,使得他的交響曲既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又在一定程度上能被當時的大環境所接受。

 

第三號《英雄》總譜欣賞

第一樂章 充滿活力的快板 Allegro con brio

0:00 – bEs 大調

0:54 – B 大調

1:17 – g小調

1:40 – B 大調

6:19 – 發展部

9:04 – 發展部 e小調段落

 

第二樂章 送葬進行曲 Marcia funebre: Adagio assai

17:42 – C小調,送葬進行曲 (funeral march)

21:32 -C小調,中段,C大調

 

第三樂章 詼諧曲:甚快的快板 Scherzo: Allegro vivace

32:00 – bE大調 詼諧曲(Scherzo)

34:42 – bE大調 詼諧曲 中段(trio)

32:00 Scherzo: Allegro vivace

 

第四樂章 終曲:甚快的快板 Finale: Allegro molto

37:50 – 起始段落

38:03 – 第一主題

39:40 – 第二主題

 

祝福大家音樂會欣賞愉快.擁有美好的一天


謝謝您~來到蹦藝術❤️

認識蹦藝術的幾個方法:

1. 加入蹦藝術群組

實體與線上音樂講座訊息、各種音樂分享、優質音樂會折扣碼、精彩藝文旅遊行程…,好康優惠不漏接❤️

加入方式:

請先聯繫蹦藝術林仁斌老師本人,由林老師協助加入專屬課程群組。

https://line.me/ti/p/LB1ro0P0AU

 

2. 聆聽蹦藝術 – Podcast

蹦藝術Podcast 一鍵通:https://linktr.ee/bonart

→ 前往蹦藝術 Podcast 

 

3. 贊助蹦藝術(單次或定期定額贊助)

從製播節目到網頁文章撰寫、網站維護,都需要經費,更需要您的贊助

無論是單次贊助,或者定期定額贊助,蹦藝術都感謝您對我們的支持❤️

 

 

開卷蹦藝術.享受美好閱讀時光

☕️一杯咖啡.一點心意.支持蹦藝術☕️

 

各類合作提案,聯繫方式:

*手機:0917.670.518 
*Line:https://line.me/ti/p/LB1ro0P0AU
*E-mail:jenpin888@gmail.com
馬上分享給更多喜愛音樂的好友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