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N音樂】蹦藝術X大人社團 – 俄羅斯憂鬱旋律天王:柴可夫斯基交響曲巡禮二)第二、三號交響曲《小俄羅斯》與《波蘭》

All about Tchaikovsky and his symphonies -2

– 資訊整理共享於網路,一起欣賞音樂與藝術之美 –
蹦藝術 | BONART


古典音樂是你的生活必需品?
希望有機會能拓展對古典樂的了解?
跟著林仁斌老師一起認識偉大的音樂藝術!

《大人社團》與蹦藝術攜手開設古典音樂鑑賞課程,林仁斌老師帶領學員欣賞每首的獨特之處,讓您徜徉在樂曲中,更貼近音樂家的心血結晶,聽出更多況味與樂趣!

《延伸閱讀》大人的音樂欣賞線上直播課程好嗎?學員真實回饋分享

《延伸閱讀》大人的音樂欣賞課學員回饋,看他們用音樂為生活注入繽紛

 

蹦藝術音樂美食藝文之旅 行程總覽~

【BON旅行】2024-25年 蹦藝術X緣點旅行社 – 音樂旅遊行程全覽(2024年11月最新)

 

【精彩課程ing】

2024年12月起

→【合購優惠】古典樂欣賞線上直播課(11/14週四下午班,共15堂)

★課程分為三系列早鳥優惠 $3,200元(定價3,600元,開課前七天將恢復定價)。

三系列合購享優惠 $8,900元(定價10,800元)

【俄羅斯憂鬱旋律天王:柴可夫斯基交響曲巡禮】
12/19、12/26、1/9、1/16、2/6,共5堂 

 

【迎接2025馬勒音樂節:精選馬勒五大交響曲】
 2/13、2/20、2/27、3/6、3/20,共5堂


主講人:林仁斌老師

 

你對古典音樂深深著迷,期待聽懂更多內容嗎?

不只對作品感興趣,也想多了解音樂家的背景?

跟著林仁斌老師一起揭開這層有趣又精彩的音樂面紗~

透過課程你會對音樂領域有更深一層的認識,林仁斌老師將帶領同學們從生平故事,去探究創作背景與作品的演奏,以及樂譜到創作技法解析、樂曲欣賞版本比較,細細感受各種精彩的詮釋,聽出更多音樂的世界樂趣!

 

系列|俄羅斯憂鬱旋律天王:柴可夫斯基交響曲巡禮

「俄羅斯憂鬱旋律天王」~柴可夫斯基,是大眾最喜愛的代表性音樂家,更將是2025年衛武營「瘋迷24」主題人物!在這柴可夫斯基交響曲系列課程中,將帶領大家深入他的全套六大交響曲,一次聽懂古典樂。

  • 課程內容

  • 第一堂柴可夫斯基與他的交響曲第一號交響曲《冬之夢》

柴可夫斯基一生中僅創作六首交響曲,這首完成於1868年,仍在莫斯科音樂院任教時期的第一首交響曲,已經展現出作曲家不凡的手筆~本堂課林仁斌老師將為大家梳理柴可夫斯基一生的交響曲創作歷程,並介紹他的第一首交響曲作品:《冬之夢》。

  • 第二堂|第二、三號交響曲《小俄羅斯》與《波蘭》

第二、三號交響曲分別創作於1872年1875年,均屬於作曲家之前半段創作期,除了展現青年時期的柴可夫斯基豐沛創意之外,共同之處為此時喜愛引用俄羅斯民謠曲調作為交響曲旋律來源~本堂課林仁斌老師將為大家介紹這兩首動聽的交響作品。

  • 第三堂|第四號交響曲

第四號交響曲創作於1877年5月至1878年1月間,柴可夫斯基此時已經由梅克夫人贊助,成為自由工作創作者,也正式邁入交響曲創作之黃金期,本堂課林仁斌老師將為大家深入介紹此曲之「命運動機」與精彩內容,讓您感受到作曲家深刻之思想與樂曲架構。

  • 第四堂|第五號交響曲

寫作於1888年5月至8月期間的第五號交響曲,不但旋律動聽,更是各大樂團巡迴時的愛用曲目,宏大的架構與首尾呼應的命運主題,還有那心醉動人的慢板樂章,都是此曲最迷人之處。本堂課且聽林仁斌老師為您娓娓道來,絕對入坑。

  • 第五堂|第六號交響曲《悲愴》

《悲愴》創作於1893年2月至8月間,最離奇的事件為首演之後九天,柴可夫斯基猝逝,真正原因始終為謎,更添此曲《悲愴》意涵。林仁斌老師將為您充分解析本首交響曲每一個樂章之創作特色與內容架構,作為本系列課程之完美總結。

※本課程大綱僅供參考,授課老師將視班級學員學習進度有所調整。


作曲家:柴可夫斯基

 

延伸閱讀

柴可夫斯基 生平簡介(整理於網路資源)

十九世紀的俄羅斯政治動盪不安,但在藝文領域卻在彼得大帝倡導的西化之下,逐漸開花結果:以第一代西化作曲家葛令卡(Mikhail Ivanovich Glinka, 1804-1857)及其追隨者「俄國五人組」(The Five)所領導表的俄羅斯國民樂派,在強烈民族意識與自由主義的趨使下,讓音樂創作有了新的方向並開始綻放光芒。他們的作品既創新又能帶有俄羅斯傳統的民間舞曲或民謠等文化基礎,融合西方古典音樂創作技巧與和聲,逐漸走出一條嶄新的道路。

柴可夫斯基所成長的環境中,正因為文學與音樂藝術的蓬勃發展,讓他能以不屬於當時任何一個流派之附庸,而以獨特的憂鬱、悲劇色彩,以及優美動人的旋律與和聲,不但在當代廣受注目,也成為俄羅斯作曲家中最為後世流傳,甚至是足以代表俄羅斯後期浪漫樂派翹楚之領導大師。

【BON音樂】悲愴俄羅斯作曲家 柴可夫斯基 生平簡介

 

第二號《小俄羅斯》標題由來

柴可夫斯基 的c小調第2號交響曲 op.17 創作於1872年,後修改二版於 1881年,屬於他早期交響作品著名而成功的一首作品。

因為第二號交響曲採用了三首烏克蘭民歌,而烏克蘭在 1917年「十月革命」前,有著「小俄羅斯」的稱號(俄語:Малороссийская, Malorossiyskaya),柴可夫斯基友人-音樂評論人 卡希金(Nikolay Dimitriyevich Kashkin)為第二號交響曲取了「小俄羅斯」的標題,流傳至今。

小俄羅斯」是俄羅斯俄語歷史上曾使用的一個政治和地理術語,指二十世紀前囊括如今烏克蘭大部分的一片土地。雖然現在看來比較像是「政治語言」,但在作曲的 1870年代,俄國人當時普遍以之稱呼烏克蘭。

 

柴可夫斯基交響曲列表

柴可夫斯基Pyotr Ilyich Tchaikovsky, 1840-1893一共寫作七首交響曲,其中有編號的六首,整理年份與調性如下:

交響曲編號順序 標題 調性 完成年份
第1號交響曲 《冬日之夢》 g小調 1866年
第2號交響曲 《小俄羅斯》 c小調 1872年
第3號交響曲 《波蘭》 D大調 1875年
第4號交響曲 f小調 1878年
“曼弗雷德”交響曲 “曼弗雷德”交響曲 b小調 1885年
第5號交響曲 e小調 1888年
第6號交響曲 《悲愴》 b小調 1893年

 

這張唱片封面是伯恩斯坦指揮紐約愛樂的柴可夫斯基第二號交響曲封面,筆者非常喜歡,與大家分享:

Tchaikovsky: Symphony No. 2 in C Minor, Op. 17 ‘Little Russian’ CD Cover(Leonard Bernstein)

 

柴可夫斯基(Pyotr Ilyich Tchaikovsky, 1840-1893) 1840 年 5 月 7 日(新曆)出生於烏拉山區 渥金斯克(Kamsko Votkinsk),父親伊利亞.彼特羅維契.柴可夫斯基(Il’ya Petrovich Tchaikovsky, 1795-1880)是位官辦礦廠的採礦工程師,也是冶金工廠廠長。

由於沃特金斯克地處偏遠(距離莫斯科大約 1268公里),因此柴可夫斯基童年時接觸到的音樂極為有限,大多是俄羅斯傳統民謠或是母親愛唱的歌曲。在母親過世之後,或許這些傳統民謠更是柴可夫斯基思念母親的一種思緒,也代表著他對自己故鄉的愛。

1868年 至 1869年間,柴可夫斯基重新整理了名為《五十首俄羅斯民謠》的鋼琴四首聯彈集。這些俄羅斯民謠也在之後成為他許多創作之重要主題,例如第一號交響曲《冬之夢》、第二號交響曲《小俄羅斯》、《弦樂小夜曲》(Serenade for Strings, 1880)、《第一號弦樂四重奏》(String Quartet No. 1, 1871)以及《一八一二序曲》(1812 Overture, 1880)等等。

 

這是柴可夫斯基:《五十首俄羅斯民謠》的鋼琴四首聯彈集之影片音樂連結。點按↓下方曲序時間軸,可以直接聽每一首音樂:

柴可夫斯基:《五十首俄羅斯民謠》音樂欣賞:

1-5

00:00 1. The Young Maiden Walked So Far (Исходила младенька)

00:42 2. Oh, My Poor Head! (Голова ль ты моя, головушка)

01:00 3. Please, Try to Remember, My Darling (Вспомни, вспомни, моя любезная)

01:56 4. The Eel Coiling in the Water (Вьюн на воде извивается)

02:30 5. Do Not Flood, My Gentle Danube (Не разливайся, мой тихой Дунай)

 

 

6-10

00:00 6. Keep on Spinning, My Spinner (Пряди, моя пряха)

00:49 7. The Tower is Not Yet Built (Не тесам терен)

01:08 8. The Pine-Tree Swings By the Gate (У ворот сосна раскачалася)

01:41 9. All Flowers Fade (Поблекнут все цветики)

02:35 10. Floating and Rising (Плывет, восплывает)

 

*11-50可自行於Youtube上搜尋「P. I. Tchaikovsky: 6-10 Russian Folk Songs for Piano four hands」

 


創作背景 有趣軼事

出處:
https://en.wikipedia.org/wiki/Symphony_No._2_(Tchaikovsky)

第二號交響曲寫作之 18726月到7月間,柴可夫斯基暑假這大部分作曲時間都在他的妹妹 亞歷山卓.達薇朵娃Aleksandra Davydov,小名 Sasha)位於烏克蘭的 卡明卡(Kamianka/ Kamenka)的家中度過。妹妹相當鼓勵柴可夫斯基將卡明卡當作他第二個家,而作曲家也相當享受居住於此間的舒適,在寫作第二號交響曲進度上有著相當不錯的進展。而這麼順利的進度背後,其實大家有所不知的是妹妹家中的年長管家 Peter Gerasimovich,這位管家經常唱著烏克蘭傳統民謠,特別是 ⟪鶴⟫(The Crane)這首曲調,激發了柴可夫斯基的創作靈感,將之引用於第二號交響曲第四樂章,而成為作曲家本人最愛的樂章。 並且8月急忙回到莫斯科之後,一方面在莫斯科音樂院教書,從事音樂評論活動,另一方面熱心於譜作此曲。他在三星期後,就把此曲完成。

而在回到莫斯科的路途上,柴可夫斯基與弟弟他跟弟弟莫德斯特(Modeste)同行。柴可夫斯中途基還偽裝成具有王子身份,以便搭乘租用馬車。但不幸的是居然就在快抵達目的地時,他們發現裝有第二好交響曲未完成草稿的包包居然遺失了!結果兄弟倆趕忙回到出發租用馬車處,幸好找到了行李,也還未被打開檢查,一切都未曝光。柴可夫斯基開心地問這位馬車主的名字,車主告訴他叫「柴可夫斯基」。柴可夫斯基初時以為對方正利用他的名字在開玩笑…,結果最有趣的是,這位車主的名字真的是柴可夫斯基,萬分不假。於是後來柴可夫斯基很喜歡這段旅途插曲,也經常轉述給別人聽。

 

初版與二版

在第二號交響曲於 1873年首演之後,柴可夫斯基一直覺得不甚滿意這部作品,於是他寫信給 Stasov ,信裡寫道:「說實話我對於第二號交響曲的前三樂章都不太滿意,第四樂章 ⟪鶴⟫(The Crane)的這首曲調我覺得很不錯。」儘管如此柴可夫斯基還是寫信敦促出版商(St. Petersburg: Bessel),於 1873年出版了第二號交響曲的樂譜。

後來於 1879年,柴可夫斯基要求出版商返還當初的手稿,因為他希望重新修訂第二號交響曲。隔年 1880年 1月 2日,柴可夫斯基發信給出版商,說明修改版之進度與規劃:「第一、 我重新修改了第一樂章全部內容,只留下之前的序奏(Introduction)與尾奏(Coda)部分。 第二、第二樂章我也重新構思結構。第三、我也修改了第三樂章,將樂曲縮短並重新修改總譜。第四、我將終曲縮短,也重新寫作總譜。(1. I have composed the first movement afresh, leaving only the introduction and coda in their previous form. 2. I have rescored the second movement. 3. I’ve altered the third movement, shortening and rescoring it. 4. I’ve shortened the finale and rescored it)

在信中柴可夫斯基提到他是在三天內完成這些修訂。因為將原曲濃縮重新設計,對他並不困難。後來此修訂版於 1881年 2月 12日於聖彼得堡舉行首演,由 Karl Zike 擔任樂團指揮。

爾後第二號交響曲自 1881年起,全部以此第二版為標準版。


 

樂章小節數比較

初版 四樂章:

  1. Andante sostenuto – Allegro comodo (C minor, 486 小節)
  2. Andante marciale quasi Moderato (E♭ major, 179 小節)
  3. Scherzo. Allegro molto vivace (C minor, 481 小節)
  4. Finale. Moderato assai — Allegro vivo (C major, 993 小節)

二版 四樂章:

  1. Andante sostenuto – Allegro vivo (C minor, 368 小節)
  2. Andantino marziale quasi Moderato (E♭ major, 179 小節)
  3. Scherzo. Allegro molto vivace (C minor, 482 小節)
  4. Finale. Moderato assai — Allegro vivo (C major, 847 小節)

 

寫作年份比較

初版完成於 1872年  

二版完成於 1879–80年(成為標準版)

 

首演年份

初版首演

1873年 2月 7日,莫斯科音樂學會(Moscow, Russian Musical Society)
指揮:尼可萊.魯賓斯坦(Nikolay Rubinstein

二版首演

1881年 2月 12日,聖彼得堡俄羅斯音樂學會(St. Petersburg, Russian Musical Society)
指揮:卡爾.薩克(Karl Zike)

 

出版商

兩版皆由 St. Petersburg: Bessel 出版

 

演奏長度

初版 40 分鐘

二版 33 分鐘

 

樂曲架構

第二號交響曲共分為四個樂章:

第1樂章:持續的行板(Andante sostenuto)-活潑的快板(Allegro vivo)
第2樂章:近似中板,雄壯的小行板(Andantino marziale, quasi moderato)
第3樂章:諧謔曲:甚為活潑的快板(Scherzo:Allegro molto vivo)
第4樂章:終曲:稍快的中板(Finale. Moderato assai)— 活潑的快板(Allegro vivo)

 

樂曲配器

木管樂器:短笛、2長笛、2雙簧管、2單簧管、2低音管
銅管樂器:4法國號、2小號、3長號、低音號
敲擊樂器:定音鼓、鈸、大鼓、鑼(除定音鼓外,只在第4樂章使用)
絃樂器:第1小提琴、第2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低音提琴

 


第二號交響曲 譜例音樂欣賞

00:00:00 - Andante sostenuto—Allegro vivo 
00:11:20 - Andantino marziale, quasi moderato 
00:20:38 - Scherzo. Allegro molto vivace 
00:26:05 - Finale. Moderato assai—Allegro vivo

第一樂章 樂曲架構

第一樂章是以奏鳴曲式快板第一樂章曲式創作,包含呈示部、發展部與再現部。柴可夫斯基並在奏鳴曲式三段落之前後,各增加「序奏」及「尾奏」,讓樂曲架構更加完整。

持續的行板(Andante sostenuto)-活潑的快板(Allegro vivo)

樂曲架構 小節數
序奏 Andante sostenuto 1-53
呈示部 第一主題 54-86
第二主題 87-109
過門 112-137
結束段 138-157
發展部 第一段 158-189
第二段 190-219
再現部 第一主題 220-245
第二主題 246-264
過門 265-290
結束樂段 291-310
擴充 311-354
尾奏 結尾樂句 355-368

 

在第一樂章開始之序奏段落中,柴可夫斯基則取用了烏克蘭民謠《沿著母親河─伏爾加河溯流而下》 (Down the River Mother Volga)作為重要旋律。

對俄羅斯人民最重要的「伏爾加河」(俄語:Волга;英語:Volga River),也常譯為「窩瓦河」。位於俄羅斯的西南部,發源於東歐平原西部瓦爾代丘陵湖沼間,流經森林帶、森林草原帶和草原帶,全長3690千米,是歐洲最長的河流,也是世界最長的內流河,流域面積138萬平方千米,最終流入裏海。伏爾加河流域路途中,總共有八個重要水庫,其水利與運輸、對人民從灌溉與民生滋養,在俄羅斯的國民經濟與日常生活中佔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其他豐富天然資源還包括天然氣,鹽和鉀肥。

伏爾加河」流域裡的「魚鄉」阿斯特拉罕,更是俄羅斯最豐富的魚子醬產業區。

伏爾加河」在俄羅斯文化中有特別的意義,常在俄國文學稱為Волга-матушка(伏爾加母親),因此常被稱為是「俄羅斯的母親河」。

 

伏爾加河」流域圖:

「伏爾加河」流域圖(Volga River Map)

 

 

烏克蘭民謠《沿著母親河─伏爾加河溯流而下》 (Down the River Mother Volga)譜例:

 

《沿著母親河─伏爾加河溯流而下》 (Down the River Mother Volga)歌詞翻譯:
引用自《
柴可夫斯基第二號交響曲之指揮研究》碩士論文,陳玟蓉 撰

page37image44929728俄文歌詞

英文翻譯

Vniz po matushkye po Volgye, po V olgye
po shirokomu razdolyu, razdolyu,
razýgralasya pagoda, pagoda,
pagodushka vyershovaya, vyershovaya

Nitshevo v volnakh nye vidno, nye vidno,
tolko lodotshka tshernyeyet, tshernyeyet.
Tolko lodotshka tshernyeyet, tshernyeyet,
parusa na nyey byelyeyut, byelyeyut.

Na grebtsakh shapki tyemnyeyut,
tyemnyeyut,kushaki na nyikh alyeyut,
alyeyut.

Sam khazyayin vo naryadye, naryadye,
v tshornom barchatnom kaftanye,
kaftanye.

Ush kak vzgavarit khazyayin, khazyayin:

“A mý gryanemtye, ribyata, ribyata
vniz po matushkye po Volgye, po Volgye
po shirokomu razdolyu, razdolyu. ”

Down the Volga, Mother Volga,
over the wide sheet of water,
there rises a thunderstorm,
a huge thunderstorm.

Nothing is to be seen on the waves,
there is only a small black ship.
There is only a small black ship
with glistening white sails.

The oarsmen have dark caps,
and their belts are shining red.

Their leader is dressed up, too,
in a long cloak made of black velvet.

Now their leader begins to speak:

“Let us sing our song, boys,
let it sound down the Volga,
Mother Volga,
over the wide sheet of water!”

 

烏克蘭民謠《沿著母親河─伏爾加河溯流而下》 (Down the River Mother Volga)音樂影片:

優美的男聲合唱版本

 

補充資訊:

有關小俄羅斯歷史,可參閱→小俄羅斯

有關烏克蘭歷史,可參閱→烏克蘭


第二樂章 樂曲架構

本樂章為4/4拍,三段體,再加上尾聲段落。

近似中板,雄壯的小行板(Andantino marziale, quasi moderato)

而第二樂章中,作曲家也採用了他整理於《五十首俄羅斯民謠》第六首《紡織吧~我的紡車 》(Spin, O My Spinner),因此更加深了此交響曲以民謠為基底的俄羅斯音樂魂~

樂曲架構

小節數
 

第一段

第一主題 1-50
連接句
第二主題
連接句
第三主題
 

第二段

第一句 51-108
第二句
第三句
第四句
第五句
第三段

 

第一主題 109-167
連接句
第二主題
連接句
第一主題

結束句

 

168-179

 

第二樂章 管弦總譜搭配音樂欣賞:

 

第二主題,柴可夫斯基以《五十首俄羅斯民謠》第六首中的《紡織吧~我的紡車 》(Spin, O My Spinner)為主要旋律,下為譜例:

 

紡織吧~我的紡車 》(Spin, O My Spinner)音樂欣賞:

 

在第二樂章之第二段落(第53-60小節,總譜段落C),柴可夫斯基引用俄羅斯民謠《紡織吧~我的紡車 》(Spin, O My Spinner)作為主題旋律:(單簧管先演奏,之後由小提琴 I & II 接續)

 


第三樂章 樂曲架構

詼諧曲:甚為活潑的快板(Scherzo:Allegro molto vivo)

柴可夫斯基在第三樂章的曲式選擇,以快速詼諧曲(Scherzo)代替優雅的小步舞曲(Minuet),讓此樂章充滿了快速鮮活的音樂表現。

全曲共分為三大部分,加上最後的結尾段落,曲式架構如下:

樂曲結構 速度標示
第一部分

1-152

A(1-25) 3/8拍
Allegro molto vivace
B1+B2(26-109)
A’ (110-152)
第二部分

Trio

153-273

A(153-200) 2/8拍
L’istesso tempo
B(201-236)
C(237-273)
第三部分

274-427

A(274-312) 回到3/8拍

 

B1+B2(301-385)
A’(386-427)
結尾段

428-480

428-480 轉為2/8拍

 

第三樂章 管弦總譜搭配音樂欣賞:

 

 

第四樂章 樂曲架構

終曲:稍快的中板(Finale. Moderato assai)— 活潑的快板(Allegro vivo)

在序奏過後,柴可夫斯基引用了烏克蘭民謠「鶴」(The Crane)作為主題,並不斷做出精彩的變奏。讓第四樂章呈現出變化多端的變奏手法與配器方式,身為莫斯科音樂院作曲教授的他,更是展現出對於管弦樂團配器的日益嫻熟,堪稱是前期作品的代表之作。

根據柴可夫斯基與弟弟莫德斯特的通信裡,作曲家提到:「關於我的最新第二號交響曲,你可能已經知道它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特別是第四樂章的「鶴」(The Crane),在評論中很受歡迎。但第二號交響曲的成功,我並不能歸功於自己,而應歸功於作品的真正作曲家 – 彼得·格拉西莫維奇(Pyotr Gerasimovich,妹妹家中的老管家)。我在創作過程中,一直哼唱著這首歌曲,並藉由歌曲讓我得到源源不絕的靈感…」

 

柴可夫斯基的烏克蘭民謠「鶴」(The Crane)主題手稿:
(資料取自http://en.tchaikovsky-research.net/pages/Symphony_No._2

樂曲結構 速度標示
序奏(1-24) Moderato assai
第一部分

25-324

第一段(25-202) Allegro Vivo

 

第二段(203-252)
第三段(253-324)
第二部分

Trio

325-512

第一段(325-428) Allegro Vivo

 

第二段(329-512)
第三部分

513-651

第一段(513-562) Allegro Vivo

 

第二段(562-651)
結尾段

652-671

652-671 Presto

 

第四樂章 管弦總譜搭配音樂欣賞:

 

在第四樂章開頭之序奏,柴可夫斯基運用了全體交響樂團齊奏,以兩個 ff 及強力度開啟這個氣勢充沛的樂章。除了以民謠作為主要旋律架構之外,這樣的配器與演奏方式也讓人想起同為俄羅斯作曲家的穆索斯基。穆索斯基於1874年 6月所創作的 ⟪展覽會之畫⟫ (Pictures at an Exhibition)裡,最後的段落「基輔城門」 (The Great Gate of Kiev)序奏音樂,同樣氣勢磅礡,金光閃閃,充滿了對俄羅斯民族光耀的致敬。一起比較欣賞:(3:10起)

 

【延伸欣賞】二戰民謠 ⟪ 鶴 ⟫(The Crane)

值得一提的是,各位如果在網路搜尋(The Crane),也能搜尋到同名俄羅斯民謠⟪ 鶴 ⟫(The Crane),但這首動人的歌曲卻是由俄羅斯阿瓦族詩人 Rasul Gamzatov 創作於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發表於 1961年的俄羅斯戰爭民謠。詩中以動人的意境,用 “白鶴” 作為代表,描寫了因戰爭而去世的士兵們,而 “白鶴” 也逐漸在此詩廣為流傳之後,成為第二次世界大戰時陣亡士兵的象徵。

在整個戰爭的年代大約有 2700萬蘇聯人的生命因而消失,姑且不論歷史功過是非對錯,這樣的損失對一個民族而言,的確是悲傷而且沈重的。

此詩⟪ 鶴 ⟫(The Crane)英文翻譯:

⟪ The Crane ⟫
Sometimes I feel that all those fallen soldiers,

Who never left the bloody battle zones,

Have not been buried to decay and molder,

But turned into white cranes that softly groan.

And thus, until these days since those bygone times,

They still fly in the skies and gently cry.

Isn’t it why we often hear those sad chimes

And calmly freeze, while looking in the sky?

A tired flock of cranes still flies – their wings flap.

Birds glide into the twilight, roaming free.

In their formation I can see a small gap –

It might be so, that space is meant for me.

The day shall come, when in a mist of ashen

I’ll soar with cranes, and final rest I’ll find,

From the skies calling – in a bird-like fashion –

All those of you, who I’ll have left behind.
Sometimes I feel that all those fallen soldiers,

Who never left the bloody battle zones,

Have not been buried to decay and molder,

But turned into white cranes that softly groan…

有時我覺得所有那些倒下的士兵,

誰從未離開過血腥的戰場,

還沒有被掩埋腐爛發黴,

卻化為白鶴,輕聲呻吟。

因此,直到今天,自從那些過去的時代以來,

他們依然在天空中飛翔,輕輕地哭泣。

這不就是我們常常聽到那些悲傷的鐘聲的原因嗎?

然後靜靜地凝視著天空?

一群疲憊的鶴仍在飛翔──它們的翅膀拍打著。

鳥兒滑入暮色,自由自在地漫遊。

在他們的陣型中我可以看到一個小缺口—

也許是這樣,那個空間是為我而存在的。

那一天終將到來,在灰濛濛的迷霧中

我將與起重機一起翱翔,我將找到最後的休息,

從天空呼喚——以鳥兒般的方式——

你們所有人,我都會拋在身後。

有時我覺得所有那些倒下的士兵,

誰從未離開過血腥的戰場,

還沒有被掩埋腐爛發黴,

卻化作了低吟的白鶴…

 

 


第三號《波蘭》:唯一的大調交響曲

柴可夫斯基的交響曲系列講座,進行到第三號《波蘭》了~

第三號《波蘭》交響曲也是柴可夫斯基唯一的大調交響曲,一起先看全部交響曲列表:

 

柴可夫斯基交響曲列表

柴可夫斯基Pyotr Ilyich Tchaikovsky, 1840-1893一共寫作七首交響曲,其中有編號的六首,整理年份與調性如下:

交響曲編號順序 標題 調性 完成年份
第1號交響曲 《冬日之夢》 g小調 1866年
第2號交響曲 《小俄羅斯》 c小調 1872年
第3號交響曲 《波蘭》 D大調 1875年
第4號交響曲 f小調 1878年
“曼弗雷德”交響曲 “曼弗雷德”交響曲 b小調 1885年
第5號交響曲 e小調 1888年
第6號交響曲 《悲愴》 b小調 1893年

 

從表格整理可以看出,《波蘭》是唯一一首柴可夫斯基的大調交響曲,不但是特別難得,也是獨一無二的。

 

手繪地圖 1879年的波蘭
Russia in Europe & Poland map, 1879

"European Russia and Poland" by A.K.Johnston, published by W. & A.K.Johnston in their Atlas of General and Descriptive Geography, about 1879. Colour lithographic antique map, with centrefold as published. Good condition. Size 23.5 x 31 cms including title, plus margins.
“European Russia and Poland” by A.K.Johnston, published by W. & A.K.Johnston in their Atlas of General and Descriptive Geography, about 1879. Colour lithographic antique map, with centrefold as published. Good condition. Size 23.5 x 31 cms including title, plus margins.

放大看

Abstract vector color map of Poland country

關於柴可夫斯基的生平,請延伸於另一篇文章閱讀:

延伸閱讀:柴可夫斯基 生平

 

創作時間

這首交響曲創作於1875年6月至8月間,共包含5個樂章。

 

創作背景

此曲創作於 1875年,當時 柴可夫斯基與年輕又家境富有的學生密友 希洛夫斯基(Vladimir Shilovsky)走得相當近,兩人成為同性愛侶的傳言更是甚囂塵上。同年代的記者 亞麗姍卓.斯科洛娃(Alexandra Sokolova)曾撰文回憶:「這段特殊友誼關係的背後,隱藏著男生的崇拜,這是當時大量令人不愉快的討論話題。」(“What lay behind this exceptional friendship, which amounted to schoolboy worship, was the topic of a great deal of quite unpleasant discussion at the time…”

希洛夫斯基對待柴可夫斯基極為友好,除了豐厚的薪水支付之外,也經常邀請柴可夫斯基出國旅遊或至家中位於烏索沃(the village of Ussovo of the Tambov province)的莊園居住度假,讓柴可夫斯基能夠一邊度假一邊安靜地創作。

在幾年下來的烏索沃度假之旅中,柴可夫斯基曾於此完成了第二號交響曲之草稿、《暴風雨》序曲。就在 1875年柴可夫斯基第五次造訪烏索沃的暑假時光,他完成第三號交響曲《波蘭》。也因此《波蘭》題獻給了希洛夫斯基。

 

樂曲編制

本交響曲為二管編制,包含短笛(piccolo) 、2部長笛(flute)、2部 雙簧管(oboes)、2部單簧管(clarinets)、2部低音管(bassoons)、4部法國號(horn)、2部小號(trumpets)、3部長號 trombones、低音號(tuba)、定音鼓(timpani)與弦樂五部(strings)。

 

樂章標題

《波蘭》是一首五樂章架構的交響曲,也是柴可夫斯基所有交響曲中唯一一首五樂章作品,演奏長度為 45-50分鐘,樂章資訊整理如下:

樂章順序 樂章名稱 調性 小節數
第一樂章 – 前奏
前奏與快板 非常中等的
送葬進行曲速度
Introduzione e Allegro. Moderato assai (Tempo di marcia funebre)
d小調 1-79
第一樂章 – 快板 亮麗的快板

Allegro brillante

D大調 80-472
第二樂章
德國風的 中等單純的快板
Alla tedesca.
Allegro moderato e semplice
bB大調 289
第三樂章
行板 悲傷的行板
Andante. Andante elegiaco
d小調 182
第四樂章
詼諧曲 非常快的快板
Scherzo. Allegro vivo
b小調 439
第五樂章
終曲 強而有力的快板
波拉卡舞曲速度
Finale. Allegro con fuoco
(Tempo di polacca)
D大調 350

 

 

總譜版本全曲欣賞

Pyotr Ilyich Tchaikovsky: Symphony No. 3 in D major, Op. 29, TH 26 “Polish” (with Score)

Composed: 1875

Conductor: Riccardo Muti

Orchestra: The Philadelphia Orchestra

00:00 1. Introduzione e Allegro: Moderato assai (Tempo di Marcia funebre) — Allegro brillante (D minor — D major)

13:31 2. Alla tedesca: Allegro moderato e semplice (B-flat major)

20:09 3. Andante: Andante elegiaco (D minor) 30:04 4. Scherzo: Allegro vivo (B minor)

35:44 5. Finale: Allegro con fuoco (Tempo di Polacca) (D major)

 

樂曲架構

第一樂章(點按←直接聽音樂)

前奏與快板
非常中等的(
送葬進行曲速度)

奏鳴曲快板曲式

段落架構 小節數
前奏 1-79
快板 呈示部
第一主題 80-142
第二主題 143-197
結束主題 198-207
發展部 208-307
再現部
第一主題 308-341
第二主題 342-410
結束主題 411-420
尾聲Coda 421-472

 

樂章開頭,前奏段落為 d小調,低音弦樂撥弦(pizz.)搭配高音弦樂的極弱長因+附點節奏,柴可夫斯基在這段前奏速度標示為「非常中等的」(Moderato assai),副標則寫著「送葬進行曲速度」(Tempo di marcia funebre)

 

很快地,這個主題開始出現法國號的回應,以及高音木管的長音和聲。此時弦樂也出現新的三連音填充音型:

 

到了A段,旋律已經完整移轉到木管,弦樂以撥弦演奏柔和地伴奏著:

 

接著轉入 Poco piu mosso,速度開始加快,木管樂器之間的對話也越來越多:

 

音樂進入 前奏 B段,速度更加轉快,先前出現的附點動機也開始使用的更加密集頻繁:

 

一路漸快與動機越來越密集之後,音樂轉為D大調,進入亮麗的快板段落與快板第一主題段落:

 

進入E段,第二主題由柔美的雙簧管呈現:

 

接著進入呈示部結尾主題段落:

 

發展部主題發展,精彩紛呈:

 

先前出現過的前奏主題,與呈示部主題群分別被變化以不同的方式輪流出現:

 

發展部過後,D大調亮麗主題再次以極強(ff)力度重新再現:

 

悄悄地,第二主題也再次由雙簧管演奏,伴以法國號的長音節奏和聲,以及弦樂快速流暢的16分音群各部輪流演奏:

 

進入R段,第二主題由弦樂輪流演奏,木管回應跳躍的和聲,整體音樂非常輕鬆愉快:

 

音樂進入尾聲主題段落,銅管群亦加入讓此段落呈現出壯麗的齊奏:

 

 

隨後音樂一路保持歡騰情緒,直至樂章結束與 D大調一級主和弦:

 

第二樂章(點按←直接聽音樂)

詼諧曲 

德國風的 中等單純的快板
Alla tedesca. Allegro moderato e semplice

三段體 A-B-A+Coda

本樂章無使用小號、長號、低音號與定音鼓

段落架構 小節數
A 1-82
B(Trio) 83-153
A 154-233
Coda 234-289

 

在樂章上方,除了標示出本樂章速度中等單純的快板(Allegro moderato e semplice)之外,還特別給了「德國風」(Alla tedesca)標題:

 

從樂章開始,A段主題段落就以弦樂撥奏(pizz.),木管旋律的方式進行,音樂在柔美中帶著幽默詼諧之感受:

音樂進入B段 Trio段,轉為快速之三連音音群:

 

三連音音群帶來更加詼諧的樂感以及快速的變化,這主題在各聲部之間輪流出現:

與三連音音形對應之旋律:

 

進入H段,我們可以看到柴可夫斯基巧妙地將三連音音型與旋律音型融合,接著A段第一主題隨之再現:

主題除了在管樂呈現,也於弦樂呈現:

第二樂章最後,旋律逐漸低沈,音色與音域皆然~單簧管演奏之後轉換給低音管,也留下一縷令人會心一笑的幽默感:


第三樂章(點按←直接聽音樂)

無發展部之奏鳴曲式。

本樂章無使用小號、長號、低音號與定音鼓

段落架構 小節數
第一主題a 1-8
第一主題b 17-23
第二主題 35-84
小結尾 Codetta 68-79
第一主題b 85-89
第一主題a 90-97
第二主題 104-148
小結尾 Codetta 137-148
Coda 148-182

 

第三樂章開頭,可以聽見長笛一二部演奏之行板速度之第一主題a,帶著憂傷的感覺。伴奏和聲以最低音域之木管樂器低音管兩部,加上單簧管低音域,製造出濃濃的憂傷思緒。

8小節後,旋律開始移往低音管、法國號與雙簧管:

 

進入A段,長笛出現第一主題b,帶有附點節奏的反覆性短旋律,在優美和聲伴奏下,下方中提琴之副旋律亦非常值得得一聽:

 

進入B段,以弦樂為主,演奏出濃情蜜意,非常動人之第二主題,作曲家特別標示此主題為「非常富有表情」(molto espressivo):

 

進入C段小結尾段落(Codetta),是氣質高雅的下行音階旋律,音樂逐漸進行著,準備進入段落結尾,迎向主題再現。

此曲為無發展部之奏鳴曲式,因此只有呈示與再現。除此之外,再現部與前面呈示部不同,且具有巧思之處在於第一主題再現順序為「第一主題b」—>「第一主題a」,可見得在此時期柴可夫斯基的創作手法已經運轉自如,無論是主題的設計與運用,皆已進入無不自得之境界。

 

D段前四小節為「第一主題b」,進入D段開始即為「第一主題a」,兩者旋律出現順序剛好與呈示部相反:

 

接著準備迎來的,是以三連音為基礎節奏伴奏之第二主題再現。此段落再現以弦樂「如歌似地」(Catabile)演奏

 

進入F段,小結尾段落(Codetta)也再次出現:

 

進入樂曲最後的尾聲(Coda),在一片靜謐中逐漸結束本樂章:

第三樂章最後結束在木管極弱奏(pp)與弦樂撥弦效果。同時大家也可以注意本樂章結尾和聲,已經悄悄地從 bB大調,變為D大調主音與三音。因此顯然可見作曲家正為了連接第三與第四樂章,做出順暢的和聲準備。


第四樂章(點按←直接聽音樂)

具有前奏與尾奏之三段體曲式。

段落架構 小節數
前奏 1-4
A 5-136
B(Trio) 137-263
A 264-395
Coda 396-439

 

樂章一開始的4小節,屬於前奏。可看到弦樂加上弱音器,並以撥弦方式演奏出 b小調(D大調關係小調)之音階。在前奏之後,第5小節開始由第一小提琴開啟了流暢的16分音符旋律,A調單簧管接於其後。

在16分音符快速音群流動之餘,仍然以弦樂撥弦在樂句中間轉換,製造出第一樂段快速、歡樂的流動感:

 

 

快速音群不斷流動時,也有一句相當漂亮的長號對應獨奏樂句:

 

進入B段(Trio中段),原本快速的16分音群,也轉為有個性的附點節奏旋律樂句:

 

進入o段,第一段主題預備再現:

 

進入P段,B段的附點主題旋律再現:

就在快速音群不斷在各聲部之間流動下,樂曲自始自終保持著詼諧亮麗的氛圍,最後結束在上行的b小調和聲。

第五樂章(點按←直接聽音樂)

七段體輪旋曲式。

段落架構 小節數
A 1-65
B 66-110
A 11-117
C 117-157
A 158-254
B 255-273
A 274-301
Coda 301-350

樂曲標示為 3/4拍,回到開頭之D大調。

本樂章為較少見之七段體輪旋曲式,A段為活力充沛之快板,B,C段落則為具有對比性之旋律樂段。樂章一開始也直接在「強而有力」(Allegro con fuoco)之後寫著「波蘭舞曲速度」(tempo di Polacca)。

小知識:

根據教育部音樂名詞釋義,「Polacca」為「波蘭舞曲」之義大利文原文。


 

一起欣賞幾段經典的波蘭舞曲舞蹈:

 

 

 

A段後半段,作曲家採取對位手法作出發展:

 

進入B段,旋律轉為歌唱性,下方有弦樂三連音跳弓音型:

 

再現A段之前,以中提琴引領,再加入第二與第一小提琴,音域逐漸上揚,從而帶出A段之再現:

小知識:「對位法」

音樂術語。

「對位法」的英文名稱「Counterpoint」,源自於拉丁文「punctus contra punctum」,意為「音符對音符」。

「對位法」是組合兩個聲部以上的旋律線,同時連續進行時所產生的對位效果。它是西方複音音樂的特色之一。

旋律線與旋律線進行時的水平關係稱為「對位」,上旋律線與下旋律線所產生的垂直關係稱為「和聲」,其間還有「音程」,即音與音之距離,這些都是不可分離的原素。

對位方法可分為:

一、方向的進行。例如一部向上行的旋律對另一部向下行的旋律,或兩聲部平行同時並進。

二、節奏的對位。例如快的節奏對慢的節奏,長的音對短的音。

三、音程的離與合、疏遠和密集、協合與不協合等,都能產生聽覺上的穩定與不穩定的互動效果。

以上是傳統最基本的對位法。在近代音樂中,也有一種稱為「空間對位」的對位法,空間對位是以電子音響媒體來控制聲音的速度與準度,造成多頻道的音響系統,讓聲音在不同的頻道對位,產生一個立體的音響空間。

「對位法」名詞解釋:

「對位法」一詞首先出現在一三三六年佛拉特(Petrus Frater)的論文中,其意義原是「點對點」(punctus contra punctum),即「音符對音符」之意。

至西元1412年,在義大利音樂理論家貝德曼第(Prosdocimo de Beldmandi)之引述下,對位法進而延伸為「曲調對曲調」之意。

因此概括而言,對位法乃是研究兩個或兩個以上的曲調縱橫對應的方法,在創作上尤其重視各聲部曲調的獨立、流暢、律動與呼應,它是複調音樂最主要的創作手法。

按照音樂史的畫分,對位法可區分為下面四個時期:

1.原始對位時期(第九世紀至第十五世紀):曲調在結合上先用較單純的完全一、四、五、八度音程,後來才加進大小三、六度,即和聲上普遍使用了三和絃。代表的曲式從第九世紀最古老的平行調(organum)開始,至十一世紀的假低音(fauxbourdon)、十二世紀的反行調(discantus)克勞蘇拉(Clausula),十三世紀的康都曲式(condustus)經文歌、斷續歌(hocket),十四世紀的輪旋曲、敘事歌(ballade)、重複詩歌(virelai)、牧歌、獵歌,十五世紀的彌撒、香頌(Chanshon)等皆是。這個時期,法荷樂派(Franco-Flemish School)首先立下對位的規則,接著理論家汀克托里斯(Johannes Tinctoris)著說討論華彩對位。

2.調式對位時期(十六世紀):採用中古教會調式,嚴格地限制各聲部音域及不協和音的解決等,規則相當嚴謹繁複,因此亦稱嚴格對位法。代表曲式是多主題式的經文歌及多曲調的無伴奏合唱,皆屬純聲樂式的對位,而將此種技術發展至最高峰的是作曲家帕勒斯替那(Giovanni Pierluigi da Palestrina)。

3.調性對位時期(十七世紀):採用調性和聲為基礎,加重使用七和絃及不協和音的出現等,並以器樂對位為主,使樂曲的音域及曲調進行更具彈性,故亦稱自由對位法。理論家富克斯(J.J. Fux)寫下了第一本對位法的教科書;巴哈(J.S. Bach)更以創作創意曲、觸技曲、賦格等,成為對位法的集大成者。

4.多調性對位時期:十八、十九世紀是和聲學較發達的時期,至二十世紀,對位再度掀起浪潮,為更不協和音的對位,以橫向曲調的節奏設計為主,做十二音、中心音或非調性的對位,代表者為荀伯格(A. Schoenberg)、亨德密特(Paul Hindemith, 1895~1963)。

 

柴可夫斯基延伸閱讀:

 

 


謝謝您~來到蹦藝術❤️

認識蹦藝術的幾個方法:

1. 加入蹦藝術群組

實體與線上音樂講座訊息、各種音樂分享、優質音樂會折扣碼、精彩藝文旅遊行程…,好康優惠不漏接❤️加入方式:請先聯繫蹦藝術林仁斌老師本人,由林老師協助加入專屬課程群組。

https://line.me/ti/p/LB1ro0P0AU

 

2. 聆聽蹦藝術 – Podcast

蹦藝術Podcast 一鍵通:https://linktr.ee/bonart

→ 前往蹦藝術 Podcast 

3. 贊助蹦藝術(單次或定期定額贊助)

從製播節目到網頁文章撰寫、網站維護,都需要經費,更需要您的贊助無論是單次贊助,或者定期定額贊助,蹦藝術都感謝您對我們的支持❤️

開卷蹦藝術.享受美好閱讀時光

☕️一杯咖啡.一點心意.支持蹦藝術☕️

各類合作提案,聯繫方式:

*手機:0917.670.518 
*Line:https://line.me/ti/p/LB1ro0P0AU
*E-mail:jenpin888@gmail.com
馬上分享給更多喜愛音樂的好友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