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N音樂】柴可夫斯基 《義大利隨想曲》 op.45 介紹
Tchaikovsky: Italian Capriccio, Op.45

– 資訊整理共享於網路,一起欣賞音樂與藝術之美 –
蹦藝術 | BONART


關於本曲

《義大利隨想曲》是柴可夫斯基於1880年1月至2月份,於義大利羅馬創作,並於1880年5月份於在卡明卡(Kamenka)住所完成管弦樂配器之管弦樂作品。全曲洋溢著義大利熱情民謠與旋律,是一首歡樂氣氛兼具的管弦樂佳作,經常於音樂會中演出;樂曲中明顯的大動態對比與華麗管弦樂音色,亦是許多唱片發燒友口中之「最佳測試作品」之一。

 

畫家 路易·巴蒂斯特·托馬斯(Jean Louis Baptiste Thomas)繪製油畫作品《羅馬狂歡節》(1817年):

路易·巴蒂斯特·托馬斯(Jean Louis Baptiste Thomas)(1817年):“筆下之「羅馬狂歡節」

 

1880年之柴可夫斯基照片

1880年之柴可夫斯基照片

 

柴可夫斯基延伸閱讀:


關於《Caproccio》

綺想曲 V.S 隨想曲

國家教育研究院的官方解釋

 

 

筆者翻譯本曲為《義大利隨想曲》,不過亦有人翻譯為《義大利綺想曲》,原因如上。

翻譯時思索再三,例如帕格尼尼24首《隨想曲》,原文也是使用「Caprice」,因此《隨想曲》之翻譯名稱早已被大眾習慣,故並未特別針對此曲改變譯名。

 

創作背景

根據「TCHAIKOVSKY RESEARCH」網站顯示,對於本曲最早的討論信件是1880年1月 4至16號之間,作曲家與塔列耶夫( Sergey Taneyev)之通信,柴可夫斯基寫道:「我想創作一首以義大利民謠為主之組曲。」(I want to write an Italian suite on folk melodies)

再根據1880年1月份16日至24日作曲家與梅克夫人的通信,正在羅馬的柴可夫斯基,因為經常於街上聽見動人歌聲以及他親身經歷羅馬狂歡節,許多的新元素大大刺激了他的創作靈感,他此時寫道:「我已經開始以民間主題為這首『意大利幻想曲』(Italian Fantasia)創作。我嘗試以格林卡(Glinka)的西班牙幻想曲(Spanish Fantasia)創作方式寫一些東西。」

1月份至25日間的信件,柴可夫斯基在羅馬寫信給梅克夫人說:「過去的幾天裡,我已經初步完成了《義大利隨想曲》的草稿,這是以一些民間的旋律為基礎;我想,這首曲子我預測一定有著美好的未來。它之所以有很好的效果,是因為我偶然得到了一些極好的旋律。有些是從民歌集裡看到,有一部分是親耳在街上聽來的。」(All the same, I have worked successfully over the recent days, and I have already prepared in rough my Italian Fantasia on folk themes, which it seems to me, might be predicted to have a good future. It will be effective, thanks to its delightful tunes, some of which were chosen from collections, and some of which I heard myself on the streets.)

 

除了親身體驗羅馬狂歡節的熱鬧氛圍之外,《義大利隨想曲》開頭之小號演奏旋律,根據弟弟莫德斯特(Modest Tchaikovsky)之轉述,其實就是當時作曲家居住的飯店(Hôtel Constanzi)外,天天都會有騎兵團演奏之信號曲:

點按照片聽旋律

 

這段柴可夫斯基旅居羅馬天天聽的義大利小喇叭信號曲,根據弟弟的轉述,柴可夫斯基就想是個「快樂的觀光客」,天天享受著旅遊與異國風情帶給他的各種刺激,似乎充滿了靈感。

而這些民謠旋律,彷彿就伴隨著他對義大利的記憶般,回到俄國之後,旋律久久不能散去,於是入樂,成為了本曲最經典一段又一段具有代表性之旋律… 

草稿完成之後,五月份柴可夫斯基於家中將全曲配器完成。

再之後他將本曲繼續改編為雙鋼琴版本,並冠上「隨想曲」(Capriccio)的標題。

 

關於首演

《義大利隨想曲》於1880年12月,由好友尼可來.魯賓斯坦(Nikolai Rubinstein, 1835-1881)指揮,於莫斯科首演。演出後獲得觀眾全面性之好評。

Nikolai Rubinstein, 1835-1881

 

《義大利隨想曲》樂曲欣賞

Vasily Petrenko指揮之現場版本

 

Antony Hermus 指揮現場版本


樂曲簡析

本曲共分為兩大部分,五個速度段落。

根據柴可夫斯基寫作本曲之總譜規格,將第 1-254小節,劃分為第一段落(Part.1)

255小節開始至結束,為第二部分(Part.2)

 

而其中的五個速度變化處,分別為:

第1段 行板,稍有彈性速度(Andante un poco rubato),A大調,6/8拍。

第一段落以小號獨奏之與信號曲旋律啟開此曲。

之後低音管與銅管樂器奏出以波麗露風格,快速3連音符為主體的節奏,弦樂器奏出具有俄羅斯風格的華麗旋律。

俄羅斯風格旋律與小號信號曲旋律再現之後,雙簧管在低音弦樂的伴奏下,奏出優美的新旋律。

這段旋律來自義大利民謠《美麗的姑娘》(Bella ragazza dalle trecce bionde):

樂曲第一部分第二段主題,非常優雅動聽,採用了義大利民謠《美麗的姑娘》(Bella ragazza dalle trecce bionde)

 

樂曲實際使用:


第2段 中庸的快板(Allegro moderato),降D大調,4/4拍。

第2段落以第二小提琴與低音弦樂共同奏出輕快規律的伴奏節奏,三部長笛與第1小提琴則演奏出華麗帶著切分的主旋律,非常具有熱烈的狂歡節氛圍:


第二部分

行板(Andante)

樂曲回到先前的波麗露風格三連音伴奏音型,伴隨法國號下行之和聲,塑造出憂鬱的氛圍。弦樂演奏出深沉由具有力度變化之旋律:

 

第3段 急板(Presto),a小調,6/8拍。

在這段落中,動態範圍極大,而且打擊樂器亦獲得非常多的發揮。

本段標示之塔朗泰拉(Tarantella)義大利舞曲,亦是經常使用於古典音樂創作中的舞曲之一。基本架構是非常快速的3連音活潑舞蹈,經常記譜為 6/8拍,也就是兩大拍但是兩組三連音,因此聽起來非常快速而炫技:

塔朗泰拉(Tarantella)範例一:

 

塔朗泰拉(Tarantella)範例二:

 

根據維基百科「塔朗泰拉」:

民間傳說,「14世紀中葉,義大利南部城市塔蘭托城一帶出現一種奇怪的傳染病,是由名為塔蘭圖拉的毒蜘蛛咬傷所致。受傷者只有瘋狂地跳舞,直至全身大汗淋漓,才能排出體內毒素。故「塔朗泰拉」之名由此而得」。其原文也成為「跳舞病(Tarantism)」的來源。

 

而樂曲第三段塔朗泰拉舞曲(Tarantella)主題,柴可夫斯基之旋律引用自義大利民謠「Cicuzza」:

 

樂曲實際使用:


第4段 中庸的快板(Allegro moderato)降B大調,3/4拍。

進入 3/4拍,銅管以三連音型伴奏,木管演奏出之前出現過之民謠《美麗的姑娘》旋律:

 

第5段 急板-更急板-最急板(Presto - Piu presto - Prestissmo)A大調-降E大調-A大調,6/8拍子-2/4拍。

進入最終段落後,速度標示為「急板」,但隨著段落前進,一次又一次速度越轉越快,直到樂曲結束為止。

有趣的是,新的速度術語不斷出籠:「急板」、「甚急板」、「最急板」等等,我們可以看見作曲家在速度上的細分,充分反映出他在異鄉義大利所感受到的熱情與瘋狂,他試圖將這樣的感動,全部細膩地放入音樂作品中,時時刻刻充滿著充滿熱情洋溢的義大利情調~兒這正是我們欣賞音樂裡最大的樂趣:

 

急板(Presto)

更急板(Più Presto)

 

最急板(Prestissimo)

隨著一段一段的速度加快,樂曲邁向最終熱烈爆棚的結尾高潮:

以此根據總譜指示以及全曲段落劃分,大致分析此曲的結構,可分為兩大部分與五大速度段落。


全曲樂譜版本欣賞:

 

開卷蹦藝術.享受美好閱讀時光

☕️一杯咖啡.一點心意.支持蹦藝術☕️

 

各類合作提案,聯繫方式:

*手機:0917.670.518 
*Line:https://line.me/ti/p/LB1ro0P0AU
*E-mail:jenpin888@gmail.com
馬上分享給更多喜愛音樂的好友們🎵
 
  BONART_Webmaster
更多音樂新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