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北講堂】2022下半年系列(三)俄羅斯.憂鬱旋律天王.柴可夫斯基
miaobei-art-center-x-bonart-music-lecture-2022-2-3

– 資訊整理共享於網路,一起欣賞音樂與藝術之美 –
蹦藝術 | BONART


積厚流光 音樂群雄 Part.2

橫跨歐洲五國.十九世紀的最美的音樂人文風情

藝文講堂為日前重要的藝文參與模式,為營造藝文共學常態環境,本系列苗北講堂音樂講座以「積厚流光 音樂群雄 Part.2」為發想,接續上一期偉大作曲家.人文風情系列,以橫跨歐洲各國,十九世紀浪漫風華為主軸,由超人氣音樂導聆人林仁斌老師用精彩的故事,帶您穿越時空,輕鬆悠遊古典音樂美妙的領域,讓您瞬間化身音樂欣賞達人。 

 

主講:林仁斌老師(蹦藝術網站執行長)

 

報名資訊

(一)報名方式:
◆線上報名,點選上方「馬上報名」,填寫完google表單後,完成繳費。
◆臨櫃報名,至苗北藝文中心服務台填寫報名表,並完成繳費。
◆郵寄報名,填妥報名表(請自本頁面下方下載),並且完成繳費,將報名表郵寄至苗栗縣竹南鎮公園路206號苗北藝文中心(信封請註明:111-1苗北講堂)。
◆電子郵件報名,填妥報名表(請自本頁面下方下載)並完成繳費,將報名表寄至:ychuang@miaobeiac.org,主旨:111-1苗北講堂,即完成報名。

(二)繳費資訊
◆ 現場繳費:請攜帶報名表至苗北藝文中心服務台
◆ 線上匯款
匯款帳戶:
戶名:苗栗縣苗北藝文中心
銀行:臺灣土地銀行頭份分行(0050212)
帳號:021-051-051-316

苗北藝術學苑111-2苗北講堂課程網頁


歐洲五國.六種音樂風情

 (三)俄羅斯.憂鬱旋律天王.柴可夫斯基

“音樂是上天給人類最偉大的禮物,只有音樂能闡述寧靜與靜謐” — 柴可夫斯基

111年8月28日(星期日)10:00

柴可夫斯基(Pyotr Ilyich Tchaikovsky,1840-1893)出生在政治動盪不安的十九世紀俄羅斯,在這樣的環境中融合了深厚文學與音樂藝術的美感,以獨特的憂鬱旋律,無人能及的作曲才華,悲劇色彩、優美動人的旋律與和聲,不僅在當代廣受注目,他的音樂能以不屬於當時任何一個流派之附庸,而成為俄羅斯後期浪漫樂派翹楚之領導大師,音樂廣為後世流傳,成為一家之言。這場音樂講座中,林仁斌老師將為您詳解柴可夫斯基精彩絢爛的人生與精彩作品。

 

我作品裡所展示的樣貌,就是在我所生活的年代,國家、環境與教育等所有元素中所形成的。~柴可夫斯基 1891 年 1 月 24 日致 塔涅耶夫(Sergry Ivanovich Taneyev, 1856-1915) 信。

1893年的柴可夫斯基 油畫| Image from BG-Gallery.ru


柴可夫斯基 生平簡介
(整理於網路資源)

十九世紀的俄羅斯政治動盪不安,但在藝文領域卻在彼得大帝倡導的西化之下,逐漸開花結果:以第一代西化作曲家葛令卡(Mikhail Ivanovich Glinka, 1804-1857及其追隨者「俄國五人組」(The Five)所領導表的俄羅斯國民樂派,在強烈民族意識與自由主義的趨使下,讓音樂創作有了新的方向並開始綻放光芒。他們的作品既創新又能帶有俄羅斯傳統的民間舞曲或民謠等文化基礎,融合西方古典音樂創作技巧與和聲,逐漸走出一條嶄新的道路。

柴可夫斯基所成長的環境中,正因為文學與音樂藝術的蓬勃發展,讓他能以不屬於當時任何一個流派之附庸,而以獨特的憂鬱、悲劇色彩,以及優美動人的旋律與和聲,不但在當代廣受注目,也成為俄羅斯作曲家中最為後世流傳,甚至是足以代表俄羅斯後期浪漫樂派翹楚之領導大師。

 

編按:「俄國五人組」(The Five),以 巴拉基列夫(Mily Balakirev, 1837-1910)為首,包含 庫宜(Cui, César, 1835-1918)、穆索斯基(Modest Petrovich Musorgsky, 1839-1881)、林姆斯基-高沙可夫(Nikolay Andreyevich Rimsky-Korsakov, 1844-1908)、鮑羅定(Aleksandr Porfir′yevich Borodin, 1833-1887)五位作曲家組成,於後世享有崇高名望之俄國代表作曲家。

 

  • 相關文章

【BON音樂】什麼是「俄國五人組」(The Mighty Five)? 。(←點閱文章

 

柴可夫斯基延伸閱讀:

 

家庭與成長背景 1840–1865

彼得.伊里奇.柴可夫斯基(Pyotr Ilyich Tchaikovsky, 1840-1893) 1840 年 5 月 7 日(新曆)出生於礦業工程師家:父親伊利亞.彼特羅維契.柴可夫斯基(Il’ya Petrovich Tchaikovsky, 1795-1880)是烏拉山區 渥金斯克(Kamsko Votkinsk)冶金工廠廠長。父親共有三任妻子。第一任妻子 瑪麗亞.凱瑟(Mariya Keiser, d.1831)逝世後留下一女 辛納達(Zinaida, 1829-1878)。而第二任妻子就是柴可夫斯基的母親 亞歷姍德拉(Aleksandra d’Assier, 1813-1854),擁有法國血統並熱愛音樂藝術,與父親 1833年於結婚,與第二任妻子兩人共育有六名小孩,如加上 辛納達共七位兄弟姊妹。

柴可夫斯基於家庭中排行第二,其兄弟姐妹有:哥哥 尼可萊(Nikolay, 1838-1910)、 妹妹 亞歷山德拉(Aleksandra, 1842-1891),小名 莎夏(Sasha)、弟弟 伊波利特(Ippolit, 1843-1927)、兩位雙胞胎巒生弟弟 安納托利(Anatoly, 1850-1915)及 莫德斯特(Modest, 1850-1916)。

 

柴可夫斯基 8歲時的全家福照片:

由左至右分別為:柴可夫斯基(8歲)、母親 、妹妹 亞歷山德拉(莎夏,母親膝前)、同父異母姊姊 辛納達(母親背後)、兄長 尼可萊、弟弟 伊波利特與父親。

Tchaikovsky (left), aged 8, with his mother Aleksandra (seated), his sister Aleksandra (leaning on her mother’s knee), half-sister Zinayda (standing behind), older brother Nikolay, younger brother Ippolit, sitting on father Ilya’s lap.

 

柴可夫斯基 幼時家境良好,5歲開始學鋼琴,幾個月以後,就能熟練演奏弗里德里希·卡爾克布雷納的作品 ⟪Le Fou⟫。1850年 10歲時,父親被任命為聖彼得堡國立大學校長。於是年輕的柴可夫斯基接受了非常好的基礎教育,並且在音樂系主任的指導下繼續鋼琴學習。柴可夫斯基的父親非常捨得讓兒子學習音樂,他讓柴可夫斯基追隨從紐倫堡來的知名鋼琴老師 魯道夫·昆丁格(Rudolph Kündinger, 1832-1913)。在這位老師的指導下柴可夫斯基更加認識了解德國音樂,並且持續一生對莫札特音樂非常喜愛。

 

1854年柴可夫斯基之母親死於霍亂,14歲的他作了一首圓舞曲來紀念母親。直到 1877 年的信中,他仍寫道:「儘管這是確切的事實,但我始終難以想像我如此熱愛、如此善良的母親永遠離去了,我將永遠無法對她說,即使離別了23年,我還是依然那樣愛她。」。 這份對母親永遠無法彌補的失落情感,長年來在他心中久久無法完全平復,也或許是造成他偏向憂鬱悲觀的性格原因之一。

 

優秀法學生 棄法律轉向音樂懷抱

1852 年,柴可夫斯基被獨自送到聖彼得堡上學,入讀的是著名的男校「皇家法律學院」 (Imperial School of Jurisprudence),該學校素質優良,學生畢業後都成為政府各級官員與法律精英。1858年畢業後,柴可夫斯基離開學校進入司法部當部長秘書,不久他就加入了司法部的合唱團。後因為對於音樂的熱愛,在 1862 年聖彼得堡音樂學院正式成立後,本來擔任公務員的柴可夫斯基,卻因着對音樂的濃厚興趣,兼讀學院的課程,半年後更決定辭職進入聖彼得堡音樂學院學習,再次成為學生。棄法律而走投向音樂的懷抱,這是更他人生裡最重要的一項決定。

 

照片為1859年 5月底或-6月初,19歲的柴可夫斯基,穿著「皇家法律學院」畢業校服,拍攝於聖彼得堡的畢業照片。

Tchaikovsky, aged 19, wearing the uniform of the Imperial School of Jurisprudence. Photographed in Saint Petersburg, 29 May/10 June 1859.

 

自幼學習音樂,音樂對柴可夫斯基的影響極為重大;在他纖細敏感的成長過程中,扮演者重要的角色。而他日後作品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俄羅斯的民間音樂,更是柴可夫斯基音樂中重要的養分。在他的交響曲作品以及許多創作中,俄羅斯民謠都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要素。成年後的柴可夫斯基也曾說:「我生長在偏僻地區,自幼深刻體會到俄羅斯民間歌曲典型特徵中那種難以言傳的美。我熱愛俄羅斯因素的一切表現。」如同許多前輩所走的道路, 柴氏作品中有許多的素材來自於民謠的取用:而這正是他所愛的音樂,如同他身上所流的俄羅斯民族血液般,無法分離。

 

柴可夫斯基 1960年代(1963)法律工作進入莫斯科音樂院時期照片,神情有著天然的憂鬱

 

俄羅斯音樂教育起源

俄羅斯正式的專業音樂教育根源,要從作曲家 安東.魯賓斯坦(Anton Rubinstein, 1824-1894)於 1862 年成立聖彼得堡音樂學院(St Petersburg Conservator)開始:

1859 年留學西歐的音樂家 安東·魯賓斯坦,在俄羅斯大公夫人 葉蓮娜夫娜(Grand Duchess Yelena Pavlovna)的贊助下,先成立了「俄羅斯音樂協會」(Russian Music Society, 簡稱:RMS),隔年開始籌辦音樂課程。

1862 年魯賓斯坦創立聖彼得堡音樂學院並擔任校長。曾指導柴可夫斯基樂理及和聲之作曲家 查倫巴(Nikolay Zaremba, 1821-1879)亦獲聘至聖彼得堡音樂學院授課,柴可夫斯基為第一年考入音樂院之首批學生,繼續同時與魯賓斯坦與查倫巴學習各式作曲理論

莫斯科與聖彼得堡的音樂環境,也因為魯賓斯坦創立俄羅斯音樂協會之後顯得越來越豐富頻繁。在此之前每年僅有個位數音樂會,而魯賓斯坦創立俄羅斯音樂協會與音樂院之後,這兩大城市的音樂會逐步發展至每年有20多場各式音樂會。

 

音樂院畢業與職業生涯 1866–1877

柴可夫斯基自 1866年開始任職於莫斯科音樂學院,也是音樂院成立之年。

聖彼得堡音樂學院畢業時,安東·魯賓斯坦的弟弟尼古萊·魯賓斯坦恰巧於 1865年開始籌劃成立莫斯科音樂學院,便聯絡柴可夫斯基要聘請他擔任音樂理論之教授。當時柴可夫斯基因父親已經退休,家庭經濟上頗為拮据,因此欣然接受這份邀約,並於 1866年莫斯科音樂學院成立但前往定居擔任教職。(編按:柴可夫斯基共於莫斯科音樂院擔任和聲學教授達 12年,直到 1878 年接受梅克夫人年金贊助後,才辭去教職。)

時在學校教書的待遇並不特別好,僅能餬口而已;但柴可夫斯基從事這份教職,能有很充裕的時間兼顧創作,所以在第一年便完成了第一號交響曲「冬之夢」(Winter Dream, Op.13, 1866)。雖然第一號交響曲未能獲得聖彼得堡首演觀眾與老師魯賓斯坦的認可,但後來於莫斯科演出之受歡迎程度出乎意料, 柴可夫斯基首次獲得了作曲上的成功。

莫斯科的第一號交響曲音樂會對於柴可夫斯基的事業發展上非常重要: 他初次與國民樂派作曲家與藝術家們接觸,認識了包括俄國著名音樂家葛令卡、劇作家奧斯特羅夫斯基、文學家托爾斯泰、音樂評論家斯塔索夫及 「俄國五人組」成員:巴拉基列夫、庫宜、穆索斯基、鮑羅定、林姆斯基.高沙可夫等;而音樂院的穩定教職,也讓他在接下來的十餘年都能全心投入教學和創作,也正式開啟了柴可夫斯基的作曲家創作之路。

 

教學相長 1870和聲學著作 

俄羅斯的第一本和聲學教科書,就是柴可夫斯基所著(1872年出版)。

1870年夏天,柴可夫斯基寫了他的和聲學書籍《和聲實用研究教程》,這是準備在音樂院上課用的專書,書中講解簡明透徹並且舉很多實例,也有許多的實用習題。 柴可夫斯基並在《和聲實用研究教程》一書寫下了他心中「理論為根基,創意為雙翼」的概念說明:

“理論對形式,特別是對形式中的和聲配合進行概括,並使其系統化。

但理論不可能預見音樂實踐中的許多個別的、孤立的現象。有才能的學生出於內心的衝動,跨越理論所規定的界線,我們容許他們遵循本能的啟示。另一方面,才能較差的學生在理論公式中尋求可靠的支持,即便並未竭力擺脫那些令人為難的規則,他也能獲得成效。

我們為和聲練習選擇了聲樂風格,並且一貫贊成聲樂風格。聲樂風格最有利於研究聲部進行的藝術,而聲部進行則是和聲技巧的全部本質。

當然,器樂風格要自由得多,因為它不注意聲部的明確數目,它注意的是整個和聲群,這種和聲群時而壓縮成為由不同數目的聲部連續配合所構成的形式。 

和聲形式(一般表現在器樂中的和聲形式)的表現方法異常多樣,人們絕不可能 給它訂立系統化的規則,分析優秀作品(比如,貝多芬的奏鳴曲),是在研究這門困難的學科方面求得進步的最佳方法。”(取自《柴可夫斯基論音樂》一書,柴可夫斯基,高士彥(譯),台北,世界文物出版社,1993)。 

 

編按:《和聲實用研究教程》是俄國第一本和聲教科書,1871 年由柴可夫斯基本人編寫,於1872 年出版。原文版於 1872~1957 年期間曾出版十次,德譯本和英譯本分別出版於 1899 和 1900 年。

 

柴可夫斯基的和聲學書《和聲實用研究教程》(Guide to the Practical Study of Harmony)於1872年出版

1874年,33歲的柴可夫斯基相片,由 Alfred Lorenz 拍攝於聖彼得堡。

Tchaikovsky, aged 33. Photographed by Alfred Lorenz in Saint Petersburg, January 1874.

 

柴可夫斯基的婚姻

1877 年是柴可夫斯基歷經波折的一年。1877 年 5 月他收到了一封求愛信,對方自稱是他於莫斯科音樂院教過的女學生:安東尼娜.伊萬諾夫娜.米留科娃(Antonina Ivanovna Milyukova, 1849-1917)。雖然柴可夫斯基對類似信件往往是不回信的,但是米留科娃在信中說她已經暗戀柴可夫斯基 4 年, 感到很受折磨,希望柴可夫斯基能在百忙中見她一面。

優柔寡斷的柴可夫斯基終究無法拒絕這樣的來信,不得不做出答覆。雖然回了信,也在信中明白的拒絕了米留科娃,但最終卻因為通了信而勉為其難地去拜訪她。見面時也明白的表示對於她只有感謝與同情,並沒有其他感情。但後來米留科娃對柴可夫斯基的追求卻更加瘋狂,甚至揚言沒有成功結婚,就要結束自己的生命。

讓我們來環顧這個時間點,柴可夫斯基已經 37歲,是邁向成熟的年歲;在所有人的眼中他應該有能力、也應該擁有一個溫馨的家庭。但早在前一年他寫給同樣有斷袖之癖的弟弟 莫德斯特的信中表示:「...讓我自己(和任何可能的人)進入合法的婚姻生活中。我發現我們的”癖好”是快樂的最大阻礙,我們必須全力對抗我們的天性…」。

換句話說,柴可夫斯基希望透過結婚來改變自己的性向,也中止外傳他是同性戀的謠言。

同一時期,他正巧處在歌劇《尤金.奧涅金》(Eugene Onegin, Op. 24)創作的時間點,此作品根據普希金的同名詩作寫成。在《尤金.奧涅金》劇中,女主角 塔提亞娜(Tatyana)仰幕著男主角 奧涅金,徹夜寫了一封告白的情書給他,但 奧涅金卻冷淡地回絕了她。故事後來在 奧涅金回心轉意重新追求 塔提亞娜而未能成功,男主角處於百般悔恨的情緒中結束全劇。

巧合的是,現實生活中,現在柴可夫斯基也收到了同樣的仰慕情書。米留科娃在信中表示若柴氏不接受她的愛,她將以自殺了結。猶豫不決的柴可夫斯基在幾經思量,不知所措又不願自己成為冷漠無情的奧涅金,同時似乎又對婚姻與家庭生活懷抱一絲希望…也許寄託於婚姻關係,能夠可以結束長期困擾他的同性戀傾向?…

 

於是在決定結婚前,柴可夫斯基開始寄信給他的家人們:

在 6月 23日給父親的信件裡,他寫道:

「親愛的爸爸!您的兒子打算結婚了。他因為不願意未得到您的祝福而結婚,故而請求您祝福他走向新的生活。我將和一位名叫安東尼娜‧伊萬諾夫娜‧米留科娃的姑娘結婚。她是一位貧窮卻誠實的好姑娘,她很愛我。我親愛的爸爸,您知道我這樣年齡的人不經過冷靜思考是不會決定結婚的,所以請不必為我擔心。我相信我未來的妻子將會盡力使我平安幸福的。請您暫時除莉莎維塔.米哈依洛夫娜外,不要將這件事告訴任何人。莎夏和兄弟們由我自己寫信告知。

祝您健康,請即覆信。」

 

就在同一天( 6月 23日)柴可夫斯基也發信給他的弟弟 安納托利(Anatoly Ilyich Tchaikovsky, 1850–1915),內容更加詳盡:

「親愛的 安納托利,你猜得很對,說我瞞著你什麼,但你卻沒有猜中所瞞的事。情況是這樣的:5月末發生了一件事,我曾經打算暫時不告訴你和一切親友,以免你們為我的所作所為以及起因後果白白擔心。我原先想事情完畢後再公諸於眾:我快要結婚了。見面時我將對你細述經過。......請別為我擔心,我的行動是經過深思熟慮的,現在十分安然地跨出了人生重要的一步,我在婚期逼近時還能完成一部歌劇(編按:尤金奧涅金)的三分之二,你從這一點也可以看出我是十分安然的。

我要娶的那位姑娘不很年輕了,但很正派,而且有一個主要的優點:她十分傾心於我。......。你和柯杰克將是僅有的兩位婚禮見證人,婚禮在你來到後立即舉行。然後你們去卡明卡,而我則和「妻子」(這稱呼聽來多麼奇怪阿!)一起待三個星期。」

 

以上兩封家書可以看出柴可夫斯基充滿矛盾的心情:對未來的不確定感與對未來的期待感,兩者並存。

 

讓我們再看第三封寫給梅克夫人的信件,似乎至此柴可夫斯基才真正地寫出他自己的心情:

「首先要告訴您的是,5月末,我以一種自己也深感突然的方式訂了婚。......如果我走到這步田地之後突然拋棄這姑娘,將會使她十分痛苦,導致她走向悲慘結局。因此我就面臨艱難的抉擇:或是以這位姑娘的毀滅作為代價來保持我的自由,或是結婚(這裡說的毀滅並非空話,她確實十分愛我)。我不能不選擇後者(與她結婚)。支持我做出這一決定的是我 82歲高齡的父親和所有的親人都盼望著我能夠結婚。......」

 

只和米留科娃幾次見面後,柴可夫斯基貿然地決定結婚了。他們於 1877 年五月底訂婚,7月 18日結婚。

婚後雖短暫地終結了柴可夫斯基同性戀的傳言,但痛苦的婚姻生活,逼迫柴可夫斯基在不明原因之下拋下妻子,在黑夜中於莫斯科的河中企圖自殺。

雖然自殺事件並沒有知的奪走柴可夫斯基的性命,卻使得他陷入更嚴重的精神疾病。自殺未遂之後躺在病床上幾乎沒有任何記憶,而醫生根據他在病床上意識昏迷時的呢喃,判斷他必須永遠不要看到他的妻子,否則精神狀況不會好轉。而柴可夫斯基的兄長 尼可萊與弟弟 安納托利,全力協助柴可夫斯基與妻子離婚一事,但米留科娃堅持不離婚,柴可夫斯基只好選擇永久分居,並定期給予她生活費。

 

(編按:米留科娃於 1880年另結新歡懷孕,後來孩子被棄養於孤兒院。而米留科娃本人也於 1896年被診斷出有精神病,被送往精神病院。最後於 1917年病死在精神病院中。)

 

這樁失敗的婚姻,前前後後折磨了柴可夫斯基好多年的時間。甚至在他創作第五號交響曲(1888年)時,米留科娃再次出現於他的生命中,也再一次帶給他無比的精神壓力。

1877年夏天,37歲的柴可夫斯基與妻子安東尼娜·米柳科娃 | Tchaikovsky with his wife Antonina Miliukova 1877 summer
  • 相關文章

【BON音樂】柴可夫斯基 第五號交響曲 op.64 背景與解說


柴可夫斯基與文學

由於從小受到良好的教育,對於文學的涉獵與喜愛,奠定了柴可夫斯基深刻的文學涵養~他一生總共完成十一齣歌劇,取材的對象全部來自文學與戲劇領域:包括德國文學家 席勒(Johann Christoph Friedrich von Schiller,1759-1805)以聖女貞德為題材的戲劇《奧爾良少女》(The Maid of Orleans)、以俄國著名詩人亞歷山大·普希金(Alxander Puskin, 1799-1837)於 1830年同名長篇詩體小說改編而成的歌劇《尤金.奧涅金》(1879)、同樣改編自普希金 1834年的同名小說歌劇《黑桃皇后》(1891)。其他還有英國 威廉·莎士比亞 著作為靈感而寫作的《羅密歐與朱麗葉幻想序曲》(1869)與交響作品《暴風雨》(1873)、哈姆雷特(1888)…等等。

 

1865年秋天時的柴可夫斯基 結束學生生涯迎向莫斯科音樂院教職 | Tschaikovsky Photo, 1865 Autumn

柴可夫斯基與指揮

柴可夫斯基第一次指揮樂團,是 1868年的第一號交響曲《冬之夢》(Winter Dreams, 1866)其中的舞曲在莫斯科重新演出大獲成功時。

根據他的好友與音樂院同事 卡什金(Nikolay Dmitrievich Kashkin, 1835-1920)之回憶文字:「我從他自己的話中知道他並不喜好指揮工作,他始終把它視為難事,每次結束指揮後有如釋重負之感。他在指揮前憂心忡忡,每當指揮的不是自己的作品而是其他人的作品時,經常面帶憂容。儘管如此,他還是願意以指揮家身分應邀去各地演出,甚至遠赴美國(編按:也是第一號鋼琴協奏曲之所有重獲成功的重要原因)。作曲聲譽使柴可夫斯基在以指揮家身分出現時也享有威信,但他並不能充分運用他的有利點。 樂團團員對他的尊重使他能順利執行指揮任務,但他從來算不上是一位富有感召力的指揮。從他寫給我的一些信上可以看出,他並不對引人注意一事特別興奮,卻總是下不了決心推辭指揮任務。」

 

原本抗拒指揮的柴可夫斯基,在1868年的首次指揮時隔 18年之久的 1886年,在莫斯科代替久病無法演出的樂團指揮臨陣上場,在指揮自己創作歌劇《女妖》(Enchantress,俄文原文Чародейка,1885年7月)成功後,便開始越來越常態性的從事指揮工作。克服一直以來的舞台恐懼症之後,他逐漸開始習慣在舞台上指揮自己的創作,後來並常在歐洲各地巡迴演出,結識不少各地知名音樂家,建立友誼。

 

1887年寫給梅克夫人的信中,柴可夫斯基也曾提到對於指揮的想法:

「指揮對我是不容易的,而且也夠使我的神經緊張;但我必須承認,這帶給我真正的快樂:第一、我樂於知道我已經克服了與生俱來的害羞;第二、歌劇的作者親自指揮他的作品,不必請求指揮者隨時更改,這也是很愉快的、第三、參加演出的人對我都很好,這也使我深為感動。」

 

柴可夫斯基與梅克夫人

梅克夫人(Nadezhda von Meck, 1831-1894)

 

對柴可夫斯基作曲之路轉為自由之路產生決定性影響力量,來自俄國鐵路大亨富孀 梅克夫人Nadezhda von Meck, 1831-1894),音樂史上皆以「梅克夫人」或「馮梅克夫人」稱呼她。

「梅克夫人」本名是 娜杰日達.菲拉列托芙娜.弗洛夫斯卡雅(Nadezhda Filaretovna Frolovskaya),是富商卡爾‧費奧羅維科(Karl Feodoroviç von Meck)的遺孀,擁有大片產業及十二個孩子。梅克夫人相當喜歡音樂, 也曾經贊助過俄羅斯音樂協會莫斯科分會,與尼古拉.魯賓斯坦之關係相當不錯。在1876年底,梅克夫人這位富有的鐵路大亨的遺孀 ,透過 尼古萊·魯賓斯坦和 小提琴家 高迪克(Iosif Kotek,柴可夫斯基的好友,亦曾盛傳是作曲家的同性密友)介紹認識年青作曲家柴可夫斯基,並對他的作品頗為欣賞。

尼古拉.魯賓斯坦曾經藉由彈奏柴可夫斯基的管弦作品《暴風雨》鋼琴改編版(The Tempest, 1873),嘗試詢問梅克夫人能否提供贊助以解決柴可夫斯基經濟上的問題,梅克夫人則回答:「我對於你剛才說到這個年輕人的一切感到很大的興趣。但你也不需要替他說那麼多的好話,在你沒有說之前,他的音樂早已說過了。」顯示出梅克夫人對於柴可夫斯基音樂的喜愛。

當注意到柴可夫斯基生活上的經濟問題之後,她請託兩人把書信交給柴可夫斯基,指出願意成為他提供財政上的資助,並開始與柴可夫斯基通信並透過委託他創作作品並給予酬勞。

1877年柴可夫斯基在婚姻期間發生各項悲慘事情時,在柴可夫斯基書信告知梅克夫人並提出要求下,在10月時梅克夫人同意給予他每年 6000盧布的定期補助。也因為這樣,柴可夫斯基解決了他一直以來的 經濟困窘問題,梅克夫人的大方贊助開始讓他全心致力於作曲工作。

但梅克夫人個性喜歡獨來獨往,便提出唯一的條件:兩人永遠不應該見面。柴可夫斯基也同意了

在兩人往後持續書信往來的接近 14年歲月(1877年 至 1890年)中,彼此互通信件達 1200多封。據說兩人曾於幾次不同場合偶然地遇見,但卻完全沒有交談。不過在這十餘年中,梅克夫人彷彿是柴可夫斯基心靈上的伴侶,他們在信中無話不談,從創作靈感、藝術想法到內心深處的感覺都能彼此了解對方,也因為這些信件,讓後世有了更多了解認識柴可夫斯基內心世界的機會。

在斷絕聯繫前的最後一封信,梅克夫人信中寫著:「希望您有時候還能想起我…」

收到信件,震驚又擔心的柴可夫斯基,立刻回信:(內容引自毛宇寬所著《俄羅斯音樂之魂 柴可夫斯基》來信剛剛收到,信中所言,令我十分擔憂,不是為了我自己,而是為了您。我說的是實話。 要說我的收入減少一大部分之後不影響我的物質需求,這不是真話。但造成的影響要比您所 想像的要小的多。......請您確信,我面臨的物質損失是不會令我感到絲毫苦惱的。......您信中的最後一句話(梅克夫人的這封信未流傳,據說其中有 “別忘記我,時而想起我"字樣—譯者按)令我稍感不快,但我不相信這是出於您的本意。您當真認為我只有在得到您的錢財時才會想起您嗎?是您救了我。沒有友誼和關心,我肯定會發瘋和走上絕路。...... 您自己也許察覺不到我受惠之深。否則您就不會設想:現在您窮了,我只能是 "時而" !!! 想起您。我可以毫不誇張的說,我從來沒有忘記過您。將來也不會片刻忘記您,因為,每當我想到自身時,我的思想始終是向您傾注的。

在梅克夫人宣告與柴科夫斯基終止通信之後,心情沈重的柴科夫斯基曾幾次寫信 給梅克夫人,並通過梅克夫人的女婿打聽她的健康狀況,但是柴可夫斯基最後的一封信被退回了…。梅克夫人之所以完全終止這段關係,除了可能受到了破產的影響,也跟她的健康狀況惡化有極大關係。此時的梅克夫人患有嚴重的肺結核與神經系統的毛病,她的右手開始僵化,無法自己寫信;又加上他的大兒子久病不癒後過世,更是另她的精神備受刺激。就在如此悲哀的情境下將自己封閉,斷絕了與柴可夫斯基的信件交往…

 

八卦時間(資料取自維基百科後來柴可夫斯基被她的突然失聯並終止贊助大受打擊,一路消沉。終其一生他亦未能了解梅克夫人終止贊助的原因。

據說柴可夫斯基所不知的內情,只在馮·梅克家族內流傳。他們同時也是受害者,因為他們在死前未能解開所有誤會。梅克夫人的財政狀況比她向外公開的還要差:她的女婿 Shirinsky勒索她,威脅要公開他妻子 Milochka父親另有其人的秘密;兒子 弗拉基米爾(Vladimir)過度揮霍,要求母親更多的資助。梅克夫人的病情益發嚴重,她染上了結核病,而病菌已經感染到了她的喉頭。

另一個兩人無法通信的原因,據說是梅克夫人的手臂萎縮,使她不能寫信。

唯一明確的事實是:在柴可夫斯基過世三個月後,梅克夫人亦因窒息而去世。

 

  • 相關文章 

【BON音樂】柴可夫斯基  f 小調 第四號交響曲 op.36 創作背景與樂曲簡介←歡迎點閱欣賞


晚期創作生涯

柴可夫斯基死於 1893年的11月6日,正好是第六交響曲「悲愴」在聖彼得堡首演後第九天。

1885 年左右,柴可夫斯基常以指揮家的身份開始登上舞台在國內外頻繁巡迴的演出。他的作品不僅僅在俄國受到廣大的歡迎,從 1890 年起也開始在歐洲美國經常演出。 1891年,柴可夫斯基受達姆洛什(Damrosch, 1862~1950)之邀約,赴至美國於卡內基音樂廳的開幕式中指揮紐約音樂協會交響樂團演出。在美國旅行演出中,他也演出自己著名的第一號鋼琴協奏曲(1875)以及《弦樂小夜曲》(Serenades for Strings, 1880)。這首稱柴可夫斯基最有名的降 b 小調鋼琴協奏曲,之前在俄國被形容為難以演奏,未料日後在美國演出卻一炮而紅,從此成為柴可夫斯基最知名的代表曲目之一。

1892年馬勒也安排親自指揮柴可夫斯基的歌劇《尤金‧奧涅金》在漢堡首演。1893 年,柴可夫斯基於倫敦成功演奏第四號交響曲,並獲得了劍橋大學的榮譽博士頭銜。下方照片就是 1893年 6月他於英國劍橋大學接受榮譽博士頭銜時所拍攝之照片,也是他人生中最後一張照片。

 

Tchaikovsky receiving his honorary doctorate at Cambridge University, June 1893. This is the last known photograph taken of him during his lifetime

 

1893 年時的柴可夫斯基,工作順利,當代偉大作曲家的地位已被廣泛承認,他也在工作順心之餘,在寫給出版商 Pyotr Jurgenson 的信中寫到:「在我充滿榮譽之文詞上,我必須說我從未對於自己如此滿足過,我感覺對自己充滿驕傲,並為我所做的一切感到非常快樂」( On my word of honor, I have never been so satisfied with myself, so proud, so happy to know that I have done something so good!


柴可夫斯基 創作階段

年份 風格敘述 作品
學生時期

1862-1866

 1864 年就讀於音樂學院的時候,以俄羅斯戲劇作家-奧斯特羅夫斯基(Alexander Ostrovsky)之《風暴》(The storm)為啟發,寫作了同名管弦樂曲《風暴》op.76。寫作於1864年6-8月期間,當時柴可夫斯基24歲。此曲為他音樂院時期的實習之作,曲式內容為交響詩形式,具備大將之風。

此曲首版並於 1896年 3月7日由 葛拉佐諾夫(Alexander Glazunov)指揮於聖彼得堡首演,樂譜由 Mitrofan Belyayev出版。

後來柴可夫斯基於 1865-66年夏天再重修訂此曲為音樂會序曲風格,曲長約13分鐘,但生前並未出版。

後來於 1931年指揮家孔德拉辛(Konstantin Saradzhev)於沃羅涅日(俄羅斯沃羅涅日州首府)指揮本曲演出之後,才正式出版此曲《風暴》op.76

而本曲跟日後柴可夫斯基以莎士比亞名著為靈感之另一首交響幻想曲《暴風雨》op. 18(The Tempest)並無直接關聯。

管弦樂曲《風暴》op.76

奧斯特羅夫斯基之俄羅斯戲劇 -《風暴》(The storm)在1859年的上演時,曾是震動俄國社會的一件大事。因為作者尖銳的提出了俄國婦女在宗法制家庭中受到殘酷的壓迫及奴役,要求衝破牢籠、爭取解放的社會問題。

也就是說,這齣悲劇反映了俄國女性的人格感和自尊感的覺醒,反映了他們掙脫荒誕無稽的中世紀束縛的願望。

柴可夫斯基不顧老師的反對而選取《風暴》作為創作題材,表明了他對沙俄社會這個「黑暗王國」的態度,也反映出他在 1860年代的思想傾向。

創作前期

1866-1877

任職於莫斯科音樂院,開始密集與各界藝術家與音樂家接觸,除了與倡導俄羅斯民族主義的「俄國五人組」密切往來,其創作亦深受尼可萊.魯賓斯坦與安東.魯賓斯坦兩位重要俄羅斯音樂家。

柴可夫斯基喜愛莫札特,認為莫札特音樂自然高貴,是最完美的音樂藝術,故其音樂從「民族主義」逐漸「西歐化」,是這段時間最明顯之演變。

歌劇:《地方官》《仙女》 《奧普利奇尼克》 《鐵匠瓦庫拉》

芭蕾舞劇:《天鵝湖》

交響作品:《 第 一號交響曲 op.13》、《第二號交響曲 op.17》、《第三號交響曲 op.29》、《羅密歐與茱麗葉》、《黎米尼的富蘭潔絲卡》

器樂曲:《洛可可主題變奏曲 op.33》、《第一號降 B 小調鋼琴協奏曲 op.23》、鋼琴小品套曲《四季》(Les Saisons,1876)以及其他許多器樂曲和聲樂浪漫曲。

創作中期 1877-1885

柴可夫斯基獲得梅克夫人年金贊助,辭去音樂院工作,開始周遊歐陸各國,專心致力於樂曲創作,逐漸進入純粹而專注的音樂創作時期。此時期他重要的音樂創作逐一誕生,而他也日益增加指揮自己作品之演出機會,認識更多俄羅斯之外的音樂家,旅遊與交友帶給他更加開闊的視野,音樂也進入完全成熟之時期。

《尤琴.奧聶金 op.24》、《D 大調小提琴協奏曲》、《義 大利隨想曲 op.45》、《曼弗雷德交響曲 op.58》、第四交響曲(1877)《一八一二序曲》(Festival Overture, 1880)、弦樂小夜曲(1880)、《義大利隨想曲》(1880)及鋼琴三重奏《偉大藝術家的回憶》(1882)

創作後期 1885-1893

1885 年以後,柴可夫斯基定居於克林郊外的邁達諾渥村,1893 年,柴可夫斯基獲得劍橋大學的榮譽博士頭銜,功成名就。於  1893年的11月6日,悲愴交響曲首演 9天之後過世。

歌劇《黑桃女王 op.68》、《第五號交響曲 op.64》、《第 六號交響曲 悲愴 op.74》、芭蕾舞劇《睡美人》(The Sleeping Beauty)及 《胡桃鉗》(Nutcracker)

 

*作者補充:柴可夫斯基 作品列表


柴可夫斯基之死

眾說紛紜。

照片為柴可夫斯基死後於聖彼得堡所拍攝之照片
Nikolay Gundvizer 拍攝於 1893年 11月 6日

Tchaikovsky on his deathbed. Photographed by Nikolay Gundvizer at 13 Malaya Morskaya Street in Saint Petersburg, 6 November 1893.

 

筆者在此引用王尚彬先生所撰寫之⟪柴科夫斯基第五號交響曲指揮研究⟫第24-26頁文字,關於柴可夫斯基的死因論述之文字:

柴科夫斯基在 1893 年 10 月 28 日(俄曆 10 月 16 日)於聖彼得堡指揮第六號交響曲《悲愴》首演之後數日,便據說他感染到了霍亂,於 1893 年 11 月 6 日(俄曆 10 月 25日)與世長辭。他的逝世引起了巨大的震撼,成千上萬的民眾在聖彼得堡為他送葬;而柴科夫斯基也與葛令卡、穆梭斯基、鮑羅定等俄羅斯傑出的音樂家一起安葬在亞歷山大‧涅夫斯基公墓。

然而,對於柴科夫斯基的死因,至今已經證實為被迫自殺身亡。

在官方認定的說法一直以霍亂作為正統的死因,但是對於這個歷史冤案,奧爾洛娃則提出了一些論證與資料來說明他的論點。

首先出現的矛盾:在 1893 年 10 月 24 日(俄曆)聖彼得堡《新聞和股票交易報》(第293 號)宣告:整個音樂界都為柴科夫斯基重病的消息感到震驚。幸而最新公報稱,柴科夫斯基的病(據說是傷寒)可望好轉。在隔日,也就是 10 月 25 日(俄曆)時,《新聞和股票交易報》(第 294 號)又報導:我們著名的作曲家柴科夫斯基並未能僥倖逃過這惡性傳染病。他星期四發病,病情立刻轉危。

接連的兩份醫療公報說醫生在凌晨兩點半離去,他們斷定已無藥可救。凌晨三點去世。

同樣的報紙在一夜之間有如此大的轉變,是相當不合乎常理的。

而傳染病的發病率在秋季後會降低,而柴科夫斯基死在 10月,但是整整一年中因霍亂而死的病例,在報導中也只有零星幾件而已。死後第二天,10月 26 號(俄曆),《聖彼得堡報》(第 294 號)卻提出了疑問:柴科夫斯基生活在最優越的衛生條件中,而且幾天前才剛到聖彼得堡來,怎麼就會染上霍亂呢?在幾位證人與報導中都說柴科夫斯基是在餐廳喝了生水導致感染傳染病,但是柴科夫斯基的弟弟莫杰斯特卻說那是在發病後家中喝的。這兩造說詞之間就已經明顯出現了矛盾,又何況以柴科夫斯基出身有教養的家庭,要直接飲用生水是幾乎無法想像的!

而霍亂的病程與當時醫生的醫學報告,從醫學的角度上來看是完全不成立的,但是在最後,終究所有人都以矛盾的說詞將這件事情不了了之地蒙混過去。最誇張的還是柴科夫斯基逝世時的安魂彌撒,竟然沒有將棺材密封,甚至李姆斯基-柯薩可夫還 回憶說:奇怪的是,雖然死於霍亂,但人們卻可以隨便去參加安魂彌撒。我還記得,親眼看見維爾日比諾維奇親吻了屍體的頭和臉。

而柴科夫斯基過世時的面容顯得消瘦,但是安詳;但是死於霍亂的臉會因為痙攣而變得扭曲,因此死於霍亂的說法明顯是刻意包裝的。而整件事情直到 1920 年後,才由知道內情的人所逐漸公開,事實上柴科夫斯基對 斯吞博克‧費爾莫爾伯爵的姪子產生興趣,這位伯爵因而憤慨的寫了一封信,要求當時在元老院上訴庭的檢察長雅科比將這封正式信函交給沙皇—亞歷山大三世,若此事爆出,對於柴科夫斯基以及法律學校的所有同班同學的名譽都是重大損害;而對於法律系畢業生而言,榮譽這件事情是神聖不可侵犯的。為了阻止事件曝光,檢察長雅科比邀請了柴科夫斯基與當時法律系同班同學,共八人舉行了一個名譽審判。最後得到的決議是:唯有柴科夫斯基死亡,他們才有可能將信給隱瞞。一、二天後柴科夫斯基 得了絕症的消息就傳遍了聖彼得堡。
《The Tchaikovsky Papers: Unlocking the Family Archive》封面

 

柴可夫斯基 交響曲寫作年份整理:

柴可夫斯基Pyotr Ilyich Tchaikovsky, 1840-1893一共寫作七首交響曲,其中有編號的六首,整理如下:

G小調 第1號交響曲《冬日之夢》-1866年
c小調 第2號交響曲《小俄羅斯》-1872年
D大調 第3號交響曲《波蘭》-1875年
f小調 第4號交響曲-1878年
b小調 "曼弗雷德"交響曲(Manfred Symphony)-1885年
e小調 第5號交響曲-1888年
b小調 第6號交響曲《悲愴》-1893年

 

【樂譜開箱】柴可夫斯基第六號交響曲《悲愴》

林仁斌老師為您詳細解說柴可夫斯基的《悲愴》交響曲 – 從背景到創作

 

 

延伸閱讀文章:

 

🎵 BBC 音樂家傳記影片 – Discovering.Tchaikovsky
共有兩集,14段影片。
點按 ↓ 左上角”播放清單”,自由選擇要播放第幾段影片(1-14)

 

BBC: Great Composers Tchaikovsky BBC偉大的作曲家(三) 柴可夫斯基

 

 

開卷蹦藝術.享受美好閱讀時光

☕️一杯咖啡.一點心意.支持蹦藝術☕️

 

各類合作提案,聯繫方式:

*手機:0917.670.518 
*Line:https://line.me/ti/p/LB1ro0P0AU
*E-mail:jenpin888@gmail.com
馬上分享給更多喜愛音樂的好友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