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N音樂】德布西逝世百年紀念專題II:德布西鋼琴作品介紹
Claude Debussy: Piano Works
– 資訊整理共享於網路,一起欣賞音樂與藝術之美 –
蹦藝術 | BONART
【BON音樂】德布西逝世百年紀念專題II:德布西鋼琴作品介紹
德布西的鋼琴作品,在現代的鋼琴獨奏會中經常被演奏著,並且深受觀眾喜愛~它們具有我樣化的色彩與多元的描寫風格,每一首樂曲更是深具其特色。
由於作曲家一生的學習歷程和經歷,一切的因素成就了德布西的特殊的音樂語法。
在他的鋼琴音樂中,不但充滿著印象派特殊的光和影的閃爍變化,也因為受到象徵主義的影響,所以在音響效果上產生了具有微妙神韻的文學性想像力。再者,由於他的所見所聞,總是能讓人感受到濃濃的異國風味,由他開始,代表的不僅是20世紀法國音樂承先啟後的意義,更是20 世紀音樂的開啟者。法國音樂開始走出自己的路,開創了新的發展空間和理念。
以下將作曲家的創作時期分為三個時期來介紹:
一、1880-1901 年的早期鋼琴作品:
1876年,德布西寫作了第一首獨唱加鋼琴的歌曲《星夜, 1876》(Nuit d’etoiles),這是他創作生涯的起點,自此之後到獲得羅馬大獎作品的清唱劇-《浪子》的數年之間,他仍舊不斷的創作,但都以聲樂曲居多,包含清唱劇、歌曲(獨唱與鋼琴伴奏),這些作品也讓他獲得具有一定的名氣,然而相形之下他的鋼琴作品就顯得不那麼成熟,但已經開始具有印象派音樂的特殊色彩。
由於他在進入巴黎音樂院前接受過蕭邦弟子福洛維爾夫人的指導,因此他的此時期的作品也受蕭邦影響,以特性小品居多,例如: 《敘事曲》、《馬厝卡舞曲》( M a z u r k a , 1890)、《浪漫的圓舞曲》(Valse romantique, 1890)、《 夜 曲 》(Nocturne, 1890)等。在早期的作品中他也常使用特殊的舞曲節奏創作,除了馬厝卡舞曲之外也有使用波西米亞(Bohemia)和俄羅斯(Russia)的舞曲風格。例如《波希米亞風舞曲 》(Dance Bohemienne, 1880)
1888年他創作了兩首《華麗曲》,則是他取材於阿拉伯藝術的另一作品,是十分具有阿拉伯風味的兩首作品, 曲名原文的「Arabeasque」,原意是指「阿拉伯花飾」, 是一種裝飾性的風格,多見於古代西班牙摩爾人的城堡或寺院中,德布西承襲了法國抒情性沙龍小曲的傳統。
兩首《華麗曲》(Arabesque)欣賞:
這時期最重要的作品還有1 8 9 0年創作的《貝加馬斯克組曲》,他使用了巴洛克時期所流行的「組曲」為曲名,也使用了18世紀經常使用的樂曲型式:小步舞曲(Minuet)、巴瑟比舞曲(Passepied)和前奏曲(Prelude)進行創作,然後加入了一首超級名曲⟨月光⟩(La Claire de Lune),這讓《貝加馬斯克組曲》一共包含四首小曲。
德布西《貝加馬斯克組曲》欣賞:
德布西《貝加馬斯克組曲》「月光」欣賞:
1901年完成的《為鋼琴的》(Pour le piano)則包含3首小曲,依序是〈前奏曲〉、〈薩拉邦舞曲〉(Sarabande)、〈觸技曲〉(Toccata)。〈薩拉邦舞曲〉中使用了傳統的舞曲節奏型態,整曲也為二段體,但和聲新穎,運用了平行七和弦和半音階,減弱了傳統調性和聲,呈現出新舊風格融合的特殊風味,這也意味著德布西的鋼琴音樂將從此開創新的局面。
德布西 1880-1901年 早期鋼琴作品列表:
年代 |
作品 |
包含曲目 |
1880 |
《波希米亞風舞曲》 |
|
1888 |
兩首《華麗曲》 |
|
1890 |
《貝加馬斯克組曲》 |
〈前奏曲〉 〈梅呂哀舞曲〉 〈月光〉 〈巴瑟比舞曲〉 |
1890 |
《夢》 |
|
1890 |
《敘事曲》 |
|
1890 |
《馬厝卡舞曲》 |
|
1890 |
《浪漫的圓舞曲》 |
|
1890 |
《夜曲》 |
|
1890 |
《舞曲》 |
|
1901 |
《為鋼琴的》 |
〈前奏曲〉 〈薩拉邦舞曲〉 〈觸技曲〉 |
二、1903-1910 年的中期鋼琴作品:
德布西 1903-1910 年的作品列表:
年代 | 作品 | 包含曲目 |
1903 | 《版畫》 | 〈塔〉 |
〈格拉納達的黃昏〉 | ||
〈雨中庭院〉 | ||
1903 | 《自速寫簿》 | |
1904 | 《快樂島》 |
1904 | 《假面》 | |
1905 | 《映象第一集》 | 〈水的反光〉 |
〈拉摩頌〉 | ||
〈運動〉 | ||
1907 | 《映象第二集》 | 〈葉中鐘聲〉 |
〈月下荒廟〉 | ||
〈金魚〉 | ||
1908 | 《小孩子的天地》 | 〈老頑固〉 |
〈大象催眠曲〉 | ||
〈洋娃娃小夜曲〉 | ||
〈粉雪飛舞〉 | ||
〈小小牧羊人〉 | ||
〈黑娃娃的步態舞〉 | ||
1909 | 《海頒頌》 | |
1909 | 《小黑人》 | |
1910 | 《比緩板更慢》 |
德布西創作生涯的中期,是他寫作最多鋼琴獨奏作品的一段時期。
這時期的他不但經常與文人來往,也因為年輕時受到許多不同音樂風格的薰陶,逐漸將不同的構想融合在他的樂曲裡面~就這樣,多種文化與民族風味的樂思,以及在文學與繪畫的潛移默化下,逐漸匯集而成德布西特有的創作語彙。
《版畫》可視為是開啟中期最重要的作品,這套樂曲 一共包含了三首曲子,依 次為〈塔〉、〈格拉納達的黃昏〉、〈雨中庭院〉(Jardins sous la pluie),分別展現了東方、西班牙和法國三地的不同風情。這三首曲目的共同特點是音樂在時間流 動的過程中,給人以不同印象和突出畫面的光與色的不斷變化,這種印象主義音樂特有的意境,是自《版畫》以後德布西大部分音樂作品的重要特徵。
《版畫》的靈感來自於德布西在1899年巴黎的萬國博覽會上,聽到甘美朗的音樂而來:曲中的「塔」是指位於柬埔寨、緬甸、中國及日本等地東方寺廟中的佛塔。
而在《版畫》中他運用五聲音階和平行二度及四度和弦進行創;〈格拉納達的黃昏〉則是他第一次將西班牙音樂素材加進他的樂曲當中,創作靈感則是來自西班牙夜曲及阿巴奈拉舞曲的節奏,並運用西班牙民間音樂中常見的帶有兩個增音程的弗裏吉亞調式(Phrygian mode),使樂曲的民族特徵更加鮮明。
〈雨中庭院〉德布西採用了兩首古老的法國童謠,包括〈睡吧! 寶寶〉(Do, do, l’enfant do)以及〈不要再到森林去〉(Nous n’irons plus au bois),這也是他鋼琴創作中第一首與孩童有關的樂曲。德布西將這樣的童謠旋律交織在分解和弦的音型之中,而這樣的和弦透露出來的音響就像連綿不斷的雨聲一般,曲中使用了全音音階及增三和弦平行進行創作。
此時期,德布西亦開始使用三個譜表寫作鋼琴獨奏作品。三個譜表的使用,能更明白地指示聲部的使用與聲音的處理,進而在音色上做更細微的差別,也使得其複雜且精緻的樂曲構造,在樂曲上變得容易理解,也成為德布西鋼琴作品最大與眾不同之一:細膩而仔細。
德布西《版畫》欣賞:
另外,1908年他還寫作了:《兒童天地》(Children’s Corner)獻給他的寶貝女兒秀秀(Chou-chou),其中包含六段首小品,樂曲的標題也是他第一次以英文所寫,或許是和秀秀的英國女家庭教師有關。

德布西《兒童天地》(Children’s Corner)欣賞:
此時期的重要作品還包括兩冊《映象》及數首的小品。
德布西《映象》全集與欣賞:
創作年份 |
曲目 |
包含曲目 |
1905年 |
《映象第一集》 |
00:00 – No. 1 Reflets dans l’eau |
05:02 – No. 2 Hommage à Rameau |
||
11:57 – No. 3 Mouvement |
||
1907年 |
《映象第二集》 |
15:16 – No. 4 Cloches à travers les feuilles |
20:08 – No. 5 Et la lune descend sur le temple qui fut |
||
25:47 – No. 6 Poissons d’or |
德布西中期的這些作品,充分的與美術和文學交織融合在一起,音響上傳達出前所未有的色彩與音效,他用音符表達出像畫一般的光影效果,也呈現出象徵主義文學式 的聲韻和線條的律動;在這個時期,他以細緻又創新的手法,寫作出自己的專屬音樂,也為法國未來的音樂開創出一條光明之路。
三、1910-1915 的晚期鋼琴作品:
德布西晚期的鋼琴作品可說是早期與中期風格的集大成。
在這個時期,不論是創作技法、題材的選用、音效的發揮、或是個人主觀和客觀意念的表達,都已經達到他所創作音樂的極致。這些作品皆可視為是德布西最經典的鋼琴作品。
此時期中最重要的作品就屬《前奏曲第一冊》、《前奏曲第二冊》,和《十二首練習曲集》(Douze Etudes)。
德布西的《十二首練習曲集》中,皆賦與了每首練習曲主要的練習重點,並以其練習功能來命名,讓人可以一目瞭然練習的目的為何。在此以晚期作品中以練習曲的第一首《為全部五指的》(Pour les“cing doigts”)為例,說明德布西晚期的特點:在拍號上面時常有變化,也經常的使用遠系轉調,並且使用很多全音寫作,更運用了兩種教會調式於其中,包括弗裏吉亞調式和利地安調式(Lydian mode),這幾項寫作方式,不單只出現於本曲,在他晚期作品中更可以時常的看見這些手法的運用。
德布西《十二首練習曲集》(Douze Etudes)欣賞:
這三闋曲目都是以12首為一組的套曲,而在《前奏曲第一冊》和《前奏曲第二冊》將樂曲標題寫作於曲末,也就是最後一小節之後的多餘留白處。筆者認為,他想傳達的想法,應該是為演奏者和聽眾們做些許的提示,但又不拘束人們的想像。
另外在德布西晚期的作品,寫作的方式有許多特別之處,他大量的使用了各種音樂術語標示,如強弱的表達、樂曲情緒的表達、抑或者是速度上的標示…等等,甚至還有明確的音色指示:「遠處傳來的法國號」「像小鼓一樣」的音色:他清楚地告知演奏者如何彈奏每個音,並仔細地區分其中的不同。
他曾在寫給杜蘭(Durand)出版商的一封信提到:「連最複雜的日本繪畫都比不上《12首練習曲集》在視覺以及記譜上的複雜,這和初期作品有著很大的不同」。
例如在《前奏曲第一冊》的第四首〈飄散在暮色中的聲音與香味〉(Les sons et les parfums tournent dans l’air du soir)第51小節所標示的:像遠處傳來的法國號聲音(Comme une lointaine sonnerie de Cors);或是第十首〈沉沒的教堂〉(La Cathedrale engloutie)樂曲開頭所標示的:非常平靜地,像霧一樣輕柔彈出(Profondement calme, Dans une brume doucement sonore)。藉由這些術語給予演奏者明白的指示,也讓作品的演奏者更理解或貼近練習這些作品的的涵義。
德布西《前奏曲第一冊》欣賞:
德布西《前奏曲第二冊》欣賞:
開卷蹦藝術.享受靜謐閱讀時光
各類合作提案,聯繫方式: *手機:0917.670.518 *Line:https://line.me/ti/p/LB1ro0P0AU *E-mail:jenpin888@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