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N音樂】最後的浪漫 – 拉赫曼尼諾夫的生平與介紹
All about Sergei Rachmaninoff

– 資訊整理共享於網路,一起欣賞音樂與藝術之美 –
蹦藝術 | BONART


 

成長背景

拉赫曼尼諾夫(Sergei Rachmaninoff, 1873-1943)身兼作曲家、鋼琴家與指揮家,集所有音樂才華於一身,是公認全方位的音樂家。

(基本資料整理於網路與維基百科,並附上超連結方便檢索)

早年與學習 1873-1892 年時期

1873年4月2日出生於蘇聯的奧尼格(Oneg)莊園,位於俄國北方鄰近古老諾夫哥羅德(Nevgorod)的鄉村,從四歲起,母親便開始教導他彈琴。

拉赫曼尼諾夫從小就嶄露對音樂的愛好以及天賦。

6 歲時,父母聘請聖彼得堡音樂院畢業的年輕鋼琴教師安娜‧奧娜茲卡亞(Anna Ornatskaya)來教他彈琴。1882年,拉赫曼尼諾夫一家搬到聖彼得堡後,在音樂教師安娜的推薦下,拉赫曼尼諾夫獲得聖彼得堡音樂院的獎學金,進入音樂院就讀。

10歲時的拉赫曼尼諾夫

 

但因從小父母親離異對他的影響很大,他除了鋼琴課程之外,其他幾乎都放牛吃草,甚至逃學,致使學習的步伐相當緩慢,在音樂院的成績表現得不甚理想,差點被退學。外婆為了鼓勵他,於是在靠近諾夫哥羅德的波里弗蘇(Borivoso)買下一座小農莊,於是拉赫瑪尼諾夫也經常陪祖母去東正教的教堂作禮拜,唱詩班的歌聲和教堂的鐘聲在他腦海裡留下深刻的印象,並度過許多快樂時光。

於是在鋼琴家表哥席洛悌(Alexander Siloti, 1863-1945)的建議下,拉赫曼尼諾夫轉入莫斯科音樂院就讀,拜師尼古拉•慈威雷夫(Nikolai Zverev, 1832-1893)門下學習。

慈威雷夫在莫斯科是出了名嚴格的老師,許多達官貴族的富子弟們願意付出大筆的學費,希望進入他的門下,以至於他收入不斐。

但是當他收到有天份的學生時,卻不會收取任何費用,可是必須遵從他的指令跟要求的作息。拉赫曼尼諾夫在這樣的環境與老師高度要求下,建立起影響他一輩子的能力:克服了懶惰的陋習,也養成了對音樂的良好品味。

慈威雷夫認為學習音樂應該是從欣賞的品味建立起,所以他不會一開始就要求學生學習樂理和和聲,而是聽大量的音樂會跟歌劇。

此外,他也會安排知名的鋼琴家與學生練習四手聯彈,並且在聚會時,讓學生上場演奏, 接受其他偉大音樂家的評論。

但師生關係拉赫曼尼諾夫轉頭注意力於作曲上時正式引爆衝突,因為他發現自己對作曲有極大的興趣,在將柴可夫斯基的交響曲《曼弗雷德》(Manfred)改編成鋼琴二重奏並受到柴可夫斯基本人極高的讚美嘉許之後,更加燃起他想成為作曲家的夢想。

想專心作曲的拉赫曼尼諾夫希望能有一間專屬於自己的琴房,但他專制的恩師認為,有鋼琴天賦的人不應該把才能浪費在創作上,再加上年輕氣盛的拉赫瑪尼諾夫溝通時用詞上不夠尊重,師生關係因此正式決裂。

在音樂院的鋼琴老師因此更換為同在音樂院任教的表哥席洛悌。

到了他音樂院的最後一年,因表哥席洛悌和校長失和而離職,拉赫曼尼諾夫在不想再次更換適應新老師的情況下,選擇提前一年參加鋼琴畢業考,卻意外地拿下優秀的成績。

而隔年的作曲班畢業考試,拉赫曼尼諾夫以普希金(Aleksandr Sergeyevich Pushkin, 1799-1837)的詩篇《吉普賽人》 (Tsïganï )所創作的歌劇《阿雷可》(Aleko, 1892),也獲得極高的分數。評分的教授群,包括柴可夫斯基等一致推薦他獲得金牌獎,該獎項音樂學院有史以來只頒發過兩次, 分別只頒給塔涅耶夫(Sergey Ivanovich Taneyev, 1856-1915)及柯雷申可(Arseny Koreshchenko)

這一年,音樂院刻著優秀前人塔涅耶夫與柯雷申可(Koreschenko)名字的石碑上,也加上了拉赫曼尼諾夫之名,宣告著光榮畢業以及俄國即將出現另一位優秀的職業音樂家。

 

展翅飛翔 1892-1901 年時期

畢業之後開始成為自由藝術家的拉赫瑪尼曼夫,先靠著學生時期的作品,以及最著名的《升c小調鋼琴前奏曲》op.3等作品創作獲得一些收入,但他很快地意識到,這並不足以維持他的生活。

 

 

魯崗斯基談拉赫曼尼諾夫的「鐘聲效果」

 

 

他開始收鋼琴學生、指揮自己的歌劇、擔任學校的音樂老師,但這對於他的創作速度影響不小,無疑是雪上加霜。值得慶幸的是,他在離開學校後,仍然受到許多大師的鼓舞與協助,其中包含柴可夫斯基和林姆斯基-高沙可夫(Nadezhda Nikolayevna Rimskaya-Korsakova, 1848-1919)

1893 年,兩位影響他最深的老師(慈威雷夫和柴科夫斯基)相繼過世,使他失去了精神的依靠。

 

至情至性的悲歌,令人聞之落淚

《悲歌》是拉赫曼尼諾夫創作於1892年的一套五首鋼琴獨奏曲,這套作品題獻給他在音樂學院的和聲老師~安東‧阿倫斯基(Anton Arensky)也有一說本曲是為紀念柴可夫斯基過世而寫的曲子。

從樂譜中,我們可以讀見年輕的拉赫曼尼諾夫已經具備非常成熟的音樂語法與鍵盤和聲,甚至他愛用了一輩子的「半音級進」,進而產生的各種變化和聲

 

1895 年,他開始了《第一號交響曲》的創作,此曲在 1897年 3月,由葛拉祖諾夫(Aleksandr Konstantinovich Glazunov, 1865-1936)指揮首演,但由於當時排練情況不佳,致使演出的情況十分不理想(據說是葛拉祖諾夫於演出前飲酒…),以致受到了聖彼得堡的音樂界無情的批評,也深深地打擊了拉赫曼尼諾夫的信心。

由於《第一號交響曲》遭受到樂評家們給予不客氣的的批評,尤其是以庫宜(César Cui, 1835-1918)帶頭的攻擊最為致命,因此在d小調第一號交響曲首演失敗後,拉赫曼尼諾夫憂鬱不已整整沉寂了三年。

長達三年的時間,拉赫曼尼諾夫不再提筆創作。而生活困難之際,救星出現:億萬富翁馬蒙托夫(Savva Ivanovich Mamontov, 1841-1918),提供了歌劇院的指揮一職,恰巧開啟了拉赫曼尼諾夫的第三項職業專長:「指揮家」。

其中值得注意的是,他認識了偉大的男低音夏禮亞賓(Fedor Lvanovich Chaliaplin, 1873-1938)。

1899 年,拉赫曼尼諾夫受到英國指揮樂團的邀請到英國訪問、演奏。倫敦的皇家愛樂協會提出邀約,希望創作一首新的鋼琴協奏曲。

但拉赫曼尼諾夫持續處在創作低潮期,他一回到俄國,精神衰弱毛病再犯,任誰都激勵不了,後經朋友再三鼓吹,在眾人的鼓勵下,接受了達爾醫生(Nikolai Vladimirovich Dahl, 1860-1939)醫生的催眠治療。

 

 

達爾醫生得知拉赫曼尼諾夫即將寫作一首鋼琴協奏曲後,便以催眠法不斷暗示他,將會順利完成這首樂曲,而且該曲的評價將會相當高。

經過治療,拉赫曼尼諾夫順利恢復自信,終於在隔年(1901年)跨出第一步,成功完成創作。

事後拉赫曼尼諾夫對於這段療程表示:雖然它聽起來也許不可思議,但這療程真的幫助了我,在夏天開始時,我再度開始創作。靈感大量湧出,新的音樂想法開始在我心中激盪~這對於我的全新協奏曲來說,已經足夠。

先完成的是《第二號鋼琴協奏曲》的第二與第三樂章,拉赫曼尼諾夫本人擔任鋼琴獨奏家,成功地1900年於12月2日於莫斯科公開上演,獲得了各界熱烈的歡迎;帶第一樂章完成之後,1901年拉赫曼尼諾夫再次擔任獨奏家於1901年11月9日演出全曲,全曲終於完成。

1901 年更在表哥席洛悌擔任鋼琴獨奏與尼基許(Arthur Nikisch)的指揮下,於聖彼得堡演出,再度獲得當地的歡迎與肯定,越來越成功;日後 1904 年時,《第二號鋼琴協奏曲》讓拉赫曼尼諾夫獲得了俄羅斯作曲屆大獎:葛令卡獎,獎金500盧布,這更是繼催眠療法成功後,作曲家走出憂鬱邁向成功的第二步。

 

音樂欣賞

馬祖耶夫《第二號鋼琴協奏曲》

 

 

1901年的拉赫曼尼諾夫

 

1901-1918 年時期

隨著《第二號鋼琴協奏曲》的成功,拉赫曼尼諾夫終於重拾信心。

1902 年時,拉赫瑪尼諾夫在接受表哥席洛悌的資助下恢復了自信心與經濟能力,並向表妹娜塔利亞‧薩亭娜(Natalya Satina, 1877-1951)求婚。而緊接著的喜訊, 則是他和表的婚事終於嶄露曙光。1902年初,他與表妹結婚,地點在莫斯科郊區的軍事教堂。他們蜜月的地點從威尼斯到維也納,決定蜜月地點的關鍵,完全取決於旅途中要聽那些音樂。

拉赫曼尼諾夫與妻子 – 表妹娜塔利亞‧薩亭娜

 

此後的 10 年,伴隨著兩個女兒伊雷娜(Irina)與泰緹雅娜(Tatiana)的出生,以及指揮、創作事業的成功,這時期幾乎是拉赫瑪尼諾夫一生中最幸福快樂的時光。

 

與兩位女兒Irina與Tatiana合照:

 

回到莫斯科後,拉赫曼尼諾夫開始他的歌劇創作《吝嗇騎士》(The Miserly Knight, Op. 24, 1906)。1904年的春天,他完成該作品,同時接受了國家歌劇院的指揮一職。

而這段期間,拉赫曼尼諾夫和夏禮亞賓的合作關係變得更為密切。1906 年,劇院中的紛紛擾擾,讓拉赫瑪尼諾夫感到不悅,雖然他指揮的音樂會,讓所有人刮目相看,但他毅然決然地結束合約,另一方面也是因為當時俄羅斯國內的政治動亂。女兒的生病,更讓他們舉家搬往德勒斯登,而這也讓他的創作從新回到正軌。

 

在德勒斯登的三年間,他完成了《第二號交響曲》、《第一號鋼琴奏鳴曲》(Sonata No.1 in d minor, Op. 28, 1907)、交響詩《死之島》(The Isle of the Dead, Op. 29, 1909)。 並且迎接他第二個女兒的到來。

1909 年,拉赫曼尼諾夫接受了美國的邀約,赴美巡迴演奏。在他離開之前,波士頓交響樂團希望他接下指揮一職,但是這意味著他必須放棄在莫斯科的一切, 以及家人生活起居的問題,這明顯的困擾著拉赫曼尼諾夫,所以他斷然地拒絕所有的合約。拉赫曼尼諾夫在這段旅程中,寫下了《d 小調第三號鋼琴協奏曲》(Piano Concerto No. 3 in d minor, Op. 30, 1909),學界一般公認這是技巧最艱深也最為華麗的一首鋼琴協奏曲。

 


延伸閱讀

【BON音樂】您數過拉赫曼尼諾夫第三號鋼琴協奏曲的音符數量嗎?


 

回到俄國之後,拉赫曼尼諾夫的名望可說是如日中天,從歐洲寄來的邀約不斷。

可喜的是,在這般繁忙的演出中,他仍創作了許多經典的作品,包含大型合唱管弦作品《鐘聲》(The Bells, Op. 35, 1913)、宗教合唱作品《聖約翰•克里索斯 通的禮拜儀式》(Liturgy of St John Chrysostom, Op. 31, 1910)、以及《晚禱曲》 (All-night Vigil, Op. 37, 1915)等重要作品。1915 年,革命的烈焰焚燒了整個國家,全體俄羅斯人民獻於水深火熱之中:作曲家塔涅耶夫以及好友斯克里亞賓(Alexander Scriabin, 1872-1915)相繼與此時間點離開人世。


延伸閱讀

拉赫曼尼諾夫大型合唱管弦作品《鐘聲》(The Bells, Op. 35, 1913)


1916年底俄國內政混亂,整個社會非常動盪不安,不久即於1917 年十月發生俄羅斯革命,整個國內情勢讓所有音樂活動都停擺,也讓拉赫瑪尼諾夫的三項事業宣告停止。

 

這次的離開導致拉赫瑪尼諾夫從此離開俄國,從此遠離他的祖國俄羅斯,一輩子再也沒有回到祖國。

 

1918年起舉家定居美國;他明白若要維持一家人的家計,最快的方法便是演奏,於是他將大部分的時間轉為在鋼琴演奏上,並錄製了許多唱片。

 

與費城管弦樂團指揮尤金.奧曼第之音樂合作

 

1918-1943 年時期

在這次的逃難過程當中,拉赫曼尼諾夫失去了所有財產。但幸好藉由大量的音樂會演出酬勞,還清了債務。此時他體悟到,為了照顧家庭,他需要穩定的收入。因此下了非常重要的決定:決定選擇鋼琴家為主要事業。因為想要身兼作曲家與鋼琴家,合約經常受限,且作曲的收入較不固定。到了四十五歲的年紀,這其實是項重大的決定,他必須重新仔細練習鋼琴演奏技巧,並擴展新的音樂會曲目。

 

拉赫曼尼諾夫的十種和聲技巧

 

 

 

1918年來自美國的邀約不斷,但都被拉赫曼尼諾夫拒絕,主因是合約中的演出場次太過繁重,但他最終仍決定攜家帶眷至美國發展,因他發現美國源源不絕的演出機會,可以帶來更多的收入,解決他一直煩惱的財務問題。在紐約,他受到熱烈的歡迎,並且接受了史坦威公司的巡演合約,也合作錄製了唱片。

 

1925 年,拉赫曼尼諾夫替女兒創立了出版社《泰爾》(Tair),出版一些未出版,但是具有價值的俄國作品,以及許多自己的音樂作品,而這也逐漸成為拉赫曼尼諾夫音樂的主要出版商,主要出版晚期的作品以及鋼琴改編曲。1926 年,拉赫瑪尼諾夫決定讓自己休息一整年。而實際上,這樣的休息只有一個目的,他準備創作《第四號鋼琴協奏曲》(Piano Concerto No.4 in g minor, Op. 40, 1926, rev. 1941),1926年於德勒斯登(Dresden)完成。

隔年的首演,彷彿歷史的記憶再次被掀開,評論家們都不認為這是一部好的作品。喬其諾夫在《紐約世界報》(New York World)發表:…然而隨著樂章的進行,藝術性的張力開始緩慢而鬆散。連結的部分沒有達到自然融合,新的素材呈現時,沒有音樂上的必要性的認可。

失望之餘,拉赫曼尼諾夫的創作又再次停擺。

1931 年,拉赫瑪尼諾夫和朋友所簽屬的一份對抗泰戈爾(Rabindranath Tagore, 1861-1941)讚美蘇維埃政府在公立教育成就言論的聲明稿,被發表在《紐約時報》 (New York Times)。他的作品因此被他的祖國禁聲了兩年,但他本人對於這場抵制並沒有做出評論。

隔年,拉赫曼尼諾夫在瑞士買下一棟別墅,取名為「Senar」,並在此創作了受人注目的樂曲,著名的《帕格尼尼主題狂想曲》(Rhapsody on a Theme of Paganini, Op. 43, 1934),以及《第三號交響曲》(Symphony No.3 in a minor, Op. 44, 1935-6, rev. 1938)。

《帕格尼尼主題狂想曲》再一次讓拉赫曼尼諾夫重拾偉大作曲家的名譽,而俄羅斯芭蕾舞家福金(Mikhail Mikhailovich Fokine, 1880-1942)更依據他的指示,將其編成芭蕾舞劇。

 

1939 年,二次世界大戰在歐洲所引起的動亂,讓拉赫曼尼諾夫決定離開。回到美國後,他創作了最後一首著名的《交響舞曲》(Symphonic Dances, Op. 45, 1940), 本來也有意請福金編成芭蕾舞劇,但隨著福金的去世,計畫也無法實施。

 

 

1940年左右,拉赫曼尼諾夫指揮樂團的身影

 

1942至1943年是拉赫曼尼諾夫最後的巡迴演出樂季,因為他想退休,回到比佛利山莊的家,在家好好休養。

1943年2月17日,在諾斯維爾(Knoxville)舉行最後一場獨奏會之後,不久便證實他因身體不適被診斷罹患末期癌症,雖然莫斯科傳來慶祝他七十歲生日的計畫,但他從未知曉;同年3月28日病逝於美國加州的比佛利山莊,享年七十歲,之後遺體被移往紐約州,葬在一所俄國東正教的墓園裡。

(基本資料整理於網路與維基百科,並附上超連結方便檢索)

諾斯維爾為拉赫曼尼諾夫所製作的「最後音樂會雕像」

 

最後的浪漫

拉赫曼尼諾夫受浪漫時期的音樂前輩很深,特別是蕭邦、李斯特 (Franz Liszt, 1811-1886)以及柴可夫斯基。他尤其喜愛蕭邦、李斯特那種如歌式的旋律以及豐富音響的音樂架構。

在拉赫曼尼諾夫的求學期間(1882-1892),柴可夫斯基在樂壇中的地位已無人可及。他對年輕一代的拉赫曼尼諾夫十分賞識,在拉赫曼尼諾夫剛成為職業音樂家時,也給予他許多親切的幫助,可惜不久後卻撒手人寰。柴可夫斯基的早逝使莫斯科的音樂界領導人出現斷層,雖是如此,卻也讓後繼的新生代有嶄露頭角的機會。最明顯的是拉赫曼尼諾夫及史克里亞賓(A. Skryabin, 1872-1915),前者致力於承續傳統,後者則致力於開創新風格。

在史特拉汶斯基(Igor Stravinsky, 1882-1971)於巴黎發表了《春之祭》(The Rite of Spring)後, 保守派的作曲家由於已無超越的創新之作,而陷於困境的泥沼之中。在這樣的大環境之下,當時的拉赫曼尼諾夫仍堅持用傳統的方式訴說他的音樂理念,在紛亂、 求新求變的 19 世紀末的俄國,帶來一襲令人得以喘息的復古清流。

1909年作的「死之島」(The Isle of the Dead Op. 29),以及晚期的鋼琴作品和歌曲中。然而這些早期與後期作品比起來,雖然較缺少結構上的變化,但卻充滿前輩柴可夫斯基的影子:例如龐大的管絃樂配器方式、強烈的音樂情感與旋律~以及那多愁善感的俄羅斯音樂風格。

拉赫瑪尼諾夫在1892至1910年間,爲鋼琴寫了二十四首前奏曲, 分別是 op.3 No.3的升c小調(一首)、Op. 23(十首)、Op. 32, (十三首)。這些樂曲風格有內省的、熱情的以及表現技巧;但無論是哪一種風格,這些音樂都是鋼琴作品中的珍品。

拉赫瑪尼諾夫的音樂是以悠長寬廣、而又充滿無止盡憂鬱的旋律,表現出獨樹ㄧ幟的才華。因為本身也是ㄧ位傑出的鋼琴家,所以 常開發出鋼琴屬於鍵盤樂特有的效果:大跳的八度音、大音程距離的 琶音、以及雙音的音型等,都完全充分反映出他的鋼琴風格。

 

當拉赫曼尼諾夫獲知自己罹患癌症末期時,他曾說出這句話:「My dear hands. Farewell, my poor hands.」。這句話存在非官方紀錄,但我們卻能想像這位音樂家是多麽愛著自己的雙手…

 

深情款款.詩意盎然之雙鋼琴

The Night…The Love…”,靈感來自拜倫的詩歌

枝頭傳夜鶯響聲鳴唱

這是戀人絮語中盡顯甜蜜誓言的時刻

煦煦和風與流水淌淌溫柔為伴

為孤獨雙耳奏出陪伴之樂….

“It is the hour when from the boughs The nightingale’s high note is heard, It is the hour when lovers’ vows Seem sweet in every whisper’d word, And gentle winds and waters near, Make music to the lonely ear…..”

 

獨步全球.超大雙手

大家最津津樂道的,莫過於那雙能輕鬆駕馭鋼琴的大手,據說能夠輕鬆掌握 12 度的音程。許多看過或曾經聽過拉赫曼尼諾夫演奏的樂評說:「他以無與倫比的準確狠狠地緊抓出和音而造出如交響樂般的音響效果。」

 

延伸閱讀

【BON音樂】拉赫曼尼諾夫的無敵大手

 

 

 

 

 

 

開卷蹦藝術.享受美好閱讀時光

☕️一杯咖啡.一點心意.支持蹦藝術☕️

 

各類合作提案,聯繫方式:

*手機:0917.670.518 
*Line:https://line.me/ti/p/LB1ro0P0AU
*E-mail:jenpin888@gmail.com
馬上分享給更多喜愛音樂的好友們🎵
 
  BONART_Webmaster
更多音樂新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