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N音樂】史特拉汶斯基:芭蕾舞劇《春之祭》(The Rite of Spring)介紹
Stravinsky: The ballet “The Rite of Spring”

 – 資訊整理共享於網路,一起欣賞音樂與藝術之美 –
蹦藝術 | BONART


作曲家 史特拉汶斯基(Igor Stravinsky, 1882-1971)

→生平介紹

 

第三部芭蕾 話題登場

(基本資料整理於網路與維基百科,並附上超連結方便檢索)

信心滿滿(?)的謝爾蓋·迪亞吉列夫(左)與伊果·史特拉汶斯基(右)

 

《春之祭》首頁 手稿

題外話,史特拉汶斯基的筆跡與手稿真的很漂亮

難怪喜歡極簡與垂直線條的香奈兒會愛上他(誤)

 

 

1913年《春之祭》巴黎首演九天過後,美國紐約時報對於首演失敗之的報導(取自維基百科)

 

首演失敗 百年仍然傳奇

1910年,當史特拉汶斯基剛為迪亞吉列夫完成了芭蕾舞舞劇《火鳥》的音樂後不久,他已構思出一個幻象:

那是俄羅斯遠古時期的祭祖儀式:「我想像到一個肅穆的異教祭典:一群長老圍成一圈坐著,看見一位少女被要求跳舞直至跳死。她是他們用以祭祀春天之神的祭品。」

1913 年 5月 29日晚間 20點 45分,俄羅斯芭蕾舞團(Ballets Russes, 1909 – 1929)訂於巴黎香榭麗舍劇院(Théâtre des Champs-Élysée)最新一季舞劇《春之祭》(Le Sacre du Printemps)。為了這部舞劇,據說已經彩排許久,樂團團員數十次,芭蕾舞者更是彩排了超過百次,因為音樂結合了「原始主義」的元素,多變的節奏與不和諧音程,從音樂家到舞者全部吃盡苦頭。編舞是天才舞者尼金斯基,他為《春之祭》設計的舞步更是前所未有…

照片.1911年的尼金斯基

Nijinsky in 1911, depicted by John Singer Sargent in costume for his role in Nikolai Tcherepnin’s ballet Le Pavillon d’Armide (source: wiki百科)

 

當時巴黎香榭麗舍劇院才剛於前一個月 4月 2日正式啓用,一系列的開幕音樂會引起巴黎居民的藝文愛好,開幕當天即安排了法國多位重量級音樂家現場指揮自己最經典曲目

開幕之夜冠蓋雲集,包括了德布西、杜卡、佛瑞、單第與聖賞等當代法國最著名作曲與指揮大師:

Claude Debussy: Prélude à l’après-midi d’un faune
Paul Dukas: L’apprenti sorcier
Gabriel FauréLa naissance de Vénus
Vincent d’IndyLe camp from Wallenstein
Camille Saint-SaënsPhaeton and excerpts from his choral work La lyre et la harpe

 

後續精彩節目也包含了 知名舞星 Anna Pavlova.貝多芬之夜由兩大鋼琴家 Alfred Cortot 與Louis Diémer 擔任協奏曲,女高音Lilli Lehmann的獨唱會與馬勒好友荷蘭指揮家孟根堡指揮阿姆斯特丹皇家大會堂管弦樂團演奏貝多芬第九號交響曲《合唱》與佛瑞歌劇首演等等,整個巴黎可說是熱鬧洋洋~

1913年開幕的Théâtre des Champs-Élysées 劇院

Théâtre des Champs-Élysées 劇院

 

劇院舞台

Stage of the Théâtre des Champs-Élysées

 

觀眾席景色

View of the auditorium and stage

 

5 月 15日起則由當時在巴黎倍受歡迎的俄羅斯芭蕾舞團展開最新第五季演出,先前史特拉汶斯基與俄羅斯芭蕾舞團的《火鳥》與《彼得洛希卡》皆獲得極大成功,因此各界都非常期待這齣最新作品,連劇院經理加布里埃爾·阿斯特魯克(Gabriel Astruc)支付給最新一季《俄羅斯芭蕾舞季》的價碼,都較上一季更高,達到兩倍薪酬的每場演出25,000法郎的鉅額款項。

演出開始:

第一部分:大地的崇拜

『一個肅穆的異教祭典:一群長老圍成一圈坐著,看著一位少女被要求不斷跳舞,直到精疲力盡死去...因為,她,是他們用以祭祀春天之神的活人獻祭祭品...』

樂曲由低音管揭起序幕,部落裡睿智的老婦人現身作出預言,象徵著村中的長老們以及風笛手的其他木管則在一旁伴奏。

預言結束後,長老們宣佈祭典正式開始。

村民分開兩派,面對面跳起舞來,弦樂用力奏出附帶重音的樂句,他們有如在進行各種瘋狂的遊戲。

不久,一群銅管呼嘯起來,最受村民敬畏的長老出現了,他們嚇得都中斷了遊戲和舞蹈,音樂在一瞬間變得混亂無序。

銅管的呼嘯聲持續,接著煞然停下,換上木管吹奏出一段高低起伏的樂段,原來是長老開始崇拜大地。

降E單簧管以及低音單簧管的獨奏在描繪長老以最虔誠的話語,祝福著春天的土地。

低音弦樂蠢蠢欲動,長老們和其他村民圍圈都而坐,跟隨著最高長老的指引,加入祝福大地的行列。

音樂漸趨激昂,村民們再次跳起舞來,一眾樂器變得更加瘋癲,把祭典推向高潮。

以上是第一部分:大地的崇拜

 

  • 序曲:孤單的巴松管以怪異的高音奏著,後來其他樂器加入,描繪春回大地,萬物復甦的景象。
  • 春之預兆:少女之舞:以撥弦效果為作引子,帶出強勁的異教舞曲,當中充滿隆然作響切分音節奏
  • 掠奪競賽:弦樂縈繞不散,木管樂輾轉迴旋,加上定音鼓的重撃與銅管樂狂亂叫號,形成急促和激烈的氣氛。
  • 春天的輪舞:樂曲氣氛突然大變,高音與低音單簧管演奏柔和的俄羅斯民謠,而隨著此幕結束,緊接其後的是焦躁的舞曲,低音反覆以四個級進的音組成。
  • 部落爭戰及智者之列:銅管樂欣然躍動,其它樂部卻彷彿決意破壞氣氛。隨著音樂速度加快,樂曲氣勢亦漸趨激烈。
  • 大地的奉獻:溫柔,短促而神秘。
  • 大地之舞:這首急速的舞曲感覺粗獷,充滿出其不意的插奏,亦以相當突然的方式結束。

接下來進入第二部分:祭獻

夜幕低垂,場景轉至一座高聳入雲的聖山上。

貞潔的少女們在長老們的陪同下,進行神秘的儀式。

音樂比過往變得更怪奇,有如在悲鳴一樣。其中一位少女在儀式中被捉到,無疑她已被豐饒之神也尼路選中,成為祭品。

其餘的少女亦上前祝賀她得到這份榮譽。祭祀儀式正式開始,音樂立刻澎拜起來,不規則的拍子旋律相繼出現。

少女亦慢慢移動身軀,開始跳起神聖之舞。

同時,長老召喚先人的英靈,見證祭典。

代表著祖先的各種木管相繼出現,小號不斷吹奏著少女的動機。

伴隨著粗獷的音樂,祭祀不知不覺來到尾聲。樂曲已達至狂暴的境界,少女體力漸漸不支,最後木管輕聲吹奏,少女倒地死亡,獻祭完成。

 

  • 序曲:黑夜反覆浮現的呼喚。
  • 少女的神秘圈舞:隨著曙光初露,一群少女將要在當中選出一位跳舞至死。少女們互相圍繞著旋轉,最後被圍著的一個便成為祭品。
  • 當選少女讚美之舞:本段以此幕開首奏出十一下鼓聲,表示十一名少女正在圍繞著當選的一位,跳著挑釁性的舞蹈。
  • 祖先的呼喚:銅管樂部之軍號及定音鼓的重擊,呼召先祖見證祭典。
  • 祖先的儀式:抑制而催眠的鼓撃下,各種木管樂比喻祖先出現,並以威力逼人的氣勢行進。
  • 少女的獻祭舞:劇情講述少女跳舞至死,樂曲亦發展至狂亂之地步,而最後的迸發更引領樂曲邁向其粗暴與堅定不屈的尾聲。

動畫簡介《春之祭》

 

你以為首演就這麼順利進行嗎?當然不是…

這場首演徹地失敗了…

整場音樂會色調怪異,佈景原始,更充斥著徹徹底底、反傳統古典音樂的和聲、配器與曲式

Concept design for act 1, part of Nicholas Roerich’s designs for Diaghilev’s 1913 production of Le Sacre du printemps (source: wiki百科)

 

兩個部分共14首舞曲,除了每一首都是帶有極為強烈的原始主義氛圍之外,不和諧音怪異急促、忽快忽慢又不對稱的旋律,罕見擔任主要旋律的低音管,卻又尷尬地演奏在極高音域,且以不規則節奏演奏著、狂亂的銅管樂器咆哮著、弦樂器時而安靜而時暴力的演奏,還有那讓人突然情緒爆發的定音鼓敲擊聲…

 

舞蹈部分也不遑多讓:尼金斯基的嶄新編舞,不但讓舞者平腳著地,時而跺腳兒時全身抖動,搭配詭異的佈景與舞者們的奇裝異服,幾近丑角的舞台扮相,讓許多盛裝打扮入場的巴黎上流圈聽眾們,直接嚇傻了,音樂開場沒多久,便有觀眾開始騷動:大笑、叫嚷、吹口哨、學狗學貓叫,甚至喊出「去看牙醫」(因為舞者拖著腮幫子出場)

 

這一切亂七八糟的景象,根本已是部落慶典儀式,怎會是法國人期待中優雅的古典芭蕾表演呢?

 

 

史特拉汶斯基衝出音樂廳從側門進入後台,看到尼金斯基正在為大吵大鬧中聽不見音樂的舞者們數拍子,整個劇院鬧哄哄,有人支持看戲,但更多人不爽繼續聽下去,一言不合居然就在劇院裡大打出手,據說迪雅吉列夫還叫了警察經數十名鬧場的觀眾們帶出去,這是發生在1913年,音樂史上空前絕後的音樂廳暴動事件。

照片為1920年代巴黎香榭麗舍劇院實景

 

極度不爽的樂評,在報紙上直接將「Le Sacre du Printemps」(春之祭)改名稱之為「Le “massacre” du Printemps」(春之屠殺),更是將此一首演失敗事件,在歷史上狠狠地記上一筆。

 

在筆者日前介紹的電影《香奈兒的祕密情史》電影中,開場十幾分中的部分,便是對這段歷史做了幾近真實的高度還原,

電影《香奈兒秘密情史》海報

Coco Chanel & Igor Stravinsky – The movie

 

我們一起看影片,神遊一下百年前首演場景:


《春之祭》百年紀念演出

轉眼間,在《春之祭》值得紀念的首演百週年紀念年份(2013),巴黎香榭麗舍劇院特別安排了當代俄羅斯音樂權威指揮葛濟耶夫馬林斯基劇院與芭蕾舞團,再次於法國同樣場地演出,採用的編舞與佈景當然也是百年前尼金斯基編舞、尼古拉斯·洛里奇(Nicholas Roerich)服裝設計與佈景的原始版本:

非常值得一看:


獻祭之舞手繪圖

畫家Marie Piltz於1913年手繪之《春之祭》獻祭獨舞圖

Drawing of Marie Piltz in the “Sacrificial Dance” from The Rite of Spring, Paris, 29 May 1913 (source: wiki百科)

 

畢娜·鮑許1975年新版《春之祭》

1975年,接任伍珀塔爾芭蕾舞團的德國編曲家畢娜·鮑許(Pina Bausch),以全新的思維與更加聚焦於獻祭舞蹈之手法,將原本原始服裝與原野大地背景,一改為半透明膚色細肩帶柔紗裝與投射燈下的暗色極簡背景,讓觀眾更加專注於觀賞現代舞者肌肉與線條之爆發力:整個舞蹈搭配音樂,彷彿就像一個完整獻祭過程,無論是視覺或是聽覺,都走向另一種全新的表現層次。

1975年 畢娜·鮑許 現場演出版本

 

現代的畢娜·鮑許舞團練習《春之祭》紀錄片段:


藝術眼光新版《春之祭》

Angelin Preljocaj 編舞版本

這是藝術… 絕對是藝術啊~

 

今日的《春之祭》

百餘年後,《春之祭》效應仍然持續,史特拉汶斯基的多變節奏、新創音階結構激發了更多當代音樂創作者,也開拓了所有藝術工作者的眼光,甚至在電影音樂裡也能聽見因他而被啟發的創作風格~毫無疑問絕對是百年奇才,他的藝術領先人類文明百年,《春之祭》更絕對是人類近代文化史之珍貴寶物。

 

拉圖指揮倫敦交響樂團現場交響樂團版

好的指揮是這首樂曲必備的成功要件(當然好樂團也是…我真是廢話多

 

史特拉汶斯基親自指揮之1961年錄音版(最後一次錄音)

 

 

補充《春之祭》 紀錄片

 

補充影片

Fashion History: 1900-1920

Fashion History: 1900-1920

 

Diaghilev and the Ballets Russes

 

Keeping Score | Igor Stravinsky: The Rite of Spring
(FULL DOCUMENTARY AND CONCERT)

 

開卷蹦藝術.享受美好閱讀時光

☕️一杯咖啡.一點心意.支持蹦藝術☕️

 

各類合作提案,聯繫方式:

*手機:0917.670.518 
*Line:https://line.me/ti/p/LB1ro0P0AU
*E-mail:jenpin888@gmail.com
馬上分享給更多喜愛音樂的好友們🎵
 
  BONART_Webmas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