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N音樂】淺談德布西《牧神午後前奏曲》
Prélude à l’après-midi d’un faune
– 資訊共享於網路,如有引用請表明出處,感謝您對文字工作者的尊重 –
蹦藝術 | BONART
不知道大家是否已經注意到,今年2018年是法國作曲家德布西(Claude Debussy, 1862-1918)逝世100週年,幾年前的2012年則是德布西誕生150週年。
這麼一位不斷被「慶祝」的音樂家,仁斌老師的長笛教授 班諾德(Philippe Bernold)是這樣說的:「德布西是我們(法國)的英雄!」
今天這篇文章要與大家分享的,是德布西以「全音階」(Whole Tone Scale)為主要風格,於1894年所完成的重要管弦樂作品:《牧神午後前奏曲》(Prélude à l’après-midi d’un faune),這首曲目除了是法國印象樂派的第一部劃時代作品,也被譽為開創二十世紀現代音樂之聲的先驅之作。
德布西 字跡秀麗的親筆簽名
左上 為1883-1884年期間的簽名 – 左下 為1897年簽名
右上 為1886-1889年期間的簽名 – 右下 為1892年簽名
訝異嗎?德布西細膩的一面不僅僅在簽名,也展現在音樂創作的細節裡:無論曲式、和聲、記譜皆然~
早在德布西創作此曲的18年前的1876年,法國象徵派重要詩人 – 馬拉梅(Stéphane Mallarmé, 1842-1898)已發表了名為牧神午後》(L’après-midi d’un faune)的116行詩,詩裡以牧神午後場景朦朧的意境,訴說象徵派詩人對於希臘神話世界的幻想。馬拉梅以牧神第一人稱的感傷、意欲、失落與悵然的心情,帶領人們進入遠離現實的似夢場景。
此首116行詩的最初版本於1865年(馬拉美在1865年6月寫信給亨利·卡扎利(Henri Cazalis)時首次提到此詩)至1867年期間寫成,終稿於1876年出版。詩裡描述了古羅馬神話中牧神(Faune)剛從午睡中甦醒過來的感官經驗,他以夢一樣的囈語詳述晨間與幾名仙女(Nymph)相遇的經過,整段獨白儼如夢囈。
馬拉梅的原詩大意如下: 「半人半羊的牧神,在復活節的午後從睡眠中甦醒,覺得似乎曾在半夢半醒之間見到一群仙女,飄然從眼前掠過,就在思緒恍惚盤旋之際,他伸手折了一段蘆葦做成笛管,忽然看見潔白的肌膚閃現在水邊的草叢間,牧神反覆推究自己的感覺與情緒 ... 夢耶?非耶? 慢慢地,思緒在他心中形成一個微妙的忖測:隨著笛聲悠揚起舞的難道是天鵝? 不!那是因水仙女神逃入湖中而使波光瀲灩。 牧神的思想逐漸狂放,他幻想黃昏時將女神維納斯擁在懷中的激情,然而這時他卻又開始昏昏入睡,揮手告別清醒的現實、少女及無盡的情慾,牧神再度走向那隱晦無邊的夢境之中…」。
《牧神午後》詩集封面
【BON知識】 「牧神」(Faune)在上方封面裡之所以以(Favne)呈現,是因為古羅馬字沒有「U」,故古時「U」常以古典拉丁字母拼寫「V」呈現,所以詩集亦保留這樣的拼寫方式。現代另一個常見例子是時尚珠寶品牌「寶格麗」(BVLGARI),其商標也是採用古典拉丁字母拼寫方式,如果拼成(BULGARI)亦為正確拼法。
畫家馬奈(Édouard Manet, 1832-1883)於1876年因馬拉梅詩作產生靈感生而繪製之《牧神》
Édouard Manet “Illustration” inspired by the poem “L’après-midi d’un faune” by Stéphane Mallarmé, 1876.
馬奈(Édouard Manet, 1832-1883)所畫的仙女們,畫風筆觸簡單但卻讓人產生無限遐想
牧羊神 Pan 視角~帶有異色風格插畫的英文版詩集
詩人:馬拉梅(Stéphane Mallarmé, 1842-1898)
德布西以馬拉梅之《牧神午後》116行詩為靈感,於1894年成功發表了《牧神午後前奏曲》(Prélude à l’après-midi d’un faune)。
德布西本人《牧神午後前奏曲》珍貴樂曲手稿
德布西《牧神午後前奏曲》在1892年到1894年之間創作,他以當時傑出全新的管弦樂法譜寫此曲,並於1894年12月22日在巴黎首演而獲得極大成功,奠定作曲家德布西的名聲,更被譽為開創現代音樂之聲,也是音樂史上少數在首演當天即被觀眾喜愛,現場「安可」(Encore)演奏全曲的曲目。(所以首演當天一共完整演奏兩次)
全曲管弦樂器編制如下:
長笛三部
雙簧管兩部
單簧管兩部(使用A調與bB調樂器)
英國管
低音管兩部
法國號四部(適時加入弱音器)
豎琴兩部
古鈸(Cymbal Antique)
弦樂五部
此曲配器與音樂特色如下:
長笛獨奏為樂曲旋律中心,但不再高音模仿鳥鳴,反而集中在中、低音域,創造朦朧的氛圍。
法國號雖有四部,加入弱音器,創造全新的音色。
單簧管演奏者需同時使用A調與bB調樂器,創造音色變化層次
雙簧管演奏歌唱抒情旋律,柔化旋律線條
英國管加入,豐富雙簧樂器的中低音域
全音階的大膽使用,使全曲呈現出朦朧似夢似幻的神話午後場景。
對於本曲,德布西是這樣解說的:
「這首前奏曲是以極自由的方式詮釋 斯特凡‧馬拉梅美麗的詩。我絕不說這是此詩的總結語,不如說這是一連串場景。半獸神的欲求夢,就在這些背景之前,午後熱氣中蠢蠢欲動。然後,追逐受驚的水的精靈、女神。最後半獸神疲於奔逐,陶然入睡。他在夢中很滿意的實現普遍自然的所有事物,統統歸他所有。」
據說原本對於詩作被譜成樂曲,感到不以為然,甚至反感的馬拉梅,在現場聆聽過樂曲首演之後,留下了這樣的話語給作曲家德布西:
「“I have just come out of the concert, deeply moved. The marvel! Your illustration of the Afternoon of a Faun, which presents a dissonance with my text only by going much further, really, into nostalgia and into light, with finesse, with sensuality, with richness.
I press your hand admiringly, Debussy. Yours, Mallarmé」
對於聆聽過後,馬拉梅從原先的不認同,轉為對德布西極度讚賞:
「我剛從音樂會出來,深深地感動。這是奇蹟!你對於牧神午後的描寫,展現了與我詩作的截然不同表現:更深入、而真實地進入懷舊、且充滿光明,非常靈巧、感性,而且豐富。
我羨慕地深深握住你的手~你的 馬拉梅」。
在此曲已經大獲成功的多年後,1912年,俄國現代芭蕾舞先驅舞者 尼金斯基(Vatslav Nijinsky, 1890-1950)亦將此音樂編入他的舞碼。在演出時曲末最後大膽地以仙女的絲巾做出近似猥褻的動作,令當時的演出一片譁然~更加增添此曲的話題性。
尼金斯基版《牧神午後前奏曲》之舞台場景為
雷翁.巴克斯特(Léon Bakst, 1866-1924)設計
雷翁.巴克斯特(Léon Bakst, 1866-1924)亦為《牧神午後前奏曲》繪製1912年5月29日於巴黎夏特雷劇院(Théâtre du Châtelet, Paris)的演出海報:
尼金斯基 的牧神造型:

尼金斯基與仙女的絲巾
一起欣賞尼金斯基版芭蕾舞作欣賞(現代重新演譯版)
身為長笛演奏者的仁斌老師,怎能不介紹這首這麼重要的管弦樂作品呢?
這是改制歐元前,法國政府以德布西肖像作為紙幣的「20法郎」紙鈔喔 ~
最後是法國偉大的指揮家 Georges Prêtre (1924 – 2017)指揮德國斯圖加特廣播交響樂團(Radio-Sinfonieorchester Stuttgart)之經典紀錄片,樂團長笛獨奏為 嘉碧.麗特(Gaby Pas-Van Riet)。影片供分為三段,第一段為指揮與長笛首席之練習討論(0’16” 開始),第二段為指揮與樂團練習過程(8’29” 開始),最後一段為正式演出記錄(44’00” 開始)。在這個珍貴的影片中,我們可以看見指揮家 Georges Prêtre所展現的非凡溝通能力與身為樂團指揮,對於音樂思想與手勢動作所展現的絕佳平衡,一代大師當如是~
文. 林仁斌
[…] 【BON音樂】淺談德布西《牧神午後前奏曲》(Prélude à l’après-midi d’un faun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