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N音樂】蔚藍人文堂第100場X樂賞基金會 – 與魔鬼交換靈魂的小提琴之神 – 談帕格尼尼.精彩的人生與音樂
All about Niccolò Paganini for online course

– 資訊整理共享於網路,一起欣賞音樂與藝術之美 –
蹦藝術 | BONART


主講:林仁斌(旅法音樂家.蹦藝術執行長)

美西時間:週六11/20晚上六點

台灣時間:11/21週日上午十點

 

帕格尼尼.誕生與逝世

(生平資料整理於網路與維基百科,並附超連結方便檢索)

1782 意大利小提琴家、作曲家帕格尼尼(Niccolò Paganini, 1782-1840)出生於義大利熱那亞

帕格尼尼晚貝多芬12年出生,也晚貝多芬13年過世,與舒伯特、舒曼、孟德爾頌、李斯特等音樂家同時期活躍於歐洲,據說只要聽過他的演奏的人,都為其過於超群的神技般的技巧而驚嘆。

帕格尼尼的屬於晚期古典樂派與早期浪漫樂派音樂家,是歷史上最著名的小提琴大師之一,尤其對小提琴演奏技術進行許多創新,更將小提琴的音色和色彩、演奏技法擴展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他同時也是一位傑出的吉他演奏家,除了小提琴也為吉他創作了超過200首作品。

帕格尼尼(Nicolo Paganini, 1782-1840)

 

生平簡述

帕格尼尼在五歲的時候,他父親開始敎他曼陀鈴,七歲時便開始學習小提琴,更在十歲時就開始作曲了,十三歲時,完成了他的第一次公開演出。從十餘歲起,帕格尼尼跟著許多不同的老師學習,包括了Giovanni Servetto和Alessandro Rolla,但是對於這早來的成功,他沒有辦法妥善的處理;在他十六歲時,開始賭博酗酒,就在這個時候,一位不知名的女性救了他,把他帶到她的家去,在那裡他又開始學習小提琴,共學了三年;在這三年之中,他也接觸了吉他,成為彈奏高手。

 

年輕時期的帕格尼尼

 

帕格尼尼的生涯以及音樂活動,由於多采多姿、 迷離幻化,因而產生了許多離奇的傳說。在他去世之後的許多年間,不斷有人傳述與撰寫其與冥界關係的故事,其中有些源自帕格尼尼本身:從卑鄙的罪行如謀殺,到與魔鬼的精神友誼關係。

傳說中帕格尼尼與魔鬼交換靈魂,以換得絕藝

 

「與惡魔交換靈魂的提琴手」之說始終盛行

 

據說帕格尼尼早在12歲時就舉行公開演奏會,不僅演奏柯瑞里和塔替尼 (Tartini) 的作品 , 還演奏了自己的作品 《卡馬尼奧拉》 (Carmangole Variations),是用一個流行曲調為主題的變奏曲。到15歲左右,便以天才小提琴家的身份開始到各地進行巡迴演出,並為他賺進大筆的財富。年輕就致富的也帶來不良影響,大約從這時候他開始放蕩,因揮霍無度而負債,也因酗酒和風流,損害了天生虛弱的身體。雖然如此,每當他窮困潦倒之時,他都能幸運地碰上有錢的女性或支持者,幫助他重新站起來繼續從事演奏。

 

魔鬼般的演奏技巧

在他23歲的時候,他又重新出現在樂壇,當他不再旅遊時,他成為了PRINCESS LUCCA的宮廷樂隊總監,被認命為「LUCCA第一小提琴演奏家」。他在米蘭(1813年)、維也納(1828年)、倫敦巴黎(1831年)首演以後,他高超的小提琴技巧在人們之間廣為流傳,帕格尼尼是世界上第一個不須別人資助而可以到世界各地巡迴表演的音樂家,而且他還非常聰明。

 

他成為一個超級巨星,並用那魔鬼般的技巧演奏。

 

G弦之音

有關帕格尼尼的軼聞當中,有許多形形色色的傳說:例如當著聽眾的面,將小提琴的四條琴弦弄斷三根,剩下一根G弦來演奏

 

帕格尼尼:《摩西幻想曲》
PAGANINI: Moses Fantasy

帕格尼尼有一首只需要用G弦演奏的曲子,那就是《摩西幻想曲》(Moses Fantasy)。這首變奏曲形式的音樂的主題,來自於羅西尼的歌劇《摩西在埃及》(Mose in Egitto) 當中的詠嘆調《你那光輝的王座》(Dal tuo stellato soglio),後來被稱為「摩西」幻想曲。
注意看影片~擔任演奏的匈牙利小提琴家 Antal Zalai,在這段影片的演奏裡當中,他刻意把另外三條弦拆掉,只留下G弦。彷彿在告訴大家,「我就是只用一條弦拉完全曲😉」~一條G弦就可以演奏出這麼精采豐富的音樂,無懼高把位以及創意滿點,帕格尼尼真不愧是小提琴鬼才:

 

謎之手

巴黎音樂院留有帕格尼尼右手的模型,他的右拇指長67毫米,食指長101毫米,以一個190公分的男人,這種長度其實僅符合平均值。

 

但帕格尼尼的右手不及左手神秘,大家都知道左手才是指法的訣竅所在。

有關「帕格尼尼的左手」應該能寫成好幾篇學術論文,他的醫師弗朗西斯科·班奈提曾有第一手的觀察記錄,後來又加入多方醫師的各種修正。

但結果同樣要讓人大失所望,帕格尼尼有一雙普通比例的左手,就像右手一樣尋常。雖然外觀沒有驚人之處,但伸展開來竟能擴大一倍寬,足可跨過3個八度音,而且有異乎常人的移動速度。

帕格尼尼驚人的左手延展,彷彿沒有骨頭
帕格尼尼驚人的左手延展,彷彿沒有骨頭

 

最令人詫異的,就是姆指往後翻可以觸到小指,彷佛沒有肌肉也沒有關節。

 

所以有人目睹帕格尼尼演出時,說小提琴有如一片葉子,那樣飄飄欲墜沒有重力。那應該不是讚美小提琴的柔軟,而是操之手掌肌肉與關節的柔軟。

 

是天使.不是魔鬼

1828 年,帕格尼尼來到維也納,他的演奏魔力已席捲維也納:據說當時在維也納的舒伯特也曾親自欣賞帕格尼尼那傑出的神妙演奏,而留下了一句最美麗的證言:「帕格尼尼的慢板,讓我聽到天使的歌唱。」,舒伯特又跟友人說到:「像這樣傑出的小提琴演奏家,世界上不會再出現的。」

 

 

世界最難小提琴獨奏曲?

帕格尼尼根據羅西尼歌劇《唐克雷迪》裡的詠嘆調〈我心悸動〉(Nel cor più non mi sento)寫成的序奏與變奏曲,被譽為無敵困難…只有小提琴家們才能體會這困難有多高~

Paganini: “Nel cor più non mi sento” for violin Solo

 

羅⻄尼比帕格尼尼年輕十歲,1813 年,隨著兩部歌劇大作《唐克雷迪》(Tancredi)與《義大利少女在阿爾及利亞》(L’Italiana in Algeri),羅⻄尼開始以歌劇大師身份走紅歐洲;帕格尼尼此時則以義大利為中心展開華麗的巡迴演奏活動。同一時間點兩位義大利人都成為知名音樂家而活躍著,後來兩人於1818年相識於波隆那(Bologna)。羅⻄尼美妙而渾然天成的音樂的旋律,受到所有人的歡迎與喜愛,也包括了帕格尼尼。

華格納寫到:「羅⻄尼無視於前人所留下的浩帙繁卷,反而轉身諦聽百姓口中沒有樂譜的天然歌聲。他穿越浮濫的表面技巧,讓我們聽到天籟為世人所罕聞:坦蕩、悅耳,而且是絕對旋律性的旋律, 也就是說讓旋律保持純然的旋律,絕不參雜其他成分。」

 

幽默的羅⻄尼,曾說他這一輩子只哭過三次:「第一次是1816年歌劇塞爾維亞的理髮師首演失敗;第二次則是他有次端著一盤剛烤好的大肥鵝,不小心在野餐的時候掉入河裡,他難過的當場哭了出來;第三次是則是聽見小提琴之神帕格尼尼出神入化的演奏而落淚。

 

希臘小提琴家及指揮家卡瓦科斯(Leonidas Kavakos, b.1967)之精彩演奏:

 

精彩的小提琴協奏曲

第一號小提琴協奏曲

 

第四號小提琴協奏曲

 

速度.無與倫比

有人算過帕格尼尼的那首〈無窮動〉,一共有1008個音。當今的演奏大約4到5分鐘,帕格尼尼只花3分鐘,平均每秒可以拉5個半的音。據說他在巴黎曾拉出每秒12個音,行家說每秒要讀12個音幾乎不可能,何況是演奏出來。德國小提琴界泰斗路易斯·史博讚嘆的是,即使是這麼快的速度,帕格尼尼還是能照顧表情細節與和諧:雙音、泛音、顫音、斷音、撥弦種種技法,有如義大利歌劇界的美聲唱腔一樣,清清楚楚。

 

小提琴家曼紐因的精彩演奏

Yehudi Menuhin – Moto Perpetuo by Paganini

 

另一首精彩的無窮動樂章:

 

隨想曲.技巧聖經

帕格尼尼則為演奏家和作曲家們引入了更先進的技巧。通過他的貢獻,小提琴作品的創作極大地豐富了。他的音樂具有非常豐富和高難度的指法弓法以取悅聽眾,並對他當時的同行們構成挑戰。他的音樂會作品中有連頓弓和聲撥弦(雙手),和豐富的音程(最多達到大十度)。

帕爾曼的經典錄音:

 

小提琴家Nikolay Madoyan挑戰全場無休息,完整演奏帕格尼尼24首隨想曲,創下紀錄:

Paganini 24 caprices played live in one concert (without interval) – Nikolay Madoyan.

 

第24首隨想曲演奏+譜例

 

帕格尼尼的”瓜奈里加農砲”小提琴

帕格尼尼的「瓜奈里加農砲」(Il Cannone Guarnerius,也是一樁傳奇。據說嗜賭的帕格尼尼,有一回以一把阿瑪蒂小提琴換籌碼當賭本,沒想到輸得精光。眼看就要上台卻無琴可拉,一位慷慨的法國蒐藏家皮耶‧里柏隆,借出珍藏的瓜奈里給他應急。里柏隆受邀到場聆聽,非常感動帕格尼尼的琴藝,發現他的琴出現從未有過的管風琴音色,音樂會結束後大方贈送給他。

 

帕格尼尼的琴盒

 

義大利熱內亞的多利亞-圖爾西宮Palaazzo Doria-Tursi)

帕格尼尼廳

 

瓜奈里加農砲」(Il Cannone Guarnerius

感謝蔚藍人文堂巴黎主講人雲中君為我們補充:

小提琴之神帕格尼尼最喜愛的小提琴 Il Cannone Guarnerius,珍藏在義大利熱內亞的多利亞-圖爾西宮Palaazzo Doria-Tursi)。我曾到熱內亞看過他的小提琴。該宮屬於世界文化遺產。

熱內亞義大利文為 Genova(源自拉丁文 genu,意即「膝蓋」之意),法文稱Gênes 、英文 Genoa。懂法文的人就會很快就記住了,因為膝蓋法文為genou,與genova、gênes相去不遠,但與英文的knee(膝蓋)就差多矣!

語文愈多學,愈能觸類旁通,道理即在此也!

熱內亞(Genoa)位於義大利長統靴地理形狀的上方,正好在膝蓋的部分, 所以 Genova, Gênes, Genova 皆膝蓋之意。

 

超凡技巧的背後原因

帕格尼尼可以在一個把位上用四根弦演奏出三個八度,這在今天看來簡直是難以想像的。他的靈活性也許是由於馬凡氏綜合症Ehlers-Danlos症候群

 

有片.馬凡氏綜合症介紹

 

帕格尼尼的指法,比如雙音技巧,換指八度、單手十度和左手撥弦,在當時都被認為是幾乎不可能的技巧,但卻是現在的年輕小提琴家們的常規訓練項目與必備技巧。半個世紀後才由姚阿幸易沙意等作曲家延續了可與帕格尼尼相提並論的小提琴技巧跳躍式發展。


賺很大.用很兇

帕格尼尼可以算是音樂史上第一位跨國演奏巨星。帕格尼尼46歲才第一次出國開演奏會,這時他的拉琴技巧已經臻於化境,掌控舞台氣氛駕輕就熟。最重要的是他在意大利的種種神秘傳說,被譽為全世界最棒的小提琴演奏家、與魔鬼交換靈魂等等傳聞…由於歐洲各國引頸企盼過久,更是格外有引爆效果。他在第一站維也納就萬人爭睹,音樂界無人敢輕忽他的震撼力~

 

現代法國小說之父巴爾扎克曾寫道:「我現在仍驚嘆於帕格尼尼所創造的驚人奇蹟,不只是他的弓弦、指法、小提琴拉出的美妙旋律,這個人的神祕之處,毫無疑問更是吸引人。他的每一場音樂會我都會去,歌劇院擠得水洩不通,收銀員一個晚上能賺兩萬法郎。」

 

帕格尼尼的琴盒與滿滿錢袋

帕格尼尼的琴盒與滿滿錢袋

 

帕格尼尼的收入計帳

 

帕格尼尼一出手就在維也納颳起3個月的大旋風,然後才轉移陣地到慕尼黑,進行下一波如法炮製的宣傳攻勢。據說維也納一位馬車夫拿帕格尼尼搭過他的馬車為號召,招引許多人以搭他的馬車為樂事,不久就掙夠錢改行開餐廳。帕格尼尼的演奏會變成社會事件而不只是藝術事件,沒看過他的演出就落伍了。人們形容一旦帕格尼尼拔營離去,整個大都會宛如一座死城。他精湛的演奏能安慰霍亂流行的城市,讓人一時遺忘遍地死亡的恐怖與悲傷。

 

帕格尼尼44歲老來得子,取名阿基里斯,與他終身相伴。而生前對自己演奏樂譜保密到家的他,死前詳細地將每一首樂曲謄寫下來,交給兒子,因此許多流傳後世的音樂,樂譜都是在死後,由他的兒子慢慢出版才廣為人知。

據說有些樂譜至今仍尚未完全發表(?)

 

阿基利斯.帕格尼尼

阿基利斯.帕格尼尼

 

慷慨贊助白遼士

白遼士(Hector Berlioz, 1803–1869)應帕格尼尼之邀,為他量身訂做中提琴與樂團獨奏曲《哈洛德在意大利》(Harold in Itaty),帕格尼尼卻以為不夠炫技而不列為常備曲目。(筆者補充:當時帕格尼尼獲得一把史特拉第瓦里製作的頂級中提琴,卻發現「沒有適合的中提琴曲目可以拉」,在聽過白遼士的《幻想交響曲》(Symphonie fantastique) 以後,帕格尼尼對他的作曲才華大為讚賞,便邀請白遼士為自己創作一首「中提琴協奏曲」。 沒想到帕格尼尼在看過樂曲的手稿以後卻感到失望,他認為中提琴炫技的程度不夠高,表現的機會也不夠多,超過三分之一的時間獨奏家只能站在台上聽著管絃樂團演奏…這,果然太不『帕格尼尼』啦XD)

但晚年的帕格尼尼欣賞過白遼士《哈洛德在意大利》現場音樂會後,大受感動。他告訴白遼士,這是他這輩子聽過最感動的音樂,並大大恭維白遼士是貝多芬以後最偉大的作曲家,會後更親吻了白遼士之手,讓作曲家備感榮幸。

 

作曲家的回憶

根據白遼士的回憶,故事是這樣的:「帕格尼尼得到一把頂級中提琴,於是煽動我寫了《哈洛德在意大利》。雖然之前已經演出過好幾次,不過他都沒有來,所以其實他對這首作品還不是很熟悉,那天音樂會是第一次聽到。

音樂會剛結束,我大汗淋漓、筋疲力盡到渾身發抖,這時帕格尼尼帶著他的兒子阿基利斯來到樂隊邊門探望我,一邊誇張地比畫著。由於他最終死於喉部感染,這時他幾乎完全失聲了,只有周圍環境極度安靜時,他的兒子才能聽到他的隻字片語,然後猜測他要說什麼。他對孩子做了個手勢,孩子爬上一張椅子把耳朵湊近他的嘴,仔細地聽著。

然後阿基利斯下來,轉身對著我說:“先生,我爸爸想讓我告訴您,他生從來沒聽過令他如此感動的音樂會。您的音樂完全征服了他,他簡直想跪在地上感謝您。”聽到這些奇怪的話,我感到很尷尬,但帕格尼尼抓住我的手臂,掙扎地發出聲音:“是的,是的!”他把我拖上了舞台,那兒還有許多樂手,他當場跪下,吻了我的手。我無須描述當時我是多麼驚惶失措,只要敘述事實就夠了。」

 

幾天後,經濟狀況不佳的白遼士收到來自帕格尼尼的大額捐款兩萬法郎,更是讓他訝異地無法置信,感激在心。晚年的帕格尼尼也許感受到白遼士音樂內涵,在作曲的領域遠超過自己的才華,相信就是這種惜才之心,讓他如此喜愛白遼士。

 

《哈洛德在意大利》(Harold in Itaty)現場演出(殷巴爾指揮)

Berlioz: Harold en Italie ∙ hr-Sinfonieorchester ∙ Antoine Tamestit ∙ Eliahu Inbal

 

1840年,58歲的帕格尼尼健康日益惡化,一身都是疾病;另一原因是由於長期使用水銀混合物而導致水銀中毒,這個病促使他無法再繼續演奏小提琴,於是只能在1834年退休,並於1840年5月27日喉部病變病逝於義大利的尼斯(現屬法國

 

晚年帕格尼尼窮困、疾病纏身,死後甚至不被教會允許下葬,也無人願意去弔喪。經歷36年遺體才得已於1876年安葬,1893年終獲重新安葬受人景仰。

帕格尼尼之墓

 

對音樂家的啟發

帕格尼尼的作品對其他大師的啟發

帕格尼尼的精彩炫技作品啟發了許多其他偉大的音樂家,例如:李斯特被帕格尼尼的精湛技藝所感動,後來創作了《六首大練習曲~帕格尼尼之後》,在鋼琴演奏技法中,延續了帕格尼尼的創新精神,為鋼琴演奏技巧創造了全新的可能性;舒曼則將帕格尼尼的隨想曲改編成鋼琴版;布拉姆斯則為鋼琴創作了帕格尼尼第24首隨想曲之變奏曲;近代最有名的,則是俄羅斯作曲家拉赫曼尼諾夫譜寫之《帕格尼尼主題狂想曲與變奏曲》。

 

音樂欣賞

《六首大練習曲~帕格尼尼之後》

Liszt “Six great Etudes after Paganini

 

最知名的《鐘》練習曲

 

小提琴版本《鐘》新編曲

 

克萊斯勒小提琴+鋼琴改編版

 

布拉姆斯:《帕格尼尼主題變奏曲》

 

拉赫曼尼諾夫:《帕格尼尼主題狂想曲與變奏曲》

 

最經典之第18段變奏

 

電影《似曾相識》.配樂家約翰.貝瑞之經典引用

 

變奏手法揭秘

第18段變奏拉赫曼尼諾夫使用的作曲手法,您猜出來了嗎?

筆者貼一下在音樂講座時分析給學員的白板筆記:

 

沒錯~就是「倒影」!

利用「倒影」創造新旋律之後,作為新主題,然後接著發展,才能創造出如此美妙的旋律,真是佩服拉赫曼尼諾夫,原來看電影這麼多年,也聽了很多年倒影變奏,厲害吧~大家只能「獻上膝蓋」了吧😉~


電影.永遠吸睛

帕格尼尼神秘、如戲劇般曲折的生平,被改編成電影《魔鬼琴聲帕格尼尼》(The Devil’s Violinist),由「古典樂界貝克漢」大衛蓋瑞(David Garrett)擔當主角,親自詮釋傳奇音樂家神韻,演奏多首帕格尼尼高難度樂曲,電影提名奧地利電影獎最佳服裝設計、最佳藝術指導多項大獎。

 

大衛蓋瑞於酒館內精湛演奏《威尼斯狂歡節》變奏,並展示弄斷琴弦之後的G弦功力

 

音樂會上,帕格尼尼總是令觀眾等待(史實),最終現身的他,演奏狂熱,技巧高超,現場氣氛熱絡,迷哥迷姐齊聲尖叫(史實)

 

英國國歌:《天佑吾皇》

British Anthem, God Save the King

 

列賓與柏林愛樂精彩現場《威尼斯狂歡節》

Vadim Repin with Berliner Philharmoniker(Conductor Mariss Jansons)

列賓是全球小提琴中壯生代中流砥柱,1971年出生於西伯利亞,5歲習琴,11歲獲得維尼奧斯基大賽首獎,1987(16歲)年成為歷史上年紀最輕的比利時伊莉莎白女王大賽的首獎得主。

 

晚年爭議韻事.夏洛特華森

 

與經紀人之女,當年16歲的夏洛特.華森同台演出,後來更爆發疑似誘拐事件,成為爭議事件:

 

 

電影《魔鬼琴聲帕格尼尼》(The Devil’s Violinist)主題曲,由大衛蓋瑞(David Garrett)根據帕格尼尼第四號小提琴協奏曲第二樂章改編,相當好聽:

 

帕格尼尼第四號小提琴協奏曲第二樂章:

 

 

【帕格尼尼紀錄片】

 

 

開卷蹦藝術.享受美好閱讀時光

☕️一杯咖啡.一點心意.支持蹦藝術☕️

 

各類合作提案,聯繫方式:

*手機:0917.670.518 
*Line:https://line.me/ti/p/LB1ro0P0AU
*E-mail:jenpin888@gmail.com
馬上分享給更多喜愛音樂的好友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