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N音樂】大人音樂欣賞偉大交響曲系列:總論課程─綜談歷史上的交響曲與發展
All about Symphony History

– 資訊整理共享於網路,一起欣賞音樂與藝術之美 –
蹦藝術 | BONART


 

第1堂:交響曲總論課程─綜談歷史上的交響曲與發展

「交響曲」(Symphony)一詞來自希臘語的「συμφωνία」(Symphonia),意指「和諧或一致的聲音」,而由管弦樂演奏之交響曲,更是古往今來所有音樂家們的至高至聖音樂殿堂,交響曲在數百年間,更從器樂作品,一路演化至代表人類崇高心靈之聲,甚至被形容為宇宙運行的聲音。理解與認識交響曲,是每一位古典音樂愛好者必然步上的道路;林仁斌老師將帶領大人逐步認識交響的歷史、分解曲式脈絡,賞析重要樂曲精髓,讓您輕鬆徜徉於交響音樂美妙世界中。

 

講師介紹 林仁斌老師

知名的旅法長笛家:演奏、指揮、撰文、演講與音樂攝影之全方位音樂家;近年他創辦《蹦藝術|BONART》網站,更是眾多單位邀約之知名音樂導聆人。透過精彩系列課程規劃與《蹦藝術|BONART》豐富音樂影音資料庫,讓更多人能輕鬆無壓力地參與音樂欣賞這項全民運動。


2021年最新課程資訊

※課程諮詢請於週一至週五09:30~17:30,電話報名請洽客服專線02-2662-0332,課程相關諮詢請洽02-25078627分機885 (巫小姐)

週二班

經典歌劇(10/19週二下午班,共5堂):認識歌劇X經典愛情X大師巨作

交響曲(11/23週二下午班,共5堂):貝多芬X舒伯特X馬勒

協奏曲(12/28週二下午班,共5堂):橫跨200年經典弦樂協奏曲

 

週四班

文學音樂(11/4週四下午班,共5堂):輕鬆聽懂文學名著x音樂大師


 

Sinfonia 字義

在文藝復時期,「Sinfonia」這個詞,其實也被用来作為器樂曲的代名詞。當時交響曲並不具有特定的形式,「Sinfonia」僅表示首曲子不是聲樂曲而已。

 

鍵盤音樂的「Sinfonia」

 

交響音樂的「Sinfonia」

 

文藝復興時期的樂器介紹 – 1

 

文藝復興時期的樂器介紹 – 2

 

文藝復興時期的最常用的20項樂器

 

法式序曲與義大利序曲

(資訊整理於網路與維基百科,並附超連結方便檢索)

十七、十八世紀時,交響樂與歌劇經常使用之序曲,有著「開場」的功能與效果,而序曲的形式分為兩大類:「法式序曲」與「義大利序曲」。

法式序曲」主要由「慢、快、慢」三個段落組成,中段經常為賦格形式,末段再現篇幅較短。 「義大利序曲」主要由「快、慢、快」三個段落組成,後式的交響曲即由此曲式逐漸演變而成。

進入十九世紀之後,作曲家逐漸將交響曲發展為「巴洛克時期的序曲附屬於歌劇,作為開演前的準備音樂。分成二派:義大利序曲及法國序曲,有著不同的風格。」之三樂章作品,結構大多為奏鳴曲快板曲式(呈示-發展-再現),有時附帶有標題。歌劇序曲自作曲家葛路克以後,常有暗示劇情的作用。

 

法式序曲

《皇家煙火》以法式序曲形式的第一樂章開頭,後續則包括了布雷舞曲小步舞曲等舞曲組曲,與名為《和平》與《歡慶》等,共五個樂章組成。

《皇家煙火》(Music for the Royal Fireworks)HWV 351是韓德爾受英王喬治二世委託、創作於1749年的組曲,也是韓德爾最富盛名的作品之一。

話說1748年10月,英、法終於結束長達八年的奧地利王位爭奪戰,英國為了慶祝簽訂和約成功,與境內終歸和平,遂預備於隔年春天在倫敦綠色公園(Green Park)舉行煙火大會。

樂長韓德爾接受喬治二世任命為音樂總指揮,為百人組成的軍樂隊譜寫適合在戶外演出的管弦樂曲。

為了配合露天演出並襯托出煙火秀的華美壯麗,勢必需要龐大的樂隊編制,才能製造豐滿的音響效果;據聞在彩排時樂團編制樂器總數破百,現場觀眾超過一萬人,嚴重的交通阻塞還在史上留下一筆紀錄。

這描繪皇家煙火於1749年5月15日在英國倫敦泰晤士河上施放情景的插畫:

 

《皇家煙火》全曲共分以下段落:

  1. *第一樂章《序曲》(Ouverture慢板快板慢板快板
  2. 第二樂章《布雷舞曲Bourrée
  3. 第三樂章《和平》(La Paix西西里舞曲
  4. *第四樂章《歡慶》(La Réjouissance):快板
  5. 第五樂章《小步舞曲1與2》(Menuets I and II第2部份有時被獨立劃分,成為第六樂章。

 

古樂演奏版本(時代樂器):

古樂專家 – 約迪·沙瓦爾 (Jordi Savall) 指揮版本

1.Ouverture: Adagio, Allegro, Lentement, Allegro 0:00
2.Bourrée 7:44
3.La Paix: Largo alla siciliana 9:43
4.La Réjouissance: Allegro 13:02
5.Menuets I and II 17:16

 

韓德爾:《彌賽亞》序曲

 

巴赫:第二號管弦樂組曲 BWV1067


義大利序曲

主要以「快-慢-快」三段體為主。而這種結構更成為後來交響曲的基礎。

「義大利序曲」- 史卡拉第
Alessandro Scarlatti – Sinfonia avanti l’Opera Griselda

 

Domenico Scarlatti. Tolomeo e Alessandro (1711)

 

葛路克:歌劇《Paride ed Elena》序曲

 

到了18世紀後半葉以後的古典序曲,則大多改採「奏鳴曲式」之結構。

 

海頓早期交響曲

第六號《清晨》

 

第七號交響曲《中午》

 

第八號交響曲《晚間》


音樂上的洛可可

「洛可可風格」也泛指18世紀初,開始於繪畫、音樂、室內設計、文學等等不同藝術領域的風格總稱,也被稱之為「Style galant」(法文)。在「巴洛克時期」(1600-1750)將盡,「古典時期」(1700-1800)萌芽之初,「洛可可風格」音樂風格成為了中間的過渡期,在音樂史上顯得非常特別而短暫。有些學者認為「洛可可風格」可歸類為「前古典主義」。

大約在 1720 – 1775年,十八世紀前半期的法國,「洛可可風格」與其他的音樂風格同時流行。此時的音樂特色是輕鬆愉快、旋律經過作曲家刻意設計、呈現出較為裝飾華麗的清晰旋律;若相對於之前巴洛克時期重視「複音音樂風格」之多重線條的對位風格,「洛可可風格」音樂裡,多以工整的四小節或八小節旋律架構為主,具有清晰旋律與明確的音樂強弱對比,更容易被喜愛音樂之貴族與沙龍音樂人士接受,因而廣受歡迎。

Rococo
Rococo Style

洛可可時期 介紹影片

於是從 1730年代法國國王「太陽王」路易十四的年代,「洛可可風格」音樂在法國高度發展,貴族到平民,蔚為時尚。其興盛年份大致於 1720 – 1770年左右,從音樂、戲劇到歌劇皆可欣賞這樣的風格~與「古典時期」音樂風格其實是並行發展的,這樣的風格在法國及其他地區盛行許久,後來「洛可可風格」則逐漸消退,由更加廣義的「古典主義」所取代。

 

音樂風格中帶有洛可可風格的作曲家有:

庫普蘭(François Couperin, 1668-1733)
拉默(Jean-Philippe Rameau, 1683-1764)
泰雷曼(Georg Philipp Telemann, 1681-1767)
多明尼克.史卡拉第(Domenico Scarlatti, 1685-1757)
約翰·史塔密茲(Johann Stamitz, 1717-1757)
雷奧波德·莫札特(Leopold Mozart, 1719-1787)
沃夫岡.阿瑪迪斯.莫札特(Wlogang Amadeus Mozart, 1719-1787)

等等作曲家。

 

「洛可可風格」音樂欣賞

以下播放列表為「洛可可風格」,共有 7段音樂。
按下↓「左上方」,可以換軌欣賞音樂:


路易.史博:第六號交響曲《歷史》op.116(1839)

這首交響曲非常有意思,史博可易於四個樂章的架構中,模仿自1720年巴洛克風格起、經過1780古典時期與1810的浪漫萌芽時期,最後是他創作本交響曲的1840年,以四樂章的不同風格演變帶我們走過百餘年的交響曲演變,非常值得一聽

0:00 Movement One: Bach-Handel’sche Periode, 1720. Largo grave-Allegro moderato-Pastorale-Tempo I 

6:16 Movement Two: Haydn-Mozart’sche Periode, 1780. Larghetto

13:15 Movement Three: Beethoven’sche Periode, 1810. Scherzo & Trio

19:32 Movement Four: Allerneueste Periode, 1840. Finale. Allegro vivace


前期古典主義風格 淺說

常見的「前古典主義」,如果依據不同國家之音樂特色,亦可再細分為法國和義大利的「嘉蘭特風格」(Gallant style),德國北方的「感傷風格」(Empfindsamer Stil)以及「感傷風格」的廣義音樂風格:「狂飆風格」(Sturm und Drang)。

 

「嘉蘭特風格」(Gallant style)

嘉蘭特風格」音樂較為輕快、高貴、優雅,有時還帶點詼諧趣味。以調性來說並不複雜,多為主調音樂。「嘉蘭特風格」之音樂特色為短樂句,在幾個小節內呈現單純旋律,和聲並不複雜,以輕鬆悅耳為感受。到了 1735年,也開始使用「古典時期」經常使用之「分解和弦」,又稱「阿爾貝堤低音」(Alberti bass)。

以下是「嘉蘭特風格」各種語言版本:

Gallant style(英文)
Galanter Stil(德文)
Style gallant(法文)
Stile galante(義大利文)

由於「Galant」 一詞,原義為法文中「尋樂」、「追求享受」之意,之後則被引申為「優雅嫻熟」的形容詞,也被學者們指出具有「法國宮廷趣味」之意。

 

「嘉蘭特風格」音樂欣賞

以下播放列表為「嘉蘭特風格」,共有 24段音樂。
按下↓「左上方」,可以換軌欣賞音樂:


「感傷風格」(Empfindsamer Stil)

感傷風格」(Empfindsamer Stil)則是指一部音樂作品中,作曲家須在表現手法和感情上有連續性的變化,同時在音樂之力度強度與樂句前後呼應也須有連貫之情感。旋律設計部分並未包含過多之裝飾音,以乾淨、簡潔但明確的弦律線條著稱。給予聽者的情緒感受,反而因為音樂本質單純化,更能感受到和聲之美與音樂性與感受性。

 

「感傷風格」音樂欣賞

以下播放列表為「感傷風格」,共有 7段音樂。
按下↓「左上方」,可以換軌欣賞音樂:


「狂飆風格」音樂欣賞(Sturm und Drang)

「狂飆風格」則指是 1760年至 1785年左右,發生在德國文學界的一場運動,並在1770年代達到高峰。當時其藝術目的以反理智且主觀的風格,表現情緒的恐慌、驚愕、暈眩以及戲劇般的壓倒性,令人感到驚恐。所有「狂飆風格」的追隨者都強烈信仰個人自由,特別是從傳統以來受到束縛的藝術創作傳統中,達到解放,近雃創造出真正自由之音樂風格。除了音樂之外,戲劇是最能代表「狂飆風格」的藝術形式。

以音樂來說,海頓寫作於 1770年之間之小調交響作品,如No.26, No.44, No. 49, No.52 與 No.59,均可視為具有「狂飆風格」之風格。

 

此三種風格在前古典主義在巴洛克風格中孕育成形,並 與羅可可風格其同生共存,但就某些方面來說,或多或少是對巴洛克風格的反動 思潮。

 

「狂飆風格」音樂欣賞
海頓交響曲 No.26, 44, 52, 59

 

而莫札特著名的第 25號 g小調交響曲第一樂章,因為強烈戲劇性,也是屬於「狂飆風格」。


透過上述的解說,相信大家對於長期以來的「洛可可風格」有了更加明確的了解吧~

如果您再仔細聆聽過「嘉蘭特風格」、「感傷風格」與「狂飆風格」,確實理解這幾種古典樂派前期的音樂風格,那麼未來欣賞古典時期音樂時,將猶如武俠小說中所說的~「內力精純深厚」喔!

 

貝多芬第一號交響曲

 

布拉姆斯第一號交響曲

 

馬勒:第一號交響曲

 

開卷蹦藝術.享受美好閱讀時光

☕️一杯咖啡.一點心意.支持蹦藝術☕️

 

各類合作提案,聯繫方式:

*手機:0917.670.518 
*Line:https://line.me/ti/p/LB1ro0P0AU
*E-mail:jenpin888@gmail.com
馬上分享給更多喜愛音樂的好友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