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N音樂】什麼是「洛可可」(羅可可)音樂風格?
What is “Rococo” Style in music?

– 資訊整理共享於網路,欣賞古典音樂之美 –
蹦藝術 | BONART


什麼是「Rococo」(羅可可風格/洛可可風格)?

Rococo
Rococo interior Style with Music

 

風格起源概說

「洛可可」/「羅可可」(Rococo)音樂風格是西元18世紀,大約1715至1774年間,法國音樂由講究對位法(Conterpoint)的巴洛克風格逐漸轉變為一種特別顯著出現的音樂風格。源起以法國為主,最終傳播到歐洲其他地區:包括英國,奧地利,德國,巴伐利亞和俄羅斯等國。

巴洛克由浮華、誇張的風格逐漸轉變而來,主軸在於呈現出了流線和曲線,華麗的設計和柔和的色彩。「洛可可」風格(Rococo)主要呈現在繪畫、建築、雕塑、音樂與室內設計等項目中,均蔚為一時潮流時尚。

「Rococo」一字源自於法文「Rocaille」和「Coquilles」合併而來。

而追溯字源「Rocaille」,是一種混合貝殼與小石子製成的室內裝飾物,「coquilles」則是貝殼。這種貝殼細工裝飾,常指以「C」或「S」型的曲線,使用非對稱及異國風的趣味等等具有特徵的室內裝飾;「Rococo」亦屬於巴洛克與古典主義時代室內設計、裝飾藝術、繪畫、建築、雕刻等的連接風格。音樂上的「Rococo」也代表著音樂風格由崇尚對位風格的複聲部音樂,逐漸演變到具有歌謠風,帶有明顯旋律與伴奏式和聲色彩的音樂風格。

洛可可式裝飾藝術經常包含錯綜複雜的不對稱形式。下方這些蛇形輪廓在本質上屬於是自然主義的,但毫無疑問更具視覺誇張性的效果,我們可以複雜的燭台桌底設計和引人注目的燭台刻紋與左右不對稱的高度,注意到洛可可式風格的諸多特點。

例如下圖由雕刻 Gabriel Huquier 所製作之燭台,即為洛可可式風格「不對稱」的具體展現:

Detail of an engraving by Gabriel Huquier (Photo: Cooper Hewitt via Wikimedia Commons Public Domain)

 

 

自然.靈感的圖案

「洛可可」(Rococo)最先出現於裝飾藝術和室內設計中,也是美術用語,大多數這些有機而華麗的設計靈感來自大自然 – 特別是貝殼、海浪、蔓藤花或天然岩石的圖案和其他海洋相關的圖案。 注重流線和曲線,華麗的設計和柔和的色彩的設計風格,也使得文藝復興時期以來沉重、尖銳的建築變得柔和。

許多洛可可藝術家還在他們的作品中使用了葉子圖案,包括鍍金,藤蔓般的牆壁和天花板裝飾以及具有風格化的鼠葉或藤蔓的裝飾品。

Rococo
Rococo Style Decorations 洛可可裝飾風

 

 

Rococo
Rococo Interior Style 洛可可風格室內裝潢

 

音樂上的洛可可

「洛可可風格」也泛指18世紀初,開始於繪畫、音樂、室內設計、文學等等不同藝術領域的風格總稱,也被稱之為「Style galant」(法文)。在「巴洛克時期」(1600-1750)將盡,「古典時期」(1700-1800)萌芽之初,「洛可可風格」音樂風格成為了中間的過渡期,在音樂史上顯得非常特別而短暫。有些學者認為「洛可可風格」可歸類為「前古典主義」。

大約在 1720 – 1775年,十八世紀前半期的法國,「洛可可風格」與其他的音樂風格同時流行。此時的音樂特色是輕鬆愉快、旋律經過作曲家刻意設計、呈現出較為裝飾華麗的清晰旋律;若相對於之前巴洛克時期重視「複音音樂風格」之多重線條的對位風格,「洛可可風格」音樂裡,多以工整的四小節或八小節旋律架構為主,具有清晰旋律與明確的音樂強弱對比,更容易被喜愛音樂之貴族與沙龍音樂人士接受,因而廣受歡迎。

 

Rococo
Rococo Style

洛可可時期 介紹影片

於是從 1730年代法國國王「太陽王」路易十四的年代,「洛可可風格」音樂在法國高度發展,貴族到平民,蔚為時尚。其興盛年份大致於 1720 – 1770年左右,從音樂、戲劇到歌劇皆可欣賞這樣的風格~與「古典時期」音樂風格其實是並行發展的,這樣的風格在法國及其他地區盛行許久,後來「洛可可風格」則逐漸消退,由更加廣義的「古典主義」所取代。

音樂風格中帶有洛可可風格的作曲家有:

庫普蘭(François Couperin, 1668-1733)
拉默(Jean-Philippe Rameau, 1683-1764)
泰雷曼(Georg Philipp Telemann, 1681-1767)
多明尼克.史卡拉第(Domenico Scarlatti, 1685-1757)
約翰·史塔密茲(Johann Stamitz, 1717-1757)
雷奧波德·莫札特(Leopold Mozart, 1719-1787)
沃夫岡.阿瑪迪斯.莫札特(Wlogang Amadeus Mozart, 1719-1787)

等等作曲家。

 

「洛可可風格」音樂欣賞

以下播放列表為「洛可可風格」,共有 7段音樂。
按下↓「左上方」,可以換軌欣賞音樂:


前期古典主義風格 淺說

常見的「前古典主義」,如果依據不同國家之音樂特色,亦可再細分為法國和義大利的「嘉蘭特風格」(Gallant style),德國北方的「感傷風格」(Empfindsamer Stil)以及「感傷風格」的廣義音樂風格:「狂飆風格」(Sturm und Drang)。

 

「嘉蘭特風格」(Gallant style)

嘉蘭特風格」音樂較為輕快、高貴、優雅,有時還帶點詼諧趣味。以調性來說並不複雜,多為主調音樂。「嘉蘭特風格」之音樂特色為短樂句,在幾個小節內呈現單純旋律,和聲並不複雜,以輕鬆悅耳為感受。到了 1735年,也開始使用「古典時期」經常使用之「分解和弦」,又稱「阿爾貝堤低音」(Alberti bass)。

以下是「嘉蘭特風格」各種語言版本:

Gallant style(英文)
Galanter Stil(德文)
Style gallant(法文)
Stile galante(義大利文)

由於「Galant」 一詞,原義為法文中「尋樂」、「追求享受」之意,之後則被引申為「優雅嫻熟」的形容詞,也被學者們指出具有「法國宮廷趣味」之意。

 

「嘉蘭特風格」音樂欣賞

以下播放列表為「嘉蘭特風格」,共有 24段音樂。
按下↓「左上方」,可以換軌欣賞音樂:


「感傷風格」(Empfindsamer Stil)

感傷風格」(Empfindsamer Stil)則是指一部音樂作品中,作曲家須在表現手法和感情上有連續性的變化,同時在音樂之力度強度與樂句前後呼應也須有連貫之情感。旋律設計部分並未包含過多之裝飾音,以乾淨、簡潔但明確的弦律線條著稱。給予聽者的情緒感受,反而因為音樂本質單純化,更能感受到和聲之美與音樂性與感受性。

 

「感傷風格」音樂欣賞

以下播放列表為「感傷風格」,共有 7段音樂。
按下↓「左上方」,可以換軌欣賞音樂:


「狂飆風格」音樂欣賞(Sturm und Drang)

「狂飆風格」則指是 1760年至 1785年左右,發生在德國文學界的一場運動,並在1770年代達到高峰。當時其藝術目的以反理智且主觀的風格,表現情緒的恐慌、驚愕、暈眩以及戲劇般的壓倒性,令人感到驚恐。所有「狂飆風格」的追隨者都強烈信仰個人自由,特別是從傳統以來受到束縛的藝術創作傳統中,達到解放,近雃創造出真正自由之音樂風格。除了音樂之外,戲劇是最能代表「狂飆風格」的藝術形式。

以音樂來說,海頓寫作於 1770年之間之小調交響作品,如No.26, No.44, No. 49, No.52 與 No.59,均可視為具有「狂飆風格」之風格。

 

此三種風格在前古典主義在巴洛克風格中孕育成形,並 與羅可可風格其同生共存,但就某些方面來說,或多或少是對巴洛克風格的反動 思潮。

 

「狂飆風格」音樂欣賞
海頓交響曲 No.26, 44, 52, 59

 

而莫札特著名的第 25號 g小調交響曲第一樂章,因為強烈戲劇性,也是屬於「狂飆風格」。

Wolfgang Amadeus Mozart – Symphony No. 25 in G minor, K. 183/173dB
Conductor: Leonard Bernstein
Vienna Philharmonic Orchestra (Wiener Philharmoniker)


透過上述的解說,相信大家對於長期以來的「洛可可風格」有了更加明確的了解吧~

如果您再仔細聆聽過「嘉蘭特風格」、「感傷風格」與「狂飆風格」,確實理解這幾種古典樂派前期的音樂風格,那麼未來欣賞古典時期音樂時,將猶如武俠小說中所說的~「內力精純深厚」喔!

各位蹦友們~一起努力聽音樂吧!

 

延伸閱讀:

 

開卷蹦藝術.享受靜謐閱讀時光

 

各類合作提案,聯繫方式:

*手機:0917.670.518 
*Line:https://line.me/ti/p/LB1ro0P0AU
*E-mail:jenpin888@gmail.com

 

馬上分享給更多喜愛音樂的好友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