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N音樂】淺談 貝多芬:第一、二號鋼琴協奏曲

– 資訊整理共享於網路,一起欣賞音樂與藝術之美 –
蹦藝術 | BONART


貝多芬的第一號鋼琴協奏曲,C大調,OP.15,由貝多芬於1796年至1797年間完成,並於翌年(1798年)於布拉格作首演,首演由貝多芬本人彈鋼琴。為其旅行演奏而作,創作時期其實晚於第二號。

雖名為《第一號鋼琴協奏曲》,卻比《降B大調第二號鋼琴協奏曲》的完成要晚三年,只是由於貝多芬選擇了先出版第一號而改變了原本作曲的順序。

這首《第一號鋼琴協奏曲》遵循維也納協奏曲傳統三樂章曲式,並可明顯可看見莫札特的影響︰

1. 第一樂章活潑燦爛的快板(Allegro Con Brio),C大調,4/4拍子,奏鳴曲式。這一樂章非常莫札特化,第一主題的和弦式進行與第二主題,都接近於莫札特影響。這一樂章值得注意的是進再現部之前閃現神祕色彩的過渡準備,這一樂章中的裝飾非常接近莫札特式快板樂章的特徵。

 

第一樂章 呈示部 第一主題

 

第一樂章 呈示部第二主題

 

2. 最緩板(Largo),三段體,第二樂章最緩板,降A大調,2/2拍子,三段體。曲調抒情、柔美,平緩如歌的主題平和、安寧,充滿希望。中間段的鋼琴獨奏有即興式的朗誦調作秀,最後一段重複開頭的一些片斷,然後展開即興原素的變奏。

 

第二樂章 主題

 

3. 迴旋曲,快板,詼諧地(Rondo, Allegro-Scherzando)。這一樂章中充滿幽默,保持急速的節奏,主題是諧謔性的奧地利舞曲,迴旋主題顯得非常輕快,躍動有致的節奏顯得朝氣蓬勃。在第三段鋼琴華彩樂段尾聲之後,音階凝聚起越來越緊張的力度,然後突然出現簡短的休止,展現出貝多芬戲劇化的個性~最後,在排山倒海的氣勢之下,全曲結束。

 

第三樂章 主題

 

從作品本身來看,第一號比第二號要成熟許多,在管絃樂法上,本曲已加入了單簧管、小號與定音鼓等樂器。這部作品亦是貝多芬年輕時代的代表作之一。

 

[樂理時間] 簡單理解近系轉調:五度圈圖解:

 


《降B大調第二號鋼琴協奏曲》實際作曲時間為1787年至1789年間。

無論規模或管弦樂的編制,都比第1號要小,而管弦樂團中也沒有使用定音鼓和單簧管,銅管樂器也只使用音色柔和的法國號,風格上也比較典雅優美。

貝多芬於1795年3月29日首次對維也納觀眾舉辦正式音樂會演出,當時他在台上亮相之身份既是獨奏者,也是作曲家~而他選擇演奏之曲目,正是日後被冠以‵第二′的降B大調鋼琴協奏曲。

之後貝多芬又在1801年做了部分修改後樂譜才正式出版,這也是本首曲目由原本的第一號成為第二號的最主要原因(出版順序)。

《降B大調第二號鋼琴協奏曲》在樂團編制較為簡練且曲式接近維也納傳統,而且帶有莫札特與海頓的風格。當然也有貝多芬身為鋼琴家獨特的發展技巧、對比性及激烈性的樂風。

本首長達28分鐘之協奏曲,共分下列三段樂章:


1. 第一樂章:活潑的快板(Allegro con brio)。此樂章主題以仿號角之聲調開始,由小提琴以較溫柔及旋律化之樂句對答著。這兩個基本樂思一再出現,當鋼琴出現後,以鋼琴及樂團之對答為主要架構。

 

第一樂章 呈示部 第一主題

 

第一樂章 呈示部 第二主題

 

2. 第二樂章:慢板(Adagio):此樂段陷入沉思的情調,樂團奏出詩歌般之主調,偶有粗獷的重音間隔著。鋼琴部分展開時「充滿感情」,樂團則有時靜待鋼琴演奏。此後兩者一直如夢幻般緊密交替,每當樂團情緒將起高漲之時,鋼琴會相繼由一音一音作平靜。

 

第二樂章 鋼琴主題


 

3. 第三樂章:迴旋曲—甚快板(Rondo – Allegro Molto)本樂章之主題為具有特色的重音安排而產生的趣味感,極為熱鬧活潑。鋼琴以活潑的主題帶動,整體而言,樂章帶著有歡樂及無憂無慮之氣氛。

馬上分享給更多喜愛音樂的好友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