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N音樂】2023.10.10. 浪漫的「妥協」- 胡瀞云與長榮交響樂團 音樂會導聆
Evergreen Symphony Orchestra 20231010

– 資訊整理共享於網路,一起欣賞音樂與藝術之美 –
蹦藝術 | BONART


今天介紹的主題,是蹦藝術執行長林仁斌老師將於10月110日於國家音樂廳導聆的長榮交響樂團音樂會 ⟪胡瀞云與長榮交響樂團⟫

以下是音樂會海報:

 

音樂會導聆人

蹦藝術網站執行長 林仁斌老師簡介



音樂會資訊:

浪漫的「妥協」- 胡瀞云與長榮交響樂團
Romantic「Compromise」- Ching-Yun Hu & ESO
指揮:葛諾‧舒馬富斯/Gernot Schmalfuss
日期:2023年10月10日(二) 14:30
華格納:《黎恩濟》序曲                                     
R. Wagner:《Rienzi》Overture
拉赫曼尼諾夫:帕格尼尼主題狂想曲                             
S. Rachmaninoff: Rhapsody on a Theme of Paganini
鋼琴:胡瀞云/Piano: Ching-Yun Hu
蕭斯塔科維奇:D小調第五號交響曲,作品47                               
D. Shostakovich: Symphony No. 5 in D Minor, Op. 47
第一樂章:中板(Moderato)
第二樂章:小快板(Allegretto)
第三樂章:緩板(Largo)
第四樂章:不太過份的快板(Allegro non troppo)
音樂會導聆訊息
導聆人:林仁斌老師
時間:10月10日(二) 
地點:國家音樂廳1樓大廳
注意事項:13:30開1號門,音樂會演出前一小時開放入場

 

音樂會當天.導聆記錄照片

 

 

 

 

 

 

 

接下來讓我們先從這場音樂會的靈魂人物開始認識,首先介紹樂團指揮:

音樂總監 \ 樂團指揮 葛諾‧舒馬富斯(Gernot Schmalfuss)

葛諾.舒馬富斯於德國岱特摩音樂學院及英國倫敦音樂學院修習雙簧管、鋼琴及指揮。1968至1979年間,葛諾於慕尼黑愛樂擔任雙簧管首席,並隨音樂總監 Rudolf Kempe 修習指揮。自1970年起,葛諾成為著名的室內樂團「古典協會」的成員,該樂團灌錄許多唱片,包括莫札特、貝多芬、海頓、舒伯特及許多知名作曲家的管樂器室內樂全集。

葛諾曾擔任慕尼黑的理夏德.史特勞斯音樂學院管弦樂團及慕尼黑室內獨奏樂團的指揮;並客席指揮許多知名樂團,包括慕尼黑愛樂、杜易斯堡與烏佩托交響樂團、凱賽爾國家劇院管弦樂團、德國巴哈獨奏家樂團、西德與柏林廣播電台交響樂團、史塔蓋特室內樂團、西南德國室內樂團、名古屋愛樂、札幌交響樂團等。

舒馬富斯曾任教於德國岱特摩音樂學院,除了為許多廣播電台灌錄唱片之外,還曾經出過一些評價很高的光碟,包含他在義大利的圖書館找到貝多芬的朋友 A.C. Cartellieri 所創作的歌劇、浪漫派的豎笛協奏曲、舒曼最推崇的浪漫派作曲家 Norbert Burgmüller 的作品 (2首交響樂、1首序曲及鋼琴協奏曲)、布魯赫的第二號交響曲及第三號小提琴協奏曲、J. Ph. Riotte 的協奏曲等。

2007年1月起,葛諾.舒馬富斯擔任長榮交響樂團音樂總監及首席指揮。(以上資料取自長榮交響團官網)

 

鋼琴獨奏家

鋼琴家:胡瀞云/ Pianist :Ching-Yun Hu

國際著名鋼琴演奏家
魯賓斯坦國際鋼琴大賽 最高獎及最具觀眾人緣獎得主
美國費城PYPA青年鋼琴家音樂節 藝術總監
美國費城天普大學 鋼琴教授
台北云想國際音樂節 藝術總監
深圳藝術學校 客座教授
施坦威Steinway藝術家

眾所期待的巨星⾵風采,⾳樂性、力道及舞台魅力⼗⾜。
耶路撒冷郵報(The Jerusalem Post)

力道、色彩、技巧俱⾜,不可錯過!
美國著名樂評家 David Dubal

享譽國際的旅美鋼琴家胡瀞云,以其奪目的鋼琴技巧、音樂性十足的演繹特色、直率且具傳染力的舞台魅力,風靡全世界。胡瀞云是以色列「魯賓斯坦國際鋼琴大賽」最高獎及最具觀眾人緣獎得主、美國「紐約藝術家協會國際大賽」(Concert Artists Guild International Competition) 鋼琴首獎,以及美國「古典郵報」2018年度最具創新力演奏家獎。

胡瀞云十七歲時受邀與費城管弦樂團合作格里格鋼琴協奏曲,全場爆滿。同年,她受邀於 最具代表性的波蘭肖邦國際音樂節,並演出了全肖邦的獨奏音樂會。以色列愛樂管弦樂團 總監特別邀請胡瀞云演出貝多芬鋼琴協奏曲,並在以色列舉辦了七場鋼琴獨奏會,開啟其 演奏生涯,期間以客座鋼琴家的身份與世界各地六十多個的樂團共同演出,包括美國,英 國,德國,葡萄牙,韓國,波蘭,以色列,巴西,哥倫比亞,南非以及中國各大交響樂團進行巡迴演出。以上資料取自胡瀞云官網

 

獨奏家:蹦藝術 X 胡瀞云 獨家專訪

 

音樂會謝幕照片(攝影. 林仁斌)

 

 

 

 

 

音樂會前40分鐘求生指南

音樂會序曲

華格納:《黎恩濟》序曲                                     
R. Wagner:《Rienzi》Overture

羅馬護民官黎恩濟揭竿起義保衛人民的悲劇故事

黎恩濟(Nicholas Rienzi Gabrini)真有其人,為1347年左右的羅馬護民官。

《黎恩濟》,全名為《黎恩濟,最後的護民官》(Rienzi, der Letzte der Tribunen),是德國作曲家理察·華格納所譜寫的歌劇。故事敘述了14世紀中葉的羅馬護民官黎恩濟的故事:黎恩濟因率眾反抗貴族們的暴虐使羅馬市民恢復自由,卻由於妹妹跟青年貴族的戀愛和別的因素,受到市民誤解而被殺,結果羅馬市民的自由也隨著消失。(本段文字取自維基百科《黎恩濟》)

 

 

拉赫曼尼諾夫:帕格尼尼主題狂想曲                             
S. Rachmaninoff: Rhapsody on a Theme of Paganini
鋼琴:胡瀞云/Piano: Ching-Yun Hu

 

拉赫曼尼諾夫的五首大型鋼琴與管弦樂協奏作品中,除了四首鋼琴協奏曲之外,最著名的就是這首曾經出現於電影《似曾相識》的帕格尼尼主題狂想曲了。此首狂想曲的「帕格尼尼主題」來自帕格尼尼知名的小提琴《第二十四號隨想曲》a小調主題,拉赫曼尼諾夫就像魔術師般,以這段主題變出了24段精彩無比的變奏,堪稱歷史一絕。此曲難度亦高,現為多項國際大賽的指定曲目之一。

 

拉赫曼尼諾夫最美的一段音樂

第18段變奏,總是單獨被抽離演出,成為電影配樂,更成為大眾永遠愛戀的古典音樂片段

 

《似曾相識》中的拉赫曼尼諾夫

 

延伸閱讀

【BON音樂】最美的時空穿越經典電影:《似曾相識》Somewhere in Time

 

電影中的穿越梗

Richard與Elise相偕出遊,度過美好的一天,也加深對彼此的了解 

https://gimy.app/eps/166330-1-1.html

這段場景裡(1:06:10),Richard輕輕哼著最愛的拉赫曼尼諾夫《帕格尼尼主題狂想曲》「第18段變奏」旋律,引起Elise的注意,詢問是什麼曲子?當Richard不經意地回答是的拉赫曼尼諾夫作品時,沒想到Elise認識作曲家,還天真地回答:「沒聽過這首曲子」。
其實原因正是《帕格尼尼主題狂想曲》創作於1934年,在兩人相識的年代,確實拉赫曼尼諾夫尚未創作此曲;然而Richard所生活的年代,無論是唱片或是他尋找Elise人物背景線索時,在Elise家裡所聽到的音樂盒,卻又是真實存在的。
這樣跨越時空的謎團與抽絲剝繭的樂趣,只有真正愛好電影與音樂的人才能細細品味~(您說是不是?)而最有趣的是Elise居然說我認識拉赫曼尼諾夫,但不知道他有寫作這首樂曲?XD

 

帕格尼尼:隨想曲 op.1 第24首主題

 

倒影(鏡像)主題變奏:

第18段變奏拉赫曼尼諾夫使用的作曲手法,您猜出來了嗎?

筆者在音樂講座時分析給學員的白板筆記:

 

沒錯~就是「倒影」!

利用「倒影」創造新旋律之後,作為新主題,然後接著發展,才能創造出如此美妙的旋律,真是佩服拉赫曼尼諾夫,原來看電影這麼多年,也聽了很多年倒影變奏,厲害吧~大家只能「獻上膝蓋」了吧😉~

 

關於作曲家的介紹

1933年坐於鋼琴旁的拉赫曼尼諾夫

 

延伸閱讀

【BON音樂】最後的浪漫 – 拉赫曼尼諾夫的生平與介紹 Sergei Rachmaninoff

 

創作時期

拉赫曼尼諾夫於1934年7月3日-8月18日,在瑞士琉森湖邊Senar別墅度假時,創作了《帕格尼尼主題狂想曲》。

 

拉赫曼尼諾夫攝於瑞士琉森湖邊Senar別墅

 

1943年,Senar別墅的景緻,拉赫曼尼諾夫非常喜愛這邊,甚至認為這裡絕對是自己的終老之地

 

現代的Senar別墅空景

 

Google Map

 

樂曲首演

完成此曲後,1934年11月7日,由拉赫曼尼諾夫親自擔任鋼琴獨奏者,波蘭/英國指揮家:利奧波德·史托考夫斯基(Leopold Stokowski, 1882-1977)、費城管弦樂團於在美國馬里蘭州巴爾的摩的抒情歌劇院(Lyric Opera House)首次演出。

 

拉赫曼尼諾夫與利奧波德·史托考夫斯基

 

首度錄音

首演後不久,拉赫曼尼諾夫之後旋於1934 年 12 月 24 日,再次與指揮家利奧波德·史托考夫斯基和費城管弦樂團合作,在新澤西州的 RCA Victor’s Trinity Church Studio 錄製了本曲之第一張唱片。

 

利奧波德·史托考夫斯基一輩子也致力於推廣拉赫曼尼諾夫所創作的音樂

 

英國首演

拉赫曼尼諾夫於1935年3月7日,在英國曼徹斯特自由貿易大廳哈雷劇院擔任鋼琴獨奏者,由尼古拉.馬爾科(Nikolai Malko)指揮演出。

 

變奏發想

拉赫曼尼諾夫以帕格尼尼最知名的小提琴獨奏曲:隨想曲 op.1 第24首為主題,寫出各種驚人的變奏,並定名為《帕格尼尼主題狂想曲》(The Rhapsody on a Theme of Paganini, Op. 43)

 

帕格尼尼:隨想曲 op.1 第24首主題

 

 

所有變奏一覽:

原始表格資料取自維基百科再增加資料而成,附上連結以供延伸閱覽:

段落 速度 調性 拍號
引子 0:00
活潑的快板
a小調
2/4拍
變奏一 0:08
同前速度
a小調
主題 0:27
速度同上
a小調
變奏二 0:46
速度同上
a小調
變奏三 1:04
速度同上
a小調
變奏四 1:29
更活潑些
a小調
變奏五 1:57
同前速度
a小調
變奏六 2:24 
速度同上
a小調
變奏七 3:17
不那麼有動感,中速
a小調
變奏八 4:30
起始速度
a小調
變奏九 5:02
速度同上
a小調
變奏十 5:31
速度同上
a小調
4/4 to 3/4
變奏十一 6:23
中速
a小調
3/4
變奏十二 7:56
小步舞曲速度
d小調
變奏十三 7:56
快板
d小調
變奏十四 9:58
速度同前
F大調
變奏十五 10:41
更活潑、諧謔些
F大調
3/4 to 2/4
變奏十六 11:47
小快板
降B大調
2/4
變奏十七 13:30
小快板
降B大調
4/4 to 2/4
變奏十八 15:27
如歌的行板
降D大調
3/4
變奏十九 18:33
速度較活潑
a小調
2/4, 4/4 to 3/4
變奏二十 19:05 
稍微更活潑些
a小調
4/4 to 2/4
變奏廿一 19:39
稍微更活潑些
a小調
變奏廿二 20:03
稍微更活潑些
a小調
4/4 to 3/4
變奏廿三 21:39
速度同上
a小調
2/4
變奏廿四 22:27
速度稍微不那麼有動感
a小調
4/4 to 2/4

 

樂譜版本欣賞

Introduction: Allegro vivace 0:00

Var. I (Precedente) 0:08

Tema: L’istesso tempo 0:27

Var. 2: L’istesso tempo 0:46

Var. 3: L’istesso tempo 1:04

Var. 4: Più vivo 1:29

Var. 5: Tempo precedente 1:57

Var. 6: L’istesso tempo 2:24

Var. 7: Meno mosso, a tempo moderato 3:17

Var. 8: Tempo I 4:30

Var. 9: L’istesso tempo 5:02

Var. 10: L’istesso tempo (Dies irae) 5:31

Var. 11: Moderato (with Cadenza) 6:23

Var. 12: Tempo di menuetto (D minor) 7:56

Var. 13: Allegro (D minor) 9:27

Var. 14: L’istesso tempo (F major) 9:58

Var. 15: Più vivo scherzando (Orchestra tacet) (F major) 10:41

Var. 16: Allegretto (B-flat minor) 11:47

Var. 17: [Allegretto] (B-flat minor) 13:30

Var. 18: Andante cantabile (Theme in inversion) (D-flat major) 15:27 Introduction and

Var. 19: A tempo vivace 18:33

Var. 20: Un poco più vivo 19:05

Var. 21: Un poco più vivo 19:39

Var. 22: Marziale. Un poco più vivo. Alla breve (with Cadenza) 20:03

Var. 23: L’istesso tempo (with Cadenza) 21:39

Var. 24: A tempo un poco meno mosso 22:27

 

0:04 – intro

0:12 – var 1

0:30 – theme

0:49 – var 2

1:08 – var 3

1:33 – var 4

2:04 – var 5

2:33 – var 6

3:45 – var 7

4:54 – var 8

5:28 – var 9

6:01 – var 10

6:54 – var 11

8:14 – var 12

9:45 – var 13

10:20 – var 14

11:05 – var 15

12:14 – var 16

14:03 – var 17

16:25 – var 18

19:22 – var 19

19:55 – var 20

20:31 – var 21

20:57 – var 22

22:42 – var 23

23:35 – var 24

 

〈震怒之日〉聖歌主題(使用於第十變奏

 

 

延伸欣賞

人家布拉姆斯也創作了一首帕格尼尼主題變奏曲(也是相同主題喔~)

Book I 00:00 – Theme

00:25 – Var.1. Churning sixths and thirds. Already extremely difficult.

00:49 – Var.2. Sixths in the LH, and rapid embellished octaves in the RH. Toybox-like sounds.

01:14 – Var.3. A single line divided between the hands scurries along in the new 6/8 meter with upbeats. Repeated notes divided rapidly between hands.

01:40 – Var.4. Accented trills and very large arpeggios.

02:45 – Var.5. The first quiet one. Hand-crossing, chromaticism, contrasting meter in both hands.

03:33 – Var.6. Syncopation and rapid, quiet octave leaps.

03:56 – Var.7. Fiery and dramatic. Chromatic octaves at the edges of the keyboard and harmonies in the centre of the keyboard swing inwards and outwards. Their movement is reversed in the second statement.

04:21 – Var.8. Leaps and thirds. Mazeppa-like.

04:47 – Var.9. Harmonic movement twice as slow as in earlier variations. Chromatic chords in RH against repeated octaves in tripet rhythm in LH.

06:07 – Var.10. Hand-crossing, syncopation.

07:45 – Var.11. The first of two major-key variations. Both hands in a high treble register playing expressive, steady, “tinkling” harmonies. In this variation, there are four full “repetitions,” as each two-bar unit uses the same exact material. The only variety comes from touch and dynamic change.

09:30 – Var.12. Continues the music box character of Var.11. RH has leaping, meandering arpeggios in the high register in triplet rhythm, the LH (beginning with an upbeat), in opposite motion in “straight” rhythm.

10:56 – Var.13. A “gypsy” variation, with difficult glissandi.

11:29 – Var.14. A stunning finale to Book I, really three variations rolled into one. The RH and LH pass a rapid scale between them, taking breaks to leap to two repeated notes and a punctuating octave. Trills intensify the variation, and then a huge cascade of arpeggios takes over. Repeated notes and vast rapid leaps. A trill emerges, is sustained, fades away, and becomes a drone over which a new variation is established. After a while the drone disappears altogether and broken octaves punctuated by sharp accents take over. Book II

13:11 – Var.1. Octave leaps, thirds.

13:56 – Var.2. Polyrhythm. Winding octaves and arpeggios.

14:31 – Var.3. Ascending thirds punctuated by octaves. Double notes.

15:00 – Var.4. A lilting waltz.

16:05 – Var.5. Dotted octaves, fleet-footed descending triplets.

16:28 – Var.6. Large, arching arpeggios with sharp, crushing embellishments.

16:49 – Var.7. A masterpiece of disguised complexity. A barely discernible but disorientating upbeat in the LH. 4 against 3 against 9 polyrhythm, later turned to 8 against 9. A chromatic line (the top note of an arpeggio) set of against octaves. Hands switch roles in second half.

17:07 – Var.8. Arpeggios in contrary motion. Meant to evoke a violin. (Kissin plays the repeats using the ossia).

17:35 – Var.9. A stark study in legato octaves.

18:35 – Var.10. Huge arpeggio sweeps, with extended harmonic displacement and “delay”.

19:24 – Var.11. Nearly impossible to play. Skittish and scherzo-like. Essentially a scale with hands moving in strict contrary motion, alternating octaves and single notes *outside of the preceding octave*.

19:48 – Var.12. A nocturne, the only variation not in A major/minor. Hemiolas (3/4 against 6/8), syncopation, inner voices.

21:08 – Var.13. Long scalar descents in the gypsy scale, featuring very delicate voicing in both hands.

22:16 – Var.14. Four variations in one. The first is scherzo-like, with the 2/8 meter speeding it up even more. Descending scales over a detached right hand. The second features double-note harmonies in groups of two passed between the hands. The third features smooth arching leaps and descents, in unison an octave apart. In the fourth 2/8 becomes 2/4 and triplet rhythm appears, and after a pregnant pause on a deceptive “dominant” chord, Brahms’ much-beloved polyrhythms close the work.

 

一定要看的大賽歷史梗

 

想聽更多的帕格尼尼主題變奏?

李斯特來滿足您

0:01 Theme

0:23 Var1

0:38 Var2

1:05 Var3

1:24 Var4

1:39 Var5

1:55 Var6

2:15 Var7

2:38 Var8

2:50 Var9-My personal favorite. LH pizzicato on the piano? Astonishing!

3:04 Var10

3:35 Var11

4:13 Var12/Finale(Bravissimo!!!)

4:31 Coda(OMG@@)

 

 

蕭斯塔科維奇:D小調第五號交響曲,作品47                               
D. Shostakovich: Symphony No. 5 in D Minor, Op. 47
第一樂章:中板(Moderato)
第二樂章:小快板(Allegretto)
第三樂章:緩板(Largo)
第四樂章:不太過份的快板(Allegro non troppo)

 

「主啊!請賜給我勇氣,去改變可以改變之事;」

「主啊!請賜給我力量,來忍受可以忍受之事;」

「主啊!請賜給我智慧,以分辨上述兩者之差別。」

~ 蕭斯塔高維奇祈禱文

 

蕭斯塔科維奇1906年9月25日出生於俄羅斯聖彼得堡,1975年8月9日逝世於莫斯科。

他於1937年4月18日開始創作第五交響曲,並於1937年7月20日完成。

1937 年11 月 21 日,列寧格勒愛樂樂團在葉夫根尼·穆拉汶斯基的指揮下在列寧格勒(當時為聖彼得堡)首次演出。

交響曲編制

第五號交響曲的樂譜需要基本為兩館編制:

2部長笛、短笛、2部雙簧管、2部單簧管、降E調單簧管、2部低音管、4部法國號、3部小號、 3部長號、低音號、定音鼓、打擊樂器(木琴、三角鐵、鈸、鑼 tam-tam、小鼓、低音鼓)、兩部豎琴、鋼琴、鋼片琴和弦樂五部(第一和第二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與低音提琴)。

交響曲長約48分鐘。

 

蕭士塔高維契生平

本段落作曲家介紹,引用於維基百科「德米特里·蕭士塔高維奇」條目:

早年

蕭士塔高維奇1906年生於聖彼得堡。家庭中排行第二。1919至1925年,蕭士塔高維奇進入了當時由作曲家格拉祖諾夫所領導的聖彼得堡音樂學院,跟隨馬克西米利安·施泰因貝格(又譯史坦伯格)學習作曲,跟隨尼古拉·索科洛夫學習和聲法及對位法,並隨尼古拉耶夫學習鋼琴,他的《第1號交響曲》便是作曲畢業作品。

畢業後,蕭士塔高維奇曾打算以作曲家及鋼琴家的雙職身份發展。1927年,他參加了華沙蕭邦國際鋼琴比賽,獲得榮譽獎。不過,當時的音樂評論家普遍對他的鋼琴詣藝並不欣賞,對他的演奏有「乾硬的風格」、「缺乏情感」等不客氣的批評。比賽過後,蕭士塔高維奇遇上指揮家布魯諾·華爾特。對方對他的《第1號交響曲》十分欣賞,並於翌年在德國柏林作演出。自此,蕭士塔高維奇專心發展他的作曲事業,鋼琴演出亦自此起改為只演奏自己的作品。1927至1928年先後完成了《第2號交響曲》,亦開始創作他的首部歌劇——根據作家尼古萊·果戈理的《賭徒》(The Gamblers)改編而成的《鼻子》。但很快便被帶官方背景的俄羅斯無產階級音樂家協會批評為形式主義,令到1930年1月的首演並不被看好。

而在1920年代末期至1930年代初期間,蕭士塔高維奇受僱於已改名為列寧格勒的聖彼得堡工人青年劇場,因此這個時期他創作了大量的劇場音樂、電影配樂、管絃樂組曲、舞劇等。其中他的三齣芭蕾舞劇:《黃金時代》(1929年-1930年)、《螺絲栓》(1930年-1931年)、《清澈的溪流》(1934年-1935年)都是這段時期的代表作。但諷刺的是,這三首作品當時都全被蘇聯當局認為意識形態有問題,上演不久就被撤換。

第一次譴責

與之同時,劇場的工作量亦不算太多,因此他除了創作工作上的音樂外,亦能投放時間在其他類型的創作內。其中《第3號交響曲》、《第4號交響曲》、《第1號鋼琴協奏曲》和《大提琴奏鳴曲》等都是這個時期的作品。另外,他亦將不少時間和精力投放於第二齣歌劇《穆森斯克郡的馬克白夫人》上,但他萬萬想不到,這齣歌劇竟然成為了他的音樂生涯的第一次災難。

1932年,「俄羅斯無產階級音樂家協會」改組為「蘇聯作曲家協會」,用「社會主義現實主義原則」要求作曲家「以高度的技巧,簡潔、明快、真實地表現社會主義現實主義內容」。《穆森斯克郡的馬克白夫人》的題材敏感,而蕭士塔高維奇和另一位作家共同所寫的台詞亦較為大膽和露骨,所用的配器手法和寫作手法亦屬新穎。但由於是根據十九世紀的俄羅斯自由主義作家尼古拉·謝苗諾維奇·列斯科夫的同名小說所改編而成,屬當時官方認可的作品。作品於1934年首演時,初期還是備受好評,官方評論亦對這首作品予以肯定,表示該劇是「在社會主義建設和黨的正確政策下成功的結果」,及「只有在一個有優良傳統蘇聯文化下的蘇聯作曲家才能夠寫出(這首作品)。」[1]歌劇在往後的一年多時間,不論在蘇聯國內或是國外,每次都座無虛席,並且還得到觀眾和評論家的讚賞。

然而1936年1月,史達林親自觀看了這齣歌劇後卻大發雷霆,大肆抨擊歌劇的內容意識極度不良,完全不符合「蘇維埃音樂」的標準。於是,他透過官方報章《真理報》,發表了一篇名為《混沌代替了音樂》的社論,斥責這齣歌劇為「低俗、粗鄙、有如原始人的行為」。[2]及後數天,《真理報》連續發表了多篇抨擊《穆森斯克郡的馬克白夫人》的宣傳文章,就這樣,《穆森斯克郡的馬克白夫人》短時間就被下畫,亦被禁止再作公開演出,連帶蕭士塔高維奇其他的音樂作品也遭禁演。他嘗試以《第4號交響曲》的首演來回應,可惜在人心惶惶,各音樂團體對他也敬而遠之的情況下,本來安排好的首演也要被迫取消。

基於收入上的減少及各類型的壓力,蕭士塔高維奇於1937年另以《第5號交響曲》作為「蘇維埃藝術家對公正批評的回應」(Soviet Artist’s Response to Just Criticism)。這首作品大幅地減少早期作品中較新穎的創作手法及和聲,當中第四樂章更加是採用近乎保守的傳統創作手法寫成——主調音樂、調性明顯、棄用現代和絃及不協調的音程等等。結果反應正面,官方亦逐步解禁他的作品發表(但如《穆森斯克郡的馬克白夫人》則仍然維持禁演令)。另一方面,蕭士塔高維奇開始意識到要在官方的「意識框架」及「創作自由」中找出平衡點,這因而造就了他開始創作室內樂作品。他寫成了第一首絃樂四重奏,而同年九月,他亦在列寧格勒音樂學院找到了作曲教席,令他得以有較穩定的收入。

自此,世間對其此後的創作一直存在爭議,有人認為「他與蘇維埃體制之間的關係曖昧不清」,有人認為「他和馬雅科夫斯基一樣都是屈從於史達林體制內的御用藝術家」,也有人認為「他是一位頑強不屈,秉持異議品質,敢於反對史達林的音樂家」。

二戰時期

1941年,納粹德軍攻打列寧格勒,蕭士塔高維奇在戰火中開始創作《第7號交響曲》(亦被稱為《列寧格勒交響曲》),後來他和家人被安排撤離至古比雪夫,該曲亦在那裏完成。1943年春天,全家再被安排移往莫斯科。在這段不斷搬遷的時期,他的一些創作不幸在途中遺失了,當中包括令他耿耿於懷,未能首演的《第4號交響曲》總譜,一些室內樂作品樂章等。另一方面,蕭士塔高維奇在這時創作了陰沉而帶暴力的《第8號交響曲》及《第2號鋼琴奏鳴曲》。除此以外,他還創作了《第2號鋼琴三重奏》、《第2號絃樂四重奏》以及一些劇樂。

二戰結束後,蕭士塔高維奇獲委約在一場慶祝蘇聯戰勝德軍的勝利音樂會中發表一首新的交響曲(即《第9號交響曲》),而他亦本來屬意像其他作曲家般,將《第9號交響曲》寫成和前兩首交響曲一模大規模,兼且加入人聲的作品,就連史達林亦熱切期待他能寫出比貝多芬第9號交響曲》更宏大的作品,但最後出來的,卻是一首近似海頓風格:編制小、演奏時間不長、氣氛輕鬆愉快的作品。這明顯和官方所希望的「大規模的勝利讚歌」相距甚遠,結果種下遭蘇共作第二次譴責的伏線。

雖然蕭士塔高維奇在戰爭時期創作了多首重要而愛國色彩濃厚的作品,但一首被認為於1939年寫成,受列寧格勒市黨委書記所委託為慶祝蘇聯在芬蘭扶植的傀儡政權(芬蘭民主共和國)而作的《芬蘭主題組曲》,作曲家一直都否認是他的作品。有學者指出這是因為「芬蘭民主共和國」成立不足半年便垮台,而且蘇聯在後來的冬季戰爭中更慘敗於芬蘭軍中,成為了他們的國恥之一,因此蕭士塔高維奇生前極力否認曾創作過這首樂曲。[3]

第二次譴責

1946年,主張藝術作品要社會主義化的安德烈·日丹諾夫被史達林任命為文化部長,便對各文化界進行大規模的整治。1948年2月,他的整頓延伸至音樂界。他藉穆拉德里的歌劇《偉大的友誼》作為藉口,以形式主義的指控對當時多位舉足輕重的作曲家進行批評。同年4月召開的蘇聯作曲家協會會議,最後變成批判大會。蕭士塔高維奇是被批判的對象之一,同時期被批判的還有普羅高菲夫米亞斯科夫斯基卡巴賴夫斯基舍巴林等。和第一次譴責的情況相同,蕭士塔高維奇絕大部份的作品被禁演,國家福利被收回,音樂學院的教職被中止,而且一直由他領導的蘇聯作曲家協會,更被由史達林和日丹諾夫所信任的赫連尼科夫接管(赫連尼科夫一直擔任這個位席,直至1991年蘇聯政權瓦解為止)。但諷刺的是,1949年蕭士塔高維奇又成為了訪美代表團的其中一員,為此蘇共不得不放寬對他的限制。同年,他創作了清唱劇《森林之歌》,當中將史達林比喻為「偉大的園丁」。1951年,他首次晉升入最高蘇維埃

重生期:史達林之死

對於蕭士塔科維奇而言,管治了30年的史達林於1953年的去世(然而,普羅高菲夫亦於同日逝世)讓他踏上全新的一頁,所有在第二次譴責時被褫奪的各種福利和工作慢慢地恢復過來。他的作品亦可以重新演奏。其中,同年首演的《第10號交響曲》成為了新時代的代表作,同時亦開始確立了他以自己命字而創作的「DSCH動機」,學者認為,「DSCH動機」在他晚期的作品不斷出現,背後的象徵意義就是代表個人的意念戰勝了一切的壓制。另外,一些在第二次譴責期間所創作的作品,亦陸續得到公演.這包括了多首富濃厚猶太旋律的作品,如《第1號小提琴協奏曲》、《猶太歌集》、《第4號絃樂四重奏》等。

 

 

 

蕭士塔科維奇的音樂非常特別,具有獨特的歷史背景,搭配紀錄片欣賞,更能對於作曲家身處的時空環境與創作心境,更加心領神會:

重要段落

重要段落

第一樂章:戰國哀歌

*一切始於革命(2:34)

*接入時代巨大的動代與變化,蕭士塔科維奇對於各種噪音之模仿、各項當代藝術與當代生活之視覺衝擊

*一切促進革命,都是道德的;一切阻礙革命都是不道德的(5:55)

接入蕭士塔高維契的「第一次譴責」:歌劇《穆森斯克郡的馬克白夫人

*效仿貝多芬,蕭士塔科維奇的交響曲寫作(8:49)

*三個隱藏在第五號交響曲中的致命音符:「KGB」!(9:03)

*貝多芬:第九號交響曲「開頭動機」(9:51)

接入蕭士塔科維奇的「第五號交響曲」開頭「兩音動機」

*「兩音動機」的逐漸淡化,瀰漫於整首交響曲之中(11:30)

*音樂家的時代證言:「心口不一」的共產極權時代(13:22)

瀰漫在第一樂章裡的詭異黑色年代氛圍

*極低音的法國號與小號主題(14:57)

接入柴可夫斯基《1812》序曲之「愛國主義」 V.S.蕭士塔科維奇交響曲之「軍國主義」

再接入第一樂章尾聲的致命音符「KGB」

最後接入鋼片琴近乎哀鳴的弱奏

 

第二樂章:人生悲喜劇

*電影配樂高手:蕭士塔高維契(19:52)

接入MTT彈奏黑白電影配樂

*第二樂章:詼諧曲主題(21:55)

接入諷刺的悲喜劇氛圍與影像

*蕭士塔科維奇「第一次譴責」細節說明與影像

 

第三樂章:搖籃曲 or… 安魂曲!?

*第三樂章主題:(30:49)

對聆聽者:第五號交響曲中最感人之時刻:為往生者所譜寫之安魂曲

對往生者:如同搖籃曲般靜謐、動人(極為諷刺)

*雙簧管最為深沉、無言之獨奏段落(36:05)

 

第四樂章:融合幸福與悲劇之進行曲

*極權滅絕的時代真相:靜默屠殺(39:33)

蕭斯塔科維奇身旁友人,甚至親妹妹皆被處決或流放,蕭斯塔科維奇亦生活在恐懼之中,他睡在公寓外的樓梯間裡,以免家人遭受他即將被捕的痛苦…

*第四樂章主題:隱藏於恐懼之下的表面喜樂(43:28)

接入最終樂章的概念:*即使悲傷絕望,仍需展露笑顏而努力生存(44:51)”

*虛與委蛇:對元首的歌功訴德樂音(隱含不和諧音)(46:16)

*半音之差,意義大不同:結尾段落的「大調」與「小調」(48:28)

*重要三音「KGB」動機再現(50:51)

*[結語](51:36):蕭士塔科維奇《第五號》交響曲,就像一面鏡子,它代表了他所處的生活與時代。他是一位使者。*我認為他的音樂,是我們所有人的讚美詩:無論對過去所有人、現在,以及未來,皆然。

 

樂譜版本欣賞

 

補充影片

 

 

 

 

 

開卷蹦藝術.享受美好閱讀時光

☕️一杯咖啡.一點心意.支持蹦藝術☕️

 

各類合作提案,聯繫方式:

*手機:0917.670.518 
*Line:https://line.me/ti/p/LB1ro0P0AU
*E-mail:jenpin888@gmail.com
馬上分享給更多喜愛音樂的好友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