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N音樂】柴可夫斯基 《斯拉夫進行曲》 op.31 介紹
Tchaikovsky: Marche Slave, Op.31

– 資訊整理共享於網路,一起欣賞音樂與藝術之美 –
蹦藝術 | BONART


今天要介紹的柴可夫斯基 《斯拉夫進行曲》op.31是一首與 《1812序曲》、《義大利隨想曲》經常一起被安排在唱片中之熱鬧爆棚管絃樂曲。

雖然曲式只是「進行曲」,但柴可夫斯基精彩的管弦樂法,出神入化地將進行曲提升為鼓舞士氣的豪邁曲風與大格局,一直以來深受各界喜愛。

 

1875年的柴可夫斯基(照片最右),與他兩位弟弟 Modest(照片最左) 與 Anatoly(右二),以及 經濟學家 康德拉季耶夫(N.D. Kondratyev)。

Pyotr Ilyich Tchaikovsky (right) with his brothers Modest and Anatoly and N.D. Kondratyev, 1875.

創作背景

(基本資料整理於網路與維基百科,並附上超連結方便檢索)

歷史上長期受到土耳其帝國欺壓的塞爾維亞族,屬於南斯拉夫人的一支。

塞爾維亞族是塞爾維亞的主要民族,位於巴爾幹半島,是蒙特內哥羅波士尼亞和赫塞哥維納等公國的主要民族之一,也是克羅埃西亞馬其頓共和國斯洛維尼亞的主要少數民族之一。塞爾維亞族在羅馬尼亞匈牙利斯洛伐克阿爾巴尼亞斯洛維尼亞奧地利具有官方承認的少數民族地位。另外塞爾維亞人也大量散居於西歐和北美。

 

巴爾幹半島各國相關位置圖:

巴爾幹半島地圖(照片取自網路)

 

1876-1878年間的賽爾維亞-鄂圖曼土耳其帝國戰爭
Serbian–Turkish Wars (1876–1878)

Serbian–Turkish Wars (1876–1878)

 

賽爾維亞軍隊行軍圖

 

鄂圖曼土耳其帝國偵查隊

鄂圖曼土耳其帝國偵查隊

 

殘酷的戰爭

 

土耳其軍隊兵臨 Kujaschewatz 城下,準備進攻

土耳其軍隊兵臨 Kujaschewatz 城下,準備進攻

 

1876-1878年間的賽爾維亞-鄂圖曼土耳其帝國戰爭 雙方戰事圖
Serbian–Turkish Wars (1876–1878)

 

1877年至1878年間,俄羅斯為了取得地中海的出口通路,便出兵援助塞爾維亞(斯拉夫族友+東正教友),助其脫離鄂圖曼土耳其帝國而獨立,因此土俄戰爭再度開打。

在戰爭正式爆發前,雙方也早有衝突,有不少俄軍受傷。

於是俄羅斯帝國音樂協會委託柴可夫斯基創作「斯拉夫進行曲」(Marche Slave),1876年11月17日於莫斯科舉行一場慈善音樂會。

 

 

樂曲概說

其實在被正式定名為《斯拉夫進行曲》之前,這首曲子的原名為《賽爾維亞-俄羅斯進行曲》(Serbian-Russian March)。

作品創作靈感來自1876年發生的“塞爾維亞-土耳其戰爭”。

柴可夫斯基應師長好友尼古拉·魯賓斯坦(Nikolai Rubinstein)之要求,而以此戰爭事件為標題創作,主要目的是為了參戰之傷亡俄軍士兵,舉辦紅十字慈善音樂會而演奏。

因為戰爭之無情與殘酷,加上道德至高目標,柴可夫斯基很快地答應創作,並在相當短的時間內即完成此曲,取名為《賽爾維亞-俄羅斯進行曲》,以此絕對的標題性呼應了當時的戰事。

 

據說最初的構想是寫作「交響幻想曲」,確定為進行曲形式後,作品的第一部分描述了塞爾維亞人在土耳其占領下的苦難以及巴爾幹地區的戰爭罪行,柴可夫斯基在其中使用了兩首塞爾維亞民歌,加上帝制俄羅斯國歌《天佑沙皇》,完成了本首具有輝煌激昂個性之進行曲。

但後來選用了三首賽爾維亞民謠與愛國歌曲。

樂曲一開始,就微弱哀傷地流出使用的第一首塞爾維亞民謠:「陽光,為何不均衡普照大地」(The bright sun, you do not shine equally),這是一首充滿愁意但美麗的旋律。

 

《斯拉夫進行曲》使用賽爾維亞民謠(一)

「陽光,為何不均衡普照大地」
Bright sun, you do not shine equally

unce jarko ne sijaš jednako
Gordana Kojadinović

 

樂曲實際使用於開頭主要旋律

 

旋律中帶著下行音程與增二度,讓曲調優美卻帶著濃濃的傷感與巴爾幹半島之異國風情,更像是感嘆戰爭帶來的無奈與深沈之悲傷。

 

中間出現使用了第二首塞爾維亞民謠:「塞爾維亞的門口」(This is the doorstep of Serbia)以及與《1812序曲》相同的帝俄時期國歌《天佑沙皇》(God save the Tsar)交互對應。

 

 《斯拉夫進行曲》使用俄羅斯帝制時期國歌「天佑沙皇」

 

樂曲中段使用「天佑沙皇」

 

 

第二部分,從定音鼓擊下,開始了這段精神抖擻的音樂:塞爾維亞愛國歌曲「歡喜來作兵」(Gladly does the Serb become a soldier),歡快充滿朝氣的節奏與旋律,開始帶起全曲越來越激昂的氣氛,直到樂曲結束。

《斯拉夫進行曲》使用賽爾維亞愛國歌曲(二)

「歡喜來作兵」
Gladly does the Serb become a soldier

Rado ide Srbin u vojnike

 

樂曲第二段落使用愛國歌曲「歡喜來作兵

定音鼓擊下,開始了這段精神抖擻的音樂

 

隨著音樂越來越激昂,進入樂曲尾聲高潮段落,樂團再次強力齊奏出俄羅斯國歌「天佑沙皇」,暗示著戰爭即將邁向勝利,在兩段旋律完美交織,與銅管、擊樂帶來的熱烈聲響中,逐漸進入最終樂曲高峰,速度亦一句比一句加快,在充滿慶賀與勝利的三次強奏聲響中,華麗地結束全曲。

 

首演大成功

1876年11月5日,《塞爾維亞-俄羅斯進行曲》於莫斯科大劇院舉行,由指揮家尼古拉·魯賓斯坦(Nikolai Rubinstein)指揮首演演出。演奏完之後引起了轟動,群眾的激昂情緒將音樂會的氣氛演變成一種愛國事件,觀眾從椅子裡站起來較好歡呼鼓掌,迫使指揮再次演奏樂曲。

首演大獲成功的三天後,柴可夫斯基滿懷欣喜地寫信給妹妹 Aleksandra Davydova,並寫下:「上週六,我的《塞爾維亞-俄羅斯進行曲》在這裡(莫斯科)舉行,引起了一場愛國情緒風暴。」「所有的聽眾都起身,許多人跳出椅子,並且尖叫聲勇敢地歡呼。」

在此之前,柴可夫斯基雖然已被認為是一位出色的作曲家,但仍不是一個非常成功的指揮家(由於他的害羞,據說他在舞台上明顯呆板),但他此時在信中訴說,這首《塞爾維亞-俄羅斯進行曲》使他成為了名人。

 

成為戰馬的名曲

《塞爾維亞-俄羅斯進行曲》在莫斯科取得巨大成功之後,這首作品也讓他逐漸以指揮家的身份,在歐洲其他地方演出獲得巨大成功,並被納入他的固定演出曲目中。柴可夫斯基還曾在紐約卡內基音樂廳開幕式上演出。

在第一張原始印刷品中,當時標題即為《塞爾維亞-俄羅斯進行曲》。

後來出版時,出版商 Jurgenson Edition (Peter Jurgenson) 可能因為「政治考量?」或其他因素,將此曲改名為《斯拉夫進行曲》(Marche slave)。

無人確切地知道真正改名的原因為何?…也許是因為擔心歐洲聽眾的抵制?抑或當時在科索沃的塞爾維亞之戰仍在繼續?塞爾維亞正在與穆斯林恐怖分子餘戰不斷?怕阿爾巴尼亞毒品販子幫派興風作浪敗壞此曲風氣?抑或出版社偏向「大斯拉夫民族共榮」?

雖然不知真正更名原因,但《斯拉夫進行曲》的確走紅全世界,成為柴可夫斯基代表樂曲之一,也成為當時塞爾維亞民族對抗土耳其帝國,爭取自由的最佳代表音樂。

後於1878年,塞爾維亞也在土耳其帝國的正式承認之下,取得獨立。

 

伯恩斯坦指揮紐約愛樂

 

卡拉揚指揮柏林愛樂

 

 

柴可夫斯基延伸閱讀:

 

 

開卷蹦藝術.享受美好閱讀時光

☕️一杯咖啡.一點心意.支持蹦藝術☕️

 

各類合作提案,聯繫方式:

*手機:0917.670.518 
*Line:https://line.me/ti/p/LB1ro0P0AU
*E-mail:jenpin888@gmail.com
馬上分享給更多喜愛音樂的好友們🎵
 
  BONART_Webmaster
更多音樂新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