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N音樂】2025.01.10. 伽佛利佑克與奧登薩默鋼琴雙協奏曲之夜 導聆
– 資訊整理共享於網路,一起欣賞音樂與藝術之美 –
蹦藝術 | BONART
今天介紹的主題,是蹦藝術執行長林仁斌老師將於2025年1月10日(五)於國家音樂廳導聆的《 伽佛利佑克與奧登薩默鋼琴雙協奏曲之夜》音樂會樂曲解說
音樂會詳細資訊:
力晶2025藝文饗宴
伽佛利佑克與奧登薩默鋼琴雙協奏曲之夜
Powerchip 2025 Classic Series-Ottensamer and Gavrylyuk in Concert
安德烈斯.奧登薩默 (Andreas Ottensamer)
來自歐洲的超人氣單簧管演奏家安德烈斯.奧登薩默 (Andreas Ottensamer),以其獨特的音樂才能和多才多藝的表現,贏得觀眾和評論家的讚賞。近年,他以指揮身份活躍於樂壇,今年夏季更帶領巴塞爾室內樂團巡演瑞士、德國、日本和中國。
2016年,奧登薩默在新象的邀請下首次來台演出。這段緣分可追溯至2013年,當時他成為首位與德意志留聲機公司(Deutsche Grammophon)簽訂獨家錄音合約的單簧管演奏家,並發行專輯《Portraits》。新象藝術總監樊曼儂,即台灣長笛教母「樊老師」,對安德烈斯.奧登薩默的音樂生涯充滿信心,並促成本次指揮首演的邀請。他的哥哥丹尼爾(Daniel Ottensamer)是維也納愛樂的單簧管首席,安德烈斯則是柏林愛樂的首席,兄弟倆各自耀眼於樂壇。
指揮家搖籃尼姆.賈維獎—首獎
奧登薩默從單簧管首席轉型為指揮,付出熱忱與努力,展現出堅定的毅力。2021年,他獲得「尼姆.賈維獎」(Neeme Järvi)首獎,這是國際樂壇培育新一代指揮家的重要獎項,成為他音樂生涯的里程碑。他憑藉多年在柏林愛樂的經驗,迅速適應指揮角色,並獲得樂壇的肯定。
展開指揮家生涯 事業新版圖
近期,他與諸多著名樂團合作,包括首爾KBS交響樂團、萊比錫MDR交響樂團等。2022年12月,他參與里卡多.穆提(Riccardo Muti)大師的威爾第《安魂曲》製作,2023年3月再度合作製作《假面舞會》。
在2023/24樂季,奧登薩默首次指揮NHK 交響樂團、首爾愛樂樂團等,並計劃在2024/25樂季與薩爾斯堡莫札特音樂週等多個樂團合作。
鋼琴家伽佛利佑克:#時間藝術魔法師
文.#林仁斌(台灣蹦藝術協會理事長)
已經造訪過台灣並廣受讚譽的「三冠王」鋼琴家伽佛利佑克,目前在歐洲青壯世代中,是最具感染力、無懈可擊的鋼琴家,而他的演奏充滿音樂詮釋巧妙時間感之魅力,更是一絕!
精彩資歷.傲立全球
讓我們先閱讀伽佛利佑克的簡歷:1984年生於烏克蘭,七歲習琴,九歲首度登台。1999年在基輔舉行的第三屆霍洛維茲國際鋼琴大賽中贏得第一名;2000年,16歲時在日本參加濱松國際鋼琴大賽,在16至32歲的全體參賽者中,獲得首獎,更被日本評論家譽為「二十世紀末最傑出的16歲鋼琴家」。2005年,更在魯賓斯坦國際鋼琴大賽榮獲冠軍暨最佳協奏曲演奏獎。
大賽彈法.情感強烈且富有深度
為何世人偏愛欣賞大賽冠軍?因為「能克服巨大壓力並戰勝舞台」,本身就是一件非常具有魅力的事情;加上要在大賽中脫穎而出,無論技術強度、音樂表達與舞台風範,均需通過國際專業評審群認可,難度之高,只要您學過音樂,參加過大賽就知道。
以詮釋被譽為世界最艱難鋼琴協奏曲拉赫曼尼諾夫第三號協奏曲為例,伽佛利佑克除了將作品中深沉的憂鬱、激昂的熱情以及對生活的感悟等複雜情感,透過精湛細膩的技巧淋漓盡致地傳達出來,更在樂句間展露出不可思議的歌唱美感與彈性速度時間差,讓聽眾與超技幾無距離,沉浸其中之餘更感受到強烈的情感衝擊。
推薦聆賞:Youtube | https://pse.is/6sudlp
伽佛利佑克於2017年於逍遙音樂節,與BBC蘇格蘭交響樂團(BBC Scottish Symphony Orchestra)合作演出 Rachmaninoff Piano Concerto No. 3 in D minor。
全面而輝煌.精細而燦爛
2024年正式進入「四十而不惑」的伽佛利佑克,演奏曲目包含從巴洛克到現代,擅長以細膩詮釋鋼琴的音色,透過輕柔的觸鍵,創造出柔和、溫暖且富有詩意的音色,而演奏一些熱烈激昂的快板樂章時,又能透過有力的觸鍵和巧妙的踏板運用,產生明亮、輝煌且具有張力的音色,使得音樂層次更具表現力和震撼力,向世人證明他不斷進化的演奏能力。
本次訪台,伽佛利佑克將同場挑戰兩首截然不同風格之鋼琴協奏曲:蓋希文《藍色狂想曲》與柴科夫斯基 《第一號鋼琴協奏曲》,更是讓我倍感期待~因為我對於伽佛利佑克演奏俄系作品一向深具信心,這次有機會欣賞「雙協奏曲」,而且是具有爵士風格的蓋西文,怎能讓人不興奮呢?
演出曲目 Programme
柴科夫斯基 《第一號鋼琴協奏曲》
Pyotr Tchaikovsky: Piano Concerto No. 1 in B minor, Op. 23
蓋希文《藍色狂想曲》
George Gershwin: Rhapsody in Blue
中場休息
蕭斯塔科維契 《第五號交響曲》
Dmitri Shostakovich: Symphony No. 5 in D minor, Op. 47
單場雙協奏曲:鋼琴家伽佛利佑克的達人炫技秀
文. 林仁斌 蹦藝術 | BONART協會理事長 本次「伽佛利佑克與奧登薩默鋼琴雙協奏曲之夜」,除了奧登薩默將指揮壓軸的蕭士塔高維契第五號交響曲(下一篇將另撰專文解說)之外,最大的亮點就是同場音樂會的雙協奏曲:蓋希文《藍色狂想曲》與柴科夫斯基 《第一號鋼琴協奏曲》了~ 美國爵士.鋼琴協奏代表作 《藍色狂想曲》可說是具有典型美國風格,旋律極其動聽且富有感染力,更是古典樂與爵士樂完美融合的代表作品: 蓋希文成長於豐富黑人音樂文化的紐約,這些20年代與30年代的爵士音樂獨特韻味深深打動了他,因此憑藉著出色的旋律感與藍調和聲,蓋希文成為了受到高度注目的作曲家;而他在乘坐火車旅途中所聽到了火車的汽笛聲、車輪與鐵軌的摩擦聲以及沿途的各種嘈雜聲音,反而在蓋希文的腦中交織成了獨特的節奏和旋律,成為創作的重要靈感來源。 出色的鋼琴獨奏技法與幽默的藍調旋律與管弦色彩,更讓《藍色狂想曲》獨一無二,開創新局,是一首充滿獨特魅力的時代名曲~ 不可能演奏的超高難度.柴一鋼協 柴科夫斯基 《第一號鋼琴協奏曲》創作於1874 年~這年作曲家34 歲,已經完成了兩首交響曲,並在音樂創作上有了越來越豐富之經驗。在創作這首協奏曲時,柴科夫斯基曾針對內容與好友俄羅斯著名鋼琴家尼可萊・魯賓斯坦交流樂曲想法;但魯賓斯坦試奏後,卻給出了極嚴厲的批評,認為此曲難度太高,缺乏獨創性且不適合於鋼琴演奏。但堅信此曲藝術價值之柴科夫斯基則改將作品題獻給了德國指揮家漢斯・馮・畢羅,並由畢羅於美國波士頓音樂廳舉行首演而獲得成功,則更開創柴科夫斯基於美國的首次演出成功與新局。
今日,第一號鋼琴協奏曲,以其濃烈的俄羅斯風格與鋼琴艱深演奏技巧與文化內涵,在當代已然成為每位鋼琴家必彈的作品,更是伽佛利佑克的戰馬級名曲。 一場音樂會,盡賞兩種鋼琴協奏風情,您不可不聽~
力晶美學藝堂 演前導聆
講題:世紀交鋒~從柴科夫斯基到蕭斯塔科維契
地點:國家音樂廳大廳(18:20一號門 開放入場)
音樂會導聆人
蹦藝術網站執行長 林仁斌老師簡介
會後補充音樂會現場與導聆照片
45分鐘音樂會求生指南
音樂會概念解說: 柴科夫斯基:享譽全球最知名鋼琴協奏曲 蓋西文:美國爵士樂與古典融合最知名樂曲 蕭斯塔科維契:一曲雙關.亂世管弦名作
樂曲解說
降B小調第一號鋼琴協奏曲
創作年份:1874年
「俄國不順,美國走紅」是柴可夫斯基這首最偉大的鋼琴協奏曲的最佳寫照。
柴科夫斯基 《第一號鋼琴協奏曲》創作於1874 年~這年作曲家34 歲,已經完成了兩首交響曲,並在音樂創作上有了越來越豐富之經驗。
鋼琴演奏必也非常出色的柴可夫斯基,在1874年創作出這首協奏曲,在創作這首協奏曲時,柴科夫斯基曾針對內容與好友俄羅斯著名鋼琴家尼可萊・魯賓斯坦交流樂曲想法;但魯賓斯坦試奏後,卻給出了極嚴厲的批評,認為此曲難度太高,「無法演奏」,缺乏獨創性且不適合於鋼琴演奏。
原本預計提獻給好友尼可萊‧魯賓斯坦,但卻遭到這位鋼琴家/作曲家無情的奚落柴可夫斯基,堅持其創作不應修改並將協奏曲改為提獻給德國指揮家漢斯•馮•畢羅,並由畢羅在隔年把這首協奏曲帶到美國波士頓音樂廳舉行首演而獲得成功,則更開創柴科夫斯基於美國的首次演出成功與新局。
此曲的大獲成功,終於讓尼可萊•魯賓斯坦理解其藝術價值,後來亦公開演奏。
今日,柴可夫斯基第一號鋼琴協奏曲,以其濃烈的俄羅斯風格與鋼琴艱深演奏技巧與文化內涵,在當代已然成為每位鋼琴家必彈的作品,更是伽佛利佑克的戰馬級名曲。
關於修改版本
柴可夫斯基一共對第一號鋼琴協奏曲進行了三次修改,除了1875的初版,1879的二版之外,最後一次修改是在 1888 年,也就現行最常演奏版本。
原始版本和最終版本之間最顯著的區別之一是:在開頭部分,管弦樂團主題的鋼琴演奏的和弦,最初以琶音寫作。
1874年12月,柴可夫斯基也曾為此曲編寫雙鋼琴版本,後也於1888年再次修訂雙鋼琴版。
1875年版本
1888年版本
00:00 前奏 I. Allegro non troppo e molto maestoso
04:36 第一主題 Allegro con spirito 6:21 第二主題Poco meno mosso 8:30 奔騰豪邁之主題 12:33 柔美動人之鋼琴與樂團交織主題 16:25 進 Cadenza 20:15 尾聲 . 24:20 與樂團對唱 25:34 Prestissimo 27:38 Tempo I 35:17 Molto meno mosso 35:53 Allegro vivo |
三樂章簡介
第一樂章:不甚快的快板(Allegro non troppo)
降B小調,奏鳴曲式。
協奏曲開始的前奏,壯闊與旋律即令人印象深刻。在4把法國號奏出四個下行主題並反覆三次後,弦樂在獨奏鋼琴強而有力和絃伴奏下,奏出了世人最熟悉的莊嚴隆重第一主題。(00:00 )
04:36 第一段落結束,轉為 精神抖擻的快板(Allegro con spirito)
而第二主題(6:21)速度轉慢(Poco meno mosso)以降A大調出現於單簧管,鋼琴隨後並加以反覆。
8:30 奔騰豪邁之主題
12:33 柔美動人之鋼琴與樂團交織主題
發展部出現,第一主題並加入全新音型,與鋼琴形成變化;全曲段落分明,旋律十分具有歌唱性,並帶著甜美無比之感。
進入第一樂章裝飾奏(Cadenza)(16:25 )
第一樂章尾聲段落(20:12)
第二樂章:純樸的行板(Andante semplice)
A-B-A 三段體
第二樂章的行板主題由長笛以bD大調獨奏奏出,帶著濃濃的牧歌風格,一聽難忘。(21:42)
接下來旋律由鋼琴接替並傳遞給大提琴與雙簧管。整個第一段落充滿歌唱風格。中庸的速度和單純的風格。第二段落突然氣氛一轉,速度轉為最急板,並帶著隨想曲般風格,令人印象深刻。(25:34)
第三段落在此鋼琴奏出行板主題,並加上顫音與裝飾性之變奏,非常具有特色(27:38)
第三樂章:熱烈的快板 (Allegro con fuoco)
bB小調,迴旋曲式。
在4小節前奏之,鋼琴以bB小調奏出第一次迴旋主題,接著小提琴回到降D大調,奏出具有對比性的抒情主題,前後兩個主題之對比,形成了精彩的對話。(29:31 )
B主題柴可夫斯基採用了延伸於烏克蘭歌舞曲《Podoydi, podoydy vo Tsar-Goro》之旋律,聽起來非常具有歌謠感,也與活潑節奏化的第一主題具有明顯對比。(30:42)
進入C主題,則有個多精彩技法展現:包含了附點節奏與鋼琴華麗獨奏。
尾聲段落,逐漸音樂累積更熱烈的情緒,柴可夫斯基也再次採用了烏克蘭歌舞曲《Podoydi, podoydy vo Tsar-Goro》,音樂逐漸發展為火熱的節奏與旋律,結束在極度的狂熱之中。(34:25)
美國爵士.鋼琴協奏代表作
蓋希文《藍色狂想曲》(Rhapsody in Blue)
《藍色狂想曲》可說是具有典型美國風格,旋律極其動聽且富有感染力,更是古典樂與爵士樂完美融合的代表作品:
蓋西文成長於豐富黑人音樂文化的紐約,這些20年代與30年代的爵士音樂獨特韻味深深打動了他,因此憑藉著出色的旋律感與藍調和聲,蓋西文成為了受到高度注目的作曲家;而他在乘坐火車旅途中所聽到了火車的汽笛聲、車輪與鐵軌的摩擦聲以及沿途的各種嘈雜聲音,反而在蓋西文的腦中交織成了獨特的節奏和旋律,成為創作的重要靈感來源。
出色的鋼琴獨奏技法與幽默的藍調旋律與管弦色彩,更讓《藍色狂想曲》獨一無二,開創新局,是一首充滿獨特魅力的時代名曲~
讓我們一起繼續認識這首樂曲:
知名的樂曲前奏 | 單簧管獨奏
《藍色狂想曲》樂曲開頭非常知名,維基百科上說其經典地位已經可以與貝多芬「命運」交響曲之動機比美。
這段由樂團中的單簧管演奏者,在演奏低音顫音後,以吹嘴控制角度與氣壓,搭配手指滑音演奏出毫無縫隙的高難度滑音技巧,讓樂曲開頭充滿了浪漫美麗的爵士氣氛。讓我們一起來欣賞這段前奏:
創作背景
保羅.懷特曼年紀大蓋西文 8歲,在爵士樂界名聲響叮噹,他熱愛爵士音樂,一直想向世人介紹爵士樂的偉大之處。因此他籌備了一場名為「什麼是美國音樂?」的大型音樂會,因此他委託蓋希文為此音樂會創作鋼琴與樂團之大型作品。
海報都做出來了,但蓋西文卻不知道自己即將作曲/演出/發表!?
蓋希文在當時因為忙於舞台劇《可愛的小鬼》(Sweet Little Devil)首演,經常需要搭火車旅行往返於波士頓和紐約之間(兩城市之距離大約 350公里)。雖然時間緊迫且演出壓力大,但蓋希文仍然利用時間,在交通往返的時間裡靈光乍現,譜出了這首足以代表待時美國爵士文化興盛的代作之作:《藍色狂想曲》。
滿滿創意與旋律,天才洋溢的蓋希文,其實不闇古典音樂的管弦樂法語配器,因此他尋求創作作曲家葛羅菲(Ferde Grofé, 1892-1972)的協助,才順利完成全曲的配器與最終完美結果。
下方照片四位大人物,由左至右為:葛羅菲、作曲家 蓋希文(彈琴者)、音樂經理人 Samuel “Roxy” Rothafel, 與爵士樂團領班保羅‧懷特曼。
在手稿的首頁中,我們可以看到蓋西文的親筆簽名,並在《藍色狂想曲》主標題下,寫下「For Jazz Band and Piano」的樂曲編制,這也是原本為保羅.懷特曼樂團(23人大編制爵士樂團)所寫的原始樂曲編制。
後來此曲改為交響樂團的版本,則是在 1946年由葛羅菲(Ferde Grofé)再行改編,成為了歷來代表美國爵士音樂裡,最受歡迎也最為經典的曲目之一,蓋希文也因為此曲而名聲永留爵士樂最重要的作曲家之一。
曲名由來
據說此曲在創作階段,蓋希文稱之為《美國幻想曲》(American Rhapsody)。《藍色狂想曲》之名其實是由作曲家的哥哥艾拉蓋西文(Ira Gershwin, 1896-1983)在參觀完畫家惠斯勒(James McNeill Whistler, 1834-1903)的畫展之後所提出的想法。
喬治.蓋希文(左)與哥哥-艾拉.蓋希文(右)
1925年的蓋希文照片,帥氣英挺,才華洋溢,日進斗金,是人人稱羨的爵士樂手與作曲家。
關於首演
《藍色狂想曲》於 1924 年 2 月 12 日,紐約市艾奧利安音樂廳(Aeolian Hall),由保羅.懷特曼指揮他的擴大 23人編制「皇家宮廷管弦樂團」(Palais Royal Orchestra) 首演。
當天音樂會中有許多當代音樂界知名人士出席,有:拉赫曼尼諾夫(Sergey Vasilyevich Rakhmaninov, 1873-1943)、史特拉汶斯基、郭多夫斯基(Leopold Godowsky, 1870-1938)、史托柯夫斯基(Leopold Stokowski, 1882-1977)、小提琴名家 海菲茲(Jascha Heifetz, 1901-1987)與師兄 艾爾曼(Mischa Elman,1891-1967)、克萊斯勒(Fritz Kreisler, 1875-1962)與「進行曲之王」約翰.菲利浦.蘇沙(John Philip Sousa, 1854-1932)等,可說是冠蓋雲集,熱鬧非常。
《藍色狂想曲》當時演出大獲成功,獲得全場觀眾們的熱烈掌聲。
1924年經典歷史錄音
此份錄音為1924年6月10日,蓋希文本人擔任鋼琴獨奏,保羅.懷特曼指揮爵士樂團所錄製的78轉唱片。
最特別的是樂團豎笛手Ross Gorman將前奏以玩笑似的方式演奏,但蓋希文聽過之後非常喜歡,於是就將這樣的技法記錄下來,更成為今日的經典開頭樂句。
演出後成功的報紙樂評
演出後,5月 5日的「國家報」(The Nation),刊登有關《藍色狂想曲》首演之成功報導。
樂曲主題與和聲分析
《藍色狂想曲》各段落主題
曲式:「混合自由曲式」(法語:pot-pourri)
筆者最愛的旋律段落(11:25起)
原始爵士大樂團配器版本
Lola Astanova 與 All-Star Orchestra,由Gerard Schwarz指揮版本( 2016年 艾美獎獲獎)
蕭士塔科維契:第五交響曲
政治風暴.思想譴責
蕭士塔科維契創作第五交響曲,正是蘇聯政府面臨極其複雜嚴峻的政治年代:
始於 1936 年,在 1937 年達到白熱化的政治大清洗運動,統治者史達林(Joseph Stalin, 1879-1953)為鞏固權力,消除潛在的政治對手,發動了大規模的鎮壓反革命和階級敵人的行動:大量的政府官員、黨員、軍事將領等被以莫須有的罪名逮捕、審訊、處決或流放,因創作不符合當時蘇聯官方的審美標準和意識形態要求,家蕭士塔科維契同樣遭受到批判並被質疑思想。
虛與委蛇.粉飾太平
在這種高壓緊張情況下,蕭士塔科維契創作第五號交響曲有著特殊的意圖:一方面,他希望透過這首交響曲「表忠」,向外界表達自己的創作態度和立場,正面回應對他的批判,以求得在政治與生活上的生存空間;另一方面,他也試圖在藝術創作與上級政治要求之間尋找平衡,在作品中融入自己對生活、對社會的真實感受和思考。
作曲家對抗極權主義之內心宣言
第五號交響曲從仿佛在訴說著人民所承受的苦難和壓力的中板進行曲開始(0:10),時而激昂奮進,似在表現民眾內心的掙扎和反抗精神,時而陷入沉思與憂鬱,反映出當時社會的複雜和人民內心的矛盾。
即使旋律出現,依然哀傷(0:36)
對比而抒情的第二主題段落,同樣具有情列的諷刺感(4:15)
第一樂章發展部(7:09)
第一樂章再現部(10:30)
第一樂章尾聲(13:23)
第二樂章
具有諷刺性的第二樂章舞曲風格,看似輕快愉悅,但其中隱含著一種不安和怪異的感覺,仿佛是對當時虛偽的社會現象的一種嘲諷。
Second Movement Scherzo- ABA, Minuet & Trio, Ternary,
14:56 A (minuet/scherzo)
16:38 B (Trio)
18:00 A (minuet/scherzo recap)
第三樂章
而情感最深刻的第三樂章,以弦樂為主,奏出悠揚卻悲傷的旋律,如泣如訴,表達了對政治犧牲者的哀悼和對苦難的感嘆;音樂旋律婉轉曲折,情感深沉而真摯,時如細語呢喃,又如悲憤的呼喊,深刻地反映了人們在苦難中的精神狀態和情感世界。
20:04 A Theme
22:29 B Theme
23:15 motives
24:51 C Theme
25:25 motives
第四樂章
作為終曲的第四樂章,雖標示為不太快的快板,且為 大調,以激昂的鼓點和明亮的號角聲開啟,看似展現出一種勇往直前的精神和對未來的希望,仿佛在鼓舞著人們掙脫困境,走向光明,我們卻在音樂中能聽見隱伏於其中的不和諧音,明確地感受到蕭士塔科維契在內心中與極權主義對抗的決心。
33:15 Primary Exposition Theme
35:19 Secondary Exposition Theme
37:33 Development
39:50 Recapitulation
42:02 尾聲
第五交響曲作為蕭士塔科維契最常被演出的交響曲之一,能讓觀眾們感受到極權主義之陰森,又能聽見作曲家在內心與之對抗的決心,是一首極具聆賞深度的作品,期待指揮家安德烈斯.奧登薩默指揮NTSO所展現出的音樂詮釋~
導聆結束前.讓我們會心一笑吧~XD
祝福大家音樂會欣賞愉快.擁有美好的一天
謝謝您~來到蹦藝術❤️
認識蹦藝術的幾個方法:
1. 加入蹦藝術群組
實體與線上音樂講座訊息、各種音樂分享、優質音樂會折扣碼、精彩藝文旅遊行程…,好康優惠不漏接❤️
加入方式:
請先聯繫蹦藝術林仁斌老師本人,由林老師協助加入專屬課程群組。
https://line.me/ti/p/LB1ro0P0AU
2. 聆聽蹦藝術 – Podcast
蹦藝術Podcast 一鍵通:https://linktr.ee/bonart
3. 贊助蹦藝術(單次或定期定額贊助)
從製播節目到網頁文章撰寫、網站維護,都需要經費,更需要您的贊助
無論是單次贊助,或者定期定額贊助,蹦藝術都感謝您對我們的支持❤️
開卷蹦藝術.享受美好閱讀時光
☕️一杯咖啡.一點心意.支持蹦藝術☕️
各類合作提案,聯繫方式:
*手機:0917.670.518
*Line:https://line.me/ti/p/LB1ro0P0AU
*E-mail:jenpin888@gmail.com
更多音樂新知
2025-01-20
【BON音樂】蹦藝術X上海商業儲蓄銀行「豐富人生 X 音樂天地」公益講座:韋瓦第《四季》小提琴協奏曲
義大利作曲家韋瓦第寫下四百多首各類型協奏曲,對協奏曲形成的發展與小提琴演奏技法,
2025-01-10
【BON音樂】蹦藝術X上海商業儲蓄銀行「豐富人生 X 音樂天地」公益講座:獵劇本高手、獵旋律高手、獵豔高手」:普契尼生平與他的音樂
在全世界十大上演率最高歌劇裡,普契尼就佔了三齣。他筆下細膩的愛情與詠嘆,流淌下無
2025-01-09
【BON音樂】蹦藝術每週音樂講堂(實體+線上)課程表《您的古典音樂最佳選擇🎵》(2025年1月最新)
在蹦藝術每週音樂講堂,您將體驗到:❶ 全面認識古典音樂世界.從基礎到全進階。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