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北講堂】2025上半年系列:法國音樂的奇妙幻境:拉威爾150週年紀念專題(一)拉威爾的生平介紹與獨奏鋼琴作品欣賞
Miaobei Art Center X BONART 2025-1-1

– 資訊整理共享於網路,欣賞音樂與藝術之美 –
蹦藝術 | BONART


課程主軸:

「法國音樂的奇妙幻境:拉威爾150週年紀念專題」系列課程✨

1875年法國誕生了劃時代的巨匠~拉威爾。

拉威爾的音樂生涯起步於對鋼琴的喜愛,自幼苦學,帶著滿腔熱忱踏入巴黎音樂學院,一心鑽研作曲技法,即便屢次與羅馬大獎擦肩而過,也未曾消磨他的才華與鬥志;反而,挫折成了助力~催生出更具深度的音樂感悟。

時光荏苒,拉威爾的音樂串起過去與今朝,是聆聽的盛宴;

在2025年全球紀念緬懷這位偉大作曲家 150 週年誕辰之際,拉威爾的經典旋律依舊在歲月中熠熠生輝,感動人心。

 

苗北藝術學苑 – 課程詳細資訊

114-1苗北講堂

相關附件 – 114-1苗北講堂DM.pdf

時間 _ 2025-03-02~2025-04-27
地點 _ 視聽中心
限額 _ 12/100
指導單位 _ 苗栗縣政府
主辦單位 _ 苗栗縣苗北藝文中心
協辦單位 _ 苗栗縣政府文化觀光局
※單堂報名:$ 150
※套票5堂:$ 525※請優先使用官網線上報名系統(信用卡、匯款、臨櫃現金繳費)。
※紙本報名請下載印出報名表,並繳交至苗北藝文中心1樓服務台(匯款、臨櫃現金繳費)。

授課教師 _ 林仁斌(超人氣古典音樂欣賞名家、蹦藝術執行長)

一、因應現行防疫規範,學員上課均需全程配戴口罩;並遵守本中心防疫措施相關規定,違反規定將無法入場上課。

二、課程相關事宜洽詢:活動企劃部曾小姐037-612669轉511/cctseng@miaobeiac.org

主講人|林仁斌

蹦藝術 | BONART 執行長

知名長笛演奏、指揮、撰文、演講與音樂攝影之全方位音樂家 旅法知名音樂家林仁斌自2001年自巴黎師範音樂院(École Normale Supérieure de paris)學成返國後,以長、短笛演奏、室內樂及樂團指揮活躍於國際音樂節與國內外音樂廳;演奏專輯出版有《夜間咖啡館》、《妳的我的》、《華麗聚焦-雙長笛與鋼琴的歌劇院之夜》、《華麗聚焦II-卡門》(林仁斌&周欣穎)《動物狂歡節》….等。 現為音樂藝文網站「蹦藝術|BONART」執行長與Podcast古典音樂節目《蹦藝術》主持人,深受各界樂迷喜愛。多年來撰文拍攝訪問音樂家,更以文字與攝影見長,每年演講場次超過百場;為國家交響樂團、台北市立交響樂團、長榮交響樂團與國家兩廳院、苗北藝文中心等各單位邀約之音樂講座策展、音樂導聆與撰稿人,更是公認的超人氣音樂欣賞名家。

竭誠歡迎您的參與~一起享受音樂與藝術之美💕


課程1: 拉威爾的生平介紹與獨奏鋼琴作品欣賞

時間 _ 2025-03-02 ( 日 ) 10:00
地點 _ B1 視聽室

本場演講,林仁斌老師將為您介紹拉威爾的生平與獨奏鋼琴作品:從早期深受德布西與李斯特的音樂印象洗禮,在琴音起落間水花翻飛、光影晃動的唯美之景栩栩如生;步入成熟期,重拾法國古典的典雅,並以西班牙的民俗風情融入異國風民間音樂的活力,並勇於蛻變。拉威爾以恣意揮灑音色的奇妙變幻,奠定其在近代法國重要地位。

欣賞曲目:
〈古風小步舞曲〉
〈水的嬉戲〉
〈鏡〉組曲
〈夜之加斯巴〉
〈高貴而傷感的圓舞曲〉


法國作曲家:拉威爾Maurice Ravel, 1875–1937

法國作曲家:拉威爾(Maurice Ravel, 1875–1937)

 

拉威爾(Maurice Ravel,1875—1937)是近代與德布西並列的偉大作曲家,他的音樂風格精緻動人,充滿特色,猶如一幅融合古典與現代、傳統與創新的絢麗畫卷;其作品在和聲、節奏、配器以及樂曲結構與創新,均有獨特創見,更對 20 世紀音樂發展影響深遠。

 

印象派與古典傳統的完美融合

拉威爾早期創作,深受德布西音樂風格(全音階、五聲音階與多層次音樂設計)思想影響,例如他的《水的嬉戲》(Jeux d’eau)運用印象派鋼琴技法,以流動的音型模擬水聲,營造出光影繚繞的氛圍。

Ravel – 《水的嬉戲》(Jeux d’eau)

 

對比德布西對水的經典詮釋,雖有相似之處,但玄妙各自不同,各有其趣:

 

如果將拉威爾一生創作期時間拉長來看,則可以清楚看見拉威爾與德布西的不同:早期拉威爾雖以印象派和聲為基底,但他一生以莫札特為心中偶像,屢屢不斷突破創作形式與內容,創造了既矛盾又統一的特質,在「想法自由卻謹守規則」的前提下,他的整體音樂始終維持著對古典結構的執著,旋律線條清晰如建築師般精準。

150年過去,拉威爾的音樂猶如一座跨越時空的橋樑,一端連接法國古典傳統與民族音樂,另一端則通向現代主義的創新領域;他的作品不僅以華麗的配器與巧妙的節奏取勝,更蘊含著對形式與情感的深刻思考。

生平介紹

 

(基本資料整理於網路與維基百科,並附上超連結方便檢索)很多人說拉威爾是法國印象主義Impressionism)音樂大師,但他自己卻說自己不走德布西道路。當報章說某些年輕作曲家在否定德布西(Achille-Claude Debussy, 1962-1918)的影響時,他又會在報章刊登公開信,表明自己不在其中(拉威爾年紀小德布西12歲)。在同時期的社會中,拉威爾與德布西保持距離,否認自己是他的模倣者;德布西也刻意冷淡對待這位年輕作曲家。

關於拉威爾與德布西兩人的音樂風格,確實在許多音樂條目整理時,皆會將兩人放在印象主義風格裡,原因主要有三:兩人皆是法國人兩人皆身處法國印象樂派發展全盛時期兩人都愛使用全音音階

因此在維基百科的印象主義條目裡,第一行就開宗明義寫著:

印象主義音樂是19世紀主要在法國流行的一種音樂樣式,受象徵主義文學和印象主義繪畫的影響。這些音樂並不描述現實的事件,而是建立在色彩、運動和暗示(Suggestion)之上,這其實是印象主義藝術的共徵。而印象主義者多為法國人。他們認為,純粹的藝術想像力比描寫真實事件具有更深刻的作用。印象主義音樂的代表人物為德布西(Achille-Claude Debussy)和拉威爾(Joseph-Maurice Ravel)。印象主義音樂帶有一種完全抽象的、超越現實的色彩,是音樂進入現代主義的開端。

讀者們有興趣亦可點選進入印象主義條目,更清楚地理解音樂裡的印象主義。


家庭環境

拉威爾Joseph-Maurice Ravel,1875年3月7日-1937年12月28日),法國作曲家和鋼琴家。1875年拉威爾生於法國南部靠近西班牙的山區小城西布勒Ciboure),他的父親是瑞士人,也是一位出色的汽車工程師。1860 年代時,他發明了以蒸汽推動的汽車。後來他甚至把汽車的性能,提升至每小時六公里。遠赴西班牙,是因為他要負責興建馬德里的鐵路。而拉威爾的媽媽 瑪麗(Marie Delouart, 1840-1917)則是成長於西班牙馬德里的巴斯克 (Basque)人,雖是非法移民且幾乎不識字(illegitimate and barely literate),但雙親的關係相當好,所以拉威爾成長於一個幸福的家庭~拉威爾之雙親於 1847 年結婚, 並於拉威爾出世三個月後全家移居巴黎。

(基本資料整理於網路與維基百科,並附上超連結方便檢索)

"Ravel

 

拉威爾的父親除了是位工程師,也相當熱愛音樂:他負責了拉威爾早年的教學,也啟導了他的音樂興趣。七歲時,拉威爾就開始學琴。 1889 年拉威爾14歲時進入巴黎音樂院(The Conservatoire de Paris)就讀,並認識了當時也在巴黎音樂院鋼琴與他同年的維涅斯(Ricardo Viñes, 1875-1943),他也是西班牙人,並與拉威爾非常要好。繼母親以後,維涅斯正是拉威爾與西班牙的一道重要關聯。

日後我們從拉威爾的音樂創作,會發現他的音樂理念中除了有著濃厚的法國氣息~也受到西班牙籍母親血統的影響,他同時運用大量西班牙巴斯克鄉村與其他國家不同的旋律素材來創作,例如:《小丑的晨歌》- 收錄於《鏡》組曲(Miroirs);以及拉威爾於1907年後開始大量創作的西班牙風格曲目:管弦樂曲《西班牙狂想曲》(Rhapsodie espagnole, 1907-1908),獨幕歌劇《西班牙時刻》(L’Heure espagnole, 1907-1909)與管弦名曲《波麗露舞曲》等等。在拉威爾作品中所表現的西班牙特徵,甚至連西班牙作曲家法雅(Manuel de Falla, 1876-1946)也感到讚嘆,因此如果把他侷限在印象樂派,確實對他有失公允。

 

學習歷程

1895 年拉威爾被巴黎音樂院退學,1898 年重回學校,跟隨加布里耶‧佛瑞(Gabriel Fauré, 1845-1924)學習作曲,此前他也曾向另一位作曲家吉達茲(André Gédalge, 1856-1926)學習對位法。這段期間拉威爾的著名作品有:《悼念公主之巴望舞曲》(Pavane pour une infante défunte)(1899)

 

趙成珍的演奏

 

《以海頓之名的小步舞曲》

《以海頓之名的小步舞曲》(Menuet sur le nom d’Haydn)是法國作曲家莫里斯・拉威爾(Maurice Ravel)於 1909 年為紀念奧地利古典主義大師約瑟夫・海頓(Joseph Haydn)逝世一百周年而創作的鋼琴小品。此曲雖以「海頓」為名,卻非對海頓風格看的模仿,而是拉威爾以其獨特的音樂語言,將海頓的名字以字母轉化,成為全新音樂動機,展現了他對結構與創意的精湛掌控。

創作背景與動機

1909 年,巴黎音樂界掀起紀念海頓逝世百年的活動,包括德布西(Debussy)、保羅.杜卡斯(Paul Dukas)等作曲家均受邀創作以海頓為題的作品。34歲的拉威爾,便創作了這首僅 54 小節的《以海頓之名的小步舞曲》,最大特色是全曲以海頓的名字「HAYDN」轉化為五個音的動機:

 

  • H(德語音名為「B」)
  • A(音名 A)
  • Y(以 D 代替,因字母順序第 25 位對應音階第 25 音,即 D)
  • D(音名 D)
  • N(以 G 代替,字母順序第 14 位對應音階第 14 音,即 G)

 

此動機 B-A-D-D-G 貫穿全曲,並以倒影(如 D-G-B-A-D)、逆行(G-D-A-B)等手法變化,體現拉威爾對傳統對位法的創新運用。

 

音樂風格與特色

  1. 形式與結構採傳統小步舞曲的三拍子節奏,但篇幅極為精練(約 1 分 45 秒)。以平穩的和弦鋪陳開始樂曲,隨後動機在高低音域交錯,中段轉入抒情的 G 小調,最後回歸主調的寧靜尾聲。整體結構嚴謹,卻充滿印象派的色彩變化。
  2. 和聲與織體拉威爾以豐富的和聲層次營造朦朧氛圍,例如平行五度與七和弦的使用,以及踏板效果帶來的音響模糊感。右手旋律線優雅流暢,左手則以斷奏與長音支撐,形成靜謐又兼具動態的對話。
  3. 動機的多樣變化除了自己充滿創意的海頓原始動機設計,拉威爾還將其拆解、重組,甚至隱藏在伴奏音型中。例如中段的旋律線以動機為基礎,卻透過節奏拉長與音程擴張,展現不同的情緒張力。

 

五度五關…卻失敗的羅馬大獎

拉威爾於 1901 首次參加當時最重要的作曲大賽羅馬大賽(Prix de Rome),當年即以清唱劇《米爾哈》(Myrrha)獲得第二獎。但之後 1902 和 1903 年接連經歷兩次失敗。這段期間他仍舊有傑出作品《水之嬉戲》(Jeux d’eau),以嶄新的創意、華麗技巧開啟了法國鋼琴獨奏曲的新頁;此外還有《小奏鳴曲》(Sonatine)以及五首樂曲構成的《鏡》(Miroirs)組曲(1904-1905),這幾首樂曲已然奠定拉威爾在法國音樂界的地位。

1905年的拉威爾

Maurice Ravel (1875-1937), French composer, circa 1905. (Photo by Albert Harlingue/Roger Viollet via Getty Images)

 

1905年的Théodore Dubois

Théodore Dubois, 1905

 

然而,1905 年拉威爾已屆30歲,是年紀上最後一次能夠角逐羅馬大獎的機會,居然在初賽時就遭到淘汰:美藝學院之院長 – 作曲家 杜博瓦(Théodore Dubois, 1837-1924)因拒絕讓拉威爾獲獎而引發廣大的公眾抗議和藝文界的批評:甚至連著名作家羅曼.羅蘭(Romain Rolland, 1866-1944)也投書抗議,寫道:

拉威爾不僅是位前途無量的學生,他已經是法國為數不多的 傑出青年音樂家裡最受好評的一位,我要嚴厲地斥責這些評審委員,我無法理解我們何以能夠在羅馬維持一間學校,而又閉門拒絕創意獨具的罕見藝術家,像他這樣的音樂家,是能為大家帶來榮耀的。

 

羅曼.羅蘭(Romain Rolland, 1866-1944)

 

1905年的羅馬大獎風波,被稱為「拉威爾事件」(Affaire Ravel),不只藝文界,連新聞界也報導此事為拉威爾抗議,最後成為國家級醜聞:巴黎音樂院院長杜博瓦在強大社會壓力之下,由政府下令辭去巴黎音樂院院長職務,改由佛瑞接任院長,針對音樂院進行重組,才逐漸平息這起風波。

 

照片彈琴者為佛瑞,拉威爾為佛瑞班上學生,拉威爾在照片裡,看得出來是哪一位嗎?

答案是:右邊數來第三位


1908年,拉威爾完成繼《鏡》(Miroirs)之後最精采的鋼琴作品:三首與詩有關的《夜之加斯巴》 (Gaspard de la Nuit),此曲將法國鋼琴作品推向更高峰,非常經典。

音樂欣賞:《鏡》(Miroirs)

《鏡》(Miroirs)題材與靈感

拉威爾曾表示,《鏡》組曲的靈感來自旅行中的觀察與文學啟發。例如,《夜蛾》(Noctuelles)的靈感源自他在西班牙看到的飛蛾圍繞燭火的景象;《小丑的晨歌》(Alborada del gracioso)則融合了西班牙民間音樂與幽默元素。

五首樂章簡介

1. 《夜蛾》(Noctuelles):以快速流動的音階與不規則節奏,模擬飛蛾撲動的動態,搭配神秘的和弦色彩,營造出朦朧的夜間氛圍。

2. 《悲傷的鳥》(Oiseaux tristes):以單音旋律線模仿鳥鳴,融入全音階與平行和弦,展現哀傷而寧靜的意境。

3. 《海上一葉舟》(Une barque sur l’océan):透過左手波浪般的分解和弦與右手的旋律線,刻畫出海浪的波動與孤舟的飄盪感。

4. 《丑角的晨歌》(Alborada del gracioso):充滿西班牙佛朗明哥風格的節奏,以斷奏與跳音描繪小丑的歡樂舞蹈,中段轉入抒情的對比樂段。

5. 《鐘谷》(La vallée des cloches):運用多層次的和弦與踏板效果,模擬遠處鐘聲的迴響,營造出空靈、神秘的音響世界。

 

音樂欣賞:《夜之加斯巴》 (Gaspard de la Nuit)

創作背景

1908 年,拉威爾以法國詩人路易・貝特蘭(Louis Jacques Napoléon Bertrand)同名遺作詩集中的三篇散文詩為靈感創作了這套曲集。拉威爾透過強烈的聲音渲染,將詩中各種荒誕狂野、恐怖混亂與不安躁動如實呈現,營造出獨特的恐怖美學。

 

三樂章結構及內容

《水妖》(Ondine):以法國古老傳說為題材,場景設定在波光粼粼的月夜。詩中講述了愛上人類男性的水妖,在朦朧月夜裡化作夜露水滴輕敲意中人的門窗,試圖誘惑他與自己共赴水底。音樂充滿魅惑感,使人仿彿遊走在虛幻與現實之間,旋律猶如水面上的漣漪,不斷蕩漾開來,讓人聽來心蕩神迷,好像稍不注意間,就會成為水妖的獵物。

《絞刑台》(Le Gibet):原詩描寫了夜裡的絞刑台在寒冷北風呼嘯下的荒涼、陰森之感,好似受刑者的陰魂仍在絞刑台旁遊蕩。拉威爾以蒼涼的音調塑造樂曲氛圍,開篇以遠方的鐘聲確立現實感,其餘如風聲、歎息等音樂元素皆為幻覺的呈現。持續的鐘聲貫穿全曲,如同暗夜中的明燈,使聽者不致迷失在迷幻的音樂中,成功表現出詩作中彌漫的不安與詭譎。

《史卡波》(Scarbo):史卡波指西方傳奇中的小惡魔。詩中描述了小惡魔在月圓之夜的各種詭異行為,它身形變化莫測,尖帽上的金色鈴鐺搖晃作響。拉威爾運用高難度的連續單音、不規則節奏、複雜和聲、大跨度琶音與大量八度大跳等技巧,描繪出小惡魔四處飛竄的形象,展現出鬼靈精怪的黑色幽默。此曲演奏難度極高,更是近代鋼琴曲目中的超技樂曲。

 

唯一一部芭蕾創作

繼史特拉汶斯基與德布西之後,拉威爾受俄羅斯芭蕾舞團的狄亞基列夫(Serge Pavlovitch Diaghilev, 1872-1929)邀約,費時 3年完成於 1912年完成以希臘神話故事《達夫尼與克洛伊》(Daphnis et Chloé),也是拉威爾唯一的一部的芭蕾舞劇音樂。

照片:俄羅斯芭蕾舞團團長 狄亞基列夫(Serge Pavlovitch Diaghilev, 1872-1929)

 

拉威爾《達夫尼與克羅伊》首演時其實並沒有獲得全面的好評,二人後來也音樂理念不合而產生摩擦,此劇便沉寂無聲。後來拉威爾堅信其音樂的美妙,便將全劇音樂改以兩套交響組曲的形式,果然歷史證明拉威爾傑出的管弦樂法與音樂構思,成為了著名的《達夫尼與克羅伊》(Daphnis et Chloé)第1號與第2號管弦組曲(1913),此兩套組曲從而聞名於世。

拉威爾與芭雷舞者 尼金斯基(Vaslav Nijinsky, 1890-1950)於鋼琴前的合照。推測可能正在進行芭蕾舞劇《達夫尼與克羅伊》(Daphnis et Chloé)之排練合作

 

音樂欣賞:《達夫尼與克羅伊》(Daphnis et Chloé)第2號管弦組曲


而1914年至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拉威爾萌生想為國效勞之想法,因此報名參軍。

1915年他被錄用為救護車駕駛員,正式成為法國軍人。雖然只是駕駛貨車,他卻要在前綫冒着德國隆隆的炮火,運送軍備。

他投入戰綫,見證生離死別,創作也近乎完全停頓。但因患痢疾,於1917年退伍。退伍之後,他相信譜寫音樂就是他能為法國提供最好的貢獻,因而開始專心從事作曲。也在1917年他完成了鋼琴曲《庫普蘭之墓》(Le tombeau de Couperin, 1914-17),獻給為國捐軀的同袍,後來拉威爾也將此曲改編為管弦版本。

音樂欣賞:鋼琴曲《庫普蘭之墓》(Le tombeau de Couperin, 1914-17)

 

創作背景

拉威爾於 1914 年開始構思此曲,最初計劃以庫普蘭風格的舞曲為藍本,融入法國古典元素。然而,一戰的爆發徹底改變了創作氛圍。他親歷戰場擔任卡車司機,目睹戰友相繼犧牲,加上 1917 年母親辭世的雙重打擊,使這部作品逐漸轉化為獻給六位戰死友人的輓歌。拉威爾曾言:「這不僅是對庫普蘭的致敬,更是對消逝的法蘭西精神的紀念。」

樂曲結構與特色

組曲共包含六首獨立樂章,每首都以庫普蘭時代的舞曲形式命名,並巧妙結合古典架構與現代和聲語言:

《前奏曲》(Prélude)

樂曲以 E 小調展開,右手流暢的十六分音符與左手低聲部的對位交織,營造出如流水般的動感。拉威爾在此隱藏了主題,以模糊的旋律線呼應庫普蘭的精緻織體。

《賦格》(Fugue)

三聲部自由賦格,結構嚴謹卻不失詩意。拉威爾捨棄巴洛克時期的複雜對位,以簡潔的線條與空靈的和聲,譜寫出肅穆而淒美的追思。

《弗爾蘭納舞曲》(Forlane)

源自威尼斯船夫舞的 6/8 拍舞曲,庫普蘭曾多次採用此形式。拉威爾以庫普蘭的迴旋曲式(ABACADA)為基礎,在第三插部加入嶄新的半音化和聲,甚至出現全十二音列,顛覆傳統舞曲的歡快印象。

《里戈登舞曲》(Rigaudon)

法國普羅旺斯地區的二拍子舞曲,節奏明快活潑。樂曲分為三段:C 大調的典雅主部、C 小調的憂鬱中段,以及主部再現。拉威爾在此運用全音階與不協和和弦,為古老曲風注入現代活力。

《小步舞曲》(Menuet)

組曲中最廣為人知的樂章。三拍子的旋律蘊含貴族式的憂傷,中段突然轉入蘇格蘭風笛舞曲的調性,形成強烈對比。拉威爾以斷續的句法與隱藏的動機發展,訴說著對過往的惆悵。

《觸技曲》(Toccata)

以快速音群與炫技性段落收尾,結構緊湊,節奏強烈。拉威爾在此展現了李斯特式的華麗技巧,並在尾聲以聖桑式的輝煌樂句,將積蓄的情感推向高潮。

《庫普蘭之墓》不僅是拉威爾對法國古典音樂的禮讚,更是他在戰爭陰影下對人性與藝術的深刻反思。透過精緻的結構、創新的和聲與豐富的色彩,這部作品成為連結過去與未來的橋樑,至今仍被譽為 20 世紀鋼琴與管弦樂領域的巔峰之作。

00:00 – Prelude

03:05 – Fugue

06:25 – Forlane

13:51 – Rigaudon

17:24 – Menuet

22:18 – Toccata 

 

 

 

趙成珍演奏《前奏曲》(Prélude)

 

2025年最新企劃:拉威爾鋼琴作品集全集

趙成珍的親自解說

 

DG官方的全音檔釋出(播放清單

 

音樂欣賞:管弦樂團版本《庫普蘭之墓》(Le tombeau de Couperin)

《庫普蘭之墓》(Le Tombeau de Couperin)是拉威爾(Maurice Ravel)於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創作的鋼琴組曲,完成於 1917 年。此作以法國巴洛克時期作曲家弗朗索瓦・庫普蘭(François Couperin)為名,不僅是對庫普蘭個人技藝的致敬,更蘊含著拉威爾對整個 18 世紀法國音樂傳統的懷念,以及對戰爭中逝去摯友的深切哀悼。

管弦樂版本

 

從軍期間拍攝下記錄照片的拉威爾:

拉威爾於1915年起(40歲)入伍,並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服役於第13砲兵團,擔任運輸兵。
拉威爾於1915年起(40歲)入伍,並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服役於第13砲兵團,擔任運輸兵。

 

拉威爾於1915年起(40歲)入伍,並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服役於第13砲兵團,擔任運輸兵。
拉威爾於1915年起(40歲)入伍,並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服役於第13砲兵團,擔任運輸兵。

對比起在自己故鄉法國的不順遂,拉威爾卻在國際上受到了相當熱烈的歡迎。

1922年 至1928年間,拉威爾開始在世界各地旅行及演出。1928年,除了接受英國牛津大學頒授給他的榮譽博士學位之外,拉威爾應邀到國外訪問:1928 年赴美國與加拿大,以火車方式展開鋼琴演奏與指揮巡迴演奏,在造訪美國時接觸到爵士樂,後來的作品更深受爵士音樂影響。

 

1927-1928 成功的美國巡演

根據舊金山管弦樂團資料敘述,1927年 12月 28日 拉威爾自法國搭船出發前往美國/加拿大,從紐約登陸。整體大約規劃了近半年的豐富行程,於 1928年 4月 21日出發回法國。

這中間的行程是:New York • Boston • Chicago • Detroit • Cleveland • San Francisco • Los Angeles • Seattle • Vancouver • Portland • Denver • Minneapolis • Kansas City • Omaha • Niagara Falls • Toronto • Milwaukee • Boston • New Orleans • Houston • Grand Canyon • Buffalo • Montreal

 

拉威爾與高女音 Nina Koshetz ,法國出發前合影留念。( 1927年 12月)

拉威爾與高女音 Nina Koshetz ,法國出發前合影留念。( 1927年 12月)Maurice Ravel and soprano Nina Koshetz on the deck of the SS France, bound for the United States in 1928.

 

拉威爾在寫給小他 3歲的弟弟 Édouard Ravel的信中提到,他受到瘋狂式的歡迎:「在碼頭來了無數的記者,好多的照相機、攝影機與畫家,爭相前來紀錄我的一切…」「在飯店時,我幾乎不停地收到花籃,以及最昂貴的水果…」在美國的一切讓拉威爾再寫道「這個美好世界對我的一切,在歐洲從來不曾發生過…」(無數的仰慕者簇擁、被熱情的款待、每天生活在自己的音樂與美好的爵士音樂廳),整體的旅遊演奏行程成功極了,讓拉威爾充分感受到身為成功音樂家的一切喜悅。

 

在此岔題一下再說段故事:

拉威爾因為美國巡演旅行,結識了蓋西文(George Gershwin, 1898-1937)。蓋希文在爵士樂取得成功之後,功成名就。他醉心於寫作出道地的古典音樂作品,於是趁著法國作曲大師拉威爾(Maurice Ravel, 1875-1937)帶來自己的管弦樂作品來訪美國四個月(當時拉威爾美國巡演作品有:《西班牙狂想曲》、《達夫尼與克羅伊第2號組曲》等等經典管弦樂曲目),於20個不同城市參訪、演出等等期間,蓋希文於 1928年 3月 7日,終於與心中的作曲大師碰面了,並留下這張歷史照片:

1928.03.07. 拉威爾與蓋希文終於見面 Maurice Ravel (at the piano below, with Gershwin himself at right)

 

當時已經是著名爵士音樂作曲家的蓋西文,曾想向拉威爾拜師,但被拒絕了。拉威爾的理由是不想讓蓋西文失去原本的創作力, 但兩人成為好友。據說當蓋希文提出要學習作曲時,拉威爾問了蓋西文作曲的收入,還開玩笑地回覆「你賺的錢遠遠多多於我,應該是我向你學習才對…」

 

蓋希文求教作曲於拉威爾(Maurice Ravel)之故事:

當拉威爾在美國聽過蓋希文的《藍色狂想曲》以及多首歌曲創作以及蓋西文本人的演奏之後,他也拒絕了蓋希文上課的要求,理由是「害怕本人會破壞了自然的蓋希文音樂精神。因為蓋希文的音樂 - 獨特而不可思議的融合美國爵士樂,流行旋律和交響樂傳統。」(fearing that he would destroy the natural spirit of Gershwin’s music- that unique and improbable melding of American jazz, popular melody, and symphonic tradition.)

然後拉威爾幫蓋希文寫了推薦函給巴黎的著名作曲教授納蒂雅.布蘭潔(Nadia Boulanger, 1887-1979 )。這封推薦信的大意是:「喬治蓋希文,這位美國音樂家有著最輝煌,最迷人,也許是最深刻的才能。 他在世界範圍內的成功不再讓他滿意,因為他的目標更高。 他知道他缺乏達到目標的技術手段。 在教他這些作曲技法時,亦可能同時會毀掉他的天賦。妳有勇氣承擔我所不敢承擔這種令人敬畏的責任嗎?」

(There is a musician here endowed with the most brilliant, most enchanting and perhaps the most profound talent: George Gershwin. His worldwide success no longer satisfies him, for he is aiming higher. He knows that he lacks the technical means to achieve his goal. In teaching him those means, one might ruin his talent. Would you have the courage, which I wouldn’t dare have, to undertake this awesome responsibility?)

我們由此可以看出拉威爾對於蓋希文音樂展露出深深的佩服,他明白地了解蓋希文的音樂天賦如果被強加以作曲技法的限制,有可能反而害了他,所以委婉地拒絕了蓋西文上課求教的要求。

整體來說,拉威爾非常讚賞美國爵士樂,後來也在自己的作品中加入爵士元素,自巡迴之旅之後,爵士樂的旋律、和聲及節奏,開始出現在他的作品中:例如1924年創作的小提琴作品《吉普賽人》 (Tzigane, 1924)、一九二五年的幻想劇《小孩與魔法》(L’Enfant et les sortileges, 1920-1925)、1929 到 1931 年間完成的兩首鋼琴協奏曲以及第二號小提琴奏鳴曲,還有《西班牙狂想曲》(Rapsodie espagnole)、交響樂曲《波麗露》(Boléro)等。

 

1928年 拉威爾以作曲家與指揮家身份 巡迴美國演出節目單 珍貴資料

【檔案照片出處】:芝加哥交響樂團官網

Maurice Ravel appeared with the Chicago Symphony Orchestra at Orchestra Hall on January 20 and 21, 1928

 

The program including Ravel's Sheherazade (with mezzo-soprano Lisa Roma), Daphnis and Chloe Suite no. 2, Le tombeau de Couperin, La valse, and his orchestration of Debussy’s Sarabande and Dance.
The program including Ravel’s Sheherazade (with mezzo-soprano Lisa Roma), Daphnis and Chloe Suite no. 2, Le tombeau de Couperin, La valse, and his orchestration of Debussy’s Sarabande and Dance.

來自西班牙

因爲母親和好友維涅斯的緣故,拉威爾一直對西班牙音樂情有獨鍾。

寫作與首演於於1928年的《波麗露》是拉威爾一生裡最為受歡迎的作品,除了是最後一首管弦樂舞曲作品,更是二十世紀法國交響音樂傑作。

波麗露 (Boléro) 原為一種緩慢的三拍西班牙舞蹈,而拉威爾的《波麗露》是受舞蹈家伊達·魯賓斯坦委託而作。

 

波麗露》通常以3/4拍、稍快的速度、以響板擊打節奏來配合,拉威爾雖採用《波麗露》曲名,維持西班牙民間舞蹈風格與三拍節奏為基礎,但是改由小鼓在整首樂曲中,自始至終反覆地敲着同一反覆節奏:

《波麗露》(Boléro)之小鼓節奏譜例

 

3/4拍、稍快的速度、以響板擊打出《波麗露》節奏

 

作為管弦樂聲響效果實驗之作,拉威爾更安排不同的獨奏樂器,輪流地重複奏着兩段旋律:

主題A

 

主題B


音樂在同一組節奏裡重複,隨著一段一段不同樂器登場獨奏,音樂之織體逾來逾厚,音量漸漸變大:把單純看似僅只單調的重複,發展為凝聚整個交響樂團音樂張力表現之爆棚管弦名作。

樂譜裡可見拉威爾編寫管弦樂作品的心思:如何選配旋律出場的樂器,他也採用了當時民間越來越流行的薩克斯風家族樂器作為管弦樂團配器之一:

 

 

 

伴奏樂器如何加強頑固節奏,如何逐漸增加低音與音響效果,每一段重複都經過仔細調配。(總譜最後兩頁)

 

樂團編制

《波麗路》樂團編制

 

拉威爾以簡單的結構和旋律,發展為龐大而精采的作品,在此曲中完全展現其管弦樂法之精鍊。(雖然作曲家史特拉汶斯基評拉威爾是「精巧的瑞士鐘錶匠」)

《波麗露》的樂曲特色:

  • 主題及答句同樣地反覆九次,既不展開也不變奏。
  • 全曲始終在C大調上,只是最後的兩小節才轉調。
  • 舞曲前半部分配有和聲,除了獨奏就只有齊奏,後半部分附有少量的和絃;
  • 舞曲自始至終只有漸強的單向變化。
  • 加入複調聲部寫作

(基本資料整理於網路與維基百科,並附上超連結方便檢索)

波麗露樂曲結構表
樂段 排練編號 跟隨小鼓節奏的樂器 演奏旋律的樂器 節奏伴奏
前奏 第1小節 中提琴及大提琴
第一主題(1) 第5小節 第1長笛 中提琴及大提琴
第一主題(2) 1 第2長笛 第1單簧管 中提琴及大提琴
第二主題(1) 2 第1長笛 第1低音管 中提琴、大提琴、豎琴
第二主題(2) 3 第2長笛 高音單簧管 中提琴、大提琴、豎琴
第一主題(3) 4 2支低音管 柔音雙簧管 第二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低音提琴
第一主題(4) 5 第1法國號 第1長笛及弱奏第1小號 第一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低音提琴
第二主題(3) 6 弱奏第2小號 次中音薩克管 2支長笛、第1單簧管、第二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低音提琴
第二主題(4) 7 弱奏第1小號 倍高音薩克管、高音薩克管 2支雙簧管、英國管、第一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低音提琴
第一主題(5) 8 第1長笛、第2法國號 2支短笛、第1法國號、鋼片琴 低音單簧管、2支低音管、豎琴、第二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低音提琴
第一主題(6) 9 第4法國號、第3小號、第二小提琴、中提琴 雙簧管、柔音雙簧管、英國管、2支單簧管 低音單簧管、2支低音管、第1,2小號、豎琴、其他絃樂器
第二主題(5) 10 第1長笛、第2法國號、中提琴 第1長號 2支單簧管、低音單簧管、倍低音管、豎琴、第二小提琴、大提琴、低音提琴
第二主題(6) 11 第4法國號、第1小號、第二小提琴 短笛、2支長笛、2支雙簧管、英國管、2支單簧管、次中音薩克管 低音單簧管、2支低音管、倍低音管、其他絃樂
第一主題(7) 12 第1,2法國號 短笛、2支長笛、2支雙簧管、2支單簧管、第一小提琴 2支低音管、倍巴松管、第3,4法國號、定音鼓、第二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低音提琴
第一主題(8) 13 第3,4法國號 短笛、2支長笛、2支雙簧管、英國管、2支單簧管、次中音薩克管、第一、二小提琴 低音單簧管、2支低音管、倍低音管、第1,2法國號、高音薩克管、定音鼓、其他絃樂
第二主題(7) 14 第1,2法國號 短笛、2支長笛、2支雙簧管、英國管、第1小號(低音單簧管+第4法國號)、第一、二小提琴 2支單簧管、2支低音管、倍低音管、第3,4法國號、2支長號、大號、2支薩克管、定音鼓、其他絃樂
第二主題(8) 15 4支法國號 短笛、2支長笛、2支雙簧管、英國管、2支單簧管、第1長號、高音薩克管(低音單簧管+次中音薩克管)、第一、二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 低音單簧管、2支低音管、倍低音管、3支小號、第2,3長號、大號、定音鼓、豎琴、低音提琴
第一主題(9) 16 2支雙簧管、2支單簧管、4支法國號、第二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 短笛、2支長笛、高音小號、3支小號、2支薩克管、第一小提琴 低音單簧管、2支低音管、倍低音管、3支長號、大號、定音鼓、豎琴、低音提琴
第二主題(9) 17 2支雙簧管、2支單簧管、4支法國號、第二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 短笛、2支長笛、高音小號、3支小號、第1長號、2支薩克管、第一小提琴 低音單簧管、2支低音管、倍低音管、第2,3長號、大號、定音鼓、豎琴、低音提琴
過場 18前3小節第3拍 2支雙簧管、2支單簧管、4支法國號、第二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 短笛、2支長笛、高音小號、3支小號、第1長號、2支薩克管、第一小提琴 低音單簧管、2支低音管、倍低音管、第2,3長號、大號、定音鼓、豎琴、低音提琴
尾段 18後第9小節 短笛、2支長笛、4支法國號、高音小號、3支小號、第一、二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 3支長號及2支薩克管作半音滑奏 2支雙簧管、英國管、2支單簧管、低音單簧管、2支低音管、倍低音管、大號、敲擊、豎琴、低音提琴
結尾 最後2小節 全體在相同節奏下結束

 

芭蕾舞蹈版欣賞:知名芭蕾舞蹈家 Sylvie Guillem 於東京現場版

音樂欣賞: 杜達美於巴黎愛樂廳,2025年最新指揮西蒙波利瓦管弦樂團版本

 

在《波麗露》首演前,拉威爾前往牛津大學接受榮譽博士學位,事後並舉行一場全場拉威爾曲目的音樂會,觀眾反應熱烈。事後對於這首作品的成功,拉威爾其實有點不以為意。「我只創作了一首傑作:那就是《波麗露》。可惜裡面沒有音樂…」

但這首樂曲被公認為20世紀法國最有代表性的管弦樂作品之一,市面上的錄音錄影作品更是多到不及備載。

 

 

歷史照片:拉威爾與史特拉汶斯基珍貴合照(1910年

歷史照片:拉威爾與史特拉汶斯基珍貴合照(1910年)
歷史照片:拉威爾與史特拉汶斯基珍貴合照(1910年)

 

作曲家史特拉溫斯基曾表示,拉威爾的晚年逐漸失去記憶力和協調能力,而且他有意識到這些事情正在發生。拉威爾確切病因為未知,他雖無法再創作,但仍能參加社交活動。史特拉汶斯基說,「果戈理尖叫著死去,迪亞基列夫狂笑而終(據說大唱《波西米亞人》),而拉威爾則是逐漸凋零 — 這是最可怕的。」

 

拉威爾在 1932 年發生一場車禍,頭部因此受傷,健康狀況也每況愈下,事故之後也發生了失語的狀況。

作曲家史特拉汶斯基曾表示,拉威爾的晚年逐漸失去記憶力和協調能力,而且他有意識到這些事情正在發生。拉威爾確切病因為未知,他雖無法再創作,但仍能參加社交活動。

1937年 12月28日,拉威爾過世,並病榻床上之畫像:

From print by Luc- Albert Moreau.© Lebrecht Music & Arts

 

拉威爾 (1875-1937) 的遺體,1937 年 12 月

The body of Maurice Ravel (1875-1937), French composer, December 1937. (Photo by Boris Roger Viollet via Getty Images/Roger Viollet via Getty Images)

 

拉威爾於 1937 年 12 月 28 日過世。1937年12月30日,拉威爾被埋葬在父母身邊,在巴黎西北郊區勒瓦盧瓦 – 佩雷(Levallois-Perret)墓地的花崗岩墓中。(後來弟弟EDOUARD也長眠於此)

 

 

 

拉威爾的民族音樂與異國情調的薈萃

如前所述,拉威爾的母親來自巴斯克族,父親具有瑞士血統,這樣的多元背景讓他對異國文化懷抱熱情。他的創作常融入西班牙、匈牙利及東方音樂元素:
  • 西班牙風情:《西班牙狂想曲》(Rapsodie espagnole)以馬拉圭那舞曲(Malagueña)、哈巴涅拉(Habanera)等西班牙民間節奏為核心,配器上運用響板、吉他式和弦,展現濃烈的佛朗明戈熱情。
  • 匈牙利吉普賽元素:《茨岡狂想曲》(Tzigane)模仿吉普賽小提琴的滑音與裝飾音,結構上從自由即興的引子轉入華麗的炫技段落,宛如一場熱情奔放的舞蹈。
  • 東方靈感:國際博覽會上爪哇甘美朗樂隊的演出,影響了他對音色層次的探索,如《達夫尼與克羅伊》(Daphnis et Chloé)中鐘琴與豎琴的交織,營造出夢幻般的異域場景。

 

節奏與配器的顛覆性創新

  • 節奏精準如鐘錶:史特拉汶斯基曾形容拉威爾的節奏「像瑞士鐘錶匠般精確」。他擅長將複雜的節奏型態隱藏在看似簡單的拍號下,例如《波麗路舞曲》(Boléro)以單一節奏貫穿全曲,卻透過配器層次的累加,創造出令人著迷的催眠效果。
  • 配器色彩大師:拉威爾的管弦樂編寫猶如調色盤,善用樂器的獨特音色進行對話。例如《鏡》(Miroirs)中的《夜蛾》(Oiseaux tristes)以長笛與豎琴模擬夜間鳥鳴,而《展覽會之畫》(改編自穆索爾斯基)則以絢麗的配器將鋼琴原作昇華為音樂畫廊。

 

晚期風格的蛻變:從繁複到簡潔

一戰後,拉威爾的創作趨向樸實與內斂,而越進入晚期作品,他更強調線條的清晰與情感的濃縮;在美國行後,他的音樂更加入爵士樂元素。例如《G 大調鋼琴協奏曲》(1931)末樂章的爵士風格華彩樂段,以及《第二號小提琴奏鳴曲》(1923—1927)中的藍調音階與切分節奏的運用,顯示他對新音樂語言以及開放的心胸與態度。

 


謝謝您~來到蹦藝術❤️

認識蹦藝術的幾個方法:

1. 加入蹦藝術群組

實體與線上音樂講座訊息、各種音樂分享、優質音樂會折扣碼、精彩藝文旅遊行程…,好康優惠不漏接❤️

加入方式:

請先聯繫蹦藝術林仁斌老師本人,由林老師協助加入專屬課程群組。

https://line.me/ti/p/LB1ro0P0AU

 

2. 聆聽蹦藝術 – Podcast

蹦藝術Podcast 一鍵通:https://linktr.ee/bonart

→ 前往蹦藝術 Podcast 

 

3. 贊助蹦藝術(單次或定期定額贊助)

從製播節目到網頁文章撰寫、網站維護,都需要經費,更需要您的贊助

無論是單次贊助,或者定期定額贊助,蹦藝術都感謝您對我們的支持❤️

 

 

開卷蹦藝術.享受美好閱讀時光

☕️一杯咖啡.一點心意.支持蹦藝術☕️

 

各類合作提案,聯繫方式:

*手機:0917.670.518 
*Line:https://line.me/ti/p/LB1ro0P0AU
*E-mail:jenpin888@gmail.com
馬上分享給更多喜愛音樂的好友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