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N音樂】拉威爾 G大調鋼琴協奏曲 介紹與賞析
Ravel: Piano Concerto in G Major

– 資訊整理共享於網路,欣賞古典音樂之美 –
蹦藝術 | BONART


 

拉威爾 G大調鋼琴協奏曲是他的晚期作品,創作於 1929-1931年間 。雖然是具有古典曲式的三樂章標準協奏曲形式,但音樂內容卻明顯地受到爵士音樂風格的影響。

對於寫作時間長達兩年的這首《G大調鋼琴協奏曲》,拉威爾曾表示,「這首協奏曲開頭主題的靈感,是我從牛津搭火車到倫敦的路上想到的,產生最初的樂念之後並未對樂曲有極大影響,但它啟動了此曲的創作動能,我熱烈地把想法記在草稿上。」(The G-major Concerto took two years of work, you know. The opening theme came to me on a train between Oxford and London. But the initial idea is nothing. The work of chiseling then began.)

拉威爾 1932年拍攝於倫敦之照片

拉威爾 1932年拍攝於倫敦之照片

 

延伸閱讀:

【BON音樂】法國作曲家 拉威爾 Maurice Ravel 生平簡介

【BON音樂】法國作曲家 拉威爾 兩首小提琴奏鳴曲 介紹

【BON音樂】法國作曲家 拉威爾 《吉普賽人》(Tzigane)作品介紹

【BON音樂】帕胡德談拉威爾《達夫尼與克羅伊》Daphnis et Chloé 第2號管弦組曲 長笛獨奏詮釋

【BON音樂】拉威爾 G大調鋼琴協奏曲 介紹與賞析

【BON音樂】拉威爾: 左手協奏曲介紹與賞析

 

1914年至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拉威爾萌生想為國效勞之想法,因此報名參軍。

1915年他被錄用為救護車駕駛員,正式成為法國軍人。雖然只是駕駛貨車,他卻要在前綫冒着德國隆隆的炮火,運送軍備。

從軍期間拍攝下記錄照片的拉威爾:

拉威爾於1915年起(40歲)入伍,並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服役於第13砲兵團,擔任運輸兵。
拉威爾於1915年起(40歲)入伍,並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服役於第13砲兵團,擔任運輸兵。

對比起在自己故鄉法國的不順遂,拉威爾卻在國際上受到了相當熱烈的歡迎。

1922年 至1928年間,拉威爾開始在世界各地旅行及演出。1928年,除了接受英國牛津大學頒授給他的榮譽博士學位之外,拉威爾應邀到國外訪問:1928 年赴美國與加拿大,以火車方式展開鋼琴演奏與指揮巡迴演奏,在造訪美國時接觸到爵士樂,後來的作品更深受爵士音樂影響。

 

1927-1928 成功的美國巡演

根據舊金山管弦樂團資料敘述,1927年 12月 28日 拉威爾自法國搭船出發前往美國/加拿大,從紐約登陸。整體大約規劃了近半年的豐富行程,於 1928年 4月 21日出發回法國。

這中間的行程是:New York • Boston • Chicago • Detroit • Cleveland • San Francisco • Los Angeles • Seattle • Vancouver • Portland • Denver • Minneapolis • Kansas City • Omaha • Niagara Falls • Toronto • Milwaukee • Boston • New Orleans • Houston • Grand Canyon • Buffalo • Montreal

 

拉威爾與高女音 Nina Koshetz ,法國出發前合影留念。( 1927年 12月)

拉威爾與高女音 Nina Koshetz ,法國出發前合影留念。( 1927年 12月)Maurice Ravel and soprano Nina Koshetz on the deck of the SS France, bound for the United States in 1928.

 

拉威爾在寫給小他 3歲的弟弟 Édouard Ravel的信中提到,他受到瘋狂式的歡迎:「在碼頭來了無數的記者,好多的照相機、攝影機與畫家,爭相前來紀錄我的一切…」「在飯店時,我幾乎不停地收到花籃,以及最昂貴的水果…」

在美國發生的一切熱烈歡迎現象,讓拉威爾再寫道「這個美好世界對我的一切,在歐洲從來不曾發生過…」(無數的仰慕者簇擁、被熱情的款待、每天生活在自己的音樂與美好的爵士音樂廳),整體的旅遊演奏行程成功極了,讓拉威爾充分感受到身為成功音樂家的一切喜悅。

 

在此岔題一下再說段故事:

拉威爾因為美國巡演旅行,結識了蓋西文(George Gershwin, 1898-1937)。蓋希文在爵士樂取得成功之後,功成名就。他醉心於寫作出道地的古典音樂作品,於是趁著法國作曲大師拉威爾(Maurice Ravel, 1875-1937)帶來自己的管弦樂作品來訪美國四個月(當時拉威爾美國巡演作品有:《西班牙狂想曲》、《達夫尼與克羅伊 第2號組曲》與《波麗露》等等經典管弦樂曲目),於20個不同城市參訪、演出等等期間,蓋希文於 1928年 3月 7日,終於與心中的作曲大師碰面了,並留下這張歷史照片:

1928.03.07. 拉威爾與蓋希文終於見面 Maurice Ravel (at the piano below, with Gershwin himself at right)

 

當時已經是著名爵士音樂作曲家的蓋西文,曾想向拉威爾拜師,但被拒絕了。拉威爾的理由是不想讓蓋西文失去原本的創作力, 但兩人成為好友。據說當蓋希文提出要學習作曲時,拉威爾問了蓋西文作曲的收入,還開玩笑地回覆「你賺的錢遠遠多過於我,應該是我向你學習才對…」

在美國實際欣賞更加了解爵士樂之後,拉威爾自己也相當欣賞喬治‧蓋西文(George Gershwin 1898-1937)的作曲才能,以及他所創作的作品⟪藍色狂想曲⟫(Rhapsody in Blue),並曾發表對蓋希文的評論:「我個人發現爵士音樂有趣的地方是它的節奏、它所掌握的旋律和旋律的本身,我曾經聽過蓋西文的作品,我發現他們是很有魅力的!」。

 

蓋希文求教作曲於拉威爾(Maurice Ravel)之故事:

當拉威爾在美國聽過蓋希文的《藍色狂想曲》以及多首歌曲創作以及蓋西文本人的演奏之後,他也拒絕了蓋希文上課的要求,理由是「害怕本人會破壞了自然的蓋希文音樂精神。因為蓋希文的音樂 - 獨特而不可思議的融合美國爵士樂,流行旋律和交響樂傳統。」(fearing that he would destroy the natural spirit of Gershwin’s music- that unique and improbable melding of American jazz, popular melody, and symphonic tradition.)

然後拉威爾幫蓋希文寫了推薦函給巴黎的著名作曲教授 納蒂雅.布蘭潔(Nadia Boulanger, 1887-1979 )。這封推薦信的大意是:「喬治蓋希文,這位美國音樂家有著最輝煌,最迷人,也許是最深刻的才能。 他在世界範圍內的成功不再讓他滿意,因為他的目標更高。 他知道他缺乏達到目標的技術手段。 在教他這些作曲技法時,亦可能同時會毀掉他的天賦。妳有勇氣承擔我所不敢承擔這種令人敬畏的責任嗎?」

(There is a musician here endowed with the most brilliant, most enchanting and perhaps the most profound talent: George Gershwin. His worldwide success no longer satisfies him, for he is aiming higher. He knows that he lacks the technical means to achieve his goal. In teaching him those means, one might ruin his talent. Would you have the courage, which I wouldn’t dare have, to undertake this awesome responsibility?)

我們由此可以看出拉威爾對於蓋希文音樂展露出深深的佩服,他明白地了解蓋希文的音樂天賦如果被強加以作曲技法的限制,有可能反而害了他,所以委婉地拒絕了蓋西文上課求教的要求。

 

整體來說,拉威爾非常讚賞美國爵士樂,後來也在自己的作品中加入爵士元素,自巡迴之旅之後,爵士樂的旋律、和聲及節奏,開始出現在他的作品中:例如 1924年創作的小提琴作品《吉普賽人》 (Tzigane, 1924)、1925年的幻想劇《小孩與魔法》(L’Enfant et les sortileges, 1920-1925)、1929 到 1931 年間完成的兩首鋼琴協奏曲以及第二號小提琴奏鳴曲,還有《西班牙狂想曲》(Rapsodie espagnole)、交響樂曲《波麗露》(Boléro)等。

 

1928年 拉威爾以作曲家與指揮家身份 巡迴美國演出節目單 珍貴資料

【檔案照片出處】:芝加哥交響樂團官網

Maurice Ravel appeared with the Chicago Symphony Orchestra at Orchestra Hall on January 20 and 21, 1928

 

The program including Ravel's Sheherazade (with mezzo-soprano Lisa Roma), Daphnis and Chloe Suite no. 2, Le tombeau de Couperin, La valse, and his orchestration of Debussy’s Sarabande and Dance.

The program including Ravel’s Sheherazade (with mezzo-soprano Lisa Roma), Daphnis and Chloe Suite no. 2, Le tombeau de Couperin, La valse, and his orchestration of Debussy’s Sarabande and Dance.


樂曲介紹與首演

拉威爾曾表示過對《G大調鋼琴協奏曲》的看法:「我以演奏者的身分出現,是最道地的協奏曲,按照莫札特和聖桑的精神去寫。我認為協奏曲的音樂應該是明快輝煌的,不必硬求深刻感情,不必追求戲劇效果⋯⋯起先我還想把這部作品叫作『嬉遊曲』,後來一想沒有必要,『協奏曲』一詞已足以解釋音樂的性質。從某種觀點來說,我的協奏曲同小提琴奏鳴曲有某些相似之處。它包含一些從爵士音樂藉來的因素,不過是少量的。」(沈旋,《拉威爾:傑出的管弦樂色彩大師》,台北:世界文物出版社,2001,初版)

《G大調鋼琴協奏曲》完成於 1931年,並於 1932年 1月 14日於巴黎普雷耶爾音樂廳(Salle Pleyel)首演。拉威爾因為當時健康狀況不佳,無法擔任鋼琴協奏曲之獨奏,因此他邀請鋼琴家瑪格莉特‧隆(Marguerite Long, 1874-1966)擔任音樂會協奏曲首演鋼琴獨奏,自己擔任樂團指揮。


樂曲結構

從上面的背景介紹,我們可以看出拉威爾《G大調鋼琴協奏曲》美國爵士樂和聲與即興演奏技巧,拉威爾在美國巡迴演出時,實際接觸了爵士音樂之後,可以非常明顯於第一樂章與第三樂章中,聽見爵士音樂之元素。拉威爾曾說:「爵士樂中最顯著的特徵是它豐富而多樣的節奏。」

 

第一樂章,明朗快樂的(Allegramente),G大調,2/2拍。

第一樂章從「響板」(樂鞭)「Frusta / Clapper」非常特別的音色開始,短笛接續吹出主旋律,鋼琴則以規律的三連音伴奏。

看一下這特別的樂器與特別的音色設定:

 

而就在鋼琴以規律的三連音演奏,主旋律將轉由小號演奏前,鋼琴改為大音程滑音,從16度到32度上下滑行,呈現出從未聽過的效果。

 

 

 

 

一般來說,第一樂章的獨奏者裝飾奏(Cadenza),都安排在樂曲最後的段落,讓獨奏者充分表現之後即精彩結束第一樂章。但拉威爾於本曲中安排裝飾奏於再現部第二主題區時出現,在進入裝飾奏前,木管群亦各自有精彩的藍調音階旋律:

 

 

第一樂章 鋼琴獨奏之裝飾奏 樂譜

 

樂曲中段後再轉回第一主題,鋼琴演奏技巧亦有相當精彩的呈現;結尾樂段時,作曲家再次使用了發展部的音型,但音域低了三個八度,且左手頑固低音的伴奏也更加增添趣味性,展現出爵士音樂中對於低音樂器的重視感。

 

 

第二樂章,相當慢地慢板(Adagio assai),E大調,3/4拍。

而此協奏曲之第二樂章,是一段美麗絕倫的故事:以鋼琴的的獨白開始,樂團各部木管的獨奏音色襯托鋼琴,又是一段段令人驚訝的絕美~拉威爾模仿莫札特式的平靜,也引用對聖賞以及蕭邦鋼琴協奏曲之美,讓他的這首協奏曲不但特別,而且雋永。

 

第三樂章,急板(Presto),G大調,2/4拍。

本樂章一開始由樂團齊奏之四個和弦斷奏動機開始,鋼琴接續以雙手連續交替的五度音程快速 16分音符節奏,精彩地演奏出兩聲部炫技音樂。

 

接續的高音豎笛與短笛獨奏,都帶來無比亢奮的情緒。(高音豎笛 譜例)

 

 

 

接續的高音豎笛與短笛獨奏,都帶來無比亢奮的情緒。(短笛譜例)

 

 

鋼琴在精彩的演奏過程,不時出現與樂團精彩的對話,與弦樂也以相似方式相互對應,而樂曲開始的四個和弦斷奏動機,隱伏在樂曲中,作為許多的驚喜,也喚醒聽眾對於此樂章深刻之印象,也成為樂曲結束前的最終 ff 力度齊奏節奏。第三樂章速度極快,雖然約僅不到四分鐘長度,但演奏起來暢快淋漓,讓人一聽難忘,留下深刻印象。

 


珍貴歷史錄音

1932年由鋼琴家 瑪格莉特‧隆 擔任獨奏家,由拉威爾親自指揮之《G大調鋼琴協奏曲》珍貴錄音。
Joseph-Maurice Ravel (1875-1937) Piano Concerto in G major
(00:05) 1. Allegramente 明朗快樂的
(07:25) 2. Adagio assai 甚慢板
(15:57) 3. Presto 急板
Marguerite Long (1874-1966), Piano
Joseph-Maurice Ravel (1875-1937), Conductor
Orchestre Lamoureux (Concerts Lamoureux)
1932 年錄音

 

 

鋼琴家瑪格莉特‧隆 錄製於 1952年之第二樂章

 

趙成珍與柏林愛樂之版本

 

2009年 阿格麗希於諾貝爾奬典禮音樂會現場實況

 

大衛.弗雷與巴黎交響樂團之浪漫版本

 

Jean-Yves Thibaudet 與 Philippe Jordan 之現場版本

 

愛麗絲.莎良.奧特 日本現場版本

 

葛利茉與柏林愛樂現場版本

 

 

2023年最新

 

 

 

各類合作提案,聯繫方式: 

*手機:0917.670.518 
*Line:https://line.me/ti/p/LB1ro0P0AU 
*E-mail:jenpin888@gmail.com

 

 

馬上分享給更多喜愛音樂的好友們🎵
 
  BONART_Webmaster
更多音樂新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