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N音樂】重新發現馬勒音樂中的瑰寶~談「永恆動機」在馬勒交響曲中的運用
All about Mahler’s “Ewig” Motiv
– 資訊整理共享於網路,一起欣賞音樂與藝術之美 –
蹦藝術 | BONART
主講人:林仁斌老師
台灣蹦藝術協會理事長
馬勒的「永恆動機」
《重新發現馬勒音樂中的瑰寶》~談「永恆動機」在馬勒交響曲中的運用
「Der ewige Jude」,正是「永遠的猶太人」之意(英:The Eternal Jew)
這位「永遠的猶太人」,正是聖經裡殺了救世主,而被懲罰從此要在地球無盡漂泊之人
因此「Ewige」這一詞,除了在德文中有著特定的意涵,更代表在基督教神學的試煉。
馬勒於《大地之歌》最後添加自創歌詞,連續重複七次的「Ewig」(永遠),正代表著馬勒內心深處古老的猶太靈魂;除此之外,更是這位偉大的作曲家,處在生命最後階段,長期追尋自我認同與原生血脈中的「原我」之強烈展現
在這場專題演講中,林仁斌老師將為您抽絲剝繭,在馬勒所有交響音樂中探索尋根,找尋「永遠」…
讓我們從馬勒第九號交響曲談起
與貝多芬相同,馬勒的第九號交響曲也是他的人生絕筆之作。寫作於1909至1910年間,也是作曲家過世的前一年。處在人生低谷狀態,馬勒無論事業、家庭與健康都岌岌可危,因此第九號交響曲整體氣氛充滿著淒涼孤寂,以及一種對於生命的告別,如無數的回憶湧上心頭:有幸福、有孤獨、有無助、傷心與徬徨,也有濃濃的愛情。被「第九號魔咒」深深影響的馬勒,為了避開這項莫須有的詛咒,在第八號《千人》之後,還寫了《大地之歌》想要逃過死神的召喚,最終仍撒手人寰,留下無盡憂傷。
超凡於世的交響曲
馬勒第九號交響曲是繼貝多芬之後,這世界最超凡的交響曲,尤其是其中的慢板。
在情感上,馬勒此時的境遇,讓他陷入了兩難:他深愛這個世界,卻又害怕離開。
針對表面上似乎走向虛無的滅亡而無言的結局,但當我們沈浸於音樂之中時,越了解深入這首作品,您會發現在表面之下,藏著的深意是馬勒對生命所逝去的一切,進行了深層的敘述與緬懷,他的音樂裡,似乎更多地是思考生命本身,而不止是死亡。
試圖以音樂之外的一切~包括文字來敘述這麼深層的音樂,不但是多餘的,其實也是不應該的;無論您再怎麼樣不熟悉馬勒的音樂,都應該如同自身閱讀一部位大的文學作品一般,細細品味,反覆閱讀,期許自己有朝一日能進入這作品中的美好,以自身能夠理解的方式,來接近馬勒的境界。
馬勒的第一樂章開頭,我們甚至能夠感受到《大地之歌》未盡的旋律與未完成的告別,這是許多專家們未曾提及之處;由兩音為一組,發展為三音一組、四音一組的主旋律,第九號交響曲接續在《大地之歌》⟨送別⟩(Der Abschied)之後,這樣的旋律,率先為我們帶出了依依不捨之感。
《大地之歌》的最後最後歌曲,由馬勒所添加的歌詞如下:
Ewig… 永遠、直到永遠
Still ist mein Herz und harret seiner Stunde! | 我的心靜止著,等待著時機! | (馬勒自己添加的詞) |
Die liebe Erde allüberall blüht auf im Lenz und grünt | 美麗的大地,到處春暖花開,綠意盎然! | |
Aufs neu! Allüberall und ewig blauen licht die Fernen! | 到處皆是的,永遠湛藍的天空! | |
Ewig…(*7) | 直到永遠…… | 白雲無盡時 |
接著,讓我們直接欣賞 第九號交響曲的開頭旋律
樂譜範例
第九交響曲魔咒
(基本資料整理於網路與維基百科,並附上超連結方便檢索)
一般都知道馬勒相當害怕所謂的「第九交響曲魔咒」,就是作曲家寫完第九號交響曲之後就不久於人世之模糊臆測,而這個迷信被認為是自奧地利作曲家馬勒開始。
因為馬勒之前的貝多芬、舒伯特、德弗札克與布魯克納等作曲家都紛紛應驗了「第九交響曲魔咒」,因此他在創作自己第九部交響作品《大地之歌》時,雖然副標題寫明是一首交響曲(Eine Symphonie für Tenor-Stimme, Contralt -Stimme und große Orchester),但是卻故意不將此編號。此舉不禁被人解讀成馬勒為了避免自己將步貝多芬後塵而逝世,才行此法。
但弔詭的是,雖然馬勒認為此舉令可能他可以避過魔咒,但最終他還是中了詛咒:在寫完自己的第九交響曲後因病離世,只留下未完成的第十交響曲片段的手稿。
關於這首交響曲
馬勒在創作《第九》時正面臨死亡議題。
首先是他四歲的女兒瑪麗於1907年因感染猩紅熱白喉而意外去世,給作曲家帶來了無比創傷——他無法忍受提及孩子的名字——即使全家搬家去尋找一個新的避暑勝地,一個沒有痛苦聯想的避暑勝地,一樣無法可解。
馬勒帶著妻子與小女兒定居在位於奧意邊境的多山蒂羅爾地區的托布拉赫(多比亞科)。在這邊,馬勒於暑期夏天創作了《大地之歌》(Das Lied von der Erde, 1908),以及1909年的第九號交響曲與1910年未完成的第十號交響曲。
同樣是1907年,馬勒被診斷出患有四年後會置他於死地的心臟病。對於這不可逆的病情,馬勒只能接受與病共存,想發設法讓心臟持續為自己而跳動…
對於一位一向熱愛大自然並在戶外行走、放鬆才能獲得靈感的創作者來說,醫生要求他不要進行劇烈的體力活動意味著生活方式的巨大改變:他沒有辦法像從前一樣,自由一個人在托布拉赫山區與樹林中閒逛,想爬高就爬高,想到任何地方皆能恣意而行,他只能是將大部分時間都花在他的作曲小屋裡。
馬勒位於Toblach的作曲小屋(2011年拍攝)
Gustav Mahler “Komponierhäuschen” in Toblach, – situation in 2011
長得很像警衛亭的馬勒作曲小屋XDD
在1908年給指揮家布魯諾·華爾特的信中,馬勒寫道:「在孤獨中,我的注意力更加向內心轉移,這讓我更加清楚地感覺到我身體上的一切都不對勁。也許確實是我太憂鬱了——但自從我來到鄉間以來,我感覺比在城裡更糟,反而所有的分心都能幫助我把注意力從事情上轉移開。」(The solitude, in which my attention is turned more inward, makes me feel all the more distinctly that everything is not right with me physically. Perhaps indeed I am being too gloomy – but since I have been in the country I have been feeling worse than I did in town, where all the distractions helped to take my mind off things.)
讓我們接續「Ewig」(永遠)動機探索:
布拉姆斯:第四號交響曲 動機引用
樂譜版本欣賞
Composed: 1884-85
Conductor: Simon Rattle / Berlin Philharmonic Orchestra
00:00 1. Allegro non troppo (E minor)
13:23 2. Andante moderato (E major) 25:37 3. Allegro giocoso (C major) 32:04 4. Allegro energico e passionato (E minor) |
第一樂章
奏鳴曲式.包括精彩的樂曲分析
呈示部(1-144) | 發展部(145-246) | 再現部(247-393) | 尾聲(394-End) |
主題1(小調) | 主題發展 | 第一主題變形再現 | 段落Q |
第一主題從樂曲開始即出現,布拉姆斯以三度音程而發展的E 小調主題開始(I-V),不但勾勒出第一樂章的色彩,也為第一樂章提供了結構和動機基礎。
這段開始的音樂動機,與巴哈清唱劇BWV140裡的音樂,像極了(5’16”):
而布拉姆斯再後來所寫的嚴肅歌曲裡,也引用的相似的音樂動機,但卻配上了「噢!死亡、噢!死亡」的歌詞…(12’04”起)
音樂欣賞
O Tod, wie bitter bist du(死亡啊,你是多麼痛苦)
從伴奏素材看來,從頭到尾都有一種明顯的動盪感,最後的小調終止與節奏,更進一步令人感受到悲慘的、甚至是宿命論的氣氛。
O Tod, wie bitter bist du
German source: Martin Luther |
死亡啊,你是多麼痛苦
原詩出處: 馬丁路德 |
O Tod, wie bitter bist du,
Wenn an dich gedenket ein Mensch, Der gute Tage und genug hat Und ohne Sorge lebet; Und dem es wohl geht in allen Dingen Und noch wohl essen mag!O Tod, wie wohl tust du dem Dürftigen, Der da schwach und alt ist, Der in allen Sorgen steckt, Und nichts Bessers zu hoffen, Noch zu erwarten hat! |
死亡啊,你是多麼痛苦,
當有人想起你的時候 誰的日子能過得好 並能無憂無慮地生活; 可能只有事事事順心的人 還有能吃得下肉的人!死亡啊,你對窮乏與體衰之人是多麼仁慈, 凡是年老體弱的人, 憂心忡忡, 沒有什麼比這更好的希望 接踵而至了! |
影片欣賞(張宇安編輯/翻譯)
*Kurt Sanderling (1912-2011) 最近每逢居家好老公洗碗時間已經很習慣打開podcast,大多時候是把「大叔聊古典」跟「股癌」輪番放來聽。最近有一集聽到大叔們比較版本時提到庫特.桑德林(Kurt Sanderling)這位指揮家,於是決定來剪輯編譯出這一段影片 還記得第一次認識這個名字是念碩班時有次無意間聽到桑德林指揮柴可夫斯基第五號交響曲第三樂章。記得那時我感覺整個人被音樂牽了進去,好像看見一位翩翩起舞卻沒有舞伴的舞者,跳著獨自一人的華爾滋,步態輕盈卻若有所思。從那之後Kurt Sanderling成為少數每見必聽的指揮家之一,也幾乎從來沒有一次不被他的深刻打動。 或許因爲他傳奇而坎坷的人生經歷,總能感覺到他的音樂透放著一些沈靜和哲思感。他人生的黃金時期是在前蘇聯和東德/東柏林度過的,種種因素讓我一直私心覺得Kurt Sanderling的音樂與跟他同輩的Václav Neumann和Herbert Kegel一樣,沒有得到他們應得的重視。 幾年前無意在網上看到這個Kurt Sanderling教授大師班的舊錄影時,就有興起想要轉譯分享給同好們的念頭,多年沒忘但一直擱置著,最近大概是緣份到了。哲人已遠,我們後輩略盡一點心意。(from 張宇安)
接下來,讓我們回到馬勒的創作
第八號《千人交響曲》
排練編號「120」起(1:01:50)
排練編號「199」起(1:16:19)短笛獨奏
排練編號「202」起,接入「神秘合唱」唱段(1:17:47),
直到「永恆的女性,引領我們飛升」(1:20:05起)
延伸閱讀
【BON音樂】馬勒:第8號交響曲 «千人» 創作與首演
【BON音樂】馬勒:第8號交響曲 «千人» 樂曲內容介紹
「神秘的合唱」 變化無常的一切 僅只是比喻而已。 不能達成的願望 在這裡已經實現 無以名狀的奇事 在這裡已經完成 永恆的女性 引領我們高昇。
拉圖版的現場,是筆者認為是如奇蹟般之Live’版本
打擊組大爆發
第七號交響曲 第二樂章
排練編號「79」起(26’00”)
第六號交響曲 第一樂章
排練編號「23」(14’26”起)
第三樂章(行板)
排練編號「96」起(46’40”)
排練編號「100」起(50’15”)(最知名動人段落在「102」)
馬勒第四號交響曲
G大調第4號交響曲是馬勒創作於1899年至1901年間創作的四樂章交響曲。最後樂章加入女高音獨唱,而歌詞選自詩集《少年魔號》中的《天國的生活》(Das himmlische Leben)。
第4號交響曲全曲共4個樂章:
- 精緻、從容地—非常閒適地(Bedächtig. Nicht eilen—Recht gemächlich)
- 悠閒地速度,不緊不慢(In gemächlicher Bewegung; ohne Hast)
- 平緩,略似柔板(Ruhevoll, poco Adagio)
- 天堂的生活:非常滿足地(Sehr behaglich)
樂譜版本
先來品味第三樂章之美
Most Beautiful Passages of Each Mahler Symphony
0:11 – Symphony #1
4:22 – Symphony #2 8:08 – Symphony #3 11:24 – Symphony #4 16:20 – Symphony #5 20:09 – Symphony #6 23:22 – Symphony #7 26:01 – Symphony #8 28:26 – Symphony #9 |
杜達美指揮阿姆斯特丹皇家大會堂之第四號三、四樂章現場❤️
第四樂章:非常滿足地(Sehr behaglich)
為何馬勒眼中的天國生活,是這樣的呢?(見下方歌詞)
歌詞(取自維基百科)
Wir genießen die himmlischen Freuden, Johannes das Lämmlein auslasset, Gut’ Kräuter von allerhand Arten, Sollt’ ein Fasttag etwa kommen, Kein’ Musik ist ja nicht auf Erden, Kein’ Musik ist ja nicht auf Erden, |
我們享受著天國的喜樂, 約翰把小羊放出來, 每一種美味的蔬菜, 如果是齋戒的日子, 世間的一切音樂, 世間的一切音樂, |
【DG古典】伯恩斯坦論馬勒音樂之猶太性與音樂
附上中文歌詞之第四樂章《天國的生活》
馬勒第四交響曲 楊頌斯指揮 【附中文字幕講解及歌詞】(51:06起)
精彩影音欣賞
Mahler: Symphony no. 4, IV. Das himmlische Leben | Sabine Devieilhe, François-Xavier Roth
第一號交響曲 第四樂章 段落16
真心認為段落16-20是馬勒交響曲中,一段最初的純真與最初的愛戀,是非常非常美的段落,這短短3分鐘左右的音樂令人百聽不厭(至21的下行四度再現為止),在心中心起的漣漪更是久久難忘:段落18尾聲的終止,段落19的中提琴與大提琴旋律與法國號副旋律,段落20的「永遠動機」,實在浪漫唯美~
樂譜版本
現在,讓我們從第九號交響曲的最終段落(Adagissimo)談起。
甚慢板,幾乎沒有速度感~配器只剩下弦樂演奏,全部上弱音器,音色更是幾近虛無,在現場聆聽時,您會體驗到幾乎窒息,無法呼吸的狀態…
Adagissimo譜例
最後段落,音樂極其緩慢、似乎融合了痛苦最大的聲音:哀莫大於心死。
在這一刻,聲音與沈默、生存與死亡之間的距離,幾乎全部消失。
生與死,真的那麼重要?
最後一個小節,力度甚至被標記為 Pianississimo(pppp),且停頓非常長的時間
馬勒寫下了——「Ersterbend」(逝去),彷彿他怕我們從音樂中仍然無法清楚得知他要傳遞的訊息…
這真的是馬勒的最後一部完整的交響曲:在他目睹了女兒的死亡,當他意識到自己的生命將因不可逆的心臟病而縮短,妻子的外遇、家庭的可能破碎…
所有聲音的逝去,伴隨著1910年的大時代,馬勒藉由這首作品,在這最後的幾分鐘,發出了微弱的信號。
這段音樂甚至預示著一位偉大的藝術家,作為當代歐洲文化英雄形象的垂死掙扎。
第九號交響曲的最終幾分鐘,就如同歷經燦爛、洗盡鉛華的真實自我,面對即將來臨的虛無飄渺,或許可能是人生的下一段旅程,面對逐漸逝去的生命、無以為繼的凋零…
而我們能做的,可能只剩下深深地嘆息
伯恩斯說,馬勒的音樂,最後都化作了虛無。
我認為——當馬勒的音樂變得更慢、更安靜、更空無一物,但在聲音和內容上變得更令人驚嘆、令人驚嘆的精神化:Less is more
這種音樂,代表的只有唯一情緒:死亡。
要欣賞這首交響曲,您別無選擇,只能穿越這一層層紗,在理解馬勒生平之餘,試圖感受這位音樂家的思想。
現在,讓我們再次閱讀第九號交響曲總譜,最後的結束:是「Ewig動機」!
你看(聽)出來了嗎?
阿巴多2010年於琉森音樂節指揮馬勒第九號:最後五分鐘的動人演奏
Bernstein conducts Mahler 9th ending
然而,還有另一種思考這種音樂的方式,是否以這種方式來聆聽和體驗第九號交響曲,取決於你是否認為這是一首對萬物終結的讚美詩~或者相反,這是一首對生命逝去和迎向死亡的最終謳歌?
第三種思維:音樂不再試圖描繪音樂或哲學的死亡,而是盡其所能地單純保持存在著:一切無需多加解釋。
Mahler: Symphony 9 – Simon Rattle, Berliner Philharmoniker
蹦藝術Podcast 介紹馬勒的生平:上、下兩集(EP26-EP27)
「交響曲必須包含整個世界,必須包含萬事萬物的聲音。」是馬勒自述的交響曲特色:世界自成一格,並且包含宇宙之聲。 綜觀馬勒一生的創作生涯,他不斷地在交響樂的各種創作領域與作曲手法中,將音樂推展至極致。對於這位已在在21世紀當代備受喜愛的作曲家,他的音樂是這天地之間全新的創作彷彿黎明之前的破曉,但在他所生活的20世紀初期,他的音樂仍處在毀譽參半的狀態。 馬勒也曾豪氣地留下:「我的時代終將來臨…」,就讓我們跟隨蹦藝術節目主持人林仁斌的導引與介紹,慢慢帶您知曉為何在21世紀的現在,馬勒的時代~已然到來!
未竟之問.伯恩斯坦談馬勒第九號交響曲
53分鐘的精彩演說,有興趣的朋友們歡迎詳細欣賞
貫穿馬勒全部交響曲的Ewig動機
謝謝您~來到蹦藝術❤️
認識蹦藝術的幾個方法:
1. 加入蹦藝術群組
實體與線上音樂講座訊息、各種音樂分享、優質音樂會折扣碼、精彩藝文旅遊行程…,好康優惠不漏接❤️
加入方式:
請先聯繫蹦藝術林仁斌老師本人,由林老師協助加入專屬課程群組。
https://line.me/ti/p/LB1ro0P0AU
2. 聆聽蹦藝術 – Podcast
蹦藝術Podcast 一鍵通:https://linktr.ee/bonart
3. 贊助蹦藝術(單次或定期定額贊助)
從製播節目到網頁文章撰寫、網站維護,都需要經費,更需要您的贊助
無論是單次贊助,或者定期定額贊助,蹦藝術都感謝您對我們的支持❤️
開卷蹦藝術.享受美好閱讀時光
☕️一杯咖啡.一點心意.支持蹦藝術☕️
各類合作提案,聯繫方式:
*手機:0917.670.518
*Line:https://line.me/ti/p/LB1ro0P0AU
*E-mail:jenpin888@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