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N音樂】馬勒:第8號交響曲 «千人» 樂曲內容介紹
Mahler: Symphony No. 8 Symphony of a Thousand Analyze
– 資訊整理共享於網路,一起欣賞音樂與藝術之美 –
蹦藝術 | BONART
有關馬勒第8號交響曲 «千人»(Symphony of a Thousand)之創作與首演,請參閱本篇文章→【BON音樂】馬勒:第8號交響曲 «千人» 創作與首演,本篇主要介紹關於«千人»樂曲內容介紹~
影音欣賞:
伯恩斯坦指揮維也納愛樂現場 Live’版
Mahler: Symphony No. 8 / Bernstein · Vienna Philharmonic Orchestra
2019年葛濟耶夫指揮慕尼黑愛樂(中文字幕)
殷巴爾形容馬勒的音樂
1912年 馬勒第8號交響曲管弦樂譜封面:
馬勒在馬勒第8號交響曲 «千人»的架構設計,棄用用傳統「樂章」作為分段,而沿用在第二與三交響曲中,以「部份」(Part)來區分樂曲內容的主題。
第8號交響曲 «千人» 共包含兩個部份:
第一部份 – 古讚歌「Veni, Creator Spiritus」(求造物主聖靈降臨)
從總譜第一頁,我們可看見第一部分為4/4拍,歌詞是馬勒選自八至九世紀據信由 美因茲大主教(Archbishop of Mainz)Rabanus Maurus 所寫的拉丁文讚美詩《求造物主聖靈降臨》(“Veni Creator Spiritus”,拉丁語)。原詩共有七段詩節,每段詩節皆以四行詩文所構成,架構與格律相當工整對稱。詩歌演唱通常以無伴奏單音音樂之葛利果聖歌(Gregorian Chant)方式演唱。在羅馬天主教會的儀式中,作為聖靈的召喚,演唱於「五旬節」的禮儀慶典中。
古讚歌《求造物主聖靈降臨》(Veni Creator Spiritus)(拉丁文),歌詞如下:
(原文與中文翻譯 整理自《台灣聖經網》)完整版
Original Latin
VENI, Creator Spiritus, Qui diceris Paraclitus, Tu, septiformis munere, Accende lumen sensibus: Hostem repellas longius, Per te sciamus da Patrem, Deo Patri sit gloria, |
中文翻譯歌詞內容:
1.懇求造物聖神降臨。 2. 爾是安慰吾人之神。 3. 爾為七神恩之源泉。 4. 求爾點光明於諸司。 5. 驅逐仇敵使之遠遁。 6. 賜我眾因爾識聖父。 7. 願吾天主至聖聖父。 |
馬勒版歌詞對照:
(基本資料整理於網路與維基百科,並附上超連結方便檢索)
Part I - Hymnus: Veni, creator spiritus | 第一部分 《求造物主聖靈降臨》英文翻譯 | 第一部分 《求造物主聖靈降臨》中文翻譯 |
第一段: Veni, creator spiritus, mentes tuorum visita; imple superna gratia, quae tu creasti pectora. |
第一段: Come, creator Spirit, let your spirit enter us; fill with grace from above those whom you have created |
第一段: 懇求造物聖神降臨。 眷顧爾信者之靈魂。 以爾天上聖寵神恩。 充滿爾所造者之心。 |
第二段: Qui Paraclitus diceris, donum Dei altissimi, fons vivus, ignis, caritas, et spiritalis unctio. |
第二段: You are known as the Comforter, a gift from God on high, living spring, fire, love, and unction of the spirit. |
第二段: 爾是安慰吾人之神。 至高至上天主恩惠。 活泉神火愛人熱誠。 並為善靈甘飴神味。 |
第三段: Infirma nostri corporis virtute firmans perpeti; accende lumen sensibus, infunde amorem cordibus. |
第三段: Endow our weak bodies, with eternal strength; inflame our senses with light, pour love into our hearts. |
第三段: 望主天主以爾永力。 我身之弱藉以鞏固。 求爾點光明於諸司。 傾賦愛情於我眾心。 |
第四段: Hostem repellas longius, pacemque dones protinus; ductore sic te praevio vitemus omne pessimum. |
第四段: Drive the enemy far away, grant us lasting peace; so that, under your guidance, we might avoid all evil |
第四段: 驅逐仇敵使之遠遁。 平安之福速賜吾人。 凡害吾者悉皆避免。 賴爾率領得以前進。 |
第五段: Tu septiformis munere, dexterae paternae digitus; [tu rite promissum Patris, sermone ditans guttura.] |
第五段: You, with sevenfold gifts, the finger of God's right hand; [you, true promise of the Father, have endowed our tongues with speech] |
第五段: 爾為七神恩之源泉。 又為全能聖父右臂。 爾堪稱聖父之所許。 賜爾信眾言詞富麗。 |
第六段: Per te sciamus da Patrem, noscamus [atque] Filium, [te utriusque] spiritum credamus omni tempore. |
第六段: through you may we know the Father [and also] the Son, [and you, emanating from both], O Spirit let us believe forever. |
第六段: 賜我眾因爾識聖父。 並其惟一所生聖子。 爾是父子共發之神。 我虔信爾於諸日時。 |
第七段: Da gaudiorum praemia, da gratiarum munera; dissolve litis vincula, adstringe pacis foedera. |
第七段: Give us joy, grant us your grace; dissolve the chains that bind us and join us in bonds of peace. |
第七段: 賜爾世人無限歡樂。 授爾聖父無盡恩典。 溶解束縛爾等枷鎖。 永恆和平極樂世界。 |
第八段: Gloria Patri Domino, Deo sit gloria et Filio natoque, qui a mortuis surrexit, ac Paraclito in saeculorum saecula |
第八段: Glory be to God the Father, and glory also to his Son begotten, and from the dead arisen, and also our Comforter forever and ever. |
第八段: 願吾天主至聖聖父。 並其子由死復生者。 偕同安慰天主聖神。 獲得光榮及世之世。 |
備註:NOTE: The text presented above is the traditional text to Veni, creator spiritus. Mahler did not use the bracketed text, and his setting frequently rearranges and repeats lines. The text has been presented in its original form here to preserve the original sense of the Latin hymn.
古讚歌《求造物主聖靈降臨》(Veni Creator Spiritus)以紐姆記譜法記譜:
對照上方譜例,大家可以聽一聽這首讚美詩實際的歌唱錄音:
這是有包含中文翻譯之管風琴演奏版本:
第一部份 – 古讚歌「Veni, Creator Spiritus」(求造物主聖靈降臨)
配器與獨唱配置
(基本資料整理於網路與維基百科,並附上超連結方便檢索)
|
交響曲樂曲開頭由管風琴奏出持久的 bE音及其大調和弦,合唱團隨即有力地唱出「Veni, creator spiritus」(求造物主聖神降臨)
接著以兩大合唱團輪流唱出「Veni, creator spiritus」(求造物主聖神降臨)
女高音1先開始獨唱,之後女高音2與女中音1,2亦於6小節之後開始歌唱出第一段第三行歌詞「以爾天上聖寵神恩,充滿爾所造者之心」(imple superna gratia quae tu creasti pectora.)
及後由各獨唱家唱出相同歌詞段落「以爾天上聖寵神恩,充滿爾所造者之心」(imple superna gratia quae tu creasti pectora.)。
從段落12開始,進入第二段歌詞:「爾是安慰吾人之神。至高至上天主恩惠。」(Qui diceris Paraclitus, altissimi donum Dei,)
段落15,再次唱出「Veni, creator spiritus」(求造物主聖神降臨)歌詞
經過段落17與18之間奏後,由19開始,進入第三段歌詞「望主天主以爾永力。我身之弱藉以鞏固。」(Infirma nostri corporis virtute firmans perpeti)
段落33,全體獨唱與合唱團及童聲唱同時唱出唱出「求爾點光明於諸司。傾賦愛情於我眾心。」(accende lumen sensibus, infunde amorem cordibus.),及以童聲以「Amorem cordinus」(以你聖愛充我心靈)首次唱出以他們為主的旋律。
段落42,唱出「驅逐仇敵使之遠遁。平安之福速賜吾人。」(Hostem repellas longius, pacemque dones protinus),在兩部女高音與女中音的領唱下,開始發展:
段落52,唱出「賜我眾因爾識聖父。並其惟一所生聖子。」(Per te sciamus da Patrem, noscamus [atque] Filium):
經過不斷的對位變化,樂團重新返會開頭部份。最後部份先由童聲帶入歌詞最後一段「Gloria Patri Domino」(光榮歸於天主聖父)後,樂曲氣氛慢慢推至高潮,最後在附加銅管軍樂團的加入中,獨唱及合唱團以連續的「Gloria Patri」結束。
第二部份 – 選自 歌德《浮士德》第二部 第五幕 最終昇天場景
馬勒在《千人》第二部選擇了歌德《浮士德》之最終場景,作為主軸,並以死亡、淨化、昇華為題材,以音樂與之結合,創造出「永恆宇宙」般的音樂與音響效果。在欣賞這部分音樂之前,讓我們一起以名家文筆,深入思考歌德《浮士德》背後所呈現的意義:
好文閱讀: 《浮士德與魔鬼》 文.伍牧 歌德盡畢生之力所完成的偉大詩劇《浮士德》,不僅詮釋出善與惡的觀念,其中所提出的人生、政治、愛情等道理,才是真正值得我們深思的重點。 兩樣版本的浮士德 浮士德可以說是一位盡人皆知的角色,而一般人對他的所知,多半僅在於他將靈魂賣給魔鬼,而最後被打下地獄。浮士德原是十六、十七世紀流傳於德國的民間故事,形諸於文字的著作,有各種不同的版本,內容相差不多,但結局則有兩種極端。目前我們所熟知的,是歌德盡畢生之力所完成的偉大詩劇《浮士德》。 在音樂領域中,法國作曲家古諾也有一齣著名的歌劇《浮士德》。古諾的歌劇也是以歌德的原著為依據,但在改寫以後,原詩劇中的一些哲學觀念已被削弱。所以也常使我們只注意到戲劇的表面,而忽略了其中的真諦。尤其眾人多半只注意到他為了能恢復青春,以圖獲得美色,滿足欲求,而和魔鬼簽下賣身契,沒有注意到其它細節。對浮士德而言,這種評斷並不公平。 靈魂交換以體驗人生 為了使浮士德能得到比較公正的評價,我們有必要為他作一次平反。歌德劇中的主角浮士德,是一位年邁的學者,一生致力於研究學問,但最後卻對人生產生了疑問。一生辛苦,究竟所為何來? 既無功名利祿,也無榮華富貴,就連醇酒美人亦是緣慳一面。心情的矛盾,令他無所適從。這種心情對年青人而言,並不容易體會,只有到了暮年,才會猛然醒覺,人生的消失是如此之迅速,一生無所獲, 而際遇也未見公平。淡薄的心情難以再保持平靜,魔鬼正好乘虛而入,他遊說浮士德要爭脫束縛,自由體驗人生之為何物,且許諾給他人間一切的權貴,以及他一心嚮往的美女情愛。惟一的條件是要在完全滿足之後,將靈魂交給魔鬼處置。 浮士德抵擋不住魔鬼的誘惑,而同意簽下這樣一紙賣身契。 悲慘愛情 在魔鬼的施術之下,浮士德果然搖身一變成為翩翩美少年,並且讓他獲得少女瑪格麗(Gretchen)的愛情。為了和浮士德幽會,瑪格麗不小心,讓母親喝下過量的安眠藥而不幸喪生。而她的哥哥為了報仇,在和浮士德決鬥時,由於魔鬼的干擾,而喪生劍下。瑪格麗在生下浮士德和她的孩子後,因為精神失常,將孩于拋入河中溺斃, 被判處死刑。浮士德心有不忍,不顧魔鬼的阻擋,毅然進入監獄去救瑪格麗。但 她不為所動,而願為自己的罪行受罰。因為她相信只要委身於神的裁判,天使必會守護自己。這時天使出現,瑪格麗得到救贖成為聖女而昇天。 《浮士德》第二部是精神重點 歌德的《浮士德》第一部,到此結束。而我們所瞭解的浮士德,也多半到此為止。並且認為浮士德要為他的罪行,而被打入地獄,魔鬼獲得了勝利。實際上浮士德的下場並非如此,而且第一部只是歌德全劇的一部分,更重要的是第二部。因為在第一部中,浮士德只不過經歷到關係於自己的「小世界」而已。第二部才是全劇的精神重點,因為魔鬼讓浮士德涉入到更廣大的「大世界」。目的當然是希望 他犯下更大的罪惡,以便能取得他的靈魂。 善的《浮士德》 第二部主要敘述浮士德在魔鬼的協助之下的所作所為,不過他並沒有如魔鬼所期望的為非作歹,反而是作了不少有益的事。協助皇帝治理國家,改善人民生活,非但有了他所嚮往的權勢、榮華,也得到了世間第一美女海倫,並且和她生下一 個私生子。但是這一切並沒有讓他感到滿足,最後他終於了解,真正的滿足,實在是來自於服務人民,而不是這些表象的所得。於是他開始在皇帝賜給他的土地 上,為人民規畫一處理想的國土,他對於自己所建造的一切,終於感到完全滿足,而希望一切到此停留,當然也到了魔鬼取他靈魂的時候。然而綜觀他的所為,仍是善多於惡,亦終能得救而昇天。只有魔鬼被焚於火,徹底被毀滅。 浮士德為人生考驗代表 《浮士德》一劇的出發點,是上帝和魔鬼之間的一次打賭。魔鬼要將浮士德的靈魂誘入地獄,上帝則認為「人在努力時候,難免會犯錯」,而且「善人即使被黑 暗所驅使,也不會忘記正路」。有了這個基本的大原則之後,只要你的本性是善 良的,在人生的路途上偶有越軌,也並非就是罪大惡極。所以雖然浮士德受到魔 鬼的誘惑犯下不少錯,但是他也非常努力的做了更多有益的事。但是大多數人在 談到浮士德時,都只是以他將靈魂賣給魔鬼為重點,而忽略了其他的情節,只視他為一個邪惡的老人,一心希望恢復青春,享受榮華富貴美女愛情,認為他將靈 魂交給魔鬼以後,變回年青,開始享受他的人生。勾引少女瑪格麗,貪戀女色、 財富,多行不義,最後被魔鬼帶入地獄,永遠不得翻身。這樣的故事,也時常被 人用來作為說教之用。其實浮士德在他的一生中,除去研究學問之外,不曾涉獵 人間任何歡樂、享受。最後才懷疑到人生的價值與意義,而企圖探索他在生命中 所未曾經歷過的另類生活。他的本性並沒有惡意。也可說浮士德是代表了人類, 站立在人生的考驗之前的一次經歷,而上帝也給了他應有的回報。 邪難勝正 當我們對《浮士德》一劇有了較完整的認識以後,對浮士德的看法也必會有所改變。因為他並不是如一般人所認為的老不羞,在他遇到瑪格麗而產生愛意之後, 魔鬼曾將他帶到少女的房中,他受到房裡純淨的氣氛所感染,而深以自己本能的 慾望為恥,反而自內心產生出一種深切的情愛。由此可知,浮士德雖然希望能有美女為伴,但他內心渴望的是愛情的滋潤,而不是肉慾的滿足。在第二部中,浮士德又有了美女海倫為伴,雖然他企圖以追求美而把握生命的意義,但最終美仍 然未能解脫他。魔鬼原以為可以利用美女而掌握浮士德,卻未料浮士德的的心反而離他更遠,邪終是難以勝正。 享樂使人卑俗 而浮士德也說出了「享樂使人卑俗」的名言。同時也顯示出浮士德並不是一個利用魔鬼而追求享樂的人。因為魔鬼用來誘惑他,使他沉湎於歡樂的手段,反而使 他的心靈趨向於高貴。相當諷刺的是他曾經因為一生沉溺於工作,而最後懷疑生 活的意義,感到不能滿足。如今他獲得了權貴、美女之後,反而醒悟到,人生真正的意義,是為人民服務,建立起理想的國土,仍然是工作,而不是虛空的榮華、富貴。浮士德的真正人格,在此得到了確認。 以善為出發點 浮士德在劇中的許多功業,都是靠魔鬼之助,才得以完成,按說他也應當得救,然而只因他的出發點不正,是欲惡而善,最後的目的是取得浮士德的靈魂,所以 他沒有得救的條件。由此可見,無論為善為惡,最重要的是端看出發點為何。如果是假冒為善,則與魔鬼並無二致,地獄必是難逃。劇中還有一件非常有趣的事,在二百年前,人們已經有了人造人的觀念,浮士德的學生就在實驗室裡做出一個人造人,有思想而沒有實體,只能生存在玻璃瓶裡,最後仍是被毀。似乎也預言了,人是不可能用「人工」來製造的。 風流人物歌德 綜觀浮士德一劇闡示的,非僅是善與惡的觀念,其中所提出的人生大道理,才是真正值得我們深思的重點。年老的浮士德,對愛情依然嚮往,想來也是人之常情。 因為歌德在一生中曾談過八次戀愛,最後一次是在七十四歲時,向一位十七歲的少女求婚,當然是被拒,所以夠稱得上是一位風流人物。透過浮士德,他說:「人生一過三十就和死人無疑...誰也不願意聽到被別人稱為老人......我還未完全老朽,美人總是最為美好...死在少女懷裡的人,才是榮幸......」但是浮士德也並不只是這樣一個「老不羞」,對於人生也有他的看法。當然這些實際都是歌德的觀 點。他說:「金錢不能從屋裡的地下取出,但是智慧卻能把它從任何深處掘出... 你求成功,必須真正的追求纔是...能捉住機會的人,就是英豪...這個世界對於有 作為的人,並不是默然...。」 歌德的政治觀 歌德雖然在三十三歲就出任閣揆,但對政治似乎並無好感,所以在劇中我們看到的說法是:「對於那些所謂政黨,他都不能信仰,不論他們讚美或誹謗,不論愛 和憎,都是隨便虛偽亂講...尊貴的君王呀,你既然是萬能,難道不曾是同等的聖明...」。而最值得玩味的一句話是:「和小人物在一起,大人物也只能做小事。和 大人物在一起,小人物也變得能幹一番大事。」對台灣的所謂層峰、以及身邊人 物政客們,豈非是最佳寫照。 前世因,今世果 《浮士德》一劇,豈僅是浮面的愛慾善惡而已。而且全劇雖然是以基督教為背景,但卻包含了佛教的輪迴觀念在內。佛教講求三世,基督教追求永生,二者相較,似乎以佛教的觀點更具說服力。因為永生是只有一次的單行道,不會有第二次機會,過此也再無回頭的可能。而且天堂中永生,將是永久的生存下去,沒有止境,想來也是一件不可思議的事。而佛教注重輪迴之說、因果之報,人生在今世的一切際遇,都是緣自於前世所造成的因,而我們在今世的所作所為,也將是來世的果。如此輪迴不息,也使人生時時刻刻充滿警惕。以佛教的輪迴觀念來看,如果將老浮士德看作是前世,則他並沒有做出任何不當的事。年青的今生,能夠享受榮華富貴,自然是來自於前世的因。至於他的來世,究竟是得道昇天,還是打入十八層地獄,就要看他今生的所做所為了。 今生為來生留餘地 因此,我們今生的際遇,是榮華富貴、不必喜,是貧困失意、不必怨,因為這些都是緣自前世的因。重要的是劇中所說:「凡自強不息的人,我們終能將他拯救」。 所以,為來生多留些餘地,或許有可能像浮士德,享受一次人生權貴榮華。 浮士德是盞醒世明燈 曾有人因為閫令森嚴而苦不堪言,忍無可忍之下,誓言來生互換地位,讓悍妻也嚐嚐苦頭。其實這種想法是完全忽略了三生輪迴的真意,怎知你今生的地位不是前世的互換?今生的你正是前世的她,她是前世的你,如果不肯忍讓,一直如此輪迴下去,世世都為怨偶,將是永無止境。為人心胸不應如此狹窄,莫若學學蘇格拉底,反而自由自在。上上之策是今生債今生了,來世兩不相欠,豈不大好。 浮士德,不僅只是一部歌劇,一部偉大的詩劇。更是人生路途上的一盞醒世明燈。
樂曲簡介
樂曲以非常安靜的降e小調開始,由第一小提琴以顫音開始,木管樂隨後奏出代表一群修士的樂句,當男聲唱出深谷中的「修士合唱」,心懷感激的神父便唱出其歌詞「永恆歡喜之炎」。接著樂曲進入較緊張的氣氛,學識深奧的神父唱出「如同萬丈深淵在我的腳下」的一段。接著是不同類型的天使歌唱輪流的出現:「得救兒童的合唱」、「較年輕天使們的合唱」、「較年長的天使們」、「崇敬瑪莉亞的博士」(歡天喜地)。之後是「贖罪的女人們合唱」(光榮的聖母飄來)、「撒瑪莉亞的女人」(St. Joh. 約翰福音 IV)、「埃及的瑪莉亞」、「三人」、「贖罪女人中的一人」(懺悔之女葛麗卿,走近聖母),最終接到「光明的聖母」(MATER GLORIOSA),逐漸進入最終的「神秘合唱」(CHORUS MYSTICUS)。
最終歌詞以「永恆女性、引領我們高昇」(Das Ewig-Weibliche, Zieht uns hinan.),整首交響曲配器與音量不斷攀升,最終進入終止式,昇天場景。
歌德《浮士德》第二部 第五幕 最終昇天場景
(原文與中文翻譯 整理自《維基百科》)
(基本資料整理於網路與維基百科,並附上超連結方便檢索)
Original German |
中文翻譯 |
BERGSCHLUCHTEN, WALD, FELS, INÖDE.HEILIGE ANACHORETEN
|
峽谷、森、岩、荒野神聖隱士 |
PATER ECSTATICUS
|
「威奮的教父」
|
PATER PROFUNDUS
|
「沉思的教父」 (在低處) 如同萬丈深淵在我的腳下 沉重地俯臨深淵 如同千百條小河般地光輝閃亮、 如同瀑布、使泡沫飛濺。如同樹幹已自身的強烈生命力 向天空挺直延伸 能創造以及養育萬物 全知全能的愛也是這般。我周圍有激烈的水聲、 激烈到有如森林以及岩壑都一起波動 這種豐富水流雖發出強烈的聲響 但溫柔慈愛地流入深谷 因為要趕緊灌溉下游 閃電化成了烈火 以及含有毒霧的大氣 將淨化整個世界。這些都是愛的使者它們告知我們 有永恆在創造的力量 飄動在我們的周圍 但願這種力量也在我的心中點起火來- 我心中的精神紛亂寒冷 被煩惱的鏈條所緊繫 被拘禁在遲鈍的感覺圍欄內 噢,神呀,請使我的思想靜默 請照亮我貧乏的心懷! |
CHOR DER ENGEL
|
「天使們的合唱」
|
CHOR SELIGER KNABEN
|
「得救兒童的合唱」
|
DIE JÜNGEREN ENGEL:Jene Rosen, aus den Händen |
「較年輕天使們的合唱」那些來自聖潔的充滿愛情的 |
DIE VOLLENDETEREN ENGEL:
|
「較年長的天使們」
|
DIE JÜNGEREN ENGEL:Ich spur soeben, |
「較年輕的天使們」我們感受到 |
DIE SELIGEN KNABEN:Freudig empfangen wir |
「得救兒童的合唱」我們很高興迎接 |
DOCTOR MARIANUS
|
崇敬瑪莉亞的博士
|
DOCTOR MARIANUS UND CHOR:Mutter, Ehren würdig, |
崇敬瑪莉亞的博士與合唱您是值得崇拜的聖母 |
“Chor”:Dir, der Unberührbaren, |
「合唱」你這位不可接觸的天神 誰能以自己的力量 在斜滑的地面上 |
CHOR DER BÜSSERINNEN:
|
「贖罪的女人們合唱」
|
MAGNA PECCATRIX:
|
「罪孽深重的女人」
|
MULIER SAMARITANA:
|
「撒瑪莉亞的女人」
|
MARIA AEGYPTIACA:
|
「埃及的瑪莉亞」我憑著人們曾經將主放下的、 |
Zu Drei:Die du großen Sünderinnen |
「三人」你不拒絕罪孽深重的女人們 |
UNA POENITENTIUM:
|
「贖罪女人中的一人」
|
SELIGE KNABEN:
|
「得救的兒童們」
|
UNA POENITENTIUM:
|
「贖罪女人中的一人」
|
MATER GLORIOSA:
|
「光明的聖母」
|
DOCTOR MARIANUS:
|
「崇敬瑪莉亞的博士」
|
CHORUS MYSTICUS:Alles Vergängliche
|
「神秘的合唱」變化無常的一切 (管弦樂盛大尾奏,走向終止式) |
參考版本:
杜達美 – 2012′ 新版(洛杉磯愛樂+西蒙玻利瓦)
來自委內瑞拉,現任洛杉磯愛樂音樂總監之指揮家 杜達美(Gustavo Adolfo Dudamel Ramírez, b. 1981-),於2012年二月在委內瑞拉卡拉卡斯舉辦音樂會之熱烈實況。為達到「千人」盛況,杜達美將他所帶領的兩大樂團:美國洛杉磯愛樂+委內瑞拉西蒙玻利瓦管弦樂團組成聯合樂團,再加上委內瑞拉成人與兒童共同組成數百人之合唱團,演出規模讓龐大,是當年委內瑞拉的最大音樂盛事。
音樂會演出實況影音:
Filmed in the Teatro Teresa Carreno, Sala Rios Reyna, in Caracas, Venezuela, 17-18 February 2012
第一部分:(→按這裡)
Part I is based on the (sacred) Latin text of a 9th-century Christian hymn for Pentecost, Veni creator spiritus ("Come, Creator Spirit")
第二部分:(→按這裡)
Dudamel Simon Bolivar Symphony Orchestra Salzburg Festival 2013
Part II is a setting of the words from the (secular) closing scene of Goethe's Faust. The depiction of an ideal of redemption through eternal womanhood (das Ewige-Weibliche)
↓整場音樂會欣賞:
拉圖 指揮 ⟪千人⟫ 最終場景「神秘合唱」:
Rattle & National Youth Orchestra of Great Britain
「神秘的合唱」 變化無常的一切 僅只是比喻而已。 不能達成的願望 在這裡已經實現 無以名狀的奇事 在這裡已經完成 永恆的女性 引領我們高昇。
筆者認為是如奇蹟般之現場版本
打擊組大爆發
音軌與曲目長度:
開卷蹦藝術.享受靜謐閱讀時光
各類合作提案,聯繫方式: *手機:0917.670.518 *Line:https://line.me/ti/p/LB1ro0P0AU *E-mail:jenpin888@gmail.com
您好 因為這幾年陸續針對全球網路有關馬勒第八號的所有文章進行解析研究 有使用到您這篇的內容 會發表在其他網站 並附上原文連結 特此告知 謝謝。
[…] 有關馬勒第8號交響曲 «千人»之樂曲介紹分析,請參閱本篇文章→【BON音樂】馬勒:第8號交響曲 «千人» 樂曲內容介紹,本篇主要介紹關於«千人»樂曲創作與首演之相關細節~ […]
[…] 【BON音樂】馬勒:第8號交響曲 «千人» 樂曲內容介紹 […]
[…] 【BON音樂】馬勒:第8號交響曲 «千人» 樂曲內容介紹 […]
[…] 【BON音樂】馬勒:第8號交響曲 «千人» 樂曲內容介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