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N音樂】音樂會導聆:力晶2024藝文饗宴 – 第七屆國際長笛藝術節 舒茲長笛協奏.指揮交響之夜
Karl-Heinz Schütz Taiwan Mozart Concertos Concert

– 資訊整理共享於網路,一起欣賞音樂與藝術之美 –
蹦藝術 | BONART


第七屆國際長笛藝術節 揭幕音樂會

力晶2024藝文饗宴 – 第七屆國際長笛藝術節

舒茲長笛協奏.指揮交響之夜

主辦單位:新象.環境.藝之美文創

冠名贊助:力晶文化基金會

 

4/26 – 5/25 強檔節目不間斷!

 

藝術家 Artists

長笛|指揮 卡爾-海因茨.舒茲 Karl-Heinz Schütz

 

NTSO國立臺灣交響樂團 National Taiwan Symphony Orchestra

 

音樂會演出曲目 Programme

莫札特:G大調第一號長笛協奏曲Mozart: Flute Concert No.1 in G Major K.313

莫札特:D大調第二號長笛協奏曲Mozart: Flute Concert No.2 in D Major K.314

中場休息

貝多芬:第七號交響曲Beethoven: Symphony No.7 in A Major Op.92

 

力晶美學藝堂 

音樂會演前導聆

講題:神童vs.樂聖 — 走進舒茲心中的維也納風格

主講:林仁斌/台灣蹦藝術協會理事長

時間:18:30-19:15

地點:國家音樂廳大廳(18:20一號門 開放入場)
更多資訊 More Info

新象官網 Official Website|http://www.newaspect.org.tw/2024schutz

新象粉專 Facebook Page | http://www.facebook.com/newaspect

 

音樂會前導聆 – 林仁斌老師

 


神童vs.樂聖 — 走進舒茲心中的維也納風格

維也納,莫札特與貝多芬的城市

兩人曾經相遇?

關於這兩位偉大家樂家是否曾經相遇,許多的故事版本是這樣的:

17 歲的貝多芬被介紹拜見莫札特,於是貝多芬來到莫札特在維也納的家中,並被要求演奏一些作品東西。

貝多芬彈奏了莫札特的 C 小調協奏曲,演奏過後莫札特要求他繼續演奏,於是貝多芬便開始即興演出,莫札特對此印象深刻,他立即告訴妻子康斯坦采:“注意這位那個男孩,有一天他會為世界帶來一些全新的轉變。”(Watch out for that boy, one day he’ll give the world something to talk about.)

關於這則故事,我們無從得知真偽,但網路上有很多梗圖,想要證明這件事情「確實存在」

 

有這樣,莫札特昭告世人的版本

 

也有這樣,莫札特認真傾聽的版本

 

無論真相如何,相信所有人都願意相信他們是見過面的,因為這樣的傳承是多麽美好~

 

莫札特的維也納風格

常見的「前古典主義」,如果依據不同國家之音樂特色,亦可再細分為法國和義大利的「嘉蘭特風格」(Gallant style),德國北方的「感傷風格」(Empfindsamer Stil)以及「感傷風格」的廣義音樂風格:「狂飆風格」(Sturm und Drang)。

 

「嘉蘭特風格」(Gallant style)

嘉蘭特風格」音樂較為輕快、高貴、優雅,有時還帶點詼諧趣味。以調性來說並不複雜,多為主調音樂。「嘉蘭特風格」之音樂特色為短樂句,在幾個小節內呈現單純旋律,和聲並不複雜,以輕鬆悅耳為感受。到了 1735年,也開始使用「古典時期」經常使用之「分解和弦」,又稱「阿爾貝堤低音」(Alberti bass)。

以下是「嘉蘭特風格」各種語言版本:

Gallant style(英文)
Galanter Stil(德文)
Style gallant(法文)
Stile galante(義大利文)

由於「Galant」 一詞,原義為法文中「尋樂」、「追求享受」之意,之後則被引申為「優雅嫻熟」的形容詞,也被學者們指出具有「法國宮廷趣味」之意。

 

莫札特「嘉蘭特風格」音樂欣賞


「感傷風格」(Empfindsamer Stil)

感傷風格」(Empfindsamer Stil)則是指一部音樂作品中,作曲家須在表現手法和感情上有連續性的變化,同時在音樂之力度強度與樂句前後呼應也須有連貫之情感。旋律設計部分並未包含過多之裝飾音,以乾淨、簡潔但明確的弦律線條著稱。給予聽者的情緒感受,反而因為音樂本質單純化,更能感受到和聲之美與音樂性與感受性。

 

「感傷風格」音樂欣賞

以下播放列表為「感傷風格」,共有 7段音樂。
按下↓「左上方」,可以換軌欣賞音樂:

 

莫札特「感傷風格」音樂欣賞

第九號鋼琴協奏曲 K.271 第二樂章

 


「狂飆風格」音樂欣賞(Sturm und Drang)

「狂飆風格」則指是 1760年至 1785年左右,發生在德國文學界的一場運動,並在1770年代達到高峰。當時其藝術目的以反理智且主觀的風格,表現情緒的恐慌、驚愕、暈眩以及戲劇般的壓倒性,令人感到驚恐。所有「狂飆風格」的追隨者都強烈信仰個人自由,特別是從傳統以來受到束縛的藝術創作傳統中,達到解放,近雃創造出真正自由之音樂風格。除了音樂之外,戲劇是最能代表「狂飆風格」的藝術形式。

以音樂來說,海頓寫作於 1770年之間之小調交響作品,如 No.26, No.44, No. 49, No.52 與 No.59,均可視為具有「狂飆風格」之風格。

 

海頓第26號交響曲

 

如果您對莫札特的音樂夠熟悉,應該也會立刻想起第20號鋼琴協奏曲的前奏,同樣是小調、同樣是切分音型,這就是古典前期,甚至進入古典時期都還存在,是大時代的常用風格:

 

此三種風格在前古典主義在巴洛克風格中孕育成形,並與羅可可風格其同生共存,但就某些方面來說,或多或少是對巴洛克風格的反動思潮。

 

而莫札特著名的第 25號 g小調交響曲第一樂章,因為強烈戲劇性,也是屬於「狂飆風格」。

Wolfgang Amadeus Mozart – Symphony No. 25 in G minor, K. 183/173dB
Conductor: Leonard Bernstein
Vienna Philharmonic Orchestra (Wiener Philharmoniker)


讓我們回到莫札特兩首長笛協奏曲 K.313 與 K.314

先從莫札特的 C 大調雙簧管協奏曲,K. 314 (271k)講起,這首雙簧管協奏曲創作於 1777 年春夏之際,是他為貝加莫的雙簧管演奏家朱塞佩·費倫迪斯(Giuseppe Ferlendis, 1755–1802)創作。除了是莫札特唯一的一首雙簧管協奏曲,也是雙簧管樂器在古典時期最知名的作品。

最值得一提的,後來1778年,莫札特接受了荷蘭長笛演奏家費迪南德·德尚(Ferdinand de Jean, 1731-1797)的委託,:這個委託案需要創作四首長笛四重奏和三首長笛協奏曲,但後來莫札特只完成了三首四重奏和一首新的長笛協奏曲(KV.313, G大調)。

然後莫札特靈機一閃,便將一年前原本寫給雙簧管的C大調協奏曲改編為D大調長笛協奏曲KV.314,意圖矇混過關。

但這項取巧還是被發現,因此費迪南德·德尚並未履約給付莫札特全額,原定的200枚金幣只剩下96枚。儘管為了適應長笛的演奏技巧,莫札特也確實做出調性與一些音型的調整,但整體來講並未做出重大修改,一聽就知道是同一首協奏曲…(XD)

 

看一下莫札特這段時期的管樂協奏曲創作順序

 

 

【BON話題】討厭長笛的莫札特?

關於莫札特是否喜歡長笛,一直存在一些疑問。

關於他可能不喜歡長笛的說法,多半源自於1778年莫札特寫給父親的一封信;在這信中,莫札特恰巧寫出了為何沒有完成費迪南德·德尚的委託,讓我們一起仔細看看這封信的內容:

“德尚明天也要去巴黎,因為我只為他完成了兩首協奏曲和三首四重奏,所以寄給我的96古爾登太少了,(因為這少於原本協定金額200古爾登的一半):但他必須全額付給我,因為這是我和文德林一家的協議,我可以稍後再把其他作品寄給他。 我沒能完成它們並不奇怪,因為我在這裡從來沒有一個安靜的時間。 我只能在晚上作曲,所以我也不能早起; 此外,一個人並不總是有工作的心情。 當然,我可以整天潦草地寫東西,但是這樣的作品會走向世界,我自然不想因為扉頁上的名字而感到羞恥。 此外,你知道,每當我必須為一種我無法承受的樂器寫作時,我就會變得非常無能為力。 因此,為了得到一些消遣,我也同時創作其他樂曲,例如鍵盤和小提琴的二重奏,或者我改為寫作彌撒。

(英文原文:” Dejean is also leaving for Paris tomorrow and, because I have only finished two concertos and three quartets for him, has sent me 96 gulden too little, evidently supposing that this was the half of 200): but he must pay me in full, for that was my agreement with the Wendlings, and I can send him the other pieces later. It is not surprising that I have not been able to finish them, for I have never a single quiet hour here. I can only compose at night, so that I can’t get up early as well; besides, one is not always in the mood for working. I could, to be sure, scribble off things the whole day long, but a composition of this kind goes out into the world, and naturally I do not want to have cause to be ashamed of my name on the title-page. Moreover, you know that I become quite powerless whenever I am obliged to write for an instrument which I cannot bear. Hence as a diversion I compose something else, such as duets for clavier and violin, or I work on my mass.”)

其實除了這封信之外,沒有任何真正的證據顯示莫札特是否喜歡或不喜歡長笛。

有可能是生活步調來不及創作,讓他討論長笛,也有可能是他害怕父親失望或生氣,在信中不讓自己看起來太過於偷懶,所以編造了延遲完成作曲的理由…

 

K.313 G大調長笛協奏曲

第一樂章:莊嚴的快板

奏鳴曲快板曲式(呈示部 – 發展部 – 再現部 – 尾聲)

00:05 – 1. Allegro maestoso

這首協奏曲以莊嚴的風格開啟管弦樂的呈示部(包含完整的第一主題與第二主題以及銜接尾段),長笛再接續演奏完整呈示部第一主題與第二主題,中段的小調非常抒情優美,再現之主題亦有變化,是非常經典之長笛協奏曲作品。(實在無法相信莫札特有可能討論這項樂器~應該是討厭報酬太低吧XD)

 

第二樂章:不甚慢的慢板

三段體(A – B – A – 尾聲)

08:56 – 2. Adagio ma non troppo

作為第二樂章,本樂章有著濃厚的敘事性,由G大調出發,中間至e小調,再回到G大調,具有完整三段體風格。

 

第三樂章:輪旋曲:小步舞曲速度

輪旋曲式(A – B – A – C – A – 尾聲)

18:22 – 3. Rondo. Tempo di Menuetto

第三樂章為快速活潑風格的小步舞曲,比起許多過去的小步舞曲,具有更加快速與炫技的特質。隨著一次一次的主題回歸,音樂在越來越熱烈與快樂的氣氛中邁向結尾。

 

舒茲的第三樂章精彩演奏欣賞

 

K.314 D大調長笛協奏曲

第一樂章活潑的快板(Allegro aperto)

樂團率先演奏出開朗活潑的第一主題,是大眾最熟悉的莫札特風格之美妙旋律。

第二主題為帶著裝飾音的抒情旋律。整個樂章顯德抒情優雅,富有歌唱性,也洋溢著古典時期主義義大利歌劇般美妙的歌唱與輕鬆快樂之感。

同時擔任獨奏與領奏的舒茲

 

第二樂章為不太慢的行板(Adagio non troppo),三段體。

第二樂章旋律略帶憂鬱,整體優雅抒情,中段轉為小調,更顯深沈。與第一樂章相比,第二樂章為典型的旋律慢板樂章,讓雙簧管有機會展示更多歌唱的美聲。

 

第三樂章為輪旋曲-稍快板(Rondo : Allegretto),迴旋曲式。

在第二樂章慢板的莊重感之後,第三樂章進入了全新的氣氛,以稍快的旋律,輪旋曲曲式展現出音樂中的活潑感。以曲式來看,輪旋曲的活潑段落穿梭於全曲之中,更讓第三樂章有著輕快活潑的氣氛,器樂獨奏者更加展現出演奏的技巧。


酒神的舞蹈

貝多芬:第七號交響曲

本曲共有四個樂章,全長約35-38分鐘:

  1. 持續的—甚快板(Poco sostenuto – vivace)
  2. 稍快板(Allegretto)
  3. 急板—甚慢的急板(Presto – Assai meno presto)
  4. 有活力的快板(Allegro con brio)

 

在此將貝多芬的交響曲創作年代整理,一起觀看他的寫作歷程

第一號 1800年

第二號 1802年

第三號 1804年

第四號 1806年

第五號 1807-08年

第六號 1808年

第七號 1812年

第八號 1813年

第九號 1823年

 

貝多芬的第七號交響曲 管弦樂譜手稿

 

與過去的交響曲越來越不同之處為,貝多芬越來越重視交響曲的故事性、架構與發展,我們可以看到光是交響曲開始的第一段落,就長達到62小節:

 

讓我們來欣賞貝多芬第一號的開始慢板序奏(共12小節):

 

大約3:40秒之後,才進入6/8拍甚快速段落:

 

第一樂章的快板旋律實在太經典,被華格納譽為:「舞蹈的神化」(The Apotheosis of Dance),也被李斯特譽為「節奏的神化」,更被許多影視作品引用,成為名曲中的名曲:

 

第二樂章

a小調,速度標示為稍快板(Allegretto)。

本樂章是第七號裡最受歡迎與喜愛的樂章,在當年貝多芬首演時,亦被現場熱烈要求安可再演一次。本樂章的多次反覆手法,充滿了變奏與各種管弦樂法之美,貝多芬也加入三聲部賦格(18’10”)段落,讓本樂章既擁有優美的旋律,又有的豐富的深度。

 

一個憂鬱的a小調和聲之後,樂曲進入節奏化的主題(13’18″)

 

接著,一次一次的聲部疊加,和聲與色彩也越來越豐富(14’43”): 

 

管樂、定音鼓加入,再次加入音樂中的厚重感(15’19”),第一主題的重複(四次,一次比一次強):

 

中段轉為A大調,全然不同的的氛圍(16:00):

 

接續,音樂再轉回C大調(17:00

 

高音木管吹奏主旋律,弦樂以變奏回應(17:18

 

三聲部複格段落(18:10):

 

第三樂章:急板(21:00

貝多芬在交響曲的另一大改革,便是將海頓與莫札特經常使用的「小步舞曲」,改為「詼諧曲」,呈現出更多樣化,或者說更炫技的管弦樂演奏。在第七號交響曲中,貝多芬以「急板」(Presto)來呈現此交響曲的精彩:

 

第四樂章:熱情活潑的快板

輪旋曲式(A – B – A – C – A – 尾聲 )

第一主題段落(30:02):

 

第二主題(31’02”)為附點節奏加上快速短圓滑演奏,同時具備詼諧感,與第一主題之個性亦呈現出對比,也具有舞曲風格,聽著聽著讓人不禁手舞足蹈了起來:

 

一路奔馳跳躍,進入最後尾聲,音樂也越來越熱烈而接近狂舞(36:21):

 

講解至此,今晚的導聆演講進入尾聲,期待大家有的美好而豐富的維也納之夜~

 

也請別忘記,後續還有一連串精彩的長笛名家精彩音樂會等您再次前來欣賞❤️


【附錄】維也納愛樂長笛首席卡爾-海因茨.舒茲 專訪

維也納愛樂長笛首席 Karl-Heinz Schütz 與蹦藝術執行長林仁斌

維也納愛樂長笛首席 Karl-Heinz Schütz 與蹦藝術執行長林仁斌

寫在訪問前

維也納愛樂長笛首席卡爾-海因茨.舒茲 Karl-Heinz Schütz,是在國際間持續受到高度重視的長笛演奏家,他的身型高大,氣息綿長,音色高雅亮麗,兼具德奧與法國學派的圓融演奏,讓所有聽過他演奏的人都難忘他優雅的詮釋與高超的演奏技巧。筆者與他共同都曾是班諾德老師(Philippe Bernold)的學生,聊起天來可以說更加清楚他在音色上所下的苦工與成就,這些也都在訪談中一一呈現。

下面這張照片是他於2017年8月日本長笛年會精彩的獨奏會,謝幕接受觀眾鼓掌時與伴奏長崎麻里香相視微笑時,筆者所拍攝的照片(林仁斌攝影©)

2017年8月Karl-Heinz Schütz於日本長笛年會精彩的獨奏會謝幕照(©林仁斌攝影)
2017年8月Karl-Heinz Schütz於日本長笛年會精彩的獨奏會謝幕照(林仁斌攝影©)

 

卡爾.海因茨.舒茲|長笛(簡介取自NTSO網站)

卡爾.海因茨.舒茲是現任維也納愛樂的獨奏長笛家。除了維也納愛樂之外,他也在維也納國立歌劇院、斯圖加特愛樂(曾任)、維也納交響樂團(2005年到2011年),擔任相同職位。他出生於奧地利因斯布魯克,成長於提洛州的蘭德克,他在奧地利福拉爾貝格州立音樂院受教育,師從依娃.阿姆斯勒,之後前往瑞士受教於奧雷勒.尼可萊,最後考取法國國立里昂高等音樂院,師事菲利浦.班諾德。

卡爾.海因茨.舒茲於1998年贏得卡爾尼爾森國際音樂大賽首獎,1999年又在波蘭克拉科夫國際長笛大賽奪冠。他以獨奏家身份在歐洲與日本各地演出重要的長笛協奏曲,他合作的樂團包括維也納愛樂、維也納交響樂團、NHK東京交響樂團與札幌交響樂團等。指揮家丹尼爾.巴倫波因、法比奧.雷西、雅科夫.克賴芝伯、狄米特里‧齊塔顏柯、以及貝特杭.德.比利等人都曾邀請他擔任音樂會的獨奏家。卡爾.海因茨.舒茲熱愛室內樂,他參與眾多樂團的演出,範圍涵蓋巴洛克到現代音樂樂團。長笛家沃爾夫岡.舒爾茨2013年去世之後,卡爾.海因茨.舒茲便接替他在維也納-柏林木管五重奏與維也納圓環樂團的位置。他也受邀至各大音樂節演出,包括奧地利的薩爾斯堡、布雷根茲、格拉茲,法國蒙佩利爾、德國萊茵高、札幌與布拉格等等。

卡爾.海因茨.舒茲除了擔任維也納愛樂長笛首席之外,也是國立維也納音樂暨表演藝術大學的長笛教授,也在數間大學擔任客座教授一職。他在歐洲各地舉辦大師班,也為唱片公司錄製音樂,特別是為東京卡梅拉塔錄製了莫札特、浦羅柯菲夫與布拉姆斯的作品。在指揮家內維爾.馬里納爵士的帶領下,他與聖馬丁學院樂團為山度士唱片發行了一張專輯,名稱為「20世紀大協奏曲」。他也擔任奧地利蘭德克視野音樂節的藝術總監。

 

除了傳統長笛曲目之外,他也非常熱衷嘗試各式改編曲目,且非常忠於原味並炫技十足。例如以下這首孟德爾頌長笛協奏曲(原小提琴協奏曲):

 

他的原創改編作品中,筆者最愛的就是這套普羅高菲夫芭蕾舞劇《羅密歐與茱麗葉》音樂幻想曲:


訪談內容

終於有機會在台灣訪問Karl-Heinz,以下就是筆者整理過後的精彩訪談內容:

 

林仁斌(以下簡稱林):非常喜愛您的演奏。但我第一次現場自聽到你的獨奏是在2017年你在日本川崎長笛年會中的演出,有獨奏會與協奏曲,真的非常非常精彩。

Karl-Heinz:有的,我有印象當時在年會時遇見了一群台灣來的長笛合奏團朋友們。

林:是的~我就是他們的樂團指揮。從時候起便非常期待能有機會與你訪談,多聊聊你對於長笛的各種想法~

Karl-Heinz:對啊~今天我們終於見面了(笑)

林:我知道之前幾次都是國立台灣交響樂團邀請您演奏協奏曲,這次非常開心新象也邀請您在台北,與室內樂夥伴們一起演奏這場《維也納・柏林愛樂木管重奏團》音樂會

Karl-Heinz:對啊!我超開心能夠再次來到台灣,而且又是另一種不同的組合。

下方照片是2019年9月26日 國家音樂廳 -《維也納・柏林愛樂木管重奏團》音樂會謝幕(©林仁斌攝影)

20190926-維也納・柏林愛樂木管重奏團 音樂會謝幕(林仁斌攝影)

 

Karl-Heinz:我2021還會再來台灣喔~(預告:是下一屆2021年的《台灣長笛藝術節》喔~)

林:今天的訪問,我們就多聊一下有關於你,讓台灣的愛樂朋友們更加認識你,我想首先就先從木管五重奏的演奏感想開始吧~

Karl-Heinz:演奏《維也納・柏林愛樂木管重奏團》是種無上的喜悅。來自不同樂團的好手們,我們熱愛室內樂,也欣賞彼此的演奏。在演奏過程中更是張力十足(是好的Tension),我非常享受這麽棒的音樂與我們的音樂會。

林:你們在練習的過程中,都是如和進行溝通的呢?

Karl-Heinz:我們的溝通,演奏比說話還要多!(哈哈大笑)面對新曲目時,有想法的人會先表述,大家就進行必要的討論,然後我們最愛演奏,一邊演奏一邊相互感受與溝通,找出各自的想法。音樂是流動的藝術,我們覺得不太需要「一直說話」來取代音樂,雖然說話經常是必要的,但我認為音樂本身就是演奏,這是最真實的。

林:嗯嗯~確實。你目前擁有非常忙碌的音樂家生活,如何平衡生活比例呢?

Karl-Heinz:幾年前我開始意識到我幾乎每「1.67」天就站在舞台上演出(笑),但我沒仔細去計算音樂會的比例,當然有許多管弦樂團、室內樂與獨奏,我樂在其中。

林:幾年前我跟班諾德老師聊到,這些年來你教過這麼多學生,最喜愛的是哪一位?他馬上告訴我「Karl-Heinz Schütz!」

Karl-Heinz:真的嗎!?好開心他提到我~

林:真的~因為你很高大,他還模仿你第一次找他時,低頭看著他自我介紹的模樣…

Karl-Heinz:哈哈!真的太好笑了,我自己也印象深刻。

林:這麼多年來,我一直關注你的各項演出,就讓我們接著聊下去吧~你是如何開始你的長笛學習呢?

Karl-Heinz:我在奧地利鄉下奧地利蘭德克出生成長(位於因斯布魯克區),這邊以滑雪度假著名,同時著名的還有我們的「銅管樂團」!小時候我父親樂團因為樂團缺長笛,於是就要我拿起樂器一起進樂團(編按:當地的「銅管樂團」接近我們說的管樂團,團內編制有長笛、單簧管等木管樂器)

林:那時是幾歲?

Karl-Heinz:大概11歲。

林:這對許多管樂學習者很有激勵作用,因為大家常常擔心太晚開始學音樂。

Karl-Heinz:我覺得管樂學習不需要太早,畢竟身體需要發育完全,才會有充足的氣流可以演奏。像我女兒現在8歲也在吹奏長笛,她的氣息的確有點還不夠。

林:你有幾個小孩?

Karl-Heinz:3個。(14歲、11歲與8歲)

林:跟奧爾(Walter Auer)一樣耶~他也是三個小孩。

Karl-Heinz:對啊~有默契。(笑)

林:接下來呢?你的學習歷程是:

Karl-Heinz:我在求學階段非常幸運~每位老師有著非常宏觀的視野,我的音樂學習非常快樂。(筆者補充於下:各位可以看出他的學習一步步從德奧進入瑞士,再到法國,讓他的演奏更加全面,兼具德奧深度與法國華麗)

奧地利 Eva Amsler
瑞士 Aurèle Nicolet
法國 Philippe Bernold

林:你的學習背景,讓你的演奏更加與眾不同。

Karl-Heinz:的確,歐洲的地理位置讓我們從語言到音樂都不同。奧地利的地理位置讓我們更加有義大利、德國、匈牙利、瑞士與法國的影響。當我一路從奧地利到瑞士,再到法國學習時,班諾德的教法與演奏方法,讓我在音色上有更多的亮麗特質,他的教法讓我音色更加去蕪存菁,最終完成我的學習歷程。

林:我真的有這樣的感受。你的音色表現非常法式(亮麗有彈性與豐富變化),音樂句法很德奧,音樂深度很瑞士,哈哈~

Karl-Heinz:哈哈~我從小習慣維也納風味的音樂,但的確在法國的訓練,讓我音色被「Polish」(拋光),而尼可萊在音樂深度上給我的養分,讓我更加完整,我覺得你說得好貼切~(一下子被引為知己了… 顆顆XD)

 

林:現在我們繼續聊長笛話題吧~可否跟我們簡單分享你是如何進行日常練笛方式的?

Karl-Heinz:我建議我們應該分成兩部分來討論個話題(嚴肅)。因為如果我說出來我如何練習,其實對學生們並不好…

林:怎麼說呢?(一起嚴肅)

Karl-Heinz:因為我不練基本練習!(還突然哈哈大笑~~~)

林:嚇到吃手手…

Karl-Heinz:我個人幾乎沒練基本練習。因為音樂會的量,已經讓我擁有充分的練習與演奏時間。我也舉一個例子來佐證,例如你讀Michel Debost的書,裡面有關 Warming up的部分,你會讀到「今日的練習就是明日的暖身」。他好有智慧。

這是我回答的第一部份,有關我自己。

但如果是給學生們的建議,如果現在是給有程度的學子們建議,那麼他們的確需要長期而且有效率的練習方法,而這解釋起來其實非常複雜,不能只是拿起長笛吹吹就認為這是好的暖身方式。

每一種技巧都有對應的練習方式,例如「De la Sonorité」裡面的下行漸強練習非常有效,班諾德的「Vocalise」母音音程練習(邊說邊唱起了內容),是讓我們練習平均順暢的氣流音程轉換;因此對我來說,鍛鍊技巧都要找到對應的練習方式。

然而,以我的角度而言,最棒的練習推薦,是找到你最愛的一段旋律,或是利用你最喜愛最了解的樂曲來暖身練習練技巧。(也可以拿來練視奏)所以我也很推薦 Marcel Moyse所寫的《Tone development through interpretations》一書

筆者補充:
Marcel Moyse《Tone development through interpretation》封面

 

這本《Tone development through interpretations》樂譜我非常推薦,主因就是我們對其中許多旋律「不熟悉」(笑)

因此為了了解這些旋律,你必須思考,必須了解,必須深入,找到其間因音程、樂句與音色的表現方式,這就是一個最好的訓練。

當然我也非常推薦一定要練習「氣流」(Air Stream)「吹氣」(Air blowing)的練習,因為「氣」才是吹奏管樂器的根本。Paul Taffanel & Philippe Gaubert 所合著的《17首每日長笛日課大練習》(Grands Exercises Journaliers de Mécanisme)更是一定要練的基礎。

林:我超喜歡你所改編的普羅高菲夫芭蕾舞劇《羅密歐與茱麗葉》音樂幻想曲,樂曲好長,但引用與發展精彩無比。我想說:「欣賞這樣的改編真的是很美好的享受~」(Karl-Heinz親自演奏的樂曲,筆者以置於上方,歡迎大家點閱欣賞)

Karl-Heinz:謝謝你~(開心笑)我知道還有一些改編版本,甚至普羅高菲夫自己也有選粹的改編版。不過我的版本除了音樂之外也更著重《羅密歐與茱麗葉》這個知名故事的發展,在幻想曲中讓音樂流動來解釋劇情,總共編了整整21分鐘…(笑,真的有夠長)

林:這就是我坐在觀眾席欣賞時會這麼讚嘆的原因:因為我彷彿欣賞了整齣芭蕾舞劇《羅密歐與茱麗葉》的菁華~而且全部是長笛與鋼琴演奏(私心喜愛不已)

Karl-Heinz:Yes!!! 我所想的正如你所說(又再次被引為知己了…XD)

林:你會想要出版這首幻想曲嗎?

Karl-Heinz:未來一定會的,只要等待相關版權問題能夠解決,我自己也超期待這首樂曲的出版。

林:除了音樂之外,最愛的活動是什麼呢?

Karl-Heinz:我喜歡游泳,喜歡長泳。喜歡登山健行,讓自己重新充電放鬆的行程。

林:聊聊你所使用的長笛好嗎?這把是24K金製,聲音好棒,跟我們分享一下你的樂器?

Karl-Heinz:原本我所使用的Brannen 14K金笛,在一次我到羅馬演出時,被偷了…

林:OMG!!!(當場聽到又嚇到吃手手了)

Karl-Heinz:這是令人難過的一件事…。憑藉那把樂器,陪伴我走過音樂生涯前半段的輝煌(大賽首獎、考取樂團),但我再也沒機會見到她…。

後來樂器被偷之後我先使用身邊的備用長笛,雖然不足但也能先繼續演奏下去。於是我心中開始想著必須再找一把新樂器來使用。

這時候巴黎的樂器公司知道我樂器被偷,打了電話給我,告訴我有一把樂器剛到,一定非常適合我,要我抽空過去試試看。

 

正在拍照的筆者與Karl-Heinz:

 

Karl-Heinz:不誇張~我兩天後就訂了機票飛去巴黎試樂器,才吹了三個音,我就知道這把樂器適合我!於是我就決定要買下這把樂器了~

找到了這把樂器,我心滿意足,使用到現在~這…就是我的真愛❤️

 

林:三個音!!!如果這不是真愛,那什麼才是真愛啊~~(超後悔當時忘記問他「是哪三個音?」)

不過我想這三個音,應該是「I love you」吧~(快樂腦補中 XD)

 

補充:寫在刊出後

文章出刊之後,筆者實在心癢難熬,剛好 Karl-Heinz 也分享了這篇文章,於是就再次提問,問他當初試長笛,愛上這把樂器的三個音,到底是哪三個音?(打破沙鍋問到底 XD)

有圖有真相:(社群真方便,訪完還可以求證)

et… Voilà~~~就是這段音樂了💖

布魯克納第七號交響曲,長笛與弦樂群的首句美妙中高音弱奏


 

林:今天好開心能夠訪問你,聊這麼多五四三(誤),我們來拍幾張照片邀請大家來聽音樂會好了~

Karl-Heinz:好呀~

因為設定連拍,後來不知不覺照片就變成這樣了…(大誤)

 

 

 

 

 

 

 

 

 

與 Karl-Heinz 充滿笑聲的快樂專訪,希望早日再次見到他~

 

開卷蹦藝術.享受美好閱讀時光

☕️一杯咖啡.一點心意.支持蹦藝術☕️

 

各類合作提案,聯繫方式:

*手機:0917.670.518 
*Line:https://line.me/ti/p/LB1ro0P0AU
*E-mail:jenpin888@gmail.com
馬上分享給更多喜愛音樂的好友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