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N音樂】拉赫曼尼諾夫《交響舞曲》背景與介紹
Sergei Rachmaninoff – Symphonic Dances, Op. 45

– 資訊整理共享於網路,一起欣賞音樂與藝術之美 –
蹦藝術 | BONART


 

《交響舞曲》完成於拉赫曼尼諾夫的1940年,首演於1941年。

1917年的俄國革命是一場前所未有的災難性的社會變革與人民意識崛起,未來的俄羅斯歷史更因此而完全改變。當年43歲的拉赫曼尼諾夫(Sergei Rachmaninoff, 1873-1943)已經是一位成功的作曲家與鋼琴演奏家,其作品在世界各地與歐洲、美國等許多國家已享有盛譽,也已經以指揮獲得俄羅斯與國際間的肯定。

儘管作為鋼琴家並非他的唯一,但拉赫曼尼諾夫意識到俄羅斯即將來臨的內戰與革命,對新的政治幾乎沒有留戀的情況下,以參與歐洲音樂會為藉口設法離開了俄羅斯:聖誕節那天他越過邊境進入芬蘭,在斯堪納維亞半島度過了一段美好的時光後,因戰爭逃難幾乎失去一切的他,強烈意識到有必要養活自己的家庭:妻子和兩個年幼的女兒,決心在財務和藝術上取得成功的最佳機會,將是成為接演巡迴音樂會的鋼琴演奏家。

拉赫曼尼諾夫於1918年11月抵達紐約,在之後的兩年半裡,他認真重新苦練年輕時的演奏技巧,更被公認為20世紀初最優秀的鋼琴家之一。

 

再也沒有回到俄羅斯而定居於美國的拉赫曼尼諾夫,以鋼琴家、指揮家與作曲家的多重身份活躍樂壇;在去世前三年的1940年夏天,於美國長島完成生前最後一部作品《交響舞曲》(Symphonic Dances)管弦樂版,題獻給生前最常合作的指揮之一:尤金·奧曼第,並由奧曼第本人指揮於 1941 年初由費城交響樂團首演。

三個樂章分別冠以「清晨」、「正午」和「黃昏」來借喻生命之舞,除了具有舞曲的概念,更總結了後期浪漫主義巨匠畢生的悲劇性格、情感及思想,也包含年輕歲月的回顧、懷念祖國的情緒,各樂章表現出令人振奮難忘的節奏、哲思深沉的旋律及豐富多變的色彩,絕對值得一聽。

 

延伸閱讀

【BON音樂】最後的浪漫 – 拉赫曼尼諾夫的生平與介紹 Sergei Rachmaninoff

轉載:【BON音樂】拉赫曼尼諾夫的交響曲 – 江文中/ 譯

 

《交響舞曲》簡介

第一樂章「清晨」,不快的快板(Non Allegro)

似乎是人生的黎明,但天際邊卻不斷湧動著陰暗的雲層。

樂曲在弦樂的跳動節奏中展開,木管以三音一組的下行短動機跳躍著:

 

銅管和大鼓的強奏,彷彿預示著某種凶兆,就如同1917年那場來不及準備的激烈革命戰爭,就這樣直接揭開了序幕:

樂章到了中段,由雙簧管率先奏出漸慢速度下的16分音符反覆旋律,之後由A調豎笛接續,再接給了管弦樂作品中少見的「中音薩克斯風」(Alto Saxphone)吹奏出寬廣而親切的俄羅斯曲調,透出悠遠的傷感,極富感染力,並與木管聲部產生對話般的親密感:

 

中段抒情旋律透過木管對話發展之後,在段落14交給了鋼琴聲部與第一小提琴大提琴的新對話,交織纏綿:

 

最後的旋律來自他在45年前創作的“第一交響曲”,這代表著他對遙遠祖國的思念,也交織對自己青年時代的回憶~1917 年聖誕節前夕,拉赫曼尼諾夫從聖彼得堡出走西方,從此再也沒有回到過故鄉。

 

第二樂章「正午」,流暢的行板(華爾滋速度)(Andante con moto (Tempo di valse))

樂曲開始是6/8拍,唐突而怪異的圓舞曲節奏,由四部法國號與弱音器C調小號之附點節奏開場:

 

樂曲進行中,5/8、9/8與6/8不斷轉換,在弦樂三拍子的撥弦圓舞曲節奏下,長笛、豎笛紛紛以奇特的音階吹出近似即興的旋律:

 

小提琴獨奏奏出變化的快速三連音旋律,以及一段抒情深刻的優美旋律:

 

 

段落32開始,英國管與雙簧管接續奏出具有憂慮感知旋律,彷彿身處安樂(華爾滋),但心中卻不得安寧之憂慮(旋律),這奇異的危機四伏的氣氛,令人無法喘息,仿佛一個在身處在異國他鄉生存而四處奔忙的靈魂,與蕭士塔高維契的音樂相當神似,似乎也是俄羅斯近代音樂中特有的憂鬱氣質:

 

 

接續由小提琴一與大提琴為主演奏之優美旋律,更是在原本平順優美的圓舞曲節奏中,盡展這種帶著濃濃不安的俄羅斯憂鬱氣質:

 

這似乎是拉赫曼尼諾夫對自己中年的寫照~移居美國時已經45歲,為了養家作爲鋼琴家不斷地在繁忙的旅行與演奏中度日,他最愛在每場演奏會的安可曲目中,演奏他自己19 歲時寫的《升c 小調前奏曲》(op.3 no.2),

是否這樣深切的和弦中與波浪盪漾的旋律中,隱藏着自己在大時代中,無力的人生深切悲哀…

 

拉赫曼尼諾夫自己的演奏錄音:

 

第二樂章欣賞:


第三樂章「黃昏」,甚緩的緩板-甚快的快板-甚緩的緩板(Lento assai – Allegro vivace – Lento assai)

夕陽餘輝,一切似乎都顯得那麼無奈。

最後樂章「黃昏」似乎充滿心悸而壓抑的沮喪情緒,以及面對死亡的顫慄。

縈繞著拉赫曼尼諾夫一生的兩個旋律:「鐘聲」和《神怒之日》主題交替出現。

 

《神怒之日》旋律:

 

這個樂章的音樂似乎描述了人類為生命而進行的最後奮鬥,然後是人生的終結…

 

尾段96開始,由中提琴與大提琴演奏出《神怒之日》旋律

 

旋律逐漸蔓延至全樂團,在打擊緊湊節奏的襯托下,猶如進行曲般地朝向最終段落前進:

 

 

告別人生的音樂?

進入最終段落,拉赫曼尼諾夫於樂譜上寫著「Aliluya」(↓樂譜左上角),《神怒之日》旋律瀰漫其中,進入最終尾聲 Coda

 

 

到了段落100,銅管聲部順勢而起,取代了原本弦樂的旋律,越來越快的節奏似乎預示了勝利即將到來富有節奏感的東正教聖歌旋律被抵消。

 

在樂譜最後一頁,拉赫曼尼諾夫寫下:「謝謝你,上帝。」

 

樂譜版本欣賞

配器:Two flutes, piccolo, two oboes, English horn, two clarinets, bass clarinet, alto saxophone, two bassoons, contrabassoon, four horns, three trumpets, three trombones, tuba, timpani, percussion, harp, piano and strings.

 

 

泰米卡諾夫指揮聖彼得堡交響樂團 Live’

 

由於拉赫曼尼諾夫曾反對史達林整肅異己,因而他的作品在蘇聯一度遭到禁演。似乎如此他濃鬱的思鄉情結,到晚年始終不渝。

拉赫曼尼諾夫曾自訴自己:「我天生就是一個悲觀主義者」。

他就是如此敬謹寫作《交響舞曲》,將自己難忍的內心痛苦和心理疲憊、遠離祖國的孤獨和消極心情揭櫫於世,同時對自己的早期作品進行了回顧和重整,人生至此~更似乎劃出了一個圓滿之圓。

 

阿姆斯特丹大會堂管弦樂團 Live’

 

普列文彩排《交響舞曲》

 

 

 

 

兩年後出版雙鋼琴版,即刻成為作曲家與鋼琴大師霍洛維茲(Vladimir Horowitz, 1904-1989)聯手演奏的常見曲目。

 

開卷蹦藝術.享受美好閱讀時光

☕️一杯咖啡.一點心意.支持蹦藝術☕️

 

各類合作提案,聯繫方式:

*手機:0917.670.518 
*Line:https://line.me/ti/p/LB1ro0P0AU
*E-mail:jenpin888@gmail.com
馬上分享給更多喜愛音樂的好友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