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N音樂】2022苗北藝術節—節目指南講座《國際首席名家在苗北》林仁斌

【BON音樂】2022苗北藝術節—節目指南講座《國際首席名家在苗北》林仁斌
Philharmonix in Taiwan 2022

– 資訊整理共享於網路,一起欣賞音樂與藝術之美 –
蹦藝術 | BONART


國際首席名家在苗北

11/16(三)19:30,主講:林仁斌(蹦藝術BONART執行長)

 

2022苗北藝術節的閉幕之夜,邀請到風靡國際樂壇的「愛樂者聯盟」為各位線上絕美饗宴。愛樂者聯盟成員來自歐陸各國頂尖交響樂團,是名副其實的「首席天團」。他們以各種音樂風格改編古典名曲,展現多元時尚的音樂景觀。

不同於交響樂團的宏偉寬闊,獨奏或室內樂總是能綻放出更為聚焦的精實能量。且聽大師領路,帶您認識樂壇首席名家的熠熠風範。

 

課程主講人:

 

活動須知

  • ★本次節目指南講座採線上辦理,以google meet作為活動平台。活動當周的周一將寄送該場次課程連結給報名學員,請報名的學員務必留意電子郵件。
  • ★活動時間固定為週三晚間19:30至21:00,每場次講座時間為90分鐘(含QA或其他互動環節),於每場次表定時間前十分鐘(19:20)開放觀眾入場。
  • ★線上講座影音記錄將於該場次活動結束後48hr內於雲端連結開放檢視。
  • ★講座長度90分鐘,講座結束前,將提供2022苗北藝術節購票9折優惠碼,千萬別錯過!

 

2022苗北藝術節

《愛樂者聯盟》售票網頁

時間_2022/12/23 (五) 19:30
地點_演藝廳
費用_300, 500, 700, 1000, 1200
策畫執行_新象.環境文創
演出團隊_愛樂者聯盟 Philharmonix
◎演出全場70分鐘,無中場休息。
◎最低票價$100:學生體驗專區。
◎持苗栗縣民優惠票、學生體驗及敬老優待購票,入場時需出示相關有效證件。
◎一人一票、憑票入場。
◎退/換票最遲請於演出日10天前辦理,並酌收票價10%手續費,逾期恕不受理。

 

*本篇文章資料整理自「苗北音樂節官網」「新象環境藝術官網與Facebook」等網路宣傳資料,在此一併致謝。

 

樂團介紹

跨一流歐洲樂團的超級音樂團隊.「Philharmonix 愛樂者聯盟」

「Philharmonix 愛樂者聯盟」由三位維也納愛樂樂團成員兩位柏林愛樂獨奏家一位最全能的奧地利鋼琴家以及一位即興演唱兼小提琴家所組成,以愛樂為名、創作自由而享譽國際樂壇。除了精湛技藝,也憑藉著得心應手的駕馭力,激盪出不同以往的音樂語言,巧妙融合不同旋律,一再拓寬演奏的可能性。

七位大師聯手,將古典、爵士、克里茲莫、拉丁乃至流行樂融合在一起,以「純粹的樂趣」為調和劑,為我們奉上沉醉人心的音樂雞尾酒。奧地利《信使報》(Kurier)稱讚其「將愛樂樂團的極致品質與音樂創作的自由快樂」調和在一起,呈獻獨一無二的音樂佳釀,並將愛樂者聯盟譽為當之無愧的古典音樂「愉樂」代表。

憑藉著得心應手的駕馭力和舉重若輕的幽默感,愛樂者聯盟在莊嚴與詼諧之間游走自如,令觀眾的情緒隨之跌宕起伏,猶如坐雲霄飛車般酣暢淋漓。即使最精緻嚴謹的古典音樂,也能成為人人共享的歡樂時光。

 

自我介紹影片.帥勁十足

21世紀的音樂家,演奏技術高超又親民,帥氣非凡又十足歡樂~讚啦!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A9g46GAVccg

 

精彩影音欣賞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ryuml3URboo

 

專屬的Youtube頻道

 

音樂家介紹

小提琴 | 諾亞・班迪克斯-巴格利 Noah Bendix-Balgley

2014年,年僅29歲的諾亞成為柏林愛樂的樂團首席。在此之前,他曾獲得2009年伊麗莎白女王大賽桂冠。作為獨奏家,他曾與法國廣播愛樂樂團、比利時國家管弦樂團、奧克蘭愛樂樂團等多個樂團同台,並在匹茲堡交響樂團任首席數年。 

他的演奏常帶給聽眾震撼與感動。此外,他也是一位充滿熱情、經驗豐富的室內樂演奏家,曾登台韋爾比耶、薩拉索塔、克利夫蘭、西雅圖等歐美室內樂節。

 

我也有福利照~嘿嘿

2019年拍攝諾亞彩排後與他的合影

 

小提琴兼即興演唱 | 塞巴斯提安・格特勒 Sebastian Gürtler

奧地利人,曾於 1997-2008年間擔任維也納人民歌劇院管弦樂團首席小提琴。 2000年創建維也納阿瑪柯德樂團,演奏的曲譜多由團員自己改編,是該團的一大特色。2005年加入沃爾夫弦樂四重奏並擔任第一小提琴。

作為室內樂演奏家,他曾與眾多音樂家及重奏團合作,2016 年共同創建維也納阿班貝爾格重奏團(Alban Berg Ensemble Wien),並在維也納金色大廳的布拉姆斯演奏廳舉行系列音樂會。作為獨奏家,他曾與桑多爾‧韋格、特雷沃‧平諾克、耶胡迪‧梅紐因、根特‧赫比希等多位大師的領導的薩爾茲堡室內樂團、瑞士羅曼德管弦樂團、維也納室內管弦樂團、維也納室內愛樂樂團、德勒斯登愛樂樂團、薩爾茲堡莫札特管弦樂團、維也納學院愛樂樂團、下奧地利聲音藝術家管弦樂團等合作。

 

中提琴 | 堤羅・費希納 Thilo Fechner

生於柏林的音樂世家,先後畢業於柏林藝術大學和紐約茱莉亞學院,在學期間曾是柏林愛樂卡拉揚音樂學院以及柏林巴洛克管弦樂團成員。1996年加入瑞士羅曼德管弦樂團,1997年加入慕尼黑愛樂樂團。

多次應邀參加德國拜羅伊特的瓦格納音樂節,並於2004年成為維也納國家歌劇院管弦樂團及維也納愛樂樂團的成員。2005年起,費希納負責維也納愛樂的巡迴企劃與執行,並為世界最大的戶外古典音樂會「美泉宮夏季晚宴」之專案負責人。

 

大提琴 | 史蒂芬・孔茲 Stephan Koncz

史蒂芬.孔茲來自奧地利-匈牙利裔的音樂家庭,八歲時開始在維也納當地音樂學院學習。2000年,他成為國立維也納音樂學院羅伊特‧納吉的學生。2002年起,他並於維也納大學學習作曲和演出。他的訓練和發展也受到了巴倫波因,小提琴家史蒂芬.伊瑟利斯,大提琴家席夫(Heinrich Schiff)、曼格寧(Olaf Maninger)和維也納愛樂大提琴首席Tamás Varga等大師影響。孔茲與朱利安‧拉赫林(Julian Rachlin)、史特勾韋特斯基(Dmitry Sitkovetsky)合作演出室內樂,並為柏林愛樂樂團12把大提琴的音樂家。

2006年,孔茲成為柏林愛樂樂團管弦樂團學院的教授。曾獲得多項國際比賽冠軍的孔茲,也以獨奏家和室內樂演奏家的身分,登上維也納金色大廳和維也納音樂廳以及柏林愛樂廳舞台。身為韋爾比亞音樂節室內樂團大提琴首席的孔茲,亦與小提琴家馬克西姆‧凡格洛夫(Maxim Vengerov)有密切合作。曾經擔任維也納國家歌劇樂團的成員兩年,史蒂芬.孔茲在2010/2011年初加入了柏林愛樂管弦樂團。

 

低音提琴 | 奧丹.萊茲 Ödön Rácz

生於匈牙利布達佩斯。2009年加入維也納愛樂樂團及維也納國家歌劇院管弦樂團,擔任低音提琴團員,作為獨奏家,拉茨曾與維也納愛樂、慕尼黑室內樂團、巴伐利亞廣播交響樂團、李斯特室內樂團、海頓愛樂樂團以及斯圖加特愛樂樂團等同台。
在青年時期,萊茲就已獲得多項賽事大獎,包括匈牙利電視台比賽(1996)、挪威卑爾根第十屆「歐洲視野」青年音樂家大賽(2000)、布庫雷什蒂Johann Prunner音樂比賽、慕尼黑ARD音樂大賽銅獎(2003)、布達佩斯國立藝術家協會的「奧運五環」大獎等。

萊茲在歐洲、巴西、中國、日本及韓國等演出獨奏或室內樂音樂會,並於義大利、匈牙利、德國、日本、台灣及上海等地開設大師班。2013年他發行唱片《低音提琴幻想》。第三張專輯《MY DOUBLE BASS》由 DG 唱片於 2016 年發行。

 

單簧管 | 丹尼爾・奧登薩默 Daniel Ottensamer

丹尼爾‧奧登薩默於1986年出生於維也納,以第一名畢業於國立維也納音樂暨表演藝術大學,師從 Johann Hindler及Martin Fröst。2009年起擔任維也納愛樂及維也納國家歌劇院單簧管首席。

於各國際大賽獲獎無數,包括蘇黎世Animato- Foundation 國際大賽(2006)及丹麥尼爾森國際單簧管大賽(2009),並以獨奏家身分與各大交響樂團合作演出,包括薩爾茲堡莫札特樂團、慕尼黑廣播交響樂團、維也納廣播交響樂團、維也納室內樂團、NHK交響樂團、奧德賽交響樂團、德國埃森愛樂管弦樂團、東京交響樂團,並與馬澤爾、杜達美、亞當‧費雪、艾弗.博爾頓等指揮家合作。同時,他與安潔莉卡.克什拉格、芭芭拉‧邦尼、湯瑪斯‧漢普森、貝納達.芬克、朱利安‧拉赫林、克雷門斯‧哈根、史蒂凡•弗拉達等音樂家合作,並與史都得弦樂四重奏(Steude Quartet)、阿隆四重奏(Aron Quartet)、愛樂者聯盟(The Philharmonix)及波勒木管五重奏(Baole Quintet)共同演出室內樂音樂會。

丹尼爾奧登薩默經常於奧地利、德國、瑞士、以色列、日本舉行大師班。2011 年與鋼琴家 Christoph Traxler 錄製布拉姆斯及韋伯作品。

 

鋼琴 | 克里斯多福・特拉克斯勒 Christoph Traxler

克里斯托夫.特拉克斯勒是最多才多藝的奧地利藝術家之一。他在八歲開始了他的第一堂音樂課。從1994 年到2002年,他在奧地利林茨的布魯克納音樂學院向蘭科‧馬克維奇和霍斯特‧馬特烏斯學習。2000年他首次與交響樂團演出舒曼A小調鋼琴協奏曲,並搬到了維也納,進入維也納音樂暨表演藝術大學,師事漢茲‧密迪摩瑞可及斯特凡‧阿諾德,並在2012年獲得演奏家最高文憑。特拉克斯勒是貝森多夫和赫伯特‧馮‧卡拉揚獎學金的雙得主。此外,他也獲得眾多國際鋼琴大賽桂冠。2010年,維也納貝多芬協會頒給他為期一年的獎學金。

儘管獨奏音樂會演出繁忙,他也參與許多室內樂演出(包括與維也納和柏林愛樂成員如雙簧管家雪倫伯格、前維也納愛樂單簧管家恩斯特‧奧登薩默、維也納愛樂樂團首席 Volkhard Steude,大提琴家 Franz Bartolomey和長笛家華特‧奧爾),並為德文藝術歌曲伴奏(包括托馬斯‧漢普森、博‧什科弗斯、安潔莉卡.克什拉格、貝納達.芬克和阿德里安‧羅德)。

此外,特拉克斯勒也受邀知名樂團擔任協奏曲獨奏家,如國立哈勒管弦樂團、維也納室內樂團、維也納交響樂團、匈牙利考波什堡交響樂團等,並與指揮家Ralft Weikert、曼弗雷德‧霍內克和史蒂凡‧弗拉達等人合作。作為Philharmonix的成員,他亦登上維也納音樂廳的舞台。

 

好好聽的音樂演奏

德佛札克《幽默曲》遇上搖擺的 1920 年代,維也納、柏林愛樂首席群各自愛現又默契無間,整顆心都飛颺了起來~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gFEMenV4j3c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KDQ-US8V1Tc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u8wgYtdg1Lw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YhtJjXRky4c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v2ohEb6zlcY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Pse20AyrPwM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V7G5CbifCZI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zA0A1Oo_GpA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6EFsJdntibU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rC8R5P5gyRw

 

 

 

 

 

| 音樂會折扣優惠|

票價折扣

※ 【經典交響套票組】一次購買NSO、TSO、NTSO三檔節目(每檔至少一張),可享每筆訂單不限張數68折優惠。
※ MbAC苗北藝友卡:文青卡享9折、紅卡享8折、黑卡享7折優惠。
※ 苗栗縣民(需設籍於苗栗縣)購票享9折優惠。
※ 企業推廣、團票優惠(限全票)單筆購滿總數量20張以上享7折優惠。
※ 身障人士及其必要陪同者(限1人);敬老優待(65歲以上)5折優惠。

注意事項

※ 最低票價$100為學生體驗票,恕不折扣。
※ 持苗栗縣民優惠票、學生體驗及敬老優待購票,入場時需出示相關有效證件,資格不符者須依當天現場剩餘之票券補票。

 

 

 

 

 

 

本次音樂會曲目

中文曲目 原文曲目
*小約翰‧史特勞斯/塞巴斯提安・格特勒:歌劇《蝙蝠》序曲

*貝多芬/史蒂芬・孔茲:搖擺貝多芬

*安德烈‧加弗瑞林/塞巴斯提安・格特勒:阿紐塔

*克萊斯勒/史蒂芬‧孔茲:中國花鼓

*塞巴斯提安・格特勒:特里斯坦的探戈

*史蒂芬・孔茲:瑪蒂達圓舞曲

*馬庫斯‧達維(羅曼‧加特華德/塞巴斯提安・格特勒):我的西班牙心

*塞巴斯提安・格特勒:巴巴啦巴巴

*蓋西文/史蒂芬・孔茲:夏日時光

*亨利‧曼西尼/史蒂芬・孔茲:頑皮豹

*史蒂芬・孔茲:來自特蘭西瓦尼亞的舞蹈

*佛萊迪‧墨裘瑞/史蒂芬・孔茲:現在別阻止我(愛樂者聯盟特別版)

*Johann Strauss, Jr. /Sebastian Gürtler: Ouverture zu „Die Fledermaus“

*Ludwig van Beethoven/Stephan Koncz: Swing on Beethoven

*Andrei Gawrilin/Sebastian Gürtler: Anyuta

*Fritz Kreisler/Stephan Koncz: Tambourin Chinois

*Sebastian Gürtler: Tristans Tango

*Stephan Koncz: Waltzing Mathilda

*Marcus Davy (Roman Gottwald/Sebastian Gürtler): Spanish Liver

*Sebastian Gürtler: Babarababa

*George Gershwin/Stephan Koncz: Summertime

*Henri Mancini/Stephan Koncz: Pink Panther

*Stephan Koncz: Dances From Transylvania

*Freddie Mercury/Stephan Koncz :Don't Stop Me Now( Philharmonix Version)

 

補充資料

什麼是克萊茲梅爾音樂(Klezmer)?

(基本資料整理於網路與維基百科,並附上超連結方便檢索)

猶太音樂因為歷史悠久,民族幅員分佈也極為廣闊,因此是世界上最廣為流傳的音樂之一。而其音樂風格被稱為克萊茲梅爾(Klezmer),事實上是源自於希伯來語「kley」(樂器)和「zemer」(歌)的綜合字,因此可以顯現出猶太民族喜歌愛樂以及舞蹈的特性。而克萊茲梅爾音樂應用廣泛,更在所有了猶太人裡,從「生、老、病、死」到婚禮、成人禮等等重要儀式,扮演了最重要的角色。

 

克萊茲梅爾音樂源於意第緒語系種族(意第緒語קלעזמער‎),最初源於東歐德裔阿什肯納茲猶太人的傳統器樂,這種古老的歐洲語言由德語、法語、希伯來語以及閃族語系的阿拉米語聯合組成,主要用於猶太婚禮、葬禮及和其他慶祝儀式上使用的搭配舞蹈音樂,曲風特點為小調音階,具有增二度音程,音樂極度富有情緒化,甚至包括模仿笑聲和抽泣的元素

由於猶太人種族分佈廣泛與主要演奏樂器輕便(小提琴、單簧管、長笛、吉他、手風琴、大提琴…等),克萊茲梅爾音樂逐漸成為只要有猶太人存在便能流傳演奏的重要音樂風格。而羅馬尼亞音樂對克萊茲梅爾的影響較大,包括傳統的霍拉舞多依娜音樂。

 

1925年烏克蘭猶太婚禮上的克萊茲梅爾樂團

1925年烏克蘭猶太婚禮上的克萊茲梅爾樂團

 

帕爾曼演奏克萊茲梅爾(Klezmer)音樂

 

Itzhak Perlman in the Fiddler’s House – 1

 

Itzhak Perlman in the Fiddler’s House – 2

 

Itzhak Perlman in the Fiddler’s House -3

Itzhak Perlman in the Fiddler’s House – 4

 

Itzhak Perlman: Popular Jewish Melodies, A Yiddishe Mame

 

Shalom aleichem 傳統歌曲新版本

Hevenu shalom aleichem 來自希伯萊文,意思是”我們將和平帶給你“,這句話常常被使用在猶太人的祈禱中,同時也是一首傳統猶太歌曲。

Shalom aleichem 是希伯萊文的問候語,直譯是”和平予你“,其實就是”祝你平安“的意思。當有人這樣問候時,便可以以”Aleichem shalom”適當回應。這種形式的問候語常見於世界各地猶太人的傳統,尤其是德系猶太人。它最早發現於Bereishit(創世紀)43:23,而且在耶路撒冷猶太法典中出現6次。

Hevenu shalom aleichem 這首歌曲常出現在以色列的婚禮、酒吧成人禮和其他慶典中,用來祝福每個人有平靜美好的生活。其中Hevenu的意思是”我們帶來”,Shalom意指”平靜、和平”,Aleichem則是”給你”的意思。而Shalom也常被用在打招呼或道別的時候,就像我們說的”Hi” 或 “Bye”。

 

 

開卷蹦藝術.享受美好閱讀時光

☕️一杯咖啡.一點心意.支持蹦藝術☕️

 

各類合作提案,聯繫方式:

*手機:0917.670.518 
*Line:https://line.me/ti/p/LB1ro0P0AU
*E-mail:jenpin888@gmail.com

【BON音樂】莫札特第21號C大調鋼琴協奏曲 K.467

【BON音樂】莫札特第21號C大調鋼琴協奏曲 K.467
Mozart: Piano concerto No.21 in C major K.467

– 資訊整理共享於網路,一起欣賞音樂與藝術之美 –
蹦藝術 | BONART


交響人生談協奏

莫札特第21號C大調鋼琴協奏曲 K.467

 

莫札特的C大調第21號鋼琴協奏曲 K.467完成於1785年3月9日,在此之前四個星期左右,莫札特也完成了知名的第20號d小調鋼琴協奏曲K.466。

同年年底12月16日左右,莫札特在完成第22號E♭大調鋼琴協奏曲K.482,是以在1785年裡,莫札特一共完成了三首鋼琴協奏曲(20、21與22三首)。比起前一年1784年的第15號至第19號,此時的鋼琴協奏曲作曲數量雖然微微減少,但品質優異,是流傳後世的經典。

 

莫札特鋼琴協奏曲列表與年份

*取自維基百科,附上連結方便參考

 

 

還記得這部精彩好看的音樂電影《交響人生》(Le Concert)嗎?

片頭這四分鐘的音樂與意象實在太美了...

https://youtu.be/0V9ArrbeFLg?t=29

 

片尾精彩的柴可夫斯基小提琴協奏曲片段,用音樂搭配著一段感動的過去故事,令人動容: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hnaFuTtNXjE

 

先欣賞郎朗巧妙的時間差,與巴伐利亞廣播交響樂團與楊頌斯合作演奏第二樂章行板: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y5teaCsm16Y

 

早期的鍵盤協奏曲

在莫札特之前,早期鍵盤協奏曲作曲家以C.P.E. Bach為領導人物。

而作曲家J.S. Bach、J.C. Bach、Soler、Wagenseil、Schobert、Johann Baptist Wanhal 而至海頓,皆有不同的鍵盤協奏曲問世。

例如巴赫的第五號布蘭登堡協奏曲,也存在著以鍵盤作為三件主要獨奏樂器之一(小提琴、長笛與鍵盤):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LHjbRMIIhuM&t=48s

 

這些鍵盤協奏曲作品,包括了管弦樂合奏和獨奏段落的交替,也若干程度地反映出巴洛克時期的歌劇傳統(樂器演奏/歌唱交替進行),

莫札特鋼琴協奏曲的第一樂章喜愛使用反始曲式Ritornello Form作為基本形式。而在他的小提琴協奏曲中,也可以看到相似的結構。

 

什麼是Ritornello Form?

巴洛克時期興起的器樂作曲手法

廣泛地使用於第一與第三樂章


以代稱進一步說明

樂段代稱:

| R--A1—R--A2—R | B | R--A1—R--A2—R ||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3i3a0kEI7CA

 

早期莫札特協奏曲

莫札特鋼琴協奏曲 Nos. 1-4(K. 37、39、40 和 41)是他以其他作曲家對奏鳴曲樂章的管弦樂和鍵盤編曲。

接下來的三首協奏曲(K. 107/1、2 和 3)沒有編號,是 J.C. 巴赫的鋼琴奏鳴曲編曲(作品 5。第 2、3 和 4 號,均創作於 1766 年)。

直到1773年的第5號協奏曲K.175起,始可列為莫札特真正在鋼琴協奏曲創作的開端。

The young Mozart in 1770

 

莫札特聰明而早慧的第9號鋼琴協奏曲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plfty7jbM_g

 

早期維也納協奏曲

1782 年秋天,在抵達維也納大約 18 個月後,莫札特創作了一系列三首協奏曲,提供自己在音樂會中演奏使用。

在陸續創作鋼琴協奏曲時,莫札特有一封寫給父親的信件中,提到了自己對鋼琴協奏曲的想法:

"這些協奏曲 [Nos. 11、12 和 13] 是介於太容易和太難之間的快樂媒介;它們非常出色,悅耳,自然,不乏味。有一些段落,只有鑑賞家才能從中獲得滿足。但是這些段落的寫作方式使不那麼有學問的人不會不高興,儘管不知道為什麼.... 真理的中庸之道不再為人所知或被欣賞。為了贏得掌聲,一個人必須寫出如此空洞的東西,以至於一個馬車夫可以唱出來,或者如此難以理解,正是因為沒有一個明智的人能理解它。“

原文如下:

”These concertos [Nos. 11, 12, and 13] are a happy medium between what is too easy and too difficult; they are very brilliant, pleasing to the ear, and natural, without being vapid. There are passages here and there from which the connoisseurs alone can derive satisfaction; but these passages are written in such a way that the less learned cannot fail to be pleased, though without knowing why.... The golden mean of truth in all things is no longer either known or appreciated. In order to win applause one must write stuff which is so inane that a coachman could sing it, or so unintelligible that it pleases precisely because no sensible man can understand it.[3] 

從這封信中,我們可看出莫札特鋼琴協奏曲裡的一個重要原則:即它們的設計主要是為了娛樂大眾,而不是僅僅為了滿足作曲家內心的藝術性與價值。

從此,大約能看出莫札特的早期鋼琴協奏曲各有千秋,對於樂曲架構有著日漸宏偉之感,但相對來說,是莫札特自認為音樂親密的作品。

 

莫札特第11號鋼琴協奏曲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OWR0_E2BDz0&t=114s

 

莫札特第12號鋼琴協奏曲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T-hrAGzKukw

 

莫札特第13號鋼琴協奏曲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YH31by8dFyY

 

維也納主要作品

E♭ 大調第14號(K.449)起,莫札特進入了鋼琴協奏曲創作的卓越時期,無論創造力或藝術性,均日漸達至頂峰。

從1784年2月到1786年3月份,莫札特創作了11首鋼琴協奏曲傑作,幾乎每一首各有特色,也是鋼琴協奏曲中最具代表性的創作階段,此時也是他於維也納創作各項成熟作品之輝煌時期。(此時期的傑作例如第38-41號交響曲、第17-20號弦樂四重奏、歌劇《女人皆如此》(1786)等等)

第 17 號(K.453)、第 18 號(K.456)和第 19 號(K.459),這三首協奏曲常被認為是一套組合,因為它們都具有某些共同特徵,例如相同的開頭的節奏(也在 K.415 和 K.451 中聽到)。以及活潑燦爛的第三樂章結尾音樂形式。

K.466(D小調第20號)和 K.467(C大調第21號),接連完成於1785年的同一個月。這兩首作品,其一(20號)是莫札特所創作的第一首小調鋼琴協奏曲(註:K.271和K.456都有小調之第二樂章),風格為狂飆風格,有著黑暗暴風雨之感;第21號則似乎陽光明媚,絕美的第二樂章更是莫札特最受歡迎的鋼琴協奏作品樂章。而1785年所創作的最後一首協奏曲K.482(E♭大調第22號)的受歡迎程度比起前兩首略低,但同為非常精彩的鋼琴協奏曲代表作。莫扎特沒有為這些協奏曲寫過華彩樂章。

1786年,莫札特在3月份時再次地連續在一個月內寫出兩首輝煌的鋼琴協奏曲:A大調第23號K.488與第24號,K.491。

A大調第23號是莫札特最知名的鋼琴協奏曲之一,尤其絕美的#f小調第二樂章,更是泫然欲泣,在所有鋼琴協奏曲,可與貝多芬的第五號鋼琴協奏曲《皇帝》相互媲美。

 

延伸閱讀

https://bonart.com.tw/only-because-of-cadenza/

 

1785-86年間的莫札特畫像

 

 

晚期協奏曲

別稱為「加冕禮」(Coronation Concerto)鋼琴協奏曲K.537完成於1788年2月份同樣受到歡迎,莫札特將原本較小型的室內協奏曲形式,改成較大的結構,木管部分有長笛、雙簧管、低音管、法國號,還有一直以來當時少見於管弦樂團中的單簧管(D調)與定音鼓,聽起來協奏曲的樂團也正隨著莫札特的創作而日益茁壯。

而莫札特最後一首鋼琴協奏曲No.27 (K.595)寫作於莫札特生命中的最後一年:1791年1月5日。也代表著從莫札特年輕時直到人生最後,都持續不斷地創作著與他一輩子關係緊密的鋼琴協奏曲~為莫札特而言,鋼琴協奏曲或許是他最親密的音樂語言,甚至可能是人生輓歌。

 

第21號鋼琴協奏曲總譜首頁手稿

 

C大調第21號鋼琴協奏曲之管弦樂團編制為:

獨奏鋼琴、長笛、兩部雙簧管、兩部低音管、兩部C調法國號、兩部C調小號、定音鼓、五部弦樂。

協奏曲共分為三個樂章:

第一樂章:快板(奏鳴曲快板曲式,雙重呈示部)

第一樂章展現出如進行曲般的安靜與穩定節奏,很快地轉為更抒情的第二主題。樂團呈示部之後進入獨奏呈示部:鋼琴獨奏演奏簡短的 Eingang Cadenza之後,在C大調中開始過渡到G大調的主調。在管弦樂的齊奏之後,音樂突然轉向G小調,跟第40號交響曲的主題的段落有著若干程度的相似。雖然莫札特的裝飾奏已經散失,但樂章的結尾有一個華彩樂段。

 

第二樂章:行板(三段體)

是這首協奏曲最知名的樂章。

F大調屬於C大調之下屬調,為近係調,在當時屬於常用的樂章調性關係。

行板為三個部分。樂曲以管弦樂團演奏主要旋律開場,弦樂加上弱音器。第一小提琴演奏著夢幻般的旋律,伴奏由第二小提琴和中提琴演奏重複三連音節奏與大提琴和低音大提琴演奏撥弦琶音共同組成。第二部分鋼琴獨奏以F大調開始,進入c小調和C大調的主調,再轉至g小調、降B大調、f 小調,之後過渡進入樂章的第三部分:第三部分再次回到開頭夢幻般的旋律,但這次是在F大調平行調的相對調,降A大調。在最後一部分,音樂回到f小調,然後是F大調,以一段簡短的尾聲,寂靜地結束了整個樂章。

 

第三樂章:甚快的快板(輪旋曲)

第三樂章以輪旋曲式寫成。樂章以樂團歡樂充滿跳躍的第一主題起始,在短暫的華彩樂段之後,鋼琴加入並進一步發展。鋼琴的炫技反映出莫札特的巧思,樂曲在歡樂明快的氛圍中結束全曲。

 

I. Allegro [0:00]

II. Andante [14:01]

III. Allegro vivace assai [21:00]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NgY0QcUjtYE&t=797s

 

 

第一樂章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i2uYb6bMKyI&t=52s

 

第二樂章

https://youtu.be/i2uYb6bMKyI?t=863

 

第三樂章

https://youtu.be/i2uYb6bMKyI?t=1288

 

 

開卷蹦藝術.享受美好閱讀時光

☕️一杯咖啡.一點心意.支持蹦藝術☕️

 

各類合作提案,聯繫方式:

*手機:0917.670.518 
*Line:https://line.me/ti/p/LB1ro0P0AU
*E-mail:jenpin888@gmail.com

【BON音樂】蹦藝術X大人社團 經典歌劇巡禮 - 雷哈爾:輕歌劇《風流寡婦》介紹  

【BON音樂】蹦藝術X大人社團 經典歌劇巡禮 - 雷哈爾:輕歌劇《風流寡婦》介紹  
All about Franz Lehár's Operetta "The Merry Widow"

– 資訊整理共享於網路,一起欣賞音樂與藝術之美 –
蹦藝術 | BONART


 

大人的經典歌劇巡禮線上直播課(10/6週四下午班,共5堂):由威爾第引領進入歌劇殿堂

音樂是生活裡的一部份?
你喜歡歌劇的豐富內涵與有趣情節?
跟著林仁斌老師一起拓展你的音樂視野!

《大人社團》與蹦藝術攜手再開新班,這期以經典歌劇為主題,林仁斌老師將帶領學員透過歌劇作品與作曲家的故事,更貼近音樂的脈絡,了解作品的內涵及巧思。你會聚焦台灣歌劇界近期即將演出的兩大亮點《唐‧卡洛》與《奧泰羅》、極富盛名的威爾第《弄臣》、董尼才第的《拉美莫爾的露琪亞》與雷哈爾的輕歌劇《風流寡婦》,讓歌劇點綴生活,享受這些超越幻想的現實,聆聽這些永恆不朽的經典!

 

學員分享

學員(S)回饋─
跟著老師和同學透過直播追蕭邦鋼琴大賽,了解了很多以前不懂的東西,很多音樂和音樂家都成了我生活中的一部分,我很感動。

學員(C)回饋─
音樂欣賞課一次是兩個小時,我感覺這兩個小時,就好像是一個袋子,林仁斌老師用他的音樂知識跟學問把這個袋子裝滿、裝飽,很多時候都是滿出來了,然後交給我們,所以每次我上完課都感覺收穫滿滿。

↑多次參與大人社團音樂欣賞課的學員回饋,困在疫情的這一年,感謝有音樂撫慰人心。

 

↑去年參與過大人社團與林仁斌老師的蕭邦鋼琴大賽講堂,音樂在學員的生活裡面佔了很大的比例。從原本只是聽、知道很多毛皮,並不深入,也不知道音樂的故事。

學員回饋完全沒有想到這個課程超過期待非常多,第一次知道,原來一場音樂比賽曲目的設計、每一輪比賽的機制,還有每一位參賽選手的特色,老師都帶著我們一路去追。

更多的學員分享:大人的音樂欣賞課學員回饋,看他們用音樂為生活注入繽紛

 

精彩課程再推薦

大人的經典歌劇巡禮線上直播課(10/6週四下午班,共5堂):由威爾第引領進入歌劇殿堂

大人的大師音樂劇線上直播課(11/17週四下午班,共5堂):《貓》《艾薇塔》《歌劇魅影》

大人的古典名曲鑑賞線上直播課(12/29週四下午班,共5堂):管弦樂欣賞-協奏曲篇

 

主講:林仁斌老師

 

第五堂│雷哈爾《風流寡婦》

輕歌劇《風流寡婦》(Die lustige Witwe)是雷哈爾創作於1905年的三幕輕歌劇。這部世界知名,甚至有電影版本的作品,改編自維克多·里昂和萊奧·斯坦的輕鬆喜劇《大使館隨員》。劇情標題德文中的「lustig」是「風趣」之意,英譯為「Merry」,其實翻譯應比較接近「輕鬆寫意的快樂」為佳,故此「風流」非比「風流」。在這堂課程中,林仁斌老師將帶學員深入瞭解這部與眾不同的輕歌劇,一起從故事聽到音樂,從理解創作到欣賞美妙作曲家精彩創意。

弗朗茲·雷哈爾(Franz Lehár, 1870-1948)

 

生平

(基本資料整理於網路與維基百科,並附上超連結方便檢索)

弗朗茲·雷哈爾(德語:Franz Lehár,1870年4月30日-1948年10月24日)是一位匈牙利血統的奧地利作曲家。匈牙利名為Lehár Ferenc。他的輕歌劇《風流寡婦》獲得全世界性的成功,連同時代的古斯塔夫·馬勒都十分喜愛這部作品。其他較著名的作品有《盧森堡公爵》、《微笑的大地》、《帕格尼尼》和《沙皇太子》。

輕歌劇的成功,更使雷哈爾獲得大量財富~他後來於維也納購置了小皇宮住所,僕人簇擁,過著穩定而優渥的生活。慷慨的雷哈爾,更在遺囑中寫道,他的大部分財產和他的房子將會捐給他的故鄉出生地 Bad Ischl 和幫助窮困的藝術家。

雷哈爾和愛默里希·卡爾曼是兩戰期間所謂的閃亮亮「銀色」維也納輕歌劇時代的開啟者。

 

雷哈爾作品集

(基本資料整理於網路與維基百科,並附上超連結方便檢索)

  • 《維也納的女士們》,輕歌劇,1902年11月21日維也納河劇院,維也納
  • 《金屬網織工》,輕歌劇,1902年,12月20日,維也納卡爾劇院
  • 《天神丈夫》,輕歌劇,1904年1月20日,維也納卡爾劇院
  • 《詼諧婚姻》,輕歌劇,1904年12月21日維也納河劇院
  • 風流寡婦》,輕歌劇,1905年12月30日,維也納河劇院
  • 《領主之子》,輕歌劇,1909年10月7日維也納約翰施特勞斯劇院
  • 《盧森堡伯爵》,輕歌劇,1909年11月12日維也納河劇院
  • 《茨岡人的愛情》,輕歌劇,1910年1月8日,維也納卡爾劇院
  • 《埃娃》,輕歌劇,1911年11月24日維也納河劇院
  • 《終於落得清靜》,輕歌劇,1914年1月30日維也納河劇院
  • 《雲雀放歌之處》,輕歌劇,1918年2月1日布達佩斯皇家歌劇院
  • 《藍色馬祖卡》,輕歌劇,1920年5月28日維也納河劇院
  • 《弗拉斯吉塔》,輕歌劇,1922年3月12日,維也納河劇院
  • 《帕格尼尼》,輕歌劇,1925年10月30日維也納約翰·施特勞斯劇院
  • 《沙皇太子》,輕歌劇,1926年2月26日柏林首都劇院
  • 《弗里德里克》,輕歌劇,1928年10月4日柏林首都劇院
  • 《微笑之國》,輕歌劇,1929年10月10日柏林首都劇院
  • 《世界真奇妙》,輕歌劇,1930年12月3日柏林首都劇院
  • 《驕迪他》,輕歌劇,1934年1月20日維也納國家歌劇院

 

雷哈爾 1918年於維也納住所所拍攝之照片

Lehár in his apartment in Vienna (1918)
Lehár in his apartment in Vienna (1918)

 

雷哈爾 1937年的簽名

 

關於輕歌劇《風流寡婦

(基本資料整理於網路與維基百科,並附上超連結方便檢索)

風流寡婦(Die lustige Witwe)是弗朗茲·雷哈爾一部三幕的輕歌劇。劇本由維克多·里昂Viktor Léon )和萊奧·斯坦Leo Stein)根據劇作家 Henri Meilhac 的輕鬆喜劇《大使館隨員》(L'attaché d'ambassade)改編而成的。

原劇標題德文中的「lustig」是「風趣」之意,(翻成英文劇名,譯為「Merry」也是指「快樂」之意);然中譯的「風流」,有時會被誤會是「浪蕩」或「輕佻」等誤解,但其實如從原文來理解本劇原意,「風流」所指,應比較接近「輕鬆寫意的快樂」為佳。

首演由雷哈爾親自指揮,於1905年12月30日在維也納維也納劇院演出。歌劇共分三幕,總長度約140-150分鐘。擔任首演之主角為:男高音路易.特魯門(Louis Treumann) 與女高音米琪.根特(Mizzi Günther),

 

出版於1906年之鋼琴-聲樂版本樂譜,樂譜封面兩人即為維也納首演之男女主角:

Louis Treumann and Mizzi Günther on the frontpage of a piano-vocal score, 1906
Louis Treumann and Mizzi Günther on the frontpage of a piano-vocal score, 1906

 

演出盛況

風流寡婦》在作曲規劃與準備演出過程,雖然知道劇中有不少美妙的旋律與詠嘆調,但不少劇院經理不太看好此劇銷售走向,因此他們決定為了票房,乾脆直接用贈票的方式來招攬觀眾到劇院欣賞。

上演後,沒想到維也納的觀眾們在聆賞完這部三幕輕歌劇之後,居然紛紛著迷於這部充滿女性自主意識,以及回歸自主戀愛的浪漫輕歌劇作品,讓此劇受到廣大歡迎。就算不用送票,觀眾照樣購票支持入場欣賞,在1905年那樣的年代,創下首演後的16個月內,連續安排上演400場,且400場全部銷售一空的輝煌紀錄~而至今日為止,累計上演場次據說早已超過三千萬場次,您能想像嗎?

 

造型蔚為風潮

1907年,《風流寡婦》輕歌劇於英國倫敦首演後大為轟動,也馬上掀起一陣「風流寡婦旋風」:女主角的服裝和嵌羽毛的高帽,皆成為倫敦仕女們爭相摹仿的時尚;同樣的模仿潮流景象,也出現在美國演出之後的各大城市。

照片為倫敦首演時的女主角Lily Elsie 劇照:

Lily Elsie in act 3, London, 1907

 

 

 

1907年英國倫敦版首演劇照,男女主角 Elsie 與 Coyne:

1907年英國倫敦版首演劇照,男女主角 Elsie 與 Coyne

 

改編電影版

風流寡婦》大受全球歡迎,甚至還被好萊塢改編為電影(The Merry Widow,1952)。

《風流寡婦》電影版海報(1952)
《風流寡婦》電影版海報(1952)

 


人物介紹

(基本資料整理於網路與維基百科,並附上超連結方便檢索)

角色介紹 演唱音域 1905年首演 角色與歌手
Premiere cast,
30 December 1905
(Conductor: Franz Lehár)
漢娜·伽瓦里(女主角,寡婦)
Hanna Glawari, a wealthy widow (title role)
女高音
soprano
Mizzi Günther
丹尼洛·丹尼洛維奇伯爵(女主角前情人)
Count Danilo Danilovitsch, First Secretary of the Pontevedrin embassy and Hanna's former lover
男高音或抒情男中音
tenor or lyric baritone
Louis Treumann
澤塔男爵(巴黎大使)
Baron Mirko Zeta, the Ambassador
男中音
baritone
Siegmund Natzler [de]
瓦倫切娜(巴黎大使夫人)
Valencienne, Baron Zeta's wife
女高音
soprano
Annie Wünsch
卡米爾·德·羅斯隆(大使夫人之愛慕者)
Camille, Count de Rosillon, French attaché to the embassy, the Baroness's admirer
男高音
tenor
Karl Meister
農耶古(大使秘書)(劇情說書人)
Njegus, the Embassy Secretary
說書人
spoken
Oskar Sachs
Kromow, Pontevedrin embassy counsellor baritone Heinrich Pirl
Bogdanovitch, Pontevedrin consul baritone Fritz Albin
Sylviane, Bogdanovitch's wife soprano Bertha Ziegler
Raoul de St Brioche, French diplomat tenor Carlo Böhm
Vicomte Cascada, Latin diplomat baritone Leo von Keller
Olga, Kromow's wife mezzo-soprano Minna Schütz
Pritschitsch, Embassy consul baritone Julius Bramer
Praskowia, Pritschitsch's wife mezzo-soprano Lili Wista
Parisians and Pontevedrins, musicians and servants

 

故事簡說

本劇背景設定於法國巴黎。

故事開始於「朋特內哥羅」駐法國大使館的大廳裡。今夜是駐法大使澤塔男爵的生日宴會,眾人出席歡慶,舞會氣氛熱烈。但澤塔男爵卻一點也不快樂:因為他的祖國正面臨嚴重金融危機,而掌控蒙特內哥羅國內大半公債的超級富翁 - 銀行家格拉瓦利剛過世,超過五千萬法郎之巨額財產全都由新婚不久之遺孀漢娜.格拉瓦利(Hanna Glawari)繼承。(這些財產幾乎等於一半「朋特內哥羅」國力,所以漢娜瞬間成為財力富可敵國的超級富翁)

而故事背景國「朋特內哥羅」,其實就是現實中的國家「蒙特內哥羅」(Montevedro),也被稱為「黑山共和國」,在原著小說中,被虛構化名成為「朋特內哥羅」「蒙特內哥羅」位於巴爾幹半島,近阿爾卑斯山南端(Dinaric Alps)的巴爾幹中西部(Balkans)地區。 此國的邊界是亞得里亞海(Adriatic Sea,西南側)與克羅地亞(Croatia,西南側),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Bosnia and Herzegovina,西北側),塞爾維亞(Serbia,東北側),科索沃(Kosovo,東部)和阿爾巴尼亞(Albania,東南)。



當時大時代之種種糾葛與因素,例如家庭出身、工作背景,是否門當戶對等等,皆影響每一段婚姻:

原來遺孀漢娜,是大使重要賓客伯爵丹尼洛之前情人,但兩人戀情就因這些身份懸殊緣故而未能開花結果。

丹尼洛伯爵試圖通過與巴黎輕佻女郎們的交往,來忘卻這一段不成功的戀情。後來漢娜卻與另一位富有的銀行家結婚,但銀行家在婚禮後沒幾天就逝世了,漢娜就這麼陰錯陽差地繼承了遺產,成為富可敵國的寡婦,在眾人眼中顯得閃閃發光。

在駐巴黎大使宴會上,他們兩人重遇。漢娜現在已然是富甲一方的寡婦,在場的男士都莫不想和她結婚(目標當然是遺產)。但巴黎大使卻是個愛國者。他不能忍受一筆這麼大的財產流出自己祖國。於是他私下要求丹尼洛伯爵盡全力和漢娜結婚。丹尼洛伯爵開始還鐵口說絕不會這麼做,但見到漢娜後,慢慢又重燃了對漢娜的舊情,但又不敢直言。但隨著逗趣的劇情進展,兩人對彼此的好感持續回溫,緣份讓兩人最終還是走到一起,丹尼洛要娶漢娜為妻。(漢娜當然願意,但她驚人的財富反而成為她擔憂的事情:這回,會是真愛嗎?)

於是漢娜說,根據前夫遺囑,她一旦結婚,財產就將被剝奪。

即使知道結婚之後,漢娜將會失去所有財產,但丹尼洛伯爵仍堅持是要娶她,不願意再次錯過真愛。

漢娜這才說,財產雖然被剝奪,但是卻會轉到其新夫婿身上。

歌劇以歡樂氣氛,圓滿結束。

 

分幕劇情

第一幕

在旁特維德林公國駐巴黎大使館中,大使澤塔男爵正為一件事傷透腦筋,同樣住在巴黎的同鄉過世,留下一筆相當龐大的財產,甚至可以左右該國的經濟,這筆遺產留在其遺孀漢娜的手上,對於漢娜的再婚問題,關係到整國的經濟,澤塔男爵無論如何當必須防止這筆資金外流。

他心裡想著,如果能讓漢娜的舊情人丹尼洛伯爵和她結婚,則這件事情就可圓滿解決,但是現任書記官丹尼洛卻天天花天酒地,在巴黎的酒吧中和女人鬼混。

就在大使館中舉行舞會,丹尼洛在大使的命令之下不得不來參加,當丹尼洛和漢娜兩人在舞會中見面時,開始互相指責對方的不是,而且互不相讓。但是其實在兩人心中卻仍是愛戀著對方,漢娜自己無法啟齒,而丹尼洛深怕旁人會誤以為他覬覦漢娜的財產。

但眼見著許多英俊的男士紛紛向漢娜邀舞,丹尼洛心中也不禁跟著焦慮起來,而幸運的是,到了最後,漢娜仍是選擇了丹尼洛做為舞伴,丹尼洛便趕走了在場所有的男士,與漢娜攜手共舞。

 

【風流寡婦】我要去美心俱樂部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PRyr64bPDP4

 

第二幕

翌日,在葛拉瓦利宅第的盛大晚會中,一場具東歐濃厚色彩的舞蹈後,漢娜為滿座的客人獻唱了一首故鄉的民謠「薇莉雅之歌」。不久,丹尼洛也來到現場,漢娜要他說出真心話,然而卻在自尊心的作祟下不敢面對問題,於是兩人又開始爭吵了起來。接著,丹尼洛加入了男士們的行列之中,同聲唱出「如何對待女人」。在此之後,舞台上又剩下丹尼洛和漢娜兩人,兩人開始各退了一步,共同跳起圓舞曲,但在接下來卻沒有後續發展。

另一方面,傑塔男爵夫人瓦蘭仙妮不斷的被巴黎的花花公子卡密爾糾纏,她把寫著「我是良家婦女」的扇子交給卡密爾,但卡密爾卻不予理會,反倒不斷的以甜言蜜語引誘男爵夫人,最後兩人消失在花園的亭屋裡。

不知情的男爵在一旁津津有味的看著這對情侶,赫然間發現竟是自己的妻子,忍不住勃然大怒,憤怒的打開房門。但此時和卡密爾一起出現的竟然是漢娜,原來漢娜早在後門和男爵夫人交換,解救了夫人的危機,而後獲悉此事的丹尼洛深受打擊,開始以緩慢而優美的旋律唱出古代王子與公主的故事,暗地裡向漢娜吐露真情~知曉丹尼洛心意的漢娜,此時顯得十分高興。

 

【風流寡婦】薇莉雅之歌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CqqzbxFMdDc

 

第三幕

隔日在宅第中,漢娜出點子把室內布置成丹尼洛常去的美心酒吧,在此展開華麗的康康舞曲(酒女之舞)做為餘興節目。大使告知丹尼洛說,如果漢娜嫁與他國之人,國庫勢必破產。聽到此一消息的丹尼洛決心要阻止漢娜和卡密爾結婚,而早已看穿丹尼洛內心的漢娜跟著丹尼洛唱起圓舞曲「雙唇雖然緘默,但小提琴在低訴」不久後,漢娜宣布亡夫的遺言,她將會失去所有的財產,聽到這話的丹尼洛大喜,不再顧忌會有覬覦其財產的嫌疑,正式向漢娜求婚。而漢娜則接著說,所有的財產將歸我新任丈夫所擁有。就在同時,大使發現了妻子所寫著「我是良家婦女」的扇子,彷若吃了一顆定心丸,也原諒了妻子。一切就在活潑的合唱中結束了這一場歌劇。(劇終)

【風流寡婦】圓舞曲「雙唇雖然緘默,但小提琴在低訴」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MvyLsTCuQj8

 

原文歌詞 中文翻譯
DANILO
Lippen schweigen, 's flüstern Geigen:
Hab’ mich lieb!
All’ die Schritte sagen bitte, hab’ mich lieb!
Jeder Druck der Händedeutlich mir's beschrieb.
Er sagt klar, 'sist wahr, 'sist wahr,
Du hast mich lieb!

HANNA
Bei jedem Walzerschritt
Tanzt auch die Seele mit,
Da hüpft das Herzchen klein,
Es klopft und pocht:Sei mein! Sei mein!
Und der Mund, der spricht kein Wort,
Doch tönt es fort und immerfort:
Ich hab' dich ja so lieb, ich hab' dich lieb!

TUTTI
Lippen schweigen, 's flüstern Geigen

Hab’ mich lieb!
All die Schritte sagen bitte, hab’ mich lieb!
Jeder Druck der Hände
Deutlich mir's beschrieb...
Er sagt klar, 'sist wahr, 'sist wahr`
Du hast mich lieb!達尼羅
緘默雙唇,琴聲低語:

愛我!
每一舞步都在說,愛我!
每一次緊握的手都清楚的向我訴說著。
它清楚的說:是真的,是真的,
你愛我!

漢娜
隨著每一舞步

我的心靈也跟著滑動,
小小的心靈在那兒悸動,
它一起一伏的說著:你是我的!你是我的!
口中沒有隻字片語,
耳中卻不斷的聽到:
我是多麼愛你,我是多麼愛你!

二人齊唱
緘默雙唇,琴聲低語

愛我!
每一舞步都在說,愛我!
每一次緊握的手
都清楚的向我訴說著。
它清楚的說:是真的,是真的,
你愛我!

 

考夫曼與黛安娜.達姆勞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RKNnbyW0Lhs

 

多明哥與安娜.涅翠貝科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36R8OjC48Pg

 

【風流寡婦】第三幕 康康舞曲(酒女之舞)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qdWwVY0mA5U


完整版歌劇演出

版本一

2014年大都會歌劇院製作

 

版本二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Ff6zQABBWmo

 

《风流寡妇》国家大剧院 2017 Die lustige Witwe - Franz Lehár

 

1934年電影版《風流寡婦》

 

開卷蹦藝術.享受美好閱讀時光

☕️一杯咖啡.一點心意.支持蹦藝術☕️

 

各類合作提案,聯繫方式:

*手機:0917.670.518 
*Line:https://line.me/ti/p/LB1ro0P0AU
*E-mail:jenpin888@gmail.com

【BON音樂】莫札特:C大調雙簧管協奏曲 KV.314 介紹

【BON音樂】莫札特:C大調雙簧管協奏曲 KV.314 介紹
Mozart: Oboe Concerto KV.314

– 資訊整理共享於網路,一起欣賞音樂與藝術之美 –
蹦藝術 | BONART


莫札特,C大調雙簧管協奏曲,作品第314號

Mozart, Oboe Concerto in C major, K314

1777年的莫札畫像

此幅莫札特畫像為不知名畫家所會繪製,現收藏於義大利Bologna音樂圖書館中

樂曲解說

沃爾夫岡·阿瑪迪斯·莫札特的 C 大調雙簧管協奏曲,K. 314 (271k),創作於 1777 年春夏之際,是他為貝加莫的雙簧管演奏家朱塞佩·費倫迪斯(Giuseppe Ferlendis, 1755–1802)創作。除了是莫札特唯一的一首雙簧管協奏曲,也是雙簧管樂器在古典時期最知名的作品。

最值得一提的,後來1778年,莫札特接受了荷蘭長笛演奏家費迪南德·德尚(Ferdinand de Jean, 1731-1797)的委託,:這個委託案需要創作四首長笛四重奏和三首長笛協奏曲,但後來莫札特只完成了三首四重奏和一首新的長笛協奏曲(KV.313, G大調)。

然後莫札特靈機一閃,便將一年前原本寫給雙簧管的C大調協奏曲改編為D大調長笛協奏曲KV.314,意圖矇混過關。

但這項取巧還是被發現,因此費迪南德·德尚並未履約給付莫札特全額,原定的200枚金幣只剩下96枚。儘管為了適應長笛的演奏技巧,莫札特也確實做出調性與一些音型的調整,但整體來講並未做出重大修改,一聽就知道是同一首協奏曲...(XD)

 

雙簧管介紹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NU-8cklBdYo

 

樂譜版本

第一樂章活潑的快板(Allegro aperto)

樂團率先演奏出開朗活潑的第一主題,是大眾最熟悉的莫札特風格之美妙旋律。

第二主題為帶著裝飾音的抒情旋律。整個樂章顯德抒情優雅,富有歌唱性,也洋溢著古典時期主義義大利歌劇般美妙的歌唱與輕鬆快樂之感。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rmCXZ8ECRdE

 

第二樂章為不太慢的行板(Adagio non troppo),三段體。

第二樂章旋律略帶憂鬱,整體優雅抒情,中段轉為小調,更顯深沈。與第一樂章相比,第二樂章為典型的旋律慢板樂章,讓雙簧管有機會展示更多歌唱的美聲。

https://youtu.be/rmCXZ8ECRdE?t=413

 

第三樂章為輪旋曲-稍快板(Rondo : Allegretto),迴旋曲式。

在第二樂章慢板的莊重感之後,第三樂章進入了全新的氣氛,以稍快的旋律,輪旋曲曲式展現出音樂中的活潑感。以曲式來看,輪旋曲的活潑段落穿梭於全曲之中,更讓第三樂章有著輕快活潑的氣氛,器樂獨奏者更加展現出演奏的技巧。

https://youtu.be/rmCXZ8ECRdE?t=820

 

經典版本欣賞

勒樂

*法國杜隆與德國慕尼黑國際大賽雙簧管首獎得主弗朗索瓦.列勒瑟斯

*曾任巴黎歌劇院、巴伐利亞廣播交響樂團等樂團首席

雙簧管演奏家弗朗索瓦.列勒瑟斯出生於1971年,7歲開始學雙簧管,14歲破格進入巴黎國家音樂學院就讀並以第一名畢業、同樣地也贏得法國杜隆與德國慕尼黑國際大賽首獎、曼徹斯特與布拉格國際大賽二獎等等,18歲時就擔任巴黎歌劇院的雙簧管首席,3年後擔任巴伐利亞廣播交響樂團雙簧管首席,並與指揮家布列茲、楊頌斯、柯林.戴維斯爵士、鄭明勳等合作,除了獨奏事業外,也熱衷於室內樂演奏,經常與長笛家帕胡德、單簧管家保羅梅耶、鋼琴家勒薩吉一起演出,是同世代中最頂尖的雙簧管演奏家之一。(博客來網路書局)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eDrVtXPpuRI

 

勒樂的大師班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TRD2M-0dBbY&t=7s

 

霍利格

雙簧管演奏家與作曲家,1939年5月21日出生於瑞士朗根塔爾(Langenthal),在伯恩、巴塞爾音樂院學習,後來進入巴黎音樂院師從卡薩諾德(Cassagnaud)、皮埃洛特(Pierlot)學習雙簧管,勒費比勒(Yvonne Lefebure)學習鋼琴,瓦利斯(Sandor Veress)與布列茲(Pierre Boulez)學習作曲,1959年與1961年在日內瓦及慕尼黑國際大賽中獲獎。1959年到1964年擔任巴塞爾管弦樂團雙簧管首席,1961年首度應邀在薩爾茲堡音樂節上演出,1966年起成為專業的雙簧管獨奏家,作曲家貝里歐、克熱內克、亨策、潘德列茨基、魯托斯拉夫斯基、史托克豪森與卡特、武滿徹都曾經為霍利格譜曲。

豎琴演奏家、作曲家烏蘇拉‧霍利格(Ursula Holliger)1937年出生於瑞士,在巴塞爾與布魯塞爾音樂院接受音樂教育,亨策、魯托斯拉夫斯基、捷尼索夫、克熱內克與李格第都為烏蘇拉與她的丈夫漢茲創作雙簧管與豎琴作品。(文/ 陳效真)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3zzKzH-Wp1A

 

雙簧管.容易學嗎?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5iXSiFz5IFI

 

菲利普.東德赫

菲利普·通德爾(法語:Philippe Tondre, b. 1989),法裔英籍的雙簧管演奏家。2020年起擔任費城管弦樂團的首席雙簧管,並自2022年起成為柯蒂斯音樂學院的雙簧管教授。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j3xbS4rjzFI

 

長笛協奏曲 D大調 KV.314

古長笛版本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6QYouEfO6Yw

 

亨利.維瑟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cWqEOJPWhqg

 

 

開卷蹦藝術.享受美好閱讀時光

☕️一杯咖啡.一點心意.支持蹦藝術☕️

 

各類合作提案,聯繫方式:

*手機:0917.670.518 
*Line:https://line.me/ti/p/LB1ro0P0AU
*E-mail:jenpin888@gmail.com

【BON音樂】蹦藝術音樂講堂 《人生不可錯過的美妙音樂》系列 - 不可錯過的十首管弦爆棚

【BON音樂】蹦藝術音樂講堂 《人生不可錯過的美妙音樂》系列 - 不可錯過的十首管弦爆棚
Top 10 most exciting orchestral music

– 資訊整理共享於網路,一起欣賞音樂與藝術之美 –
蹦藝術 | BONART


 

蹦藝術音樂講堂由旅法知名音樂家林仁斌,也是蹦藝術藝術網站執行長規劃並擔任主講。

結合蹦藝術網站豐富多元的系統化資料,林仁斌老師輕鬆幽默的上課內容與清晰俐落的口條,多年來深獲各界肯定,並與國家兩廳院、衛武營國家文化藝術中心、苗北藝文中心、NSO國家交響樂團、長榮交響樂團、高雄市交響樂團、大人社團等各單位合作各式音樂講座,年演講場次超過200場,是台灣超人氣音樂欣賞名家。

音樂的面向極其廣闊,也間接影響我們腦部活動很大。經由專家研究,當欣賞美妙音樂而感動時,大腦的「獎賞中樞」會產生反應,分泌出「多巴胺」,給予我們愉快的感受。

在蹦藝術音樂講堂充滿特色與循序漸進的主題規劃之下,您將發現欣賞古典音樂、理解各種作品類型,都將為您的生活中帶來更豐富愉快的感受;您所需要做的,就是悄悄地埋下這快樂的種子,坐進講堂,好好欣賞每一場知識與含金量滿滿的專屬演講。

古典音樂 X 精彩繽紛美好人生

在蹦藝術音樂講堂,您將體驗到:

❶ 全面認識古典音樂世界.從基礎到進階
❷ 深入了解音樂史、專有名詞到作曲家故事
❸ 沈浸式課堂解說.艱澀知識一次融會貫通
❹ 老師與粉絲互動Q&A,從傳道授業到解惑

→報名連結

-------

古典音樂的世界浩翰深邃,文學、詩歌、繪畫、舞蹈均在歷史上與之共舞飛揚。蹦藝術音樂講堂為喜愛音樂的您規劃精彩無比的「人生不可錯過的美妙音樂系列」,首發第一輯我們將從交響曲、協奏曲、室內樂到歌劇這四大主題開始,逐步有系統地帶領所有學員認識古典音樂豐富的美妙世界。

課程主講人:

 

古典音樂的世界浩翰深邃,文學、詩歌、繪畫、舞蹈均在歷史上與之共舞飛揚。蹦藝術音樂講堂為喜愛音樂的您規劃精彩無比的「人生不可錯過的美妙音樂系列」,首發第一輯我們將從交響曲、協奏曲、室內樂到歌劇這四大主題開始,逐步有系統地帶領所有學員認識古典音樂豐富的美妙世界。

→報名連結

「人生不可錯過的美妙音樂」系列(一)
日期:  9/20、9/27、10/4、10/11

ㄧ、不可錯過的十首交響曲
二、不可錯過的十首協奏曲
三、不可錯過的十首室內樂
四、不可錯過的十部歌劇 

 

「人生不可錯過的美妙音樂」系列(二)
日期:  10/18、10/24(一)、11/1、11/8

一、不可錯過的十首鋼琴樂曲
二、不可錯過的十首小品音樂
三、不可錯過的十首愛之詠嘆
四、不可錯過的十首管弦爆棚

 

「人生不可錯過的美妙音樂」系列(三)
日期:  11/22、11/29、12/6、12/13

一、不可錯過的十部音樂電影
二、不可錯過的十首電影配樂
三、不可錯過的十首韓劇音樂
四、不可錯過的十首日劇音樂

 

【課程資訊】
課程時間:9/20起,每週二下午2:00-4:00
課程時數:一系列四堂課、每週上課一次。
上課地點:鳴石音樂空間(台北市中正區仁愛路二段34號5F,近捷運東門站)


講座簡介

古典音樂蘊含著數百年音樂家們心血結晶,而管弦樂更是集所有樂器於大成的最完整樂器;每當管弦樂團在指揮驅使之下,逐步邁向音樂高峰時,發出的樂音總能激盪樂迷的心,繞樑三日不絕。 本場音樂講座中,超人氣古典音樂欣賞名家林仁斌將為您細數爆棚管弦樂名曲,帶給您威風凜凜的管弦樂欣賞體驗。

 

精彩的管弦樂世界

 

常見的管弦樂位置圖

 

→基礎管弦樂團知識

 

好和弦的管弦樂影片,做得很棒喔~

https://youtu.be/7ZDGgmN8atM

 

先來欣賞一首精彩的管弦樂爆棚專輯:

羅西尼:歌劇《威廉泰爾》序曲 

https://youtu.be/vlYytyZ57pY

 

完整專輯資訊:

1 Light Cavalry
2 Fra Diavolo
3 Zampa
4 Poet And Peasant
5 Donna Diana
6 Orpheus In The Underworld
7 William Tell
https://open.spotify.com/album/028MlHHw5nDEbAtxBW1a5e?si=fdGKHndmRnmh7eAFJpBFVg

 

從樂曲背景出發吧:

https://bonart.com.tw/rossini-overture-to-william-tell/

 

了解樂曲背景與曲式之後,Kuso一下是需要的😆

媽媽之歌

 

這位媽媽因為演唱《媽媽之歌》紅遍全球之後,把自己變漂亮了~然後加碼再唱了《爸爸之歌》:

《爸爸之歌》


再來一張精彩無比的管弦樂專輯:

柴可夫斯基:《1812序曲》op.49

辛辛那提第一版(2001年)

搭配合唱團演唱,真實加農砲助威

https://youtu.be/0qVscsEKGIM

 

完整專輯資訊:

 

柴可夫斯基:《1812序曲》op.49

辛辛那提第二版(2004年)

真實加農砲再次重現江湖🎉

https://youtu.be/vMrX7mjs7fQ

 

從背景與曲式開始了解柴可夫斯基《1812序曲》:

https://bonart.com.tw/tchaikovsky-1812-overture/

 

見證真正加農砲發射時,搭配音樂的震撼力:

https://youtu.be/LGPqtXv72Wg

 

當然,還有這樣的管弦樂爆棚音效專輯:

Erich Kunzel & The Cincinnati Pops Orchestra - Round Up

 

Youtube上的完整專輯欣賞:

0:01 Sounds of the West

0:57 Rossini- William Tell Overture

4:33 Elmer Bernstein (arr. Christopher Palmer)- The Magnificent Seven

10:08 Waxman- The Furies Suite

14:15 Christopher Palmer, arranger- Round-up: Anthology of TV Western Themes (Frankie Laine, vocals)

18:47 Alfred Newman (arr. C. Palmer)- How the West Was Won

26:12 Dimitri Tiomkin- Gunfight at the OK Corral (F. Laine et al, vocals)

34:49 Richard Hayman: Pops Hoedown

42:03 Jerome Moross- Big Country

45:06 D. Tiomkin (arr. Palmer)- High Noon (F. Laine, vocals)

47:43 Coyote & Crackling Campfire

48:46 R. Hayman, arranger- Western Medley (Men of the May Festival Chorus)

58:56 Bruce Broughton- Themes from Silverado

https://youtu.be/wL5fYNdwFPo

 

也有這樣,鬼怪鬼怪的爆棚音效專輯...XD😆

Erich Kunzel & The Cincinnati Pops Orchestra - Chiller

 

穆索斯基《荒山之夜》

https://youtu.be/ftwOy1sUFQ0

 

想要再來多一些嗎?Here you are!

來幾段布魯克納的音樂

除了馬勒、蕭斯塔柯維契、華格納之外,布魯克納應該是最能將管弦樂團能量發揮到極致的作曲家了❤️

第四號交響曲

第三樂章

 

第四樂章

 

布魯克納:第五號交響曲

 

布魯克納:第八號交響曲

 

蕭士塔高維契:第十號交響曲

 

蕭士塔高維契:第十號交響曲

第二樂章

 

蕭士塔高維契:第十號交響曲

第二樂章


 

羅西尼:《威廉泰爾》序曲

https://youtu.be/j3T8-aeOrbg

 

羅西尼生平

羅西尼(Gioachino Antonio Rossini. 1792-1868)1792年2月29日羅西尼出生於位於義大利東部靠海岸的佩薩羅(Pesaro),小時候出生在音樂家庭的羅西尼,從小受父母親薰陶學習音樂。天性樂觀愛好美食的他,在日後成為音樂大師之後,對後世影響最大的,除了每妙的音樂之外,居然是美食以及口水多過茶的音樂沙龍!

 

值得一提的,是羅西尼的生日~1792年2月29日出生又酷好美食美酒的他,嗜好是舉辦舉辦歌種美食聊天的音樂沙龍,他經常抱怨要每隔四年才能好好慶祝一次生日,享用生日派對美食,讓人對於他天真又質樸的性格留下深刻印象;而據說羅西尼一輩子只哭過三次:第一次是1816年歌劇〈賽爾維亞的理髮師〉首演失敗;第二次聽見小提琴之神帕格尼尼出神入化的演奏;第三次則是有次端著一盤剛烤好的大肥鵝,不小心在野餐時掉入河中,於是當場他難過地哭了出來...。

1816年,羅西尼完成了可說是音樂史上最偉大的喜歌劇~〈賽爾維亞理髮師〉。雖然2月20日羅馬首演當天晚上首演失敗,但一週後的第二場演出卻大獲成功,也使得此劇成為世界上最常被演出的10大歌劇之一。

然而,當年的首演失敗,其實是有原因的:因為就在1782年,同為歌劇作曲家的派西耶羅(Giovanni Paisiello)也寫過相同劇本之歌劇,而在羅西尼版本的首演之夜,劇院來了許多派西耶羅的粉絲們,聚集現場叫囂並衝撞舞台,導致了首演失敗。(是羅西尼第二次哭)但一週過後,羅馬二次演出,聽眾完全地愛上這齣歌劇,羅西尼獲得滿場觀眾如雷掌聲,使得他的音樂一夕之間在歐洲各劇院裏炙手可熱。

1824年倫敦舉行了「羅西尼音樂季」,由羅西尼親臨倫敦總監表演事宜,他的作家曲聲望在歐洲達到高峰,音樂季後羅西尼開始定居法國巴黎。

1829年《威廉泰爾》上演時,觀眾的反應幾乎是瘋狂而歇斯底里。羅西尼在巴黎籌建了歐洲最輝煌的音樂沙龍,每星期六舉行盛會來娛嘉賓。羅西尼富於機巧、有教養、言詞峰利並且辯才無礙,人人敬畏他,就在全歐各界為羅西尼顛狂與仰慕下,羅西尼變得養尊處優,終於罹患富貴病,當然他也是歐洲馳名的美食專家,例如美味的「羅西尼牛排」食譜也是一大特色。

羅西尼自《威廉泰爾》聲望達到最高峰後,以39歲之齡封筆功成身退,又享受了近四十年的舒服日子,卻幾乎完全放棄了創作生涯。他對當時歌劇的浪漫趨勢感到沮喪,再加上無力擔保能否再創事業巔峰的壓力下,選擇停留在高峰處,一輩子享受人生享受美食,或許未嘗不是一項好選擇~

愛好美食的羅西尼畫像,著名的「羅西尼牛排」也以他為名。

 

 

《威廉泰爾》歌劇介紹

這齣歌劇是羅西尼發表於1829年32歲時,根據德國文豪席勒(Friedrich von Schiller)所寫劇作改編而成的作品。主要講述十四世紀初的瑞士英雄威廉.泰爾,率領群眾引導瑞士成立聯邦政府,走向獨立的偉大事蹟。

全劇在1829年8月3日於巴黎歌劇院首演。其實完成此劇後羅西尼還活了將近四十年的歲月,卻再也未完成任何一部歌劇或大型音樂作品。

〈威廉.泰爾〉是一部非常長的作品,共有四幕,可說是羅西尼作品中最精華也最常的一部作品。全劇演完需將近四個小時,而且需要演員人數又特別的多,更由於其中演唱男高音的部份音域極高,這種種原因都讓此劇不容易有機會上演。故全劇反而最為人所熟知的就是著名的序曲。

 

歌劇劇情

(基本資料整理於網路與維基百科,並附上超連結方便檢索)

此齣歌劇的內容與背景是講述14世紀的瑞士,由於受到奧地利哈布斯堡王朝的酷政統治,而男主角戰爭英雄神射手威廉·泰爾率領群眾推翻暴政的故事。

威廉.泰爾是烏里州的一個農民,實行酷政的奧地利新任總督葛斯勒在中央廣場豎立了柱子,並在柱頂掛著奧地利皇家帽子,並規定居民經過時必須向帽子敬禮,違者將遭到重罰。

後來因為威廉.泰爾帶著兒子經過時,因沒有向帽子敬禮而被捕,總督葛斯勒要威廉.泰爾射中放在泰爾兒子頭上的蘋果才釋放他們,否則兩人都會被罰,結果威廉.泰爾真的成功射中蘋果!

但總督納悶為何威廉.泰爾身上會藏有第兩隻箭,此時威廉.泰爾居然直白地回答道:「如果第一箭失敗,第二箭就將射中你的心臟...」。葛斯勒聞言大怒,下令再度逮捕兩人並將泰爾父子囚禁起來。

然而暴政仍然持續著,於是人民群起發動起義,威廉.泰爾在混亂中逃出來,就在最後泰爾在河邊發射弓箭殺死了葛斯勒,民心大振,再接再厲地反抗,雖然奧地利出兵鎮壓,不過最終被反抗者擊敗,眾人與攻陷城堡的愛國至是們會合,瑞士的獨立也出現曙光...。

而《威廉泰爾》歌劇序曲也可以說是全劇音樂的精華所在,共分為「破曉」、「暴風雨」、「牧歌」與「瑞士兵進行曲」等四個重要段落。

這首羅西尼於1829年所寫的歌劇,已經相當程度地在韋伯〈魔彈射手〉之後,更進一步展現出浪漫音樂的光芒:

由五部大提琴聯合演奏的「破曉」,深深富有詩意,羅西尼出色地描繪了瑞士這個永久中立國位於歐洲深居的寧靜和大自然的美景;

而「暴風雨」樂段則藉由樂團狂暴的演奏,銅管旌鼓齊鳴的震撼,對於暴風雨場面的描寫,彷彿天空烏雲密布,雷鳴電閃,用音樂帶領大家感受到一場艱苦卓絕的鬥爭。

接下來的「牧歌」段落,安排了長笛獨奏與英國管一動一靜,瀟灑而優雅地描繪出暴風雨過後,田地一片清新的宜人景色,阿爾卑斯山在暴風雨後又恢復了原來的恬靜,英國管的旋律所奏,是一個美妙非凡的牧歌風旋律;而長笛所奏,則是所有交響樂片段裡的經典段落。

最後段落「瑞士兵進行曲」則是家喻戶曉的古典音樂名曲,小號獨奏出的精神抖擻樂句,彷彿被施了魔法一般,軍隊似乎就在號角的合奏中聚集,接著前進抗敵~這是一首充滿光和熱的進行曲,為所有聽眾普遍喜愛。此樂段開始時的小號軍號聲是進軍的號召,隨後的快速音群主題則是瑞士軍隊的寫照;音樂在激昂慷慨的樂聲中,逐漸邁向勝利,也與歌劇中的劇情環環相扣,令人拍案叫絕。

 

樂譜版本

https://youtu.be/D5LVM_lIXqY

 

楊頌斯指揮巴伐利亞廣播交響樂團

https://youtu.be/Ur7-OAJwvCE

 

 

開卷蹦藝術.享受美好閱讀時光

☕️一杯咖啡.一點心意.支持蹦藝術☕️

 

各類合作提案,聯繫方式:

*手機:0917.670.518 
*Line:https://line.me/ti/p/LB1ro0P0AU
*E-mail:jenpin888@gmail.com

【BON音樂】2022.11.05. 長榮交響樂團音樂會《布魯克納遇見華格納 》- 音樂會導聆

【BON音樂】2022.11.05. 長榮交響樂團音樂會《布魯克納遇見華格納 》- 音樂會導聆
Evergreen Symphony Orchestra 20221105

– 資訊整理共享於網路,一起欣賞音樂與藝術之美 –
蹦藝術 | BONART


今天介紹的主題,是蹦藝術執行長林仁斌老師將於2022年11月05日(六)晚間於台北國家音樂廳導聆的長榮交響樂團音樂會 - 布魯克納遇見華格納 

以下是音樂會海報:

配合防疫政策入場需配戴口罩

 

音樂會導聆人

蹦藝術網站執行長 林仁斌老師簡介


音樂導聆現場

音樂會詳細資訊:

「布魯克納」遇見「華格納」 Bruckner vs Wagner
時間:2022年11月5日(六) 19:30
地點:國家音樂廳
指揮:葛諾‧舒馬富斯
1.海頓:《阿米達》序曲                                                     
 J.Haydn: "Armida"Overture
2.莫札特:A大調第五號小提琴協奏曲,作品K. 219                              
 W.A.Mozart: Violin Concerto No.5 in A major , K.219 
 第一樂章:開放的快板-慢板(Allegro aperto)
 第二樂章:慢板(Adagio)
 第三樂章:輪旋曲-小步舞曲速度(Tempo di menuetto)
 小提琴:丁章媛/Violin: Belle Ting
3.布魯克納:D小調第3號交響曲《華格納》
  A.Bruckner: Symphony No.3 in D minor "Wagner"
  第一樂章:中庸、更快速且神秘的(Mässig bewegt)
  第一樂章:慢板-快速且接近行板的(Adagio (etwas bewegt) quasi Andante)
  第三樂章:詼諧曲-相當快的(Scherzo: Ziemlich schnell)
  第四樂章:終曲-快板(Finale: Allegro)
音樂會導聆訊息
時間:11月05日(六)18:40
地點:國家音樂廳1樓大廳
導聆人:林仁斌老師
注意事項:演出前一小時開放觀眾入場。

指揮

音樂總監 \ 樂團指揮 葛諾‧舒馬富斯(Gernot Schmalfuss)

葛諾.舒馬富斯於德國岱特摩音樂學院及英國倫敦音樂學院修習雙簧管、鋼琴及指揮。1968至1979年間,葛諾於慕尼黑愛樂擔任雙簧管首席,並隨音樂總監 Rudolf Kempe 修習指揮。自1970年起,葛諾成為著名的室內樂團「古典協會」的成員,該樂團灌錄許多唱片,包括莫札特、貝多芬、海頓、舒伯特及許多知名作曲家的管樂器室內樂全集。

葛諾曾擔任慕尼黑的理夏德.史特勞斯音樂學院管弦樂團及慕尼黑室內獨奏樂團的指揮;並客席指揮許多知名樂團,包括慕尼黑愛樂、杜易斯堡與烏佩托交響樂團、凱賽爾國家劇院管弦樂團、德國巴哈獨奏家樂團、西德與柏林廣播電台交響樂團、史塔蓋特室內樂團、西南德國室內樂團、名古屋愛樂、札幌交響樂團等。

舒馬富斯曾任教於德國岱特摩音樂學院,除了為許多廣播電台灌錄唱片之外,還曾經出過一些評價很高的光碟,包含他在義大利的圖書館找到貝多芬的朋友 A.C. Cartellieri 所創作的歌劇、浪漫派的豎笛協奏曲、舒曼最推崇的浪漫派作曲家 Norbert Burgmüller 的作品 (2首交響樂、1首序曲及鋼琴協奏曲)、布魯赫的第二號交響曲及第三號小提琴協奏曲、J. Ph. Riotte 的協奏曲等。

2007年1月起,葛諾.舒馬富斯擔任長榮交響樂團音樂總監及首席指揮。(資料取自長榮交響團官網)

獨奏家.丁章媛

小提琴/丁章媛 Belle Ting

丁章媛2000年出生於臺灣臺北,求學於奧地利國立維也納音樂暨表演藝術大學,師事 Dora Schwarzberg教授與Lucia Hall教授。

2013獲得俄羅斯莫斯科舉辦的胡桃鉗國際青少年大賽(The Nutcracker, International Television       Contest for Young Musicians)銀牌獎。

2013與莫斯科交響樂團(Moscow State Philharmonic Symphony Orchestra)共同演出。

2013贏得在Sofia舉辦國際青年小提琴比賽第一名(International Competition Young Virtuosos in Sofia)

2014獲得在比利時的國際小提琴比賽"International Arthur Grumiaux Competition "的首獎與最佳詮釋獎

2015榮獲美國庫柏音樂大賽第一名。

2015與克里夫蘭交響樂團合作演出。

2016奧地利 CARSA奧地利新星獎。

2016獲得臺灣首屆李淑德小提琴比賽第二名。

2017得到美國紐約 NYCA特別榮譽獎。

2017奧地利國青年室內樂鋼琴三重奏最高獎。

2017日本霧島國際音樂節獎。

2017布拉姆斯國際音樂大賽 第二名 ,及最佳布拉姆斯作品詮釋特別獎。

章媛近年來不只多次國際性音樂比賽中傑出的表現,同時與巴登室內樂團,波羅的海愛樂、葡萄牙愛樂,烏克蘭青年愛樂,克里夫蘭交響樂團、莫斯科交響樂團等世界知名樂團合作演出。

她多次應邀奧地利國家電視廣播公司實況轉播音樂會外,亦應邀法國,以色列、奧地利、葡萄牙、烏克蘭、瑞士等地獨奏演出,以及參與許多國際音樂節的演出。(簡介取自網路)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PJcd3QKP-kE

 

40分鐘音樂會求生指南

惺惺相惜的音樂家們會擦出什麼樣的火花?當布魯克納遇見華格納,當莫札特遇見海頓,當小提琴家丁章媛遇見長榮交響樂團…世代交替與傳承,是這場音樂會的主旋律。從十八世紀的古典樂派,跨越到十九世紀的浪漫主義,期待所有舊雨新知共襄盛舉,為音樂家們對於藝術追求的堅定,和英雄惜英雄的謙遜而喝采!音樂會前由蹦藝術執行長林仁斌導聆,節目精彩萬分不容錯過!

 

海頓:《阿米達》序曲     
J. Haydn: "Armida"Overture

海頓於1791年的畫像(Thomas Hardy繪),當年他也完成人生中最後一部歌劇。

Portrait of the composer by Thomas Hardy, in 1791, when Haydn composed the work, his last opera

 

《阿米達》是奧地利作曲家約瑟夫·海頓(Joseph Haydn, 1732-1809)的三幕歌劇,劇本改編自托誇托·塔索 (Torquato Tasso) 的詩歌《耶路撒冷的解放》(Gerusalemme liberata/Jerusalem Delivered)。首演日期是1784年2月26日。歌劇上演的年份是從1784年到1788年,曾在匈牙利貴族埃斯特哈薩(Eszterháza)之宮廷劇院上演了 5​​4 場。

也曾經於普雷斯堡(Pressburg)、布達佩斯、義大利都靈和維也納等地演出。

據說海頓本人認為《阿米達》是他最好的歌劇。(譯自維基百科)

 

Role Voice type Premiere cast, 26 February 1784
(Conductor: Joseph Haydn)
Armida, 異教徒女巫 soprano Metilda Bologna
Rinaldo, 十字軍騎士 tenor Prospero Breghetti
Zelmira, Armida的共犯 soprano Costanza Valdesturla
Idreno, Saracens國王 bass Paolo Mandini
Ubaldo, Rinaldo之友 tenor Antonio Specioli
Clotarco, 十字軍騎士 tenor Leopoldo Dichtler

 

第一幕

場景一:大馬士革王宮的會議室。伊德雷諾國王對十字軍渡過約旦河感到震驚。異教女巫阿米達似乎戰勝了十字軍,但擔心如果沒有得到基督教騎士里納爾多的愛,她的征服是不完整的。現在里納爾多痴迷於阿米達,承諾如果勝利的話,伊德雷諾國王會獻上自己的國度與阿米達,里納爾就會叛變,與他的基督徒同胞作戰。阿米達為里納爾多的安全祈禱。

場景 2:一座陡峭的山峰,頂部是阿米達的堡壘。騎士烏巴爾多(Ubaldo)和克洛塔科(Clotarco)計劃著奧將里納爾多從阿米達的魔掌中解救出來。Saracens 國王伊德雷諾(Idreno)派埃及蘇丹的女兒 Zelmira 誘捕基督徒們;但Zelmira 在遇到 Clotarco 時,她愛上了他,並提出要帶他到安全的地方。

場景 3:阿米達的住所。里納爾多欽佩即將到來的騎士的勇敢。烏巴爾多警告里納爾多要小心阿米達的魅力,並責備他身為基督徒的失職。儘管懊悔,里納爾多還是無法逃脫阿米達的愛情魔咒。

 

第二幕

場景一:阿米達宮殿的花園。澤爾米拉(Zelmira)未能勸阻國王伊德雷諾計劃伏擊十字軍。伊德雷諾假裝同意克洛塔科的要求,即釋放被阿米達迷住的基督教騎士。不情願地,里納爾多和烏巴爾多一起離開了。阿米達為此表達了她的憤怒。

場景二:十字軍營地。烏巴爾多歡迎準備參戰的里納爾多。阿米達出現乞求庇護和里納爾多的愛。里納爾多出發與烏巴爾多和其他士兵作戰。

 

第三幕

場景 1:一片黑暗、令人生畏的小樹林,有一棵大桃金孃樹(Myrtle tree)。里納爾多知道這棵樹擁有阿米達力量的秘密,於是進入樹林打算砍倒它。澤爾米拉和一群仙女出現,他們試圖讓他回到阿米達身邊。當他正要攻擊桃金孃樹時,披頭散發的阿米達從桃金孃中出現並與他對峙。阿米達試圖阻止里納爾多擊中樹,里納爾多擊中了樹之後,阿米達的幻象消失了,整片森林也變回了大馬士革附近的一片開闊地~因爲魔法亦隨之消失了。

場景二:十字軍營地。十字軍準備與撒拉遜人作戰。阿米達出現,由於魔法之木被砍,發誓要到處追捕里納爾多。當里納爾多還在對場景的變化感到疑惑時,阿米達對他提出了嚴厲的指控。里納爾多承諾戰後會回到她身邊。但是阿米達無法平靜下來。她祈求地獄神靈的幫助,隨即出現了由兩條有翼龍牽引的地獄戰車追殺里納爾多。

在烏巴爾多的最後告誡後,里納爾多向阿米達告別並加入了騎士隊。 Armida 在 Idreno 和 Zelmira 的懷裡昏倒了。最後的合唱指的是分離的痛苦命運,它將永遠成為戀人的榜樣。

 

歌劇序曲欣賞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jC3iD7ucfzw

 

 


莫札特:A大調第五號小提琴協奏曲,作品K. 219                
W.A.Mozart: Violin Concerto No.5 in A major , K.219 

 

"莫札特的音樂是生活的畫像,但那是美化了的生活。旋律儘管是精神的反映,但他必須取悅於精神,而不傷及肉體或損害聽覺。所以在莫札特心裡,音樂是生活和諧的表達。包括他的歌劇,甚至他所有的作品都是如此。他的音樂無論看起來如何, 總是指向心靈而非智力,並且始終在表達情感或激情,但絕無令人不快或唐突的激情..."

--- 羅曼‧羅蘭 (Romain Rolland,1866-1944)

 

莫札特第5號小提琴協奏曲,別稱《土耳其》,是五首小提琴協奏曲作品中最為知名,演奏技術難度最高,且長度最長的一首;也是最經常被小提琴演奏家於於舞台上演奏之協奏曲。

 

莫札特小提琴協奏曲之風格

引用自吳品枋:莫札特第五號A大調小提琴協奏曲KV219之研究與詮釋

莫札特的年代是巴洛克時期走向古典樂派演進過程的最佳歷史寫照。從歷史文獻圖片資料可發現,他所用的提琴為音色純淨柔美的巴洛克小提琴,但較不具張力,音量表現範圍較小。弓的使用,由於十八世紀才有現代弓的出現,所以推測莫札特所使用的弓,依舊為巴洛克形式的弓,而此種弓較短,弓毛亦較少,以致弓的彈性與張力不及現代弓來得大。其聲音較清純而透明,但音與音之間較難連貫,所以非圓滑奏的聲音是當時基本的主張,這點是與現今絃樂器差異最大之處。若欲將音色處理得清徹而溫暖,必須要靠左手與右手的相互配合,才較接近莫札特當時的小提琴演奏語法。

古典樂派早期絃樂器的功能,是為慶典時的舞蹈音樂來伴奏,在聲音的要求上,沒有嚴苛的限制,只要能夠俐落而明確的掌握其舞蹈性格即可。當時由於絃樂器的角色處於伴奏地位,所以連貫流暢的主旋律角色,幾乎不可能發生在絃樂器身上,偶爾有圓滑線出現,但功能多半是為了弓法所需才被用到。而圓滑奏的演奏是到了十八世紀才逐漸被強調重視,尤其是在莫札特中後期作品歌唱性格的慢板樂章,才使得圓滑奏的演奏需求大增。

莫札特的音樂有著天真純淨,歌唱性質豐富,總是給人精緻華貴之感。或許是受到父親從小帶他遊歷各地的影響,讓他自由舒曠的心胸反映在他的作品中。 而歐洲當時盛行的「嘉蘭特風格」,使他的音樂蘊含著開朗活潑的特性。在音樂上,嘉蘭特風格強調對稱的樂句,講求短小的樂曲主題與反覆的動機,並配上簡單而規律的和聲來進行。這種風格的特質聽起來相當愉悅風尚,可處處在莫札特的音樂中感受到。

在十七世紀時,調性的選擇需經過作曲家審慎挑選,而調性取決的關鍵與樂器的特性和作品的情緒有直接的關係。1682年巴洛克音樂家夏朋提葉 (Antoine Charpentier, 1645-1704) 曾在他的《作曲法則》(Régles de composition) 著作中明確的紀錄每個調性所代表的情緒,而對於 A 大調的描述,是喜樂而有田園風的。莫札特的五首小提琴協奏曲的調性而言,第一號 (KV207, in B flat Major)、第二號 (KV211, in D Major)、第三號 (KV216, in G Major)、第四號 (KV218, in D Major)、 第五號 (KV219,inAMajor),完全看不到小調調性的存在,且每首曲子皆為快速、 強而有精神的強 (f ) 音量開頭,可感受到莫札特作品明亮開朗的特性。

 

莫札特第五號小提琴協奏曲之風格概述

引用自吳品枋:莫札特第五號A大調小提琴協奏曲KV219之研究與詮釋

第五號小提琴協奏曲在創作上的手稿日期為西元1775年12月20日,距離第四號協奏曲的創作僅僅兩個月的時間。雖然莫札特在小提琴協奏曲作品的創作時間相當迅速短暫,但在各首的創作構思上仍保有不同的層次與風格。

第五號協奏曲常被認為是莫札特小提琴作品中規模最大的作品之一,其原因在於此曲有一些不同於其餘協奏曲的特殊性。除了長度比第一號到第四號擴張許多外,在獨奏技巧與樂曲結構上,皆有擴大的趨勢。就獨奏技巧而言,把位有漸趨提高的趨勢,例如:在快板樂段的開頭,獨奏部分即出現把位移動距離甚大的技巧,由第三把位跳至第六把位,在左手技術上是頗具難度的。由樂曲節構的角度看來,獨奏與樂團伴奏間,樂句的問答句增加,使得兩者之間的緊密性需更為連貫,不論音色處理與情緒轉換的難度也相對提升。另外此曲第一樂章還有個特點,在於樂團呈示部與獨奏呈示部之間多加了一段慢板導奏,這是在之前的小提琴協奏曲中所未出現的,此段慢板彷彿歌劇中詠嘆調般,充滿優雅婉約的柔情風格,情緒上的轉變,與快板樂段中明亮開朗的旋律,呈現相當明顯的對比。

第二樂章的慢板,莫札特選擇以E大調來創作,此調性在莫札特的作品中極為罕見,即使在他其他小提琴類型的作品中,也從未見過E大調的身影。但應用到此調性時,幾乎是為了表達平靜的真切心情,由樂曲一開始的旋律就可明顯感受到。而此樂章與第一樂章的結構已明顯不同,獨奏與樂團之間沒有明顯的問答對話,樂團的功能,似乎襯托在獨奏抒情優美的旋律下,就如同一個極為和諧的 背景音樂。此種伴奏型的音樂型態,與歌劇中詠嘆調 (Aria) 的性質十分相近,詠嘆調樂段中,主旋律通常為單一角色的心情寫照,多為抒情的風格,樂團伴奏的 角色通常是為了突顯主旋律,所以幾乎以陪襯主旋律居多,旋律亦格外輕柔,音 階式或級進的音型十分常見,較不會有大跳音程或明顯的情緒起伏出現。

第三樂章開頭為小步舞曲速度 (Tempo di Minuetto),但後段轉為風格截然不同的快板樂段,藉由輪旋曲式的精神與形式,將優雅的小步舞曲型態與異國風味的 民間音樂風格,以巧妙手法分為數段簡短的音樂段落作為主題,並且將他們緊密的交織在一起。並且透過大小調性瞬間轉換的巧妙銜接、主奏樂器的音色對比與 力度對比,突顯出旋律間轉換的趣味性。而快板樂段中,運用到法國芭蕾舞家諾維瑞 (Jean-Georges Noverre, 1727-1810),於西元1772年在義大利創作的芭蕾舞劇《宮殿百葉窗》(Le Gelosie del Serraglio) 之終曲樂章的「土耳其」民間音樂的旋律素材,莫札特將此旋律完整地運用在第五號小提琴協奏曲之第三樂章的快板段落中,並無作任何修改。由於莫札特將土耳其旋律的巧妙運用,因而使第五號小提琴協奏曲有「土耳其」風格之別稱。

在Grove音樂字典中提到的「土耳其」音樂,是由土耳其禁衛軍音樂 (Janissary Music) 演變而來。

早期是由管樂與打擊樂合奏,打擊樂器為鈸 (cymbal)、大鼓(bass drum)、三角鐵 (triangle) 三種樂器所組成,由於富有強烈的節奏感,所以在土耳其音樂中扮演相當重要的角色,也被稱為「土耳其配器」。土耳其音樂引至歐洲時,充滿異國情調的樂風大受歐陸民眾欣賞。並開始融入歐洲的音樂演奏,漸漸形成具有異國音樂風貌的「土耳其主義」音樂風格。

雖然莫札特當時並無給予第五號小提琴協奏曲標題,但許多中文書目中,以及CD版本的中文說明上,會將此曲冠上「土耳其」風格之別稱;而筆者尋找的西文書目中,較少見莫札特第五號協奏曲與土耳其風 (Turkish) 一詞相提並論。

相較之下,東方世界的音樂領域中,較容易根據樂曲的由來給予標題,筆者認為此標題的存在,有助於增添小提琴演奏者在此樂段上的表現力,演奏者可根據標題的名稱,給予樂曲多一分想像的空間,並試著揣摩「土耳其」音樂中帶有神祕色彩的音樂氣息,與節奏感緊湊而有力的騎士風味,使樂曲的風格掌握更加明確執著,便能將民族音樂的色彩發揮到極致。此曲手稿現收藏於美國華盛頓國會圖書館。(筆者註:莫札特第一號至第四號小提琴協奏曲手稿,均收藏在波蘭克拉科夫雅蓋隆圖書館內,只有第五號被保存在美國首都華盛頓的國會圖書館音樂分館內)

 

樂譜版本

0:00 - I. Allegro aperto / 開朗的快板

9:50 - II. Adagio / 慢板 

19:14 - III. Rondeau. Tempo di menuetto / 輪旋曲. 小步舞曲速度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aecQlKc_Vfg

 

第一樂章:爽朗的快板,A大調,雙重呈示部奏鳴曲式

樂團呈示部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aecQlKc_Vfg

 

獨奏呈示部前的慢板+獨奏呈示部第一主題

https://youtu.be/aecQlKc_Vfg?t=77

 

第二主題

https://youtu.be/aecQlKc_Vfg?t=160

 

第二樂章:慢板,E大調。

樂團前奏+第一小提琴第一主題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aecQlKc_Vfg&t=590s

 

第二主題

https://youtu.be/aecQlKc_Vfg?t=743

 

第三樂章:迴旋曲,小步舞曲,A大調

第一主題

https://youtu.be/aecQlKc_Vfg?t=1154

 

第二主題

https://youtu.be/aecQlKc_Vfg?t=1188

 

小步舞曲結尾與「土耳其風格」快板段落(a小調)

https://youtu.be/aecQlKc_Vfg?t=1326

 

來個有趣的~Turkish Violin

https://youtu.be/IA8BMBQdBwA?t=20

 

音樂會版本

00:53 I. Allegro Aperto / 開朗的快板

10:02 II. Adagio / 慢板 

20:03 III. Rondeau. Tempo di menuetto / 輪旋曲. 小步舞曲速度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a57Apa4TCfU

 


布魯克納:D小調第3號交響曲《華格納》                     
A. Bruckner: Symphony No.3 in D minor "Wagner"

 

1872 年秋天,安東.布魯克納在完成他的第二交響曲後,立即開始創作他的下一首交響曲。此時他正處於他一生中最富有創造力的時期。在1871年10月至1876年5月期間,布魯克納幾乎不間斷地創作了他的第二至第五交響曲,他的第三交響曲創作也同樣以異常迅速的方式進行著。

第三號的前三個樂章已於1873年7月完成,8月31日,維也納爆發霍亂疫情,布魯克納趕緊出城,並在馬林巴德(Marienbad)完成了第四樂章的草稿。

帶著這份手稿(連同第二交響曲的手稿),布魯克納開啟了他著名的拜魯特之旅,前往拜訪他的音樂偶像華格納...

 

關於第三號交響曲

布魯克納的d小調第三交響曲WAB 103,是獻給華格納的作品,因此也被稱為「華格納交響曲」。

一般來說,這首交響曲於全球主要以三種版本為主,分別是:1873年年底最後一天的初版,1877年第一次修訂的二版,1889年再次修訂的三版。

這部交響曲一直被認為是是布魯克納創作交響曲以來明顯藝術突破,演奏難度也不低。

根據音樂學者魯道夫·克洛伊伯(Rudolf Kloiber)的說法,第三交響曲「開啟了布魯克納傑作的序篇」,從第三號起,布魯克納的創造力與凝聚交響樂結構的能力被多數後世學者們肯定。

但第三號交響曲其實是布魯克納交響曲中,受到最多次修改的一首,嚴格來說不少於六個版本(包括尾聲段落增刪),其中三個版本在今日,仍被廣泛演奏。(筆者註:如果列出最完整的布魯克納修訂六個版本來看,分別為1873年、1874年、1876年、1877年、1878年與1889年,相當複雜。)

 

為何叫做華格納交響曲

1873年,布魯克納完成了第三號交響曲的初版。

1873年9月份,就在作品完成之前,布魯克納(Anton Bruckner, 1824-1896)拜訪了他崇拜的華格納(Richard Wagner, 1813-1883),兩人的首度見面是八年前,1865年時,華格納的歌劇《崔斯坦與伊索德》在慕尼黑的首演。

布魯克納拜訪華格納時,向偶像華格納展示了他的第二號和第三號交響曲,並請他選出他喜歡的一首。

華格納選擇了第三交響曲,布魯克納非常開心,因此將這首交響曲獻給了他非常尊敬的大師。

回到家後,布魯克納繼續創作第三號交響曲,並於1873年12月31日完成了全曲。

根據一則軼事,布魯克納和華格納一起喝了很多啤酒,以至於在回到家後,布魯克納醉到忘記了華格納到底選擇了哪首交響曲?

結果他為了間接向華格納確認,便給華格納寫了一封信,說:「您還記得d小調交響曲,小號的主題從哪裡開始嗎?」(這樣他就能確定到底是哪一首啦~)

可能連華格納也醉到記不得了,回信中草草寫了:「是的!最好的祝願!理查.華格納。」(Yes! Best wishes! Richard Wagner.)

此後,華格納便經常稱布魯克納為「小號布魯克納」(Bruckner the trumpet),兩人也成為了好友。

在交響曲的題獻詞中,布魯克納稱華格納為「遙不可及的舉世聞名的高貴詩樂大師」(The unreachable world-famous noble master of poetry and music)。

 

首演的驚嚇

1873年的最初版本,在1874年6月-7月時,交付由維也納愛樂排練,但由於過度冗長加上音樂不受當時音樂家們喜愛,最終沒有被維也納愛樂接受演出。

第二版本(1877年版)的首演則於1877年12月16日在維也納舉行,指揮原本應是約翰·馮·赫貝克(Johann von Herbeck),但不幸的是這位指揮家於音樂會前一個月去世,於是布魯克納只能親自指揮。

這場音樂會是一場徹底的災難:布魯克納雖然曾經擔任合唱指揮,但對於管弦樂團指揮不夠熟悉。且維也納的觀眾們對他的作品並不同熟悉,隨著音樂的響起,逐漸地,居然有觀眾們開始離開音樂廳。

根據資料,最慘的是,連管弦樂團演到最後都逃走了...

只剩下布魯克納和幾位他的支持者,其中包括了馬勒!(筆者註:第三號交響曲前三樂章的管弦樂譜後來歸馬勒所有;他的遺孀阿爾瑪·馬勒也在1940年躲避納粹入侵法國前往美國時隨身攜帶著,而馬勒的資料中,留下他曾經親自演奏的版本亦為1877年。)

布魯克納被這次演出的慘敗嚇壞了,於是他對自己的作品陸續進行了幾次修改,刪去了大量的音樂片段,也修改了音樂內容。

1873年的原始初版樂譜,直到1977年才出版。

1889年三版,於1890年12月21日由Hans Richter指揮維也納愛樂首演。

布魯克納一生中共進行六次修訂,而正式紙本出版則有兩個版本(1877年與1889年版)。

 

三版本首演整理

版本 首演日期 指揮 樂團
1873年初版(2056個小節!) 只排練未首演 維也納愛樂
1877年二版 1877年12月16日 布魯克納 維也納愛樂
1889年三版 1890年12月21日 Hans Richter 維也納愛樂

 

筆者註:其實布魯克納還有個1874年版(即修訂1873年版本之的1874年版),但未出版。(參考出處

 

第三號交響曲之精彩片段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qOU2dfrjl4Y

 

樂譜版本欣賞(1873年初版第一版)

00:00 1. Gemäßigt, misterioso / 遲緩,神秘地 (D minor)

24:08 2. Adagio: Feierlich  / 慢板,流動,近似行板(E-flat major)

43:06 3. Scherzo: Ziemlich schnell / 非常快速 (D minor) – Trio: Gleiches Zeitmaß / 相同速度 (A major)

49:16 4. Finale: Allegro 快板 (D minor – D major)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9_l0MAidnQw

 

  • 1889年版本的最後結尾被刪除了269小節(相較於1873年版)

  • 初版第二樂章慢板,直接引用華格納《崔斯坦與伊索德》中的「崔斯坦和弦」

「崔斯坦和弦」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FcQeTCsQ5w4

 

初版 - 慢板中的「華格納致敬」段落( Quotations from Wagner's Tristan und Isolde)

https://youtu.be/9_l0MAidnQw?t=1577

 

音樂會版本欣賞(1889年版)

(Auftritt) 00:00 

I. Gemäßigt, misterioso / 遲緩,神秘地 0:21 

II. Adagio: Feierlich  / 慢板,流動,近似行板(E-flat major) 20:51 

III. Scherzo: Ziemlich schnell / 非常快速 (D minor) – Trio: Gleiches Zeitmaß / 相同速度 (A major)34:15 

IV. Finale: Allegro 快板 (D minor – D major) 41:02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kY4l2Xx3crs

 

第四樂章 Final part

https://youtu.be/kY4l2Xx3crs?t=3085

 

最終結尾 - 向華格納致敬

https://youtu.be/4EYW49Ru_F4?t=8960

 

 

音樂人的惡夢.第三號交響曲的聆賞觀點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hE-jh4rH2I4

 

題外話.有好動機大家互相「借用」一下~

大白鯊 V.S 德弗札克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UPAxg-L0xrM

 

星際大戰 V.S 德弗札克 I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PqaDcUgtbk4

 

星際大戰 V.S 德弗札克 II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tH_zgVSpvlE

 

 

祝福大家音樂會欣賞愉快.擁有美好的一天

 

開卷蹦藝術.享受美好閱讀時光

☕️一杯咖啡.一點心意.支持蹦藝術☕️

 

各類合作提案,聯繫方式:

*手機:0917.670.518 
*Line:https://line.me/ti/p/LB1ro0P0AU
*E-mail:jenpin888@gmail.com

【BON音樂】蹦藝術音樂講堂 《人生不可錯過的美妙音樂》系列 - 不可錯過的十首愛之詠嘆

【BON音樂】蹦藝術音樂講堂 《人生不可錯過的美妙音樂》系列 - 不可錯過的十首愛之詠嘆
Top 10 most beautiful Arias

– 資訊整理共享於網路,一起欣賞音樂與藝術之美 –
蹦藝術 | BONART


 

蹦藝術音樂講堂由旅法知名音樂家林仁斌,也是蹦藝術藝術網站執行長規劃並擔任主講。

結合蹦藝術網站豐富多元的系統化資料,林仁斌老師輕鬆幽默的上課內容與清晰俐落的口條,多年來深獲各界肯定,並與國家兩廳院、衛武營國家文化藝術中心、苗北藝文中心、NSO國家交響樂團、長榮交響樂團、高雄市交響樂團、大人社團等各單位合作各式音樂講座,年演講場次超過200場,是台灣超人氣音樂欣賞名家。

音樂的面向極其廣闊,也間接影響我們腦部活動很大。經由專家研究,當欣賞美妙音樂而感動時,大腦的「獎賞中樞」會產生反應,分泌出「多巴胺」,給予我們愉快的感受。

在蹦藝術音樂講堂充滿特色與循序漸進的主題規劃之下,您將發現欣賞古典音樂、理解各種作品類型,都將為您的生活中帶來更豐富愉快的感受;您所需要做的,就是悄悄地埋下這快樂的種子,坐進講堂,好好欣賞每一場知識與含金量滿滿的專屬演講。

古典音樂 X 精彩繽紛美好人生

在蹦藝術音樂講堂,您將體驗到:

❶ 全面認識古典音樂世界.從基礎到進階
❷ 深入了解音樂史、專有名詞到作曲家故事
❸ 沈浸式課堂解說.艱澀知識一次融會貫通
❹ 老師與粉絲互動Q&A,從傳道授業到解惑

→報名連結

-------

古典音樂的世界浩翰深邃,文學、詩歌、繪畫、舞蹈均在歷史上與之共舞飛揚。蹦藝術音樂講堂為喜愛音樂的您規劃精彩無比的「人生不可錯過的美妙音樂系列」,首發第一輯我們將從交響曲、協奏曲、室內樂到歌劇這四大主題開始,逐步有系統地帶領所有學員認識古典音樂豐富的美妙世界。

課程主講人:

 

古典音樂的世界浩翰深邃,文學、詩歌、繪畫、舞蹈均在歷史上與之共舞飛揚。蹦藝術音樂講堂為喜愛音樂的您規劃精彩無比的「人生不可錯過的美妙音樂系列」,首發第一輯我們將從交響曲、協奏曲、室內樂到歌劇這四大主題開始,逐步有系統地帶領所有學員認識古典音樂豐富的美妙世界。

→報名連結

「人生不可錯過的美妙音樂」系列(一)
日期:  9/20、9/27、10/4、10/11

ㄧ、不可錯過的十首交響曲
二、不可錯過的十首協奏曲
三、不可錯過的十首室內樂
四、不可錯過的十部歌劇 

 

「人生不可錯過的美妙音樂」系列(二)
日期:  10/18、10/24(一)、11/1、11/8

一、不可錯過的十首鋼琴樂曲
二、不可錯過的十首小品音樂
三、不可錯過的十首愛之詠嘆
四、不可錯過的十首管弦爆棚

 

「人生不可錯過的美妙音樂」系列(三)
日期:  11/22、11/29、12/6、12/13

一、不可錯過的十部音樂電影
二、不可錯過的十首電影配樂
三、不可錯過的十首韓劇音樂
四、不可錯過的十首日劇音樂

 

【課程資訊】
課程時間:9/20起,每週二下午2:00-4:00
課程時數:一系列四堂課、每週上課一次。
上課地點:鳴石音樂空間(台北市中正區仁愛路二段34號5F,近捷運東門站)


讓我們一起以「愛之詠嘆」主題,一起全世界最知名而美好的詠嘆:

好聽的詠嘆調真的好多好多,我們先看一段Youtube視頻:

0:00 Handel - Lascia ch'io pianga from Rinaldo (Deborah York)

4:26 Puccini - Quando m'en vo from La Bohème (Anna Netrebko)

7:08 Mozart - Voi, che sapete from Le Nozze Di Figaro (Frederica von Stade)

10:08 Donizetti - Il Dolce Suono from Lucia di Lammermoor (Lenneke Ruiten)

13:10 Verdi - Libiamo, ne’ lieti calici from La Traviata (Marie McLaughlin, Walter MacNeil)

16:21 Delibes - Flower Duet from Lakmé (Simone Kermes, Vivica Genaux)

21:20 Verdi - La Donna è Mobile from Rigoletto (Juan Diego Flórez)

23:49 Puccini - O mio babbino caro from Gianni Schicchi (Valentina Nafornita)

26:32 Mozart - Der Hölle Rache from Die Zauberflöte (Elena Mosuc)

29:23 Puccini - Nessun dorma from Turandot (Luciano Pavarotti)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kPMWJx91sxY

 

莫札特 :《唐喬望尼》- 給我妳的小手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vwfKrFdVc14

 

古諾:《羅密歐與茱麗葉》 - 我要活在美夢中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dIBFtNKCceU

 

比才:歌劇《卡門》

講到《卡門》,當然絕對不能錯過哈巴奈拉舞曲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K2snTkaD64U

歌劇觀點

當今全世界歌劇作品中,最讓人耳熟能詳且上演率最高的作品,應該會有百分之九十以上會回答是:「《卡門》」!

確實,《卡門》在全球各大歌劇院的上演率遠遠高於其他作品,但這真的令人難以想像在1875年首演時居然是失敗收場,讓作曲家比才(Georges Bizet, 1838-1875)深受打擊,雖然後來仍持續加演的45場,但是到了第33場6月3日時,便抑鬱而終,享年僅僅37歲…。

在《卡門》原著中,作家梅里美以相當驚世駭俗的手法,描寫了這位美麗、充滿魅力,但卻不受任何宗教規法約束,在戀愛自主權上高度提倡自由的女主角~卡門.西塔(Carmencita),在小說中,卡門的言行雖然都比起歌劇放浪形骸許多,但是追求「自由」的信念,則是觀看此劇時大家應該注意的焦點之一。(文/ 林仁斌)

塞桂第拉舞 · Seguidilla · 名詞解釋:舞名。

此舞的形式為西班牙式的摩里斯舞,源自阿拉伯的塞格德西亞舞(Seggedehiyya),即「人之序舞」之意。(取自國家教育研究院雙語詞彙)

傑西.諾曼的 Seguidilla 舞曲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DkADJFzJW28


威爾第:《弄臣》四重唱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l6S_kx0gDzc

 

延伸閱讀

https://bonart.com.tw/verdi-the-opera-rigoletto/

 

善變的女人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2Tmhld71dFg


《參遜與達利拉》 - 我的心門為你開

1877年的歌劇《參孫達利拉》詠嘆調 ⟨我的心門為你開⟩

《參孫與達利拉》(Samson et Dalila)是聖桑創作的13齣歌劇中,被認為是生涯代表作的作品。這部3幕歌劇取材於舊約聖經「士師記」第13章到第16章中,有關藉著上帝所賜極大的力氣,徒手擊殺雄並隻身與以色列的外敵非利士人之悲劇英雄人物參孫的故事。(有關參孫詳細的故事,請參見維基百科「參孫」)。

 

《參孫與達利拉》歌劇的全曲首演要到1877122日,在威瑪的宮廷歌劇院以德語上演。

首演指揮是威瑪宮廷歌劇院總監愛德華.拉桑(Edouard Lassan),而知名作曲家李斯特,亦是歌劇院前任總監,非常看好聖桑的音樂創作,李斯特在這歌劇完成創作前就一直與聖桑保持聯繫,了解作曲進度。

法國首演是在189033日,地點是魯昂,同年1031日在巴黎上演,但在巴黎歌劇院上演則要等到18921123日。雖然這不歌劇是以法語劇本作曲寫成,也曾被翻譯成德語首演,但後世演出與錄音皆以法語版為主要版本。

 

本詠嘆調出現於歌劇第二幕第3景。達利拉色誘參孫。要參孫告知他力量來源的秘密時所演唱的二重唱「你的聲音敲開我的心扉」(Mon coeur s’ouvre à ta voix)

Mezzo: Elina Garanca. Ópera-Gala en Baden-Baden,2007.

 

歌詞翻譯

Mon coeur s’ouvre à ta voix,

comme s’ouvrent les fleurs

Aux baiser de l’aurore!

Mais, ô mon bienaimé,

pour mieux sécher mes pleurs,

Que ta voix parle encore!

Dis-moi qu’à Dalila

tu reviens pour jamais,

Redis à ma tendresse

Les serments d’autrefois,

ces serments que j’aimais!Ah! réponds à ma tendresse!

Verse-moi, verse-moi l’ivresse!

Ainsi qu’on voit des blés

les épis onduler

Sous la brise légère,

Ainsi frémit mon coeur,

prêt à se consoler,

A ta voix qui m’est chère!

La flèche est moins rapide

à porter le trépas,

Que ne l’est ton amante

à voler dans tes bras!Ah! réponds à ma tendresse!

Verse-moi, verse-moi l’ivresse!

你的聲音敲開我的心扉,

像花朵般綻開,

就在黎明的接吻時!

但是,噢,我愛,

要弄乾我的眼淚,

就得再讓我聽到你的聲音!

告訴我,告訴大利拉

你會永遠回到我身邊,

再一次對我的柔情說

那昔日的盟誓,

那我喜愛的盟誓!啊!請回應我的柔情!

讓我陶醉,讓我陶醉吧!

就像麥穗的葉片

起伏波動在

微風當中,

我的心直在抖擻,

一直準備要得到安慰,

就等你溫柔對我的聲音!

那會射殺人的飛箭

也不會比

你愛人跳進你懷裡那麼快!

啊!請回應我的柔情!

讓我陶醉,讓我陶醉吧!

 

Olga Borodina 與 José Cura 錄音現場

 

第三幕第2景。非利士人得美女大利拉之助,終於知曉大力士參孫之秘,抓住機會剪去參孫頭髮而終於抓到他,因而得以征服希伯來人。事後非利士人高興得在神廟中開始舉行酒宴:這時使用的熱鬧芭蕾音樂《酒宴狂歡舞》(Bacchanale)(或譯《酒祭之舞》、《酒神之舞》)。

此曲以小調音階,雙簧管獨奏起始,帶著濃濃的異國風與狂歡感,音樂隨著一段段充滿奔放節奏與小調增二度旋律的發展,似乎描述著酒酣耳熱旋律奔放,最後結束於狂歡興烈之中。非常知名,也經常在音樂會中成為各大交響樂團最愛演奏之曲目。

 

歌劇版本場景

 

音樂會版本

Bacchanale – Samson et Dalila – Act III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X67Cguz5J0s


普契尼:《波希米亞人》當我走在大街上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9zUa1bC2Onk

 

普契尼:《波希米亞人》當我走在大街上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6spsEkftJ7M

 

普契尼:《強尼史基基》 - 我親愛的爸爸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n4ZqoGzoIMk

 

《公主徹夜未眠》(Nesum Dorma)

https://youtu.be/LYAsFelf7no

 

Bellini - Casta Diva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7DRsw0XDffg

 

延伸閱讀

https://bonart.com.tw/russian-soprano-aida-garifullina/

 

 

開卷蹦藝術.享受美好閱讀時光

☕️一杯咖啡.一點心意.支持蹦藝術☕️

 

各類合作提案,聯繫方式:

*手機:0917.670.518 
*Line:https://line.me/ti/p/LB1ro0P0AU
*E-mail:jenpin888@gmail.com

【BON音樂】蹦藝術X大人社團 經典歌劇巡禮 - 董尼才第《拉美莫爾的露琪亞》介紹  

【BON音樂】蹦藝術X大人社團 經典歌劇巡禮 - 董尼才第《拉美莫爾的露琪亞》介紹  
All about Donizetti's Opera "Lucia di Lammermoor"

– 資訊整理共享於網路,一起欣賞音樂與藝術之美 –
蹦藝術 | BONART


 

大人的經典歌劇巡禮線上直播課(10/6週四下午班,共5堂):由威爾第引領進入歌劇殿堂

音樂是生活裡的一部份?
你喜歡歌劇的豐富內涵與有趣情節?
跟著林仁斌老師一起拓展你的音樂視野!

《大人社團》與蹦藝術攜手再開新班,這期以經典歌劇為主題,林仁斌老師將帶領學員透過歌劇作品與作曲家的故事,更貼近音樂的脈絡,了解作品的內涵及巧思。你會聚焦台灣歌劇界近期即將演出的兩大亮點《唐‧卡洛》與《奧泰羅》、極富盛名的威爾第《弄臣》、董尼才第的《拉美莫爾的露琪亞》與雷哈爾的輕歌劇《風流寡婦》,讓歌劇點綴生活,享受這些超越幻想的現實,聆聽這些永恆不朽的經典!

 

學員分享

學員(S)回饋─
跟著老師和同學透過直播追蕭邦鋼琴大賽,了解了很多以前不懂的東西,很多音樂和音樂家都成了我生活中的一部分,我很感動。

學員(C)回饋─
音樂欣賞課一次是兩個小時,我感覺這兩個小時,就好像是一個袋子,林仁斌老師用他的音樂知識跟學問把這個袋子裝滿、裝飽,很多時候都是滿出來了,然後交給我們,所以每次我上完課都感覺收穫滿滿。

↑多次參與大人社團音樂欣賞課的學員回饋,困在疫情的這一年,感謝有音樂撫慰人心。

 

↑去年參與過大人社團與林仁斌老師的蕭邦鋼琴大賽講堂,音樂在學員的生活裡面佔了很大的比例。從原本只是聽、知道很多毛皮,並不深入,也不知道音樂的故事。

學員回饋完全沒有想到這個課程超過期待非常多,第一次知道,原來一場音樂比賽曲目的設計、每一輪比賽的機制,還有每一位參賽選手的特色,老師都帶著我們一路去追。

更多的學員分享:大人的音樂欣賞課學員回饋,看他們用音樂為生活注入繽紛

 

精彩課程再推薦

大人的經典歌劇巡禮線上直播課(10/6週四下午班,共5堂):由威爾第引領進入歌劇殿堂

大人的大師音樂劇線上直播課(11/17週四下午班,共5堂):《貓》《艾薇塔》《歌劇魅影》

大人的古典名曲鑑賞線上直播課(12/29週四下午班,共5堂):管弦樂欣賞-協奏曲篇

 

主講:林仁斌老師

 

  • 第四堂│董尼才第《拉美莫爾的露琪亞》

還記得多年前的經典電影《第五元素》嗎?電影中的藍色女外星人以動人的歌聲唱出的美聲詠嘆,即是出自這部作品。

1835年董尼才第與劇作家以史實小說《拉美莫爾的新娘》(The Bride of Lammermoor)為藍本,譜寫出三幕歌劇《拉美莫爾的露琪亞》。故事內容為英國蘇格蘭安妮女王(約十七世紀晚期)時代,互為世仇的兩大家族:阿斯頓家族和雷文斯伍德家族間所發生的愛情悲劇。

在這堂課中,林仁斌老師將為學員帶來劇情與內容的完整比較解析與欣賞觀點。

 

發瘋的新娘

歌劇史上最難演唱的.瘋狂場景

 

舞台上正進行一場盛大婚禮,賓客身著盛裝與會。

出現在眾人眼前的新娘一襲白衣,卻滿身鮮血

就這樣,這突兀的場景讓所有人嚇呆了

新娘喃喃自語、似低吟又似癲狂

新娘露琪亞發瘋了...

她以美聲唱法唱著心中極度的悲傷,一路唱向花腔段落

在陰暗的音樂中,一對世仇家族中的戀人相愛卻無法相擁的故事就此展開。

這段長達十幾分鐘的唱段,是史上有名的花腔女高音詠嘆,極難演繹,是這部歌劇最受矚目的片段。新婚之夜,敏感脆弱的露琪亞為愛而瘋,殺死了不願與婚的新郎,在眾人面前披頭散髮,卻要集齊出色地駕馭著這技巧繁難的詠嘆

最終露琪亞唱出「我終於屬於你,你終於屬於我」的心聲。女聲與代表著男主角的長笛相互交織,這相知相愛卻無法相守的悲戀,讓露琪亞的瘋狂,成為歌劇史中永遠的經典與悲歎...

 

一起閱讀「瘋狂場景」的樂譜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wbFF2LltL0k

 

呵呵~接下來繼續欣賞海豚音外星人VITAS的演唱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D6czOWRVU8E

 

也許你記得~電影《第五元素》中的藍色外星人(請同時忘記我的年齡吧 XD)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a7Dh5QoXv2c

 

 

Nadine Sierra在大都會歌劇院的彩排

Nadine Sierra in Rehearsal for Lucia di Lammermoor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xlITSQ2Y0Ho

 

好文分享

《拉美莫爾的露琪亞》.美聲歌劇時代的最佳逆襲

 

董尼才第的三幕歌劇《拉美莫爾的露琪亞》是作曲家畢生最有名的作品。1835年9月26日,在那不勒斯的聖·卡洛劇院舉行首演。得到極好的評價,後來,譯成法語後於1839年8月6日在巴黎文藝復興劇院舉行了首演。在浪漫主義音樂時代,《莎樂美》和《霍夫曼的故事》出現之前,被稱為“最難的歌劇”,該劇以其《六重唱》和《瘋狂場景》而著稱。在舞台上演出的次數也最多。這部作品據説是為號稱“美聲唱法之王”的法國男高音歌唱家迪佈雷(1806—1896)和意大利超羣的花腔歌唱家佩爾夏尼(1812—1867)而寫的。整部歌劇中旋律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雖然是以悲劇情節為基點,但卻沒有德國音樂陰鬱和沉重,彷彿美麗的花園裏有隻蝴蝶在輕嘆。(取自百度百科介紹)

 

➡︎作曲家 董尼才第(Gaetano Donizetti,1797-1848)

 

歌劇人物簡介

亨利 ENRICO - 阿斯頓勳爵(男中音)

露契亞 LUCIA - 亨利·阿斯頓的妹妹(女高音)

埃德加 EDGARDO - 雷文斯伍德的紳士(男高音)

阿瑟·巴克洛勳爵(男高音)

雷蒙德 RAIMONDO(男低音)

艾麗莎(次女高音)

諾爾曼雷文斯伍德的指揮官(男高音)

 

 

歌劇劇情介紹取自「百度百科

故事描述18世紀初,蘇格蘭拉美莫爾地區的領主亨利·阿斯頓勳爵與雷文斯伍德城的領主埃德加,兩家族世代為敵(就像《羅密歐與茱麗葉》故事的蒙泰鳩與卡普萊家族)。

亨利·阿斯頓勳爵奪取了埃德加所有的財產,只留給埃德加一座荒廢的要塞(在韋爾費拉格)。

有一天亨利的妹妹露琪亞受到公牛的襲擊,被偶然經過的埃德加相救。因此,露琪亞便愛上了埃德加。

亨利·阿斯頓知道後百般阻撓,出於政治野心,他要妹妹放棄埃德加,嫁給他的政治盟友-阿瑟·巴克洛勳爵。

違背意願的婚姻,當然遭到露琪亞的極力反對。

不久,即將出使法國的埃德加前來向露琪亞告別,兩人立誓終生相愛,永不變心。

埃德加到法國後,寫了很多封信給露琪亞,但都被阿斯頓的心腹諾爾曼攔截。

阿斯頓和諾爾曼還偽造埃德加的信件:「向露琪亞表明他已另有新歡。」

露琪亞看了信之後,悲痛萬分,阿斯頓則趁機為她與巴克洛勳爵安排婚禮。

婚禮進行中,恰好埃德加回國趕到,闖進來大罵露琪亞的負心、背叛。

露琪亞受不了刺激而發瘋。

當晚,陷入瘋狂的露琪亞,更加瘋狂地刺殺了新郎巴克洛,接著自己亦自殺。

埃德加聞訊,痛不欲生,也拔劍自刎。


劇幕信息

時間:十八世紀初。地點:蘇格蘭。

第一幕

敍述悲劇的音樂響起,莊嚴肅穆地奏起暗示悲劇氣氛的前奏曲,然後幕啟。

 

第一場

雷文斯伍德家庭院。

貴族亨利.阿斯頓與世仇雷文斯伍德的兒子埃德加互相仇視彼此,阿斯頓不僅是拉美莫爾的領主,也統治着雷文斯伍德城。(前奏曲與合唱)阿斯頓的心腹諾爾曼衞隊長與裝扮成獵人的隊員搜查蒙面男人,因為阿斯頓殺死了雷文斯伍德,掠奪了他的城堡與財產,埃德加住在城中,一直伺機報仇。於是他們為了“揭開那可怕的秘密帷幕”,就急忙前去搜索。

阿斯頓帶着跟隨露琪亞的牧師雷蒙德上場,阿斯頓在政治野心的驅使下, 參加了一項陰謀活動,這將導致他自身的毀滅。

他為了擺脱困境,他想把妹妹嫁給曾暗戀過她的宮廷實力人物:阿瑟.巴克洛勳爵。

阿斯頓怒氣衝衝地向雷蒙德訴説露琪亞哭着拒絕和巴克洛結婚之事,雷蒙德恭順地為露琪亞辯解,説她至今還在為母親的死而悲傷。諾爾曼聽了這段話之後,透露了一個可怕的秘密,諾爾曼唱道:《公主正陷入情網中》,告訴他露琪亞好像經常在黎明前與埃德加幽會。

聽了這個消息,使阿斯頓非常憤怒,唱着《激烈的痛苦》:「你這小子真殘酷,用這喪氣話引起我心中的煩躁」。他陷入疑惑與憤怒的感情之中。

這時獵人們回來,合唱著在寂靜的黎明時,有一個男人騎着駿馬從森林走去,有人看到他就是埃德加。》恰巧完全證實了諾爾曼所提供的情況,亨利聽不進雷蒙德對他的勸解,更加憤怒,唱着《只要是復仇的事》:「他説,邪惡的愛情必須用鮮血剔除,要用他(埃德加)的血來熄滅那邪惡的火焰。」他下定決心要報仇。

 

第二場

隨着木管樂器與豎琴所演奏的描寫森林美麗而安靜的音樂聲換了場景。月夜中雷文斯伍德城邊一處有噴泉的花園入口。

 

露琪亞帶着侍女艾麗莎上場,露琪亞看到噴泉,立即把視線移開。艾麗莎問她害怕什麼,她説:「在噴泉那兒,雷文斯伍德家的一個男人因嫉妒而殺了所愛的女人,我看得見在泉水中的幽靈亡魂。」

在抒情曲《四周被寂寞包圍》之後,露琪亞又説,「每當午夜月光照在泉水上時,就能聽到呻吟聲。亡靈好像要邀請我消失掉身影,然後泉水就會變成血紅色。這可能是亡靈的警告,也可能在預示我以後的命運。」

瞭解這個秘密的艾麗莎提醒露琪亞要多加小心,並勸她中止和埃德加的戀愛。

露琪亞此刻正沉醉在愛情之中,根本聽不進去艾麗莎的勸告,並唱起了温柔的抒情小曲:《漆黑的夜色籠罩下,周圍一片寂靜》:「他是我心靈的光芒,是痛苦的慰藉,我的心被那燃燒着的熾烈熱情弄得心蕩神馳,我無保留地敞開胸懷。」

這時埃德加騎着馬走過來,於是艾麗莎自己回到城裏去了。埃德加告訴露琪亞:「我身負政治使命,必須在黎明前趕往法國。我想在出發前與阿斯頓講和,要求他同意他們的婚姻。」

露琪亞卻説:「現在還不是時候」。

埃德加聽完露琪亞的話,心中又燃起了仇視阿斯頓的怒火。

他反問:「難道殺了我的父親,又奪了我的財產的阿斯頓,現在還想殺我不成?」

然後是二重唱《在雙親安睡的墓園》

埃德加表示:「他曾發誓要報仇,但自從與露琪亞相遇之後,憤怒也跟着消失。」

露琪亞則唱:《請把氣平息,只讓愛在心裡燃燒》

露琪亞的愛,消除了埃德加的怒火,二人交換了戒指,作為永不負心的信物,他們又互相發誓「永遠真誠」,然後才依依不捨分別而去。

 

第二幕

第一場

傍晚,在陰森可怕的前奏聲中開幕。雷文斯伍德城中阿斯頓的房間。

前奏與宣敍調。

 

阿斯頓與他的心腹諾爾曼,正在絞盡腦汁考慮説服露琪亞的辦法。

諾爾曼告訴阿斯頓:「我已經攔截到埃德加寫給露契亞的書信,如露琪亞拒絕和巴克洛結婚,我們可以偽造一封看似埃德加已經變心的信...」阿斯頓聽後頻頻點頭,表示此計可行。

這時臉色蒼白的露琪亞,用遭受深重的苦惱而近似發瘋的眼神,訴説着對哥哥的憎惡和內心的痛苦:「令人毛骨悚然的蒼白色,籠罩着我的面孔……唯一能夠原諒你的罪惡的只有上帝了」

阿斯頓卻指責妹妹露琪亞的戀愛,叫她放棄埃德加,中止這無望的愛情,但她無論如何也不答應。

於是阿斯頓就拿出已經要諾爾曼偽造好的信交給露琪亞,説:「既然如此,妳看看這封信吧。」

露琪亞接過信,一讀,發現信裡面寫着埃德加已經背叛了她。

露琪亞悲痛地放聲哭唱《哭泣吧,悲傷吧》。

阿斯頓接唱《為那邪惡的誘惑者》之後,遠處傳來慶典音樂。

露琪亞問發生了什麼事情,阿斯頓告訴她:「為拯救她被愛人背叛的命運,露琪亞必須嫁給巴克洛。」

露琪亞沉浸在哀痛中,唱了一首《如果你背叛了我》。

阿斯頓繼續逼迫露琪亞,如妳不答應這樁婚事,等於殺死哥哥,露契亞痛哭的精神恍惚。

牧師雷蒙德上場帶來一個令人悲哀的消息:「埃德加捎來的回信,在中途被人搶走了。」

他勸告露琪亞:「事已如此也只好讓步。」露契亞終於在多重壓力之下,答應了與巴克洛的婚事。

 

第二場

城內大廳。抒情詠嘆。

 

騎士們與貴族為歡迎巴克洛而高聲唱道:「多虧您,到處都感到無限喜悦而變得活躍起來。」

準新郎巴克洛高興地回唱着:「阿斯頓的友情如黑暗中出現的一顆星星」,眾人應和著。

露琪亞梳妝打扮成新娘的樣子,在侍女艾麗莎與牧師雷蒙德的護送下走來,她已經哭得泣不成聲。

阿斯頓為此感到狼狽不堪,他對巴克洛遮掩著説她是因為母親死去而哀傷,並強制露契亞在結婚契約書上簽名。

露琪亞被哥哥的困境和戀人的背信棄義弄得心碎,她不顧一切地簽了名,隨後巴克洛在結婚契約上也簽了名。

終於,阿斯頓感到滿意極了。

這時,身披大斗篷的埃德加突然出現,露契亞一見到埃德加出現,刺激過度旋即昏倒。

四重唱《是誰在阻撓》。

埃德加説自己一定要阻止今晚的訂婚儀式,因為我們彼此相信愛,我要帶走露琪亞

阿斯頓巴克洛都被這意外的轉變,感到被侵犯而被激怒了,便撲過去和埃德加打鬥,牧師雷蒙德要求「以神的名義,叫他們把劍都放下」。

阿斯頓責問埃德加:「誰帶你來的」,埃德加説:「我的命運,我的權利」。

雷蒙德為了避免危險,就把結婚契約拿給埃德加看。埃德加看到露琪亞的簽名,憤怒更達到了極點,他把兩人愛情的信物 - 戒指丟還給露契亞,用劍詛咒她的變心。

阿斯頓等要他滾開。

埃德加把劍丟棄後,説「要殺就殺」,並怒罵露琪亞,大家勸著埃德加還是快快離去。

突然的大轉變,極度的煩惱和痛苦使露琪亞像枯萎的玫瑰一樣,跪下向神禱告:「請拯救他,這是可憐女人的最後願望。」

露契亞艾麗莎説:「我很害怕,真想一死了之。」

接下去是合唱,歌聲中混著阿斯頓巴克洛的咒罵,還有艾麗莎雷蒙德露琪亞安慰等等。

 

第三幕

第一場

在韋爾費拉格要塞中荒廢的廳堂裏。

令人恐怖的狂風暴雨之夜,音樂中幕啓。

 

埃德加從阿斯頓城堡回來後,坐在幽暗的煤油燈下,獨自沉思。他在回想已經破碎了的戀情,並哀嘆着自己的命運。

阿斯頓出現,在兩人的二重唱中,阿斯頓告訴埃德加露琪亞正在洞房花燭,以此來激起他的憤怒。

兩人相約黎明前在雷文斯伍德的墓園決鬥,談妥之後他離開了這裏。

 

第二場

阿斯頓家城堡大廳。

露琪亞巴克洛結婚之夜。

 

眾人合唱著《在可賀的婚禮之曰》,新婚夫婦已經回到房中,而參加新婚宴會的眾多賓客,直到夜深仍在歌唱喧囂不已。這時疲憊不堪的雷蒙德上場,他請求大家安靜下來,雷蒙德驚恐地唱着《在露契亞的房間》,告訴大家露琪亞已經發狂,在新房的床上,用劍殺死了她討厭的丈夫巴克洛

雷蒙德,露琪亞,諾爾曼,阿斯頓

眾人們進門一看,面孔蒼白地像死人一樣的露琪亞,身穿白色睡衣,披頭散髮,手握利刃微笑着問:「我的丈夫在哪裏?」

隨後,露琪亞唱起了本劇中有名的「瘋狂場景」詠歎調《香煙嫋嫋》。

她開始唱道:「我聽到了他那甜美温存的聲音,我終於屬於你。」。

露琪亞的精神徹底崩潰了,好像走到了生命的盡頭,但心裏仍然念念不忘地説着戀人埃德加的一切,反覆表達了她對埃德加的愛。

人們聽了之後,都對她寄予無限的同情。

阿斯頓雖然想責備她,但聽她傾訴着:「神把你賜給我,讓悲傷的淚水流淌吧,我將在天上為你祈禱。」最終昏倒在地。

看到露琪亞那可憐的樣子,這時阿斯頓也深深懊悔自己欺騙了妹妹,感到痛苦不堪。

 

第二場

月光照耀下的深夜。雷文斯伍德的墓地。

右側是石製的十字架,左側是靈堂。

 

埃德加在墓地沉思,已經失去一切希望的他,悲傷地唱着《不久即將和人世訣別》:「祖先的墳墓啊,我是這個不幸家庭中留下來的最後一個人...,啊,把我也埋葬進去吧!不久之後,這個墓園就是我隱居的家。」

自從他失去露琪亞之後,一心就只想死去,他現在只盼望能成為阿斯頓劍上的鐵鏽。

他要讓露琪亞知道,有一個人因想念她而離開人世。

這時從城中走來的騎士們經過這裏,他們告訴他,露琪亞發瘋後一直在尋找埃德加...

埃德加聽後,決心要趕赴再見露琪亞最後一面。

不久,遠處卻隱約傳來通告露琪亞死訊的鐘聲。

雷蒙德前來通知埃德加:「露琪亞已經走了...」

這時悲傷無比的埃德加唱出了詠歎調《你張開了昇天的雙翼》:「噢,我親愛的美麗的靈魂,我已飛向神與妳的身邊」

埃德加拔出短劍,刺進了自己的胸膛...

 

幕落


2022年大都會歌劇院最新製作(中文字幕版)

 

歌劇《拉美莫爾的露琪亞》所有演唱曲目

歌劇《拉美莫爾的露琪亞》曲目
曲名
時長
1、拉美莫爾德露琪亞 序曲
Preludio
00:02:12
2、第一幕 第一場 穿過臨近的河岸(諾爾曼諾/合唱)
Act one Scene one Percorrete le spiagge vicine
00:02:27
3、第一幕 第一場 你心緒不安!…我有足夠的理由
Act one Scene one Tu sei turbato!... E n'ho ben donde
00:03:13
4、第一幕 第一場 你使殘酷,不幸的苦惱(諾爾曼諾/恩里科/雷蒙德)
Act one Scene one Cruda, funesta smania
00:02:21
5、第一幕 第一場 你的懷疑已成為現實(合唱/諾爾曼諾/恩里科/雷蒙德)
Act one Scene one Il tuo dubbio e omai certezza
00:02:10
6、第一幕 第一場 為她袒護的同情(恩里科/雷蒙德/合唱)
Act one Scene one La pietade in suo favore
00:01:38
7、第一幕 第二場 莊嚴地(樂隊)
Act one Scene two Maestoso
00:02:40
8、第一幕 第二場 他還沒有來!
Act one Scene two Ancor non giunse!
00:01:34
9、第一幕 第二場 漆黑的夜色籠罩下,周圍一片寂靜⟩ 
00:04:02
10、第一幕 第二場 當陶醉,迷戀在(露琪亞/艾麗莎)
Act one Scene two Quando rapito in estasi
00:04:00
11、第一幕 第二場 他來了(艾麗莎/埃德加/露琪亞)
Act one Scene two Egli s'avanza
00:02:39
12、第一幕 第二場 在埋着我被殺害的
Act one Scene two Sulla tomba che rinserra
00:02:57
13、第一幕 第二場 這兒,像一個永遠忠誠的新娘
Act one Scene two Qui di sposa eterna feda
00:01:35
14、第一幕 第二場 啊,把你的思緒不時寫在紙上
Act one Scene two Ah, talor del tuo pensiero
00:00:46
15、第一幕 第二場 微風將吹來(埃德加/露琪亞)
Act one Scene two Verranno e te sull'aure
00:04:16
16、第二幕 第一場 中板(樂隊)露琪亞一會兒就到你這裏來(諾爾曼/恩里科)
Act two Scene one Moderato... Lucia fra poco a te verra
00:03:14
17、第二幕 第一場 靠近些,露琪亞(恩里科)
Act two Scene one Appressati, Lucia
00:01:11
18、第二幕 第一場 覆蓋在我臉上…由於你心中燃燒的那毫無價值的愛情
Act two Scene one Il pallor funesto, orrendo... A ragion mi fe' spietato
00:02:43
19、第二幕 第一場 一個高貴的丈夫…停,停!
Act two Scene one Nobil sposo... Cessa, cessa!
00:01:13
20、第二幕 第一場 眼淚中的悲痛
Act two Scene one Soffriva nel pianto
00:03:23
21、第二幕 第一場 那是什麼?...你可聽見岸邊的
Act two Scene one Che fia?... Suonar di giubilo
00:01:25
22、第二幕 第一場 你若執意背叛我(露琪亞/恩里科)
Act two Scene one Se tradirmi tu potrai
00:01:58
23、第二幕 第二場 為了使你無限歡樂…在黑暗中(合唱/阿圖羅)
Act two Scene two Per te d'immenso giubilo... Per poco fra le tenebre
00:03:41
24、第二幕 第二場 露琪亞在哪裏?...我們一會兒就會看見她來到…(阿圖羅/恩里科/合唱)
Act two Scene two Dov'e Lucia?... Qui giungere or la vedrem
00:01:59
25、第二幕 第二場 這是你的新郎(恩里科/露琪亞/阿圖羅/雷蒙德/埃德加)
Act two Scene two Ecco il tuo sposo
00:02:12
26、第二幕 第二場 在這時刻誰能阻止我?(埃德加/恩里科/露琪亞/雷蒙德/艾麗莎/合唱/阿圖羅)
Act two Scene two Chi mi frena in tal momento
00:03:35
27、第二幕 第二場 離開這是,邪惡的人…在崇高,莊嚴的上帝面前(阿圖羅/恩里科/合唱/雷蒙德)
Act two Scene two T'allontana, sciagurato... Rispettate in me di Dio
00:01:07
28、第二幕 第二場 邪惡的人,誰把你放進這門的?(恩里科/埃德加/雷蒙德/露琪亞/合唱)
Act two Scene two Sconsigliato! In queste porte chi ti guida?
00:02:08
29、第二幕 第二場 快離開,快跑,我心中升起的怒火(阿圖羅/恩里科/合唱/雷蒙德/露琪亞/埃德加/艾麗莎)
Act two Scene two Esci, fuggi, il furor che m'accende
00:01:15
30、第三幕 第一場 懷着無限的歡樂(合唱)
Act three Scene one D'immenso giubilo
00:01:47
31、第三幕 第一場 啊!停止這歡樂…從露琪亞和她丈夫
Act three Scene one Ah!... Deh,, cessate quel contento!... Dalle stanze ove Lucia
00:03:22
32、第三幕 第一場 哦!多麼悲慘的事件!(雷蒙德/合唱)
Act three Scene one Oh! Qual funesto avvenimento!
00:02:48
33、第三幕 第一場 哦公正的蒼天!...他美妙的聲音(合唱/露琪亞)
Act three Scene one Oh giusto cielo!... Il dolce suono
00:03:27
34、第三幕 第一場 唉!哪裏升起一個可怕的幽靈(露琪亞)
Act three Scene one Ohime! Sorge il tremendo
00:03:28
35、第三幕 第一場 香燭點燃…在聖壇的燭台中閃爍(露琪亞/諾爾曼/雷蒙德/合唱)
Act three Scene one Ardon gli incensi; splendon le sacre faci
00:05:26
36、第三幕 第一場 在我麈世的面紗上(露琪亞/雷蒙德/合唱/恩里科)
Act three Scene one Spargi d'amaro pianto
00:03:51
37、第三幕 第二場 莊嚴地(樂隊)...我祖先的墓地
Act three Scene two Maestoso... Tombe degli avi miei
00:04:08
38、第三幕 第二場 不久,我的歸宿(埃德加)
Act three Scene two Fra poco a me ricovero
00:03:31
39、第三幕 第二場 哦可憐的姑娘!哦可怕的命運!(合唱/埃德加)
Act three Scene two O, meschina! O, fato orrendo!
00:03:03
40、第三幕 第二場 你跑哪兒去,不幸的人?
Act three Scene two Dove corri, sventurato?
00:01:05
41、第三幕 第二場 你向上帝展開了翅膀
Act three Scene two Tu che a Dio spiegasti l'ali
00:02:46
42、第三幕 第二場 你幹了什麼?(雷蒙德/埃德加/合唱)
Act three Scene two Che facesti?
00:02:31

露琪亞的瘋狂場景劇照

 

2009年大都會歌劇院製作(安娜涅翠貝可版本,中文字幕)

 

音樂會現場

第一幕 第二場 漆黑的夜色籠罩下,周圍一片寂靜⟩ (Regnava nel silenzio)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xF_5AJqxgM0

 

第三幕 第一場 香燭點燃…在聖壇的燭台中閃爍

Nadine Sierra – Donizetti: Lucia di Lammermoor, Act 3: 'Ardon gl’incensi. Spargi d’amaro pianto'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m1MFv8z11WQ

 

Nadine Sierra, soprano in concert, OPÉRA ROYAL DE WALLONIE-LIÈGE | THÉÂTRE ROYAL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7SSpjnmiT7A

 

開卷蹦藝術.享受美好閱讀時光

☕️一杯咖啡.一點心意.支持蹦藝術☕️

 

各類合作提案,聯繫方式:

*手機:0917.670.518 
*Line:https://line.me/ti/p/LB1ro0P0AU
*E-mail:jenpin888@gmail.com

【蹦藝術】《達夫尼與克羅伊》(Daphnis et Chloé)的音樂與故事

【蹦藝術】《達夫尼與克羅伊》(Daphnis et Chloé)的音樂與故事
Ravel: Daphnis et Chloé

– 資訊整理共享於網路,一起欣賞音樂與藝術之美 –
蹦藝術 | BONART


 

主講人:林仁斌

 


《達夫尼與克羅伊》(Daphnis et Chloé)第2號管弦組曲 – 音樂史上最美的日出

法國畫家 Louis Hersent (1777-1860)所繪之"Daphnis et Chloé",布面油畫,收藏於 Musée du Louvre, Paris - Oil on canvas, 140 x 175 cm
法國畫家 Louis Hersent (1777-1860)所繪之”Daphnis et Chloé”,布面油畫,收藏於 Musée du Louvre, Paris – Oil on canvas, 140 x 175 cm

 

法國印象樂派在德布西與拉威爾兩大巨匠生花妙筆之下,儼然成為近代音樂史上最為璀璨並具有代表性的音樂風格,雖然他倆人皆不愛被稱為「印象」,但無可否認地,無論是德布西受詩人馬拉梅啟發而譜寫的牧神、或是拉威爾以希臘神話中的金童玉女達夫尼與克羅埃而寫作的芭蕾舞劇,都讓人聽來不僅心醉神馳,彷彿居在夢幻國度之中~

 

《達夫尼與克羅伊》(Daphnis et Chloé)第2號管弦組曲 – 音樂史上最美的日出

 

莫里斯·拉威爾(Maurice Ravel, 1875-1937)—擁有瑞士和西班牙巴斯克(Basque)血統的法國作曲家,音樂史上公認的管弦樂配器大師、色彩大師。

(基本資料整理於網路與維基百科,並附上超連結方便檢索)

延伸閱讀

【BON音樂】探索法國作曲家拉威爾的一生與蹦藝術介紹 | All about Maurice Ravel & BONART

 

法國作曲家:拉威爾(Maurice Ravel, 1875–1937)

 

拉威爾唯一的一部的芭蕾舞劇音樂《達夫尼與克羅伊》(Daphnis et Chloé),應當時風靡歐洲的俄羅斯芭蕾舞團團長迪亞吉列夫之邀,費時3年完成於1912年。

當時由俄羅斯赴法國發展的史特拉汶斯基,已創作出「火鳥」與「彼得洛希卡」兩部現代芭蕾舞劇音樂,廣受好評而被視為20世紀明日之星;在如此具有高度期待之下,只可惜拉威爾《達夫尼與克羅伊》首演時其實並沒有獲得全面的好評,後來拉威爾堅信其音樂的美妙,便將全劇音樂改以兩套交響組曲的形式,果然歷史證明拉威爾傑出的管弦樂法與音樂構思,此兩套組曲從而聞名於世。

而《達夫尼與克羅伊》第1號與第2號管弦組曲,其中又以第2號最為知名。

第2號管弦組曲開章的〈日出〉(Lever du jour, 原芭蕾舞劇第三景),生動地描寫神話世界中雨滴露珠,鳥語花香的神妙世界:在拉威爾精妙絕倫的管弦樂法中,全體管弦樂樂器彷彿被施了魔法一般,木管、銅管與全體弦樂、鋼片琴與打擊組交織出的迷幻與絢麗色彩,如沒有親自聽過,絕對無法置信音樂能將人帶入時空變化的神話場景~令聽者目眩神迷!

此曲亦被公認為20世紀最重要的管弦樂作品之一。

拉威爾《達夫尼與克羅伊》第2組曲,全曲包含三段音樂:

1.「日出」(Lever du jour)
2.「無言劇」(Pantomime – Les amours de Pan et Syrinx)
3.「全體之舞」(Danse générale – Bacchanale)

 

I. 日出(Lever du jour)

樂譜版本欣賞

https://youtu.be/Jk0j3CqV5p0

 

巴黎交響樂團與帕沃.賈維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ovfu-5RO278

 

鄭明勳與法國國家廣播交響樂團 - 附合唱版

https://youtu.be/2FXbZJndsCU

 

拉圖指揮柏林愛樂

https://youtu.be/14OM6Ysnk6M

 

超級比一比

葛利格:清晨

樂譜版本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7aLF-1tJgJw

 

布隆許泰德指揮北德廣播交響樂團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RBnTT6rkbK4

 

卑爾根愛樂交響樂團版本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OzWpSLvKHv0&t=480s


II. 無言劇(Pantomime – Les amours de Pan et Syrinx)

柏林愛樂長笛首席帕胡德(Emmanuel Pahud)
柏林愛樂長笛首席帕胡德(Emmanuel Pahud)

柏林愛樂長笛首席帕胡德(Emmanuel Pahud)對於管弦樂獨奏詮釋的美感與說服力,相信筆者不用多作介紹了~今天要跟大家分享帕胡德對於第2號管弦組曲裡的「無言劇」(Pantomime - Les amours de Pan et Syrinx)詳細的詮釋介紹。

讓我們先來欣賞帕胡德與柏林愛樂的精彩 Live' 演奏影片: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zJAATKkQUcw

 

這是長笛獨奏樂譜,大家可以對照帕胡德與柏林愛樂精彩的演奏:

Ravel – "Daphnis et Chloé" Suite No.2  Flute solo paragraph from "Pantomime"
Ravel – "Daphnis et Chloé" Suite No.2  Flute solo paragraph from "Pantomime"

接下來重頭戲上場~帕胡德的教學與示範影片: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6ephuNKIf0

影片中帕胡德先是親切地說明這段音樂的背景:

劇情中由於 Chloé 被海盜擄走,在潘神(Pan)的動員下成功將 Chloé 拯救回鄉。這段「無言劇」(Pantomime - Les amours de Pan et Syrinx)就是 Daphnis 跳舞想喚醒她,兩人並以這段「無言劇」舞蹈來向潘神與希林克斯的愛情傳說致敬。在這段「無言劇」舞蹈結束之後,全劇就會在眾人舞蹈狂歡的「全體之舞 - 飲醉之舞」(Danse générale - Bacchanale)中熱烈結束。

帕胡德先提出這首曲目是長笛管弦樂作品中最重要的獨奏之一,也是拉威爾的最後一首芭蕾作品,並認為這是拉威爾管弦作品中非常值得一吹的重要經典。

讓我們一點一點跟著帕神的說明看下去:

  • 弱起拍64分音符第一句上行旋律。
    Ravel – "Daphnis et Chloé" Suite No.2  Flute solo paragraph from "Pantomime"
    第一句弱起拍獨奏樂句 | Ravel – "Daphnis et Chloé" Suite No.2  Flute solo paragraph from "Pantomime"

    說明:由於之前和弦所呈示,我們可以知道高音E音應該升高沒問題。不過高音D有些指揮會要求「還原D」,有些則要求演奏「#D」。帕神認為:「你應該做好所有的準備!」(指揮怎麼要求就怎麼演奏~)

     

  • 帕神自己的演奏選擇是:「演奏譜上所寫的」→「還原D」。
  • 你知道嗎?  考柏林愛樂當天,連帕神都吹錯音了~他說這是他當天少數犯的錯誤之一...。然後他笑著說:「在這之後所有的演出與錄音,我再也沒有吹錯這個地方!」。所以重點是:「帶著說服力演奏這個地方,別擔心錯音!」「你也不可能因為還原E或#E而考不上樂團,重點是能夠帶著音樂表情地演奏。」「好的指揮能夠分辨你是"不小心吹錯" 還是 "不了解音樂"~」
  • 由於是芭蕾舞音樂,演奏者應該要盡量以芭蕾舞者的舞姿來想像~假裝自己就是芭蕾編舞者。演奏時即使只是長音,也要充滿音色地前進~音符前進的漸強漸弱,可以像是地球自轉時的明暗面一樣,充滿對比(吼~帕神你有點扯太遠喔~XD)
  • 尊重樂譜上面所設計的節奏。一起看一下這個長笛獨奏段落,樂團的基本節奏:
    樂團節奏 | Ravel – "Daphnis et Chloé" Suite No.2  Flute solo paragraph from "Pantomime" 
    樂團的基本節奏 | Ravel – "Daphnis et Chloé" Suite No.2  Flute solo paragraph from "Pantomime"

     

  • 在每個小節第二拍,是作曲家經常改變和聲之處,需要非常小心地演奏不同和聲的色彩明暗來演奏長音。
  • 注意和聲的變化,拉威爾經常在和聲變化時改變節奏。
  • 影片點按→( 4'19")起,帕胡德以演奏解釋編號178 之前 7小節的和聲變化(請點按前方影片時間軸
  • 影片點按→( 5'09")現在進行到編號178 前3小節,我們進入樂團最特別的和聲段落。

    5'19" 處,帕胡德鮮明的表情說明了這段音樂,演奏者需要以非常明確的音色,像雷射光一樣的變化來處理
    5'19" 處,帕胡德鮮明的表情說明了這段音樂,演奏者需要以非常明確的音色,像雷射光一樣的變化來處理

     

  • 帕胡德說:「仔細看清楚 Ravel的音樂術語 "retenu légèrement"」 (輕輕地漸慢下來),這段的用意就是因為「和聲」的變化所致。而「retenu」(漸漸地),更是代表演奏者應該有充分的時間與空間去營造音樂和弦的音色表情。

    retenu légèrement
    retenu légèrement

     

  •  即使是最輕的音樂表情,也要試著去填滿整個音樂廳!
  •  影片點按→( 5'59")編號178 前3小節,我們一路進行到,樂曲來到最美的和聲(力度ppp),請點時間軸聆聽帕胡德示範之音樂。
    帕胡德詮釋編號178 第1小節的神情
    帕胡德詮釋編號178 第1小節的神情

     

  • 178 第1小節的極弱三個ppp,要以超越你能想像之最遠的想像力來演奏。
  • 演奏此樂段是這麼的美好,也是長笛在管弦樂團獨奏裡最具挑戰性的段落~務必讓你的想像力在既有的節奏與和聲上,盡情地馳騁 。

    帕胡德:節奏是有限的,但想像力是無限的
    帕胡德:節奏是有限的,但想像力是無限的

     

  • 關於節奏:帕胡德說他反而希望指揮在這個段落裡「保持速度與節奏」,不要為了他而漸快外或漸慢。這樣他才能夠在穩定的節奏裡「衝浪」(Surf),因為有了基本的步調,他才能夠在這樣的步調裡找到「自由」。有時候他需要「合作 Work with」,有時則需要「對抗 Work against」(神奇吧~真的是超棒的觀念,果然是帕神啊!)
  • 如果樂團試著為長笛獨奏者「伴奏太多」,那麼許多音樂裡靈巧的感受,許多的 Arabesque音型反而會顯得太「數學化」「公式化」「邏輯化」,音樂就不對了~也許舞者反而會跳舞跳得太方方正正,很彆扭。
  • 這段音樂應該要非常「有彈性」(Flexible)、「有表情」( Expressive)、「靈活的」(souple,法文),也是拉威爾所使用的音樂術語。

( 8'00") 開始,帕胡德整段演奏了這段音樂,大家可以點選影片再次欣賞完整音樂:

https://youtu.be/-6ephuNKIf0?t=479

最後補充帕胡德說的幾件事情:

  • 他在影片中都偷吹第一部+第二部長笛,然後很自得其樂~
  • 他與許多指揮都合作過這段音樂,他說「基本上指揮們都很開放,皆讓長笛獨奏者自由決定速度。
  • 最危險之處是「越吹越慢」。尤其是切分音連接之後,最容易「越等越慢」。
  • 要精確地控制「旋律的彈性速度」。就像是舞者在空中的彈性速度(Air jumping)與動作暫停(Suspend)一樣。
  • 每個正拍要盡量「輕」,別添加太多重音。多一點漂浮感(Floating)
  • 要想像我們正在演奏舞蹈音樂,真的有舞者在跳舞。
  • 在既定的音樂速度步調(Pace)中,盡可能地自由演奏。
  • 節奏的絕對正確性與流暢度。(32分音符、64分音符、16分音符與三連音節奏)
  • 感受音樂的漂浮時,也需要對時間感展現絕對的控制性。
  • 獨奏中段時的大小調轉換時機,務必小心。
  • 高音「#D-#E」的顫音指法,帕胡德使用左手「3+4+5」指法。(請看下圖)
    高音「#D-#E」的顫音指法,帕胡德使用左手「3+4+5」指法。
    高音「#D-#E」的顫音指法,帕胡德使用左手「3+4+5」指法。

    他說這個指法,三個手指「同方向移動」,是最合乎邏輯的指法,也最簡單。

  • 為了讓高音「#D-#E」的顫音指法的音程更準確,他還會將右手中指故意往旁邊開一點點來微微打開左方 trill Key:「這樣音程會更準,不然高音有點低」。
    為了讓高音「#D-#E」的顫音指法的音程更準確,他還會將右手中指故意往旁邊開一點點,微微打開左方 trill Key「這樣音程會更準,不然高音有點低」。
    為了讓高音「#D-#E」的顫音指法的音程更準確,他還會將右手中指故意往旁邊開一點點,微微打開左方 trill Key「這樣音程會更準,不然高音有點低」。

     

  • 不過如果你的手很小,不一定要這樣嘗試。(反而容易造成手指漏氣)
  • 當你演奏顫音時,永遠要思考「顫音時演奏兩個音,而不是只有一個!」總是思考「樂譜上的另一個音」,才不會顧此失彼:音階準了,音樂也會更加華麗,更有生命力喔~
全部介紹完畢,帕胡德說,想要演奏一下嗎?
全曲解說介紹完畢。帕胡德說:現在您想要來演奏一下了嗎?

實在太精彩了!Bravo!!!

帕神我愛你~~~

 

 

III. 全體之舞(Danse générale – Bacchanale)

為了慶賀克羅伊平安歸來,在達夫尼與克羅伊兩人跳完向牧神致敬的啞劇之後,旋即迎來了最熱烈的《全體之舞》,音樂中近乎瘋狂的速度,五拍的節奏與中間的不段變化重音,還有最終段落的連續拍號變化,都讓這段結尾非常具有戲劇性,成為最狂放、強而野力的結尾。

 

樂譜版本

https://youtu.be/Jk0j3CqV5p0?t=712

 

鄭明勳與法國國家廣播交響樂團 - 附合唱版

https://youtu.be/2FXbZJndsCU?t=679

 

超級比一比

聖桑:《酒神之舞》

樂譜版本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DfQbvhwrsvE

 

歌劇中的酒池肉林版本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FdpmTuxzs3Q

 

2018年大都會歌劇院歌劇版本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cLHsxNUeL6Y

 

芭蕾的舞台與音樂呈現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TC-EgZqzdz4

 

異色舞台演出版本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ljkTxSHYIV0

 

 

開卷蹦藝術.享受美好閱讀時光

☕️一杯咖啡.一點心意.支持蹦藝術☕️

 

各類合作提案,聯繫方式:

*手機:0917.670.518 
*Line:https://line.me/ti/p/LB1ro0P0AU
*E-mail:jenpin888@gmail.com

【BON音樂】蹦藝術音樂講堂 《人生不可錯過的美妙音樂》系列 - 不可錯過的十首小品音樂

【BON音樂】蹦藝術音樂講堂 《人生不可錯過的美妙音樂》系列 - 不可錯過的十首小品音樂
Top 10 most unforgettable music pieces

– 資訊整理共享於網路,一起欣賞音樂與藝術之美 –
蹦藝術 | BONART


 

蹦藝術音樂講堂由旅法知名音樂家林仁斌,也是蹦藝術藝術網站執行長規劃並擔任主講。

結合蹦藝術網站豐富多元的系統化資料,林仁斌老師輕鬆幽默的上課內容與清晰俐落的口條,多年來深獲各界肯定,並與國家兩廳院、衛武營國家文化藝術中心、苗北藝文中心、NSO國家交響樂團、長榮交響樂團、高雄市交響樂團、大人社團等各單位合作各式音樂講座,年演講場次超過200場,是台灣超人氣音樂欣賞名家。

音樂的面向極其廣闊,也間接影響我們腦部活動很大。經由專家研究,當欣賞美妙音樂而感動時,大腦的「獎賞中樞」會產生反應,分泌出「多巴胺」,給予我們愉快的感受。

在蹦藝術音樂講堂充滿特色與循序漸進的主題規劃之下,您將發現欣賞古典音樂、理解各種作品類型,都將為您的生活中帶來更豐富愉快的感受;您所需要做的,就是悄悄地埋下這快樂的種子,坐進講堂,好好欣賞每一場知識與含金量滿滿的專屬演講。

古典音樂 X 精彩繽紛美好人生

在蹦藝術音樂講堂,您將體驗到:

❶ 全面認識古典音樂世界.從基礎到進階
❷ 深入了解音樂史、專有名詞到作曲家故事
❸ 沈浸式課堂解說.艱澀知識一次融會貫通
❹ 老師與粉絲互動Q&A,從傳道授業到解惑

→報名連結

-------

古典音樂的世界浩翰深邃,文學、詩歌、繪畫、舞蹈均在歷史上與之共舞飛揚。蹦藝術音樂講堂為喜愛音樂的您規劃精彩無比的「人生不可錯過的美妙音樂系列」,首發第一輯我們將從交響曲、協奏曲、室內樂到歌劇這四大主題開始,逐步有系統地帶領所有學員認識古典音樂豐富的美妙世界。

課程主講人:

 

古典音樂的世界浩翰深邃,文學、詩歌、繪畫、舞蹈均在歷史上與之共舞飛揚。蹦藝術音樂講堂為喜愛音樂的您規劃精彩無比的「人生不可錯過的美妙音樂系列」,首發第一輯我們將從交響曲、協奏曲、室內樂到歌劇這四大主題開始,逐步有系統地帶領所有學員認識古典音樂豐富的美妙世界。

→報名連結

「人生不可錯過的美妙音樂」系列(一)
日期:  9/20、9/27、10/4、10/11

ㄧ、不可錯過的十首交響曲
二、不可錯過的十首協奏曲
三、不可錯過的十首室內樂
四、不可錯過的十部歌劇 

 

「人生不可錯過的美妙音樂」系列(二)
日期:  10/18、10/24(一)、11/1、11/8

一、不可錯過的十首鋼琴樂曲
二、不可錯過的十首小品音樂
三、不可錯過的十首愛之詠嘆
四、不可錯過的十首管弦爆棚

 

「人生不可錯過的美妙音樂」系列(三)
日期:  11/22、11/29、12/6、12/13

一、不可錯過的十部音樂電影
二、不可錯過的十首電影配樂
三、不可錯過的十首韓劇音樂
四、不可錯過的十首日劇音樂

 

【課程資訊】
課程時間:9/20起,每週二下午2:00-4:00
課程時數:一系列四堂課、每週上課一次。
上課地點:鳴石音樂空間(台北市中正區仁愛路二段34號5F,近捷運東門站)


讓我們一起以「古典音樂小品」主題,一起全世界最知名的美好而偉大之作:

安可曲往往是許多觀眾的最愛,也是音樂會後觀眾們最高的期待~今天來聊聊音樂家們如何設計安可曲,以及許多經典安可曲目的意義,其中更是有著許多巧思與背後的故事。

 

【好文推薦閱讀】

樂團音樂會的安可曲 — — 指揮怎麼選?(1)

樂團音樂會的安可曲——指揮怎麼選?(2)

 

鋼琴

法雅:《火祭之舞》

Manuel de Falla: 'Ritual Fire Dance'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Q-XP_AIYPuc

 

李斯特:《愛之夢》第三號

Franz Liszt: "Liebestraum" S 541 No. 3

https://youtu.be/FZ651tNXp0Y

 

林姆斯基.高沙可夫:《大黃蜂的飛行》

Rimsky-Korsakov: The flight of the Bumble-Bee

https://youtu.be/fdKEUmFUMFg

 

比才/霍洛維茲:《卡門》變奏曲(霍洛維茲)

Vladimir Horowitz - Variation on a theme of Bizet's "Carmen"

https://youtu.be/WV_Nh884PKg

比才/霍洛維茲:《卡門》變奏曲(紀新)

Vladimir Horowitz - Variation on a theme of Bizet's "Carmen"

https://youtu.be/mB70394MYS0

 

特里福諾夫演奏安可小品集

Daniil Trifonov playing favorite encore pieces (Houston Public Radio, 22.02.2012)

00.00 - Schubert-Liszt "Die Forelle" 
03.21 - Schumann-Liszt "Widmung" 
06.51 - Paganini-Liszt "La Campanella" 
11.44 - Mussorgsky-Rachmaninov-Trifonov "Hopak" from "Sorochintsy Fair"

https://youtu.be/VpoIrSpkWfk

 

舒曼:《夢幻曲》

https://youtu.be/3fhKaAX5dOc

 

長笛

林姆斯基.高沙可夫:《大黃蜂的飛行》

https://youtu.be/CLXTmgURSTs

 

 

小提琴

巴濟尼:《精靈的迴旋曲》

Bazzini - La ronde des Lutins - Op. 25

https://youtu.be/qgZSHvexz28

 

艾爾加:《愛的禮讚》

https://youtu.be/v0Hl0CcM-A4

德弗札克:《母親教我的歌》

Antonin Dvorák: Gypsy Melodies, Op.55, B. 104

https://youtu.be/sGw3QNxiAss

 

 

單簧管

蓋希文:《漫步 - 遛狗》

George Gershwin | Promenade - Walking The Dog (1937)

https://youtu.be/-Oqrw93E1_g

 

大提琴

卡薩爾斯:《白鳥之歌》

Anon/Casals: The Song Of The Birds

https://youtu.be/4oQk6AkU7Fg

 

 

聲樂

理查.史特勞斯:《明日》

https://youtu.be/Zvsz1wNuZe0

聖桑斯:<我的心門為你開> ~選自歌劇《參遜與達利拉》

Saint-Saëns: 'Mon coeur s'ouvre à ta voix' from Samson et Dalila

https://youtu.be/noHQXogDsA0

 

奧芬巴哈:《霍夫曼的船歌》

Anna Netrebko & Elīna Garanča – Offenbach: Les Contes d'Hoffmann: Barcarolle

https://youtu.be/0u0M4CMq7uI

 

德利伯:<花之二重唱> ~選自歌劇《拉克美》

Delibes: Lakmé - Duo des fleurs (Flower Duet)

https://youtu.be/C1ZL5AxmK_A

 

 

交響樂

布拉姆斯:匈牙利舞曲第一號

Brahms: Hungarian Dance No.1

https://youtu.be/6tqOMxaGgBU

 

德弗札克:《斯拉夫舞曲》op.46 No.8

Dvorak: Slavonic Dance op.46 No.8

https://youtu.be/WIywT8fKVZA

 

林姆斯基.高沙可夫:<劍舞> ~選自芭蕾舞《蓋雅妮》

Aram Khachaturian: 'Sabre dance' ~ from "Gajane"

https://youtu.be/mUQHGpxrz-8

 

伯恩斯坦:<Mambo> ~選自《西城故事》

Leonard Bernstein : 'Mambo' ~ from "West Side Story"

https://youtu.be/RFUmQpjGZXE

 

馬奎斯:第二號舞曲

Arturo Marquez: Danzón no.2

https://youtu.be/3W4XkLLjCas

 

比才:<阿拉貢舞曲> ~歌劇《卡門》

G. Bizet: ‘Aragonaise’ ~ from "Carmen"

https://youtu.be/lnm6rz4kba4

 

馬士康尼:<間奏曲> ~選自歌劇《鄉村騎士》

Mascagni - Cavalleria rusticana: Intermezzo

https://youtu.be/9sw9efeUJng

 

永恆的經典:三大男高音

《我的太陽》(O Sole Mio)

https://youtu.be/ZvLZSgP0QMY

 

《公主徹夜未眠》(Nesum Dorma)

https://youtu.be/LYAsFelf7no

 

延伸閱讀

https://bonart.com.tw/all-about-leroy-anderson-and-his-music/

 

 

開卷蹦藝術.享受美好閱讀時光

☕️一杯咖啡.一點心意.支持蹦藝術☕️

 

各類合作提案,聯繫方式:

*手機:0917.670.518 
*Line:https://line.me/ti/p/LB1ro0P0AU
*E-mail:jenpin888@gmail.com

【BON音樂】蹦藝術X大人社團 經典歌劇巡禮 - 威爾第歌劇《弄臣》(Rigoletto)介紹  

【BON音樂】蹦藝術X大人社團 經典歌劇巡禮 - 威爾第歌劇《弄臣》(Rigoletto)介紹  
All about Verdi's Opera "Rigoletto"

– 資訊整理共享於網路,一起欣賞音樂與藝術之美 –
蹦藝術 | BONART


 

大人的經典歌劇巡禮線上直播課(10/6週四下午班,共5堂):由威爾第引領進入歌劇殿堂

音樂是生活裡的一部份?
你喜歡歌劇的豐富內涵與有趣情節?
跟著林仁斌老師一起拓展你的音樂視野!

《大人社團》與蹦藝術攜手再開新班,這期以經典歌劇為主題,林仁斌老師將帶領學員透過歌劇作品與作曲家的故事,更貼近音樂的脈絡,了解作品的內涵及巧思。你會聚焦台灣歌劇界近期即將演出的兩大亮點《唐‧卡洛》與《奧泰羅》、極富盛名的威爾第《弄臣》、董尼才第的《拉美莫爾的露琪亞》與雷哈爾的輕歌劇《風流寡婦》,讓歌劇點綴生活,享受這些超越幻想的現實,聆聽這些永恆不朽的經典!

 

學員分享

學員(S)回饋─
跟著老師和同學透過直播追蕭邦鋼琴大賽,了解了很多以前不懂的東西,很多音樂和音樂家都成了我生活中的一部分,我很感動。

學員(C)回饋─
音樂欣賞課一次是兩個小時,我感覺這兩個小時,就好像是一個袋子,林仁斌老師用他的音樂知識跟學問把這個袋子裝滿、裝飽,很多時候都是滿出來了,然後交給我們,所以每次我上完課都感覺收穫滿滿。

↑多次參與大人社團音樂欣賞課的學員回饋,困在疫情的這一年,感謝有音樂撫慰人心。

 

↑去年參與過大人社團與林仁斌老師的蕭邦鋼琴大賽講堂,音樂在學員的生活裡面佔了很大的比例。從原本只是聽、知道很多毛皮,並不深入,也不知道音樂的故事。

學員回饋完全沒有想到這個課程超過期待非常多,第一次知道,原來一場音樂比賽曲目的設計、每一輪比賽的機制,還有每一位參賽選手的特色,老師都帶著我們一路去追。

更多的學員分享:大人的音樂欣賞課學員回饋,看他們用音樂為生活注入繽紛

 

精彩課程再推薦

大人的經典歌劇巡禮線上直播課(10/6週四下午班,共5堂):由威爾第引領進入歌劇殿堂

大人的大師音樂劇線上直播課(11/17週四下午班,共5堂):《貓》《艾薇塔》《歌劇魅影》

大人的古典名曲鑑賞線上直播課(12/29週四下午班,共5堂):管弦樂欣賞-協奏曲篇

 

主講:林仁斌老師

 

  • 第三堂│威爾第《弄臣》

歌劇《弄臣》(Rigoletto)是威爾第的第16部作品,然而它的原始劇名其實是《詛咒》(La Maledizione),如今的正式名稱是作曲家為了避開政治爭議性能繼續創作想方設法的用心。而《弄臣》與創作於其後的《茶花女》、《遊唱詩人》並列為威爾第中期的三大傑作。
在課程中,我們可以跟著老師的角度,了解寫實主義歌劇殘酷反轉的劇情設計,威爾第魅力滿點的美妙音樂與歌劇裡精彩無比的獨唱與重唱唱段,讓我們一起認識這部經典不朽,各大歌劇院與音樂節中歷久不衰的重要歌劇作品。

 

弄臣》(Rigoletto)是由義大利歌劇大師威爾第作曲的著名三幕歌劇,是他所創作的第16部歌劇作品,更與創作於其後的歌劇《茶花女》、《遊唱詩人》並稱為威爾第中期的三大傑作。充滿寫實主義的殘酷反轉劇情讓人印象深刻,而劇中美妙的音樂與獨唱與重唱唱段,經典不朽,多年來更是各大歌劇院與音樂節長虹製作。

 

1850年左右的威爾第-Verdi

 

威爾第歌劇創作年份

(基本資料整理於網路與維基百科,並附上超連結方便檢索)

威爾第歌劇創作年份

 

仁斌老師的雙長笛演奏專輯《華麗聚焦~雙長笛與鋼琴的歌劇院之夜》,也曾收錄《弄臣》雙長笛歌劇幻想曲喔: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ZAP5wZSP8a0

 

創作源起

(基本資料整理於網路與維基百科,並附上超連結方便檢索)

1850年,威爾第獲威尼斯鳳凰劇院委託,創作一部新歌劇。由於當時37歲的威爾第已發表過15部歌劇,是頗有名氣的作曲家,因此劇院給了他自由選擇題材的權力。威爾第最初打算以大仲馬的喜劇《凱恩,或紛亂與天才》為藍本,並請劇作家皮亞威(Piave)對原著進行研究。但威爾第始終覺得該劇的主題缺乏足夠活力。

不久以後,威爾第偶然讀到文豪維克多·雨果所作的法語戲劇《逸樂之王》(Le roi s'amuse)的劇本,該劇中《逸樂之王》主角法國國王法蘭西斯一世(François I),似乎諷刺且影射當時法國國王路易·菲利浦(Louis-Philippe)奢華糜爛好色生活,連原著者雨果的劇本本身在法國也飽受爭議,原本就因太具政治爭議性無法通過政府官員的審查,因此一直被禁演。

威爾第卻非常想譜寫這個題材,他認為這部作品擁有對 立、矛盾、因果報應等元素,加上角色個性鮮明、戲劇張力強烈等等,在寫作歌劇多年,此時期創作逐漸轉為社會寫實風格的威爾第而言,是一個不可多得的好劇本。

後來分析他的決定以《弄臣》為劇本創作時說到:「這劇本包含了好幾個非常有力的命題...,大而深入的主題和一個稱得上戲劇史上最重要的創造人物。」。

因此最初此劇為了避開政治爭議性,原本標題定為《詛咒》(La Maledizione)。

威爾第並將 “詛咒” 這個字放在歌劇中,弄臣演唱的最後一句台詞:

「那老傢伙的 “詛咒” 居然應驗了!!!」(黎果雷多抱起女兒的遺體,高聲悲喊)

 

影片欣賞

12位傑出男中音的《弄臣》最終台詞表現:

https://youtu.be/qMj-3MmywQc


維克多·雨果的法語戲劇《逸樂之王》(Le roi s'amuse)的50 週年劇本紀念封面

Victor_Hugo_Fiftieth anniversary production of Le Roi s'amuse at the Comédie-Française.

 

威爾第當時所處的北義大利是奧地利哈布斯堡王朝的領地,因此創作阻力自然就來自奧地利派駐北意地區的審查當局。

自創作之始,威爾第與皮亞威二人便一直很注意奧地利當局的反應。威爾第曾在給皮亞威的信中寫到:「我們一起用四條腿走遍全城,找個權貴可以批准我們寫《弄臣》。」在後來的通信中顯示,他們兩人一直出於被捕的危險中,而且他們也低估了奧地利審查當局在義大利執行法律的能力。就連鳳凰劇院的秘書,古里耶摩·布倫南,原先認為他們不會受到審查當局的審查,也變成了錯誤見解。

1850年初夏,開始傳出謠言,說奧地利審查當局將禁止《弄臣》的公演。因為他們認為雨果的原著可能將犯「大不敬罪」(lese majeste),因此他們不會允許這部「有傷風化」的歌劇在威尼斯公演。

於是8月,威、皮二人退居威爾第的家鄉布塞托,繼續創作,並擬定了反制審查當局的措施。而在兩人和劇院的通信中,也以原始劇名《詛咒》La Maledizione)作為該劇的代稱。但很快,奧地利審查當局內部也用了這個名稱稱代威爾第的新作。

皮亞威為免浪費威爾第優美的曲譜,曾設想將劇名再改為《旺多姆公爵》,並把駝背的弄臣和對他的詛咒抹掉:因為在當時的民情,沿襲自中世紀之殘酷法律,凡是駝背者若無貴族收留賦予工作,駝背者一律下放至鄉下,也就是幾乎任其自生自滅。但威爾第完全反對這些變動,並且決心與當局當面談判。

這時,鳳凰劇院的秘書布倫南巧妙地化解了威爾第和當局的紛爭。他站在正面的立場,將威爾第的往來書信轉交當局,顯示威爾第脾氣雖壞,卻是個難得的藝術家。

最後雙方終於達成協議:「歌劇的場景須由法國國王宮廷,轉到法國或義大利某個公國」、並且「人物的名字需要全部更改」、「公爵在女主角家中就寢的場景需刪去」,而「公爵去酒館也不再是有意的,而是上了當」。「弄臣的名字也由『Triboulet』變成『Rigoletto』、,「男主角的新名字則來自法語『有趣的(rigolo)』一詞的諧音」,這意示著趣味的名字,成為了該劇的正式名稱~《弄臣》(Rigoletto)。

 

經過這麼多修改,《弄臣》終於1851年威尼斯首演。

(基本資料整理於網路與維基百科,並附上超連結方便檢索)

 

「弄臣」原始姓名角色「Triboulet」 J. A. Beaucé 與 Georges Rouget 繪製插畫

"Triboulet"; illustration for "Le Roi s'amuse" by J. A. Beaucé and Georges Rouget

 

 

《弄臣》的1851年首演是空前成功的,下方是演出節目單:

1851年歌劇《弄臣》首演節目單

 

有關首演

首演的陣容如下:

首演於1851年3月11日
(指揮:朱塞佩·威爾第)
弄臣 男中音 菲力斯·瓦雷西(Felice Varesi)
曼都華公爵 男高音 拉菲爾勒·米拉特(Raffaele Mirate)
吉爾達,弄臣之女 女高音 特雷西納·布拉比拉(Teresina Brambilla)
宮廷其他大臣,群眾等等 威尼斯鳳凰劇院合唱團
伴奏 威尼斯鳳凰劇院管弦樂團

 

畫家 Roberto Focosi 所繪製的威爾第歌劇《弄臣》聲樂譜封面

Giuseppe Verdi "Rigoletto" Vocal score illustration by Roberto Focosi

 

主要人物:

  • 弄臣(Rigoletto) - 男中音
  • 吉爾達(Gilda),弄臣之女 - 女高音
  • 曼都瓦公爵(Il Duca di Mantova) - 男高音
  • 斯巴拉夫奇勒(Sparafucile),職業殺手 - 男低音
  • 瑪達蕾娜(Maddalena),殺手之妹 - 女中音
  • 喬凡娜(Giovanna),吉爾達的媬姆 - 女中音
  • 蒙特羅內伯爵 (Il Conte di Monterone) - 男中音
  • 切布蘭諾伯爵 (Il conte di Ceprano) - 男低音
  • 切布蘭諾伯爵夫人(La contessa di Ceprano) - 女中音
  • 馬歇奧·包爾沙(Matteo Borsa),公國朝臣 - 男高音
  • 馬魯洛(Marullo),公國朝臣 - 男中音

 

1851年《弄臣》首演男女主角 服飾手繪圖:

1851年歌劇《弄臣》首演男女主角服飾手繪圖

 

 

弄臣,指的是在貴族身邊的搞笑、寵幸狎玩的臣子,也常昧著良心協助君主進行各種犯罪,古語更常言:「昏君身邊多弄臣」。

 

劇情簡說:
《弄臣》劇中的主角是十六世紀義大利曼都瓦城中的一位老駝子,他是該城風流瀟灑又年輕的曼都瓦公爵(Il Duca di Mantova)身邊的弄臣。他為了取悅公爵,除了耍弄各種機巧、阿諛奉承外,因為公爵幸好漁色,他常常物色各式美女拐騙以滿足公爵本性。當大臣的妻女被公爵看上甚至侵犯後,他還會嘲弄那些滿懷憤怒的丈夫和痛心疾首的父親。
未料,這樣的悲劇終究也發生在他自己身上:弄臣在多行不義之後,被蒙特羅內伯爵 (Il Conte di Monterone) 詛咒報應終將降臨。
原來公爵意外發現弄臣隱藏在郊區之愛女吉爾達,竟喬裝成窮學生暗中追求他那純潔貌美的女兒。待自己珍愛的女兒被風流公爵玩弄後,弄臣氣憤不己、決心僱用刺客要將公爵殺死,未料最後被刺的竟是女扮男裝的女兒吉爾達~原來,隔牆獲悉行刺計劃的吉爾達已對公爵一往情深,心灰意冷之下卻甘願替公爵一死。

向來對朝臣妻女受辱的不幸大加嘲諷的弄臣,最卻讓自己珍愛的女兒成了詛咒之下的犧牲者。

 

歌劇序曲欣賞

這齣劇雖由華麗的宮廷盛會開始,最終卻導向悲劇,是一齣張力十足、歌曲精采的歌劇。我們從歌劇序曲裡,便能聽見威爾第用心鋪陳的戲劇化陰森氣氛,帶著附點節奏的詛咒動機在隱伏的氛圍裡高聲響起,更直接預告了此劇悲劇的色彩: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WY_mrgd_Nqc

 

故事分幕解說

地點:義大利北部曼托瓦公國(Mantua)
時代:公元16世紀

第一幕

第一場:宮中豪華大廳

歌劇序曲,暗示了這將是一齣黑暗的悲劇。

第一幕的設定於曼都瓦公爵官邸的豪華大廳,一場奢侈盛大的舞會正在進行。英俊但性好漁色的公爵,與一群阿諛奉承的臣子登場。公爵十分得意地向賓客說,他前幾天在教堂遇見一位貌若天仙的少女,雖然還未知其芳名,卻已經派人去找到她的住處,而且決定要把這位少女弄到手裡...。

公爵在舞會熱鬧氣氛中,開心地唱著《這位還是那位》(Questa o quella),顯示自己喜好泡妞的好心情~突然間,他在眾貴賓中看見年輕貌美的切布蘭諾伯爵夫人,立刻跑上去向她調情。就在這個時候,有一位貴族登場,向其他的貴族說,他發現了弄臣黎果雷多在城外金屋藏嬌。眾臣子一向憎恨黎果雷多,因為黎果雷多不但壞事做盡,還嘲笑和羞辱過他們。於是大家秘密商量,準備在當夜前去綁架黎果雷多的情婦,把她送給公爵享受,一報歷來之仇。

正當眾人也在舞會上尋歡作樂時,白髮蒼蒼的蒙特羅內伯爵衝進大廳,要向公爵討回公道:因為他的女兒也剛被公爵姦污了。不料此舉不但全無結果,反而被站在公爵身邊的弄臣黎果雷多羞辱了一番。憤怒又無力的老伯爵氣得當眾詛咒公爵和黎果雷多,他憤憤的對黎果雷多說:「你這個壞蛋,今天凌辱一位不幸的父親,明天你必也得到同樣的報應!」,這樣的詛咒使同樣為人父親的黎果雷多心裡湧出一陣懼怕。

 

第二景:弄臣於城外的住所

歌劇《弄臣》於1851年場景繪製圖

 

第二景設定於弄臣黎果雷多在城外的房子,時間是深夜。

黎果雷多下朝後拖着疲乏的腳步,對於剛剛的詛咒顯然耿耿於懷,邊走邊抱怨:「蒙特羅內伯爵那個老家伙詛咒我。為甚麼我生得又醜又駝,除了只會用一張嘴去討好那頭專門淫人妻女的豺狼以外,甚麼都不能夠做呢?」突然間,走出一位黑衣男子上前對黎果雷多說:「我是一個職業殺手,看閣下的樣子,心中似乎正在想除掉一個最憎恨的人。假如閣下需要我效勞,可隨時通知。」

黑衣男子走了之後,黎果雷多也不知不覺走到家門了,他深愛的獨生女兒吉爾達跑出來迎接。看見父親似乎有很重的心事,吉爾達正想開口安慰他的時候,卻被父親岔開了話題,查問她是否到過甚麼地方。吉爾達回說:「除了上過教堂以外,甚麼地方都沒有去過。」

黎果雷多警告女兒說,外面十分危險,以後不要再出門,並同時吩咐奶媽,要加緊看顧吉爾達,千萬不要讓任何陌生人進來。

弄臣與吉爾達的二重唱詠嘆調:《我的女兒 ! 我的父親 !》(Figlia!-Mio Padre!),是本劇中最動人的二重唱之一。吉爾達求問父親,她的母親是誰,現在在哪裏?黎果雷多只好告訴女兒說:「你的母親像你一樣美麗,但是她不嫌我長得醜陋,竟然下嫁給我。可惜她紅顏薄命早逝。自從母親去世後,妳就是我的生命,我的一切了。」

黎果雷多與女兒和奶媽講完話之後先行離去。此時公爵打扮成一個窮學生,悄悄地潛入黎果雷多的院子,偷聽到吉爾達與喬凡娜的對話,說自己在教堂邂逅一位令她心儀的男子,但因為瞞著父親,所以心感不安。於是公爵用一袋金錢收買了奶媽,用計把吉爾達弄到公爵的面前。公爵是一個調情聖手,撩妹該說什麼當然是難不倒他,一下子就讓天真無邪的吉爾達不自覺的墮入愛河。公爵在離去之前,還留下了一個假名字「高提耶·馬爾德」。兩人依依不捨,對對方許下承諾。公爵走後,吉爾達獨唱之美聲花腔詠嘆《可愛的名字》(Caro nome)一曲,這是歌劇中最有名的女高音獨唱曲之一。

此時,一群貴族聚集在黎果雷多家的外面,正巧黎果雷多在街上在步行撇見。當他看見一群貴族聚集在他家門口的時候,心裡驚慌了起來,趕緊查問發生了甚麼事。當中有一個回答說:「我們來這裏是要幫助公爵捕捉獵物。這次的對象就是住在你家對面的切布蘭諾伯爵夫人。」黎果雷多聽了,不但安心下來,而且還開心地加入他們綁架美女的行列。黎果雷多被他們戴上耳罩和面紗,坐在自家中的牆邊等候。等了許久,黎果雷多只覺四周靜寂,心中有異,立刻除下耳罩和面紗,終於知道受騙,原來被他們搶走的是他自己的女兒。他雙腿發軟,幾乎癱瘓,高喊一聲:「那老家伙的詛咒應驗了!」

 

第二幕

場景:曼托瓦公爵宮

曼托瓦公爵宮

曼都瓦公爵上場,焦躁不安,因為他聽說他心愛的吉爾達遭人綁架。公爵一向只視女人如玩物,只有慾而沒有情,玩弄完了就把她們忘記。但是,他突然發現自己對吉爾達不一樣。他第一次感受到純潔無瑕的愛,於是他向神禱告,求神保護吉爾達,甚至願意獻出自己的靈魂來換取吉爾達的平安。這是一首感人的男高音名曲:《有人自我身旁奪走她》(ella mi fu rapita!)。此時威爾第與皮亞威可能要我們知道,一個對女人無情無義的壞男人,也會有一刻被真愛所感動。(當然也可能是為了通過演出審查而作出的妥協~)

此時一群臣子出現,興高采烈地稟告公爵,他們剛從黎果雷多家中綁架了一位美麗的姑娘回來,要獻給公爵享受。公爵心想:「從黎果雷多搶回來的姑娘?肯定是我心愛的吉爾達(大心)。」於是轉憂為喜,頭也不回的衝進寢宮裡。眾臣子對公爵的反應與舉動感到莫名其妙。

當然~公爵奪去了吉爾達的貞操。完事後離去不久,黎果雷多走進公爵宮。此時他內心痛如刀割,但是仍然盡量裝着若無其事的樣子。忽然,公爵夫人的僮僕進來詢問公爵的下落,臣子們的回答互相矛盾,黎果雷多一聽,就知道自己的愛女已經被他們綁架到這裏來了。於是他大聲呼喊說:「快把我的女兒還給我!為了我的女兒,我不惜雙手沾滿鮮血,都要把她奪回來。」

同僚們不但無動於衷,還阻擋他強行進入公爵寢宮。他們心裡說:「你這個醜惡的老頭,平日作惡多端,這就是你的報應。」

大聲呼喊無效,黎果雷多跪行到每一個同僚面前,懇求他們說:「可憐這個年老的爸爸吧,因為吉爾達是我的生命和一切。」

突然間,公爵寢宮大門被撞開,衝出一個狼狽疲乏,衣衫不整剛被污辱的可憐少女~她正是吉爾達!吉爾達投進父親的懷裏,痛訴自己今天的遭遇和以往與公爵相遇的過程。黎果雷多聽了,心知肚明,這是自己平日的惡行所導致的悲劇,現在一切都已經太遲了。

黎果雷多一邊擁抱着愛女,一邊在思想怎樣報仇雪恨。就在這個時候,之前詛咒過黎果雷多的蒙特羅內伯爵,正被幾名衛兵押往地牢。當他經過公爵畫像的時候,憤恨的咒罵:「神啊,為甚麼你還不懲罰這個卑劣下流的公爵!」黎果雷多看見這種情景,報仇雪恨的心隨即確定。吉爾達看見父親臉上種憤恨的表情,知道父親已經決意定要殺死公爵,於是懇求父親求情說:「父親啊,請放過他吧~因為我愛他!」。

第三幕

場景:破舊酒店外的街上

為了要證實公爵是一個狼心狗肺的人,黎果雷多在深夜時分帶着愛女來到職業殺手史帕拉弗與妹妹瑪達蕾娜開設的破舊酒店附近。這家酒店雖然破舊,但有兩層,下方圖為1851年首演時的手繪場景圖:

歌劇《弄臣》於1851年場景繪製圖

 

殺手史帕拉弗正在擦拭他那以殺人為生的利刀,公爵從旁門進入酒店,要了一個房間與一瓶美酒,隨性高歌《善變的女人》(La donna è mobile),這可以說是威爾第在此劇為男高音創作最有名的詠嘆調。(據說當年當男主角在台上唱這首歌的時候,台下的觀眾也跟着唱。為了避免這種情形,後來威爾第在這首名歌中間加上一個稍長的休止符,提醒觀眾不要再跟着主角唱下去XD)

當公爵正喝著酒,與殺手妹妹瑪達蕾娜唱歌取樂時,職業殺手走到酒店外與黎果雷多進行交易:他先付了殺手一筆訂金,並約定子夜當鐘聲敲起12下的時候,再前來總結,但是要親自處理公爵的屍體。

談妥交易後,黎果雷多帶着女兒從牆壁縫中觀看偷聽公爵此時撩妹的卑鄙言行。當吉爾達看見公爵和瑪達蕾娜正在相互調情的時候,內心傷痛欲絕。黎果雷多吩咐女兒先行返家,換上男裝,逃到鄰近的小鎮,等他把「事情辦妥」後,便去與她會面。

歌劇《弄臣》於1851年場景繪製圖

職業殺手返回酒店,公爵已經醉臥在床。他告訴妹子說:「公爵這個小子很值錢啊!」瑪達蕾娜此時卻懇求哥哥說:「請不要下手,因為我也不自覺的愛上了他。」史帕拉弗及列說:「我一定要遵守我的承諾。」可是在妹妹央求下,他答應如果在午夜十二點以前有客人前來投宿,他就以這個人來作替死鬼。

原來吉爾達因為不捨得公爵,沒有遵照父親的囑咐先回到酒店,反而躲在門外繼續偷聽。聽見了殺手兄妹的對話之後,雖然悲痛,但善良的吉爾達決定犧牲自己以挽救公爵。當夜正是風雨交襲,打雷閃電,吉爾達上前去敲門,決意甘為情死。

子夜十二點,暴風雨漸停。當時鐘被敲響的時候,黎果雷多依約前來取貨,並將餘款付清。史帕拉弗及列對他說:「公爵的屍體就在這個麻袋裏面。你最好把船開到河中心,才丟進河裏,這樣就人不知鬼不覺了。」

正當黎果雷多乘船至河中,正準備將麻袋推落棄屍之際,遠處卻隱約傳來公爵高唱《善變的女人》的歌聲。他大吃一驚連忙打開麻袋來看,才發現袋中原來是自己心愛的女兒。此時吉爾達還未斷氣,用極其微弱的聲音懇求父親說:「父親啊,女兒求您原諒他,因為女兒實在太愛他了。」說完便死去了。

黎果雷多抱起女兒的遺體,高聲悲喊:「那老傢伙的詛咒應驗了!!!」
(全劇終)

歌劇《弄臣》結局,女兒吉爾達死於父親懷中,弄臣大喊著:「這是詛咒!」

 

《弄臣》著名唱段

  • 公爵詠嘆調:《這位還是那位》(Questa o quella)
  • 弄臣詠嘆調:《我們兩人是同道 ! 他用刀殺人》(Pari siamo!)
  • 弄臣與吉爾達詠嘆調:《我的女兒 ! 我的父親 !》(Figlia!-Mio Padre!
  • 吉爾達詠嘆調:《可愛的名字》(Caro nome)
  • 公爵詠嘆調:《有人自我身旁奪走她》(ella mi fu rapita!)
  • 弄臣詠嘆調:《可恨的朝臣,卑鄙該死的!》(Cortigiani, vil razza dannata)
  • 公爵詠嘆調:《善變的女人》(La donna è mobile)
  • 《弄臣》第三幕四重唱:《美麗的愛之女》(Bella figlia dell'amore)

 

公爵詠嘆調:《這位還是那位》(Questa o quella)

Pavarotti - "Questa O Quella" from Verdi's, "Rigoletto". 1964, Moscow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8WUnBvk8iUw

 

帕華洛帝《這位還是那位》大師班教學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WXfP_bTUll4

 

Rolando Villazón 2013年,威爾第200週年錄音的MV版本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TIvXV9fhZ4I


弄臣詠嘆調:《我們兩人是同道 ! 他用刀殺人》(Pari siamo!)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vv0qajNyW1U


弄臣與吉爾達詠嘆調:《我的女兒!我的父親!》(Figlia!-Mio Padre!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VsPIu1BSoaE


吉爾達詠嘆調:《可愛的名字》(Caro nome)
葛貝洛娃版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WuJSC8Qtirw

 

瑪莉亞.卡拉絲版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qvWZvriW3CU

 

Nadine Sierra 演唱吉爾達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T7M4_xZyZH8

 

Diana Damrau 現場版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hT1bLf_0Ilc


公爵詠嘆調:《有人自我身旁奪走她》(ella mi fu rapita!)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O50YveN3TL0


弄臣詠嘆調:《可恨的朝臣,卑鄙該死的!》(Cortigiani, vil razza dannata)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JULs5RoCEgM


公爵詠嘆調:《善變的女人》(La donna è mobile)

當年熟被歌劇時,威爾第已知道此曲《善變的女人》必將成為名曲。由於擔心有人在首演前未經批准抄襲,威爾第制定了非常嚴厲的保密措施,並要樂手們遵守某些協定,在首演前幾天才可以使用樂譜,而且還得發誓不能在排練場外唱、甚至哼出《善變的女人》詠嘆調。

《弄臣》首演後果然這首詠嘆調廣受歡迎,據說此曲在首演翌日早上便有人傳唱。(果然威爾第當年的擔心是必要的)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xCFEk6Y8TmM

 

《善變的女人》一直是歌劇史上備受矚目的詠嘆調。

歌詞是:

La donna è mobile
qual piuma al vento,
muta d'accento e di pensiero.
Sempre un amabile
leggiadro viso,
in pianto o in riso
è menzognero.La donna è mobil
qual piuma al vento
muta d'accento e di pensier.E sempre misero
qui a lei s'affida,
chi le confida,
mal cauto il core!
Pur mai non sentesi
felice appieno
qui sul quel seno
non liba amore!La donna è mobil
qual piuma al vento
muta d'accento e di pensier
善變的女人
如羽毛飄風中
言不由衷,反覆無常
看起來總是可愛的
誘惑藏於溫柔
你看她剛在哭泣
卻又露出笑容善變的女人
如羽毛飄風中
言不由衷,反覆無常她總裝作可憐模樣
千萬別輕信她
你若輕信她
必心生癡狂
你不會感受不到
那炙熱的歡暢
輕倚在酥胸上
將愛情來品嘗善變的女人
如羽毛飄風中不由衷,反覆無常

 

據說威爾第知道觀眾喜愛跟著唱,因此特意在前奏之後放入一個延長休止符,用以阻止群眾一路唱下去,影響男高音獨唱。

樂譜如下:

la donna e mobile_善變的女人

《弄臣》第三幕四重唱:《美麗的愛之女》(Bella figlia dell'amore)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DYRZOEzoOgQ&fbclid=IwAR2YfgDcYnjOu-f5KdoFPhkDUVawyzhH944qIGixNxHl1Omlg6Q8Vrm9344

 

整段劇情連貫起來欣賞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oMhB_jticKE

 

四重唱《美麗的愛之女》(Bella figlia dell'amore)歷史最強版本

照片中由左至右:De Luca, Galli-Curci, Caruso, Perini, Angelo Bada and Minnie Egener。(歌手Marcel Journet沒有出現在照片中)


《弄臣》全劇欣賞
帕華洛帝+葛貝洛娃 DG經典版本

https://www.youtube.com/watch?time_continue=306&v=fYDI6MWkCW8&feature=emb_logo

製作資訊

Composer: Verdi, Giuseppe
Libretto/Text Author: Piave, Francesco Maria
Libretto Source: Hugo, Victor
Conductor: Chailly, Riccardo
Orchestra: Vienna Philharmonic Orchestra
Chorus: Vienna State Opera Chorus
Chorus Master: Balatsch, Norbert

Borsa: Corazza, Remi
Ceprano: Bracht, Roland
Countess Ceprano: Kuhlmann, Kathleen
Duke of Mantua: Pavarotti, Luciano
Gilda: Gruberova, Edita
Giovanna: Barbieri, Fedora
Maddalena: Vergara, Victoria
Marullo: Otey, Louis
Marullo: Weikl, Bernd
Monterone: Wixell, Ingvar
Rigoletto: Wixell, Ingvar
Sparafucile: Furlanetto, Ferruccio

Producer: Hohlfeld, Horant
Set/Stage Designer: Quaranta, Gianni
Costume Designer: Schlumpf, Martin
Stage Director: Ponnelle, Jean-Pierre
Television Director: Ponnelle, Jean-Pierre

 

如何唱出「美聲唱法」

四位討論聲樂家:

瓊.蘇珊蘭 Joan Sutherland
瑪麗.琳荷恩Marilyn Horne
帕華洛帝 Luciano Pavarotti
李察.波寧 Richard Bonynge

https://youtu.be/mk06RvH96NU

 

 

帕華洛帝分享演唱技巧實戰

Pavarotti about covered sound

https://youtu.be/uo6dDQiBGyI

 

Luciano Pavarotti speaks about Diaphragmatic Support.

https://youtu.be/DYrnunDW0Jg

 

Luciano Pavarotti speaks about Concentration, Diaphragm, Throat, Resonance.

https://youtu.be/0gp35OUFBlk

 

Pavarotti speaks of using a Breath-Holding Exercise

https://youtu.be/LfhuXXBrmrI

 

延伸閱讀

【BON音樂】轉載:歌劇大師威爾第生平介紹 Giuseppe Verdi

【BON音樂】威爾第:歌劇《弄臣》(Rigoletto)介紹  

【BON音樂】威爾第:歌劇《遊唱詩人》(Il TROVATORE)介紹

【BON音樂】威爾第:歌劇《茶花女》(La Traviata)介紹

【BON音樂】威爾第歌劇《阿依達》(Aida)介紹  

【BON音樂】威爾第:刻畫深刻人性之《奧泰羅》(Otello)歌劇介紹

【BON音樂】年輕帕華洛帝精彩《安魂曲》獨唱錄音欣賞

 

 

開卷蹦藝術.享受美好閱讀時光

☕️一杯咖啡.一點心意.支持蹦藝術☕️

 

各類合作提案,聯繫方式:

*手機:0917.670.518 
*Line:https://line.me/ti/p/LB1ro0P0AU
*E-mail:jenpin888@gmail.com

【BON音樂】蹦藝術音樂講堂 《人生不可錯過的美妙音樂》系列 - 不可錯過的十首鋼琴樂曲

【BON音樂】蹦藝術音樂講堂 《人生不可錯過的美妙音樂》系列 - 不可錯過的十首鋼琴樂曲
Top 10 most important Piano Pieces

– 資訊整理共享於網路,一起欣賞音樂與藝術之美 –
蹦藝術 | BONART


 

蹦藝術音樂講堂由旅法知名音樂家林仁斌,也是蹦藝術藝術網站執行長規劃並擔任主講。

結合蹦藝術網站豐富多元的系統化資料,林仁斌老師輕鬆幽默的上課內容與清晰俐落的口條,多年來深獲各界肯定,並與國家兩廳院、衛武營國家文化藝術中心、苗北藝文中心、NSO國家交響樂團、長榮交響樂團、高雄市交響樂團、大人社團等各單位合作各式音樂講座,年演講場次超過200場,是台灣超人氣音樂欣賞名家。

音樂的面向極其廣闊,也間接影響我們腦部活動很大。經由專家研究,當欣賞美妙音樂而感動時,大腦的「獎賞中樞」會產生反應,分泌出「多巴胺」,給予我們愉快的感受。

在蹦藝術音樂講堂充滿特色與循序漸進的主題規劃之下,您將發現欣賞古典音樂、理解各種作品類型,都將為您的生活中帶來更豐富愉快的感受;您所需要做的,就是悄悄地埋下這快樂的種子,坐進講堂,好好欣賞每一場知識與含金量滿滿的專屬演講。

古典音樂 X 精彩繽紛美好人生

在蹦藝術音樂講堂,您將體驗到:

❶ 全面認識古典音樂世界.從基礎到進階
❷ 深入了解音樂史、專有名詞到作曲家故事
❸ 沈浸式課堂解說.艱澀知識一次融會貫通
❹ 老師與粉絲互動Q&A,從傳道授業到解惑

→報名連結

-------

古典音樂的世界浩翰深邃,文學、詩歌、繪畫、舞蹈均在歷史上與之共舞飛揚。蹦藝術音樂講堂為喜愛音樂的您規劃精彩無比的「人生不可錯過的美妙音樂系列」,首發第一輯我們將從交響曲、協奏曲、室內樂到歌劇這四大主題開始,逐步有系統地帶領所有學員認識古典音樂豐富的美妙世界。

課程主講人:林仁斌

古典音樂的世界浩翰深邃,文學、詩歌、繪畫、舞蹈均在歷史上與之共舞飛揚。蹦藝術音樂講堂為喜愛音樂的您規劃精彩無比的「人生不可錯過的美妙音樂系列」,首發第一輯我們將從交響曲、協奏曲、室內樂到歌劇這四大主題開始,逐步有系統地帶領所有學員認識古典音樂豐富的美妙世界。

→報名連結

「人生不可錯過的美妙音樂」系列(一)
日期:  9/20、9/27、10/4、10/11

ㄧ、不可錯過的十首交響曲
二、不可錯過的十首協奏曲
三、不可錯過的十首室內樂
四、不可錯過的十部歌劇 

 

「人生不可錯過的美妙音樂」系列(二)
日期:  10/18、10/24(一)、11/1、11/8

一、不可錯過的十首鋼琴樂曲
二、不可錯過的十首小品音樂
三、不可錯過的十首愛之詠嘆
四、不可錯過的十首管弦爆棚

 

「人生不可錯過的美妙音樂」系列(三)
日期:  11/22、11/29、12/6、12/13

一、不可錯過的十部音樂電影
二、不可錯過的十首電影配樂
三、不可錯過的十首韓劇音樂
四、不可錯過的十首日劇音樂

 

【課程資訊】
課程時間:9/20起,每週二下午2:00-4:00
課程時數:一系列四堂課、每週上課一次。
上課地點:鳴石音樂空間(台北市中正區仁愛路二段34號5F,近捷運東門站)

 

今天蹦藝術與大家聊的話題,是《全世界最艱難的十首鋼琴獨奏曲》。

先來一曲「似顏繪樂譜」,您想試試看親自彈奏嗎?

照片出處:http://freedamlifefriend.blog84.fc2.com/blog-entry-772.html

 

20個音樂絕頂瞬間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FOTROqro23k&t=332s

 

鋼琴音域簡介

鋼琴可以說是最多人接觸的樂器了,加上音樂寬廣,在1890年代,鋼琴已發展為現代88琴鍵,橫跨 7又¼個八度的樂器之王;鋼琴能夠發出的聲音頻率則為 從 2A到C5(27.5 Hz 到 4,186 Hz)。

那為何現代鋼琴不在88鍵數目上繼續增加,讓鋼琴音域再繼續拓寬呢?

這則是因為人類的耳朵聽覺範圍是有限制的。

人耳雖然可以聽到 20Hz 到 20,000Hz,但一般來說大腦可辨別的頻率上限則大概在 4,000Hz左右。因此即使音域隨著琴鍵數量增加而更廣,但對人類的耳朵來說,更多的低音最後只成為不可辨的低音音響,而更多的高音則變成聽起來不舒服的高音噪音,聽覺上已經完全無法產生音調的感覺,因此,就表現音樂和諧來說,這些都是沒有意義的。

不過琴商仍然會接獲某些邀約,依據特定需求客製97鍵的鋼琴,在低音區增加9個琴鍵(2C到C5);然而,這9個低音區琴鍵的琴弦只負責在彈奏其他琴鍵時,透過共振製造出更豐富的聲音。實際上,這些額外的琴鍵幾乎不會被直接彈奏。(以上資料數據取自於YAMAHA山葉網站)

 

想了解更多鋼琴的架構與知識,都可以看→這邊


關於讀譜正確性

談鋼琴音樂的詮釋與記譜

每位老師都常常說「樂譜很重要,讀譜更重要!」

但是,什麼是正確的讀譜呢?

筆者在此推薦所有演奏鋼琴的朋友,都推薦該擁有這一本書: 卡爾.徹爾尼著的《貝多芬全部鋼琴作品的正確奏法》(全音樂譜出版,張淑懿譯)。本書亦經過奧地利鋼琴家 保羅.巴杜拉.史柯達(Paul Badura-Skoda, 1927-2019)編輯註釋,書裡提到貝多芬所有的鋼琴作品,每一個樂章、每一個特殊記號都有說明。

 徹爾尼:《貝多芬全部鋼琴作品正確奏法》|張淑懿譯
徹爾尼:《貝多芬全部鋼琴作品正確奏法》|張淑懿譯

 

這是書裡徹爾尼的自序:

【第一章 序 言】
長久以來,一直有很多人促我討論關於貝多芬的鋼琴作品。我從十歲〔1810年)起便在貝多芬門下學習,一方面硏究其全部作品,其中有多首曲子更是得到貝多芬的親自指導。此外,我和這位巨匠的友誼一直維持到他去世時爲止,我們的交往使我獲益匪淺。如果我所提供的資料能夠符合各位的希望,我將感到無限欣喜。

--- 卡爾﹒徹爾尼(Carl Czerny)

 

我們知道,鋼琴演奏技巧當然在莫札特與海頓時期已高度發展,但沒人能否認貝多芬在鋼琴演奏與音樂創作上的重要地位。

貝多芬的全套鋼琴奏鳴曲更有《鋼琴的新約聖經》美譽,因此他的嫡傳弟子徹爾尼,除了多首練習曲教材傳世之外,所著作的關於貝多芬音樂理解,更應該是現代過琴演奏者所必須閱讀的。

李斯特師事徹爾尼,(5歲時由父親啟蒙鋼琴,8歲作曲,9歲登台表演,獲得匈牙利貴族資助赴維也納學習,得到與著名鋼琴教育家卡爾·徹爾尼學習之機會)李斯特更曾說:「我的一切都是徹爾尼教我的。」,託徹爾尼之福,貝多芬也曾聽過李斯特演奏,並親吻其額頭。

因此「貝多芬-徹爾尼-李斯特」這樣一貫的鋼琴演奏,為浪漫時期奠定了鋼琴華麗演奏技巧的基礎,進而達到巔峰黃金年代。從徹爾尼的角度,嘗試理解樂譜上貝多芬樂曲中所有的記譜記號,更顯得珍貴,在此與大家分享~

(基本資料整理於網路與維基百科,並附上超連結方便檢索)


所謂在各領域中,人們總習慣作出排名比比高下,於是有了「三大男高音」、「三大女高音」、「三大長笛家」、「全美五大交響樂團」、「世界十大交響樂團」、「世界十大指揮家」等等各式各樣的稱號;而在音樂曲目中,「三B作曲家」、「三D小提琴協奏曲」、「五大小提琴協奏曲」等名詞,讓音樂界有如武俠小說的武林一樣,人人有稱號,藉以方便愛樂者們快速記憶各類型的名家與名曲。

今天既然要聊《全世界最艱難的十首鋼琴獨奏曲》,就讓我們來開展這個主題,首先筆者想將鋼琴演奏曲分兩大類,否則根本珍珠比魚眼,有理說不清:

  • 第一類 音樂演奏的正規曲目

此分類的定義如其名,指真正的音樂會曲目,屬於「絕對音樂」(當然可以包含具有標題的好音樂作品)。

 

  • 第二類 創造意義的特殊曲目

此分類的定義也如其名,就是指非常具有特殊技巧難度,甚至包含寫作創意,或許難度非常非常最高,但不屬於正規音樂會曲目,有時甚至只為博君一笑的「創作音樂」。當然此分類曲目亦可在音樂會中演奏。


  • 第一類 音樂演奏的正規曲目

李斯特《超技練習曲》(Études d’exécution transcendante)

李斯特(1811-1886),著名匈牙利作曲家、鋼琴家、指揮家,是浪漫主義前期最傑出的代表人物之一。李斯特將鋼琴的技巧發展到了無與倫比的程度,豐富了鋼琴的表現力,在鋼琴上創造了管弦樂的效果,他首創了背譜演奏法,喜愛側臉面向觀眾,深受當代樂迷喜愛,也因此獲得了“鋼琴之王”的美名。

1826年,年僅15歲的李斯特開始動筆寫作「十二首練習曲」(Étude en douze exercices),就是後世人所津津樂道的《超技練習曲》的雛型。1852年《超技練習曲》完成並由出版社出版,題贈給對李斯特之鋼琴老師,徹爾尼(Carl Czerny),此套《超技練習曲》也成為李斯特筆下眾多鋼琴炫技曲中的代表。

李斯特的《12首超技練習曲》是鋼琴史上令人生畏的高難曲目。從技巧上看,李斯特的這12首作品難度過分艱深,仿佛是鋼琴演奏藝術的象牙塔尖,即使在20世紀鋼琴大師如過江之鯽的年代,也很少有演奏家敢於挑戰。

如果一首一首分開計算,那麼最困難的鋼琴演奏曲目,不誇張地說,可能李斯特就將佔十之六七...XD,因此下列經典炫技曲目因為都在《超技練習曲》中,筆者就不分開計算了~

 

《鬼火》(Feux Follets)

《鬼火》擁有高難的雙音技術,12首超技練習曲當中最難的一首,曾被拉赫瑪尼諾夫稱為“世界上最難的練習曲”。這首練習曲的重點在於小臂的靈活度,通常作為音樂會的高級曲目。

https://youtu.be/qOMOpUByYzM?t=916

https://youtu.be/kD4T-rNklsY?t=948

 

《馬采巴》(Mazeppa)

https://youtu.be/qOMOpUByYzM?t=462

https://youtu.be/kD4T-rNklsY?t=491

 

《夜之和諧》(Harmonies du soir)

https://youtu.be/qOMOpUByYzM?t=2967

https://youtu.be/kD4T-rNklsY?t=3027

 

《追雪》(Chasse-neige)

https://youtu.be/qOMOpUByYzM?t=3465

https://youtu.be/kD4T-rNklsY?t=3534

 

《狩獵》(Wilde Jagd)

https://youtu.be/qOMOpUByYzM?t=1804

https://youtu.be/kD4T-rNklsY?t=1778

 

2022年國際范克萊本鋼琴大賽的金牌獎得主任奫燦

2022年國際范克萊本鋼琴大賽的金牌獎得主任奫燦(Yunchan Lim),在大賽中完整彈奏全本李斯特《超技練習曲》,技驚四座、話題十足,他除了創下大賽有史以來的最年輕金牌獎獲獎者(18歲!)紀錄,同時更囊括最佳觀眾票選獎與最佳新作品演奏獎,卓越非凡的深度表現與令人目眩神迷的演奏技巧,一躍成為當今國際古典樂壇最受矚目的超級新星,世界各地邀演蜂擁而至。

一起欣賞他的精彩演奏:

0:09 - No.1 Prélude 前奏曲

1:04 - No.2 Molto vivace 火箭

3:35 - No. 3 Paysage 風景

8:49 - No.4 Mazeppa 馬采巴

16:33 - No.5 Feux follets 鬼火

20:20 - No.6 Vision 幻影

25:51 - No.7 Eroica 英雄

30:45 - No.8 Wilde Jagd 狩獵

36:15 - No.9 Ricordanza 回憶

47:41 - No.10 Allegro agitato molto 熱情

51:59 - No.11 Harmonies du soir 夜之和諧

1:01:07 - No.12 Chasse neige 追雪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KsGLmrR0BVs&t=1089s

 

Yunchan Lim 임윤찬, Lisztomania, and a Mazeppa to die for

0:00 Mop-heads

2:32 Lisztomania

4:54 Special guests

6:02 #1 Prelude – Yunchan defies stereotypes

7:58 Origin of Liszt's Transcendental Etudes

9:35 Yunchan's phrasing

11:06 Comparing Liszt Etudes to Chopin Etudes

11:55 #2 Molto Vivace - Yunchan the conductor

13:58 Comparing Yunchan to Lazar Berman

15:19 What makes Yunchan's performance "transcendental"?

17:21 #3 Paysage – An Etude of piano dynamics

18:41 Taking a train back in time

20:24 #4 Mazeppa – Evaluating Yunchan's revelatory performance

23:03 Liszt's original fingering

24:36 The legend of Mazeppa, according to Liszt

28:04 Yunchan depiction of Victor Hugo's Mazeppa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GtH3O-IbHIU


李斯特《死之舞》(Totentanz

1838年李斯特旅行義大利時,在義大利比薩的墓地聖地(Camposanto)看到14世紀之濕壁畫「死之勝利」而深受感動,就依據此時得到的靈感,以羅馬天主教令人想起最後審判之「末日經」(Dies irae,亦即「主怒之日」)為題,動念想創作以鋼琴主奏之演奏曲。但李斯特著手譜寫這首作品已經是1847年左右,那已距離看到濕壁畫,將近有10年的時間。此曲最終是以變奏曲形式,以「主怒之日」主題加上六段變奏寫成。

此曲的初搞完成於1853年,1859年左右修改,最後完成於1862年。李斯特也編寫了鋼琴獨奏版S.525/A62)與雙鋼琴版S.652/C24),兩者皆出版。首演在1865415日,由漢斯•馮•畢羅(Hans Guido Freiherr von Bülow)擔任鋼琴獨奏於荷蘭海牙演出。鋼琴家布倫德爾(Alfred Brendel)曾盛讚此曲是唯一能夠與李斯特 《b小調奏鳴曲》比美之優異作品。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G89B2bX8vTE

鋼琴+管弦樂之版本
Bertrand Chamayou 鋼琴獨奏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ZrmaZGjWg1I


《諾瑪的回憶》Reminiscences de Norma after Bellini, S.394

《諾瑪的回憶》是李斯特受貝里尼歌劇《諾瑪》啟發而寫的一首大幻想曲,它技巧艱深、篇幅宏大、音色輝煌燦爛、情緒跌宕磅礴。這首已經完全被李斯特化的歌劇改編鋼琴曲,旋律非常優美動人,技巧更是非常輝煌。濃縮了最震撼人心的劇情,表達了李斯特最熾烈和崇高的讚頌之意。

除了瘋狂的八度、琶音、音階、大跳之外,最突出的一個技巧是左右手的配合:很多地方都由左右手共同完成一個聲部的演奏,有些地方右手的音甚至擠在左手中演奏,對鋼琴家提出了非常嚴峻的挑戰。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XEkDsUrmFC4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SSl-kV7EpDI


《唐璜的回憶》Réminiscences de Don Juan, S.418)

《唐璜的回憶》是取材於莫札特歌劇《唐.喬凡尼》 (Don Giovanni)的歌劇幻想曲。是李斯特眾多改編曲中的超凡精粹。技術之艱深,場面之宏大,在原作的豐富表情上製造出驚人的氣勢。原始歌劇長度約兩個半小時,被李斯特改編後,成了16分鐘之精彩鋼琴曲目,無論是節奏還是技巧,難度均要求極高。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JI6JfJXcUjU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TE9g8pW6vGM


巴拉基雷夫:《伊斯拉美》
Mily Balakirev 《Islamey: Oriental Fantasy》

巴拉基耶夫(1837-1901),俄國作曲家。他的音樂絢麗多彩且富想像力,採用了很多民間音樂的主題,或許可稱之為最具影響力的俄國民族主義的推崇者。1871年罹患神經系統疾病後,他以一種癡迷的心態熱衷於東正教,其後只是偶或參與音樂活動。

《伊斯拉美》又名“東方幻想曲”與“回教風幻想曲”,是巴拉基列夫於1869年前往高加索地區(Caucasus)采風後,受到當地純樸的民情與自然和諧之美感動,並聽見索卡西亞人(Circassian)演奏的一種被稱之為「Islamey」的舞曲,因此將此舞曲寫作成為第一主題。第二主題(彷彿是一個中段)則是巴拉基耶夫在莫斯科聽一個歌劇演員演唱的一首歌曲的旋律。此曲是巴拉基列夫根據亞美尼亞和高加索地區的回教民俗歌曲進行創作的,有濃郁的伊斯蘭風情。《伊斯拉美》創作於1869年,並由尼可拉·魯賓斯坦首演。

本曲為三段體:先是主奏,表達主題;然後是中段,奏出充滿感情的小行板;然後結尾,加快速度,回到主題,尾奏是十分狂熱性的激烈的急板。因為其極高的難度,是許多鋼琴家演奏曲目中之一大挑戰。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78AslTXMp30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lUvVLU7aRr8


史特拉汶斯基:《彼得洛希卡》
Stravinsky's Petrushka

史特拉汶斯基(1882-1971),美籍俄國作曲家、指揮家和鋼琴家,西方現代派音樂的重要人物。他是現代主義音樂的重要代表之一,其創作大致可分三個時期:俄羅斯風格時期、新古典主義時期、序列主義時期。

《彼得洛希卡》是斯特拉文斯基所寫的一部芭蕾舞劇。在史特拉汶斯基創作出成名作《火鳥》以後,他的委約者俄羅斯巴蕾舞團團長迪亞基列夫非常興奮,決定再與史特拉汶斯基合作一部芭蕾舞劇,由芭蕾舞團再次上演。《彼得洛希卡》創作於1910年,首演於巴黎。1947年,作曲家又對原譜進行過修訂,現行的的演出版本一般使用修訂版。後來作曲家再將《彼得洛希卡》音樂的三個片段改編成了鋼琴曲。本首三樂章之鋼琴版本《彼得洛希卡》樂曲題獻給鋼琴家魯賓斯坦,演奏難度極高,是許多炫技派大師展現超凡技能的名曲。

 

《彼得洛希卡》主題與民謠素材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mtnU2M5uNCI

 

史特拉汶斯基:《彼得洛希卡》三樂章
Three movements from "Petrushka"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btNfXh1ybeM

 

波里尼經典演奏版本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DILOJo8KykA&fbclid=IwAR1U0yEcz8a2ls9xqe3nIWyeSaCuEMAhBViwFgOj4pZ2eHfelnHn2aFQNZY

 

王羽佳也將之列入戰馬曲目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DD77HzhRB4


拉威爾:《夜之加斯巴》Gaspard de la nuit (Ondine)

1908 年,拉威爾根據法國詩人貝爾特宏(Louis Jacques Napoléon Bertrand )同名遺作詩集《夜之加斯巴》中的三篇散文詩為靈感,創作出了這套曲集。全曲共有3 首樂曲, 分別是〈水妖〉(Ondine)、〈絞刑台〉(Le Gibet) 與〈史卡玻〉(Scarbo)。

--- 以下解說文字摘自陳漢金老師撰寫之音樂會曲解

在組曲《鏡》完成之後的三年裡,拉威爾不再創作鋼琴曲,直到1908年才再完成另一套不同凡響、令人驚訝的鋼琴組曲《夜之加斯巴》。創作此曲之際,拉威爾在寫給他學生德拉吉(Maurice Delage)的信中提到:「我正在創作幾頁非常炫技的鋼琴樂曲,它們甚至比巴拉基雷夫的《伊斯拉美(Islamey)》還難演奏」。然而《夜之加斯巴》不只是難而已,它同時傳承李斯特與巴拉基雷夫的「超絶炫技(virtuosité transcendante)」的訣竅,曉得使用各種技巧的豐富變化,以增進音樂的表達能力,甚至藉超難的技巧來渲染非凡詩意。

《夜之加斯巴 Gaspard de la nuit》這個詭異而令人好奇的標題,將渲染出什麼樣的獨特詩意呢?那是十九世紀前半,法國作家貝爾特隆(Aloysius Bertrand,1807-1841)一本散文詩集的名稱,它因為相當怪誕、詭異,於作者死後的1842年出版後,乏人問津而被忘記了,直到後來被波特萊爾發現、推薦,才重新在世紀末受到矚目。拉威爾從詩集中挑了三首,譜成鋼琴曲:〈水精〉(Ondine), 〈絞架〉(Le Gibet), 〈史卡玻〉(Scarbo).

〈水精〉敍述,化身成在月光下閃爍著的水滴,沿著窗戶緩緩滑落的水之精靈,對著詩人求愛,詩人卻礙於凡俗的道德規範,不敢接受。「生氣且傷心,水精流下幾珠眼淚,一陣狂笑之後,化身成一陣驟雨,消逝不見了」。全曲以ABA三段體來經營這個魅惑而詭異的意象。李斯特〈鬼火〉、〈艾斯特別莊噴泉〉,以及拉威爾自己先前作品〈噴泉〉𥚃,種種閃爍發光、水波流淌的效果,全都被拿來發揮的更充分,而在七個升記號的升C大調中,散發著神秘的光輝。

〈絞架〉:「喪鐘在城鎮的牆間廻蕩,地平線之下,吊死者的遺骸,被夕陽照得火紅」。降E小調,很慢的。降B音一直在左手不停的反覆出現,那是喪鐘;連串陰沈的和弦渲染著不祥的氣氛,中、低音域飄著鬼魅般的哀歌。

〈史卡玻〉:有如侏儒般的地底精靈史卡玻,成了詩人揮之不去的夢魘。「多少次了,我聽見了從睡房陰暗處傳來的竊竊笑聲,還有在床幔上刮指甲的響聲!多少次了,我看見它從天花板降下,如陀螺般的單足旋轉,並在四處快速滾動,有如從女巫破舊衣服上掉下來的紡錘」。拉威爾所形容的難彈樂曲就是這一段。全曲有如狂想曲般,由三段主題自由組織構而成,又如瘋狂的詼諧曲般,充滿了狂烈、快速的同音重複、猛烈的大跳音程、不協和的双音摩擦丶震耳的敲擊、生硬的不協和音響丶橫掃過整個音域的琶音…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hKgcHjq1xKQ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f39a8rhk8mI


李斯特:第2號《匈牙利狂想曲》

第2號匈牙利狂想曲,作品S.244 / 2,由匈牙利作曲家李斯特所作,是19首匈牙利狂想曲中的第二首,亦是最有名的一首。本取之技巧性被公認為是鋼琴獨奏曲中技術要求最高的曲目之一。

(基本資料整理於網路與維基百科,並附上超連結方便檢索)

創作於1847年,題獻給特里基伯爵,後於1851年出版,因受到聽眾的喜愛,李斯特後來和另一位奧地利作曲家法蘭茲·杜普勒共同改編成為管絃樂版本(S.359/4),於1875年出版,當年李斯特亦推出了雙鋼琴版本。

樂曲由兩個部份組成。

第一部份是前奏及「拉散」舞曲(Lassan),升c小調,由緩板進入行板。旋律主要圍繞於中低音區域,並且加入大量的裝飾音:如長倚音、快速音階式的花音琶音、分解和弦等,這部份再可分為主副旋律:主旋律較為連貫,但伴奏部份卻指出需要較為「沉重」;而副旋律則配上三度和絃的對答,及後出然一段以附點節奏和分解和絃為主的短小過場段,然後主副旋律再現,樂曲變得沉靜,最後在平行大調(升C大調)中安靜結束。不過整體氣氛帶有踏實、莊重的感覺。

第二部份為「弗利斯卡」舞曲(Friska),升f小調,「弗利斯卡」本身帶有「活潑」的意思,因此這部份節奏相對明快,最初是採用第一段過場音樂的素材建立氣氛,慢慢推向至平行大調(升F大調)時,真正的弗利斯卡舞曲才正式開始。主要是採用了八度和三度的彈奏、分解和弦、起拍短倚音、單音重覆、反方向雙八度等技巧;中段部份更有著各種變化技巧以及變化半音階音程,調性因而變得不明顯,在一段短小的華彩裝飾奏樂段後,最後以最快的速度結束樂曲。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E9S2CfDwNAg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dxx-10L9tWM


貝多芬: 第29號鋼琴奏鳴曲 《漢馬克拉維》 
Beethoven: Piano Sonata No.29 "Hammerklavier" Op.106

大木正純,《貝多芬》,第437-442頁,美樂出版社:

本曲無論從外觀或內容來看,都是古今獨一無二的龐大鋼琴音樂,由於表現上已超越過鋼琴樂器的界限,所以不但演奏技巧困難,深邃的內容詮釋更是困難重重。本曲之所以被稱為《漢馬克拉維》,是源自於貝多芬用德文寫上「Fur das Hammerklavier」(為鋼琴的)一詞的發文中音音譯而來。

有關此曲,據說貝多芬寫給出版商:「這是一首當鋼琴家們在五十年後彈起時,會有點辛苦的樂曲﹗」又曾說:「這將會是我最偉大的一首奏鳴曲。

樂章簡介

  1. 第一樂章:快板(Allegro )
    此樂章一開始就以第一主題強而有力的附點節奏型式和弦吸引聽眾的注意力,第二主題轉為溫柔婉約,發展部出現附點形式的卡農,類似呈式部第一主題的縮小版,聽起來可愛許多;在主題不斷交之重疊出現後,進入再現部,在最後結束時貝多芬還刻意讓演奏力度降到pp,在最後二個音在做猛力一擊,使之效果驚奇;此樂章使用常見之「奏鳴曲快板曲式」(Sonata-Allegro Form)。
  2. 第二樂章:詼諧曲:非常活潑的(Scherzo: Assai vivace)
    自從第18號奏鳴曲 0p.31/3之後,貝多芬不曾在鋼琴奏鳴曲中加入Scherzo詼諧曲,一直到了此曲才又重新使用,此樂章為複合式的三段體。值得一提的是,其B段速度為Presto,出現簡單的節奏和旋律,好似故意教複雜的音群整理一翻。
  3. 第三樂章:綿延的慢板(Adagio sostenuto)
    此樂章被譽為貝多芬創作的作品中最好的一個樂章,它深刻且極具內涵,好似在闡述著貝多芬晚年的命運,表現出深切的哀痛與絕望;此樂章同第一樂章都是奏鳴曲式,其f sharp之同音異名的調性與第一樂章B Flat呈現三度關係,是貝多芬中期以後作品的一大特色。
  4. 第四樂章:緩板─快板─堅決的快板(Introduzione: Largo...Allegro – Fuga: Allegro risoluto)
    大致上可分成兩段形式,第一為導奏第、第二則是賦格,導奏給人一種宣敘調教即興式的感覺,賦格則是獨樹一格,他與巴哈的賦格相距甚遠,貝多芬在此賦格中的主題是大跳後加入裝飾奏的和絃音,令人十分驚奇,並且在強度上不斷的增強,也讓主題緊接著出現,給人一種喘不過氣的感覺,最終結束在強大的B Flat大調一級和弦中。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erD1Yy-4F5M

四樂章時間軸
00:00 – Mvt 1, Allegro 
10:15 – Mvt 2, Scherzo: Assai vivace 
12:44 – Mvt 3, Adagio sostenuto
29:52 – Mvt 4, Introduzione: Largo
...Allegro – Fuga: Allegro risoluto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FjJPNVJJMN4

 

四樂章時間軸
0:19 Allegro 
11:00 Scherzo: Assai vivace
 13:52 Adagio sostenuto 
34:34 Introduzione: Largo
...Allegro – Fuga: Allegro risoluto

  • 第二類 創造意義的特殊曲目
Michael Finnissy's English Country Tunes - Green Meadows

John Stump: Faerie's 《Aire and Death Waltz》

John Cage《4'33″》

 

麥可斐尼西 | 《English Country-Tunes》

作品簡介:
英國作曲家麥可斐尼西在三十多年前創作出來的現代鋼琴曲。這部作品挖掘了鋼琴新的表現手法,把鋼琴在不同音區的音色用一種很誇張的形式表現了出來。這個作品重在表現的是音色,而不是具體的旋律、和聲、對位元這些傳統的音樂元素。

作曲家簡介:
麥可斐尼西生於1946年,是英國作曲家,也是一位鋼琴家,曾在英國皇家音樂學院等地擔任教授。

作品難點:
之所以被稱作最難彈奏的鋼琴曲,就在於它對演奏者的彈奏技巧,以及手指的靈活程度和反應速度要求極高。琴譜上有時一個小節裡就擠進三百個音符,彈奏的時候手指頭和手肘都要用很大的力氣,俄羅斯女鋼琴家絲羅克蘭德曾在日本首度演奏這首曲目。
這首鋼琴曲可以說在整個鋼琴界都能算是很讓人望而卻步了,不是不想彈,而是不敢彈,光是看著那畫面上似乎抽象畫派巨作的樂譜,就能讓人眼花繚亂。甚至因為彈奏這首鋼琴曲而精神崩潰的人大有人在,所以很多鋼琴家在沒有達到一定水準的時候,一般是不敢去碰的。

 

Michael Finnissy's English Country Tunes - Green Meadows
Piano: Michael Finnissy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0sMVrmnufPo


約翰.史坦普《仙女的詠嘆調和死亡之舞》
John Stump: 《Faerie's Aire and Death Waltz》

有關這首曲子大致的故事是,作曲家約翰.史坦普(John Arthur Stump, 1944-2006)因宗教信仰出家於好萊塢之韋丹塔修道院(Vedanta monastery),史坦普於2006年過世後,他的姪子在家屬取回的遺物裡,發現了一張密集地印有音樂符號的大紙片,就是這首樂曲。

這首樂曲其實並無法演奏,而且作曲家在樂譜裡寫下了許多荒謬諷刺的文字,例如:「釋放企鵝」(release the penguins),「就像飛船一樣」(Like a Dirigible)、「大鑼二重奏」(Gong duet)等等,似是而非的音符與術語,其實是以繪出豐富的樂譜為前提,巧妙地填充與音型為手法,所創作的「偽音樂」。

姪子寫下:「 自從1967年開始,叔叔一生都從事“音樂雕刻”領域的工作,而我記得他位於祖母車庫裡的辦公室裡,他的“音樂打字機”確實非常令人著迷,所以我對叔叔會創造出類似這種偽音樂作品的東西,並不感到驚訝。」(He had worked in the field of “music engraving” for most of his life, beginning in 1967, and I remember looking with fascination at his “music typewriter” in his office in my grandmother’s garage, so it didn’t surprise me that Uncle John would have created something like this fake musical piece.)

可惜的是,「 令我感到難過的是,我並沒有什麼關於約翰叔叔在公共場合的生平能介紹給大家。因此我想提供關於這首樂曲的事實和軼事,可以作為叔叔這個才華橫溢,熱鬧卻隱逸的人之資料。」(參考網頁:https://lostinthecloudblog.com/2010/03/13/john-stump-composer-of-faeries-aire-and-death-waltz/

 

下方為這首在全世界都知名的《仙女的詠嘆調和死亡之舞》樂譜

John Stump - Faerie's Aire and Death Waltz

 

不可能的演奏實現了: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C91w6AcGbnA

 

年輕人的創意: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3W5Oo1XMMvY


約翰.凱吉《4'33"》
John Cage《4'33″》

《4分33秒》是1950年代,前衛音樂作曲家約翰・凱吉最著名的音樂作品之一。這時的凱吉,透過接觸東方《易經》的機遇(如:拋硬幣、算卦的概念),創作出《4分33秒》,演出之後引發了極大的爭議。

根據只有休止符的《4分33秒》的樂譜,演奏者從頭至尾都不需奏出一個音。演奏者在樂章之間拿出碼表計時,做出開合琴蓋、擦汗等動作,乃至演奏這首樂曲期間聽眾聽見環境的各種聲響都可被認為是音樂的組成部分。

在現場音樂廳,演奏會被環境與觀眾行為隨機影響,因此每次演奏發出的聲音都會不同,《4分33秒》所提出的《禪》概念也成為了「機率音樂」的先驅,「無就是有,有就是無」這樣的概念更因為此曲而開始被認識而廣宣。

作曲家本人,又是怎麼說呢?

「他們錯過了《4分33秒》的重點,因為根本沒有寂靜這一回事。他們認為《4分33秒》的演奏是寂靜的,全因他們不懂得如何聆聽偶然音樂。在第一樂章中,你可以聽到正在外面吹著的風。在第二樂章中,雨水開始敲打屋頂,發出淅瀝聲響。而在第三樂章中,觀眾在談論或步行時發出了各種有趣的聲音。」 —— 摘錄 約翰・凱吉在《4分33秒》演出後首次公開演講。

 

John Cage《4'33″》
John Cage《4'33″》

 

鋼琴家 William Marx 現場演出
A performance by William Marx of John Cage's 4'33.

Filmed at McCallum Theatre, Palm Desert, CA.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JTEFKFiXSx4

 

約翰.凱吉 為何行得通?

請聽 John Cage 另一作品《夢》(Dream),又是另一回事了~雖然曲中顯然地出現與德布西《夢》(Rêverie)相似的語法、風格與和聲,但是樂曲在寂靜中,又呈現另一種令人深陷其中的美,此時的 John Cage 明顯地是一位技巧卓絕高超的當代音樂作曲家。

一句話,因為有實力,所以他的音樂行得通~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prseyHGgsVs

 

郝廣才對於此曲之介紹影片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KQTA74vaeeo

 

補充:鋼琴大曲100首推薦

  1. Sorabji- Symphonic Variations/Symphonies for Piano

  2. Sorabji- Opus Clavicembalisticum

  3. Finissy- A History of Sound in Music

  4. Sorabji- Piano Concerto

  5. Sorabji*- Piano Sonatas*

  6. Martino- Pianississimo

  7. Finnissy- Piano Concerto No.4

  8. Ligeti- Piano Concerto

  9. Rautavaara- Piano Concerto No.1

  10. Stockhausen- Klavierstücke 1-X

  11. Busoni- Piano Concerto

  12. Alkan- Concerto for Solo Piano

  13. Xenakis- Synaphai

  14. Carter- Piano Concerto

  15. Messiaen- Vingt Regards sur l’Enfant-Jésus

  16. Hamelin- Etudes

  17. Ferneyhough- Lemma-Icon-Epigram

  18. Barber- Piano Concerto

  19. Ligeti- Etudes

  20. Alkan- Le Preux

  21. Xenakis- Mist

  22. Busoni- Fantasia contrappuntistica

  23. Bolcom- Twelve New Etudes

  24. Feinberg- Piano Sonatas

  25. Finnissy- English Country Tunes

  26. Bartok- Piano Concerto No.2

  27. Szymanowski- Etudes Op.33

  28. Ginastera- Piano Concerto No.1

  29. Alkan- Trois Grandes Études

  30. Meraux- “Bravura” Etude

  31. Hamelin- Etudes

  32. Boulez- Piano Sonatas

  33. Hamelin- Variations on a Theme by Paganini

  34. Ornstein- Danse Sauvage

  35. Penderecki- Piano Concerto

  36. Messiaen- Oiseaux Exotique

  37. Chopin-Godowsky- Studies on Chopin

  38. Schoenberg- Piano Concerto

  39. Villa-Lobos- Rudepoema

  40. Mereaux- Etude No.45

  41. Ravel- Gaspard de la nuit

  42. Beethoven-Liszt- Symphonies

  43. Prokofiev- Piano Concerto No.2

  44. Beethoven- Hammerklavier Sonata

  45. Ives- Concord Sonata

  46. Rachmaninov- Piano Concerto No.3

  47. Liszt- Grandes értudes de Paganini

  48. Vine- Sonata No.1

  49. Berlioz-Liszt- Symphonie Fantastique

  50. Alkan- Scherzo Focoso

  51. Brahms- Variations on a Theme of Paganini

  52. Godowsky- Passacaglia

  53. Alkan- Symphony for Solo Piano

  54. Liszt- Transcendental Etudes

  55. Prokofiev- Piano Sonatas

  56. Chopin-Rosenthal- Minute Waltz

  57. Lutoslawski- Two Studies

  58. Alkan- Comme Le Vent

  59. Crumb*- Makrokosmos I/II*

  60. Brahms- Concerto No.2

  61. Alkan- Grand Sonata

  62. Balakirev- Islamey

  63. Wagner-Liszt- Tannhauser Transcription

  64. Babbitt- Piano Concerto

  65. Liszt- Grande Fantaisie de Bravoure sur la Clochette de Paganini

  66. Prokofiev- Piano Concerto No.3

  67. Sciarrino- Piano Sonata No.2

  68. Rachmaninov- Rhapsody on a Theme of Paganini

  69. Liszt- Sonata in B Minor

  70. Strauss- Burleske

  71. Scriabin- Piano Sonatas

  72. Stravinsky- Trois mouvements de Petrouchka

  73. Mozart-Liszt- Reminiscences de Don Juan

  74. Alkan- Le Festin d'esope

  75. Ravel- Piano Concerto for the Left Hand

  76. Rossini-Cziffra- William Tell Overture

  77. Liszt- Rondo Fantastique

  78. Tchaikovsky- Piano Concerto No.1

  79. Godowsky- Etudes

  80. Ravel- La Valse

  81. Mozart-Volodos- Turkish March

  82. Kapustin- Piano Concerto No.6

  83. Prokofiev- Toccata

  84. Rachmaninov- Etudes Tableaux

  85. Franck- Violin Sonata

  86. Khachaturian-Cziffra- Sabre Dance

  87. Chopin- Piano Sonatas

  88. Ravel- Toccata

  89. Chopin- Etudes Op.10, Op.25

  90. Franck- Symphonic Variations

  91. Schumann- Toccata

  92. Liszt- Reminiscences de Norma

  93. Moszkowski- Piano Concerto No.2

  94. Albeniz- Iberia

  95. Schubert- Wanderer Fantasy

  96. Ginastera- Toccata

  97. Liszt- Concerto No.1

  98. Scriabin- Vers la Flamme

  99. Alkan- Etudes Op.35

  100. Bach-Busoni- Chaconne

 

開卷蹦藝術.享受美好閱讀時光

☕️一杯咖啡.一點心意.支持蹦藝術☕️

 

各類合作提案,聯繫方式:

*手機:0917.670.518 
*Line:https://line.me/ti/p/LB1ro0P0AU
*E-mail:jenpin888@gmail.com

【BON音樂】蹦藝術X蔚藍人文堂全球雲端公益演講152場:《流動的玫瑰饗宴》 法語香頌

【BON音樂】蹦藝術X蔚藍人文堂全球雲端公益演講152場:《流動的玫瑰饗宴》 法語香頌
All about French Chanson and History

– 資訊整理共享於網路,一起欣賞音樂與藝術之美 –
蹦藝術 | BONART


 

主講人.林仁斌

 

作家海明威

“Si vous avez de la chance d’avoir vécu jeune homme à Paris, où que vous alliez pour le reste de votre vie, cela ne vous quitte pas, car Paris est une fête."

"If you are lucky enough to have lived in Paris as a young man, then wherever you go for the rest of your life, it stays with you, for Paris is a moveable feast.” 

Ernest Hemingway, A Moveable Feast(1950)

"如果你有幸在年輕時待過巴黎,那麼未來不管你身在何處,巴黎將永遠跟著你,因為巴黎是一席流動的饗宴。"

―海明威《流動的饗宴》(1950)

海明威(Ernest Miller Hemingway, 1899-1961)

 

法語是這世界上最美的語言。全球約有兩億多人使用法語為母語,除了法國,更是加拿大魁北克省、比利時、瑞士與非洲等等四十多個國家的通用語言。也是聯合國與歐盟等國際組織的官方語言。

在奧運會的開幕式,首先會聽到的語言就是法語,接下來才是英語~這正是因為法語全球通用語嚴謹的特點。而十九世紀時,在法國強大的國力下,無論從歐洲到俄羅斯,說上一口標準道地的法語,更是貴族與上流人士之間最有面子的事情。

 

2024奧運.法國巴黎.塞納河😘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ay4ghAR1DD0


香頌簡介

(基本資料整理於網路與維基百科,並附上超連結方便檢索)

香頌(法語:Chanson)意為歌曲,源自於拉丁文 Cantio,源於中世紀法國,是法國世俗歌曲的泛稱,專業的香頌歌手稱為「Chanteur(男)或「Chanteuse(女)。

「香頌」(Chanson)是法國世俗歌曲(流行歌曲)的泛稱,而法文中「Chanson」的原意,其實很單純,指的就是「歌曲」。

香頌的歌詞內容通常具故事性,詞意描寫十分講究。最早留有樂譜的香頌出現在11世紀的法國,隨後陸續出現涵蓋了宮廷生活、騎士道精神與政治等相關內容的歌曲,到了15世紀後,香頌則以歌頌愛情居多。

今日在法國,香頌往往指的是像雅克·布雷爾(Jacques Romain Georges Brel, 1929-1978)、艾迪特·皮雅芙(Édith Piaf, 1915-1963)等著名歌手的作品。

有別於其他法國流行音樂,香頌的歌唱與語法更加按照法語的節奏,而非英語的節奏,因此被認為非常~「法國」。

此外,法語香頌的歌詞也特別講究歌詞內容、故事、韻味和意境。

延伸閱讀

好文:法國香頌的美好時光


藝術歌曲

法國藝術歌曲 V.S. 德國藝術歌曲

Melodie V.S. Lied

【轉載】何謂德國藝術歌曲?(文. 席慕德)

德國藝術歌曲的專有名詞是「Lieder」,這個字在德文裡就是「歌曲」的意思,任何一首歌都可以稱作「ein Lied」或「das Lieder」。但「Lieder」對學聲樂的人或音樂的愛好者而言,指的是一個特殊的聲樂領域、一個特殊的時代、一些特殊作曲家的作品。這就是從莫札特開始,經過貝多芬到舒伯特發揚光大,用德文詩作為歌詞,以鋼琴為伴奏的獨唱曲;這些歌曲跟以前專注重聲樂線條的美聲唱法(Bel Canto)和以數字低音做伴奏的歌曲都不同,跟一般的民謠也不一様,所以稱它為「藝術歌曲」。

在舒伯特之後,有很多德奥作曲家,像舒曼、布拉姆斯、沃爾夫、理查·史特勞斯、馬勒等人在德國藝術歌曲的創作方面,作品數量多、品質高,且風格各有不同。

因此在十八世紀末、十九世紀這一段在音樂史上稱為浪漫時期的時代,德國藝術歌曲的發展自成一格、成為一個可以和歌劇神劇分庭抗禮的歌唱藝術。

在各國的音樂院、音樂系裡,「德國藝術歌曲」是一門課,在音樂界或聲樂界演唱德國藝術歌曲,也是普遍受到國際肯定的曲目。

在浪漫時期後期或浪漫時期之後,德奥作曲家或非德奥的作曲家還有很多仍同樣的理念、語言,繼續延伸德國藝術歌曲的傳統,但到目前為止,在音樂廳所聽到的曲目主要還是浪漫時期作曲家的作品。

德國藝術歌曲的特色
1. 詩與音樂完美的結合
詩中的意境、語氣、節奏、韻味由音樂凸顯出來,成為一個不可分的整體,原詩中直接、間接的含義或是詩的抑揚頓,字的明暗,都由音家做了安排,而且這首歌必須是作曲家對詩非常獨特、主觀的詮釋。

2.結構精簡
不論內容如何:是一個故事、是一齣戲,是悲劇抑或是喜劇,是描寫大自然,或只是一種氣氛、一種情緒,基本上,歌曲的形式都是短小精簡的,是一種濃縮的形式。由於它的形式是濃縮、精簡的,所以在欣賞、演唱德國藝術歌曲時要非常注重細節,每一個音、每一個字都要有特殊的安排。
舉一個例子,當我們欣賞雕塑作品時,一個大型作品會給我們一種宏偉的氣勢與感受,而我們不會去注意到「那裡好像有點歪、這裡有個小洞」之類的細節問題:但當我在欣賞一個小的藝術作品、小的雕刻時,就會注意到每一個細節:比如我們看到一個雕刻有十幾層的象牙球時,甚至會用放大鏡來看,看它的最後一層是否也同樣精細。這也就說明了欣賞一個大曲式或小曲式時的不同:德國藝術歌曲就是講究注重細節的聲樂歌曲。

3.鋼琴伴奏
在德國藝術歌曲中,鋼琴伴奏的地位和聲樂的旋律是一樣的,它寫景、寫情、把歌所沒有表達出來的內容加以補充;也由於鋼琴伴奏地位的重要,擔任伴奏者到鋼琴家責任也就加重了。(筆者註:所以現在普遍稱為「鋼琴合作」或直接寫「鋼琴」,而不使用「伴奏」。)

4.內容豐富
多數德國藝術歌曲的歌詞都是著名詩人的作品,這些人博學、敏感,對事情的觀察力透徹,所以他們寫出來的内容會跟一般人不同,能彌補一般人的不足:我們可以在德國藝術歌曲裡找浪漫情懷、民間傳說、宗教哲學思想、友誼、理想或大自然的風景,也可以找到幽默、諷刺以及各種不同層次的愛情。
所以,如果我們懂得德文詩,或透過翻譯,就能在德國藝術歌曲中找到一個多彩多姿的世界,得到非常大的滿足感。

 

「法國藝術歌曲」 ( Melodie ) 不同於「德國藝術歌曲」 ( Lied ),有其法式獨有的音樂風格以及詩詞特色;但兩者皆為詩詞與音樂之完美融合,正如同「德國藝術歌曲」由德文浪漫文學中汲取許多靈感一樣,「法國藝術歌曲」同樣擷取法文詩詞中的語韻,完美地與音樂結合,同樣讓無數音樂愛好者深深感動。
法國藝術歌曲的前身,是「浪漫曲」( Romance ) ,以簡單對稱的樂句、柔美的和聲與簡易不複雜的鍵盤伴奏為特色,其主要的曲趣建立在聲樂的旋律上,曲式並不複雜,主要以「分節式歌曲」 ( Strophic form ) 為基本架構。

白遼士在1830年出版的《九首歌曲》( Neuf Mélodies ),使「法國藝術歌曲」(Médolie)出現於歷史上,白遼士也將法國藝術歌曲帶往一個全新的方向,結構不再侷限於單傳的分節式、或者講究對稱的陳舊模式,此時的藝術歌曲跳脫出方正刻板的樂句,連帶地,鋼琴伴奏更具表現力及獨特性,與先前的「浪漫曲」有所區別。 

 

白遼士在1830年出版的《九首歌曲》

村歌 Villanelle

https://youtu.be/47EdMvfIAp0


德布西:藝術歌曲《月光》

德布西共寫有59首出版的藝術歌曲,他的歌詞來源廣泛,使用了16位詩人的詩作。(也包括德布西自己的文字創作)所有的詩人全都是法國人,而德布西一生中譜寫的歌曲也都是法文歌詞。 在德布西創作歌曲的詩人中,有12位是19世紀的詩人,其中的10位與德布西同時代。

 

魏爾連《月光》法文詩與翻譯

法文原詩歌詞 中文翻譯歌詞

Votre âme est un paysage choisi
Que vont charmant masques et bergamasques
Jouant du luth et dansant et quasi

Tristes sous leurs déguisements fantasques.

Tout en chantant sur le mode mineur
L'amour vainqueur et la vie opportune,
Ils n'ont pas l'air de croire à leur bonheur
Et leur chanson se mêle au clair de lune,

Au calme clair de lune triste et beau,
Qui fait rêver les oiseaux dans les arbres
Et sangloter d'extase les jets d'eau,
Les grands jets d'eau sveltes parmi les marbres.
Au calme clair de lune triste et beau.

您的靈魂是一列精緻的風景
那兒有戴著迷人的面具和跳貝加摩舞蹈的舞者
彈奏著魯特琴跳著舞
而在奇特裝扮下的他們,幾乎難掩憂傷。
所有的人以小調歌頌著
讚頌勝利者無往不利的愛情與及時行樂的生活
但他們似乎不相信自己幸福的神情
他們的歌聲融入月光中,
在寧靜,憂傷而美麗的月光下,
它使鳥兒在林間入夢
噴泉喜極而泣,
從大理石中,噴出高大細長的水柱,
在寧靜,憂傷而美麗的月光下。

 

德布西:藝術歌曲《月光》 Natalie Dessay

https://youtu.be/UQJ6ggN_vPs

 

德布西:藝術歌曲《月光》Véronique Gens

https://youtu.be/uA5FwKz0ieg

 

佛瑞:《夢後》

佛瑞(Gabriel Fauré, 1845-1924)為法國知名作曲家、教育家、鋼琴家及管風琴家。其作品中豐富的和聲及旋律語法之革新,影響了後代的和聲教育;獨特的個人風格更為二十世紀初期多位作曲家帶來深刻的影響,對於法國近代音樂發展有承先啟後的作用。

《夢後》(Après un rêve)創作於1878年,是佛瑞早期的聲樂作品,佛瑞一生共寫作超過百首的歌曲作品,《夢後》是他初期創作的歌曲集 op.7 一套三首歌曲中第1首,也是代表作之一,受到許多人的喜愛。

《夢後》歌詞原為古時即在義大利中部托斯卡那地區流傳的詩作《Levati sol che la luma é levatai),再由佛瑞的好友 - 法國詩人羅曼‧布希努(Romain Bussine, 1830-1899)翻譯成法語,歌詞內容表達著:「在滿是愛人的幸福夢境中,我是如此捨不得醒來...」

 

《夢後》法文歌詞與中文翻譯(林仁斌翻譯)

法文歌詞 中文翻譯
Dans un sommeil
que charmait ton image
Je rêvais le bonheur,
ardent mirageTes yeux étaint plus doux,
ta voix pure et sonore,
Tu rayonnais comme un ciel éclairé par l'aurore;
Tu m'appelais et je quittais la terrePour m'enfuir avec toi vers la lumière,
Les cieux pour nous entr'ouvraient leurs nues
Splendeurs inconnues,
lueurs divines entre vuesHélas! Hélas,
triste réveil des songesJe t'appelle,
ô nuit,
rends moi tes mensonges,

Reviens, reviens radieuse,
Reviens,
ô nuit mystérieuse!

在睡夢中,
在有妳迷人倩影的夢境裡,
我夢見幸福,
與炙熱的幻影
妳的雙眸是如此溫柔,
聲音如此清楚純淨,
妳像清晨的天空般閃亮;
當妳呼喚我,我彷彿脫離地心引力,
與妳一同飛至到光輝高處,
天空為我們撥開層層雲朵,
我們之間充滿了神聖的曙光,
燦爛的光芒迎接著我們。
啊!啊!
在這樣的美夢中醒來真是太悲傷了

我呼喚著妳的名字
夜啊,
求你還我剛剛的幻夢
回來,回來,這輝煌的夜,
回來,
噢,這神祕的夜啊!

 

一起欣賞女高音Véronique Gens的樂譜版本影片:

https://youtu.be/lMKyTAe6yeM

 

《夢後》也廣泛地被改編為小提琴、大提琴、長笛等等樂器演奏版本,由於美妙的和聲,如夢般的意境,讓音樂家們對於此曲各自有著美好的詮釋:演奏時如同聲樂般的連貫歌唱,長樂句的強弱對比控制,更是演奏者們追求的意境與境界:

來自荷蘭的小提琴演奏家 Janine Jansen,動人的MV讓這首樂曲再次昇華:

Janine Jansen, Itamar Golan - Après un Rêve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345VI3ZYsBU

 

佛瑞:《夢後》

Sabine Devieilhe, Alexandre Tharaud – Fauré: "Après un rêve"

https://youtu.be/Crwzlon979I


先來兩份推薦Spotify歌單

清單(ㄧ).法語香頌精選

https://open.spotify.com/playlist/7qM6cl2bp87RNNzh9G2QEq

 

清單(二).回憶

https://open.spotify.com/playlist/37i9dQZF1DX8XxBtyUnC7B


琵雅芙(Édith Piaf, 1915-1963)

愛迪·琵雅芙,原名愛迪·喬凡娜·加雄,是法國著名且受眾人愛戴的女歌手之一。
1915年12月19日琵雅芙出生於巴黎的貧困家庭,父親是馬戲團團員,母親是街頭歌手。父母離異後,因為母親無力撫養,父親又加入軍隊,只好讓她跟著經營妓院的外祖母在巴黎長大,從小就接觸社會最底層的人群。琵雅芙身材矮小,只有142公分,這也是她的藝名「小麻雀」的由來。她的作品多是其悲劇一生的寫照,最著名的歌曲包括《玫瑰人生》、《愛的讚歌》、《我的老爺》和《我無怨無悔》。中年以後,琵雅芙因為車禍的傷害,染上注射嗎啡止痛和酗酒。1963年10月11日,琵雅芙因肝癌死於格拉斯,終年48歲,她的朋友尚·考克多也於同一天逝世。法蘭西共和國為她舉行了國葬,使她成為國家的標誌。法國人親切地稱愛迪·琵雅芙為「小姑娘」,2007年上映的電影《玫瑰人生》則反映了她悲劇而傳奇的一生。(取自維基百科)

 

《玫瑰人生》La Vie en Rose

歌詞翻譯.林仁斌

Edith Piaf - La Vie En Rose 《玫瑰人生》
Des yeux qui font baisser les miens
Un rire qui se perd sur sa bouche
Voila le portrait sans retouche
De l'homme auquel j'appartiensQuand il me prend dans ses bras
Il me parle tout bas
Je vois la vie en roseIl me dit des mots d'amour
Des mots de tous les jours
Et ça me fait quelque choseIl est entré dans mon coeur
Une part de bonheur
Dont je connais la causeC'est lui pour moi, moi pour lui dans la vie
Il me l'a dit, l'a jure pour la vie
Et dés que je l'apercois
Alors je sens en moi
Mon coeur qui batDes nuits d'amour à ne plus en finir
Un grand bonheur qui prend sa place
Des enuis, des chagrins, des phases
Heureux, heureux a en mourirQuand il me prend dans ses bras
Il me parle tout bas
Je vois la vie en rose

Il me dit des mots d'amour
Des mots de tous les jours
Et ça me fait quelque chose
Il est entré dans mon coeur
Une part de bonheur
Dont je connais la cause

C'est toi pour moi, moi pour toi dans la vie
Il me l'a dit, l'a jure pour la vie

Et dés que je l'apercois
Alors je sens en moi
Mon coeur qui bat

他的輕吻仍留在我的眼梢
一抹笑意掠過他的嘴角 
這就是他最真切的形象
這個男人,我屬於他當他輕擁我入懷
低聲對我說話 
我看見玫瑰色的人生
他對我情話綿綿
天天說不完卻讓我有所感觸 有一股幸福暖流
流進了我的心房
我清楚其來自何方我們是為了對方存在的一對
他對我這樣說,以生命起誓
當我一想到這些
我就感覺到體內
我的心一陣狂跳愛情的夜晚永不終結 
幸福的光陰驅走了長夜
憂傷與淚水全無踪影 
這幸福的感覺伴我至死

當他輕擁我入懷
低聲對我說話
我看見玫瑰色的人生

他對我情話綿綿
天天說不完
卻讓我有所感觸
有一股幸福暖流
流進了我的心房
我清楚其來自何方

我們是為了對方存在的一對
他對我這樣說,以生命起誓

當我一想到這些 
我就感覺到體內 
我的心一陣狂跳

 

Edith Piaf -La vie en rose with lyrics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fX2j6SqhU2Q

 

小野麗莎 La vie en rose

https://youtu.be/_QKuIo8IIBM

 

Melody Gardot - La Vie en Rose

https://youtu.be/mk5TsbGPoIk

 

爵士巨星咖 Galliano and Marsalis - La Vie En Rose

https://youtu.be/dVxBDEqmwSA

 

電影《玫瑰人生》

傳奇歌手愛迪琵雅芙「麻雀變鳳凰」的人生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T6rS1NQy7VA

 

法國傳奇女伶皮雅芙,1915年出生於巴黎一個貧窮的遊唱家庭,因其獨特而戲劇化的歌聲,奇蹟似地在二次大戰前成為法國家喻戶曉的巨星,展開以酒精、藥物和愛情共同燃起的演藝生涯。過度頻繁的獲得與失去,使得她一直陷於情緒的大起大落中,她將生活中的打擊化為歌聲中的悲泣靈魂,短短四十八年的歲月,留下不朽的傳奇。法國人暱稱皮雅芙「不朽的小麻雀」,皮雅芙身形嬌小,舞台上的她永遠一襲黑色套裝,在一般人眼裡絕對稱不上絕世美女,不過皮雅芙的歌聲卻令人陶醉不已。皮雅芙在法國流行音樂史的重要性,讓一向以古典為尊的「葛洛夫音樂辭典」不惜破例將其收錄其中。「皮雅芙風華」代表了法國人引以為傲的香頌傳統,皮雅芙獨特的咬字、濃烈的音色,以及歌聲中源源不絕的生命力,都是後來的法國歌手難以企及的典範。皮雅芙一生灌錄的歌曲超過四百首,本輯則是精選自她MCA時期1946-1957年的錄音,包括其傳世名曲「玫瑰人生」、「愛之頌歌」、「心跳的聲音」、「手風琴樂手」、「三個鈴鐺」等等,一代傳奇女伶的風華展現無遺。(取自EMI《法國香頌天后: 皮雅芙的玫瑰絕唱》)

 

延伸閱讀

法國傳奇歌后:六首必聽著名歌曲

《愛的讚歌》網頁

FRANCE - 1961: Edith Piaf (1915-1963), French singer. Paris, Olympia, in January, 1961. (Photo by Lipnitzki/Roger Viollet/Getty Images)

 

【中法字幕 | Florent Mothe】L'Hymne à l'Amour《愛的讚歌》

 

近期火熱話題 - 京都橘高校總統府雙十國慶演出

8:28起《愛的讚歌》| 9:38進副歌

https://youtu.be/ZfmnR0liwww?t=508


法語香頌紀錄片


法語香頌時間

《巴黎天空下》Sous le Ciel de Paris

詞曲資訊與歌詞翻譯

詞:Jean Dréjac.

曲:Hubert Giraud 1951

歌唱:Yves Montand(1951)
翻唱:Edith Piaf (1954)

出處:電影《La Seine coule à Paris》

中法歌詞:

Sous le ciel de Paris
在巴黎的天空下

S’envole une chanson
飄蕩著這樣一首歌

Hum Hum(哼唱)

------

Dans le cœur d’un garcon
在一個男孩的心中

Sous le ciel de Paris
在巴黎的天空下

Marchent des amoureux
一對對的情侶們散著步

Hum Hum(哼唱)

------
Leur bonheur se construit
他們幸福洋溢

Sur un air fait pour eux
由於這首為他們而寫的歌

------

Sous le pont de Bercy
在貝西橋下

Un philosophe assis
坐著一位哲學家

Deux musiciens quelques badauds
兩個音樂家還有幾個觀眾

Puis les gens par milliers
漸漸地,人愈來愈多

------

Sous le ciel de Paris
在巴黎的天空下

Jusqu’au soir vont chanter

夜幕降臨後
Hum Hum(哼唱)

L’hymne d’un peuple épris
人們唱起他們熱愛的頌歌

De sa vieille cite
關於這座古老的城市

------

Près de Notre Dame
在聖母院旁

Parfois couve un drame
偶爾上演些戲劇

Oui mais à Paname
不過故事發生在巴拿馬

Tout peut arriver
什麼都有可能發生

Quelques rayons
有幾束陽光

Du ciel d’été
來自夏日的天空

L’accordéon
有悠揚的手風琴聲

D’un marinier
來自河上的船員

L’espoir fleurit
各式各樣的希望

Au ciel de Paris
都在巴黎的天空綻放

------

Et le ciel de Paris
然而巴黎的天空

A son secret pour lui
有著他自己的秘密

Depuis vingt siècles il est épris
從二十世紀以來,他就鍾愛著

De notre Ile Saint Louis
市中心的聖路易小島

Quand elle lui sourit
當她對他露出微笑

Il met son habit bleu
他便穿上那藍色外衣

Hum Hum (哼唱)

------

Pour se fair’ pardonner
過一會,為了表示他的歉意

Il offre un arc en ciel
他便會在天空,畫下一道彩虹

 

1951年 原唱
Yves Montand - Sous Le Ciel De Paris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qoaYeACGT70

 

1954年翻唱 (紅到幾乎被認為是原唱)
Edith Piaf- Sous Le Ciel De Paris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uOXzGtlLGgw

 

 

新版影音欣賞
Sous le Ciel de Paris | Pomplamoose 樂團

欣賞152萬訂閱的知名Youtuber樂團,如何翻唱演奏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Vol9dZ-t93s&list=PLFn0Mh0jSllr0B8a1wYDmc0oxscqlZPLU&index=2&t=0s

 

手風琴演奏版

這首曲目,最適合擔任主旋律的演奏樂器就是手風琴,一起欣賞筆者非常喜愛的手風琴演奏大師 Richard Galliano 錄音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QDdaktNtuO4


 

Les Feuilles Mortes

枯葉

詞:Jacques Prevert

曲:Joseph Kosma

歌唱:Yves Montand(1945)
翻唱:Edith Piaf (1954)

出處:這首歌曲主要是描寫一對已經分開的戀人,追憶以前在一起的時光,那段曾經璀璨、似乎比今日更加美好、陽光也比今日耀眼的美麗時光。後來1947年時這首歌曲被美國爵士音樂作曲家 Johhnny Mercer 聽到,非常喜歡;他便將這首法文歌曲改為英文版本,而成為了英語世界裡更加流行傳唱的《秋葉》(Autumn Leaves),至今全球已有無數版本。

中法歌詞:(林仁斌翻譯)

口白:

Oh ! je voudrais tant que tu te souviennes
噢!我多麼希望妳能想起

Des jours heureux ou nous etions amis.
那段我們曾經親密的幸福時光

En ce temps-la la vie etait plus belle,
那時,人生似乎更加美麗

Et le soleil plus brillant qu'aujourd'hui.
連陽光都比今天的還艷麗

Les feuilles mortes se ramassent a la pelle.
枯葉已被聚攏在鏟子上

Tu vois, je n'ai pas les oublie...
妳瞧,我完全沒忘記

Les feuilles mortes se ramassent a la pelle,
枯葉已被聚攏在鏟子上

Les souvenirs et les regrets aussi
回憶與悔恨也是如此

Et le vent du nord les emporte
北風將它們帶走

Dans la nuit froide de l'oubli.
在無人知曉的寒夜裡

Tu vois, je n'ai pas les oublie
妳瞧,我完全沒忘記

La chanson que tu me chantais.
這首妳曾對我唱過的歌

 

歌唱

C'est une chanson qui nous ressemble.
這是一首我們再也熟悉不過的歌曲

Toi, tu m'aimais et je t'aimais
妳愛著我,我愛著妳

Et nous vivions tous les deux ensemble,
我倆在生活中依偎相伴

Toi qui m'aimais, moi qui t'aimais.
妳曾愛著我,我曾愛著妳

Mais la vie separe ceux qui s'aiment,
然而生活無情地拆散了這對愛侶

Tout doucement, sans faire de bruit
靜悄悄地,也無聲無息

Et la mer efface sur le sable
海浪彿過沙地

Les pas des amants desunis.
也拭去了分離戀人們的足跡

Mais la vie separe ceux qui s'aiment,
然而生活卻拆散了這兩個相愛的人

Tout doucement, sans faire de bruit
靜悄悄地,也無聲無息

Et la mer efface sur le sable
海浪彿過沙地

Les pas des amants desunis.
也拭去了分離戀人們的足跡

 

1945年法語原唱 YVES MONTAND - Les Feuilles Mortes

https://youtu.be/Xo1C6E7jbPw?list=PLFn0Mh0jSllr0B8a1wYDmc0oxscqlZPLU

 

1956年英語版錄音 Doris Day - Autumn Leaves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VZMD_2RZrm4&feature=emb_title

 

《秋葉》(Autumn Leaves)

中英歌詞對照

The falling leaves drift by the window
落葉在窗邊 飄落下來

The autumn leaves of red and gold
染紅或金黃的秋葉

I see your lips
看著你的唇

The summer kisses
想起夏日的吻

The sunburned hand
曬傷的手

I used to hold
我曽握著過

Since you went away
自從你離開

The days grow long
長日漫漫

And soon I'll hear
但我快聽到

Old winter's song
古老的冬之歌

But I miss you most of all my darling
但親愛的 我最想念是你

When autumn leaves start to fall
當秋葉開始飄零

 

筆者非常喜歡的爵士歌手 Jacintha版本,錄音非常棒,歌唱演繹與樂手均為一時最佳之選: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1HP3vhO2PJE

 

知名爵士樂團體 Beegie Adair Trio - Autumn Leaves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OOtUIMrJUyc

 

爵士傳奇名家 - Miles Davis 版本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rsz6TE6t7-A

 

分享一個充滿淡淡憂傷的故事...

歌曲:Autumn Leaves
歌手:Eva Cassidy 

出身馬里蘭州的歌手Eva Cassidy(1963-1996), 擁有一副好歌喉,在華盛頓特區在地演唱,歌唱得好但卻一直苦無發片機會...

原因是,Eva的演唱裡包含了太多不同的元素與風格,使得唱片公司的市場部門無法為她做出適當的定位,因此一家接著一家的出版計劃均無疾而終...

1993年九月,Eva發現頸部下方長出惡性腫瘤。她了動手術切除,但之後並沒有遵照醫囑定時回去做追蹤檢查,導致細胞擴散...1996年,Eva Cassidy 在華府的「Blue Alley俱樂部」舉辦了兩場演出,剪輯成Live'專輯推出,《Eva Cassidy - Live at Blues Alley 》終於發行

這也是她生前發表的唯一專輯。

那年11月0日,Eva Cassidy因黑色素瘤不幸病逝,得年僅33歲。

然而...這還不是故事的結尾...

1998年五月,英國BBC電台開始播放Eva Cassidy 所演唱的《Over the Rainbow》,Eva 動人的歌聲瞬間造成極大的迴響,專輯立即造成瘋狂的熱賣,不但奪下英國排行冠軍,更締造了百萬張的銷售佳績。

突然間,全英國的聽眾們都想知道Eva Cassidy究竟是誰?以及有關於她的故事...

她的成名在斯人已逝之後,時不我予,至為可惜。英國BBC票選Eva為20世紀最偉大的歌手第21名~自此Eva Cassidy的歌聲廣為人知,全球發燒友與樂迷也才開始認識並愛上她美妙動人的歌聲...

我認為~Eva的歌聲動人,自彈自唱的最單純形式,卻能帶出老歌裡深藏的意蘊與靈魂。

一起聽聽看,這位曾短暫存在這世界上的美妙歌喉...

《Autumn Leaves》Eva Cassidy

https://youtu.be/xXBNlApwh0c

 

倫敦交響樂團 重新混音版本

https://youtu.be/XTkUplF5VIE

 

筆者在Spotify上做了一個「Autumn Leaves」音樂播放清單~原來清查之下,《Autumn Leaves》有600首歌曲或與之與相關啊~厲害吧~

有圖有真相,來看一下(點下方播放清單可開啟音樂超連結欣賞😘)

筆者製作的Spotify「Autumn Leaves」音樂播放清單

https://open.spotify.com/playlist/4HSOBZM1jOyvsXTCIEcN62

 

然後~分享第601個版本🎊,是我自己吹奏的低音長笛版😊

也提供給節慶長笛樂團的團員們吹奏與練習(茱麗葉 Juliette C.C. 編曲喔🌹)

https://youtu.be/xqakpN48Cvc


《不,我一點都不後悔》(Non, je ne regrette rien)

Non, je ne regrette rien  不,我一點都不後悔
Non! Rien de rien ...
Non ! Je ne regrette rien
Ni le bien qu'on m'a fait
Ni le mal tout ça m'est bien égal !
Non ! Rien de rien ...
Non ! Je ne regrette rien...
C'est payé, balayé, oublié
Je me fous du passé!Avec mes souvenirs
J'ai allumé le feu
Mes chagrins, mes plaisirs
Je n'ai plus besoin d'eux !Balayés les amours
Et tous leurs trémolos
Balayés pour toujours
Je repars à zéro ...Non ! Rien de rien ...
Non ! Je ne regrette nen ...
Ni le bien, qu'on m'a fait
Ni le mal, tout ça m'est bien égal !
Non ! Rien de rien ...
Non ! Je ne regrette rien ...
Car ma vie, car mes joies
Aujourd'hui, ça commence avec toi !
不,沒什麼
不,我一點都不後悔
無論人們對我好
或對我壞,對我來說全都一樣
不,沒什麼
不,我一點都不後悔
已付出代價了、一掃而空了、遺忘了
我不在乎它的逝去對於過去的回憶
我付之一炬
我的憂愁,我的歡樂
我再也不需要它們掃卻那些愛戀
以及那些顫抖的餘音
永遠地清除
我要從零開始
不,沒什麼
不,我一點都不後悔
無論人們對我好或對我壞,對我來說都一樣
不,沒什麼
不,我一點都不後悔
因為我的生命、我的歡樂
從今天起,要與你一起重新開始!

 

電影《玫瑰人生》最後場景

這首歌《不,我一點都不後悔》是法語香頌中最知名的一首作品

歌詞可說道盡了琵雅芙曲折的一生,即使人生遭遇悲慘,但是她卻仍高吭唱出「不,我一點都不後悔!」~令人感嘆...

Marion Cotillard ( Edith Piaf ) - Non, je ne regrette rien

https://youtu.be/G8xtj9gFE90

 

漢斯季默配樂《全面啟動》解說

https://youtu.be/EaycnGC811w?t=406

 

電影《全面啟動》之使用手法

https://youtu.be/u4Tk0e5McGQ


臉紅心跳的法語禁歌

原始版本

BRIGITTE BARDOT & SERGE GAINSBOURG - JE T'AIME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j9Zw4LeSt2w&t=208s

 

Serge Gainsbourg & Jane Birkin - Je t'aime... moi non plus/Original videoclip (1969)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GlpDf6XX_j0

 

故事與歌詞

Je t'aime...moi non plus 我愛你...我並不愛你
女:
Je t’aime je t’aime
Oh oui je t’aime男:
Moi non plus女:
Oh mon amour男:
Comme la vague irrésolue
Je vais, je vais et je viens
Entre tes reins
Je vais et je viens
Entre tes reins
Et je me retiens女:
Je t’aime je t’aime
Oh oui je t’aime男:
Moi non plus女:
Oh mon amour
Tu es la vague, moi l’île nue
Tu vas, tu vas et tu viens
Entre mes reins
Tu vas et tu viens
Entre mes reins
Et je te rejoins女:
Je t’aime je t’aime
Oh oui je t’aime男:
Moi non plus

女:
Oh mon amour

男:
L’amour physique est sans issue
Je vais, je vais et je viens
Entre tes reins
Je vais et je viens
Entre tes reins
Et je me retiens

女:
Non ! maintenant viens...

女:
我愛你, 我愛你
喔~是的, 我愛你男:
我並不愛妳女:
喔~我的愛男:
像巨浪一般
我來來去去
在妳的腰間
我來來去去
在妳的腰間
然後我 忍住女:
我愛你, 我愛你
喔~是的, 我愛你男:
我並不愛妳女:
喔~我的愛
你是朝浪, 而我是赤裸的島嶼
你來來去去
在我的腰間
你來來去去
在我的腰間
然後我迎合著你女:
我愛你, 我愛你
喔~是的, 我愛你男:
我並不愛妳

女:
喔~我的愛

男:
肉體的愛沒有出路
我來來去去
在妳的腰間
我來來去去
在妳的腰間
然後我忍住

女:
不!現在 來吧...


老歌新唱最動聽

法文香頌女歌手Barbara(Monique Andrée Serf, 1930-1997),是法國人最愛的女歌手之一。

Barbara
"Barbara" Monique Andrée Serf (June 9, 1930 – November 24, 1997)

 

薩洛的最新力作《Barbara》是一張結合鋼琴與法文香頌歌曲的專輯:

Barbara
"Barbara" Album

 

薩洛曾說:「Barbara是改變他一生的女歌手」(Barbara à changé ma vie),2017年適逢Barbara逝世20週年,因此他精心製作了這張唱片來向心中的偶像致敬。

 

專輯製作影片

https://youtu.be/OHCytqH43K0

 

Barbara是藝名,本名是Monique Andrée Serf,二戰期間出生於奧德薩猶太家庭,為逃避德軍追捕猶太人,全家居無定所、家境貧困;但這樣的境遇,卻讓Barbara擁有鴻鵠之志,從小精進琴藝與歌藝,人生的歷練更讓她更是寫出好詩與動人音樂~

開始她的歌唱事業之後,Barbara以摯愛的祖母Varvara Brodsky之名,給自己取了藝名「Barbara」。

Barbara喜愛身穿一襲黑衣,絲毫不招搖炫目,深邃的黑色眼眸與短髮,俐落地展現自信、個性的優雅與個人特質;

Barbara的歌曲多由自己創作詞或曲,如詩的歌詞以及聽似平淡的曲調,卻經常能帶出詩中有畫面、濃濃氛圍的故事感~大部分是別人的,有時是自己的。

這樣講究歌詞,甚至有時是唸唱方式的歌曲,在法國被認為是「Chanson à texte」(重視歌詞品質的歌曲),她的演唱也經常只伴隨鋼琴,但最極簡的元素裡,展現最大的情感~許多音樂人更認為Barbara的歌曲是一種全新風格的香頌(Nouvelle Chanson)。

仁斌老師備註:
英語的國家裡,亦以「敘事歌」(Ballade)來稱呼這樣講究歌詞與故事的歌曲。

專輯裡《Septembre》這首歌曲,與大家分享:

「九月」(多麼美妙的時光)

《Septembre》Quel joli temps:

Camélia Jordana, Vocal
Alexandre Tharaud, Piano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M-8izi-sq5w

歌詞中法對譯:

Paroles(詞): S. Makhno
Musique(曲): Barbara


夏日的尾聲從未如此美麗
Jamais la fin d'été n'avait paru si belle.

今年的葡萄將結出甜美果實
Les vignes de l'année auront de beaux raisins.

雖已遠遠看見聚集成群的燕子
On voit se rassembler au loin les hirondelles

但我們即使仍相愛,卻要分開
Mais il faut se quitter. Pourtant, l'on s'aimait bien.

---

多美好的時光 來互道離別
Quel joli temps pour se dire au revoir.

多美好的傍晚 揮灑花樣年華
Quel joli soir pour jouer ses vingt ans.

在煙霧渺渺間
Sur la fumée des cigarettes,

愛情消逝 我心終止
L'amour s'en va, mon cœur s'arrête.

多美好的時光 來互道離別
Quel joli temps pour se dire au revoir.

多美好的傍晚 來揮灑花樣年華
Quel joli soir pour jouer ses vingt ans.

---

花兒已經穿上九月的顏色
Les fleurs portent déjà les couleurs de Septembre

我們聽見遠方傳來的船隻信號聲
Et l'on entend, de loin, s'annoncer les bateaux.

傷心的美麗時光就是這灰暗時光
Beau temps pour un chagrin que ce temps couleur d'ombre.

我留在岸邊,親愛的,待會兒見
Je reste sur le quai, mon amour. A bientôt.

---

多美好的時光,親愛的,再見
Quel joli temps, mon amour, au revoir.

多美好的時光 揮灑花樣年華
Quel joli soir pour jouer ses vingt ans.

在煙霧渺渺間
Sur la fumée des cigarettes,

愛情或許會再重新降臨我們
L'amour nous reviendra peut-être.

或許在春天過境的某個傍晚
Peut-être un soir, au détour d'un printemps.

多美好的時光,我們能再相見的時光
Oh quel joli temps, le temps de se revoir.

五月的花兒將有不曾見過的美麗
Jamais les fleurs de Mai n'auront paru si belles.

這一年的葡萄將結出甜美果實
Les vignes de l'année auront de beaux raisins.

當你隨著燕子回到我身邊
Quand tu me reviendras, avec les hirondelles,

因為你會回到我身邊,親愛的,明天見
Car tu me reviendras, mon amour, à demain...


直接讀中文有時難免不容易感受詩裡那種面對與愛人分離的哀與愁~在原詩裡法文,作詞者以景以物呈現出那種戀人面對離別時無可奈何的愁緒:明明不知何時能再見,卻只能在最美的時刻面對分離,說出「明天見」( à demain ),心中卻是深深無奈......

好美好美的歌,謝謝薩洛與Camélia Jordana為我們帶來如此美麗的歌曲。

Alexandre Tharaud and Camélia Jordana record 'Septembre' by Barbara

 

 

 

 

 

 

 

 

 

 

 

Barba 另一首名曲《Vienne》

https://youtu.be/62zkH0rmqaA

《Vienne》歌詞(翻譯:林仁斌)
作詞:Roland Romanelli
作曲:Barbara

如果我今晚從維也納寫信給你
Si je t'écris ce soir de Vienne

我想讓你明白
J'aimerais bien que tu comprennes

我選擇了缺席作為我最後的選擇 
Que j'ai choisi l'absence comme dernière chance

我們的天空變得如此沉重
Notre ciel devenait si lourd

如果我今晚從維也納寫信給你
Si je t'écris ce soir de Vienne

哦,維也納的秋天多麼美麗 
Oh que c'est beau l'automne à Vienne

不假思索,我寧願離開 
C'est que sans réfléchir, j'ai préféré partir

而我現在在没有你的 維也納 
Et je suis à Vienne sans toi

在維也納,我走著,做夢著
Je marche, je rêve dans Vienne

踩在遙遠的三拍子華爾滋節奏上 
Sur trois temps de valse lointaine

連陰影都開始轉動而合併在一起 
Il semble que des ombres tournent et se confondent

他們在維也納的夜晚,是多麽美麗 
Qu'ils étaient beaux les soirs de Vienne

你的來信一定已經錯過我寄的 
Ta lettre a du croiser la mienne

不,我不想你也來維也納 
Non je ne veux pas que tu viennes

我獨自一人,然後我喜愛自由 哦~我愛這個沒有你的維也納 
Je suis seule et puis j'aime être libre Oh que j'aime cet exil à Vienne
sans toi

這裡有著只有維也納才有的奥地利老太太
Une vieille dame autrichienne comme il n'en existe qu'à Vienne

留在我的房間裡,落下紫色和琥珀色,厚重的絲綢掛飾
Me loge, dans ma chambre, tombent de pourpre et d'ambre, de lourdes tentures de soie

透過百葉窗 我看到的聖艾蒂安教堂非常美 
C'est beau à travers les persiennes je vois l'église St Etienne

當夜幕降臨時,它是藍色的,它是灰色的,它是紫红色的
Et quand le soir se pose c'est bleu c'est gris c'est mauve

晚上 在屋頂上 
Et la nuit par dessus les toits

這是美麗的維也納 
C'est beau Vienne

這是美麗的維也納 
C'est beau Vienne

已經一個人獨自在維也納 快一星期了 
Cela va faire une semaine, déjà que vis seule à Vienne

真是個奇怪的巧合,那天晚上我遇見了我們來自
Loune datte chi mou 的朋友們 
C'est curieux le hasard, j'ai croisé l'autre soir nos amis de Loune datte chi mou

他們也正在途經維也納的一週旅途中 
Cela va faire une semaine, ils étaient de passage à Vienne

他們沒要求我任何事情,只是驚訝會在沒有你的維也納見到我
Ils n'ont rien demandé mais ce sont étonnés de me voir à Vienne sans toi

我,我,我四處溜達
Moi, moi, je me promène 

我很好
je suis Vienne

我很好 
Je suis bien

然後 周復一周
Et puis de semaine en semaine

我一個人住在維也納 
Voilà que je vis seule à Vienne

你的信越来越少了,也許你發現已經忘記了我
Tes lettres se font rares peut être qu'autre part tu as trouvé l'oubli de moi

我讀,我寫,而...維也納的秋天好長好長 
Je lis, j'écris mais quand même, qu'il est long l'automne à Vienne

在這張雙人床上,晚上我凍僵了
Dans ce lit à deux places où la nuit je me glace

突然間怨懟起你的不好 
Tout à coup j'ai le mal de toi

維也納到底有多長 
Que c'est long Vienne

維也納到底有多遠 
Que c'est loin Vienne

如果我今晚從維也納寫信給你 
Si je t'écris ce soir de Vienne

親愛的,是你必須來
Chéri c'est qu'il faut que tu viennes

我走了,原諒我
J'étais partie, pardonne moi

我們的天空變得如此沉重
Notre ciel devenait si lourd

但你從巴黎到維也納 
Mais toi de Paris jusqu'à Vienne

在無形牽絆之盡頭
Au bout d'une invisible chaîne

你觀察着我,而我認為
Tu me guettes et je pense

你正刻意忽略無視我 
Jouant l'indifférence que tu m'as gardé malgré moi

現在是維也納的午夜 
Il est minuit ce soir à Vienne

我的愛 你必需過來 
Mon amour il faut que tu viennes

你看 我都投降了 
Tu vois je m'abandonne

秋天真的如此美 
Il est si beau l'automne

我想和你一起生活 
Et je veux le vivre avec toi

這是美麗的維也納 
C'est beau Vienne

和你一起 
Avec toi

維也納
Vienne

 

薩洛邀請法國影后茱莉葉畢諾許與小提琴家Renaud Capuçon擔任演奏,共同錄製全新版本

Piano: Alexandre Tharaud
Narrator: Juliette Binoche
Violin: Renaud Capuçon
Arranger: Alexandre Tharaud
Composer, Writer: Barbara
Composer: Roland Romanelli

https://youtu.be/RRuD2jykgqk

 

延伸閱讀

https://bonart.com.tw/les-chemins-de-lamour/

 

【補充】法語香頌的歷史

 

再來一份歌單吧~

流行抒情法語歌曲集

https://open.spotify.com/playlist/7FTk5Y1P08XklnG1sKpNB8

 

 

開卷蹦藝術.享受美好閱讀時光

☕️一杯咖啡.一點心意.支持蹦藝術☕️

 

各類合作提案,聯繫方式:

*手機:0917.670.518 
*Line:https://line.me/ti/p/LB1ro0P0AU
*E-mail:jenpin888@gmail.com

【BON音樂】2022.10.15. 長榮交響樂團20週年慶祝音樂會《感恩與祝福》- 音樂會導聆

【BON音樂】2022.10.15. 長榮交響樂團20週年慶祝音樂會《感恩與祝福》- 音樂會導聆
Evergreen Symphony Orchestra 20221015

– 資訊整理共享於網路,一起欣賞音樂與藝術之美 –
蹦藝術 | BONART


今天介紹的主題,是蹦藝術執行長林仁斌老師將於2022年10月15日(六)晚間於高雄衛武營音樂廳導聆的長榮交響樂團音樂會 - 長榮交響樂團20週年慶祝音樂會《感恩與祝福》 

以下是音樂會海報:

配合防疫政策入場需配戴口罩

 

當天導聆實況照片

 

 

 

導聆後與最專業美麗的文貞指揮一同合照~導聆內容被美言稱讚真是太開心啦~

 

音樂會導聆人

蹦藝術網站執行長 林仁斌老師簡介


音樂導聆現場

音樂會詳細資訊:

感恩與祝福- 長榮交響樂團20週年慶祝音樂會
Gratitude & Blessings - ESO 20th Anniversary Celebration Concert
指揮:葛諾‧舒馬富斯
小提琴:林昭亮/Violin:Cho-Liang Lin
時間:2022年10月15日(六)19:30
地點:高雄衛武營音樂廳
1.葛令卡:歌劇《盧斯蘭與魯蜜拉》序曲                       
   M.Glinka:“Russlan and Ludmilla”Overture
2.鍾耀光:《鄭和下西洋》交響詩  (世界首演)                
  Yiu-Kwong Chung :“Zheng He's Expedition”Symphonic Poem (World Premiere)
3.柴科夫斯基: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作品35                      
   P.i.Tchaikovsky: Violin Concerto in D Major, Op 35
   第一樂章:中庸的快板(Allegro moderato)
   第二樂章:短歌:行板(Canzonetta – Andante)
   第三樂章:終曲:活潑的快板(Finale - Allegro vivacissimo)
4. 莫札特:《費加洛婚禮》序曲                              
   W.A.Mozart:“Le Nozze di Figaro”Overture 
5. 台灣經典民謠/Taiwanese Classic Folk Songs:             
   (1)望春風 (鄧雨賢曲;杜鳴心編曲)
     Adolescent Longing (Yu-Hsien Deng Comp./Min-Hsin Tu Arr.)
   (2)雨夜花 (鄧雨賢曲;杜鳴心編曲)
     The Torment of a Flower (Yu-Hsien Deng Comp./Min-Hsin Tu Arr.》
6. 貝多芬:C小調第5號交響曲,作品67               
    L.v.Beethoven: Symphony No. 5 in C Minor, Op. 67
    第一樂章:有生氣的快板(Allegro con brio)
    第二樂章:稍快的行板(Andante con moto)
    第三樂章:諧謔曲-快板(Scherzo- Allegro)
    第四樂章:快板(Allegro)
音樂會導聆訊息
時間:10月15日(六)
地點:高雄衛武營音樂廳 3樓大廳
導聆人:林仁斌老師
注意事項:音樂會演出前一小時開放入場。
*本團保有節目異動之權限*

指揮

音樂總監 \ 樂團指揮 葛諾‧舒馬富斯(Gernot Schmalfuss)

葛諾.舒馬富斯於德國岱特摩音樂學院及英國倫敦音樂學院修習雙簧管、鋼琴及指揮。1968至1979年間,葛諾於慕尼黑愛樂擔任雙簧管首席,並隨音樂總監 Rudolf Kempe 修習指揮。自1970年起,葛諾成為著名的室內樂團「古典協會」的成員,該樂團灌錄許多唱片,包括莫札特、貝多芬、海頓、舒伯特及許多知名作曲家的管樂器室內樂全集。

葛諾曾擔任慕尼黑的理夏德.史特勞斯音樂學院管弦樂團及慕尼黑室內獨奏樂團的指揮;並客席指揮許多知名樂團,包括慕尼黑愛樂、杜易斯堡與烏佩托交響樂團、凱賽爾國家劇院管弦樂團、德國巴哈獨奏家樂團、西德與柏林廣播電台交響樂團、史塔蓋特室內樂團、西南德國室內樂團、名古屋愛樂、札幌交響樂團等。

舒馬富斯曾任教於德國岱特摩音樂學院,除了為許多廣播電台灌錄唱片之外,還曾經出過一些評價很高的光碟,包含他在義大利的圖書館找到貝多芬的朋友 A.C. Cartellieri 所創作的歌劇、浪漫派的豎笛協奏曲、舒曼最推崇的浪漫派作曲家 Norbert Burgmüller 的作品 (2首交響樂、1首序曲及鋼琴協奏曲)、布魯赫的第二號交響曲及第三號小提琴協奏曲、J. Ph. Riotte 的協奏曲等。

2007年1月起,葛諾.舒馬富斯擔任長榮交響樂團音樂總監及首席指揮。(資料取自長榮交響團官網)

獨奏家.林昭亮

小提琴/林昭亮

出生於台灣,林昭亮五歲時因為被鄰居的琴聲吸引而開始了他的音樂之路。十二歲移居雪梨,跟從Jeno Hubay的學生Robert Pikler學習,次年參加帕爾曼大師班後,十三歲的他決定拜帕爾曼的老師桃樂絲.迪蕾為師,十五歲隻身前往紐約就讀茱莉亞音樂院,並接受迪蕾長達六年的教導。

1980年林昭亮首次與紐約愛樂及祖賓.梅塔合作,演出孟德爾頌小提琴協奏曲,自此展開其職業演奏生涯,並以獨奏家身份與世界各大知名交響樂團合作演出,直至今日仍持續活躍於世界各大重要舞台。此外,他在三十一歲時即受母校茱莉亞音樂院之邀擔任教職、2006年被萊斯大學聘為終身教授、2018年榮獲傑出教授。林昭亮曾擔任拉荷亞夏季音樂節音樂總監長達十八年之久,2012年起擔任香港國際室內音樂節音樂總監至今。由於熱衷音樂教育,他創立了台北大師星秀音樂節,希望把一流的師資及教育方式帶給有才華的年輕音樂家。

在其多樣化的音樂專業領域中,林昭亮曾支持過許多當代作曲家,對於委託創作不遺餘力,因此讓許多作曲家曾為之譜曲,其中包括約翰.哈比森,克里斯多夫.羅斯、譚盾、約翰.威廉斯、史蒂芬.斯塔基、艾薩-佩卡.沙隆年、盛宗亮、保羅.蕭恩費德、拉羅.西夫林、瓊.托爾等。近期以獨奏家身份合作演出的樂團包括紐約愛樂、底特律交響樂團、慕尼黑愛樂、多倫多交響樂團、辛辛那提交響樂團、納什維爾交響樂團以及皇家愛樂等樂團。

林昭亮的興趣包括探戈音樂、葡萄酒與洋基棒球隊。他演奏的小提琴為1715年史特拉第瓦里名琴「提香」,以及當今製琴大師山姆.兹格曼多维茨於2000年為其特別製作的小提琴。林昭亮的演奏專輯收錄於索尼古典唱片、迪卡唱片,BIS唱片、Delos和 Ondine唱片公司,亦可於Spotify務或拿索斯線上古典音樂圖書館收聽,他的錄音曾獲得《留聲機》雜誌年度最佳專輯、多次葛萊美獎提名。(簡介取自網路)

 

50分鐘音樂會求生指南

 葛令卡:歌劇《盧斯蘭與魯蜜拉》序曲     
 M. Glinka: “Russlan and Ludmilla” Overture

 

「俄國五人組」,又被稱為「The Mighty Handful」或「The Mighty Five」

下方「俄國五人組」照片由左至右,分別為:
庫宜(César Cui, 1835-1918)
穆索斯基(Modest Mussorgsky, 1839-1881)
林姆斯基-高沙可夫(Nikolai Rimsky-Korsakov, 1844-1908)
鮑羅定(Alexander Borodin, 1833-1887)
巴拉基列夫(Mily Balakirev, 1837-1910)

 

 

然而,提到俄國五人組的地位之前,應先提到俄國在19世紀的西方音樂先驅:米凱爾.葛令卡(Michael Glinka, 1804~1857)。

米凱爾.葛令卡(Michael Glinka, 1804~1857)

 

葛令卡被譽為近代俄羅斯「國民樂派」的開山始祖

話說俄國在十八世紀的彼德大帝之後,才開始全力追求西化,然這進步卻非一朝一夕之功。

而葛令卡早期在德國學習音樂,回俄國後先以義大利式的華麗風格作曲,逐漸地他意識到民族音樂的重要性,便改以民間音樂、舞蹈等素材譜曲。

他的音樂與理念,喚醒了俄羅斯人對於自身音樂的熱愛、民族榮譽感,也由於開創俄羅斯風之音樂,經常被稱為「俄羅斯音樂之父」。

在他的大步開創之下,幾位優秀的俄國年輕作曲家,紛紛以復興民族主義的追隨精神,在音樂作曲中,同時融合了西方與俄國的各種傳統元素,進而將近代的俄羅斯古典音樂逐步推向高峰。

然而,提到俄國五人組,又不能不提一代大師柴可夫斯基(Pyotr Ilyich Tchaikovsky, 1840-1893),下方仁斌老師再敘柴氏豐功偉業。
 

綜觀葛令卡與俄國五人組,他們身處於在一個令經人類文明革新之後,不斷企圖追求進步繁榮的世代。

雖然有政治上種種的限制與經濟上種種的困乏,但如以現今所遺留給後世的精神財富與美妙音樂,卻是我們得以欣賞的精神無盡財富。

 

Glinka: Ouvertüre zu »Ruslan und Ludmilla« ∙ hr-Sinfonieorchester ∙ Andrés Orozco-Estrada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bSp08aHA748

 


 鍾耀光:《鄭和下西洋》交響詩  (世界首演)                
 Yiu-Kwong Chung :“Zheng He's Expedition”Symphonic Poem (World Premiere)

 

有什麼比作曲家本人的想法還能更加「原汁原味」呢?

《鄭和下西洋》(12分鐘)

榮耀.長榮海運

 

創作於2022年,交響詩《鄭和下西洋》是長榮交響樂團慶祝樂團20週年的委約創作。作品標題描述有關在 1405 年至1433年間,明成祖命鄭和七次大規模遠洋航海的事蹟。

交響詩《鄭和下西洋》包括5 個連續演奏段落。

第一段是慶祝長榮交響樂團20週年的開場信號曲,音樂喜慶高雅。

第二段描寫鄭和率領龐大艦隊啓航的壯闊畫面。

根據史書記載,鄭和艦隊在第六次遠航時遇到大風浪被迫折返,第三段是艦隊扺抗風浪的情景。

在7次遠航中,鄭和船隊曾經航行至爪哇、暹羅、印度、阿拉伯半島與非洲之角,並與當地人士從事深度的文化經貿交流。因此,歡樂的第四段就混雜阿拉伯、印尼甘美朗、與非洲的音樂風格。

最後,第五段是一首凱旋曲,主題取材自北管曲牌《一江風》。

 

開頭的弦樂主題與艦隊凱旋回國,兩段音樂使用的北管主題

【人間國寶邱火榮 · 牌子教學】古路/一江風

https://youtu.be/DNk9XyVXlEo?t=157

Zheng He’s Expeditions to the West is a symphonic poem commissioned by the Evergreen Symphony Orchestra to celebrate its twentieth anniversary in 2022. The title of this work is about Zheng He’s seven adventurous naval expeditions ordered by the Ming Dynasty emperor Yongle between 1405 and 1433. The symphonic poem has five continuous sections. The first section is a noble festive opening fanfare to celebrate the Evergreen Symphony Orchestra’s 20th anniversary. The second heroic section describes the launch of Zheng He’s voyages. According to the historical records, Zheng He’s fleet encountered strong wind and waves on the sixth voyage; therefore, the third section is a storm scene. During the seven trips, Zheng He visited Java, Thailand, Southeast Asia, India, Arabia, and the Horn of Africa. They engaged in in-depth cultural and economic exchanges with local people. In the joyful fourth section, the musical materials are borrowed from Arabic, Gamelan, and African folk music. The fifth section describes the triumphant return of Zheng He’s fleet, and the central theme of this section is taken from the traditional Taiwanese Beiquan tune “Passing Breeze Over the River.”(DURATION: ca. 12 minutes)


 柴科夫斯基: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作品35                      
 P.i. Tchaikovsky: Violin Concerto in D Major, Op 35

 

柴可夫斯基的小提琴協奏曲Op. 35,開始創作於1878年3月份,完成於4月11日,樂曲於1881年12月4日於維也納舉辦首演。

這首樂曲原本題獻給任教於聖彼得堡音樂院,近代偉大小提琴的教育家奧爾,卻因奧爾看過樂譜之後,認為「無法演奏」而拒演。柴可夫斯基堅持「一音不改」,只好另外尋求時任萊比錫音樂學校教授的俄羅斯小提琴家 阿道夫‧布羅茲基協助,首演安排在維也納,於1881年由韓斯‧李希特指揮維也納愛樂管弦樂團演出。後來此曲改為題獻給布羅茲基。多年之後,最初拒絕此曲首演的奧爾,成為了此曲的擁護者之一,並針對此曲做出了自己的演奏版本改編,曾在1893年1月份於聖彼得堡演出奧爾版之柴可夫斯基小提琴協奏曲,更在1893年柴可夫斯基的葬禮上,為作曲家演奏了這首作品。

在多年後,這首協奏曲不但是全球最常被演奏的小提琴協奏曲之一,更與貝多芬、孟德爾頌、布拉姆斯等三首作品,並列為「四大小提琴協奏曲」。

 

延伸閱讀

https://bonart.com.tw/tchaikovsky-violin-concerto-in-d-major-op-35/

 

柴科夫斯基 / 小提琴協奏曲(Tchaikovsky / Violin Concerto)

柴科夫斯基 / 小提琴協奏曲 林品任 / 小提琴 莊文貞 / 駐團指揮

長榮交響樂團 國家音樂廳 2020年12月26日

全曲共分為三樂章

I. 中等的快板 Allegro moderato
II. 短歌:行板 Canzonetta: Andante
III. 終曲:甚快的快板 Finale: Allegro vivacissimo

 

第一樂章 奏鳴曲式

https://youtu.be/XJ4KaxCDJ6I?t=70

 

樂團精神抖擻,帶有波蘭舞曲節奏風格的間奏(後續獨奏者以變奏登場)

https://youtu.be/XJ4KaxCDJ6I?t=422

 

視訊課中的林昭亮老師

https://youtu.be/MHyTjcb9N2Q?t=28

 

其實...我最想要給大家看的是...

超級青春無敵的林昭亮老師❤️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L1w5KdUxteg


 莫札特:《費加洛婚禮》序曲                              
 W.A.Mozart:“Le Nozze di Figaro”Overture 

 

世界兩大喜歌劇雙壁:莫札特《費加洛婚禮》與羅西尼《塞維亞的理髮師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FUXl8AAJBlE

 

 


台灣經典民謠/Taiwanese Classic Folk Songs:
   (1)望春風 (鄧雨賢曲;杜鳴心編曲)
     Adolescent Longing (Yu-Hsien Deng Comp./Min-Hsin Tu Arr.)
   (2)雨夜花 (鄧雨賢曲;杜鳴心編曲)
     The Torment of a Flower (Yu-Hsien Deng Comp./Min-Hsin Tu Arr.》

 

飛躍.長榮航空

 

《望春風》與《雨夜花》兩首台灣民謠,即便您從現場聽過長榮交響樂團的演奏,一定也曾經在搭乘長榮班機時聽過吧~XD

現在,您即將在衛武營音樂廳裡,欣賞到長榮交響樂團現場的管弦樂版本,相信這麼美的台灣民謠,一定會成為您今晚,噢不~是永遠、最美的回憶😉

 

《望春風》

作詞:李臨秋
作曲:鄧雨賢

獨夜無伴守燈下 冷風對面吹
十七八歲未出嫁 遇著少年家
果然漂緻面肉白 誰家人子弟
想要問伊驚呆勢 心內彈琵琶

想要郎君做尪婿 意愛在心內
等待何時君來採 青春花當開
聽見外面有人來 開門甲看覓
月娘笑阮憨大呆 被風騙不知

 

《雨夜花》

作詞:周添旺
作曲:鄧雨賢

雨夜花 雨夜花 受風雨吹落地
無人看見每日怨嗟 花謝落土不再回

雨無情 雨無情 無想阮的前程
並無看顧軟弱心性 乎阮前途失光明

雨水滴 雨水滴 引阮入受難池
怎樣乎阮離葉離枝 永遠無人通看見

花落土 花落土 有誰人通看顧
無情風雨誤阮前途 花蕊若落要如何

雨夜花 雨夜花 受風雨吹落地
無人看見每日怨嗟 花謝落土不再回

雨無情 雨無情 無想阮的前程
並無看顧軟弱心性 乎阮前途失光明

https://youtu.be/OBTa8750OPc?t=9


 貝多芬:C小調第5號交響曲,作品67               
 L.v.Beethoven: Symphony No. 5 in C Minor, Op. 67

 

貝多芬第五號交響曲「命運動機」

 

「命運動機」(三短一長)聞名全球,據說是貝多芬的秘書辛德勒詢問背後的意義為何時?貝多芬指著這段開頭動機,回答了:「看,這是命運在敲門!」不僅如此,全長四個樂章從c小調的黑暗緊張情緒中出發,最終大調戲劇性之回歸而迎向勝利光輝的設定,更被視為人類不屈不撓地迎向命運,最終戰勝命運的強烈意志。

德國浪漫主義作家E•T•A•霍夫曼在首演後不久便同樣戲劇性的筆觸,將該《命運》比喻為「強光射穿深沉的夜幕」,並稱「只有通過它,我們才能調動一切激情,迸發出全身心的吶喊,我們才能堅定地活下去,成為靈魂的守望者。」更將這首曲目稱作「當代最重要的作品之一」。

 

從黑暗迎向光明

貝多芬的創作.走在時代的前端

浪漫主義與啟蒙思想融合為一的創作特色

在貝多芬身處的時代,歐洲已經歷啟蒙運動的理性思維,人民逐漸接受理性思想結果,並積極擁抱浪漫主義所帶來的美好。而貝多芬在創作上亦不斷屢創新局,不以過去各項曲式沿襲下來之規格為滿足,無論是對於各項曲種,他都有著積極革新的態度。並且在創作思想上,可以知道他破除既有之標準與規律之創作,更為音樂創作確立了更多可能性。

雖然耳聾,但貝多芬的內心始終渴望與人交流,因此他傾注內心豐富的感情與作品之中,相信聽過他的作品之後,都會對他能結合理性的曲式與感性的音樂內容,進而引領人們進入他充滿智慧與時代特色之美的各種創作。

另一點具有特色的,是他對大自然的喜愛,更是超脫了啟蒙運動時代對於大自然的認知:因為啟蒙時代認為大自然是沒有生命的機器,如同由許多零件所構成的單調作品,但貝多芬喜愛散步於大自然之中,感受細微的變化,從中領略後內哈為自己的音樂靈感來源。

 

我要扼住命運的咽喉

貝多芬第五號交響曲的封面。可以看到題獻給洛布科維茨親王以及拉祖莫夫斯基伯爵

貝多芬第五號交響曲封面

首演

第5號交響曲於1808年12月22日在維也納河畔劇院首演。這場極爲龐大的音樂會所安排的曲目,都是貝多芬新作品的首演,並且由作曲家親自擔當指揮。整場演出時長超過四個小時。

值得一提的一點,是現在習慣的第六號《田園》交響曲,在當天音樂會於上半場首演,而第五號《命運》,當天於下半場首演。因此如果用「首演順序」判斷,其實第五號與第六號之順序應該是對調的。

 

當天演出節目包括:

  • 「第5號交響曲」(今日的《田園》)
  • 詠嘆調:Ah perfido!(作品65)
  • C大調彌撒「榮耀經」(Gloria)樂章
  • 第4號鋼琴協奏曲(貝多芬親自演奏)

(中場休息)

  • 「第6號交響曲」(即今日的《命運》)
  • C大調彌撒「聖哉經」(Sanctus)、「奉主名而來」(Benedictus)樂章
  • 合唱幻想曲

 

首演狀況多多

首演音樂會時的環境與條件並不理想。當時,樂隊沒有演奏好,他們在演奏會前只排演了一次。而《合唱幻想曲》一曲又有演奏者出了差錯,迫使貝多芬停下重新開始。此外,當時演奏廳極冷,觀眾因為節目太長而疲勞。在這樣的背景下,音樂會沒有引起大的反響。不過一年半之後,另一場音樂會卻引起了熱烈的回應和讚美。很快這首交響曲成為了演奏會的重點曲目。

 

首演場地.十九世紀初的維也納河畔劇院

Wien: Theater an der Wien (um 1800) – Druck nach anonymem Aquarell

 

現代的維也納河畔劇院館內風貌

維也納河畔劇院現代館內風貌

 

四樂章曲式:

第一樂章 First Movement:呈示部 Exposition:
第一主題 Theme 1–0:00–0:18 (1:15–1:39)
過渡段 Transition — 0:18–0:43 (1:39–1:44)
第二主題 Theme 2–0:46–1:15 (1:44–2:11)
發展部 Development — 2:11–3: 25
再現部 Recapitulation:
第一主題 Theme 1–3:25–4:08
過渡段 Transition — 4:08–4:39
第二主題 Theme 2–4:39–5:02
尾聲 Coda- 5:02–6:17

 

第一樂章

 

第二樂章 Second Movement:主題A Theme A — 0:00–0:26
旋律 Melody — 0:26–0:59
主題B Theme B — 0:59–2:14
變奏一 Variation 1 (A) — 2:14–3:05
變奏二 Variation 1 (B) — 3:05–4:47
裝飾奏 獨奏旋律 Melody (embellished) 4:47–5:12
中間段 Central Section — 5:12–7:43
變奏三 Variation 3 (A) — 7:43–8:36
尾聲 Coda — 8:36–9:43

 

第二樂章

 

第三樂章 Third Movement:詼諧曲 Scherzo — 0:00–1:41
中段 Trio
Trio A — 1:47–2:01 (2:01–2:16)
Trio B — 2:16–2:42
詼諧曲再現 Scherzo Return — 2:42–4:17
過渡段至第四樂章 Transition to the last movement — 4:17–4:27

 

第三樂章

 

第四樂章 Fourth Movement:呈示部 Exposition:
主題1Theme 1–0:00–0:29 (1:54–2:26)
主題2Theme 2–0:34–1:00 (2:26–2:52)
主題3Theme 3–1:00–1:25 ( 2:52–3:18)
主題4Theme 4–1:25–1:54
發展部 Development — 3:18–5:52
再現部 Recapitulation:
主題1Theme 1–5:52–6:26
主題2Theme 2–6:26–6:55
主題3Theme 3–6:55–7:21
主題4Theme 4–7:21–7:50
尾聲 Coda — 7:50–9:28

 

第四樂章

 

 

快樂時間.版本比較

42+1種貝五開頭樂句,地獄式大評比🔥

 

 

祝福大家音樂會欣賞愉快.擁有美好的一天

 

開卷蹦藝術.享受美好閱讀時光

☕️一杯咖啡.一點心意.支持蹦藝術☕️

 

各類合作提案,聯繫方式:

*手機:0917.670.518 
*Line:https://line.me/ti/p/LB1ro0P0AU
*E-mail:jenpin888@gmail.com

【BON音樂】布拉姆斯:《德意志安魂曲》(Ein deutsches Requiem)介紹

【BON音樂】布拉姆斯:《德意志安魂曲》(Ein deutsches Requiem)介紹
All About Brahms' "Ein Deutsches Requiem"

– 資訊整理共享於網路,一起欣賞音樂與藝術之美 –
蹦藝術 | BONART


布拉姆斯創作於1865-1868年間的《德意志安魂曲》,首演於1868年4月,演出大獲成功之後被譽為是繼巴赫《B小調彌撒》與貝多芬《莊嚴彌撒》之後,最成功的宗教音樂作品。

《德意志安魂曲》有著布拉姆斯音樂中最深沉的情感,並帶著莊嚴而神聖的氣氛;樂曲中雖然時而壯麗開闊,卻也帶著濃濃失落感,如同一位喪失最愛的人,緩緩低語著心中的不捨,希冀在失落的低谷深淵,在堅強的信仰之中,重新找到復甦的力量」。

 

布拉姆斯手稿

 

 

安魂曲是天主教儀式中專門為了葬禮所安排的彌撒音樂,所以它正式的名稱是「亡者彌撒」,我們現在所見到的英文requiem其實是整套彌撒中一段經文,中文稱為「安息經」,因為整套彌撒其他部份的經文和正常彌撒大致都一樣,只有安息經是安魂曲中特有的,因此習慣才都以此稱這類為亡者彌撒。在中世紀,亡者彌撒一般都還是稱為彌撒,將之稱為安魂曲,是十八世紀中葉以後才有的習俗。亡者彌撒因為是天主教的儀式,所以一般而言,信奉新教的德國、英國都不行這類儀式,像海頓、貝多芬的創作中都不存在安魂曲,這是信仰的因素。但是莫札特因為接受委託,在生命後期寫了一首安魂曲,這創下了非天主教信仰作曲家寫下非儀式用的安魂曲的先例,因此日後布拉姆斯也以非天主教徒的身份,寫下一首不為教堂演出的安魂曲來紀念他過世的母親,此曲成了他生平第一首揚名樂壇的創作,是他早期的作品,早於他的第一號交響曲。威爾第的安魂曲也是一樣,雖然威爾第是天主教徒,創作安魂曲的動機也是為了在教堂的追思儀式演出之用,但是因為此曲採用非常高度的歌劇創作風格,世俗氣息濃厚,可想而知,威爾第並沒有打算讓此曲在教堂演出,因此日後也都在音樂廳演出。(摘自EMI「史上四大安魂曲名作」解說)

 

一直以來,傳統「安魂曲」,亦稱「安魂彌撒」,指的是羅馬天主教為死者舉辦的羅馬天主教彌撒(Missa pro defunctis),一般皆以拉丁文經文為詞,係為亡者所創作之彌撒曲。

傳統《安魂曲》通常由下述幾個樂章組成:(取自維基百科安魂彌撒

  • 進堂詠(Introitus): Requiem æternam dona eis, Domine(主啊,賜予他們永恆的安息)...
  • 垂憐經(Kyrie): Kyrie, eleison(主,憐憫我們)...
  • 繼抒詠(Sequentia):Dies iræ(震怒之日)...
  • 奉獻經(Offertorium):Domine Jesu Christe, Rex gloriæ(主耶穌基督,榮耀之王)...
  • 聖三頌(Sanctus)和降福經(Benedictus)
  • 羔羊頌(Agnus Dei):Agnus Dei, qui tollis peccata mundi(神之羔羊,承擔舉世罪孽之人)...
  • 領主頌(Communio):Lux æterna luceat eis, Domine(主啊,賜永恆之光照耀他們)...
  • 救主頌(Libera Me):Libera me, Domine, de morte æterna(主啊,救我於永恆之亡歿)...
  • 往天經(In Paradisum):In paradisum deducant te Angeli(願天使領你前去天堂之樂園)...

 

而布拉姆斯採取了不同於傳統的寫作方法。

本身為虔誠新教徒的布拉姆斯,不使用傳統的拉丁文本,陸續從馬丁路德的德文版聖經中,親自節選新舊約聖經中之經文段落,並改採德文,而成為了不同於以往的全新安魂曲;

布拉姆斯希望安魂曲不但能夠作為哀悼死者亡魂,並且能夠成為以音樂安慰在世生者,給予最大精神慰問與支持。

「忍受痛苦的人有福了」「結下珍貴的種子,無疑會帶著歡樂再次降臨」、「流淚撒種的,必歡呼收割」、「主啊,求你教導我」,樂曲中布拉姆斯所選的所有詩句,超越了原本宗教儀式的束縛:他將整個安魂曲的重點放在對「欣賞者」、「在世者」的慰藉,音樂處處顯示出更高格局的心靈撫慰、對死者死後靈魂去處的安詳與溫暖親情不捨的眷戀昇華,而將樂曲提升至更高的境界,已然成為一首屬於「全人類的安魂曲」,讓所有人能夠放下死亡,改以心靈的超脫,對已逝親人投以永恆不變的情感,實在非常動人。

 

1866年左右的布拉姆斯

1866年左右的布拉姆斯

 

創作起源

布拉姆斯於1857年左右開始創作《德意志安魂曲》,大約只年僅24歲。最初的創作源起應為亦師亦有的音樂家舒曼之死,他起草創作了一段安魂曲,後來陸續增加樂章與篇幅,在1857-1859年完成第二樂章;1865年2月母親過世,未能生見母親最後一面的布拉姆斯悲痛欲絕,為紀念母親而興起完成整首《德意志安魂曲》之想法。

到1866年夏天,他再完成了四個的樂章,於11年之後的1868年(筆者註:此時布拉姆斯35歲,與莫札特完成《安魂曲》同年)親自於布萊梅指揮《德意志安魂曲》首演。

1869年,布拉姆斯再補上由女高音獨唱的第五樂章,最終修訂為七個樂章版本,於萊比錫正是全本演出,更藉此表達對亡母深深懷念與親情之愛。

《德意志安魂曲》,除了傳統管弦樂團編制與合唱團編制,輔以女高音與男中音獨唱樂章,編制龐大(全體編制近200人),意境超脫、歌頌人生有生必死的過程,但凡有信仰者,必得永生之至善至美境界的德文安魂曲。

德國樂評家漢斯利克(Eduard Hanslick)曾盛讚布拉姆斯《德意志安魂曲》為巴赫《b小調彌撒》與貝多芬《莊嚴彌撒》之後,最好的宗教音樂代表。

 

與莫札特《安魂曲》相比較

莫札特《安魂曲》全曲共分八大部份,14個樂章。

我們可以見到安魂曲(Requiem)的典型定義,即為寫給「為死者的彌撒」(Mass for the dead),讓死者寬慰得以安息亡魂為目的。

結構如下:

  1. 進堂詠:Introitus:Requiem aeternam(合唱+女高音獨唱)
  2. 垂憐經:Kyrie:eleison(合唱)
  3. 繼抒詠:Sequentia
    1. 末日經:Dies irae(合唱)
    2. 神奇號聲:Tuba mirum(女高音、女中音、男高音、男低音獨唱)
    3. 赫赫君王:Rex tremendae majestatis(合唱)
    4. 求你垂憐:Recordare, Jesu pie(女高音、女中音、男高音、男低音獨唱)
    5. 受判之徒:Confutatis maledictis(合唱)
    6. 流淚之日:Lacrimosa dies illa(合唱)
  4. 奉獻經:Offertorium:
    1. 聖主耶穌:Domine Jesu Christe(合唱+四部獨唱)
    2. 犧牲祈禱:Versus: Hostias et preces(合唱)
  5. 聖哉經:Sanctus:Dominus Deus Sabaoth(合唱)
  6. 迎主曲:Benedictus:(先四部獨唱後合唱)
  7. 羔羊贊:Agnus Dei(合唱)
  8. 領主曲:Communio: Lux aeterna(女高音獨唱+合唱)

 

樂譜版本

Wolfgang Amadeus Mozart - Requiem in D minor, K. 626

00:00 - I. Introitus: Requiem aeternam (choir and soprano solo)

04:44 - II. Kyrie eleison (choir) ----- III. Sequentia: (text based on sections of the Dies Irae)

07:15 - Dies irae (choir)

09:01 - Tuba mirum (soprano, contralto, tenor and bass solo)

12:09 - Rex tremendae majestatis (choir)

14:20 - Recordare, Jesu pie (soprano, contralto, tenor and bass solo)

19:02 - Confutatis maledictis (choir)

21:17 - Lacrimosa dies illa (choir) ----- IV. Offertorium:

24:05 - Domine Jesu Christe (choir with solo quartet)

27:38 - Versus: Hostias et preces (choir) ----- V. Sanctus:

31:35 - Sanctus Dominus Deus Sabaoth (choir)

32:58 - Benedictus (solo quartet, then choir)

38:12 - VI. Agnus Dei (choir) ----- VII. Communio:

41:25 - Lux aeterna (soprano solo and choir)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63jv0JcDNUg&t=53s

 

而布拉姆斯《德意志安魂曲》,共分為七大樂章,並未包含傳統彌撒之「固定部分」或固定典禮架構,而寫成七大段落:

I.Selig sind, die da Leid tragen

哀慟的人有福了

II. Denn alles Fleisch, es ist wie Gras

凡有血氣的,盡都如草

III.Herr, lehre doch mich

主啊,求你教導我

男中音

IV. Wie lieblich sind deine Wohnungen

你的居所何等可愛

V. Ihr habt nun Traurigkeit

你們現在也是憂愁

女高音

VI. Denn wir haben hie keine bleibende Statt

因我們在這裡沒有常存的地方

男中音

VII. Selig sind die Toten

死去的人有福了

F大調 b小調 --> B大調 d小調 --> D大調 bE大調 G大調 c小調 --> C大調 F大調
0:00

約10分鐘

9:56

約14分鐘

23:10

約11:30分鐘

32:07

約5:30分鐘

37:34

約7:30分鐘

44:53

約12:30分)

56:16

約12:30分鐘

 

《德意志安魂曲》完整樂譜版本

0:00 Selig sind, die da Leid tragen/忍受痛苦的人有福了

9:56 Denn alles Fleisch es ist wie Gras/凡有血氣的,盡都如草

23:10 Herr, lehre doch mich/主啊,求你教導我

32:07 Wie lieblich sind deine Wohnungen/你的居所何等可愛

37:34 Ihr habt nun Traurigkeit/你們現在也是憂愁

44:53 Denn haben wir hie keine bleibende Statt/因我們在這裡沒有常存的地方

56:16 Selig sind die Toten/死去的人有福了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ZXDR4UpUC4o

 

樂章結構/長度與調性

I.Selig sind, die da Leid tragen

哀慟的人有福了

II. Denn alles Fleisch, es ist wie Gras

凡有血氣的,盡都如草

III.Herr, lehre doch mich

主啊,求你教導我

男中音

IV. Wie lieblich sind deine Wohnungen

你的居所何等可愛

V. Ihr habt nun Traurigkeit

你們現在也是憂愁

女高音

VI. Denn wir haben hie keine bleibende Statt

因我們在這裡沒有常存的地方

男中音

VII. Selig sind die Toten

死去的人有福了

F大調 b小調 --> B大調 d小調 --> D大調 bE大調 G大調 c小調 --> C大調 F大調
0:00

約10分鐘

9:56

約14分鐘

23:10

約11:30分鐘

32:07

約5:30分鐘

37:34

約7:30分鐘

44:53

約12:30分)

56:16

約12:30分鐘

 

樂章歌詞翻譯與經文出處

(以下文字與表格取自維基百科

由於布拉姆斯插入第五樂章,此作以第四樂章為中心呈對稱結構,而第四樂章描繪上主「可愛的居所」。第I及第VII樂章以「Selig sind」(「……有福了」)起首,於第I樂章其取自登山寶訓中之天國八福,而於第VII樂章其則取自啟示錄。此二慢樂章亦共用音樂元素,尤以其結尾為甚。第II及第VI樂章均為戲劇性的,其中第II樂章有關人生之倏忽本質,第VI樂章則有關死人之復活,道出關於一次改變之奧秘。第III及第V樂章則以獨唱之聲始。於第III樂章中,男中音祈求「Herr, lehre doch mich」(「主啊,求你教導我」),合唱團重複其詞數次,是令此個人之禱告更為普世。於第V樂章中,女高音及合唱團歌以相異之經句,互相應和。與巴洛克式之神劇不同,獨唱者不演唱任何詠嘆調,而是作樂章結構之一部分。除第IV及第VII樂章有別外,近於所有之樂章皆連向不同之聖經經節而從苦痛與哀悼中引向安慰。本曲之最後一詞與最先一詞相同,即為「selig」(「有福了」)。

下表根據樂章編排,於同一樂章內部隨聖經之引用(於合適處)通常亦導致情感變化,以速度、調及管弦樂編曲表達。各樂章標題作加粗處理。合唱團分四聲部,而有少數個和聲歌手例外。因合唱團於全曲中恆在,表格中不特標明之。題目直譯為參考原文而作,唯開頭短句,正文則不列於內,同時提供正文對應經文於聖經和合本之連結。注意西文譯本聖經之語序同中文譯本有別,故或有不一一對應之處。布拉姆斯於數節中以德文對速度及情感標記作標註,試圖使之較於通行之義大利語速度記號更為精確。

 

筆者註:

歌詞中的第一個詞「Selig」(祝福),就是想為那些遭受終極致命悲傷~親人去世的人,提供終極的精神幸福與寄託而寫。

標題 獨唱 用調 速度 節拍 正文對應 題目直譯
I
Selig sind, die da Leid tragen F大調 Ziemlich langsam und mit Ausdruck
(德語,甚緩慢,富於表情)
common time 馬太福音》第5章第4節 哀慟的人有福了
Die mit Tränen säen, werden mit Freuden ernten 降D大調 詩篇》第126篇第5節至第6節 流淚撒種的,必歡呼收割
Selig sind, die da Leid tragen F大調 哀慟的人有福了
II
Denn alles Fleisch, es ist wie Gras 降B小調 Langsam, marschmäßig
(德語,緩慢,如進行曲
Music3.svg
Music4.svg
彼得前書》第1章第24節 凡有血氣的,盡都如草
So seid nun geduldig 降G大調 Etwas bewegter
(德語,略為更活潑)
雅各書》第5章第7節 所以要忍耐
Denn alles Fleisch, es ist wie Gras 降B小調 Tempo I
(回復第I樂章之速度)
凡有血氣的,盡都如草
Aber des Herrn Wort bleibet in Ewigkeit 降B大調 Un poco sostenuto
(略持續)
彼得前書》第1章第25節 但主的道永遠長存
Die Erlöseten des Herrn werden wiederkommen Allegro non troppo
(不太快的快板)
common time 以賽亞書》第35章第10節 主救贖的民必歸回
Freude, ewige Freude Tranquillo
(安靜地)
快樂,永遠的快樂
III
Herr, lehre doch mich 男中音 D小調 Andante moderato
(溫和的行板)
common time 詩篇》第39篇第4節 主啊,求你教導我
Ach, wie gar nichts 男中音 Music3.svg
Music2.svg
詩篇》第39篇第5節至第6節 啊,何等虛幻
Ich hoffe auf dich D大調 詩篇》第39篇第7節 我的指望在乎你
Der Gerechten Seelen sind in Gottes Hand Music4.svg
Music2.svg
所羅門智訓》第3章第1節 義人的靈魂在上帝手中
IV
Wie lieblich sind deine Wohnungen 降E大調 Mäßig bewegt
(德語,適當活潑)
Music3.svg
Music4.svg
詩篇》第84篇第1節、第2節、第4節 你的居所何等可愛
V
Ihr habt nun Traurigkeit 女高音 G大調 Langsam
(德語,緩慢地)
common time 約翰福音》第16章第22節 你們現在也是憂愁
Ich will euch trösten 以賽亞書》第66章第13節 我要安慰你們
Sehet mich an 女高音 降B大調 便西拉智訓》第51章第27節 看我
Ich will euch trösten 我要安慰你們
Ihr habt nun Traurigkeit 女高音 你們現在也是憂愁
Ich will euch trösten G大調 我要安慰你們
VI
Denn wir haben hie keine bleibende Statt C小調 Andante
(行板)
common time 希伯來書》第13章第14節 因我們在這裡沒有常存的地方
Siehe, ich sage euch ein Geheimnis 男中音 升F小調 哥林多前書》第15章第51節至第52節 看哪,我把一件奧秘的事告訴你們
Denn es wird die Posaune schallen C小調 Vivace
(活潑地)
Music3.svg
Music4.svg
哥林多前書》第15章第52節 因號角要響
Dann wird erfüllet werden 男中音 哥林多前書》第15章第54節 那時就應驗了
Der Tod ist verschlungen in den Sieg 哥林多前書》第15章第54節至第55節 死被得勝吞滅
Herr, du bist würdig C大調 Allegro
(快板)
Music4.svg
Music2.svg
啟示錄》第4章第11節 主,你是配得上的
VII
Selig sind die Toten F大調 Feierlich
(德語,莊嚴地)
common time 啟示錄》第14章第13節 死去的人有福了
Ja, der Geist spricht, daß sie ruhen A大調 同上 聖靈說:「是的,他們安息了……」
Selig sind die Toten F大調 死去的人有福了

第一樂章

I. Selig sind, die da Leid tragen

哀慟的人有福了

A-B-A 三段體+尾聲。

Ziemlich langsam und mit Ausdruck (Rather slow and with expression)

段落A 段落B 段落A' 尾聲
馬太福音 5:4

[m. 1]

詩篇 126:5, 6

[m. 47]

[m. 102] [m. 140]

 

I
Selig sind, die da Leid tragen F大調 Ziemlich langsam und mit Ausdruck
(德語,甚緩慢,富於表情)
common time 馬太福音》第5章第4節 哀慟的人有福了
Die mit Tränen säen, werden mit Freuden ernten 降D大調 詩篇》第126篇第5節至第6節 流淚撒種的,必歡呼收割
Selig sind, die da Leid tragen F大調 哀慟的人有福了

 

第一樂章 完整歌詞

German Text:
--Selig sind, die da Leid tragen,
denn  sie sollen getröstet werden.
--Matthäus 5:4
--Die mit Tränen säen,
werden mit Freuden ernten.
--Sie gehen hin und weinen
und tragen edlen Samen,
und kommen mit Freuden
und bringen ihre Garben.
--Psalm 126:5, 6
英文文本:
——哀慟的人有福了:
因為他們必得安慰。
——馬太福音 5:4
——流淚播種的人
必歡喜收割。
——出去哭泣的人,
結下珍貴的種子,
無疑會帶著歡樂再次降臨,
帶著他的捆。
——詩篇 126:5, 6

 

樂譜版本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ZXDR4UpUC4o&t=767s

 

音樂會版本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mnPqqRsihVo


第二樂章

II. Denn alles Fleisch, es ist wie Gras

凡有血氣的,盡都如草

Langsam, marschmäßig (Slow, moderate march) -- Allegro non troppo. 

三段體+結束部

II
Denn alles Fleisch, es ist wie Gras 降B小調 Langsam, marschmäßig
(德語,緩慢,如進行曲
Music3.svg
Music4.svg
彼得前書》第1章第24節 凡有血氣的,盡都如草
So seid nun geduldig 降G大調 Etwas bewegter
(德語,略為更活潑)
雅各書》第5章第7節 所以要忍耐
Denn alles Fleisch, es ist wie Gras 降B小調 Tempo I
(回復第I樂章之速度)
凡有血氣的,盡都如草
Aber des Herrn Wort bleibet in Ewigkeit 降B大調 Un poco sostenuto
(略持續)
彼得前書》第1章第25節 但主的道永遠長存
Die Erlöseten des Herrn werden wiederkommen Allegro non troppo
(不太快的快板)
common time 以賽亞書》第35章第10節 主救贖的民必歸回
Freude, ewige Freude Tranquillo
(安靜地)
快樂,永遠的快樂

 

段落A 段落B 段落A' 結束部
彼得 1:24

[m. 1]

雅各書 5:7

[m. 75]

彼得 1:25

[m. 127]

A Section Reprise
5:46 [m. 127]--As at 0:07 [m. 3]
6:19 [m. 137]--As at 0:39 [m. 13]
6:48 [m. 147]--As at 1:09 [m. 23]
7:21 [m. 158]--As at 1:43 [m. 34]
7:48 [m. 167]--As at 2:10 [m. 43]
8:23 [m. 179]--As at 2:47 [m. 55]
8:58 [m. 190]--As at 3:22 [m. 66]

以賽亞書 35:10

[m. 206]

 

第二樂章 完整歌詞

German Text:
--Denn alles Fleisch es ist wie Gras
und alle Herrlichkeit des Menschen
wie des Grases Blumen.
Das Gras ist verdorret
und die Blume abgefallen.
--1. Petrus 1:24
--So seid nun geduldig, lieben Brüder,
bis auf die Zukunft des Herrn.
Siehe, ein Ackermann wartet
auf die köstliche Frucht der Erde
und ist geduldig darüber, bis er empfahe
den Morgenregen und Abendregen.
--Jakobus 5:7
--Aber des Herrn Wort bleibet in Ewigkeit.
--1. Petrus 1:25
--Die Erlöseten des Herrn werden wieder kommen
und gen Zion kommen mit Jauchzen;
ewige Freude wird über ihrem Haupte sein;
Freude und Wonne werden sie ergreifen
und Schmerz und Seufzen wird weg müssen.
--Jesaja 35:10
中文翻譯:
——因為所有的肉都像草,
以及人類的所有榮耀
如草之花。
草枯萎,
花就凋謝了。
--1 彼得 1:24
——因此,弟兄們,要有耐心,
直到主降臨。
看哪,農夫等著
為大地的寶貴果實,
並且對它有很長的耐心,直到他得到
早雨和晚雨。
——雅各書 5:7
——但主的話永遠長存。
--1 彼得 1:25
——主贖回的人必回來,
帶著歌聲來到錫安
和他們頭上永遠的喜樂:
他們將獲得快樂和快樂,
憂愁和嘆息都逃走。
——以賽亞書 35:10

 

樂譜版本

https://youtu.be/ZXDR4UpUC4o?t=596

 

音樂會版本(11:46起)

https://youtu.be/mnPqqRsihVo?t=707


第三樂章

III.Herr, lehre doch mich

主啊,求你教導我

男中音獨唱

Andante moderato.

III
Herr, lehre doch mich 男中音 D小調 Andante moderato
(溫和的行板)
common time 詩篇》第39篇第4節 主啊,求你教導我
Ach, wie gar nichts 男中音 Music3.svg
Music2.svg
詩篇》第39篇第5節至第6節 啊,何等虛幻
Ich hoffe auf dich D大調 詩篇》第39篇第7節 我的指望在乎你
Der Gerechten Seelen sind in Gottes Hand Music4.svg
Music2.svg
所羅門智訓》第3章第1節 義人的靈魂在上帝手中

 

三段體+尾聲

段落A 段落B 段落A' 尾聲
詩篇 39:4-7

[m. 1]

詩篇 39:4-7

[m. 33]

詩篇 39:4-7

[m. 66]

所羅門智訓 3:1

[m. 173]

 

第三樂章 完整歌詞

German Text:
--Herr, lehre doch mich,
daß ein Ende mit mir haben muß,
und mein Leben ein Ziel hat,
und ich davon muß.
--Siehe, meine Tage
sind einer Hand breit vor dir,
und mein Leben
ist wie nichts vor dir.
Ach wie gar nichts sind alle Menschen,
die doch so sicher leben.
--Sie gehen daher wie ein Schemen,
und machen ihnen viel vergebliche Unruhe;
sie sammeln und wissen nicht
wer es kriegen wird.
--Nun Herr, wess soll ich mich trösten?
Ich hoffe auf dich.
--Psalm 39:5-8
--Der Gerechten Seelen sind in Gottes Hand
und keine Qual rühret sie an.
--Weisheit Salomos 3:1
中文翻譯:
——主啊,主啊,求你教導我
讓我知道我的壽命有多長
好讓我知道我是多麼的虛弱。
——看哪,你造就了我的日子
我的日子窄如手寬;
和我的壽命
在你面前一無所有:
確實每個人都處於最佳狀態
啊,何等虛幻。
——當然每個人都是徒勞的:
他們肯定是徒勞的不安:
他積累財富,
不知道誰來收拾他們。
——現在,主啊,我還在等什麼?
我的希望在你身上。
——詩篇 39:4-7
但義人的靈魂在上帝的手中,
他們必不受折磨。
——所羅門智訓 3:1

 

樂譜版本

https://youtu.be/ZXDR4UpUC4o?t=1390

 

音樂會版本(26:10起)

https://youtu.be/mnPqqRsihVo?t=1570


第四樂章

IV. Wie lieblich sind deine Wohnungen

你的居所何等可愛

Mäßig bewegt (Moderately moving). 

IV
Wie lieblich sind deine Wohnungen 降E大調 Mäßig bewegt
(德語,適當活潑)
Music3.svg
Music4.svg
詩篇》第84篇第1節、第2節、第4節 你的居所何等可愛

 

輪旋曲式(A-B-A’-C-A”)

A B A' C A" (Coda)
詩篇 84:1, 2, 4

[m. 1]

詩篇 84:2, 3

[m. 46]

詩篇 84:2, 4

[m. 85]

詩篇 84:4, 5

[m. 124]

詩篇 84:1, 2, 4

[m. 153]

 

第四樂章 完整歌詞

German Text:
--Wie lieblich sind deine Wohnungen,
Herr Zebaoth!
--Meine Seele verlanget und sehnet sich
nach den Vorhöfen des Herrn;
mein Leib und Seele freuen sich
in dem lebendigen Gott.
--Wohl denen, die in deinem Hause wohnen,
die loben dich immerdar.
--Psalm 84:2, 3, 5
中文翻譯:
——他們的帳幕多麼可親,
萬軍之主啊!
——我的靈魂渴望,是的,甚至昏倒
為耶和華的法庭:
我的心和我的肉在呼喊
為永生的上帝。
——住在你家裡的人有福了:
他們仍會讚美你。
——詩篇 84:1, 2, 4

 

樂譜版本

https://youtu.be/ZXDR4UpUC4o?t=1928

 

音樂會版本(37:26起)

https://youtu.be/mnPqqRsihVo?t=2243


第五樂章

V. Ihr habt nun Traurigkeit

你們現在也是憂愁

女高音

Langsam (Slowly)

V
Ihr habt nun Traurigkeit 女高音 G大調 Langsam
(德語,緩慢地)
common time 約翰福音》第16章第22節 你們現在也是憂愁
Ich will euch trösten 以賽亞書》第66章第13節 我要安慰你們
Sehet mich an 女高音 降B大調 便西拉智訓》第51章第27節 看我
Ich will euch trösten 我要安慰你們
Ihr habt nun Traurigkeit 女高音 你們現在也是憂愁
Ich will euch trösten G大調 我要安慰你們

 

三段體

段落A 段落B 段落A'
約翰福音 16:22

[m. 1]

以賽亞書 66:13

[m. 27]

約翰福音 16:22

[m. 49]

 

第五樂章 完整歌詞

German Text:
--Ihr habt nun Traurigkeit;
aber ich will euch wieder sehen
und euer Herz soll sich freuen
und eure Freude soll niemand von euch nehmen.
--Evangelium Johannes 16:22
--Sehet mich an:
Ich habe eine kleine Zeit
Mühe und Arbeit gehabt
und habe großen Trost funden.
--Jesus Sirach 51:35[27]
Ich will euch trösten,
wie Einen seine Mutter tröstet.
--Jesaja 66:13
中文翻譯:
所以你們現在有憂愁:
但我會再次見到你,
你的心必歡喜,
沒有人能從你身上奪走你的快樂。
——約翰福音 16:22
——你看看怎麼樣
一小會兒
我辛苦勞作,
然而我找到了很多休息。
——傳道書 51:27
作為他母親安慰的人,
所以我會安慰你……
——以賽亞書 66:13

 

樂譜版本

https://youtu.be/ZXDR4UpUC4o?t=2254

 

音樂會版本(43:15起)

https://youtu.be/mnPqqRsihVo?t=2595


第六樂章

VI. Denn wir haben hie keine bleibende Statt

因我們在這裡沒有常存的地方

男中音

Andante-Vivace-Allegro

VI
Denn wir haben hie keine bleibende Statt C小調 Andante
(行板)
common time 希伯來書》第13章第14節 因我們在這裡沒有常存的地方
Siehe, ich sage euch ein Geheimnis 男中音 升F小調 哥林多前書》第15章第51節至第52節 看哪,我把一件奧秘的事告訴你們
Denn es wird die Posaune schallen C小調 Vivace
(活潑地)
Music3.svg
Music4.svg
哥林多前書》第15章第52節 因號角要響
Dann wird erfüllet werden 男中音 哥林多前書》第15章第54節 那時就應驗了
Der Tod ist verschlungen in den Sieg 哥林多前書》第15章第54節至第55節 死被得勝吞滅
Herr, du bist würdig C大調 Allegro
(快板)
Music4.svg
Music2.svg
啟示錄》第4章第11節 主,你是配得上的

 

貫穿式三段體

段落A' 段落A" 段落B 段落C
希伯來書 13:14

[m. 1]

哥林多前書 15:51

[m. 29]

哥林多前書 15:52, 54, 55

[m. 82]

啟示錄 4:11

Allegro [m. 208]

 

第六樂章 完整歌詞

German Text:
--Denn wir haben hie keine bleibende Statt,
sondern die zukünftige suchen wir.
--Hebräer 13:14
--Siehe, ich sage euch ein Geheimnis:
Wir werden nicht alle entschlafen,
wir werden aber alle verwandelt werden;
--und dasselbige plötzlich, in einen Augenblick,
zu der Zeit der letzten Posaune.
Denn es wird die Posaune schallen,
und die Toten werden auferstehen unverweslich,
und wir werden verwandelt werden.
--Dann wird erfüllet werden
das Wort, das geschrieben steht:
Der Tod ist verschlungen in den Sieg.
--Tod, wo ist dein Stachel?
Hölle, wo ist dein Sieg?
--1. Korinther 15:51, 52, 54, 55
--Herr, du bist würdig
zu nehmen Preis und Ehre und Kraft,
denn du hast alle Dinge erschaffen,
und durch deinen Willen haben sie das Wesen
und sind geschaffen.
--Offenbarung Johannes 4:11
中文翻譯:
——因為我們這裡沒有持續的城市,
但我們尋求一位來。
——希伯來書 13:14
——看哪,我向你展示了一個奧秘;
我們不會都睡覺,
但我們都會改變,
——一瞬間,眨眼間,
在最後一張王牌上:
因為號角要吹響,
死人必復活,不朽壞,
我們將被改變。
——然後應運而生
寫的那句話:
死亡被勝利吞沒。
——哦,死亡,你的毒刺在哪裡?
墳墓啊,你的勝利在哪裡?
--1 哥林多前書 15:51, 52, 54, 55
——主啊,你是配得的,
獲得榮耀、尊貴和權力:
因為你創造了萬物,
為了你的快樂,他們是
並被創建。
——啟示錄 4:11

 

樂譜版本

https://youtu.be/ZXDR4UpUC4o?t=2693

 

音樂會版本(51:10起)

https://youtu.be/mnPqqRsihVo?t=3070


第七樂章

VII. Selig sind die Toten

死去的人有福了

Feierlich (Solemnly) 莊嚴地

VII
Selig sind die Toten F大調 Feierlich
(德語,莊嚴地)
common time 啟示錄》第14章第13節 死去的人有福了
Ja, der Geist spricht, daß sie ruhen A大調 同上 聖靈說:「是的,他們安息了……」
Selig sind die Toten F大調 死去的人有福了

 

三段體+尾聲

段落A 段落B 段落A' 尾聲
啟示錄 14:13

[m. 1]

啟示錄 14:13

[m. 40]

啟示錄 14:13

[m. 102]

啟示錄 14:13

[m. 132]

 

第七樂章 完整歌詞

German Text:
--Selig sind die Toten,
die in dem Herrn sterben, von nun an.
Ja der Geist spricht,
daß sie ruhen von ihrer Arbeit;
denn ihre Werke folgen ihnen nach.
--Offenbarung Johannes 14:13
中文翻譯:
——死者有福了
從今以後在主裡死去:
是的,聖靈說,
使他們可以從勞苦中休息;
他們的工作也跟著他們。
——啟示錄 14:13

 

樂譜版本

https://youtu.be/ZXDR4UpUC4o?t=3376

 

音樂會版本(01:04:34起)

https://youtu.be/mnPqqRsihVo?t=3872


完整樂曲欣賞

卡拉揚指揮柏林愛樂版本(中文字幕)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mnPqqRsihVo

 

台北愛樂雲端音樂會Concerts in the Clouds

-布拉姆斯《德文安魂曲》Brahms: Ein deutsches Requiem(2003)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zONP_ZH5vhs

 

推薦錄音版本

賈第納指揮法國改革與浪漫交響樂團

 

Spotify欣賞連結

https://open.spotify.com/album/7BLhM6RAGiSccOfG1jxbon

 

卡拉揚與柏林愛樂版本

 

Spotify欣賞連結

https://open.spotify.com/album/27PK36RZlWhz7wckARsLau

 

 

 

開卷蹦藝術.享受美好閱讀時光

☕️一杯咖啡.一點心意.支持蹦藝術☕️

 

各類合作提案,聯繫方式:

*手機:0917.670.518 
*Line:https://line.me/ti/p/LB1ro0P0AU
*E-mail:jenpin888@gmail.com

【BON音樂】蹦藝術X大人社團 經典歌劇巡禮 - 威爾第歌劇《奧泰羅》

【BON音樂】蹦藝術X大人社團 經典歌劇巡禮 - 威爾第歌劇《奧泰羅》
All about Verdi's "Otello" 

– 資訊整理共享於網路,一起欣賞音樂與藝術之美 –
蹦藝術 | BONART


 

大人的經典歌劇巡禮線上直播課(10/6週四下午班,共5堂):由威爾第引領進入歌劇殿堂

音樂是生活裡的一部份?
你喜歡歌劇的豐富內涵與有趣情節?
跟著林仁斌老師一起拓展你的音樂視野!

《大人社團》與蹦藝術攜手再開新班,這期以經典歌劇為主題,林仁斌老師將帶領學員透過歌劇作品與作曲家的故事,更貼近音樂的脈絡,了解作品的內涵及巧思。你會聚焦台灣歌劇界近期即將演出的兩大亮點《唐‧卡洛》與《奧泰羅》、極富盛名的威爾第《弄臣》、董尼才第的《拉美莫爾的露琪亞》與雷哈爾的輕歌劇《風流寡婦》,讓歌劇點綴生活,享受這些超越幻想的現實,聆聽這些永恆不朽的經典!

 

學員分享

學員(S)回饋─
跟著老師和同學透過直播追蕭邦鋼琴大賽,了解了很多以前不懂的東西,很多音樂和音樂家都成了我生活中的一部分,我很感動。

學員(C)回饋─
音樂欣賞課一次是兩個小時,我感覺這兩個小時,就好像是一個袋子,林仁斌老師用他的音樂知識跟學問把這個袋子裝滿、裝飽,很多時候都是滿出來了,然後交給我們,所以每次我上完課都感覺收穫滿滿。

↑多次參與大人社團音樂欣賞課的學員回饋,困在疫情的這一年,感謝有音樂撫慰人心。

 

↑去年參與過大人社團與林仁斌老師的蕭邦鋼琴大賽講堂,音樂在學員的生活裡面佔了很大的比例。從原本只是聽、知道很多毛皮,並不深入,也不知道音樂的故事。

學員回饋完全沒有想到這個課程超過期待非常多,第一次知道,原來一場音樂比賽曲目的設計、每一輪比賽的機制,還有每一位參賽選手的特色,老師都帶著我們一路去追。

更多的學員分享:大人的音樂欣賞課學員回饋,看他們用音樂為生活注入繽紛

 

精彩課程再推薦

大人的大師音樂劇線上直播課(11/17週四下午班,共5堂):《貓》《艾薇塔》《歌劇魅影》

大人的古典名曲鑑賞線上直播課(12/29週四下午班,共5堂):管弦樂欣賞-協奏曲篇

 

主講:林仁斌

 

  • 第二堂│威爾第《奧泰羅》

《奧泰羅》,是莎士比亞筆下的悲劇同名英雄,儘管在戰場上所向無敵,卻在奸詐小人的惡意挑撥及善妒詭計之下,一步步踏入滅亡陷阱,甚至連自己的妻子苔絲狄蒙娜(Desdemona)都被其手刃… 。在這堂課中,林仁斌老師將為學員帶來四大觀劇的精彩重點:種族、愛情、嫉妒、背叛,環繞著這些主題開展的《奧泰羅》,從第一幕狂風暴雨的英雄般君臨登場到威爾第精心設計之音樂與主題,全方位認識這部作曲家在《阿依達》問世16年後,再創巔峰的成熟之作,也是威爾第人生倒數第二部的精彩歌劇作品。


為方便記憶,筆者將莎士比亞四大悲劇重新排為「李奧哈馬」:《李爾王》、《奧泰羅》、《哈姆雷特》與《馬克白》。(嘿嘿~雖不是李奧納多,但這樣是不是很好記呀?)本篇文章介紹威爾第歌劇奧泰羅之創作背景、分幕故事與精彩音樂,歡迎點閱。

 

種族、愛情、嫉妒、背叛

悲中之悲《奧泰羅》

19世紀浪漫主義畫家柯林(COLIN, ALEXANDRE MARIE)於1829年繪製之《奧泰羅》場景

"OTHELLO AND DESDEMONA" COLIN, ALEXANDRE MARIE (Oil on canvas, 1829)
"OTHELLO AND DESDEMONA" COLIN, ALEXANDRE MARIE (Oil on canvas, 1829)

威爾第很早就開始傾心於莎士比亞的戲劇作品,1865年時,威爾第曾將《馬克白》改編成歌劇《馬克白》,但當時的首演並不成功,於是他的「莎士比亞情結」就一直保留在心裡。結束了場景與音樂都超級華麗的《阿依達》(1871),威爾第開始思考他的下一步,要如何打破他在《阿依達》中創造的高度,這時他想到了莎士比亞的《奧賽羅》,毫無疑問劇中極度悲痛、赤裸裸的對於人心的描寫將是下一個艱巨的挑戰。

 

莎士比亞之四大悲劇:「李奧哈馬」...XD

(劇情敘述整理自網路)

《李爾王》(自戀)

不列顛的國王李爾已經八十多歲了,每天仍為國事操勞,身體也因此逐漸衰弱,李爾王想在過世之前將國事交給孩子去治理,他決定將三個女兒叫來,從她們嘴裡聽出誰最愛他,然後再依她們愛他的程度,分配國土與財富的大小。故事就在國王與女兒間的對話中拉開了序幕,虛偽諂媚的大女兒與二女兒,以花言巧語訴說著對父親的愛,老國王信以為真,衝動之餘,各分給兩個女兒三分之一的國土,然後他轉向問他最寵愛的小女兒,小女兒十分厭惡姐姐的阿諛奉承,於是她向老國王說:「我照著作女兒的本份愛著您,我對您的愛不多也不少。」國王一氣之下,竟將原本留給她的土地收回來,平分給兩個姐姐。

年老昏庸的國王李爾,將餘生寄託在兩位虛情假意的女兒身上,卻將真心孝順的小女兒趕離身邊,原本打算就此頤養天年,萬沒想到悲慘的命運即將來臨,最後李爾王才發現原來最愛自己是小女兒。   <<李爾王>>是莎士比亞的悲劇之一,這部作品中將人性的孝道,以及兒女的貪婪完全表現,是一部充滿諷刺的悲劇經典。

李爾王的故事告訴我們,子女要對父母盡孝,而為人父母者,則要明辯是非,不可太過固執。

 

《奧泰羅》(嫉妒)

生性直爽﹑品格高尚的奧泰羅將軍,與威尼斯小姐苔絲夢娜結婚後,卻因為旗下大膽、狡詐、全無道德觀的旗手軍官伊亞戈(Iago),對奧泰羅的煽動教唆,而使原本幸福的婚姻,蒙上了嫉妒的陰影;奧瑟羅的猜忌與嫉妒之心使婚姻走上了毀滅之途,更甚而親手掐死了無辜的妻子德絲德莫娜,當他終於得知真相後,悔恨之餘拔劍自刎,倒在了苔絲狄夢娜身邊,留下了令人悲憤的結局。

《奧泰羅》是莎士比亞在1604年所寫的四大悲劇之一,莎士比亞在《奧泰羅》中創造出奧泰羅與伊亞戈全然不同的兩種人物典型,全劇並圍繞在「家庭」﹑「嫉妒」兩大主題中發展,也許莎翁早就洞悉,嫉妒便是人心最大的弱點吧!奧泰羅是莎士比亞描寫人性「忌妒」可怕的一個戲碼,常常被引述來說明人性的弱點。

奧泰羅的故事更告訴我們,近君子而遠小人的重要性。

 

《哈姆雷特》(猶疑)

丹麥王子哈姆雷特聽見父親過世的消息,發現國王的弟弟、哈姆雷特的叔叔繼承了王位,還娶了國王遺孀,也就是哈姆雷特的親媽媽。宮中居然出現國王的鬼魂,要哈姆雷特替他報仇,哈姆雷特王子心中與大家一樣,充滿各種懷疑,叔叔登基為新國王,實在與父王有著天壤之別,不但在人品與性格上截然不同,還有著卑鄙下流的性情,於是大家開始懷疑國王是為了爭奪王位,而謀害了自己的親生哥哥。內心一直猶豫不決,不知道怎麼做才好。他為了調查事情真相而裝瘋賣傻,還在宮中上演一齣新戲,以劇情測試新國王。看到叔叔如坐針氈的模樣才確定他殺了自己的爸爸。最後哈姆雷特雖然如願復仇,但他的母親也死了,他自己也被毒劍所傷而死。

劇中哈姆雷特從一開始就陷入掙扎,他擔心自己疑神疑鬼,殺錯了人。每個人都曾有進退兩難的局面,矛盾與掙扎是人性最複雜的一面。

哈姆雷特是莎翁筆下四大悲劇中的一齣講述天倫相殘的故事,也是莎翁知名度僅次於《羅密歐與茱麗葉》的名著。

 

《馬克白》(野心)

蘇格蘭軍中的兩名大將馬克白與班戈,剛剛打完一場激烈的勝仗,正在歸國的途中,遇上了三個女巫,女巫們預馬克白將會成為未來的國王,而班戈雖然做不成國王,但他的子子孫孫都會成為蘇格蘭國王。

這個預言在馬克白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燃起了爭奪王位的慾望。當他回到家中,把女巫的預言一一告訴他那野心勃勃的妻子之後,夫婦兩人就聯手展開謀殺國王的行動。

馬克白並不因登上王位而滿足,他為了不讓班戈的子孫繼承王位,不顧朋友間的道義,再度展開謀殺班戈父子的計謀,他一方面進行著暴力與血腥的爭奪,一方面卻又受到良心的譴責,使他不時地產生幻覺而終致瘋狂,馬克白一心想改變命運的安排,不擇手段登上王位,為王之後卻飽受罪惡感折磨,成為殺人無數的暴君,更斷送了自己的生命,最後卻不得不臣服在命運的腳下。

《馬克白》是莎士比亞所寫下的四大悲劇之一,這故事告訴我們:別當一位不知足的人,當我們被慾望熏心,災禍亦將隨之而來。


《奧泰羅》戲劇海報

1884年美國,托馬斯·基恩(Thomas. W. Keene)主演

Thomas Keene in Othello 1884 Poster
Thomas Keene in Othello 1884 Poster

 

《奧泰羅》 動畫故事簡介

https://youtu.be/iYWrAAD-GoA


歌劇創作

 

創作成功的歌劇《阿伊達》後的 16 年間,或許因同時代之友人一一辭世,加上年事漸高,影響威爾第創作意願~威爾第再也沒有寫作新的歌劇。

在下一齣歌劇《奧泰羅》(1887)問世前,唯一值得一提的創作就是於 1873 年為義大利19世紀最偉大的文學家曼佐尼(Alessandro Manzoni, 1785 -1873)所寫的《安魂彌撒曲》(Requiem),完成後威爾第也自費出資出版;《安魂彌撒曲》後於1873年 5月曼佐尼逝世周年,在米蘭聖馬可教堂首演。

威爾第 歌劇作品整理

(表格取自維基百科並加入超連結方便檢索)

奧貝爾托(1839)
一日君王(1840)
納布科(1842)
倫巴第人在第一次十字軍中(1843)
埃爾納尼(1844)
兩個福斯卡羅(1844)
聖女貞德(1845)
阿爾齊拉(1845)
阿提拉(1846)
馬克白(1847)
強盜(1847)
海盜(1848)
萊尼亞諾戰役(1849)
路易莎·米勒(1849)
史帝費利奧(1850)
弄臣(1851)
遊唱詩人(1853)
茶花女(1853)
西西里晚禱(1855)
西蒙·波卡涅拉(1857)
假面舞會(1859)
命運之力(1862)
唐·卡洛(1867)
阿依達(1871)
奧泰羅(1887)
法斯塔夫(1893)

 

《奧泰羅》原著故事

在莎士比亞寫作本故事前,本故事原著朔源應為義大利小說家與詩人 吉拉爾迪‧欽齊奧(Giovanni Battista Giraldi, 1504-1573)之短篇小說《摩爾人隊長》,列於其「百篇故事第3篇第7則」。1586年,莎士比亞根據短篇小說,重新撰寫為戲劇作品《奧泰羅》,副題為《威尼斯的摩爾人》,後於於1604年左右舉行首演。

故事設定於15世紀的塞普勒斯島。新任威尼斯總督將軍為摩爾人奧泰羅,外表為黑人的他,出身普通因此為其部下依阿戈不滿,認為自己懷才不遇,因此對其由妒生恨。

於是心懷不軌的依阿戈開始計謀,一連串栽贓與精心設計之橋段,嫁禍給副官卡西歐,更甚者,欲陷害奧泰羅最疼愛的妻子德絲德莫娜~耿直卻識人不明的奧泰羅果然中計,不但不信妻子為自己貞節之辯白,也在猜疑與嫉妒心的驅使下,於床畔勒殺其妻。

後因依阿戈的計謀敗露,懊悔不已,卻已無力回天的奧泰羅,再吻妻子後,也舉刀自殺,留下的是讓人嘆息的又一齣悲劇。

 

與劇作家玻益多之合作

終於在1880年,威爾第終於找到了他一直以來渴望的最佳合作者 --- 19世紀著名的詩人玻益多(Arrigo Boito, 1842-1918),由於玻益多除了文學外,也創作歌劇,兩人或可也算為「同行相忌」。不過當時,李可第出版社(Ricordi)的老闆鳩里歐‧李可第(Giulio Ricordi)非常希望封筆已久的威爾第能有新作品發表,尤其希望把莎士比亞的悲劇《奧賽羅》譜寫為歌劇。

李可第非常了解威爾第慎重又頑固的脾氣,加上他年事漸高又已經封筆多年,因此採取了「請君入甕」的刺激法:他故意不直接向威爾第提議譜寫新作品,反而直接在 1879年3月前,委託玻益多先創作寫歌劇劇本。為了怕洩漏消息,李可第還依據劇中主角奧泰羅的北非摩爾人膚色,給了秘密計畫代號「巧克力」。

直到 1879年7月初,李可第與義大利指揮家 Franco Faccio、威爾第夫婦等一同晚餐時,指揮家 Franco Faccio 告知威爾第:玻益多更以莎士比亞《奧泰羅》為藍本寫作歌劇劇本。威爾第一聽,果然感興趣,幾天之後就劇作家玻益多約見,此時玻益多更是已經備妥劇本大綱,兩人相談甚歡,奠定合作之基礎。(雖然有點陰謀論,但足見李可第運籌帷幄,果然讓停筆多年的威爾第願意再次亮出寶刀,真可謂功德無量啊~)

1879年底,玻益多依約將劇本第1稿交給威爾第。看完劇本後,威爾第果然興起了再次創作的意念,雖然仍擔憂自己年事漸高創作能力大不如前,但在諸多靈感湧現後,與玻益多密切合作討論,以長達七年的創作時間完成這部曠世巨作。

這部威爾第人生中的倒數第二部歌劇作品《奧泰羅》終於完成,已是前作《阿伊達》問世的 16年之後了...

若不是玻益多卓越的文學才華以及曾經親身創作歌劇的經驗,所創作出的精彩劇本,威爾第可能難以再次邁向創作生涯末段的最高峰。甚至,若沒有出版商李柯第的撮合,威爾第晚年的「奧泰羅」與「法斯塔夫」這兩部經典之作,或許無法順利創作...

人生之緣份,不可謂不重要啊~

 

威爾第與玻益多

 

 

歌劇人物角色

奧賽羅 (Othello) -摩爾人(黑人) 威尼斯將軍。
苔絲狄蒙娜 (Desdemona) - 奧賽羅的妻子、勃拉班修的女兒。
伊阿戈 (Iago) - 奧賽羅的旗官、愛米利婭的丈夫、反派角色。
凱西奧 (Cassio) - 奧賽羅的副將。
愛米利婭 (Emilia) - 伊阿古的妻子、苔絲狄蒙娜的女僕。
比恩卡 (Bianca) - 凱西奧的戀人。
勃拉班修 (Brabantio) - 威尼斯元老、苔絲狄蒙娜的父親。
洛特利哥 (Roderigo) - 風流和有錢的威尼斯人、暗戀苔絲狄蒙娜。
威尼斯公爵 (Duke of Venice)
羅多維科 (Lodovico) -威尼斯共和國的特使、苔絲狄蒙娜的表親。
蒙泰諾 (Montano),奧賽羅的前任賽普勒斯總督。
小丑,奧賽羅的僕人。
官長、紳士、信使、傳令官、水手、侍從、樂工等。

 

歌劇海報

『奧泰羅』(Otello)1887年2月5日於米蘭史卡拉歌劇院首演。《奧泰羅》於米蘭的首演轟動了全城,民眾聚集在一起久久不肯離開,他們口中高呼著:「威爾第萬歲」。

威爾第以這部歌劇史上最偉大的悲劇作品《奧泰羅》,打破了他自《阿依達》之後長打16年的創作沉默。

《奧泰羅》四幕劇情解說

影片搭配 多明哥1986年版

PLACIDO DOMINGO - OTELLO 1986

PLACIDO DOMINGO - OTELLO 1986

 

第一幕

幕啓~舞台背景是烏雲密佈,雷電交加的天與海,時刻是黃昏。

前總督蒙泰諾、士紳 、洛特利哥、副官凱西奧、旗手伊阿戈(Iago)與一群島上居民翹首眺望洶湧的海面, 等待奧泰羅的歸來。

 

這段合唱夾雜在猛烈的管弦樂怒吼之中,氣勢更顯驚人!「......閃電!轟隆!漩渦!咆哮!...震動的宇宙,澎湃的冰河,有如妖魅的北風,及巨大的集合號令,在空中聽來格外誇張...」。其實這段開場海浪風暴場景在莎士比亞原劇中並不存在,是劇作家玻益多為加強開場戲劇效果,並突顯奧泰羅戰勝之凱旋風采,而寫出之精彩場景~也展現了他炫目的文采。

在海邊等待眾人期盼下,奧泰羅出現,平安抵達,站在海堤上,他驕傲地唱出:「歡欣吧! 回教徒的驕傲已被埋葬於深淵之地...」。

筆者補充:在威爾第歌劇作品中,擔任男主角,又是英雄人物之男高音,居然一出場只唱個幾句歌詞就下場,可能還真的是絕無僅有的...(連《阿依達》的拉達梅斯也是一出場就有完整的詠嘆調 ⟨聖潔的阿依達⟩ 啊~~~)。

但此處雖只有兩句唱詞,但威爾第已刻劃出奧泰羅剛強的氣概,在歌劇開場就給予觀眾強烈的英雄人物印象。

https://youtu.be/Ur3uTKbrqIQ

 

「奧泰羅萬歲!... 勝利!滅亡!驅散,毀減,把敵人丟進死蔭山谷...」緊接其後的是充滿激烈氣氛的合唱凱歌。

在歌劇開場的暴風雨場景,威爾第以炫目大膽的管弦樂法,創造出全新的音響效果 ;他使用全體管弦樂團齊奏,加上豐富的擊樂:銅鈸、鼓等,製造出如風馳電雷般的效果,銅管的威力更是驚人。弦樂低音部的猛烈騷亂,同樣轉為讓人目不轉睛的效果,在整段暴風雨的肆虐中,管風琴自始而終以最低的半音和絃長鳴著,襯底於樂團下方,助長了風暴的威勢。

暴風雨逐漸減弱眾人全部散去後,留下旗官伊阿戈與羅德利果兩人,洛特利哥暗戀著奧泰羅之妻苔絲狄蒙娜。伊阿戈因未能成為副官,心懷忿忿,道出對奧泰羅及凱西奧的恨意,毒計已然成型於心中。伊阿戈狡詐地說,若我是那個摩爾人(指奧泰羅),我必不讓那伊阿戈接近身旁作怪(此處反諷著暗喻著奧泰羅之識人不明)——此時伊阿戈邪惡的獰笑令人不寒而慄。

這兩人交談之際,一群島上的居民聚集在旁準備升起火堆,之後對話被突然升起的管弦樂打斷,旋即將伊阿戈的陰謀淹沒。

大家在醇酒與歌舞的勝利慶祝中,伊阿戈唱著飲酒歌,並把副官凱西奧灌醉,教唆洛特利哥挑釁他,前任總督蒙泰諾出來勸架,凱西奧不慎傷了蒙湯諾。伊阿戈即刻教羅德利果去報告奧泰羅,奥泰羅出來斥止爭鬥,懲處凱西奧,免除其副官的職位,伊阿戈竊喜其第一個詭計得逞(叮~)。

苔絲狄蒙娜原就與丈夫奧泰羅一起出場,等爭吵過去,眾人離開,夫婦倆情意綿綿,唱起愛的回憶(著名的二重唱『夜幕已深』。)

「我因你經歷的危險而愛上你」「你因我的憐憫之心而愛我」,是第一幕裡最動人的愛情歌曲~

隨著濃密的夜幕下垂,兩人也跟著愛的二重唱旋律,緩緩走回城堡。

https://youtu.be/lyu3QUjAFtw

 

https://youtu.be/CxkpSGI8L8o

 

第二幕

城內的大廳內.舞台上是伊阿戈和愁眉苦臉的凱西奧。

凱西奧為一時衝動丟去官職苦惱不已,伊阿戈建議他求助於苔絲狄蒙娜,請她代向奧泰羅求情,事情或有轉機。凱西奧非常感激,但他離開走入花園後,伊阿戈則奸惡地說出:「這是我的第二個計謀。」亦即要挑起奥泰羅對妻子與凱西奧之間關係的猜忌,伊阿戈再接著唱出對殘酷惡神的《信經》(Credo),「我信仰一個邪惡之神」。

接著,命運的劇本就如同伊阿戈心中所構思般繼續下去...,(歌劇此後的發展幾乎與莎士比亞原劇一致)伊阿戈開始蠱惑奧泰羅暗示夫人與凱西奧有曖昧關係,經常故意言詞閃爍,吞吞吐吐,讓奧泰羅充滿猜忌,也開始對伊阿戈信賴慢慢增加。(叮叮~

https://youtu.be/Mvu47rYJ1Y4

 

在莎士比亞的劇本中有段話恰以說明這段的精髓:「我想你是忠心於我的,並且,我知道你忠厚老實,....你今天的吞吞吐吐,格外的使我驚嚇了。言詞閃爍原是虛偽小人的一種慣技,但是在一個正直的 人,這卻是內心情感所不能制止的一種內心憤怒的表示。

https://youtu.be/8-ECgs93q1A

 

於是就這樣,奧泰羅一步步的墜入伊阿戈的詭計之中。

遠處傳來水手之歌、婦女與小孩也向苔絲狄蒙娜唱著歌,奥泰羅的心情卻早已動搖浮躁。接著,妻子苔絲狄蒙娜居然真的來向他替凱西奧求情,奥泰羅一聽更顯得心浮氣躁,妻子以為他身體不適便掏出手帕為他前額擦汗,不料卻被丈夫粗魯地揮開,手帕掉落地上。苔絲狄蒙娜的女侍愛米利婭 (伊亞戈之妻)隨侍在旁,看似順手拾起那手帕,其實是伊阿戈強迫自己的妻子愛米利婭想方設法也要偷取這條手帕(這條手帕正是奧泰羅送給自己妻子的第一個愛情信物,因此更成為劇情轉折重要的物品)交給他,愛米利婭心頭隱隱浮現不安的預感。

苔絲狄蒙娜離開之後,奧泰羅心事重重,思量著從此他的心再無安寧之日了。於是不死心的他,強迫伊阿戈提出自己妻子不忠的證據,伊阿戈此時故意吞呑吐吐地說,自己與凱西奧在營房中,聽見他說夢話,說著愛慕苔絲狄蒙娜等等話語。

https://youtu.be/Keejr4iFv5A

 

接著他試探性地詢問奧泰羅是否看見妻子的手帕,奥泰羅說明那是他贈給妻子的第一個禮物。伊阿戈則淡淡說著,他見到手帕已為凱西奧所擁有。(實際上手帕正在伊阿戈口袋裡)奥泰羅聽後十分憤怒,嫉妒填滿了他的胸口,誓言報仇,伊阿戈馬上表示效忠,兩人同唱【復仇之歌】。

https://youtu.be/zDRmwZxOJ4o

 

照片

第二幕珍貴手稿

照片為威爾第撰寫《奧泰羅》第2幕中詠嘆調之三小節,樂譜上寫著歌詞“ Ora e per semper addio sante memorie”,以大譜表記譜鋼琴和男高音,作曲家以棕色墨水簽名/題詞(“Otello ... Febbr [aio] 10-1892“)

 

 

第三幕

大城堡的大廳,傳令官宣達威尼斯使者即將到來。

伊阿戈告訴奧泰羅,他會將把凱西奧帶來,要奧泰羅躲在旁邊觀看以親眼見證。苔絲狄蒙娜此時來到,伊阿戈離開。

苔絲狄蒙娜仍擔心凱西奧,再度為他求情。奧泰羅刻意試探妻子,一問之下果然發現手帕不在妻子身上,便憤怒地責問並恐嚇苔絲狄蒙娜。管弦樂的強奏表示出奧泰羅心中的慘痛,然後逐漸下降成為一種絕望。接下來所唱的與傳統的詠歎調形式相去甚遠,奧泰羅在最深沈的悲哀中,片斷地一字一字吐出:「神啊....我的不幸......你所予我的....」,樂團演奏出旋律,人聲在此段落如呻吟般痛苦。

在情緒升到最高點時,伊阿戈再次出現,要奧泰羅冷靜,因為凱西奧已經來了。於是奧泰羅就在旁躲了起來。

凱西奧其實另有愛人比恩卡,但伊阿古刻意將凱西奧引進大廳並跟他聊了女人的話題,在伊阿古的刻意的引誘話題之下,凱西奧果然談起自己的愛人比恩卡並笑得開心。

此處正如「奧泰羅」原劇本中所寫:「他一定要笑,奧泰羅一定要氣得發瘋:他笨拙的猜忌一定會完全誤會了可憐的凱西奧之微笑,神情,以及輕薄的舉動....

果然,奧泰羅以為凱西奧輕薄的言語是針對他不忠的妻子。

當卡希歐真的掏出手帕時,奧泰羅慘叫道:「就是這條手帕!果然在他手中」,強抑怒氣:「這混蛋敢在背後如此嘲弄我,他的輕蔑對我是致命的折磨,啊上帝,助我忍住這可怕的侮辱。」

遠方響起宣告使節到達的信號曲,凱西奧退下。奧泰羅激動地問伊阿戈如何置這兩人於死地?奧泰羅要求伊阿古去取得毒藥,今晚就要!

伊阿戈接著建議:夫人之罪起於床褥,就由您在床上將她捏死,至於凱西奧就交給我...

特使到來,奧泰羅閲完公文,竟是要自己調回威尼斯,且要凱西奧受命接任塞浦路斯總督的職位之派令。

這時每人各表現出自己内心的感觸:奥泰羅看到妻子的哭泣,卻以為她是捨不得離開凱西奧,他當眾咒罵她,自己亦崩潰倒地。

眾人驚愕離去,伊阿戈看見昏厥的奧泰羅,知其已然中計,於是冷嘲言道:「這頭英雄獅子正倒在我的腳下!」(叮叮叮~

 

第四幕

幕啟... 英國管獨奏出【楊柳之歌】的旋律,隨後木管群以此旋律稍作發展。

苔絲狄蒙娜在臥室中絕望地向愛米利婭告別,心中似乎已預知不能逃避的結局。

苔絲狄蒙娜唱出一首英國民謠般的優美曲子【楊柳之歌】,述說一個不幸的女孩芭芭拉的愛情悲劇。這首威爾第於第四幕創作的女高音獨唱,成功表現出苔絲狄蒙娜高貴雍容之氣度,亦為最終幕場景帶來悲戚預兆。

在這之前這女主角獨唱得不多,因為劇情重心都在奧泰羅與伊阿戈身上;直到第四幕,苔絲狄蒙娜的高貴性情,才在【楊柳之歌】與【聖母頌】這兩首詠歎調才完整的表現。

女侍愛米利婭退下之後,苔絲狄蒙娜繼續以祈禱的語氣開始唱出義大利文的【聖母頌】,這首淒美的曲子更是展現了苔絲狄蒙娜的純潔無瑕,但卻面對遭誣告的受苦與無辜。

https://youtu.be/JPtEnl6MpHU

 

唱完後苔絲狄蒙娜安然沈睡。

接著,低音大提琴奏出奧泰羅沈緩的腳步聲,開始這部歌劇中最有名的低音大提琴間奏。

在無限的絕望中,奧泰羅望著妻子如白玉般雕像的睡姿,心中柔情忽動,此時弦樂輕輕奏著著第一幕二重唱的優美旋律,奧泰羅輕吻了苔絲狄蒙娜三次。

苔絲狄蒙娜醒來後,恢復冷酷的奧泰羅問她禱告過了沒有,預備要妻子為她的罪付出生命。

苔絲狄蒙娜驚恐地說;「天啊!死亡!」,此時單簧管以一顆最低音道出她那最原始的恐懼。

https://youtu.be/LS6oxPMMdas

 

在無用的掙扎中,奧泰羅將妻子扼死與床上 ,說:「……像墳墓般死寂。」

https://youtu.be/6UwcLeAV31Q

 

愛米利婭有預感地急急回來敲門目睹這恐怖的場景,只見女主人正嚥下最後一口氣。

急忙說苔絲狄蒙娜是清白的,自己知道這正是丈夫伊阿戈的計謀。

愛米利婭驚喚眾人進來,奥泰羅指稱妻子不貞,更以手帕為證。

終於,愛米利婭說出原委真相,而凱西奧也出現(被派遣來暗殺他的羅德利果反被他所殺),這時伊阿戈只好倉慌逃跑。

此時奧泰羅悔恨交加,再多的呼喚也已經無法讓斷氣的妻子死而復生。他請大家別懼怕他,雖然他手中有武器,並要眾人日後轉述這段悲劇時,務必據實以告。在眾人不注意下,奧泰羅拿起短劍自裁倒地。之後他勉力爬到苔絲狄蒙娜床邊,

「在殺死妳之前,我吻妳」

「現在我即將死去,請妳吻我」

在音樂三次的「吻的動機」聲中,奧泰羅倒在妻子的身邊氣絕而亡。

https://youtu.be/gLB9F9QftwM

 

而在旁親眼目睹這一幕的眾人唏噓不已。(幕落劇終)

 

歌劇與原著幾個不同之處

  1. 省略原著中第一幕劇情,直接以第二幕開始整部歌劇。尤其歌劇開場之暴風雨歸來場景,狂亂不規則的音樂,也描繪出奧泰羅身為軍人暴烈不羈的個性。
  2. 歌劇開場波瀾壯闊的暴風雨場面是原本戲劇所沒有的,突顯出奧泰羅將軍出征歸來的氣勢。威爾第加入合唱與重唱,盛大場面的鋪排,亦在歌劇開場交代了主要人物之不同的人物性格,例如苔絲狄蒙娜為丈夫的擔心與期盼、副官伊阿戈等人之幸災樂禍與心生怨恨之緣由。
  3. 更深刻深化部屬伊阿戈的人物特性。在歌劇中,將他為惡使奸的原因,由原本不服奧泰羅跋扈的個人因素,提升為一種惡的哲學觀:人性本惡,人生來便帶著邪惡與自私自利,因此他挑撥離間,造謠欺上,不僅是為了報復,更是為了實踐人性之惡,並從中得到樂趣。
  4. 原著中,奧賽羅自刎殉情後。洛特利哥宣布葛萊西安諾(勃拉班修的弟弟)為奧賽羅的繼任總督,洛特利哥並將凱西奧和伊阿古帶回威尼斯,為二人定罪。

經典第四幕 低音大提琴獨奏段落

Verdi, Giuseppe FINE AUTOGRAPH MANUSCRIPT AND ACCOMPANYING LETTER SIGNED ("GVERDI") ABOUT OTELLO, SENT TO THE CELEBRATED DOUBLE-BASS PLAYER GIOVANNI BOTTESINI comprising Verdi's autograph transcript of the part for the double basses in Act IV, marking Otello's entrance into Desdemona's bed-chamber, together with an autograph letter to Bottesini, seeking his guidance and advice on how this passage should best be played by the double-bass section 1) the autograph manuscript written on five staves, comprising twenty-five bars in all, with the metronome marking, dynamics and articulation, marked by the composer "etc" at the end, 1 page, oblong 8vo (c.13 x 20cm), 10 stave paper by Lard-Esnault of Paris, trimmed from a larger leaf, folded by the composer 2) the unpublished autograph letter accompanying the manuscript, in which Verdi explains that maintaining the intonation in this passage for muted double basses is problematic, because of the inconsistent approach of the players to the choice of hand-position; he asks Bottesini to mark on the enclosed transcript which position offers the best and most secure solution, averring that his authority in this field is so great that his will be the definitive judgement, asking Bottesini about his health and informing him that Giuseppina has also recently undergone an operation, 3 pages, 8vo (c.17.5 x 11.5cm), De La Rue paper, autograph envelope ("a Bottesini/ Londra"), Genoa, 2 May 1887, splitting along folds, ...E' un po' difficile per se stesso questo solo: difficile per le distanze in orchestra: difficile per l'intonazione perchè non tutti e non sempre suonano colle stesse posizioni. Io vorrei pregarti di segnarmi sul pezzo di carta di musica che qui unisco le posizioni che crederai piu sicure e più facili... Verdi's letter is unpublished: not in Hans Busch, Verdi's Otello and Simon Boccanegra (revised version) in Letters and Documents, 2 volumes (Oxford: 1988). After Desdemona's anguished cry at the end of her "Ave Maria", the music subsides and Otello comes into her bedroom, intent on murder. His stealthy entrance is accompanied by one of the most extraordinary passages in the opera, played by the double-bass section alone. Verdi was dissatisfied with early performances and sought the guidance of the leading double-bass player, Giovanni Bottesini. The present letter is evidently the one that Verdi asked Ricordi to forward to Bottesini in London, which is hitherto unknown (See Busch, p.309 and note). Later, in a letter of 22 May 1887, Verdi asked his publisher Ricordi to insert Bottesini's suggestions into the score, evidently without success, for these fingerings do not survive. Bottesini was also a composer and conductor who directed the premiere of Aida in Cairo in 1871. Intonation in the double basses in this passage remains a problem even today.

 

威爾第於 1887年寫給低音大提琴演奏家BOTTESINI之《奧泰羅》第四幕 獨奏段落手稿
G. VERDI, AUTOGRAPH MANUSCRIPT OF PART OF "OTELLO", WITH A LETTER TO BOTTESINI, 1887

 

Double Bass: Verdi: Othello, Act IV (Reh. U until 7m after Reh X)

交響樂片段演奏示範

https://youtu.be/y_fubWfi29I

 

歌劇第四幕 女主角黛絲德蒙娜死亡場景前 象徵奧泰羅腳步聲之低音大提琴獨奏片段

https://youtu.be/G_M2CY3k7hw


第四幕

⟨聖母頌⟩(Ave Maria)

https://youtu.be/FH0MfNfOEJo

 

第四幕 ⟨楊柳之歌⟩

威爾第之歌詞親筆手稿

 

⟨楊柳之歌⟩與⟨聖母頌⟩ 唱段

Verdi - Otello - Act 4 Desdemona's Willow Song & Ave Maria
Maria Callas, Soprano
Orchestre de la Societe des Concerts du Conservatoire
Nicola Rescingno, Conductor

https://youtu.be/MMDa0Ua_KrI

 

Verdi - Otello - Act 4
Desdemona's Willow Song & Ave Maria
Renee Fleming, Soprano Maria Diadkova, Mezzo-Soprano
London Symphony Orchestra
Sir Georg Solti, Conductor

https://youtu.be/ad0Cmz1ewkU

 

參考版本(2015年大都會歌劇院)

 

 

延伸閱讀

【BON音樂】轉載:歌劇大師威爾第生平介紹 Giuseppe Verdi

【BON音樂】威爾第:歌劇《弄臣》(Rigoletto)介紹  

【BON音樂】威爾第:歌劇《遊唱詩人》(Il TROVATORE)介紹

【BON音樂】威爾第:歌劇《茶花女》(La Traviata)介紹

【BON音樂】威爾第歌劇《阿依達》(Aida)介紹  

【BON音樂】威爾第:刻畫深刻人性之《奧泰羅》(Otello)歌劇介紹

【BON音樂】年輕帕華洛帝精彩《安魂曲》獨唱錄音欣賞

 

 

開卷蹦藝術.享受美好閱讀時光

☕️一杯咖啡.一點心意.支持蹦藝術☕️

 

各類合作提案,聯繫方式:

*手機:0917.670.518 
*Line:https://line.me/ti/p/LB1ro0P0AU
*E-mail:jenpin888@gmail.com

【BON音樂】蹦藝術音樂講堂 《人生不可錯過的美妙音樂》系列 - 不可錯過的十部經典歌劇

【BON音樂】蹦藝術音樂講堂 《人生不可錯過的美妙音樂》系列 - 不可錯過的十部經典歌劇
Top 10 most important operas

– 資訊整理共享於網路,一起欣賞音樂與藝術之美 –
蹦藝術 | BONART


 

蹦藝術音樂講堂由旅法知名音樂家林仁斌,也是蹦藝術藝術網站執行長規劃並擔任主講。

結合蹦藝術網站豐富多元的系統化資料,林仁斌老師輕鬆幽默的上課內容與清晰俐落的口條,多年來深獲各界肯定,並與國家兩廳院、衛武營國家文化藝術中心、苗北藝文中心、NSO國家交響樂團、長榮交響樂團、高雄市交響樂團、大人社團等各單位合作各式音樂講座,年演講場次超過200場,是台灣超人氣音樂欣賞名家。

音樂的面向極其廣闊,也間接影響我們腦部活動很大。經由專家研究,當欣賞美妙音樂而感動時,大腦的「獎賞中樞」會產生反應,分泌出「多巴胺」,給予我們愉快的感受。

在蹦藝術音樂講堂充滿特色與循序漸進的主題規劃之下,您將發現欣賞古典音樂、理解各種作品類型,都將為您的生活中帶來更豐富愉快的感受;您所需要做的,就是悄悄地埋下這快樂的種子,坐進講堂,好好欣賞每一場知識與含金量滿滿的專屬演講。

古典音樂 X 精彩繽紛美好人生

在蹦藝術音樂講堂,您將體驗到:

❶ 全面認識古典音樂世界.從基礎到進階
❷ 深入了解音樂史、專有名詞到作曲家故事
❸ 沈浸式課堂解說.艱澀知識一次融會貫通
❹ 老師與粉絲互動Q&A,從傳道授業到解惑

→報名連結

-------

古典音樂的世界浩翰深邃,文學、詩歌、繪畫、舞蹈均在歷史上與之共舞飛揚。蹦藝術音樂講堂為喜愛音樂的您規劃精彩無比的「人生不可錯過的美妙音樂系列」,首發第一輯我們將從交響曲、協奏曲、室內樂到歌劇這四大主題開始,逐步有系統地帶領所有學員認識古典音樂豐富的美妙世界。

課程主講人:

 

古典音樂的世界浩翰深邃,文學、詩歌、繪畫、舞蹈均在歷史上與之共舞飛揚。蹦藝術音樂講堂為喜愛音樂的您規劃精彩無比的「人生不可錯過的美妙音樂系列」,首發第一輯我們將從交響曲、協奏曲、室內樂到歌劇這四大主題開始,逐步有系統地帶領所有學員認識古典音樂豐富的美妙世界。

→報名連結

「人生不可錯過的美妙音樂」系列(一)
日期:  9/20、9/27、10/4、10/11

ㄧ、不可錯過的十首交響曲
二、不可錯過的十首協奏曲
三、不可錯過的十首室內樂
四、不可錯過的十部歌劇 

 

「人生不可錯過的美妙音樂」系列(二)
日期:  10/18、10/24(一)、11/1、11/8

一、不可錯過的十首鋼琴樂曲
二、不可錯過的十首小品音樂
三、不可錯過的十首愛之詠嘆
四、不可錯過的十首管弦爆棚

 

「人生不可錯過的美妙音樂」系列(三)
日期:  11/22、11/29、12/6、12/13

一、不可錯過的十部音樂電影
二、不可錯過的十首電影配樂
三、不可錯過的十首韓劇音樂
四、不可錯過的十首日劇音樂

 

【課程資訊】
課程時間:9/20起,每週二下午2:00-4:00
課程時數:一系列四堂課、每週上課一次。
上課地點:鳴石音樂空間(台北市中正區仁愛路二段34號5F,近捷運東門站)


讓我們一起以「十大歌劇」主題,一起全世界最知名的美好而偉大之作:

歌劇總論─暢談歷史上的歌劇與發展

歌劇是西方音樂史上最重要的表演項目之一,結合戲劇、音樂演唱與演奏、服裝與舞台設計、各式舞蹈與芭蕾,可說是集結所有表演藝術於舞台呈現之極致。自 1600 年前後於義大利的《佛羅倫斯小廳集》開始,藝術家們思考如何復興古希臘戲劇的劇場音樂,到歷史上第一部歌劇《達芙尼》 (Dafne),於 1597 年首演時的一致讚譽,歌劇從「成功復活古希臘的戲劇精神」,接著發展迄今已有四百年精彩歷史。這堂課中,林仁斌老師細細解說歌劇的發展歷程,深入瞭解西方音樂史上色彩濃烈、華麗繽紛的精采篇章。

 

歷史最悠久的交響樂團 - 德勒斯登國家愛樂 森柏歌劇院Semperoper

 

有片:

德勒斯登 森柏歌劇院Semperoper)劇院介紹

https://youtu.be/Rk_j-y2QYCQ

 

最早的歌劇

 

有片:

歌劇起源影像與音樂補充

https://youtu.be/vBLkNYZPMOQ

 

歌劇於16世紀末誕生於義大利佛羅倫斯。當時,一群文化藝術界的名人經常在貴族家族梅第奇(Medici)家中聚會,他們熱衷於藝術形式討論,致力於恢復古希臘時期的戲劇表演方式,力圖創造出一種詩歌與音樂相結合的生動藝術。

這群人的組織,現在被廣泛地稱為「佛羅倫斯小廳集」:

 

 

他們的一致意見認為「複音音樂」(Polyphony)會破壞歌詞意義的表達,因此主張採用「單聲部旋律」(Monody)方式演唱。

並且在逐漸實踐中更發現:在和聲伴奏下,自由吟唱的音調不但可以用在同一首詩歌中,還可以用於整部戲劇中。

因此這樣結合戲劇、舞蹈、音樂的表演方式,定義了歷史上最早的歌劇形式。與同樣盛行於義大利的「田園劇」(the pastoral drama)時期互相銜接,成為了現在歌劇表演形式的先驅。

 

關於歷史第一部歌劇的兩種說法

歷史上的第一齣歌劇,通常是指1597年上演,由利努契尼寫劇本、作曲家佩里(Jacopo Peri)作曲的《達芙妮》(Dafne)。但由於《達芙妮》的樂譜散失不全,因此僅能演出部分音樂。

人們通常也將3年之後,也就是1600年上演,由利努契尼寫劇本,佩里與卡契尼作曲,且全劇完整保留的歌劇《尤莉蒂斯》(Euridice),視為歷史上第一部完整的歌劇作品,這也是歷史上第一部「完整歌劇」的說法。

 

 

 

有片:

Jacopo Peri介紹

https://youtu.be/Bpon-3hKUJQ

 

延伸欣賞:

卡契尼也是美聲唱法(Bel Canto)重要的開啟者,對義大利歌劇發展有巨大的影響。

Sumi JO 演唱 Caccini的《聖母頌》

https://youtu.be/0noUQoQtYPs?t=24

 

有片:

Peri:歌劇《尤莉蒂斯》(Euridice)

https://youtu.be/TGSaKrcL0eg

 

Jacopo Peri: ⟨Un di soletto⟩ from《尤莉蒂斯》(Euridice)

https://youtu.be/nqGeHvUuI8c

 

最古老的歌劇院

(基本資料整理於網路與維基百科,並附上超連結方便檢索)

聖卡洛劇院(Teatro di San Carlo)是義大利那不勒斯的一座歌劇院,位於市中心的的里雅斯特與特倫托廣場,是歐洲現存最古老的持續使用的歌劇院,被列為世界遺產。劇院得名於波旁王朝國王卡洛斯三世,開幕於1737年11月4日(國王的命名日),擁有3000個座位,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歌劇院。

有片:

聖卡洛劇院介紹

https://youtu.be/RVHXuWyC12A

 

聖卡洛劇院 外部照片

 

聖卡洛劇院 內部照片

 

1816年2月13日遭遇祝融之災的聖卡洛劇院

 

1830年代浴火重建的聖卡洛劇院

 

歌劇的發展

蒙台·威爾第

蒙台·威爾第(Claudio Monteverdi 1567~1643)的歌劇《奧菲歐》(L'Orfeo) ,神話氣氛和詩意讓人沉醉。

https://youtu.be/dz7xgR_29K0

克勞迪奧.蒙台威爾第(Claudio Giovanni Monteverdi 1567~1643),是古典音樂史上一位劃時代的人物。他創作的牧歌是文藝復興時期音樂體裁的巔峰,而他的歌劇則是這種體裁的奠基之作。蒙特威爾第不僅是巴洛克音樂的早期代表,也是巴哈之前最負盛名的義大利音樂家。

蒙台威爾第是現代歌劇之父。歌劇雖然在蒙台威爾第之前便已成型,但蒙台威爾第首次確立了歌劇中戲劇性結構的原則,及三部曲式的歌劇詠嘆調,他為推動歌劇藝術由文藝復興時期向巴洛克時期前進,奠定了堅實基礎。蒙台威爾第的歌劇《奧菲歐》(L'Orfeo) ,不僅是當今歌劇舞台最古老、最完整的歌劇,也是近代歌劇的起點。《奧菲歐》在西洋歌劇史上具有著劃時代的重要意義。

 

蒙台威爾第的歌劇《奧菲歐》(L'Orfeo)

https://youtu.be/rSGK7vn1INw

 

有片:

蒙台威爾第 介紹

https://youtu.be/4TPUWE4Pick


17世紀末至17 世紀末,隨著音樂發展的輝煌年代到來,產生了幾位劃時代的音樂家,其中對於歌劇產生最大影響的,便是義大利的多明尼可·史卡拉第與德國(英國)的韓德爾。

 

亞利山卓·史卡拉第

義大利作曲家亞歷山卓·史卡拉第(1660 - 1725),他一生共寫了115部歌劇,確定了歌劇序曲「快-慢-快」與歌劇詠嘆調的「ABA」之基本形式,並在A段反覆時加上裝飾音及華彩段,極大地發展了人聲的歌唱藝術,豐富了歌唱的表現力,推動了歌唱技術的提高。

 

亞歷山卓·史卡拉第:拿坡里風格歌劇序曲(三樂章)

00:00 first movement

00:39 second movement

01:27 third movement

https://youtu.be/8YYS-sqYg5s

 

Alessandro Scarlatti:歌劇《Il Primo Omicidio》錄音

https://youtu.be/iuISqQGUdd8

但與此同時也帶來了只顧炫耀技巧的不良風氣,當時歌劇舞台上活躍著閹人歌唱家,人們挑選出一些音色優美的男孩,給他們進行了閹割手術,使他們在能保存高音音域的同時也保存了男子歌唱的力度;另一種不良現象是,劇院為了吸引觀眾,引進某些與劇情關係不大的奇特情景,豪華的布置或盛大的場面,以及幕間雜耍表演等等。

這樣做其實大大削弱了歌劇的戲劇性和思想內涵的表達,因此使得歌劇的整體性與藝術性有所下降。

 

Alessandro Scarlatti, Giuditta (1697) "Dormi o fulmine di guerra"

Filippo Mineccia Countertenor

https://youtu.be/mbf4Eu2RcW4

 

歷史上最後一位閹聲男高音

真實歷史上「閹人歌手」

亞歷山德羅·莫雷斯基(Alessandro Moreschi (1858-1922))為19世紀末的義大利閹伶歌手,他也是歷史上唯一一位留下錄音的的閹伶歌手。

 

錄音:The Last Castrato: "Crucifixus"

https://youtu.be/2xirGtxdVEE


韓德爾的歌劇創作

韓德爾時期流行男唱女聲的閹伶(Castrato),他所創作的許多歌劇主角也都是寫給閹伶。

讓我哭泣吧〉(Lascia ch'io pianga)是韓德爾歌劇《里納爾多》中的女高音詠嘆調。原詞是「遠離荊棘,摘下玫瑰」(義大利語:Lascia la spina, cogli la rosa),是著名的歌劇選段。歌劇《里納爾多》是韓德爾為閹人歌手(Farinelli 法瑞奈利)所寫,描寫十字軍東征英雄騎士里納多與大馬士革的異教徒魔女阿米蕾娜(Almirena)的故事。《讓我哭泣》是第二幕中 Almirena(阿米蕾娜)所唱的哀嘆、悲痛的詠嘆調。

韓德爾歌劇《Rinaldo》裡知名詠嘆調

讓我哭泣吧〉(Lascia ch'io pianga

https://youtu.be/TqdFoRjL1Bk

 

讓我哭泣吧〉(Lascia ch'io pianga)中文歌詞版本

https://youtu.be/pE0FiPzOGAc

 

次女高音 Joyce Didonado 演唱版本
Handel «Rinaldo» – “Lascia ch’io pianga”(讓我哭泣)

https://youtu.be/PrJTmpt43hg

 

Joyce Didonado 現場 Live'

https://youtu.be/oJJnhp2CYnk

 

歌劇改革.葛路克

十八世紀葛路克歌劇改革的起因,主要有鑒於歌手隨意添加裝飾音而產生。由於當時歌手不按照樂譜演唱的舉動,使原來的劇情受到極大的變動與損害,葛路克立志改革歌劇的舉動,在崇尚義大利歌劇的音樂家與學者們引起不小的回響,有人贊成,有人則持反對意見。相關爭論後來甚至演變為巴黎社會的政治鬥爭。

葛路克針對當時所流行的歌劇型式進行改革,主張「音樂要為戲劇服務」,而且提出表現純樸以及簡化炫耀技巧的主張,以追求戲劇的真實性。

他將原來由大鍵琴伴奏的宣敘調改成管弦樂伴奏,縮小了宣敘調和詠嘆調的差距。他的經典代表作《奧菲歐與尤麗狄西》(Orfeo ed Euridice)雖然在維也納首演時並未受到熱烈的歡迎,但是當時的瑪麗亞‧德蕾西亞女王卻因為大受這部劇作的感動而對葛路克賞賜重金。

 

克利斯杜夫·葛路克(Christoph Willibald Gluck,1714-1787) 的《奧菲歐與尤麗狄西》(Orfeo ed eurydice),優美的詠歎調膾炙人口。

https://youtu.be/ZkHefLVvC48

 

葛路克:《奧菲歐與尤麗狄西》歌劇全劇

https://youtu.be/mXYgVoTwFcU?t=2875

 

《奧菲歐與尤麗狄西》芭蕾版本

https://youtu.be/oou2ywIbRxc

 

《奧菲歐與尤麗狄西》芭蕾版本全劇(上)

https://youtu.be/Istl2NSMs54

 

《奧菲歐與尤麗狄西》芭蕾版本全劇(下)

https://youtu.be/F_HV6tc2qxU

 

奧菲歐與尤麗狄西

愛神告訴奧菲歐,若是通過諸神試煉,便可從冥府救回愛妻,使她復活。

為了到幽冥地獄找回妻子尤麗狄西,奧菲歐毫不猶豫的踏上黃泉路;冥王答應讓妻子尤麗狄西回到人世。

條件是:返回人世前,奧菲歐絕對不能回頭看他的妻子…

為愛下冥府.走過生離與死別;從蒙台威爾第、葛路克、海頓到貝多芬與奧芬巴赫,皆這段淒美動人的愛情故事留下美妙音樂。

 

故事

(基本資料整理於網路與維基百科,並附上超連結方便檢索)

奧菲歐是音樂藝術之神阿波羅之子,母親為九位掌管音樂的繆思女神之一;據說他的琴聲非常溫柔動聽~驚天地,泣鬼神,能讓河川改道,頑石點頭;能治癒紊亂的心,連最兇猛的野獸聽了也會馴服得像綿羊。

 

青蔥明淨的原野上,新婚的遊吟詩人奧菲歐和美麗的尤麗狄西,被牧羊人載歌載舞的簇擁著。美好的祝願,情意綿綿的互訴衷腸,還有愛情的誓詞,伴隨著鳥鳴和悠揚的琴聲,愛情融洽、深刻,樂也融融的景象。

 

美好的時光總是太短暫。 婚後不久,一天奧菲歐正在和牧羊人談論詩歌,一位女使者帶來了可怕消息:尤麗狄西被毒蛇咬死了!

奧菲歐向蒼天呼喚 “ 親愛的尤麗狄西,妳在哪裡?在陣陣風中灑下淚水和無盡的哀思。

 

回答的只有山谷的回聲和潺潺流淌的小溪伴我哭泣。

神啊,讓她回來吧,否則我也隨她一道死去。”  悲哀的歌聲驚動了愛神,她溫柔的告訴他,尋覓尤麗狄西唯一的路徑  “渡過緩緩流淌的危險「冥河」,穿過危險、黑暗無邊的深淵...... ” 。

 

奧菲歐毫不猶豫、不畏艱辛的決定踏上黃泉路,到幽冥地獄去找回尤麗狄西,愛神也張開雙翼隨行。

 

驚濤激浪,水深流急。一葉舟船在緩緩靠近。那是陰間鬼渡的可怕船夫,日夜不停的載渡亡魂前往黑暗的冥府。船夫拒絕了他們,因為地府不能接納帶著希望和愛的天神與活人。愛神只得離去,奧菲歐卻堅定的彈起了金琴。船夫招架不住沉沉睡去。奧菲歐跳上小船,蕩起船槳,直向地獄的深處划去。

 

船兒越過漆黑的泥沼。罪孽深重的亡魂,在火海和冰都中載沉載浮,受著煎熬。“ 膽大妄為之徒,竟敢來到冥府...... 讓復仇女神撕裂他的心,讓守地獄之門的惡狗嚇掉他的魂。” 惡鬼們在船兩邊伸著手,大聲向奧菲歐叫囂。

 

威嚴的冥王和他的妻子掌管著龐大的地獄王國,高高坐在噴射著火焰的寶座上。奧菲歐從容勇敢的來到冥王面前,彈琴並高歌陳情:「我內心的巨大痛苦,使我痛不欲生,請你們能瞭解失去愛人的滋味。求您慨然的應允,讓我帶走我的妻子,讓她回到我的身邊。」這歌聲鏗鏘響徹了整個幽冥,鬼魂們都唏噓不已。

連冥王的妻子為奧菲歐求情,冥王也終於動了惻隱之心,傳召來尤麗狄西的魂靈,讓她和奧菲歐回到人世。但條件是在沒跨出地獄之門前,奧菲歐不能回頭看他的妻子。

 

奧菲歐穿過層層幽暗急急前行,後面跟著亡妻的靈魂。

 

「為何不看我一眼?」「難道你不再愛我了嗎??」 奧菲歐斯無法抗拒妻子尤麗狄西的質疑

「為何不看我一眼?」「難道你不再愛我了嗎??」 奧菲歐斯無法抗拒妻子尤麗狄西的質疑
「為何不看我一眼?」「難道你不再愛我了嗎??」 奧菲歐斯無法抗拒妻子尤麗狄西的質疑

 

僅僅還距一步之遙,人世的光明已經從地獄之門的外面映射進來了。但此時,奧菲歐鬆懈大意了,忍不住回頭一望愛妻尤麗狄西...

 

他戰勝了艱險死亡,卻被自己的心擊潰。轉瞬間,尤麗狄西被死神再次帶走,永遠的消失了。

 

奧菲歐疲憊的隻身回到陽間地土。心灰意冷的但求一死。

 

這時,阿波羅駕著金色的馬車顯現,在天上召喚奧菲歐,尤麗狄西的面孔也在雲中若隱若現。奧菲歐欣喜若狂,一步步踏上從天而降的雲梯,到天上去尋覓尤麗狄西了。牧羊人們為這忠誠不渝的愛情歌頌舞蹈,直到阿波羅和奧菲歐的身影慢慢消失在天際 ......

 

https://youtu.be/ZkHefLVvC48

 

故事影片欣賞

【TED-Ed】奧菲斯和尤麗狄絲的故事 (The tragic myth of Orpheus and Eurydice - Brendan Pelsue)


歌劇之子.莫札特

 

 

莫札特歌劇列表

 

莫札特:歌劇序曲精選

00:00 Ascanio in Alba, K. 111

03:37 Bastien und Bastienne, K. 50

05:37 The Impresario, K. 486

10:24 The Magic Flute, K. 620

17:37 Idomeneo, K. 366

21:57 The Pretend Garden-Girl, K. 196 Allegro molto

28:02 The Deluded Bridegroom, K. 430

33:29 Lucio Silla, K. 135

https://youtu.be/8qhN4BMoTyA

 

世界十大歌劇名單

 

 

 

 

 

 

 

 

 

 

 

遺珠之憾

在您心中,還有哪些最愛的歌劇呢?😉

仁斌老師的一票,投給《杜蘭朵》啦❤️

 

 

開卷蹦藝術.享受美好閱讀時光

☕️一杯咖啡.一點心意.支持蹦藝術☕️

 

各類合作提案,聯繫方式:

*手機:0917.670.518 
*Line:https://line.me/ti/p/LB1ro0P0AU
*E-mail:jenpin888@gmail.com

【BON音樂】蹦藝術X大人社團 經典歌劇巡禮 - 威爾第歌劇《唐卡洛》

【BON音樂】蹦藝術X大人社團 經典歌劇巡禮 - 威爾第歌劇《唐卡洛》
All about Verdi's "Don Carlo" 

– 資訊整理共享於網路,一起欣賞音樂與藝術之美 –
蹦藝術 | BONART


 

大人的經典歌劇巡禮線上直播課(10/6週四下午班,共5堂):由威爾第引領進入歌劇殿堂

音樂是生活裡的一部份?
你喜歡歌劇的豐富內涵與有趣情節?
跟著林仁斌老師一起拓展你的音樂視野!

《大人社團》與蹦藝術攜手再開新班,這期以經典歌劇為主題,林仁斌老師將帶領學員透過歌劇作品與作曲家的故事,更貼近音樂的脈絡,了解作品的內涵及巧思。你會聚焦台灣歌劇界近期即將演出的兩大亮點《唐‧卡洛》與《奧泰羅》、極富盛名的威爾第《弄臣》、董尼才第的《拉美莫爾的露琪亞》與雷哈爾的輕歌劇《風流寡婦》,讓歌劇點綴生活,享受這些超越幻想的現實,聆聽這些永恆不朽的經典!

 

學員分享

學員(S)回饋─
跟著老師和同學透過直播追蕭邦鋼琴大賽,了解了很多以前不懂的東西,很多音樂和音樂家都成了我生活中的一部分,我很感動。

學員(C)回饋─
音樂欣賞課一次是兩個小時,我感覺這兩個小時,就好像是一個袋子,林仁斌老師用他的音樂知識跟學問把這個袋子裝滿、裝飽,很多時候都是滿出來了,然後交給我們,所以每次我上完課都感覺收穫滿滿。

↑多次參與大人社團音樂欣賞課的學員回饋,困在疫情的這一年,感謝有音樂撫慰人心。

 

↑去年參與過大人社團與林仁斌老師的蕭邦鋼琴大賽講堂,音樂在學員的生活裡面佔了很大的比例。從原本只是聽、知道很多毛皮,並不深入,也不知道音樂的故事。

學員回饋完全沒有想到這個課程超過期待非常多,第一次知道,原來一場音樂比賽曲目的設計、每一輪比賽的機制,還有每一位參賽選手的特色,老師都帶著我們一路去追。

更多的學員分享:大人的音樂欣賞課學員回饋,看他們用音樂為生活注入繽紛

 

精彩課程再推薦

大人的經典歌劇巡禮線上直播課(10/6週四下午班,共5堂):由威爾第引領進入歌劇殿堂

大人的大師音樂劇線上直播課(11/17週四下午班,共5堂):《貓》《艾薇塔》《歌劇魅影》

大人的古典名曲鑑賞線上直播課(12/29週四下午班,共5堂):管弦樂欣賞-協奏曲篇

 

林仁斌老師在衛武營😘

 

【武營來開槓】愛恨交織、父子對立:你一定想知道的歌劇《唐卡洛》

威爾第歌劇《唐卡洛》是作曲家27部歌劇創作歷程中的第24部,劇情改編自十八世紀德國作家席勒同名戲劇作品。歌劇首演於1867年,威爾第本人於1882年-1883年間再修訂為四幕版本,讓劇情與音樂更加簡潔。

本場講座中,蹦藝術執行長林仁斌老師將為您帶來四大觀劇精彩觀點:「父佔子媳」、「親情決裂」、「政治鬥爭」與「美妙詠嘆」。從大時代背景,剖析歐洲政經環境,劇情解說,再到威爾第進入圓熟時期貫穿歌劇之音樂主題運用,讓我們一次弄懂如何聽懂威爾第重量級、天才洋溢的《唐卡洛》!

 

【免費報名】僅此一場!專業樂評家帶你快速了解歌劇《唐卡洛》

即將於衛武營演出的四幕義語版,劇情橫跨情愛糾纏、家族內鬥與政治撕扯等等。要談論這部作品,定要從其獨特的創作背景切入:法式大歌劇、文學改編之力與當時的藝術政治角力……

​​⠀

先前臺中限定的演前歷史課迴響熱烈,歌劇導聆高雄場千萬別錯過!講座將由專業音樂資訊網站——蹦藝術的執行長 #林仁斌 從「父佔子媳」、「親情決裂」、「政治鬥爭」和「美妙詠嘆」四大觀點出發,引導你聽懂、看懂這齣天才之作。

主講人:林仁斌|蹦藝術網站執行長/超人氣音樂欣賞名家

知名長笛演奏、指揮、撰文、演講與音樂攝影之全方位音樂家林仁斌以長、短笛演奏、室內樂及樂團指揮活躍於國際音樂節與國內外音樂廳;演奏專輯出版有《夜間咖啡館》、《妳的我的》、《華麗聚焦-雙長笛與鋼琴的歌劇院之夜》、《華麗聚焦II-卡門》(林仁斌&周欣穎)《動物狂歡節》…等。現為音樂藝文網站「蹦藝術|BONART」執行長與Podcast古典音樂節目《蹦藝術》主持人,深受各界樂迷喜愛。多年來撰文拍攝訪問音樂家,也以文字與攝影見長,年演講場次超過兩百場;為國家交響樂團、長榮交響樂團、高雄市交響樂團與國家兩廳院、衛武營國家文化中心、苗北藝文中心、中正紀念堂、大人社團、夜鶯基金會、馬勒協會、50+等各單位邀約之音樂講座、策展、音樂導聆與撰稿人,更是公認的超人氣音樂欣賞名家。

 

主講:林仁斌老師

 

歌劇《唐卡洛》簡說

作曲家:威爾第

原劇:席勒

法語劇本創作:約瑟夫.梅里(Joseph Méry)、卡密.杜.洛克勒(Camille du Locle)

義語劇本創作:阿希爾.德.羅希耶爾(Achille de Lauzières)、安傑羅.詹納迪尼(Angelo Zanardini)

首演:

[法語版] 1867年3月11日,巴黎五幕版

[義語版] 1884年1月10日,米蘭四幕版

 

威爾第歌劇「唐卡洛」原為威爾第為法國巴黎歌劇院打造的5幕法語歷史大型歌劇,改編自文學家席勒的劇作《西班牙王子唐·卡洛斯》(Don Carlos, Infant von Spanien)原始為五幕法語版,威爾第在1867年首演時還為了喜愛大歌劇的法國觀眾們加入芭蕾場景。

1869年五幕版本之宣傳海報

 

 

首演後威爾第仍不斷為本劇修改,前後7次刪減,最終決定版為1882/83年的四幕義大利語版,也就是現在國際間最常上演版本,更是今年衛武營引進的比利時列日皇家歌劇院跨國製作版本。

 

2017-18樂季,巴黎歌劇院的年度製作宣傳影片,音樂總監為Philippe Jordan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Mznkad1uvP8&t=41s

 

威爾第歌劇創作年份

(基本資料整理於網路與維基百科,並附上超連結方便檢索)

 

時代背景簡介

歷史上的西班牙唐卡洛王子

The historical Don Carlos - portrait by Sofonisba Anguissola, 1560

 

筆者註:卡洛斯,阿斯圖里亞斯親王,亦被稱作唐·卡洛斯(西班牙語:Carlos de Austria;1545年7月8日-1568年7月24日),他是西班牙國王腓力二世的長子和法定繼承人,其母親為葡萄牙的瑪麗亞·曼努埃拉,葡萄牙國王約翰三世的女兒。卡洛斯因為不穩定的精神狀態被腓力二世於1568年軟禁,半年後死於囚禁狀態之中。他的命運成為西班牙的黑色傳奇之一,也激發出劇作家例如弗里德里希·席勒劇本朱塞佩·威爾第歌劇等創作。(資料取自維基百科)

第一代日不落國:西班牙帝國

本段文字取自維基百科「西班牙帝國

西班牙帝國(西班牙語:Imperio Español)或西班牙殖民帝國Imperio colonial español)是世界上第一批真正意義上的全球帝國殖民帝國之一,也是世界歷史上最大的帝國之一[1](1790年其面積約2000萬平方千米),被認為是先於大英帝國的第一代日不落帝國(1492年-1975年)。

16及17世紀有時被稱為西班牙黃金時代Siglo de Oro)。在16世紀,擁有無敵海上艦隊,西班牙就從新西班牙得到了相等於1萬5千億美元(1990年的物價)的黃金及白銀。當時其版圖之廣,使之被譽為「日不落帝國」。

→詳細內容

西班牙帝國疆域

 

地圖顏色解說:

藍色: 伊比利亞聯盟 (1581年–1640年

桃紅色:烏得勒支和約巴登和約前的疆域(1713年–1714年)

紅色:南美獨立戰爭前的疆域(1808年–1833年)

橘色:美西戰爭前的疆域(1898年–1899年)

綠色:非洲非殖民化前的疆域(1956年–1975年)

咖啡色:西班牙目前疆域


從大航海時代到政權鬥爭

父佔子媳...這話題有點眼熟

【好文推薦】唐卡洛 一 創作背景

文.劉詩嶸(威爾第《唐卡洛》,世界文物出版。蹦藝術潤飾/備註/補充)

中、外的歷史常常驚人地相似。以父占子媳的宮闈悲劇就有:中國的唐玄宗李隆基納其王子李瑁之妃楊玉環爲貴妃,以及西班牙國王菲利普二世娶王儲唐卡洛的未婚妻(法國公主伊莉莎白)爲王后這兩樁故事。

筆者註:
西班牙國王菲利普二世(西班牙語:Felipe II de España;1527年5月21日-1598年9月13日),又譯菲利普二世,也被稱作謹慎者菲利普哈布斯堡王朝西班牙國王(1556年-1598年在位)和葡萄牙國王(1580年-1598年在位,稱菲利普一世)以及英格蘭配國王愛爾蘭配國王(1554年-1558年在位)。他的執政時期是西班牙歷史上最強盛的時代。在菲利普二世治下,西班牙帝國的國力達到顛峰,歷史學家常以這段時間為哈布斯堡王朝之稱霸歐洲。菲利普二世雄心勃勃,試圖維持西班牙帝國,但最終未能成功。另外在1542年,西班牙人以其之名,將一個位於西太平洋、中國東南沿海以外的群島命名為「Las Filipinas」,成為「菲律賓」名稱的由來[1](資料引自維基百科)

 

前者,在歷代文人的妝點下,成了纏綿俳惻的愛情佳話,唐明皇和楊貴妃對天盟誓的「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成了千古絕句;父占子媳的亂倫惡行也用「楊家有女初長成,養在深閨人未識」之類為尊者所諱的敘述加以掩飾,最後,還要杜撰出他們二人原來都是天上的謫仙,因而三生有緣的神話來。

而對於唐玄宗這位原曾勵精圖治有過一番作為的唐室中興之君後來荒淫誤國的過失,無論在白居易的《長恨歌》,還是洪昇的《長生殿》這樣的文學、戲劇名作中,都只是輕輕一筆帶過,充分顯示出封建文人的歷史局限性;只有明朝的思想家李贄在他的《藏書》中,一直堅持稱楊玉環為壽王(李瑁的封號)妃,在痛斥了被唐明皇寵信的安祿山、楊國忠、李林甫等人禍國殃民的罪行之後,最後將總責歸於唐明皇:「⋯⋯親平韋氏,身見色荒,父子兄弟,日夕憂危。而旋自蹈之,玄宗之罪,可勝誅哉。」

 

延伸閱讀

唐明皇亂倫 如何將兒媳轉變成楊貴妃?

 

十八世紀的德國作家席勒(Schiller),却通過西班牙歷史上的這一樁悲劇,抒發了他的啓蒙主義理想,鞭撻了歐洲中世紀的封建罪惡和民族、宗教壓迫,而他這一部煥發著人文光輝的戲劇又吸引了正在為義大利民族獨立而奔走呼喚的威爾第,並由此產生了他創作事業中期最重要且結構宏偉的歌劇《唐卡洛》。

筆者註:
義大利統一運動(義大利語:Risorgimento,意為「復興」,故中文文亦有譯為「復興運動」)是19世紀至20世紀初期間,將義大利半島內各個國家統一為義大利的政治及社會過程。1861年3月17號薩丁尼亞議會在杜林正式宣布義大利王國成立。義大利統一開始和結束的確實日期已不可考,但大多數學者都同意統一是隨著1815年的維也納會議拿破崙政權的結束而開始,亦隨著1871年的普法戰爭而結束,儘管最後一批收復的失地直至第一次世界大戰聖日耳曼條約生效才加入義大利王國。[1](資料引自維基百科)

 

歷史上的西班牙王儲唐卡洛是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兼西班牙國王查理五世(筆者註:在歐洲人心目中,他是「哈布斯堡王朝爭霸時代」的主角,也是西班牙日不落帝國時代的揭幕人。)之孫、菲利普二世之子,他的生母一一葡萄牙公主瑪麗一一是的菲利普二世第一位王后,於產後病逝 。

查理五世於1557年將王位傳給了自己的兒子,自己到修道院去隱修,於第二年去世。

中世紀的西班牙是歐洲最強大的國家,查理五世菲利普二世也都是西班牙歷史上很有作為的君王,他們曾大大地擴充了西班牙的疆域。

天主教是西班牙的國教,菲利普二世本人也是狂熱的天主教徒,他借助天主教會來鞏固統治,教會也借助王權來擴充勢力。

他們建立了宗教異端裁判所,對新教徒進行殘酷迫害,被處死的成千上萬,流放的更不知凡幾。由於當時受西班牙統治的法蘭德斯等地的人民大多信奉新教,因此對當地人民的壓迫除了政治和經濟方面外,還有宗教,並由此激起了人民的強烈抗,舉行了多次前繼的起義,直至最後終於取得了獨立。

西班牙在與法國長達三十年的戰爭中也屢占上風,以致法國瓦盧瓦王朝的國王亨利二世(Henri II, 1519-159)不得不答應將女兒伊莉莎白許配給王儲唐卡洛,來換取兩國之間的和平。

 

筆者註:亨利二世(法語:Henri II,1519年3月31日-1559年7月10日)是一個頑固的天主教徒,法國國內的結盟宗新教徒遭到他無情的迫害。他在1547年於巴黎高等法院中特設了一個被稱為「火焰法庭」的機構來審判新教異端亨利二世性格憂鬱而虔誠,對新教結盟宗(胡格諾派)信徒的迫害,還有與西班牙的一連串戰爭成為其知名的事蹟。和西班牙的惡鬥,讓法國負擔二千萬里弗爾以上的債務,導致法國財政破產與王權衰落,與新教的鬥爭,亦連帶促成長達三十多年的法國宗教戰爭胡格諾戰爭),使得法國國力大衰、西班牙趁機稱霸。(資料引自維基百科)

 

此時,恰巧菲利普二世的第二位王后一一英國女王瑪麗·都鐸(瑪麗一世,英格蘭女王愛爾蘭女王都鐸王朝第四位和倒數第二位君主(1553年7月6日-1558年11月17日,實際上任日為7月19日))去世,他本來想與瑪麗之妹信奉新教的英國女王伊莉莎白聯姻,從而在政治上控制英國,使天主教也成為英國的國教,但是未能如願。

於是這時菲利普二世便將在年齡上完全可作自己女兒的法國公主伊莉莎白納為自己的王后(兩人相差18歲),這使王子卡洛未婚妻被奪的身心受到了很大的刺激,造成了父子感情的嚴重對立。

加之卡洛還同情受力菲利普二世嚴酷統治的法蘭德斯人民,父子政見的不同更加深了兩人之間的矛盾;於是菲利普二世便藉口唐卡洛精神失常,而將他幽囚於阿卡薩爾要塞,其實卡洛只不過由於癲癇的宿疾而使其易於激動罷了。

1568年,卡洛才23歲就不明不白地結束了他年輕的一生!

唐卡洛的死因至今不明,歷史學家曾有過各種推測:被菲利普二世下令用慢性毒死或是被逐步減少飲食餓死都有可能。

義大利中世的政雅維利(Niccolo Machiavelli)說得好:對於一位被廢太子來說,他的地位也就離墳墓不遠了。」

在史實中,唐卡洛對於這位自己相仿的繼母只有敬慕而無愛戀之情,因為他們倆原來的婚姻也只不過是一樁政治上的交易,在卡洛去世幾個月之後,伊莉莎白因孕期患病而逝的巧合,又給這段悲劇增添了一抹浪漫的色彩!

席勒筆下的唐卡洛卻是一位身心健康的翩翩少年,已經和伊莉莎白產生了一定的感情,卻又被父王硬生生拆散,這樣的人物處理既加強了戲劇矛盾更能引起觀眾的同情。

而伊莉莎白明白自己只是西班牙和法國之間的政治籌碼,雖然内心仍然愛著唐卡洛,卻強抑自己的感情和菲利普二世做著同床異夢的夫妻,和卡洛保持著嚴格的「母子」名份直到劇終。

菲利普二世雖然在文治武功方面聲名赫赫,可是他的内心卻是非常孤寂的,既沒有夫妻之愛,在感情上失去了唯一的兒子;既要依賴教會來鞏固自己的統治,討厭教會對自己的干涉和指使,使得他經常在權力、良心和感情等多方面的矛盾中備受折磨,是一個兼有君主、丈夫和父親多方面性格的血肉豐滿的人物,而不是一個概念化的暴君。

席勒在劇中還創造了一個歷史上並無其人的羅德里戈,他是一位有著濃厚人文思想的貴族,也是卡洛的摯友,他不滿西班牙宮廷的封建專制,尤其同情受西班牙殘酷統治的法蘭德斯人民,鼓勵唐卡洛以太子的身分去拯救那裡的百姓,最後還為了崇高的理想而犧牲。

劇還有一位出場時間雖然很短卻舉足輕重的宗教法庭長,他則是代表時主宰一切重要決策的天主教會。

據美國歷史學家普萊斯考特(William H. Prescott),在他的《西班國王菲利普二世的統治史》一書中的介紹,這些角色的原型很可能是當年維里的紅衣大主教費爾南多·瓦爾戴斯,此人冷酷狠毒,曾主持了對大批新教徒的迫害。

在劇中的宗教法庭長,不僅主持迫害了大批新教徒,還策劃了暗殺羅德里的陰謀且堅持要將唐卡洛「交付給上帝」,以致連菲利普二世要哀嘆:「王座時刻都要向神壇畢恭畢敬!」在席勒的筆下,歷史上的一齣宮闈悲劇也昇華為爭取自由的正劇,啟蒙主義與王權和愚味之間的矛盾上升為主線,而愛情之線卻為輔了。

威爾第在1862年於聖彼得堡上演了他的《命運之力》(La forza del destino)以後,法國巴黎方面邀請他為1867年將在巴黎舉辦的世界博覽會再寫一部歌劇。

由於此前為巴黎寫的《西西里的鐘聲》的演出不太成功,威爾第起初對此事的興致並不高,但是在和埃斯庫底耶(Leon Escudier)反覆磋商之後,終於選定了席勒這部宏偉的劇本作為藍本。

威爾第選擇這個題材的原因除了它的宏偉規模適合巴黎歌劇院的傳統風格之外,更重要的還是他内心深處的民主思想與當時風靡歐洲的進步、革新思潮的互相呼應。

1859年達爾文(Darwin)發表了劃時代的《物種起源》,給統治了近兩千年的「上帝創造萬物學說」給予以致命的打擊;英國作家艾略特(G. Eliot)描寫勞動者生活的《弗洛斯河上的磨坊》(The Mill on the Floss)與《織工馬南》(Silas Marner)於六零年代初問世,而後又相繼出現了思想更深刻、藝術水平更高的文學鉅作《悲慘世界》(Les Miserables)和《父與子》(Fathers and Sons),它們無一不是批判社會的不公正、宣揚新時代終將勝利、促使人們更加關心自己所處的社會及其未來的作品。

一向視自己的創作為「社會喉舌」的威爾第,過去就以《納布科》(Nabucco)等來借古喻今鼓吹義大利的民族復興,先前又透過了《弄臣》(Rigoletto)等來為生活在社會底層的小人物們仗義執言,如今必然會選擇如《唐卡洛》這樣的題材,來反映全歐洲風起雲湧的鼓吹民主自由和民族獨立的思潮,使自己「為人生而寫作」「為人民而創作」的境界更上層樓。

起初,巴黎歌劇院讓資深的梅里來改編歌劇劇本,但是他未及完成便去世了,然後由年輕有為的迪·洛克萊繼續完成。

歌劇劇本的人物設置和故事情節與席勒的話劇大體上是一致的,只是為了適應歌劇的藝術特點而做了一些剪裁,或將話劇中一筆帶過甚至幕後處理的情節正面體現在舞台上並有所發揮。

例如:在話劇中只作為伏筆而提到的唐卡洛與伊莉莎白在楓丹白露森林中相逢的情節,在五幕歌劇裡卻花了整個第一幕來表現,威爾第用美妙的音樂將這對年輕人如何一見鍾情予以充分地渲染,使觀眾對二人的美好姻緣生生被拆散產生更大的同情。

另外,法國人民渴望和平的合唱,也形成了對伊莉莎白的壓力,使她不得不為了「國家利益」而同意和卡洛的父親結婚,同時對歌劇的歷史背景也作了更明確的交代。

再有第三幕裡卡洛在菲利普二世正要將大批的「異教徒」火刑之際,帶領了法蘭德斯人民的代表來向國王請願,要求他對當地的百姓施仁政,從而暴發了父子之間激烈衝突的戲,在話劇中原來是作暗場處理的,但是在歌劇裡卻將它在舞台上正面表現出,讓觀眾更直接地感受到王權、教權對百姓嚴酷統治,尤其是這一幕結束時舉行火刑的場面,令人驚心動魄不已!

《唐卡洛》於1867年3月11日在巴黎大歌劇院用法版本首演,第一輪就演出了四十三場。盡管威爾第對自己的這部作品尚不十分滿意,但是報刊的評論大多比較熱情,但是也有的評論認為他受了邁耶貝爾(Meyerbeer)和華格納(Wagner)的影響,這使他頗為不快,他在1867年4月1日致庫斯底耶的信中說:「我讀了法國主要報刊上的某些評論,簡言之,我竟成了完完全全的華格納派了。只些評論稍注意一下,便會發現在《埃爾納尼》(Ernani)重唱和《馬克白》(Macbeth)的夢遊場景等,裡面都有相似的樂念。

問題不在於《唐卡洛》屬於什麼體系,而在於它的音樂是好還是壞。這個問題既簡單明瞭合情合理。」(引自《威爾第書信選》)

論邁耶貝爾的影響,倒不如說是巴黎歌劇院的傳統對威爾第制約,例如在該劇第三幕第一場中就穿插了對劇情並不十分必要的芭蕾場面,在後來的義大利語版本中便都取消了。

十七年後,經過了修改的義大利語版本在米蘭史卡拉劇院演出時,除了刪除芭蕾場面還取消了第一幕,成了四幕戲的結構,但是這樣的演出總令人感覺不完整,於是在以後的演出中在經過修改的四幕版本前面恢復了原楓丹白露林中的第一幕,盡管這樣全劇的演出時間較長,但是戲卻顯得更加完整了。

目前,世界各地演出《唐卡洛》時,以四幕版本為主,但五幕版本亦有製作,兩種版本同樣通行。

本次衛武營演出版本,即為威爾第本人七度校訂之最終四幕版本。


歌劇劇情.宮鬥八點擋

《唐卡洛》改自席勒同名戲劇,劇中所有人都身不由己:法國公主伊莉莎白和西班牙王子唐卡洛情投意合,卻被迫嫁給唐卡洛之父菲利普二世。宮廷貴族愛波莉公主情繫唐卡洛,因妒生恨構陷新王后,又委身成為孤獨國王的情婦;忠心臣子羅德利果為爭取宗教自由的法蘭德斯請命,宗教法庭長則要取他的項上人頭...

 

歷史上的真實愛波莉公主

愛波莉公主本名為 Ana de Mendoza de la Cerda y de Silva Cifuentes,根據歷史她可能有一眼失明,故許多畫冊裡是以帶著單眼眼罩呈現。在被歷史描繪中是一位非常有吸引力的女性, 精力充沛且在宮廷生活中表現突出。一生中共育有10個孩子。

 

 

歌劇角色表

唐卡洛(西班牙王儲) - 男高音 

伊莉莎白(法國瓦盧瓦王朝公主)- 女高音

菲力二世(西班牙國王) - 男低音

羅德里戈(波薩侯爵)- 男中音

愛波莉公主(國王情婦,愛戀唐卡洛) - 次女高音

宗教法庭長 - 男低音

特巴爾多(伊莉莎白的侍從) - 女高音

阿倫貝爾格伯爵夫人 - 無唱詞

勒爾馬伯爵 - 男高音

修士 - 男低音

天上的聲音 - 女高音

傳令官 -男高音

其餘角色:

當地人民代表們、宗教法庭的法官們、法國和西班牙的貴族、樵夫們、民、侍童們、腓力二世的守衛們、修士們、宗教法庭的官員們、士兵們。

 

分幕解說

取自維基百科「唐卡洛」網頁

刪除場景為:

西班牙王子唐·卡洛(Don Carlo)與法國公主伊莉莎白(Elisabeth)兩情相悅,正在計劃著婚事,此時王子卻被父王菲利普二世(Philip II)傳召。(此即4幕版中刪去的楓丹白露場景,亦即5幕版之第1幕。)

第1幕

場景1:西班牙的聖茹斯特修道院(San Jerónimo de Yuste)

聖茹斯特修道院內,一眾修士神聖羅馬帝國皇帝查理五世(亦名為卡洛)的亡靈祈禱,此時查理五世之孫──唐·卡洛王子來到修道院。唐·卡洛正為愛人伊莉莎白公主即將與父王菲力普二世成婚而感到無比痛苦,一位貌似先王的修士給予他安慰。唐·卡洛的友人──波沙侯爵羅德利果(Rodrigo)剛從受到鎮壓的法蘭德斯歸來,並為當地受苦的人民向唐·卡洛求助。唐·卡洛卻向羅德利果吐露他對伊莉莎白深切的愛意,羅德利果藉機鼓勵唐·卡洛離開西班牙前往法蘭德斯。隨後王室成員們步入修道院。

場景2:Saint-Just 附近的花園

修道院花園內,愛波莉公主(Eboli)唱著詠嘆調〈面紗之歌〉(Nei giardin di bello),歌詞描述先前一位摩爾國王試圖引誘一位迷人的蒙著面紗的美女,而這位美女卻原來是他自己被忽視的妻子...。隨後伊莉莎白步入花園,羅德利果送上唐·卡洛從法國寄來的信件。在羅德利果的促請下,伊莉莎白答應前去再見王子一次。此時愛波莉以為唐·卡洛深愛著的人是自己。

唐·卡洛請伊莉莎白要求父王將自己派往法蘭德斯,這樣可以遠離皇宮這個需要不斷見愛人成為母后的傷心之地,伊莉莎白立即答應了。唐·卡洛隨即再次向伊莉莎白示愛,卻遭到拒絕,因為他們如今已是繼母子的關係。唐·卡洛離開後,菲利普二世發現王后伊莉莎白身邊沒有侍從,於是命令王后的侍女返回法國。菲利普二世會見羅德利果,但拒絕答應有關援助法蘭德斯的要求。雖然如此,國王依舊信任羅德利果 ,並忠告他要留意宗教裁判所的大審判長(inquisitor)。

第2幕

場景1:馬德里.女王於花園的夜晚

唐·卡洛收到一張疑似來自伊莉莎白的字條,請他深夜到王后的花園相會,然而此字條其實是愛波莉所寫。當晚,唐·卡洛誤以為自己見到了伊莉莎白,便向她吐露愛意。愛波莉起初十分高興,後來驚覺原來唐·卡洛誤認自己是伊莉莎白,也就是說他愛的並不是自己。此時羅德利果到來,愛波莉威脅要將唐·卡洛與伊莉莎白之間的戀情告知國王。羅德利果請唐·卡洛信任自己,把所有敏感的文件都託付他來保管。兩人互相信任,音樂再次接入「友誼動機」。

場景2:巴利亞多利德大教堂前

一日,被宗教裁判所定罪的修士們被帶至刑場,預備處以火刑;同時國王和王后的加冕儀式也正在舉行當中。唐·卡洛及法蘭德斯代表前來打斷加冕儀式,請求國王赦免那些修士,唐·卡洛出面要求國王赦免法蘭德斯有罪人民,大審判長卻慫恿菲利普二世下令將他們逮捕。唐·卡洛更進一步提出要求國王授予他治理法蘭德斯的權力,雙方一言不合,唐·卡洛拔劍抵抗菲利普二世。此時衝突已起,羅德利果上前,要求唐·卡洛繳械,把劍交給他;此時衝突已起,羅德利果上前,要求唐·卡洛繳械,把劍交給他。(友誼動機響起,其實這是羅德利果要保護唐·卡洛的善意之舉,但唐·卡洛對羅德利果失望已極...)。唐·卡洛隨即投降。菲利普二世因此冊封羅德利果為公爵,而宗教裁判所的處決火刑也旋即開始。

第3幕

場景1:黎明.菲利普國王在馬德里的書房

菲利普二世唱著詠嘆調〈Ella giammai m'amo〉,哀嘆著伊莉莎白原來從沒愛過他。宗教裁判所的人員步入,國王詢問是否應該將自己的兒子唐·卡洛賜死。大審判長回答道:「上帝亦將自己的兒子犧牲了。」國王憤怒地說羅德利果才是宗教裁判所真正想剷除的對象。 伊莉莎白前來查問她遺失的首飾盒在何處,菲利普二世卻在盒內發現唐·卡洛的肖像,於是譴責伊莉莎白不忠。愛波莉和羅德利果到來,愛波莉對伊莉莎白感到歉疚,不只因為她愛上了唐·卡洛,事實上她自己也曾是菲利普二世的情婦。伊莉莎白給愛波莉兩個選擇:一是離開國家,二是進入進入修道院。愛波莉唱著歌曲〈O don fatale〉,決心要去營救唐·卡洛。

場景2:監獄

唐·卡洛在獄中,羅德利果前來告訴他卡洛將會得救,但羅德利果自己則受到唐·卡洛之前交給他的文件牽連,已難逃一死。隨後羅德利果便遭到宗教裁判所派來的殺手暗殺。羅德利果臨死前告訴唐·卡洛,伊莉莎白明天將於聖茹斯特修道院與他見面。菲利普二世駕到,親自釋放了他的兒子,唐·卡洛抵抗國王。同時,由愛波莉煽動而支持王子的暴亂群眾正叫囂威脅著國王,但宗教裁判所很快就將他們制服了。

第4幕

聖茹斯特修道院內,伊莉莎白正在先王查理五世的墓前祈禱,唱著〈Tu che le vanità〉。伊莉莎白即將辭世,而唐·卡洛也必須順從他的命運。唐·卡洛現身,向伊莉莎白作最後的道別。菲力普二世和大審判長隨後抵達,菲力普二世決定將唐·卡洛交給宗教裁判所審判。此時,突然從查理五世的墓中走出了一位修士,完全一如查理五世皇帝本尊,他唱出訓令塵世紛擾,唯有天堂為最適居所之後,便在所有人的震撼驚訝之下,護衛皇孫,帶領唐·卡洛逃亡到安全的地方。

筆者註:唐·卡洛進入墳墓而死亡?

就在劇力萬鈞之際,唐·卡洛喊道:“啊,上帝會為我報仇,這個鮮血的法庭,他的手會粉碎。”

卡洛為自己辯護,並向查理五世的墳墓撤退。此時墓門打開,一位如查理五世皇帝本尊的修士出現,將卡洛拉入懷中,用他的外套蓋住他並唱道:“我的孩子,這世上的痛苦仍然在這個地方跟隨我們,只有在上帝那裡才能找到你內心所希望的和平。”

國王和宗教審判長似乎認出了僧侶的聲音:他是國王的父親查理五世!但據信他應該已經死了。

隨著幕布緩緩落下,代表查理五世的這位僧侶帶著心煩意亂的卡洛走進迴廊,教堂裡的眾僧侶們吟誦著:“查理五世,至高無上的皇帝不過是灰燼。”

歌劇以極弱的和弦輕柔地結束。(此結尾在1883年被修改)

精彩音樂賞析

完整歌劇中文版本欣賞

威爾第《唐·卡洛》義大利杜林歌劇院四幕版本(2013)

第一幕

00:04:37 查理五世墓前。(查理五世動機

00:12:52 唐卡洛與羅德利戈歌唱永遠的友誼之歌永遠的友誼(二重唱:“Dio, che nell'alma infondere”)(「友誼動機」)

00:18:47 國王與伊莉莎白完婚,唐卡洛心碎(動機)

00:19:50 唐卡洛與羅德利果的友誼之歌再現

00:22:00 愛波莉公主詠嘆調〈面紗之歌〉(Nei giardin di bello)

00:36:44 在羅德利果的促請下,伊莉莎白答應前去再見王子一次。此時愛波莉以為唐·卡洛深愛著的人是自己。

00:39:18 唐·卡洛請伊莉莎白要求父王將自己派往法蘭德斯,這樣可以遠離皇宮這個需要不斷見愛人成為母后的傷心之地,伊莉莎白立即答應了。唐·卡洛隨即再次向伊莉莎白示愛,卻遭到拒絕,因為他們如今已是繼母子的關係。

00:50:34 伊莉莎白悲傷的告別詠嘆調〈別哭,我的夥伴〉(“Non pianger, mia compagna”)。

00:56:53 菲利普二世會見羅德利果。

00:59:33 羅德利果唱出「這是屍骨上的和平...你會聽見人民都在詛咒你」(音樂重擊)

01:02:26 菲利普二世雖不接受羅德利果的忠諫,卻有提醒他「要小心宗教法庭長」,接著說出自己的無奈「不幸的父親、可憐的丈夫」

第二幕  

01:10:11 唐·卡洛收到一張疑似來自伊莉莎白的字條,請他深夜到王后的花園相會,然而此字條其實是愛波莉所寫。當晚,唐·卡洛誤以為自己見到了伊莉莎白,便向她吐露愛意。

01:14:11 羅德利果到來,愛波莉終於弄懂唐·卡洛愛的不是她,而是王后伊莉莎白。於是威脅要將唐·卡洛與伊莉莎白之間的戀情告知國王。羅德利果出現協調糾紛,三重唱。

01:14:11 愛波莉唱出「逆子!顫抖吧!我的仇恨正盛」

01:20:10 羅德利果請唐·卡洛信任自己,把所有敏感的文件都託付他來保管。兩人互相信任,音樂再次接入「友誼動機」(01:21:41)

01:22:55 第二幕  第二景 大合唱

01:32:53 教堂之門開啟

01:38:17 唐·卡洛要求赦免法蘭德斯有罪人民,並要求國王授予他治理法蘭德斯的權力。

01:40:02 唐·卡洛提出要求國王授予他治理法蘭德斯的權力,雙方一言不合,唐·卡洛拔劍抵抗菲利普二世。此時衝突已起,羅德利果上前,要求唐·卡洛繳械,把劍交給他。(「友誼動機」響起,其實這是羅德利果要保護唐·卡洛的善意之舉,但唐·卡洛對羅德利果失望已極...)

01:40:02 火刑場景

02:25:14 羅德利果與唐卡洛在臨死前的對話與羅德利果詠嘆調〈我將死亡,但是死得快活〉 ("Io morrò, ma lieto in core")

02:59:27 一片混亂中,查理五世之墳墓開啟,出現查理五世聲音與主題。(查理五世動機以銅管演奏再現

 

男中音中槍就要S了,居然氣還這麼長!?

樂譜賞析

羅德利果詠嘆調〈我將死亡,但是死得快活〉 ("Io morrò, ma lieto in core")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OKh3mrus6lE

 

Simon Keenlyside - 兩句正常換氣

https://youtu.be/PPHMmqPuQGQ?t=29

 

霍洛斯托夫斯基 - 四句21秒超長樂句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yQT3BGHnERM

 

一起來比氣長...XD

 

永遠懷念 - 霍洛斯托夫斯基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pvZlshlIxSY

 

參考版本

卡拉揚+卡列拉斯版(中文字幕)

 

 

延伸欣賞

威爾第《唐·卡洛》比利時列日皇家歌劇院版本(2020.4)


精彩系列活動推薦

 

頂尖師資親授!衛武營首開【歌劇大師班】,熱烈報名中!
國際級師資 & 超珍稀的音樂/戲劇排練觀摩機會!

→活動網頁連結

想知道歌劇導演如何引導演員運用肢體與聲音?
作為一個歌劇指揮有什麼需要注意的點?

適逢《#唐卡洛》在臺首演,我們邀請國際級講師們詳細講解歌劇的執導、指揮與音樂表現詮釋,讓你在短短兩日獲得知識與實力兼備的全方位歌劇經驗。

歡迎年滿18歲,國內對歌劇製作、劇場表演有興趣,並具基礎識譜能力的朋友報名參加!

▲ 課程時間:10/15(六)、10/16(日) 09:30
▲ 報名時間:即日起至9/27(二) 中午12點 止
▲ 課程詳情與報名方式: 報名請填寫申請表,可參閱附件簡章或點擊下列網址查看詳情

 

馬上報名➺ https://reurl.cc/O4A2k7
※全程參與課程者可獲得結業證書。

 

▲ 上課地點: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1182排練室

 

課程加碼
① 衛武營旗艦歌劇《唐卡洛》總彩搶先看!
② 贈送衛武營旗艦歌劇《唐卡洛》正式演出票券1張
    (另可享加購正式演出75折票券1張)
③ 在學學生75折專案

課程主題與大綱  

日期 時間 課程內容
10/15(六) 09:30-12:00 歌劇導演概要 詹尼.桑圖奇
《唐卡洛》執行導演詹尼.桑圖奇將以自身多年歌劇經驗,分享歌劇製作執導過程。帶領學員深入認識歌劇這門綜合藝術表演,並講解擔任歌劇/戲劇導演兩個領域執導方式的差異。

●現場備有中文口譯

14:00-16:00 歌劇樂譜及歌詞分析 王佩瑤
本堂課將說明如何分析歌劇樂譜以及獨唱家如何詮釋歌劇歌詞、音樂表現詮釋歌劇的戲劇與角色張力。
16:00-17:00 歌劇與音樂會指揮之差異 簡文彬
指揮簡文彬將以自身豐富的歌劇指揮之經驗,講解歌劇指揮的工作及排練場導演與指揮的分工配合,亦介紹歌劇指揮的要點。
18:30-22:00 《唐卡洛》音樂排練
(18:30-19:00 排前解說) 解說:簡文彬
10/16(日) 09:30-12:00 歌劇執導工作坊 詹尼.桑圖奇
延續歌劇導演概要課程,跨界鬼才桑圖奇,將結合其豐富的舞蹈與劇場執導經驗,帶領學員探討劇場空間與身體的連結、身體在劇場中的能量掌控,並講解導演在劇場中如何引導演出者運用肢體。

●現場備有中文口譯

14:00-17:00 西洋歌劇概論 王寶祥
教授將以其西洋歌劇專長,講授西洋歌劇史上重要的作曲家,並帶領學員掌握製作/演出歌劇前必須具備的基礎歌劇知識。
18:30-22:00 《唐卡洛》戲劇排練
(18:30-19:00 排前解說)

●現場備有中文口譯

解說:詹尼.桑圖奇
10/26(三) 19:00 觀賞《唐卡洛》開放總彩排

※全程參與10/15、10/16兩日課程者可獲得結業證書。

  頂尖師資X精實課程  

 詹尼.桑圖奇|歌劇《唐卡洛》執行導演

義大利劇場跨界鬼才、菲尼國際舞蹈終生成就獎得主。
歌劇導演概要/歌劇執導工作坊/旗艦歌劇「戲劇排練」觀摩解說

 

➺ 簡文彬|歌劇《唐卡洛》指揮
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總監,曾任德國萊茵歌劇院駐院指揮。
歌劇與音樂會指揮之差異/旗艦歌劇「音樂排練」觀摩解說

 

➺ 王佩瑤|旅美知名鋼琴家
曾任紐約大都會歌劇院擔任聲樂指導
歌劇樂譜及歌詞分析

 

 王寶祥|國立臺灣大學外國文學系專任副教授
西洋歌劇研究專家、《表演藝術評論台》 特約劇評人。

 

 

開卷蹦藝術.享受美好閱讀時光

☕️一杯咖啡.一點心意.支持蹦藝術☕️

 

各類合作提案,聯繫方式:

*手機:0917.670.518 
*Line:https://line.me/ti/p/LB1ro0P0AU
*E-mail:jenpin888@gmail.com

【BON音樂】蹦藝術音樂講堂 《人生不可錯過的美妙音樂》系列 - 不可錯過的十首室內樂

【BON音樂】蹦藝術音樂講堂 《人生不可錯過的美妙音樂》系列 - 不可錯過的十首室內樂
Top 10 most important chamber works

– 資訊整理共享於網路,一起欣賞音樂與藝術之美 –
蹦藝術 | BONART


 

蹦藝術音樂講堂由旅法知名音樂家林仁斌,也是蹦藝術藝術網站執行長規劃並擔任主講。

結合蹦藝術網站豐富多元的系統化資料,林仁斌老師輕鬆幽默的上課內容與清晰俐落的口條,多年來深獲各界肯定,並與國家兩廳院、衛武營國家文化藝術中心、苗北藝文中心、NSO國家交響樂團、長榮交響樂團、高雄市交響樂團、大人社團等各單位合作各式音樂講座,年演講場次超過200場,是台灣超人氣音樂欣賞名家。

音樂的面向極其廣闊,也間接影響我們腦部活動很大。經由專家研究,當欣賞美妙音樂而感動時,大腦的「獎賞中樞」會產生反應,分泌出「多巴胺」,給予我們愉快的感受。

在蹦藝術音樂講堂充滿特色與循序漸進的主題規劃之下,您將發現欣賞古典音樂、理解各種作品類型,都將為您的生活中帶來更豐富愉快的感受;您所需要做的,就是悄悄地埋下這快樂的種子,坐進講堂,好好欣賞每一場知識與含金量滿滿的專屬演講。

古典音樂 X 精彩繽紛美好人生

在蹦藝術音樂講堂,您將體驗到:

❶ 全面認識古典音樂世界.從基礎到進階
❷ 深入了解音樂史、專有名詞到作曲家故事
❸ 沈浸式課堂解說.艱澀知識一次融會貫通
❹ 老師與粉絲互動Q&A,從傳道授業到解惑

→報名連結

-------

古典音樂的世界浩翰深邃,文學、詩歌、繪畫、舞蹈均在歷史上與之共舞飛揚。蹦藝術音樂講堂為喜愛音樂的您規劃精彩無比的「人生不可錯過的美妙音樂系列」,首發第一輯我們將從交響曲、協奏曲、室內樂到歌劇這四大主題開始,逐步有系統地帶領所有學員認識古典音樂豐富的美妙世界。

課程主講人:

 

古典音樂的世界浩翰深邃,文學、詩歌、繪畫、舞蹈均在歷史上與之共舞飛揚。蹦藝術音樂講堂為喜愛音樂的您規劃精彩無比的「人生不可錯過的美妙音樂系列」,首發第一輯我們將從交響曲、協奏曲、室內樂到歌劇這四大主題開始,逐步有系統地帶領所有學員認識古典音樂豐富的美妙世界。

→報名連結

「人生不可錯過的美妙音樂」系列(一)
日期:  9/20、9/27、10/4、10/11

ㄧ、不可錯過的十首交響曲
二、不可錯過的十首協奏曲
三、不可錯過的十首室內樂
四、不可錯過的十部歌劇 

 

「人生不可錯過的美妙音樂」系列(二)
日期:  10/18、10/24(一)、11/1、11/8

一、不可錯過的十首鋼琴樂曲
二、不可錯過的十首小品音樂
三、不可錯過的十首愛之詠嘆
四、不可錯過的十首管弦爆棚

 

「人生不可錯過的美妙音樂」系列(三)
日期:  11/22、11/29、12/6、12/13

一、不可錯過的十部音樂電影
二、不可錯過的十首電影配樂
三、不可錯過的十首韓劇音樂
四、不可錯過的十首日劇音樂

 

【課程資訊】
課程時間:9/20起,每週二下午2:00-4:00
課程時數:一系列四堂課、每週上課一次。
上課地點:鳴石音樂空間(台北市中正區仁愛路二段34號5F,近捷運東門站)


讓我們一起以「十大室內樂」主題,認識室內樂這個美好的音樂:

根據教育部網頁「室內樂」(Chamber Music)條目,寫出:

室內樂是屬於一種器樂合奏的音樂,室內樂中每一聲部都是由單一演奏者演出,此點與管弦樂中每一聲部皆由幾個演奏者演出不同;同時大部分室內樂作品最初僅是為了少數人或是較小的演出場所而寫的,因此,室內樂中最大的樂趣往往是屬於音樂同好在一起演奏的樂趣。   

隨著演出人數(或聲部)的不同,室內樂可以分為下列的類型:三重奏(trio)(三人)、四重奏(quartet)(四人)、五重奏(quintet)(五人)、六重奏(sixtet)(六人)、七重奏(septet)(七人)、八重奏(octet)(八人)。弦樂三重奏(或四重奏、五重奏等)所用的樂器只有弦樂器,當其中的某把弦樂器為其他樂器所取代時,則以此種取代樂器予以命名,如鋼琴三重奏(鋼琴和其他兩把弦樂器)、法國號五重奏(法國號與四把弦樂器)。但是一些小提琴或大提琴的奏鳴曲(包括了小提琴或大提琴與鋼琴)有時則不視作室內樂,因為它們強調的是樂器獨奏部分,此點與室內樂所強調的合奏精神不合。   

若從廣義來看,室內樂的歷史可以追溯至中世紀晚期與文藝復興時代,不過那時器樂作品的寫作並不是為某些特殊樂器所寫,而是用現有樂器進行演出。至於巴洛克時代的室內樂則以「三重奏奏鳴曲」(trio sonata)為主,其下又分「室內奏鳴曲」(sonata da camera)與「教堂奏鳴曲」(sonata da chiesa)兩類。但是真正的弦樂四重奏與相關形式的音樂,如「嬉遊曲」(divertimento)等,還是要等到古典樂派的海頓(F.J. Haydn, 1732~1809)與莫札特(W.A. Mozart, 1756~1791)建立了形式與風格的基本原則後才真正發展成熟;這些原則後來一直為室內樂創作者所沿用。這些原則是:在形式方面採四個樂章的奏鳴曲形式;至於在風格方面,則是演奏者個別處理各個聲部,但是並不炫耀技巧。基本上,室內樂的作曲家較其他曲式的作曲家對傳統更為尊重,其原因當為室內樂所能運用的資源較有限與固定,不易求取新的變化。不過室內樂發展到貝多芬(L. van Beethoven, 1770~1827)時,又產生了新的高峰。貝多芬在他的後期弦樂四重奏中,拓展了室內樂原有的古典形式,並且進一步將樂曲的內涵提升到更高的精神層次。貝多芬之後,一些浪漫樂派與印象樂派的作曲家也都致力於室內樂的創作,使得室內樂的形式與內涵更加豐富。在二十世紀中,室內樂的創作可分為兩類:一類是受古典樂派影響的;另一類則是不受到傳統任何影響的作品。在後類的作品中,作曲家常嘗試以不同的樂器組合來進行創作,同時作品的名稱也多冠以抽象的名稱(如〔為四個樂器所作的曲子〕)或是更具暗示性的文學字眼。   

對於愛樂者來說,聆賞室內樂常是培養鑑賞力的試金石。因為室內樂的配器較為簡單,乍聽之下也常不如交響樂等大型管弦樂作品般有豐富的音色音響變化或曲折的旋律進展,但是室內樂中所洋溢的合奏趣味,卻一直是愛樂者聆賞音樂時的至高享受。

而維基百科裡的「室內樂」,也有詳細的介紹:

室内樂起源於西洋中世紀後期,原本宮廷的貴族們在客廳中欣賞的音樂,在一開始並没有特定為某些樂器而寫,也沒有局限為某些樂器演奏。

在巴洛克時期的室内樂曲式,分有室内奏鳴曲(Sonata da Camera)及教堂奏鳴曲(Sonata da Chiesa):

前者以舞曲組成,用舞曲作為樂章的名稱,通常有前奏帶入,在宮廷或民間演奏後者有四個樂章,依序為「慢-快-慢-快」,曲中出現對位與模仿的作曲方式,而第四樂章通常是舞曲(Gigea),在教堂禮拜前、中、後的時段演奏;當時常見的演奏組合為三重奏(Trio:兩個高音域樂器加上演奏數字低音或和弦之樂器),2到了古典時期之後,室内樂産生了新的演奏型態例如:弦樂四重奏、弦樂五重奏、鋼琴三重奏...等。

室内樂在古典時期創作的作曲家以海頓、莫扎特、貝多芬為代表,浪漫時期創作的作曲家則包括了舒伯特、舒曼、布拉姆斯、德弗札克,印象派的德布西舆拉威爾也有室内樂作品,現代樂派則有更多更創新的形式與型態來表現室内樂。

室內樂Chamber music),又稱室樂,是一種古典音樂作品的體裁,為幾件在室內演奏的樂器所作。室內樂由二到九人合奏,每人各演奏一個聲部,通常不含獨奏。室內樂的「室內」(Chamber)意指音樂可以在空間較小的室內演奏。

讓我們進一步以表格呈現室內樂的演奏組成

部分常見的室內樂團配備方式:(取自維基百科「室內樂」)

參與人數 名稱 常見樂團形式 樂器 備註
2 二重奏(duo) 雙鋼琴二重奏 2 鋼
樂器二重奏 任何樂器+鋼 一般奏鳴曲多使用此種組合方式:如小提琴大提琴中提琴法國號巴松管單簧管長笛奏鳴曲。
二重奏(duet) 鋼琴二重奏 1 鋼,四手
聲樂二重唱 人聲,鋼 藝術歌曲常採用這種形式。
器樂二重奏 任意2種樂器
3 三重奏(Trio) 弦樂三重奏 小,中,大
鋼琴三重奏 小,大,鋼
單簧管,中提琴和鋼琴 單,中,鋼 作品包括莫札特的三重奏K498舒曼布魯赫的部分作品
長笛,中提琴和豎琴 長,中,豎琴 包括德布西阿諾德·巴克斯的著名作品
單簧管-小提琴-鋼琴三重奏 單,小,鋼 20世紀開始流行;包括貝拉·巴爾托克大流士·米約哈察都量等人的著名作品。
法國號三重奏 法,單,鋼 多為19世紀的作品,最出名的是布拉姆斯降E大調三重奏。
4 四重奏(Quartet) 弦樂四重奏 2小,中,大
鋼琴四重奏 小,中,大,鋼
小,單,大,鋼 少見,較名的作品是梅湘的《時間終結四重奏》(1941年);不太出名的有:亨德密特(1938年)、瓦爾特·拉布爾(1896年)。
5 五重奏(Quintet) 鋼琴五重奏 2小,中,大,鋼
小,中,大,低,鋼 不常見,舒伯特鱒魚五重奏
木管五重奏 長,單,雙,巴,法
弦樂五重奏 2小,中,大加上另一中或大
銅管五重奏 2小號,長號,低音號,法
6 六重奏(Sextet) 弦樂六重奏 2小,2中,2大 重要作品包括布拉姆斯的六重奏作品 Op. 18 和 Op. 36、荀白克的《昇華之夜》等、柴可夫斯基的《佛羅倫斯的回憶》等。
鋼琴六重奏 2小,中,大,低,鋼
鋼琴與木管五重奏 長,雙,單,巴,法,鋼 普朗克的六重奏。
單,2小,中,大,鋼 普羅高菲夫的希伯來主題序曲 Op. 34(Overture on Hebrew Themes Op. 34。)。
7 七重奏(Septet) 單,圓,巴,小,中,大,低 貝多芬著名的七重奏 Op. 20。
8 八重奏(Octet) 單,法,巴,2小,中,大,低 舒伯特著名的、受貝多芬七重奏啟發的八重奏作品 D. 803。
弦樂八重奏 4小,2中,2大 孟德爾頌著名的弦樂八重奏 Op. 20。
雙四重奏 4小,2中,2大 以兩組弦樂四重奏組成,最突顯的例子是米堯的《第14號絃樂四重奏》和《第15號絃樂四重奏》,兩首作品既可獨立演奏,亦可同步演奏,形式和孟德爾頌的八重奏完全不同。
木管八重奏 2雙,2單,2法,2巴 菅野茂著名的木管八重奏 。
9 九重奏(Nonet) 長,雙,單,巴,圓,小,中,大,低 最初沒有固定組合,但因史博的九重奏所影響,漸漸形式了這種較常出現的組合。
索引: 小 - 小提琴;中 - 中提琴;大 - 大提琴;低 - 低音提琴; 鋼 - 鋼琴;長 - 長笛;雙 - 雙簧管;單 - 單簧管;巴 - 巴松管。8⃣️9⃣️

 

以下以「Classical FM」網頁,為大家介紹十首重要的室內樂作品:

1) Schumann – Piano Quintet in E flat Major, Op.44

舒曼:降E大調鋼琴五重奏,作品44

演奏編制:小提琴I、小提琴II、中提琴、大提琴、鋼琴

創作年份:1842年

首演年份:1843年(萊比錫)

第一樂章.華麗的快板
第二樂章.進行曲風格.寬廣的速度
第三樂章.詼諧曲(甚快地)
第四樂章.不太快的快板

I. Allegro brillante
II. In modo d'una marcia. Un poco largamente
III. Scherzo: Molto vivace
IV. Allegro ma non troppo

1840年是舒曼與克拉拉婚後的一段最為幸福快樂日子,這年舒曼也創作了數十首藝術歌曲,被稱為作曲家的「藝術歌曲之年」。而隨著婚後的生活安定與克萊拉的鼓勵,舒曼也開始創作室內樂作品,在此之前他的創作同樣是以鋼琴與歌曲為主。

1842年,轉為開始創作室內樂的舒曼,創作能量大爆發,在幾個月間陸續寫做出三首弦樂四重奏op.41,鋼琴五重奏op.44與鋼琴四重奏op.47等多首名作,這一年也被稱為舒曼的「室內樂之年」。

許多學者相信舒曼的室內樂作品受到舒伯特諸多三重奏等作品啟發,因此無論調性與音樂題材,均有著浪漫前期青春卻濃烈的音樂情緒;深愛妻子的舒曼將這首鋼琴五重奏獻給了鋼琴家妻子克拉拉.舒曼(Clara Schumann, 1819-1896)。最初的私人試演克拉拉因病未能彈奏鋼琴而由孟德爾頌擔任鋼琴家,正式於萊比錫首演的隔年1843年,便由克拉拉擔任正式演出鋼琴家,她形容此曲為「精彩紛呈,充滿活力和新鮮感」(Splendid, full of vigor and freshness.),且克拉拉熱愛這首鋼琴五重奏,終身熱衷於演出此曲。

第一樂章:華麗的快板(奏鳴曲式)

樂曲以2/2拍,全體樂器強而有力的齊奏開啟了降E大調華麗的快板主題,在鋼琴為主導的分解和弦律動之後,大提琴、中提琴到小提琴依序進入並對話著,由低而高的寫作方式讓聽眾們的聽覺不會突兀,更能對於參與演出的五項樂器音色與音域有著清晰的認識與欣賞。音樂再次於全體齊奏之後進入抒情的第二主題,標示出溫柔(Dolce)的力度讓音樂有了全新的柔和氣氛。經過內容變化萬千的發展部後,回到熟習的第一主題並結束在熱烈的長音之中:無論是精緻如藝術歌曲的旋律段落,或是極具節奏感的跳躍對話,欣賞不同風格的主題氛圍亦是浪漫前期音樂的重要特徵之一。

第二樂章.進行曲風格.寬廣的速度

音樂一下就能清晰地感受到這深沈廣闊的進行曲速度,不疾不徐地一步步奏出小調旋律,也有適度留白給聽眾們細細品味舒曼第二樂章裡佈置的纖細風格:從c小調轉為C大調之後,音樂呈現出令人動容的感性氣氛,用心聽欣賞每一個樂句的和聲,似乎能感受到時推回將近兩百年前的浪漫,那種「詩中有樂,樂中有詩」的至美境界。中段轉入四個降記號,貝多芬曾說:「河越深,調越沉」,在標示為「Agitato」的快速段落中,明顯地可以感受到與樂曲開頭寬廣進行不同的心境,弦樂聲部在此樂章中的撥弦與持弓法轉換等等,皆值得細細品味。

第三樂章.詼諧曲(中段I&II - 尾聲)

如同貝多芬留下的四樂章曲式架構,舒曼也選擇了詼諧曲作為第三樂章個性。但舒曼的樂思似乎比起貝多芬更加澎湃,在第三樂章裡,我們聽見了彷彿15位音樂家所架構出的詼諧曲,而這其實僅是五位音樂家所奏出的音樂張力,舒曼譜曲的思維方式,已然比起貝多芬時期又再更進一步。第一段調性仍維持在三個降記號與第一樂章呼應,中段旋律則在快速行進中轉入四個降,帶來深邃的炫技感~撥弦與持弓法轉換比起第二樂章更加精彩而密集,絢麗的鋼琴與弦樂聲部對話,時而呼應時而對抗,力度轉換變化豐富,曲式也因為孟德爾頌的建議而加入了兩段中段(Trio),整個樂章只能用精彩來形容~

第四樂章.不太快的快板

第四樂章的功能為「終曲」,舒曼採取了「不太快的快板」速度,讓各部有機會以更具力量的「Marcato」斷奏方式,凝聚出更多的力度層次,在最初的剛強與後續出現的柔和之間,我們也聽見了舒曼在室內樂寫作裡的深度,如同一本小說,這裡面有著豐富的劇情內容與千迴百轉的劇情,等待著即將翻閱的您,我們一頁頁細細品味,以聽覺為始,感同身受地一同進入這場音樂的華麗冒險。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PU97k1_K3SE

 

樂譜版本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UQQxpJ7Pn1g


2) Gabriel Faure – Piano Quartet #1 in C minor, Op.15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Dj81obFhSpc

 

樂譜版本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QMwcmX7bOxo


3) Beethoven – String Quartet No. 14 in C# Minor (Op. 131)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NdDNeMIvhIo

 

延伸閱讀

https://bonart.com.tw/beethoven-late-string-quartets-1/

https://bonart.com.tw/beethoven-late-string-quartets-2/

 

樂譜版本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WlFYC1U5viw


4) Mozart – Clarinet Quintet K581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xTNbclgU3h4&t=648s

 

延伸閱讀

https://bonart.com.tw/all-about-out-of-africa/

 

樂譜版本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QhBrO5ckIuI


5) Dvořák – Piano Trio No. 4 in E minor “Dumky”, Op. 90

德沃札克共創作了兩首鋼琴五重奏的作品,其中於1887年完成的第二號A 大調鋼琴五重奏 op.81,創作期介於第七號交響曲(1885)與第八號交響曲(1890)間,屬於創作手法較成熟圓融時期,除了滿溢的熱情外,更是充滿甜蜜與憂鬱並重的優美旋律。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pJ7BBb9jSaY

 

樂譜版本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vDPkMvUAgqo


6)Schubert – String Quintet in C major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MR9IRBy1tVM

 

延伸閱讀

 

樂譜版本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DJ-vroCJvzo&t=16s


7) Brahms – Piano Quartet in C minor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iyAiXNAZ5WE

 

延伸閱讀

https://bonart.com.tw/johannes-brahms/

 

樂譜版本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Swyq-TcEcOI


8) Mendelssohn – Octet in Eb, op. 20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Vw1kcQ-QbZw&t=96s

 

延伸閱讀

https://bonart.com.tw/miaobei-art-center-x-bonart-music-lecture-2022-2-1/

 

樂譜版本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KrITNrgQHuE&t=964s


9) Debussy – Sonata for Flute, Viola and Harp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rLvShcrp1c4

 

延伸閱讀

https://bonart.com.tw/debussy_sonate_pour_flute_alto_et_harp/

 

樂譜版本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mI-wlmMNU6c


10) Shostakovich – String Quartet No. 8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gbe9KJpXaDQ

 

樂譜版本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0nKJoZY64A

 

還有還有~絕對不可錯過的...

舒伯特《鱒魚》五重奏

根據英國BBC音樂雜誌統計,以全球來說,舒伯特最受歡迎的五首曲目分別是:

  • 《鱒魚》五重奏(The Trout Quintet)

Schubert – Piano Quintet in A major, D. 667 “Die Forelle” (Menahem Pressler, Quatuor Ebène)

 

非常推薦的珍貴紀錄片👍🏻

Schubert Piano Quintet D667 The Trout Jacqueline du Pre, Daniel Barenboim, Itzhak Perlman, Pinchas

 

現在知道為什麼這次的【2022衛武營新春燈會系列】《瘋迷24舒伯特》主視覺,是這樣設計了吧~😉

 

  • 《美麗的磨坊少女》(Die Schöne Müllerin)

Schubert Die schöne Müllerin Ian Bostridge Mitsuko Uchida

 

延伸閱讀

 

  • 《冬之旅》(Die Winterreise)

Schubert: ‘Winterreise’ – Ian Bostridge – Live concert HD

 

延伸閱讀

 

  • 第九號交響曲《偉大》(Symphony No. 9 “The Great”)

Schubert: “Große C-Dur” Sinfonie mit Herbert Blomstedt | NDR Elbphilharmonie Orchester

 

  • 鋼琴奏鳴曲 D.960(Piano Sonata D.960)

Schubert Piano Sonata No 21 D 960 B flat major Alfred Brendel

 

關於舒伯特的音樂,鋼琴家布蘭德爾曾說:「在貝多芬的音樂裡,我們不曾迷失方向;就另一層面來說,在舒伯特的音樂裡,則把我們推入夢境之中。貝多芬的音樂,就如同偉大建築般雄偉可靠,舒伯特的音樂,則像是『夢遊者』(Sleepwalker)。」

 

爲什麼呢?因為舒伯特的音樂裡,總是充滿醉人的旋律、精緻細膩的和聲,還有迷人的轉調:

Krystian Zimerman – Schubert 4 Improptus Op.90 / D899

 

五首~不夠啦😁

我想再補充…😘

第六首最知名作品:《未完成》交響曲

Schubert: “Unvollendete” mit Günter Wand (1988) | NDR Elbphilharmonie Orchester

 

這迷人的旋律、高雅的氣質,都讓《未完成》成為歷史的謎團與樂迷的最愛💕

延伸閱讀

 

以上,您聽過多少呢?

 

 

開卷蹦藝術.享受美好閱讀時光

☕️一杯咖啡.一點心意.支持蹦藝術☕️

 

各類合作提案,聯繫方式:

*手機:0917.670.518 
*Line:https://line.me/ti/p/LB1ro0P0AU
*E-mail:jenpin888@gmail.com

【BON音樂】未竟之謎~談布瑞頓歌劇《碧廬冤孽》(Turn of the Screw)

【BON音樂】淺談布瑞頓歌劇《碧廬冤孽》(Turn of the Screw)
All about Britten's Turn of the Screw

– 資訊整理共享於網路,一起欣賞音樂與藝術之美 –
蹦藝術 | BONART


布瑞頓歌劇《碧廬冤孽》簡介

 

布瑞頓的音樂描述人性的脆弱不安

痛苦無可遁逃,而寧靜為心靈所致

層層追求生命之真實樣貌與魂魄之昇華淨化

The Turn Of The Screw by Britten, , Opera by Benjamin Britten, Garsington Opera, 2019, Credit: Johan Persson

 

歌劇《碧廬冤孽》採第一人稱視角,描述年輕貌美的家庭教師,受僱於鄉間豪宅照顧一對小兄妹,但她卻逐漸發現豪邸內的氣氛不尋常,並不時撞見鬼影,女教師懷疑她的學生已受邪靈誘惑,她必須證明自己的所見所聞。

 

歌劇段落選粹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qsZo399LIuw

 

鬼故事.人嚇人?

 

《碧廬冤孽》藉由一個表面上謎樣的鬼故事,來講述受困苦枷鎖的魂魄與極力救贖的力量。故事由一名年輕而涉世未深的女教師的旅程展開,她受英俊紳士的神秘委託,前往碧廬鄉間擔任一對孤兒兄妹的家教。

 

可愛的兄妹看似天使般姣好純真,但女教師很快就察覺了偌大豪宅裡眾人刻意隱藏的秘密,而孩子的無辜天真其實並非如表相。

 

女教師的一廂情願、內心的懷疑與外在的魅影不斷糾結增強,以致無法判斷天真與邪惡、犧牲者與加害者。

 

 

原著介紹

《碧廬冤孽》為美國作家亨利.詹姆斯(Henry James)之心理懸疑小說,1954年由英國作曲家班傑明.布瑞頓 (Benjamin Britten) 譜曲成兩幕之室內歌劇。《碧廬冤孽》(Turn of the Screw)書名(扭轉螺絲),如同原意,形容敘述真相的撲朔迷離時,心頭如螺絲般越扭越緊,令人幾近窒息。

 

此作描寫一名年輕而涉世未深的女教師,在倫敦受英俊的年輕紳士委託,前往碧廬的鄉間豪宅擔任一對孤兒兄妹的家教。

圖.電影版《碧廬冤孽》

 

天真可愛的兄妹馬上收服了老師的心,但纖細敏感的女教師,很快就察覺了偌大豪宅裡眾人刻意隱藏的秘密。

LA MONNAIE BRÜSSEL | THE TURN OF THE SCREW

 

善與惡的層疊交錯,對與錯的似是而非,束縛與掙脫的互相箝制,幻覺與真相的隱晦模糊,都成為這個故事之未解之謎。

 

作者以年輕女性為敘事主角,精準描寫女性容易招致世俗眼光批評的各種面向,藉此突顯社會陳規舊矩的荒謬與無用。

 

無言的結局

 

二幕十六景.室內歌劇

 

英國作曲家布瑞頓,將原著《碧廬冤孽》故事寫成兩幕的室內歌劇,以他纖細靈敏的音樂,刻畫人性虛實,真相假象。

歌劇首演:1954年9月14日,布列頓本人指揮於義大利威尼斯鳳凰歌劇院首演

歌劇角色

角色 聲音類型 首演資料

指揮:Benjamin Britten

敘事者/Prologue tenor Peter Pears
女教師/Governess soprano Jennifer Vyvyan
男童邁爾斯/Miles treble David Hemmings
女童芙蘿拉/Flora soprano Olive Dyer
女管家葛羅斯夫人/Mrs. Grose, the housekeeper soprano Joan Cross
前任女教師潔賽爾/Miss Jessel, the former governess soprano Arda Mandikian
年任男僕彼得昆特/Peter Quint, the former manservant Tenor Peter Pears

 

Jennifer Clark as Flora and Tim Gasiorek as Miles © Tristram Kenton

 

兩幕劇情簡介

第一幕

一位家庭女教師被他們在倫敦的遠親叔叔聘請,前往一個偏遠的鄉間別墅裡照顧兩個孩子。儘管偏僻,但孩子們非常可愛,她立刻喜歡上了孩子們:芙蘿拉和邁爾斯。家庭教師歌唱著她在家裡的美妙地位以及她照顧的漂亮孩子。

但不知為何,待在老房子裡總令人感到不安。她開始被門外聽到的腳步聲和夜間哭泣所困擾。

沒過多久,女教師在院子裡和窗邊瞥見了一個臉色蒼白、紅頭髮的男人。 她向管家葛羅斯夫人描述了這名男子,得知可能是被稱為彼得昆特,前男僕,前陣子在神秘的情況下去世。當男人消失時,她變得害怕,想知道她是否看到了鬼魂。

不過孩子們的玩耍和他們唱的童謠《湯姆,湯姆,吹笛者的兒子》也讓她的心放鬆了下來。

後來她又見到同一個男人出現在窗外,不斷望進窗戶裡。她決定向葛羅斯夫人詢問這個男人的情況。葛羅斯夫人暗示著昆特可能是一個對男童邁爾斯有過不正當性方面的行為,且與年輕漂亮的前任家庭教師潔賽爾小姐也有男女關係。格羅斯夫人也同時暗示著潔賽爾小姐也與孩子們的關係似乎也有著不對勁之處。

家庭教師發誓要保護孩子們。 然而,晚些時候,在湖邊,她看到了另一個人影,並意識到這是前家庭教師潔賽爾小姐的鬼魂,這位前家庭教師據知也已經死亡了一段時間。

那天晚些時候,家庭教師和芙蘿拉坐在湖邊。 儘管兩人開心地玩著玩戲,但不知為何,芙蘿拉背誦世界海洋的名稱,最後以死海結束,這讓女教師感到不安。當芙蘿拉帶著她的洋娃娃在岸邊玩耍時,女教師突然看到湖對面一個陌生的女人,她似乎在看著芙蘿拉。嚇壞了的女教師並意識到這個女人是潔賽爾小姐的鬼魂,難道連她回來了!?...

女教師趕緊將潔賽爾小姐送回安全的家。

那天晚上,孩子們溜進樹林去見潔賽爾小姐和彼得昆特。孩子們幻想著一個夢想成真的世界。當孩子們即將被附身時,家庭教師和葛羅斯夫人趕來了,鬼魂也離開了。但詭異的是,邁爾斯唱了一首令人難以忘懷的歌曲,講述他是如何成為一個壞男孩...

 

第二幕

在家庭教師的房間裡,女教師陸續看到更多鬼魂的出現場景:彼得昆特和傑塞爾小姐的鬼魂再次出現。他們彼此爭論誰在他們活著的時候先傷害了誰,並指責對方行動不夠迅速,無法掌握孩子。女教師擔心她在房子裡感受到的邪惡。

第二天早上,一家人去教堂。孩子們唱一首聽起來像詩篇的歌曲。葛羅斯夫人宣稱,如果孩子們這麼可愛,就不會出問題。女教師向她講述了邁爾斯的神秘白日夢歌曲和芙蘿拉的怪異行為。驚慌失措的格羅斯夫人建議女教師寫信給他們在倫敦的雇主。起初,家庭教師拒絕了,但也同時慢慢回憶起她上任前雇主的警告。

當邁爾斯提到彼得昆特和潔賽爾小姐的鬼魂時,女教師意識到事情比看起來要可怕得多。她決定離開這個恐怖的家。

教會活動結束後,一家人回家。女家庭教師走進孩子們的教室,看到潔賽爾小姐的鬼魂坐在老師的課桌旁。幽靈哀嘆她的命運,並歌唱她在來世遭受的痛苦。女教師選擇面對這個鬼魂,但她卻馬上消失了。

家庭教師這時改變了主意,最終決定留在這個家裡。並且她決定寫信給孩子們的叔叔(雇主),告訴他她必須和他談談。

那天晚上,女教師告訴邁爾斯,她已經寫信給他的叔叔,說鬼魂出沒於家中。

她離開。

昆特的聲音向邁爾斯喊叫,嚇壞了他。燈熄滅了,鬼魂盤旋在受驚的孩子身上。昆特要邁爾斯偷走這封信。男孩只得去教室找到了那封信,然後把它帶回了他的房間。

第二天早上,邁爾斯為女教師和葛羅斯夫人彈鋼琴。當家庭教師因他的表演而分心時,芙蘿拉溜到湖邊去了。

當這兩個女人意識到芙蘿拉不見了時,她們開始尋找她。

女教師在湖邊找到了那個女孩,也在附近看到了潔賽爾小姐的幽靈——但格羅斯夫人甚麼也沒看到。

女家庭教師試圖強迫芙蘿拉承認鬼魂與幻影就在那裡,但芙蘿拉卻否認看到任何東西,並對女家庭教師大發雷霆。

葛羅斯夫人認為家庭教師太過分了,她憤怒地將芙蘿拉帶回家。家庭教師感覺被格羅斯夫人背叛了。

那天晚上,芙蘿拉開始咆哮並開始歇斯底里的各種舉止。葛羅斯夫人同意把芙蘿拉從家裡帶走,她並告訴家庭教師,這封信從未寄出,而且一定是邁爾斯拿走了。

女教師獨自面對邁爾斯。當她向他提問時,彼得昆特的鬼魂卻迫使邁爾斯不要背叛他。一切進入歇斯底里,邁爾斯承認他拿走了這封信。女教師要求知道是誰讓邁爾斯承擔責任的。邁爾斯脫口而出昆特的名字。

一提到他的名字,昆特的鬼魂就消失了,但邁爾斯卻突然倒在地上死了。

家庭教師哭泣著,將死去的孩子邁爾斯抱在懷裡,大聲唱出她的悲痛,想知道她到底做對了沒有...(劇終)


布瑞頓用十三人的室內樂編制、六個聲樂家扮演的角色,二幕共十六景,為時兩小時的「室內歌劇」形式,成功塑造若即若離的神秘氣氛。他用十二音列建構貫穿整個歌劇的「螺絲主題」,並用變奏曲的形式將主題不斷推向不安、堆疊、纏捲的層次。

 

布列頓的十二音列使用
The twelve-note 'Screw' theme

布列頓為《碧廬冤孽》設計的「螺絲主題」十二音列,共分為三組均等的四音和弦:

「螺絲主題」十二音列譜例:

每個四和弦都是「五度圈」的一部分:

D - A - E - B

F♯ - C♯ - D♯ -G♯

B♭ - F – C – G

 

但如果我們依照樂譜順序演奏的話,則變回是:「 A–D–B–E、C♯–F♯–D♯–G♯、F–B♭–G–C

 

從上面「螺絲主題」開始延伸變化,抽絲剝繭並仔細觀察並去除小節線的限制~您將會發現以下兩個主要旋律(音階):
 \new Staff \with { \remove "Time_signature_engraver" } << \time 13/8 \new Voice \relative c'' {\voiceOne s8 d8[ s e s fis s gis s bes s c] } \new Voice \relative c'' {\voiceTwo a8[ s b s cis s dis s f s g] } >>

 

看出來了嗎?上方譜例除了「聽似不和諧」之外,其上、下方旋律各自連貫起來看,更是成為了兩組「全音階」旋律~(驚嘆!)

在歌劇中,我們也能夠見到例如這樣的「螺絲主題」變化旋律運用寫作(段落1的前9小節,所出現的音樂主題為例)

 

《碧廬冤孽》兩幕各自分為八個場景,每個場景之前都包含一段管弦樂插曲,營造出故事中的詭異氣氛;更重要的是,每個連接間奏,皆以下方之「螺絲主題」為素材做出變化:

 

螺絲主題與第一景音樂

Benjamin Britten, 'The turn of the screw','Theme & Scene 1' (The Journey)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LGLxK9SpMVY

 

實在是佩服極了~(大拇指)

十二音列的音樂寫作方式,並不是為了取悅我們的耳朵,而是以精密無比的設計,展現出音樂中的完美邏輯感,以及媲美數學家精算師的作曲頭腦~

因此,別再以我們自己所能理解的音樂為音樂,我們應該要多多進入作曲家的思維世界之中,理解他們的精密構思,這樣才是增加音樂欣賞樂趣的重要來源喔~

 

解密《碧廬冤孽》「螺絲主題」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wa2hWTKWr6g

 

作曲家布列頓

以下作曲家資料介紹取自維基百科

布瑞頓男爵OM CH(英語:Baron Britten,1913年11月22日-1976年12月4日),原名愛德華·班傑明·布瑞頓(英語:Edward Benjamin Britten),英國作曲家指揮家鋼琴家,是二十世紀古典音樂的重要人物,也被認為是英國最偉大的作曲家之一。

布瑞頓男爵
1960年代中期的布瑞頓,漢斯·懷爾德所攝
原文名 Baron Britten
出生 1913年11月22日
洛斯托夫特
逝世 1976年12月4日(63歲)
奧德堡
國籍 英國
知名作品 歌劇《彼得·葛萊姆》《碧廬冤孽》《比利·畢特》《仲夏夜之夢》《盧克萊修受辱記》,戰爭安魂曲,弗蘭克·布里奇主題變奏曲,管弦樂曲《青少年管弦樂入門
伴侶 彼得·皮爾斯
所屬時期/樂派 20世紀
擅長類型 歌劇,管弦樂,室內樂,合唱,宗教音樂

布瑞頓於1913年生於英國東南沿海薩福克郡小鎮洛斯托夫特,父親是一名牙醫,也是一位有才華的業餘音樂愛好者,母親是一位優秀的業餘女高音,他曾隨母學習鋼琴。

少年

布瑞頓童年時代已表現出對音樂的興趣,並嘗試作曲。開始師從弗蘭克·布里奇學習作曲,16歲進入皇家音樂學院[1],師從約翰·艾爾蘭學習作曲。在這期間,他受到了雷夫·佛漢·威廉斯的鼓勵。他亦學習鋼琴中提琴,後來曾以鋼琴家的身份演出。布瑞頓於少年時代所創作的作品大都沒有編號,據統計,這段時期的作品或者樂曲片段數量多達八百多份。較著名的是於1930年所創作的《童貞女的讚美詩》。而第一首獲出版並符有編號的作品,是為室內樂團所寫的《小交響曲》(Sinfonietta),1934年,為英國廣播電台合唱團而寫成的《有一嬰孩誕生了》(作品3)以及畢業習作《簡易交響曲》(作品4),令布瑞頓開始在樂壇引起了注意。

早期

畢業後,布瑞頓主要為電影創作電影配樂。1935-1939年間,他相繼完成十六部電影配樂,這些經驗幫助他後來的歌劇創作。1937年5月,他受指揮家伯伊德·尼爾委託,為三個月後的薩爾茨堡音樂節創作一首絃樂作品。布瑞頓只用了十天的時間,便把新樂曲定了初稿,再多用了一個月的時間配器,7月12日正式把樂曲寫好。這首作品,便是以啟蒙老師布里奇的一首絃樂四重奏中的主題所寫成的《弗蘭克·布里奇主題變奏曲[2]同年他還認識了男高音彼得·皮爾斯,後者成為他音樂創作的合作夥伴和親密夥伴。

赴美及返英

1939年他和彼得·皮爾斯跟隨詩人威斯坦·休·奧登前往美國。在美國他創作了輕歌劇保羅·班揚》、《小提琴協奏曲》、《靈光集》、《安魂交響曲》等。在美期間,布瑞頓有機會與作曲家阿隆·科普蘭見面,科普蘭的作品亦成為啟發布瑞頓在美創作的一大因素。1942年他和皮爾斯決定返回英國(而奧登則選擇留在美國),在回英的航程中,布瑞頓完成了兩首重要的合唱作品:分別是取材自奧登的詩歌,以音樂守護者聖則濟利亞(聖西西里亞)為題的《聖西西里亞讚歌》,以及《聖誕頌歌儀式》。兩人回到英國後,隨即向當局申請免服兵役(最初布瑞頓的申請並不獲批准,後來經上訴後得直)。及後布瑞頓便開始撰寫其第二齣歌劇《彼得·格賴姆斯》,並且找來劇作家蒙塔古·斯萊特撰寫劇本。這套歌劇於1945年6月7日於倫敦首演,獲得了好評。然而,這卻引來一些反對的聲音,認為以英文演繹歌劇而非慣常的義大利語德語,實乃「難登大雅之堂」。這些言論都導致布瑞頓後來漸漸放棄了倫敦的劇院。

戰後

布瑞頓自己指揮的《青少年管弦樂入門》唱片封面

二戰結束後,人民的生活開始回復正常。1946年,布瑞頓應英國教育部的委託,為一套介紹管絃樂團及樂器的教育影片中創作音樂,於是他運用了二百多年前的英國作曲家亨利·普賽爾的歌劇《摩爾人的復仇》中一段迴旋曲主題,再以此主題寫成變奏曲賦格,而每一段變奏均用上不同的樂器。這首樂曲便是《普賽爾主題、變奏及賦格曲》(Variation and Fugue on a Theme of Purcell),又或是更廣為人所熟識的名稱——《青少年管絃樂入門》。同時,經歷過那些反對以英語演出歌劇的奇怪言論,布瑞頓決定自行創立了「英國歌劇團」(English Opera Group),專門演繹英語歌劇;又於翌年(1948年)創辦了「奧德堡音樂節」,這個音樂節首演了不少布瑞頓和其它英國作曲家的作品,至今每年六月都會舉行。1950年代是布瑞頓的歌劇黃金時期,作品有《比利·巴德》、《格洛麗安娜》(慶祝英女皇伊莉莎白二世登基,又譯《榮光女皇》)、《碧廬冤孽》、《諾亞方舟》及改編自莎士比亞同名戲劇《仲夏夜之夢》。1953年,適逢伊莉莎白二世登基,布瑞頓獲封為名譽勳位1957年他和皮爾斯到東方旅行,對印尼甘美蘭音樂和日本能劇產生興趣,早在留美時間,布瑞頓便初次接觸甘美蘭。他後期的作品,亦加入具東方風情的要素,如芭蕾舞劇《寶塔王子》(The Prince of the Pagodas)、一系列的宗教寓言劇——《麻鷸河》(Curlew River)、《熾烈燃燒的火爐》(The Burning Fiery Furnace)及《浪子》(The Prodigal Son)等。1957年,馬來西亞在獨立之際,向世界各地徵求國歌,包括新加坡國歌作曲者朱比賽在內的許多著名作曲家都獲邀,布瑞頓受邀所寫的作品被認為太歐化,不符合馬來風格而被退稿。馬來西亞給了布瑞頓幾張馬來民族音樂,但布瑞頓聽了卻認為是最古怪的噪音,最終馬來西亞選出《我的祖國》作為國歌,一直到至今。

中後期

羅斯卓波維奇和布瑞頓,1964

雖然布瑞頓把大部份精力都放在歌劇及其他類型劇樂上,管絃樂和室內樂的產量較少,但每一首都是精煉之作。當中首推創作於1961-62年,為考文垂座堂重建而應邀委約的大型合唱曲《戰爭安魂曲》,以及《男高音、圓號和絃樂小夜曲》(作品31)和聯篇歌曲夜曲》。1960年代,他認識了兩位俄國重量級音樂家——作曲家蕭士塔高維奇和大提琴家羅斯卓波維奇並成為好友。布瑞頓為羅斯卓波維奇創作了多首大提琴作品,包括有《C大調大提琴奏鳴曲》(1961年)、《大提琴交響曲》(1963年)及三套大提琴獨奏組曲(1964-1971);至於蕭士塔高維奇,布瑞頓把《浪子》(The Prodigal Son)題獻給他,蕭士塔高維奇亦將受《戰爭安魂曲》所啟發的《第14號交響曲》回獻給布瑞頓。此曲於1970年由布瑞頓親自指揮,在蘇聯以外首演。1965年,布瑞頓再獲頒發功績勳章踏入1970年代,布瑞頓的健康開始轉差,創作量亦變得疏落,但他依然能完成兩齣歌劇:《歐文·溫格瑞夫》和《魂斷威尼斯》。另外《第3號大提琴組曲》、《第3號絃樂四重奏》和聯篇歌集《英國民歌組曲》(Suite on English Folk Tunes "A Time There Was" )也是他晚期的重要創作。1976年7月2日被授予終身貴族,進入上議院。不久之後,1976年12月4日在薩福克郡奧德堡去世,享年63歲。

作曲

布瑞頓是20世紀中期最多產的作曲家,而歌劇是他最重視也最有特點的類型。布瑞頓的樂曲種類多樣,歌劇、合唱曲、獨唱、宗教合唱等歌唱類作品及管絃樂配器都公認為出色。這與他的親密合作夥伴彼得·皮爾斯甚有關連,皮爾斯不但為布瑞頓提供了大量創作靈感,亦是他各類型歌唱作品首演的演唱者。布瑞頓所完成的13齣歌劇,除了第一齣《保羅·班揚》(又譯《吹牛大王》),其他所有的男高音主角都由皮爾斯擔任。同時,由於布瑞頓自小在教會中獻唱,因此亦創作出不少具水準的宗教合唱作品。布瑞頓的代表作為數不少,大致可按早、中、後期創作來劃份。早期的代表作有《簡易交響曲》、《弗蘭克·布里奇主題變奏曲》、《靈光集》、《安魂交響曲》、《聖誕頌歌儀式》、《男高音、圓號和絃樂小夜曲》等;中期則有《彼得·格賴姆斯》等多部歌劇、《青少年管弦樂入門》、《夜曲》、《戰爭安魂曲》等;晚期代表作則有為大提琴家羅斯卓波維奇所寫的《大提琴交響曲》、大提琴組曲、以及多首聖經題裁的教會寓言劇。

作品整理計劃

2005年,布瑞頓-皮爾斯基金會(Britten-Pears Foundation)聯同東安格里亞大學英國藝術暨人文研究委員會資助進行一名為「布瑞頓主題目錄」(Britten Thematic Catalogue,BTC)的計劃[3],將布瑞頓現存的所有作品手稿(包括所有已編號及未編號),依照創作年份的先後,重新排列並加上編號。預期於2013年完成。屆時,除了95首由布瑞頓自己親自編號的作品外,所有作品皆會加上以「BTC」為首的新編號。截至2010年尾為止,只有曾發行過的作品才獲得BTC編號,網頁中亦聲明現時的BTC編號並非最終的決定。

《碧廬冤孽》

布瑞頓的音樂,一半像是寫給在世的人聽,另一半寫給離世的人聽。他的音樂語彙裡充滿了「神性」的合一博愛與「人性」的黑暗爭亂兩種力量的互相拉扯,既有對和平主義的崇高理想,也有對紛爭痛苦的無限憐憫。布瑞頓的音樂描述人性的脆弱不安,因為他極力倡導以人道精神為基本價值的和平主義,不願接受二次大戰時的徵召而受到許多來自社會的苛責與批判。但他的音樂裡在面對如此苦楚時,仍透露一道微弱亮光,謙卑虔誠地尋求和平寬恕。

布瑞頓以深厚的古樂對位基礎,融合熟稔的現代十二音律技巧,讓寧靜深遠的祈禱儀式音樂,與對立分化極度不安的現代合聲,成為兩個身處現實與內心嚮往的世界。痛苦是如此巨大而無可遁逃,但寧靜同樣是深邃且心靈所至。布瑞頓在音樂中由憤怒痛苦不斷追求昇華與淨化。

 

《碧廬冤孽》1955年錄音版本

https://open.spotify.com/album/0N02aRJmBPMu3pKlsQ36WI

 

2022年最新錄音版本

 

https://open.spotify.com/album/7d0T8mwiU19Zprrio7xJwm

 

Netflix也瘋狂

Netflix 影集《鬼莊園》

影集《鬼莊園》改編自亨利詹姆斯 (Henry James)  1898 年推出的恐怖故事《碧廬冤孽》。

麥可弗拉納根 (Mike Flanagan) 原創的2020年Netflix影集《鬼莊園》,是2018年《鬼入侵》製作團隊打造的延續系列。

《鬼入侵》是改編雪莉傑克遜 (Shirley Jackson)  1959 年經典同名小說故事。

雖然前後兩者皆為獨立故事,但因《鬼入侵》之部分演員們仍繼續在《鬼莊園》中演出不同角色,且麥可弗拉納根主創之系列影集,皆試圖以「恐怖故事」包裝人性的情感以及社會議題,也因此維基百科或官方資料裡,兩者仍歸類在同系列影集之中。

 

《鬼莊園》| 前導預告 | Netflix

影集《鬼莊園》改編自1898年 Henry James 恐怖小說《Turn of the Screw》(碧廬冤孽),該作被評論家譽為「二十世紀最好的恐怖小說」,描述年輕女子前往一幢鄉間豪宅,擔任一對兄妹的家庭教師,卻遇上一連串毛骨悚然的恐怖事件。

《鬼莊園》原著小說名為《The Turn of the Screw》,原意是指「轉螺絲釘」,如我前面所說,它的重點是擺在女教師撞鬼後一層層堆疊起來的精神壓力,這個書名明示了主角如轉螺絲一樣「越繃越緊」的情緒。而《碧廬冤孽》的中文譯名反而比較接近《鬼莊園》影集的「鬧鬼的布萊莊園 The Haunting of Bly Manor」原文名稱,「碧廬」其實沒有意思,就只是「Bly」的早期音譯!(不過現在出版《The Turn of the Screw》全新中文譯本已經不叫《碧廬冤孽》了,而是改譯為《豪門幽魂》。)

《鬼莊園》原著小說原本是亨利詹姆斯與 1898 年 1 月至 4 月在美國雜誌《Collier's》(已於 1957 年停刊)上連載的作品,所以與影集設定的 1980 年代不同,原著故事背景設定在 1890 年代的英國,除了年代設定不同之外,小說跟影集的前半段大致完全相同,年輕的女教師面對學生們的第一個疑點便是:到底為什麼看似天真乖巧的哥哥明明不可能作惡,卻被寄宿學校退學?隨後女教師在莊園中也遇見了名為「彼得昆特 Peter Quint」與「蕾貝卡潔索 Rebecca Jessel」一男一女兩名鬼魂,昆特原是莊園主人的心腹,仗著老闆的信任在莊園中為所欲為,並與兩兄妹的前家庭教師蕾貝卡潔索發生感情,昆特慘死其鬼魂誘使蕾貝卡自殺,蕾貝卡的鬼魂從此也困在莊園中……(本段影集介紹文字取自網路)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HvI8asZvOxM

 

奔放樂集 布瑞頓歌劇《碧廬冤孽》

奔放樂集此次演出將全本以背譜的方式詮釋,打破傳統歌劇演出聲樂家在台上與音樂家在台下的演出形式,十九人於舞台上共同演繹《碧廬冤孽》的時空環境與人性詭譎。

 

製作特色

  • 台灣首次舞台版本演出此歌劇,為台灣樂壇展演現代歌劇之新指標。
  • 由室內樂的精神為本,以無指揮的方式背譜詮釋,賦予演出者最大舞台自由尺度。
  • 打破傳統歌劇演出聲樂家在台上與音樂家在台下的演出形式,十九人共同上台演繹。
  • 融合古典優雅線條與現代極簡美學,三面式舞台讓觀眾彷彿可以走入劇中身歷其境。
  • 本歌劇由作品家布瑞頓1955年改編至美國作家亨利.詹姆斯 (Henry James) 之心理懸疑小說 ,此小說在文學與影視作品中皆有代表性地位, 是早期恐怖懸疑小說的經典。

 

奔放樂集年度製作.無指揮室內樂形式背譜演出

奔放歷年製作,探索的不只是外在的奔放,更是內心的自在。因著一次次竭力地深刻地探索,我們得以更清澈地看到世間景態。音樂不再只是娛樂大眾的工具,而是認識生命的途徑。

奔放樂集打破歌劇演出中,聲樂家在台上而音樂家在舞池的演出形式,十九人共同於台上演繹。以室內樂形式、無指揮、背譜演出,音樂家得以完全理解、內化、融會貫通整部歌劇的音樂脈絡,並在劇場空間裡創造獨特音場,遠與近、空與滿、各種層次堆疊。舞台設計融合古典優雅線條與現代極簡美學,三面式舞台讓觀眾彷彿可以走入劇中身歷其境。

【演出授權】 Boosey & Hawkes, Inc.

 

→購票連結

 

演出資訊

演出日期| 11/18(Fri.) 19:30、11/19(Sat.) 19:30、11/20(Sun.) 14:30

演出地點|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 戲劇院

演出長度|約130分鐘,含中場休息20分鐘 演出字幕|英文演出,中文、英文字幕

觀賞年齡|建議 8歲以上觀眾觀賞

 

【演職團隊】

聲樂

女教師|林孟君

葛羅絲太太|許育甄

昆特|湯發凱

潔索小姐|陳妍陵

芙蘿拉|吉澤真紀

邁爾斯|朱育陞

器樂

小提琴 I |吳敏慈

小提琴 II|郭南慧

中提琴|林倢伃

大提琴|張逸中

低音大提琴|邱苡軒

長笛|孫莉

雙簧管|鍾筱萱

單簧管|高承胤

低音管|郭䕒棋

法國號|林芳瑜

鋼琴|蔡學民

豎琴|許淑婷

打擊|黃敬渝

製作團隊

藝術總監|吳敏慈

舞台導演|馬龍

舞台設計|梁若珊

燈光設計|李意舜

服裝設計|梁若珊、林玉媛

聲樂指導|徐嘉琪

舞台監督|蔡馨瑩

宣傳協力|鳳東文創

平面攝影|許瑋

平面設計|林宇宣

製作行政|楊如蕙

 

 

開卷蹦藝術.享受美好閱讀時光

☕️一杯咖啡.一點心意.支持蹦藝術☕️

 

各類合作提案,聯繫方式:

*手機:0917.670.518 
*Line:https://line.me/ti/p/LB1ro0P0AU
*E-mail:jenpin888@gmail.com

【BON音樂】蹦藝術X大人社團 - 弦音美技:四年一度克萊斯勒國際小提琴大賽(六)

【BON音樂】蹦藝術X大人社團 - 弦音美技:四年一度克萊斯勒國際小提琴大賽(六)
All about International Fritz Kreisler Competition 2022-6

– 資訊整理共享於網路,一起欣賞音樂與藝術之美 –
蹦藝術 | BONART


 

活動介紹

熱愛古典樂的你,也享受追賽事的緊張感嗎?

錯過了上次的鋼琴范克萊本,更要把握這次的克萊斯勒大賽

《大人社團》與蹦藝術執行長林仁斌老師共同推出「弦音美技,國際小提琴大賽」,將從賽事的角度帶領大人們貼近音樂,老師將以長期關注各項國際賽事的豐富學養,拆解賽事特色與演奏分析,你可以跟著老師的節奏聽出音樂更豐富的情感,看見更絢爛的色彩,細細品味每個人對樂曲的不同詮釋,也享受追賽事的期待感,體驗更有層次的音樂盛事。

 

課程主講人:

 

為什麼會以國際賽事為主題呢?

國際大賽是每年為了讓各國年輕優秀音樂演奏者能夠以自身努力站上國際舞台的最佳機會,獲獎之後不但能夠得到國際之間最高關注,更有機會在獲獎後的高聲勢之下展開演奏事業,可說是百年來的重要的傳統。

 

學員分享

學員(S)回饋─
跟著老師和同學透過直播追蕭邦鋼琴大賽,了解了很多以前不懂的東西,很多音樂和音樂家都成了我生活中的一部分,我很感動。

學員(C)回饋─
音樂欣賞課一次是兩個小時,我感覺這兩個小時,就好像是一個袋子,林仁斌老師用他的音樂知識跟學問把這個袋子裝滿、裝飽,很多時候都是滿出來了,然後交給我們,所以每次我上完課都感覺收穫滿滿。

↑多次參與大人社團音樂欣賞課的學員回饋,困在疫情的這一年,感謝有音樂撫慰人心。

 

↑去年參與過大人社團與林仁斌老師的蕭邦鋼琴大賽講堂,音樂在學員的生活裡面佔了很大的比例。從原本只是聽、知道很多毛皮,並不深入,也不知道音樂的故事。

學員回饋完全沒有想到這個課程超過期待非常多,第一次知道,原來一場音樂比賽曲目的設計、每一輪比賽的機制,還有每一位參賽選手的特色,老師都帶著我們一路去追。

更多的學員分享:大人的音樂欣賞課學員回饋,看他們用音樂為生活注入繽紛

本期精彩課程推薦

特別課程推薦

大人的弦音美技國際小提琴大賽(8/17週三晚上班,共6堂):四年一度克萊斯勒大賽

 

下期課程精彩推薦

大人的第九號交響曲聯演線上直播課(8/18週四下午班,共5堂):匯集四大名家-貝多芬X舒伯特X馬勒X德弗札克


 

│第六堂:結果揭曉─解說本屆優異選手的精湛演奏與音樂內容│

本週大賽結果已經揭曉,得獎者再次出爐~我們也能藉由精彩影音演奏,一同感受所有得獎者從辛苦練習的過程中,步上舞台,享受掌聲,接受失敗與肯定,從每一位參賽者年輕綻放的舞台人生裡,我們體驗到所有人對音樂的熱情與刺激的賽程,並期待下一回大賽線上系列課程的到來。

 

"勇氣、能量與耐心,是深達我心之美德" - 克萊斯勒

 

滿滿兩小時的克萊斯勒音樂❤️

全部樂曲均由克萊斯勒校訂/編曲,有些是作曲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Z_x5vxLevHw


克萊斯勒國際小提琴大賽起源

「克萊斯勒國際小提琴大賽」是奧地利最重要的小提琴比賽,比賽源起可追溯到1938年之前,由小提琴家克萊斯勒(Fritz Kreisler)本人捐助大賽籌辦經費,並由維也納學院(現為維也納國立音樂與表演藝術大學)所舉辦的,設立目的是為了選拔出當時學院中最優秀的小提琴演奏者們。

有鑒於本賽逐漸累積國際名聲,1979年起正式走向國際化,開始升級為國際小提琴大賽,讓各個國家的小提琴家都能夠在舞台上一同競賽。知名小提琴演奏家耶胡迪·梅紐(Yehudi Menuhin, 1916-1999)也擔任評審團主席。而也就自1979年開始,國際克萊斯勒協會即維持每四年在維也納金色大廳或維也納音樂廳舉辦一次克萊斯勒國際小提琴大賽。

→官方網站

 

"我的人生,以音樂起始,也終於音樂" - 克萊斯勒

 

2022年參賽選手資料

 

第一輪登場選手順序

 

大賽賽程日期


最終結果揭曉🌟

 

 

決賽演奏曲目

精彩演奏 Live'

SHAHAM, Michael, Israel (2003)

J. Sibelius: Konzert für Violine und Orchester in d-Moll op. 47

18:00 Allegro moderato
34:30 Adagio di molto
42:24 Allegro ma non tanto

YOSHIMOTO, Rino, Japan (2003)

H. Wieniawski: Konzert Nr.1 für Violine und Orchester in fis-Moll, op.14

54:20 Allegro moderato
1:10:25 Preghiera: Larghetto
1:14:54 Rondo: Allegro giocoso

SANT´ANNA e SILVA, Guido Felipe, Brasilien (28.6.2005)

J. Brahms: Konzert für Violine und Orchester in D-Dur op.77

1:49:08 Allegro non troppo
2:12:05 Adagio
2:20:50 Allegro giocoso, ma non troppo vivace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gwD-sIFkXzY

 

補充欣賞

同時間點之美國印第安納波里斯國際小提琴大賽

 

三位決賽選手曲目

Saturday September 24 – 8:00PM

NAME PROGRAM WATCH ARCHIVED PERFORMANCE
Claire Wells Violin Concerto No. 1 in A minor, Op. 99 – Shostakovich play
SooBeen Lee Violin Concerto in D minor, Op. 47 – J. Sibelius play
Sirena Huang Violin Concerto in A minor, Op. 53 – A. Dvořák play

 

 

 

 

開卷蹦藝術.享受美好閱讀時光

☕️一杯咖啡.一點心意.支持蹦藝術☕️

 

各類合作提案,聯繫方式:

*手機:0917.670.518 
*Line:https://line.me/ti/p/LB1ro0P0AU
*E-mail:jenpin888@gmail.com

【BON音樂】蹦藝術X雅痞書店:法國音樂藝術 PART.1 《流動的玫瑰饗宴》 法語香頌

【BON音樂】蹦藝術X雅痞書店:法國音樂藝術 PART.1 《流動的玫瑰饗宴》 法語香頌
All about French Chanson

– 資訊整理共享於網路,一起欣賞音樂與藝術之美 –
蹦藝術 | BONART


作家海明威

“If you are lucky enough to have lived in Paris as a young man, then wherever you go for the rest of your life, it stays with you, for Paris is a moveable feast.” 

Ernest Hemingway, A Moveable Feast(1950)

"如果你有幸在年輕時待過巴黎,那麼未來不管你身在何處,巴黎將永遠跟著你,因為巴黎是一席流動的饗宴。"

―海明威《流動的饗宴》(1950)

海明威(Ernest Miller Hemingway, 1899-1961)

 

 

9/27(二)1900-2100 雅痞書店線上+實體講座(可報名)
《流動的玫瑰饗宴》 一起認識法語香頌

講座連結:https://reurl.cc/gMb1YL

 

 

 

香頌簡介

(基本資料整理於網路與維基百科,並附上超連結方便檢索)

香頌(法語:Chanson)意為歌曲,源自於拉丁文 Cantio,源於中世紀法國,是法國世俗歌曲的泛稱,專業的香頌歌手稱為「Chanteur(男)或「Chanteuse(女)。

「香頌」(Chanson)是法國世俗歌曲(流行歌曲)的泛稱,而法文中「Chanson」的原意,其實很單純,指的就是「歌曲」。

香頌的歌詞內容通常具故事性,詞意描寫十分講究。最早留有樂譜的香頌出現在11世紀的法國,隨後陸續出現涵蓋了宮廷生活、騎士道精神與政治等相關內容的歌曲,到了15世紀後,香頌則以歌頌愛情居多。

今日在法國,香頌往往指的是像雅克·布雷爾(Jacques Romain Georges Brel, 1929-1978)、艾迪特·皮雅芙(Édith Piaf, 1915-1963)等著名歌手的作品。

有別於其他法國流行音樂,香頌的歌唱與語法更加按照法語的節奏,而非英語的節奏,因此被認為非常~「法國」。

此外,法語香頌的歌詞也特別講究歌詞內容、故事、韻味和意境。

延伸閱讀

好文:法國香頌的美好時光


藝術歌曲

法國藝術歌曲 V.S. 德國藝術歌曲

Melodie V.S. Lied

【轉載】何謂德國藝術歌曲?(文. 席慕德)

德國藝術歌曲的專有名詞是「Lieder」,這個字在德文裡就是「歌曲」的意思,任何一首歌都可以稱作「ein Lied」或「das Lieder」。但「Lieder」對學聲樂的人或音樂的愛好者而言,指的是一個特殊的聲樂領域、一個特殊的時代、一些特殊作曲家的作品。這就是從莫札特開始,經過貝多芬到舒伯特發揚光大,用德文詩作為歌詞,以鋼琴為伴奏的獨唱曲;這些歌曲跟以前專注重聲樂線條的美聲唱法(Bel Canto)和以數字低音做伴奏的歌曲都不同,跟一般的民謠也不一様,所以稱它為「藝術歌曲」。

在舒伯特之後,有很多德奥作曲家,像舒曼、布拉姆斯、沃爾夫、理查·史特勞斯、馬勒等人在德國藝術歌曲的創作方面,作品數量多、品質高,且風格各有不同。

因此在十八世紀末、十九世紀這一段在音樂史上稱為浪漫時期的時代,德國藝術歌曲的發展自成一格、成為一個可以和歌劇神劇分庭抗禮的歌唱藝術。

在各國的音樂院、音樂系裡,「德國藝術歌曲」是一門課,在音樂界或聲樂界演唱德國藝術歌曲,也是普遍受到國際肯定的曲目。

在浪漫時期後期或浪漫時期之後,德奥作曲家或非德奥的作曲家還有很多仍同樣的理念、語言,繼續延伸德國藝術歌曲的傳統,但到目前為止,在音樂廳所聽到的曲目主要還是浪漫時期作曲家的作品。

德國藝術歌曲的特色
1. 詩與音樂完美的結合
詩中的意境、語氣、節奏、韻味由音樂凸顯出來,成為一個不可分的整體,原詩中直接、間接的含義或是詩的抑揚頓,字的明暗,都由音家做了安排,而且這首歌必須是作曲家對詩非常獨特、主觀的詮釋。

2.結構精簡
不論內容如何:是一個故事、是一齣戲,是悲劇抑或是喜劇,是描寫大自然,或只是一種氣氛、一種情緒,基本上,歌曲的形式都是短小精簡的,是一種濃縮的形式。由於它的形式是濃縮、精簡的,所以在欣賞、演唱德國藝術歌曲時要非常注重細節,每一個音、每一個字都要有特殊的安排。
舉一個例子,當我們欣賞雕塑作品時,一個大型作品會給我們一種宏偉的氣勢與感受,而我們不會去注意到「那裡好像有點歪、這裡有個小洞」之類的細節問題:但當我在欣賞一個小的藝術作品、小的雕刻時,就會注意到每一個細節:比如我們看到一個雕刻有十幾層的象牙球時,甚至會用放大鏡來看,看它的最後一層是否也同樣精細。這也就說明了欣賞一個大曲式或小曲式時的不同:德國藝術歌曲就是講究注重細節的聲樂歌曲。

3.鋼琴伴奏
在德國藝術歌曲中,鋼琴伴奏的地位和聲樂的旋律是一樣的,它寫景、寫情、把歌所沒有表達出來的內容加以補充;也由於鋼琴伴奏地位的重要,擔任伴奏者到鋼琴家責任也就加重了。(筆者註:所以現在普遍稱為「鋼琴合作」或直接寫「鋼琴」,而不使用「伴奏」。)

4.內容豐富
多數德國藝術歌曲的歌詞都是著名詩人的作品,這些人博學、敏感,對事情的觀察力透徹,所以他們寫出來的内容會跟一般人不同,能彌補一般人的不足:我們可以在德國藝術歌曲裡找浪漫情懷、民間傳說、宗教哲學思想、友誼、理想或大自然的風景,也可以找到幽默、諷刺以及各種不同層次的愛情。
所以,如果我們懂得德文詩,或透過翻譯,就能在德國藝術歌曲中找到一個多彩多姿的世界,得到非常大的滿足感。

 

「法國藝術歌曲」 ( Melodie ) 不同於「德國藝術歌曲」 ( Lied ),有其法式獨有的音樂風格以及詩詞特色;但兩者皆為詩詞與音樂之完美融合,正如同「德國藝術歌曲」由德文浪漫文學中汲取許多靈感一樣,「法國藝術歌曲」同樣擷取法文詩詞中的語韻,完美地與音樂結合,同樣讓無數音樂愛好者深深感動。
法國藝術歌曲的前身,是「浪漫曲」( Romance ) ,以簡單對稱的樂句、柔美的和聲與簡易不複雜的鍵盤伴奏為特色,其主要的曲趣建立在聲樂的旋律上,曲式並不複雜,主要以「分節式歌曲」 ( Strophic form ) 為基本架構。

白遼士在1830年出版的《九首歌曲》( Neuf Mélodies ),使「法國藝術歌曲」(Médolie)出現於歷史上,白遼士也將法國藝術歌曲帶往一個全新的方向,結構不再侷限於單傳的分節式、或者講究對稱的陳舊模式,此時的藝術歌曲跳脫出方正刻板的樂句,連帶地,鋼琴伴奏更具表現力及獨特性,與先前的「浪漫曲」有所區別。 

 

白遼士在1830年出版的《九首歌曲》

https://youtu.be/47EdMvfIAp0


德布西:藝術歌曲《月光》

德布西共寫有59首出版的藝術歌曲,他的歌詞來源廣泛,使用了16 位詩人的詩作。(也包括德布西自己的文字創作)所有的詩人全都是法國人,而德布西一生中譜寫的歌曲也都是法文歌詞。 在德布西創作歌曲的詩人中,有12位是19世紀的詩人,其中的10位與德布西同時代。

 

魏爾連《月光》法文詩與翻譯

法文原詩歌詞 中文翻譯歌詞

Votre âme est un paysage choisi
Que vont charmant masques et bergamasques
Jouant du luth et dansant et quasi

Tristes sous leurs déguisements fantasques.

Tout en chantant sur le mode mineur
L'amour vainqueur et la vie opportune,
Ils n'ont pas l'air de croire à leur bonheur
Et leur chanson se mêle au clair de lune,

Au calme clair de lune triste et beau,
Qui fait rêver les oiseaux dans les arbres
Et sangloter d'extase les jets d'eau,
Les grands jets d'eau sveltes parmi les marbres.
Au calme clair de lune triste et beau.

您的靈魂是一列精選的景致
那兒有戴著迷人的面具和跳貝加摩舞蹈的舞者
彈奏著魯特琴跳著舞
而在奇特裝扮下的他們,幾乎難掩憂傷。
所有的人以小調歌頌著
讚頌勝利者無往不利的愛情與及時行樂的生活
但他們似乎不相信自己幸福的神情
他們的歌聲融入月光中,
在寧靜,憂傷而美麗的月光下,
它使鳥兒在林間入夢
噴泉喜極而泣,
從大理石中,噴出高大細長的水柱,
在寧靜,憂傷而美麗的月光下。

 

德布西:藝術歌曲《月光》 Natalie Dessay

https://youtu.be/UQJ6ggN_vPs

 

德布西:藝術歌曲《月光》Véronique Gens

https://youtu.be/uA5FwKz0ieg

 

佛瑞:《夢後》

佛瑞(Gabriel Fauré, 1845-1924)為法國知名作曲家、教育家、鋼琴家及管風琴家。其作品中豐富的和聲及旋律語法之革新,影響了後代的和聲教育;獨特的個人風格更為二十世紀初期多位作曲家帶來深刻的影響,對於法國近代音樂發展有承先啟後的作用。

《夢後》(Après un rêve)創作於1878年,是佛瑞早期的聲樂作品,佛瑞一生共寫作超過百首的歌曲作品,《夢後》是他初期創作的歌曲集 op.7 一套三首歌曲中第1首,也是代表作之一,受到許多人的喜愛。

《夢後》歌詞原為古時即在義大利中部托斯卡那地區流傳的詩作《Levati sol che la luma é levatai),再由佛瑞的好友 - 法國詩人羅曼‧布希努(Romain Bussine, 1830-1899)翻譯成法語,歌詞內容表達著:「在滿是愛人的幸福夢境中,我是如此捨不得醒來...」

 

《夢後》法文歌詞與中文翻譯(林仁斌翻譯)

法文歌詞 中文翻譯
Dans un sommeil
que charmait ton image
Je rêvais le bonheur,
ardent mirageTes yeux étaint plus doux,
ta voix pure et sonore,
Tu rayonnais comme un ciel éclairé par l'aurore;
Tu m'appelais et je quittais la terrePour m'enfuir avec toi vers la lumière,
Les cieux pour nous entr'ouvraient leurs nues
Splendeurs inconnues,
lueurs divines entre vuesHélas! Hélas,
triste réveil des songes

Je t'appelle,
ô nuit,
rends moi tes mensonges,

Reviens, reviens radieuse,
Reviens,
ô nuit mystérieuse!

在睡夢中,
在有妳迷人倩影的夢境裡,
我夢見幸福,
與炙熱的幻影
妳的雙眸是如此溫柔,
聲音如此清楚純淨,
妳像清晨的天空般閃亮;
當妳呼喚我,我彷彿脫離地心引力,
與妳一同飛至到光輝高處,
天空為我們撥開層層雲朵,
我們之間充滿了神聖的曙光,
燦爛的光芒迎接著我們。
啊!啊!
在這樣的美夢中醒來真是太悲傷了

我呼喚著妳的名字
夜啊,
求你還我剛剛的幻夢
回來,回來,這輝煌的夜,
回來,
噢,這神祕的夜啊!

 

一起欣賞女高音Véronique Gens的樂譜版本影片:

https://youtu.be/lMKyTAe6yeM

 

《夢後》也廣泛地被改編為小提琴、大提琴、長笛等等樂器演奏版本,由於美妙的和聲,如夢般的意境,讓音樂家們對於此曲各自有著美好的詮釋:演奏時如同聲樂般的連貫歌唱,長樂句的強弱對比控制,更是演奏者們追求的意境與境界:

來自荷蘭的小提琴演奏家 Janine Jansen,動人的MV讓這首樂曲再次昇華:

Janine Jansen, Itamar Golan - Après un Rêve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345VI3ZYsBU

 

佛瑞:《夢後》

Sabine Devieilhe, Alexandre Tharaud – Fauré: "Après un rêve"

https://youtu.be/Crwzlon979I


先來兩份推薦Spotify歌單

清單(ㄧ).法語香頌精選

https://open.spotify.com/playlist/7qM6cl2bp87RNNzh9G2QEq

 

清單(二).回憶

https://open.spotify.com/playlist/37i9dQZF1DX8XxBtyUnC7B


琵雅芙(Édith Piaf, 1915-1963)

愛迪·琵雅芙,原名愛迪·喬凡娜·加雄,是法國著名且受眾人愛戴的女歌手之一。
1915年12月19日琵雅芙出生於巴黎的貧困家庭,父親是馬戲團團員,母親是街頭歌手。父母離異後,因為母親無力撫養,父親又加入軍隊,只好讓她跟著經營妓院的外祖母在巴黎長大,從小就接觸社會最底層的人群。琵雅芙身材矮小,只有142公分,這也是她的藝名「小麻雀」的由來。她的作品多是其悲劇一生的寫照,最著名的歌曲包括《玫瑰人生》、《愛的讚歌》、《我的老爺》和《我無怨無悔》。中年以後,琵雅芙因為車禍的傷害,染上注射嗎啡止痛和酗酒。1963年10月11日,琵雅芙因肝癌死於格拉斯,終年48歲,她的朋友尚·考克多也於同一天逝世。法蘭西共和國為她舉行了國葬,使她成為國家的標誌。法國人親切地稱愛迪·琵雅芙為「小姑娘」,2007年上映的電影《玫瑰人生》則反映了她悲劇而傳奇的一生。(取自維基百科)

 

《玫瑰人生》La Vie en Rose

歌詞翻譯.林仁斌

Edith Piaf - La Vie En Rose 《玫瑰人生》
Des yeux qui font baisser les miens
Un rire qui se perd sur sa bouche
Voila le portrait sans retouche
De l'homme auquel j'appartiensQuand il me prend dans ses bras
Il me parle tout bas
Je vois la vie en roseIl me dit des mots d'amour
Des mots de tous les jours
Et ça me fait quelque choseIl est entré dans mon coeur
Une part de bonheur
Dont je connais la causeC'est lui pour moi, moi pour lui dans la vie
Il me l'a dit, l'a jure pour la vie
Et dés que je l'apercois
Alors je sens en moi
Mon coeur qui batDes nuits d'amour à ne plus en finir
Un grand bonheur qui prend sa place
Des enuis, des chagrins, des phases
Heureux, heureux a en mourir

Quand il me prend dans ses bras
Il me parle tout bas
Je vois la vie en rose

Il me dit des mots d'amour
Des mots de tous les jours
Et ça me fait quelque chose
Il est entré dans mon coeur
Une part de bonheur
Dont je connais la cause

C'est toi pour moi, moi pour toi dans la vie
Il me l'a dit, l'a jure pour la vie

Et dés que je l'apercois
Alors je sens en moi
Mon coeur qui bat

他的輕吻仍留在我的眼梢
一抹笑意掠過他的嘴角 
這就是他最真切的形象
這個男人,我屬於他當他輕擁我入懷
低聲對我說話 
我看見玫瑰色的人生
他對我情話綿綿
天天說不完卻讓我有所感觸 有一股幸福暖流
流進了我的心房
我清楚其來自何方我們是為了對方存在的一對
他對我這樣說,以生命起誓
當我一想到這些
我就感覺到體內
我的心一陣狂跳

愛情的夜晚永不終結 
幸福的光陰驅走了長夜
憂傷與淚水全無踪影 
這幸福的感覺伴我至死

當他輕擁我入懷
低聲對我說話
我看見玫瑰色的人生

他對我情話綿綿
天天說不完
卻讓我有所感觸
有一股幸福暖流
流進了我的心房
我清楚其來自何方

我們是為了對方存在的一對
他對我這樣說,以生命起誓

當我一想到這些 
我就感覺到體內 
我的心一陣狂跳

 

Edith Piaf -La vie en rose with lyrics

https://youtu.be/0feNVUwQA8U

 

小野麗莎 La vie en rose

https://youtu.be/_QKuIo8IIBM

 

Melody Gardot - La Vie en Rose

https://youtu.be/mk5TsbGPoIk

 

爵士巨星咖 Galliano and Marsalis - La Vie En Rose

https://youtu.be/dVxBDEqmwSA

 

電影《玫瑰人生》

傳奇歌手愛迪琵雅芙「麻雀變鳳凰」的人生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T6rS1NQy7VA

 

延伸閱讀

法國傳奇歌后:六首必聽著名歌曲

FRANCE - 1961: Edith Piaf (1915-1963), French singer. Paris, Olympia, in January, 1961. (Photo by Lipnitzki/Roger Viollet/Getty Images)

法語香頌時間

《巴黎天空下》Sous le Ciel de Paris

詞曲資訊與歌詞翻譯

詞:Jean Dréjac.

曲:Hubert Giraud 1951

歌唱:Yves Montand(1951)
翻唱:Edith Piaf (1954)

出處:電影《La Seine coule à Paris》

中法歌詞:

Sous le ciel de Paris
在巴黎的天空下

S’envole une chanson
飄蕩著這樣一首歌

Hum Hum(哼唱)

------

Dans le cœur d’un garcon
在一個男孩的心中

Sous le ciel de Paris
在巴黎的天空下

Marchent des amoureux
一對對的情侶們散著步

Hum Hum(哼唱)

------
Leur bonheur se construit
他們幸福洋溢

Sur un air fait pour eux
由於這首為他們而寫的歌

------

Sous le pont de Bercy
在貝西橋下

Un philosophe assis
坐著一位哲學家

Deux musiciens quelques badauds
兩個音樂家還有幾個觀眾

Puis les gens par milliers
漸漸地,人愈來愈多

------

Sous le ciel de Paris
在巴黎的天空下

Jusqu’au soir vont chanter

夜幕降臨後
Hum Hum(哼唱)

L’hymne d’un peuple épris
人們唱起他們熱愛的頌歌

De sa vieille cite
關於這座古老的城市

------

Près de Notre Dame
在聖母院旁

Parfois couve un drame
偶爾上演些戲劇

Oui mais à Paname
不過故事發生在巴拿馬

Tout peut arriver
什麼都有可能發生

Quelques rayons
有幾束陽光

Du ciel d’été
來自夏日的天空

L’accordéon
有悠揚的手風琴聲

D’un marinier
來自河上的船員

L’espoir fleurit
各式各樣的希望

Au ciel de Paris
都在巴黎的天空綻放

------

Et le ciel de Paris
然而巴黎的天空

A son secret pour lui
有著他自己的秘密

Depuis vingt siècles il est épris
從二十世紀以來,他就鍾愛著

De notre Ile Saint Louis
市中心的聖路易小島

Quand elle lui sourit
當她對他露出微笑

Il met son habit bleu
他便穿上那藍色外衣

Hum Hum (哼唱)

------

Pour se fair’ pardonner
過一會,為了表示他的歉意

Il offre un arc en ciel
他便會在天空,畫下一道彩虹

 

1951年 原唱
Yves Montand - Sous Le Ciel De Paris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qoaYeACGT70

 

1954年翻唱 (紅到幾乎被認為是原唱)
Edith Piaf- Sous Le Ciel De Paris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uOXzGtlLGgw

 

 

新版影音欣賞
Sous le Ciel de Paris | Pomplamoose 樂團

欣賞152萬訂閱的知名Youtuber樂團,如何翻唱演奏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Vol9dZ-t93s&list=PLFn0Mh0jSllr0B8a1wYDmc0oxscqlZPLU&index=2&t=0s

 

手風琴演奏版

這首曲目,最適合擔任主旋律的演奏樂器就是手風琴,一起欣賞筆者非常喜愛的手風琴演奏大師 Richard Galliano 錄音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QDdaktNtuO4


 

Les Feuilles Mortes

枯葉

詞:Jacques Prevert

曲:Joseph Kosma

歌唱:Yves Montand(1945)
翻唱:Edith Piaf (1954)

出處:這首歌曲主要是描寫一對已經分開的戀人,追憶以前在一起的時光,那段曾經璀璨、似乎比今日更加美好、陽光也比今日耀眼的美麗時光。後來1947年時這首歌曲被美國爵士音樂作曲家 Johhnny Mercer 聽到,非常喜歡;他便將這首法文歌曲改為英文版本,而成為了英語世界裡更加流行傳唱的《秋葉》(Autumn Leaves),至今全球已有無數版本。

中法歌詞:(林仁斌翻譯)

口白:

Oh ! je voudrais tant que tu te souviennes
噢!我多麼希望妳能想起

Des jours heureux ou nous etions amis.
那段我們曾經親密的幸福時光

En ce temps-la la vie etait plus belle,
那時,人生似乎更加美麗

Et le soleil plus brillant qu'aujourd'hui.
連陽光都比今天的還艷麗

Les feuilles mortes se ramassent a la pelle.
枯葉已被聚攏在鏟子上

Tu vois, je n'ai pas les oublie...
妳瞧,我完全沒忘記

Les feuilles mortes se ramassent a la pelle,
枯葉已被聚攏在鏟子上

Les souvenirs et les regrets aussi
回憶與悔恨也是如此

Et le vent du nord les emporte
北風將它們帶走

Dans la nuit froide de l'oubli.
在無人知曉的寒夜裡

Tu vois, je n'ai pas les oublie
妳瞧,我完全沒忘記

La chanson que tu me chantais.
這首妳曾對我唱過的歌

 

歌唱

C'est une chanson qui nous ressemble.
這是一首我們再也熟悉不過的歌曲

Toi, tu m'aimais et je t'aimais
妳愛著我,我愛著妳

Et nous vivions tous les deux ensemble,
我倆在生活中依偎相伴

Toi qui m'aimais, moi qui t'aimais.
妳曾愛著我,我曾愛著妳

Mais la vie separe ceux qui s'aiment,
然而生活無情地拆散了這對愛侶

Tout doucement, sans faire de bruit
靜悄悄地,也無聲無息

Et la mer efface sur le sable
海浪彿過沙地

Les pas des amants desunis.
也拭去了分離戀人們的足跡

Mais la vie separe ceux qui s'aiment,
然而生活卻拆散了這兩個相愛的人

Tout doucement, sans faire de bruit
靜悄悄地,也無聲無息

Et la mer efface sur le sable
海浪彿過沙地

Les pas des amants desunis.
也拭去了分離戀人們的足跡

 

1945年法語原唱 YVES MONTAND - Les Feuilles Mortes

https://youtu.be/Xo1C6E7jbPw?list=PLFn0Mh0jSllr0B8a1wYDmc0oxscqlZPLU

 

1956年英語版錄音 Doris Day - Autumn Leaves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VZMD_2RZrm4&feature=emb_title

 

《秋葉》(Autumn Leaves)

中英歌詞對照

The falling leaves drift by the window
落葉在窗邊 飄落下來

The autumn leaves of red and gold
染紅或金黃的秋葉

I see your lips
看著你的唇

The summer kisses
想起夏日的吻

The sunburned hand
曬傷的手

I used to hold
我曽握著過

Since you went away
自從你離開

The days grow long
長日漫漫

And soon I'll hear
但我快聽到

Old winter's song
古老的冬之歌

But I miss you most of all my darling
但親愛的 我最想念是你

When autumn leaves start to fall
當秋葉開始飄零

 

筆者非常喜歡的爵士歌手 Jacintha版本,錄音非常棒,歌唱演繹與樂手均為一時最佳之選: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1HP3vhO2PJE

 

知名爵士樂團體 Beegie Adair Trio - Autumn Leaves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OOtUIMrJUyc

 

爵士傳奇名家 - Miles Davis 版本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rsz6TE6t7-A

 

分享一個充滿淡淡憂傷的故事...

歌曲:Autumn Leaves
歌手:Eva Cassidy 

出身馬里蘭州的歌手Eva Cassidy(1963-1996), 擁有一副好歌喉,在華盛頓特區在地演唱,歌唱得好但卻一直苦無發片機會...

原因是,Eva的演唱裡包含了太多不同的元素與風格,使得唱片公司的市場部門無法為她做出適當的定位,因此一家接著一家的出版計劃均無疾而終...

1993年九月,Eva發現頸部下方長出惡性腫瘤。她了動手術切除,但之後並沒有遵照醫囑定時回去做追蹤檢查,導致細胞擴散...1996年,Eva Cassidy 在華府的「Blue Alley俱樂部」舉辦了兩場演出,剪輯成Live'專輯推出,《Eva Cassidy - Live at Blues Alley 》終於發行

這也是她生前發表的唯一專輯。

那年11月0日,Eva Cassidy因黑色素瘤不幸病逝,得年僅33歲。

然而...這還不是故事的結尾...

1998年五月,英國BBC電台開始播放Eva Cassidy 所演唱的《Over the Rainbow》,Eva 動人的歌聲瞬間造成極大的迴響,專輯立即造成瘋狂的熱賣,不但奪下英國排行冠軍,更締造了百萬張的銷售佳績。

突然間,全英國的聽眾們都想知道Eva Cassidy究竟是誰?以及有關於她的故事...

她的成名在斯人已逝之後,時不我予,至為可惜。英國BBC票選Eva為20世紀最偉大的歌手第21名~自此Eva Cassidy的歌聲廣為人知,全球發燒友與樂迷也才開始認識並愛上她美妙動人的歌聲...

我認為~Eva的歌聲動人,自彈自唱的最單純形式,卻能帶出老歌裡深藏的意蘊與靈魂。

一起聽聽看,這位曾短暫存在這世界上的美妙歌喉...

《Autumn Leaves》Eva Cassidy

https://youtu.be/xXBNlApwh0c

 

倫敦交響樂團 重新混音版本

https://youtu.be/XTkUplF5VIE

 

筆者在Spotify上做了一個「Autumn Leaves」音樂播放清單~原來清查之下,《Autumn Leaves》有600首歌曲或與之與相關啊~厲害吧~

有圖有真相,來看一下(點下方播放清單可開啟音樂超連結欣賞😘)

筆者製作的Spotify「Autumn Leaves」音樂播放清單

https://open.spotify.com/playlist/4HSOBZM1jOyvsXTCIEcN62

 

然後~分享第601個版本🎊,是我自己吹奏的低音長笛版😊

也提供給節慶長笛樂團的團員們吹奏與練習(茱麗葉 Juliette C.C. 編曲喔🌹)

https://youtu.be/xqakpN48Cvc


《不,我一點都不後悔》(Non, je ne regrette rien)

Non, je ne regrette rien  不,我一點都不後悔
Non! Rien de rien ...
Non ! Je ne regrette rien
Ni le bien qu'on m'a fait
Ni le mal tout ça m'est bien égal !
Non ! Rien de rien ...
Non ! Je ne regrette rien...
C'est payé, balayé, oublié
Je me fous du passé!Avec mes souvenirs
J'ai allumé le feu
Mes chagrins, mes plaisirs
Je n'ai plus besoin d'eux !Balayés les amours
Et tous leurs trémolos
Balayés pour toujours
Je repars à zéro ...Non ! Rien de rien ...
Non ! Je ne regrette nen ...
Ni le bien, qu'on m'a fait
Ni le mal, tout ça m'est bien égal !
Non ! Rien de rien ...
Non ! Je ne regrette rien ...
Car ma vie, car mes joies
Aujourd'hui, ça commence avec toi !
不,沒什麼
不,我一點都不後悔
無論人們對我好
或對我壞,對我來說全都一樣
不,沒什麼
不,我一點都不後悔
已付出代價了、一掃而空了、遺忘了
我不在乎它的逝去對於過去的回憶
我付之一炬
我的憂愁,我的歡樂
我再也不需要它們掃卻那些愛戀
以及那些顫抖的餘音
永遠地清除
我要從零開始
不,沒什麼
不,我一點都不後悔
無論人們對我好或對我壞,對我來說都一樣
不,沒什麼
不,我一點都不後悔
因為我的生命、我的歡樂
從今天起,要與你一起重新開始!

 

電影《玫瑰人生》最後場景

這首歌《不,我一點都不後悔》是法語香頌中最知名的一首作品

歌詞可說道盡了琵雅芙曲折的一生,即使人生遭遇悲慘,但是她卻仍高吭唱出「不,我一點都不後悔!」~令人感嘆...

Marion Cotillard ( Edith Piaf ) - Non, je ne regrette rien

https://youtu.be/G8xtj9gFE90

 

漢斯季默配樂《全面啟動》解說

https://youtu.be/EaycnGC811w?t=406

 

電影《全面啟動》之使用手法

https://youtu.be/u4Tk0e5McGQ


臉紅心跳的法語禁歌

原始版本

BRIGITTE BARDOT & SERGE GAINSBOURG - JE T'AIME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j9Zw4LeSt2w&t=208s

 

Serge Gainsbourg & Jane Birkin - Je t'aime... moi non plus/Original videoclip (1969)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GlpDf6XX_j0

 

故事與歌詞

Je t'aime...moi non plus 我愛你...我並不愛你
女:
Je t’aime je t’aime
Oh oui je t’aime男:
Moi non plus女:
Oh mon amour男:
Comme la vague irrésolue
Je vais, je vais et je viens
Entre tes reins
Je vais et je viens
Entre tes reins
Et je me retiens女:
Je t’aime je t’aime
Oh oui je t’aime男:
Moi non plus女:
Oh mon amour
Tu es la vague, moi l’île nue
Tu vas, tu vas et tu viens
Entre mes reins
Tu vas et tu viens
Entre mes reins
Et je te rejoins女:
Je t’aime je t’aime
Oh oui je t’aime

男:
Moi non plus

女:
Oh mon amour

男:
L’amour physique est sans issue
Je vais, je vais et je viens
Entre tes reins
Je vais et je viens
Entre tes reins
Et je me retiens

女:
Non ! maintenant viens...

女:
我愛你, 我愛你
喔~是的, 我愛你男:
我並不愛妳女:
喔~我的愛男:
像巨浪一般
我來來去去
在妳的腰間
我來來去去
在妳的腰間
然後我 忍住女:
我愛你, 我愛你
喔~是的, 我愛你男:
我並不愛妳女:
喔~我的愛
你是朝浪, 而我是赤裸的島嶼
你來來去去
在我的腰間
你來來去去
在我的腰間
然後我迎合著你女:
我愛你, 我愛你
喔~是的, 我愛你

男:
我並不愛妳

女:
喔~我的愛

男:
肉體的愛沒有出路
我來來去去
在妳的腰間
我來來去去
在妳的腰間
然後我忍住

女:
不!現在 來吧...


老歌新唱最動聽

法文香頌女歌手Barbara(Monique Andrée Serf, 1930-1997),是法國人最愛的女歌手之一。

Barbara
"Barbara" Monique Andrée Serf (June 9, 1930 – November 24, 1997)

 

薩洛的最新力作《Barbara》是一張結合鋼琴與法文香頌歌曲的專輯:

Barbara
"Barbara" Album

 

薩洛曾說:「Barbara是改變他一生的女歌手」(Barbara à changé ma vie),2017年適逢Barbara逝世20週年,因此他精心製作了這張唱片來向心中的偶像致敬。

 

專輯製作影片

https://youtu.be/OHCytqH43K0

 

Barbara是藝名,本名是Monique Andrée Serf,二戰期間出生於奧德薩猶太家庭,為逃避德軍追捕猶太人,全家居無定所、家境貧困;但這樣的境遇,卻讓Barbara擁有鴻鵠之志,從小精進琴藝與歌藝,人生的歷練更讓她更是寫出好詩與動人音樂~

開始她的歌唱事業之後,Barbara以摯愛的祖母Varvara Brodsky之名,給自己取了藝名「Barbara」。

Barbara喜愛身穿一襲黑衣,絲毫不招搖炫目,深邃的黑色眼眸與短髮,俐落地展現自信、個性的優雅與個人特質;

Barbara的歌曲多由自己創作詞或曲,如詩的歌詞以及聽似平淡的曲調,卻經常能帶出詩中有畫面、濃濃氛圍的故事感~大部分是別人的,有時是自己的。

這樣講究歌詞,甚至有時是唸唱方式的歌曲,在法國被認為是「Chanson à texte」(重視歌詞品質的歌曲),她的演唱也經常只伴隨鋼琴,但最極簡的元素裡,展現最大的情感~許多音樂人更認為Barbara的歌曲是一種全新風格的香頌(Nouvelle Chanson)。

仁斌老師備註:
英語的國家裡,亦以「敘事歌」(Ballade)來稱呼這樣講究歌詞與故事的歌曲。

專輯裡《Septembre》這首歌曲,與大家分享:

「九月」(多麼美妙的時光)

《Septembre》Quel joli temps:

Camélia Jordana, Vocal
Alexandre Tharaud, Piano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M-8izi-sq5w

歌詞中法對譯:

Paroles(詞): S. Makhno
Musique(曲): Barbara


夏日的尾聲從未如此美麗
Jamais la fin d'été n'avait paru si belle.

今年的葡萄將結出甜美果實
Les vignes de l'année auront de beaux raisins.

雖已遠遠看見聚集成群的燕子
On voit se rassembler au loin les hirondelles

但我們即使仍相愛,卻要分開
Mais il faut se quitter. Pourtant, l'on s'aimait bien.

---

多美好的時光 來互道離別
Quel joli temps pour se dire au revoir.

多美好的傍晚 揮灑花樣年華
Quel joli soir pour jouer ses vingt ans.

在煙霧渺渺間
Sur la fumée des cigarettes,

愛情消逝 我心終止
L'amour s'en va, mon cœur s'arrête.

多美好的時光 來互道離別
Quel joli temps pour se dire au revoir.

多美好的傍晚 來揮灑花樣年華
Quel joli soir pour jouer ses vingt ans.

---

花兒已經穿上九月的顏色
Les fleurs portent déjà les couleurs de Septembre

我們聽見遠方傳來的船隻信號聲
Et l'on entend, de loin, s'annoncer les bateaux.

傷心的美麗時光就是這灰暗時光
Beau temps pour un chagrin que ce temps couleur d'ombre.

我留在岸邊,親愛的,待會兒見
Je reste sur le quai, mon amour. A bientôt.

---

多美好的時光,親愛的,再見
Quel joli temps, mon amour, au revoir.

多美好的時光 揮灑花樣年華
Quel joli soir pour jouer ses vingt ans.

在煙霧渺渺間
Sur la fumée des cigarettes,

愛情或許會再重新降臨我們
L'amour nous reviendra peut-être.

或許在春天過境的某個傍晚
Peut-être un soir, au détour d'un printemps.

多美好的時光,我們能再相見的時光
Oh quel joli temps, le temps de se revoir.

五月的花兒將有不曾見過的美麗
Jamais les fleurs de Mai n'auront paru si belles.

這一年的葡萄將結出甜美果實
Les vignes de l'année auront de beaux raisins.

當你隨著燕子回到我身邊
Quand tu me reviendras, avec les hirondelles,

因為你會回到我身邊,親愛的,明天見
Car tu me reviendras, mon amour, à demain...


直接讀中文有時難免不容易感受詩裡那種面對與愛人分離的哀與愁~在原詩裡法文,作詞者以景以物呈現出那種戀人面對離別時無可奈何的愁緒:明明不知何時能再見,卻只能在最美的時刻面對分離,說出「明天見」( à demain ),心中卻是深深無奈......

好美好美的歌,謝謝薩洛與Camélia Jordana為我們帶來如此美麗的歌曲。

Alexandre Tharaud and Camélia Jordana record 'Septembre' by Barbara

 

 

 

 

 

 

 

 

 

 

 

Barba 另一首名曲《Vienne》

https://youtu.be/62zkH0rmqaA

《Vienne》歌詞(翻譯:林仁斌)
作詞:Roland Romanelli
作曲:Barbara

如果我今晚從維也納寫信給你
Si je t'écris ce soir de Vienne

我想讓你明白
J'aimerais bien que tu comprennes

我選擇了缺席作為我最後的選擇 
Que j'ai choisi l'absence comme dernière chance

我們的天空變得如此沉重
Notre ciel devenait si lourd

如果我今晚從維也納寫信給你
Si je t'écris ce soir de Vienne

哦,維也納的秋天多麼美麗 
Oh que c'est beau l'automne à Vienne

不假思索,我寧願離開 
C'est que sans réfléchir, j'ai préféré partir

而我現在在没有你的 維也納 
Et je suis à Vienne sans toi

在維也納,我走著,做夢著
Je marche, je rêve dans Vienne

踩在遙遠的三拍子華爾滋節奏上 
Sur trois temps de valse lointaine

連陰影都開始轉動而合併在一起 
Il semble que des ombres tournent et se confondent

他們在維也納的夜晚,是多麽美麗 
Qu'ils étaient beaux les soirs de Vienne

你的來信一定已經錯過我寄的 
Ta lettre a du croiser la mienne

不,我不想你也來維也納 
Non je ne veux pas que tu viennes

我獨自一人,然後我喜愛自由 哦~我愛這個沒有你的維也納 
Je suis seule et puis j'aime être libre Oh que j'aime cet exil à Vienne
sans toi

這裡有著只有維也納才有的奥地利老太太
Une vieille dame autrichienne comme il n'en existe qu'à Vienne

留在我的房間裡,落下紫色和琥珀色,厚重的絲綢掛飾
Me loge, dans ma chambre, tombent de pourpre et d'ambre, de lourdes tentures de soie

透過百葉窗 我看到的聖艾蒂安教堂非常美 
C'est beau à travers les persiennes je vois l'église St Etienne

當夜幕降臨時,它是藍色的,它是灰色的,它是紫红色的
Et quand le soir se pose c'est bleu c'est gris c'est mauve

晚上 在屋頂上 
Et la nuit par dessus les toits

這是美麗的維也納 
C'est beau Vienne

這是美麗的維也納 
C'est beau Vienne

已經一個人獨自在維也納 快一星期了 
Cela va faire une semaine, déjà que vis seule à Vienne

真是個奇怪的巧合,那天晚上我遇見了我們來自
Loune datte chi mou 的朋友們 
C'est curieux le hasard, j'ai croisé l'autre soir nos amis de Loune datte chi mou

他們也正在途經維也納的一週旅途中 
Cela va faire une semaine, ils étaient de passage à Vienne

他們沒要求我任何事情,只是驚訝會在沒有你的維也納見到我
Ils n'ont rien demandé mais ce sont étonnés de me voir à Vienne sans toi

我,我,我四處溜達
Moi, moi, je me promène 

我很好
je suis Vienne

我很好 
Je suis bien

然後 周復一周
Et puis de semaine en semaine

我一個人住在維也納 
Voilà que je vis seule à Vienne

你的信越来越少了,也許你發現已經忘記了我
Tes lettres se font rares peut être qu'autre part tu as trouvé l'oubli de moi

我讀,我寫,而...維也納的秋天好長好長 
Je lis, j'écris mais quand même, qu'il est long l'automne à Vienne

在這張雙人床上,晚上我凍僵了
Dans ce lit à deux places où la nuit je me glace

突然間怨懟起你的不好 
Tout à coup j'ai le mal de toi

維也納到底有多長 
Que c'est long Vienne

維也納到底有多遠 
Que c'est loin Vienne

如果我今晚從維也納寫信給你 
Si je t'écris ce soir de Vienne

親愛的,是你必須來
Chéri c'est qu'il faut que tu viennes

我走了,原諒我
J'étais partie, pardonne moi

我們的天空變得如此沉重
Notre ciel devenait si lourd

但你從巴黎到維也納 
Mais toi de Paris jusqu'à Vienne

在無形牽絆之盡頭
Au bout d'une invisible chaîne

你觀察着我,而我認為
Tu me guettes et je pense

你正刻意忽略無視我 
Jouant l'indifférence que tu m'as gardé malgré moi

現在是維也納的午夜 
Il est minuit ce soir à Vienne

我的愛 你必需過來 
Mon amour il faut que tu viennes

你看 我都投降了 
Tu vois je m'abandonne

秋天真的如此美 
Il est si beau l'automne

我想和你一起生活 
Et je veux le vivre avec toi

這是美麗的維也納 
C'est beau Vienne

和你一起 
Avec toi

維也納
Vienne

 

薩洛邀請法國影后茱莉葉畢諾許與小提琴家Renaud Capuçon擔任演奏,共同錄製全新版本

Piano: Alexandre Tharaud
Narrator: Juliette Binoche
Violin: Renaud Capuçon
Arranger: Alexandre Tharaud
Composer, Writer: Barbara
Composer: Roland Romanelli

https://youtu.be/RRuD2jykgqk

 

延伸閱讀

https://bonart.com.tw/les-chemins-de-lamour/

 

【補充】法語香頌的歷史

 

 

 

開卷蹦藝術.享受美好閱讀時光

☕️一杯咖啡.一點心意.支持蹦藝術☕️

 

各類合作提案,聯繫方式:

*手機:0917.670.518 
*Line:https://line.me/ti/p/LB1ro0P0AU
*E-mail:jenpin888@gmail.com

【BON音樂】蹦藝術音樂講堂 《人生不可錯過的美妙音樂》系列 - 不可錯過的十首協奏曲

【BON音樂】蹦藝術音樂講堂 《人生不可錯過的美妙音樂》系列 - 不可錯過的十首協奏曲
Top 10 most important concertos

– 資訊整理共享於網路,一起欣賞音樂與藝術之美 –
蹦藝術 | BONART


 

蹦藝術音樂講堂由旅法知名音樂家林仁斌,也是蹦藝術藝術網站執行長規劃並擔任主講。

結合蹦藝術網站豐富多元的系統化資料,林仁斌老師輕鬆幽默的上課內容與清晰俐落的口條,多年來深獲各界肯定,並與國家兩廳院、衛武營國家文化藝術中心、苗北藝文中心、NSO國家交響樂團、長榮交響樂團、高雄市交響樂團、大人社團等各單位合作各式音樂講座,年演講場次超過200場,是台灣超人氣音樂欣賞名家。

音樂的面向極其廣闊,也間接影響我們腦部活動很大。經由專家研究,當欣賞美妙音樂而感動時,大腦的「獎賞中樞」會產生反應,分泌出「多巴胺」,給予我們愉快的感受。

在蹦藝術音樂講堂充滿特色與循序漸進的主題規劃之下,您將發現欣賞古典音樂、理解各種作品類型,都將為您的生活中帶來更豐富愉快的感受;您所需要做的,就是悄悄地埋下這快樂的種子,坐進講堂,好好欣賞每一場知識與含金量滿滿的專屬演講。

古典音樂 X 精彩繽紛美好人生

在蹦藝術音樂講堂,您將體驗到:

❶ 全面認識古典音樂世界.從基礎到進階
❷ 深入了解音樂史、專有名詞到作曲家故事
❸ 沈浸式課堂解說.艱澀知識一次融會貫通
❹ 老師與粉絲互動Q&A,從傳道授業到解惑

→報名連結

-------

古典音樂的世界浩翰深邃,文學、詩歌、繪畫、舞蹈均在歷史上與之共舞飛揚。蹦藝術音樂講堂為喜愛音樂的您規劃精彩無比的「人生不可錯過的美妙音樂系列」,首發第一輯我們將從交響曲、協奏曲、室內樂到歌劇這四大主題開始,逐步有系統地帶領所有學員認識古典音樂豐富的美妙世界。

課程主講人:

 

古典音樂的世界浩翰深邃,文學、詩歌、繪畫、舞蹈均在歷史上與之共舞飛揚。蹦藝術音樂講堂為喜愛音樂的您規劃精彩無比的「人生不可錯過的美妙音樂系列」,首發第一輯我們將從交響曲、協奏曲、室內樂到歌劇這四大主題開始,逐步有系統地帶領所有學員認識古典音樂豐富的美妙世界。

→報名連結

「人生不可錯過的美妙音樂」系列(一)
日期:  9/20、9/27、10/4、10/11

ㄧ、不可錯過的十首交響曲
二、不可錯過的十首協奏曲
三、不可錯過的十首室內樂
四、不可錯過的十部歌劇 

 

「人生不可錯過的美妙音樂」系列(二)
日期:  10/18、10/24(一)、11/1、11/8

一、不可錯過的十首鋼琴樂曲
二、不可錯過的十首小品音樂
三、不可錯過的十首愛之詠嘆
四、不可錯過的十首管弦爆棚

 

「人生不可錯過的美妙音樂」系列(三)
日期:  11/22、11/29、12/6、12/13

一、不可錯過的十部音樂電影
二、不可錯過的十首電影配樂
三、不可錯過的十首韓劇音樂
四、不可錯過的十首日劇音樂

 

【課程資訊】
課程時間:9/20起,每週二下午2:00-4:00
課程時數:一系列四堂課、每週上課一次。
上課地點:鳴石音樂空間(台北市中正區仁愛路二段34號5F,近捷運東門站)


讓我們一起以「Udicoverclassical 」網站的專題網頁,認識世界十大協奏曲這個主題:

Best Concertos: Top 10 Greatest

 

延伸閱讀

https://bonart.com.tw/what_is_concerto/

 

從巴赫到巴爾托克.不容錯過的十首協奏曲

十、西貝流士:小提琴協奏曲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YsbrRAgv1b4&t=947s

 

曾宇謙於柴可夫斯基音樂大賽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uK4Vbkfq2Jo

 

延伸閱讀

https://bonart.com.tw/sibelius-violin-concerto-in-d-minor/

 

九、拉赫曼尼諾夫:第二號鋼琴協奏曲介紹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eyUM0JrM-qw&t=461s

 

Rachmaninoff: Piano Concerto no.2 op.18 - Anna Fedorova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rEGOihjqO9w&t=33s

 

延伸閱讀

https://bonart.com.tw/sergei-rachmaninoff-piano-concerto-no-2/

 

八、韋瓦第《四季》小提琴協奏曲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zzE-kVadtNw&t=2251s

 

樂譜版本欣賞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Z4ME2cdXHVE&t=641s

 

線上課程推薦

名師帶你聽懂大師–韋瓦第.四季小提琴協奏曲

閉上眼睛欣賞古典音樂,是一種享受, 讓導聆名師林仁斌帶你發現韋瓦第的巧思, 聽懂樂曲中佈置的每一個音符、細節、聲部、節奏, 再聽《四季》,會有更多驚喜與感動!

 

Q:古典音樂這麼多,為什麼你該聽韋瓦第《四季》小提琴協奏曲?

1.《四季》是音樂史上第一首「標題音樂」,也是最經典的作品!

《四季》除了依照季節有鮮明的音樂表現之外,

更設計了與音樂相呼應的十四行詩

讓詩句與音樂交織,更加引人入勝,百聽不厭

2.從距離現在400年前的巴洛克時期出發,為音樂欣賞功力打底

從韋瓦第的生平貼近他的創作脈絡

也跟隨著老師的梳理了解巴洛克時期的協奏曲類型

不只加深自己的欣賞功力,更能明白《四季》為何是樂界寵兒

3.音樂很美,可以讓生活更多姿多彩

用耳朵聆聽季節,用眼睛閱讀季節

站在音樂的緯度,你會發現更有層次的四季

繽紛而絢爛的季節色彩,顛覆你的過往認知

一起感受耳目一新的四季


七、海頓:bE大調小號協奏曲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NHjgSiTBddM

 

韓劇《魷魚遊戲》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aT_ZPsoSRXc&t=7s

 

六、艾爾加:大提琴協奏曲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lNVe_1Eb5dw

 

無情荒地有琴天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OPhkZW_jwc0

 

五、巴赫:布蘭登堡協奏曲第五號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LHjbRMIIhuM

 

樂譜版本欣賞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qBOJDTvG0DQ

 

四、巴爾托克:管弦樂團協奏曲
Bartók Concerto For Orchestra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pG26BMDVR9E&t=337s

 

樂譜版本欣賞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9uwpuyc7nS4

 

三、布拉姆斯:小提琴協奏曲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UFl9xuYP5T8&t=1957s

 

樂譜版本欣賞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1L29nRXWoCM

 

延伸閱讀

https://bonart.com.tw/johannes-brahms-violin-concerto-in-d-major-op-77/

 

二、莫札特:單簧管協奏曲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YT_63UntRJE&t=879s

 

樂譜版本欣賞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xdVo0MsJMOc

 

延伸閱讀

https://bonart.com.tw/all-about-out-of-africa/

 

ㄧ、貝多芬:《皇帝》第五號鋼琴協奏曲

巴倫波因:第一樂章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PHPyurHHSAc

 

齊瑪曼+拉圖:第二樂章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bMd2qdJ-Os0

 

Jan Lisiecki:第二樂章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0KRSx1lpjT8

 

Alina Bercu:第三樂章

https://youtu.be/3TiYGxOQDYw?t=1682

 

樂譜版本欣賞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wgYA8I92ykw&t=525s

 

 

 

These are the 16 most essential concertos in all of classical music

 

 

開卷蹦藝術.享受美好閱讀時光

☕️一杯咖啡.一點心意.支持蹦藝術☕️

 

各類合作提案,聯繫方式:

*手機:0917.670.518 
*Line:https://line.me/ti/p/LB1ro0P0AU
*E-mail:jenpin888@gmail.com

【苗北講堂】2022下半年系列(六)義大利.愛情詠嘆極致.普契尼

【苗北講堂】2022下半年系(六)義大利.愛情詠嘆極致.普契尼
miaobei-art-center-x-bonart-music-lecture-2022-2-6

– 資訊整理共享於網路,一起欣賞音樂與藝術之美 –
蹦藝術 | BONART


積厚流光 音樂群雄 Part.2

橫跨歐洲五國.十九世紀的最美的音樂人文風情

藝文講堂為日前重要的藝文參與模式,為營造藝文共學常態環境,本系列苗北講堂音樂講座以「積厚流光 音樂群雄 Part.2」為發想,接續上一期偉大作曲家.人文風情系列,以橫跨歐洲各國,十九世紀浪漫風華為主軸,由超人氣音樂導聆人林仁斌老師用精彩的故事,帶您穿越時空,輕鬆悠遊古典音樂美妙的領域,讓您瞬間化身音樂欣賞達人。 

 

主講:林仁斌老師(蹦藝術網站執行長)

 

報名資訊

(一)報名方式:
◆線上報名,點選上方「馬上報名」,填寫完google表單後,完成繳費。
◆臨櫃報名,至苗北藝文中心服務台填寫報名表,並完成繳費。
◆郵寄報名,填妥報名表(請自本頁面下方下載),並且完成繳費,將報名表郵寄至苗栗縣竹南鎮公園路206號苗北藝文中心(信封請註明:111-1苗北講堂)。
◆電子郵件報名,填妥報名表(請自本頁面下方下載)並完成繳費,將報名表寄至:ychuang@miaobeiac.org,主旨:111-1苗北講堂,即完成報名。

(二)繳費資訊
◆ 現場繳費:請攜帶報名表至苗北藝文中心服務台
◆ 線上匯款
匯款帳戶:
戶名:苗栗縣苗北藝文中心
銀行:臺灣土地銀行頭份分行(0050212)
帳號:021-051-051-316

苗北藝術學苑111-2苗北講堂課程網頁


歐洲五國.六種音樂風情

(六)義大利.愛情詠嘆極致.普契尼

“靈感是一種覺醒,是人類所有才能的成就,體現在一切高尚的藝術成就中” — 普契尼

111年9月25日(星期日)10:00

一代義大利寫實主義歌劇作曲家- 普契尼(Giacomo Puccini,1858-1924),被傳記作家稱為:獵劇本高手,獵旋律高手與獵艷高手。他的歌劇擅長描繪深刻卻悲淒的愛情,一曲詠嘆道盡人世間的無奈與心酸,常令觀劇者也隨之而喜,隨之而悲,肝腸寸斷,在歌劇巨擘威爾第之後,他成為最受注目的一代寫實歌劇主義大師。當代世界十大上演率最高的歌劇中,就有三部出自他的手筆:《波西米亞人》、《蝴蝶夫人》與《杜蘭朵》。這場音樂講座中,林仁斌老師將為您詳細解說普契尼的生平與絕美的詠嘆。

 

BBC製作之普契尼紀錄片(1996)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bpYAntNU-V8&t=3s

 

荷西.庫拉的BBC紀錄片錄音 Live'(1996)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YsSXoP0XQtA

 

 

普契尼 寫實歌劇頂峰

(基本資料整理於網路與維基百科,並附上超連結方便檢索)

義大利歌劇大師 普契尼Giacomo Puccini, 1858-1924)是眾所公認的音樂史歌劇大師。寫實主義歌劇到他手中,完全昇華至令人聲淚俱下、肝腸寸斷的境界;而他所譜寫出的美妙旋律,更是聽過難忘,巧妙地與歌劇劇情與角色緊緊相扣,深植於全球歌劇音樂愛好者的心中。

蝴蝶夫人(Madama Butterfly)是 普契尼 歌劇三大名作之一,另外兩部作品是是 波希米亞人La Boheme)和 托斯卡Tosca)。

喜愛普契尼作品的人,並不會只聽這三部歌劇;不過在聽過其他普氏的歌劇之後,您也一定夠明白這三部為何總是獨佔鰲頭,甚至是全球歌劇上演率最高的前幾名。


普契尼  歌劇創作年表

 

延伸閱讀

歌劇《波希米亞人》

https://bonart.com.tw/all-about-puccinis-opera-la-boheme/

 

歌劇《托斯卡》

https://bonart.com.tw/puccini-opera-tosca/

 

歌劇《蝴蝶夫人》

https://bonart.com.tw/madama-butterfly-by-giacomo-puccini/

 

歌劇《杜蘭朵》

https://bonart.com.tw/all-about-puccini-turandot-2-2/

 

1920年時普契尼著手開始創作歌劇「杜蘭朵公主」,1924年秋天,普契尼因為長年喉部不適,經常感到喉嚨疼痛以及聲音沙啞而前往佛羅倫斯治療,檢查出罹患了喉癌,在當時根治此症的惟一方法只有動手術將癌細胞切除。 11月初普契尼由兒子陪同一起到比利時首都布魯塞爾動手術,手術進行相當順利,普契尼看似已渡過難關,但術後第二天卻因流血不止導致心臟病發,延至於1924年11月29日逝世,享年66歲。

普契尼留下了「杜蘭朵」的最後一幕未能完成,只寫到第三幕「柳兒自盡」。

後來由他的學生弗朗哥‧阿法諾(Franco Alfano, 1876 – 1954)將歌劇終曲補述完成。

 1926年4月26日,這部歌劇遺作由普契尼生前好友托斯卡尼尼(Arturo Toscanini, 1867 – 1957))於米蘭拉斯卡拉大劇院指揮首演,此時普契尼已去世一年半,杜蘭朵的大獲成功,也為普契尼的一生劃下一個輝煌燦爛的句點。

據說首演之日,托斯卡尼尼只指揮到「柳兒之死」,也就是普契尼完成的最後部分,托斯卡尼尼停止管弦樂隊的演奏,然後轉身對觀眾說:「大師在這裡放下了他的筆」,並停止了首演。

普契尼一生共留下十二部歌劇作品,全都與愛情有關,被公認是繼威爾第(Giuseppe Verdi, 1813 – 1901)之後最偉大的義大利歌劇作曲家。

在歌劇中,普契尼為求顯著東方色彩,更採用了中國民歌〈茉莉花〉曲調,成為歌劇重要的音樂動機~更使音樂充滿東方風情。


普契尼博物館官方網站

普契尼博物館官方網站

博物館空間規劃與位置圖

 

普契尼本人演奏鋼琴的帥勁

戴帽、翹腳、迷人的眼神跟隨手捻來的迷人旋律與和聲,普契尼展現十足男性魅力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J9YI-Ei3z5w

 

2019最新趣味普契尼紀錄片 第1集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imqlZTqwyLQ

 

2019最新趣味普契尼紀錄片 第2集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7GaOb-ZvmIs

 

2019最新趣味普契尼紀錄片 第3集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YTW8lIC612U

 

2019最新趣味普契尼紀錄片 第4集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Tz7eQxd_V9U

 

2019最新趣味普契尼紀錄片 第5集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wp-kEe9OwoM

 

2019最新趣味普契尼紀錄片 第6集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TQsEOkcWFxQ&list=PLfOI3ciRNhtGMYVvPxW109K73xjTcG_6J&index=7

 

2019最新趣味普契尼紀錄片 第7集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cTHoCw0tlSw&list=PLfOI3ciRNhtGMYVvPxW109K73xjTcG_6J&index=8

 

2019最新趣味普契尼紀錄片 第8集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gP7Z0Qgnwqs&list=PLfOI3ciRNhtGMYVvPxW109K73xjTcG_6J&index=9

 

2019最新趣味普契尼紀錄片 第9集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IGcNDDD8r4w&list=PLfOI3ciRNhtGMYVvPxW109K73xjTcG_6J&index=10

 

【電影】普契尼傳記電影

"Puccini" (1953) Gabriele Ferzetti & Marta Toren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V0iiqZdW9Sk

 

感謝各位苗北講堂的同學們本期熱烈支持🫰🏻🎉

我們下期講堂再見😉

 

 

開卷蹦藝術.享受美好閱讀時光

☕️一杯咖啡.一點心意.支持蹦藝術☕️

 

各類合作提案,聯繫方式:

*手機:0917.670.518 
*Line:https://line.me/ti/p/LB1ro0P0AU
*E-mail:jenpin888@gmail.com

【BON音樂】蹦藝術X大人社團 - 弦音美技:四年一度克萊斯勒國際小提琴大賽(五)

【BON音樂】蹦藝術X大人社團 - 弦音美技:四年一度克萊斯勒國際小提琴大賽(五)
All about International Fritz Kreisler Competition 2022-5

– 資訊整理共享於網路,一起欣賞音樂與藝術之美 –
蹦藝術 | BONART


 

活動介紹

熱愛古典樂的你,也享受追賽事的緊張感嗎?

錯過了上次的鋼琴范克萊本,更要把握這次的克萊斯勒大賽

《大人社團》與蹦藝術執行長林仁斌老師共同推出「弦音美技,國際小提琴大賽」,將從賽事的角度帶領大人們貼近音樂,老師將以長期關注各項國際賽事的豐富學養,拆解賽事特色與演奏分析,你可以跟著老師的節奏聽出音樂更豐富的情感,看見更絢爛的色彩,細細品味每個人對樂曲的不同詮釋,也享受追賽事的期待感,體驗更有層次的音樂盛事。

 

課程主講人:

 

為什麼會以國際賽事為主題呢?

國際大賽是每年為了讓各國年輕優秀音樂演奏者能夠以自身努力站上國際舞台的最佳機會,獲獎之後不但能夠得到國際之間最高關注,更有機會在獲獎後的高聲勢之下展開演奏事業,可說是百年來的重要的傳統。

 

學員分享

學員(S)回饋─
跟著老師和同學透過直播追蕭邦鋼琴大賽,了解了很多以前不懂的東西,很多音樂和音樂家都成了我生活中的一部分,我很感動。

學員(C)回饋─
音樂欣賞課一次是兩個小時,我感覺這兩個小時,就好像是一個袋子,林仁斌老師用他的音樂知識跟學問把這個袋子裝滿、裝飽,很多時候都是滿出來了,然後交給我們,所以每次我上完課都感覺收穫滿滿。

↑多次參與大人社團音樂欣賞課的學員回饋,困在疫情的這一年,感謝有音樂撫慰人心。

 

↑去年參與過大人社團與林仁斌老師的蕭邦鋼琴大賽講堂,音樂在學員的生活裡面佔了很大的比例。從原本只是聽、知道很多毛皮,並不深入,也不知道音樂的故事。

學員回饋完全沒有想到這個課程超過期待非常多,第一次知道,原來一場音樂比賽曲目的設計、每一輪比賽的機制,還有每一位參賽選手的特色,老師都帶著我們一路去追。

更多的學員分享:大人的音樂欣賞課學員回饋,看他們用音樂為生活注入繽紛

本期精彩課程推薦

特別課程推薦

大人的弦音美技國際小提琴大賽(8/17週三晚上班,共6堂):四年一度克萊斯勒大賽

 

下期課程精彩推薦

大人的第九號交響曲聯演線上直播課(8/18週四下午班,共5堂):匯集四大名家-貝多芬X舒伯特X馬勒X德弗札克


 

│第五堂:賽事進行中!參賽者們精彩演奏影音欣賞解析│

經過一週的時間,大賽進入半準決賽,每位選手已經上場過一輪並只剩下18位選手能往下一輪賽事邁進了!在這堂課中,林仁斌老師將針對大賽指定曲目與優異選手們的表現進行解析,同時也會細細拆解曲目演奏特點、音樂賞析與今年賽事的特點。

 

"勇氣、能量與耐心,是深達我心之美德" - 克萊斯勒

 

滿滿兩小時的克萊斯勒音樂❤️

全部樂曲均由克萊斯勒校訂/編曲,有些是作曲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Z_x5vxLevHw


克萊斯勒國際小提琴大賽起源

「克萊斯勒國際小提琴大賽」是奧地利最重要的小提琴比賽,比賽源起可追溯到1938年之前,由小提琴家克萊斯勒(Fritz Kreisler)本人捐助大賽籌辦經費,並由維也納學院(現為維也納國立音樂與表演藝術大學)所舉辦的,設立目的是為了選拔出當時學院中最優秀的小提琴演奏者們。

有鑒於本賽逐漸累積國際名聲,1979年起正式走向國際化,開始升級為國際小提琴大賽,讓各個國家的小提琴家都能夠在舞台上一同競賽。知名小提琴演奏家耶胡迪·梅紐(Yehudi Menuhin, 1916-1999)也擔任評審團主席。而也就自1979年開始,國際克萊斯勒協會即維持每四年在維也納金色大廳或維也納音樂廳舉辦一次克萊斯勒國際小提琴大賽。

→官方網站

 

"我的人生,以音樂起始,也終於音樂" - 克萊斯勒

 

2022年參賽選手資料

 

第一輪登場選手順序

 

大賽賽程日期


完整第二輪晉級名單與演奏曲目介紹

*第二輪詳細選手順序與時程

優秀選手演奏點將錄

1. MA, Tianyou • China, 29.10.2000


Tianyou Ma has been a top prize winner in numerous international competitions including the Sendai International Music Competition, Menuhin Violin Competition, the Postacchini Competition, the J.S. Bach competition and the Chicago Violin Competition. Tianyou studied at the Elder Conservatorie of Music since 2010, where he was awarded a full scholarship to study with Keith Crellin from 2010-2013. Since 2014, Tianyou was awarded a scholarship at The Yehudi Menuhin School and studied violin with Diana Galvydyte. He was then awarded a full scholarship from the Music and Dance Scheme in the U.K. from 2016 – 2019. In August of 2019, he started undergraduate study with a full scholarship at the Curtis Institute of Music in Philadelphia, studying with Pamela Frank and Shmuel Ashkenasi.

第二輪演奏曲目:

F. Kreisler: Variationen über ein Thema von Corelli
R. Strauss: Sonate für Violine und Klavier in Es-Dur, op.18 Elliot Carter - Lauds - III Rhapsodic Musing (2000)
M. Ravel: Sonate für Violine und Klavier Nr.2, M.77 in G-Dur F. Kreisler: Syncopation

Pianist: Aki Maeda

 


2. MATSUOKA, Seina • Japan, 02.12.1993

Seina has won many prizes in various competitions in Japan. In 2019, she was selected as a semi-finalist in the Queen Elisabeth Competition. In 2022, she received the 1st Prize at the 26th International Chamber Music Competition “Giulio Rospigliosi”, and the Jury Encouragement Prize at the 8th Sendai International Music Competition. She has taken part at the Ozawa International Chamber Music Academy OKUSHIGA. She performed at the “Palermo Classica” festival and regularly plays in Italy, Austria, Slovenia, and Canada. She was selected for the Anny Felbermayer Stipendium in 2020, and the Rotary Foundation Scholarship in 2021. Seina was the winner of the Full Special Scholarship at Soai University. She studied with Prof. Machie Oguri, and since 2017 she has been studying with Michael Frischenschlager and Peter Schuhmayer at the University of Music and Performing Arts, Vienna. 

第二輪演奏曲目:

F. Kreisler: Praeludium und Allegro
R. Strauss: Sonate für Violine und Klavier in Es-Dur, op.18 W. Mukai: Sink that sorrow into the sea (2022)
P. I. Tchaikovsky Waltz – Scherzo, Op.34
F. Kreisler: Syncopation

Pianist: Luca Lavuri

 


 

3. SANT´ANNA e SILVA, Guido Felipe • Brazil, 28.06.2005

Guido Sant'Anna began to study violin at age 5 with Marcia Uhlemann. At 7 years old, Guido's talent was discovered by conductor Julio Medaglia who took him to his first solo concert, accompanied by a chamber orchestra. In 2013, he started taking classes with teacher Elisa Fukuda and stood out on the national scene. Guido has performed as a soloist with orchestras in several cities in Brazil and abroad with recitals and duets. In April 2018, he achieved a historic achievement: he was the first Brazilian/South American to be selected to participate in the Menuhin Competition in Geneva, Switzerland and he also surprised everyone by being a finalist. He won the 6th prize, the Audience Award and the Chamber Music Award. After 2018, Guido joined The Perlman Music Program, attending their summer courses. Today Guido still studies with Elisa Fukuda, and plays an Iorio violin from 1833, kindly provided by the Caris Foudation.

第二輪演奏曲目:

G. Tartini: Teufels-Triller-Sonate mit Kreislers Kadenz
J. Brahms: Sonate No.3 für Violine und Klavier in D-moll op.108 M. Nobre: Desafio III - Opus 31 Nr. 3 (1968)
E. Ysaÿe: Sonate Nr. 6 für Violine solo
F.Kreisler: Caprice Viennois, Op.2

Pianist: Luca Lavuri

 


4. FHEODOROFF, Fanny • Austria, 23.07.1996

Fanny Fheodoroff appeared as a soloist and chamber musician at venues including Wigmore Hall, Barbican Hall, Beethoven-Haus Bonn, and Laeiszhalle Hamburg. She is a scholarship recipient from the Studienstiftung des deutschen Volkes and the Deutsche Stiftung Musikleben and was kindly loaned a violin by Marino Capicchioni (Rimini, 1962) from the German Music Instrument Foundation. Fanny is a recent graduate of The Juilliard School as well as the University of Music and Performing Arts Vienna, the Guildhall School of Music and Drama London, and the Academy of Music and Theatre Hamburg. Her passionate devotion to community engagement led to a desire to promote a more non-traditional violin repertoire and explore works of historically underrepresented composers of different genders, heritage, race and culture. In 2021, she was awarded a Career Grant from Juilliard to record an album dedicated to female composers, which has been released in early 2022.

 

第二輪演奏曲目:

F. Kreisler: Praeludium und Allegro
F.Schubert: Sonate für Violine und Klavier A-Dur, D.574 Grand Duo
N. Fheodoroff: Berceuse für Violine solo (1993)
C. Debussy: Sonate für Violine und Klavier in g-Moll L. 140
F. Kreisler: Liebeslied

Pianist: Aki Maeda

 


5. ISPIR, Luka • France, 31.10.1998

Lukas Ispir is artist-in-residence under the supervision of Augustin Dumay at Queen Elisabeth Music Chapel. He studied at the Conservatoire National Supérieur in Paris with Olivier Charlier, and continued his studies at the Hanns Eisler School in Berlin with Stephan Picard. He has performed as a soloist with the Normandy Orchestra, the Appassionato Orchestra and the Orchestra of the Accademia della Scala in Milan and he won national and international prizes in the competitions of Vatelot-Rampal and the Young Norman Talent, as well as the 2nd prize at the Vittorio Veneto Competition in Italy in 2021. He was invited to the European Chamber Music Academy at the Pablo Casals festival, by the chamber music festival in Giverny, the Evian musical encounters, the Jaroussky Academy and the Kronberg Academy, and performed with the Philia Trio in many festivals in France and abroad. Luka Ispir plays a violin by the famous luthier Pressenda, generously lent by the Queen Elisabeth Music Chapel.

第二輪演奏曲目:

F. Kreisler: Praeludium und Allegro
J. Brahms: Sonate No.3 für Violine und Klavier in D-moll op.108 T. Escaich: Nun Komm für Violine solo (2001)
M. Ravel: Tzigane
F. Kreisler: Londonderry Air

Pianist: Luca Lavuri

 


6. CHOI, Elli • USA, 04.09.2001

Elli Choi has performed throughout North America, Europe, Asia, the Middle East at esteemed venues such as David Geffen Hall, the David H. Koch Theater, Carnegie Hall, Maison Symphonique de Montréal, Kimmel Center's Verizon Hall, the Berliner Philharmonie, Abu Dhabi Palace, collaborating with orchestras such as Symphonique de Montreal, The Juilliard Orchestra, Philarmonique de Monte-Carlo, the Novosibirsk Philharmonic, Salzburg Chamber Soloists, and the Sofia Philharmonic Corpus Christi Symphony. Elli Choi has most recently won 3rd prize at the Classic Strings Competition in Dubai 2022, the 2nd  prize at the Zhuhai Mozart Competition in 2019 and was the winner of the Monaco World Music Masters Competition in 2016. Elli is currently pursuing an undergraduate degree at Columbia University simultaneously enrolled at the Juilliard School where she has been studying since 2009 at the Pre-College Division.

第二輪演奏曲目:

F. Kreisler: Praeludium und Allegro
R. Strauss: Sonate für Violine und Klavier in Es-Dur, op.18 M. O’Connor: The Cricket Dance (1997)
F. Waxman: Carmen Fantasie
F. Kreisler: Liebesleid

Pianist: Luca Lavuri

 


7. LU, Jiaqi • China 30.08.1997

Jiaqi Lu is a violin undergraduate at the University of Music and Art Vienna supervised by Elisabeth Kropfitsch. She also studies chamber music under Johannes Meissl. In 2009, she was admitted to the High School Attached to Shanghai Conservatory of Music where she studied under Professor Chenxing Huang. In 2015-2016 school year, she served as the concertmaster of the String Orchestra of the Shanghai Conservatory of Music. She won several international competitions, including the 10th National Violin Competition China in 2012, the 6th Hong Kong International Violin Competition in 2016, the Chamber Music Competition of Shanghai Conservatory of Music in 2018, Brahms International Violin Competition in 2020, and the Kreutzer International Violin Competition in 2021.

第二輪演奏曲目:

F. Kreisler: Variationen über ein Thema von Corelli
R. Strauss: Sonate für Violine und Klavier in Es-Dur, op.18 G. Chen: Sunshine Over Tashkurgan (1976)
P. Sarasate: Carmen-Fantasie, Op. 25
F. Kreisler: Marche Miniature Viennoise

Pianist: Luca Lavuri

 


8. ABOUZAHRA, Amira • Germany, 25.12.2005 

Amira studied with Alexander Gawrilenko, Gábor Homoki and Eszter Haffner, and since 2019 she is a student Dora Schwarzberg at the University for Music and Performing Arts in Vienna. She made her orchestra debut at the age of seven. As a soloist, Amira has since performed with orchestras such as the Hungarian National Philharmonic Orchestra, Concerto Budapest, Kremerata Baltica, Franz Liszt Chamber Orchestra, Budapest String Orchestra, Opera Orchestra Budapest, MÁV Symphony Orchestra and many others. Amira has performed at numerous venues worldwide, such as Lincoln Center New York, Philharmonie Berlin, Cairo Opera House, Covent Garden London, Royal Opera House Muscat, Alexandria Opera House, Palace of Arts Budapest, Budapest Music Center, Expo Milano, Old Parliament House Singapore, Europe Palace Strasbourg and the Pearl Tower Shanghai. She has been invited to perform in numerous festivals like Festival Academy Budapest, IMS Prussa Cove, György Cziffra Festival, Operalia Gala by Plácido Domingo, etc. She won 1st prizes at the A. Grumiaux International Violin Competition (Belgium 2020), Oradea 2021, Ilona Fehér Violin Competition in Hungary (2017), among others. Amira was a scholar of the Domhof Foundation and is a member artist of Yehudi Menuhin’s Live Music Now. Together with her sister Mariam, Amira recorded all works for 2 violins by Hungarian composer Sándor Szokolay for the Szokolay Foundation and she currently plays on a Tononi violin (1760).

第二輪演奏曲目:

F. Kreisler: Praeludium und Allegro
F. Schubert: Fantasie in C-Dur für Violine und Klavier Op. 159, D. 934
G. Kurtág: In Nomine- all'ongherese für Violine solo (2001)
V. Prihoda- R. Strauss: Rosenkavalier Walzer
F. Kreisler: La Gitana

Pianist: NN

 


9. CHUNG, Wonbeen • South Korea, 12.11.1997

Wonbeen Chung completed her Bachelor’s degree at the age of 21 with Prof. Mi-kyung Lee at the University of Music and Performing Arts in Munich, Germany and her master’s degree with Prof. Pierre Amoyal at the Mozarteum University Salzburg. She has won numerous national competitions and has also performed with the Korean Chamber Orchestra and Daejeon Philharmonic Orchestra. In 2015 she made recital debut in Korea at the Kumho Arthall as Kumho Young Artist. She has also participated in the Tibor Varga International Music Academy, the Savonlinna Music Academy and Salzburg international summer academy. She received the Youth Development Prize of the International Violin Competition Leopold Mozart and was a finalist of the International Violin Competition Henri Marteau. In 2019 she won the 2nd prize in the Postacchini international violin competition. Since 2021 she has been a scholarship student at Yehudi Menuhin Live Music Now Salzburg.

第二輪演奏曲目:

F. Kreisler: Variationen über ein Thema von Corelli
L.V. Beethoven: Sonate No.3 für Violine und Klavier,Es-Dur op. 30 Y. Jo Lee: Honza Nori für Solo Violine (1995)
E.Chausson: Poème Op.25
F. Kreisler: Syncopation

Pianist: Chizu Miyamoto

 


10. BOURG, Claire • USA, 26.02.1995

Claire Bourg has appeared as a soloist with several orchestras, performing in such venues as Chicago’s Orchestra Hall, the Pritzker Pavilion in Millennium Park, and Jordan Hall. Recently, Claire was a soloist with the Camerata Bern as part of the 2021 Joachim Competition, and was awarded the second prize at the 2020 Barbash JS Bach Competition, as well as the 2021 Luminarts Fellowship. A passionate chamber musician, she has attended festivals such as Marlboro, Yellow Barn, Ravinia, Taos School of Music, and IMS Prussia Cove. She also performs regularly with the Jupiter Symphony Chamber Players and Music for Food and has been a part of Curtis on Tour several times. Ms. Bourg has an artist diploma from the Curtis Institute of Music where she studied with Pamela Frank and Arnold Steinhardt, as well as a bachelor’s degree from New England Conservatory studying with Miriam Fried. She is currently a recipient of the Kovner Fellowship at the Juilliard School studying with Joseph Lin.

第二輪演奏曲目:

F. Kreisler: Praeludium und Allegro
W.A. Mozart: Sonate für Violine und Klavier Nr. 26 in B-Dur, K. 378 D. White: Blues Dialogues für Solo-Violine (2016)
L. Janáček: Sonate für Violine und Klavier
F. Kreisler: Syncopation

Pianist: Sergio Posada-Gómez

 


11. NUSSBAUMER, Raphael • Switzerland, 07.03.2006

Raphael Nussbaumer was born in Altendorf in 2006. He started playing the violin at the age of 4 and was accepted into the violin class of Philip A. Draganov at the age of 6. He has received several first prices with distinction in the finals of the Swiss Youth Music Competition, and he has also been successful internationally: 2nd Prize at the " Andrea Postacchini" violin competition and at the "Louis Spohr" violin competition, semi-finalist at the Menuhin competition. As a soloist he has already played the great violin concertos with various orchestras, e.g. with the Zurich Chamber Orchestra, the Biel Symphony Orchestra, the Fanz Schmidt Chamber Orchestra Vienna and the Camerata Zurich.

第二輪演奏曲目:

G. Tartini: Teufels-Triller-Sonate mit Kreislers Kadenz
F. Schubert: Rondo für Violine und Klavier in h-Moll op. 70 D 895 A. Felder: Capriccioso für Violine solo (2019)
F. Waxman: Carmen Fantasie
F. Kreisler: Tambourin Chinois, Op.3

Pianist: Chizu Miyamoto

 


12. ZHELEZNY, Leonid • Russia, 16.03.1994

Leonid Zhelezny graduated from the Moscow State Tchaikovsky Conservatory in the class of Alexander Vinnitsky, where he also took an assistant-traineeship under his guidance. He won many international competitions as the Ludwig van Beethoven Violin Competition in S. Pölten (2nd prize), the International Music Competition in Stockholm in 2014 (1st prize), the Leopold Auer Violin Competition in St. Petersburg, 2015 (2nd prize), the Vladimir Spivakov Competition 2016 (3rd prize), the Václav Huml Violin Competition in Zagreb, 2017 (2nd prize), the International Music Competition in Harbin 2018 (3rd prize) and the All-Russian Music Competition in Moscow, (2nd prize). He is recipient of the Grand Prix at the International Violin Competition in Astana. Leonid performs in Russia and abroad, and collaborates with conductors Alexander Rudin, Sergey Bezrodny, and Joachim Gustaffson, among others. 

第二輪演奏曲目:

F. Kreisler: Praeludium und Allegro
J. Brahms: Sonate No.3 für Violine und Klavier in D-moll op.108 I. Frolov: Fantasy in memory of David Oistrakh (2006)
P. I. Tchaikovsky Waltz – Scherzo, Op.34
F. Kreisler: Liebesleid

Pianist: Luca Lavuri

 


13. KOGAN, Daniel • Kanada, 17.02.1993

Daniel Kogan was born in Toronto, studied in Moscow with Maya Glezarova, Sergej Kravchenko and Irina Svetlova. He later moved to Maastricht where he continued his studies with Boris Belkin.  He was a regular student at the Accademia Chigiana in Siena and participated and performed at the Verbier Festival in 2019.   Daniel Kogan is a laureate of Lipinski, Yampolski & Jacques Thibaud competitions and has performed as a soloist with many orchestras, such as Moscow State Symphony Orchestra, Odessa Philharmonic and Sendai Philharmonic. He is currently artist in residence of the Moscow Philharmonic and Recording artist of Melodia label. He performs on a Niccolò Amati from an anonymous loan. 

第二輪演奏曲目:

G. Tartini: Teufels-Triller-Sonate mit Kreislers Kadenz R. Schumann / J. Brahms: F.A.E.-Sonate
- Schumann: Intermezzo
- Brahms: Scherzo

G. Knox: Rick O'Shea für Violine solo (2018)
B. Bartok: Sonate für Violine solo Sz. 117, BB 124 F. Kreisler: Marche Miniature Viennoise

Pianist: Sergio Posada-Gómez

 


14. SHAHAM, Michael • Israel, 19.06.2003

Michael has been playing the violin since the age of six as a member of a family of musicians. He won scholarships from the America Israel Cultural Foundation with honors since 2013. In 2019, violinist Vadim Gluzman granted Michael with the promising young violin award from the Arkady Fomin Foundation. Michael has performed as a soloist with the Israel Philharmonic, the Jerusalem Symphony Orchestra, the Netanya Kibbutzim Chamber Orchestra, the Rishon Lezion Israeli Symphony Orchestra, the Beer Sheva Symphony Orchestra, the Haifa Symphony Orchestra, Tel Aviv Soloists and the Israel Chamber Orchestra. From 2019 Michael studies at Curtis Institute of Music in Philadelphia with Shmuel Ashkenasi and Ida Kavafian. In Israel, he studied at the Israeli Conservatory of Music in Tel Aviv, with his father Hagai Shaham and Guy Figer.

第二輪演奏曲目:

G. Tartini: Teufels-Triller-Sonate mit Kreislers Kadenz
L.V. Beethoven: Sonate No.1 für Violine und Klavier in D-Dur op. 12Nr.1
M. Zur: Präludium für Violine Solo (1991)
F. Waxman: Carmen Fantasie
F. Kreisler: La Gitana

Pianist: Aki Maeda

 



15. YOSHIMOTO, Rino • Japan, 26.02.2003

In 2019, Rino Yoshimoto performed solo debuts in Carnegie Hall and Vienna Musikverein. She has performed with orchestras including Sofia Philharmonic Orchestra, Bulgaria, Orchestra di Padova e del Veneto, Italy, and Kobe Philharmonic Orchestra, Japan. Rino is a current student of both Prof. Michael Frischenschlager at the University of Music and Performing Arts Vienna and Prof. Augustin Dumay at Queen Elisabeth music chapel. Rino Yoshimoto is a prize holder of numerous international violin competitions including the Fritz Kreisler International Violin Competition 2018, the International Johannes Brahms Competition 2017-19, and the Padova International Music Competition Italy 2018. She performed for Queen Mathilde of Belgium in December 2020 and was elected to the 2020-2021 Rohm Music Foundation scholarship student, in Japan.Rino plays a violin made by Giuseppe Guarneri in 1697 in Italy, courtesy of the foundation Boubo-Music Switzerland. Next engagements will see touring Spain with the Wiener Kammerorchester.

第二輪演奏曲目:

G. Tartini: Teufels-Triller-Sonate mit Kreislers Kadenz
L.V. Beethoven: Sonate No.5 für Violine und Klavier in A-Dur op. 24
K. Takeuchi: Koyo von 'Rakubaishu' für Violine solo (1979)
M. Ravel: Tzigane
F. Kreisler: Caprice Viennois, Op.2

Pianist: NN

 


16. SEKI, Tomotaka • Japan, 28.08.1998

Tomotaka Seki made his orchestral debut at the age of ten. In 2018, he has been awarded the First prize at the Tokyo Music Competition, and subsequently given engagements to perform concertos and recitals throughout Japan. He has performed with various orchestras including Japan Philharmonic Orchestra, Tokyo City Philharmonic Orchestra, and Tokyo Philharmonic Orchestra. Tomotaka’s musical talent and passion expand beyond the solo career, and he has been very active with his quartet, The Cercatore Quartet. He also performs with the NHK Symphony Orchestra as its Academy student. Tomotaka currently continues his studies at the Tokyo College of Music as an Honorary Scholarship Student under the tutelage of Koichiro Harada and Mayuko Kamio. He has a Francesco Gobetti 1703 on special loan from Nippon Violin Co.

第二輪演奏曲目:

F. Kreisler: Variationen über ein Thema von Corelli
L.V. Beethoven: Sonate No.7 für Violine und Klavier in c-moll op. 30
S. Satoh: Birds in Warped Time II (1980)
N. Milstein: Paganiniana
F. Kreisler: Liebesleid

Pianist: Sergio Posada-Gómez

 


17. POCITARI, Lilia • Moldova, 26.09.1997

Lilia Pocitari was born in the capital of Moldova – Chișinău, in a family of musicians. She began playing the violin at the age of three. Lilia is currently studying for Master of Music at the Hochschule für Musik Hanns Eisler in Berlin with Prof. Ulf Wallin and for Certificate of Performance at the Musik und Kunst Privatuniversität der Stadt in Vienna with Julian Rachlin. In 2019, Lilia completed her bachelor’s degree at the Buchmann-Mehta School of Music in Tel Aviv in the class of Ilya Konovalov. Lilia has won prizes in international competitions in Romania, Lithuania, Ukraine, Bulgaria, Belarus, Russia, and Kazakhstan. She has performed with conductors such as Julian Rachlin, Zubin Mehta, Patrick Strub, Juhani Numminen, Neil Thompson, Vladimir Spivakov, and others.Lilia plays the 1779 Nicola Bergonzi violin and François Nicolas Voirin bow, kindly loaned by Alpha Capital Anstalt.

第二輪演奏曲目:

F. Kreisler: Variationen über ein Thema von Corelli
J. Brahms: Sonate No.3 für Violine und Klavier in D-moll op.108 B. Dubosarschi: Burlesca für Violine und Klavier in a-Moll (1994) M. Ravel: Tzigane
F. Kreisler: Gypsy Caprice für Violine und Klavier

Pianist: NN

 


18. ZHAROVA, Galiya • Russia, 22.11.1991

Galiya Zharova graduated with honours from the Central School of Music in 2010 and the Tchaikovsky Moscow State Conservatory in 2017, as assistant of Alexander Vinnitsky. As a soloist she has performed with such orchestras as the Svetlanov State Academic Symphony, Almaty Philharmonic, Kaliningrad Symphony, Symphonica Arctica, Philharmonic Orchestra of Kaliningrad, Turku Philharmonic (Finland), the Minsk Philharmonic, under conductors Marius Stravinsky, Eduard Grach, Fabio Mastrangelo, and others. In 2017 Galiya performed 24 caprices of Paganini at the Rachmaninov Hall of the Moscow Conservatory. She won numerous competitions: 1st prizes at the Beethoven (St. Pölten), Postacchini (Fermo), Astana, Ysaye (Liège) Violin Competitions, and 2nd prizes at the David Oistrakh in Moscow and Leopold Auer Violin Competition.

第二輪演奏曲目:

F. Kreisler: Praeludium und Allegro
J. Brahms: Sonate No.1 für Violine und Klavier in G-Dur op. 78 A. Schnittke: Stille Nacht für Violine und Piano (1978)
E. Ysaÿe: Sonata für solo Violine No. 4 (To Fritz Kreisler)
F. Kreisler: La Gitana

Pianist: Chizu Miyamoto


第一輪精彩演奏欣賞

September 17, 2022 - MORNING SESSION

10:30 - Ma, Tianyou (21) China

J.S. Bach: Partita I h-Moll, BWV 1002 H.W.
Ernst: The Last Rose of Summer in G-Dur
F. Kreisler: Recitative und Scherzo Op. 6

10:55 - Yumi, Arata (30) Japan

J.S. Bach: Partita II d-Moll, BWV 1004 - Ciaccona
N. Paganini: Caprice No. 4 Op.1
F. Kreisler: Recitative und Scherzo Op. 6

11:20 - Lee, Anna (27) USA

J.S. Bach: Partita II d-Moll, BWV 1004 - Ciaccona
N. Paganini: Caprice No. 20 Op.1
F. Kreisler: Recitative und Scherzo Op. 6

12:00- Matsuoka, Seina (28) Japan

J.S. Bach: Sonate II a-Moll, BWV 1003-Grave, Fuga
N. Paganini: Caprice No. 11 Op.1
F. Kreisler: Recitative und Scherzo Op. 6

12:25 - Lee, Catherina (25) Australia

J.S. Bach: Sonate I g-Moll, BWV 1001 - Adagio, Fuga
N. Paganini: Caprice No. 5 Op.1 F.
Kreisler: Recitative und Scherzo Op. 6

12:50 - Schöner, Antonia (26) Austria

J.S. Bach:Partita II d-Moll, BWV 1004 - Ciaccona
N. Paganini: Caprice No. 24 Op.1
F. Kreisler: Recitative und Scherzo Op. 6

13:15 - Serebrennikov, Dimitry (30) Russia

J.S. Bach: Sonate I g-Moll, BWV 1001 - Adagio, Fuga
N. Paganini: Caprice No. 9 Op.1 F.
Kreisler: Recitative und Scherzo Op. 6

https://youtu.be/bpEde3ymBjA

 

September 17, 2022 - AFTERNOON SESSION

19:30 - Ispir, Luka (23) France

J.S. Bach: Sonate I g-Moll, BWV 1001 - Adagio, Fuga
N. Paganini: Caprice No. 16 Op.1 F.
Kreisler: Recitative und Scherzo Op. 6

19:55 - Chen, Tong (25) China

J.S. Bach: Sonate I g-Moll, BWV 1001 - Adagio, Fuga
N. Paganini: Caprice No. 21 Op.1
F. Kreisler: Recitative und Scherzo Op. 6

20:20 - Choi, Elli (21) USA

J.S. Bach: Partita II d-Moll, BWV 1004 – Ciaccona
H.W. Ernst: der Erlkönig
F. Kreisler: Recitative und Scherzo Op. 6

20:45 - Sekine, Lisa-Maria (26) Austria

J.S. Bach: Partita III E-Dur, BWV 1006
N. Paganini: Caprice No. 21 Op.1
F. Kreisler: Recitative und Scherzo Op. 6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_dVPyjQFnig&t=1310s

 

September, 18 2022 - MORNING SESSION

10:30-10:55 Lu, Jiaqi (25) China

J.S. Bach: Partita III E-Dur, BWV 1006 Preludio, Loure, Gavotte en Rondeaux, Menuet I, Menuett I
N. Paganini: Caprice No. 17 Op.1
F. Kreisler: Recitative und Scherzo Op. 6

10:55-11:20 Abouzahra, Amira (16) Germany

J.S. Bach: Partita I h-Moll, BWV 1002 Allemanda, Double, Corrente, Double
H. Wieniawski: Caprice no.7 op.10 “La Cadenza”
F. Kreisler: Recitative und Scherzo Op.6

11:20-11:45 Lee, Jiyoon (23) South Korea

J.S. Bach: Sonate I g-Moll, BWV 1001 – Adagio, Fuga
N. Paganini: Caprice No. 5 Op.1
F. Kreisler: Recitative und Scherzo Op. 6

11:45-12:00 intermission

12:00-12:25 Chung, Wonbeen (24) South Korea

J.S. Bach: Sonate II a-Moll, BWV 1003 - Grave, Fuga
N. Paganini: Caprice No. 11 Op.1
F. Kreisler: Recitative und Scherzo Op. 6

12:25-12:50 Walder, Julian (21) Austria

J.S. Bach: Partita II d-Moll, BWV 1004 - Ciaccona
H. W. Ernst: Grand Caprice über Schuberts Der Erlkönig, op. 26
F. Kreisler: Recitative und Scherzo Op. 6

12:50-13:15 Bourg, Claire (27) USA

J.S. Bach: Sonate II a-Moll, BWV 1003 - Grave, Fuga
N. Paganini: Caprice No. 2 Op.1
F. Kreisler: Recitative und Scherzo Op. 6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OSvlYCQmNOM&t=2485s

 

September 18, 2022 - AFTERNOON SESSION

15:30-15:55 Nussbaumer, Raphael (16) Switzerland

J.S. Bach: Partita II d-Moll, BWV 1004 - Ciaccona
N. Paganini: Caprice No. 17 Op.1
F. Kreisler: Recitative und Scherzo Op. 6

15:55-16:20 Zaletel Cernos, Rok (23) Slovenia

J.S. Bach: Partita Partita III E-Dur, BWV 1006 Preludio, Loure, Gavotte en Rondeaux, Menuet I & Menuett II
N. Paganini: Caprice No. 23 Op.1
F. Kreisler: Recitative und Scherzo Op. 6

16:20-16:45 Shim, Dongyoung Jake (20) South Korea J.S. Bach: Sonate I g-Moll, BWV 1001 - Adagio, Fuga
H. W. Ernst Grand Caprice on Schubert's 'Der Erlkönig, D.328'
F. Kreisler: Recitative und Scherzo Op. 6

16:45-17:00 intermission 17:00-17:25 Wang, Xiaozhuo (15) China

J.S. Bach: Partita III E-Dur, BWV 1006 Preludio, Loure, Gavotte en Rondeaux, Menuet
N. Paganini: Caprice No. 7 Op.1
F. Kreisler: Recitative und Scherzo Op. 6

17:25-17:50 Ahonen, Iidamari (19) Finland

J.S. Bach: Sonate III C-Dur, BWV 1005 – Adagio, Fuga
N. Paganini: Caprice No. 9 Op.1
F. Kreisler: Recitative und Scherzo Op. 6

17:50-18:15 Sibileva, Arseniya (21) Russia

J.S. Bach: Sonate I g-Moll, BWV 1001 - Adagio, Fuga
N. Paganini: Caprice No. 22 Op.1
F. Kreisler: Recitative und Scherzo Op. 6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HZELfgg-00&t=5370s

 

September 18, 2022 - EVENING SESSION

19:30-19:55 Ohno, Yukari (27) Japan

J.S. Bach: Sonate I g-Moll, BWV 1001 - Adagio, Fuga
N. Paganini: Caprice No. 13 Op.1
F. Kreisler: Recitative und Scherzo Op. 6

19:55-20:20 Sakamoto, Reika (24) Japan

J.S. Bach: Sonate I g-Moll, BWV 1001 - Adagio, Fuga
N. Paganini: Caprice No. 17 Op.1
F. Kreisler: Recitative und Scherzo Op. 6

20:20-20:45 Zhelezny, Leonid (28) Russia

J.S. Bach: Partita II d-Moll, BWV 1004 - Ciaccona
N. Paganini: Caprice No. 7 Op.1
F. Kreisler: Recitative und Scherzo Op. 6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o7qMvzR54ZA

 

September 19, 2022 - MORNING SESSION

10:30-10:55 Kogan, Daniel (29) Canada

J.S. Bach: Sonate II a-Moll, BWV 1003 - Grave, Fuga
N. Paganini: Caprice No. 4 Op.1
F. Kreisler: Recitative und Scherzo Op. 6

10:55-11:20 Shaham, Michael (19) Israel

J.S. Bach: Sonate II a-Moll, BWV 1003 - Grave, Fuga
N. Paganini: Variationen über Nel cor più non mi sento, MS 44
F. Kreisler: Recitative und Scherzo Op. 6

11:20-11:45 Yoshimoto, Rino (19) Japan

J.S. Bach: Sonate I g-Moll, BWV 1001 - Adagio, Fuga
N. Paganini: Caprice No. 24 Op.1
F. Kreisler: Recitative und Scherzo Op. 6

11:45-12:00 intermission

12:00-12:25 Seki, Tomotaka (24) Japan

J.S. Bach: Partita II d-Moll, BWV 1004 - Ciaccona
N. Paganini: Caprice No. 21 Op.1
F. Kreisler: Recitative und Scherzo Op. 6

12:25-12:50 Arai, Yurina (27) Japan

J.S. Bach: Partita II d-Moll, BWV 1004 Allemanda, Corrente, Sarabanda, Giga
N. Paganini: Caprice No. 11 Op.1
F. Kreisler: Recitative und Scherzo Op. 6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o0cr7UIgEPQ&t=1169s

 

September 19, 2022 - AFTERNOON SESSION and THE CANDIDATES WHO PASSED TO THE SEMIFINAL

15:30-15:55

Ho, Kingston (21) USA

J.S. Bach: Sonate II a-Moll, BWV 1003 - Grave, Fuga N. Paganini: Caprice No. 17 Op.1
F. Kreisler: Recitative und Scherzo Op. 6

15:55-16:20

AFTERNOON SESSION (15:30-17:50)

Zharova, Galiya (30) Russia

J.S. Bach: Sonate I g-Moll, BWV 1001 I. Adagio, II. Fuga N. Paganini: Caprice No. 5
F. Kreisler: Recitative und Scherzo Op. 6

16:20-16:45

Saito, Aoi (24) Japan

J.S. Bach: Partita II d-Moll, BWV 1004 - Ciaccona N. Paganini: Caprice No. 11 Op.1
F. Kreisler: Recitative und Scherzo Op. 6

16:45-17:00 intermission

17:00-17:25

Pocitari, Lilia (24) Moldova

J.S. Bach: Sonate I g-Moll, BWV 1001 - Adagio, Fuga N. Paganini: Caprice No. 10 Op.1
F. Kreisler: Recitative und Scherzo Op. 6

17:25-17:50

Moon, Jason (23) USA

J.S. Bach: Sonate II a-Moll, BWV 1003 - Grave, Fuga N. Paganini: Caprice No. 4 Op.1
F. Kreisler: Recitative und Scherzo Op. 6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0U0HXPz_8VM

 

第二輪開始囉🎉

September 20, 2022 - MORNING SESSION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Jo24Gg9nLbI

 

September 20, 2022 - AFTERNOON SESSION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r7Wqwomxdd0

 

September 21, 2022 - MORNING SESSION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TReBrS4X2N0

 

【BON話題】外星提琴手 Roman KIM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S4oZZ-4MdlY

 

Roman Kim 出生在哈薩克斯坦(Kazakhstan)的一個擁有韃靼人、白俄羅斯人和韓國人的家庭。他在五歲時獲得第一把小提琴,並在七歲時獲得了全國比賽的第一名。他於2000-2008年在莫斯科中央音樂學校追蘇Galina Turchaninova學習,並曾是Mstislav Rostropovich基金會的獎學金學生。

 

一人弦樂四重奏.莫札特小夜曲 K.525

W.A.Mozart - Eine kleine Nachtmusik [Violin Solo]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KsxY3WL1cP8

 

帕格尼尼《天佑吾皇》主題變奏曲

N. Paganini - God save the King

嗚嗚...連牙齒都用上了,看完只能說「God save the Violinists」XD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PCsiJ_fasDk

 

一人弦樂團.巴哈《G弦上之歌》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BgAw93L9gG0

 

一人交響樂團.貝多芬《命運》

BEETHOVEN 5TH SYMPHONY for Violin Solo - ROMAN KIM

2022年最新鉅作😅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nW6N0BDAnN0

 

看完他的演奏,如果有想把手邊的提琴砸掉的,歡迎聯絡我...😆

 

 

開卷蹦藝術.享受美好閱讀時光

☕️一杯咖啡.一點心意.支持蹦藝術☕️

 

各類合作提案,聯繫方式:

*手機:0917.670.518 
*Line:https://line.me/ti/p/LB1ro0P0AU
*E-mail:jenpin888@gmail.com

【BON音樂】蹦藝術音樂講堂 《人生不可錯過的美妙音樂》系列 - 不可錯過的十首交響曲

【BON音樂】蹦藝術音樂講堂 《人生不可錯過的美妙音樂》系列 - 不可錯過的十首交響曲
Top 10 most important symphonies

– 資訊整理共享於網路,一起欣賞音樂與藝術之美 –
蹦藝術 | BONART


 

蹦藝術音樂講堂由旅法知名音樂家林仁斌,也是蹦藝術藝術網站執行長規劃並擔任主講。

結合蹦藝術網站豐富多元的系統化資料,林仁斌老師輕鬆幽默的上課內容與清晰俐落的口條,多年來深獲各界肯定,並與國家兩廳院、衛武營國家文化藝術中心、苗北藝文中心、NSO國家交響樂團、長榮交響樂團、高雄市交響樂團、大人社團等各單位合作各式音樂講座,年演講場次超過200場,是台灣超人氣音樂欣賞名家。

音樂的面向極其廣闊,也間接影響我們腦部活動很大。經由專家研究,當欣賞美妙音樂而感動時,大腦的「獎賞中樞」會產生反應,分泌出「多巴胺」,給予我們愉快的感受。

在蹦藝術音樂講堂充滿特色與循序漸進的主題規劃之下,您將發現欣賞古典音樂、理解各種作品類型,都將為您的生活中帶來更豐富愉快的感受;您所需要做的,就是悄悄地埋下這快樂的種子,坐進講堂,好好欣賞每一場知識與含金量滿滿的專屬演講。

古典音樂 X 精彩繽紛美好人生

在蹦藝術音樂講堂,您將體驗到:

❶ 全面認識古典音樂世界.從基礎到進階
❷ 深入了解音樂史、專有名詞到作曲家故事
❸ 沈浸式課堂解說.艱澀知識一次融會貫通
❹ 老師與粉絲互動Q&A,從傳道授業到解惑

→報名連結

-------

古典音樂的世界浩翰深邃,文學、詩歌、繪畫、舞蹈均在歷史上與之共舞飛揚。蹦藝術音樂講堂為喜愛音樂的您規劃精彩無比的「人生不可錯過的美妙音樂系列」,首發第一輯我們將從交響曲、協奏曲、室內樂到歌劇這四大主題開始,逐步有系統地帶領所有學員認識古典音樂豐富的美妙世界。

課程主講人:

 

古典音樂的世界浩翰深邃,文學、詩歌、繪畫、舞蹈均在歷史上與之共舞飛揚。蹦藝術音樂講堂為喜愛音樂的您規劃精彩無比的「人生不可錯過的美妙音樂系列」,首發第一輯我們將從交響曲、協奏曲、室內樂到歌劇這四大主題開始,逐步有系統地帶領所有學員認識古典音樂豐富的美妙世界。

→報名連結

「人生不可錯過的美妙音樂」系列(一)
日期:  9/20、9/27、10/4、10/11

ㄧ、不可錯過的十首交響曲
二、不可錯過的十首協奏曲
三、不可錯過的十首室內樂
四、不可錯過的十部歌劇 

 

「人生不可錯過的美妙音樂」系列(二)
日期:  10/18、10/25、11/1、11/8

一、不可錯過的十首鋼琴樂曲
二、不可錯過的十首小品音樂
三、不可錯過的十首愛之詠嘆
四、不可錯過的十首管弦爆棚

 

「人生不可錯過的美妙音樂」系列(三)
日期:  11/22、11/29、12/6、12/13

一、不可錯過的十部音樂電影
二、不可錯過的十首電影配樂
三、不可錯過的十首韓劇音樂
四、不可錯過的十首日劇音樂

 

【課程資訊】
課程時間:9/20起,每週二下午2:00-4:00
課程時數:一系列四堂課、每週上課一次。
上課地點:鳴石音樂空間(台北市中正區仁愛路二段34號5F,近捷運東門站)


讓我們一起以留聲機雜誌的網頁,認識世界十大交響曲這個主題

留聲機網頁專題:世界十大交響曲

1. Mozart Symphony No 40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p8bZ7vm4_6M&t=186s

 

2. Beethoven Symphony No 5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VVXqNt4qU0

 

3. Dvořák Symphony No 9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L3qnOrOfcAw&t=1883s

 

4. Tchaikovsky Symphony No 6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qVA1ieo9Js4

 

5. Bruckner Symphony No 5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iOTzCgMxy_o

 

6. Mahler Symphony No 5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vOvXhyldUko&t=2770s

 

7. Sibelius Symphony No 5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RRS6dIgn_QI

 

8. Copland Symphony No 3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aZvg_FJ2b58

 

9. Prokofiev Symphony No 5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bXxIopzRZco

 

10. Shostakovich Symphony No 10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gQU9hNxImxA


交響樂簡史

交響曲首次出現在 18 世紀——最初在貴族、上流社會中經常被演出——

最初的交響曲就是義大利序曲(三樂章,快慢快)逐漸演變而來之自然發展。

 

法式序曲與義大利序曲

(資訊整理於網路與維基百科,並附超連結方便檢索)

十七、十八世紀時,交響樂與歌劇經常使用之序曲,有著「開場」的功能與效果,而序曲的形式分為兩大類:「法式序曲」與「義大利序曲」。

法式序曲」主要由「慢、快、慢」三個段落組成,中段經常為賦格形式,末段再現篇幅較短。 「義大利序曲」主要由「快、慢、快」三個段落組成,後式的交響曲即由此曲式逐漸演變而成。

進入十九世紀之後,作曲家逐漸將交響曲發展為「巴洛克時期的序曲附屬於歌劇,作為開演前的準備音樂。分成二派:義大利序曲及法國序曲,有著不同的風格。」之三樂章作品,結構大多為奏鳴曲快板曲式(呈示-發展-再現),有時附帶有標題。歌劇序曲自作曲家葛路克以後,常有暗示劇情的作用。

 

法式序曲

《皇家煙火》以法式序曲形式的第一樂章開頭,後續則包括了布雷舞曲小步舞曲等舞曲組曲,與名為《和平》與《歡慶》等,共五個樂章組成。

《皇家煙火》(Music for the Royal Fireworks)HWV 351是韓德爾受英王喬治二世委託、創作於1749年的組曲,也是韓德爾最富盛名的作品之一。

話說1748年10月,英、法終於結束長達八年的奧地利王位爭奪戰,英國為了慶祝簽訂和約成功,與境內終歸和平,遂預備於隔年春天在倫敦綠色公園(Green Park)舉行煙火大會。

樂長韓德爾接受喬治二世任命為音樂總指揮,為百人組成的軍樂隊譜寫適合在戶外演出的管弦樂曲。

為了配合露天演出並襯托出煙火秀的華美壯麗,勢必需要龐大的樂隊編制,才能製造豐滿的音響效果;據聞在彩排時樂團編制樂器總數破百,現場觀眾超過一萬人,嚴重的交通阻塞還在史上留下一筆紀錄。

這描繪皇家煙火於1749年5月15日在英國倫敦泰晤士河上施放情景的插畫:

 

《皇家煙火》全曲共分以下段落:

  1. *第一樂章《序曲》(Ouverture慢板快板慢板快板
  2. 第二樂章《布雷舞曲Bourrée
  3. 第三樂章《和平》(La Paix西西里舞曲
  4. *第四樂章《歡慶》(La Réjouissance):快板
  5. 第五樂章《小步舞曲1與2》(Menuets I and II第2部份有時被獨立劃分,成為第六樂章。

 

古樂演奏版本(時代樂器):

古樂專家 – 約迪·沙瓦爾 (Jordi Savall) 指揮版本

1.Ouverture: Adagio, Allegro, Lentement, Allegro 0:00
2.Bourrée 7:44
3.La Paix: Largo alla siciliana 9:43
4.La Réjouissance: Allegro 13:02
5.Menuets I and II 17:16

 

韓德爾:《彌賽亞》序曲

https://youtu.be/-5feattSotM

 

巴赫:第二號管弦樂組曲 BWV1067

https://youtu.be/K9ytFf2Vwbo


義大利序曲

主要以「快-慢-快」三段體為主。而這種結構更成為後來交響曲的基礎。

「義大利序曲」- 史卡拉第
Alessandro Scarlatti - Sinfonia avanti l'Opera Griselda

https://youtu.be/8YYS-sqYg5s

 

Domenico Scarlatti. Tolomeo e Alessandro (1711)

https://youtu.be/Exgy6-fliX0

 

葛路克:歌劇《Paride ed Elena》序曲

https://youtu.be/VFfuU3zWTgc

 

到了18世紀後半葉以後的古典序曲,則大多改採「奏鳴曲式」之結構。

 

交響曲發展到到 1770 年代,現代常見的四樂章形式已經確立。

而交響曲的第一位代表人物,也是最偉大的代表人物,就是約瑟夫·海頓(Joseph Haydn, 1732-1809),海頓寫了104首交響曲;下一位代表性人物為莫札特,他的41首交響曲,在音樂深度與變化裡,更上一層樓。

 

海頓早期交響曲

第六號《清晨》

https://youtu.be/6_RoS-MrgSg

 

第七號交響曲《中午》

https://youtu.be/4e73L1m0hfI

 

第八號交響曲《晚間》

https://youtu.be/aDNNeinbDbc

 

莫札特的交響曲

第25號交響曲(狂飆風格代表作)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ApvqOhbsriA&t=205s

 

第41號交響曲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C6EOb86YdIs&t=59s

 

隨著18世紀的到來,貝多芬為交響曲註入了全新的表現力和力量。

貝多芬的第三號交響曲《英雄》(Eroica)於1805年問世,貝多芬大大拉長了交響曲的演奏長度(僅《英雄》的第一樂章就比幾十年前的交響曲總長度還要長)。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fhHcty9OM-0&t=1006s

 

貝多芬一生中共寫作九首交響曲,曲曲精彩,是交響樂的頂峰,至今不墜。

最後一首《合唱》,交響樂加入人聲,更達前無古人之顛峰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rOjHhS5MtvA&t=4234s

 

在日本大阪,每年舉辦的「第九交響曲」,萬人共演之歷史場面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X6s6YKlTpfw

 

華格納更稱:「在貝多芬之後,再無人可創作能超越它的交響曲」(所有人都不必創作交響曲了)

隨著全世界音樂廳裡的交響樂團音樂會演出,交響曲已成為所有國家愛樂者、觀眾們最重要的精神滋養。

進入19世紀到20世紀,更多偉大的作曲家們,紛紛創作了更多精彩的交響曲作品:舒伯特(9首,有14首創作記錄)、布拉姆斯(4首)、舒曼(4首)、孟德爾頌(5首)、柴可夫斯基(6首,加上《曼弗雷德》是7首)、德弗札克(9首)等等。

 

從貝多芬第一首交響曲開始,交響曲也進入了「四樂章」時期

四樂章形式——通常為「快、慢、快、快」——

中間通常包括一個以舞蹈形​​式(小步舞曲)作為中心樂章之一(通常是第三樂章)或詼諧曲(Scherzo);並且常以「主題與變奏形式」(貝多芬的第三樂章)或例如「帕薩卡利亞舞曲」之類的變體(布拉姆斯第四)。

作為古典音樂重要的表演形式,交響曲在20世紀之交的前與後,分別發揮了重要作用,並達到了創作的巔峰。

布魯克納的九首交響曲,在篇幅與長度上,再次提高交響曲規格;而馬勒的交響曲,正如他同他告訴西貝流士的話語:「交響曲應該擁抱全世界」,包括了宇宙運行的聲音。馬勒的10首交響作品(包括《大地之歌》(Das Lied von der Erde),更成為作曲家心中思維、哲學思想、人生經驗的集之大成,更成為百年後的樂迷最迫切想一探究竟之終極之問。

進入20世紀之後,交響樂創寫作的重心,逐漸從傳統德奧作曲家,發揚傳承至各國國家:

向北,交響曲發展在北歐斯堪地那維亞半島、俄羅斯/蘇聯等以往不曾出現傑出交響樂之全新國度:

芬蘭作曲家西貝流士共創作7首交響曲,代表了芬蘭人民堅毅之聲與國度歷史的磨難;丹麥作曲家尼爾森的六首交響曲,更是讓我們以音樂認識該國之捷徑;而蘇聯的蕭士塔高維契的15首交響曲,普羅高菲夫的7首,更對20世紀俄羅斯的歷史(十月革命、共產政權更迭、蘇聯建國到政權瓦解)有不可言喻的絕妙心領神會。

較為奇特的一點,是法國與義大利,在進入20世紀之後,並未誕生令人感動的交響樂曲;而古典音樂的「新世界」:美國,熱情地接受了交響文化,無論是艾伍士(Ives)、柯普蘭(Copland)、漢森(Hanson)、伯恩斯坦(Bernstein)、哈里斯(Harris)、皮斯頓(Piston)等作曲家,皆有代表性的作品出現。

而在英國,交響曲亦在20世紀持續蓬勃發展:艾爾嘉(Elgar)有2首交響曲,巴克斯(Bax)寫了7首,華爾頓(Walton)2首,佛漢.威廉士(Vaughan Williams)9首、馬爾科姆·阿諾德(Malcolm Arnold)同樣是9首交響曲。

、布魯克納(9首)、馬勒(9首)...


【BON話題】第九交響曲魔咒

本區資料取自維基百科

第九交響曲魔咒(英語:Curse of the ninth)是西方音樂界的一大迷信,主要是指在貝多芬之後的作曲家,都會因創作第九交響曲後不久便離世。不少作曲家因而對此十分忌愇,而不幸言中的受害者,往往都被冠以受魔咒所連累。

起源

這個迷信被認為是自奧地利作曲家馬勒開始。他在創作自己第九部交響作品《大地之歌》時,雖然副標題寫明是一首交響曲(Eine Symphonie für Tenor-Stimme, Contralt -Stimme und große Orchester),但是卻故意不將此編號。此舉不禁被人解讀成馬勒為了避免自己將步貝多芬後塵而逝世,才行此法。雖然馬勒認為此舉令他可以避過魔咒,但最終他還是中了詛咒,在寫完自己的第九交響曲後離逝,遺下未完成的第十交響曲片段的手稿。

阿諾德·荀白克在一篇評論馬勒的文章,為這個魔咒留下了一個有趣的註腳:「對音樂家而言,第九(交響曲)似乎是個極限,任何嘗試跨越這個極限的人都必定會離世。這說明這世上有一股不應為我們所知的力量,至少是我們未有心理準備去了解的力量,阻止我們去寫我們的第十(交響曲)。那些完成了第九(交響曲)的(同行)已經與來世不遠了。」

中咒者

馬勒認為,在他以前中了這個咒的的作曲家只有貝多芬和他的老師布魯克納,另一個可能是較不出名的路易·施波爾。而據稱布魯克納自己也受到這個魔咒的困擾,但不是由於自己所作的交響曲的編號,而是自己的第九交響曲與貝多芬同在d小調上。其實,布魯克納在創作第一交響曲之前,已經創作了兩首交響曲,分別是被他自己稱為「f小調實習交響曲」的第零零號,和他自己宣佈作廢的d小調第零號交響曲

今天,不少人認為舒伯特德弗札克皆是中咒者,因為二人的最後一首交響曲編號也都是「第九號」。但其實在馬勒的年代,沒有人認為他們是中咒者。這是由於當時德語地區對他們二人的交響曲編號排序,和今天其實大不相同。我們今天所謂的舒伯特C大調第九交響曲「偉大」當時被編號為第七;而德弗札克當時只有五首交響曲被發表,更早期的手稿當時被認為已經失傳,後來才被學者發現;因此今天的德弗札克的e小調第九交響曲「新世界」,當時被編號為第五

而在馬勒之後,庫特·阿特伯格阿爾弗雷德·施尼特凱羅傑·塞欣斯雷夫·佛漢·威廉斯埃貢·維雷茨馬爾科姆·阿諾德都被視為中咒者。亞歷山大·格拉祖諾夫是云云中咒者最有趣的一個,他在完成他的d小調第九交響曲第一樂章後,直止26年後他離世時,他再也沒有將他的第九交響曲續寫下去。

安然無恙者

不過也有不少作曲家能夠擺脫這個魔咒所影響,當中最著名的當數俄國作曲家季米特里·蕭斯塔科維奇。他在創作自己的第九交響樂曲時,據說蘇聯當局據說曾施壓與蕭氏,要他創作一部等同貝多芬第九交響曲的巨著讚頌史達林治下的蘇聯。但蕭氏一反常態,將自己的第九交響曲譜寫成十分輕快,略帶諷刺意味的作品。蕭氏在這部交響曲的第三樂章,引用了貝多芬和馬勒的第九交響曲的部分樂章,並安排以巴松管奏出,諷刺意味濃厚。蕭氏為自己的第九交響樂安排了一個惡作劇式的結尾。而他自己一生總共創作了15首交響樂,加上他的名聲,成為最著名的作曲家。

其他知名度稍遜而又能創作超過9首交響曲的就更多,當中包括了:朱踐耳漢斯·維爾納·亨策完成了自己的第十交響曲;埃德蒙·魯布拉羅伯特·辛普森各有11首交響曲;海托爾·維拉-羅伯斯大流士·米堯都作了12首交響曲;葛林·布蘭卡作了14首;阿蘭·佩特森有17首;尼古拉·米亞斯科夫斯基有27首,哈維格·布萊恩有32首;阿蘭·霍夫哈奈斯創作了67首交響曲;美國作曲家路雲·泰勒(Rowan Taylor,1927年─2005年),則共創作了265首交響曲,曾經是創作交響曲數量最多的作曲家(雖然他絕大部份作品都無人所認識),但隨著芬蘭作曲家萊夫·賽格斯坦於2013年完成了第266號交響曲,這個紀錄便被打破了,直至2017年6月,他已經完成了315首交響曲[1]

另外有趣的是,破咒者中,亨策和魯布拉都與貝多芬一樣,在各自的第九交響曲中加入了合唱部分。


【BON話題】2022 BBC精選全球20大交響曲

The 20 Greatest Symphonies of all time

 

Spotify專屬播放清單

https://open.spotify.com/playlist/3CUzYtyB7uSBd4B3ra2FNu

 

開卷蹦藝術.享受美好閱讀時光

☕️一杯咖啡.一點心意.支持蹦藝術☕️

 

各類合作提案,聯繫方式:

*手機:0917.670.518 
*Line:https://line.me/ti/p/LB1ro0P0AU
*E-mail:jenpin888@gmail.com

【BON音樂】歌劇的美妙世界 - 談普契尼歌劇《杜蘭多公主》V.S.電影《不可能的任務》

【BON音樂】歌劇的美妙世界 - 談普契尼歌劇《杜蘭多公主》V.S.電影《不可能的任務》
All about Puccini "Turandot"

– 資訊整理共享於網路,一起欣賞音樂與藝術之美 –
蹦藝術 | BONART


 

  • 普契尼《杜蘭朵公主》(Puccini: Turandot)奇異的東方傳奇 

 

  • 課程重點:普契尼最後歌劇、絕美詠嘆調、東方傳奇、維也納國家歌劇院 

「在古老遙遠的東方中國裡,有一位殘暴的公主杜蘭朵,為了報復先人所遭受的苦難,設下了三道謎題:凡是答對者,就能迎娶她;凡是答錯者,會在月出時斬首,迎向只有一條的死路」。義大利歌劇作曲家普契尼生前最後一齣的鉅作,也是融合歌劇與戲劇張力的舉世經典。

 

課程主講:林仁斌

延伸閱讀 林仁斌老師專訪:


 

影片欣賞

帕瓦羅蒂 Luciano Pavarotti「今夜無人入眠 Nessun Dorma」♪ღ 中意文字幕版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tEzY-YGU8RM

 

記得2007年這位手機銷售員保羅·帕茲(Paul Potts),登上選秀節目演唱歌曲,結果一砲而紅嗎?他所演唱的,就是歌劇《杜蘭朵公主》中的男高音詠嘆調 ⟨今天無人入眠/公主徹夜未眠⟩ ~

https://youtu.be/dnp-8GrHOIk

 

同場加映:還有一位蘇珊大嬸,也是這樣出道的XD~

https://youtu.be/tOgoN_jK7Z0


劇名「杜蘭朵」

「杜蘭朵」來自義大利文的「Turandot」的音譯,而此詞本身就來自 波斯語的「Turandokht」,由「Turan」(圖蘭,地名,是波斯語中對中亞的稱呼)和「dokht」(女兒)兩個字組成,意即「圖蘭之女」。

 

伊朗(古代波斯)與圖蘭地理位置圖


故事起源探討

(基本資料整理於網路與維基百科,並附上超連結方便檢索)

國內外有許多的學者對《杜蘭朵》故事來源進行論述。例如孟昭毅的〈“杜蘭鐸”的影響與 接受〉一文中,將「杜蘭朵」的主題上溯至波斯詩人菲爾多西(Hakīm Abol-Qāsem Ferdowsī Tūsī,935-1020)的作品《列王紀》(Shāhnāmé)。爾後又被波斯詩人內札米.甘伽維(Nizami Ganjavi,1141-1209)繼承改編為敘事詩《七美人》(Seven Princesses),詩中提到俄羅斯公主用猜謎的方式徵婚的故事。此與波斯童話《一千零一日》 中的〈杜蘭鐸的三個謎〉故事大致相同:只是由俄羅斯公主變為中國公主。

 

內札米.甘伽維:敘事詩《七美人》
波斯詩人內札米.甘伽維(Nizami Ganjavi,1141-1209)所著的敘事詩《七美人》(The Haft Paykar: A Medieval Persian Romance),詩中記載波斯帝國薩桑尼王朝(Sassanid Empire, 226-651)別赫拉姆五世(Bahrâm V Gûr,420-438)的傳說。這首敘事詩是國王的第四個妻子蘇格拉伯公主給他講的故事,詩中一篇〈被城堡守衛的公主〉 (The Tale of the Princess Guarded in the Castle),提到斯洛維尼亞(Slovenija)公主精通魔法,便在城堡中設置了重重的符咒,有能力破解符咒進入城堡的人便可娶她為妻,如果不能順利解除便會被機關的箭刺死。有位王子從智者那學習符咒破解之法, 便快速的通過城堡符咒的防守,但仍需解決公主出的四道題目才能得到最終的勝利。王子運用智慧成功的回答難題,如願娶回了公主。但此故事雖具備「公主出題答對就結婚」的主題,卻還沒有「未完成難題就殺頭的懲罰條件」, 但從「去追求公主是極具危險而可能喪命的」,因此目前學界認為此故事與「杜蘭朵」 的關係密切。

 

波斯詩人菲爾多西:《列王紀》
但內札米.甘伽維的《七美人》是改寫自 10 世紀波斯詩人菲爾多西(Hakīm Abol-Qāsem Ferdowsī Tūsī,935-1020)的《列王紀》(Shāhnāmé Book of Kings), 它講述了古代波斯的故事,從開創神話為始,到公元7世紀阿拉伯入侵為止,這本書可說是伊朗民族史詩。書中內容與〈被城堡守衛的公主〉最相似的就是〈扎爾向羅迪荷公主求愛〉(Zal woos Princess Rudabeh),故事內容大致是王子扎爾聽說被保護於城堡中的公主羅迪荷美若天仙,而公主也耳聞王子的英勇事蹟,但雙方對於彼此的身世之謎都有所顧慮,克服疑惑和重重考驗之後,他們決定要見對方一面,羅迪荷於是垂下繩子使扎爾能夠進入城堡,兩人見面後一見鍾情希望能結為連理,國王也同意他們的婚事,便舉行了盛大的婚禮。此故事和〈被城堡守衛的公主〉都具有王子克服難關追求公主的內容,但兩者仍然存在很大的區別,這些故事是融合了許多波斯的民間故事而寫成,因此確切的源頭很難考證, 只能推出大概是從〈扎爾向羅迪荷公主求愛〉而來的,後來寫成〈被城堡守衛的公主〉的故事,收錄於《七美人》之中流傳下來。但因〈扎爾向羅迪荷公主求愛〉 的故事與「杜蘭朵」之間存在的關繫較低,因此將〈被城堡守衛的公主〉視為「杜蘭朵」的濫觴。

 

德拉克洛瓦《一千零一日》故事集
〈被城堡守衛的公主〉寫成後仍不斷在民間流傳,直到18世紀初,「杜蘭朵」才為漸漸進入歐洲世界,以法國為首的歐洲國家對「東方文學」感到濃烈的興趣, 出現以東方為主題的文學作品,如《一千零一日》(Les mille et un jours)與《一千零一夜》(Les mille et une nuits),此兩者架構相似,都是故事套故事的框架式結構,且其中有七個故事主題在兩部書中皆有出現,它們之間存有明顯的影響關係;但《一千零一夜》是以男性為中心,以「黑夜」為主的故事;而《一千零一日》則是以「女性」為中心的「白天」故事,兩書在本質上有了差別。法國作家德拉克洛瓦(François Pétis de la Croix,1653-1713)所寫的《一千零一日》 或是譯為《天方日譚》的波斯童話又出現了「杜蘭朵」。

《一千零一日》究竟是根據何者而來的呢?學者羅湉在〈圖蘭朵之法國源流考〉認為:「目前法國學界基本認定《一千零一日》中的故事出自一本名為《憂愁後的歡樂》的土耳其故事集。」 故事《憂愁後的歡樂》(Ou La joie après l’affliction)是土耳其故事,被翻譯成波斯文後傳入法國,被德拉克洛瓦當作是波斯的童話,因而他參考《一千零一夜》故事結構,不僅轉譯,同時引用《憂愁後的歡樂》中的故事,以法文創作自以為的波斯童話《一千零一日》,因此將東方童話的故事帶進西方世界。

此書中的第二卷〈卡拉富王子與中國公主的故事〉(Prince Calaf and the Princess of China)「中國公主」的形象在這一階段才具體出現,《一千零一日》 中,終於出現了以Turandot為名的公主。

根據學者羅基敏《杜蘭朵的蛻變》研究:
Turandot是由「Turan」和「dot」合成,「Turan」即是我們說的土耳其斯坦,在波斯的史詩及傳說中可以看到,這個字係根據其建國國王「Tur」命名,表示其統治之地,指的是土耳其和中國;「dot」 來自「dukht」,有女兒、處女的意思,也含能幹、力量等用意。 因之,在波斯文裡,「Turandot」一字正是「中國公主」的意思。

因此由題名便知「Turandot」就是指中國的公主,而「Turandot」也是在此時被定下為中國的故事基礎。故事分為兩個部分,前段先描述波斯王子卡拉富文武雙全,是天之驕子,不幸國家遭到入侵,開始逃難的生涯,因遭強盜搶劫後不得不乞討和做苦工維生;下半部是落難王子隻身前往中國尋夢,這個故事已具備了《杜蘭朵》故事的原型,有猜謎招親、王子要求公主猜自己出身、侍女自殺等,經過多翻的波折,終能如願娶得中國公主,王子不但贏得美嬌娘,並且藉此得以復國。在德拉克洛瓦的故事已經具備《杜蘭朵》故事的大致架構,因此可視〈卡拉富王子與中國公主的故事〉為《杜蘭朵》的前身。

但與普契尼《杜蘭朵》不同的是, 王子回答的三道題答案為「太陽」、「海洋」、「」(貼心提醒:《杜蘭朵》歌劇中的三個答案,分別是「希望」、「血液」與「杜蘭朵」~這提醒我們千萬不要硬背答案去考試,否則可能引來殺身之禍XD)。並加入侍女阿德瑪(Adelma)從中做梗的情節:杜蘭朵身邊的侍女,原是某可汗之女,其國被中國征服,方淪落侍奉杜蘭朵。
她告知卡拉富,杜蘭朵計畫命人於次日清晨謀殺他,以解決杜蘭朵要面對的問題。卡拉富吃驚之餘,喊出自己和父親的名字,慨嘆命運多舛。女子請卡拉富和她一同逃到親戚之國,卻被拒絕。......在宮殿裡,杜蘭朵解了他的謎,亦立刻承認自己已愛上王子,並願嫁給他,並且承認謎底是她的侍女告訴她的。侍女見破壞兩人好事之計策不成,自己又復國無望,於是出面承認自己的計謀後,自殺而死。杜蘭朵傷心的喊出侍女的名字:阿德瑪。

在後半段的故事中,原鄰國公主阿德瑪的復仇計畫則成為重點,她串聯了整個故事,也使原本單純的徵婚故事,更增添情節的波折。但在之後的改寫中,阿德瑪則逐漸被弱化,甚至被轉化為王子的宮女。而此故事雖然在寫的是中國的故事,卻顯少有關於中國的描寫。但這樣的情況在之後雷沙居的喜歌劇《中國公主》中被改變。

 

杜蘭朵這個中國公主的藝術形象卻被世界許多文學藝術家所鍾愛,並且出現了很多變異和再生。

在這些演變和演出後,中國公主的形象一再的受到質疑。而作者認為,考察普契尼歌劇中對中國文化了解的深淺與否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劇本對於故事的內涵開掘的是否深廣,理解得是否合乎人情,至於劇中情境寫得像不像中國倒是無關宏旨。

孟昭毅更指出《杜蘭朵》的演出成功也不在於她是否為中國公主,而是表現出真善美和深度的愛情主題。

將愛情視為至高無上的精神,和通過讚譽〈茉莉花〉而生動含蓄地表達青年男女愛情的樂曲,融合的天衣無縫。普契尼只闡發童話傳說中的美學內涵和文化底蘊,而不去深究歷史的真實和人物的典型,才使他的歌劇成為藝術珍品。

(上文出處:葉芳欣:《杜蘭朵》歌劇與戲曲四版本探析)


歌劇創作

(基本資料整理於網路與維基百科,並附上超連結方便檢索)

1920年時普契尼著手開始創作歌劇《杜蘭朵公主》,1924年秋天,普契尼因為長年喉部不適,經常感到喉嚨疼痛以及聲音沙啞而前往佛羅倫斯治療,檢查出罹患了喉癌,在當時根治此症的惟一方法只有動手術將癌細胞切除。 11月初普契尼由兒子陪同一起到比利時首都布魯塞爾動手術,手術進行相當順利,普契尼看似已渡過難關,但術後第二天卻因流血不止導致心臟病發,延至於1924年11月29日逝世,享年66歲。

普契尼留下了「杜蘭朵」的最後一幕未能完成,只寫到第三幕「柳兒自盡而亡」。

後來由他的學生弗朗哥‧阿法諾(Franco Alfano, 1876 – 1954)將歌劇終曲補述完成。

 1926年4月26日,這部歌劇遺作由普契尼生前好友托斯卡尼尼(Arturo Toscanini, 1867 – 1957))於米蘭拉斯卡拉大劇院指揮首演,此時普契尼已去世一年半,杜蘭朵的大獲成功,也為普契尼的一生劃下一個輝煌燦爛的句點。

據說首演之日,托斯卡尼尼只指揮到「柳兒之死」,也就是普契尼完成的最後部分,托斯卡尼尼停止管弦樂隊的演奏,然後轉身對觀眾說:「大師在這裡放下了他的筆」,並停止了首演。

普契尼一生共留下十二部歌劇作品,全都與愛情有關,被公認是繼威爾第(Giuseppe Verdi, 1813 – 1901)之後最偉大的義大利歌劇作曲家。

在歌劇中,普契尼為求顯著東方色彩,更採用了中國民歌〈茉莉花〉的曲調,更使音樂充滿東方風情。


典型普契尼:

異國情調.女人.愛情.折磨.殘酷與死亡

 

劇情解說

(基本資料整理於網路與維基百科,並附上超連結方便檢索)

在古中國,政府下令,欲娶公主杜蘭朵(Turandot)者,須猜對公主的三個謎語;但如有猜錯,便要處死。

有一位波斯王子蒞臨求婚,但猜謎失敗,將於月出之時斬首。流亡中國的韃靼王子卡拉富(Calaf)與父親帖木兒(Timur)、侍女柳兒(Liù)在北京城重逢後,即看到波斯王子遭處決,及杜蘭朵在場親自監斬。卡拉富王子被杜蘭朵公主的美貌吸引,不顧父親、柳兒和三位大臣平(Ping)、龐(Pang)、彭(Pong)的反對來應婚,答對了所有問題:這三道謎題的答案分別是「希望」、「熱情」和「杜蘭朵」。

但杜蘭朵拒絕認輸,向父皇撒賴,不願嫁給卡拉富王子,於是王子自己出了一道謎題,只要公主若在天亮前得知他的名字,卡拉富不但不娶公主,還願意被處死,公主捉到了王子的父親帖木兒和丫鬟柳兒,並且嚴刑逼供。柳兒自盡以示保守秘密。帖木兒此指責杜蘭朵十分無情。天亮時,公主尚未知道王子之名,但王子的強融化了她冰般冷漠的心,而王子也把真名告訴了公主。公主也沒公布王子的真名,反而公告天下下嫁王子,並說王子的名字叫:「Amore」,在義大利文中即「愛」。

 

第一幕

宮殿前

傳令官宣讀法令:「任何要想娶杜蘭朵公主的王子必須正確地回答她的三個謎語。如果回答錯誤,一律斬首示眾。而在月亮升起時,波斯王子將被斬首。」 大家聽到消息後,民眾湧向宮門,侍衛粗暴地推開他們,一個瞎眼的老翁被推倒在地上,老翁的女僕柳兒為了救老翁喊叫起來。

一個年青人聽到她的呼叫聲馬上過來幫忙,並且認出那位老翁就是他失蹤已久的父親。

老翁是流亡在中國的韃靼國王帖木兒,那個年輕人也就是韃靼王子卡拉富。

卡拉富見到父親仍活著,他非常高興。王子要求父親不要透露他的名字,因為害怕征服多國的中國統治者知道。

國王帖木兒告訴王子說,韃靼國宮廷裡的僕人中只有柳兒對國王仍舊忠心耿耿。王子問柳兒為什麼還是那樣忠心,她回答說,因為很久以前,王子曾向她微笑...... 月亮昇起了,民眾看到年輕英俊的波斯王子將要被斬首了,民眾請求杜蘭朵公主能夠饒恕波斯王子。

可是公主仍堅持並下令斬首。

杜蘭朵公主的出現引起了韃靼王子對公主的愛慕。當卡拉富王子情不自禁地呼叫公主名字的時候,波斯王子被斬首了,民眾則在恐慌中尖叫著。 韃靼王子被公主的美貌深深打動。他決定要向公主求婚,當他走向銅鑼並要敲打三下表示要娶杜蘭朵公主的時候,三位中國大臣平、龐、彭挖苦他說:「你還是好好保住你的人頭,趁早回到你的國家去吧。皇家墳墓已滿,我們不要再有笨笨的外邦人了。」韃靼國王帖木兒也勸告兒子打消這個念頭。暗戀著王子的女僕柳兒也認為王子不該去冒回答公主謎語的風險。 對柳兒的忠心王子很感動,王子對柳兒說:如果他不能答對公主的謎語而被斬首,希望柳兒繼續效忠父親,減少流亡的痛苦。

雖然三位大臣、帖木兒、柳兒多次勸告王子,但是王子已經下定心,任何人都勸說不了。 王子三次大叫公主杜蘭朵的名字。他衝向宮殿門前的銅鑼,敲響了三下,宣布了向公主求婚。 音樂壯麗隆重,在宮殿陽臺上觀看的杜蘭朵公主接受了王子的挑戰。

 

第二幕

第一景:宮中涼亭。日出前。

三位大臣(平、龐、彭)對自己的工作作出抱怨:每天要閱讀很多文書,主持無數宮廷內的各種儀式,還要籌備盛大婚宴或者喪事。大臣平突然想念他在湖南的自然風景:他家旁邊有湖,湖週圍長滿竹子。大臣彭想念他家鄉的果園。大臣龐回憶他老家的花園。

雖然三位大臣可以懷念他們的家鄉,但是他們必須回到冷漠無情殘酷的現實當中。他們不得不執行一些年青人的死刑,他們永遠記得這些年青人的恐怖命運。宮廷裡的樂器響起,表示皇帝將駕臨,三位大臣旋即作好迎接準備。

 

第二幕

第二景:宮廷。白天。

皇帝阿兒頓,杜蘭朵公主的父親,坐在御座上。他力勸那位求婚的王子撤回他的求婚決定,可是王子還是一意孤行。杜蘭朵出來對眾人自述她對於先人的不幸所感到的仇恨,說:她的祖先羅玉鈴太后抵抗男人的霸道,把國家治理得很好,人民老百姓過著安居樂業的生活,直到有一天有一個入侵的外國王子強暴她,並且殺死她。

長大後的杜蘭朵公主發誓要為祖先報仇,她憎恨所有向她求婚的男人。杜蘭朵公主勸告王子收回決定,但是王子對公主的愛意已定,無法收回。

於是杜蘭朵公主講出了第一個謎語:「有一個幻影在黑夜中飄盪,穿過層層黑暗,重重人群,全世界都在呼喚它,懇求它。這幻影在白天悄悄退去,而在心中生起,每個晚上新生,白天死去。這幻影是什麼呢?」王子正確回答:「希望。

公主感到很驚訝地講出了第二個謎語:「有一樣東西,像火一樣旺盛,但它不是火。有時很激烈,有熱、力、和激情,一但不動它就冷掉。如果你死了,它就變得冷卻,若你有征服的夢想,它就沸騰!它有一個聲音,聽了會使人顫抖,它生意盎然地跳動著!」王子想了一會兒說:「熱情。

公主聽後更加震驚了,民眾對王子的聰明自信喝彩,更加激怒了公主。

公主接著講出了第三個謎語:「你點燃了冰塊,但是回報你的是更多的冰塊。它是純白的,也是黑暗的,它可使你自由,但也讓你成為奴隸,如果讓你為奴,你就會龍袍加身。這點燃你的冰塊是什麼?」 正當王子思考的時候,公主很得意地嘲笑逗弄著王子,以為王子肯定回答不了而被斬首,王子突然大聲說:「就是妳~杜蘭朵公主!」(居然答對了🎉)

民眾立即歡騰起來呼喚著王子的勝利,公主隨即跪在皇帝面前,哀求父王不要把她嫁出去。皇帝卻堅持誓約是「神聖不可侵犯」,認為公主一定要按照誓約嫁給王子。正當公主悲痛萬分之時,王子向公主提出了一個謎語:「如果在日出前杜蘭朵能說出王子的名字,妳就可以處死我。」杜蘭朵公主接受這個猜謎提議。

皇帝也向眾人宣告希望王子在天亮時能成為他的駙馬。

 

第三幕

第一景:宮中花園。晚上。

在遠處,宮廷中的傳令官宣讀杜蘭朵公主的命令:今晚北京城內所有人都不能入睡,如果在天亮前仍然不知道王子的名字,那麼全城的人都要被處死。卡拉富王子唱出了最知名的詠嘆調: ⟨今天無人入眠/公主徹夜未眠⟩(Nesum Dorma)

三位中國大臣又再去見王子,他們說只要王子能放棄娶杜蘭朵公主,他們就會給王子錢財和女人。但王子仍然回絕。

接著,一群士兵拖出王子之父帖木兒和女僕柳兒。企圖從他們的口中得知王子的名字,因為有人看見他們和王子說話。 杜蘭朵公主命令帖木兒和柳兒說出王子的名字。王子假裝說他們不會知道。柳兒卻宣稱只有她才知道王子的名字,但是她不會透露的。大臣平用盡各種方法想從柳兒口中得知王子的名字,她堅持不說,於是受到拷打。

柳兒始終守口如瓶不肯透露,她的行為打動了杜蘭朵公主,杜蘭朵公主就問柳兒「什麼力量驅使你如此堅強?」柳兒回答「是愛。」。 杜蘭朵公主再次命令大臣平逼供出王子名字,大臣平便加重刑罰。柳兒沒有被屈服反而對杜蘭朵公主說:「層層冰霜將你圍住,一定會有火來熔化,你早晚會愛上他的!」 說完後,柳兒從一個士兵的腰帶拔出短劍,向自己猛刺,當她邁步走向王子眼前的時候,眾人喊著要她說出王子的名字,可她卻倒地而死了。

由於帖木兒眼睛瞎了,起初不知道柳兒已死,經過旁人告訴他,他知道後在極度的痛苦中大哭起來。 帖木兒警告說這種罪行會觸怒上天。眾人聽後帶著羞恥和害怕的心情安靜下來。

柳兒的屍體被抬走,悲痛的帖木兒和眾人跟在後面走。當所有人都離開之後,剩下王子和杜蘭朵。

王子責備杜蘭朵公主的殘酷後把她抱在懷裡並且強吻了她。 王子決定以真摯的愛情去打動杜蘭朵公主冷酷無情的心,他的一個吻點燃了公主心中的愛情之火,她希望王子帶著這個神秘的愛離開,再不要提出什麼問題,但是王子最終卻把自己的真名「卡拉富」告訴了公主,他的命運已掌握在公主的手中,可以隨時被處死。

黎明時分已到,杜蘭朵公主卻和卡拉富王子一同走到皇帝面前,杜蘭朵公主宣布她知道王子的名字,王子的名字就叫「愛!」(Amore,在義大利文中即「愛」) 於是,眾人齊聲向這對新人歡呼鼓掌。

(劇情解說整理自「維基百科」)

 


愛情的幾種樣貌

霸女 - 杜蘭朵公主

杜蘭朵公主因爲女性先祖被異族男性擄掠殘害,心懷憤恨而成了男性的復仇者;多年來故意出謎題刁難絡繹不絕的求婚者,當對方猜錯即令劊子手斬首伺候,已經有一長串首級掛在城牆上,心中瀰漫著復仇之火焰。

 

聖女 - 柳兒

柳兒是韃靼王子的僕婢,在故鄉時就傾心王子,難忘他友善的笑容。這位看似不起眼的奴婢,居然能為了公主完全不瞭解的「愛」,願意犧牲寶貴的生命,以自己的死成全王子姓名秘密。是劇中最令人動容的悲劇角色。

 

大贏家 - 卡拉富

韃靼王子卡拉富,對中國公主一見傾心,無論如何都要敲響報名猜謎提親之鐘。才智過人的他連續猜對三題,終於闖關成功得到皇帝的認可,雖杜蘭朵悔婚,但卻反要杜蘭朵猜出他的名字,更願意以死相殉,可見其決心與對愛情之堅持。劇情最後,柳兒雖然犧牲,但他不僅成功擄獲杜蘭朵之心,更代表他即將結束流亡,從韃靼王子身份搖身一變成為中國駙馬... 復國之路大成功(XD)


著名詠嘆調

  • 別傷悲,柳兒!〝Non piangere,Liù〞 —— 看到真心勸阻自己卡拉富,對柳兒的忠心很感動,他對柳兒說:萬一不能答對公主的謎語而被斬首,希望柳兒繼續效忠父親,減少流亡的痛苦。

https://youtu.be/KJsrxwl3bcc

 

https://youtu.be/L4TFqVSaoB0

 

  • 祖先的屈辱〝In questa Reggia〞——公主自述對於先人的不幸所感到的仇恨。

https://youtu.be/Sf35abbE48c

 

https://youtu.be/RihDKMlN_80

 

  • 主啊! 聽吾言〝Signore ascolta〞——柳兒苦勸王子不該去冒回答公主謎語的風險。

https://youtu.be/sjCbV0XS7iA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3lrq5XHNQr8

 

Signore, ascolta - Leona Mitchell (Liu, Turandot)

https://youtu.be/lDMEmYuDmFE

 

 

  • 公主徹夜未眠〝Nessun dorma〞——王子表達對於公主猜不出自己姓名的信心,並穿插著北京城百姓對於公主的命令之心聲。

(帕華洛帝於主演的電影《Yes, Giorgio》中,真實扮演男高音的角色,於電影中演唱歌劇《杜蘭朵公主》)

https://youtu.be/Q_hLh4qCqpg

 

Puccini: Nessun Dorma from 'Turandot' - BBC Proms

https://youtu.be/suj-2sbSFKs

 

Luciano Pavarotti sings "Nessun dorma" from Turandot (The Three Tenors in Concert 1994)

https://youtu.be/cWc7vYjgnTs

 

 

  • 冰霜將妳重重包圍〝Tu che di gel sei cinta〞——柳兒受公主虐待但卻堅決不說出王子姓名,決意自殺殉身前所演唱之詠嘆調。

https://youtu.be/g-1MjfmixrI

 

歌劇裡欣賞不到的版本

猜得到為什麼嗎?

Anna Netrebko - Turandot: "Tu, che di gel sei cinta" - Puccini

https://youtu.be/g4dlATlrf0E


冷知識

貫穿全劇的 <茉莉花>,共出現8次

 《茉莉花》於歌劇『杜蘭朵』中的第1次出現
1.  Lá, Sui monti dell'est (在遙遠的東方山上)
因波斯王子要被處斬,皇室安排僧侶為他超渡亡魂。


《茉莉花》於歌劇『杜蘭朵』中的第2次出現
2.  Principessa (公主開恩)
百姓請求公主對波斯王子開恩,免他一死。


《茉莉花》於歌劇『杜蘭朵』中的第3次出現

3 . Turandot (杜蘭朵)
正當王子卡拉夫唱著要娶得杜蘭朵公主,準備敲鑼時

4. La fossa già scaviam per te (我們已經為你挖墳墓)
卡拉夫王子不接受眾人的勸阻,決意參加公主的猜謎招親

5.  Dal deserto al mar (從沙漠到海洋)
公主杜蘭朵隨著茉莉花的旋律,進入皇宮的大殿。

6. Mi vuoi nelle tue braccia a forza
     (你要我屈服於你的懷裡嗎?)

7.  Principessa divina! (至尊的公主!)
總管大臣抓到兩名曾與王子來往的外邦人

8.  Singnor, non parlerò (主人,我不會說出來的。)
柳兒向卡拉富承諾,絕不透露他的名字。

全劇欣賞之前

談談《杜蘭朵公主》裡的主導動機運用(搭配影片)

 

北京紫禁城版本(祖賓梅塔指揮.張藝謀導演)

https://youtu.be/Jb0ORutNhBo

 

 

2002年薩爾茨堡音樂節版本(日語字幕)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5vlgV3688q4

 

補充資料

 

讚嘆阿湯哥,拍出這麼棒的電影作品🌹

《不可能的任務V:失控國度》

https://youtu.be/jU2TU--E6OE

 

Bonus 《Nessun Dorma》快閃演唱

https://youtu.be/t8_sH8Kh9s4

 

番外篇.歷史上最優秀的杜蘭朵大PK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pKMEHpRTLX4

 

隱藏版PK賽

女高音飆高音篇

https://youtu.be/xYazCmeQxJw


【談建築】維也納國立歌劇院

維也納國立歌劇院Wiener Staatsoper位於奧地利維也納,始建於1861年而落成於1869年,由維也納建築師AuustSicdvu負責建造,是充滿了偉大傳統的國家級歌劇院,也是歐洲重要的歌劇院之一。

每個樂季,維也納國立歌劇院至少上演60部各種不同的歌劇和芭蕾舞劇等總數360場表演演出~也就是幾乎每天晚上,來自全球的觀眾們,都能夠欣賞到精彩無比的各式節目。

而維也納國家歌劇院管弦樂團,其成員同時也是維也納愛樂樂團的成員,其獨特的共生關係也是一個世紀以來非常具有話題的樂團組織方式。

 

巧妙的共生關係:維也納國家歌劇院與維也納愛樂樂團

維也納愛樂的成員來自於維也納國家歌劇院(Wiener Staatsoper),音樂會演出時改稱為維也納愛樂,屬於私人組織。

根據維也納愛樂章程,只有維也納國家歌劇院管弦樂團的成員才能成為維也納愛樂樂團的成員。

因此,在加入維也納愛樂之前,必須首先成功成為國家歌劇院管弦樂團團員,通過三年試用期留任之後,始具備資格申請成為維也納愛樂樂團的成員。樂團音樂家們透過歌劇演出享受的獨立性。因此這樣的共生關係極為特別:沒有維也納國家歌劇院,就沒有我們所熟知的維也納愛樂樂團;在維也納,眾所周知,這樣的共生對兩個機構都有利,並且極大地豐富了這座城市的音樂生活。

 

延伸閱讀:維也納愛樂介紹

https://bonart.com.tw/all-about-wiener-philharmoniker/

 

維也納國立歌劇院 白天日景

 

維也納國立歌劇院 夜間夜景

 

維也納國立歌劇院 內部裝飾

維也納國家歌劇院的內部裝潢,是由室內設計師Eduard Vande所設計,他的理念為「仿古羅馬建築」風格,歌劇院內部採用皇家暖色色調,讓歌劇院成為了具有「文藝復興風格」的宏偉音樂聖殿。

Wiener Staatsoper | http://www.wiener-staatsoper.at

 

 

 

The Vienna State Opera (Wiener Staatsoper) interior. Vienna, Austria, Western Europe.

 

 

音樂與城市特色 - 維也納獨一無二的「維也納號」

藍色多瑙河(An der schönen blauen Donau -)

 

官方網站

"維也納國家歌劇院官網"

 

"維也納國家歌劇院 歷史專頁"

 

每年於維也納國家歌劇院舉辦的開幕舞會,更是維也納人最愛的年度盛事

維也納的各式各樣華爾茲舞會

圖片來源:「VIENNA OPERA BALL 2016

 

 

 

 

 

 

 

 

 

 

 

延伸閱讀

https://bonart.com.tw/from-an-der-schonen-blauen-donau-to-new-year-concert/

 

 

 

延伸閱讀

"維也納國家歌劇院部落客好文介紹"

 

座位圖(1709席)

 


2022年5月份美國大都會歌劇院《杜蘭朵公主》最新製作

 

補充資料:

動畫版《杜蘭朵公主》

https://youtu.be/3NJ1zy_AgA0

 

最殘忍的公主!以刁難求婚者為樂的杜蘭朵公主【杜蘭朵公主】

https://youtu.be/sm-0mL7FS_I

 

最後的最後...

如果你還有耐心滑得到這裡,那就恭喜你XD 😆

義大利 Teatro Regio Torino 歌劇院2022最新製作預告片

...裸體版《杜蘭朵》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92klTZYA9CA

 

 

開卷蹦藝術.享受美好閱讀時光

☕️一杯咖啡.一點心意.支持蹦藝術☕️

 

各類合作提案,聯繫方式:

*手機:0917.670.518 
*Line:https://line.me/ti/p/LB1ro0P0AU
*E-mail:jenpin888@gmail.com

【BON音樂】2022.09.17. 長榮交響樂團 - 戰爭與和平-陳毓襄與長榮交響樂團音樂會導聆

【BON音樂】2022.09.17. 長榮交響樂團 - 戰爭與和平-陳毓襄與長榮交響樂團音樂會導聆
Evergreen Symphony Orchestra 20220917

– 資訊整理共享於網路,一起欣賞音樂與藝術之美 –
蹦藝術 | BONART


今天介紹的主題,是蹦藝術執行長林仁斌老師將於2022年9月17日(六)晚間於台北國家音樂廳導聆的長榮交響樂團音樂會 - 戰爭與和平-陳毓襄與長榮交響樂團 

以下是音樂會海報:

配合防疫政策入場需配戴口罩

 

音樂會導聆人

蹦藝術網站執行長 林仁斌老師簡介


音樂導聆現場

音樂會詳細資訊:

戰爭與和平-陳毓襄與長榮交響樂團
War and Peace- Gwhyneth Chen & ESO
時間:2022年9月17日(六) 19:30
地點:國家音樂廳
指揮:葛諾‧舒馬富斯
1.普羅科菲夫:《戰爭與和平》序曲
S.Prokofiev:《War and Peace》Overture 2.普羅科菲夫:C大調第3號鋼琴協奏曲,作品26
S.Prokofiev : Piano Concerto No. 3 in C Major, Op. 26
第一樂章:行板-快板(Andante - Allegro)
第二樂章:主題與變奏-小行板(Tema con variazioni- Andantino)
第三樂章:不太快的快板(Allegro, ma non troppo)
鋼琴:陳毓襄/Piano: Gwhyneth Chen3.普羅科菲夫:降B大調第5號交響曲,作品100
S.Prokofiev: Symphony No. 5 in B-flat Major, Op. 100
第一樂章:行板(Andante)
第二樂章:強調的快板(Allegro marcato)
第三樂章:慢板(Adagio)
第四樂章:滑稽的快板(Allegro giocoso)音樂會導聆訊息
時間:09月17日(六)18:40
地點:國家音樂廳1樓大廳
導聆人:林仁斌老師
注意事項:18:30開1號門,開放觀眾入場。*本團保有節目異動之權限*

 

指揮

音樂總監 \ 樂團指揮 葛諾‧舒馬富斯(Gernot Schmalfuss)

葛諾.舒馬富斯於德國岱特摩音樂學院及英國倫敦音樂學院修習雙簧管、鋼琴及指揮。1968至1979年間,葛諾於慕尼黑愛樂擔任雙簧管首席,並隨音樂總監 Rudolf Kempe 修習指揮。自1970年起,葛諾成為著名的室內樂團「古典協會」的成員,該樂團灌錄許多唱片,包括莫札特、貝多芬、海頓、舒伯特及許多知名作曲家的管樂器室內樂全集。

葛諾曾擔任慕尼黑的理夏德.史特勞斯音樂學院管弦樂團及慕尼黑室內獨奏樂團的指揮;並客席指揮許多知名樂團,包括慕尼黑愛樂、杜易斯堡與烏佩托交響樂團、凱賽爾國家劇院管弦樂團、德國巴哈獨奏家樂團、西德與柏林廣播電台交響樂團、史塔蓋特室內樂團、西南德國室內樂團、名古屋愛樂、札幌交響樂團等。

舒馬富斯曾任教於德國岱特摩音樂學院,除了為許多廣播電台灌錄唱片之外,還曾經出過一些評價很高的光碟,包含他在義大利的圖書館找到貝多芬的朋友 A.C. Cartellieri 所創作的歌劇、浪漫派的豎笛協奏曲、舒曼最推崇的浪漫派作曲家 Norbert Burgmüller 的作品 (2首交響樂、1首序曲及鋼琴協奏曲)、布魯赫的第二號交響曲及第三號小提琴協奏曲、J. Ph. Riotte 的協奏曲等。

2007年1月起,葛諾.舒馬富斯擔任長榮交響樂團音樂總監及首席指揮。(資料取自長榮交響團官網)

獨奏家.陳毓襄

照片攝影. 林仁斌 / Photo graphs. Jen-Pin LIN

 

鋼琴/陳毓襄

陳毓襄女士是台灣美籍鋼琴家,1993年獲得鋼琴比賽歷史上最高的現金獎($100,000.00),當年她才23歲,是伊沃波利雷利奇國際鋼琴比賽中最年輕的選手。在頒發該獎項之後,波哥雷里奇(Pogorelich)先生曾親口稱讚她的才能:「她厲害到讓人難以置信。」此評論一出,無庸置疑地推祟她是同其當中最優秀的佼佼者之一。CNN也在其全球電視網上播放陳毓襄女士的優勝新聞。近年來,她都與伊沃·波哥雷里奇(Ivo Pogorelich)在瑞士和台灣同台演出。

1980年,出生於台灣的陳女士與家人一起移民美國,並且繼續研讀音樂學校,她師從愛德華多·德爾加多(Eduardo Delgado)、羅伯特·特納(Robert Turner)、和奧柏·徹寇(Aube Tzerko)。她在茱莉亞學院獲得了音樂學士和碩士學位。在紐約求學期間,擔任過她的教授有馬丁·卡寧(Martin Canin)、拜倫·詹尼斯(Byron Janis)和殷承宗。

12歲時,她贏得全美音樂教師協會頒發的50州鋼琴比賽冠軍。三年後,她又再度贏得該獎項的全美國冠軍,創下了同一人獲得初中組和高中組雙料冠軍的紀錄。接著,她繼續以高中生身份參加大學組的賽事,並在國際錄音鋼琴比賽中贏得大獎。

19歲時,她在莫斯科舉辦的1990年柴可夫斯基國際鋼琴比賽中入圍決賽,還因為是唯一的女性入圍者而被授予「最佳女子獎」。1992年,她是俄羅斯聖彼得堡普羅柯菲夫國際鋼琴比賽的銅牌得主。1991年,陳毓襄在紐約Thomas Richner國際鋼琴比賽中獲得冠軍。1999年,她在紐約舉行的國際網絡音樂會試奏比賽中獲得大獎。當年她高中畢業時也贏得了盛大的青年琴鍵藝術家全美國鋼琴比賽的大獎。

身為華人音樂界的表率,陳毓襄於1995年當選「百大傑出華人」,並受邀到總統府在李登輝總統出席的全國電視轉播音樂會上表演。2002年,第一夫人吳淑珍赴美國進行「和平之旅」時,陳毓襄也受邀在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演出並發表演講。2008年,她也受邀在新當選的台灣總統馬英九的就職典禮上演出。
2008年,陳女士與呂紹嘉指導下的台北市立交響樂團以「台灣之光」身份代表國家在中國北京國家大劇院(「鋼蛋」)的奧運開幕慶典音樂會上擔綱演出。
陳女士的CD專輯(奇美唱片公司發行)為記念蕭邦誕辰200週年所發行的「珍愛的蕭邦」在2011年金曲獎上榮獲「最佳演奏獎」。

陳女士曾以獨奏家身份在多個樂團中演出,包括洛杉磯愛樂樂團、香港愛樂樂團、莫斯科廣播交響樂團、格林維爾交響樂團、卑爾根愛樂樂團、日本九州交響樂團、台灣國家交響樂團、上海交響樂團、莫斯科國立愛樂樂團、帕薩迪納交響樂團、太平洋交響樂團、阿斯彭音樂節交響樂團、台北市交響樂團、沃斯堡交響樂團、弗爾內斯交響樂團、薩格勒布愛樂樂團和普萊西德湖交響樂團。她曾連續六個賽季與邁阿密交響樂團合作,也曾與大衛·阿瑟頓(David Atherton)和香港愛樂樂團合作,赴美國和加拿大巡迴演出;與弗拉基米爾·費多謝耶夫(Vladmir Fedoseyev)和莫斯科廣播交響樂團巡迴整個北美和墨西哥做演出;並與弗拉基米爾·龐金(Vladimir Ponkin)旗下的俄羅斯愛樂樂團一齊完成台灣巡迴演出。在新科羅拉多交響樂團的奢華首演中,她被選為第一獨奏家,在麥克尼克斯體育場的15,000名觀眾之前演奏柴可夫斯基的第一鋼琴協奏曲。

1994年,陳毓襄在德國慕尼黑王宫的赫拉克勒斯廳(Herkulessaal)舉行了首演,接著是克羅地亞和西班牙的獨奏。同年,她在莫斯科音樂學院大廳與俄羅斯國家交響樂團在米哈伊爾·普萊特涅夫(Mikhail Pletnev)指揮下演奏了拉赫瑪尼諾夫第三鋼琴協奏曲,為該賽季的開幕音樂會擔綱演出。1999年,她在林肯中心的愛麗絲塔利大廳上演了她的紐約演奏處女秀。

陳女士是國際音樂節上的熱門人物,她經常積極參與阿斯彭音樂節、蒙特利爾音樂節、波戈里奇節、鮑登音樂節、馬略卡蕭邦音樂節、波蘭蕭邦音樂節、漢諾威蕭邦音樂節、維也納蕭邦音樂節、普萊西德湖(Lake Placid)音樂節。2010年,她在台灣的蕭邦音樂節上演奏完整的蕭邦夜曲,紀念蕭邦誕辰200週年。2011年,她在李斯特誕辰200週年慶典上演奏了李斯特的12首《超技練習曲》。

在她廣泛豐富的演奏會中,往往可以演奏出悸動人心的音樂;例如在肯尼迪中心、舊金山戴維斯音樂廳、洛杉磯音樂中心、溫哥華皇家劇院、維多利亞的歐菲姆劇院、台灣國家音樂廳、墨西哥城國立貝拉斯藝術學院、莫斯科音樂學院的大廳、莫斯科的柴可夫斯基音樂廳和戛納的德布西音樂廳都令觀眾激動不已而獲得如雷貫耳的掌聲。她在愛沙尼亞的愛德華杜賓音樂節上也曾經進行過獨奏巡迴音樂會。

陳女士也經常捐贈各種慈善活動。她曾與北加州佛教慈濟組織合作,2011年為日本救災行動舉辦了一場成功的慈善音樂會。她也曾為北加州的噴泉專案、美國癌症協會和萬佛城以及法界佛教協會的分支機構做過慈善演出。

她擔任過2005年和1999年台灣蕭邦鋼琴、2003年第一屆台灣國際鋼琴比賽、2003年第六屆莫諾波利國際鋼琴比賽亞洲分會、1998年台灣青年藝術家國際比賽等的競賽評審委員。2010年,她也曾經任教於義大利佩魯賈音樂節。

2013年,為表揚她對藝術和靈性融合的貢獻,陳毓襄獲得台灣宣化文教基金會頒發的首屆傑出人道主義獎。2014年,台灣孝道協會提名並頒贈年度孝道獎給她,以彰顯她在宣揚傳統文化上的最高典範表現。

陳毓襄也擔任鋼琴大廠史坦威(Steinway&Sons)的藝術家。最近,該廠推出全球最好的高音質全新Spirio自動演奏鋼琴並拍攝全球宣傳影片時,就邀請她來擔綱演出。

陳毓襄是個素食主義者,自1993年以來,就一直將佛教靈性融入她的音樂訓練中。

(簡介取自網路)

 

 

 

40分鐘音樂會求生指南

普羅科菲夫:《戰爭與和平》序曲(5 mins)
S.Prokofiev:《War and Peace》Overture

普羅科菲夫的歷史歌劇《戰爭與和平》改編自托爾斯泰同名原著小說,是作曲家花費12年,向偉大俄國文學家托爾斯泰的同名曠世鉅著《戰爭與和平》致敬的最高歌劇創作。如同托爾斯泰的文學巨著《戰爭與和平》小說故事跨越15年,托爾斯泰耗時13年,7度修改才終於完成;普羅科菲夫同樣花費了12年,結合了歷史、文學、戲劇、音樂、舞蹈、佈景與古今歌劇各項元素之大成;要認識了解近代俄羅斯歷史歌劇,《戰爭與和平》是非常重要的選擇,更是歌劇藝術愛好者們,不可錯過的重要作品。

托爾斯泰的曠世鉅著【戰爭與和平】,被世人推崇為全世界最偉大的小說之一,他以波瀾壯闊的手法描述拿破崙攻打俄國這個大時代的悲歡眾生相。而作曲大師普羅高菲夫更花費十二年,直到1953年過世前,才完成了與原著小說同等偉大的歌劇傑作!

《戰爭與和平》包括兩部十三景、演出時間長達三個半小時更演唱角色多達62位(托爾斯泰的《戰爭與和平》小說登場人物更多,被描寫的就多達500多位),當年普羅科菲夫於1942年夏天完成了鋼琴樂譜,原始構思從7景到慢慢地寫成管弦樂版本,在因應當局的政治審查加入了許多愛國成分。於是一點一點地,《戰爭與和平》成為了後來1948年演出的完整兩部十三景版本。

 

根據歌劇腳本,《戰爭與和平》分為兩大部分13景,全長三個多小時,規格相當宏大:

第一部

第1景:羅斯托夫伯爵莊園之夜,美好的春天與愛情

第2景:聖彼得堡舞會,《悲傷圓舞曲》

第3景:拜訪保爾康斯基公爵,娜塔莎的委屈與徬徨

第4景:在別祖霍夫家晚會,海倫與阿納托里的誘拐

第5景:阿納托里的私奔計畫

第6景:計畫失敗,與阿赫羅西莫娃的爭執,皮埃爾安慰絕望的娜塔莎

第7景:皮埃爾訓斥阿納托里,接到拿破崙入侵俄國的消息

第二部

第8景:會戰前夕的準備工事,安德烈對往事的回憶;皮埃爾想體會戰爭,庫圖佐夫率領俄國士兵奔赴戰場。(義勇軍與士兵的合唱《浴血奮戰救祖國》)

第9景:博羅金諾會戰(1812年8月26日),拿破崙從自負到懷疑

第10景:菲里農村軍事會議,庫圖佐夫元帥的決斷

第11景:法軍貪婪劫略,俄羅斯人民奮起抵抗;達武刑場義釋皮埃爾,焦土政策下的莫斯科大火。
人民的合唱:《在黑暗無光的夜晚》

第12景:安德烈與娜塔莎的重逢和死別

第13景:法軍潰敗撤退,俄國全面勝利( 終曲合唱:《為祖國而戰》)

 

《戰爭與和平》歌劇序曲

音樂由帶著時代感,彷彿歷史之門的小號獨奏揭開序幕,逐漸發展為多聲部具有對位手法之讚歌: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l99DOYyUG40

 

漸漸地,由弦樂主奏的第二旋律,華麗地進入:

https://youtu.be/l99DOYyUG40?t=55

 

木管為主的憂鬱旋律,也成為接下來的主要角色:

https://youtu.be/l99DOYyUG40?t=109

 

音樂逐漸地沉,低音號動機與木管、大提琴呼應,進入更加深沉的氛圍:

https://youtu.be/l99DOYyUG40?t=181

 

打擊吊鈸的滾奏,帶起一波音樂的氣勢,銅管群再度回歸,加上木管於上方的第二旋律,逐漸音樂形成對於歷史的讚頌,更感覺音樂即將於此揭開序幕。作為音樂會序曲,是相當棒的選擇:

https://youtu.be/l99DOYyUG40?t=238


普羅科菲夫:C大調第3號鋼琴協奏曲,作品26
S.Prokofiev : Piano Concerto No. 3 in C Major, Op. 26

普羅高菲夫(Sergei Prokofiev, 1891-1953)
普羅高菲夫(Sergei Prokofiev, 1891-1953)

 

普羅高菲夫一共寫過五部鋼琴協奏曲,其作品風格獨特,是現代鋼琴文獻中占有重要地位的珍品。《C大調第三鋼琴協奏曲》Op.26是作曲家最著名的作品之一,也是他五部鋼琴協奏曲中最受人們喜愛的一部。 

這首協奏曲創作始於1913年,完成於1921年。作曲家本人並於1921年12月16日於芝加哥與芝加哥交響樂團的首演音樂會中擔任鋼琴獨奏。(指揮是Frederick Stock)

音樂語言的特點,是民俗性與複調手法的結合,顯示出作曲家創作語言的高度成熟。音樂時而嬌媚、時而粗野、時而安詳寧靜、時而幽默風趣,對比豐富,變化多端。這部協奏曲鋼琴技巧的難度令人瞠目,但效果驚人,因而被稱為「吃力而討好」的作品;在國外更有人戲稱本曲「如同機關槍掃射一般的絢麗」,現已成為鋼琴家們爭相演奏以顯示自己高超技藝的20世紀經典鋼琴名作之一。 

 

樂曲簡介:

普羅高菲夫《C大調第三鋼琴協奏曲》Op.26 
Prokofiev:Piano Concerto No. 3 in C Major, Op. 26

第一樂章:行板-快板,C大調,4/4拍,自由奏鳴曲式。 

  1. I. Andante – Allegro

序奏(Andante)開始於單簧管獨奏,漸漸地另一隻單簧管加入而成單簧管二重奏,再進而成為由弦樂器伴奏的木管合奏,再發展成管弦樂全奏。小提琴以非常具有節奏感的音型開始奔馳,而音樂進入主要部快板(Allegro),稍後充滿活力的獨奏鋼琴亦加進來。

原本管弦樂釀出的抒情氣氛,在鋼琴進入之後,改以狂熱的風貌與輝煌的節奏,如機關槍掃射一般,取代了先前抒情的氣氛,非常精彩。

 

第2主題則從鋼琴反復敲出的a小調和聲音塊開始,鋼琴在打擊樂器的伴奏上歌唱旋律。開展部與再現部融合在一起,緩慢的序奏主題以C大調開展後,經過一段不協和音的過門句而再現第1主題。但第1主題不久就被開展。第2主題依照固定模式再現,最後以華麗的快板結束樂章。這部分的旋律,來自由序奏推移到主部的樂句。整個樂章呈現出架構緊密的緊湊感。   

 

第二樂章:小行板,e小調,4/4拍,變奏曲式。 
2.     II. Tema con variazioni

  第二樂章由主題及其五次變奏和一段擴展過的尾聲組成。

樂章的主題充滿一種溫柔的笑意。隨後的五次變奏以自由處理這一基本主題核心為基礎而展開。 

 

  第一變奏以與主題相同的速度進行,首先由鋼琴滑奏的音型開始,以鋼琴獨奏的和弦單獨柔和的陳述主題,隨後木管群陸續出現主題,鋼琴用顫音音型為之裝飾; 

 

  第二變奏為快板,鋼琴突然出現粗獷的風格,小號響亮地奏出主題,然後主題再加以變形,經過各種樂器進行裝飾變奏; 

 

  第三變奏為中庸的快板,樂曲變得少有沉著之感,特色是樂團為4/4拍,而鋼琴則採用12/8拍,即單拍對複拍同時演奏,非常具有特色。鋼琴的音樂以節奏重音交錯的三連音音型連續為特點,樂團主題經過變形,已與最初呈現方式不同: 

 

  第四變奏速度轉慢為行板,鋼琴奏起冥想性的變形主題,弦樂加弱音器為之襯托。不久鋼琴奏起帶有幻想味的華麗音型,快速的經過句不時出現全音階的因素和連續的大三度平行進行,反映出法國印象主義音樂的某些影響:

 

  第五變奏是適度的快板,這裡音樂又開始活躍起來,鋼琴的低音區出現生動的節奏型不停地向上推進,這種節奏化的音階上行數次反復,發展成怪誕的音樂,並越來越華麗輝煌。最後,樂團擴大了主題,鋼琴以斷奏一面加以華麗的裝飾,樂曲也逐漸回到緩慢速度,結束第二樂章。

 

第三樂章:適度的快板,C大調,輪旋曲式。 
3.     III. Allegro ma non troppo

 

第三樂章由樂團簡短的主要主題開始,一步一步鋪陳進入炫技最終樂章:

 

音樂具有令人沸騰的舞蹈性效果,鋼琴和樂團在急速的進行中互相交替,技巧性的光輝轉化為英勇的情緒,反映了民間節日狂歡的景象。開始由低音弦樂撥奏和銅管呈示出輪旋曲明快的主要主題。

第一樂段主題的旋律並不鮮明,以樂團節奏跳躍作為開始,逐漸地越來越精彩:

 

樂句節奏變化越來越大,鋼琴快速華麗的經過句與樂團以相似的音型,與鋼琴相互輝映:

 

經過簡短的主要主題的再現進入第二樂段,速度加快,變化也越來越豐富:

 

樂團奏出主題之後,鋼琴獨奏帶有更多的變化,滿滿普羅科菲夫黑色幽默的戲謔之感,充滿現代化的表現方式:

 

中段由小號獨奏為首,加上弦樂神秘抒情的曲調輕柔登場:

 

樂團間奏之後,鋼琴奏出諧謔風格的旋律,喜愛普羅科菲夫幻想式語法的朋友們,肯定會愛上這段音樂:

 

管弦樂團的旋律與鋼琴靈巧的跳動,不斷形成美妙的應和,將音樂推向一波熱情的高潮。

 

後樂曲回到快板,一次次的再現主題,不久鋼琴彈出包括不協和和弦的快速音群,展開如同第一樂章般機關槍跳躍節奏效果,鋼琴瘋狂奔馳與樂團狂烈對抗著,最終樂曲以強烈的節奏和猛然前進之勢華麗的結束全曲。 

 

樂譜版本全新欣賞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rSrlrcpNu7o&t=261s


普羅科菲夫:降B大調第5號交響曲,作品100
S.Prokofiev: Symphony No. 5 in B-flat Major, Op. 100

 

1917年俄國十月革命,烽火煙硝時局不穩,沒有人知道國家的未來會將如何?

這段革命的戰爭歲月,後世稱為「十月革命」、「紅色十月」或「布爾什維克革命」。

許多藝術家紛紛在此時逃亡出國避難,普羅科菲夫、拉赫曼尼諾夫與史特拉汶斯基,都在這段時局中離開俄國。

1936年普羅科菲夫決心回到袓國,這首第五號交響曲變創作於1944年夏天,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尾聲。據說普羅科菲夫只用了一個月左右便將整首交響曲創作完成,這也是他回歸組國之後所創作的第一首交響曲(第五號)。

1946年,第五號交響曲為他贏得第二次史達林榮譽獎;第一次獲獎是於1943年,作品為《第七號鋼琴奏鳴曲》。無論是鋼琴奏鳴曲或者交響曲作品,都能感受到身處二戰時期,對於戰爭的不安、艱難時局的感慨還有對於共產政權的黑色幽默感。

 

述說人類偉大精神的交響曲

普羅科菲夫曾自述:「我把這部作品,當作一首述說人類偉大精神的交響曲...這是一首為自由和快樂、並具備無上的權力、純潔而高尚的精神的人們而所寫的聖詠。」

 

首演趣談

也據說在當年首演音樂會時,當普羅科菲夫雙手一舉,正準備開始指揮第五號交響曲時,遠方正巧傳來慶祝二戰終結的二十響禮炮聲,也因此本交響曲一直被俄國稱為象徵戰爭勝利的代表交響曲。

 

樂曲介紹

第一樂章:行板(Andante)(12:30)

第一樂章由長笛與低音管,上行的旋律開始,伴隨著低音弦樂堅定的和聲與節奏

 

後續的發展中,有深沈也有燦爛的時刻,彷彿一本大時代的巨冊,記錄了戰爭年代的百家故事:

https://youtu.be/SSihvfCV5a4?t=84

 

第二樂章:強調的快板(Allegro marcato)(8:30)

第二樂章為本交響曲最知名的樂章,除了節奏緊湊,效果澎湃,使用鋼琴亦是本樂章之特色之一。

速度以緊湊帶有張力的133起始,第一小提琴以強而有力的斷奏,帶來戰爭的不安,而獨奏單簧管率先奏出主題:

 

各聲部輪流在此節奏中,奏出不同分句語法之旋律:

 

進入全團齊奏的爆棚段落

https://youtu.be/SSihvfCV5a4?t=863

 

第三樂章:慢板(Adagio)(12:30)

第三樂章有著特別的單拍節奏(3/4)+複拍節奏(9/8)設計

 

弦樂高把位的高冷旋律,不知為何,非常具有戰爭冷酷而無情,世人卻只能冷眼旁觀的既視感

 

弦樂緩步上行的半音階,進入小鼓擊奏的高亢與管弦全體齊奏;我們聽見的不是華麗的管弦,似乎是作曲家沈積於心中的痛,只能藉由音樂宣洩而出:

https://youtu.be/SSihvfCV5a4?t=1371

 

第四樂章:滑稽的快板(Allegro giocoso)(9:30)

在法國號三聲長音號角聲演奏下,再次以長笛與低音管演奏出趣味的旋律主題,開啟了第四樂章:

 

 

祝福大家音樂會欣賞愉快.擁有美好的一天

 

開卷蹦藝術.享受美好閱讀時光

☕️一杯咖啡.一點心意.支持蹦藝術☕️

 

各類合作提案,聯繫方式:

*手機:0917.670.518 
*Line:https://line.me/ti/p/LB1ro0P0AU
*E-mail:jenpin888@gmail.com

【苗北講堂】2022下半年系列(五)法國.理性感性融合.拉威爾

【苗北講堂】2022下半年系(五)法國.理性感性融合.拉威爾
miaobei-art-center-x-bonart-music-lecture-2022-2-5

– 資訊整理共享於網路,一起欣賞音樂與藝術之美 –
蹦藝術 | BONART


積厚流光 音樂群雄 Part.2

橫跨歐洲五國.十九世紀的最美的音樂人文風情

藝文講堂為日前重要的藝文參與模式,為營造藝文共學常態環境,本系列苗北講堂音樂講座以「積厚流光 音樂群雄 Part.2」為發想,接續上一期偉大作曲家.人文風情系列,以橫跨歐洲各國,十九世紀浪漫風華為主軸,由超人氣音樂導聆人林仁斌老師用精彩的故事,帶您穿越時空,輕鬆悠遊古典音樂美妙的領域,讓您瞬間化身音樂欣賞達人。 

 

主講:林仁斌老師(蹦藝術網站執行長)

 

報名資訊

(一)報名方式:
◆線上報名,點選上方「馬上報名」,填寫完google表單後,完成繳費。
◆臨櫃報名,至苗北藝文中心服務台填寫報名表,並完成繳費。
◆郵寄報名,填妥報名表(請自本頁面下方下載),並且完成繳費,將報名表郵寄至苗栗縣竹南鎮公園路206號苗北藝文中心(信封請註明:111-1苗北講堂)。
◆電子郵件報名,填妥報名表(請自本頁面下方下載)並完成繳費,將報名表寄至:ychuang@miaobeiac.org,主旨:111-1苗北講堂,即完成報名。

(二)繳費資訊
◆ 現場繳費:請攜帶報名表至苗北藝文中心服務台
◆ 線上匯款
匯款帳戶:
戶名:苗栗縣苗北藝文中心
銀行:臺灣土地銀行頭份分行(0050212)
帳號:021-051-051-316

苗北藝術學苑111-2苗北講堂課程網頁


歐洲五國.六種音樂風情

(五)法國.理性感性融合.拉威爾

“我人生中唯一的戀愛對象,就是音樂“ — 拉威爾

111年9月18日(星期日)10:00

當我們欣賞法國近代音樂大師拉威爾(Maurice Ravel,1875-1937)的作品時,他的工程師父系血統與西班牙母系背景,幾乎就反映在那精確無比的音樂語彙與強烈的音樂風格中。拉威爾年輕時追隨於德布西之後,大量的全音階使用與水的意象讓他成名,而對於西方調式音樂的熟捻與精熟,讓他的中期作品蛻變成熟,成為一代大師;晚年的西班牙風格更被譽為比道地西班牙作曲家更原汁原味,這樣的一位作曲家值得您細細品味聆賞。這場音樂講座中,林仁斌老師將為您導讀欣賞拉威爾音樂中的奧妙之處。

 

法國作曲家:拉威爾Maurice Ravel, 1875–1937)。

法國作曲家:拉威爾(Maurice Ravel, 1875–1937)

(基本資料整理於網路與維基百科,並附上超連結方便檢索)

很多人說拉威爾是法國印象主義Impressionism)音樂大師,但他自己卻說自己不走德布西道路。當報章說某些年輕作曲家在否定德布西(Achille-Claude Debussy, 1962-1918)的影響時,他又會在報章刊登公開信,表明自己不在其中(拉威爾年紀小德布西12歲)。在同時期的社會中,拉威爾與德布西保持距離,否認自己是他的模倣者;德布西也刻意冷淡對待這位年輕作曲家。

關於拉威爾與德布西兩人的音樂風格,確實在許多音樂條目整理時,皆會將兩人放在印象主義風格裡,原因主要有三:兩人皆是法國人兩人皆身處法國印象樂派發展全盛時期兩人都愛使用全音音階

因此在維基百科的印象主義條目裡,第一行就開宗明義寫著:

印象主義音樂是19世紀主要在法國流行的一種音樂樣式,受象徵主義文學和印象主義繪畫的影響。這些音樂並不描述現實的事件,而是建立在色彩、運動和暗示(Suggestion)之上,這其實是印象主義藝術的共徵。而印象主義者多為法國人。他們認為,純粹的藝術想像力比描寫真實事件具有更深刻的作用。印象主義音樂的代表人物為德布西(Achille-Claude Debussy)和拉威爾(Joseph-Maurice Ravel)。印象主義音樂帶有一種完全抽象的、超越現實的色彩,是音樂進入現代主義的開端。

讀者們有興趣亦可點選進入印象主義條目,更清楚地理解音樂裡的印象主義。


拉威爾Joseph-Maurice Ravel,1875年3月7日-1937年12月28日),法國作曲家和鋼琴家。1937年拉威爾生於法國南部靠近西班牙的山區小城西布勒Ciboure),他的父親是瑞士人,也是一位出色的汽車工程師。1860 年代時,他發明了以蒸汽推動的汽車。後來他甚至把汽車的性能,提升至每小時六公里。遠赴西班牙,是因為他要負責興建馬德里的鐵路。而拉威爾的媽媽 瑪麗(Marie Delouart, 1840-1917)則是成長於西班牙馬德里的巴斯克 (Basque)人,雖是非法移民且幾乎不識字(illegitimate and barely literate),但雙親的關係相當好,所以拉威爾成長於一個幸福的家庭~拉威爾之雙親於 1847 年結婚, 並於拉威爾出世三個月後全家移居巴黎。

(基本資料整理於網路與維基百科,並附上超連結方便檢索)

"Ravel

 

拉威爾的父親除了是位工程師,也相當熱愛音樂:他負責了拉威爾早年的教學,也啟導了他的音樂興趣。七歲時,拉威爾就開始學琴。 1889 年拉威爾14歲時進入巴黎音樂院(The Conservatoire de Paris)就讀,並認識了當時也在巴黎音樂院鋼琴與他同年的維涅斯(Ricardo Viñes, 1875-1943),他也是西班牙人,並與拉威爾非常要好。繼母親以後,維涅斯正是拉威爾與西班牙的一道重要關聯。

日後我們從拉威爾的音樂創作,會發現他的音樂理念中除了有著濃厚的法國氣息~也受到西班牙籍母親血統的影響,他同時運用大量西班牙巴斯克鄉村與其他國家不同的旋律素材來創作,例如:《小丑的晨歌》- 收錄於《鏡》組曲(Miroirs);以及拉威爾於1907年後開始大量創作的西班牙風格曲目:管弦樂曲《西班牙狂想曲》(Rhapsodie espagnole, 1907-1908),獨幕歌劇《西班牙時刻》(L'Heure espagnole, 1907-1909)與管弦名曲《波麗露舞曲》等等。在拉威爾作品中所表現的西班牙特徵,甚至連西班牙作曲家法雅(Manuel de Falla, 1876-1946)也感到讚嘆,因此如果把他侷限在印象樂派,確實對他有失公允。

 

1895 年拉威爾被巴黎音樂院退學,1898 年重回學校,跟隨加布里耶‧佛瑞(Gabriel Fauré, 1845-1924)學習作曲,此前他也曾向另一位作曲家吉達茲(André Gédalge, 1856-1926)學習對位法。這段期間拉威爾的著名作品有:《悼念公主之巴望舞曲》(Pavane pour une infante défunte)(1899)

 

拉威爾於 1901 首次參加當時最重要的作曲大賽羅馬大賽(Prix de Rome),當年即以清唱劇《米爾哈》(Myrrha)獲得第二獎。但之後 1902 和 1903 年接連經歷兩次失敗。這段期間他仍舊有傑出作品《水之嬉戲》(Jeux d'eau),以嶄新的創意、華麗技巧開啟了法國鋼琴獨奏曲的新頁;此外還有《小奏鳴曲》(Sonatine)以及五首樂曲構成的《鏡》(Miroirs)組曲(1904-1905),這幾首樂曲已然奠定拉威爾在法國音樂界的地位。

然而,1905 年拉威爾已屆30歲,是年紀上最後一次能夠角逐羅馬大獎的機會,居然在初賽時就遭到淘汰:美藝學院之院長 - 作曲家 杜博瓦(Théodore Dubois, 1837-1924)因拒絕讓拉威爾獲獎而引發廣大的公眾抗議和藝文界的批評:甚至連著名作家 羅曼羅蘭(Romain Rolland, 1866-1944)也投書抗議,寫道:

拉威爾不僅是位前途無量的學生,他已經是法國為數不多的 傑出青年音樂家裡最受好評的一位,我要嚴厲地斥責這些評審委員,我無法理解我們何以能夠在羅馬維持一間學校,而又閉門拒絕創意獨具的罕見藝術家,像他這樣的音樂家,是能為大家帶來榮耀的。

 

1905年的羅馬大獎風波,被稱為「拉威爾事件」(Affaire Ravel),不只藝文界,連新聞界也報導此事為拉威爾抗議,最後成為國家級醜聞:巴黎音樂院院長杜博瓦在強大社會壓力之下,由政府下令辭去巴黎音樂院院長職務,改由佛瑞接任院長,針對音樂院進行重組,才逐漸平息這起風波。


1908年,拉威爾完成繼《鏡》(Miroirs)之後最精采的鋼琴作品:三首與詩有關的《夜之加斯巴》 (Gaspard de la Nuit),此曲將法國鋼琴作品推向更高峰,非常經典。

音樂欣賞:《鏡》(Miroirs)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0A4Lxm3IpvY

 

音樂欣賞:《夜之加斯巴》 (Gaspard de la Nuit)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hKgcHjq1xKQ&t=11s

 

 

照片:俄羅斯芭蕾舞團團長 狄亞基列夫(Serge Pavlovitch Diaghilev, 1872-1929)

繼史特拉汶斯基與德布西之後,拉威爾受俄羅斯芭蕾舞團的狄亞基列夫(Serge Pavlovitch Diaghilev, 1872-1929)邀約,費時 3年完成於 1912年完成以希臘神話故事《達夫尼與克洛伊》(Daphnis et Chloé),也是拉威爾唯一的一部的芭蕾舞劇音樂。

拉威爾《達夫尼與克羅伊》首演時其實並沒有獲得全面的好評,二人後來也音樂理念不合而產生摩擦,此劇便沉寂無聲。後來拉威爾堅信其音樂的美妙,便將全劇音樂改以兩套交響組曲的形式,果然歷史證明拉威爾傑出的管弦樂法與音樂構思,成為了著名的《達夫尼與克羅伊》(Daphnis et Chloé)第1號與第2號管弦組曲(1913),此兩套組曲從而聞名於世。

拉威爾與芭雷舞者 尼金斯基(Vaslav Nijinsky, 1890-1950)於鋼琴前的合照。推測可能正在進行芭蕾舞劇《達夫尼與克羅伊》(Daphnis et Chloé)之排練合作

 

音樂欣賞:《達夫尼與克羅伊》(Daphnis et Chloé)第2號管弦組曲


而1914年至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拉威爾萌生想為國效勞之想法,因此報名參軍。

1915年他被錄用為救護車駕駛員,正式成為法國軍人。雖然只是駕駛貨車,他卻要在前綫冒着德國隆隆的炮火,運送軍備。

他投入戰綫,見證生離死別,創作也近乎完全停頓。但因患痢疾,於1917年退伍。退伍之後,他相信譜寫音樂就是他能為法國提供最好的貢獻,因而開始專心從事作曲。也在1917年他完成了鋼琴曲《庫普蘭之墓》(Le tombeau de Couperin, 1914-17),獻給為國捐軀的同袍,後來拉威爾也將此曲改編為管弦版本。

音樂欣賞:鋼琴曲《庫普蘭之墓》(Le tombeau de Couperin, 1914-17)

 

音樂欣賞:管弦樂團版本《庫普蘭之墓》(Le tombeau de Couperin)

 

管弦樂版本欣賞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7NA4j3VhGY4

 

從軍期間拍攝下記錄照片的拉威爾:

拉威爾於1915年起(40歲)入伍,並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服役於第13砲兵團,擔任運輸兵。
拉威爾於1915年起(40歲)入伍,並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服役於第13砲兵團,擔任運輸兵。

 

拉威爾於1915年起(40歲)入伍,並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服役於第13砲兵團,擔任運輸兵。
拉威爾於1915年起(40歲)入伍,並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服役於第13砲兵團,擔任運輸兵。

對比起在自己故鄉法國的不順遂,拉威爾卻在國際上受到了相當熱烈的歡迎。

1922年 至1928年間,拉威爾開始在世界各地旅行及演出。1928年,除了接受英國牛津大學頒授給他的榮譽博士學位之外,拉威爾應邀到國外訪問:1928 年赴美國與加拿大,以火車方式展開鋼琴演奏與指揮巡迴演奏,在造訪美國時接觸到爵士樂,後來的作品更深受爵士音樂影響。

 

1927-1928 成功的美國巡演

根據舊金山管弦樂團資料敘述,1927年 12月 28日 拉威爾自法國搭船出發前往美國/加拿大,從紐約登陸。整體大約規劃了近半年的豐富行程,於 1928年 4月 21日出發回法國。

這中間的行程是:New York • Boston • Chicago • Detroit • Cleveland • San Francisco • Los Angeles • Seattle • Vancouver • Portland • Denver • Minneapolis • Kansas City • Omaha • Niagara Falls • Toronto • Milwaukee • Boston • New Orleans • Houston • Grand Canyon • Buffalo • Montreal

 

拉威爾與高女音 Nina Koshetz ,法國出發前合影留念。( 1927年 12月)

拉威爾與高女音 Nina Koshetz ,法國出發前合影留念。( 1927年 12月)Maurice Ravel and soprano Nina Koshetz on the deck of the SS France, bound for the United States in 1928.

 

拉威爾在寫給小他 3歲的弟弟 Édouard Ravel的信中提到,他受到瘋狂式的歡迎:「在碼頭來了無數的記者,好多的照相機、攝影機與畫家,爭相前來紀錄我的一切...」「在飯店時,我幾乎不停地收到花籃,以及最昂貴的水果...」在美國的一切讓拉威爾再寫道「這個美好世界對我的一切,在歐洲從來不曾發生過...」(無數的仰慕者簇擁、被熱情的款待、每天生活在自己的音樂與美好的爵士音樂廳),整體的旅遊演奏行程成功極了,讓拉威爾充分感受到身為成功音樂家的一切喜悅。

 

在此岔題一下再說段故事:

拉威爾因為美國巡演旅行,結識了蓋西文(George Gershwin, 1898-1937)。蓋希文在爵士樂取得成功之後,功成名就。他醉心於寫作出道地的古典音樂作品,於是趁著法國作曲大師拉威爾(Maurice Ravel, 1875-1937)帶來自己的管弦樂作品來訪美國四個月(當時拉威爾美國巡演作品有:《西班牙狂想曲》、《達夫尼與克羅伊第2號組曲》等等經典管弦樂曲目),於20個不同城市參訪、演出等等期間,蓋希文於 1928年 3月 7日,終於與心中的作曲大師碰面了,並留下這張歷史照片:

1928.03.07. 拉威爾與蓋希文終於見面 Maurice Ravel (at the piano below, with Gershwin himself at right)

 

當時已經是著名爵士音樂作曲家的蓋西文,曾想向拉威爾拜師,但被拒絕了。拉威爾的理由是不想讓蓋西文失去原本的創作力, 但兩人成為好友。據說當蓋希文提出要學習作曲時,拉威爾問了蓋西文作曲的收入,還開玩笑地回覆「你賺的錢遠遠多多於我,應該是我向你學習才對...」

 

蓋希文求教作曲於拉威爾(Maurice Ravel)之故事:

當拉威爾在美國聽過蓋希文的《藍色狂想曲》以及多首歌曲創作以及蓋西文本人的演奏之後,他也拒絕了蓋希文上課的要求,理由是「害怕本人會破壞了自然的蓋希文音樂精神。因為蓋希文的音樂 - 獨特而不可思議的融合美國爵士樂,流行旋律和交響樂傳統。」(fearing that he would destroy the natural spirit of Gershwin’s music- that unique and improbable melding of American jazz, popular melody, and symphonic tradition.)

然後拉威爾幫蓋希文寫了推薦函給巴黎的著名作曲教授納蒂雅.布蘭潔(Nadia Boulanger, 1887-1979 )。這封推薦信的大意是:「喬治蓋希文,這位美國音樂家有著最輝煌,最迷人,也許是最深刻的才能。 他在世界範圍內的成功不再讓他滿意,因為他的目標更高。 他知道他缺乏達到目標的技術手段。 在教他這些作曲技法時,亦可能同時會毀掉他的天賦。妳有勇氣承擔我所不敢承擔這種令人敬畏的責任嗎?」

(There is a musician here endowed with the most brilliant, most enchanting and perhaps the most profound talent: George Gershwin. His worldwide success no longer satisfies him, for he is aiming higher. He knows that he lacks the technical means to achieve his goal. In teaching him those means, one might ruin his talent. Would you have the courage, which I wouldn’t dare have, to undertake this awesome responsibility?)

我們由此可以看出拉威爾對於蓋希文音樂展露出深深的佩服,他明白地了解蓋希文的音樂天賦如果被強加以作曲技法的限制,有可能反而害了他,所以委婉地拒絕了蓋西文上課求教的要求。

整體來說,拉威爾非常讚賞美國爵士樂,後來也在自己的作品中加入爵士元素,自巡迴之旅之後,爵士樂的旋律、和聲及節奏,開始出現在他的作品中:例如1924年創作的小提琴作品《吉普賽人》 (Tzigane, 1924)、一九二五年的幻想劇《小孩與魔法》(L’Enfant et les sortileges, 1920-1925)、1929 到 1931 年間完成的兩首鋼琴協奏曲以及第二號小提琴奏鳴曲,還有《西班牙狂想曲》(Rapsodie espagnole)、交響樂曲《波麗露》(Boléro)等。

 

蓋希文《藍色狂想曲》 - 伯恩斯坦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cH2PH0auTUU

 

1928年 拉威爾以作曲家與指揮家身份 巡迴美國演出節目單 珍貴資料

【檔案照片出處】:芝加哥交響樂團官網

Maurice Ravel appeared with the Chicago Symphony Orchestra at Orchestra Hall on January 20 and 21, 1928

 

The program including Ravel's Sheherazade (with mezzo-soprano Lisa Roma), Daphnis and Chloe Suite no. 2, Le tombeau de Couperin, La valse, and his orchestration of Debussy’s Sarabande and Dance.
The program including Ravel's Sheherazade (with mezzo-soprano Lisa Roma), Daphnis and Chloe Suite no. 2, Le tombeau de Couperin, La valse, and his orchestration of Debussy’s Sarabande and Dance.

來自西班牙

因爲母親和好友維涅斯的緣故,拉威爾一直對西班牙音樂情有獨鍾。

寫作與首演於於1928年的《波麗露》是拉威爾一生裡最為受歡迎的作品,除了是最後一首管弦樂舞曲作品,更是二十世紀法國交響音樂傑作。

波麗露 (Boléro) 原為一種緩慢的三拍西班牙舞蹈,而拉威爾的《波麗露》是受舞蹈家伊達·魯賓斯坦委託而作。

 

紀錄片:拉威爾的波麗路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lt6MorSgjmQ

 

波麗露》通常以3/4拍、稍快的速度、以響板擊打節奏來配合,拉威爾雖採用《波麗露》曲名,維持西班牙民間舞蹈風格與三拍節奏為基礎,但是改由小鼓在整首樂曲中,自始至終反覆地敲着同一反覆節奏:

《波麗露》(Boléro)之小鼓節奏譜例

 

3/4拍、稍快的速度、以響板擊打出《波麗露》節奏

 

作為管弦樂聲響效果實驗之作,拉威爾更安排不同的獨奏樂器,輪流地重複奏着兩段旋律:

主題A

 

主題B


音樂在同一組節奏裡重複,隨著一段一段不同樂器登場獨奏,音樂之織體逾來逾厚,音量漸漸變大:把單純看似僅只單調的重複,發展為凝聚整個交響樂團音樂張力表現之爆棚管弦名作。

樂譜裡可見拉威爾編寫管弦樂作品的心思:如何選配旋律出場的樂器,他也採用了當時民間越來越流行的薩克斯風家族樂器作為管弦樂團配器之一:

 

 

 

伴奏樂器如何加強頑固節奏,如何逐漸增加低音與音響效果,每一段重複都經過仔細調配。(總譜最後兩頁)

 

樂團編制

《波麗路》樂團編制

 

拉威爾以簡單的結構和旋律,發展為龐大而精采的作品,在此曲中完全展現其管弦樂法之精鍊。(雖然作曲家史特拉汶斯基評拉威爾是「精巧的瑞士鐘錶匠」)

《波麗露》的樂曲特色:

  • 主題及答句同樣地反覆九次,既不展開也不變奏。
  • 全曲始終在C大調上,只是最後的兩小節才轉調。
  • 舞曲前半部分配有和聲,除了獨奏就只有齊奏,後半部分附有少量的和絃;
  • 舞曲自始至終只有漸強的單向變化。
  • 加入複調聲部寫作

(基本資料整理於網路與維基百科,並附上超連結方便檢索)

波麗露樂曲結構表
樂段 排練編號 跟隨小鼓節奏的樂器 演奏旋律的樂器 節奏伴奏
前奏 第1小節 中提琴及大提琴
第一主題(1) 第5小節 第1長笛 中提琴及大提琴
第一主題(2) 1 第2長笛 第1單簧管 中提琴及大提琴
第二主題(1) 2 第1長笛 第1低音管 中提琴、大提琴、豎琴
第二主題(2) 3 第2長笛 高音單簧管 中提琴、大提琴、豎琴
第一主題(3) 4 2支低音管 柔音雙簧管 第二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低音提琴
第一主題(4) 5 第1法國號 第1長笛及弱奏第1小號 第一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低音提琴
第二主題(3) 6 弱奏第2小號 次中音薩克管 2支長笛、第1單簧管、第二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低音提琴
第二主題(4) 7 弱奏第1小號 倍高音薩克管、高音薩克管 2支雙簧管、英國管、第一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低音提琴
第一主題(5) 8 第1長笛、第2法國號 2支短笛、第1法國號、鋼片琴 低音單簧管、2支低音管、豎琴、第二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低音提琴
第一主題(6) 9 第4法國號、第3小號、第二小提琴、中提琴 雙簧管、柔音雙簧管、英國管、2支單簧管 低音單簧管、2支低音管、第1,2小號、豎琴、其他絃樂器
第二主題(5) 10 第1長笛、第2法國號、中提琴 第1長號 2支單簧管、低音單簧管、倍低音管、豎琴、第二小提琴、大提琴、低音提琴
第二主題(6) 11 第4法國號、第1小號、第二小提琴 短笛、2支長笛、2支雙簧管、英國管、2支單簧管、次中音薩克管 低音單簧管、2支低音管、倍低音管、其他絃樂
第一主題(7) 12 第1,2法國號 短笛、2支長笛、2支雙簧管、2支單簧管、第一小提琴 2支低音管、倍巴松管、第3,4法國號、定音鼓、第二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低音提琴
第一主題(8) 13 第3,4法國號 短笛、2支長笛、2支雙簧管、英國管、2支單簧管、次中音薩克管、第一、二小提琴 低音單簧管、2支低音管、倍低音管、第1,2法國號、高音薩克管、定音鼓、其他絃樂
第二主題(7) 14 第1,2法國號 短笛、2支長笛、2支雙簧管、英國管、第1小號(低音單簧管+第4法國號)、第一、二小提琴 2支單簧管、2支低音管、倍低音管、第3,4法國號、2支長號、大號、2支薩克管、定音鼓、其他絃樂
第二主題(8) 15 4支法國號 短笛、2支長笛、2支雙簧管、英國管、2支單簧管、第1長號、高音薩克管(低音單簧管+次中音薩克管)、第一、二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 低音單簧管、2支低音管、倍低音管、3支小號、第2,3長號、大號、定音鼓、豎琴、低音提琴
第一主題(9) 16 2支雙簧管、2支單簧管、4支法國號、第二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 短笛、2支長笛、高音小號、3支小號、2支薩克管、第一小提琴 低音單簧管、2支低音管、倍低音管、3支長號、大號、定音鼓、豎琴、低音提琴
第二主題(9) 17 2支雙簧管、2支單簧管、4支法國號、第二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 短笛、2支長笛、高音小號、3支小號、第1長號、2支薩克管、第一小提琴 低音單簧管、2支低音管、倍低音管、第2,3長號、大號、定音鼓、豎琴、低音提琴
過場 18前3小節第3拍 2支雙簧管、2支單簧管、4支法國號、第二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 短笛、2支長笛、高音小號、3支小號、第1長號、2支薩克管、第一小提琴 低音單簧管、2支低音管、倍低音管、第2,3長號、大號、定音鼓、豎琴、低音提琴
尾段 18後第9小節 短笛、2支長笛、4支法國號、高音小號、3支小號、第一、二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 3支長號及2支薩克管作半音滑奏 2支雙簧管、英國管、2支單簧管、低音單簧管、2支低音管、倍低音管、大號、敲擊、豎琴、低音提琴
結尾 最後2小節 全體在相同節奏下結束

 

芭蕾舞蹈版欣賞:知名芭蕾舞蹈家 Sylvie Guillem 於東京現場版

音樂欣賞: 杜達美於2010年瑞士琉森音樂節指揮維也納愛樂演出現場版本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E9PiL5icwic

 

在《波麗露》首演前,拉威爾前往牛津大學接受榮譽博士學位,事後並舉行一場全場拉威爾曲目的音樂會,觀眾反應熱烈。事後對於這首作品的成功,拉威爾其實有點不以為意。「我只創作了一首傑作:那就是《波麗露》。可惜裡面沒有音樂...」

但這首樂曲被公認為20世紀法國最有代表性的管弦樂作品之一,市面上的錄音錄影作品更是多到不及備載。

 

現代芭蕾版本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6rQwof50VsA

 

延伸閱讀

https://bonart.com.tw/ravel-bolero/

【BON音樂】拉威爾:《波麗露舞曲》(Boléro)創作介紹與樂曲賞析

 

歷史照片:拉威爾與史特拉汶斯基珍貴合照(1910年

歷史照片:拉威爾與史特拉汶斯基珍貴合照(1910年)
歷史照片:拉威爾與史特拉汶斯基珍貴合照(1910年)

作曲家史特拉溫斯基曾表示,拉威爾的晚年逐漸失去記憶力和協調能力,而且他有意識到這些事情正在發生。拉威爾確切病因為未知,他雖無法再創作,但仍能參加社交活動。史特拉溫斯基說,「果戈理尖叫著死去,迪亞基列夫狂笑而終(據說大唱《波西米亞人》),而拉威爾則是逐漸凋零 --- 這是最可怕的。」

 

拉威爾在 1932 年發生一場車禍,頭部因此受傷,健康狀況也每況愈下,事故之後也發生了失語的狀況。

作曲家史特拉溫斯基曾表示,拉威爾的晚年逐漸失去記憶力和協調能力,而且他有意識到這些事情正在發生。生前最後三左右,拉威爾忘了該怎麼拼寫自己的名字,也忘了Do-Re-Mi是什麼...

確切病因為未知,他雖無法再創作,但仍能正常說話與參加社交活動。

1937年 12月28日,拉威爾過世,並病榻床上之畫像:

From print by Luc- Albert Moreau.© Lebrecht Music & Arts

 

拉威爾於 1937 年 12 月 28 日過世。1937年12月30日,拉威爾被埋葬在父母身邊,在巴黎西北郊區勒瓦盧瓦 – 佩雷(Levallois-Perret)墓地的花崗岩墓中。(後來弟弟EDOUARD也長眠於此)

 

 

拉威爾生前故居探索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BBLXNf84_AQ&t=99s

 

 

【BON音樂】大人音樂電影欣賞系列(二)法國音樂與法式老派浪漫─談《今生情未了》

 

筆者同步附上【拉威爾音樂作品總整理】之網頁資訊: 

→【拉威爾作品總整理】←

 

本文撰寫除維基百科【Maurice Ravel】等網路資料之外,亦參考本篇文章【拉威爾:真摯熱情與工整完美的混血兒】,特此標註出處並感謝作者Dennis Wu之文章。

開卷蹦藝術.享受美好閱讀時光

☕️一杯咖啡.一點心意.支持蹦藝術☕️

 

各類合作提案,聯繫方式:

*手機:0917.670.518 
*Line:https://line.me/ti/p/LB1ro0P0AU
*E-mail:jenpin888@gmail.com

【BON音樂】充滿個性與特色之法國作曲家薩提 - 其人其事 Erik Satie

【BON音樂】充滿個性與特色之法國作曲家 薩提 - 其人其事
All about Erik Satie

– 資訊整理共享於網路,一起欣賞音樂與藝術之美 –
蹦藝術 | BONART


法國作曲家 薩提

艾瑞克·阿爾弗雷德·萊斯利·薩提(Éric Satie, 1866年5月17日-1925年7月1日),後來自己改名為Erik 薩提,是法國作曲家和鋼琴家。

有片:薩提的音樂與簡易生平

https://youtu.be/lfswevi9G78

 

早期生平

薩提是20世紀初巴黎前衛藝術中的一位色彩繽紛的人物,一生中話題眾多,也留下許多精彩而啟發後世的音樂:他的作品是後來許多藝術運動的先驅,如極簡主義,超現實主義,重複音樂和荒誕派戲劇,他的音樂也因為極簡風格,被認為是「傢俱音樂」,也被許多人認為是「環境音樂」(Ambiem Music)的先驅。

1866年5月17日薩提出生於法國諾曼地省的一個小城翁弗勒(Honfleur),父親是位船商,母親則來自於蘇格蘭。

四歲時他的父親在巴黎找到一份翻譯的工作,於是全家搬遷到巴黎。1872年母親去世,他和哥哥Conrad 被送回了翁弗勒和祖父母一起居住,這時的小薩提開始上鋼琴課,老師是當地教堂的管風琴師維諾(Vinot),讓小小年紀的薩提有機會接觸不少宗教作品 ,直到祖母於1978年去世後,父親再婚,兩兄弟便在1878年12歲時跟隨父親及繼母搬到巴黎,並在隔年1879年進入巴黎音樂院求學,主要修習課程為鋼琴與和聲學。

當時的薩提不過是個13歲的小男孩,但是對於學習上卻有著自己的主見與態度,以致於在音樂院的表現不盡理想,老師們對這個學生並不看好,甚至老師之一喬治·馬蒂亞斯(Georges Mathias)認為他是音樂院中最懶惰的學生,也有另一位老師ÉmileDecombes 直接稱他為「音樂學院最懶的學生」,因而薩提在一年後就離開了巴黎音樂院;在離開音樂院兩年半之後,他於1885年底(19歲)再次入學巴黎音樂院,但是老師們並沒有給他比過去更好的評價。於是他下定決心改為服兵役一年,但是才幾個星期的時間,他便想辦法讓自己生了場重病,因支氣管發炎,成功的脱離了軍隊生活。

 

蒙馬特時期

1887年,薩提從與父親同住的住所搬到了蒙馬特,當時他已經21歲。此時他已經開始了與西班牙浪漫詩人Patrice Contamine de Latour(1867-1926)長期友誼,並開始發表了他的音樂作品。當時的普法戰爭後,法國國內普遍還在「世紀末的頹廢」與「美好年代的浮華」中載浮載沉,而當時的法國音樂界也在以華格納引領風潮的德系音樂與法國最適模式究竟為何之中,不斷論戰。

薩提是行動派,他很快就在蒙馬特區與的咖啡館與表演俱樂部裡找到自己的另一片天空,與「黑貓俱樂部」(Le Chat Noir Café - Cabaret)的藝術家、藝文工作者、詩人、音樂家等等的交流,讓他逐漸孕育出自己的風格,創作出了多首動聽的歌曲:《我要你》(Je te veux)、《金粉》(Poudre d'or)等等:

 

《我要你》(Je te veux)

鋼琴獨奏版本

https://youtu.be/FA3JJdmwJU8

 

歌曲版本

https://youtu.be/MAUVHcCxi1Q

 

薩提的音樂,在不同歌手的嗓音之下,化為一段段動人的樂音

Je te veux · Dalton Baldwin

https://youtu.be/XLME9Fwu_Ng

 

《金粉》(Poudre d'or)

https://youtu.be/9VvRiP3myUM

 

Satie: Poudre d'or · Pascal Rogé

https://youtu.be/m8U03Yqja-M


 

薩提也開始出版他的三首Gymnopédies,其中最知名的就是第一號,當時使用的大七和弦是前衛的設計,到現在都被認為不退流行的極簡浪漫設計,百聽不膩:

 

第一號Gymnopédie

https://youtu.be/TL0xzp4zzBE

 

第一~三號Gymnopédie 樂譜版本

https://youtu.be/315XN6VPi8U

 

法國美好年代的音樂欣賞

https://open.spotify.com/playlist/6D5CVexz1alUAbSsZVUOqK

 

在同一時期,他也與德布西(Claude Debussy)結成為好友。

 

德布西與史特拉汶斯基的這張合照,也是薩提拍攝的:

 

一起聽聽德布西將薩提創作的Gymnopédies No.1與No.3,管弦樂化之後的美妙音樂:

https://youtu.be/zbMhQjBSHvs

 

法蘭克福廣播交響樂團演奏版本

hr-Sinfonieorchester – Frankfurt Radio Symphony

https://youtu.be/wxWx0GCc5CA


傷心欲絕的愛情

之後,薩提戀愛了,他與女畫家/模特兒 蘇珊.瓦拉東(Suzanne Valadon)於1893年初,開始了一段婚外情。

蘇珊.瓦拉東是畫家,也是藝術家的模特兒,藝術家Miguel Utrillo的長期朋友,以及知名畫家Maurice Utrillo的母親。

 

延伸閱讀

「頑強就是我的座右銘!」 - 法國畫家蘇珊•瓦拉東 Suzanne Valadon

 

他們在一起的第一個晚上,他便提出了想要結婚的念頭。

兩人沒有結婚,蘇珊.瓦拉東搬到了薩提位於Rue Cortot 6號旁邊的房子。

 

 

 

在他們的關係中,薩提完全迷上了瓦拉東,寫下關於「她的整個存在,可愛的眼睛,溫柔的手和小腳」的充滿戀愛熱情的各種筆記。

 

在瓦拉東的教導之下,薩提作曲的五線譜紙,也成為了繪畫本:

Erik Satie, Portrait de Suzanne Valadon, 1893

 

而瓦拉東也繪製了她送給薩提的肖像畫。

薩提的肖像畫(蘇珊.瓦拉東繪)

 

六個月後,瓦拉東搬走了,讓薩提傷心欲絕。

他說,他只剩下「只有冰冷的寂寞,充滿了空虛和心靈的悲傷」。

 

蘇珊.瓦拉東擔任模特兒以及執筆畫作的畫集

https://youtu.be/Kx70YdJBm7g

 

那個時期薩提自己的失戀作品之一,《煩惱》(Vexations),是一首短短不到兩分鐘,但卻要鋼琴家們連續彈自840次的神秘樂曲,在他去世之前一直未公開。

 

《煩惱》(Vexations)樂譜本尊

https://youtu.be/sKKxt4KacRo

 

鋼琴家 Igor Lewitt在柏林,以串流直播的方式,彈了將近12的小時,終於將840次全部彈奏完畢...(建議晚上睡不著的蹦友們可以來聽這段音樂XD

https://youtu.be/Uu_03mUPgHU

 

延伸閱讀:了解更多薩提的愛情與憂鬱

[法國] 薩提的憂鬱

閱讀薩提的愛情故事,欣賞他20幾歲在蒙馬特所創作的情歌,是否覺得非常貼切呢?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JvKmBgxC_s4

中法歌詞翻譯:

我明白你的苦惱 J'ai compris ta détresse 親愛的情人 Cher amoureux 我屈服於你的願望 Et je cède à tes vœux 讓我做你的情婦 Fais de moi ta maîtresse 遠離我們的智慧 Loin de nous la sagesse 不再悲傷 Plus de tristesse 我在珍貴的時刻呼吸 J'inspire à l'instant précieux 我們會快樂的地方 Où nous serons heureux 我要你Je te veux
我沒有遺憾 Je n'ai pas de regrets 而我只有一個願望 Et je n'ai qu'une envie 離你很近,那裡,很近 Près de toi, là, tout près 過我的一生 Vivre toute ma vie 讓我的心屬於你 Que mon cœur soit le tien 還有你的嘴唇 Et ta lèvre la mienne 讓你的身體屬於我 Que ton corps soit le mien 讓我的所有都屬於你Et que toute ma chair soit tienne
是的,我看到你的眼睛 Oui, je vois dans tes yeux 神聖的承諾 La divine promesse 那你愛的心 Que ton cœur amoureux 來得到我的愛撫 Vient chercher ma caresse 永遠纏繞在一起 Enlacés pour toujours 被同樣的火焰燒毀 Brûlés des mêmes flammes 在愛的夢裡 Dans des rêves d'amours 彼此交換我們的兩個靈魂Nous échangerons nos deux âmes

音樂家的日常?

薩提曾經發表一篇文章,他很認真的寫下身為一個音樂人,每天必須該按表操課,該如何仔細分配自己的時間~從《音樂家的一天》(A Day in the Life of a Musician)這篇文章,可以看出薩提仔細而堅持的精神,古怪、逗趣的性格,非常值得與蹦友們分享:

 

以下是我每日活動內容的精確時間表:

起床:早上7點18分準時起床;

上午10點23分到11點47分是靈光乍現、腦力激盪時間。

午餐:中午12點11分開始;12點14分吃飽離席。

在空地上騎馬的健康休閒時間:下午2點19分到2點53分。


更多靈光乍現時間:下午3點12分到4點07分。

各式活動 (劍術、沈思、靜坐、作客、冥想、游泳等):下午4點21分到6點47分。

晚餐時間:晚上7點16分開始,7點20分結束。

交響樂曲朗讀時間:晚上8點09分到9點49分。

我固定於晚上10點37分就寢。

每週二則是凌晨3點19分起身開始工作。 

飲食我只吃白色的食物,像是蛋、砂糖、骨頭、動物屍體的脂肪、牛犢肉、鹽、椰子、白煮雞肉、米、蕪菁、以及義大利麵、白乳酪、白沙拉和某些魚類。

至於酒,我會煮開後放涼,和深紅色果汁一起調製來喝。

我的胃口很好,不過吃飯時絕對不說話, 擔心我會一時衝動嗆死自己。


我一向小心翼翼,每次只呼吸一小口氣。
我可以熟睡同時保持雙眼睜開。

我在床的頭部位置挖了個洞,正好完美符合我的頭型。

每隔一小時,僕人就會進來幫我測量體溫。

我固定訂閱時尚雜誌。頭戴白色遮耳帽、腳穿白色長襪、身著白色西裝背心。

我的醫生經常要求我別忘了抽煙。他的建議如下:「我的好傢伙,來根煙吧。就算你不抽,別人也會抽的。」

奇妙的樂曲標題

薩提另一套著名的《格諾斯第教徒》(Gnossiennes),全套共有七首,皆為極簡音樂甚至帶有冥想哲學之創作。在沒有小節線的樂譜中,薩堤不以「大聲」、「漸強」或「表達情感」等專有用詞,反而他用「疑問」、「打開你的頭」、「自己動腦筋想」等等文字,企圖打破傳統音樂術語的使用,並開啟聽眾們對於音樂的想像力:

https://youtu.be/BzMW-dIYU_8

 

他也有許多令人困惑的音樂術語,例如:「指尖要輕的像一只蛋」、「要彈得有如一隻牙痛的夜鷹」、「燈要亮起來了」等等...

 

芭蕾舞者與編舞家們也深受薩提啟發

https://youtu.be/l3jO-PgZdhc

 

還有許多.薩提大小事

畢卡索為薩提繪製的半身肖像

 

 

搬家到巴黎近郊:

30歲左右,薩提因為經濟狀況拮据離開了蒙馬特,搬到巴黎郊區的Arcueil去;因此他幾乎每天早上都會步行十公里左右進巴黎辦事或是拜訪朋友,途中也會在他喜歡的咖啡店逗留,直到凌晨一點才搭末班車回家。如果喝得太醉錯過了末班車,他就會再走上幾個小時返家。

Google Map馬上叫出來看一下 XD:

 

 

或許你還想知道...

薩提開創了自己的宗教。在 1890 年代初期,他為作家 Joséphin Péladan 創立的神秘的玫瑰+聖殿和聖杯十字架創作了樸素而自由流動的音樂。但與作家好友 Péladan 決裂後,他的宗教在創立兩年來,只有他自己一人是 "Église Métropolitaine d'Art de Jésus Conducteur" 的唯一成員。

薩提的鋼琴彈得不太好。他的老師稱他為音樂學院最懶惰的鋼琴家,當年的一份報告寫道:“一文不值。花了三個月的時間才學會這首曲子。無法正確閱讀。” 因此...或許受限於鋼琴演奏程度,薩提寫的鋼琴曲往往是非常容易上手和學習。

有一次,當觀眾在薩提開始演奏時,為了聽他的音樂而跑回座位時,薩提非常生氣。他要他們走開,不要聽。他創造了音樂「d'ameublement」這個詞,可翻譯為「傢俱音樂」,「無限重複的音樂」,這更啟發了後來菲利普·格拉斯和史蒂夫·賴希的極簡主義。

薩提總是令人無可挑剔:但在他所居住的房間裡(在 Arcueil,距巴黎 5 公里),房間很髒,裡面有 2 架三角鋼琴,但一架正置可彈奏,另一架鋼琴卻倒置在上,用來存放他收藏的信件和文件。他每天都會穿著 7 套相同的天鵝絨西裝中的其中一套,揮舞著雨傘步行到巴黎,在他最喜歡的咖啡館裡喝咖啡。

薩提有一個文件櫃,裡面放著他畫在小卡片上的一系列虛構建築。有時他會在當地報紙上匿名發布一些圖文,或者販售其中的一些創意(賺錢)。

薩提在奇怪而挑釁的達達主義芭蕾舞《遊行》上演時,非常享受這樣的表演方式:他坐在陽台的前排,在一般的騷動中吹口哨。而這前衛的芭蕾舞,也啟發了詩人紀堯姆·阿波利奈爾創造了「超現實主義」一詞。

薩提於 1925 年死於肝硬化和胸膜炎。如果正如他在半開玩笑的《音樂家的一天》裡提到的,他的「白色飲食」其實不太可能幫助他保持健康,因為這些「白色食物」,幾乎只有:雞蛋、糖、刮下來的骨頭、動物屍體的脂肪、小牛肉、鹽、椰子、白水煮雞、米飯、蘿蔔、意大利面、白奶酪、棉花沙拉和某些魚類。

在他晚年,好友們為他付錢讓他在酒店住了幾個月,直到他生病需要住院治療,過世為止。

 

 

開卷蹦藝術.享受美好閱讀時光

☕️一杯咖啡.一點心意.支持蹦藝術☕️

 

各類合作提案,聯繫方式:

*手機:0917.670.518 
*Line:https://line.me/ti/p/LB1ro0P0AU
*E-mail:jenpin888@gmail.com

【BON音樂】武營來開槓 - 愛恨交織、父子對立:你一定想知道的歌劇《唐卡洛》

【BON音樂】武營來開槓 - 愛恨交織、父子對立:你一定想知道的歌劇《唐卡洛》
All about the opera - Verdi's "Don Carlo" 

– 資訊整理共享於網路,一起欣賞音樂與藝術之美 –
蹦藝術 | BONART


 

【武營來開槓】愛恨交織、父子對立:你一定想知道的歌劇《唐卡洛》

威爾第歌劇《唐卡洛》是作曲家27部歌劇創作歷程中的第24部,劇情改編自十八世紀德國作家席勒同名戲劇作品。歌劇首演於1867年,威爾第本人於1882年-1883年間再修訂為四幕版本,讓劇情與音樂更加簡潔。

本場講座中,蹦藝術執行長林仁斌老師將為您帶來四大觀劇精彩觀點:「父佔子媳」、「親情決裂」、「政治鬥爭」與「美妙詠嘆」。從大時代背景,剖析歐洲政經環境,劇情解說,再到威爾第進入圓熟時期貫穿歌劇之音樂主題運用,讓我們一次弄懂如何聽懂威爾第重量級、天才洋溢的《唐卡洛》!

 

【免費報名】僅此一場!專業樂評家帶你快速了解歌劇《唐卡洛》

即將於衛武營演出的四幕義語版,劇情橫跨情愛糾纏、家族內鬥與政治撕扯等等。要談論這部作品,定要從其獨特的創作背景切入:法式大歌劇、文學改編之力與當時的藝術政治角力……

​​⠀

先前臺中限定的演前歷史課迴響熱烈,歌劇導聆高雄場千萬別錯過!講座將由專業音樂資訊網站——蹦藝術的執行長 #林仁斌 從「父佔子媳」、「親情決裂」、「政治鬥爭」和「美妙詠嘆」四大觀點出發,引導你聽懂、看懂這齣天才之作。

主講人:林仁斌|蹦藝術網站執行長/超人氣音樂欣賞名家

知名長笛演奏、指揮、撰文、演講與音樂攝影之全方位音樂家林仁斌以長、短笛演奏、室內樂及樂團指揮活躍於國際音樂節與國內外音樂廳;演奏專輯出版有《夜間咖啡館》、《妳的我的》、《華麗聚焦-雙長笛與鋼琴的歌劇院之夜》、《華麗聚焦II-卡門》(林仁斌&周欣穎)《動物狂歡節》…等。現為音樂藝文網站「蹦藝術|BONART」執行長與Podcast古典音樂節目《蹦藝術》主持人,深受各界樂迷喜愛。多年來撰文拍攝訪問音樂家,也以文字與攝影見長,年演講場次超過兩百場;為國家交響樂團、長榮交響樂團、高雄市交響樂團與國家兩廳院、衛武營國家文化中心、苗北藝文中心、中正紀念堂、大人社團、夜鶯基金會、馬勒協會、50+等各單位邀約之音樂講座、策展、音樂導聆與撰稿人,更是公認的超人氣音樂欣賞名家。

 

歌劇《唐卡洛》簡說

作曲家:威爾第

原劇:席勒

法語劇本創作:約瑟夫.梅里(Joseph Méry)、卡密.杜.洛克勒(Camille du Locle)

義語劇本創作:阿希爾.德.羅希耶爾(Achille de Lauzières)、安傑羅.詹納迪尼(Angelo Zanardini)

首演:

[法語版] 1867年3月11日,巴黎五幕版

[義語版] 1884年1月10日,米蘭四幕版

 

威爾第歌劇「唐卡洛」原為威爾第為法國巴黎歌劇院打造的5幕法語歷史大型歌劇,改編自文學家席勒的劇作《西班牙王子唐·卡洛斯》(Don Carlos, Infant von Spanien)原始為五幕法語版,威爾第在1867年首演時還為了喜愛大歌劇的法國觀眾們加入芭蕾場景。

1869年五幕版本之宣傳海報

 

首演後威爾第仍不斷為本劇修改,前後7次刪減,最終決定版為1882/83年的四幕義大利語版,也就是現在國際間最常上演版本,更是今年衛武營引進的比利時列日皇家歌劇院跨國製作版本。

 

威爾第歌劇創作年份

(基本資料整理於網路與維基百科,並附上超連結方便檢索)

 

時代背景簡介

歷史上的西班牙唐卡洛王子

The historical Don Carlos - portrait by Sofonisba Anguissola, 1560

 

筆者註:卡洛斯,阿斯圖里亞斯親王,亦被稱作唐·卡洛斯(西班牙語:Carlos de Austria;1545年7月8日-1568年7月24日),他是西班牙國王腓力二世的長子和法定繼承人,其母親為葡萄牙的瑪麗亞·曼努埃拉,葡萄牙國王約翰三世的女兒。卡洛斯因為不穩定的精神狀態被腓力二世於1568年軟禁,半年後死於囚禁狀態之中。他的命運成為西班牙的黑色傳奇之一,也激發出劇作家例如弗里德里希·席勒劇本朱塞佩·威爾第歌劇等創作。(資料取自維基百科)

第一代日不落國:西班牙帝國

本段文字取自維基百科「西班牙帝國

西班牙帝國(西班牙語:Imperio Español)或西班牙殖民帝國Imperio colonial español)是世界上第一批真正意義上的全球帝國殖民帝國之一,也是世界歷史上最大的帝國之一[1](1790年其面積約2000萬平方千米),被認為是先於大英帝國的第一代日不落帝國(1492年-1975年)。

16及17世紀有時被稱為西班牙黃金時代Siglo de Oro)。在16世紀,擁有無敵海上艦隊,西班牙就從新西班牙得到了相等於1萬5千億美元(1990年的物價)的黃金及白銀。當時其版圖之廣,使之被譽為「日不落帝國」。

→詳細內容

西班牙帝國疆域

 

地圖顏色解說:

藍色: 伊比利亞聯盟 (1581年–1640年

桃紅色:烏得勒支和約巴登和約前的疆域(1713年–1714年)

紅色:南美獨立戰爭前的疆域(1808年–1833年)

橘色:美西戰爭前的疆域(1898年–1899年)

綠色:非洲非殖民化前的疆域(1956年–1975年)

咖啡色:西班牙目前疆域


從大航海時代到政權鬥爭

父佔子媳...這話題有點眼熟

【好文推薦】唐卡洛 一 創作背景

文.劉詩嶸(威爾第《唐卡洛》,世界文物出版。蹦藝術潤飾/備註/補充)

中、外的歷史常常驚人地相似。以父占子媳的宮闈悲劇就有:中國的唐玄宗李隆基納其王子李瑁之妃楊玉環爲貴妃,以及西班牙國王菲利普二世娶王儲唐卡洛的未婚妻(法國公主伊莉莎白)爲王后這兩樁故事。

筆者註:
西班牙國王菲利普二世(西班牙語:Felipe II de España;1527年5月21日-1598年9月13日),又譯菲利普二世,也被稱作謹慎者菲利普哈布斯堡王朝西班牙國王(1556年-1598年在位)和葡萄牙國王(1580年-1598年在位,稱菲利普一世)以及英格蘭配國王愛爾蘭配國王(1554年-1558年在位)。他的執政時期是西班牙歷史上最強盛的時代。在菲利普二世治下,西班牙帝國的國力達到顛峰,歷史學家常以這段時間為哈布斯堡王朝之稱霸歐洲。菲利普二世雄心勃勃,試圖維持西班牙帝國,但最終未能成功。另外在1542年,西班牙人以其之名,將一個位於西太平洋、中國東南沿海以外的群島命名為「Las Filipinas」,成為「菲律賓」名稱的由來[1](資料引自維基百科)

 

前者,在歷代文人的妝點下,成了纏綿俳惻的愛情佳話,唐明皇和楊貴妃對天盟誓的「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成了千古絕句;父占子媳的亂倫惡行也用「楊家有女初長成,養在深閨人未識」之類為尊者所諱的敘述加以掩飾,最後,還要杜撰出他們二人原來都是天上的謫仙,因而三生有緣的神話來。

而對於唐玄宗這位原曾勵精圖治有過一番作為的唐室中興之君後來荒淫誤國的過失,無論在白居易的《長恨歌》,還是洪昇的《長生殿》這樣的文學、戲劇名作中,都只是輕輕一筆帶過,充分顯示出封建文人的歷史局限性;只有明朝的思想家李贄在他的《藏書》中,一直堅持稱楊玉環為壽王(李瑁的封號)妃,在痛斥了被唐明皇寵信的安祿山、楊國忠、李林甫等人禍國殃民的罪行之後,最後將總責歸於唐明皇:「⋯⋯親平韋氏,身見色荒,父子兄弟,日夕憂危。而旋自蹈之,玄宗之罪,可勝誅哉。」

 

延伸閱讀

唐明皇亂倫 如何將兒媳轉變成楊貴妃?

 

十八世紀的德國作家席勒(Schiller),却通過西班牙歷史上的這一樁悲劇,抒發了他的啓蒙主義理想,鞭撻了歐洲中世紀的封建罪惡和民族、宗教壓迫,而他這一部煥發著人文光輝的戲劇又吸引了正在為義大利民族獨立而奔走呼喚的威爾第,並由此產生了他創作事業中期最重要且結構宏偉的歌劇《唐卡洛》。

筆者註:
義大利統一運動(義大利語:Risorgimento,意為「復興」,故中文文亦有譯為「復興運動」)是19世紀至20世紀初期間,將義大利半島內各個國家統一為義大利的政治及社會過程。1861年3月17號薩丁尼亞議會在杜林正式宣布義大利王國成立。義大利統一開始和結束的確實日期已不可考,但大多數學者都同意統一是隨著1815年的維也納會議拿破崙政權的結束而開始,亦隨著1871年的普法戰爭而結束,儘管最後一批收復的失地直至第一次世界大戰聖日耳曼條約生效才加入義大利王國。[1](資料引自維基百科)

 

歷史上的西班牙王儲唐卡洛是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兼西班牙國王查理五世(筆者註:在歐洲人心目中,他是「哈布斯堡王朝爭霸時代」的主角,也是西班牙日不落帝國時代的揭幕人。)之孫、菲利普二世之子,他的生母一一葡萄牙公主瑪麗一一是的菲利普二世第一位王后,於產後病逝 。

查理五世於1557年將王位傳給了自己的兒子,自己到修道院去隱修,於第二年去世。

中世紀的西班牙是歐洲最強大的國家,查理五世菲利普二世也都是西班牙歷史上很有作為的君王,他們曾大大地擴充了西班牙的疆域。

天主教是西班牙的國教,菲利普二世本人也是狂熱的天主教徒,他借助天主教會來鞏固統治,教會也借助王權來擴充勢力。

他們建立了宗教異端裁判所,對新教徒進行殘酷迫害,被處死的成千上萬,流放的更不知凡幾。由於當時受西班牙統治的法蘭德斯等地的人民大多信奉新教,因此對當地人民的壓迫除了政治和經濟方面外,還有宗教,並由此激起了人民的強烈抗,舉行了多次前繼的起義,直至最後終於取得了獨立。

西班牙在與法國長達三十年的戰爭中也屢占上風,以致法國瓦盧瓦王朝的國王亨利二世(Henri II, 1519-159)不得不答應將女兒伊莉莎白許配給王儲唐卡洛,來換取兩國之間的和平。

 

筆者註:亨利二世(法語:Henri II,1519年3月31日-1559年7月10日)是一個頑固的天主教徒,法國國內的結盟宗新教徒遭到他無情的迫害。他在1547年於巴黎高等法院中特設了一個被稱為「火焰法庭」的機構來審判新教異端亨利二世性格憂鬱而虔誠,對新教結盟宗(胡格諾派)信徒的迫害,還有與西班牙的一連串戰爭成為其知名的事蹟。和西班牙的惡鬥,讓法國負擔二千萬里弗爾以上的債務,導致法國財政破產與王權衰落,與新教的鬥爭,亦連帶促成長達三十多年的法國宗教戰爭胡格諾戰爭),使得法國國力大衰、西班牙趁機稱霸。(資料引自維基百科)

 

此時,恰巧菲利普二世的第二位王后一一英國女王瑪麗·都鐸(瑪麗一世,英格蘭女王愛爾蘭女王都鐸王朝第四位和倒數第二位君主(1553年7月6日-1558年11月17日,實際上任日為7月19日))去世,他本來想與瑪麗之妹信奉新教的英國女王伊莉莎白聯姻,從而在政治上控制英國,使天主教也成為英國的國教,但是未能如願。

於是這時菲利普二世便將在年齡上完全可作自己女兒的法國公主伊莉莎白納為自己的王后(兩人相差18歲),這使王子卡洛未婚妻被奪的身心受到了很大的刺激,造成了父子感情的嚴重對立。

加之卡洛還同情受力菲利普二世嚴酷統治的法蘭德斯人民,父子政見的不同更加深了兩人之間的矛盾;於是菲利普二世便藉口唐卡洛精神失常,而將他幽囚於阿卡薩爾要塞,其實卡洛只不過由於癲癇的宿疾而使其易於激動罷了。

1568年,卡洛才23歲就不明不白地結束了他年輕的一生!

唐卡洛的死因至今不明,歷史學家曾有過各種推測:被菲利普二世下令用慢性毒死或是被逐步減少飲食餓死都有可能。

義大利中世的政雅維利(Niccolo Machiavelli)說得好:對於一位被廢太子來說,他的地位也就離墳墓不遠了。」

在史實中,唐卡洛對於這位自己相仿的繼母只有敬慕而無愛戀之情,因為他們倆原來的婚姻也只不過是一樁政治上的交易,在卡洛去世幾個月之後,伊莉莎白因孕期患病而逝的巧合,又給這段悲劇增添了一抹浪漫的色彩!

席勒筆下的唐卡洛卻是一位身心健康的翩翩少年,已經和伊莉莎白產生了一定的感情,卻又被父王硬生生拆散,這樣的人物處理既加強了戲劇矛盾更能引起觀眾的同情。

而伊莉莎白明白自己只是西班牙和法國之間的政治籌碼,雖然内心仍然愛著唐卡洛,卻強抑自己的感情和菲利普二世做著同床異夢的夫妻,和卡洛保持著嚴格的「母子」名份直到劇終。

菲利普二世雖然在文治武功方面聲名赫赫,可是他的内心卻是非常孤寂的,既沒有夫妻之愛,在感情上失去了唯一的兒子;既要依賴教會來鞏固自己的統治,討厭教會對自己的干涉和指使,使得他經常在權力、良心和感情等多方面的矛盾中備受折磨,是一個兼有君主、丈夫和父親多方面性格的血肉豐滿的人物,而不是一個概念化的暴君。

席勒在劇中還創造了一個歷史上並無其人的羅德里戈,他是一位有著濃厚人文思想的貴族,也是卡洛的摯友,他不滿西班牙宮廷的封建專制,尤其同情受西班牙殘酷統治的法蘭德斯人民,鼓勵唐卡洛以太子的身分去拯救那裡的百姓,最後還為了崇高的理想而犧牲。

劇還有一位出場時間雖然很短卻舉足輕重的宗教法庭長,他則是代表時主宰一切重要決策的天主教會。

據美國歷史學家普萊斯考特(William H. Prescott),在他的《西班國王菲利普二世的統治史》一書中的介紹,這些角色的原型很可能是當年維里的紅衣大主教費爾南多·瓦爾戴斯,此人冷酷狠毒,曾主持了對大批新教徒的迫害。

在劇中的宗教法庭長,不僅主持迫害了大批新教徒,還策劃了暗殺羅德里的陰謀且堅持要將唐卡洛「交付給上帝」,以致連菲利普二世要哀嘆:「王座時刻都要向神壇畢恭畢敬!」在席勒的筆下,歷史上的一齣宮闈悲劇也昇華為爭取自由的正劇,啟蒙主義與王權和愚味之間的矛盾上升為主線,而愛情之線卻為輔了。

威爾第在1862年於聖彼得堡上演了他的《命運之力》(La forza del destino)以後,法國巴黎方面邀請他為1867年將在巴黎舉辦的世界博覽會再寫一部歌劇。

由於此前為巴黎寫的《西西里的鐘聲》的演出不太成功,威爾第起初對此事的興致並不高,但是在和埃斯庫底耶(Leon Escudier)反覆磋商之後,終於選定了席勒這部宏偉的劇本作為藍本。

威爾第選擇這個題材的原因除了它的宏偉規模適合巴黎歌劇院的傳統風格之外,更重要的還是他内心深處的民主思想與當時風靡歐洲的進步、革新思潮的互相呼應。

1859年達爾文(Darwin)發表了劃時代的《物種起源》,給統治了近兩千年的「上帝創造萬物學說」給予以致命的打擊;英國作家艾略特(G. Eliot)描寫勞動者生活的《弗洛斯河上的磨坊》(The Mill on the Floss)與《織工馬南》(Silas Marner)於六零年代初問世,而後又相繼出現了思想更深刻、藝術水平更高的文學鉅作《悲慘世界》(Les Miserables)和《父與子》(Fathers and Sons),它們無一不是批判社會的不公正、宣揚新時代終將勝利、促使人們更加關心自己所處的社會及其未來的作品。

一向視自己的創作為「社會喉舌」的威爾第,過去就以《納布科》(Nabucco)等來借古喻今鼓吹義大利的民族復興,先前又透過了《弄臣》(Rigoletto)等來為生活在社會底層的小人物們仗義執言,如今必然會選擇如《唐卡洛》這樣的題材,來反映全歐洲風起雲湧的鼓吹民主自由和民族獨立的思潮,使自己「為人生而寫作」「為人民而創作」的境界更上層樓。

起初,巴黎歌劇院讓資深的梅里來改編歌劇劇本,但是他未及完成便去世了,然後由年輕有為的迪·洛克萊繼續完成。

歌劇劇本的人物設置和故事情節與席勒的話劇大體上是一致的,只是為了適應歌劇的藝術特點而做了一些剪裁,或將話劇中一筆帶過甚至幕後處理的情節正面體現在舞台上並有所發揮。

例如:在話劇中只作為伏筆而提到的唐卡洛與伊莉莎白在楓丹白露森林中相逢的情節,在五幕歌劇裡卻花了整個第一幕來表現,威爾第用美妙的音樂將這對年輕人如何一見鍾情予以充分地渲染,使觀眾對二人的美好姻緣生生被拆散產生更大的同情。

另外,法國人民渴望和平的合唱,也形成了對伊莉莎白的壓力,使她不得不為了「國家利益」而同意和卡洛的父親結婚,同時對歌劇的歷史背景也作了更明確的交代。

再有第三幕裡卡洛在菲利普二世正要將大批的「異教徒」火刑之際,帶領了法蘭德斯人民的代表來向國王請願,要求他對當地的百姓施仁政,從而暴發了父子之間激烈衝突的戲,在話劇中原來是作暗場處理的,但是在歌劇裡卻將它在舞台上正面表現出,讓觀眾更直接地感受到王權、教權對百姓嚴酷統治,尤其是這一幕結束時舉行火刑的場面,令人驚心動魄不已!

《唐卡洛》於1867年3月11日在巴黎大歌劇院用法版本首演,第一輪就演出了四十三場。盡管威爾第對自己的這部作品尚不十分滿意,但是報刊的評論大多比較熱情,但是也有的評論認為他受了邁耶貝爾(Meyerbeer)和華格納(Wagner)的影響,這使他頗為不快,他在1867年4月1日致庫斯底耶的信中說:「我讀了法國主要報刊上的某些評論,簡言之,我竟成了完完全全的華格納派了。只些評論稍注意一下,便會發現在《埃爾納尼》(Ernani)重唱和《馬克白》(Macbeth)的夢遊場景等,裡面都有相似的樂念。

問題不在於《唐卡洛》屬於什麼體系,而在於它的音樂是好還是壞。這個問題既簡單明瞭合情合理。」(引自《威爾第書信選》)

論邁耶貝爾的影響,倒不如說是巴黎歌劇院的傳統對威爾第制約,例如在該劇第三幕第一場中就穿插了對劇情並不十分必要的芭蕾場面,在後來的義大利語版本中便都取消了。

十七年後,經過了修改的義大利語版本在米蘭史卡拉劇院演出時,除了刪除芭蕾場面還取消了第一幕,成了四幕戲的結構,但是這樣的演出總令人感覺不完整,於是在以後的演出中在經過修改的四幕版本前面恢復了原楓丹白露林中的第一幕,盡管這樣全劇的演出時間較長,但是戲卻顯得更加完整了。

目前,世界各地演出《唐卡洛》時,以四幕版本為主,但五幕版本亦有製作,兩種版本同樣通行。

本次衛武營演出版本,即為威爾第本人七度校訂之最終四幕版本。


歌劇劇情.宮鬥八點擋

《唐卡洛》改自席勒同名戲劇,劇中所有人都身不由己:法國公主伊莉莎白和西班牙王子唐卡洛情投意合,卻被迫嫁給唐卡洛之父菲利普二世。宮廷貴族愛波莉公主情繫唐卡洛,因妒生恨構陷新王后,又委身成為孤獨國王的情婦;忠心臣子羅德利果為爭取宗教自由的法蘭德斯請命,宗教法庭長則要取他的項上人頭...

 

歷史上的真實愛波莉公主

愛波莉公主本名為 Ana de Mendoza de la Cerda y de Silva Cifuentes,根據歷史她可能有一眼失明,故許多畫冊裡是以帶著單眼眼罩呈現。在被歷史描繪中是一位非常有吸引力的女性, 精力充沛且在宮廷生活中表現突出。一生中共育有10個孩子。

 

 

歌劇角色表

唐卡洛(西班牙王儲) - 男高音 

伊莉莎白(法國瓦盧瓦王朝公主)- 女高音

菲力二世(西班牙國王) - 男低音

羅德里戈(波薩侯爵)- 男中音

愛波莉公主(國王情婦,愛戀唐卡洛) - 次女高音

宗教法庭長 - 男低音

特巴爾多(伊莉莎白的侍從) - 女高音

阿倫貝爾格伯爵夫人 - 無唱詞

勒爾馬伯爵 - 男高音

修士 - 男低音

天上的聲音 - 女高音

傳令官 -男高音

其餘角色:

當地人民代表們、宗教法庭的法官們、法國和西班牙的貴族、樵夫們、民、侍童們、腓力二世的守衛們、修士們、宗教法庭的官員們、士兵們。

 

分幕解說

取自維基百科「唐卡洛」網頁

刪除場景撿

西班牙王子唐·卡洛(Don Carlo)與法國公主伊莉莎白(Elisabeth)兩情相悅,正在計劃著婚事,此時王子卻被父王菲利普二世(Philip II)傳召。(此即4幕版中刪去的楓丹白露場景,亦即5幕版之第1幕。)

第1幕

場景1:西班牙的聖茹斯特修道院(San Jerónimo de Yuste)

聖茹斯特修道院內,一眾修士神聖羅馬帝國皇帝查理五世(亦名為卡洛)的亡靈祈禱,此時查理五世之孫──唐·卡洛王子來到修道院。唐·卡洛正為愛人伊莉莎白公主即將與父王菲力普二世成婚而感到無比痛苦,一位貌似先王的修士給予他安慰。唐·卡洛的友人──波沙侯爵羅德利果(Rodrigo)剛從受到鎮壓的法蘭德斯歸來,並為當地受苦的人民向唐·卡洛求助。唐·卡洛卻向羅德利果吐露他對伊莉莎白深切的愛意,羅德利果藉機鼓勵唐·卡洛離開西班牙前往法蘭德斯。隨後王室成員們步入修道院。

場景2:Saint-Just 附近的花園

修道院花園內,愛波莉公主(Eboli)唱著詠嘆調〈面紗之歌〉(Nei giardin di bello),歌詞描述先前一位摩爾國王試圖引誘一位迷人的蒙著面紗的美女,而這位美女卻原來是他自己被忽視的妻子...。隨後伊莉莎白步入花園,羅德利果送上唐·卡洛從法國寄來的信件。在羅德利果的促請下,伊莉莎白答應前去再見王子一次。此時愛波莉以為唐·卡洛深愛著的人是自己。

唐·卡洛請伊莉莎白要求父王將自己派往法蘭德斯,這樣可以遠離皇宮這個需要不斷見愛人成為母后的傷心之地,伊莉莎白立即答應了。唐·卡洛隨即再次向伊莉莎白示愛,卻遭到拒絕,因為他們如今已是繼母子的關係。唐·卡洛離開後,菲利普二世發現王后伊莉莎白身邊沒有侍從,於是命令王后的侍女返回法國。菲利普二世會見羅德利果,但拒絕答應有關援助法蘭德斯的要求。雖然如此,國王依舊信任羅德利果 ,並忠告他要留意宗教裁判所的大審判長(inquisitor)。

第2幕

場景1:馬德里.女王於花園的夜晚

唐·卡洛收到一張疑似來自伊莉莎白的字條,請他深夜到王后的花園相會,然而此字條其實是愛波莉所寫。當晚,唐·卡洛誤以為自己見到了伊莉莎白,便向她吐露愛意。愛波莉起初十分高興,後來驚覺原來唐·卡洛誤認自己是伊莉莎白,也就是說他愛的並不是自己。此時羅德利果到來,愛波莉威脅要將唐·卡洛與伊莉莎白之間的戀情告知國王。羅德利果請唐·卡洛信任自己,把所有敏感的文件都託付他來保管。兩人互相信任,音樂再次接入「友誼動機」。

場景2:巴利亞多利德大教堂前

一日,被宗教裁判所定罪的修士們被帶至刑場,預備處以火刑;同時國王和王后的加冕儀式也正在舉行當中。唐·卡洛及法蘭德斯代表前來打斷加冕儀式,請求國王赦免那些修士,唐·卡洛出面要求國王赦免法蘭德斯有罪人民,大審判長卻慫恿菲利普二世下令將他們逮捕。唐·卡洛更進一步提出要求國王授予他治理法蘭德斯的權力,雙方一言不合,唐·卡洛拔劍抵抗菲利普二世。此時衝突已起,羅德利果上前,要求唐·卡洛繳械,把劍交給他;此時衝突已起,羅德利果上前,要求唐·卡洛繳械,把劍交給他。(友誼動機響起,其實這是羅德利果要保護唐·卡洛的善意之舉,但唐·卡洛對羅德利果失望已極...)。唐·卡洛隨即投降。菲利普二世因此冊封羅德利果為公爵,而宗教裁判所的處決火刑也旋即開始。

第3幕

場景1:黎明.菲利普國王在馬德里的書房

菲利普二世唱著詠嘆調〈Ella giammai m'amo〉,哀嘆著伊莉莎白原來從沒愛過他。宗教裁判所的人員步入,國王詢問是否應該將自己的兒子唐·卡洛賜死。大審判長回答道:「上帝亦將自己的兒子犧牲了。」國王憤怒地說羅德利果才是宗教裁判所真正想剷除的對象。 伊莉莎白前來查問她遺失的首飾盒在何處,菲利普二世卻在盒內發現唐·卡洛的肖像,於是譴責伊莉莎白不忠。愛波莉和羅德利果到來,愛波莉對伊莉莎白感到歉疚,不只因為她愛上了唐·卡洛,事實上她自己也曾是菲利普二世的情婦。伊莉莎白給愛波莉兩個選擇:一是離開國家,二是進入進入修道院。愛波莉唱著歌曲〈O don fatale〉,決心要去營救唐·卡洛。

場景2:監獄

唐·卡洛在獄中,羅德利果前來告訴他卡洛將會得救,但羅德利果自己則受到唐·卡洛之前交給他的文件牽連,已難逃一死。隨後羅德利果便遭到宗教裁判所派來的殺手暗殺。羅德利果臨死前告訴唐·卡洛,伊莉莎白明天將於聖茹斯特修道院與他見面。菲利普二世駕到,親自釋放了他的兒子,唐·卡洛抵抗國王。同時,由愛波莉煽動而支持王子的暴亂群眾正叫囂威脅著國王,但宗教裁判所很快就將他們制服了。

第4幕

聖茹斯特修道院內,伊莉莎白正在先王查理五世的墓前祈禱,唱著〈Tu che le vanità〉。伊莉莎白即將辭世,而唐·卡洛也必須順從他的命運。唐·卡洛現身,向伊莉莎白作最後的道別。菲力普二世和大審判長隨後抵達,菲力普二世決定將唐·卡洛交給宗教裁判所審判。此時,突然從查理五世的墓中走出了一位修士,完全一如查理五世皇帝本尊,他唱出訓令塵世紛擾,唯有天堂為最適居所之後,便在所有人的震撼驚訝之下,護衛皇孫,帶領唐·卡洛逃亡到安全的地方。

筆者註:唐·卡洛進入墳墓而死亡?

就在劇力萬鈞之際,唐·卡洛喊道:“啊,上帝會為我報仇,這個鮮血的法庭,他的手會粉碎。”

卡洛為自己辯護,並向查理五世的墳墓撤退。此時墓門打開,一位如查理五世皇帝本尊的修士出現,將卡洛拉入懷中,用他的外套蓋住他並唱道:“我的孩子,這世上的痛苦仍然在這個地方跟隨我們,只有在上帝那裡才能找到你內心所希望的和平。”

國王和宗教審判長似乎認出了僧侶的聲音:他是國王的父親查理五世!但據信他應該已經死了。

隨著幕布緩緩落下,代表查理五世的這位僧侶帶著心煩意亂的卡洛走進迴廊,教堂裡的眾僧侶們吟誦著:“查理五世,至高無上的皇帝不過是灰燼。”

歌劇以極弱的和弦輕柔地結束。(此結尾在1883年被修改)

精彩音樂賞析

完整歌劇中文版本欣賞

威爾第《唐·卡洛》義大利杜林歌劇院四幕版本(2013)

第一幕

00:04:37 查理五世墓前。(查理五世動機

00:12:52 唐卡洛與羅德利戈歌唱永遠的友誼之歌永遠的友誼(二重唱:“Dio, che nell'alma infondere”)(「友誼動機」)

00:18:47 國王與伊莉莎白完婚,唐卡洛心碎(動機)

00:19:50 唐卡洛與羅德利果的友誼之歌再現

00:22:00 愛波莉公主詠嘆調〈面紗之歌〉(Nei giardin di bello)

00:36:44 在羅德利果的促請下,伊莉莎白答應前去再見王子一次。此時愛波莉以為唐·卡洛深愛著的人是自己。

00:39:18 唐·卡洛請伊莉莎白要求父王將自己派往法蘭德斯,這樣可以遠離皇宮這個需要不斷見愛人成為母后的傷心之地,伊莉莎白立即答應了。唐·卡洛隨即再次向伊莉莎白示愛,卻遭到拒絕,因為他們如今已是繼母子的關係。

00:50:34 伊莉莎白悲傷的告別詠嘆調〈別哭,我的夥伴〉(“Non pianger, mia compagna”)。

00:56:53 菲利普二世會見羅德利果。

00:59:33 羅德利果唱出「這是屍骨上的和平...你會聽見人民都在詛咒你」(音樂重擊)

01:02:26 菲利普二世雖不接受羅德利果的忠諫,卻有提醒他「要小心宗教法庭長」,接著說出自己的無奈「不幸的父親、可憐的丈夫」

第二幕  

01:10:11 唐·卡洛收到一張疑似來自伊莉莎白的字條,請他深夜到王后的花園相會,然而此字條其實是愛波莉所寫。當晚,唐·卡洛誤以為自己見到了伊莉莎白,便向她吐露愛意。

01:14:11 羅德利果到來,愛波莉終於弄懂唐·卡洛愛的不是她,而是王后伊莉莎白。於是威脅要將唐·卡洛與伊莉莎白之間的戀情告知國王。羅德利果出現協調糾紛,三重唱。

01:14:11 愛波莉唱出「逆子!顫抖吧!我的仇恨正盛」

01:20:10 羅德利果請唐·卡洛信任自己,把所有敏感的文件都託付他來保管。兩人互相信任,音樂再次接入「友誼動機」(01:21:41)

01:22:55 第二幕  第二景 大合唱

01:32:53 教堂之門開啟

01:38:17 唐·卡洛要求赦免法蘭德斯有罪人民,並要求國王授予他治理法蘭德斯的權力。

01:40:02 唐·卡洛提出要求國王授予他治理法蘭德斯的權力,雙方一言不合,唐·卡洛拔劍抵抗菲利普二世。此時衝突已起,羅德利果上前,要求唐·卡洛繳械,把劍交給他。(「友誼動機」響起,其實這是羅德利果要保護唐·卡洛的善意之舉,但唐·卡洛對羅德利果失望已極...)

01:40:02 火刑場景

02:25:14 羅德利果與唐卡洛在臨死前的對話與羅德利果詠嘆調〈我將死亡,但是死得快活〉 ("Io morrò, ma lieto in core")

02:59:27 一片混亂中,查理五世之墳墓開啟,出現查理五世聲音與主題。(查理五世動機以銅管演奏再現

 

男中音中槍就要S了,居然氣還這麼長!?

樂譜賞析

羅德利果詠嘆調〈我將死亡,但是死得快活〉 ("Io morrò, ma lieto in core")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OKh3mrus6lE

 

Simon Keenlyside - 兩句正常換氣

https://youtu.be/PPHMmqPuQGQ?t=29

 

霍洛斯托夫斯基 - 四句21秒超長樂句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yQT3BGHnERM

 

一起來比氣長...XD

 

永遠懷念 - 霍洛斯托夫斯基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pvZlshlIxSY

 

延伸欣賞

威爾第《唐·卡洛》比利時列日皇家歌劇院版本(2020.4)


精彩系列活動推薦

 

頂尖師資親授!衛武營首開【歌劇大師班】,熱烈報名中!
國際級師資 & 超珍稀的音樂/戲劇排練觀摩機會!

→活動網頁連結

想知道歌劇導演如何引導演員運用肢體與聲音?
作為一個歌劇指揮有什麼需要注意的點?

適逢《#唐卡洛》在臺首演,我們邀請國際級講師們詳細講解歌劇的執導、指揮與音樂表現詮釋,讓你在短短兩日獲得知識與實力兼備的全方位歌劇經驗。

歡迎年滿18歲,國內對歌劇製作、劇場表演有興趣,並具基礎識譜能力的朋友報名參加!

▲ 課程時間:10/15(六)、10/16(日) 09:30
▲ 報名時間:即日起至9/27(二) 中午12點 止
▲ 課程詳情與報名方式: 報名請填寫申請表,可參閱附件簡章或點擊下列網址查看詳情

 

馬上報名➺ https://reurl.cc/O4A2k7
※全程參與課程者可獲得結業證書。

 

▲ 上課地點: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1182排練室

 

課程加碼
① 衛武營旗艦歌劇《唐卡洛》總彩搶先看!
② 贈送衛武營旗艦歌劇《唐卡洛》正式演出票券1張
    (另可享加購正式演出75折票券1張)
③ 在學學生75折專案

課程主題與大綱  

日期 時間 課程內容
10/15(六) 09:30-12:00 歌劇導演概要 詹尼.桑圖奇
《唐卡洛》執行導演詹尼.桑圖奇將以自身多年歌劇經驗,分享歌劇製作執導過程。帶領學員深入認識歌劇這門綜合藝術表演,並講解擔任歌劇/戲劇導演兩個領域執導方式的差異。

●現場備有中文口譯

14:00-16:00 歌劇樂譜及歌詞分析 王佩瑤
本堂課將說明如何分析歌劇樂譜以及獨唱家如何詮釋歌劇歌詞、音樂表現詮釋歌劇的戲劇與角色張力。
16:00-17:00 歌劇與音樂會指揮之差異 簡文彬
指揮簡文彬將以自身豐富的歌劇指揮之經驗,講解歌劇指揮的工作及排練場導演與指揮的分工配合,亦介紹歌劇指揮的要點。
18:30-22:00 《唐卡洛》音樂排練
(18:30-19:00 排前解說) 解說:簡文彬
10/16(日) 09:30-12:00 歌劇執導工作坊 詹尼.桑圖奇
延續歌劇導演概要課程,跨界鬼才桑圖奇,將結合其豐富的舞蹈與劇場執導經驗,帶領學員探討劇場空間與身體的連結、身體在劇場中的能量掌控,並講解導演在劇場中如何引導演出者運用肢體。

●現場備有中文口譯

14:00-17:00 西洋歌劇概論 王寶祥
教授將以其西洋歌劇專長,講授西洋歌劇史上重要的作曲家,並帶領學員掌握製作/演出歌劇前必須具備的基礎歌劇知識。
18:30-22:00 《唐卡洛》戲劇排練
(18:30-19:00 排前解說)

●現場備有中文口譯

解說:詹尼.桑圖奇
10/26(三) 19:00 觀賞《唐卡洛》開放總彩排

※全程參與10/15、10/16兩日課程者可獲得結業證書。

  頂尖師資X精實課程  

 詹尼.桑圖奇|歌劇《唐卡洛》執行導演

義大利劇場跨界鬼才、菲尼國際舞蹈終生成就獎得主。
歌劇導演概要/歌劇執導工作坊/旗艦歌劇「戲劇排練」觀摩解說

 

➺ 簡文彬|歌劇《唐卡洛》指揮
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總監,曾任德國萊茵歌劇院駐院指揮。
歌劇與音樂會指揮之差異/旗艦歌劇「音樂排練」觀摩解說

 

➺ 王佩瑤|旅美知名鋼琴家
曾任紐約大都會歌劇院擔任聲樂指導
歌劇樂譜及歌詞分析

 

 王寶祥|國立臺灣大學外國文學系專任副教授
西洋歌劇研究專家、《表演藝術評論台》 特約劇評人。

 

 

開卷蹦藝術.享受美好閱讀時光

☕️一杯咖啡.一點心意.支持蹦藝術☕️

 

各類合作提案,聯繫方式:

*手機:0917.670.518 
*Line:https://line.me/ti/p/LB1ro0P0AU
*E-mail:jenpin888@gmail.com

【BON音樂】那些交響樂中的迷人慢板

【BON音樂】那些交響樂中的迷人慢板
All about the Symphonic Adagios

– 資訊整理共享於網路,一起欣賞音樂與藝術之美 –
蹦藝術 | BONART


管弦音樂最迷人之處,除了極致的爆棚音效之外,還有那一首首如歌似的深情慢板,更是絲滑柔美的心靈療癒之聲。在許多夜深人靜的時刻,往往讓你我最感動的,就是那抒情無比的經典旋律,悄悄地進入心扉,這是言語無法言喻的感動與時間靜止之美。在本堂課程中,林仁斌老師將帶領大人同學們從巴洛克時期一路欣賞到後期浪漫,一同品味這四百年作曲家們為管弦樂譜寫之經典慢板作品,享受身心靈因為音樂而感動的每一刻。

 

讓我們先從卡拉揚1980年代兩張知名的管弦樂慢板專輯看起:

Karajan: Adagio

卡拉揚:優揚細膩的慢板 / 柏林愛樂管絃樂團

1 Mahler: Symphony No. 5 in C-Sharp Minor - IV. Adagietto. Sehr langsam
馬勒:第五號交響曲 - 第四樂章
11:53
2
Pachelbel: Canon and Gigue in D Major, P. 37 - I. Canon (Arr. Seiffert for Orchestra)
帕海貝爾 - 卡農
5:06
3
Massenet: Thaïs / Acte Deux - Meditation
馬斯奈:《泰綺思》冥想曲
6:01
4
Brahms: Symphony No. 3 In F, Op. 90 - 2. Andante
布拉姆斯:第三號交響曲 - 第二樂章
8:11
Vivaldi: Sinfonia For Strings And Continuo In B Minor, RV 169 - "Al Santo Sepolcro" - 1. Adagio molto
韋瓦第:b小調弦樂交響曲 "聖墓教堂"
3:30
6
Grieg: Peer Gynt Suite No. 1, Op. 46 - 2. The Death Of Aase
葛利格:《皮爾金》第一號組曲 - 艾絲之死
4:37
7
Mozart: Divertimento No. 15 in B-Flat Major, K. 287 - 4. Adagio
莫札特:第15號嬉遊曲 - 第四樂章
7:17
8
Giazotto: Adagio for Strings and Organ in G Minor
雷莫·賈佐托給弦樂與管風琴的慢板
11:46
9
Beethoven: Symphony No. 7 In A, Op. 92 - 2. Allegretto
貝多芬:第七號交響曲 - 第二樂章
7:43
10
J.S. Bach: Suite No. 3 in D Major, BWV 1068 - II. Air
巴赫:第三號管弦組曲 - 第二樂章
6:01
11
Sibelius: Valse triste, Op. 44
西貝流士:悲傷圓舞曲
6:04

 

Youtube 整張專輯欣賞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R7tNo5KXRW8

 

Spotify 專輯連結

https://open.spotify.com/album/7EvQTMFbqvXw3GSo5F9SZ1

 

補充欣賞

馬勒第五號交響曲第四樂章 - 洛杉磯愛樂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U2_yqZ4_0Po

 

帕海貝爾- 卡農古樂版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JvNQLJ1_HQ0

 

馬士康尼:《鄉村騎士》間奏曲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7OvsVSWB4TI

 

比才:《卡門》間奏曲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eChLCFAGyx0

 

《泰綺思》冥想曲 - 歌劇間奏曲版本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LE-vk76Fg5k

 

Giazotto: Adagio for Strings and Organ in G Minor
雷莫·賈佐托給弦樂與管風琴的慢板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1JXeoZpMnNc&t=102s

 

Caccini:《Ave Maria》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4eVr0ieTx6w

 

這張專輯實在太受歡迎,後來出版了第二輯

Karajan: Adagio 2

1
Grieg: Peer Gynt Suite No. 2, Op. 55 - 4. Solveig's Song
葛利格:《皮爾金》第一號組曲 - 蘇爾維琪之歌
6:08
2
Gluck: Orfeo Ed Euridice: Dance of the Blessed Spirits (Act II)
葛路克:⟨受祐精靈之舞⟩ - 《奧菲歐與尤麗狄西》
6:49
3
Respighi: Antiche danze ed arie per liuto, Suite III, P. 172 - 1. Italiana. Andantino
雷斯畢基:古代歌謠與舞蹈的魯特琴組曲 - 第一樂章
3:40
Vivaldi: Concerto In A Minor For 2 Violins, Strings, And Continuo, RV 523 - 2. Largo
韋瓦第:兩把小提琴協奏曲 RV.523 - 第二樂章
3:40
5
Tchaikovsky: Serenade for String Orchestra in C Major, Op. 48, TH. 48 - III. Elégie: Larghetto elegiaco
柴可夫斯基:弦樂小夜曲 - 第三樂章
8:17
6
Sibelius: The Swan of Tuonela, Op. 22, No. 2
西貝流士:黃泉的天鵝
7:57
7
Vivaldi: Concerto For Violin And Strings In F Minor, Op. 8, No. 4, R.297 "L'inverno" - 2. Largo
韋瓦第:四季《冬》- 第二樂章
2:20
8
Handel: Concerto grosso in B minor, Op. 6, No. 12 - 3. Larghetto, e piano
韓德爾:b小調大協奏曲 - 第三樂章
6:06
9
Dvořák: Symphony No. 9 In E Minor, Op. 95, B.178 "From the New World" - 2. Largo
德弗札克:第九號交響曲 - 第二樂章
13:12
10
Bizet: L'Arlésienne Suite No. 1 - Adagietto
比才:《阿萊城姑娘》組曲 - 極慢板
3:30
11
Mozart: Adagio and Fugue in C Minor, K. 546 - Orchestral Version
莫札特:慢板與賦格 K.546 - 管弦樂改編版
8:15
12
Ravel: Pavane pour une infante défunte, M. 19
拉威爾:早夭公主之帕凡舞曲

 

Youtube 整張專輯欣賞

https://youtu.be/qmU-lLJtfoA

 

Spotify 專輯連結

https://open.spotify.com/album/0DsmyLeY6xSF2r7pzs0Nwh

 

補充欣賞

《皮爾金》第一號組曲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mv4cx3C3SZ4

 

《皮爾金組曲》安妮塔之舞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EncD0_bJeD8

 

欣賞《皮爾金組曲》全劇最美的旋律 ⟪蘇爾維格之歌⟫,由來自葛利格故鄉貝爾根的跨界女高音西絲兒·凱嘉波(Sissel Kyrkjebø, 1969-)所演唱,她的聲音清純自然,以這樣的音色唱著一生深愛著皮爾金衷心不渝的蘇爾維格,聽起來真是令人動容~

⟪蘇爾維格之歌⟫ 中文譯詞如下:

冬天不久留,春天要離開,春天要離開。
夏天花會枯,冬天葉要衰,冬天葉要衰。
任時間無情,我相信你會來,我相信你會來。
我始終不渝,朝朝暮暮,忠誠地等待。

啊 ...

每天早禱時,我祝你平安,我祝你平安,
每夜晚禱時,我祝你康健,我祝你康健。
黑暗過去,光明總會出現,光明總會出現,
我死心塌地,總希望早日,你總有歸來的一天。

啊 ..

 

蘇爾維格自始至終愛著皮爾金,並於劇中以完美的愛情拯救了皮爾金,成為了他最終的救贖。

知名女高音 安娜.涅翠柯,亦有⟪蘇爾維格之歌⟫非常精彩錄音,不過歌劇女高音來唱蘇爾維格,畢竟聲音多了一些厚度,喜不喜歡就見仁見智~(例如筆者喜歡她的音色與音色表現,但以扮演蘇爾維格來說,各位不知覺得這樣的音色會不會太過於濃厚呢?):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1JXeoZpMnNc&t=102s

 

同場推薦

馬勒第十號交響曲 - 慢板

伯恩斯坦 Live'版本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vHyV8noUXC0&t=186s

 

賽門拉圖 Live'版本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F5RIpXSKwn4


布拉姆斯:第三號交響曲第三樂章

卡拉揚 - 柏林愛樂版本

https://youtu.be/RoYs0VUNZWw?t=1085

 

布隆許泰德 - 皇家大會堂管弦樂團版本

https://youtu.be/jZIHMTUsypk?t=2404


拉赫曼尼諾夫:第二號交響曲第三樂章

瓦西里.佩特連科 - 奧斯陸愛樂

https://youtu.be/QBy_ACHvEJs?t=1770

 

帕帕諾爵士 - 德勒斯登愛樂

https://youtu.be/eXxSpl4FrXo?t=1790

 

俄羅斯音樂經典慢板

史維特拉諾夫指揮俄羅斯國立交響樂團

傳奇俄羅斯指揮家史維特拉諾夫(Evgeny Svetlanov)與俄羅斯國立交響樂團的這張專輯,完美地捕捉斯拉夫音樂中的溫暖、激情和苦樂參半的憂鬱。

專輯中精選的俄羅斯音樂家慢板作品,獨特的深情旋律,再加上200年俄羅斯芭蕾舞歷史的影響,造就了這一系列富有戲劇性和華麗的樂曲。

回顧過去兩個世紀,俄羅斯作曲家的歌劇、交響曲、協奏曲、歌曲和室內樂作品,都充滿了對於俄羅斯母親致敬的精神——在音樂中,我們也可以聽見她的苦難、戲劇性,與複雜多舛的歷史,甚至俄羅斯人民與他們的生活。

這張慢板合集包括柴可夫斯基的《胡桃鉗》⟨雙人舞⟩和《睡美人》⟨玫瑰慢板⟩、格拉祖諾夫的《雷蒙達》、普羅科維耶夫的《灰姑娘》和哈查都良的《斯巴達克斯》等芭蕾舞劇中著名的慢板樂段...,非常精彩。

 

Youtube 完整專輯欣賞

00:00:00 Pas de deux: Adagio (The Nutcracker)

00:06:04 Pas d’action: Adagio (The Sleeping Beauty)

00:13:57 Nocturne: ‘Moonlight’ (Pan Voyevoda)

00:18:54 Raymonda: Act I: Intermezzo

00:24:34 Raymonda: Act III: Intermezzo

00:30:30 Adagio (Spartacus)

00:42:32 Adagio of Cinderella and the Prince (Cinderella)

00:47:59 Adagio (The Hussar Ballad)

00:55:30 Symphony, No. 27 Op.85 – II. Adagio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anh59_Q212A&t=161s

 

Spotify 專輯連結

https://open.spotify.com/album/4jS9hzzmWF9W1OC2EKghLt

 

延伸閱讀

https://bonart.com.tw/the-ballet-sleeping-beauty/

 

https://bonart.com.tw/the-ballet-nutcracker/

 

 

開卷蹦藝術.享受美好閱讀時光

☕️一杯咖啡.一點心意.支持蹦藝術☕️

 

各類合作提案,聯繫方式:

*手機:0917.670.518 
*Line:https://line.me/ti/p/LB1ro0P0AU
*E-mail:jenpin888@gmail.com

【BON音樂】蹦藝術X大人社團 - 弦音美技:四年一度克萊斯勒國際小提琴大賽(四)

【BON音樂】蹦藝術X大人社團 - 弦音美技:四年一度克萊斯勒國際小提琴大賽(四)
All about International Fritz Kreisler Competition 2022-4

– 資訊整理共享於網路,一起欣賞音樂與藝術之美 –
蹦藝術 | BONART


 

活動介紹

熱愛古典樂的你,也享受追賽事的緊張感嗎?

錯過了上次的鋼琴范克萊本,更要把握這次的克萊斯勒大賽

《大人社團》與蹦藝術執行長林仁斌老師共同推出「弦音美技,國際小提琴大賽」,將從賽事的角度帶領大人們貼近音樂,老師將以長期關注各項國際賽事的豐富學養,拆解賽事特色與演奏分析,你可以跟著老師的節奏聽出音樂更豐富的情感,看見更絢爛的色彩,細細品味每個人對樂曲的不同詮釋,也享受追賽事的期待感,體驗更有層次的音樂盛事。

 

課程主講人:

 

為什麼會以國際賽事為主題呢?

國際大賽是每年為了讓各國年輕優秀音樂演奏者能夠以自身努力站上國際舞台的最佳機會,獲獎之後不但能夠得到國際之間最高關注,更有機會在獲獎後的高聲勢之下展開演奏事業,可說是百年來的重要的傳統。

 

學員分享

學員(S)回饋─
跟著老師和同學透過直播追蕭邦鋼琴大賽,了解了很多以前不懂的東西,很多音樂和音樂家都成了我生活中的一部分,我很感動。

學員(C)回饋─
音樂欣賞課一次是兩個小時,我感覺這兩個小時,就好像是一個袋子,林仁斌老師用他的音樂知識跟學問把這個袋子裝滿、裝飽,很多時候都是滿出來了,然後交給我們,所以每次我上完課都感覺收穫滿滿。

↑多次參與大人社團音樂欣賞課的學員回饋,困在疫情的這一年,感謝有音樂撫慰人心。

 

↑去年參與過大人社團與林仁斌老師的蕭邦鋼琴大賽講堂,音樂在學員的生活裡面佔了很大的比例。從原本只是聽、知道很多毛皮,並不深入,也不知道音樂的故事。

學員回饋完全沒有想到這個課程超過期待非常多,第一次知道,原來一場音樂比賽曲目的設計、每一輪比賽的機制,還有每一位參賽選手的特色,老師都帶著我們一路去追。

更多的學員分享:大人的音樂欣賞課學員回饋,看他們用音樂為生活注入繽紛

本期精彩課程推薦

特別課程推薦

大人的弦音美技國際小提琴大賽(8/17週三晚上班,共6堂):四年一度克萊斯勒大賽

 

下期課程精彩推薦

大人的第九號交響曲聯演線上直播課(8/18週四下午班,共5堂):匯集四大名家-貝多芬X舒伯特X馬勒X德弗札克


 

│第四堂:大賽預熱!認識今年的參賽選手與精彩影音分享│

本週開賽在即,老師會在這堂課中為學員們介紹今年的50位參賽者,他們經過了層層篩選,將親赴奧地利參加比賽;這堂課會結合精彩的音樂影片及課堂群組內的互動與討論,讓你對選手們更加了解,做好準備,體驗開賽後每一位選手們的精彩演奏。

 

"勇氣、能量與耐心,是深達我心之美德" - 克萊斯勒

 

滿滿兩小時的克萊斯勒音樂❤️

全部樂曲均由克萊斯勒校訂/編曲,有些是作曲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Z_x5vxLevHw


克萊斯勒國際小提琴大賽起源

「克萊斯勒國際小提琴大賽」是奧地利最重要的小提琴比賽,比賽源起可追溯到1938年之前,由小提琴家克萊斯勒(Fritz Kreisler)本人捐助大賽籌辦經費,並由維也納學院(現為維也納國立音樂與表演藝術大學)所舉辦的,設立目的是為了選拔出當時學院中最優秀的小提琴演奏者們。

有鑒於本賽逐漸累積國際名聲,1979年起正式走向國際化,開始升級為國際小提琴大賽,讓各個國家的小提琴家都能夠在舞台上一同競賽。知名小提琴演奏家耶胡迪·梅紐(Yehudi Menuhin, 1916-1999)也擔任評審團主席。而也就自1979年開始,國際克萊斯勒協會即維持每四年在維也納金色大廳或維也納音樂廳舉辦一次克萊斯勒國際小提琴大賽。

→官方網站

 

"我的人生,以音樂起始,也終於音樂" - 克萊斯勒

 

2022年參賽選手資料

 

第一輪登場選手順序

 

大賽賽程日期


完整第一輪登場順序與演奏曲目介紹

*第一輪詳細選手順序與時程

優秀選手演奏點將錄

MA, Tianyou • China, 29.10.2000

Tianyou Ma has been a top prize winner in numerous international competitions including the Sendai International Music Competition, Menuhin Violin Competition, the Postacchini Competition, the J.S. Bach competition and the Chicago Violin Competition. Tianyou studied at the Elder Conservatorie of Music since 2010, where he was awarded a full scholarship to study with Keith Crellin from 2010-2013. Since 2014, Tianyou was awarded a scholarship at The Yehudi Menuhin School and studied violin with Diana Galvydyte. He was then awarded a full scholarship from the Music and Dance Scheme in the U.K. from 2016 – 2019. In August of 2019, he started undergraduate study with a full scholarship at the Curtis Institute of Music in Philadelphia, studying with Pamela Frank and Shmuel Ashkenasi.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rEOQ24JXq9E


YUMI, Arata • Japan, 01.02.1992

After his prize-winning success at the Long-Thibaud-Crespin International Violin Competition in 2018 and the 14th Henryk Wieniawski Competition in 2011, Arata Yumi performs at international halls with orchestras such as National Symphony Orchestra of Taiwan, the National Philharmonic of Ukraine, Yomiuri Nippon Symphony Orchestra under Conductors such as Krzysztof Urbański, Andrea Battistoni, Mikola Dyuadjura and Xian Zhang. As a keen chamber musician, he has shared stage with artists such as Martha Argerich, Michel Dalberto, Midori Goto and Alexander Rudin at music festivals such as Gstaad Menuhin Festival, Musikfestival Ernen. He has received several awards including the Barocksaal Award Kyoto, Aoyama Music Award Kyoto, the 1st prize of Kiefer-Hablitzel Music Prize Berne. He studied with Zakhar Bron and Ilya Gringolts at the Zurich University of Arts and with Erich Höbarth at the University of Music and Theatre Felix Mendelssohn Bartholdy in Leipzig.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y500tPnaU30


LEE, Anna • USA, 11.07.1995

Anna Lee began violin studies at the age of four with Alexander Souptel, making her solo debut two years later with the Singapore Symphony Orchestra under Lan Shui. She has performed in festivals around the world such as the Marlboro Music Festival, Verbier Festival, and the Kronberg Festival. As a soloist, Anna Lee made her New York Philharmonic debut in 2011 and her Frankfurt debut in 2016 under conductor Christoph Eschenbach and the Hessische-Rundfunk Radio Orchestra. She has also claimed top and special prizes in the 2019 Montréal and 2018 Indianapolis Competitions. Anna Lee’s teachers were Masao Kawasaki and Cho-Liang Lin at the Juilliard School Pre-College Division and Ana Chumachenco at the Kronberg Academy. In Boston, she studied privately with Miriam Fried and Don Weilerstein while studying poetry and philosophy of music in the Department of Comparative Literature at Harvard College. Currently, she is studying with Ani Kavafian at Yale School of Music.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Dmxigg_vTO0&t=14s


MATSUOKA, Seina • Japan, 02.12.1993

Seina has won many prizes in various competitions in Japan. In 2019, she was selected as a semi-finalist in the Queen Elisabeth Competition. In 2022, she received the 1st Prize at the 26th International Chamber Music Competition “Giulio Rospigliosi”, and the Jury Encouragement Prize at the 8th Sendai International Music Competition. She has taken part at the Ozawa International Chamber Music Academy OKUSHIGA. She performed at the “Palermo Classica” festival and regularly plays in Italy, Austria, Slovenia, and Canada. She was selected for the Anny Felbermayer Stipendium in 2020, and the Rotary Foundation Scholarship in 2021. Seina was the winner of the Full Special Scholarship at Soai University. She studied with Prof. Machie Oguri, and since 2017 she has been studying with Michael Frischenschlager and Peter Schuhmayer at the University of Music and Performing Arts, Vienna.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AXWgTcH9rdI


Lee, Catherina • Australia, 10.12.1996

Catherina Lee gave her first public recital at the age of 9 subsequently making her debut with the Queensland Symphony Orchestra at the age of 13, performing Tchaikovsky's violin concerto. At the age of 15, she was accepted into the class of renowned violinist and teacher, Gerhard Schulz, at the University of Music and Performing Arts in Vienna. She is currently mentored by Janine Jansen. Next season Catherina Lee will perfomr with collaborative pianist Hyungki Joo, at Sektlang Festival, Styraburg Festival Steyr. She will also make her German debut with the Göttinger Symphonie Orchester. Catherina plays on a GB Guadagnini, Turin c1771 on loan by a private sponsor.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aJrErW3Hrqw


SCHÖNER, Antonia • Austria, 18.04.1996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mtEvgaTUx4


SEREBRENNIKOV, Dimitry • Russia13.05.1992

Dmitry Serebrennikov entered the Special Music School of St. Petersburg Conservatory in 1999 in the class of Professor Vladimir Ovcharek. He finished his studies in St. Petersburg in 2010. The same year, Dmitry moved to the Haute Ecole de Musique in Lausanne and studied with Pierre Amoyal. In 2012 he continued his studies at the HKB Bern with Bartlomieij Niziol (Concertmaster of Zurich Opernhaus). Dmitry is a laureate of various international violin competitions such as Premio Rodolfo Lipizer (Italy, 2010, 2nd prize, 1st prize was not awarded), most recently Mieszyslaw Wajnberg International Violin Competition (1st prize), and the “Classic Strings” International Violin competition. Since 2017 Dmitry is working as a full-time member (1st violin) of the “Philharmonia Zurich” in Zurich Opernhaus and is one of their youngest players.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IL1tII-N-uM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VYbW5GsN1lc


SANT´ANNA e SILVA, Guido Felipe • Brazil, 28.06.2005

Guido Sant'Anna began to study violin at age 5 with Marcia Uhlemann. At 7 years old, Guido's talent was discovered by conductor Julio Medaglia who took him to his first solo concert, accompanied by a chamber orchestra. In 2013, he started taking classes with teacher Elisa Fukuda and stood out on the national scene. Guido has performed as a soloist with orchestras in several cities in Brazil and abroad with recitals and duets. In April 2018, he achieved a historic achievement: he was the first Brazilian/South American to be selected to participate in the Menuhin Competition in Geneva, Switzerland and he also surprised everyone by being a finalist. He won the 6th prize, the Audience Award and the Chamber Music Award. After 2018, Guido joined The Perlman Music Program, attending their summer courses. Today Guido still studies with Elisa Fukuda, and plays an Iorio violin from 1833, kindly provided by the Caris Foudation.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YIb7SmxUmXQ


FHEODOROFF, Fanny • Austria, 23.07.1996

Fanny Fheodoroff appeared as a soloist and chamber musician at venues including Wigmore Hall, Barbican Hall, Beethoven-Haus Bonn, and Laeiszhalle Hamburg. She is a scholarship recipient from the Studienstiftung des deutschen Volkes and the Deutsche Stiftung Musikleben and was kindly loaned a violin by Marino Capicchioni (Rimini, 1962) from the German Music Instrument Foundation. Fanny is a recent graduate of The Juilliard School as well as the University of Music and Performing Arts Vienna, the Guildhall School of Music and Drama London, and the Academy of Music and Theatre Hamburg. Her passionate devotion to community engagement led to a desire to promote a more non-traditional violin repertoire and explore works of historically underrepresented composers of different genders, heritage, race and culture. In 2021, she was awarded a Career Grant from Juilliard to record an album dedicated to female composers, which has been released in early 2022.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8ilRLCkyFjM


MASOKA, Eri • Japan, 05.09.1992

Eri Masaoka studied from 2010 to 2014 in Escuela Superior de Música Reina Sofía in Madrid with Marco Rizzi, Mario Hossen and Sergey Teslya. In Madrid, Eri received "Outstanding Artist of the Year" awards in 2011 and 2013, personally presented by Her Majesty Queen Sofia of Spain. She then moved to Viviane Hagner at the Mannheim University of Music and Performing Arts. From the same year, she was trained by Silvia Marcovici at the University of Music and Performing Arts Graz. She also studied with Lewis Kaplan in New York. She has performed as a soloist with the Orchestre Symphonique et Lyrique de Nancy, the Croatian Radio and Television Symphony Orchestra and the Chubu Philharmonic Orchestra, conducted by Jonathan Schiffmann, Uros Lajovic and Kazuyoshi Akiyama. She won the 2nd prize at the 2nd Concours International de Violin de Mirecourt in France, she is a prize winner at the 'Vaclav Huml' the 10th International Violin Competition in Zagreb and in 2020 she was awarded first prize at the Bonn International Music Competition in Germany. Eri performs on an instrument kindly on loan from Nippon Violin Co. Ltd.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zb0_xvgaLBs


HANDLER, Laura • Germany, 19.09.1998

The German-Colombian violinist Laura Handler has won prizes at the Concorso Ruggiero Ricci, the Novosibirsk International Violin Competition and the Queen Sophie Charlotte Competition, among others. Her teachers include Zakhar Bron, Paul Roczek and Harald Herzl, with whom she completed her studies at the Mozarteum in Salzburg. She received additional impulses from artists such as Maxim Vengerov and Vadim Repin. She has played as a soloist with numerous orchestras, such as the Salzburg Chamber Soloists and the Novosibirsk Philharmonic Orchestra and has given concerts at festivals such as the LvivMozArt Festival, the Schleswig Holstein Festival and the Stars & Rising Stars Festival, where she performed alongside cellist Daniel Müller- Schott. Laura is an academist at the Munich Philharmonic. She is a scholarship holder of Live Music Now, the Cusanuswerk Study Foundation, the Liechtenstein Music Academy, and the Villa Musica Foundation, which gave her the Pietro Guarneri violin "ex Schubert" (1702).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C-0FcW8NBXk


TING, Belle • Canada, 05.05.2000 丁章媛

Canadian Violinist Belle Ting has won prizes in competitions including the International Thomas and Evon Cooper Violin Competition, the 24. International Johannes Brahms Competition, the International Isaac Stern Violin Competition and most recently, the 16th International Khachaturian Violin Competition, where she also won the Audience Award. Born in Taipei, Belle began her musical studies at the age of seven and studied at the University of Music and Performing Arts Vienna with Dora Schwarzberg, where she was one of the youngest recipients of the university's CARSA Rising Star Award. Belle has performed with the orchestras including the Polish Baltic Philharmonic, the National Taiwan Symphony Orchestra, Shanghai Symphony Orchestra, Cleveland Symphony Orchestra, Moscow State Philharmonic and the Odense Symphony Orchestra and has played at numerous festivals including the Verbier Festival in Switzerland and the International Kirishima Music Festival in Japan. Her performances have been featured in ORF "Licht ins Dunkel", Classic FM Taiwan and medici.tv: In November 2021, her debut album “Impressions” was released by KNS Classical. She currently performs on an Ansaldo Poggi violin from 1968 on loan from a private sponsor.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PJcd3QKP-kE


FUKUDA, Murasaki • Japan, 05.05.1997

Murasaki Fukuda is studying with Michael Frischenschlager at the Universität für Musik und darstellende Kunst Wien MDW, in Austria. She won the GranPremio at 7th Concorso MusicArte, the third prize at the 4thJapan Violin Competition, Best New Artist Award at 53. Japan International League of Artists (JILA) Competition, she was Semi-finalist at International Johannes Brahms Competition, she won the first prize at 20th KOBE International Music competition in Japan and Grand Prize Virtuoso in Austria, International Music Competition Treviso, Italy. She played many times as a soloist with orchestra, performing Brahms Violin Concerto in Kobe, Japan, and Mozart’s Sinfonia Concertante in Kobe, Japan and Salzburg, Austria. She has been doing charity activities in music since she was 10 years old, and Japan Red Cross gave her a silver award in 2018.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0vh4nyL6L4k


ISPIR, Luka • France, 31.10.1998

Lukas Ispir is artist-in-residence under the supervision of Augustin Dumay at Queen Elisabeth Music Chapel. He studied at the Conservatoire National Supérieur in Paris with Olivier Charlier, and continued his studies at the Hanns Eisler School in Berlin with Stephan Picard. He has performed as a soloist with the Normandy Orchestra, the Appassionato Orchestra and the Orchestra of the Accademia della Scala in Milan and he won national and international prizes in the competitions of Vatelot-Rampal and the Young Norman Talent, as well as the 2nd prize at the Vittorio Veneto Competition in Italy in 2021. He was invited to the European Chamber Music Academy at the Pablo Casals festival, by the chamber music festival in Giverny, the Evian musical encounters, the Jaroussky Academy and the Kronberg Academy, and performed with the Philia Trio in many festivals in France and abroad. Luka Ispir plays a violin by the famous luthier Pressenda, generously lent by the Queen Elisabeth Music Chapel.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v-evA4-j7w0


CHEN, Tong • China, 21.09.1997

Tong Chen hails from Shanghai and is an avid soloist and chamber musician. He has performed at many international competitions such as the Hong Kong International Violin Competition, the Vancouver International Music Competition, Ysaye International Violin Competition, and Schoenfeld String Competition. Tong Chen performed in many festivals including Verbier Music Festival, Festival de Granada, Ehingen, and The Chamber Music Workshop at Perlman Music Program. As a chamber musician, Tong has performed with many famous musicians such as Ida Kavafian, Colin Carr, Vivian Hornik Weilerstein, and Paul Biss. Chamber Music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his musical career. Tong was coached by Areta Zhulla, Itzhak Perlman, Merry Peckham, John Heiss, Saeunn Thorsteinsdottir, and Vivian Hornik Weilerstein. He received both Bachelor and Master of Music degrees from the New England Conservatory under Miriam Fried, Paul Biss, and Donald Weilerstein.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J03kQMY-lB0


CHOI, Elli • USA, 04.09.2001

Elli Choi has performed throughout North America, Europe, Asia, the Middle East at esteemed venues such as David Geffen Hall, the David H. Koch Theater, Carnegie Hall, Maison Symphonique de Montréal, Kimmel Center's Verizon Hall, the Berliner Philharmonie, Abu Dhabi Palace, collaborating with orchestras such as Symphonique de Montreal, The Juilliard Orchestra, Philarmonique de Monte-Carlo, the Novosibirsk Philharmonic, Salzburg Chamber Soloists, and the Sofia Philharmonic Corpus Christi Symphony. Elli Choi has most recently won 3rd prize at the Classic Strings Competition in Dubai 2022, the 2nd  prize at the Zhuhai Mozart Competition in 2019 and was the winner of the Monaco World Music Masters Competition in 2016. Elli is currently pursuing an undergraduate degree at Columbia University simultaneously enrolled at the Juilliard School where she has been studying since 2009 at the Pre-College Division.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m3CjTH_LACI


SEKINE, Lisa-Maria • Austria, 28.02.1996

Lisa-Maria Sekine is an Austrian/Japanese violinist. She holds a Diploma from the University for Music and Performing Arts Vienna, Austria, and is a member of the Zakhar Bron Academy in Interlaken, Switzerland. She is a Prize winner of various kind of International Violin Competitions such as the Valsesia Musica Violin Competition in Valsesia, Italy, the Johannes Brahms Violin Competition in Pörtschach, Austria and various more. As a soloist Lisa-Maria performed together with different kind of orchestras as the: Polish Baltic Frédéric Chopin Philharmonic Orchestra, Bulgarian Symphony Orchestra, Czech Budweis Philharmonic Orchestra, Zakhar Bron Chamber Orchestra, Austrian Pro-Arte Orchestra ect. Lisa-Maria is currently playing a Sanctus Seraphin Venice 1748 „Ex Hamma“ on a kind loan from the National Bank of Austria.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EMMilk0K8QY


LU, Jiaqi • China 30.08.1997

Jiaqi Lu is a violin undergraduate at the University of Music and Art Vienna supervised by Elisabeth Kropfitsch. She also studies chamber music under Johannes Meissl. In 2009, she was admitted to the High School Attached to Shanghai Conservatory of Music where she studied under Professor Chenxing Huang. In 2015-2016 school year, she served as the concertmaster of the String Orchestra of the Shanghai Conservatory of Music. She won several international competitions, including the 10th National Violin Competition China in 2012, the 6th Hong Kong International Violin Competition in 2016, the Chamber Music Competition of Shanghai Conservatory of Music in 2018, Brahms International Violin Competition in 2020, and the Kreutzer International Violin Competition in 2021.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86ju02S9TYg


ABOUZAHRA, Amira • Germany, 25.12.2005

Amira studied with Alexander Gawrilenko, Gábor Homoki and Eszter Haffner, and since 2019 she is a student Dora Schwarzberg at the University for Music and Performing Arts in Vienna. She made her orchestra debut at the age of seven. As a soloist, Amira has since performed with orchestras such as the Hungarian National Philharmonic Orchestra, Concerto Budapest, Kremerata Baltica, Franz Liszt Chamber Orchestra, Budapest String Orchestra, Opera Orchestra Budapest, MÁV Symphony Orchestra and many others. Amira has performed at numerous venues worldwide, such as Lincoln Center New York, Philharmonie Berlin, Cairo Opera House, Covent Garden London, Royal Opera House Muscat, Alexandria Opera House, Palace of Arts Budapest, Budapest Music Center, Expo Milano, Old Parliament House Singapore, Europe Palace Strasbourg and the Pearl Tower Shanghai. She has been invited to perform in numerous festivals like Festival Academy Budapest, IMS Prussa Cove, György Cziffra Festival, Operalia Gala by Plácido Domingo, etc. She won 1st prizes at the A. Grumiaux International Violin Competition (Belgium 2020), Oradea 2021, Ilona Fehér Violin Competition in Hungary (2017), among others. Amira was a scholar of the Domhof Foundation and is a member artist of Yehudi Menuhin’s Live Music Now. Together with her sister Mariam, Amira recorded all works for 2 violins by Hungarian composer Sándor Szokolay for the Szokolay Foundation and she currently plays on a Tononi violin (1760).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UAH1gJtalVE


Lee, Jiyoon • South Korea, 04.01.1999

Jiyoon Lee is a Korean violinist, born and raised in Seoul, South Korea. She was selected from the Kumho prodigy concert audition and Kumho Young artist concert. She has won the first prize at the Ewha & Kyunghyang concours and she was awarded from renown national concours and concerts. In college, she participated and played multiple performances as concert master of both SNU Symphony Orchestra and SNU Philharmonic orchestra. In addition, she performed with SNU string Ensemble during that period. She graduated cum laude from Seoul National University, and she is now studying for master’s degree at the same school. Since college, she has been studying under Prof. Young-Uck Kim.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Gx_0U_r5oL4


CHUNG, Wonbeen • South Korea, 12.11.1997

Wonbeen Chung completed her Bachelor’s degree at the age of 21 with Prof. Mi-kyung Lee at the University of Music and Performing Arts in Munich, Germany and her master’s degree with Prof. Pierre Amoyal at the Mozarteum University Salzburg. She has won numerous national competitions and has also performed with the Korean Chamber Orchestra and Daejeon Philharmonic Orchestra. In 2015 she made recital debut in Korea at the Kumho Arthall as Kumho Young Artist. She has also participated in the Tibor Varga International Music Academy, the Savonlinna Music Academy and Salzburg international summer academy. She received the Youth Development Prize of the International Violin Competition Leopold Mozart and was a finalist of the International Violin Competition Henri Marteau. In 2019 she won the 2nd prize in the Postacchini international violin competition. Since 2021 she has been a scholarship student at Yehudi Menuhin Live Music Now Salzburg.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5jUVyjxezE4&t=139s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cLMn0DJ9hjA&t=450s


WALDER, Julian • Austria, 19.10.2000

Julian Walder, born 2000 in Vienna, won the 1st Prize at the der NY Intern. Artists Association/USA (NYIAA) with a half an hour Recital in the Carnegie Weill Recital Hall in New York in October 2018. He received many international 1st prizes, among others, the Grand Prix of the Grumiaux Competition in Belgium. As “best of” winner of Musica Juventutis, Julians recital at Vienna Konzerthaus was broadcasted in the evening program of ORF Ö1. He gave concerts in the USA, Russia, Czech Republic, Poland, Italy, Belgium, Switzerland, Germany and Austria (e.g. Vienna Musikverein and Konzerthaus). As an artist of the Spanish Recording Label KNS Classical he published his CD “Faust” in 2021 worldwide. Currently he is studying with Natalia Prishepenko in Dresden and has his own masterclass at Summer Academy Lilienfeld since 2022. Julian is playing a G.F. Pressenda, Turin 1854 (private loan).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6ShI9PdNWdM


BOURG, Claire • USA, 26.02.1995

Claire Bourg has appeared as a soloist with several orchestras, performing in such venues as Chicago’s Orchestra Hall, the Pritzker Pavilion in Millennium Park, and Jordan Hall. Recently, Claire was a soloist with the Camerata Bern as part of the 2021 Joachim Competition, and was awarded the second prize at the 2020 Barbash JS Bach Competition, as well as the 2021 Luminarts Fellowship. A passionate chamber musician, she has attended festivals such as Marlboro, Yellow Barn, Ravinia, Taos School of Music, and IMS Prussia Cove. She also performs regularly with the Jupiter Symphony Chamber Players and Music for Food and has been a part of Curtis on Tour several times. Ms. Bourg has an artist diploma from the Curtis Institute of Music where she studied with Pamela Frank and Arnold Steinhardt, as well as a bachelor’s degree from New England Conservatory studying with Miriam Fried. She is currently a recipient of the Kovner Fellowship at the Juilliard School studying with Joseph Lin.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zUYSBrGgRDU


NUSSBAUMER, Raphael • Switzerland, 07.03.2006

Raphael Nussbaumer was born in Altendorf in 2006. He started playing the violin at the age of 4 and was accepted into the violin class of Philip A. Draganov at the age of 6. He has received several first prices with distinction in the finals of the Swiss Youth Music Competition, and he has also been successful internationally: 2nd Prize at the " Andrea Postacchini" violin competition and at the "Louis Spohr" violin competition, semi-finalist at the Menuhin competition. As a soloist he has already played the great violin concertos with various orchestras, e.g. with the Zurich Chamber Orchestra, the Biel Symphony Orchestra, the Fanz Schmidt Chamber Orchestra Vienna and the Camerata Zurich.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gK2NeIQlcHA


ZALETEL ČERNOŠ, Rok • Slovenia, 07.11.1998

Rok Zaletel Černoš won the 2nd prizes in the Valsesia Musica International Violin Competition and the Stefanie Hohl International Violin Competition, and 1st prizes at the Young Virtuosi Zagreb International Competition, TEMSIG National Competition, Niš International competition, Trieste Ars Nova International Competition. He played as a soloist with orchestras internationally, performing Mendelssohn, Tchaikovsky, Sibelius, Brahms and Mozart violin concertos. His recording of Mendelssohn violin concerto in E-minor, with the AgUL Symphony Orchestra recorded by RTV Slovenia, earned him the very honourable Prešern Prize of the Academy for Music Ljubljana. He graduated from the Academy of Music in Ljubljana under Vasilij Meljnikov and is currently completing his Master’s degree at the Universität für Musik und darstellende Kunst Wien with Anton Sorokow.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Y0y9gxPQ6_Y


SHIM, Dongyoung Jake • South Korea, 06.07.2001

Dongyoung Jake Shim gained international recognition most recently winning 1st Prize and Bach Prize at the Stulberg International String Competition in Michigan, US. After winning a prize at the Irving M. Klein International String Competition in San Francisco he was one of the laureates at the J. S. Bach Competition. Last season, he appeared as a soloist with numerous orchestras including the Baltimore Chamber Orchestra and Kalamazoo Symphony Orchestra. He gave debut performances on three different continents including venues such as Carnegie Hall, Lincoln Center and Alice Tully Hall. Dongyoung has performed in various music festivals including the Perlman Music Program and Heifetz Instititue. He is currently an Artist Diploma candidate at the Curtis Institute of Music studying with Ida Kavafian and Shmuel Ashkenasi. His former teachers include Donald Weilerstein at the New England Conservatory. He plays the 1705 G. B. Rogeri, on generous loan from the Sooyoung Art Trade in Korea.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giGvhsvvyy8


WANG, Xiaozhuo • China, 13.04.2007

Xiaozhuo Wang he began to learn violin when she was 3 years old. In 2016, she was admitted to the Music Middle School Affiliated to Shanghai Conservatory. In 2019, she was admitted in the Vienna University of Music and Performing Arts, where she is currently studying violin in Professor Dora Schwarzberg’s class. She has won several awards: in 2012 she won the Gold Award of Fengling Cup of National Youth Violin Competition; in 2021 she won the 3rd prize of the Wieniawski Lipinski International Violin Competition junior group, the 2nd prize of Ernst&Szymanowski International Violin Competition. In 2022 Xiaozhuo won the 1st prize in the Arthur Grumiaux Violin Competition and she was finalist and prize winner for the Classical Strings International Strings Competition.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BXJ6KZK920s


AHONEN, Iidamari • Finland, 30.04.2003

Iidamari Ahonen studies at the Universität der Künste Berlin with Prof. Mark Gothoni and at the Sibelius Academy with Petri Aarnio, the principal concertmaster of Finnish Radio Symphony Orchestra. Iidamari has also participated in masterclasses with professors including Yair Kless, Jan Repko, Per Enoksson and Jari Valo. She has earned recognition in several violin competitions including 1st Prize in Juhani Heinonen Violin Competition (Finland) in 2019 and 2nd Prize in 2016, 3rd Prize in Arthur Grumiaux Violin Competition (Belgium) 2015, 1st Prize in Giovanni Musicisti Violin Competition (Italy) 2014, 1st Prize in Kaunas Sonorum Competition (Lithuania) 2013 and 3rd Prize in Young Musician Competition (Estonia) 2013. Iidamari has performed as a soloist with orchestras including Finnish Radio Symphony Orchestra and Tampere Philharmonic Orchestra. She is kindly loaned a violin by Pierre&Hippolyte Silvestre from the OP Group Art Foundation.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RHSPkNshQl0


SIBILEVA, Arseniya • Russia, 31.05.2001

Sibileva Arseniya has been a prize winner in numerous competitions. She won the 3rd  Prize at the Leonid Kogan International, and 1st Prizes at the VII International “Russia-Europe Young”, the XV International Violin Competition of the Central Music School; XVIII, XVII and XII Delphic Games of Russia, Delphic Games of the CIS countries, “Young Talents of Russia” award, and "Jumeirah Sounds" in Dubai. She is the absolute winner at the “Virtuoso 2017”, Rudolph Matz in Croatia (Grand Prix), “Magic bow” (Grand Prix), and Ludwig van Beethoven International Violin Competition in Austria. She is also a recipient of the "Golden talents”, “New Names of Moscow” and the Russian State Scholarship award (2013). As a soloist, she has performed with orchestras such as Mariinsky Theatre and St. Petersburg “Cappella” in St.Petersburg, Rostov, Samara, Kaliningrad, Tula, Vyatka, Sochi, Orenburg. Arseniya studies since 2019 in Moscow State Conservatory “P. I. Tchaikovsky” with Sergey Kravchenko.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w7WB46_2liY


OHNO, Yukari • Japan, 23.02.1995

Yukari Ohno won prizes at international competitions including Valsesia Musica International Competition in Italy, International Violin Competition Vasco Abadijev in Bulgaria, International Queen Sophie Sharlotte Violin Competition in Germany, International Competition for Young Violinist in Honor of Karol Lipinski and Henryk Wieniawski in Poland, and she won the first prize at the Princess Astrid International Music Competition 2021 in Norway and also took a solo engagement with the Trondheim Symphonie-Orchester, a recital in Bergen in cooperation with the International Edvard Grieg Competition, and career consulting with Andrew Ousley (Unison Media). She had several concerts as a solist with orchestra at international music festivals. In Vienna she plays as a soloist in Stephansdom with The Vienna Chamber Orchestra in every summer season. She has already peformed as a soloist and a member of the chamber music at Mozarthaus Vienna,Schuberthaus, Wiener Musikverein and Muth. She graduated in Toho Gakuen Music High School in Tokyo as a top student and got the Solist Diplome Course of Toho Gakuen College Musik Department under Prof. Akiko Tatsumi. Now she is student in the Music and Arts University of the city of Vienna under Prof.Boris Kuschnir.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qLqxmdEpbys


SAKAMOTO, Reika • Japan, 14.11.1997

Reika Sakamoto has won numerous awards such as the 1st prize of the Romanian International Music Competition in 2015, the Music Award of the 25th ABC Audition for New Artists’ Concert in 2016, the Grand Prize at the Global Music Partnership Concerto Competition 2018, the 1st Prize at the European Soloist Competition, 2nd prize in memoriam of Stefan Balkanski at the Sixth International Violin Competition “Vasco Abadjiev” 2021. She has also worked as a soloist with orchestras such as the Savaria Symphony Orchestra, Uzbekistan National Symphony Orchestra, and Bohuslav Martinu Philharmonic Orchestra. She completed her studies at Toho Gakuen College Music Department (Soloist Diploma Course) under Koichiro Harada, and the Master program at the Haute École de Musique de Lausanne. Currently, she is studying at Musik und Kunst Privatuniversität der Stadt Wien under Pavel Vernikov.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HpFZE0zcjNg


ZHELEZNY, Leonid • Russia, 16.03.1994

Leonid Zhelezny graduated from the Moscow State Tchaikovsky Conservatory in the class of Alexander Vinnitsky, where he also took an assistant-traineeship under his guidance. He won many international competitions as the Ludwig van Beethoven Violin Competition in S. Pölten (2nd prize), the International Music Competition in Stockholm in 2014 (1st prize), the Leopold Auer Violin Competition in St. Petersburg, 2015 (2nd prize), the Vladimir Spivakov Competition 2016 (3rd prize), the Václav Huml Violin Competition in Zagreb, 2017 (2nd prize), the International Music Competition in Harbin 2018 (3rd prize) and the All-Russian Music Competition in Moscow, (2nd prize). He is recipient of the Grand Prix at the International Violin Competition in Astana. Leonid performs in Russia and abroad, and collaborates with conductors Alexander Rudin, Sergey Bezrodny, and Joachim Gustaffson, among others.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jQ4Lx009lJM


KOGAN, Daniel • Kanada, 17.02.1993

Daniel Kogan was born in Toronto, studied in Moscow with Maya Glezarova, Sergej Kravchenko and Irina Svetlova. He later moved to Maastricht where he continued his studies with Boris Belkin.  He was a regular student at the Accademia Chigiana in Siena and participated and performed at the Verbier Festival in 2019.   Daniel Kogan is a laureate of Lipinski, Yampolski & Jacques Thibaud competitions and has performed as a soloist with many orchestras, such as Moscow State Symphony Orchestra, Odessa Philharmonic and Sendai Philharmonic. He is currently artist in residence of the Moscow Philharmonic and Recording artist of Melodia label. He performs on a Niccolò Amati from an anonymous loan.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YZycKJSXH60


SHAHAM, Michael • Israel, 19.06.2003

Michael has been playing the violin since the age of six as a member of a family of musicians. He won scholarships from the America Israel Cultural Foundation with honors since 2013. In 2019, violinist Vadim Gluzman granted Michael with the promising young violin award from the Arkady Fomin Foundation. Michael has performed as a soloist with the Israel Philharmonic, the Jerusalem Symphony Orchestra, the Netanya Kibbutzim Chamber Orchestra, the Rishon Lezion Israeli Symphony Orchestra, the Beer Sheva Symphony Orchestra, the Haifa Symphony Orchestra, Tel Aviv Soloists and the Israel Chamber Orchestra. From 2019 Michael studies at Curtis Institute of Music in Philadelphia with Shmuel Ashkenasi and Ida Kavafian. In Israel, he studied at the Israeli Conservatory of Music in Tel Aviv, with his father Hagai Shaham and Guy Figer.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c2AYnGvtCs8


ANDREEVA, Maria • Russia, 04.02.2001

Maria Andreeva is studying at the Moscow State Tchaikovsky-Conservatory in two faculties: violin with Sergej Kravchenko and piano with Vladimir Ovchinnikov. She is a double winner of the IX and X Tchaikovsky International Competition for Young Musicians in two categories (violin and piano). She was awarded by the Ministry of Culture of Russian Federation the 1st prize in All-Russian competition Young Talents of Russia. She won also the Grand-Prix at the 4th Manhattan International Music Competition (New-York, 2019) and 1st prize at the 3rd Berlin International Music Competition (2019). Maria performs in Russia, Germany, France, Italy, Austria, Spain, Hong Kong, Czech Republic, Slovenia, Argentina, Kazakhstan, Serbia, Belarus, Lithuania, including in "Mozartfest" (Germany), "Rheingau Music Festival" (Germany), Ljubljana festival (Slovenia), Morellino Classica 2017 (Italy), festival "Bolshoi” (Serbia), Shostakovich XX Century (Russia) among others.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anHaNRKCRpE


BESMAN, Kristina • Russland, 09.11.1994

Kristina studied at the Moscow Conservatory with Victor Pikaizen and Eduard Grach, where she also received a master's degree. She won several international competitions, including the violin competition in Kyiv, the youth competition in Norway and the violin competition in Yakutia "Violin of the North". Kristina has been invited to the most significant festivals in Russia and abroad, including the Youth Arts Festival in Paris, the December Evenings festival, the European Voix Etouffees in Strasbourg, and many others. She regularly performs in Russia, Spain, Italy, France, and Germany. She currently lives in Vienna and is studying with Igor Petrushevski.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6WslAzYsx9s


ARAI, Yurina • Japan, 23.11.1994

Yurina Arai graduated from the Tokyo University of the Arts in 2017 and is currently studying at the University of Music and Performing Arts Vienna with Dora Schwarzberg and Lothar Strauß. She has won numerous awards, including the first prize and two special prizes of the 2017 International Jascha Heifetz Competition, second prize at the 2017 Prague Spring International Music Competition, first prize at the 2018 International Competition Young Virtuosos, and 2016 Grumiaux International Competition for Young Violinists, and second prize (first prize not awarded) at the Valsesia Musica International Competition. Yurina has appeared as a soloist with orchestras such as the Nagoya Philharmonic Orchestra, Romanian Mihail Jora Philharmonic Orchestra, Lithuanian National Symphony Orchestra, Prague Radio Symphony Orchestra, Shanghai Symphony Orchestra, Polish Baltic Philharmonic, New Japan Philharmonic, Yamagata Symphony Orchestra, and others. Yurina plays on a 1721 Pietro Guarneri on loan from ITOH General Incorporated Foundation.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VOLRdkQYvt4


YOSHIMOTO, Rino • Japan, 26.02.2003

In 2019, Rino Yoshimoto performed solo debuts in Carnegie Hall and Vienna Musikverein. She has performed with orchestras including Sofia Philharmonic Orchestra, Bulgaria, Orchestra di Padova e del Veneto, Italy, and Kobe Philharmonic Orchestra, Japan. Rino is a current student of both Prof. Michael Frischenschlager at the University of Music and Performing Arts Vienna and Prof. Augustin Dumay at Queen Elisabeth music chapel. Rino Yoshimoto is a prize holder of numerous international violin competitions including the Fritz Kreisler International Violin Competition 2018, the International Johannes Brahms Competition 2017-19, and the Padova International Music Competition Italy 2018. She performed for Queen Mathilde of Belgium in December 2020 and was elected to the 2020-2021 Rohm Music Foundation scholarship student, in Japan.Rino plays a violin made by Giuseppe Guarneri in 1697 in Italy, courtesy of the foundation Boubo-Music Switzerland. Next engagements will see touring Spain with the Wiener Kammerorchester.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OXkbT-tsVqc


SEKI, Tomotaka • Japan, 28.08.1998

Tomotaka Seki made his orchestral debut at the age of ten. In 2018, he has been awarded the First prize at the Tokyo Music Competition, and subsequently given engagements to perform concertos and recitals throughout Japan. He has performed with various orchestras including Japan Philharmonic Orchestra, Tokyo City Philharmonic Orchestra, and Tokyo Philharmonic Orchestra. Tomotaka’s musical talent and passion expand beyond the solo career, and he has been very active with his quartet, The Cercatore Quartet. He also performs with the NHK Symphony Orchestra as its Academy student. Tomotaka currently continues his studies at the Tokyo College of Music as an Honorary Scholarship Student under the tutelage of Koichiro Harada and Mayuko Kamio. He has a Francesco Gobetti 1703 on special loan from Nippon Violin Co.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bmJVmRdFPH0


LEE, Miyeon • South Korea, 21.05.1994

Miyeon began playing the violin at the age of 4, and she went to study at The Julliard School Pre-college with Professor Hyo Kang. During this period, she participated at the Aspen Music Festival & School. Miyeon made her first solo debut with the International Sejong Soloists in New York. She did her Bachelor at Korea National University of Arts with Professor Nam Yun Kim and she is currently studying in Hannover, Germany, at Hochschule für Musik Theater und Medien Hannover with Professor Ulf Schneider. In 2016 Miyeon won the 2nd prize (1st prize not awarded) at the International Valsesia Music Competition, and she has participated in many international competitions such as Yehudi Menuhin, Prague Spring, Shanghai Isaac Stern, Postacchini, Joseph Joachim, ARD, and Jean Sibelius. Since 2019, she is a scholarship holder at Yehudi Menuhin Live Music Now. Miyeon recently played concerts with Göttingen Symphonie Orchester under the baton of Nicholas Milton.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cd54iYHBFIQ


SAITO, Aoi • Japan, 13.10.1997

Aoi Saito started playing violin at the age of 5 with Ami Watanabe. After completed her bachelor’s degree with Prof. Asako Urushihara, Prof. Natsumi Tamai, Masafumi Hori at the Tokyo University of the Arts, she started studying her master’s degree with Prof. Latica Honda-Rosenberg at the Berlin University of the Arts. She won the 1st prize at the Osaka International Competition, Kobe International Competition, Violinwettbewerb der Ibolyka-Gyarfas-Stiftung in Berlin, and was semi-finalist at the Tibor Varga International Violin Competition and the International Sibelius Violin Competition and participated in the Seiji Ozawa International Academy in Switzerland. As a soloist Aoi has performed with Geidai Philharmonia Orchestra and Tokyo Philharmonic Orchestra, and in various festivals including the Miyazaki International Music Festival and La folle journée in Tokyo.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4TJhnfGKYSQ


POCITARI, Lilia • Moldova, 26.09.1997

Lilia Pocitari was born in the capital of Moldova – Chișinău, in a family of musicians. She began playing the violin at the age of three. Lilia is currently studying for Master of Music at the Hochschule für Musik Hanns Eisler in Berlin with Prof. Ulf Wallin and for Certificate of Performance at the Musik und Kunst Privatuniversität der Stadt in Vienna with Julian Rachlin. In 2019, Lilia completed her bachelor’s degree at the Buchmann-Mehta School of Music in Tel Aviv in the class of Ilya Konovalov. Lilia has won prizes in international competitions in Romania, Lithuania, Ukraine, Bulgaria, Belarus, Russia, and Kazakhstan. She has performed with conductors such as Julian Rachlin, Zubin Mehta, Patrick Strub, Juhani Numminen, Neil Thompson, Vladimir Spivakov, and others.Lilia plays the 1779 Nicola Bergonzi violin and François Nicolas Voirin bow, kindly loaned by Alpha Capital Anstalt.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XavqAa-QJPs


MOON, Jason • USA, 20.09.1999

Jason Moon completed his Bachelor of Music degree at the Juilliard School under Li Lin. Born in San Francisco, he graduated in 2017 from the San Francisco Conservatory of Music Pre-College, where he studied with Wei He. Jason has won numerous competitions, including the Ronald Sachs International Music Competition and San Francisco Symphony Youth Orchestra Concerto Competition, and was recently a semi-finalist in the International Jascha Heifetz Competition. He has performed as soloist with the San Francisco Symphony and Peninsula Symphony, among others. He is also an avid chamber musician, and performs at several summer festivals, including the Music@Menlo Young Performers Program, Taos School of Music, and Four Seasons Chamber Music Festival. Jason will begin his Master of Music at the Colburn School with Martin Beaver in the fall of 2022.

https://youtu.be/JeCQRXwzhQA?t=6573


ZHAROVA, Galiya • Russia, 22.11.1991

Galiya Zharova graduated with honours from the Central School of Music in 2010 and the Tchaikovsky Moscow State Conservatory in 2017, as assistant of Alexander Vinnitsky. As a soloist she has performed with such orchestras as the Svetlanov State Academic Symphony, Almaty Philharmonic, Kaliningrad Symphony, Symphonica Arctica, Philharmonic Orchestra of Kaliningrad, Turku Philharmonic (Finland), the Minsk Philharmonic, under conductors Marius Stravinsky, Eduard Grach, Fabio Mastrangelo, and others. In 2017 Galiya performed 24 caprices of Paganini at the Rachmaninov Hall of the Moscow Conservatory. She won numerous competitions: 1st prizes at the Beethoven (St. Pölten), Postacchini (Fermo), Astana, Ysaye (Liège) Violin Competitions, and 2nd prizes at the David Oistrakh in Moscow and Leopold Auer Violin Competition.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PNtGl5z39I8


HO, Kingston • USA, 27.05.2001

Kingston Ho began playing violin at the age of five. He currently studies with Cornelia Heard at Vanderbilt University as a Cornelius Vanderbilt Scholar and is a recipient of the Jean Keller Heard and David Rabin prizes. He has previously taken lessons with Victor Danchenko, Robert Lipsett, Philip Setzer, and Duoming Ba. Kingston was a fellowship recipient at the Aspen Music Festival and has played in masterclasses with Augustin Hadelich, Tessa Lark, and Ida Kavafian, among others. A 3-time member of the National Youth Orchestra of the USA, Kingston was a semifinalist in the 2021 Premio Paganini International Violin Competition and 2018 Johansen International Competition as well as a winner of competitions such as the Vanderbilt University Concerto Competition and National YoungArts. He also reached the quarterfinals of the 2022 Carl Nielsen International Violin Competition and won 1st place in the 2022 MTNA National Chamber Music Competition as part of the Eunoia String Quartet.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Qgi3Ht4pDis

 

 

開卷蹦藝術.享受美好閱讀時光

☕️一杯咖啡.一點心意.支持蹦藝術☕️

 

各類合作提案,聯繫方式:

*手機:0917.670.518 
*Line:https://line.me/ti/p/LB1ro0P0AU
*E-mail:jenpin888@gmail.com

【BON音樂】2022年群英飛羽鳥類講座《鳥鳴.樂舞.愛飛翔》

【BON音樂】2022年群英飛羽鳥類講座《鳥鳴.樂舞.愛飛翔》
All about Birds' music 

– 資訊整理共享於網路,一起欣賞音樂與藝術之美 –
蹦藝術 | BONART


感謝群英飛羽製作精美的海報

 

主講人.林仁斌

旅法長笛演奏家.音樂欣賞名家.超人氣專業導聆人

蹦藝術|BONART 藝術網站 執行長
https://bonart.com.tw

 

講座內容簡介

飛羽是許多攝影家的夢幻題材,而音樂更是人人都喜愛的藝術形式。

群英飛羽特邀旅法知名音樂家,也是蹦藝術Podcast節目主持人林仁斌,為您帶來一場完美結合音樂與聲音、影像的《鳥鳴.樂舞.愛飛翔~古典音樂中的鳥音樂》特別講座。

在音樂史中,鳥鳴一直是作曲家喜愛的題材,從巴洛克時期到當代音樂,甚至芭蕾舞劇裡亦見蹤跡,動聽又精彩。

本場講座中,精通長笛演奏的林仁斌老師,將為您介紹古典音樂中的鳥音樂,結合群英攝影師們所拍攝之台灣30種特有種鳥類珍貴照片完整欣賞,絕對不容錯過~

 

分享幾張我自己的鳥類攝影照片

黑翅鳶(Black-shouldered Kite)

 

白環鸚嘴鵯(Finch-billed Bulbul)

 

日本歌鴝 - 公鳥(Japanese Robin - Male)

 

玄燕鷗(Common Noddy)

 

鳳頭蒼鷹(中正紀念堂)

 

拍鳥拍到日本京都去啦~

短耳鴞 -日本(Short-Eared Owl)

https://bonart.com.tw/short-eared-owl/

 

 

短耳鴞攝於日本京都近郊的河川敷。1月冬日的乾枯草地,天然地景呈現出冬日特有的景緻~看照片似乎很溫暖,但其實白天溫度大概只有5度C,傍晚時氣溫就降到0度了~拍完照趕緊去找熱熱的拉麵,非常滿足的一天

 

音樂與鳥鳴

所有愛鳥的朋友們,都知道鳥類的重要習性之一,就是「鳥鳴」(Bird call / Bird Song)。「鳥鳴」就是鳥類的語言,也是鳥兒們的歌唱無論從覓食、求偶到社交群居等,所有的生活模式裡絕對少不了歌唱。

 

國外的鳥鳴聲音檔案網站「xeno-canto」(已中文化)

xeno-canto 是個致力於分享全世界鳥音的網站,數十萬筆鳥鳴資料非常齊全。不論你是科學研究者、賞鳥者,或僅僅只是好奇窗外那聲是誰的鳴聲,我們都歡迎你來聆聽、下載,以及瀏覽典藏中的所有鳥類鳴聲。

也可以自己上傳自己的發現~

xeno-canto 不僅僅只是收藏聲音的地方。她同時是個合作計畫。我們邀請你來分享你自己的鳥類錄音,協助辨認未知錄音,或在論壇中分享你的專業知識。歡迎你的加入!

 

國外的鳥鳴聲音檔案網站「Bird-Sound.net」,記錄多種鳥類的歌唱:

 

Merlin也非常推薦

由美國康乃爾大學的鳥類學實驗室開發,結合了「 AI 辨識鳥類聲音、鳥類照片」的功能,以及全球大量的「鳥類知識」與「鳥類圖鑑」。用手機下載App非常方便實用~

 

Youtube上許多鳥友們整理分享的鳥鳴: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M81YGMqpkc4

 

先讓我們稍微認識音樂史,一起從最古早的鳥音樂開始聽起吧~

文藝復興時期歌曲《維納斯的鳥兒》

作曲家約翰.班納特(John Bennet, 約1575-1614),由於年代久遠,生平鮮為人知,是英國牧歌學校(English madrigal school)的作曲家,生前出版過牧歌集(1599)等作品。這首《維納斯的鳥兒》由假聲男高音修爾演唱,曲調優美可親。最特別之處是中間間奏,由修爾自己吹著口哨,帶來舒心悅耳的享受。

英文歌詞 中文翻譯
Venus’ birds, whose mournful tunes
Sing lullaby, lulula lullaby to my unrest,
For so partaking of my wrongs,
In my bosom build your nest.
Lulla, lulla, lulla
Lulla, lulla, lulla,
Lulla, lulla, lulla, lullaby,
Lulla, lulla, lulla,
Lulla, lullaby
Love live loyal or I die,
Love live loyal or I die.
維納斯的鳥兒,她哀傷的曲調
唱著搖籃曲,為我的不安唱搖籃曲,
如此分擔我的錯,
在我懷裡築巢。
拉拉,拉拉,拉拉
拉拉,拉拉,拉拉,
搖籃曲,搖籃曲,搖籃曲,搖籃曲,
拉拉,拉拉,拉拉,
搖籃曲,搖籃曲
熱愛生活,否則我會死去,
愛活得忠誠,否則我會死去。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7KwHErv7Ryk

 

《鳥兒的歌聲》樂譜版本欣賞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OtkvHYDbN2U&list=RDOtkvHYDbN2U&start_radio=1

 

法文歌詞 英文翻譯 中文翻譯

Reveillez vous, coeurs endormis
Le dieu d’amour vous sonne.
A ce premier jour de may,
Oyseaulx feront merveillez,
Pour vous mettre hors d’esmay
Destoupez vos oreilles.
Et farirariron (etc…)
Vous serez tous en ioye mis,
Car la saison est bonne.

Vous orrez, à mon advis,
Une dulce musique
Que fera le roy mauvis (le merle aussi)
D’une voix autentique.
Ty, ty, pyty. (etc…)
Rire et gaudir c’es mon devis,
Chacun s’i habandonne.

Rossignol du boys ioly,
A qui le voix resonne,
Pour vous mettre hors d’ennuy
Vostre gorge iargonne:
Frian, frian, frian (etc…)
Fuiez, regrez, pleurs et souci,
Car la saison l’ordonne.

Ariere maistre coucou,
Sortez de no chapitre.
Chacun vous donne au bibou,
Car vous n’estes q’un traistre.
Coucou, coucou (etc…)
Par traison en chacun nid,
Pondez sans qu’on vous sonne.

Reveillez vous, coeurs endormis,
Le dieu d’amours vous sonne.

wake, sleepy hearts,
The god of love calls you.
On this first day of May,
The birds will make you marvel.
To lift yourself from dismay,
Unclog your ears.
And fa la la la la (etc…)
You will be moved to joy,
For the season is good.

You will hear, I advise you,
A sweet music
That the royal song thrush will sing (the blackbird, too)
In a pure voice.
Ti, ti, pi-ti (etc…)
To laugh and rejoice is my device,
Each with abandon.

Nightingale of the pretty woods,
Whose voice resounds,
So you don’t become bored,
Your throat jabbers away:
Frian, frian (etc…)
Flee, regrets, tears and worries,
For the season commands it.

Turn around, master cuckoo
Get out of our company.
Each of us gives you a ‘bye-bye’
For you are nothing but a traitor.
Cuckoo, cuckoo (etc…)
Treacherously in others' nests,
You lay without being called.

Awake, sleepy hearts,
The god of love is calling you.

醒來吧,沉睡的心,
愛神鄭呼喚你。
在這個五月的第一天,
鳥兒會讓你驚嘆。
讓自己擺脫沮喪,
打開你的耳朵細聽
還有 la la la la la (……)
你會欣喜若狂,
因為這是個美好季節。你會聽到,我建議你,
甜美的音樂
皇家歌鶇會唱歌(黑鳥也是)
用純淨的聲音。
Ti, ti, pi-ti (等等…)
歡笑和歡樂是我的手段,
無拘無束美麗樹林的夜鶯,
誰的聲音響起,
這樣你就不會感到無聊,
你的喉嚨歌唱作響:
弗里安,弗里安(多次……)
逃離,遺憾,眼淚和擔憂,
因為季節命令它。轉身,杜鵑大師
滾出我們的地盤。
我們每個人都給你一個“再見”
因為你不過是個叛徒。
杜鵑、杜鵑(等等……)
奸詐下蛋在別人的窩裡,
你躺著沒有發出叫聲。醒著,沉睡的心,
愛神在召喚你。

 

音樂演唱版本Live'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XoTfSQOqOis


生態影片.中杜鵑托卵

杜鵑鳥會將自己的卵,生在其他鳥類的巢穴後馬上溜走,讓該巢被托卵的鳥,負責將他的孩子養育長大。而眼睛都還未張開的杜鵑幼鳥,也因為基因習性,孵化之後便會自動地將巢中未孵化的蛋全部推出巢外,以保障自己的食物來源充足。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SO1WccH2_YM


韋瓦第《四季》

春(Spring)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Z4ME2cdXHVE&t=194s

 

夏(Summer)

https://youtu.be/Z4ME2cdXHVE?t=630

 

延伸推薦

名師帶你聽懂大師–韋瓦第.四季小提琴協奏曲 線上影音課

 

 

貝多芬:第六號交響曲《田園》

在靜謐的第二樂章,標題「小河旁邊之情景」的音樂裡,貝多芬在樂譜上作出了標示:夜鶯(長笛)、鵪鶉(雙簧管)、布穀鳥(單簧管)的叫聲,作為森林中的鳥鳴聲響描寫:

 

交響曲總譜版本欣賞

https://youtu.be/2HbBURnt9f4?t=1324

 

樂器實際演奏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xFJPX29NMKg

 

配合鳥類照片的音樂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I0QfstT-2TE


柴可夫斯基《天鵝湖》

第二幕 - 愛的雙人舞

Love Duet, Swan Lake (Act II) - [Mariinsky - Lopatkina & Korsuntsev - Gergiev]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0SKgGF4v8_c

 

第二幕 - 四隻小天鵝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Xd2nTXsivHs

 

第三幕 - 黑天鵝32鞭轉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XfmSv0z205s

 

第四幕 - 王子拯救白天鵝,決戰大魔王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HI7XdqJJfBw&t=38s

 

幸福的青鳥~選自《睡美人》芭蕾舞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W8K8HMisnS4

 

聖桑:《動物狂歡節》

最棒的古典音樂入門教材

聖桑(Camille Saint-Saëns)的管弦名作《動物狂歡節》(Le carnaval des animaux)多年來廣為被所有喜愛音樂的朋友接受與喜愛,並被認為是「最棒的古典音樂入門教材」,但您知道,其實原本創作時,聖桑認為這是一首私人沙龍娛樂之作,還曾經要求出版商不能出版喔~

但~只有一個樂章除外,有先行出版喔~

猜到了嗎?這個樂章就是⟨天鵝⟩(Le Cygne)~⟨天鵝⟩ 在1887年便已經在聖桑授權下單獨出版。

 

直到聖桑即將去世前,終於在遺囑中解禁了《動物狂歡節》之演出禁令,因此在他逝世隔年的1922年,《動物狂歡節》終於正式舉辦演出:

 

《動物狂歡節》首演

《動物狂歡節》於 聖桑逝世的隔年1922 年2月26日才正式舉辦首演,其實距離他創作的1886年已經26年過去~所有的聽眾也因此才於1922年之後,認識這首幽默之中帶著戲謔,但從任何角度來說,都是一首高度智慧與精妙寫作的曲目。

 

知名俄羅斯芭蕾舞星安娜.帕芙洛娃(Anna Pavlova, 1881-1931)也曾以聖桑⟨天鵝⟩為靈感,設計了兩分多鐘的獨舞代表作《垂死的天鵝》(The Dying Swan),享譽全球:

Anna Pavlova Dances 'The Swan', 1920's

https://youtu.be/5SIhAVGDGPs

 

帕芙若娃(Anna Pavlova, 1881-1931)與《垂死的天鵝》(The Dying Swan)的故事:

https://youtu.be/XzD1ppkq68A

 

在現代,《垂死的天鵝》已經成為每位芭蕾女伶必然挑戰的經典舞碼:

https://youtu.be/kJ4uowripdw

 

除了《天鵝》之外,動物狂歡節中還有兩段音樂與「鳥」有關,分別是:

  1. 深山中的布穀鳥(Le coucou au fond des bois)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uUBmdsaIeN4&t=635s

 

  1. 大鳥籠(Volière)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uUBmdsaIeN4&t=635s


長笛界超級名曲《黑鶇/黑鳥》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sHlX-uKeGuY

 

作曲家的靈感來源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5tFhB_2dmhU


越來越深入囉~現在讓我們來聽一點更當代的鳥鳴音樂作品

Liebermann:對位鳥鳴(Contrapuntal Tweets)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gKfpyW4KFK0

 

鳥兒~真的是大自然中最棒的歌唱家與音樂家

鳥鳴記譜 段落一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MRShm41GyTA

 

鳥鳴記譜 段落二

 

看攝影展囉~😘

群英攝影師精彩台灣特有種鳥類作品

侯金鳳-台灣長尾雉(帝雉)-台灣阿里山

 

曾松清-臺灣藍鵲-臺灣宜蘭

 

王國楨-冠羽畫眉-台灣杉林溪

 

何明輝-繡眼畫眉-臺灣臺北市

 

吳宗玲-臺灣朱雀-臺灣臺中

 

李維泓-紋翼畫眉-南投

 

林佑星-白頭鶇-溪頭

 

許丁元-台灣竹雞-臺灣高雄

 

郭榮斌-臺灣紫嘯鶇-新北市烏來區

 

陳正賢-小彎嘴-桃園

 

林八哥-臺灣噪眉-合歡山

 

王國衍-台灣畫眉-台灣台南

 

田念魯-白耳畫眉-台中

 

鄧清政-臺灣擬啄木(五色鳥)-臺灣苗栗

 

范芫魁-灰鷽-臺灣臺中大雪山

 

謝綉卿-黃胸藪眉-臺灣溪頭

 

楊義賢-臺灣叢樹鶯-臺灣太平山

 

林裕昌-栗背林鴝-台灣 台中 大雪山林道

 

林秀翠-台灣白喉躁眉-拉拉山

 

林國膂-台灣山鷓鴣-大雪山

 

林國膂-烏頭翁-台東

 

梁瑞洋-大彎嘴-臺灣鹿谷鄉

梁瑞洋-藍腹鷴-臺灣鹿谷鄉

 

劉進吉-小翼鶇-台灣太平山

 

劉進吉 台灣鷦眉 台灣阿里山

 

姜昆航-火冠戴菊-合歡山

 

莊銘東-竹鳥-塔塔加

 

羅德賢-褐頭花翼-台灣

 

王璿程-赤腹山雀-台灣觀霧

 

林世偉-黃山雀

 

有獎徵答時間❤️

 

 

開卷蹦藝術.享受美好閱讀時光

☕️一杯咖啡.一點心意.支持蹦藝術☕️

 

各類合作提案,聯繫方式:

*手機:0917.670.518 
*Line:https://line.me/ti/p/LB1ro0P0AU
*E-mail:jenpin888@gmail.com

【BON活動】林仁斌老師蹦藝術音樂講座週四班 2022' 下半年課程

【BON活動】林仁斌老師蹦藝術音樂講座週四班 2022' 下半年課程
Music Lecture of Bonart 2022-2

– 資訊整理共享於網路,一起欣賞音樂與藝術之美 –
蹦藝術 | BONART


蹦藝術執行長/知名音樂導聆人林仁斌老師,每週四晚間19:00-21:10之愛樂班音樂欣賞講座:結合古典音樂理論基礎,欣賞延伸音樂各類主題、電影音樂、爵士音樂與歌劇、音樂劇與芭蕾舞劇等等,帶給愛樂同學們多元化之音樂藝術饗宴。歡迎您的加入~



講座地點

每週四晚間之演講地點於「崇友文教基金會」(台北市100公園路30號10樓A室)

鄰近捷運「台北車站」或「台大醫院站」(可點按↓地圖進入 Google Map 頁面)

 



主講:蹦藝術執行長 林仁斌

演奏、指揮、撰文、演講與音樂攝影之全方位音樂家。
節慶長笛樂團|團長&樂團指揮  
蹦藝術|BONART 藝術網站執行長
蹦藝術|Podcast 節目主持人
https://bonart.com.tw

曾師事法國長笛大師:Philippe Bernold、Jean Ferrandis、Georges Alirol 、PatrickGallois 與 Philippe Pierlot。曾多次與巴黎師範音樂院管弦樂團協奏巡迴演出且於巴黎各地,亦曾「法國巴黎國際藝術村」(Citédes Arts de Paris)舉辦長笛獨奏會並於巴黎、西班牙等地獨奏演出。

多年來以長短笛演奏、室內樂及樂團指揮活躍於國內外音樂會,其指揮編制由長笛家族室內樂團、管樂團與交響樂團等等於台灣於國家音樂廳、國家演奏廳、中山堂、城市舞台、新舞台、台中中興堂與各縣市文化中心等場地演出;並曾赴韓國濟州管樂節、日本國際長笛年會等於日本東京、濱松、川崎等地音樂廳與義大利國際遊輪歌詩達維多利亞號指揮與協奏演出,國內外演出經驗豐富。

除曾與國際長笛名家Philippe Bernold、Benoît Fromanger 等大師合作音樂會演出外,多年來獲邀參與新象藝術「台灣國際長笛藝術節」演出,為台灣活躍之長笛演奏家,並創辦節慶長笛樂團,擔任團長與樂團指揮。

林仁斌老師陸續出版六張長笛演奏專輯:長笛與吉他演奏專輯⟪夜間咖啡館⟫,專輯出版後深獲各界好評,並入圍「MUZIK 2010年唱片大賞」之⟪年度台灣出版音樂唱片⟫。歷年出版專輯另有:⟪妳的.我的⟫、⟪華麗聚焦~雙長笛與鋼琴的歌劇院之夜⟫、⟪動物狂歡節⟫&⟪華麗聚焦II~卡門⟫、⟪李哲藝劇場音樂作品【室內樂篇】⟫等,為台灣近年演奏專輯出版數量最豐之長笛演奏家。

目前林仁斌亦擔任節慶長笛樂團團長與樂團指揮與台北市立蘭雅國中管弦樂團與管樂團指揮。

多年來林仁斌以音樂文字與攝影活躍於國內外藝文圈,撰寫文章並拍攝訪問音樂家眾多,作品見於國內外音樂家演出海報、影片、部落格與雜誌,並同步於【蹦藝術|BONART】網站中刊載。

林仁斌老師年演講場次達兩百場以上,於台北華泰王子大飯店、崇友文教基金會、國內知名交響樂團導聆、各藝文中心、圖書館、台灣索尼音樂SONY數位教室等定期演講,每年其撰文與豐富音樂資料亦可見於【蹦藝術|BONART】網站。

 

 

報名資訊與費用
*09/15-10/20 為線上課程(使用Zoom軟體,錄影回看一周)
*10/27-12/29 為實體課程+同步直播(無錄影)
每期15堂課共3600元整(可預約報名旁聽一堂)
課程負責人:Ruby
聯絡電話:0937-067-628 (請於14:00-20:00來電)

2022年下半年講題一覽

本期講題主軸:

(ㄧ)布拉姆斯與他的精彩音樂作品

 

https://bonart.com.tw/johannes-brahms/

 

https://bonart.com.tw/brahms-first-piano-concerto/

 

https://bonart.com.tw/brahms-piano-concerto-no-2/

 

蹦藝術與陳毓襄老師合作之超級方案❤️

布拉姆斯全本鋼琴協奏曲之夜

歡迎掃描QR Code,加入專屬Line群組

 

(二)法國音樂系列

拉威爾:達夫尼與克羅伊第二號管弦組曲

https://bonart.com.tw/pahud-daphnis-et-chloe/

 

(三)器樂協奏曲系列

莫札特

 

德弗札克

 

尼爾森:三大協奏曲(長笛、豎笛、小提琴)

 

※今年因為新冠肺炎 COVID-19 的嚴重疫情,全世界都受到嚴重影響。講堂學員位置與上課位置,亦拉開安全距離,讓大家在欣賞音樂之餘,能夠對於上課環境更加放心。


歡樂的每週四音樂講座課堂,邀請您一同參與我們,感受音樂藝術之美~

2021年1月21日同學們歡樂攝影留念

 

2020917 週四愛樂欣賞班同學們於新學期開季後,拍攝於崇友藝文講堂
2020917 週四愛樂欣賞班同學們於新學期開季後,拍攝於崇友藝文講堂

 

20200611 週四愛樂欣賞班同學拍攝於崇友藝文講堂

 

林仁斌老師與每週四台北愛樂音樂講座班學員們
林仁斌老師與每週四愛樂音樂講座班學員們

 

用心的班長Ruby,每學期末還會舉辦聯誼聚餐或旅遊活動,聯繫同學們的感情

20191229 愛樂音樂講座學員與眷屬旅遊

 

20181216 音樂講座十週年盛大聚餐,滿滿96人歡慶 🎉

20181216 愛樂音樂講座十週年,滿滿96人歡慶餐會

 

20180701 愛樂音樂欣賞班班遊活動《尋古、花宴、回憶》合照

20180701 愛樂音樂欣賞班班遊活動_尋古、花宴、回憶

 

開卷蹦藝術.享受美好閱讀時光

☕️一杯咖啡.一點心意.支持蹦藝術☕️

 

各類合作提案,聯繫方式:

*手機:0917.670.518 
*Line:https://line.me/ti/p/LB1ro0P0AU
*E-mail:jenpin888@gmail.com

【BON音樂】「機關槍掃射!?」普羅高菲夫(Prokofiev)C大調第三號鋼琴協奏曲簡介

【BON音樂】「機關槍掃射!?」普羅高菲夫(Prokofiev)C大調第三號鋼琴協奏曲簡介
Prokofiev:Piano Concerto No. 3 in C Major, Op. 26

– 資訊整理共享於網路,一起欣賞音樂與藝術之美 –
蹦藝術 | BONART


普羅高菲夫(Sergei Prokofiev, 1891-1953)
普羅高菲夫(Sergei Prokofiev, 1891-1953)

 

普羅高菲夫一共寫過五部鋼琴協奏曲,其作品風格獨特,是現代鋼琴文獻中占有重要地位的珍品。《C大調第三鋼琴協奏曲》Op.26是作曲家最著名的作品之一,也是他五部鋼琴協奏曲中最受人們喜愛的一部。 

這首協奏曲創作始於1913年,完成於1921年。作曲家本人並於1921年12月16日於芝加哥與芝加哥交響樂團的首演音樂會中擔任鋼琴獨奏。(指揮是Frederick Stock)

音樂語言的特點,是民俗性與複調手法的結合,顯示出作曲家創作語言的高度成熟。音樂時而嬌媚、時而粗野、時而安詳寧靜、時而幽默風趣,對比豐富,變化多端。這部協奏曲鋼琴技巧的難度令人瞠目,但效果驚人,因而被稱為「吃力而討好」的作品;在國外更有人戲稱本曲「如同機關槍掃射一般的絢麗」,現已成為鋼琴家們爭相演奏以顯示自己高超技藝的20世紀經典鋼琴名作之一。 

 

樂曲簡介:

普羅高菲夫《C大調第三鋼琴協奏曲》Op.26 
Prokofiev:Piano Concerto No. 3 in C Major, Op. 26

第一樂章:行板-快板,C大調,4/4拍,自由奏鳴曲式。 

  1. I. Andante – Allegro

序奏(Andante)開始於單簧管獨奏,漸漸地另一隻單簧管加入而成單簧管二重奏,再進而成為由弦樂器伴奏的木管合奏,再發展成管弦樂全奏。小提琴以非常具有節奏感的音型開始奔馳,而音樂進入主要部快板(Allegro),稍後充滿活力的獨奏鋼琴亦加進來。

原本管弦樂釀出的抒情氣氛,在鋼琴進入之後,改以狂熱的風貌與輝煌的節奏,如機關槍掃射一般,取代了先前抒情的氣氛,非常精彩。

 

第2主題則從鋼琴反復敲出的a小調和聲音塊開始,鋼琴在打擊樂器的伴奏上歌唱旋律。開展部與再現部融合在一起,緩慢的序奏主題以C大調開展後,經過一段不協和音的過門句而再現第1主題。但第1主題不久就被開展。第2主題依照固定模式再現,最後以華麗的快板結束樂章。這部分的旋律,來自由序奏推移到主部的樂句。整個樂章呈現出架構緊密的緊湊感。   

 

第二樂章:小行板,e小調,4/4拍,變奏曲式。 
2.     II. Tema con variazioni

  第二樂章由主題及其五次變奏和一段擴展過的尾聲組成。

樂章的主題充滿一種溫柔的笑意。隨後的五次變奏以自由處理這一基本主題核心為基礎而展開。 

 

  第一變奏以與主題相同的速度進行,首先由鋼琴滑奏的音型開始,以鋼琴獨奏的和弦單獨柔和的陳述主題,隨後木管群陸續出現主題,鋼琴用顫音音型為之裝飾; 

 

  第二變奏為快板,鋼琴突然出現粗獷的風格,小號響亮地奏出主題,然後主題再加以變形,經過各種樂器進行裝飾變奏; 

 

  第三變奏為中庸的快板,樂曲變得少有沉著之感,特色是樂團為4/4拍,而鋼琴則採用12/8拍,即單拍對複拍同時演奏,非常具有特色。鋼琴的音樂以節奏重音交錯的三連音音型連續為特點,樂團主題經過變形,已與最初呈現方式不同: 

 

  第四變奏速度轉慢為行板,鋼琴奏起冥想性的變形主題,弦樂加弱音器為之襯托。不久鋼琴奏起帶有幻想味的華麗音型,快速的經過句不時出現全音階的因素和連續的大三度平行進行,反映出法國印象主義音樂的某些影響:

 

  第五變奏是適度的快板,這裡音樂又開始活躍起來,鋼琴的低音區出現生動的節奏型不停地向上推進,這種節奏化的音階上行數次反復,發展成怪誕的音樂,並越來越華麗輝煌。最後,樂團擴大了主題,鋼琴以斷奏一面加以華麗的裝飾,樂曲也逐漸回到緩慢速度,結束第二樂章。

 

第三樂章:適度的快板,C大調,輪旋曲式。 
3.     III. Allegro ma non troppo

 

第三樂章由樂團簡短的主要主題開始,一步一步鋪陳進入炫技最終樂章:

音樂具有令人沸騰的舞蹈性效果,鋼琴和樂團在急速的進行中互相交替,技巧性的光輝轉化為英勇的情緒,反映了民間節日狂歡的景象。開始由低音弦樂撥奏和銅管呈示出輪旋曲明快的主要主題。

第一樂段主題的旋律並不鮮明,以樂團節奏跳躍作為開始,逐漸地越來越精彩:

 

樂句節奏變化越來越大,鋼琴快速華麗的經過句與樂團以相似的音型,與鋼琴相互輝映:

 

經過簡短的主要主題的再現進入第二樂段,速度加快,變化也越來越豐富:

 

樂團奏出主題之後,鋼琴獨奏帶有更多的變化,滿滿普羅科菲夫黑色幽默的戲謔之感,充滿現代化的表現方式:

 

中段由小號獨奏為首,加上弦樂神秘抒情的曲調輕柔登場:

 

樂團間奏之後,鋼琴奏出諧謔風格的旋律,喜愛普羅科菲夫幻想式語法的朋友們,肯定會愛上這段音樂:

 

管弦樂團的旋律與鋼琴靈巧的跳動,不斷形成美妙的應和,將音樂推向一波熱情的高潮。

 

後樂曲回到快板,一次次的再現主題,不久鋼琴彈出包括不協和和弦的快速音群,展開如同第一樂章般機關槍跳躍節奏效果,鋼琴瘋狂奔馳與樂團狂烈對抗著,最終樂曲以強烈的節奏和猛然前進之勢華麗的結束全曲。 

 

樂譜版本欣賞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rSrlrcpNu7o&t=261s

 

 

開卷蹦藝術.享受靜謐閱讀時光

 

各類合作提案,聯繫方式: 

*手機:0917.670.518 
*Line:https://line.me/ti/p/LB1ro0P0AU 
*E-mailjenpin888@gmail.com

【BON音樂】布拉姆斯第二號鋼琴協奏曲 介紹

【BON音樂】布拉姆斯第二號鋼琴協奏曲 介紹
Brahms: Piano Concerto No. 2

– 資訊整理共享於網路,一起欣賞音樂與藝術之美 –
蹦藝術 | BONART


深沈大器.第二號鋼琴協奏曲

第二號鋼琴協奏曲完成於1881年,布拉姆斯(Johannes Brahms, 1833–1897)已經47歲,人生至此圓融階段也完成了《德意志安魂曲》、兩首交響曲、海頓主題變奏曲、小提琴協奏曲與眾多室內樂作品等等,在浪漫後期已成一家之言。

 

1885年的布拉姆斯照片

 

談布拉姆斯的協奏曲

布拉姆斯一生中共創作4首協奏曲,鋼琴協奏曲兩首(1854–58, 1878-81),小提琴協奏曲(1878)ㄧ首,小提琴與大提琴雙重協奏曲(1887),從1854開始創作為始至1887年完成最後一首協奏曲,共跨越33年歲月。而今日介紹之第二號鋼琴協奏曲,完成於第一號鋼琴協奏曲的23年之後,這兩首鋼琴協奏曲的創作歷程更在作曲家的人生中,代表著不同時期的想法與音樂思維。

 

第二號鋼琴協奏曲的創作

布拉姆斯於1878年開始創作第二號鋼琴協奏曲,中間他還完成了偉大的小提琴協奏曲,大約三年之後於1881年在維也納附近的Pressbaum完成。

這首他花了三年時間創作的協奏曲,中間屢屢有著不同的創意與修改,在創作期間,他寫信給克拉拉舒曼,提到:「我想告訴妳,我寫了一部小小的鋼琴協奏曲,裡面有一個小巧漂亮的詼諧曲。」

在同時期布拉姆斯寫給好友姚阿幸的信件中,也提到第二號鋼琴協奏曲:「第二號將聽起來非常不一樣...」(A second one will sound very different...),顯示出他對於第一號的首演失敗多年來耿耿於懷,也暗自在心底對於第二號的諸多音樂內容設計用心不已,試圖在全新的協奏曲中一雪前恥~

但其實布拉姆斯沒說的是,第二號鋼琴協奏曲並非小巧,反而比起第一號的三樂章架構,第二號正式成長為與交響曲相同的四樂章架構。完成之後,布拉姆斯將這首全新協奏曲提獻給他的老師與好友知交:愛德華·馬克森Eduard Marxsen, 1806-1887)。第二號協奏曲格局宏大,音樂沈穩大氣,於1881年11月9日由布拉姆斯擔任鋼琴獨奏者,於布達佩斯舉行了公開首演,布達佩斯愛樂樂團擔任樂團協奏,首演後果然立即獲得成功~~

也在首演結束後,布拉姆斯與指揮家好友漢斯·馮·畢洛(Hans von Bülow)與精湛的邁寧根管弦樂團接續在德國境內進行了多場廣泛的巡迴演出,幾乎獲得一致性的好評。(據資料說只有在萊比錫較不受到當地觀眾好評)

成功後的高評價與完整50分鐘長度,演奏者需要具備的高度演奏技巧,讓此首鋼琴協奏曲被譽為是布拉姆斯最艱難鋼琴作品,並與拉赫曼尼諾夫鋼琴協奏曲其被列為最艱難的鋼琴協奏曲。

 

布拉姆斯演奏鋼琴之畫像

Willy von Beckerath 繪

 

淺論協奏曲形式

讓我們從樂團協奏曲介紹起:

樂團協奏曲為十八世紀初盛行的器樂形式,以樂團合奏的型態呈現,通常為「快–慢– 快」的三樂章架構。

與大協奏曲(Concerto Grosso)不同,因樂團協奏曲「沒有獨奏樂器」或「樂團裡的主奏者」,所以不會有「交互演奏」的對比效果。

樂曲主旋律常常落在第一小提琴聲部,比較強調於第一 小提琴與低音聲部之間的合作。

也就是「高音旋律」與「低音聲部」的合作

不少作曲家以此類型創作,像是韋瓦第、阿爾比諾尼等等作曲家,例如:韋瓦第許多協奏曲均就屬於這個類型

幾乎所有音樂學者都同意:樂團協奏曲就是為早期交響樂的雛形,因為早期的交響曲幾乎樂章安排上都使用「快–慢–快」的三樂章架構。後來隨著「大協奏曲」與「獨奏協奏曲」的盛行,「樂團協奏曲」便漸漸地越來越少被作曲家用來創作。

 

獨奏協奏曲(Solo Concerto)

獨奏協奏曲就是由主奏的器樂擔任獨奏,加上弦樂團以及數字低音樂器作為伴奏團體所組成的大型曲式,這樣的伴奏型態與大協奏曲中伴奏大團的編制其實頗相似。

不過作曲家在創作獨奏協奏曲時往往會呈現兩種不同的方向:

一種是以獨奏樂器的演奏為主,樂團只是單純的伴奏角色,這時候形成的是「主奏」與「伴奏」之間的搭配而另一種方式為樂團與獨奏樂器有著同等的地位,形成兩者間互相的「合作」與「競奏」

而「獨奏協奏曲」從巴洛克時期發展至今,相較於「樂團協奏曲」與「大協奏曲」,被更多作曲家們喜愛。

我們現代一般說「協奏曲」,就是指的是獨奏協奏曲。

最後補充的是,到了浪漫時期(1820-1900)年代,獨奏協奏曲(Solo Concerto)又在作曲家舒曼等人的提倡之下逐漸形成了一種更加輝煌的「交響協奏曲」(Symphonic Concerto)。

 

交響協奏曲(Symphonic Concerto)

「交響協奏曲」就是以獨奏者+管弦樂團才能完整呈現音樂的最終理念創造出更加交響化的音響效果也讓獨奏者與樂團更加融合為一。

例如:布拉姆斯的小提琴協奏曲與兩首鋼琴協奏曲,都是在舒曼之後的「交響協奏曲」最佳追隨者。

 

樂曲介紹

第1樂章 不太快的快板(Allegro non troppo)

降B大調,4/4拍。奏鳴曲式。

樂團呈示部 獨奏呈示部 發展部 再現部 尾聲
法國號開始,伴隨鋼琴裝飾奏 68小節 183小節 260小節 332小節

 

樂團前奏主題

這句法國號前奏乍聽下樸實無華,不甚特別;但細聽下旋律優美耐聽,工整對仗而天然無比,彷彿是布拉姆斯神來一筆般的文思泉湧下,寫作出的最優美旋律之一。

 

鋼琴回應法國號主題之琶音與和聲

 

從第一樂章看布拉姆斯「交響協奏曲」之精神實踐

獨奏鋼琴與樂團的多處對話、對抗、對唱與對仗,布拉姆斯縝密安排出「交響協奏曲」之精髓。

第一樂章以獨奏法國號的主題起始,由鋼琴回應,展開了「樂團呈示部」;法國號延續了主題,這一次鋼琴以更華麗的華彩樂段回應。之後,整個樂團演奏的法國號主題便開始展開序幕:樂團的主題傾瀉而出,鋼琴也開始與樂團對抗,進入「獨奏呈示部」;在音樂發展中,有著許多需要仔細研讀樂譜才能詳細分析出來到的精妙作曲手法,布拉姆斯的旋律寫作則巧妙地平衡愛樂者欣賞音樂角度與音樂學者分析段落這兩大不同觀點,主題之間存在著許多優美至極與精彩炫技的安排。長達17:30左右的演奏長度,同時對樂團與獨奏者來說,均為極大考驗。

 

齊瑪曼樂譜版本欣賞 第一樂章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tWoFaPwbzqE

 

 

第2樂章 熱情的快板(Allegro appassionato)

d小調,3/4拍。三段體詼諧曲/奏鳴曲變化曲式(Scherzo-Trio/Sonata form hybrid)。

呈示部(詼諧曲I,有反覆) 發展部(詼諧曲II) 再現部(詼諧曲I,變化段落) 尾聲
鋼琴前奏

反覆段(112小節)

114小節 315小節 419小節

 

第二樂章為本協奏曲四樂章中唯一的小調樂章,正是他寫信給克拉拉舒曼提到的詼諧樂章(我想告訴妳,我寫了一部小小的鋼琴協奏曲,裡面有一個小巧漂亮的詼諧曲。)本樂章曲式也較為特別,可是為「三段體詼諧曲」,也可被視為「奏鳴曲變化曲式」。 音樂在小巧精緻的詼諧曲風格中,逐漸擴張而成為了具有狂風暴雨般的熱烈音樂,逐步地發展到大調精彩的尾聲,再以強大的力度作為結尾。

 

齊瑪曼樂譜版本欣賞 第二樂章

https://youtu.be/tWoFaPwbzqE?t=1126

 

 

第3樂章 行板(Andante)

降B大調,6/4拍。三段體(Ternary Form)。

段落A
(B-flat major)
段落B
(Più Adagio, F-sharp major) 
段落A'
(B-flat major)
尾聲
(Più Adagio)
大提琴前奏 59小節 78小節 94小節

 

第三樂章開頭溫暖的大提琴降B大調獨奏旋律:

 

第三樂章以大提琴溫暖動人的降B大調獨奏旋律開始。接續由小提琴演奏,音樂隨之越來越淒美而悠揚。回到獨奏大提琴和雙簧管間的短暫的對話之後,獨奏鋼琴溫和地以分解琶音緩步進入主題。隨著音樂發展,主題漸漸變得熱情洋溢,彷彿布拉姆斯滿腹心事也漸漸傾瀉而出,非常動人。 鋼琴演奏出一連串炫技與顫音,在小調主旋律之上,非常優美。隨後,單簧管伴隨鋼琴,主題再次回到出現在大提琴,鋼琴的顫音與低沈上升的琶音,讓如夢似幻的第三樂章就像一段美好的人生插曲,靜靜地結束。

 

齊瑪曼樂譜版本欣賞 第三樂章

https://youtu.be/tWoFaPwbzqE?t=1694

 

第4樂章 優雅的稍快板(Allegretto grazioso)

呈示部 發展部 再現部 尾聲 Un poco più presto
鋼琴前奏 173小節 252小節 第一段落 377小節

第二段落 402小節

第三段落 432小節

第四段落 448小節

 

降B大調,2/4拍。輪旋奏鳴曲式(Sonata-Rondo form)+大尾奏(Extended coda)

在布拉姆斯的巧妙主題設計下,第四樂章以充滿了愉快歡樂的氣氛起始;帶有附點節奏的精緻主題讓樂團與鋼琴有精緻的相互變化,布拉姆斯將兩者的音樂個性完美地融合在一起,而在歡快之餘,第二主題的感性更顯突出。整個第四樂章在優雅的速度中一路展現令人欣喜的特質,直到最後以降B大調明亮而歡欣的感情結束全曲。

 

齊瑪曼樂譜版本欣賞 第四樂章

https://youtu.be/tWoFaPwbzqE?t=2560

 

精彩版本欣賞

齊瑪曼與伯恩斯坦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y4YqWXmF9Dg

 

波里尼與阿巴多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n94vcKmDJwo

 

王羽佳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BszBccYHuAk&t=112s

 

Igor Levit & Alan Gilbert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bocd9ba2Hrg

 

第二號鋼琴協奏曲推薦錄音

Five Great Recordings

 

 

開卷蹦藝術.享受美好閱讀時光

☕️一杯咖啡.一點心意.支持蹦藝術☕️

 

各類合作提案,聯繫方式:

*手機:0917.670.518 
*Line:https://line.me/ti/p/LB1ro0P0AU
*E-mail:jenpin888@gmail.com

【BON音樂】布拉姆斯第一號鋼琴協奏曲 介紹

【BON音樂】布拉姆斯第一號鋼琴協奏曲 介紹
Brahms' First Piano Concerto

– 資訊整理共享於網路,一起欣賞音樂與藝術之美 –
蹦藝術 | BONART


猛虎出閘.第一號鋼琴協奏曲

第一號鋼琴協奏曲是第一號交響曲的前身,是布拉姆斯年輕時的意念轉化...

 

布拉姆斯創作第一號鋼琴協奏曲時的年紀才20出頭:1854年舒曼投河自殺一事對他產生震撼,加上自身對亦師亦友的克拉拉.舒曼之間的曖昧情愫,讓他有著極端的衝突與矛盾,複雜的情緒都表現在音樂中,這段激烈的情感更是畢其一生未曾消逝。

 

延伸閱讀:布拉姆斯生平

https://bonart.com.tw/johannes-brahms/

 

談布拉姆斯的協奏曲

布拉姆斯一生中共創作4首協奏曲,鋼琴協奏曲兩首(1854–58, 1878-81),小提琴協奏曲(1878)ㄧ首,小提琴與大提琴雙重協奏曲(1887),從1854開始創作為始至1887年完成最後一首協奏曲,共跨越33年歲月。而第二號鋼琴協奏曲(1881),完成於第一號鋼琴協奏曲(1858)的23年之後,這兩首鋼琴協奏曲的創作歷程更在作曲家的人生中,代表著不同時期的想法與音樂思維。

布拉姆斯的鋼琴演奏,無庸置疑地具有相當高的職業水準,早年與小提琴家約瑟夫·姚阿幸的合作演出,兩人成為了終生摯友,因而有了姚阿幸為布拉姆斯寫推薦信為其引薦舒曼夫婦之佳事,兩人也在後來一起討論出布拉姆斯知名的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

而1853年,20歲的布拉姆斯造訪為舒曼夫婦之後,為舒曼與和克拉拉演奏了當時他創作的早期鋼琴獨奏作品,這更成為了布拉姆斯作曲職業生涯的起源與轉捩點。克拉拉本身就是當代著名的音樂會鋼琴家與作曲家,她與布拉姆斯的終身友誼,不但成為了布拉姆斯最重要的精神支柱,也實質地提供他創作時的意見,對布拉姆斯的影響深遠。

 

接下來先欣賞布拉姆斯認識舒曼(Robert Schumann, 1810-1856)與克拉拉(Clara Schumann, 1819-1896)時,創作題獻給克拉拉之第二號鋼琴奏鳴曲。

當時他的音樂讓舒曼夫妻驚為天人,熱烈討論:「純白如雪.亮若晶鑽」,是舒曼對他的評價;「今日貓叫,明日虎嘯」則是《琴戀克拉拉》電影中令人難忘的的兩人台詞對白。

 

布拉姆斯:第二號鋼琴奏鳴曲

https://youtu.be/OIm-N9o9qN0

 

布拉姆斯的第一號鋼琴協奏曲之堅定的音樂感,同樣明顯地受到貝多芬音樂之影響;然而,在主題氣氛轉換間,透露出的青年霸氣、內斂中又帶著布拉姆斯的溫暖與柔情。

在曲式與管弦樂法部分,布拉姆斯同樣企圖在協奏曲曲式中,讓管弦樂團與獨奏者有著平等的地位,這~就是舒曼力倡之「交響協奏曲」概念~因此獨奏者與樂團之樂曲份量皆旗鼓相當,更必須要有著良好與緊密音樂合作關係,才能奏出布拉姆斯心中這年輕卻深刻的音樂。

 

樂曲解說

布拉姆斯:d小調第一號鋼琴協奏曲,作品15

布拉姆斯在十九世紀50-60年代之作曲作品,受到了褒貶不一的評價:二十幾歲時創作的第1號鋼琴協奏曲,甚至在最初的幾場演出後差評連連,沿襲自貝多芬以降的作曲手法,也被當時引領潮流的新德意志樂派音樂家們(代表人物有華格納與李斯特等)評論為「守舊、過時老套」。

 

好文推薦

快速衝突變化的情緒
布拉姆斯第一號d小調鋼琴協奏曲Op. 15  Brahms: Piano Concerto No. 1 in D minor, Op. 15

 文.楊照

布拉姆斯已經預見了舒曼無可避免早逝的命運?還是,他禁忌地等待著舒曼的死,讓他可以有機會更接近克拉拉?

一八五四年,日益陷入狂亂情況的舒曼,突然投河自殺,幸好及時被救起來。

不過自殺的舉動清楚顯示了舒曼所承受的痛苦。極度崇拜舒曼,受舒曼影響調教,同時暗戀舒曼太太克拉拉的布拉姆斯,聽到了這個消息,大受震撼,衝動寫下了一首雙鋼琴奏鳴曲。

我們可以想見內向憂鬱的布拉姆斯心底複雜的感受。他尊敬舒曼,佩服舒曼的音樂天分,視舒曼為師為父,舒曼的悲劇當然也就是他的折磨。然而最深沉處,他又對師母克拉拉抱持著強烈的慕戀,這中間必然帶著同樣強烈的罪惡感。舒曼與死亡如此接近,似乎是對布拉姆斯的「不當」感情的某種懲罰。

第一時間的反應,布拉姆斯寫的為什麼是雙鋼琴奏鳴曲? 要寫給誰來彈奏呢?

難道是潛意識中想像由克拉拉跟布拉姆斯自己合作,給舒曼的一首輓歌嗎? 布拉姆斯已經預見了舒曼無可避免早逝的命運? 還是,他禁忌地等待著舒曼的死,讓他可以有機會更接近克拉拉?

布拉姆斯不可能承認自己心裡有後面這個可怕的想法,他應該很快就意識到雙鋼琴曲其中詭異的暗示。於是,他著手修改雙鋼琴奏鳴曲,改成一首包含四個樂章的交響樂曲。再問,為什麼是交響曲? 因為交響曲是聲部最複雜的音樂形式,布拉姆斯藉由這樣的選擇,對別人,尤其對自己交代。原本會寫雙鋼琴曲,是出於音樂而非演奏的理由,嚴重的刺激給他太多想法,單純一部鋼琴無法包納,所以必須寫成兩部鋼琴同時來表現的樂曲。

然而,才剛滿二十歲,又對自己極其嚴厲的布拉姆斯,顯然還沒準備好要寫交響曲。離他後來終於交出第一部交響曲作品,還有將近二十年的時間。做為心理藉口與精神發洩的少作,畢竟很快就被他放棄了。四個樂章的樂譜,只有第一樂章留了下來,其他都被布拉姆斯自己毀掉。

一八五六年,舒曼去世,再過兩年,布拉姆斯才有勇氣重拾舊作,再次將原來的交響曲改編成鋼琴協奏曲。一八五九年元月,這首曲子在漢諾威首演,五天之後,又在萊比錫演出。萊比錫那場,聽眾不客氣的在場中就給予噓聲表達無法接受的情緒,知名樂評隨後在報紙上痛批:「莫名其妙的一團混亂︙︙不和諧音和噪音組成的一片沙漠。」布拉姆斯在給好友姚阿幸的信中沮喪地為自己辯解:「我不過是在實驗自己的感覺。」

因為他的感覺,就是充滿矛盾與不和諧的。這首曲子應該是一開頭就讓萊比錫的聽眾很不能習慣吧! 冒出來的第一主題,主角竟然是定音鼓。定音鼓連續捶擊的聲音打在心頭,給人強烈不安、不舒服的感受,一種命運災難或神啟懲罰降臨的感覺,配襯的其他樂器也發出巨大音量,以短樂句和重節拍向聽眾逼近,帶著硬要逼得人喘不過氣來的霸道。

從音樂上來看,如此安排也很古怪,讓人不安、不舒服。樂團呈現的主題,接下來要由鋼琴接過去演奏,鋼琴要怎樣再現定音鼓那種恐怖的氣勢呢? 布拉姆斯的答案,一定又讓初次接觸這部作品的聽眾嚇了一跳。鋼琴是用一連串的震音來呼應定音鼓,來呈示主題。那真是音樂史上最有名、也最驚人的震音表現。原本專門做為裝飾、陪襯主音,相鄰接的兩個鍵反覆快速彈出的簡單聲音,被布拉姆斯凸顯成了主角,鋼琴家要用鋼鐵般的指力,彈出強悍卻又有變化的震音,每一組震音,都直逼胸口,彷彿重演了當布拉姆斯聽到舒曼自殺消息時,那種不可思議、難過和害怕交雜的衝擊。

樂曲一轉,接在恐怖氣勢之後出現的,不是更大、持續的強烈感受,而是最溫暖、光輝的旋律構成的第一樂章中部,和慢板的第二樂章。這樣的變化,也忠於布拉姆斯的感覺。舒曼在音樂上散放的光芒,舒曼對他的提攜之恩,怎麼可能不在這種時刻迴縈在布拉姆斯的心中? 更何況還有他對克拉拉的戀情愛意。第二樂章,原本是做為布拉姆斯回憶舒曼的刻寫,然而,到了發表前,布拉姆斯自己彈奏這個樂章,胸中情意不斷踴躍蕩漾,他終於鼓起勇氣,改口說這是一幅克拉拉的畫像。於是那音樂中的柔美與緊張,就更突出了。

十九世紀中葉的人,還不習慣領受這樣快速衝突變化的情緒,可是進入二十世紀,在英國史家霍布斯邦所稱的「極端的年代」中,整個世界溢滿了極端的衝突變化,布拉姆斯這首原本被視為艱難古怪的作品,非但不再艱難古怪,還成了時代集體精神最準確的代表。

 

 

淺論協奏曲形式

讓我們從樂團協奏曲介紹起:

樂團協奏曲為十八世紀初盛行的器樂形式,以樂團合奏的型態呈現,通常為「快–慢– 快」的三樂章架構。

與大協奏曲(Concerto Grosso)不同,因樂團協奏曲「沒有獨奏樂器」或「樂團裡的主奏者」,所以不會有「交互演奏」的對比效果。

樂曲主旋律常常落在第一小提琴聲部,比較強調於第一 小提琴與低音聲部之間的合作。

也就是「高音旋律」與「低音聲部」的合作

不少作曲家以此類型創作,像是韋瓦第、阿爾比諾尼等等作曲家,例如:韋瓦第許多協奏曲均就屬於這個類型

幾乎所有音樂學者都同意:樂團協奏曲就是為早期交響樂的雛形,因為早期的交響曲幾乎樂章安排上都使用「快–慢–快」的三樂章架構。後來隨著「大協奏曲」與「獨奏協奏曲」的盛行,「樂團協奏曲」便漸漸地越來越少被作曲家用來創作。

 

獨奏協奏曲(Solo Concerto)

獨奏協奏曲就是由主奏的器樂擔任獨奏,加上弦樂團以及數字低音樂器作為伴奏團體所組成的大型曲式,這樣的伴奏型態與大協奏曲中伴奏大團的編制其實頗相似。

不過作曲家在創作獨奏協奏曲時往往會呈現兩種不同的方向:

一種是以獨奏樂器的演奏為主,樂團只是單純的伴奏角色,這時候形成的是「主奏」與「伴奏」之間的搭配而另一種方式為樂團與獨奏樂器有著同等的地位,形成兩者間互相的「合作」與「競奏」

而「獨奏協奏曲」從巴洛克時期發展至今,相較於「樂團協奏曲」與「大協奏曲」,被更多作曲家們喜愛。

我們現代一般說「協奏曲」,就是指的是獨奏協奏曲。

最後補充的是,到了浪漫時期(1820-1900)年代,獨奏協奏曲(Solo Concerto)又在作曲家舒曼等人的提倡之下逐漸形成了一種更加輝煌的「交響協奏曲」(Symphonic Concerto)。

 

交響協奏曲(Symphonic Concerto)

「交響協奏曲」就是以獨奏者+管弦樂團才能完整呈現音樂的最終理念創造出更加交響化的音響效果也讓獨奏者與樂團更加融合為一。

例如:布拉姆斯的小提琴與鋼琴協奏曲,都是在舒曼之後的「交響協奏曲」最佳追隨者。

 

布拉姆斯:第一號鋼琴協奏曲

第一號鋼琴協奏曲是布拉姆斯第一部大型管弦樂曲。布拉姆斯對自己的作品一向慎重,不輕易創作如交響曲一般的作品;事實上,他的第一號交響曲,也是歷經種種磨難與試煉之後,直到43歲時才發表。

但是亦師亦友的舒曼在他23歲那一年逝世後,悲痛的布拉姆斯下定決心聽從舒曼生前的建議創作一首大型作品:原本布拉姆斯想把它寫成雙鋼琴奏鳴曲,後來又考慮寫成交響曲,最終轉變成為了鋼琴協奏曲,即為第一號。

作品於1858年完成,次年1859年1月於漢諾威由布拉姆斯擔任鋼琴獨奏首演,前兩次音樂會演出皆未受到好評,直到到第三次演出才終於獲得肯定。

筆者註:
第二號鋼琴協奏曲的問世,又要等23年之後了...布拉姆斯大約1878年時開始著手創作第二號鋼琴協奏曲,但直到13年後,1881年才完成。同年十月於匈牙利布達佩斯首演,再次由作曲家親自演奏鋼琴,同樣首演反應平平,第二次演出才大獲成功。

 

第一樂章:莊嚴的(奏鳴曲式)

Maestoso (D minor) (c. 20 minutes)

序奏主題:(管弦樂團呈示部)

https://youtu.be/C0pTIp9n5eo?t=40

 

樂譜版本 - 樂團呈示部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rDhBywJ5zCU


第一主題:(獨奏呈示部)

https://youtu.be/C0pTIp9n5eo?t=258

 

樂譜版本 - 獨奏第一主題

 

 

第二主題:

https://youtu.be/C0pTIp9n5eo?t=426

 

樂譜版本 - 獨奏第二主題

https://youtu.be/rDhBywJ5zCU?t=374


第一樂章.段落動機詳解

I. Maestoso

INTRODUCTION

00:03 Theme 0
00:06 Motif a
00:19 Motif b
01:02 Theme A in D minor
01:23 Theme A in A minor
01:46 Theme B in B-Flat minor
02:02
Theme B in B-Flat minor
02:30 Modulating transition going back to D minor
02:40 Motif a
03:01 First appearance of the rhythmic pattern Theme 1 (it will appear on its main form at 03:35)
03:14 Closing section of the orchestral introduction

EXPOSITION

03:35 Entrance of the piano with Theme 1 in D minor
04:22 Motif b in dialogue between the piano and the orchestra
04:40 Motif a modified and modulating to A minor
04:52 Theme A in an ambiguous tonality between D minor and A minor (the melody is in A minor, but the harmony does not locate us in it with the pedal Ds of the piano)
05:09 Theme A in E minor
05:33
Theme B in F minor
05:54 Modulating section using material from Theme B
06:13 Theme 2 in F Major (note the motif at 06:46, which we will call Motif c)
07:14 Little relaxed section in D-Flat Major (note the first rising 4th motif, which we will call Motif d)
07:33 Back to F Major, winds introduce the beginning of Theme B
07:39 Theme B in F Major played by the strings
07:55 Modulating section, first to E-flat Major (07:57), then to A Major (08:02), D Major (08:05), G Major (08:08), and finally to F Major again (08:22) 08:02 Rhythmic pattern of Theme 1, still modulating, going to F Major
08:22 Motif c in F Major, a little bit developed
08:43 Modulation to D-Flat Major with fragments of the Theme B
08:55 Modulation back to F Major
09:07 Motif c introduced by the winds
09:31 Beautiful variation of the Theme B in between B-Flat Major and F Major
10:02 Closing section
10:09 The piano prepares us for the development with Motif d and a passage of crescendo octaves

DEVELOPMENT

10:19 Motif a by the orchestra with a response of the piano that keeps developing the previous octaves (same pattern of call and response repeated in the dominant at 10:31)
10:45 Resolution by a circle of fifths of the disagreement between soloist and orchestra
10:59 Motif b stated by the piano
11:06 A minor as the new tonic (V of D minor)
11:14 Theme A in A minor presented by the cellos
11:23 Response of the piano with the same Theme in C-Sharp minor that leads to a dialogue of the Theme A between the cellos and the piano
11:47 Starts the modulation to B minor
11:55 Wild version of Theme B in B minor

12:14 Major variation of Theme B in B Major (modulating to C Major at 12:22)
12:34 First motif of Theme B that leads to D minor again
12:52 Coda of the developement

RECAPITULATION

13:01 Theme 0 in D minor again, this time presented furiously by the piano
13:55 Interesting blend of Motifs a and b
14:08 Statement of Theme 1 by the orchestra in D minor
14:17 Interruption by the piano that modulates from D minor to E minor
14:24 Statement of Theme 1 by the orchestra in E minor
14:34 Another modulating transition of the piano leading to what seems to be F-Sharp minor
14:41 The F-Sharp minor chord resolves to E Major (which means that it was the II of E Major and not the I of F-Sharp minor) in a beautiful II-V-I progression while the piano states Theme 1 in the aforesaid tonality. The theme will however modulate (resolving at C-Sharp Major (?) at 14:55)

14:58 Modulating transition of the piano that leads to F# minor
15:11 Theme B in F-Sharp minor, stated in a profundly lyrical version by the piano
15:27 Response of the orchestra with the beginning of Theme B (still in F-Sharp minor)
15:32 Surprising modulation to D Major (IV-V-I of D Major)
15:51 Theme 2 in D Major

16:47 Modulation to B-Flat Major
16:54 Little relaxed section in B-Flat Major (the same that pursued Theme 2 in the exposition)
17:12 Modulation to D Major
17:19 Theme 2 in D Major, this time presented by both orchestra and piano

18:01 Same transition section of the exposition that develops Motif c, this time in D Major
18:22 Little modulation to B-Flat Major
18:36 Back to D Major
18:46 Motif C stated by the horns with a closing character

19:01 The piano starts modulating to get back to D minor
19:23 Last vigorous statement by the piano of the Theme B, in D minor
19:38 Modification of Theme B, that gets interrupted by the orchestra with the Motif a
19:48 What seems to be the final cadence by the orchestra

Coda

19:59 Coda in an active dialogue between piano and orchestra

 

樂譜版本欣賞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rDhBywJ5zCU

 

 

第二樂章:慢板(A-B-A)

Adagio (D major) (c. 13 minutes)

https://youtu.be/C0pTIp9n5eo?t=1390

 

第二樂章 主題開展中

https://youtu.be/C0pTIp9n5eo?t=1714

 

第三樂章:輪旋曲:不太快的快板

Rondo: Allegro non troppo (D minor → D major) (c. 11 minutes) 

 

第三樂章(由第二樂章最後接過來)

https://youtu.be/C0pTIp9n5eo?t=2183


音樂欣賞

第一樂章

https://youtu.be/rDhBywJ5zCU

 

第二樂章

https://youtu.be/rDhBywJ5zCU?t=1253

 

第三樂章

https://youtu.be/rDhBywJ5zCU?t=2097


巴倫波因的五分鐘音樂解說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kq3aRicsvH0

 

版本欣賞

波里尼 Maurizio Pollini, piano.

Christian Thielemann, conductor. Staatskapelle Dresden.

https://youtu.be/1jB_6fpYY3o

 

魯賓斯坦

https://youtu.be/AOKqX2B_jv4

 

齊瑪曼

https://youtu.be/arKoBwtmuX0

 

巴倫波因

https://youtu.be/KE93NdTBBvc

 

王羽佳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92HDBhBSIlA

 

開卷蹦藝術.享受美好閱讀時光

☕️一杯咖啡.一點心意.支持蹦藝術☕️

 

各類合作提案,聯繫方式:

*手機:0917.670.518 
*Line:https://line.me/ti/p/LB1ro0P0AU
*E-mail:jenpin888@gmail.com

【BON音樂】大人社團X蹦藝術 第九號交響曲聯演(四)馬勒第九號交響曲

【BON音樂】大人社團X蹦藝術 第九號交響曲聯演(四)馬勒第九號交響曲
All about the M
ahler 9th Symphony

– 資訊整理共享於網路,一起欣賞音樂與藝術之美 –
蹦藝術 | BONART


 

在紛亂的時局裡,音樂已經成為你生活中的日常?
想透過了解更多作品的背景,拓廣音樂範疇,聽懂音樂的意涵?

《大人社團》與蹦藝術林仁斌老師攜手再開新課,這次以「第九號交響曲」為主題,帶同學們深度賞析四首特別的第九號交響曲,包含貝多芬著名的《合唱》、德弗札克的《新世界》、舒伯特的《偉大》與馬勒的第九號交響曲,不只拆解交響曲的曲式與結構,也聚焦在作曲家的人生故事以及音樂史上,讓學員可以更理解名曲背後的意涵,享受音樂浩瀚繽紛的斑斕色彩。

 

課程主講人:

 

《延伸閱讀》大人的音樂欣賞線上直播課程好嗎?學員真實回饋分享

 

本期精彩課程推薦

特別課程推薦

大人的弦音美技國際小提琴大賽(8/17週三晚上班,共6堂):四年一度克萊斯勒大賽

 

下期課程精彩推薦

大人的第九號交響曲聯演線上直播課(8/18週四下午班,共5堂):匯集四大名家-貝多芬X舒伯特X馬勒X德弗札克


  • 第四堂 │ 馬勒:第九號交響曲

與貝多芬相同,馬勒的第九號交響曲也是他的人生絕筆之作。寫作於1909至1910年間,也是作曲家過世的前一年。處在人生低谷狀態,馬勒無論事業、家庭與健康都岌岌可危,因此第九號交響曲整體氣氛充滿著淒涼孤寂,以及一種對於生命的告別,如無數的回憶湧上心頭:有幸福、有孤獨、有無助、傷心與徬徨,也有濃濃的愛情。被「第九號魔咒」深深影響的馬勒,為了避開這項莫須有的詛咒,在第八號《千人》之後,還寫了《大地之歌》想要逃過死神的召喚,最終仍撒手人寰,留下無盡憂傷。

The Austrian composer Gustav Mahler. 1907.

 

超凡於世的交響曲

馬勒第九號交響曲是繼貝多芬之後,這世界最超凡的交響曲,尤其是其中的慢板。

在情感上,馬勒此時的境遇,讓他陷入了兩難:他深愛這個世界,卻又害怕離開。

針對表面上似乎走向虛無的滅亡而無言的結局,但當我們沈浸於音樂之中時,越了解深入這首作品,您會發現在表面之下,藏著的深意是馬勒對生命所逝去的一切,進行了深層的敘述與緬懷,他的音樂裡,似乎更多地是思考生命本身,而不止是死亡。

試圖以音樂之外的一切~包括文字來敘述這麼深層的音樂,不但是多餘的,其實也是不應該的;無論您再怎麼樣不熟悉馬勒的音樂,都應該如同自身閱讀一部位大的文學作品一般,細細品味,反覆閱讀,期許自己有朝一日能進入這作品中的美好,以自身能夠理解的方式,來接近馬勒的境界

馬勒的第一樂章開頭,我們甚至能夠感受到《大地之歌》未盡的旋律與未完成的告別,這是許多專家們未曾提及之處;由兩音為一組,發展為三音一組、四音一組的主旋律,第九號交響曲接續在《大地之歌》⟨送別⟩(Der Abschied)之後,這樣的旋律,率先為我們帶出了依依不捨之感。

《大地之歌》的最後最後歌曲,由馬勒所添加的歌詞如下:

Ewig... 永遠、直到永遠

Still ist mein Herz und harret seiner Stunde! 我的心靜止著,等待著時機! (馬勒自己添加的詞)
Die liebe Erde allüberall blüht auf im Lenz und grünt 美麗的大地,到處春暖花開,綠意盎然!
Aufs neu! Allüberall und ewig blauen licht die Fernen! 到處皆是的,永遠湛藍的天空!
Ewig...(*7) 直到永遠…… 白雲無盡時

https://youtu.be/Npy4gjZ81F0?t=3725

 

接入第九號交響曲的開頭旋律

https://youtu.be/IoNEeKJ2x44?t=42

 

樂譜範例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ah3mcaRpc9Q

 

第九交響曲魔咒

(基本資料整理於網路與維基百科,並附上超連結方便檢索)

一般都知道馬勒相當害怕所謂的「第九交響曲魔咒」,就是作曲家寫完第九號交響曲之後就不久於人世之模糊臆測,而這個迷信被認為是自奧地利作曲家馬勒開始。

因為馬勒之前的貝多芬、舒伯特、德弗札克與布魯克納等作曲家都紛紛應驗了「第九交響曲魔咒」,因此他在創作自己第九部交響作品《大地之歌》時,雖然副標題寫明是一首交響曲(Eine Symphonie für Tenor-Stimme, Contralt -Stimme und große Orchester),但是卻故意不將此編號。此舉不禁被人解讀成馬勒為了避免自己將步貝多芬後塵而逝世,才行此法。

但弔詭的是,雖然馬勒認為此舉令可能他可以避過魔咒,但最終他還是中了詛咒:在寫完自己的第九交響曲後因病離世,只留下未完成的第十交響曲片段的手稿。

 

回到創作最初

讓我們從交響曲的最終段落(Adagissimo)談起。

甚慢板,幾乎沒有速度感~配器只剩下弦樂演奏,全部上弱音器,音色更是幾近虛無,在現場聆聽時,您會體驗到幾乎窒息,無法呼吸的狀態...

https://youtu.be/ah3mcaRpc9Q?t=4625

 

Adagissimo譜例

 

最後段落,音樂極其緩慢、似乎融合了痛苦最大的聲音:哀莫大於心死

在這一刻,聲音與沈默、生存與死亡之間的距離,幾乎全部消失。

生與死,真的那麼重要?

最後一個小節,力度甚至被標記為 Pianississimo(pppp),且停頓非常長的時間

馬勒寫下了——「Ersterbend」(逝去),彷彿他怕我們從音樂中仍然無法清楚得知他要傳遞的訊息...

這真的是馬勒的最後一部完整的交響曲:在他目睹了女兒的死亡,當他意識到自己的生命將因不可逆的心臟病而縮短,妻子的外遇、家庭的可能破碎...

所有聲音的逝去,伴隨著1910年的大時代,馬勒藉由這首作品,在這最後的幾分鐘,發出了微弱的信號。

這段音樂甚至預示著一位偉大的藝術家,作為當代歐洲文化英雄形象的垂死掙扎。

第九號交響曲的最終幾分鐘,就如同歷經燦爛、洗盡鉛華的真實自我,面對即將來臨的虛無飄渺,或許可能是人生的下一段旅程,面對逐漸逝去的生命、無以為繼的凋零...

而我們能做的,可能只剩下深深地嘆息

伯恩斯說,馬勒的音樂,最後都化作了虛無。

我認為——當馬勒的音樂變得更慢、更安靜、更空無一物,但在聲音和內容上變得更令人驚嘆、令人驚嘆的精神化:Less is more

這種音樂,代表的只有唯一情緒:死亡。

要欣賞這首交響曲,您別無選擇,只能穿越這一層層紗,在理解馬勒生平之餘,試圖感受這位音樂家的思想。

 

阿巴多2010年於琉森音樂節指揮馬勒第九號:最後五分鐘的動人演奏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81AFdWXLNCU

 

蹦藝術Podcast 介紹馬勒的生平:上、下兩集(EP26-EP27)

「交響曲必須包含整個世界,必須包含萬事萬物的聲音。」是馬勒自述的交響曲特色:世界自成一格,並且包含宇宙之聲。

綜觀馬勒一生的創作生涯,他不斷地在交響樂的各種創作領域與作曲手法中,將音樂推展至極致。對於這位已在在21世紀當代備受喜愛的作曲家,他的音樂是這天地之間全新的創作彷彿黎明之前的破曉,但在他所生活的20世紀初期,他的音樂仍處在毀譽參半的狀態。

馬勒也曾豪氣地留下:「我的時代終將來臨…」,就讓我們跟隨蹦藝術節目主持人林仁斌的導引與介紹,慢慢帶您知曉為何在21世紀的現在,馬勒的時代~已然到來!

 

未竟之問.伯恩斯坦談馬勒第九號交響曲

53分鐘的精彩演說,有興趣的朋友們歡迎詳細欣賞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U5I7lYN5adU&t=111s

 

Bernstein conducts Mahler 9th ending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S8YUIG3YgxQ

 

然而,還有另一種思考這種音樂的方式,是否以這種方式來聆聽和體驗第九號交響曲,取決於你是否認為這是一首對萬物終結的讚美詩~或者相反,這是一首對生命逝去和迎向死亡的最終謳歌?

 

第三種思維:音樂不再試圖描繪音樂或哲學的死亡,而是盡其所能地單純保持存在著:一切無需多加解釋。

 

Mahler: Symphony 9 - Simon Rattle, Berliner Philharmoniker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F3DHYRMoTN4

 

關於這首交響曲

馬勒在創作《第九》時正面臨死亡議題。

首先是他四歲的女兒瑪麗於1907年因感染猩紅熱白喉而意外去世,給作曲家帶來了無比創傷——他無法忍受提及孩子的名字——即使全家搬家去尋找一個新的避暑勝地,一個沒有痛苦聯想的避暑勝地,一樣無法可解。

馬勒帶著妻子與小女兒定居在位於奧意邊境的多山蒂羅爾地區的托布拉赫(多比亞科)。在這邊,馬勒於暑期夏天創作了《大地之歌》(Das Lied von der Erde, 1908),以及1909年的第九號交響曲與1910年未完成的第十號交響曲。

同樣是1907年,馬勒被診斷出患有四年後會置他於死地的心臟病。對於這不可逆的病情,馬勒只能接受與病共存,想發設法讓心臟持續為自己而跳動...

對於一位一向熱愛大自然並在戶外行走、放鬆才能獲得靈感的創作者來說,醫生要求他不要進行劇烈的體力活動意味著生活方式的巨大改變:他沒有辦法像從前一樣,自由一個人在托布拉赫山區與樹林中閒逛,想爬高就爬高,想到任何地方皆能恣意而行,他只能是將大部分時間都花在他的作曲小屋裡。

 

馬勒位於Toblach的作曲小屋(2011年拍攝)

Gustav Mahler "Komponierhäuschen" in Toblach, - situation in 2011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Ar-KkCKuy4w

 

長得很像警衛亭的馬勒作曲小屋XDD

 

在1908年給指揮家布魯諾·華爾特的信中,馬勒寫道:「在孤獨中,我的注意力更加向內心轉移,這讓我更加清楚地感覺到我身體上的一切都不對勁。也許確實是我太憂鬱了——但自從我來到鄉間以來,我感覺比在城裡更糟,反而所有的分心都能幫助我把注意力從事情上轉移開。」(The solitude, in which my attention is turned more inward, makes me feel all the more distinctly that everything is not right with me physically. Perhaps indeed I am being too gloomy – but since I have been in the country I have been feeling worse than I did in town, where all the distractions helped to take my mind off things.)

 

第一樂章 段落分析

深受馬勒影響的同時期作曲家阿爾班·貝爾格(Alban Berg, 1885-1935)是對第九號交響曲留下深刻印象的眾多人之一。

1912年時在貝爾格寫給妻子的信中,他曾寫道:「... 我再次演奏了馬勒的《第九交響曲》... 第一樂章是馬勒有史以來最偉大的作品。它表達了對這個地球的巨大之愛,渴望在這片土地上和平地生活,並在死亡來臨之前享受大自然的最深處。因為死亡是不可避免的。整個第一樂章皆被死亡的預感所支配,這項樂念在演奏的過程中一次又一次地為人所感受到。它是地球上和夢境中一切的高潮,隨著最溫和的通道之後的爆發越來越強烈,當然,這種強度在死亡成為必然的可怕時刻最為強烈,在最深處,最對生命的強烈渴望,死神卻在此顯現了『最大的暴力』...」(“The first movement is the greatest Mahler ever composed. It is the expression of a tremendous love for this earth, the longing to live on it peacefully and to enjoy nature to its deepest depths – before death comes. For death is inevitable. This whole movement is dominated by the presentiment of death, which makes itself known again and again over the movement’s course. It is the culmination of everything on earth and in dreams, with ever more intense eruptions following the most gentle passages, and of course this intensity is strongest in the horrible moment where death becomes a certainty, where, in the middle of the deepest, most poignant longing for life, death makes itself known ‘with the greatest violence.’ Against that, there is no resistance.”)

EXPOSITION

0:00 - Theme group 1. The music opens with the movement's most important motives: a syncopated pulse in the cellos and the horns, a broken D major triad in the harp, a distant horn call, and a tremolo in the strings.

0:33 - After the violins introduce us to the last important motive - Lebwohl/farewell motive (a descending second), the motives start to expand into an extremely beautiful theme.

2:18 - Transition. Slowly, the music starts to descend into chaos and confusion. The texture starts to become denser and denser, as new independent voices keep joining the overwhelming polyphony. The motives of the introduction struggle to keep up with the music and are soon drowned in the polyphony.

3:09 - Theme group 2. At the climax, the different voices finally somewhat connect. Soon, a bitter, syncopated trumpet motive is introduced, which will come to represent the violent, tortured side of the music throughout the movement (and is in fact derived from the lebwohl motive). EXPOSITION REPEAT

3:45 - Theme group 1 manages to return the music to D major and again establish a peaceful atmosphere. This time it's much more confident, with the once distant horn call now being heard in the foreground. The motives of the introduction are further expanded, with an emphasis on the lebwohl motive.

4:56 - Gorgeous modulations.

6:02 - Theme group 2. The timbre suddenly darkens, as the second theme group starts to again pull us into darkness. The motives of the introduction are dismissed even sooner before the syncopated trumpet motive leads us into an overwhelming climax.

DEVELOPMENT

7:20 - After the second theme group collapses, an amazing atmosphere is set, with the motives from the opening transformed into their distorted, grotesque counterparts, as the music is still under the influence of the second theme group. The violent syncopated motive can be heard in the muted trumpets. Slowly, the motives start to transform back to their original states, trying to again reach D major.

9:54 - The atmosphere of the opening and D major tonality is reached. Lebwohl motive is played in the form of playful exchanges between the strings.

11:13 - Theme group 2 starts to creep in the texture, soon dominating the music with polyphony and the syncopated trumpet motive.

12:03 - The horn call from the opening returns, battling with the second subject. For a brief moment, it succeeds to transform the syncopated trumpet motive into a joyful melody, but the hysteria of the second theme group returns, leading to a collapse.

13:15 - The dense polyphony returns, as the violins struggle to clear the texture and unify the different voices. Fragments of the syncopated trumpet motive can be always heard in the background, fighting the lebwohl motive.

14:35 - The syncopated trumpet motive returns in its entirety, leading the music to a climax, and then a collapse.

15:32 - The syncopated trumpet motive starts to dissolve into the lebwohl motive, leading to a return of the grotesque version of the first theme group.

17:38 - The first theme group is again reached in the form of a beautiful violin and flute duet.

18:21 - We're once again pulled into chaos all too soon. The winds try to resist with the lebwohl motive, but the syncopated trumpet motive pulls us right into the greatest violence.

19:07 - The horn call of the opening once again appears, trying to restore order. As before, The syncopated trumpet moment is transformed into a joyful melody for just a brief moment, before as Berg puts it: "Death itself is announced with the greatest force".

20:12 - The motives of the opening are now more violent and distorted than ever. But slowly and patiently, the timbre lightens, and we find ourselves back in D major.

RECAPITULATION

22:11 - Theme group 1. As we near the second theme group, the music becomes more and more distorted, and even though the motives from the opening try to prevent the transition with all their might, the second theme group again appears.

24:00 - Theme group 2, announced by the arrival of the syncopated trumpet motive. But in a genius moment, a series of solo instruments calm the music down, preventing another passage of overwhelming polyphony.

26:00 - The syncopated horn motive manages to burst out one more time, but is quickly silenced, transitioning us to the serene atmosphere of the coda.

CODA

26:35 - The once violent syncopated trumpet motive is transformed into a beautiful horn duet. An augmented version of the horn call and the lebwohl motive both appear, revealing their shared roots.

28:39 – The lebwohl motive is played one last time, allowing us to feel the smallest bit of bliss and closure before the music gently dies away.

https://www.youtube.com/playlist?list=PLQrRoXpJKVCipRBCnM1KDmgC4avDxxAcY

 

第九號交響曲 第一樂章 解說

 

第二樂章 段落分析

第二樂章,馬勒回歸了他最喜歡的音樂類型之一,來自家鄉的蘭德勒舞曲(Ländler),這是一種奧地利民間舞蹈。蘭德勒舞曲樸實的特點——緩慢的三重節奏和強調每個小節的第一拍——從馬勒的第一號交響曲以來,蘭德勒舞曲都是重要的存在。在馬勒最愛的自然和戶外氛圍裡,這種隨和親切的鄉村舞蹈,隨著音樂曲調越來越快、甚至有些魯莽的三拍華爾茲音樂,交替出現,直到樂曲最後。為法國號、木管樂器和與中提琴的旋律中,樂章越趨寂靜。

0:00 - Section A, landler. The dance starts off in a simple manner, with its complexity increasing over time as new voices are gradually layered.

2:53 - Section B, waltz. Again, the dance opens with rather simple harmonies and textures. But throughout this section, the opening gets developed so much that the original is barely recognizable by the end. The music is very persistent, always driving towards the next bar.

4:23 - Section A. The landler is even more grotesque with many "wrong" notes in its melodies and awkward orchestration.

5:20 - Section C, landler. The tempo slows down, and a calm atmosphere is achieved, as we're finally allowed to take a break from the frenzied and crude dances. This section transforms the material of the opening landler to fit its style of dance. The orchestration is much more gentle, the melodies a lot more elegant, and the textures are a lot more clear.

7:13 - Section B. The Waltz returns in another forceful mood and style change.

8:38 - Section C. Listen to the amazing countermelodies in the horn and bassoon.

10:21 - Section A. At this point, the material of the landler is a lot more developed and fleshed out than it was in the opening. Solos from instruments give a real sense of development within material, as well as creating a wonderful concoction of textures.

11:29 - Section B. The waltz also appears in a more fleshed-out state, making use of extremities in register and textures.

13:41 - Section A. The opening landler returns one last time, with almost painful limping rhythms that seem stuck in place. Past material from all the different styles and dances merge in landler form, never again reaching the momentum they once possessed while providing us an extremely satisfying resolution of the tensions brought on by the contrasts between the themes. In the last bar piccolo and contrabassoon join forces to bring the movement to its sad, grotesque conclusion.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QCwBEFtNbSo&list=PLQrRoXpJKVCipRBCnM1KDmgC4avDxxAcY&index=2

 

第三樂章 段落分析

第三樂章 詼諧的輪旋曲(Rondo-Burleske)在前一個樂章相對輕鬆和優雅的音樂之後,為交響曲增加了緊張的氛圍。馬勒音樂中的爆發力與嫻熟的對位法在此樂章中發揮得淋漓盡致。第三樂章的對比鮮明,從一開始的小號與法國號主題、鐃鈸敲擊聲、銅管樂器簡短的跳躍段落、小號饒富特色的節奏型態獨奏、弦樂詼諧活潑的旋律等等,皆在本樂章帶來詭異的歡樂,並似乎為最終樂章帶來預示的氣氛。

0:00 - Introduction. In the opening of the movement, we get to know all the major motives and contradictions, out of which the rest of the piece will be woven.

0:45 - Fugato. The motives of the introduction connect into a passage of extremely complex counterpoint.

1:50 - Episode 1. The motives now appear in a more pastoral and lyrical manner, which starts to sound sarcastic and mocking once put into the context of the rest of the movement.

3:03 - Fragments of the fugato section reappear as we start to modulate back to the tonic.

3:33 - Fugato. Once we're in A minor, the fugato again fully forms, this time with even more voices.

4:27 - Episode 1

5:19 - Fugato

5:56 - Episode 2. Announced by a cymbal crash, the second episode takes us into a more reflective and sincere atmosphere. This section is dominated by a 4-note turn motive, which will also play an integral role in the finale.

9:42 - The anxious fugato starts to distort the calm music and tries to make a return. The episode however doesn't give in, and the fugato is only allowed to return after the episode has finished its course.

11:33 - Fugato. The music regains its frenzied and ironic qualities, as the fugato reappears with even more voices and the inclusion of percussion.

13:10 - Coda. All the motives return and participate in a shouting contest with each other, before abruptly ending the movement.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K8sx_4gjRaw&list=PLQrRoXpJKVCipRBCnM1KDmgC4avDxxAcY&index=3

 

第四樂章 段落分析

最終樂章幾個特色,首先是長度。第四樂章平衡了第一樂章冗長—因為馬勒也為這最終樂章譜寫了25分鐘之長。

本樂章同時具備熱烈與沈思兩種基調,似乎一切的美好終將走向告別~樂曲開場弦樂飽滿的主題中,帶著溫暖與懷舊。法國號的節奏就是一個絕佳的例子。樂曲進入樂章結尾之前,基調也逐漸走向黑暗。在樂章中,馬勒似乎回想起女兒瑪麗,是否懷念起她?抑或懷念起這連自己也即將告別的塵世?

他以無法想像的境界,在最後寫出這樣的音樂:第二小提琴,先逐步上行之後,再接續以下行半音階旋律奏出馬勒的《悼亡兒之歌》(Kindertotenlieder)中的第四首歌旋律:⟨我常覺得孩子只是出去而已⟩,搭配著虛無卻優美無比的和聲,令人極為動容。

此段落原始歌詞為「在那普照的陽光下那遠處小山坡一定風光明媚」(im Sonnenschein, der Tag ist schön, auf jenen Höh’n.)。但音樂卻這樣一點一點地,步向純白無瑕的歸零;逐漸地音樂進入本交響曲最終的段落,極度憂傷,深邃...

 

 

呂克特的 ⟨我常覺得孩子只是出去而已⟩ 的歌詞內容,描寫是父親是面對亡兒的逝去,在心境上產生的三種層次改變:

  1. 孩子只是出門去了,外面風和日麗,玩累了一定馬上就會回家
  2. 發現孩子其實已經死去,再也回不來的事實,但卻在心中欺瞞著自己
  3. 終於接受事實,卻安慰著哀傷的心情,期待總有一天會再相見。
Oft denk’ ich, sie sind nur ausgegangen!
呂克特
我常覺得孩子們才剛出去而已
呂克特
Oft denk’ ich, sie sind nur ausgegangen,
bald werden sie wieder nach Hause gelangen.
Der Tag ist schön, o sei nicht bang,
sie machen nur einen weiten Gang.Ja wohl, sie sind nur ausgegangen,
und werden jetzt nach Hause gelangen.
O, sei nicht bang, der Tag ist schön,
sie machen einen Gang zu jenen Höh’n.Sie sind uns nur voraus gegangen,
und werden nicht wieder nach Hause verlangen.
Wir holen sie ein auf jenen Höh’n
im Sonnenschein, der Tag ist schön,
auf jenen Höh’n.
我常覺得孩子們才剛出去而已
他們很快就會回到家
今天風和日麗!噢別擔心!
他們只不過離開得比較久而已對,他們只是出去走走
他們很快就要回到家
噢不用擔心,今天風和日麗!
他們只不過走到那山走走罷了!他們只是走在前面
他們不想回家
我們要在那小山上趕上他們,就在那普照的陽光下
那遠處小山坡一定風光明媚

 

第九交響曲最終段落,完整地呼應了這首 ⟨我常覺得孩子只是出去而已⟩:

https://youtu.be/RcVLO83vUg4?t=1189

 

完整《悼亡兒之歌》(Kindertotenlieder)中第四首歌:⟨我常覺得孩子只是出去而已⟩:

https://youtu.be/RcVLO83vUg4?t=1036

 

馬勒在交響曲的第四樂章最後,寫下了「ersterbend」(逝去)

 

永別了...再捨不得的一切,最終也必須放手...

https://youtu.be/ah3mcaRpc9Q?t=4625

 

第四樂章 段落欣賞

0:00 - Introduction. Violins, playing in unison, introduce us to the turn motive.

0:24 - Theme. The main theme is constructed out of a warm line reminiscent of sighs and the turn motive. What would otherwise be a happy theme is undermined by ambiguous, even turbulent harmonies, and just enough counterpoint to prevent unity. In the second half of the theme, the harmony and melody start to rise.

1:47 - Episode. The texture completely thins, as sudden coolness takes over the music. A bassoon enters with a new motive, played without expression.

2:07 - Transition. We dismiss the episode completely, as passion returns to the music, leading us back to the theme. We get introduced to the second important motive - an oscillation between two notes a half step apart.

2:47 - Variation 1. Over the original bassline and chord progressions, new instruments enter for the first time and expand on the original melody. Soon, the theme again starts to rise.

4:29 - Episode. The passionate music is again interrupted by the thinning of the texture. The instruments play at the opposite extremes of the registers, making the music sparse and vulnerable. As strings join with the turn motive more and more instruments start to enter, gradually filling the texture. The transition is skipped.

7:09 - Variation 2. The harmonies and the melody of the theme get further expanded upon, drawing material from the previous section. Gradually more and more extravagant chords appear in the harmony, causing chaos.

8:20 - The music succeeds at stabilizing the harmonies, allowing it to continue its statement. Amidst the passion, the oscillating motive returns.

9:34 - Variation 3. We only get the frame of the theme, with the melody missing.

10:15 - Variation 4. The theme is transformed once again, this time with its melody returning, and being supported by the whole orchestra. As the theme starts to rise, the harmony becomes more and more turbulent, and the voices become more and more independent, causing chaos.

11:05 - After the climax fails, the turn motive already starts to pick up the pieces and tries to return to the theme. Fragments of the main melody appear in combination with gentle statements of the turn motive.

13:33 - Episode. When the cold music again forms, it lacks the bleak discomfort of its previous appearances. Instead, it's much more resolved and even warm.

15:48 - The transition returns, gradually becoming more and more frantic and distorted as it searches for its way back to the theme. The music is dominated by the turn motive and the oscillating motive.

17:52 - Variation 5. The music manages to safely arrive back to the theme with a powerful statement.

18:40 - Variation 6. Everything undermining the theme from the start moves to the foreground. Dissonant harmonies, bombastic orchestration, chaotic counterpoint, and the instability of the turn motive thin out the music.

19:19 - We arrive at the music of the transition, once again searching for a way back to the main theme, trying to escape the frenzy at all costs.

20:12 - Variation 7. This time, we reach the theme without any chaos or frenzy. For one last time, the music again starts to climb, but the climax once again fails, as the orchestration thins out, leaving only the strings in an awkward passage.

21:25 - Coda. Here, we pass the point of no return. The instruments drop out one by one, speaking only in detached fragments of past themes. Ironically, it is only at this point that the themes finally get rid of the destructive harmonies and the chaotic counterpoint. Last to fully resolve is the turn motive, who after a couple of incomplete statements gets inverted, and gently lands on the final chord.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8R62RQqODDo&list=PLQrRoXpJKVCipRBCnM1KDmgC4avDxxAcY&index=4

 

馬勒的弟子布魯諾·華爾特在1912年6月26日,指揮維也納愛樂擔任作曲家死後的首演。華爾特將最後的樂章描述為「和平的告別;結語,雲消散於天藍之中。」

在馬勒過世之前,連華爾特也從未見過第九交響曲之樂譜。

但在華爾特應馬勒遺孀阿爾瑪要求,擔任首演後,他對樂曲的深入理解,使得他持續成為馬勒第九號交響曲最強而有力的權威詮釋,也是在馬勒之後的唯一代表。

許多人認為華爾特後來於1938年,在納粹進攻吞併奧地利前與維也納愛樂錄製的唱片錄音,所有馬勒第九號交響曲的演奏錄音中,最能呈現真實馬勒思維的高水準演奏,請各位務必要欣賞這個版本。

 

【珍貴錄音】Bruno Walter & Wiener Philharmoniker - Gustav Mahler Symphony No.(1938)

Gustav Mahler (1860-1911): Symphony No. 9

Wiener Philharmoniker / Bruno Walter (1876-1962)

A live recording from Grossen Musikvereinssaal in Vienna on 16th January 1938.

00:00 I. Andante comodo

25:00 II. Im Tempo eines gemächlichen Ländlers. Etwas täppisch und sehr derb

40:45 III. Rondo-Burleske: Allegro assai. Sehr trotzig

52:10 IV. Adagio. Sehr langsam und noch zurückhaltend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3eUKpw21ASc

 

交響曲完整欣賞

阿巴多指揮琉森節慶管弦樂團

Gustav Mahler Symphony No.9

Claudio Abbado, conductor

Lucerne Festival Orchestra, 2010

0:00 - Opening

1:04 - 1. Andante comodo

28:10 - 2. Im tempo eines gemächlichen Ländlers. Etwas täppisch und sehr derb

44:00 - 3. Rondo-Burleske: Allegro assai. Sehr trotzig

56:55 - 4. Adagio: Sehr langsam und noch zurückhaltend

1:27:29 - Ending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udhHFt--10Q&t=11s

 

阿巴多指揮馬勒青年管弦樂團於羅馬

Gustav Mahler - Symphony No. 9 (Gustav Mahler Jugendorchester, Claudio Abbado)

0:00 Gustav Mahler - Symphony No. 9 in D major

0:40 I. Andante comodo

25:50 II. Im Tempo eines gemächlichen Ländlers. Etwas täppisch und sehr derb

41:05 III. Rondo-Burlesque. Allegro assai. Sehr trotzig

53:57 IV. Adagio. Sehr langsam und noch zurückhaltend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tkChdHBuoiQ

 

【補充資料】馬勒交響曲中的動聽片段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ylfWo2DoFyo

 

 

開卷蹦藝術.享受美好閱讀時光

☕️一杯咖啡.一點心意.支持蹦藝術☕️

 

各類合作提案,聯繫方式:

*手機:0917.670.518 
*Line:https://line.me/ti/p/LB1ro0P0AU
*E-mail:jenpin888@gmail.com

【BON音樂】蹦藝術X大人社團 - 弦音美技:四年一度克萊斯勒國際小提琴大賽(三)

【BON音樂】蹦藝術X大人社團 - 弦音美技:四年一度克萊斯勒國際小提琴大賽(三)
All about International Fritz Kreisler Competition 2022-3

– 資訊整理共享於網路,一起欣賞音樂與藝術之美 –
蹦藝術 | BONART


 

活動介紹

熱愛古典樂的你,也享受追賽事的緊張感嗎?

錯過了上次的鋼琴范克萊本,更要把握這次的克萊斯勒大賽

《大人社團》與蹦藝術執行長林仁斌老師共同推出「弦音美技,國際小提琴大賽」,將從賽事的角度帶領大人們貼近音樂,老師將以長期關注各項國際賽事的豐富學養,拆解賽事特色與演奏分析,你可以跟著老師的節奏聽出音樂更豐富的情感,看見更絢爛的色彩,細細品味每個人對樂曲的不同詮釋,也享受追賽事的期待感,體驗更有層次的音樂盛事。

 

課程主講人:

 

為什麼會以國際賽事為主題呢?

國際大賽是每年為了讓各國年輕優秀音樂演奏者能夠以自身努力站上國際舞台的最佳機會,獲獎之後不但能夠得到國際之間最高關注,更有機會在獲獎後的高聲勢之下展開演奏事業,可說是百年來的重要的傳統。

 

學員分享

學員(S)回饋─
跟著老師和同學透過直播追蕭邦鋼琴大賽,了解了很多以前不懂的東西,很多音樂和音樂家都成了我生活中的一部分,我很感動。

學員(C)回饋─
音樂欣賞課一次是兩個小時,我感覺這兩個小時,就好像是一個袋子,林仁斌老師用他的音樂知識跟學問把這個袋子裝滿、裝飽,很多時候都是滿出來了,然後交給我們,所以每次我上完課都感覺收穫滿滿。

↑多次參與大人社團音樂欣賞課的學員回饋,困在疫情的這一年,感謝有音樂撫慰人心。

 

↑去年參與過大人社團與林仁斌老師的蕭邦鋼琴大賽講堂,音樂在學員的生活裡面佔了很大的比例。從原本只是聽、知道很多毛皮,並不深入,也不知道音樂的故事。

學員回饋完全沒有想到這個課程超過期待非常多,第一次知道,原來一場音樂比賽曲目的設計、每一輪比賽的機制,還有每一位參賽選手的特色,老師都帶著我們一路去追。

更多的學員分享:大人的音樂欣賞課學員回饋,看他們用音樂為生活注入繽紛

本期精彩課程推薦

特別課程推薦

大人的弦音美技國際小提琴大賽(8/17週三晚上班,共6堂):四年一度克萊斯勒大賽

 

下期課程精彩推薦

大人的第九號交響曲聯演線上直播課(8/18週四下午班,共5堂):匯集四大名家-貝多芬X舒伯特X馬勒X德弗札克


 

│第三堂:克萊斯勒大賽之賽制與曲目分析│

克萊斯勒國際小提琴大賽最初是1938年之前,由小提琴家克萊斯勒本人捐助大賽籌辦經費,並由維也納學院(現為維也納國立音樂與表演藝術大學)所舉辦的,設立目的是為了選拔出當時學院中最優秀的小提琴演奏者們。有鑒於大賽逐漸累積國際名聲,1979年開始升級為國際小提琴大賽,在這堂課中老師將帶學員們認識第一輪精彩曲目與高難度樂曲。

 

"勇氣、能量與耐心,是深達我心之美德" - 克萊斯勒

 

滿滿兩小時的克萊斯勒音樂❤️

全部樂曲均由克萊斯勒校訂/編曲,有些是作曲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Z_x5vxLevHw


克萊斯勒國際小提琴大賽起源

「克萊斯勒國際小提琴大賽」是奧地利最重要的小提琴比賽,比賽源起可追溯到1938年之前,由小提琴家克萊斯勒(Fritz Kreisler)本人捐助大賽籌辦經費,並由維也納學院(現為維也納國立音樂與表演藝術大學)所舉辦的,設立目的是為了選拔出當時學院中最優秀的小提琴演奏者們。

有鑒於本賽逐漸累積國際名聲,1979年起正式走向國際化,開始升級為國際小提琴大賽,讓各個國家的小提琴家都能夠在舞台上一同競賽。知名小提琴演奏家耶胡迪·梅紐(Yehudi Menuhin, 1916-1999)也擔任評審團主席。而也就自1979年開始,國際克萊斯勒協會即維持每四年在維也納金色大廳或維也納音樂廳舉辦一次克萊斯勒國際小提琴大賽。

→官方網站

 

"我的人生,以音樂起始,也終於音樂" - 克萊斯勒

 

2022年參賽選手資料

 

第一輪登場選手順序

 

大賽賽程日期


完整第一輪登場順序與演奏曲目介紹

*第一輪詳細選手順序與時程


第一輪關鍵(一):巴赫無伴奏小提琴奏鳴曲與組曲

小提琴聖經:巴赫六首無伴奏小提琴作品

巴赫在科登時期寫出了無伴奏小提琴奏鳴曲與組曲,一共有六首:奏鳴曲與組曲各三首,順序為奏鳴曲與組曲是交互排序。

從編號以及各項資訊,我們可以看出這種排列方式,主要因為當時組曲在寫作時附屬於奏鳴曲。

巧合的是,在已經成形的奏鳴曲架構之後,安排一首完整組曲,讓無伴奏音樂顯得更加具有變化,更可突顯「奏鳴曲」與「組曲」兩種曲式之間的對比,又能互補,更讓後世演奏者與欣賞者更可了解巴赫作曲時對於音樂內容寫作與安排的用心,理解這位偉大作曲家之原創珍貴與獨特之處。

這六首樂曲(BWV1001~1006)手稿樂譜保管於柏林國立圖書館,其中記有如下標題:「六首無數字低音的小提琴獨奏曲,第一卷,約翰‧賽巴斯汀‧ 巴赫作曲,1720 年。」但 1720 年是巴赫重新抄寫譜之年份,抑或創作年份?並無學者提出最有力證據,故只能推測巴赫創作於科登時期。

前述於柯登時期中,巴赫因為身旁圍繞傑出樂手,讓他創作了許多著名的器樂作品,今天介紹的小提琴無伴奏奏鳴曲與組曲,正是箇中翹楚。

 

延伸閱讀

https://bonart.com.tw/bach-sonatas-and-partitas-for-solo-violin/

 

第一輪關鍵(二):炫技無伴奏作品

H.W. Ernst: The Last Rose of Summer in G-Dur

樂譜版本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aYGNesbFbS0

 

宓多里版本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uA0ugX-v5NU

 

希拉蕊.韓版本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rpss7GsCj7A

 

曾宇謙錄音版本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jwdTXe1sKLc


帕格尼尼24首隨想曲

樂譜版本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tUKPPRN-Y00&list=PLdkjwZMK_CIqA7ZUWb7KOLEKrwahwRtVI

 

H. Wieniawski: Caprice no.7 op.10 “La Cadenza”

https://youtu.be/XwjPvHaHODY?t=290

 

H. W. Ernst: Grand Caprice über Schuberts Der Erlkönig, op. 26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rQRw14JW_PU

 

寧峰音樂會版本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yEtUIh-fewE

 

五首最困難小提琴獨奏曲

#5 Bach - Chaconne

#4 Ernst - Erlkönig

#3 Ysaÿe - Sonata No. 6

#2 Ernst - Last Rose of Summer

#1 Paginini - God Save the King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awWpqR7yUHM


第一輪關鍵(三):克萊斯勒

F. Kreisler: Recitative und Scherzo Op. 6

樂譜版本(海飛茲)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I6G4bo6AqTM

 

Ilya Kale 音樂會現場版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MdMgh-kaRUg

 

魏靖儀音樂會現場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ye7_CoaOzTE

 

謝霖現場錄影版本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lkygGNCFffI

 

帕爾曼錄音版本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GdsrZMijhsY


2022年克萊斯勒國際小提琴大賽評審群

 

小提琴名家評審委員們給大賽的話語

Fritz Kreisler Competition 2022 - DMITRY SITKOVETSKY

本屆評審委員。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oye8A_gCnPk

 

Rachel Barton Pine Interview

1992年二獎得主,本屆評審委員。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RsC6X-SDT3M

 

Mario Hossen, interview for the 10th Fritz Kreisler International Violin Competition 2022

本屆評審委員。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VeQjMU78OdA

 

Tianwa Yang - Fritz Kreisler Violin Competition Interview

本屆評審委員。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g8kxkBVknNs

 

Sergej Krylov - Fritz Kreisler Violin Competition Interview

本屆評審委員。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Md8dZfs2P10

 

Ernst Kovacic - Fritz Kreisler Violin Competition Interview

本屆評審委員。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TQihISw4QHg

 

大賽官方Youtube頻道


 

 

 

 

 

 

開卷蹦藝術.享受美好閱讀時光

☕️一杯咖啡.一點心意.支持蹦藝術☕️

 

各類合作提案,聯繫方式:

*手機:0917.670.518 
*Line:https://line.me/ti/p/LB1ro0P0AU
*E-mail:jenpin888@gmail.com

【苗北講堂】2022下半年系列(四)挪威.北歐溫暖之心.葛利格

【苗北講堂】2022下半年系列(四)挪威.北歐溫暖之心.葛利格
miaobei-art-center-x-bonart-music-lecture-2022-2-4

– 資訊整理共享於網路,一起欣賞音樂與藝術之美 –
蹦藝術 | BONART


積厚流光 音樂群雄 Part.2

橫跨歐洲五國.十九世紀的最美的音樂人文風情

藝文講堂為日前重要的藝文參與模式,為營造藝文共學常態環境,本系列苗北講堂音樂講座以「積厚流光 音樂群雄 Part.2」為發想,接續上一期偉大作曲家.人文風情系列,以橫跨歐洲各國,十九世紀浪漫風華為主軸,由超人氣音樂導聆人林仁斌老師用精彩的故事,帶您穿越時空,輕鬆悠遊古典音樂美妙的領域,讓您瞬間化身音樂欣賞達人。 

 

主講:林仁斌老師(蹦藝術網站執行長)

 

報名資訊

(一)報名方式:
◆線上報名,點選上方「馬上報名」,填寫完google表單後,完成繳費。
◆臨櫃報名,至苗北藝文中心服務台填寫報名表,並完成繳費。
◆郵寄報名,填妥報名表(請自本頁面下方下載),並且完成繳費,將報名表郵寄至苗栗縣竹南鎮公園路206號苗北藝文中心(信封請註明:111-1苗北講堂)。
◆電子郵件報名,填妥報名表(請自本頁面下方下載)並完成繳費,將報名表寄至:ychuang@miaobeiac.org,主旨:111-1苗北講堂,即完成報名。

(二)繳費資訊
◆ 現場繳費:請攜帶報名表至苗北藝文中心服務台
◆ 線上匯款
匯款帳戶:
戶名:苗栗縣苗北藝文中心
銀行:臺灣土地銀行頭份分行(0050212)
帳號:021-051-051-316

苗北藝術學苑111-2苗北講堂課程網頁


歐洲五國.六種音樂風情

(四)挪威.北歐溫暖之心.葛利格

“我嗅著北海碼頭上令人興奮的氣味,我確信我的音樂蘊含著鱈魚風味” — 葛利格

111年9月4日(星期日)10:00

葛利格(Edvard Grieg,1843-1907)是出生於挪威卑爾根的民族樂派作曲家,求學於德國萊比錫,揚名於自己的故鄉挪威。無論是藝術歌曲、器樂作品、《皮爾金》劇樂與最知名的a小調鋼琴協奏曲,都包含著濃濃的故鄉情與挪威音樂密碼。與西貝流士相似,擅長以音樂描繪風景的強大作曲能力更讓他成為浪漫後期最重要的代表作曲家,更是挪威民眾眼中的驕傲。這場音樂講座中,林仁斌老師將為您解析葛利格的生平與音樂創作語彙,讓您知道什麼音樂中的「鱈魚風味」。

 

 

作曲家葛利格之介紹:

葛利格(Edvard Grieg,1843-1907)- 挪威作曲家

 

葛利格生平紀錄片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1AI1_oinF4E

 

(文字整理轉載自作家 毆頭 撰文之「北國的蕭邦 - 挪威作曲家葛利格一文)

知名挪威作曲家愛德華葛利格(Edvard Grieg,1843-1907)於1843年6月15日,出生在挪威傳統古城卑爾根(Bergen),他在這裡度過了童年,以及成年的大部分時間。葛利格的父系與母系在貝爾根都頗具地位。父系,他的曾祖父亞歷山大(Alexander Greig,1739-1803),擔任英國駐貝爾根大使,十八世紀中從蘇格蘭移居到貝爾根,娶挪威女子,並且從事海產品貿易而致富成功。父親跟曾祖父同名(Alexander Greig,1806-1875),經營家族事業同樣被任命為英國駐貝爾根大使。

外祖父擔任過貝爾根愛樂學會首任音樂總監,母親格西娜‧茱蒂斯‧哈格魯普(Gesine Judith Hagerup,1814-1875),是貝爾根在地望族,曾經留學德國漢堡,是位詩人兼音樂家,也是葛利格音樂啟蒙的關鍵人物。

葛利格很小的時候就透露出作曲的強烈傾向,要他彈別人的音樂,他還寧願彈自己所寫的。他九歲開始作曲,浸淫在母親的詩文與音樂的教養,挪威無比的大自然風光之下,他的想像力毫無邊際的馳騁。不過當時他的作品結構略顯鬆散,直到去過德國訓練後才有明顯改善。葛利格日後也寫了許多鋼琴曲,因此被稱為「北國的蕭邦」。

葛利格為了音樂離開家鄉到萊比錫,同樣也是為了音樂回到家鄉。1858年,有「北國的帕格尼尼」之稱的挪威小提琴家奧利‧布爾(Ole Bull),推薦他到德國萊比錫學習。當時到德國學音樂是一種時尚,對於音樂表現傑出的學生來說也是一種必須。

1863年春天又前往丹麥首都哥本哈根尋求發展,當時的哥本哈根是北歐的文化藝術重鎮,葛利格在那裡度過了愉快的3年,與他在萊比錫的生活形成鮮明的對比。他在哥本哈根遇到了小他兩歲的表妹,同時也是歌唱家的妮娜(Nina Hagerup),兩人墜入情網並結婚,妮娜對於葛利格給予完全的鼓勵和支持,這也成為他日後成功的重要因素。

1863年在丹麥,作曲家蓋德(Niele Vilhelm Gade)經常給年輕的葛利格不少協助和鼓勵,葛利格因此開始對交響曲、鋼琴奏鳴曲、小提琴奏鳴曲等結構性樂曲的創作開始有了興趣與信心。另一位丹麥作曲家哈特曼(Johann Peter Emilius),他對北歐古代傳說的高度興趣,以及音樂中所呈現的簡潔曲風,也直接影響葛利格。

二十歲以前,葛利格的作品都是以鋼琴為主,之後認識了表妹妮娜開始寫一些獨唱曲,一生寫過兩百多首歌曲,其中非常喜歡採用挪威文學家、詩人的詞,他的歌曲大多採用挪威文、丹麥文、或是德文。

葛利格對於挪威土地的情愫早在他15歲離開家鄉前就早已萌芽,當時他的父親帶他去爬山旅行,挪威大自然的景觀留給他很深的印象,甚至讓他想成為畫家。他曾在美國傳記作家Finck的信中提到,「挪威人傳統的生活方式,挪威的傳說和歷史以及自然景觀,從早年起就在我的創作想像中留下烙印。」如今,這些美麗的挪威畫面都留在他的音樂中,他不僅是挪威國民樂派掌門人,更是第一個將大自然融入樂思的作曲家。

為了推動北歐音樂發展,葛利格與諾德拉克以及丹麥作曲家馬蒂生‧韓森、溫定、霍涅曼等人共同組成一個名為「優特培」(Euterpe,希神話中掌管音樂及抒情詩之女神,旨在演奏當代的斯堪地那維亞音樂。)的音樂組織。優特培主要目標是協助年輕的北歐作曲家得到演出自己作品的機會,強調創作民族音樂的宗旨,葛利格自己的「c小調交響曲」、「e小調鋼琴奏鳴曲」、「F大調小提琴奏鳴曲」、「幽默曲」都是在「優特培」的音樂會上完成首演。

1883年四十歲的葛利格,領了國家的供養金將近十年、事業家庭都相當圓滿的葛利格,持續地在他的挪威音樂路上前進著,這一年他又再度前往華格納的拜魯特音樂節欣賞華格納的最後樂劇「帕西法爾」。

在葛利格六十歲生日時,曾演講表達對故鄉的感念,「我的素材取自貝爾根以及周圍的一切,這裡的自然美景、人民生活、市政成就、以及各種活動都給予我靈感。我嗅著北海碼頭上令人興奮的氣味,我確信我的音樂蘊含著鱈魚風味。」

葛利格的音樂影響了柴可夫斯基、西貝流士、德布西等人,當然也影響了挪威自己的當代作曲家。當年他過世時,享年64歲的他,9月9日挪威為他舉行國葬,當送葬隊伍通過的街道時,沿途的房子都披上黑紗悼念,挪威人民懷念他,因為他使得挪威的情感與挪威的生命,存在世界上每一個有音樂的地方。

一起參訪挪威的葛利格博物館

Troldhaugen是挪威作曲家愛德華·葛利格(Edvard Grieg)及其妻子尼娜(Nina Grieg)生前之故居。Troldhaugen位於挪威卑爾根,是一座典型的挪威19世紀獨棟住宅,擁有全景陽台。葛利格的作曲家小屋剛好俯瞰著諾達斯湖,悠閒的居住品質為他帶來穩定的作曲創意。因為在都市裡的繁忙生活時,葛利格完全無法作曲,他一定需要回到這樣靜謐的郊區環境,才能產生作曲的動力與靈感。

 

葛利格的作曲小屋

 

 

觀光客到此參訪,整體來說就是參觀由葛利格博物館,葛利格居住的獨棟別墅,創作音樂小屋以及他和他妻子的墓地,近一步認識了解這位作曲家生前的主要活動範圍。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Ysju4n8FNlk

 

葛利格:純正的挪威精神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BkE8hs_9a6Q

 

葛利格博物館外觀

 

博物館的小表演廳

 

關於「Troldhaugen」,最有名的還有這首歌曲:

《Toldhaugen的婚禮日》(Wedding Day at Troldhaugen)是葛利格的鋼琴曲,出自他的抒情曲第八冊中的第六首,作品編號op.65。這首知名的抒情鋼琴小品為三段體曲式,令人開朗而感到振奮的舞曲節奏開啟了樂曲,抒情充滿情意的第二段落讓人感到時光的靜止,沈浸在迷人氛圍裡,像極了愛情~而作為第三段反覆的段落,讓我們再次沈浸於婚禮日的愉悅氣氛之中,忍不住想要一聽再聽。

這首《Toldhaugen的婚禮日》非常知名,也被廣泛地改編為各種演奏版本,更讓葛利格位於Toldhaugen的家,隨著音樂一同永垂不朽。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PDnDFvEl0Mc

 

葛利格本人的演奏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J_Ztjt7JuUY

 

筆者非常喜愛的長笛+管弦樂團改編版本

瑞典長笛家Göran Marcusson是一位多才多藝的長笛演奏家,在24歲決定走向職業音樂之路前,他曾當過砌房磚瓦工和電車司機。在1987年贏得了美國全國長笛協會青年藝術家比賽(NFA Young Artist)開始首次獲得國際聲譽。後來Göran Marcusson在芬蘭克魯塞爾獲獎,1991年在博登湖音樂大賽中獲獎。之後以各大樂團演奏與獨奏家身份活躍。

一起聽聽這首亮麗的長笛改編版本: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u1t7K1WJ0LI


葛利格代表作《皮爾金》劇樂

Peer Gynt
易卜生戲劇詩作《皮爾金》(Peer Gynt)

 

挪威戲劇大師易卜生的曠世名作《皮爾金》,可能是他全球上演頻率最高之戲劇作品,而易卜生(Henrik Johan Ibsen, 1828-1906)也被譽為是戲劇界裡僅次於英國大文豪 威廉. 莎士比亞(William Shakespeare, 1564- 1616)之天才劇作家。

易卜生(Henrik Johan Ibsen, 1828-1906)-19世紀挪威劇作家、劇場導演和詩人

 

劇作家易卜生簡介:(文字整理於網路)         

易卜生(Henrik Johan Ibsen, 1828-1906)是19世紀重要的挪威劇作家、劇場導演和詩人。他被譽為「現實主義之父」(the father of realism)是劇場現代主義的先驅,也是在莎士比亞之後作品最常被演出的劇作家。         

易卜生生處於維多利亞時代,社會中充滿保守又封建的資產階級。在當時代,任何質疑社會價值標準的看法,都會被認為是不道德的。所以,易卜生的幾個劇作曾受到社會道德觀的質疑。實際上,他的作品顯示了維多利亞社會表面以下的實際情況,所以,是當時社會所不樂見的。但他沒有因此放棄寫作,除了諷刺社會價值觀,他不停的發現、追尋新的寫作形式。        

他出生於一個富裕木材商人的家庭,在挪威南部的小城希恩。他的父母曾在地方上非常受人尊敬,並且與當時代的貴族家庭關係密切。但是,在易卜生大約7歲的時候,因為父親事業失勢,家道中落。他在15歲時離開父母,16歲到小城格里姆斯塔做藥店學徒並開始寫劇。1846年,18歲的時候,他與一個僕人發生關係並產下一名私生子,易卜生不得不開始支付這個小孩10幾年的生活費,雖然他從來沒有看過這個兒子。四年後(1850年),易卜生到奧斯陸報考大學,但未被錄取,他也曾此打消了進入大學的念頭,開始專注寫作。

他的第一部作品,悲劇《卡蒂琳》(Catilina),以筆名Brynjolf Bjarme出版,不過此作品並沒有被演出。第二部作品《武士冢》(The Burial Mound)於同年完成,也是他第一部搬上舞台的劇作,不過卻鮮少受到關注。雖然這段期間,易卜生有許多失敗的劇作,但是他仍寫作不輟。 除了寫作之外,易卜生於1851年10月經人推薦進入卑爾根劇院(Bergen),他擔任作家、導演和製作人,總共參與了145部戲的製作。在這段時間內,他曾發表五個不受矚目的新作品。儘管他未來還是專註再寫作,這段在劇場中的實戰經驗,還是對他的劇作有很大的貢獻。      

易卜生1858年回到克里斯欽自由城(Christiania),擔任克里斯欽劇院的創作總監(creative director),同年6月18日和蘇珊娜.托勒森(Suzannah Thoresen)結婚,婚後一年(1859年12月23日)蘇珊娜產下他們唯一的孩子──兒子(Sigurd)。婚後的易卜生與妻子和小孩,住在環境惡劣商業環境,易卜生開始在挪威的生活中感到心灰意冷。1864年,他開始了自我放逐的生活,他首先先去了義大利的索倫拖(Sorrento)。27年之後,才回到故鄉,那時候的易卜生,已經是一位非常有名和備受爭議的劇作家了。   

在1865年到1867年之間,易卜生先後發表了《布朗德》(Brand)和《皮爾.金》(Peer Gynt),這兩部作品首先為他帶來了事業和經濟上的成功。這使得易卜生越來越有自信,他開始將自己的信念以及對於社會的評斷加入劇作之中,並且稱為「思想的話劇」(drama of ideas)。至此,易卜生進入了創作的黃金時代。當他的高度隨著力量和影響力不斷增強,他個人成為了歐洲劇作爭論的中心。   

自我放逐的期間,也是易卜生劇作大量生產的時候。在27年之後(1891年),易卜生回到了故鄉,他仍然繼續寫作。他曾經寄信給他好友兼出版商,說道:「我要一直工作,一個接著一個地創作,直到我死的那天。」。他稱他接下來的作品,為一種「戲劇性的終曲」(A Dramatic Epilogue)只不過,他並不知道他會一語成讖。在寫完《復甦》(When We Dead Awaken)之後,易卜生中風,1906年5月23日逝世於奧斯陸。

 

《皮爾金》劇情

Peer Gynt
愛吹牛又游手好閒的皮爾金(Peer Gynt)
⟪皮爾.金⟫舞台劇的原始劇本分為五幕,源自易卜生整理自挪威的民間傳說。

皮爾金是一位遊手好閒、不切實際,成天幻想的農夫,他和總是碎碎念的母親奧絲(Åse)相依為命。雖然溫柔的少女蘇維爾(Solveig)愛著他...


第一幕

第一段的序曲是三段式,先是一個莊嚴的序奏,接下來是著名的索爾維格之歌主題旋律,末尾又回到先前的序奏。金家在皮爾的祖父時代還是大富豪,但他的父親把財產花光,以致現在成為窮人。皮爾常吹牛說,他一定會當國王,會當皇帝的,正事不作,一天到晚跟別人吵架。他母親奧賽一天到晚唸他。有一天,他在村裡最富裕家的女兒英格麗特的婚宴上遇見楚楚可憐的少女蘇爾維格,一見鍾情。這時新郎告訴皮爾說,新娘英格麗特討厭這婚事而躲進倉庫不出來,要皮爾幫他想辦法,皮爾答應他。沒想到喝得半醉的皮爾竟抱著新娘英格麗爬危崖上山。村民們大叫:「他搶奪了新娘!」「殺死皮爾!」  


第二幕

第二幕前奏曲「英格麗之嘆息」, G小調的狂暴快版,演奏出一段搶劫新娘的粗野主題,再以法國號奏出深山的恐怖氣氛,接下來以低沉的弦樂表現出英格麗悲痛而無奈的嘆息。

在山上過了一夜,皮爾要棄英格麗特而去。英格麗特本來就喜歡皮爾,因此不要他走,但皮爾的頭腦裡只有蘇爾維格,終於離開。村民都在找他,他只好躲進深山中。逃亡途中,遇到一個綠衣女孩,自稱是多夫勒國公主、魔王國的女兒。皮爾想娶她,並企圖成為多夫勒國王。為了要見魔王,決定赴魔王的多夫勒國。

在魔王宮殿裡,接到通知的妖怪特洛爾(Troll)們,不懷好意地等皮爾他們。皮爾到達後,向魔王提出娶他女兒的條件,那就是他要君臨此國。魔王一口答應,但也提出條件。第1個條件是要喝魔王國的飲料,並要長尾巴。於是皮爾喝了牛尿,並裝上尾巴。魔王的女兒們載歌載舞,饗宴開始。饗宴中魔王告訴他,最後一個條件是要抓傷眼睛。皮爾大吃一驚,想逃離魔王國,卻被妖怪特洛爾們趕上,就要被殺時,教堂的鐘聲響起,特洛爾與魔王國在一瞬間消失,皮爾獲救。

在這段著名的音樂中,以低音撥奏出山魔進行曲,接著音量加大、速度加快,代表山魔逼近的恐怖氣氛,音樂於達到高潮的此時突然停止,妖怪退走。


第三幕

原來是一直深愛著皮爾金的少女索爾維格出現了,她以最純真的愛情破解掉魔王的魔力。渡過了危機的皮爾金重回戀人索爾維格的身邊。並回到年老的母親艾西身邊。

病重的艾西,十分想念她的兒子,此時看到皮爾金竟以為是自己的幻覺,而束手無策的皮爾金只有眼睜睜的看著母親在寂寞的微笑中死去。這時安插的音樂「艾西之死」是皮爾金第一組曲的第二曲,悲痛的行板描述著當時沉痛而悲泣的氣氛。

皮爾因村民還在追殺他,只好在山中蓋茅屋居住,有一天蘇爾維格放棄家與家人到茅屋找他。皮爾很高興,把純潔的蘇爾維格邀入茅屋中,待她如公主。這時魔王的女兒抱一個嬰兒出現,說這個嬰兒是皮爾的孩子,如果皮爾要跟蘇爾維格結婚,她會使用特洛爾的魔法阻撓。皮爾為了要保護蘇爾維格,也要找到能與蘇爾維格匹配的自我,告訴蘇爾維格出去拿東西,要她在這等他,就逕自外出去旅行了。


第四幕

皮爾金離開祖國,到世界各地冒險。時過境遷,已步入中年的皮爾在摩洛哥西海,做不正當的生意賺了大錢,現在派頭十足,還用自己的船裝載全財產在地中海航行中。船中有4個客人,皮爾盡心招待他們。沒想到這4人趁皮爾不在,竟偷走皮爾的全財產。身無分文的皮爾在沙漠中徘徊。

又有一次,他看到一群盜賊在洞穴前面點他們的贓物,聽到皮爾的腳步聲,趕緊把贓物塞進洞穴後作鳥獸散。皮爾覺得他的運氣來了,就把洞穴裡的珠寶武器等全帶走,並打扮成預言者。

皮爾假冒大預言者,受到貝都因族酋長款待。席上,少女們舞蹈。酋長的女兒阿妮特拉也在舞者之中,特別美艷。皮爾傾倒於石榴裙下,隨阿妮特拉的索求,把全財產交給她。皮爾又再次身無分文。

這一幕的前奏曲「晨歌」是皮爾金組曲的第一曲,描寫著摩洛哥清晨的美景。隨後在北非沙漠走運的皮爾金,過著奢華的生活,這時出現一位艷麗的舞孃,在「阿拉伯舞曲」與「安妮塔舞曲」兩段舞曲中翩翩起舞,之後在皮爾金神魂顛倒之際偷走他的馬匹與錢袋。

成了一文不名流浪漢的皮爾金,在朦朧的睡夢中夢見索爾維格一面紡紗,一面向他唱出思念之情,這就是最著名的「索爾維格之歌」,此段是皮爾金第二組曲的第四曲,也是全劇中最優美的旋律。

 
第五幕 

皮爾到過埃及,也到過美國,在加州獲得金礦,成了鉅富。在各國自由旅行之後,他也邁入老年,累積了不少財產,並搭船回故鄉挪威。但遭遇暴風,船隻沉沒,皮爾又喪失所有,最後隻身回到故鄉。回到自己鄉後,皮爾一面環顧自己的一生,一面在森林中徘徊,不知不覺找到自己蓋的茅屋。沒想到屋裡傳來蘇爾維格的歌聲,原來她一直在等皮爾回來。皮爾一聽到歌聲,就後悔自己的一生,逃離茅屋。

此幕的序曲「皮爾金返鄉」,激烈的管絃樂合奏出暴風雨的兇猛與恐怖。

這時有一個自稱是死神使者的男子出現在皮爾面前,說皮爾是不完整的人類,既不能去天國,也不能去地獄,因此死神交代他要把皮爾融化掉(做成鈕扣剛剛好~)。皮爾要求先讓他弄清楚他的一生究竟有什麼意義。他向路人問這個問題,結果只讓他知道他的一生毫無意義。

疲憊的皮爾最後又回到那茅屋,沒想到情人蘇爾維格還一直等待他回來。她告訴皮爾,皮爾一直存在於「她的信仰中、她的希望中、她的愛中」,並溫柔的擁抱皮爾。皮爾聽到這些話而得到安慰。蘇爾維格靜靜地開始唱搖籃曲,皮爾在她懷中安祥的逝去。  

戲劇的最後,年老的皮爾金將臉埋在索爾維格的懷抱,聽著「索爾維格之歌」而辭世。
(在挪威的傳說中,若得到一位德貞婦女的愛,靈魂即不會被魔鬼索去...)


關於首演

易卜生計畫把《皮爾金》搬上舞台。但這部作品充滿幻想與多樣化的場景:有北非摩洛哥沙漠破曉奇觀,美國淘金、也有迷惑人心異國歌調,深山魔王宮殿群妖亂舞,還有驚心動魄的海上風暴...,難度過高非常不適合在舞台上表演。因此易卜生想用音樂補其不足,於是在1874年寫信邀請葛利格為此劇寫戲劇音樂。

葛利格考慮到自己的作風比較適合於小品,但不適合於富有戲劇性,規模又大的舞台作品,因此一開始還不接受委託。後來認真想想覺得這種民族性題材有趣,報酬也不錯...(畫個重點)就接下來了。

《皮爾金》是易卜生採集挪威民間故事得到靈感,所創作的「皮爾金」這個傳奇人物:皮爾金是個不切實際的幻想者,因此被稱為挪威的「浮士德」、「狄爾的惡作劇」。

葛利格確認要譜曲之後馬上著手譜曲,沒想到這工作相當難,結果花了一年半的時間,直到次年才完成戲劇音樂「皮爾‧金」作品23全曲27首音樂(26首有編號,1首無編號)。

原來,《皮爾金》的故事不適於寫成音樂,害得葛利格吃了不少苦。他給朋友的信上還說「接了個麻煩的工作。」

1876年2月24日,5幕戲劇《皮爾金》在奧斯陸克里斯欽劇場首演,獲得大成功。首演時,易卜生與葛利格都沒到場,但該年11月葛利格第一次到劇場觀賞公演時,為回應觀眾熱烈的鼓掌,曾於上演中兩次上台致謝。

葛利格曾對音樂修改過好幾次,直到1987年才出版完整的全曲版樂譜。1888年,葛利格選出當時最受歡迎的4曲組成《皮爾金第一號組曲》作品46,1893年再抽出5曲組成《皮爾金第二號組曲》作品55。這些組曲亦由作曲者本人出版鋼琴獨奏版,鋼琴聯彈版,管弦樂版。《皮爾金第二號組曲》的初版原本包括5首樂曲,其第5曲是「山魔王女兒之舞」,出版兩個月後,葛利格親自把此曲刪除。據說是他判斷以「蘇爾維格之歌」結束組曲比較好,因此一共有四首曲目。

也由於全劇音樂鮮少被完整演出,多半以兩部組曲型態於音樂會中演出。


整理⟪皮爾金⟫全劇音樂如下:

第一幕
1. 婚禮場景(I Bryllupsgården)第1幕前奏曲。
「新娘的行列」(Brudefølget drager forbi)。於1886年追加的一首由挪威作曲家約翰·哈爾沃森(Johan Halvorsen,1856-1941)改編葛利格的鋼琴曲而成的管弦樂曲。
2. 哈林舞曲(Halling)
3. 史普林格舞曲(Springar)

第二幕
4. 搶奪新娘與英格麗特的悲傷(Bruderovet - Ingrids Klage)第2幕前奏曲。
5. 皮爾‧金與牧羊女們(Peer Gynt og Sæterjentene)女聲三重唱。
6. 皮爾‧金與綠衣女孩(Peer Gynt og den Grønnkledte)
7. 皮爾‧金「是否有教養,看馬鞍就知道」(Peer Gynt: 「Pa Ridestellet skal Storfolk kjendes!」)
8. 多夫勒山魔王大廳(I Dovregubbens Hall)加進男聲合唱。
9. 多夫勒山魔王女兒之舞(Dans av Dovregbbens Datter)
10. 皮爾‧金被特洛爾追趕(Peer Gynt jages avTroll)
11. 皮爾‧金與貝格(Peer Gynt og Bøygen)

第三幕
12. 奧絲之死(Åses døt)(沒有編號) 皮爾‧金母親奧絲去世時的哀歌。

第四幕
13. 晨歌(Morgenstemning)第4幕前奏曲。描寫美麗的摩洛哥之清晨。
14. 盜賊與走私者(Tyven og Heleren)。盜賊與走私者交唱。
15. 阿拉伯舞(Arabisk Dans)。女聲二部合唱與獨唱(安妮特拉)。
16. 阿妮特拉之舞(Anitras Dans)。阿妮特拉以舞蹈迷惑皮爾‧金,趁機偷馬。
17. 皮爾‧金的小夜曲(Peer Gynts Serenade)皮爾‧金之歌。男中音獨唱。
18. 皮爾‧金與阿妮特拉(Peer Gynt og Anitra)。
19. 蘇爾維格之歌(Solveigs Sang)。歌手在後台歌唱。
20. 在門農像前的皮爾‧金(Peer Gynt ved Memnonstøtten)。

第五幕
21. 皮爾‧金歸鄉、海上暴風雨之旁晚(Peer Gynts Hjemfart.Stormfull Aften på Havet)
22. 沉船(Skipsforliset)
23. 蘇爾維格在茅屋歌唱(Solveig synger i Hytten)
24. 夜景(Nattscene)
25. 聖靈降臨節的聖詠「被祝福的早晨」(Pinsesalme: 「Velsignede Margen」)無伴奏齊唱。
26. 蘇爾維格的搖籃曲(Solveigs Vuggevise)。女聲獨唱。

⟪皮爾金第一組曲⟫ 介紹:
 "Peer Gynt" Suite No. 1,共有4首

(一) 清晨(Morning),稍快板的牧歌,E大調,六八拍,
 牧歌風流暢的曲調表示早晨的清爽空氣。主題由長笛主奏,雙簧管也以低八度緊跟,主題的動機逐漸發展,是首動聽的小曲。

(二) 奧絲之死(Ase's Death),柔和的行板, b小調, 四四拍,
 弦樂加弱音器靜謐地演奏,劇情是皮爾.金母親艾西的離去緩慢而悲痛。為送葬音樂的傑出作品。

(三) 安妮塔舞曲 (Anitra's Dance),馬祖卡舞曲,a小調,三四拍。

(四) 山魔王的宮殿中 (In the Hall of the Mountain king),

有力的進行曲速度,b小調,四四拍,弦樂低音顯示魔宮妖魔的行進,音樂愈來愈急,加上人聲合唱,陰森恐怖。

⟪皮爾金第二組曲⟫介紹:  "Peer Gynt" Suite No. 2,共有四首

 (一) 搶新娘及英格麗的嘆息(Abduction of the Bride and Ingrid's Lament): 狂暴的快板,g小調,二四拍,管絃樂的主題,之後為悲嘆的主題。

 (二) 阿拉伯舞曲(Arabian Dance):稍快板,C大調,四四拍, 阿拉伯風的舞蹈音樂,以聲樂的獨唱方式。

 (三) 皮爾金返鄉(Peer Gynt's Homecoming):快板, A大調, 六八拍。

 (四) 蘇爾維格之歌(Solveig's Song):行板,a小調,四四拍。女聲獨唱, 這是全劇最美的一段,非常抒情的旋律。

 

⟪皮爾金⟫第一、二號組曲  - 完整欣賞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MaBaPXt-wBA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Q_3BOxl49yY


欣賞全劇最美的旋律 ⟪蘇爾維格之歌⟫,由來自葛利格故鄉貝爾根的跨界女高音西絲兒·凱嘉波(Sissel Kyrkjebø, 1969-)所演唱,她的聲音清純自然,以這樣的音色唱著一生深愛著皮爾金衷心不渝的蘇爾維格,聽起來真是令人動容~

⟪蘇爾維格之歌⟫ 中文譯詞如下:

冬天不久留,春天要離開,春天要離開。
夏天花會枯,冬天葉要衰,冬天葉要衰。
任時間無情,我相信你會來,我相信你會來。
我始終不渝,朝朝暮暮,忠誠地等待。

啊 ...

每天早禱時,我祝你平安,我祝你平安,
每夜晚禱時,我祝你康健,我祝你康健。
黑暗過去,光明總會出現,光明總會出現,
我死心塌地,總希望早日,你總有歸來的一天。

啊 ..

 

蘇爾維格自始至終愛著皮爾金,並於劇中以完美的愛情拯救了皮爾金,成為了他最終的救贖。

知名女高音 安娜.涅翠柯,亦有⟪蘇爾維格之歌⟫非常精彩錄音,不過歌劇女高音來唱蘇爾維格,畢竟聲音多了一些厚度,喜不喜歡就見仁見智~(例如筆者喜歡她的音色與音色表現,但以扮演蘇爾維格來說,這樣的音色有點太過於濃厚):


欣賞來自作曲家葛利格故鄉的交響樂團 -
貝爾根愛樂交響樂團演奏之《皮爾金》選粹

Bergen Philharmonic Orchestra -
Grieg: From “Peer Gynt” Live' Performance:


葛利格a小調鋼琴協奏曲 op. 16

編制
部長笛、兩部雙簧管、兩部單簧管、兩部低音管
部法國號、兩部小號、三部長號、定音鼓
弦樂五部

 

葛利格兩大音樂DNA:
1.二度+三度
2.下行五度

 

第一樂章

快板但速度適中的
Allegro molto moderato
(A minor)

最有名的前奏 鋼琴獨奏樂句:

 

前奏 音樂欣賞

https://youtu.be/rCsBSGtFmAY

 


馬上進入第一主題:C大調旋律

 

第一主題 音樂欣賞:

https://youtu.be/rCsBSGtFmAY?t=24

 

抒情的第二主題 欣賞

https://youtu.be/rCsBSGtFmAY?t=138

 

第一樂章 裝飾奏

https://youtu.be/rCsBSGtFmAY?t=509

 

第二樂章

慢板
Adagio (D♭ major)

第一主題 溫暖的弦樂

https://youtu.be/rCsBSGtFmAY?t=775

 

鋼琴獨奏旋律 美極了

https://youtu.be/rCsBSGtFmAY?t=903

 

第三樂章

中等且充滿重音精神抖擻的快板 - 近似於急板 - 莊嚴的行板
Allegro moderato molto e marcato – Quasi presto – Andante maestoso

 

從第二樂章最後,鋼琴連續的長音延長,接入第三樂章:

https://youtu.be/rCsBSGtFmAY?t=1165

 

向同鄉文豪致敬之作

葛利格(Edvard Grieg, 1843-1907)是一位及其愛國的音樂家,他為了紀念與自己同樣出生於挪威卑爾根(Bergen, Norway)的十七世紀文豪路德維希.霍爾堡(Ludvig Holberg, 1684-1754)在1884年200歲週年冥誕,創作了《霍爾堡組曲》,完整標題是:「依霍爾堡時代的古早風組曲」(From Holberg’s Time: Suite in Olden Style)。

此曲原始為弦樂團編制,多年來受到各界歡迎,也有著各種改編版本。最大的特色是葛利格依照霍爾堡生活的巴洛克晚期之音樂風格,以十九世紀的浪漫旋律,加上十七世紀曲是與演奏風格而創作,非常有特色。

 

樂譜版本欣賞

00:00 I Praeludium (Allegro vivace)

02:48 II Sarabande (Andante)

07:21 III Gavotte (Allegretto)

08:28 Musette

10:40 IV Air (Andante religioso)

17:19 V Rigaudon (Allegro con brio)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oj_a0bcQ3n0

音樂會版本欣賞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j1wQ8ZMZq60

 

延伸閱讀

https://bonart.com.tw/all-about-hamlet/

 

葛利格國際鋼琴大賽-現正火熱中

 

決賽直播影片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WVQQGh9qv7o

 

得獎的是...❤️

 

 

開卷蹦藝術.享受美好閱讀時光

☕️一杯咖啡.一點心意.支持蹦藝術☕️

 

各類合作提案,聯繫方式:

*手機:0917.670.518 
*Line:https://line.me/ti/p/LB1ro0P0AU
*E-mail:jenpin888@gmail.com

【BON音樂】大人社團X蹦藝術 第九號交響曲聯演(三)舒伯特:第九號交響曲《偉大》

【BON音樂】大人社團X蹦藝術 第九號交響曲聯演(三)舒伯特:第九號交響曲《偉大》
All about Schubert's 9th Symphony

– 資訊整理共享於網路,一起欣賞音樂與藝術之美 –
蹦藝術 | BONART


 

在紛亂的時局裡,音樂已經成為你生活中的日常?
想透過了解更多作品的背景,拓廣音樂範疇,聽懂音樂的意涵?

《大人社團》與蹦藝術林仁斌老師攜手再開新課,這次以「第九號交響曲」為主題,帶同學們深度賞析四首特別的第九號交響曲,包含貝多芬著名的《合唱》、德弗札克的《新世界》、舒伯特的《偉大》與馬勒的第九號交響曲,不只拆解交響曲的曲式與結構,也聚焦在作曲家的人生故事以及音樂史上,讓學員可以更理解名曲背後的意涵,享受音樂浩瀚繽紛的斑斕色彩。

 

課程主講人:

 

《延伸閱讀》大人的音樂欣賞線上直播課程好嗎?學員真實回饋分享

 

本期精彩課程推薦

特別課程推薦

大人的弦音美技國際小提琴大賽(8/17週三晚上班,共6堂):四年一度克萊斯勒大賽

 

下期課程精彩推薦

大人的第九號交響曲聯演線上直播課(8/18週四下午班,共5堂):匯集四大名家-貝多芬X舒伯特X馬勒X德弗札克

 

  • 第三堂 │ 舒伯特:第九號交響曲《偉大》

舒伯特是一位生命短暫,命運多舛的悲慘作曲家,充滿才華而且勤奮努力,卻在短短31歲的英年因病早逝,留給世人無限噓嘆。留有14首交響曲創作記錄的他,《偉大》交響曲被編號為第九號,其實一輩子連一首交響曲都沒有正式公開演出過。除了認識舒伯特《偉大》交響曲的三個意義:長度偉大、調性偉大與音樂偉大之外, 在本堂課程中,林仁斌老師將帶領同學們認識舒伯特短暫卻極為精彩的交響曲創作歷程,比較他的交響曲音樂風格,為您解析這首第九號交響曲。

 

只活了31歲的浪漫初期奧地利作曲家舒伯特(Franz Schubert, 1797-1828),曾說過一輩子最愛的就是「作曲」。

光是看這句口號是不夠的,根據目前全球的舒伯特專家們考據,列出舒伯特超過1500闕的各式畢生音樂創作,他的一生,根本就是驚人的創作量能大爆發:

→舒伯特作品列表

 

大致以種類整理看看數量:

超過650首藝術歌曲(包括聯篇藝術歌曲集)

13首交響曲

交響序曲

宗教儀式歌曲40首(包括彌撒曲)

合唱歌曲150首

各式舞台作品20部(包括歌劇)

21首鋼琴奏鳴曲

20首弦樂重奏

5重奏

3重奏

2重奏

...等等,創作數量與創作力實在驚人。

完整內容可以入上面超連結觀看詳細表格。


根據英國BBC音樂雜誌統計,以全球來說,舒伯特最受歡迎的五首曲目分別是:

  • 《鱒魚》五重奏(The Trout Quintet)

Schubert - Piano Quintet in A major, D. 667 "Die Forelle" (Menahem Pressler, Quatuor Ebène)

https://youtu.be/0YNcI_SzADg?t=1381

 

非常推薦的珍貴紀錄片👍🏻

Schubert Piano Quintet D667 The Trout Jacqueline du Pre, Daniel Barenboim, Itzhak Perlman, Pinchas

https://youtu.be/ZZdXoER96is

 

關於舒伯特的音樂,鋼琴家布蘭德爾曾說:「在貝多芬的音樂裡,我們不曾迷失方向;就另一層面來說,在舒伯特的音樂裡,則把我們推入夢境之中。貝多芬的音樂,就如同偉大建築般雄偉可靠,舒伯特的音樂,則像是『夢遊者』(Sleepwalker)。」

 

爲什麼呢?因為舒伯特的音樂裡,總是充滿醉人的旋律、精緻細膩的和聲,還有迷人的轉調:

Krystian Zimerman - Schubert 4 Improptus Op.90 / D899

https://youtu.be/4T-BxVYpbSE?t=874

 

為什麼我們應該聽舒伯特?

 

生不逢時?

 

沒有才能?

那這是什麼????

→舒伯特作品列表

 

不熱愛創作?

No!!!  17歲時的舒伯特,一天就能創作兩首藝術歌曲,一輩子(31歲),更創作了超過1500首各式各樣的樂曲。

 

沒有旋律?

No!!! 他的旋律源源不絕,終其一生從未缺乏旋律之美❤️

 

藝術歌曲早期先驅《紡車旁的葛麗卿》

翻譯出處:舒伯特/歌德(浮士德):紡車旁的葛麗卿

德文歌詞 中文翻譯
舒伯特/歌德(浮士德):紡車旁的葛麗卿

 

Gretchen am Spinnrade

Meine Ruh' ist hin,
Mein Herz ist schwer;
Ich finde sie nimmer
Und nimmermehr.

Wo ich ihn nicht hab',
Ist mir das Grab,
Die ganze Welt
Ist mir vergällt. 

Mein armer Kopf
Ist mir verrückt,
Mein armer Sinn
Ist mir zerstückt.

Meine Ruh' ist hin,
Mein Herz ist schwer;
Ich finde sie nimmer
Und nimmermehr.

Nach ihm nur schau' ich
Zum Fenster hinaus,
Nach ihm nur geh' ich
Aus dem Haus.

Sein hoher Gang,
Sein' edle Gestalt,
Seines Mundes Lächeln,
Seiner Augen Gewalt,

Und seiner Rede
Zauberfluß,
Sein Händedruck,
Und ach sein Kuß!

Meine Ruh' ist hin,
Mein Herz ist schwer;
Ich finde sie nimmer
Und nimmermehr.

Mein Busen drängt
Sich nach ihm hin.
Ach dürft' ich fassen
Und halten ihn,

Und küssen ihn,
So wie ich wollt',
An seinen Küssen
Vergehen sollt'!

舒伯特/歌德(浮士德):紡車旁的葛麗卿

 

紡車旁的葛麗卿

我的平靜失落, 
我的心情沉重,
我再也不能,再也不能,
找回以前的我。

沒有他的地方,
於我一如墳場,
沒有他的世界,
於我索然無味。

我可憐的腦袋,
已然瘋狂混亂,
我可悲的理智,
已然莫衷一是。

我的平靜失落,
我的心情沉重,
我再也不能,再也不能,
找回以前的我。

我望著窗外,
只為了看他,  
我走出門外,
只為了見他。  

他矯健的步伐,
他高貴的身影,
他嘴角的微笑,
他眼神的魅力,

他絕妙的言談 
令我出神,     
他摯切的握手,
還有,啊,他的吻!

我的平靜失落,
我的心情沉重,
我再也不能,再也不能,
找回以前的我。

我炙熱的渴望
滿心滿懷,
啊,如果我得以
擁他入懷,

U並如我所欲的
一吻所愛,
我情願在他的吻裡
就此消魂!

https://youtu.be/_ZEemKHUDpY

 

知名度不夠?

這是極為可能的原因。

舒伯特一生貧困,經常連生活溫飽都有問題,常常缺錢,連買樂譜紙的錢,都需要朋友接濟。

過世之前,更是以一首藝術歌曲一塊錢的低價,賣給出版商換現金...

貝多芬過世於1827年,舒伯特過世於隔年1828年

在巨人的光環之下,小蘑菇想要成為大巨人,不是不可能

但在他壯志未酬之際,卻以31歲弱冠之齡過世,令人唏噓不已

 

多年來,我們一直未把舒伯特在音樂史上的地位,放在與巴赫、莫札特、貝多芬同等的地位...

雖然只是假設,

如果舒伯特多活幾年,能在當時維也納音樂巨人貝多芬的巨大影響力之下逐漸走出個人風格,能夠有機會在世之時就獲得交響曲的演奏機會...

這一切,會不會大不相同?

 


現代電腦3D立體技術重建的舒伯特

https://hadikarimi.com/portfolio/franz-schubert

 

法蘭茲·舒伯特(Franz Schubert, 1797-1828)身處於18世紀與19世紀交會之時,也是西方音樂史裡古典時期晚期與浪漫時期風格萌芽之初。在這時代更迭的緩慢歷史進展中,舒伯特在其短短31年的生命裡,除了創作六百多首藝術歌曲、多樣且傑出的室内樂(重奏、鋼琴五重奏、弦樂四重奏、小琴奏鳴曲、古大提琴奏鳴曲等)、鋼琴作品集(幻想曲、奏鳴曲、即興曲、四手聯彈)等等。

 

舒伯特.所有交響曲之曲式架構與標題

作品編號 第一樂章 第二樂章 第三樂章 第四樂章
 

D大調 第一號

有導奏之奏鳴曲式

Adagio—

Allegro vivace

A(Siciliano) B

A—三段體

Andance

A

B(Trio)(Ländler) A

Minuetto三段體(Minuetto)

Allegretto

 

奏鳴曲式

Allegro vivace

降B大調 第二號 有導奏之奏鳴曲式

Largo—

Allegro vivace

主題+

五段變奏—

變奏曲式

Andance

A—B(Trio)—A Minuetto三段體(Minuetto)

Allegro vivace

奏鳴曲式

Presto vivace

 

D大調 第三號

有導奏之奏鳴曲式

Adagio maestoso

—Allegro con brio

A—B—A

三段體

Allegretto

A(Scherzo) B(Trio)(Ländler)

A

Minuetto三段體(Minuetto)

Vivace

奏鳴曲式

(Tarantella)

Presto vivace

 

c小調 第四號

有導奏之奏鳴曲式

Adagio molto—

Allegro vivace

ABABA

輪旋三段體

Andance

A(Scherzo) B(Trio)

A

Minuetto三段體(Minuetto)

Allegro vivace

奏鳴曲式

Allegro

降B大調 第五號 奏鳴曲式

Allegro

ABABA

輪旋三段體

Andante con moto

A—B(Trio)—A

Scherzo三段體(Minuetto)

Allegro molto

奏鳴曲式

Allegro vivace

C大調 第六號 有導奏之奏鳴曲式

Adagio— Allegro

A—B

二段體

Andante

A—B(Trio)—A

Scherzo三段體(Scherzo)

Presto—piu

Lento—presto

AB二段體

Allegro moderato

b小調 第八號

《未完成》

奏鳴曲式

Allegro moderato

AB—AB

反覆二段體

Andante con moto

C大調 第九號

《偉大》

有導奏之奏鳴曲式

Andante—

Allegro ma non troppo

ABABA

輪旋三段體

Andante con moto

A—B(Trio)—A

Scherzo三段體(Scherzo)

Allegro vivace

Allegro vivace

 

 

  • 第九號交響曲《偉大》(Symphony No. 9 "The Great")

C大調第9號交響曲作品D944,普遍被認為是舒伯特最後一首完成的交響曲。

(本段文字取自維基百科

長久以來,不少人認為本曲創作於他生命的最後一年,即1828年,後來經音樂學者的研究後,卻發覺本曲早於1824年3月在舒伯特的書信中已提及「將要創作一首宏大的交響曲」,1825年夏季已完成了草稿,翌年春、夏季間更已完成了配器,然而,由於舒伯特自身不能負擔首演的演出費用,於是便寫信向維也納音樂之友協會作提獻,最後協會亦肯資助小量金額用作抄譜之用,最終本曲在1827年的下半年由一班業餘的演奏者進行了一次非正式的首演,但樂手的回應是「樂曲太長、技巧要求也太難」。

 

樂曲編號問題

習慣上,本曲都冠以「第9號交響曲」為名,因過往不少音樂學者都認定在第6號和第8號之間還有一首已遺失的交響曲、即俗稱「《格蒙登—加施泰因》交響曲」(Gmunden-Gastein Symphony),後來編輯舒伯特全集並重新編號的音樂學家奧托·埃里希·多伊奇將本曲定為「第8號交響曲」,連帶以德語為主要語言的地區,大都跟隨使用「第8號交響曲」。至於位於萊比錫的布賴特科普夫與黑特爾音樂出版社則按他們自己的定義,把本曲稱為「第7號交響曲」;不過,世界各地現時仍以採用「第9號交響曲」為眾,為免混淆,都會在場刊中標示德意許目錄編號,及加上非由作曲家所擬定的標題「偉大」。

 

舒伯特於書信中討論其第九號交響曲的手寫文字與簽名:

 

 

超級比一比

如上所述,舒伯特《偉大》交響曲完成於1827年,這年他29歲。

與當代的名家貝多芬相比,如果以同一年份的創作來看(第九號《命運》交響曲完成於1824),可能年輕的舒伯特或許永遠追不上貝多芬了...,但若我們以同樣29歲的年紀,公平地看待兩位作曲家的創作,則又出現另一份新的況味:

 

看到了嗎?

當貝多芬創作出《命運》交響曲的29歲,舒伯特則譜出了《偉大》交響曲!

合在一起看,不就是「偉大的命運」,或者「命運的偉大」嗎?

哈哈,博君一笑Kuso一下~

 

樂譜版本欣賞

第一樂章 慢板導奏 第一樂章 快板 第二樂章 第三樂章 第四樂章
行板

Andante

不甚快的快板

Allegro ma non troppo

04:21 呈示部

07:14 發展部

再現部

稍快的行板

Andante con moto

ABABA

輪旋三段體

14:22

甚快的快板

Allegro vivace

A Scherzo I 31:11

Scherzo II 32:45

B (Trio) 35:21

A (Da Capo) 39:58 

Scherzo三段體(Scherzo)

甚快的快板

Allegro vivace

Part.1 43:25

Part.2 47:25

 

Franz Schubert (1797-1828) Great Symphony in C major, No.9, D.944

Published in 1840 as "Symphony No.7 in C Major"

Staatskapelle Dresden Wolfgang Sawallisch (conductor) 1967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Yyw5OHUDHh4

 

貝多芬第五號交響曲《命運》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yKl4T5BnhOA

 

延伸閱讀

https://bonart.com.tw/all-about-beethoven-symphony-no-5-2-2/

 

舒伯特:即興曲第二號

https://youtu.be/bRjKo0QEIuI?t=547

 

聽一下第四樂章的第二部分,想起了哪一首交響曲的旋律呀?

https://youtu.be/Yyw5OHUDHh4?t=2857

 

音樂會版本欣賞

Schubert: "Große C-Dur" Sinfonie mit Herbert Blomstedt | NDR Elbphilharmonie Orchester

FRANZ SCHUBERT Sinfonie Nr. 8 C-Dur D 944

I. Andante - Allegro ma non troppo 00:37
II. Andante con moto
16:50
III. Scherzo. Allegro vivace - Trio
31:58
IV. Finale. Allegro vivace
47:25

https://youtu.be/niypmws6n4I

 

音樂會版本欣賞

Frankfurt Radio Symphony

Andrés Orozco-Estrada, Dirigent 

(Auftritt) 00:00 

I. Andante – Allegro ma non troppo 00:26
II. Andante con moto 16:38
III. Scherzo. Allegro vivace – Trio – Scherzo 30:50
IV. Allegro vivace 41:35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z9RTvJS8F64&t=121s


國際大賽版本欣賞

國際鹿特丹指揮大賽第三輪
International Conducting Competition Rotterdam

獲獎名單

𝗚𝗿𝗮𝗻𝗱 𝗣𝗿𝗶𝘅 𝗳𝗼𝗿 𝗕𝗲𝘀𝘁 𝗔𝗹𝗹𝗿𝗼𝘂𝗻𝗱𝗲𝗿: € 𝟭𝟱.𝟬𝟬𝟬
Bertie Baigent, United Kingdom

𝗣𝗿𝗼𝗺𝘀 𝗢𝗽𝗲𝗻 𝗔𝗶𝗿 𝗖𝗼𝗻𝗰𝗲𝗿𝘁: € 𝟳.𝟱𝟬𝟬
Martijn Dendievel, Belgium

𝗖𝗼𝗻𝘁𝗲𝗺𝗽𝗼𝗿𝗮𝗿𝘆 𝗠𝘂𝘀𝗶𝗰: € 𝟳.𝟱𝟬𝟬
Chloe Rooke, United Kingdom
𝗖𝗹𝗮𝘀𝘀𝗶𝗰𝗮𝗹: € 𝟳.𝟱𝟬𝟬
Bertie Baigent, United Kingdom
𝗢𝗽𝗲𝗿𝗮: € 𝟳.𝟱𝟬𝟬
Luis Toro Araya, Chile
𝗟𝗮𝗿𝗴𝗲 𝗦𝘆𝗺𝗽𝗵𝗼𝗻𝗶𝗰 𝗪𝗼𝗿𝗸𝘀: € 𝟳.𝟱𝟬𝟬
Bertie Baigent, United Kingdom

𝗞𝗲𝗿𝘀𝗷𝗲𝘀 𝗔𝘂𝗱𝗶𝗲𝗻𝗰𝗲 𝗔𝘄𝗮𝗿𝗱: €𝟭𝟬.𝟬𝟬𝟬
Luis Toro Araya, Chile

 

Bertie Baigent | Classical Round with the Orchestra of the Eighteenth Century | ICCR 2022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AVx7xx7RaqM

 

Chloe Rooke | Classical Round with the Orchestra of the Eighteenth Century | ICCR 2022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3j84IN0khYg

 

六位第三輪決賽選手指揮精彩實況

Full programme: 14:11

Documentary Bertie Baigent 28:28

Joel Sandelson

Haydn – Symphony No. 59 “Fire” – mvmt 1 – Presto
Beethoven – Overture to Coriolan, Op. 62
Schubert – Symphony No. 8 – mvmt 2 – Andante con moto

1:11:48 Luis Toro Aray

Haydn – Symphony No. 59 “Fire” – mvmt 1 – Presto
Beethoven – Overture to Coriolan, Op. 62
Schubert – Symphony No. 8 – mvmt 2 – Andante con moto

1:55:58 Carlos Ágreda

Haydn – Symphony No. 59 “Fire” – mvmt 3 – Menuet e Trio & 4 Finale: allegro
Beethoven – Leonore Overture 1, Op. 138
Schubert – Symphony No. 8 – mvmt 1 – Allegro Moderato

-- intermission --

3:32:29 Bertie Baigent

Haydn – Symphony No. 59 “Fire” – mvmt 3 – Menuet e Trio & 4 Finale: allegro
Beethoven – Leonore Overture 1, Op. 138
Schubert – Symphony No. 8 – mvmt 1 – Allegro Moderato

4:16:01 Chloe Rooke

Haydn – Symphony No. 59 “Fire” – mvmt 2 - Andante o più tosto Allegretto
Beethoven – Overture to Egmont, Op. 84
Schubert – Symphony No. 9 – mvmt 4 – Finale Allegro Vivace

4:59:23 Martijn Dendievel

Haydn – Symphony No. 59 “Fire” – mvmt 2 - Andante o più tosto Allegretto
Beethoven – Overture to Egmont, Op. 84
Schubert – Symphony No. 9 – mvmt 4 – Finale Allegro Vivace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aY1bXIr4flY

 

 

開卷蹦藝術.享受美好閱讀時光

☕️一杯咖啡.一點心意.支持蹦藝術☕️

 

各類合作提案,聯繫方式:

*手機:0917.670.518 
*Line:https://line.me/ti/p/LB1ro0P0AU
*E-mail:jenpin888@gmail.com

【BON音樂】音樂劇《漢彌爾頓》(Hamilton - The American Musical)介紹

【BON音樂】音樂劇《漢彌爾頓》(Hamilton - The American Musical)介紹
All about the M
usical “Hamilton”

– 資訊整理共享於網路,一起欣賞音樂與藝術之美 –
蹦藝術 | BONART


 

什麼是《漢彌爾頓》音樂劇?

《漢彌爾頓》敘述美國建國元勳漢彌爾頓(Alexander Hamilton, 1755-1804),悲劇的美國傳奇首任財政部長的生平,音樂劇最有特色之處為本劇的「嘻哈」演唱風格;幾乎所有對白皆以深具特色的嘻哈方式進行,而這種美國街頭最流行的歌唱方式,描繪出身貧寒,一路直攻內閣高位,成為總統左右手的漢彌爾頓,更是充滿創意,令觀眾欣喜,也讓這部音樂劇從一開始2015年2月於外百老匯的公眾劇院首演時售罄上演以來,就創下一路長紅的票房,在2015年8月正式登上百老匯的理察·羅傑斯劇院,票價節節高升,一票難求。平均票價更從300多美金到1000美金(這還不是黃牛票喔~),實為近年來音樂劇史上的「奇蹟之劇」。

 

美國網友在觀劇現場拍攝之節目單與舞台背景

誰是亞歷山大·漢彌爾頓

介紹取自維基百科,完整資料請見連結

亞歷山大·漢彌爾頓(英語:Alexander Hamilton,1755或1757年1月11日-1804年7月12日),美國經濟學家、軍人、開國元勛、政治哲學家,美國憲法起草人之一、第一任美國財政部長。他是美國憲法重要的解釋者和推動者,也是國家金融體系、聯邦黨美國海岸防衛隊紐約郵報的創始人。

亞歷山大·漢彌爾頓
Alexander Hamilton by John Trumbull, 1806.png
第1任美國財政部長
任期
1789年9月11日-1795年1月31日
總統 喬治·華盛頓
前任 新職位
繼任 小奧利弗·沃爾科特
美國軍隊總指揮
任期
1799年12月14日-1800年6月15日
總統 約翰·亞當斯
前任 喬治·華盛頓
繼任 詹姆士·威爾金森
大陸會議代表
(來自紐約州
任期
1788年11月3日-1789年3月2日
前任 艾格伯特·班森英語Egbert Benson
繼任 職位被廢除
任期
1782年11月3日-1783年6月日
前任 新職位
繼任 職位被廢除
個人資料
出生 1757年1月11日
英屬背風群島尼維斯查爾斯頓
逝世 1804年7月12日(47歲)
 美國紐約州紐約市
政黨 聯邦黨
配偶 伊莉莎白·斯凱勒·漢彌爾頓
兒女 菲利普
安吉里卡
亞歷山大
詹姆士亞歷山大
約翰丘奇漢彌爾頓英語John Church Hamilton
威廉史蒂夫漢彌爾頓英語William Stephen Hamilton
母校 哥倫比亞大學
宗教信仰 長老會, 美國聖公會
簽名
軍事背景
效忠  紐約州 (1775–1777)
 美國 (1777–1800)
服役 紐約炮兵部隊英語New York Provincial Company of Artillery
美國 大陸軍
 美國
服役時間 1775–1776 美國民兵英語Militia (United States)
1776–1781
1798–1800
軍階 Army-USA-OF-07.svg 美軍少將
美國軍隊總指揮
參戰 美國獨立戰爭
 *哈林高地戰役
 *白原戰役
 *特倫頓戰役
 *普林斯頓戰役
 *布蘭迪萬河戰役
 *日耳曼敦戰役
 *蒙茅斯戰役
 *約克鎮圍城戰役
美法短暫衝突

漢彌爾頓自幼生長在西印度群島尼維斯查爾斯敦,是非婚生子女。他小時候成了孤兒,被一個富裕的商人收留。十幾歲時,他被送往紐約接受教育。美國獨立戰爭的開始時,他在民兵組織中扮演了早期角色。他組織了一個炮兵隊,並擔任其指揮官。1777年,他成為華盛頓將軍的高級助手,協助華盛頓起草了大量的文件和信件,並因為掌握熟練的法語在協調大陸軍與前來增援的法軍的工作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深得信賴[1]。1781年,漢彌爾頓在約克鎮戰役中發揮重要作用,被視為英雄。

獨立戰爭結束後,美國通過費城制憲會議,建立了美利堅合眾國。在喬治·華盛頓第一任總統期間,他成為美國第一任財政部長,在華盛頓政府行政部門裡,漢彌爾頓是經濟政策主要構思者。他在聯邦政府主導聯邦政府接管各州債務、建立國家銀行、關稅制度以及(重建)與英國的友好貿易關係等各項事務。他的願景包括由一個強有力的行政部門領導的強大中央政府、強大的商業經濟、支持製造業的國家銀行以及強大的軍隊。 因為他的觀點有大批支持者,所以他和約翰·亞當斯於1789年創立了聯邦黨,並成為該黨的領袖,與由主張維護州權、維護農業主義和小政府的湯瑪斯·傑佛遜詹姆士·麥迪遜領導的民主共和黨成為競爭對手,成為美國兩黨制雛形。

漢彌爾頓雖然推崇英國政制,但是強調建立一個強力的聯邦政府,並成功說服他人,憲法的「默示權力」(Implied powers)賦予了政府發行國債、承擔國家債務與創立美國政府所有的銀行的權力。以此為據,他開徵入口關稅,後來更開徵備受爭議的威士忌消費稅。1794年,他又協助華盛頓平息了為抗稅由西部農民發起的威士忌暴動

1795年卸任財政部長之後,他回到紐約從事法律工作。然而作為聯邦黨領袖他仍然參與政治事務,並在亞當斯內閣中有巨大影響力。

1798年,漢彌爾頓在XYZ事件後動員軍隊,對抗法國,並被任命為一支新軍的指揮官[2]美法短暫衝突雖然在海上進行得十分激烈,卻從未正式宣戰。最後,總統約翰·亞當斯尋得了避免戰爭的外交解決方案。

後來他與亞當斯政見不合,使得後者在1800年美國總統選舉中落敗。當副總統湯瑪斯·傑佛遜阿龍·伯爾角逐總統時,他因為私人恩怨幫助傑佛遜擊敗伯爾,使得傑佛遜當選總統,伯爾當選副總統。在他與亞當斯決裂後,他在黨內只有幾個支持者。1804年,副總統阿龍·伯爾競選紐約州州長,漢彌爾頓表示反對。

1804年7月11日,伯爾向漢彌爾頓發起決鬥,在伯爾-漢米爾頓決鬥中,伯爾開槍擊中了漢彌爾頓,漢彌爾頓受到重傷,於第二天去世。

 

10元美鈔上的偉大開國元勳.漢彌爾頓

 

漢彌爾頓生平介紹影片

47歲,死於決鬥的悲劇人物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G6SsYBJwWqc


音樂劇創作者 Lin-Manuel Mirand

《漢彌爾頓》敘述美國建國元勳漢彌爾頓(Alexander Hamilton, 1755-1804),悲劇的美國傳奇首任財政部長的生平,音樂劇最有特色之處為本劇的「嘻哈」演唱風格;幾乎所有對白皆以深具特色的嘻哈方式進行,而這種美國街頭最流行的歌唱方式,描繪出身貧寒,一路直攻內閣高位,成為總統左右手的漢彌爾頓,更是充滿創意,令觀眾欣喜,也讓這部音樂劇從一開始2015年2月於外百老匯的公眾劇院首演時售罄上演以來,就創下一路長紅的票房,在2015年8月正式登上百老匯的理察·羅傑斯劇院,票價節節高升,一票難求。平均票價更從300多美金到1000美金(這還不是黃牛票喔~),實為近年來音樂劇史上的「奇蹟之劇」。

介紹取自維基百科,完整資料請見連結

 

這齣劇的音樂作詞作曲是林-曼努爾·米蘭達Lin-Manuel Miranda, b.1980),才華洋溢,是美國知名作曲家、作詞家、歌手、演員、劇作家、製片人及導演,以創作兼主演百老匯音樂劇《紐約高地In the Heights》及《漢密爾頓》而聞名。

林-曼努爾·米蘭達為2008年百老匯音樂劇《紐約高地》創作了音樂和歌詞。他的作品獲得了東尼獎最佳原創音樂英語Tony Award for Best Original Score[2]葛萊美獎最佳音樂劇專輯英語Grammy Award for Best Musical Theater Album[3],而戲劇本身則贏得了東尼獎最佳音樂劇;米蘭達也以主角身份入圍了最佳音樂劇男主角。自從為《漢密爾頓》編寫劇本、音樂和歌詞以來,他和該劇都獲得了外界高度讚譽;從2015年在百老匯​​首演以來,《漢密爾頓》還引發了一股流行文化

在影視界,米蘭達參與過的知名作品如電視劇《電氣公司英語The Electric Company (2009 TV series)》(2009年至2010年)、《善惡雙生》(2013年)、電影《STAR WARS:原力覺醒》(2015年)和《愛·滿人間》(2018年)。他為2016年動畫電影《海洋奇緣》創作的歌曲〈海洋之心〉贏得了金球獎最佳原創歌曲奧斯卡獎最佳原創歌曲


歷史教科書級別音樂劇

筆者先聲明,這部音樂劇不能作為正史看待,畢竟有許多戲劇效果,連劇作家林-曼努爾·米蘭達都公開說他有做出適合兩個半小時長度的改編與戲劇效果,他不斷強調完整不可能可以濃縮成為三小時內的音樂劇,但他確信大家欣賞過《漢密爾頓》之後,會願意上網查閱資料,好好認識這段美國開國歷史。也因此,在《漢密爾頓》音樂劇火紅的這幾年,美國普遍興起一股巖就近代歷史的風潮,也是一大促使社會進步的正向動力。

 

林-曼努爾·米蘭達在度假時,閱讀了《漢密爾頓》傳記來打發時間,沒想到讀著讀著,他心中越來越覺得漢密爾頓的人生,簡直戲劇化到就像是一首「饒舌」(Rap)歌曲,於是他起心動念想要製作一張專輯,用裡面的歌曲來詮釋這位悲劇傳奇的財政部長的一生。

後來他先完成了一首四分鐘的歌曲,恰巧他受邀到白宮演出,在徵得白宮同意之後,他真的在所有賓客前演唱了這首講述漢密爾頓的人生的饒舌歌曲,引起全場熱烈掌聲與肯定。收到這麼熱烈的反應之後,林-曼努爾·米蘭達再接再厲,花了七年時間才完成《漢密爾頓》音樂劇,成為了近年最具有話題性的「奇蹟之劇」。

 

林-曼努爾·米蘭達在白宮的演唱Live':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8L9Otp1GBW0

 

林-曼努爾·米蘭達接受電視節目訪問,暢談《漢彌爾頓》創作起源: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L_O1qkwsA_Y

 

林-曼努爾·米蘭達接受電視節目訪問 Part.2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Urp9MjHLP0s&t=355s

 

色盲選角模式(Color-Blind Casting)

《漢彌爾頓》一劇非常有特色之處,就是純粹以實力決定角色,而不考量角色真實的膚色。過去我們知道黑奴有色人種問題一直存在於美國,即使在今日,仍有警察執勤的膚色差別待遇問層出不窮。在製作《漢彌爾頓》時,製作團隊與導演特別強調實力的重要:只要能夠唱出團隊需要的音色,其餘一切都不是問題~這更是間接打破「白人優越」的思維,社會一片叫好。

 

因此我們在舞台上,會見到膚色不一樣的三姐妹(別懷疑,真實歷史裡都是同一對父母所生,但在音樂劇中,當然就不一樣啦~)

 

還有各種非裔有色人種飾演的開國元勳們與多位角色,也是音樂劇中因為色盲選角而造成的有趣現象:

 

 

驚人橫掃2016年東尼獎

歐巴馬與蜜雪兒的致詞

歐巴馬回憶細數當年林-曼努爾·米蘭勇敢地到白宮演唱以漢彌爾頓為主題的饒舌歌曲,這段故事,在《漢彌爾頓》成功演出並於2016年第70屆11項東尼獎(16項提名)瘋狂得獎橫掃會場之後,更成為經典傳奇的幕後花絮故事~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Fb4GlOabb1M

 

《漢彌爾頓》音樂劇角色表

表格取自維基百科ㄧ英語網頁

備註:百老匯原卡司亦為2020電影版本卡司。(2020 film version

Character Vassar workshop[15]
(2013)
Off-Broadway[16]
(2015)
Broadway[17]
(2015)[a]
Alexander Hamilton Lin-Manuel Miranda
Aaron Burr Utkarsh Ambudkar Leslie Odom Jr.
Eliza Hamilton Ana Nogueira Phillipa Soo
Marquis de Lafayette/Thomas Jefferson Daveed Diggs
Angelica Schuyler Anika Noni Rose Renée Elise Goldsberry
George Washington Christopher Jackson
John Laurens/Philip Hamilton Javier Muñoz Anthony Ramos
Hercules Mulligan/James Madison Joshua Henry Okieriete Onaodowan
King George III Brian d'Arcy James Jonathan Groff
Peggy Schuyler/Maria Reynolds Presilah Nunez Jasmine Cephas Jones

 

《漢彌爾頓》電影版角色表

Carleigh Bettiol, Ariana DeBose, Hope Easterbrook, Sasha Hutchings, Elizabeth Judd, Austin Smith, and Seth Stewart also appear as ensemble members.


《漢彌爾頓》劇情簡介

第一部分

來自加勒比海島嶼孤兒亞歷山大·漢密爾頓自小經歷了艱難的生活,並透過他的聰明才智,在故鄉人們集資之下離開了家鄉尼維斯島,來到美國本島追求夢想(歌曲:“亞歷山大·漢密爾頓” - Alexander Hamilton)。

1776 年,作為紐約國王學院的學生,漢密爾頓遇到了亞倫·伯爾、約翰·勞倫斯、拉斐特侯爵和赫拉克勒斯·穆里根(歌曲:“亞倫·伯爾,爵士” - Aaron Burr, Sir");漢密爾頓並以他精巧動人的發言,讓三位剛認識的新朋友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歌曲:“我的機會” - My Shot

接著,三人和漢密爾頓相互確認了他們的革命目標,而伯爾此時仍然憂心忡忡(歌曲:“今晚的故事” - The Story of Tonight)。

劇情繼續發展:富商菲利普·舒勒的三位女兒——佩吉、安吉麗卡和伊麗莎——進城並分享他們對即將到來的革命的看法(歌曲:“舒勒姐妹” - The Schuyler Sisters),華美活潑且綻放青春光芒;

就在此時,塞繆爾·西伯里正在街頭公開演說,警告大家國會的危險。而漢密爾頓因不同意他的論點,於是也公開反駁西伯里(歌曲:“農民反駁” - Farmer Refuted),直到喬治三世國王登場,演唱堅持他的王國權威歌曲(歌曲:“你會回來” - You'll Be Back)。

在紐約和新澤西競選期間,漢密爾頓接受了喬治華盛頓的帳前指揮官一職,儘管他渴望獲得戰地指揮權(歌曲:“得力左右手” - Right Hand Man)。

在菲利普·舒勒主持的舞會上(歌曲:“冬天的舞會” - A Winter's Bal),妹妹伊麗莎愛上了漢密爾頓,漢密爾頓亦屬意與她互許終身。(歌曲:“無助” - Helpless),但這其實是因為安吉麗卡同時也愛上了漢彌爾頓,身為長女知道自己的名運勢必只能門當戶對,在希望漢彌爾頓能平步青雲的內心想望之下,成全了妹妹伊麗莎與心中愛人漢彌爾頓的幸福,選擇壓抑自己的感情(歌曲:“我很滿意” - Satisfied)。

婚禮結束後,伯爾和漢密爾頓互相祝賀對方的成功(“今夜的故事(再次演唱)- The Story of Tonight (Reprise)”),而伯爾在考慮自己更加謹慎的職業生涯以及與英國軍官的妻子狄奧多西婭的婚外情的同時,反思漢密爾頓的迅速崛起(歌曲:“等待它” - Wait For It)。

隨著大陸軍團的情況惡化(“活著” - Stay Alive),漢密爾頓幫助勞倫斯與侮辱華盛頓的查爾斯·李決鬥(“決鬥十誡” - Ten Duel Commandments)。勞倫斯傷害了李,後者讓步,而漢密爾頓則因決鬥被華盛頓暫時停職並被要求返家(歌曲:“在裡面見我” - Meet Me Inside)。

伊麗莎透露她懷了她與漢密爾頓的第一個孩子菲利普,她希望漢密爾頓能放慢腳步,多了解他們生活中發生的事情(歌曲:“這就夠了” - That Would Be Enough)。在拉斐特說服法國加入殖民者一方後,他敦促華盛頓將漢密爾頓召回以幫助計劃最終的約克鎮戰役;華盛頓勉強同意了,因為不願意失去左右手漢彌爾頓(歌曲:“槍砲與艦船” - Guns and Ships),他希望漢密爾頓不要他堅信自己應該在戰爭中成為烈士和英雄——他應該謹慎行事,因為他所做的任何事情都會在未來的歲月中,在史冊裡留下一筆記錄,為世人所知(歌曲:“歷史注視著你”- History Has Its Eyes on You)。

在約克鎮戰役中,漢密爾頓與拉斐特集結,成功地在大戰裡擊敗英國軍隊,穆里根被招募為間諜,協助美軍認識英軍狀況並誘捕英國人並贏得戰爭(歌曲:“約克鎮逆襲戰" - Yorktown (The World Turned Upside Down))。

約克鎮勝利後不久,喬治國王詢問新誕生的美國,沒有英國的幫助,要將如何成為一個真正的國家?(歌曲:“接下來會發生什麼?” - What Comes Next?),而拉斐特則返回法國,計劃激勵他的人民進行自己的革命(1789年法國大革命亦將在法國揭竿而起,迎向自由平等博愛的民主國家)。

漢密爾頓的兒子菲利普出生了,而伯爾有一個女兒狄奧多西婭,兩人告訴他們的孩子他們將如何保護他們(歌曲:“親愛的狄奧多西婭” - Dear Theodosia)。漢密爾頓收到消息說他的老朋友約翰勞倫斯在戰爭勝利後在一場看似毫無意義的戰鬥中喪生,並全身心投入到他的工作中(“勞倫斯插曲/明天我們會更多”)。此時國家動蕩不安,新局未定,漢彌爾頓發起了新文章,闡述國家經營論述,是為《聯邦黨人文件》,並被新當選的華盛頓總統選為美國首任財政部長,伊麗莎請求漢密爾頓留下來,安潔麗卡和她的新丈夫搬到倫敦(歌曲:“不間斷” - Non-Stop)。

 

第二部分

第二幕開始於湯瑪斯.傑佛遜從美國駐法國大使返回美國,擔任國務卿的新職位(歌曲:“我想念什麼” - What'd I Miss)。

1789 年,傑佛遜和漢密爾頓在一次內閣會議裡,討論了漢密爾頓的財政建議。華盛頓告訴漢密爾頓想出一個妥協方案來贏得國會的支持(歌曲:“內閣之戰#1” - Cabinet Battle #1)。

伊麗莎和她家人們——連同從倫敦回來的安潔麗卡——在夏天前往北部旅行,而漢密爾頓則留在家裡進行妥協(歌曲:“休息一下” - Take a Break)。

此時漢密爾頓開始與瑪麗亞雷諾茲有婚外情,瑪麗亞雷諾茲的丈夫知情,願意睜隻眼閉隻眼,但條件是對漢彌爾頓的金錢勒索(歌曲:“對此說不” - Say No To This)。

漢密爾頓、傑佛遜和詹姆斯麥迪遜在一次私人晚宴上達成了 1790 年的政見妥協(Compromise of 1790),互相同意了漢密爾頓將國家永久首都置於波托馬克河上的財務計劃。

伯爾見到漢密爾頓在新政府裡展現明確而重要的影響力,心中嫉妒不已。此時的他終於不再忍耐,也不再等待,她發出豪語,希望自己也能擁有這樣的權力(歌曲:“起始之房” - The Room Where It Happens)。

伯爾換了政黨,並在參議院競選中擊敗了菲利普·舒勒,這使漢密爾頓成為了他的對手(歌曲:“舒勒被擊敗” - Schuyler Defeated)。

在另一次內閣會議上,傑佛遜和漢密爾頓就美國是否應該協助法國解決與英國的衝突展開爭論。華盛頓總統最終同意漢密爾頓關於保持中立的論點(歌曲:“內閣之戰#2” - Cabinet Battle #2)。

在這之後,傑佛遜、麥迪遜和伯爾決定聯手想辦法抹黑漢密爾頓(歌曲:“華盛頓站在你這邊” - Washington on Your Side)。

華盛頓決定從總統職位退休,漢密爾頓協助撰寫告別演說(歌曲:“最後一次” - One Last Time")。

大吃一驚的喬治國王收到消息說喬治華盛頓已經下台,將由巴黎簽署人約翰亞當斯取代(歌曲:“我認識他” - I Know Him)。亞當斯成為第二任美國總統並解雇了漢密爾頓,漢密爾頓作為回應,發表了對新總統(歌曲:“亞當斯政府” - The Adams Administration)的煽動性批評。

傑佛遜、麥迪遜和伯爾就詹姆斯雷諾茲的勒索與漢密爾頓展開對質,指控他“[挪用]政府資金”(歌曲:“我們知道” - We Know)。漢密爾頓不顧一切地通過證明自己只是好色而不是腐敗,試圖挽救他的政治生涯;他選擇在「雷諾茲小冊」寫出自己的婚外情真相故事,希望平息風波(歌曲:“颶風” - Hurricane)。

名譽損壞已經造成(歌曲:“雷諾茲小冊” - The Reynolds Pamphlet),外遇也重重傷害了他與伊麗莎的關係。伊麗莎心碎而憤怒,她燒掉了漢密爾頓寫給她的所有信件作為報復,並試圖將自己從這段歷史裡抹去(歌曲:“燒傷” - Burn)。

大學畢業後,菲利普試圖在與喬治·埃克(“Blow Us All Away”)的決鬥中捍衛父親的榮譽,但卻被被槍殺致死(歌曲:“活著(再次演唱)” - It's Quiet Uptown),這意義外也讓導致漢彌爾頓與伊麗莎有機會和解(歌曲:“這是安靜的住宅區” - It's Quiet Uptown)。

漢密爾頓在1800年美國總統大選(歌曲:“1800 年大選” - The Election of 1800)中對傑佛遜的支持,導致漢密爾頓和伯爾之間的敵意更進一步加深。為了政見上的不合與宿敵心情,伯爾發出決鬥信要求漢密爾頓決鬥(歌曲:“你順從的僕人” - Your Obedient Servant)。

漢密爾頓匆忙寫下了他的最後一封信,而伊麗莎則讓他回去睡覺(歌曲:“最好的妻子和最好的女人” - Best of Wives and Best of Women)。

伯爾和漢密爾頓前往新澤西參加決鬥。

伯爾回顧了決鬥前的時刻,說我們其中一個必須死。

在漢密爾頓唱完如人生走馬燈的段落之後,伯爾和漢密爾頓走完必要的十步;漢密爾頓將槍舉向空中,如同他告訴過兒子菲利普一般:這是君子之鬥。但是伯爾同此同時卻依循規則對著漢密爾頓開火,這瞬間時間凝結了...,漢密爾頓被伯爾射中肋骨,身受重傷而死去。伯爾在如心跳一般的節奏中唱著:「現在我是歷史的罪人了...」

伯爾感嘆雖然自己活了下來,但他永遠成為歷史上那位殺死漢密爾頓的惡棍(歌曲:“世界足夠廣闊” - The World Was Wide Enough)。

音樂劇以對歷史記憶的反思結束。

傑佛遜和麥迪遜逐一反思了漢密爾頓為立國所做出的卓越貢獻,曾想將自己抹除於歷史之外的伊麗莎,則講述了她如何透過採訪退伍軍人、獲得安潔莉卡的幫助、為華盛頓紀念碑籌集資金、公開反對奴隸制以及在紐約市建立第一家私人孤兒院來榮譽,為丈夫漢密爾頓記錄下國家留下的珍貴貢獻,讓世人重新認識這位美國開國元勳的功勞。(歌曲:“誰活著,誰死了,誰講述了你的故事”- Who Lives, Who Dies, Who Tells Your Story)。

隨著音樂劇的結束,伊麗莎看著觀眾的方向,她歌唱之後含淚地喘息著。

伊麗莎最終以97歲高齡逝世。(劇終)


完整音樂劇欣賞

*點按照片進入中英文字幕影片

 

首演之夜.演員視角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Ap9JWCFeNUI

 

精選好歌

開場曲 <Alexander Hamilton>

白宮獻演 Live'版本

音樂劇第一首歌曲,就直接採取「破題法」,一句一句開門見山的台詞,直接說出了漢米爾頓的故事,經歷過的重要事件,以及...最後的死因

一個私生子、孤兒、
妓女與蘇格蘭人的兒子,
降生於加勒比海被遺忘的一片荒蕪中,
是如何在如此潦倒困苦的環境中變成偉人與學者?
一個沒有父親的孩子,最後成為十元美金上的建國元勳,
憑的就是比別人努力,
比他人聰明,靠的就是自己 …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ZPrAKuOBWzw

 

Hamilton的主題曲<My Shot>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r1izVfVpBwE

 

<The Schuyler Sisters>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POHVE9uCNAY

 

白宮 Live'版本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_ffjFS_4I8c

 

<You'll Be Back>

超可愛的英王喬治三世,完全是本劇的吉祥物,反差賣萌真是太可愛了~好多人都說最愛他❤️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xCxf3GizIdU

 

熟悉嗎?英國披頭四風格的歌曲現場演唱版本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A_MjCqQoLLA

 

<Satisfied>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asfLNbrSPv4

 

Hamilton - Cabinet Battle #1 Jefferson's Rap (With Subtitles)

國務卿的Thomas Jefferson和時任財務部長的Hamilton,在劇中第一次內閣會議中的爭執<Cabinet Battle #1>,就是使用Rap的音樂對決~最有趣的是總統George Washington還當起主持人,讓枯燥的歷史瞬間成為了鄉民的最愛~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hqyCi4gXWUI

 

Burr的主題曲<The Room Where It Happens>

在另一次內閣會議上,傑佛遜和漢密爾頓就美國是否應該協助法國解決與英國的衝突展開爭論。激烈的言論再次如同Rap一般熱烈地對唱著,在精彩的演唱之後,華盛頓總統最終同意漢密爾頓關於保持中立的論點(“內閣之戰#2”)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UMD14n4UOVQ

 

Cabinet battle #2 - Hamilton (Original Cast 2016 - Live) [HD]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BZHnCtf-DEI

 

好心人士製作.漢彌爾頓好歌20首

Top 20 Best Hamilton Songs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eLTDj9W_6f0

 

迪士尼頻道也能看到完整原卡版

《漢彌爾頓》(Hamilton: An American Musical)在2019年碰到疫情,演出停擺,幸運的是,由於在百老匯太過熱門,迪士尼出資7500萬美金,買下2016年正式拍攝的原卡司舞台表演版,並開始於「Disney+」平台上播放。這樣所有喜愛音樂劇與精緻影音,甚至無法到美國百老匯觀賞本劇的朋友們,實在是一大福音~而且影音品質、視角絕佳,某方面來說比美現場,能在家中電視上直接觀賞這部百老匯超級音樂劇,實在太幸福啦~

 

Disney+ 官方預告片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DSCKfXpAGHc

 

上方還能看到除了音樂劇之外,迪士尼頻道裡還有兩部演員們訪談的紀錄片「漢彌爾頓:歷史的目光在注視著你」與「漢彌爾頓:深度探索」,作為認識創作與拍攝背景的補充資料,是非常棒的影片喔~

 

番外篇.林-曼努爾·米蘭達創作的最精選十首好歌

1:00 It's all happening (Bring it on the musical)

2:08 "Bigger" 3:19 Breath (In the heights)

4:20 You're welcome (Moana, DUH)

5:22 In the heights (In the heights)

6:25 The Schyler Sisters (Hamilton)

7:23 Yorktown (Hamilton)

8:27 96,00 (In the heights)

9:29 How far I'll Go (Moana DUH)

10:45 Shiny (Moana, DUH)

10:54 Almost like praying

11:08 What the heck I gotta do (21 Chump Street)

11:15 My Shot (Hamilton)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vLPXNvtQOA8

 

超粒方製作的精彩解析,值得一看

Disney+最好看的作品 嘻哈古裝音樂劇 你還沒看過嗎?《漢密爾頓》Hamilton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IjPFk6VcUjQ&t=922s

 

可愛的咕雞與酋長,也熱衷於音樂劇,解說的很棒喔~

爆紅饒舌音樂劇!漢米爾頓在紅什麼?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i-WU9EuxKA8

 

漢米爾頓音樂劇的"他"居然出現在冰雪奇緣裡?!漢米爾頓幕後介紹!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SdX_ZhB1rPw

 

 

開卷蹦藝術.享受美好閱讀時光

☕️一杯咖啡.一點心意.支持蹦藝術☕️

 

各類合作提案,聯繫方式:

*手機:0917.670.518 
*Line:https://line.me/ti/p/LB1ro0P0AU
*E-mail:jenpin888@gmail.com

【BON活動】蹦藝術音樂講堂「人生不可錯過的美妙音樂」系列-每週二實體班9月即將開課🎉

【BON活動】蹦藝術音樂講堂「人生不可錯過的美妙音樂」系列-每週二實體班9月即將開課🎉
BONART Tuesday Music Lecture

– 資訊整理共享於網路,一起欣賞音樂與藝術之美 –
蹦藝術 | BONART


蹦藝術音樂講堂🎵

蹦藝術音樂講堂由旅法知名音樂家林仁斌,也是蹦藝術藝術網站執行長規劃並擔任主講。 在蹦藝術音樂講堂充滿特色與循序漸進的主題規劃之下,您將發現欣賞古典音樂、理解各種作品類型,都將為您的生活中帶來更豐富愉快的感受;您所需要做的,就是悄悄地埋下這快樂的種子,坐進講堂,好好欣賞每一場知識與含金量滿滿的專屬演講。

 

*蹦藝術音樂講堂*《人生不可錯過的美妙音樂》系列

愛樂大眾觀點出發.最美妙的古典音樂指南

→報名連結:https://reurl.cc/V1L3rn

實體課程 2022/9/20 起
每週二 下午2:00-4:00

課堂備有咖啡及茶等飲品

上課地點:鳴石音樂空間台北市中正區仁愛路二段34號5F,近捷運東門站)

 

古典音樂 X 精彩繽紛美好人生🌟

在蹦藝術音樂講堂,您將體驗到:

❶ 全面認識古典音樂世界.從基礎到進階
❷ 深入了解音樂史、專有名詞到作曲家故事
❸ 沈浸式課堂解說.艱澀知識一次融會貫通
❹ 老師與粉絲互動Q&A,從傳道授業到解惑

 

蹦藝術音樂講堂由旅法知名音樂家林仁斌,也是蹦藝術藝術網站執行長規劃並擔任主講。

結合蹦藝術網站豐富多元的系統化資料,林仁斌老師輕鬆幽默的上課內容與清晰俐落的口條,多年來深獲各界肯定,並與國家兩廳院、衛武營國家文化藝術中心、苗北藝文中心、NSO國家交響樂團、長榮交響樂團、高雄市交響樂團、大人社團等各單位合作各式音樂講座,年演講場次超過200場,是台灣超人氣音樂欣賞名家。

音樂的面向極其廣闊,也間接影響我們腦部活動很大。經由專家研究,當欣賞美妙音樂而感動時,大腦的「獎賞中樞」會產生反應,分泌出「多巴胺」,給予我們愉快的感受。

在蹦藝術音樂講堂充滿特色與循序漸進的主題規劃之下,您將發現欣賞古典音樂、理解各種作品類型,都將為您的生活中帶來更豐富愉快的感受;您所需要做的,就是悄悄地埋下這快樂的種子,坐進講堂,好好欣賞每一場知識與含金量滿滿的專屬演講。

 

課程介紹

古典音樂的世界浩翰深邃,文學、詩歌、繪畫、舞蹈均在歷史上與之共舞飛揚。蹦藝術音樂講堂為喜愛音樂的您規劃精彩無比的「人生不可錯過的美妙音樂系列」,首發第一輯我們將從交響曲、協奏曲、室內樂到歌劇這四大主題開始,逐步有系統地帶領所有學員認識古典音樂豐富的美妙世界。

「人生不可錯過的美妙音樂」系列(一)
日期:  9/20、9/27、10/4、10/11
ㄧ、不可錯過的十首交響曲
二、不可錯過的十首協奏曲
三、不可錯過的十首室內樂
四、不可錯過的十部歌劇 

 

「人生不可錯過的美妙音樂」系列(二)
日期:  10/18、10/25、11/1、11/8
一、不可錯過的十首鋼琴樂曲
二、不可錯過的十首小品音樂
三、不可錯過的十首愛之詠嘆
四、不可錯過的十首管弦爆棚

 

「人生不可錯過的美妙音樂」系列(三)
日期:  11/15、11/22、11/29、12/6
一、不可錯過的十部音樂電影
二、不可錯過的十首電影配樂
三、不可錯過的十首韓劇音樂
四、不可錯過的十首日劇音樂

 

【課程資訊】
課程時間:9/20起,每週二下午2:00-4:00
課程時數:一系列四堂課、每週上課一次。
上課地點:鳴石音樂空間(台北市中正區仁愛路二段34號5F,近捷運東門站)

 

【課程費用】
單系列-$2,000元
兩系列-$3,800 (原價 $4,000)
三系列-$5,400 (原價 $6,000)
單堂-   $600

 

【課程日期】
「人生不可錯過的美妙音樂」系列(一)( 9/20、 9/27、10/4、10/11) 
「人生不可錯過的美妙音樂」系列(二)(10/18、10/25,11/1、11/8) 
「人生不可錯過的美妙音樂」系列(三)(11/15、11/22、11/29、12/6) 

 

→報名連結:https://reurl.cc/V1L3rn

期待與您在講堂上的見面😉

 

主講人:林仁斌

蹦藝術|BONART 藝術網站執行長

旅法知名音樂家.音樂欣賞名家.超人氣專業導聆人
蹦藝術|BONART 藝術網站 執行長 https://bonart.com.tw
蹦藝術 Podcast節目製作/主持人
演奏、指揮、撰文、演講與音樂攝影之全方位音樂家。

簡歷:
知名留法長笛演奏名家
蹦藝術 | BONART 網站執行長
節慶長笛樂團團長 & 指揮
苗北藝文中心苗北講堂音樂講座
NSO國家交響樂團音樂會/Live'講座導聆
長榮交響樂團音樂會特約音樂會導聆
高雄市交響樂團樂曲解說與音樂會導聆
衛武營國家文化藝術中心【武營來開槓】
國立中正紀念堂管理處音樂講座
華泰王子飯店音樂欣賞講座
中華民國監察院音樂欣賞講座
大人社團大人的音樂欣賞課
50+ FiftyPlus音樂欣賞講座
SONY數位教室音樂欣賞講座
信義房屋信義學堂音樂欣賞講座
各政府機關音樂比賽評審委員
台北市蘭雅國中管弦樂團/管樂團指揮

 

 

開卷蹦藝術.享受美好閱讀時光

☕️一杯咖啡.一點心意.支持蹦藝術☕️

 

各類合作提案,聯繫方式:

*手機:0917.670.518 
*Line:https://line.me/ti/p/LB1ro0P0AU
*E-mail:jenpin888@gmail.com

【苗北講堂】2022下半年系列(三)俄羅斯.憂鬱旋律天王.柴可夫斯基

【苗北講堂】2022下半年系列(三)俄羅斯.憂鬱旋律天王.柴可夫斯基
miaobei-art-center-x-bonart-music-lecture-2022-2-3

– 資訊整理共享於網路,一起欣賞音樂與藝術之美 –
蹦藝術 | BONART


積厚流光 音樂群雄 Part.2

橫跨歐洲五國.十九世紀的最美的音樂人文風情

藝文講堂為日前重要的藝文參與模式,為營造藝文共學常態環境,本系列苗北講堂音樂講座以「積厚流光 音樂群雄 Part.2」為發想,接續上一期偉大作曲家.人文風情系列,以橫跨歐洲各國,十九世紀浪漫風華為主軸,由超人氣音樂導聆人林仁斌老師用精彩的故事,帶您穿越時空,輕鬆悠遊古典音樂美妙的領域,讓您瞬間化身音樂欣賞達人。 

 

主講:林仁斌老師(蹦藝術網站執行長)

 

報名資訊

(一)報名方式:
◆線上報名,點選上方「馬上報名」,填寫完google表單後,完成繳費。
◆臨櫃報名,至苗北藝文中心服務台填寫報名表,並完成繳費。
◆郵寄報名,填妥報名表(請自本頁面下方下載),並且完成繳費,將報名表郵寄至苗栗縣竹南鎮公園路206號苗北藝文中心(信封請註明:111-1苗北講堂)。
◆電子郵件報名,填妥報名表(請自本頁面下方下載)並完成繳費,將報名表寄至:ychuang@miaobeiac.org,主旨:111-1苗北講堂,即完成報名。

(二)繳費資訊
◆ 現場繳費:請攜帶報名表至苗北藝文中心服務台
◆ 線上匯款
匯款帳戶:
戶名:苗栗縣苗北藝文中心
銀行:臺灣土地銀行頭份分行(0050212)
帳號:021-051-051-316

苗北藝術學苑111-2苗北講堂課程網頁


歐洲五國.六種音樂風情

 (三)俄羅斯.憂鬱旋律天王.柴可夫斯基

“音樂是上天給人類最偉大的禮物,只有音樂能闡述寧靜與靜謐” — 柴可夫斯基

111年8月28日(星期日)10:00

柴可夫斯基(Pyotr Ilyich Tchaikovsky,1840-1893)出生在政治動盪不安的十九世紀俄羅斯,在這樣的環境中融合了深厚文學與音樂藝術的美感,以獨特的憂鬱旋律,無人能及的作曲才華,悲劇色彩、優美動人的旋律與和聲,不僅在當代廣受注目,他的音樂能以不屬於當時任何一個流派之附庸,而成為俄羅斯後期浪漫樂派翹楚之領導大師,音樂廣為後世流傳,成為一家之言。這場音樂講座中,林仁斌老師將為您詳解柴可夫斯基精彩絢爛的人生與精彩作品。

 

我作品裡所展示的樣貌,就是在我所生活的年代,國家、環境與教育等所有元素中所形成的。~柴可夫斯基 1891 年 1 月 24 日致 塔涅耶夫(Sergry Ivanovich Taneyev, 1856-1915) 信。

1893年的柴可夫斯基 油畫| Image from BG-Gallery.ru


柴可夫斯基 生平簡介
(整理於網路資源)

十九世紀的俄羅斯政治動盪不安,但在藝文領域卻在彼得大帝倡導的西化之下,逐漸開花結果:以第一代西化作曲家葛令卡(Mikhail Ivanovich Glinka, 1804-1857及其追隨者「俄國五人組」(The Five)所領導表的俄羅斯國民樂派,在強烈民族意識與自由主義的趨使下,讓音樂創作有了新的方向並開始綻放光芒。他們的作品既創新又能帶有俄羅斯傳統的民間舞曲或民謠等文化基礎,融合西方古典音樂創作技巧與和聲,逐漸走出一條嶄新的道路。

柴可夫斯基所成長的環境中,正因為文學與音樂藝術的蓬勃發展,讓他能以不屬於當時任何一個流派之附庸,而以獨特的憂鬱、悲劇色彩,以及優美動人的旋律與和聲,不但在當代廣受注目,也成為俄羅斯作曲家中最為後世流傳,甚至是足以代表俄羅斯後期浪漫樂派翹楚之領導大師。

 

編按:「俄國五人組」(The Five),以 巴拉基列夫(Mily Balakirev, 1837-1910)為首,包含 庫宜(Cui, César, 1835-1918)、穆索斯基(Modest Petrovich Musorgsky, 1839-1881)、林姆斯基-高沙可夫(Nikolay Andreyevich Rimsky-Korsakov, 1844-1908)、鮑羅定(Aleksandr Porfir′yevich Borodin, 1833-1887)五位作曲家組成,於後世享有崇高名望之俄國代表作曲家。

 

  • 相關文章

【BON音樂】什麼是「俄國五人組」(The Mighty Five)? 。(←點閱文章

 

柴可夫斯基延伸閱讀:

 

家庭與成長背景 1840–1865

彼得.伊里奇.柴可夫斯基(Pyotr Ilyich Tchaikovsky, 1840-1893) 1840 年 5 月 7 日(新曆)出生於礦業工程師家:父親伊利亞.彼特羅維契.柴可夫斯基(Il’ya Petrovich Tchaikovsky, 1795-1880)是烏拉山區 渥金斯克(Kamsko Votkinsk)冶金工廠廠長。父親共有三任妻子。第一任妻子 瑪麗亞.凱瑟(Mariya Keiser, d.1831)逝世後留下一女 辛納達(Zinaida, 1829-1878)。而第二任妻子就是柴可夫斯基的母親 亞歷姍德拉(Aleksandra d’Assier, 1813-1854),擁有法國血統並熱愛音樂藝術,與父親 1833年於結婚,與第二任妻子兩人共育有六名小孩,如加上 辛納達共七位兄弟姊妹。

柴可夫斯基於家庭中排行第二,其兄弟姐妹有:哥哥 尼可萊(Nikolay, 1838-1910)、 妹妹 亞歷山德拉(Aleksandra, 1842-1891),小名 莎夏(Sasha)、弟弟 伊波利特(Ippolit, 1843-1927)、兩位雙胞胎巒生弟弟 安納托利(Anatoly, 1850-1915)及 莫德斯特(Modest, 1850-1916)。

 

柴可夫斯基 8歲時的全家福照片:

由左至右分別為:柴可夫斯基(8歲)、母親 、妹妹 亞歷山德拉(莎夏,母親膝前)、同父異母姊姊 辛納達(母親背後)、兄長 尼可萊、弟弟 伊波利特與父親。

Tchaikovsky (left), aged 8, with his mother Aleksandra (seated), his sister Aleksandra (leaning on her mother's knee), half-sister Zinayda (standing behind), older brother Nikolay, younger brother Ippolit, sitting on father Ilya's lap.

 

柴可夫斯基 幼時家境良好,5歲開始學鋼琴,幾個月以後,就能熟練演奏弗里德里希·卡爾克布雷納的作品 ⟪Le Fou⟫。1850年 10歲時,父親被任命為聖彼得堡國立大學校長。於是年輕的柴可夫斯基接受了非常好的基礎教育,並且在音樂系主任的指導下繼續鋼琴學習。柴可夫斯基的父親非常捨得讓兒子學習音樂,他讓柴可夫斯基追隨從紐倫堡來的知名鋼琴老師 魯道夫·昆丁格(Rudolph Kündinger, 1832-1913)。在這位老師的指導下柴可夫斯基更加認識了解德國音樂,並且持續一生對莫札特音樂非常喜愛。

 

1854年柴可夫斯基之母親死於霍亂,14歲的他作了一首圓舞曲來紀念母親。直到 1877 年的信中,他仍寫道:「儘管這是確切的事實,但我始終難以想像我如此熱愛、如此善良的母親永遠離去了,我將永遠無法對她說,即使離別了23年,我還是依然那樣愛她。」。 這份對母親永遠無法彌補的失落情感,長年來在他心中久久無法完全平復,也或許是造成他偏向憂鬱悲觀的性格原因之一。

 

優秀法學生 棄法律轉向音樂懷抱

1852 年,柴可夫斯基被獨自送到聖彼得堡上學,入讀的是著名的男校「皇家法律學院」 (Imperial School of Jurisprudence),該學校素質優良,學生畢業後都成為政府各級官員與法律精英。1858年畢業後,柴可夫斯基離開學校進入司法部當部長秘書,不久他就加入了司法部的合唱團。後因為對於音樂的熱愛,在 1862 年聖彼得堡音樂學院正式成立後,本來擔任公務員的柴可夫斯基,卻因着對音樂的濃厚興趣,兼讀學院的課程,半年後更決定辭職進入聖彼得堡音樂學院學習,再次成為學生。棄法律而走投向音樂的懷抱,這是更他人生裡最重要的一項決定。

 

照片為1859年 5月底或-6月初,19歲的柴可夫斯基,穿著「皇家法律學院」畢業校服,拍攝於聖彼得堡的畢業照片。

Tchaikovsky, aged 19, wearing the uniform of the Imperial School of Jurisprudence. Photographed in Saint Petersburg, 29 May/10 June 1859.

 

自幼學習音樂,音樂對柴可夫斯基的影響極為重大;在他纖細敏感的成長過程中,扮演者重要的角色。而他日後作品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俄羅斯的民間音樂,更是柴可夫斯基音樂中重要的養分。在他的交響曲作品以及許多創作中,俄羅斯民謠都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要素。成年後的柴可夫斯基也曾說:「我生長在偏僻地區,自幼深刻體會到俄羅斯民間歌曲典型特徵中那種難以言傳的美。我熱愛俄羅斯因素的一切表現。」如同許多前輩所走的道路, 柴氏作品中有許多的素材來自於民謠的取用:而這正是他所愛的音樂,如同他身上所流的俄羅斯民族血液般,無法分離。

 

柴可夫斯基 1960年代(1963)法律工作進入莫斯科音樂院時期照片,神情有著天然的憂鬱

 

俄羅斯音樂教育起源

俄羅斯正式的專業音樂教育根源,要從作曲家 安東.魯賓斯坦(Anton Rubinstein, 1824-1894)於 1862 年成立聖彼得堡音樂學院(St Petersburg Conservator)開始:

1859 年留學西歐的音樂家 安東·魯賓斯坦,在俄羅斯大公夫人 葉蓮娜夫娜(Grand Duchess Yelena Pavlovna)的贊助下,先成立了「俄羅斯音樂協會」(Russian Music Society, 簡稱:RMS),隔年開始籌辦音樂課程。

1862 年魯賓斯坦創立聖彼得堡音樂學院並擔任校長。曾指導柴可夫斯基樂理及和聲之作曲家 查倫巴(Nikolay Zaremba, 1821-1879)亦獲聘至聖彼得堡音樂學院授課,柴可夫斯基為第一年考入音樂院之首批學生,繼續同時與魯賓斯坦與查倫巴學習各式作曲理論

莫斯科與聖彼得堡的音樂環境,也因為魯賓斯坦創立俄羅斯音樂協會之後顯得越來越豐富頻繁。在此之前每年僅有個位數音樂會,而魯賓斯坦創立俄羅斯音樂協會與音樂院之後,這兩大城市的音樂會逐步發展至每年有20多場各式音樂會。

 

音樂院畢業與職業生涯 1866–1877

柴可夫斯基自 1866年開始任職於莫斯科音樂學院,也是音樂院成立之年。

聖彼得堡音樂學院畢業時,安東·魯賓斯坦的弟弟尼古萊·魯賓斯坦恰巧於 1865年開始籌劃成立莫斯科音樂學院,便聯絡柴可夫斯基要聘請他擔任音樂理論之教授。當時柴可夫斯基因父親已經退休,家庭經濟上頗為拮据,因此欣然接受這份邀約,並於 1866年莫斯科音樂學院成立但前往定居擔任教職。(編按:柴可夫斯基共於莫斯科音樂院擔任和聲學教授達 12年,直到 1878 年接受梅克夫人年金贊助後,才辭去教職。)

時在學校教書的待遇並不特別好,僅能餬口而已;但柴可夫斯基從事這份教職,能有很充裕的時間兼顧創作,所以在第一年便完成了第一號交響曲「冬之夢」(Winter Dream, Op.13, 1866)。雖然第一號交響曲未能獲得聖彼得堡首演觀眾與老師魯賓斯坦的認可,但後來於莫斯科演出之受歡迎程度出乎意料, 柴可夫斯基首次獲得了作曲上的成功。

莫斯科的第一號交響曲音樂會對於柴可夫斯基的事業發展上非常重要: 他初次與國民樂派作曲家與藝術家們接觸,認識了包括俄國著名音樂家葛令卡、劇作家奧斯特羅夫斯基、文學家托爾斯泰、音樂評論家斯塔索夫及 「俄國五人組」成員:巴拉基列夫、庫宜、穆索斯基、鮑羅定、林姆斯基.高沙可夫等;而音樂院的穩定教職,也讓他在接下來的十餘年都能全心投入教學和創作,也正式開啟了柴可夫斯基的作曲家創作之路。

 

教學相長 1870和聲學著作 

俄羅斯的第一本和聲學教科書,就是柴可夫斯基所著(1872年出版)。

1870年夏天,柴可夫斯基寫了他的和聲學書籍《和聲實用研究教程》,這是準備在音樂院上課用的專書,書中講解簡明透徹並且舉很多實例,也有許多的實用習題。 柴可夫斯基並在《和聲實用研究教程》一書寫下了他心中「理論為根基,創意為雙翼」的概念說明:

“理論對形式,特別是對形式中的和聲配合進行概括,並使其系統化。

但理論不可能預見音樂實踐中的許多個別的、孤立的現象。有才能的學生出於內心的衝動,跨越理論所規定的界線,我們容許他們遵循本能的啟示。另一方面,才能較差的學生在理論公式中尋求可靠的支持,即便並未竭力擺脫那些令人為難的規則,他也能獲得成效。

我們為和聲練習選擇了聲樂風格,並且一貫贊成聲樂風格。聲樂風格最有利於研究聲部進行的藝術,而聲部進行則是和聲技巧的全部本質。

當然,器樂風格要自由得多,因為它不注意聲部的明確數目,它注意的是整個和聲群,這種和聲群時而壓縮成為由不同數目的聲部連續配合所構成的形式。 

和聲形式(一般表現在器樂中的和聲形式)的表現方法異常多樣,人們絕不可能 給它訂立系統化的規則,分析優秀作品(比如,貝多芬的奏鳴曲),是在研究這門困難的學科方面求得進步的最佳方法。”(取自《柴可夫斯基論音樂》一書,柴可夫斯基,高士彥(譯),台北,世界文物出版社,1993)。 

 

編按:《和聲實用研究教程》是俄國第一本和聲教科書,1871 年由柴可夫斯基本人編寫,於1872 年出版。原文版於 1872~1957 年期間曾出版十次,德譯本和英譯本分別出版於 1899 和 1900 年。

 

柴可夫斯基的和聲學書《和聲實用研究教程》(Guide to the Practical Study of Harmony)於1872年出版

1874年,33歲的柴可夫斯基相片,由 Alfred Lorenz 拍攝於聖彼得堡。

Tchaikovsky, aged 33. Photographed by Alfred Lorenz in Saint Petersburg, January 1874.

 

柴可夫斯基的婚姻

1877 年是柴可夫斯基歷經波折的一年。1877 年 5 月他收到了一封求愛信,對方自稱是他於莫斯科音樂院教過的女學生:安東尼娜.伊萬諾夫娜.米留科娃(Antonina Ivanovna Milyukova, 1849-1917)。雖然柴可夫斯基對類似信件往往是不回信的,但是米留科娃在信中說她已經暗戀柴可夫斯基 4 年, 感到很受折磨,希望柴可夫斯基能在百忙中見她一面。

優柔寡斷的柴可夫斯基終究無法拒絕這樣的來信,不得不做出答覆。雖然回了信,也在信中明白的拒絕了米留科娃,但最終卻因為通了信而勉為其難地去拜訪她。見面時也明白的表示對於她只有感謝與同情,並沒有其他感情。但後來米留科娃對柴可夫斯基的追求卻更加瘋狂,甚至揚言沒有成功結婚,就要結束自己的生命。

讓我們來環顧這個時間點,柴可夫斯基已經 37歲,是邁向成熟的年歲;在所有人的眼中他應該有能力、也應該擁有一個溫馨的家庭。但早在前一年他寫給同樣有斷袖之癖的弟弟 莫德斯特的信中表示:「...讓我自己(和任何可能的人)進入合法的婚姻生活中。我發現我們的"癖好"是快樂的最大阻礙,我們必須全力對抗我們的天性...」。

換句話說,柴可夫斯基希望透過結婚來改變自己的性向,也中止外傳他是同性戀的謠言。

同一時期,他正巧處在歌劇《尤金.奧涅金》(Eugene Onegin, Op. 24)創作的時間點,此作品根據普希金的同名詩作寫成。在《尤金.奧涅金》劇中,女主角 塔提亞娜(Tatyana)仰幕著男主角 奧涅金,徹夜寫了一封告白的情書給他,但 奧涅金卻冷淡地回絕了她。故事後來在 奧涅金回心轉意重新追求 塔提亞娜而未能成功,男主角處於百般悔恨的情緒中結束全劇。

巧合的是,現實生活中,現在柴可夫斯基也收到了同樣的仰慕情書。米留科娃在信中表示若柴氏不接受她的愛,她將以自殺了結。猶豫不決的柴可夫斯基在幾經思量,不知所措又不願自己成為冷漠無情的奧涅金,同時似乎又對婚姻與家庭生活懷抱一絲希望...也許寄託於婚姻關係,能夠可以結束長期困擾他的同性戀傾向?...

 

於是在決定結婚前,柴可夫斯基開始寄信給他的家人們:

在 6月 23日給父親的信件裡,他寫道:

「親愛的爸爸!您的兒子打算結婚了。他因為不願意未得到您的祝福而結婚,故而請求您祝福他走向新的生活。我將和一位名叫安東尼娜‧伊萬諾夫娜‧米留科娃的姑娘結婚。她是一位貧窮卻誠實的好姑娘,她很愛我。我親愛的爸爸,您知道我這樣年齡的人不經過冷靜思考是不會決定結婚的,所以請不必為我擔心。我相信我未來的妻子將會盡力使我平安幸福的。請您暫時除莉莎維塔.米哈依洛夫娜外,不要將這件事告訴任何人。莎夏和兄弟們由我自己寫信告知。

祝您健康,請即覆信。」

 

就在同一天( 6月 23日)柴可夫斯基也發信給他的弟弟 安納托利(Anatoly Ilyich Tchaikovsky, 1850–1915),內容更加詳盡:

「親愛的 安納托利,你猜得很對,說我瞞著你什麼,但你卻沒有猜中所瞞的事。情況是這樣的:5月末發生了一件事,我曾經打算暫時不告訴你和一切親友,以免你們為我的所作所為以及起因後果白白擔心。我原先想事情完畢後再公諸於眾:我快要結婚了。見面時我將對你細述經過。......請別為我擔心,我的行動是經過深思熟慮的,現在十分安然地跨出了人生重要的一步,我在婚期逼近時還能完成一部歌劇(編按:尤金奧涅金)的三分之二,你從這一點也可以看出我是十分安然的。

我要娶的那位姑娘不很年輕了,但很正派,而且有一個主要的優點:她十分傾心於我。......。你和柯杰克將是僅有的兩位婚禮見證人,婚禮在你來到後立即舉行。然後你們去卡明卡,而我則和「妻子」(這稱呼聽來多麼奇怪阿!)一起待三個星期。」

 

以上兩封家書可以看出柴可夫斯基充滿矛盾的心情:對未來的不確定感與對未來的期待感,兩者並存。

 

讓我們再看第三封寫給梅克夫人的信件,似乎至此柴可夫斯基才真正地寫出他自己的心情:

「首先要告訴您的是,5月末,我以一種自己也深感突然的方式訂了婚。......如果我走到這步田地之後突然拋棄這姑娘,將會使她十分痛苦,導致她走向悲慘結局。因此我就面臨艱難的抉擇:或是以這位姑娘的毀滅作為代價來保持我的自由,或是結婚(這裡說的毀滅並非空話,她確實十分愛我)。我不能不選擇後者(與她結婚)。支持我做出這一決定的是我 82歲高齡的父親和所有的親人都盼望著我能夠結婚。......」

 

只和米留科娃幾次見面後,柴可夫斯基貿然地決定結婚了。他們於 1877 年五月底訂婚,7月 18日結婚。

婚後雖短暫地終結了柴可夫斯基同性戀的傳言,但痛苦的婚姻生活,逼迫柴可夫斯基在不明原因之下拋下妻子,在黑夜中於莫斯科的河中企圖自殺。

雖然自殺事件並沒有知的奪走柴可夫斯基的性命,卻使得他陷入更嚴重的精神疾病。自殺未遂之後躺在病床上幾乎沒有任何記憶,而醫生根據他在病床上意識昏迷時的呢喃,判斷他必須永遠不要看到他的妻子,否則精神狀況不會好轉。而柴可夫斯基的兄長 尼可萊與弟弟 安納托利,全力協助柴可夫斯基與妻子離婚一事,但米留科娃堅持不離婚,柴可夫斯基只好選擇永久分居,並定期給予她生活費。

 

(編按:米留科娃於 1880年另結新歡懷孕,後來孩子被棄養於孤兒院。而米留科娃本人也於 1896年被診斷出有精神病,被送往精神病院。最後於 1917年病死在精神病院中。)

 

這樁失敗的婚姻,前前後後折磨了柴可夫斯基好多年的時間。甚至在他創作第五號交響曲(1888年)時,米留科娃再次出現於他的生命中,也再一次帶給他無比的精神壓力。

1877年夏天,37歲的柴可夫斯基與妻子安東尼娜·米柳科娃 | Tchaikovsky with his wife Antonina Miliukova 1877 summer
  • 相關文章

【BON音樂】柴可夫斯基 第五號交響曲 op.64 背景與解說


柴可夫斯基與文學

由於從小受到良好的教育,對於文學的涉獵與喜愛,奠定了柴可夫斯基深刻的文學涵養~他一生總共完成十一齣歌劇,取材的對象全部來自文學與戲劇領域:包括德國文學家 席勒(Johann Christoph Friedrich von Schiller,1759-1805)以聖女貞德為題材的戲劇《奧爾良少女》(The Maid of Orleans)、以俄國著名詩人亞歷山大·普希金(Alxander Puskin, 1799-1837)於 1830年同名長篇詩體小說改編而成的歌劇《尤金.奧涅金》(1879)、同樣改編自普希金 1834年的同名小說歌劇《黑桃皇后》(1891)。其他還有英國 威廉·莎士比亞 著作為靈感而寫作的《羅密歐與朱麗葉幻想序曲》(1869)與交響作品《暴風雨》(1873)、哈姆雷特(1888)...等等。

 

1865年秋天時的柴可夫斯基 結束學生生涯迎向莫斯科音樂院教職 | Tschaikovsky Photo, 1865 Autumn

柴可夫斯基與指揮

柴可夫斯基第一次指揮樂團,是 1868年的第一號交響曲《冬之夢》(Winter Dreams, 1866)其中的舞曲在莫斯科重新演出大獲成功時。

根據他的好友與音樂院同事 卡什金(Nikolay Dmitrievich Kashkin, 1835-1920)之回憶文字:「我從他自己的話中知道他並不喜好指揮工作,他始終把它視為難事,每次結束指揮後有如釋重負之感。他在指揮前憂心忡忡,每當指揮的不是自己的作品而是其他人的作品時,經常面帶憂容。儘管如此,他還是願意以指揮家身分應邀去各地演出,甚至遠赴美國(編按:也是第一號鋼琴協奏曲之所有重獲成功的重要原因)。作曲聲譽使柴可夫斯基在以指揮家身分出現時也享有威信,但他並不能充分運用他的有利點。 樂團團員對他的尊重使他能順利執行指揮任務,但他從來算不上是一位富有感召力的指揮。從他寫給我的一些信上可以看出,他並不對引人注意一事特別興奮,卻總是下不了決心推辭指揮任務。」

 

原本抗拒指揮的柴可夫斯基,在1868年的首次指揮時隔 18年之久的 1886年,在莫斯科代替久病無法演出的樂團指揮臨陣上場,在指揮自己創作歌劇《女妖》(Enchantress,俄文原文Чародейка,1885年7月)成功後,便開始越來越常態性的從事指揮工作。克服一直以來的舞台恐懼症之後,他逐漸開始習慣在舞台上指揮自己的創作,後來並常在歐洲各地巡迴演出,結識不少各地知名音樂家,建立友誼。

 

1887年寫給梅克夫人的信中,柴可夫斯基也曾提到對於指揮的想法:

「指揮對我是不容易的,而且也夠使我的神經緊張;但我必須承認,這帶給我真正的快樂:第一、我樂於知道我已經克服了與生俱來的害羞;第二、歌劇的作者親自指揮他的作品,不必請求指揮者隨時更改,這也是很愉快的、第三、參加演出的人對我都很好,這也使我深為感動。」

 

柴可夫斯基與梅克夫人

梅克夫人(Nadezhda von Meck, 1831-1894)

 

對柴可夫斯基作曲之路轉為自由之路產生決定性影響力量,來自俄國鐵路大亨富孀 梅克夫人Nadezhda von Meck, 1831-1894),音樂史上皆以「梅克夫人」或「馮梅克夫人」稱呼她。

「梅克夫人」本名是 娜杰日達.菲拉列托芙娜.弗洛夫斯卡雅(Nadezhda Filaretovna Frolovskaya),是富商卡爾‧費奧羅維科(Karl Feodoroviç von Meck)的遺孀,擁有大片產業及十二個孩子。梅克夫人相當喜歡音樂, 也曾經贊助過俄羅斯音樂協會莫斯科分會,與尼古拉.魯賓斯坦之關係相當不錯。在1876年底,梅克夫人這位富有的鐵路大亨的遺孀 ,透過 尼古萊·魯賓斯坦和 小提琴家 高迪克(Iosif Kotek,柴可夫斯基的好友,亦曾盛傳是作曲家的同性密友)介紹認識年青作曲家柴可夫斯基,並對他的作品頗為欣賞。

尼古拉.魯賓斯坦曾經藉由彈奏柴可夫斯基的管弦作品《暴風雨》鋼琴改編版(The Tempest, 1873),嘗試詢問梅克夫人能否提供贊助以解決柴可夫斯基經濟上的問題,梅克夫人則回答:「我對於你剛才說到這個年輕人的一切感到很大的興趣。但你也不需要替他說那麼多的好話,在你沒有說之前,他的音樂早已說過了。」顯示出梅克夫人對於柴可夫斯基音樂的喜愛。

當注意到柴可夫斯基生活上的經濟問題之後,她請託兩人把書信交給柴可夫斯基,指出願意成為他提供財政上的資助,並開始與柴可夫斯基通信並透過委託他創作作品並給予酬勞。

1877年柴可夫斯基在婚姻期間發生各項悲慘事情時,在柴可夫斯基書信告知梅克夫人並提出要求下,在10月時梅克夫人同意給予他每年 6000盧布的定期補助。也因為這樣,柴可夫斯基解決了他一直以來的 經濟困窘問題,梅克夫人的大方贊助開始讓他全心致力於作曲工作。

但梅克夫人個性喜歡獨來獨往,便提出唯一的條件:兩人永遠不應該見面。柴可夫斯基也同意了

在兩人往後持續書信往來的接近 14年歲月(1877年 至 1890年)中,彼此互通信件達 1200多封。據說兩人曾於幾次不同場合偶然地遇見,但卻完全沒有交談。不過在這十餘年中,梅克夫人彷彿是柴可夫斯基心靈上的伴侶,他們在信中無話不談,從創作靈感、藝術想法到內心深處的感覺都能彼此了解對方,也因為這些信件,讓後世有了更多了解認識柴可夫斯基內心世界的機會。

在斷絕聯繫前的最後一封信,梅克夫人信中寫著:「希望您有時候還能想起我...」

收到信件,震驚又擔心的柴可夫斯基,立刻回信:(內容引自毛宇寬所著《俄羅斯音樂之魂 柴可夫斯基》來信剛剛收到,信中所言,令我十分擔憂,不是為了我自己,而是為了您。我說的是實話。 要說我的收入減少一大部分之後不影響我的物質需求,這不是真話。但造成的影響要比您所 想像的要小的多。......請您確信,我面臨的物質損失是不會令我感到絲毫苦惱的。......您信中的最後一句話(梅克夫人的這封信未流傳,據說其中有 “別忘記我,時而想起我"字樣—譯者按)令我稍感不快,但我不相信這是出於您的本意。您當真認為我只有在得到您的錢財時才會想起您嗎?是您救了我。沒有友誼和關心,我肯定會發瘋和走上絕路。...... 您自己也許察覺不到我受惠之深。否則您就不會設想:現在您窮了,我只能是 "時而" !!! 想起您。我可以毫不誇張的說,我從來沒有忘記過您。將來也不會片刻忘記您,因為,每當我想到自身時,我的思想始終是向您傾注的。

在梅克夫人宣告與柴科夫斯基終止通信之後,心情沈重的柴科夫斯基曾幾次寫信 給梅克夫人,並通過梅克夫人的女婿打聽她的健康狀況,但是柴可夫斯基最後的一封信被退回了...。梅克夫人之所以完全終止這段關係,除了可能受到了破產的影響,也跟她的健康狀況惡化有極大關係。此時的梅克夫人患有嚴重的肺結核與神經系統的毛病,她的右手開始僵化,無法自己寫信;又加上他的大兒子久病不癒後過世,更是另她的精神備受刺激。就在如此悲哀的情境下將自己封閉,斷絕了與柴可夫斯基的信件交往...

 

八卦時間(資料取自維基百科後來柴可夫斯基被她的突然失聯並終止贊助大受打擊,一路消沉。終其一生他亦未能了解梅克夫人終止贊助的原因。

據說柴可夫斯基所不知的內情,只在馮·梅克家族內流傳。他們同時也是受害者,因為他們在死前未能解開所有誤會。梅克夫人的財政狀況比她向外公開的還要差:她的女婿 Shirinsky勒索她,威脅要公開他妻子 Milochka父親另有其人的秘密;兒子 弗拉基米爾(Vladimir)過度揮霍,要求母親更多的資助。梅克夫人的病情益發嚴重,她染上了結核病,而病菌已經感染到了她的喉頭。

另一個兩人無法通信的原因,據說是梅克夫人的手臂萎縮,使她不能寫信。

唯一明確的事實是:在柴可夫斯基過世三個月後,梅克夫人亦因窒息而去世。

 

  • 相關文章 

【BON音樂】柴可夫斯基  f 小調 第四號交響曲 op.36 創作背景與樂曲簡介←歡迎點閱欣賞


晚期創作生涯

柴可夫斯基死於 1893年的11月6日,正好是第六交響曲「悲愴」在聖彼得堡首演後第九天。

1885 年左右,柴可夫斯基常以指揮家的身份開始登上舞台在國內外頻繁巡迴的演出。他的作品不僅僅在俄國受到廣大的歡迎,從 1890 年起也開始在歐洲美國經常演出。 1891年,柴可夫斯基受達姆洛什(Damrosch, 1862~1950)之邀約,赴至美國於卡內基音樂廳的開幕式中指揮紐約音樂協會交響樂團演出。在美國旅行演出中,他也演出自己著名的第一號鋼琴協奏曲(1875)以及《弦樂小夜曲》(Serenades for Strings, 1880)。這首稱柴可夫斯基最有名的降 b 小調鋼琴協奏曲,之前在俄國被形容為難以演奏,未料日後在美國演出卻一炮而紅,從此成為柴可夫斯基最知名的代表曲目之一。

1892年馬勒也安排親自指揮柴可夫斯基的歌劇《尤金‧奧涅金》在漢堡首演。1893 年,柴可夫斯基於倫敦成功演奏第四號交響曲,並獲得了劍橋大學的榮譽博士頭銜。下方照片就是 1893年 6月他於英國劍橋大學接受榮譽博士頭銜時所拍攝之照片,也是他人生中最後一張照片。

 

Tchaikovsky receiving his honorary doctorate at Cambridge University, June 1893. This is the last known photograph taken of him during his lifetime

 

1893 年時的柴可夫斯基,工作順利,當代偉大作曲家的地位已被廣泛承認,他也在工作順心之餘,在寫給出版商 Pyotr Jurgenson 的信中寫到:「在我充滿榮譽之文詞上,我必須說我從未對於自己如此滿足過,我感覺對自己充滿驕傲,並為我所做的一切感到非常快樂」( On my word of honor, I have never been so satisfied with myself, so proud, so happy to know that I have done something so good!


柴可夫斯基 創作階段

年份 風格敘述 作品
學生時期

1862-1866

 1864 年就讀於音樂學院的時候,以俄羅斯戲劇作家-奧斯特羅夫斯基(Alexander Ostrovsky)之《風暴》(The storm)為啟發,寫作了同名管弦樂曲《風暴》op.76。寫作於1864年6-8月期間,當時柴可夫斯基24歲。此曲為他音樂院時期的實習之作,曲式內容為交響詩形式,具備大將之風。

此曲首版並於 1896年 3月7日由 葛拉佐諾夫(Alexander Glazunov)指揮於聖彼得堡首演,樂譜由 Mitrofan Belyayev出版。

後來柴可夫斯基於 1865-66年夏天再重修訂此曲為音樂會序曲風格,曲長約13分鐘,但生前並未出版。

後來於 1931年指揮家孔德拉辛(Konstantin Saradzhev)於沃羅涅日(俄羅斯沃羅涅日州首府)指揮本曲演出之後,才正式出版此曲《風暴》op.76

而本曲跟日後柴可夫斯基以莎士比亞名著為靈感之另一首交響幻想曲《暴風雨》op. 18(The Tempest)並無直接關聯。

管弦樂曲《風暴》op.76

奧斯特羅夫斯基之俄羅斯戲劇 -《風暴》(The storm)在1859年的上演時,曾是震動俄國社會的一件大事。因為作者尖銳的提出了俄國婦女在宗法制家庭中受到殘酷的壓迫及奴役,要求衝破牢籠、爭取解放的社會問題。

也就是說,這齣悲劇反映了俄國女性的人格感和自尊感的覺醒,反映了他們掙脫荒誕無稽的中世紀束縛的願望。

柴可夫斯基不顧老師的反對而選取《風暴》作為創作題材,表明了他對沙俄社會這個「黑暗王國」的態度,也反映出他在 1860年代的思想傾向。

創作前期

1866-1877

任職於莫斯科音樂院,開始密集與各界藝術家與音樂家接觸,除了與倡導俄羅斯民族主義的「俄國五人組」密切往來,其創作亦深受尼可萊.魯賓斯坦與安東.魯賓斯坦兩位重要俄羅斯音樂家。

柴可夫斯基喜愛莫札特,認為莫札特音樂自然高貴,是最完美的音樂藝術,故其音樂從「民族主義」逐漸「西歐化」,是這段時間最明顯之演變。

歌劇:《地方官》《仙女》 《奧普利奇尼克》 《鐵匠瓦庫拉》

芭蕾舞劇:《天鵝湖》

交響作品:《 第 一號交響曲 op.13》、《第二號交響曲 op.17》、《第三號交響曲 op.29》、《羅密歐與茱麗葉》、《黎米尼的富蘭潔絲卡》

器樂曲:《洛可可主題變奏曲 op.33》、《第一號降 B 小調鋼琴協奏曲 op.23》、鋼琴小品套曲《四季》(Les Saisons,1876)以及其他許多器樂曲和聲樂浪漫曲。

創作中期 1877-1885

柴可夫斯基獲得梅克夫人年金贊助,辭去音樂院工作,開始周遊歐陸各國,專心致力於樂曲創作,逐漸進入純粹而專注的音樂創作時期。此時期他重要的音樂創作逐一誕生,而他也日益增加指揮自己作品之演出機會,認識更多俄羅斯之外的音樂家,旅遊與交友帶給他更加開闊的視野,音樂也進入完全成熟之時期。

《尤琴.奧聶金 op.24》、《D 大調小提琴協奏曲》、《義 大利隨想曲 op.45》、《曼弗雷德交響曲 op.58》、第四交響曲(1877)《一八一二序曲》(Festival Overture, 1880)、弦樂小夜曲(1880)、《義大利隨想曲》(1880)及鋼琴三重奏《偉大藝術家的回憶》(1882)

創作後期 1885-1893

1885 年以後,柴可夫斯基定居於克林郊外的邁達諾渥村,1893 年,柴可夫斯基獲得劍橋大學的榮譽博士頭銜,功成名就。於  1893年的11月6日,悲愴交響曲首演 9天之後過世。

歌劇《黑桃女王 op.68》、《第五號交響曲 op.64》、《第 六號交響曲 悲愴 op.74》、芭蕾舞劇《睡美人》(The Sleeping Beauty)及 《胡桃鉗》(Nutcracker)

 

*作者補充:柴可夫斯基 作品列表


柴可夫斯基之死

眾說紛紜。

照片為柴可夫斯基死後於聖彼得堡所拍攝之照片
Nikolay Gundvizer 拍攝於 1893年 11月 6日

Tchaikovsky on his deathbed. Photographed by Nikolay Gundvizer at 13 Malaya Morskaya Street in Saint Petersburg, 6 November 1893.

 

筆者在此引用王尚彬先生所撰寫之⟪柴科夫斯基第五號交響曲指揮研究⟫第24-26頁文字,關於柴可夫斯基的死因論述之文字:

柴科夫斯基在 1893 年 10 月 28 日(俄曆 10 月 16 日)於聖彼得堡指揮第六號交響曲《悲愴》首演之後數日,便據說他感染到了霍亂,於 1893 年 11 月 6 日(俄曆 10 月 25日)與世長辭。他的逝世引起了巨大的震撼,成千上萬的民眾在聖彼得堡為他送葬;而柴科夫斯基也與葛令卡、穆梭斯基、鮑羅定等俄羅斯傑出的音樂家一起安葬在亞歷山大‧涅夫斯基公墓。

然而,對於柴科夫斯基的死因,至今已經證實為被迫自殺身亡。

在官方認定的說法一直以霍亂作為正統的死因,但是對於這個歷史冤案,奧爾洛娃則提出了一些論證與資料來說明他的論點。

首先出現的矛盾:在 1893 年 10 月 24 日(俄曆)聖彼得堡《新聞和股票交易報》(第293 號)宣告:整個音樂界都為柴科夫斯基重病的消息感到震驚。幸而最新公報稱,柴科夫斯基的病(據說是傷寒)可望好轉。在隔日,也就是 10 月 25 日(俄曆)時,《新聞和股票交易報》(第 294 號)又報導:我們著名的作曲家柴科夫斯基並未能僥倖逃過這惡性傳染病。他星期四發病,病情立刻轉危。

接連的兩份醫療公報說醫生在凌晨兩點半離去,他們斷定已無藥可救。凌晨三點去世。

同樣的報紙在一夜之間有如此大的轉變,是相當不合乎常理的。

而傳染病的發病率在秋季後會降低,而柴科夫斯基死在 10月,但是整整一年中因霍亂而死的病例,在報導中也只有零星幾件而已。死後第二天,10月 26 號(俄曆),《聖彼得堡報》(第 294 號)卻提出了疑問:柴科夫斯基生活在最優越的衛生條件中,而且幾天前才剛到聖彼得堡來,怎麼就會染上霍亂呢?在幾位證人與報導中都說柴科夫斯基是在餐廳喝了生水導致感染傳染病,但是柴科夫斯基的弟弟莫杰斯特卻說那是在發病後家中喝的。這兩造說詞之間就已經明顯出現了矛盾,又何況以柴科夫斯基出身有教養的家庭,要直接飲用生水是幾乎無法想像的!

而霍亂的病程與當時醫生的醫學報告,從醫學的角度上來看是完全不成立的,但是在最後,終究所有人都以矛盾的說詞將這件事情不了了之地蒙混過去。最誇張的還是柴科夫斯基逝世時的安魂彌撒,竟然沒有將棺材密封,甚至李姆斯基-柯薩可夫還 回憶說:奇怪的是,雖然死於霍亂,但人們卻可以隨便去參加安魂彌撒。我還記得,親眼看見維爾日比諾維奇親吻了屍體的頭和臉。

而柴科夫斯基過世時的面容顯得消瘦,但是安詳;但是死於霍亂的臉會因為痙攣而變得扭曲,因此死於霍亂的說法明顯是刻意包裝的。而整件事情直到 1920 年後,才由知道內情的人所逐漸公開,事實上柴科夫斯基對 斯吞博克‧費爾莫爾伯爵的姪子產生興趣,這位伯爵因而憤慨的寫了一封信,要求當時在元老院上訴庭的檢察長雅科比將這封正式信函交給沙皇—亞歷山大三世,若此事爆出,對於柴科夫斯基以及法律學校的所有同班同學的名譽都是重大損害;而對於法律系畢業生而言,榮譽這件事情是神聖不可侵犯的。為了阻止事件曝光,檢察長雅科比邀請了柴科夫斯基與當時法律系同班同學,共八人舉行了一個名譽審判。最後得到的決議是:唯有柴科夫斯基死亡,他們才有可能將信給隱瞞。一、二天後柴科夫斯基 得了絕症的消息就傳遍了聖彼得堡。
《The Tchaikovsky Papers: Unlocking the Family Archive》封面

 

柴可夫斯基 交響曲寫作年份整理:

柴可夫斯基Pyotr Ilyich Tchaikovsky, 1840-1893一共寫作七首交響曲,其中有編號的六首,整理如下:

G小調 第1號交響曲《冬日之夢》-1866年
c小調 第2號交響曲《小俄羅斯》-1872年
D大調 第3號交響曲《波蘭》-1875年
f小調 第4號交響曲-1878年
b小調 "曼弗雷德"交響曲(Manfred Symphony)-1885年
e小調 第5號交響曲-1888年
b小調 第6號交響曲《悲愴》-1893年

 

【樂譜開箱】柴可夫斯基第六號交響曲《悲愴》

林仁斌老師為您詳細解說柴可夫斯基的《悲愴》交響曲 - 從背景到創作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S8Z59-PP2UQ

 

 

延伸閱讀文章:

 

🎵 BBC 音樂家傳記影片 - Discovering.Tchaikovsky
共有兩集,14段影片。
點按 ↓ 左上角"播放清單",自由選擇要播放第幾段影片(1-14)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yA5enI0J82I&list=PL65EECBB93A8B76EA&index=1

 

BBC: Great Composers Tchaikovsky BBC偉大的作曲家(三) 柴可夫斯基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eXfPpRb5oDY

 

 

開卷蹦藝術.享受美好閱讀時光

☕️一杯咖啡.一點心意.支持蹦藝術☕️

 

各類合作提案,聯繫方式:

*手機:0917.670.518 
*Line:https://line.me/ti/p/LB1ro0P0AU
*E-mail:jenpin888@gmail.com

【BON音樂】大人社團X蹦藝術 第九號交響曲聯演(二)德弗札克:第九號交響曲《新世界》

【BON音樂】大人社團X蹦藝術 第九號交響曲聯演(二)德弗札克:第九號交響曲《新世界》
All about Dvořák's 9th Symphony

– 資訊整理共享於網路,一起欣賞音樂與藝術之美 –
蹦藝術 | BONART


 

在紛亂的時局裡,音樂已經成為你生活中的日常?
想透過了解更多作品的背景,拓廣音樂範疇,聽懂音樂的意涵?

《大人社團》與蹦藝術林仁斌老師攜手再開新課,這次以「第九號交響曲」為主題,帶同學們深度賞析四首特別的第九號交響曲,包含貝多芬著名的《合唱》、德弗札克的《新世界》、舒伯特的《偉大》與馬勒的第九號交響曲,不只拆解交響曲的曲式與結構,也聚焦在作曲家的人生故事以及音樂史上,讓學員可以更理解名曲背後的意涵,享受音樂浩瀚繽紛的斑斕色彩。

課程主講人:

 

《延伸閱讀》大人的音樂欣賞線上直播課程好嗎?學員真實回饋分享

 

本期精彩課程推薦

特別課程推薦

大人的弦音美技國際小提琴大賽(8/17週三晚上班,共6堂):四年一度克萊斯勒大賽

 

下期課程精彩推薦

大人的第九號交響曲聯演線上直播課(8/18週四下午班,共5堂):匯集四大名家-貝多芬X舒伯特X馬勒X德弗札克

 

  • 第二堂 │ 德弗札克:第九號交響曲《新世界》

第九號交響曲《新世界》是捷克德弗札克生前最後一首交響曲,也是作曲家最受全世界歡迎的交響曲作品。1892年,德弗札克受邀至美國紐約音樂學院擔任院長,雖生活無虞卻仍思鄉情切,隔年他便完成了這首以斯拉夫旋律為主,並融入印第安音樂與黑人靈歌風格的第九號交響曲《新世界》。整首交響曲共分為四個樂章,尤其第二樂章英國管獨奏旋律,充滿了難以言喻的美感與愁思(被改編為知名民謠《念故鄉》),更讓此曲風靡全球,成為交響樂團音樂會保留曲目。這堂課中,老師將帶領同學們認識德弗札克的交響曲創作,解析這首情感豐富的經典作品。

→德弗札克生平簡介

 

樂曲簡述

1891年,五十歲的德弗札克(Antonín Dvořák, 1841-1904)受到來自美國的邀約,想聘請他到美國國家音樂學院(National Conservatory of Music of America )擔任音樂院院長(1892-1895年),1892年他帶著家人遠從捷克赴美,展開他人生下半場的新世界之旅。

1892年來到美國的德佛札克,雖有家人在旁陪伴,也喜愛在美國這個新世界所見所聞,一方面接收著這來自新世界的養分,但另一方面,也經常時時思念著自己的故鄉。在美國的他,融合了心中的波西米亞的旋律、美國民謠與黑人靈歌等等素材,在他心中醞釀兒成為了一種全新的語彙,深切動聽,讓人一聽難忘。

德弗札克的第九號交響曲《新世界》,第二樂章英國管奏旋律優美無比,更個勾人鄉愁與愁思,許多人誤以為這旋律是直接取自美國民謠,但其實是德弗札克的原創旋律。

 

延伸閱讀

https://bonart.com.tw/dvorak-string-quartet-in-f-major-op-96-american/

https://bonart.com.tw/all-about-dvoraks-cello-concerto/

 

我寫的.都是捷克音樂

在人生晚年,已臻化境的作曲家德弗札克僅以一句話,謙虛地概括他自己畢生之創作。

說:「我所留下的作品,永遠只是普通的捷克音樂。


作曲家簡介

(引用自維基百科,連結

德弗札克Antonín  Dvořák,1841年9月8日-1904年5月1日),捷克國民樂派作曲家。

追隨著浪漫主義時期民族主義者的典範貝多伊齊·史麥塔納,德弗札克經常在他的作品中使用摩拉維亞和他的故鄉波希米亞(當時屬於奧匈帝國,現屬捷克)的民謠音樂的旋律及其他方面。德弗札克自己的風格經常被描述為「吸收了民歌的影響並找到有效的方式利用它們,用交響樂的傳統最完滿的再現了一個民族的特色」。其代表作有第九交響曲《新世界交響曲》、《B小調大提琴協奏曲》、《斯拉夫舞曲》、歌劇露莎卡》。他被認為「可能是他那個時代創作最多面向的作曲家」。

 

出生和年輕時代

德弗札克出生地

德弗札克出生在布拉格(當時屬於奧匈帝國,現屬於捷克)附近的內拉霍奇夫斯鎮伏爾塔瓦河旁的磨房內,他的父親František Dvořák經營祖傳的客棧和肉店。他的母親Anna Zděnková是一名貨物看守的女兒。安東尼是他們第一個兒子,安東尼總共有八個弟弟。

他6歲的時候在Nelahozeves上小學,在那裡他第一次上小提琴課。1853年他遷往茲洛尼采學習德語。當時德語是波希米亞的生存之本。在那裡他跟隨教堂唱詩班領唱Antonín Liehmann學習鋼琴和管風琴。在此期間,他有時演奏管風琴補貼家計。他還在他老師的樂團中演奏,並且開始作曲。有一個由來已久而且由一封偽造的滿師證書所支持的傳言,說德弗札克的雙親強迫安東尼學習屠宰技術,但目前沒有任何證據證明這個傳言的真實性。

1856年秋德弗札克去了捷克卡梅尼采,據推測他是為了進修德語,並且準備到德語教學的布拉格管風琴學校上課。1857年10月他上了兩年的管風琴學校,也在一所普通學校上過學,還作為中提琴手在一年登台兩次的Cäcilien協會樂團中演出。

 

職業音樂家的第一步

德弗札克本想謀一個管風琴師的職位,但失敗了。1859年夏天開始他就在Karl Komzák的樂團裡面當中提琴手,在咖啡館,或是公眾場合演奏樂曲集錦,序曲和舞曲。德弗札克這樣過了十一年,其間沒有發表作品。從這段時間流出下來的作品判斷,他是自學的作曲,而且可以說是按部就班的,從開始的莫札特,經孟德爾頌舒曼直到1870年代末的華格納。剛開始他的重點是弦樂四重奏

1862起Komzák的樂團在新開的布拉格臨時劇院登台,約在1865年升級為歌劇樂團。在國家劇院落成之前,這座臨時劇院是第一所捷克歌劇戲劇的用武之地。其中史麥塔納貢獻良多,他的《布蘭登堡人在波希米亞》和《被出賣的新嫁娘》1866年就是在此首演的。

1865年起德弗札克除在樂團的工作外,還開始在劇院教授鋼琴。他的女學生有姐妹倆JosefinaAnna Čermáková。當時德弗札克愛上了17歲的Josefina,可惜未成眷屬,但當時11歲的Anna,卻在8年後,即1873年11月17日與德弗札克成婚。

 

成名

1870年德弗札克寫下第一部歌劇《阿爾弗雷德》,德語劇本,但歌劇在他生前都不曾獲得上演機會,可以看作是一次練筆。第一部為觀眾所接受的作品是歌劇《國王與燒炭工》,Bernhard J. Lobeský寫的捷克語劇本。1871年7月他辭去了樂團工作,只為了多點時間作曲。在1871年到1873年,他發表了歌劇,室內樂和為合唱和樂團而寫的讚美詩《白色山的遺產》,這些作品得到了熱情的讚美與肯定。

只是其歌劇《國王與燒炭工》不盡如人意。1873年臨時劇院已經開始排演,但是不得不中斷,據稱原因是這部歌劇太難而不可能演唱。德弗札克再次重新審視其曲風,並且拋棄了新德國學派的那一套重新作曲,1874年首演,結果是大獲成功。

1874年開始他開始到私立音樂學校授課,2月他得到了一個管風琴職位,在此職位上他一直工作到1877年。

 

蜚聲國際

1874年到1877年間他都得到國家獎學金。愛德華·漢斯力克是這個評委會的成員,後來還有布拉姆斯,後者成就了德弗札克的決定性突破——通過與之友好的出版商西姆羅克,德弗札克的二重唱合集《摩拉維亞之聲》得以出版。同時,這也標誌著兩位大作曲家終身友誼的開始。

 

出國旅遊

1884年德弗札克接受愛樂協會的邀請第一次前往倫敦。這兩年內寫成的《鬼新娘》(露莎卡,根據Karel Jaromír Erben的敘事詩寫成)和《聖潔的魯米那》是伯明罕利茲的委託之作。

第一次倫敦之行後,德弗札克到普日布拉姆(Příbram)旁的維索卡山(Vysoka)避暑,在那裡他可以充分遠離城市享受大自然。1877年起他的公眾露面停息,只接受少量的委託,修改舊作,寫作歌劇《雅各賓派人》。

1889年初德弗札克應俄羅斯皇家音樂協會之邀到訪莫斯科聖彼得堡。在再一次的倫敦之旅後他回到布拉格,在那裡他接受了卡爾斯大學榮譽博士頭銜,1890年10月他成為音樂學院教授。其實1889年一月他就收到聘任提議,但由於他當時事務繁忙不得不推掉。

 

在新世界

照片中1893年德弗札克一家和他的朋友在紐約。從左到右是:他的妻子安娜,兒子安東寧,莎蒂·西伯特,約瑟夫·科瓦里克,莎蒂·西伯特的母親,女兒奧提莉,最右為德弗札克本人。

照片中1893年德弗札克一家和他的朋友在紐約。

 

1892年至1895年間,德弗札克到紐約市美國國家音樂學院擔任院長,年薪為當時的15000美元,這對德弗札克的財政狀況來說是非常具有吸引力的。但他也要考慮到家庭團聚的問題,他的妻子,女兒Otilie和兒子Antonín陪同前往。其他四個孩子只在1893年夏天來美國。那時一家在愛荷華州的捷克移民村斯畢維里歡度美好時光。

聘任建議是由慈善家珍妮特·瑟伯夫人提出的,她想把美國從歐洲音樂一統天下的局面中解放出來,並且樹立美國自己的藝術偶像。她建議作曲家從美國詩人亨利·沃茲沃思·朗費羅的長詩《海華沙之歌》選取題材,寫一部美國歌劇。德弗札克深深認同美國黑人和印第安人音樂應該是美國音樂的發展基石,認為通過它們將會找到美國音樂自己的風格。德弗札克在紐約遇到了他後來的學生哈里·布雷——最早的美國黑人作曲家之一。他向德弗札克介紹了美國黑人的傳統靈歌

1893年,德弗札克從《海華沙之歌》這個描寫印第安人的偉大詩篇中找到靈感,再結合自己對印第安人和美國黑人音樂的研究,最終為紐約愛樂樂團寫出了很出名的作品:第9號交響曲《來自新大陸》。1893年12月16日,德弗札克的朋友安東·塞德爾指揮紐約愛樂樂團在紐約著名的卡內基音樂廳首演了這部交響曲,獲得熱烈歡迎。他在紐約還寫有《感恩贊》和第12號弦樂四重奏,就是《美國弦樂四重奏》。從中可看到美國的音樂元素的滲入,例如五聲音階,一個降低的導音切分音的應用。

德弗札克在音樂學院的主要工作是作曲課,他的學生有魯賓·高德馬克

 

從美國歸來

本來他的任期為兩年,後來延長兩年,可是1895年4月德弗札克就回國了,原因可能是贊助人Thurber經過一次經濟危機後財政情況急劇惡化,導致德弗札克被多次拖欠薪水。

德弗札克在維索卡山平靜地度過了幾個月,11月份再次到布拉格音樂學院上任。他曾打算過搬到維也納,在那得到一個位置應該不成問題,但最後還是沒有付諸現實。期間誕生了他最後一部弦樂四重奏。

 

交響詩

1896年德弗札克與絕對音樂劃清界限。雖然他之前寫過一些被稱之為標題音樂的作品,如1889年的為鋼琴而作的《詩意聲樂畫》,他稱之為「標題音樂,但是是舒曼式的」,或是同年的Dumky三重奏(鋼琴三重奏)。但現在他直接轉向交響詩的創作。這是一種音樂體裁,在李斯特華格納的新德國學派里,它是爭論的焦點之一。

這一年之內他寫了《露莎卡》、《午時女巫》、《金紡車》和《野鴿》。這些作品都是根據捷克詩人Karel Jaromír Erben的敘事詩集《Kytice》創作的。他用散文式的音樂告訴聽眾這些故事的情節。下一年他還寫了《英雄之歌》,雖然他並沒有公開其大綱,但是他在一封信中卻對之作了解釋。

 

最後歲月

布拉格德弗札克像

此時的德弗札克已經完成了其室內樂和管弦樂的創作。在他最後的歲月里他只寫歌劇:1898年《魔鬼與凱特》、1900年《露莎卡》和1902/3年的《阿米達》。

在《阿米達》首演的時候,德弗札克因腿疼而不得不中途離開。幾天後因為感冒,只能在床上休息。1904年5月1日他在家人的陪伴下悄然離世,死因是中風而去世,享壽62歲。在逝世的第四天,捷克為他舉行國葬。

2005年6月捷克票選「最偉大的捷克人」(Největší Čech)中,他排名第八。(作曲家簡介引用自維基百科)


創作過程

1892年在開始美國生活並擔任音樂院院長之後,隨著生活的安定德弗札克逐漸開始構思在美國的創作。在整理了心中的想法之後,1893年他也開始了全新交響曲的創作:1893年1月10日正式開始創作,1月21日便完成了第一樂章,1月25日完成第二樂章,1月31日完成第三樂章,作曲速度非常迅速;但第四樂章則等到3月12日才完成,終於完成全曲。而喜歡上美國本地音樂的德弗札克也在1893年夏天訪問愛荷華州,位於斯皮爾維爾的BilyCloks House,與當地的美洲原住民共度時光,並仔細研究當地原住民音樂風格。

 

 

樂曲編號

當年《新世界》交響曲首度出版時,編號其實是「第5號」(出版順序),後來學者再重新根據創作時間編號後,《新世界》才改列為第9號。


 

關於首演

《新世界》交響曲完成於1893年,並於同年12月16日由指揮家安東.塞爾德(Anton Seidl, 1850-1898)指揮紐約愛樂交響樂團(現紐約愛樂前身)於卡內基音樂廳首演。

 

安東.塞爾德指揮紐約愛樂交響樂團首演現場速寫圖

 

報紙樂評:

德弗札克偉大的交響曲:由紐約愛樂擔任首演

關於這無與倫比的美:

First Movement the most Tragic,

Second the most beautiful,

Third the most Sprightly.

 

創作時德弗札克並無給予標題。

但在首演前,德弗札克不但加上了《新世界》(from the new world)的標題,在之後的倫敦首演之前,德弗札克也寫下給倫敦首演的介紹:

"我稱此交響曲為《新世界》,因為它是我在美國寫的第一首作品。依我的看法,這個國家的影響(意指黑人、印地安人、愛爾蘭人的民謠旋律)很容易看見。這首和其他在美國寫作的曲子,和我早先的作品,在色彩和個性上都很不一樣──但是我不會自我分析。我希望英國的聽眾能夠像以往一樣了解我。很遺憾我不能在首演時親臨指揮。你們能好心讓我知道演出反應如何,並寄給我倫敦輿論的批評嗎?慢板和序奏部分應該非常緩慢。對了,速度!速度是很可怕的事情。"(取自維基百科網頁:連結

 

德弗札克的總譜首頁手稿

 

樂曲編制

如下方總譜所示,本曲為兩管編制交響曲。

《新世界》交響曲編制

兩部長笛(二部兼吹短笛)

兩部雙簧管(二部兼吹英國管)

兩部A調與bB調單簧管

兩部低音管

四部法國號(E調, C調與F調)

兩部小號(E調, C調與E♭調)

中音長號、次中音長號與低音長號

低音號(僅第二樂章)

定音鼓

三角鐵(僅第三樂章)

雙鈸(僅第四樂章)

弦樂五部


樂章介紹

第一樂章 - e小調,4/8拍,奏鳴曲快板曲式。

慢板(Adagio)- 甚快的快板(Allegro molto)

序奏(慢板)主題

 

樂譜版本欣賞(序奏慢板)

 

甚快的快板 主題

 

樂譜版本欣賞(快板)

 

第一樂章 曲式結構

慢板前奏 呈示部 第一主題 呈示部 第二主題 呈示部 第三主題 發展部 再現部 尾聲
Introduction Exposition -
First Theme
Exposition -
Second Theme
Exposition -
Third Theme
Development Recapitulation Coda

 


第二樂章 - 降D大調,4/4拍,三段體A-B-A’。

最緩板(Largo)

前奏譜例

 

英國管慢板主題(念故鄉)

 

B段主題(長笛+雙簧管)

 

第二樂章 曲式結構

前奏
Introduction
A段
Section A
B段
Section B
A'段
Section A'
尾奏終止式
Ending 
Third
Choral of Trombone: 10:07 English Horn Solo: 10:59
Bassoon solo: 12:15
Clarinete solo: 12:31
Choral of Winds: 12:49
Strings Choral: 13:18
English Horn Solo: 14:17
Bassoon Solo: 14:31
Horn Choral: 15:00
Chora of Oboe and Flute: 15:26
Choral of Winds: 16:04
Clarinete Solo: 18:00
Strigns choral: 18:00
Oboe solo: 19:19
Choral of Winds : 19:23
Theme of the 4th movement: 19:44
English Horn Solo: 20:16
Strings Choral: 20:46
Violin Solo: 21:33
Cello Solo: 21:33
Winds Choral: 22:02
Choral of trombone: 22:51
Last Chord: 23:49

第三樂章 - e小調,3/4拍,輪旋曲式

活潑的甚快板(Molto vivace)

A主題譜例

 

B段主題譜例

 

中段(Trio)譜例

 

 

 

第三樂章 曲式結構

第一主題 第二主題 中段 尾聲
Theme A Theme B Trio Coda

第四樂章 - e小調,4/4拍,奏鳴曲快板曲式

火熱的快板(Allegro con fuoco)

 

快板主題譜例:

 

第四樂章 曲式結構

序奏 呈示部 發展部 再現部 尾聲
Introduction 第一主題

第二主題

Development Recapitulation Coda

音樂會版本欣賞

克勞斯.麥凱萊2022年1月15日與阿姆斯特丹大會堂管弦樂團的最新合作版本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vXcU7h3uVlg&t=170s


【BON話題1】三大主題比一比

首次聽到德弗札克大提琴協奏曲、弦樂四重奏《美國》跟《新世界》交響曲時,某些段落有沒有一種「似曾相識」的感覺呀?

其實當我們拿出大提琴第一樂章主題與《新世界》交響曲第四樂章主題並列比較時,各位會發現,這兩者其實有著許多驚人的相似之處~也難怪聽起來如此熟悉(XD):

 

大提琴協奏曲主題

 

https://youtu.be/i0QCHdQxqKI?t=47

 

《新世界》交響曲主題

 

https://youtu.be/vXcU7h3uVlg?t=2040

 

然後我們再加入《美國》的第一樂章主題進來比一比:

《美國》弦樂四重奏主題

(寫於1893年,《新世界》之後,在美國的第二首作品)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HrqgMrwG4i0&t=1438s

 

從上面三個譜例,看出來德弗札克旋律中的「美國味」是什麼了嗎?(XDD)


【BON話題2】《新世界》交響曲登月球?

1969年,太空人阿姆斯壯(Neil Armstrong)執行阿波羅11號登陸月球任務時,也帶了一捲德弗札克《新世界》交響曲在太空船上播放,不曉得是阿姆斯壯特別喜愛這首曲子?抑或這代表著1969年時人類認為登陸月球就是正在探索未來的「新世界」?

我們無法得知背後的原因,但這件事情但當年也成為新聞內容與話題。

https://youtu.be/9_IoONiH3tM


【BON話題3】大白鯊也瘋狂?

電影配樂作曲家約翰威廉斯的《大白鯊》兩音主題名聞遐邇,可說是電影配樂早期最具創意的動機設計。但如果您聽過德弗札克《新世界》第四樂章前奏之後,可能會訝異地發現兩者是如此相近...

https://youtu.be/UPAxg-L0xrM

 

 

意外嗎?還有進階版喔~

現在...《星際大戰》也要瘋狂了~~

點擊照片進入「神秘影片」

 

借來的動機XD

https://youtu.be/JtRU8cMp0Nk

 

開卷蹦藝術.享受美好閱讀時光

☕️一杯咖啡.一點心意.支持蹦藝術☕️

 

各類合作提案,聯繫方式:

*手機:0917.670.518 
*Line:https://line.me/ti/p/LB1ro0P0AU
*E-mail:jenpin888@gmail.com

【BON音樂】蹦藝術X大人社團 - 弦音美技:四年一度克萊斯勒國際小提琴大賽(二)

【BON音樂】蹦藝術X大人社團 - 弦音美技:四年一度克萊斯勒國際小提琴大賽(二)
All about International Fritz Kreisler Competition 2022-2

– 資訊整理共享於網路,一起欣賞音樂與藝術之美 –
蹦藝術 | BONART


 

活動介紹

熱愛古典樂的你,也享受追賽事的緊張感嗎?

錯過了上次的鋼琴范克萊本,更要把握這次的克萊斯勒大賽

《大人社團》與蹦藝術執行長林仁斌老師共同推出「弦音美技,國際小提琴大賽」,將從賽事的角度帶領大人們貼近音樂,老師將以長期關注各項國際賽事的豐富學養,拆解賽事特色與演奏分析,你可以跟著老師的節奏聽出音樂更豐富的情感,看見更絢爛的色彩,細細品味每個人對樂曲的不同詮釋,也享受追賽事的期待感,體驗更有層次的音樂盛事。

 

課程主講人:

 

為什麼會以國際賽事為主題呢?

國際大賽是每年為了讓各國年輕優秀音樂演奏者能夠以自身努力站上國際舞台的最佳機會,獲獎之後不但能夠得到國際之間最高關注,更有機會在獲獎後的高聲勢之下展開演奏事業,可說是百年來的重要的傳統。

 

學員分享

學員(S)回饋─
跟著老師和同學透過直播追蕭邦鋼琴大賽,了解了很多以前不懂的東西,很多音樂和音樂家都成了我生活中的一部分,我很感動。

學員(C)回饋─
音樂欣賞課一次是兩個小時,我感覺這兩個小時,就好像是一個袋子,林仁斌老師用他的音樂知識跟學問把這個袋子裝滿、裝飽,很多時候都是滿出來了,然後交給我們,所以每次我上完課都感覺收穫滿滿。

↑多次參與大人社團音樂欣賞課的學員回饋,困在疫情的這一年,感謝有音樂撫慰人心。

 

↑去年參與過大人社團與林仁斌老師的蕭邦鋼琴大賽講堂,音樂在學員的生活裡面佔了很大的比例。從原本只是聽、知道很多毛皮,並不深入,也不知道音樂的故事。

學員回饋完全沒有想到這個課程超過期待非常多,第一次知道,原來一場音樂比賽曲目的設計、每一輪比賽的機制,還有每一位參賽選手的特色,老師都帶著我們一路去追。

更多的學員分享:大人的音樂欣賞課學員回饋,看他們用音樂為生活注入繽紛

本期精彩課程推薦

特別課程推薦

大人的弦音美技國際小提琴大賽(8/17週三晚上班,共6堂):四年一度克萊斯勒大賽

 

下期課程精彩推薦

大人的第九號交響曲聯演線上直播課(8/18週四下午班,共5堂):匯集四大名家-貝多芬X舒伯特X馬勒X德弗札克


 

│第二堂:一代小提琴名家─克萊斯勒與他的精湛演奏│

佛里茲•克萊斯勒(Fritz Kreisler, 1875-1962)是一位音樂奇才,他誕生於奧地利維也納,求學於維也納與法國巴黎,成名於柏林、活躍於歐洲,之後定居並歸籍美國。克萊斯勒一生充滿傳奇色彩,是20世紀最重要的小提琴演奏家也是作曲家,雖然曲目數量雖然不多,但曲曲精湛、慧黠並充滿演奏樂趣,是小提琴家們的最愛,一起好好認識他。

 

"勇氣、能量與耐心,是深達我心之美德" - 克萊斯勒

 

滿滿兩小時的克萊斯勒音樂❤️

全部樂曲均由克萊斯勒校訂/編曲,有些是作曲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Z_x5vxLevHw

 

從世界國際音樂比賽聯盟談起

世界國際音樂比賽聯盟(World Federation of International Music Competitions)簡稱WFIMC。

→官方網站

世界國際音樂比賽聯盟(World Federation of International Music Competitions)官方網站

 

WFIMC成立起源

世界國際音樂比賽聯合會(World Federation of International Music Competitions),「WFIMC」。成立於1957年,是藉由成立國際知名組織的全球網絡機構,致力於發掘音樂界最有前途的年輕人才。聯合會在各國成員間提供對話和交流的論壇,並給予大賽舉辦指導方針,旨在追求藝術卓越、誠信和公平,從而樹立全球公認的國際音樂比賽標準。

目前為止(2022年),WFIMC組織共包括110多個國際音樂比賽和其他機構,並為年輕音樂家的國際職業生涯提供各項服務。

WFIMC聯合會是位於巴黎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音樂理事會的成員,總部設在瑞士日內瓦,得到日內瓦州社會凝聚力部的官方支持。WFIMC目前也匯集了全世界最重要的音樂比賽,旨在致力於追求卓越的藝術、真實性、公平性和平等性,以支持年輕藝術家走向國際事業。

→聯盟會員名單

→聯盟國際大賽行程表

→2022年WFIMC年度手冊

→WFIMC網站影片資料區


克萊斯勒國際小提琴大賽起源

「克萊斯勒國際小提琴大賽」是奧地利最重要的小提琴比賽,比賽源起可追溯到1938年之前,由小提琴家克萊斯勒(Fritz Kreisler)本人捐助大賽籌辦經費,並由維也納學院(現為維也納國立音樂與表演藝術大學)所舉辦的,設立目的是為了選拔出當時學院中最優秀的小提琴演奏者們。

有鑒於本賽逐漸累積國際名聲,1979年起正式走向國際化,開始升級為國際小提琴大賽,讓各個國家的小提琴家都能夠在舞台上一同競賽。知名小提琴演奏家耶胡迪·梅紐(Yehudi Menuhin, 1916-1999)也擔任評審團主席。而也就自1979年開始,國際克萊斯勒協會即維持每四年在維也納金色大廳或維也納音樂廳舉辦一次克萊斯勒國際小提琴大賽。

→官方網站

 

2022年克萊斯勒國際小提琴大賽評審群

 

小提琴名家評審委員們給大賽的話語

Fritz Kreisler Competition 2022 - DMITRY SITKOVETSKY

本屆評審委員。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oye8A_gCnPk

 

Rachel Barton Pine Interview

1992年二獎得主,本屆評審委員。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RsC6X-SDT3M

 

Mario Hossen, interview for the 10th Fritz Kreisler International Violin Competition 2022

本屆評審委員。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VeQjMU78OdA

 

Tianwa Yang - Fritz Kreisler Violin Competition Interview

本屆評審委員。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g8kxkBVknNs

 

Sergej Krylov - Fritz Kreisler Violin Competition Interview

本屆評審委員。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Md8dZfs2P10

 

Ernst Kovacic - Fritz Kreisler Violin Competition Interview

本屆評審委員。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TQihISw4QHg

 

大賽官方Youtube頻道


2022年參賽選手資料

 

大賽時程表

 

參賽曲目規定


克萊斯勒(Vienna 1875 – 1962 New York)其人其事

【有片】小提琴的演奏藝術紀錄片

2'05"起,孟德爾頌小提琴協奏曲的各名家版本比較

https://youtu.be/UZTtTCR-Smk?t=127

 

80高壽生日接受訪談節目

小提琴家艾爾曼(Mischa Elman)、曼紐因(Yehudi Menuhin)、密爾斯坦(Nathan Milstein)、莫妮尼(Erica Morini)、席格提(Joseph Szigeti)、黎奇(Ruggiero Ricci)與史坦(Isaac Stern)等等,眾星齊獻聲祝福克萊斯勒生日快樂~🎂

Part.1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ydJC8IhFAA0

 

Part.2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aL26Psruj4k

 

無聲影片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NbbZBoontY8

 

克萊斯勒生平簡介

10歲時,克萊斯勒Fritz Kreisler,1875年2月2日-1962年1月29日)便已經師承奧地利重要音樂音樂家赫爾梅斯伯格(Joseph Hellmesberger Junior)與布魯克納(Anton Bruckner),並從維也納音樂學院畢業;接著12歲時克萊斯勒再赴巴黎音樂院,隨馬斯奈(Jules Massnet)馬薩爾(Massart)與德利伯(Léo Delibes)學習,2年之後便獲得了巴黎音樂院的第一獎(Premier Prix)。

畢業之後的克萊斯勒隨即步上職業演奏生涯,陸續的演奏皆非常成功。

幾十年來,克萊斯勒不但是全世界音樂界寵兒,英挺的外表與迷人的風采,也被視為小提琴界的偶像人物。由於演奏風格與音色極為特別,個人化,精緻而溫暖,他的演奏奧地利維也納學派的代表,也是典型維也納演奏風格的代表音樂家。

 

克萊斯勒本人演奏《維也納隨想曲》

Kreisler, Caprice Viennois for violin + orchestra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69T3UD9HfEM

 

身為20世紀最重要的小提琴演奏家之一,克萊斯勒的演奏充滿個性與獨特的音色;當我們從歷史的角度來看,克萊斯勒更可以說是是浪漫主義時期作曲大師的最後一位重要代表人物,如鋼琴/作曲界的拉赫曼尼諾夫:「最後的浪漫」,不但顯現在演奏,也反映在他的作曲才能。

 

作為20世紀重要的當代小提琴演奏代表人物,克萊斯勒出生在浪漫主義晚期文化豐饒的音樂之都維也納,家境是重視教育,但並不特別總是富有的猶太中產階級家庭,全家人皆喜愛、欣賞藝術,因此克萊斯勒能夠自小便接觸藝術,學習音樂。

 

小品要才氣.大作看功力

話題來到職業演奏,數十年來克萊斯勒一直是世界上極受歡迎、也是收入最高小提琴演奏家。他的收入來源除了密集的巡迴演奏、錄音之外,許多克萊斯勒作曲,精簡、獨特、充滿魅力的小提琴演奏作品,在當時以創紀錄的印刷量出版,至今仍受到全球所有小提琴家的喜愛和演奏。

克萊斯勒一直不願意承願這些小品是由自己創作,僅以「不知名作者」標示,並於音樂會中演奏;但這些樂曲實在太受歡迎,再不斷被追問之下,60歲的生日時,克萊斯勒終於承認這些可愛的小品,都是自己的創作,引起樂界譁然與超高知名度,從此他的作曲能力才大受肯定與知名。

 

克萊斯勒名演錄音集: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r8ZTwz1XPjM

 

筆者非常喜愛的改編:《母親教我的歌》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UlktfcLNAJ0

 

新生代小提琴演奏家Nemanja Radulović演奏

Songs My Mother Taught Me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sGw3QNxiAss&t=7s

 

帕爾曼聊欣賞克萊斯勒錄音之感想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WWeWmjlnB9c

 

妙不可言.小品無人能出其右

帕爾曼曾說:「克萊斯勒的音樂,就是克萊斯勒的精神本質,他的音樂流露妙不可言的感覺,小提琴小品無人能出其右。

 

帕爾曼演奏克萊斯勒名曲錄音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b1VTcZDCxN0&list=OLAK5uy_mzQ1LeEqPKgTkvEkdmx0dlgchy3BVeHcc

 

Spotify 專輯連結

<iframe style="border-radius:12px" src="https://open.spotify.com/embed/album/5UamZwiKDXurp4C1552F9A?utm_source=generator&theme=0" width="100%" height="380" frameBorder="0" allowfullscreen="" allow="autoplay; clipboard-write; encrypted-media; fullscreen; picture-in-picture"></iframe>

 

心胸開闊.生活精彩

在賺取大量金錢財富之後,克萊斯勒並未揮霍,反而更加樂於助人,協助更多他所能夠觸及的各界人士。克萊斯勒經常無償地幫助他周圍的人,有年輕奮鬥中的藝術家、貧困的同事、遭受自然災害和戰爭的受害者,孤兒、需要幫助社會經濟底層人士...等等。而一戰和二戰後,他對祖國奧地利和故鄉維也納的捐款支持,也被大家緬懷。

上述提到「克萊斯勒國際小提琴大賽」起源,就是因為克萊斯勒捐款給維也納學院(現為維也納國立音樂與表演藝術大學),才能建立起最初的比賽基礎,而給予當時學院中最優秀的小提琴演奏者們的優勝獎金,更是學習階段中的莫大鼓舞。

 

典型在夙昔.風格永流傳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6un_YIawX-E

 

克萊斯勒重要生平事蹟

*蹦藝術整理於網路與克萊斯勒網站

1875 • 2月2日出生於維也納,是來自加利西亞的愛樂猶太家庭中,五個孩子中排行老二。

1879 • 4歲時開始第一次小提琴課。立即展現了驚人的音樂天賦。

1882 - 85 • 作為神童進入維也納音樂學院求學,是Joseph Hellmesberger Junior和Anton Bruckner的學生。首次公開音樂會一砲而紅,廣受注目。 8歲時第一次作曲。維也納音樂學院金牌獎與畢業文憑。

1885 - 87 • 繼續前往巴黎音樂院的學習,師從約瑟夫·蘭伯特·馬薩特和利奧·德利伯。 2 年後,他以出色的演奏,榮獲「第一等的第一獎」(Premier Premier Prix)榮譽,從巴黎音樂院,也是獲得這項榮譽歷史上最年輕的學生。克萊斯勒的小提琴求學生涯正式完成,返回維也納。

1888 - 89 • 13歲便與鋼琴家Moritz Rosenthal一起赴美國,共舉辦了50 場音樂會的神童巡迴演唱會。

1889 - 95 • 回到維也納。他的父親堅持要他上Piaristen中學與完成Matura(離校考試),克萊斯勒也在奧地利帝國和皇家軍隊中擔任了一年志願兵,官階為預備役軍官。這段時間他可說是「小提琴涼涼被晾在一旁」。後在維也納大學繼續學習醫學,短暫嘗試之後,指導教授Billroth以最嚴厲的措辭,敦促他應該從事音樂事業。

1896 - 98 • 回歸音樂,回歸小提琴。皇家和皇家宮廷歌劇院管弦樂團(維也納愛樂樂團)的入團考試失敗。但他創作的貝多芬小提琴協奏曲的裝飾奏在此時期完成,也為這首最重要的小提琴協奏曲增添了19世紀末的全新風采。後續克萊斯勒開始擔任獨奏者,規劃了一系列巡迴音樂會(希臘、土耳其、俄羅斯等地)。在嘗試成為維也納愛樂樂團的成員失敗一年半之後,克萊斯勒以精湛的演出在歐洲延續他成功的巡迴演出(在德國哈布斯堡帝國內),並以獨奏家身份凱旋回到金色大廳大廳,擔任也納愛樂合作之的獨奏家,於1898年1月23日,在漢斯·里希特的指揮下演奏協奏曲。

1899 - 1914 • 世界性的演奏生涯。 1899 年 12 月 1 日,在Arhur Nikisch的指揮下,完成與柏林愛樂樂團的首次音樂會。歐洲境內和美國等各個國家的巡迴音樂會邀約越來越多。

1902年 • 與紐約煙草批發商的女兒哈里特·利斯結婚,妻子無條件地支持她才華橫溢的丈夫。克萊斯勒進一步成為全世界所有重要音樂廳裡觀眾的最愛演奏者。全盛時期每年260場音樂會。

1910 - 12 • 克萊斯勒的錄音一年之內賣出70,000張唱片,他在倫敦與Victor唱片公司簽訂獨家唱片合約。

1912 • 組成黃金三重奏組合:Fritz Kreisler, Harold Bauer, Pablo Casals。與指揮Walter Damrosch拍攝於卡內基音樂廳(March 13, 1917)。

1914 - 18 • 第一次世界大戰。克萊斯勒回到奧地利從軍,官階為預備役中尉,並在他的妻子、紅十字會護士的陪同下前往俄羅斯前線。戰時他曾受傷,幸好接受治療之後順利康復。戰後搬到紐約,開始他為奧地利戰爭孤兒與寡婦們展開的慈善音樂會與募款活動。在美國參戰後,克萊斯勒被迫停止了他的演奏活動。此時他也創作了他的第一部輕歌劇“Apple Blossoms”。 (本作品1919年在紐約首演)。此階段也完成他的a小調弦樂四重奏作曲。

1919 - 24 • 克萊斯勒舉辦了戰後在卡內基音樂廳舉辦的第一場音樂會,目的是幫助維也納音戰爭而陷入飢餓的兒童婦孺。延續戰前的聲勢,他的全球職業生涯繼續取得連續不斷的成功。克萊斯勒繼續開創亞洲巡演紀錄:中國、日本、韓國巡迴演唱會。在美國,克萊斯勒也發起此時對經濟急需的奧地利社會多次的救援行動。

1921年,在倫敦凱旋復出,1924年也在巴黎演出。戰後的這幾年,克萊斯勒所有的音樂會幾乎都是為了慈善事業。良善的名聲讓奧地利政府考慮任命克萊斯勒為奧地利駐美國大使。

1925 - 38 • 克萊斯勒已經成為當代最著名、收入最高的小提琴演奏家。他搬回歐洲並在柏林購買了一座豪華別墅。除了在歐洲和美國的常規巡迴演出外,亞巡與澳洲、紐西蘭、南美洲等地音樂會巡迴演出,讓他真正地幾乎跨足全球。

也在此時,克萊斯勒捐款給維也納音樂學院,設立的弗里茨·克萊斯勒獎,用意在栽培鼓勵學校內的最佳小提琴學生們。

1932 • 最佳小提琴學生設立的第二部輕歌劇《Sissy》在維也納劇院首演,Paula Wessely 和 Hans Jaray 分別飾演 Sissy 和 Kaiser Franz Joseph。自1933年以來,克萊斯勒也投入防止柏林著名的猶太藝術家同事受到歧視。

1935 • 維也納市在市政廳慶祝克萊斯勒60歲生日。市長理查德·施密茨頒發了維也納榮譽戒指給克萊斯勒。

1939 - 45 • 克萊斯勒拒絕接受奧地利解體後強加的德國公民身份。二戰期間身份敏感的他,作品被列入禁演黑名單。他也成為法國的榮譽公民,離開他在柏林的住所,搬到美國紐約,這是他一生中第二次搬到他妻子的祖國——且這一次是永遠居住在美國。除了持續的音樂會活動之外, 1941年克萊斯勒發生了一起嚴重的事故,他在街上被一輛卡車碾過,身受重傷。 1943年,克萊斯勒創作了最後的作品,再次獻給他的家鄉:“維也納狂想曲幻想曲”(Viennese Rhapsodic Fantasietta),這年他正式歸化為美國公民。

1945 • 在他70 歲生日時,克萊斯勒登上卡內基音樂廳,演奏西貝流士小提琴協奏曲。

1945 - 62 • 二戰戰爭結束後,克萊斯勒夫婦再次發起善舉,將一個又一個裝滿鞋子、衣服、玩具和藥品的包裹,不斷地寄到維也納和柏林的救援組織的收集中心,提供一己之力能做到的最大善舉。60年代克萊斯勒在一連成功的演奏生涯高峰之後,逐漸減少音樂會數量。

1949 • 克萊斯勒拍賣了他著名的藏譜、手稿(手寫文件、早期樂譜版本、最初出版、獨家樂譜等),共捐贈了接近150萬歐元金額給社會,相當於今天紐約倫諾克斯醫院(New York Lennox Hospital)的市值。

1952 • 克萊斯勒再次將他的全部個人音樂財產全數捐贈給國會圖書館,包括珍貴的親筆手稿——例如布拉姆斯小提琴協奏曲的手稿;以及他最喜歡的瓜奈里耶穌小提琴——陪伴著他演奏了20多年的1733年的Guarnerius del Gesù名琴 – 現代僅存的少數珍貴Guarnerius名琴。

1955 • 克萊斯勒80歲大壽,他收到來自全世界音樂界、國家元首、藝術家們和音樂機構向他慶生致敬。

1962 • 偉大的一代奧地利小提琴家和作曲家克萊斯勒,去世於1月29日美國紐約,享年87歲。

 

克萊斯勒的演奏中,充滿了19世紀親切無比的歷史風格,滑音與溫暖的音色讓人想起上一個世紀美好音樂的傳承,也被譽為最能代表維也納風格的音樂演奏家。

更多克萊斯勒生平故事

→維基百科


精彩改編曲目

帕格尼尼隨想曲改編

Caprice No.13 (Arr. By Fritz Kreisler)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WvE-Q7p8aMI&list=OLAK5uy_myZbeOgYudK4srzfg16JvNSB61o5AvR2U

 

樂譜版本比較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5rL2LEGFzxI


《魔鬼的顫音》克萊斯勒改編版

讓我請出「全民女性殺手」陳鋭來演奏示範XDD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orWePX13N3M

 

《魔鬼的顫音》克萊斯勒改編版樂譜欣賞


美麗的蘿絲瑪莉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odZcNhgD2aQ

 

 

貝多芬小提琴協奏曲裝飾奏(克萊斯勒演奏克萊斯勒)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PTcqxlbJ15c

 

為貝多芬小提琴協奏曲寫作裝飾奏(Cadenza)之作曲家更是為數眾多,例如:

 

等以上作曲家與演奏家,可說是陣容華麗堅強~

而最常被演奏之裝飾奏版本,則是克萊斯勒(Fritz Kreisler, 1875-1962)所寫:

 

請聆聽留聲機錄音之克萊斯勒本人演奏: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PTcqxlbJ15c

 

希拉蕊.韓:貝多芬小提琴協奏曲/克萊斯勒裝飾奏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lZnzhAQGZ1s

 

慕特:貝多芬小提琴協奏曲/克萊斯勒裝飾奏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7IwVou8HAHc

 

延伸閱讀

https://bonart.com.tw/beethoven-violin-concerto-in-d-major/

 

布拉姆斯:小提琴協奏曲裝飾奏(克萊斯勒版本)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I53-eRQx33A

 

聽完格里摩出神入化的布拉姆斯裝飾奏與協奏曲演出,一定要讓我愛現一下與他的合照😘

 

布拉姆斯:小提琴協奏曲裝飾奏(克萊斯勒版本)


莫札特第三號小提琴協奏曲(克萊斯勒演奏+裝飾奏)

https://youtu.be/AGmyJ8NnagY?t=398

 

 

【補充資料】

 

開卷蹦藝術.享受美好閱讀時光

☕️一杯咖啡.一點心意.支持蹦藝術☕️

 

各類合作提案,聯繫方式:

*手機:0917.670.518 
*Line:https://line.me/ti/p/LB1ro0P0AU
*E-mail:jenpin888@gmail.com

【苗北講堂】2022下半年系列(二)德國.現代劇樂先驅.華格納

【苗北講堂】2022下半年系列(二)德國.現代劇樂先驅.華格納
miaobei-art-center-x-bonart-music-lecture-2022-2-2

– 資訊整理共享於網路,一起欣賞音樂與藝術之美 –
蹦藝術 | BONART


積厚流光 音樂群雄 Part.2

橫跨歐洲五國.十九世紀的最美的音樂人文風情

藝文講堂為日前重要的藝文參與模式,為營造藝文共學常態環境,本系列苗北講堂音樂講座以「積厚流光 音樂群雄 Part.2」為發想,接續上一期偉大作曲家.人文風情系列,以橫跨歐洲各國,十九世紀浪漫風華為主軸,由超人氣音樂導聆人林仁斌老師用精彩的故事,帶您穿越時空,輕鬆悠遊古典音樂美妙的領域,讓您瞬間化身音樂欣賞達人。 

 

主講:林仁斌老師(蹦藝術網站執行長)

 

報名資訊

(一)報名方式:
◆線上報名,點選上方「馬上報名」,填寫完google表單後,完成繳費。
◆臨櫃報名,至苗北藝文中心服務台填寫報名表,並完成繳費。
◆郵寄報名,填妥報名表(請自本頁面下方下載),並且完成繳費,將報名表郵寄至苗栗縣竹南鎮公園路206號苗北藝文中心(信封請註明:111-1苗北講堂)。
◆電子郵件報名,填妥報名表(請自本頁面下方下載)並完成繳費,將報名表寄至:ychuang@miaobeiac.org,主旨:111-1苗北講堂,即完成報名。

(二)繳費資訊
◆ 現場繳費:請攜帶報名表至苗北藝文中心服務台
◆ 線上匯款
匯款帳戶:
戶名:苗栗縣苗北藝文中心
銀行:臺灣土地銀行頭份分行(0050212)
帳號:021-051-051-316

苗北藝術學苑111-2苗北講堂課程網頁


歐洲五國.六種音樂風情

(二)德國.現代劇樂先驅.華格納

“先具備想像力,才能創造真實” — 華格納

111年8月21日(星期日)10:00

華格納(Wilhelm Richard Wagner,1813-1883)與威爾第同樣出生於1813年的德國,不但是《樂劇》的催生者,從撰寫劇本、創作音樂甚至籌建拜魯特音樂節,塑造出現代劇場音樂的雛形,最終形成了「整體藝術」這項全新的表演藝術概念。在他一生不凡的際遇裡,才華洋溢卻也爭議無數,無論是音樂或言論,始終是令人無法忽略的存在。這場音樂講座中,林仁斌老師為您詳解這位被視為歐洲音樂史上最具爭議人物的生平、言論與美妙的音樂。

 

先來個兩小時不間斷的華格納精彩音樂XDD

1) 0:00 A Valquíria: Cavalgada das Valquírias (Die Walküre: Ride of the Valkyries)

2) 5:39 Rienzi: Abertura em ré maior (Overture to Rienzi)

3) 17:30 Lohengrin: Preludio do Terceiro At (Lohengrin: Prelude to Act III)

4) 21:04 O Idílio de Siegfried (Siegfried Idyll)

5) 39:21 Abertura de O Navio Fantasma (Overture to The Flying Dutchman)

6) 50:16 Abertura de Tannhäuser (Overture to Tannhäuser)

7) 1:05:34 Os Mestres Cantores de Nuremberg Abertura (Overture to the Mastersingers of Nuremberg; however, the introduction is missing)

8) 1:14:50 Tristão e Isolda: Prelúdio (Tristan und Isolde: Prelude)

9) 1:23:08 Tannhäuser: Bacanal (Tannhäuser: Bacchanale)

10) 1:35:28 Lohengrin: Prelúdio (Lohengrin: Prelude to Act I)

11) 1:45:23 O Ouro de Reno Entrada dos Deuses no Valhalla (Das Rheingold: Entry of the Gods into Valhalla)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0EUHnu48DmQ&t=841s

 

歌劇作品

《華格納作品目錄(Wagner-Werk-Verzeichnis)》(WWV)中,一共收錄的他的作品共有113件,其中包括未完成的以及計劃中的作品,如果將未譜曲劇本、構思及失蹤的作品除去,剩下82部;如果再細數真正完成的歌劇作品,一共十部。

*資料取自維基百科,並附上超連結方便檢索。

中文名稱 原文名稱 首演年份
仙女 Die Feen 創作於1833-34,首演於1888年
禁戀 Das Liebesverbot 創作於1834-36,首演於1836年
黎恩濟 Rienzi 1837
漂泊的荷蘭人 Der Fliegende Holländer 1843
唐懷瑟 Tannhäuser 1845
羅恩格林 Lohengrin 1848
崔斯坦與伊索德 Tristan und Isolde 1859
紐倫堡的名歌手 Die Meistersinger Von Nürnberg 1867
尼貝龍根的指環

I.萊茵的黃金
II.女武神
III.齊格菲
IV.諸神的黃昏

Der Ring des Nibelungen

I.Das Rheingold
II.Die Walküre
III.Siegfried
IV.Götterdämmerung

I.萊茵的黃金(1854)
II.女武神(1856)
III.齊格菲(1871)
IV.諸神的黃昏(1874)
帕西法爾 Parsifal 1882

 

華格納的生平

*生平取自「知識百科

1813年5月22日出生於德國萊比錫,父親是當地警察局書記員,在華格納六個月大時因傷寒過世。母親在1814年改嫁與丈夫一位具有演員、作家及畫家等多重身份的好友蓋耶爾。

華格納的母親改嫁後隨蓋耶爾遷居德勒斯登,蓋耶爾對華格納非常仁慈,但是在華格納七歲時,他也不幸去世了。1822年華格納進入教會學校就讀,除了在文學和哲學上比較出色曾經得到學校詩作比賽的優勝外,其他科目都是一蹋糊塗,高中他讀的還是「後段班」,自尊心曾經大受打擊;華格納十四歲就顯現出不凡的戲劇才華,他撰寫了生平第一部劇本「萊巴德與阿德萊達」。 同時華格納也開始學鋼琴,但那時候他對音樂的熱情並不如文學那么強烈,而且也懶於練琴,所以終其一生鋼琴彈得都不是很好。

1827年華格納全家遷回萊比錫,1828年15歲的華格納欣賞了貝多芬的第七號交響樂,心靈受到巨大的震撼,從此他下定決心要成為一位偉大的作曲家,母親為了幫助愛子完成計畫,為他請了一位音樂教授Theidir Weinlig,在他的指導下,沒上過音樂院的華格納突飛猛進,終成一代大師!

1831年華格納進入萊比錫大學選修哲學,沒多久即因為生活過於放縱而遭退學。此時他對音樂仍有很大興趣,就追隨湯瑪斯教會的合唱指揮溫利格學習作曲,並且和溫利格一同工作了半年,使他獲益良多。

1832年華格納完成一首C大調交響曲,他將此曲帶往維也納希望能得到演出機會,但卻遭到冷落失敗而返。回程途中在布拉格寫下歌劇『婚禮』的劇本,返抵萊比錫後著手為該劇譜曲,這齣歌劇雖然並沒有完成,但已為華格納往後自己寫劇本並且譜曲開了先例。

1833年華格納應伍茲堡歌劇院邀請出任合唱指揮,使他有更多的機會實地接觸歌劇演出,並從中學習創作歌劇技法。隔年就完成了第一部歌劇作品『仙女』,1836年春天寫出『愛的禁令』,不過這兩部歌劇都沒有得到正式演出的機會。

由於接連兩齣歌劇都無法上演,華格納的經濟非常困窘,為了增加收入,他轉到馬德堡的一個小歌劇團當指揮,並於1836年11月與歌劇團中女演員敏娜結婚。

1837年夏天,華格納與妻子前往俄國里加,擔任當地歌劇院指揮,並開始著手創作歌劇『黎恩濟』。由於華格納收入不豐又不知節儉,家庭經濟更加惡化。1839年3月為了躲避債主追討,與妻子搭船逃往英國。在航行途中遇到暴風雨,促成兩年後華格納寫作歌劇『漂泊的荷蘭人』。1839年9月華格納從英國前往巴黎發展,然而巴黎樂界對這位沒沒無聞的新人並不感興趣。

雖然於1840年完成了『黎恩濟』,1841年又推出『飛行的荷蘭人』,但是這兩齣歌劇在巴黎也都得不到上演機會,在巴黎的三年間生活極端貧困,甚至因欠債而兩度下獄。這一段困苦的日子使得華格納原本就談不上高貴的個性,變得更加自私而無情,對於一切倫理道德的規範,也都採取敵對的態度。

1842年『黎恩濟』終於獲得在德勒斯登上演的機會,『黎恩濟』的演出是華格納生命中的轉捩點,它的成功使華格納得到了德勒斯登歌劇院指揮的職務。1843年『漂泊的荷蘭人』也在德勒斯登推出,雖然它不及『黎恩濟』成功,但又使華格納獲得了薩克森宮廷音樂監督的工作。

1845年華格納完成『唐懷瑟』,觀眾的反應卻頗為冷淡。1848年華格納又創作了『羅恩格林』,這部歌劇直到兩年後才得到演出的機會,由李斯特在威瑪舉行首演。

1849年德勒斯登爆發革命,華格納因參與革命活動被通緝。最先逃到威瑪在李斯特家中暫避風頭,之後在李斯特協助下逃往瑞士,並且以政治犯身分在蘇黎士定居。在瑞士的前幾年華格納暫停音樂創作而埋首於理論著述,完成了多本重要著作,其中在『歌劇與戲劇』一書里,首次發表了他的歌劇原則,他預言未來的歌劇必將捨棄過去慣用的詠嘆調和宣敘調,音樂與劇本會更緊密配合,而且也會加入其它藝術而成為一種統一的藝術作品,他並稱這種新的戲劇型式為『樂劇』。

完成了理論著述後,在蘇黎士的一些朋友熱心贊助下,華格納開始恢復音樂創作。在這些新朋友中,富商威森東克不但以金錢援助華格納,更提供華格納舒適的住宅,然而華格納後來竟與威森東克的妻子瑪黛德談戀愛。儘管華格納有道德上的缺失,但他與瑪黛德之間的這段戀情也成了他創作的動力,使得此後數年成為華格納一生中創作最豐富的時期。

1852年華格納寫了『女武神』,1853年完成『萊茵河的黃金』,連同他在德勒斯登時期即已寫成的『諸神的黃昏』和『齊格菲』兩部劇本, 尼貝龍根的指環劇本至此都已完成。1853年至1857年間華格納便埋首於這套聯篇樂劇的譜曲工作,然而由於這套樂劇太過龐大,再加上忙於其他事務,於是譜曲工作在未完成前已先暫告段落。

1857年8月華格納開始譜寫『崑斯坦與伊索德』,也於此時妻子敏娜發現他與瑪黛德間之戀情,為了挽回婚姻,敏娜佯稱心臟有毛病必須到威尼斯休養,華格納不得已只好搬出威森東克提供給他的居所隨妻子一同到威尼斯

1859年8月華格納在威尼斯完成了『崑斯坦與伊索德』這齣隱含著他與瑪黛德間戀情的樂劇。1860年德國政府赦免了華格納參與革命的罪行,使他終得以返回祖國。回國後華格納以指揮家的身份巡迴各地演出,他除了介紹自己的作品外,也演奏貝多芬及其他作曲家的曲子,華格納成了一位著名的指揮家

1862年敏娜無法再忍受丈夫的風流因此分居。1864年華格納遇到了他一生中最重要的貴人巴伐利亞年輕的國王路德威二世。路德威二世延聘華格納到慕尼黑,提供他一切生活及音樂上的需要,讓他可以安心創作。從1864年起到1883年去世為止,華格納過著他一生中最優渥的生活。

有良好條件的配合,華格納便進一步著手實現自己的音樂理想。首先他請了當時著名的鋼琴家、指揮家、李斯特的女婿畢羅到宮廷劇院來擔任指揮,自己則專心創作。畢羅對華格納相當崇拜與尊敬,他成了華格納的得力助手,也總是不遺餘力地推廣華格納的作品,然而華格納卻與畢羅的妻子柯西瑪暗通款曲。

1865年柯西瑪為華格納生了一個女兒,取名為伊索德,但畢羅卻仍然被蒙在鼓裡,一年後柯西瑪又為華格納生了一個女兒,至此華格納決定將柯西瑪據為已有,1866年秋天他們兩人一起到瑞士。李斯特知道這件事情後非常震怒,許多年都不肯原諒柯西瑪和華格納,而畢羅更是傷心至極。

不過李斯特和畢羅都沒有因華格納的不義而影響他們對華格納的藝術評價,他們仍然努力推介華格納的作品,也顯示出他們為了藝術而展現寬大與無私的胸懷。

1866年華格納原配敏娜去世。

1868年華格納推出『紐倫堡名歌手』,完成該劇後,他便著手繼續譜寫已擱置了十二年的『尼貝龍根的指環』。1869年柯西瑪為華格納生了一個兒子,取名為齊格菲。1870年初畢羅與柯西瑪完成離婚,年中華格納即與柯西瑪正式結婚。

華格納多年以來一直希望建造一座符合自己理想的劇院,專門上演自己的作品,這個心愿因路德威二世的支持,以及華格納四處募款並復出旅行演奏而於 1873 年付諸實現。該劇院建造於巴伐利亞境內的古城拜魯特,興建過程中華格納不但親自監造,還將自己許多關於劇場設計的理論運用於劇院中。劇院於1876年落成,並於同年8月舉辦首屆拜魯特音樂節,演出全本『尼貝龍根的指環』。

之後華格納並未停止創作,他又花了六年時間寫了最後的一部樂劇『帕西法爾』,於1882在拜魯特首演。不久後華格納心臟病發作,於1883年2月13日病逝於威尼斯,家人將遺體運回拜魯特,在舉行了盛大喪禮後將他葬在自家華宅的庭院內。

 

華格納位於拜魯特的墓園

 

 

歌劇《黎恩濟》背景與演出

*以下文字出自《新歌劇藝術的領路人理察.華格納:承接莫札特的歌劇傳統,開啟後浪漫主義歌劇作曲潮流》(劉昕, 劉星辰編, 2022)

1837年,英國作家布爾維.李頓(Bulwet Litton)寫了一部風靡一時的歷史小說《黎恩濟》。華格納被書中的反貴族主題及背叛與暴亂的場面深深吸引並產生共鳴。他決定以此為題材,寫一部「歷史歌劇」。只是沒想到創作這部歌劇竟用了他整整5年的時間。
  
《黎恩濟》講述了一個發生在14世紀中葉的故事:羅馬貴族飛揚跋扈,無視法律,恣意妄為;以教皇的公證人黎恩濟為首的平民團結起來,與不顧國家利益的貴族和教士抗爭,最後黎恩濟登上了護民官的位置。可是那幫貴族不甘心失去以前的權力,約定在羅馬慶典時暗殺黎恩濟。
  
阿德里亞諾,一位貴族的兒子,因愛慕黎恩濟的妹妹伊蕾娜,偷偷向黎恩濟通風報信,使黎恩濟逃過一劫。許多貴族被抓了起來,而且被判了死罪。由於阿德里亞諾的求情,黎恩濟釋放了他們。後來那幫貴族違背誓言,向黎恩濟宣戰。黎恩濟帶領武裝起來的市民,徹底剿滅了叛亂者。因為父親也被殺死,阿德里亞諾對黎恩濟懷恨在心。新的德國皇帝選出了新的羅馬皇帝,而黎恩濟對此人選不滿,因此新的羅馬皇帝與羅馬教皇勾結,以剷除黎恩濟。貴族乘機煽風點火,導致羅馬發生新一輪動亂,黎恩濟也被削去了教籍。昔日擁戴黎恩濟的民眾,此刻也背叛了他。到最後失去理智的民眾向身處皇宮的黎恩濟和伊蕾娜投擲石塊和放火,阿德里亞諾本想衝進去救出伊蕾娜,可是皇宮突然倒塌,三人被活埋死去。早在1837年,在華格納最失意的時候,他就已構思出了《黎恩濟》的劇情梗概,並在里加完成了劇本的寫作。
  
他和米娜曾懷揣夢想,準備在巴黎大展拳腳,而現實卻給了他們當頭一棒。《黎恩濟》的最後三幕是在他生計最艱辛的時候完成的。為了節省開支,夫婦倆只能擠在一間只有十幾平方公尺的小房間裡,這個房間兼有臥室、餐廳、工作室的功能。兩步就從床邊到了書桌,把椅子轉過來就是餐桌,從椅子上站起來就又走到了床前。屋外刮著刺骨的寒風,屋內冷得像個冰窖,只能依靠一個小小的火爐才不至於手腳僵硬。即使是剛做好的飯菜,吃到嘴裡時已變冷變硬,這使華格納留下了胃痛的毛病。每四天才能出去散一次步,這種苦行僧的日子他們過了整整一個冬天。
  
二十多年後,每當談及這段痛苦的日子,他都忍不住熱淚盈眶。他感激米娜在他最貧賤的時候,能勇敢而冷靜地守護他。為了能讓《黎恩濟》上演,他費盡心思,最後在梅耶貝爾的幫助下,才被德勒斯登劇院接受並於1842年上演。
  
《黎恩濟》的演出可謂盛況空前:從晚上6點直到午夜,一連六個小時,觀眾你擁我簇,鼓掌聲、喝采聲在劇院不斷地響起。每演完一幕,華格納都被邀請到舞臺接受觀眾雷鳴般的掌聲。那悠揚的小號長音,莊嚴洪亮的曲調,進行曲般的戰鬥主題,英雄落難朱庇特神殿的大火,銅管樂表現的格鬥、遊行列隊場面,舞臺上表現出的陰謀、誓言、祈神、詛咒的劇情……這些強烈的舞臺效果刺激著觀眾的感官,羅馬人的生活、服飾、武器、鎧甲等等一切都使觀眾彷彿置身於14世紀。從頑童到貴族,從士兵到市民,古羅馬那行將衰落的帝國背影深深地刺激著觀眾的神經。演出雖然結束了,可是演員、樂手和觀眾卻遲遲不願離去,他們還沉浸在這盛大的場面中。
  
演出獲得了巨大成功,但華格納卻已不再喜歡這部歌劇了。他受不了這樣冗長的演出時間,第二天一早就跑到劇院將總譜進行了刪減,可當他下午去看刪減後的排練時,抄譜的人向他道歉說:「對不起,華格納先生,演員們都不贊成刪減。尤其是主演男高音蒂夏切克,他說:『我不願意刪減,這音樂太神聖了。』」

 

BBC製作之華格納紀錄片

BBC製作的紀錄片,一向是業界的標竿。這系列偉大作曲家(Great Composers)從巴哈、莫札特、貝多芬、華格納、柴可夫斯基到普契尼,每位作曲家都深入詳盡地考究生平、加上美妙的精選音樂與專家訪談,可說是大家不容錯過的絕佳知識影片。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wOJ3r0OqItw&t=227s


19世紀中期法國大歌劇麥亞白爾式歌劇序曲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sTouhk4PveM

 

精彩曲目

女武神的騎行

⟨女武神的騎行⟩是《指環》四部曲第二部《女武神》中第三幕最重要的一段音樂。

透過具有節奏感的設計,豐沛具有爆發力的管絃樂團表現,華格納描畫出神話故事中驍勇善戰的女武神,我們彷彿看見騎著具有長翅神馬,女武神們翱翔天際的颯爽英姿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O36QbZdQ8vM

 

電影《現代啟示錄》

大導演柯波拉神來一筆,在描寫戰爭的場景中,加入華格納音樂,讓電影更加真實身歷其境,並成為了影史經典: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nZ_zNUmr8fM

 

《唐懷瑟》序曲

《唐懷瑟》採根據德國中世紀傳說而寫,劇本1843年完成,總譜1845年完成在Dresden宮廷劇院親自首演。

華格納於1861年巴黎演出時,順應法國人的喜好加上了芭蕾舞與維納斯堡音樂,因此德勒斯登版較嚴謹,巴黎版則較優美討喜。

華格納的《唐懷瑟》與《羅安格林》屬於被上演次數多高的兩部歌劇,他的寫作方式逐漸脫離義大利歌劇跑馬詠嘆調的影響,逐漸進入整部音樂主題設計的完整化,是他所提倡的「樂劇」逐漸落實的過程。

主角人物唐懷瑟、伊莉莎白、維納斯、沃夫倫、郡主等,每一位角色均具有鮮明性格,也因此讓歌劇戲劇性更強化。

遊唱騎士唐懷瑟因為沉溺在愛神維納斯的肉慾中,甚至在歌唱比賽高歌讚美維納斯而墮入不被允許的靈慾深淵;郡主的姪女,同時也是愛慕著唐懷瑟的伊莉莎白公主,選擇以摯愛的純潔生命拯救唐懷瑟執迷不悟的靈魂,甚至願意替他的罪行贖罪。

《唐懷瑟》序曲,為三段體曲式,以朝聖者的緩步虔誠合唱開端,逐漸進入樂曲高潮,再接著描寫維納斯堡的愛慾音樂,呈現當代世人無法理解之縱慾恣情,再之後回到朝聖者合唱主題再度出現,鐵杖開花~唐懷瑟靈魂終得救贖。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mU4RVrJ-SRg

 

精彩神級日劇《白色巨塔》第一集,財前的隔空手術手勢,哼唱的音樂即為《唐懷瑟》序曲朝聖者主題

https://youtu.be/2GFdNcBu1Bs?t=31

 

《羅安格林》婚禮進行曲

《羅安格林》婚禮進行曲創作於1850年,原即為四部合唱編制,在羅恩格林第三幕第一場出現,也被叫做「婚禮大合唱」,2/4拍子、降B大調、行板。

在四小節前奏開始之後,四部混聲合唱旋律,沈厚隆重而具有威儀之感。

《羅安格林》在威瑪首演,根據德國知名敘事詩天鵝騎士與帕西法爾傳說寫成。

《羅安格林》被稱為華格納的最後一齣「浪漫歌劇」,共分三幕十一場。它的故事源於萊茵河上游的「天鵝騎士」傳說,是華格納一系列聖杯神話中的一部份。

劇情大要是女主角愛兒莎公主被誣告為謀殺弟弟的凶手。愛兒莎面對誣告一無申辯,只是相信夢中所言,一個騎士將前來證明其清白。果然在審判日的最後關頭,河面出現一個白衣銀盔的英挺騎士,坐著天鵝小艇緩緩出現。他就是羅安格林。羅安格林是被派來保衛愛兒莎,為愛兒莎的清白決鬥後,成為愛兒莎的丈夫。

愛兒莎監護人的妻子是個女魔法師,想挑撥愛兒莎與羅安格林的感情,用計讓愛兒莎探問羅安格林的真實身份。原來羅安格林是聖杯騎士之王「帕西法爾」的兒子,身份被揭穿後,必須離愛兒莎遠去。在羅安格林乘著天鵝船離去的時候,愛兒莎悲傷至極而氣絕身亡。(劇情解說取自博客來網路書局

這首結婚進行曲名符其實,不斷地被改編為鋼琴、管風琴、管絃樂與各式樂器版本,並成為幾乎所有婚禮中最具有代表性之結婚的進場音樂。

 

歌劇場景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f9QTV3H9Sp8

 

英國皇室婚禮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KddhSYezYQU

 

《指環》主導動機(Leitmotifs)的運用說明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wvA54D2Gz3E

 

華格納號的示範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BNcajRV4sfc

 

好書推薦

《優雅的時光》華格納樂劇22年全記錄

 

*以下文字出自《優雅的時光》華格納樂劇22年全記錄(楊世彭著,2017)

華格納(Wilheim Richard Wagner)是十九世紀最偉大的歌劇作家之一,1813年生於德國萊比錫,1883年死在義大利的威尼斯,享年69歲。

華格納是浪漫主義時代出色的音樂家,他在作曲、撰文、編劇、指揮、導演,甚至...論戰方面都有相當的成就,但後世最追念他的,乃是他留下的十部歌劇。

本書是作者楊世彭長達22年不斷從美國、香港等地前往拜羅伊特戲劇節(德國),每次至少出國十天,聆賞七部以上的樂劇演出,如此非常的專業堅持與長年寫作而成。拜羅伊特劇場是德國一座小城,由華格納親自督工建造完成的完美劇場就座落城中,劇場條件及周圍環境就是為了專業演出,來此除了座無虛席,一票難求,得排隊多年。但專業人士趨之若鶩,欣賞表演時更是如癡如醉,每年7月底至8月底,整整一個月,來自世界各地的樂迷,盛裝出席,演出有時長達五小時,下午開始,結束都已經夜晚10點以後,喜愛之人視之為心靈盛宴,真乃人生中最優雅的時光。
 
華格納留下的十齣歌劇。這些歌劇他叫作  Das Musikdrama (music-drama,中譯「樂劇」),都由他自己編寫劇本,因此他也是音樂史上難得的兼擅作曲編劇的創作者。十九世紀某一知名評論家,好像是尼采吧,稱讚他「綜合了莎士比亞與貝多芬的偉大」,雖略過譽,也是因爲他在作曲及編劇上都有很大的貢獻。
       
紐約大都會歌劇院網站簡介華格納有這樣的説法:他創作的「樂劇」在當時充滿爭議,但在今天絕對是歌劇作品中佔中心地位的傑作。在創作上他深具革命性,對劇場演出的每一部分都有獨到的見解。他堅持歌辭及音樂在他的作品中具有相等的地位,樂隊與歌手也同等重要;這種想法深合他重要的「綜合藝術」觀點(the Gesamtkunstwerk, or “total work of art”),融合音樂、詩句、舞蹈、建築、繪畫以及其他創作元素於一爐,這個觀點對藝術創作的影響,遠遠超越歌劇這個領域。
西方歌劇的起源是在歐洲文藝復興時代的末期。當時的義大利佛羅倫斯城,有群人文學者成立了一個「同好社」或「藝術集團」,叫做the Florentine Camerata,他們的研究重點就是希臘悲劇,認爲那些公元前五世紀的戲劇演出很可能是吟唱的,至少其中的「吟唱隊」部分(the choral passages),肯定是唱的。爲了顯示這點,這「同好社」裡的音樂家雅各布•佩利 (Jacopo Peri) 與一位詩人同好就寫作了史上第一齣吟唱的戲劇作品《達芙尼》(Dafne, 1597),次年隆重公演,得到極好的回響。可惜這部作品早就湮沒,衹有佩利的另一部作品《尤麗狄茜》(Euridici, 1600’s) 尚存,是爲歌劇史上最早留存的作品。
       
這種起自義大利的「吟唱演出」逐漸自宮廷流傳到民間劇場,有了個新的名稱opera(opere作爲複數),源自拉丁文opus,原意「作品」。這個新的演出方式以音樂及歌唱爲主,陳述一個簡單的故事,取自神話或英雄傳説。Opera在宮廷搬演時,由於預算充裕,不免在佈景、燈光、服裝、舞蹈上投注財力,歌唱方面也精益求精,出現了一群極富才華的歌唱明星,漸漸形成今日歌劇演出上依舊存在的特點,那就是以演唱技巧爲主,音樂動聽為副,加上華美堂皇的佈景服裝燈光效果,配以合唱隊及偶有的舞蹈撐起較大的場面,而故事的鋪陳,劇情的發展,角色的營造,在這種演出中倒變成相當次要的原素了。
       
義大利歌劇的發展到了十八世紀的古典主義年代,形成一種不變的形式,那就是用華美動聽的詠嘆調(aria)提供歌手展示演唱技巧的機會,以簡單伴奏的宣敘調 (recitative) 鋪敘劇情,加上一個序曲 (overture) 及每幕開始或結束前的音樂間奏,一些對唱 (duet)、三重唱 (trio)、四重唱 (quartet)、大合唱 (chorus),再加上常有或不一定有的舞蹈片段,形成一個至今還見到的演出模式,這種模式在十八世紀莫扎特、韓德爾的作品中達到很高的藝術層次。那些作品有一個共有的現象,就是在演出中凸顯歌手(尤其是明星歌手)的獨唱片段,而劇情的鋪陳與發展,卻被這些詠嘆調與宣敘調切割成二三十個勉强連接的斷斷續續了。

在這種演出模式中,作曲家必須為男女主角在每幕安排一到兩首獨唱及一個對唱,另外三四個主要配角也都需要安排一兩首獨唱或對唱,再加上他們之間該有的三重唱、四重唱,劇情的發展至少會被切割二十幾次,最好的劇作家也無法交代一個動人而比較複雜的故事,而角色的營造,在這種演出裡更屬奢求了。這是西洋歌劇最大的「死穴」,觀衆在觀賞歌劇時絕非追尋故事或要求角色的深度,他們僅求動人的歌唱及美妙的音樂。
       
到了十九世紀初期,以「美聲唱法」(bel canto) 著稱的歌劇作家若貝里尼(Bellini)、多尼采蒂 (Donizetti)、羅西尼 (Rossini),以及世紀後期浪漫主義歌劇作家若威爾第 (Verdi)、普契尼 (Puccini) 等,他們的作品雖比古典主義時代進步很多,裡面宣敘調的影子也逐漸消失,但劇中詠嘆調作爲凸顯明星歌手的早年傳統依舊存在,在十九世紀二十世紀,甚至現今的演出中,這些作品仍有明顯的環節,在一曲終了時讓劇情中斷音樂停止,給觀衆機會鼓掌叫好,甚至讓明星歌手把那精彩片段再唱一次。這是歌劇演出的高潮,也是歌手與觀衆同感過癮的時刻。
       
在這些方面,就可以看出華格納樂劇與一般歌劇,無論是十八世紀古典主義歌劇或十九世紀美聲唱法歌劇,甚至十九世紀末葉浪漫時代的歌劇,最大的不同之處了。
       
華格納的歌劇作品深具革命性及爭議性。他的歌劇,以他自己的話說,應是一種「整體的藝術品」(Gesamtkunstwerk or “complete work of art”),把音樂、詩句、美術這些要素融合在一起。他擴大了樂隊的編制,在樂譜中冲淡詠嘆調的特顯地位,把宣敘調去除,使他的歌劇作品形成一個個「無隙縫無休止的音調鋪陳」,從每一幕的開始直到那幕的結束,其中絕無空間容許觀衆鼓掌叫好,而現代的華格納樂劇演出,觀衆也都是在一幕結束之後才鼓掌,甚至根本不鼓掌;譬如說,《帕西法爾》第一幕結束通常不鼓掌,因爲此劇宗教意味甚濃,與耶穌受難日有關。
       
這些作品,華格納自己稱作「樂劇」(music drama),以示與一般歌劇不同,而他與其他作曲家最大不同之處,就是他也自己編寫劇本唱詞,這些劇本取材自日耳曼民族的傳説,凱爾特民族傳說,或亞瑟王傳説 (Germanic,Celtic, Arthurian legends),使得他的劇本題材往往具備某種哲理,無怪乎他的崇拜者稱揚他為「集貝多芬與莎士比亞之大成」,雖略過譽,但在音樂史上也真找不出另一位能寫精彩劇本,也能譜極好音樂的創作天才了。

 

讀後心得

本書作者做楊世彭旅居美國多年,為科羅拉多大學戲劇與舞蹈學系教授榮退。由於在劇場界與執導莎翁戲劇的國際聲譽,歷年皆為拜魯特音樂節正式邀請觀賞全套作品之唯一華人貴賓:在1995至2016年間,共觀賞68場樂劇,這些輝煌的經驗,已成歷史,不可能再被超越。

光是閱讀楊博士的觀劇經驗已讓我「獻上膝蓋」、「內牛滿面」,因為這些無法被複製的觀劇體驗,是如此珍貴的第一手資訊,更是對於拜魯特音樂節的入門磚。作者不同於許多樂評或音樂人,觀劇總習慣以音樂或歌唱為主之方向,更偏向導演構思以及舞台劇場演出細節之觀察,更是讓總浸淫於音樂中的我,獲得截然不同面向的新知;光是閱讀其中文字,便已經感同身受並深深佩服。(蹦藝術/林仁斌)

 

Stephen Fry on Wagner (BBC Documentary)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p718UGOGLbI

 

【補充資料】希特勒鍾愛華格納的七個理由

英雄主義、熱愛德國神話、從虛構中建立真實的自我

從華格納充滿爭議的反猶太思想,看二戰魔王希特勒為何獨愛華格納的音樂?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z_Q6acOTAvU

 

開卷蹦藝術.享受美好閱讀時光

☕️一杯咖啡.一點心意.支持蹦藝術☕️

 

各類合作提案,聯繫方式:

*手機:0917.670.518 
*Line:https://line.me/ti/p/LB1ro0P0AU
*E-mail:jenpin888@gmail.com

【BON音樂】音樂劇《一個美國人在巴黎》介紹

【BON音樂】音樂劇《一個美國人在巴黎》介紹
All about "An American in Paris": The Musical

– 資訊整理共享於網路,一起欣賞音樂與藝術之美 –
蹦藝術 | BONART


 

電影版介紹

《一個美國人在巴黎》(An American in Paris)改編自1951年的賣座歌舞電影《花都舞影》(An American in Paris),在台灣老一輩資深影迷們應有不少朋友知曉。

當年這部由演員金凱利主演的歌舞電影《花都舞影》,音樂優美且歌舞出眾,叫好又叫座;後來本片也與金凱利另一部知名電影《萬花嬉春》,入選AFI百年百大歌舞電影榜單,均為歷史上的重要代表作品。

 

歌舞電影《花都舞影》(An American in Paris)片段: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qc6SMLnP8Ts

 

筆者註:
《花都舞影》在AFI百年百大歌舞電影榜單中排名隨著年份不斷提升:1998年排行第68名,2002年升至第39名,2004年再升至第32名,2006年則終於擠進前十大,名列第九。

 

 

而電影《花都舞影》在奧斯卡獎大放異彩,共獲得最佳影片、最佳導演等九項獎項提名,最終獲得「最佳電影影片」、「最佳故事與原創劇本」、「最佳藝術指導-彩色類」、「最佳服裝設計-彩色類」、「最佳電影攝影-彩色類」、「最佳電影配樂」與「奧斯卡學院榮譽獎」等七項大獎。

*下方表格資料取自維基百科

Award Category Nominee(s) Result
Academy Awards Best Motion Picture Arthur Freed Won
Best Director Vincente Minnelli Nominated
Best Story and Screenplay Alan Jay Lerner Won
Best Art Direction – Color Art Direction: Cedric Gibbons and E. Preston Ames;
Set Decoration: Edwin B. Willis and F. Keogh Gleason
Won
Best Cinematography – Color John Alton and Alfred Gilks Won
Best Costume Design – Color Orry-Kelly, Walter Plunkett and Irene Sharaff Won
Best Film Editing Adrienne Fazan Nominated
Best Scoring of a Musical Picture Saul Chaplin and Johnny Green Won
Academy Honorary Award Gene Kelly Won

 

音樂原創是...

如上所述,《花都舞影》贏得奧斯卡「最佳電影配樂」獎,作曲家為美國知名作曲家喬治・蓋希文(George Gershwin, 1898-1937),音樂原創時間其實比起電影(1951)更早:蓋希文於1928年所創作了《一個美國人在巴黎》管絃樂交響詩,長度約在18-20分鐘,融合了他在爵士樂裡對於和聲、節奏,以及天生對於優美旋律的捕捉能力,加上身處法國的異國文化洗禮,連計程車的「叭噗」聲音都能渾然天成地入樂,蓋希文生花妙筆,真是太美妙的音樂饗宴。

 

歌舞電影《花都舞影》在蓋希文如此優美的基礎之下,由導演文森特·明奈利(incente Minnelli)執導,艾倫·傑伊·勒納(Alan Jay Lerner)創作劇本。

電影音樂部分除了使用蓋希文作曲,他的哥哥艾拉(Ira Gershwin)的詞,另邀兩位作曲家約翰尼·格林(Johnny Green)和音樂總監索爾·卓別林(Saul Chaplin)為電影額外需要之音樂作曲,讓整部歌舞與音樂更加連貫、完整。

 

喬治蓋希文與哥哥艾拉

 

蓋希文:《一個美國人在巴黎》(An American in Paris)交響詩

簡介

美國爵士音樂作曲家喬治·蓋希文創作於1928年間,內容以爵士音樂和聲與節奏為主,融合了管弦樂配器與創作法;蓋希文更以美國旋律為出發,加上他在法國所見所聞之氣氛,成功地以音樂表達充滿法式風格的特別美國情懷。

一直以來嚮往能夠成為古典音樂作曲家的蓋希文,創作此曲之靈感源自他特別規劃的巴黎假期。

從抵達巴黎開始,他就決定了樂曲基調:《一個美國人在巴黎》。

路上的街景、街道的聲響、美麗的風景與對於歐洲的嚮往,全部在他的筆下化為美妙的音樂;他在巴黎譜曲,在前往維也納的旅途中進行配器,1928年12月31日由由指揮家華爾特.丹姆羅許(Walter Damrosch)指揮紐約愛樂首演於紐約。

音樂大致內容:(取自維基百科)

此曲開始時以弦樂雙簧管奏出主題,帶出一片朝氣蓬勃的境況,彷彿一個美國人以輕快的步履穿梭巴黎的大街小巷。曲中有計程車的響聲(蓋希文在首演時更用上了4個巴黎計程車響聲作陪襯),而伸縮號的旋律片段暗示那個美國人走過一個舞廳。然後單簧管以走路的步伐吹起第二個主題,獨奏小提琴更繪影繪聲,描繪出一位年輕女士。可是,美國人卻抵不住一絲鄉愁,此時響起了弱音小號奏出的藍調主題,而這個主題亦成為曲中最耳熟能詳的旋律。樂曲結尾令人精神一振,帶出的感覺正好表出他緬懷巴黎之情懷。

第一部分:0:00

計程車的叭噗聲 0:32

叭噗聲變化出來的單簧管聲響 2:14

第二部分:3:32 

第三部分:4:50

第四部分:6:16

鐵琴Celesta的使用 06:46(與小提琴Solo呼應)

第五部分:7:47(木魚的使用,與小號Solo呼應)

薩克斯風的使用 07:59

第六部分:10:38

第七部分:12:36

第八部分:14:49

結尾前速度轉為Grandiso,氣氛非常棒 17:32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_xtyQ4Iv7jA


音樂劇.好歌大會串

《一個美國人在巴黎》音樂劇也非常重視音樂與舞蹈的結合,除了保留部分電影中的選曲:〈節奏相隨〉(I Got Rhythm)、〈我愛的人〉(The Man I Love)、〈通往天堂的階梯〉(I'll Build a Stairway to Paradise)、〈如此美好〉('S Wonderful)、〈不屬於我〉(But Not for Me)、〈麗莎〉(Liza)等知名歌曲,更再加入新的蓋西文的管弦樂旋律,如:F大調鋼琴協奏曲與《古巴序曲》等,讓音樂劇的「蓋式風格」更加完整。

 

*文字出自「diane愛分享「東尼獎」掛保證~《一個美國人在巴黎》音樂劇好看爆表

《一個美國人在巴黎》(An American in Paris)是美國知名作曲家喬治・蓋希文(George Gershwin)於1928年間寫下的管絃樂交響詩,內容表達出極為濃厚的法式情懷。蓋希文以《藍色狂想曲》這首帶著濃濃爵式風的作品廣為人知,成為20世紀初美國兼具古典與創新的作曲家。

蓋希文創作《一個美國人在巴黎》此曲之靈感源自他的巴黎假期,當時的巴黎人文薈萃,不論是知名的作家、音樂家、畫家都深深被花都的風情所影響,創作出偉大的作品,像美國短篇小說家費茲傑羅、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海明威等。海明威在給友人的信中曾提到:「如果你夠幸運,在年輕時待過巴黎,那麼巴黎將永遠跟著你,因爲巴黎是一席流動的饗宴。」

蓋希文當時對巴黎的感受也是如此,所以決定將各種印象和想像化成音樂作為紓發,他在巴黎譜寫這首樂曲,在一次前往維也納行程的途中進行配器工作,並於1928年12月31日在紐約進行首演,由Walter Damrosch指揮紐約愛樂演出。

演出的作品改編自1951年金凱利主演的奧斯卡歌舞電影《花都舞影》,由英國皇家芭蕾舞團出身的天才編舞家克里斯多夫・惠爾登擔任導演與編舞,東尼獎及奧利佛獎常勝軍的資深舞台暨服裝設計鮑伯・克勞利與倫敦奧運開幕式影像設計團隊聯手,匯集蓋希文經典名曲,創作出這部既典雅又浪漫,男女老少都喜歡的佳作。

好作品不寂寞,《一個美國人在巴黎》於2015年登上百老匯舞台,就榮獲東尼獎12項提名,並拿下最佳編舞、最佳編曲、最佳音樂劇燈光設計、最佳音樂劇佈景設計四大獎項殊榮。2018年獲英國勞倫斯.奧利佛獎3項提名,榮獲最佳舞台設計。至今已獲得了接近50個重要獎項提名或獲獎,28家英國主流媒體給予五星好評。8月份來台中的演出成爲今年藝文界的年度盛事,能親自見證此一盛況,與有榮焉。

此劇講述二次大戰結束後的巴黎,美國退伍軍人傑瑞,下定決心留在巴黎追求藝術之路。懷抱畫家夢的傑瑞遇上以作曲家為目標的亞當、想要成為歌舞演員的世家子弟亨利,三人成了好友。一日,亞當帶著傑瑞到芭蕾教室,巧見展現翩然舞姿的莉絲,她立刻擄獲兩人的心,然而亨利也正準備向寄居家中多年的莉絲求婚。莉絲將如何在三人的友誼與愛戀之間選擇?

音樂劇版本採用蓋希文包含〈I Got Rhythm〉、〈Liza〉、〈’S Wonderful〉、〈But Not for Me〉等膾炙人口的樂曲,精湛演奏出時而活潑時而慵懶的協奏曲,其巧妙致敬抽象大師蒙德里安《紅黃藍黑的構成》畫作的舞台設計,創造出復古中又帶有華麗的現代風格,加上行雲流水的燈光與場景轉換,攜手與觀眾一同搭上時光機,重回二戰後巴黎璀璨的黃金年代。

此外,劇中飾演女主角的Leanne Cope與男主角Ryan Steele皆有深厚的芭蕾舞底子,Leanne Cope還曾任前英國皇家芭蕾舞團的第一女舞者。音樂劇《一個美國人在巴黎》的編舞家Christopher Wheeldon在考慮劇情推展的前提下,將演出者的舞蹈潛力發揮到極致,讓古典芭蕾、爵士舞與踢踏舞相互輝映,既顯優美亦顯輕盈,處處到位的肢體動作,頗具新意地映襯出流暢的故事情節與角色情緒,更讓此劇獲得東尼獎「最佳編舞獎」殊榮。

 

音樂劇改編特色與成就

歌舞電影《花都舞影》當年以歌舞取勝,今日《一個美國人在巴黎》更是青出於藍,請來出身英國皇家芭蕾舞團的編舞家克里斯多夫.惠爾登(Christopher Wheeldon)擔任導演與編舞。惠爾登融會芭蕾、爵士舞及踢踏舞等舞蹈語彙,以肢體動作就能刻畫角色、表達心情,加上金獎舞台暨服裝設計鮑伯.克勞利(Bob Crowley)與倫敦奧運開幕式影像設計團隊操刀的舞台布景與燈光設計,也是《一個美國人在巴黎》能獲獎連連、深受觀眾喜愛的關鍵。

《一個美國人在巴黎》自2014年巴黎首演後,進軍紐約百老匯、倫敦西區都造成轟動,並獲得包括東尼獎、勞倫斯.奧利佛獎等多個重要獎項。今年首次進行亞洲巡演,並網羅曾經參與巴黎、百老匯、倫敦西區演出的優秀歌舞演員,五月初整個團隊特地到歌劇院排練兩週,並以歌劇院作為巡演的最後一站。在2019年應邀來到台中歌劇院演出時,更是場場完售,創下NTT最好的銷售票房。

 

《一個美國人在巴黎》故事大綱

故事發生在1945年,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後的巴黎。

由於二次世界大戰時納粹造成法國人民的不安及惶恐,大戰後人民正處於逐漸找回希望及安定的狀態。剛剛退役的美國軍人傑瑞・墨里根(Jerry Mulligan)是一位活潑熱情的年輕人,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準備回美國的他, 因緣際會之下在法國的街頭遇見了莉絲・達辛(Lise Dassin),這是一位舉手投足都相當吸引人並且年輕的小姐。

一見傾心因而放棄回美國的車票留在法國的傑瑞・墨里根, 靠著他對於美術的熱情,在此浪漫藝術之都展開了以畫家為名的生活。

而後傑瑞・ 墨里根來到了一間酒吧,進而認識了跛腳作曲家亞當・霍伯格(Adam Hochberg),以及家境富裕卻不想接手家裡事業,並夢想站上舞台懷有演出熱忱的亨利・鮑瑞爾(Henri Baurel),三人意外的都與莉絲・達辛有著相關連結,並對她有著愛慕之心。

原來女主角莉絲・達辛的夢想是成為是一位芭蕾舞者,而亞當・霍伯格恰巧是舞團的鋼琴伴奏;接著劇情因傑瑞 ・墨里根來舞團拜訪好友,與莉絲・達辛二次重逢有了進一步認識接觸的機會。

此外,身為畫家的傑瑞・墨里根吸引到了一位女富豪美洛・達文波特(Milo Davenport),想藉贊助傑瑞・墨里根創作資金,並為其鋪展人脈。

對莉絲・達辛展開熱情追求的傑瑞・墨里根始終無法得到莉絲的正面回覆,才發現原來莉絲・達辛是亨利・鮑瑞爾的未婚妻。

三角~噢不,是四角戀情,莉絲・達辛該如何在兩人當中做出抉擇?

亨利 ・鮑瑞爾和他的家人是她的救命恩人,而傑瑞・墨里根是充滿新鮮感並熱情洋溢的男子,亞當・霍伯格則是暗戀著她...

在各種想法拉扯後,最終莉絲・達辛情歸何處?

是傑瑞・墨里根?還是亨利・鮑瑞爾?

《一個美國人在巴黎》架構出時代的氛圍,對愛情的盼望與疑惑;在追尋夢想的過程中,有愛人相知相隨,是一件如此幸福而美好的事情,不是嗎?

 


以下音樂劇製作內容取自台中歌劇院網頁資料

音樂劇《一個美國人在巴黎》

An American in Paris: The Musical

2014 巴黎首演
2015 拿下4座東尼獎,巡迴全美
2017 征服倫敦
2019 席捲臺中

當紅百老匯原裝音樂劇
歌舞樂的完美結合
超越《樂來越愛你》的極致饗宴

 

東尼獎12項提名
榮獲★最佳編舞★最佳編曲★最佳燈光設計★最佳佈景設計★四項大獎

 

勞倫斯.奧利佛獎3項提名
榮獲★最佳舞台設計★

 

《一個美國人在巴黎》於2015年登上百老匯舞台,即榮獲東尼獎12項提名,並拿下最佳編舞、最佳編曲、最佳音樂劇燈光設計、最佳音樂劇佈景設計四大獎項殊榮,2018年獲英國勞倫斯.奧利佛獎3項提名,榮獲最佳舞台設計。至今已獲得了接近50個重要獎項提名或獲獎,28家英國主流媒體給予五星好評,今年8月即將在臺中國家歌劇院刮起一股百老匯炫麗風潮。

 

三位夢想成為藝術家的年輕男子,意外愛上同一個努力成為芭蕾女伶的美麗女孩。畫家、作曲家、歌舞演員、芭蕾舞者,四人在追逐夢想的道路上交會,各自發光發熱,愛苗也悄然滋長……

 

二次大戰結束後的巴黎,美國退伍軍人傑瑞,下定決心留在巴黎追求藝術之路。懷抱畫家夢的傑瑞遇上以作曲家為目標的亞當、想要成為歌舞演員的世家子弟亨利,三人成了好友。一日,亞當帶著傑瑞到芭蕾教室,巧見展現翩然舞姿的莉絲,她立刻擄獲兩人的心,然而亨利也正準備向寄居家中多年的莉絲求婚。莉絲將如何在三人的友誼與愛戀之間選擇?

本劇改編自1951年金凱利主演的奧斯卡歌舞電影《花都舞影》,由英國皇家芭蕾舞團出身的天才編舞家克里斯多夫‧惠爾登擔任導演與編舞,東尼獎及奧利佛獎常勝軍的資深舞台暨服裝設計鮑伯・克勞利與倫敦奧運開幕式影像設計團隊聯手,匯集蓋希文經典名曲,打造一場優雅的浪漫戀曲,讓人沉浸於半個世紀前巴黎的絕代風華,以及美得令人屏息的塞納河畔夜景。

 

| 好評推薦 |

★★★★★ 音樂劇的魅力展現無遺!─英國《劇場雜誌》
Sheer musical theater magic. —The Stage

 

★★★★★ 令人陶醉的好萊塢電影改編音樂劇!─英國《衛報》
A ravishing version of the Hollywood musical. —The Guardian

 

★★★★★ 用跪的、用求的、用搶的,不管怎樣都要買票來看!─英國《金融時報》
Beg, borrow or steal to see it! —The Financial Times

 

充滿狂想的成功製作,是對音樂舞蹈結合的禮讚。—美國《紐約時報》
This rhapsodic production is a triumph that pays loving tribute to the marriage of music and movement. —New York Times

 

佈景迷人,服裝亮麗,舞者陣容堅強:如此精彩,夫復何求?─英國《星期日郵報》
Ravishing sets, sparkling costumes and a captivation, dancing cast: who could ask for anything more? —Critic’s Choice, Mail on Sunday

 

令人歎為觀止,感動不已,自有一番浪漫活力。─英國WhatsOnStage
Sumptuously beautiful and heartfelt, it has a romantic pizzazz all of its own.—WhatsOnStage

 

| 藝術家介紹 |

導演暨編舞/克里斯多夫惠爾登Christopher Wheeldon

17歲進入英國皇家芭蕾舞團,隨即以新人之姿獲得洛桑國際芭蕾舞大賽金獎,一舉成為舞壇明日之星。隨後轉往紐約城市芭蕾舞團擔任獨舞者,並成為首位駐團編舞家。曾為莫斯科波修瓦芭蕾舞團、舊金山芭蕾舞團等單位編舞,為當代最偉大的編舞家之一。

 

《一個美國人在巴黎》為克里斯多夫・惠爾登初次嘗試導演的音樂劇場,以其深厚的舞蹈背景、對舞台視覺美術的專業,為觀眾創造出煥然一新、充滿異想的音樂劇。

2011年曾為英國皇家芭蕾舞團創作《愛麗斯夢遊仙境》,《泰晤士報》與《金融時報》給予四星推薦。2012年參與倫敦奧運閉幕式編舞,同年成為美國人文與科學院(American Academy of Arts and Sciences)榮譽研究員、英國皇家芭蕾舞團協同藝術家。2018年以芭蕾舞作《狂野遊戲》Corybantic Games獲英國國家舞蹈獎「最佳編舞」提名。

 

音樂/

George Gershwin

沒有蓋希文,美國音樂的發展將會推遲數十年。1924年以《藍色狂想曲》Rhapsody in Blue一曲成名,納入爵士、藍調的要素,古典語彙與管弦配器技法精湛,讓拉威爾也嘆服。

Songwriter George Gershwin (1898 - 1937) at a piano. (Photo by Evening Standard/Getty Images)

20年代蓋希文前往巴黎求教於拉威爾、斯特拉溫斯基、布朗潔等當代作曲大師,拉威爾在婉拒信中說:「為什麼要成為二流的拉威爾?你已經是一位一流的作曲家蓋希文了!」蓋希文返美後寫下這首爵士調十足的管弦樂曲《一個美國人在巴黎》,回憶了這段收穫豐富的時光。歐洲的浪漫樂派在十九世紀末走入死胡同,開始另闢蹊徑,蓋希文吸收了蛻變中的歐洲音樂新養分,又從美國民族熔爐淬鍊出新風貌,創作觸角遍及管絃樂、鋼琴曲、歌曲,寫歌劇、音樂劇,也寫電影配樂,曾獲奧斯卡獎、普立茲獎,對於後世的美國音樂家,如伯恩斯坦,發揮了很大的啟發作用。

 

導演暨編舞/克里斯多夫・惠爾登

音樂/喬治・蓋希文

作詞/伊拉・蓋希文

劇作/克雷格・盧卡斯

音樂總監/羅勃・費雪

舞台暨服裝設計/鮑伯・克勞利

燈光設計/娜塔莎・凱茲

音效/史考特・勒荷

創作顧問/巴雷特・薛兒

 

2019年台中歌劇院製作之宣傳短片

音樂劇《一個美國人在巴黎》An American in Paris: The Musical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PHR06bzuhtg

 

音樂劇簡介

→官方網站

 

2015年官方預告片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6ZINK5iiEJc

 

音樂劇導演/編舞克里斯多夫・惠爾登專訪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QKtFrAY6tNU

 

幕後特輯.從美國到巴黎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K7ivYBbq58I

 

幕後特輯.佈景與彩排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_bWRAR4WXMQ

 

音樂劇完整欣賞

2017年官方攝影版(中英字幕)

 

《一個美國人在巴黎》音樂會版本欣賞

Gershwin: An American in Paris ∙ hr-Sinfonieorchester ∙ Andrés Orozco-Estrada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K4I2OzMltM4

 

Gershwin: Ein Amerikaner in Paris | Alan Gilbert: Opening Night 2021 | NDR Elbphilharmonie Orchester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wkyZggrk_KE

 

開卷蹦藝術.享受美好閱讀時光

☕️一杯咖啡.一點心意.支持蹦藝術☕️

 

各類合作提案,聯繫方式:

*手機:0917.670.518 
*Line:https://line.me/ti/p/LB1ro0P0AU
*E-mail:jenpin888@gmail.com

【BON音樂】大人社團X蹦藝術 第九號交響曲聯演(ㄧ)貝多芬:第九號交響曲《合唱》

【BON音樂】大人社團X蹦藝術 第九號交響曲聯演(ㄧ)貝多芬:第九號交響曲《合唱》
All about Beethoven's 9th Symphony

– 資訊整理共享於網路,一起欣賞音樂與藝術之美 –
蹦藝術 | BONART


在紛亂的時局裡,音樂已經成為你生活中的日常?
想透過了解更多作品的背景,拓廣音樂範疇,聽懂音樂的意涵?

《大人社團》與蹦藝術林仁斌老師攜手再開新課,這次以「第九號交響曲」為主題,帶同學們深度賞析四首特別的第九號交響曲,包含貝多芬著名的《合唱》、德弗札克的《新世界》、舒伯特的《偉大》與馬勒的第九號交響曲,不只拆解交響曲的曲式與結構,也聚焦在作曲家的人生故事以及音樂史上,讓學員可以更理解名曲背後的意涵,享受音樂浩瀚繽紛的斑斕色彩。

課程主講人:

 

《延伸閱讀》大人的音樂欣賞線上直播課程好嗎?學員真實回饋分享

 

本期精彩課程推薦

特別課程推薦

大人的弦音美技國際小提琴大賽(8/17週三晚上班,共6堂):四年一度克萊斯勒大賽

 

下期課程精彩推薦

大人的第九號交響曲聯演線上直播課(8/18週四下午班,共5堂):匯集四大名家-貝多芬X舒伯特X馬勒X德弗札克

 

  • 第一堂 │ 貝多芬:第九號交響曲《合唱》

貝多芬最後一首交響曲《合唱》完成於1824年,人們對這部全新的交響曲的期待非常高,因為貝多芬已經有十年未曾發表交響曲了。首演時,貝多芬對著觀眾,伴隨著音樂用全身肢體語言激昂洋溢地指揮著。面對這首前無古人的劃時代巨作,貝多芬是如此投入,以至於結束時他依然沒有停下來;直到一名樂團團員走近他,協助讓他轉過身面對觀眾...現場爆發出的雷鳴般的掌聲。這就是第九號交響曲首演的歷史紀錄。本堂課程中,林仁斌老師將帶領大人同學們走入貝多芬一生交響曲的創作巔峰,欣賞這首超級名作。

Drawing of Beethoven conducting an orchestra
貝多芬指揮時的藝術畫像。

 

延伸閱讀

貝多芬:雙耳失聰仍譜寫出不朽傑作的秘密

  • 威廉·馬爾克斯(William Marquez)
  • BBC國際部記者
引自BBC英倫網:
Portrait of Ludwig van Beethoven when composing the Missa Solemnis', 1820. Stieler, Joseph Karl (1781-1858). Found in the collection of the Beethoven-Haus, Bonn.
貝多芬認為音樂可以表達情感和思想,所以是藝術不僅是娛樂。

1824年5月7日,維也納皇室貴族及文化精英聚集在維也納肯恩頓門大劇院,觀賞由維也納皇家宮廷歌劇院管弦樂團首演貝多芬的《第九交響曲》。

人們對這部交響曲的期待非常高,因為貝多芬已經很久沒有創作交響曲了,不僅如此,他也已經有12年沒在舞台露面了。

貝多芬終於出現了。而且,這也是第一次在演奏交響曲的過程中加入歌手演唱的新模式。

貝多芬背對著觀眾,伴隨著音樂用全身肢體語言激昂洋溢地指揮著。

他如此投入,以至於到音樂結束時他依然沒有停下來。直到一名獨奏手走近他,讓他轉過身面對觀眾爆發出的雷鳴般的掌聲。

貝多芬此刻已經耳聾,聽不見任何聲音。

難忘的首演之夜

Period engraving of Beethoven on stage, conducting the Ninth Symphony
儘管耳聾,貝多芬仍創作出不朽的音樂。

那貝多芬是如何在台上指揮的呢?對此有不同的說法。

牛津大學音樂教授滕布里奇對BBC解釋說,一種說法是,雖然貝多芬站在指揮台上指揮,但實際上還有另外一位音樂指揮協助他。

滕布里奇說,那時人們已經知道貝多芬的聽力狀況,因此,不敢指望他指揮了。

《第九交響曲》很長很複雜,貝多芬又聽不見,可想而知很可能會出現一片混亂。

還有,當時樂團並沒有多少時間對新曲子進行排練,但這在當時很典型。

滕布里奇表示,綜合以上這一切,演出能如此成功已經非常不錯了。

音樂是藝術

Composite image of the front cover of "Beethoven: a life in nine pieces" and a portrait of Laura Tunbridge
滕布里奇為紀念貝多芬誕辰250年,寫了"Beethoven: a life in nine pieces"一書。

這一刻既代表了貝多芬一生的榮譽,同時也象徵著他的悲劇。

貝多芬250年前出生於德國的波恩。但他出生的凖確日期似乎不太確定,有人認為是1770年12月16日,但據記錄記載他是在12月17日受洗的。

貝多芬是一位極具想象力,充滿激情和力量的作曲家。他的性格複雜並自相矛盾。

他成長於歐洲政治動蕩時期,其中包括拿破侖戰爭。

儘管出生於德國,但他被公認為是維也納最偉大的音樂家之一,能與同時代的莫扎特、海頓、舒伯特和維瓦爾第齊名非常不簡單。

滕布里奇說,貝多芬相信音樂絶不僅是一種娛樂形式,它的意義要比那深遠得多。貝多芬認為音樂可以表達思想與情感。

從這一意義上來說,滕布里奇認為貝多芬在把音樂升華為藝術形式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貝多芬給人的印象是暴躁易怒、自私、自戀、吝嗇、不善交際、不修邊幅、愛情不得意、悶悶不樂、酗酒和有疑病性神經症(hypochondriasis,總懷疑自己有病)。

滕布里奇解釋說,這也是貝多芬浪漫之謎的一部分。因為人們更願意相信貝多芬是一位飽受情感煎熬以及病痛折磨的藝術大師。

人們把他描繪成視藝術高於一切的音樂大師,有著超出凡人想象力的創作能力,一位天外奇才。

疾病折磨

Bust statue of Beethoven
貝多芬一生疾病纏身。

雖然貝多芬性格比較難相處,但實際上也很讓人同情,因為貝多芬一生飽受各種疾病折磨,包括不得不忍受一些極其可怕、甚至適得其反的醫學治療。

許多專家後來進行了大量的法醫調查,試圖確定他到底都有哪些病,這些病是否與他的耳聾有關係,以及如何影響他的性格和音樂創造力。

在BBC國際台製作的一部《解剖貝多芬》的紀錄片中,英國神經外科醫生馬什列舉了一份貝多芬疾病的詳細清單。

根據這份清單,貝多芬患有腸炎、大腸激躁症、劇烈腹瀉、惠氏病(又稱惠普爾病,Whipple's disease)、慢性抑鬱症、汞中毒以及疑病性神經症。

1827年3月27日,也就是貝多芬去世後的第二天,當時的名醫瓦格納對貝多芬屍體進行解剖發現,他的腹部腫脹,肝臟嚴重受損,已經萎縮到正常肝臟體積的四分之一,這是由酗酒引起的典型肝硬化。

Etching of Beethoven on his death bed.
醫生在貝多芬死後對他進行了屍檢。

貝多芬家人有酗酒家族史,他祖母和父親都曾酗酒。

但滕布里奇教授解釋說,貝多芬經常在社交場合喝葡萄酒,但這在當時很正常,因為飲用水不衛生。

美國加州另一位研究人員梅瑞迪斯在分析了貝多芬的頭髮標本後還發現,貝多芬還有可能有鉛中毒,而它與飲酒有關。

當時的釀酒商經常用含有鉛的酒桶發酵葡萄酒汁,這種做法在當時很普遍,因為這樣釀出來的葡萄酒粘稠甘甜。

然而,這種做法卻無意中傷害了顧客。鉛中毒可以導致神經損傷。雖然無法證明貝多芬是否有神經受損。

如何失聰?

Ludwig van Beethoven, illustration from a cigarette card album, author unknown, preserved at the Pictures of German History collection
貝多芬在耳聾後解釋了自己對完美的追求和渴望。

根據瓦格納醫生的屍檢報告,貝多芬的聽力嚴重受損。

梅瑞迪斯對BBC表示,貝多芬的耳聾可能與他消化系統的疾病有關,因為發病日期正好吻合。

而且,貝多芬一直抱怨頭痛和發燒。

美國馬里蘭大學醫學院的馬考維阿克博士還提出了另一種理論,他認為貝多芬的耳聾有可能是先天性梅毒導致的副作用所引起的。

馬考維阿克博士認為,是它導致了貝多芬的腸胃疾病和耳聾。但前面提到的神經外科醫生馬什並不認同這一觀點。

馬什表示,在這方面並沒有什麼結論性的證據,只不過是傳聞而已。

耳聾的創傷

Photograph of the Heiligenstadt house where Beethoven sought shelter.
貝多芬遵從醫囑離開維也納到附近小城海利根施塔特休養時的房子。

但有一點是肯定的,貝多芬的聽力問題在1797-1798年之間就開始了。1802年,貝多芬遵從醫囑離開維也納到附近小城海利根施塔特休養。

貝多芬在這裏給自己的兩位兄弟寫信,透露了自己想自殺和不想見人的念頭。這封信後來成為了「海利根施塔特遺囑」(Heiligenstadt Testament )。

在信中,貝多芬講述了自己如何在6年前開始飽受耳聾的困擾和痛苦,醫生不僅無法醫治他,而且症狀越來越厲害。

貝多芬還解釋了為什麼他不願意接近人,因為不想讓人知道和注意到他的耳聾。這也解釋了他行為古怪的原因。

但貝多芬並沒有寄出這封信,它是在貝多芬死後在他的一些文件中被發現的。

貝多芬的聽力是逐漸喪失的,一開始他無法聽到某些頻率,直到最後喪失了大部分聽力。

到1818年,貝多芬已經很難聽懂別人所說的話,因此他就讓人把問題和評語寫下來。

但有些軼事顯示,在他去世前他仍能捕捉到某些聲音,比如一些尖叫聲音。

繼續音樂創作

Photo of old hearing aids used by Beethoven
貝多芬所使用過的一些助聽設備。

但貝多芬並沒有因為耳聾而停止創作,而且還創作出了最富表達力、生動感人和試驗性的曲目(比如,第九交響曲加入合唱部分)。

滕布里奇教授表示,在海利根施塔特遺囑中,貝多芬相信生命依然有價值並決定繼續音樂創作。他還相信音樂能夠拯救自己。

貝多芬繼續用鋼琴來創作音樂,但他的大腦則是最強大的樂器。

滕布里奇解釋說,別忘了音樂家依賴自己豐富的想象力來創作,也就是說他們腦子裏可以聽到自己想創作的聲音,而且貝多芬從兒童時期就開始寫音樂了。

滕布里奇補充說,雖然貝多芬聽不到外部世界的聲音,但他仍可以聽到自己腦中的音樂,他的大腦音樂能力並沒有退化。

力量與激情

Paintin of Beethoven in the countryside, found in the Collection of Philharmonie de Paris, France.
如果你聽不見則會借助音樂演奏者來表現你的音樂。

實際上,一些現代專家認為正是雙耳失聰反而在許多方面增強了貝多芬的音樂創作天賦。

英國失聰作曲家理查德對BBC表示,如果你聽力不行,你會更加借助音樂演奏人來表述你的作品。

理查德說,貝多芬失聰後所創作的音樂更加歡樂激昂,音樂線條也更加清晰和突出。

貝多芬可以通過演奏他曲目音樂家的身體語言和活力來判斷自己的音樂,這也是貝多芬對音樂演奏者所要求的。

貝多芬失聰後的音樂作品有了動人心魄的品質。這些音樂令人心碎、感人。

例如,他最後的作品《a小調第十五弦樂四重奏》( Heiliger Dankgesang,string quartet No.15, Opus 132,也稱為海立根感恩頌)具有令人驚訝的振奮人心的效果。貝多芬想通過這部作品感恩上帝幫助他從疾病中恢復過來。

人道與希望

Original music from Beethoven's 9th Symphony
「歡樂頌」體現了貝多芬的政治和社會理想。

滕布里奇教授說,雖然有不少證據顯示貝多芬不愛交際和有各種疾病,但貝多芬還有另外一面:友善和風趣。滕布里奇表示,這些都展示了貝多芬的人道素質。

貝多芬還在他人生最困難的時刻創作了「歡樂頌」,這顯示他對未來抱有一線希望。而他後期的作品中也都有表達希望的主題。

還在孩童時期,貝多芬就渴望能為弗里德里希·席勒的詩歌「歡樂頌」譜曲。他最後終於在第九交響曲中實現了這一夙願(第九交響曲的第四樂章)。

滕布里奇解釋說,席勒「歡樂頌」中所表達的博愛和幸福也正是貝多芬在現實政治和社會中所希望看到的。

而且,直到生命最後貝多芬一直都沒有放棄希望。滕布里奇教授提醒說,這是人們所不能忽略和忘記的。

Painting of Beethoven's funeral in Vienna.
貝多芬於1827年3月26日去世,年僅56歲。 維也納全城出動參加他的葬禮。

 

Youtube 《歡樂頌》電影參考版本

https://youtu.be/47qOpbf8MPY


關於《合唱》交響曲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uEPZjCueTTY

 

第四樂章《歡樂頌》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kn8uwCjFDs4

 

第九號交響曲《合唱》紀錄片

 

 

 

樂譜版本欣賞

Herbert von Karjan conducting the Berlin Philharmonic (1977)

四個樂章,標題與速度如下:

第一樂章: 00:00 不太快的快板,有些莊嚴地
Allegro ma non troppo, un poco maestoso

奏鳴曲式,2/4拍。

前奏 呈示部 發展部 再現部 尾聲
00:00 第一主題

對位段落

第二主題(木管)

發展部I. 兩音動機進入全團發展

節奏動機

發展部II.(附點節奏+長音)

再現部 尾聲段落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ixpfgm_xxSE&t=0s

 

第二樂章:15:16 詼諧曲:很快的甚快板—急板
Molto vivace 

三段體,3/4拍。

 

第三樂章:25:18 很慢且如歌的慢板—中庸的行板—原始速度—中庸的行板—慢板—同樣的速度
Adagio molto e cantabile

雙主題+變奏,4/4拍。

第一主題 第二主題 變奏 尾聲
第一主題(4/4拍)

聖潔而誠懇,純淨無瑕的旋律

第二主題(3/4拍)

切分節奏旋律,溫暖動人而深情款款

第一主題變奏ㄧ

3/4拍行板優美旋律

第一主題變奏二(12/8)

第一主題變奏三

尾聲

 

IV. 42:08 急板—不太快的快板—原始速度—甚快版—原始速度—如歌的慢板—原始速度—非常快的快板—急板—非常快的快板—進行曲般的—非常快且活潑的快板—莊嚴的行板—不太慢的慢板—有力的快板,一直重擊的—不太快的快板—最急板—莊嚴的—最急板
Presto

自由曲式,管弦+人聲,音樂至高至善至美境界。

樂團前奏 宣敘調般敘事感

第一樂章兩音主題再次出現

歡樂頌主旋律首次出現,由弱而強越來越盛大

男中音領唱歡樂頌主題 合唱 - 獨唱重唱 - 合唱
第一變奏 重唱 - 合唱
第二變奏 進行曲段落
第三變奏 管弦樂變奏段落
第四變奏 歡樂頌大合唱段落
插句段落一 3/2拍 Andante Maestso,經文歌合唱
插句段落二 Adagio ma non tropo,「擁抱吧,萬民」主題,情緒昇華極致。
第五變奏 Allegro Energico 賦格雙主題段落
終曲 四海一家,重現人類精神至高境界讚美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ixpfgm_xxSE&t=918s

 

歌詞翻譯

*取自維基百科

德文原文
鄧映易所譯之通行譯文
直譯譯文
O Freunde, nicht diese Töne!
Sondern laßt uns angenehmere anstimmen,
und freudenvollere.
Freude! Freude!
啊!朋友,何必老調重彈!
還是讓我們的歌聲
匯合成歡樂的合唱吧!
歡樂!歡樂!
啊!朋友,不要這些調子!
還是讓我們提高我們的歌聲
使之成為愉快而歡樂的合唱!
歡樂!歡樂!
Freude, schöner Götterfunken
Tochter aus Elysium,
Wir betreten feuertrunken,
Himmlische, dein Heiligtum!
Deine Zauber binden wieder
Was die Mode streng geteilt;
Alle Menschen werden Brüder,
Wo dein sanfter Flügel weilt.
歡樂女神聖潔美麗
燦爛光芒照大地!
我們心中充滿熱情
來到你的聖殿裡!
你的力量能使人們
消除一切分歧,
在你光輝照耀下面
四海之內皆成兄弟。
歡樂,天國的火花,
極樂世界的仙姬;
我們如醉如狂,
走進你的聖地。
習俗使人各奔東西,
憑你的魔力手相攜,
在你溫存的羽翼下,
四海之內皆兄弟。
Wem der große Wurf gelungen,
Eines Freundes Freund zu sein;
Wer ein holdes Weib errungen,
Mische seinen Jubel ein!
Ja, wer auch nur eine Seele
Sein nennt auf dem Erdenrund!
Und wer's nie gekonnt, der stehle
Weinend sich aus diesem Bund!
誰能作個忠實朋友,
獻出高貴友誼,
誰能得到幸福愛情,
就和大家來歡聚。
真心誠意相親相愛
才能找到知己!
假如沒有這種心意
只好讓他去哭泣。
誰算得上非常幸運,
有個朋友心連心,
誰有一個溫柔的妻子,
請來同聚同歡慶!
真的,只要世上還有
一個可以稱知己,
否則離開這個同盟,
讓他偷偷去哭泣。
Freude trinken alle Wesen
An den Brüsten der Natur;
Alle Guten, alle Bösen
Folgen ihrer Rosenspur.
Küße gab sie uns und Reben,
Einen Freund, geprüft im Tod;
Wollust ward dem Wurm gegeben,
Und der Cherub steht vor Gott.
在這美麗大地上
普世眾生共歡樂;
一切人們不論善惡
都蒙自然賜恩澤。
它給我們愛情美酒,
同生共死好朋友;
它讓眾生共享歡樂
天使也高聲同唱歌。
一切眾生吸吮歡樂,
在自然的懷抱裡,
她那玫瑰色的足跡,
善人惡人同追覓,
甜吻,美酒,生死之交,
都是歡樂所賜予,
蟲豸也和神前的天使,
一同享受著生命。
Froh, wie seine Sonnen fliegen
Durch des Himmels prächt'gen Plan,
Laufet, Brüder, eure Bahn,
Freudig, wie ein Held zum Siegen.
歡樂,好像太陽運行
在那壯麗的天空。
朋友,勇敢的前進,
歡樂,好像英雄上戰場。
歡喜,好像太陽飛行
在天上壯麗的原野裡,
兄弟們,趕你們的道路,
快樂地,像英雄走向勝利。
Seid umschlungen, Millionen!
Diesen Kuß der ganzen Welt!
Brüder, über'm Sternenzelt
Muss ein lieber Vater wohnen.
Ihr stürzt nieder, Millionen?
Ahnest du den Schöpfer, Welt?
Such' ihn über'm Sternenzelt!
Über Sternen muss er wohnen.
億萬人民團結起來!
大家相親又相愛!
朋友們,在那天空上,
仁愛的上帝看顧我們。
億萬人民虔誠禮拜,
拜慈愛的上帝。
啊,越過星空尋找他,
上帝就在那天空上。
擁抱吧,萬民!
這一吻送給全世界!
兄弟們,星空的高處,
定住著慈愛的天父。
萬民,可曾跪倒?
可曾認識造物主?
越過星空尋找吧,
他定在星際的盡頭!
反覆:
Seid umschlungen, Millionen!
Diesen Kuß der ganzen Welt!
Brüder, über'm Sternenzelt
Muss ein lieber Vater wohnen.
Seid umschlungen,
Diesen Kuß der ganzen Welt!
Freude, schöner Götterfunken
Tochter aus Elysium,
Freude, schöner Götterfunken
Götterfunken!
反覆:
億萬人民團結起來!
大家相親又相愛!
朋友們,在那天空上,
仁愛的上帝看顧我們。
億萬人民團結起來!
大家相親又相愛!
歡樂女神聖潔美麗
燦爛光芒照大地!
燦爛光芒照大地!
反覆:
擁抱吧,萬民!
這一吻送給全世界!
兄弟們,星空的高處,
定住著慈愛的天父。
擁抱吧,萬民!
這一吻送給全世界!
歡樂,天國的火花,
極樂世界的仙姬。
歡樂,天國的火花!

 

音樂會參考版本:

Beethoven's Symphony No. 9 / Klaus Mäkelä / Oslo Philharmonic(中文字幕)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QkQapdgAa7o&t=662s

 

 

 

手稿樂譜版本

Irmgard Seefried (soprano)
Maureen Forrester (alto)
Ernst Haelinger (tenor)
Dietrich Fischer-Dieskau (baritone)

Chorus of St. Hedwig's Cathedral Berlin Philharmonic Orchestra conducted by Ferenc Fricsay

00:00 I. Allegro ma non troppo, un poco maestoso
16:53 II. Molto vivace
27:23 III. Adagio molto e cantabile
45:27 IV. Finale
(
51:39 - Recitativo)
(
58:03 - "Ode to Joy")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kAqNtVALt3M

 

 

補充影片:第九號交響曲分析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S-WrQzw1RLc

 

開卷蹦藝術.享受美好閱讀時光

☕️一杯咖啡.一點心意.支持蹦藝術☕️

 

各類合作提案,聯繫方式:

*手機:0917.670.518 
*Line:https://line.me/ti/p/LB1ro0P0AU
*E-mail:jenpin888@gmail.com

【BON音樂】蹦藝術X大人社團 - 弦音美技:四年一度克萊斯勒國際小提琴大賽(一)

【BON音樂】蹦藝術X大人社團 - 弦音美技:四年一度克萊斯勒國際小提琴大賽(一)
All about International Fritz Kreisler Competition 2022-1

– 資訊整理共享於網路,一起欣賞音樂與藝術之美 –
蹦藝術 | BONART


 

活動介紹

熱愛古典樂的你,也享受追賽事的緊張感嗎?

錯過了上次的鋼琴范克萊本,更要把握這次的克萊斯勒大賽

《大人社團》與蹦藝術執行長林仁斌老師共同推出「弦音美技,國際小提琴大賽」,將從賽事的角度帶領大人們貼近音樂,老師將以長期關注各項國際賽事的豐富學養,拆解賽事特色與演奏分析,你可以跟著老師的節奏聽出音樂更豐富的情感,看見更絢爛的色彩,細細品味每個人對樂曲的不同詮釋,也享受追賽事的期待感,體驗更有層次的音樂盛事。

 

課程主講人:

 

為什麼會以國際賽事為主題呢?

國際大賽是每年為了讓各國年輕優秀音樂演奏者能夠以自身努力站上國際舞台的最佳機會,獲獎之後不但能夠得到國際之間最高關注,更有機會在獲獎後的高聲勢之下展開演奏事業,可說是百年來的重要的傳統。

 

學員分享

學員(S)回饋─
跟著老師和同學透過直播追蕭邦鋼琴大賽,了解了很多以前不懂的東西,很多音樂和音樂家都成了我生活中的一部分,我很感動。

學員(C)回饋─
音樂欣賞課一次是兩個小時,我感覺這兩個小時,就好像是一個袋子,林仁斌老師用他的音樂知識跟學問把這個袋子裝滿、裝飽,很多時候都是滿出來了,然後交給我們,所以每次我上完課都感覺收穫滿滿。

↑多次參與大人社團音樂欣賞課的學員回饋,困在疫情的這一年,感謝有音樂撫慰人心。

 

↑去年參與過大人社團與林仁斌老師的蕭邦鋼琴大賽講堂,音樂在學員的生活裡面佔了很大的比例。從原本只是聽、知道很多毛皮,並不深入,也不知道音樂的故事。

學員回饋完全沒有想到這個課程超過期待非常多,第一次知道,原來一場音樂比賽曲目的設計、每一輪比賽的機制,還有每一位參賽選手的特色,老師都帶著我們一路去追。

更多的學員分享:大人的音樂欣賞課學員回饋,看他們用音樂為生活注入繽紛

本期精彩課程推薦

特別課程推薦

大人的弦音美技國際小提琴大賽(8/17週三晚上班,共6堂):四年一度克萊斯勒大賽

 

下期課程精彩推薦

大人的第九號交響曲聯演線上直播課(8/18週四下午班,共5堂):匯集四大名家-貝多芬X舒伯特X馬勒X德弗札克


 

│第一堂:漫談克萊斯勒國際小提琴大賽與全球重要比賽│

在本堂課中,老師將從克萊斯勒國際小提琴大賽出發,帶領學員認識「世界國際音樂比賽聯盟」(World Federation of International Music Competitions,WFIMC)這個重要的非營利藝術組織。你可以透過大會年度手冊來認識全世界音樂大賽的組成與佈局方式,並更清楚有哪些以小提琴為主的國際性重要大賽以及全年度各國的重要音樂比賽,從此對國際間的音樂賽事更有概念。

 

"勇氣、能量與耐心,是深達我心之美德" - 克萊斯勒

 

滿滿兩小時的克萊斯勒音樂❤️

全部樂曲均由克萊斯勒校訂/編曲,有些是作曲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Z_x5vxLevHw

 

從世界國際音樂比賽聯盟談起

世界國際音樂比賽聯盟(World Federation of International Music Competitions)簡稱WFIMC。

→官方網站

世界國際音樂比賽聯盟(World Federation of International Music Competitions)官方網站

 

WFIMC成立起源

世界國際音樂比賽聯合會(World Federation of International Music Competitions),「WFIMC」。成立於1957年,是藉由成立國際知名組織的全球網絡機構,致力於發掘音樂界最有前途的年輕人才。聯合會在各國成員間提供對話和交流的論壇,並給予大賽舉辦指導方針,旨在追求藝術卓越、誠信和公平,從而樹立全球公認的國際音樂比賽標準。

目前為止(2022年),WFIMC組織共包括110多個國際音樂比賽和其他機構,並為年輕音樂家的國際職業生涯提供各項服務。

WFIMC聯合會是位於巴黎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音樂理事會的成員,總部設在瑞士日內瓦,得到日內瓦州社會凝聚力部的官方支持。WFIMC目前也匯集了全世界最重要的音樂比賽,旨在致力於追求卓越的藝術、真實性、公平性和平等性,以支持年輕藝術家走向國際事業。

→聯盟會員名單

→聯盟國際大賽行程表

→2022年WFIMC年度手冊

→WFIMC網站影片資料區


克萊斯勒國際小提琴大賽起源

「克萊斯勒國際小提琴大賽」是奧地利最重要的小提琴比賽,比賽源起可追溯到1938年之前,由小提琴家克萊斯勒(Fritz Kreisler)本人捐助大賽籌辦經費,並由維也納學院(現為維也納國立音樂與表演藝術大學)所舉辦的,設立目的是為了選拔出當時學院中最優秀的小提琴演奏者們。

有鑒於本賽逐漸累積國際名聲,1979年起正式走向國際化,開始升級為國際小提琴大賽,讓各個國家的小提琴家都能夠在舞台上一同競賽。知名小提琴演奏家耶胡迪·梅紐(Yehudi Menuhin, 1916-1999)也擔任評審團主席。而也就自1979年開始,國際克萊斯勒協會即維持每四年在維也納金色大廳或維也納音樂廳舉辦一次克萊斯勒國際小提琴大賽。

→官方網站

 

2022年克萊斯勒國際小提琴大賽評審群

 

小提琴名家評審委員們給大賽的話語

Fritz Kreisler Competition 2022 - DMITRY SITKOVETSKY

本屆評審委員。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oye8A_gCnPk

 

Rachel Barton Pine Interview

1992年二獎得主,本屆評審委員。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RsC6X-SDT3M

 

Mario Hossen, interview for the 10th Fritz Kreisler International Violin Competition 2022

本屆評審委員。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VeQjMU78OdA

 

Tianwa Yang - Fritz Kreisler Violin Competition Interview

本屆評審委員。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g8kxkBVknNs

 

Sergej Krylov - Fritz Kreisler Violin Competition Interview

本屆評審委員。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Md8dZfs2P10

 

Ernst Kovacic - Fritz Kreisler Violin Competition Interview

本屆評審委員。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TQihISw4QHg

 

大賽官方Youtube頻道


2022年參賽選手資料

 

大賽時程表

 

參賽曲目規定

 

貝多芬小提琴協奏曲裝飾奏(克萊斯勒演奏克萊斯勒)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PTcqxlbJ15c

 

為貝多芬小提琴協奏曲寫作裝飾奏(Cadenza)之作曲家更是為數眾多,例如:

 

等以上作曲家與演奏家,可說是陣容華麗堅強~

而最常被演奏之裝飾奏版本,則是克萊斯勒(Fritz Kreisler, 1875-1962)所寫:

 

請聆聽留聲機錄音之克萊斯勒本人演奏: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PTcqxlbJ15c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lZnzhAQGZ1s

 

延伸閱讀

https://bonart.com.tw/beethoven-violin-concerto-in-d-major/

 

布拉姆斯小提琴協奏曲裝飾奏(克萊斯勒版本)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I53-eRQx33A

 

【補充資料】高手們的心路歷程

Keys to Success- Jean Guihen Queyras

 

蹦藝術2019年的專訪

奎拉斯 x 全本巴赫無伴奏大提琴組曲

影片拍攝/訪談 林仁斌
Film Making & Interview by Jen-Pin LIN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6zSaB753gNY&list=PLFn0Mh0jSllpty9iqY3nHQCX-mcsDKNZi&index=13&t=250s

 

Keys to Success- Bomsori Kim

 

16 Feb: Keys to Success- Bruce Liu

 

 

開卷蹦藝術.享受美好閱讀時光

☕️一杯咖啡.一點心意.支持蹦藝術☕️

 

各類合作提案,聯繫方式:

*手機:0917.670.518 
*Line:https://line.me/ti/p/LB1ro0P0AU
*E-mail:jenpin888@gmail.com

【BON呼吸】節慶長笛樂團特別課程《怎麼把聲音吹好聽》

這篇內容受到密碼保護。如需檢視內容,請於下方欄位輸入密碼:



【苗北講堂】2022下半年系列(一)德國.幸福浪漫之聲.孟德爾頌

【苗北講堂】2022下半年系列(一)德國.幸福浪漫之聲.孟德爾頌
miaobei-art-center-x-bonart-music-lecture-2022-2-1

– 資訊整理共享於網路,一起欣賞音樂與藝術之美 –
蹦藝術 | BONART


積厚流光 音樂群雄 Part.2

橫跨歐洲五國.十九世紀的最美的音樂人文風情

藝文講堂為日前重要的藝文參與模式,為營造藝文共學常態環境,本系列苗北講堂音樂講座以「積厚流光 音樂群雄 Part.2」為發想,接續上一期偉大作曲家.人文風情系列,以橫跨歐洲各國,十九世紀浪漫風華為主軸,由超人氣音樂導聆人林仁斌老師用精彩的故事,帶您穿越時空,輕鬆悠遊古典音樂美妙的領域,讓您瞬間化身音樂欣賞達人。 

 

主講:林仁斌老師(蹦藝術網站執行長)

 

報名資訊

(一)報名方式:
◆線上報名,點選上方「馬上報名」,填寫完google表單後,完成繳費。
◆臨櫃報名,至苗北藝文中心服務台填寫報名表,並完成繳費。
◆郵寄報名,填妥報名表(請自本頁面下方下載),並且完成繳費,將報名表郵寄至苗栗縣竹南鎮公園路206號苗北藝文中心(信封請註明:111-1苗北講堂)。
◆電子郵件報名,填妥報名表(請自本頁面下方下載)並完成繳費,將報名表寄至:ychuang@miaobeiac.org,主旨:111-1苗北講堂,即完成報名。

(二)繳費資訊
◆ 現場繳費:請攜帶報名表至苗北藝文中心服務台
◆ 線上匯款
匯款帳戶:
戶名:苗栗縣苗北藝文中心
銀行:臺灣土地銀行頭份分行(0050212)
帳號:021-051-051-316

苗北藝術學苑111-2苗北講堂課程網頁


歐洲五國.六種音樂風情

(一)德國.幸福浪漫之聲.孟德爾頌

“一首我喜愛的樂曲,所傳遞給我的思想和意義是無法用語言表達的” — 孟德爾頌

111年8月14日(星期日) 10:00

孟德爾頌(Felix Mendelssohn,1809-1847)出生於1809年的德國,浪漫時期萌芽的百花齊放年代,與舒曼、蕭邦等人一同成為了浪漫前期的代表作曲家。孟德爾頌一生交友廣泛,作品豐富,除了與大文豪歌德結為忘年之交,並與當代眾多藝文音樂人士往來,對他的創作生涯產生許多重要的影響。9歲以鋼琴家身份於柏林登台公開演奏,10歲時譜曲,12歲主辦報紙,更與大他60歲的大文豪歌德結為忘年之交。他復興了巴赫的音樂,成立萊比錫音樂院並擔任布商大廈樂團指揮,輝煌燦爛卻短暫的38年人生與精彩音樂,由林仁斌老師為您娓娓道來。

 

進入我們今天的主題之前,先讓大家一起欣賞2022年苗北藝術節精彩介紹影片:

2022苗北藝術節三大系列、九場展演10/1起 璀璨鉅獻

 

精彩節目總覽

 

11月6日(日)晚間19:30,國家交響樂團將在苗北藝文中心,帶來一場以孟德爾頌為主題的《琴牽.孟德爾頌》音樂會,並將邀請國際小提琴演奏家五明佳 廉帶來最為膾炙人口的e小調小提琴協奏曲~

 

節目介紹(取自苗北藝文中心)

孟德爾頌最擅長的手法,就是透過音符描繪大自然,連華格納也不禁 讚嘆,孟德爾頌是「第一流的大自然描繪者」,最典型的例子,莫過 於《芬加爾岩洞》序曲。汪洋大海、浪濤起伏,在孟德爾頌的筆下, 歷歷在目。第四號交響曲《義大利》,則是帶著我們的想像空間,感 受地中海畔的燦爛陽光、托斯卡尼亞的田園、狂歡節的熱鬧景象。 小提琴的音色,最能挑動心絃,孟德爾頌的《E小調小提琴協奏曲》, 更是箇中佼佼者。流暢旋律、抒情曲風,不只平易近人,而且引人入 勝。NSO音樂總監準.馬寇爾,攜手加拿大籍日裔小提琴家五明佳 廉,帶您琴牽孟德爾頌 !

精彩節目單PDF檔下載


孟德爾頌.生平簡介

作曲家 孟德爾頌(Felix Mendelssohn, 1809-1847)

銘言:「音樂~最能精確表達言語」(意譯)

 

孟德爾頌在台灣的知名度XD

您...很紅喔😆

 

孟德爾頌 幸福音樂家

孟德爾頌1809年2月3日出生於德國漢堡的一個富裕而有文化的猶太富商家庭。祖父摩西(Moses Mendelssohn, 1729-1786) 是德國名哲學家兼文學家;父親是德國漢堡的銀行家;母親則是位受過高等教育並精通音樂的人。不論出生環境、家庭生活或是事業成就,孟德爾頌都是一帆風順。

年輕的孟德爾頌

 

 

孟德爾頌的簡短生平介紹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HwfQi5Gp1Q0

 

孟德爾頌自小家境富裕,喜愛音樂與文學。9歲公開演出音樂會、10歲開始作曲、12歲自己主辦報紙,同年與 72歲德國文豪歌德(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 1749-1832)結為忘年之交。

 

孟德爾頌與大文豪歌德

 

與歌德的友誼,加深了孟德爾頌對古典文學的感受:16歲時完成的弦樂八重奏(op.20)亦受到歌德《浮士德》啟發。

這部作品也被視為孟德爾頌第一首成熟的作品。

Felix Mendelssohn-Bartholdy - Octet in E-flat major, Op. 20

I. Allegro moderato ma con fuoco

II. Andante

III. Scherzo: Allegro leggierissimo

IV. Presto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Vw1kcQ-QbZw&t=96s

 

17歲,孟德爾頌寫出了著名作品《仲夏夜之夢》(A Midsummer Night’s Dream)序曲。

這首作品靈感來自英國文豪莎士比亞同名古典文學作品,是專門為音樂會表演所設計、可以單獨演出的「音樂會序曲」(Concert overture)

 

《仲夏夜之夢》序曲 綜合欣賞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mXq9GzKXsos

 

延伸閱讀

https://bonart.com.tw/mendelssohn-a-midsummer-nights-dream/

 

大家一聽到專有名詞,應該心中馬上就出現疑惑了吧~沒關係,專業導聆人存在的目的,就是「幫大家查資料」(XD)

 

《新葛夫音樂辭典》對「音樂會序曲」之詞條的解釋:
序曲中發展出來的一種特殊樂種,其規模類似歌劇或戲劇序曲,為單樂章的管絃樂作品,並常常附帶著標題,暗示著文學或其他描述性的內容。

 

因此,音樂會序曲與一般普通序曲最大的不同之處,就在於「獨立的存在」。並且依據標題與文字的不同,我們可以充滿感受到作曲家所賦予本作品的文學性、藝術性之獨特意義,從中感受此作品之獨一無二。

 

19歲時指揮演出巴哈(J.S. Bach)的《馬太受難曲》。這是巴哈死後79年第一次被公開演出,由於這次的演出,使得大家開始重新注意巴哈,而巴哈的音樂也逐漸在世界各地的音樂會中被演出。

20歲起遊歷歐洲,創作《芬格爾洞窟》序曲與A大調第4交響曲《義大利》等精彩遊記作品。

26歲擔任萊比錫布商大廈管弦樂團指揮。33歲協助舒曼成立萊比錫音樂學院,並擔任首任校長。1846年,孟德爾頌的健康狀況已經出現問題,次年,他心愛的姐姐過世更讓他深受打擊,導致健康狀況更加惡化。1847年10月他突然中風,11月4日在萊比錫去世,享年38歲。

 

孟德爾頌重要生平整理

孟德爾頌(Felix Mendelssohn, 1809-1847)出生於德國的漢堡。

祖父摩西(Moses)是博學的哲學家,也是啟蒙時期重要的思想家與想想者。父親阿伯拉罕(Abrahain)是富有的銀行家。

由於1811年拿破崙的軍隊占領漢堡,阿伯拉罕.孟德爾頌舉家逃到柏林,在柏林,由於有其兄長約瑟夫的相助((約瑟夫也是銀行家,早期經營時受阿伯拉罕的幫助很大),於是阿伯拉罕以柏林為事業重心,財富日益增加,聲望亦日隆,後來也曾當選柏林市議員。

「萊比錫街三號」這座占地一百八十英畝的 花園別墅,是阿伯拉罕為了兒子孟德爾頌的天賦之發展而買下的,在這,孟德爾頌不定期的與許多當代大師級的科學家、文學家、法學家、聲樂家交往和認識,他們包括德國科學家亞歷山大 ‧ 琿伯特(Alexander Von Humbolt),哲學家黑格爾(Hegel)、 海涅,文學家霍夫曼(E.T.A Hoffmann)⋯⋯。

這些前輩給當時僅 16、7 歲的孟德爾頌深刻的文化影響。尤其於1829 年,孟德爾頌指揮巴赫的馬太受難曲時,當時的貴賓即包含了上列的大師們~無疑的這位年僅20歲的孟德爾頌為19世紀的巴赫復興運動,作出了決定性的推展。

西元1829年起,孟德爾頌接受父親的建議, 離開故鄉,開始了拓展見聞的遊學旅行。這些旅程和他日後的經歷如下:

1829年5月,在倫敦指揮演出其 C 小調交響 曲(Op. 11),立即獲得成功,這是孟德爾頌終生親近英國的主要原因。

1829年6月,赴蘇格蘭遊歷,其作品《蘇格蘭交響曲》與《赫布里底群島序曲》(芬加爾洞窟序曲)創作的動機,在此時發想。

1829年12月,返柏林,創作《宗教改革交響曲》(Reformations-symphonie)。

1830年5月,赴巴黎,並出版《無言歌》 (Lieder ohne Worte)。

1832年4月,再抵倫敦,親自指揮其作品:寂寞之島的《赫布里底群島序曲》(芬加爾洞窟序曲),得到盛大成功。

1833年,為爭取柏林歌唱協會指揮的位置,敗 給了容耿哈根,這次的失敗,是孟德爾頌的第一次挫敗。(失敗在於他的家世 — 猶太裔)

1835年的春天,前往萊比錫擔任格煥堂樂團的總監。

1836年,神劇聖保羅在杜塞爾多夫的「下萊茵音樂季」首演,獲得最熱烈的喝采。

1837年2月,與賽西爾(Cecil Charlotte Sophie Jeanrenaud)結婚,婚後,兩人生活得十分幸福。

1839年2月與10月,他排除一切困難,首演舒伯特的《C大調交響曲》,在萊比錫布商大廈獲得空前的成功。

1840年7月,孟德爾頌幾乎把自己隱居起來;約一年的時光,他住在萊比錫的住所,並稱自己已完全化身德國的小市民。

1843年4月,創辦萊比錫音樂院。

1843年10月,《仲夏夜之夢》話劇配合他的音樂,在波茲坦新宮殿首演。

1844年5月,第八度赴英國,共六場演出,受到全英國的熱烈讚許。

1844年7月,返德與妻兒悠閒生活於陶奴斯山麓,並完成e小調小提琴協奏曲。

1845年3月,開始創作神劇《以利亞》,但健康已日損。

1846年8月,神劇《以利亞》在英國伯明罕首演,大獲成功。

1847年,他第十度赴英,當成功返國時,其姊芬妮逝世,打擊甚重,頓失振作之勇氣。

1847年11月,擬赴維也納指揮《以利亞》,不料於10月9日頭痛劇烈,延至11月4日腦中風突發,當夜逝世,享年38歲。

 

孟德爾頌使用過之指揮棒 

孟德爾頌也是首位以現代指揮棒指揮樂團的指揮家,1835年26歲時擔任萊比錫布商大廈管弦樂團指揮。

下方珍貴圖片,是目前珍藏於英國市政廳,1846年孟德爾頌使用過之指揮棒。

1846年孟德爾頌使用過之指揮棒,珍藏於英國市政廳。Conductor’s baton used by Felix Mendelssohn Bartoldy at Birmingham Town Hall, 1846
1846年孟德爾頌使用過之指揮棒,珍藏於英國市政廳。Conductor’s baton used by Felix Mendelssohn at Birmingham Town Hall, 1846

 

由於孟德爾頌的啟發,現代指揮棒發展雖然有材質、握柄與長短等多樣變化,但萬變不離其中:

 

好文推薦

他的名字就是「幸福」- 孟德爾頌

 

閒磕牙  - 孟德爾頌 結婚了嗎?

有的~孟德爾頌晚婚於27歲。據說當時他認識了小他 8歲的 19歲少女 Cécile Charlotte Sophie Jeanrenaud(1817 – 1853)之後,驚為天人且非常愛慕。謹慎言行的孟德爾頌為了確認這是真愛,還特別離開她一個月,要測試自己的感情...。一個月之後,孟德爾頌再也無法忍耐心中的洶湧澎湃,向 Cécile 求婚,兩人婚姻幸福美滿,共育有五名兒女( Carl, Marie, Paul, Lili and Felix August)。

孟德爾頌之妻 Cécile / Mendelssohn's wife Cécile (1846)
孟德爾頌之妻 Cécile / Mendelssohn's wife Cécile (1846)

延伸閱讀

《芬加爾洞窟》序曲

https://bonart.com.tw/mendelssohn-fingals-cave-overture-op-26/

 

孟德爾頌.與英國密不可分的關係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CP_Q0B9d32I

 

孟德爾頌.名曲產生機XD

第三號交響曲《蘇格蘭》

https://bonart.com.tw/mendelssohn-symphony-no-3-op-56-scottish/

 

第四號交響曲《義大利》

https://bonart.com.tw/felix-mendelssohn-symphony-no-4-op-90/

 

e小調小提琴協奏曲

https://bonart.com.tw/all-about-mendelssohns-violin-concerto/

 

第一號d小調鋼琴三重奏,op.49(1839)

樂譜版本欣賞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KioVcstEF9E

 

音樂會版本欣賞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KioVcstEF9E

 

精緻.溫暖的《無言歌》曲集

Mendelssohn : Songs Without Words Op.67 No.2(Yuja Wang, 9 Sep. 2021)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PF-oEvh6qD4

 

Mendelssohn: Lieder ohne Worte, Op. 19: No. 6 in G Minor, "Venetian Gondola Song"(Jan Lisiecki)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yyivTMsUcd0

 

完整全曲

F. Mendelssohn/D. Barenboim (Songs without words, Complete)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9V7DYckpj8o

 

第一號鋼琴協奏曲

Mendelssohns - Piano Concerto No. 1 in G minor (op. 25) , Yuja Wang, Kurt Masur (1830)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2GGx8TRWFVA

 

 

 

開卷蹦藝術.享受美好閱讀時光

☕️一杯咖啡.一點心意.支持蹦藝術☕️

 

各類合作提案,聯繫方式:

*手機:0917.670.518 
*Line:https://line.me/ti/p/LB1ro0P0AU
*E-mail:jenpin888@gmail.com

【BON音樂】《交響音樂與浮世繪》德布西 交響素描「海」V.S.日本浮世繪之美

【BON音樂】《交響音樂與浮世繪》德布西 交響素描「海」V.S.日本浮世繪之美
Claude Debussy: "La Mer"—Trois esquisses symphoniques pour orchestre and Japanese Ukiyo-e

– 資訊整理共享於網路,一起欣賞音樂與藝術之美 –
蹦藝術 | BONART


蹦藝術與雅痞書店合作之《德布西冥誕160週年 特別企劃》系列講座,以三場講座的規格,分別為您詳解「德布西 - 從生平到創作全解析」、「德布西《牧神午後前奏曲》V.S.現代芭蕾之美 」以及「德布西 交響素描《海》V.S.日本浮世繪之美」等三大主題。 

課程連結

 

 

 

主講人:林仁斌(蹦藝術網站執行長)

 

系列三、《交響音樂與浮世繪》德布西 交響素描「海」V.S.日本浮世繪之美

 

三大課程重點


法國音樂界的英雄人物:德布西

  

今天要與大家分享的,是德布西以獨特的音畫概念,運用了「全音階」(Whole Tone Scale)、五聲音階與古典音樂中的曲式概念,創作出的全新作品形式:交響素描(Esquisses Symphoniques)。德布西以最愛的「海」(La Mer)為主題,天馬行空地幻想出具有多層次音響效果,且包含多變節奏與豐富色彩的《海》- 三幅交響素描(1905)。

在德布西的交響素描中,想像大海的神秘壯闊…

德布西迷戀於海洋的千變萬化與水波的光影,海浪不規則的拍岸節奏與來回沖刷的音色,給了他最強烈的靈感!交響詩三部曲,從「海上的黎明到中午」,追逐「浪的嬉戲」,靜聽「風與海的對話」… 

這首曲目除了是法國印象樂派的重要交響作品,也在歷史上被認為代表二十世紀現代法國音樂之聲的重要傑作。

 

延伸閱讀

https://bonart.com.tw/claude-debussy-life-to-music/

 

德布西Achille-Claude Debussy,1862.8.22-1918.3.25)

德布西的管弦樂代表作品有管弦樂《》,《牧神午後前奏曲》,《夜曲》,《印象》,等等。1889年,巴黎舉行世界博覽會,那一年巴黎艾菲爾鐵塔建立。在博覽會上,德布西聽到了爪哇甘美朗的演奏,對十二平均律五聲調式印象深刻,這些異國風情的音樂風格也對他的音樂創作產生了絕對性的影響。

重要作品(按體裁時間分列:)

(基本資料整理於網路與維基百科,並附上超連結方便檢索)

管弦樂

牧神午後前奏曲》(Prelude a l'apres-midi d'un faune)(1894年

夜曲》(Nocturnes)(1899年

》(La Mer)(1905年

印象》(Images)(1912年

豎笛與管弦樂的狂想曲》(premiere rapsodie pour orchestre avec clarinette principale)(1910年

舞台作品

佩利亞斯與梅麗桑德》(歌劇1902年

聖塞巴斯蒂安之殉難》(神劇1911年

室內樂

《弦樂四重奏》(1893年

《大提琴奏鳴曲》(1915年

《長笛、中提琴和豎琴奏鳴曲》(1915年

《小提琴奏鳴曲》(1916年-1917年

鋼琴曲

兩首《阿拉貝斯克(另譯:華麗曲)》(1888年1891年

《夢》(1890年

貝加馬斯克組曲》(1890年

《版畫》(1903年

《快樂島》(1904年

《映像 第1集》(1905年

《映像 第2集》(1907年

兒童天地》(1906年1908年

合唱

浪子》(1884年

中選的小姐》(1888年

歌曲總計五十餘首

 

詩人.藝術家的週六聚會

逐漸與詩人、藝術家為友的德布西,也加入了象徵主義詩人與音樂家們的聚會,開始受到詩人們描繪藝術與當代其他音樂家的各種風格影響,同時持續醞釀著音樂上的創作。

 

德布西.浮世繪的愛好者

世紀末的巴黎,除了普法戰爭之後充滿著頹廢主義的氛圍,其實文人雅士更在這樣的時代裡,迸發出無盡創意,文學、音樂、表演藝術皆然~史稱「美好年代」(La Belle Époque)

同一時期,德布西(Claude Debussy)也與薩提、史特拉汶斯基等作曲家結成為好友。

 

德布西與史特拉汶斯基的這張合照,也是由薩提拍攝的。我們可以看見背後牆上,就是自1864年萬國博覽會之後,在法國與全歐洲引起廣大矚目的日本浮世繪,上方畫作即為葛飾北齋所繪之《神奈川沖浪裏》

 

《海》初版 管弦樂總譜 樂譜封面

La Mer de Claude Debussy
La Mer de Claude Debussy

 

德布西親筆手稿

La Mer, manuscrit autographe de Claude Debussy © Gallica - BnF
交響素描⟪海⟫ 之德布西親筆手稿
La Mer, manuscrit autographe de Claude Debussy © Gallica - BnF

 

葛飾北齋《冨嶽三十六景》


(基本資料整理於網路與維基百科,並附上超連結方便檢索)

冨嶽三十六景》,浮世繪畫師葛飾北齋晚年的作品之一,屬於浮世繪中的「名所繪」,為描繪由日本關東各地遠眺富士山時的景色。初版只繪製36景,因為大受好評,所以葛飾北齋仍以《冨嶽三十六景》為題再追加10景,最終此系列共有46景。一般俗稱初版的36景為「表富士」,追加的10景為「裏富士」。初版於天保2年(1831年)發行,出版商為西村屋與八

《冨嶽三十六景》裡,最為人所熟知的No.1神奈川沖浪裏〉(約 1831 年),

本畫也是世界上曝光率最高的浮世繪之一。

 

 

一起來科普.什麼是浮世繪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aEa_l-VHZfs

 

🌟藝術大師的故事🌟葛飾北齋 Katsushika Hokusai かつしか ほくさい-浮世繪の畫狂老人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5-muvUdXV9Y

 

浮世繪大師葛飾北齋(上) 葛飾北齋的年輕時代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hCvgU4vX_T0&t=117s

 

浮世繪-葛飾北齋的北齋漫畫(中)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x9m9VjeqQtI&t=18s

 

浮世繪-掀起日本的巨浪l認識浮世繪大師葛飾北齋(下)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f1M0wTOZpEI&t=46s

 

延伸欣賞.浮世繪要怎麼製作出來呢?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YvUQok311L8

 

延伸欣賞.喜多川歌麻呂的浮世繪畫作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9eExD9OzB20

 

神奈川沖浪裏〉.也可以是平靜而滿足的幸福生活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VNfoeNjCVEY


荷蘭畫家梵谷(Vincent Willem van Gogh)對此畫非常激賞,其名作《星夜》(荷蘭語:De sterrennacht)被認為受到了此畫的啟發;古典音樂的印象派作曲家克勞德·德布西(Achille-Claude Debussy)亦受到此畫啟發而創作了交響詩》(La Mer)。

梵谷名作《星夜

 

網友們 KUSO 將《神奈川沖浪裏》與《星夜》拼成了一幅畫,請欣賞XD:

 

可能由於這些背景,後來不論任何語言,凡是介紹到浮世繪時,往往會以〈神奈川沖浪裏〉作為示例插圖,而〈神奈川沖浪裏〉畫中的三角大浪也成為許多後世創作戲仿的名畫面之一。


一起來看看,《神奈川沖浪裏》有哪些厲害的創意?

 

《神奈川沖浪裏》- 海浪模型

 

 

《神奈川沖浪裏》- 抱枕

 

《神奈川沖浪裏》- 精鑄紀念銀幣

 

《神奈川沖浪裏》-  OREO 巧克力夾心餅

 

 

《神奈川沖浪裏》- 精緻辦公用品組

 

 

《神奈川沖浪裏》- 烏克麗麗

 

 

《神奈川沖浪裏》- 扇子

 

 

 

《神奈川沖浪裏》- 限量軽井沢日本單一純麥威士忌


葛飾北齋《嶽三十六景》欣賞連結:

https://zh.wikipedia.org/wiki/冨嶽三十六景

下面兩幅皆以富士山景象佔據畫面大片比例出名。

 

凱風快晴〉                                   

 

山下白雨

 

甲州三坂水面

此畫因為湖面倒影非鏡像且角度偏移,不合物理常識而聞名。


《海》與甘美朗音樂(5'26")

 

德布西:《海》~三首管弦樂的交響素描

Claude Debussy :《La Mer》—Trois esquisses symphoniques pour orchestre

 

樂曲簡介:

平島正郎著,《德布西》,美樂出版社,第40-50頁:

「本曲並不是對大自然—海的直接描寫。

音樂不是寫生,硬將視覺上的大自然景象轉換成聽覺的音樂,恐怕會有極大的隔閡與阻礙。經由記憶的過濾,再把知覺所獲得的印象應用豐富的想像力加以變形素描時,耳朵就可以取代眼睛的功能。

德布西說:「音樂是由音色,與擁有節奏的時間所構成」。我們在本曲中所聽到的是無比複雜而洗練的複節奏法,這是過去管弦樂中所未曾寫過的。這裡是以波浪和水花,以及風所引起的流動來製造「海」的景象。」
陳漢金著,〈神秘的海 永恆的海—三首交響素描《海》〉,《您說是印象派音樂?--德布西的室內樂與管弦樂》,國立中正文化中心,第138-166頁:

《海》一曲開始構思,並不是在海邊,而是法國的葡萄酒盛產地勃艮地的西北側、一個山丘蜿蜒的內陸小村畢香(Bichain)。

德布西在此渡假期間,好友即當時著名的指揮家兼作曲家海沙傑(Ander Messager)問德布西,怎麼會在鄉下田野間寫「海」?

德布西回信給他說:「你說海浪沖刷不到勃艮地的山丘,還說,這樣子我就成了畫室中的風景畫家。然而我擁有關於海的無數美好的回憶,而我認為它們比實際的大海好多了,只因實際的事物經常對靈性造成過大的負擔。」

此信內容暗示了德布西對人們把它當成「印象派作曲家」的無奈。

德布西的音樂不是標題音樂,不對大自然進行直接的寫生,人們卻對他期盼著寫生式的、印象派式的效果。

德布西在信中表明,他的《海》是無數美好回憶沉澱而成的海,它是涉及靈性、精神性的,而非活生生現實的寫真。(以畫作而言,是「象徵派」,而不是「印象派」)

《海》樂曲分析表:

第一樂章:海上的黎明到中午(De l’aube a midi sur la mer)

第一樂章:海上的黎明到中午(De l’aube a midi sur la mer)

Mov. I 

A 1:39

B 4:35

C Coda 7:44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KUFpcPEcwTo&t=914s

 

音樂會版本欣賞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SgSNgzA37To&t=583s


第二樂章:波浪之戲(Jeux de vagues)

 

第二樂章:波浪之戲(Jeux de vagues)

Mov. II  

Intro 8:50

A 9:01

B 10:53

A1 Coda 13:59

https://youtu.be/KUFpcPEcwTo?t=528

 

音樂會版本欣賞

https://youtu.be/SgSNgzA37To?t=512


第三樂章:風與海的對話(Dialogue du vent et de la mer)

 

第三樂章:風與海的對話(Dialogue du vent et de la mer)

Mov.3 III 15:15

Sea theme 16:00

Mid theme 18:24

https://youtu.be/KUFpcPEcwTo?t=914

 

音樂會版本欣賞

https://youtu.be/SgSNgzA37To?t=918

 

延伸欣賞

林姆斯基.高沙可夫《天方夜譚》第四樂章

第4樂章:《巴格達的節日。海。船在有青銅騎士的岩石上觸礁。終曲》(很快的快板─甚快板─宏大而不太過份的快板)

Festival at Baghdad. The Sea. The Ship Breaks against a Cliff Surmounted by a Bronze Horseman

Allegro molto – Lento – Vivo – Allegro non troppo e maestoso – Tempo come I (E minor – E major)

“The ship struck upon a rock” from Edmund Dulac’s illustrations
巴格達的節日。海。船在有青銅騎士的岩石上觸礁。“The ship struck upon a rock” from Edmund Dulac’s illustrations

第四樂章為《天方夜譚》交響組曲之尾聲。

雪赫拉莎德記起蘇丹王的威脅,遂說出一個使人震驚之故事:描繪熱鬧之巴格達節日,後來有逃亡海上的英俊青銅騎士,他所坐之船隻於海上經歷驚濤駭浪,在激昂又經歷驚濤駭浪的樂聲中,船毀人亡。

此時的蘇丹王主題只剩下飽滿氣勢卻不見殺氣,而雪赫拉莎德的主題小提琴以更富張力的雙弦演奏著,小提琴自信的亮麗很巧妙地與第一樂章的柔弱成反比,蘇丹王主題亦然。小提琴再奏出雪赫拉莎德之主題,引向平靜優美之終結—似乎蘇丹王被雪赫拉莎德之美妙故事打動,兩人最後更成為夫妻。

第四樂章:

https://youtu.be/SQNymNaTr-Y?t=1829

 

延伸閱讀

https://bonart.com.tw/scheherazade-symphonic-suite-of-rimsky-korsakov/


曲式的另類詮釋

*如果將交響素描《海》視為一首交響曲,則三樂章型式與架構為:

 

推薦欣賞

沙隆年指揮巴黎交響樂團(2013)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IBBpqEMRaZU&t=1033s

 

Cristian Măcelaru 指揮法國國家交響樂團(2022)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A12T7kra0Eo

20法郎紙幣.背後有玄機

 

德布西之前.貝多芬

貝多芬:第六號交響曲《田園》

貝多芬與第五號交響曲《命運》同時完成的交響曲作品。當時他在1808年夏天的書信裡提到:「我在灌木、大樹、草坪和岩石間行走的時候,是多麼快樂啊!因為樹叢、花草和岩石,都能給人以共鳴。」

足見貝多芬喜愛大自然,並在自然環境中擷取靈感,化為美妙的音樂。

(00:00) Opening

(00:18) I. 不太快的快板。到達鄉間郊區,一種復甦輕鬆的心情。
Allegro ma non troppo: Erwachen heiterer Empfindungen bei der Ankunft auf dem Lande / Awakening of cheerful feelings on arrival in the countryside

(12:43) II. 甚慢的行板。小河旁邊之情景。
Andante molto mosso: Szene am Bach / Scene by the brook

(24:42) III. 快板。鄉間居民們快樂的聚會。
Allegro: Lustiges Zusammensein der Landleute / Merry gathering of the countryfolk

(30:15) IV. 快板。暴風雨。
Allegro: Gewitter, Sturm / Thunderstorm

(34:16) V. 稍快板。天霽後的牧羊人感恩之歌。
Allegretto: Hirtengesang. Frohe und dankbare Gefühle nach dem Sturm / Shepherd's song. Glad and grateful feelings after the storm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9ORsinmqm0M

 

 

德布西之後.理查史特勞斯

理查史特勞斯:《阿爾卑斯交響曲》,作品64

在德布西之後.理查史特勞斯的最後一首偉大作品~被歸類為音畫交響詩的《阿爾卑斯交響曲》(Eine Alpensinfonie),作品64

理查史特勞斯以莊嚴的前奏,將自己化身為登山客,帶領著欣賞者進入阿爾卑斯山,以22個段落,近60分鐘的交響演奏,在如詩如畫的氛圍裡,用想像力遊覽這座歐洲最高峰(平均海拔約3000公尺,最高峰白朗峰海拔更達4810.45公尺)及橫跨範圍最廣的山脈(從義大利北部邊界至法國東南部、瑞士、奧地利、德國南部及斯洛維尼亞)。

《阿爾卑斯交響曲》段落說明:

  1. 夜(Nacht)0:43

  2. 日出 (Sonnenaufgang)4:16

  3. 登山 (Der Anstieg)6:01

  4. 進入林中 (Eintritt in den Wald)8:21

  5. 小溪旁 (Wanderung neben dem Bache)13:57

  6. 瀑布 (Am Wasserfall)14:47

  7. 幻象 (Erscheinung) 15:01

  8. 鮮花盛開的草原 (Auf blumigen Wiesen)15:49

  9. 高山的牧場 (Auf der Alm) 16:51

  10. 迷路 (Durch Dickicht und Gestrüpp auf Irrwegen)19:29

  11. 冰河 (Auf dem Gletscher)21:03

  12. 危險一刹 (Gefahrvolle Augenblicke) 22:22

  13. 山頂 (Auf dem Gipfel)23:54

  14. 美景 (Vision)29:43

  15. 濃霧 (Nebel steigen auf) 33:41

  16. 太陽西沉 (Die Sonne verdüstert sich allmählich) 34:00

  17. 哀歌 (Elegie) 34:53

  18. 風暴前的寧靜 (Stille vor dem Sturm) 37:02

  19. 風暴、下山 (Gewitter und Sturm, Abstieg)40:19

  20. 日落 (Sonnenuntergang) 44:21

  21. 尾聲 (Ausklang)46:56

  22. 夜 (Nacht) 54:28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zsTo7QxxgYg

 

開卷蹦藝術.享受美好閱讀時光

☕️一杯咖啡.一點心意.支持蹦藝術☕️

 

各類合作提案,聯繫方式:

*手機:0917.670.518 
*Line:https://line.me/ti/p/LB1ro0P0AU
*E-mail:jenpin888@gmail.com

【BON音樂】蔚藍人文堂第140場X福臨文化基金會 - 叱吒日本動漫50年 - 解密宮崎駿動漫的音樂世界 | feat. 久石讓

【BON音樂】蔚藍人文堂第140場X福臨文化基金會 - 叱吒日本動漫50年 - 解密宮崎駿動漫的音樂世界 | feat. 久石讓
Introduce of the anima movies of Miyazaki Hayao

– 資訊整理共享於網路,一起欣賞音樂與藝術之美 –
蹦藝術 | BONART


 

主講:林仁斌(旅法音樂家.蹦藝術執行長)

 

講座時間
美西時間:週六 8/06 晚上七點開始
台灣時間:週日 8/07 上午十點開始

 

每個人的心中,都有著最純真的靈魂。

日本動畫大師宮崎駿,擅長以天馬行空的想像力,在「冒險」與「魔法」的幻象世界中,創造出一幕幕令人深思玩味的經典。

而他的專屬音樂創作者~音樂魔術師久石讓,更是擅長以強烈的個人風格與原創性,作曲技法以古典音樂為根基,更進一步融合爵士、探戈與流行樂風,為宮崎駿的每一部動畫譜寫出經典美妙、富饒樂趣的篇篇佳作。

這場蔚藍人文堂的線上音樂講座之中,音樂導聆名家林仁斌將帶領大家一同解密宮崎駿動漫的音樂世界:我們一起「 看見宮崎駿 . 聽見久石讓 」品味一場半世紀的動漫音樂饗宴~

 

先來個3小時連續不間斷宮崎駿動漫音樂(久石讓作曲)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4hFw8bsSRUM

 

宮崎駿 介紹

日本動畫電影導演

代表作品

資料整理於維基百科「宮崎駿

汪汪忠臣藏

未來少年柯南》(1978)

魯邦三世卡里奧斯特羅之城》(1979)

風之谷》(1982)
天空之城》(1986)
龍貓》(1988)
魔女宅急便》(1989)
紅豬》(1992)
魔法公主》(1997)
神隱少女》(2001)
霍爾的移動城堡》(2004)
崖上的波妞》(2007)
風起》(2013)

 

【好書推薦】讓全世界認識宮崎駿

 

部分精彩內容(取自「讀墨」網站試閱內容)


以下宮崎駿介紹圖文取自「每日頭條」網站:你不知道的宮崎駿爺爺的故事!

早年經歷

宮崎駿出生於1941年的東京。他們家原本住在東京都文京區,後來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因戰時疏散,舉家遷往宇都宮市和鹿沼市。他所在的家族經營一個飛機工廠,屬於軍工企業,所以戰爭後期物質匱乏中也能保持頗為溫飽的生活。然而在這種環境下長大的宮崎卻意外地對家族的特權產生了懷疑。

幼年時代的宮崎喜歡看書,看漫畫。在中學時代,打算成為漫畫家,進而開始積極練習漫畫。高中3年級的時候,他邂逅了第一個戀愛的對象:就是東映動畫的日本第一部長篇彩色電影《白蛇傳》裡面的白娘子。

之後宮崎駿進入學習院大學政治經濟部。大學裡面沒有漫畫社,所以進入了與之最為接近的兒童文學研究會,傳說社員只有宮崎一個人。這期間創作了大量的漫畫,也曾向貸本漫畫出版社投稿,不過似乎沒有完結了的作品。當時風起雲湧的安保運動中宮崎僅僅是一個旁觀者,僅僅在最後時刻作為無黨派人士參加了一下。

這時,宮崎作了影響一生的就業決定:去東映動畫。

由於宮崎駿是次子,有長子繼承家業,所以可以按自己喜歡的選擇自己的職業。放棄漫畫選擇動畫的原因據本人說是因為被人說自己的作品是在模仿手冢,在自己並不這麼認為的情況下。他意識到自己無法超越手冢這樣的漫畫家,於是選擇了即使不是原創也無所謂的動畫。時值1963年。

東映動畫是由東映電影吸收日動映畫株式會社而成立的。在1961年手塚治虫的蟲pro成立前,幾乎是日本唯一製作動畫的企業,有著濃厚的人文氣息和悠久的傳統。蟲pro是以價格低廉的電視動畫打開影響的,而當時成本高,畫面精細,富於傳統的動畫電影則還是東映的天下。宮崎進入東映時僅僅是最底層的原畫人員。當時戰後文藝界一派左派風潮(不要忘記安保運動剛剛結束),社內充滿民主氣息,作品的很多東西都靠大家討論決定。而勤奮、高學歷的宮崎因此在討論中嶄露頭角。1964年,社內開始工會活動,領導是大冢康生,副委員長是高畑勛,書記長就是宮崎駿。

宮崎跟著高畑、小田部羊一這些前輩一起繼續在東映動畫工作,職位仍然是原畫。1969年他開始在報紙上以秋津三朗的筆名連載短篇漫畫《沙漠之民》。這也許是後來《風之谷》的一點原型吧。

1971年,三人一起從東映動畫跳槽到大冢康生所在的A-Pro。說句題外話,後來導演《側耳傾聽》,在Ghibli多部作品裡面擔任作畫監督的近藤喜文就是在這個時候認識的,這群人之間有著長達20到30年的合作,真是可怕的緣分。作為新企劃《長襪子的皮皮》的主要創作人員之一,宮崎首次出國旅行到蘇格蘭考察。不過由於原作者的原因,這個企劃最後被放棄了。原本宮崎駿就喜歡歐洲村鎮的風景,這次經歷給他的印象出現在很多以後的作品中

之後,演出高畑勛、作畫監督小田部羊一加宮崎駿的組合創作了大量作品,最值得一提的就是《熊貓家族》。該作品首次以描繪日常生活為主,是高畑勛以後的新風格的第一次嘗試。在熊貓熱中,這次冒險評價倒是非常不錯。

1974年,三人一起轉到Zuiyou映像,即後來以「世界名作劇場」系列而聞名的日本Animation的母公司。三人合作的第一部動畫《阿爾卑斯山的少女》可以說是奠定整個系列風格的作品,高畑勛描寫日常生活為主,強調動作時間安排的導演風格就此形成。這種嶄新的動畫風格獲得了大成功。宮崎駿這次的職務是Layout和畫面構成,又是為了配合新的作畫形式發明的新職務。對於不會畫畫的高畑勛來說,宮崎就如同他的手腳一般把他的想法變成畫面構圖。

1979年,為了製作劇場版動畫《魯邦三世 卡里奧斯特羅之城》轉入東京Movie新社,作畫監督是魯邦動畫系列的最初創作成員大冢康生。如果你對於GHIBLI的作品覺得不錯的話,請務必看看這部作品,他有著和後來GHIBLI作品相當的質量和魅力,至今仍然是傳說的中的經典。不過,當時卻是叫好不叫座的作品。之後,宮崎駿就在東京movie新社的新人養成公司TELECOM工作,繼續製作新魯邦的TV系列。在這裡,宮崎提出了成為後來《龍貓》、《魔法公主》前身的企劃。不過,當然沒有被採用。

 

人生轉折

1981年,宮崎駿又一次人生的轉折出現了。德間書店新創刊的動畫雜誌《Animage》的總編鈴木敏夫想要製作動畫人員訪問專輯,估計本來是打算訪問由於《世界名作系列》功成名就的高畑勛的,結果卻被高畑和宮崎拒絕。最後不知為何,居然變成了資歷頗淺根本沒有什麼名氣的宮崎駿的訪問專輯。這個看起來亂來的舉動可以說給德間書店拉來了一隻下金蛋的母雞。

《Animage》也發掘和資助了押井守等其他年輕而有才華的動畫監督,努力為他們打響知名度,只是合作沒有宮崎這麼順利罷了。

在鈴木敏夫和德間書店牽頭下,宮崎駿開始創作屬於自己的動畫。劇場版動畫《風之谷的娜烏西卡》的企劃,最初由於沒有原作被打回,於是1982年宮崎在《Animage》上面連載其漫畫。緻密的作畫,深刻而多重的反思,使得這部斷斷續續連載的漫畫史詩達到相當大的成就。而宮崎完成製作《名偵探福爾摩斯》相關的工作後,離開東京Movie新社為新作做準備。

1983年,傳奇開始了。從太陽王子時代就一起合作的人們再次集合起來,《風之谷》的動畫開始製作了。宮崎一人擔任監督、腳本、分鏡表的全部工作。由於從最底層一直干到最上層,宮崎有著主導從故事到作畫,動畫大部分工作的能力。電影最後變成了宗教般的結尾,雖然製作者覺得不大滿意,但是在放映時卻意外的非常讓人感動。在該作的成功背景下,1985年在德間書店的投資下,宮崎駿聯合高畑勲共同創辦了吉卜力工作室,該名字來自二戰時候義大利的一款偵察機(算是家傳的愛好),意思是「撒哈拉沙漠的熱風」,由於宮崎駿父親曾經是飛機製造廠工作,從小宮崎駿就對飛行和天空充滿著嚮往,這也是吉卜力的由來之一。也正因為這個宮崎駿在日後的許多作品中始終貫穿著天空場景和各式各樣飛行器的刻畫。宮崎監督此間的作品則是繪本修那之旅。

接下來是高畑監督的發揮。1988年宮崎監督的《龍貓》和高畑監督的《螢火蟲之墓》同時放映。儘管後者得到了文藝界的廣泛讚揚,也感動了無數觀眾,但是前者才是Ghibli一直最為人氣的作品之一。而Ghibli之後也形成了兩位監督輪流製作動畫電影的體制。

1989年,《魔女宅急便》公映。宮崎監督首次挑戰少女成長的題材。完成了風之谷動畫後,跑到岳父家的山中小屋度夏的時候閒極無聊閱讀了高橋千鶴的《混凝土的坡道上》,和晚輩的小女孩們一起閱讀的經歷讓他職業性的想到了改編少女漫畫成為動畫的可能性。本來宮崎監督就是女性至上主義者的一種,以當代少女為主角的電影發想就此形成。這部作品和千與千尋應該都是這次邂逅的結果吧。

1994年連載十年的漫畫《風之谷》也終於完結。不得不承認,1994年的同名動畫的成功和當時的環保思想不無關係。而這個作品在連載中見證了宮崎監督想法的不斷變化和反思。動畫以來的想法不斷被推翻否定,認為宮崎監督思想是簡單的環保的人應該仔細讀一下這個作品。

(1995年,被認為是GHIBLI的實驗劇場的《On Your Mark》、由恰克與飛鳥的歌曲製作的短篇作品在「SuperBest3」放映。講述了在被放射能污染的世界,兩個青年把有翅膀的少女送上藍天的故事。但宮崎駿想要表現的並不是「拯救」,而是「自己的希望」,這是最能觸動人心的東西。)

休整之後,宮崎監督開始製作算得上總結性的《魔法公主》。吉卜力工作室的作品中,一般而言,宮崎監督的作品更為活潑明了和帶有幻想色彩,更受觀眾歡迎。而他的作品也往往是當年國產電影票房的前三名以內。這部作品由於場面宏大,製作精美,加上宮崎監督隱退數年後復出的號召,更重要的是,這次前所未有的廣告宣傳,使得票房創造了日本電影的歷史!日本電影票房一向是國外影片領先,這次成功可以說具有巨大的意義

2001年,《神隱少女》上映。該作果然不負眾望,再次拿下總票房第一,超過300億日元的票房成為日本歷史上的票房怪物。要知道,日本動畫的年度經濟總額才5000億日元,而一般年度票房首位的作品往往不到30億左右。強大的宣傳攻勢,甚至動用到了首相來為首映捧場。不僅如此,宮崎駿的成功甚至開始得到國際的承認,作品得到奧斯卡、威尼斯、柏林等國際電影獎項。(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comic/yryoppn.html


→吉卜力21部動畫電影Netflix看得到!《神隱少女》、《天空之城》劇情介紹、線上看連結全整理!


從「上映年份」找吉卜力作品:
1984年~1989年《風之谷》、《天空之城》、《龍貓》、《魔女宅急便》
1990年~1999年《兒時的點點滴滴》、《紅豬》、《海潮之聲》、《平成狸合戰》、《心之谷》、《魔法公主》、《隔壁的山田君》
2000年~2009年《神隱少女》、《貓的報恩》、《霍爾的移動城堡》、《地海戰記》、《崖上的波妞》
2010年~2014年《借物少女艾莉緹》、《來自紅花坂》、《輝耀姬物語》、《風起》、《回憶中的瑪妮》

【網路溫度計】部部都經典,不可錯過的宮崎駿十大動畫片!


回顧吉卜力23部經典動畫電影:宮崎駿的異想世界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FVKw4tiIFXw

 

《風之谷》1984年

圖/主辦單位聯合報系提供
圖/主辦單位聯合報系提供

 

《天空之城》1986年

圖/聯合報系主辦單位提供
圖/聯合報系主辦單位提供

 

《龍貓》1988年

圖/聯合報系主辦單位提供
圖/聯合報系主辦單位提供

 

《螢火蟲之墓》1988年

圖/聯合報系主辦單位提供
圖/聯合報系主辦單位提供

 

《魔女宅急便》1989年

圖/聯合報系主辦單位提供
圖/聯合報系主辦單位提供

 

《回憶的點點滴滴》1991年

圖/聯合報系主辦單位提供
圖/聯合報系主辦單位提供

 

《紅豬》1992年

圖/聯合報系主辦單位提供
圖/聯合報系主辦單位提供

 

《海潮之聲》1993年

圖/聯合報系主辦單位提供
圖/聯合報系主辦單位提供

 

《平成狸合戰》1994年

圖/聯合報系主辦單位提供
圖/聯合報系主辦單位提供

 

《心之谷》1995年

圖/聯合報系主辦單位提供
圖/聯合報系主辦單位提供

 

《魔法公主》1997年

圖/聯合報系主辦單位提供
圖/聯合報系主辦單位提供

 

《隔壁的山田君》1999年

圖/聯合報系主辦單位提供
圖/聯合報系主辦單位提供

 

《神隱少女》2001年

圖/聯合報系主辦單位提供
圖/聯合報系主辦單位提供

 

《貓的報恩》2002年

圖/聯合報系主辦單位提供
圖/聯合報系主辦單位提供

 

《the GHIBLIES episode 2》2002年

圖/聯合報系主辦單位提供
圖/聯合報系主辦單位提供

 

《霍爾的移動城堡》2004 年

圖/聯合報系主辦單位提供
圖/聯合報系主辦單位提供

 

《地海戰計》2006年

圖/聯合報系主辦單位提供
圖/聯合報系主辦單位提供

 

《崖上的波妞》2008

圖/聯合報系主辦單位提供
圖/聯合報系主辦單位提供

 

《借物少女艾莉緹》2010年

圖/聯合報系主辦單位提供
圖/聯合報系主辦單位提供

 

《來自紅花坂》2011年

圖/聯合報系主辦單位提供
圖/聯合報系主辦單位提供

 

《風起》2013年

圖/聯合報系主辦單位提供
圖/聯合報系主辦單位提供

 

《輝耀姬物語》2013年

圖/聯合報系主辦單位提供
圖/聯合報系主辦單位提供

 

《回憶中的瑪妮》2014年

圖/聯合報系主辦單位提供
圖/聯合報系主辦單位提供

 


[轉載] 原來是這裡!宮崎駿的靈感 來自世界大小景點


【推薦】日本NHK製作之四部宮崎駿紀錄片

第1集 波妞來了

宮崎駿:十載同行

 

第2集 描繪真實

宮崎駿:十載同行

 

第3集 放馬過來——給我一點壓力

宮崎駿:十載同行

 

第4集 沒有廉價的藉口

宮崎駿:十載同行

 

Netflix推出吉卜力21部經典動畫!《神隱少女》、《龍貓》、《霍爾的移動城堡》全數上架

因為看不到宮崎駿動畫一直不申請Netflix會員的你,這次再沒理由了... XD

 


影片解說

☁️遺片☁️天空之城:宮崎駿一輩子的夢想|飛行石的四種試煉|你不知道的秘密|原型城堡遊記|Laputa|人生遺片清單Vol.33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_rbDVph_dwk&t=7s

 

🧹遺片🧹魔女宅急便:沒有她吉卜力就解散了|琪琪的三個第一次|Kiki's Delivery Service|人生遺片清單Vol.28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rgxjg5KGphM&t=14s

 

🏮遺片🏮神隱少女:影史最佳動畫片追加解析|無臉男解析|名字的意義|Spirited Away|人生遺片清單Vol.05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gFC0_03zsOc&list=PLUXKAz0LURJaPGN5cXFNxLoUmP09riIjv&index=20

 

🌠遺片🌠霍爾的移動城堡:我一直在等你|角色深度解析|5大疑問解答|原型小鎮遊記|人生遺片清單Vol.26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u1kjgyfftd8

 


→久石讓簡介

日本著名作曲家、歌手、鋼琴家,原名為藤澤守。

久石讓多年以擔任電影配樂與創作為主,更是宮崎駿系列作品中不可欠缺的配樂大師~他與宮崎駿導演所合作的系列動漫作品,從《風之谷》至《風起》的二十多年間所有長篇動畫電影的音樂製作,更是多年來日本動漫與音樂合作的傳奇~

「久石讓」的名字來源,其實是他的偶像—美國黑人音樂家及製作人昆西·瓊斯(Quincy Jones)。

久石讓將「Quincy Jones」改成日語發音,再聯結日文訓讀發音,成為了漢字姓名「久石讓」。而他的英文名JOE,也可以說是為了向美國配樂大師QUINCY JONES致敬。

 

久石讓演奏久石讓.出色的琴藝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QFGaCgQ-oIM

 

一場音樂會.訴說久石讓與宮崎駿的25年動漫情緣

久石讓 in 武道館 ~與宮崎駿動畫共同走過的25年

這是一場絕響的經典音樂會:2008年久石讓於日本武道館指揮的大型宮崎駿監督動畫25週年紀念演奏會。整場音樂會動員了交響樂團200人,合唱團800人,軍樂樂隊演奏者160人,獨唱聲樂家、流行歌手以及久石讓的女兒麻衣等等,總表演人數近1200人的超大型編制,帶來他與宮崎駿合作之動畫配樂25年,精彩無比的33首經典曲目,每一段都精彩無比,值得欣賞~

音樂會曲目與時間軸
0:00:45 風の伝説 《風的傳說》

0:03:08 ナウシカ・レクイエム《娜烏西卡安魂曲》

0:04:26 メーヴェとコルベットの戦い 《海鷗與輕武裝艦艇的空中之戰》

0:05:49 王蟲との交流 《與王蟲的交流》

0:07:10 鳥の人 《鳥人》

0:11:50 アシタカせっき 《阿席達卡的傳說》

0:13:55 タタリ神 《魔祟神》

0:16:13 もののけ姫 《魔法公主》

0:19:38 海の見える街 《看得見海的街道》

0:22:15 大忙しのキキ 《忙碌的琪琪》

0:24:16 傷心のキキ 《傷心的琪琪》

0:25:34 かあさんのホウキ 《媽媽的掃帚》

0:31:26 深海牧場~海のおかあさん 《深海牧場~海的母親》

0:36:52 波の魚のポニョ~フジモトのテーマ 《波魚的波妞~藤本的主題曲》

0:41:14 ひまわりの家の輪舞曲 《向日葵之家的輪旋曲》

0:44:29 母の愛~いもうと達の活躍~母と海の讃歌

0:47:00 崖の上のポニョ 《崖上的波妞》

0:50:29 ハトと少年 《鴿子與少年》

0:52:56 君をのせて 《載著妳》

0:57:55 大樹 《大樹》

1:01:54 帰らざる日々 《不再回來的日子》

1:06:48 宮崎駿講話

1:08:43 Symphonic Variation “Merry-go-round” 交響変奏曲「人生のメリーゴーランド」 《交響變奏曲「人生的旋轉木馬」》

1:15:52 Cave of Mind

1:18:11 “Merry-go-round” 人生のメリーゴーランド 《人生的旋轉木馬》

1:22:05 あの夏へ vocal version「いのちの名前」 《那年夏天 vocal version「生命之名」》

1:26:27 ふたたび《再次相會》

1:31:02 風のとおり道 《風的通道》

1:32:06 さんぽ 《散步》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Lp0LHEFOS9s1:37:11となりのトトロ 《隔壁的龍貓》

1:43:21 《MADNESS》

1:47:34 アシタカとサン 《阿席達卡與桑》

 

久石讓 in 武道館 ~與宮崎駿動畫共同走過的25年 Live'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mWUatpIoGCw&t=6454s


靈感來源

John Cage - In a Landscape (1948)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wQeNHAjC6ro

 

John Cage: Living Room Music (Score video)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tKrwCkHQRco&t=242s

 

J.S. Bach - Mass in B minor - 1. Kyrie eleison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O158gelF3hY

 

Maurice Ravel: «Daphnis et Chloé» 2ème Suite

https://youtu.be/14OM6Ysnk6M?t=593

 

【原唱】假聲男高音米良美一驚艷演繹《魔法公主》同名主題曲《もののけ姫》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cS9LnZGkfW4&list=RDcS9LnZGkfW4&start_radio=1

 

【再創作】秋川雅史×手嶌葵 テルーの唄(泰魯之歌)《魔法公主》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7DITb1Zmsg0&list=RDcS9LnZGkfW4&index=3

 

Claude Debussy - La Mer - 3rd Mov. (with score)

https://youtu.be/KUFpcPEcwTo?t=914

 

年僅4歲的麻衣,首次獻聲就在《風之谷》中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DmuatNYAK_s

 

結束在最華麗之時~「崖上的波妞」in台北 藤卷直哉、大橋望美解散前最後演唱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pOPBAebWcJY

 

此景只成回憶~藤卷直哉+大橋望美《崖上的波妞》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Q77ix2ntujQ

 

【Piano Cover】超好聽的動畫插曲|久石讓 - 帰らざる日々|紅の豚 插曲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xfKbOohDVPA

 

平原綾香: Jupiter (木星) 日語歌詞中譯-有押韻 2014 東京音楽祭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SXouPqeT1SU

 

霍爾斯特:《行星組曲》⟨木星⟩ Gustav Holst: "Jupiter" aus "Die Planeten" op. 32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3aXsQQ-ueBk

 

 

 

【請搶答】你是鐵粉嗎?一起猜猜看是哪首曲目~😉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DCYMc4-iGPk

 


久石讓的新型態演出

《龍貓》的交響故事.音樂會Live'

口白:樹木希林
作曲.指揮.鋼琴:久石讓
読売日本交響楽団

久石讓重新編曲,邀請知名配音聲優樹木希林擔任口白精彩述說《龍貓》故事,再結合読売日本交響楽団現場演奏,創造出全新的氛圍,即使是音樂會也令人享受不已~高度推薦。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JaEULDW7weA

 

【BON話題】寫在宮崎駿退休之後

第8次復出的宮崎駿:做設計要動腦子,不好好幹就滾蛋!

2021年剛過80大壽宮崎駿,再次宣布復出,又要拍攝動漫新作了🌟

宮崎駿說,這次的第8次復出(XD),除了自己熱愛動漫,還想繼續畫下去之外,另一個最大的動力其實是自己的小孫子。

 

與其什麼都不做地死去,不如在製作中死去!

這部再次號稱宮崎駿最後一部動漫電影的《你想活出怎樣的人生》(How do you live?),改編自1937年兒童文學作家吉野源三的同名小說,故事圍繞在一名15歲少年的身上,內容正面激勵人心~是日本中學生必讀的勵志小說。

宮崎駿說這本小說他從10歲讀到80歲,是影響他一生的重要讀物:「這本書傳達出的信念是,無論這個世界如何殘酷,我們都要活得像一個真正的人。」

書裡有這樣一句話:「人的一生中所遭遇的每一件事,其實都只會發生一次,如果未來不想悔恨,那我們就要懂得珍惜。」

由於是給自己的小孫子畫的。宮崎駿說:「爺爺也許很快要去另一個世界去了,不過爺爺留下了這部電影送給你...」。

預定今年(2022)即將上映的《你想活出怎樣的人生》,非常、非常令人期待😘

 

宮崎駿再次復出即將上映新作品《你想活出怎樣的人生》

日本必讀百年名著 作者吉野源三郎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wEHYnMn6mJQ


博客來網路書局資料《你想活出怎樣的人生》:

無論世界變得如何混亂與殘酷,我們還是可以決定要用什麼樣的姿態好好活著。

  有痛苦、有逆境,正是人生往前邁進的證明。
  一切的思考、所有的煩惱,都是有價值的。
  看了這本書,你將從中得到無比的激勵。

  ★日本「百年最愛書籍」
  ★半年狂銷200萬冊,日本亞馬遜排行榜第一名
  ★超過1000名老師「最想推薦給國高中生的讀物」第一名!
  ★盧建彰、小野、光禹、吳定謙、幸佳慧、黃益中、黃威融、番紅花、阿信&不二良、李偉文──感動推薦

  這是80年來,形塑日本人品格態度的一本書,
是一本遇到難關或面臨挑戰時,讓人振作起來,
長大後不斷想再次閱讀,並仍然能夠獲益匪淺的書。

  日本具代表性的知識分子吉野源三郎,用本書講述一位十五歲少年「小哥白尼」,在舅舅智慧的引導下,思考了勇氣、友情、貧富、霸凌、人與社會等課題,藉此釐清「人之所以為人的價值」和「生而為人應有的態度」。

  雋永流傳,宮崎駿即將改編動畫!

  本書內容深入淺出、精采深刻,曾被收入中小學教科書,並且歷來不斷再版,從知識分子到販夫走卒,都深受影響,推薦者絡繹不絕。

  動畫大師宮崎駿更曾經在自傳中,以長文書寫《你想活出怎樣的人生?》如何觸發他思考社會以及未來的世界。他說,這本書「傳達出一個訊息,那就是無論處在多麼艱困的時代或是殘酷的時代,都要活得像個人」。2018年初,宮崎駿更宣布,將為此書重新復出拍攝動畫,使其影響力能擴及新的世代。


台灣新聞:久石讓與垃圾車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5u5qAwNpHHo

 

[新聞] 登台演奏會遭垃圾車音樂亂入 久石讓幽默化解尷尬

本文引自「風傳媒」台灣好新聞報 2016-08-22 16:30

曾為宮崎駿動畫電影締造許多名曲的音樂大師久石讓,20日晚間於台大綜合體育館盛大登台演出,但途中卻2度遭場外響亮的「垃圾車音樂」亂入干擾,讓大師一度傻眼愣在台上,在得知詳情後則對場外鞠躬,以機智反應幽默化解現場尷尬氣氛;雖主辦單位透露久石讓並未因此感到不悅,仍引起不少觀眾氣憤,大罵場地不該選在台大體育館,「讓好好一場演出就這樣毀了」。

現場觀眾指出,久石讓20日首度率領新日本愛樂交響樂團登台表演,在演奏進行到間隔時,場外經過的垃圾車音樂卻剛好響起,十分清楚地傳入會場「接軌」,狀況發生時久石讓也摸不著頭緒,一直等待到音樂播放完,還很有禮貌的對外面鞠躬後才繼續演出。雖然大師靠幽默化解,但不少觀眾則對此狀況十分不滿,紛紛在主辦單位的臉書專頁上po文批評,痛罵邀請一流團隊來台,卻沒好好慎選場地,「真是畢生難忘!」、「搞成像是大學社團發表會!」

大鴻藝術表示,事先就有向日方告知此次演出無法借到兩廳院等專業場地,日方當時也認為場外的環境音應不致於破壞節目進行,而雙方雖有心理準備,但為避免影響演出,並未事前告知久石讓。大鴻藝術透露,久石讓在演出結束後有向工作人員詢問「那是什麼聲音?」,得知是垃圾車音樂還神回應「nice follow」,並開玩笑說「我的反應不錯吧」,顯然並未放在心上。至於引起樂迷的批評,大鴻藝術則強調會再檢討改進。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1IKs9dkzKAc

 

Nice Follow~我們節目沒有垃圾車會經過喔XD

2018/03/12 10:23 華視新聞

北市首例! "貓"開演 垃圾車沒音樂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ovwtDLnRsn4

綜合報導  / 台北市

日本著名動畫配樂大師久石讓前年來台舉辦演奏會,演奏中2度有「垃圾車音樂」干擾導致演奏一度中斷。避免類似事件再發生,音樂劇「貓」的主辦單位日前向北市府環保局申請「暫停播放垃圾車音樂」獲准,成為北市因表演而暫停播放垃圾車音樂的首例。

北市府環保局副局表示,經過和里辦公室協商,決定在音樂劇演出期間依舊維持廢棄物收運作業,但台大體育館周邊的部分夜間垃圾車收運點將關閉垃圾車響鈴音樂,並會透過里長加強宣傳。


零式戰鬥機的興衰:從性能逆天的制空雄鷹,到馬里亞納的飛行火雞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52-caYI9BJo

 

 

開卷蹦藝術.享受美好閱讀時光

☕️一杯咖啡.一點心意.支持蹦藝術☕️

 

各類合作提案,聯繫方式:

*手機:0917.670.518 
*Line:https://line.me/ti/p/LB1ro0P0AU
*E-mail:jenpin888@gmail.com

【BON音樂】大人社團X蹦藝術 五大指揮家系列(五)利物浦皇家愛樂/奧斯陸愛樂:瓦西里.彼得連科

【BON音樂】大人社團X蹦藝術 五大指揮家系列(五)利物浦皇家愛樂/奧斯陸愛樂:瓦西里.彼得連科
All about Vasily Petrenko

– 資訊整理共享於網路,一起欣賞音樂與藝術之美 –
蹦藝術 | BONART


 

在紛亂的時局裡,音樂已經成為你生活中的日常?
想透過了解更多作品的背景,拓廣音樂範疇,聽懂音樂的意涵?

《大人社團》與蹦藝術林仁斌老師攜手再開新課,這次以「管弦樂指揮家」為主軸賞析五大全球知名的指揮家,不只了解他們的音樂之路也能進一步欣賞他們與樂團的風格魅力。你會認識紐約大都會歌劇院的亞尼克‧聶澤-賽金、法國巴黎國家歌劇院的音樂總監杜達美、年紀輕輕就嶄露頭角的克勞斯‧麥凱萊等等,從指揮家的風格與樂團、歌劇院的風格感受他們不同的詮釋方式,也能對音樂有更深一層的認識。

 

 

《延伸閱讀》大人的音樂欣賞線上直播課程好嗎?學員真實回饋分享

 

本期精彩課程推薦

大人的指揮家的風采線上直播課(7/7週四下午班,共5堂):五大全球知名最四管弦樂指揮家代表

 

特別課程推薦

大人的弦音美技國際小提琴大賽(8/17週三晚上班,共6堂):四年一度克萊斯勒大賽

 

下期課程精彩推薦

大人的第九號交響曲聯演線上直播課(8/18週四下午班,共5堂):匯集四大名家-貝多芬X舒伯特X馬勒X德弗札克

 

  • 第五堂 │ 利物浦皇家愛樂/奧斯陸愛樂:瓦西里.彼得連科

曾以蕭士塔高維契第十交響曲榮獲英國權威留聲機獎「年度管弦樂唱片」,並榮獲回聲德國音樂古典獎「年度新人獎」的知名樂團指揮瓦西里.彼得連科,18歲時,成為俄國最古老的米哈伊洛夫斯基劇院常駐指揮,2012年起任首席客座指揮。2006年受聘為利物浦皇家愛樂樂團指揮,三年後成為首席指揮,現為桂冠指揮。曾任奧斯陸愛樂樂團首席指揮(2013-2019),可說是實戰經驗非常豐富的中生代代表人物。本堂課程中,林仁斌老師將帶領大人同學們,一起認識這位駕馭樂團能力非凡的音樂明星。

 

先來一段瓦西里.彼得連科指揮利物浦皇家愛樂樂團的蕭士塔高維契第10號交響曲第2樂章精彩錄音(榮獲英國權威留聲機獎「年度管弦樂唱片」)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e5roOBE1yCo

 

瓦西里.彼得連科指揮利物浦皇家愛樂樂團的蕭士塔高維契交響曲全集唱片錄音

 

生平簡介

生平簡介取自維基百科彼得連科網頁

彼得連科出生於列寧格勒聖彼得堡),現居於英格蘭,是俄羅斯英國的雙重國籍指揮家

彼得連科目前是皇家愛樂樂團俄羅斯國立模範交響樂團歐盟青年管弦樂團的首席指揮。彼得連科在2020年結束了他在利物浦皇家愛樂樂團的十五年任期,現在是該樂團的桂冠指揮。

彼得連科深具音樂天賦,7歲時便進入聖彼得堡音樂學院下屬的葛令卡合唱學校,後來就讀於聖彼得堡音樂學院,師從馬里斯·揚頌斯泰密卡諾夫埃薩-佩卡·薩洛寧等人。18歲時,彼得連科就成為俄國最古老的歌劇院之一——米哈伊洛夫斯基劇院(當時名為穆索爾斯基劇院)的常駐指揮,2012年起任該歌劇院首席客座指揮。

2006年9月,彼得連科被任命為利物浦皇家愛樂樂團的指揮,並於三年後成為其首席指揮,於2020年離任,並以桂冠指揮的身份回歸。2013年8月起,彼得連科擔任奧斯陸愛樂樂團首席指揮,於2019年離任。

彼得連科曾獲回聲音樂古典獎「年度新人獎」,他與利物浦皇家愛樂樂團合作錄製的蕭士塔高維奇第十交響曲被評為留聲機獎「年度管弦樂唱片」。

2022年3月1日,由於俄烏衝突,彼得連科宣布在局勢重返和平之前暫停其在俄羅斯國立模範交響樂團的職位以及在俄羅斯境內的一切工作。

 

 

【好文推薦】瓦西里·彼得連科:傳記、創造力、事業、個人生活

以下文章出處:文化與社會

 

瓦西里·彼得連科是一位俄裔英國指揮家,耳朵無懈可擊。他是獎項和獎項數量的記錄保持者之一。

瓦西里·別特連科
瓦西里·別特連科

 

瓦西里·彼得連科於 1976 年 7 月 7 日出生於列寧格勒。未來指揮家的父母喜歡音樂,但並不專業。孩子發育很快。 2歲的時候我已經可以閱讀了。他從小就被音樂所吸引,因此進入格林卡合唱學校和列寧格勒音樂學院的瓦西里的選擇並沒有讓人感到意外。

圖像
圖像

 

老師們立刻注意到這個年輕人的巨大潛力。瓦西里沒有讓他的導師失望--他表現出認真的工作態度,沒有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彼得連科最初努力獲得最好的教育,為此他還進行了額外的學習。

圖像
圖像

 

職業

2002 年,Vasily Petrenko 榮獲“Cadaques”國際指揮比賽大獎。

2004年,瓦西里·彼得連科成為聖彼得堡國家學術交響樂團的指揮。

同年秋天,他指揮利物浦愛樂樂團。 10 個月後,Petrenko 成為了利物浦愛樂樂團首席指揮。這段長達15年的全盛時期為利物浦當地藝術開啟了旋風式的發展。瓦西里·愛德華多維奇為其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擴大了曲目,吸引了更多的觀眾。

圖像
圖像

 

2007 年春天,瓦西里入籍英國,成為支持大師宣言的英國指揮家之一。持續地推廣吸引學生學習古典音樂。

2008 年,瓦西里·彼得連科成為英國國家青年管弦樂團的指揮。一年後,他被授予教授榮譽稱號,並被授予文學博士學位。他後來被任命為利物浦名譽居民。與此同時,這位大師繼續與俄羅斯管弦樂團合作。他被列為米哈伊洛夫斯基劇院的首席指揮。 2015 年,他在歐盟青年管弦樂團獲得了首席指揮職位。後來他再成為奧斯陸愛樂的首席指揮。

圖像
圖像

 

瓦西里·彼得連科已然是世界上最著名和最受歡迎的指揮家之一。由於一路上榮獲獎項豐富,可說是當代之最。他的錄音專輯亦獲得留聲機“最佳管弦樂唱片”提名。

圖像
圖像

 

個人生活

瓦西里·彼得連科擁有一子一女,與妻子 Eugenia 和兩個孩子 Anna 和 Alexander 住在英格蘭西北部。儘管瓦西里·彼得連科工作非常忙碌過度,但家人說,他努力與他們共度每一分鐘。

圖像
圖像

除了對創造力的熱愛,瓦西里還關注足球的發展。他是利物浦澤尼特的球迷。


黃金歲月.利物浦愛樂15年

【影片】與利物浦愛樂的15年藝術合作關係

 

利物浦愛樂 官網

因為彼得連科已經確定離開利物浦,並因為俄烏衝突,彼得連科宣布在局勢重返和平之前暫停其在俄羅斯國立交響樂團的職位以及在俄羅斯境內的一切工作,目前在官網上可見首席指揮是多明哥·欣多揚(Domingo Hindoyan)。多明哥·欣多揚於 2021 年 9 月成為皇家利物浦愛樂樂團首席指揮。先前他自2019年起也是波蘭國家交響樂團的首席客座指揮。

皇家利物浦愛樂樂團2022-23樂季影片: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NfF4kbLvuqw

 

進入指揮頁面,可以看到彼得連科目前是樂團的桂冠指揮:

 

現在回到彼得連科身上,欣賞他與合作的西貝流士《芬蘭頌》: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L6P3cIJHWjw

 

精彩樂季回顧

2010-11樂季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soumYxap8DM

 

2013-14樂季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jnG6VSD9P4g&list=PL4939E8D7E744CEA4&index=5

 

Alison Balsom plays with the RLPO

Joseph Haydn Trumpet Concerto in E-Flat major (Finale: allegro)

Alison Balsom, trumpet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V8hne2olwag&list=PL4939E8D7E744CEA4&index=8

 

2013-14樂季

瓦西里的續約年份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akiMZlq_nI8&list=PL4939E8D7E744CEA4&index=2

 

2014年.歡度利物浦愛樂175週年慶

物浦愛樂除了是英國歷史上最悠久的樂團之一,影片中細數過往利物浦愛樂的樂團歷史、歷任指揮以及精彩演奏。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6qRMYu4Rxkg&list=PL4939E8D7E744CEA4&index=17

 

蕭士塔高維契專家.同鄉

回到蕭士塔高維契的交響曲全集話題:因為瓦西里與蕭士塔高維契是同鄉(列寧格勒),他說從小聽蕭士塔高維契,彷彿就像是看到自己家鄉的風景畫一般;而蕭士塔高維契以音樂對抗共產政權的過往歷史,更是他音樂裡不可抹滅的標誌。身為指揮家,他一直覺得有義務讓世人更加了解這位偉大的作曲家。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gO4POFzBGtE&list=PL4939E8D7E744CEA4&index=16


奧斯陸愛樂.真香

回憶我初次現場聽瓦西里指揮奧斯陸愛樂,曲目正是葛利格:《皮爾金組曲》第一號。當時他的指揮就是如此細膩且清晰,將音樂中的情緒控制得宜,與樂團合作無間,是非常享受的音樂會:

Anitra's Dance / Edvard Grieg / Vasily Petrenko / Oslo Philharmonic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EncD0_bJeD8

 

 

奧斯陸愛樂官網

 

現任首席指揮/藝術顧問:克勞斯.麥凱萊(Klaus Mäkelä, b.1996)

 

沒錯~克勞斯正是瓦西里的繼任者

 

柴可夫斯基:第五號交響曲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JUk0WZVCnk4

 

拉赫曼尼諾夫:第二號交響曲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QBy_ACHvEJs

 

理查.史特勞斯《玫瑰騎士》選粹(牌桌音樂)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uTRUI90-zGw

 

拉赫曼尼諾夫:第二號鋼琴協奏曲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eh2EHZBciLM&list=PLJJO7djXWX0BampC_qnTz9AuttxIS-RKS&index=7


2022年近期活動

2022年7月,瓦西里在新加坡與新加坡愛樂有一系列精彩的合作

 

 

7月中,則是在墨爾本與墨爾本交響樂團合作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GSnRUBbiFlk

 

沈潛.蓄銳.再出發

之前曾說自己忙碌到不行的瓦西里,選擇在俄烏戰事爆發時停止了所有指揮工作,目前已經離開奧斯陸與利物浦兩大愛樂的他,正過著自由自在的生活。從筆者最近關注到的行程(如上),知道瓦西里應該是開始不甘寂寞(XD),正準備逐步恢復他最擅長的樂團指揮工作。

目前他已經恢復指揮工作,是現任英國皇家愛樂交響樂團」(Royal Philharmonic Orchestra)、「俄羅斯國立交響樂團」(State Academic Symphony Orchestra of the Russian Federation)、「歐盟青年交響樂團」(European Union Youth Orchestra)三大樂團首席指揮。

 

在此也特別期待他未來的各項動向,如有最新消息,屆時再與蹦友們一起分享囉~

 

講了這麼久,您還記得在2019年柴可夫斯基鋼琴大賽時,大會這搞錯轟動樂壇的烏龍新聞嗎?

受害者安天旭當時的表情也是經典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UOUSFNgEy7c

 

 

開卷蹦藝術.享受美好閱讀時光

☕️一杯咖啡.一點心意.支持蹦藝術☕️

 

各類合作提案,聯繫方式:

*手機:0917.670.518 
*Line:https://line.me/ti/p/LB1ro0P0AU
*E-mail:jenpin888@gmail.com

【BON音樂】2022年下半年苗北講堂開課囉🎊 蹦藝術X苗北藝文中心

【BON音樂】2022年下半年苗北講堂開課囉🎊 蹦藝術X苗北藝文中心
Miaobei Art Center X BONART 2022-2

– 資訊整理共享於網路,欣賞音樂與藝術之美 –
蹦藝術 | BONART


各位喜愛音樂與藝術的朋友們大家暑安🎉

蹦藝術執行長林仁斌老師2022年上半年於苗北藝文中心的苗北講堂之專題演講,課程已經出爐也開始接受報名囉🎉

 

課程詳細資訊

時間 _ 2022.08.14 ~ 09.25 10:00
地點 _ 視聽中心
限額 _ 50位
費用 _ 套票6場$450 (截至8/21前) | 單堂$100
辦理單位 _ 指導/苗栗縣政府 主辦/苗栗縣苗北藝文中心
授課教師 _ 林仁斌(蹦藝術BONART執行長)

∗因應新型冠狀病毒(COVID-19)疫情防範,學員上課均需全程配戴口罩,並遵守本中心防疫措施相關規定,違反規定將無法入場上課。

∗課程相關事宜洽詢:活動企劃部黃小姐037-612669轉511 ychuang@miaobeiac.org

 

課程主軸:

積厚流光 音樂群雄✨

橫跨歐洲五國.十九世紀的最美的音樂人文風情

藝文講堂為日前重要的藝文參與模式,為營造藝文共學常態環境,本系列苗北講堂音樂講座以「積厚流光 音樂群雄 Part.2」為發想,接續上一期偉大作曲家.人文風情系列,以橫跨歐洲各國,十九世紀浪漫風華為主軸,由超人氣音樂導聆人林仁斌老師用精彩的故事,帶您穿越時空,輕鬆悠遊古典音樂美妙的領域,讓您瞬間化身音樂欣賞達人。 


歐洲五國.五種音樂風情

(一)德國.幸福浪漫之聲.孟德爾頌

“一首我喜愛的樂曲,所傳遞給我的思想和意義是無法用語言表達的” — 孟德爾頌

111年8月14日(星期日) 10:00

孟德爾頌(Jakob Ludwig Felix Mendelssohn,1809-1847)出生於1809年的德國,浪漫時期萌芽的百花齊放年代,與舒曼、蕭邦等人一同成為了浪漫前期的代表作曲家。孟德爾頌一生交友廣泛,作品豐富,除了與大文豪歌德結為忘年之交,並與當代眾多藝文音樂人士往來,對他的創作生涯產生許多重要的影響。9歲以鋼琴家身份於柏林登台公開演奏,10歲時譜曲,12歲主辦報紙,更與大他60歲的大文豪歌德結為忘年之交。他復興了巴赫的音樂,成立萊比錫音樂院並擔任布商大廈樂團指揮,輝煌燦爛卻短暫的38年人生與精彩音樂,由林仁斌老師為您娓娓道來。

 

(二)德國.現代劇樂先驅.華格納

“先具備想像力,才能創造真實” — 華格納

111年8月21日(星期日)10:00

華格納(Wilhelm Richard Wagner,1813-1883)與威爾第同樣出生於1813年的德國,不但是《樂劇》的催生者,從撰寫劇本、創作音樂甚至籌建拜魯特音樂節,塑造出現代劇場音樂的雛形,最終形成了「整體藝術」這項全新的表演藝術概念。在他一生不凡的際遇裡,才華洋溢卻也爭議無數,無論是音樂或言論,始終是令人無法忽略的存在。這場音樂講座中,林仁斌老師為您詳解這位被視為歐洲音樂史上最具爭議人物的生平、言論與美妙的音樂。

 

(三)俄羅斯.憂鬱旋律天王.柴可夫斯基

“音樂是上天給人類最偉大的禮物,只有音樂能闡述寧靜與靜謐” — 柴可夫斯基

111年8月28日(星期日)10:00

柴可夫斯基(Pyotr Ilyich Tchaikovsky,1840-1893)出生在政治動盪不安的十九世紀俄羅斯,在這樣的環境中融合了深厚文學與音樂藝術的美感,以獨特的憂鬱旋律,無人能及的作曲才華,悲劇色彩、優美動人的旋律與和聲,不僅在當代廣受注目,他的音樂能以不屬於當時任何一個流派之附庸,而成為俄羅斯後期浪漫樂派翹楚之領導大師,音樂廣為後世流傳,成為一家之言。這場音樂講座中,林仁斌老師將為您詳解柴可夫斯基精彩絢爛的人生與精彩作品。

 

(四)挪威.北歐溫暖之心.葛利格

“我嗅著北海碼頭上令人興奮的氣味,我確信我的音樂蘊含著鱈魚風味” — 葛利格

111年9月4日(星期日)10:00

葛利格(Edvard Grieg,1843-1907)是出生於挪威卑爾根的民族樂派作曲家,求學於德國萊比錫,揚名於自己的故鄉挪威。無論是藝術歌曲、器樂作品、《皮爾金》劇樂與最知名的a小調鋼琴協奏曲,都包含著濃濃的故鄉情與挪威音樂密碼。與西貝流士相似,擅長以音樂描繪風景的強大作曲能力更讓他成為浪漫後期最重要的代表作曲家,更是挪威民眾眼中的驕傲。這場音樂講座中,林仁斌老師將為您解析葛利格的生平與音樂創作語彙,讓您知道什麼音樂中的「鱈魚風味」。

 

(五)法國.理性感性融合.拉威爾

“我人生中唯一的戀愛對象,就是音樂“ — 拉威爾

111年9月18日(星期日)10:00

當我們欣賞法國近代音樂大師拉威爾(Maurice Ravel,1875-1937)的作品時,他的工程師父系血統與西班牙母系背景,幾乎就反映在那精確無比的音樂語彙與強烈的音樂風格中。拉威爾年輕時追隨於德布西之後,大量的全音階使用與水的意象讓他成名,而對於西方調式音樂的熟捻與精熟,讓他的中期作品蛻變成熟,成為一代大師;晚年的西班牙風格更被譽為比道地西班牙作曲家更原汁原味,這樣的一位作曲家值得您細細品味聆賞。這場音樂講座中,林仁斌老師將為您導讀欣賞拉威爾音樂中的奧妙之處。

 

(六)義大利.愛情詠嘆極致.普契尼

“靈感是一種覺醒,是人類所有才能的成就,體現在一切高尚的藝術成就中” — 普契尼

111年9月25日(星期日)10:00

一代義大利寫實主義歌劇作曲家- 普契尼(Giacomo Puccini,1858-1924),被傳記作家稱為:獵劇本高手,獵旋律高手與獵艷高手。他的歌劇擅長描繪深刻卻悲淒的愛情,一曲詠嘆道盡人世間的無奈與心酸,常令觀劇者也隨之而喜,隨之而悲,肝腸寸斷,在歌劇巨擘威爾第之後,他成為最受注目的一代寫實歌劇主義大師。當代世界十大上演率最高的歌劇中,就有三部出自他的手筆:《波西米亞人》、《蝴蝶夫人》與《杜蘭朵》。這場音樂講座中,林仁斌老師將為您詳細解說普契尼的生平與絕美的詠嘆。

 

主講人|林仁斌

蹦藝術 | BONART 執行長

林仁斌(蹦藝術 | BONART 執行長)
知名長笛演奏、指揮、撰文、演講與音樂攝影之全方位音樂家 旅法知名音樂家林仁斌自2001年自巴黎師範音樂院(École Normale Supérieure de paris)學成返國後,以長、短笛演奏、室內樂及樂團指揮活躍於國際音樂節與國內外音樂廳;演奏專輯出版有《夜間咖啡館》、《妳的我的》、《華麗聚焦-雙長笛與鋼琴的歌劇院之夜》、《華麗聚焦II-卡門》(林仁斌&周欣穎)《動物狂歡節》….等。 現為音樂藝文網站「蹦藝術|BONART」執行長與Podcast古典音樂節目《蹦藝術》主持人,深受各界樂迷喜愛。多年來撰文拍攝訪問音樂家,更以文字與攝影見長,每年演講場次超過百場;為國家交響樂團、長榮交響樂團與國家兩廳院、苗北藝文中心等各單位邀約之音樂講座策展、音樂導聆與撰稿人,更是公認的超人氣音樂欣賞名家。

報名資訊

(一)報名方式:

◆線上報名,點選上方「馬上報名」,填寫完google表單後,完成繳費。
◆臨櫃報名,至苗北藝文中心服務台填寫報名表,並完成繳費。
◆郵寄報名,填妥報名表(請自本頁面下方下載),並且完成繳費,將報名表郵寄至苗栗縣竹南鎮公園路206號苗北藝文中心(信封請註明:111-2苗北講堂)。
◆電子郵件報名,填妥報名表(請自本頁面下方下載)並完成繳費,將報名表寄至:ychuang@miaobeiac.org,主旨:111-2苗北講堂,即完成報名。

 

(二)繳費資訊

◆ 現場繳費:請攜帶報名表至苗北藝文中心服務台
◆ 線上匯款

匯款帳戶:

戶名:苗栗縣苗北藝文中心
銀行:臺灣土地銀行頭份分行(0050212)
帳號:021-051-051-316

 

注意事項
1.退款規定:課程進入報名行政流程繳費後,因故不克參加者,需配合規定,於活動日10個工作天前提出申請,逾期恕不受理。
2.活動延期:若因天災等不可抗力因素(如:颱風),主辦單位將告知補辦日期或退款事宜。並保留修改活動內容,以及終止課程之權力。
3.講座以收費報名辦理,每堂未達上限人數,將告知退款事宜。並保留修改活動內容,以及終止課程之權力。
4.因應疫情配合政府措施:
①流量及動線管制: 僅開放正門出入口 ,依不同空間控管容留人數。
②入館前量測額溫、消毒手部並全程佩戴口罩、禁止飲食,保持社交安全距離。
③課程形式配合中央防疫指揮中心指示滾動式修正,如採線上課程,將以「Google Meet」軟體上課;敬請各位學員一同共學、共好!
藝起做好防疫措施,提供一個安心、安全的場域,迎接藝文生活。

 

相關附件 - 111-2苗北講堂-紙本報名表.pdf

竭誠歡迎您的參與~一起享受音樂與藝術之美💕

 

開卷蹦藝術.享受美好閱讀時光

☕️一杯咖啡.一點心意.支持蹦藝術☕️

 

各類合作提案,聯繫方式:

*手機:0917.670.518 
*Line:https://line.me/ti/p/LB1ro0P0AU
*E-mail:jenpin888@gmail.com

【BON音樂】熱情、有趣、激勵人心~音樂劇《舞動人生》(Billy Elliot)介紹

【BON音樂】熱情、有趣、激勵人心~音樂劇《舞動人生》(Billy Elliot)介紹
"Billy Elliot" - The Musical

– 資訊整理共享於網路,一起欣賞音樂與藝術之美 –
蹦藝術 | BONART


音樂劇《舞動人生》(Billy Elliot)簡介

 

官方售票網

 

看一下座位與票價XD...

可以看到位置分為A-E共五區,票價從56英鎊到10英鎊,其實不算很貴~

 

基本資料(資料整理於網路)

關於電影

舞動人生》(Billy Elliot,中國大陸與香港翻譯為《跳出我天地》),是一部由史提芬·戴爾卓所執導的2000年英國電影劇情圍繞著一個沒有母親的單親家庭英國男孩比利展開:電影中時代背景是1984-1985年英國礦工在英格蘭東北部達勒姆郡的集體罷工,造成的家庭和社區衝突,小男孩比利從拳擊課轉而發現自己對於芭蕾舞的興趣,但礦工父親完全無法理解,比利在芭蕾老師的鼓勵之下,全心投入舞蹈的練習;比利的努力與付出,終於獲得父親全力支持與哥哥體諒,最終取得成功的感人故事。

2004年,《Total Film》電影雜誌選出《舞動人生》為英國史上最偉大電影排名第39位。

電影預告

轉眼間電影上映也已經22年了~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0XuuvXXTDnU

 

關於音樂劇

舞動人生音樂劇的誕生由電影發想而來:2000年由知名歌手艾爾頓·強爵士(Sir Elton John)深受電影啟發,非常喜愛。他向電影導演史提芬·戴爾卓提議希望能夠該編為音樂劇,也邀請李·霍爾(Lee Hall)負責劇本與文字,艾爾頓·強自己擔任歌曲與配樂寫作,兩人協力合作將電影故事改編而成舞台音樂劇,躍上倫敦西區成為超級成功劇目。

2005年5月在倫敦西區之維多利亞劇院公演,取得絕大成功。

每日電訊報》讚譽該劇為「英國最偉大的音樂劇」。

 

音樂劇預告片 1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mb3SurSifc0

 

音樂劇預告片 2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H_PQQyFkrqg


《舞動人生》故事時代背景

本段文字取自國立臺灣藝術大學碩士論文 "少年學習舞蹈表演心路歷程之研究 ─以音樂劇《舞動人生》為例",林怡瑩著(民國110年7月)

錢乘旦、陳曉律、潘興明與陳祖洲(1997)指出,1970年代,英國面臨經濟蕭條、 失業率攀升及通貨膨脹等問題,工會透過罷工要求工資增長,以抵銷通貨膨脹;然而,勞動生產率未能達到工資增加的目標,再次爆發新的勞資衝突。

英國第一位女性首相 ─ 俗稱「鐵娘子」的柴契爾夫人(Margaret Hilda Thatcher, 1925- 2013)在工黨與保守黨大選中勝出,於1979年上任;採取四項措施:私有化、控制貨幣、削減社會福利、打擊工會。她所處的保守黨認為若要控制通貨膨脹,勢必要削弱工會力量;因此,她大刀闊斧地執行相關政策,如:大幅削減高收入階層的所得稅、緊縮銀根、提高貸款利率、削減公共部門借款和公共開支(含行政、教育經費、住房補貼、醫療保險、英國廣播公司事業費等)、變賣國有財產。英國因而經歷自1931年以來最大的經濟蕭條,國民生產總值下降3%,失業率最高達13%;大批工人失業,雖然抑制工資上漲的請求、使通貨膨脹率下降,卻造成許多中小型企業倒閉與加劇社會衝突。

1980至84年間,政府制定相關法規,嚴格限制工會權力和責任,特別是針對罷工相關活動。1980年,政府通過第一個《就業法》,禁止「續發性糾察行動」(已參與罷工的工人到尚未罷工的工廠設置糾察線,強迫該廠罷工)和其他「續發性行動」(如聲援性罷工、罷工者宣布關閉尚未罷工的工廠等)相關行為。1982年,通過第二個《就業法》,規定罷工活動若未嚴格遵循法律許可條件下進行,罷工工會將承擔相關法律責任,賠償其造成的經濟損失。1984年通過《工會法》,規定在選舉工會幹部和發動罷工抗爭時,須由全體會員無記名投票,方可通過。這些既有法規於1984年將會受到嚴重挑戰,即為《舞動人生》故事設定的年代。

1984年,政府已做好充足準備,大量儲備煤炭,並改建可兼燒煤和石油的發電廠;3月,國家煤炭委員會下令關閉約克郡(Yorkshire)的一個礦坑,3月5日引發各地掀起罷工行動。罷工工人直接違抗政府頒布的法令,向不參與罷工的礦區派出糾察隊施壓;因此,政府動員大批警力保護仍在開工的礦區,雙方暴力行為逐漸升溫,有民眾在混亂中身亡。5月,衝突轉移至謝菲爾德(Sheffield)市郊的煉焦廠,工會總幹事斯卡吉爾(Arthur Scargill, 1938- )於5月29日親臨指揮現場,促使衝突升級;隔日,政府以他企圖推翻政府為罪名,下令逮捕。6月中旬,煉焦廠集結多達1萬人的糾察線,想迫使鋼鐵業停工,然而政府早已超前佈署,工人行動因而未果。入秋後罷工逐漸平息,期間仍發生出租車司機接送礦工復工,卻被人以水泥板砸死的憾事。

政府每週因燃燒石油而補貼2000萬英鎊,使社會大眾對工會的輿論傾向不利,工會最後堅持不住,於1985年3月3日宣布無條件復工。持續一年的罷工結果一無所獲,參與罷工者無法領到任何津貼,工會人數因而銳減,帶給工會沉重打擊;政府查封工會所有財產,直至1986年工會向法庭認錯後才予以歸還。

柴契爾路線自1983年奏效,到1988年英國經濟不斷增長,超過美國和歐洲共同體的平均水平,通貨膨脹、失業率下降,財政收支盈餘、勞動生產率逐年提高,人均年收入穩定成長;柴契爾夫人在3次大選中獲得連任,成為20世紀任職時間最長的首相。

 

音樂劇大成功.橫掃全球獎項

舞動人生》音樂劇於 2005 年在倫敦西區的維多利亞宮劇院首演,後續並獲得了九項勞倫斯奧利弗獎提名,並贏得了包括最佳新音樂劇在內的四項大獎。演出一直持續到2016年4月。除了英國之外,《舞動人生》也在澳洲、百老匯、南韓等許多國家製作上演。

在紐約共獲得了十項東尼獎與十餘項各類戲劇獎,也包括了《最佳音樂劇獎》。《舞動人生》也在澳洲贏得了無數獎項,其中包括創紀錄的七項 Helpmann Awards。 2014年11月24日在英國也發行了正式演出版本之DVD與藍光。

 

台灣博客來也買得到喔~

 

"完整音樂劇製作與歷年版本"


【BON話題】5個必看《舞動人生 Billy Elliot》音樂劇的理由

艾爾頓·強爵士與音樂劇演員們開心謝幕合照

 

【BON話題】《舞動人生》和其他經典,到底是先有音樂劇還是先有電影?


故事介紹

"這是一部看了會改變你人生的電影" - 艾爾頓.強

故事簡述:

講述在1984-1985年英國礦工大罷工時,所有人陷入一片愁雲慘霧之中。主角比利家中經濟拮据,只能靠父親和哥哥努力工作填飽肚子。 比利的父親給了他學費去學習拳擊課程,但在拳擊場上比利是精神渙散的,他並不想打拳,他心中只想跳芭蕾舞。於是他瞞著所有的人學芭蕾,教芭蕾舞的老師一開始並不是很願意教他,直到被比利的熱情感動,也喚醒了她美麗的芭蕾夢想,她發誓一定要讓比利進入英國倫敦皇家芭蕾學院,而比利的確也擁有這樣的天賦。沒想到此時被父親、哥哥發現了,他們極力阻止比利去學芭蕾舞,但最後逐漸被比利的天分和意志力所感動,並支持比利進入芭蕾舞學院,比利也後來如願以償進入舞蹈學院,靠著意志力打破階級、性別的藩籬,真正地舞動人生。(取自博客來網路書局)

 

網紅精彩簡短解說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7x_sybhULcM

 

主要登場人物表

  • 比利·艾略特(Billy Elliot)
  • 喬治娜·威爾金森(Georgia Wilkinson)
  • 傑基·艾略特(Jackie Elliot)
  • 東尼·艾略特(Tony Elliot)
  • 奶奶(Grandma)
  • 麥可·卡福瑞(Michael Caffrey)
  • 黛比·威爾金森(Debbie Wilkinson)
  • 湯姆·威爾金森(Tom Wilkinson)
  • 布萊斯威特先生(Mr. Braithwaite)
  • 克萊因醫生(Dr. Crane)

 

音樂劇兩幕歌曲整理

第一幕

歌曲 演唱表演者
  • "The Stars Look Down" 
Company
  • "Shine" 
Ballet Girls, Mrs. Wilkinson, Billy & Mr Braithwaite
  • "Grandma's Song" 
Grandma
  • "Solidarity"
Ballet Girls, Billy, Mrs. Wilkinson, Miners & The Police
  • "Expressing Yourself" 
Billy, Michael, and Ensemble
  • "The Letter (Mum's Letter)"
Mrs. Wilkinson, Mum and Billy
  • "Born to Boogie"
Mrs. Wilkinson, Billy, and Mr. Braithwaite
  • "Angry Dance"
Billy & Male Ensemble

 

第二幕

  • "Merry Christmas, Maggie Thatcher" 
Tony and Partiers
  • "Deep Into the Ground"
Jackie
  • "Swan Lake"
Billy and Billy Older Self
  • "He Could Be a Star"
Jackie and Tony
(titled "He Could Go and He Could Shine" in US & UK tour productions)
Billy
  • "Once We Were Kings"
Company
  • "The Letter (Billy's Reply)"
Mum and Billy
  • Finale 
Company

 

各國首演版本演員卡司整理(表格取自維基百科

The principal original cast of the West End, Broadway, Australian and UK tour productions:

角色 Original London cast Original Broadway cast Original Australian cast Original UK tour cast Billy Elliot Live cast
Billy Elliot Liam Mower
James Lomas
George Maguire
Kiril Kulish
David Álvarez
Trent Kowalik
Rhys Kosakowski
Lochlan Denholm
Rarmian Newton
Nick Twiney
Adam Abbou
Matthew Lyons
Haydn May
Lewis Smallman
Elliott Hanna
Mrs. Wilkinson

Ballet Teacher

Haydn Gwynne Genevieve Lemon Annette McLaughlin Ruthie Henshall
Dad

Jackie Elliot

Tim Healy Gregory Jbara Richard Piper Martin Walsh Deka Walmsley
Tony

Tony Elliot (Bro.)

Joe Caffrey Santino Fontana Justin Smith Scott Garnham Chris Grahamson
Grandma

Billy's Grandma

Ann Emery Carole Shelley Lola Nixon Andrea Miller Ann Emery
Mr. Braithwaite

Pianist

Steve Elias Thommie Retter John Xintavelonis Daniel Page David Muscat
George

Boxing Coach

Trevor Fox Joel Hatch Linal Haft Leo Atkin Howard Crossley
Mum

Jenny Elliot

Stephanie Putson Leah Hocking Samantha Morley Nikki Gerrard Claudia Bradley
Older Billy Issac James Stephen Hanna Joshua Horner Luke Cinque-White Liam Mower
Michael

Friend

Ryan Longbottom
Ashley Luke Lloyd
Brad Kavanagh
David Bologna
Frank Dolce
Thomas Doherty
Landen Hale-Brown
Scott Eveleigh
Joel Slater
Henry Farmer
Elliot Stiff
Samuel Torpey
Taylor Graham
Zach Atkinson
Debbie

Daughter of

Georgia Wilkinson

Lucy Stephenson
Emma Hudson
Brooke Havana Bailey
Erin Whyland Shannon Joliff
Fiona Booker
Kelsi Boyden
Taylor-Rose Campanella
Lilly Cadwallender
Evie Martin
Italia Ross
Demi Lee

 

獲獎

在百老匯最具代表性的第63屆東尼獎,《舞動人生》以十項大獎獲獎,成為最大贏家

(表格取自維基百科

Tony Award Best Musical Won
Best Book of a Musical Lee Hall Won
Best Original Score Lee Hall and Elton John Nominated
Best Performance by a Leading Actor in a Musical David Álvarez, Trent Kowalik and Kiril Kulish Won
Best Performance by a Featured Actor in a Musical David Bologna Nominated
Gregory Jbara Won
Best Performance by a Featured Actress in a Musical Haydn Gwynne Nominated
Carole Shelley Nominated
Best Direction of a Musical Stephen Daldry Won
Best Choreography Peter Darling Won
Best Orchestrations Martin Koch Won
Best Scenic Design Ian MacNeil Won
Best Costume Design Nicky Gillibrand Nominated
Best Lighting Design Rick Fisher Won
Best Sound Design Paul Arditti Won

 

【中文雙語字幕】《舞動人生》完整音樂劇欣賞

2014年倫敦西區官方版本,Billy由Elliott Hanna飾演。

 

附錄.知名電影改編音樂劇整理

電影名稱與年份 音樂劇與年份

《我愛西施》(Sissi, 1955)

《伊莉莎白》(Elisabeth, 1992)

《美女與野獸》(Beauty and the Beast, 1991)

《美女與野獸》(1993)

《獅子王》(The Lion King, 1994)

《獅子王》(1997)

《髮膠明星夢》(Hairspray, 1988)

《髮膠明星夢》(2002)

《舞動人生》(Billy Elliot, 2000)

《舞動人生》(2005)

《修女也瘋狂》(Sister Act, 1992)

《修女也瘋狂》(2006)

《歌舞青春》(High School Musical, 2006)

《歌舞青春》(2007)

《小美人魚》(The Little Mermaid, 1989)

《小美人魚》(2007)

《阿達一族》(The Addams Family, 1991)

《阿達一族》(2009)

《蜘蛛人》(Spider-Man, 2002)

《蜘蛛人》(Spider-Man: Turn Off the Dark, 2011)

《阿拉丁》(Aladdin, 1992)

《阿拉丁》(2011)

《終極保鑣》(The Bodyguard, 1992)

《保鑣》(2012)

《冰雪奇緣》(Frozen, 2013)

《冰雪奇緣》(2017)

 page26image15071680

放眼天下 舞動人生 喜愛芭蕾的男孩 生涯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fkeIlXsLfH0

 

韓版《舞動人生》音樂劇

韓國音樂劇《舞動人生》(Billy Elliot.빌리 엘리어트)

曲目:Electricity

演唱者:金時勳(김시훈)、李宇真(이우진)、全康赫(전강혁)、朱賢俊(주현준)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MT48xPlZY_4

 

 

開卷蹦藝術.享受美好閱讀時光

☕️一杯咖啡.一點心意.支持蹦藝術☕️

 

各類合作提案,聯繫方式:

*手機:0917.670.518 
*Line:https://line.me/ti/p/LB1ro0P0AU
*E-mail:jenpin888@gmail.com

【BON音樂】大人社團X蹦藝術 五大指揮家系列(四)奧斯陸愛樂/巴黎交響樂團:克勞斯.麥凱萊

【BON音樂】大人社團X蹦藝術 五大指揮家系列(四)奧斯陸愛樂/巴黎交響樂團:克勞斯.麥凱萊
All about Klaus Mäkelä

– 資訊整理共享於網路,一起欣賞音樂與藝術之美 –
蹦藝術 | BONART


 

在紛亂的時局裡,音樂已經成為你生活中的日常?
想透過了解更多作品的背景,拓廣音樂範疇,聽懂音樂的意涵?

《大人社團》與蹦藝術林仁斌老師攜手再開新課,這次以「管弦樂指揮家」為主軸賞析五大全球知名的指揮家,不只了解他們的音樂之路也能進一步欣賞他們與樂團的風格魅力。你會認識紐約大都會歌劇院的亞尼克‧聶澤-賽金、法國巴黎國家歌劇院的音樂總監杜達美、年紀輕輕就嶄露頭角的克勞斯‧麥凱萊等等,從指揮家的風格與樂團、歌劇院的風格感受他們不同的詮釋方式,也能對音樂有更深一層的認識。

 

 

《延伸閱讀》大人的音樂欣賞線上直播課程好嗎?學員真實回饋分享

 

本期精彩課程推薦

大人的指揮家的風采線上直播課(7/7週四下午班,共5堂):五大全球知名最四管弦樂指揮家代表

 

特別課程推薦

大人的弦音美技國際小提琴大賽(8/17週三晚上班,共6堂):四年一度克萊斯勒大賽

 

下期課程精彩推薦

大人的第九號交響曲聯演線上直播課(8/18週四下午班,共5堂):匯集四大名家-貝多芬X舒伯特X馬勒X德弗札克

 

  • 第四堂│奧斯陸愛樂/巴黎交響樂團:克勞斯.麥凱萊

出身芬蘭,現年26歲(Klaus Mäkelä,1996年出生)的年輕指揮家克勞斯.麥凱萊,也是一位出色的大提琴演奏家。12歲對管弦樂指揮產生興趣,理性與感性兼備的出色詮釋,讓他獲得許多重要樂團的聘約:瑞典廣播交響樂團首席客座指揮(2017年12月起)、奧斯陸愛樂樂團首席指揮(2020年8月起)、2022年起更榮任巴黎交響樂團首席指揮一職,更是Decca唱片公司40年以來的唯一簽約管弦樂指揮。本堂課程中,林仁斌老師將帶領大人同學們,一起認識這位年紀輕輕,但卻是未來大師熱門人選的旭日之星。

Klaus Makela
Photo: Marco Borggreve

 

麥凱萊生平簡介

1996年,麥凱萊出生於赫爾辛基的一個音樂世家。

父親為大提琴家、母親為鋼琴家,外祖父是小提琴家、中提琴家,妹妹是芬蘭國家歌劇院的芭蕾演員。麥凱萊12歲在芬蘭國家歌劇院參加合唱團時即對音樂指揮產生興趣,後就讀於西貝流士音樂學院學習指揮,此外他也擅長演奏大提琴。

詳細介紹

 

22歲時的訪問.我的人生時光,超過一半在指揮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qDYK3qpjOLM

 

2022年 重磅消息 連串湧至

2022年宣布成為阿姆斯特丹皇家大會堂管弦樂團(2027年正式上任)

 

歷史第八位 樂團首席指揮 正式宣佈影片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uWUUcClmKxg

 

蹦藝術報導

台灣時間 2022年6月10日

大會堂管弦樂團今天正式宣布與今年26克歲的芬蘭青年指揮家克勞斯·麥凱萊(Klaus Mäkelä, b.1996)將展開(至少?)十年長期合作🫰🏻
目前仍與奧斯陸愛樂、巴黎管弦樂團有正式指揮合約的克勞斯·麥凱萊,將於2022-23樂季,先以「藝術合作夥伴」身份加入樂團,並逐年增加在阿姆斯特丹的時間,並預定將於2027年成為該樂團的百餘年來的「第八任首席指揮」。

在大會堂管弦樂團首席指揮懸缺多年之後,克勞斯·麥凱萊無疑地是近年來最受到樂團最喜愛的年輕指揮:他斯文有禮的舉止,理性感性兼備的指揮方式,讓他在全球更是逐漸受到高度的歡迎。

長號首席兼藝術委員會主席Jörgen van Rijen發言:「我代表所有的樂團音樂家同仁發言~我們全心全意地選擇與指揮家克勞斯進行長期合作。很少我們音樂家對新的首席指揮給予如此壓倒性的支持。」👍🏻

大會堂管弦樂團這邊,更準備以未來十年的複數年高規格合約迎接他,對身為「麥粉」的我,這真是令人興奮的一個好消息😘~期待兩者之間的全新音樂火花,以及阿姆斯特丹未來的「黃金十年」✨

 

克勞斯與樂團低音大提琴首席的訪談: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dV6MA14uT1U

 

特別推薦欣賞

麥凱萊與大會堂管弦樂團於2022年1月15日合作的德弗札克第九號交響曲《新世界》。

仔細欣賞,詳加比較之後,您就能理解為何大會堂即使知道麥凱萊身上合約滿滿,也一定要等他等到2027年~像極了愛情😉🫰🏻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vXcU7h3uVlg&t=2104s

 

 

延伸閱讀

https://bonart.com.tw/all-about-concertgebouworkest/?fbclid=IwAR0kfoKZt1DZ1jQJQEC7l1TENbQEVDWAx2on-dWIHh-hs18QD2Ljjy-0tfo

 

2022年巴黎管弦樂團音樂總監上任

Klaus Mäkelä - Directeur musical de l'Orchestre de Paris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DzMihJ4mAfo&t=20s

 

2019年與巴黎管弦樂團的初次合作

當時還被媒體問到年紀,沒想到後來就被樂團選為正式首席指揮XD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ctYiOH8frSw

 

麥凱萊談巴黎交響樂團2022-23樂季新展望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pTUG7SlKlrg

 

彩排 - 理查史特勞斯《阿爾卑斯山》交響曲片段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IDOMYtzskhg

 

Interview avec Klaus Mäkelä

羅浮宮音樂節
Fête de la musique sous la Pyramide du Louvre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7KZ_XcuxvK4

 

布魯克納:第九號交響曲音樂會片段選粹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Zl-T1McUyDY

 

2022年3月23日與鋼琴家Khatia Buniatishvili合作柴可夫斯基第一號鋼琴協奏曲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PLQUA5mzoOg

 

完整音樂會

 

Programme

Manuel de Falla
Le Tricorne : Suite no 2
13:07
Concerto pour piano n°1 en si bémol mineur, op. 23
37:28
Ständchen, S 560 no 7 [Rappel]
07:49
Claude Debussy
Images pour orchestre : N°1 : Gigues
08:14
Claude Debussy
Images pour orchestre : N°2 : Iberia
20:33
Claude Debussy
Images pour orchestre : N°3 : Rondes de printemps
07:45
Maurice Ravel
Boléro
18:28

 

關於巴黎交響樂團與台灣

【台灣新聞】小提琴新秀施昕妤考上巴黎管弦樂團 台灣第一人


演奏錄音哲學:誘惑麥克風

【新樂壇天之嬌子 - 麥凱萊訪談】

大提琴演奏出身、尊重每一個樂團傳承文化、思維清晰、認真努力又用功、指揮手勢理性感性兼備👍🏻

還很懂很會「誘惑麥克風」(&誘惑觀眾😆)

隨著掛著他照片的商業錄音逐步推出, 麥凱萊的音樂詮釋能力將逐步得到印證😘

 

麥凱萊於奧斯陸愛樂的首場就職"戶外"音樂會前訪談(當然是因為疫情關係,舉辦戶外音樂會)

Thomas Hampson訪問奧斯陸愛樂新任音樂總監Klaus Mäkelä(2020年)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UhD6TYaS1Sc

 

與奧斯陸愛樂最新全套錄音:西貝流士交響曲全集

 

Decca唱片40年以來的首位指揮簽約音樂家

芬蘭青年指揮家克勞斯.麥凱萊(Klaus Mäkelä)是DECCA唱片公司自夏伊(Riccardo Chailly)之後,40年來再度簽約合作的指揮家。本集為其首張個人專輯,由他領軍奧斯陸愛樂管弦樂團(Oslo Philharmonic)演出西貝流士交響曲全集。作品除了第1-7號交響曲,還收錄未完成的第8號交響曲的3個片段,以及西貝流士最後完成的交響詩「塔比奧拉」(Tapiola)。奧斯陸愛樂管弦樂團演奏西貝流士作品已超過100年,作曲家本人也曾在1921年指揮樂團演出三場音樂會。兩者與克勞斯.麥凱萊的結合,被稱為芬蘭最堅強的三重奏。

1996年,麥凱萊出生於赫爾辛基的一個音樂世家,父親為大提琴家、母親為鋼琴家,外祖父是小提琴家、中提琴家,妹妹是芬蘭國家歌劇院的芭蕾演員。麥凱萊12歲在芬蘭國家歌劇院參加合唱團時即對音樂指揮產生興趣,後就讀於西貝流士音樂學院學習指揮,此外他也擅長演奏大提琴。

目前麥凱萊擔任奧斯陸愛樂的首席指揮以及巴黎管弦樂團的音樂總監、瑞典廣播交響樂團首席客座指揮,也是圖爾庫音樂節(Turku Music Festival)的藝術總監。針對這套作品他表示:「我們不斷演奏、再演奏,然後錄音……這讓我們能夠比以往更深入地挖掘音樂,而在同一場音樂會上我們也會演奏其他作曲家作品。從這個意義上說,這是一個很好的表現機會。」

英國古典音樂網站Bachtrack評論麥凱萊與奧斯陸愛樂的演出:「西貝流士的音樂已融入麥凱萊的DNA中,很高興看到他為作品帶來全新的觀點。」英國泰晤士報評論麥凱萊:「這裡有一些真正特別的東西:一位陶醉於各式鮮活聲音意象的指揮家。」NRK電台則表示:「在麥凱萊的指揮棒下,西貝流士作品中的自然神秘主義似乎比我以往聽過的更具冒險精神。」一如DECCA唱片的品牌經理Dominic Fyfe所言:「麥凱萊是一位天生的指揮……也是一位天生的唱片藝術家,在他手中經典的『笛卡之聲』已找到了未來的守護者。從蕭提到夏伊,DECCA一直與指揮家長期合作,我們期待與麥凱萊一起踏上一段漫長、成果豐碩且迷人的旅程。」(取自博客來網路書局

 

Spotify連結頁面

 

麥凱萊的西貝流士訪談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PjuLPEJENaw

 

串流平台Qobuz的專訪

Klaus Mäkelä | Qobuz Interview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lQnrn46h9U8

 

與奧斯陸愛樂的更多精彩演奏

布拉姆斯:第四號交響曲(2021年6月4日)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o4UScRNrb5M&t=2098s

 

麥凱萊談指揮哲學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G7XtiERH7uo

 

翱翔之鷹 - 麥凱萊於韋比爾音樂節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xst9rXqe-80

 

Klaus Mäkelä Verbier Festival Chamber Orchestra
with Daniel Lozakovich at Verbier Festival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ql9VP5zgLWE

 

室內樂演奏欣賞

Janine Jansen, Antoine Tamestit, Klaus Mäkelä and Sir Antonio Pappano perform Schumann - VF 2021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Hb40R9ZStqg

 

延伸閱讀

更多資訊,Follow官方網站

 

 

 

開卷蹦藝術.享受美好閱讀時光

☕️一杯咖啡.一點心意.支持蹦藝術☕️

 

各類合作提案,聯繫方式:

*手機:0917.670.518 
*Line:https://line.me/ti/p/LB1ro0P0AU
*E-mail:jenpin888@gmail.com

【BON音樂】大人社團X蹦藝術 五大指揮家系列(三)法國巴黎國家歌劇院音樂總監:杜達美

【BON音樂】大人社團X蹦藝術 五大指揮家系列(三)法國巴黎國家歌劇院音樂總監:杜達美
All about Gustavo Dudamel

– 資訊整理共享於網路,一起欣賞音樂與藝術之美 –
蹦藝術 | BONART


 

在紛亂的時局裡,音樂已經成為你生活中的日常?
想透過了解更多作品的背景,拓廣音樂範疇,聽懂音樂的意涵?

《大人社團》與蹦藝術林仁斌老師攜手再開新課,這次以「管弦樂指揮家」為主軸賞析五大全球知名的指揮家,不只了解他們的音樂之路也能進一步欣賞他們與樂團的風格魅力。你會認識紐約大都會歌劇院的亞尼克‧聶澤-賽金、法國巴黎國家歌劇院的音樂總監杜達美、年紀輕輕就嶄露頭角的克勞斯‧麥凱萊等等,從指揮家的風格與樂團、歌劇院的風格感受他們不同的詮釋方式,也能對音樂有更深一層的認識。

 

 

《延伸閱讀》大人的音樂欣賞線上直播課程好嗎?學員真實回饋分享

 

本期精彩課程推薦

大人的指揮家的風采線上直播課(7/7週四下午班,共5堂):五大全球知名最活躍管弦樂指揮家代表

 

特別課程推薦

大人的弦音美技國際小提琴大賽(8/17週三晚上班,共6堂):四年一度克萊斯勒大賽

 

下期課程精彩推薦

大人的第九號交響曲聯演線上直播課(8/18週四下午班,共5堂):匯集四大名家-貝多芬X舒伯特X馬勒X德弗札克

 

  • 第三堂│法國巴黎國家歌劇院音樂總監:杜達美

2021年底接任巴黎國家歌劇院音樂總監的杜達美,來自南美洲委內瑞拉的特殊教育制度(El Sistema),並為2004年國際馬勒指揮大賽首獎得主。他是21世紀指揮界傳奇人物之一:1999年起擔任委內瑞拉西蒙.玻利瓦交響樂團音樂總監、2009年獲聘為洛杉磯愛樂音樂總監至今,2017年更成為歷史上維也納新年音樂會最年輕指揮家,創下的榮譽不計其數,而今進軍法國巴黎更可說攀登人生全新高峰。本堂課程中,林仁斌老師將帶領大人同學們,一起認識這位指揮界天之嬌子。

 

 

延伸閱讀

https://bonart.com.tw/dudamel_fiesta/

 

古斯塔沃.杜達美(Gustavo Dudamel,b.1981),這個近年來在全球古典樂壇發光發熱的名字,崛起於2004年德國首屆馬勒指揮大賽,一個連當時評審委員們都在問他到底來自何處何方神聖的小伙子;一個從沒在著名音樂院就讀過的學生,更沒有國際指揮大師加持的南美年輕人,究竟為何能夠屢獲全球聽眾的心?!

 

搞笑版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dVcGAQylBow

 

正式版

兩分鐘初步認識杜達美

https://youtu.be/jhHe2L8ddMc

 

 

輕鬆活潑,但卻深入的音樂詮釋風格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8fszuGQMArk

 

 

2021年5月,杜達美接受訪問,暢談接任巴黎歌劇院音樂總監的責任與展望

杜達美一路以卓越的音樂詮釋能力、場場完售的超級明星魅力征服全球聽眾,如今更成為350年歷史的法國巴黎歌劇院音樂總監。

https://youtu.be/QAut6hAHc4w

 

超級比一比.前後任法國巴黎國家歌劇院音樂總監

杜達美前任音樂總監 - 菲利普.約丹

https://youtu.be/Mznkad1uvP8

 

文/MUZIK

擁有超過350年歷史的巴黎歌劇院,即將迎來新的音樂總監,當紅的指揮明星杜達美(Gustavo Dudamel)將於2021年8月起正式上任。

這項任命於上週正式公告,劇院總監Alexander Neef表示,杜達美一直就是他們在尋找這個職位時的唯一人選,而這個任命的任期將長達六年。杜達美也隨後發表聲明,表示自己將會致力於延續巴黎歌劇院悠久的名聲與傳統,同時也放眼未來,尋求更多與當代藝術創作者們合作的契機。而他也立刻公布了上任後的第一個委託創作,將和英國作曲家Thomas Adès合作一齣全新的芭蕾舞劇。

除了這個即將上任的職位外,這位被時代雜誌評選為最能影響世界的一百位人物的指揮家,還同時身兼瑞典哥德堡交響樂團的名譽指揮、故鄉委內瑞拉西蒙·玻利瓦交響樂團音樂總監,以及才剛續約至2025-2026年樂季的洛杉磯交響樂團音樂總監

杜達美在巴黎歌劇院的前任者為瑞典指揮家Philippe Jordan

 

年紀輕輕的杜達美,已步上世界樂壇頂峰

 

巴黎歌劇院就職音樂會

杜達美瑜在巴黎精緻的加尼葉廳(Palais Garnier)指揮他擔任巴黎歌劇院音樂總監的就職音樂會,開啟為期六年的任期。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ddYhQoFxs4Y

 

Medici上的完整音樂會


現在.從頭說起

 

認識委內瑞拉

 

 

 

 

 

 

 

貧窮問題

 

2021年新聞:

委內瑞拉惡性通膨太嚴重!超慘現況曝光:調漲工資近3倍,薪水仍不夠買一公斤肉

 

委內瑞拉通膨太嚴重!薪水調漲3倍竟只有台幣70元

調整後最低月薪為700萬玻利瓦(bolivares),相當於2.5美元(新台幣70元),在委內瑞拉購買一公斤肉品約要3.75美元。

一度為產油富國的委內瑞拉,目前處於惡性通膨的第4年,經濟衰退第8年。

 

2022年新聞:

委內瑞拉總統與議長地位危機!

 

國家貧窮指數.問題很大

以下數據與圖片,出處CSIS網站

圖 1:委內瑞拉石油價格,1999-2012
起初,一切都沒問題,因為石油價格穩步上漲——但這個國家幾十年來一直嚴重依賴石油資源。2011年更一度達到每桶 100 美元。

資料來源:Ministerio del Poder Popular de Petroleo
 

圖 2:1999-2012 年外債總額
利用非凡的石油收入提供的財政實力,政府從國際市場 大量借款。

資料來源:拉加經委會
 

圖 3:1999-2012 年委內瑞拉的進口
憑藉所有這些資源,該政權能夠極大地擴大公共支出,創造出越來越多地由進口滿足的巨大消費熱潮。國內生產嚴重衰弱並不斷受到威脅,可悲的是無法滿足任何部門的需求。

資料來源:委內瑞拉中央銀行
 

圖4:貧困線下的人口,1999-2012
在不同程度上,幾乎每個人都享受到了這種繁榮。由於石油收入和貸款的一部分被用於資助各種各樣的社會救助計劃,貧困得以減少。這些社會項目使該政權更受歡迎,並使其能夠在其民粹主義議程上取得進展。

資料來源:Encuesta Nacional Encovi
 

圖 5:2013-2018 年人均 GDP
好景不長。到 2012-2013 年,模式搖搖欲墜的跡像已經變得明顯。自那以後,一場長期的蕭條接踵而至,其規模可與1930年代美國的大蕭條和現代經濟史上最嚴重的經濟危機相媲美。

資料來源: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自己的估計(假設 2018 年 GDP 下降 15%)
 

圖 6:1999-2018 年石油產量和價格
正如歷史不斷出現的反覆現象:依靠單一商品的價格和借貸,永遠不可能實現持續的經濟增長。此外,委內瑞拉的體制變得極其腐敗和無能,進一步減少了本已下降的資源。委內瑞拉的主要收入來源變得越來越有限。

                                       資料來源:歐佩克Ministerio del Poder Popular de Petroleo
 

圖 7:1999-2017 年進口總額
隨著石油收入下降和國際儲備量的枯竭,政府採取了大規模削減進口的應對措施。但國家沒有足夠的美元來支付進口費用,任何可用的東西都被用來償還巨額外債,填補政府官員和合作者的支出。

資料來源:BCVECLAC都靈資本
 

 

圖 8:1999 年和 2017 年委內瑞拉的工業企業
這項表格數據意味著沒有足夠的外彙來進口食品、藥品或原材料來供應那些設法生存的公司。最終,外債支付也變得難以為繼,該國被宣布處於選擇性違約狀態。

隨著歲月的流逝,委內瑞拉變得更加依賴石油收入和國際金融市場的貸款。然而,這兩個資金來源已經枯竭。儘管如此,委內瑞拉還是無法生產無法進口的東西,因為基礎設施已被破壞,或者無法進口生產所需的原材料。結果,委內瑞拉在 1990 年代曾經生產其消費的 70% 並進口 30% 的糧食,現在只生產 30% 並進口 70%。

資料來源:ConindustriaReporte 1
 

圖 9:2012-2018 年通貨膨脹率
儘管查韋斯政權沒有足夠的外匯儲備來支付進口或償還外債,但這並沒有阻止該政權以越來越瘋狂的速度印製本國貨幣玻利瓦爾。這助長了巨大的通貨膨脹,這是當今世界上唯一持續的惡性通貨膨脹案例。

資料來源: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委內瑞拉國民議會
 

圖 10:拉丁美洲的月最低工資
由於不受控制的通貨膨脹,工資直線下降。委內瑞拉的工資是整個南美最低的,也是目前世界上最低的—每月6美元。更令人震驚的是,這不僅是最低工資,還是該國的工資中位數。這意味著一半的勞動力每月收入不到 6 美元。

來源:  智利厄瓜多爾巴西阿根廷哥倫比亞墨西哥、  海地古巴委內瑞拉
 

圖 11:貧困線以下的人口
到2017年,貧困率飆升至創紀錄水平。由於只能獲得該年的數據,甚至到2018年,惡性通貨膨脹更加嚴重了。因此,可以肯定地假設這些統計數據到今天2022年都仍持續惡化之中...幾乎整個國家人民生活在貧困之中。

資料來源:Encuesta Condiciones de Vida,Encovi 20162018
 

圖 12:超越經濟數字
委內瑞拉人民面臨的多項可怕危機超越了經濟問題。

委內瑞拉的基礎設施長期以來一直是投資有限的疏忽的受害者,實際上已經崩潰。停電已經變得普遍,在每個地區發生的頻率和持續時間都在增加。獲得乾淨自來水的機會持續下降,並經常處在停水的危機與用水的限制。大約70%的公共交通完全停止服務:電信類,從基本的電話服務到互聯網使用,都經歷著不斷的失敗。

資料來源:Comité de Afectados Por Apagones
 

圖 13:1999 年至 2017 年的兇殺率
由於國家體制的徹底崩潰,委內瑞拉的犯罪猖獗。驚人的是,委內瑞拉也是世界上謀殺率最高的國家之一,因為司法系統和所有提供法律和秩序的政府部門都無法運作。

資料來源:維奧倫西亞天文台
 

圖 14:移民
內部不滿情緒在增加,但政權的鎮壓也在增加。該國大約有 235名政治犯,其中許多人受到酷刑或被關押在不人道的條件下。此外,最重要的反對黨已經被"解決"了。感到絕望和絕望的委內瑞拉人正在逃離本國正在醞釀的災難。根據聯合國的數據,截至2018年底,至少有 300 萬人(約佔全國人口的 10%)離開了委內瑞拉。

委內瑞拉現已成為一個失敗國家的案例,其影響不僅限於湧入該地區的難民潮。該國也已成為犯罪活動的國際中心。包括副總統塔雷克·艾薩米在內的至少12名政府高級官員被美國政府指列名為國際毒梟。
 
總體而言,在烏戈·拉斐爾·查維茲·弗里亞斯統治下的過去二十年中,委內瑞拉人民在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都遭受了殘酷的挫折。這應該對該地區那些走上社會主義和威權領導人的潛在道路的人發出可怕的警告。

 


 

1998-2009年間的數據展現

 

軍政國家的危機

 

委內瑞拉危機:七張圖告訴你危急程度

委內瑞拉換新貨幣盼解決通膨 100元新鈔等於當前一億

https://youtu.be/l1wxUy5S42Y


委內瑞拉國立青少年管弦樂團系統

El Sistema Nacional de las Orquestas Juveniles e Infantiles de Venezuela

委內瑞拉國立青少年管弦樂團系統 (西班牙語:El Sistema Nacional de las Orquestas Juveniles e Infantiles de Venezuela,通常當地人簡稱為「El Sistema」或「La Orquesta」)是一個在委內瑞拉全國推廣音樂教育的公營計畫,原名為「音樂社會運動」(Social Action for Music)。由同名的基金會(西班牙語:Fundación del Estado para el Sistema Nacional de las Orquestas Juveniles e Infantiles de Venezuela,縮寫為「Fesnojiv」),整個系統下轄位於委內瑞拉全國各地的125個青少年樂團,和它們附屬的樂器培訓計畫。

整個系統同時管理著委國30個交響樂團,但整個計畫的最大成就便是令全國各地25萬學童接受音樂教育,而近九成來自地下階層家庭。

1975年,委內瑞拉經濟學家兼音樂家何塞·安東尼奧·艾伯魯(José Antonio Abreu)倡議並創辦了「音樂社會運動」,並擔任首任總監,並在此後35年繼續致力推動這個計畫。[2]1977年,在「音樂社會運動」樂團在蘇格蘭鴨巴甸的一場國際音樂大賽大放異彩過後,委內瑞拉政府便全力資助這個計畫,並交由社會福利部門負責,大大提高了計劃的存活機會。而此後委國十多屆不同政府,包括1980年代的保守派內閣和近年左翼烏戈·查維茲政權,都全力支持這個計畫,而查維斯政府更是批准了計畫的所有營運開支預算和投資計畫。2007年9月,查維斯總統更在電視上聯同艾伯魯博士宣布,將會進一步通過推動「音樂使命(Misión Música)」計畫 ,令更多的委國學童接受音樂教育和樂器訓練。

而整個系統其後由委國的家庭健康體育部管理,逐漸發展到擁有102隊青年樂團和55隊少年樂團的公營計畫,共計約10萬名學生在其中學習音樂。[5][6]以音樂教育防治罪行也是整個系統的一大目標。而計畫亦因為幫助了不少來自窮苦家庭的青年人,防止他們墮入濫用毒品和犯罪的深淵而聞名國際。 部分計畫的參與者更進一步得以在全球發展他們的音樂事業,如古斯塔夫·杜達美愛迪生·魯伊茲 (Edicson Ruiz)

 

 

2019年,艾柏魯博士於TED的演講,暢談他的「El Sistema」

José Antonio Abreu: The El Sistema music revolution | TED

https://youtu.be/Uintr2QX-TU

 

委內瑞拉的學子們,在「El Sistema」制度下安心學習,快樂玩音樂,受惠甚深

杜達美:
樂團的目標是要遠離個人主義,完成一些有意義的事。荷西・安東尼奧・艾伯魯是我見過最具抱負的人,而這個志向就是集體進步,教導青少年善用時間。他使青年與兒童有機會學習具價值和情感的東西,並引領他們追求美麗。藝術是我們教育中最重要的部分,它給予我們時空去創造美麗。時間是我們最大的資產,我們必須以此來調節先天的悟性,使自己不斷進步。

 

Q: 你可以與我們分享國立青少年管弦樂團的基本原則嗎?

杜達美:

最重要的是小組練習。個人練習也非常重要,但團隊精神才是關鍵所在。這樣的樂團經驗讓我們學會聆聽別人的意見,對我們來說是非常重要的。我們身處同一樂團,在豐富的音樂訓練支持下,共同練習令我們充滿志氣,奮力向成功進發。我在委內瑞拉巴基西梅托(Barquisimeto)的修業,為我奠定全面的基礎,例如和諧感、美學、歷史,還有共同表演的樂趣。正因如此,我很快便能與樂團產生連結。

 

El Sistema 紀錄片

https://youtu.be/VLBnIhwLzHM


國際指揮巨星誕生

 

 

 

 

 

 

 

杜達美與艾柏魯的TED連線演講

https://youtu.be/amSqQ5XNaGE

 

 

 

El Sistema 40週年 - 向艾柏魯致敬音樂會

https://youtu.be/qvijSk9-Nt4

 

2021年最新新聞

12000人合奏 委內瑞拉將刷新「世界最大管弦樂團」紀錄


杜達美指揮西蒙波利瓦管弦樂團

伯恩斯坦:曼波舞曲

https://youtu.be/NYvEvP2cmdk

 

馬勒第二號交響曲

https://youtu.be/AbovYqWT-LM?t=5701

 

杜達美逐年的帶領樂團內化、音樂內容不斷提升

貝多芬第九號交響曲 第三樂章

https://youtu.be/CO_QNfIPH2A

 

貝多芬第九號交響曲 第四樂章

https://youtu.be/tZ9NRL5Hmbo

 

應邀成為柏林愛樂與維也納愛樂最愛的巡迴指揮

台北國家音樂廳彩排

https://youtu.be/08JsLvS7q7A

 

與柏林愛樂 - 柏林氣息

https://youtu.be/peIEFBlJAy4

 

與維也納愛樂

https://youtu.be/arACxgu8sRo

 

星條旗進行曲

https://youtu.be/bN17HdYTRUc

 

杜達美訪問(點入閱讀全文

古斯塔夫・杜達美:我不再是年輕的指揮家

 

你由前途無限的音樂天才,搖身一變成為成就非凡的指揮家。現在的你正在實現夢想,感覺如何?

我不再視自己為年輕的指揮家。年僅18歲的赫蘇斯・帕拉(Jesús Parra)剛於西蒙・拉圖(Simon Rattle)的指揮下首度在薩爾斯堡(Salzburg)亮相,還有與我來自同一計劃的迪亞高・馬瑟斯(Diego Matheuz)和基斯頓・巴斯克(Christian Vásquez),他們均非常年輕。新指揮家亦將會不斷湧現。古往今來,一眾偉人的音樂歷程都是從年輕開始,隨著時代的轉變,投身音樂的人越趨年輕,這大概是因為現今更易進入樂壇。我知道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亦明白到自己非常幸運,能夠憑藉一己之長,繼續與合作的樂團一同發展。過往的經驗與工作歷程,讓我如今變得更成熟。而最有意思的是,這令我不斷提升對自己的期望。

 

 

我比從前更加好奇。

--- 古斯塔夫・杜達美

 

 

 

 

 

 

 

 

開卷蹦藝術.享受美好閱讀時光

☕️一杯咖啡.一點心意.支持蹦藝術☕️

 

各類合作提案,聯繫方式:

*手機:0917.670.518 
*Line:https://line.me/ti/p/LB1ro0P0AU
*E-mail:jenpin888@gmail.com

【BON音樂】大人社團X蹦藝術 五大指揮家系列(二)維也納國立歌劇院:菲利普.約丹

【BON音樂】大人社團X蹦藝術 五大指揮家系列(二)維也納國立歌劇院:菲利普.約丹
All about Philippe Jordan

– 資訊整理共享於網路,一起欣賞音樂與藝術之美 –
蹦藝術 | BONART


 

在紛亂的時局裡,音樂已經成為你生活中的日常?
想透過了解更多作品的背景,拓廣音樂範疇,聽懂音樂的意涵?

《大人社團》與蹦藝術林仁斌老師攜手再開新課,這次以「管弦樂指揮家」為主軸賞析五大全球知名的指揮家,不只了解他們的音樂之路也能進一步欣賞他們與樂團的風格魅力。你會認識紐約大都會歌劇院的亞尼克‧聶澤-賽金、法國巴黎國家歌劇院的音樂總監杜達美、年紀輕輕就嶄露頭角的克勞斯‧麥凱萊等等,從指揮家的風格與樂團、歌劇院的風格感受他們不同的詮釋方式,也能對音樂有更深一層的認識。

 

《延伸閱讀》大人的音樂欣賞線上直播課程好嗎?學員真實回饋分享

 

本期精彩課程推薦

大人的指揮家的風采線上直播課(7/7週四下午班,共5堂):五大全球知名最活躍管弦樂指揮家代表

 

特別課程推薦

大人的弦音美技國際小提琴大賽(8/17週三晚上班,共6堂):四年一度克萊斯勒大賽

 

下期課程精彩推薦

大人的第九號交響曲聯演線上直播課(8/18週四下午班,共5堂):匯集四大名家-貝多芬X舒伯特X馬勒X德弗札克

 

2020年起獲聘為維也納國立歌劇院(Wiener Staatsoper)指揮的菲利普.約丹(Philippe Jordan, b.1974)擁有輝煌的指揮經歷:27歲成為奧地利格拉茲歌劇院 (Opernhaus Graz) 歷來最年輕之音樂總監與指揮;2009 年起,接任巴黎國家歌劇院音樂總監(此職位同時指揮加尼葉歌劇院+巴士底歌劇院之歌劇製作,現任者為杜達美),同時擅長鋼琴演奏的菲利普.約丹是歐洲最為炙手可熱的指揮。本堂課程中,林仁斌老師將帶領大人同學們,一起認識這位現任維也納國立歌劇院指揮名家的內心世界。

 

菲利普.約丹與維也納交響樂團(Wiener Symphoniker)2019年進行之貝多芬交響曲全集系列精采預告片: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Lki-wFLmpAY

 

唱片在這裡~~❤️

 

延伸閱讀

https://bonart.com.tw/all-about-wiener-philharmoniker/

 

維基百科中的菲利普.約丹介紹

(取自維基百科並附上超連結

生平

出生於音樂戲劇世家,父親是瑞士知名指揮阿爾敏·約丹(Armin Jordan, 1932-2006),母親是愛爾蘭籍芭蕾舞者,妹妹是話劇演員兼編舞家。菲利浦自小在瑞士德語區長大(故稱呼其姓為德文發音之:約丹),由於父母的關係,身兼德語、法語、英語三種母語,其後,為了發展音樂職業生涯,並兼善義大利語和俄語。六歲開始學習鋼琴,八歲時進入蘇黎世少年合唱團,不久便於蘇黎世歌劇院製作之莫札特歌劇《魔笛》中,演唱小天使一角;十一歲開始學習小提琴,隨後進入蘇黎世音樂院,學習樂器演奏和理論作曲,並先後拿下鋼琴及指揮的雙文憑。

1994 年開始他的指揮生涯,先於巴黎擔任 Jeffrey Tate 的指揮助理,演出華格納歌劇尼貝龍根指環,然後,於德國烏姆市立劇院 (Stadttheater Ulm, 即卡拉揚起家之地) 擔任常任指揮,1998 年受丹尼爾·巴倫波因 (Daniel Barenboim) 之邀,轉往柏林國家歌劇院 (Staatsoper Unter den Linden Berlin),擔任其助理,同年,以僅僅 24 歲之齡,於柏林國家歌劇院首演米堯(Darius Milhaud) 的歌劇《哥倫布》(Christophe Colombe, 1929),一舉成名,並於 2001 年,被奧地利格拉茲歌劇院 (Opernhaus Graz) 聘請為音樂總監(GMD),成為歐洲歷年來最年輕之音樂總監。2007 年起,獲邀出任柏林國家歌劇院的第一客席指揮 (Princeple Guest Conductor)。

2009 年起,接任巴黎國家歌劇院 (Opéra National de Paris) 音樂總監 (加尼葉劇院與巴士底歌劇院)、2014 年起同時兼任維也納交響樂團(Wiener Symphoniker)音樂總監。

2020年起獲聘為維也納國立歌劇院(Wiener Staatsoper)首席指揮。

曲目與經歷

菲利浦·約丹可謂新生代最受矚目之歌劇指揮之一,其專長曲目除莫札特歌劇外,亦專精威爾第普契尼華格納理查·史特勞斯,除此之外,他處理二十世紀新音樂的精湛亦廣受好評。自 2000 年來,他快速成為國際各大歌劇院的新寵,維也納國家歌劇院 (2000 年),德勒斯登國家歌劇院 (2001 年),紐約大都會歌劇院 (2002 年),倫敦皇家歌劇院 ( 2003 年 ),慕尼黑國家歌劇院 (2004 年),巴黎巴士底歌劇院 (2004 年),薩爾茲堡音樂節 (2004 年)、蘇黎世音樂節 (2006 年)、日本太平洋音樂節 (2007 年)、巴登巴登音樂節(2008 年)、拜魯特音樂節(2012 年) 等等。

音樂會方面,於 2004 年初,受柏林愛樂之邀,擔任客席指揮發表音樂會( 2004 年 1 月 14 日),繼柏林愛樂之後,並先後與維也納愛樂 ( 2005 年 1 月 23 日 ) 與紐約愛樂 ( 2006 年 12 月 6 日) 合作演出。

除了歌劇和管絃樂音樂會演出之外,菲利浦·約丹 亦擔任藝術歌曲的鋼琴伴奏,並常參與一些室內樂的演出 (演奏鋼琴)。


重要歌劇演出

德勒斯登歌劇院 : 普契尼托斯卡》(2000);理查·史特勞斯《納克索島上的雅麗安娜》(2004)

格拉茲歌劇院:柴可夫斯基《尤金·奧尼琴》(2001);布瑞頓《螺絲釘之轉》(2003);威爾第奧泰羅》(2004)

維也納國家歌劇院 : 馬斯內維特》(2005);威爾第唐卡羅》(2006);理查·史特勞斯 《綺想曲》(2008)

英國皇家柯芬園歌劇院 : 聖桑《參孫與達麗拉》;普契尼波希米亞人》(2006);理查·史特勞斯莎樂美》(2008)

慕尼黑國家歌劇院 : 華格納帕西法爾》(2004)

薩爾茲堡音樂節 : 莫札特女人皆如此》(2004)

巴黎巴士底歌劇院 : 理查·史特勞斯《納克索島上的雅麗安娜》(2004)、《玫瑰騎士》(2006)

柏林國家歌劇院 : 漢徹《給青年戀人的輓歌》(2005);莫札特《狄多王的仁慈》(2007);威爾第假面舞會》(2008)

美國大都會歌劇院 : 比才卡門》; 莫札特唐·喬望尼》;小約翰·史特勞斯蝙蝠

蘇黎世音樂節 : 楊納傑克《馬可布羅斯密件》(2006)

日本太平洋音樂節 : H. Willi《我是》(本作品之亞洲地區首演)(2007)

巴登巴登音樂節 : 華格納唐懷瑟》(2008)

蘇黎世歌劇院 : 布梭尼《浮士德博士》(2006);華格納尼貝龍根指環》(2008));華格納紐倫堡的名歌手》(2010)

拜魯特音樂節 :華格納帕西法爾》(2012)


新音樂演出(1950 年以後之作品)

2001年:布列茲 (Pierre Boulez, 1925-), ...explosante-fixe...originel (1991/1993 版)

2004年:裴爾特 (Arvo Pärt, 1935-), Cantus in memory of Benjamin Britten (1980)

2005年:漢徹 (Hans Werner Henze, 1926-), 歌劇《給青年戀人的輓歌》(1960)

2007年:庫塔 (György Kurtág, 1926-), Stele (1993)

2007年:威利 (Herbert Willi, 1956-), Ego eimi (2005/2006)

精彩紀錄片推薦

《天生指揮家》(Born to conduct)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K8h_qn9K-io

 

精彩指揮影片欣賞

登巔 - 巴黎國家歌劇院交響樂團

https://youtu.be/Mznkad1uvP8

 

貝多芬第三號交響曲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POM0TOwk59Q

 

貝多芬第五號交響曲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QNHEvx62sOY

 

巴黎歌劇院時期 - 法文訪問影片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Kpje0gzni9o

 

法國新聞台介紹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VS1JjVNPKDA

 

2013年指揮馬勒青年管弦樂團

蕭士塔高維契第五號交響曲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5zFOf9m03-M&t=18s

 

為馬勒青年管弦樂團做的訪問影片 - EP.1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MqZDgetACSI

 

為馬勒青年管弦樂團做的訪問影片 - EP.2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eRmcgB0rcPk

 

為馬勒青年管弦樂團做的訪問影片 - EP.3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wkcc_NaXXi4

 

為馬勒青年管弦樂團做的訪問影片 - EP.4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K27T6R-_KY0

 

為馬勒青年管弦樂團做的訪問影片 - EP.5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RA820xGVJao

 

為馬勒青年管弦樂團做的訪問影片 - EP.6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m1HB1MHVzuc

 

為馬勒青年管弦樂團做的訪問影片 - EP.7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VCRd_-w-J6Q

 

為馬勒青年管弦樂團做的訪問影片 - EP.8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ptTCtIGMsA8

 

為馬勒青年管弦樂團做的訪問影片 - EP.9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4vh5lnmmums

 

馬勒第九號交響曲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m4T6wfVazlU

 

與維也納交響樂團

柴可夫斯基《悲愴》排練片段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vIIbyWrdNdk

 

2018音樂會預告片段

takt1 Trailer: Philippe Jordan, Gautier Capuçon & Vienna Symphony live // Strauss [2018]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cmkemeAfrcE

 

2019年音樂會預告片段

takt1 Trailer: Philippe Jordan & Vienna Symphony [Bregenz, 2019]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9y3CoQi30MU

 

貝多芬第四號鋼琴協奏曲(鋼琴:Nicholas Angelich)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hSQbrBWeLYI

 

貝多芬第六號交響曲《田園》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uznezoUWQ4g

 

 

開卷蹦藝術.享受美好閱讀時光

☕️一杯咖啡.一點心意.支持蹦藝術☕️

 

各類合作提案,聯繫方式:

*手機:0917.670.518 
*Line:https://line.me/ti/p/LB1ro0P0AU
*E-mail:jenpin888@gmail.com

【BON音樂】百老匯最暢銷音樂劇《魔法壞女巫》Wicked(女巫前傳)

【BON音樂】百老匯最暢銷音樂劇《魔法壞女巫》Wicked(女巫前傳)
Famous Brodeway Musical - "Wicked"

– 資訊整理共享於網路,一起欣賞音樂與藝術之美 –
蹦藝術 | BONART


《魔法壞女巫》簡介

《魔法壞女巫》(Wicked)可說是是有史以來世界上最受矚目、最具舞台效果,也是最成功的劇作之一,已經在14個國家上演,至少6種語言版本;自2003年在百老匯首演以來,在全球至少吸引了超過5000萬人次,獲得大大小小超過100個獎項,風靡百老匯與英國西區劇院近20年。

上演隔年2004的東尼獎,《魔法壞女巫》百老匯原始卡司《女巫前傳》共獲10項提名,其中包括「東尼獎最佳音樂劇」、「最佳音樂劇劇本」、「最佳詞曲創作」、「最佳配樂」、「最佳編舞」、「最佳音樂劇服裝設計」、「最佳音樂劇燈光設計」、「最佳音樂劇音效設計」、飾演兩位女巫的曼佐和錢諾維斯皆獲得提名東尼獎最佳音樂劇女主角,最後由曼佐贏得女主角獎。《魔法壞女巫》最後也獲得最佳音樂劇音效設計和最佳音樂劇服裝設計。

《魔法壞女巫》以美國家喻戶曉的童話故事《綠野仙蹤》為世界觀,以「前傳」的切入點,作出了具有創造性的解構與故事再述。

 

各國主要媒體評語

"自《歌劇魅影》後最偉大的作品。" —— 泰晤士報,英國 

"絕對可以讓任何年齡的觀眾感到喜悦、驚異、激動、暈眩與震撼的作品。" —— 多倫多星報,加拿大

"我們的時代最好的作品之一。" —— 每日郵報,英國 

"自《歌劇魅影》後,北美能夠看到的最令人心悸的震撼之作。" —— 華盛頓郵報,美國

"一部常演不衰的現象級作品" —— 洛杉磯時報,美國 

"百老匯必看之作《魔法壞女巫》是當代的新奧茲傳説。" —— 明星紀事,美國

"令人稱奇的魔法故事。友誼、愛情、成長、魔法,動人心絃的設計以及恢弘的音樂,在這部異常成功的作品中都能看到。" —— 倫敦官方劇院,英國

"這個在2003年10月30號首映(首映前的預映時間是2003年10月8號),歷經了13年,在演了超過了5000多場,甚至創下多次記錄突破的原版百老匯製作《女巫》,還保持為"百老匯最賣座的劇目。" —— 紐約時報,美國 

 

一身通體翠綠、自小遭人排擠的「艾芙芭」(Elphaba),和甜美嬌俏討喜、完美故事人社的「格琳達」(Glinda),兩人結下了深厚的友誼,在經歷了一連串理想與幻滅,背叛與寬恕之後,獲得了各自的人生歷練與成長。

故事中關於女性自我意識覺醒、美國時代背景的省思,對於權利慾望的思維,即使是當代欣賞,亦深入人心。

另一個音樂劇特色,當然是「歌舞」與「製作」。美麗充滿童話風格的舞台佈景、昂貴服飾、華麗歌舞都是本劇一大看點。

極富想像力從天而降的魔法泡泡船,懸於舞台穹頂的神秘地圖,浮華豔麗的奧茲王國裝,各種層次的綠色、黑色,鮮豔的舞台服飾,都是百老匯舞台上數一數二的視覺聽覺盛宴。

 

原創致敬《綠野仙蹤》

快速複習 - 動畫欣賞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VKcWQ2j4nuE

 

推薦好文

【解说向】《Wicked/魔法坏女巫》音乐剧和原版小说的不同

 

《綠野仙蹤》(The Wonderful Wizard of Oz)第一版1900年出版之後,成為了美國最為家喻戶曉的童話故事。

成為公共版權領域之後,又被多位作家不斷做出延伸,例如作家格雷戈里·馬奎爾(Gregory Maguireb. 1954)便改編了《綠野仙踪》原始小說,並創了另一個統一的系列,取名為《女巫紀事》(The Wicked Years),後被集結成為《魔法壞女巫:西方壞女巫的一生》。

格雷戈里·馬奎爾(Gregory Maguire,1954年6月9日-),一直致力於推廣兒童文學,並從1978年開始為兒童創作童話故事。1995年,馬奎爾以經典童話《綠野仙蹤》里的反派人物「西方壞女巫」為主角,創作了他第一本面向成年人的小說《魔法壞女巫》。「我們現在所看到的歷史,都是勝者寫的。」馬奎爾以「西方壞女巫」為契機,為長大成人的我們創作了一系列以經典童話中的「壞人」為主角的奇幻小說,挑戰「勝者」視角下早已為人所熟知的故事。《魔法壞女巫》在出版8年後被改編為音樂劇,在紐約百老匯與倫敦西區熱演至今,獲獎無數;《魔法壞女巫》小說也已躋身最暢銷書行列,成為20世紀經典奇幻小說之一。(取自博客來網路書店

 

《女巫紀事》(The Wicked Years)系列,一共有4本小說:

1. 魔法壞女巫與西方壞女巫的一生 Wicked: The Life and Times of the Wicked Witch of the West
2. 女巫之子 Son of a Witch 
3. 人群中的獅子 A Lion Among Men
4. 離開奧茲 Out of Oz 

 

《女巫紀事》裡的世界觀


《魔法壞女巫》基本資料

表格取自維基百科

《魔法壞女巫》的故事發生在桃樂絲到來之前的奧茲國(Oz),也就是《綠野仙蹤》故事發生之前。在這裡,動物開口說話,大巫師實行高壓獨裁統治。故事主人公名叫艾芙芭,她生來一身綠皮膚,備受歧視和排擠,卻聰慧、堅定、富有同情心。為了幫助受迫害的動物們,她義無反顧地加入到反抗極權的運動中,無論遭遇什麼不幸,都會堅定地重新站起來面對奧茲國這個險惡的世界。備受世人誤解的她從來不自我辯解,最後成了《綠野仙蹤》故事中,世人皆知的西方壞女巫。
女巫前傳
Wicked
音樂 史蒂芬·施沃茨
歌詞 史蒂芬·施沃茨
劇本 薇尼·霍茲曼英語Winnie Holzman
原著 格萊葛利·馬奎爾的《女巫前傳
演出 2003年舊金山(試演)
2003年百老滙
2005年北美巡迴演出
2006年西區
2009年北美巡迴演出
2013年英國及愛爾蘭巡迴演出
2017年英國及愛爾蘭巡迴演出
全球不同地方的演出(see below)
獲獎 戲劇桌獎最佳音樂劇
戲劇桌獎最佳作詞
戲劇桌獎最佳音樂劇圖書
外圍劇評人獎最佳百老匯音樂劇
戲劇聯盟獎最佳音樂劇製作

 

主要成就

資料取自維基百科

環球舞台製作公司馬克·布雷特、瓊·布雷特和戴維·斯通合作製作了這部音樂劇,喬·曼特羅導演,韋恩·西倫托編舞。音樂劇於2003年5月和6月在舊金山柯倫劇院試演,10月在百老匯格什溫劇院首演。首演明星包括伊迪娜·曼佐飾埃爾法巴,克莉絲汀·錢諾維斯飾葛琳達,喬爾·格雷飾魔法師。百老匯演出於2004年入圍東尼獎十項提名,並且贏得其中三個獎項,包括最佳女演員(女主角伊迪娜·曼佐)、最佳布景設計以及最佳服裝設計。此外它還獲得7項戲劇桌獎,它首演的專輯獲得一項葛萊美獎。2019年10月28日它一共演出6681次,超過《悲慘世界》,成為百老匯演出時間第5長的節目。一般每場表演包括休息時間一共兩個半小時

百老匯上演的成功使得《女巫前傳》在全世界各地上演,其中包括長期在及倫敦西區劇院上演。《女巫前傳》在全世界創票房記錄,其中包括在洛杉磯、芝加哥、聖路易斯和倫敦的周總收入記錄。結束於2011年1月2日的那個星期倫敦、百老匯和所有兩個在北美巡迴的演出全部突破它們相應的最高周收入記錄。2013年最後一星期百老匯再次突破它自己的記錄,收入320萬美元。2016年超越10億美元,與《歌劇魅影》和《獅子王》一起成為唯一達到這個成就的百老匯節目。2017年《女巫前傳》超過《歌劇魅影》成為百老匯盈利第2高的音樂劇,僅次於《獅子王》

 

主創團隊

以下主創團隊資料引用自百度百科

詞曲作者:Stephan Schwartz 史蒂芬.史瓦茲 

 

史蒂芬·史瓦茲是當代享有聲譽的作家,他三次奪得奧斯卡獎、四次捧起格萊美獎, 同時也是2015年史蒂文森伊莎貝爾託尼獎得主--以表彰他在戲劇慈善領域的特殊貢獻。他在英國最為人熟知的作品是《福音》(Godspell)和《魔法壞女巫》(Wicked)。

他參與創作的其他詞曲作品包括《皮平正傳》、《麪包師妻子》和《伊甸園的孩子》。他與李奧納·伯恩斯坦合作了英國版《彌撒》。在大銀幕上,他與阿蘭·門肯合作了迪斯尼的《魔法奇緣》以及動畫長片《風中奇緣》和《鐘樓怪人》,為夢工廠創作了《埃及王子》的配樂。他的首部歌劇作品《Séance on a Wet Afternoon》在桑坦芭芭拉歌劇院及紐約歌劇院上演。

施華茨近期在好萊塢星光大道上留下了自己的手印,並且登上了劇院名人堂以及作曲藝術家名人堂。掌聲出版社(Applause Books)出版了他的傳記作品《對抗地心引力》(Defying Gravity), 書名也是來自《魔法壞女巫》(Wicked)中最著名的唱段。 

 

施華茨最著名的10首音樂劇歌曲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p3r1aVilxqI

編劇:Winnie Holzman 薇尼·霍茲曼 

Winnie Holzman during Opening Night of Wicked on Broadway at The Gershwin Theater and Tavern on The Green in New York City, New York, United States. (Photo by Bruce Glikas/FilmMagic)

薇尼·霍茲曼憑藉《魔法壞女巫》獲得了託尼獎提名以及紐約戲劇委員會獎。

她以創作著名電視劇《三十多歲》,開始了她的編劇生涯。隨後,因為作品《我這一生》而一舉成名,這部作品也成為了螢幕經典之作。薇尼·霍茲曼創作還包括電影和電視劇,其中電影作品有《直到你的出現》、音樂劇《天堂鳥》;以及與她丈夫(演員保羅都利)共同創作的十分鐘短劇《Post-its:婚姻筆記》。寫作以外,她還作為執行製作人(與馬肖爾赫爾科夫茨及愛德華茨威格合作)製作電視劇《再一次》(Once and again)以及(與女兒薩瓦納都利)製作ABC家庭劇《龐大》(Huge)。

最近,薇尼夫婦正在合作他們第一部長篇劇目《輔助生活》。薇尼本人畢業於普林斯頓大學,並在紐約大學音樂劇項目中獲得藝術碩士學位,她同時也是戲劇家協會中的一員。她的新劇《選擇》便是於秋季在波士頓惠廷頓劇院製作的。

她正在與卡梅隆克勞合作為美國電視台Showtime製作新戲。 

導演:Joe Mantello 喬.芒特羅

喬.芒特羅有着豐富的舞台和電影執導經驗。他曾獲得外劇評人圈(Outer Critics Circle)、紐約戲劇委員會(Drama Desk),露西爾洛黛獎(Lucille Lortel),海倫海耶斯獎(Helen Hayes),克拉倫斯德温特獎(Clarence Derwent),外百老匯獎(Obie),喬A卡拉威(Joe A. Callaway)等獎項。

導演作品包括:《黑鳥》《人類》《上帝行為》《空中》《最後孤艦》《卡薩瓦倫蒂娜》《最後吃掉你》《和蘇門傑斯的談話》《另一個地方》《混戰》《其餘荒地》《傲慢》《好友喬伊》《朝九晚五音樂劇》《十一月》《接待員》《麗茲》《雨中三日》《奇怪伴侶》《大亨遊戲》《笑妓》《刺殺》(獲得託尼獎)《執子之手》(獲得東尼獎)《弗蘭基與約翰尼》《設計人生》《陰道獨白》《怒毆》《反串仍是愛》《求婚》《雙胞胎密尼拉》《科帕斯》《米姿蘭基/自林斯基》《藍色窗户》《上帝之心》《聖誕老人日記》《蛇咬》《三個旅店與想象的布拉德》;電影作品:《反串仍是愛》演出作品:《平常心》(託尼獎提名)、《美國天使》(託尼獎提名)、《巴爾的摩華爾茲》。

他也是美國Naked Angels舞台公司的成員以及Roundabout聯合藝術家。 

舞台指導:Wayne Cilento 韋恩.奇倫託

<> at The New 42nd Street Studios on December 15, 2015 in New York City.

曾獲得七次東尼獎提名,並憑藉為史詩級百老匯製作--《誰的湯米》(同時獲得紐約戲劇委員會獎、弗雷德阿斯黛爾獎,奧利弗獎提名)編舞創作而最終加冕職業生涯第一座東尼獎。

他活躍在百老匯舞台上,創作的編舞作品包括:《一步登天》(馬修博德里克飾演)獲得6項東尼獎提名,《夢:約翰尼梅瑟音樂劇》,2004年復排版《錯失甜蜜》,《寶貝》,《魔法壞女巫》,以及鮑勃福斯作品《舞蹈》(該劇獲得音樂劇類最佳男配角)。奇倫託先生曾為埃爾頓約翰作品《阿依達》在百老匯、巡演及歐洲製作在德國和阿姆斯特丹的版本,及百老匯代表性製作傑瑞赫爾曼作品《傑瑞的女孩們》編舞。

他還曾是原百老匯劇《歌舞線上》一名演員,飾演麥克。他也為很多著名歌手,包括麗莎明內荔,巴里馬尼洛,奇塔里維拉,比利喬伊,多娜薩默,皮特湯森,阿莉西亞金斯和喬納斯兄弟的商演及演唱會中擔任導演或編舞。

他近期在為百老匯製作的,圖派克沙庫爾作曲作品《聽到我就喊》編舞。 

舞台設計:Eugene Lee 尤金·李

尤金·李在芝加哥藝術學院卡耐基梅隆大學獲得藝術學士學位,在耶魯戲劇學校獲得藝術碩士學位以及三個榮譽博士學位。在其多年的舞台設計生涯,幾乎橫掃了舞台設計類的重要獎項:曾獲得東尼獎,美國戲劇委員會設計獎,外劇評人獎,紐約戲劇委員會獎,露西爾洛黛獎,普曼獎,艾略特諾頓終身成就獎及貝爾獎,2007年他憑藉《魔法壞女巫》獲得倫敦戲劇人選擇獎。最近,他還登上了紐約戲劇名人堂。

他參與創作的百老匯作品包括:《明亮的星》《雷格泰姆》《演藝船》《理髮師陶德》。自1974年起他擔任NBC《週六夜現場》的舞美設計師,現任NBC《吉米肥倫今夜秀》及《塞斯梅耶秀》的舞美設計師。

電影作品包括科波拉作品《哈密特》,休斯頓作品《會發電的小子》及麥勒作品《第42街的瓦雅》。 

服裝設計:Susan Hilferty 蘇珊.謝爾弗提

蘇珊曾為全球300部戲劇、歌劇、電影及舞蹈作品設計服裝。於耶魯大學求學時,她是紐約大學提仕藝術學院舞台及電影設計專業的主席。她曾獲得過2004年東尼獎,紐約戲劇委員會獎,外劇評人獎,澳大利亞温室戲劇獎,憑藉《魔法壞女巫》獲得奧利弗獎提名。

在倫敦為《春醒》(諾維羅);卡拉馬佐夫兄弟《4部劇》(雜技演出);奧古斯特韋爾森《5分錢》(國家劇場)設計服裝。在亞索弗加德作品《我的孩子我的非洲》和《豬之地》(國家劇場)擔任佈景設計、服裝設計及導演助理。為亞索弗加德作品《悲傷與愉悦》(特里西科)擔任佈景及服裝設計。最近的設計作品包括《弄臣》(大都市歌劇院)《安妮》(百老匯);與邁克培寧頓合作新版《李爾王》;尼克派耶作品《仍未找到》(傑克吉倫哈爾出演,Roundabout劇場);泰勒斯威夫特《Speak Now!》世界巡迴演唱會。

曾合作過的著名導演有:耶爾法博爾、邁克梅耶、詹姆斯萊平、羅伯特佛斯、詹姆斯麥當納、理查德尼爾森、加蘭德懷特、馬克拉莫斯、弗蘭科加拉提等。

 

【BON話題】《魔法壞女巫》的服裝設計理念

服裝風格設定在愛德華時代(Edwardian Era),這是普遍被認為是大英帝國的一段黃金時代,時代上對應了法國的美好年代。也因此突顯出舞台上的歷史、復古、華麗與一切的美好之感。

P.S.筆者註:

愛德華時代(Edwardian era)指1901年至1910年英王愛德華七世在位時期,有時甚至延續至1914年,介於維多利亞時代第一次世界大戰之間。維多利亞時代中後期和愛德華時代被認為是大英帝國黃金時代。

 

 

天與地的相連.不可分的命運

雙女主角格林達(Glinda)和埃爾法巴(Elphaba)服裝設計理念:天與地。

格林達(Glinda)- 天(Sky)

 

埃爾法巴(Elphaba)- 地(Ground)


製作看幕後 - 從舞台到服裝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G6bFJ2kq0j4


音樂劇劇情介紹

資料取自維基百科

《魔法壞女巫》是《綠野仙蹤》(The Wonderful Wizard of Oz) 的前身,劇本取自作家格雷戈里·馬奎爾(Gregory Maguireb. 1954)所著之小說《魔法壞女巫:西方壞女巫的一生》,再加以改編而成。

第一幕

奧茲國國民慶祝西方魔女埃爾法巴之死。善良魔女葛琳達飛來講述埃爾法巴的過去:

埃爾法巴的父親是芒奇金的總督,他出巡的時候埃爾法巴的母親與一個旅行的銷售商產生關係。她生了一個綠色皮膚的女孩:埃爾法巴,但是埃爾法巴的父親不喜歡她;他把自己的愛戴全部給埃爾法巴的妹妹,坐在輪椅里的尼斯索羅斯《沒有人悼念壞人》(No One Mourns the Wicked)。埃爾法巴和尼斯索羅斯來到希茲大學上學《親愛的老希茲》(Dear Old Shiz)。她們的父親給尼斯索羅斯一雙帶寶石的鞋。希茲大學的女總管莫里貝爾夫人決定把尼斯索羅斯收到自己的羽翼之下,讓埃爾法巴和葛琳達同居一間臥室。埃爾法巴怕莫里貝爾夫人要把她們姐妹倆分開,因此用魔法把尼斯索羅斯的輪椅拉回來。莫里貝爾認識到埃爾法巴的潛力,決定教她魔法。她對埃爾法巴說埃爾法巴的魔力能夠使得她有朝一日與奧茲國的大魔法師一起工作,而這正是埃爾法巴夢想的《魔法師與我》(The Wizard and I)。

葛琳達和埃爾法巴經常發生衝突《這是什麼感覺?》(What Is This Feeling? )甚至在第拉蒙德博士的歷史課上兩人也會發生意見不一。第拉蒙德博士是希茲大學唯一的一名動物教授,他越來越強烈地感到被歧視。他告訴埃爾法巴一個讓動物停止說話的陰謀,埃爾法巴想讓大魔法師知道這個陰謀《一件壞事》(Something Bad)。溫吉國王子費耶羅來到希茲大學向學生傳授他《舞動人生》(Dancing Through Life)的哲學。當晚他在奧茲塵舞廳舉辦一個舞會。一名叫博克的芒奇金人問葛琳達是否和他一起去參加舞會,但是葛琳達說服他與尼斯索羅斯一起去,這樣她自己可以和費耶羅去。在舞會上莫里貝爾夫人告訴葛琳達因為埃爾法巴的請求她將把葛琳達納入自己的魔法班,並把一柄魔法杖交給葛琳達。埃爾法巴到達舞會,她戴著一頂葛琳達開玩笑送給她的女巫尖頂帽,發現別入都在笑她或者瞪眼睛看她,而舞台上只有她一個人在跳舞。葛琳達和她一起跳舞,很快所有人都參加進來,這使得葛琳達和埃爾法巴成為好朋友。

後來在她們的寢室里,她們互相交換各自的秘密加深雙方的友情。葛琳達決定給她的新朋友一個人品改造《受歡迎》(Popular)。次日第拉蒙德博士告訴他的班他被解僱。埃爾法巴想幫助,但是除了她以外沒有人站出來。此後學生們看到用來控制動物的籠子。埃爾法巴大怒,在混亂中她和費耶羅偷走一隻小獅子。兩人能夠短暫單獨相處。費耶羅走後埃爾法巴悲傷地唱《我不會是屬於你的那個女孩》(I'm Not That Girl )。莫里貝爾夫人告訴埃爾法巴大魔法師將接見她。尼斯索羅斯、費耶羅和葛琳達在火車站送別埃爾法巴。葛琳達試圖討好費耶羅,但是費耶羅只是對她說再見。埃爾法巴邀請葛琳達去翡翠城一天參觀《短短一天》(One Short Day)。

埃爾法巴和葛琳達受大魔法師接見,大魔法師不想她們想像的那麼可怕《一個多愁善感的人》(A Sentimental Man)。他對埃爾法巴說假如埃爾法巴能夠證明自己的能力他就答應埃爾法巴的請求。莫里貝爾夫人到達:她是大魔術師的新「新聞發布人」。她給埃爾法巴一本只有有魔法能力的人才能讀的《魔法書》。埃爾法巴用大魔術師的猴侍者做懸停的魔法,結果使得猴侍者長出翅膀。她發現大魔法師是壓迫動物的幕後人,而且大魔法師本人是一個騙子。她逃出大魔術師的房子,莫里貝爾夫人向全奧茲國發出警告埃爾法巴是一名「《壞女巫!》」。埃爾法巴發誓要向大魔法師報復,她給一根掃帚施加魔法,飛出翡翠城《戰勝重力》(Defying Gravity)。

 

第二幕

後來埃爾法巴成為《西國壞魔女》。大魔術師授予葛琳達《善良魔女葛琳達》的稱號並授命她為奧茲國抵抗埃爾法巴的守衛者。

費耶羅找不到埃爾法巴。他勉強同意與葛琳達結婚。慶祝他們訂婚和費耶羅被授予衛隊隊長的記者招待會被民眾關於埃爾法巴的驚慌流傳擾亂;一個人說《水可以溶化她!》。在記者面前葛琳達保持歡樂,但是實際上她後悔自己的決定《謝天謝地》(Thank Goodness)。

她們的父親死後尼斯索羅斯繼任成為芒奇金的總督。埃爾法巴去看她。尼斯索羅斯剝奪芒奇金人的權利使得博克不能離開她。埃爾法巴試圖說服她一起抵抗大魔法師,但是尼斯索羅斯完全被她自己的問題占據了。埃爾法巴試圖幫助她,把尼斯索羅斯的寶石鞋變成紅寶石鞋,給予她走路的能力。尼斯索羅斯以為這樣博克就會愛她了,但是博克覺得這證實了尼斯索羅斯不再需要他了,因此他想去告訴葛琳達他愛她。尼斯索羅斯拿《魔法書》用裡面的魔法要讓博克愛上她。但是她把字說錯了,結果不當心把博克的心縮小了(《東國邪惡魔女》)。埃爾法巴用另一個魔法救博克的命,把他變成錫樵夫。尼斯索羅斯又驚又怕,把所有的過失都怪罪給埃爾法巴。

埃爾法巴回到大魔法師的宮殿來解放裡面的猴侍者,她遇到大魔法師。大魔法師承認他是一個普通人,建議重新恢復埃爾法巴的聲譽《美妙》(Wonderful)。但是當埃爾法巴看到已經喪失說話能力的第拉蒙德博士時她大怒地斥責大魔法師。大魔法師召喚衛兵來逮捕她。費耶羅幫助埃爾法巴逃離並和她一起離開。葛琳達很傷心《我不是那個女孩子(重複)》(I'm Not That Girl (Reprise)),她向大魔法師和莫里貝爾建議使用尼斯索羅斯作為誘餌吸引埃爾法巴出動。莫里貝爾同意,她使用魔法導致《天氣變換》。

在森林裡埃爾法巴和費耶羅表達互相之間的愛《只要你是我的》(As Long as You're Mine),埃爾法巴突然預知到尼斯索羅斯將蒙難。費耶羅說埃爾法巴可以待在他家族的城堡基亞莫島里。在芒奇金埃爾法巴發現尼斯索羅斯被帶來桃樂絲·蓋爾和桃樂絲·蓋爾的狗托托的房子砸死。葛琳達把尼斯索羅斯的紅寶石鞋給桃樂絲·蓋爾並讓她們走上黃磚路。大魔法師的衛隊到達。費耶羅把葛琳達當作人質讓埃爾法巴逃跑。葛琳達請求衛兵不要傷害費耶羅,但是衛兵把費耶羅帶到附近農田裡去。埃爾法巴想要從基亞莫島施魔法營救費耶羅,但是她的力量不足喪氣。她接受自己「邪惡女巫」的名聲《不做好事》(No Good Deed)。

在奧茲國首都葛琳達認識到莫里貝爾夫人真正為尼斯索羅斯之死負責。市民向埃爾法巴宣戰並向基亞莫島進發《獵巫進行曲》(March of the Witch Hunters)。埃爾法巴捕獲桃樂絲,要求她交出尼斯索羅斯的紅寶石鞋。葛琳達來到,警告埃爾法巴她面臨的危險,並請求她釋放桃樂絲。埃爾法巴拒絕,但是她後來收到一封關於費耶羅的信之後改變自己的主意。埃爾法巴和葛琳達互相原諒對方。埃爾法巴把《魔法書》給葛琳達《做好事》(For Good)。民眾到達,葛琳達躲藏起來,桃樂絲把一桶水潑到埃爾法巴身上把她溶化。只有她尖頂的帽子和她母親喝的綠色靈丹妙藥留下。

在翡翠城葛琳達質問大魔法師,並給他看埃爾法巴留下的靈丹妙藥的瓶子。大魔法師認識到這個瓶子是他自己的,他是埃爾法巴的生父,也是埃爾法巴綠皮膚的原因。葛琳達把大魔法師驅逐出奧茲國,把莫里貝爾夫人關進監獄。此時被埃爾法巴的魔法變成稻草人的費耶羅來到埃爾法巴被溶化的地方。他敲地板,埃爾法巴從地板上的一個暗門裡出來。埃爾法巴很痛心她再也不能見到葛琳達了。回到今天,葛琳達講完她的故事,她向奧茲國的人保證她會贏得善良女巫葛琳達的稱號。奧茲國國民慶祝,但是葛琳達傷心。埃爾法巴和費耶羅離開奧茲國《結束》(Finale)。

 

《魔法壞女巫》完整音樂劇欣賞(中文字幕)

 

音樂劇曲目一覽

歌曲名稱 演唱者
1. No One Mourns the Wicked  Cristy Candler
2. Dear Old Shiz
3. The Wizard and I Idina Menzel
4. What Is This Feeling?  Kristin Chenoweth
5. Something Bad William Youmans
6. Dancing Through Life  Michelle Federer
7. Popular Kristin Chenoweth
8. I'm Not That Girl  Idina Menzel
9. One Short Day Kristin Chenoweth
10. A Sentimental Man Joel Grey
11. Defying Gravity Idina Menzel
12. Thank Goodness  Kristin Chenoweth
13. Wonderful Idina Menzel
14. I'm Not That Girl (Reprise) Kristin Chenoweth
15. As Long as You're Mine Norbert Leo Butz
16. No Good Deed Idina Menzel
17. March of the Witch Hunters
18. For Good Kristin Chenoweth
19. Finale Kristin Chenoweth

 

好歌欣賞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fSmmU0Ms8E4

 

音樂分析

資料取自維基百科

《女巫前傳》的音樂非常重視主題,在一定程度上它更加像電影配樂,而不像經典的音樂劇音樂。雖然劇內的每支歌都使用新的主題和旋律,它們互相之間不重複,但是施沃茨在整個劇里使用了數個主導動機。一些這些主導動機表示幽默——比如當葛琳達在《舞動人生》中把一頂「醜陋」的帽子送給埃爾法巴。這段音樂重複數個場面前《這是什麼感覺?》中的一個主題[22]

《女巫前傳》裡有兩個主題貫穿整個音樂劇。雖然施沃茨很少使用過去作品裡的主題和旋律,但是《女巫前傳》的第一個主題——埃爾法巴的主題——來自《聖瓊的生存》,在這部搖滾樂歌劇中施沃茨任音樂總監。在一次2004年的採訪中他說:」我一直非常喜歡這段曲子,但是我一直不知道應該用它做什麼。」他於1971年寫下這段旋律,在《女巫前傳》中它成為音樂的主要主題。通過改變演奏這個主題的樂器施沃茨能夠使用同一旋律來表達出不同的氣氛。在序曲中樂隊的銅管樂器組配合大量打擊樂器演奏這個旋律。用施沃茨自己的話來說其結果是「給觀眾一個一個巨大陰影威脅他們的感覺」。在《只要你是我的》中鋼琴配合少許電子低音演奏這個旋律,使得它成為一支浪漫對唱的伴奏。使用新的歌詞和一個被更改的過渡這個主題成為《沒有人悼念壞人》及其重複的核心[22]

施沃茨使用《沒有界限》主題作為第二個貫穿整個音樂劇的主導動機。雖然這個主導動機沒有在任何有名稱的歌裡出現,但是它被包含在許多樂部里。施沃茨在《沒有界限》的旋律中包括了《彩虹之上》的前7個音符。這是他向1939年《綠野仙蹤》電影的作曲家哈羅德·阿倫的致敬。施沃茨在使用這些音符時還包含了一個行內幽默:「按照版權法假如你使用了第8個音符的話別人就可以來說:』你偷了我們的旋律『。當然這7個音符被隱藏在與原曲完全不同的節奏里。它的和旋完全不同……。總的來說它的和旋不同,等等,但是它依然時《彩虹之上》的前7個音符。」[22]施沃茨在大多數情況下把這個主導動機改成小調,進一步把它隱藏起來。主要使用降D大調的《戰勝重力》裡包含的這個旋律也與用小調演奏的音樂造成鮮明對比[23]。在《東國邪惡魔女》中,埃爾法巴終於使用她的魔力使得她的妹妹能夠走路時,《沒有界限》主題也是使用一個大調演奏的[22]

 

Youtube影片,兩位可愛的Yiutuber介紹《魔法壞女巫》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Rw-3XgUOiR0

 

演唱PK影片

A short compilation video of some of my favourite Glinda, Popular ending comparisons

先看這段音樂劇《Popular》片段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R4rpG-dipYA

 

再仔細聽比較音樂劇《Popular》片段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8IaCybzr3nM

 

2017年觀眾版分享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_ZIq0pzpSDQ

 

後疫情時代,2021年9月14日《魔法壞女巫》重新上演,觀眾熱情如潮的現場Live‘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jGi4zlsj8bw

 

全劇欣賞

當然是觀眾版影音畫質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ssopxBwwg_U

 

在我們已經認識全劇之後...

【Wicked/魔法壞女巫15週年】群星原卡司演唱會全場出爐!

 

開卷蹦藝術.享受美好閱讀時光

☕️一杯咖啡.一點心意.支持蹦藝術☕️

 

各類合作提案,聯繫方式:

*手機:0917.670.518 
*Line:https://line.me/ti/p/LB1ro0P0AU
*E-mail:jenpin888@gmail.com

【BON音樂】管弦樂團專題 - 全球十大交響樂團巡禮 World’s Best 10 Symphony Orchestras

【BON音樂】管弦樂團專題 - 全球十大交響樂團巡禮 World’s Best 10 Symphony Orchestras
World’s Best 10 Symphony Orchestras

– 資訊整理共享於網路,一起欣賞音樂與藝術之美 –
蹦藝術 | BONART


今天來聊一個非常有趣的話題:全球十大交響樂團❤️

 

本文之樂團排序結果,參考英國兩大指標平台的評鑑:其一是留聲機(Gramephone),第二是古典音樂雜誌(Classical Music)。

網頁分別如下:

 

其實,這兩大雜誌所宣布的結果是「一模一樣的!」XD

接著馬上讓我們就直接進入文章,看看到底是哪十大天團呢?

 

第十位:德勒斯登國立管弦樂團(Sächsische Dresden Staatskapelle

德勒斯登國家管弦樂團(Sächsische Dresden Staatskapelle

 

樂團首席指揮:蒂勒曼(Christian Thielemann)

桂冠榮譽指揮:布隆許泰德(Herbert Blomstedt)

首席客席指揮:鄭明勳(Myung-Whun Chung)

位於德國德勒斯登,成立於1548年,是世界上最古老的管弦樂團之一,現駐地為森柏歌劇院

(基本資料整理於網路與維基百科,並附上超連結方便檢索)

森柏歌劇院小百科(德語:Semperoper) 是德國薩克森州城市德勒斯登的一座歌劇院,位於德勒斯登歷史中心,靠近易北河。歌劇院修建於1841年,修建之初是一座折衷主義建築[1]。1869年,歌劇院遭到大火燒毀,之後得到重建,並在1878年完工。森柏歌劇院曾是許多歌劇的首演場地。二戰期間,歌劇院曾被炸毀。戰後得到重建,並在1985年完工。

 

夜晚的森柏歌劇院

夜晚的森柏歌劇院

 

林仁斌老師於森柏歌劇院前留影(2023.05.25.)

 

樂團成立於1548年,當時薩克森選候在德勒斯登興建國立教堂(Staatskapelle ),並設立了一個十九人的合唱團。起初功能僅。除了宗教儀式外,也開始擔任一些宴會、典禮、戲劇的伴奏。「Staatskapelle」在德文中的意義為「國家的教堂」,這也明白指出德勒斯登國立管弦樂團的原始屬性。

德勒斯登國家管弦樂團是德國唯一一支四百年間未間斷的管弦樂團,最初由薩克森選帝侯莫里茲創立於1548年9月22日,起初是宮廷樂團,提供教堂儀式使用,首任樂團指揮長由約翰‧沃爾特(Johann Walter)與馬修烏斯.麥斯特(Matthaeus Le Maistre)兩人並任。二十年後,樂團在羅吉爾·邁克爾(Rogier Michael)任內擴充為四十個歌者與樂手的規模。

麥可手下有幾位年輕有為的作曲家助手,特別是德國音樂史上具有關鍵啟蒙地位的海恩里希.舒茲(Heinrich Schutz)。後來樂團就在十七世紀時由海恩里希.舒茲帶領下首次發展到頂峰,三十年戰爭期間(1618年-1648年)則歸於沉寂。

歷任音樂總監

 

Papano客席指揮拉赫曼尼諾夫第二號交響曲

Antonio Pappano at Sächsische Staatskapelle Dresden: Rachmaninoff - Symphony No. 2

https://youtu.be/A4qDooMy_Og?t=1827

 

葛利格a小調鋼琴協奏曲 / 郎朗鋼琴 / 蒂勒曼指揮

Staatskapelle Dresden - Lang Lang - Christian Thielemann

https://youtu.be/VYhqw0qjXOY


第九位:布達佩斯節慶管弦樂團(Budapest Festival Orchestra)

(基本資料整理於網路與維基百科,並附上超連結方便檢索)

布達佩斯節慶管弦樂團(匈牙利語:Budapesti Fesztiválzenekar,英語:Budapest Festival Orchestra)是位於布達佩斯匈牙利知名管弦樂團,由指揮家伊凡·費雪與鋼琴家佐爾坦·柯奇什於1983年創立。

 

若要說起古典樂中近30年來最偉大的成功故事之一,那一定非布達佩斯節慶管弦樂團莫屬。1983年由被譽為「匈牙利音樂代言人」的指揮大師伊凡.費雪(Ivan Fischer)與匈牙利鋼琴家左坦.柯西斯(Zoltán Kocsis)所創立的布達佩斯節慶管弦樂團,在過去30年來以其獨特的帶團方式,加上多元化的音樂表達方式,不但帶起了匈牙利對於音樂的熱潮,也讓樂團成為近年竄起最快的古典樂團。

伊凡費雪1951年1月20日出生於匈牙利布達佩斯,之後在布達佩斯巴爾托克音樂院接受音樂教育,又進入維也納音樂院與薩爾茲堡,師事史瓦洛夫斯基、哈農庫特學習指揮。

 

樂團最初由一些匈牙利音樂家自願組成,原本只為音樂節等特殊活動上演出而組建,後來於1992年起成為一支長期樂團。樂團常在布達佩斯藝術宮李斯特音樂學院等場地演出,每年三月參加布達佩斯春季音樂節是樂團的固定節目,他們也時常做客薩爾茲堡音樂節等國際知名音樂節。

布達佩斯節管弦樂團積極錄製唱片,1996年與飛利浦唱片簽訂合約,2003年起開始和音樂頻道唱片合作。2008年,布達佩斯節慶管絃樂團以新興樂團之姿,獲英國留聲機雜誌列為全球排名第九交響樂團,也直接肯定了伊凡.費雪的音樂成果。

 

布達佩斯節慶管弦樂團獲補助

匈牙利政府與布達佩斯市政府達成協議,聯手補助1983年成團的布達佩斯節慶管弦樂團。

該團已有數月陷於資金不足的窘境,音樂總監Ivan Fischer公開反對民粹的匈牙利政府領導人Vitor Orbán;其兄Adam Fischer也對當局政策點名批評。

援助底定後,Ivan Fischer發出聲明,表示自己相當樂見這分受到歡迎、令人滿意的協議,它能讓樂團擺脫縮編與不確定性,讓他們專心在音樂上。

樂團方面也公布,依據協議,匈牙利政府與布達佩斯市政府將對布達佩斯劇院公司、包括樂團進行補助,該團在2020年將收到來自前者的16.5億匈幣(約合508萬美元)與來自後者的2.4億匈幣(約合74萬美元);2021年,匈牙利政府的款項還會增加到20億(約合616萬美元),預計補助4年。

 

2021-2022新樂季預告

https://youtu.be/0327tyhkqM4

 

舒伯特:《未完成》交響曲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3tisvEpblig

 

安德森:《打字機》

https://youtu.be/CKclyyL6Uzw

 

馬勒第五號交響曲 Live'錄音

https://youtu.be/z4yxjjzixsA

 

珍貴資料:

樂團成立首場音樂會(1986年12月26日

Glinka: Ruszlán és Ludmilla (nyitány): 3:35

Rachmaninov: 3. zongoraverseny: 14:16

Mozart: g-moll szimfónia K.550: 57:40

Mahler: 5. szimfónia Adagietto: 1:25:42

Brahms: Első magyar tánc: 1:37:42 ifj.

Johann Strauss: Kéjutazás vonattal: 1:42:48

Budapesti Fesztiválzeneker - Az első koncert: 1983 december 26.

Vezényel: Fischer Iván

Zongora: Kocsis Zoltán

Budapest Festival Orchestra -

The first concert Conductor: Iván Fischer Piano: Zoltán Kocsis

https://youtu.be/Sftdepswy3w


第八位:洛杉磯愛樂(Los Angeles Philharmonic)

延伸閱讀:

https://bonart.com.tw/all-about-los-angeles-philharmonic/

 

影音欣賞

Stravinsky’s “The Rite of Spring” with Gustavo Dudamel & the LA Phil

0:00 Introduction

0:19 Part I Adoration of the Earth, "Introduction"

7:57 Part II The Sacrifice, "Ritual Action of the Ancestors"

https://youtu.be/bcDCHnAd8N4?t=631


第七位:克里夫蘭管弦樂團(Cleveland Orchestra)

(基本資料整理於網路與維基百科,並附上超連結方便檢索)

克利夫蘭管弦樂團(英語:Cleveland Orchestra)是美國俄亥俄州克利夫蘭管弦樂團。被譽為美國五大管弦樂團之一,也是世界上最優秀的管弦樂團之一,並被認為是美國最「歐化」的樂團。

克里夫蘭管弦樂團 Cleveland Orchestra

 

克利夫蘭管弦樂團成立於1918年,第一任首席指揮是尼古拉·索科洛夫。成立之初,樂團就已經積極參與廣播和錄音活動。曾任樂團的首席指揮有阿爾圖·羅津斯基(1933年–1943年)、埃里希·萊恩斯朵夫(1943年–1944年)、喬治·塞爾(1946年–1970年)、洛林·馬澤爾(1972年–1982年)和克里斯托夫·馮·多赫南伊(1984年–2002年),樂團以透明的音色以及均衡,理性與明快的歐式風格為樂迷稱道。

目前首席指揮是奧地利指揮家魏瑟-莫斯特(Franz Welser-Möst)。

 

2021年再獲《留聲機》提名全球最佳十大管弦樂團

 

北美五大 ‧ 精彩百年-克里夫蘭管弦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oJ-mnmnk7g8

 

2019亞巡臺灣站,國家音樂廳彩排

https://youtu.be/jVND0LcWVlk

 

喬治塞爾與克里夫蘭

https://youtu.be/pt_LIn3RE2I

 

2000年時卡內基音樂廳110週年紀念音樂會

https://youtu.be/3cP5O3USfxk

 

克里夫蘭百週年紀念影片

https://youtu.be/GJ9vLOZSsBg


第六位:巴伐利亞廣播交響樂團(Bavarian Radio Symphony Orchestra)

(基本資料整理於網路與維基百科,並附上超連結方便檢索)

巴伐利亞廣播交響樂團(德語:Symphonieorchester des Bayerischen Rundfunks)是德國慕尼黑巴伐利亞廣播公司所屬的知名管弦樂團,亦是慕尼黑三大管弦樂團之一。

1949年成立於德國慕尼黑。於首任指揮約夫姆(Eugene Bochum)帶領之下,藉由密集的巡迴演出,樂團聲望持續地傳揚增長。其歷任指揮皆為國際間知名指揮大師,楊頌斯自2003年擔任指揮至今,將樂團推至世界頂級樂團行列,以極致細膩的音樂詮釋與精確的演奏技巧,為樂團歷史開創全新的一頁。更是是英國《留聲機》雜誌評鑑世界十大交響樂團之一,亦是古典樂迷一生必聽的經典天團,同時也是美國《葛萊美獎》與德國《唱片評論》常勝軍。

巴伐利亞廣播交響樂團

 

歷任音樂總監

 

樂團首席指揮宣布 - 拉圖來了

巴伐利亞廣播交響樂團官網正式宣布,在楊頌斯過世,留下首席指揮懸缺數年後,正式聘請前柏林愛樂首席指揮賽蒙.拉圖將接任BRSO首席指揮,合約將從2023年開始,為期5年。

 

2021 年秋季,BRSO 樂季音樂會將於森德靈 Hans-Preißinger-Strasse 4-8 (Gasteig HP8) 的新伊薩愛樂廳舉行。Gasteig HP8 的新音樂廳 Isarphilharmonie 可容納約 1,900 人,由建築師 Gerkan、Marg 和 Partners (gmp) 根據計劃建造,採用模塊化木造結構為主,非常有利於音響效果。 在原本音樂廳海德豪森文化中心翻修期間,Gasteig HP8都將是樂團主要演出場地。

 

延伸閱讀

https://bonart.com.tw/mariss-jansons-brso-2018-taiwan-tour-1/

https://bonart.com.tw/mariss-jansons-extends-contract-with-brso-to-2024/

 

影音欣賞

楊頌斯指揮BRSO於阿姆斯特丹大會堂

德弗札克第九號交響曲《新世界》

https://youtu.be/L3qnOrOfcAw

 

楊頌斯指揮BRSO - 《威廉泰爾》序曲

https://youtu.be/Ur7-OAJwvCE?t=502


第五位:芝加哥交響樂團(Chicago Symphony Orchestra)

芝加哥交響樂團(英語:Chicago Symphony Orchestra)是美國伊利諾州芝加哥市的一支管弦樂團。它是美國五大管弦樂團之一,同時也是世界上水準最高的樂團之一。

(基本資料整理於網路與維基百科,並附上超連結方便檢索)

 

全球名列前茅、北美翹楚,芝加哥交響樂團成立於1891年,最初在芝加哥在地商人的捐款支持下成立,是美國歷史最為悠久的管弦樂團之一。1950年代進入錄音黃金時期,在兩位匈牙利指揮萊納、蕭提的鐵血訓練之下,在RCA等唱片公司持續錄製大量唱片錄音。芝加哥交響樂團在管弦之林逐漸殺出重圍,開始與歐陸的柏林愛樂、維也納愛樂分庭抗禮。在繼任的巴倫波因、海汀克持續鍛鍊下,更繼續站穩「北美第一」。累積超過900次錄音、坐擁62座葛萊美大獎,紀綠輝煌,現任音樂總監慕提(2010-至今),更將樂團帶向另一個高峰,是公認的美國「五大」交響樂團。

 

延伸閱讀

https://bonart.com.tw/2019-chicago-symphony-orchestra-taipei-concert/

先說個小小內幕

這次芝加哥交響樂團來訪台灣,罕見地在謝幕時讓觀眾可以拍照,喜歡拍照的筆者終於可以在謝幕時光明正大地拍照了~

根據內部人士透露,原因是慕提上次來台灣演出謝幕時,心情大好。看到有現場觀眾拿起手機想拍他,他連pose都擺好了之後,沒想到兩廳院工作人員盡責地衝出擋住拍照…(大家應該都很熟悉這個場景吧…XD)

然後大師就生氣了😆 「為什麼我不能被拍?」

所以這次主辦單位就很貼心地請問大師,這次謝幕可以拍照嗎?回覆是「當然可以~」😍

所以本次音樂會謝幕,可說是「賓主盡歡」,演奏的音樂家愉快,聽音樂的觀眾滿足,拍照的我感覺太幸福了~

芝加哥交響樂團與音樂總監慕提台北國家音樂廳謝幕 | 林仁斌
Chicago Symphony Orchestra & Riccardo Muti ©Jen-Pin LIN

 

分享兩張謝幕照片~

芝加哥交響樂團與音樂總監慕提台北國家音樂廳謝幕 | 林仁斌
Chicago Symphony Orchestra Riccardo Muti ©Jen-Pin LIN

 

芝加哥交響樂團與音樂總監慕提台北國家音樂廳謝幕 | 林仁斌
Chicago Symphony Orchestra Riccardo Muti ©Jen-Pin LIN

 

 

影音欣賞

慶賀音樂總監慕提80歲生日演奏影片

https://youtu.be/TAGs5r_5Co0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l4WoPFu_vkA

 

「匈牙利發電機」蕭提指揮羅西尼序曲集音樂會

威廉泰爾序曲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R5FELspqSRc


第四位:倫敦交響樂團( London Symphony Orchestra)

 

(基本資料整理於網路與維基百科,並附上超連結方便檢索)

倫敦交響樂團(英語:London Symphony Orchestra)是英國倫敦最古老的管弦樂團,成立於1904年,其前身是1895年成立的「女王大廳管弦樂團」,現是世界上著名的管弦樂演奏團體

 

歷史

女王大廳管弦樂團專門負責在女王大廳里舉行的逍遙音樂會的演出,亨利·伍德擔任指揮。到了1904年,伍德與樂團演奏員之間在有關的演出協議上發生了激烈的矛盾衝突。衝突的結果是46名演奏員集體出走,另組了「倫敦交響樂團」。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樂團70%的成員都從軍入征,元氣大傷。而樂團的老家女王大廳於1941年5月11日在納粹德國空襲中被摧毀,而倫敦交響樂團也就此停止了戰時的一切活動。

1945年以後,樂團進入了緩慢的恢復階段。樂手紛紛回歸。樂團開始組織排練。

1982年,樂團遷入了新落成的能夠容納2000名觀眾的巴比肯藝術中心(Barbican Centre)音樂廳。

管理

由於創團這次衝突,倫敦交響樂團明白,自治的機制是其生存發展的長遠之計。於是樂團從建團之日起建立一個完全由團員自治的制度,其管理委員會在通過樂團成員投票選舉產生。這種自治機制後來被世界的大多數樂團所採納。很快,樂團還成為了一個公司。其所有者,就是樂團成員。

歷任指揮

1904年6月9日,著名指揮家漢斯·里希特接受了在女王大廳舉行的倫敦交響樂團開場音樂會指揮的邀請,此後不久他就被正式授予了樂團首席指揮的頭銜,一直到1911年。

之後的一年,即1911年到1912年,則由英國著名作曲家艾爾加,出任首席指揮一職。

第二次世界大戰前,樂團的首席指揮包括尼基什艾爾加哈蒂,此外,比徹姆門格爾貝格阿爾伯特·柯茨也在不同的時間裡與樂團保持了穩定的合作關係,他們的加盟,使得樂團的演奏曲目不斷擴大,適應了不同風格的指揮,為日後的發展打下了基礎。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樂團70%的成員都從軍入征,元氣大傷。而樂團的老家女王大廳於1941年5月11日在納粹德國空襲中被摧毀,而倫敦交響樂團也因此暫時停止了的一切音樂活動。

1945年以後,樂手退役歸來,樂團組織排練,開始恢復到戰前狀態。

從1950年到1954年,在約瑟夫·克里普斯任首席指揮期間,樂團的演奏有了明顯的改觀。可以說,今天倫敦交響樂團所達到的境界都是在那個時候由克里普斯開創的。50年代後期,樂團內部的大規模的重組,使樂團演奏家的整體水平有了本質的變化。1963年,樂團第一次出訪美國,隨後一年作為的英國第一支全球巡迴演出的樂團訪問了日本韓國印度香港伊朗土耳其以色列美國加拿大。從那時起,倫敦交響樂團一直是大型國際音樂節的常客,也是唱片公司競相爭取的對象,同時,它在倫敦的音樂季也是門庭若市,聽者如潮。

克里普斯之後,1961年到 1964年擔任倫敦交響樂團首席指揮的是法國人皮埃爾·蒙特,他加強了樂團的合奏訓練,使之逐漸成為一個整體,無論演奏難度多大的作品時,都像指揮家手中的一件樂器,發出整齊劃一的聲音,絕不容許半點暇疵。八十歲的蒙特,還與樂團簽下了25年的合同。

1965年到1968年,生於布達佩斯的匈牙利指揮家伊斯特凡·克爾特斯(Istvan Kertesz)擔任首席指揮。他是德沃夏克的專家。他與倫敦交響樂團在DECCA所留下的德沃夏克作品錄音是錄音史上一絕。倫敦交響樂團那厚重的音色,加上克爾提斯純正的捷克風味指揮,再次提醒了世人德沃夏克作品的藝術價值。後來克爾提斯與樂團意見分歧,克爾提斯辭去首席指揮一職。

1968年到1979年任職的是鬼才安德列·普列文。普列文和樂團舉辦各式各樣的音樂會、錄製唱片和登上電視節目。他與倫敦交響樂團一同成為電視明星,他們所錄製的電視音樂節目極受歡迎,許多英國人正是在這些節目中開始體會到古典音樂的奇妙之處。他曾經率團5次出訪美國,也到過前蘇聯等國家演出。個性溫和的普列文與這個歷來性格硬直的樂團相處得十分融洽。在這位有才華的指揮的帶領下,樂團的演出曲目迅速的擴展。普列文和樂團在EMI留下了很多明盤:孟德爾頌仲夏夜之夢柴科夫斯基三大芭蕾舞全曲錄音、拉赫瑪尼諾夫交響曲全集格什溫藍色狂想曲格里格的鋼琴協奏曲、蕭士塔高維奇的交響曲和普羅科菲耶夫的作品,還有很多20世紀作曲家的曲目。

1977年起,德國指揮家約夫姆被聘為「桂冠指揮」,在DG留下了錄音海頓的104倫敦交響曲埃爾加謎語變奏曲

當時的指揮金童阿巴多在1979年繼普列文之後入主倫敦交響樂團。阿巴多1966年第一次倫敦交響樂團合作。後來,兩者關係迅速升溫。到了1972年,阿巴多甚至宣布自己在英國只與倫敦交響樂團合作。1973年,阿巴多率領樂團出席薩爾茲堡音樂節,倫敦交響樂團也是參加這項規模龐大的音樂節的第一支英國樂團。後來,自然而然地阿巴多就成為了倫敦交響樂團的首席指揮。阿巴多進一步鞏固了倫敦交響樂團在英國的霸主地位,並使其更上一台階。在歐洲,倫敦交響樂團能夠後來居上,與維也納愛樂樂團柏林愛樂樂團呈三足鼎立之勢,並稱為歐洲三大樂團。阿巴多與樂團留下了很多錄音,包括孟德爾頌交響曲全集(DG)、威爾第歌劇序曲。他於1988年離任。

 

1988年到1995年,則是邁可·提爾森·湯瑪斯(Michael Tilson Thomas)擔任首席指揮。

1995年起至今:由德高望重的柯林·戴維斯爵士(Sir Colin Davis)統領。創立錄音品牌LSO Live。錄製了白遼士特洛伊人

2005年瓦列里·葛濟耶夫被任命接替科林·戴維斯成為倫敦交響樂團下一位首席指揮。

2015年3月-2017年9月,倫敦交響樂團之首席指揮為賽蒙·拉圖

樂團官網已正式宣布Antonio Pappano爵士將自2023樂季起擔任樂團首席指揮。

Roma, Auditorium Parco della Musica 21 10 2010
Ritratti di Antonio Pappano per cd Emi Rachmaninov
©Musacchio & Ianniello

 

影音欣賞

拉威爾《達夫尼與克羅伊》第二號管弦組曲 | 拉圖指揮

Ravel // Daphnis et Chloé Suite No 2 | Sir Simon Rattle

https://youtu.be/IlENd0p6aR4

豆豆先生與倫敦交響樂團!?

https://youtu.be/owOcW6mjl6Y


第三位:維也納愛樂(Vienna Philharmonic)

維也納愛樂樂團(德語:Wiener Philharmoniker),簡稱維也納愛樂,是位於奧地利維也納管弦樂團,成立於1842年。

(基本資料整理於網路與維基百科,並附上超連結方便檢索)

 

維也納愛樂的成員來自於維也納國家歌劇院(Wiener Staatsoper),音樂會演出時改稱為維也納愛樂,屬於私人組織。維也納愛樂的總部設於維也納金色大廳(Musikverein)。自1933年起,樂團不再設有首席指揮一職,只有客席指揮[2]。指揮家布魯諾·瓦爾特曾說:「一百年過去了,當時建團的樂手都已離去。現在的樂手是新的一批人。但維也納愛樂仍是維也納愛樂。全因這份傳統一代一代保留了下來。」

1864年維也納愛樂紀念團照

Erste Orchester-Photographie der Wiener Philharmoniker mit ihrem Dirigenten Otto Dessoff. Photographie. 1864.

 

指揮過維也納愛樂的名家有:漢斯·馮·彪羅漢斯·里希特馬勒布拉姆斯尼基什魏恩加特納瓦爾特富特萬格勒奧托·克倫佩勒理查·史特勞斯卡納匹茲布希肯普卡拉揚卡爾·貝姆索爾蒂伯恩斯坦卡洛斯·克萊伯普列文馬澤爾梅塔阿巴多喬治·塞爾馬里斯·楊頌斯里卡多·穆蒂勒圖基士揚·泰勒曼等等。同時,維也納愛樂參與很多演出錄音活動。樂團錄下的名唱片有:索爾蒂尼伯龍根的指環卡拉揚維也納新年音樂會瓦爾特馬勒第九交響曲大地之歌等等。(基本資料整理於網路與維基百科,並附上超連結方便檢索)

 

2005年樂團在薩爾斯堡音樂節上,卡爾羅·尼齊的指揮下,配合安娜·涅翠貝可演出了威爾第茶花女。演出引起轟動。

2006年1月1日,在楊頌斯的指揮下,樂團為世人奉獻了一場精彩的新年音樂會,同時也標誌著2006年莫扎特年的開始。出席嘉賓有德國女總理梅克爾

維也納愛樂樂團曾在1973年和1996年由兩度來華演出。前者由阿巴多帶領。

藝術與管理

自1842年奧托·尼古拉指揮了樂團第一場音樂會以來,維也納愛樂就以其獨特魅力吸引著世界的作曲家指揮家和聽眾。一方面,這得益於樂團代代相傳的優秀藝術底蘊,另一方面,樂團獨特的組織機構和歷史也是成功的因素:為了在這座音樂之都保證莫扎特貝多芬的作品能被最優秀的詮釋出來,1842年歌劇院成員決定,除了在歌劇院的演出之外,還要組織「愛樂」音樂會,並自理其藝術和經營職責。要實現這一切,只可能有一種組織形式:民主。也是因為堅持民主,六年後在政治上發生了一次激烈的鬥爭。

民主自治

這種自治與民主在一個半世紀的年月中有所改動,但未曾被離棄過。協會的最高權力機構是全體股東大會。每樂季除了舉行一次例行的全體股東大會外,還會有5到6次全體特別會議。理論上在這個委員會上,成員可以解決所有問題作出任何決議,但實際上有些許修改,就是一個12人管理委員會負責處理大部分事務。這一直進行到下一次選舉。這就要看該委員會是否願意繼續騰出時間處理事務和是否繼續得到其他成員的信任。除了修改章程需要獲得4/5多數方能通過外,其他在委員會上的投票都是遵循簡單的少數服從多數原則,而其實行則是12人委員會的責任。1997年後,樂團開始有女性樂團團員。

維也納國家歌劇院/維也納愛樂管弦樂團的共生關係

漢斯·卡納匹茲布希形容樂團是「無與倫比」的,這句話可謂一石二鳥,維也納國家歌劇院樂團和維也納愛樂協會的關係確實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按當時維也納愛樂協會的入會準則,進入這個私人性質的協會之前,必須通過一次試奏,先進入維也納國家歌劇院樂團才能進行後續的申請程序。隨著越來越多的樂手成功跨過這道門檻,規則被修改成:必須在申請會員資格前在樂團服務三年。

在國家歌劇院的工作使得樂團的財政得以穩定。因為樂團的私人性質很難確保自身收入,而其獨立性也難保。反過來,有穩定工作的樂團成員又會保證了歌劇院的演出質量,在音樂會上的經驗與練就的技巧反過來又會用到歌劇演奏方面。沒有維也納國家歌劇院就沒有今天的維也納愛樂管弦樂團。在維也納,有一個共識,維也納國家歌劇院/維也納愛樂的共生關係是雙贏的,為這音樂之都帶來極大的藝術享受。

 

延伸閱讀

【BON音樂】維也納愛樂長笛首席 Karl-Heinz Schütz 專訪

【BON音樂】特約專訪 維也納愛樂長笛首席 – 奧爾 Interview of Walter Auer

【BON音樂】維也納愛樂長笛首席 – 奧爾(Walter Auer)2019年訪台演出與教學行程

 

影音欣賞

杜達美指揮維也納愛樂於義大利斯卡拉歌劇院

https://youtu.be/ZuhfWIDuZzk

 

2020維也納新年音樂會《輕騎兵序曲》

https://youtu.be/YBYsDEwVvkE

 

2021年維也納新年音樂會

1:54 Franz von Suppè - Fatinitza-Marsch

5:28 Johann Strauß II. - Schallwellen. Walzer, op. 148

17:38 Johann Strauß II. - Niko-Polka, op. 228

21:09 Josef Strauß - Ohne Sorgen. Polka schnell, op. 271

23:12 Carl Zeller - Grubenlichter, Walzer

31:15 Carl Millöcker - In Saus und Braus. Galopp

35:12 -- Intermission --

1:03:10 Franz von Suppè - Ouvertüre zu "Dichter und Bauer"

1:14:46 Karl Komzák - Bad'ner Mad'ln. Walzer, op. 257

1:24:22 Josef Strauß - Margherita-Polka, op. 244

1:28:19 Johann Strauß I. - Venetianer-Galopp, op. 74

1:30:36 Johann Strauß II. - Frühlingsstimmen. Walzer, op. 410

1:39:06 Johann Strauß II. - Im Krapfenwaldl. Polka française, op. 336

1:43:52 Johann Strauß II. - Neue Melodien-Quadrille. op. 254

1:48:19 Johann Strauß II. - Kaiser-Walzer, op. 437

2:01:57 Johann Strauß II. - Stürmisch in Lieb' und Tanz. Polka schnell, op. 393

2:06:30 Johann Strauß II. - Furioso-Polka, op. 260

2:13:00 Johann Strauß II. - An der schönen blauen Donau, Walzer (On the Beautiful Blue Danube), op. 314

2:24:20 Johann Strauß I. - Radetzky-Marsch op. 228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qrEL4Hh4itg&list=OLAK5uy_l-pXwiV6_UUXxuDZ51GyCC5IRIKl3Bgo4

 


第二位:柏林愛樂(Berliner Philharmoniker)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3Jxkfp7jLls

(基本資料整理於網路與維基百科,並附上超連結方便檢索)

柏林愛樂大事記

1895年,尼基什擔任樂團的首席指揮。在他的手中,柏林愛樂成為世界頂級樂團,演出曲目大大拓寬。

1923年,尼基什逝世,樂團的首席指揮由36歲的福特萬格勒擔任。福特萬格勒帶領樂團做了不少巡迴演出,使得樂團的霸主地位進一步穩固。

1944年,在二戰的硝煙中柏林愛樂大廳被炮火摧毀,樂團在教堂的場合繼續演出。

1945年4月15日,柏林被攻陷前的最後一場音樂會。

1945年5月26日,指揮里奧·波查德就在廢墟中指揮樂隊舉行了戰爭結束後的首場音樂會。

1945年,羅馬尼亞指揮切利比達奇成為樂團首席指揮。

1947年,福特萬格勒重返柏林愛樂。

1952年,福特萬格勒再次就任音樂總監。

1954年,福特萬格勒逝世。但臨終時的福特萬格勒並不願意讓卡拉揚接任。

1955年,卡拉揚成為柏林愛樂首席指揮。樂團人數達120人,成為一個可演奏所有規模作品的演出團體。

1956年,卡拉揚成為樂團終身首席指揮。這是音樂史上最成功的樂隊指揮組合。通過巡迴演出,音樂節演出和灌錄唱片,樂團的國際聲譽達到最高峰。兩者合作的34年間,錄製唱片無數。

1959年,在卡拉揚帶領下,樂團為德國唱片公司錄音(理查·史特勞斯的《英雄生涯》)。搭成了鐵三角關係。

1963年10月15日,柏林愛樂大廳重新開幕。同年,卡拉揚指揮樂團灌錄貝多芬交響曲全集。

1967年-1970年,樂團在卡拉揚的指揮下錄製華格納尼伯龍根的指環全劇。

80年代,卡拉揚和樂團矛盾爆發,兩者合作減少。

1989年,卡拉揚去世,由義大利指揮家阿巴多出任樂團首席指揮。

從2002年至今,經由樂團成員選舉,決定由英國指揮家賽蒙·拉圖爵士接掌樂團。拉特爵士致力於發展年輕的樂手。在他的手下,柏林愛樂的平均年齡最小。他還嘗試在柏林愛樂和維也納愛樂管弦樂團(維也納愛樂)之間建立一種合作關係。為此他還舉行過一場特別的音樂會,音樂會上他指揮柏林愛樂和維也納愛樂合奏。

2005年11月,賽蒙·拉圖率領樂團訪問中國大陸及台灣。在北京上海台北香港四地演出。

2011年11月,西蒙·拉特再次率領樂團來到中國進行2場演出。此演出在中國及日本等國家實況轉播,並在數位音樂廳對全世界訂戶同步播映,規模極其盛大。

2015年6月22日,基里爾·佩特連科經選舉獲得大多數團員投票支持,成為柏林愛樂樂團首席指揮與柏林愛樂基金會藝術總監,賽蒙·拉圖則於2018年8月卸任離開樂團,目前擔任倫敦交響樂團首席指揮。

 

2021年再獲《留聲機》提名全球最佳十大管弦樂團

 

筆者於柏林愛樂廳前拍照(2023.05.29.)

 

延伸閱讀

【BON音樂】世界知名管弦樂團介紹 -柏林愛樂(Berliner Philharmonic)

【BON音樂】所以,他們稱您為「大師」~談1947 – 1954年福特萬格勒(Wilhelm Furtwängler)與柏林愛樂錄音大全集

【BON音樂】歷史一刻! 傑利畢達克光榮凱旋指揮柏林愛樂紀錄片 賞析

【BON攝影】我的首次音樂彩排攝影-柏林愛樂首席 樫本大進

【BON音樂】柏林愛樂長笛首席 帕胡德~與豎琴首席 蘭格拉美音樂會前專訪(2013)


第一位:阿姆斯特丹皇家大會堂管弦樂團(Royal Concertgebouw Orchestra)

最新消息:第八任音樂總監出爐

【最新樂壇管弦樂團震撼新聞】阿姆斯特丹皇家大會堂最新一任總監人選宣布

大會堂管弦樂團今天正式宣布與26歲(2023年27歲了~)的芬蘭青年指揮家克勞斯·馬凱萊(Klaus Mäkelä, b.1996)將展開(至少?)十年長期合作

目前仍與奧斯陸愛樂、巴黎管弦樂團有正式指揮合約的克勞斯·馬凱萊,將於2022-23樂季,先以「藝術合作夥伴」身份加入樂團,並逐年增加在阿姆斯特丹的時間,並預定將於2027年成為該樂團的百餘年來的「第八任首席指揮」。

在大會堂管弦樂團首席指揮懸缺多年之後,克勞斯·馬凱萊無疑地是近年來最受到樂團最喜愛的年輕指揮:他斯文有禮的舉止,理性感性兼備的指揮方式,讓他在全球更是逐漸受到高度的歡迎。

長號首席兼藝術委員會主席Jörgen van Rijen發言:「我代表所有的樂團音樂家同仁發言~我們全心全意地選擇與指揮家克勞斯進行長期合作。很少我們音樂家對新的首席指揮給予如此壓倒性的支持。」

大會堂管弦樂團這邊,更準備以未來十年的複數年高規格合約迎接他,對身為「麥粉」的我,這真是令人興奮的一個好消息期待兩者之間的全新音樂火花,以及阿姆斯特丹未來的「黃金十年」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uWUUcClmKxg

 

克勞斯·馬凱萊指揮德弗札克第九號交響曲《新世界》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vXcU7h3uVlg&t=145s

 

 

阿姆斯特丹 皇家大會堂管弦樂團(Koninklijk Concertgebouworkest)原名為Concertgebouworkest。

(基本資料整理於網路與維基百科,並附上超連結方便檢索)

1888年4月11日,阿姆斯特丹大會堂音樂廳正式對外開放,而管弦樂團附屬於音樂廳於其後成立,並於1888年11月3日舉辦了樂團首場的公開音樂會。1988年在樂團成立滿100周年時,獲荷蘭女王御准,正式獲得“皇家”稱號而改用現名。

樂團總部位於阿姆斯特丹,是世界上最好的管弦樂團之一,更曾獲評鑑為全球最佳交響樂團第一名。評論家一次又一次地稱讚其獨特的聲音。 弦樂部分被稱為“天鵝絨般的”,銅管的聲音“金色”,木管樂器的音色“個性鮮明”,打擊樂也享譽國際。

由建築師 A.L. van Gendt 設計的 Concertgebouw 出色的音響效果在這方面也發揮了重要作用,同樣重要的是其首席指揮對樂團的影響:自 1888 年樂團成立以來,百餘年來樂團只有七位首席指揮,以及音樂家們室內樂般精緻的合奏。在幾乎無可挑剔的詮釋之下,樂團表演基地大會堂每年吸引了將近全球八十萬樂迷到此朝聖,也使得皇家大會堂管弦樂團成為了柏林愛樂音樂廳與維也納金色大廳之外,最受到樂迷歡迎的古典交響樂聖地。

皇家大會堂管弦樂團至今已錄製了超過1,100張的 LP, CD 及DVD。樂團除了自身的樂季經營之外,也曾接受不同國家城市之邀擔任常駐樂團,例如法國巴黎、裡立時布魯賽爾、英國倫敦與德國法蘭克福等國,協助當地的年度音樂會及音樂教育指導;此外,除了在大會堂每年80場的演出外,在全球各地的主要音樂廳樂團仍有約40場的巡迴演出,精彩的午間音樂會*、針對學生們的教育音樂會與各類型大師班舉辦,非常多元化。

*每年9月至隔年6月的每週三下午,皇家大會堂於12:30pm會後提供免費午間音樂會

 

樂團成立動力…其實來自布拉姆斯

1884年,布拉姆斯至阿姆斯特丹指揮他的第三號交響曲,當時阿姆斯特丹並未如柏林與維也納一般有自己的城市樂團。而指揮後布拉姆斯對於樂手的演奏程度表達失望,最尷尬的情況是,布拉姆斯在離開阿姆斯特丹前,失望地說:「我只願意為此地的美食與美酒再次回來…」這番近乎羞辱的言論,讓這個歐洲西北沿海的「低地國」(les Pays-Bas)強烈意識到:擁有自己的城市樂團是重要的事情,因此有了創團的動力與契機。

 

珍貴紀錄片 – 七位首席指揮介紹

 

延伸閱讀

【BON音樂】世界知名管弦樂團介紹 – 阿姆斯特丹皇家大會堂管弦樂團

 

影音欣賞

網路上點閱最高的樂團演奏影片之一,是葡萄牙鋼琴家Maria Joao Pires與夏伊合作,在毫無準備下仍精準彈出莫札特第20號協奏曲(也是午間音樂會)的趣味影片:


2022年留聲機雜誌「全球最佳管弦樂團投票」(網頁+推薦錄音)

你心中的No.1是哪一團呢?趕緊去投票吧❤️

2022全球最佳管弦樂團投票」又開始囉~(點按照片進入網頁最下方,開始投票)

 

入圍2022年全球十大管弦樂團的有:

巴伐利亞國立管弦樂團  Bayerisches Staatsorchester (Germany)

布達佩斯節慶管弦樂團 Budapest Festival Orchestra (Hungary)

捷克愛樂 Czech Philharmonic (Czech Republic)

哈雷管絃樂團 The Hallé (UK)

世紀交響樂團 Les Siècles (France)

馬勒室內交響樂團 Mahler Chamber Orchestra (Europe)

奧斯陸愛樂 Oslo Philharmonic (Norway)

匹茲堡交響樂團 Pittsburgh Symphony Orchestra (USA)

倫敦小交響樂團 Sinfonia of London (UK)

維也納愛樂 Vienna Philharmonic (Austria)


2023年留聲機雜誌主辦的「十大交響樂團」讀者投票又來囉🎉

Vote for Gramophone's Orchestra of the Year 2023

本次入圍的「十大交響樂團」,你最喜歡的是哪一團呢?😉

  • BBC愛樂 | BBC Philharmonic (UK)

  • 柏林愛樂 | Berliner Philharmoniker (Germany)

  • 芝加哥交響樂團 | Chicago Symphony Orchestra (USA)

  • 國家古樂合奏團 | Le Concert des Nations (Spain)

  • 丹麥國家交響樂團 | Danish National Symphony Orchestra (Denmark)

  • 布萊梅德意志室內愛樂樂團 | Deutsche Kammerphilharmonie Bremen (Germany)

  • 芬蘭廣播交響樂團 | Finnish Radio Symphony Orchestra (Finland)

  • 倫敦愛樂交響樂團 | London Philharmonic Orchestra (UK)

  • 法國巴黎管弦樂團 | Orchestre de Paris (France)

  • 美國國家交響樂團 | National Symphony Orchestra (USA)

 

投票網頁:

https://reurl.cc/7kdo79

 

 

開卷蹦藝術.享受美好閱讀時光

☕️一杯咖啡.一點心意.支持蹦藝術☕️

 

各類合作提案,聯繫方式:

*手機:0917.670.518 
*Line:https://line.me/ti/p/LB1ro0P0AU
*E-mail:jenpin888@gmail.com

【BON音樂】藝起來推動藝術 - 林仁斌老師專題演講《法語歌曲的歷史到歌曲欣賞》

【BON音樂】藝起來推動藝術 - 林仁斌老師專題演講《法語歌曲的歷史到歌曲欣賞》
LIN Jen-Pin's French Chanson Music lecture

– 資訊整理共享於網路,一起欣賞音樂與藝術之美 –
蹦藝術 | BONART


作家海明威

“If you are lucky enough to have lived in Paris as a young man, then wherever you go for the rest of your life, it stays with you, for Paris is a moveable feast.” 

Ernest Hemingway, A Moveable Feast(1950)

"如果你有幸在年輕時待過巴黎,那麼未來不管你身在何處,巴黎將永遠跟著你,因為巴黎是一席流動的饗宴。"

―海明威《流動的饗宴》(1950)

海明威(Ernest Miller Hemingway, 1899-1961)

 

 

香頌簡介

(基本資料整理於網路與維基百科,並附上超連結方便檢索)

 

香頌(法語:Chanson)意為歌曲,源自於拉丁文 Cantio,源於中世紀法國,是法國世俗歌曲的泛稱,專業的香頌歌手稱為「Chanteur(男)或「Chanteuse(女)。

「香頌」(Chanson)是法國世俗歌曲(流行歌曲)的泛稱,而法文中「Chanson」的原意,其實很單純,指的就是「歌曲」。

香頌的歌詞內容通常具故事性,詞意描寫十分講究。最早留有樂譜的香頌出現在11世紀的法國,隨後陸續出現涵蓋了宮廷生活、騎士道精神與政治等相關內容的歌曲,到了15世紀後,香頌則以歌頌愛情居多。

今日在法國,香頌往往指的是像雅克·布雷爾(Jacques Romain Georges Brel, 1929-1978)、艾迪特·皮雅芙(Édith Piaf, 1915-1963)等著名歌手的作品。

有別於其他法國流行音樂,香頌的歌唱與語法更加按照法語的節奏,而非英語的節奏,因此被認為非常~「法國」。

此外,香頌的歌詞也特別講究韻味和意境。

延伸閱讀

好文:法國香頌的美好時光


藝術歌曲

法國藝術歌曲 V.S. 德國藝術歌曲

Melodie V.S. Lied

【轉載】何謂德國藝術歌曲?(文. 席慕德)

德國藝術歌曲的專有名詞是「Lieder」,這個字在德文裡就是「歌曲」的意思,任何一首歌都可以稱作「ein Lied」或「das Lieder」。但「Lieder」對學聲樂的人或音樂的愛好者而言,指的是一個特殊的聲樂領域、一個特殊的時代、一些特殊作曲家的作品。這就是從莫札特開始,經過貝多芬到舒伯特發揚光大,用德文詩作為歌詞,以鋼琴為伴奏的獨唱曲;這些歌曲跟以前專注重聲樂線條的美聲唱法(Bel Canto)和以數字低音做伴奏的歌曲都不同,跟一般的民謠也不一様,所以稱它為「藝術歌曲」。

在舒伯特之後,有很多德奥作曲家,像舒曼、布拉姆斯、沃爾夫、理查·史特勞斯、馬勒等人在德國藝術歌曲的創作方面,作品數量多、品質高,且風格各有不同。

因此在十八世紀末、十九世紀這一段在音樂史上稱為浪漫時期的時代,德國藝術歌曲的發展自成一格、成為一個可以和歌劇神劇分庭抗禮的歌唱藝術。

在各國的音樂院、音樂系裡,「德國藝術歌曲」是一門課,在音樂界或聲樂界演唱德國藝術歌曲,也是普遍受到國際肯定的曲目。

在浪漫時期後期或浪漫時期之後,德奥作曲家或非德奥的作曲家還有很多仍同樣的理念、語言,繼續延伸德國藝術歌曲的傳統,但到目前為止,在音樂廳所聽到的曲目主要還是浪漫時期作曲家的作品。

德國藝術歌曲的特色

1. 詩與音樂完美的結合
詩中的意境、語氣、節奏、韻味由音樂凸顯出來,成為一個不可分的整體,原詩中直接、間接的含義或是詩的抑揚頓,字的明暗,都由音家做了安排,而且這首歌必須是作曲家對詩非常獨特、主觀的詮釋。

2.結構精簡
不論內容如何:是一個故事、是一齣戲,是悲劇抑或是喜劇,是描寫大自然,或只是一種氣氛、一種情緒,基本上,歌曲的形式都是短小精簡的,是一種濃縮的形式。由於它的形式是濃縮、精簡的,所以在欣賞、演唱德國藝術歌曲時要非常注重細節,每一個音、每一個字都要有特殊的安排。
舉一個例子,當我們欣賞雕塑作品時,一個大型作品會給我們一種宏偉的氣勢與感受,而我們不會去注意到「那裡好像有點歪、這裡有個小洞」之類的細節問題:但當我在欣賞一個小的藝術作品、小的雕刻時,就會注意到每一個細節:比如我們看到一個雕刻有十幾層的象牙球時,甚至會用放大鏡來看,看它的最後一層是否也同樣精細。這也就說明了欣賞一個大曲式或小曲式時的不同:德國藝術歌曲就是講究注重細節的聲樂歌曲。

3.鋼琴伴奏
在德國藝術歌曲中,鋼琴伴奏的地位和聲樂的旋律是一樣的,它寫景、寫情、把歌所沒有表達出來的內容加以補充;也由於鋼琴伴奏地位的重要,擔任伴奏者到鋼琴家責任也就加重了。(筆者註:所以現在普遍稱為「鋼琴合作」或直接寫「鋼琴」,而不使用「伴奏」。)

4.內容豐富
多數德國藝術歌曲的歌詞都是著名詩人的作品,這些人博學、敏感,對事情的觀察力透徹,所以他們寫出來的内容會跟一般人不同,能彌補一般人的不足:我們可以在德國藝術歌曲裡找浪漫情懷、民間傳說、宗教哲學思想、友誼、理想或大自然的風景,也可以找到幽默、諷刺以及各種不同層次的愛情。
所以,如果我們懂得德文詩,或透過翻譯,就能在德國藝術歌曲中找到一個多彩多姿的世界,得到非常大的滿足感。

 

「法國藝術歌曲」 (Melodie) 不同於「德國藝術歌曲」 (Lied),有其法式獨有的音樂風格以及詩詞特色;但兩者皆為詩詞與音樂之完美融合,正如同「德國藝術歌曲」由德文浪漫文學中汲取許多靈感一樣,「法國藝術歌曲」同樣擷取法文詩詞中的語韻,完美地與音樂結合,同樣讓無數音樂愛好者深深感動。
法國藝術歌曲的前身,是「浪漫曲」(Romance) ,以簡單對稱的樂句、柔美的和聲與簡易不複雜的鍵盤伴奏為特色,其主要的曲趣建立在聲樂的旋律上,曲式並不複雜,主要以「分節式歌曲」 ( Strophic form ) 為基本架構。

白遼士在1830年出版的《九首歌曲》(Neuf Mélodies),使「法國藝術歌曲」(Médolie)出現於歷史上,白遼士也將法國藝術歌曲帶往一個全新的方向,結構不再侷限於單傳的分節式、或者講究對稱的陳舊模式,此時的藝術歌曲跳脫出方正刻板的樂句,連帶地,鋼琴伴奏更具表現力及獨特性,與先前的「浪漫曲」有所區別。 

 

白遼士在1830年出版的《九首歌曲》

https://youtu.be/47EdMvfIAp0


德布西:藝術歌曲《月光》

德布西共寫有59首出版的藝術歌曲,他的歌詞來源廣泛,使用了16 位詩人的詩作。(也包括德布西自己的文字創作)所有的詩人全都是法國人,而德布西一生中譜寫的歌曲也都是法文歌詞。 在德布西創作歌曲的詩人中,有12位是19世紀的詩人,其中的10位與德布西同時代。

 

魏爾連《月光》法文詩與翻譯

法文原詩歌詞 中文翻譯歌詞
Votre âme est un paysage choisi
Que vont charmant masques et bergamasques 
Jouant du luth et dansant et quasi
Tristes sous leurs déguisements fantasques.
Tout en chantant sur le mode mineur 
L'amour vainqueur et la vie opportune,
Ils n'ont pas l'air de croire à leur bonheur 
Et leur chanson se mêle au clair de lune,
Au calme clair de lune triste et beau,
Qui fait rêver les oiseaux dans les arbres
Et sangloter d'extase les jets d'eau,
Les grands jets d'eau sveltes parmi les marbres. 
Au calme clair de lune triste et beau.
您的靈魂是一列精選的景致
那兒有戴著迷人的面具和跳貝加摩舞蹈的舞者
彈奏著魯特琴跳著舞
而在奇特裝扮下的他們,幾乎難掩憂傷。
所有的人以小調歌頌著
讚頌勝利者無往不利的愛情與及時行樂的生活
但他們似乎不相信自己幸福的神情
他們的歌聲融入月光中,
在寧靜,憂傷而美麗的月光下,
它使鳥兒在林間入夢
噴泉喜極而泣,
從大理石中,噴出高大細長的水柱,
在寧靜,憂傷而美麗的月光下。

 

德布西:藝術歌曲《月光》 Natalie Dessay

https://youtu.be/UQJ6ggN_vPs

 

德布西:藝術歌曲《月光》Véronique Gens

https://youtu.be/uA5FwKz0ieg

 

佛瑞:《夢後》

佛瑞(Gabriel Fauré, 1845-1924)為法國知名作曲家、教育家、鋼琴家及管風琴家。其作品中豐富的和聲及旋律語法之革新,影響了後代的和聲教育;獨特的個人風格更為二十世紀初期多位作曲家帶來深刻的影響,對於法國近代音樂發展有承先啟後的作用。

《夢後》(Après un rêve)創作於1878年,是佛瑞早期的聲樂作品,佛瑞一生共寫作超過百首的歌曲作品,《夢後》是他初期創作的歌曲集 op.7 一套三首歌曲中第1首,也是代表作之一,受到許多人的喜愛。

《夢後》歌詞原為古時即在義大利中部托斯卡那地區流傳的詩作《Levati sol che la luma é levatai》,再由佛瑞的好友 - 法國詩人羅曼‧布希努(Romain Bussine, 1830-1899)翻譯成法語,歌詞內容表達著:「在滿是愛人的幸福夢境中,我是如此捨不得醒來...」

 

《夢後》法文歌詞與中文翻譯(林仁斌翻譯)

法文歌詞 中文翻譯
Dans un sommeil
que charmait ton image
Je rêvais le bonheur,
ardent mirage
Tes yeux étaint plus doux,
ta voix pure et sonore,
Tu rayonnais comme
un ciel éclairé par l'aurore;
Tu m'appelais et je quittais la terre
Pour m'enfuir avec toi vers la lumière,
Les cieux pour nous entr'ouvraient leurs nues
Splendeurs inconnues,
lueurs divines entre vues
Hélas! Hélas,
triste réveil des songesJe t'appelle,
ô nuit,
rends moi tes mensonges,
Reviens, reviens radieuse,
Reviens,
ô nuit mystérieuse!
在睡夢中,
在有妳迷人倩影的夢境裡,
我夢見幸福,
與炙熱的幻影
妳的雙眸是如此溫柔,
聲音如此清楚純淨,
妳像清晨的天空般閃亮;
當妳呼喚我,我彷彿脫離地心引力,
與妳一同飛至到光輝高處,
天空為我們撥開層層雲朵,
我們之間充滿了神聖的曙光,
燦爛的光芒迎接著我們。
啊!啊!
在這樣的美夢中醒來真是太悲傷了
我呼喚著妳的名字
夜啊,
求你還我剛剛的幻夢
回來,回來,這輝煌的夜,
回來,
噢,這神祕的夜啊!

 

一起欣賞女高音Véronique Gens的樂譜版本影片:

https://youtu.be/lMKyTAe6yeM

 

《夢後》也廣泛地被改編為小提琴、大提琴、長笛等等樂器演奏版本,由於美妙的和聲,如夢般的意境,讓音樂家們對於此曲各自有著美好的詮釋:演奏時如同聲樂般的連貫歌唱,長樂句的強弱對比控制,更是演奏者們追求的意境與境界:

來自荷蘭的小提琴演奏家 Janine Jansen,動人的MV讓這首樂曲再次昇華:

Janine Jansen, Itamar Golan - Après un Rêve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345VI3ZYsBU

 

佛瑞:《夢後》

Sabine Devieilhe, Alexandre Tharaud – Fauré: "Après un rêve"

https://youtu.be/Crwzlon979I

 

Fauré: "Après un rêve" - Janine Jansen, Itamar Golan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345VI3ZYsBU&t=43s


先來兩份推薦Spotify歌單

清單(ㄧ).法語香頌精選

 

清單(二).回憶


【BON話題】九首歷史最知名的法語香頌

https://theculturetrip.com/europe/france/paris/articles/les-belles-chansons-fran-aises-classic-french-chanson-songs/

 

第一名:《玫瑰人生》La Vie en Rose

歌詞翻譯.林仁斌

Edith Piaf - La Vie En Rose 《玫瑰人生》
Des yeux qui font baisser les miens
Un rire qui se perd sur sa bouche 
Voila le portrait sans retouche

De l'homme auquel j'appartiensQuand il me prend dans ses bras 
Il me parle tout bas
Je vois la vie en roseIl me dit des mots d'amour 
Des mots de tous les jours 
Et ça me fait quelque chose 

Il est entré dans mon coeur
Une part de bonheur
Dont je connais la cause

C'est lui pour moi, moi pour lui dans la vie 
Il me l'a dit, l'a jure pour la vie
Et dés que je l'apercois
Alors je sens en moi
Mon coeur qui batDes nuits d'amour à ne plus en finir 
Un grand bonheur qui prend sa place 
Des enuis, des chagrins, des phases
Heureux, heureux a en mourir  

Quand il me prend dans ses bras 
Il me parle tout bas
Je vois la vie en roseIl me dit des mots d'amour 
Des mots de tous les jours 
Et ça me fait quelque chose Il est entré dans mon coeur
Une part de bonheur
Dont je connais la cause

C'est toi pour moi, moi pour toi dans la vie 
Il me l'a dit, l'a jure pour la vie Et dés que je l'apercois
Alors je sens en moi
Mon coeur qui bat

他的輕吻仍留在我的眼梢
一抹笑意掠過他的嘴角 
這就是他最真切的形象

這個男人,我屬於他當他輕擁我入懷 
低聲對我說話 
我看見玫瑰色的人生他對我情話綿綿 
天天說不完
卻讓我有所感觸 

有一股幸福暖流 
流進了我的心房
我清楚其來自何方 

我們是為了對方存在的一對 
他對我這樣說,以生命起誓
當我一想到這些 
我就感覺到體內 
我的心一陣狂跳愛情的夜晚永不終結 
幸福的光陰驅走了長夜
憂傷與淚水全無踪影 
這幸福的感覺伴我至死

當他輕擁我入懷 
低聲對我說話 
我看見玫瑰色的人生他對我情話綿綿 
天天說不完
卻讓我有所感觸 有一股幸福暖流 
流進了我的心房
我清楚其來自何方 

我們是為了對方存在的一對 
他對我這樣說,以生命起誓 當我一想到這些 
我就感覺到體內 
我的心一陣狂跳

 

Edith Piaf -La vie en rose with lyrics

中文字幕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H2aZb1FHG4M

 

 

小野麗莎 La vie en rose

https://youtu.be/_QKuIo8IIBM

 

Melody Gardot - La Vie en Rose

https://youtu.be/mk5TsbGPoIk

 

爵士巨星咖 Galliano and Marsalis - La Vie En Rose

https://youtu.be/dVxBDEqmwSA


【BON話題】法國名曲時間

https://relearnalanguage.com/famous-french-songs/

 

我自己很喜歡Jane Birkin的歌唱

日劇《美人》片頭曲,就是Jane Birkin演唱的歌曲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tDBEm-iNork

 

歌曲介紹

 

好文推薦

〈L’Aquoiboniste〉:誰是無造作的紳士?

02 Jan 1969 --- French singer and songwriter Serge Gainsbourg and his partner British singer and actress Jane Birkin in the courtyard of the French National College of Fine Arts, in Paris. --- Image by © Jacques Haillot/Apis/Sygma/Corbis

法語香頌時間

《巴黎天空下》Sous le Ciel de Paris

詞曲資訊與歌詞翻譯

詞:Jean Dréjac.

曲:Hubert Giraud 1951

歌唱:Yves Montand(1951)
翻唱:Edith Piaf (1954)

出處:電影《La Seine coule à Paris》

中法歌詞:

Sous le ciel de Paris
在巴黎的天空下

S’envole une chanson
飄蕩著這樣一首歌

Hum Hum(哼唱)

------

Dans le cœur d’un garcon
在一個男孩的心中

Sous le ciel de Paris
在巴黎的天空下

Marchent des amoureux
一對對的情侶們散著步

Hum Hum(哼唱)

------
Leur bonheur se construit
他們幸福洋溢

Sur un air fait pour eux
由於這首為他們而寫的歌

------

Sous le pont de Bercy
在貝西橋下

Un philosophe assis
坐著一位哲學家

Deux musiciens quelques badauds
兩個音樂家還有幾個觀眾

Puis les gens par milliers
漸漸地,人愈來愈多

------

Sous le ciel de Paris
在巴黎的天空下

Jusqu’au soir vont chanter

夜幕降臨後
Hum Hum(哼唱)

L’hymne d’un peuple épris
人們唱起他們熱愛的頌歌

De sa vieille cite
關於這座古老的城市

------

Près de Notre Dame
在聖母院旁

Parfois couve un drame
偶爾上演些戲劇

Oui mais à Paname
不過故事發生在巴拿馬

Tout peut arriver
什麼都有可能發生

Quelques rayons
有幾束陽光

Du ciel d’été
來自夏日的天空

L’accordéon
有悠揚的手風琴聲

D’un marinier
來自河上的船員

L’espoir fleurit
各式各樣的希望

Au ciel de Paris
都在巴黎的天空綻放

------

Et le ciel de Paris
然而巴黎的天空

A son secret pour lui
有著他自己的秘密

Depuis vingt siècles il est épris
從二十世紀以來,他就鍾愛著

De notre Ile Saint Louis
市中心的聖路易小島

Quand elle lui sourit
當她對他露出微笑

Il met son habit bleu
他便穿上那藍色外衣

Hum Hum (哼唱)

------

Pour se fair’ pardonner
過一會,為了表示他的歉意

Il offre un arc en ciel
他便會在天空,畫下一道彩虹

 

1951年 原唱
Yves Montand - Sous Le Ciel De Paris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qoaYeACGT70

 

1954年翻唱 (紅到幾乎被認為是原唱)
Edith Piaf - Sous Le Ciel De Paris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uOXzGtlLGgw

 

 

新版影音欣賞
Sous le Ciel de Paris | Pomplamoose 樂團

欣賞150萬訂閱的知名Youtuber樂團,如何翻唱演奏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Vol9dZ-t93s&list=PLFn0Mh0jSllr0B8a1wYDmc0oxscqlZPLU&index=2&t=0s

 

手風琴演奏版

這首曲目,最適合擔任主旋律的演奏樂器就是手風琴,一起欣賞筆者非常喜愛的手風琴演奏大師Richard Galliano錄音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QDdaktNtuO4


 

法文香頌 ⟪愛的小徑⟫ Les Chemins de l’amour

https://bonart.com.tw/les-chemins-de-lamour/


枯葉 - Les Feuilles Mortes

:Jacques Prevert
曲:Joseph Kosma歌唱:Yves Montand(1945)
翻唱:Edith Piaf (1954)出處:這首歌曲主要是描寫一對已經分開的戀人,追憶以前在一起的時光,那段曾經璀璨、似乎比今日更加美好、陽光也比今日耀眼的美麗時光。後來1947年時這首歌曲被美國爵士音樂作曲家 Johhnny Mercer 聽到,非常喜歡;他便將這首法文歌曲改為英文版本,而成為了英語世界裡更加流行傳唱的《秋葉》(Autumn Leaves),至今全球已有無數版本。

中法歌詞:(林仁斌翻譯)

口白:

Oh ! je voudrais tant que tu te souviennes
噢!我多麼希望妳能想起

Des jours heureux ou nous etions amis.
那段我們曾經親密的幸福時光

En ce temps-la la vie etait plus belle,
那時,人生似乎更加美麗

Et le soleil plus brillant qu'aujourd'hui.
連陽光都比今天的還艷麗

Les feuilles mortes se ramassent a la pelle.
枯葉已被聚攏在鏟子上

Tu vois, je n'ai pas les oublie...
妳瞧,我完全沒忘記

Les feuilles mortes se ramassent a la pelle,
枯葉已被聚攏在鏟子上

Les souvenirs et les regrets aussi
回憶與悔恨也是如此

Et le vent du nord les emporte
北風將它們帶走

Dans la nuit froide de l'oubli.
在無人知曉的寒夜裡

Tu vois, je n'ai pas les oublie
妳瞧,我完全沒忘記

La chanson que tu me chantais.
這首妳曾對我唱過的歌

 

歌唱

C'est une chanson qui nous ressemble.
這是一首我們再也熟悉不過的歌曲

Toi, tu m'aimais et je t'aimais
妳愛著我,我愛著妳

Et nous vivions tous les deux ensemble,
我倆在生活中依偎相伴

Toi qui m'aimais, moi qui t'aimais.
妳曾愛著我,我曾愛著妳

Mais la vie separe ceux qui s'aiment,
然而生活無情地拆散了這對愛侶

Tout doucement, sans faire de bruit
靜悄悄地,也無聲無息

Et la mer efface sur le sable
海浪彿過沙地

Les pas des amants desunis.
也拭去了分離戀人們的足跡

Mais la vie separe ceux qui s'aiment,
然而生活卻拆散了這兩個相愛的人

Tout doucement, sans faire de bruit
靜悄悄地,也無聲無息

Et la mer efface sur le sable
海浪彿過沙地

Les pas des amants desunis.
也拭去了分離戀人們的足跡

 

1945年法語原唱 YVES MONTAND - Les Feuilles Mortes

https://youtu.be/Xo1C6E7jbPw?list=PLFn0Mh0jSllr0B8a1wYDmc0oxscqlZPLU

 

1956年英語版錄音 Doris Day - Autumn Leaves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VZMD_2RZrm4&feature=emb_title

 

《秋葉》(Autumn Leaves)

中英歌詞對照

The falling leaves drift by the window
落葉在窗邊 飄落下來

The autumn leaves of red and gold
染紅或金黃的秋葉

I see your lips
看著你的唇

The summer kisses
想起夏日的吻

The sunburned hand
曬傷的手

I used to hold
我曾握著過

Since you went away
自從你離開

The days grow long
長日漫漫

And soon I'll hear
但我快聽到

Old winter's song
古老的冬之歌

But I miss you most of all my darling
但親愛的 我最想念是你

When autumn leaves start to fall
當秋葉開始飄零

 

筆者非常喜歡的爵士歌手 Jacintha版本,錄音非常棒,歌唱演繹與樂手均為一時最佳之選: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1HP3vhO2PJE

 

知名爵士樂團體 Beegie Adair Trio - Autumn Leaves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OOtUIMrJUyc

 

爵士傳奇名家 - Miles Davis 版本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rsz6TE6t7-A

 

分享一個充滿淡淡憂傷的故事...

歌曲:Autumn Leaves
歌手:Eva Cassidy 

出身馬里蘭州的歌手Eva Cassidy(1963-1996), 擁有一副好歌喉,在華盛頓特區在地演唱,歌唱得好但卻一直苦無發片機會...

原因是,Eva的演唱裡包含了太多不同的元素與風格,使得唱片公司的市場部門無法為她做出適當的定位,因此一家接著一家的出版計劃均無疾而終...

1993年九月,Eva發現頸部下方長出惡性腫瘤。她了動手術切除,但之後並沒有遵照醫囑定時回去做追蹤檢查,導致細胞擴散...1996年,Eva Cassidy 在華府的「Blue Alley俱樂部」舉辦了兩場演出,剪輯成Live'專輯推出,《Eva Cassidy - Live at Blues Alley 》終於發行

這也是她生前發表的唯一專輯。

那年11月0日,Eva Cassidy因黑色素瘤不幸病逝,得年僅33歲。

然而...這還不是故事的結尾...

1998年五月,英國BBC電台開始播放Eva Cassidy 所演唱的《Over the Rainbow》,Eva 動人的歌聲瞬間造成極大的迴響,專輯立即造成瘋狂的熱賣,不但奪下英國排行冠軍,更締造了百萬張的銷售佳績。

突然間,全英國的聽眾們都想知道Eva Cassidy究竟是誰?以及有關於她的故事...

她的成名在斯人已逝之後,時不我予,至為可惜。英國BBC票選Eva為20世紀最偉大的歌手第21名~自此Eva Cassidy的歌聲廣為人知,全球發燒友與樂迷也才開始認識並愛上她美妙動人的歌聲...

我認為~Eva的歌聲動人,自彈自唱的最單純形式,卻能帶出老歌裡深藏的意蘊與靈魂。

一起聽聽看,這位曾短暫存在這世界上的美妙歌喉...

《Autumn Leaves》Eva Cassidy

https://youtu.be/xXBNlApwh0c

 

倫敦交響樂團 重新混音版本

https://youtu.be/XTkUplF5VIE

 

筆者在Spotify上做了一個「Autumn Leaves」音樂播放清單~原來清查之下,《Autumn Leaves》至少有600首歌曲或與之與相關啊~厲害吧~

有圖有真相,來看一下(點按圖片還可開啟超連結喔😘)

筆者製作的Spotify「Autumn Leaves」音樂播放清單

 

然後~分享第601個版本🎊,是我自己吹奏的低音長笛版😊

也提供給節慶長笛樂團的團員們吹奏與練習(茱麗葉 Juliette C.C. 編曲喔🌹)

https://youtu.be/xqakpN48Cvc


《不,我一點都不後悔》(Non, je ne regrette rien)

Non, je ne regrette rien  不,我一點都不後悔
Non! Rien de rien ...
Non ! Je ne regrette rien
Ni le bien qu'on m'a fait
Ni le mal tout ça m'est bien égal !
Non ! Rien de rien ...
Non ! Je ne regrette rien...
C'est payé, balayé, oublié
Je me fous du passé!Avec mes souvenirs
J'ai allumé le feu
Mes chagrins, mes plaisirs
Je n'ai plus besoin d'eux !Balayés les amours
Et tous leurs trémolos
Balayés pour toujours
Je repars à zéro ...Non ! Rien de rien ...
Non ! Je ne regrette nen ...
Ni le bien, qu'on m'a fait
Ni le mal, tout ça m'est bien égal !
Non ! Rien de rien ...
Non ! Je ne regrette rien ...
Car ma vie, car mes joies
Aujourd'hui, ça commence avec toi !
不,沒什麼
不,我一點都不後悔
無論人們對我好
或對我壞,對我來說全都一樣
不,沒什麼
不,我一點都不後悔
已付出代價了、一掃而空了、遺忘了
我不在乎它的逝去對於過去的回憶
我付之一炬
我的憂愁,我的歡樂
我再也不需要它們掃卻那些愛戀
以及那些顫抖的餘音
永遠地清除
我要從零開始
不,沒什麼
不,我一點都不後悔
無論人們對我好或對我壞,對我來說都一樣
不,沒什麼
不,我一點都不後悔
因為我的生命、我的歡樂
從今天起,要與你一起重新開始!

 

電影《玫瑰人生》最後場景

這首歌《不,我一點都不後悔》

歌詞可說道盡了琵雅芙曲折的一生,即使人生遭遇悲慘,但是她卻仍高吭唱出「不,我一點都不後悔!」~令人感嘆...

Marion Cotillard ( Edith Piaf ) - Non, je ne regrette rien

https://youtu.be/G8xtj9gFE90

 

漢斯季默配樂《全面啟動》解說

https://youtu.be/EaycnGC811w?t=406

 

電影《全面啟動》之使用手法

https://youtu.be/u4Tk0e5McGQ


老歌新唱最動聽

法文香頌女歌手Barbara(Monique Andrée Serf, 1930-1997),是法國人最愛的女歌手之一。

Barbara
"Barbara" Monique Andrée Serf (June 9, 1930 – November 24, 1997)

 

薩洛的最新力作《Barbara》是一張結合鋼琴與法文香頌歌曲的專輯:

Barbara
"Barbara" Album

 

薩洛曾說:「Barbara是改變他一生的女歌手」(Barbara à changé ma vie),2017年適逢Barbara逝世20週年,因此他精心製作了這張唱片來向心中的偶像致敬。

 

專輯製作影片

https://youtu.be/OHCytqH43K0

 

Barbara是藝名,本名是Monique Andrée Serf,二戰期間出生於奧德薩猶太家庭,為逃避德軍追捕猶太人,全家居無定所、家境貧困;但這樣的境遇,卻讓Barbara擁有鴻鵠之志,從小精進琴藝與歌藝,人生的歷練更讓她更是寫出好詩與動人音樂~

開始她的歌唱事業之後,Barbara以摯愛的祖母Varvara Brodsky之名,給自己取了藝名「Barbara」。

Barbara喜愛身穿一襲黑衣,絲毫不招搖炫目,深邃的黑色眼眸與短髮,俐落地展現自信、個性的優雅與個人特質;

Barbara的歌曲多由自己創作詞或曲,如詩的歌詞以及聽似平淡的曲調,卻經常能帶出詩中有畫面、濃濃氛圍的故事感~大部分是別人的,有時是自己的。

這樣講究歌詞,甚至有時是唸唱方式的歌曲,在法國被認為是「Chanson à texte」(重視歌詞品質的歌曲),她的演唱也經常只伴隨鋼琴,但最極簡的元素裡,展現最大的情感~許多音樂人更認為Barbara的歌曲是一種全新風格的香頌(Nouvelle Chanson)。

仁斌老師備註:
英語的國家裡,亦以「敘事歌」(Ballade)來稱呼這樣講究歌詞與故事的歌曲。

專輯裡《Septembre》這首歌曲,與大家分享:

「九月」(多麼美妙的時光)

《Septembre》Quel joli temps:

Camélia Jordana, Vocal
Alexandre Tharaud, Piano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M-8izi-sq5w

歌詞中法對譯:

Paroles(詞): S. Makhno
Musique(曲): Barbara


夏日的尾聲從未如此美麗
Jamais la fin d'été n'avait paru si belle.

今年的葡萄將結出甜美果實
Les vignes de l'année auront de beaux raisins.

雖已遠遠看見聚集成群的燕子
On voit se rassembler au loin les hirondelles

但我們即使仍相愛,卻要分開
Mais il faut se quitter. Pourtant, l'on s'aimait bien.

---

多美好的時光 來互道離別
Quel joli temps pour se dire au revoir.

多美好的傍晚 揮灑花樣年華
Quel joli soir pour jouer ses vingt ans.

在煙霧渺渺間
Sur la fumée des cigarettes,

愛情消逝 我心終止
L'amour s'en va, mon cœur s'arrête.

多美好的時光 來互道離別
Quel joli temps pour se dire au revoir.

多美好的傍晚 來揮灑花樣年華
Quel joli soir pour jouer ses vingt ans.

---

花兒已經穿上九月的顏色
Les fleurs portent déjà les couleurs de Septembre

我們聽見遠方傳來的船隻信號聲
Et l'on entend, de loin, s'annoncer les bateaux.

傷心的美麗時光就是這灰暗時光
Beau temps pour un chagrin que ce temps couleur d'ombre.

我留在岸邊,親愛的,待會兒見
Je reste sur le quai, mon amour. A bientôt.

---

多美好的時光,親愛的,再見
Quel joli temps, mon amour, au revoir.

多美好的時光 揮灑花樣年華
Quel joli soir pour jouer ses vingt ans.

在煙霧渺渺間
Sur la fumée des cigarettes,

愛情或許會再重新降臨我們
L'amour nous reviendra peut-être.

或許在春天過境的某個傍晚
Peut-être un soir, au détour d'un printemps.

多美好的時光,我們能再相見的時光
Oh quel joli temps, le temps de se revoir.

五月的花兒將有不曾見過的美麗
Jamais les fleurs de Mai n'auront paru si belles.

這一年的葡萄將結出甜美果實
Les vignes de l'année auront de beaux raisins.

當你隨著燕子回到我身邊
Quand tu me reviendras, avec les hirondelles,

因為你會回到我身邊,親愛的,明天見
Car tu me reviendras, mon amour, à demain...


直接讀中文有時難免不容易感受詩裡那種面對與愛人分離的哀與愁~在原詩裡法文,作詞者以景以物呈現出那種戀人面對離別時無可奈何的愁緒:明明不知何時能再見,卻只能在最美的時刻面對分離,說出「明天見」( à demain ),心中卻是深深無奈......

好美好美的歌,謝謝薩洛與Camélia Jordana為我們帶來如此美麗的歌曲。

Alexandre Tharaud and Camélia Jordana record 'Septembre' by Barbara

 

 

 

 

 

 

 

 

 

 

 

Barba 另一首名曲《Vienne》

https://youtu.be/62zkH0rmqaA

《Vienne》歌詞(翻譯:林仁斌)
作詞:Roland Romanelli
作曲:Barbara

如果我今晚從維也納寫信給你
Si je t'écris ce soir de Vienne

我想讓你明白
J'aimerais bien que tu comprennes

我選擇了缺席作為我最後的選擇 
Que j'ai choisi l'absence comme dernière chance

我們的天空變得如此沉重
Notre ciel devenait si lourd

如果我今晚從維也納寫信給你
Si je t'écris ce soir de Vienne

哦,維也納的秋天多麼美麗 
Oh que c'est beau l'automne à Vienne

不假思索,我寧願離開 
C'est que sans réfléchir, j'ai préféré partir

而我現在在没有你的 維也納 
Et je suis à Vienne sans toi

在維也納,我走著,做夢著
Je marche, je rêve dans Vienne

踩在遙遠的三拍子華爾滋節奏上 
Sur trois temps de valse lointaine

連陰影都開始轉動而合併在一起 
Il semble que des ombres tournent et se confondent

他們在維也納的夜晚,是多麽美麗 
Qu'ils étaient beaux les soirs de Vienne

你的來信一定已經錯過我寄的 
Ta lettre a du croiser la mienne

不,我不想你也來維也納 
Non je ne veux pas que tu viennes

我獨自一人,然後我喜愛自由
哦~我愛這個沒有你的維也納 

Je suis seule et puis j'aime être libre
Oh que j'aime cet exil à Vienne

sans toi

這裡有著只有維也納才有的奥地利老太太
Une vieille dame autrichienne comme il n'en existe qu'à Vienne

留在我的房間裡,落下紫色和琥珀色,厚重的絲綢掛飾
Me loge, dans ma chambre, tombent de pourpre et d'ambre, de lourdes tentures de soie

透過百葉窗 我看到的聖艾蒂安教堂非常美 
C'est beau à travers les persiennes je vois l'église St Etienne

當夜幕降臨時,它是藍色的,它是灰色的,它是紫红色的
Et quand le soir se pose c'est bleu c'est gris c'est mauve

晚上 在屋頂上 
Et la nuit par dessus les toits

這是美麗的維也納 
C'est beau Vienne

這是美麗的維也納 
C'est beau Vienne

已經一個人獨自在維也納 快一星期了 
Cela va faire une semaine, déjà que vis seule à Vienne

真是個奇怪的巧合,那天晚上我遇見了我們來自
Loune datte chi mou 的朋友們 
C'est curieux le hasard, j'ai croisé l'autre soir nos amis de Loune datte chi mou

他們也正在途經維也納的一週旅途中 
Cela va faire une semaine, ils étaient de passage à Vienne

他們沒要求我任何事情,只是驚訝會在沒有你的維也納見到我
Ils n'ont rien demandé mais ce sont étonnés de me voir à Vienne sans toi

我,我,我四處溜達
Moi, moi, je me promène 

我很好
je suis Vienne

我很好 
Je suis bien

然後 周復一周
Et puis de semaine en semaine

我一個人住在維也納 
Voilà que je vis seule à Vienne

你的信越来越少了,也許你發現已經忘記了我
Tes lettres se font rares peut être qu'autre part tu as trouvé l'oubli de moi

我讀,我寫,而...維也納的秋天好長好長 
Je lis, j'écris mais quand même, qu'il est long l'automne à Vienne

在這張雙人床上,晚上我凍僵了
Dans ce lit à deux places où la nuit je me glace

突然間怨懟起你的不好 
Tout à coup j'ai le mal de toi

維也納到底有多長 
Que c'est long Vienne

維也納到底有多遠 
Que c'est loin Vienne

如果我今晚從維也納寫信給你 
Si je t'écris ce soir de Vienne

親愛的,是你必須來
Chéri c'est qu'il faut que tu viennes

我走了,原諒我
J'étais partie, pardonne moi

我們的天空變得如此沉重
Notre ciel devenait si lourd

但你從巴黎到維也納 
Mais toi de Paris jusqu'à Vienne

在無形牽絆之盡頭
Au bout d'une invisible chaîne

你觀察着我,而我認為
Tu me guettes et je pense

你正刻意忽略無視我 
Jouant l'indifférence que tu m'as gardé malgré moi

現在是維也納的午夜 
Il est minuit ce soir à Vienne

我的愛 你必需過來 
Mon amour il faut que tu viennes

你看 我都投降了 
Tu vois je m'abandonne

秋天真的如此美 
Il est si beau l'automne

我想和你一起生活 
Et je veux le vivre avec toi

這是美麗的維也納 
C'est beau Vienne

和你一起 
Avec toi

維也納
Vienne

 

薩洛邀請法國影后茱莉葉畢諾許與小提琴家Renaud Capuçon擔任演奏,共同錄製全新版本

Piano: Alexandre Tharaud
Narrator: Juliette Binoche
Violin: Renaud Capuçon
Arranger: Alexandre Tharaud
Composer, Writer: Barbara
Composer: Roland Romanelli

https://youtu.be/RRuD2jykgqk

 

 

開卷蹦藝術.享受美好閱讀時光

☕️一杯咖啡.一點心意.支持蹦藝術☕️

 

各類合作提案,聯繫方式:

*手機:0917.670.518 
*Line:https://line.me/ti/p/LB1ro0P0AU
*E-mail:jenpin888@gmail.com

【BON音樂】大人社團X蹦藝術 五大指揮家系列(一)紐約大都會歌劇院:亞尼克.聶澤-賽金

【BON音樂】大人社團X蹦藝術 五大指揮家系列(一)紐約大都會歌劇院:亞尼克.聶澤-賽金
All about Yannick Nezet-Seguin

– 資訊整理共享於網路,一起欣賞音樂與藝術之美 –
蹦藝術 | BONART


 

在紛亂的時局裡,音樂已經成為你生活中的日常?
想透過了解更多作品的背景,拓廣音樂範疇,聽懂音樂的意涵?

《大人社團》與蹦藝術林仁斌老師攜手再開新課,這次以「管弦樂指揮家」為主軸賞析五大全球知名的指揮家,不只了解他們的音樂之路也能進一步欣賞他們與樂團的風格魅力。你會認識紐約大都會歌劇院的亞尼克‧聶澤-賽金、法國巴黎國家歌劇院的音樂總監杜達美、年紀輕輕就嶄露頭角的克勞斯‧麥凱萊等等,從指揮家的風格與樂團、歌劇院的風格感受他們不同的詮釋方式,也能對音樂有更深一層的認識。

《延伸閱讀》大人的音樂欣賞線上直播課程好嗎?學員真實回饋分享

 

近年迎來快速崛起,頻繁分身於世界三大一流職業樂團(美國大都會歌劇院、費城管弦樂團與蒙特婁大都會管弦樂團)的指揮家亞尼克.聶澤-賽金,今年更成為俄烏戰爭期間維也納愛樂訪美巡迴演出的最強代打,聲勢如日中天。指揮風格鮮明的他,對於樂團演奏的風格有著細膩而絕對的掌握,是您不可不認識的一位中生代代表人物。本堂課程中,林仁斌老師將帶領學員們從亞尼克.聶澤-賽金的崛起,一起認識美國大都會歌劇院的首席指揮家。

 

新聞分享

歐美古典天團聲援烏克蘭 俄國指揮大師親普廷恐遭全面封殺

 

紀錄片推薦《指揮巨星亞尼克》


他定義指揮家的新高度,讓全世界觀眾仰望… 

《指揮巨星亞尼克》Ensemble 

◎榮獲美國明尼阿波利斯-聖保羅國際影展 最佳紀錄片提名 
10歲,他立志成為指揮家 
25歲,他掌管蒙特婁管弦樂團 
35歲,他拯救了費城管弦樂團… 

加拿大導演 尚‧尼可拉斯‧歐宏 Jean-Nicolas Orhon 指揮巨星亞尼克‧聶澤-賽金(Yannick Nezet-Seguin) 蒙特婁大都會管弦樂團(L’Orchestre Metropolitain De Montreal) 音樂紀錄電影《指揮巨星亞尼克》(Ensemble)描述當今樂壇最炙手可熱的指揮家亞尼克.聶澤-賽金(Yannick Nezet-Seguin),與他發跡的「蒙特婁大都會管弦樂團」(L’Orchestre Metropolitain De Montreal)音樂家們,長達20年的濃郁感情與合作默契。該團於2017年成立35週年時,展開了八天之內、連續七場的首次歐洲巡演。加拿大導演尚‧尼可拉斯‧歐宏(Jean Nicolas Orhon)不僅扛機拍攝這趟亞尼克率領「大都會管弦樂團」征戰歐洲的完整過程,更費時四年將這些音樂家的巡演準備、演出心聲一一收錄,完美呈現這位「指揮巨星」亞尼克的豐沛才華與驚人魅力,被美國〈紐約時報〉盛讚「敲響了天堂之門」。 

這部音樂紀錄電影《指揮巨星亞尼克》,不僅完整收錄「蒙特婁大都會管弦樂團」在亞尼克領軍下,征戰德國多特蒙德、科隆、漢堡演奏廳,荷蘭阿姆斯特丹、鹿特丹音樂廳,以及巴黎愛樂廳等連續七場的精彩演出。更華麗呈現布拉姆斯《圓舞曲華爾滋》、艾爾加《謎語變奏曲》、蕭士塔高維奇《第四號交響曲》、貝多芬《第六號交響曲:田園》、高沙可夫《西班牙隨想曲》、德弗札克《斯拉夫舞曲》及莫札特《第39號交響曲》等名曲,尤其招牌曲的馬勒《第五號交響曲》,更被亞尼克視為「終極享受」,讓含蓄的古典樂迷變得痴狂,被歐媒讚嘆形容「誰在觀眾飲料偷加興奮劑?」。(本段介紹文字取自Swallow Wings Films海鵬影業Youtube)

https://youtu.be/7PvUJqRGpig

 

→博客來網路書局DVD資訊

 

資歷傲人的中生代指揮家 - 亞尼克.聶澤-賽金

2000年獲聘蒙特婁大都會管弦樂團(Orchestre Métropolitain)首席指揮(2000年至今)

2008年獲聘為鹿特丹愛樂交響樂團(Rotterdam Philharmonic Orchestra)(2008年–2018年)

2012年起獲聘為費城管弦樂團(Philadelphia Orchestra)首席指揮(2012年至今)

2018年起獲聘為紐約大都會歌劇院(Metropolitan Opera)首席指揮(2018年至今)

2019年,蒙特婁大都會管弦樂團正式宣佈與亞尼克簽下「終生音樂總監合約」。

 

【專訪】Yannick Nézet-Séguin on exposing classical music to a younger generation

訪問者趣問:觀看你的彩排,一直都比欣賞正式音樂會還要更加有趣

亞尼克妙答:因為彩排就像是「在廚房做菜」,演出則像是「在飯廳用餐」...XD

https://youtu.be/VW0-XNh01uw

 

初戀.永遠最美

1975年3月6日出生加拿大蒙特利爾的亞尼克‧聶澤-賽金(Yannick Nezet-Seguin, b.1975),於2000年被任命成為蒙特利爾大都會管弦樂團的音樂總監,也在2003 年成為維多利亞交響樂團(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省)的首席客座指揮。

由於與蒙特利爾大都會管弦樂團的合作非常愉快,樂團不斷與他提前續約,先延長到2010年,再延長至2015年。2015 年 9 月,樂團再宣布將他的合約延長至2020-21樂季,之後就是2019年9月,樂團再次宣布與亞尼克簽訂終身音樂總監合約。

面對故鄉樂團這麼積極的實質肯定,對於亞尼克來說一定是非常溫暖的,因此我們在影片中看到的所有互動,其實就來自許多真實的情感激盪而出的美妙音樂。

亞尼克與蒙特利爾大都會管弦樂團簽訂終身音樂總監合約(照片:Diapason)

 

最有趣的一個數據統計是,正式成立於1981年的蒙特利爾大都會管弦樂團,至今(2022年)才剛滿41年;而亞尼克(2000年起)至2022年為止已經指揮這個樂團超過21年,也就是已超過樂團團齡的一半以上~因此年紀輕輕的他,早已經是樂團最資深的音樂總監XD

 

與費城...很來電

「當我們合體,就是非常來電」- 費城管弦音樂總監亞尼克.聶澤-賽金

https://youtu.be/CD3s9yfViVw

 

探索樂團本質.忠於自己

亞尼克說:「從與費城管弦樂團合作的第一天開始,我就愛上了他們了。即使我從小就夢想與他們合作,但我當時沒有想過會這麼年輕就職掌這個曾經有這麼多優秀指揮的樂團。但是我覺得,當我們之間的化學反應對了,當我感受到我想與費城管弦樂團一起傳達一些理念,為費城這個城市做一些事,那我就沒有理由擔心被比較,這反而是一個榮譽和喜悅,讓我接下這個樂團的歷史,創造屬於我的一刻,並有機會去創造下一個世代。」

 

從「漸強」(Crescendo)走入「最強」(Fortissimo)

對於樂團的發展,亞尼克有著極為清晰的思維,他說:「我前幾個樂季的主要目標,是要延續我擔任準音樂總監以來的工作,就像音樂上的『漸強』,通向強而有力的切入點(笑)。在這些樂團的拿手曲目中,探索樂團的歷史:包括德國的浪漫音樂,以及非常多的俄國音樂...。但我同時也是一個不拘一格的音樂家,我喜歡探索很多現代音樂,而且我來自合唱的背景...我喜歡巴洛克音樂,所以我想要樂團可以在所有的樂曲中,去呈現它的多樣性。而且我相信在一開始的幾季,我們會擴大樂團及觀眾的視野。」

 

嶄新領域.大都會歌劇院

大都會歌劇院自2009 年開始與亞尼克合作,當時雙方合作的第一個劇目是《卡門》。這個製作卡司陣容堅強,由Elina Garanca飾演女主角卡門,Roberto Alanga飾演男主角唐賀賽。音樂活靈活現,非常動聽,至今都是Youtube上非常收歡迎的近年示範及參考版本:

 

Carmen: "Près des remparts de Séville" (Elina Garanca)

https://youtu.be/sHjnVz7Ayyw

 

Carmen: "L'amour est un oiseau rebelle" (Elina Garanca)

https://youtu.be/K2snTkaD64U

 

亞尼克與大都會歌劇院接下來的合作是威爾第歌劇《唐卡羅》(於2010年與2015年兩度製作)、2011 年的古諾:《浮士德》、 2013 年的威爾第《茶花女》與2014 年的德弗札克《露莎卡/水仙女》(Rusalka)。多年下來大都會歌劇院越來越倚重亞尼克許多新的音樂觀點與音樂詮釋。

2015年9月,由亞尼克再次負責開季重要歌劇製作:威爾第《奧泰羅》,同樣叫好叫座。

2016年6月2日,大都會歌劇院看來已經無法離開亞尼克的魅力~正式宣布任命亞尼克為下一任音樂總監,合約自2020-2021樂季起生效,首次合約時間為期四年。

 

紀錄片《Yannick: An Artist's Journey》精彩部分內容:

https://youtu.be/efaXgn3ZLmo

 

因此從2017-18樂季起,亞尼克正式以「準音樂總監」繼續與大都會歌劇院合作,接下來他的重要製作是華格納《漂泊的荷蘭人》(Der fliegende Holländer)。

而令人意外的變化總是不在眾人預料之中,畢竟,意外就是意外嘛~2017年前大都會桂冠音樂總監詹姆斯·萊汶(James Levine)在爆發多起性騷擾醜聞後,被劇院解聘;因此亞尼克任期原定2020年開始的音樂總監任期,也因此提前兩年上任,他在2018-2019樂季起正式上場救援,也一路丟出好成績至今,帶領樂團成就與指揮功力實在非凡。

Credit : Rose Callahan

 

音樂新聞來源:

Yannick Nézet-Séguin to Become New York Met Music Director Two Seasons Earlier Than Originally Planned

 

2021-22年樂季,亞尼克在大都會歌劇院的最新製作《托斯卡》選粹:

Sondra Radvanovsky Sings "Vissi d'Arte"

Production: David McVicar. Conductor: Yannick Nézet-Séguin

https://youtu.be/CAU6MvkMQ5U

 

於紐約大都會歌劇院逐步攀向指揮生涯高峰的亞尼克,展現出招牌燦爛笑容:

於大都會歌劇院再次攀向指揮生涯高峰的亞尼克,展現出燦爛笑容

 

鋼琴.彈得一極棒

與女高音芙萊明合作

Puts:《Evening》

Renée Fleming · Yannick Nézet-Séguin

https://youtu.be/2UBTHzpYVVI

 

Renée Fleming - Fauré: Rêve d’amour, Op.5 (Live' Session video)

https://youtu.be/H7Fa3npoXjQ

 

與次女高音狄杜娜朵(Joyce DiDonato)合作

 

舒伯特著名聯篇歌曲集《冬之旅》由於內容明確,描寫失意的流浪男子於冬日之夜啟程,流浪於過往的愛情與回憶之間,是眾多男性聲樂家均會演唱之重要曲目。也由於詩集劇情設定為男性,因此一般來說,女聲演唱《冬之旅》之機會與錄音極少。

但這張唱片中,著名次女高音狄杜娜朵與亞尼克合作錄製,便為極少數女聲之《冬之旅》完整聯篇歌曲集錄音。

在這份錄音裡,我們可以聽見狄杜娜朵以非常具有優勢之音色與極其連貫的呼吸,更加細膩地詮釋繆勒詩中,以及舒伯特音樂裡那份惆悵、失落,甚至絕望的情緒,而亞尼克傑出優異的琴藝,更是襯托這份精緻演唱版本的最佳搭擋:

 

Joyce DiDonato, Yannick Nézet-Séguin – Schubert: Winterreise: I. Gute Nacht ("Good Night")

https://youtu.be/a8I5Gn3bVN0

 

筆者自己也很喜歡亞尼克指揮鹿特丹愛樂時灌錄的唱片,下方是其中一張與長笛天王帕胡德合作的《歌劇院之夜》(A Night at the Opera)錄音實況:

https://youtu.be/uk5XEV_YzJw

之前帕胡德也曾經跟筆者聊過這張專輯的音樂內容設計,他以長笛模仿歌劇女高音之演唱方式,主要就是他認為長笛的共鳴方式與氣流支撐,均與聲樂歌者非常相似;當然也提到了這張唱片的錄音經驗,亞尼克非常了解歌劇音樂內容,對於他的音樂詮釋也做出了最大與非常靈活的音樂性支援,都讓他印象深刻。

 

平衡報導

網路的世界資訊多元,網友看法與角度也越來越多,你以為名人就能遠離被批評嗎?錯了~人越紅,相對的各種批評隨之而來...

在此提供也有人以不同觀點看待亞尼克的音樂觀念。

針對內容部分不做評論,有興趣的朋友們自行理解內容,並做出自己的判斷。

附上影片:

How to DESTROY opera with Yannick Nezet Seguin

https://youtu.be/zK6RmaMNvk8

 

迎向挑戰.邁向顛峰

面對近年迎來的快速崛起,頻繁分身於世界三大一流職業樂團(蒙特婁大都會管弦樂團、費城管弦樂團與大都會歌劇院),應該是連鐵打的身體都會累垮吧。果然,2021年12月19日起他宣布休假四周,希望擁有一段好好休息的時間,要以充分的準備面對2月份開始的下半年樂季。

 

新聞來源

Nézet-Séguin to take 4 weeks off from conducting

Credit : Rose Callahan

 

對亞尼克來說,許多美好的事正在發生,是現在進行式

對喜愛音樂的我們來說,欣見這位充滿創意、活力四射的47歲壯年指揮,繼續在樂壇上散發熱力,帶給世界更多美妙的音樂~Bravo~Yannick Nézet-Séguin🌟 

 

開卷蹦藝術.享受美好閱讀時光

☕️一杯咖啡.一點心意.支持蹦藝術☕️

 

各類合作提案,聯繫方式:

*手機:0917.670.518 
*Line:https://line.me/ti/p/LB1ro0P0AU
*E-mail:jenpin888@gmail.com

【BON活動】林仁斌老師蹦藝術音樂講座週四班 2022' 暑假音樂劇專題篇

【BON活動】林仁斌老師蹦藝術音樂講座週四班 2022' 暑假音樂劇專題篇
Music Lecture of Bonart 2022-2

– 資訊整理共享於網路,一起欣賞音樂與藝術之美 –
蹦藝術 | BONART


蹦藝術執行長/知名音樂導聆人林仁斌老師,每週四晚間19:30-21:00之愛樂班音樂欣賞講座:結合古典音樂理論基礎,欣賞延伸音樂各類主題、電影音樂、爵士音樂與歌劇、音樂劇與芭蕾舞劇等等,帶給愛樂同學們多元化之音樂藝術饗宴。歡迎您的加入~

 

講座地點

每週四晚間之演講地點於「崇友文教基金會」(台北市100公園路30號10樓A室)

鄰近捷運「台北車站」或「台大醫院站」(可點按↓地圖進入 Google Map 頁面)

 

主講:蹦藝術執行長 林仁斌
演奏、指揮、撰文、演講與音樂攝影之全方位音樂家。
節慶長笛樂團|團長&樂團指揮  
蹦藝術|BONART 藝術網站執行長
蹦藝術|Podcast 節目主持人
https://bonart.com.tw

曾師事法國長笛大師:Philippe Bernold、Jean Ferrandis、Georges Alirol 、PatrickGallois 與 Philippe Pierlot。曾多次與巴黎師範音樂院管弦樂團協奏巡迴演出且於巴黎各地,亦曾「法國巴黎國際藝術村」(Citédes Arts de Paris)舉辦長笛獨奏會並於巴黎、西班牙等地獨奏演出。

多年來以長短笛演奏、室內樂及樂團指揮活躍於國內外音樂會,其指揮編制由長笛家族室內樂團、管樂團與交響樂團等等於台灣於國家音樂廳、國家演奏廳、中山堂、城市舞台、新舞台、台中中興堂與各縣市文化中心等場地演出;並曾赴韓國濟州管樂節、日本國際長笛年會等於日本東京、濱松、川崎等地音樂廳與義大利國際遊輪歌詩達維多利亞號指揮與協奏演出,國內外演出經驗豐富。

除曾與國際長笛名家Philippe Bernold、Benoît Fromanger 等大師合作音樂會演出外,多年來獲邀參與新象藝術「台灣國際長笛藝術節」演出,為台灣活躍之長笛演奏家,並創辦節慶長笛樂團,擔任團長與樂團指揮。

林仁斌老師陸續出版六張長笛演奏專輯:長笛與吉他演奏專輯⟪夜間咖啡館⟫,專輯出版後深獲各界好評,並入圍「MUZIK 2010年唱片大賞」之⟪年度台灣出版音樂唱片⟫。歷年出版專輯另有:⟪妳的.我的⟫、⟪華麗聚焦~雙長笛與鋼琴的歌劇院之夜⟫、⟪動物狂歡節⟫&⟪華麗聚焦II~卡門⟫、⟪李哲藝劇場音樂作品【室內樂篇】⟫等,為台灣近年演奏專輯出版數量最豐之長笛演奏家。

目前林仁斌亦擔任節慶長笛樂團團長與樂團指揮與台北市立蘭雅國中管弦樂團與管樂團指揮。

多年來林仁斌以音樂文字與攝影活躍於國內外藝文圈,撰寫文章並拍攝訪問音樂家眾多,作品見於國內外音樂家演出海報、影片、部落格與雜誌,並同步於【蹦藝術|BONART】網站中刊載。

林仁斌老師年演講場次達兩百場以上,於台北華泰王子大飯店、崇友文教基金會、國內知名交響樂團導聆、各藝文中心、圖書館、台灣索尼音樂SONY數位教室等定期演講,每年其撰文與豐富音樂資料亦可見於【蹦藝術|BONART】網站。

 

林仁斌老師於國家音樂廳導聆資料照

 

報名資訊與費用
本期10堂課共2000元整(可預約報名旁聽一堂)

課程負責人:Ruby
聯絡電話:0937-067-628 (請於14:00-20:00來電)

2022年下半年 音樂劇暑假篇講題一覽

 

本期講題主軸:

音樂劇.音樂劇.音樂劇

音樂劇(Musicals)是現代人最愛的表演形式之一,結合歌唱、舞蹈、戲劇、燈光、服裝的全方面表演形式~劇情短時間充滿張力,音樂緊扣心弦、旋律聲聲入耳,吸引了眾多藝術工作者投於其中,讓音樂劇不斷茁壯,更成為最受歡迎的現代表演劇種。

 

音樂劇(Musical theater,一般簡稱為Musicals),早期也被翻譯為「歌舞劇」。或者說「歌舞劇」其實與「音樂劇」一直長期相伴,因為好的音樂劇總少不了精彩歌舞,讓觀眾們幾乎上劃等號。

音樂劇的表演形式,結合了音樂、歌曲、演唱、舞蹈、戲劇、雜耍、特技、口技與綜藝。

對於音樂劇想要有更多的認識,聽出更多感動,那麼「歷史」是一定要認識的。

綜觀百老匯音樂劇發展、轉變的過程,更是美國整個近代史的社會縮影:

從1910年代的草創,尋找更多的娛樂可能性,到1920年代全民的投入,音樂劇逐漸從純粹的娛樂秀,發展為「說故事」的產業,更加重視內涵、樂曲、舞蹈與佈景;1930年代的大蕭條,電影產業的興起,雖然讓許多音樂劇人口流失,甚至音樂劇明星們也改往好萊塢發展,但「百老匯」終究是紐約的「大蘋果」,隨著歷史進程,一步步地走向名作盡出的1960年代。

到了1980年代更是音樂劇轉捩點:韋伯(Andrew Lloyd Webber)的《歌劇魅影》、法國音樂劇作曲家克勞德-米歇爾·勛伯格(Claude-Michel Schönberg, b.1944)和阿蘭·鮑伯利(Alain Boublil)共同創作的音樂劇《悲慘世界》等逐一問世,讓許多人為之瘋狂,都是近代音樂劇得以擁有全球化的粉絲,更受重視甚至成為最重要的表演娛樂產業的原因。

 

本期課程介紹

音樂劇前導課

音樂劇世紀風華 - 美國戲劇中心百老匯從源起到鼎盛(上)
音樂劇世紀風華 - 美國戲劇中心百老匯從源起到鼎盛(下)

二十一世紀 前十年代表作
音樂劇《魔法壞女巫》賞析(2003)(上)
音樂劇《魔法壞女巫》賞析(2003)(下)
音樂劇《舞動人生》賞析(2005)(上)
音樂劇《舞動人生》賞析(2005)(下)

二十一世紀 後十年代表作
音樂劇《一個美國人在巴黎》賞析(2015)(上)
音樂劇《一個美國人在巴黎》賞析(2015)(下)
音樂劇《漢密爾頓》賞析(2015)(上)
音樂劇《漢密爾頓》賞析(2015)(下)

 

期待您的報名參與~😉

 

報名資訊與費用 
本期10堂課共2000元整(可預約報名旁聽一堂)

課程負責人:
Ruby 聯絡電話:0937-067-628 (請於14:00-20:00來電)

 

※今年因為新冠肺炎 COVID-19 的嚴重疫情,全世界都受到嚴重影響。目前課程皆以線上方式進行課程。當課程改為實體講堂進行,學員座位位置亦拉開安全距離,讓大家在欣賞音樂之餘,能夠對於上課環境更加放心。


歡樂的每週四音樂講座課堂,邀請您一同參與我們,感受音樂藝術之美~

2021年1月21日同學們歡樂攝影留念

 

2020917 週四愛樂欣賞班同學們於新學期開季後,拍攝於崇友藝文講堂
2020917 週四愛樂欣賞班同學們於新學期開季後,拍攝於崇友藝文講堂

 

20200611 週四愛樂欣賞班同學拍攝於崇友藝文講堂

 

林仁斌老師與每週四台北愛樂音樂講座班學員們
林仁斌老師與每週四愛樂音樂講座班學員們

 

用心的班長Ruby,每學期末還會舉辦聯誼聚餐或旅遊活動,聯繫同學們的感情

20191229 愛樂音樂講座學員與眷屬旅遊

 

20181216 音樂講座十週年盛大聚餐,滿滿96人歡慶 🎉

20181216 愛樂音樂講座十週年,滿滿96人歡慶餐會

 

20180701 愛樂音樂欣賞班班遊活動《尋古、花宴、回憶》合照

20180701 愛樂音樂欣賞班班遊活動_尋古、花宴、回憶

 

開卷蹦藝術.享受美好閱讀時光

☕️一杯咖啡.一點心意.支持蹦藝術☕️

 

各類合作提案,聯繫方式:

*手機:0917.670.518 
*Line:https://line.me/ti/p/LB1ro0P0AU
*E-mail:jenpin888@gmail.com

【BON音樂】《交響音樂與芭蕾舞》德布西「牧神午後前奏曲」V.S.現代芭蕾之美

【BON音樂】《交響音樂與芭蕾舞》德布西「牧神午後前奏曲」V.S.現代芭蕾之美
Claude Debussy: L'Après-midi d'un faune & Ballet

– 資訊整理共享於網路,一起欣賞音樂與藝術之美 –
蹦藝術 | BONART


蹦藝術與雅痞書店合作之《德布西冥誕160週年 特別企劃》系列講座,以三場講座的規格,分別為您詳解「德布西 - 從生平到創作全解析」、「德布西《牧神午後前奏曲》V.S.現代芭蕾之美 」以及「德布西 交響素描《海》V.S.日本浮世繪之美」等三大主題。 

課程連結

 

主講人:林仁斌(蹦藝術網站執行長)

 

系列二、《交響音樂與芭蕾舞》德布西「牧神午後前奏曲」V.S.現代芭蕾之美

 

三大課程重點

 

 


法國音樂界的英雄人物:德布西

  

今天要與大家分享的,是德布西以獨特的「全音階」(Whole Tone Scale)運用作為為主要素材,並結合多變的節奏與全新管弦樂色彩,於1894年所完成的重要管弦樂作品:《牧神午後前奏曲》(Prélude à l'après-midi d'un faune)。

這首曲目除了是法國印象樂派的第一部劃時代作品,也被譽為開創二十世紀現代音樂之聲的先驅之作。

 

延伸閱讀

https://bonart.com.tw/claude-debussy-life-to-music/

 

《牧神午後前奏曲》(Prélude à l'après-midi d'un faune)

《牧神午後前奏曲》(Prélude à l'après-midi d'un faune)| 阿諾德·伯克林 (Arnold Böcklin) 作畫,1866 年。慕尼黑新陳列館 CC BY-SA 4.0

 

象徵派詩人馬拉梅與牧神午後

馬拉梅簡介

詩人:馬拉梅(Stéphane Mallarmé, 1842-1898)

早在德布西創作此曲的18年前的1876年,法國象徵派重要詩人 - 馬拉梅(Stéphane Mallarmé, 1842-1898)已發表了名為牧神午後》(L'après-midi d'un faune)的116行詩,詩裡以牧神午後場景朦朧的意境,訴說象徵派詩人對於希臘神話世界的幻想。馬拉梅以牧神第一人稱的感傷、意欲、失落與悵然的心情,帶領人們進入遠離現實的似夢場景。

 

《牧神午後》詩集封面

 

【BON知識】

牧神」(Faune)在上方封面裡之所以以(Favne)呈現,是因為古羅馬字沒有「U」,故古時「U」常以古典拉丁字母拼寫「V」呈現,所以詩集亦保留這樣的拼寫方式。現代另一個常見例子是時尚珠寶品牌「寶格麗」(BVLGARI),其商標也是採用古典拉丁字母拼寫方式,如果拼成(BULGARI)亦為正確拼法。

 

《牧神午後》此首116行詩,最初版本於1865年(馬拉美在1865年6月寫信給亨利·卡扎利(Henri Cazalis)時首次提到此詩)至1867年期間寫成,終稿於1876年出版。

詩裡描述了古羅馬神話中牧神(Faune)剛從午睡中甦醒過來的感官經驗,他以夢一樣的囈語詳述晨間與幾名仙女(Nymph)相遇的經過,整段獨白儼如夢囈。

馬拉梅的原詩大意如下:

「半人半羊的牧神,在復活節的午後從睡眠中甦醒,覺得似乎曾在半夢半醒之間見到一群仙女,飄然從眼前掠過,就在思緒恍惚盤旋之際,他伸手折了一段蘆葦做成笛管,忽然看見潔白的肌膚閃現在水邊的草叢間,牧神反覆推究自己的感覺與情緒...

夢耶?非耶?

慢慢地,思緒在他心中形成一個微妙的忖測:隨著笛聲悠揚起舞的難道是天鵝?

不!那是因水仙女神逃入湖中而使波光瀲灩。

牧神的思想逐漸狂放,他幻想黃昏時將女神維納斯擁在懷中的激情,然而這時他卻又開始昏昏入睡,揮手告別清醒的現實、少女及無盡的情慾,牧神再度走向那隱晦無邊的夢境之中…」。

 

法文原詩 英文翻譯
L’Après-Midi d’un Faune

le Favne
Ces nymphes, je les veux perpétuer.
Si clair,
Leur incarnat léger qu’il voltige dans l’air
Assoupi de sommeils touffus.
Aimai-je un rêve ?
Mon doute, amas de nuit ancienne, s’achève
En maint rameau subtil, qui, demeuré les vrais
Bois mêmes, prouve, hélas ! que bien seul je m’offrais
Pour triomphe la faute idéale de roses —
Réfléchissons…
ou si les femmes dont tu gloses
Figurent un souhait de tes sens fabuleux !
Faune, l’illusion s’échappe des yeux bleus
Et froids, comme une source en pleurs, de la plus chaste :
Mais l’autre, tout soupirs, dis-tu qu’elle contraste
Comme brise du jour chaude dans ta toison ?
Que non ! par l’immobile et lasse pamoison
Suffoquant de chaleurs le matin frais s’il lutte,
Ne murmure point d’eau que ne verse ma flûte
Au bosquet arrosé d’accords ; et le seul vent
Hors des deux tuyaux prompt à s’exhaler avant
Qu’il disperse le son dans une pluie aride,
C’est, à l’horizon pas remué d’une ride
Le visible et serein souffle artificiel
De l’inspiration, qui regagne le ciel.

Ô bords siciliens d’un calme marécage
Qu’à l’envi des soleils ma vanité saccage,
Tacites sous les fleurs d’étincelles, contez
» Que je coupais ici les creux roseaux domptés
» Par le talent ; quand, sur l’or glauque de lointaines
» Verdures dédiant leur vigne à des fontaines,
» Ondoie une blancheur animale au repos :
» Et qu’au prélude lent où naissent les pipeaux,
» Ce vol de cygnes, non ! de naïades se sauve
» Ou plonge…
Inerte, tout brûle dans l’heure fauve
Sans marquer par quel art ensemble détala
Trop d’hymen souhaité de qui cherche le la :
Alors m’éveillerai-je à la ferveur première,
Droit et seul sous un flot antique de lumière
Lys ! et l’un de vous tous pour l’ingénuité.

Autre que ce doux rien par leur lèvre ébruité,
Le baiser, qui tout bas des perfides assure,
Mon sein, vierge de preuve, atteste une morsure
Mystérieuse, due à quelque auguste dent ;
Mais, bast ! arcane tel élut pour confident
Le jonc vaste et jumeau dont sous l’azur on joue :
Qui, détournant à soi le trouble de la joue
Rêve, dans un solo long, que nous amusions
La beauté d’alentour par des confusions
Fausses entre elle-même et notre chant crédule ;
Et de faire aussi haut que l’amour se module
Évanouir du songe ordinaire de dos
Ou de flanc pur suivis avec mes regards clos,
Une sonore, vaine et monotone ligne.

Tâche donc, instrument des fuites, ô maligne
Syrinx de refleurir aux lacs où tu m’attends !
Moi, de ma rumeur fier, je vais parler longtemps
Des déesses ; et par d’idolâtres peintures,
À leur ombre enlever encore des ceintures :
Ainsi, quand des raisins j’ai sucé la clarté,
Pour bannir un regret par ma feinte écarté,
Rieur, j’élève au ciel d’été la grappe vide
Et, soufflant dans ses peaux lumineuses, avide
D’ivresse, jusqu’au soir je regarde au travers.

Ô Nymphes, regonflons des souvenir divers.
» Mon œil, trouant les joncs, dardait chaque encolure
» Immortelle, qui noie en l’onde sa brûlure
» Avec un cri de rage au ciel de la forêt ;
» Et le splendide bain de cheveux disparaît
» Dans les clartés et les frissons, ô pierreries !
» J’accours ; quand à mes pieds s’entrejoignent (meurtries
» De la langueur goûtée à ce mal d’être deux)
» Des dormeuses parmi leurs seuls bras hazardeux :
» Je les ravis, sans les désenlacer, et vole
» À ce massif, haï par l’ombrage frivole,
» De roses tarissant tout parfum au soleil,
» Où notre ébat au jour consumé soit pareil.

Je t’adore, courroux des vierges, ô délice
Farouche du sacré fardeau nu qui se glisse
Pour fuir ma lèvre en feu buvant, comme un éclair
Tressaille ! la frayeur secrète de la chair.
Des pieds de l’inhumaine au cœur de la timide
Qui délaisse à la fois une innocence, humide
De larmes folles ou de moins tristes vapeurs.
» Mon crime, c’est d’avoir, gai de vaincre ces peurs
» Traîtresses, divisé la touffe échevelée
» De baisers que les dieux gardaient si bien mêlée ;
» Car, à peine j’allais cacher un rire ardent
» Sous les replis heureux d’une seule (gardant
» Par un doigt simple, afin que sa candeur de plume
» Se teignît à l’émoi de sa sœur qui s’allume,
» La petite, naïve et ne rougissant pas :)
» Que de mes bras, défaits par de vagues trépas,
» Cette proie, à jamais ingrate, se délivre
» Sans pitié du sanglot dont j’étais encore ivre.

Tant pis ! vers le bonheur d’autres m’entraîneront
Par leur tresse nouée aux cornes de mon front :
Tu sais, ma passion, que pourpre et déjà mûre,
Chaque grenade éclate et d’abeilles murmure ;
Et notre sang, épris de qui le va saisir,
Coule pour tout l’essaim éternel du désir.
À l’heure où ce bois d’or et de cendres se teinte
Une fête s’exalte en la feuillée éteinte :
Etna, c’est parmi toi visité de Vénus
Sur ta lave posant ses talons ingénus,
Quand tonne un somme triste ou s’épuise la flamme.

Je tiens la reine !
Ô sûr châtiment…
Non, mais l’âme
De paroles vacante et le corps allourdi
Tard succombent au fier silence de midi
Sans plus il faut dormir en l’oubli du blasphème,
Sur le sable altéré gisant et comme j’aime
Ouvri

L’Apres-midi d’un Faune

The Faun
These nymphs, I would perpetuate them.
So bright
Their crimson flesh that hovers there, light
In the air drowsy with dense slumbers.
Did I love a dream?
My doubt, mass of ancient night, ends extreme
In many a subtle branch, that remaining the true
Woods themselves, proves, alas, that I too
Offered myself, alone, as triumph, the false ideal of roses.
Let’s see….
or if those women you note
Reflect your fabulous senses’ desire!
Faun, illusion escapes from the blue eye,
Cold, like a fount of tears, of the most chaste:
But the other, she, all sighs, contrasts you say
Like a breeze of day warm on your fleece?
No! Through the swoon, heavy and motionless
Stifling with heat the cool morning’s struggles
No water, but that which my flute pours, murmurs
To the grove sprinkled with melodies: and the sole breeze
Out of the twin pipes, quick to breathe
Before it scatters the sound in an arid rain,
Is unstirred by any wrinkle of the horizon,
The visible breath, artificial and serene,
Of inspiration returning to heights unseen.

O Sicilian shores of a marshy calm
My vanity plunders vying with the sun,
Silent beneath scintillating flowers, RELATE
‘That I was cutting hollow reeds here tamed
By talent: when, on the green gold of distant
Verdure offering its vine to the fountains,
An animal whiteness undulates to rest:
And as a slow prelude in which the pipes exist
This flight of swans, no, of Naiads cower
Or plunge…’
Inert, all things burn in the tawny hour
Not seeing by what art there fled away together
Too much of hymen desired by one who seeks there
The natural A: then I’ll wake to the primal fever
Erect, alone, beneath the ancient flood, light’s power,
Lily! And the one among you all for artlessness.

Other than this sweet nothing shown by their lip, the kiss
That softly gives assurance of treachery,
My breast, virgin of proof, reveals the mystery
Of the bite from some illustrious tooth planted;
Let that go! Such the arcane chose for confidant,
The great twin reed we play under the azure ceiling,
That turning towards itself the cheek’s quivering,
Dreams, in a long solo, so we might amuse
The beauties round about by false notes that confuse
Between itself and our credulous singing;
And create as far as love can, modulating,
The vanishing, from the common dream of pure flank
Or back followed by my shuttered glances,
Of a sonorous, empty and monotonous line.

Try then, instrument of flights, O malign
Syrinx by the lake where you await me, to flower again!
I, proud of my murmur, intend to speak at length
Of goddesses: and with idolatrous paintings
Remove again from shadow their waists’ bindings:
So that when I’ve sucked the grapes’ brightness
To banish a regret done away with by my pretence,
Laughing, I raise the emptied stem to the summer’s sky
And breathing into those luminous skins, then I,
Desiring drunkenness, gaze through them till evening.

O nymphs, let’s rise again with many memories.
‘My eye, piercing the reeds, speared each immortal
Neck that drowns its burning in the water
With a cry of rage towards the forest sky;
And the splendid bath of hair slipped by
In brightness and shuddering, O jewels!
I rush there: when, at my feet, entwine (bruised
By the languor tasted in their being-two’s evil)
Girls sleeping in each other’s arms’ sole peril:
I seize them without untangling them and run
To this bank of roses wasting in the sun
All perfume, hated by the frivolous shade
Where our frolic should be like a vanished day.’

I adore you, wrath of virgins, O shy
Delight of the nude sacred burden that glides
Away to flee my fiery lip, drinking
The secret terrors of the flesh like quivering
Lightning: from the feet of the heartless one
To the heart of the timid, in a moment abandoned
By innocence wet with wild tears or less sad vapours.
‘Happy at conquering these treacherous fears
My crime’s to have parted the dishevelled tangle
Of kisses that the gods kept so well mingled:
For I’d scarcely begun to hide an ardent laugh
In one girl’s happy depths (holding back
With only a finger, so that her feathery candour
Might be tinted by the passion of her burning sister,
The little one, naïve and not even blushing)
Than from my arms, undone by vague dying,
This prey, forever ungrateful, frees itself and is gone,
Not pitying the sob with which I was still drunk.’

No matter! Others will lead me towards happiness
By the horns on my brow knotted with many a tress:
You know, my passion, how ripe and purple already
Every pomegranate bursts, murmuring with the bees:
And our blood, enamoured of what will seize it,
Flows for all the eternal swarm of desire yet.
At the hour when this wood with gold and ashes heaves
A feast’s excited among the extinguished leaves:
Etna! It’s on your slopes, visited by Venus
Setting in your lava her heels so artless,
When a sad slumber thunders where the flame burns low.

I hold the queen!
O sure punishment...
No, but the soul
Of vacant words and a heavy body
Tard succumb to the proud noon silence
Without more it is necessary to sleep in oblivion of blasphemy,
On the weathered sand lying and as I like
Open

 

《牧神午後》對繪畫的啟發

畫家馬奈(Édouard Manet, 1832-1883)於1876年因馬拉梅詩作產生靈感生而繪製之《牧神》

Édouard Manet "Illustration" inspired by the poem "L'après-midi d'un faune" by Stéphane Mallarmé, 1876.

 

馬奈(Édouard Manet, 1832-1883)所畫的仙女們,畫風筆觸簡單但卻讓人產生無限遐想

 

牧羊神 Pan 視角~帶有異色風格插畫的英文版詩集

 

詩人.藝術家的週六聚會

逐漸與詩人、藝術家為友的德布西,也加入了象徵主義詩人與音樂家們的聚會,開始受到詩人們描繪藝術與當代其他音樂家的各種風格影響,同時持續醞釀著音樂上的創作。

 

 

牧神午後前奏曲

1894年,他根據詩人馬拉梅(Stéphane Mallarmé, 1842-1898)的詩所譜寫的《牧神的午後前奏曲》(Preludé á L’apres-midi d’un faune, 1892-1894)完成,大受各界好評與歡迎,德布西終於從「一位普通的青年作曲家」,轉型成為「具有才氣、光明未來的年輕音樂家」,他終於找到了自己未來的方性,也因為他確立了未來音樂風格的走向,更為法國接下來的20世紀音樂,開創出一條全新的道路。

 

德布西本人《牧神午後前奏曲》珍貴樂曲手稿

 

德布西 字跡秀麗的親筆簽名

左上 為1883-1884年期間的簽名 -  左下 為1897年簽名

右上 為1886-1889年期間的簽名 - 右下 為1892年簽名

  

訝異嗎?德布西細膩的一面不僅僅在簽名,也展現在音樂創作的細節裡:無論曲式、和聲、記譜皆然~


關於創作與首演

德布西《牧神午後前奏曲》在1892年到1894年之間創作,他以當時傑出全新的管弦樂法譜寫此曲,並於1894年12月22日在巴黎首演而獲得極大成功,奠定作曲家德布西的名聲,更被譽為開創現代音樂之聲,也是音樂史上少數在首演當天即被觀眾喜愛,現場「安可」(Encore)演奏全曲的曲目。(所以首演當天一共完整演奏兩次)

 

全曲管弦樂器編制如下:

長笛三部
雙簧管兩部
單簧管兩部(使用A調與bB調樂器)
英國管
低音管兩部
法國號四部(適時加入弱音器)
豎琴兩部
古鈸Crotales - Antique Cymbals
弦樂五部

 

長笛獨奏之第一主題樂句,也是貫穿全曲之主要旋律:

《牧神午後的前奏曲》長笛獨奏樂句 譜例

 

這段由無伴奏長笛開場獨奏的第一主題旋律,充滿幻想風格,代表著牧神午後的囈夢。也因為描寫牧神的樂器「Syrinx」,故由長笛擔任此重要的角色,以象徵牧神。

更特別的是,這句描寫牧神的主題,以長笛音孔全開的中音升C音起始,進而帶出含著半音階結構的全音階旋律。乍聽之下沒什麼問題,但中音升C其實是長笛這項樂器音色與音準最難克服的音,不曉得德布西本人知不知曉這件事,而故意給長笛獨奏著們留下了這樣的一個難題?(笑)

總之還是一句話,這個音就交給獨奏者傷腦筋就好,觀眾只需要好好欣賞音樂即可~

我個人非常佩服德布西卻利用長笛的這個中音升C音,乍看似乎充滿樂器之缺點,但卻能成功地一向亮麗的長笛,製造出音色模糊的豐富曲趣。

 

此曲配器與音樂特色如下:

  • 長笛獨奏為樂曲旋律中心,但不再高音模仿鳥鳴,反而集中在中、低音域,創造朦朧的氛圍。
  • 法國號雖有四部,加入弱音器,創造全新的音色。
  • 單簧管演奏者需同時使用A調與bB調樂器,創造音色變化層次
  • 雙簧管演奏歌唱抒情旋律,柔化旋律線條
  • 英國管加入,豐富雙簧樂器的中低音域
  • 全音階的大膽使用,使全曲呈現出朦朧似夢似幻的神話午後場景。
  • 古鈸」是全曲唯一使用的打擊樂器,不用則已,一用驚人。輕巧空靈的音色具備非常有畫龍點睛的效果。

 

古鈸」(Crotales - Antique Cymbals)的音色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L3_1OP3UQvU&list=TLGG08nsxNZZZ4UzMDA1MjAyMg&t=15s


德布西本人觀點

對於本曲,德布西自己更是這樣解說的:

這首前奏曲是以極自由的方式詮釋 斯特凡‧馬拉梅美麗的詩。我絕不說這是此詩的總結語,不如說這是一連串場景。半獸神的欲求夢,就在這些背景之前,午後熱氣中蠢蠢欲動。然後,追逐受驚的水的精靈、女神。最後半獸神疲於奔逐,陶然入睡。他在夢中很滿意的實現普遍自然的所有事物,統統歸他所有。

 

馬拉梅的感動

據說原本對於詩作被譜成樂曲,感到不以為然,甚至反感的馬拉梅,在現場聆聽過樂曲首演之後,留下了這樣的話語給作曲家德布西:(實際聆聽過後,馬拉梅從原先的不認同,轉為對德布西極度讚賞:)

"I have just come out of the concert, deeply moved. The marvel! Your illustration of the Afternoon of a Faun, which presents a dissonance with my text only by going much further, really, into nostalgia and into light, with finesse, with sensuality, with richness. I press your hand admiringly, Debussy.  Yours, Mallarmé

我剛從音樂會出來,深深地感動。這是奇蹟!你對於牧神午後的描寫,展現了與我詩作的截然不同表現:更深入、而真實地進入懷舊、且充滿光明,非常靈巧、感性,而且豐富。

我羨慕地深深握住你的手~你的馬拉」。

 

以馬拉梅為形象的牧神繪圖

收錄於1887年法國文學雜誌封面當代人物(Les hommes d'aujourd'hui, 1887),由畫家Manuel Luque繪製。

Caricature représentant Stéphane Mallarmé sous les traits du dieu Pan, dessin de Manuel Luque. Gallica-BnF

樂曲分析

管弦樂樂譜欣賞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vnz4T33Jl7I


牧神午後對現代芭蕾的影響

在此曲已經大獲成功的多年後,1912年,俄國現代芭蕾舞先驅舞者 尼金斯基(Vatslav Nijinsky, 1890-1950)亦將此音樂編入他的舞碼。在演出時曲末最後大膽地以仙女的絲巾做出近似猥褻的動作,令當時的演出一片譁然~更加增添此曲的話題性。

 

尼金斯基版《牧神午後前奏曲》之舞台場景為雷翁.巴克斯特(Léon Bakst,  1866-1924)設計

 

雷翁.巴克斯特(Léon Bakst,  1866-1924)亦為《牧神午後前奏曲》繪製1912年5月29日於巴黎夏特雷劇院(Théâtre du Châtelet, Paris)的演出海報:

 

尼金斯基的牧神造型:

May 1912: Vaslav Nijinsky (1890 - 1950) as the faun at the premiere of Ballet Russe' production of 'L'Apres-midi d'un Faune' at the Theatre du Chatelet Paris. Music by Debussy, choreography by Nijinsky, scenery and costumes by Leon Bakst. (Photo by Edward Gooch/Edward Gooch/Getty Images)

 

尼金斯基與仙女的絲巾


尼金斯基版本芭蕾舞作欣賞

尼金斯基珍貴「原影重現」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Vxs8MrPZUIg

 

可愛動畫版樂曲解說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_d_nfbrIY4M

 

俄羅斯巴蕾舞團 1910年代精彩製作留影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M1w6cg5I10c

 

2014年巴黎歌劇院製作的復刻版

Nicholas le Riche / 牧神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pU2juDnSTTg

 

現代俄羅斯巴蕾舞團重新演譯版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V_LrFJsgmJc

 

管弦樂團版本彩排片段與演奏欣賞

最後是法國偉大的指揮家 Georges Prêtre (1924 - 2017)指揮德國斯圖加特廣播交響樂團(Radio-Sinfonieorchester Stuttgart)之經典紀錄片,樂團長笛獨奏為 嘉碧.麗特(Gaby Pas-Van Riet)。影片供分為三段,第一段為指揮與長笛首席之練習討論(0'16" 開始),第二段為指揮與樂團練習過程(8'29" 開始),最後一段為正式演出記錄(44'00" 開始)。

在這個珍貴的影片中,我們可以看見指揮家 Georges Prêtre所展現的非凡溝通能力與身為樂團指揮,對於音樂思想與手勢動作所展現的絕佳平衡,一代大師當如是~

https://youtu.be/52sGTrO7neg

 

追憶法國美好年代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CSCsYSZk5YE

 

當代芭蕾獨舞版本

Thierry Malandain / 牧神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UPsS4iypECI

 

 

開卷蹦藝術.享受美好閱讀時光

☕️一杯咖啡.一點心意.支持蹦藝術☕️

 

各類合作提案,聯繫方式:

*手機:0917.670.518 
*Line:https://line.me/ti/p/LB1ro0P0AU
*E-mail:jenpin888@gmail.com

【BON音樂】直擊鋼琴美技對決-第16屆范克萊本國際鋼琴大賽線上課程 8

【BON音樂】直擊鋼琴美技對決-第16屆范克萊本國際鋼琴大賽線上課程 8
LIN Jen-Pin Music Lecture of The 16th Van Cliburn International Piano Competition 2022-8

– 資訊整理共享於網路,一起欣賞音樂與藝術之美 –
蹦藝術 | BONART


蹦藝術X大人社團《直擊鋼琴美技對決》線上課程簡介

直擊鋼琴美技對決(5/4週三晚上班,共8堂):四年一度 范克萊本大賽
四年一度的范‧克萊本鋼琴大賽,是美國鋼琴大師范‧克萊本(Van Cliburn)創辦的賽事,並選在他的故鄉德州Fort Worth舉辦,為國際鋼琴四大賽之一。接待家庭如照顧家人般的特色更是這項國際鋼琴比賽充滿人情味的特色之一;開辦以來話題不斷,而注重室內樂合作精神與獨奏並重的特色,也讓這場賽事難度大增,被譽為是世界最困難的賽事之一。喜愛古典樂的大人一定要把握這個難得的機會,與專業導聆一起享受追賽事的緊張感與期待感,體驗更有層次的音樂盛事。

 

《延伸閱讀》大人的音樂欣賞課學員回饋,看他們用音樂為生活注入繽紛

《延伸閱讀》知名音樂家、導聆人林仁斌:讀懂音樂背後的故事,換來的是更多感動

《延伸閱讀》大人的音樂欣賞線上直播課程好嗎?學員真實回饋分享

近期課程推薦

*經典歌劇巡禮線上直播課(5/19週四下午班,共5堂):解讀五大經典歌劇,由魔笛引領進入歌劇殿堂

*大人的指揮家的風采線上直播課(7/7週四下午班,共5堂):五大全球知名最活躍管弦樂指揮家代表

*大人的第九號交響曲聯演線上直播課(8/18週四下午班,共5堂):匯集四大名家-貝多芬X舒伯特X馬勒X德弗札克

 

課程講師介紹

林仁斌老師

知名的旅法長笛家:演奏、指揮、撰文、演講與音樂攝影之全方位音樂家

《蹦藝術 | BONART》網站創辦人,眾多單位邀約之知名資深音樂導聆人。

 

范克萊本鋼琴大賽官方網站🎵

 

2022年第16屆國際范克萊本鋼琴大賽

四大特色:

全球最佳青年鋼琴家與賽
The best pianists in the world.

最佳表演比賽環境
The ideal performance environment.

無與倫比的國際曝光率
Unrivaled international exposure.

最佳演奏事業起步機會
The launch of careers.

2022國際范克萊本鋼琴大賽消息 - 30位選手名單出爐🎉

四年一度的范克萊本國際鋼琴比賽將於2022年6月2日至18日在德克薩斯州Fort Worth舉行,主辦單位已宣布了今年的 30 名參賽者。

選拔過程:

由跨國鋼琴家組成之初選遴選評審團:Roberto Plano(意大利)、Michel Beroff(法國)、Jamie Parker(加拿大)、Lydia Artymiw(美國)和 Dominique Morel(加拿大)共同組成的初步篩選小組,今年審查了創紀錄的388份參賽申請書,選出了142位年輕鋼琴家出線。

由跨國鋼琴家組成之二次篩選評審團:Angela Cheng(加拿大)、Arnaldo Cohen(巴西)、Christopher Elton(英國)、Alexander Kobrin(美國)和 Anton Nel(南非/美國),他們進一步從142位年輕鋼琴家中,近一步遴選出72位,並安排於所有人親至大賽現場「沃斯堡」(For Worth)於2022年3月6日至12日現場演奏甄選。

二次篩選評審團成員:(下圖由左至右)

最後在現場演奏甄選之後,由五名成員組成的二次篩選評審團,選擇出最後這30位參賽者。

2022 范克來本大賽30位參賽者名單(18-30歲)
The CLIBURN COMPETITORS

Tianxu An, China, age 23 中國
Yangrui Cai, China, 21 中國
Albert Cano Smit, Spain/Netherlands, 25 西班牙/荷蘭
Dmytro Choni, Ukraine, 28 烏克蘭
Federico Gad Crema, Italy, 23 義大利
Anna Geniushene, Russia, 31 俄羅斯
Francesco Granata, Italy, 23 義大利
Arseniy Gusev, Russia, 23 俄羅斯
Masaya Kamei, Japan, 20 日本
Uladzislau Khandohi, Belarus, 20 白俄羅斯
Honggi Kim, South Korea, 30 南韓
Elizaveta Kliuchereva, Russia, 23 俄羅斯
Shuan Hern Lee, Australia, 19 澳洲
Andrew Li, United States, 22 美國
Yunchan Lim, South Korea, 18 南韓
Denis Linnik, Belarus, 26 白俄羅斯
Kate Liu, United States, 28 美國
Ziyu Liu, China, 24 日本
Jonathan Mak, Canada, 25 加拿大
Georgijs Osokins, Latvia, 27 拉脫維亞
Jinhyung Park, South Korea, 26 南韓
Changyong Shin, South Korea, 28 南韓
Ilya Shmukler, Russia, 27 俄羅斯
Vitaly Starikov, Russia, 27 俄羅斯
Clayton Stephenson, United States, 23 美國
Yutong Sun, China, 26 中國
Marcel Tadokoro, France/Japan, 28 法國/日本
Sergey Tanin, Russia, 26 俄羅斯
Yuki Yoshimi, Japan, 22 日本
Xiaolu Zang, China, 22 中國

【BON話題】大賽宣言以及本屆總獎金創新高

音樂藝術與政治無涉

儘管俄羅斯在烏克蘭採取了軍事行動,但大賽認為音樂不應牽涉政治,因此並未阻擋年輕優秀的俄羅斯鋼琴家參賽。

比賽主席兼CEO雅克·馬奎斯在聲明中表示:「克萊本必須並將繼續履行其作為支持藝術家的文化機構的使命,我們致力於利用這種藝術形式超越界限的力量。我們不會根據國籍、性別或種族來區分非政治藝術家。我們堅定地支持全球音樂界對這些理想的承諾。」

累積獎金,再創新高

2022 年范克萊本國際鋼琴比賽,總現金獎已增加到 265,000 美元:其中金牌 100,000 美元、銀牌 50,000 美元、銅牌 25,000 美元。

相較上屆2017 年獎金分別為 50,000 美元、25,000 美元和 15,000 美元,增幅達100%,顯見大賽想以重金鼓勵疫情間辛苦的優秀音樂選手們(蹦藝術編譯)


想了解大賽起源、曲目設計特色與歷屆得獎者等資料?想觀賞國際大賽聽得更加深入並看懂門道?由蹦藝術林仁斌老師主講之《直擊鋼琴美技對決》8堂線上系列課程,將為您提供最佳解答~

 

2022年第16屆范克萊本鋼琴大賽基本資料

評審團成員:

 

每輪指定曲目

*曲目唯一規則:獨奏曲目不得在預賽、四分之一決賽和半決賽中重複。


  • │最終堂6/23(四):為何范‧克萊本大賽是世界最艱難的鋼琴大賽之一│

我們從大賽起源到歷史沿革一一細數,也認識了歷屆優秀參賽者與今年的大賽得主,在最後一堂課中,老師將總評今年的賽事精采亮點,並與學員們互動交流,激發出更多不同角度的欣賞與思考,以樂會友,從熱情出發,享受每一次豐富的聆賞樂趣。

 

結果揭曉~得獎的是...

【范克萊本國際鋼琴大賽 得獎者正式出爐🎉】

60年來最年輕金牌獎得主🥇火熱出爐🔥

 

【蹦藝術報導】鏖戰半月餘的范克來本鋼琴大賽,正式宣布結果:

🥇金牌獎(100,000 美元)
Yunchan Lim / 林雲燦, South Korea, 18

🥈銀牌獎(50,000 美元)
Anna Geniushene / 安娜·吉妮烏什, Russia, 31

🥉銅牌獎(25,000 美元)
Dmytro Choni / 狄米特羅, Ukraine, 28

雲燦雲燦得第一!安娜安娜果然棒!
跟您心中的人選相符合嗎?蹦藝術《直擊鋼琴美技對決》課程中,完美地預測猜中了金牌獎與銀牌獎得獎者~因為這兩位的演奏都非常有特色,精彩有內涵且毫無懸念,太喜歡啦💕

至於銅牌獎實在猜不到獎落誰家😅,畢竟競爭實在激烈,曲目又有所不同:人人有機會,個個沒把握
2022 年范克萊本國際鋼琴比賽,總現金獎已增加到 265,000 美元,前三名獎金相較上屆2017 年獎金,增幅達100%,顯見大賽想以重金鼓勵疫情間辛苦的優秀音樂選手們~恭喜所有獲獎者🎉

本屆大賽也給出許多特別獎給表現傑出的參賽者:

最佳觀眾票選獎:
Yunchan Lim / 林雲燦,韓國,18歲

最佳莫札特協奏曲演出獎:
Ilya Shmukler /伊利亞 ,俄國,27歲

最佳新作品演奏獎:
Yunchan Lim / 林雲燦,韓國,18歲

評審團特別鼓勵獎:
Andrew Li,美國,22歲
Changyong Shin,韓國,28歲
Marcel Tadokoro(田所光之),法國/日本,28歲

🥇金牌獎(100,000 美元)

林雲燦

獲獎之後 - 韓國電視新聞大幅度報導

60年來最年輕的金牌獎得主 - 林雲燦❤️

KBS 2022.06.20 | 18歲的Yunchan Lim,范克萊本國際比賽最年輕的獲勝者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5ZqeGA3iH5Q

 

網友超給力製作 - 林雲燦的李斯特超技練習曲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ZhMFog0h1fM

 

大賽實況' 貝多芬第三號鋼琴協奏曲(林雲燦)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eLDc3KRZBfM

 

 

網友給力製作 - 林雲燦的拉三精華版(附樂譜)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470V5Okwk4g

 

 

大賽實況' 拉赫曼尼諾夫第三號鋼琴協奏曲(林雲燦)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DPJL488cfRw&t=1801s

 

【寫在范克來本大賽後 - 林雲燦現象】

文.林仁斌(蹦藝術執行長)

本屆范克萊本鋼琴大賽最高金牌獎,由來自南韓的林雲燦(Yunchan Lim 임윤찬 /音譯)以極其出色,熱情洋溢的演奏榮獲金牌獎,眾望所歸。

他在第三輪60分鐘自由安排曲目音樂會裡,直接單挑李斯特《十二首超技練習曲》:每一段演奏都讓專家與愛樂者們折服,我用了「電光石火、風炫神馳、瘋狂幻想,火花四射」來形容他的出色。

決賽的拉赫曼尼諾夫,更充分展現他演奏時的明星魅力。

我絕對不會說林雲燦是史上最佳拉三的版本,但可以肯定,他的演奏是最熱情、最具有青春熱力、現場火花四射的Live'演奏;他的音樂與觸鍵完全無懼於大賽壓力,盡情展翅飛翔著,他的版本肯定會在大賽歷史上被重複地播放讚頌著~如同他的名字一般:燦爛

他有能力讓你心跳加速,感受到自己還活著的喜悅。

於是,他征服了所有現場評審,金牌獎入手🥇

針對他的得獎,蹦藝術分析幾點現象,與愛樂朋友們共享:

✦他才18歲,高三升大一

在台灣,這是一位才高三畢業,準備進入大學成為大一新鮮人的年紀,從他14 歲進入國際賽事開始,今年才第四年。

於范克萊本之前,他早已獲得不少獎項,並多次與樂團合作協奏曲,所有之前的努力,都是為了這一刻。

我相信他也不確定成功何時會到來,但是這一步步的努力軌跡,每一步都紮實,人人都能看出,絕非僥倖。

✦從未出國深造,全程韓國培育

林雲燦的學習歷程全在韓國。目前就讀於韓國藝術大學,師從孫民秀教授。本次我的《直擊鋼琴美技對決》裡,超認真學員Jane Shen因有親屬好友認識孫民秀教授,在群組裡就提到:「Yunchan Lim的老師本身素質高而不浮誇,是沈穩內斂型的,所以教學生的態度不求一步登天,慢慢紮根,終有一天會成功。」

除了老師的評價之外,我們也來看看林雲燦這次來參賽之前,彈了哪些重要音樂會?

2021年與交響樂團進行全場模擬
https://reurl.cc/e3oe4M

在這場音樂會中,林雲燦上半場彈莫札特第22號鋼琴協奏曲,下半場彈拉赫曼尼諾夫第三號。KBS全程轉播,所以才有這場錄影。

熟悉嗎?

這就是他在本次范克萊本大賽,跟樂團合作的兩首協奏曲。出國前他已多次演奏。

2022,賽前多次上台再彈拉三:
https://reurl.cc/M0oanp

看上面這另一段演出~今年2022年林雲燦與江南交響樂團合作的拉赫曼尼諾夫第三號鋼琴協奏曲。

這場音樂會同樣由KBS轉播,代表林雲燦已在國內擁有高知名度與重要性~而KBS這韓國最大的國營電視台連續轉播,更是無形中讓國人去重視藝術、音樂、美藝之重要性。

連不懂韓文的我(只能靠Google翻譯😁),隨便找了一下就知道林雲燦在正式出國挑戰范克萊本大賽之前,近年就進行了數次與交響樂團的正式音樂會演出作為磨練,連電視台都轉播,僅舉上述兩段影片為例。

這顯示出兩個重要的觀念與實踐:
✦賽前整體縝密的規劃
✦成功.需要刻意練習

全套他的曲目看下來,孫民秀教授為他規劃的曲目,實屬大膽,且實在非常適合范克萊本取向;但林雲燦能駕馭這麼多曲目,除了他本身具備這樣的優秀演奏能力之外,「刻意練習」與「縝密規劃」才是最重要而根本的因素。

許多人注意到了近年的「古典音樂韓流崛起」現象,當然我非常關注,並且經常廣為跟各種講座裡與學員們分享。

您只需查詢近年的幾個重要大賽,首獎幾乎都被韓國人拿走,前幾獎更是常客。(帕格尼尼、伊莉莎白女王、上屆范克萊本等等)

音樂競賽體育化,是我們必須有的正確認知;
全民音樂教育,愛音樂,那又是另外一回事。

沒有刻意練習,沒有好的策略與執行力,沒有正確地一天天累積鍛鍊,我們永遠只能在國際大賽發佈結果後,彼此用勉勵的方式在同溫層小圈圈裡說著「台灣加油」「下次一定可以的」...

國際大賽一點都不重要,真的不重要,對吧~
我們應該努力追求心靈層次的真善美,對吧~

或許話說如此,只是...,我們心中都知道:透過國際大賽,我們從中看見了「音樂國力」與「國家藝術深度」

✦賽後職涯,仍想詢問老師的建議

MUZIK士堯在直播中提到,當林雲燦被問到「得獎之後,職業生涯即將起飛,如何平衡自己的生活?」

林雲燦回答:「我還要跟老師討論一下😊

這麼誠實的回答,告訴了我們他對老師的完全信賴👍🏻

我相信此刻,孫民秀教授一定正在撚鬚微笑著...(如果他跟鄧泰山老師一樣有留鬍鬚的話)😆

國際大賽,讓我們一起繼續追下去😉

🥈銀牌獎(50,000 美元)

Anna Geniushene

大賽實況' 貝多芬第一號鋼琴協奏曲(Anna Geniushene)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SUPTWlZ-Di8

 

關於Anna,妳可能不知道的事

她懷著六個月的身孕來到美國挑戰范克萊本鋼琴大賽

感謝《直擊鋼琴美技對決》Jane同學製作~照片我拿來用啦😉

 

她以前真的超美😘

 

 

 

她的先生Lukas Geniušas,是2010年蕭邦鋼琴大賽2015年柴可夫斯基鋼琴大賽二獎得主,是極為出色的鋼琴家

 

這回Anna拿到了范克萊本鋼琴大賽銀牌獎,真是夫唱婦隨,只羨鴛鴦不羨仙~極為出色的一對佳偶❤️

 

Lukas Geniušas的母親(Anna的婆婆)是大名鼎鼎的維拉·戈爾諾斯塔耶娃Vera Gornostayeva, 1929-2015),俄羅斯知名鋼琴家和教育家,師承傳奇的涅高茲。戈爾諾斯塔耶娃生前任教莫斯科柴可夫斯基音樂學院,擔任教授,並曾在義大利、德國、法國、瑞士、英國、日本和美國等國教授大師班;也是許多著名國際音樂比賽的評委和評委主席,同時也是莫斯科音樂家協會的主席。

戈爾諾斯塔耶娃去世時,受封俄羅斯聯邦名譽藝術家。

 

講到這裡,讓我們來欣賞Anna挺著6個月大肚子,演奏出動人的柴可夫斯基。現在你應能看出來為何Anna從第一輪開始,許多演奏動作就顯得比較保守,專注在音色變化與樂句雕琢~母愛真是偉大:

 

大賽實況' 柴可夫斯基第一號鋼琴協奏曲(Anna Geniushene)

https://youtu.be/r9zJV8h9n4s?t=7713


🥉銅牌獎(25,000 美元)

Dmytro Choni

大賽實況' 普羅高菲夫第三號鋼琴協奏曲(Dmytro Choni)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u_JigMTzyS8

 

大賽實況' 貝多芬第三號鋼琴協奏曲(Dmytro Choni)

https://youtu.be/r9zJV8h9n4s?t=1324

 

原本就已經發行了第一張專輯的Dmytro Choni,現在有了大賽三獎加持,未來三年在大賽光環與經紀公司加持之下,期待他能擁有輝煌的演奏生涯~

 

關於Cadenza

鮮于睿權 2017年范克萊本現場的莫札特第21號鋼琴協奏曲

Yekwon Sunwoo : Mozart Piano Concerto No.21 in C Major, K.467

Cadenza: Seymour Lipkin

出處:Mozart can tell the difference

 

Cadenza: Murray Perahia

https://youtu.be/NgY0QcUjtYE?t=712

 

Mozart: Piano Concerto No. 21 in C Major, K. 467 - I. Allegro - Cadenza: Rudolf Serkin

https://youtu.be/Ph0DMVccj0g?t=788

 

BART VAN OORT Cadenza from Mozart Piano Concerto No. 21 in C major, K. 467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cpJ1MAKnsvs

 

即興式的Cadenza

Improvised cadenzas for Mozart's Piano Concerto No. 21 in C major, K. 467

聽感如何?或許可以參考下方留言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XIH-PMg5pEQ

 

【BON話題】Cadenza引起的藝術紛爭

https://bonart.com.tw/only-because-of-cadenza/

 

 

開卷蹦藝術.享受美好閱讀時光

☕️一杯咖啡.一點心意.支持蹦藝術☕️

 

各類合作提案,聯繫方式:

*手機:0917.670.518 
*Line:https://line.me/ti/p/LB1ro0P0AU
*E-mail:jenpin888@gmail.com

【BON音樂】蹦藝術X鵬博藝術 | 林仁斌 V.S.周善祥《巴赫: 鍵盤組曲集》音樂對談與示範講座

【BON音樂】蹦藝術X鵬博藝術 | 林仁斌 V.S.周善祥《巴赫: 鍵盤組曲集》音樂對談與示範講座
Bach Music lecture with Jen-Pin Lin & Kit Armstrong

– 資訊整理共享於網路,一起欣賞音樂與藝術之美 –
蹦藝術 | BONART


 

 

蹦藝術X鵬博藝術

蹦藝術X鵬博藝術再出擊,今年蹦藝術執行長林仁斌將與周善祥再次合作音樂對談講座,一天報名滿額。我們選定的講題題目是《巴赫:鍵盤組曲集 BWV825-BWV830》,這套全場超過兩個小時的鍵盤鉅作,偉大作曲家巴赫在巴洛克時期對位法的思想結晶,值得愛樂朋友們細細討論與深入了解。

 

讓我們一步一步奠定本場講座的知識背景:

Part.1 巴赫生平

 

他不是小溪,是大海!- 貝多芬

德文裡,「巴赫」(Bach)是小溪之意,據說當年貝多芬第一次見到巴赫作品,說出了這句話,也一語道盡他對巴赫音樂之讚嘆。

 

生平簡介

(基本資料整理於網路與維基百科,並附上超連結方便檢索)

約翰‧賽巴斯欽‧巴赫(Johann Sebastian Bach, 1685-1750),1685 年三月二十一 日生於德國埃森那克(Eisenach),1750 年七月二十八日逝世於萊比錫(Leipzig)。

巴赫被認為是音樂史上最偉大、最傑出、最重要的作曲家之一,也是巴洛克時期的作曲家管風琴小提琴大鍵琴演奏家,更是巴洛克音樂的集大成者,廣泛地被尊稱為「音樂之父」。

巴赫出生於神聖羅馬帝國艾森納赫(位於今德國圖林根邦)的一個音樂世家,自幼即接受音樂教育。父母亡故後,巴赫遷至奧德洛夫由長兄扶養,生活清苦,15歲時即前往呂訥堡修習學業並自立更生。畢業後巴哈先後在阿恩施塔特慕豪森擔任管風琴師(1703年-1708年),往後歷任威瑪(1708年-1717年)與柯登(1717年-1723年)的宮廷樂長,以及萊比錫的教堂音樂總監(1723年-1750年)。

巴赫終生自學作曲不輟,舉凡前人至晚輩的作品,無不研究。他一生極多產,其作品以品質俱佳著稱,除了歌劇,幾乎涉獵了當時所有的曲種,包含清唱劇受難曲神劇經文歌彌撒曲聖詠、各種樂器的獨奏曲、組曲室內樂協奏曲等等。儘管巴哈沒有開創新風格,但他的創作廣納了德、義、法等國的音樂手法,並以嫻熟的複音技巧呈現,展現了巴洛克音樂風格的精華與深奧的思想。

雖然莫札特、貝多芬等大作曲家均對巴哈推崇備至,但直到浪漫時期,作曲家孟德爾頌於1829年在柏林改編並指揮巴哈的《馬太受難曲》,才使樂壇正視巴赫音樂的價值;浪漫早期以降的作曲家也多受巴赫影響。此後數代音樂家對他的作品進行了發掘、研究、整理和推廣,巴赫的音樂也逐漸恢復了崇高的地位,更有了「音樂之父」美稱。

 

威瑪(1708年-1717年)

此時期著名的作品有《d小調管風琴觸技曲與賦格》、《帕薩卡利亞》,「清唱劇」、46首聖詠前奏曲等

1714年,巴赫升為副樂長,也就是樂團首席(Konzertmeister),需每個月創作一齣清唱劇。另,此時期巴赫的管風琴曲創作量居各階段之冠,作品也臻至成熟,他成為歐洲最具代表性的管風琴演奏家兼作曲家。他演奏高妙,很快便被譽有傳奇色彩:

與巴赫同時代的人在聆聽完他在卡塞爾為皇太子(未來的腓特烈·威廉一世)的演奏後寫道:

他的雙腳彷彿長了翅膀般在腳踏板上飛馳,有力的音符如雷般響遍整個教堂,太子對巴赫的神技讚嘆不已,一曲既畢,餘音尚繞樑之際,便脫下指上所戴著的寶石戒指,送給巴赫。

在威瑪的時日,巴赫還領導一批訓練有素的歌者和樂手,這是一個小型的巴洛克式樂團,而他自己則演奏小提琴帶領整個樂團,因此在作曲之餘還能培養指揮經驗。

巴赫此時期吸收了義大利的交奏曲式(Ritornello form)與返始(Da capo)的手法,並輔以對位法特質,使他在創作時更注重主題和樂曲的簡化,屬於他自己的音樂風格正在形成

 

 

初到威瑪,阿恩施塔特與慕豪森(1703年-1708年)

1705年至1706年,他在未經允許的情況下拜訪了北德著名的風琴師和作曲家布克斯特胡德(Dietrich Buxtehude),並參與他在北德呂北克聖瑪利亞教堂的音樂會。此次拜訪布克斯特胡德的旅行,來回需要各徒步約400公里,他請了30天的假,卻離職四個月,且未通知僱主,這成為他在1706年1月宗教法庭上被指控的「罪狀」之一。

這趟超過預期計劃時間的旅程,強化了布克斯特胡德對對巴赫早期風格的影響,也顯示了在巴赫心目中布克斯特胡德的重要性。從呂北克返回的巴赫還帶來了許多新奇的演奏想法,例如自由花俏的和弦與裝飾音、不定性的轉調與變奏等等,導致教友難以辨清聖詠旋律。這些時人看來「怪異」的做法引發了投訴,教會當局在1706年2月及11月給予警告,但巴赫不是很在意

 

柯登(1717年-1723年)

著名的作品有:《布蘭登堡協奏曲》、《法國組曲》、《英國組曲》,1722年完成《平均律鋼琴曲集》第一冊與《無伴奏大提琴組曲》、《無伴奏小提琴奏鳴曲與組曲》等重要器樂作品。

1717 年十二月接受李奧波德王子(Prince Leopold)的邀請,舉家遷至柯登擔任科登宮廷樂長(Kapellmeister),這個職位備受尊敬,且薪水高達400塔勒(日耳曼各邦的貨幣購買力不盡相同,巴赫薪水在此相當於朝廷高官)。年輕的李奧波德王子(Fürst Leopold von AnhaltKöthen)相當喜愛音樂,能演奏小提琴、古中提琴、鍵盤等樂器,常常混在樂隊裡演奏小提琴,賞識巴赫並交好。就任親王之後,他特地為巴赫籌組了包含17 位音樂家的樂團,其中有一部份來自普魯士國王腓德烈.威廉一世(Preuβischen König Friedrich WilhelmⅠ)的宮廷樂隊,這些具備優秀演奏能力的器樂家們為巴赫提供了最好的創作後盾,讓巴赫得以盡情創作器樂作品。

巴赫遇上一群優異的音樂家和識才的樂手,激盪出大量出色的樂曲,尤其是器樂作品。此時期是巴赫一生中較未受其他因素干擾的時期,尤其反映在器樂作品的創作上,包括了:獨奏(無伴奏小提琴奏鳴曲與組曲無伴奏大提琴組曲、長笛無伴奏組曲)、二重奏(小提琴大鍵琴奏鳴曲、長笛奏鳴曲、Viola da Gamba奏鳴曲)、三重奏鳴曲、協奏曲(小提琴協奏曲、《布蘭登堡協奏曲》)、管弦樂組曲等,同時也為了報答李奧波公爵送他一台新大鍵琴,而寫下我們熟悉的《半音階幻想曲》、《法國組曲》、《前奏與賦格》、《二聲部及三聲部創意曲》,以及著名的《平均律鍵盤曲集》鋼琴曲集第一冊。

而從創作內容來看,巴赫正逐漸邁入成熟階段

由於長子日益顯露音樂天份,巴哈寫作《給W.F. 巴赫的鍵盤小冊》即為長子而作:內容井然有序的教導年幼的孩子彈奏鍵盤樂器,從說明音譜記號開始,帶領初學者由基本曲目一路登堂入室,直到領略較高深的作品。而這本書其實也包含了部分的《平均律鍵盤曲集》和全套的《二聲部與三聲部創意曲》;全書不僅是訓練技巧,曲目的結構與聆賞性也有高度水準

 

萊比錫(1723年-)

李奧波德王子的新婚妻子對完全音樂沒有興趣,甚至說服王子放棄音樂,在加上音樂預算因擴充軍備而刪減下(原本的音樂方面花費為將近四分之一的稅收),巴赫的工作和地位就愈來愈不被重視,萌生退意,於 1723 年 5 月 5 日起轉任萊比錫聖湯瑪斯教堂樂長。

巴赫從38歲起至65歲去世為止,均擔任萊比錫聖托瑪斯教會合唱長之職。虔誠的巴赫向來認為自己的音樂天賦是上帝賦予的,因此晚年的巴赫全心致力於將最美、最崇高的音樂奉獻給上帝!《馬太受難曲》、《b小調彌撒曲》、《平均律鋼琴曲集》第二冊、《意大利協奏曲》、《郭德堡變奏曲》⋯⋯以及登峰造極的《音樂的奉獻》和《賦格的藝術》,都是晚年於萊比錫完成的經典作品。

 

巴赫在萊比錫時代使用的圖章:

設計為他的名字簡寫JSB鏡射組合而成,而圖騰最上方皇冠,則顯示其為宮廷作曲家。

此時巴赫的音樂創作傾向正在改變:他的研究和創作重心慢慢回到器樂,且開始重視出版自己的作品

 

晚年及逝世(1740年-)

巴赫在世的最後十年仍有新作品推出。1739年-1742年間出版了《平均律鍵盤曲集》的第二部;1741年-1742年間出版《郭德堡變奏曲

但他也花費更多時間在修訂及完成先前的創作上,例如清唱劇、彌撒受難曲

 

腓特烈大帝於「→無憂宮」(Schloss Sanssouci)裡的音樂會繪畫。吹笛者為腓特烈大帝,彈琴者為巴赫之子:C.P.E. Bach。

Flute concert at Frederick the Great ‘s court

腓特烈大帝畫像

 

1740年,就在普魯士腓特烈大帝即位的同年,C. P. E. 巴赫獲選為其宮廷的大鍵琴手,並負責為國王吹奏長笛時伴奏。在腓特烈的推動下,首都柏林逐漸成為當時的音樂重鎮。

巴赫在1741年初赴柏林探望C.P.E. 巴赫,但稍後由於政治局勢的問題,使得巴赫幾年後才再訪。

1747年,巴赫應邀前往柏林近郊的波茲坦無憂宮聆賞皇家音樂,也試奏了國王向他展示的新樂器——古鋼琴

而巴赫素以即興演奏聞名,國王便給了他一段長而複雜的主題(Thema Regium),令他當場即興一首三聲部賦格;巴赫做到了,但國王又以六聲部賦格考驗他,巴赫告訴國王自己需要足夠的時間準備。

有了這個動機,在巴赫回到萊比錫兩個月後,便出版了以國王的主題發展的一套器樂作品,這就是著名的《音樂的奉獻》。

巴赫最後的傳世之作是《賦格的藝術》,是在其生命的最後十年所作,但沒有完成,直到巴赫逝世後才出版。

巴赫晚年疑似患有糖尿病,且可能在1749年中之前已一度中風。在生命的最後幾年,白內障使巴赫的視力逐漸喪失,1749年時幾乎已經全盲。1750年,英國著名的眼科庸醫約翰·泰勒(”Chevalier” John Taylor,他在1758年也替韓德爾治療)剛好途經萊比錫,替巴赫的眼睛動了兩次手術,但都沒有成功。後來巴赫的視力一度奇蹟似的恢復,但十天後,也就是該年的7月28日,巴赫仍因為嚴重高燒導致的二次中風而病逝,享壽65歲。隨後在萊比錫舉行葬禮。

位於德國艾森納赫的巴赫雕像

Johann Sebastian Bach monument in Eisenach, Germany.

Part.2 巴洛克時期的「舞曲組曲」

先講巴洛時期的奏鳴曲(Sonata),巴洛克時期的奏鳴曲可以是單樂章的聲樂曲、器樂曲,也能是多樂章的鍵盤作品或器樂。常見寫作方式,可分成「教堂奏鳴曲」(Sonata da chiesa)和「室內奏鳴曲」(Sonata da camera)兩種。

再來是「組曲」(Suite,義大利文:Partita),是源於義大利的名詞,帶有「變奏」之意。

起初,這個名詞可指任何種類的舞蹈音樂,而且大部份是單獨的舞曲,不過後來它被應用到組曲般的結構中。而組曲這個名詞則因作曲家的喜好,而有不同的使用方法。在巴哈的無伴奏組曲中,舞曲的形式由單純轉為多聲部的複音音樂, 而展現出純舞曲所沒有的多樣性。

而巴洛克的組曲中,因為舞曲漸漸轉為純器樂演奏,因此舞曲名稱雖然仍與音樂箱內相符合,但逐漸失去其原來的舞曲性格,只留下基本的特徵和速度。雖然舞曲的韻律性減弱,但而藝術的價值卻被提高

 

什麼是巴洛克時期的組曲(Baroque Suite/Partita)呢?

Baroque Suite
What is Baroque Suite?

 

巴洛克時期標準的組曲(Suite/Partita),是以幾種不同個性的舞曲所組成,所以也常被稱呼為「舞蹈組曲」或「舞曲組曲」。

 

而「舞蹈組曲」或「舞曲組曲」主要以這四種舞曲作為基礎架構,是為核心基礎:

阿勒曼舞曲(Allemende)或稱(德國舞曲)

庫朗舞曲(Courante)

薩拉邦舞曲(Sarabande)

基格舞曲(Gigue)

 

以下分述其歷史來源及演奏風格:

德國舞曲(Allemande; Almain; Alemana)

西元1521年,英國舞蹈大師Robert Coplande收錄了以”La Allemade”為名的七種不同編舞,此為目前歷史上最早可查證的例子1。早在十六世紀中期,已被固定使用在組曲中的第一首舞曲,而且逐漸成為音樂會上演奏的一種舞曲音樂。

而傳到法國宮廷時,轉而呈現優雅、抒情的風格。

到了十七世紀晚期至十八世紀中期(約 1660-1750 年),成熟的德國舞曲的特色有:大多為4/4拍,通常包含兩個段落,以短的八分或十六分音符當作弱起拍的開始,以較慢且高貴的速度演奏,藉由十六分音符所建構的旋律織度,呈現出流暢的樂曲特色。

 

庫朗舞曲(Courante; Corrente; Coranto)

起源於法國,霍斯特所著《前古典的舞曲形式》(Pre-classic Dance Forms)一書中提到:「最早的庫朗 舞曲稱為“ corrente”,源自於拉丁文“curro”,代表跑的意思。」2在所有的法式宮廷舞曲中,庫朗舞曲受歡迎的程度僅次於小步舞曲。十七世紀晚期, 又可區分為義式與法式的庫朗舞曲。義式的庫朗舞曲拼法為corrente,屬於快速的三拍子舞曲, 拍號多為3/8 或3/4,以二段體的曲式為主,清楚的和聲、節奏為其特色,為有清楚旋律線條的主音音樂。而法式的庫朗舞曲 courante,屬於比較緩慢帶有宮廷氣息的三拍子舞曲,通常為3/2 拍,採用相通拍(Hemiola)的手法與對位式的樂曲織度使舞曲的韻律感降低而呈現 比較嚴肅、有威嚴的特性。

 

薩拉邦舞曲(Sarabande; Sarabanda)

盛行於十六世紀的拉丁美洲與西班牙,直到十七世紀時才傳到義大利。早期的薩拉邦舞曲大多以吉他伴奏,樂曲屬於段落式,有時甚至加上歌詞;而經過持續的發展依循不同的國家產生不同的風格。1620年之後,流行於西班牙、英國與義大利的薩拉邦舞曲,屬於比較快速、激烈的舞曲。在十七世紀中期以後法式薩拉邦舞 曲逐漸轉變為緩慢且穩重的舞曲,曲式二段體為主,通常以3/4 拍記譜, 風格則屬於莊嚴、嚴肅的性質。

 

吉格舞曲(Jig; Gigue; Giga)

十五世紀流行於英國的一種舞蹈即稱 之為吉格舞曲(jig),節奏型式為兩大拍。演變至十七世紀時,則有了6/4、 6/8、3/8的拍號出現。大部分以主音音樂的織度為主,樂句以四小節一句。 十七世紀末期, 則可分為法國式與義大利式的風格。法式吉格舞曲(gigue) 受英式的吉格舞曲(jig)影響,大多以3 /8 、6/4 或6/8為主,旋律大多以 分解和絃的方式來寫成,樂句模糊且長度較不正規,建構在主音音樂的形 式上,曲式以二段體為主,第二段的主題動機通常是第一段的倒影音形。 義大利式的吉格舞曲(giga),相較於法式吉格舞曲,義大利式的舞曲則 織度比較簡單 演奏速度偏向急板,樂句以四小節一句。

 

巴洛克組曲 Baroque Suite
巴洛克組曲 Baroque Suite

 


然而在沙拉邦舞曲的前後經常可依作曲家之意,插入其他的舞曲,這些隨意加入的樂章包括:

小步舞曲(Minuet)
嘉禾舞曲(Gavotte)
巴瑟比舞曲(Passepied)
波蘭舞曲(Polonaise)
黎高冬舞曲(Rigaudon)
安格雷舞曲(Anglaise)
歌調(Air)
布瑞舞曲(Bourrée)
輪旋曲(Rondeau) 
器樂短曲(Sinfornia)
隨想曲(Capriccio)
觸技曲(Toccata)
幻想曲(Fantasia)
滑稽曲(Burleska)
巴瑟比埃舞曲(Passepied)
前奏曲(Praeambulum)
夏康舞曲等(Chaconne)

前奏曲(Prelude; Preludio; Praeludium)

源自於拉丁文的拼音,意指 演奏於大型樂曲或多樂章樂曲之前的曲子,其形式、起源及使用的功能等方面來看,非常混亂且不確定。福爾遜(H.Ferguson)提到:「序曲,源自於魯特琴為了調音上的方便、鍵盤彈奏者為試驗其鋼琴與管風琴手為確 立音樂中的調式及音準而形成的一首樂曲。」最早的前奏曲為管風琴而作, 屬於多聲部的形態,右手部份以即興式的手法寫成。十七世紀中葉以後, 作曲家開始混合前奏曲在組曲中,或是在前奏曲之後加上賦格曲(fugue), 幾乎已成為標準形式。如韓德爾(G. F. Handel,1685-1759)、普賽爾(H. Purcell, 1659-95)與巴赫等人。巴赫在前奏曲的創作手法上,樂句由短的旋律動機 構成,以即興式的樂段,加上模仿、對位的手法寫成,曲式上仍為二段體, 織度、節奏與不同的音型呈現了樂曲的性格與影響基本的旋律素材。

 

嘉禾舞曲(Gavotte; Gavotta)

為十六世紀至十八世紀的法國宮廷的舞 曲4。十八世紀前半期,此舞曲主要出現在鍵盤及器樂形式的組曲中,以2/2 拍記譜,以二分音符為一大拍。樂句以四小節(即八大拍)為主樂句,以每 小節的第二大拍開始。音樂的風格上,速度溫和、充滿歡愉、溫柔的氣氛, 流行於十八世紀中期以後的鍵盤與器樂組曲中。

 

小步舞曲(Menuet; Minuetto; Minuet)

為十七世紀中期至十八世紀晚 期流行於法國貴族社會與宮廷的舞蹈,Curt Sachs (1881-1959)在他的著作 World History of dance將西元1650~1750稱為The age of Minuet。由於傳自法國貴族社會,因此屬於輕巧、纖細且優雅的舞蹈。此舞曲亦常使用於十七世紀的法國管風琴曲、鍵盤與器樂合奏的組曲中。在結構上,拍號以3/4 較為常見。大多以兩個小節為一個單位、四個小節為一句,每一段通常為八小節或八小節以上的樂句組成。每一個單獨的小步舞曲都為二段式,且每段需要反覆。而當有兩首小步舞曲連在一起,且第二首具有Trio的功能 時,整個曲式則成為ABA三段式。

 

布雷舞曲(Borea;Bourée;Boree)

為十七世紀到十八世紀中同時流 行於宮廷及民間,為二拍子的舞蹈。以主音音樂寫成的二段式舞曲,由兩 個2+2小樂句組成的四小節;再擴大為兩個四小節所構成的八小節樂句構 成。並以第二大拍的後半拍開始。流暢而愉悅的旋律線條為其特色。在選 擇性舞曲中,布雷舞曲是僅次於嘉禾舞曲、小步舞曲外,備受作曲家所採用的舞曲。


除此之外,阿勒曼德舞曲之前,也經常加入:

前奏曲(Prelude)、觸技曲(Toccata)及 器樂短曲(Sinfonia)等等非舞曲形式的樂章,作為前導性質。

 

例如:巴赫(J.S. Bach)便經常在組曲首曲加入「前奏曲」作為前導性質。

筆者以巴赫第一號G大調大提琴無伴奏組曲(BWV1007)為例,列出全部樂章順序:

巴洛克組曲 Baroque Suite
巴洛克組曲 Baroque Suite

 


以下是每一首舞曲的特色簡介

 

⟪前奏曲⟫與特色:

巴洛克組曲 Baroque Suite
巴洛克組曲 Baroque Suite

 

⟪阿勒曼德舞曲⟫與特色:

巴洛克組曲 Baroque Suite
巴洛克組曲 Baroque Suite

 

⟪庫朗舞曲⟫與特色:

巴洛克組曲 Baroque Suite
巴洛克組曲 Baroque Suite

 

⟪薩拉邦舞曲⟫與特色:

巴洛克組曲 Baroque Suite
巴洛克組曲 Baroque Suite

 

⟪梅呂哀舞曲⟫(小步舞曲)與特色:

巴洛克組曲 Baroque Suite
巴洛克組曲 Baroque Suite

 

⟪吉格舞曲⟫與特色:

巴洛克組曲 Baroque Suite
巴洛克組曲 Baroque Suite

 

補充資料一 巴洛克舞蹈

How to Dance Through Time: The Elegance of Baroque

https://youtu.be/9wlU4PP1eUI


補充資料二

什麼是賦格?...你一定想知道 

賦格(Fuga)是一種用對位法風格來寫,由數個單獨聲部所組成的曲式。

「賦格」多以一個短旋律為基礎,此稱之為「主題」(Subject),也是穿梭整個樂曲中的精短樂句。

然後再由其他聲部以相同主題接續。

在主題上方五度或下方四度出現的另一聲部模仿主題的樂句稱之為「答句」(Answer);

與主題的重要性與獨立性幾乎相等的情況稱為「對題」(Countersubject);
在各聲部主題或答題重疊,形成緊湊模仿的句子稱為「疊句」 (Stretto);

譜例:巴赫《賦格的藝術》(Bach: The Art of Fugue, BWV 1080) 



而各聲部中反覆出現之「動機」(Motive)。

這些皆由主題衍生而來。 

在每一個樂段中,主題於各聲部至少出現一次,此樂段就叫 「呈示部」(Exposition);

賦格曲中一個樂段如果不包含主題的陳述,則稱之為「插入句」(Episode),其作用為過渡或轉移。

一首賦格曲外觀結構是呈示部與插入句輪流出現,作品中可以有 三、四個呈示部,呈示部再由插入句分開,通常以一段「尾聲」(Coda)為結束。

一般賦格通常分為三部份:

第一部份:(通常稱之為呈示部)

主題在主、屬 調上,做出主題與答句的模仿,且主題會在各聲部皆出現一次。

第二部份:(也稱為發展部)主題以不同調性/不同手法(對位/增值/減值)呈現。

第三部份:(也稱為結束部)

主題常以「疊句」呈現。

而巴赫的賦格中 最大特色是「疊句」的作法,一般出現在第二部份,有時甚至在第一部份。

最後會有 「尾聲」出現,作為全曲之結束。

 


Part.3 巴赫的鍵盤組曲

總論介紹

前面Part2中提到,在18世紀上半,器樂組曲如花似錦的發展過程中「舞曲的韻律性減弱,但而藝術的價值卻被提高。」巴赫的作品更是最佳例證。

巴赫的六首鍵盤組曲(Partitas BWV 825–830) 是巴赫 (Johann Sebastian Bach, 1685-1750) 陸續出版於1726年至1731年間的鍵盤作品。於1730以《鍵盤習作 I》(Clavier-Übung I)之名出版,與另外兩套知名的《英國組曲》與《法國組曲》並稱為巴赫之「三大組曲。」

創作寫作這六首鍵盤組曲時,巴哈已在萊比錫聖湯馬斯教堂擔任樂長,工作穩定且有著傑出的音樂名聲,他也在這套作品中展現他不斷精進的對位手法,以及對於「舞曲風格器樂化」的演化獨到的品味與創作技巧,更是他身為作曲家和演奏家的雙重自信。

在創作技巧上,巴赫回到先前《英國組曲》的華麗展技與《法國組曲》的精煉風格,在《鍵盤組曲》中,他更加充份掌握樂曲結構並豐富運用多元素材,向所有人展現他的多元技法與風格廣博運用。

 

《鍵盤組曲》1731年之出版封面

原稿寫著:「這一套作品包含前奏曲、阿勒曼德舞曲、庫朗舞曲、薩拉邦德舞曲、基格舞曲、小步舞曲及其他舞曲,為了撫慰愛樂者的心靈。」

三大組曲創作年代

名稱 創作年代 簡介
英國組曲

The English Suites

BWV 806-811

1715年(原始被認為創作於1718-1720年) 《英國組曲》BWV806-811,是巴赫創作於在1715年間(威瑪時期)為鍵盤樂器(大鍵琴或擊弦古鋼琴)創作的六首組曲。一般認為是巴赫創作的19部鍵盤組曲中最早的一部。此階段的組曲大多包含一首雄偉的前奏曲,以及各種風格不同的舞曲做為搭配,堂正輝煌,是舞蹈風格明顯的樂曲。
法國組曲

The French Suites

BWV 812-817

1722年至1725年 《法國組曲》BWV812-817,是巴赫創作於在1722年至1725年之間為鍵盤樂器(大鍵琴或擊弦古鋼琴)創作的六首組曲。據說巴哈的傳記作者約翰·尼古拉斯·福克爾在1802年的巴哈傳記中寫道:「人們通常稱它們為《法國組曲》,是因為它們是以法國的方式寫成的。」其中多首樂章亦以義大利風格寫成,而許多流傳下來的手稿標題是「Suites Pour Le Clavecin」(法文:給鍵盤樂器組曲),這亦在意義上讓我們理解本組曲之命名原因。
鍵盤組曲

Keyboard Partitas

BWV 825-830

1731年完整出版,也是巴赫首度雋刻出版的樂譜。(出版名稱:《鍵盤習作 I》(Clavier-Übung I)

P.S.

第二冊《鍵盤習作 II》後出版於1735年,包含了《法國風序曲》(BWV 831)與。

《鍵盤組曲》創作於三大組曲最後,用字是「Partita」,即義大利語的「組曲」。

「Partita」組曲名稱在巴赫創作當時,用在器樂的比例比「Suite」還廣泛,例如小提琴無伴奏/長笛無伴奏,也使用「Partita」。

巴赫使用「Partita」的可能,有兩個理由:

1. 此套組曲的創作手法與風格是更偏向義大利式的。

2. 此套組曲的形式與風格相對自由。不單是在樂章結構上,其舞曲原有的性格也被巴赫改良;他僅留下舞曲速度與基本特徵,並以更多樣性的寫作彈性與技巧發展這些鍵盤作品。我們可以說,在巴赫的創作下,音樂形式與作曲技巧皆發展至巔峰。

 

鍵盤習作 I-IV出版內容

第一冊 第二冊 第三冊 第四冊
鍵盤習作 I(Clavier-Übung I),大鍵琴,包含六個組曲,BWV 825-830,分別於1726年至1730年出版,然後於1731年合併為一冊集結出版。 鍵盤習作 II(Clavier-Übung II),寫給大鍵琴,有兩冊,包含義大利協奏曲BWV 971和法式序曲 BWV 831,於1735年出版 鍵盤習作 III(Clavier-Übung III),為管風琴取,包含降E大調前奏曲與賦格,BWV 552,21 首合唱前奏曲,BWV 669-689和四首二重奏,BWV 802-805,於1739年出版。 鍵盤習作 IV(Clavier-Übung IV),就是最為世人熟知的是郭德堡變奏曲,於1741年出版。

 

密碼解說

如果我們將《鍵盤習作I》與《鍵盤習作II》視為連貫的龐大架構,從調性名稱入手,會發現一個超級秘密:

BWV825-830這六首組曲(第一冊),義大利協奏曲及法式序曲的調性,分別是「降B大調」、「c小調」、「a小調」、「D大調」、「G大調」、「e小調」、「F大調」、「B小調」。

他們之間的關係是:每首樂曲依照順序排列,調性音名之間的距離依序是「上行二度」(bB→C)、「下行三度」(C→a)、「上行四度」(a→D)、「下行五度」(D→G)、「上行六度」(G→e)、「下行七度」(e→F),最後一組是「增四度」(F→B)。

解析巴赫這樣的安排,是有目的性的,而非偶然:他讓兩冊的全部樂曲,調性一路從「降B走到還原B」(調性音名);以德文字母書寫,就是「從B到H」,並且巧妙地在中間加入了「A與C」。

換句話說,巴赫(BACH)在這兩冊他非常看重的首度出版品裡,藏了「簽名檔」~足見這位作曲家心思細膩之深,以及對於調性與作曲技法之嫻熟,當是無人能出其右。

 

BACH的音樂簽名檔(bB-A-C-H)

 

以為密碼這樣就挖完了嗎?歐~不不不

《賦格的藝術》BWV1080 第十九段第239小節,也出現了BACH音樂簽名檔(bB-A-C-H)喔😉

 

手稿欣賞

這份手稿為1725年大鍵琴獨奏的快板手稿(1725 年),原曲係巴赫為大鍵琴和小提琴而作的第六號奏鳴曲的第一版本,編號為BWV 1019a;後來在出版的鍵盤組曲第六號BWV 830裡,成為了「庫朗舞曲」(Corrente)。

 

樂譜版本欣賞

第一號BWV825

Performer & Album Info - 20:46

1. Praeludium - 00:56
2. Allemande -
03:07
3. Corrente -
07:13
4. Sarabande -
10:12
5. Menuet 1 & 2 -
15:41
6. Gigue -
18:22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MwKropNNeUA

 

第二號BWV826

Performer & Album Info - 21:16

1. Sinfonia - 00:14
2. Allemande -
05:06
3. Corrente -
10:12
4. Sarabande -
12:21
5. Rondeaux -
15:59
6. Capriccio -
17:31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4QYkM5QQCK4

 

第三號BWV827

Performer & Album Info - 20:17

1. Fantasia - 00:14
2. Allemande -
02:28
3. Corrente -
05:55
4. Sarabande -
08:48
5. Burlesca -
13:16
6. Scherzo -
15:21
7. Gigue -
16:36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bxGQhZVSWbw

 

第四號BWV828

Performer & Album Info - 34:19

1. Ouvertüre - 00:14
2. Allemande -
06:53
3. Corrente -
17:07
4. Aria -
20:35
5. Sarabande -
22:54
6. Menuet -
28:50
7. Gigue -
30:16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RXeWMv6Vbe4

 

第五號BWV829

Performer & Album Info - 23:35

1. Praeambulum - 00:14
2. Allemande -
03:06
3. Corrente -
08:33
4. Sarabande -
10:30
5. Tempo de Minuetto -
15:54
6. Passepied -
17:47
7. Gigue -
19:22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zhsTQ_mf-RU

 

第六號BWV830

Performer & Album Info - 31:48

1. Toccata - 00:14
2. Allemande -
07:35
3. Corrente -
11:21
4. Air -
15:49
5. Sarabande -
17:28
6. Tempo de Gavotta -
23:19
7. Gigue -
25:26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KTcJHfDq7gE

 

《鍵盤組曲》第1~6號 BWV825-BWV830

完整錄音欣賞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s_num0eZIQ8&t=2127s

時間軸

Partita No. 1 in B-flat major, BWV 825

00:00:00 Partita No. 1 in B-Flat Major, BWV 825: I. Praeludium
00:01:43 Partita No. 1 in B-Flat Major, BWV 825: II. Allemande
00:05:37 Partita No. 1 in B-Flat Major, BWV 825: III. Corrente
00:08:35 Partita No. 1 in B-Flat Major, BWV 825: IV. Sarabande
00:14:10 Partita No. 1 in B-Flat Major, BWV 825: V. Menuet I&II
00:17:20 Partita No. 1 in B-Flat Major, BWV 825: VI. Giga

Partita No. 2 in C minor, BWV 826

00:19:22 Partita No. 2 in C Minor, BWV 826: I. Sinfonia
00:23:43 Partita No. 2 in C Minor, BWV 826: II. Allemande
00:28:20 Partita No. 2 in C Minor, BWV 826: III. Courante
00:30:42 Partita No. 2 in C Minor, BWV 826: IV. Sarabande
00:34:41 Partita No. 2 in C Minor, BWV 826: V. Rondeaux
00:36:07 Partita No. 2 in C Minor, BWV 826: VI. Capriccio

Partita No. 4 in D Major, BWV 828

00:39:41 Partita No. 4 in D Major, BWV 828: I. Ouverture
00:46:02 Partita No. 4 in D Major, BWV 828: II. Allemande
00:55:09 Partita No. 4 in D Major, BWV 828: III. Courante
00:58:49 Partita No. 4 in D Major, BWV 828: IV. Sarabande
01:04:58 Partita No. 4 in D Major, BWV 828: V. Aria
01:07:12 Partita No. 4 in D Major, BWV 828: VI. Menuet
01:08:38 Partita No. 4 in D Major, BWV 828: VII. Gigue

Partita No. 3 in A Minor, BWV 827

01:12:13 Partita No. 3 in A Minor, BWV 827: I. Fantasia
01:14:22 Partita No. 3 in A Minor, BWV 827: II. Allemande
01:17:09 Partita No. 3 in A Minor, BWV 827: III. Corrente
01:20:34 Partita No. 3 in A Minor, BWV 827: IV. Sarabande
01:25:03 Partita No. 3 in A Minor, BWV 827: V. Burlesca
01:27:30 Partita No. 3 in A Minor, BWV 827: VI. Scherzo
01:28:40 Partita No. 3 in A Minor, BWV 827: VII. Gigue

Partita No. 5 in G Major, BWV 829

01:31:56 Partita No. 5 in G Major, BWV 829: I. Praeambulum
01:34:38 Partita No. 5 in G Major, BWV 829: II. Allemande
01:38:56 Partita No. 5 in G Major, BWV 829: III. Corrente
01:40:48 Partita No. 5 in G Major, BWV 829: IV. Sarabande
01:45:57 Partita No. 5 in G Major, BWV 829: V. Tempo di menuetta
01:47:52 Partita No. 5 in G Major, BWV 829: VI. Passepied
01:49:37 Partita No. 5 in G Major, BWV 829: VII. Gigue

Partita No. 6 in E Minor, BWV 830

01:53:26 Partita No. 6 in E Minor, BWV 830: I. Toccata
02:00:26 Partita No. 6 in E Minor, BWV 830: II. Allemanda
02:03:32 Partita No. 6 in E Minor, BWV 830: III. Corrente
02:08:22 Partita No. 6 in E Minor, BWV 830: IV. Sarabande
02:15:16 Partita No. 6 in E Minor, BWV 830: V. Air
02:16:46 Partita No. 6 in E Minor, BWV 830: VI. Tempo di gavotte
02:18:57 Partita No. 6 in E Minor, BWV 830: VII. Gigue


Kit的錄音

Partita No. 1 in B-Flat Major, BWV 825: I. Praeludium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_1-wy-OWAZk

 

Partita No. 1 in B-Flat Major, BWV 825: II. Allemande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3x7gWvDAf1A

 

Partita No. 1 in B-Flat Major, BWV 825: III. Courante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PFpoZrU8Jfo

 

Partita No. 1 in B-Flat Major, BWV 825: IV. Sarabande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N8030FQ_0ZE

 

Partita No. 1 in B-Flat Major, BWV 825: V. Menuett I & II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oaVBbH2fjhA

 

Partita No. 1 in B-Flat Major, BWV 825: VI. Gigue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PUs-W6s_U7k&list=OLAK5uy_lyYqAZXBtT4w4cel7hE03EyNEbzkclcfc&index=20

 

 

開卷蹦藝術.享受美好閱讀時光

☕️一杯咖啡.一點心意.支持蹦藝術☕️

 

各類合作提案,聯繫方式:

*手機:0917.670.518 
*Line:https://line.me/ti/p/LB1ro0P0AU
*E-mail:jenpin888@gmail.com

【BON音樂】2022.06.17. 長榮交響樂團  - 燦爛⟪火鳥⟫ 音樂會導聆-衛武營場次 

【BON音樂】2022.06.17. 長榮交響樂團  - 燦爛⟪火鳥⟫ 音樂會導聆-衛武營場次 
Evergreen Symphony Orchestra 20220617

– 資訊整理共享於網路,一起欣賞音樂與藝術之美 –
蹦藝術 | BONART


今天介紹的主題,是蹦藝術執行長林仁斌老師將於2022年6月17日(五)晚間於衛武營國家文化中心音樂廳導聆的長榮交響樂團音樂會 - 燦爛⟪火鳥⟫

以下是音樂會海報:

配合防疫政策入場需配戴口罩

 

音樂會導聆人

蹦藝術網站執行長 林仁斌老師簡介


音樂導聆現場

設備準備工作中

 

舞台上認真準備的帥帥嚴俊傑老師

 

開心地於舞台上與嚴老師合照

 

18:20正式導聆開始

 

感謝這麼現場觀眾提早到場,18:20天都還沒黑就開始聽導聆啦~XD

 

主持人賣力帶動唱?XD

 

這邊講完歌劇《威廉泰爾》序曲,正要來一首《媽媽之歌》~

 

與嚴媽媽(右二),調音大師洪台新老師伉儷一起合照

 

音樂會詳細資訊:

燦爛《火鳥》- 嚴俊傑與 ESO 
Brilliant《Firebird》- Chun Chieh Yen & ESO
時間:2022年6月17日(五) 19:00
地點:高雄衛武營音樂廳
指揮:葛諾‧舒馬富斯
1.羅西尼:威廉泰爾序曲                                                                  
 G.Rossini:William Tell Overture
 
2.貝多芬:G大調第4號鋼琴協奏曲,作品58                                                                      
  L.v.Beethoven: Piano Concerto No 4 in G major, Op 58
 鋼琴:嚴俊傑/Piano:Chun-chieh Yen 
 第一樂章: 中庸的快板(Allegro moderato)
 第二樂章: 流暢的行板(Andante con moto)
 第三樂章: 迴旋曲—甚快板(Rondo-Vivace)
3.李姆斯基-柯薩科夫:「沙皇的新娘」序曲                             
  N.Rimsky-Korsakov: "The Tsar's Bride" overture
4.斯特拉溫斯基:火鳥                                                                                 
  I.Stravinsky: Firebird Suite
音樂會導聆訊息             
 時間:6/17(五)18:20
 地點:音樂廳3樓大廳
 導聆人:林仁斌老師
 注意事項:18:00開放觀眾入場

指揮

音樂總監 \ 樂團指揮 葛諾‧舒馬富斯(Gernot Schmalfuss)

葛諾.舒馬富斯於德國岱特摩音樂學院及英國倫敦音樂學院修習雙簧管、鋼琴及指揮。1968至1979年間,葛諾於慕尼黑愛樂擔任雙簧管首席,並隨音樂總監 Rudolf Kempe 修習指揮。自1970年起,葛諾成為著名的室內樂團「古典協會」的成員,該樂團灌錄許多唱片,包括莫札特、貝多芬、海頓、舒伯特及許多知名作曲家的管樂器室內樂全集。

葛諾曾擔任慕尼黑的理夏德.史特勞斯音樂學院管弦樂團及慕尼黑室內獨奏樂團的指揮;並客席指揮許多知名樂團,包括慕尼黑愛樂、杜易斯堡與烏佩托交響樂團、凱賽爾國家劇院管弦樂團、德國巴哈獨奏家樂團、西德與柏林廣播電台交響樂團、史塔蓋特室內樂團、西南德國室內樂團、名古屋愛樂、札幌交響樂團等。

舒馬富斯曾任教於德國岱特摩音樂學院,除了為許多廣播電台灌錄唱片之外,還曾經出過一些評價很高的光碟,包含他在義大利的圖書館找到貝多芬的朋友 A.C. Cartellieri 所創作的歌劇、浪漫派的豎笛協奏曲、舒曼最推崇的浪漫派作曲家 Norbert Burgmüller 的作品 (2首交響樂、1首序曲及鋼琴協奏曲)、布魯赫的第二號交響曲及第三號小提琴協奏曲、J. Ph. Riotte 的協奏曲等。

2007年1月起,葛諾.舒馬富斯擔任長榮交響樂團音樂總監及首席指揮。(資料取自長榮交響團官網)

獨奏家

嚴俊傑

嚴俊傑自十三歲獲第三屆國際柴科夫斯基青少年音樂大賽第三獎起,便活躍於國內外樂壇,其演奏足跡遍及歐、亞、非、南北美洲世界五大洲;曾以獨奏家身份與多位指揮名家及著名樂團合作演出;如普雷特涅夫(Mikhail Pletnev)、呂紹嘉、梅哲(Henry Mazer)、麥爾(Uri Meyer)、赫比希(Günther Herbig)、舒馬富斯 (Gernot Schmalfuss)等指揮家;及俄國國家交響樂團(Russian National Orchestra)、萊茵愛樂(Staatsorchester Rheinische Philharmonie)、國家交響樂團 (National Symphony Orchestra of Taiwan)、臺北市立交響樂團、國立臺灣交響樂團、臺灣國家國樂團、中國青年交響樂團、祕魯國家交響樂團、巴拿馬國家交響樂團及羅馬尼亞愛樂等。

嚴俊傑以獨奏家身份受邀在世界各地舉行鋼琴獨奏會,足跡曾履及紐約林肯中心,聖彼得堡愛樂大廳,巴黎柯爾托廳等;並立下多項創舉:於台灣首演柴科夫斯基《第二號鋼琴協奏曲》;跨界與導演張艾嘉於上海世博合作演出,號招數萬觀眾;與國家交響樂團(NSO)於NAXOS世界首錄陳其鋼的鋼琴協奏曲《二黃》;並於2016年開創世界創舉一日三饗音樂節,於一天內演奏三場不同獨奏會,備受佳評。嚴俊傑也熱衷於慈善活動,2008年於巴拿馬舉行慈善獨奏會為巴拿馬殘障兒童募款圓夢,也於2010年參與萬海慈善音樂饗宴於中華民國九十九年度國慶演出。

榮獲多項國際大獎的嚴俊傑於2008年以環球唱片發行的首張個人專輯獲第十九屆金曲獎「最佳古典演奏獎」,1999年以十五歲之齡贏得日本第四屆國際浜松鋼琴學院比賽冠軍,日本報評譽為「臺灣人的驕傲」;2004年初獲聖彼得堡普羅柯菲夫國際鋼琴大賽季軍,2004及2005年更連獲兩屆奇美文化藝術獎肯定。嚴俊傑出生於台北,幼年受教於陳美富和魏樂富教授,十五歲起於德國漢諾威音樂院隨柴科夫斯基大賽金牌得主Vladimir Krainev教授學習,2007年獲美國洛杉磯Colburn音樂院全額獎學金,師事美國名師John Perry。嚴俊傑目前任教於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年來多位學生於國際比賽榮獲大獎。並受邀至國際各大音樂節講學及演出如Music Fest Perugia,Colburn Piano Festival及Almalfi Coast Music Festival等,並於2017年創辦第一屆臺師大國際翡洛嘉鋼琴藝術節,致力於臺灣音樂藝術之推動。(簡介取自「國際大師鋼琴藝術節」網站)


 

40分鐘音樂會求生指南

樂曲解說

羅西尼:威廉泰爾序曲
G.Rossini:William Tell Overture

《威廉泰爾》序曲就是羅西尼歌劇《威廉·泰爾》的序曲。創作於1829年,是羅西尼創作的第39部歌劇,也是最後一部歌劇。

(基本資料整理於網路與維基百科,並附上超連結方便檢索)

威廉·泰爾》(義大利語:Guglielmo Tell,英語:William Tell)是義大利作曲家羅西尼作曲的四幕歌劇,歌劇劇本由Étienne de JouyHippolyte Bis法語創作。《威廉·泰爾》是根據德國劇作家席勒的同名戲劇作品改編而成的,而那部戲劇作品則是根據瑞士獨立英雄威廉·泰爾的英勇傳說所創作。

《威廉·泰爾》於1829年在巴黎佩萊蒂耶劇院首演。這是羅西尼創作的最後一部歌劇,此後他擱筆並爽過了四十多年的人生。該歌劇的序曲——《威廉·泰爾序曲》,以及歌劇尾聲的《瑞士兵進行曲》(March of the Swiss Soldiers),如今依然經常被演奏,更是古典音樂中的超級名曲。

 

羅西尼生平

羅西尼(Gioachino Antonio Rossini. 1792-1868)1792年2月29日羅西尼出生於位於義大利東部靠海岸的佩薩羅(Pesaro),小時候出生在音樂家庭的羅西尼,從小受父母親薰陶學習音樂。天性樂觀愛好美食的他,在日後成為音樂大師之後,對後世影響最大的,除了每妙的音樂之外,居然是美食以及口水多過茶的音樂沙龍!

值得一提的,是羅西尼的生日~1792年2月29日出生又酷好美食美酒的他,嗜好是舉辦舉辦歌種美食聊天的音樂沙龍,他經常抱怨要每隔四年才能好好慶祝一次生日,享用生日派對美食,讓人對於他天真又質樸的性格留下深刻印象;而據說羅西尼一輩子只哭過三次:第一次是1816年歌劇〈賽爾維亞的理髮師〉首演失敗;第二次聽見小提琴之神帕格尼尼出神入化的演奏;第三次則是有次端著一盤剛烤好的大肥鵝,不小心在野餐時掉入河中,於是當場他難過地哭了出來...。

 

美食人生

愛好美食的羅西尼,最著名的「羅西尼牛排」(Filet de bœuf Rossini jus Périgueux)也以他為名❤️

正統「羅西尼牛排」結合了鮮嫩的菲力牛排、厚切煎鵝肝、黑松露,通常還會加上牛骨高湯煮至濃稠的醬汁...

 

《威廉泰爾》歌劇介紹

這齣歌劇是羅西尼發表於1829年32歲時,根據德國文豪席勒(Friedrich von Schiller)所寫劇作改編而成的作品,也是他人生中最後一部歌劇作品。主要講述十四世紀初的瑞士英雄威廉.泰爾,率領群眾引導瑞士成立聯邦政府,走向獨立的偉大事蹟。

全劇在1829年8月3日於巴黎歌劇院首演。其實完成此劇後羅西尼還活了將近四十年的歲月,卻再也未完成任何一部歌劇或大型音樂作品。

《威廉.泰爾》是一部非常長的作品,共有四幕,可說是羅西尼作品中最精華也最常的一部作品。全劇演完需將近四個小時,而且需要演員人數又特別的多,更由於其中演唱男高音的部份音域極高,這種種原因都讓此劇不容易上演。故全劇反而最為人所熟知的就是著名的序曲。

 

歌劇劇情.神箭手的故事

(基本資料整理於網路與維基百科,並附上超連結方便檢索)

此齣歌劇的內容與背景是講述14世紀的瑞士,由於受到奧地利哈布斯堡王朝的酷政統治,而男主角戰爭英雄神射手威廉·泰爾率領群眾推翻暴政的故事。

威廉.泰爾是烏里州的一個農民,實行酷政的奧地利新任總督葛斯勒在中央廣場豎立了柱子,並在柱頂掛著奧地利皇家帽子,並規定居民經過時必須向帽子敬禮,違者將遭到重罰。

後來因為威廉.泰爾帶著兒子經過時,因沒有向帽子敬禮而被捕,總督葛斯勒要威廉.泰爾射中放在泰爾兒子頭上的蘋果才釋放他們,否則兩人都會被罰,結果威廉.泰爾真的成功射中蘋果!

 

但總督納悶為何威廉.泰爾身上會藏有第兩隻箭,此時威廉.泰爾居然直白地回答道:「如果第一箭失敗,第二箭就將射中你的心臟...」。葛斯勒聞言大怒,下令再度逮捕兩人並將泰爾父子囚禁起來。

然而暴政仍然持續著,於是人民群起發動起義,威廉.泰爾在混亂中逃出來,就在最後泰爾在河邊發射弓箭殺死了葛斯勒,民心大振,再接再厲地反抗,雖然奧地利出兵鎮壓,不過最終被反抗者擊敗,眾人與攻陷城堡的愛國至是們會合,瑞士的獨立也出現曙光...。

 

而《威廉泰爾》歌劇序曲也可以說是全劇音樂的精華所在,共分為「破曉」、「暴風雨」、「牧歌」與「瑞士兵進行曲」等四個重要段落。

 

這首羅西尼於1829年所寫的歌劇序曲,已經相當程度地在韋伯〈魔彈射手〉之後,更進一步展現出浪漫音樂的光芒:

 

「破曉」

由五部大提琴聯合演奏的「破曉」,深深富有詩意,羅西尼出色地描繪了瑞士這個永久中立國位於歐洲深居的寧靜和大自然的美景:

https://youtu.be/upMaZxuHwGY

 

「暴風雨」

而「暴風雨」樂段則藉由樂團狂暴的演奏,銅管旌鼓齊鳴的震撼,對於暴風雨場面的描寫,彷彿天空烏雲密布,雷鳴電閃,用音樂帶領大家感受到一場艱苦卓絕的鬥爭。

https://youtu.be/upMaZxuHwGY?t=191

 

「牧歌」

接下來的「牧歌」段落,安排了長笛獨奏與英國管一動一靜,瀟灑而優雅地描繪出暴風雨過後,田地一片清新的宜人景色,阿爾卑斯山在暴風雨後又恢復了原來的恬靜,英國管的旋律所奏,是一個美妙非凡的牧歌風旋律;而長笛所奏,則是所有交響樂片段裡的經典段落。

https://youtu.be/upMaZxuHwGY?t=370

 

「瑞士兵進行曲」

最後段落「瑞士兵進行曲」則是家喻戶曉的古典音樂名曲,小號獨奏出的精神抖擻樂句,彷彿被施了魔法一般,軍隊似乎就在號角的合奏中聚集,接著前進抗敵~這是一首充滿光和熱的進行曲,為所有聽眾普遍喜愛。此樂段開始時的小號軍號聲是進軍的號召,隨後的快速音群主題則是瑞士軍隊的寫照;音樂在激昂慷慨的樂聲中,逐漸邁向勝利,也與歌劇中的劇情環環相扣,令人拍案叫絕。

https://youtu.be/upMaZxuHwGY?t=525

 

鄭明勳指揮 精彩熱烈的《瑞士兵進行曲》

https://youtu.be/j3T8-aeOrbg

 

 

《威廉泰爾》完整樂譜版本

https://youtu.be/D5LVM_lIXqY

 

當然要KUSO一下的

媽媽之歌

https://youtu.be/yCgihsy-U2Q

 

這位媽媽因為演唱《媽媽之歌》紅遍全球之後,把自己變漂亮了~然後加碼再唱了《爸爸之歌》:

《爸爸之歌》

https://youtu.be/wF79Ous0Aro


貝多芬:G大調第4號鋼琴協奏曲,作品58
L.v.Beethoven: Piano Concerto No 4 in G major, Op 58
鋼琴:嚴俊傑/Piano:Chun-Chieh Yen

 

樂曲解說

知名的首演之夜

貝多芬G大調第四鋼琴協奏曲 op.58寫作於1805-1806年,這段期間是貝多芬創作力旺盛,靈感也非常豐富的代表期,同時間的知名作品有:《合唱幻想曲》、第五號交響曲《命運》、第六號交響曲《田園》等等。

而在1808年12月22日,維也納河畔劇院這場音樂會,在音樂史上也是赫赫有名,原因之一是音樂會長達4小時,曲目全部是貝多芬同時期的作品,原因之二是這場音樂會中的曲目每首都非常具有代表性與重量感,曲目演出順序如下:

開場先是F大調第六號交響曲《田園》(作品68),再是C大調彌撒裡面的詠嘆調,然後是貝多芬親自擔任鋼琴獨奏家彈奏的G大調第四號鋼琴協奏曲(作品58),緊接著是C小調第五號交響曲(作品67),還有《合唱幻想曲》(作品80)。且不論當晚演出的成功與否,這段期間貝多芬作曲的精華創作,居然全安排在同一晚上一起首演了。

同時間有這麼豐富的曲種能夠一起演出,其實是貝多芬習慣同時間寫作多首樂曲的習慣而形成的結果。另外值得注意的一點,就是如果以交響曲的演出順序來看,其實第六號演出在前而第五號演出在後,因此與我們習慣的順序恰好是相反的~

 

十九世紀初,貝多芬音樂眼演出的維也納河畔劇院

 

上述提到的首演之夜,由於彩排條件僅一次,音樂準備未完全,加上當時天冷地凍,觀眾在又冷又累的狀況下連聽四小時,據說怨聲載道,已無心思靜靜欣賞品味貝多芬的全新作品因而對音樂亦不甚好評;所以這幾首作品,都要等待日後再演出,才真正被世人所稱頌。

我們今天音樂會的第四號鋼琴協奏曲為例,就要等到1836年孟德爾頌的重新演出,才又重新獲得世人注目。

第四號的相當特別之處有三個:

 

首先,

一、協奏曲以鋼琴主奏直接揭示主題,一反過去傳統會先由管弦樂慢慢鋪陳第一主題與第二主題,再銜接給主奏樂器。

鋼琴獨奏首度早於樂團開始,直接於樂曲開始時獨奏出第一主題,之後才又樂團接續演奏。

這與貝多芬的前三首鋼琴協奏曲,皆由樂團開啟樂曲之方式,都不相同:

 

第一樂章:中庸的快板(Allegro moderato)

鋼琴獨奏揭開樂曲開頭序幕

https://youtu.be/o0a90vRKLFs

 

鋼琴在樂團前奏之後進入第一主題:

https://youtu.be/o0a90vRKLFs?t=160

 

大家在欣賞第四號鋼琴協奏曲時,也可以多留意貝多芬越來越豐富的鋼琴獨奏語法,以及越來越豐富的交響樂團效果。

 

第二個特別之處,是第二樂章的小節數(僅72小節)與故事性。

第二樂章僅72小節,但呈現出令人難忘的戲劇化效果,尤其管弦樂與鋼琴獨奏的對話,充滿故事性,也成為此曲最被聽眾喜愛的元素。

 

關於第二樂章的故事

作曲家李斯特(Franz Liszt, 1811-1886)曾提出他的見解:他將這個樂章比喻成希臘神話裡奧菲歐斯(Orpheus)在地獄之門馴服復仇女神(Furies)的故事。

奧菲歐斯是太陽神阿波羅(Apollo)的兒子,也是希臘神話中藝術與詩人的代表。由於奧菲歐斯善樂懂唱,當他彈琴歌詠時天地萬物都會感動不已。

奧菲歐斯的妻子尤莉迪絲(Eurydice)因為被毒蛇咬而喪失生命。終日哭泣的奧菲歐斯終於打動眾神,而同意他赴冥界救回妻子,但條件是在妻子成功返回之前,他不得看妻子一眼。

李斯特奧菲歐斯為了從地獄救回妻子尤莉迪絲(Eurydice),以他的音樂絕活迷惑復仇女神這隻怪獸,一次又一次地,復仇女神終於屈服答應了奧菲歐斯。

奧菲歐斯帶著妻子尤莉迪絲離開冥界

 

「為何不看我一眼?」「難道你不再愛我了嗎??」 奧菲歐斯無法抗拒妻子尤莉迪絲的質疑

 

李斯特對這個樂章的描述,在1859年 Adolf Bernhard Marx(A.B. Marx)的貝多芬傳記中首次被提到。
對於這個樂章的演奏感受,而貝多芬的學生徹爾尼(Carl Czerny, 1791-1857),也在他的文章中,曾經提過:

「在此樂章中,我們情不自禁地想起古希臘悲劇場景。獨奏者必須感受強烈地、悲憫地音樂表情,在管弦樂團強力且嚴厲樂句之後形成對比,並逐漸地靜謐下來。」

 “In this movement…one cannot help thinking of an antique tragic scene, and the player must feel with what intense, pathetic expression this solo is performed, in order to contrast with the powerful and austere orchestral passages, which are, as it were, gradually withdrawn.”

 

第二樂章:流暢的行板(Andante con moto)

音樂欣賞

https://youtu.be/o0a90vRKLFs?t=1163

 

第三、第二樂章結束銜接第三樂章時,透過第二樂章最後一個音的延長,音樂不間斷地直接進入終樂章,也是貝多芬寫協奏曲的創新手法。

這樣的樂章連貫寫作手法,也深深影響到後來的舒伯特、孟德爾頌、舒曼與李斯特。

 

 

舉例:

孟德爾頌小提琴協奏曲「連續不斷」的寫作方式,第一樂章接入第二樂章

https://youtu.be/tT1qhGP1qSs?t=744

 

第二樂章接入第三樂章

https://youtu.be/tT1qhGP1qSs?t=1172

 

延伸閱讀

https://bonart.com.tw/beethoven-piano-concerto-no2/

 

第三樂章:迴旋曲—甚快板(Rondo-Vivace)

 

樂譜版本欣賞

與第二樂章的深沈完全不同,第三樂章第一主題帶來明亮愉悅的感受;跳躍的節奏與明顯的旋律設計,彷彿來到了截然不同的國度:

https://youtu.be/o0a90vRKLFs?t=1464

 

接下來進入了完全對比的抒情第二主題段落,鋼琴家既揮灑又自由:

https://youtu.be/o0a90vRKLFs?t=1529

 

鋼琴獨奏以連續的八度演奏,快速遊走在音樂與琶音之中,貝多芬以變奏的方式,一段一段增強音樂的動能:

https://youtu.be/o0a90vRKLFs?t=1560

 

進入結束前的尾聲,在快速音階之後,鋼琴進入裝飾奏(Cadenza);在華麗的顫音過後,進入與樂團對話的最終段落,亮麗地結束全曲。

https://youtu.be/o0a90vRKLFs?t=1898


 

李姆斯基-柯薩科夫:《沙皇的新娘》序曲
N. Rimsky-Korsakov: "The Tsar's Bride" overture

 

歌劇《沙皇的新娘》是李姆斯基-柯薩科夫完成於1898年的歌劇作品,也是作曲家15部歌劇中的第10部作品,屬於歷史歌劇題材。劇本由Ilia Tyumenev所作,取材自劇作家列弗‧梅伊(Lev Mey)的同名劇作。改寫為歌劇之後共分為四幕,首演於創作後的隔年~1899年10月22日由指揮家米哈伊爾.伊波利托夫-伊凡諾夫(Mikhail Ippolitov-Ivanov)指揮於莫斯科的俄羅斯私人歌劇院。

 

名詞解說:(資料整理於網路並附上連結

沙皇」一詞其實就是東羅馬帝國皇帝的頭銜之一「凱撒」的俄羅斯語翻譯。發音近似為「薩/沙」,故中文翻譯為「沙皇」

由於古俄羅斯一直視自己國家為正統羅馬帝國的延續,因此統治者意欲在俄羅斯延續「凱撒」(Cæsar)的帝國統治概念,也因此沿用他的名號。

俄羅斯甚至有句話說:「兩個羅馬倒下了,第三個羅馬崛起(指俄羅斯),而且永不衰滅。」

彼得大帝改以為「凱旋將軍獨裁者」(俄語:Император и Самодержец)為主要稱號後,「沙皇」一詞在官方定義下改與「國王」同等。一般民間和國外就此非正式地將俄國君主稱為「沙皇」。

 

歌劇故事介紹:《沙皇的新娘》

(歌劇故事取自「詩書說樂」網站,附上連結

時間:1572年秋天

第一幕:盛宴
  沙皇伊凡四世(Ivan IV,即恐怖伊凡)的禁衛軍隊長果利亞茲諾伊(Gryaznoi)愛上富商Sobakin的女兒瑪爾法,因而冷落了他的情婦柳巴莎(Lyubasha)。

  瑪法與博伊爾·利科夫(Boyly Lykov)相愛。於是果利亞茲諾伊請求沙皇御醫波曼列夫索(Bomelius)調製魔藥,讓瑪法愛上自己。柳巴莎偷聽到了這件陰謀。

第二幕
  妒火中燒的柳巴莎也請求御醫,把愛情魔藥換成慢性毒藥。波曼列夫索要柳巴莎以肉體為代價。
  瑪爾法與好友杜尼亞莎(Dunyasha)敘述她與未婚夫的甜蜜生活。沙皇恐怖伊凡情迷瑪爾法後離開。

第三幕
  在瑪爾法與利科夫訂婚慶祝活動上,傳來沙皇選定瑪爾法為他的新妃子的消息,所有人都感到震驚,但無法抗旨。在宴會上,果利亞茲諾伊已經把御醫給的藥倒入瑪爾法的酒中。

第四幕
  在沙皇的宮殿裡,瑪爾法中毒瀕死。果利亞茲諾伊誣告瑪爾塔的未婚夫李科夫因妒恨而下毒手,沙皇下令逮捕李科夫判處謀殺罪處死。瑪爾法得知後發瘋。
  柳巴莎供出自己所為,果利亞茲諾伊憤怒地殺了她,然後也被處決。瑪爾法亦身亡。

 

1899年首演劇照「女主角瑪爾法之死」

(歌手Nadezhda Zabela-Vrubel飾演瑪爾法)

The death of Marfa, Nadezhda Zabela-Vrubel in the premiere

 

《沙皇的新娘》序曲解說

2/2拍,d小調,奏鳴曲快板曲式。

音樂以沈穩的節奏展開序幕第一主題,由弦樂第一小提琴奏出開頭的主題,接著木管長笛與豎笛接續發展。

第一主題風格為有連接線的長樂句,帶著精神抖擻地跳躍。

https://youtu.be/eCiSJH2b1ZE

 

銅管進入之後,帶著快速三連音節奏,隨即進入全團的齊奏,彷彿聽見皇室氣派的宮殿:

https://youtu.be/eCiSJH2b1ZE?t=52

 

接著進入抒情的第二主題,以小提琴群為主奏出優美旋律,木管回應之。

https://youtu.be/eCiSJH2b1ZE?t=87

 

隨後進入發展部,銅管進入之後,音樂亦開始不斷轉調(d --> a --> b --> g ),同時也進入對位風格寫作段落:

https://youtu.be/eCiSJH2b1ZE?t=113

 

段落7之前,音樂發展越來越澎湃,全團力度四射。進入段落7,第一主題也以更強烈的編制再現。

https://youtu.be/eCiSJH2b1ZE?t=168

 

段落8為第二主題再現(A大調):

https://youtu.be/eCiSJH2b1ZE?t=201

 

接著是段落10,第二主題不再柔弱,以壯麗方式盛大回歸(b小調):

https://youtu.be/eCiSJH2b1ZE?t=244

 

進入段落11,音樂與節奏越來越緊湊,管弦樂法也越來越豐富,各聲部的發揮也越來越完整(可留意短笛加入的新音色)

https://youtu.be/eCiSJH2b1ZE?t=285

 

進入段落12,在第一主題的引導漸弱之下,出現了全新的尾聲旋律,如同心靈的綠洲,非常溫柔而動聽。

樂曲最後越來越安靜,進入d小調的平行大調,象徵著最後死亡的昇華,結束在靜謐之中。

https://youtu.be/eCiSJH2b1ZE?t=306


斯特拉溫斯基:《火鳥》
I.Stravinsky: Firebird Suite

今晚演奏:1919年組曲版本

1919年 組曲

第二套組曲同樣包括五個樂章,音樂選擇與1911年版有所不同。樂團編制則從原始四管編制精簡為兩管編制,展現更加精巧的木管風格。

  1. 序曲 Introduction — L’Oiseau de feu et sa danse— Variation de l’Oiseau de feu
  2. 公主們的輪旋曲 Rondes des Princesses
  3. 斯許齊魔法地獄之舞 Danse infernale de roi Kachtcheï
  4. 火鳥的催眠曲 Berceuse
  5. 終曲-凱許齊之花園重現、魔法的解除、被化為石頭的騎士們復活、大團圓 Final

 

Firebird Suite (1919 Version)

https://youtu.be/2VbQ6SgYFc4


 

 

作曲家 史特拉汶斯基(Igor Stravinsky, 1882-1971)

→生平介紹

照片.1903年的史特拉汶斯基

史特拉汶斯基(Igor Stravinsky, 1882-1971)
史特拉汶斯基(Igor Stravinsky, 1882-1971)

(基本資料整理於網路與維基百科,並附上超連結方便檢索)

火鳥》 (法語:L’Oiseau de feu;是俄羅斯作曲家伊果·史特拉汶斯基的代表作與成名作,和 春之祭彼得洛希卡一同被列為史特拉汶斯基三大芭蕾舞劇,《火鳥》之故事題材取材自俄羅斯童話。

史特拉汶斯基原為法律系學生,後拜知名作曲家林姆斯基.高沙可夫為師,學習作曲,於1903-1908年間追隨林姆斯基.高沙可夫上課,也是他真正入門作曲之關鍵時期。

史特拉汶斯基與作曲老師:林姆斯基.高沙可夫
史特拉汶斯基與作曲老師:林姆斯基.高沙可夫

 

1909年2月6日,史特拉汶斯基在完成作品 ⟨幻想詼諧曲⟩(Scherzo fantastique)與 ⟨煙火⟩(Feu d’artifice)兩項作品後,與俄羅斯芭蕾舞團團長迪亞吉列夫(Serge de Diaghilev首次碰面,彼此留下深刻印象。

迪亞吉列夫不斷努力於歐洲推廣俄羅斯芭蕾舞蹈之美,,其作品也逐漸獲得肯定,在1909年取得巴黎演出成功佳績之後,便向當時 27歲的青年作曲家提出邀約創作。史特拉斯基在眾多作曲家中獲團長雀屏中選,除了深信自己的能力可以得到發揮之外,也戰戰兢兢地選擇了俄羅斯童話《火鳥》,希望能以更俄羅斯化的題材,結合芭蕾舞,讓近代俄羅斯芭蕾發揚至全世界(這也是迪亞吉列夫最大的心願)。

於是《火鳥》在邀稿不到半年左右的 1910年 5月18日完成手稿,史特拉汶斯基將樂譜帶至巴黎開始進行彩排等演出事宜。團長迪亞吉列夫對於這齣新作品的音樂讚不絕口,曾說過「大家注意了~這是一位即將擁有極大成功的年輕人。」(Notez-le bien. C’est un homme à la veille de la gloire.

全劇編舞由近代天才芭蕾舞者/編舞家 米蓋爾.佛金(Mikhaïl Fokine擔任編舞與男主角、雷翁.巴克斯(Léon Bakst)擔任海報與人物服裝繪製。後於 1910年6月25日由法國指揮家 皮耶奈Gabriel Pierné)指揮於巴黎國立歌劇院成功首演。

火鳥》首演的絕大成功,更讓首次嘗試芭蕾舞劇創作的青年史特拉汶斯基一戰成名,成為法國樂界眾所矚目的作曲新星。

隔年他將再繼續創作《彼得洛希卡》(1911)與兩年後的充滿爭議的世紀大作《春之祭》(1913);雖然《春之祭》當時毀譽參半,但卻讓他真正成為知名作曲家,人生在世享譽一甲子,作品更是傳世一世紀,是傳奇中的傳奇。

 

狼.火鳥.魔法師.王子與公主

《火鳥》的芭蕾編舞家佛金在設計編舞時,受到年輕詩人皮奧特·波托姆金(Piotr Potiomine)詩作所啟發,再結合亞歷山大·阿凡納西耶夫(Alexandre Afanassiev, 1826-1871)寫作發行的童話故事:: 《伊凡·薩瑟維奇》(Ivan Tsarevich)、《火鳥》(Firebird)與《灰狼》(Gray Wolf)等故事,以想像結合虛構,重新發展出包含四個重點狼.火鳥.魔法師.王子與公主的全新芭蕾舞劇《火鳥》不思議劇情:

插畫家 Ivan Bilibine (1876-1942) 根據三個童話的全新故事《火鳥》所繪製的插畫。

Illustration d'Ivan Bilibine (1876-1942) pour Le Conte d'Ivan Tsarévitch, de l'Oiseau de Feu, et du Loup Gris (1899)

 

作者註:

「伊凡·特薩里維奇」(Ivan Tsarevich)(俄語為“Иван-царевич”,直譯為「伊凡王子」)是俄羅斯民間文學藝術的主要英雄之一。通常擔任故事主角,經常與科赫切伊(Kochtcheï)作戰。「伊凡王子」其中的一個角色因為史特拉汶斯基將其設定於俄羅斯芭蕾舞劇《火鳥》(Firebird)的大受歡迎,而在全世界廣被認識。

畫家Viktor Vasnetsov繪製之「伊凡王子-騎著灰狼的英雄騎士」(Ivan Tsarévitch chevauchant le loup gris
Viktor Vasnetsov, Ivan Tsarévitch chevauchant le loup gris.

 

法語版 故事前言:

在夢中,我看到自己騎著狼
Et dans mes rêves je me vois chevauchant un loup

沿著森林的長長小徑
Le long d'un sentier dans une forêt,

有位沙皇巫師
Parti combattre un tsar sorcier

在這公主被俘虜的土地上
Dans ce pays où une princesse captive

厚厚的高牆之後有著深深哀嘆。(倒裝句)
Se lamente derrière des murs épais.

在一個美麗的花園中間升起了一座玻璃宮殿,
Au milieu d'un jardin merveilleux s'élève un palais de verre,

火鳥整夜在那唱著歌
Et un oiseau de feu y chante toute la nuit

在金色果樹上被發現。(倒裝句)
Becquetant sur un arbre des fruits dorés".

 

《火鳥》故事概說

在濃密森林中由魔法師凱許齊支配著魔法之國。凶惡的凱許齊將迷失的過路者囚禁在古堡黑牢,或是「石化」變成一座座石像,永遠站立在「凱許齊的魔法花園」裡。

因為打獵而迷失在森林中的伊凡薩里維奇王子,忽然在樹林間見到傳說中的「火鳥」出現,並跳起了「火鳥之舞」。

伊凡王子趁其火鳥開心地跳著「火鳥之舞」時將她捉住,但在火鳥央求下,王子決定還其自由之身,火鳥遂回贈王子一支具有魔力的羽毛。



伊凡王子接到羽毛後,面前忽然出現一座城堡,城門打開:「十三位美麗公主出現」。她們繞著一顆金蘋果樹跳著「少女們的輪旋曲」。帶頭的莎莉芙娜公主告訴伊凡王子此城堡乃魔法師凱許齊的大本營,他的法力能將路人變成石頭。說畢公主們翩翩起舞,伊凡因而愛上莎莉芙娜,兩人擁吻產生感情,但是她們必須在「日出」時回到城堡,號角響起,女孩們紛紛跑回堡中。

伊凡也尾隨公主進入城堡,「魔鐘響起」時,一批凱許齊的鬼怪手下衝出,將伊凡王子捉住,「凱許齊出現」想把伊凡變成石頭,兩人展開對話,而「公主們也為伊凡求情」。

霎時,伊凡將火鳥的魔力羽毛一揮,「火鳥再度出現」並迫使凱許齊手下不斷地跳著「煉獄之舞」,直到他們筋疲力竭、紛紛倒地。這個時候火鳥唱起優美的「催眠曲」,讓群妖酣然入睡。隨後火鳥指示伊凡偷到藏有凱許齊靈魂的巨蛋,也就是魔王凱許齊的生命源頭,伊凡將其搗碎讓「凱許齊斃命」。

凱許齊死後魔咒解除,所有成為石頭的路人、騎士都恢復正常自由,火鳥促成伊凡與莎莉芙娜這對戀人之後,魔法之國成為快樂之國,音樂轉為「讚美詩」,火鳥也飛向不知名的天際。

(全劇終)

1920年畫家畢卡索繪製之史特拉汶斯基半身畫像

Stravinsky, sketched by Picasso in 1920

 

俄羅斯插畫家 里昂·巴克斯(Léon Bakst, 1866-1924)為《火鳥》繪製之海報原創角色繪圖(Firebird, Ballerina, 1910):

 

 

史特拉汶斯基:芭蕾舞劇《火鳥》(1910年)總譜封面

 

巴克斯為擔任芭蕾女伶 Tamara Karsavina繪製之服裝海報:

Costume de Léon Bakst pour Tamara Karsavina dans L'Oiseau de Feu

 

首演美麗的芭蕾女星塔瑪拉·卡莎維娜(Tamara Karsavina, 1885-1978) ,1911年樣貌:

by Emil Otto ('E.O.') HoppÈ, whole-plate glass transparency, 1911

《火鳥》的著裝扮相:

 

1910年芭蕾版 段落與劇情

演奏時間約48分鐘

 

《火鳥》芭蕾全劇電影版欣賞

Choreography - Michael Fokine
Cast: Nina Ananiashvili, Andris Liepa, Ekaterina Liepa.
Director: Andris Liepa.
Bolshoi State Academic Theatre Orchestra
conductor Andréy Chistiakov.

https://youtu.be/b_WJnRF5o0g


火鳥》除了有1907年的早期手稿版本與1910年首演版本之外,後來史特拉汶斯基多次改寫,分別有三次管弦樂組曲版本:1911、1919年與1945年等三個演奏版本,留給後世更多演出選擇。

 

版本比較

管弦樂配器

(基本資料整理於網路與維基百科,並附上超連結方便檢索)

1910年的芭蕾舞劇版本,以後期浪漫派管絃配器常用之四管編制,如下:

《火鳥》芭蕾舞劇配器
弦樂
16 小提琴一premiers violons, 16小提琴二 seconds violons, 14 中提琴 altos, 8 大提琴 violoncelles, 6 低音大提琴 contrebasses, 3 部豎琴 harpes
木管
4部長笛 flûtes, 第二與第三部兼吹短笛 piccolos, 三部雙簧管 hautbois, 1 部英國管cor anglais, 3 部A調豎笛 clarinettes en la, 第三部豎笛兼吹D調豎笛, 1 部低音豎笛 clarinette basse, 3 部低音管 bassons, 第三部兼吹第二部倍低音管 contrebasson, 1 部倍低音管 contrebasson
銅管
4 部法國號 cors, 3 部C調小號 trompettes en ut, 3部 長號 trombones, 1 部低音號 tuba
打擊
定音鼓、三角鐵、雙鈸、大鼓、中鼓、鐘琴、鐵琴、鋼琴、鋼片琴
timbales, triangle, cymbales, grosse caisse, tam-tam, glockenspiel, xylophone, 1 piano, 1 célesta

 

  • 各版本音樂會組曲

史特拉汶斯基於1911、1919與1945年三度改編《火鳥》原作,以下為各不同版本的段落(最左欄為1910年芭蕾完整版本):

1910年芭蕾完整段落 1911年組曲
(約22分鐘)
1919年組曲
(約24分鐘)
1945年組曲
(約32分鐘)
序曲
魔法師凱許齊的魔法庭園
火鳥出現,伊凡王子尾隨
火鳥之舞
(啞劇I)
王子捕獲火鳥
火鳥的懇求
被魔法控制的十三位公主
(啞劇II)
公主們與金蘋果
伊凡王子的突然出現
(啞劇III)
公主們的輪旋曲
黎明
凱許齊的怪物士兵登場
捕獲伊凡王子
不死魔王凱許齊的登場
凱斯齊與伊凡的對話
公主們的求情
火鳥的出現
士兵的瘋狂之舞(火鳥之咒語)
斯許齊魔法地獄之舞
火鳥的催眠曲
凱許齊的甦醒
凱許齊之死
一片深黑
終曲-凱許齊之花園重現、魔法的解除、被化為石頭的騎士們復活、大團圓

 

史特拉汶斯基與《火鳥》首演後,多次修改樂譜,以下為三次修改管弦樂版本年份與樂章比較:

1911年 組曲

第一套組曲有五個樂章,順序與原始芭蕾舞的編排保持一致。

  1. Introduction — Les jardins de Kachtcheï — Danse de l’Oiseau de feu
  2. Supplications de l’Oiseau de feu
  3. Jeu des Princesses avec les pommes d’or
  4. Khorovode des Princesses
  5. Danse infernale de Kachtcheï et de ses sujet

 

布列茲於1968年曾指揮灌錄1911年的版本

The Firebird - Ballet Suite (1911) : I. Introduction - Kashchei's Magic Garden and Dance of the Firebird

https://youtu.be/NN4wpzJlYOI

 


1919年 組曲

第二套組曲同樣包括五個樂章,音樂選擇與1911年版有所不同。樂團編制則從原始四管編制精簡為兩管編制,展現更加精巧的木管風格。

  1. 序曲 Introduction — L’Oiseau de feu et sa danse— Variation de l’Oiseau de feu
  2. 公主們的輪旋曲 Rondes des Princesses
  3. 斯許齊魔法地獄之舞 Danse infernale de roi Kachtcheï
  4. 火鳥的催眠曲 Berceuse
  5. 終曲-凱許齊之花園重現、魔法的解除、被化為石頭的騎士們復活、大團圓 Final

 

Firebird Suite (1919 Version)

https://youtu.be/2VbQ6SgYFc4


 

1945年 組曲

最後一套組曲,也常被稱為芭蕾舞組曲,創作於美國時期。長度也為三套組曲中最長,共有十個段落,順序與芭蕾舞作相同,演奏時間則約半小時。 

  1. Introduction — Danse de l’Oiseau de feu — Variations de l’Oiseau de feu
  2. Pantomime I
  3. Pas de deux : l’Oiseau de feu et Ivan Tsarévitch
  4. Pantomime II
  5. Scherzo : danse des Princesses
  6. Pantomime III
  7. Khorovode des Princesses
  8. Danse infernale de Kachtcheï et de ses sujets
  9. Berceuse
  10. Finale

 

珍貴影音欣賞

1965年,82歲的史特拉汶斯基於英國指揮《火鳥》芭蕾 ⟨搖籃曲⟩ 與 ⟨讚美詩⟩
Royal Festival Hall,英國倫敦

https://youtu.be/5tGA6bpscj8

 

Yuzuru Hanyu 羽生結弦 — The Firebird 火の鳥 (4K)

https://youtu.be/lNHFi8OQ7ZQ

 

祝福大家音樂會欣賞愉快.擁有美好的一天

 

開卷蹦藝術.享受美好閱讀時光

☕️一杯咖啡.一點心意.支持蹦藝術☕️

 

各類合作提案,聯繫方式:

*手機:0917.670.518 
*Line:https://line.me/ti/p/LB1ro0P0AU
*E-mail:jenpin888@gmail.com

【BON音樂】大人的歌劇欣賞 - 普契尼《托斯卡》(Tosca)介紹與賞析

【BON音樂】大人的歌劇欣賞 - 普契尼《托斯卡》(Tosca)介紹與賞析
All about Puccini's Tosca

– 資訊整理共享於網路,一起欣賞音樂與藝術之美 –
蹦藝術 | BONART


 

在紛亂的時局裡,音樂已經成為你生活中的日常?
想透過了解更多作品的背景,拓廣音樂範疇,聽懂音樂的意涵?

這一期的音樂欣賞課,將帶領大人認識經典歌劇作品。《大人社團》與蹦藝術攜手再開新班,以經典的五大歌劇為主題,讓學員透過歌劇作品與作曲家的故事,更貼近音樂的脈絡,了解音樂的內涵及巧思。你會重新認識莫札特有名的《魔笛》,詼諧逗趣的《賽維亞理髮師》《帕思夸雷先生》以及極具特色的《納布果》《托斯卡》,讓歌劇點綴你的生活,享受更多音樂的樂趣。

 

《延伸閱讀》大人的音樂欣賞課學員回饋,看他們用音樂為生活注入繽紛

《延伸閱讀》知名音樂家、導聆人林仁斌:讀懂音樂背後的故事,換來的是更多感動

《延伸閱讀》大人的音樂欣賞線上直播課程好嗎?學員真實回饋分享

 

近期課程推薦

*經典歌劇巡禮線上直播課(5/19週四下午班,共5堂):解讀五大經典歌劇,由魔笛引領進入歌劇殿堂

*大人的指揮家的風采線上直播課(7/7週四下午班,共5堂):五大全球知名最活躍管弦樂指揮家代表

*大人的第九號交響曲聯演線上直播課(8/18週四下午班,共5堂):匯集四大名家-貝多芬X舒伯特X馬勒X德弗札克

 

課程講師介紹

林仁斌老師

知名旅法長笛家:演奏、指揮、撰文、演講與音樂攝影之全方位音樂家

《蹦藝術 | BONART》網站創辦人,眾多單位邀約之資深知名音樂導聆人。

 

  • 普契尼歌劇 «托斯卡»(Tosca)

《托斯卡》(Tosca)是普契尼第五部歌劇作品,普契尼將歌劇故事背景設於法國大革命期間,講述演員托斯卡和情人卡瓦拉多西之間為了愛情犧牲生命的悲傷故事。加上之前的《波西米亞人》以及之後的《蝴蝶夫人》,這連續三部歌劇毫無疑問是普契尼所有作品中最受歡迎的,《托斯卡》更是普契尼眾多作品中,演出次數最多的一部,而〈為了藝術為了愛〉是《托斯卡》中最賺人熱淚的歌曲,也是歌劇中女高音的招牌詠嘆,悲傷至極的胸腔呼吸,那近乎窒息的歌聲,感動了無數人。在本堂課程中,林仁斌老師將帶領大人同學們從歌劇創作背景到歌劇各項知識的延伸並進行深度賞析。

 

先來一首《托斯卡》(Tosca)經典曲目,暖場一下:

瑪麗亞.卡拉絲 演唱 «為了藝術為了愛»
María Callas - "Vissi d´arte"

Puccini Tosca Act. II
María Callas at Covent Garden, 1964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NLR3lSrqlww

«為了藝術為了愛» 義/英/中歌詞翻譯:

Vissi d'arte, vissi d'amore,

non feci mai male ad anima viva!

Con man furtiva

quante miserie conobbi aiutai.

Sempre con fè sincera

la mia preghiera

ai santi tabernacoli salì.

Sempre con fè sincera

diedi fiori agli altar.

Nell'ora del dolore

perché, perché, Signore,

perché me ne rimuneri così?

Diedi gioielli della Madonna al manto,

e diedi il canto agli astri, al ciel,

che ne ridean più belli.

Nell'ora del dolore,

perché, perché, Signore,

ah, perché me ne rimuneri così?

I lived for art, I lived for love,

I never did harm to a living soul!

With a secret hand

I relieved as many misfortunes as I knew of.

Ever in true faith

My prayer

Rose to the holy shrines.

Ever in true faith

I gave flowers to the altar.

In the hour of grief

Why, why, Lord,

Why do you reward me thus?

I gave jewels for the Madonna's mantle,

And songs for the stars, in heaven,

That shone forth with greater radiance.

In the hour of grief

Why, why, Lord,

Ah, why do you reward me thus?

我為了藝術而生,為愛而活

我從未傷害過任何生靈!

我總是暗中

悄悄解救 許多不幸的生命。

我信仰虔誠,

祈禱聲能在聖殿中

上達天聽。

我信仰堅貞,

在教堂祭壇裡獻上鮮花。

可為何在這悲痛的時刻,

上主啊,

為何祢給我這般回報?

我用珠寶妝點聖母的長袍,

也將我的歌聲,獻給在天空中

閃耀無比的星辰

在這悲痛的時刻,

為何 為何,上主啊,

為何祢給我這般的回報?

卡拉絲所演唱的版本,一直是筆者心中永遠的經典。

在這份1964年難得的柯芬園現場錄影中,請大家注意欣賞詠嘆調中的最後一句歌詞(2:42開始)「ah, perché me ne rimuneri così?」(為何祢給我這般的回報?)。

當卡拉絲演唱到這邊時,大膽地使用胸腔呼吸,歌聲裡充滿悲情與無奈,甚至帶著淚水...她讓歌唱裡的情緒達到頂點,而不在只是侷限在「美聲唱法」的範疇。我認為卡拉絲的詮釋遠遠超越了聲樂技巧,而直達最深層的情感表現,所以她的 Tosca 能才這麼多年長據人心,甚至被譽為「永遠的Tosca」。


創作源起

 

《托斯卡》(Tosca)是普契尼的第五部歌劇作品,加上之前的「波西米亞人」、以及之後的「蝴蝶夫人」,這三部歌劇無疑是普契尼所有作品中最受到歡迎的。

 

普契尼歌劇創作年表:

  • 1884年:《群妖圍舞》(Le Villi
  • 1889年:《埃德加》(Edgar
  • 1893年:《瑪儂·雷斯考特》(Manon Lescaut
  • 1896年:《波希米亞人》(La bohème
  • 1900年:《托斯卡》(Tosca
  • 1904年:《蝴蝶夫人》(Madama Butterfly
  • 1910年:《西部女郎》(La fanciulla del West
  • 1917年:《燕子》(La rondine
  • 1918年:《三合一歌劇》(Il trittico
  • 1926年:《杜蘭朵公主》(Turandot

 

《托斯卡》將故事背景設於法國大革命期間,講述演員托斯卡和情人卡瓦拉多西之間為了愛情犧牲生命的故事。

1890年,當普契尼觀看了法國劇作家薩爾杜為有名的女演員薩拉·貝爾納德所作的悲劇托斯卡後深受感動,並立即產生了為之譜曲的願望。

當時普契尼手上仍在進行著另一部歌劇波希米亞人》的音樂創作,因此《托斯卡》被暫時擱置。到了1895年差不多結束了《波希米亞人》的全部作曲後,普契尼才委託劇作家開始創作《托斯卡》的歌劇腳本。

托斯卡》(Tosca)是普契尼的3幕歌劇,劇本由伊利卡(Luigi Illica)和契亞克薩(Giuseppe Giacosa)改編自法國劇作家薩爾杜(Victorien Sardou)的同名戲劇。於1900年1月14日在羅馬科斯坦茲劇院作首次演出。

【關於首演】

》( Tosca)於1900年1月14日羅馬科斯坦茲劇院作首次演出,指揮是托斯卡尼尼

 

*以上資料整理於網路以及維基百科


【原著劇情】

看懂歌劇~先了解原著背景(原著劇情資料整理自音樂作家 夏爾克之部落格文章-【托斯卡(普契尼歌劇)/原著,劇情與動機】及維基百科「拿破崙戰爭」)

普契尼歌劇《托斯卡的原著是義大利作家薩爾都(Victorien Sardou, 1831∼1908)的五幕悲劇,普契尼找上《蝴蝶夫人》和《波西米亞人》的編劇搭檔伊利卡(Luigi Illica)和契亞克薩(Giuseppe Giacosa),花了三年時間將五幕戲劇濃縮為三幕七景歌劇,背景設定為1800年6月17-18日的羅馬。當時歐洲社會因為拿破崙發動戰爭而處在動蕩不安之局勢。

 

關於「拿破崙戰爭」,主要有以下三種說法:

ㄧ、1799年11月9日--拿破崙自霧月政變奪得政權,成為第一執政官。

二、1803年5月13日--英法兩國結束了從1792年到1814年間短暫的和平,開啟了跨海戰事。

三、1804年12月2日--拿破崙稱帝,建立法蘭西第一帝國

當時義大利因為戰爭因素,被分為許多小國意大利長期以來被分為若干小國:羅馬教皇統治了義大利的教皇國。

繼法國革命之後,拿破崙統治下的法國軍隊於1796年入侵意大利,於1798年2月11日進入羅馬,當時幾乎空城並共同建立共和國。

1799年9月,保護共和國的法國人退出了羅馬。

當法國人離開時,拿坡里王國(Kingdom of Naples)的軍隊佔領了這座城市。

而羅馬有一個安傑羅提家族,在義大利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家族族長原也是封建的保守派,但投向拿破崙,就成為了新成立的羅馬共和國的領事。

安傑羅提家族族長在某個宴會場合看到英國公使夫人時,他嚇了一跳:眼前這位夫人這他之前曾在倫敦遇到的高級妓女:愛瑪。這位美麗的夫人愛瑪極有手腕,不僅釣到了英國公使老公,還成為了當時拿坡里王於羅馬社交圈紅人,得到拿坡里王妃的信賴。但她唯一害怕的是自己身為妓女的過往被揭穿... 現在她遇到了舊識安傑羅提,著實令她不安...

於是愛瑪想要派刺客去殺掉他,但因為安傑羅提畢竟是族長,身旁有隨扈而苦無機會。

1800年5月,當時法國軍事領導人拿破崙再一次帶著他的部隊攻擊義大利。 6月14日,這支軍隊在「馬倫哥會戰Bataille de Marengo,1800年6月14日))與奧地利軍隊對戰,他成功將奧地利軍隊逐出義大利。此役的勝利再次鞏固了拿破崙的軍事地位。 隨著戰事延燒,拿破崙軍隊延續「馬倫哥會戰勝利並長驅直入征服了羅馬,此時羅馬市內共和主義者又再次活躍主政。

屬於封建保守派的拿坡里王妃非常擔心,她派出了自己的心腹斯卡皮爾男爵,當祕密警察總長,去羅馬逮捕共和主義者。

羅馬城內的那不勒斯人即將放棄羅馬,就而在羅馬即將再次崩潰時,心繫心頭之患未除的公使夫人愛瑪得到拿坡里王妃協助,發出格殺令懸賞重金要殺安傑羅提。

斯卡皮爾男爵此間抓了不少人,都送去了絞刑台,但就是抓不到躲在羅馬的安傑羅提。

安傑羅提家族也為了要救族長而積極謀略:弟弟想辦法買通獄卒放他出來,妹妹還要他逃獄後就逃到家族教堂:聖安德烈第拉瓦雷教堂。她會進一步支援讓哥哥換裝逃出去。

而這份逃亡計畫就在1800年6月17日進行。安傑羅提真的逃了出來並來到了聖殿。

進入聖殿中,有一個大壁畫還沒完成用布蓋著,還有一些作畫的器具,不一會,他遇見了於教堂內畫壁畫的畫家卡瓦拉多希~

就從這裡開始,原著銜接進入了歌劇《托斯卡》開始之劇情...


歌劇資訊(整理自維基百科《托斯卡

三幕七景歌劇
音樂:賈柯摩‧普契尼
劇本:Luigi Illica Giuseppe Giacosa
首演:1900114日羅馬Costanzi劇院
演奏時間:第一幕45分、第二幕40分、第三幕30《劇中主要人物》
弗洛莉亞.托斯卡(Floria Tosca) ..............女高音
卡瓦拉多西(Mario Cavaradossi) ..............男高音
史卡畢亞(Barone Scarpia) ...................男中音
安傑羅第(Cesare Angelotti)..................男低音
教堂守衛/....................................男中音
史波雷塔(Spoletta) .........................男高音
夏羅內(Sciarrone)..........................男低音
警衛/. .....................................男低音
牧童/....................................童聲女高音

 

【歌劇分幕劇情】

第一幕 1800年,羅馬 

越獄逃脫的政治犯安吉羅提(Cesare Angelotti,男低音)衝進聖安德烈第拉瓦雷教堂(Church of Sant' Andrea della Valle)內的阿塔凡蒂侯爵家的禮拜堂,他剛剛躲好,一個老教堂執事蹣跚的走進來,祈禱的鐘聲響起。 

不久,在教堂內畫壁畫的畫家卡瓦拉多希(Mario Cavaradossi,男高音)進來,他掀開畫布,繼續畫以安吉羅提的姐姐-侯爵夫人瑪格達萊娜為形象的瑪利亞(Mary Magdalene)。卡瓦拉多希從懷中拿出自己的情人女歌手托斯卡(Floria Tosca,女高音)的小肖像來跟畫像比較,一個是黑色的眼珠,一個則金髮碧眼,卻同樣的美麗Recondita Armonia,奇妙的和諧。此旋律後來變成了侯爵夫人瑪格達萊娜的動機一旁的教堂執事抱怨著離開。安吉羅提從禮拜堂中露出了臉,他很高興能夠和以前的同志卡瓦拉多希再次見面,卡瓦拉多希激動的拿食物給他,當聽到托斯卡的聲音,安吉羅提趕緊又藏起來。

托斯卡是一個忌妒心很強的女人,她總是疑心卡瓦拉多希背著她跟別的女人來往。看到畫中藍色眼睛的侯爵夫人她更有了懷疑的理由(Mario! Mario! Mario!),卡瓦拉多希微笑著向她解釋讓她平靜下來(Qual`occhio al Mondo),並說定晚上音樂會後在他郊外的小屋再見。

托斯卡走後卡瓦拉多希招呼安吉羅提出來,告訴他自己小屋的去路,並說如遇危險可以躲在花園的古井中。外面響起了通知有人越獄的砲聲,兩個人立刻離開教堂。

同時,教堂執事帶著唱詩班的孩子們進來,他們喧鬧著,因為有人說羅馬軍隊已把拿破崙(Napoleon)趕出了意大利。當前來搜尋安吉羅提的秘密警察局長斯卡皮亞男爵(Baron Scarpia,男中音)出現時,大家都安靜下來,他在侯爵家的禮拜堂裡發現了侯爵夫人的扇子以及吃完食物的空盒子(此時奇妙的和諧之旋律再度出現),而牆壁上的瑪利亞畫像則告訴了他畫這幅像的人就是卡瓦拉多希。

托斯卡由於不放心又回來找卡瓦拉多希,但卻遇到曾經垂涎於她的斯卡皮亞,她的臉上露出厭惡的表情,但心懷詭計的這位警察局長熱情迎上前向她問好。斯卡皮亞把自己剛剛找到的侯爵夫人的扇子拿給托斯卡看,並極力的添油加醋,認為卡瓦拉多希背叛自己的托斯卡流著眼淚發誓要報復。托絲卡離開,教堂裡漸漸人多起來,人們來做禱告。斯卡皮亞派人跟踪托斯卡,看著這個逐漸落入他圈套的女人,斯卡皮亞不禁冷笑起來,那聲音令人毛骨悚然(Va,Tosca!)

 

第二幕 法內斯宮殿(Farnese Palace)

在法內斯宮殿(Farnese Palace)樓上的秘密警察局長的房間裡,斯卡皮亞一邊吃飯一邊幻想著能夠按照自己意願征服托斯卡時的那種病態的快感(Ha pi Forte Sapore)。這時跟踪托斯卡的人回來,他報告說沒有發現安吉羅提,但抓來了卡瓦拉多希。

樓下正在舉行皇家慶祝活動,傳來了托斯卡的歌聲,音樂會結束後,托斯卡上來,斯卡皮亞吩咐將卡瓦拉多希帶到隔壁的房間。

聽到驕傲的卡瓦拉多希受到酷刑所發出的呻吟聲,托斯卡再也受不了了,她說出了安吉羅提的藏身之處。

卡瓦拉多希被帶出來,意識到發生了什麼後他嚴厲的指責托斯卡。這是一個官員衝進來說拿破崙打贏了戰爭(Battle of Marengo),卡瓦拉多希情不自禁的歡呼勝利(Vittoria!)。 斯卡皮亞命令將他押入大牢。

看看托斯卡,斯卡皮亞邪惡的微笑著走向她,向她表示她可以用自己來換得卡瓦拉多希的生命,托斯卡推開他。「妳向我要一條命,我卻只要求妳片刻…,」,斯卡皮亞無恥的淫念讓這可憐的女人在心中向上帝訴求,為何她的命運如此悲慘(Vissi d`arte,為了藝術為了愛)。

此時一個秘密警察進來報告說在圍捕過程中安吉羅提自殺了。托斯卡低著頭臉色蒼白,內心下了決定,她對斯卡皮亞表示願意屈服,斯卡皮亞答應托斯卡只會以形式上的處決卡瓦拉多希,之後再暗地裡再將他們放走,托斯卡則要求他再寫一張通行證給他們。

當斯卡皮亞簽字並欲一親芳澤時,托絲卡便拿起桌上的一把餐刀刺進斯卡皮亞的身體:「這就是托斯卡的吻」。並從他漸漸堅硬的手中拿出通行證,在他的頭便點了一根蠟燭,放一個小十字架在他的胸口,托斯卡逃離房間。

首演之原作海報,描繪第二幕的劇情:

 

第三幕 教堂

處決日的清晨,教堂的鐘聲響起,卡瓦拉多希絕望的思念著托斯卡(E lucevan le stelle,今夜星光燦爛),便以他身上唯一值錢的戒指來賄賂了一個獄卒要他送張告別的紙條給托斯卡,不久托斯卡跑進來,她告訴卡瓦拉多希自己殺死斯卡皮亞的經過,兩個人描畫這美好的未來。

執行槍決的士兵來把卡瓦拉多希帶走,托斯卡要他假裝自己中彈了倒地,然後一起逃走。

以為士兵們所開的是空砲彈,托斯卡在執行官離開後跑到卡瓦拉多希的身邊催他快起來,卻發現情人一動不動,胸口不斷流出鮮紅的血,這時她才明白自己受了騙。

托斯卡悲痛吶喊,抱著愛人的屍體悲痛欲絕。而發現斯卡皮亞被謀殺的衛兵此時已趕過來逮捕托斯卡。對卡瓦拉多希遺體告別後,托斯卡從行刑台高塔邊翻身一躍而下自殺,追隨情人而去...(普契尼在此以(今夜星光燦爛)的主題來作為歌劇當終曲)
(全劇終)

劇中第一幕的場景:聖安德肋聖殿(Church of St. Andrew of the Valley)。

此教堂位於羅馬 Piazza Vidoni, 6 (點按左側有Google Map連結...XD)。1590年破土興建,1600年竣工。1608年時重新啟動更華麗宏偉的改建計劃,至1650年完成聖堂的內部結構,真的由內至外都非常華麗,大家於下方圖片中欣賞:

聖安德肋聖殿(Church of St. Andrew of the Valley)
整體外觀 - 聖安德肋聖殿(Church of St. Andrew of the Valley)

 

教堂巴洛克式建築立面 - 聖安德肋聖殿(Church of St. Andrew of the Valley)
教堂巴洛克式建築立面 - 聖安德肋聖殿(Church of St. Andrew of the Valley)

 

教堂內部 - 聖安德肋聖殿(Church of St. Andrew of the Valley)
教堂內部 - 聖安德肋聖殿(Church of St. Andrew of the Valley)

 

精緻繪畫之天花板 - 聖安德肋聖殿(Church of St. Andrew of the Valley)
精緻繪畫之天花板 - 聖安德肋聖殿(Church of St. Andrew of the Valley)

 

教堂天井 - 聖安德肋聖殿(Church of St. Andrew of the Valley)
教堂天井 - 聖安德肋聖殿(Church of St. Andrew of the Valley)

 

教堂內部場景圖(點按)


關於《托斯卡》的冷知識

(一)中西時間點對比

在網路上,有許多網友們討論過關於《托斯卡》的歌劇各項劇情延伸與年代比較,引發奇想,筆者至中央研究院《兩千年中西曆轉換網站,輸入推算出歌劇《托斯卡劇情發生的時間點 - 西元1800年6月17日,是清仁宗嘉慶5年(歲次庚申)閏4月25日。

然後還知道了劇情發生那天,其實是星期二...XD

(二)滿月!?下弦月!? 星光燦爛!? 月光皎潔!?

第一幕在教堂中,托斯卡與卡瓦拉多希相約晚上見面,托斯卡還提到「今晚是滿月」、「讓我們共飲於夜間,花朵十分芬芳」...

但從「http://astropixels.com」網站上,可以查詢各年份之月亮,我們可以在網站上查到西元1800年6月份的滿月是6月7日。

所以當男主角卡瓦拉多希在17-18日即將行刑前唱著«E lucevan le stelle»(今夜星光燦爛)時,如果按照史實月相,那麼其實他所見到的,應該是只有部分月亮可見的「下弦月」...

 

月相可以追溯~至於「星光是否真的燦爛?」,真的無法考據了~

 

(三)紅白大對抗!? - 卡拉絲的托斯卡戲服

有別於1899年首演海報中的托斯卡穿著純白戲服,卡拉絲著名的托斯卡戲服,是酒紅色絨布穿綴著點點寶石,非常華麗的女高音裝扮:

1899年首演海報中的托斯卡

 

歌劇 Tosca (1899年宣傳海報) 第二幕場景
歌劇 Tosca (1899年宣傳海報) 第二幕場景

卡拉絲的著名紅色托斯卡戲服:

 

"這套著名的「托斯卡」"Tosca"

 

這套著名的「托斯卡」"Tosca" 紅色戲服由 Marcel Escoffier 設計。卡拉絲於1964年柯芬園(Covent Garden in London 1964)、 1965年巴黎歌劇院(Opera National Paris 1965)與1965年大都會歌劇院(Metropolitan Opera House New York 1965)之製作,均穿著此戲服。
這套著名的「托斯卡」"Tosca" 紅色戲服由 Marcel Escoffier 設計。卡拉絲於1964年柯芬園(Covent Garden in London 1964)、 1965年巴黎歌劇院(Opera National Paris 1965)與1965年大都會歌劇院(Metropolitan Opera House New York 1965)之製作,均穿著此戲服。

永遠的托斯卡 - 瑪麗亞.卡拉絲(1953)

托斯卡》當然要聽卡拉絲的版本😊
以下是筆者已經幫大家整理好之音軌檔案(真的好佛心♥)~大家
只要點按音軌之時間軸,便會自動播放該段音樂喔~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rkMx0CLWeRQ


普契尼三幕歌劇«托斯卡» 1953年經典錄音
卡拉絲, 史蒂方諾, 拉斯卡拉歌劇院

Giacomo Puccini (1858-1924) – Tosca 
Opéra in Three Acts Act 1 

點按曲目後的時間軸,可以直接欣賞該曲目

1- « Ah! Finalmente! » (00:00) 
2- « Dammi i colori... Recondita armonia » (5:24) - famous passage 
3- « Gente là dentro! » (9:51) 
4- « Mario..Mario..Mario » (11:02) - famous passage 
5- « Ah, quegli occhi! ... Quale occhi al mondo può di paro » (17:58) 
6- « E buona la mia Tosca » (23:05) 
7- « Un tal baccano in chiesa! » (28:02) 
8- « Tutto è chiaro ... Tosca? Che non mi veda ... Mario! Mario! » (31:24) 
9- « Ed io venivo a lui tutta fogliosa » (34:28) 
10- « Tre sbirri » (38:32) - famous passage 

Act 2 
11- « Tosca è un buon falco » (42:36) 
12- « Ha più forte » (45:39) 
13- « Meno male! » (47:56) 
14- « Dov'è dunque Angelotti? » (51:12) 
15- « Ed or fra noi parliam da buoni amici » (53:12) 
16- « Orsù, Tosca, parlate » (57:11) 
17- « Basta,Roberti » (1:00:13) 
18- « Nel pozzo... Del giardino » (1:01:37) 
19- « Se la giurata » (1:05:29) 
20- « Vissi d’arte » (1:09:04) - famous passage 
21- « Vedi, ecco, vedi » (1:12:18) 
22- « E qual via scegliete? » (1:15:57) - famous passage 

Act 3 
23- « Lo de’ sospiri » (1:22:26) - famous passage 
24- « Mario Cavaradossi? » (1:28:00) 
25- « E lucevan le stelle » (1:31:05) - famous passage 
26- « Ah! Franchigia a Floria Tosca » (1:34:49) 
27- « O dolci mani » (1:37:22) 
28- « E non giungono » (1:42:14) 
29- « Com'è lunga l’attesa! » (1:44:40) 
30- « Presto! su, Mario! Andiamo! Andiamo!, Su! » (1:46:54) 

Cast
Floria Tosca : Maria Callas 
Mario Cavaradossi : Giuseppe Di Stefano
Scarpia : Tito Gobbi Cesare
Angelotti : Franco Calabrese 
Spoletta : Angelo Mercuriali 
Sagrestano : Melchiorre Luise 
Sciarrone/Carceriere : Dario Caselli 
Pastore : Alvaro Codova 
Maestro del coro : Vittore Veneziani 

Orchestra Del Teatro Alla Scala, Milano 
Direttore : Victor De Sabata 

Mono recording in 1953 
Label : EMI (recording of the Century)

1964年9月02日 Maria Callas 與 Tito Gobbi 於英國柯芬園現場(完整第二幕)

https://youtu.be/xnFlg1z1hPc

卡拉絲最後一套《托斯卡》錄音(1965)

Floria Tosca: Maria Callas, soprano
Mario Cavaradossi: Carlo Bergonzi, tenor
Baron Scarpia: Tito Gobbi, baritone
Cesare Angelotti: Leonardo Monreale, bass
Spoletta: Renato Ercolani, tenor
Il sagrestano: Giorgio Tadeo, bass
Sciarrone: Ugo Trama, bass
Un carceriere: Leonardo Monreale, bass
Un pastore: David Sellar, tenor

https://youtu.be/BlmTRfJKx1o

 

完整版歌劇欣賞

https://youtu.be/DnO7FBS1akI

 

筆者推薦

《托斯卡》歌劇電影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QyuBu-NfWRM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wKx7rfDLS0o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jt4_MYW_NxM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n6kTmWYIAcw

 

【附錄】Franco Corelli sings ToscaAct 3: "E lucevan le stelle"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Zzb9uwfgD1w

 

 

開卷蹦藝術.享受美好閱讀時光

☕️一杯咖啡.一點心意.支持蹦藝術☕️

 

各類合作提案,聯繫方式:

*手機:0917.670.518 
*Line:https://line.me/ti/p/LB1ro0P0AU
*E-mail:jenpin888@gmail.com

【BON音樂】直擊鋼琴美技對決-第16屆范克萊本國際鋼琴大賽線上課程 7

【BON音樂】直擊鋼琴美技對決-第16屆范克萊本國際鋼琴大賽線上課程 7
LIN Jen-Pin Music Lecture of The 16th Van Cliburn International Piano Competition 2022-7

– 資訊整理共享於網路,一起欣賞音樂與藝術之美 –
蹦藝術 | BONART


蹦藝術X大人社團《直擊鋼琴美技對決》線上課程簡介

直擊鋼琴美技對決(5/4週三晚上班,共8堂):四年一度 范克萊本大賽
四年一度的范‧克萊本鋼琴大賽,是美國鋼琴大師范‧克萊本(Van Cliburn)創辦的賽事,並選在他的故鄉德州Fort Worth舉辦,為國際鋼琴四大賽之一。接待家庭如照顧家人般的特色更是這項國際鋼琴比賽充滿人情味的特色之一;開辦以來話題不斷,而注重室內樂合作精神與獨奏並重的特色,也讓這場賽事難度大增,被譽為是世界最困難的賽事之一。喜愛古典樂的大人一定要把握這個難得的機會,與專業導聆一起享受追賽事的緊張感與期待感,體驗更有層次的音樂盛事。

 

《延伸閱讀》大人的音樂欣賞課學員回饋,看他們用音樂為生活注入繽紛

《延伸閱讀》知名音樂家、導聆人林仁斌:讀懂音樂背後的故事,換來的是更多感動

《延伸閱讀》大人的音樂欣賞線上直播課程好嗎?學員真實回饋分享

近期課程推薦

*經典歌劇巡禮線上直播課(5/19週四下午班,共5堂):解讀五大經典歌劇,由魔笛引領進入歌劇殿堂

*大人的指揮家的風采線上直播課(7/7週四下午班,共5堂):五大全球知名最活躍管弦樂指揮家代表

*大人的第九號交響曲聯演線上直播課(8/18週四下午班,共5堂):匯集四大名家-貝多芬X舒伯特X馬勒X德弗札克

 

課程講師介紹

林仁斌老師

知名的旅法長笛家:演奏、指揮、撰文、演講與音樂攝影之全方位音樂家

《蹦藝術 | BONART》網站創辦人,眾多單位邀約之知名資深音樂導聆人。

 

范克萊本鋼琴大賽官方網站🎵

 

2022年第16屆國際范克萊本鋼琴大賽

四大特色:

全球最佳青年鋼琴家與賽
The best pianists in the world.

最佳表演比賽環境
The ideal performance environment.

無與倫比的國際曝光率
Unrivaled international exposure.

最佳演奏事業起步機會
The launch of careers.


2022國際范克萊本鋼琴大賽消息 - 30位選手名單出爐🎉

四年一度的范克萊本國際鋼琴比賽將於2022年6月2日至18日在德克薩斯州Fort Worth舉行,主辦單位已宣布了今年的 30 名參賽者。

選拔過程:

由跨國鋼琴家組成之初選遴選評審團:Roberto Plano(意大利)、Michel Beroff(法國)、Jamie Parker(加拿大)、Lydia Artymiw(美國)和 Dominique Morel(加拿大)共同組成的初步篩選小組,今年審查了創紀錄的388份參賽申請書,選出了142位年輕鋼琴家出線。

由跨國鋼琴家組成之二次篩選評審團:Angela Cheng(加拿大)、Arnaldo Cohen(巴西)、Christopher Elton(英國)、Alexander Kobrin(美國)和 Anton Nel(南非/美國),他們進一步從142位年輕鋼琴家中,近一步遴選出72位,並安排於所有人親至大賽現場「沃斯堡」(For Worth)於2022年3月6日至12日現場演奏甄選。

二次篩選評審團成員:(下圖由左至右)

最後在現場演奏甄選之後,由五名成員組成的二次篩選評審團,選擇出最後這30位參賽者。

2022 范克來本大賽30位參賽者名單(18-30歲)
The CLIBURN COMPETITORS

Tianxu An, China, age 23 中國
Yangrui Cai, China, 21 中國
Albert Cano Smit, Spain/Netherlands, 25 西班牙/荷蘭
Dmytro Choni, Ukraine, 28 烏克蘭
Federico Gad Crema, Italy, 23 義大利
Anna Geniushene, Russia, 31 俄羅斯
Francesco Granata, Italy, 23 義大利
Arseniy Gusev, Russia, 23 俄羅斯
Masaya Kamei, Japan, 20 日本
Uladzislau Khandohi, Belarus, 20 白俄羅斯
Honggi Kim, South Korea, 30 南韓
Elizaveta Kliuchereva, Russia, 23 俄羅斯
Shuan Hern Lee, Australia, 19 澳洲
Andrew Li, United States, 22 美國
Yunchan Lim, South Korea, 18 南韓
Denis Linnik, Belarus, 26 白俄羅斯
Kate Liu, United States, 28 美國
Ziyu Liu, China, 24 日本
Jonathan Mak, Canada, 25 加拿大
Georgijs Osokins, Latvia, 27 拉脫維亞
Jinhyung Park, South Korea, 26 南韓
Changyong Shin, South Korea, 28 南韓
Ilya Shmukler, Russia, 27 俄羅斯
Vitaly Starikov, Russia, 27 俄羅斯
Clayton Stephenson, United States, 23 美國
Yutong Sun, China, 26 中國
Marcel Tadokoro, France/Japan, 28 法國/日本
Sergey Tanin, Russia, 26 俄羅斯
Yuki Yoshimi, Japan, 22 日本
Xiaolu Zang, China, 22 中國

【BON話題】大賽宣言以及本屆總獎金創新高

音樂藝術與政治無涉

儘管俄羅斯在烏克蘭採取了軍事行動,但大賽認為音樂不應牽涉政治,因此並未阻擋年輕優秀的俄羅斯鋼琴家參賽。

比賽主席兼CEO雅克·馬奎斯在聲明中表示:「克萊本必須並將繼續履行其作為支持藝術家的文化機構的使命,我們致力於利用這種藝術形式超越界限的力量。我們不會根據國籍、性別或種族來區分非政治藝術家。我們堅定地支持全球音樂界對這些理想的承諾。」

累積獎金,再創新高

2022 年范克萊本國際鋼琴比賽,總現金獎已增加到 265,000 美元:其中金牌 100,000 美元、銀牌 50,000 美元、銅牌 25,000 美元。

相較上屆2017 年獎金分別為 50,000 美元、25,000 美元和 15,000 美元,增幅達100%,顯見大賽想以重金鼓勵疫情間辛苦的優秀音樂選手們(蹦藝術編譯)


想了解大賽起源、曲目設計特色與歷屆得獎者等資料?想觀賞國際大賽聽得更加深入並看懂門道?由蹦藝術林仁斌老師主講之《直擊鋼琴美技對決》8堂線上系列課程,將為您提供最佳解答~

 

2022年第16屆范克萊本鋼琴大賽基本資料

評審團成員:

 

每輪指定曲目

*曲目唯一規則:獨奏曲目不得在預賽、四分之一決賽和半決賽中重複。


  • │第七堂6/15(三):決賽曲目解說與決賽細節解析│

范‧克萊本鋼琴大賽的決賽有個特色,每位參賽選手都需要彈奏兩首鋼琴協奏曲。在大賽給予的兩類範圍中各自挑選一首,分別展現音樂性、靈活思維、詮釋風格與技術完整度等,可說是年輕鋼琴家最高難度的挑戰之一。在這堂課中,老師將解說大賽指定的決賽協奏曲目以及它的代表性,讓學員可以進一步了解大賽主辦方的用意。

 

【范克萊本鋼琴大賽 - 決賽六人名單出爐!】

 
經過十幾天的彈奏,三輪賽事的競爭,范克萊本鋼琴大賽於6月13日正式公布最終的決賽六人名單:

 

接下來要進入最後的兩首協奏曲演奏激烈競爭,喜愛鋼琴協奏曲的朋友們,務必鎖定這幾位選手們從台灣時間6/15日上午8:30AM起的精彩演奏:

TUESDAY, JUNE 15, 2022

Final Round Concert 1

8:30 a.m.

Yunchan Lim, South Korea, 18 – BEETHOVEN Piano Concerto No. 3 in C Minor, op. 37

Ilya Shmukler, Russia, 27 – RACHMANINOV Piano Concerto No. 3 in D Minor, op. 30

20-minute intermission

Clayton Stephenson, United States, 23– GERSHWIN Piano Concerto in F Major


WEDNESDAY, JUNE 16, 2022

Final Round Concert 2

8:30 a.m.

Uladzislau Khandohi, Belarus, 20 – RACHMANINOV Piano Concerto No. 2 in C Minor, op. 18

Anna Geniushene, Russia, 31 – BEETHOVEN Piano Concerto No. 1 in C Major, op. 15

20-minute intermission

Dmytro Choni, Ukraine, 28 – PROKOFIEV Piano Concerto No. 3 in C Major, op. 26


FRIDAY, JUNE 18, 2022

Final Round Concert 3

8:30 a.m.

Clayton Stephenson, United States, 23 – RACHMANINOV Piano Concerto No. 3 in D Minor, op. 30

Ilya Shmukler, Russia, 27 – GRIEG Piano Concerto in A Minor, op. 16

20-minute intermission

Yunchan Lim, South Korea, 18 – RACHMANINOV Piano Concerto No. 3 in D Minor, op. 30


SATURDAY, JUNE 19, 2022

Final Round Concert 4

4:00 a.m.

Dmytro Choni, Ukraine, 28 – BEETHOVEN Piano Concerto No. 3 in C Minor, op. 37

Uladzislau Khandohi, Belarus, 20 – CHOPIN Piano Concerto No. 1 in E Minor, op. 11

20-minute intermission

Anna Geniushene, Russia, 31 – TCHAIKOVSKY Piano Concerto No. 1 in B-flat Minor, op. 23


第三輪精彩演奏:

【范克萊本國際鋼琴大賽 六位優秀決賽者介紹】

 

 

Dmytro Choni – Semifinal Round Recital – 2022 Cliburn Competition

Dmytro Choni Ukraine | 28

Brahms Rhapsodies Op 79 no 1 1:37:44 Op 79 no 2 1:47:10 
Scriabin Sonata no 4 1:55:20 
Debussy Images, Book I  2:05:15 2:10:57

https://youtu.be/a9IB53Vkl18?t=5758

 

Dmytro Choni – Semifinal Round Mozart Concerto – 2022 Cliburn Competition

MOZART Piano Concerto No. 20 in D Minor, K. 466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CHSXCQ3jjws&list=PLEQ0hp9avWWEpFWNV_383_ObPQRcfBSJN&index=12

 

【范克萊本國際鋼琴大賽 六位優秀決賽者介紹】

安娜·吉妮烏什 Anna Geniushene | 俄羅斯(31歲)

身為決賽入圍六人中年紀最大的演奏著,安娜的演奏四平八穩,「在涅貴不緇,曖曖內含光」,許多小細節都透露著她的細微之處:

各位可以觀察她的莫札特,許多音符的營造,都能帶出極有深度的空間與音色變化,而不急於過度快速演奏每一個句子,這麼具有音樂性的詮釋,符合她的年紀,應該也是她身為年紀最長的參賽者,卻仍能一路過關斬將的主要原因:音樂

安娜·吉妮烏什 (Anna Geniushene) 於1991年元旦出生出生於莫斯科。7歲在柏林愛樂樂團的小禮堂裡舉行了獨奏會首演。
從那以後,她希望能作為一名藝術家而發展了多元化和多才多藝的職業生涯,並已在許多在世界級主要音樂廳表演;與丈夫 Lukas Geniušas 的二重奏鋼琴曲目,以及與Quartetto di Cremona的音樂合作,正是她音樂如此能與樂團溝通的主要原因:室內樂精神與鍛鍊。

疫情期間,Anna也規劃了一系列線上獨奏會、參加莫斯科愛樂樂團的“扶手椅季”,以及為 YouTube 上的 ConSpirito 音樂頻道錄製節目。

安娜曾於許多國際鋼琴參賽並獲得獎項,例如:利茲、柴可夫斯基、布索尼和都柏林等大賽中取得了優異的成績。並已於2020年3月發行首張演奏CD(LINN Records), 可說是實戰派的演奏高手,非常期待她接下來的協奏曲演奏

Anna Geniushene – Semifinal Round Recital – 2022 Cliburn Competition

ANNA GENIUSHENE Russia | Age 31 

BEETHOVEN Seven Bagatelles, op. 33 
VERDI–LISZT Danza sacra e duetto finale d’Aida 
PROKOFIEV Sonata No. 8 in B-flat Major, op. 84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gj-B053I3rU&list=PLEQ0hp9avWWHyZPKur76eAHqMXOF-Fsmp&index=2

 

Anna Geniushene – Semifinal Round Mozart Concerto – 2022 Cliburn Competition

MOZART Piano Concerto No. 25 in C Major, K. 503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K1akuhz0VOM&list=PLEQ0hp9avWWEpFWNV_383_ObPQRcfBSJN&index=6

 

【范克萊本國際鋼琴大賽 六位優秀決賽者介紹】

 

 

Uladzislau Khandohi – Semifinal Round Recital – 2022 Cliburn Competition

Uladzislau Khandohi, Belarus, 20 

RAVEL Gaspard de la nuit 
RACHMANINOV Études-tableaux, op. 39, nos. 2, 3, 4 
RACHMANINOV Variations on a Theme of Corelli, op. 42

https://youtu.be/a9IB53Vkl18?t=1029

 

Uladzislau Khandohi – Semifinal Round Mozart Concerto – 2022 Cliburn Competition

MOZART Piano Concerto No. 9 in E-flat Major, K. 271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h-rTntf7ozA&list=PLEQ0hp9avWWEpFWNV_383_ObPQRcfBSJN&index=13

 

【范克萊本國際鋼琴大賽 六位優秀決賽者介紹】

Yunchan Lim 임윤찬(音譯:林雲燦

這次在晉級決賽六人中,林雲燦(音譯)年紀最小進18歲,剛好達標能參賽便直接打入決賽,實在厲害。在第三輪中60分鐘自由安排曲目音樂會裡,他直接單挑李斯特《十二首超技練習曲》:電光石火、風炫神馳、瘋狂幻想,火花四射~

感興趣的話,請直接點按(第四首:Mazeppa Presto 馬采巴),接著「順便」再聽一下第五首 ⟨第五首:Feux follets Allegretto鬼火⟩ ...OMG😱

這位年輕小伙子無視比賽的緊張,以傑出的演奏完全宰制了大賽會場Bass音樂廳~充滿熱力的演奏,將賽場轉變為一場火熱音樂會🔥

真的無法形容這種震撼,實在...太.太.太厲害了👍🏻🌟

14 歲就踏上國際音樂舞台。2018 年,他首次登上國際賽,就在克利夫蘭國際青年藝術家鋼琴大賽中獲得二獎與蕭邦特別獎。同年,他以最年輕的身份脫穎而出。參加庫珀國際大賽,獲得三獎和最佳觀眾獎,這為他帶來了與克利夫蘭管弦樂團合作的機會。2019年15 歲時,他在韓國尹桑勇 IsangYun 國際大賽中成為最年輕的獲勝者與兩項特別獎。

今年僅18歲的他已有豐富的演出經驗:應西班牙韓國文化中心的邀請,在韓國各地演出:包括韓國管弦樂團音樂節、韓國交響樂團、水原愛樂樂團和釜山愛樂樂團等,並在馬德里演出。目前就讀於韓國藝術大學,師從孫民秀。

這次在晉級決賽六人中,年紀最小進18歲,剛好達標能參賽便直接打入決賽,實在厲害。

在第三輪中60分鐘自由安排曲目音樂會裡,他直接單挑李斯特《十二首超技練習曲》:電光石火、風炫神馳、瘋狂幻想,火花四射~Bass音樂廳完完全全成為他的私人主場~把比賽完全彈成音樂會,真的無法形容這種震撼...太.太.太厲害了👍🏻🌟

Yunchan Lim 임윤찬 – Semifinal Round Recital – 2022 Cliburn Competition

YUNCHAN LIM South Korea I Age 18 

LISZT 12 Transcendental Etudes
 I. Preludio - 00:08  
II. Molto Vivace - 01:03  
III. Paysage - 03:35  
IV. Mazeppa - 08:49  
V. Feux Follets - 16:30  
VI. Vision - 20:20  
VII. Eroica - 25:50 
VIII. Wilde Jagd - 30:40  
IX. Ricordanza - 36:15  
X. Allegro Agitato Molto - 47:38  
XI. Harmonies du Soir - 51:56  
XII. Chasse-neige - 1:01:06

李斯特12首超技練習曲(樂曲簡介取自百度百科
第一首:Prelude.前奏曲
此曲非常的短,C大調,4/4拍,一分鐘左右,結構為二段體(AB), 包含引子和主題。引子裏主要是快速屬七和絃後加變化音階,最後有個柱式和絃。主題是琶音。

第二首:Molto vivace.甚快板
這是比較平緩、沉悶的一首,兩分多鐘,顯然已經有切入正題的跡象。

第三首:Paysage. Poco adagio風景
旋律比較優美的一首,F大調,6/8拍。雖標為風景,可節奏還是比較壓抑。象策馬慢行於田園鄉下。結尾處略有小高潮。音樂充滿了作者無數的"捫心自問"的感覺。

第四首:Mazeppa.Presto馬采巴
D小調。開始有標準的李斯特風格,演奏者也必須開始炫技,因為難度加大。有大量的裝飾音。一共有七分多鐘中段旋律有些高雅的傷感,平靜而又憂傷。最後復轉入激烈。

第五首:Feux follets.Allegretto鬼火
非常詭異神秘的一曲!降B大調,單一主題,用長調。有大量重複的音。比較短,只有4分多鐘。曲子藴涵嘲諷和一種不知名的鄙視

第六首:Vision.Lento幻影
G小調,比較單調,節奏激盪但不快。這一曲是為整個練習曲進入高潮的鋪墊。中段音樂比較靈活,如果看現場,可以看到演奏者翻飛的手指,像幽靈在跳舞。後段越來越快,音調也越來越高。最後在最高處嘎然而止。

第七首:Eroica,Allegro英雄
降E大調,這是悲劇的英雄,但依然讓人無限崇拜。近5分鐘長。琴聲如歌如泣。低沉的音樂永遠也掩蓋不了英雄眼神中的希望和怒火。最後給人以光明,音域一下子開闊。這一曲旋律非常優美。

第八首:Wilde jagd.Presto furioso狩獵
C小調,高潮之一。演奏難度非常大的一首。一直非常快,非常激烈。但快速卻依然優美,讓人如醉如痴。音樂中似乎不光有狩獵,還有風景如畫的描寫。真正的讓人身心放鬆。這也是旋律非常優美的一曲。

第九首:Ricordanza.Andantino回憶
降A大調,兩首最有名的超技練習曲之一。柔情綿綿,平靜得近乎沉默的回憶。有11分鐘之長。有一段極浪漫的旋律被人稱為"古典音樂中最美的一小節"。這是對過去美好的留戀和回憶,絲毫不帶任何不愉快的幻想。

第十首:Allegro agitato molto激動的快板
F小調,非常精彩的一首。鋼琴的音色之美在這裏得到了最大的體現。這是夾在兩首最高潮音樂之間的一首,因此在主題上可以説是什麼都有,有一種無言的上進心支配着作曲者。

第十一首:Harmonies du soir.Andantino黃昏的和諧(夜之和諧)
降D小調,最有名的李斯特的超級練習曲!一開始比較慢,象要訴説一件事。然後卻突然沉默不語,只是用最激烈最高級的音樂來傾訴。這是整個超級練習曲的最高潮,是聽覺上的最高享受。一層層的推進,又一層層的返回,不同的感受接踵而來,讓人不忍離開這一段音樂。然而最後還是結束了,非常平靜地結束了,但有一種意猶未盡的餘温在那裏,而那個音節也非常特殊,簡單卻温柔。讓人更是無法捨棄。這首練習曲是李斯特音樂的極致,讓一切語言成為多餘,但它解決了一切問題,剩下的只有無比的美妙。

第十二首:Chasse-neige.Andante con moto追雪(降雪)
結尾音樂,降B小調。名字非常優美,那是一種令人神往的境界,一點也沒有寒冷的感覺,惟有追逐下雪的快樂和空洞無邊的激情!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KsGLmrR0BVs&list=PLEQ0hp9avWWHyZPKur76eAHqMXOF-Fsmp&index=5&t=2394s

 

Yunchan Lim 임윤찬 – Semifinal Round Mozart Concerto – 2022 Cliburn Competition

MOZART Piano Concerto No. 22 in E-flat Major, K. 482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P9eEbEfEqoU&list=PLEQ0hp9avWWEpFWNV_383_ObPQRcfBSJN&index=3

 

【范克萊本國際鋼琴大賽 六位優秀決賽者介紹】

 

 

Ilya Shmukler – Semifinal Round Recital – 2022 Cliburn Competition

ILYA SHMUKLER Russia I Age 27 

BRAHMS Variations and Fugue on a Theme by Handel, op. 24 
PROKOFIEV Sonata No. 8 in B-flat Major, op. 84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jUTLezfsm2Q&list=PLEQ0hp9avWWHyZPKur76eAHqMXOF-Fsmp&index=4

 

Ilya Shmukler – Semifinal Round Mozart Concerto – 2022 Cliburn Competition

MOZART Piano Concerto No. 20 in D Minor, K. 466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R5dxYDMJT0I&list=PLEQ0hp9avWWEpFWNV_383_ObPQRcfBSJN&index=2

 

【范克萊本國際鋼琴大賽 六位優秀決賽者介紹】

克萊頓.史蒂芬森 Clayton Stephenson 美國 I Age 23

從第一輪開始,克萊頓就洋溢著非常活潑的音樂性與表現力,一路也過關斬將進入決賽,今天(6/15)上午更是以蓋希文F大調鋼琴協奏曲獲得極長的全場Standing Ovation👍🏻

從資歷看,克萊頓其實可以說是「范克萊本寶寶」,因為他2015年級參加過克萊本國際鋼琴大賽青少年組,獲得評審團特別獎。
我很喜歡克萊頓音樂中的活力,洋溢著滿滿對音樂的愛,以及積極快樂的人生觀,非常期待他能進入前三。

克萊頓生活中並不只有音樂,相對地,他的生涯發展非常完整,一路上資歷也非常出色:目前同時就讀於哈佛與新英格蘭音樂學院:研讀雙學位:在哈佛大學攻讀經濟學學士學位,在NEC攻讀鋼琴演奏碩士學位。

一路走來,他也獲得相當多榮譽:2021 年吉爾摩青年藝術家獲獎者; 2017年美國總統藝術學者;傑克肯特庫克青年藝術家獎;格恩斯青年藝術家;郎朗國際音樂基金會青年學者...等多項肯定。

Clayton Stephenson – Semifinal Round Recital 2022 Cliburn Competition

CLAYTON STEPHENSON United States I Age 23 

BEETHOVEN Sonata No. 21 in C Major, op. 53 (“Waldstein”) 
LIEBERMANN Gargoyles, op. 29 
BRAHMS Sonata No. 1 in C Major, op. 1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wpNQYFUtBxY&list=PLEQ0hp9avWWHyZPKur76eAHqMXOF-Fsmp&index=6

 

Clayton Stephenson – Semifinal Round Mozart Concerto – 2022 Cliburn Competition

MOZART Piano Concerto No. 21 in C Major, K. 467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fHQg5gFr_lM&list=PLEQ0hp9avWWEpFWNV_383_ObPQRcfBSJN&index=5

 

 

開卷蹦藝術.享受美好閱讀時光

☕️一杯咖啡.一點心意.支持蹦藝術☕️

 

各類合作提案,聯繫方式:

*手機:0917.670.518 
*Line:https://line.me/ti/p/LB1ro0P0AU
*E-mail:jenpin888@gmail.com

【BON音樂】法朗克A大調小提琴奏鳴曲介紹

【BON音樂】法朗克A大調小提琴奏鳴曲介紹
Franck : Violin Sonata in A Major

– 資訊整理共享於網路,一起欣賞音樂與藝術之美 –
蹦藝術 | BONART


獻給小提琴家易沙意的結婚賀禮

1886 年,63歲的法朗克創作了唯一一首小提琴奏鳴曲,作為送給23歲的好友比利時~小提琴家尤金·易沙意(Eugène Auguste Ysaÿe, 1858-1931),作為結婚禮物。

全曲四樂章音樂連貫而優美,在尤金·易沙意初次接觸之後,便深深愛上了這首作品。後來易沙意最愛與弟弟鋼琴家泰奧.易沙意(Théophile Ysaÿe, 1865-1918)於音樂會中演奏此曲,兩人經常於布魯塞爾和巴黎等地的巡迴演出中演奏此曲。易沙意最後一次演奏這首曲子是在1926年的巴黎,當時的鋼琴家是 Yves Nat。

在今日,法朗克小提琴奏鳴曲雖然是作曲家的唯一一首同類型作品,但傑出的音樂內容與深刻的內涵,讓此曲成為小提琴家們的最愛,在全球音樂會中不斷被演出,灌錄唱片無數,更是法國最具代表性之近代浪漫作品與室內樂頂級佳作。

 

易沙意與弟弟泰奧於音樂會中演奏之素描

Une séance de sonates par Eugène et Théo Ysaÿe

 

法朗克介紹

據說李斯特曾經評價法朗克的管風琴演奏為「巴哈再世」。

法朗克(César Franck, 1822-1890)生於比利時列日(Liège)。1830年10月,他進入列日當地的音樂院就讀,也在年輕時期慢慢學習創作。

1835年5月,法朗克一家移民至法國,居住在巴黎。而法朗克也在兩年之後考入巴黎音樂院。之後他除了鋼琴演奏之外,也學習管風琴與作曲相關課程。1842年法朗克以優異成績畢業於巴黎音樂院。

在經過一輩子努力打拼,1870年48歲時,法朗克入籍法國,成為了「真正的法國音樂家」。1871年他在普法戰爭之後,與聖桑一起成立了國家音樂協會,為法國音樂的未來之路而努力著。1872年起,他也被母校巴黎音樂學院聘為管風琴教授。

與聖桑的見解略有不同,法朗克主張應廣泛學習德國日耳曼民族之音樂優點,同時代的華格納正以極具渲染力的管弦樂法征服歐洲,可為借鏡;而法朗克生平索償之樂器:管風琴,演奏宏偉壯大的效果更是他在晚期被廣泛讚譽的創作(例如1888年創作之d小調交響曲),1885年8月4日,法朗克被授予法國榮譽軍團騎士勳章。

1890年時,法朗克乘坐的計程車被另一輛馬車撞到,當時導致頭部受傷並短暫的昏厥,當下似乎沒有立即的後遺症;他完成了原訂的行程,並且不認為自己健康受到影響。但車禍之後,逐漸地他走路變得痛苦,行動亦慢慢受到影響,他發現自己越來越難以外出參與音樂會和排練,甚至無法出席在音樂院的課程,1890年最後逝世於巴黎。

 

甜蜜的愛情音樂

這首被譽為法國音樂經典的奏鳴曲,共分為四個樂章,樂曲除了慢快交織之外,亦採用了法朗克喜愛的「循環形式」(Cyclic form)作曲手法:他在各樂章之間,以精緻設計的動機,轉化為各種不同的主題旋律,貫穿四個樂章;細細品味、研讀樂譜,便能找出這些將原始的動機以及各種變化形態之主題與旋律。

第一樂章:中等的稍快板 Allegretto ben moderato

第二樂章:快板 AllegroThis turbulent movement is sometimes considered the real opening movement, with the Allegretto ben moderato serving as a long introduction.

第三樂章:適中的中板 Ben moderato: Recitativo-FantasiaThis is improvisatory in nature, and free in both structure and expression.

第四樂章:略為激動的稍快板 Allegretto poco mosso

 

如果仔細感受,相信能夠在樂曲中感受到「不同層次的戀愛階段」:羞怯、思念、愛情、相知相惜...甚至針鋒相對!

 

樂譜版本

-Performers: Krystian Zimerman (piano), Kaja Danczowska (violin) 

Year of recording: 1981

Sonata in A major for Violin and Piano, written in 1886.

The 4 movements alternate between slow and fast:

00:00 - I. Allegretto ben moderato

06:24 - II. Allegro

15:01 - III. Ben moderato: Recitative-Fantasia

22:45 - IV. Allegretto poco mosso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YCp5XC2rsEM&t=133s

 

Maxim Vengerov and Martha Argerich play Franck Sonata in A major for Violin and Piano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dcmrMpuOeTI&t=144s

 

Khatia Buniatishvili and Maxim Vengerov play Franck - Violin Sonata in A major FWV. 8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SkkoRzmoUhA

 

Martha Argerich Renaud Capuçon Cesar Franck Sonata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oKi8YmP9Ki4&t=139s

 

Clara-Jumi Kang: Franck, Violin Sonata in A Major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RSXSWpYSoYE&t=4s

 

 

大提琴版本欣賞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cGBCn2LDFWY

 

 

 

開卷蹦藝術.享受美好閱讀時光

☕️一杯咖啡.一點心意.支持蹦藝術☕️

 

各類合作提案,聯繫方式:

*手機:0917.670.518 
*Line:https://line.me/ti/p/LB1ro0P0AU
*E-mail:jenpin888@gmail.com

【BON音樂】竹北扶輪社:林仁斌專題演講夢幻芭蕾場景《天鵝湖》32鞭轉

【BON音樂】竹北扶輪社:林仁斌專題演講夢幻芭蕾場景《天鵝湖》32鞭轉
Black Swan's famous Fouetté

– 資訊整理共享於網路,欣賞古典音樂之美 –
蹦藝術 | BONART


 

課程主講:林仁斌

延伸閱讀 林仁斌老師專訪:

 


柴可夫斯基三大芭蕾舞:《天鵝湖》

俄羅斯作曲家柴可夫斯基,除了精彩的交響作品之外,更在芭蕾舞音樂中留下鉅獻。《天鵝湖》無疑是世界上最廣為人知的芭蕾舞劇,再加上後世的各種改編作品,其知名程度幾乎與芭蕾舞直接畫上等號。在《天鵝湖》中芭蕾女伶需要一個人分飾黑天鵝與白天鵝兩個角色,是難度相當高的挑戰。柔媚婉約的白天鵝,極具魅力的黑天鵝及精彩的「32鞭轉」,加上細緻動人的主題音樂,交織出這部芭蕾舞音樂中的經典。老師將帶領學員一起認識《天鵝湖》的創作背景與精彩音樂。

 

【BON話題】《垂死的天鵝》,不是《天鵝湖》喔~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kJ4uowripdw

 

 

作曲家:柴可夫斯基

https://bonart.com.tw/russian-composer-pyotr-ilyich-tchaikovsky/

 

柴可夫斯基三大芭蕾舞劇

天鵝湖(1876)
睡美人(1889)
胡桃鉗(1892)

 

創作過程與首演

1875年,柴可夫斯基還任教於莫斯科音樂學院。他的好友貝吉耶夫(Begichev),也是莫斯科大劇院的藝術總監邀請他創作為大型芭蕾舞劇《天鵝湖》音樂,當時的酬金是八百盧布。經過一年創作,柴可夫斯基於1876年完成。《天鵝湖》芭蕾舞劇由波修瓦巴蕾舞團(Bolshoi Ballet)於波修瓦歌劇院(Bolshoi Theatre)於1877年2月20日在莫斯科首次公演。由於許多因素並未成熟,當時首演並不成功,直至後來此劇漸漸受到肯定,並最終成為柴可夫斯基最為不朽的芭蕾名作。

 

演出版本

《天鵝湖》自首演以來陸續以許多不同的版本呈現,但現今多數芭蕾舞團的服裝、佈景、編舞、劇情與音樂都基於1895年馬呂斯·佩蒂帕 (Marius Petipa) 和列夫·伊万諾夫 (Lev Ivanov) 的版本,該版本於1895年1月15日在聖彼得堡的馬林斯基劇院首次演出,由帝國芭蕾舞團擔綱演出。

而當次演出時,柴可夫斯基所創作的樂譜也曾由聖彼得堡帝國劇院的首席指揮兼作曲家里卡多·德里戈(Riccardo Drigo)進行了修訂。

 

不同結局

有關天鵝湖的結局,大致有兩種版本,喜劇與悲劇。

悲劇結局.魔法師獲勝,王子與公主雙雙殉情。

喜劇結局.魔法師失敗,王子與公主解除魔咒,從此擺脫魔咒,過著幸福快樂的生活。

但也看過許多文章,發現居然《天鵝湖》可能有九種不同結局(驚~),以下整理各種結局:(文章出處:9種天鵝湖大結局,你看過幾個?| 芭蕾舞姬之死

ㄧ、皆大歡喜。王子戰勝魔王,與公主在一起

二、公主拒絕王子。公主不肯原諒王子,王子摘去她的王冠。

三、王子與公主投湖殉情。魔咒最終無法破解,王子公主跳湖殉情。

四、皆爲幻象,王子自殺。所有人物都是王子心中的幻象。

五、王子被殺死,公主被擄走。王子搏鬥失敗,望着公主被擄走。

六、王子被擄走,公主獨傷心。王子和魔王消失在暴風雪之中。

七、王子誤殺公主。王子準備射殺魔王,卻誤殺了公主。

八、魔王被羣毆。天鵝們一擁而上戰勝魔王。

九、男版天鵝湖。天鵝們一擁而上戰勝魔王。

十、白天鵝負氣離開,王子黑化後與黑天鵝在一起。

OMG...你看看 妳看看
這黑化之後的王子,身披黑色斗篷還開心地牽著黑天鵝的手...XD


《天鵝湖》,是所有喜愛芭蕾舞的朋友們絕對不會錯過的舞碼。劇中女主角需一人分飾兩角黑天鵝與白天鵝之挑戰,「著名的32鞭轉」高難度舞蹈動作,源源不斷的柴可夫斯基美妙音樂以及充滿戲劇張力的劇情,都令全球風靡不已。

我們現在熟悉的《天鵝湖》,是1895年於聖彼得堡的馬林斯基劇院重新編舞演出的版本,當年由佩堤帕及伊凡諾夫兩人重新編排全劇舞蹈,雖然結局不一,有喜劇有悲劇版,但不同結局並不影響觀看整部芭蕾舞劇觀感,主要端看舞團製作如何選擇。

 

劇情摘要 

純愛對抗黑暗的悲情《天鵝湖》 由西歐傳說故事改編的《天鵝湖》舞劇,情節簡單:公主奧黛特被魔法師羅斯霸特施下惡咒變成天鵝,她與同伴們只能在午夜過後短暫地恢復她們原本的少女形象。一晚她在湖邊偶遇王子齊格菲,王子對她一見鍾情並發誓替她解除魔咒。城堡的舞會中,齊格菲銜命選妃;羅斯霸特以騎士裝扮帶著女兒奧迪兒一起出現,後者化身為面貌酷似奧黛特的黑天鵝。齊格菲不察,受其魅惑而宣布與她訂婚;接著奧黛特現身。齊格菲這才驚覺自己打破了對公主的誓言,急忙趕往湖邊。在此,奧黛特與同伴們哀嘆著自己的命運。齊格菲對愛人坦承不忠,最終得到公主寬恕。然而在羅斯霸特興風作浪的魔法下,這一對情侶仍慘遭溺斃。 當然也有Happy Ending的版本:齊格菲勇鬥羅斯霸特,破除魔咒,解救了奧黛特與同伴。亦還有添加序幕的版本:奧黛特與同伴在湖濱摘花,驚逢羅斯霸特邪惡的施咒將她們變成天鵝。(取自PAR雜誌由芭蕾研究者李巧介紹文)

 

劇情敘述

 

這是個關於王子、天鵝公主與與魔法師的故事

一切就開始於很遙遠、很遙遠的國度

這天,是齊格弗里德王子21歲的生日

就在王子與朋友們一起玩樂時,皇后駕臨了

皇后告訴王子,他必須在中多公主之中挑選一位作為他的王妃,並開始學習治理國度

此時意識到自己就要告別自由自在生活的王子,卻只想逃避離開...

 

齊格弗里德王子悶悶不樂地離開皇宮,並來到了陌生的森林

就在此時,一群天鵝從他的以前天空飛過

這群天鵝是如此耀眼,美得非常特別,王子看呆了

於是他忍不住追隨這群天鵝,進入了森林的更深處,他不曾離開皇宮如此遙遠

就在眾天鵝中,有一隻特別耀眼而美麗,她的羽毛在眾鵝之中,更是顯得如此閃耀迷人...

 

王子在樹林裡停下了腳步,呆呆地欣賞著

樹葉也在此時飄落著

但樹葉間隙,讓他看見閃閃發光的湖泊

天鵝群就休息而群聚在水邊

隨著天色變暗,神奇的事情發生了~這群天鵝開始逐漸顯露出人的模樣

連湖水也開始斯乎隨著天鵝而開始發出歌唱

四隻小天鵝就這樣翩翩起舞...

 

影片欣賞:英國皇家芭蕾舞團「四隻小天鵝」舞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0GsajWIF3ws

 

 

逐漸地,夜幕低垂

最美麗的那隻天鵝也變為一位美麗絕倫的公主

 

看見了齊格弗里德王子

她說:「歡迎來到天鵝湖」「這裡很少有訪客,我是奧黛特公主」「因為被邪惡的魔法師施了魔法,白天我們便變成天鵝,到了晚上才能變回人形...」

到底是誰如此邪惡,齊格弗里德王子生氣地大喊著

「是魔法師羅斯霸特的詛咒,他很邪惡,還會化身為貓頭鷹的模樣」奧黛特說

 

「該怎麼解除這個詛咒呢?」齊格弗里德王子問

「真愛,只有真愛的承諾,才能破解。」

王子覺得奧黛特公主如此耀眼,實在美極了,便邀她共舞,一顆心也漸漸地飛到了她身上...

 

但就在黑暗中,羅斯霸特暗暗地觀察著...

羅斯霸特看出,眼前這兩位青年男女似乎愛上了對方,

便開始想方設法要破壞兩人

於是他現身,施了咒語讓天鵝們亂飛

硬生生地讓王子與公主分開

「今晚,請妳到我的皇宮裡!」王子大喊著(我要選妃啦~)

於是王子被魔法驅逐出森林,也回到了宮殿等待著奧黛特公主的來臨...

 

齊格弗里德王子回到皇宮之後,皇后早已安排盛大的舞會,邀請各國佳麗蒞臨登場跳舞,要讓心愛的兒子挑選出自己的最愛

王子看著一位又一位公主佳麗上場舞蹈,但絲毫提不起興致,因為經過森林的相遇,他早已心屬奧黛特

 

以下為第三幕劇情,穿插筆者另一篇文章

https://bonart.com.tw/2019-classical-ballet-swan-lake-at-taipei/

 

就在突然間,王子看見了一位與非常奧黛特非常相似的黑衣公主,心跳加速...

與在森林時的白衣不同,但分明就是同一人

身上的禮服同樣閃閃發光,也耀眼動人~這似乎就是森林裡他愛上的奧黛特,不是嗎?王子心兒怦怦地跳著

但這位黑天鵝,是由魔法師女兒奧迪兒所假扮的公主,她的現身就是要讓王子錯亂,進而破壞真愛的魔咒

奧迪兒一步一步走向舞池中央,也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

美麗的黑衣公主奧迪兒似乎有點跟穿著白衣時有點不一樣

但王子實在太開心了,便不疑有他地將所有的注意力關注在她身上

 

黑衣公主奧迪兒開心地與王子跳著舞,

舞著舞著,奧迪兒實在太美太耀眼~王子一顆心再次飄到她身上

 

就在介紹給皇后這是自己的愛人之後,王子跪下求婚,許下愛的誓言...

但是這一切完全就是魔法師的詭計!

現在,邪惡的詛咒將使王子與黑天鵝奧迪兒結婚,而不是白天鵝奧黛特

珊珊來遲的奧黛特在窗外見到了這一幕,傷心欲絕

此時,羅斯霸特與女兒奧迪兒奸計得逞,狂放地笑著...

奧迪兒在大笑中,與魔法師一同離開了皇宮,留下了錯愕的王子與眾人...

 

王子發現自己鑄下大錯,便追了出去

即使是向奧黛特百般解釋,但確實他已經向奧迪兒許下婚姻的終身承諾,

魔咒已不能解

 

這時候王子想到一個辦法:如果能夠打倒邪惡的魔法師,是否就能打破這個詛咒呢?

 

此時羅斯霸特也已然趕到森林,王子便與他開始決鬥...緊張氣氛瀰漫全場

最後結局大致以悲劇或喜劇這兩大走向為主:

悲劇結局.魔法師獲勝,王子與公主雙雙殉情。

喜劇結局.魔法師失敗,王子與公主解除魔咒,從此擺脫魔咒,過著幸福快樂的生活。


動畫版《天鵝湖》故事(參考用)

https://youtu.be/Vo1VWlk7QzQ

 

芭蕾全劇版本欣賞

https://youtu.be/6LKyWPmtX7Y

 

選段欣賞

黑天鵝獨舞

Swan Lake - Odile/Black Swan solo (Natalia Osipova, The Royal Ballet)

https://youtu.be/3SKLSOGtayE

 

第三幕雙人舞

Swan Lake - Coda from the Black Swan pas de deux in Act III (The Royal Ballet)

https://youtu.be/XfmSv0z205s

 

芭蕾舞最經典舞碼:黑天鵝32鞭轉

 

→【知識篇】Fouetté究竟有多難?

 

Fouetté 知識教學

 

【有片】七段黑天鵝32鞭轉(Fouetté合輯

 

 

【有片】各版本《天鵝湖》黑天鵝變奏/鞭轉合輯 

 

【有片】各劇旋轉不停歇大合輯

 

【有片】娜塔莉波曼的《黑天鵝》集錦

 

【補充資料】

黑天鵝變奏舞:三大版本比較

Black Swan / Odile Variation

Svetlana Zakharova (00:00)

Natalia Osipova (01:32)

Marianela Nunez (03:45)

https://youtu.be/sYIHjStEQrk

 

兩大黑天鵝PK比一比

Black Swan Variation (Split Screen): Nunez, Osipova

https://youtu.be/Tx0dxyHhjWQ

 

 

黑天鵝與白天鵝.永遠的話題

 

補充資料:

男版天鵝湖  Matthew Bourne's Swan Lake(2012)

https://youtu.be/BvMT5MblXX4

 

各種不同結局版本之《天鵝湖》整理

https://youtu.be/RuHI30slv6A

 

 

開卷蹦藝術.享受美好閱讀時光

☕️一杯咖啡.一點心意.支持蹦藝術☕️

 

各類合作提案,聯繫方式:

*手機:0917.670.518 
*Line:https://line.me/ti/p/LB1ro0P0AU
*E-mail:jenpin888@gmail.com

【BON音樂】藝起來推動藝術 -林仁斌老師專題演講《指揮之心.無聲音樂家》(下)

【BON音樂】藝起來推動藝術 -林仁斌老師專題演講《指揮之心.無聲音樂家》(下)
Introduction of Orchestra Conductor -2

– 資訊整理共享於網路,一起欣賞音樂與藝術之美 –
蹦藝術 | BONART


 

 

《無聲音樂家》~管弦樂指揮家究竟是什麼?精緻知識全解析

內容簡介:

每當管弦樂熱烈演奏時,我們總只能見到指揮的背影。他是唯一在演奏時不發出聲音的「無聲音樂家」。究竟在音樂演奏裡指揮的功能為何?音樂總監又為何能領最高薪?這些疑問,就讓林仁斌老師為您旁徵博引,從指揮歷史、「三大功能」到「指揮十誡」與當代指揮細膩新法與指揮成就,一一解答您心中的解惑。

主講人:林仁斌老師


開場 - 布拉姆斯第四號交響曲第四樂章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pT6SN4tPbv8&t=1795s

 

變奏曲式 - 帕薩卡利亞舞曲(Passacaglia)

32段變奏、34個段落的低音與和聲基礎

Allegro energico e Passionato

 

指揮家介紹

伊凡‧費雪(Ivan Fischer,1951-)

伊凡費雪1951年1月20日出生於匈牙利布達佩斯,之後在布達佩斯巴爾托克音樂院接受音樂教育,又進入維也納音樂院與薩爾茲堡,師事史瓦洛夫斯基、哈農庫特學習指揮。

 

伊凡‧費雪生平

伊凡.費雪與BFO 世界樂壇的匈牙利傳奇
一九八三年,出生在匈牙利布達佩斯的一個猶太音樂家庭的伊凡.費雪(Iván Fischer)率領著洛杉磯愛樂進行他的美國首演,同年他回到匈牙利,成立布達佩斯節慶管絃樂團(Budapest Festival Orchestra,簡稱BFO),他與這個樂團的合作關係寫下了過去二十七年來古典音樂界最偉大的成功故事……。
他們灌錄的匈牙利音樂屢獲唱片大獎,營造了許多充滿創意的音樂會形式,二○○八年英國《留聲機》Gramophone雜誌更評選布達佩斯節慶管絃樂團為全球二十大交響樂團的第九名!透過與伊凡.費雪的越洋對談,對於他的傳奇故事我們有更深一層了解。

匈牙利文化大使 廣泛關照多樣音樂
匈牙利音樂是每回聊到伊凡.費雪不能不提的,他曾獲得匈牙利「柯蘇獎」(Kossuth Prize),同時也是匈牙利文化大使、布達佩斯榮譽市民,可以說是當代最重要的匈牙利音樂代言人。說到他心目中的巴爾托克、高大宜這兩位最重要的匈牙利作曲家,伊凡.費雪表示:「巴爾托克是位非常了不起的作曲家,他的音樂中有極強的匈牙利辨識度,同時卻又是十分國際化。至於高大宜則是一位非常重要的教育家,他後來才成為作曲家,他發明了一種通則,如何教育成千上萬的人去理解音樂。」
當然,除了這兩位匈牙利音樂巨人之外,伊凡.費雪提到重要的匈牙利作曲家還包括Erno Dohnanyi、Sandor Veress,當代的Gyorgy Kurtag及年輕一輩的Janos Vajda、Gyorgy Orban等人,完整地推薦各代匈牙利作曲家。
不過,雖然以匈牙利音樂起家,伊凡.費雪卻不喜歡被定位為匈牙利音樂專家,他表示:「因為,我從來不認為自己是匈牙利音樂專家,當然身為一位匈牙利人,我經常演出自己國家的音樂,但我的興趣總是相當廣泛,因為音樂是國際化的語言,我喜歡任何國家只要是有有趣的音樂。」他也曾到中國蘇州演出時說過:「音樂是發自靈魂的。即使是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產生的美感卻是相似的。」

從家鄉步上國際 載譽歸國的指揮路
因此雖然身為匈牙利布達佩斯節慶管絃樂團的創辦人暨音樂總監,伊凡.費雪並不把樂團局限於匈牙利音樂代言人,他認為:「BFO是個國際化的管絃樂團,我們的目標是為全世界所有樂迷演奏音樂,而不是做出國籍差異,所以我喜歡國際化的曲目,而且我演奏老的與新的音樂。」
媒體或樂迷會把伊凡.費雪看成匈牙利音樂專家不是沒有道理的,伊凡.費雪一九五一年一月二十日生於匈牙利布達佩斯,他從小在布達佩斯時就學習鋼琴、小提琴、大提琴與作曲,之後在布達佩斯巴爾托克音樂院接受音樂教育,進入維也納音樂院與薩爾茲堡才跟著史瓦羅夫斯基(Hans Swarowsky)學指揮,並且繼續學習大提琴與早期音樂,還擔任哈農庫特的助理。一九七六年他在倫敦贏得Rupert基金會的指揮大獎,開啟他走上指揮之路的契機,隨後他開始成為BBC交響的客席指揮,一九八二年還帶著倫敦交響樂團進行世界巡迴,指揮才華倍受肯定。
他先在家鄉的Hungaroton唱片公司灌錄不少匈牙利音樂,還有他自己改編的布拉姆斯《匈牙利舞曲》,之後Philips唱片公司相中他與他簽約,一九九五年他與樂團的巴爾托克、李斯特錄音獲得留聲機大獎、法國金音叉獎等等,那張德弗札克《傳奇曲》更獲得企鵝三星帶花殊榮,由諏訪內晶子主奏小提琴的那張薩拉沙泰《流浪者之歌》、德弗札克《小提琴協奏曲》更是銷售長紅。伊凡.費雪匈牙利音樂專家的地位也宣告確認,他的指揮手法凌厲粗獷,很能表現出「國民樂派」樂風的質樸與速度感。

多元、獨創的音樂會形式
伊凡.費雪曾在美國擔任過辛辛那提交響管絃的指揮,二○○六年他成為華盛頓的國家交響管絃樂團的首席客席指揮,隔年繼任史拉特金之後成為該團首席指揮。另外,他的歌劇經驗也相當豐富,一九八四到八九年擔任英國Kent歌劇院音樂總監,二○○○到○三年擔任里昂國立歌劇院音樂總監,客座維也納國立歌劇院時還製作過全套莫札特歌劇。
除了灌錄匈牙利曲目、歌劇演出之外,伊凡.費雪真正帶領BFO走出自己的成功路,主要是樂團訓練及各種型態的新音樂會。自從當初伊凡.費雪與另一位傑出的匈牙利鋼琴家柯西斯,一同創辦布達佩斯節慶管絃樂團後,這個有遠見又正確的決定不但為匈牙利留住優秀的音樂家,也帶著音樂家一同迎戰當時留不住人才的匈牙利布達佩斯的音樂環境,這份堅持受人尊敬。在樂團訓練上,他發展出能讓樂團音樂家們充滿張力與感情的練團方式,加重樂團演出室內樂的組合與機會,同時演出更多富有創意的管絃作品,這些訓練在在都是為了讓樂團的默契更縝密、音色更成熟。
在與觀眾直接交流的音樂會上,他發展出許多獨特的樣貌,因為他認為觀眾喜歡不同類型的音樂形式。像是專為幼童小朋友設計的「可可音樂會」(Cocoa-Concerts),就是著眼小朋友的耐心只能靜靜地聽三、四分鐘,之後他們需要放鬆。另外像事前不公佈演出曲目的「驚喜音樂會」(Surprise Concerts)也是絕對地受歡迎,人們喜歡接受驚喜,就像收到一個包裝好的禮物。還有對觀眾講述音樂故事的「一元音樂會」(one forint concerts),以及吸引成千上萬過路客新觀眾的布達佩斯露天音樂會,歌劇演出運用融合科技元素等等。伊凡.費雪表示這些新型態的音樂會都是為樂迷服務的。

戮力培植BFO 晉升全球第九大交響樂團
二○○四年伊凡.費雪與Channel Classic唱片公司簽約,也讓這幾年BFO的錄音主要都由此發行,不僅他的曲目大幅擴張而且張張佳作,像是二○○七年七月推出的理查.史特勞斯罕見的芭蕾音樂Josefslegende,就成為《留聲機》雜誌當月CD並獲得《紐約客》的佳評。他在此灌錄的馬勒《第二號交響曲》也獲得《留聲機》雜誌總編特選,之後的馬勒《第六交響曲》、拉赫瑪尼諾夫《第二交響曲》、柴科夫斯基《第四交響曲》CD及莫札特《女人皆如此》DVD也都不容錯過。《華盛頓郵報》還盛讚他:「是一位看來兼備正直、堅毅不拔、異常清晰各項特質的音樂家。」
二○○七年伊凡.費雪再推出全本德弗札克作品,貝多芬《第七號交響曲》同時收錄羅西尼、韋伯、荷蘭作曲家Wilhelm Wilms等人的同時期作品。連續推出精彩錄音,難怪二○○八年《留聲機》雜誌提名他為年度藝人,同時他一手培植的匈牙利布達佩斯節慶管絃樂團為全球二十大交響樂團的第九名!對於這項殊榮,伊凡.費雪表示:「對我們的工作來說這是個很棒的紀錄,我很欽羨世界上偉大的管絃樂團,像是柏林愛樂、維也納愛樂或是克里夫蘭管絃。但是我必須承認,對我來說最棒的音樂是由布達佩斯節慶管絃樂團演奏出來的,我很高興專家們注意這些年輕新興的管絃樂團的高演出品質。」(全文詳見《PAR表演藝術》雜誌第213期)

 

可愛的大師😘

【創舉】 管弦樂團指揮於音樂會時邊指揮邊接種疫苗

Iván Fischer receives Covid-19 vaccine while conducting on stage

匈牙利知名指揮伊凡.費雪(Iván Fischer),日前於匈牙利當地指揮戶外音樂會演出時,一邊巧妙地露出左手臂,接受醫師於舞台上為他接種 COVID-19 疫苗(真的HEN會😆)。

其實這是已經他的第三劑疫苗👍🏻

他語重心長地說:「唯有接種疫苗,才能讓我們免於疾病,健康地從事所有活動。

曾被選為全球十大樂團的匈牙利布達佩斯節慶管弦樂團,今年安排了完整的樂季活動,連團員當天也於音樂會途中,直接在舞台上接受醫務人員執行 Covid-19 測試,更是帶動所有民眾踴躍對抗流行疾病之最佳作為。

新聞來源影片:

https://youtu.be/idNT5x4u4g8

 

皇家大會堂 Ivan Fischer大師班再次上場

內行看門道 - 伊凡.費雪於阿姆斯特丹指揮大師班實況

Katharina Wincor - Symphony No. 4, Brahms(44'50")

https://youtu.be/7MaYRvyN2Zc?t=2690

 

大師班經典內容

*只講最重要的話(Use Keyword

想像你是作曲家,如果此處只能放進一個術語,你會怎麼寫?

 

*別做出不必要的動作(Don't do unnecessary movements)

多餘的動作指揮干擾樂團

 

*感到滿足了嗎?(Happy?)你必須百分之百感到滿意

如果你不滿意,你必須折磨樂團到你滿意為止...

 

*如何引導定音鼓手

思考和弦是什麼?找出重要性與音樂的方向

 

*帶出每一段變奏不同的個性

理解樂曲特色,別以同樣的方式一路指揮下去

 

*找出每一段音樂的特色

音樂色彩、情緒與速度,皆為一體

 

2022年6月將再次登場 - The Ammodo Masterclass


布拉姆斯第四號第四樂章大PK

麥凱萊與奧斯陸愛樂(2021)

https://youtu.be/o4UScRNrb5M?t=1978

 

海汀克與歐洲室內樂團(2011)

https://youtu.be/7QLuYj2jxoc?t=1773

 

卡拉揚與柏林愛樂(1973)

https://youtu.be/EnLbZQJ0bJw?t=1865

 

Andrés Orozco-Estrada與法蘭克福交響樂團

https://youtu.be/o69YVL_XKJo?t=1861

 

伯恩斯坦與維也納愛樂

https://youtu.be/CO5-z-gLAMI?t=6376

 

Taiwan Connection 無指揮版本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lEYctFcU8_4

 

最多管弦樂指揮喜愛的指揮家 - 小克萊柏 Live'

https://youtu.be/N_pEzvKwGAM?t=1912

 

小克萊柏與維也納愛樂 經典錄音

https://youtu.be/wxB5vkZy7nM?t=1826


Malko Competition

音樂從震動裡傳遞給觀眾

莊東杰:開演前完全安靜的一瞬間.是最美妙的事情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t4Zs5b4v7eA

 

2015年大賽第三輪 - 拉赫曼尼諾夫第三號鋼琴協奏曲

Malko 2015 winner - Tung-Chieh-Chuang, Taiwan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CwFXjE7TheE

 

2020的指揮方式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pmEwsOxCRj8

 

2021年Malko指揮大賽首獎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iX4o2inMHE4

 

Katarina在Malko大賽的指揮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my6xXCemAXY


著名中生代指揮家

洛杉磯愛樂交響樂團/法國巴黎國家歌劇院音樂總監:杜達美(Gustavo Dudamel, b.1981)

2021年底接任巴黎國家歌劇院音樂總監的杜達美,來自南美洲委內瑞拉的特殊教育制度(El Sistema),並為2004年馬勒指揮大賽首獎得主。他是21世紀指揮界傳奇人物之一:1999年起擔任委內瑞拉西蒙·玻利瓦交響樂團音樂總監、2009年獲聘為洛杉磯愛樂音樂總監至今,2017年更成為歷史上維也納新年音樂會最年輕指揮家,創下的榮譽不計其數,而今進軍法國巴黎更可說攀登人生全新高峰。

 

Discover Dudamel - 柴可夫斯基《羅密歐與茱麗葉》幻想序曲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iGh6u4pTNu0

 

趣味十足的馬勒一號交響曲彩排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8fszuGQMArk

 

延伸閱讀

https://bonart.com.tw/gustavo-dudamel/


亞尼克.聶澤-賽金(Yannick Nézet-Séguin, b.1975)

2022.05.06. 慕特臉書貼文~超愛亞尼克❤️

 

2000年獲聘蒙特婁大都會管弦樂團(Orchestre Métropolitain)首席指揮(2000年至今)

2008年獲聘為鹿特丹愛樂交響樂團(Rotterdam Philharmonic Orchestra)(2008年–2018年)

2012年起獲聘為費城管弦樂團(Philadelphia Orchestra)首席指揮(2012年至今)

2018年起獲聘為紐約大都會歌劇院(Metropolitan Opera)首席指揮(2018年至今)

2019年,蒙特婁大都會管弦樂團正式宣佈與亞尼克簽下「終生音樂總監合約」。

 

延伸閱讀

https://bonart.com.tw/all-about-yannick-nezet-seguin/


維也納國立歌劇院:菲利普.約丹(Philippe Jordan, b.1974)

2020年起獲聘為維也納國立歌劇院(Wiener Staatsoper)指揮的菲利普.約丹(Philippe Jordan, b.1974)擁有輝煌的指揮經歷:27歲成為奧地利格拉茲歌劇院 (Opernhaus Graz) 歷來最年輕之音樂總監與指揮;2009 年起,接任巴黎國家歌劇院音樂總監(此職位同時指揮加尼葉歌劇院+巴士底歌劇院之歌劇製作,現任者為杜達美),同時擅長鋼琴演奏的菲利普.約丹是歐洲最為炙手可熱的指揮。

 

柴可夫斯基《悲愴》錄音花絮影片

https://youtu.be/vIIbyWrdNdk

 

舒伯特《未完成》交響曲

https://youtu.be/TgZj4Vd3HHk


2022全球最火熱青年指揮家

奧斯陸愛樂/巴黎交響樂團:克勞斯·麥凱萊(Klaus Mäkelä, b.1996)

出身芬蘭,現年26歲(1996年出生)的年輕指揮家克勞斯·麥凱萊,也是一位出色的大提琴演奏家。12歲對管弦樂指揮產生興趣,理性與感性兼備的出色詮釋,讓他獲得許多重要樂團的聘約:瑞典廣播交響樂團首席客座指揮(2017年12月起)、奧斯陸愛樂樂團首席指揮(2020年8月起)、2022年起更榮任巴黎交響樂團首席指揮一職,更是Decca唱片公司40年以來的唯一簽約管弦樂指揮。

 

 

Decca唱片公司40年以來的唯一簽約管弦樂指揮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25JYN5o1BeQ

 

巴黎管弦樂團首席指揮

https://youtu.be/DzMihJ4mAfo


當代女指揮篇

好文推薦

11 of today’s best women conductors

Ariane Matiakh

Mirga Gražinytė-Tyla

Laurence Equilbey

Alondra de la Parra

Marin Alsop

Alice Farnham

Susanna Mälkki

Xian Zhang

JoAnn Falletta

Barbara Hannigan

旭日東昇後起新秀 - Oksana Lyniv

烏克蘭年輕優秀女指揮、義大利歌劇院首位女性指揮家、華格納拜魯特音樂節首位女性指揮家

波隆納市立劇院(Teatro Comunale di Bologna)將任命Oksana Lyniv為音樂總監,締造義大利劇院史上首次由女性出任音樂總監的紀錄。

Lyniv是今年3月在Sala Bibiena的音樂會上,與該院管弦樂團初次合作,5月又一起在Auditorium Manzoni演出。她預計於2022年1月上任,任期3年,每個樂季至少指揮兩部歌劇與兩場音樂會。目前已知,第一年的音樂會內容包括《女武神》第一幕,與交響詩《死與變容》。

在執掌波隆納市立劇院之前,這位烏克蘭指揮已經在巴伐利亞國立歌劇院(Bayerische Staatsoper)、格拉茲歌劇院(Oper Graz)、維也納河畔歌劇院(Theater an der Wien)、利塞烏大劇院(Gran Teatre del Liceu)、羅馬歌劇院(Teatro dell’Opera di Roma)、法蘭克福劇院(Oper Frankfurt)等地登臺,而且是第一位在拜魯特音樂節上指揮的女性。(原文出處:

 

照片集:

 

紀錄片報導:首位拜魯特音樂節之女性指揮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GR_AdIATwc0

 

Life in Music: Conductor Oksana Lyniv

https://youtu.be/N8cnyo7telg

 

好文推薦

"10 tips for becoming a great conductor"

 

林仁斌老師近期課程推薦

*直擊鋼琴美技對決(5/4週三晚上班,共8堂):四年一度 范克萊本大賽

*經典歌劇巡禮線上直播課(5/19週四下午班,共5堂):解讀五大經典歌劇,由魔笛引領進入歌劇殿堂

*大人的指揮家的風采線上直播課(7/7週四下午班,共5堂):五大全球知名最活躍管弦樂指揮家代表

*大人的第九號交響曲聯演線上直播課(8/18週四下午班,共5堂):匯集四大名家-貝多芬X舒伯特X馬勒X德弗札克

 

蹦藝術Podcast 推薦

https://linktr.ee/bonart

 

 

開卷蹦藝術.享受美好閱讀時光

☕️一杯咖啡.一點心意.支持蹦藝術☕️

 

各類合作提案,聯繫方式:

*手機:0917.670.518 
*Line:https://line.me/ti/p/LB1ro0P0AU
*E-mail:jenpin888@gmail.com

【BON音樂】威爾第 :《納布果》(Nabucco)介紹與賞析

【BON音樂】威爾第 │《納布果》(Nabucco)介紹與賞析
All about Verdi's Nabucco

– 資訊整理共享於網路,一起欣賞音樂與藝術之美 –
蹦藝術 | BONART


 

在紛亂的時局裡,音樂已經成為你生活中的日常?
想透過了解更多作品的背景,拓廣音樂範疇,聽懂音樂的意涵?

這一期的音樂欣賞課,將帶領大人認識經典歌劇作品。《大人社團》與蹦藝術攜手再開新班,以經典的五大歌劇為主題,讓學員透過歌劇作品與作曲家的故事,更貼近音樂的脈絡,了解音樂的內涵及巧思。你會重新認識莫札特有名的《魔笛》,詼諧逗趣的《賽維亞理髮師》《帕思夸雷先生》以及極具特色的《納布果》《托斯卡》,讓歌劇點綴你的生活,享受更多音樂的樂趣。

 

《延伸閱讀》大人的音樂欣賞課學員回饋,看他們用音樂為生活注入繽紛

《延伸閱讀》知名音樂家、導聆人林仁斌:讀懂音樂背後的故事,換來的是更多感動

《延伸閱讀》大人的音樂欣賞線上直播課程好嗎?學員真實回饋分享

 

近期課程推薦

*經典歌劇巡禮線上直播課(5/19週四下午班,共5堂):解讀五大經典歌劇,由魔笛引領進入歌劇殿堂

*大人的指揮家的風采線上直播課(7/7週四下午班,共5堂):五大全球知名最活躍管弦樂指揮家代表

*大人的第九號交響曲聯演線上直播課(8/18週四下午班,共5堂):匯集四大名家-貝多芬X舒伯特X馬勒X德弗札克

 

課程講師介紹

林仁斌老師

知名旅法長笛家:演奏、指揮、撰文、演講與音樂攝影之全方位音樂家

《蹦藝術 | BONART》網站創辦人,眾多單位邀約之資深知名音樂導聆人。

 

  • 威爾第 │《納布果》(Nabucco)

《納布果》是威爾第所創作的第三部歌劇,由於音樂動聽,歌劇裡一段被異國侵略者俘虜的希伯來人的思鄉合唱:〈飛吧,我的思緒乘著金色的翅膀〉(Va' pensiero, sull'ali dorate),劇中藉古喩今的愛國思想激動著每一個觀眾,至今仍是義大利最知名流行的愛國歌曲之一;而《納布果》更一直被認為是奠定威爾第邁向成功歌劇作曲家地位及名譽的重要作品。在這堂課中,老師會從歌劇創作背景開始梳理,帶領學員們了解完整的歌劇架構,深度賞析這部歌劇。


《納布果》是威爾第的第三部歌劇,由於音樂動聽,加上最知名的合唱曲〈飛吧,我的思緒乘著金色的翅膀〉出自於此部歌劇,一直被認為是奠定威爾第邁向成功歌劇作曲家地位及名譽的重要作品。

 

威爾第 1842年《納布果》手稿:

Giuseppe Verdi Work: Nabucco Date: 1842

威爾第歌劇創作年表

(基本資料整理於網路與維基百科,並附上超連結方便檢索)

奧貝爾托(1839)
一日君王(1840)
納布果(1842)
倫巴第人在第一次十字軍中(1843)
埃爾納尼(1844)
兩個福斯卡羅(1844)
聖女貞德(1845)
阿爾齊拉(1845)
阿提拉(1846)
馬克白(1847)
強盜(1847)
海盜(1848)
萊尼亞諾戰役(1849)
路易莎·米勒(1849)
史帝費利奧(1850)
弄臣(1851)
遊唱詩人(1853)
茶花女(1853)
西西里晚禱(1855)
西蒙·波卡涅拉(1857)
假面舞會(1859)
命運之力(1862)
唐·卡洛(1867)
阿依達(1871)
奧泰羅(1887)
法斯塔夫(1893)

 

創作背景

(基本資料整理於網路與維基百科,並附上超連結方便檢索)

威爾第的第一部歌劇《博尼法喬伯爵貝爾托》於1839年10月在米蘭史卡拉歌劇院上演,獲得了一定的成功並且受到當時擔任劇院主要女高音演員的斯特雷波尼(Strepponi)的青睞;

但隔年1840年是威爾第人生中非常悲慘的一年:威爾第的愛妻和兩位幼小的兒女相繼病逝,這使他的心情沮喪到了極點。

因為與史卡拉歌劇院合約尚未約束,劇院經理(Merelli)仍然要威爾第繼續創作。

傷心的他還得勉為其難繼續為劇院創作了第二部歌劇作品:喜歌劇《一日之王》(Un giorno di regno)。

這第二部歌劇《一日之王》在米蘭史卡拉歌首演時被觀衆發出噓聲,演出失敗。家庭工作都深深受傷的威爾第,非常消沈,發誓不再作曲。

但那個逼著他寫喜劇的史卡拉歌劇院經理(Merelli)此時將一卷厚厚的歌劇劇本硬塞給了威爾第,是劇作家索萊拉 (Temistocle Solera)根據聖經故事以及結合 Anicet-Bourgeois 與 Francis Cornu 等人之戲劇作品之全新創作 - 《Nabucodonosor》;

威爾第很不情願地把腳本帶回家,返家後往桌上一扔,偶爾看見打開的一頁劇本寫著「飛吧,我的思緒乘著金色的翅膀」詩句,被吸引的他徹夜閱讀,被腳本中激動人心的情節和詞句所吸引,愛上了這個劇本,徹夜長考後他第二天就主動去找經理,答應譜寫這部作品,這就是他的成名之作《納布果》!

《納布果》劇中藉古喩今的愛國思想激動著每一個觀眾,當觀眾們步出歌劇院時,大都已學會了歌劇裡這段被異國侵略者俘虜的希伯來人的思鄉合唱:〈飛吧,我的思緒乘著金色的翅膀〉(Va' pensiero, sull'ali dorate)。這首合唱曲至今仍是義大利最知名流行的愛國歌曲之一。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UqaPGi6XOnc&t=190s

 

而在《納布果》中扮演女主角的,便是後來成為威爾第第二位夫人的當時著名女高音:斯特雷波尼(Giuseppina Strepponi, 1815-1897)。

Giuseppina Strepponi in 1835 (Museo di La Scala)

歌劇故事出處

歌劇故事設定發生於公元前587年,威爾第根據此舊約聖經故事改寫:以巴比倫王納布果入侵猶太為背景,敘述他的兩個女兒同時愛上猶太王子彼此明爭暗鬥,而猶太俘虜則因納布果改信耶和華,獲得救贖之聖經故事(列王紀下:第24~25)。

 

圖片出處:

「線上聖經」《列王紀下》 第24章,查詢網頁(http://bible.jbride.cc/列王紀下/24.html


歌劇登場角色

(基本資料整理於網路與維基百科,並附上超連結方便檢索)

  • 納布果(Nabucco,巴比倫國王,以尼布甲尼撒二世為藍本所杜撰之巴比倫君王)—(男中音
  • 以實瑪利(Ismaele,耶路撒冷城當時猶太國王的姪子)—(男高音
  • 撒迦利亞(Zaccaria,耶路撒冷猶太大祭司)—(男低音
  • 阿比凱莉(Abigaille,巴比倫帝國公主,納布科王的長女)—(女高音
  • 菲妮娜(Fenena,巴比倫帝國公主,納布科王的次女)—(女高音)
  • 巴力神大祭司(Baal,巴比倫大祭司)—(男低音)
  • 阿卜達洛(Abdallo,納布果的親兵 —(男高音)
  • 安娜(Anna,撒迦利亞的姐妹)—(女高音)
  • 巴比倫及猶太士兵利未人猶太貞女巴比倫婦人博士巴比倫王國大公群眾—(合唱團

首演

《納布果》於1842年3月9日在米蘭史卡拉歌劇院 (Teatro alla Scala)首演。


歌劇序曲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y8p-ZihcTdg

 

劇情分幕解說

時間:公元前587年

地點:耶路撒冷與巴比倫

 

第1部:耶路撒冷

「耶和華如此說、我要將這城交付巴比倫王的手、他必用火焚燒。」——耶利米書

在耶路撒冷的聖殿

納布果(古巴比倫帝國君主尼布甲尼撒二世 (Nebuchadnezzar II))率領巴比倫大軍進攻猶太國首都耶路撒冷,擊敗猶太人。該市市民同聲哀嘆戰爭的失敗。此時大祭司Zaccaria撒迦利亞)要大家別失望,激勵猶太人振作,相信上帝。他們雖戰敗卻同時俘虜了納布科的次女 Fenena,想以她做為人擲來迫使納布科撤退。

Zaccaria 將 Fenena 交給了 Ismaele(耶路撒冷君王的姪子,曾經出使巴比倫的使者)。但其實 FenenaIsmaele 二人相戀,是戀人。

Ismaele 力勸 Fenena 逃走,留下來只會危及性命。

納布科的長女 Abigaille ,其實出身為低賤的奴隸階層她帶著喬裝的士兵攻入聖殿,因為同時亦愛著 Ismaele

當她發現妹妹 Fenena 與 Ismaele 二人原來相互相戀,滿心嫉妒的 Abigaille 警告 Ismaele,如果他不放棄 Fenena,她將會控告 Fenena 叛國。

納布果這時候闖入(歌曲:'Viva Nabucco')。

Zaccaria 挺身而出抵抗納布科,威脅會用匕首殺死 Fenena

Ismaele 制止 Zaccaria,救走 Fenena,納布科下令焚毀聖殿並劫掠耶路撒冷。猶太人咒罵 Ismaele 為叛徒。

 

第2:懷疑者

「看哪、耶和華的忿怒、好像暴風已經發出、是掃滅的暴風、必轉到惡人的頭上。」——耶利米書

第一場:巴比倫皇宮

納布果 離開繼續作戰,任命小女兒 Fenena 為攝政王。

大女兒 Abigaille 則發現一些文件證明她自己不是納布科親生女兒,而是奴隸階層出身。Abigaille 滿腔仇恨,表示一定要殺掉 Ismaele 與 Fenena。

主神(Baal)大祭司告訴 AbigailleFenena 想要釋放猶太俘虜。他與占卜者們會散播納布科戰死的謠言,一起合謀發動政變讓 Abigaille 登上王位。

 

第二場:巴比倫皇宮的殿堂

大祭司 Zaccaria 召集被囚禁的希伯來人與利未人一同集會,眾人要求懲戒私放人質的 Ismaele。但 Zaccaria 說 Fenena 改決定信猶太教,因此 Ismaele 所拯救的,是一位改信猶太教的希伯來女子,大家便和解。

此時 Abigaille 登場,與以國王納布果已死為由,要求 Fenena 交出王冠。

但這個時候,納布果衝入,嘲笑主神(Baal)及猶太人的神。

Zaccaria 拒絕執行納布果殺死猶太人的命令。

Fenena 說要與猶太人共存亡。納布科正自稱自己為上帝(歌曲:'Non son piu re, son dio'),要大家趴下來崇拜他時,天上一道雷電霹下,正中他的皇冠把他擊昏了,皇冠掉在地上,被 Abigaille 取去,說巴比倫的光榮絕不會因此而消失。

 

第3:預言

「曠野的走獸必住在那裡,貓頭鷹也住在其中,永無人煙,世世代代無人居住。」——耶利米書

 

第一場:巴比倫空中花園

Abigaille 成功奪取了攝政王寶座,驕傲的她決定將所有希伯來人都殺光,也包括自己的妹妹 Fenena

大祭司將處死猶太人及 Fenena 的法令交給 Abigaille,被雷打中已呈現瘋顛的納布果闖入,要求 Abigaille 退還王位,Abigaille 反過來說服納布科簽署法令,要他在法令上蓋下印。

納布果要求赦免 Fenena,Abigaille 不答應。

納布果搬出王牌,告訴 Abigaille 她不是他的親生女兒,只是奴隸出身,並想出示證明文件。

Abigaille 嘲笑他,並當面將有關她的證明文件毀掉。納布科意識到自己已被篡位,並淪為階下囚,Abigaille 大權在手歡喜若狂。

 

第二場:幼發拉底河畔

猶太人希望重返家鄉(歌曲:「飛吧!思想,乘著金色的翅膀」'Va pensiero, sull'ali dorate'),Zaccaria再次激勵他們相信上帝,並預言上帝將會毀滅巴比倫。

所有的希伯來人們被迫戴著腳銬,在幼發拉底河畔服勞役。在此場景中,眾人唱起了著名的合唱歌曲:〈飛吧,我的思緒乘著金色的翅膀〉(Va' pensiero, sull'ali dorate)。

Zaccaria 鼓舞著眾人,說上帝透過他昭示大家,鐐銬總會斷開,而巴比倫遲早會滅亡,首都巴比倫城將成為蛇鼠出沒之處。

 

第4部:粉碎的偶像

「主神蒙羞,她的偶像都驚惶。」——耶利米書

第一場:巴比倫皇宮

納布果在牢房裡做了惡夢,醒來之後回復清醒意識。從窗外,納布果看著女兒 Fenena 將要被處死,但他卻被困而無能為力。在絕望之際,他向耶和華禱告懺悔,承諾會重建耶路撒冷的聖殿,要求饒恕他的狂妄,希望能拯救 Fenena 並改信於祂。

神應允了他,在親兵 Abdallo 等人的協助下,納布果誓要懲罰所有叛國者,並拯救 Fenena

 

場景2:巴比倫空中花園

一眾猶太人及 Fenena 將要被殺,獻祭給主神 (Baal)。納布果等人闖入,手執配劍,下令停止殺戮並將準備擊碎主神像。

但此時神像卻自動倒下疊成碎片,所有希伯來人歡呼上帝顯靈,納布果宣布自己已經改信耶和華。

他下令釋放所有猶太人,重建上帝的聖殿。

Abigaille 被押解進入,自知早已失敗的她,預先服毒自殺。她死前表達她的悔意,並懇求Fenena的寬恕。

大祭司 Zaccaria 宣告納布果為上帝的僕人,他是萬王之王。

(劇終)


大都會歌劇院 2002年版本推薦

 

2007年 Orchestra e Coro Arena di Verona Nabucco(導演:Denis Krief)推薦

 

 

延伸閱讀

【BON音樂】轉載:歌劇大師威爾第生平介紹 Giuseppe Verdi

【BON音樂】威爾第:歌劇《弄臣》(Rigoletto)介紹  

【BON音樂】威爾第:歌劇《遊唱詩人》(Il TROVATORE)介紹

【BON音樂】威爾第:歌劇《茶花女》(La Traviata)介紹

【BON音樂】威爾第歌劇《阿依達》(Aida)介紹  

【BON音樂】威爾第:刻畫深刻人性之《奧泰羅》(Otello)歌劇介紹

【BON音樂】年輕帕華洛帝精彩《安魂曲》獨唱錄音欣賞

 

開卷蹦藝術.享受美好閱讀時光

☕️一杯咖啡.一點心意.支持蹦藝術☕️

 

各類合作提案,聯繫方式:

*手機:0917.670.518 
*Line:https://line.me/ti/p/LB1ro0P0AU
*E-mail:jenpin888@gmail.com

【BON音樂】直擊鋼琴美技對決-第16屆范克萊本國際鋼琴大賽線上課程 6

【BON音樂】直擊鋼琴美技對決-第16屆范克萊本國際鋼琴大賽線上課程 6
LIN Jen-Pin Music Lecture of The 16th Van Cliburn International Piano Competition 2022-6

– 資訊整理共享於網路,一起欣賞音樂與藝術之美 –
蹦藝術 | BONART


蹦藝術X大人社團《直擊鋼琴美技對決》線上課程簡介

直擊鋼琴美技對決(5/4週三晚上班,共8堂):四年一度 范克萊本大賽
四年一度的范‧克萊本鋼琴大賽,是美國鋼琴大師范‧克萊本(Van Cliburn)創辦的賽事,並選在他的故鄉德州Fort Worth舉辦,為國際鋼琴四大賽之一。接待家庭如照顧家人般的特色更是這項國際鋼琴比賽充滿人情味的特色之一;開辦以來話題不斷,而注重室內樂合作精神與獨奏並重的特色,也讓這場賽事難度大增,被譽為是世界最困難的賽事之一。喜愛古典樂的大人一定要把握這個難得的機會,與專業導聆一起享受追賽事的緊張感與期待感,體驗更有層次的音樂盛事。

《延伸閱讀》大人的音樂欣賞課學員回饋,看他們用音樂為生活注入繽紛

《延伸閱讀》知名音樂家、導聆人林仁斌:讀懂音樂背後的故事,換來的是更多感動

《延伸閱讀》大人的音樂欣賞線上直播課程好嗎?學員真實回饋分享

 

近期課程推薦

*經典歌劇巡禮線上直播課(5/19週四下午班,共5堂):解讀五大經典歌劇,由魔笛引領進入歌劇殿堂

*大人的指揮家的風采線上直播課(7/7週四下午班,共5堂):五大全球知名最活躍管弦樂指揮家代表

*大人的第九號交響曲聯演線上直播課(8/18週四下午班,共5堂):匯集四大名家-貝多芬X舒伯特X馬勒X德弗札克

 

課程講師介紹

林仁斌老師

知名的旅法長笛家:演奏、指揮、撰文、演講與音樂攝影之全方位音樂家

《蹦藝術 | BONART》網站創辦人,眾多單位邀約之知名資深音樂導聆人。

 

范克萊本鋼琴大賽官方網站🎵

 

2022年第16屆國際范克萊本鋼琴大賽

四大特色:

全球最佳青年鋼琴家與賽
The best pianists in the world.

最佳表演比賽環境
The ideal performance environment.

無與倫比的國際曝光率
Unrivaled international exposure.

最佳演奏事業起步機會
The launch of careers.


2022國際范克萊本鋼琴大賽消息 - 30位選手名單出爐🎉

四年一度的范克萊本國際鋼琴比賽將於2022年6月2日至18日在德克薩斯州Fort Worth舉行,主辦單位已宣布了今年的 30 名參賽者。

選拔過程:

由跨國鋼琴家組成之初選遴選評審團:Roberto Plano(意大利)、Michel Beroff(法國)、Jamie Parker(加拿大)、Lydia Artymiw(美國)和 Dominique Morel(加拿大)共同組成的初步篩選小組,今年審查了創紀錄的388份參賽申請書,選出了142位年輕鋼琴家出線。

由跨國鋼琴家組成之二次篩選評審團:Angela Cheng(加拿大)、Arnaldo Cohen(巴西)、Christopher Elton(英國)、Alexander Kobrin(美國)和 Anton Nel(南非/美國),他們進一步從142位年輕鋼琴家中,近一步遴選出72位,並安排於所有人親至大賽現場「沃斯堡」(For Worth)於2022年3月6日至12日現場演奏甄選。

二次篩選評審團成員:(下圖由左至右)

最後在現場演奏甄選之後,由五名成員組成的二次篩選評審團,選擇出最後這30位參賽者。

2022 范克來本大賽30位參賽者名單(18-30歲)
The CLIBURN COMPETITORS

Tianxu An, China, age 23 中國
Yangrui Cai, China, 21 中國
Albert Cano Smit, Spain/Netherlands, 25 西班牙/荷蘭
Dmytro Choni, Ukraine, 28 烏克蘭
Federico Gad Crema, Italy, 23 義大利
Anna Geniushene, Russia, 31 俄羅斯
Francesco Granata, Italy, 23 義大利
Arseniy Gusev, Russia, 23 俄羅斯
Masaya Kamei, Japan, 20 日本
Uladzislau Khandohi, Belarus, 20 白俄羅斯
Honggi Kim, South Korea, 30 南韓
Elizaveta Kliuchereva, Russia, 23 俄羅斯
Shuan Hern Lee, Australia, 19 澳洲
Andrew Li, United States, 22 美國
Yunchan Lim, South Korea, 18 南韓
Denis Linnik, Belarus, 26 白俄羅斯
Kate Liu, United States, 28 美國
Ziyu Liu, China, 24 日本
Jonathan Mak, Canada, 25 加拿大
Georgijs Osokins, Latvia, 27 拉脫維亞
Jinhyung Park, South Korea, 26 南韓
Changyong Shin, South Korea, 28 南韓
Ilya Shmukler, Russia, 27 俄羅斯
Vitaly Starikov, Russia, 27 俄羅斯
Clayton Stephenson, United States, 23 美國
Yutong Sun, China, 26 中國
Marcel Tadokoro, France/Japan, 28 法國/日本
Sergey Tanin, Russia, 26 俄羅斯
Yuki Yoshimi, Japan, 22 日本
Xiaolu Zang, China, 22 中國

【BON話題】大賽宣言以及本屆總獎金創新高

音樂藝術與政治無涉

儘管俄羅斯在烏克蘭採取了軍事行動,但大賽認為音樂不應牽涉政治,因此並未阻擋年輕優秀的俄羅斯鋼琴家參賽。

比賽主席兼CEO雅克·馬奎斯在聲明中表示:「克萊本必須並將繼續履行其作為支持藝術家的文化機構的使命,我們致力於利用這種藝術形式超越界限的力量。我們不會根據國籍、性別或種族來區分非政治藝術家。我們堅定地支持全球音樂界對這些理想的承諾。」

累積獎金,再創新高

2022 年范克萊本國際鋼琴比賽,總現金獎已增加到 265,000 美元:其中金牌 100,000 美元、銀牌 50,000 美元、銅牌 25,000 美元。

相較上屆2017 年獎金分別為 50,000 美元、25,000 美元和 15,000 美元,增幅達100%,顯見大賽想以重金鼓勵疫情間辛苦的優秀音樂選手們(蹦藝術編譯)


想了解大賽起源、曲目設計特色與歷屆得獎者等資料?想觀賞國際大賽聽得更加深入並看懂門道?由蹦藝術林仁斌老師主講之《直擊鋼琴美技對決》8堂線上系列課程,將為您提供最佳解答~

 

2022年第16屆范克萊本鋼琴大賽基本資料

評審團成員:

 

每輪指定曲目

*曲目唯一規則:獨奏曲目不得在預賽、四分之一決賽和半決賽中重複。


  • │第六堂6/8(三):第二輪與第三輪曲目介紹:談莫札特的鋼琴協奏曲│

能在國際賽事中闖進第二輪,就已經代表是本屆賽事的佼佼者了,而在這堂課,老師將針對選手們的第一輪演奏與第二輪曲目進行資訊的分析與整理,學員可以跟著老師的脈絡更了解每位選手的特色。第三輪除了個人演奏之外,還加入了「音樂界的大魔王-莫札特」的關卡,必彈的莫札特鋼琴協奏曲究竟難度多高?讓老師帶你了解。

 

第二輪(四分之一賽)結果揭曉:

【范克萊本鋼琴大賽】第二輪18位晉級名單公佈(蹦藝術報導)🌟

隨著大賽緊湊的時程,第一輪演奏才結束不久,評審團已選出第二輪的18位晉級名單:

Anna Geniushene, Russia, 31
Andrew Li, United States, 22
Denis Linnik, Belarus, 26
Masaya Kamei, Japan, 20
Clayton Stephenson, United States, 23
Albert Cano Smit, Spain/Netherlands, 25
Yuki Yoshimi, Japan, 22
Uladzislau Khandohi, Belarus, 20
Yutong Sun, China, 26
Marcel Tadokoro, France/Japan, 28
Federico Gad Crema, Italy, 23
Honggi Kim, South Korea, 30
Kate Liu, United States, 28
Jinhyung Park, South Korea, 26
Dmytro Choni, Ukraine, 28
Changyong Shin, South Korea, 28
Ilya Shmukler, Russia, 27
Yunchan Lim, South Korea, 18
照片取自范克來本大賽facebook粉絲頁

您喜愛的選手晉級了嗎?😉

各國選手晉級比例:

南韓4位
美國3位
日本2位
俄羅斯2位
白俄羅斯2位
中國1位
烏克蘭1位
義大利1位
法國/日本1位(雙重國籍)
西班牙/荷蘭1位(雙重國籍)

馬不停蹄地,今晚就將繼續展開第二輪賽事;每個人將帶來40分鐘的音樂會~非常期待更多元化的曲目與精湛的演奏😘

第二輪演奏順序:


第三輪(二分之一賽)結果揭曉:

【范克萊本鋼琴大賽】第三輪12位晉級名單公佈(蹦藝術報導)🌟

范克萊本二分之一決賽(第三輪)已於半小時前揭曉名單~恭喜這12位優秀的演奏者🎵

下一輪的挑戰艱鉅:

其一是需要演奏60分鐘完整音樂會

其二是須與樂團演奏一首莫札特鋼琴協奏曲(從官方指定10首中選擇)~這會讓我們見證「Musician's Killer🔪 - Mozart」的厲害之處😉

再次晉級(進擊😆)的參賽者有:

Dmytro Choni, Ukraine, 28
Anna Geniushene, Russia, 31
Masaya Kamei, Japan, 20
Uladzislau Khandohi, Belarus, 20
Honggi Kim, South Korea, 30
Yunchan Lim, South Korea, 18
Jinhyung Park, South Korea, 26
Changyong Shin, South Korea, 28
Ilya Shmukler, Russia, 27
Clayton Stephenson, United States, 23
Yutong Sun, China, 26
Marcel Tadokoro, France/Japan, 28
照片取自范克來本大賽轉播Live'影片

 


第二輪(四分之一輪)精彩演奏總收錄

 

第二輪精彩演奏 選手分段影片

 

【特別推薦】莫札特鋼琴協奏曲紀錄片

 

 

開卷蹦藝術.享受美好閱讀時光

☕️一杯咖啡.一點心意.支持蹦藝術☕️

 

各類合作提案,聯繫方式:

*手機:0917.670.518 
*Line:https://line.me/ti/p/LB1ro0P0AU
*E-mail:jenpin888@gmail.com

【BON音樂】大人的歌劇欣賞 - 董尼才第《帕思夸雷先生》(Don Pasquale)

【BON音樂】大人的歌劇欣賞 - 董尼才第《帕思夸雷先生》(Don Pasquale)
All about Gaetano Donizetti‘s “Don Pasquale”

– 資訊整理共享於網路,一起欣賞音樂與藝術之美 –
蹦藝術 | BONART


 

在紛亂的時局裡,音樂已經成為你生活中的日常?
想透過了解更多作品的背景,拓廣音樂範疇,聽懂音樂的意涵?

這一期的音樂欣賞課,將帶領大人認識經典歌劇作品。《大人社團》與蹦藝術攜手再開新班,以經典的五大歌劇為主題,讓學員透過歌劇作品與作曲家的故事,更貼近音樂的脈絡,了解音樂的內涵及巧思。你會重新認識莫札特有名的《魔笛》,詼諧逗趣的《賽維亞理髮師》《帕思夸雷先生》以及極具特色的《納布果》《托斯卡》,讓歌劇點綴你的生活,享受更多音樂的樂趣。

 

《延伸閱讀》大人的音樂欣賞課學員回饋,看他們用音樂為生活注入繽紛

《延伸閱讀》知名音樂家、導聆人林仁斌:讀懂音樂背後的故事,換來的是更多感動

《延伸閱讀》大人的音樂欣賞線上直播課程好嗎?學員真實回饋分享

 

近期課程推薦

*經典歌劇巡禮線上直播課(5/19週四下午班,共5堂):解讀五大經典歌劇,由魔笛引領進入歌劇殿堂

*大人的指揮家的風采線上直播課(7/7週四下午班,共5堂):五大全球知名最活躍管弦樂指揮家代表

*大人的第九號交響曲聯演線上直播課(8/18週四下午班,共5堂):匯集四大名家-貝多芬X舒伯特X馬勒X德弗札克

 

課程講師介紹

林仁斌老師

知名旅法長笛家:演奏、指揮、撰文、演講與音樂攝影之全方位音樂家

《蹦藝術 | BONART》網站創辦人,眾多單位邀約之資深知名音樂導聆人。

 

  • 董尼才第 │《帕思夸雷先生》
董尼才第(Gaetano Donizetti,1797-1848)被譽為義大利歌劇在浪漫前期的「美聲三傑」。歌劇《帕思夸雷先生》(Don Pasquale)是一齣三幕喜歌劇,是作曲家歌劇創作生涯中66部歌劇之第64部,也是作曲家人生中最後一部喜歌劇,創作於1842-1843年,首演於 1843年。不但有逗趣的劇情,美妙的旋律,作曲家之音樂創作手法也盡臻圓融,是一齣非常成功之喜歌劇。在本堂課程中,林仁斌老師將帶領大人同學們認識這部劇情非常有趣、音樂幽默的重要歌劇作品

 

→維基百科上的《帕思夸雷先生》介紹

 

 

喜歌劇《帕思夸雷先生》(Don Pasquale)是一齣三幕喜歌劇,是董尼才第(Gaetano Donizetti,1797-1848)歌劇創作生涯中66部歌劇之第64部,也是作曲家人生中最後一部喜歌劇,創作於 1842-1843年,首演於 1843年。《帕思夸雷先生》

在此劇中,不但有逗趣的劇情,美妙的旋律,作曲家之音樂創作手法也盡臻圓融,是一齣非常成功之喜歌劇。

 

作曲家

作曲家 董尼才第(Gaetano Donizetti,1797-1848)

 

登場角色與首演者

演出角色

歌者音域page1image10549120 page1image10549504

1843年之首演者

帕思夸雷先生
Don Pasquale, an elderly bachelor

bass

馬拉泰斯塔醫生
Dr. Malatesta, his physician

baritone

帕思夸雷的侄子 埃內斯托
Ernesto, Pasquale's nephew

tenor

諾麗娜 - 美麗寡婦
Norina, a youthful widow, Ernesto's beloved

soprano

馬拉泰斯塔醫生的廚師
Carlino, Malatesta's cousin, and a notary

bass

僕人 - Servants

 

1843 年首演時,由 Luigi Lablache 飾演 Don Pasquale 之逗趣造型
1843 年首演時,由 Luigi Lablache 飾演 Don Pasquale 之逗趣造型
1843 年首演時,由 Luigi Lablache 飾演 Don Pasquale 之逗趣造型

 

1843 年歌劇首演時,歌手 Giulia Grisi 擔任女主角 美麗的寡婦 諾麗娜(Norina)繪像(1844年繪)  

1843 年歌劇首演時,擔任女主角 美麗的寡婦Norina 之歌手 Giulia Grisi 繪像(1844年繪)
1843 年歌劇首演時,擔任女主角 美麗的寡婦Norina 之歌手 Giulia Grisi 繪像(1844年繪)

 

飾演擔任女高音 美麗的寡婦 諾麗娜(Norina)之歌手 Giulia Grisi(左)與男高音 姪子埃內斯托(Ernesto)的歌手 Giovanni Mario(右)(歌劇《清教徒》手繪劇照)。

飾演姪子 Ernesto 的歌手 Giovanni Mario(左),與擔任女主角 美麗的寡婦 Norina 之歌手 Giulia Grisi(歌劇《清教徒》劇照)。
飾演姪子 Ernesto 的歌手 Giovanni Mario(左),與擔任女主角 美麗的寡婦 Norina 之歌手 Giulia Grisi(歌劇《清教徒》劇照)。

 

飾演醫生 Dottor Malatesta 角色之男中音 Antonio Tamburini

 

1843年 1月3日於巴黎義大利劇院 Salle Ventadour 廳演出時之舞台場景(Théâtre Italien at the Salle Ventadour)

The premiere of Donizetti's comic opera Don Pasquale as performed by the Théâtre Italien at the Salle Ventadour in Paris, beginning on 3 January 1843
The premiere of Donizetti's comic opera Don Pasquale as performed by the Théâtre Italien at the Salle Ventadour in Paris, beginning on 3 January 1843

 

<簡談美聲唱法>

「美聲唱法」(Bel Canto),如果我們純粹從字面上的意義來說,「Bel」 是指美的、好的,「Canto」 是 指歌曲、歌謠;因此「Bel Canto」簡單解釋為「美好的歌唱」、「美麗的歌聲」。但如果以聲樂發展歷史與歌劇歷史來說,「Bel Canto」不僅是一種發聲或歌唱的方法,還是一種歌唱的風格與學派。

最初起源於 17世紀,逐漸興盛於18世紀中葉至19世紀初,義大利歌劇(Opera) 盛行起一種講求聲音的華麗與優雅,具有高度藝術性聲樂技巧的演唱法,歌者在演唱時,音與音之間不僅得圓滑流暢,音色音量及力度也要求和諧,這種追求華麗及高超技巧的演唱方式被稱為「美聲唱法」(Bel Canto)。

美聲唱法在音樂表現上有較為嚴格的技術規範,其注重聲音上的技巧,更甚於戲劇的表現與張力。

美聲唱法特色在於發音的圓潤、柔美純淨以及注重呼吸的支撐,並充分利用共鳴控制音量與音色的變化,讓歌聲在高低音之間取得平衡且具有擴張力,近代之之聲樂演唱家與研究者們,更將聲學理論與人的生理特質結合,利用各種解剖生理學、肌肉與神經理論,讓歌唱者更能以科學化之知識,適當減輕喉嚨的負擔,藉以呈現更優異之演唱共鳴,也延續歌者更長的演唱生命。

18、19世紀, 作曲家例如:莫札特 (Wolfgang Amadeus Mozart, 1756-1791)羅西尼 (Gioachino Rossini, 1792-1868)董尼才第 (Gaetano Donizetti, 1797-1848)貝里尼 (Vincenzo Bellini, 1801-1835)等人的歌劇作品中常可聽到這類美聲唱法;在這些作曲家們的努力下,美聲唱法直逼器樂音域與舞台表現力,魅力展現達到了巔峰,也造就出當時許多傑出的歌唱家。

美聲唱法中,咬字吐字非常重要。最終真正完美地唱好一部作品,除了聲部明確、聲區統一、音色明亮、通暢、放鬆而連貫,還需要聲情並茂,而歌詞中的吐字咬字與語韻也非常重要,否則就不算是完美的美聲唱法。

至於美聲唱法到底在現代如何區分學派,有關於真音與假音之運用,有無比例上之限制,確實都是非常難以具體回答之問題。因為各個國家聲樂學派皆有特色,從義大利、法國、德國到俄羅斯,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的唱法與運用特色。

關於美聲唱法學派與各種方式,聲樂演唱者都會有各自的堅持與訓練方式。不過筆者非常認同一個觀念,就是簡言之,世界上的美聲唱法只有兩個學派:一個是「好學派」,一個是「壞學派」簡單說,就是只分為「唱得好」跟「唱得不好」這兩類...而且純粹以結果論。

相信對於美,每個人也是見仁見智,無法避免的是應該是永不止息的論爭吧~(笑)

 

<劇情概要>

《帕思夸雷先生》(Don Pasquale)劇情講述富有單身又年長的老富豪 Don Pasquale,與具有繼承權的姪子 Ernesto 住在一起。但這位具有唯一繼承權的姪子因為 Don Pasquale 的財富,過著生活不憂愁而且挺滋潤的遊手好閒日子。

出於對姪子的愛與擔憂,Don Pasquale 想幫他安排一門親事,幫他找個賢妻,免得 Ernesto 揮霍無度,在他死後敗光自己的家產。

Ernesto 因為一直與美麗的寡婦 Norina 交往,於是反對叔叔的親事安排,始終以敷衍了事的態度不斷拖延。

Don Pasquale 知道姪子與寡婦交往,生氣又無奈之下,只能另謀他途。於是他找了家庭醫生兼好友 Dottor Malatesta 作媒,乾脆自己娶妻結婚,生個自己的小孩繼承財產,再把姪子掃地出門,圖個清淨。

但醫生 Dottor Malatesta 心裏覺得 Don Pasquale 想要老夫少妻實在不妥,也因為與 Ernesto 與 Norina 交好,希望能夠藉此機會成全這兩位年輕人。

於是醫生對這次的相親計畫設了一計:他要 Norina 假裝是自己是在英國修道院唸書剛回國的妹妹 Sofronia,答應來嫁給 Don Pasquale,婚約條件是女方完全掌控家務,之後再以離婚方式來讓 Don Pasquale 體會到老夫少妻是一場絕對的災難。

Don Pasquale 一聽到即將與年輕美女結婚,歡懷期待地接受了醫生的相親提議,開心地迎娶了看似溫柔可人的年輕 Sofronia 為妻(事實上是Norina),並同意一切家務由妻子作主。

沒想到一成婚後,Sofronia 馬上變身為潑婦,讓 Don Pasquale 期待的美好婚姻完全變調,在被逼迫至接近瘋狂無法認受之下,Don Pasquale 不得不訴請離婚。這時 醫生 Dottor Malatesta 誠實以告並好言相勸,醒悟後的 Don Pasquale 也就大方地同意侄子 Ernesto 娶 Norina 為妻,不再反對兩人,劇情最後是皆大歡喜的歡樂結局。(果然是歡樂喜歌劇啊~) 


【分幕場景劇情解說】
以下分幕解說場景劇情解說,文字選錄自:殷子雅 碩士論文【探討董尼才悌之作品分析與詮釋 ---以《唐巴斯瓜雷》之女高音詠嘆調為例】

簡介:

歌劇《帕思夸雷先生》總共分為三幕,第一幕及第二幕分別有五個場景,第三幕則有六個場景,除了第三幕的第六個場景為帕思夸雷先生家旁的花園,其餘的場景都是在帕思夸雷先生家中大廳,和其他歌劇相比,場景簡單許多,也能讓觀眾很容易就明白故事的發展。

第一幕 (場景:帕思夸雷先生家中客廳)

第一場
帕思夸雷先生在家中客廳,拿著手錶不斷地走來走去,像是有心事般的焦慮,原來是因為帕思夸雷先生的姪子埃內斯托不顧他的反對,執意要和一個年輕的寡婦結婚,為了要懲罰埃內斯托,帕思夸雷先生決定自己結婚來剝奪埃內斯托的繼承權,所以他正等著好友馬拉泰斯塔醫生的到來,替他帶來找到新娘的好消息。

第二場
醫生馬拉泰斯塔來到家中,帕思夸雷先生急忙地問他結果,馬拉泰斯塔告訴帕思夸雷先生自己已找到了新娘,而且是自己乖巧柔順的妹妹,還生動的描繪了她美麗的容貌,這深深打動了帕思夸雷先生,於是帕思夸雷先生催促馬拉泰斯塔趕快去把他妹妹帶來,此時他掩不住喜悅,感覺自己像是二十歲一樣年輕,並打算要把這個消息告訴埃內斯托,讓埃內斯托知道任性將會是甚麼下場。

第三場
埃內斯托出場,帕思夸雷先生給他最後一次機會讓他考慮是否願意離開諾麗娜,如果做不到,他就決定剝奪他的繼承權,埃內斯托還是堅決地要和諾麗娜結婚,帕思夸雷先生就把自己準備和馬拉泰斯塔醫生妹妹結婚的消息告訴他,並且決定自己保留所有財產,埃內斯托不敢置信,並提議要找馬拉泰斯塔商量,但帕思夸雷先生告訴他馬拉泰斯塔對自己的支持,埃內斯托覺得被自己的朋友背叛,他將被迫離開家鄉,同時也即將失去愛人,心中難過不堪。

第四場
諾麗娜在房間裡看著小說,用歌唱敘述著自己對愛情的看法,同時形容自己聰明又愛幻想的個性並唱著詠嘆調〈那動人的目光直射騎士的心房〉(Quel guardo il cavaliere),此時她也正在等著醫生馬拉泰斯塔的到來,準備討論著如何捉弄帕思夸雷先生,就在這時僕人送上一封信,是埃內斯托寫的,諾麗娜看著信的內容顯得有些害怕。

第五場
馬拉泰斯塔出場並準備和諾麗娜討論他的計謀並唱出宣敘調〈而那醫生還不來!〉(E il Dottor non si vede!),此時諾麗娜卻告訴他,她不想參與,接著馬拉泰斯塔讀著信的內容,看到信中埃內斯托寫著他將被趕出家門,同時也無法繼承帕思夸雷先生的財產,馬拉泰斯塔安慰著諾麗娜並仔細告訴她自己計畫的計謀,於是諾麗娜就和馬拉泰斯塔唱出宣敘調〈好消息,諾麗娜〉(Buone nuove, Norina), 內容就是要諾麗娜假扮他在修道院的妹妹,並和帕思夸雷先生結婚,最後請自己的表哥卡洛托來扮演公證人,兩人越談越開心於是兩人唱起二重唱〈我準備好了〉 (Pronta io son,purch’io non manchi),結婚之後諾麗娜的任務就是要使帕思夸雷先生失去信心和發瘋,兩人又再度唱起二重唱〈你要我傲慢嗎?〉(Mi volete fiera?), 諾麗娜答應只要不會失去埃內斯托,她願意配合演出,兩個人就這樣滿懷著信心 去找帕思夸雷先生,最後以二重唱〈快去,快跑〉(Vado corro)作為這一場的結束。

第二幕 (場景:帕思夸雷先生家中大廳)

第一場
在憂傷的背景音樂中,埃內斯托獨自一個人在帕思夸雷先生家中大廳,他敘述著自己遭遇到被朋友背叛的不幸,同時也表達即將失去愛人的痛苦,並決定要到異國他鄉去。

第二場
帕思夸雷先生穿著盛裝並期待著醫生馬拉泰斯塔及新娘的到來,同時吩咐僕人,如果馬拉泰斯塔與新娘來的時候千萬不准打擾到他們,如果不聽從吩咐,就小心被辭退,於是他開始得意地打扮自己,並幻想自己仍然很年輕。

第三場 
馬拉泰斯塔帶著戴面紗的諾麗娜進場,諾麗娜假裝是一個害羞、膽小的女人。此時馬拉泰斯塔、帕思夸雷先生與諾麗娜演唱三重唱〈來吧!勇敢些〉(Via, da brava),馬拉泰斯塔解釋著因為妹妹剛從修道院出來,所以感到不安,三人合唱著宣敘〈不要害怕〉(Non abbiate paura)。這時帕思夸雷先生早被諾麗娜的姿態、聲音與舉止所吸引,加上馬拉泰斯塔從旁協助演出,當帕思夸雷先生一見到諾麗娜掀起面紗,立即就決定要娶她為新娘,此時馬拉泰斯塔早就安排好公證人要等著幫帕思夸雷先生和諾麗娜證婚。

第四場
馬拉泰斯塔介紹著公證人並開始準備證婚,合約裡寫著諾麗娜從今天起就是這個房子的女主人,僕人必須對她完全的服從與尊重,另外帕思夸雷先生要把所有財 產的一半都贈與諾麗娜,公證完之後準備簽名時,公證人說現場還少了一個見證人,就在這個時候,埃內斯托正從門外進來,諾麗娜及馬拉泰斯塔開始緊張的不知所措,因為他們擔心不知情的埃內斯托會破壞這一切,五重唱〈一方面為,等等〉 (Fra da una parte et cetera)的音樂響起。

第五場
埃內斯托進來和帕思夸雷先生道別的同時,被帕思夸雷先生要求當婚禮見證人,埃內斯托看到新娘,簡直不敢相信,諾麗娜開始感到焦慮不安,於是四個人唱起重唱〈在我走之前,先生〉(Pria di partir, signore),馬拉泰斯塔立刻把埃內斯托拉到旁邊並告訴他這一切,帕思夸雷先生就在大家的矇騙之下與諾麗娜完婚:五重唱〈現在你們已結為夫妻〉(Siete marito e moglie)。

當證婚人一宣布他們結為夫妻的同時,諾麗娜就像變了一個人似的,不但對帕思夸雷先生冷嘲熱諷,還拒絕帕思夸雷先生的擁抱,最後竟要求要埃內斯托當自己的騎士,帕思夸雷先生反對的同時,終於意會到諾麗娜其實是一個陰險的女人,不斷懷疑自己是不是在作夢,受屈辱的帕思夸雷先生想繼續爭辯,但卻被馬拉泰斯塔阻止,四重唱〈看他驚愕的樣子〉(Ah...È rimasto là impietrato)。諾麗娜繼續使壞,命令僕人大肆揮霍錢財,帕思夸雷先生在旁邊看 了非常生氣,深深感覺到被欺騙了,心中有著無限的怒火,四重唱〈我要所有的僕人〉 (Riunita immantinente),但站在一邊的埃內斯托終於明白諾麗娜對自己的心意, 同時醫生馬拉泰斯塔正在打圓場,催促著帕思夸雷先生先上床去睡覺,四重唱〈我? 我?〉(Io? io?)。

第三幕 (場景:唐巴斯瓜雷家中大廳,到處散放著女生的服飾、衣服、帽子、皮毛...等,僕 人們在前後奔忙,邊叫喊邊執行命令,唐巴斯瓜雷坐在一張小書桌旁,書桌幾乎 要被帳單淹沒)。

第一場
僕人們拿著一大堆衣物到諾麗娜房間的同時,帕思夸雷先生翻開桌上的帳單,並說著如果再讓諾麗娜這樣下去,自己很快就會進到貧民窟了,於是他決定不惜代價都要阻止諾麗娜,正當思考的同時,諾麗娜穿著華麗,手裡拿著扇子,匆忙地跑進來準備離開,絲毫沒有注意到帕思夸雷先生。

第二場
帕思夸雷先生見狀就詢問諾麗娜要去哪裡,二重唱〈夫人,這樣匆忙,能告訴我你要去哪裡?〉(Signorina, in tanta fretta dove va vorrebbe dirmi?),諾麗娜告訴帕思夸雷先生自己要到劇院去,但帕思夸雷先生不同意,並表示女人應該要聽從丈夫的話,諾麗娜卻要他保持沉默。此時,帕思夸雷先生大發雷霆並命令諾麗娜回房間,待在家裡休息,諾麗娜不願聽從,催促著帕思夸雷先生先上床睡覺,有什麼事情留到明天再談,帕思夸雷先生不斷怒斥諾麗娜是騷女人,於是諾麗娜狠狠的打了他一個 耳光,並罵他活該,帕思夸雷先生決定一切都該到此為止,二重唱〈完了,帕思夸雷先生〉(E finite, Don Pasquale),就在諾麗娜說要出門的同時,帕思夸雷先生回應她:「走吧!但不要再回來了」。

諾麗娜安撫著他並叫他安靜地去睡一個好覺,二重唱〈阿!丈夫,來吧,親愛的小新郎〉(Ah! Sposo! Via caro sposino),帕思夸雷先生受不了這樣的打擊,提出要離婚,諾麗娜還是不理會他的要求,並在離開的同時,掉下了一張紙條,帕思夸雷先生原以為是帳單,打開後讀著內容卻發現是一 封邀請諾麗娜到花園幽會的情書,於是帕思夸雷先生氣得叫僕人去把醫生馬拉泰斯塔找過來。

第三場
僕人們議論紛紛帕思夸雷先生與諾麗娜的爭吵,從僕人眼裡認為帕思夸雷先生對於諾麗娜是不被重視的。(僕人唱完後,全體退場,馬拉泰斯塔和埃內斯托交頭接 耳地在門口出現)。

第四場
馬拉泰斯塔與埃內斯托像在討論甚麼計謀似的,達成了協議,馬拉泰斯塔知道帕思夸雷先生找他來的原因,一定是因為那張要約諾麗娜出去的幽會紙條,果不其然,帕思夸雷先生臉色蒼白的出現。

第五場
帕思夸雷先生一見到馬拉泰斯塔就急著抱怨與哭訴,並訴說著自己因為不願意讓埃內斯托和年輕寡婦結婚而做下錯誤的決定,早知道就應該成全他們,馬拉泰斯塔要帕思夸雷先生解釋清楚一點,帕思夸雷先生述說著諾麗娜的揮霍及不講道理,馬拉泰斯塔假裝不相信這一切,但帕思夸雷先生早已決定要報復諾麗娜,他告訴馬拉泰斯塔他撿到的紙條內容,並要馬拉泰斯塔陪他一起到花園埋伏,等待抓到人之後就立刻把諾麗娜趕出家門,此時的馬拉泰斯塔卻在內心取笑帕思夸雷先生的愚笨。

第六場 (場景:帕思夸雷先生旁邊的花園樹叢裡)
埃內斯托站在一扇柵欄門的外面,看著天上的月亮,唱著歌等待諾麗娜的出現,歌詞不僅表達出他對諾麗娜到來的期盼,也唱出他因為諾麗娜為他犧牲的不捨,不久後,諾麗娜小心地從平台下來,並未埃內斯托打開柵欄門,兩個人一見 到面就互說思念之情,二重唱〈再次告訴我你愛我〉(Tornamia dir che m’ami)。

剛好此時帕思夸雷先生和馬拉泰斯塔手提燈籠走過柵欄門,帕思夸雷先生大叫不要動,並和馬拉泰斯塔以及諾麗娜唱起宣敘調〈不要動!〉(Alto là !),此時埃內斯托已經偷偷的回到房子裡了,帕思夸雷先生用燈籠照著諾麗娜詢問著和他幽會的男人在哪,諾麗娜回答:「沒有人在這裡!」,馬拉泰斯塔假裝要幫帕思夸雷先生,要求帕思夸雷先生雷能授權他處理這件事情,馬拉泰斯塔故意和諾麗娜說,明天將有一位新娘會來到這裡,那就是埃內斯托的愛人。

諾麗娜生氣的表示寧願離開也不願意和寡婦同住,馬拉泰斯塔說服帕思夸雷先生如果想要趕走諾麗娜就必須接受埃內斯托結婚,於是帕思夸雷先生答應並要求埃內斯托去把諾麗娜接來的同時,四個人唱起宣敘調〈我在這兒〉(Eccomi),馬拉泰斯塔解釋了這一個騙局,最後帕思夸雷先生成全了埃內斯托與諾麗娜,並祝福他們,最後四重唱加合唱團唱出〈了不 起,了不起,帕思夸雷先生〉(Bravo, bravo Don Pasquale)作為完美的結局。(全劇終)

【版本推薦】按下↓照片,進入該歌劇中文版本欣賞

美國大都會歌劇院 sold-out performance 2010年現場錄影版本

Don Pasquale 由義大利低男中音 Simone Alaimo 飾演、Dr. Malatesta 是由波蘭男中音 Mariusz Kwiecien 飾演,Norina 是由俄國女高音 Anna Netrebko 飾演,Ernesto 是由秘魯男高音 Juan Diego Florez 飾演。

 

歌劇宣傳海報(馬上看得出誰的人氣最高...XD)

 

Anna Netrebko 多年來的歌劇扮相皆以大膽展現自己為主要方向,在 《帕思夸雷先生》歌劇裡,除了一人要分飾兩角之外,結婚之後所展現的 Norina 潑辣演技與舞台效果,更是本劇女主角歷年之最。

精彩劇照欣賞

此段落是女高音諾麗娜在劇中的著名獨唱詠嘆調〈那動人的目光直射騎士的心房〉(Quel guardo il cavaliere)。在歌劇《帕思夸雷先生》第一幕第四場。

此段落詠嘆調可分為慢-快兩部分。第一部分為行板 (Andante),6/8 拍。歌曲一開始前奏10小節之後,坐在躺椅上看書的女主角諾麗娜,嘴中唱出了書裡關於愛情小說的文字內容,「那動人的目光」「直接刺入騎士的心房」作為詠嘆調開頭,「他屈膝跪下說...」「我是你的騎士」...,屬於抒情夢幻的開場序奏。


 

在管弦樂的活潑旋律就奏過後,諾麗娜接著一邊唱出自己對於愛情的看法:「我知道在適當的時間和地點,那美麗目光的魔力」、「我也知道如何點燃一顆心」、「我還知道單純的微笑產生的魔力」「而一滴虛假的眼淚」「一段虛假的溫柔」...「我知道詐欺愛情的千種妙計」「迷人心弦的花言巧語」...

諾麗娜是一位美麗的寡婦,她愛上了男主角埃內斯托,也因為是寡婦,諾麗娜同時也看透人生百態。從歌詞裡知道她對於愛情與男人的個性了如指掌、不屑一顧,同時個性靈巧、活潑,其實對於美好愛情仍然帶有著嚮往與憧憬。 Anna Netrebko 在 2010年版的《帕思夸雷先生》中,更是把這份靈巧與舞台魅力展現十足。

 

 

 

 

 

 

 

 

 

 

 

歌劇演員們生動活潑的歌劇表演方式,讓現場觀眾觀賞本劇時笑聲不斷

John Del Carlo as Don Pasquale and Mariusz Kwiecien as Dr. Malatesta in Donizetti's "Don Pasquale."
Photo: Marty Sohl/Metropolitan Opera / Taken during the rehearsal on October 26, 2010 at the Metropolitan Opera in New York City.

 


 

 

 

 

 

 

 

 

 

 

 

【版本欣賞】按下↓照片,進入該歌劇中文版本欣賞

 

 

【版本欣賞】按下↓照片,進入該歌劇中文版本欣賞

 

開卷蹦藝術.享受美好閱讀時光

☕️一杯咖啡.一點心意.支持蹦藝術☕️

 

各類合作提案,聯繫方式:

*手機:0917.670.518 
*Line:https://line.me/ti/p/LB1ro0P0AU
*E-mail:jenpin888@gmail.com

【BON音樂】直擊鋼琴美技對決-第16屆范克萊本國際鋼琴大賽線上課程 5

【BON音樂】直擊鋼琴美技對決-第16屆范克萊本國際鋼琴大賽線上課程 5
LIN Jen-Pin Music Lecture of The 16th Van Cliburn International Piano Competition 2022-5

– 資訊整理共享於網路,一起欣賞音樂與藝術之美 –
蹦藝術 | BONART


蹦藝術X大人社團《直擊鋼琴美技對決》線上課程簡介

直擊鋼琴美技對決(5/4週三晚上班,共8堂):四年一度 范克萊本大賽
四年一度的范‧克萊本鋼琴大賽,是美國鋼琴大師范‧克萊本(Van Cliburn)創辦的賽事,並選在他的故鄉德州Fort Worth舉辦,為國際鋼琴四大賽之一。接待家庭如照顧家人般的特色更是這項國際鋼琴比賽充滿人情味的特色之一;開辦以來話題不斷,而注重室內樂合作精神與獨奏並重的特色,也讓這場賽事難度大增,被譽為是世界最困難的賽事之一。喜愛古典樂的大人一定要把握這個難得的機會,與專業導聆一起享受追賽事的緊張感與期待感,體驗更有層次的音樂盛事。

 

《延伸閱讀》大人的音樂欣賞課學員回饋,看他們用音樂為生活注入繽紛

《延伸閱讀》知名音樂家、導聆人林仁斌:讀懂音樂背後的故事,換來的是更多感動

《延伸閱讀》大人的音樂欣賞線上直播課程好嗎?學員真實回饋分享

近期課程推薦

*經典歌劇巡禮線上直播課(5/19週四下午班,共5堂):解讀五大經典歌劇,由魔笛引領進入歌劇殿堂

*大人的指揮家的風采線上直播課(7/7週四下午班,共5堂):五大全球知名最活躍管弦樂指揮家代表

*大人的第九號交響曲聯演線上直播課(8/18週四下午班,共5堂):匯集四大名家-貝多芬X舒伯特X馬勒X德弗札克

 

課程講師介紹

林仁斌老師

知名的旅法長笛家:演奏、指揮、撰文、演講與音樂攝影之全方位音樂家

《蹦藝術 | BONART》網站創辦人,眾多單位邀約之知名資深音樂導聆人。

 

范克萊本鋼琴大賽官方網站🎵

 

2022年第16屆國際范克萊本鋼琴大賽

四大特色:

全球最佳青年鋼琴家與賽
The best pianists in the world.

最佳表演比賽環境
The ideal performance environment.

無與倫比的國際曝光率
Unrivaled international exposure.

最佳演奏事業起步機會
The launch of careers.


2022國際范克萊本鋼琴大賽消息 - 30位選手名單出爐🎉

四年一度的范克萊本國際鋼琴比賽將於2022年6月2日至18日在德克薩斯州Fort Worth舉行,主辦單位已宣布了今年的 30 名參賽者。

選拔過程:

由跨國鋼琴家組成之初選遴選評審團:Roberto Plano(意大利)、Michel Beroff(法國)、Jamie Parker(加拿大)、Lydia Artymiw(美國)和 Dominique Morel(加拿大)共同組成的初步篩選小組,今年審查了創紀錄的388份參賽申請書,選出了142位年輕鋼琴家出線。

由跨國鋼琴家組成之二次篩選評審團:Angela Cheng(加拿大)、Arnaldo Cohen(巴西)、Christopher Elton(英國)、Alexander Kobrin(美國)和 Anton Nel(南非/美國),他們進一步從142位年輕鋼琴家中,近一步遴選出72位,並安排於所有人親至大賽現場「沃斯堡」(For Worth)於2022年3月6日至12日現場演奏甄選。

二次篩選評審團成員:(下圖由左至右)

最後在現場演奏甄選之後,由五名成員組成的二次篩選評審團,選擇出最後這30位參賽者。

2022 范克來本大賽30位參賽者名單(18-30歲)
The CLIBURN COMPETITORS

Tianxu An, China, age 23 中國
Yangrui Cai, China, 21 中國
Albert Cano Smit, Spain/Netherlands, 25 西班牙/荷蘭
Dmytro Choni, Ukraine, 28 烏克蘭
Federico Gad Crema, Italy, 23 義大利
Anna Geniushene, Russia, 31 俄羅斯
Francesco Granata, Italy, 23 義大利
Arseniy Gusev, Russia, 23 俄羅斯
Masaya Kamei, Japan, 20 日本
Uladzislau Khandohi, Belarus, 20 白俄羅斯
Honggi Kim, South Korea, 30 南韓
Elizaveta Kliuchereva, Russia, 23 俄羅斯
Shuan Hern Lee, Australia, 19 澳洲
Andrew Li, United States, 22 美國
Yunchan Lim, South Korea, 18 南韓
Denis Linnik, Belarus, 26 白俄羅斯
Kate Liu, United States, 28 美國
Ziyu Liu, China, 24 日本
Jonathan Mak, Canada, 25 加拿大
Georgijs Osokins, Latvia, 27 拉脫維亞
Jinhyung Park, South Korea, 26 南韓
Changyong Shin, South Korea, 28 南韓
Ilya Shmukler, Russia, 27 俄羅斯
Vitaly Starikov, Russia, 27 俄羅斯
Clayton Stephenson, United States, 23 美國
Yutong Sun, China, 26 中國
Marcel Tadokoro, France/Japan, 28 法國/日本
Sergey Tanin, Russia, 26 俄羅斯
Yuki Yoshimi, Japan, 22 日本
Xiaolu Zang, China, 22 中國

【BON話題】大賽宣言以及本屆總獎金創新高

音樂藝術與政治無涉

儘管俄羅斯在烏克蘭採取了軍事行動,但大賽認為音樂不應牽涉政治,因此並未阻擋年輕優秀的俄羅斯鋼琴家參賽。

比賽主席兼CEO雅克·馬奎斯在聲明中表示:「克萊本必須並將繼續履行其作為支持藝術家的文化機構的使命,我們致力於利用這種藝術形式超越界限的力量。我們不會根據國籍、性別或種族來區分非政治藝術家。我們堅定地支持全球音樂界對這些理想的承諾。」

累積獎金,再創新高

2022 年范克萊本國際鋼琴比賽,總現金獎已增加到 265,000 美元:其中金牌 100,000 美元、銀牌 50,000 美元、銅牌 25,000 美元。

相較上屆2017 年獎金分別為 50,000 美元、25,000 美元和 15,000 美元,增幅達100%,顯見大賽想以重金鼓勵疫情間辛苦的優秀音樂選手們(蹦藝術編譯)


想了解大賽起源、曲目設計特色與歷屆得獎者等資料?想觀賞國際大賽聽得更加深入並看懂門道?由蹦藝術林仁斌老師主講之《直擊鋼琴美技對決》8堂線上系列課程,將為您提供最佳解答~

 

2022年第16屆范克萊本鋼琴大賽基本資料

評審團成員:

 

每輪指定曲目

*曲目唯一規則:獨奏曲目不得在預賽、四分之一決賽和半決賽中重複。


  • │第五堂6/1:第一輪曲目介紹x分析大賽趨勢│

經過3月的視訊演奏淘汰賽之後,獲邀參與大賽的年輕音樂家將會前往范‧克萊本的故鄉德州Fort Worth進行正規賽事。在這堂課中老師將結合3月的視訊演奏影片,為學員們一一介紹本屆參與賽事的優秀選手們,並且分析其中的資訊與特色。

 

開放式的曲目.迎來刺激緊張的賽事

網路觀看比賽方式

→Youtube連結

→Medici.tv連結

 

2022年大賽行程


 

30位參賽者,曲目總覽

 

第一輪曲目分析

參賽者 第一輪曲目

TIANXU AN

中國,23歲

GUBAIDULINA Chaconne
MENDELSSOHN Variations sérieuses, op. 54
HOUGH Fanfare Toccata
LISZT Mephisto Waltz No. 1

YANGRUI CAI

中國,21歲

HOUGH Fanfare Toccata
LISZT “Bénédiction de Dieu dans la solitude” from Harmonies poétiques et religieuses
BRAHMS Variations on a Theme by Paganini, op. 35, Book I

ALBERT CANO SMIT

西班牙/荷蘭,25歲

BACH Contrapunctus I, IV, II, XIIIb, XIIIa, V, IX from The Art of Fugue, BWV 1080
ALBÉNIZ “Evocación” and “El Puerto” from Iberia, Book I
HOUGH Fanfare Toccata

DMYTRO CHONI

烏克蘭,28歲

HOUGH Fanfare Toccata
SCHUMANN Novelette in F-sharp Minor, op. 21, no. 8
RACHMANINOV Sonata No. 2 in B-flat Minor, op. 36 (1931)

FEDERICO GAD CREMA

義大利,23歲

SCARLATTI Sonata in D Minor, K. 213
HOUGH Fanfare Toccata
MENDELSSOHN Variations sérieuses, op. 54
SCRIABIN Fantasy in B Minor, op. 28

ANNA GENIUSHENE

俄羅斯,31歲

HAYDN Sonata in D Major, Hob. XVI:42
HOUGH Fanfare Toccata
RACHMANINOV Études-tableaux, op. 33

FRANCESCO GRANATA

義大利,23歲

TCHAIKOVSKY Méditation, op. 72, no. 5
HOUGH Fanfare Toccata
SCHUBERT Sonata in A Minor, D. 784
STRAVINSKY–AGOSTI Suite from The Firebird

ARSENIY GUSEV

俄羅斯,23歲

GIBBONS Lord Salisbury’s Pavane
FROBERGER Aria in D Minor, FbWV 636
FRANCK Prélude, Choral et Fugue
HOUGH Fanfare Toccata
SCRIABIN Sonata No. 7, op. 64 “White Mass”

MASAYA KAMEI

日本,20歲

HOUGH Fanfare Toccata
CHOPIN Etude in A Minor, op. 10, no. 2
BERG Sonata, op. 1
LISZT Réminiscences de Norma

ULADZISLAU KHANDOHI

白俄羅斯,20歲

HOUGH Fanfare Toccata
SCHUMANN Symphonic Etudes, op. 13
SCRIABIN Mazurka in E Minor, op. 25, no. 3
PROKOFIEV Four Etudes, op. 2

HONGGI KIM

南韓,30歲

SCARLATTI Sonata in B Minor, K. 87
SCARLATTI Sonata in B Minor, K. 27
SCARLATTI Sonata in G Major, K. 13
SCARLATTI Sonata in G Major, K. 455
HOUGH Fanfare Toccata
TCHAIKOVSKY–PLETNEV Suite from The Nutcracker

ELIZAVETA KLIUCHEREVA

俄羅斯,23歲

HOUGH Fanfare Toccata
FRANCK Prélude, Choral et Fugue
LISZT Rhapsodie espagnole

SHUAN HERN LEE

澳洲,19歲

HOUGH Fanfare Toccata
HAYDN Sonata in E-flat Major, Hob. XVI:52
CHOPIN Barcarolle in F-sharp Major, op. 60
BALAKIREV Islamey: Oriental Fantasy

ANDREW LI

美國,22歲

HAYDN Sonata in D Major, Hob. XVI:42
HOUGH Fanfare Toccata
STRAVINSKY Trois mouvements de Pétrouchka
LISZT Hungarian Rhapsody No. 6

YUNCHAN LIM

南韓,18歲

HOUGH Fanfare Toccata
COUPERIN “La Couperin” from Pièces de clavecin, Book IV, order 21
MOZART Sonata No. 9 in D Major, K. 311
CHOPIN Variations on “Là ci darem la mano,” op. 2

DENIS LINNIK

白俄羅斯,26歲

RAMEAU “L’Entretien des Muses,” “Les tourbillons,” and “La joyeuse” from Suite in D Major, RCT 3
KARAMANOV Variations for Piano
HOUGH Fanfare Toccata
RACHMANINOV Sonata No. 2 in B-flat Minor, op. 36 (1931)

KATE LIU

美國,28歲

SCHUBERT Allegretto in C Minor, D. 915
HOUGH Fanfare Toccata
PROKOFIEV Sonata No. 8 in B-flat Major, op. 84

ZIYU LIU

中國,24歲

SCHUBERT Drei Klavierstücke, D. 946
BARTÓK Sonata, Sz. 80
HOUGH Fanfare Toccata

JONATHAN MAK

加拿大,25歲

HAYDN Sonata in A-flat Major, Hob. XVI:46
HOUGH Fanfare Toccata
RACHMANINOV Variations on a Theme of Corelli, op. 42

GEORGIJS OSOKINS

拉脫維亞,27歲

SCRIABIN Sonata No. 9, op. 68 (“Black Mass”)
HOUGH Fanfare Toccata
CHOPIN Sonata No. 3 in B Minor, op. 58

JINHYUNG PARK

南韓,26歲

HOUGH Fanfare Toccata
DEBUSSY Images, Book I
LISZT Venezia e Napoli

CHANGYONG SHIN

南韓,28歲

HAYDN Sonata in C Major, Hob. XVI:50
HOUGH Fanfare Toccata
CHOPIN Nocturne in B Major, op. 62, no. 1
GRANADOS “Los requiebros” from Goyescas, op. 11

ILYA SHMUKLER

俄羅斯,27歲

BACH–BUSONI Toccata, Adagio and Fugue in C Major, BWV 564
HOUGH Fanfare Toccata
STRAVINSKY Trois mouvements de Pétrouchka

VITALY STARIKOV

俄羅斯,27歲

HOUGH Fanfare Toccata
DEBUSSY Estampes
WAGNER–LISZT Overture to Tannhäuser

CLAYTON STEPHENSON

美國,23歲

HAYDN Sonata in D Major, Hob. XVI:37
HOUGH Fanfare Toccata
STRAVINSKY–AGOSTI Suite from The Firebird
STRAUSS–GODOWSKY Symphonic Metamorphosis on Die Fledermaus

YUTONG SUN

中國,26歲

HANDEL Chaconne in G Major, HWV 435
HOUGH Fanfare Toccata
LIGETI Etude No. 13 “L’escalier du diable”
BEETHOVEN Sonata No. 31 in A-flat Major, op. 110

MARCEL TADOKORO

法國/日本,28歲

HOUGH Fanfare Toccata
RAMEAU “Musette en rondeau” from Suite in E Minor, RCT 2
BEETHOVEN Six Variations on an Original Theme in F Major, op. 34
LISZT Transcendental Etude No. 5 “Feux follets”
STRAVINSKY Trois mouvements de Pétrouchka

SERGEY TANIN

俄羅斯,26歲

CPE BACH Sonata in F-sharp Minor, H. 37
HOUGH Fanfare Toccata
LISZT “Sposalizio” from Années de pèlerinage
LISZT “Les jeux d’eaux à la Villa d’Este” from Années de pèlerinage
MESSIAEN “Regard de l’Esprit de joie” from Vingt Regards sur l’enfant-Jésus

YUKI YOSHIMI

日本,22歲

HOUGH Fanfare Toccata
LISZT Sonata in B Minor

XIAOLU ZANG

中國,22歲

HOUGH Fanfare Toccata
SCHUMANN Humoreske in B-flat Major, op. 20
SCRIABIN Sonata No. 4 in F-sharp Major, op. 30

 

大賽心法

延伸閱讀

日本人時隔51年再奪亞軍:反田恭平談蕭邦國際鋼琴大賽

內容選讀:

將近兩次比賽中的4000首曲目數位化

——蕭邦國際鋼琴大賽的預選賽資格審查的是資料和演奏錄音。直到結果公佈後,很多人才知道您報名參賽了,是吧?

很多人看了資料審查的結果都驚訝地表示:「反田居然要參賽!?」我多次被人問到為什麼要參賽,如今是否有必要參賽。也因為這個原因,我多少感到有些壓力,想著絕對不能落選。

我內心報名參賽的意願很強烈,因為我想檢驗一下自己的實力。另外,我想在從小就憧憬的那個大賽的決賽中演奏一首協奏曲(決賽演奏蕭邦的第一或第二鋼琴協奏曲)。

而且,那時候我身邊已經有JNO(管弦樂團,全稱Japan National Orchestra。前身是2018年反田帶頭成立的MLM Double Quartet,2019年發展為MLM National管弦樂團,2021年改名為JNO)的成員了。看到他們不斷向國際大賽發起挑戰,或者在國內也從屬於某個專業樂團,取得首席地位,我也會想,自己不參加比賽是行不通的。想讓JNO在全球獲得知名度,首先我這個發起人得打響自己的名號,否則我們很難成為世界級的樂團——這也是我出戰國際比賽的一個理由。

——眾所周知,您決定參賽後,總會精心策劃周密的戰略。那麼,這次比賽您採取了怎樣的戰略呢?

我對近兩屆蕭邦大賽的參賽者選定的曲目和演奏方式進行了分析,把4000首曲目進行了數位化處理。我研究了第一輪比賽演奏哪首曲目比較容易晉級(蕭邦大賽的正賽經3輪比賽晉級決賽,最終角逐名次),還把最近兩次比賽的評委評價全都過了一遍。上次的評委會主席評價得挺有趣的,當時參賽選手的必選曲目彈奏的都是圓舞曲,他的評價是『沒一個人按照圓舞曲的節奏演奏』,『缺乏創意』。我在消化吸收這些評價的基礎上反覆推敲,最終確定了自己的演奏方式。我的基本思路是,為了在比賽中獲勝,一定要彈奏出能在比賽中不斷過關斬將的蕭邦。

「你不是鋼琴家。你是藝術家。」

——那您實際上是在參考以往這些傾向的基礎上演奏的嗎?

說實話,第一輪我也不知道評委是什麼傾向,至於結果如何更是難以預料,所以只能中規中矩地演奏。第一輪的結果出來後,評委的傾向就很明確了。總之,充分表現出自己個性的選手勝出。個性強的人,或者與此相反,演奏得相當正統的人都晉級到下一輪。我當時的想法是,我隨時都可以按照自己喜歡的方式彈奏,但光這樣是不行的。所以,從2017年起教我的波蘭老師的意見就變得非常重要了,他教會了我很多蕭邦樂曲的演奏規則。

——每一輪的曲目都是您深思熟慮之後選擇的吧?

大概從2016年起,我開始正式考慮選曲的事情,實際上在巡演中我也嘗試彈奏蕭邦的曲目,判斷自己擅長哪一首。我一直認為曲目順序的安排和呈現方式也會納入評委的考量當中,所以我對現在的自己想表達什麼、如何表達思考了很久,才定下了曲目。頒獎典禮上,評委凱文·凱納對我說:「看得出你選曲是下了很大功夫的。」他一向以嚴苛著稱,能得到他的認同,我非常高興。還有巴西評委亞瑟·莫雷拉·利馬臨走前對我說:「你不是鋼琴家。你是音樂家,是藝術家。」開始我感到很震驚,但後來仔細一想,這可能是最讓我欣喜的評價了。比賽期間,歷屆比賽獲獎的鋼琴家們都給我提出了寶貴意見,讓我很受鼓舞。

——聽說您當時還特意設計了髮型,被當地媒體稱作「武士頭」。

當然要靠音樂一決勝負,但僅靠音樂很難。我想,要是有什麼標誌性的特徵就好了。除了評委,還有必要讓當地人也記住我的臉。現在SNS和Youtube都很發達,於是我就留長了頭髮,蓄起了鬍鬚,希望能吸引全世界觀眾的目光。

——健身方面,聽說您也在進行肌肉訓練之類的運動?

我在俄羅斯的莫斯科音樂學院留學時,在馬林斯基劇院聽過鄧尼斯·馬祖耶夫演奏的普羅科菲耶夫的第二鋼琴協奏曲。這位鋼琴家身高198cm,身體健壯。他的琴聲非常響亮,感覺都能蓋住樂團的聲音了。聽了他的演奏後,我不禁感慨自己彈出的聲音是多麼孱弱無力。所以我就開始健身了,我想骨骼是改變不了了,但肌肉還是可以改變的。

我也擔心蕭邦國際鋼琴大賽賽場(華沙愛樂音樂廳)的音響如何,協奏曲能否彈奏出不遜色於樂團的音量。所以我姑且多多進食,勤動手指練起來。我本來就是肌肉型體質,稍微動一動就會長肌肉。

蹦藝術談反田恭平訪問特輯

https://linktr.ee/bonart

 

 

【補充】克萊本經典曲目(Cliburn Masterpiece)

 

 

開卷蹦藝術.享受美好閱讀時光

☕️一杯咖啡.一點心意.支持蹦藝術☕️

 

各類合作提案,聯繫方式:

*手機:0917.670.518 
*Line:https://line.me/ti/p/LB1ro0P0AU
*E-mail:jenpin888@gmail.com

【BON音樂】羅西尼:歌劇《塞維亞理髮師》介紹與賞析

【BON音樂】羅西尼:歌劇《塞維亞理髮師》介紹與賞析
Rossini: Opera "Le Barbier de Séville"

– 資訊整理共享於網路,一起欣賞音樂與藝術之美 –
蹦藝術 | BONART


 

在紛亂的時局裡,音樂已經成為你生活中的日常?
想透過了解更多作品的背景,拓廣音樂範疇,聽懂音樂的意涵?

這一期的音樂欣賞課,將帶領大人認識經典歌劇作品。《大人社團》與蹦藝術攜手再開新班,以經典的五大歌劇為主題,讓學員透過歌劇作品與作曲家的故事,更貼近音樂的脈絡,了解音樂的內涵及巧思。你會重新認識莫札特有名的《魔笛》,詼諧逗趣的《賽維亞理髮師》《帕思夸雷先生》以及極具特色的《納布果》《托斯卡》,讓歌劇點綴你的生活,享受更多音樂的樂趣。

 

《延伸閱讀》大人的音樂欣賞課學員回饋,看他們用音樂為生活注入繽紛

《延伸閱讀》知名音樂家、導聆人林仁斌:讀懂音樂背後的故事,換來的是更多感動

《延伸閱讀》大人的音樂欣賞線上直播課程好嗎?學員真實回饋分享

近期課程推薦

*經典歌劇巡禮線上直播課(5/19週四下午班,共5堂):解讀五大經典歌劇,由魔笛引領進入歌劇殿堂

*大人的指揮家的風采線上直播課(7/7週四下午班,共5堂):五大全球知名最活躍管弦樂指揮家代表

*大人的第九號交響曲聯演線上直播課(8/18週四下午班,共5堂):匯集四大名家-貝多芬X舒伯特X馬勒X德弗札克

 

課程講師介紹

林仁斌老師

知名旅法長笛家:演奏、指揮、撰文、演講與音樂攝影之全方位音樂家

《蹦藝術 | BONART》網站創辦人,眾多單位邀約之資深知名音樂導聆人。

 

  • 羅西尼 │《塞維亞理髮師》
羅西尼的《賽維亞理髮師》是世界上最常被演出的十大歌劇之一,更被評為音樂史上最偉大的喜歌劇作品。《賽維亞理髮師》劇本取材自法國劇作家玻瑪榭(Beaumashais)以費加洛為主要人物所創作的最受歡迎三部戲劇作品,也被稱為「費加洛三部曲」。在本堂課程中,林仁斌老師將帶領大人同學們繼之前我們欣賞過的莫札特歌劇《費加洛婚禮》後,繼續欣賞羅西尼美聲又詼諧的震古鑠今喜歌劇經典作品。

 

→維基百科上的《塞維亞理髮師》介紹

 

《塞維亞理髮師》劇本

《塞維亞的理髮師》為自法國劇作家博馬舍的劇本《費加洛三部曲》:《塞維亞的理髮師》(1772年)、《費加洛的婚禮》(1778年)、《有罪的母親》(1792年)中的第一部。眾所皆知的莫札特歌劇《費加洛的婚禮》(1786),其劇本就是博馬舍的《費加洛三部曲》第二部劇作。

 

《塞維亞理髮師》登場角色

  • 羅西娜(Rosina)-巴托羅的監護對象(次女高音或女低音)
  • 巴托羅醫生(Doctor Bartolo)-羅西娜的監護人(男低音
  • 阿瑪維瓦伯爵(Count Almaviva)-當地貴族,在劇中也使用化名「林多羅」(男高音
  • 費加洛(Figaro)-塞維亞的理髮師(男中音
  • 費歐雷羅(Fiorello)-伯爵的僕人
  • 巴西利歐(Basilio)-巴托羅的同謀,音樂教師(男低音
  • 貝塔(Berta)-巴托羅的僕人(女高音

 

劇情與分幕分場

(劇情解說整理自網路與維基百科

故事背景:17世紀的塞維亞西班牙

第一幕:

  • 第一景:巴托羅醫師家門前的廣場

因失去雙親而繼承了一大筆遭產的年輕女孩羅西娜,正由其財產的巴托羅醫生監管著。在醫師巴托羅家門前有一群樂師跟一個學生-林多羅,正對著羅西娜的窗戶唱著天空裡的微笑(Ecco ridente in cielo),屋內的羅西娜也哼唱著旋律回應。林多羅其實是阿瑪維瓦伯爵的化名,而他希望美麗的羅西娜會愛上他這個人,而不是愛上他的錢財。阿瑪維瓦付錢將樂師們打發走,留下他自己獨自沉思。費加洛走近伯爵,並開始唱歌<讓路給本城大總管>(Largo al factotum della città)。由於費加洛之前曾經是伯爵的僕人,所以伯爵希望他能幫他忙,安排與羅西娜碰面(二重唱:All'idea di quel metallo)。費加洛建議伯爵把自己裝扮成軍人,並且假裝喝醉以混進巴托羅醫師的家中。伯爵很高興的賞賜費加洛。

  • 第二景:巴托羅醫師家中

(羅西娜獨唱:Una voce poco fa)羅西娜寫信給林多羅。當他正要離開房間時,巴托羅與巴西利歐進來。巴托羅對林多羅有所懷疑,而巴西利歐建議來散佈一些關於林多羅的假流言(詠嘆調:La calunnia è un venticello),因為巴托羅正與巴西里歐計畫著要行使監護人權利,便於與羅西娜舉行婚禮,巴西里歐則唱出<誹謗如一陣微風>,要以此擊退林多羅。兩人離開後,換羅西娜跟費加洛進場,費加洛希望羅西娜能寫些話來鼓勵林多羅,而事實上她也已經寫了(二重唱:Dunque io son...tu non m'inganni?)。聽到這些計畫的費加洛,把情況告訴羅西娜並傳達了林多羅對她的愛意。曾在窗下看過費加洛與林多羅互動的羅西娜,覺得費加洛可能是可以幫助她與林多羅的人,於是決定將情書交给費加洛,希望他設法讓兩人相見。雖然巴托羅感到訝異,但是他依舊抱持著懷疑的態度。

當巴托羅的僕人貝塔想要出門時,他碰到伯爵假扮的士兵。因為對於這個醉倒的男人心有恐懼,所以貝塔尋求巴托羅的保護,而他想辦法要把這個士兵移開,但沒有成功。伯爵計畫著要很快藉此機會告訴羅西娜他就是林多羅,而且想要給他一封信。而巴托羅想要知道在羅西娜手中的那張紙到底寫些什麼,但她調包只給他看一連串冗長的清單。巴托羅跟伯爵這時開始吵嘴,而在此時巴西利歐、費加洛跟貝塔出現,這吵鬧聲已經引起警察的注意。巴托羅以為公爵已經被逮捕,但是伯爵一跟這些警官報上他的名字,軍官忙向他致歉告退,此舉使醫生和羅西娜深感困惑。(終曲:Fredda ed immobile)。

第二幕:

  • 巴托羅醫師家中

兩天後,打扮成士兵卻未能與羅西娜互訴衷情的伯爵,改為喬裝成音樂教師來到醫生的客廳,謊稱自己是巴西里歐的學生,名叫阿隆索,諉稱音樂教師巴西利歐患病,請他代課。他熱情有禮的向醫生及女郎寒暄。並拿出羅西娜寫給林多羅的信件,說服巴托羅將以此信件讓羅西娜以為林多羅玩弄了她。醫生監視著他們上課,他倆這時藉歌聲互訴衷情,後來真正的音樂老師巴西利歐來到,伯爵私下賄賂他,促他立刻離去,值此緊要關頭,費加洛堅持要為醫生修臉,俾使那對情人有充裕的時間準備私奔。

然而這騙局終為醫師識破,他聲言要請公證人起草婚約,強迫羅西娜與他結婚,並捏稱他的愛人林多羅要把她轉讓給聲名狼藉的伯爵。羅西娜一度以為林多羅真的出賣了她,但醫師走後,伯爵及時表明身分(偶就是林多羅啦~),並澄清一切誤會。這對情人終於能互訴心曲,發誓忠誠不渝。

陶醉於愛情的兩人與洋洋得意的費加洛唱起了<啊!出乎意料的驚奇>。巴西利歐送婚約來時,在重金利誘之下,將婚約上的醫師之名順利改為伯爵之名,完成婚約。最後當巴托羅醫師回來時,這一切都已經太晚了,當伯爵亮出自己的身份與已完成的婚約之後,巴托羅只好默認地接受命運安排,就在眾人的祝福歌聲中,最後以喜劇收場。

 

首演紀錄

《塞維亞的理髮師》首演於1816年,義大利羅馬。


歌劇全劇欣賞

最知名的序曲(樂譜版本)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zFVyqtDB2MI

 

音樂會版本(懷念的阿巴多)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bBjY7mZafvg

 

歌劇全劇(中文字幕版本)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_sDKAlzEMn8

 

經典詠嘆調整理

第一幕

  • 林多羅,正對著羅西娜的窗戶唱著天空裡的微笑(Ecco ridente in cielo)

塞維亞的街頭,化妝成窮學生的阿瑪維瓦伯爵僱了一個小型樂團,來到心儀已久的姑娘羅西娜的陽台前。樂團在一陣混亂與調音中,但伯爵柔美的歌聲響起,人們發現這其實是一段感人至深的歌曲。在甜美歡快的序奏後,伯爵唱出:「美麗的早晨染著黎明的霞光,親愛的人,妳還在甜蜜的夢鄉。我的寶貝,快起來吧!只有你的倩影,才能醫治我內心的苦痛和悲傷……」~羅西娜也聽見了,很是心動。

 

樂譜版本欣賞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nuWHd6EaVfE

 

The Barber of Seville - 'Ecco, ridente in cielo' (Juan Diego Flórez, The Royal Opera)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SIfz8fNQw0U

 

  • 費加洛走近伯爵,並開始唱歌《快給大忙人讓路》(Largo al factotum della città)

男中音詠嘆調《快給大忙人讓路》劇中的塞維亞理髮師費加洛其實是一個精明聰慧的中間人,幫助城裡的人們妥善安排和聯繫各種事物,這首男中音詠嘆調正是費加洛生活狀況的真實寫照,同時將他志得意滿的情緒表現得淋漓盡致:「啦啦啦,啦啦啦,我來了,快給全城最忙碌的人讓路……我是塞維亞城裡的大忙人,人人都離不開我。費加洛,幫我剃鬍子,幫我捶捶背,替我送封信……我多快樂。誰要辦事情都少不了我。」

 

樂譜版本欣賞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mSyXEreC0Uk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4zI-w1SQ-WU

 

 

想要卡拉OK一下,當歌手過過癮嗎?您的願望,蹦藝術幫您準備好了😉

《快給大忙人讓路》微伴奏版本😆(有小聲歌聲襯底😁)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mSyXEreC0Uk&list=RDmSyXEreC0Uk&start_radio=1

 

 

  • 由於費加洛之前曾經是伯爵的僕人,所以伯爵希望他能幫他忙,安排與羅西娜碰面(二重唱:All'idea di quel metallo)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Z7iEOatGoFw

 

  • 羅西娜寫信給林多羅(羅西娜獨唱:Una voce poco fa)

這是女主角羅西娜在劇中最著名的詠嘆調,劇中羅西娜長期在監護人巴托洛的看管下生活,從來沒有接觸過異性,此時當他第一次看到假扮成林多羅的阿瑪維瓦伯爵,英俊的外表,加上他美妙的歌聲(《天空在朝你微笑》),徹底擄獲了羅西娜的芳心,讓她沉醉於愛情無法自拔,於是唱出了:「我聽到他美妙的歌聲,它在我心中溫柔地迴響。林多羅多可愛。啊,林多羅,我愛你……我聽到他美妙的歌聲,它在我心中溫柔地迴響,讓我心旌搖盪。林多羅多可愛。啊,林多羅,我愛你,我發誓,我要得到你。……我的那位監護人,會想辦法來阻擋,我將快快動腦筋,將事情安排妥當。我多麼溫柔,我多麼嫻靜,我多麼順從,我多麼聽話。但要是誰惹了我,干擾我的事,我也會像毒蛇一樣狡猾。我有一千條詭計,千變萬化,千變萬化。會教你受不了,我會和你開個大玩笑……」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TCUNvCjLrTo

 

  • 巴托羅對林多羅有所懷疑,而巴西利歐建議來散佈一些關於林多羅假的流言(男低音詠嘆調《謠言、誹謗!》:La calunnia è un venticello)

羅西娜的冷淡與反常表現讓巴托羅對這位年輕的伯爵有所懷疑和戒備,而他的同謀,音樂教師巴西利歐則建議他來散布一些關於林多羅的流言蜚語,以達到令其名譽掃地的效果。歌詞大意是:「造謠誹謗像毒氣排放,匯成微風,輕輕地吹盪……溜進耳朵,興風作浪,弄得人們頭昏腦脹,昏頭轉向,全無主張,七嘴八舌,胡說亂講,聲音喧鬧,越來越響。」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YUtoL-IDUlk

 

  • 費加洛希望羅西娜能寫些話來鼓勵林多羅,而事實上她也已經寫了信(二重唱:Dunque io son...tu non m'inganni?)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SIoksZRiLGQ

 

  • 巴托羅以為公爵已經被逮捕,但是伯爵一跟這些警官報上他的名字,軍官忙向他致歉告退,此舉使醫生和羅西娜深感困惑。(終曲:Fredda ed immobile)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1Usi5bA84bY


狄杜娜朵的《塞維亞理髮師》演唱

狄杜娜朵的歌唱道路,算是坎坷艱辛,她屬於大器晚成,人生經歷頗為傳奇…

27歲那年,喬伊絲.狄杜娜朵(Joyce DiDonato)進入美國休斯頓歌劇院進修時,上第一堂聲樂課,聲樂教授史密斯(S. Smith)就告訴她:「妳的唱法有問題。」

然而三年之後,這位「唱法有問題」的次女高音,儘管在29歲時仍然是全班唯一未獲得任何歌唱聘約與經紀人的學生;當年她考入休士頓歌劇院時,院方評價表也聲稱她「沒什麼天賦」…。她卻靠著努力、熱情、忠於自己與分享藝術的信念,不斷前進,成為了當今最受歡迎的多項唱片與音樂大獎之得獎者~“歌戲女王”、“完美的二十一世紀歌劇天后”,則是現代大眾與媒體加諸在她身上的榮譽桂冠。

JoyceDiDonato- photo by SimonPauly

 

延伸閱讀

https://bonart.com.tw/joyce-didonato-taiwan-premier-2019/

 

雖然我的職業生涯相對來得很慢,但這卻讓我有信心知道自己可以做得到。」- 喬伊斯‧狄杜娜朵

 

狄杜娜朵至今已經拿到回聲大獎年度女歌唱家殊榮,2010年拿到留聲機雜誌「年度藝術家」,2012年拿下葛萊美最佳古典聲樂獨奏獎,2017年英國留聲機大獎與德國回聲大獎,2018年奧立佛最佳歌劇成就獎,深獲樂界肯定;她最讓樂迷津津樂道的還有2009年在柯芬園英國皇家歌劇院舞台上演出羅西尼《塞維亞理髮師》時摔斷了腿,但她意志力堅強,撐著拐杖,坐上輪椅繼續演唱完成表演,轟動歌劇圈。

Little Black Gallery Summer Party…LONDON, ENGLAND – JULY 07: (EMBARGOED FOR PUBLICATION IN UK TABLOID NEWSPAPERS UNTIL 48 HOURS AFTER CREATE DATE AND TIME) Joyce DiDonato performs on stage during the press night of ‘Il Barbiere Di Siviglia’, at the Royal Opera House on July 7, 2009 in London, England. (Photo by Dave M. Benett/Getty Images)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ZVluIdcABKg

 

延伸欣賞

聽一下狄杜娜朵的花腔功力 - 錄音 Live'

Joyce DiDonato - "Non più mesta" - Rossini (The Cenerentola)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sqKvOus-CjU

 

PK一下,是必要的~請出巴托莉,讓兩位當代最佳次女高音來個超級比一比

Cecilia Bartoli - "Non più mesta" - Rossini (The Cenerentola)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X-kRgs3H7so


卡拉絲的《Una voce poco fa》兩個版本欣賞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PjqK_UCuIG0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kG0BIOgl-aQ

 

【補充資料】地獄式版本比較🔥

 High F! 19 Sopranos "Una Voce Poco Fa"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0L3bR8_zVdc&t=340s


 

 

開卷蹦藝術.享受美好閱讀時光

☕️一杯咖啡.一點心意.支持蹦藝術☕️

 

各類合作提案,聯繫方式:

*手機:0917.670.518 
*Line:https://line.me/ti/p/LB1ro0P0AU
*E-mail:jenpin888@gmail.com

【BON音樂】直擊鋼琴美技對決-第16屆范克萊本國際鋼琴大賽線上課程 4

【BON音樂】直擊鋼琴美技對決-第16屆范克萊本國際鋼琴大賽線上課程 4
LIN Jen-Pin Music Lecture of The 16th Van Cliburn International Piano Competition 2022-4

– 資訊整理共享於網路,一起欣賞音樂與藝術之美 –
蹦藝術 | BONART


蹦藝術X大人社團《直擊鋼琴美技對決》線上課程簡介

直擊鋼琴美技對決(5/4週三晚上班,共8堂):四年一度 范克萊本大賽
四年一度的范‧克萊本鋼琴大賽,是美國鋼琴大師范‧克萊本(Van Cliburn)創辦的賽事,並選在他的故鄉德州Fort Worth舉辦,為國際鋼琴四大賽之一。接待家庭如照顧家人般的特色更是這項國際鋼琴比賽充滿人情味的特色之一;開辦以來話題不斷,而注重室內樂合作精神與獨奏並重的特色,也讓這場賽事難度大增,被譽為是世界最困難的賽事之一。喜愛古典樂的大人一定要把握這個難得的機會,與專業導聆一起享受追賽事的緊張感與期待感,體驗更有層次的音樂盛事。

 

《延伸閱讀》大人的音樂欣賞課學員回饋,看他們用音樂為生活注入繽紛

《延伸閱讀》知名音樂家、導聆人林仁斌:讀懂音樂背後的故事,換來的是更多感動

《延伸閱讀》大人的音樂欣賞線上直播課程好嗎?學員真實回饋分享

近期課程推薦

*經典歌劇巡禮線上直播課(5/19週四下午班,共5堂):解讀五大經典歌劇,由魔笛引領進入歌劇殿堂

*大人的指揮家的風采線上直播課(7/7週四下午班,共5堂):五大全球知名最活躍管弦樂指揮家代表

*大人的第九號交響曲聯演線上直播課(8/18週四下午班,共5堂):匯集四大名家-貝多芬X舒伯特X馬勒X德弗札克

 

課程講師介紹

林仁斌老師

知名的旅法長笛家:演奏、指揮、撰文、演講與音樂攝影之全方位音樂家

《蹦藝術 | BONART》網站創辦人,眾多單位邀約之知名資深音樂導聆人。

 

范克萊本鋼琴大賽官方網站🎵

 

2022年第16屆國際范克萊本鋼琴大賽

四大特色:

全球最佳青年鋼琴家與賽
The best pianists in the world.

最佳表演比賽環境
The ideal performance environment.

無與倫比的國際曝光率
Unrivaled international exposure.

最佳演奏事業起步機會
The launch of careers.


2022國際范克萊本鋼琴大賽消息 - 30位選手名單出爐🎉

四年一度的范克萊本國際鋼琴比賽將於2022年6月2日至18日在德克薩斯州Fort Worth舉行,主辦單位已宣布了今年的 30 名參賽者。

選拔過程:

由跨國鋼琴家組成之初選遴選評審團:Roberto Plano(意大利)、Michel Beroff(法國)、Jamie Parker(加拿大)、Lydia Artymiw(美國)和 Dominique Morel(加拿大)共同組成的初步篩選小組,今年審查了創紀錄的388份參賽申請書,選出了142位年輕鋼琴家出線。

由跨國鋼琴家組成之二次篩選評審團:Angela Cheng(加拿大)、Arnaldo Cohen(巴西)、Christopher Elton(英國)、Alexander Kobrin(美國)和 Anton Nel(南非/美國),他們進一步從142位年輕鋼琴家中,近一步遴選出72位,並安排於所有人親至大賽現場「沃斯堡」(For Worth)於2022年3月6日至12日現場演奏甄選。

二次篩選評審團成員:(下圖由左至右)

最後在現場演奏甄選之後,由五名成員組成的二次篩選評審團,選擇出最後這30位參賽者。

2022 范克來本大賽30位參賽者名單(18-30歲)
The CLIBURN COMPETITORS

Tianxu An, China, age 23 中國
Yangrui Cai, China, 21 中國
Albert Cano Smit, Spain/Netherlands, 25 西班牙/荷蘭
Dmytro Choni, Ukraine, 28 烏克蘭
Federico Gad Crema, Italy, 23 義大利
Anna Geniushene, Russia, 31 俄羅斯
Francesco Granata, Italy, 23 義大利
Arseniy Gusev, Russia, 23 俄羅斯
Masaya Kamei, Japan, 20 日本
Uladzislau Khandohi, Belarus, 20 白俄羅斯
Honggi Kim, South Korea, 30 南韓
Elizaveta Kliuchereva, Russia, 23 俄羅斯
Shuan Hern Lee, Australia, 19 澳洲
Andrew Li, United States, 22 美國
Yunchan Lim, South Korea, 18 南韓
Denis Linnik, Belarus, 26 白俄羅斯
Kate Liu, United States, 28 美國
Ziyu Liu, China, 24 日本
Jonathan Mak, Canada, 25 加拿大
Georgijs Osokins, Latvia, 27 拉脫維亞
Jinhyung Park, South Korea, 26 南韓
Changyong Shin, South Korea, 28 南韓
Ilya Shmukler, Russia, 27 俄羅斯
Vitaly Starikov, Russia, 27 俄羅斯
Clayton Stephenson, United States, 23 美國
Yutong Sun, China, 26 中國
Marcel Tadokoro, France/Japan, 28 法國/日本
Sergey Tanin, Russia, 26 俄羅斯
Yuki Yoshimi, Japan, 22 日本
Xiaolu Zang, China, 22 中國

【BON話題】大賽宣言以及本屆總獎金創新高

音樂藝術與政治無涉

儘管俄羅斯在烏克蘭採取了軍事行動,但大賽認為音樂不應牽涉政治,因此並未阻擋年輕優秀的俄羅斯鋼琴家參賽。

比賽主席兼CEO雅克·馬奎斯在聲明中表示:「克萊本必須並將繼續履行其作為支持藝術家的文化機構的使命,我們致力於利用這種藝術形式超越界限的力量。我們不會根據國籍、性別或種族來區分非政治藝術家。我們堅定地支持全球音樂界對這些理想的承諾。」

累積獎金,再創新高

2022 年范克萊本國際鋼琴比賽,總現金獎已增加到 265,000 美元:其中金牌 100,000 美元、銀牌 50,000 美元、銅牌 25,000 美元。

相較上屆2017 年獎金分別為 50,000 美元、25,000 美元和 15,000 美元,增幅達100%,顯見大賽想以重金鼓勵疫情間辛苦的優秀音樂選手們(蹦藝術編譯)


想了解大賽起源、曲目設計特色與歷屆得獎者等資料?想觀賞國際大賽聽得更加深入並看懂門道?由蹦藝術林仁斌老師主講之《直擊鋼琴美技對決》8堂線上系列課程,將為您提供最佳解答~

 

2022年第16屆范克萊本鋼琴大賽基本資料

評審團成員:

 

每輪指定曲目

*曲目唯一規則:獨奏曲目不得在預賽、四分之一決賽和半決賽中重複。


  • │第四堂5/25(三):眾星雲集,談范‧克萊本大賽的優秀得獎者們(下)│

有60年歷史的范‧克萊本國際鋼琴大賽,四年一度的賽制讓每屆的比賽皆成為年輕世代鋼琴家的重要戰場,這堂課老師將搭配紀錄片,為學員詳細解說歷屆獲獎者們的細節,並細數音樂家們珍貴的比賽演奏片段。

 

第十三屆范克萊本鋼琴大賽介紹

 

第十四屆范克萊本鋼琴大賽介紹

 

2013年台灣第一位入圍30位參賽者新聞 - 林冠廷

"台青年鋼琴家前進范克萊本大賽"

(中央社記者李孟遠莫斯科12日專電)世界知名的范克萊本國際鋼琴大賽即將於5月24日在美國德州沃斯堡(Fort Worth)舉行,台灣首位參賽者、留俄青年鋼琴家林冠廷將於20日飛往美國,進行賽前準備。

林冠廷接受中央社記者訪問時表示,參加這項大型音樂賽事,除了必須展現演奏技巧,與來自世界各地的鋼琴好手同台競技外,長達近4小時的馬拉松賽程,更考驗演奏者的身心狀態與素質。

目前在俄羅斯國立莫斯科音樂學院就讀的林冠廷說,他目前的工作就是加緊練習比賽曲目,保持作息規律,希望能夠在這次的音樂聖殿上,將他對音樂的熱情傳遞給每位聽眾。

21歲的林冠廷來自新北市,14歲就與妹妹林品君到莫斯科就讀,這次入選為全球30名參賽者之一,是半世紀以來首位入圍范克萊本國際鋼琴大賽(Van Cliburn International Piano Competition)的台灣人。

林冠廷20日將在母親陪同下飛往沃斯堡進行賽前準備。范克萊本國際鋼琴大賽主辦單位將為他安排寄宿家庭,並由當地新聞媒體進行採訪。

比較特別的是,在正式比賽開始前,林冠廷將出席非賽事內的觀摩演奏,向沃斯堡當地對於音樂感興趣的9-11歲兒童介紹鋼琴音樂曲目與典故,分享學習心得,並接受提問。

林冠廷表示,這種推廣音樂文化的方式相當值得學習,讓音樂跨出專家藩籬,成為每個人生活的一部分。

林冠廷特別感謝文化部對他參賽高度重視並提供諸多協助,他獲得很大鼓舞,也希望自己能夠在比賽中為台灣爭光。

范克萊本國際鋼琴大賽是屈指可數的世界級大賽之一,與柴可夫斯基、蕭邦和比利時的伊莉莎白女王大賽齊名。獲勝者不僅可獲頒獎金,並可獲得知名音樂會的合約,以及錄製音樂CD等機會。

今年初,范克萊本基金會邀請5位評審在紐約、香港、莫斯科、米蘭、漢諾威和沃斯堡共6個城市聆聽133位參賽者的現場演奏,挑出最後入圍的30位好手。

入圍的年輕鋼琴家當中有多位來自亞洲,其中有3位代表中國大陸,日本和南韓各1人,另外有3位美籍華人。

范克萊本(Van Cliburn)是鋼琴界傳奇人物,在美蘇冷戰對峙的年代,1958年在莫斯科第一屆柴可夫斯基音樂大賽鋼琴項目中奪冠,成為美國家喻戶曉的人物,當時他才23歲。

為了紀念范克萊本不凡的成就,美國在1962年創辦范克萊本國際鋼琴大賽,每4年在美國德州的沃斯堡舉行,本次是第14屆。(1020512中央社)

 

第十五屆范克萊本鋼琴大賽介紹

 

 

2017年第十五屆專屬網頁(中文版👍🏻😆)

 

 

2013年第14屆范克萊本鋼琴大賽紀錄片

 

林仁斌老師幫霍洛登科拍攝彩排照片

 

 

 

拍攝完畢之後,與霍洛登科合影留念

 

幫林易拍攝彩排照片後,進行訪問

 

林易彈奏時散發認真而光彩的光芒

 

2009年第13屆范克萊本鋼琴大賽紀錄片

 

林仁斌老師拍攝辻井伸行彩排

 

 

 

開卷蹦藝術.享受美好閱讀時光

☕️一杯咖啡.一點心意.支持蹦藝術☕️

 

各類合作提案,聯繫方式:

*手機:0917.670.518 
*Line:https://line.me/ti/p/LB1ro0P0AU
*E-mail:jenpin888@gmail.com

【BON音樂】莫札特:歌劇《魔笛》介紹與賞析

【BON音樂】莫札特:歌劇《魔笛》介紹與賞析
Mozart: Opera "Die Zauberflöte"

– 資訊整理共享於網路,一起欣賞音樂與藝術之美 –
蹦藝術 | BONART


 

在紛亂的時局裡,音樂已經成為你生活中的日常?
想透過了解更多作品的背景,拓廣音樂範疇,聽懂音樂的意涵?

這一期的音樂欣賞課,將帶領大人認識經典歌劇作品。《大人社團》與蹦藝術攜手再開新班,以經典的五大歌劇為主題,讓學員透過歌劇作品與作曲家的故事,更貼近音樂的脈絡,了解音樂的內涵及巧思。你會重新認識莫札特有名的《魔笛》,詼諧逗趣的《賽維亞理髮師》《帕思夸雷先生》以及極具特色的《納布果》《托斯卡》,讓歌劇點綴你的生活,享受更多音樂的樂趣。

 

《延伸閱讀》大人的音樂欣賞課學員回饋,看他們用音樂為生活注入繽紛

《延伸閱讀》知名音樂家、導聆人林仁斌:讀懂音樂背後的故事,換來的是更多感動

《延伸閱讀》大人的音樂欣賞線上直播課程好嗎?學員真實回饋分享

近期課程推薦

*經典歌劇巡禮線上直播課(5/19週四下午班,共5堂):解讀五大經典歌劇,由魔笛引領進入歌劇殿堂

*大人的指揮家的風采線上直播課(7/7週四下午班,共5堂):五大全球知名最活躍管弦樂指揮家代表

*大人的第九號交響曲聯演線上直播課(8/18週四下午班,共5堂):匯集四大名家-貝多芬X舒伯特X馬勒X德弗札克

 

課程講師介紹

林仁斌老師

知名旅法長笛家:演奏、指揮、撰文、演講與音樂攝影之全方位音樂家

《蹦藝術 | BONART》網站創辦人,眾多單位邀約之資深知名音樂導聆人。

 

  • 莫札特 │《魔笛》
有音樂神童之稱的莫札特,在他絢麗而短暫的一生中共寫了22部歌劇,最早的一部作於1767年,最後一部則是1791年的《魔笛》。《魔笛》不但是最後一齣歌劇作品,更是德語的歌劇代表作。德語歌劇能在那個義大利語歌劇為唯一共識的年代,慢慢崛起並逐漸被大眾接受,莫札特優美的音樂與貢獻功不可沒。從經典的序曲開始,到一段段精彩詠嘆與冒險劇情,莫札特《魔笛》的喜怒哀樂,讓歌劇創作在古典時期便達至巔峰。這堂課老師將帶領學員們理解莫札特的音樂設計,從內容中獲得更深入的體會。

 

→維基百科上的《魔笛》介紹

《魔笛》劇本

(取自中央大學藝術學研究所蔡毓純著:"初探莫札特歌劇——《魔笛》" )

《魔笛》劇本真正的作者說法有二,說法之一是席卡內德(Emanuel Schikaneder, 1751-1812)為此劇本劇作家;第二種說法稱此劇本為吉澤克(Karl Ludig Gieseke)所作。在席卡內徳死後,吉澤克不斷宣稱他才是《魔笛》真正的劇作者;然而,大部分學者認為席卡內徳才是《魔笛》劇本真正的作者,並認為只是因為吉澤克曾經幫作曲家弗拉尼賜基(Paul Wranizky, 1756-1808)寫了一部和《魔笛》相似的故事劇本──《奧伯龍》(Oberon),所以才宣稱自己為《魔笛》的作者。

《魔笛》的故事取材自德國童話。

洛可可時期詩人暨小說家馬丁.克里斯托夫.維蘭德(Martin Christoph Wieland, 1733-1813)於1786年出版小說集《金尼斯坦》(Dschinnistan),其中李伯斯金特(A. J. Liebeskind)所著之《路路或魔笛》(Lulu, oder die Zauberflöte)即為歌劇《魔笛》之藍本。

《路路或魔笛》的原本故事內容為:王子路路在打獵時誤入了仙后佩里菲里美的城堡,仙后要求他幫助自己取回被惡魔 奪走的金劍,並救出被俘虜的公主。為此,祂給了王子一支魔笛和一串銀鈴,以便在路上遇到危險時可以逢凶化吉。

後來,路路王子藉著這兩件寶物戰勝了惡魔,為仙后取回了金劍並贏得公主的愛情。

《魔笛》在經過改編後,使得故事內容和人物關係更為複雜化;劇情的變化起因於席卡內徳生意上的競爭對手── 馬里內俐(Marinelli)──所經營的歌劇院已經搶在《魔笛》之前上演了跟《魔笛》同樣取材於《路路或魔笛》的歌劇,此劇名為《吹低音號的卡斯巴爾,或是魔法齊特琴》(Kaspar der Fagottist, oder die Zauberzither),該劇演出非常成功, 因此席卡內德也不得不大幅地更改故事內容。

 

 

《魔笛》登場角色

角色表格取自維基百科

角色 聲域 1791年9月30日首演
指揮沃爾夫岡·阿馬德烏斯·莫扎特
王子:塔米諾Tamino 男高音 Benedikt Schack
捕鳥人:帕帕基諾Papageno 男中音 伊曼紐爾·席卡內德
公主:帕米娜Pamina 女高音 Anna Gottlieb
夜后:公主的母親Königin Der Nacht 女高音 Josepha Hofer
大祭司:薩拉斯妥Sarastro 男低音 Franz Xaver Gerl
三位侍女Drei Damen 兩名女高音、次女高音 Mlle Klöpfer、Mlle Hofmann、Mme Elisabeth Schack
摩爾人:摩諾史塔托斯Monostatos 男高音 Johann Joseph Nouseul
三位仙童Drei Knaben 男童高音英語Boy soprano女低音、次女高音 安娜·席卡內德英語Emanuel Schikaneder、Anselm Handelgruber、Franz Anton Maurer
上了年紀的僧侶(Sprecher 低男中音 Herr Winter
三位祭司Drei Priestern 男高音、兩名男低音 Johann Michael Kistler、厄爾班·席卡內德Emanuel Schikaneder、Herr Moll
帕帕基娜(Papagena 女高音 Barbara Gerl
兩位鎧甲兵(Zwei Geharnischten 男高音、男低音 Johann Michael Kistler, Herr Moll
三位奴隸Drei Sklaven Karl Ludwig Giesecke、Herr Frasel、Herr Starke
神父、女人、群眾、奴隸、合唱

 

劇情與分幕分場

(取自中央大學藝術學研究所蔡毓純著:"初探莫札特歌劇——《魔笛》" )

第一幕:

故事背景設定在古老時代的埃及。

塔米諾(Tamino)王子誤入夜后的領域, 被大蟒蛇所困而暈了過去,三位夜后的侍女及時趕來搭救;王子醒來時恰巧看到 捕鳥人帕帕基諾(Papageno),以為是捕鳥人救了他,三位夜后的侍女立即出現告訴王子實情,並且告訴王子夜后的女兒帕米娜(Pamina)遭大祭司薩拉斯托 (Sarastro)綁架,同時拿出帕米娜公主的畫像給王子看,如果王子願意前往解救帕米娜公主,夜后便會把帕米娜公主許配給他。

王子一看到畫像中美麗的帕米娜公主,愛上了她,便一口答應,因而三位侍女把「銀鈴」和「魔笛」分別交給帕帕基諾和塔米諾,告訴他們危及時這兩樣寶物可以保護他們。帕帕基諾和塔米諾分別展開行動搭救帕米娜公主。

帕帕基諾發現帕米娜公主,此時公主正受到一名摩爾人──摩諾史塔托斯 (Monostatos)騷擾。

帕帕基諾嚇走摩爾人,並告訴帕米娜,他是來救她出去的, 且有一位王子己深深地愛上她。

帕米娜和帕帕基諾都深信愛情是生命中的重要之物,男女雙方一起為神聖的愛而奮鬥是世上最高尚的事情。

在帕帕基諾遇到公主的同時,塔米諾遇見三名童子,引他至一樹叢中,前方有三座廟,分別為「智慧」、 「理性」與「自然」。

一位上了年紀的僧侶請塔米諾相信薩拉斯托為好人,夜后才是壞人。

廟中也傳來「帕米娜仍活著」的聲音。塔米諾興奮地拿出魔笛吹奏, 許許多多的動物聞樂而來,但獨不見帕米娜。

塔米諾雖然偶爾聽見帕帕基諾的笛聲,但也找不著他。帕帕基諾此時企圖帶帕米娜逃離,但遇到摩諾史塔托斯半途攔截;帕帕基諾想起他有銀鈴,樂聲迷亂了摩諾史塔米托斯和他的同伴,每個都跳起舞來並遠離了此地。

但是薩拉斯托在此時出現,帕米娜向他表白她要離去, 然而薩拉斯托原諒了她卻不放她走。此時摩諾史塔托斯抓到塔米諾,將他帶進來,塔米諾和帕米娜一見鐘情,薩拉斯托將他們分開,告訴塔米諾他和帕帕基諾必須接受一連串的磨煉試驗,才能帶走帕米娜。

第二幕:

塔米諾王子決定接受他的試煉以救回帕米娜,帕帕基諾原本並不打算答應這項考驗,但大祭司薩拉斯托告訴帕帕基諾,在完成考驗之後,他也會擁有一位嬌妻──帕帕基娜(Papagena),這時帕帕基諾才點頭答應。

首先,進行「沈默」 的磨煉。

三位侍女勸兩人放棄,但王子意志堅定。這時,摩諾史塔托斯一直糾纏著公主帕米娜,趁她熟睡時意圖非禮,後來夜后出現阻止了他,並交給女兒一把短刀,要女兒殺死薩拉斯托,如果帕米娜不答應,夜后就不認她這個女兒。

帕米娜心裡非常地煎熬與矛盾,夜后離開後,摩諾史塔托斯又出現,並且搶走了帕米娜的短刀,薩拉斯妥及時出現阻止了他,並且知道了這一切,向帕米娜說明了和平和愛的神聖意義。

帕帕基諾此時看到他生命中的女子,但一開始女子以老女人的姿態出現,然而帕帕基諾並不知道這就是對他的考驗。

帕米娜遇到塔米諾,但塔米諾仍在試驗當中──他不能說話,也無法表達愛意。

薩拉斯托這時使他們兩個暫時分開。由於塔米諾的離去,帕米娜非常沮喪,三名童子前來安慰她,並帶她找到塔米諾。

帕帕基諾滿心期待著他生命中的女子,但他一直不知道這名女子到底在哪,帕帕基諾於是有了輕生的念頭,三位童子及時出現告訴他,可以搖他的銀鈴,樂聲會為他帶來心愛的妻子。

另外一方,塔米諾、帕米娜兩人再度聚首, 同時接受「火」與「水」的考驗,魔笛保護他們通過考驗。於是故事有了快樂圓滿的結局。

 

首演紀錄

正式首演之最初兩天,由莫札特親自指揮。

第三天開始由樂團的樂長擔任指揮。

柏林首演:1794年。

巴黎首演:1801年。

英國首演:1811年。

美國首演:1833年。


歌劇全劇欣賞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S9cpUPet48s&t=2656s

 

 

經典詠嘆調整理

取自維基百科

第一幕

  • 第一景,帕帕基諾,〈快樂的捕鳥人〉(Der Vogelfänger bin ich ja; The bird catcher am I)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j-DuZ0Q6GWY

 

  • 第一景,塔米諾,〈這畫像美得令人心碎〉(Dies Bildnis ist bezaubernd schön; This image is enchantingly beautiful)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AYEvgRrU1C8

 

  • 第一景,夜后,〈噢,別發抖,我的愛子〉(O zittre nicht, mein lieber Sohn; Oh, tremble not, my beloved son)(慈愛的夜后)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d1ODbDKmSEc

 

  • 終曲,塔米諾,〈你的魔韻多麼壯盛〉(Wie stark ist nicht dein Zauberton; How strong is thy magic tone)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zmE2vL0x9k0


第二幕

  • 第一景,薩拉斯妥,〈伊希斯和奧西里斯〉(O Isis und Osiris; O Isis and Osiris)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WvejdHpyofw

 

  • 第三景,摩羅,〈所有的生物都感受到愛的狂喜〉(Alles fühlt der Liebe Freuden; All feel the joys of love)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MIalauc8Riw

 

中文歌詞版本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sVZqA9TowjI

 

樂譜版本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YQpTGKXAxqA

 

Patricia Petibon 錄音室版本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dLs-Z47oFYw

 

電影《走音天后》(Florence Foster Jenkins)

Meryl Streep as Florence Foster Jenkins - Queen of the Night aria (complete)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giI2uxwFRJg&t=105s

 

真正原版《走音天后》- Florence Foster Jenkins

The Glory - (????) Of The Human Voice

Originally released 1953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Ifu1Q-vGOwQ

 

  • 第三景,薩拉斯妥,〈在這些聖殿內部〉(In diesen heil'gen Hallen; Within these sacred halls)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ibxxlUeWRCk

 

  • 第四景,帕米娜,〈啊!我感覺它消失了〉(Ach, ich fühl's, es ist verschwunden; Ah, I feel it, it is vanished)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78s1UotLyp4

 

Patricia Janečková: "Ach, ich fühl´s" (W. A. Mozart - Die Zauberflöte)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QcZxGw3rWqY

 

  • 第五景,帕帕基諾,〈女孩或婦人〉(Ein Mädchen oder Weibchen; A girl or a woman)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KjAXCN7Q-Ow

 

Ein Mädchen oder Weibchen - Thomas Quasthoff版本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lkQIriJ_qJk

 

  • 第十景,帕帕基諾與帕帕基娜,〈帕,帕,帕,帕帕基諾〉(Pa–, pa–, pa–, Papageno!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PA_srVWuidk

 

【補充資料】

【歌劇介紹系列】莫札特最後一部歌劇《魔笛》🎭 (上) 故事與經典唱段🎶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dPxBg-_2pmE

 

【歌劇介紹系列】莫札特最後一部歌劇《魔笛》🎭 (下) 故事背後.音樂前頭🎶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C5Ds5gaLbwk

 

【台灣版本欣賞】*有中文字幕

風信子樂集--莫札特歌劇《魔笛》中文字幕完整版 20180826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rwLFIVSBJsc

 

【憤怒的夜后🔥 - 40個版本地獄級大PK】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6Pe9UTxyGbk


1/5 莫札特《魔笛》Mozart Die Zauberflöte 1983年 巴伐利亞國立歌劇院版 中文字幕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Hud3woKI9Oo&t=789s

 

2/5 莫札特《魔笛》Mozart Die Zauberflöte 1983年 巴伐利亞國立歌劇院版 中文字幕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8KTvaCWIjNk

 

3/5 莫札特《魔笛》Mozart Die Zauberflöte 1983年 巴伐利亞國立歌劇院版 中文字幕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5965ogzyWnk

 

4/5 莫札特《魔笛》Mozart Die Zauberflöte 1983年 巴伐利亞國立歌劇院版 中文字幕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L6mKEVDkuEs

 

5/5 莫札特《魔笛》Mozart Die Zauberflöte 1983年 巴伐利亞國立歌劇院版 中文字幕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1VN0Ddagvz8

 

【BON話題】莫札特《魔笛》裡捕鳥人帕帕吉諾的魔鈴是由什麼樂器演奏的?

 

 

開卷蹦藝術.享受美好閱讀時光

☕️一杯咖啡.一點心意.支持蹦藝術☕️

 

各類合作提案,聯繫方式:

*手機:0917.670.518 
*Line:https://line.me/ti/p/LB1ro0P0AU
*E-mail:jenpin888@gmail.com

【BON音樂】直擊鋼琴美技對決-第16屆范克萊來本國際鋼琴大賽線上課程 3

【BON音樂】直擊鋼琴美技對決-第16屆范克萊本國際鋼琴大賽線上課程 3
LIN Jen-Pin Music Lecture of The 16th Van Cliburn International Piano Competition 2022-3

– 資訊整理共享於網路,一起欣賞音樂與藝術之美 –
蹦藝術 | BONART


蹦藝術X大人社團《直擊鋼琴美技對決》線上課程簡介

直擊鋼琴美技對決(5/4週三晚上班,共8堂):四年一度 范克萊本大賽
四年一度的范‧克萊本鋼琴大賽,是美國鋼琴大師范‧克萊本(Van Cliburn)創辦的賽事,並選在他的故鄉德州Fort Worth舉辦,為國際鋼琴四大賽之一。接待家庭如照顧家人般的特色更是這項國際鋼琴比賽充滿人情味的特色之一;開辦以來話題不斷,而注重室內樂合作精神與獨奏並重的特色,也讓這場賽事難度大增,被譽為是世界最困難的賽事之一。喜愛古典樂的大人一定要把握這個難得的機會,與專業導聆一起享受追賽事的緊張感與期待感,體驗更有層次的音樂盛事。

 

《延伸閱讀》大人的音樂欣賞課學員回饋,看他們用音樂為生活注入繽紛

《延伸閱讀》知名音樂家、導聆人林仁斌:讀懂音樂背後的故事,換來的是更多感動

《延伸閱讀》大人的音樂欣賞線上直播課程好嗎?學員真實回饋分享

近期課程推薦

*經典歌劇巡禮線上直播課(5/19週四下午班,共5堂):解讀五大經典歌劇,由魔笛引領進入歌劇殿堂

*大人的指揮家的風采線上直播課(7/7週四下午班,共5堂):五大全球知名最活躍管弦樂指揮家代表

*大人的第九號交響曲聯演線上直播課(8/18週四下午班,共5堂):匯集四大名家-貝多芬X舒伯特X馬勒X德弗札克

 

課程講師介紹

林仁斌老師

知名旅法長笛家:演奏、指揮、撰文、演講與音樂攝影之全方位音樂家

《蹦藝術 | BONART》網站創辦人,眾多單位邀約之資深知名音樂導聆人。

 

范克萊本鋼琴大賽官方網站🎵

 

2022年第16屆國際范克萊本鋼琴大賽

四大特色:

全球最佳青年鋼琴家與賽
The best pianists in the world.

最佳表演比賽環境
The ideal performance environment.

無與倫比的國際曝光率
Unrivaled international exposure.

最佳演奏事業起步機會
The launch of careers.


2022國際范克萊本鋼琴大賽消息 - 30位選手名單出爐🎉

四年一度的范克萊本國際鋼琴比賽將於2022年6月2日至18日在德克薩斯州Fort Worth舉行,主辦單位已宣布了今年的 30 名參賽者。

選拔過程:

由跨國鋼琴家組成之初選遴選評審團:Roberto Plano(意大利)、Michel Beroff(法國)、Jamie Parker(加拿大)、Lydia Artymiw(美國)和 Dominique Morel(加拿大)共同組成的初步篩選小組,今年審查了創紀錄的388份參賽申請書,選出了142位年輕鋼琴家出線。

由跨國鋼琴家組成之二次篩選評審團:Angela Cheng(加拿大)、Arnaldo Cohen(巴西)、Christopher Elton(英國)、Alexander Kobrin(美國)和 Anton Nel(南非/美國),他們進一步從142位年輕鋼琴家中,近一步遴選出72位,並安排於所有人親至大賽現場「沃斯堡」(For Worth)於2022年3月6日至12日現場演奏甄選。

二次篩選評審團成員:(下圖由左至右)

最後在現場演奏甄選之後,由五名成員組成的二次篩選評審團,選擇出最後這30位參賽者。

2022 范克來本大賽30位參賽者名單(18-30歲)
The CLIBURN COMPETITORS

Tianxu An, China, age 23 中國
Yangrui Cai, China, 21 中國
Albert Cano Smit, Spain/Netherlands, 25 西班牙/荷蘭
Dmytro Choni, Ukraine, 28 烏克蘭
Federico Gad Crema, Italy, 23 義大利
Anna Geniushene, Russia, 31 俄羅斯
Francesco Granata, Italy, 23 義大利
Arseniy Gusev, Russia, 23 俄羅斯
Masaya Kamei, Japan, 20 日本
Uladzislau Khandohi, Belarus, 20 白俄羅斯
Honggi Kim, South Korea, 30 南韓
Elizaveta Kliuchereva, Russia, 23 俄羅斯
Shuan Hern Lee, Australia, 19 澳洲
Andrew Li, United States, 22 美國
Yunchan Lim, South Korea, 18 南韓
Denis Linnik, Belarus, 26 白俄羅斯
Kate Liu, United States, 28 美國
Ziyu Liu, China, 24 日本
Jonathan Mak, Canada, 25 加拿大
Georgijs Osokins, Latvia, 27 拉脫維亞
Jinhyung Park, South Korea, 26 南韓
Changyong Shin, South Korea, 28 南韓
Ilya Shmukler, Russia, 27 俄羅斯
Vitaly Starikov, Russia, 27 俄羅斯
Clayton Stephenson, United States, 23 美國
Yutong Sun, China, 26 中國
Marcel Tadokoro, France/Japan, 28 法國/日本
Sergey Tanin, Russia, 26 俄羅斯
Yuki Yoshimi, Japan, 22 日本
Xiaolu Zang, China, 22 中國

【BON話題】大賽宣言以及本屆總獎金創新高

音樂藝術與政治無涉

儘管俄羅斯在烏克蘭採取了軍事行動,但大賽認為音樂不應牽涉政治,因此並未阻擋年輕優秀的俄羅斯鋼琴家參賽。

比賽主席兼CEO雅克·馬奎斯在聲明中表示:「克萊本必須並將繼續履行其作為支持藝術家的文化機構的使命,我們致力於利用這種藝術形式超越界限的力量。我們不會根據國籍、性別或種族來區分非政治藝術家。我們堅定地支持全球音樂界對這些理想的承諾。」

累積獎金,再創新高

2022 年范克萊本國際鋼琴比賽,總現金獎已增加到 265,000 美元:其中金牌 100,000 美元、銀牌 50,000 美元、銅牌 25,000 美元。

相較上屆2017 年獎金分別為 50,000 美元、25,000 美元和 15,000 美元,增幅達100%,顯見大賽想以重金鼓勵疫情間辛苦的優秀音樂選手們(蹦藝術編譯)


想了解大賽起源、曲目設計特色與歷屆得獎者等資料?想觀賞國際大賽聽得更加深入並看懂門道?由蹦藝術林仁斌老師主講之《直擊鋼琴美技對決》8堂線上系列課程,將為您提供最佳解答~

 

2022年第16屆范克萊本鋼琴大賽基本資料

評審團成員:

 

每輪指定曲目

*曲目唯一規則:獨奏曲目不得在預賽、四分之一決賽和半決賽中重複。


  • │第三堂5/18(三):眾星雲集,談范‧克萊本大賽的優秀得獎者們(中)│

有60年歷史的范‧克萊本國際鋼琴大賽,四年一度的賽制讓每屆的比賽皆成為年輕世代鋼琴家的重要戰場,這堂課老師將搭配紀錄片,為學員詳細解說歷屆獲獎者們的細節,並細數音樂家們珍貴的比賽演奏片段。

 

歷屆范克萊本獲獎者(取自維基百科

Year Gold Medalist Silver Medalist Bronze Medalist Other notable prizewinners
2022 進行中
2017 Yekwon Sunwoo Kenneth Broberg Daniel Hsu
2013 Vadym Kholodenko Beatrice Rana Sean Chen
2009 Nobuyuki Tsujii
Haochen Zhang
Yeol Eum Son none
2005 Alexander Kobrin Joyce Yang Sa Chen
2001 Stanislav Ioudenitch
Olga Kern
Maxim Philippov
Antonio Pompa-Baldi
none
1997 Jon Nakamatsu Yakov Kasman Aviram Reichert
1993 Simone Pedroni Valery Kuleshov Christopher Taylor
1989 Alexei Sultanov José Carlos Cocarelli Benedetto Lupo
1985 José Feghali Philippe Bianconi Barry Douglas
1981 Andre-Michel Schub Panayis Lyras
Santiago Rodriguez
none
1977 Steven De Groote Alexander Toradze Jeffrey Swann
1973 Vladimir Viardo Christian Zacharias Michael James Houstoun
1969 Cristina Ortiz Minoru Nojima Mark Westcott
1966 Radu Lupu Barry Lee Snyder Blanca Uribe (es) Rudolf Buchbinder (Fifth Prize)
1962 Ralph Votapek Nikolai Petrov Mikhail Voskresensky

 

世界國際音樂比賽基金會資訊

→World Federation of International Music Competitions (WFIMC)

 

 

 

第九屆范克萊本鋼琴大賽紀錄片

https://youtu.be/DevG2ENlTbw

 

第十一屆范克萊本鋼琴大賽紀錄片

 

第十二屆范克萊本鋼琴大賽紀錄片

 

 

范克萊本眾星談《彼得洛希卡》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q78TUkKKO_Y

 

 

【BON話題】10位英年早逝的鋼琴家們

0:00 1. Alexi Sultanov (Plays Mephisto Waltz no 1 by Franz Liszt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vBzMx...)

1:44 2. Karlrobert Kreiten (Plays Nocturne No. 20, Op. Post. by Frederic Chopin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BG8OB...)

3:07 3. André Mathieu (Plays his own Laurentienne No. 2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cRFdY...)

4:56 4. Dinu Lipatti (Plays Sonata in A Minor by Wolfgang Amadeus Mozart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_2UvD...)

6:14 5. Mihaela Ursuleasa (Plays Sonata no. 3 Mov. 2 by Frederic Chopin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f_e-K...)

7:03 6. William Kapell (Plays Sonata no. 7 by Sergei Prokofiev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k9QJm...)

8:14 7. Dino Ciani (Plays Concerto no. 5 by Sergei Prokofiev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0PdnM...)

9:29 8. Youri Egorov (Plays Etude no.7 Op.10 by Frederic Chopin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yY9t8...)

10:50 9. Noel Mewton-Wood (Plays Symphonic Etudes Op. 13 by Robert Schumann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36FVw...)

12:12 10. Scott Ross (Plays Les Barricades Mystérieuses by François Couperin)

https://youtu.be/eySamm-SKd8

 

 

開卷蹦藝術.享受美好閱讀時光

☕️一杯咖啡.一點心意.支持蹦藝術☕️

 

各類合作提案,聯繫方式:

*手機:0917.670.518 
*Line:https://line.me/ti/p/LB1ro0P0AU
*E-mail:jenpin888@gmail.com

【BON音樂】歌劇的美妙世界 - 談普契尼歌劇《杜蘭多公主》V.S.電影《不可能的任務》

【BON音樂】歌劇的美妙世界 - 談普契尼歌劇《杜蘭多公主》V.S.電影《不可能的任務》
All about Puccini "Turandot"

– 資訊整理共享於網路,一起欣賞音樂與藝術之美 –
蹦藝術 | BONART


 

  • 普契尼《杜蘭朵公主》(Puccini: Turandot)奇異的東方傳奇 

 

  • 課程重點:普契尼最後歌劇、絕美詠嘆調、東方傳奇、維也納國家歌劇院 

「在古老遙遠的東方中國裡,有一位殘暴的公主杜蘭朵,為了報復先人所遭受的苦難,設下了三道謎題:凡是答對者,就能迎娶她;凡是答錯者,會在月出時斬首,迎向只有一條的死路」。義大利歌劇作曲家普契尼生前最後一齣的鉅作,也是融合歌劇與戲劇張力的舉世經典。

 

課程主講:林仁斌

延伸閱讀 林仁斌老師專訪:

 


 

影片欣賞

帕瓦羅蒂 Luciano Pavarotti「今夜無人入眠 Nessun Dorma」♪ღ 中意文字幕版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tEzY-YGU8RM

 

記得2007年這位手機銷售員保羅·帕茲(Paul Potts),登上選秀節目演唱歌曲,結果一砲而紅嗎?他所演唱的,就是歌劇《杜蘭朵公主》中的男高音詠嘆調 ⟨今天無人入眠/公主徹夜未眠⟩ ~

https://youtu.be/dnp-8GrHOIk

 

同場加映:還有一位蘇珊大嬸,也是這樣出道的XD~

https://youtu.be/tOgoN_jK7Z0


劇名「杜蘭朵」

「杜蘭朵」來自義大利文的「Turandot」的音譯,而此詞本身就來自 波斯語的「Turandokht」,由「Turan」(圖蘭,地名,是波斯語中對中亞的稱呼)和「dokht」(女兒)兩個字組成,意即「圖蘭之女」。

 

伊朗(古代波斯)與圖蘭地理位置圖


故事起源探討

(基本資料整理於網路與維基百科,並附上超連結方便檢索)

國內外有許多的學者對《杜蘭朵》故事來源進行論述。例如孟昭毅的〈“杜蘭鐸”的影響與 接受〉一文中,將「杜蘭朵」的主題上溯至波斯詩人菲爾多西(Hakīm Abol-Qāsem Ferdowsī Tūsī,935-1020)的作品《列王紀》(Shāhnāmé)。爾後又被波斯詩人內札米.甘伽維(Nizami Ganjavi,1141-1209)繼承改編為敘事詩《七美人》(Seven Princesses),詩中提到俄羅斯公主用猜謎的方式徵婚的故事。此與波斯童話《一千零一日》 中的〈杜蘭鐸的三個謎〉故事大致相同:只是由俄羅斯公主變為中國公主。

 

內札米.甘伽維:敘事詩《七美人》
波斯詩人內札米.甘伽維(Nizami Ganjavi,1141-1209)所著的敘事詩《七美人》(The Haft Paykar: A Medieval Persian Romance),詩中記載波斯帝國薩桑尼王朝(Sassanid Empire, 226-651)別赫拉姆五世(Bahrâm V Gûr,420-438)的傳說。這首敘事詩是國王的第四個妻子蘇格拉伯公主給他講的故事,詩中一篇〈被城堡守衛的公主〉 (The Tale of the Princess Guarded in the Castle),提到斯洛維尼亞(Slovenija)公主精通魔法,便在城堡中設置了重重的符咒,有能力破解符咒進入城堡的人便可娶她為妻,如果不能順利解除便會被機關的箭刺死。有位王子從智者那學習符咒破解之法, 便快速的通過城堡符咒的防守,但仍需解決公主出的四道題目才能得到最終的勝利。王子運用智慧成功的回答難題,如願娶回了公主。但此故事雖具備「公主出題答對就結婚」的主題,卻還沒有「未完成難題就殺頭的懲罰條件」, 但從「去追求公主是極具危險而可能喪命的」,因此目前學界認為此故事與「杜蘭朵」 的關係密切。

 

波斯詩人菲爾多西:《列王紀》
但內札米.甘伽維的《七美人》是改寫自 10 世紀波斯詩人菲爾多西(Hakīm Abol-Qāsem Ferdowsī Tūsī,935-1020)的《列王紀》(Shāhnāmé Book of Kings), 它講述了古代波斯的故事,從開創神話為始,到公元7世紀阿拉伯入侵為止,這本書可說是伊朗民族史詩。書中內容與〈被城堡守衛的公主〉最相似的就是〈扎爾向羅迪荷公主求愛〉(Zal woos Princess Rudabeh),故事內容大致是王子扎爾聽說被保護於城堡中的公主羅迪荷美若天仙,而公主也耳聞王子的英勇事蹟,但雙方對於彼此的身世之謎都有所顧慮,克服疑惑和重重考驗之後,他們決定要見對方一面,羅迪荷於是垂下繩子使扎爾能夠進入城堡,兩人見面後一見鍾情希望能結為連理,國王也同意他們的婚事,便舉行了盛大的婚禮。此故事和〈被城堡守衛的公主〉都具有王子克服難關追求公主的內容,但兩者仍然存在很大的區別,這些故事是融合了許多波斯的民間故事而寫成,因此確切的源頭很難考證, 只能推出大概是從〈扎爾向羅迪荷公主求愛〉而來的,後來寫成〈被城堡守衛的公主〉的故事,收錄於《七美人》之中流傳下來。但因〈扎爾向羅迪荷公主求愛〉 的故事與「杜蘭朵」之間存在的關繫較低,因此將〈被城堡守衛的公主〉視為「杜蘭朵」的濫觴。

 

德拉克洛瓦《一千零一日》故事集
〈被城堡守衛的公主〉寫成後仍不斷在民間流傳,直到18世紀初,「杜蘭朵」才為漸漸進入歐洲世界,以法國為首的歐洲國家對「東方文學」感到濃烈的興趣, 出現以東方為主題的文學作品,如《一千零一日》(Les mille et un jours)與《一千零一夜》(Les mille et une nuits),此兩者架構相似,都是故事套故事的框架式結構,且其中有七個故事主題在兩部書中皆有出現,它們之間存有明顯的影響關係;但《一千零一夜》是以男性為中心,以「黑夜」為主的故事;而《一千零一日》則是以「女性」為中心的「白天」故事,兩書在本質上有了差別。法國作家德拉克洛瓦(François Pétis de la Croix,1653-1713)所寫的《一千零一日》 或是譯為《天方日譚》的波斯童話又出現了「杜蘭朵」。

《一千零一日》究竟是根據何者而來的呢?學者羅湉在〈圖蘭朵之法國源流考〉認為:「目前法國學界基本認定《一千零一日》中的故事出自一本名為《憂愁後的歡樂》的土耳其故事集。」 故事《憂愁後的歡樂》(Ou La joie après l’affliction)是土耳其故事,被翻譯成波斯文後傳入法國,被德拉克洛瓦當作是波斯的童話,因而他參考《一千零一夜》故事結構,不僅轉譯,同時引用《憂愁後的歡樂》中的故事,以法文創作自以為的波斯童話《一千零一日》,因此將東方童話的故事帶進西方世界。

此書中的第二卷〈卡拉富王子與中國公主的故事〉(Prince Calaf and the Princess of China)「中國公主」的形象在這一階段才具體出現,《一千零一日》 中,終於出現了以Turandot為名的公主。

根據學者羅基敏《杜蘭朵的蛻變》研究:
Turandot是由「Turan」和「dot」合成,「Turan」即是我們說的土耳其斯坦,在波斯的史詩及傳說中可以看到,這個字係根據其建國國王「Tur」命名,表示其統治之地,指的是土耳其和中國;「dot」 來自「dukht」,有女兒、處女的意思,也含能幹、力量等用意。 因之,在波斯文裡,「Turandot」一字正是「中國公主」的意思。

因此由題名便知「Turandot」就是指中國的公主,而「Turandot」也是在此時被定下為中國的故事基礎。故事分為兩個部分,前段先描述波斯王子卡拉富文武雙全,是天之驕子,不幸國家遭到入侵,開始逃難的生涯,因遭強盜搶劫後不得不乞討和做苦工維生;下半部是落難王子隻身前往中國尋夢,這個故事已具備了《杜蘭朵》故事的原型,有猜謎招親、王子要求公主猜自己出身、侍女自殺等,經過多翻的波折,終能如願娶得中國公主,王子不但贏得美嬌娘,並且藉此得以復國。在德拉克洛瓦的故事已經具備《杜蘭朵》故事的大致架構,因此可視〈卡拉富王子與中國公主的故事〉為《杜蘭朵》的前身。

但與普契尼《杜蘭朵》不同的是, 王子回答的三道題答案為「太陽」、「海洋」、「」(貼心提醒:千萬不要硬背答案去考試,否則可能引來殺身之禍)。並加入侍女阿德瑪(Adelma)從中做梗的情節:杜蘭朵身邊的侍女,原是某可汗之女,其國被中國征服,方淪落侍奉杜蘭朵。
她告知卡拉富,杜蘭朵計畫命人於次日清晨謀殺他,以解決杜蘭朵要面對的問題。卡拉富吃驚之餘,喊出自己和父親的名字,慨嘆命運多舛。女子請卡拉富和她一同逃到親戚之國,卻被拒絕。......在宮殿裡,杜蘭朵解了他的謎,亦立刻承認自己已愛上王子,並願嫁給他,並且承認謎底是她的侍女告訴她的。侍女見破壞兩人好事之計策不成,自己又復國無望,於是出面承認自己的計謀後,自殺而死。杜蘭朵傷心的喊出侍女的名字:阿德瑪。

在後半段的故事中,原鄰國公主阿德瑪的復仇計畫則成為重點,她串聯了整個故事,也使原本單純的徵婚故事,更增添情節的波折。但在之後的改寫中,阿德瑪則逐漸被弱化,甚至被轉化為王子的宮女。而此故事雖然在寫的是中國的故事,卻顯少有關於中國的描寫。但這樣的情況在之後雷沙居的喜歌劇《中國公主》中被改變。

 

杜蘭朵這個中國公主的藝術形象卻被世界許多文學藝術家所鍾愛,並且出現了很多變異和再生。

在這些演變和演出後,中國公主的形象一再的受到質疑。而作者認為,考察普契尼歌劇中對中國文化了解的深淺與否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劇本對於故事的內涵開掘的是否深廣,理解得是否合乎人情,至於劇中情境寫得像不像中國倒是無關宏旨。

孟昭毅更指出《杜蘭朵》的演出成功也不在於她是否為中國公主,而是表現出真善美和深度的愛情主題。

將愛情視為至高無上的精神,和通過讚譽〈茉莉花〉而生動含蓄地表達青年男女愛情的樂曲,融合的天衣無縫。普契尼只闡發童話傳說中的美學內涵和文化底蘊,而不去深究歷史的真實和人物的典型,才使他的歌劇成為藝術珍品。

(上文出處:葉芳欣:《杜蘭朵》歌劇與戲曲四版本探析)


歌劇創作

(基本資料整理於網路與維基百科,並附上超連結方便檢索)

1920年時普契尼著手開始創作歌劇「杜蘭朵公主」,1924年秋天,普契尼因為長年喉部不適,經常感到喉嚨疼痛以及聲音沙啞而前往佛羅倫斯治療,檢查出罹患了喉癌,在當時根治此症的惟一方法只有動手術將癌細胞切除。 11月初普契尼由兒子陪同一起到比利時首都布魯塞爾動手術,手術進行相當順利,普契尼看似已渡過難關,但術後第二天卻因流血不止導致心臟病發,延至於1924年11月29日逝世,享年66歲。

普契尼留下了「杜蘭朵」的最後一幕未能完成,只寫到第三幕「柳兒自盡而亡」。

後來由他的學生弗朗哥‧阿法諾(Franco Alfano, 1876 – 1954)將歌劇終曲補述完成。

 1926年4月26日,這部歌劇遺作由普契尼生前好友托斯卡尼尼(Arturo Toscanini, 1867 – 1957))於米蘭拉斯卡拉大劇院指揮首演,此時普契尼已去世一年半,杜蘭朵的大獲成功,也為普契尼的一生劃下一個輝煌燦爛的句點。

據說首演之日,托斯卡尼尼只指揮到「柳兒之死」,也就是普契尼完成的最後部分,托斯卡尼尼停止管弦樂隊的演奏,然後轉身對觀眾說:「大師在這裡放下了他的筆」,並停止了首演。

普契尼一生共留下十二部歌劇作品,全都與愛情有關,被公認是繼威爾第(Giuseppe Verdi, 1813 – 1901)之後最偉大的義大利歌劇作曲家。

在歌劇中,普契尼為求顯著東方色彩,更採用了中國民歌〈茉莉花〉的曲調,更使音樂充滿東方風情。


典型普契尼:

異國情調.女人.愛情.折磨.殘酷與死亡

 

劇情解說

(基本資料整理於網路與維基百科,並附上超連結方便檢索)

在古中國,政府下令,欲娶公主杜蘭朵(Turandot)者,須猜對公主的三個謎語;但如有猜錯,便要處死。

有一位波斯王子蒞臨求婚,但猜謎失敗,將於月出之時斬首。流亡中國的韃靼王子卡拉富(Calaf)與父親帖木兒(Timur)、侍女柳兒(Liù)在北京城重逢後,即看到波斯王子遭處決,及杜蘭朵在場親自監斬。卡拉富王子被杜蘭朵公主的美貌吸引,不顧父親、柳兒和三位大臣平(Ping)、龐(Pang)、彭(Pong)的反對來應婚,答對了所有問題:這三道謎題的答案分別是「希望」、「熱情」和「杜蘭朵」。

但杜蘭朵拒絕認輸,向父皇撒賴,不願嫁給卡拉富王子,於是王子自己出了一道謎題,只要公主若在天亮前得知他的名字,卡拉富不但不娶公主,還願意被處死,公主捉到了王子的父親帖木兒和丫鬟柳兒,並且嚴刑逼供。柳兒自盡以示保守秘密。帖木兒此指責杜蘭朵十分無情。天亮時,公主尚未知道王子之名,但王子的強融化了她冰般冷漠的心,而王子也把真名告訴了公主。公主也沒公布王子的真名,反而公告天下下嫁王子,並說王子的名字叫:「Amore」,在義大利文中即「愛」。

 

第一幕

宮殿前

傳令官宣讀法令:「任何要想娶杜蘭朵公主的王子必須正確地回答她的三個謎語。如果回答錯誤,一律斬首示眾。而在月亮升起時,波斯王子將被斬首。」 大家聽到消息後,民眾湧向宮門,侍衛粗暴地推開他們,一個瞎眼的老翁被推倒在地上,老翁的女僕柳兒為了救老翁喊叫起來。

一個年青人聽到她的呼叫聲馬上過來幫忙,並且認出那位老翁就是他失蹤已久的父親。

老翁是流亡在中國的韃靼國王帖木兒,那個年輕人也就是韃靼王子卡拉富。

卡拉富見到父親仍活著,他非常高興。王子要求父親不要透露他的名字,因為害怕征服多國的中國統治者知道。

國王帖木兒告訴王子說,韃靼國宮廷裡的僕人中只有柳兒對國王仍舊忠心耿耿。王子問柳兒為什麼還是那樣忠心,她回答說,因為很久以前,王子曾向她微笑...... 月亮昇起了,民眾看到年輕英俊的波斯王子將要被斬首了,民眾請求杜蘭朵公主能夠饒恕波斯王子。

可是公主仍堅持並下令斬首。

杜蘭朵公主的出現引起了韃靼王子對公主的愛慕。當卡拉富王子情不自禁地呼叫公主名字的時候,波斯王子被斬首了,民眾則在恐慌中尖叫著。 韃靼王子被公主的美貌深深打動。他決定要向公主求婚,當他走向銅鑼並要敲打三下表示要娶杜蘭朵公主的時候,三位中國大臣平、龐、彭挖苦他說:「你還是好好保住你的人頭,趁早回到你的國家去吧。皇家墳墓已滿,我們不要再有笨笨的外邦人了。」韃靼國王帖木兒也勸告兒子打消這個念頭。暗戀著王子的女僕柳兒也認為王子不該去冒回答公主謎語的風險。 對柳兒的忠心王子很感動,王子對柳兒說:如果他不能答對公主的謎語而被斬首,希望柳兒繼續效忠父親,減少流亡的痛苦。

雖然三位大臣、帖木兒、柳兒多次勸告王子,但是王子已經下定心,任何人都勸說不了。 王子三次大叫公主杜蘭朵的名字。他衝向宮殿門前的銅鑼,敲響了三下,宣布了向公主求婚。 音樂壯麗隆重,在宮殿陽臺上觀看的杜蘭朵公主接受了王子的挑戰。

 

第二幕

第一景:宮中涼亭。日出前。

三位大臣(平、龐、彭)對自己的工作作出抱怨:每天要閱讀很多文書,主持無數宮廷內的各種儀式,還要籌備盛大婚宴或者喪事。大臣平突然想念他在湖南的自然風景:他家旁邊有湖,湖週圍長滿竹子。大臣彭想念他家鄉的果園。大臣龐回憶他老家的花園。

雖然三位大臣可以懷念他們的家鄉,但是他們必須回到冷漠無情殘酷的現實當中。他們不得不執行一些年青人的死刑,他們永遠記得這些年青人的恐怖命運。宮廷裡的樂器響起,表示皇帝將駕臨,三位大臣旋即作好迎接準備。

 

第二幕

第二景:宮廷。白天。

皇帝阿兒頓,杜蘭朵公主的父親,坐在御座上。他力勸那位求婚的王子撤回他的求婚決定,可是王子還是一意孤行。杜蘭朵出來對眾人自述她對於先人的不幸所感到的仇恨,說:她的祖先羅玉鈴太后抵抗男人的霸道,把國家治理得很好,人民老百姓過著安居樂業的生活,直到有一天有一個入侵的外國王子強暴她,並且殺死她。

長大後的杜蘭朵公主發誓要為祖先報仇,她憎恨所有向她求婚的男人。杜蘭朵公主勸告王子收回決定,但是王子對公主的愛意已定,無法收回。

於是杜蘭朵公主講出了第一個謎語:「什麼東西在晚上出生,而在黎明死去?」王子正確回答:「希望。

公主感到很驚訝地講出了第二個謎語:「什麼東西紅如火,暖如火,又非火?」王子想了一會兒說:「熱情。

公主聽後更加震驚了,民眾對王子的聰明自信喝彩,更加激怒了公主。

公主接著講出了第三個謎語:「什麼東西冷如冰,燒起來熱如火?」 正當王子思考的時候,公主很得意地嘲笑逗弄著王子,以為王子肯定回答不了而被斬首,王子突然大聲說:「就是妳~杜蘭朵公主!」(居然答對了🎉)

民眾立即歡騰起來呼喚著王子的勝利,公主隨即跪在皇帝面前,哀求父王不要把她嫁出去。皇帝卻堅持誓約是「神聖不可侵犯」,認為公主一定要按照誓約嫁給王子。正當公主悲痛萬分之時,王子向公主提出了一個謎語:「如果在日出前杜蘭朵能說出王子的名字,妳就可以處死我。」杜蘭朵公主接受這個猜謎提議。

皇帝也向眾人宣告希望王子在天亮時能成為他的駙馬。

 

第三幕

第一景:宮中花園。晚上。

在遠處,宮廷中的傳令官宣讀杜蘭朵公主的命令:今晚北京城內所有人都不能入睡,如果在天亮前仍然不知道王子的名字,那麼全城的人都要被處死。卡拉富王子唱出了最知名的詠嘆調: ⟨今天無人入眠/公主徹夜未眠⟩(Nesum Dorma)

三位中國大臣又再去見王子,他們說只要王子能放棄娶杜蘭朵公主,他們就會給王子錢財和女人。但王子仍然回絕。

接著,一群士兵拖出王子之父帖木兒和女僕柳兒。企圖從他們的口中得知王子的名字,因為有人看見他們和王子說話。 杜蘭朵公主命令帖木兒和柳兒說出王子的名字。王子假裝說他們不會知道。柳兒卻宣稱只有她才知道王子的名字,但是她不會透露的。大臣平用盡各種方法想從柳兒口中得知王子的名字,她堅持不說,於是受到拷打。

柳兒始終守口如瓶不肯透露,她的行為打動了杜蘭朵公主,杜蘭朵公主就問柳兒「什麼力量驅使你如此堅強?」柳兒回答「是愛。」。 杜蘭朵公主再次命令大臣平逼供出王子名字,大臣平便加重刑罰。柳兒沒有被屈服反而對杜蘭朵公主說:「層層冰霜將你圍住,一定會有火來熔化,你早晚會愛上他的!」 說完後,柳兒從一個士兵的腰帶拔出短劍,向自己猛刺,當她邁步走向王子眼前的時候,眾人喊著要她說出王子的名字,可她卻倒地而死了。

由於帖木兒眼睛瞎了,起初不知道柳兒已死,經過旁人告訴他,他知道後在極度的痛苦中大哭起來。 帖木兒警告說這種罪行會觸怒上天。眾人聽後帶著羞恥和害怕的心情安靜下來。

柳兒的屍體被抬走,悲痛的帖木兒和眾人跟在後面走。當所有人都離開之後,剩下王子和杜蘭朵。

王子責備杜蘭朵公主的殘酷後把她抱在懷裡並且強吻了她。 王子決定以真摯的愛情去打動杜蘭朵公主冷酷無情的心,他的一個吻點燃了公主心中的愛情之火,她希望王子帶著這個神秘的愛離開,再不要提出什麼問題,但是王子最終卻把自己的真名「卡拉富」告訴了公主,他的命運已掌握在公主的手中,可以隨時被處死。

黎明時分已到,杜蘭朵公主卻和卡拉富王子一同走到皇帝面前,杜蘭朵公主宣布她知道王子的名字,王子的名字就叫「愛!」(Amore,在義大利文中即「愛」) 於是,眾人齊聲向這對新人歡呼鼓掌。

(劇情解說整理自「維基百科」)

 


愛情的幾種樣貌

霸女 - 杜蘭朵公主

杜蘭朵公主因爲女性先祖被異族男性擄掠殘害,心懷憤恨而成了男性的復仇者;多年來故意出謎題刁難絡繹不絕的求婚者,當對方猜錯即令劊子手斬首伺候,已經有一長串首級掛在城牆上,心中瀰漫著復仇之火焰。

 

聖女 - 柳兒

柳兒是韃靼王子的僕婢,在故鄉時就傾心王子,難忘他友善的笑容。這位看似不起眼的奴婢,居然能為了公主完全不瞭解的「愛」,願意犧牲寶貴的生命,以自己的死成全王子姓名秘密。是劇中最令人動容的悲劇角色。

 

大贏家 - 卡拉富

韃靼王子卡拉富,對中國公主一見傾心,無論如何都要敲響報名猜謎提親之鐘。才智過人的他連續猜對三題,終於闖關成功得到皇帝的認可,雖杜蘭朵悔婚,但卻反要杜蘭朵猜出他的名字,更願意以死相殉,可見其決心與對愛情之堅持。劇情最後,柳兒雖然犧牲,但他不僅成功擄獲杜蘭朵之心,更代表他即將結束流亡,從韃靼王子身份搖身一變成為中國駙馬... 復國之路大成功(XD)


著名詠嘆調

  • 別傷悲,柳兒!〝Non piangere,Liù〞 —— 看到真心勸阻自己卡拉富,對柳兒的忠心很感動,他對柳兒說:萬一不能答對公主的謎語而被斬首,希望柳兒繼續效忠父親,減少流亡的痛苦。

https://youtu.be/KJsrxwl3bcc

 

https://youtu.be/L4TFqVSaoB0

 

  • 祖先的屈辱〝In questa Reggia〞——公主自述對於先人的不幸所感到的仇恨。

https://youtu.be/Sf35abbE48c

 

https://youtu.be/RihDKMlN_80

 

  • 主啊! 聽吾言〝Signore ascolta〞——柳兒苦勸王子不該去冒回答公主謎語的風險。

https://youtu.be/sjCbV0XS7iA

 

Signore, ascolta - Leona Mitchell (Liu, Turandot)

https://youtu.be/lDMEmYuDmFE

 

 

  • 公主徹夜未眠〝Nessun dorma〞——王子表達對於公主猜不出自己姓名的信心,並穿插著北京城百姓對於公主的命令之心聲。

(帕華洛帝於主演的電影《Yes, Giorgio》中,真實扮演男高音的角色,於電影中演唱歌劇《杜蘭朵公主》)

https://youtu.be/Q_hLh4qCqpg

 

Puccini: Nessun Dorma from 'Turandot' - BBC Proms

https://youtu.be/suj-2sbSFKs

 

Luciano Pavarotti sings "Nessun dorma" from Turandot (The Three Tenors in Concert 1994)

https://youtu.be/cWc7vYjgnTs

 

 

  • 冰霜將妳重重包圍〝Tu che di gel sei cinta〞——柳兒受公主虐待但卻堅決不說出王子姓名,決意自殺殉身前所演唱之詠嘆調。

https://youtu.be/g-1MjfmixrI

 

歌劇裡欣賞不到的版本

猜得到為什麼嗎?

Anna Netrebko - Turandot: "Tu, che di gel sei cinta" - Puccini

https://youtu.be/g4dlATlrf0E


冷知識

貫穿全劇的 <茉莉花>,共出現8次

 《茉莉花》於歌劇『杜蘭朵』中的第1次出現
1.  Lá, Sui monti dell'est (在遙遠的東方山上)
因波斯王子要被處斬,皇室安排僧侶為他超渡亡魂。


《茉莉花》於歌劇『杜蘭朵』中的第2次出現
2.  Principessa (公主開恩)
百姓請求公主對波斯王子開恩,免他一死。


《茉莉花》於歌劇『杜蘭朵』中的第3次出現

3 . Turandot (杜蘭朵)
正當王子卡拉夫唱著要娶得杜蘭朵公主,準備敲鑼時

4. La fossa già scaviam per te (我們已經為你挖墳墓)
卡拉夫王子不接受眾人的勸阻,決意參加公主的猜謎招親

5.  Dal deserto al mar (從沙漠到海洋)
公主杜蘭朵隨著茉莉花的旋律,進入皇宮的大殿。

6. Mi vuoi nelle tue braccia a forza
     (你要我屈服於你的懷裡嗎?)

7.  Principessa divina! (至尊的公主!)
總管大臣抓到兩名曾與王子來往的外邦人

8.  Singnor, non parlerò (主人,我不會說出來的。)
柳兒向卡拉富承諾,絕不透露他的名字。

全劇欣賞

北京紫禁城版本(祖賓梅塔指揮.張藝謀導演)

https://youtu.be/Jb0ORutNhBo

 

 

2002年薩爾茨堡音樂節版本(日語字幕)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5vlgV3688q4

 

補充資料

 

讚嘆阿湯哥,拍出這麼棒的電影作品🌹

《不可能的任務V:失控國度》

https://youtu.be/jU2TU--E6OE

 

Bonus 《Nessun Dorma》快閃演唱

https://youtu.be/t8_sH8Kh9s4

 

【談建築】維也納國立歌劇院

維也納國立歌劇院Wiener Staatsoper位於奧地利維也納,始建於1861年而落成於1869年,由維也納建築師AuustSicdvu負責建造,是充滿了偉大傳統的國家級歌劇院,也是歐洲重要的歌劇院之一。

每個樂季,維也納國立歌劇院至少上演60部各種不同的歌劇和芭蕾舞劇等總數360場表演演出~也就是幾乎每天晚上,來自全球的觀眾們,都能夠欣賞到精彩無比的各式節目。

而維也納國家歌劇院管弦樂團,其成員同時也是維也納愛樂樂團的成員,其獨特的共生關係也是一個世紀以來非常具有話題的樂團組織方式。

 

巧妙的共生關係:維也納國家歌劇院與維也納愛樂樂團

維也納愛樂的成員來自於維也納國家歌劇院(Wiener Staatsoper),音樂會演出時改稱為維也納愛樂,屬於私人組織。

根據維也納愛樂章程,只有維也納國家歌劇院管弦樂團的成員才能成為維也納愛樂樂團的成員。

因此,在加入維也納愛樂之前,必須首先成功成為國家歌劇院管弦樂團團員,通過三年試用期留任之後,始具備資格申請成為維也納愛樂樂團的成員。樂團音樂家們透過歌劇演出享受的獨立性。因此這樣的共生關係極為特別:沒有維也納國家歌劇院,就沒有我們所熟知的維也納愛樂樂團;在維也納,眾所周知,這樣的共生對兩個機構都有利,並且極大地豐富了這座城市的音樂生活。

 

延伸閱讀:維也納愛樂介紹

https://bonart.com.tw/all-about-wiener-philharmoniker/

 

維也納國立歌劇院 白天日景

 

維也納國立歌劇院 夜間夜景

 

維也納國立歌劇院 內部裝飾

維也納國家歌劇院的內部裝潢,是由室內設計師Eduard Vande所設計,他的理念為「仿古羅馬建築」風格,歌劇院內部採用皇家暖色色調,讓歌劇院成為了具有「文藝復興風格」的宏偉音樂聖殿。

Wiener Staatsoper | http://www.wiener-staatsoper.at

 

 

 

The Vienna State Opera (Wiener Staatsoper) interior. Vienna, Austria, Western Europe.

 

 

音樂與城市特色 - 維也納獨一無二的「維也納號」

藍色多瑙河(An der schönen blauen Donau -)

 

官方網站

"維也納國家歌劇院官網"

 

"維也納國家歌劇院 歷史專頁"

 

每年於維也納國家歌劇院舉辦的開幕舞會,更是維也納人最愛的年度盛事

維也納的各式各樣華爾茲舞會

圖片來源:「VIENNA OPERA BALL 2016

 

 

 

 

 

 

 

 

 

 

 

延伸閱讀

https://bonart.com.tw/from-an-der-schonen-blauen-donau-to-new-year-concert/

 

 

 

延伸閱讀

"維也納國家歌劇院部落客好文介紹"

 

座位圖(1709席)

 


2022年5月份美國大都會歌劇院《杜蘭朵公主》最新製作

 

補充資料:

動畫版《杜蘭朵公主》

https://youtu.be/3NJ1zy_AgA0

 

最殘忍的公主!以刁難求婚者為樂的杜蘭朵公主【杜蘭朵公主】

https://youtu.be/sm-0mL7FS_I

 

 

開卷蹦藝術.享受美好閱讀時光

☕️一杯咖啡.一點心意.支持蹦藝術☕️

 

各類合作提案,聯繫方式:

*手機:0917.670.518 
*Line:https://line.me/ti/p/LB1ro0P0AU
*E-mail:jenpin888@gmail.com

【BON音樂】藝起來推動藝術 -林仁斌老師專題演講《指揮之心.無聲音樂家》

【BON音樂】藝起來推動藝術 -林仁斌老師專題演講《指揮之心.無聲音樂家》
Introduction of Orchestra Conductor

– 資訊整理共享於網路,一起欣賞音樂與藝術之美 –
蹦藝術 | BONART


 

 

《無聲音樂家》~管弦樂指揮家究竟是什麼?精緻知識全解析

內容簡介:

每當管弦樂熱烈演奏時,我們總只能見到指揮的背影。他是唯一在演奏時不發出聲音的「無聲音樂家」。究竟在音樂演奏裡指揮的功能為何?音樂總監又為何能領最高薪?這些疑問,就讓林仁斌老師為您旁徵博引,從指揮歷史、「三大功能」到「指揮十誡」與當代指揮細膩新法與指揮成就,一一解答您心中的解惑。

主講人:林仁斌老師


談偉大指揮家:向偉大經典致敬

前幾年看過一則音樂新聞:有位管弦樂團指揮向媒體「自首」說,自己在演奏中完全沒有發出任何聲音,因此實在不好意思領這麼高的薪水…

結果新聞報導出來後,形成了兩派截然不同的爭論:有人贊成,覺得既然不演奏,指揮應該減薪;有人反對,認為指揮肩負重任,主導整個音樂內容的呈現。

是的~管弦樂指揮這位「無聲的音樂家」,確實在舞台上音樂會演出的現場是無聲的一位;但指揮所肩負的任務,就像一艘船的船長或一家公司的CEO:他們不是負責去執行細項小業務,但卻得面對每個決策的成與敗。

然而,大眾評斷一位指揮的成功與否,看的究竟是舞台上的明星?還是排練中的大師?這些不同的觀點又有什麼區別?這就是本篇文章〈指揮簡史〉要細細帶領大家品味的關鍵了~

 

開場 - 地獄式版本比較

在這部影片裡,一共有43種貝多芬第五號交響曲《命運》的開頭樂段「三短一長」的各種精彩演奏還有不同指揮家詮釋與思維,手勢與動作。

有快有慢,有激情有冷靜,仔細比較後真的非常有趣;相信愛樂的您,一定也很喜歡這段壞壞的影片吧~

先讀一下管弦樂樂譜

 

https://youtu.be/ltzWeNyLWn8

 

破題第一問:管弦樂指揮的薪情?究竟賺多少錢?

答:沒有固定薪資,隨著不同樂團與不同國家而異。

 

先別著急,筆者可是非常有誠意回答這個問題~只是隨著許多因素的改變,指揮的「薪情」確實有所不同是事實。

為了取得一個基準點,讓我們以國人最熟悉,職業音樂市場也高度成熟的北美薪資做介紹:

根據美國管弦樂管理網站顧問Drew McManus於2015年的文章“REVEALED: THE WEALTHIEST MUSIC DIRECTORS IN AMERICA”裡,依據以往直言風格,揭露了美國十大最高薪管弦樂團音樂總監名單~他的用意在於公布薪資結構,讓所有人知道行業裡的狀況,以及樂團財政透明,才能讓每一位音樂工作者獲得合理收入報酬。

他根據各樂團給國稅局之IRS Form 90s表格所整理出之美國前十大最高薪音樂總監/指揮,接下來我們一起看前三名:

 

第一名:國家交響樂團(National Symphony)

艾森巴哈(Christoph Eschen-bach)

年薪 $2,728,671 美金(加薪 41.02%)

 

第二名:芝加哥交響樂團(Chicago Symphony)

里卡多·穆蒂(Riccardo Muti)

年薪 $2,504,336 美金(加薪 15.65%)

 

第三名:芝加哥交響樂團(San Francisco Symphony)

邁可·提爾森·湯瑪斯 (Michael Tilson Thomas)

年薪 $2,364,775 美金(加薪 16.64%)

 

有沒有嚇一跳?平心而論,許多樂手平均10-20萬美元的年薪,以樂團首席來說,40萬美金左右的年薪已是頂尖;因此音樂總監收入非常高,屬於金字塔頂端的一群~無怪乎音樂總監之位人人覬覦。

而其實上面還不是最高薪的,接著筆者要公佈真正高手中的高手~指揮界薪資有史以來最高薪!

這位指揮的薪資不但高,而且打破歷史紀錄~2012-13年樂季他的法定年薪雖只有$1,505,052 美金(光本薪已直接名列當年全美第五名),透過資料顯示,達拉斯交響樂團於2013-14樂季,透過 Bajada Productions LLC.公司,確實支付了他高達美金511萬元($5,110,538.),這已改寫管弦樂指揮年薪之歷史紀錄!

這位頂級音樂總監就是:梵志登 (Jaap van Zweden),也是現任紐約愛樂音樂總監/樂團指揮。

梵志登實際支領年薪超過500萬美金~這個數字已經遠遠超越他前一年年薪的三倍(前一年為150萬美金),打破美國有史以來的管弦樂團音樂總監最高薪紀錄!

註:在他之前最高薪為指揮家是洛林·馬捷爾(Lorin Maazel)於紐約愛樂卸任前最後一年所創下的 329萬美金天價($3,291,791.)。

 

延伸閱讀

https://bonart.com.tw/top-paid-music-conductor-in-america/

 

再接再厲第二問:指揮的功能?到底都做些什麼?

讓筆者來為各位讀者們科普一下:

當我們以音樂人最熟悉的《新葛羅夫音樂辭典》網路版(2020.11月),輸入關鍵字「History of Conducting」後,會出現當代對指揮定義的「三大功能」:

  1. 指揮於演出時以指揮棒或雙手打出樂曲節奏。(the conductor beats time with his hands or with a baton in performance)
  2. 指揮透過彩排以及演出,進行音樂作品詮釋之決定。(the conductor makes interpretative decisions about musical works and implements these decisions in rehearsal and performance)
  3. 指揮參與音樂團體之行政事務。(the conductor participates in the administration of the musical ensemble)

(註:https://www.chegg.com/flashcards/groves-history-of-conducting-d611c35a-9ce3-4708-8c29-f85f62b5c674/deck

 

因此,現代社會對於指揮的職責,往往多了「音樂總監」的實質意涵在內~無怪乎許多樂團的「樂團指揮」與「音樂總監」往往是同一人,因為音樂演奏的詮釋,實在無法多頭馬車進行,所以指揮家的高薪,往往代表著他肩上的重責大任。

 

三問:關於指揮的起源

若要談論指揮的緣起,除了在許多的歷史文物與圖文考古中可見的史料之外,一般來說會從中世紀的教會音樂說起:在教會儀式進行時,合唱團裡通常有一位領唱,或者一位負責以手勢帶領歌手們演唱之負責人,在功能上這應該就屬於指揮的源起了。

而音樂發展進入多聲部音樂(Polophonie)後,各聲部穿插流動,對位法讓音樂也更加複雜,因此指揮的功能益發重要。尤其進入巴洛克時期之後,音樂創作發展曲式再進入繁花錦盛時期:各種器樂曲式、樂團編制紛紛推陳出新,這時的「指揮」並不侷限一位音樂家站在樂團之前打拍子,往往樂團首席或鍵盤樂器演奏者,抑或是演奏出色之團員領導樂曲拍點,皆有可能。

 

四問:歷史上第一位拿著指揮棒指揮的音樂家?

早期的指揮用棒,其實較接近像是一根長棍,並非現代我們認知的現代指揮棒如此纖細。

法國17世紀路易十四時的宮廷樂長盧利(Jean-Baptiste Lully, 1632-1687)便因為指揮樂團時不慎揮棒上下敲打揮舞而打中自己的腳趾掌引發壞疽,最終感染了到大腦,最終導致死亡。

一般音樂史上認為第一位以現代指揮棒成功指揮樂團的是浪漫時期曾擔任萊比錫音樂院院長的音樂家孟德爾頌(Felix Mendelssohn, 1809-1847)。

不過其實有位德國音樂家比他更早從口袋中拿出棒子來指揮樂團,而且成果斐然,這位創舉音樂家是路易.史博(Louis Spohr, 1784-1859):根據他的自傳,他於1820年赴英國倫敦的音樂彩排時,嘗試從外套口袋中拿出預藏的指揮棒帶領樂團,預示拍點以及速度,當晚音樂會並因他使用指揮棒統整樂團而取得相當大的成功喔~(註:https://www.wpr.org/shocking-conductor

 

五問:指揮之於作品的直接影響

歷史上有作曲家,同時也擔任指揮家,因為最了解自己的作品,亦是創作的最佳詮釋者:海頓、莫札特、貝多芬、孟德爾頌、李斯特、布拉姆斯、柴可夫斯基、華格納、威爾第、馬勒、史特拉汶斯基等諸多作曲家,都曾親自指揮自己的作品演奏而名留青史。

 

六問:談指揮棒的使用

在此筆者想引用美國指揮家伯恩斯坦(Leonard Bernstein)曾說的話:「若一個指揮家使用指揮棒,則該棒必須成為活物,如有一股電流在其中,致使它的一小移動都成為有意義的移動。同樣地,若指揮家不用指揮棒,他就要靠雙手做到同樣的東西。無論有指揮棒與否,其表情必是首要,音樂上一定要顯得有意義。」

因此,無論持棒與否,「音樂上的意義」才是真正的首要之務;指揮家以自身肢體動作,將樂譜中的節拍、速度、強弱、力度、表情等等清晰地傳達出來~而「為音樂服務」更是指揮家精神上的最高指標。

 

孟德爾頌使用過之指揮棒 

孟德爾頌也是首位以現代指揮棒指揮樂團的指揮家,1835年26歲時擔任萊比錫布商大廈管弦樂團指揮。

下方珍貴圖片,是目前珍藏於英國市政廳,1846年孟德爾頌使用過之指揮棒。

1846年孟德爾頌使用過之指揮棒,珍藏於英國市政廳。Conductor’s baton used by Felix Mendelssohn Bartoldy at Birmingham Town Hall, 1846
1846年孟德爾頌使用過之指揮棒,珍藏於英國市政廳。Conductor’s baton used by Felix Mendelssohn at Birmingham Town Hall, 1846

 

由於孟德爾頌的啟發,現代指揮棒發展雖然有材質、握柄與長短等多樣變化,但萬變不離其中:

 

 

七問:職務與功能變革

在白遼士的專書:「論管弦樂指揮與其藝術」(The Orchestral Conductor Theory of His Art)中,不但對於指揮的意義與功能有著清楚的論述,對於不同音樂的指揮手勢更是有著詳盡的解說;我們可以說到了此時期,管弦樂指揮終於不再只是一個拿著各種材質指揮棒(鯨魚骨、木頭等)在樂團前負責打拍子的人體節拍器,而是已實質上進化為「指導、「指示」音樂方向與內容,統整樂團邁向共同詮釋的音樂家。(關於指揮的指示方式,可觀看此備註:http://www.gutenberg.org/files/27646/27646-h/27646-h.htm

 

八問:什麼是《指揮十誡》?

理查·史特勞斯這位浪漫後期大師,除了作曲家身份之外,本身也是位傑出的指揮家,他曾說:「指揮是項極其困難,人生未達70歲之前很難充分理解的藝術。」、「最重要的是以「耳朵」指揮,而不是「手臂」;若做對了一切就將順其自然地正確。」

 

理查·史特勞斯論指揮:

  • 指揮是項極其困難,人生未達70歲之前很難充分理解的藝術。
  • 最重要的事以「耳朵」指揮,而不是「手臂」;若做對了一切就將順其自然地正確。

 

著名的《指揮十誡

理查·史特勞斯身為知名管弦樂團指揮,曾寫下《指揮十誡》:

首先看看理查·史特勞斯的指揮姿態

 

輕鬆指揮的大師

從影片中,我們可以看到他的指揮基本上是「一派輕鬆」,「眼手並用」。

還聽說他指揮時可以左手插在口袋,或拿出懷錶看看時間,左看看右看看~開心的時候更用雙手齊揮,甚至也掂起腳尖一起「加入」樂團演奏…(其實影片中也看得出來 XD)

 

這位近代後期浪漫樂派大師,曾經以自身經驗歸納出指揮樂團的心得,除了上述兩點之外,他總共擬出了十條樂團指揮的金科玉律,更被尊稱為《指揮十誡》。

對比於現在的樂壇指揮各式各樣「花式指揮法」來說,重看《指揮十誡》,其實非常有意思。

 

無論是非,沒有對錯~讓我們一起來看看這《指揮十誡》究竟有哪些吧:

 

  • 1. 請記得,演奏音樂的目的不在於娛樂自己;而是取悅聽眾。(Remember that you are making music not to amuse yourself, but to delight your audience.)

  • 2. 指揮自己不應出汗;只有觀眾才應該感到音樂的熱力。(You should not perspire when you are conducting; only the audience should get warm.)

  • 3. 演奏《莎樂美》與《伊蕾克特拉》時,要如同孟德爾頌神幻音樂般詮釋。(Conduct Salome and Elektra as if they were Mendelssohn; fairy music.)

  • 4. 對銅管樂手絕對不要投以鼓勵的眼神;除了重要段落的提示,否則千萬別與他們對上眼。(Never look at the brass encouragingly; except with a quick glance for an important lead-in.)

  • 5. 反之,千萬別讓法國號和木管離開你的視線,如果你聽到他們的聲音,那就表示已經太大聲了。On the contrary, never let the horns and woodwind out of your sight; if you hear them at all they are already too loud.

  • 6. 如果你覺得銅管力度不夠,就將他們的音色調暗。If you think the brass is not strong enough, tone them down two points further.

  • 7. 只有你自己聽見獨唱者的每個咬字是不夠的;因為你已經背妥歌詞。要讓觀眾毫不費力地跟得上音樂~因為如果他們不了解歌詞的含意,馬上就會睡著。It is not enough yourself to hear every word of the singer–which you know by heart anyway; the public must also be able to follow it without effort. If they don’t understand what is happening, they fall asleep.

  • 8. 樂團伴奏必須要讓聲樂家能毫不費力地演唱。Always accompany the singer so as to enable him to sing without exertion.

  • 9. 當你認為速度已經達到最急板極限時,再讓速度加快一倍。When you think you have reached the limits of prestissimo, double the pace.

  • 10. 如果你遵守以上的規則,再加上自己的天賦和成就,就能永遠成為觀眾們的明星寵兒。If you follow these rules carefully, you will, with your fine gifts and your great accomplishments, always be the darling of your listeners.

 

 

九問:首位女性指揮?

嗯~這是個非常重要的問題。在維基百科上我們剛好可以看到這項問題的專頁,洋洋灑灑資訊非常豐富,列舉歷史前三:

1.第一位歷史最早的女性指揮:Elfrida Andrée(瑞典)

2.第一位被職業樂團任命為音樂總監/首席指揮的女性:Marin Alsop(美國)

3.第一位指揮倫敦交響樂團的女指揮家:Nadia Boulanger(法國)

(註:https://en.wikipedia.org/wiki/List_of_female_classical_conductors

 

延伸閱讀

https://bonart.com.tw/the-conductor-movie/

 

 

十問:合唱指揮與管弦樂指揮的分野

不知何時開始,突然間許多人對於「合唱指揮」與「管弦樂指揮」之間,不但壁壘分明而且相當計較?

筆者曾聽過一個說法:因為合唱指揮往往將合唱團訓練完成之後,「送給」交響樂團彩排演出,但最終舞台上卻只有交響樂團指揮指揮全局,先前辛苦訓練合唱的「合唱指揮」因為無法上台表演,經常只能在節目單上掛著「合唱指導」…

也許多年來的新仇+舊恨,讓這兩派指揮不斷處在「合作」與「競爭」之間。

但也可以從另一角度切入,就是確實指揮合唱與指揮管弦樂團,從訓練方法、甚至拍點給法與音樂詮釋方式都完全不同;因此項目分開、各司其職,或許反而是個好的做法?

無論是非,沒有絕對的對與錯~相信今天的〈指揮簡史〉帶來這麼多豐富話題,從指揮源起聊到實務,從十誡聊到年薪,期待能讓愛樂的您增添許多閱讀樂趣~我們下回再見!

(原文由林仁斌撰寫,刊載於表演藝術雜誌第336期 / 2020年12月號封面故事 Cover Story 指揮.不指揮╱指揮概述《十個問號,掀開「他」的神秘面紗 關於「無聲音樂家」的小秘密》)


指揮談指揮.妙趣無窮

Itay Talgam: Lead like the great conductors

https://youtu.be/R9g3Q-qvtss


【BON音樂】指揮大師楊頌斯 – 重要管弦樂團指揮觀念 Q&A

https://bonart.com.tw/mariss-jansons-qa/

 

著名當代指揮家

賽門·拉圖爵士(Sir Simon Rattle, b.1955)

被廣泛地譽為「全球最佳管弦樂指揮家」的賽門拉圖爵士,2018年6月20日他指揮了柏林任內最後一場音樂會。而他的動向早已明揭:2015年3月時倫敦交響樂團已正式宣布,自2018年樂季起,由賽門拉圖接任該團音樂總監,合約為5年。2021年1月,巴伐利亞廣播交響樂團也正式宣布,賽門拉圖將於2023年樂季起接任首席指揮,合約為5年期。同時,他也榮任倫敦交響樂團終身名譽指揮。

賽門.拉圖爵士生平

 

精彩演奏

史特拉汶斯基《春之際》LSO Live'

https://youtu.be/EkwqPJZe8ms?t=233

 

指揮家的知識傳承 - 拉圖談西貝流士

https://youtu.be/yhG8VkDy0cQ

 

好文欣賞

"拉圖給年輕音樂家的七個忠告"

→原文出處

 

拉威爾《達夫尼與克羅伊》第二號組曲

https://youtu.be/14OM6Ysnk6M


伊凡‧費雪(Ivan Fischer,1951-)

伊凡費雪1951年1月20日出生於匈牙利布達佩斯,之後在布達佩斯巴爾托克音樂院接受音樂教育,又進入維也納音樂院與薩爾茲堡,師事史瓦洛夫斯基、哈農庫特學習指揮。

 

伊凡‧費雪生平

伊凡.費雪與BFO 世界樂壇的匈牙利傳奇
一九八三年,出生在匈牙利布達佩斯的一個猶太音樂家庭的伊凡.費雪(Iván Fischer)率領著洛杉磯愛樂進行他的美國首演,同年他回到匈牙利,成立布達佩斯節慶管絃樂團(Budapest Festival Orchestra,簡稱BFO),他與這個樂團的合作關係寫下了過去二十七年來古典音樂界最偉大的成功故事……。
他們灌錄的匈牙利音樂屢獲唱片大獎,營造了許多充滿創意的音樂會形式,二○○八年英國《留聲機》Gramophone雜誌更評選布達佩斯節慶管絃樂團為全球二十大交響樂團的第九名!透過與伊凡.費雪的越洋對談,對於他的傳奇故事我們有更深一層了解。

匈牙利文化大使 廣泛關照多樣音樂
匈牙利音樂是每回聊到伊凡.費雪不能不提的,他曾獲得匈牙利「柯蘇獎」(Kossuth Prize),同時也是匈牙利文化大使、布達佩斯榮譽市民,可以說是當代最重要的匈牙利音樂代言人。說到他心目中的巴爾托克、高大宜這兩位最重要的匈牙利作曲家,伊凡.費雪表示:「巴爾托克是位非常了不起的作曲家,他的音樂中有極強的匈牙利辨識度,同時卻又是十分國際化。至於高大宜則是一位非常重要的教育家,他後來才成為作曲家,他發明了一種通則,如何教育成千上萬的人去理解音樂。」
當然,除了這兩位匈牙利音樂巨人之外,伊凡.費雪提到重要的匈牙利作曲家還包括Erno Dohnanyi、Sandor Veress,當代的Gyorgy Kurtag及年輕一輩的Janos Vajda、Gyorgy Orban等人,完整地推薦各代匈牙利作曲家。
不過,雖然以匈牙利音樂起家,伊凡.費雪卻不喜歡被定位為匈牙利音樂專家,他表示:「因為,我從來不認為自己是匈牙利音樂專家,當然身為一位匈牙利人,我經常演出自己國家的音樂,但我的興趣總是相當廣泛,因為音樂是國際化的語言,我喜歡任何國家只要是有有趣的音樂。」他也曾到中國蘇州演出時說過:「音樂是發自靈魂的。即使是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產生的美感卻是相似的。」

從家鄉步上國際 載譽歸國的指揮路
因此雖然身為匈牙利布達佩斯節慶管絃樂團的創辦人暨音樂總監,伊凡.費雪並不把樂團局限於匈牙利音樂代言人,他認為:「BFO是個國際化的管絃樂團,我們的目標是為全世界所有樂迷演奏音樂,而不是做出國籍差異,所以我喜歡國際化的曲目,而且我演奏老的與新的音樂。」
媒體或樂迷會把伊凡.費雪看成匈牙利音樂專家不是沒有道理的,伊凡.費雪一九五一年一月二十日生於匈牙利布達佩斯,他從小在布達佩斯時就學習鋼琴、小提琴、大提琴與作曲,之後在布達佩斯巴爾托克音樂院接受音樂教育,進入維也納音樂院與薩爾茲堡才跟著史瓦羅夫斯基(Hans Swarowsky)學指揮,並且繼續學習大提琴與早期音樂,還擔任哈農庫特的助理。一九七六年他在倫敦贏得Rupert基金會的指揮大獎,開啟他走上指揮之路的契機,隨後他開始成為BBC交響的客席指揮,一九八二年還帶著倫敦交響樂團進行世界巡迴,指揮才華倍受肯定。
他先在家鄉的Hungaroton唱片公司灌錄不少匈牙利音樂,還有他自己改編的布拉姆斯《匈牙利舞曲》,之後Philips唱片公司相中他與他簽約,一九九五年他與樂團的巴爾托克、李斯特錄音獲得留聲機大獎、法國金音叉獎等等,那張德弗札克《傳奇曲》更獲得企鵝三星帶花殊榮,由諏訪內晶子主奏小提琴的那張薩拉沙泰《流浪者之歌》、德弗札克《小提琴協奏曲》更是銷售長紅。伊凡.費雪匈牙利音樂專家的地位也宣告確認,他的指揮手法凌厲粗獷,很能表現出「國民樂派」樂風的質樸與速度感。

多元、獨創的音樂會形式
伊凡.費雪曾在美國擔任過辛辛那提交響管絃的指揮,二○○六年他成為華盛頓的國家交響管絃樂團的首席客席指揮,隔年繼任史拉特金之後成為該團首席指揮。另外,他的歌劇經驗也相當豐富,一九八四到八九年擔任英國Kent歌劇院音樂總監,二○○○到○三年擔任里昂國立歌劇院音樂總監,客座維也納國立歌劇院時還製作過全套莫札特歌劇。
除了灌錄匈牙利曲目、歌劇演出之外,伊凡.費雪真正帶領BFO走出自己的成功路,主要是樂團訓練及各種型態的新音樂會。自從當初伊凡.費雪與另一位傑出的匈牙利鋼琴家柯西斯,一同創辦布達佩斯節慶管絃樂團後,這個有遠見又正確的決定不但為匈牙利留住優秀的音樂家,也帶著音樂家一同迎戰當時留不住人才的匈牙利布達佩斯的音樂環境,這份堅持受人尊敬。在樂團訓練上,他發展出能讓樂團音樂家們充滿張力與感情的練團方式,加重樂團演出室內樂的組合與機會,同時演出更多富有創意的管絃作品,這些訓練在在都是為了讓樂團的默契更縝密、音色更成熟。
在與觀眾直接交流的音樂會上,他發展出許多獨特的樣貌,因為他認為觀眾喜歡不同類型的音樂形式。像是專為幼童小朋友設計的「可可音樂會」(Cocoa-Concerts),就是著眼小朋友的耐心只能靜靜地聽三、四分鐘,之後他們需要放鬆。另外像事前不公佈演出曲目的「驚喜音樂會」(Surprise Concerts)也是絕對地受歡迎,人們喜歡接受驚喜,就像收到一個包裝好的禮物。還有對觀眾講述音樂故事的「一元音樂會」(one forint concerts),以及吸引成千上萬過路客新觀眾的布達佩斯露天音樂會,歌劇演出運用融合科技元素等等。伊凡.費雪表示這些新型態的音樂會都是為樂迷服務的。

戮力培植BFO 晉升全球第九大交響樂團
二○○四年伊凡.費雪與Channel Classic唱片公司簽約,也讓這幾年BFO的錄音主要都由此發行,不僅他的曲目大幅擴張而且張張佳作,像是二○○七年七月推出的理查.史特勞斯罕見的芭蕾音樂Josefslegende,就成為《留聲機》雜誌當月CD並獲得《紐約客》的佳評。他在此灌錄的馬勒《第二號交響曲》也獲得《留聲機》雜誌總編特選,之後的馬勒《第六交響曲》、拉赫瑪尼諾夫《第二交響曲》、柴科夫斯基《第四交響曲》CD及莫札特《女人皆如此》DVD也都不容錯過。《華盛頓郵報》還盛讚他:「是一位看來兼備正直、堅毅不拔、異常清晰各項特質的音樂家。」
二○○七年伊凡.費雪再推出全本德弗札克作品,貝多芬《第七號交響曲》同時收錄羅西尼、韋伯、荷蘭作曲家Wilhelm Wilms等人的同時期作品。連續推出精彩錄音,難怪二○○八年《留聲機》雜誌提名他為年度藝人,同時他一手培植的匈牙利布達佩斯節慶管絃樂團為全球二十大交響樂團的第九名!對於這項殊榮,伊凡.費雪表示:「對我們的工作來說這是個很棒的紀錄,我很欽羨世界上偉大的管絃樂團,像是柏林愛樂、維也納愛樂或是克里夫蘭管絃。但是我必須承認,對我來說最棒的音樂是由布達佩斯節慶管絃樂團演奏出來的,我很高興專家們注意這些年輕新興的管絃樂團的高演出品質。」(全文詳見《PAR表演藝術》雜誌第213期)

 

內行看門道 - 伊凡.費雪於阿姆斯特丹指揮大師班實況

https://youtu.be/7MaYRvyN2Zc?t=620


接著,讓我們來接著欣賞瓦西里·彼得連科(Vasily Petrenko, b.1976):

 

利物浦皇家愛樂/奧斯陸愛樂:瓦西里·彼得連科

曾以蕭士塔高維契第十交響曲榮獲英國權威留聲機獎「年度管弦樂唱片」,並榮獲回聲德國音樂古典獎「年度新人獎」的知名樂團指揮瓦西里·彼得連科,18歲時,成為俄國最古老的米哈伊洛夫斯基劇院常駐指揮,2012年起任首席客座指揮。2006年受聘為利物浦皇家愛樂樂團指揮,三年後成為首席指揮,現為桂冠指揮。曾任奧斯陸愛樂樂團首席指揮(2013-2019),可說是實戰經驗非常豐富的中生代代表人物。

 

馬勒第四號交響曲 第三樂章

https://youtu.be/-c4VZyVoW1w

 

2019年柴可夫斯基鋼琴大賽 決賽大烏龍

https://youtu.be/UOUSFNgEy7c

 

Mahler V - Adagietto /Vasily Petrenko / Royal Liverpool Philharmonic

https://youtu.be/PAF58kINO4s


小澤征爾(Ozawa Seiji, b.1935)

 

小澤征爾生平

 

好文推薦

小澤征爾:以綜合實力登峰造極、個人魅力超凡的指揮家

https://bonart.com.tw/seiji-ozawa/

 

2018年指揮維也納愛樂 - 舒伯特《未完成》交響曲

https://youtu.be/Ip4cBnYJ1Hw

 

指揮貝多芬《艾格蒙》序曲

https://youtu.be/AoAlouGwS_4

 

阿茲海默之網路闢謠:

先前有網路謠言說小澤征爾已罹患失智症,並放上這段視頻佐證。但其實這是他與祖賓梅塔輪流指揮音樂會,在最後兩人一搭一唱的合作橋段。只能說小澤征爾的確年事已高,加上演技一流,「看起來」實在有點像,但其實這段真的是演出來的,針對這段烏龍新聞,也在此特別闢謠。

https://youtu.be/cLFMUoz-yEg

 

在舞台上歡慶80大壽(阿格麗希也獻演「生日快樂」歌)

https://youtu.be/wcxOnG9RoWI

 


里卡多.慕提(Riccardo Muti , b1941.)


里卡多.慕提生平

 

內行看門道 - 慕提指揮大師班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e3UAd3d8I6k

 

內行看門道 - 慕提彩排實況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wit9RuIedqY


里卡多.夏伊(Riccardo Chailly, b.1953)

 

里卡多.夏伊生平簡介

 

馬勒《復活》最後樂章精華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EF_pWIBTWw8

 

網路最有名的Kuso鋼琴家影片:Maria Joao Pires expecting another Mozart concerto during a lunch-concert in Amsterdam

https://youtu.be/n89F9YKPNOg


帕沃.賈維(Paavo Järvi, b.1962)

帕沃‧賈維於1962年出生於愛沙尼亞首都塔林,其父是著名的指揮家尼葉‧賈維。由於父親是著名的指揮家,所以帕沃從小就常常觀看音樂會以及歌劇的演出,及長也參與演出排練。在耳瀆目染之間,帕沃對音樂的理解能力日益精進,例如用耳朵辨識其父親豐富唱片收藏的音樂片段,或是彈奏管絃樂曲的四手聯彈鋼琴版本。早年,帕沃在塔林音樂學校中主修指揮和打擊樂器,17歲時全家移民美國,帕沃改而就讀寇蒂斯音樂學院,並且赴洛杉磯愛樂接受伯恩斯坦的指導,後來還到薩爾茲堡莫札特音樂院參加指揮研習班。帕沃‧賈維在1993年到1997年間擔任瑞典馬莫交響樂團音樂總監,1995年起擔任瑞典皇家斯德哥爾摩愛樂首席客座指揮,次年又受聘擔任伯明罕市立交響樂團的首席客座指揮。

帕沃‧賈維一直以來以拓展愛沙尼亞的樂文化遺產為己任,他曾說過:「愛沙尼亞「相信」音樂。對他而言,音樂乃是藝術家在知性、感情和肉體方面完全涉入的活生生體驗;音樂與其說是一種職業,還不如說是一種生活方式。」(取自博客來網路書局。文/何振衣)

 

帕沃.賈維生平簡介

 

內行看門道 - 賈維大師班

https://youtu.be/nCuZA7QpIH8?t=717

柴可夫斯基《羅密歐與茱麗葉》幻想序曲

https://youtu.be/3GuXpjdBqwA


洛杉磯愛樂交響樂團/法國巴黎國家歌劇院音樂總監:杜達美(Gustavo Dudamel, b.1981)

2021年底接任巴黎國家歌劇院音樂總監的杜達美,來自南美洲委內瑞拉的特殊教育制度(El Sistema),並為2004年馬勒指揮大賽首獎得主。他是21世紀指揮界傳奇人物之一:1999年起擔任委內瑞拉西蒙·玻利瓦交響樂團音樂總監、2009年獲聘為洛杉磯愛樂音樂總監至今,2017年更成為歷史上維也納新年音樂會最年輕指揮家,創下的榮譽不計其數,而今進軍法國巴黎更可說攀登人生全新高峰。

 

Discover Dudamel - 柴可夫斯基《羅密歐與茱麗葉》幻想序曲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iGh6u4pTNu0

 

趣味十足的馬勒一號交響曲彩排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8fszuGQMArk

 

延伸閱讀

https://bonart.com.tw/gustavo-dudamel/


準.馬寇爾(Jun Märkl, b.1959)

國際重量級指揮家準‧馬寇爾(Jun Märkl)去年受邀掌舵NSO國家交響樂團,但因其國際邀約行程滿檔,以藝術顧問一職先行聘任,8月1日正式上任。然而疫情導致國際樂壇環境急遽改變,國家表演藝術中心董事會全體董事今天下午一致同意通過,準・馬寇爾自2022年1月起改任NSO音樂總監,任期到2025年7月。

 

準.馬寇爾生平介紹

NSO歡迎新任音樂總監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9JnEiSJSB6c

 

指揮法國里爾交響樂團 - 聖桑《骷髏之舞》

https://youtu.be/CpDwWr-yxNw


葛濟耶夫(Valery Gergiev, b.1953)的尷尬處境

 

葛濟耶夫簡介

「我很重要」+「你不能沒有我」XD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r71xgacQ3jI

 

我很喜歡的 Prokofiev: 《Scythian Suite》

https://youtu.be/sfQb6BKq_ZU

 

超愛《天鵝湖》

https://youtu.be/HfrYFF0whhQ

 

亞尼克.聶澤-賽金(Yannick Nézet-Séguin, b.1975)

2000年獲聘蒙特婁大都會管弦樂團(Orchestre Métropolitain)首席指揮(2000年至今)

2008年獲聘為鹿特丹愛樂交響樂團(Rotterdam Philharmonic Orchestra)(2008年–2018年)

2012年起獲聘為費城管弦樂團(Philadelphia Orchestra)首席指揮(2012年至今)

2018年起獲聘為紐約大都會歌劇院(Metropolitan Opera)首席指揮(2018年至今)

2019年,蒙特婁大都會管弦樂團正式宣佈與亞尼克簽下「終生音樂總監合約」。

 

2022.05.06. 慕特臉書貼文~超愛亞尼克❤️

 

延伸閱讀

https://bonart.com.tw/all-about-yannick-nezet-seguin/


維也納國立歌劇院:菲利普.約丹(Philippe Jordan, b.1974)

2020年起獲聘為維也納國立歌劇院(Wiener Staatsoper)指揮的菲利普.約丹(Philippe Jordan, b.1974)擁有輝煌的指揮經歷:27歲成為奧地利格拉茲歌劇院 (Opernhaus Graz) 歷來最年輕之音樂總監與指揮;2009 年起,接任巴黎國家歌劇院音樂總監(此職位同時指揮加尼葉歌劇院+巴士底歌劇院之歌劇製作,現任者為杜達美),同時擅長鋼琴演奏的菲利普.約丹是歐洲最為炙手可熱的指揮。

 

柴可夫斯基《悲愴》錄音花絮影片

https://youtu.be/vIIbyWrdNdk

 

舒伯特《未完成》交響曲

https://youtu.be/TgZj4Vd3HHk


奧斯陸愛樂/巴黎交響樂團:克勞斯·麥凱萊(Klaus Mäkelä, b.1996)

出身芬蘭,現年26歲(1996年出生)的年輕指揮家克勞斯·麥凱萊,也是一位出色的大提琴演奏家。12歲對管弦樂指揮產生興趣,理性與感性兼備的出色詮釋,讓他獲得許多重要樂團的聘約:瑞典廣播交響樂團首席客座指揮(2017年12月起)、奧斯陸愛樂樂團首席指揮(2020年8月起)、2022年起更榮任巴黎交響樂團首席指揮一職,更是Decca唱片公司40年以來的唯一簽約管弦樂指揮。

 

Decca唱片公司40年以來的唯一簽約管弦樂指揮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25JYN5o1BeQ

 

巴黎管弦樂團首席指揮

https://youtu.be/DzMihJ4mAfo


當代女指揮篇

好文推薦

11 of today’s best women conductors

Ariane Matiakh

Mirga Gražinytė-Tyla

Laurence Equilbey

Alondra de la Parra

Marin Alsop

Alice Farnham

Susanna Mälkki

Xian Zhang

JoAnn Falletta

Barbara Hannigan

 

旭日東昇後起新秀 - Oksana Lyniv

烏克蘭年輕優秀女指揮、義大利歌劇院首位女性指揮家、華格納拜魯特音樂節首位女性指揮家

波隆納市立劇院(Teatro Comunale di Bologna)將任命Oksana Lyniv為音樂總監,締造義大利劇院史上首次由女性出任音樂總監的紀錄。

Lyniv是今年3月在Sala Bibiena的音樂會上,與該院管弦樂團初次合作,5月又一起在Auditorium Manzoni演出。她預計於2022年1月上任,任期3年,每個樂季至少指揮兩部歌劇與兩場音樂會。目前已知,第一年的音樂會內容包括《女武神》第一幕,與交響詩《死與變容》。

在執掌波隆納市立劇院之前,這位烏克蘭指揮已經在巴伐利亞國立歌劇院(Bayerische Staatsoper)、格拉茲歌劇院(Oper Graz)、維也納河畔歌劇院(Theater an der Wien)、利塞烏大劇院(Gran Teatre del Liceu)、羅馬歌劇院(Teatro dell’Opera di Roma)、法蘭克福劇院(Oper Frankfurt)等地登臺,而且是第一位在拜魯特音樂節上指揮的女性。(原文出處:

 

照片集:

紀錄片報導:首位拜魯特音樂節之女性指揮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GR_AdIATwc0

 

Life in Music: Conductor Oksana Lyniv

https://youtu.be/N8cnyo7telg

 

好文推薦

"10 tips for becoming a great conductor"

 

林仁斌老師近期課程推薦

直擊鋼琴美技對決(5/4週三晚上班,共8堂):四年一度 范克萊本大賽

經典歌劇巡禮線上直播課(5/19週四下午班,共5堂):解讀五大經典歌劇,由魔笛引領進入歌劇殿堂

 

 

 

 

 

 

 

開卷蹦藝術.享受美好閱讀時光

☕️一杯咖啡.一點心意.支持蹦藝術☕️

 

各類合作提案,聯繫方式:

*手機:0917.670.518 
*Line:https://line.me/ti/p/LB1ro0P0AU
*E-mail:jenpin888@gmail.com

【BON音樂】簡介音樂劇《拜訪森林》與電影《魔法黑森林》Into the Woods

【BON音樂】簡介音樂劇《拜訪森林》與電影《魔法黑森林》Into the Woods
Musical fantasy film - "Into the Woods"

– 資訊整理共享於網路,一起欣賞音樂與藝術之美 –
蹦藝術 | BONART


淺談音樂劇

淺談音樂劇(Musicals)是現代人最愛的表演形式之一,結合歌唱、舞蹈、戲劇、燈光、服裝的全方面表演形式~劇情短時間充滿張力,音樂緊扣心弦、旋律聲聲入耳,吸引了眾多藝術工作者投於其中,讓音樂劇不斷茁壯,更成為最受歡迎的現代表演劇種。

→補充資料:音樂劇基本資料

 

→《紐約劇院》盤點:十大最受歡迎音樂劇

 

  • 音樂劇的歷史
    (介紹取自維基百科)音樂劇起源可以追溯到十九世紀的輕歌劇綜藝秀黑人劇Minstrel show19世紀出現的輕歌劇被視為音樂劇的前身,與歌劇不同,輕歌劇出現在中產階級崛起之後、故事內容通常相較通俗、符合一般大眾口味,因而迅速傳開成為平民娛樂。 初期的音樂劇並沒有固定劇本,甚至包含了雜技馬戲、等等元素。20世紀初,歌舞大王齊格飛將法國的歌廳秀引入美國,齊格飛富麗詩秀以華麗富緻的服裝與布景聞名,將製作人佛倫斯齊格飛二世推上百老匯頂端。而美國戲劇音樂之父傑洛姆柯恩所製作的一系列「公主劇場」、以美國式的童話、引人憐愛的的女主角等特色將音樂劇場推向更精緻的藝術產業。1927年、兩人與編劇奧斯卡·漢姆斯坦二世Oscar Hammerstein II合作推出音樂劇史上重要的分水嶺作品演藝船英語Show Boat(又譯畫舫璇宮)。在此劇以嚴肅、有深度的劇情震懾觀眾之後,創作者意識到文本的力量,全本音樂劇(Book Musical)也正式成為主流,音樂劇則自此開始踏入它的黃金歲月(1940-1960)。理查羅傑斯(Richard Rodgers)與奧斯卡·漢姆斯坦二世兩人合作推出大量高品質的作品,奠定了百老匯音樂劇的蓬勃產業與高藝術標準,同時也打破了詞曲皆由同一人完成的模式,建立了作詞、作曲曲分工的合作楷模。直至1960年代電影電視普及之前,音樂劇一直是最受美國人歡迎的娛樂和演藝形式,1960年代後,搖滾樂也慢慢融入成為百老匯音樂的一環。1980年代以後,英國倫敦西區(West End)的音樂劇演出蓬勃,已經追上百老匯的盛況。以麥金塔製作人與迪士尼企業推出的一系列巨型商業製作為引領、西方音樂劇開始向全世界推廣,各地開始也效仿紛紛製作起自己語言的現代音樂劇、如法文音樂劇《悲慘世界》(後改編為英文版,曾在百老匯演出)、《星夢》、《巴黎聖母院》、《羅密歐與茱麗葉》、《小王子》等等。而隨著英國美國的音樂劇經常在世界各地巡迴演出、與影音光碟的外銷,音樂劇也開始在日本南韓中國大陸新加坡等亞洲地區流行。

 

從歌劇的歷史到音樂劇的歷史,美聲唱法到古典唱法在現代音樂劇的運用;非常類似音樂劇的歌舞型音樂劇與舞台型音樂劇介紹。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VGJpu7Qqb90


音樂劇重要唱腔介紹

謝淑文老師介紹三種主要唱腔:

Legit:結合美聲唱法與流行唱腔融合的現代化唱腔。通常給公主或年輕女性等美聲音樂劇。

Belting:注重胸腔共鳴,吶喊的感覺,情緒更加發揮。

Character voice:誇張的角色性格,例如兒童或老婆婆、巫師等等。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ZZQhHcatknI&t=400s


音樂劇唱法 實例細解一

2022年求學中的音樂劇網紅,除了傳統三種之外,還多了一種:

Contemporary pop rock sing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KF6diMG-be8

 

音樂劇唱法 實例細解二

參考更多的實際音樂劇演唱範例,也能用不同的方式整理唱腔:

  • 說話式
  • 吶喊式
  • 混合式
  • 古典式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eTg-ZTPCPQ8


進入主題,一起認識音樂劇《拜訪森林》(Inti the woods)吧~

創作者:

音樂劇傳奇大師:史蒂芬·桑坦(Stephen Joshua Sondheim, 1930-2021)美國最著名音樂劇及電影音樂作曲家、劇作家之一,七次東尼獎得主,也是美國劇作家協會1973年至1981年的主席。

→基本資料

史蒂芬·桑坦(Stephen Joshua Sondheim, 1930-2021)

 

獲獎紀錄 - 1988年第42屆東尼獎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sBiJ5tgeH84

 

《拜訪森林》介紹

下方資料引用自「彰化縣地政電子報104年第四季《音樂劇推薦-拜訪森林》.文/ 田中地政 張鳳馨」:

 

《拜訪森林》音樂劇欣賞(BiliBili網站)

 

音樂劇歌場曲目總覽

資料來源

 

第一幕
  • Prologue: "Into the Woods" – Narrator, Cinderella, Jack, Baker, Baker's Wife, Stepmother, Florinda, Lucinda, Jack's Mother, Little Red Ridinghood, Witch, Cinderella's Father
  • "Cinderella at the Grave" – Cinderella, Cinderella's Mother
  • "Hello, Little Girl" – Wolf, Little Red Ridinghood
  • "The Cow as White as Milk" – Baker, Baker's Wife*
  • "I Guess This Is Goodbye" – Jack
  • "Maybe They're Magic" – Baker's Wife
  • "Rapunzel's Song" – Rapunzel*
  • "Our Little World" – Witch, Rapunzel**
  • "Maybe They're Magic" (reprise) – Baker*
  • "I Know Things Now" – Little Red Ridinghood
  • "A Very Nice Prince" – Cinderella, Baker's Wife
  • "First Midnight" – Company
  • "Giants in the Sky" – Jack
  • "Rapunzel's Song" (reprise I) – Rapunzel*
  • "Agony" – Cinderella's Prince, Rapunzel's Prince
  • "Rapunzel's Song" (reprise II) – Rapunzel*
  • "A Very Nice Prince" (reprise) – Cinderella*
  • "It Takes Two" – Baker, Baker's Wife
  • "Second Midnight" – Company*
  • "Stay with Me" – Witch
  • "On the Steps of the Palace" – Cinderella
  • "Careful My Toe" – Narrator, Lucinda, Florinda, Stepmother, Cinderella's Mother*
  • "So Happy" (Prelude) – Cinderella, Cinderella's Prince, Baker, Baker's Wife*
  • "Ever After" – Narrator, Lucinda, Florinda, Witch, Company
第二幕
  • Prologue: "So Happy" – Narrator, Cinderella, Jack, Baker, Baker's Wife, Cinderella's Prince, Jack's Mother, Stepmother, Florinda, Lucinda, Little Red Ridinghood
  • "Agony" (reprise) – Cinderella's Prince, Rapunzel's Prince
  • "Lament" – Witch
  • "Any Moment" – Cinderella's Prince, Baker's Wife
  • "Moments in the Woods" – Baker's Wife
  • "Your Fault" – Jack, Baker, Witch, Cinderella, Little Red Ridinghood
  • "Last Midnight" – Witch
  • "No More" – Baker, Mysterious Man
  • "No One Is Alone" – Cinderella, Little Red Ridinghood, Baker, Jack
  • Finale: "Midnight/No One Is Alone/Children Will Listen/Into the Woods" – Baker's Wife, Witch, Company

補充解釋:

*者,不包括於原始百老匯版本錄音中。

**者,添加於1990年倫敦版本中。

 

電影《魔法黑森林》(Into the Woods)

2014年由導演勞勃·馬歇爾執導,編劇詹姆斯·雷平改編自獲獎無數的百老匯音樂劇《拜訪森林》(由劇作家拉派恩和史蒂芬·桑坦聯合創作)的美國奇幻風格歌舞片電影。電影由迪士尼電影公司於2014年製作,並於同年12月25日聖誕節檔期上映。

麵包師傅(詹姆斯·柯登 飾)和他的妻子(愛蜜莉·布朗 飾)被女巫(梅莉·史翠普 飾)施了咒語,此詛咒為「終生膝下無子」。一心想擁有孩子的夫婦倆為了破除咒語,答應女巫的條件交換,進入森林設法取得女巫所需要的物品以換得解藥。這四樣物品是「如牛奶般雪白的乳牛」(a cow as white as milk)、「如鮮血般鮮紅的斗蓬」(a cape as red as blood)、「如粟米般金黃的長髮」(hair as yellow as corn)以及「如黃金般閃亮的鞋子」(a slipper as pure as gold)。精心設計的劇情過程中,四個童話故事中的主角們:包括傑克小紅帽長髮公主灰姑娘等人,都為了解決各自的煩惱,而陰錯陽差地捲入了這場大混戰。

 

《魔法黑森林》電影角色

資料取自維基百科

演員 角色
詹姆斯·柯登 麵包師傅
愛蜜莉·布朗 麵包師傅的妻子
梅莉·史翠普 巫婆
安娜·坎卓克 灰姑娘
丹尼爾·哈托史東 傑克
莉亞·克勞馥 小紅帽
麥肯澤·嫚祖 長髮姑娘
克里斯·潘恩 白馬王子
比利·馬格努森 長髮姑娘的王子
崔西·鄔曼 傑克的母親
賽門·羅素·貝爾 麵包師傅的父親
法蘭西斯·狄·拉·托爾 巨人
克莉絲汀·巴倫絲基 灰姑娘的後母
喬安娜·萊丁 灰姑娘的生母
泰咪·布蘭察德 芙洛琳達
露西·普恩琪 露辛達
安妮特·克羅斯比 小紅帽的奶奶
強尼·戴普 大野狼

 

電影中文預告欣賞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OZvj1SXIKLE

 

電影原聲帶OST - Into the Woods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lrDU8DcT9lU

 

 

TutorABC 英文教學 Movie Notes #15

Into the Woods 魔法黑森林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TOg_DyJ-3VI

 

五分鐘精華欣賞:

【魔法黑森林】Your Fault / Last Midnight(中文字幕)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ngfzplUH1-I

 

【BON話題】導演與作曲家的困難決定 - 刪除歌曲

【魔法黑森林】電影刪減歌曲欣賞《She'll Be Back》(中文字幕)

作曲家史蒂芬·桑坦為梅莉史翠普創作了一首動聽的歌曲《She'll Be Back》,但在後製時,導演、作曲家與梅姨三人都覺得拿掉這首歌曲,會讓劇情更加順暢,所以為了電影只好忍痛做出這個決定,並收錄在後續的影片花絮裡。

所幸~透過網路再播,我們可以欣賞到這首當初無緣收錄在電影中的動聽歌曲,一起欣賞: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2bGypjRxQTI

 

電影故事簡說 Part.1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H0A4pqo27rg

 

電影故事簡說 Part.2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8eC1hPNeTvU

 

花絮訪談

《歌喉讚》安娜坎卓克回顧電影生涯,談拍《暮光之城》任務:「我需要讓這群人看起來很怪!」 Anna Kendrick Breaks Down Her Career|拆解經典電影|Vogue Taiwan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rReYJ-GUxH4

 

音樂劇演員彩排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Yc3g9RMOVsI

 

 

 

開卷蹦藝術.享受美好閱讀時光

☕️一杯咖啡.一點心意.支持蹦藝術☕️

 

各類合作提案,聯繫方式:

*手機:0917.670.518 
*Line:https://line.me/ti/p/LB1ro0P0AU
*E-mail:jenpin888@gmail.com

【BON音樂】直擊鋼琴美技對決-第16屆范克萊本國際鋼琴大賽線上課程 2

【BON音樂】直擊鋼琴美技對決-第16屆范克萊本國際鋼琴大賽線上課程 2
LIN Jen-Pin Music Lecture of The 16th Van Cliburn International Piano Competition 2022-2

– 資訊整理共享於網路,一起欣賞音樂與藝術之美 –
蹦藝術 | BONART


蹦藝術X大人社團《直擊鋼琴美技對決》線上課程簡介

直擊鋼琴美技對決(5/4週三晚上班,共8堂):四年一度 范克萊本大賽
四年一度的范‧克萊本鋼琴大賽,是美國鋼琴大師范‧克萊本(Van Cliburn)創辦的賽事,並選在他的故鄉德州Fort Worth舉辦,為國際鋼琴四大賽之一。接待家庭如照顧家人般的特色更是這項國際鋼琴比賽充滿人情味的特色之一;開辦以來話題不斷,而注重室內樂合作精神與獨奏並重的特色,也讓這場賽事難度大增,被譽為是世界最困難的賽事之一。喜愛古典樂的大人一定要把握這個難得的機會,與專業導聆一起享受追賽事的緊張感與期待感,體驗更有層次的音樂盛事。

 

《延伸閱讀》大人的音樂欣賞課學員回饋,看他們用音樂為生活注入繽紛

《延伸閱讀》知名音樂家、導聆人林仁斌:讀懂音樂背後的故事,換來的是更多感動

《延伸閱讀》大人的音樂欣賞線上直播課程好嗎?學員真實回饋分享

 

近期課程推薦

*經典歌劇巡禮線上直播課(5/19週四下午班,共5堂):解讀五大經典歌劇,由魔笛引領進入歌劇殿堂

*大人的指揮家的風采線上直播課(7/7週四下午班,共5堂):五大全球知名最活躍管弦樂指揮家代表

*大人的第九號交響曲聯演線上直播課(8/18週四下午班,共5堂):匯集四大名家-貝多芬X舒伯特X馬勒X德弗札克

 

課程講師介紹

林仁斌老師

知名的旅法長笛家:演奏、指揮、撰文、演講與音樂攝影之全方位音樂家

《蹦藝術 | BONART》網站創辦人,眾多單位邀約之知名資深音樂導聆人。

 

范克萊本鋼琴大賽官方網站🎵

 

2022年第16屆國際范克萊本鋼琴大賽

四大特色:

全球最佳青年鋼琴家與賽
The best pianists in the world.

最佳表演比賽環境
The ideal performance environment.

無與倫比的國際曝光率
Unrivaled international exposure.

最佳演奏事業起步機會
The launch of careers.


2022國際范克萊本鋼琴大賽消息 - 30位選手名單出爐🎉

四年一度的范克萊本國際鋼琴比賽將於2022年6月2日至18日在德克薩斯州Fort Worth舉行,主辦單位已宣布了今年的 30 名參賽者。

選拔過程:

由跨國鋼琴家組成之初選遴選評審團:Roberto Plano(意大利)、Michel Beroff(法國)、Jamie Parker(加拿大)、Lydia Artymiw(美國)和 Dominique Morel(加拿大)共同組成的初步篩選小組,今年審查了創紀錄的388份參賽申請書,選出了142位年輕鋼琴家出線。

由跨國鋼琴家組成之二次篩選評審團:Angela Cheng(加拿大)、Arnaldo Cohen(巴西)、Christopher Elton(英國)、Alexander Kobrin(美國)和 Anton Nel(南非/美國),他們進一步從142位年輕鋼琴家中,近一步遴選出72位,並安排於所有人親至大賽現場「沃斯堡」(For Worth)於2022年3月6日至12日現場演奏甄選。

二次篩選評審團成員:(下圖由左至右)

最後在現場演奏甄選之後,由五名成員組成的二次篩選評審團,選擇出最後這30位參賽者。

2022 范克來本大賽30位參賽者名單(18-30歲)
The CLIBURN COMPETITORS

Tianxu An, China, age 23 中國
Yangrui Cai, China, 21 中國
Albert Cano Smit, Spain/Netherlands, 25 西班牙/荷蘭
Dmytro Choni, Ukraine, 28 烏克蘭
Federico Gad Crema, Italy, 23 義大利
Anna Geniushene, Russia, 31 俄羅斯
Francesco Granata, Italy, 23 義大利
Arseniy Gusev, Russia, 23 俄羅斯
Masaya Kamei, Japan, 20 日本
Uladzislau Khandohi, Belarus, 20 白俄羅斯
Honggi Kim, South Korea, 30 南韓
Elizaveta Kliuchereva, Russia, 23 俄羅斯
Shuan Hern Lee, Australia, 19 澳洲
Andrew Li, United States, 22 美國
Yunchan Lim, South Korea, 18 南韓
Denis Linnik, Belarus, 26 白俄羅斯
Kate Liu, United States, 28 美國
Ziyu Liu, China, 24 日本
Jonathan Mak, Canada, 25 加拿大
Georgijs Osokins, Latvia, 27 拉脫維亞
Jinhyung Park, South Korea, 26 南韓
Changyong Shin, South Korea, 28 南韓
Ilya Shmukler, Russia, 27 俄羅斯
Vitaly Starikov, Russia, 27 俄羅斯
Clayton Stephenson, United States, 23 美國
Yutong Sun, China, 26 中國
Marcel Tadokoro, France/Japan, 28 法國/日本
Sergey Tanin, Russia, 26 俄羅斯
Yuki Yoshimi, Japan, 22 日本
Xiaolu Zang, China, 22 中國

【BON話題】大賽宣言以及本屆總獎金創新高

音樂藝術與政治無涉

儘管俄羅斯在烏克蘭採取了軍事行動,但大賽認為音樂不應牽涉政治,因此並未阻擋年輕優秀的俄羅斯鋼琴家參賽。

比賽主席兼CEO雅克·馬奎斯在聲明中表示:「克萊本必須並將繼續履行其作為支持藝術家的文化機構的使命,我們致力於利用這種藝術形式超越界限的力量。我們不會根據國籍、性別或種族來區分非政治藝術家。我們堅定地支持全球音樂界對這些理想的承諾。」

累積獎金,再創新高

2022 年范克萊本國際鋼琴比賽,總現金獎已增加到 265,000 美元:其中金牌 100,000 美元、銀牌 50,000 美元、銅牌 25,000 美元。

相較上屆2017 年獎金分別為 50,000 美元、25,000 美元和 15,000 美元,增幅達100%,顯見大賽想以重金鼓勵疫情間辛苦的優秀音樂選手們(蹦藝術編譯)


想了解大賽起源、曲目設計特色與歷屆得獎者等資料?想觀賞國際大賽聽得更加深入並看懂門道?由蹦藝術林仁斌老師主講之《直擊鋼琴美技對決》8堂線上系列課程,將為您提供最佳解答~

 

2022年第16屆范克萊本鋼琴大賽基本資料

評審團成員:

 

每輪指定曲目

*曲目唯一規則:獨奏曲目不得在預賽、四分之一決賽和半決賽中重複。


  • │第二堂5/11(三):眾星雲集,談范‧克萊本大賽的優秀得獎者們(上)│

有60年歷史的范‧克萊本國際鋼琴大賽,四年一度的賽制讓每屆的比賽皆成為年輕世代鋼琴家的重要戰場,這堂課老師將搭配紀錄片,為學員詳細解說歷屆獲獎者們的細節,並細數音樂家們珍貴的比賽演奏片段。

 

【紀錄片】范克萊本:黃金50年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yEeDIN8QfKs

 

→歷屆范克萊本得獎者與網頁

 

2017年前三獎得獎者音樂會預約網頁

 

歷屆范克萊本獲獎者(取自維基百科

Year Gold Medalist Silver Medalist Bronze Medalist Other notable prizewinners
2022 進行中
2017 Yekwon Sunwoo Kenneth Broberg Daniel Hsu
2013 Vadym Kholodenko Beatrice Rana Sean Chen
2009 Nobuyuki Tsujii
Haochen Zhang
Yeol Eum Son none
2005 Alexander Kobrin Joyce Yang Sa Chen
2001 Stanislav Ioudenitch
Olga Kern
Maxim Philippov
Antonio Pompa-Baldi
none
1997 Jon Nakamatsu Yakov Kasman Aviram Reichert
1993 Simone Pedroni Valery Kuleshov Christopher Taylor
1989 Alexei Sultanov José Carlos Cocarelli Benedetto Lupo
1985 José Feghali Philippe Bianconi Barry Douglas
1981 Andre-Michel Schub Panayis Lyras
Santiago Rodriguez
none
1977 Steven De Groote Alexander Toradze Jeffrey Swann
1973 Vladimir Viardo Christian Zacharias Michael James Houstoun
1969 Cristina Ortiz Minoru Nojima Mark Westcott
1966 Radu Lupu Barry Lee Snyder Blanca Uribe (es) Rudolf Buchbinder (Fifth Prize)
1962 Ralph Votapek Nikolai Petrov Mikhail Voskresensky

 

世界國際音樂比賽基金會資訊

→World Federation of International Music Competitions (WFIMC)

 

 

第八屆范克萊本鋼琴大賽紀錄片

→官方資訊網頁

https://youtu.be/Frhne-sBRUc

 

第八屆首獎得主 Alexei Sultanov 決賽演奏

The Eighth Van Cliburn International Piano competition 1989 - Final round.

S.Rachmaninoff Piano Concerto № 2
l - Moderato
0:57

ll - Adagio sostenuto - Piu animato - Tempo l 11:59
lll - Allegro scherzando
22:33

F. Chopin Concert №2 f-moll op.21(not published)

https://youtu.be/YkIuci4gGjk

 

好文推薦

從范•克萊本到蕭邦-黑帶高手阿雷克賽•蘇塔諾夫的音樂比賽浮生錄

 

1989年范克萊本鋼琴大賽金牌獎得主蘇塔諾夫,在獲獎6年之後夾著極大的國際聲勢繼續挑戰1995年的波蘭蕭邦鋼琴大賽,一路過關斬將以極高呼聲進入決賽,並演奏蕭邦第2號鋼琴協奏曲:

 

Alexei Sultanov 在1995年第十三屆蕭邦鋼琴大賽的完整紀錄片

ALEXEI SULTANOV Documentary "Point of View"

1969年出生於烏茲別克的鋼琴家蘇塔諾夫(Alexei Sultanov),三歲開始接受音樂家雙親的指導,六歲跟隨波波維奇(Tamara Popovich)學琴,七歲正式登台演奏。1986年進入莫斯科中央音樂學校,最後在柴可夫斯基音樂院完成學業。1989年蘇塔諾夫以學生身份,勇奪第八屆范‧克萊本國際鋼琴大賽首獎,他也是當年所有參賽者中年紀最輕的一位。之後在世界各大城市舉行音樂會,同時也接受美國電視節目的訪問,包括著名的大衛‧賴特曼(David Letterman)「深夜秀」與強尼‧卡森(Johnny Carson)「今夜秀」。蘇塔諾夫私下更受邀在大師霍洛維茲面前演奏。1991年蘇塔諾夫和相識多年的拉脫維亞籍大提琴家黛絲‧阿貝爾(Dace Abele)在德州結婚。1995年的蕭邦鋼琴大賽,第一名從缺,蘇塔諾夫和法國鋼琴家Philippe Giusiano共享銀牌,他同時獲得觀眾票選獎。但是蘇塔諾夫不但拒絕領獎,在得獎者音樂會中他更以瘋狂而粗糙的演奏,似乎是不甘示弱地向評審抗議,如此囂張的表現,也是前所未見。不久他便首次中風,復元之後沒有影響演奏。但2001年因跌倒而再次中風,雖經手術保住生命,但左邊身體卻已癱瘓。復健之後的蘇塔諾夫以右手彈琴,左手部份則由夫人黛絲擔綱。他以這樣的方式,在醫院、學校以及教堂等地方繼續彈琴,將他最喜愛的音樂傳給世人。2005年六月三十日,蘇塔諾夫逝世於德州沃夫茲堡(Fort Worth),結束短暫的三十五年生命。在七月六日的紀念音樂會中,大師范‧克萊本親臨現場致哀。

蘇塔諾夫留下十張不到的錄音,以蕭邦、拉赫曼尼諾夫、史克里亞賓、柴可夫斯基、普羅柯菲夫的作品為主。(文字取自博客來網路書店

https://youtu.be/G3Tamd9cnjc

 

Follow up Storie...

1995年蕭邦鋼琴大賽公布名次之後,蘇塔諾夫原本拒絕領獎且拒彈得獎者音樂會;雖然後來他同意彈奏得獎者音樂會,卻在音樂會以瘋狂而近乎暴力的演奏,似乎不甘示弱地向評審提出抗議,是當年大賽沸騰話題。

可惜蘇塔諾夫這位天才型演奏者,之後於1996年出現中風,2001起陸續多次發病,最後於2005年6月30日逝世於德州Fort Worth,結束了短暫的35年生命,又是一位短命的天才型演奏者。

蘇塔諾夫中風後,在妻子Dace Abele Sultanov 陪伴下彈奏鋼琴

 

第九屆范克萊本鋼琴大賽紀錄片

https://youtu.be/DevG2ENlTbw

 

【BON話題】10位英年早逝的鋼琴家們

0:00 1. Alexi Sultanov (Plays Mephisto Waltz no 1 by Franz Liszt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vBzMx...)

1:44 2. Karlrobert Kreiten (Plays Nocturne No. 20, Op. Post. by Frederic Chopin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BG8OB...)

3:07 3. André Mathieu (Plays his own Laurentienne No. 2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cRFdY...)

4:56 4. Dinu Lipatti (Plays Sonata in A Minor by Wolfgang Amadeus Mozart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_2UvD...)

6:14 5. Mihaela Ursuleasa (Plays Sonata no. 3 Mov. 2 by Frederic Chopin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f_e-K...)

7:03 6. William Kapell (Plays Sonata no. 7 by Sergei Prokofiev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k9QJm...)

8:14 7. Dino Ciani (Plays Concerto no. 5 by Sergei Prokofiev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0PdnM...)

9:29 8. Youri Egorov (Plays Etude no.7 Op.10 by Frederic Chopin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yY9t8...)

10:50 9. Noel Mewton-Wood (Plays Symphonic Etudes Op. 13 by Robert Schumann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36FVw...)

12:12 10. Scott Ross (Plays Les Barricades Mystérieuses by François Couperin)

https://youtu.be/eySamm-SKd8

 

 

開卷蹦藝術.享受美好閱讀時光

☕️一杯咖啡.一點心意.支持蹦藝術☕️

 

各類合作提案,聯繫方式:

*手機:0917.670.518 
*Line:https://line.me/ti/p/LB1ro0P0AU
*E-mail:jenpin888@gmail.com

【BON音樂】蔚藍人文堂第125場X樂賞基金會 - 談管弦樂指揮(下):向當代活躍致敬

【BON音樂】蔚藍人文堂第125場X樂賞基金會 - 談管弦樂指揮(下):向當代活躍致敬
Tribute to great conductors-2

– 資訊整理共享於網路,一起欣賞音樂與藝術之美 –
蹦藝術 | BONART


 

主講:林仁斌(旅法音樂家.蹦藝術執行長)

 

講座時間
美西時間:週六 5/07晚上七點開始
台灣時間:週日 5/08上午十點開始

談偉大指揮家:向當代活躍致敬

前幾年看過一則音樂新聞:有位管弦樂團指揮向媒體「自首」說,自己在演奏中完全沒有發出任何聲音,因此實在不好意思領這麼高的薪水…

結果新聞報導出來後,形成了兩派截然不同的爭論:有人贊成,覺得既然不演奏,指揮應該減薪;有人反對,認為指揮肩負重任,主導整個音樂內容的呈現。

是的~管弦樂指揮這位「無聲的音樂家」,確實在舞台上音樂會演出的現場是無聲的一位;但指揮所肩負的任務,就像一艘船的船長或一家公司的CEO:他們不是負責去執行細項小業務,但卻得面對每個決策的成與敗。

從上集向經典指揮家致敬,我們認識了許多指揮大師;今天的第二場專題演講,林仁斌老師將帶您認識更多當代活躍管弦樂指揮家,並為您詳細解析當代的指揮家特色與趨勢,不容錯過~

 

 

開場 - 地獄式版本比較

在這部影片裡,一共有43種貝多芬第五號交響曲《命運》的開頭樂段「三短一長」的各種精彩演奏還有不同指揮家詮釋與思維,手勢與動作。

有快有慢,有激情有冷靜,仔細比較後真的非常有趣;相信愛樂的您,一定也很喜歡這段壞壞的影片吧~

先讀一下管弦樂樂譜

 

https://youtu.be/ltzWeNyLWn8


【BON音樂】指揮大師楊頌斯 – 重要管弦樂團指揮觀念 Q&A

https://bonart.com.tw/mariss-jansons-qa/

 

著名當代指揮家

賽門·拉圖爵士(Sir Simon Rattle, b.1955)

被廣泛地譽為「全球最佳管弦樂指揮家」的賽門拉圖爵士,2018年6月20日他指揮了柏林任內最後一場音樂會。而他的動向早已明揭:2015年3月時倫敦交響樂團已正式宣布,自2018年樂季起,由賽門拉圖接任該團音樂總監,合約為5年。2021年1月,巴伐利亞廣播交響樂團也正式宣布,賽門拉圖將於2023年樂季起接任首席指揮,合約為5年期。同時,他也榮任倫敦交響樂團終身名譽指揮。

賽門.拉圖爵士生平

 

精彩演奏

史特拉汶斯基《春之際》LSO Live'

https://youtu.be/EkwqPJZe8ms?t=233

 

指揮家的知識傳承 - 拉圖談西貝流士

https://youtu.be/yhG8VkDy0cQ

 

好文欣賞

"拉圖給年輕音樂家的七個忠告"

→原文出處

 

拉威爾《達夫尼與克羅伊》第二號組曲

https://youtu.be/14OM6Ysnk6M


伊凡‧費雪(Ivan Fischer,1951-)

伊凡費雪1951年1月20日出生於匈牙利布達佩斯,之後在布達佩斯巴爾托克音樂院接受音樂教育,又進入維也納音樂院與薩爾茲堡,師事史瓦洛夫斯基、哈農庫特學習指揮。

 

伊凡‧費雪生平

伊凡.費雪與BFO 世界樂壇的匈牙利傳奇
一九八三年,出生在匈牙利布達佩斯的一個猶太音樂家庭的伊凡.費雪(Iván Fischer)率領著洛杉磯愛樂進行他的美國首演,同年他回到匈牙利,成立布達佩斯節慶管絃樂團(Budapest Festival Orchestra,簡稱BFO),他與這個樂團的合作關係寫下了過去二十七年來古典音樂界最偉大的成功故事……。
他們灌錄的匈牙利音樂屢獲唱片大獎,營造了許多充滿創意的音樂會形式,二○○八年英國《留聲機》Gramophone雜誌更評選布達佩斯節慶管絃樂團為全球二十大交響樂團的第九名!透過與伊凡.費雪的越洋對談,對於他的傳奇故事我們有更深一層了解。

匈牙利文化大使 廣泛關照多樣音樂
匈牙利音樂是每回聊到伊凡.費雪不能不提的,他曾獲得匈牙利「柯蘇獎」(Kossuth Prize),同時也是匈牙利文化大使、布達佩斯榮譽市民,可以說是當代最重要的匈牙利音樂代言人。說到他心目中的巴爾托克、高大宜這兩位最重要的匈牙利作曲家,伊凡.費雪表示:「巴爾托克是位非常了不起的作曲家,他的音樂中有極強的匈牙利辨識度,同時卻又是十分國際化。至於高大宜則是一位非常重要的教育家,他後來才成為作曲家,他發明了一種通則,如何教育成千上萬的人去理解音樂。」
當然,除了這兩位匈牙利音樂巨人之外,伊凡.費雪提到重要的匈牙利作曲家還包括Erno Dohnanyi、Sandor Veress,當代的Gyorgy Kurtag及年輕一輩的Janos Vajda、Gyorgy Orban等人,完整地推薦各代匈牙利作曲家。
不過,雖然以匈牙利音樂起家,伊凡.費雪卻不喜歡被定位為匈牙利音樂專家,他表示:「因為,我從來不認為自己是匈牙利音樂專家,當然身為一位匈牙利人,我經常演出自己國家的音樂,但我的興趣總是相當廣泛,因為音樂是國際化的語言,我喜歡任何國家只要是有有趣的音樂。」他也曾到中國蘇州演出時說過:「音樂是發自靈魂的。即使是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產生的美感卻是相似的。」

從家鄉步上國際 載譽歸國的指揮路
因此雖然身為匈牙利布達佩斯節慶管絃樂團的創辦人暨音樂總監,伊凡.費雪並不把樂團局限於匈牙利音樂代言人,他認為:「BFO是個國際化的管絃樂團,我們的目標是為全世界所有樂迷演奏音樂,而不是做出國籍差異,所以我喜歡國際化的曲目,而且我演奏老的與新的音樂。」
媒體或樂迷會把伊凡.費雪看成匈牙利音樂專家不是沒有道理的,伊凡.費雪一九五一年一月二十日生於匈牙利布達佩斯,他從小在布達佩斯時就學習鋼琴、小提琴、大提琴與作曲,之後在布達佩斯巴爾托克音樂院接受音樂教育,進入維也納音樂院與薩爾茲堡才跟著史瓦羅夫斯基(Hans Swarowsky)學指揮,並且繼續學習大提琴與早期音樂,還擔任哈農庫特的助理。一九七六年他在倫敦贏得Rupert基金會的指揮大獎,開啟他走上指揮之路的契機,隨後他開始成為BBC交響的客席指揮,一九八二年還帶著倫敦交響樂團進行世界巡迴,指揮才華倍受肯定。
他先在家鄉的Hungaroton唱片公司灌錄不少匈牙利音樂,還有他自己改編的布拉姆斯《匈牙利舞曲》,之後Philips唱片公司相中他與他簽約,一九九五年他與樂團的巴爾托克、李斯特錄音獲得留聲機大獎、法國金音叉獎等等,那張德弗札克《傳奇曲》更獲得企鵝三星帶花殊榮,由諏訪內晶子主奏小提琴的那張薩拉沙泰《流浪者之歌》、德弗札克《小提琴協奏曲》更是銷售長紅。伊凡.費雪匈牙利音樂專家的地位也宣告確認,他的指揮手法凌厲粗獷,很能表現出「國民樂派」樂風的質樸與速度感。

多元、獨創的音樂會形式
伊凡.費雪曾在美國擔任過辛辛那提交響管絃的指揮,二○○六年他成為華盛頓的國家交響管絃樂團的首席客席指揮,隔年繼任史拉特金之後成為該團首席指揮。另外,他的歌劇經驗也相當豐富,一九八四到八九年擔任英國Kent歌劇院音樂總監,二○○○到○三年擔任里昂國立歌劇院音樂總監,客座維也納國立歌劇院時還製作過全套莫札特歌劇。
除了灌錄匈牙利曲目、歌劇演出之外,伊凡.費雪真正帶領BFO走出自己的成功路,主要是樂團訓練及各種型態的新音樂會。自從當初伊凡.費雪與另一位傑出的匈牙利鋼琴家柯西斯,一同創辦布達佩斯節慶管絃樂團後,這個有遠見又正確的決定不但為匈牙利留住優秀的音樂家,也帶著音樂家一同迎戰當時留不住人才的匈牙利布達佩斯的音樂環境,這份堅持受人尊敬。在樂團訓練上,他發展出能讓樂團音樂家們充滿張力與感情的練團方式,加重樂團演出室內樂的組合與機會,同時演出更多富有創意的管絃作品,這些訓練在在都是為了讓樂團的默契更縝密、音色更成熟。
在與觀眾直接交流的音樂會上,他發展出許多獨特的樣貌,因為他認為觀眾喜歡不同類型的音樂形式。像是專為幼童小朋友設計的「可可音樂會」(Cocoa-Concerts),就是著眼小朋友的耐心只能靜靜地聽三、四分鐘,之後他們需要放鬆。另外像事前不公佈演出曲目的「驚喜音樂會」(Surprise Concerts)也是絕對地受歡迎,人們喜歡接受驚喜,就像收到一個包裝好的禮物。還有對觀眾講述音樂故事的「一元音樂會」(one forint concerts),以及吸引成千上萬過路客新觀眾的布達佩斯露天音樂會,歌劇演出運用融合科技元素等等。伊凡.費雪表示這些新型態的音樂會都是為樂迷服務的。

戮力培植BFO 晉升全球第九大交響樂團
二○○四年伊凡.費雪與Channel Classic唱片公司簽約,也讓這幾年BFO的錄音主要都由此發行,不僅他的曲目大幅擴張而且張張佳作,像是二○○七年七月推出的理查.史特勞斯罕見的芭蕾音樂Josefslegende,就成為《留聲機》雜誌當月CD並獲得《紐約客》的佳評。他在此灌錄的馬勒《第二號交響曲》也獲得《留聲機》雜誌總編特選,之後的馬勒《第六交響曲》、拉赫瑪尼諾夫《第二交響曲》、柴科夫斯基《第四交響曲》CD及莫札特《女人皆如此》DVD也都不容錯過。《華盛頓郵報》還盛讚他:「是一位看來兼備正直、堅毅不拔、異常清晰各項特質的音樂家。」
二○○七年伊凡.費雪再推出全本德弗札克作品,貝多芬《第七號交響曲》同時收錄羅西尼、韋伯、荷蘭作曲家Wilhelm Wilms等人的同時期作品。連續推出精彩錄音,難怪二○○八年《留聲機》雜誌提名他為年度藝人,同時他一手培植的匈牙利布達佩斯節慶管絃樂團為全球二十大交響樂團的第九名!對於這項殊榮,伊凡.費雪表示:「對我們的工作來說這是個很棒的紀錄,我很欽羨世界上偉大的管絃樂團,像是柏林愛樂、維也納愛樂或是克里夫蘭管絃。但是我必須承認,對我來說最棒的音樂是由布達佩斯節慶管絃樂團演奏出來的,我很高興專家們注意這些年輕新興的管絃樂團的高演出品質。」(全文詳見《PAR表演藝術》雜誌第213期)

 

內行看門道 - 伊凡.費雪於阿姆斯特丹指揮大師班實況

https://youtu.be/7MaYRvyN2Zc?t=620


接著,讓我們來接著欣賞瓦西里·彼得連科(Vasily Petrenko, b.1976):

 

利物浦皇家愛樂/奧斯陸愛樂:瓦西里·彼得連科

曾以蕭士塔高維契第十交響曲榮獲英國權威留聲機獎「年度管弦樂唱片」,並榮獲回聲德國音樂古典獎「年度新人獎」的知名樂團指揮瓦西里·彼得連科,18歲時,成為俄國最古老的米哈伊洛夫斯基劇院常駐指揮,2012年起任首席客座指揮。2006年受聘為利物浦皇家愛樂樂團指揮,三年後成為首席指揮,現為桂冠指揮。曾任奧斯陸愛樂樂團首席指揮(2013-2019),可說是實戰經驗非常豐富的中生代代表人物。

 

馬勒第四號交響曲 第三樂章

https://youtu.be/-c4VZyVoW1w

 

2019年柴可夫斯基鋼琴大賽 決賽大烏龍

https://youtu.be/UOUSFNgEy7c

 

Mahler V - Adagietto /Vasily Petrenko / Royal Liverpool Philharmonic

https://youtu.be/PAF58kINO4s


小澤征爾(Ozawa Seiji, b.1935)

 

小澤征爾生平

 

好文推薦

小澤征爾:以綜合實力登峰造極、個人魅力超凡的指揮家

https://bonart.com.tw/seiji-ozawa/

 

2018年指揮維也納愛樂 - 舒伯特《未完成》交響曲

https://youtu.be/Ip4cBnYJ1Hw

 

指揮貝多芬《艾格蒙》序曲

https://youtu.be/AoAlouGwS_4

 

阿茲海默之網路闢謠:

先前有網路謠言說小澤征爾已罹患失智症,並放上這段視頻佐證。但其實這是他與祖賓梅塔輪流指揮音樂會,在最後兩人一搭一唱的合作橋段。只能說小澤征爾的確年事已高,加上演技一流,「看起來」實在有點像,但其實這段真的是演出來的,針對這段烏龍新聞,也在此特別闢謠。

https://youtu.be/cLFMUoz-yEg

 

在舞台上歡慶80大壽(阿格麗希也獻演「生日快樂」歌)

https://youtu.be/wcxOnG9RoWI

 


里卡多.慕提(Riccardo Muti , b1941.)


里卡多.慕提生平

 

內行看門道 - 慕提指揮大師班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e3UAd3d8I6k

 

內行看門道 - 慕提彩排實況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wit9RuIedqY


里卡多.夏伊(Riccardo Chailly, b.1953)

 

里卡多.夏伊生平簡介

 

馬勒《復活》最後樂章精華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EF_pWIBTWw8

 

網路最有名的Kuso鋼琴家影片:Maria Joao Pires expecting another Mozart concerto during a lunch-concert in Amsterdam

https://youtu.be/n89F9YKPNOg


帕沃.賈維(Paavo Järvi, b.1962)

帕沃‧賈維於1962年出生於愛沙尼亞首都塔林,其父是著名的指揮家尼葉‧賈維。由於父親是著名的指揮家,所以帕沃從小就常常觀看音樂會以及歌劇的演出,及長也參與演出排練。在耳瀆目染之間,帕沃對音樂的理解能力日益精進,例如用耳朵辨識其父親豐富唱片收藏的音樂片段,或是彈奏管絃樂曲的四手聯彈鋼琴版本。早年,帕沃在塔林音樂學校中主修指揮和打擊樂器,17歲時全家移民美國,帕沃改而就讀寇蒂斯音樂學院,並且赴洛杉磯愛樂接受伯恩斯坦的指導,後來還到薩爾茲堡莫札特音樂院參加指揮研習班。帕沃‧賈維在1993年到1997年間擔任瑞典馬莫交響樂團音樂總監,1995年起擔任瑞典皇家斯德哥爾摩愛樂首席客座指揮,次年又受聘擔任伯明罕市立交響樂團的首席客座指揮。

帕沃‧賈維一直以來以拓展愛沙尼亞的樂文化遺產為己任,他曾說過:「愛沙尼亞「相信」音樂。對他而言,音樂乃是藝術家在知性、感情和肉體方面完全涉入的活生生體驗;音樂與其說是一種職業,還不如說是一種生活方式。」(取自博客來網路書局。文/何振衣)

 

帕沃.賈維生平簡介

 

內行看門道 - 賈維大師班

https://youtu.be/nCuZA7QpIH8?t=717

柴可夫斯基《羅密歐與茱麗葉》幻想序曲

https://youtu.be/3GuXpjdBqwA


洛杉磯愛樂交響樂團/法國巴黎國家歌劇院音樂總監:杜達美(Gustavo Dudamel, b.1981)

2021年底接任巴黎國家歌劇院音樂總監的杜達美,來自南美洲委內瑞拉的特殊教育制度(El Sistema),並為2004年馬勒指揮大賽首獎得主。他是21世紀指揮界傳奇人物之一:1999年起擔任委內瑞拉西蒙·玻利瓦交響樂團音樂總監、2009年獲聘為洛杉磯愛樂音樂總監至今,2017年更成為歷史上維也納新年音樂會最年輕指揮家,創下的榮譽不計其數,而今進軍法國巴黎更可說攀登人生全新高峰。

 

Discover Dudamel - 柴可夫斯基《羅密歐與茱麗葉》幻想序曲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iGh6u4pTNu0

 

趣味十足的馬勒一號交響曲彩排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8fszuGQMArk

 

延伸閱讀

https://bonart.com.tw/gustavo-dudamel/


準.馬寇爾(Jun Märkl, b.1959)

國際重量級指揮家準‧馬寇爾(Jun Märkl)去年受邀掌舵NSO國家交響樂團,但因其國際邀約行程滿檔,以藝術顧問一職先行聘任,8月1日正式上任。然而疫情導致國際樂壇環境急遽改變,國家表演藝術中心董事會全體董事今天下午一致同意通過,準・馬寇爾自2022年1月起改任NSO音樂總監,任期到2025年7月。

 

準.馬寇爾生平介紹

NSO歡迎新任音樂總監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9JnEiSJSB6c

 

指揮法國里爾交響樂團 - 聖桑《骷髏之舞》

https://youtu.be/CpDwWr-yxNw


葛濟耶夫(Valery Gergiev, b.1953)的尷尬處境

 

葛濟耶夫簡介

「我很重要」+「你不能沒有我」XD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r71xgacQ3jI

 

我很喜歡的 Prokofiev: 《Scythian Suite》

https://youtu.be/sfQb6BKq_ZU

 

超愛《天鵝湖》

https://youtu.be/HfrYFF0whhQ

 

亞尼克.聶澤-賽金(Yannick Nézet-Séguin, b.1975)

2000年獲聘蒙特婁大都會管弦樂團(Orchestre Métropolitain)首席指揮(2000年至今)

2008年獲聘為鹿特丹愛樂交響樂團(Rotterdam Philharmonic Orchestra)(2008年–2018年)

2012年起獲聘為費城管弦樂團(Philadelphia Orchestra)首席指揮(2012年至今)

2018年起獲聘為紐約大都會歌劇院(Metropolitan Opera)首席指揮(2018年至今)

2019年,蒙特婁大都會管弦樂團正式宣佈與亞尼克簽下「終生音樂總監合約」。

 

2022.05.06. 慕特臉書貼文~超愛亞尼克❤️

 

延伸閱讀

https://bonart.com.tw/all-about-yannick-nezet-seguin/


維也納國立歌劇院:菲利普.約丹(Philippe Jordan, b.1974)

2020年起獲聘為維也納國立歌劇院(Wiener Staatsoper)指揮的菲利普.約丹(Philippe Jordan, b.1974)擁有輝煌的指揮經歷:27歲成為奧地利格拉茲歌劇院 (Opernhaus Graz) 歷來最年輕之音樂總監與指揮;2009 年起,接任巴黎國家歌劇院音樂總監(此職位同時指揮加尼葉歌劇院+巴士底歌劇院之歌劇製作,現任者為杜達美),同時擅長鋼琴演奏的菲利普.約丹是歐洲最為炙手可熱的指揮。

 

柴可夫斯基《悲愴》錄音花絮影片

https://youtu.be/vIIbyWrdNdk

 

舒伯特《未完成》交響曲

https://youtu.be/TgZj4Vd3HHk


奧斯陸愛樂/巴黎交響樂團:克勞斯·麥凱萊(Klaus Mäkelä, b.1996)

出身芬蘭,現年26歲(1996年出生)的年輕指揮家克勞斯·麥凱萊,也是一位出色的大提琴演奏家。12歲對管弦樂指揮產生興趣,理性與感性兼備的出色詮釋,讓他獲得許多重要樂團的聘約:瑞典廣播交響樂團首席客座指揮(2017年12月起)、奧斯陸愛樂樂團首席指揮(2020年8月起)、2022年起更榮任巴黎交響樂團首席指揮一職,更是Decca唱片公司40年以來的唯一簽約管弦樂指揮。

 

Decca唱片公司40年以來的唯一簽約管弦樂指揮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25JYN5o1BeQ

 

巴黎管弦樂團首席指揮

https://youtu.be/DzMihJ4mAfo


當代女指揮篇

好文推薦

11 of today’s best women conductors

Ariane Matiakh

Mirga Gražinytė-Tyla

Laurence Equilbey

Alondra de la Parra

Marin Alsop

Alice Farnham

Susanna Mälkki

Xian Zhang

JoAnn Falletta

Barbara Hannigan

 

旭日東昇後起新秀 - Oksana Lyniv

烏克蘭年輕優秀女指揮、義大利歌劇院首位女性指揮家、華格納拜魯特音樂節首位女性指揮家

波隆納市立劇院(Teatro Comunale di Bologna)將任命Oksana Lyniv為音樂總監,締造義大利劇院史上首次由女性出任音樂總監的紀錄。

Lyniv是今年3月在Sala Bibiena的音樂會上,與該院管弦樂團初次合作,5月又一起在Auditorium Manzoni演出。她預計於2022年1月上任,任期3年,每個樂季至少指揮兩部歌劇與兩場音樂會。目前已知,第一年的音樂會內容包括《女武神》第一幕,與交響詩《死與變容》。

在執掌波隆納市立劇院之前,這位烏克蘭指揮已經在巴伐利亞國立歌劇院(Bayerische Staatsoper)、格拉茲歌劇院(Oper Graz)、維也納河畔歌劇院(Theater an der Wien)、利塞烏大劇院(Gran Teatre del Liceu)、羅馬歌劇院(Teatro dell’Opera di Roma)、法蘭克福劇院(Oper Frankfurt)等地登臺,而且是第一位在拜魯特音樂節上指揮的女性。(原文出處:

 

照片集:

紀錄片報導:首位拜魯特音樂節之女性指揮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GR_AdIATwc0

 

Life in Music: Conductor Oksana Lyniv

https://youtu.be/N8cnyo7telg

 

好文推薦

"10 tips for becoming a great conductor"

 

林仁斌老師近期課程推薦

直擊鋼琴美技對決(5/4週三晚上班,共8堂):四年一度 范克萊本大賽

經典歌劇巡禮線上直播課(5/19週四下午班,共5堂):解讀五大經典歌劇,由魔笛引領進入歌劇殿堂

 

 

開卷蹦藝術.享受美好閱讀時光

☕️一杯咖啡.一點心意.支持蹦藝術☕️

 

各類合作提案,聯繫方式:

*手機:0917.670.518 
*Line:https://line.me/ti/p/LB1ro0P0AU
*E-mail:jenpin888@gmail.com

【BON音樂】直擊鋼琴美技對決-第16屆范克萊本國際鋼琴大賽線上課程 1

【BON音樂】直擊鋼琴美技對決-第16屆范克萊本國際鋼琴大賽線上課程 1
LIN Jen-Pin Music Lecture of The 16th Van Cliburn International Piano Competition 2022-1

– 資訊整理共享於網路,一起欣賞音樂與藝術之美 –
蹦藝術 | BONART


蹦藝術X大人社團《直擊鋼琴美技對決》線上課程簡介

直擊鋼琴美技對決(5/4週三晚上班,共8堂):四年一度 范克萊本大賽
四年一度的范‧克萊本鋼琴大賽,是美國鋼琴大師范‧克萊本(Van Cliburn)創辦的賽事,並選在他的故鄉德州Fort Worth舉辦,為國際鋼琴四大賽之一。接待家庭如照顧家人般的特色更是這項國際鋼琴比賽充滿人情味的特色之一;開辦以來話題不斷,而注重室內樂合作精神與獨奏並重的特色,也讓這場賽事難度大增,被譽為是世界最困難的賽事之一。喜愛古典樂的大人一定要把握這個難得的機會,與專業導聆一起享受追賽事的緊張感與期待感,體驗更有層次的音樂盛事。

 

《延伸閱讀》大人的音樂欣賞課學員回饋,看他們用音樂為生活注入繽紛

《延伸閱讀》知名音樂家、導聆人林仁斌:讀懂音樂背後的故事,換來的是更多感動

《延伸閱讀》大人的音樂欣賞線上直播課程好嗎?學員真實回饋分享

近期課程推薦

經典歌劇巡禮線上直播課(5/19週四下午班,共5堂):解讀五大經典歌劇,由魔笛引領進入歌劇殿堂

 

課程講師介紹

林仁斌老師

知名的旅法長笛家:演奏、指揮、撰文、演講與音樂攝影之全方位音樂家

《蹦藝術 | BONART》網站創辦人,眾多單位邀約之知名資深音樂導聆人。

 

范克萊本鋼琴大賽官方網站🎵

 

2022年第16屆國際范克萊來本鋼琴大賽

四大特色:

全球最佳青年鋼琴家與賽
The best pianists in the world.

最佳表演比賽環境
The ideal performance environment.

無與倫比的國際曝光率
Unrivaled international exposure.

最佳演奏事業起步機會
The launch of careers.


2022國際范克來本鋼琴大賽消息 - 30位選手名單出爐🎉

四年一度的范克萊本國際鋼琴比賽將於2022年6月2日至18日在德克薩斯州Fort Worth舉行,主辦單位已宣布了今年的 30 名參賽者。

選拔過程:

由跨國鋼琴家組成之初選遴選評審團:Roberto Plano(意大利)、Michel Beroff(法國)、Jamie Parker(加拿大)、Lydia Artymiw(美國)和 Dominique Morel(加拿大)共同組成的初步篩選小組,今年審查了創紀錄的388份參賽申請書,選出了142位年輕鋼琴家出線。

由跨國鋼琴家組成之二次篩選評審團:Angela Cheng(加拿大)、Arnaldo Cohen(巴西)、Christopher Elton(英國)、Alexander Kobrin(美國)和 Anton Nel(南非/美國),他們進一步從142位年輕鋼琴家中,近一步遴選出72位,並安排於所有人親至大賽現場「沃斯堡」(For Worth)於2022年3月6日至12日現場演奏甄選。

二次篩選評審團成員:(下圖由左至右)

 

”→寇柏林(2005年范克萊本大賽金牌獎得主)的謎之訪問😉“


最後在現場演奏甄選之後,由五名成員組成的二次篩選評審團,選擇出最後這30位參賽者。

2022 范克萊本大賽30位參賽者名單(18-30歲)
The CLIBURN COMPETITORS

Tianxu An, China, age 23 中國
Yangrui Cai, China, 21 中國
Albert Cano Smit, Spain/Netherlands, 25 西班牙/荷蘭
Dmytro Choni, Ukraine, 28 烏克蘭
Federico Gad Crema, Italy, 23 義大利
Anna Geniushene, Russia, 31 俄羅斯
Francesco Granata, Italy, 23 義大利
Arseniy Gusev, Russia, 23 俄羅斯
Masaya Kamei, Japan, 20 日本
Uladzislau Khandohi, Belarus, 20 白俄羅斯
Honggi Kim, South Korea, 30 南韓
Elizaveta Kliuchereva, Russia, 23 俄羅斯
Shuan Hern Lee, Australia, 19 澳洲
Andrew Li, United States, 22 美國
Yunchan Lim, South Korea, 18 南韓
Denis Linnik, Belarus, 26 白俄羅斯
Kate Liu, United States, 28 美國
Ziyu Liu, China, 24 日本
Jonathan Mak, Canada, 25 加拿大
Georgijs Osokins, Latvia, 27 拉脫維亞
Jinhyung Park, South Korea, 26 南韓
Changyong Shin, South Korea, 28 南韓
Ilya Shmukler, Russia, 27 俄羅斯
Vitaly Starikov, Russia, 27 俄羅斯
Clayton Stephenson, United States, 23 美國
Yutong Sun, China, 26 中國
Marcel Tadokoro, France/Japan, 28 法國/日本
Sergey Tanin, Russia, 26 俄羅斯
Yuki Yoshimi, Japan, 22 日本
Xiaolu Zang, China, 22 中國

【BON話題】大賽宣言以及本屆總獎金創新高

音樂藝術與政治無涉

儘管俄羅斯在烏克蘭採取了軍事行動,但大賽認為音樂不應牽涉政治,因此並未阻擋年輕優秀的俄羅斯鋼琴家參賽。

比賽主席兼CEO雅克·馬奎斯在聲明中表示:「克萊本必須並將繼續履行其作為支持藝術家的文化機構的使命,我們致力於利用這種藝術形式超越界限的力量。我們不會根據國籍、性別或種族來區分非政治藝術家。我們堅定地支持全球音樂界對這些理想的承諾。」

累積獎金,再創新高

2022 年范克萊本國際鋼琴比賽,總現金獎已增加到 265,000 美元:其中金牌 100,000 美元、銀牌 50,000 美元、銅牌 25,000 美元。

相較上屆2017 年獎金分別為 50,000 美元、25,000 美元和 15,000 美元,增幅達100%,顯見大賽想以重金鼓勵疫情間辛苦的優秀音樂選手們

*今年總獎金與獎項內容

(蹦藝術編譯)


想了解大賽起源、曲目設計特色與歷屆得獎者等資料?想觀賞國際大賽聽得更加深入並看懂門道?由蹦藝術林仁斌老師主講之《直擊鋼琴美技對決》8堂線上系列課程,將為您提供最佳解答~

 

2022年第16屆范克萊本鋼琴大賽基本資料

評審團成員:

 

每輪指定曲目

*曲目唯一規則:獨奏曲目不得在預賽、四分之一決賽和半決賽中重複。


  • │第一堂5/4(三):范‧克萊本大賽緣起│

成立於1962年的范‧克萊本國際鋼琴大賽,在今年滿60週年,除了為接續音樂演奏人才的崇高目的而設立,更因為發起人鋼琴家范‧克萊本的演奏與得獎的傳奇故事,使得這項大賽得以成立。以四年一度的賽事規格舉行,並逐漸變成全球最頂尖,也最有難度的鋼琴賽事之一。在這第一堂直播課中,老師將帶領學員回到美蘇冷戰時期,了解范‧克萊本的崛起,與它獨特的賽制與歷史沿革。

鋼琴家:范.克萊本

鋼琴家,1934年7月12日出生於美國路易斯安那的士里波特,十七歲前都由母親教授鋼琴。克萊本的母親是位鋼琴教師,曾經跟隨阿圖‧弗利德海姆(Arthur Friedheim,李斯特的學生)學琴。克萊本十二歲在美國國家鋼琴大賽青少年組獲獎,三年後進入紐約茱麗亞音樂院師從名師羅西娜‧列文涅,1954年以柴科夫斯基第一號鋼琴協奏曲(密特羅普羅斯指揮)首度在卡內基音樂廳演出。由於美蘇間持續冷戰,當克萊本於1958年得到莫斯科第一屆柴科夫斯基鋼琴大賽冠軍後,立刻成為美國人民心目中的「人民英雄」。接下來的幾年裡,克萊本的生活都是演奏與錄音,也使他成為名聞全球的鋼琴家。七○年代中期,克萊本忽然從音樂會舞台上引退,1987年在白宮歡迎戈巴契夫的場合上演出後,克萊本成功的在莫斯科與列寧格勒舉辦音樂會,1994年開始中斷長達十八年之久的巡迴演出。(介紹取自「博客來網路書店」,文/ 陳效真)

"中文維基百科介紹"

"英文維基百科介紹"

 

范克萊本鋼琴大賽簡介:

https://bonart.com.tw/van-cliburn-international-piano-competition/


【大賽官方】歷屆得獎者與音樂家對范克萊本的回憶追念與演奏影片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i5ZA_T_0KcY


柴可夫斯基國際音樂大賽

→維基百科網頁

 

 

【大賽官方短片】This is the Cliburn

https://youtu.be/uhUQAKysfkY

 

 

【紀錄片】范克萊本:黃金50年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yEeDIN8QfKs

 

 

Van Cliburn wins the First International Tchaikovsky Competition in Moscow in 1958

https://youtu.be/QpScY1mFziI

 

 

Van Cliburn plays the Russian Song "Moscow Nights"

https://youtu.be/vkxSgmoqpTs

 

 

Tchaikovsky Piano Concerto No 1 in B-flat minor, Op 23

1 Allegro non troppo e molto maestoso
2 Andantino semplice - Prestissimo
3 Allegro con fuoco Van Cliburn, piano

Moscow Philhamonic Orchestra
Kyrill Kondrashin, conductor
Live recording, 1962

https://youtu.be/6qROema2MDI

 

 

Sergei Rachmaninoff Piano Concerto No 3 in D minor, Op 30

1 Allegro ma non Tanto
2 Intermezzo. Adagio
3 Finale. Alla Breve

Van Cliburn, piano
Kirill Kondrashin, conductor
Moscow Philharmonic Orchestra
Live recording, 1958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QZNfCiIlVok

 

 

Beethoven Piano Concerto No. 5 "Emeperor" in Moscow

Piano - Van Cliburn
Conductor - Kiril Kondrashin
Moscow State Philharmonic Academy Orchestra

Recorded in 1958 or 1962

https://youtu.be/ASonj6kzshA

 

1989年范克來萊本再次回到莫斯科柴可夫斯基音樂會演奏協奏曲


【紀錄片】Van Cliburn: Concert Pianist


【紀錄片】范克萊本與他摯愛的母親

My Precious Mother (Van Cliburn & Rildia Bee O'Bryan - 1992)

00:00 intro Van (from older interview)

01:10 in the garden, end of day - Van with his mother

04:12 Orchestra in Fort Worth Opera (happy birthday from the public

06:35 back at Van's, cake, prayers

10:37 dinner (Van's kitchen and staff for the event)

14:33 entertainment from friends

20:25 Van's mother blows candles

22:50 Van at the piano and his mother singing

 

Rildia Bee O'Bryan 的 95 歲生日 - 與范克萊本、他的母親和朋友的私人時刻。Rildia Bee O'Bryan Cliburn 是范克萊本的母親,也是他 17 歲之前唯一的鋼琴老師。1994年8月, 97歲時因為中風過世於故鄉沃思堡的聖公會醫院。

https://youtu.be/NXBv8dVSfII

 

范克萊本談他的收藏品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a5WqZqMcNrc

 

《美蘇冷戰時期的音樂使者》范克萊本78歲逝世,紐約時報之報導


【BON話題】柴可夫斯基國際音樂比賽被世界國際音樂比賽聯盟除名

原文出處網址1:https://read01.com/zh-tw/JyxExmG.html

原文出處網址2:https://www.donga.com/tw/article/all/20220421/3329338/1

 

世界主要音樂比賽—柴可夫斯基國際音樂比賽因受到俄羅斯入侵烏克蘭的影響,被國際音樂比賽聯盟(WFIMC)淘汰。

世界音樂競賽聯合會主席彼得·保羅·凱拉特及其秘書長弗洛里安·羅馬19日發布聯合聲明,宣布柴可夫斯基音樂競賽被世界音樂競賽聯合會除名,即刻生效。

世界國際音樂大賽的聯合體WFIMC 19日表示:“13日在瑞士日內瓦召開臨時總會,會員們投票的結果,以壓倒性的多數意見決定立即將柴可夫斯基國際大賽除名。”

1957年成立的WFIMC因政治原因將會員比賽除名尚屬首次。

據此,WFIMC會員比賽從117個減少到了116個。WFIMC會員比賽中有90個參加了投票,其中贊成80票,反對2票,棄權8票。柴可夫斯基國際音樂比賽是曾培養出鋼琴家范•克萊本、弗拉基米爾•阿胥肯納齊、米哈伊爾•普列特涅夫、小提琴家吉頓•克萊曼、維多利亞•穆洛娃等知名音樂家的世界著名比賽。

 

以下為世界音樂競賽聯合會聲明譯文:

聲明中表示,經過4月13日舉行的特別大會的投票中,多數成員投票認同將柴可夫斯基國際音樂大賽排除在聯盟之外。聲明還表示將不會制裁所有的俄羅斯選手。

「柴可夫斯基大賽的許多獲獎者都是當今的頂尖藝術家。然而,面對俄羅斯在烏克蘭的殘酷戰爭和人道主義暴行,WFIMC作為一個非政治性組織,不能支持或擁有俄羅斯政權資助和用作宣傳工具的競爭。

「雖然我們的首要目標必須始終是年輕藝術家的積極支持,現在尤其是烏克蘭藝術家,但WFIMC重申其先前的聲明,反對對所有俄羅斯人實施全面制裁,反對基於國籍的歧視和排斥個別藝術家。尤其是在戰爭時期,我們認為與信任我們和分享我們價值觀的人保持對話至關重要,就像我們信任他們一樣。」

 

對此,柴可夫斯基國際音樂大賽在自己的官網上對此事進行了回應:「俄羅斯文化過去、現在和將來都是世界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不能被刪除。因此,無論比賽是否為聯合會成員,柴可夫斯基大賽仍然對來自世界各地的才華橫溢的音樂家開放。」

報導稱,莫斯科音樂學院教師、音樂評論家謝爾蓋·烏瓦羅夫表示,柴可夫斯基音樂競賽是古典音樂領域最負盛名的世界盛會,其聲譽很高,特別是其中的鋼琴競賽。他強調:「很顯然,如果將這一賽事排除在任何國際聯合會之外,對聯合會的打擊比對競賽本身的打擊更大。」

(蹦藝術新聞整理)


【BON話題】日本多場音樂會取消演奏柴可夫斯基的《1812序曲》

原文出處:http://japan.people.com.cn/BIG5/n1/2022/0313/c35421-32373637.html

據日媒報道,日本滋賀縣立藝術劇場琵琶湖音樂廳12日宣布,將取消在今春的古典音樂節上,演奏俄羅斯作曲家柴可夫斯基的《1812序曲》。

據報導,《1812序曲》這首樂曲氣勢雄壯,描繪了俄羅斯在1812年擊退拿破侖所率法國軍隊的戰鬥,被認為是慶祝俄羅斯戰爭勝利的樂曲。

琵琶湖音樂廳藝術總監沼尻龍典曾表示,“柴可夫斯基沒有罪,但我覺得(現在)不能演奏俄羅斯勝利的曲子”。

日本兵庫縣的明石愛樂管弦樂團和愛知縣的中部愛樂交響樂團此前也宣布,取消演奏這首曲子。

(蹦藝術新聞整理)


【BON話題】柴科夫斯基故地遭殃 青年舊居毀於戰火

原文出處:https://tw.appledaily.com/international/20220408/OQADFDRHNJCKFH7A55QG2AJAQU/

俄國浪漫樂派作曲家柴可夫斯基,是全球聞名的俄羅斯音樂文化代表性人物之一,不過其文化遺產竟也遭到俄軍毒手!

 

《法新社》報導,在俄羅斯最知名作曲家柴可夫斯基(Tchaikovsky)居住過的烏克蘭東北部小鎮特羅斯蒂亞涅茨(Trostyanets),俄軍留下了死亡與飢餓。報導指出,柴可夫斯基曾在特羅斯蒂亞涅茨住過一段時間,而這個他稱之為家的地方,在俄軍佔領一個月之後,與他的故居別墅同樣淪為廢墟,直到3/26烏軍奪回該鎮,倖存者稱居民遭俄軍綁架、性侵與殘忍殺害,斷炊飢餓的人們急需糧食。

翻攝自《法新社》推特

 

英國三大國家廣播電台之一《Classic FM》報導,柴可夫斯基24歲時住在特羅斯佳涅茨這棟別墅,以此為家,而正是在這裡,創作了他的交響樂序曲作品--《暴風雨》(1864),如今這棟房子和特羅斯佳涅茨的其它地方一樣,在俄羅斯入侵烏克蘭期間變成廢墟。

 

報導還指出,經過俄軍一個月佔領,平民被俄羅斯手榴彈殺死,烏克蘭軍隊使用猛烈砲擊重新控制了特羅斯蒂亞涅茨,而居民現在必須在同名博物館旁邊的柴可夫斯基兒童音樂學校前,排隊領取食物。(陳力維/綜合報導)

 

(蹦藝術新聞綜合整理)

 

 

開卷蹦藝術.享受美好閱讀時光

☕️一杯咖啡.一點心意.支持蹦藝術☕️

 

各類合作提案,聯繫方式:

*手機:0917.670.518 
*Line:https://line.me/ti/p/LB1ro0P0AU
*E-mail:jenpin888@gmail.com

【BON音樂】布拉姆斯:第三號交響曲 op.90 | 自由但愉快

【BON音樂】布拉姆斯:第三號交響曲 op.90 | 自由但愉快
Johannes Brahms: Symphony No.3 op.90

– 資訊整理共享於網路,一起欣賞音樂與藝術之美 –
蹦藝術 | BONART


布拉姆斯(Johannes Brahms, 1833-1897)一生中共創作四首交響曲,第三號創作於1883年,正值50歲壯年。當時布拉姆斯正在著名的溫泉療養城市威斯巴登(Wiesbaden)渡假避暑,身心愉快XD,短短四個月即完成第三號交響曲。創作時間在第二號(1877)的六年之後,。

時期創作的作品還有第一號弦樂四重奏op.88(String Quintet No. 1 , 1882)、《命運之歌》op.89(Gesang der Parzen,管弦樂團與六聲部合唱大型作品)與此曲前後誕生的數十首藝術歌曲,是創作力旺盛,樂曲也相對多產的一段時光。

→布拉姆斯作品列表

1882年的布拉姆斯

Johannes Brahms (1833-1897), photograph (1882), by Fritz Luckhardt (1843-1894).

 

延伸閱讀

布拉姆斯生平介紹

https://bonart.com.tw/johannes-brahms/

 

布拉姆斯第一號交響曲

https://bonart.com.tw/johannes-brahms-symphony-no-1/

 

布拉姆斯第二號交響曲

https://bonart.com.tw/johannes-brahms-symphony-no-2/

 

樂曲特色

  • 實際演奏長度在30-40之間,是布拉姆斯四首交響曲中長度最短的一首。
  • 第三樂章予人深秋之感,是布拉姆斯最為知名的交響音樂樂章;同時也是四首中最常被演出的單一樂章。
  • 擁有壯闊無比的開場段落。
  • 著名的「FAF」(自由但愉快)動機設計。(因為調性關係,實際上是F-bA-F)
    *筆者解釋 :「德文Frei aber froh」為英文「Free but happy」,中文即「自由但愉快」。
  • 每個樂章都結束於安靜之中,而非強烈壯大的終止式。
  • 四個月創作期迅速完成。

 

創作背景

布拉姆斯第三號交響曲創作地點:溫泉水療勝地威斯巴登

威斯巴登(Wiesbaden)是德國中部黑森邦(Hessen)的首府城市,氣候十分宜人:年平均溫度約攝氏9.5度,年降水量為每平方米622升,日照平均長度為大概1565小時。(基本資料取自維基百科)是也是該州在法蘭克福之後的第二大城市,同時也是歐洲最古老的溫泉水療養城市之一。德文「Wies」是「草原」之意,而「Baden」則是「溫泉」之意,所以「Wies」+「Baden」就是「如綠草般的溫泉」~光是用想的就覺得好美啊~

威斯巴登在歷史上曾是世界著名的溫泉療養城市之一,因為自西元一世紀,羅馬人即在此建造公共浴場,原本共有26個溫泉與1個冷泉(據說現在只剩15處)

威斯巴登(照片取自維基百科:連結

 

布拉姆斯在第二號交響曲完成之後,到創作1883年的這段時間,一共去過義大利三次度假,也或許因為造訪義大利的經驗,他創作聲樂作品越來越豐富,音樂中的歌唱性也日益豐富。1883年的夏天,布拉姆斯來到威斯巴登渡假,這是著名的溫泉療養城市,風光明媚,也是德國著名的觀光大城之一。

除了度假心情愉快之外,布拉姆斯也在此認識了小他34歲的當地女性友人赫米娜.史碧斯(Hermine Spies, 1867-1893),兩人關係相當好,越走越近,甚至曾傳出要訂婚的傳聞。

赫米娜.史碧斯(Hermine Spies, 1867-1893)

 

布拉姆斯於1886年從布達佩斯寫給赫米娜.史碧斯的明信片:

 

從五月左右開始創作第三號交響曲,到9月時布拉姆斯寫給克拉拉的信中,曾表示已經完成第三號交響曲。後於11月13日,布拉姆斯將完整版總譜寄給西姆洛克出版社,確定本曲完成。

 

首演

樂曲於11月交付出版商完成後,首演在12月2日由指揮家漢斯.里希特指揮維也納愛樂於維也納首演。

值得一提的一點,非常喜愛此曲的漢斯.里希特更稱呼此曲為布拉姆斯的「英雄」交響曲。但除了第三的編號順序與貝多芬《英雄》相同之外,布三這首交響曲無論意義、內容與音樂個性均與貝多芬《英雄》相當不同,因此這樣的稱號並未真正名留青史。

 

評價

維也納的知名樂評家艾德華.漢斯利克(Eduard Hanslick, 1825-1904)盛讚此曲為布拉姆斯最完美的藝術,也是最好的作品。

他曾寫下:「第三號交響曲是布氏交響曲四首中最完美的一首。」

克拉拉.舒曼則說:「每個樂章音樂都合而為一,彷彿是一首沒有樂章的完整作品。」

 

布拉姆斯第三號交響曲 總譜首頁手稿

布拉姆斯第三號交響曲首頁手稿

 

樂曲編制

 

樂曲欣賞

貫穿全曲的FAF主題設計

第一樂章

有精神的快板(Allegro con brio),F大調,6/4拍,奏鳴曲式。

 

FAF於樂曲開始的運用

 

第一樂章 樂曲架構

呈示部 發展部 再現部 尾聲
1-71

第一主題(3-14)

第二主題(36-39)

72-119 120-180 181-224

 

第一樂章 重要欣賞處
1:15 sirens chorus allusion

1:35 B theme

2:17 “FAF” in oboe

6:30 Altered B theme

7:25 FAF extended, horn

7:58 A theme developed, low instruments

8:26 Recap

11:00 Coda

 

音樂會版本

第一樂章(布隆許泰德)

https://youtu.be/jZIHMTUsypk

 

第一樂章(汪德)

https://youtu.be/5YBeGj89ri4


第二樂章

行板(Andante),C大調,三段體(A-B-A'-Coda)。

 

第二樂章 樂曲架構:

A B A' Coda
1-40

第一主題(1-23)

第二主題(23-32)

41-84

第一主題(41-62)

第二主題(63-76)

85-121

第一主題(85-107)

 

122-134

第一主題(122-127)

 

 

第二樂章 重要欣賞處
MVT 2

15:49 B theme

16:47 Chromatic chord section

 

第二樂章(布隆許泰德)

https://youtu.be/jZIHMTUsypk?t=1909

 

第二樂章(汪德)

https://youtu.be/5YBeGj89ri4?t=825


第三樂章

不很快的稍快板(Poco Allegretto),C小調,3段體

 

 

第三樂章 樂曲架構:

A B A' Coda
1-52

A主題(1-12)

53-98

B主題(53-61)

98-150

第一主題(98-107)

第一主題(139-150)

151-163

 

 

 

第三樂章 重要欣賞處
MVT 3

21:50 A Theme

23:54 B section

25:37 A return

 

第三樂章(布隆許泰德)

https://youtu.be/jZIHMTUsypk?t=2401

 

第三樂章(汪德)

https://youtu.be/5YBeGj89ri4?t=1350


第四樂章

快板(Allegro),F小調-F大調,奏鳴曲式

 

第四樂章 樂曲架構

呈示部 發展部 再現部 尾聲
1-107

第一主題(1-18)

第二主題(52-74)

108-171 172-251 252-309

 

第四樂章 重要欣賞處
MVT 4

28:17 A material

28:43 Recall of Mvt. 2 B theme

29:33 New theme, heroic

30:53 A theme return

31:53 Recall of chromatic chord section, leads into reprise of themes

34:56 FAF return

36:02 FAF again

 

第四樂章(布隆許泰德)

https://youtu.be/jZIHMTUsypk?t=2762

 

第四樂章(汪德)

https://youtu.be/5YBeGj89ri4?t=1726


【BON話題】FAF與FAE

這個樂章提到FAF,一定有人想特別問為什麼是FAF?有什麼特別意義嗎?

其實這是來自布拉姆斯與姚阿幸(Joseph Joachim)的友誼與對話。

因為姚阿幸喜歡使用音樂主題「F-A-E」,他説這是「frei aber einsam」(Free but lonely, 自由而寂寞),也是他的音樂格言。

但布拉姆斯卻不這麼想,他回應姚阿幸說,應該是「FAF」(Free but happy, 自由而愉快)」,這句話也成為了布拉姆斯的音樂格言,而因此有了這個典故。

親愛的蹦友們,您是哪一種Type呢?😉

 

布拉姆斯、舒曼與Dietrich三合作曲獻給好友姚阿幸的「F-A-E奏鳴曲」:

I. Allegro (Dietrich) - 00:00

II. Intermezzo (Schumann) - 11:52

III. Scherzo (Brahms) - 14:16

IV. Finale (Schumann) - 19:00

https://youtu.be/HYUk7Su9RuM

 

【BON話題】與舒曼的萊茵回憶

布拉姆斯創作第三號交響曲時,他人就在萊茵河流經的區域,此處不但有天然名勝/天險:羅蕾萊礁石,傳說中的人魚迷惑水手沈船之處,也有著恩師舒曼寫作的知名《萊茵》交響曲,回憶滿滿。

 

羅蕾萊女妖雕像實景照片

 

一起去旅遊一下~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PT14VmkwYJA

 

讓我們先欣賞舒曼的《萊茵》交響曲旋律片段(7'07"起):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Z2Uw4KJW9hs

 

接著重新欣賞布拉姆斯第三號的旋律(第三小節起):

https://youtu.be/Lst1Aex2vcQ

 

聽出來了嗎?布拉姆斯利用開頭的第一主題旋律,向舒曼致敬著🌹。

這也是舒曼與布拉姆斯之間很喜愛的「音樂密碼」遊戲,筆者也以此致敬這對默契絕佳的忘年之交。


【好文分享】布拉姆斯十大經典名曲

 

 

開卷蹦藝術.享受美好閱讀時光

☕️一杯咖啡.一點心意.支持蹦藝術☕️

 

各類合作提案,聯繫方式:

*手機:0917.670.518 
*Line:https://line.me/ti/p/LB1ro0P0AU
*E-mail:jenpin888@gmail.com

【BON音樂】大人的音樂欣賞:現代芭蕾舞先驅─史特拉汶斯基《彼得洛希卡》

【BON音樂】大人的音樂欣賞:現代芭蕾舞先驅─史特拉汶斯基《彼得洛希卡》
The Ballet "Petrushka" 

– 資訊整理共享於網路,欣賞古典音樂之美 –
蹦藝術 | BONART


 

你喜歡優美曼妙的芭蕾舞嗎?
你對結合劇情與舞蹈的芭蕾舞劇有興趣嗎?
那就跟著老師的腳步,一起回到那段大放異彩的芭蕾音樂時期!

《大人社團》與蹦藝術攜手合作的音樂欣賞課,這一期將探索芭蕾音樂。你會認識世界三大芭蕾舞劇《天鵝湖》、《睡美人》、《胡桃鉗》以及現代芭蕾的先驅《火鳥》《彼得洛希卡》。林仁斌老師將帶領學員們認識這種結合舞蹈、音樂與劇情的音樂類型。好好感受芭蕾音樂的豐富內涵,更進一步了解創作背景以及芭蕾舞蹈的特色,聽懂樂曲的編排,了解作者的風格與巧思;搭配影音欣賞及講義解說,無論你是否有基礎,都能和音樂更靠近!邀請你透過線上直播的方式,加入音樂與表演藝術的世界,讓生活更加繽紛!

 

2022年林仁斌老師近期課程

 

課程主講:林仁斌

延伸閱讀 林仁斌老師專訪:

 

❤️《延伸閱讀》大人的音樂欣賞線上直播課程好嗎?學員真實回饋分享

❤️《延伸閱讀》大人的音樂欣賞課學員回饋,看他們用音樂為生活注入繽紛


第五堂│現代芭蕾舞先驅─史特拉汶斯基《彼得洛希卡》

《彼得洛希卡》又稱為《木偶的命運》,這部芭蕾舞劇也是史特拉汶斯基的第二部芭蕾舞劇作品。1911年,以《火鳥》一砲而紅的史特拉汶斯基,再度以複調及重節奏的風格,將近代芭蕾再次推向高峰。改編自俄羅斯民間故事的這部芭蕾舞劇,呈現出更多專屬史特拉汶斯基的個人風格,也是他的代表作之一。這堂課中,林仁斌老師將透過這部芭蕾舞劇帶領學員品味現代芭蕾的迷人之處。

 

現代芭蕾舞名家尼金斯基(Vaslav Nijinsky)所飾演的彼得洛希卡劇照

現代芭蕾舞名家尼金斯基(Vaslav Nijinsky)所飾演的彼得洛希卡劇照

 

作曲家 史特拉汶斯基(Igor Stravinsky, 1882-1971)

→生平介紹

 

照片.1911年作曲家史特拉汶斯基與《彼得洛希卡》男主角尼金斯基兩人合照

1911年作曲家史特拉汶斯基與《彼得洛希卡》男主角尼金斯基兩人合照

 

第二部芭蕾 華麗登場

(基本資料整理於網路與維基百科,並附上超連結方便檢索)

《彼得洛希卡》(英語:Petrouchka,俄語:Петрушка)是作曲家史特拉汶斯基於1910年所創作的第二部芭蕾舞劇。

《彼得洛希卡》是史特拉汶斯基的三大芭蕾音樂之一。這三大芭蕾音樂,均為接受俄羅斯芭蕾舞團團長迪亞吉列夫(Serge de Diaghilev的委託而作,當時還未滿30歲的史特拉汶斯基,也因為這一連串獨特的嶄新的作品,在世界樂壇上奠定其作曲鞏固的地位。

 

《彼得洛希卡》芭蕾影片版:

https://youtu.be/XvXlFKvpoOg

 

1910年,史特拉汶斯基寫出成名作《火鳥》(1910)後,迪亞吉列夫非常開心,決定再與史特拉汶斯基合作下一部芭蕾舞劇。

當時史特拉汶斯基剛剛嚐到新舞劇《火鳥》成功的喜悅,到了秋天,他接受新舞劇的委託,從巴黎來到花園之國~瑞士,在鄉間湖邊租了一間簡陋的小屋,準備寫作他先前早已構思好的《春之祭》(1913)

但在當下,一個「被賦予生命和感情的木偶之遭遇」的新靈感, 突然強烈地縈繞著他的思緒,一個代表主角木偶的新名字浮現在他的腦海:「Petrushka!!!」

經過與迪亞吉列夫討論之後,兩人達成共識~先創作《彼得洛希卡》,並且共同完成對於劇情整體的構思以及主角木偶彼得洛希卡被殺害的悲慘命運。

結果~史特拉汶斯基反而在寫作原新構思的《春之祭》前,於 1911 年先完成了《彼得洛希卡》,這也是他所有作品中最幽默風趣的滑稽芭蕾故事。

《彼得洛希卡》(1911)為一幕四場的可愛戲劇芭蕾,劇本由史特拉汶斯基與亞歷山大·布諾瓦共同創作,由米蓋爾.佛金(Mikhaïl Fokine編舞,天才芭蕾舞者尼金斯基(Vaslav Fomich Nijinsky, 1889-1950)主演,法國指揮家皮耶.孟都指揮 於巴黎首演,當年的史特拉汶斯基才 29 歲。

編舞者福金認為這部芭蕾舞劇是他的得意之作,劇中的舞蹈具有強烈的現代性,採用機械式的造型和步法,突出了角色的性格特點,而且以男主角而非女主角作為作品的中心,在芭蕾史上亦具有開創性的作用。《彼得洛希卡》也同時是尼金斯基個人最喜愛的角色。

 

在《火鳥》中我們已可聽見史特拉汶斯基受恩師林姆斯基-高沙可夫強烈的作曲方法影響,但在《彼得洛希卡》中,史特拉汶斯基已開始展現個人想法:無論是極為獨特的節奏、複調和聲的大膽運用,以及大量取自俄羅斯民間音樂之素材,都可以感受到他想走出自己獨特創作風格的企圖心。

而史特拉汶斯基的音樂中,節奏更是占有非常重要的角色,經常出現以節奏為主軸,這取代許多作曲家自浪漫時期以降,慣以美妙旋律或和聲為主的作曲手法,更讓他的作品逐漸獨樹一幟。

不過,多年之後,當回憶起自己的創作歷程時,史特拉汶斯基也曾提到在創作當下的徬徨:「當我開始工作並在為自己找出無限可能性之前,我感到有點驚恐,我覺得一切對我來說都是可行的……那麼我將不得不在這個深淵中迷失自我嗎? 自由?」(節錄於1946年史特拉汶斯基於哈佛大學演講資料)("I experience a sort of terror when, at the moment of setting to work and finding myself before the infinitude of possibilities that present themselves, I have the feeling that everything is permissible to me… Will I then have to lose myself in this abyss of freedom?"

 

先暖身一下~讓我們稍微認識史特拉汶斯基的特殊手法:

一、複節奏(Polyrhythm):

音樂結構中用不和諧節奏系統相對抗,如同時使用單、複拍子或混合拍(4/4 或 5/4)。

例如:

(鋼琴版)第一樂章,59-65 小節,出現 2/4 與 6/8 同時存在。

https://youtu.be/btNfXh1ybeM?t=56

 

(鋼琴版)第三樂章,94-98 小節,出現 5/8 與 2/4 同時存在。

https://youtu.be/btNfXh1ybeM?t=650

 

二、頑固低音(Ostinato):

簡短固定的音型,持續的反覆,多呈現於低音聲部。

在史特拉斯汶基《彼得洛希卡》作品中有許多頑固低音的用法,如(鋼琴版)第三樂章 49-56 小節

https://youtu.be/btNfXh1ybeM?t=577

 

三、重音位置改變:(Different accent) 藉由改變正拍慣有重音位置,造成節奏上獨特的錯位感與特殊重音。 在(鋼琴版)第三樂章 62-66 小節,就可明顯看出這樣的作曲方法。

https://youtu.be/btNfXh1ybeM?t=584

 

史特拉汶斯基主要作品

史特拉汶斯基主要作品

(基本資料整理於網路與維基百科,並附上超連結方便檢索)

  • 《煙火》(Fireworks,1909)
  • 火鳥》(The Firebird,1910)
  • 彼得洛希卡》(Petrushka,1911)
  • 《夜鶯之歌》(Le Chant du Rossignol,1917)
  • 春之祭》(The Rite of Spring,1913)
  • 《普爾欽奈拉》(Pulcinella,1920)
  • 《婚禮》(Les Noces,1923)
  • 《士兵的故事》(The Soldier's Tale,1918)
  • 《拉格泰姆》(Ragtime,1933)
  • 《伊底帕斯王》(Oedipus Rex,1927)
  • 《詩篇交響曲》(Symphony of Psalms,1930)
  • 《烏木協奏曲》(Ebony Concerto,1945)
  • 《浪子的結局》(The Rake's Progress,1951)
  • 《競賽》(Agon,1957)→採十二音列創作
  • 《洪水》(The Flood,1961-1962)
  • 《安魂聖歌》(Requiem Canticles,1965-1966)

 

接下來 讓我們進入故事吧~

https://youtu.be/qC-nVVCQ94I

 

主要登場角色

彼得洛希卡(Petrushka)
芭蕾女伶(The Ballerina)
摩爾人(The Moor)
馬戲團團長(The Magician)

 

「彼得洛希卡」(Petrushka)是彼得(Peter)的暱稱,在俄國的民間與農村常有此種稱法。

本劇中的彼得洛希卡,是一個受人虐待與輕視,又嚐到失戀滋味,最後並惹上殺身之禍的可憐人物。

舞劇中除上述三位主角外,還有表演手拉風琴者,吹笛子的農夫,會跳舞娛樂人的大狗熊,照顧小孩子的保姆們,以及粗野的馬車夫等人物。 在這齣芭蕾音樂中,史特拉汶斯基更採用許多首通俗的俄羅斯民謠做主題,使全劇的音樂更富有俄羅斯民族性的親切感,雖然語法與和聲新穎,但整體來說是一齣愉快、生動的芭蕾音樂。

 

《彼得洛希卡》芭蕾舞劇的故事發生於一百多年前,在1830年前後,在俄皇尼古拉一世統治的聖彼得堡初春,某個狂歡節日,故事共分為一幕四場

第一場:〈嘉年華會的市場〉

在熱鬧吵雜的廣場市集上,來了一個馬戲團木偶戲班,這團長魔術師擁有三個木偶。

一個是用白粉塗抹臉上的小丑「彼得洛希卡」; 第二個是粗壯野蠻的「摩爾人」(The Moor),他是個身著軍服的黑人; 第三個臉上塗抹胭脂,漂亮的芭蕾女伶(The Ballerina)。

在開場熱鬧的市集段落過後,群眾陷入安靜,觀看魔法師的表演:

魔法師吹奏長笛的樂音之下,三個木偶被賦予了生命,居然開始動了起來,然後開始了精彩的「俄羅斯之舞」。

雖然只是木偶,但在這木偶的世界中,也有感情、戀愛與嫉妒的人性存在。

彼得洛希卡因調皮打亂了表演,被魔術師踢進房間裡關起來。

 

第二場:〈彼得洛希卡的房間〉

黑暗冰冷的房間裡,只掛著魔術師的肖像,使得彼得洛希卡非常不安;他顯德憂傷、卑微且心事重重,因為他愛上了芭蕾女伶。

但摩爾人與芭蕾女伶情意相投,可是偏偏彼得洛希卡也愛著芭蕾女伶,於是形成了三角戀情。

後來芭蕾女伶來到房間探望彼得洛希卡,彼得洛希卡也極力表現自己,想要爭取女伶的愛。(出現著名的「彼得洛希卡和弦」)

 

C大調+#F大調=「彼得洛希卡」和弦

C大調+#F大調=「彼得洛希卡」和弦

 

史特拉斯汶基的音樂屬於調性作品(Tonal Music),因為曲子中仍然有調性中心,但卻有「複調性」的使用,他所使用的音階也跳脫一般的大小調音階,經常出現獨創的音階型態與組合。例如最有名的「彼得洛希卡和弦」(Petrushka chord),就是以C大調在上(bB調豎笛),#F大調轉位和聲(A調豎笛)在下的全新組合,突顯出音樂的「樂趣」與「矛盾」。

「彼得洛希卡和弦」(Petrushka chord)

https://youtu.be/oSZD6QSSq4c

 

但芭蕾女伶不喜歡彼得,離開了他,彼得也陷入深深的絕望。

 

第三場:〈摩爾人的房間〉

下一段劇情,摩爾人的房間。摩爾人房間裡有棵棕櫚樹和神奇的水果,他穿著華麗的衣服躺在椅子上玩椰子。芭蕾女伶來到摩爾人房間,一邊吹著小號一邊跳著舞,而小鼓滾奏伴奏更使此段音樂充滿刺激感, 於是兩人在轉為柔和但異國風的配樂下,跳起了雙人舞。

被嫉妒沖昏頭的彼得洛希卡衝進房間,與摩爾人纏鬥起來。不久彼得當然不敵力量強大的摩爾人,被丟出房外。

 

第四場:〈嘉年華會的市場及彼得洛希卡之死〉

結束剛剛的三角戀情插曲之後,在傍晚時分,狂歡節氣氛達到了最高潮。

芭蕾舞中依序安排以下幾個場景出現:

保姆之舞、農夫與熊、商人與吉普賽女郎、馬車夫之舞、假面具之舞

最後是彼得洛希卡之死~個性狂暴的黑人,將可憐的小丑彼得洛希卡殺害了。。。

 

面對「木偶兇殺案」,圍觀民眾不安,議論紛紛。

魔術師急忙解釋這只是魔法,並非事實。

但劇情最後,是被殺害的彼得洛希卡以陰魂不散的方式,出現在最後場景,展現出不安的黑色幽默。

 

樂曲旋律引用來源整理:

彼得洛希卡:主題與民謠素材

Stravinsky's Petrushka: Themes and Folk Song Materials

Tableau 1: The Shrovetide Fair
00:06 Theme of the Peddlers' Cries
00:33 Theme of the Drunken Revelers – Russian Folk Song: Далалынь, далалынь!
01:30 Theme of the Organ-Grinder – Russian Folk Song: Под вечер, осенью ненастной
02:29 Theme of the Dancer (I) – French Chanson: La jambe en bois / Émile Spencer
03:22 Theme of the Dancer (II) – Russian Folk Song: Чудный месяц плывет над рекою
Tableau 1: The Magic Trick
04:38 Theme of the Old Magician
04:43 The Old Magician's Magic Flute
05:28 The Old Magician Brings the Puppets to Life
Tableau 1: Russian Dance
05:44 Russian Dance: Theme (I) – Russian Folk Song: Ай, во поле липенька
06:28 Russian Dance: Theme (II) – Russian Folk Song: Ой да я бежу, бежу по поженке
Tableau 2: Petrushka's Room
06:58 Petrushka Chord Tableau 3: Waltz (The Ballerina and the Moor)
07:16 Waltz: Theme (I) – Viennese Waltz: Steyrische Tänze / Joseph Lanner
07:51 Waltz: Theme (II) – Viennese Waltz: Die Schönbrunner / Joseph Lanner
Tableau 4: The Wet-Nurses' Dance
08:34 Theme of the Wet-Nurses (I) – Russian Folk Song: Я вечор млада
09:54 Theme of the Wet-Nurses (II) – Russian Folk Song: Ах вы, сени, мои сени
10:46 Theme of the Peasant and the Bear – Дудка: http://glinka2015.intmedia.ru/index.p...
11:32 Theme of A Reveling Merchant and Two Gypsy Women – Russian Folk Song: по улице мостовой шла девица
Tableau 4: Dance of the Coachmen and the Grooms
12:25 Theme of the Coachmen and the Grooms – Russian Folk Song: А снег тает, вода с крыши льется Tableau
4: The Mummers
13:13 Dance of the Mummers and the Maskers – Russian Folk Song: А мы масленицу дожидаем

https://youtu.be/mtnU2M5uNCI


芭蕾舞劇版本欣賞

1990年Bolshoi Ballet舞團製作版本

編舞:Michael Fokine

Andris Liepa (Petrushka)
Tatiana Beletskaya (Ballerina)
Gennady Taranda (Blackamore)
Sergey Petukhov (Magician)
Vitaly Breusenko (Devil)

https://youtu.be/XvXlFKvpoOg

 

1976年巴黎歌劇院現場版(樂譜:1947年版)

Choreography: Michel Fokine
Producer: John Auld Music: Igor Stravinsky (Score- 1947 Version)
Design: Alexandre Benois
Lighting: John Berrett
Music Director & Chief Conductor- Nicolette Fraillon
Concertmaster- Aubrey Murphy
Australian Opera and Ballet Orchestra, 2009Major Roles:
Petrushka- Marc Cassidy
Ballerina- Leanne Stojmenov
Moor- Luke Ingham
Magician- Colin Peasley
Satan- Tzu-Chao Chour

https://youtu.be/CnXOpItfb9Y

 

《彼得洛希卡》成功演出多年之後,於1947年,作曲家又對原譜進行過修訂,目前經常於演出之音樂會版本,皆使用此1947年修訂版。

《彼得洛希卡》1947年修訂版樂譜封面
《彼得洛希卡》1947年修訂版樂譜封面

 

管弦樂團 四景 樂譜演奏版

New York Philharmonic cond/ Pierre Boulez

0:00 - First Tableau; The Shrovetide Fair
10:15 - Second Tableau; Petrushka's Room
14:19 - Third Tableau; The Moor's Room
21:06 - Fourth Tableau; The Shrovetide Fair (Toward Evening)

https://youtu.be/3vGoToGx_7k

 

管弦樂團影片欣賞

阿姆斯特丹皇家大會堂管弦樂團版本(2011)

精彩段落

Incredible trumpet playing. 17:01 

Ballerina's Dance,
17:47 - Waltz (pt 1), 19:22 - Waltz (pt 2)

Tableau I - 00:00
Le Tour de passe-passe 05:20
Danse russe 07:00Tableau II - Chez Pétrouchka 09:45Tableau III – Chez le Maure 14:04
Danse de la balerine 17:06
Valse 17:48Tableau IV – Fête populaire de la semaine grasse 20:52
Danse des nounous 22:05
Danse des cochers et des palefreniers 27:11
Les Déguisés 29:13
Applause 34:39

https://youtu.be/esD90diWZds

 

法蘭克福廣播交響樂團(1947年版樂譜)

Stravinsky: "Petruschka" (1947 Version) 
hr-Sinfonieorchester ∙ Andrés Orozco-Estrada

https://youtu.be/Fzp89DVuUlI


高難度的鋼琴改編版:《彼得洛希卡》鋼琴三樂章

到了1921年,鋼琴家魯賓斯坦(Arthur Rubinstein, 1887-1982)請史特拉汶斯基將《彼得洛希卡》改寫為鋼琴獨奏版,後作曲家就譜寫了《彼得洛希卡》三樂章鋼琴獨奏曲,技巧華麗且音響效果十足,亦堪稱音樂史上最艱難的鋼琴作品之一。

Won Kim

00:00 – Danse Russe (Russian Dance)
02:44 – Chez Pétrouchka (Petrushka's Room)
07:34 – La semaine grasse (The Shrovetide Fair)

Ullman

16:18 – Danse Russe (Russian Dance)
18:58 – Chez Pétrouchka (Petrushka's Room)
23:54 – La semaine grasse (The Shrovetide Fair)

https://youtu.be/btNfXh1ybeM

 

鋼琴家波里尼版本- 1/2

https://youtu.be/DILOJo8KykA

 

鋼琴家波里尼版本 - 2/2

https://youtu.be/e-jZkEDYYGQ

 

特里福諾夫現場版本

https://youtu.be/AqwDDseeeGs

 

樂譜+演奏版本

https://youtu.be/GhBxePv976U

 

【補充資料】葛濟耶夫指揮慕尼黑愛樂/1911年製作舞台版

Valery Gergiev in a performance of Petrushka in Stravinsky's original 1911 version.

 

 

開卷蹦藝術.享受美好閱讀時光

☕️一杯咖啡.一點心意.支持蹦藝術☕️

 

各類合作提案,聯繫方式:

*手機:0917.670.518 
*Line:https://line.me/ti/p/LB1ro0P0AU
*E-mail:jenpin888@gmail.com

【BON音樂】《法國音樂二十世紀英雄人物》德布西 - 從生平到創作全解析

【BON音樂】《法國音樂二十世紀英雄人物》德布西 - 從生平到創作全解析
Claude Debussy: Life to Music

– 資訊整理共享於網路,一起欣賞音樂與藝術之美 –
蹦藝術 | BONART


蹦藝術與雅痞書店合作之《德布西冥誕160週年 特別企劃》系列講座,以三場講座的規格,分別為您詳解「德布西 - 從生平到創作全解析」、「德布西《牧神午後前奏曲》V.S.現代芭蕾之美 」以及「德布西 交響素描《海》V.S.日本浮世繪之美」等三大主題。 

課程連結

 

主講人:林仁斌(蹦藝術網站執行長)

 

系列ㄧ、《法國音樂二十世紀英雄人物》德布西 從生平到創作全解析

 

 

  • 「月光、牧神、阿拉貝斯克」法國印象樂派作曲家德布西(Debussy)

德布西生平、作品介紹與音樂欣賞

以一曲《牧神的午後》前奏曲敲響現代管弦之聲的法國作曲家德布西,其獨特的全音階使用,呼應甘美朗音樂的多層次朦朧美,讓他在所有近代作曲家中獨樹一格,並被法國人視為最具代表性之音樂家之一。

鋼琴曲《月光》更是許多影視作品中廣為引用之經典作品(如電影《暮光之城》);而德布西從鋼琴作品、歌曲至管弦樂創作,皆有獨到之處,其充滿個人色彩之細膩音樂作曲風格也是本場講座中最值得聽眾們細細品味之處。

 

電影《暮光之城》的《月光》片段

https://youtu.be/YIjwMEVfPwM

 

《月光》五分鐘教學 - 巴倫波因

https://youtu.be/XiWfPJLp2ko


法國音樂的榮光.德布西

德布西(Claude Debussy, 1862-1918)

 

1913年,德布西於巴黎錄下的「Welte-Mignon系統」珍貴錄音:

《葛拉納達的黃昏》(La soirée dan Grenade)

https://youtu.be/PekrB_IuGIc

 

青少年時期(1862-1887)

(作曲家基本資料整理於網路與維基百科,並附上超連結方便檢索)

德布西在1862年8月22日誕生於法國巴黎近郊聖日耳曼昂萊鎮(Saint-Germain-en-Laye, FR),德布西來自於中產階級的小家庭:父親馬努耶爾-阿希爾(Manuel-Achille Debussy, 1836-1910)與母親薇托琳(Victorine Manoury Debussy, 1836-1915)開在小鎮裡的陶器店。三歲時陶器店因業績不佳而倒閉,不久後,全家搬入巴黎市區展開新生活,這期間為維持家計,父親曾任售貨員以及印刷工廠工人,母親則轉任裁縫師,一家人攜手過著簡單的日子。

1906年左右,德布西與雙親的合照

 

現在,德布西位於聖日耳曼昂萊鎮(Saint-Germain-en-Laye, FR)的出生房子,已經修建為德布西博物館:

 

 

音樂之路的開始

1871年時,父親馬努耶爾因「巴黎公社事件」而入獄,在獄中結識了詩人魏倫 (Paul-Marie Verlaine, 1884-1896) 的岳母:莫泰夫
人 (Mme Mauté de Fleurville, 1823-1883),後來德布西透過父親而認識她。

 

象徵派詩人 - 魏倫 (Paul-Marie Verlaine, 1884-1896)照片,德布西著名的《月光》靈感正來自於魏爾倫的同名詩《月光》,而魏倫詩中所提到的Bergamasques,也成為了德布西創作的《貝加馬斯克組曲》(Suite bergamasque)標題名稱 。(筆者註:《貝加馬斯克組曲》由⟨前奏曲⟩(Prélude)、⟨小步舞曲⟩(Menuet)、⟨月光⟩(Clair de lune)和⟨巴瑟比埃舞曲⟩(Passepied)等四個樂章組成)

象徵派詩人 - 魏倫 (Paul-Marie Verlaine, 1884-1896)

 

魏倫《月光》中法翻譯

─ 保爾‧魏爾倫(Paul Verlaine),〈月光〉(Clair de Lune)

(翻譯出處連結

法文 中文
Votre âme est un paysage choisi

Que vont charmant masques et bergamasques

Jouant du luth et dansant et quasi

Tristes sous leurs déguisements fantasques.

Tout en chantant sur le mode mineur

L'amour vainqueur et la vie opportune

Ils n'ont pas l'air de croire à leur bonheur

Et leur chanson se mêle au clair de lune,Au calme clair de lune triste et beau,

Qui fait rêver les oiseaux dans les arbres

Et sangloter d'extase les jets d'eau,

Les grands jets d'eau sveltes parmi les marbres.

你的靈魂是絕美風景,

貝加馬斯克面具令人忘情,

魯特琴伴奏中舞蹈歌唱,

奇特裝扮下暗藏傷心。

他們以小調吟唱,

詠歎愛的勝利與生之歡慶,

他們似乎不相信自己的幸福,

歌聲混在月光裡。寂靜月光,哀愁美麗,

讓鳥兒在樹叢中入夢,

使噴泉因狂喜而啜泣,

在大理石像間飛騰入空。


 

莫泰夫人(Mme Mauté de Fleurville)本身是一位優秀的鋼琴家,曾是蕭邦 (Frédéric Chopin, 1810-1849) 的入室弟子,也可說是德布西音樂才華的啟蒙者。

 

她教授德布西彈鋼琴,並在1872年時,幫助德布西進入巴黎音樂院,負擔起他大部分的學費。

 

入學巴黎音樂院後,德布西師從鋼琴家安東尼.馬蒙泰 (Antoine François Marmontel, 1816-1898)鋼琴高級班,馬蒙泰教授也是最先發掘德布西的音樂特質 與眾不同的老師,並且也肯定了他的音樂才能。

馬蒙泰於 1848年至 1887年間任教於巴黎音樂院,他所教過的傑出學生有:比才(Georges Bizet)、丹第(Vincent d' Indy)、Francis Plante、Louis Diémer、Émile Paladilhe、Albert Lavignac、德布西(Claude Debussy)與瑪格麗特.隆(Marguerite Long)等等。


求學過程

簡報製作.林仁斌(©蹦藝術 | BONART)

 

1884年時,德布西以《浪子》(L’Enfant Prodigue, 1884) 這部作品奪得羅馬大獎,並獲得到羅馬留學的機會,在此期間他也認識了李斯特 (Franz Liszt, 1811-1886)。李斯特鼓勵他在羅馬的小教堂內演奏文藝復興時期作曲家帕勒斯替那 (Giovanni Pierluigi da Palestrina, 1525-1594) 及 拉索 (Orlando di Lasso, 1532-1594) 的作品,他們的對位寫作方式令德布西讚嘆不已,並開啟了他日後創作的不同視野。

 

德布西《浪子》手稿

 

 

雕刻家 羅丹(Auguste Rodin, 1840-1917)同名作品欣賞

浪子 L'enfant prodigue

 

 

德布西於1884年獲得羅馬大獎後的2月份,居住於義大利羅馬梅帝奇別墅(Villa Médicis):

位於羅馬的 梅帝奇別墅(Villa Médicis)

 

年輕的德布西,1885年與友人們留影於義大利梅帝奇別墅:(找得到德布西在哪裡嗎?)

 

看來在那個年代,這邊應該是「網美」景點XD


音樂風格大轉變

1879年的德布西照片(17歲)

 

1887年起,德布西兩次走訪華格納 (Richard Wagner, 1813-1883) 歌劇的演出主場:拜魯特 (Bayreuth),聆聽華格納知名作品《崔斯坦與伊索德》(Tristan und Isolde, 1859) 以及《帕西法爾》(Parsifal, 1877-1882)。

 

當時法國的音樂環境氣氛明顯受到普法戰爭的戰敗結果所影響,一派以法蘭克等作家為首之作曲家,認為以華格納為首的輝煌交響效果,是音樂家接應該仿效的。

另一派以聖桑、薩提為代表,則認為法國人應該找出自己的音樂風格,走出屬於自己的路。

德布西原本十分傾慕華格納,但後來其思想受俄國國民樂派、東方音樂以及象徵主義的影響,並有感於華格納旋風的威脅,決心要創作出屬於法國的音樂,不屈服於歐洲的華格納風潮下。

 

聖桑的特殊貢獻
1870年,聖桑參與了國家防衛軍,並參加了普法戰爭。1871年普法戰爭後,為激勵法國作曲家的創作與發揚法國新音樂精神,而創立國家音樂協會(National Society of Music)。聖桑以組織主席身分,公開首演社團成員的作品,包括佛瑞、法朗克、拉羅及他本人的作品,逐漸地他成為塑造法國音樂將來的重要人物。
聖桑一生中的各項活躍,顯現他是一位思慮完整且充滿創新與復古精神並存的矛盾傑出人物:作為一個古典主義出發的藝術創作者者,他同時也在自己所生活的浪漫主義時代,寫作出帶有浪漫風格的創作,但在作曲手法與風格上,卻不落俗套且深受古典主義影響。而作為當代法國交響樂和室內樂的先驅,他的努力寫作與推廣,更讓他成為了當代權威音樂家。
提攜後輩的不遺餘力,並對當代法國音樂發展有著影響卓著的貢獻。

回顧法國在普法戰爭(1870年)中戰敗後,他的思想中即出現了明確的民族主義,並於1871年與巴黎音樂學院的歌唱教授羅曼·布辛(Romain Bussine)一起創立了法國國家音樂學院——正如當時的一份成立聲明所述:「幫助法國作曲家創作和普及所有嚴肅作品,無論是否出版」。而音樂學院早期的成員包括 Duparc、Fauré、Franck 和 Massenet等人。

如果當時沒有成立法國國家音樂學院,許多我們現在熟知的19世紀晚期法國最重要的管弦樂和室內樂作品,您可能永遠不會聽到——或者,事實上,不會被寫出來。

 

至此,德布西已經準備走向全新的未來。

簡報製作.林仁斌(©蹦藝術 | BONART)

 

簡報製作.林仁斌(©蹦藝術 | BONART)

 

音樂欣賞:《水的倒影》(Reflets dans l'eau)

https://youtu.be/L47SRue0gt8

 

印象派的由來

簡報製作.林仁斌(©蹦藝術 | BONART)

 

ㄧ、攝相技術的發明

簡報製作.林仁斌(©蹦藝術 | BONART)

 

簡報製作.林仁斌(©蹦藝術 | BONART)

 

二、繪畫風格之轉變

 

 

 

萬國博覽會

1889年德布西參觀了在巴黎舉行的萬國博覽會(Universal Exhibition),首次接觸了來自爪哇的甘美朗音樂(Gamelan), 立即被此形式與節奏的自由、具有東方神秘色彩、五聲音階調式的新鮮音樂風格所深深吸引,他對東方異國情調的音樂產生濃厚的興趣。加上他對華格納音樂的理解,由認同改為要與之抗衡~於是他的內心開始進行了激烈的想法,思考著未來創作的方向。

 

 

 

1889年萬國博覽會

1889年世界博覽會法國首都巴黎舉行,自5月6日至10月31日,為期共150天,目的是紀念法國大革命起點——巴士底監獄暴動——百週年,在這場世界博覽會艾菲爾鐵塔成為最耀眼的代表,於1889年建立完成,並且以它作為展覽會場的入口。

這場博覽會有三十五個國家參展,佔地0.96平方公里(九十六公頃),包括戰神廣場、the Trocadéro、奧塞碼頭、一部份的塞納河榮軍院。總計花費:41,500,000法郎,回收金額49,500,000法郎,人次:32,250,297人。

 

《海》與甘美朗音樂(5'26")

 

德布西《版畫》組曲中,共包含三首小品,分別為塔(Pagodes)、格拉納達的黃昏(Soirée dans Grenade)、雨中庭園(Jardins sous lapluie)。

 

延伸閱讀

https://bonart.com.tw/all-about-debussys-estampes/

 

塔(Pagodes)(文字引用自鋼琴家廖皎含音樂網站
1889年,德布西在巴黎世界博覽會中聽到甘美朗(Gamelan)音樂,立刻被具有濃厚東方色彩的音樂所吸引,因而激盪出創作靈感,寫下〈塔〉,當中使用中國五聲音階的羽調式,融合甘美朗音樂中的多層音色渲染,以不同節奏的變化方式反覆出現,營造出濃厚的東方神秘風格,使人聯想起遠東某一場所或建築的映象,此曲不侷限於單純的描寫,而是藉著難以言傳的氣氛,將聽眾引導到如夢似幻、光線纖細的國度。

塔(Pagodes) - 鋼琴版附樂譜

https://youtu.be/lswHSnJ0Rlw

 

https://youtu.be/-S39pjLQB1s

 

塔(Pagodes) - André Caplet (1878-1925) 管弦樂版

https://youtu.be/yYncDQnjhqg


詩人.藝術家的週六聚會

逐漸與詩人、藝術家為友的德布西,也加入了象徵主義詩人們的聚會,開始受到詩人們描繪藝術的各種風格影響,他也開始持續醞釀著音樂上的創作。

 

牧神午後前奏曲

終於1894年,他根據詩人馬拉梅(Stéphane Mallarmé, 1842-1898)的詩所譜寫的《牧神的午後前奏曲》(Preludé á L’apres-midi d’un faune, 1892-1894)完成,大受各界好評與歡迎,德布西終於從「一位普通的青年作曲家」,轉型成為「具有才氣、光明未來的年輕音樂家」,他終於找到了自己未來的方性,也因為他確立了未來音樂風格的走向,更為法國接下來的20世紀音樂,開創出一條全新的道路。

 

延伸閱讀

【BON音樂】淺談德布西《牧神午後前奏曲》


 

 

 

 

音樂欣賞:德布西:<水妖>(Sirenes) 

https://youtu.be/-QMAlGAoiuQ

法語歌劇

1893年,德布西在看過梅特林克的象徵派話劇「佩利亞與梅麗桑」(Pélleas et Mélisande)後,便構思以此為題材來創作歌劇,在歷經長時間的創作及不斷修改後,終於在1902年在巴黎首演同名歌劇作品《佩利亞與梅麗桑》,雖然首演時未能全面受到好評,但隨著時間的證明,《佩利亞與梅麗桑》不但成為德布西的代表作,更成為法國歌劇界的代表作品之一。

 

創作力源源不絕

自此之後,德布西成功地開創新的印象主義音樂風格,不斷寫作各類型音樂作品

自1901年起的十幾年裡,他創作了許多具代表性的印象派作品,例如:《版畫》(Estampes, 1903)、 《海》(La Mer, 1903-1905)、兩集《映象》 (Images, 1905, 1907)、《兒童世界》 (Children’s Corner, 1906-1908)、《快樂島》(L’isle Joyeuse, 1904) 等等,

 

兩段婚姻

 

德布西的前後兩任妻子

 

德布西與女兒 Claude-Emma(小名 ChouChou)

德布西喜獲愛女,捧如掌上明珠

 

 

簡報製作.林仁斌(©蹦藝術 | BONART)

 

簡報製作.林仁斌(©蹦藝術 | BONART)

 

《兒童天地》完成於1908年,在樂譜的扉頁,德布西寫道:「以下這些曲子,是父親最溫柔的心聲,獻給我最寶貝的秀秀。」秀秀 (Chou-Chou) 是德布西對愛女的暱稱。在這部作品中,可發現德布西的幽默、輕妙、譏誚及對童年的追憶,並藉此抒發了他身為人父,對兒童世界的真摯情感。

共由六曲組成:

《老頑固》(Doctor Gradus ad Parnassum)
《大象催眠曲》(Jimbo’s lullaby)
《洋娃娃小夜曲》(Serenade of the doll)
《粉雪飛舞》(The snow is dancing)
《小牧羊人》(The little shepherd)
《黑娃娃步態舞》(Golliwogg,s Cake-Walk)。

 

《兒童天地》樂譜版本欣賞

Debussy: Children's Corner (Crossley, Bavouzet)

https://youtu.be/1k_OLrK4ZuE

 

Seong-Jin Cho – Debussy: Golliwog's Cakewalk

https://youtu.be/p5Rhv1E3tEM

 

德布西與海

 

 

延伸閱讀

【BON音樂】淺談德布西:交響素描 «海»(La Mer)

 

《海》初版封面

日本浮世繪畫家葛飾北齋所匯《富嶽三十六景》之 ⟨神奈川沖浪裏⟩

葛飾北齋《神奈川沖浪裏》

 

樂譜封面

 

20法郎紙幣.背後有玄機

 

 

簡報製作.林仁斌(©蹦藝術 | BONART)

 

生活照

 

 

中國文物.也吸引德布西

除了日本浮世繪之外,德布西也喜愛中國文物,有執扇銅像瓷器、特殊紋路的木櫃、各種動物瓷器與銅器器等等,都是自中國旅遊的友人們知道德布西喜愛東方文物,因此特別帶回法國致贈給他,作為收藏。

 

 

回歸絕對音樂

1915年時德布西的創作手法開始回歸絕對音樂,他應用了奏鳴曲式回歸最傳統的作曲手法,並計畫寫作六首奏鳴曲,但只完成三首便與世長辭,這三首作品分別是:
《大提琴與鋼琴奏鳴曲》
《長笛、中提琴與豎琴奏鳴曲》
《小提琴與鋼琴奏鳴曲》

《長笛、中提琴與豎琴奏鳴曲》(Sonate pour Flute, Alto et Harp),是由牧歌(Pastorale)、間奏曲(Interlude)和終曲(Final)三個樂章所組成。這是德布西晚年所寫的三重奏鳴曲中規模最大的一曲,三種平常難得被湊在一起的樂器,透過德布西精密和聲與音域之安排,展現出魅力無窮,且充滿全新色彩的獨創性與演奏效果。

《長笛、中提琴與豎琴奏鳴曲》共有三個樂章:

第一樂章〈牧歌〉(Pastorale)

第二樂章〈間奏曲〉(Interlude)

第三樂章是〈終曲〉(Finale)

 

原創.探索音樂中的神秘

5 Minutes On... Debussy - Estampes 1. Pagodes | Daniel Barenboim

https://youtu.be/OdB2lkzG_v4

 

5 Minutes On... Debussy - Estampes 2. Soirée dans Grenade | Daniel Barenboim

https://youtu.be/mWDA1OKpOrA

 

5 Minutes On... Debussy - Estampes 3. Jardins Sous La Pluie | Daniel Barenboim

https://youtu.be/Ybr7pR_d_x0

 

德布西的樂思源源不絕,一層又一層的音色反映在他使用的三行記譜上:

《印象》<金魚>(Poissons d'Or)

 

在德布西故居博物館裡,也有著這樣的《金魚》立體版畫收藏品:

 

 

兩冊前奏曲集

1913年德布西完成了二十四首前奏曲,《前奏曲》分為兩集,一集各有十二首樂曲,細膩的創作內容將其鋼琴創作推到顛峰:

 

第一冊前奏曲,由以下十二首樂曲所組成:《特爾菲的舞姬們》(Danseuses de Delphes)、《帆》(Voiles)、《吹過原野之風》(Le vent dans la plaine)、《飄散在暮色中的聲音和香味 》 (Les sons et les parfumes tournent dans l’air du soir) 、《 阿納卡普利的丘陵 》(Les collines d' Anacapri)、《雪泥蹤跡》(Des pas sur la neige)、 《西風所見的東西》(Ce qu'a vule vent d'Ouest)、《棕髮女郎》(La fille aux cheveux de lin)、《中斷的小夜曲》(La serenade interompue)、《沈沒的教堂》(La cathedale engloutie)、《迫克之舞》(La danse de Puck)、《遊吟詩人》(Minstrels)。

 

第二冊前奏曲,同樣有十二首樂曲:《霧 》(Brouillards)、《枯葉》(Feuilles mortes)、《威諾之門》(La Puerta del Vino)、《妖精是出色的舞者》(Les fées sont d’exquises danseuses)、《石南叢生的荒地》(Bruyéres)、《古怪的拉威奴將軍》(General Lavine-eccentric)、《月光下的陽台》(La terrasse des audiences au clair de lune)、《水妖》(Ondine)、《皮克威克卿禮讚 》(Hommage à S. Pickwich, Esq., PPMPC)、《骨壺》(Canope)、《交替的三度》(Les tierces alternées)、《煙火》(Feux d’artifice)。

 

Debussy: The Complete Preludes (Zimerman)

https://youtu.be/FcnYbpJhpN4

 

十二首練習曲集

《十二首練習曲集》完成於1915年,並題獻給蕭邦。德布西在曲集首頁寫下:「為了懷念蕭邦 (1810-1849)」, 以表達對他的敬意。這部作品在和聲、節奏等技巧上,可說是集德布西獨特鋼琴技法之大成,是一部技巧艱深的練習曲。

值得注意的是,德布西在曲中未標示出指法。他在序中指出:「在這部練習曲中,我刻意不註明指法,因為每一個人的手指構造不同,如果硬要指定他人用什麼指法彈奏的話,恐怕不太合理。」由此可得知這部練習曲的與眾不同之處。

這套練習曲集中包括了十二首樂曲:《為全部五隻手指》(Pour les cing doigts)、《為三度的》(Pour les tierces)、《為四度的》(Pour les quartes)、《為六度的》 (Pour les sixtes)、《為八度的》(Pour les octvaes)、《為八隻手指的》(Pour les huit doigts)、《為半音階的》(Pour les degres chromatiques)、《為裝飾音的》(Pour les agrements)、《為重複音》(Pour les notes repetees)、《為對比音響的》(Pour les sonorites oposees)、《為琶音的》(Pour les arpeges composes)、《為和弦的》(Pour les accords)。

 

Debussy - Étude 1 pour les cinq doigts d'après Monsieur Czerny(Walter Gieseking)

https://youtube.com/playlist?list=PLlWjMgPZmnaV2_74hIqYbRKU2F0I2kdUW

 

最後遺容與墳墓

1917年9月14日舉行了德布西的最後一場作品音樂會(小提琴奏鳴曲首演)之後,德布西於1918年初開始臥床不起,後於1918年3月25日,德布西因直腸癌於巴黎逝世,未能等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的和平再臨,享年55歲。

在德布西去世之時,第一次世界大戰仍在肆虐,巴黎依舊受到德國的空中侵襲與大砲轟炸。嚴峻的軍事形勢不允許舉行具有隆重墓地以及告別演說的公開葬禮。於是德布西的葬禮就在德軍炮火依舊轟炸這座城市時,送葬隊伍悄悄穿過空蕩蕩的街道,前往拉雪茲神父公墓的臨時墳墓。
隔年,德布西的遺體被重新安葬在位於 Trocadéro 後面的小帕西公墓,也實現了他想要“在樹木和鳥兒之間”安息的願望。後來他的妻子和女兒也都在過世之後,與他安葬在同一處。


德布西的手稿去處

德布西過世之後,遺孀Emma Bardac則將他的手稿整理並開始出售給各單位,法國國家圖書館是主要的購買方。也因此目前許多德布西重要手稿均可在法國國家圖書館中閱覽,給後世音樂學者與音樂家們研究這珍貴的音樂遺產

 

德布西珍貴美麗的手寫樂譜,實在漂亮


德布西音樂與其他領域美妙的結合

筆者非常喜愛的滑冰選手 - 金妍兒(月光)

https://youtu.be/6V10m-fuqZY

 

金妍兒(夢幻曲)

Yu-na kim montage (Debussy-Reverie).

https://youtu.be/i1FdwH-8zMk

 

《月光》與劇場表演相結合

Clair de lune (Debussy): Alexandre Tharaud, Yoann Bourgeois - piano & dance

https://youtu.be/SFRiHQ-Lwzk

 

【補充資料】

德布西生平簡介

https://youtu.be/4tgf2gcPqbU

 

1999年巴倫波因的德布西紀錄片

https://youtu.be/EZ5h10GlT04

 

德布西的愛與人生

https://youtu.be/489EF2Tgyw8

 

 

開卷蹦藝術.享受美好閱讀時光

☕️一杯咖啡.一點心意.支持蹦藝術☕️

 

各類合作提案,聯繫方式:

*手機:0917.670.518 
*Line:https://line.me/ti/p/LB1ro0P0AU
*E-mail:jenpin888@gmail.com

【BON音樂】2022.04.23. 長榮交響樂團  - 燦爛⟪火鳥⟫ 音樂會導聆

【BON音樂】2022.04.23. 長榮交響樂團  - 燦爛⟪火鳥⟫ 音樂會導聆
Evergreen Symphony Orchestra 20220423

– 資訊整理共享於網路,一起欣賞音樂與藝術之美 –
蹦藝術 | BONART


今天介紹的主題,是蹦藝術執行長林仁斌老師將於2022年4月23日(六)晚間於國家音樂廳導聆的長榮交響樂團音樂會 - 燦爛⟪火鳥⟫

以下是音樂會海報:

配合防疫政策入場需配戴口罩

 

音樂會導聆人

蹦藝術網站執行長 林仁斌老師簡介


音樂導聆現場

 

 

 

 

音樂會詳細資訊:

燦爛《火鳥》- 嚴俊傑與 ESO 
Brilliant《Firebird》- Chun Chieh Yen & ESO
時間:2022年4月23日(六) 19:30
地點:國家音樂廳
指揮:葛諾‧舒馬富斯
1.李姆斯基-柯薩科夫:「沙皇的新娘」序曲                             
  N.Rimsky-Korsakov: "The Tsar's Bride" overture
 
2.貝多芬:G大調第4號鋼琴協奏曲,作品58                                                                      
  L.v.Beethoven: Piano Concerto No 4 in G major, Op 58
 鋼琴:嚴俊傑/Piano:Chun-chieh Yen 
 第一樂章: 中庸的快板(Allegro moderato)
 第二樂章: 流暢的行板(Andante con moto)
 第三樂章: 迴旋曲—甚快板(Rondo-Vivace)
3.莫札特:C大調第36號交響曲《林茲》,作品K. 425                             
  W.A.Mozart: Symphony No. 36 in C major "Linz", K. 425
 第一樂章:慢板;精神抖擻的快板(Adagio-Allegro spiritoso)
 第二樂章:稍慢板(Andante)
 第三樂章:小步舞曲(Menuetto)
 第四樂章:急板(Presto)
4.斯特拉溫斯基:火鳥                                                                                 
  I.Stravinsky: Firebird Suite
音樂會導聆訊息
時間:04月23日(六)18:40
地點:國家音樂廳1樓大廳
導聆人:林仁斌老師
注意事項:18:30開1號門,開放觀眾入場。

 

指揮

音樂總監 \ 樂團指揮 葛諾‧舒馬富斯(Gernot Schmalfuss)

葛諾.舒馬富斯於德國岱特摩音樂學院及英國倫敦音樂學院修習雙簧管、鋼琴及指揮。1968至1979年間,葛諾於慕尼黑愛樂擔任雙簧管首席,並隨音樂總監 Rudolf Kempe 修習指揮。自1970年起,葛諾成為著名的室內樂團「古典協會」的成員,該樂團灌錄許多唱片,包括莫札特、貝多芬、海頓、舒伯特及許多知名作曲家的管樂器室內樂全集。

葛諾曾擔任慕尼黑的理夏德.史特勞斯音樂學院管弦樂團及慕尼黑室內獨奏樂團的指揮;並客席指揮許多知名樂團,包括慕尼黑愛樂、杜易斯堡與烏佩托交響樂團、凱賽爾國家劇院管弦樂團、德國巴哈獨奏家樂團、西德與柏林廣播電台交響樂團、史塔蓋特室內樂團、西南德國室內樂團、名古屋愛樂、札幌交響樂團等。

舒馬富斯曾任教於德國岱特摩音樂學院,除了為許多廣播電台灌錄唱片之外,還曾經出過一些評價很高的光碟,包含他在義大利的圖書館找到貝多芬的朋友 A.C. Cartellieri 所創作的歌劇、浪漫派的豎笛協奏曲、舒曼最推崇的浪漫派作曲家 Norbert Burgmüller 的作品 (2首交響樂、1首序曲及鋼琴協奏曲)、布魯赫的第二號交響曲及第三號小提琴協奏曲、J. Ph. Riotte 的協奏曲等。

2007年1月起,葛諾.舒馬富斯擔任長榮交響樂團音樂總監及首席指揮。(資料取自長榮交響團官網)

獨奏家

嚴俊傑

嚴俊傑自十三歲獲第三屆國際柴科夫斯基青少年音樂大賽第三獎起,便活躍於國內外樂壇,其演奏足跡遍及歐、亞、非、南北美洲世界五大洲;曾以獨奏家身份與多位指揮名家及著名樂團合作演出;如普雷特涅夫(Mikhail Pletnev)、呂紹嘉、梅哲(Henry Mazer)、麥爾(Uri Meyer)、赫比希(Günther Herbig)、舒馬富斯 (Gernot Schmalfuss)等指揮家;及俄國國家交響樂團(Russian National Orchestra)、萊茵愛樂(Staatsorchester Rheinische Philharmonie)、國家交響樂團 (National Symphony Orchestra of Taiwan)、臺北市立交響樂團、國立臺灣交響樂團、臺灣國家國樂團、中國青年交響樂團、祕魯國家交響樂團、巴拿馬國家交響樂團及羅馬尼亞愛樂等。

嚴俊傑以獨奏家身份受邀在世界各地舉行鋼琴獨奏會,足跡曾履及紐約林肯中心,聖彼得堡愛樂大廳,巴黎柯爾托廳等;並立下多項創舉:於台灣首演柴科夫斯基《第二號鋼琴協奏曲》;跨界與導演張艾嘉於上海世博合作演出,號招數萬觀眾;與國家交響樂團(NSO)於NAXOS世界首錄陳其鋼的鋼琴協奏曲《二黃》;並於2016年開創世界創舉一日三饗音樂節,於一天內演奏三場不同獨奏會,備受佳評。嚴俊傑也熱衷於慈善活動,2008年於巴拿馬舉行慈善獨奏會為巴拿馬殘障兒童募款圓夢,也於2010年參與萬海慈善音樂饗宴於中華民國九十九年度國慶演出。

榮獲多項國際大獎的嚴俊傑於2008年以環球唱片發行的首張個人專輯獲第十九屆金曲獎「最佳古典演奏獎」,1999年以十五歲之齡贏得日本第四屆國際浜松鋼琴學院比賽冠軍,日本報評譽為「臺灣人的驕傲」;2004年初獲聖彼得堡普羅柯菲夫國際鋼琴大賽季軍,2004及2005年更連獲兩屆奇美文化藝術獎肯定。嚴俊傑出生於台北,幼年受教於陳美富和魏樂富教授,十五歲起於德國漢諾威音樂院隨柴科夫斯基大賽金牌得主Vladimir Krainev教授學習,2007年獲美國洛杉磯Colburn音樂院全額獎學金,師事美國名師John Perry。嚴俊傑目前任教於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年來多位學生於國際比賽榮獲大獎。並受邀至國際各大音樂節講學及演出如Music Fest Perugia,Colburn Piano Festival及Almalfi Coast Music Festival等,並於2017年創辦第一屆臺師大國際翡洛嘉鋼琴藝術節,致力於臺灣音樂藝術之推動。(簡介取自「國際大師鋼琴藝術節」網站)


 

40分鐘音樂會求生指南

樂曲解說

李姆斯基-柯薩科夫:《沙皇的新娘》序曲
N. Rimsky-Korsakov: "The Tsar's Bride" overture

 

歌劇《沙皇的新娘》是李姆斯基-柯薩科夫完成於1898年的歌劇作品,也是作曲家15部歌劇中的第10部作品,屬於歷史歌劇題材。劇本由Ilia Tyumenev所作,取材自劇作家列弗‧梅伊(Lev Mey)的同名劇作。改寫為歌劇之後共分為四幕,首演於創作後的隔年~1899年10月22日由指揮家米哈伊爾.伊波利托夫-伊凡諾夫(Mikhail Ippolitov-Ivanov)指揮於莫斯科的俄羅斯私人歌劇院。

 

名詞解說:(資料整理於網路並附上連結

沙皇」一詞其實就是東羅馬帝國皇帝的頭銜之一「凱撒」的俄羅斯語翻譯。發音近似為「薩/沙」,故中文翻譯為「沙皇」

由於古俄羅斯一直視自己國家為正統羅馬帝國的延續,因此統治者意欲在俄羅斯延續「凱撒」(Cæsar)的帝國統治概念,也因此沿用他的名號。

俄羅斯甚至有句話說:「兩個羅馬倒下了,第三個羅馬崛起(指俄羅斯),而且永不衰滅。」

彼得大帝改以為「凱旋將軍獨裁者」(俄語:Император и Самодержец)為主要稱號後,「沙皇」一詞在官方定義下改與「國王」同等。一般民間和國外就此非正式地將俄國君主稱為「沙皇」。

 

歌劇故事介紹:《沙皇的新娘》

(歌劇故事取自「詩書說樂」網站,附上連結

時間:1572年秋天

第一幕:盛宴
  沙皇伊凡四世(Ivan IV,即恐怖伊凡)的禁衛軍隊長果利亞茲諾伊(Gryaznoi)愛上富商Sobakin的女兒瑪爾法,因而冷落了他的情婦柳巴莎(Lyubasha)。

  瑪法與博伊爾·利科夫(Boyly Lykov)相愛。於是果利亞茲諾伊請求沙皇御醫波曼列夫索(Bomelius)調製魔藥,讓瑪法愛上自己。柳巴莎偷聽到了這件陰謀。

第二幕
  妒火中燒的柳巴莎也請求御醫,把愛情魔藥換成慢性毒藥。波曼列夫索要柳巴莎以肉體為代價。
  瑪爾法與好友杜尼亞莎(Dunyasha)敘述她與未婚夫的甜蜜生活。沙皇恐怖伊凡情迷瑪爾法後離開。

第三幕
  在瑪爾法與利科夫訂婚慶祝活動上,傳來沙皇選定瑪爾法為他的新妃子的消息,所有人都感到震驚,但無法抗旨。在宴會上,果利亞茲諾伊已經把御醫給的藥倒入瑪爾法的酒中。

第四幕
  在沙皇的宮殿裡,瑪爾法中毒瀕死。果利亞茲諾伊誣告瑪爾塔的未婚夫李科夫因妒恨而下毒手,沙皇下令逮捕李科夫判處謀殺罪處死。瑪爾法得知後發瘋。
  柳巴莎供出自己所為,果利亞茲諾伊憤怒地殺了她,然後也被處決。瑪爾法亦身亡。

 

1899年首演劇照「女主角瑪爾法之死」

(歌手Nadezhda Zabela-Vrubel飾演瑪爾法)

The death of Marfa, Nadezhda Zabela-Vrubel in the premiere

 

《沙皇的新娘》序曲解說

2/2拍,d小調,奏鳴曲快板曲式。

音樂以沈穩的節奏展開序幕第一主題,由弦樂第一小提琴奏出開頭的主題,接著木管長笛與豎笛接續發展。

第一主題風格為有連接線的長樂句,帶著精神抖擻地跳躍。

https://youtu.be/eCiSJH2b1ZE

 

銅管進入之後,帶著快速三連音節奏,隨即進入全團的齊奏,彷彿聽見皇室氣派的宮殿:

https://youtu.be/eCiSJH2b1ZE?t=52

 

接著進入抒情的第二主題,以小提琴群為主奏出優美旋律,木管回應之。

https://youtu.be/eCiSJH2b1ZE?t=87

 

隨後進入發展部,銅管進入之後,音樂亦開始不斷轉調(d --> a --> b --> g ),同時也進入對位風格寫作段落:

https://youtu.be/eCiSJH2b1ZE?t=113

 

段落7之前,音樂發展越來越澎湃,全團力度四射。進入段落7,第一主題也以更強烈的編制再現。

https://youtu.be/eCiSJH2b1ZE?t=168

 

段落8為第二主題再現(A大調):

https://youtu.be/eCiSJH2b1ZE?t=201

 

接著是段落10,第二主題不再柔弱,以壯麗方式盛大回歸(b小調):

https://youtu.be/eCiSJH2b1ZE?t=244

 

進入段落11,音樂與節奏越來越緊湊,管弦樂法也越來越豐富,各聲部的發揮也越來越完整(可留意短笛加入的新音色)

https://youtu.be/eCiSJH2b1ZE?t=285

 

進入段落12,在第一主題的引導漸弱之下,出現了全新的尾聲旋律,如同心靈的綠洲,非常溫柔而動聽。

樂曲最後越來越安靜,進入d小調的平行大調,象徵著最後死亡的昇華,結束在靜謐之中。。

https://youtu.be/eCiSJH2b1ZE?t=306

 


貝多芬:G大調第4號鋼琴協奏曲,作品58
L.v.Beethoven: Piano Concerto No 4 in G major, Op 58
鋼琴:嚴俊傑/Piano:Chun-Chieh Yen

 

樂曲解說

知名的首演之夜

貝多芬G大調第四鋼琴協奏曲 op.58寫作於1805-1806年,這段期間是貝多芬創作力旺盛,靈感也非常豐富的代表期,同時間的知名作品有:《合唱幻想曲》、第五號交響曲《命運》、第六號交響曲《田園》等等。

而在1808年12月22日,維也納河畔劇院這場音樂會,在音樂史上也是赫赫有名,原因之一是音樂會長達4小時,曲目全部是貝多芬同時期的作品,原因之二是這場音樂會中的曲目每首都非常具有代表性與重量感,曲目演出順序如下:

開場先是F大調第六號交響曲《田園》(作品68),再是C大調彌撒裡面的詠嘆調,然後是貝多芬親自擔任鋼琴獨奏家彈奏的G大調第四號鋼琴協奏曲(作品58),緊接著是C小調第五號交響曲(作品67),還有《合唱幻想曲》(作品80)。且不論當晚演出的成功與否,這段期間貝多芬作曲的精華創作,居然全安排在同一晚上一起首演了。

同時間有這麼豐富的曲種能夠一起演出,其實是貝多芬習慣同時間寫作多首樂曲的習慣而形成的結果。另外值得注意的一點,就是如果以交響曲的演出順序來看,其實第六號演出在前而第五號演出在後,因此與我們習慣的順序恰好是相反的~

 

十九世紀初,貝多芬音樂眼演出的維也納河畔劇院

 

上述提到的首演之夜,由於彩排條件僅一次,音樂準備未完全,加上當時天冷地凍,觀眾在又冷又累的狀況下連聽四小時,據說怨聲載道,已無心思靜靜欣賞品味貝多芬的全新作品因而對音樂亦不甚好評;所以這幾首作品,都要等待日後再演出,才真正被世人所稱頌。

我們今天音樂會的第四號鋼琴協奏曲為例,就要等到1836年孟德爾頌的重新演出,才又重新獲得世人注目。

第四號的相當特別之處有三個:

 

首先,

一、協奏曲以鋼琴主奏直接揭示主題,一反過去傳統會先由管弦樂慢慢鋪陳第一主題與第二主題,再銜接給主奏樂器。

鋼琴獨奏首度早於樂團開始,直接於樂曲開始時獨奏出第一主題,之後才又樂團接續演奏。

這與貝多芬的前三首鋼琴協奏曲,皆由樂團開啟樂曲之方式,都不相同:

 

第一樂章:中庸的快板(Allegro moderato)

鋼琴獨奏揭開樂曲開頭序幕

https://youtu.be/o0a90vRKLFs

 

鋼琴在樂團前奏之後進入第一主題:

https://youtu.be/o0a90vRKLFs?t=160

 

大家在欣賞第四號鋼琴協奏曲時,也可以多留意貝多芬越來越豐富的鋼琴獨奏語法,以及越來越豐富的交響樂團效果。

 

第二個特別之處,是第二樂章的小節數(僅72小節)與故事性。

第二樂章僅72小節,但呈現出令人難忘的戲劇化效果,尤其管弦樂與鋼琴獨奏的對話,充滿故事性,也成為此曲最被聽眾喜愛的元素。

 

關於第二樂章的故事

作曲家李斯特(Franz Liszt, 1811-1886)曾提出他的見解:他將這個樂章比喻成希臘神話裡奧菲歐斯(Orpheus)在地獄之門馴服復仇女神(Furies)的故事。

奧菲歐斯是太陽神阿波羅(Apollo)的兒子,也是希臘神話中藝術與詩人的代表。由於奧菲歐斯善樂懂唱,當他彈琴歌詠時天地萬物都會感動不已。

奧菲歐斯的妻子尤莉迪絲(Eurydice)因為被毒蛇咬而喪失生命。終日哭泣的奧菲歐斯終於打動眾神,而同意他赴冥界救回妻子,但條件是在妻子成功返回之前,他不得看妻子一眼。

李斯特奧菲歐斯為了從地獄救回妻子尤莉迪絲(Eurydice),以他的音樂絕活迷惑復仇女神這隻怪獸,一次又一次地,復仇女神終於屈服答應了奧菲歐斯。

奧菲歐斯帶著妻子尤莉迪絲離開冥界

 

「為何不看我一眼?」「難道你不再愛我了嗎??」 奧菲歐斯無法抗拒妻子尤莉迪絲的質疑

 

李斯特對這個樂章的描述,在1859年 Adolf Bernhard Marx(A.B. Marx)的貝多芬傳記中首次被提到。
對於這個樂章的演奏感受,而貝多芬的學生徹爾尼(Carl Czerny, 1791-1857),也在他的文章中,曾經提過:

「在此樂章中,我們情不自禁地想起古希臘悲劇場景。獨奏者必須感受強烈地、悲憫地音樂表情,在管弦樂團強力且嚴厲樂句之後形成對比,並逐漸地靜謐下來。」

 “In this movement…one cannot help thinking of an antique tragic scene, and the player must feel with what intense, pathetic expression this solo is performed, in order to contrast with the powerful and austere orchestral passages, which are, as it were, gradually withdrawn.”

 

第二樂章:流暢的行板(Andante con moto)

音樂欣賞

https://youtu.be/o0a90vRKLFs?t=1163

 

第三、第二樂章結束銜接第三樂章時,透過第二樂章最後一個音的延長,音樂不間斷地直接進入終樂章,也是貝多芬寫協奏曲的創新手法。

這樣的樂章連貫寫作手法,也深深影響到後來的舒伯特、孟德爾頌、舒曼與李斯特。

 

 

舉例:

孟德爾頌小提琴協奏曲「連續不斷」的寫作方式,第一樂章接入第二樂章

https://youtu.be/tT1qhGP1qSs?t=744

 

第二樂章接入第三樂章

https://youtu.be/tT1qhGP1qSs?t=1172

 

延伸閱讀

https://bonart.com.tw/beethoven-piano-concerto-no2/

 

第三樂章:迴旋曲—甚快板(Rondo-Vivace)

 

樂譜版本欣賞

與第二樂章的深沈完全不同,第三樂章第一主題帶來明亮愉悅的感受;跳躍的節奏與明顯的旋律設計,彷彿來到了截然不同的國度:

https://youtu.be/o0a90vRKLFs?t=1464

 

接下來進入了完全對比的抒情第二主題段落,鋼琴家既揮灑又自由:

https://youtu.be/o0a90vRKLFs?t=1529

 

鋼琴獨奏以連續的八度演奏,快速遊走在音樂與琶音之中,貝多芬以變奏的方式,一段一段增強音樂的動能:

https://youtu.be/o0a90vRKLFs?t=1560

 

進入結束前的尾聲,在快速音階之後,鋼琴進入裝飾奏(Cadenza);在華麗的顫音過後,進入與樂團對話的最終段落,亮麗地結束全曲。

https://youtu.be/o0a90vRKLFs?t=1898


莫札特:C大調第36號交響曲《林茲》,作品K. 425
W.A.Mozart: Symphony No. 36 in C major "Linz", K. 425

 

莫札特C大調第36號交響曲 K.425,也被稱為林茲交響曲(Linz),原因就是1783年的10到11月,莫札特與妻子從薩爾茲堡返回維也納,途經奧地利小鎮林茨的中途停留期間,莫札特以驚人的神速在四天內完成的交響曲作品。

在這麼短的時間內完成一首交響曲,係因配合當地有位杜恩伯爵,在聽到莫扎特夫婦抵達林茨之後後,宣布將邀請莫宅特舉行一場音樂會,因此莫札特特地快手寫作。

為林茲交響曲首演於1783年11月4日,後來莫札特也在隔年1784年4月1日舉行維也納首演。

 

四樂章內容如下,除了第三樂章小步舞曲,其餘皆為奏鳴曲快板曲式:

 

第一樂章:慢板;精神抖擻的快板

Adagio,3/4拍 – Allegro spiritoso,4/4拍,C大調。

帶有強烈節奏感的附附點節奏,開啟了第一樂章慢板序奏:

 

序奏後,進入精神抖擻的快板第一主題。

可以聽見相似於《費加洛婚禮》序曲的歡樂感,以及近似於《弦樂小夜曲》第一樂章的明亮:

https://youtu.be/ThY-JK10nrc?t=105

 

第二主題轉為小調。在八度的旋律推移中,一次一次強烈的在小調和大調之間交替轉換著,非常具有戲劇性:

https://youtu.be/ThY-JK10nrc?t=164

 

 

第二樂章:稍慢板

Poco Adagio,6/8拍,F大調,奏鳴曲式。

第二樂章為6/8拍,有著舒適悠閒的旋律,使用小號和定音鼓,這在當時的慢樂章中很少見。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ThY-JK10nrc&t=492s

 

中段轉為小調,帶著微微的憂傷之感,小調段落中的半音推移也帶來更神秘深邃的感受:

https://youtu.be/ThY-JK10nrc?t=588

 

第三樂章:小步舞曲

Menuetto, 3/4拍,C大調。

帶有規律三拍前進感的小步舞曲風格樂章,伴隨的音樂節奏,我們彷彿感受到在公爵的宮廷內,大家可以共同跳上一曲小步舞曲的輕鬆與愜意。

https://youtu.be/ThY-JK10nrc?t=950

 

這個樂章裡,我們也可以注意中段跳躍的節奏,美麗的雙簧管歌唱與低音管的音樂對話。

 

小步舞曲中段(Trio)

由雙簧管主奏,小提琴跟隨的旋律,簡樸但美極了~低音管隨後加入,形成美妙的對話:

https://youtu.be/ThY-JK10nrc?t=1044

 

第四樂章:急板

Finale(Presto),C大調。

歡樂輕快的氣氛中,開啟了第四樂章。弦樂旋律帶著輕鬆之感,聽來非常愜意;而樂曲設定急板也更增添了樂曲行進速度,作為第四樂章,是一個美好的音樂終結,讓我們能以始終意猶未盡的感受,快樂地聽完這首莫札特寫於27歲的歡樂青春洋溢才華之作。

https://youtu.be/ThY-JK10nrc?t=1169

 

發展部段落:

https://youtu.be/ThY-JK10nrc?t=1413


斯特拉溫斯基:《火鳥》
I.Stravinsky: Firebird Suite

 

作曲家 史特拉汶斯基(Igor Stravinsky, 1882-1971)

→生平介紹

照片.1903年的史特拉汶斯基

史特拉汶斯基(Igor Stravinsky, 1882-1971)
史特拉汶斯基(Igor Stravinsky, 1882-1971)

(基本資料整理於網路與維基百科,並附上超連結方便檢索)

火鳥》 (法語:L’Oiseau de feu;是俄羅斯作曲家伊果·史特拉汶斯基的代表作與成名作,和 春之祭彼得洛希卡一同被列為史特拉汶斯基三大芭蕾舞劇,《火鳥》之故事題材取材自俄羅斯童話。

史特拉汶斯基原為法律系學生,後拜知名作曲家林姆斯基.高沙可夫為師,學習作曲,於1903-1908年間追隨林姆斯基.高沙可夫上課,也是他真正入門作曲之關鍵時期。

史特拉汶斯基與作曲老師:林姆斯基.高沙可夫
史特拉汶斯基與作曲老師:林姆斯基.高沙可夫

 

1909年2月6日,史特拉汶斯基在完成作品 ⟨幻想詼諧曲⟩(Scherzo fantastique)與 ⟨煙火⟩(Feu d’artifice)兩項作品後,與俄羅斯芭蕾舞團團長迪亞吉列夫(Serge de Diaghilev首次碰面,彼此留下深刻印象。

迪亞吉列夫不斷努力於歐洲推廣俄羅斯芭蕾舞蹈之美,,其作品也逐漸獲得肯定,在1909年取得巴黎演出成功佳績之後,便向當時 27歲的青年作曲家提出邀約創作。史特拉斯基在眾多作曲家中獲團長雀屏中選,除了深信自己的能力可以得到發揮之外,也戰戰兢兢地選擇了俄羅斯童話《火鳥》,希望能以更俄羅斯化的題材,結合芭蕾舞,讓近代俄羅斯芭蕾發揚至全世界(這也是迪亞吉列夫最大的心願)。

於是《火鳥》在邀稿不到半年左右的 1910年 5月18日完成手稿,史特拉汶斯基將樂譜帶至巴黎開始進行彩排等演出事宜。團長迪亞吉列夫對於這齣新作品的音樂讚不絕口,曾說過「大家注意了~這是一位即將擁有極大成功的年輕人。」(Notez-le bien. C’est un homme à la veille de la gloire.

全劇編舞由近代天才芭蕾舞者/編舞家 米蓋爾.佛金(Mikhaïl Fokine擔任編舞與男主角、雷翁.巴克斯(Léon Bakst)擔任海報與人物服裝繪製。後於 1910年6月25日由法國指揮家 皮耶奈Gabriel Pierné)指揮於巴黎國立歌劇院成功首演。

火鳥》首演的絕大成功,更讓首次嘗試芭蕾舞劇創作的青年史特拉汶斯基一戰成名,成為法國樂界眾所矚目的作曲新星。

隔年他將再繼續創作《彼得洛希卡》(1911)與兩年後的充滿爭議的世紀大作《春之祭》(1913);雖然《春之祭》當時毀譽參半,但卻讓他真正成為知名作曲家,人生在世享譽一甲子,作品更是傳世一世紀,是傳奇中的傳奇。

 

狼.火鳥.魔法師.王子與公主

《火鳥》的芭蕾編舞家佛金在設計編舞時,受到年輕詩人皮奧特·波托姆金(Piotr Potiomine)詩作所啟發,再結合亞歷山大·阿凡納西耶夫(Alexandre Afanassiev, 1826-1871)寫作發行的童話故事:: 《伊凡·薩瑟維奇》(Ivan Tsarevich)、《火鳥》(Firebird)與《灰狼》(Gray Wolf)等故事,以想像結合虛構,重新發展出包含四個重點狼.火鳥.魔法師.王子與公主的全新芭蕾舞劇《火鳥》不思議劇情:

插畫家 Ivan Bilibine (1876-1942) 根據三個童話的全新故事《火鳥》所繪製的插畫。

Illustration d'Ivan Bilibine (1876-1942) pour Le Conte d'Ivan Tsarévitch, de l'Oiseau de Feu, et du Loup Gris (1899)

 

作者註:

「伊凡·特薩里維奇」(Ivan Tsarevich)(俄語為“Иван-царевич”,直譯為「伊凡王子」)是俄羅斯民間文學藝術的主要英雄之一。通常擔任故事主角,經常與科赫切伊(Kochtcheï)作戰。「伊凡王子」其中的一個角色因為史特拉汶斯基將其設定於俄羅斯芭蕾舞劇《火鳥》(Firebird)的大受歡迎,而在全世界廣被認識。

畫家Viktor Vasnetsov繪製之「伊凡王子-騎著灰狼的英雄騎士」(Ivan Tsarévitch chevauchant le loup gris
Viktor Vasnetsov, Ivan Tsarévitch chevauchant le loup gris.

 

法語版 故事前言:

在夢中,我看到自己騎著狼
Et dans mes rêves je me vois chevauchant un loup

沿著森林的長長小徑
Le long d'un sentier dans une forêt,

有位沙皇巫師
Parti combattre un tsar sorcier

在這公主被俘虜的土地上
Dans ce pays où une princesse captive

厚厚的高牆之後有著深深哀嘆。(倒裝句)
Se lamente derrière des murs épais.

在一個美麗的花園中間升起了一座玻璃宮殿,
Au milieu d'un jardin merveilleux s'élève un palais de verre,

火鳥整夜在那唱著歌
Et un oiseau de feu y chante toute la nuit

在金色果樹上被發現。(倒裝句)
Becquetant sur un arbre des fruits dorés".

 

《火鳥》故事概說

在濃密森林中由魔法師凱許齊支配著魔法之國。凶惡的凱許齊將迷失的過路者囚禁在古堡黑牢,或是「石化」變成一座座石像,永遠站立在「凱許齊的魔法花園」裡。

因為打獵而迷失在森林中的伊凡薩里維奇王子,忽然在樹林間見到傳說中的「火鳥」出現,並跳起了「火鳥之舞」。

伊凡王子趁其火鳥開心地跳著「火鳥之舞」時將她捉住,但在火鳥央求下,王子決定還其自由之身,火鳥遂回贈王子一支具有魔力的羽毛。



伊凡王子接到羽毛後,面前忽然出現一座城堡,城門打開:「十三位美麗公主出現」。她們繞著一顆金蘋果樹跳著「少女們的輪旋曲」。帶頭的莎莉芙娜公主告訴伊凡王子此城堡乃魔法師凱許齊的大本營,他的法力能將路人變成石頭。說畢公主們翩翩起舞,伊凡因而愛上莎莉芙娜,兩人擁吻產生感情,但是她們必須在「日出」時回到城堡,號角響起,女孩們紛紛跑回堡中。

伊凡也尾隨公主進入城堡,「魔鐘響起」時,一批凱許齊的鬼怪手下衝出,將伊凡王子捉住,「凱許齊出現」想把伊凡變成石頭,兩人展開對話,而「公主們也為伊凡求情」。

霎時,伊凡將火鳥的魔力羽毛一揮,「火鳥再度出現」並迫使凱許齊手下不斷地跳著「煉獄之舞」,直到他們筋疲力竭、紛紛倒地。這個時候火鳥唱起優美的「催眠曲」,讓群妖酣然入睡。隨後火鳥指示伊凡偷到藏有凱許齊靈魂的巨蛋,也就是魔王凱許齊的生命源頭,伊凡將其搗碎讓「凱許齊斃命」。

凱許齊死後魔咒解除,所有成為石頭的路人、騎士都恢復正常自由,火鳥促成伊凡與莎莉芙娜這對戀人之後,魔法之國成為快樂之國,音樂轉為「讚美詩」,火鳥也飛向不知名的天際。

(全劇終)

1920年畫家畢卡索繪製之史特拉汶斯基半身畫像

Stravinsky, sketched by Picasso in 1920

 

俄羅斯插畫家 里昂·巴克斯(Léon Bakst, 1866-1924)為《火鳥》繪製之海報原創角色繪圖(Firebird, Ballerina, 1910):

 

 

史特拉汶斯基:芭蕾舞劇《火鳥》(1910年)總譜封面

 

巴克斯為擔任芭蕾女伶 Tamara Karsavina繪製之服裝海報:

Costume de Léon Bakst pour Tamara Karsavina dans L'Oiseau de Feu

 

首演美麗的芭蕾女星塔瑪拉·卡莎維娜(Tamara Karsavina, 1885-1978) ,1911年樣貌:

by Emil Otto ('E.O.') HoppÈ, whole-plate glass transparency, 1911

《火鳥》的著裝扮相:

 

1910年芭蕾版 段落與劇情

演奏時間約48分鐘

 

《火鳥》芭蕾全劇電影版欣賞

Choreography - Michael Fokine
Cast: Nina Ananiashvili, Andris Liepa, Ekaterina Liepa.
Director: Andris Liepa.
Bolshoi State Academic Theatre Orchestra
conductor Andréy Chistiakov.

https://youtu.be/b_WJnRF5o0g


火鳥》除了有1907年的早期手稿版本與1910年首演版本之外,後來史特拉汶斯基多次改寫,分別有三次管弦樂組曲版本:1911、1919年與1945年等三個演奏版本,留給後世更多演出選擇。

 

版本比較

管弦樂配器

(基本資料整理於網路與維基百科,並附上超連結方便檢索)

1910年的芭蕾舞劇版本,以後期浪漫派管絃配器常用之四管編制,如下:

《火鳥》芭蕾舞劇配器
弦樂
16 小提琴一premiers violons, 16小提琴二 seconds violons, 14 中提琴 altos, 8 大提琴 violoncelles, 6 低音大提琴 contrebasses, 3 部豎琴 harpes
木管
4部長笛 flûtes, 第二與第三部兼吹短笛 piccolos, 三部雙簧管 hautbois, 1 部英國管cor anglais, 3 部A調豎笛 clarinettes en la, 第三部豎笛兼吹D調豎笛, 1 部低音豎笛 clarinette basse, 3 部低音管 bassons, 第三部兼吹第二部倍低音管 contrebasson, 1 部倍低音管 contrebasson
銅管
4 部法國號 cors, 3 部C調小號 trompettes en ut, 3部 長號 trombones, 1 部低音號 tuba
打擊
定音鼓、三角鐵、雙鈸、大鼓、中鼓、鐘琴、鐵琴、鋼琴、鋼片琴
timbales, triangle, cymbales, grosse caisse, tam-tam, glockenspiel, xylophone, 1 piano, 1 célesta

 

  • 各版本音樂會組曲

史特拉汶斯基於1911、1919與1945年三度改編《火鳥》原作,以下為各不同版本的段落(最左欄為1910年芭蕾完整版本):

1910年芭蕾完整段落 1911年組曲
(約22分鐘)
1919年組曲
(約24分鐘)
1945年組曲
(約32分鐘)
序曲
魔法師凱許齊的魔法庭園
火鳥出現,伊凡王子尾隨
火鳥之舞
(啞劇I)
王子捕獲火鳥
火鳥的懇求
被魔法控制的十三位公主
(啞劇II)
公主們與金蘋果
伊凡王子的突然出現
(啞劇III)
公主們的輪旋曲
黎明
凱許齊的怪物士兵登場
捕獲伊凡王子
不死魔王凱許齊的登場
凱斯齊與伊凡的對話
公主們的求情
火鳥的出現
士兵的瘋狂之舞(火鳥之咒語)
斯許齊魔法地獄之舞
火鳥的催眠曲
凱許齊的甦醒
凱許齊之死
一片深黑
終曲-凱許齊之花園重現、魔法的解除、被化為石頭的騎士們復活、大團圓

 

史特拉汶斯基與《火鳥》首演後,多次修改樂譜,以下為三次修改管弦樂版本年份與樂章比較:

1911年 組曲

第一套組曲有五個樂章,順序與原始芭蕾舞的編排保持一致。

  1. Introduction — Les jardins de Kachtcheï — Danse de l’Oiseau de feu
  2. Supplications de l’Oiseau de feu
  3. Jeu des Princesses avec les pommes d’or
  4. Khorovode des Princesses
  5. Danse infernale de Kachtcheï et de ses sujet

 

布列茲於1968年曾指揮灌錄1911年的版本

The Firebird - Ballet Suite (1911) : I. Introduction - Kashchei's Magic Garden and Dance of the Firebird

https://youtu.be/NN4wpzJlYOI

 


1919年 組曲

第二套組曲同樣包括五個樂章,音樂選擇與1911年版有所不同。樂團編制則從原始四管編制精簡為兩管編制,展現更加精巧的木管風格。

  1. 序曲 Introduction — L’Oiseau de feu et sa danse— Variation de l’Oiseau de feu
  2. 公主們的輪旋曲 Rondes des Princesses
  3. 斯許齊魔法地獄之舞 Danse infernale de roi Kachtcheï
  4. 火鳥的催眠曲 Berceuse
  5. 終曲-凱許齊之花園重現、魔法的解除、被化為石頭的騎士們復活、大團圓 Final

 

Firebird Suite (1919 Version)

https://youtu.be/2VbQ6SgYFc4


 

1945年 組曲

最後一套組曲,也常被稱為芭蕾舞組曲,創作於美國時期。長度也為三套組曲中最長,共有十個段落,順序與芭蕾舞作相同,演奏時間則約半小時。 

  1. Introduction — Danse de l’Oiseau de feu — Variations de l’Oiseau de feu
  2. Pantomime I
  3. Pas de deux : l’Oiseau de feu et Ivan Tsarévitch
  4. Pantomime II
  5. Scherzo : danse des Princesses
  6. Pantomime III
  7. Khorovode des Princesses
  8. Danse infernale de Kachtcheï et de ses sujets
  9. Berceuse
  10. Finale

 

珍貴影音欣賞

1965年,82歲的史特拉汶斯基於英國指揮《火鳥》芭蕾 ⟨搖籃曲⟩ 與 ⟨讚美詩⟩
Royal Festival Hall,英國倫敦

https://youtu.be/5tGA6bpscj8

 

Yuzuru Hanyu 羽生結弦 — The Firebird 火の鳥 (4K)

https://youtu.be/lNHFi8OQ7ZQ

 

祝福大家音樂會欣賞愉快.擁有美好的一天

 

開卷蹦藝術.享受美好閱讀時光

☕️一杯咖啡.一點心意.支持蹦藝術☕️

 

各類合作提案,聯繫方式:

*手機:0917.670.518 
*Line:https://line.me/ti/p/LB1ro0P0AU
*E-mail:jenpin888@gmail.com

【BON音樂】德弗札克:弦樂四重奏《美國》op.96

【BON音樂】德弗札克:弦樂四重奏《美國》op.96
Dvorak: String Quartet in F Major, Op 96 "American"

– 資訊整理共享於網路,一起欣賞音樂與藝術之美 –
蹦藝術 | BONART


 

→德弗札克生平簡介

 

樂曲簡述

1891年,五十歲的德弗札克(Antonín Dvořák, 1841-1904)受到來自美國的邀約,想聘請他到美國國家音樂學院(National Conservatory of Music of America )擔任音樂院院長(1892-1895年),1892年他帶著家人遠從捷克赴美,展開他人生下半場的新世界之旅。

1892年來到美國的德佛札克,雖有家人在旁陪伴,也喜愛在美國這個新世界所見所聞,一方面接收著這來自新世界的養分,但另一方面,也經常時時思念著自己的故鄉。在美國的他,融合了心中的波西米亞的旋律、美國民謠與黑人靈歌等等素材,在他心中醞釀兒成為了一種全新的語彙,深切動聽,讓人一聽難忘。

先前介紹了德弗札克的第九號交響曲《新世界》,第二樂章英國管奏旋律優美無比,更個勾人鄉愁與愁思,許多人誤以為這旋律是直接取自美國民謠,但其實是德弗札克的原創旋律。

 

德弗札克的美國三部曲

延伸閱讀

https://bonart.com.tw/dvorak-symphony-no-9-in-e-minor-op-95-from-the-new-world/

 

https://bonart.com.tw/all-about-dvoraks-cello-concerto/

 


作曲家簡介

(引用自維基百科,連結

德弗札克Antonín  Dvořák,1841年9月8日-1904年5月1日),捷克國民樂派作曲家。

追隨著浪漫主義時期民族主義者的典範貝多伊齊·史麥塔納,德弗札克經常在他的作品中使用摩拉維亞和他的故鄉波希米亞(當時屬於奧匈帝國,現屬捷克)的民謠音樂的旋律及其他方面。德弗札克自己的風格經常被描述為「吸收了民歌的影響並找到有效的方式利用它們,用交響樂的傳統最完滿的再現了一個民族的特色」。其代表作有第九交響曲《新世界交響曲》、《B小調大提琴協奏曲》、《斯拉夫舞曲》、歌劇露莎卡》。他被認為「可能是他那個時代創作最多面向的作曲家」。

 

出生和年輕時代

德弗札克出生地

德弗札克出生在布拉格(當時屬於奧匈帝國,現屬於捷克)附近的內拉霍奇夫斯鎮伏爾塔瓦河旁的磨房內,他的父親František Dvořák經營祖傳的客棧和肉店。他的母親Anna Zděnková是一名貨物看守的女兒。安東尼是他們第一個兒子,安東尼總共有八個弟弟。

他6歲的時候在Nelahozeves上小學,在那裡他第一次上小提琴課。1853年他遷往茲洛尼采學習德語。當時德語是波希米亞的生存之本。在那裡他跟隨教堂唱詩班領唱Antonín Liehmann學習鋼琴和管風琴。在此期間,他有時演奏管風琴補貼家計。他還在他老師的樂團中演奏,並且開始作曲。有一個由來已久而且由一封偽造的滿師證書所支持的傳言,說德弗札克的雙親強迫安東尼學習屠宰技術,但目前沒有任何證據證明這個傳言的真實性。

1856年秋德弗札克去了捷克卡梅尼采,據推測他是為了進修德語,並且準備到德語教學的布拉格管風琴學校上課。1857年10月他上了兩年的管風琴學校,也在一所普通學校上過學,還作為中提琴手在一年登台兩次的Cäcilien協會樂團中演出。

 

職業音樂家的第一步

德弗札克本想謀一個管風琴師的職位,但失敗了。1859年夏天開始他就在Karl Komzák的樂團裡面當中提琴手,在咖啡館,或是公眾場合演奏樂曲集錦,序曲和舞曲。德弗札克這樣過了十一年,其間沒有發表作品。從這段時間流出下來的作品判斷,他是自學的作曲,而且可以說是按部就班的,從開始的莫札特,經孟德爾頌舒曼直到1870年代末的華格納。剛開始他的重點是弦樂四重奏

1862起Komzák的樂團在新開的布拉格臨時劇院登台,約在1865年升級為歌劇樂團。在國家劇院落成之前,這座臨時劇院是第一所捷克歌劇戲劇的用武之地。其中史麥塔納貢獻良多,他的《布蘭登堡人在波希米亞》和《被出賣的新嫁娘》1866年就是在此首演的。

1865年起德弗札克除在樂團的工作外,還開始在劇院教授鋼琴。他的女學生有姐妹倆JosefinaAnna Čermáková。當時德弗札克愛上了17歲的Josefina,可惜未成眷屬,但當時11歲的Anna,卻在8年後,即1873年11月17日與德弗札克成婚。

 

成名

1870年德弗札克寫下第一部歌劇《阿爾弗雷德》,德語劇本,但歌劇在他生前都不曾獲得上演機會,可以看作是一次練筆。第一部為觀眾所接受的作品是歌劇《國王與燒炭工》,Bernhard J. Lobeský寫的捷克語劇本。1871年7月他辭去了樂團工作,只為了多點時間作曲。在1871年到1873年,他發表了歌劇,室內樂和為合唱和樂團而寫的讚美詩《白色山的遺產》,這些作品得到了熱情的讚美與肯定。

只是其歌劇《國王與燒炭工》不盡如人意。1873年臨時劇院已經開始排演,但是不得不中斷,據稱原因是這部歌劇太難而不可能演唱。德弗札克再次重新審視其曲風,並且拋棄了新德國學派的那一套重新作曲,1874年首演,結果是大獲成功。

1874年開始他開始到私立音樂學校授課,2月他得到了一個管風琴職位,在此職位上他一直工作到1877年。

 

蜚聲國際

1874年到1877年間他都得到國家獎學金。愛德華·漢斯力克是這個評委會的成員,後來還有布拉姆斯,後者成就了德弗札克的決定性突破——通過與之友好的出版商西姆羅克,德弗札克的二重唱合集《摩拉維亞之聲》得以出版。同時,這也標誌著兩位大作曲家終身友誼的開始。

 

出國旅遊

1884年德弗札克接受愛樂協會的邀請第一次前往倫敦。這兩年內寫成的《鬼新娘》(露莎卡,根據Karel Jaromír Erben的敘事詩寫成)和《聖潔的魯米那》是伯明罕利茲的委託之作。

第一次倫敦之行後,德弗札克到普日布拉姆(Příbram)旁的維索卡山(Vysoka)避暑,在那裡他可以充分遠離城市享受大自然。1877年起他的公眾露面停息,只接受少量的委託,修改舊作,寫作歌劇《雅各賓派人》。

1889年初德弗札克應俄羅斯皇家音樂協會之邀到訪莫斯科聖彼得堡。在再一次的倫敦之旅後他回到布拉格,在那裡他接受了卡爾斯大學榮譽博士頭銜,1890年10月他成為音樂學院教授。其實1889年一月他就收到聘任提議,但由於他當時事務繁忙不得不推掉。

 

在新世界

照片中1893年德弗札克一家和他的朋友在紐約。從左到右是:他的妻子安娜,兒子安東寧,莎蒂·西伯特,約瑟夫·科瓦里克,莎蒂·西伯特的母親,女兒奧提莉,最右為德弗札克本人。

照片中1893年德弗札克一家和他的朋友在紐約。

 

1892年至1895年間,德弗札克到紐約市美國國家音樂學院擔任院長,年薪為當時的15000美元,這對德弗札克的財政狀況來說是非常具有吸引力的。但他也要考慮到家庭團聚的問題,他的妻子,女兒Otilie和兒子Antonín陪同前往。其他四個孩子只在1893年夏天來美國。那時一家在愛荷華州的捷克移民村斯畢維里歡度美好時光。

聘任建議是由慈善家珍妮特·瑟伯夫人提出的,她想把美國從歐洲音樂一統天下的局面中解放出來,並且樹立美國自己的藝術偶像。她建議作曲家從美國詩人亨利·沃茲沃思·朗費羅的長詩《海華沙之歌》選取題材,寫一部美國歌劇。德弗札克深深認同美國黑人和印第安人音樂應該是美國音樂的發展基石,認為通過它們將會找到美國音樂自己的風格。德弗札克在紐約遇到了他後來的學生哈里·布雷——最早的美國黑人作曲家之一。他向德弗札克介紹了美國黑人的傳統靈歌

1893年,德弗札克從《海華沙之歌》這個描寫印第安人的偉大詩篇中找到靈感,再結合自己對印第安人和美國黑人音樂的研究,最終為紐約愛樂樂團寫出了很出名的作品:第9號交響曲《來自新大陸》。1893年12月16日,德弗札克的朋友安東·塞德爾指揮紐約愛樂樂團在紐約著名的卡內基音樂廳首演了這部交響曲,獲得熱烈歡迎。他在紐約還寫有《感恩贊》和第12號弦樂四重奏,就是《美國弦樂四重奏》。從中可看到美國的音樂元素的滲入,例如五聲音階,一個降低的導音切分音的應用。

德弗札克在音樂學院的主要工作是作曲課,他的學生有魯賓·高德馬克

 

從美國歸來

本來他的任期為兩年,後來延長兩年,可是1895年4月德弗札克就回國了,原因可能是贊助人Thurber經過一次經濟危機後財政情況急劇惡化,導致德弗札克被多次拖欠薪水。

德弗札克在維索卡山平靜地度過了幾個月,11月份再次到布拉格音樂學院上任。他曾打算過搬到維也納,在那得到一個位置應該不成問題,但最後還是沒有付諸現實。期間誕生了他最後一部弦樂四重奏。

 

交響詩

1896年德弗札克與絕對音樂劃清界限。雖然他之前寫過一些被稱之為標題音樂的作品,如1889年的為鋼琴而作的《詩意聲樂畫》,他稱之為「標題音樂,但是是舒曼式的」,或是同年的Dumky三重奏(鋼琴三重奏)。但現在他直接轉向交響詩的創作。這是一種音樂體裁,在李斯特華格納的新德國學派里,它是爭論的焦點之一。

這一年之內他寫了《露莎卡》、《午時女巫》、《金紡車》和《野鴿》。這些作品都是根據捷克詩人Karel Jaromír Erben的敘事詩集《Kytice》創作的。他用散文式的音樂告訴聽眾這些故事的情節。下一年他還寫了《英雄之歌》,雖然他並沒有公開其大綱,但是他在一封信中卻對之作了解釋。

 

最後歲月

布拉格德弗札克像

此時的德弗札克已經完成了其室內樂和管弦樂的創作。在他最後的歲月里他只寫歌劇:1898年《魔鬼與凱特》、1900年《露莎卡》和1902/3年的《阿米達》。

在《阿米達》首演的時候,德弗札克因腿疼而不得不中途離開。幾天後因為感冒,只能在床上休息。1904年5月1日他在家人的陪伴下悄然離世,死因是中風而去世,享壽62歲。在逝世的第四天,捷克為他舉行國葬。

2005年6月捷克票選「最偉大的捷克人」(Největší Čech)中,他排名第八。


創作背景

 

1892年九月底,德弗札克前往到紐約擔任國家音樂學院校長。雖然德弗札克只在紐約工作短短三年(1892-1895),但這期間他先出了最著名的第九號交響曲《新世界》(當時出版順序是第五號),隨後的他跟著創作了兩首以《美國》(American)的弦樂四重奏(String Quartet No. 12 in F major "American")與弦樂五重奏(雙小提琴、雙中提琴與大提琴 String Quintet No. 3 in E major "American"

環顧德弗札克的弦樂四重奏創作時間,其實也遍及他整個創作生涯:第一號弦樂四重奏(String Quartet No. 1 in A major)可追溯自1861年,也就是德弗札克(Antonín Dvořák, 1841-1904)20歲時的年輕歲月;有趣的是,同一年他也創作了第一號弦樂五重奏(String Quintet No. 1 in A minor)。

 

附錄:德弗札克創作年表

 

在1893年德弗札克以相當快的速度完成「新世界」之後(1-3月),5月份他遇見了先前在布拉格音樂院與他學習之學生Josef Jan Kovařík。Josef Jan Kovařík一家為移民至美國的捷克家庭,定居在愛荷華州 - Spillville小鎮。

德弗札克非常信任他,因此提出了秘書的聘約,要他之後來到紐約協助各項事宜。

Josef Jan Kovařík提到了自己在美國的故鄉Spillville小鎮的風光,吸引了德弗札克的興趣,便決定應學生家長之邀請,前往當時許多捷克移民居住的愛荷華州 - Spillville小鎮來渡過居住在美國的第一個暑假。

 

愛荷華州 - Spillville 位置

 

抵達Spillville小鎮的德弗札克對這個有許多捷克人居住的地方感到感到非常自在而歡喜,當時他寫給朋友的信件中也提到:「我從6月3日抵達捷克村Spillville小鎮度假,會待到9月下半旬我才會返回紐約。孩子們從歐洲安全抵達,我們都在一起很開心。我們非常喜歡這裡,感謝上帝,我正在努力工作,我很健康,精神很好。」

隨著開心的度假日子,德弗札克也在驚人的極短時間內譜寫《美國》弦樂四重奏,剛好提供學生柯華瑞克(Josef Jan Kovařík)的家庭音樂會演奏。創作時間是1893年6月8日著手譜曲,僅在3天之內寫好草稿,6月23日就完成全曲創作完成。德弗札克也非常滿意這首弦樂四重奏的創作速度,他寫下:「感謝上帝,我很開心~創作速度非常快!」(Thank God! I am content. It was fast.)

 

旋律靈感來源

德弗札克曾表述:「就對我的創作而言,我認為這個國家的影響(黑人、印度人、愛爾蘭人等民歌元素)的影響是有待觀察的。而現在我的創作(在美國寫的)與我的之前其他作品的以及色彩和性格都大不相同( in couleur as in character)。

德弗札克經常邀請非裔美籍的年輕男中音歌手Harry T. Burleigh為他演唱黑人靈歌,Harry T. Burleigh説:「我經常為他(德弗札克)演唱我們的黑人歌曲。在他要開始創作之前,這謝歌曲為他帶來了充滿美國土地古老的精神與心靈感受。」

德弗札克自己則說:「在美國的黑人旋律中(Negro melodies of America),我發現了一個偉大而高貴的音樂流派所需要的一切。」

是的,當時的社會背景,連德弗札克都稱黑人音樂為「Negro melodies of America」,而這首《美國》弦樂四重奏最初的名稱,也被作曲家本人稱之為是「Negro and Nigger」,這也是時代的印記。

 

海頓的潛在影響

德弗札克的弦樂四重奏創作,直到第12號《美國》之前,都未曾出現過如此清晰的架構與音樂的高度平衡,我們甚至可以說,第12號弦樂四重奏的創作,是德弗札克自創作此種曲式以來,最為優美動聽,且架構平衡的一首。

對此改變,或可從德弗札克內心坦言看出一些端倪:「當我1893年在Spillville小鎮捷克社區寫下這首四重奏時,我曾經一度想寫一些非常悅耳和直截了當的音樂;而親愛的海頓爸爸一直出現在我的眼前,而那這就是為什麼這一切音樂都變得如此單純的原因。而且這樣的創作方向很好。」(When I wrote this quartet in the Czech community of Spillville in 1893, I wanted to write something for once that was very melodious and straightforward, and dear Papa Haydn kept appearing before my eyes, and that is why it all turned out so simply. And it's good that it did.)

創作時德弗札克同樣未給予此曲標題,《美國》之名為事後補上。

此曲也是繼《新世界》交響曲後,作曲家於美國創作的第二首樂曲。

 

首演

《美國》弦樂四重奏除了暑假時在學生學生柯華瑞克家中演奏之外,此曲後再安排於於1894年1月1日在波士頓完成首演。樂曲同樣由德弗札克熟悉的西姆洛克出版社(N. Simrock)於1894年進行出版。

 

樂曲架構

編制:小提琴I、小提琴II、中提琴、大提琴。

第一樂章:不甚快的快板(Allegro ma non troppo)F大調

奏鳴曲快板曲式

第一樂章在第一小提琴與第二小提琴輪流奏出的F大調分解和弦下,由中提琴奏出具有五聲音階風格的第一主題。之後在活潑生動的風格下,繼續進行:

 

第二主題則為小提琴於A大調奏出的溫柔旋律。節奏與語法也更有變化:

 

完整第一樂章(樂譜版本)

https://youtu.be/_b_rwtDlUXA

 

完整第一樂章(音樂會版本)

https://youtu.be/7TOagGoeoJs

 

第二樂章:緩板(Lento)d小調

A-B-A' 三段體

第二樂章的主題同樣讓人容易聯想起黑人精神的靈歌音樂或美洲印第安人曲調。這看似單純的主題與 簡單的旋律,伴隨著第二小提琴和中提琴的脈動伴奏著,確實讓人想起靈歌或甚至是來自遠東的儀式音樂。第二樂章也使用與第一樂章相同地使用了五聲音階素材,但主要調性改為使用小調(d小調)而非大調。

主題以第一小提琴奏出,並在大提琴中重複。 德弗札克在延長的中間段落,持續發展主題,然後在大提琴聲部重複主題。但其他聲部的輕巧伴奏聲響之下,交替著弓弦演奏和撥弦奏法,帶來更豐富的音樂內容與效果。

第二樂章 樂譜版本欣賞

https://youtu.be/shvlS_Kys3g

 

第二樂章 樂曲解說版本欣賞

https://youtu.be/_b_rwtDlUXA?t=544


第三樂章:非常快的(Molto vivace)F大調

詼諧曲,A-B-A-B-A曲式。

A主題的設計也相似於第一樂章,可以聽見上揚的二度與四度音,帶來陽光與朝氣。

 

B段音樂也若干時候轉為小調,帶有確定的節奏型態伴奏,也可視為是A段主題的變奏形式。

第三樂章 樂譜版本欣賞

https://youtu.be/_b_rwtDlUXA?t=1010

 

靈感來源:

據說德弗札克在Spillville聽到了當地常常鳴叫小鳥聲,鳥名是「Scarlet Tanager」。公鳥有著一身鮮紅色亮麗羽毛,非常顯眼;母鳥則暗黃綠色為主的外羽。唐納雀是一種中型的美國鳴禽。直到近年,「Scarlet Tanager」才被歸類為唐納雀(Tanager)家族一員。

圖片來源(鳥鳴)

也有另一種說法說德弗札克引用的並非是唐納雀的鳥鳴,而是另一種愛唱歌的鳥兒:紅眼鶯雀(Red-Eyed Vireo)的鳴叫,依照這種鳥類在北美的分布特性來說,也確實有可能。

圖片來源(鳥鳴)

 

第三樂章 音樂會版本欣賞

https://youtu.be/7TOagGoeoJs?t=1175


第四樂章:終曲:不太快的甚快板(Finale: vivace ma non troppo)

迴旋曲形式,A-B-A-C-A-B-A。

樂曲在輕快的節奏之下,小提琴一奏出猶如鳥鳴般的主題,同樣以五聲音階素材為主,發展出一段又一段精彩的音樂內容。

 

第四樂章 樂譜版本欣賞

https://youtu.be/_b_rwtDlUXA?t=1229

 

第四樂章 音樂會版本欣賞


總結

德弗札克的音樂創作,從年輕至過世為止,在作曲技法上承襲德國古典音樂創作技法與曲式架構(海頓、莫札特、貝多芬、舒伯特、布拉姆斯),融入了他對故鄉的情感以及對於民謠題材特殊的愛,因此除了傳統曲式架構,我們亦能聽見斯拉夫音樂、舞曲、民謠等等在他音樂中產生的影響力。而他赴美的三年期間,雖對他的作品產生潛移默化的作用,但最後的創作內涵,仍是德弗札克消化這一切新的音樂元素,內化為自己的想法後,才創作成為全新作品。

因此,這堅信自己與古典傳統,不被當時厚重的德國華格納,身邊的李斯特炫技語法,日益興起的法國印象全音階所影響,堅持走出一條自己的道路,正是德弗札克身為音樂家,最為我們所敬佩之處。


《母親教我的歌》~改編自藝術歌曲

Dvořák: "Songs My Mother Taught Me"

《母親教我的歌》是德弗札克1880年從詩人阿多爾夫.黑杜克(Adolf Heyduk)的詩集中選出七首歌曲所創作的《吉普賽歌曲集》,歌曲旋律動聽優美,易唱且帶著微微的幽思與淡淡的哀愁,雖然旋律起伏大,但氣氛極為安詳且充滿感情,歌詞內容觸及到普世的親情感受,細讀品味後都令人不禁淚眼潸然。

《母親教我的歌》原詩就有德文與捷克文版本,被翻譯成英文更廣為流傳,小提琴家克萊斯勒(F. Kreisler)也於1914年發表其改編為小提琴與鋼琴版本,隨著他的巡迴於世界各地演出,也是許多演奏家的最愛。

歌詞與翻譯(來源連結

德文歌詞

Als die alte Mutter mich noch lehrte singen,
tränen in den Wimpern gar so oft ihr hingen.
Jetzt, wo ich die Kleinen selber üb im Sange,
rieselt's in den Bart oft,
rieselt's oft von der braunen Wange.

中文歌詞

當我年幼的時候,母親教我歌唱
在她慈愛的眼裡,隱約閃爍著淚光
如今,我教我的孩子們唱這首歌
禁不住辛酸的淚水,
滴落在我憔悴的臉上

https://youtu.be/zwqPq03Bw8M

 

藝術歌曲版本

https://youtu.be/q8AuPWZNxpY

 

 

我寫的.都是捷克音樂

在人生晚年,已臻化境的作曲家德弗札克僅以一句話,謙虛地概括他自己畢生之創作。

說:「我所留下的作品,永遠只是普通的捷克音樂。


【BON話題】三大主題比一比

首次聽到德弗札克大提琴協奏曲、弦樂四重奏《美國》跟《新世界》交響曲時,某些段落有沒有一種「似曾相識」的感覺呀?

其實當我們拿出大提琴第一樂章主題與《新世界》交響曲第四樂章主題並列比較時,各位會發現,這兩者其實有著許多驚人的相似之處~也難怪聽起來如此熟悉(XD):

 

大提琴協奏曲主題

 

《新世界》交響曲主題

 

然後我們再加入《美國》的第一樂章主題進來比一比:

《美國》弦樂四重奏主題

(寫於1893年,《新世界》之後,在美國的第二首作品)

 

從上面三個譜例,看出來德弗札克旋律中的「美國味」是什麼了嗎?(XD)


 

開卷蹦藝術.享受美好閱讀時光

☕️一杯咖啡.一點心意.支持蹦藝術☕️

 

各類合作提案,聯繫方式:

*手機:0917.670.518 
*Line:https://line.me/ti/p/LB1ro0P0AU
*E-mail:jenpin888@gmail.com

【苗北講堂】2022上半年系列(五)奧地利.馬勒-天地萬物交響之聲

【苗北講堂】2022上半年系列(五)奧地利.馬勒-天地萬物交響之聲
Miaobei Art Center X BONART Music lecture 2022-5

– 資訊整理共享於網路,一起欣賞音樂與藝術之美 –
蹦藝術 | BONART


積厚流光 音樂群雄

橫跨歐洲五國.十九世紀的最美的音樂人文風情

藝文講堂為日前重要的藝文參與模式,為營造藝文共學常態環境,本系列講座以「積厚流光 音樂群雄」為設想,橫跨歐洲五國,以十九世紀最美的音樂人文風情為主軸,由超人氣音樂導聆人林仁斌老師用精彩的故事,帶您穿越時空,輕鬆悠遊古典音樂美妙的領域,讓您瞬間化身音樂欣賞達人。

苗北講堂《積厚流光 音樂群雄》| 林仁斌主講

 

主講:林仁斌老師(蹦藝術網站執行長)

 

報名資訊

(一)報名方式:
◆線上報名,點選上方「馬上報名」,填寫完google表單後,完成繳費。
◆臨櫃報名,至苗北藝文中心服務台填寫報名表,並完成繳費。
◆郵寄報名,填妥報名表(請自本頁面下方下載),並且完成繳費,將報名表郵寄至苗栗縣竹南鎮公園路206號苗北藝文中心(信封請註明:111-1苗北講堂)。
◆電子郵件報名,填妥報名表(請自本頁面下方下載)並完成繳費,將報名表寄至:ychuang@miaobeiac.org,主旨:111-1苗北講堂,即完成報名。

(二)繳費資訊
◆ 現場繳費:請攜帶報名表至苗北藝文中心服務台
◆ 線上匯款
匯款帳戶:
戶名:苗栗縣苗北藝文中心
銀行:臺灣土地銀行頭份分行(0050212)
帳號:021-051-051-316

相關附件 - 111-1苗北講堂-紙本報名表.pdf


歐洲五國.五種音樂風情

(五)奧地利.馬勒-天地萬物交響之聲

111年4月07日(星期日)10:00

馬勒曾經自述:「交響曲必須包含整個世界,必須包含萬事萬物的聲音。」在他的交響曲中,世界自成一格,並且包含宇宙之聲。綜觀馬勒一生的創作生涯,他不斷地在交響樂的各種創作領域與作曲手法中,將音樂推展至極致,他的音樂是這天地之間全新的創作,彷彿黎明之前的破曉。

講座三大重點:

✦ 馬勒生平與交響曲創作之關聯性

✦ 馬勒交響曲使用樂器原聲之來源

✦ 馬勒樂譜閱讀與術語理解之建議

研究馬勒的音樂,在現代,是一門顯學,更是一門從交響曲延伸至宇宙萬物之聲的音樂生命哲學

對於馬勒的音樂創作,理解與認識他的生平與生命歷程是必要的;許多出現在交響曲中的號角聲,以及是特定的音程與主題,甚至使用藝術歌曲做為創作靈感旋律來源,到獨特的生死哲學,都是我們認識這位晚了幾乎半世紀才被世界肯定的作曲家的重要線索。

在本場《為何聽馬勒?從交響曲至宇宙萬物之聲的生命哲學》專題演講中,蹦藝術林仁斌老師將以豐富的影音材料,搭配樂譜閱讀,帶領所有聽眾們再次回味馬勒迷人的音樂世界。

 

先讓馬勒本人原音重現

馬勒珍貴的1905年紙捲鋼琴錄音欣賞與介紹

https://bonart.com.tw/mahler-plays-mahler-piano-rolls-recordings-1905/

 

馬勒曾經自述:「交響曲必須包含整個世界,必須包含萬事萬物的聲音。」在他的交響曲中,世界自成一格,並且包含宇宙之聲。

綜觀馬勒一生的創作生涯,他不斷地在交響樂的各種創作領域與作曲手法中,將音樂推展至極致。對於這位已在在21世紀當代備受喜愛的作曲家,他的音樂是這天地之間全新的創作彷彿黎明之前的破曉,但在他所生活的20世紀初期,他的音樂仍處在毀譽參半的狀態。

馬勒曾說過:「我的時代終將來臨!」

在馬勒已經逝世一百多年之後的現在~全球滿滿都是馬迷

這也印證了馬勒曾說的「別人擁有當代,然而我卻掌握了未來!」

這句話,看似豪語,但果然在二十世紀中期,逐漸得到了印證

——馬勒的時代,確實已然到來!

 

✦ 馬勒生平與交響曲創作之關聯性

為何要聽馬勒?該如何聽馬勒?

45首歌曲.十首交響曲

從生平與人生故事說起...

為何聽馬勒?

https://youtu.be/jL1kL4EARAM

 

延伸閱讀(維基百科)

作曲家馬勒生平

 

出生在無名之地.伊格勞

馬勒的故鄉伊格勞(Iglau)屬於捷克共和國的一部分,維也納到布拉格之間的一個省級中轉站,也是當時奧地利帝國在地理戰略上保衛國家免於被普魯士侵略的軍事重鎮之一。(現在這裡因為馬勒,變得超有名XD)

 

延伸閱讀

第一號交響曲《巨人》

https://bonart.com.tw/mahler-symphony-no-1-titan-2/

 

延伸閱讀

馬勒:《旅人之歌》聯篇歌曲 介紹

https://bonart.com.tw/mahler-lieder-eines-fahrenden-gesellen/


✦ 馬勒交響曲使用樂器原聲之來源

【馬勒紀錄片 - Part.1 起源】

Keeping Score | Gustav Mahler: Origins (FULL DOCUMENTARY AND CONCERT)

4'35" 馬勒音樂起源

https://youtu.be/v5DfYcT5icY

 

【馬勒紀錄片 - Part.2 遺產】

Keeping Score | Gustav Mahler: Legacy (FULL DOCUMENTARY AND CONCERT)

https://youtu.be/2qv_vCHZkcg


馬勒第一號交響曲 V.S. 貝多芬與布拉姆斯

馬勒第一號 第一樂章

https://youtu.be/ypClfhEwwCw

 

貝多芬:第九號 第一樂章

https://youtu.be/ixpfgm_xxSE

 

布拉姆斯第二號 第四樂章

https://youtu.be/HCkSpCh4Wcw?t=2083


延伸閱讀

第二號交響曲《復活》

https://bonart.com.tw/mahler-symphony-no-2-resurrection/

 

無以名狀的漂泊感.三重無國籍

終身漂泊,一生憂患意識極高的馬勒曾說:「我是一個『三重』無國籍的人:奧地利人說我出生在波希米亞,德國人說我是奧地利人,世界上的其他人則認定我是猶太人。不管哪一個地方都勉強地收容了我,可是卻沒有一個地方真正歡迎我...我是一個三重無國籍的流浪者...」

 

馬勒生平傳記 紀錄片

《BBC Great Composer》:Mahler

https://youtu.be/OnBNFRzdkIM

 

您~也能成為馬勒專家!

 

✦ 馬勒樂譜閱讀與術語理解之建議

關於馬勒作品中的音樂術語

譜例:第一號交響曲《巨人》總譜第一~三頁

 

譜例:第一號交響曲《巨人》總譜第一頁

 

譜例:第一號交響曲《巨人》總譜第二頁

 

譜例:第一號交響曲《巨人》總譜第三頁

 

譜例:第一號交響曲《巨人》第三樂章中段

 

總譜閱讀

第一號交響曲《巨人》總譜

https://youtu.be/ypClfhEwwCw


譜例:第二號交響曲《復活》總譜 扉頁與第一頁

 

總譜閱讀

第二號交響曲《復活》總譜

https://youtu.be/q5rEzHN8IKA

 

推薦APP《Mahler Translation》

 

 

開卷蹦藝術.享受美好閱讀時光

☕️一杯咖啡.一點心意.支持蹦藝術☕️

 

各類合作提案,聯繫方式:

*手機:0917.670.518 
*Line:https://line.me/ti/p/LB1ro0P0AU
*E-mail:jenpin888@gmail.com

【BON音樂】大人的音樂欣賞:現代芭蕾舞先驅─史特拉汶斯基《火鳥》

【BON音樂】大人的音樂欣賞:現代芭蕾舞先驅─史特拉汶斯基《火鳥》
The Ballet "Firebird" 

– 資訊整理共享於網路,欣賞古典音樂之美 –
蹦藝術 | BONART


 

你喜歡優美曼妙的芭蕾舞嗎?
你對結合劇情與舞蹈的芭蕾舞劇有興趣嗎?
那就跟著老師的腳步,一起回到那段大放異彩的芭蕾音樂時期!

《大人社團》與蹦藝術攜手合作的音樂欣賞課,這一期將探索芭蕾音樂。你會認識世界三大芭蕾舞劇《天鵝湖》、《睡美人》、《胡桃鉗》以及現代芭蕾的先驅《火鳥》《彼得洛希卡》。林仁斌老師將帶領學員們認識這種結合舞蹈、音樂與劇情的音樂類型。好好感受芭蕾音樂的豐富內涵,更進一步了解創作背景以及芭蕾舞蹈的特色,聽懂樂曲的編排,了解作者的風格與巧思;搭配影音欣賞及講義解說,無論你是否有基礎,都能和音樂更靠近!邀請你透過線上直播的方式,加入音樂與表演藝術的世界,讓生活更加繽紛!

 

2022年林仁斌老師近期課程

 

課程主講:林仁斌

延伸閱讀 林仁斌老師專訪:

 

❤️《延伸閱讀》大人的音樂欣賞線上直播課程好嗎?學員真實回饋分享

❤️《延伸閱讀》大人的音樂欣賞課學員回饋,看他們用音樂為生活注入繽紛


第四堂│現代芭蕾舞先驅─史特拉汶斯基《火鳥》

隨著二十世紀的文明鼎盛,1909 年,俄羅斯藝術家迪亞佳吉列夫(Sergei Diaghilev)創立了俄羅斯芭蕾舞團(Ballets Russes),在歐洲推行俄羅斯芭蕾舞:從舞者、編舞家到作曲家、布景及服裝設計師,更是精心細選。1910年,時年28歲的史特拉汶斯基以改編自俄羅斯民間童話的《火鳥》成功敲響近代芭蕾的閃亮火花。而這部《火鳥》也是他的代表作與成名作,在這堂課中,老師將帶學員們回到這段人文薈萃的美好年代,品味現代芭蕾的各種玄妙之處。

 

作曲家 史特拉汶斯基(Igor Stravinsky, 1882-1971)

→生平介紹

照片.1903年的史特拉汶斯基

史特拉汶斯基(Igor Stravinsky, 1882-1971)
史特拉汶斯基(Igor Stravinsky, 1882-1971)

 

(基本資料整理於網路與維基百科,並附上超連結方便檢索)

火鳥》 (法語:L'Oiseau de feu;是俄羅斯作曲家伊果·史特拉汶斯基的代表作與成名作,和 春之祭彼得洛希卡一同被列為史特拉汶斯基三大芭蕾舞劇,《火鳥》之故事題材取材自俄羅斯童話。

史特拉汶斯基原為法律系學生,後拜知名作曲家林姆斯基.高沙可夫為師,學習作曲,於1903-1908年間追隨林姆斯基.高沙可夫上課,也是他真正入門作曲之關鍵時期。

史特拉汶斯基與作曲老師:林姆斯基.高沙可夫
史特拉汶斯基與作曲老師:林姆斯基.高沙可夫

 

1909年2月6日,史特拉汶斯基在完成作品 ⟨幻想詼諧曲⟩(Scherzo fantastique)與 ⟨煙火⟩(Feu d’artifice)兩項作品後,與俄羅斯芭蕾舞團團長迪亞吉列夫(Serge de Diaghilev首次碰面,彼此留下深刻印象。

迪亞吉列夫不斷努力於歐洲推廣俄羅斯芭蕾舞蹈之美,,其作品也逐漸獲得肯定,在1909年取得巴黎演出成功佳績之後,便向當時 27歲的青年作曲家提出邀約創作。史特拉斯基在眾多作曲家中獲團長雀屏中選,除了深信自己的能力可以得到發揮之外,也戰戰兢兢地選擇了俄羅斯童話《火鳥》,希望能以更俄羅斯化的題材,結合芭蕾舞,讓近代俄羅斯芭蕾發揚至全世界(這也是迪亞吉列夫最大的心願)。

於是《火鳥》在邀稿不到半年左右的 1910年 5月18日完成手稿,史特拉汶斯基將樂譜帶至巴黎開始進行彩排等演出事宜。團長迪亞吉列夫對於這齣新作品的音樂讚不絕口,曾說過「大家注意了~這是一位即將擁有極大成功的年輕人。」(Notez-le bien. C’est un homme à la veille de la gloire.

 

編舞與首演

全劇編舞由近代天才芭蕾舞者/編舞家米蓋爾.佛金(Mikhaïl Fokine擔任編舞與男主角、雷翁.巴克斯(Léon Bakst)擔任海報與人物服裝繪製。後於 1910年6月25日由法國指揮家皮耶奈Gabriel Pierné)指揮於巴黎國立歌劇院成功首演。

火鳥》首演的絕大成功,更讓首次嘗試芭蕾舞劇創作的青年史特拉汶斯基一戰成名,成為法國樂界眾所矚目的作曲新星。

隔年他將再繼續創作《彼得洛希卡》(1911)與兩年後的充滿爭議的世紀大作《春之祭》(1913);雖然《春之祭》當時毀譽參半,但卻讓他真正成為知名作曲家,人生在世享譽一甲子,作品更是傳世一世紀,是傳奇中的傳奇。

 

史特拉汶斯基主要作品

(基本資料整理於網路與維基百科,並附上超連結方便檢索)

  • 《煙火》(Fireworks,1909)
  • 火鳥》(The Firebird,1910)
  • 彼得洛希卡》(Petrushka,1911)
  • 《夜鶯之歌》(Le Chant du Rossignol,1917)
  • 春之祭》(The Rite of Spring,1913)
  • 《普爾欽奈拉》(Pulcinella,1920)
  • 《婚禮》(Les Noces,1923)
  • 《士兵的故事》(The Soldier's Tale,1918)
  • 《拉格泰姆》(Ragtime,1933)
  • 《伊底帕斯王》(Oedipus Rex,1927)
  • 《詩篇交響曲》(Symphony of Psalms,1930)
  • 《烏木協奏曲》(Ebony Concerto,1945)
  • 《浪子的結局》(The Rake's Progress,1951)
  • 《競賽》(Agon,1957)→採十二音列創作
  • 《洪水》(The Flood,1961-1962)
  • 《安魂聖歌》(Requiem Canticles,1965-1966)

 

【BON音樂】史特拉汶斯基:芭蕾舞劇《火鳥》(L’Oiseau de feu)介紹

【BON音樂】史特拉汶斯基:芭蕾舞劇《彼得洛希卡》(Petrouchka)介紹

【BON音樂】史特拉汶斯基:芭蕾舞劇《春之祭》(The Rite of Spring)介紹

 

 

狼.火鳥.魔法師.王子與公主

《火鳥》的芭蕾編舞家佛金在設計編舞時,受到年輕詩人皮奧特·波托姆金(Piotr Potiomine)詩作所啟發,再結合亞歷山大·阿凡納西耶夫(Alexandre Afanassiev, 1826-1871)寫作發行的童話故事:: 《伊凡·薩瑟維奇》(Ivan Tsarevich)、《火鳥》(Firebird)與《灰狼》(Gray Wolf)等故事,以想像結合虛構,重新發展出包含四個重點狼.火鳥.魔法師.王子與公主的全新芭蕾舞劇《火鳥》不思議劇情:

插畫家 Ivan Bilibine (1876-1942) 根據三個童話的全新故事《火鳥》所繪製的插畫。

Illustration d'Ivan Bilibine (1876-1942) pour Le Conte d'Ivan Tsarévitch, de l'Oiseau de Feu, et du Loup Gris (1899)

 

作者註:

「伊凡·特薩里維奇」(Ivan Tsarevich)(俄語為“Иван-царевич”,直譯為「伊凡王子」)是俄羅斯民間文學藝術的主要英雄之一。通常擔任故事主角,經常與科赫切伊(Kochtcheï)作戰。「伊凡王子」其中的一個角色因為史特拉汶斯基將其設定於俄羅斯芭蕾舞劇《火鳥》(Firebird)的大受歡迎,而在全世界廣被認識。

畫家Viktor Vasnetsov繪製之「伊凡王子-騎著灰狼的英雄騎士」(Ivan Tsarévitch chevauchant le loup gris
Viktor Vasnetsov, Ivan Tsarévitch chevauchant le loup gris.

 

法語版 故事前言:

在夢中,我看到自己騎著狼
Et dans mes rêves je me vois chevauchant un loup

沿著森林的長長小徑
Le long d'un sentier dans une forêt,

有位沙皇巫師
Parti combattre un tsar sorcier

在這公主被俘虜的土地上
Dans ce pays où une princesse captive

厚厚的高牆之後有著深深哀嘆。(倒裝句)
Se lamente derrière des murs épais.

在一個美麗的花園中間升起了一座玻璃宮殿,
Au milieu d'un jardin merveilleux s'élève un palais de verre,

火鳥整夜在那唱著歌
Et un oiseau de feu y chante toute la nuit

在金色果樹上被發現。(倒裝句)
Becquetant sur un arbre des fruits dorés".

 

《火鳥》故事概說

在濃密森林中由魔法師凱許齊支配著魔法之國。凶惡的凱齊許將迷失的過路者囚禁在古堡黑牢,或是「石化」變成一座座石像,永遠站立在「凱許齊的魔法花園」裡。

因為打獵而迷失在森林中的伊凡薩里維奇王子,忽然在樹林間見到傳說中的「火鳥」出現,並跳起了「火鳥之舞」。

伊凡王子趁其火鳥開心地跳著「火鳥之舞」時將她捉住,但在火鳥央求下,王子決定還其自由之身,火鳥遂回贈王子一支具有魔力的羽毛。



伊凡王子接到羽毛後,面前忽然出現一座城堡,城門打開:「十三位美麗公主出現」。
她們繞著一顆金蘋果樹跳著「少女們的輪旋曲」。帶頭的莎莉芙娜公主告訴伊凡王子此城堡乃魔法師凱許齊的大本營,他的法力能將路人變成石頭。說畢公主們翩翩起舞,伊凡因而愛上莎莉芙娜,兩人擁吻產生感情,但是她們必須在「日出」時回到城堡,號角響起,女孩們紛紛跑回堡中。

伊凡也尾隨公主進入城堡,「魔鐘響起」時,一批凱許齊的鬼怪手下衝出,將伊凡王子捉住,「凱許齊出現」想把伊凡變成石頭,兩人展開對話,而「公主們也為伊凡求情」。

霎時,伊凡將火鳥的魔力羽毛一揮,「火鳥再度出現」並迫使凱許齊手下不斷地跳著「煉獄之舞」,直到他們筋疲力竭、紛紛倒地。這個時候火鳥唱起優美的「催眠曲」,讓群妖酣然入睡。隨後火鳥指示伊凡偷到藏有凱許齊靈魂的巨蛋,也就是魔王凱許齊的生命源頭,伊凡將其搗碎讓「凱許齊斃命」。

凱許齊死後魔咒解除,所有成為石頭的路人、騎士都恢復正常自由,火鳥促成伊凡與莎莉芙娜這對戀人之後,魔法之國成為快樂之國,也音樂轉為「讚美詩」,火鳥飛向不知名的天際。(劇終)

(全劇終)

1920年畫家畢卡索繪製之史特拉汶斯基半身畫像

Stravinsky, sketched by Picasso in 1920

 

俄羅斯插畫家 里昂·巴克斯(Léon Bakst, 1866-1924)為《火鳥》繪製之海報原創角色繪圖(Firebird, Ballerina, 1910):

 

 

史特拉汶斯基:芭蕾舞劇《火鳥》(1910年)總譜封面

 

巴克斯為擔任芭蕾女伶 Tamara Karsavina繪製之服裝海報:

Costume de Léon Bakst pour Tamara Karsavina dans L'Oiseau de Feu

 

首演美麗的芭蕾女星塔瑪拉·卡莎維娜(Tamara Karsavina, 1885-1978) ,1911年樣貌:

by Emil Otto ('E.O.') HoppÈ, whole-plate glass transparency, 1911

《火鳥》的著裝扮相:

 

首演卡司

(基本資料整理於網路與維基百科,並附上超連結方便檢索)

美麗的芭蕾女星塔瑪拉·卡莎維娜(Tamara Karsavina, 1885-1978)與天才男舞者佛金(Mikhaïl Fokine)於1910年《火鳥》首演版本的照片檔案。莎莉芙娜公主佛金娜(Vera Fokina)、魔法師凱許齊布爾加科夫(Alexey Bulgakov)擔任。

Tamara Karsavina et Mikhaïl Fokine dans L'Oiseau de Feu (1910)

 

史特拉汶斯基在巴黎與拉威爾的合照

 

 

1910年芭蕾版 段落與劇情

演奏時間約48分鐘

 

《火鳥》芭蕾全劇電影版欣賞

Choreography - Michael Fokine
Cast: Nina Ananiashvili, Andris Liepa, Ekaterina Liepa.
Director: Andris Liepa.
Bolshoi State Academic Theatre Orchestra
conductor Andréy Chistiakov.

https://youtu.be/b_WJnRF5o0g

 

1910年版本 完整演奏與樂譜欣賞

https://youtu.be/38R_MIrKgtc

 

Stravinsky: The Firebird
Gergiev · Vienna Philarmonic
Salzburg Festival 2000

https://youtu.be/RZkIAVGlfWk


火鳥》除了有1907年的早期手稿版本與1910年首演版本之外,後來史特拉汶斯基多次改寫,分別有三次管弦樂組曲版本:1910、1919年與1945年等三個演奏版本,留給後世更多演出選擇。

 

版本比較

管弦樂配器

(基本資料整理於網路與維基百科,並附上超連結方便檢索)

1910年芭蕾舞劇版本,以後期浪漫派管絃配器常用之四管編制,如下:

《火鳥》芭蕾舞劇配器
弦樂
16 小提琴一premiers violons, 16小提琴二 seconds violons, 14 中提琴 altos, 8 大提琴 violoncelles, 6 低音大提琴 contrebasses, 3 部豎琴 harpes
木管
4部長笛 flûtes, 第二與第三部兼吹短笛 piccolos, 三部雙簧管 hautbois, 1 部英國管cor anglais, 3 部A調豎笛 clarinettes en la, 第三部豎笛兼吹D調豎笛, 1 部低音豎笛 clarinette basse, 3 部低音管 bassons, 第三部兼吹第二部倍低音管 contrebasson, 1 部倍低音管 contrebasson
銅管
4 部法國號 cors, 3 部C調小號 trompettes en ut, 3部 長號 trombones, 1 部低音號 tuba
打擊
定音鼓、三角鐵、雙鈸、大鼓、中鼓、鐘琴、鐵琴、鋼琴、鋼片琴
timbales, triangle, cymbales, grosse caisse, tam-tam, glockenspiel, xylophone, 1 piano, 1 célesta

 

  • 各版本音樂會組曲

史特拉汶斯基於1911、1919與1945年三度改編《火鳥》原作,以下為各不同版本的段落(最左欄為1910年芭蕾完整版本):

1910年芭蕾完整段落 1911年組曲
(約22分鐘)
1919年組曲
(約24分鐘)
1945年組曲
(約32分鐘)
序曲
魔法師凱許齊的魔法庭園
火鳥出現,伊凡王子尾隨
火鳥之舞
(啞劇I)
王子捕獲火鳥
火鳥的懇求
被魔法控制的十三位公主
(啞劇II)
公主們與金蘋果
伊凡王子的突然出現
(啞劇III)
公主們的輪旋曲
黎明
凱許齊的怪物士兵登場
捕獲伊凡王子
不死魔王凱許齊的登場
凱斯齊與伊凡的對話
公主們的求情
火鳥的出現
火鳥之咒語與妖怪們的瘋狂之舞
斯許齊魔法地獄之舞
火鳥的催眠曲
凱許齊的甦醒
凱許齊之死
一片深黑
凱許齊之花園重現、魔法的解除、被化為石頭的騎士們復活、大團圓

 

史特拉汶斯基與《火鳥》首演後,多次修改樂譜,以下為三次修改管弦樂版本年份與樂章比較:

1911年 組曲

第一套組曲有五個樂章,順序與原始芭蕾舞的編排保持一致。

  1. Introduction — Les jardins de Kachtcheï — Danse de l’Oiseau de feu
  2. Supplications de l’Oiseau de feu
  3. Jeu des Princesses avec les pommes d’or
  4. Khorovode des Princesses
  5. Danse infernale de Kachtcheï et de ses sujet

 

布列茲於1968年曾指揮灌錄1911年的版本

The Firebird - Ballet Suite (1911) : I. Introduction - Kashchei's Magic Garden and Dance of the Firebird

https://youtu.be/NN4wpzJlYOI

 


1919年 組曲

第二套組曲同樣包括五個樂章,音樂選擇與1910年版有所不同。樂團編制則從原始四管編制精簡為兩管編制,展現更加精巧的木管風格。

  1. Introduction — L’Oiseau de feu et sa danse— Variation de l’Oiseau de feu
  2. Rondes des Princesses
  3. Danse infernale de roi Kachtcheï
  4. Berceuse
  5. Final

 

Firebird Suite (1919 version)

https://youtu.be/2VbQ6SgYFc4


 

1945年 組曲

最後一套組曲,也常被稱為芭蕾舞組曲,創作於美國時期。長度也為三套組曲中最長,共有十個段落,順序與芭蕾舞作相同,演奏時間則約半小時。 

  1. Introduction — Danse de l’Oiseau de feu — Variations de l’Oiseau de feu
  2. Pantomime I
  3. Pas de deux : l’Oiseau de feu et Ivan Tsarévitch
  4. Pantomime II
  5. Scherzo : danse des Princesses
  6. Pantomime III
  7. Khorovode des Princesses
  8. Danse infernale de Kachtcheï et de ses sujets
  9. Berceuse
  10. Finale

Stravinsky Conducts The Firebird Suite, Japan 1959

(1945 revised version)

https://youtu.be/U-u33i1M0fI

 

Stravinsky: The Firebird Suite (1945 revised version)

Codarts Symphony Orchestra: Firebird Ballet Suite (1945) by Igor Stravinsky

https://youtu.be/m1TsCiHTICU


伯恩斯坦邀請史特拉汶斯基 指揮紐約愛樂《火鳥》芭蕾最終三景
1960.01.31. 錄影

https://youtu.be/IrMGqAmjbug

 

1965年,82歲的史特拉汶斯基於英國指揮《火鳥》芭蕾 ⟨搖籃曲⟩ 與 ⟨讚美詩⟩
Royal Festival Hall,英國倫敦

https://youtu.be/5tGA6bpscj8

 

延伸影片欣賞

指揮家Gerard Schwarz 分析介紹《火鳥》
Stravinsky Firebird Suite: Analysis by Gerard Schwarz

https://youtu.be/LUKATBkwuso

 

史特拉汶斯基的和聲使用 
Stravinsky and his Harmony

https://youtu.be/fGYWebr_6cg

 

Yuzuru Hanyu 羽生結弦 — The Firebird 火の鳥 (4K)

https://youtu.be/lNHFi8OQ7ZQ

 

 

開卷蹦藝術.享受美好閱讀時光

☕️一杯咖啡.一點心意.支持蹦藝術☕️

 

各類合作提案,聯繫方式:

*手機:0917.670.518 
*Line:https://line.me/ti/p/LB1ro0P0AU
*E-mail:jenpin888@gmail.com

【BON音樂】德弗札克:第九號交響曲《新世界》

【BON音樂】德弗札克:第九號交響曲《新世界》
Dvořák: Symphony No.9 in E minor Op.95 'From the New World'

– 資訊整理共享於網路,一起欣賞音樂與藝術之美 –
蹦藝術 | BONART


 

→德弗札克生平簡介

 

樂曲簡述

1891年,五十歲的德弗札克(Antonín Dvořák, 1841-1904)受到來自美國的邀約,想聘請他到美國國家音樂學院(National Conservatory of Music of America )擔任音樂院院長(1892-1895年),1892年他帶著家人遠從捷克赴美,展開他人生下半場的新世界之旅。

1892年來到美國的德佛札克,雖有家人在旁陪伴,也喜愛在美國這個新世界所見所聞,一方面接收著這來自新世界的養分,但另一方面,也經常時時思念著自己的故鄉。在美國的他,融合了心中的波西米亞的旋律、美國民謠與黑人靈歌等等素材,在他心中醞釀兒成為了一種全新的語彙,深切動聽,讓人一聽難忘。

德弗札克的第九號交響曲《新世界》,第二樂章英國管奏旋律優美無比,更個勾人鄉愁與愁思,許多人誤以為這旋律是直接取自美國民謠,但其實是德弗札克的原創旋律。

 

延伸閱讀

https://bonart.com.tw/dvorak-string-quartet-in-f-major-op-96-american/

https://bonart.com.tw/all-about-dvoraks-cello-concerto/

 

我寫的.都是捷克音樂

在人生晚年,已臻化境的作曲家德弗札克僅以一句話,謙虛地概括他自己畢生之創作。

說:「我所留下的作品,永遠只是普通的捷克音樂。


作曲家簡介

(引用自維基百科,連結

德弗札克Antonín  Dvořák,1841年9月8日-1904年5月1日),捷克國民樂派作曲家。

追隨著浪漫主義時期民族主義者的典範貝多伊齊·史麥塔納,德弗札克經常在他的作品中使用摩拉維亞和他的故鄉波希米亞(當時屬於奧匈帝國,現屬捷克)的民謠音樂的旋律及其他方面。德弗札克自己的風格經常被描述為「吸收了民歌的影響並找到有效的方式利用它們,用交響樂的傳統最完滿的再現了一個民族的特色」。其代表作有第九交響曲《新世界交響曲》、《B小調大提琴協奏曲》、《斯拉夫舞曲》、歌劇露莎卡》。他被認為「可能是他那個時代創作最多面向的作曲家」。

 

出生和年輕時代

德弗札克出生地

德弗札克出生在布拉格(當時屬於奧匈帝國,現屬於捷克)附近的內拉霍奇夫斯鎮伏爾塔瓦河旁的磨房內,他的父親František Dvořák經營祖傳的客棧和肉店。他的母親Anna Zděnková是一名貨物看守的女兒。安東尼是他們第一個兒子,安東尼總共有八個弟弟。

他6歲的時候在Nelahozeves上小學,在那裡他第一次上小提琴課。1853年他遷往茲洛尼采學習德語。當時德語是波希米亞的生存之本。在那裡他跟隨教堂唱詩班領唱Antonín Liehmann學習鋼琴和管風琴。在此期間,他有時演奏管風琴補貼家計。他還在他老師的樂團中演奏,並且開始作曲。有一個由來已久而且由一封偽造的滿師證書所支持的傳言,說德弗札克的雙親強迫安東尼學習屠宰技術,但目前沒有任何證據證明這個傳言的真實性。

1856年秋德弗札克去了捷克卡梅尼采,據推測他是為了進修德語,並且準備到德語教學的布拉格管風琴學校上課。1857年10月他上了兩年的管風琴學校,也在一所普通學校上過學,還作為中提琴手在一年登台兩次的Cäcilien協會樂團中演出。

 

職業音樂家的第一步

德弗札克本想謀一個管風琴師的職位,但失敗了。1859年夏天開始他就在Karl Komzák的樂團裡面當中提琴手,在咖啡館,或是公眾場合演奏樂曲集錦,序曲和舞曲。德弗札克這樣過了十一年,其間沒有發表作品。從這段時間流出下來的作品判斷,他是自學的作曲,而且可以說是按部就班的,從開始的莫札特,經孟德爾頌舒曼直到1870年代末的華格納。剛開始他的重點是弦樂四重奏

1862起Komzák的樂團在新開的布拉格臨時劇院登台,約在1865年升級為歌劇樂團。在國家劇院落成之前,這座臨時劇院是第一所捷克歌劇戲劇的用武之地。其中史麥塔納貢獻良多,他的《布蘭登堡人在波希米亞》和《被出賣的新嫁娘》1866年就是在此首演的。

1865年起德弗札克除在樂團的工作外,還開始在劇院教授鋼琴。他的女學生有姐妹倆JosefinaAnna Čermáková。當時德弗札克愛上了17歲的Josefina,可惜未成眷屬,但當時11歲的Anna,卻在8年後,即1873年11月17日與德弗札克成婚。

 

成名

1870年德弗札克寫下第一部歌劇《阿爾弗雷德》,德語劇本,但歌劇在他生前都不曾獲得上演機會,可以看作是一次練筆。第一部為觀眾所接受的作品是歌劇《國王與燒炭工》,Bernhard J. Lobeský寫的捷克語劇本。1871年7月他辭去了樂團工作,只為了多點時間作曲。在1871年到1873年,他發表了歌劇,室內樂和為合唱和樂團而寫的讚美詩《白色山的遺產》,這些作品得到了熱情的讚美與肯定。

只是其歌劇《國王與燒炭工》不盡如人意。1873年臨時劇院已經開始排演,但是不得不中斷,據稱原因是這部歌劇太難而不可能演唱。德弗札克再次重新審視其曲風,並且拋棄了新德國學派的那一套重新作曲,1874年首演,結果是大獲成功。

1874年開始他開始到私立音樂學校授課,2月他得到了一個管風琴職位,在此職位上他一直工作到1877年。

 

蜚聲國際

1874年到1877年間他都得到國家獎學金。愛德華·漢斯力克是這個評委會的成員,後來還有布拉姆斯,後者成就了德弗札克的決定性突破——通過與之友好的出版商西姆羅克,德弗札克的二重唱合集《摩拉維亞之聲》得以出版。同時,這也標誌著兩位大作曲家終身友誼的開始。

 

出國旅遊

1884年德弗札克接受愛樂協會的邀請第一次前往倫敦。這兩年內寫成的《鬼新娘》(露莎卡,根據Karel Jaromír Erben的敘事詩寫成)和《聖潔的魯米那》是伯明罕利茲的委託之作。

第一次倫敦之行後,德弗札克到普日布拉姆(Příbram)旁的維索卡山(Vysoka)避暑,在那裡他可以充分遠離城市享受大自然。1877年起他的公眾露面停息,只接受少量的委託,修改舊作,寫作歌劇《雅各賓派人》。

1889年初德弗札克應俄羅斯皇家音樂協會之邀到訪莫斯科聖彼得堡。在再一次的倫敦之旅後他回到布拉格,在那裡他接受了卡爾斯大學榮譽博士頭銜,1890年10月他成為音樂學院教授。其實1889年一月他就收到聘任提議,但由於他當時事務繁忙不得不推掉。

 

在新世界

照片中1893年德弗札克一家和他的朋友在紐約。從左到右是:他的妻子安娜,兒子安東寧,莎蒂·西伯特,約瑟夫·科瓦里克,莎蒂·西伯特的母親,女兒奧提莉,最右為德弗札克本人。

照片中1893年德弗札克一家和他的朋友在紐約。

 

1892年至1895年間,德弗札克到紐約市美國國家音樂學院擔任院長,年薪為當時的15000美元,這對德弗札克的財政狀況來說是非常具有吸引力的。但他也要考慮到家庭團聚的問題,他的妻子,女兒Otilie和兒子Antonín陪同前往。其他四個孩子只在1893年夏天來美國。那時一家在愛荷華州的捷克移民村斯畢維里歡度美好時光。

聘任建議是由慈善家珍妮特·瑟伯夫人提出的,她想把美國從歐洲音樂一統天下的局面中解放出來,並且樹立美國自己的藝術偶像。她建議作曲家從美國詩人亨利·沃茲沃思·朗費羅的長詩《海華沙之歌》選取題材,寫一部美國歌劇。德弗札克深深認同美國黑人和印第安人音樂應該是美國音樂的發展基石,認為通過它們將會找到美國音樂自己的風格。德弗札克在紐約遇到了他後來的學生哈里·布雷——最早的美國黑人作曲家之一。他向德弗札克介紹了美國黑人的傳統靈歌

1893年,德弗札克從《海華沙之歌》這個描寫印第安人的偉大詩篇中找到靈感,再結合自己對印第安人和美國黑人音樂的研究,最終為紐約愛樂樂團寫出了很出名的作品:第9號交響曲《來自新大陸》。1893年12月16日,德弗札克的朋友安東·塞德爾指揮紐約愛樂樂團在紐約著名的卡內基音樂廳首演了這部交響曲,獲得熱烈歡迎。他在紐約還寫有《感恩贊》和第12號弦樂四重奏,就是《美國弦樂四重奏》。從中可看到美國的音樂元素的滲入,例如五聲音階,一個降低的導音切分音的應用。

德弗札克在音樂學院的主要工作是作曲課,他的學生有魯賓·高德馬克

 

從美國歸來

本來他的任期為兩年,後來延長兩年,可是1895年4月德弗札克就回國了,原因可能是贊助人Thurber經過一次經濟危機後財政情況急劇惡化,導致德弗札克被多次拖欠薪水。

德弗札克在維索卡山平靜地度過了幾個月,11月份再次到布拉格音樂學院上任。他曾打算過搬到維也納,在那得到一個位置應該不成問題,但最後還是沒有付諸現實。期間誕生了他最後一部弦樂四重奏。

 

交響詩

1896年德弗札克與絕對音樂劃清界限。雖然他之前寫過一些被稱之為標題音樂的作品,如1889年的為鋼琴而作的《詩意聲樂畫》,他稱之為「標題音樂,但是是舒曼式的」,或是同年的Dumky三重奏(鋼琴三重奏)。但現在他直接轉向交響詩的創作。這是一種音樂體裁,在李斯特華格納的新德國學派里,它是爭論的焦點之一。

這一年之內他寫了《露莎卡》、《午時女巫》、《金紡車》和《野鴿》。這些作品都是根據捷克詩人Karel Jaromír Erben的敘事詩集《Kytice》創作的。他用散文式的音樂告訴聽眾這些故事的情節。下一年他還寫了《英雄之歌》,雖然他並沒有公開其大綱,但是他在一封信中卻對之作了解釋。

 

最後歲月

布拉格德弗札克像

此時的德弗札克已經完成了其室內樂和管弦樂的創作。在他最後的歲月里他只寫歌劇:1898年《魔鬼與凱特》、1900年《露莎卡》和1902/3年的《阿米達》。

在《阿米達》首演的時候,德弗札克因腿疼而不得不中途離開。幾天後因為感冒,只能在床上休息。1904年5月1日他在家人的陪伴下悄然離世,死因是中風而去世,享壽62歲。在逝世的第四天,捷克為他舉行國葬。

2005年6月捷克票選「最偉大的捷克人」(Největší Čech)中,他排名第八。(作曲家簡介引用自維基百科)


創作過程

1892年在開始美國生活並擔任音樂院院長之後,隨著生活的安定德弗札克逐漸開始構思在美國的創作。在整理了心中的想法之後,1893年他也開始了全新交響曲的創作:1893年1月10日正式開始創作,1月21日便完成了第一樂章,1月25日完成第二樂章,1月31日完成第三樂章,作曲速度非常迅速;但第四樂章則等到3月12日才完成,終於完成全曲。而喜歡上美國本地音樂的德弗札克也在1893年夏天訪問愛荷華州,位於斯皮爾維爾的BilyCloks House,與當地的美洲原住民共度時光,並仔細研究當地原住民音樂風格。

 

 

樂曲編號

當年《新世界》交響曲首度出版時,編號其實是「第5號」(出版順序),後來學者再重新根據創作時間編號後,《新世界》才改列為第9號。


 

關於首演

《新世界》交響曲完成於1893年,並於同年12月16日由指揮家安東.塞爾德(Anton Seidl, 1850-1898)指揮紐約愛樂交響樂團(現紐約愛樂前身)於卡內基音樂廳首演。

 

安東.塞爾德指揮紐約愛樂交響樂團首演現場速寫圖

 

報紙樂評:

德弗札克偉大的交響曲:由紐約愛樂擔任首演

關於這無與倫比的美:

First Movement the most Tragic,

Second the most beautiful,

Third the most Sprightly.

 

創作時德弗札克並無給予標題。

但在首演前,德弗札克不但加上了《新世界》(from the new world)的標題,在之後的倫敦首演之前,德弗札克也寫下給倫敦首演的介紹:

"我稱此交響曲為《新世界》,因為它是我在美國寫的第一首作品。依我的看法,這個國家的影響(意指黑人、印地安人、愛爾蘭人的民謠旋律)很容易看見。這首和其他在美國寫作的曲子,和我早先的作品,在色彩和個性上都很不一樣──但是我不會自我分析。我希望英國的聽眾能夠像以往一樣了解我。很遺憾我不能在首演時親臨指揮。你們能好心讓我知道演出反應如何,並寄給我倫敦輿論的批評嗎?慢板和序奏部分應該非常緩慢。對了,速度!速度是很可怕的事情。"(取自維基百科網頁:連結

 

德弗札克的總譜首頁手稿

 

樂曲編制

如下方總譜所示,本曲為兩管編制交響曲。

《新世界》交響曲編制

兩部長笛(二部兼吹短笛)

兩部雙簧管(二部兼吹英國管)

兩部A調與bB調單簧管

兩部低音管

四部法國號(E調, C調與F調)

兩部小號(E調, C調與E♭調)

中音長號、次中音長號與低音長號

低音號(僅第二樂章)

定音鼓

三角鐵(僅第三樂章)

雙鈸(僅第四樂章)

弦樂五部


樂章介紹

第一樂章 - e小調,4/8拍,奏鳴曲快板曲式。

慢板(Adagio)- 甚快的快板(Allegro molto)

序奏(慢板)主題

 

樂譜版本欣賞(序奏慢板)

 

甚快的快板 主題

 

樂譜版本欣賞(快板)

 

第一樂章 曲式結構

慢板前奏 呈示部 第一主題 呈示部 第二主題 呈示部 第三主題 發展部 再現部 尾聲
Introduction Exposition -
First Theme
Exposition -
Second Theme
Exposition -
Third Theme
Development Recapitulation Coda

 


第二樂章 - 降D大調,4/4拍,三段體A-B-A’。

最緩板(Largo)

前奏譜例

 

英國管慢板主題(念故鄉)

 

B段主題(長笛+雙簧管)

 

第二樂章 曲式結構

前奏

Introduction

A段
Section A
B段
Section B
A'段
Section A'
尾奏終止式
Ending 
Third
Choral of Trombone: 10:07 English Horn Solo: 10:59
Bassoon solo: 12:15
Clarinete solo: 12:31
Choral of Winds: 12:49
Strings Choral: 13:18
English Horn Solo: 14:17
Bassoon Solo: 14:31
Horn Choral: 15:00
Chora of Oboe and Flute: 15:26
Choral of Winds: 16:04
Clarinete Solo: 18:00
Strigns choral: 18:00
Oboe solo: 19:19
Choral of Winds : 19:23
Theme of the 4th movement: 19:44
English Horn Solo: 20:16
Strings Choral: 20:46
Violin Solo: 21:33
Cello Solo: 21:33
Winds Choral: 22:02
Choral of trombone: 22:51
Last Chord: 23:49

第三樂章 - e小調,3/4拍,輪旋曲式

活潑的甚快板(Molto vivace)

A主題譜例

 

B段主題譜例

 

中段(Trio)譜例

 

 

 

第三樂章 曲式結構

第一主題 第二主題 中段 尾聲
Theme A Theme B Trio Coda

第四樂章 - e小調,4/4拍,奏鳴曲快板曲式

火熱的快板(Allegro con fuoco)

 

快板主題譜例:

 

第四樂章 曲式結構

序奏 呈示部 發展部 再現部 尾聲
Introduction 第一主題

第二主題

Development Recapitulation Coda

 


【BON話題1】三大主題比一比

首次聽到德弗札克大提琴協奏曲、弦樂四重奏《美國》跟《新世界》交響曲時,某些段落有沒有一種「似曾相識」的感覺呀?

其實當我們拿出大提琴第一樂章主題與《新世界》交響曲第四樂章主題並列比較時,各位會發現,這兩者其實有著許多驚人的相似之處~也難怪聽起來如此熟悉(XD):

 

大提琴協奏曲主題

 

《新世界》交響曲主題

 

然後我們再加入《美國》的第一樂章主題進來比一比:

《美國》弦樂四重奏主題

(寫於1893年,《新世界》之後,在美國的第二首作品)

 

從上面三個譜例,看出來德弗札克旋律中的「美國味」是什麼了嗎?(XD)


【BON話題2】《新世界》交響曲登月球?

1969年,太空人阿姆斯壯(Neil Armstrong)執行阿波羅11號登陸月球任務時,也帶了一捲德弗札克《新世界》交響曲在太空船上播放,不曉得是阿姆斯壯特別喜愛這首曲子?抑或這代表著1969年時人類認為登陸月球就是正在探索未來的「新世界」?

我們無法得知背後的原因,但這件事情但當年也成為新聞內容與話題。

https://youtu.be/9_IoONiH3tM


【BON話題3】大白鯊也瘋狂?

電影配樂作曲家約翰威廉斯的《大白鯊》兩音主題名聞遐邇,可說是電影配樂早期最具創意的動機設計。但如果您聽過德弗札克《新世界》第四樂章前奏之後,可能會訝異地發現兩者是如此相近...

https://youtu.be/UPAxg-L0xrM

 

 

意外嗎?還有進階版喔~

現在...《星際大戰》也要瘋狂了~~

點擊照片進入「神秘影片」

 

借來的動機XD

https://youtu.be/JtRU8cMp0Nk

 

 

開卷蹦藝術.享受美好閱讀時光

☕️一杯咖啡.一點心意.支持蹦藝術☕️

 

各類合作提案,聯繫方式:

*手機:0917.670.518 
*Line:https://line.me/ti/p/LB1ro0P0AU
*E-mail:jenpin888@gmail.com

【苗北講堂】2022上半年系列(四)芬蘭.西貝流士-自由奮戰正義之聲

【苗北講堂】2022上半年系列(四)芬蘭.西貝流士-自由奮戰正義之聲
Miaobei Art Center X BONART Music lecture 2022-4

– 資訊整理共享於網路,一起欣賞音樂與藝術之美 –
蹦藝術 | BONART


積厚流光 音樂群雄

橫跨歐洲五國.十九世紀的最美的音樂人文風情

藝文講堂為日前重要的藝文參與模式,為營造藝文共學常態環境,本系列講座以「積厚流光 音樂群雄」為設想,橫跨歐洲五國,以十九世紀最美的音樂人文風情為主軸,由超人氣音樂導聆人林仁斌老師用精彩的故事,帶您穿越時空,輕鬆悠遊古典音樂美妙的領域,讓您瞬間化身音樂欣賞達人。

苗北講堂《積厚流光 音樂群雄》| 林仁斌主講

 

主講:林仁斌老師(蹦藝術網站執行長)

 

報名資訊

(一)報名方式:
◆線上報名,點選上方「馬上報名」,填寫完google表單後,完成繳費。
◆臨櫃報名,至苗北藝文中心服務台填寫報名表,並完成繳費。
◆郵寄報名,填妥報名表(請自本頁面下方下載),並且完成繳費,將報名表郵寄至苗栗縣竹南鎮公園路206號苗北藝文中心(信封請註明:111-1苗北講堂)。
◆電子郵件報名,填妥報名表(請自本頁面下方下載)並完成繳費,將報名表寄至:ychuang@miaobeiac.org,主旨:111-1苗北講堂,即完成報名。

(二)繳費資訊
◆ 現場繳費:請攜帶報名表至苗北藝文中心服務台
◆ 線上匯款
匯款帳戶:
戶名:苗栗縣苗北藝文中心
銀行:臺灣土地銀行頭份分行(0050212)
帳號:021-051-051-316

相關附件 - 111-1苗北講堂-紙本報名表.pdf


歐洲五國.五種音樂風情

(四)芬蘭.西貝流士-自由奮戰正義之聲

111年4月07日(星期日)10:00

西貝流士生活在受到俄羅斯帝國侵佔的芬蘭,當時的芬蘭,喪失國家自治權。他透過樂曲,展現芬蘭人不屈不撓、為自由奮戰精神;透過音樂古典曲式融合國家故事,清晰傳達芬蘭民族象徵、凝聚芬蘭民族精神,更是感動全球樂迷。北國音樂之魂,在西貝流士作品中展露無遺。

 

芬蘭國寶 西貝流士

芬蘭國寶級作曲家 - 西貝流士


西貝流士不僅是芬蘭國寶級的作曲家,更是國民樂派的代表性人物。他除了是芬蘭最重要作曲家,更是民族主義音樂和浪漫主義音樂晚期重要代表。西貝流士以擅長於寫作雄渾、壯闊的大型管弦樂曲而知名:蘇格蘭作曲家、音樂評論家與作家 Cecil Gray 更是推崇 西貝流士為 和布拉姆斯之後最優秀的交響曲大師。

終其一生,西貝流士總共完成七首交響曲,比起稍早的布拉姆斯、布魯克納、馬勒,毫不遜色。這位國民樂派芬蘭作曲家創作譽滿全球,堪稱最具有芬蘭魂之作曲家。他的音樂中滿滿的芬蘭味,道盡祖國歷史、人文,甚至地理與風土,更能表現出芬蘭人堅忍精神;他讓世人藉由音樂感受了解他的祖國,是上個世紀最偉大的作曲家之一。

 

蹦藝術 延伸閱讀

【BON音樂】西貝流士:第1號 e小調 交響曲 介紹
【BON音樂】西貝流士:第2號 D大調 交響曲 介紹

 

西貝流士 生平

(基本資料整理於網路與維基百科,並附上超連結方便檢索)

西貝流士(Jean Sibelius, 1865-1957)出生在芬蘭海門林納,父親為一名醫生,但在他3歲(1868年)時便因長年照顧飢荒災民而惹上傷寒而過世,後隨母親回娘家生活。因歷史因素、地域原因及文化差異,西貝流士自小便在瑞典語的環境下長大,反而是後來因想考進一所能直升中學的芬蘭語學校,才開始學習芬蘭語。

童年時期外婆為西貝流士提供了不少學習音樂的機會,轉入芬蘭語學校後,西貝流士開始學習小提琴,亦參與了學校的樂團訓練,也開始寫了一些小品樂曲,中學畢業後,他考進赫爾辛基大學學習法律,同時也獲特別安排,於赫爾辛基音樂學校(今西貝流士音樂學院)學習音樂,師隨韋格流士學習作曲;華斯耶夫(Mitrofan Wasiljeff)學習小提琴。西貝流士對音樂的興趣與日俱增,最後決定留在赫爾辛基音樂學校學習。24歲(1889年)時赴柏林維也納深造。三年後回芬蘭作了第一首音樂詩《薩迦》(「傳奇」),立即轟動。34歲(1899年),他創作了著名的《芬蘭頌》。西貝流士不喜歡城市的喧囂,而選擇居住在鄉村,靠政府的年金過著舒適的創作生活。46歲(1911年),他接受了喉部大手術。61歲(1926年)後,基本停止了創作活動,其原因成為音樂史上的未解之謎之一。

西貝流士一生橫跨了浪漫、國民及現代樂派,但他的創作生涯卻僅僅佔據人生的 1/3。1926年,西貝流士完成交響詩 (Symphonic Poem)《塔比奧拉》後,毅然決然停止創作,往後三十年當中,再無任何作品問世。歷史也許隨時間被淡忘,但音樂卻穿越時空,締造出永恆不朽的價值。被視為芬蘭國寶的西貝流士,備受政府與人民的禮遇,在他50歲生日那天,芬蘭政府甚至宣告全國放假慶祝,並將他的生日12月8日訂為國定假日(芬蘭音樂日 - Day of Finnish Music),綜觀古今中外音樂大師,能享有如此殊榮的,大概也只有西貝流士吧!

西貝流士的創作重心是管絃樂作品。他善於使用管樂器營造出陰鬱,幽森暗沈的氣息,令人聯想到芬蘭的自然風景,同時也善於表達雄壯,恢弘的音樂效果。雖然許多人將他歸類在民族樂派下,在音樂語言上,基本上呈浪漫主義風格,但後期部分作品的和聲有所突破。西貝流士是一位較為保守的作曲家,其優秀作品雖然數量較多,水準也很高,但大部分其他作品,特別是非管絃樂作品則多數屬於沙龍音樂性質,意義不大。

西貝流士的音樂對英國和美國作曲家影響尤大,在英美兩國他曾被視為最重要的當代作曲家。他的管弦樂作品,多取材於民族史詩或民間傳說。根據由芬蘭民間詩歌和神話編成的史詩題材進行創作。許多英國作曲家,如巴克斯班托克艾爾蘭等都曾模仿西貝流士的創作風格。另外,荀貝格也認為他是當代最重要的交響曲作者。

 

芬蘭歷史 簡說

(基本資料整理於網路與維基百科,並附上超連結方便檢索)

19世紀初的 1808年芬蘭戰爭中,瑞典與俄羅斯交戰落敗,俄羅斯帝國入侵並佔領瑞典,於是芬蘭被俄羅斯沙皇亞歷山大一世的軍隊占領,原本屬於瑞典固有領土的芬蘭就如此割讓予俄羅斯帝國。從此芬蘭成為了成為俄羅斯帝國內的自治大公國,同時亦更名為芬蘭大公國(Grand Duchy of Finland),並由沙皇兼任大公直到1917年。

1917年12月6日俄國布爾什維克革命十月革命)後不久,芬蘭宣布獨立

1918年這個國家經歷了一次短暫的內戰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芬蘭與蘇聯兩度交手:1939—1940年的冬季戰爭以及1941—1944年的繼續戰爭,繼續戰爭其實就是芬蘭加入德國的巴巴羅薩行動的戰役,1941年6月25日,德國侵蘇行動的三日後芬蘭對蘇聯宣戰,動員兵力47萬人入侵蘇聯,其間收復了冬季戰爭前的領土,為建立「大芬蘭」,芬蘭進一步入侵卡累利阿,9月控制奧涅加湖並攻占彼得羅扎沃茨克,但在摩爾曼斯克,芬德聯軍受到阻滯。

1944年6月蘇聯反攻芬蘭,於維堡-彼得羅扎沃茨克攻勢重新擊敗芬軍,同時德軍在愛沙尼亞被蘇軍戰敗,於是在9月同蘇聯簽停戰協定,在盟軍和蘇聯壓力下,芬蘭發動拉普蘭戰爭,芬蘭將德軍趕出了芬蘭北部地區。

1947年和1948年與蘇聯簽署的多份條約規定了芬蘭對蘇聯的義務與限制,芬蘭在1940年合約的基礎上,更多的東部領土遭到蘇聯侵佔。為免進一步受蘇聯控制,芬蘭和瑞典奧地利一樣成為中立國,並拒絕加入北約華約

1991年蘇聯解體後,芬蘭終於可以自行決定獨立的外交政策,並且在1995年加入歐盟

2007年3月18日議會選舉,芬蘭中間黨在議會選舉中獲勝,獲得200個議席中的51席,成為第一大黨,聯合黨獲得50席,社會民主黨獲得45席,左翼聯盟獲得17個議席,綠色聯盟獲得15個議席,瑞典族人民黨芬蘭基督教民主黨分別獲得9個和7個議席。4月19日,以馬蒂·萬哈寧為總理的政府宣誓就職,政府由中間黨、聯合黨、綠色聯盟和瑞典族人民黨組成

2015年4月19日議會選舉,芬蘭中間黨在議會選舉中獲勝,獲得200個議席中的49席,有右翼民粹主義傾向的正統芬蘭人黨獲得38席,聯合黨獲得37席,三黨其後組成中間偏右聯合政府。正統芬蘭人黨在2017年6月13日出現分裂,部分黨員退出正統芬蘭人黨,繼續與中間黨和聯合黨組成聯合政府。

芬蘭地理簡說

(基本資料整理於網路與維基百科,並附上超連結方便檢索)

芬蘭總面積共338,000平方公里(大約是台灣的9倍大),國土分佈屬於狹長型國家,是歐洲第八大國。南北最長距離達1,157公里,東西最寬為542公里。

芬蘭被譽為「千島之國」與「千湖之國」:精確來說全國共有188,000個湖泊(面積500平方米以上的)和179,000個島嶼。芬蘭地勢平坦,拉普蘭北部地區位於芬蘭、挪威邊界的哈爾蒂亞峰位於挪威一側的最高峰海拔1,365米,其位於芬蘭一側的海拔1,328米的山坡處,為芬蘭最高點[22]。芬蘭最長的河流是凱米河,長550公里[23]

除了湖泊之外,全國為大片森林覆蓋,佔國土面積的69%。可耕種面積較少,僅占8%。島嶼集中最多的地方是在西南部位於芬蘭大陸和奧蘭群島主島之間的群島海里。

芬蘭地處北溫帶,冬天寒冷,有時嚴寒,夏天則比較溫暖。芬蘭地處北緯60度到70度之間,有四分之一的地方處在北極圈,最北的地區夏天有73天太陽不落於地平線下,冬天則有51天不出太陽。

芬蘭擁有世界上緯度第二高的首都赫爾辛基,僅次於冰島首都雷克雅維克

芬蘭地圖:

芬蘭地圖

⟪芬蘭頌⟫ 的由來

(基本資料整理於網路與維基百科,並附上超連結方便檢索)

芬蘭頌》,作品26(Finlandia, Op.26)乃是芬蘭作曲家西貝流士所創作的交響詩,全長約9分鐘。西貝流士除了交響曲外,他利用芬蘭的歷史題材在管弦樂作品的創作表現出色,並在1899年為愛國歷史劇《歷史的情景》所寫的配樂,其後在1900年為了法國巴黎萬國博覽會演出再稍事修正編成《芬蘭頌》, 並成為西貝流士聞名全世界的最重要代表作。

 

好文閱讀:

【曠野藝文∕喚醒國魂的西貝流士】

文. 陳茂生(林仁斌補充)

芬蘭,這多災多難的北歐小國,在經歷了五百多年瑞典帝國的統治之後,卻於一八○九年落入另一個大帝國──沙皇時代的俄羅斯帝國的統治。

西貝流士出生之時,適逢歐洲民族主義抬頭,當時的芬蘭也籠罩在民族意識覺醒的氛圍之中。別人用槍和大砲革命,熱愛祖國的西貝流士則用筆和五線譜,開啟了芬蘭民族主義運動;一場非武力革命,就此沸騰展開。民族獨立的種籽,經由西貝流士筆下一首首動人樂曲,在芬蘭的天空飄散開來,激起了人民的愛國熱忱與反抗決心。

不同的是,俄羅斯將芬蘭併為「大公爵領地」;在亞歷山大第一及第二世皇帝統治下的八十多年之間,芬蘭人享有了「自治區」的自由及喜樂,但許多芬蘭人更憧憬著光明的前途...。

未料,一八九四年時,尼古拉二世接掌王權之後,為了貫徹他的「皇民化」政策,也就是使芬蘭全面「俄羅斯化」(與當年日本人要將臺灣「皇民化」的情況似乎如出一轍),俄皇派出一位大將軍 勃博力可夫(General Bobrikov)到芬蘭首都赫爾辛基坐鎮。芬蘭的天空頓時黯淡無光。一八九九年,勃博力可夫將軍更頒布了「二月宣言」,芬蘭自治區就此告終,俄語成為各級學校的主要語言,政府機構上自省長、市長、軍長,下至警察、戶政人員全被換成俄國人。

芬蘭人原本的言論及集會自由不再,勃博力可夫將軍的密探更是四伏,任何違法者馬上被送進牢獄。

該年十一月三至五日,芬蘭人民在忍無可忍下,終於在首都赫爾辛基廣場舉辦所謂的「新聞節慶」,表面上是為紀念芬蘭的新聞事業、文學、教育及文化發展而舉行的「募捐及慈善活動」,事實上卻是在抗議俄羅斯帝國的迫害。(註1)

歷史是何等詭譎,芬蘭人雖早在一八三○年左右就已開始了民族的覺醒,但若沒有勃博力可夫將軍的「鐵腕」鎮壓,芬蘭人或許仍然「沉醉」於所謂的「自治區」那種假民主、偽自由的狀況之中,國家被併吞、民族被同化了還毫無知覺。

「新聞節慶」的重頭戲是歷史劇《歷史的情景》,該劇由當時的劇院經理貝爾邦利.芬內(KaarloBergbom)撰寫劇本,戲劇性地將芬蘭歷史中不同時代的重要代表事件,從最古老的印刷術史、小學教育的濫殤,一直到蒸汽火車的發明,最後則以十九世紀的事件作結,共分六段演出。

當時三十五歲的西貝流士,已是芬蘭最有名氣的作曲家。該年,他的第一交響曲首演的非凡成功,可能使得芬蘭人更期待他為這大事件譜寫音樂。西貝流士果然不負眾望,不但作了曲,還親自指揮樂團,配合歷史劇的演出及詩詞的朗誦。

愛國心強烈的西貝流士,把前五段的音樂寫成騷動不安、刻畫芬蘭人民「國家掙扎」之環境,但是在第六段結尾的「芬蘭,醒來吧」(Heraa Suomi)(註2)時,西貝流士先是以銅管樂帶出仍然擾人的混亂,但不久之後,「呼喚人們醒覺」的號角聲出現,那急促的節奏,催促著人們沉睡的心靈,定音鼓則在最低層中攪動,管弦樂支撐著在最高音上一陣陣的號角催逼聲,清脆的鈴聲更像在喚醒人心;隨後「戰鼓齊鳴」之中,管弦樂如波濤洶湧地匯集而成氣勢磅礡的渴望自由之聲。但是,突然之間,木管樂以近乎聖詩式的四部和聲,帶出了充滿信心的音樂。單純寧靜的旋律,似乎在告訴人們要沉著以赴,音樂在一種紛擾動盪之中,突顯出特殊的靜謐力量。

樂曲《芬蘭覺醒》(「呼喚人們醒覺」)是在1899年11月4日,於赫爾辛基的瑞典劇院以愛國歷史劇中的配樂型態演出,由西貝流士親自指揮赫爾辛基愛樂管弦樂團舉行首演。而1900年改寫的獨立的《芬蘭頌》交響詩,則是在1900年7月2日,由芬蘭派遣至法國參加「巴黎萬國博覽會」 (Paris World Exhibition) 之赫爾辛基愛樂管弦樂團,在指揮家 卡雅奴斯(Robert Kajanus)指揮下完成首演。

西貝流士以弦樂器的合奏重複主題而呈現出聖詩式的音樂內聚力。結尾樂段則是以所有樂器合奏的手法,強調在首段的紛擾之中,人們的心已覺醒了,燦爛輝煌的銅管樂,把那充滿信心的主題,再度呈現,全曲把萬眾期待勝利之心匯集於「阿們」的樂聲之中,達到最高潮而結束。廣場上的芬蘭人繼續以被灼熱的愛國心,不斷吟唱著那日後被全世界尊敬的《芬蘭頌》(Filandia),而西貝流士更是盡情地指揮著樂團,一再重複演奏。(註3)

這首不到九分鐘的音樂,竟成為喚醒芬蘭國魂的《芬蘭頌》~成功地喚起了芬蘭人民心底的共鳴,讓飽受俄國殘暴統治的芬蘭同胞們心中所堆積的滿腔仇恨,藉由樂音,終於得以釋放。不但使西貝流士成為芬蘭的國寶級大人物,從此也成為芬蘭爭取國家獨立的「戰歌」,它是直接促進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芬蘭宣布獨立而定名為「芬蘭民主共和國」最偉大的力量之一。(註4)

註釋:
1.參考“Jean Sibelius”,Harold E. Johnson著,89-90頁。Alfred A. Knopf, New York, 1959.
2.Haraa Suomi,芬蘭語,Suomi就是芬蘭。譯為《芬蘭,醒來吧!》的這首聖詩式的四部合唱,是1881年芬蘭一位相當有名氣的合唱音樂作曲家Emil Genetz(1852-1930)所作 ;為的是慶祝芬蘭史詩名家Elias Lonnrot(1802-1884)八十歲大壽而創作的。Lonnrot先生是1830年代,促使芬蘭人民「民族覺醒」的重要推手。當時,西貝流士仍是16歲的中學生,對這首作品應已是耳熟能詳,因為全國各級學校都唱著它,西氏在這個特殊的節慶中,下意識地採用了這首被傳唱已近10年的「愛國歌曲」之旋律片段,似乎是很自然的事。
3.同註1.,92頁。
4.1917年12月7日,芬蘭宣布獨立。5.Aino Jarnefelt的家族人才輩出,產生了不少藝術家、音樂家、詩詞家。

 

現代語錄:指揮家沙隆年談西貝流士與芬蘭的獨立運動

https://youtu.be/G6_LLuri3qE

 

生而逢辰,左右逢源

西貝流士(Jean Sibelius, 1865-1957),一八六五年十二月八日出生於芬蘭首都赫爾辛基郊外的小鎮罕明林納(Hameanlinna)。父母都是芬蘭血統的後裔。他的父親是該地相當出名的醫師,母親則是出身於牧師家庭、受到良好音樂及藝術教育的才女。雙方的家庭都是路德會的忠實會友、熱心的基督信徒。小西貝流士在不到三歲時,父親突然病逝,母親馬利亞在不得已的情況下,帶了三個小孩回到娘家。

小西貝流士(後來芬蘭人都親暱地稱呼他為約翰Janne)排行第二,姊姊Linda比他大三歲,弟弟Christian卻是遺腹子。雖然後來只有約翰成為音樂家,但是姊弟三人卻在一八八○年時,就因自組的三重奏團而小有名氣,演奏曲目中已常有西貝流士的作品。

西貝流士的音樂才華,從小就被母親發現而鼓勵有加,五歲時,就常在鋼琴中尋找不同的旋律及和聲,不到十歲,就能以鋼琴即興演奏一些耳熟能詳的芬蘭曲調。十五歲才開始對小提琴產生濃厚的興趣,不久就為自組的「家庭三重奏團」寫出相當成熟的處女作──《水滴》(為小提琴、大提琴及鋼琴)。

與許多前輩音樂家如韓德爾一樣,西貝流士在二十歲時,成為首都赫爾辛基大學的法學院學生。但他也同時在赫爾辛基音樂院修習小提琴,除了琴藝突飛猛進,更在音樂理論、對位、和聲及作曲上下了苦工夫。

一八八九年至一八九一年,獲得獎學金,赴柏林及維也納這兩個歐洲的音樂城深造。雖然只有兩年多的學習,但是在當時的名師指導以及歐洲最佳的音樂環境之中,西貝流士的藝術視野大為擴張;不但得以學習及欣賞全世界最著名的音樂作品、最頂尖之演奏家及最精采的演奏會,更認識了不少藝術界及音樂界的名家;而在維也納時,更因未婚妻Aino Jarnefelt的鼓勵(註5),鑽研祖國芬蘭的史詩巨作“Kalevala”(註6),進而著手創作管弦樂曲“Kullervo”(取自史詩“Kullervo”中,描寫芬蘭悲劇人物Kullervo的詩)。

一八九一年,西貝流士回到祖國芬蘭,隨即積極尋根,挖掘家園泥土的芬芳。一八九二年,“Kullervo”以大型的管弦樂團、兩位獨唱以及男聲合唱之姿態,呈現在芬蘭人面前。聽眾熱烈的反應及其後樂界的評論,讓「芬蘭音樂」終於「出頭天」了。西貝流士一夕之間,被尊稱為芬蘭最重要的作曲家。他的聲名遠播,特別是在一九○○年巴黎的世界博覽會中,「赫爾辛基愛樂協會」連串演出他的作品,《芬蘭頌》更是每天迴盪在來自全世界各地的觀光客耳際,芬蘭人在國際舞臺上昂首闊步,而西貝流士就此被公認為世界級的作曲家,享受了芬蘭國民樂派「祖師爺」的榮銜。芬蘭人在往後的年歲中,幾乎把西貝流士「神」化了,他們口上總是掛著「我們偉大的西貝流士」。他是芬蘭的國寶,是芬蘭的國家象徵。(註7)

西貝流士八十五歲生日那天,當時的總統代表芬蘭全國人民,以大陣仗的車隊,從赫爾辛基駛往西貝流士在Jarvenpaa的住處,為壽星祝壽致敬,而西氏九十歲生日那年(1956),全世界似乎都在演奏他的音樂,為他祝壽。

註釋:
5.西貝流士妻子 Aino Jarnefelt的家族人才輩出,產生了不少藝術家、音樂家、詩詞家。Aino在1891年與西貝流士訂婚,隔年結婚之後,更把娘家的「愛國精神」發陽光大,與夫婿手牽手地成為芬蘭「出頭天」的偉大力量之一。
6.“Kalevala”是芬蘭的史詩巨作。也就是Elias Lonnrot先生在1835年編集的巨大芬蘭史詩集,它的芬蘭語原意是「英雄之地」;Kullervo則是“Kalevala”中的一位悲劇人物,後來被芬蘭人尊為英雄。這本史詩後來成為芬蘭人甚至全世界的人尋求「芬蘭藝術」獨一無二的資源史詩。Lonnrot先生是一位謙卑的醫生、植物學家、語言學家及詩人,他因收集芬蘭的民詩、史詩,而成為廣受尊重的藝文界人士,他熱愛芬蘭的心促使他在人生的最後幾年,投入芬蘭辭典的彙著工程中。
7.同註1.,第93頁。
8.參考,“The Essential Cannon of Classical Music”,David Dubal著,464-466頁,North Point Press, New York, 2001.
9.參考《音樂辭典》,王沛倫著,第493頁,樂友書房,臺北,1969。
10.同註8.,第463頁。
11.參考“Companion to the United Methodist Hymnal”,Carlton R. Young主編,227-228頁。Abingdon press, Nashrille, 1992.

 

西貝流士85歲生日慶祝紀錄片

https://youtu.be/HWw-3RNS0Cs

 

西貝流士與妻子Aino Jarnefelt之郵票

西貝流士與妻子Aino Jarnefelt 之郵票

 

管弦樂曲中的芬蘭味

聯合國公布的《世界幸福感報告》中芬蘭在2018年和2019年連續兩年排為世界上最幸福的國家

 

挪威有葛利格音樂裡滿滿北海碼頭的「鱈魚味」,而西貝流士音樂中道地的「芬蘭味」,也存在每個芬蘭人心中。這樣的「芬蘭味」或許在他與其傳記作家友人班吉.東恩(Bengt de Torne)某次對談中所說的一些話裡表露無遺:

班吉.東恩是西貝流士傳記之作者,他詳實地記下與西貝流士對談的情景:「有一天我提到,當我橫度波羅地海回到芬蘭時,總有一種印象緊握著我,是那些在旅途中最早出現,令我覺得就要到家的淡紅色花岡岩礁石,微微浮露在暗淡藍色的海面上,孤島群帶著間時古老的美感,有數以百計的白色海鷗棲息其上。最後我說,在好幾個世紀以前,這片海域是維京人的發祥地。」

「你說的沒錯」西貝流士急切地應著我的話。

他眼神發亮:「還有,當我們見到這些花岡岩礁石,就會明白,為什麼我們可以如此利用管弦樂團表現樂曲。」

-出自 陳大鈞譯 ⟪西貝流士⟫(Sibelius),智庫文化出版


現在,讓我們一起認識西貝流士最為舉世稱頌的《芬蘭頌》吧~

《芬蘭頌》之樂曲結構與曲式

本曲為具有三段體之交響詩形式,共 214小節,演奏時間約 9分鐘。
點下方↓藍色小節數字與速度段落,可直接進入音樂

小節數

速度術語

結構

page38image23418304拍號

稍慢的行板
Andante sostenuto

慢板導奏

2/2拍

中等的快板
Allegro moderato

A

4/4拍

快板
Allegro

A’

mm. 132-178
加入合唱讚美詩

B

A’

coda

2/2拍

 

影音欣賞

卡拉揚 指揮版本(Sibelius recordings Sep 1976 - Jan 1981)。

本影像「狂野斯堪納第亞」(Wild Scandinavia) 由導演 Oliver Goetzl 耗時這部紀錄片拍攝時間超過650天所拍攝,收錄許多精彩畫面,搭配《芬蘭頌》更是顯得非常適合。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F5zg_af9b8c

 

慶祝芬蘭獨立百週年,由指揮家Sakari Oramo與英國 BBC交響樂團與合唱團共同演出之現場版本。(Music by Sibelius marks the 100th anniversary of Finnish Independence. Performed by the BBC Singers, BBC Symphony Chorus and the BBC Symphony Orchestra, conducted by Sakari Oramo.)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fE0RbPsC9uE


西貝流士的 Ainola 別墅

現在西貝流士(1865 – 1957)生前的 Ainola 別墅,在西貝流士於 1957年過世之後,全家仍於此居住至 1972年。自1972年起,西貝流士女兒將此別墅售予芬蘭政府,由芬蘭教育部重新整修之後,目前作為西貝流士博物館開放給民眾預約參觀。每年開放預約期間為每年的五月至九月份,大家可以於此探索當年西貝流士作曲的生活感受。

→預約網址

森林圍繞的別墅外觀

西貝流士的 Ainola 別墅

 

出太陽時,藍給白雲樹木環繞,遠處又有河岸景緻,真是世外桃源。

西貝流士的 Ainola 別墅

 

室內起居環境

西貝流士的 Ainola 別墅

 

西貝流士 於 Ainola 別墅裡作曲中之照片

西貝流士 於 Ainola 別墅裡作曲中之照片

 

以下是重新開放後拍攝之現代照片

起居室

 

臥房與書桌

 

琴房藝文空間

 

當然要有西貝流士本人的頭部雕像( I am watching you~~~)

 

【珍貴紀錄片】 西貝流士與妻子、女兒居家影像紀錄

1927年拍攝,也是最初有西貝流士影像的的珍貴影像記錄

https://youtu.be/EDqn3Z1ktpk

 


【央廣國際新聞】幸福國家排行榜 芬蘭蟬聯第一台灣東亞第一

https://youtu.be/YD5fGaH5tlw

 

【經緯線】芬蘭 學習快樂(香港紀錄片 )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cCGqaQ2HOu8

 

好文推薦

冰封爆—芬蘭荒原的熱音符 - 西貝流士創作的四個時期

 

延伸閱讀

【BON音樂】西貝流士:d小調小提琴協奏曲 op.47 介紹與欣賞

小提琴協奏曲 

1902 年 11 月 2 日,西貝流士舉行交響詩《傳說》首演音樂會時,認識了來自德國的小提琴家布爾麥斯特(Willy Burmester, 1869-1933)。布爾麥斯特除了師承匈牙利小提琴大師姚阿幸(Joseph Joachim, 1831-1907),學識豐富擅長各學派演奏風格之外,他的妻子也是芬蘭人,因此布爾麥斯特亦對北國芬蘭抱持著濃厚的情感,於是他便鼓勵西貝流士創作具有芬蘭民族情感的小提琴協奏曲。

以《芬蘭頌》與七首交響曲聞名於世的作曲家西貝流士,擅於譜寫描繪自然景致以及祖國芬蘭的多樣風光,甚至在他的音樂中,經常能展現有別於其他作曲家的北國冷冽風情,他特有的許多交響化音響效果,都與芬蘭的一切息息相關。

有別於《芬蘭頌》,西貝流士唯一之器樂協奏曲,也是唯一小提琴協奏曲,創作於 1903年-1904年,定稿於 1905年,更是他聞名於世的另一首重要大作,經常於各國際大賽與音樂會中演出,為小提琴曲目中的經典之作。

https://bonart.com.tw/sibelius-violin-concerto-in-d-minor/


​【BON音樂】西貝流士:第1號 e小調 交響曲 介紹

【第一交響曲 指揮語錄】

“這是一個年輕巨人的音樂,對他的國家充滿激情,對其壓迫者充滿蔑視。交響樂可以被視為芬蘭的天體。這兩部作品都是讚美作曲家摯愛國家的歌曲。 痛苦的。“(”It is music of a young giant, full of a fiery love for his country and flaming defiance against its oppressors. The symphony can be seen as the celestial counterpart of Finlandia. Both works are songs of praise to the beloved native land at a time of distress.”)

–  芬蘭指揮家 Simon Parmet(1955)

 

【版本欣賞】西貝流士第一號交響曲
伯恩斯坦指揮維也納愛樂(1992年)

點開影片之後,一系列芬蘭之地理影像,以及許多模擬戰亂畫面,充分反映出西貝流士創作時芬蘭特殊的歷史背景,可以感受到西貝流士音樂中那股對於暴政不屈服的堅忍意志,更能讓人體會到會和芬蘭人那麼愛他。

 

https://bonart.com.tw/sibelius-symphony-no-1-in-e-minor-op-39/


【BON音樂】西貝流士:第2號 D大調 交響曲 介紹

最有名的交響曲 – 第2號

西貝流士不僅是芬蘭國寶級的作曲家,更是國民樂派的代表性人物。如果提到西貝流士最有名的交響作品,應該非 ⟪芬蘭頌⟫ (Finlandia, Op.26)莫屬;但如果提到西貝流士最著名的交響曲,則絕對是第2號交響曲當之無愧。

他的音樂風格充滿豐沛深邃的北歐神秘感,在古典音樂的世界中,他的《芬蘭頌》、七首交響曲(編按:西貝流士留下有編號的 7首交響曲與一首沒有編號的「庫列魯沃」交響曲(Kullervo, 1892)。)以及經典無比的 d小調小提琴協奏曲,充滿冷峻但動人的北國之音,更為音樂愛好者們帶來了北歐古典音樂的豐富內容,「芬蘭一哥」與國寶級作曲家之重要代表性,以及音樂中無可取代的「芬蘭魂」,可說在西貝流士的身上展露無遺。

作曲年份:1900 - 1902年
首演年份:1902年 3月 8日
首演地點:芬蘭 赫爾辛基
首演指揮:西貝流士(Jean Sibelius)

作曲家 西貝流士(1913年)/ Sibelius in 1913

https://bonart.com.tw/sibelius-symphony-no-2-in-d-major/

 

【珍貴資料】西貝流士1948年聲音訪談記錄

Janne Sibelius's Interview 6th Dec, 1948 revisited.

西貝流士唯一的一次的受訪聲音記錄,記錄於1948年。平時沈默寡言,也從不談論自己創作的他,或許因為外曾孫Kalevi Kilpi擔任記者工作,一方面又是自己孫子,又擁有記者訪談專業,也因此讓外公卸下心防,極為難得地輕鬆地聊到許多話題,是非常珍貴的記錄。(背景女性的聲音應該是西貝流士的太太Aino)

https://youtu.be/7NBrwJi4WoU

 

Shaping Finland's Cultural Landscape | Classical Destinations | Perspective

https://youtu.be/XQwZ-y9rRWI

 

 

開卷蹦藝術.享受美好閱讀時光

☕️一杯咖啡.一點心意.支持蹦藝術☕️

 

各類合作提案,聯繫方式:

*手機:0917.670.518 
*Line:https://line.me/ti/p/LB1ro0P0AU
*E-mail:jenpin888@gmail.com

【BON音樂】布拉姆斯: 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 op.77

【BON音樂】布拉姆斯: 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 op.77
Johannes Brahms: Violin Concerto in D major op.77

– 資訊整理共享於網路,一起欣賞音樂與藝術之美 –
蹦藝術 | BONART


音樂純粹.所以偉大

布拉姆斯小提琴協奏曲(1878)擁有恢宏的樂曲格局,與貝多芬小提琴協奏曲(1806)同為D大調,調性設計均為非常適合小提琴定弦之調性,除了擁有深刻的精神內涵與完整架構,創作時期與貝多芬相隔72年遙遙相望、相互輝映,成為浪漫時期一前一後偉大的兩首小提琴協奏曲。

1873年的布拉姆斯照片

Johannes Brahms | Photograph by K.K. Hof-Atelier Adèle, 1873

 

寫作年份

布拉姆斯小提琴協奏曲,也是唯一一首寫作於1878年,順序在第二號交響曲之後。作曲已進入成熟階段的他,此成功突破困擾多年的「交響曲障礙」,欣賞過布魯赫、薩拉沙泰等優秀名家的小提琴作品後,更開始產生想要寫作小提琴協奏曲的想法。

從布拉姆斯和姚阿幸通信的書信中可得知,本首小提琴協奏曲最原始的概念可能是一首四樂章的協奏曲。

在寫作過程中,布拉姆斯最終刪去了中間兩個樂章,並改以慢板代替,成為了與貝多芬小提琴協奏曲相同的三樂章設計。

 

延伸閱讀

https://bonart.com.tw/johannes-brahms-symphony-no-2/

 

首演時間

1879年1月1日首演於萊比錫,由布拉姆斯親自擔任指揮指揮布商大廈管絃樂團,好友小提琴家姚阿幸擔任獨奏演出。

當時姚阿幸做了一個音樂上的堅持,現在看來非常有意思:他堅持以貝多芬小提琴協奏曲作為音樂會開場,然後以布拉姆斯小提琴協奏曲作為結尾。因為這兩首小提琴協奏曲均以D大調寫成,連結上毫無違和感,並且以貝多芬起始,布拉姆斯收尾,其實是非常有意思的安排。

但布拉姆斯當時卻不贊同,他認為這樣會有「太多的D大調」(XD)

但現在我們回到忠實客觀的角度看這件安排,有幾項特色:

首先姚阿幸可能希望觀眾們「溫故知新」,先從貝多芬聽起,再進入布拉姆斯,感受經典與當代的不同。

其次,布拉姆斯在樂曲設計上,有許多像貝多芬致敬之處:例如調性的設計、樂章的數目,以及管弦樂法的安排:貝多芬小提琴協奏曲以「五聲定音鼓」起始,並持續以「五聲定音鼓」串起前奏,這段前奏也常被戲稱為定音鼓協奏曲;布拉姆斯小提琴協奏曲則是在輝煌的前奏之後,安排小提琴與定音鼓同時開始演奏。因此布拉姆斯這個管弦樂法的細緻安排,就有著向樂聖致敬的意味。

 

貝多芬小提琴協奏曲的「五聲定音鼓」起始:

https://youtu.be/cokCgWPRZPg?t=69

 

布拉姆斯的小提琴與定音鼓同時入場2'55"定音鼓滾奏)

 

姚阿幸與布拉姆斯

姚阿幸與布拉姆斯在年輕時便認識,早年布拉姆斯與匈牙利小提琴家雷門尼(Ede Reményi)結識並一起巡演時,便認識了姚阿幸。除了意氣相投之外,姚阿幸也非常欣賞布拉姆斯的才華,便推薦他前往杜賽朵夫前往認識舒曼夫婦,浪漫時期一段音樂佳緣才就此誕生。

下圖為布拉姆斯(坐)與姚阿幸(站)年輕時之合照

圖為布拉姆斯(坐)與姚阿幸(站)年輕時之合照

 

延伸閱讀

https://bonart.com.tw/johannes-brahms/

 

而布拉姆斯亦曾以姚阿幸充滿魅力的演奏風格寫作樂曲《偉大姚阿幸風格》:

布拉姆斯作曲於1853年之弦樂四重奏曲《偉大姚阿幸風格
編制:兩把小提琴、大提琴與低音大提琴
Brahms’s “Hymn in Veneration of the Great Joachim

 

姚阿幸的珍貴錄音

小提琴家姚阿幸(Joseph Joachim, 1831-1907)因為活得夠長,因此我們有機會欣賞到他珍貴的錄音資料。這是1903年他錄下的布拉姆斯:《第一號匈牙利舞曲》錄音,珍貴且難得,實在令人感動。

姚阿幸也被認為是歷史上最早留下錄音資料的第一位小提琴演奏家。

https://youtu.be/f-p8YeIQkxs

 

四大小提琴協奏曲

偉大的小提琴家姚阿幸曾在75歲的生日宴會上這麼說道:「德國有四首經典小提琴協奏曲,最偉大的毫無疑問是貝多芬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那是王者之巔~而布拉姆斯的協奏曲則寫作嚴謹,架構完整亦步亦趨,緊緊追隨於其後。而其中音樂最豐富、最浪漫的當推是布魯赫;但,最內斂、最有內涵的,則是孟德爾頌的作品~那是每位音樂家內心裡的一顆寶石。」(The Germans have four violin concertos. The greatest, most uncompromising is Beethoven's. The one by Brahms vies with it in seriousness. The richest, the most seductive, was written by Max Bruch. But the most inward, the heart's jewel, is Mendelssohn's.)

如果我們反過來,不以小提琴協奏曲為主軸,而以小提琴家姚阿幸的一生來反觀,更會發現另一種驚人的事實,因為姚阿幸自年輕至成為一代名家為止,這四首小提琴協奏曲就是他以演奏家身份,見證音樂史演進與小提琴協奏曲創作的完美見證。

事實上,布拉姆斯小提琴協奏曲的確寫出了豐厚的音樂內涵,不禁音樂內容沒有華而不實的炫技(當然在演奏技術上仍需超卓),他與貝多芬相同地,重視樂曲深刻精神層面的內涵與恢宏的格局,在各方面均與貝多芬的小提琴協奏曲相互呼應,更是則是這首布拉姆斯小提琴協奏曲之所以如此偉大的重要原因。

 

【BON話題】連西貝流士小提琴協奏曲也與姚阿幸有關!?

欲知詳情,請點閱本篇文章↓

https://bonart.com.tw/sibelius-violin-concerto-in-d-minor/


樂曲編制與架構

布拉姆斯小提琴協奏曲為管弦樂團為兩管編制,如下方總譜所示,由高至低為:兩部長笛、兩部雙簧管、兩部A調單簧管、兩部低音管、四部法國號、兩部D調小號、定音鼓、弦樂五部。

布拉姆斯的手稿

 

名家怎麼說?

姚阿幸:「那首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超難的,是一位超難相處的人寫的!」

維尼奧夫斯基(Henryk Wieniawski)曾說此曲:「無法演奏!」

薩拉沙泰則說:「我才不要站在台上手握小提琴,然後聽著雙簧管獨奏出整個曲子唯一的一段旋律(指第二樂章的開頭)」(當然第一樂章的開頭樂團,也是另一段讓獨奏小提琴抱著琴但無法演奏之處)

指揮Josef Hellmesberger:「與其說這是為小提琴寫的曲子,不如說是為了反對小提琴才寫的。」

小提琴演奏家Bronislaw Hubermann:「這是為了讓小提琴對抗管弦樂團而寫的曲子~最後小提琴贏了!」

林仁斌:「布拉姆斯承襲了貝多芬的音樂格局與舒曼的交響協奏理念,所帶給全世界的成熟交響協奏曲示範」

 

音樂欣賞

第一樂章:不甚快的快板(Allegro non troppo) D大調

具有雙重呈示部的奏鳴曲式

樂曲架構

呈示部 發展部 再現部 尾聲
樂團呈示部

獨奏呈示部

 

發展部 再現部

裝飾奏

裝飾奏後樂團再現至結尾

https://youtu.be/1L29nRXWoCM

 

第二樂章:慢板(Adagio)F大調

A-B-A' 三段體

https://youtu.be/1L29nRXWoCM?t=1431

 

第三樂章:玩笑似地快板,但不要太快(Allegro giocoso, ma non troppo vivace )

輪旋曲式(A-B-A'-C-B'-A"-Coda)

https://youtu.be/1L29nRXWoCM?t=2011

 

精彩版本欣賞

Brahms - Violin concerto - Oistrakh / Klemperer(1960)

https://youtu.be/KkfgFuCUe8w

 

Itzhak Perlman: Brahms - Violin Concerto in D major, Op. 77(1978, Live')

https://youtu.be/7C_U7eUbVd8

 

Brahms: Violinkonzert ∙ hr-Sinfonieorchester ∙ Hilary Hahn ∙ Paavo Järvi(2014, Live')

https://youtu.be/UFl9xuYP5T8

 

Janine Jansen - Brahms - Violin Concerto in D major - Haitink

https://youtu.be/527Z4x-K6-k

 

[HQ] Jascha Heifetz - Brahms' Violin Concerto in D major, Op. 77

https://youtu.be/7iG9tUJ7Am4

 

https://youtu.be/NTaNqM1HCeU

 

 

開卷蹦藝術.享受美好閱讀時光

☕️一杯咖啡.一點心意.支持蹦藝術☕️

 

各類合作提案,聯繫方式:

*手機:0917.670.518 
*Line:https://line.me/ti/p/LB1ro0P0AU
*E-mail:jenpin888@gmail.com

【BON音樂】大人的音樂欣賞:柴可夫斯基三大芭蕾舞系列之三:《胡桃鉗》Nutcracker

【BON音樂】大人的音樂欣賞:柴可夫斯基三大芭蕾舞系列之三:《胡桃鉗》Nutcracker
The Ballet "Nutcracker" 

– 資訊整理共享於網路,欣賞古典音樂之美 –
蹦藝術 | BONART


 

你喜歡優美曼妙的芭蕾舞嗎?
你對結合劇情與舞蹈的芭蕾舞劇有興趣嗎?
那就跟著老師的腳步,一起回到那段大放異彩的芭蕾音樂時期!

《大人社團》與蹦藝術攜手合作的音樂欣賞課,這一期將探索芭蕾音樂。你會認識世界三大芭蕾舞劇《天鵝湖》、《睡美人》、《胡桃鉗》以及現代芭蕾的先驅《火鳥》《彼得路希卡》。林仁斌老師將帶領學員們認識這種結合舞蹈、音樂與劇情的音樂類型。好好感受芭蕾音樂的豐富內涵,更進一步了解創作背景以及芭蕾舞蹈的特色,聽懂樂曲的編排,了解作者的風格與巧思;搭配影音欣賞及講義解說,無論你是否有基礎,都能和音樂更靠近!邀請你透過線上直播的方式,加入音樂與表演藝術的世界,讓生活更加繽紛!

 

2022年林仁斌老師近期課程

 

課程主講:林仁斌

延伸閱讀 林仁斌老師專訪:

本期的音樂欣賞課,超人氣音樂欣賞名家林仁斌老師將帶領大人認識當代著名的音樂演奏家。《大人社團》與蹦藝術攜手再開新班,以經典的五大演奏家為主題,讓學員透過音樂家的個人經歷及音樂作品,了解他們詮釋音樂的獨特方式。你會更了解世界知名的男高音帕華洛帝,也會認識極具天賦的知名女性小提琴家慕特與小提琴大師帕爾曼,以及當代鋼琴家葛莉茉及卡蒂雅,細細品味音樂中的豐沛的情感,也了解演奏家的際遇為他們的音樂上了哪些色彩,更為自己的生活注入更多繽紛。

 

❤️《延伸閱讀》大人的音樂欣賞線上直播課程好嗎?學員真實回饋分享

❤️《延伸閱讀》大人的音樂欣賞課學員回饋,看他們用音樂為生活注入繽紛


第一堂:柴可夫斯基三大芭蕾舞系列之三:《胡桃鉗》

世界三大芭蕾舞劇中的《胡桃鉗》也是柴可夫斯基的經典作品,內容改編自德國作家霍夫曼(E.T.A. Hoffmann)的《胡桃鉗與老鼠王》(The Nutcracker and the Mouse King),柴可夫斯基逝世前一年,此時他的作曲技法已經相當成熟圓融,加上奇幻又充滿浪漫色彩的劇情內容,讓《胡桃鉗》成為聖誕節老少咸宜的傳統芭蕾最佳選劇節目。在這堂課中,林仁斌老師將帶所有大人朋友們一同認識《胡桃鉗》的創作背景與這部歷久不衰的經典芭蕾舞劇。

 

作曲家:柴可夫斯基

https://bonart.com.tw/russian-composer-pyotr-ilyich-tchaikovsky/

 

柴可夫斯基三大芭蕾舞劇

天鵝湖(1876)
睡美人(1889)
胡桃鉗(1892)


創作過程與首演

本劇創作於柴可夫斯基過世前一年的1892年。

在1890 年《睡美人》之後,馬林斯基帝國劇院的總監伊凡.維賽夫羅斯基(Ivan Vsevolozhsky)繼續委託柴可夫斯基創作了一部融合以歌劇與芭蕾舞劇的雙特色重要節目。在芭蕾舞劇部分,柴可夫斯基再次與馬呂斯·佩蒂帕(Marius Petipa)合作。決定劇目為《胡桃鉗》之後,這次由馬呂斯·佩蒂帕(Marius Petipa)擔任編劇,改編自大仲馬(Alexandre Dumas)所著的《胡桃鉗的故事》。而大仲馬的版本是改編自 E. T. A. 霍夫曼1816年的原創童話故事《胡桃鉗與老鼠王》(Nussknacker und Mausekönig)。

E. T. A. 霍夫曼的原創故事《胡桃鉗與老鼠王》原著共有14章,共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敘述在平安夜時女主角瑪麗(Marie)得到了胡桃鉗禮物,修復之後胡桃鉗變為真人王子,瑪麗胡桃鉗與一起跟七頭鼠王打鬥,最後戰勝;第二部分為胡桃鉗原本為參議員教父卓賽爾麥亞(Drosselmeier)的姪子,如何被施下魔法而變為胡桃鉗的故事;第三部分則是胡桃鉗成為真人,表明了身分帶著瑪麗到糖果王國的奇遇故事。 

芭蕾版本的故事被佩蒂帕簡化為附上序奏的兩幕芭蕾。刪除了原著裡的第二部分,略去王子變成胡桃鉗的原因,也因此芭蕾中的故事架構簡略許多。佩蒂帕再告訴柴可夫斯基他心中對於每個段落的舞蹈組成方式,詳細到甚至包括了節奏的進行與小節數。

1892年當柴可夫斯基進行美國訪問演出的25天旅行(也包括了卡內基音樂廳開幕音樂會),作曲工作也因此延長。

1892年12月17日於俄羅斯聖彼德堡的馬林斯基劇院首演。


登場角色

(登場角色整理取材自維基百科,附上連結以供參考)

*依據出場順序排列

Act I 第一幕

  • Herr Stahlbaum
    • His wife
    • His children, including:
    • Clara, his daughter, sometimes known as Marie or Masha
    • Fritz, his son
    • Louise, his daughter
  • Children Guests
  • Parents dressed as incroyables
  • Herr Drosselmeyer
    • His nephew (in some versions) who resembles the Nutcracker Prince and is played by the same dancer
  • Dolls (spring-activated, sometimes all three dancers instead):
    • Harlequin and Columbine, appearing out of a cabbage (1st gift)
    • Vivandière and a Soldier (2nd gift)
  • Nutcracker (3rd gift, at first a normal-sized toy, then full-sized and "speaking", then a Prince)
  • Owl (on clock, changing into Drosselmeyer)
  • Mice
  • Sentinel (speaking role)
  • The Bunny
  • Soldiers (of the Nutcracker)
  • Mouse King
  • Snowflakes (sometimes Snow Crystals, sometimes accompanying a Snow Queen and King)

Act II 第二幕

  • Angels and/or Fairies
  • Sugar Plum Fairy
  • Clara/Marie
  • The Nutcracker Prince
  • 12 Pages
  • Eminent members of the court
  • Spanish dancers (Chocolate)
  • Arabian dancers (Coffee)
  • Chinese dancers (Tea)
  • Russian dancers (Candy Canes)
  • Danish shepherdesses / French mirliton players (Marzipan)
  • Mother Ginger
  • Polichinelles (Mother Ginger's Children)
  • Dewdrop
  • Flowers
  • Sugar Plum Fairy's Cavalier

《胡桃鉗》劇情敘述

《胡桃鉗》(Nutcracker)的芭蕾版本故事是這樣的:(整理於網路並附上連結以供參考)

百年前的一個聖誕節平安夜,在一個名叫日耳曼的小鎮上,斯塔爾鮑姆博士的家中舉行慶祝晚會,親朋好友紛紛來到。他家的兩個孩子克拉拉和弗里茲帶著讚歎的眼光看著美麗的聖誕樹~樹上掛滿了金蘋果、銀蘋果和不同的糖果,好像開滿了花一樣。克拉拉的教父卓賽爾麥亞(Drosselmeier)送給他的教女克拉拉一份特別的聖誕禮物-軍官造型的胡桃鉗。而淘氣的弟弟弗里茲也想要這件禮物。他要在克拉拉手裡把胡桃鉗搶過去,卻不小心把它給弄壞了。克拉拉傷心得哭了,但卓賽爾麥亞很快又把它修好了,又笑著幫克拉拉擦乾了眼淚。入夜了,晚會結束了,客人們也陸續離去,兩個孩子也被帶到臥室去睡覺。可是克拉拉怎麼也睡不著,她偷偷下了床,輕手輕腳地下了樓梯,要去看一看她心愛的胡桃鉗。到了大廳,她找到了胡桃鉗並把它緊緊抱在懷裡爬到沙發上,沒想到朦朦朧朧就睡著了。

這時大鐘敲了十二下,大廳裡黑影聳動,突然間一大群老鼠闖進了客廳,到處亂竄,並開始攻擊克拉拉。這時教父卓賽爾麥亞突然出現,告訴克拉拉,胡桃鉗能保護她,接著又神奇消失了。此時大廳裡閃起五顏六色的光。聖誕樹不斷長高。胡桃鉗居然活過來了,並領著他的一群玩具與老鼠兵作戰。但老鼠們很強大,胡桃鉗的軍隊處於劣勢。克拉拉撿起一把劍,衝向老鼠王並給了它致命的一擊。老鼠們抬著它們的國王敗走。勝負已分。

胡桃鉗也受了重傷,突然奇蹟出現,胡桃鉗康復了,而且變成了一個英俊的王子,並要帶克拉拉到「冰雪王國」與「糖果王國」。他們先穿過白雪覆蓋的聖誕樹林(森林之行)。兩旁來了一群雪花仙子哼著歌跳著舞(雪花圓舞曲)為他們伴行,王子和雪花仙子更跳了一段美麗的雙人舞。讓克拉拉看得如癡如醉。之後他們繼續前行。

王子與克拉拉來到了「糖果王國」宮殿。衛兵在夾道等候。王子和克拉拉乘著一輛雪橇來到宮殿前。原來這裡是花團錦簇的糖果城堡(Marchpane Castles),胡桃鉗是這個王國的王子。胡桃鉗向女王講述勇敢的克拉拉如何殺死了老鼠王並救了他的命。這時,重大臣出來歡迎。王子帶著克拉拉來到糖果王國的皇宮,美麗的糖梅仙子安排了各種異國風格的舞蹈表演來招待他們:有西班牙舞、阿拉伯舞、中國舞、俄羅斯舞和蘆笛舞等等舞蹈表演以回報克拉拉。接著花仙子伴著著名的《花之圓舞曲》跳出了一段華爾茲。

看完表演後王子送克拉拉回家。《胡桃鉗》的最後是第二天早上克拉拉抱著心愛的胡桃鉗玩偶在沙發上醒來,驚覺昨晚的奇遇記其實是一場好夢(劇終)。也有些版本會讓克拉拉與變回真人的胡桃鉗,以現實中的身份(教父的姪子)相認。(在原著裡的劇情,則是胡桃鉗向瑪麗求婚,兩人一起回到糖果城堡,過著幸福快樂的生活)

《胡桃鉗》全劇架構說明

《胡桃鉗》芭蕾舞劇是一個音樂童話,共由一首序曲和兩幕組成。(引用自維基百科並附上連結以供參考)

  • 序曲
  • 第一幕,第一景
1. 聖誕晚會。裝飾和熠熠生輝的聖誕樹(Украшение и зажигание ёлки)
2. 進行曲(Марш)
3. 小朋友的加洛普舞曲,父母的登場(Детский галоп и выход родителей)
4. 舞蹈場景(Сцена с танцами)。參議員杜塞梅爾的聖誕禮物
5. 場景和老爺爺的舞蹈(Сцена и Гросфатер)
6. 場景-克拉拉和胡桃鉗(Сцена — Мари и Щелкунчик)。賓客離席。
7. 場景-老鼠與玩具兵的戰役(Появление мышей и сражение)
  • 第二景
8. 場景-雪夜松林(Еловый лес зимой),亦即穿越雪地之旅
9. 雪花之圓舞曲(Вальс снежных хлопьев)
  • 第二幕,第三景
10. 場景-糖果王國的魔法宮殿(Дворец сластей Конфитюренбург)
11. 場景-克拉拉與王子(Прибытие Мари и Щелкунчика)
12. 間奏

a) 巧克力仙子(Шоколад) — 西班牙舞曲(испанский танец)
b) 咖啡仙子(Кофе) — 阿拉伯舞曲(арабский танец)
c) 茶仙子(Чай) — 中國舞曲(китайский танец)
d) 特科帕克舞曲(Трепак) — 俄羅斯舞曲(русский танец)
e) 蘆笛之舞(Танец пастушков)
f) 仙鶴媽媽與她的小丑孩子們(Мамаша Гигонь и паяцы)
13. 花之圓舞曲(Вальс цветов)
14. 大雙人舞(Па-де-де)

a) 引子 — 夜曲
b) 變奏I:塔朗泰拉舞(тарантелла)
c) 變奏II:糖梅仙子之舞(танец Феи Драже)
d) 結尾 — 歡慶之舞
15. 終曲華爾茲和昇華(Апофеоз)

《胡桃鉗》全劇欣賞

2012年馬林斯基劇院版

Tchaikovsky - The Nutcracker, Ballet in two acts | Mariinsky Theatre (2012)

From the Mariinsky Theatre in St Petersburg, December 2012

Valery Gergiev - conductor
Vasily Vainonen - choreography
Benjamin Tyrrell - stage and costumes

Piotr Tchaikovsky - The Nutcracker Chapters:

0:00 Overture

29:39 Act I

52:08 Prelude to Act II

55:58 Act II Spanish Dance

1:02:29 Act II Eastern Dance

1:07:12 Act II Chinese Dance

1:08:36 Act II Trepak - Russian Dance

1:09:59 Act II Pas de trois - Dance of the reed pipes

1:13:38 Act II Waltz of the Flowers

1:21:05 Act II Pas de deux - Intrada

1:27:57 Act II Pas de deux - Tarantella

1:29:05 Act II Pas de deux - Dance of the sugar plum fairy

1:31:31 Act II Pas de deux - Coda

1:33:32 Final Waltz and Apotheosis

https://youtu.be/xtLoaMfinbU


1999年瑞典皇家芭蕾舞團(瑞典皇家歌劇院管弦樂團)版本

0:00 胡桃鉗

1:00 序曲

4:16 第一場

47:46 第二場

48:08 第二場:糖果國里的魔法城堡

51:00 第二場:克拉拉及胡桃鉗王子的到來

54:22 第二場:西班牙舞

55:45 第二場:中國舞

1:02:33 第二場:特烈帕克 – 俄羅斯舞

1:03:50 第二場:三人舞 – 蘆笛之舞

1:06:30 第二場 舞蹈

1:09:35 第二場:花之華爾茲

1:15:35 第二場:雙人舞小序曲

1:21:48 第二場:雙人舞塔蘭特拉

1:22:51 第二場:雙人舞 糖梅仙子之舞

1:25:35 第二場:雙人舞尾聲

1:27:18 結束:華爾茲與童話

https://youtu.be/9wlrD-73NeM

 

第三版本(全劇)

https://youtu.be/_hJ9t28D4EI

 

《胡桃鉗》10分鐘精華版

https://youtu.be/HRuhsiq79ag


精彩段落

烏克蘭國家歌劇院芭蕾舞團首席女舞者 Iuliia Moskalenk,在《胡桃鉗》中總是扮演女主角克拉拉,但在此段影片中,她亦擔任糖梅仙子角色,將這個角色舞至「仙氣飄飄」的境界啊~

'Dance of the Sugar Plum Fairy' - NUTCRACKER (Tchaikovsky) - National Opera of Ukraine

https://youtu.be/lHqurhmcWLc

 

第二幕 阿拉伯舞

https://youtu.be/heNk-DuQLSA

 

第二幕 蘆笛之舞

https://youtu.be/V32zWkB1MiY

 

第二幕 糖梅仙子與王子的雙人舞(英國皇家芭蕾舞團)

The Nutcracker – Sugar Plum pas de deux: Adagio (Nuñez, Muntagirov, The Royal Ballet)

https://youtu.be/qy6dlGpC3Ns

 

第二幕 糖梅仙子與王子的雙人舞(烏克蘭國家歌劇院芭蕾舞團)

'Grand Pas de Deux - Adagio' - NUTCRACKER (Tchaikovsky) - National Opera of Ukraine

https://youtu.be/RusC5iqkXMo

 


管弦樂組曲 樂譜版

柴可夫斯基曾針對《胡桃鉗》裡的優美段落,集結後再撰寫成為《胡桃鉗組曲》op.71a

00:00 Miniature Overture

03:20 March

06:03 Dance of the Sugar Plum Fairy

07:47 Russian Dance (Trepak)

09:02 Arabian Dance

11:49 Chinese Dance

12:57 Dance of the Mirltons (Reed Flutes)

15:29 Waltz of the Flowers

 

https://youtu.be/yQNJvhdh-Y0


【影片欣賞】

從舞步到妝髮,跟著芭蕾舞者在一天內學會《胡桃鉗》的「糖梅仙子之舞」|Vogue冷知識|Vogue Taiwan

https://youtu.be/0sNPcTanEr8

 

【版本比較】

1. Nina Kaptsova (Bolshoi's Prima Ballerina)

"Dance of the Sugar Plum Fairy - NUTCRACKER (Tchaikovsky)

https://youtu.be/0Wz4cG5phfA

 

2. Iuliia Moskalenko (National Ballet of Ukraine's Prima Ballerina)

'Dance of the Sugar Plum Fairy' - NUTCRACKER (Tchaikovsky)

https://youtu.be/lHqurhmcWLc

 

3.Alina Somova(Mariinsky Theatre Ballet)

Mariinsky Orchestra & Valery Gergiev – Tchaikovsky: The Nutcracker 'Danse de la fée dragée'

https://youtu.be/HNTsaOobbI4

 

如何綁出漂亮的芭蕾包包頭

https://youtu.be/eCo3sEFnq_g

 

昂貴的手工芭蕾舞鞋.居然只能用三天?

https://youtu.be/VWoU8m-Hggw

 

芭蕾舞者的足部保養不會除掉繭:它們就像是「OK蹦」A Ballerina’s Entire Routine|Vogue Taiwan

https://youtu.be/cv5q0rSVYdY


【影片欣賞】英國皇家芭蕾舞團彩排記錄

你所擁有的進步,與你所投入的時間成正比

https://youtu.be/O2xIz8ZCW4Y


Rio Anderson的芭蕾夢

全美芭蕾大賽銀獎的年輕芭蕾舞者Rio Anderson,14歲才開始學習芭蕾,經常每天哭著出教室再回來繼續練習。她努力多年後獲得獎項後, 在訪談裡說出的話,讓人感動:

「當我開始練習芭蕾時,我根本不是班上頂尖的學生
我從未想過能有今天的成就...
當我發現古典芭蕾時,我愛上了她

這樣說可能有點奇怪...

但我最喜歡芭蕾的地方是她的挑戰性
你所擁有的進步,與你所投入的時間成正比

而你所實現的進步取決於你努力的比例

你決定你有多努力
你決定實現多少進步

這一切都取決於你
這全部都在於你的決定

在芭蕾裡,這樣的獨立性與掌控感
是非常令人滿意的...」

https://youtu.be/T5rnD6u5EtY


【芭蕾】24段最美經典芭蕾獨舞

 

 

【芭蕾】25段不可錯過的絕美獨舞

 

【有片】各劇旋轉不停歇大合輯

 

 

【芭蕾紀錄片】《芭蕾舞者Ballerina》法國2006(五大頂級芭蕾女神的生涯)

 

【高能炫技】芭蕾女神們的超逆天足尖技術

 

補充資料

 

馬修·伯恩《胡桃鉗》現代版

英國編舞家與劇場導演馬修·伯恩(Matthew Bourne)現代劇場版《胡桃鉗》舞劇,以全新的舞台視覺及冒險故事,帶給現代觀眾們全新的《胡桃鉗》~

https://youtu.be/e_wJOTmmpn4

 

Matthew Bourne's Nutcracker! 2022' NEW TRAILER

https://youtu.be/NaIENOjfnVo

 

《胡桃鉗》雙人舞慢板 Nutcracker - Pas de deux (Adagio) by Matthew Bourne

https://youtu.be/LSPzavG6Ys0

 

2018年 迪士尼電影《胡桃鉗》

迪士尼真人電影繼《黑魔女:沉睡魔咒》、《仙履奇緣》、《美女與野獸》等重新演繹經典童話真人版大獲好評之後,在2018年12月,再推出另一部超讓人期待的《胡桃鉗與奇幻四國》(The Nutcracker and the Four Realms)。電影中也大量使用柴可夫斯基的《胡桃鉗》原創音樂。

這次新版的《胡桃鉗與奇幻四國》劇情,講述剛失去母親的少女克拉拉,母親在過逝後,留下一個鎖上了的音樂盒,克拉拉想知道母親的遺物裡究竟有甚麼秘密?也因為這段尋找音樂盒神秘鑰匙,進而開啟了一段夢幻的童話故事之旅~

在Disney+可以完整欣賞喔😘

 

《胡桃鉗與奇幻四國》電影預告

https://youtu.be/-gzN5RYi2eM

 

Lang Lang - The Nutcracker Suite (From "The Nutcracker and the Four Realms")

在《梅糖仙子之舞》原始版本中,其實柴可夫斯基並未加入鋼琴,而是使用了外形與鋼琴相當近似的鋼片琴(Celesta)

鋼片琴的音色與銀鈴聲非常相近,且又具有精確的音高,一彈奏就能充滿童話迷人的氣氛~在迪士尼的配樂版本裡,邀請了郎朗改編並彈奏鋼琴部份,讓《胡桃鉗》的樂音,更充滿了新時代的氛圍。

https://youtu.be/Iz1J_mwnMQc

 

 

開卷蹦藝術.享受美好閱讀時光

☕️一杯咖啡.一點心意.支持蹦藝術☕️

 

各類合作提案,聯繫方式:

*手機:0917.670.518 
*Line:https://line.me/ti/p/LB1ro0P0AU
*E-mail:jenpin888@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