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N音樂】蹦藝術X大人社團 – 聆聽宇宙萬物之聲:馬勒(五)電影賞析《馬勒,獻給妻子的柔板》
All about Mahler’s Music -5

– 資訊整理共享於網路,一起欣賞音樂與藝術之美 –
蹦藝術 | BONART


大人的古典樂欣賞線上直播課(9/14週四下午班,共5堂):聆聽宇宙萬物之聲:馬勒

古典音樂是你的生活必需品?
希望有機會能拓展對古典樂的了解?
跟著林仁斌老師一起認識偉大的音樂藝術!

《大人社團》與蹦藝術攜手開設古典音樂鑑賞課程,林仁斌老師帶領學員欣賞每首的獨特之處,讓您徜徉在樂曲中,更貼近音樂家的心血結晶,聽出更多況味與樂趣!

《延伸閱讀》大人的音樂欣賞線上直播課程好嗎?學員真實回饋分享

《延伸閱讀》大人的音樂欣賞課學員回饋,看他們用音樂為生活注入繽紛

 

精彩課程再推薦

大人的古典樂欣賞線上直播課(9/14週四下午班,共5堂):聆聽宇宙萬物之聲:馬勒

大人的古典樂欣賞線上直播課(10/26週四下午班,共5堂):匯聚人生中的美妙時刻

 

主講人:林仁斌老師

 

馬勒全系列五堂課程介紹

課程內容

  • 第一堂 │ 談馬勒交響曲裡的精彩管弦樂法

欣賞馬勒,要從閱讀樂譜開始,才能真正領略這位被歷史忽略多年的偉大作曲家音樂中的驚人之處。在這堂課中,林仁斌老師將會帶領學員了解數段馬勒交響曲中精彩的管弦樂法,從實際的譜例來深入欣賞這位現代顯學的音樂之美。

  • 第二堂 │ 談馬勒交響曲中最令人動容的慢板

許多人認識馬勒,都是從他的知名慢板開始。在他的刻劃下,如歌的旋律與深刻的情感,令人動容;對自身的命運、甚至未來以及命運的擔憂,也都藏在他的慢板裡。這堂課,林仁斌老師會為學員導引馬勒作品的內涵,一起感受他對於人生、愛情與幸福的渴求,也惋惜他極度戲劇化卻悲苦的人生觀。

  • 第三堂 │ 談馬勒交響曲裡音樂動機的運用

從貝多芬的第五號《命運》交響曲開始,交響樂正式進入「說故事時間」,動機寫作方式更是貝多芬在音樂史上卓然傲立的孤高,華格納甚至曾言:「在貝多芬之後,無人能寫作交響曲…」。馬勒是極為優秀的指揮家,生平指揮過無數場音樂會,他的作曲內容更是旁徵博引,尤其對於動機的處理,更值得大人一起深入了解。

  • 第四堂 │ 談馬勒交響曲裡特殊樂器的運用

在馬勒的交響曲中,除了同時擁有最大聲的Fortissimo、最小聲的Pianissimo,最長的樂曲長度,最大型的管弦樂編制、最深層的生死議題探討,另一項特點,就是在交響樂中最多特殊樂器之成功運用。在課堂中,老師會為學員們分享馬勒的特殊樂器使用方式,深入樂譜,了解更多他的巧思。

  • 贈第五堂 │ 電影賞析《馬勒,獻給妻子的柔板》

佛洛伊德曾說:「研究馬勒,讓精神分析跨一大步。」,他所留下的馬勒研究,更成為許多學者考據的重要資料。這部電影改編自馬勒的真實人生故事,藉由他意外發現妻子與年輕建築師葛羅佩斯的外遇,前往斯布魯克求助心理學權威佛洛伊德開始,觀眾漸漸地進入馬勒晚年所遭遇的困境與《千人》交響曲創作背景,進一步對他的音樂感同身受。


今天跟大家聊電影《馬勒,獻給妻子的柔板》(”Mahler on the Couch”)的故事背景

佛洛伊德:「研究馬勒,讓精神分析跨一大步。

電影《馬勒,獻給妻子的柔板》(Mahler on the couch)經典劇照 – 馬勒與弗洛伊德

 

「在奧地利我是個波西米人;

在德國人眼中我是個奧地利人;

在這世界上我又不可避免的被看做是猶太人;

不論那個地方都勉強收容了我,

卻沒有一個地方真正歡迎我,

我是一個三重無國籍的人。」

~ 古斯塔夫.馬勒

 

作品介紹:

馬勒(Gustav Mahler, 1860-1911)是古典音樂近代最重要音樂大師,他的作品評價在身後更勝生前,從馬勒所言「我的時代即將來臨」到台灣馬勒權威之林衡哲醫師所著:「我的時代已經來臨」,即為當代馬勒音樂復興,成為音樂學者研究之所趨之顯學,最好的市場例證之一。

甚至,不少國際樂評家都推崇21世紀是馬勒的世紀,

這部電影《馬勒,獻給妻子的柔板》(Mahler auf der Couch / Mahler on the Couch ),由Felix 與 Percy Adlon執導。

描述1910年,在維也納音樂圈有「音樂暴君」之稱的馬勒,從一封誤寄來的情書,發現心愛的太太愛爾瑪(閨名:Alma Maria Schindler, 1879-1964)出軌了,而第三者竟然是包浩斯創辦人—青年才俊的名建築師格羅佩斯(Walter Gropius, 1833-1969)。

這位音樂巨人也有為情所苦的時候,馬勒只好遠赴荷蘭求助心理醫生,他坐上這位被喻為「精神分析之父」的精神心理分析學家佛洛伊德(Sigmund Freud,1856-1939)的沙發時,開始娓娓道來…。

譜寫最後最後一首交響曲的馬勒之末頁,在半生充滿疑惑,不斷欲參透生死的解謎過程中,顯現出這位愛思考的偉大作曲家發覺,哲學和宗教都無法拯救他,唯有愛情……,他提筆寫下:「只有妳知道這一切背後的意義,艾瑪,為妳而生,為妳而死!」(You alone know what it means; To live for you! For you to die! Almschi.),留下讓世人共鳴再三的無盡雋永樂音…

 

電影預告中文字幕

電影《馬勒,獻給妻子的柔板》中為了描寫馬勒最終的心境,大量引用第十號交響曲作為配樂,大家有興趣,也可以延伸欣賞:

 

故事切入點(下方文字取自官網)

電影《馬勒,獻給妻子的柔板》(Mahler auf der Couch)是從馬勒(Gustav Mahler, 1860-1911)意外發現一封寄給妻子愛爾瑪(Alma Mahler, 1879-1964)的情書的時間點,戲劇性地展開了劇情…

信中這位第三者是年輕建築師葛羅佩斯(Walter Gropius, 1883-1969),書信裡充滿對女方肉體的渴望及性愛描述,信裡更直言「沒有妳,我活不下去」…

電影中,馬勒質問愛爾瑪,愛爾瑪卻向丈夫哭訴身為名人妻子的壓力與寂寞,以及從婚姻路上開始,自己備受壓力的種種不滿,令馬勒自責不已⋯

雖然事件過後,兩人誓言互不分開。

但馬勒心靈亦受到沈重打擊,只好從維也納搭火車赴因斯布魯克(Innsbruck),向知名心理醫生佛洛伊德求助…

心理醫生佛洛伊德(Sigmund Freud, 1856-1939)被世人譽為「精神分析之父」,二十世紀最偉大的心理學家之一。

真實照片版:馬勒(左) | 佛洛伊德(右)

 

電影版畫面:馬勒 (Johannes Silberschneider) 求助於心理醫生 (Karl Markovics)
電影版畫面:馬勒 (Johannes Silberschneider) 求助於心理醫生 (Karl Markovics)

 

電影版畫面:馬勒 (Johannes Silberschneider) 求助於心理醫生 (Karl Markovics)

從針鋒相對到交心

診療一開始,馬勒與佛洛伊德針鋒相對,從馬勒的不信任到兩人至街上交談,旅館房內不斷進行各種衝擊對話,以及最後在火車上,馬勒因為佛洛伊德一席話:「親愛的總監大人,我認為你太太就算沒有外遇,也要捏造有外遇的事實,目的是為了讓你看清楚真實的情況…」,他終於卸下所有心防,給了佛洛伊德真誠的擁抱⋯顯然這席對談,讓馬勒找回自信與方向,也挽救了他的婚姻…

佛洛伊德:「親愛的總監大人,我認為你太太就算沒有外遇,也要捏造有外遇的事實,目的是為了讓你看清楚真實的情況…」(電影劇照)

 

所以當馬勒終於願意坐上佛洛依德的沙發,開始娓娓道來時,我們彷彿透過電影,一點又一點地了解這位當時維也納歌劇院音樂總監的私密生活…

馬勒終於願意坐在佛洛伊德的沙發,接受催眠診療場景

 

動人的最後慢板樂章 – Finale. Langsam, schwer(終曲-緩慢-沈重)

在愛爾瑪外遇事件之後,馬勒也逐漸地走向人生中最後的一段歲月,離開維也納到美國發展。最後因重病回到歐洲過世,馬勒未能完成第十號交響曲,只完成了五樂章之大綱草稿與慢板樂章…

一直以來擔心害怕「第九號交響曲魔咒」,沒想到他最後也成為中咒者…

 

第十號交響曲 第五樂章 封面

 

第十號交響曲 第五樂章 標題第一頁


 

第十號交響曲 第五樂章 第二頁

馬勒充滿悲觀、害怕、恐懼與對妻子與人生不捨的心情,都能在手稿的字跡裡看見,令人不勝唏噓…

 

馬勒對於妻子愛爾瑪的深愛與生前所有的掙扎,都可以在未完成第十號交響曲五樂章草稿中見到,尤其最著名的慢板樂章最後,馬勒寫下了:

 

“只有妳知道這意味著什麼;為你而生!為你而死!愛爾瑪!”

Fur dich leben!” (To live for you);Fur dich sterben (To die for you!);Almschi!(馬勒稱呼Alma的小名)

未完成的第十號交響曲手稿「為你而生,為你而死,愛爾瑪」
未完成的第十號交響曲手稿「為你而生,為你而死,愛爾瑪」

 

伯恩斯坦指揮維也納愛樂 | 馬勒第十號交響曲第五樂章 Finale. Langsam, schwer(終曲-緩慢-沈重)


德國版電影封面 欣賞

電影《馬勒,獻給妻子的柔板》(Mahler auf der Couch)海報欣賞
電影《馬勒,獻給妻子的柔板》(Mahler auf der Couch)海報欣賞

 

電影《馬勒,獻給妻子的柔板》(Mahler auf der Couch)DVD
電影《馬勒,獻給妻子的柔板》(Mahler auf der Couch)DVD

 

愛爾瑪的3段婚姻都是嫁給文化界名人(下方括弧內是婚姻年份)

第1任丈夫馬勒 (1902–1911);第2任丈夫是德國包浩斯學院創辦人華爾特.葛羅佩斯 (1915–1920);第3任丈夫是作家法蘭茲.魏菲爾 (1929–1945)。

愛爾瑪在第三任丈夫魏菲爾的鼓勵下,寫作並出版馬勒回憶錄 ⟪Bride of the Wind⟫。

Bride of the Wind⟫後來還拍攝成電影版本:

 

根據馬勒遺孀-愛爾瑪自傳所拍攝之同名電影⟪Bride of the Wind⟫,預告片欣賞

 

馬勒與兩個摯愛女兒Maria Anna與Anna的合照(1905)

 

而這本回憶錄 ⟪Bride of the Wind⟫ 在樂界評價不一,普遍認為愛爾瑪的回憶錄並未完全真實,對於許多事件偏向保留對自己有利之角度。

而有關這本回憶錄的其他資料,蹦藝術日後再繼續為大家補充~

 

【補充資料】馬勒第十號交響曲

馬勒第十號,創作於1910年至1911年,是馬勒最後未完成之遺作。

第十號,馬勒自己只完成第一樂章72頁總譜、50頁簡譜(另2頁相信已遺失)及44頁各類型的草稿。

馬勒的作曲計劃,共有五個樂章;但僅第一樂章是馬勒本人完成。

五樂章,呈現拱型架構曲式:(一五對稱為慢板,二四對稱為詼諧曲,中間第三視有「煉獄」別稱的中快板)

1.行板-慢板(Andante–Adagio)

2.詼諧曲(Scherzo)

3.「煉獄」-中等的快板(Purgatorio. Allegro moderato)

4.詼諧曲,不太快(Scherzo)

5. 終曲-很慢(Finale. Langsam, schwer)

最初Alma本有因為是草稿的關係,想燒掉

後來求教許多音樂家的意見,終於第十號被保存下來,且發現更多草稿,才有了多位音樂家「群起而補述」…

不過其實布魯諾.華爾特曾寫信給Alma,他認為,除非作曲家本人完稿,否則不應該讓未完成的作品貿然問世;這就像是一幅畫作,如不是畫家本人做最後的潤色確認,都不應該被稱之為是他的作品。

 

馬勒的第一樂章

1st movement –

00:00 Andante –

01:10 Adagio –

03:07 Andante come prima –

03:47 Tempo adagio –

06:33 A tempo scioltamente –

08:14 Andante –

11:03 Adagio come prima –

12:48 (Andante) –

14:05 (Adagio come prima) –

14:42 Un poco slentando –

15:31 (Andante) –

17:09 (Adagio) –

19:32 Non strascinando

 

最深沈的吶喊

馬勒在第一樂章約莫2/3處,設計了非常獨特的和聲:(16:14起,至16:28)

這獨特的聲響,先從#F大調屬九和弦出發,加上d小調和聲與c小調和弦,三種調性相加之後,調性當然直接爆炸…(XD)

小號的高音長音掛留,在現場聽起來,更如同暗夜裡淒厲的吼叫般,現場聽過,很難不留下深刻的印象…

若前衛一點地思考,以作曲技法來看,這三種和弦加總的不和諧音程,幾乎就是12個半音全用上了~馬勒已經跨入「十二音列」作曲技法,也就是將十二個半音重新排列接連使用XD

可以從(15:30起)欣賞,慢慢累積這情緒的堆疊…

因此,某種程度來說,他的音樂根本就是後來「第二維也納樂派」(荀白克、魏本、貝爾格)的先鋒!

而馬十的「無調性爆炸和聲」在音樂史上的地位,就如同畫家孟克的「吶喊」(Edvard Munch’s “The Scream”)一般,經典不朽…

最後一個樂章,馬勒在譜上寫下:

You alone know what it means

Farewell…

Farewell…

Farewell…

To live for you…

To die for you…

Almschi(太太的暱稱)

 

這一切的音樂,都與艾瑪息息相關…

有機會一定要現場聽馬十,這瀕臨精神崩潰的音樂,真的真的非常動人…

 

庫克版:馬勒第十號交響曲

當年馬勒第10號庫克版之所以在國際之間大獲成功,跟年僅25歲的Simon Rattle 就與CBSO的錄音與廣泛演奏推廣有很大的關係🎉

國際間最具權威的庫克版,共有三版(1960, 1976, 1989),窮盡了他畢生洪荒之力+多年來不斷修改,也是普遍最多人認同的馬勒第十號交響曲共識版。

1.行板-慢板(Andante–Adagio)0:00 

2.詼諧曲(Scherzo)25:58

3.「煉獄」-中等的快板(Purgatorio. Allegro moderato)37:57

4.詼諧曲,不太快(Scherzo)42:27

5. 終曲-很慢(Finale. Langsam, schwer)53:56

 

【補充】第六號交響曲中的艾瑪主題

第六號交響曲寫作於1903-1904年間(1906年再次修訂),其時馬勒已經與妻子阿爾瑪結婚並期待著兩人之間愛的結晶誕生,此時的馬勒工作順遂、愛情與家庭都在幸福的狀態中,卻埋首於《悲劇》這樣一首黑暗的殞落之作,在這首交響曲中,馬勒描述的主角,將遭受到三大打擊最終倒下,因此本首交響曲中的「大槌」(Hammer)已經於其他貼文裡介紹,不再贅述。

而本交響曲的另一個特色,就是第一樂章 2’30″左右開始出現「阿爾瑪主題」(Alma Theme),隨後更以主導動機方式不斷出現、變化,甚至成為最後樂章前的主要動力,這滿滿的「阿爾瑪主題」可說是馬勒將心心念念的愛妻放在心中的最佳證明。

 

這是屬於我的旋律❤️

– 談馬勒《悲劇》的「阿爾瑪主題」(Alma theme)

馬勒第六號交響曲第一樂章,在前奏過後,大約進行至 2’30″(依版本則略有不同) 時,一段由連續上行四音帶出的溫暖發展旋律,被稱之為「阿爾瑪主題」(照片即為譜例)

 

馬勒的妻子在講述了馬勒如何創作第六交響曲的過程時,提到有天馬勒將她帶到他的作曲小屋,並為她演奏了這段音樂

馬勒說(直譯):「我試圖以一個音樂主題中捕捉妳的形象 —— 至於我是否成功, 我不知道。妳將不得不容忍它。」(I’ve tried to capture you in a theme – as for whether I’ve succeeded, I don’t know. You will have to tolerate it.

第一樂章在後續的發展中,「阿爾瑪主題」將成為最具分量的主角之一,不斷以各種形式與變化出現在樂曲中,更成為第一樂章最後結束前的重要動機。

理解「阿爾瑪主題」的意義有三:

第一,又多了一個「馬勒雜學」,令人欣喜;

第二,能更加理解馬勒在作曲時的「動機主義思維」,這對實際理解馬勒的音樂創作,能有極大的幫助

第三,藉由整個樂章滿滿不斷的「阿爾瑪主題」,或許是見證馬勒愛情的另一種方式:滿滿的愛❤️💕

馬勒第六號,也有命運動機(節奏)?

 

延伸欣賞:

阿巴多指揮琉森節慶管弦樂團(2006)

3’33”起即為「阿爾瑪主題」

 

 

開卷蹦藝術.享受美好閱讀時光

☕️一杯咖啡.一點心意.支持蹦藝術☕️

 

各類合作提案,聯繫方式:

*手機:0917.670.518 
*Line:https://line.me/ti/p/LB1ro0P0AU
*E-mail:jenpin888@gmail.com
馬上分享給更多喜愛音樂的好友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