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N音樂】蹦藝術X大人社團 古典名曲鑑賞線上直播課 – 協奏曲篇(ㄧ)談巴赫的兩首重要小提琴協奏曲A小調與E大調
All about Bach’s two violin concertos
– 資訊整理共享於網路,一起欣賞音樂與藝術之美 –
蹦藝術 | BONART
大人的古典名曲鑑賞線上直播課(12/29週四下午班,共5堂):管弦樂欣賞-協奏曲篇
音樂是你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調劑?
你喜歡協奏曲豐富又生動的音樂表現?
跟著林仁斌老師展開一場絕佳的音樂體驗!
《大人社團》與蹦藝術攜手開設音樂欣賞課程,這期以管弦樂─協奏曲為主題,林仁斌老師精選從巴洛克時期到浪漫時期與國民樂派的精彩音樂作品,讓您徜徉在樂曲中,更貼近這些音樂家們的心血結晶,聽出更多況味與樂趣!
《延伸閱讀》大人的音樂欣賞線上直播課程好嗎?學員真實回饋分享
《延伸閱讀》大人的音樂欣賞課學員回饋,看他們用音樂為生活注入繽紛
精彩課程推薦
大人的古典名曲鑑賞線上直播課(12/29週四下午班,共5堂):管弦樂欣賞-協奏曲篇
主講人:林仁斌老師
- 第一堂 │ 談巴赫的兩首重要小提琴協奏曲A小調與E大調
巴赫是我們耳熟能詳的音樂家,如果是更懂音樂的朋友,一定也對這位音樂之父的偉大與樂曲中不可思議的對位法與嚴謹的曲式讚頌不已。在協奏曲的第一堂課中,老師特別精選了巴赫兩首小提琴協奏曲A小調與E大調。希望透過樂曲的解析、比較與欣賞,讓同學們清楚認識巴洛克時期的協奏曲風格,以及巴赫在精密曲式架構裡,仍能展現絕佳旋律曲調的不可思議風格:回歸巴洛克,品味古典音樂最初之美。
Part.1 巴赫生平
他不是小溪,是大海!- 貝多芬
德文裡,「巴赫」(Bach)是小溪之意,據說當年貝多芬第一次見到巴赫作品,說出了這句話,也一語道盡他對巴赫音樂之讚嘆。
生平簡介
(基本資料整理於網路與維基百科,並附上超連結方便檢索)
巴赫出生於神聖羅馬帝國艾森納赫(位於今德國圖林根邦)的一個音樂世家,自幼即接受音樂教育。父母亡故後,巴赫遷至奧德洛夫由長兄扶養,生活清苦,15歲時即前往呂訥堡修習學業並自立更生。畢業後巴哈先後在阿恩施塔特和慕豪森擔任管風琴師(1703年-1708年),往後歷任威瑪(1708年-1717年)與柯登(1717年-1723年)的宮廷樂長,以及萊比錫的教堂音樂總監(1723年-1750年)。
巴赫終生自學作曲不輟,舉凡前人至晚輩的作品,無不研究。他一生極多產,其作品以品質俱佳著稱,除了歌劇,幾乎涉獵了當時所有的曲種,包含清唱劇、受難曲、神劇、經文歌、彌撒曲、聖詠、各種樂器的獨奏曲、組曲、室內樂及協奏曲等等。儘管巴哈沒有開創新風格,但他的創作廣納了德、義、法等國的音樂手法,並以嫻熟的複音技巧呈現,展現了巴洛克音樂風格的精華與深奧的思想。
雖然莫札特、貝多芬等大作曲家均對巴哈推崇備至,但直到浪漫時期,作曲家孟德爾頌於1829年在柏林改編並指揮巴哈的《馬太受難曲》,才使樂壇正視巴赫音樂的價值;浪漫早期以降的作曲家也多受巴赫影響。此後數代音樂家對他的作品進行了發掘、研究、整理和推廣,巴赫的音樂也逐漸恢復了崇高的地位,更有了「音樂之父」美稱。
威瑪(1708年-1717年)
此時期著名的作品有《d小調管風琴觸技曲與賦格》、《帕薩卡利亞》,「清唱劇」、46首聖詠前奏曲等
1714年,巴赫升為副樂長,也就是樂團首席(Konzertmeister),需每個月創作一齣清唱劇。另,此時期巴赫的管風琴曲創作量居各階段之冠,作品也臻至成熟,他成為歐洲最具代表性的管風琴演奏家兼作曲家。他演奏高妙,很快便被譽有傳奇色彩:
與巴赫同時代的人在聆聽完他在卡塞爾為皇太子(未來的腓特烈·威廉一世)的演奏後寫道:
「他的雙腳彷彿長了翅膀般在腳踏板上飛馳,有力的音符如雷般響遍整個教堂,太子對巴赫的神技讚嘆不已,一曲既畢,餘音尚繞樑之際,便脫下指上所戴著的寶石戒指,送給巴赫。」
在威瑪的時日,巴赫還領導一批訓練有素的歌者和樂手,這是一個小型的巴洛克式樂團,而他自己則演奏小提琴帶領整個樂團,因此在作曲之餘還能培養指揮經驗。
巴赫此時期吸收了義大利的交奏曲式(Ritornello form)與返始(Da capo)的手法,並輔以對位法特質,使他在創作時更注重主題和樂曲的簡化,屬於他自己的音樂風格正在形成。
初到威瑪,阿恩施塔特與慕豪森(1703年-1708年)
1705年至1706年,他在未經允許的情況下拜訪了北德著名的風琴師和作曲家布克斯特胡德(Dietrich Buxtehude),並參與他在北德呂北克聖瑪利亞教堂的音樂會。此次拜訪布克斯特胡德的旅行,來回需要各徒步約400公里,他請了30天的假,卻離職四個月,且未通知僱主,這成為他在1706年1月宗教法庭上被指控的「罪狀」之一。
這趟超過預期計劃時間的旅程,強化了布克斯特胡德對對巴赫早期風格的影響,也顯示了在巴赫心目中布克斯特胡德的重要性。從呂北克返回的巴赫還帶來了許多新奇的演奏想法,例如自由花俏的和弦與裝飾音、不定性的轉調與變奏等等,導致教友難以辨清聖詠旋律。這些時人看來「怪異」的做法引發了投訴,教會當局在1706年2月及11月給予警告,但巴赫不是很在意。
柯登(1717年-1723年)
著名的作品有:《布蘭登堡協奏曲》、《法國組曲》、《英國組曲》,1722年完成《平均律鋼琴曲集》第一冊與《無伴奏大提琴組曲》、《無伴奏小提琴奏鳴曲與組曲》等重要器樂作品。
1717 年十二月接受李奧波德王子(Prince Leopold)的邀請,舉家遷至柯登擔任科登宮廷樂長(Kapellmeister),這個職位備受尊敬,且薪水高達400塔勒(日耳曼各邦的貨幣購買力不盡相同,巴赫薪水在此相當於朝廷高官)。年輕的李奧波德王子(Fürst Leopold von AnhaltKöthen)相當喜愛音樂,能演奏小提琴、古中提琴、鍵盤等樂器,常常混在樂隊裡演奏小提琴,賞識巴赫並交好。就任親王之後,他特地為巴赫籌組了包含17 位音樂家的樂團,其中有一部份來自普魯士國王腓德烈.威廉一世(Preuβischen König Friedrich WilhelmⅠ)的宮廷樂隊,這些具備優秀演奏能力的器樂家們為巴赫提供了最好的創作後盾,讓巴赫得以盡情創作器樂作品。
巴赫遇上一群優異的音樂家和識才的樂手,激盪出大量出色的樂曲,尤其是器樂作品。此時期是巴赫一生中較未受其他因素干擾的時期,尤其反映在器樂作品的創作上,包括了:獨奏(無伴奏小提琴奏鳴曲與組曲、無伴奏大提琴組曲、長笛無伴奏組曲)、二重奏(小提琴大鍵琴奏鳴曲、長笛奏鳴曲、Viola da Gamba奏鳴曲)、三重奏鳴曲、協奏曲(小提琴協奏曲、《布蘭登堡協奏曲》)、管弦樂組曲等,同時也為了報答李奧波公爵送他一台新大鍵琴,而寫下我們熟悉的《半音階幻想曲》、《法國組曲》、《前奏與賦格》、《二聲部及三聲部創意曲》,以及著名的《平均律鍵盤曲集》鋼琴曲集第一冊。
而從創作內容來看,巴赫正逐漸邁入成熟階段。
由於長子日益顯露音樂天份,巴哈寫作《給W.F. 巴赫的鍵盤小冊》即為長子而作:內容井然有序的教導年幼的孩子彈奏鍵盤樂器,從說明音譜記號開始,帶領初學者由基本曲目一路登堂入室,直到領略較高深的作品。而這本書其實也包含了部分的《平均律鍵盤曲集》和全套的《二聲部與三聲部創意曲》;全書不僅是訓練技巧,曲目的結構與聆賞性也有高度水準。
萊比錫(1723年-)
李奧波德王子的新婚妻子對完全音樂沒有興趣,甚至說服王子放棄音樂,在加上音樂預算因擴充軍備而刪減下(原本的音樂方面花費為將近四分之一的稅收),巴赫的工作和地位就愈來愈不被重視,萌生退意,於 1723 年 5 月 5 日起轉任萊比錫聖湯瑪斯教堂樂長。
巴赫從38歲起至65歲去世為止,均擔任萊比錫聖托瑪斯教會合唱長之職。虔誠的巴赫向來認為自己的音樂天賦是上帝賦予的,因此晚年的巴赫全心致力於將最美、最崇高的音樂奉獻給上帝!《馬太受難曲》、《b小調彌撒曲》、《平均律鋼琴曲集》第二冊、《意大利協奏曲》、《郭德堡變奏曲》⋯⋯以及登峰造極的《音樂的奉獻》和《賦格的藝術》,都是晚年於萊比錫完成的經典作品。
巴赫在萊比錫時代使用的圖章:
設計為他的名字簡寫JSB鏡射組合而成,而圖騰最上方皇冠,則顯示其為宮廷作曲家。
晚年及逝世(1740年-)
巴赫在世的最後十年仍有新作品推出。1739年-1742年間出版了《平均律鍵盤曲集》的第二部;1741年-1742年間出版《郭德堡變奏曲》。
但他也花費更多時間在修訂及完成先前的創作上,例如清唱劇、彌撒、受難曲。
腓特烈大帝於「→無憂宮」(Schloss Sanssouci)裡的音樂會繪畫。吹笛者為腓特烈大帝,彈琴者為巴赫之子:C.P.E. Bach。
腓特烈大帝畫像
1740年,就在普魯士腓特烈大帝即位的同年,C. P. E. 巴赫獲選為其宮廷的大鍵琴手,並負責為國王吹奏長笛時伴奏。在腓特烈的推動下,首都柏林逐漸成為當時的音樂重鎮。
巴赫在1741年初赴柏林探望C.P.E. 巴赫,但稍後由於政治局勢的問題,使得巴赫幾年後才再訪。
1747年,巴赫應邀前往柏林近郊的波茲坦無憂宮聆賞皇家音樂,也試奏了國王向他展示的新樂器——古鋼琴。
而巴赫素以即興演奏聞名,國王便給了他一段長而複雜的主題(Thema Regium),令他當場即興一首三聲部賦格;巴赫做到了,但國王又以六聲部賦格考驗他,巴赫告訴國王自己需要足夠的時間準備。
有了這個動機,在巴赫回到萊比錫兩個月後,便出版了以國王的主題發展的一套器樂作品,這就是著名的《音樂的奉獻》。
巴赫最後的傳世之作是《賦格的藝術》,是在其生命的最後十年所作,但沒有完成,直到巴赫逝世後才出版。
巴赫晚年疑似患有糖尿病,且可能在1749年中之前已一度中風。在生命的最後幾年,白內障使巴赫的視力逐漸喪失,1749年時幾乎已經全盲。1750年,英國著名的眼科庸醫約翰·泰勒(”Chevalier” John Taylor,他在1758年也替韓德爾治療)剛好途經萊比錫,替巴赫的眼睛動了兩次手術,但都沒有成功。後來巴赫的視力一度奇蹟似的恢復,但十天後,也就是該年的7月28日,巴赫仍因為嚴重高燒導致的二次中風而病逝,享壽65歲。隨後在萊比錫舉行葬禮。
位於德國艾森納赫的巴赫雕像
巴洛克協奏曲曲式簡介
協奏曲就拉丁文的字源「Concertare」而言,有「抗衡」、「競爭」、「對抗」的意思;而在義大利文中,「Concerto」這一詞則有著「安排」、「合作」之意。
需要注意的是,協奏曲這個字的曲式最一開始的使用,其實是在是指聲樂曲中,使用在獨唱與合唱,或兩組分開的合唱團,以及聲樂混合器樂的演唱、演奏型式,而非我們現在最熟悉的十八世紀協奏曲作品。
這些與聲樂演唱相關的曲式,例如:
聲樂器樂混合曲(Concertato Work)
協奏式牧歌 (Concerted Madrigal)
小型神聖協奏曲(Small-scared Concerto)
大型神聖協奏曲(Largo-scale Scared Concerto)
等等
所以在巴洛克初期,可以找到這麼多豐富的表演形式~
而一般來說,我們所認知的器樂協奏曲,在巴洛克時期西元1600~1750的期間,一路歷經各種變化與作曲家的改良,大約到了1680至1690年間,也就是17世紀末期
「協奏曲」終於正式成為純器樂的樂種的代稱~
在1700 年左右的這段時期,器樂協奏曲大致可以分為分成三種類型:
一、樂團協奏曲(Orchestral Concerto)
二、大協奏曲(Concerto Grosso)
三、獨奏協奏曲(Solo Concerto)
先從樂團協奏曲介紹起:
一、樂團協奏曲(Orchestral Concerto)
樂團協奏曲為十八世紀初盛行的器樂形式,以樂團合奏的型態呈現,通常為「快–慢– 快」的三樂章架構。
與大協奏曲(Concerto Grosso)不同,因樂團協奏曲「沒有獨奏樂器」或「樂團裡的主奏者」,所以不會有「交互演奏」的對比效果,樂曲主旋律常常落在第一小提琴聲部,比較強調於第一 小提琴與低音聲部之間的合作。
也就是「高音旋律」與「低音聲部」的合作
不少作曲家以此類型創作,像是韋瓦第、阿爾比諾尼等等作曲家。
幾乎所有音樂學者都同意,樂團協奏曲就是為早期交響樂的雛形~因為早期的交響曲,幾乎樂章安排上都使用「快–慢–快」的三樂章架構。後來,隨著「大協奏曲」與「獨奏協奏曲」的盛行,「樂團協奏曲」便漸漸地越來越少被作曲家用來創作。
接下來介紹第二類「大協奏曲」:
二、大協奏曲(Concerto Grosso)
大協奏曲盛行於17世紀下半葉,主要將演奏者分為「主奏」的小團與「伴奏」的大團,主奏小團可稱為「Concertino」或「Soli」,而伴奏樂團則可稱為「Concerto Grosso」、「Ripieno」或「Tutti」
擔任主奏樂團的樂器演奏者,大多與巴洛克時期「三重奏鳴曲」樂器編制相同,通常由「兩把小提琴」(也可以由其他高音旋律樂器擔任),再加上「數字低音樂器」(大多為大提琴與大鍵琴擔任)所組成,編制內的小提琴,就是高音旋律線可以視作曲家所需增加樂器數量替換成其他管樂器,而伴奏樂團部份則是由一個小型的弦樂團加上數字低音樂器,一般來說是能演奏和聲大鍵琴或者魯特琴所構成
大協奏曲的特色是:主奏樂團的演奏家不會有單獨突出的表現強調主奏樂團與伴奏樂團間的全體合作雙方交替演奏的過程中,力度會呈現出一種鮮明的對比。
舉例來說:
獨奏有4人,樂團有12人
所以,大齊奏時總力度與音量可以達到16人之效果,而一但只留下 獨奏4人輪流演奏時,這時候音樂就會變得非常精緻。
各位發現了嗎?
這也是巴洛克時期樂團演奏時,能夠非常有效率變化「大、小聲」重要演奏方式喔~
講到大協奏曲的代表作曲家,就屬義大利的柯雷里(Arcangelo Corelli, 1653-1713)。例如他於1708年創作的《十二首大協奏曲曲集,作品六》(12 Concerti Grossi, Op.6)就可說是大協奏曲這項曲式的經典音樂,感興趣的同學們可以找這些音樂來欣賞~
架構上,柯雷里的樂章安排方式使用了「教堂奏鳴曲」與「室內奏鳴曲」這兩種主要型式,有四樂章架構「慢–快–慢–快」,也有「快–慢–快」三樂章,也使用了「室內奏鳴曲」型式,例如採用「吉格舞曲」(Gigue)、「庫朗舞曲」(Courante)、「小步舞曲」(Minuet)、「薩拉邦舞曲(Sarabande)等舞曲來作為樂章標題。
隨著年代的推移,協奏曲的曲式演進隨著作曲家的思維與創意,一步步慢慢地進步、演化,正在往我們現代理解的「協奏曲」曲式一步步堂堂邁進之中
現在,介紹第三類型,也是所有人最習慣的「獨奏協奏曲」(Solo Concerto)
三、獨奏協奏曲(Solo Concerto)
獨奏協奏曲顧名思義,就是由主奏的器樂擔任獨奏,加上弦樂團以及數字低音樂器作為伴奏團體所組成的大型曲式。
這樣的伴奏型態與大協奏曲中伴奏大團的編制其實頗相似。
不過,作曲家在創作獨奏協奏曲時,往往會呈現兩種不同的方向:
一種是以獨奏樂器的演奏為主,樂團只是單純的伴奏角色,這時候形成的是「主奏」與「伴奏」之間的搭配;而另一種方式,為樂團與獨奏樂器有著同等的地位,形成兩者間互相的「合作」與「競奏」
「獨奏協奏曲」(Solo Concerto)從巴洛克時期發展至今,相較於「樂團協奏曲」與「大協奏曲」,被更多作曲家們喜愛,因此我們現代一般說「協奏曲」,就是指的是獨奏協奏曲。
最後補充的是,到了浪漫時期(1820-1900)年代,獨奏協奏曲(Solo Concerto)又在作曲家舒曼等人的提倡之下,逐漸形成了一種更加輝煌的「交響協奏曲」(Symphonic Concerto)。
「交響協奏曲」以獨奏者+管弦樂團才能完整呈現音樂的最終理念,創造出更加交響化的音響效果,也讓獨奏者與樂團更加融合為一。
例如:布拉姆斯的小提琴與鋼琴協奏曲,都是在舒曼之後的「交響協奏曲」最佳追隨者。
a小調第一號小提琴協奏曲 BWV 1041
樂譜版本欣賞
1. Without Tempo Indication – 00:17
2. Andante – 3:57 3. Allegro Assai – 11:13 |
版本推薦
尤莉亞.費雪 音樂會版本
版本推薦
希拉蕊.韓 音樂會版本
薇爾德弗朗(Vilde Frang)音樂會版本
E大調第二號小提琴協奏曲 BWV 1041
樂譜版本
1. Allegro – 00:17
2. Adagio – 7:54 3. Allegro Assai – 14:33 |
版本推薦
希拉蕊.韓 音樂會版本
薇爾德弗朗(Vilde Frang)音樂會版本
開卷蹦藝術.享受美好閱讀時光
☕️一杯咖啡.一點心意.支持蹦藝術☕️
各類合作提案,聯繫方式:
*手機:0917.670.518
*Line:https://line.me/ti/p/LB1ro0P0AU
*E-mail:jenpin888@gmail.com
更多音樂新知
2024-09-07
【苗北講堂】2024下半年系列:普契尼逝世百年致敬~四大寫實歌劇巡禮(一)不如相忘於江湖~談《波希米亞人》中的動人愛情詠嘆 PUCCINI: “La bohème”
《波希米亞人》劇情描述1830年代某個聖誕節前夕,在法國巴黎拉丁區,四位性格放浪
2024-09-05
【BON音樂】蹦藝術X大人社團 -浪漫巨人-拉赫曼尼諾夫的鋼琴協奏之旅(五)第四號鋼琴協奏曲與《音畫練習曲》
這課程將介紹拉赫曼尼諾夫於1926年創作的最後一首鋼琴協奏曲,這是他移居美國後的
2024-08-02
【BON音樂】蹦藝術X上海商業儲蓄銀行「豐富人生 X 音樂天地」公益講座:憂傷.高貴.波蘭魂 – 談鋼琴詩人蕭邦深入人心的音樂
在全世界十大上演率最高歌劇裡,普契尼就佔了三齣。他筆下細膩的愛情與詠嘆,流淌下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