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N音樂】低沉的光輝-波特拉與胡榮的俄羅斯大提琴之夜 – 音樂會導聆
Music lecture about Christian Poltéra & Hu Jung’s Russian Cycle
– 資訊整理共享於網路,一起欣賞音樂與藝術之美 –
蹦藝術 | BONART
大提琴家波特拉 疫情之後再次蒞臨台灣
波特拉是一位琴藝精湛的獨奏家,他絕對能夠滿足任何挑剔聽眾的需求。
——《企鵝唱片指南2011年版》
大提琴家波特拉 Christian Poltéra
大提琴家波特拉出生於蘇黎世,師事Nancy Chumachenco與Boris Pergamenschikov,後來到薩爾茲堡與維也納向海德利希.席夫學習大提琴。由於馬友友因故取消某場與大衛辛曼/蘇黎世音樂廳管弦樂團的演出,當時17歲的波特拉臨危受命上台與樂團共同演奏艾爾加的大提琴協奏曲,大為驚艷,自此波特拉成為同世代最受矚目的大提琴家之一。
波特拉以大提琴家的身份,與慕尼黑愛樂、萊比錫布商大廈管弦樂團、漢堡NDR管弦樂團、奧斯陸愛樂、維也納交響樂團、班貝格交響樂團、皇家利物浦愛樂、羅馬聖塔西西里亞管弦樂團、巴黎管弦樂團、里昂國立管弦樂團、BBC愛樂、薩爾茲堡合奏團、德意志布萊梅室內愛樂、歐洲室內管弦樂團與落杉磯愛樂合作,而合作過的指揮包括海汀克、夏伊、杜南伊、賈第納、史拉特金、安德魯戴維斯爵士、帕弗・賈維、佩倫柯與尼爾森斯。波特拉於2006年開始於美國演出,首演在紐約的艾利費雪廳,與美國交響樂團合作。
鋼琴家胡榮 Hu Jung
胡榮1991年出生於台灣台北市。五歲時與林百合及賴美玲學習鋼琴,七歲進入光仁小學音樂班,師事徐四平,13歲時進入南門國中音樂班,師事陳芬芬,15歲就讀師大附中,師事葉綠娜、張欽全與沈德中。隨後胡榮前往瑞士繼續就讀高中ecole d’humanité,現就讀瑞士琉森高等音樂院(Hochschule Luzern Musik),專研鋼琴演奏,師事國際知名鋼琴家兼指揮家列夫席茲(Konstantin Lifschitz)。就學期間胡榮也曾與多位知名音樂家上獨奏及室內樂大師班,如Christian Poltera、Isabelle van Keulen、Danusha Waskiewicz、Isabel Charisius、Sebastian Hamann、Rafael Rosenfeld、Kyoko Hashimoto、Martin Helmchen、Menahem Pressler、Andreas Haefliger。2016年胡榮擔任蘇黎世歌劇院學院伴奏一職,與該團有為期兩年的多次大型製作與室內樂表演。
【演出曲目】三首俄羅斯大提琴奏鳴曲
普羅高菲夫:C大調大提琴奏鳴曲,作品119
S. Prokofiev: Cello Sonata in C Major, Op. 119
蕭士塔高維契:d小調大提琴奏鳴曲,作品40
D. Shostakovich: Cello Sonata in d minor, Op. 40
-中場休息-
拉赫曼尼諾夫:g小調大提琴與鋼琴奏鳴曲,作品19
S. Rachmaninoff: Sonata in g minor for Cello and Piano, Op. 19
珍貴的名琴。歷史的唯一
史特拉底瓦里是義大利最為著名的製琴大師,他總共只製作約30把大提琴流傳後世,這把名琴 ‘Mara’,價值約一億八千萬台幣…(2023年更新:在沒有機會再次進入拍賣市場前,目前’Mara’市值已經遠遠超過此價格,此價格僅供參考)所以 ’Mara’可以說是大提琴樂器裡珍品中的珍品,極品中的極品。
名琴配名弓。相得益彰
而深藏不露的波特拉,除了1711年的史特拉底瓦里名琴 ‘Mara’之外,他手中所使持的琴弓,更是法國巴黎1825年所製的TOURTE名弓。這把弓前任擁有者,還是著名的阿瑪迪斯弦樂四重奏(Amadeus Quartet)的大提琴演奏家Martin Lovett。
今天的波特拉除了現場為大家演奏巴哈無伴奏大提琴音樂之外,也在林仁斌老師的引導介紹之下,為大家詳述了演奏古琴與新琴的最大差異,演奏弓速與弓壓的分配以及與名琴相處的過程,真是大飽耳福~
‘Mara’ 正面照與琴身資訊
‘Mara’ 背面照與琴身資訊
歷史名琴的特色與個性
波特拉說:「每一把歷史上的古琴,就像每一位個性鮮明的人物一樣,擁有自己不同的個性。我們長時間從事演奏的人,很容易從音色特質與音色表現,分辨這是哪一把琴。在擁有這把今年已經312歲(2023年)的名琴 ‘Mara’ 初期,我反而感受到挫折~因為她有著自己獨特的聲音。但是學習尊重這樣獨特的音色之後,反而因為與 ‘Mara’ 的相處時間變長,一點一點地愛上這樣獨特的聲音。這過程大概花了我一、二年的時間。」
「網路上有許多提琴測試影片,標榜讓你快速聽出許多不同提琴的音色(還標示出價格),而且居然有時候是新琴的音色勝出。我不反對這樣的測試,因為新琴狀態好,容易發出平均而健康的音色。而古琴則不一定很健康,而且明顯具備自己的個性,因此許多人古琴演奏不好,可能是因為『不熟悉』這把琴的音色,而扼殺了這應該發出來的美妙音色。」
莫札特也曾見證 ‘Mara’ 音色
「莫札特也親自聽過這把’Mara’喔~在他與父親的通信裡,有封在慕尼黑發出的信件裡提到,認識了一位女高音,這位女高音的丈夫是為業餘大提琴家,也正是當時’Mara’的擁有者。信裡並曾提過這位大提琴家『技藝不精』且『並未善待這把樂器』,造成樂器有許多的小傷痕,但是樂器聲音非常好…」
1963年 Mara的悲慘船難故事
「而在許多年之前,’Mara’ 還有另一段劫難。當時的持有者 Baldovino (1916–1998)是義大利一個室內樂團的團員,他們當時因為天候不佳無法搭飛機,所以改搭乘郵輪航行至美洲巡演。就在航行中途船身著火,全部人跳救生艇逃難之後,Baldovino隔了好幾天才想起來大提琴下落不明…。於是在進行海底打撈之後,連琴帶盒已經被海水完全浸透的 ‘Mara’ 終於『獲救』。之後 ’Mara’ 進行了為期一年的修復工程,也在上帝的奇蹟之下,居然能夠回復成今日我們聽見的音色!」
「這件事情更讓我體會到,原來樂器『不一定』要在完全健康的狀態,才能發出美妙的聲音。’Mara’現在的聲音表現深沉渾厚而且溫柔~這真的是奇蹟!」
[歷史照片]
這是 ‘Mara’ 從海底獲救之後,在1963年由碎片修復前所拍攝的珍貴照片
(圖片由大提琴家 波特拉 本人提供)
2018年波特拉來台時,筆者為他舉辦了現場對談音樂,當然要來點福利照~與名家名琴合照,來個有圖有真相~在徵得波特拉本人的同意之後,仁斌老師開心又謹慎地手持 ‘Mara’,留下這張照片。
2023年最新合照
波特拉與 ‘MARA’
‘MARA’ 再次來到我的手上啦~XD
樂曲解說.音樂會求生指南
普羅高菲夫:C大調大提琴奏鳴曲,作品119(1949)25分鐘
S. Prokofiev: Cello Sonata in C Major, Op. 119
00:00 – I. Andante Grave – Moderato Animato
11:17 – II. Moderato – Andante dolce 15:59 – III. Allegro, ma non troppo |
作曲家普羅高菲夫與羅斯托波維奇(1950)
創作起源
普羅高菲夫(Sergei Prokofiev, 1891-1953)在1948年(57歲)被蘇維埃共產黨「日丹諾夫法令」(Zhdanov Decree)指控其音樂為「形式主義」,因而面臨大部分音樂被禁止的處境。但在隔年普羅高菲夫參加了一場音樂會,欣賞到大提琴家羅斯托波維奇精彩的現場演奏,不顧禁令地下定決心要為這位才華洋溢的大提琴家譜寫一首大提琴奏鳴曲,於是1949年完成本奏鳴曲,1950年3月1日於莫斯科音樂院演出,樂譜於1951年出版。
樂曲一開始,普羅高菲夫「不尋常地」使用大提琴最低音域寫作,讓大提琴唱出最深沈的低吟,波特拉說,他可以感受到普羅高菲夫是刻意這樣安排,或許這是他內心對共產政權最沈重的抵抗之聲?
無獨有偶地,當年蕭士塔高維契面對史達林的譴責,同樣地無法繼續創作,他只能配合黨的意願,做出「一個忠貞黨員對於公正指教的回應」,而寫作出第五號交響曲。但在第五號交響曲中,我們可以不斷地聽見那種內心受到高度壓迫,樂器吹奏出「不對等音域」的被逼迫感。
此為第一樂章最低沉陰鬱的法國號獨奏段落:
蕭士塔高維契:d小調大提琴奏鳴曲,作品40(1934)
D. Shostakovich: Cello Sonata in d minor, Op. 40
1. Allegro non troppo (0:00)
2. Allegro (10:56) 3. Largo (14:05) 4. Allegro (22:04) |
創作背景
蕭士塔高維契(Dmitri Shostakovich, 1906-1975)d小調大提琴奏鳴曲,創作於1934年(28歲),為四樂章奏鳴曲架構。其音樂中之音程與節奏,均有大膽之變化與運用。創作當年他因婚外情而與妻子妮娜短暫分居,或許生活上以及感情上面臨的多重挑戰與變化,也被寫入的樂曲之中。樂曲於1934年完成創作並安排首演,提賢給作曲家好友大提琴家維克托·庫巴茨基(Viktor Kubatsky),並由維克托·庫巴茨基完成首演。
1934年左右的蕭士塔高維契
簡直就是…哈利波特XD
大提琴家維克托·庫巴茨基(Viktor Kubatsky)
拉赫曼尼諾夫:g小調大提琴與鋼琴奏鳴曲,作品19
S. Rachmaninoff: Sonata in g minor for Cello and Piano, Op. 19
00:00 – I. Lento — Allegro moderato (G minor)
12:50 – II. Allegro scherzando (C minor) 19:03 – III. Andante (E flat major) 25:19 – IV. Allegro mosso (G major) |
樂曲解說
拉赫曼尼諾夫 (Sergei Rachmaninoff, 1873-1943) 在1901年的夏天完成了他唯一一首為大提琴與鋼琴的奏鳴曲,這首曲子不僅是他本人,同時也是大提琴奏鳴曲之中的傑作之一。本曲是拉赫曼尼諾夫在《C小調第二號鋼琴協奏曲》大為成功之後完成,為他最具創作力的巔峰時期;每一樂章都強烈地表現著作曲者深沉而悲傷的個性。由於拉赫曼尼諾夫本人是一位相當優秀的鋼琴演奏家,在他所有的作品中都表現出寫作鋼琴曲的深厚功力,但這並不表示大提琴的表達力就被完全忽略。這首大提琴奏鳴曲富有戲劇性的張力,透過旋律線條的自然流動與豐富的和聲色彩,充分顯示出拉赫曼尼諾夫在音樂上的成熟度。他將此曲獻給好友¬¬¬¬—大提琴家布蘭朵柯夫 (Anatol Brandoukoff, 1856-1930) ,兩人並於1901年底在莫斯科合作舉行首演。 這首奏鳴曲的四個樂章都是以古典的形式寫成,第一樂章是奏鳴曲式,在哀愁的序奏之後接入狂放與抒情的快板;第二樂章是滾動前衝的詼諧曲;第三樂章是長旋律的行板,帶有幾絲鄉愁;第四樂章則是一首興致高昂的輪旋曲,以華麗的結尾帶回主調的燦爛。本錄音選取此首樂曲中的第三樂章,這個樂章的旋律動人,具有相當的感染力,是作曲家最被世人喜愛的音樂之一。(取自「奇美博物館」網站)
由於第一號交響曲的挫敗,拉赫曼尼諾夫陷入了全然的失落,三年無法作曲。在1900年1月至4月期間,拉赫曼尼諾夫每天接受精神科醫師尼可萊.達爾的催眠治療,達爾醫師也專注於改善他的睡眠模式、情緒和食慾,並企圖使用催眠法重新點燃他的作曲慾望。而數個月之後的夏天,拉赫曼尼諾夫感到「新的音樂思想開始產生」,並成功恢復作曲,創作出了第二號鋼琴協奏曲第二、三樂章,演出成功後,他繼續完成第一樂章。1901年第二號鋼琴協奏曲成功首演,拉赫曼尼諾夫也將此曲獻給居功厥偉的達爾醫師。
大提琴奏鳴曲的首演
拉赫曼尼諾夫在1901年12月2日於莫斯科,與大提琴家阿納托利·布蘭杜科夫(Anatoliy Brandukov)共同首演大提琴奏鳴曲,並將這部作品題獻給阿納托利·布蘭杜科夫。
阿納托利·布蘭杜科夫與柴可夫基(1888年左右)
【補充資料】
貝多芬:第一號大提琴奏鳴曲
貝多芬:第三號大提琴奏鳴曲
謝謝您~來到蹦藝術❤️
認識蹦藝術的幾個方法:
1. 加入蹦藝術群組
實體與線上音樂講座訊息、各種音樂分享、優質音樂會折扣碼、精彩藝文旅遊行程…,好康優惠不漏接❤️
加入方式:
請先聯繫蹦藝術林仁斌老師本人,由林老師協助加入專屬課程群組。
https://line.me/ti/p/LB1ro0P0AU
2. 聆聽蹦藝術 – Podcast
蹦藝術Podcast 一鍵通:https://linktr.ee/bonart
3. 贊助蹦藝術(單次或定期定額贊助)
從製播節目到網頁文章撰寫、網站維護,都需要經費,更需要您的贊助
無論是單次贊助,或者定期定額贊助,蹦藝術都感謝您對我們的支持❤️
開卷蹦藝術.享受美好閱讀時光
☕️一杯咖啡.一點心意.支持蹦藝術☕️
各類合作提案,聯繫方式:
*手機:0917.670.518
*Line:https://line.me/ti/p/LB1ro0P0AU
*E-mail:jenpin888@gmail.com
更多音樂新知
2024-12-10
【BON音樂】蹦藝術X上海商業儲蓄銀行「豐富人生 X 音樂天地」公益講座:為愛而聲.為愛而活 – 談一代歌劇傳奇女伶:瑪麗亞卡拉絲
史上最偉大的歌劇女皇瑪麗亞卡拉絲(Maria_Callas)過世已超過40年,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