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N音樂】轉載:莫札特的歌劇世界(文. 陳榮貴,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音樂系教授)
Mozart’s Opera World

– 資訊整理共享於網路,一起欣賞音樂與藝術之美 –
蹦藝術 | BONART


原文出處:

莫札特的歌劇世界

 

本篇文章為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音樂系教授陳榮貴教授執筆,對於莫札特的歌劇創作歷程與特色有著清晰之描繪,為認識莫札特歌劇創作一定要閱讀之好文,蹦藝術強烈推薦~

 

莫札特的歌劇世界

美育雙刊149期

一、前言

莫札特寫了各式各樣的樂曲,但仍最鍾愛創作歌劇。

他曾說:「我只要一聽到大家談論歌劇,一到歌劇院,聽到調音的聲音,我就乎發狂!」也因此在他短暫的35年歲月中,就譜寫了22齣歌劇。

而這位天才型的作曲家,由於常能超越時代一般性的觀念,其作品往往獲得無以倫比的成功,成為歷史的傑作。

他對劇的看法,並非只停留在戲劇的觀點上,而是超越前人所為,使音樂和戲劇完全融合為一。

直到現在,他的歌劇作品仍在世界各地盛演,並為人所津津樂道。

 

二、莫札特的三大類歌劇

莫札特的歌劇依性質大致可分為:喜歌劇(Opera Buffa)莊歌劇(Opera Seria)及德語清唱劇(Singspiel)三大類。

莫札特創造性地發展了義大利喜歌劇形式。他改革了因襲的滑稽、逗趣、雜耍性劇情,發揮自己的氣質和特長,大題材範圍與多種形式表現,讓他的歌劇獲得了偉大的成就。

青年期的《裝傻姑娘》(La Finta Semplice)、《假冒的女園丁》(La Finta Giardiniera),到成熟期的 

《費加洛婚禮》(La Nozze di Figaro)《唐·喬凡尼》(Don Giovani)、《女人皆如此》(Cosi Fan Tutte)便都是莫札特喜歌劇的代表作。

莫札特的莊歌劇皆是接受委託,為當時的王公貴族於喜慶交際場合,或為國王的加冕而譜寫的「御用藝術」。重要的莊歌劇有《彭托王米特里達特》(Mitridate, re di Ponto)、《伊多梅尼歐》(Idomeneo)、《狄多王的仁慈》(La Clemenza di Tito)。

莫札特的德語歌劇用德文歌詞,擷取德國傳統民歌和新教聖詠,借鑒義大利歌劇中的成功因素豐富德語歌唱劇的體裁,為日後德國浪漫主義大歌劇的發展奠定了基礎。他總共創作了《可愛的牧羊女》(Bastien und Bastienne)、《後宮誘惑》(後宮誘逃)(Die Entfuehrung aus dem Serail)、《劇院經理》(Der Schauspieldirektor)、《魔笛》(Die Zauber Zauberflöte)等四部德語歌唱劇。

 

三、莫札特的青年期歌劇

音樂學家通常以莫札特於1781年演出的《伊多梅尼歐》為界,把其歌劇作品分成兩個時期,之前稱為青年期歌劇,後稱為成熟期歌劇。

1786年,12歲的莫札特因奧皇的命令寫了第一部喜歌劇《裝傻姑娘》,這部描寫一位聰明伶俐的小姐,假裝清純個性,卻暗地裡施行詭計,終於為哥哥娶到美嬌娘的故事,因為歌者的反對而無法在維也納上演。但難過的莫札特已為此節奏方正及缺乏重唱的不成熟喜歌劇耗盡心力,寫下558頁的樂譜。幸好本劇在大主教出面安排下,次年五月在薩爾茲堡成功地演出。

同年,莫札特又以劇情在描述討人喜歡的鄉村魔術師撮合一對小情人的故事,譜出天真浪漫,無比可愛的牧歌風格的小型歌劇《可愛的牧女》,並在九月首演於維也納催眠學家梅斯麥爾(Dr. Anton Mesmer)府中庭園劇院,我們可以從本劇找到與《後宮誘惑》和《魔笛》一脈相承的語法,莫札特在此已逐漸綻開他天才的花朵。

 

1770年,莫札特依法國作家拉辛(Jean Racine)描寫國王與兩個而子對自己年輕未婚妻感情糾纏的原著,譜寫出他第一部完整歌劇《彭托王米特里達特》,並於聖誕節在義大利米蘭親自演奏大鍵琴及指揮首演。由於此劇講現代簡潔的語法,並注意配合演唱者的聲音,因此演出獲得異常成功,最後竟欲罷不能地連演出二十多場。

 

莫札特於1774年,接受德國巴伐利亞選侯的委託,為次年慕尼黑嘉年華會譜寫一部喜歌劇《假冒的女園丁》。劇情在描寫伯爵的情人因會而逃離,化名充當市長的女園丁,雖然市長愛上她,卻因伯爵的登場,兩人終又言歸於好。這一部充滿音樂色彩擁有獨特人物刻劃的喜歌劇首演時,莫札特深為牙齒腫所苦,但因觀眾如雷的掌聲「大師萬歲」的喝采,讓他完全忘卻身體的病痛。

 

四、莫札特的成熟期歌劇

1779年,莫札特於故鄉薩爾堡獲得想望已久的教堂風琴師職位。1780年11月,大主教特准他六個星期的假,讓他專心譜寫隔年一月在幕尼黑演出的《伊多梅尼歐》。這齣歌劇在敘述克里特島國王伊多梅尼歐準備以自己的兒子當犧牲品獻給海神,卻因敵人特洛伊王女兒的真愛感動愛神,兩個年輕人得以結成連理。由於劇中使用很多甚具特徵的伴奏宣敘調(Recitativo Accompagnato)以提升劇張力,成為十八世紀末葉最優秀的莊歌劇之一。

接著,莫札特和薩爾茲堡大主教間的關係惡化,便定居在維也納。

1782年,他應當時的奥地利國王約瑟夫二世(Kaiser Joseph II)之邀創寫《後宮誘惑》,這是在敘述一位美麗的

西班牙女子,被一位土耳其司令官囚禁在後宮,最後為其愛人所救的故事。

在這部以德語演唱的歌劇裡,莫札特把一個名為歐斯敏(Osmin)的土耳其僕人角色,塑造得非常成功:這個角色的性格特徵豐富,不管是他貪婪、好色等脾氣的描寫,都歌劇史的新手法、新方向。

莫札特以表現人類複雜天性的超凡能力,就肇始歐斯敏這個角色。

此外,莫札特的創新也表現在所使用的素材上。

由於十八世紀的維也納正興起「土耳其」熱潮,莫札特所譜寫的《土耳其進行曲》也是這時期的作品。《後宮誘惑》裡,舉凡背景、情節皆以土耳其為主,音樂方面也加入了充滿東方色形的三角鐵、鈸、大鼓及短笛等表達異國情調的樂器。這部洋著青春、明亮旋律的歌劇,在莫札特結婚前首演,大詩人歌德盛此劇「使其他作品相形見絀」。

1786年,莫札特再度應奧皇的邀請寫了《劇院經理》。這部劇情在敘述兩位女高音於劇院經理前自薦,並為彼此的演唱能力與排名問題而争吵的短劇,莫札特稱之為「附有音樂的獨幕喜劇」。全劇除了精巧迷人的序曲之外,只有兩首詠唱調,一首三重唱和一首四重唱。莫札特就在這些樂曲裡,展露其鮮明的獨特作曲技巧。

 

五、莫札特的三大喜歌劇

接下去,莫札特和劇作家達·彭德(Lorenzo da Ponte)合作,創寫他最偉大的三齣喜歌劇:《費加洛婚禮》(1786)、《唐・喬凡尼》(1787)、《女人皆如此》(1790)。

達.彭德是位光芒四射、活力充沛的義大利詩人,在維也納撰寫劇作多年,奧皇曾封給他官方劇場詩人的職位。

或許有人會問,莫札特當時若沒能幸運地遇到這位慧黠、朝氣蓬勃的維也納最優秀作家,歌劇史不知會有甚麼樣的改變?

《費加洛婚禮》在描寫已婚好色的伯爵,一心追求僕役費加洛年輕的未婚妻,反而被戲弄的喜劇。

劇中音樂明亮輕快,且又洋溢優雅的場景,常能帶給觀眾愉快的氣氛。不過,喜劇並非鬧劇,雖然劇情以愛情為敘述的對象,但仍然持著應有的原則:愛情是嚴肅而神聖的,不可以玩火。

這是莫札特三部喜歌劇中最具深度,且最不需要明星歌者撑場面的一部歌劇。

 

《唐喬凡尼》是一部富崇高氣質的兩幕歌劇,原著出自十四世紀西班牙南部傳奇人物唐·璜(Don Juan Tenorio)的故事。這位風流倜儻的貴族,勇敢、英俊、活躍、有禮貌,是個標準的無神論者。他具有一種無法說明的吸引力,劇中每一個女人對他又愛又恨。

據說莫札特在寫本劇時,即將首演的前兩夜,序曲居然台未作好,他的妻子康絲坦采(Constanze Weber)只得隨侍在側,在他深夜工作時為他泡水果酒、講故事,讓他保持清醒。

不過莫札特因為實在太累了,仍打了好幾個小時的瞌睡。直到清晨五點,康絲坦采將他叫醒,七點的時候,序曲出爐。對於莫特神速的寫曲速度,值得一提的是,他在把音符寫下來以前,其實腦海裡已完成,接下來的工作,不過是將記憶裡的音符抄錄下來罷了。

 

《女人皆如此》是莫札特最後一部喜歌劇,亦稱為《情人學校》(La Scuola degliamanti),此劇人物分三組,音樂與角色特徵各異,重點放在兩對戀人身上。兩位男士在特意的安排下,為了證明他們的未婚妻是否有如友人所說的一女人善變,他們演了一部假戲,以試探女人的愛情。

全劇氣氛令人歡心,各項試驗方式也都無比詼諧,是一部真正的喜劇。而本劇的重唱份量之多,是歌劇史上少見的例子,而演唱這部莫特相當艱難作品的歌者,則需具備高深的演唱技巧方能勝任。

 

六、莫札特的最後兩齣歌劇

莫札特逝世於1791年12月,而當年9月初他接受布拉格歌劇院經理委託,為祝賀波西米亞國王雷歐波德二世(Leopoldo II)加冕而寫了一齣莊歌劇《狄多王的仁慈》。這部在描寫狄多王為了選新后,曾先後遭拒絕及暗殺,但最後所有背者的罪行都被他所赦免,以呈現國王慷慨仁慈天性的劇情故事,特別適合冊封慶典,尤其在法國大革命之後,歐洲皇室普遍不安之際。

本劇初演時,並未有空前的盛況,後來甚至為人們所淡忘,而塵封於圖書館的書架上達一個世紀之久,但有樂評家形容「其行板旋律美到足惑天使下凡,是一部非常漂亮的歌劇。」後來,本劇竟成為莫特成功的作品之一。

同年的9月底,莫札特依他多年的好友~喜歌劇演員兼職業劇團經理 – 史坎內德(Emanuel Schikaneder)描述王子帶著一支笛子,歷經嚴格試煉,終於贏得了美人的愛之劇本,譜出他最後一齣歌劇《魔笛》。

本劇特點是,在充滿戲感的故事內,隱約地對以人本、人權為主要訴求,自由、平等、博愛為宗旨的共濟會加以讚揚,並將共濟會的精神貫穿在全劇中。

首演時,由劇作家飾演討好的捕鳥人角色,並由莫札特親自執導,連演二十餘場。

其中一場,莫札特替代捕鳥人搖起鈴鐺,還故意和捕鳥人的動作節拍相左逗樂。而後世傳聞忌才謀害莫札特的奥皇御前作曲家薩利艾里(Antonio Salieri)也前來熱情觀賞。對於當時生涯困頓的莫札特,《魔笛》的演出,的確帶給他相當大的鼓舞。

 

七、結語

莫札特的歌劇之所能成功,除了本身的天賦與努力之外,仍有賴時代背景的配合。因為他生活在一個適宜發展歌劇的環境中。當時的人皆熱於歌劇的演出,民眾亦愛好歌劇。此外,由於葛路克(Christoph Willibad von Gluck)對歌劇的改革,注入歌劇的活力,加上大眾對德語歌唱劇的興趣,歌劇更確定了本身的地位,因而激發莫札特在這方面的創作成就。

另一個對莫札特歌劇有影響力的因素,是父親對他的教育,自孩提時便在父親的帶領下與姊姊遊歷各地及演奏。尤其在義大利的旅行中,他體認到義大利歌劇成功因素之一,就是把日常生活反映在戲劇中,於是他在創作時便力圖仿效,因此,他的歌劇作品常帶有強烈的音樂性和戲劇張力。

而最重要的是,莫札特瞭解人聲,他說:「我喜歡寫適合歌者演唱的詠唱調,就像一件為歌者量身訂做、剪合宜的衣服。」所以他的歌劇作品,常令許多學唱的歌者愛不釋手。(全文完)


【附錄一】莫札特的22部歌劇總整理

*本歌劇作品列表源自維基百科,附上連結以供參考

編號[h] 創作年份 標題 語言 類型[i] 劇本作者[j] 聲部安排[k] 首演情況[l]
K.35 1767年 第一誡的義務第一部[m]
Die Schuldigkeit des ersten Gebots
總譜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德語 宗教歌唱劇 伊格納茨·安東·馮·韋澤[n] 3位女高音,2位男高音 1767年3月12日於薩爾斯堡大主教宮
K.38 1767年 阿波羅與雅辛托斯
Apollo et Hyacinthus
總譜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拉丁語 拉丁語文本配樂[o] 魯菲努斯·韋德依奧維德的《變形記》改編 2位童聲高音,2位童聲低音,1位男高音,2位男低音,合唱[p] 1767年5月13日於薩爾斯堡大學大禮堂
K.50[q] 1768年 巴斯蒂安與巴斯蒂妮
Bastien und Bastienne
總譜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德語 單幕歌唱劇 F·W·魏斯克恩與J·H·穆勒依夏爾·西蒙·法瓦等人劇作改編[r] 1位女高音,1位男高音,1位男低音 1890年10月2日於柏林建築之家(Architektenhaus[s]
K.51[t] 1768年 善意的謊言
La finta semplice
總譜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義大利語 三幕喜歌劇 馬爾科·科爾泰利尼卡洛·哥爾多尼劇作改編 2位女高音,1位女低音(或女中音),2位男高音,2位男低音[u] 1769年5月1日於薩爾斯堡大主教宮
K.87[v] 1770年 本都王米特里達梯
Mitridate, re di Ponto
總譜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義大利語 三幕正歌劇 維托里奧·阿米迪奧·齊格納-桑蒂依讓·拉辛劇作改編 4位女高音,1位女低音,2位男高音[w] 1770年12月26日於米蘭皇家公爵劇院
K.111 1771年 阿斯卡尼歐在阿爾巴
Ascanio in Alba
總譜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義大利語 兩幕節令劇[x] 朱塞佩·帕里尼 4位女高音,1位男高音,合唱[y] 1771年10月17日於米蘭皇家公爵劇院
K.126 1772年 西庇阿之夢
Il sogno di Scipione
總譜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義大利語 單幕動作劇或抒情合唱劇 梅塔斯塔西奧西塞羅作品改編 3位女高音,3位男高音,合唱 可能是在1772年5月1日於薩爾斯堡大主教官邸[z]
K.135 1772年 盧喬·西拉
Lucio Silla
總譜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義大利語 三幕抒情歌唱劇 喬瓦尼·德·加梅拉作,梅塔斯塔西奧修訂 4位女高音,2位男高音,合唱[aa] 1772年12月26日於米蘭皇家公爵劇院
K.196 1774年 假扮園丁的姑娘
La finta giardiniera
總譜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義大利語 三幕滑稽劇[ab] 朱塞佩·彼得羅塞利尼[ac] 4位女高音,2位男高音,1位男低音,合唱[ad] 1775年1月13日於慕尼黑城堡會堂(Redoutensaal
K.208 1775年 牧羊王
Il re pastore
總譜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義大利語 兩幕合唱劇 梅塔斯塔西奧作,瓦雷斯科神父增補[7] 3位女高音,2位男高音[ae] 1775年4月23日於薩爾斯堡大主教宮
K.345[af] 1773年與1779年 埃及王塔莫斯
Thamos, König in Ägypten
總譜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德語 為一齣英雄劇配的合唱與間奏曲 托比亞斯·菲利普·馮·格布勒 合唱與幾位獨唱者:女高音,女低音,男高音,男低音 1774年4月4日曾於維也納克恩頓劇院上演劇中兩個合唱唱段。全劇是在1779年至1780年間於薩爾斯堡首演。
K.344[ag] 1779年 扎伊德
Zaide
總譜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德語 歌唱劇(未完成) 約翰·安德烈亞斯·沙赫特納依伏爾泰劇作改編 1位女高音,2位男高音,2位男低音,由4位男高音組成的小合唱,1位念白角色 1866年1月27日於法蘭克福(具體地點未知)
K.366 1780年-1781年 依多美尼歐
Idomeneo, re di Creta
總譜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義大利語 三幕抒情歌唱劇 瓦雷斯科神父依安托萬·當謝劇本改編 3位女高音,1位女中音,4位男高音,1位男中音,2位男低音,合唱[ah] 1781年1月29日於慕尼黑宮廷劇院(現屈維利埃劇院
K.384 1782年 後宮誘逃
Die Entführung aus dem Serail
總譜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德語 三幕歌唱劇 戈特利布·史蒂芬尼克里斯托夫·弗里德里希·布雷茨納劇本改編 2位女高音,2位男高音,1位男低音,2位念白角色[ai] 1782年7月16日於維也納城堡劇院
K.422 1784年 開羅之鵝
L’oca del Cairo
總譜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義大利語 三幕抒情歌唱劇(未完成) 瓦雷斯科神父 4位女高音,2位男高音,2位男低音,合唱(依演出情況變化) 1867年6月6日於巴黎幻想劇院(法語:Théâtre des Fantaisies-Parisiennes
K.430[aj] 1784年 失望的新郎
Lo sposo deluso
總譜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義大利語 兩幕喜歌劇(未完成) 未知[ak] 3位女高音,2位男高音,2位男低音(依演出情況變化) 1867年6月6日於巴黎幻想劇院[40]
K.486 1786年 劇院經理
Der Schauspieldirektor
總譜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德語 單幕配樂喜劇 戈特利布·史蒂芬尼 2位女高音,1位男高音,1位男低音,6位念白角色 1786年2月7日於維也納申布倫宮
K.492 1786年 費加羅的婚禮
Le nozze di Figaro
總譜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義大利語 四幕喜歌劇 洛倫佐·達·彭特博馬舍小說改編 3位女高音,2位女中音,2位男高音,1位男中音,3位男低音,合唱[al] 1786年5月1日於維也納城堡劇院
K.527 1787年 唐·喬望尼
Don Giovanni[am]
總譜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義大利語 兩幕滑稽劇 洛倫佐·達·彭特依蒂爾索·德·莫利納劇作改編 3位女高音,1位男高音,1位男中音,3位男低音,合唱 1787年10月29日於布拉格城邦劇院[an]
K.588 1790年 女人皆如此
Così fan tutte[ao]
總譜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義大利語 兩幕滑稽劇 洛倫佐·達·彭特 3位女高音,1位男高音,1位男中音,1位男低音,合唱 1790年1月26日於維也納城堡劇院
K.592a 1790年 賢者之石[a]
Der Stein der Weisen
德語 兩幕歌唱劇 伊曼紐爾·席卡內德 3位女高音,2位男高音,2位男中音,1位男低音,1位念白角色 1790年9月11日於維也納維登劇院
K.621 1791年 狄托的仁慈
La clemenza di Tito
總譜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義大利語 兩幕正劇 彼得羅·梅塔斯塔西奧作,卡泰里諾·馬佐拉修訂 2位女高音,2位女中音,1位男高音,1位男低音,合唱[ap] 1791年9月6日於布拉格城邦劇院
K.620 1791年 魔笛
Die Zauberflöte
總譜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德語 兩幕歌唱劇 伊曼紐爾·席卡內德 6位女高音,2位女中音,1位女低音,4位男高音,1位男中音,4位男低音,合唱 1791年9月30日於維也納維登劇院

 

【附錄二】延伸閱讀

莫札特晚期歌劇傑作 – 《狄托的仁慈》不可不知五件事

MUZIK 雜誌  2013-08  Vol. 78 /

(1)「正歌劇」是什麼?

多半提到《狄托的仁慈》,都會說他是莫札特最後一齣「正歌劇」(operaseria),這到底是什麼樣的歌劇類型?「正歌劇」又被稱作是「莊歌劇」或是「莊嚴歌劇」,顧名思義,其內容題材多半較為莊重、嚴肅,多以悲劇或歷史劇做為主題,像《狄多的仁慈》就是改編自真實歷史人物狄多王的故事。在作曲形式上,正歌劇也較有規定,譬如序曲一定要以「快-慢-快」組成、詠嘆調一定要以「A-B-A」的方式創作、最終一定得以合唱作結等等。此形式在一七一○年至七○年代的巴洛克時期盛行,像韓德爾(George Frideric Handel)就創作了許多著名的正歌劇,然而由於樂團編制的擴大、樂曲長度的改變,加上大眾較喜歡輕鬆詼諧的題材,正歌劇逐漸在音樂界消失,到十八世紀末已幾乎沒有人在創作這樣的題材了。值得一提的是,雖然說《狄托的仁慈》是莫札特最後一齣正歌劇,但其實莫札特一生的正歌劇創作也只有兩齣,另一齣是發表於一七七○年,十四歲時所寫成的《龐托王米特利達特》(Mitridate,re di Ponto)。

(2)莫札特的最後一齣歌劇?

一般人都認為《魔笛》是莫札特的最後一齣歌劇,但若是以從事創作的時間來看,《狄托的仁慈》才是莫札特最後開始動筆的歌劇,只是完成時間較早一些。一七九一年七月,在《魔笛》創作到一半時,莫札特突然接到來自布拉格的邀請,要他為九月即將登基的波西米亞國王李奧波德二世(LeopoldII)創作一齣正歌劇,對於生活極為困頓的莫札特而言,有錢賺的工作當然一口答應。據說莫札特發揮它的天才本能,在十八天內就完成了創作,雖然後世研究者對此多有質疑,但創作期很短此事是無庸置疑的。九月六日,《狄托的仁慈》在布拉格首演,之後維也納在九月三十日首演了《魔笛》,可以想見莫札特在當時的創作情況是多麼急迫,或許也埋下了莫札特在同年十二月去世的遠因。

(3)最早在倫敦演出的莫札特歌劇?

《狄托的仁慈》首演過後得到非常大的好評,在莫札特去世後幾年內皆有演出。它也是第一齣在倫敦登臺的莫札特歌劇,首演於一八○六年,義大利的米蘭史卡拉劇院(LaScala)則在一八一八年演出此作。然而,隨著正歌劇的勢衰,加上莫札特其餘歌劇作品光芒太過耀眼,《狄托的仁慈》逐漸少被搬演,成為莫札特較不知名的作品,直到近代才又逐漸被翻案,認為莫札特能在「正歌劇」的體制下,做出不同的突破,是難得一見的精心創作。

(4)「狄托」是誰?他又「仁慈」在哪?

狄托(Tito)是羅馬帝國的第十任帝王,羅馬原名為提圖斯(Titus),在位僅只兩年(西元七十九至八十一年),他因在即位前的奪權手段被人認為殘暴,但在當上帝王後,先是建造大浴場以及著名的羅馬競技場,提供給民眾使用,之後遭逢維蘇威火山爆發、羅馬大火等災害,狄托更慷慨地救助難民,並且積極從事重建工作,讓人們重新歌頌他是一位明君,並且在他去世後,封其為神聖的提圖斯(Divius Titus)。

《狄托的仁慈》便是以登基後的狄托作為主角的兩幕歌劇。第一幕描述先帝的女兒維泰莉亞(Vitellia)深愛狄托,卻因為聽聞狄托要娶以色列公主貝蕾尼契(Berenice)為妻,愛而生恨的維泰莉亞,叫唆愛人塞斯托(Sesto)暗殺狄托,此時卻傳來狄托改變心意的消息,維泰莉亞便暫緩計畫。

人算不如天算,狄托將貝蕾尼契送回國後,希望娶的卻是維泰莉亞的妹妹塞維莉亞(Servillia),他派自己的大臣安尼奧(Annio)負責傳訊,殊不知安尼奧與塞維莉亞相愛許久,兩人皆十分痛苦。

同樣痛苦的還有維泰莉亞,他再度唆使塞斯托前往暗殺狄托,就在塞斯托離開後,安尼奧與宮廷侍衛普布利奧(Publio)前來公布喜訊──原來在塞維莉亞向狄托坦承自己與安尼奧的戀情後,狄托決定退讓,讓有情人終成眷屬,並且決定要迎娶維泰莉亞為妻!然而塞斯托此時已趕到宮殿,放了一把火,希望把狄托燒死。維泰莉亞則充滿悔恨⋯⋯

第二幕啟時,眾人高興地發現狄托還活著,並把縱火元兇塞斯托帶來給狄托審問,塞斯托攔下一切罪行,完全不透露維泰莉亞之名,受到感動的維泰莉亞跳出來承認幕後主使是她自己,並願意承擔一切刑罰。然而,出乎眾人意料之外,狄托認為責罰只會造成更多的仇恨,選擇原諒了塞斯托與維泰莉亞,劇末就在眾人歌頌狄托的仁慈歌聲中結束。


【附錄三】原文完整刊登

 

 

 

 

 

 

開卷蹦藝術.享受美好閱讀時光

☕️一杯咖啡.一點心意.支持蹦藝術☕️

 

各類合作提案,聯繫方式:

*手機:0917.670.518 
*Line:https://line.me/ti/p/LB1ro0P0AU
*E-mail:jenpin888@gmail.com
馬上分享給更多喜愛音樂的好友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