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N音樂】蹦藝術X大人社團 – 五大音樂會序曲(五)「華格納」:《唐懷瑟》序曲
5 Famous Concert Overtures – 5

– 資訊整理共享於網路,一起欣賞音樂與藝術之美 –
蹦藝術 | BONART


古典音樂是你的生活必需品?
希望有機會能拓展對古典樂的了解?
跟著林仁斌老師一起認識偉大的音樂藝術!

《大人社團》與蹦藝術攜手開設古典音樂鑑賞課程,林仁斌老師帶領學員欣賞每首的獨特之處,讓您徜徉在樂曲中,更貼近音樂家的心血結晶,聽出更多況味與樂趣!

《延伸閱讀》大人的音樂欣賞線上直播課程好嗎?學員真實回饋分享

《延伸閱讀》大人的音樂欣賞課學員回饋,看他們用音樂為生活注入繽紛

 

超級重量級~

【BON旅行】2024年8月歐洲旅遊行程|普契尼逝世百年.四大歌劇音樂探索之旅❤️

【BON旅行】蹦藝術X緣點旅行社  2024年8月|普契尼逝世百年.四大歌劇音樂探索之旅

 

【精彩課程ing】

2024年2月起

大人的古典樂欣賞線上直播課(2/22週四下午班,共5堂):五大音樂會序曲

大人的古典樂欣賞線上直播課(4/11週四下午班,共5堂):視覺與聽覺交織的音樂樣貌

 


主講人:林仁斌老師

 

你對古典音樂深深著迷,期待聽懂更多內容嗎?

不只對作品感興趣,也想多了解音樂家的背景?

跟著林仁斌老師一起揭開這層有趣又精彩的音樂面紗~

《大人社團》與蹦藝術的林仁斌老師攜手開設古典樂欣賞課,這期將以「五大音樂會序曲」為主軸,讓大人們可以在課程中一次蒐集到史上最精彩的音樂會序曲以及歌劇的序曲,聽懂更多旋律背後的意涵,拓展自己的音樂視野。

註:序曲(Overture)字源為「Ouvert」,為法文「開啟」的動詞,顧名思義為歌劇、音樂會,或者甚至是一首多樂章樂曲揭開序幕之音樂。

 

《五大音樂會序曲》全系列五堂課程介紹

課程內容

  • 第一堂│「孟德爾頌」:《仲夏夜之夢》序曲

《仲夏夜之夢》是英國大文豪莎士比亞於1590到1596年間創作的浪漫喜劇。故事設定在一年之中白晝最長的夏至,也就是我們所俗稱的「仲夏夜」(Midsummer Night)。莎士比亞生動地使用了「相傳精靈最活躍的一天,必會有不可思議之奇幻誕生」的傳言,進而創作出了遙遠的古希臘時代的虛幻故事。而年僅17歲的孟德爾頌,以自己的對這部作品的喜愛與幻想及純熟的作曲手法,完成了這首《仲夏夜之夢》序曲,天縱奇才的創作,令人拍案叫絕。

  • 第二堂│「蘇佩」:輕騎兵序曲

奧地利作曲家蘇佩(Franz von Suppe,1819-1895),擁有出色的旋律捕捉能力,他以創作輕歌劇為主,但留存於世的作品不多,最受到歡迎的經典大多數為音樂會序曲,其中以《輕騎兵》以及《詩人與農夫》最為著名。1866年首演的輕歌劇《輕騎兵》,序曲以「三段體」充分表現出戰鬥的決心、哀傷與輕騎出發的颯爽之感,老師會在這堂課中,為學員細細解說這位浪漫主義的音樂家─蘇佩,出色的管弦樂法與音樂美妙的結合。

  • 第三堂│「羅西尼」:《威廉泰爾》序曲

37歲就封筆不再作曲的羅西尼,一生酷愛美食、享樂與音樂。《威廉泰爾》這部作品是他的第39部歌劇,同時也是最後一部。1829年在巴黎首演,演出之後羅西尼就擱筆並爽過了四十多年的人生。這部歌劇的序曲—《威廉泰爾》序曲,以及歌劇尾聲的《瑞士兵進行曲》(March of the Swiss Soldiers),直到現在還是很常被演奏,更是古典音樂中的超級名曲。本堂課老師將為學員們解說序曲之四大部分精彩音樂內容。

  • 第四堂│「威爾第」:《命運之力》序曲

義大利歌劇作曲家威爾第於1861年接受聖彼得堡皇家歌劇院的委託,並於隔年於羅馬首演的知名歌劇《命運之力》。這部作品擁有歷史大歌劇的宏偉格局與浪漫時代的悲劇色彩,迄今亦常被演出。尤其歌劇序曲充滿衝擊與戲劇張力的音樂能量,豐沛的銅管編制與效果,更使它經常單獨出現於音樂會獨立演出。這堂課,老師將為大人們解說威爾第在音樂動機與管弦樂法的出色運用。

  • 贈第五堂│「華格納」:《唐懷瑟》序曲

《唐懷瑟》(也譯作《唐豪瑟》)是華格納的第五部歌劇,在題材的選擇上可以窺見作曲家的人生思維:「靈與肉」、「自由與禁慾」與「女力救贖」。故事改編自中世紀的詩歌傳說:描寫吟遊騎士唐懷瑟在經歷女神維納斯的肉慾誘惑後,重返世間,但在歌唱大賽裡的言論受到指責有罪,教皇拒絕赦免,而唯一得到救贖的方法,居然是等待教皇手中權杖開花… 在這堂課中,老師將為學員們解說華格納在序曲中對音樂動機的出色使用。



Tannhäuser und Venus (1873) Otto Knille, 1832–1898

上圖為德國畫家 Otto Knille 於1873年所繪之《Tannhäuser et Venus》,透過巧妙的身體曲線與裸露,靈巧地展露《唐懷瑟》故事人物的精髓。


關於歌劇

  • 《唐懷瑟》歌劇理念:「救贖」的中心思想。

聖經約翰福音第十五章第十三節:「人為朋友捨命,人的愛心沒有比這個偉大的。」

(基本資料整理於網路與維基百科,並附上超連結方便檢索)

 

華格納(Wilhelm Richard Wagner, 1813-1883)歌劇《唐懷瑟》(Tannhäuser),全名為《唐懷瑟與瓦特堡歌唱大賽》(Tannhäuser und der Sängerkrieg auf Wartburg),本劇曾經華格納本人多次修改,有三個版本曾於德勒斯登(1845年)、巴黎(1861年)和維也納(1875年)首演。

全劇完成於 1845 10 月,當時 32 歲的華格納由於兩齣歌劇雷恩濟漂泊的荷蘭人的成功,使得他擔任了德勒斯登薩克森皇家劇院的樂長,但卻由於使用狂暴的風格詮釋莫札特古典歌劇唐•喬望尼》 不為大眾所接受,動搖了他的指揮地位。在這個情形下,創作歌劇《唐懷瑟》被他視為尋求觀眾支持的最後一線生機。

《唐懷瑟》的劇本就在這個狀態下完成,全名為《唐懷瑟與瓦特堡歌唱大賽》,歌劇共分為三幕。故事參考了中世紀的神話傳說,全曲描述以叛徒角色對抗法律與秩序的衝突面,圍繞著唐懷瑟內心的矛盾以及靈與肉的掙扎,最後更帶到「救贖」的中心思想。

 

華格納在歌劇作曲方面最革命性的貢獻,就在於具體提出了 “主導動機” (Leitmotif)這個觀念以取代宣敘調。

雖然這動機在樂曲創作中的重要性由來已久,但「主導動機」在華格納的戲劇中有著重要的地位:它是短小、具形容作用的反覆音節,可由創作者自由變形,用來描述人物性格。藉由這個觀念的衍生,華格納揚棄了以詠嘆調、重唱來詮釋角色的單調方式,使用從歌詞中產生的旋律加強角色性格,並讓角色動作得以繼續進行,不會為了演唱而打斷了動作的流暢性。

 

筆者補充:

主導動機(德語:Leitmotif)指一個貫穿整部音樂作品的動機。動機是音樂語匯的短小構成,通常的長度在一到兩個小節。
例如貝多芬第五交響曲的命運敲門的動機,這個動機就是整個命運的主導動機,整部交響曲就是由它構成,不單單在第一樂章中反覆出現,在所有樂章都頻繁變形出現,第三樂章最後段落轉折禁地4樂章之前的旋律就是由3個命運動機的變形組合而成。而第四樂章由銅管奏出的勝利主題也可以視為命運動機的變形。


華格納是真正提出這「主導動機」一概念的作曲家,主導動機在他手下發揚光大,並且影響了他所身處的時代的作曲家。他在自己的歌劇裡面用主導動機組織情節。用一特定的旋律表示某一概念(實在或抽像),如《尼伯龍根的指環》,禁慾。這些旋律起到重要的劇情提示作用,例如在《女武神》中,齊格林德說到「一個陌生人走了進來」,音樂響起了「瓦哈拉的動機」,提示到此人就是沃坦,但齊格林德本人可能還不知道這一點。

真實故事改編

(基本資料整理於網路與維基百科,並附上超連結方便檢索)

唐懷瑟其人在歷史上有跡可考,他大概生於大約在1200年左右,是奧地利菲特烈大帝二世麾下的宮廷吟遊騎士,因生活放蕩而被問罪,後因悔悟而終獲赦免。

目前唐懷瑟的第一份歌集已知是出於1515年,後來陸續出現其他地方,版本因地方而異。到了1799年,浪漫派詩人重新發現這些歌集,一位叫路德維希·提克(Ludwig Tieck)的詩人創作的故事《一個忠實的樂於助人的人和唐懷瑟》(Der getreue Eckart und der Tannhäuser)問世。很快到了1806年,唐懷瑟歌集被重新出版,並被詩人阿琛·馮·亞尼姆(Achim von Arnim)和克萊門斯·布塔諾(Clemens Brentano)編在一本叫《兒童魔術號角》的書裡。

1841年冬,身在巴黎的華格納打算回到德國發展。同時他也讀到了唐懷瑟與維納斯的故事,便將手上的一部五幕劇本《薩拉孫女子》(Die Sarazenin)拋開,因為他認為唐豪瑟的故事更有潛力。1842年,他帶著妻子米娜和母親前往台貝里斯度假。在那裡,華格納一人在波希米亞山區漫游了好幾天,當地的田園景色激發了他的靈感,進而完成了《唐懷瑟》三幕劇的草稿大綱。

1842年華格納在德勒斯登得到了宮廷樂隊長一職。他正好利用該職務之便,嘗試實現他自己的歌劇改革之路。隨著1842年黎恩濟的成功上演,1843年《漂泊的荷蘭人》也被搬上舞臺。1843年春,華格納完成了劇本,但直到11月才開始譜曲。1845年4月13日完成總譜。

但華格納一直對歌劇進行持續不斷的修改,即使到其臨終之時。他曾對第二任妻子柯西瑪·華格納說:「我還欠世人一部《唐懷瑟》。」(I still owes the world Tannhäuser)


華格納歌劇作品一覽

(基本資料整理於網路與維基百科,並附上超連結方便檢索)


《唐懷瑟》劇中人物

(基本資料整理於網路與維基百科,並附上超連結方便檢索)

劇中角色 首演(德勒斯登)
1845年10月20日
指揮:華格納
巴黎版首演
1861年3月13日
指揮:皮埃爾-路易·迪茲
唐懷瑟, 吟遊騎士 男高音 約瑟夫·提切申克 (Joseph Tichatschek) 阿爾伯特·尼曼 (Albert Niemann)
伊莉莎白,赫爾曼的侄女 女高音 約翰娜·華格納 (華格納侄女) 瑪麗·薩斯 (Marie Sass)
維納斯 女高音 威海敏娜·施洛德-戴維安 (Wilhelmine Schröder-Devrient,華格納理想中的「未來女性」) 佛圖納塔·泰德斯科 (Fortunata Tedesco)
沃爾夫拉姆,另一位吟遊騎士 男中音 安東·密特沃茲 (Anton Mitterwurzer) 莫熱里 (Morelli)
赫爾曼,圖林根莊園主 男低音 喬治·威廉·德特莫 (Georg Wilhelm Dettmer) 卡曹(Cazaux)
華爾特·馮·德·富爾戈懷德(Walther von der Vogelweide,意為小鳥牧場的華爾特),吟遊騎士 男高音 馬克思·史洛斯 (Max Schloss) 愛莫(Aimes)
彼特洛夫,吟遊騎士 男低音 約翰·米雪埃·維希特 (Johann Michael Wächter) 科龍(Coulon)
寫手海恩里希,吟遊騎士 男高音 阿東·科提 (Anton Curty) 克里希(König)
萊馬·馮·茲韋特,吟遊騎士 男低音 卡爾·黎瑟 (Karl Risse) 弗雷(Freret)
一位牧羊人 女高音 安娜·梯勒 (Anna Thiele) 里波(Reboux)
四位男侍童 女高音
女中音
貴族,騎士,女士,朝聖者,女妖,仙女,祭司。
巴黎版本:美惠三女神,丘比特,半人半羊的農牧神和半人半羊的農牧神

 

《唐懷瑟》劇情概要

完成於1845年,華格納33歲壯年時期,同時也是一部爭議鉅作的歌劇《唐懷瑟》,描寫主角唐懷瑟原本沉迷於維納斯堡與女神的肉體愛慾,雖然決定奔向自由回到人間,卻又因為過去的放蕩生活,無法見容於世人。他雖用盡力氣想得到教皇的赦免,沒想到教宗告訴他除非「枯木長出綠芽」,否則免談。唐懷瑟在歷經贖罪之旅後,原本對於奇蹟的發生已不具備期待,但在最後女主角伊莉莎白對他堅貞的愛情之下,教皇的手杖果真開了花,象徵主角最後得到的救贖,但他也在痛失愛人的情況下死去。

ohan Botha in Richard Wagner's "Tannhäuser" Credit Todd Rosenberg

 

歌劇 三幕劇情

序曲

華格納在《唐懷瑟》中仍然採用序曲這一形式作為歌劇開幕演奏。然在他下一部歌劇《羅恩格林》(1848)起,序曲已為前奏曲所取代。《唐懷瑟》序曲經常於音樂會中被單獨演奏。
第一幕

緊接著序曲之後首先出現的是維納斯堡內一景。只見裡面妖氣瀰漫,充滿肉慾氣息。在維納斯堡沉溺多時的唐懷瑟突然對此般生活感到厭倦,不顧維納斯的多番勸阻挽留,決意離去。維納斯預言,他終將歸來。唐懷瑟大怒,喊了一聲「我之救贖在聖母瑪利亞(Mein Heil! mein Heil ruht in Maria!)。」,之後維納斯堡消失。唐懷瑟也回到人世間。

五月一天,陽光普照,牧童在一大路旁歌唱。不久,朝聖者伴著合唱聲經過。唐懷瑟深受感動,也開始讚美主。正在這時,圖林根莊園主赫爾曼與幾位游吟詩人打獵歸來,發現了久違了的唐懷瑟,又驚又喜。大家歡迎他回來,並告訴他,瓦特堡有一個歌唱比賽,眾人邀請唐懷瑟參加。他們還提到了唐懷瑟的戀人伊莉莎白。「回到她的身邊去。」唐懷瑟於是同意並跟著大家去瓦特堡。
第二幕

第二幕開幕後,場景在瓦特堡內,正值歌唱比賽將要開始。這時,美麗的伊莉莎白走進會堂,並唱出一首著名的詠嘆調「你,聖潔的大廳,我再次來到向你致意(Dich, teure Halle, grüß' ich wieder)。」接著,唐懷瑟在沃爾夫拉姆的引領下入場。當唐懷瑟見到伊莉莎白時,激動得跪到了地上。而伊莉莎白則衷心地歡迎他歸來。跟著小號響起,騎士進場。歌唱比賽開始。

赫爾曼首先宣布比賽的主題為「愛情的力量」。首先上場的是沃爾夫拉姆。當他頌唱著愛情的時候,唐懷瑟卻在一側譏笑他,認為他少了幻想與憧憬。後來瓦爾特上場。唐懷瑟按耐不住,讚揚著愛情肉慾的歡樂。眾人開始有點騷動。彼特洛夫訓斥他,卻被唐懷瑟反唇相譏。沃爾夫拉姆為了平息大家的騷動,再獻一曲。唐懷瑟這時按耐不住,竟然唱出了「維納斯讚歌」。眾騎士大怒,拔劍要攻擊唐懷瑟。就在此刻,伊莉莎白撲到唐懷瑟旁邊,用自己的身軀保住唐懷瑟。赫爾曼說到,犯下如此之罪的人,必須親到教皇處請求寬恕,眾人齊聲同意。唐懷瑟一臉羞慚,奔出了大廳。伊莉莎白則昏倒在地。
第三幕

在瓦爾特堡山麓大道旁,只見伊莉莎白在聖母像面前祈禱,等待唐懷瑟的歸來。這時,一群朝聖者高唱著巡禮大合唱歸來。伊莉莎白在他們裡面找不到唐懷瑟,心情更為憂鬱。沃爾弗拉姆目送伊莉莎白離去之後,仰望著滿天的繁星,唱出了詠嘆調「可愛的晚星」,並預感伊莉莎白不久於人世。

突然,有人收起話來:「我聽到了豎琴聲。」沃爾弗拉姆回頭一看,只見是剛剛遠行歸來而狼狽不堪的唐懷瑟。唐懷瑟告訴了沃爾弗拉姆自己的贖罪之行。教皇告訴他,教皇的手杖長出花來之時,就是唐懷瑟獲釋之日。唐懷瑟對此深感絕望,突然又想起了維納斯堡。一念之間,妖風再起,維納斯堡又出現了。維納斯再次向唐懷瑟展開了雙臂。唐懷瑟一步步向維納斯走去。沃爾弗拉姆怎麼也拉不住他。正是危急之際,沃爾弗拉姆喊了一聲「伊莉莎白!」霎時喊醒了唐懷瑟。這聖潔的名字驅散了妖氣。只見教皇的手杖果真開了花。唐懷瑟終於得到寬恕。

 

《唐懷瑟》總譜


音樂欣賞

 

音樂解說

唐懷瑟序曲由三部分構成:先是E大調莊嚴的「朝聖者合唱」主題,中段是形成對比的「維納斯堡充滿誘惑力」的快板,最後「朝聖者合唱」主題以更威嚴宏壯之姿再現。

 

第一段落是莊嚴的行板、以管樂器合奏的「朝聖者合唱」主題1 開始,加入弦樂後音量漸增也帶出第二段「朝聖者合唱」主題2,使得整體旋律與節奏也越來越清晰肯定。

 

主導動機一覽(播放清單)

 

 

前奏譜例
「朝聖者合唱」主題1

 

「朝聖者合唱」主題2

 

接下來由長號演奏出第一主題曲調,搭配弦樂器的跳躍+圓滑節奏型態伴奏,曲調顯得富麗堂皇,彷彿可以看到朝聖者們列隊穿過拱門,腳下發出金色光芒。

漸漸地音樂先到第二主題但伴隨著節奏的律動,再回到第一主題,這次以豎笛演奏,並漸漸消失,象徵著朝聖者的腳步如同他們的歌聲逐漸遠去。

 


第二段落從小提琴導奏開始,在象徵朝聖者的旋律逐漸遠去後,華格納開始描寫維納斯世界的華麗,當中一段小提琴與木管搭配的樂段,越來越快的音型,彼此一步一趨、相互交織,似乎暗示著兩人情慾世界的纏綿悱惻。

在木管與小提琴群奏出的旋律轉變成快板後,維納斯堡的輪廓逐漸清晰起來。先由中提琴奏出「歡樂的動機」,再由木管吹出「妖女的呼喚」後又返回原速,由弦樂強有力地奏出「維納斯頌歌」。整段音樂顯得熱烈、迷炫而比喻出維納斯堡歡愉的感覺之後豎笛再演奏出「維納斯動機」。此後則進入一連串變化與發展,我們可以陸續聽到這三個主題的變化與發展。直至音樂發展至銅鈸加入時,「歡樂的動機」,「妖女的呼喚」則輪流在各樂器間出現,音樂彷彿如旋轉不斷的彩球,越來越熱烈,讓人領略到華格納無與倫比的感官式管弦樂語法。

 

譜例
中提琴奏出「歡樂的動機」

 

木管演奏「妖女的呼喚」

 

 

「維納斯頌歌」

 

 

豎笛再演奏出「維納斯動機


最後一個樂段,隨著管弦樂聲部交錯著強拍、不斷的彼此激盪,音樂逐漸弱下來,豎琴出現了,也進入最後神蹟展現段落。再接著由小號與法國號再現「朝聖者合唱」主題1,不同的是弦樂部的搭配節奏較快、比剛開始的主題更為強勢,小號則是節拍漸慢,產生了戲劇性結局的量感,帶有塵埃落定的自信。

 

隨著大提琴演奏「朝聖者合唱」主題2,小提琴反復奏出快速音群,再次伴隨著小號所帶領的第一主題,這時維納斯世界早已逐漸遠去,管樂器《朝聖者合唱》,比前次更加雄壯而莊嚴,逐漸呈現出宣告救贖的唐懷瑟命運,序曲告終。

 

最後必須補充的是、這個曲子的結尾有兩個不同版本,前面提到的、在最後會有第一主題旋律再現的,是 1845 年德勒斯登首演時的編曲;後來這個曲目在 1861 年搬到巴黎演出,做了大幅度的修改,序曲部份拿掉了第一主題再現的部份,直接就進入了第一幕。

華格納的簽名


精彩版本欣賞

法蘭克福廣播交響樂團

hr-Sinfonieorchester ∙ Alain Altinoglu

 

卡拉揚與柏林愛樂

 

李斯特改編鋼琴獨奏版《唐懷瑟》
阿芙迪耶娃

 

 

經典的日劇版【白色巨塔】與音樂
財前醫師的歌唱實在太迷人XD

 

 

開卷蹦藝術.享受美好閱讀時光

☕️一杯咖啡.一點心意.支持蹦藝術☕️

 

各類合作提案,聯繫方式:

*手機:0917.670.518 
*Line:https://line.me/ti/p/LB1ro0P0AU
*E-mail:jenpin888@gmail.com
馬上分享給更多喜愛音樂的好友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