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N音樂】蹦藝術X大人社團 – 樂劇創始者華格納(一)華格納生平與重要音樂巡禮
All about Wagner Series 1

– 資訊整理共享於網路,一起欣賞音樂與藝術之美 –
蹦藝術 | BONART


古典音樂是你的生活必需品?
希望有機會能拓展對古典樂的了解?
跟著林仁斌老師一起認識偉大的音樂藝術!

《大人社團》與蹦藝術攜手開設古典音樂鑑賞課程,林仁斌老師帶領學員欣賞每首的獨特之處,讓您徜徉在樂曲中,更貼近音樂家的心血結晶,聽出更多況味與樂趣!

《延伸閱讀》大人的音樂欣賞線上直播課程好嗎?學員真實回饋分享

《延伸閱讀》大人的音樂欣賞課學員回饋,看他們用音樂為生活注入繽紛

 

【精彩課程預告】

2023年12月起

大人的古典樂欣賞線上直播課(12/7週四下午班,共5堂):樂劇創始者華格納

大人的古典樂欣賞線上直播課(2/22週四下午班,共5堂):五大音樂會序曲

大人的古典樂欣賞線上直播課(4/11週四下午班,共5堂):視覺與聽覺交織的音樂樣貌

 

三大系列,一次合購優惠🌟

【合購優惠】大人的古典樂欣賞線上直播課(12/7週四下午班,共15堂)

樂劇創始者華格納:12/7、12/14、12/21、12/28,贈2024/1/4,共5堂
五大音樂會序曲:2024/2/22、2/29、3/7、3/21,贈3/28,共5堂 (更正:3/14無上課將順延一週)
視覺與聽覺交織的音樂樣貌:2024/4/11、4/18、4/25、5/2,贈5/9,共5堂


主講人:林仁斌老師

 

你喜歡古典音樂的豐富多變嗎?

也想更了解樂劇和經典的指環四聯劇?

跟著林仁斌老師一起認識這位才華洋溢的音樂家─華格納。

《大人社團》與蹦藝術的林仁斌老師攜手開設古典樂欣賞課,這期將以「樂劇創始者─華格納」為主軸,讓大人們認識這位在音樂史上充滿爭議性,但同時也有高度貢獻的音樂家。透過華格納的生平以及經典作品,可以對「整體藝術」(Gesamtkunstwerk)與「主導動機」(Leitmotiv)有更深的了解,你會發現「樂劇」(Musikdrama)更多的樣貌,一起欣賞!

 

《匯聚人生中的美妙時刻》全系列五堂課程介紹

課程內容

第一堂:華格納生平與重要音樂巡禮

第一堂課從華格納的生平出發,談及他的重要事蹟與精彩音樂創作。透過作曲家的人生故事,我們可以完整地理解他的創作思維,也會更好理解他的經典作品。華格納所處的時代,是一個從「歌劇」邁向「樂劇」的年代,也是從「旋律」轉向「主導動機」的過程。理解大時代的背景,更能理解華格納的人生轉折與音樂特色。

 

第二堂:指環四聯劇(一)《萊茵的黃金》

指環四聯劇的正式名稱為《尼伯龍根的指環》(Der Ring des Nibelungen,意為「尼伯龍人的指環」),是華格納以日爾曼敘事詩《尼伯龍根之歌》為底,加入北歐神話世界觀所構思的一套大型歌劇作品。華格納從劇本開始創作,再加上音樂作曲,共耗費26年,在現代歌劇史上擁有不朽的地位,更被認可為現代劇場與電影配樂的始祖。老師將帶領學員從「序夜」-「第一夜」-「第二夜」到「第三夜」,領略華格納音樂創作的背後巧思與及其用心之處,跟著林仁斌老師一起聽懂《指環》!

 

第三堂:指環四聯劇(二)《女武神》

《尼伯龍根的指環》(Der Ring des Nibelungen)是華格納以日爾曼敘事詩《尼伯龍根之歌》,加入北歐神話世界觀所構思的一套大型歌劇創作。《女武神》為《指環》中的第二部作品,相當有名的《女武神的騎行》一曲就是來自於此。華格納從劇本開始創作,再加上音樂作曲,共耗費了26年才完成,在現代歌劇史上擁有不朽的地位,更被認可為現代劇場與電影配樂的始祖。第三堂課,讓我們跟著老師的腳步,一起體會《指環》的魅力!

 

第四堂:指環四聯劇(三)《齊格飛》

《齊格飛》(也譯作《齊格菲》)是華格納指環四聯劇中的第三部作品。劇情的架構來自日爾曼敘事詩《尼伯龍根之歌》,再加入北歐神話世界觀所構思的一套大型歌劇作品。齊格飛是故事中的核心人物,角色形象非常鮮明。《尼伯龍根的指環》從開始創作,到加上音樂作曲,共耗費26年,在現代歌劇史上擁有不朽的地位,更被認可為現代劇場與電影配樂的始祖。林仁斌老師將帶領大家陸續從「序夜」-「第一夜」-「第二夜」到「第三夜」,領略華格納音樂創作的背後巧思與及其用心之處。 

 

第五堂:指環四聯劇(四)《諸神的黃昏》

《尼伯龍根的指環》(Der Ring des Nibelungen)的最終章為《諸神的黃昏》,是華格納以日爾曼敘事詩《尼伯龍根之歌》,加入北歐神話的世界觀所構思出的一套大型歌劇作品。這部非常經典的指環四聯劇,一共花費了26年創作,在現代歌劇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也被認為是現代劇場與電影配樂的始祖。林仁斌老師將帶領大家陸續從「序夜」-「第一夜」-「第二夜」到「第三夜」,領略華格納音樂創作的背後巧思與及其用心之處!


“先具備想像力,才能創造真實” — 華格納

德國歌劇作曲家華格納(1813-1883)

 

主講人:林仁斌

 

偉大的德國歌劇作曲家華格納(1813-1883),一生為音樂史締造許多傳奇。

 

整體藝術

華格納心中的最高藝術表演標準:「整體藝術」(Gesamtkunstwerk),這項改革除了呼應百年前歌劇界的「音樂與文字之爭」,更將歌劇音樂的表現推向與劇場的融合,也就是接近「完全的藝術形式」,也就是我們現代人最愛的~電影。

延伸閱讀

【BON音樂】什麼是華格納的「整體藝術作品」「樂劇」「無限旋律」與「主導動機」?

 

因此我們能夠說:「 華格納是現代電影配樂與劇場音樂之創始者。」

 

精彩曲目

女武神的騎行

⟨女武神的騎行⟩是《指環》四部曲第二部《女武神》中第三幕最重要的一段音樂。

透過具有節奏感的設計,豐沛具有爆發力的管絃樂團表現,華格納描畫出神話故事中驍勇善戰的女武神,我們彷彿看見騎著具有長翅神馬,女武神們翱翔天際的颯爽英姿

 

19世紀中期法國大歌劇麥亞白爾式歌劇序曲

 

電影《現代啟示錄》

大導演柯波拉神來一筆,在描寫戰爭的場景中,加入華格納音樂,讓電影更加真實身歷其境,並成為了影史經典:

 

代表作品一覽

《華格納作品目錄(Wagner-Werk-Verzeichnis)》(WWV)中,一共收錄的他的作品共有113件,其中包括未完成的以及計劃中的作品,如果將未譜曲劇本、構思及失蹤的作品除去,剩下82部;如果再細數真正完成的歌劇作品,一共10部。(若指環四聯劇拆開計算為13部)

*資料取自維基百科,並附上超連結方便檢索。

中文名稱 原文名稱 首演年份
仙女 Die Feen 創作於1833-34,首演於1888年
禁戀 Das Liebesverbot 創作於1834-36,首演於1836年
黎恩濟 Rienzi 1837
漂泊的荷蘭人 Der Fliegende Holländer 1843
唐懷瑟 Tannhäuser 1845
羅恩格林 Lohengrin 1848
崔斯坦與伊索德 Tristan und Isolde 1859
紐倫堡的名歌手 Die Meistersinger Von Nürnberg 1867
尼貝龍根的指環

I.萊茵的黃金
II.女武神
III.齊格菲
IV.諸神的黃昏

Der Ring des Nibelungen

I.Das Rheingold
II.Die Walküre
III.Siegfried
IV.Götterdämmerung

I.萊茵的黃金(1854)
II.女武神(1856)
III.齊格菲(1871)
IV.諸神的黃昏(1874)
帕西法爾 Parsifal 1882

 

他首將歌劇中音樂的地位提升,將劇情、歌詞與音樂更縝密融合,過往的歌劇在他改革下,變成格局更弘大的「樂劇」(德:Muzikdrama)(英:Music Drama)。而在這樣的理念中,華格納將「樂劇」置為最高位階,認為從音樂譜曲、詩歌文字到戲劇、舞蹈、舞台、服裝等所有元素,皆應融合為一,為整體戲劇呈現服務,這就是「整體藝術」(德:Gesamtkunstwerk)(英:Total work of Art)。

 

華格納的豆知識

 

戲劇第一,音樂其次

這項改革呼應了百年前的「音樂與文字之爭」,但是將歌劇音樂的表現,更加地推向與劇場的融合,也就是接近更加完全的藝術形式,或者是我們現代人最愛的~電影。

華格納因此打響了名聲,作品也打破過往義大利、法國歌劇專美於前的局勢,讓德國歌劇在樂史上擁有不可動搖的地位。

華格納在50歲前因揮霍成性始終窮困潦倒,在私人感情上也讓人不敢恭維,但仿若受到幸運之神眷顧,在巴伐利亞國王路德維希二世的崇拜與大力支持後,生活從此一帆風順,不僅能專心創作,橫跨數十年完成例如《尼貝龍根的指環》,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指環四部曲」這般全長15小時的鉅作,

他甚至能夠猶如實現夢想般地,打造出只演出自己樂劇作品,完全實踐心中表演理念的拜魯特劇院,華格納創立拜魯特音樂節,演出自己的作品。

這般成就與人生的確非凡人所能及,莫怪後世音樂家在仰望這位音樂巨人時,無不肅然起敬。

 

華格納生平簡述

*生平取自「知識百科

1813年5月22日出生於德國萊比錫,父親是當地警察局書記員,在華格納六個月大時因傷寒過世。母親在1814年改嫁與丈夫一位具有演員、作家及畫家等多重身份的好友蓋耶爾。

華格納的母親改嫁後隨蓋耶爾遷居德勒斯登,蓋耶爾對華格納非常仁慈,但是在華格納七歲時,他也不幸去世了。1822年華格納進入教會學校就讀,除了在文學和哲學上比較出色曾經得到學校詩作比賽的優勝外,其他科目都是一蹋糊塗,高中他讀的還是「後段班」,自尊心曾經大受打擊;華格納十四歲就顯現出不凡的戲劇才華,他撰寫了生平第一部劇本「萊巴德與阿德萊達」。 同時華格納也開始學鋼琴,但那時候他對音樂的熱情並不如文學那么強烈,而且也懶於練琴,所以終其一生鋼琴彈得都不是很好。

1827年華格納全家遷回萊比錫,1828年15歲的華格納欣賞了貝多芬的第七號交響樂,心靈受到巨大的震撼,從此他下定決心要成為一位偉大的作曲家,母親為了幫助愛子完成計畫,為他請了一位音樂教授Theidir Weinlig,在他的指導下,沒上過音樂院的華格納突飛猛進,終成一代大師!

1831年華格納進入萊比錫大學選修哲學,沒多久即因為生活過於放縱而遭退學。此時他對音樂仍有很大興趣,就追隨湯瑪斯教會的合唱指揮溫利格學習作曲,並且和溫利格一同工作了半年,使他獲益良多。

1832年華格納完成一首C大調交響曲,他將此曲帶往維也納希望能得到演出機會,但卻遭到冷落失敗而返。回程途中在布拉格寫下歌劇『婚禮』的劇本,返抵萊比錫後著手為該劇譜曲,這齣歌劇雖然並沒有完成,但已為華格納往後自己寫劇本並且譜曲開了先例。

1833年華格納應伍茲堡歌劇院邀請出任合唱指揮,使他有更多的機會實地接觸歌劇演出,並從中學習創作歌劇技法。隔年就完成了第一部歌劇作品『仙女』,1836年春天寫出『愛的禁令』,不過這兩部歌劇都沒有得到正式演出的機會。

由於接連兩齣歌劇都無法上演,華格納的經濟非常困窘,為了增加收入,他轉到馬德堡的一個小歌劇團當指揮,並於1836年11月與歌劇團中女演員敏娜結婚。

1837年夏天,華格納與妻子前往俄國里加,擔任當地歌劇院指揮,並開始著手創作歌劇『黎恩濟』。由於華格納收入不豐又不知節儉,家庭經濟更加惡化。1839年3月為了躲避債主追討,與妻子搭船逃往英國。在航行途中遇到暴風雨,促成兩年後華格納寫作歌劇『漂泊的荷蘭人』。1839年9月華格納從英國前往巴黎發展,然而巴黎樂界對這位沒沒無聞的新人並不感興趣。

雖然於1840年完成了『黎恩濟』,1841年又推出『飛行的荷蘭人』,但是這兩齣歌劇在巴黎也都得不到上演機會,在巴黎的三年間生活極端貧困,甚至因欠債而兩度下獄。這一段困苦的日子使得華格納原本就談不上高貴的個性,變得更加自私而無情,對於一切倫理道德的規範,也都採取敵對的態度。

1842年『黎恩濟』終於獲得在德勒斯登上演的機會,『黎恩濟』的演出是華格納生命中的轉捩點,它的成功使華格納得到了德勒斯登歌劇院指揮的職務。1843年『漂泊的荷蘭人』也在德勒斯登推出,雖然它不及『黎恩濟』成功,但又使華格納獲得了薩克森宮廷音樂監督的工作。

1845年華格納完成『唐懷瑟』,觀眾的反應卻頗為冷淡。1848年華格納又創作了『羅恩格林』,這部歌劇直到兩年後才得到演出的機會,由李斯特在威瑪舉行首演。

1849年德勒斯登爆發革命,華格納因參與革命活動被通緝。最先逃到威瑪在李斯特家中暫避風頭,之後在李斯特協助下逃往瑞士,並且以政治犯身分在蘇黎士定居。在瑞士的前幾年華格納暫停音樂創作而埋首於理論著述,完成了多本重要著作,其中在『歌劇與戲劇』一書里,首次發表了他的歌劇原則,他預言未來的歌劇必將捨棄過去慣用的詠嘆調和宣敘調,音樂與劇本會更緊密配合,而且也會加入其它藝術而成為一種統一的藝術作品,他並稱這種新的戲劇型式為『樂劇』。

完成了理論著述後,在蘇黎士的一些朋友熱心贊助下,華格納開始恢復音樂創作。在這些新朋友中,富商威森東克不但以金錢援助華格納,更提供華格納舒適的住宅,然而華格納後來竟與威森東克的妻子瑪黛德談戀愛。儘管華格納有道德上的缺失,但他與瑪黛德之間的這段戀情也成了他創作的動力,使得此後數年成為華格納一生中創作最豐富的時期。

1852年華格納寫了『女武神』,1853年完成『萊茵河的黃金』,連同他在德勒斯登時期即已寫成的『諸神的黃昏』和『齊格菲』兩部劇本, 尼貝龍根的指環劇本至此都已完成。1853年至1857年間華格納便埋首於這套聯篇樂劇的譜曲工作,然而由於這套樂劇太過龐大,再加上忙於其他事務,於是譜曲工作在未完成前已先暫告段落。

1857年8月華格納開始譜寫『崑斯坦與伊索德』,也於此時妻子敏娜發現他與瑪黛德間之戀情,為了挽回婚姻,敏娜佯稱心臟有毛病必須到威尼斯休養,華格納不得已只好搬出威森東克提供給他的居所隨妻子一同到威尼斯

1859年8月華格納在威尼斯完成了『崔斯坦與伊索德』這齣隱含著他與瑪黛德間戀情的樂劇。1860年德國政府赦免了華格納參與革命的罪行,使他終得以返回祖國。回國後華格納以指揮家的身份巡迴各地演出,他除了介紹自己的作品外,也演奏貝多芬及其他作曲家的曲子,華格納成了一位著名的指揮家。

1862年敏娜無法再忍受丈夫的風流因此分居。1864年華格納遇到了他一生中最重要的貴人巴伐利亞年輕的國王路德維希二世。路德威二世延聘華格納到慕尼黑,提供他一切生活及音樂上的需要,讓他可以安心創作。從1864年起到1883年去世為止,華格納過著他一生中最優渥的生活。

有良好條件的配合,華格納便進一步著手實現自己的音樂理想。首先他請了當時著名的鋼琴家、指揮家、李斯特的女婿畢羅到宮廷劇院來擔任指揮,自己則專心創作。畢羅對華格納相當崇拜與尊敬,他成了華格納的得力助手,也總是不遺餘力地推廣華格納的作品,然而華格納卻與畢羅的妻子柯西瑪暗通款曲。

1865年柯西瑪為華格納生了一個女兒,取名為伊索德,但畢羅卻仍然被蒙在鼓裡,一年後柯西瑪又為華格納生了一個女兒,至此華格納決定將柯西瑪據為已有,1866年秋天他們兩人一起到瑞士。李斯特知道這件事情後非常震怒,許多年都不肯原諒柯西瑪和華格納,而畢羅更是傷心至極。

不過李斯特和畢羅都沒有因華格納的不義而影響他們對華格納的藝術評價,他們仍然努力推介華格納的作品,也顯示出他們為了藝術而展現寬大與無私的胸懷。

1866年華格納原配敏娜去世。

1868年華格納推出『紐倫堡名歌手』,完成該劇後,他便著手繼續譜寫已擱置了十二年的『尼貝龍根的指環』。1869年柯西瑪為華格納生了一個兒子,取名為齊格菲。1870年初畢羅與柯西瑪完成離婚,年中華格納即與柯西瑪正式結婚。

華格納多年以來一直希望建造一座符合自己理想的劇院,專門上演自己的作品,這個心愿因路德威二世的支持,以及華格納四處募款並復出旅行演奏而於 1873 年付諸實現。該劇院建造於巴伐利亞境內的古城拜魯特,興建過程中華格納不但親自監造,還將自己許多關於劇場設計的理論運用於劇院中。劇院於1876年落成,並於同年8月舉辦首屆拜魯特音樂節,演出全本『尼貝龍根的指環』。

之後華格納並未停止創作,他又花了六年時間寫了最後的一部樂劇『帕西法爾』,於1882在拜魯特首演。不久後華格納心臟病發作,於1883年2月13日病逝於威尼斯,家人將遺體運回拜魯特,在舉行了盛大喪禮後將他葬在自家華宅「瓦溫弗里德」(Wahnfried)的庭院內。

直到生命的最後幾年之前,華格納的生活似乎都以政治流放、動蕩的愛情、貧困和一再逃避債務為人所知。近幾十年來,他關於音樂、戲劇和政治的有爭議的作品引起了廣泛的各種評論,尤其是他表達反猶太情緒的思想。

在整個 20 世紀的許多藝術中,都可以追溯到華格納思想所帶來的影響;從作曲、指揮、哲學、文學、視覺藝術和戲劇演出,甚至電影。

 

3分鐘認識華格納.介紹影片

 

“真正的喜悅不存在於物質,而是由心所發” – 華格納

 

華格納「主導動機」簡說

 

「主題」與「主導動機」之異同

 

這首是華格納早期的作品,創作於1840年,受到德國浪漫主義詩人海涅(Heinrich Heine)的著作《施納貝勒沃普斯基的回憶錄》(Aus den Memoiren des Herren von Schnabelewopski)啟發,講述的是受到詛咒、在海上漂流多年的荷蘭人(Der Hollander)船長和他的船員,每七年上岸尋找真心愛他的人以尋求救贖,最終他遇到了一位挪威船長的女兒珊塔(Senta),因著她誓死不移的愛,結局以殉情解除了荷蘭人的魔咒。

 

《唐懷瑟》序曲

《唐懷瑟》採根據德國中世紀傳說而寫,劇本1843年完成,總譜1845年完成在Dresden宮廷劇院親自首演。

華格納於1861年巴黎演出時,順應法國人的喜好加上了芭蕾舞與維納斯堡音樂,因此德勒斯登版較嚴謹,巴黎版則較優美討喜。

華格納的《唐懷瑟》與《羅安格林》屬於被上演次數多高的兩部歌劇,他的寫作方式逐漸脫離義大利歌劇跑馬詠嘆調的影響,逐漸進入整部音樂主題設計的完整化,是他所提倡的「樂劇」逐漸落實的過程。

主角人物唐懷瑟、伊莉莎白、維納斯、沃夫倫、郡主等,每一位角色均具有鮮明性格,也因此讓歌劇戲劇性更強化。

遊唱騎士唐懷瑟因為沉溺在愛神維納斯的肉慾中,甚至在歌唱比賽高歌讚美維納斯而墮入不被允許的靈慾深淵;郡主的姪女,同時也是愛慕著唐懷瑟的伊莉莎白公主,選擇以摯愛的純潔生命拯救唐懷瑟執迷不悟的靈魂,甚至願意替他的罪行贖罪。

《唐懷瑟》序曲,為三段體曲式,以朝聖者的緩步虔誠合唱開端,接入懺悔動機等主題,再逐漸進入樂曲高潮,再接著描寫維納斯堡的誘惑與維納斯愛慾音樂,呈現當代世人無法理解之縱慾恣情,再之後回到朝聖者合唱主題再度出現,鐵杖開花~唐懷瑟靈魂終得救贖。

 

精彩神級日劇《白色巨塔》第一集,財前的隔空手術手勢,哼唱的音樂即為《唐懷瑟》序曲朝聖者主題

 

《唐懷瑟》主導動機集(播放清單)

 

主導動機是什麼?

電影用音樂說故事的四種方法


拜魯特音樂節與華格納之舞台

華格納年代的拜魯特劇院繪圖

 

迷人的穹頂.輝煌的過往歷史

 

今日的觀眾席視角:完全看不到樂團,純然的沈浸式觀劇體驗

 

換個角度繼續觀察,果然完全看不見樂池:

 

拜魯特音樂節官方網站

 

演出劇目

歷年演出劇目總整理


拜魯特音樂節 近期新聞

拜魯特將於2026年首度推出《黎恩濟》

出處:MUZIK古典月刊

為紀念拜魯特音樂節150週年,主辦單位計劃於2026年首度搬演不在華格納「最後十部歌劇」——也就是被執掌該節的華格納家族認定為所謂「成熟」作品——之列的《黎恩濟》(Rienzi)。

華格納曾孫女、該節現任總監Katharina Wagner在日前的視訊會議上透露,他們將於2026年把華格納完成的第三部歌劇《黎恩濟》與其它十部歌劇一起推上舞臺。2024節目主軸會是新製作的《崔斯坦與伊索德》,由Thorleifur Örn Arnarsson執導、Semyon Bychkov指揮,Andreas Schager、Camilla Nylund等演出;Philippe Jordan還將指揮Valentin Schwarz 2022年製作的《尼貝龍指環》再度登場。2025則送上Matthias Davids執導、Daniele Gatti指揮,Georg Zeppenfeld、Michael Spyres等演出的新製《紐倫堡的名歌手》。

 

 


 

延伸閱讀

【BON音樂】華格納《崔斯坦與伊索德》音樂與故事、前奏曲與愛之死

 

英國BBC華格納紀錄片欣賞

 

兩小時不間斷的華格納精彩音樂XDD

1) 0:00 A Valquíria: Cavalgada das Valquírias (Die Walküre: Ride of the Valkyries)

2) 5:39 Rienzi: Abertura em ré maior (Overture to Rienzi)

3) 17:30 Lohengrin: Preludio do Terceiro At (Lohengrin: Prelude to Act III)

4) 21:04 O Idílio de Siegfried (Siegfried Idyll)

5) 39:21 Abertura de O Navio Fantasma (Overture to The Flying Dutchman)

6) 50:16 Abertura de Tannhäuser (Overture to Tannhäuser)

7) 1:05:34 Os Mestres Cantores de Nuremberg Abertura (Overture to the Mastersingers of Nuremberg; however, the introduction is missing)

8) 1:14:50 Tristão e Isolda: Prelúdio (Tristan und Isolde: Prelude)

9) 1:23:08 Tannhäuser: Bacanal (Tannhäuser: Bacchanale)

10) 1:35:28 Lohengrin: Prelúdio (Lohengrin: Prelude to Act I)

11) 1:45:23 O Ouro de Reno Entrada dos Deuses no Valhalla (Das Rheingold: Entry of the Gods into Valhalla)

 


“指環資料區”

【指環故事】

華格納構思與創作長達26年的《尼伯龍根指環》四部曲,集音樂、文學、哲學、神話、傳奇之大成,代表著十九世紀歐洲藝術的最高成就,從歌劇走向樂劇,不但劇本獨立完成,連音樂也是,而連續四天,演出總時需長達17個小時之久,更是創下前人難以企及之輝煌紀錄。

維基百科網頁《尼伯龍根的指環》

 

 

好文閱讀

華格納歌劇《尼伯龍根的指環》

 

蹦藝術Podcast「華格納專題」EP77-88

 

主導動機譜例

 

 

華格納號的示範


超市裡的女武神

 

女武神飛行之主導動機

 

女武神呼喊之主導動機

 

1. 02:05 Intro 

2. 18:10 洪丁歸來 

3. 24:50 父親遺失 瓦哈拉 

4. 41:00 寶劍 

5. 48:50 寶劍由來 

6. 51:55 春之歌 

7. 01:01:30 正名 

 

1. 0:28 序奏

2. 02:35 女武神呼喊

3. 03:35 佛莉卡來吵架 

4. 22:27 佛旦失望 吵輸

6. 54:08 山腳下 兄妹

8. 01:02:45 瘋了 

9. 01:05:25 女武神 命運和死亡

10. 01:28:30 齊格蒙聽到號角聲去應戰

11. 01:31:25 戰鬥 超精彩

12. 01:33:40 告密鬼去死

 

1. 00:38 序奏 女武神的騎行

2. 08:00 找姐妹求救

3. 13:10 得知自己懷孕

4. 15:40 肚子裡的齊格飛

5. 16:45 愛的救贖

6. 18:12 生氣的佛旦來了

7. 24:47 開除

8. 27:10 公佈懲罰內容

9. 29:20 趕走其他女武神

10. 32:40 最後一場 女武神獨白開始

12. 35:50 提到芙莉卡

13. 40:30 佛旦啞口無言

14. 47:50 最後定案 至少不要凡人

15. 50:15 佛旦不保護齊格琳

16. 53:04 真英雄

17. 59:00 送去睡

18. 01:03:55 魔術睡眠

 

 

 

 

好書推薦

《優雅的時光》華格納樂劇22年全記錄

 

*以下文字出自《優雅的時光》華格納樂劇22年全記錄(楊世彭著,2017)

華格納(Wilheim Richard Wagner)是十九世紀最偉大的歌劇作家之一,1813年生於德國萊比錫,1883年死在義大利的威尼斯,享年69歲。

華格納是浪漫主義時代出色的音樂家,他在作曲、撰文、編劇、指揮、導演,甚至…論戰方面都有相當的成就,但後世最追念他的,乃是他留下的十部歌劇。

本書是作者楊世彭長達22年不斷從美國、香港等地前往拜羅伊特戲劇節(德國),每次至少出國十天,聆賞七部以上的樂劇演出,如此非常的專業堅持與長年寫作而成。拜羅伊特劇場是德國一座小城,由華格納親自督工建造完成的完美劇場就座落城中,劇場條件及周圍環境就是為了專業演出,來此除了座無虛席,一票難求,得排隊多年。但專業人士趨之若鶩,欣賞表演時更是如癡如醉,每年7月底至8月底,整整一個月,來自世界各地的樂迷,盛裝出席,演出有時長達五小時,下午開始,結束都已經夜晚10點以後,喜愛之人視之為心靈盛宴,真乃人生中最優雅的時光。
 
華格納留下的十齣歌劇。這些歌劇他叫作  Das Musikdrama (music-drama,中譯「樂劇」),都由他自己編寫劇本,因此他也是音樂史上難得的兼擅作曲編劇的創作者。十九世紀某一知名評論家,好像是尼采吧,稱讚他「綜合了莎士比亞與貝多芬的偉大」,雖略過譽,也是因爲他在作曲及編劇上都有很大的貢獻。
       
紐約大都會歌劇院網站簡介華格納有這樣的説法:他創作的「樂劇」在當時充滿爭議,但在今天絕對是歌劇作品中佔中心地位的傑作。在創作上他深具革命性,對劇場演出的每一部分都有獨到的見解。他堅持歌辭及音樂在他的作品中具有相等的地位,樂隊與歌手也同等重要;這種想法深合他重要的「綜合藝術」觀點(the Gesamtkunstwerk, or “total work of art”),融合音樂、詩句、舞蹈、建築、繪畫以及其他創作元素於一爐,這個觀點對藝術創作的影響,遠遠超越歌劇這個領域。
西方歌劇的起源是在歐洲文藝復興時代的末期。當時的義大利佛羅倫斯城,有群人文學者成立了一個「同好社」或「藝術集團」,叫做the Florentine Camerata,他們的研究重點就是希臘悲劇,認爲那些公元前五世紀的戲劇演出很可能是吟唱的,至少其中的「吟唱隊」部分(the choral passages),肯定是唱的。爲了顯示這點,這「同好社」裡的音樂家雅各布•佩利 (Jacopo Peri) 與一位詩人同好就寫作了史上第一齣吟唱的戲劇作品《達芙尼》(Dafne, 1597),次年隆重公演,得到極好的回響。可惜這部作品早就湮沒,衹有佩利的另一部作品《尤麗狄茜》(Euridici, 1600’s) 尚存,是爲歌劇史上最早留存的作品。
       
這種起自義大利的「吟唱演出」逐漸自宮廷流傳到民間劇場,有了個新的名稱opera(opere作爲複數),源自拉丁文opus,原意「作品」。這個新的演出方式以音樂及歌唱爲主,陳述一個簡單的故事,取自神話或英雄傳説。Opera在宮廷搬演時,由於預算充裕,不免在佈景、燈光、服裝、舞蹈上投注財力,歌唱方面也精益求精,出現了一群極富才華的歌唱明星,漸漸形成今日歌劇演出上依舊存在的特點,那就是以演唱技巧爲主,音樂動聽為副,加上華美堂皇的佈景服裝燈光效果,配以合唱隊及偶有的舞蹈撐起較大的場面,而故事的鋪陳,劇情的發展,角色的營造,在這種演出中倒變成相當次要的原素了。
       
義大利歌劇的發展到了十八世紀的古典主義年代,形成一種不變的形式,那就是用華美動聽的詠嘆調(aria)提供歌手展示演唱技巧的機會,以簡單伴奏的宣敘調 (recitative) 鋪敘劇情,加上一個序曲 (overture) 及每幕開始或結束前的音樂間奏,一些對唱 (duet)、三重唱 (trio)、四重唱 (quartet)、大合唱 (chorus),再加上常有或不一定有的舞蹈片段,形成一個至今還見到的演出模式,這種模式在十八世紀莫扎特、韓德爾的作品中達到很高的藝術層次。那些作品有一個共有的現象,就是在演出中凸顯歌手(尤其是明星歌手)的獨唱片段,而劇情的鋪陳與發展,卻被這些詠嘆調與宣敘調切割成二三十個勉强連接的斷斷續續了。

在這種演出模式中,作曲家必須為男女主角在每幕安排一到兩首獨唱及一個對唱,另外三四個主要配角也都需要安排一兩首獨唱或對唱,再加上他們之間該有的三重唱、四重唱,劇情的發展至少會被切割二十幾次,最好的劇作家也無法交代一個動人而比較複雜的故事,而角色的營造,在這種演出裡更屬奢求了。這是西洋歌劇最大的「死穴」,觀衆在觀賞歌劇時絕非追尋故事或要求角色的深度,他們僅求動人的歌唱及美妙的音樂。
       
到了十九世紀初期,以「美聲唱法」(bel canto) 著稱的歌劇作家若貝里尼(Bellini)、多尼采蒂 (Donizetti)、羅西尼 (Rossini),以及世紀後期浪漫主義歌劇作家若威爾第 (Verdi)、普契尼 (Puccini) 等,他們的作品雖比古典主義時代進步很多,裡面宣敘調的影子也逐漸消失,但劇中詠嘆調作爲凸顯明星歌手的早年傳統依舊存在,在十九世紀二十世紀,甚至現今的演出中,這些作品仍有明顯的環節,在一曲終了時讓劇情中斷音樂停止,給觀衆機會鼓掌叫好,甚至讓明星歌手把那精彩片段再唱一次。這是歌劇演出的高潮,也是歌手與觀衆同感過癮的時刻。
       
在這些方面,就可以看出華格納樂劇與一般歌劇,無論是十八世紀古典主義歌劇或十九世紀美聲唱法歌劇,甚至十九世紀末葉浪漫時代的歌劇,最大的不同之處了。
       
華格納的歌劇作品深具革命性及爭議性。他的歌劇,以他自己的話說,應是一種「整體的藝術品」(Gesamtkunstwerk or “complete work of art”),把音樂、詩句、美術這些要素融合在一起。他擴大了樂隊的編制,在樂譜中冲淡詠嘆調的特顯地位,把宣敘調去除,使他的歌劇作品形成一個個「無隙縫無休止的音調鋪陳」,從每一幕的開始直到那幕的結束,其中絕無空間容許觀衆鼓掌叫好,而現代的華格納樂劇演出,觀衆也都是在一幕結束之後才鼓掌,甚至根本不鼓掌;譬如說,《帕西法爾》第一幕結束通常不鼓掌,因爲此劇宗教意味甚濃,與耶穌受難日有關。
       
這些作品,華格納自己稱作「樂劇」(music drama),以示與一般歌劇不同,而他與其他作曲家最大不同之處,就是他也自己編寫劇本唱詞,這些劇本取材自日耳曼民族的傳説,凱爾特民族傳說,或亞瑟王傳説 (Germanic,Celtic, Arthurian legends),使得他的劇本題材往往具備某種哲理,無怪乎他的崇拜者稱揚他為「集貝多芬與莎士比亞之大成」,雖略過譽,但在音樂史上也真找不出另一位能寫精彩劇本,也能譜極好音樂的創作天才了。

 

讀後心得

本書作者做楊世彭旅居美國多年,為科羅拉多大學戲劇與舞蹈學系教授榮退。由於在劇場界與執導莎翁戲劇的國際聲譽,歷年皆為拜魯特音樂節正式邀請觀賞全套作品之唯一華人貴賓:在1995至2016年間,共觀賞68場樂劇,這些輝煌的經驗,已成歷史,不可能再被超越。

光是閱讀楊博士的觀劇經驗已讓我「獻上膝蓋」、「內牛滿面」,因為這些無法被複製的觀劇體驗,是如此珍貴的第一手資訊,更是對於拜魯特音樂節的入門磚。作者不同於許多樂評或音樂人,觀劇總習慣以音樂或歌唱為主之方向,更偏向導演構思以及舞台劇場演出細節之觀察,更是讓總浸淫於音樂中的我,獲得截然不同面向的新知;光是閱讀其中文字,便已經感同身受並深深佩服。(蹦藝術/林仁斌)


電影中的實例

魔戒主題

 

《魔戒》音樂主題 Part.1

 

《魔戒》音樂主題 Part.2

 

《魔戒》音樂主題 Part.3

 

《魔戒》主導動機解說 Part.1

 

《魔戒》主導動機解說 Part.2

 

《魔戒》主導動機解說 Part.3

 

【附錄】華格納重要大事年表

1813年5月22日 理察·華格納出生於萊比錫。

1814年8月23月 華格納的母親再嫁演員丶詩人路德維希·蓋爾。之後舉家遷往德勒斯登

1822—1827年 就讀於德勒斯登十字學校。

1828—1830年 就讀於萊比錫尼可萊學校。

1830年 就讀於萊比錫托馬斯學校。

1831年 於在萊比錫大學註冊為音樂學院學生,師從克望斯蒂安·西奧多·魏因利格

1833年 擔任符茲堡合唱團指揮。

1834—1836年 擔任馬格德堡劇院樂團指揮。

1836年11月24日 與米娜·普拉納結婚,在昆尼希堡附近的特拉海姆舉行婚禮。

1837年4月1日 出任昆尼希堡劇院樂團指揮。之後,華格納前往里加,擔任劇院樂團指揮直至1839年初。

1839年9月 華格納夫婦在倫敦短暫逗留後,抵達巴黎。

1842年4月 華格納夫婦返回德國德勒斯登。10月20日,歌劇《黎恩濟》在德勒斯登宮廷劇院首演。

1843年1月2日,歌劇《漂泊的荷蘭人》在德勒斯登宮廷劇院首演。2月2日,華格納被任命為皇家薩克森宮廷樂長。

1845年10月19日,歌劇《唐懷瑟》在德勒斯登首演。

1849年5月 參加德勒斯登革命,華格納遭通緝,流亡到瑞士。

1850年8月28日 歌劇《羅安格林》在威瑪宮廷劇院首演,由李斯特指揮。

1852年 華格納結識奧托·魏森東克一家。夏季在義大利北部旅行。

1853年5月18、20、22日 華格納在蘇黎世舉行著名的五月音樂會。

7月2日·李斯特到達蘇黎世。

1855年 華格納在倫敦指揮八場音樂會。

1857年4月28日 華格納搬入魏森東克一家在蘇黎世郊區別墅旁的「庇護所」。

1862年8月11日-18日 受到薩克森國王赦,華格納返回德國,在美茵茲、畢伯利希、卡爾斯魯厄丶德勒斯登和維也納逗留。

1864年5月4日 路德維希二世召見華格納,兩人在巴伐利亞(慕尼黑)官邸第一次會面。

1865年6月10日 《崔斯坦與伊索德》在慕尼黑宮廷劇院首演。

1866年1月25日 米娜·華格納在德勒斯登去世。4月15日 華格納搬往琉森的特里布申。

1868年6月21日 《紐倫堡的名歌手》在慕尼黑宮廷劇院首演。11月8日,華格納在萊比錫結識尼采。

1869年6月6日 華格納與柯西瑪所生的第一個孩子:齊格菲·華格納在特里布申出生。9月22日 《萊茵的黃金》在慕尼黑首演。

1870年6月26日 《女武神》在慕尼黑首演。8月25日·在路德維希二世生日的這一天,華格納與柯西瑪結婚。

1871年4月 華格納第一次來到拜魯特。5月3日·在柏林受到俾斯麥接見。

1872年4月22日 華格納離開特里布申,遷往拜魯特。5月22日,在華格納59歲生日這一天·拜魯特音樂節劇院舉行奠基典禮。

1873年2月 返回拜魯特。

1874年4月28日 華格納一家七口,遷入位於拜魯特的瓦溫弗里德別墅(Wahnfried)。

1876年8月13日一17日 拜魯特音樂節劇院揭幕。首次上演華格納的《尼伯龍根的指環》四聯劇,德國皇帝威廉一世出席。10月底,在索倫托最後一次與尼采會面。

1877年5月17日 英國女皇維多利亞在溫莎宮接見華格納。

1882年7月26日 《帕西法爾》在拜魯特音樂節劇院首演。9月14日 華格納與家人前往威尼斯。

1883年2月13日 華格納去世於威尼斯溫德拉米宮飯店去世。

2月18日,華格納遺體運回瓦溫弗里德別墅花園,依其遺願長眠葬於此處。

 

 

 

 

開卷蹦藝術.享受美好閱讀時光

☕️一杯咖啡.一點心意.支持蹦藝術☕️

 

各類合作提案,聯繫方式:

*手機:0917.670.518 
*Line:https://line.me/ti/p/LB1ro0P0AU
*E-mail:jenpin888@gmail.com
馬上分享給更多喜愛音樂的好友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