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N音樂】華格納《崔斯坦與伊索德》音樂與故事、前奏曲與愛之死
Wagner’s Tristan und Isolde
– 資訊整理共享於網路,一起欣賞音樂與藝術之美 –
蹦藝術 | BONART
《崔斯坦與伊索德》
(基本資料整理於網路與維基百科,並附上超連結方便檢索)
《崔斯坦與伊索德》(Tristan und Isolde)是理察·華格納的歌劇,作曲家自己稱之為三幕劇。首演於1865年6月10日在慕尼黑皇家宮廷與國家劇院。這部歌劇也是華格納和馬蒂爾德·維森東克的戀情寫照,被視為古典-浪漫音樂的終結、新音樂的開山之作。
中世紀淒美愛情傳說
(基本資料整理於網路與維基百科,並附上超連結方便檢索)
故事背景
《崔斯坦與伊索德》是一個源於凱爾特傳說的中世紀騎士愛情故事,在西方文化中具有深遠影響,更是西方愛情文學中,與《羅密歐與茱麗葉》並列雙璧之動人淒美愛情故事。
故事發生在中世紀(公元五世紀),當時羅馬帝國毀滅,各方勢力分割盤踞英格蘭(亞瑟王統一不列顛之前),此時愛爾蘭國王也乘機聚集勢力 ,英格蘭的領袖之一馬克王(康沃爾國王),與之競爭,撫養自幼喪失雙親的親侄子傳奇騎士崔斯坦長大,並指定崔斯坦為王位繼承人,期盼在他的輔助下,實現統一大業。
主要人物
- 崔斯坦:他是一位英勇無敵、身手了得、頭腦敏捷且魅力十足的騎士,在一次愛爾蘭軍隊襲擊中失去雙親後,被舅父馬克王悉心撫養長大,情同父子。他曾在進攻愛爾蘭的戰鬥中負重傷,得到伊索德的照料,並與之相愛
- 伊索德:母妻為巫醫,精通各種神秘醫術。她是一位神秘美麗而善良的愛爾蘭女子,是愛爾蘭國王的女兒 。在照料崔斯坦的過程中,與他產生了愛情
- 馬克王:英格蘭的領袖之一,雄圖大略,希望借助崔斯坦的力量實現英格蘭的統一,對崔斯坦有養育之恩,亦非常信任。
康沃爾地理環境示意圖
劇前歷史
在一次愛爾蘭針對康沃爾(愛爾蘭派兵向康沃爾索取進貢)的戰爭中,英勇的騎士崔斯坦砍傷了愛爾蘭公主伊索德的未婚夫 – 將軍莫洛爾德,用力之猛,劍刃斷裂,碎片留在了愛爾蘭莫洛爾德將軍頭顱中,但崔斯坦自己也因為身中莫洛爾德劍毒而命在旦夕。
隨著崔斯坦傷勢加重,他要舅父馬克王將其放在小伐上,推向大海,隨著海洋漂流,讓上帝決定他的命運。
馬克王含淚同意,任其與船漂流離開,目送他漸漸飄向遠方而去…
莫洛爾德將軍雖負傷逃回宮中,但也因為頭顱中見,傷勢過重而死去
愛爾蘭御醫將莫洛爾德將軍頭顱裡的碎片取出,伊索德緊緊揣在手中,仇恨與痛苦的淚水,讓她憎恨著命運的捉弄,發誓要報仇
……
陷入昏迷中的崔斯坦,在海中一路漂流至愛爾蘭,在海浪的推波下淺靠沙灘,散步至此的伊索德與侍女布蘭甘妮,見到了這奇特的小船。
前往查看,伊索德發現昏迷的崔斯坦,見其受傷卻中毒甚深,更令人訝異的是,騎士身上所中的毒傷,居然是自己家傳,愛爾蘭宮廷調製的獨家秘藥…
母親愛爾蘭皇后是位知名巫醫,伊索德家學淵源,訝異之餘迅速取得解藥,醫治崔斯坦。
就在伊索德精心治療醫治之下,崔斯坦脫離死亡,漸漸痊癒
伊索德心中一直不解,為何家傳毒藥會在這位騎士身上?
對崔斯坦的身份也越來越好奇,見他隨身佩劍,便仔細查看,卻發現了劍上一處缺口
比對之下,居然正好與未婚夫莫洛爾德頭顱上傷口所留下之劍刃碎片吻合…
真相大白,眼前這位俊俏的騎士,就是殺死自己未婚夫的仇人,亦是來自敵國康沃爾之敵人…
自己先前對於未婚夫之死,曾感到如此憤恨,於是她舉起了劍
但眼前這位躺在地上,對自己投出澄清而感激目光的騎士,又如此令她心動…
崔斯坦靜靜地看著伊索德,對一切並不了解
伊索德面對這為雍有俊美臉龐,並對著自己投以澄澈而深情的目光的英俊騎士,早已對他一見鍾情,情不自禁地愛上了崔斯坦
此時,劍漸漸地沉落下來…
伊索德哭著,逃離了崔斯坦
崔斯坦以化名(坦斯崔,Tantris)與伊索德相識,傷愈後,兩人已深深愛上彼此
分離之際,崔斯坦表達心中愛意,希望能將伊索德帶回自己的國度
伊索德拒絕了
於是崔斯坦向伊索德保證,自己必將歸來,報答救命之恩
詢問伊索德姓名
伊索德已滿了自己的真實身份,同樣告訴崔斯坦化名,說自己是愛爾蘭公主的侍女 – 布蘭甘妮
崔斯坦以騎士的榮譽向伊索德保證,自己必將會來找她,「我愛妳」
伊索德流下了眼淚…
許久,她說:「好的,我等你…」
崔斯坦上了船,戀戀不捨地離開了伊索德
望著漸漸遠去的騎士,伊索德手中緊緊攥著那斷劍的碎片,心中糾結著,淚流滿面…
一年後,愛爾蘭的使者來到康沃爾,期待以聯姻方式,弭平先前戰爭的誤會,其真實目的是希望藉著女兒伊索德的出嫁,建立兩國關係後,再一步一步併吞康沃爾
馬克王深知目前情勢,康沃爾上無法與愛爾蘭相抗衡,便同意以和親方式取得和平
於是派出一年前奇蹟似康復回歸,自己最信賴的崔斯坦,率領迎親隊伍前往愛爾蘭迎接公主回國成親
而當崔斯坦步入愛爾蘭王宮時,他與伊索德再次相遇了…
兩人怔怔地看著對了,崔斯坦矇了,一臉疑惑,眼前這位不就是「愛爾蘭公主的侍女 – 布蘭甘妮」嗎?
伊索德淚眼汪汪,望著崔斯坦,無語唈噎…
-
寫作經過
1842年華格納讀到了尤利烏斯·摩瑟的崔斯坦之詩,第一次接觸到這個故事。
1854年逃亡瑞士之時,華格納讀到了卡爾·利特的崔斯坦戲劇,這更激發了他要將之改編為歌劇並編寫劇本的欲望。但當時他的精力大多花在尼貝龍根的指環中,這個計劃不了了之。
1857年與維森東克的戀情使得崔斯坦計劃再度浮出水面。在8月底,華格納與其妻子敏娜遷入維森東克在蘇黎世的花園公寓。華格納與其贊助人奧托·維森東克的妻子有曖昧;受此刺激,他首先創作了歌曲集《維森東克之歌》,後來更是停下手中《齊格菲》的譜曲工作,全力投入到崔斯坦的創作之中。
其實,華格納會如此有感,是因為劇中人物有自傳的意味:華格納和馬蒂爾德根本就是崔斯坦與伊索德,而奧托就是馬可國王。9月18日崔斯坦詩稿完工,華格納將作品給瑪蒂爾特過目並在朋友圈內朗誦。12月完成第一幕音樂初稿。
1858年8月末,第一幕總譜完工,華格納到威尼斯旅遊,並在那裡完成了第二幕。
1859年3月,華格納回到瑞士,在琉森他完成了第三幕。8月中,整部歌劇完工。
歌劇角色
- 崔斯坦(男高音)
- 馬克王(男低音)
- 伊索德(女高音)
- 庫威那(男中音)
- 梅洛特(男高音)
- 布蘭甘妮(女中音)
- 牧羊人(男高音)
- 舵手(男中音)
- 一個年輕海員(男高音)
- 水手,騎士和鄉紳,伊索德的侍女
首演
1862年在維也納,經過艱難的談判後,歌劇才得以彩排,但經過77次的排練後,在1863年,首演仍然是被擱置下來了。
1865年巴伐利亞國王路德維希二世促成了歌劇的首演。6月10日在慕尼黑皇家宮廷和國家劇院首演舉行。由漢斯·馮·畢羅指揮。主角由 Ludwig Schnorr von Carolsfeld 和其妻子 Malvina 擔任。
《崔斯坦與伊索德》的歌劇故事
華格納開創的「崔斯坦和弦」,更是成為音樂學者研究的重點,這在整部歌劇中懸而不決的和聲,更被視為粉碎調性和聲的始祖。
第一幕 崔斯坦(Trstan)駕著船,,載著愛爾蘭公主伊索德(Isolde)向著康沃爾(Cornwall)駛去。 伊索德將在那兒與馬克王(Konig Marke)成親。 眼見康沃爾海岸已在望,伊索德卻心情惡劣地希望來場暴風雨,人船俱亡。 她的侍女布蘭甘妮(Brangane)試著安慰她,伊索德命她請崔斯坦下船來,卻被崔斯坦婉拒。 崔斯坦謹守份際,雖然自己深深愛著伊索德,但由於伊索德已與舅父馬克王聯姻,再痛苦也只能揮淚斬情絲,含淚往肚吞。 他的侍從庫威那(Kurwenal)更語出不遜。 伊索德羞惱之餘,向布蘭甘妮道出她們曾經救了崔斯坦一事:崔斯坦殺了伊索德的未婚夫莫洛爾德(Morold),但亦被莫洛爾德所傷。 崔斯坦被伊索德救治,伊索德雖知這是仇家,但在和他的眼光相遇時,即愛上了他,不但沒有殺他,反而醫好了他。 誰知崔斯坦再次來愛爾蘭時,竟是為馬可王向伊索德求親。 再見崔斯坦時,伊索德立刻認出他是「坦崔斯」,無奈之餘,也只能隨命運而去。 船離岸愈近,伊索德對於自己日後要和自己不愛的馬克王長期相處,感到萬分痛苦。 布蘭甘妮見伊索德的苦,卻未明白原因,誤為伊索德擔心未來的婚姻生活,因此提醒她,離家之時,母親曾給伊索德一堆靈藥,以不時之需,可以用愛情藥酒來保證和馬克王的感情。 布蘭甘妮的提醒給了伊索德新的想法:她要用死亡藥酒解決這份痛苦;而布蘭甘妮則未解其意。 侍從庫威那下船艙來,要她們梳妝打扮,準備上岸。 伊索德則要求庫威那再度向崔斯坦傳話,在後者未向伊索德賠罪和解以前,她絕不上岸。 另一方面,她要布蘭甘妮準備死亡藥酒,打算和崔斯坦同歸於盡... 崔斯坦與伊索德於船上
崔斯坦終於下來船艙,在明白伊索德的想法後,決定接受索德的要求,飲酒共赴黃泉。
不捨主人赴死的布蘭甘妮,卻偷偷以愛情藥酒代替死亡藥酒,讓他們飲下。
原本以為飲酒後即將死亡的兩人,在轉瞬間迸發了胸中積壓已久的愛情,承認相屬對方。
正在此時,船已靠岸。
布蘭甘妮和庫威那都催促兩人準備上岸,在兩人都不知所措,眾人歡呼迎接馬克王的聲音中,布幔落下。
第二幕 愛火已被靈藥點燃的兩人,約定以火把熄滅(安全)為號,在森林深處幽會。但此事被宮中嫉妒崔斯坦之梅洛(Melot)偵知,並向馬可王告密... 梅洛向馬克王告密,起初深信崔斯坦之馬克王當然不信,但禁不住梅洛讒言,決意以離宮打獵,要崔斯坦留守為餌,試探真假。 夜晚,以為眾人離開之伊索德滿懷企盼,等待著崔斯坦前來約會。 號角聲響起,馬可王和眾人出外打獵的聲音漸去漸遠。 僅管布蘭甘妮有所預感,警告伊索德,梅洛舉動有異似乎心懷鬼胎,伊索德卻仍迫不急待地按照著和崔斯坦的約定,將火把熄滅,發出了安全信號,布蘭甘妮只好登塔守候。 崔斯坦依約前來,夜幕之下兩人見面,恍如隔世,互訴別後,只願此時永夜不晝。 這段「愛之夜」同時也是是歌劇史上最長的愛情二重唱之一:
樂譜版本欣賞
布蘭甘妮一次次地提醒天將亮的聲音,亦無法將兩人喚回現實。
在庫威那跑來警告崔斯坦並保護自己之同時間,馬克王、梅洛和眾人亦跟著進來,驚見了正在幽會的兩人。
馬克王在既震驚又失望的情形下,不解地向崔斯坦提出一連串的「為什麼?」。
崔斯坦無法、不能也不願辯解,只問伊索德,是否願意跟隨他回他的地方,伊索德答應了。
在親吻過伊索德之後,崔斯坦拔劍和梅洛決鬥,卻無意戰鬥而故意傷在梅洛的劍下,身負重傷。
第三幕 庫威那將垂死的崔斯坦帶回他生長的地方卡瑞歐(Kareol),並派人去接伊索德。庫威那命一位牧羊人前去瞭望,若看到有船靠近,就吹一曲輕快的曲子傳訊。昏睡中的崔斯坦終於醒來,他從庫威那口中知道他受傷後的一切,為庫威那對自己的絕對忠心深受感動。 清醒後的崔斯坦更急於看到伊索德,在一陣激動之後,崔斯坦又陷入香迷狀態。 當崔斯再度甦醒時,只問伊索徳的船是否到了否,庫威那正感難以回答之時。傳來了牧羊人輕快的笛聲。 崔斯坦催促庫威那到岸邊去接伊索德,雖然不放心崔斯坦,庫威那只得聽命離開。 崔斯坦無法靜躺,亢奮地掙扎起身,欲迎向思念已久的愛人。 伊索德呼著崔斯坦的名字進來,崔斯坦在喚出一聲「伊索德」之後,溘然長逝於伊索德的臂彎中,伊索德喚不回他,亦暈厥過去。 庫威那不知如何是好,傳來第二條船靠岸的消息,卻是馬克王帶著梅洛和布蘭甘妮,尾隨伊索德到來。 憤怒的庫威那殺死梅洛,自己傷於馬克王侍從手中,掙扎著逝於崔斯坦腳邊。 馬克王看到崔斯坦的屍體,悲働地道出他已由布蘭甘妮口中知道一切,隨伊索德而來,願見有情人終成眷屬,孰知一切卻已太晚。 伊索德再度醒來,在崔斯坦旁邊對著崔斯坦的屍體唱出《愛之死》(Liebestod)之後,亦追隨崔斯坦而死去...(劇終) (筆者註:《愛之死》"Liebestod",原文裡的 "Mild und leise wie er lächelt",直譯為:恬淡輕柔如同他的微笑)。)
以上劇情取自「愛之死 – 華格納的《崔斯坦與伊索德》」(羅基敏.梅樂亙編著)
《愛之死》(Liebestod)中德歌詞
德文 | 中文 |
Mild und leise
Wie er lächelt, Wie das Auge Hold er öffnet — Seht ihr’s, Freunde? Seht ihr’s nicht? Immer lichter Wie er leuchtet, Stern-umstrahlet Hoch sich hebt? Seht ihr’s nicht? Wie das Herz ihm Mutig schwillt, Voll und hehr Im Busen ihm quillt? Wie den Lippen, Wonnig mild, Süßer Atem Sanft entweht — Freunde! Seht! Fühlt und seht ihr’s nicht? Hör ich nur diese Weise, Die so wundervoll und leise, Wonne klagend, Alles sagend, Mild versöhnend Aus ihm tönend, In mich drin get, Auf sich schwinget, Hold er hallend Um mich klinget? Heller schallend, Mich umwallend — Sind es Wellen Sanfter Lüfte? Sind es Wogen Wonniger Düfte? Wie sie schwellen, Mich umrauschen, Soll ich atmen, Soll ich lauschen? Soll ich schlürfen, Untertauchen? Süß in Düften Mich verhauchen? In dem wogenden Schwall, In dem tönenden Schall, In des Welt-Atems wehendem All — Ertrinken, Versinken — Unbewußt — Höchste Lust! |
溫柔且輕柔
他如何微笑, 那眼眸 如此嫵媚地睜開 —— 朋友們,你們看到了嗎? 你們看不到嗎? 愈發明亮 他如何閃耀, 被群星環繞照亮 高高升起? 你們看不到嗎? 他的心如何 勇敢地膨脹, 飽滿且高貴 在他胸膛中湧動? 那嘴唇如何 喜悅而溫柔, 甜蜜的氣息 輕柔地飄散 —— 朋友們!看呀! 你們感覺不到、看不到嗎? 只有我聽到這旋律嗎, 它如此奇妙又輕柔, 在喜悅中哀怨, 傾訴著一切, 溫柔地和解 從他那裡傳出, 鑽入我心, 向上振蕩, 甜美地迴響 環繞在我身旁? 更加清晰地鳴響, 環繞著我 —— 那是波浪嗎 屬於柔和微風的? 那是波濤嗎 屬於令人陶醉香氣的? 它們如何翻涌, 如何在我周圍沙沙作響, 我該呼吸嗎, 我該傾聽嗎? 我該啜飲, 該潛入其中嗎? 甜美地在香氣中 飄散消逝? 在翻涌的巨浪中, 在鳴響的聲音裡, 在這世間呼吸吹拂的浩瀚宇宙中 —— 沉溺, 沉沒 —— 無意識 —— 至高的喜悅 |
卡拉揚雨潔西諾曼版本欣賞
Wagner – Tristan und Isolde “Liebestod” (Waltraud Meier, West-Eastern Divan, Daniel Barenboim)(10:22起)
延伸閱讀
愛情有保存期限?《崔斯坦與伊索德》的神話預言
完整歌劇欣賞
什麼是「崔斯坦和弦」?
崔斯坦和弦(英語:Tristan chord,德語:Tristan-Akkord),是由F、B、D♯、G♯四個音組成的和弦,屬於半減七和弦的一種,最低音與其他音的音程分別為增四度、增六度、增九度,因在華格納歌劇《崔斯坦和伊索德》的崔斯坦動機中使用而得名。
崔斯坦和弦的調性不清晰,學術界對此有多種詮釋。這個和弦可被看作異名同音的降G大調或降E小調當中的F-A♭-C♭-E♭,亦可看作E大調的屬七和弦B-D♯-F♯-A中第五音降半音後變為B-D♯-F-A。功能和聲歌手的觀點則認為是法國增六和弦(F-A-B-D♯),G♯作為一個倚音解決到A。
崔斯坦和弦引發了所謂的「調性危機」,後來此和弦的重要性逐漸被人認識,更被德布西、布瑞頓、史克里亞賓等諸多作曲家引用。
莫札特也曾用過「崔斯坦和弦」!?(3’00″)
古希臘調式與超奇妙背誦方法
弄懂Phrygian 和 Lydian 調式
Papano談「崔斯坦和弦」
《崔斯坦與伊索德》<前奏曲> 和聲分析
1973年卡拉揚與柏林愛樂,於日本彩排實況
Karajan Wagner Rehearsal: Tristan und Isolde & Tannhauser
華格納《崔斯坦與伊索德》<前奏曲> 與 <愛之死>
法蘭克福廣播交響樂團
華格納生前的鋼琴演奏「崔斯坦和弦」與 <愛之死>
《愛之死》
《崔斯坦與伊索德》<前奏曲> 與 <愛之死>
巴倫波因 | 指揮,Waltraud Meier | 女高音
霍洛維茲86歲的最後錄音傳奇演奏
就在1989年,已經86歲的霍洛維茲,以三天的時間錄完李斯特改編的華格納:《愛之死》。錄音完的四天後,霍洛維茲於11月5日逝世。一代鋼琴大師的絕響之作,即為李斯特/華格納:《愛之死》
無限感動…
樂譜版本欣賞
女高音潔西諾曼動人的 <愛之死>(Liebestod)
恬淡輕柔如同他的微笑 – “Mild und leise wie er lächelt”
Jessye Norman, Wiener Philharmoniker, Herbert von Karajan
performing “Mild und leise wie er lächelt” (Isoldes Liebestod).
(C) 2005 DOR Films
下課前隨堂考一下
開卷蹦藝術.享受美好閱讀時光
☕️一杯咖啡.一點心意.支持蹦藝術☕️
各類合作提案,聯繫方式:
*手機:0917.670.518
*Line:https://line.me/ti/p/LB1ro0P0AU
*E-mail:jenpin888@gmail.com
[…] 【BON音樂】華格納《崔斯坦與伊索德》音樂與故事、前奏曲與愛之死 […]
[…] 【BON音樂】華格納《崔斯坦與伊索德》音樂與故事、前奏曲與愛之死 […]
[…] 【BON音樂】華格納《崔斯坦與伊索德》音樂與故事、前奏曲與愛之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