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N音樂】2021.02.05. 長榮交響樂團  ⟪樂起青春時⟫ 音樂會導聆
Evergreen Symphony Orchestra 20210205

– 資訊整理共享於網路,一起欣賞音樂與藝術之美 –
蹦藝術 | BONART


今天介紹的主題,是蹦藝術執行長林仁斌老師將於2月05日(五)於國家音樂廳導聆的長榮交響樂團音樂會 ⟪樂起青春時⟫

以下是音樂會海報:

配合防疫政策入場需配戴口罩

 

音樂會導聆人

蹦藝術網站執行長 林仁斌老師簡介

 

今晚音樂會曲目:

時間:2021年2月5日(五) 19:30
地點:國家音樂廳
指揮:葛諾‧舒馬富斯
1.韓德爾:皇家煙火組曲                                        
Handel: Music for the Royal Fireworks
2.莫札特:D小調第20號鋼琴協奏曲                            
Mozart: Piano Concerto No. 20 in D minor
第一樂章:快板(Allegro)
第二樂章:浪漫曲(Romanze)
第三樂章:很快的快板(Rondo, Allegro assai)
鋼琴:汪奕聞/Piano: Evan Wong
3.蕭斯塔科維契:F小調第1號交響曲                                
Shostakovich: Symphony No. 1 in F minor
第一樂章:小快板- 不太快的快板(Allegretto- Allegro non troppo)
第二樂章:快板-稍慢(Allegro-Meno Mosso)
第三樂章:緩板-最緩板-緩板(Lento-Largo-Lento)
第四樂章:持續的快板(Allegro molto)
※配合防疫政策入場須配戴口罩※
音樂會導聆訊息
時間: 2月5日(五) 18:40
導聆人: 林仁斌老師
地點:國家音樂廳1樓大廳
注意事項:18:30開1號門,開放觀眾入場。
★ 演出單位保有曲目更動的權利 ★

 

 

指揮

音樂總監 \ 樂團指揮 葛諾‧舒馬富斯(Gernot Schmalfuss)

葛諾.舒馬富斯於德國岱特摩音樂學院及英國倫敦音樂學院修習雙簧管、鋼琴及指揮。1968至1979年間,葛諾於慕尼黑愛樂擔任雙簧管首席,並隨音樂總監 Rudolf Kempe 修習指揮。自1970年起,葛諾成為著名的室內樂團「古典協會」的成員,該樂團灌錄許多唱片,包括莫札特、貝多芬、海頓、舒伯特及許多知名作曲家的管樂器室內樂全集。

葛諾曾擔任慕尼黑的理夏德.史特勞斯音樂學院管弦樂團及慕尼黑室內獨奏樂團的指揮;並客席指揮許多知名樂團,包括慕尼黑愛樂、杜易斯堡與烏佩托交響樂團、凱賽爾國家劇院管弦樂團、德國巴哈獨奏家樂團、西德與柏林廣播電台交響樂團、史塔蓋特室內樂團、西南德國室內樂團、名古屋愛樂、札幌交響樂團等。

舒馬富斯曾任教於德國岱特摩音樂學院,除了為許多廣播電台灌錄唱片之外,還曾經出過一些評價很高的光碟,包含他在義大利的圖書館找到貝多芬的朋友 A.C. Cartellieri 所創作的歌劇、浪漫派的豎笛協奏曲、舒曼最推崇的浪漫派作曲家 Norbert Burgmüller 的作品 (2首交響樂、1首序曲及鋼琴協奏曲)、布魯赫的第二號交響曲及第三號小提琴協奏曲、J. Ph. Riotte 的協奏曲等。

2007年1月起,葛諾.舒馬富斯擔任長榮交響樂團音樂總監及首席指揮。(資料取自長榮交響團官網)

獨奏家

汪奕聞 | Evan Wong

 

第六屆日本仙台國際音樂大賽亞軍暨觀眾獎得主汪奕聞(Evan Wong),其演出經歷遍及世界各地,包括美國紐約卡內基廳、莫肯音樂廳、波士頓喬丹廳、約翰漢考克音樂廳、芝加哥文化中心、德國漢諾威Richard Jakoby Saal、芬蘭音樂中心音樂廳、日本霧島音樂廳、仙台日立廳、南韓大邱音樂廳、台灣國家音樂廳、台中歌劇院…等。

他是2013年奇美藝術獎、2017年沛思菁濤傑出獎得主。合作過的樂團包括日本仙台愛樂、新仙台交響樂團、佐賀愛樂、比利時皇家瓦隆室內樂團、墨西哥美藝室內樂團、美國南伊利諾音樂節交響樂團、美國市民交響樂團、新英格蘭愛樂、西北大學交響樂團等、台北世紀室內樂團等,並於美國明尼蘇達MPR、芝加哥WFMT、南韓KBS、臺灣愛樂、教育、中央、漢聲等電台接受訪問演出。

汪奕聞擁有歐美雙博士──德國漢諾威音樂戲劇學院(Hochschule fur Musik und Drama Hannover)鋼琴演奏博士(Solo Klasse)和美國西北大學音樂院(Northwestern University Bienen School of Music)音樂藝術博士(DMA)。他也是美國茱莉亞音樂學院(The Juilliard School)碩士、新英格蘭音樂院(New England Conservatory)學士榮譽獎章(Academic Honors),並曾就讀臺北師大附中國中部及古亭國小音樂班。師承Matti Raekallio、Jerome Lowenthal、Russell Sherman、Wha Kyung Byun、Boris Slutsky、Alan Chow、Ewa Kupiec、劉孟捷、魏樂富、董學渝、黃麗瑛,汪奕聞亦曾參與Leon Fleisher、Andras Schiff、Sergei Babayan、Menahem Pressler、Klaus Hellwig等的大師班。

他活躍於各大音樂節,包括瑞士Verbier Festival、Lucerne Festival、荷蘭International Holland Music Sessions、美國Ravinia Festival、Aspen Music Festival、Music Academy of the West、Kneisel Hall Chamber Music Festival、Perlman Music Program、Princeton Festival等。

獨奏之外,汪奕聞時常參與室內樂演出,並曾與小提琴家帕爾曼、米多莉、Miriam Fried、Mihaela Martin、Pamela Frank、大提琴家Franz Helmerson、Laurence Lesser、Gary Hoffman、Merry Peckham、以及Borromeo、Takacs、Juilliard四重奏等音樂家合作。

第一張個人專輯《Evan Wong》於2020年秋天由德國Acousence Label發行。


樂曲解說

韓德爾:《皇家煙火》組曲
Handel: Music for the Royal Fireworks

(基本資料整理於網路與維基百科,並附上超連結方便檢索)

韓德爾(Georg Friedrich Händel, 1685-1759)除了是巴洛克時期最偉大作曲家,也是非常傑出的管風琴演奏家,可說和巴赫並列為巴洛克時期兩大山頭,也同年出生。

韓德爾出生於神聖羅馬帝國,共寫作了46齣歌劇、32齣神劇、許多協奏曲、器樂曲及大量管弦樂作品;

韓德爾中後期生涯發展主要在英國,1727年入籍英國並定居受聘為英國宮廷教堂樂長,幾乎一生的青春與音樂事業都投注在英國,名字也改為英語化的喬治·弗雷德里克·韓德爾(George Frideric Handel):他成立了皇家音樂協會,擔任音樂指揮和藝術總監,親自參加劇院的管理、技術協調等事務工作,一生未婚。著名作品有《水上音樂》(1717年)、《皇家煙火》(1749年)及《彌賽亞》(1741年)等。

 

《皇家煙火》(Music for the Royal Fireworks)HWV 351是韓德爾受英王喬治二世委託、創作於1749年的組曲,也是韓德爾最富盛名的作品之一。

話說1748年10月,英、法終於結束長達八年的奧地利王位爭奪戰,英國為了慶祝簽訂和約成功,與境內終歸和平,遂預備於隔年春天在倫敦綠色公園(Green Park)舉行煙火大會。

樂長韓德爾接受喬治二世任命為音樂總指揮,為百人組成的軍樂隊譜寫適合在戶外演出的管弦樂曲。

為了配合露天演出並襯托出煙火秀的華美壯麗,勢必需要龐大的樂隊編制,才能製造豐滿的音響效果;據聞在彩排時樂團編制樂器總數破百,現場觀眾超過一萬人,嚴重的交通阻塞還在史上留下一筆紀錄。

這描繪皇家煙火於1749年5月15日在英國倫敦泰晤士河上施放情景的插畫:

 

《皇家煙火》以法式序曲形式的第一樂章開頭,後續則包括了布雷舞曲小步舞曲等舞曲組曲,與名為《和平》與《歡慶》等,共五個樂章組成。

 

蹦解說:

為十七、十八世紀時,交響樂經常使用之序曲,有著「開場」的功能與效果,而「法式序曲」與「義大利序曲」分列為主要序曲種類之兩類。

「法式序曲」主要由「慢、快、慢」三個段落組成,中段經常為賦格形式,末段再現篇幅較短;

「義大利序曲」主要由「快、慢、快」三個段落組成,後式的交響曲即由此曲式逐漸演變而成。

進入十九之後,作曲家則將交響曲發展為「快、慢、快」之三樂章作品,結構大多為奏鳴曲快板曲式(呈示-發展-再現),有時附帶有標題。歌劇序曲自格魯克以後常有暗示劇情的作用。

 

 

 

古樂演奏版本(時代樂器):

古樂專家 – 約迪·沙瓦爾 (Jordi Savall) 指揮版本

1.Ouverture: Adagio, Allegro, Lentement, Allegro 0:00

2.Bourrée 7:44

3.La Paix: Largo alla siciliana 9:43

4.La Réjouissance: Allegro 13:02

5.Menuets I and II 17:16


莫札特:D小調第20號鋼琴協奏曲
Mozart: Piano Concerto No. 20 in D minor

 

莫札特

莫札特,(Joannes Chrysostomus Wolfgangus Theophilus Mozart, 1756~1791) 奧地利作曲家。小提琴家和作曲家利奧波德‧莫札特(1719~1787)之子,誕生於父親出版小提琴演奏法論著的當年。他與姊姊瑪麗亞‧安娜‧娜內爾(1751 ~1829)都是神童。莫札特四歲時,在無人指導的情況下演奏娜內爾的鍵盤課程。 五歲時,他開始作曲,並第一次公開演出。1762 年起,利奧波德帶著他們旅行全歐,炫耀著「上帝賜予在薩爾斯堡出生的奇蹟」。

他們在首次巡迴表演(1762~ 1769)來到法國和英國,莫札特在那裡,遇到巴赫之子 J.C. Bach,並寫下第一首交響曲(1764)。接著是義大利之旅(1769~1774),他在那裡首次見識到海頓的弦樂四重奏,並寫 下自己的第一部義大利歌劇。1775~1777 年寫出小提琴協奏曲和第一批鋼琴奏鳴曲。1777 年他遇到韋伯一家人,即未來妻子的家庭。莫札特的母親死於 1779 年,莫札特後來回到薩爾斯堡擔任大教堂的風琴師,1781 年寫出連環歌劇《克里特王伊多梅尼歐》。由於不滿大主教的統治,1781 年離職搬到韋伯家(維也納),開始他的獨立音樂家生涯。他娶康斯丹彩‧韋伯為妻,教授鋼琴課程,陸續寫下《後宮誘逃》(1782)和多首偉大的鋼琴協奏曲。1780 年代晚期成就達到顛峰,而他把弦樂四重奏獻給海頓(海頓稱莫札特是現世最偉大的作曲家),《費加洛婚禮》(1786)、《唐‧ 喬凡尼》(1787)、《女人皆如此》(1790)三部偉大的歌劇則採用達‧龐特的腳本,還有卓越的晚期交響曲。晚年他寫作歌劇《魔笛》和最偉大的《安魂曲》(未完成)。 儘管事業成功,他生活中總是為金錢所苦,必須經常向朋友借貸。他在未滿36歲去世。短暫一生,卻留給後世非常豐富的音樂遺產。

 

十八世紀之協奏曲發展,逐漸來到獨奏協奏曲,曲式則從「Ritornello form」(回轉曲式),逐步發展為「Sonata form」(奏鳴曲式),奏鳴曲式也大受歡迎,大量使用在器樂曲各樂種,甚至後來普及至交響曲。

 

 

莫札特鋼琴協奏曲被公認為古典時期協奏曲典範,其第二十號鋼琴協奏曲d小調K.466第一樂章曲式,包含「雙呈示部」之運用,除了優美通聽之外,更多了了解協奏曲演進的過程之意義~

D小調第20號鋼琴協奏曲,作品號K. 466,寫於1785年。1785年2月11日於維也納首演,由莫札特親自演奏鋼琴獨奏部分

(基本資料整理於網路與維基百科,並附上超連結方便檢索)

第一樂章:快板(Allegro)

第一樂章以灰暗的D小調切分節奏開始。弦樂由弱漸強,塑造著不安的氛圍。然後切入由鋼琴演奏的主題。

 

在第二主題時,音樂從陰暗氛圍轉為明朗。

 

貝多芬亦為這首經典小調協奏曲寫作裝飾奏。

裝飾奏之後,進入樂曲尾聲,定音鼓更加重了樂曲緊張的氛圍。樂章最終安靜地結束於d小調。

 

第二樂章:浪漫曲(Romanze)

第二樂章是一個有尾聲的五部迴旋曲(A-B-A-C-A),以鋼琴獨奏的一段華麗而迷人的降B大調上的旋律開始。這段抒情而輕柔的旋律以相對纖巧的節奏奏出,描繪了鋼琴與樂團間的平靜而和諧的氛圍。樂章演奏到C部分時,美麗的旋律被一段不安的G小調上的旋律取代,與樂章開頭所營造的平靜的氛圍形成強烈對比。在樂章的接近結尾部分,樂章開始時的旋律回歸。在樂章結尾部分出現了一段上升的色調明亮而纖巧的琶音,直到聲音變弱到成為如同微弱的耳語。

 

第三樂章:很快的快板(Rondo, Allegro assai)

迴旋曲式,鋼琴以弱起拍直接走出精神抖擻的主題,樂隊則回應出一段積極活躍的齊奏旋律。

接著鋼琴接續一段抒情而具有節奏感之旋律。再接下來由樂團帶入F大調的歡快旋律,與鋼琴對話。

接著鋼琴獨奏再次將音樂拉回小調。隨後進行調性轉移與精彩變奏(a小調和g小調)。

經過音樂不斷地發展,進入尾聲的裝飾奏樂段。

 

 

裝飾奏之後,由木管樂器組奏出一段D大調明亮歡樂的旋律。鋼琴獨奏重複了這段旋律。隨後,整個樂團重複並發展了這段旋律。

最終協奏曲進入D大調,歡樂地結束全曲。

 

關於第一樂章 知名的「惡搞短片」

鋼琴家皮耶絲與阿姆斯特丹皇家大會堂管弦樂團於音樂會演出時,指揮夏伊冷不防來了首兩人事先沒講好的鋼琴協奏曲,影片中可看到皮耶絲非常沮喪,跟指揮溝通無效,再轉身看看首席,發現求救無門,只好硬著頭皮彈奏下去~而且是音色、觸鍵皆完美的莫札特~這首曲目,就是今晚的d小調第21號鋼琴協奏曲。


 

蕭斯塔科維契:F小調第1號交響曲
Shostakovich: Symphony No. 1 in F minor

 

蕭斯塔科維契

(基本資料整理於網路與維基百科,並附上超連結方便檢索)

俄國作曲家蕭斯塔科維契(1906-1975)是蘇聯高壓政局下的一代音樂傳奇。

他不似許多藝術家紛紛出走逃離國家,留在祖國的他,雖深諳識時務者為俊傑的道理,但一輩子卻也未一路平步青雲,始終在國家政黨要求與個人音樂理念求取平衡,作品共有兩次遭到譴責/禁演清算(非常嚴厲),但也時而大獲表揚,更曾擔任政協委員。

這種起伏不定的際遇,為他的人格帶來兩極評價;這種內斂的人格,更突顯了蕭斯塔科維契的才華。。

蕭斯塔科維契一生共創作15首交響曲與15首弦樂四重奏作品(兩者剛好都是15首),許多作品都被國際視為音樂寶藏。

在外國人眼中,蕭斯塔科維契是20世紀其中一位偉大的音樂家~然而諷刺的是,這位在國外被視為珍物的作曲家,在自己的國家,雖受到讚揚,但因政治強權介入,有時卻成為政府攻擊的對象。終於在1953年史達林逝世後,蕭斯塔科維契終獲創作自由,讓世人得以在其後創作的作品中,再度感受到屬於作曲家的豐沛情感。

蕭斯塔科維契的創作,可聽見極富個人風格的悲劇語調,也有符合大眾口味的簡淺作品。

 

知名的第二號爵士組曲.第二號華爾滋

 

蕭斯塔科維契不可思議的高速低調作曲方式

作曲家─Mikhail Meyerovich曾描述蕭斯塔科維契在很短的時間內完成兩個作品〈作品 67 的鋼琴三重奏、作品 68 的第二號弦樂四重奏〉的經過。

他作曲的速度快的驚人:「1944 年八月和九月,我們一群樂家包括蕭斯塔科維契到休閒勝地─Ivanovo 度假與作曲。好動的蕭斯塔科維契喜愛撞球和踢足球,並且是用盡全力的玩,尤其喜歡和年紀比他小的我們玩在一起,幾乎整天都跟我們溺在一起。然而,就在這同時,他已經完成鋼琴三重奏並且開始第二號弦樂四重奏的譜寫,卻沒有人看見他坐在鋼琴前。因此,我決定仔細觀察他的行動好解答我心中極大的疑惑〈到底在什麼時候作曲?〉。發現,他與大家打球或嘻鬧之後,會突然消失一段時間。40 分鐘之後,他又再出現,再找大家打球,之後接著吃飯、喝酒和散步,然後又消失一段時間。當我快要離開 Ivanovo 時,他不見蹤影一個禮拜之久,接著,看起來很虛弱並且蓬頭垢面的蕭斯塔科維契出現在我們面前。第二號弦樂四重奏已完成…」

上述文字讓我們對於蕭士塔高維契作曲的速度深感不可思議,更可得知他作曲時的低調進。

Д.Д. Шостакович, начало 1930-х гг.

 

 

第一號交響曲 – 18歲初展才華

蕭斯塔科維契的母親回憶起第一號交響曲首演的盛況曾說道:「…米提亞(Mitya,蕭斯塔科維契 的小名)一次又一次地被召回台上,當這位看來像個小男孩的年輕作曲家出現時,觀眾起身給予如雷的掌聲與喝采」。

 

初登場之作.分分鐘都精彩

《F 小調第一號交響曲》 (Symphony No.1 in F Minor, op.10)(1925年),第一號交響曲是讓蕭斯塔科維契聲名大噪之作;這首交響曲是他自列寧格勒音樂院畢業之作,也是他初露頭角的光輝之作~自此之後,他儼然成為新生代作曲家中的知名人物,往後的每首交響曲創作,每每牽動著他在社會政治分為,人們持續地關注他在交響曲上的各種創作。

1925年左右的列寧格勒音樂院

 

1925年左右的哈利波特,歐不,是蕭斯塔科維契~

 

第一號交響曲共分為四個樂章:

第一樂章:小快板- 不太快的快板(Allegretto- Allegro non troppo)
第二樂章:快板-稍慢(Allegro-Meno Mosso)
第三樂章:緩板-最緩板-緩板(Lento-Largo-Lento)
第四樂章:持續的快板(Allegro molto)

 

(基本資料整理於網路與維基百科,並附上超連結方便檢索)

  • 第1樂章:小快板(Allegretto)- 不太快的快板(Allegro non troppo),4/4及3/4,約8分鐘前奏部份由小號和低音管帶出兩個不同的節奏型,單簧管將小號的樂句加以擴展。第一小提琴於樂譜段落記號6後,帶出新樂句動機後,單簧管轉換節奏後正式奏出呈現部第一主題:由前奏的兩個節奏型所結合而成,並配以低音絃樂穩定的四分音撥絃。樂曲之後進入3/4拍號段落,在絃樂的撥絃下,長笛及單簧管演奏第二主題,是一首極輕,以第二拍為重音的圓舞曲段落,然後是一個結合前奏和呈現部的中段部份,具有嘉年華般的氣氛。接著圓舞曲段再次出現,終結部再一次出現嘉年華式的氣氛,及後第一主題和前奏部份重新展現,並於安靜中結束。
  • 第2樂章:快板(Allegro),4/4 – 稍慢(Meno Mosso),3/4為主,約4分大提琴和單簧管的前奏,內藏有主題旋律的重要兩拍節奏動機。小提琴的節奏動機帶出了詼諧風格的第一主題,同時間鋼琴在各樂器中間穿插其中,相當有如後期《第1號鋼琴協奏曲》的影子。中段是稍慢三拍子,帶略田園色彩的樂段。第2小提琴一直保持著的空絃長音,木管樂器先後奏出二重奏樂段。然後低音管、低音絃樂和大鼓將樂曲引回第一主題,鋼琴如獨奏般的段落再一次出現,並在法國號及小號的帶領中進入了全樂章的高潮。突然間,三次鋼琴的強擊和絃獨奏,把樂團帶回中段節奏,但只剩下了空絃長音和三角鐵的的震音,伴隨以中提琴、大提琴不明顯的二重奏和鋼琴的錘式和絃。最尾絃樂加入了A, E 的五度泛音,再以敲擊樂的輕奏結束。
  • 第3樂章:緩板(Lento) – 最緩板(Largo) – 緩板(Lento),4/4,約8分鐘在絃樂的分解和絃下,雙簧管一開始便帶入第1主題,而後大提琴、長笛及小提琴亦擷取了第1主題的其中一個節奏加以擴展、變化,並帶著一組由三連音所演奏的節奏動機。中段節奏再為放慢,雙簧管奏出帶附點的新樂句,並重現第二樂章中的片段。單簧管引領樂曲返回第一部份。結尾同時出現三連音節奏組及中段的附點節奏,絃樂和木管的重覆片段引領在降D大調的和絃上結束,襯托在下方的小鼓滾奏,在絃樂結束後漸漸增強,帶領樂曲直接進入最後一個樂章。
  • 第4樂章:持續的快板(Allegro molto),4/4、2/4,末段為2/2,約9分鐘在串連第三與第四樂章的鼓聲之下,進入了神秘的第四樂章。不規則的音程讓我們進入了更神秘的世界。神秘段落過後,旋即進入了非常迅捷而快速之快板段落,樂團演奏極強對比之強奏與節奏。進入段落20之後,音樂變為抒情動人,由小提琴奏出歌唱之美好旋律。鋼片琴的加入,更讓此樂段聽起來更加具有神秘氣息。從段落24開始,隨即進入了樂團的爆棚炫技段落,豐富的色彩與各樂器變化,讓音樂充滿各種驚喜。段落35開始,堅定的定音鼓彷彿戰鼓般,宣示了結局的走向:藉由接下來和聲堆疊與旋律發展,雖然迷惑,但卻益發堅定地走向燦爛的最終結尾。

 

影音欣賞

葛濟夫指揮馬林斯基劇院管弦樂團版本
SHOSTAKOVICH: Symphony N°. 1 in F minor op.10 – Dir. Valery Gergiev-Orq. Mariinsky theatre

 

帕沃.賈維指揮法蘭克福交響樂團

第一樂章:小快板- 不太快的快板(Allegretto- Allegro non troppo)
第二樂章:快板-稍慢(Allegro-Meno Mosso)
第三樂章:緩板-最緩板-緩板(Lento-Largo-Lento)
第四樂章:持續的快板(Allegro molto)

 

 

呃…網友們繼續再搞笑一下XD

 

1927年,蕭斯塔科維契參加了華沙第一屆「蕭邦鋼琴大賽」,雖未獲得前六獎,但也得到了一項榮譽獎,值得一提。

賽後他與指揮家布魯諾・沃爾特(Bruno Walter1876-1962)會面,布魯諾表示對其作品《第一號交響曲》(Symphony No. I in F minor, Op. 10, 1924-1925)的喜愛,並讓他參與美國的工作與錄音。

《第一號交響曲》雖然是蕭斯塔科維契受歐洲前衛音樂影響,而且非常年輕之作,但特色是突發豐富、原創性強、對比強烈、意象廣泛但特立獨行,樂曲之間充滿前輩史特拉汶斯基、普羅可菲夫,甚至有時出現神似馬勒交響樂的音響效果。

 

祝福大家音樂會欣賞愉快.會後擁有一個美好的夜晚

 

開卷蹦藝術.享受美好閱讀時光

☕️一杯咖啡.一點心意.支持蹦藝術☕️

 

各類合作提案,聯繫方式:

*手機:0917.670.518 
*Line:https://line.me/ti/p/LB1ro0P0AU
*E-mail:jenpin888@gmail.com
馬上分享給更多喜愛音樂的好友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