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N音樂】蹦藝術X大人社團 – 弦音傳奇:20世紀五大傳奇音樂家(五)風格演繹的俠之大者:歐伊史特拉夫
Great Russian Violist: David Oistrakh
– 資訊整理共享於網路,一起欣賞音樂與藝術之美 –
蹦藝術 | BONART
古典音樂是你的生活必需品?
希望有機會能拓展對古典樂的了解?
跟著林仁斌老師一起認識偉大的音樂藝術!
《大人社團》與蹦藝術攜手開設古典音樂鑑賞課程,林仁斌老師帶領學員欣賞每首的獨特之處,讓您徜徉在樂曲中,更貼近音樂家的心血結晶,聽出更多況味與樂趣!
《延伸閱讀》大人的音樂欣賞線上直播課程好嗎?學員真實回饋分享
《延伸閱讀》大人的音樂欣賞課學員回饋,看他們用音樂為生活注入繽紛
蹦藝術音樂美食藝文之旅 行程總覽~
【精彩課程ing】
2025年3月起
★課程分為三系列早鳥優惠 $3,200元(定價3,600元,開課前七天將恢復定價),三系列合購享優惠 $8,900元(定價10,800元)
- →<探索系列一> 弦音傳奇:20世紀五大傳奇音樂家
3/20、4/17、4/24、5/1、5/22,共5堂 - →<探索系列二>芬蘭之魂:西貝流士的交響世界(上)
5/29、6/5、6/12、6/19、6/26,共5堂 - →<探索系列三>終極樂章:貝多芬晚期弦樂四重奏的深度巡禮
7/3、7/10、7/17、8/7、8/14,共5堂
→【合購優惠】古典樂欣賞線上直播課(3/20週四下午班,共15堂)
主講人:林仁斌老師
你對古典音樂深深著迷,期待聽懂更多內容嗎?
不只對作品感興趣,也想多了解音樂家的背景?
跟著林仁斌老師一起揭開這層有趣又精彩的音樂面紗~
透過課程你會對音樂領域有更深一層的認識,林仁斌老師將帶領同學們從生平故事,去探究創作背景與作品的演奏,以及樂譜到創作技法解析、樂曲欣賞版本比較,細細感受各種精彩的詮釋,聽出更多音樂的世界樂趣!
探索系列一|弦音傳奇:20世紀五大傳奇音樂家
在本系列中,林仁斌老師將帶您聚焦在「音樂家的歷史」,以深度的眼光與精彩的影音,認識20世紀五大傳奇音樂家,從「神弓炫技:海飛茲」、「大提琴泰斗:卡薩爾斯」、「波蘭王者:魯賓斯坦」、「大提琴傳奇:羅斯托波維奇」到「俠之大者:歐伊史特拉夫」,各個都充滿故事性,音樂更是迷人,您絕不可錯過!
-
課程內容
-
- 第一堂|神弓炫技小提琴之神:海飛茲
「出生於俄羅斯(立陶宛)、三歲學琴,7歲首次公開演出,17歲全美公開演出」這短短的幾句話,是海飛茲生前寫的墓誌銘。演奏技巧極其完美,音準完美無瑕,幾乎從不出現錯誤,更被一代指揮泰斗托斯卡尼尼讚譽為:「唯一能演奏得完美無缺的藝術家」。本堂課程以豐富的影音資料,帶您走入小提琴之神海飛茲完美~近乎苛求的音樂世界
-
- 第二堂|古典樂的大提琴泰斗:卡薩爾斯
- 本堂課程,林仁斌老師將帶您認識西班牙著名的大提琴家、作曲家、指揮家:卡薩爾斯(Pau Casals, 1876 – 1973)。他是20 世紀上半全世界最傑出的大提琴家。職業生涯從14歲展露頭角,1905 年與小提琴家隆提博與鋼琴家科爾托組成黃金三重奏,更是20世紀初最傳奇的室內樂組合。經歷1936年西班牙內戰、移居法國,終身維護民主與人權,舉辦卡薩爾斯音樂節,每一舉措,均是音樂家的標竿。
-
- 第三堂|波蘭鋼琴之藝術王者:金鈕釦魯賓斯坦
本堂課程,林仁斌老師將帶您認識一生享有盛名,被公認為史上蕭邦音樂的最佳詮釋者之美籍波蘭裔鋼琴家魯賓斯坦。他將蕭邦音樂中的浪漫主義情懷和波蘭民族精神完美結合,更為蕭邦音樂賦予高尚的情感,取代感傷耽溺並注入清新與活力之詮釋;一生中所獲頒榮譽無數,更以大量的唱片錄音為世人留下珍貴的音樂資產,為鋼琴演奏藝術最重要之傳承者。
- 第四堂|大提琴之聲傳奇締造:羅斯托波維奇
本堂課程,林仁斌老師將帶您認識20世紀俄羅斯最具代表性之大提琴家、指揮家:羅斯托波維奇。1956 年起任莫斯科音樂學院教授,1964年被蘇聯當局授予「人民藝術家」稱號。演奏技巧極為精湛,無論是高難度的指法、弓法,或是複雜的音樂段落,他都能輕鬆駕馭、游刃有餘,能透過細膩的弓法控制,營造出如詩如畫的音樂氛圍,在指揮上亦享有盛名。
- 第五堂|風格演繹的俠之大者:歐伊史特拉夫
本堂課程,林仁斌老師將帶您認識1908年出生於烏克蘭奧德薩猶太家庭,1937 年比利時布魯塞爾易沙意國際小提琴大賽首獎(伊莉莎白皇后國際音樂大賽(Queen Elisabeth Competition)是全球最具聲望且競爭激烈的古典音樂賽事之一,尤其以其小提琴比賽聞名。該賽創立於1937年,由比利時小提琴家尤金・易沙意(Eugène Ysaÿe)與伊莉莎白女王共同發起,旨在發掘並扶持年輕音樂家的國際職業生涯。最初名為「易沙意國際音樂大賽」,以紀念小提琴大師易沙意。1951年起更名為「伊莉莎白女王國際音樂大賽」,以表彰伊莉莎白女王對音樂的熱愛與支持 。),音色以温暖醇厚著稱之歐伊史特拉夫。除了教學與演奏的卓越成就,歐伊史特拉夫作為蘇聯音樂文化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在國際舞台上積極推廣蘇聯音樂和文化,無論是浪漫主義作品中的柔情蜜意,或是古典主義作品中的嚴謹莊重,都是一代俠之大者
※本課程大綱僅供參考,授課老師將視班級學員學習進度有所調整。
-
風格演繹的俠之大者:歐伊史特拉夫

歐伊史特拉夫結合了俄羅斯學派厚重風格與歐洲詩意表現的靈魂,更是20世紀最具代表性與傳奇色彩的小提琴演奏家之一;他不僅以傑出的演奏技巧與音樂詮釋聞名,是一位深受世人尊敬的音樂家。
大衛・歐伊史特拉夫出生於1908年9月30日,當時俄羅斯帝國的烏克蘭敖德薩之猶太裔家庭。他自幼展現音樂天賦,五歲起進入敖德薩音樂學校學習小提琴,師從著名教師彼得・斯托里阿爾斯基(Pyotr Stolyarsky)。
1926年歐伊史特拉夫自敖德薩音樂學院畢業,畢業音樂會演出曲目涵蓋巴赫、塔替尼、普羅高菲夫等作品,展現出他18歲的早熟與備跨時代風格之演奏掌握能力。1927年,他與作曲家葛拉祖諾夫合作演出小提琴協奏曲,從此打開在蘇聯國內之演奏之路。
1930年與鋼琴家塔瑪拉・羅塔列娃結婚,1931年誕下兒子伊果・歐伊史特拉夫,而其子伊果日後在父親教育薰陶之下,亦成為國際知名小提琴家。
1934年起,歐伊史特拉夫進入莫斯科音樂院擔任教授,開始展開教學生涯,培育出兒子伊果・歐伊史特拉夫、基頓・克雷曼、皮凱森等知名小提琴家,成為蘇聯小提琴學派的中流砥柱。
歐伊史特拉夫陸續代表蘇維埃政府於國際間參與音樂大賽,先後於1935年華沙的韋尼奧夫斯基國際小提琴比賽中獲得第二獎,1937年更在布魯塞爾伊麗莎白女王國際大賽中奪得首獎,從此更開啟他的國際聲望。
歐伊史特拉夫於1955年於紐約卡內基音樂廳的演出,更被譽為二戰後蘇聯文化開放象徵之一。
1960年代起,他積極涉足管弦樂團指揮,指揮兒子伊果演出貝多芬協奏曲錄音,亦與鋼琴家李希特合作多場室內樂與協奏作品。
1974年於荷蘭阿姆斯特丹巡演期間病逝,享年66歲。
- 1943年:史達林獎(藝術類)
- 1953年:蘇聯人民藝術家
- 1960年:列寧獎
- 列寧勳章(1946, 1966)與榮譽勳章(1937)
- 1966年:芬蘭獅子勳章大十字
- 1967年:比利時利奧波德二世勳章大官
- 1971年 & 1975年:葛萊美獎最佳器樂獨奏
- 2003年:葛萊美名人堂
歐伊史特拉夫留下大量珍貴錄音,珍貴的紀錄有:
- 蕭士塔高維契:第一與第二號小提琴協奏曲首演者
- 哈查都量:小提琴協奏曲題獻者首演者
- 與李希特、羅斯托波維奇合作室內樂錄音(如柴可夫斯基三重奏)
- 樂團合作錄音:包括小澤征爾、卡拉揚、奧曼第等
其音樂詮釋以溫暖、深沉而兼具技術與歌唱性著稱。他錄製了貝多芬、柴可夫斯基、布拉姆斯、孟德爾頌、哈查都量等小提琴經典協奏曲,被譽為20世紀最權威詮釋之一。
歐伊史特拉夫身為莫斯科音樂院教師,堅持結合高超技術與音樂性。他重視學生個性發展,鼓勵創造與獨立詮釋。他對學生慈愛而嚴格,被譽為蘇聯時期音樂教育良知之一。
其影響延續至今:莫斯科音樂院設有以他命名的大廳,歐洲與俄羅斯舉辦以他命名的國際小提琴比賽。紀錄片《David Oistrakh: Artist of the People?》深入剖析他如何在極權政治壓力下維持藝術誠信,成為時代之聲。
【BON話題】大衛・歐伊史特拉夫(David Oistrakh)與哈查都量(Aram Khachaturian)《小提琴協奏曲》
哈查都量《D小調小提琴協奏曲》作品簡介
Aram Khachaturian: Violin Concerto in D minor (1940)

合作緣起
大衛・歐伊史特拉夫與哈查都量兩人的合作始於1930年代末,當時在蘇聯體制內推廣新音樂的時代背景下,歐伊史特拉夫被視為蘇聯音樂的重要推手,而哈查都量則是來自高加索地區的新星作曲家。
1940年,哈查都量應歐伊史特拉夫之邀創作了後是最知名的小提琴協奏曲,首演更是大獲成功,也開啟了這首小提琴協奏曲至今演出不斷的佳評。
後來,哈查都量也為歐伊史特拉夫改編了《舞曲組曲》等作品,證明兩人合作的深度與信任感。
靈感.源源不絕
哈查都量的《D小調小提琴協奏曲》完成於1940年,是其最具代表性的協奏作品之一,也被視為20世紀小提琴作品中的佼佼者。
這首協奏曲獻給歐伊史特拉夫創作,並由歐伊史特拉夫親自擔任首演,歐伊史特拉夫在哈查都量的創作過程中提供了建議,甚至用自己的華彩段取代了作曲家原本寫的部分。哈查都量曾表示,創作這部協奏曲時靈感源源不絕,主題多到難以整理XD。
整首作品充滿著高加索地區亞美尼亞民謠的特色,無論是節奏、旋律和色彩感,三個樂章皆呈現出具有民族風格又符合浪漫與現代主義融合的特徵,一聽難忘
而哈查都量的音樂語言因為富於節奏變化感與旋律性,加上技術難度高,尤其在快速樂段中的雙音、泛音與快速琶音設計,需要極為敏銳的技巧與音樂判斷,更讓這首小提琴協奏曲成為重要的代表作。
樂章結構與音樂特色
第一樂章:堅定的快板 Allegro con fermezza (0:00)
這是一個鮮明且富於律動感的奏鳴曲式樂章,開場便展現東方風味的主題與強烈節奏。主題多變,並帶有即興風格的自由變奏感。旋律結構具有「講故事」般的語氣,類似民間吟唱者的表現。此樂章尤其講究弓法、節奏彈性與情感層次的掌握。
第二樂章:持續的行板 Andante sostenuto (15:53)
樂章開端由木管引出深沈的旋律,隨後由小提琴帶入抒情主題,仿佛亞美尼亞夜曲,瀰漫著哀愁與懷舊的氣氛。歐伊史特拉夫詮釋此段時,展現了其極富歌唱性與內在情感的弓法,猶如低聲細語的獨白。
第三樂章:甚快的快板 Allegro vivace (29:40)
終樂章是一場充滿爆發力與舞蹈感的狂歡。受喬治亞與亞美尼亞舞曲啟發的節奏結構,融合了快速顫音、拋弓、弦間跳躍與復音技巧,成為技巧展示的高潮場。此樂章要求演奏者不僅要有技術火力,更需有節奏控制與戲劇張力。
總譜版本欣賞(1965年錄音)
第一樂章:堅定的快板 Allegro con fermezza (0:00)
第二樂章:持續的行板 Andante sostenuto (15:53)
第三樂章:甚快的快板 Allegro vivace (29:40)
1965年錄音
1954年錄音
00:00 – 第一樂章:堅定的快板 Allegro con fermezza
14:03 – 第二樂章:持續的行板 Andante sostenuto
26:04 – 第三樂章:甚快的快板 Allegro vivace
十分精彩
蹦藝術精選歐伊史特拉夫十段影片(順序非正式排名)
蹦藝術精選大衛·歐伊史特拉夫(David Oistrakh)十段最具代表性的演奏影片,涵蓋他在協奏曲、室內樂與獨奏等不同領域的傑出表現,展現其深厚的音樂造詣與藝術魅力:
1. 布拉姆斯: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作品77
影片連結:YouTube
版本:David Oistrakh 與莫斯科愛樂管弦樂團,指揮 Kyrill Kondrashin(影片連結可搜尋)
影片長度:約41分鐘
樂曲簡介:
布拉姆斯的《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於1878年完成,獻給他的摯友、著名小提琴家約瑟夫・姚阿幸(Joseph Joachim),並於1879年首演。這部協奏曲是浪漫時期最具份量的作品之一,其結構近似交響曲,融合了高難度的技巧與豐富的音樂性。全曲共三樂章,第一樂章廣闊深沉,展現出布拉姆斯式的結構嚴謹與情感層次;第二樂章以雙簧管領奏開場,充滿宗教式的靜謐氛圍;第三樂章則以匈牙利風格舞曲節奏作結,技術與表現力兼具。
歐伊史特拉夫的演奏特色:
歐伊史特拉夫在此曲的詮釋中,將布拉姆斯的深邃結構與浪漫激情完美結合。他的運弓寬廣、音色渾厚溫潤,尤其在第一樂章呈現出一種穩重而不失動感的詮釋方式,處理第二主題與動機發展時充滿詩意。他在第二樂章中展現了極為細膩的歌唱性音質,使旋律如人聲般充滿情感。第三樂章的快速段落中,他並未純追求炫技,而是透過節奏的彈性與風格轉換,將布拉姆斯的「內在舞性」完整詮釋出來。他特有的音準準確性與極強的弓法控制,讓此曲成為小提琴詮釋的黃金標竿之一。
入選理由:
這段錄音與影像代表了歐伊史特拉夫藝術高峰時期的詮釋風格。布拉姆斯協奏曲極具挑戰性,需演奏者展現技術、詩意與結構感,而歐伊史特拉夫恰巧具備這三者的完美結合。他的詮釋兼顧形式與內容,充分體現俄羅斯學派的技術與德奧厚重音色音樂傳統的精神性。此版本也被廣泛認為是20世紀最經典的布拉姆斯小提琴協奏曲錄音之一,更常被選為音樂院的教學範例。正因其藝術成就與歷史份量,此版本毫無疑問可列入歐伊史特拉夫十大代表演出。
2. 柴可夫斯基: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作品35
影片連結:YouTube
版本:David Oistrakh 現場錄音,與俄羅斯國家交響樂團,指揮 Gennady Rozhdestvensky(錄音年代:約1960年代)
樂曲簡介:
柴可夫斯基的《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創作於1878年,是他於克服情感與心理危機後創作出的代表作之一。此曲原為與小提琴家尤西夫・克特爾合作而寫,最終由阿道夫・布羅茲基於1881年首演。協奏曲以濃烈情感、奔放旋律與高難度技巧聞名,三樂章中尤以第一樂章的長型發展部與裝飾奏段落而著稱。第二樂章「抒情小品」(Canzonetta)則曲如其名~是一段抒情又浪漫之器樂歌曲,而第三樂章則帶有濃厚俄羅斯傳統民謠與民間舞蹈氣息。
歐伊史特拉夫的演奏特色:
歐伊史特拉夫演奏此曲的詮釋,被譽為完美融合「技巧」與「情感」的典範。他並不著重誇張炫技,而是在豐厚音色中流露出深層情感。他對第一樂章開頭旋律線的處理,特別柔和寬廣,呈現出非凡的內在張力與沉穩節奏掌控。裝飾奏段落(cadenza)中,他並不強調速度,而著重於語氣的刻劃與旋律動機的邏輯性,使整段充滿敘事性。第二樂章中,他的弱音處理細緻,音色如呢喃低語,展現其聲音層次的驚人控制。終樂章則兼具彈性節奏與舞蹈動感,保持樂曲自然律動,將作品的歡樂與生氣靈活地演奏出來。
入選理由:
本演出之所以入選,是因為它代表了歐伊史特拉夫與俄羅斯音樂之高度融合。柴可夫斯基的協奏曲需要來自俄羅斯的「母語式詮釋」,歐伊史特拉夫不僅身為俄羅斯學派的代表,更透過他對民族旋律語感的掌握,賦予這首作品極高的詮釋權威性。此版本不僅被錄製於多張唱片中,也是 YouTube 超高觀看數的歷史錄音,成為全球小提琴家學習的重要參考版本之一。無論是藝術價值還是文化象徵,此演出皆足堪列入代表名單。
3. 蕭士塔高維契:A小調第一號小提琴協奏曲,作品77
版本:David Oistrakh 首演版本錄音(1955年錄音,與列寧格勒愛樂,指揮 Yevgeny Mravinsky)
影片來源:YouTube搜尋“Oistrakh Shostakovich Violin Concerto No.1 Mravinsky”
樂曲簡介:
此曲由蕭士塔高維契於1947-1948年間創作,原始作品編號為op.77,但因史達林政權於當時展開對“形式主義”作曲家的政治整肅,他擔憂此作風格不符官方期待,故延遲至1955年待歐伊史特拉夫首演時才正式問世,改編版本為op.99。全曲共包括四個樂章,包含:夜曲(Nocturne)、詼諧曲(Scherzo)、帕薩卡利亞舞曲(Passacaglia)及終曲滑稽曲(Burlesque)。風格獨特,兼具黑暗深邃與神經質諷刺,帶有強烈的內在戲劇性與精神掙扎。
歐伊史特拉夫的演奏特色:
歐伊史特拉夫與蕭士塔高維契為深交,他在首演此曲時曾給予作曲家大量建議,兩人共同修訂了弓法與指法細節。這使得歐伊史特拉夫不只是演奏者,更幾乎成為該作品的共同創造者。他在夜曲中的處理特別值得稱道:低聲部的厚實音色與流動的長句如同輕聲吟唱,展現出極度抑鬱又不失尊嚴的氛圍。第二樂章的反諷節奏與斷音技巧,則被他處理得猙獰卻仍音樂化。帕薩卡利亞華彩段落中的長篇獨奏堪稱技術高峰,歐伊史特拉夫將其處理得如歌如訴,而非單純炫技。最終樂章的急促與強烈節奏,也被他以內在張力取代表層喧囂,表現出蕭氏音樂內核的絕望與掙扎。
入選理由:
此版本的歷史價值無可取代。歐伊史特拉夫不僅為此作首演者,更參與創作細節制定,擁有最原始的詮釋權威。他的演奏使這首被視為20世紀小提琴文獻中最困難的作品之一,轉化為情感與技術的完美結合。而在政治背景下,這部作品與歐伊史特拉夫的演出,共同象徵蘇聯音樂家如何以藝術面對審查與沉默。因此,此段影片絕對是他音樂生命中的高峰,也代表了蕭斯塔科維奇與歐伊史特拉夫兩位大師交會的光芒閃耀一刻。
4. 貝多芬: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作品61(1959年錄影)
演出版本:David Oistrakh(小提琴)與柏林國立歌劇院管弦樂團,指揮 Franz Konwitschny(1959年實況錄影)
樂曲簡介:
貝多芬於1806年為小提琴家 Franz Clement 所作的《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原先並未獲得廣泛讚譽,直到約瑟夫・姚阿幸於1844年復興演出,並在孟德爾頌指揮下首度建立經典地位。
作品包含三樂章:第一樂章長達20分鐘,結構宏大、深具交響性;第二樂章以抒情慢板描寫沈思情懷;第三樂章則是一首節奏鮮明的輪旋曲(Rondo)。該協奏曲被譽為「交響化小提琴協奏曲的原型」,結構與哲思兼具,是古典與浪漫交界的藝術巔峰。
歐伊史特拉夫的演奏特色:
歐伊史特拉夫的詮釋此曲,以「莊嚴中帶抒情,理性中見詩意」著稱。他不刻意追求華麗的表現,而以深厚的弓法與圓潤音色建立出安靜而深遠的語境。第一樂章中,他不搶節奏,而給予主題充足呼吸之時間,尤其是在低音管與弦樂交會處,展現出驚人的協調感與節奏彈性。他的裝飾奏(由克萊斯勒改編版本)處理極具哲思,不追求炫技技巧,而是專注於聲音的結構與色彩堆疊。第二樂章以毫不矯飾的真誠打動人心,其慢板弓法展現出歌唱般的呼吸與光影般細緻的音色轉換。終樂章則在其典雅之中保有古典舞曲風格的躍動與神采,顯見他對風格與內在節奏感的精準掌握。
入選理由:
此演出版本是歐伊史特拉夫在國際舞台最具代表性的貝多芬詮釋之一,被無數後世樂評家與音樂學者讚譽為「黃金詮釋」。首先,展現出一種真正符合貝多芬精神的平衡:強而不硬、柔而不弱。歐伊史特拉夫將這首具有哲學底蘊的作品化為人性與音樂性的結晶。他那「非技巧主義」的詮釋使得聽者不再只被炫技吸引,而是進入一個純粹聆聽、深層感受音樂脈動的世界。這份1959年的錄影,也完整保存了他舞台姿態與細膩控制的珍貴影像紀錄,是他對音樂詮釋之古典精神最具體之展現,因此絕對值得列入十大代表演出之列。
5. 巴赫:E大調第二號小提琴協奏曲,BWV 1042(1962年)
影片連結:YouTub
演出版本:David Oistrakh 與莫斯科室內樂團合作,指揮 Rudolf Barshai(錄音年代約1962年)
樂曲簡介:
巴赫的《E大調第二號小提琴協奏曲》創作於1720年前後,是他在柯登宮廷樂長任內所寫的三首小提琴協奏曲之一。此曲在形式上承襲義大利協奏風格,並展現出巴赫對主題發展與結構對稱的精緻控制。全曲分為三樂章:第一樂章明亮歡快,具有迴旋曲與小步舞曲的風格;第二樂章以G小調緩板進行,呈現抒情內在情緒;第三樂章則回歸快板,以生動對話與節奏為主要特色。此作品不僅是巴洛克小提琴曲目的經典,也是一種演奏者風格與演奏深度的試金石。
歐伊史特拉夫的演奏特色:
儘管歐伊史特拉夫來自浪漫派與現代曲目的強項領域,他對巴洛克音樂的詮釋依然展現高度敬意與音樂智慧。他以自己的方式讓音樂自然流動。第一樂章中,他以柔中帶剛的弓法,展現出巴赫的主題發展邏輯,並透過呼吸式句法使自然旋律流動。第二樂章的慢板,正是歐伊史特拉夫最動人的演奏:以近乎靜止的速度,演奏出如深夜祈禱般的感受,音色沉穩不浮誇,令人屏息。第三樂章則展現了他一貫的節奏駕馭能力,選擇略慢但舞蹈感更為強烈的速度,使得每個聲部得以清晰顯現,呈現出極高的對位清晰度。
入選理由:
這版本演出之所以意義非凡,在於它讓我們看見歐伊史特拉夫如何以他一貫厚實溫潤的聲音語言,進入巴赫世界,而不渲染風格。他的詮釋不僅對風格忠實,更是一種深刻與音樂對話的實踐。在古樂演奏尚未復興的年代,歐伊史特拉夫的演出已能在不犧牲音樂性與內在邏輯的前提下,展現巴赫音樂的形式之美與深度。正因如此,此演奏不僅展現他作為全面音樂家的修為,也讓後世重新思考古典詮釋與現代音樂語言如何共融,是不可或缺的代表作之一。
🎻 6. 西貝流士:D小調小提琴協奏曲,作品47
影片連結:YouTub
演出版本:David Oistrakh 與蘇聯國立交響樂團,指揮 Gennady Rozhdestvensky(錄音年份約1965年)
樂曲簡介:
芬蘭作曲家西貝流士(Jean Sibelius)創作的《D小調小提琴協奏曲》於1904年完成,隔年經重大修訂後於1905年出版。這部作品既是他唯一的小提琴協奏曲,也是整個20世紀最重要的小提琴曲目之一。曲式三樂章,其間融合了冷冽北歐情感與浪漫主義色彩,並包含大量極具挑戰性的技巧段落。第一樂章氣氛深沉、色彩變化極大,猶如夜間冰湖映影;第二樂章則如極地暮色中詠歎的輓歌;第三樂章以詭譎舞蹈節奏聞名,融合原始律動與細膩結構,挑戰演奏者的技巧與音樂性極限。
歐伊史特拉夫的演奏特色:
歐伊史特拉夫對此曲的詮釋,被公認為史上最具「北歐靈魂」的版本之一。他不是從炫技切入,而是從音色與結構出發,使整體演奏如同一幅北方音畫。第一樂章中,他的進入極為克制,開場獨奏聲音溫潤含蓄,隨著主題發展逐漸開展出廣闊空間感。他以極高的音準與弓法控制,在高把位細線條旋律中展現夢幻與冷靜兼容的張力。第二樂章的深情慢板被他演奏得如同宗教詠嘆,音色極具歌唱性而不柔弱。他透過層層呼吸與弓速控制,使旋律像極地晨曦般緩緩浮現。終樂章節奏銳利、主題反覆,歐伊史特拉夫在保持舞蹈感之餘,以些微拉長句法、重點落弓突顯戲劇張力,使樂曲更具生命力。
入選理由:
此版本不僅是歐伊史特拉夫在北歐曲目中的代表作,更是20世紀最經典的西貝流士詮釋之一。在當時許多演奏者選擇強調技巧或速度的處理下,歐伊史特拉夫卻選擇以詩意與哲思帶出作品的深度。他讓這首協奏曲不只是小提琴的炫技場,而是如北地史詩般的精神旅程。此錄音至今仍被無數唱片公司重發與收藏,在YouTube與古典唱片評鑑中皆名列前茅。正因其演奏內容與藝術理念兼具高度,此版本毫無疑問地應列入歐伊史特拉夫的十大精彩影片之一。
🎻 7. 米亞斯科夫斯基:D小調小提琴協奏曲
影片連結:YouTube
演出版本:David Oistrakh 與蘇聯廣播交響樂團,指揮 Aleksandr Gauk(1946年世界首演錄音)
樂曲簡介:
這部協奏曲是由俄羅斯作曲家尼古拉・米亞斯科夫斯基(Nikolai Myaskovsky)於1938年為歐伊史特拉夫創作。作品充滿濃厚抒情性與懷舊氣息,被視為作曲家在旋律與結構間取得最佳平衡的代表作之一。全曲為傳統三樂章架構,第一樂章相當完整,旋律悠揚沉靜具深厚歌唱性;第二樂章以間奏曲風格表現輕巧而詩意的轉折;第三樂章則轉為俄羅斯風格的歡樂舞曲,散發自由的生命力與技巧奔放。該作品在當時的蘇聯藝術環境中,是少數不但受到官方認可又具藝術價值的協奏曲之一。
歐伊史特拉夫的演奏特色:
歐伊史特拉夫是此作品的原創演奏者與推廣者,他的演奏為後世建立了詮釋的標準。他將第一樂章的主題處理得如長詠史詩一般,每一句弓法都自然如語言般具呼吸感。他不追求極致線條的鋒利感,而選擇溫潤深厚的音色,使主旋律在低音域中格外富有磁性。第二樂章中,他的節奏掌握極具彈性,讓小提琴如詩人般吟誦而閃耀的段落,音色清澈而透明。最令人驚艷的是第三樂章,他賦予俄羅斯民族音樂精神的再現,保留舞蹈律動,透過力度對比與節奏波動,使整體表現極具個人風格而不失結構性。
入選理由:
這段影片的入選意義,不僅在於歐伊史特拉夫技術上的完美詮釋,更在於他與作曲家之間深厚的音樂連結。他不只是首演者,更是推動這首協奏曲進入主流曲目的關鍵人物。時至今日,這首協奏曲依然未能如柴可夫斯基或蕭士塔高維契那樣廣為演奏,唯有透過歐伊史特拉夫的詮釋,人們才能真正理解俄羅斯旋律語韻與抒情性如何在20世紀被延續與昇華。這份錄音既是歷史文獻,也是音樂詮釋的典範,堪稱民族音樂詮釋與藝術演奏融合的最佳範例之一。
8. 莫札特:D大調第四號小提琴協奏曲,K.218
影片連結:YouTube
演出版本:David Oistrakh 與莫斯科室內樂團,指揮 Igor Oistrakh(約1970年代錄音,父子共演版本)
樂曲簡介:
莫札特的《第四號小提琴協奏曲》創作於1775年,是他尚在薩爾茲堡任職時所寫的五首小提琴協奏曲之一,屬於古典時期協奏曲的經典。作品全曲共三樂章:第一樂章為奏鳴曲式,展現出活潑與優雅並存的對比主題;第二樂章以溫柔的慢板描寫柔美歌唱性旋律;第三樂章則是一首輪旋曲,加入鮮明的匈牙利風格舞曲色彩。該協奏曲節奏明快、結構對稱,並蘊含戲劇性與抒情性兼備的音樂語言,是莫札特最常被演奏的小提琴協奏曲之一。
歐伊史特拉夫的演奏特色:
在這段錄音中,歐伊史特拉夫保留了圓潤寬厚的音色,並內斂處理,展現出莫札特溫潤的古典風格。第一樂章中,他的開場演奏自然清新,未加過度情感誇飾,而是在音符間透出呼吸與清晰對位演奏。選擇平衡的速度,不急不徐,強調音樂流動感而非動態對比。第二樂章中,他的長句線條極為優雅,運弓細膩、換弓幾近無縫,營造出如歌的音色世界。第三樂章是此版本的特色:匈牙利風舞曲段落中,強調節奏變化製造張力,讓樂句舞動感十足。
入選理由:
歐伊史特拉夫雖並不以莫札特作為主要曲目演奏,但此版本因充分展現了他在風格轉換與細節的極致,演奏出莫札特古典時期風格。此外,此錄音與其子 Igor Oistrakh 指揮合作,更具有傳承意涵,讓此段錄音不僅是一套音樂作品錄音,更有音樂家家族的親密感。演出內容兼具精緻、詩意與音樂性,值得列入十大代表錄音中。
9. 歐伊史特拉夫:最後一場音樂會(與保羅・巴杜拉-史柯達合作)
影片連結:YouTube
演出版本:歐伊史特拉夫(小提琴)與 保羅・巴杜拉-史柯達(鋼琴)現場演出,錄於1974年於維也納音樂協會大廳
樂曲簡介:
1974年5月29日,維也納音樂協會大廳(Musikverein)見證了小提琴大師大衛・歐伊史特拉夫(David Oistrakh)與鋼琴家保羅・巴杜拉-史柯達(Paul Badura-Skoda)攜手演出的最後一場音樂會。這場演出不僅是歐伊史特拉夫生前的最後一次公開演出,更成為古典音樂史上的重要時刻。
演出曲目
音樂會的曲目包括了莫札特、舒伯特和貝多芬等作曲家之作品,展現了兩位音樂家對古典音樂的深刻理解與詮釋。
莫札特:F大調小提琴奏鳴曲,K.377
-
第一樂章:Molto Allegro
-
第二樂章:Adagio
-
第三樂章:Allegretto
舒伯特:A大調小提琴與鋼琴奏鳴曲,D.574
-
第一樂章:Allegro moderato
-
第二樂章:Scherzo. Presto – Trio
-
第三樂章:Andantino
-
第四樂章:Allegro vivace
貝多芬:C小調小提琴奏鳴曲,作品30之2
-
第一樂章:Allegro con brio
-
第二樂章:Adagio cantabile
-
第三樂章:Scherzo: Allegro
-
第四樂章:Finale: Allegro
此外,音樂會還包括莫札特的G小調主題與變奏曲,K.360,以及舒伯特的G小調小奏鳴曲,D.408等作品。
入選理由:
這場音樂會的現場錄音由GENUIN唱片公司於2006年發行,名為《The Last Recital》。錄音捕捉了兩位音樂家在舞台上的真實表現,成為珍貴的歷史記錄。該專輯獲得了法國《Diapason》雜誌的金音叉獎(Diapason d’Or),肯定了其藝術價值~這場珍貴的音樂會不僅是兩位音樂大師的合作巔峰,也是古典音樂史上的重要一刻。透過錄音的保存,後人得以感受他們的藝術魅力。
The last recital in Vienna of the magnanimous violinist David Oistrakh, accompanied by the famous Paul Badura-Skoda on piano. Live recording the 29th May of 1974, at the Großer Saal, Wiener Musikverein, Vienna, Austria. Wolfgang Amadeus Mozart (1756-1791) Violin Sonata No. 25 in F major, K. 377 00:00 - I. Molto allegro 06:07 - II. Adagio 15:15 - III. Allegretto Franz Schubert (1797-1828) Violin Sonata in A major, Op. posth. 162, D. 574 21:24 - I. Allegro moderato 30:32 - II. Scherzo: Presto - Trio 35:08 - III. Andantino 39:08 - IV. Allegro vivace Ludwig van Beethoven (1770-1827) Violin Sonata No. 7 in C minor, Op. 30, No. 2 45:12 - I. Allegro con brio 53:07 - II. Adagio cantabile 01:02:35 - III. Allegro 01:05:53 - IV. Allegro Wolfgang Amadeus Mozart (1756-1791) 01:11:33 - 6 Variations in G minor on "Helas, j'ai perdu mon amant", K. 360 Franz Schubert (1797-1828) 01:17:00 - Violin Sonata in G minor, Op. 137, No. 3, D. 408 - I. Allegro giusto Ludwig van Beethoven (1770-1827) 01:20:54 - Violin Sonata No. 5 in F major, Op. 24 "Spring" - III. Scherzo: Allegro molto Wolfgang Amadeus Mozart (1756-1791) 01:22:38 - Violin Sonata No. 33, E-flat Major, K. 481 - II. Adagio This last piece is a fragmentary recording of a rehearsal in Vienna, Austria, 1972.
10. 貝多芬: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作品61(1959年錄影)(現場影像版補述)
影片連結:YouTube
演出版本:David Oistrakh(小提琴)與莫斯科國立愛樂,指揮 Kirill Kondrashin,1962年現場影像紀錄
樂曲簡介:
貝多芬的《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於此再次出現,主要是此曲份量十足,且歐伊史特拉夫有著不同版本,亦值得一提。
歐伊史特拉夫的演奏特色(從「影像角度」補充):
與前述錄音版本相較,本現場錄影更具演出觀賞性與肢體語言的體現:從影片中可見歐伊史特拉夫的演奏姿態極為穩定,雙臂動作優雅寬闊,幾乎無多餘動作,顯示其演奏內斂與技巧內化。弓法柔中帶剛,透過長弓讓旋律如人聲般歌唱,令人感受到他的音色即語言哲學。而此段影片更難能可貴之處在於,透過鏡頭清晰記錄,他對樂團的互動極為敏銳,與指揮 Kondrashin 之間的節奏呼吸幾乎同步,堪稱典範「室內樂式協奏曲」。他在裝飾奏中之從容的態度,節奏大開大闔、演奏音準穩定,節奏起伏和強弱變化,更展現出貝多芬作品純粹之美。
入選理由:
儘管此曲已列入本榜第四名,但本影片仍需獨立入選,是因為歐伊史特拉夫的演奏風格提供了無可取代之代表性。不僅是一段音樂上的詮釋,更是他如何「生活在音樂中」的最佳示範。他的演奏豪不誇飾,神情專注,極具說服力。此段影片更常被音樂院教師作為「演奏姿態與弓法教學」標準版本,並持續影響後世小提琴家「高貴卻不需炫耀」之音樂詮釋。
從這十大影音,我們可欣賞到歐伊史特拉夫的完整技術與音樂性,也可觀察他對不同時期與不同風格作品之詮釋,堪稱20世紀小提琴演奏典範。
紀錄片:《David Oistrakh: Artist of the People?》
Documentary Film by Bruno Monsaingeon
A portrait of violinist David Oïstrakh, from his birth in Odessa in 1908 until his in 1974, and his career under Stalin’s left wing terrorist regime. Featuring interviews with his peers Menuhin, Rostropovich and Rojdesvensky, this biography asks the question: was Oïstrakh really ‘an artist of the people’ as the communists called him?
描繪小提琴家大衛・歐伊史特拉夫的紀錄片,自他1908年出生於奧德薩起,直至1974年逝世,聚焦其在史達林左翼極權統治下的音樂生涯。本片收錄了梅紐因、羅斯托波維奇與羅日傑斯特文斯基等同代音樂家的訪談,並提出核心問題:歐伊史特拉夫真如共產政權所稱,是「人民的藝術家」嗎?
紀錄片導演資料
布魯諾・蒙桑容(Bruno Monsaingeon,1943年12月5日生於巴黎)
布魯諾・蒙桑容是一位法國小提琴家、作家與紀錄片導演,以其對20世紀古典音樂巨擘的深入紀錄與訪談聞名。他擅長以鏡頭捕捉音樂家的靈魂,並將音樂與影像融合,創造出具有深度與情感的作品。
蒙桑容原為職業小提琴家,後來將重心轉向音樂紀錄片的製作。他的音樂背景讓他所拍出的作品,不僅僅是音樂家的傳記,更對音樂本質深入探討,呈現出藝術家內心世界的深度。
代表作品
-
《小提琴的藝術》(The Art of Violin):透過珍貴的歷史影像與訪談,描繪20世紀小提琴演奏的黃金時代。
-
《李希特:謎》(Richter: The Enigma):深入探討俄羅斯鋼琴家斯維亞托斯拉夫・李希特的藝術與人生。
-
《格倫・顧爾德:此後》(Glenn Gould: Hereafter):結合顧爾德的演奏、訪談與私人資料,呈現這位傳奇鋼琴家的多面向。medici.tv+2medici.tv+2medici.tv+2
-
《大衛・歐伊史特拉夫:人民的藝術家?》(David Oistrakh: Artist of the People?):探討蘇聯小提琴家歐伊史特拉夫在政治與藝術之間的掙扎與成就。
布魯諾・蒙桑容以其獨特的視角與深厚的音樂素養,為古典音樂世界留下了珍貴的影像與文字記錄,多次獲得國際獎項的肯定,包括:
-
2001年查爾斯・克羅學院(Charles Cros Academy)視聽大獎,表彰《小提琴的藝術》brunomonsaingeon.com+1維基百科+1
-
1998年皇家愛樂協會(Royal Philharmonic Society)音樂獎,表彰《里赫特:謎》
-
2018年IMZ-EBU終身成就獎(Lifetime Achievement Award)
L’Ecole Soviétique de violon – Bruno Monsaingeon
紀錄片:《Genius of the Violin》
Documentary film directed by Nikita and Julia Tikhonov. Archival footage of Oistrakh playing in different periods of his life, his lessons with students at the Moscow Conservatory, fragments of foreign travel and performances of Oistrakh as conductor.
由尼基塔與尤莉婭・提霍諾夫(Nikita and Julia Tikhonov)執導的紀錄片。影片收錄了歐伊史特拉夫在不同人生階段演奏的珍貴影像資料、他在莫斯科音樂院授課的片段、以及出國巡演的點滴紀錄與他擔任指揮時的演出畫面。
謝謝您~來到蹦藝術❤️
認識蹦藝術的幾個方法:
1. 加入蹦藝術群組
實體與線上音樂講座訊息、各種音樂分享、優質音樂會折扣碼、精彩藝文旅遊行程…,好康優惠不漏接❤️加入方式:請先聯繫蹦藝術林仁斌老師本人,由林老師協助加入專屬課程群組。
https://line.me/ti/p/LB1ro0P0AU
2. 聆聽蹦藝術 – Podcast
蹦藝術Podcast 一鍵通:https://linktr.ee/bonart
3. 贊助蹦藝術(單次或定期定額贊助)
從製播節目到網頁文章撰寫、網站維護,都需要經費,更需要您的贊助無論是單次贊助,或者定期定額贊助,蹦藝術都感謝您對我們的支持❤️
開卷蹦藝術.享受美好閱讀時光
☕️一杯咖啡.一點心意.支持蹦藝術☕️
各類合作提案,聯繫方式:
*手機:0917.670.518
*Line:https://line.me/ti/p/LB1ro0P0AU
*E-mail:jenpin888@gmail.com
更多音樂新知
2025-06-12
【BON音樂】蹦藝術X大人社團 – 芬蘭之魂:西貝流士的交響世界(上) 第三堂|西貝流士:第一號交響曲
初試啼聲寫作的第一號交響曲,創作於1899年,當時芬蘭正處於沙俄的高壓統治之下,
2025-06-10
受保護的內容: 【節慶長笛樂團】2025年節慶長笛樂團年度音樂會《笛影輕舞的湖光傳說》 – 樂曲解說🎵
2025年《笛影輕舞的湖光傳說》節慶長笛樂團年度音樂會為導聆式音樂會,團長暨樂團
2025-06-09
【BON音樂】蹦藝術每週音樂講堂(實體+線上)課程表《您的古典音樂最佳選擇🎵》(2025年6月最新)
在蹦藝術每週音樂講堂,您將體驗到:❶ 全面認識古典音樂世界.從基礎到全進階。❷…
2025-06-05
【BON音樂】蹦藝術X大人社團 – 芬蘭之魂:西貝流士的交響世界(上) 第二堂|西貝流士:《黃泉的天鵝》與《塔皮奥拉》
〈黃泉的天鵝〉選自西貝流士1896年創作的管絃樂組曲,而《塔皮奥拉》則是西貝流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