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N音樂】超級管弦樂團巡禮 – 歐洲篇:巴黎管弦樂團(Orchestre de Paris)
Orchestre de Paris
– 資訊整理共享於網路,一起欣賞音樂與藝術之美 –
蹦藝術 | BONART
巴黎管弦樂團(Orchestre de Paris)
成立年份:1967年
所在地:法國巴黎
現任音樂總監(2025):克勞斯・麥凱萊(Klauss Mäkelä)
常駐音樂廳:巴黎愛樂廳(Philharmonie de Paris)
官網:
巴黎管弦樂團是當代法國最具代表性的交響樂團之一,樂團於1967年在法國文化部支持下成立,其前身是當時解散的「巴黎音樂院音樂協會樂團」(Société des Concerts du Conservatoire)」
因應樂團從巴黎高等音樂院級樂團,期待轉型為與世界接軌且能並駕齊驅的國家級樂團,文化部邀請著名法國指揮家查爾斯・孟許(Charles Munch)出任首任音樂總監,同年11月14日,樂團在香榭麗舍大劇院舉行首場音樂會,由創團指揮查爾斯·孟許(Charles Munch)指揮,演出曲目包括白遼士的《幻想交響曲》、德布西的《海》以及史特拉汶斯基的《安魂曲詠嘆調》首演。
然而,僅執掌樂團一年,1968年10月,孟許在北美巡演期間去世,此後巴黎管弦樂團歷經多位指揮接任,逐步建立起至今全球鮮明之法國音樂特色與國際聲望。
樂團歷史與重要大事記
1969年:卡拉揚擔任音樂顧問
赫伯特·馮·卡拉揚(Herbert von Karajan)擔任音樂顧問,邀請多位知名音樂家與指揮家合作,如小澤征爾、柴利比達克、阿巴多、魯賓斯坦與阿勞。樂團首次參加薩爾茨堡音樂節。

1970年:與羅斯托波維奇合作
在艾克斯音樂節(Festival d’Aix-en-Provence)上,樂團與大提琴家羅斯托波維奇(Mstislav Rostropovich)合作,首演作曲家杜蒂尤(Henri Dutilleux)的《遙遠的世界》。同年,樂團展開首次日本巡演,舉行十場音樂會。
1972年:蕭提出任音樂總監
1972年,喬治·蕭提爵士(Sir Georg Solti)被任命為新任音樂總監,領導樂團首次在維也納和愛丁堡音樂節演出。1974年,他在巴黎會議宮指揮貝多芬第九交響曲,為樂團的新駐地場館揭幕。
1981年:歷史性音樂會
5月21日,為慶祝法國總統密特朗(François Mitterrand)就職,丹尼爾·巴倫波因(Daniel Barenboim)在萬神殿廣場(place du Panthéon)指揮貝多芬第九交響曲的《歡樂頌》。同年9月,樂團遷至普雷耶爾音樂廳(Salle Pleyel)駐廳。
1989年:法國大革命200週年世界巡演
在巴倫波因的指揮下,樂團進行為期12場的世界巡演,足跡遍及美國、日本和俄羅斯。
同年9月,謝苗·拜契科夫(Semyon Bychkov)接任音樂總監。
1992年:與夏特雷劇院合作
卡洛·馬里亞·朱利尼(Carlo Maria Giulini)指揮威爾第的《安魂曲》。
樂團開始與夏特雷劇院合作,製作歌劇作品,包括巴倫波因指揮的貝爾格《沃采克》以及拜契科夫指揮的柴可夫斯基《尤金·奧涅金》。
1994年:戶外音樂會
拜契科夫指揮貝多芬第九交響曲,在巴黎拉德芳斯大拱門舉行戶外音樂會,作為巴黎夏季藝術節的一部分。
蹦藝術補充:
【國際重磅音樂新聞】謝苗·拜契科夫將於2027-28樂季後卸下捷克愛樂首席指揮與音樂總監職務
持續帶領捷克愛樂(Czech Philharmonic)成為全球頂尖管弦樂團的指揮家謝苗·拜契科夫(Semyon Bychkov)日前宣布,將於2027-28樂季結束後卸下首席指揮與音樂總監的職務,結束為期十年的任期。
拜契科夫自2018/19樂季起擔任捷克愛樂的首席指揮與音樂總監。
大師表示,自己實現了「讓捷克愛樂成為世界頂尖管弦樂團之一,並獲得國際認可」的夢想。
他認為:2028年將是他卸任的自然時機,並希望提前四年宣布,以便樂團有充足時間規劃未來的發展。
捷克愛樂執行長大衛·馬雷切克(David Mareček)對此消息感到遺憾,並表示:「在拜契科夫的帶領下,樂團經歷了前所未有的成長,他是這一轉變的核心人物。我們對他所做的貢獻深表感激,並期待未來四年能有更多成就。」
拜契科夫小傳:
拜契科夫出生於1952年的列寧格勒(今聖彼得堡),1975年移居美國,並於1985年至1989年擔任布法羅愛樂(Buffalo Philharmonic)的音樂總監。他曾領導巴黎管弦樂團(Orchestre de Paris)和德國科隆西德廣播交響樂團(WDR Symphony Orchestra Cologne)。2013年首次與捷克愛樂合作,2018年正式出任該團首席指揮。
在接下來的四年中,拜契科夫將繼續與捷克愛樂合作,計劃包括在卡內基音樂廳(Carnegie Hall)和多倫多的演出,曲目涵蓋雅納切克(Janáček)的《格拉哥里彌撒》(Glagolitic Mass)、馬勒(Mahler)的第五交響曲、史麥塔納(Smetana)的《我的祖國》(Má vlast)選段,以及德弗札克(Dvořák)的三首協奏曲。
拜契科夫表示,這些演出將使捷克愛樂繼續成為他藝術生活的核心。他對樂團在近期亞洲和歐洲巡演中的表現感到自豪,特別是在演奏德弗札克作品時展現出的熱情與傳統。
新聞出處:https://reurl.cc/DqQ8rm
文字報導/整理.蹦藝術
2000年:艾森巴赫就任
克里斯多夫·艾森巴赫(Christoph Eschenbach)於9月成為音樂總監,接替拜契科夫的職位。
照片為艾森巴哈與巴黎管弦樂團共慶 80 大壽之慶祝音樂會

艾森巴哈於 2000 至 2010 年擔任巴黎管弦樂團音樂總監,期間經歷了多項重大事件,包括:
-
2002 至 2006 年間,樂團因 Salle Pleyel 裝修而遷至莫加多劇院(Théâtre Mogador)演出。
-
2001 年 9 月 11 日,在 BBC Proms 音樂會上,艾森巴哈臨時決定演奏貝多芬第三號交響曲,以悼念當日恐怖攻擊的受害者。
-
推動馬勒交響曲全集的演出計劃,並於 2008 年 3 月在貝爾西體育館(Bercy)演出第八號交響曲。
-
2004 年及 2007 年,帶領樂團首次赴中國巡演。
-
2003 年,為紀念白遼士誕辰 200 週年,策劃「白遼士 2003」系列音樂會,並錄製《幻想交響曲》。
-
積極推廣當代音樂,委託帕斯卡・杜薩潘(Pascal Dusapin)、馬提亞斯・平徹(Matthias Pintscher)、凱雅・薩里亞霍(Kaija Saariaho)、盧奇亞諾・貝里奧(Luciano Berio)、奧古斯塔・瑞德・湯瑪斯(Augusta Read Thomas)等作曲家創作新作品,並首演利蓋蒂(Ligeti)、霍利格(Holliger)、武滿徹(Takemitsu)、克努森(Knussen)、潘德列茲基(Penderecki)等人的作品。
-
邀請馬克-安德烈・達爾巴維(Marc-André Dalbavie)擔任駐團作曲家。
-
致力於發掘新秀,讓法國觀眾認識:郎朗、茱莉亞・費雪(Julia Fischer)、丹尼爾・穆勒-修特(Daniel Müller-Schott)、埃里克・舒曼(Erik Schumann)、大衛・弗雷(David Fray)等年輕音樂家。
白遼士《幻想交響曲》|指揮:克里斯多夫·艾森巴哈
Berlioz – Symphony Fantastique (Orchestre de Paris, Christoph Eschenbach)
在這場演出中,巴黎管弦樂團由艾森巴赫指揮,詮釋白遼士的代表作《幻想交響曲》。樂團精準地捕捉作品中的戲劇性與幻想元素,展現出色的音色控制與情感表達,帶領觀眾進入白遼士的音樂世界。
2004年:首次中國巡演
在法中交流計劃下,樂團在北京、上海、廣州和香港舉行音樂會。艾森巴赫指揮樂團首演貝里奧(Luciano Berio)的遺作《Stanze》,並於同年在倫敦逍遙音樂節演出。
2006年:演出華格納《指環》四部曲
從2005年10月至2006年6月,艾森巴赫在夏特雷劇院指揮華格納的《指環》四部曲,由羅伯特·威爾遜(Robert Wilson)執導。同年9月,樂團重返普雷耶爾音樂廳。
艾森巴赫與羅伯特·威爾遜(Robert Wilson)導演合作之華格納的《指環》四部曲,於巴黎夏特雷劇院上演
2008年:羅浮宮音樂會
皮耶·布列茲(Pierre Boulez)在羅浮宮金字塔下指揮史特拉溫斯基的《火鳥》,吸引2500名觀眾。
Pierre Boulez conducts the Infernal dance from Stravinsky’s Firebird
紀念布列茲:
Boulez’s “Notations IV: Rhythmique”: Orchestre de Paris | Carnegie Hall+
“Hommage to Pierre Boulez”
Orchestre de Paris, conducted by Matthias Pintscher
2010年:帕沃·賈維上任
帕沃·賈維(Paavo Järvi)成為音樂總監,帶領樂團從普雷耶爾音樂廳遷至巴黎愛樂廳(Philharmonie de Paris)。
海頓第84號交響曲《巴黎》|指揮:帕沃·賈維
Haydn: Symphony No. 84 | Paavo Järvi & the Orchestre de Paris
在這場演出中,賈維帶領樂團演奏海頓的第84號交響曲,該作品是海頓為巴黎觀眾創作的六首交響曲之一。樂團以清晰的結構與明亮的音色,呈現出作品的古典風格與優雅氣質。
西貝流士第2號交響曲|指揮:帕沃·賈維
Jean Sibelius – Symphony No. 2 in D major, Op. 43 (Orchestre de Paris, Paavo Järvi)
0:00 Jean Sibelius – Symphony No. 2 in D major, Op. 43
0:25 I. Allegretto
10:00 II. Tempo andante, ma rubato
25:05 III. Vivacissimo
31:09 IV. Finale: Allegro moderato
這場演出中,賈維指揮樂團演奏西貝流士的第2號交響曲。作品充滿北歐風情與浪漫色彩,樂團以豐富的音色層次與動態變化,展現出作品的壯麗與深沉。
2013年:艾克斯音樂節演出《艾蕾克特拉》
樂團重返艾克斯音樂節,與指揮薩洛寧(Esa-Pekka Salonen)和導演帕特里斯·謝侯(Patrice Chéreau)合作演出理查·史特勞斯的《厄勒克特拉》(Elektra),這也是導演謝侯的最後一部作品。
這篇由《紐約客》音樂評論家 Alex Ross 撰寫的文章,深入探討了指揮家兼作曲家 Esa-Pekka Salonen 與已故法國導演 Patrice Chéreau 的合作經歷,特別是在歌劇《死者之屋》(From the House of the Dead)和《艾蕾克特拉》(Elektra)中的合作。 Salonen 回憶道,Chéreau 是一位極具人性且謙遜的藝術家,對角色的心理層面有深刻的理解,並能將這些理解轉化為舞台上的動人表現。他們的合作始於 Salonen 邀請 Chéreau 為他錄製的史特拉文斯基《俄狄浦斯王》擔任旁白,這段經歷讓 Salonen 深受感動,並對 Chéreau 的專業態度留下深刻印象。 在談到歌劇導演的角色時,Salonen 指出,歌劇導演常常處於兩難的境地:一方面必須忠於樂譜和劇本,另一方面又要在觀眾期望與創新之間取得平衡。Chéreau 雖然尊重原作,但也會提出創新的想法,例如調整場景順序,以更好地呈現劇情。 Salonen 特別讚賞 Chéreau 在《死者之屋》中的導演工作,認為這是他在大都會歌劇院(Metropolitan Opera)所見過最具凝聚力和力量的演出之一。 總的來說,這篇文章不僅是對 Chéreau 導演生涯的回顧,也展現了他與 Salonen 合作的深厚情誼,以及他們共同對歌劇藝術的熱愛與追求。
2015年:遷入巴黎愛樂廳
樂團正式遷入巴黎愛樂廳,成為其主要駐廳樂團。
延伸閱讀
【MUZIK:巴黎愛樂廳 不只是一個廳】文.林采韻
2016年:丹尼爾·哈丁上任
丹尼爾·哈丁(Daniel Harding)成為樂團第九任音樂總監,首場音樂會指揮舒曼的《浮士德場景》。
貝多芬《第六號交響曲〈田園〉》(2018)
Beethoven – Symphonie n° 6 “Pastorale” – Daniel Harding
哈丁指揮樂團演奏貝多芬的《第六號交響曲〈田園〉》,以細膩的音色與節奏描繪自然景色與田園風光,展現出作品中的寧靜與和諧。
舒曼《曼弗雷德》序曲與戲劇音樂(2019)
Daniel Harding – Éric Ruf – Manfred – Schumann
這場演出中,哈丁與巴黎管弦樂團詮釋舒曼的《曼弗雷德》序曲與戲劇音樂,並邀請法國演員埃里克·呂夫(Éric Ruf)朗誦拜倫的詩作。音樂與詩詞交織,營造出浪漫主義時期的戲劇氛圍。
白遼士《羅密歐與茱麗葉》排練片段(2015)
Berlioz – Roméo et Juliette – Daniel Harding (répétition)
此為哈丁與樂團排練白遼士的《羅密歐與茱麗葉》片段,展現出指揮家對細節的重視與樂團的專業態度,讓觀眾一窺排練過程中的音樂細節。
2021年:聘任年僅24歲的芬蘭指揮麥凱萊.創樂團高峰
*克勞斯・麥凱萊(Klaus Mäkelä)成為音樂總監時年僅24歲,是巴黎管弦樂團史上最年輕的指揮。他為樂團注入北歐音樂的新視野,並積極推動馬勒、西貝流士與當代作品的詮釋,全球人氣紅不讓。
【紀錄片】Klaus Mäkelä – Directeur musical de l’Orchestre de Paris
德布西《大海》與拉威爾《波麗露》|指揮:克勞斯·麥凱萊
ORCHESTRE DE PARIS / KLAUS MÄKELÄ JAPAN TOUR 2022
本場2022年日本巡演的演出中,麥凱萊帶領樂團演奏德布西的《大海》與拉威爾的《波麗露》。兩首作品展現法國印象派音樂的精髓,樂團以細膩的音色與動態變化,營造出豐富的音樂畫面。
史特拉汶斯基芭蕾音樂選粹|指揮:克勞斯·麥凱萊
Orchestre de Paris: Stravinsky Ballets conducted by Klaus Mäkelä | Carnegie Hall+
此場演出中,麥凱萊指揮樂團演奏史特拉汶斯基的芭蕾音樂,包括《火鳥》、《彼得羅希卡》等。樂團展現出色的節奏感與色彩豐富的音色,將作品的活力與戲劇性發揮得淋漓盡致。
延伸閱讀
巴黎交響樂團歷任音樂總監一覽
任期 | 音樂總監 |
---|---|
1967–1968 | 查爾斯・孟許(Charles Munch) |
1969–1971 | 赫伯特・馮・卡拉揚(Herbert von Karajan,客席藝術總監) |
1971–1975 | 喬治・普列特(Georges Prêtre) |
1975–1989 | 丹尼爾・巴倫波因(Daniel Barenboim) |
1989–1998 | 謝苗·拜契科夫(Semyon Bychkov) |
1998–2000 | 艾森巴赫(Christoph Eschenbach) |
2000–2010 | 艾森巴赫(Christoph Eschenbach) |
2010–2019 | 帕沃・賈維(Paavo Järvi) |
2021–至今 | 克勞斯・馬克萊(Klaus Mäkelä) |
【紀錄片】2024-2025樂季 Highlights
Arturo Márquez – Danzón No. 2 (Alondra de la Parra, L’Orchestre de Paris)
Alondra de la Parra – conductor
L’Orchestre de Paris
0:12 Arturo Márquez – Danzón No. 2
麥凱萊指揮貝多芬第七號交響曲
Klaus Mäkelä conducts Beethoven’s Allegretto from his Symphony No. 7—With the Orchestre de Paris
在這場演出中,麥凱萊指揮樂團演奏貝多芬的第七號交響曲,特別是第三樂章的稍快板,指揮展現出極度優雅的手勢與樂團完美結合。
誰是孟許?
查理·孟許(Charles Munch, 1891–1968)
優雅與力度並存的法國指揮巨匠
早年與轉行指揮
查爾斯・孟許生於1891年法德邊境的阿爾薩斯地區史特拉斯堡(當時還隸屬於德國),父親為教堂管風琴師與音樂教師,自幼即浸潤於深厚的音樂環境中。他最初以小提琴家身分展開音樂生涯,在巴黎音樂院及柏林深造後,曾任職於萊比錫布商大廈管弦樂團,累積了對德奧音樂風格的高度理解。
直到41歲,孟許的職涯才轉向樂團指揮,卻以令人驚豔的速度嶄露頭角:他於1930年代在法國迅速建立聲譽,與「巴黎音樂院音樂協會」(Société des Concerts du Conservatoire)及法國國家廣播樂團等密切合作。其自然流暢、尊重音樂本質的指揮風格,使他成為法國音樂界備受矚目的新星。
波士頓交響樂團的黃金時代(1949–1962)
1949年,查爾斯・孟許接任波士頓交響樂團(BSO)音樂總監,接替前任指揮大師庫塞維茲基。他在任的13年間,不僅持續提升樂團技術水準,也開拓錄音、巡演與教育推廣的廣度,讓波士頓交響樂團成為國際古典音樂界的重鎮之一。
孟許善於處理白遼士、德布西、拉威爾、佛漢威廉斯及聖桑等作品,同時也深度詮釋貝多芬、布拉姆斯與舒曼等德奧作曲家的作品;他不以權威式控制見長,而強調樂團整體的歌唱性與色彩和諧,排練風格寬容、鼓勵音樂家自由呼吸,使得樂團音色獲得更大的彈性與深度。
音樂風格與特色
孟許的指揮風格有三大核心特色:
-
自然流動與歌唱性:他的詮釋從不僵硬,節奏具彈性,樂句如人聲般自然起伏。
-
透明音響與層次分明:他追求明晰的聲部層次,尤其擅長將法國音樂中的音色精緻感發揮得淋漓盡致。
-
融合德法美學:擁有德奧訓練背景,卻以法國指揮家的感性處理音樂,這種「兩種美學的交匯」賦予他特有的魅力。
他對白遼士《幻想交響曲》的詮釋被譽為經典,也錄製了貝多芬九大交響曲全集,展現其對德奧音樂結構的深刻理解。
晚年與巴黎管弦樂團創建
1963年,孟許返回法國,成為新創的「巴黎管弦樂團」(Orchestre de Paris)首任音樂總監。他傾注心力於建立這支新興樂團的演奏品質與國際聲望。不幸的是,1968年在巡演過程中於德國慕尼黑猝逝,未能親見這支樂團完全成熟。
「巴黎音樂院音樂會協會」
讓我們再接著介紹「巴黎音樂院音樂會協會」(Société des Concerts du Conservatoire,1828年創立-1967年解散)
歷史背景與創立
「音樂院音樂會協會」最初實際上原為一個由巴黎高等音樂院師生組成的閉門會員制演出團體,不屬於商業運作,演出地點固定於巴黎音樂院的音樂廳,著名的Salle du Conservatoire:這是一座以優異聲學著稱的小型音樂廳,僅容納約一千名聽眾,但以清晰的音響效果成為傳奇場地;除了是巴黎音樂文化的核心之一,其音樂取向以古典至浪漫派交響曲為主,尤其以貝多芬交響曲的定期演出而聞名。這些演出在當時被視為教科書式的權威詮釋,深深影響了法國樂壇對貝多芬風格的理解與接受度。
而 Société des Concerts du Conservatoire(法語直譯為「音樂院音樂會協會」),交響樂團由著名指揮家兼小提琴家 François-Antoine Habeneck 於1828年創立,隸屬於巴黎高等音樂院(Conservatoire de Paris),樂團的創立宗旨是為了提供音樂院優秀學生與年輕音樂家更多公開的交響音樂演出,樂團也陸續拓展曲目至白遼士、舒曼、孟德爾頌、布拉姆斯等作品,但相對較少涉獵當代音樂,這也是後期漸失影響力的原因之一。
指揮家與演出傳統
在其近140年的歷史中,該樂團歷經多位重要指揮家領導,包括:
-
François-Antoine Habeneck(創辦人,亦為首席指揮)
-
Édouard Colonne(後來另創Colonne樂團)
-
Jules Pasdeloup(後來創立Pasdeloup樂團)
-
André Cluytens(1950年代中期至1960年代)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錄音是 André Cluytens 與樂團在1950年代為EMI錄製的貝多芬交響曲全集,這套錄音保存了法式傳統的演奏風格:透明音色、弦樂柔美、木管清新、節奏穩重且風格典雅,與日後德奧樂團風格迥異,具有重要歷史參考價值。
歷史意義與遺產
「音樂院音樂會協會」的意義在於:
-
為法國引進與定調德奧交響音樂的正統詮釋。
-
成為巴黎古典音樂教育與二十世紀公共音樂會制度的先驅。
-
奠定法國交響樂團之審美傳統,包括音色細膩、結構清晰、重視合奏一致性。
-
影響後來巴黎與全法的音樂組織結構,例如 Orchestras de la Société Colonne、Pasdeloup、Lamoureux 等民間樂團。
即使不復存在,其錄音、演出風格與制度理念,仍為法國交響文化留下深遠的基礎。
歷任指揮家名單(1828–1967)
年代範圍 | 指揮家姓名 | 備註說明 |
---|---|---|
1828–1848 | François-Antoine Habeneck | 創團指揮,推廣貝多芬至法國的關鍵人物 |
1848–1860s | Narcisse Girard | 延續Habeneck風格,擴展曲目至孟德爾頌與舒曼 |
1860s–1880s | Théophile Tilmant | 聚焦法國作品,首演部分白遼士與聖桑作品 |
1880s–1900s | Édouard Colonne、Jules Garcin | 二人輪流指揮,也另創其他巴黎音樂團體(如Colonne樂團) |
1900–1920s | Georges Hüe、Gabriel Pierné | 支持新法國作品,演出佛瑞與德布西 |
1930–1950 | Philippe Gaubert、André Bloch | 兼任音樂院教授與樂團指揮,藝術水準略有波動 |
1950–1967 | André Cluytens | 最後一任主要指揮,錄製多套標誌性全集,藝術巔峰期 |
代表錄音與歷史價值
1. 貝多芬交響曲全集(1957–60,EMI)
-
指揮:André Cluytens
-
特點:錄音忠實保留「法式貝多芬」特色,與德奧風格(如富特文格勒或克倫佩勒)相較,更強調節奏整齊、音色透明、線條清晰。
-
歷史價值:此為第一套由非德語系樂團錄製的完整貝多芬交響全集,為法國交響詮釋的一座高峰。
2. 白遼士《幻想交響曲》錄音(1954,Cluytens)
-
法式作品回歸本源之作,展現原生白遼士音響語言,銅管光澤、木管靈動,具劇場感。
3. 舒曼與布拉姆斯作品片段(1930s–50s)
-
雖非全集,但留下部分藝術片段,保存法國在浪漫派詮釋的「清晰結構與色彩感」。
與其他巴黎樂團的比較(歷史與風格)
樂團名稱 | 成立年份 | 創始目的/特色 | 風格特色與比較 |
---|---|---|---|
Société des Concerts du Conservatoire | 1828 | 推廣交響音樂於法國,與巴黎音樂院緊密連結 | 學院派傳統,曲目保守,音色清雅,節奏穩重 |
Orchestre Colonne | 1873 | 推廣法國當代音樂與歌劇 | 支持白遼士、德布西,風格劇場性強,曲目活潑,愛首演 |
Orchestre Lamoureux | 1881 | 專攻浪漫與印象派音樂 | 精緻音色,擅長演奏佛瑞、拉威爾等作品,兼具法式優雅與柔和光影 |
Orchestre Pasdeloup | 1861 | 推動平價音樂會、大眾教育 | 平民路線,曲目大眾化,音響張力強,節奏生動 |
Orchestre de la Société Philharmonique de Paris | 1930s | 更多元現代化的曲目取向 | 過渡性質,影響小 |
Orchestre de Paris | 1967 | 作為官方接替 Conservatoire 樂團的現代編制樂團 | 專業化、國家級編制,大曲目能力強,保有部分Conservatoire傳統 |
常駐音樂廳:巴黎愛樂廳(Philharmonie de Paris)
自2015年起,巴黎管弦樂團移師位於拉維耶特公園旁、由建築大師Jean Nouvel設計的巴黎愛樂廳,擁有超過2400個座位的世界級音樂空間。此處不僅音響卓越,也象徵法國對公共音樂文化的重視。
巴黎愛樂廳(La Philharmonie de Paris)介紹
基本資訊
-
啟用年份:2015年
-
建築設計:Jean Nouvel(尚・努維爾)
-
地點:法國巴黎東北部的拉維萊特公園(Parc de la Villette)
-
地址:221 Avenue Jean Jaurès, 75019 Paris
-
主要駐團:巴黎管弦樂團(Orchestre de Paris)
Google地圖看一下~
建築特色與空間規模
巴黎愛樂廳是巴黎最新、最具象徵性的音樂建築之一,由普立茲克建築獎得主尚・努維爾(Jean Nouvel)設計。建築外觀由鋁灰色金屬片組成的鳥羽意象所覆蓋,象徵音樂的流動性與開放性,建築本體如山峰般從地面升起,與公園景觀融合。
主演奏廳(Grande salle Pierre Boulez)
-
可容納 2,400 名觀眾,採不對稱「葡萄園式(vineyard-style)」座位設計,觀眾環繞舞台四周,以創造親密、包覆式的聆聽體驗。
-
由著名音響顧問 **Yasuhisa Toyota(豐田泰久)**操刀聲學設計,他也設計了洛杉磯迪士尼音樂廳與漢堡易北愛樂廳。
-
聲音傳導精準、音色均勻,是目前歐洲最先進的音響空間之一。
巴黎愛樂廳不僅是一座音樂廳,更是法國國家級的音樂文化推廣中心,由文化部主導興建,與巴黎音樂城(Cité de la musique)共同組成一個完整的音樂園區。
功能分區包括:
-
主音樂廳(Grande salle)
-
小型廳與實驗空間(Philharmonie 2)
-
互動音樂博物館(Musée de la Musique)
-
教育空間與工作坊(親子音樂體驗、社區課程等)
-
數位音樂平台(Philharmonie Live):線上直播與資料庫
愛樂廳的宗旨是推動所有人都能接觸古典音樂與現代音樂的可能性,因此特別注重:
-
親子音樂教育
-
社會融合計畫(例如難民音樂計畫)
-
與流行、爵士、世界音樂的跨界合作
代表性演出與合作
自開幕以來,巴黎愛樂廳已成為歐洲音樂界的熱點,吸引世界各地的頂尖樂團與指揮家演出,包括:
-
柏林愛樂、倫敦交響、阿姆斯特丹皇家大會堂管弦樂團
-
白遼士、馬勒、史特拉汶斯基、布列茲等作品的詮釋成為主打
-
現代音樂與跨界演出:如與 Björk、Ryuichi Sakamoto、電子音樂製作人合作
-
每年舉辦大型音樂節,如 Pierre Boulez 音樂節、法國音樂季、馬勒全本計畫
巴黎愛樂廳與巴黎音樂地圖的關係
音樂場地 | 成立年代 | 容納人數 | 特點與定位 |
---|---|---|---|
巴黎愛樂廳(Philharmonie) | 2015年 | 2,400 | 現代化、教育導向、國家級文化重鎮 |
香榭麗舍劇院(Théâtre des Champs-Élysées) | 1913年 | 約1,900 | 傳統與現代交會,史特拉汶斯基《春之祭》首演地 |
巴黎歌劇院(Opéra Garnier) | 1875年 | 約2,000 | 歌劇與芭蕾重鎮,建築美學象徵 |
巴黎國家歌劇院(Opéra Bastille) | 1989年 | 約2,700 | 歌劇主場館,舞台技術先進 |
巴黎管弦樂團 Youtube 官方頻道
謝謝您~來到蹦藝術❤️
認識蹦藝術的幾個方法:
1. 加入蹦藝術群組
實體與線上音樂講座訊息、各種音樂分享、優質音樂會折扣碼、精彩藝文旅遊行程…,好康優惠不漏接❤️
加入方式:
請先聯繫蹦藝術林仁斌老師本人,由林老師協助加入專屬課程群組。
https://line.me/ti/p/LB1ro0P0AU
2. 聆聽蹦藝術 – Podcast
蹦藝術Podcast 一鍵通:https://linktr.ee/bonart
3. 贊助蹦藝術(單次或定期定額贊助)
從製播節目到網頁文章撰寫、網站維護,都需要經費,更需要您的贊助
無論是單次贊助,或者定期定額贊助,蹦藝術都感謝您對我們的支持❤️
開卷蹦藝術.享受美好閱讀時光
☕️一杯咖啡.一點心意.支持蹦藝術☕️
各類合作提案,聯繫方式:
*手機:0917.670.518
*Line:https://line.me/ti/p/LB1ro0P0AU
*E-mail:jenpin888@gmail.com
更多音樂新知
2025-06-12
【BON音樂】蹦藝術X大人社團 – 芬蘭之魂:西貝流士的交響世界(上) 第三堂|西貝流士:第一號交響曲
初試啼聲寫作的第一號交響曲,創作於1899年,當時芬蘭正處於沙俄的高壓統治之下,
2025-06-10
受保護的內容: 【節慶長笛樂團】2025年節慶長笛樂團年度音樂會《笛影輕舞的湖光傳說》 – 樂曲解說🎵
2025年《笛影輕舞的湖光傳說》節慶長笛樂團年度音樂會為導聆式音樂會,團長暨樂團
2025-06-09
【BON音樂】蹦藝術每週音樂講堂(實體+線上)課程表《您的古典音樂最佳選擇🎵》(2025年6月最新)
在蹦藝術每週音樂講堂,您將體驗到:❶ 全面認識古典音樂世界.從基礎到全進階。❷…
2025-06-05
【BON音樂】蹦藝術X大人社團 – 芬蘭之魂:西貝流士的交響世界(上) 第二堂|西貝流士:《黃泉的天鵝》與《塔皮奥拉》
〈黃泉的天鵝〉選自西貝流士1896年創作的管絃樂組曲,而《塔皮奥拉》則是西貝流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