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N音樂】蹦藝術X大人社團 – 芬蘭之魂:西貝流士的交響世界(上)
第二堂|西貝流士:《黃泉的天鵝》與《塔皮奥拉》
Jean Sibelius –The Swan of Tuonela & Tapiola
– 資訊整理共享於網路,一起欣賞音樂藝術之美 –
蹦藝術 | BONART
古典音樂是你的生活必需品?
希望有機會能拓展對古典樂的了解?
跟著林仁斌老師一起認識偉大的音樂藝術!
《大人社團》與蹦藝術攜手開設古典音樂鑑賞課程,林仁斌老師帶領學員欣賞每首的獨特之處,讓您徜徉在樂曲中,更貼近音樂家的心血結晶,聽出更多況味與樂趣!
《延伸閱讀》大人的音樂欣賞線上直播課程好嗎?學員真實回饋分享
《延伸閱讀》大人的音樂欣賞課學員回饋,看他們用音樂為生活注入繽紛
蹦藝術音樂美食藝文之旅 行程總覽~
【精彩課程ing】
2025年3月起
★課程分為三系列早鳥優惠 $3,200元(定價3,600元,開課前七天將恢復定價),三系列合購享優惠 $8,900元(定價10,800元)
- →<探索系列一> 弦音傳奇:20世紀五大傳奇音樂家
3/20、4/17、4/24、5/1、5/22,共5堂 - →<探索系列二>芬蘭之魂:西貝流士的交響世界(上)
5/29、6/5、6/12、6/19、6/26,共5堂 - →<探索系列三>終極樂章:貝多芬晚期弦樂四重奏的深度巡禮
7/3、7/10、7/17、8/7、8/14,共5堂
<探索系列二>芬蘭之魂:西貝流士的交響世界(上)
- 第二堂|西貝流士:《黃泉的天鵝》與《塔皮奥拉》
〈黃泉的天鵝〉選自西貝流士1896年創作的管絃樂組曲,而《塔皮奥拉》則是西貝流士1926年指揮紐約愛樂時的委託創作,從題寫於樂譜上之詩句:「廣袤延伸,北國的蒼茫森林,古老、神秘,凝視著原始的野夢;其中棲息著森林的偉大神明,以及樹精在昏暗中編織神奇的秘密。在那裡,樹木擁抱著天空,根深蒂固,如年深月久的譜曲;樹林的心靈,藏匿著宇宙的奧秘,幽暗的林間,神秘的妖精譜寫著魔法。」我們幾乎感受那不可思議音樂之美。
主講人:林仁斌老師
你對古典音樂深深著迷,期待聽懂更多內容嗎?
不只對作品感興趣,也想多了解音樂家的背景?
跟著林仁斌老師一起揭開這層有趣又精彩的音樂面紗~
透過課程你會對音樂領域有更深一層的認識,林仁斌老師將帶領同學們從生平故事,去探究創作背景與作品的演奏,以及樂譜到創作技法解析、樂曲欣賞版本比較,細細感受各種精彩的詮釋,聽出更多音樂的世界樂趣!
被譽為「芬蘭之魂」的作曲家西貝流士,一生共創作七首交響曲,從1899年至1924年,橫跨26年創作期,除了是近代北歐最具代表性之交響音樂,西貝流士更以讀到的管弦樂法,不可思議地將芬蘭的歷史與自然風土,清楚地刻畫進他的交響創作中。
本系列林仁斌老師將以五堂課規格,從西貝流士精彩的一生出發,帶您深入認識交響作品《芬蘭頌》與《黃泉的天鵝》與他的前三首交響曲,是您絕不可錯過的深度賞析。
芬蘭國寶 西貝流士

西貝流士(Jean Sibelius, 1865–1957)不僅是芬蘭國寶級的作曲家,更是國民樂派的代表性人物。他的音樂不僅塑造出芬蘭民族認同,也深深影響了20世紀初的音樂語彙;除了是芬蘭最重要作曲家,更是民族主義音樂和浪漫主義音樂晚期重要代表。西貝流士以擅長於寫作雄渾、壯闊的大型管弦樂曲而知名:蘇格蘭作曲家、音樂評論家與作家 Cecil Gray 更是推崇西貝流士為 布拉姆斯之後最優秀的交響曲大師。
(基本資料整理於網路與維基百科,並附上超連結方便檢索)
終其一生,西貝流士共創作了超過550部作品,其中包括七首交響曲、115個作品號(Opus)編號的作品,以及大量未編號的作品(JS編號),後由音樂學者Fabian Dahlström於2003年將其編纂完成,比起時代稍早的布拉姆斯、布魯克納、馬勒,毫不遜色;這位國民樂派芬蘭作曲家創作譽滿全球,堪稱最具有芬蘭魂之作曲家。他的音樂中滿滿的芬蘭味,道盡祖國歷史、人文,甚至地理與風土,更能表現出芬蘭人堅忍精神;他讓世人藉由音樂感受了解他的祖國,是上個世紀最偉大的作曲家之一。
蹦藝術 延伸閱讀
【BON音樂】西貝流士:第1號 e小調 交響曲 介紹
【BON音樂】西貝流士:第2號 D大調 交響曲 介紹
西貝流士 生平
(基本資料整理於網路與維基百科,並附上超連結方便檢索)
早年與學習階段
西貝流士(Jean Sibelius, 1865-1957)1865年12月8日生於芬蘭海門林納市(當時屬俄羅斯帝國的芬蘭大公國)父親為一名醫生,但在他3歲(1868年)時便因長年照顧飢荒災民而惹上傷寒而過世,後隨母親回娘家生活。因歷史因素、地域原因及文化差異,西貝流士自小便在瑞典語的環境下長大,反而是後來因想考進一所能直升中學的芬蘭語學校,才開始學習芬蘭語。
童年時期外婆為西貝流士提供了不少學習音樂的機會,轉入芬蘭語學校後,西貝流士開始學習小提琴,亦參與了學校的樂團訓練,也開始寫了一些小品樂曲[3],中學畢業後,他考進赫爾辛基大學學習法律,同時也獲特別安排,於赫爾辛基音樂學校(今西貝流士音樂學院)學習音樂,師隨韋格流士學習作曲;華斯耶夫(Mitrofan Wasiljeff)學習小提琴。西貝流士對音樂的興趣與日俱增,最後決定留在赫爾辛基音樂學校學習。24歲(1889年)時赴柏林和維也納深造,接觸到德奧浪漫派與民族主義音樂思想,尤其受到布魯克納與華格納的影響甚深。
三年後回芬蘭作了第一首音樂詩《薩迦》(「傳奇」),立即轟動。34歲(1899年),他創作了著名的《芬蘭頌》。
音樂風格與創作轉變
西貝流士早期作品帶有明顯浪漫派色彩,但在1890年代後逐漸發展出獨樹一格的語彙,融入北歐自然風貌、民謠語調與象徵主義筆觸。他強調旋律的生成發展(germinal development)、色彩化的管弦配器與「有機」的樂思展開。
代表作品如:
-
管弦詩《芬蘭頌》(Finlandia, 1899):成為芬蘭民族精神象徵。
-
七首交響曲(創作期:1899–1924):每首交響曲各具風格,展現他從英雄抒情走向簡約凝鍊的歷程。
-
小提琴協奏曲(1904, revised 1905):技術與抒情兼備,堪稱20世紀最重要的該類型作品之一。
-
《圖奧農拉的女兒》、《波赫揚拉的女兒》等取材於《卡勒瓦拉》的交響詩:展現他對芬蘭神話的深厚情感。
筆者補充:
-
《圖奧農拉的女兒》(The Daughter of Tuonela, 原文:Tuonelan tytär)是西貝流士於1906年完成的交響詩(tone poem),為其少見且相對晦澀的作品之一,取材自芬蘭民族史詩《卡勒瓦拉》(Kalevala)中的冥界傳說。雖不如《芬蘭頌》與《圖奧涅拉的天鵝》廣為人知,卻展現出西貝流士深邃、神秘的敘事能力與對管弦配器色彩的精緻掌握。
-
《波赫揚拉的女兒》(Pohjolan tytär,英譯:Pohjola’s Daughter),是芬蘭作曲家西貝流士於1906年創作的交響詩(tone poem),作品編號Op. 49。本曲取材自芬蘭民族史詩《卡勒瓦拉》(Kalevala)中英雄維納莫寧(Väinämöinen)與波赫揚拉之女的遭遇,展現了神話敘事、內在掙扎與音樂敘事性的結合,是西貝流士中期代表作之一。
*《卡勒瓦拉》(Kalevala)是芬蘭的民族史詩,被視為芬蘭文化、語言與民族認同的重要根基之一。它不僅是文學作品,更是音樂、視覺藝術與國族思想的重要靈感泉源,影響了包括西貝流士、設計師阿爾瓦・阿爾托、詩人埃諾・雷諾等諸多芬蘭藝術家與作曲家,並對他們的創作產生深遠影響。其文體為「詩體敘事歌謠」,使用芬蘭民謠特有的四拍句式(trochaic tetrameter),類似押韻的民間吟唱,在芬蘭語復興運動與獨立建國過程中佔據關鍵地位,被譽為「芬蘭民族的靈魂」。
民族與文化身分的聲音
作為芬蘭從沙皇統治走向獨立的歷史關鍵時期人物,西貝流士的音樂承載了強烈的民族意識。他拒絕過度模仿德國模式,轉而發展屬於芬蘭的語彙。這點從《芬蘭頌》的誕生與廣泛流傳可見一斑,該作品不僅喚醒芬蘭人民對獨立的渴望,也在國際間建立了他的聲望。
西貝流士不喜歡城市的喧囂,而選擇居住在鄉村,靠政府的年金過著舒適的創作生活。46歲(1911年),他接受了喉部大手術。61歲(1926年)後,基本停止了創作活動,其原因成為音樂史上的未解之謎之一。
西貝流士一生橫跨了浪漫、國民及現代樂派,但他的創作生涯卻僅僅佔據人生的 1/3。1926年,西貝流士完成交響詩 (Symphonic Poem)《塔比奧拉》後,毅然決然停止創作,往後三十年當中,再無任何作品問世。儘管他仍斷續寫作甚至完成了傳聞中的第八號交響曲草稿,但從未發表,而這段「三十年沉默期」長達,令後世充滿想像。
歷史也許隨時間被淡忘,但音樂卻穿越時空,締造出永恆不朽的價值~被視為芬蘭國寶的西貝流士,備受政府與人民的禮遇,在他50歲生日那天,芬蘭政府甚至宣告全國放假慶祝,並將他的生日 12月8日訂為國定假日(芬蘭音樂日 – Day of Finnish Music),綜觀古今中外音樂大師,能享有如此殊榮的,大概也只有西貝流士吧!
沉默的晚年與精神世界
晚年他常居於自己家鄉雅爾韋拉(Järvenpää)的別墅「艾諾拉」(Ainola)過著隱居生活,閱讀、散步、修剪花園、飲酒,並時常焚毀未滿意的樂譜。這份近乎苦行的自我要求,象徵了他對藝術誠信的極致追求。
西貝流士的創作重心是管絃樂作品。他善於使用管樂器營造出陰鬱,幽森的氣息,令人聯想到芬蘭的自然風景,同時也善於表達雄壯,恢弘的音樂效果。雖然許多人將他歸類在民族樂派下,在音樂語言上,基本上呈浪漫主義風格,但後期部分作品的和聲有所突破。西貝流士是一位較為保守的作曲家,其優秀作品雖然數量較多,水準也很高,但大部分其他作品,特別是非管絃樂作品則多數屬於沙龍音樂性質,意義不大。
西貝流士的音樂對英國和美國作曲家影響尤大,在英美兩國他曾被視為最重要的當代作曲家。他的管弦樂作品,多取材於民族史詩或民間傳說。根據由芬蘭民間詩歌和神話編成的史詩題材進行創作。許多英國作曲家,如巴克斯、班托克、艾爾蘭等都曾模仿西貝流士的創作風格。另外,荀貝格也認為他是當代最重要的交響曲作者。但是,隨著浪漫主義的退潮,對西貝流士的評價也逐漸歸於理性化。
西貝流士於1957年9月20日辭世,享壽91歲。艾諾拉如今為博物館,紀念這位芬蘭音樂之魂。
音樂歷史地位與影響
儘管西貝流士的風格一度在現代主義浪潮中顯得「保守」,但自20世紀後半以來,對他作品的重新評價日益加深。他影響了如荀白克、史特拉汶斯基、布列茲等人的配器與結構觀,並啟發了許多20世紀後期作曲家如:潘德列茲基(Penderecki)、托馬斯·阿德斯(Adès)等。
同時,對英語世界的作曲家如英國的佛漢威廉斯、芬頓和美國的艾略特・卡特也具有深遠啟發。如今,西貝流士的交響曲與交響詩已成為國際樂團常規管弦曲目核心曲目,更成為解析現代交響樂音樂結構發展之經典範例。
西貝流士的創作整理:
🎼 交響曲(Symphonies)
西貝流士共創作了七部交響曲,這些作品展現了他從浪漫主義向現代主義過渡的音樂風格:
-
第一號交響曲 E小調,Op. 39(1899)
-
第二號交響曲 D大調,Op. 43(1902)
-
第三號交響曲 C大調,Op. 52(1907)
-
第四號交響曲 A小調,Op. 63(1911)
-
第五號交響曲 E大調,Op. 82(1915,1916,1919)
-
第六號交響曲 D小調,Op. 104(1923)
-
第七號交響曲 C大調,Op. 105(1924)
🎼 管弦樂作品(Orchestral Works)
西貝流士的管弦樂作品包括交響詩、組曲、序曲等,許多靈感來自芬蘭史詩《卡勒瓦拉》:
-
《芬蘭頌》(Finlandia),Op. 26(1899)
-
《圖奧內拉的天鵝》(The Swan of Tuonela),Op. 22 No. 2(1895)
-
《波赫約拉的女兒》(Pohjola’s Daughter),Op. 49(1906)
-
《塔皮奧拉》(Tapiola),Op. 112(1926)
-
《卡累利阿組曲》(Karelia Suite),Op. 11(1893)
-
《悲傷圓舞曲》(Valse triste),Op. 44 No. 1(1903)
🎼 協奏曲(Concertante Works)
-
小提琴協奏曲 D小調,Op. 47(1904/1905):西貝流士唯一的協奏曲,結合了技術與抒情性。
🎼 室內樂(Chamber Music)
西貝流士的室內樂作品包括:
-
《D小調弦樂四重奏》,Op. 56(1909),又名《親密的聲音》(Voces intimae)
-
《G小調鋼琴五重奏》(JS159,1890)
-
《小提琴奏鳴曲》,Op. 80(1915)
🎼 鋼琴與獨奏作品(Piano and Solo Works)
西貝流士創作了大量鋼琴小品,展現其對簡潔與詩意的追求:
-
《十首鋼琴小品》,Op. 24(1895–1904)
-
《五首素描》,Op. 114(1929)
-
《六首即興曲》,Op. 5(1893)
🎼 藝術歌曲與合唱作品(Songs and Choral Works)
西貝流士的聲樂作品涵蓋多種語言,反映其對詩歌的敏感度:
-
《六首歌曲》,Op. 36(1899–1900)
-
《八首歌曲》,Op. 57(1909)
-
《八首歌曲》,Op. 61(1910)
-
《六首歌曲》,Op. 86(1913)
🎼 戲劇配樂與其他作品(Incidental Music and Others)
西貝流士為多部戲劇創作配樂,展現其戲劇性的音樂語言:
-
《佩利亞斯與梅麗桑德》(Pelléas et Mélisande),Op. 46(1905)
-
《暴風雨》(The Tempest),Op. 109(1925)
-
《克里斯蒂安二世》(King Christian II),Op. 27(1898)
《黃泉的天鵝》(The Swan of Tuonela, Op. 22 No. 2)
歷史背景
〈黃泉的天鵝〉,也被翻譯為〈圖歐內拉的天鵝〉是西貝流士根據芬蘭民族史詩《卡勒瓦拉》(Kalevala)構思的一組交響詩《勒明凱寧組曲》(Lemminkäinen Suite)中的第二首,創作於1893年,並於1900年修訂定稿。
這部作品原初構想為歌劇的一部分,但最終以獨立交響詩形式發表。
此曲描寫芬蘭神話中的冥河:「圖歐內拉(Tuonela),死亡之地,芬蘭神話的地獄,被一條冥黑、深邃的黃泉之河所圍繞,而河上悠悠巡遊著一隻美麗的天鵝,護衛著此神秘幽暗之地……」
來自《卡勒瓦拉》的神話篇章
〈黃泉的天鵝〉源自芬蘭民族史詩《卡勒瓦拉》(Kalevala),這是一部19世紀由埃利亞斯・倫羅特(Elias Lönnrot)根據芬蘭口述民間詩歌整理而成的史詩。
故事中描繪了一位勇士:勒明凱寧(Lemminkäinen)的神奇冒險,他是一位狂放不羈、擁有魔法的戰士與愛人,其形象頗類似北歐神話中的洛基與奧丁的混合體。
在《卡勒瓦拉》第十四至十五章節中,勒明凱寧為了贏得一位北方女主人的芳心,決定前往北地的地獄領域「圖歐內拉」(Tuonela)完成一連串不可能的任務。
而其中最危險的一項,便是:
「射殺在圖歐內拉冥河中守護死亡國度的神祕天鵝」
這隻天鵝並非凡鳥,而是神秘之地的守護神獸,純白、悠游、難以接近,其意象極其神聖與超脫。
勒明凱寧的歷險過程千辛萬苦,不但捉不到天鵝,自己也命喪於圖歐內拉
勒明凱寧的母親得悉愛兒死去,帶同了一支具魔法的耙來到河邊,把勒明凱寧的身體碎塊打撈起來及鏠合,再靠着從一隻蜜蜂從烏科(芬蘭民族史詩《卡勒瓦拉》中的雷神,以及天空之神)那邊帶來了蜜糖,最終將勒明凱寧生命救回。
《勒明凱寧的母親》
〈黃泉的天鵝〉是西貝流士最具象徵性與詩意的管弦作品之一,奠定了他在國際樂壇上的聲譽。

圖歐內拉 Tuonela:芬蘭冥界
圖歐內拉是芬蘭神話中的冥界,位於生者與死者之間,由一條漆黑寧靜、流速緩慢的冥河包圍。這條河與希臘神話中的冥河「斯堤克斯」(Styx)有類似地位,象徵著靈魂的界限。
在這片幽暗世界中,音樂轉化了神話:西貝流士並不描寫勒明凱寧射天鵝的動作,而是捕捉天鵝在冥河上靜靜漂流的永恆瞬間。他將這隻天鵝描繪成如詩如夢的存在,成為音樂史上最具冥想與象徵意味的樂曲之一。
音樂詮釋與神話連結
-
獨奏英國管(English horn)擔任主旋律,如同天鵝低迴的歌聲。
-
弦樂、長笛與豎琴營造出朦朧水氣與冥河深流的氛圍。
-
全曲極少高潮,呈現出死寂般的「神聖安靜」,彷彿死亡並非終結,而是一種莊嚴的、不可觸碰的靜止。
「音樂中的一切,必須讓你感覺那隻天鵝在死亡的水面上滑過,不留痕跡。」~西貝流士
音樂特色
樂曲以幽深緩慢的速度展開,著名的英國管(Cor anglais)獨奏呈現出天鵝的孤絕之歌,宛如一聲來自死界的輓歌。弦樂以深沉無盡的音型營造出死亡河流的靜謐與神祕,而低音弦與大提琴撥奏則描繪水波蕩漾的暗流。
整體音色控制極其克制、細膩,營造出幾乎靜止的音樂時間感。雖然篇幅不長,卻展現了強烈的空間感與象徵意涵。這首作品也常被視為西貝流士最成功的管弦樂配器範例之一。
主題意涵
《黃泉的天鵝》不單純是一段神話敘事,而是西貝流士對死亡、永恆與孤寂的深刻凝視。天鵝的歌聲與靜謐的環境形成強烈的心理反差:如詩如夢,卻令人不寒而慄。它象徵著邊界,也就是生命與死亡之間、聲音與沉默之間、現實與傳說之間。
這首作品的永恆之美來自於它的凝結感:時間彷彿在此停止,僅留下純粹的存在感。
配器與樂團編制
樂曲的配器選擇極具詩意與象徵意義:
-
英國管(Cor anglais)為主角,代表天鵝的歌聲,是整首作品的靈魂。
-
弦樂群(尤其是中低音域)使用大量分弓與靜音器,創造出水波般的朦朧質感。
-
木管組以柔和的簧聲色彩為主,與英國管相互呼應。
-
豎琴提供神秘與冥界氛圍的點綴。
-
打擊僅使用極簡編制,偶爾出現的定音鼓與鈸聲暗示死亡的低鳴。
這樣的配器創造出低色彩、高透明度的音響風格,強調空間感與懸浮感。
結構與主題動機分析(以鋼琴版本樂譜時間為例)
雖為單樂章,樂曲大致可劃分為三大段落,呈現出近似三部式(A–B–A’)的結構:
前奏與主題呈現(A段,約0:00–2:30)
-
弦樂與豎琴的和聲背景緩緩鋪陳,像是黑色河水的流動。
-
英國管主題獨奏登場,其旋律具有強烈的五度與小二度交替進行,音程極具「歌唱性」與「漂浮感」。
-
主題緩慢、無重力,與節奏的模糊邊界營造出夢境般的時間暫停感。
中段對比與暗湧(B段,約2:30–5:40)
-
弦樂與木管進入較活潑的節奏型態,氣氛轉趨不安。
-
英國管主題發展與調性變化更加頻繁,出現短暫的戲劇張力與暗湧能量,但始終未全面爆發。
-
5:05 低音弦樂持續以撥奏或低頻滑奏模擬河流下的暗流。
再現與沉靜尾聲(A’段,約5:40–結尾)
-
英國管主題重現,但更加柔和與抽象,像是天鵝之歌即將遠逝。
-
音響逐漸稀薄,最後在幾乎無聲的弦樂與豎琴泛音中淡出,象徵死亡的不可逆與靜止。
《黃泉的天鵝》
-
使用英國管演奏,旋律緩慢、滑順,如天鵝滑過冥河水面。
-
主題常以「E–F–A」、「G–F–E–C」為主要音高走向,具漂浮感與哀傷色彩。
鋼琴版本樂譜欣賞
管弦樂總譜
0:17 – solo English horn
當1957年9月20日高齡92歲的西貝流士辭世時,芬蘭電台特地停止原來的節目,改播〈黃泉的天鵝〉來悼念這位一代宗師之逝…
【現場演奏欣賞】阿姆斯特丹皇家大會堂 live’
音樂語言與象徵手法
旋律語法
英國管主題旋律使用小調旋律結構與不規則節奏分句,沒有明確落點,展現出游移不定、無根之感,對應天鵝在冥河上的漂泊。
和聲語境
西貝流士在此作品中避免使用傳統功能和聲,取而代之的是靜態色彩和聲與持續的模糊調性。樂曲常在屬調與主調間模糊地浮動,象徵生命與死亡之間的邊界。
節奏與時間感
整首作品幾乎無節奏推進,使用大量延展音符、懸浮節奏與內部自由加減速,創造一種時間靜止的氛圍,對比於敘事驅動的傳統交響詩。
《塔皮奧拉》(Tapiola, Op. 112)
歷史背景
《塔皮奧拉》是西貝流士最後一首公開發表的管弦樂作品,創作於1926年,為美國指揮家庫塞維茲基(Serge Koussevitzky)與波士頓交響樂團委託的作品。當時西貝流士已年屆六十,並逐漸遠離創作與社交舞台,但這部作品卻展現了他創作力凝聚之的最後高峰。
1923年的西貝流士

標題來自芬蘭神話中的「Tapio」~森林之神,「Tapiola」則意指「塔皮奧的國度」:一個象徵北方自然與神祕力量的神話空間。
《塔皮奧拉》即為「塔皮奧之地」,描繪的是廣袤無垠、神祕莫測的北方森林,融入自然萬象與芬蘭神話的精神意象;與《黃泉的天鵝》不同,《塔皮奧拉》沒有具體故事敘述,而是以純音樂描繪自然神靈的氣息與森林的精神實相,是西貝流士最抽象、也最深邃的交響詩之一。
委託人:美國指揮家庫塞維茲基(Serge Koussevitzky)
謝爾蓋・庫塞維茲基(Serge Koussevitzky, 1874–1951)為俄裔美籍指揮家、低音提琴家與音樂推廣者,1924年至1949年擔任波士頓交響樂團音樂總監,帶領樂團邁向黃金時期。他熱衷推動現代音樂,委託並首演巴托克《管絃樂協奏曲》、史特拉文斯基《交響詩篇交響曲》等名作。1936年創辦坦格塢音樂節,並設立基金支持新作創作,提攜伯恩斯坦等後進。其對指揮、教育、音樂推廣皆具遠見,是20世紀美國樂壇舉足輕重的人物。
音樂特色
樂曲為單樂章交響詩,但其結構近乎交響樂規模,長達18分鐘以上。
它在形式上接近自由的奏鳴曲式,並以多層次的音樂組織呈現森林世界的錯綜與深邃。
音樂語言極其簡約、濃密,主題動機短小但極具穿透力。西貝流士在這部作品中使用大量弦樂漸進音型與不穩定和聲結構,創造出一種無法完全解讀的神秘氣氛。銅管與打擊的介入如神力降臨,而弦樂的低語則仿若林中風聲。
主題意涵
《塔皮奧拉》是一首純音樂的神話詩篇,它不以情節敘事,而是透過音響表現森林的精神性。西貝流士筆下的森林既是自然景觀,也是一種心理空間:令人敬畏、無法馴服,潛藏著力量與神性。
這首作品常被視為西貝流士對自然神祕力量的最深刻冥想,也是他整個創作歷程的最終回聲。塔皮奧森林的蒼茫,彷彿呼應作曲家內心最後的沉默,也是他未完成第八交響曲的前奏與終章。
樂團配器與音響設計
《塔皮奧拉》的配器規模與色彩運用具有高度控制力,編制為:
-
木管:3長笛(含短笛)、2雙簧管、英國管、2單簧管、低音單簧管、2巴松管、低音巴松管
-
銅管:4圓號、3小號、3長號、低音號
-
打擊:定音鼓、鑼、鈸
-
豎琴與弦樂群
樂器的聲部安排極富層次感,並透過頻繁的音區變化與交錯節奏構成森林的空間結構。銅管與定音鼓時而帶出原始的呼喚,時而成為林中風暴的具體聲響。
《塔皮奧拉》
-
基於小三度與四度的音程動機。
-
主題動機斷裂、短促、錯落,象徵森林中隱晦且難以捉摸的氣息。
-
重複出現「D–F」、「E–C」、「D–F」的節奏組合,強化其原始與神秘性。
管弦樂總譜
結構分析(管弦樂總譜為主)
全曲為單樂章自由形式,長度約18至20分鐘。雖然無標題段落,但可從音樂表現中分析出以下「A-B-A’」三大部分:
1. 前奏與森林主題的誕生(0:00–4:43)
-
弦樂在弱奏中層層堆疊出「森林主題」的基本音型:三度與四度的間隔交錯,節奏不規則。
-
主題旋律雖短,但充滿內在動力,像是自然的無限重複。
-
木管與弦樂如風聲呼嘯穿過林間,逐步建立出迷霧般的空間氛圍。
2. 風暴與神祕出現(4:43–12:00)
-
音樂進入對位與動機發展階段,出現強烈的弦樂群湧動線條與複雜節奏。
-
銅管帶出類似召喚或警示的音型,引發更大規模的能量累積。
-
定音鼓與低音聲部創造如地鳴般的低頻脈動,象徵自然力量的不受控。
-
整體呈現出森羅萬象的生成與崩裂,但非爆發式,而是彷彿潛伏中的神祕變化。
3. 沉靜、再現與消逝(11:54–結尾)
-
原初主題再次以微弱聲響出現,變形為更加寬廣與靜謐的音型。
-
西貝流士巧妙地運用和聲輪替與漸弱結構,讓森林意象逐漸化為空氣。
-
終曲以極低音域弦樂與幾不可聞的動機結束,彷彿森林將人吞噬,靈魂化為風聲消逝其中。
《塔皮奧拉》可視為西貝流士對自然與神話宇宙的最深層描述:在這部作品中,他已從敘述性創作完全轉向意象性與精神性創作,森林並非自然風景,而是原始存在狀態的象徵。
Tapio 森林之神不曾以主題現身,但其力量貫穿整曲。
樂曲內部的能量起伏象徵自然本身的無聲律動:不需人為意志便已自足運行。
此作常被詮釋為作曲家對死亡與永恆的最終冥想:
生命如同森林,深邃難測,亦終將歸於靜默。
西貝流士的音樂兩極宇宙
《黃泉的天鵝》與《塔皮奧拉》可視為西貝流士音樂宇宙的兩極:
一者是靜謐死亡的水域、一者是無邊森林的深幽。
《黃泉的天鵝》與《塔皮奧拉》兩者比較
音樂特色 | 《黃泉的天鵝》 | 《塔皮奧拉》 |
---|---|---|
主題來源 | 神話敘事(勒明凱寧的冥界之旅) | 神話場景(森林之神的國度) |
音樂語言 | 緩慢、歌唱性旋律為主 | 短動機重組與音響密織 |
象徵意義 | 死亡與邊界 | 自然神祕與精神沉思 |
樂器焦點 | 英國管獨奏 | 弦樂與銅管交錯聲部 |
表現張力 | 極致靜謐 | 極度克制卻充滿內在張力 |
在這兩首作品中,西貝流士已經完全超越了浪漫派的敘事風格,進入了象徵與抽象的聲音深層表現,完全的音畫世界。
這些音樂,已不再是單純的主題與變形、音樂的發展技巧,西貝流士轉而呈現出「以音樂閱讀神話,以聲音訴說故事」的全新境界
或許,我當們想像這些音樂是西貝流士在對我們說故事:是北歐神話的內在聲音化,仔細欣賞,似乎每一聲音都有著更深層的存在本質
您說呢?😉
【延伸欣賞】勒明凱寧組曲 Op. 22
歷史背景與創作緣起
創作於1893–1895年間(後來於1897與1939年進行修訂),這部組曲最初構想為歌劇,後轉為獨立交響詩集合。作品靈感取自芬蘭民族史詩《卡勒瓦拉》(Kalevala),主角勒明凱寧是一位性格奔放、風流倜儻、勇猛善戰的神話人物。此套作品描繪他在神話旅程中的四段重要場景,包括愛情、死亡、復活與歸鄉等主題。
組曲雖非標準交響曲形式,但其規模宏大、架構完整、主題交織,堪稱西貝流士最具敘事張力與象徵主義色彩的交響詩巨作之一。
Jean Sibelius -《勒明凱寧組曲》,作品第22號
(Jean Sibelius – Lemminkäinen-Suite, op. 22)
1. 00:02 I. Lemminkäinen und die Jungfrauen auf Saari 勒明凱寧與薩里島的少女們
勒明凱寧前往薩里島,為尋找理想妻子,卻不被當地少女接納,反遭羞辱。他遂憤而引發災難。
音樂特色
-
節奏與旋律風格:富有節慶氣氛的弦樂與木管主題開場,描繪勒明凱寧自信登場。
-
主題發展:中段出現輕快而艷麗的舞蹈節奏,象徵薩里島少女的歡舞與誘人風情。
-
戲劇張力:樂曲中段開始轉為緊張,管弦樂厚重,預示衝突的發生。
-
結構安排:三段體加插幻想式發展,兼具敘事與描繪性質。
2. 16:50 II. Der Schwan von Tuonela 圖奧內拉的天鵝
圖奧內拉是冥河的名字,象徵死亡之境。傳說有一隻神秘的白天鵝,永遠在冥河中漂浮。勒明凱寧奉命獵殺天鵝,卻被冥界之矛所刺殺。
音樂特色
-
慢板氛圍:整首樂曲以靜謐哀傷為基調,氣氛如夢如幻。
-
英國管獨奏:全曲焦點在於英國管主題旋律,描繪天鵝漂浮於冥河的畫面,極具詩意。
-
配器運用:大提琴、低音弦樂與豎琴創造冥界氛圍;銅管點綴幽暗色彩。
-
調性模糊:採用不穩定的調式與緩慢的和聲轉移,象徵生命與死亡邊界的飄忽。
3. 26:53 III. Lemminkäinen in Tuonela 勒明凱寧在圖奧內拉
音樂特色
-
黑暗開場:以低音弦樂與銅管營造沉重氛圍,象徵死亡與絕望。
-
聲部推進:緩慢上升的弦樂線條與低音延音,描寫冥界的沈寂。
-
母性之歌:弦樂出現光亮溫暖的主題,象徵母親的愛與復生力量。
-
再生與高潮:尾段音樂漸漸明亮,展現從死亡到生命的過渡,情緒由陰冷轉向希望。
勒明凱寧被冥界之矛所刺殺,四肢分離漂流圖奧內拉。他的母親搜集殘骸,唱出神聖咒語,奇蹟似地將他復活。
4. 44:26 IV. Lemminkäinen zieht heimwärts 勒明凱寧踏上歸途
從冥界歸來的勒明凱寧決定返鄉,這既是對過往莽撞的懺悔,也象徵一位英雄的蛻變與成長。
音樂特色
-
主題重生:樂曲開場以堅毅節奏與大氣銅管鋪陳,象徵勒明凱寧重拾生命。
-
動態節奏:三連音與輪旋節奏營造奔騰感,如同旅途中的急行與風塵。
-
歡樂尾聲:結尾熱情、明亮,預示著英雄返鄉、重獲新生的喜悅。
-
樂曲特色:高音弦樂與銅管交織構成壯麗畫面,彷彿太陽重現大地。
謝謝您~來到蹦藝術❤️
認識蹦藝術的幾個方法:
1. 加入蹦藝術群組
實體與線上音樂講座訊息、各種音樂分享、優質音樂會折扣碼、精彩藝文旅遊行程…,好康優惠不漏接❤️加入方式:請先聯繫蹦藝術林仁斌老師本人,由林老師協助加入專屬課程群組。
https://line.me/ti/p/LB1ro0P0AU
2. 聆聽蹦藝術 – Podcast
蹦藝術Podcast 一鍵通:https://linktr.ee/bonart
3. 贊助蹦藝術(單次或定期定額贊助)
從製播節目到網頁文章撰寫、網站維護,都需要經費,更需要您的贊助無論是單次贊助,或者定期定額贊助,蹦藝術都感謝您對我們的支持❤️
開卷蹦藝術.享受美好閱讀時光
☕️一杯咖啡.一點心意.支持蹦藝術☕️
各類合作提案,聯繫方式:
*手機:0917.670.518
*Line:https://line.me/ti/p/LB1ro0P0AU
*E-mail:jenpin888@gmail.com
更多音樂新知
2025-06-12
【BON音樂】蹦藝術X大人社團 – 芬蘭之魂:西貝流士的交響世界(上) 第三堂|西貝流士:第一號交響曲
初試啼聲寫作的第一號交響曲,創作於1899年,當時芬蘭正處於沙俄的高壓統治之下,
2025-06-10
受保護的內容: 【節慶長笛樂團】2025年節慶長笛樂團年度音樂會《笛影輕舞的湖光傳說》 – 樂曲解說🎵
2025年《笛影輕舞的湖光傳說》節慶長笛樂團年度音樂會為導聆式音樂會,團長暨樂團
2025-06-09
【BON音樂】蹦藝術每週音樂講堂(實體+線上)課程表《您的古典音樂最佳選擇🎵》(2025年6月最新)
在蹦藝術每週音樂講堂,您將體驗到:❶ 全面認識古典音樂世界.從基礎到全進階。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