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N音樂】西貝流士:第2號 D大調 交響曲 介紹
Sibelius: Symphony No. 2 in D Major

– 資訊整理共享於網路,一起欣賞音樂藝術之美 –
蹦藝術 | BONART


作曲家 西貝流士(1913年)/ Sibelius in 1913

 

西貝流士 生平

(基本資料整理於網路與維基百科,並附上超連結方便檢索)

西貝流士(Jean Sibelius, 1865-1957)出生在芬蘭海門林納,父親為一名醫生,但在他3歲(1868年)時便因長年照顧飢荒災民而惹上傷寒而過世,後隨母親回娘家生活。因歷史因素、地域原因及文化差異,西貝流士自小便在瑞典語的環境下長大,反而是後來因想考進一所能直升中學的芬蘭語學校,才開始學習芬蘭語。

童年時期外婆為西貝流士提供了不少學習音樂的機會,轉入芬蘭語學校後,西貝流士開始學習小提琴,亦參與了學校的樂團訓練,也開始寫了一些小品樂曲,中學畢業後,他考進赫爾辛基大學學習法律,同時也獲特別安排,於赫爾辛基音樂學校(今西貝流士音樂學院)學習音樂,師隨韋格流士學習作曲;華斯耶夫(Mitrofan Wasiljeff)學習小提琴。西貝流士對音樂的興趣與日俱增,最後決定留在赫爾辛基音樂學校學習。24歲(1889年)時赴柏林維也納深造。三年後回芬蘭作了第一首音樂詩《薩迦》(「傳奇」),立即轟動。34歲(1899年),他創作了著名的《芬蘭頌》。西貝流士不喜歡城市的喧囂,而選擇居住在鄉村,靠政府的年金過著舒適的創作生活。46歲(1911年),他接受了喉部大手術。61歲(1926年)後,基本停止了創作活動,其原因成為音樂史上的未解之謎之一。

西貝流士一生橫跨了浪漫、國民及現代樂派,但他的創作生涯卻僅僅佔據人生的 1/3。1926年,西貝流士完成交響詩 (Symphonic Poem)《塔比奧拉》後,毅然決然停止創作,往後三十年當中,再無任何作品問世。歷史也許隨時間被淡忘,但音樂卻穿越時空,締造出永恆不朽的價值。被視為芬蘭國寶的西貝流士,備受政府與人民的禮遇,在他 50歲生日那天,芬蘭政府甚至宣告全國放假慶祝,並將他的生日 12月8日訂為國定假日(芬蘭音樂日 – Day of Finnish Music),綜觀古今中外音樂大師,能享有如此殊榮的,大概也只有西貝流士吧!

西貝流士的創作重心是管絃樂作品。他善於使用管樂器營造出陰鬱,幽森的氣息,令人聯想到芬蘭的自然風景,同時也善於表達雄壯,恢弘的音樂效果。雖然許多人將他歸類在民族樂派下,在音樂語言上,基本上呈浪漫主義風格,但後期部分作品的和聲有所突破。西貝流士是一位較為保守的作曲家,其優秀作品雖然數量較多,水準也很高,但大部分其他作品,特別是非管絃樂作品則多數屬於沙龍音樂性質,意義不大。

西貝流士的音樂對英國美國作曲家影響尤大,在英美兩國他曾被視為最重要的當代作曲家。他的管弦樂作品,多取材於民族史詩或民間傳說。根據由芬蘭民間詩歌和神話編成的史詩題材進行創作。許多英國作曲家,如巴克斯班托克艾爾蘭等都曾模仿西貝流士的創作風格。另外,荀貝格也認為他是當代最重要的交響曲作者。但是,隨著浪漫主義的退潮,對西貝流士的評價也逐漸歸於理性化。


最有名的交響曲 – 第2號

西貝流士不僅是芬蘭國寶級的作曲家,更是國民樂派的代表性人物。如果提到西貝流士最有名的交響作品,應該非 ⟪芬蘭頌⟫ (Finlandia, Op.26)莫屬;但如果提到西貝流士最著名的交響曲,則絕對是第2號交響曲當之無愧。

他的音樂風格充滿豐沛深邃的北歐神秘感,在古典音樂的世界中,他的《芬蘭頌》、七首交響曲(編按:西貝流士留下有編號的 7首交響曲與一首沒有編號的「庫列魯沃」交響曲(Kullervo, 1892)。)以及經典無比的 d小調小提琴協奏曲,充滿冷峻但動人的北國之音,更為音樂愛好者們帶來了北歐古典音樂的豐富內容,「芬蘭一哥」與國寶級作曲家之重要代表性,以及音樂中無可取代的「芬蘭魂」,可說在西貝流士的身上展露無遺。

作曲年份:1900 - 1902年
首演年份:1902年 3月 8日
首演地點:芬蘭 赫爾辛基
首演指揮:西貝流士(Jean Sibelius)

 

趣聞一樁

西貝流士曾對弟子說到,「不要在意樂評怎麼看待作品。要記得,從來沒有為樂評樹立的雕像!」(Pay no attention to what the critics say. A statue has never been erected in honor of a critic)

 

好文閱讀:

【曠野藝文∕喚醒國魂的西貝流士】

文. 陳茂生(林仁斌補充)

芬蘭,這多災多難的北歐小國,在經歷了五百多年瑞典帝國的統治之後,卻於一八○九年落入另一個大帝國──沙皇時代的俄羅斯帝國的統治。

西貝流士出生之時,適逢歐洲民族主義抬頭,當時的芬蘭也籠罩在民族意識覺醒的氛圍之中。別人用槍和大砲革命,熱愛祖國的西貝流士則用筆和五線譜,開啟了芬蘭民族主義運動;一場非武力革命,就此沸騰展開。民族獨立的種籽,經由西貝流士筆下一首首動人樂曲,在芬蘭的天空飄散開來,激起了人民的愛國熱忱與反抗決心。
不同的是,俄羅斯將芬蘭併為「大公爵領地」;在亞歷山大第一及第二世皇帝統治下的八十多年之間,芬蘭人享有了「自治區」的自由及喜樂,許多芬蘭人憧憬著光明的前途。

未料,一八九四年時,尼古拉二世接掌王權之後,為了貫徹他的「皇民化」政策(也就是使芬蘭全面「俄羅斯化」,與當年日本人要將臺灣「皇民化」的情況似乎如出一轍),俄皇派出一位大將軍 勃博力可夫(General Bobrikov)到芬蘭首都赫爾辛基坐鎮。芬蘭的天空頓時黯淡無光。一八九九年,勃博力可夫將軍更頒布了「二月宣言」,芬蘭自治區就此告終,俄語成為各級學校的主要語言,政府機構上自省長、市長、軍長,下至警察、戶政人員全被換成俄國人。

芬蘭人原本的言論及集會自由不再,勃博力可夫將軍的密探更是四伏,任何違法者馬上被送進牢獄。

該年十一月三至五日,芬蘭人民在忍無可忍下,終於在首都赫爾辛基廣場舉辦所謂的「新聞節慶」,表面上是為紀念芬蘭的新聞事業、文學、教育及文化發展而舉行的「募捐及慈善活動」,事實上卻是在抗議俄羅斯帝國的迫害。(註1)

歷史是何等詭譎,芬蘭人雖早在一八三○年左右就已開始了民族的覺醒,但若沒有 勃博力可夫將軍的「鐵腕」鎮壓,芬蘭人或許仍然「沉醉」於所謂的「自治區」那種假民主、偽自由的狀況之中,國家被併吞、民族被同化了還毫無知覺。

「新聞節慶」的重頭戲是歷史劇《歷史的情景》,該劇由當時的劇院經理貝爾邦利.芬內(KaarloBergbom)撰寫劇本,戲劇性地將芬蘭歷史中不同時代的重要代表事件,從最古老的印刷術史、小學教育的濫殤,一直到蒸汽火車的發明,最後則以十九世紀的事件作結,共分六段演出。
當時三十五歲的西貝流士,已是芬蘭最有名氣的作曲家。該年,他的第一交響曲首演的非凡成功,可能使得芬蘭人更期待他為這大事件譜寫音樂。西貝流士果然不負眾望,不但作了曲,還親自指揮樂團,配合歷史劇的演出及詩詞的朗誦。愛國心強烈的西貝流士,把前五段的音樂寫成騷動不安、刻畫芬蘭人民「國家掙扎」之環境,但是在第六段結尾的「芬蘭,醒來吧」(Heraa Suomi)(註2)時,西貝流士先是以銅管樂帶出仍然擾人的混亂,但不久之後,「呼喚人們醒覺」的號角聲出現,那急促的節奏,催促著人們沉睡的心靈,定音鼓則在最低層中攪動,管弦樂支撐著在最高音上一陣陣的號角催逼聲,清脆的鈴聲更像在喚醒人心;隨後「戰鼓齊鳴」之中,管弦樂如波濤洶湧地匯集而成氣勢磅礡的渴望自由之聲。但是,突然之間,木管樂以近乎聖詩式的四部和聲,帶出了充滿信心的音樂。單純寧靜的旋律,似乎在告訴人們要沉著以赴,音樂在一種紛擾動盪之中,突顯出特殊的靜謐力量。

樂曲《芬蘭覺醒》(「呼喚人們醒覺」)是在 1899年 11月 4日,於赫爾辛基的瑞典劇院以愛國歷史劇中的配樂型態演出,由西貝流士親自指揮赫爾辛基愛樂管弦樂團舉行首演。而 1900年改寫的獨立的《芬蘭頌》交響詩,則是在 1900年 7月 2日,由芬蘭派遣至法國參加「巴黎萬國博覽會」 (Paris World Exhibition) 之赫爾辛基愛樂管弦樂團,在指揮家 卡雅奴斯(Robert Kajanus)指揮下完成首演。

西貝流士以弦樂器的合奏重複主題而呈現出聖詩式的音樂內聚力。結尾樂段則是以所有樂器合奏的手法,強調在首段的紛擾之中,人們的心已覺醒了,燦爛輝煌的銅管樂,把那充滿信心的主題,再度呈現,全曲把萬眾期待勝利之心匯集於「阿們」的樂聲之中,達到最高潮而結束。廣場上的芬蘭人繼續以被灼熱的愛國心,不斷吟唱著那日後被全世界尊敬的《芬蘭頌》(Filandia),而西貝流士更是盡情地指揮著樂團,一再重複演奏。(註3)

這首不到九分鐘的音樂,竟成為喚醒芬蘭國魂的《芬蘭頌》~成功地喚起了芬蘭人民心底的共鳴,讓飽受俄國殘暴統治的芬蘭同胞們心中所堆積的滿腔仇恨,藉由樂音,終於得以釋放。不但使西貝流士成為芬蘭的國寶級大人物,從此也成為芬蘭爭取國家獨立的「戰歌」,它是直接促進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芬蘭宣布獨立而定名為「芬蘭民主共和國」最偉大的力量之一。(註4)

註釋:
1.參考“Jean Sibelius”,Harold E. Johnson著,89-90頁。Alfred A. Knopf, New York, 1959.
2.Haraa Suomi,芬蘭語,Suomi就是芬蘭。譯為《芬蘭,醒來吧!》的這首聖詩式的四部合唱,是1881年芬蘭一位相當有名氣的合唱音樂作曲家Emil Genetz(1852-1930)所作 ;為的是慶祝芬蘭史詩名家Elias Lonnrot(1802-1884)八十歲大壽而創作的。Lonnrot先生是1830年代,促使芬蘭人民「民族覺醒」的重要推手。當時,西貝流士仍是16歲的中學生,對這首作品應已是耳熟能詳,因為全國各級學校都唱著它,西氏在這個特殊的節慶中,下意識地採用了這首被傳唱已近10年的「愛國歌曲」之旋律片段,似乎是很自然的事。
3.同註1.,92頁。
4.1917年12月7日,芬蘭宣布獨立。5.Aino Jarnefelt的家族人才輩出,產生了不少藝術家、音樂家、詩詞家。


生而逢辰,左右逢源

西貝流士(Jean Sibelius, 1865-1957),一八六五年十二月八日出生於芬蘭首都赫爾辛基郊外的小鎮罕明林納(Hameanlinna)。父母都是芬蘭血統的後裔。他的父親是該地相當出名的醫師,母親則是出身於牧師家庭、受到良好音樂及藝術教育的才女。雙方的家庭都是路德會的忠實會友、熱心的基督信徒。小西貝流士在不到三歲時,父親突然病逝,母親馬利亞在不得已的情況下,帶了三個小孩回到娘家。

小西貝流士(後來芬蘭人都親暱地稱呼他為約翰Janne)排行第二,姊姊Linda比他大三歲,弟弟Christian卻是遺腹子。雖然後來只有約翰成為音樂家,但是姊弟三人卻在一八八○年時,就因自組的三重奏團而小有名氣,演奏曲目中已常有西貝流士的作品。

西貝流士的音樂才華,從小就被母親發現而鼓勵有加,五歲時,就常在鋼琴中尋找不同的旋律及和聲,不到十歲,就能以鋼琴即興演奏一些耳熟能詳的芬蘭曲調。十五歲才開始對小提琴產生濃厚的興趣,不久就為自組的「家庭三重奏團」寫出相當成熟的處女作──《水滴》(為小提琴、大提琴及鋼琴)。

與許多前輩音樂家如韓德爾一樣,西貝流士在二十歲時,成為首都赫爾辛基大學的法學院學生。但他也同時在赫爾辛基音樂院修習小提琴,除了琴藝突飛猛進,更在音樂理論、對位、和聲及作曲上下了苦工夫。

一八八九年至一八九一年,獲得獎學金,赴柏林及維也納這兩個歐洲的音樂城深造。雖然只有兩年多的學習,但是在當時的名師指導以及歐洲最佳的音樂環境之中,西貝流士的藝術視野大為擴張;不但得以學習及欣賞全世界最著名的音樂作品、最頂尖之演奏家及最精采的演奏會,更認識了不少藝術界及音樂界的名家;而在維也納時,更因未婚妻Aino Jarnefelt的鼓勵(註5),鑽研祖國芬蘭的史詩巨作“Kalevala”(註6),進而著手創作管弦樂曲“Kullervo”(取自史詩“Kullervo”中,描寫芬蘭悲劇人物Kullervo的詩)。

一八九一年,西貝流士回到祖國芬蘭,隨即積極尋根,挖掘家園泥土的芬芳。一八九二年,“Kullervo”以大型的管弦樂團、兩位獨唱以及男聲合唱之姿態,呈現在芬蘭人面前。聽眾熱烈的反應及其後樂界的評論,讓「芬蘭音樂」終於「出頭天」了。西貝流士一夕之間,被尊稱為芬蘭最重要的作曲家。他的聲名遠播,特別是在一九○○年巴黎的世界博覽會中,「赫爾辛基愛樂協會」連串演出他的作品,《芬蘭頌》更是每天迴盪在來自全世界各地的觀光客耳際,芬蘭人在國際舞臺上昂首闊步,而西貝流士就此被公認為世界級的作曲家,享受了芬蘭國民樂派「祖師爺」的榮銜。芬蘭人在往後的年歲中,幾乎把西貝流士「神」化了,他們口上總是掛著「我們偉大的西貝流士」。他是芬蘭的國寶,是芬蘭的國家象徵。(註7)

西貝流士八十五歲生日那天,當時的總統代表芬蘭全國人民,以大陣仗的車隊,從赫爾辛基駛往西貝流士在Jarvenpaa的住處,為壽星祝壽致敬,而西氏九十歲生日那年(1956),全世界似乎都在演奏他的音樂,為他祝壽。

註釋:
5.西貝流士妻子 Aino Jarnefelt的家族人才輩出,產生了不少藝術家、音樂家、詩詞家。Aino在1891年與西貝流士訂婚,隔年結婚之後,更把娘家的「愛國精神」發陽光大,與夫婿手牽手地成為芬蘭「出頭天」的偉大力量之一。
6.“Kalevala”是芬蘭的史詩巨作。也就是Elias Lonnrot先生在1835年編集的巨大芬蘭史詩集,它的芬蘭語原意是「英雄之地」;Kullervo則是“Kalevala”中的一位悲劇人物,後來被芬蘭人尊為英雄。這本史詩後來成為芬蘭人甚至全世界的人尋求「芬蘭藝術」獨一無二的資源史詩。Lonnrot先生是一位謙卑的醫生、植物學家、語言學家及詩人,他因收集芬蘭的民詩、史詩,而成為廣受尊重的藝文界人士,他熱愛芬蘭的心促使他在人生的最後幾年,投入芬蘭辭典的彙著工程中。
7.同註1.,第93頁。
8.參考,“The Essential Cannon of Classical Music”,David Dubal著,464-466頁,North Point Press, New York, 2001.
9.參考《音樂辭典》,王沛倫著,第493頁,樂友書房,臺北,1969。
10.同註8.,第463頁。
11.參考“Companion to the United Methodist Hymnal”,Carlton R. Young主編,227-228頁。Abingdon press, Nashrille, 1992.

西貝流士與妻子Aino Jarnefelt 之郵票

 

交響曲──西貝流士的信仰表白

西洋音樂史上,浪漫派時期的音樂,與國民樂派的崛起是分不開的。一八三○至一八四○年代是國民樂派最興盛的時期;俄國的葛令卡(Glinka,1840-1857)、波蘭的蕭邦(Chopin,1810-1849)、匈牙利的李斯特(Liszt,1811-1886);後來波西米亞(捷克)的史麥塔納(Smetana,1824-1884)及德弗札克(Dvorak,1841-1904)急起直追,而挪威的葛利格(Griag,1843-1907)、丹麥的尼爾森(Nielsen,1865-1931)、西班牙的阿爾班尼茲(Albeniz,1860-1909)、瑞典的阿爾芳(Alfven,1872-1960)以及英國的艾爾加(Elgar,1857-1934)也都不落人後。但是芬蘭卻一直等到一八九○年代,才出現最佳代言人──西貝流士。

西貝流士被音樂史家尊為芬蘭最偉大的作曲家,更是二十世紀最傑出的交響曲作曲家。(註8)西貝流士在六十歲之後,幾乎沒有任何作品,這是樂界未解之謎;但是,他在將近四十年的創作期間,作品卻是洋洋可觀。重要的四首交響詩(其中之一就是最出名的《芬蘭頌》)、七首交響曲、八十六首獨唱歌曲、二十三首合唱曲(許多為男聲合唱而寫)、不少聖樂曲以及聖誕歌、超過八十首的小提琴、鋼琴獨奏作品。

交響詩中,除了《芬蘭頌》獨樹一幟外,《悲傷圓舞曲》(Valse trista, op.44, 1903年作品),是西貝流士根據芬蘭的神話故事,所寫出的浪漫而傷感的音樂,卻是最受市井庶民歡迎的一首短曲。(註9)不會理財的西貝流士,當年仍不清楚自己的價碼,竟只向出版商收取了「買斷費」(150美金),而這家出版商卻因該曲發行至全世界而成為大富翁。

西貝流士的七首交響曲,使他被尊為二十世紀最傑出的交響曲作曲家。他自己曾說:「我的這些交響曲,比我的其他作品更充滿了我忠誠信仰的表現。」(註10),確實,西貝流士那敬畏上帝、愛鄉土、疼國家的情操,多表現於他的交響曲之中,特別是第一號(e小調,op.39)及第二號(D大調,op.43)兩首早期的作品中,所激盪出的宗教情操以及英雄式的芬蘭傳統內涵,使它們與莊嚴華麗的《d小調小提琴協奏曲》(1903年,op.47)被尊為芬蘭的三大國寶級作品,而事實上,這三首作品至今仍是愛樂者最耳熟能詳的偉大音樂。

註釋:
8.參考,“The Essential Cannon of Classical Music”,David Dubal著,464-466頁,North Point Press, New York, 2001.
9.參考《音樂辭典》,王沛倫著,第493頁,樂友書房,臺北,1969。
10.同註8.,第463頁。

西貝流士第二號交響曲 影音欣賞

曲解來源-【西貝流士:交響曲第2號D大調】 

第一樂章:
稍快板 – Allegretto

第1樂章 稍快板(Allegretto)D大調,6/4拍子。奏鳴曲式。

以弦樂器如樹葉相觸的弱音沙沙聲序奏為背景,木管樂器奏出明朗的民謠風格第1主題,法國號回應。弦樂器的音形也很像拍打沙灘的波浪。這音形是製造這樂章全體氣氛的重要動機,因此會出現好幾次。之後,弦樂器奏出略帶幻想風格的悲歌,偶爾轉為撥奏而高昂時,木管樂器提示第2主題,弦樂器在其背後演奏序奏的動機。
發展部開始於第2主題,並以第1主題的動機為基礎發展。第2主題築起高潮頂點。一個全休止後,法國號引出第1主題的再現,進入再現部。第2主題出現在小號上。與呈示部一樣,再現序奏動機逐漸遠離,以平穩的和弦結束此章。

 

第二樂章:
行板速度,帶著自由 Tempo Andante, ma rubato

d小調,4/4拍子。A-B-A-B-尾聲。

非常有西貝流士風格的幻想似的樂章。就這麼一樂章,幾乎就可以成為一篇交響詩。光明與黑暗交互出現,逐漸擴大規模;行板與持續行板的主題交錯,釀出很獨特的氣氛。平靜的定音鼓弱音擂打引出低音大提琴與大提琴的撥奏旋律,低音管在此旋律上奏出漂浮著憂鬱感的第1主題。據說,這幻想似的主題是從唐‧璜與石像客人得到靈感。之後法國號奏出終止動機。音樂逐漸高昂,加入銅管樂器而築起高潮。忽然,氣氛平靜下來,弦樂器奏出優美溫柔的第2主題。這主題猶如柔光從雲隙照下來。據說,這是在翡冷翠得到靈感的基督的印象。瞑想氣氛漸漸瀰漫在管弦樂之間。

總休止之後第1主題再現,小號與長笛對話。這部分高昂後,第2主題再現。這一次由中提琴與單簧管寂寞地演奏。銅管樂器粗魯的動機之後,釀出幻想情緒。樂章進入尾聲後,由木管樂器奏出怪異的震音,有人說這震音是「唐‧璜在哄笑」。銅管樂器以嚴峻的聲響加入,兩聲撥奏結束此章。

 

第三樂章:
甚快板 – 慢板且緩慢 Vivacissimo – Lento e grave

降B大調,6/8拍子。A-B-A-B-尾聲。

是具有粗暴節奏的詼諧曲樂章。弦樂器奏出的急速移動,聽來像疾風。乾燥的主題在弦樂器中頻頻來往,像無窮動的旋律沒完沒了的繼續下去。一直發展到全部管弦樂而炸開時,音樂咻然停止,定音鼓的弱音,引導出由雙簧管前導的中間樂段溫柔的緩板旋律。這段牧歌似的旋律由雙簧管唱出後,再由其他管樂器繼續下去。

慌忙的詼諧曲再現後,接著再現中間樂段。這次是由弦樂器承接下去,法國號先暗示第4樂章的主題。令人感動的情緒逐漸高潮後,直接進入第4樂章。

 

第四樂章:
中等的快板 Allegro moderato

D大調,3/2拍子。奏鳴曲式。

音樂在第3樂章的頂點一下就跳進第4樂章,小號雄壯的對弦樂器有力的動機回應。第1主題開始。這有如在長冬之後大地回春,也像疾風之後,天空放青,氣氛充滿開放感。這主題壯麗高潮後,木管的過門樂句慢慢讓音樂平靜下來。低音弦奏出有如波浪的持續音形,木管樂器以此為伴奏,互相回應著奏出第2主題。這是令人想到北歐冬天灰暗氣候的悲歌似的旋律。這主題發展下去,並由銅管樂器築起高潮。經撥奏的小結尾後,進入中板的發展部。
發展部開始於第1主題動機的變形,再加入第2主題趨於高潮。以前出現的主題的片段,在各種樂器上改變形狀一再反復。第1主題在其頂點輝煌的再現。第2主題的再現比在呈示部長,規模也增大。銅管的號曲築起高潮,並暫且穩定下來。但重新開始慢慢高漲,低音弦與定音鼓持續音形一直持續,銅管號曲高唱。這一段一直撼動聽者的心情,最後雄壯的銅管號曲結束全曲。


經典版本欣賞
伯恩斯坦指揮維也納愛樂(金廳)

伯恩斯坦棒下這場西貝流士第二號交響曲音樂會絕對是一場難忘的經歷。―奧地利新皇冠報

伯恩斯坦在與維也納愛樂曾一起完成了叫好又叫座的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交響曲全集、馬勒(Gustav Mahler)全集等。自1980年代起他也開始與維也納愛樂合作西貝流士(Jean Sibelius)交響曲全集影像的計劃。然而最可惜的是,這個計劃在伯恩斯坦 1990年去世之際中止,只留下了第一、二、五、七號等四首交響曲,因此這段影片更顯得彌足珍貴。

曲式段落分配
按↓藍色數字直接進入段落欣賞

I. Alegretto 0:45
A 1:45
B 3:03
C 3:45
D 4:05 
E 4:49 
F 
G 
H 6:05 
I 
J 
K 6:51 
L 7:58 
M 
N 8:29 
O 
P 10:22 
Q 10:32 
R 10:45 
S 11:03 

II. Andante 11:55 
A 12:03 
B 13:20 
C 15:10 
D 16:05 16:40 
E 18:24 
F 19:22 
G 20:55 
H 21:24 
I 22:15 
K 
L 25:40 
M 
N 
O 28:40 
P 29:15 

III. Vivacissimo 30:15 
E 31:51 
L 36:35 

IV. Finale 36:40

補充影片 

西貝流士第一號交響曲
伯恩斯坦指揮維也納愛樂(1992年)

點開影片之後,一系列芬蘭之地理影像,以及許多模擬戰亂畫面,充分反映出西貝流士創作時芬蘭特殊的歷史背景,可以感受到西貝流士音樂中那股對於暴政不屈服的堅忍意志,更能讓人體會到會和芬蘭人那麼愛他。

 

開卷蹦藝術.享受靜謐閱讀時光

 

各類合作提案,聯繫方式: 

*手機:0917.670.518 
*Line:https://line.me/ti/p/LB1ro0P0AU 
*E-mail:jenpin888@gmail.com

 

馬上分享給更多喜愛音樂的好友們🎵
 
  BONART_Webmaster
更多音樂新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