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N音樂】聖桑第三號交響曲《管風琴》(Organ)
Third Symphony of Saint-Saëns “Organ”

– 資訊整理共享於網路,一起欣賞音樂與藝術之美 –
蹦藝術 | BONART


法國作曲家聖桑

聖桑是一位複雜而矛盾的作曲家,他認為自己其實是一個折衷主義者,他的音樂發展出明確的民族主義傾向,但試圖不在自己的音樂中表現出過多私人情感。

他的作品對法國樂壇及後世帶來深遠的影響,重要的作品有《動物狂歡節》、《骷髏之舞》、《參孫與達利拉》等。


卡米爾.聖桑(Camille Saint-Saens,1835 ∼1921)出生於十九世紀中葉的巴黎,當時作曲家與音樂蕭邦、李斯特、白遼士皆曾活躍於此;文學家波特萊爾 (Charles Baudelaire, 1821-1867)巴爾札克(Honore de Balzac, 1799-1850)、雨果(Victor Hugo, 1802-1885),大仲馬(Alexandre Dumas, 1802-1870)與小仲馬(Alexandre Dumas fils, 1824-1895)父子等名家皆前後薈萃於這充滿藝術氣息的迷人城市。聖桑在這樣藝文起飛的環境下誕生。

 

1835年的巴黎街景

Boulevards, Paris 1835 Joseph Mallord William Turner 1775-1851

 

 

 

1835年 巴黎協和廣場一景


1835年 凡多姆廣場一景(蕭邦曾居住於此)


繼莫札特之後的神童

我們常說的神童:「 一歲會走、二歲拿筆、三歲寫文、四歲作詩」(閩南語)如果套用在聖桑身上,簡直是再適合不過了

聖桑是位神童,2歲時在姨媽的啟蒙下開始學習鋼琴,不僅能夠準確的識譜,更對音樂有驚人的理解力;年僅3歲半就創作了個人第一首小曲,這首創作至今仍被保存在法國的國家圖書館中。

 

1846年 11歲的聖桑

 

擅長管風琴演奏的聖桑,曾於巴黎各教堂中以演奏管風琴為生。1857年,他更取代了 Lefébure-Wely 這位傑出管風琴師的地位,於 Église de la Madeleine 任職二十年,他以每週音樂即興演奏吸引了無數巴黎大眾,1866年時,李斯特更尊稱聖桑為世界上最偉大的管風琴家。

聖桑演奏管風琴照片(1905-1910)

 

Église de la Madeleine 大教堂外貌

 

Église de la Madeleine 教堂內部

 

 

 

延伸閱讀

【BON音樂】記錄 2019/04/15 The Fire of Notre-Dame de Paris  巴黎聖母院大火

 

法國另一重要作曲家佛瑞於Église de la Madeleine 司琴之演奏姿態:

Fauré à l’orgue de l’Eglise de la Madeleine (Revue Musica 1905)

 

Église de la Madeleine歷任管風琴演奏家

(基本資料整理於網路與維基百科,並附上超連結方便檢索)

 

聖桑多才多藝,早年曾涉獵地質學、考古學、植物學及昆蟲學,他亦是一位數學專家。

除了作曲、演奏及撰寫音樂評論外,他還與歐洲知名的科學家進行討論,以及撰寫關於聲學、巫術科學、羅馬劇院裝修及古老樂器的學術文章。

聖桑亦是法國天文學會的成員;他舉辦關於海市蜃樓的講座,又懂得按自己的要求製作望遠鏡,以及按如日食般的天文現象來計劃演奏會。

1870年,聖桑參與了國家防衛軍,並參加了普法戰爭。1871年普法戰爭後,為激勵法國作曲家的創作與發揚法國新音樂精神,而創立國家音樂協會(National Society of Music)。聖桑以組織主席身分,公開首演社團成員的作品,包括佛瑞、法朗克、拉羅及他本人的作品,逐漸地他成為塑造法國音樂將來的重要人物。

提攜後輩的不遺餘力,對當代法國音樂發展有著影響卓著的貢獻。

 

1913年聖桑的告別音樂會,由指揮家皮耶.孟都指揮

Saint-Saëns at the piano for his planned farewell concert in 1913, conducted by Pierre Monteux

 

在聖桑86年的生命歷程中所創作的作品類型、數量皆眾多,他還是第一位寫作電影音樂的著名作曲家,1908年他為電影《暗殺吉斯大公》配樂。除了兩次羅馬大獎的失利,在作曲和演奏的事業上可謂相當順遂。

聖桑表示自己作曲就像「蘋果樹結果般的自然」,一生共創作了五首交響曲,四首管弦音詩、十三部歌劇、五首鋼琴、兩首大提琴和三首小提琴協奏曲,以及許多的鋼琴、聲樂、室內樂曲等。

 

普法戰爭之後的法國交響曲代表作

交響樂的創作,在19世紀後半的法國屬於艱困時期。尤其鄰近的德國有了華格納充滿神話、童話與感染力超強的旋風式交響語彙,相比之下,法國交響音樂創作,更顯得處在人才荒的狀況。雖有前人白遼士的《幻想交響曲》創造出新的法國交響樂之聲,但交響音樂遲遲未能在法國建立穩固的基礎與傳統。

尤其,每當交響樂被演奏時,傳統上經常都以德、奧作曲家之交響曲為主(海頓、莫札特、孟德爾頌、舒曼、布拉姆斯…),尤其是貝多芬的交響曲,更被視為交響音樂最具代表性之作曲家。

連法國的聽眾們,也經常對法國交響樂之發展抱持懷疑態度。(我們的未來到底在哪裡~~)

雖然奧芬巴赫的輕歌劇帶來了音樂的趣味,但實際審視,法國交響音樂在某種程度上被過度講究場面的大歌劇以及輕浮的康康舞、香噴噴的大腿與香檳等豪奢享受掩蓋,大大地減弱了音樂代表性。

非常值得一提的,就是華格納更曾宣稱,在貝多芬的第九交響曲《合唱》之後,任何人寫交響曲,都是「徒勞」的,因為不可能超越貝多芬這座高山之巔,唯一的解決方案就是「樂劇」(Muzik Drama),因此他也堅持他的「樂劇」不是「傳統歌劇」。

自詡為嚴肅音樂作家的聖桑,雖然欣賞華格納的音樂才華,但並不認同華格納的音樂理念;因為難道在貝多芬之後,任何人都不能寫作交響音樂嗎?

所以他決心創作一​​部全新的交響曲~這會是一部偉大的交響曲,更將振興法國學派,證明法國人能寫作出色的交響音樂,不但在精神上能代表國家民族理念,更能進一步代表國家,歷史留名。

於是,終於到了1886年,創作出《管風琴》交響曲,不但是個人代表作,也在1890年代提振了法國交響音樂創作之聲勢,進而帶領了後續人才輩出的下一世代,其重要性更是不言可喻。

 

聖桑:第三號交響曲《管風琴》

首演資訊

樂曲完成於1886年,獻給好友作曲家李斯特。

首演於同年5月19日,英國倫敦 St. James Hall,由聖桑本人擔任指揮家,指揮皇家愛樂樂團(Royal Philharmonic Society)

聖桑指揮照

 

加入管風琴 恢宏雋永

聖桑本身也是琴藝超群的管風琴家,他人生進入成熟圓融階段創作此曲,更完美呈現管風琴氣勢恢弘、與管弦樂團融合的華麗多彩的音色。尤其第二樂章(1b.)美極了,或許成為聖桑紀念與詮釋好友李斯特一生的墓誌銘,優美與超凡入聖之氛圍,非常值得一聽。

 

獻給李斯特

第三號交響曲《管風琴》,可說是聖桑最廣為人知的交響作品,也是晚年集作曲與演奏之大成。本曲獻給作曲家好友李斯特,雖然李斯特於當年(1886年)逝世,但樂曲構思過程兩人皆保持有交流互動。《管風琴》於1886年5月19日倫敦首演,由聖桑親自指揮。李斯特意知道聖桑將此曲題獻給自己,但因身體因素無法參與出席英國首演;首演於五月完成之後,李斯特於7月31日逝世後,聖桑更在樂譜上註明「紀念李斯特」(A la mémoire de Franz Liszt)

而在創作的過程中,聖桑也深深明白,這樣的樂曲編制(交響曲+管風琴)將是他一生中唯一的嘗試,自此不會再有類似的作品出現。他曾說過:「我已將我的所有灌注其中,我所完成的一切,將很難再有第二次如此巔峰的創作。」


認識管風琴

管風琴音樂跨越整個西洋音樂史。崇拜上帝與宗教信仰中心的教堂,是管風琴音樂的發源;除了巴洛克時期深奧的《聖詠》與《賦格》等浩瀚,管風琴與弦樂、木管、銅管等樂器及聲樂合奏的室內樂作品,同樣在歷史發展中都佔有同樣重要的地位。即使進入浪漫時期乃至現代,管風琴作品依然活躍在世界音樂舞台中央~其實您不一定知道的是,管風琴音樂作品數量之多,在鍵盤樂器中僅次於鋼琴。

「以氣發聲」、「管為音色」更是管風琴獨特的魅力所在。

 

管風琴字源解說:

(基本資料整理於網路與維基百科,並附上超連結方便檢索)

「樂器之后」管風琴 (Königin der Instrument)是一個非常獨特的樂器,它可大可小,大至七層鍵盤的巨型管風琴,小巧至可隨身攜帶。

不同型式的管風琴,除了音栓裝置各有差異,大小必視場地外,其外觀亦各有千秋:有燕巢型的,太陽型的,裝飾以無數的演奏天使型的,或毫無外殼的,而較現代化的造型,則有手的形狀、孔雀造型,甚而貌似太空船,另外亦有安裝在教堂之外的特殊管風琴。

管風琴之英文為organ,法文orgue,德文Orgel,拉丁文organum,西班牙文 organo,義大利文organo等等

字源自希臘文「öpyavov」 ( organon ),本意為工具、器具之意,含義較廣,在音樂領域可稱它為「樂器」。在早期,這個名稱其實是非常廣義的,亦可表器具,而不似今日,只是專指某一種特定的樂器。

 

科普時間:管風琴的發聲原理


循環曲式

聖桑利用「循環曲式」寫成此交響曲:本交響曲共分兩個樂章,而每一個樂章又可再分成兩個部分,因此我們也將此曲視為標準的古典交響曲的四樂章曲式,甚至許多唱片錄音也將此「兩樂章各兩部分」之段落,直接分為四軌~六軌,方便聽眾挑選欣賞。

卡拉揚1982年指揮柏林愛樂版,將此交響曲非為四段:1a、1b 與 2a、2b:

 

但若以1961年奧曼第指揮費城管弦樂團版本為例,就將本交響曲細分為七段,每個重要的速度轉換皆分軌方便欣賞:


 

祖賓梅塔指揮柏林愛樂精華版


總譜欣賞版

1-1 Adagio – Allegro moderato

Introduction: 00:00

1st movement: 00:07

Organ’s first appearance: 10:34

2nd movement: 20:11

Piano’s first appearance: 21:46

Triangle’s first appearance: 21:50

Cymbals’ first appearance: 22:04

Triangle’s last appearance: 26:04

First passage of piano played by 4 hands: 27:57

Cymbals’ first triumphal hit: 28:42

Bass Drum’s first appearance and first hit with cymbals: 29:10

FF Section, Stringendo: 34:56

Bass Drum and Cymbals’ last hit: 36:17

 

1-2  Poco adagio

 

2-1 Allegro moderato – Presto

 

2-2 Maestoso – Allegro

 

第四樂章段落整理

四手聯彈出現: 27:57

銅鈸首次勝利敲擊: 28:42

大鼓出現與銅鈸: 29:10

《末日經》段落: 34:28

《末日經》+第四樂章主題最終段落: 34:56

結束前特別的3/1拍號: 36:00

 

第四樂章(2b)採用的《末日經》(震怒之日)主題

 

楊頌斯指揮巴伐利亞廣播交響樂團

Mariss Jansons 指揮
Iveta Apkalna 管風琴

Camille Saint-Saëns
Symphony No 3 in C minor, Op 78 ‘Organ’

  • 1 Adagio – Allegro moderato – Poco adagio
  • 2 Allegro moderato – Presto – Maestoso – Allegro
1:00 – 1a. Adagio — 2:13 Allegro moderato

11:24 – 1b. Poco adagio

21:09 – 2a. Allegro Moderato — Presto

28:59 – 2b. Maestoso — Allegro

 

Riccardo Minasi指揮法蘭克福廣播交響樂團

Riccardo Minasi  指揮
Iveta Apkalna  管風琴

Camille Saint-Saëns: Symphony No 3 in C minor, Op 78 ‘Organ’

  • 1 Adagio – Allegro moderato – Poco adagio
  • 2 Allegro moderato – Presto – Maestoso – Allegro
0:30 – 1a. Adagio — 1:40 Allegro moderato

12:05 – 1b. Poco adagio

22:40 – 2a. Allegro Moderato — Presto

30:31 – 2b. Maestoso — Allegro

 

Saint Saëns Symphony No 3 Organ

Myung Whun Chung & Radio France Philharmonic

1.Adagio — Allegro moderato — Poco adagio 0:00

2.Allegro moderato — Presto 20:50

3.Maestoso – Allegro 28:11

 

Camille Saint-Saëns – Organ Symphony

Myung-Whun Chung conducting the LSO in 1996

1. I – Adagio – Allegro moderato – 0:00

2. – Poco adagio 09:35

3. II – Allegro moderato – Presto – 19:20

4. – Maestoso – allegro 26:17

 

最後Finale.管風琴改編版


【補充資料】電影配樂也瘋狂

1995年的迪士尼電影《我不笨,所以我有話說 (Babe)》,電影結束前的Ending Credit,也使用了《管風琴》交響曲最後的雄偉宏大主題❤️,連前面段落音樂風格都很有《動物狂歡節》的風味~

大家一起聽聽看😉

 

【趣味話題】舒伯特《未完成》交響曲AI版

 

Discover Saint-Saëns ‘Organ’ Symphony – Podcast Ep. #4

 

【BON話題】最棒與最糟的《管風琴》交響曲錄音

《管風琴》交響曲真的好難啊~演奏得好的版本,錄音不一定好;錄得好的,演奏也不一定是最好的,想要找到一個演奏與錄音俱佳的版本,真的需要天時地利人和…還有器材跟錄音團隊!真的是一首超級困難的交響曲…XD😂

 

巴倫波因版

 

馬替農版

 

Paul Pray 版(1957年)

 

Edo de Waart 版

 

 

開卷蹦藝術.享受美好閱讀時光

☕️一杯咖啡.一點心意.支持蹦藝術☕️

 

各類合作提案,聯繫方式:

*手機:0917.670.518 
*Line:https://line.me/ti/p/LB1ro0P0AU
*E-mail:jenpin888@gmail.com
馬上分享給更多喜愛音樂的好友們🎵
 
  BONART_Webmaster
更多音樂新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