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N音樂】大人的蕭邦鋼琴大賽講堂 第二講 – 蕭邦鋼琴大賽的歷史沿革
All Master Class about Frédéric Chopin -2

– 資訊整理共享於網路,一起欣賞音樂與藝術之美 –
蹦藝術 | BONART


 

課程網頁

蕭邦鋼琴大賽講堂課程大綱

  • │第一講:浪漫代名詞─鋼琴詩人蕭邦│

蕭邦出生於1810年,從小就是一位鋼琴神童,很年輕就享譽國際,成為知名的鋼琴家與作曲家。在他短暫而燦爛的39年生命中,他致力於鋼琴曲目的創作,也留下了豐富的鋼琴作品。在這第一次的直播課程中,老師將帶領學員認識鋼琴詩人蕭邦的藝術生命歷程與他的精彩作品解析。

  • │第二講:蕭邦鋼琴大賽的歷史沿革│

五年一次的蕭邦鋼琴大賽,以往一定要親臨波蘭才能參與,而現今疫情改變了賽事規則,這次轉以線上直播的形式公開轉播賽程,讓更多喜愛音樂的人有機會同步參與這場國際盛事。

每項大賽,都有其獨特的歷史沿革和比賽規則。林仁斌老師將用深入淺出、搭配過往比賽精彩影音撥放的方式,讓學員更了解蕭邦鋼琴大賽的歷史沿革和比賽規則。跟著專業導聆一起共享經典,了解更多樂曲內涵。您會更清楚評審團的評分標準,也會認識歷屆知名的大賽得主和他們的演出。

  • │第三講:第一輪曲種分析│

蕭邦鋼琴大賽總共分為4輪比賽。每一輪比賽都有規定指定的曲種。今年的第一輪比賽,參賽者將由蕭邦所創作的練習曲、夜曲、船歌、敘事曲和詼諧曲中,挑選作品演奏。老師也將趁此機會,帶領學員認識以上不同的蕭邦作品、並觀賞導聆過往比賽作品。

  • │第四講:第二輪曲種分析│

這一場直播,則將重點放在講解第二輪比賽的曲種分析,包括敘事曲、詼諧曲、幻想波蘭舞曲、華爾滋、波蘭舞曲等。老師也將在直播中,帶領學員認識以上不同的蕭邦作品、並導聆過往比賽作品。

  • │第五講:第三輪曲種分析│

這一場直播,將講解第三輪比賽的曲種分析,包括第二號與第三號鋼琴奏鳴曲、前奏曲、馬祖卡舞曲等。老師也將在直播中,帶領學員認識以上不同的蕭邦作品、並導聆過往比賽作品。

  • │第六講:決賽─最終賽場導聆│

這一週隨著蕭邦鋼琴大賽進入決賽,老師也將帶領學員們認識決賽的兩首指定曲目,蕭邦所創作的兩首無比浪漫的鋼琴協奏曲,認識協奏曲的由來、不同樂章的安排並導聆作品。

  • │第七講:認識2021總決賽入圍之鋼琴音樂家│

能夠進入蕭邦鋼琴大賽總決賽的,都是國際間知名的新興鋼琴新秀。老師將帶領學員認識本屆進入總決賽的鋼琴家名單,並認識他們的作品與演奏。

  • │第八講:導聆最終比賽結果│

最後一次講堂,老師將帶領學員回顧總決賽的轉播,導聆精彩演奏片段,並且與大家一同回顧第18屆蕭邦鋼琴大賽會後總評。

※本課程大綱僅供參考,授課老師將視班級學員學習進度有所調整。

 

蹦藝術特別與大人社團規劃全系列八堂課程,跟著我們,更深入了解這位浪漫時期的著名作曲家。 

 

蕭邦音樂大全集欣賞

 

延伸閱讀 林仁斌老師專訪:

2021年最新課程資訊

★欲報名可洽客服02-2662-0332

每週二班(下午14-16點)

大人的音樂欣賞課(第三期)-經典歌劇(9/28週二下午班,共4堂):認識歌劇X經典愛情X大師巨作

每週四班(下午14-16點)

大人的音樂欣賞線上直播課(第二期)-電影音樂(9/23週四下午班,共5堂):輕鬆聽懂電影音樂


課程重點:

蕭邦鋼琴大賽歷史.沿革與大賽章程介紹

「鋼琴詩人」蕭邦畢生創作幾乎以鋼琴曲為主,雖然他不少作品技巧艱深,但音樂卻從不以炫技為最終目的,樂曲中特有的詩意和細膩的情感、浪漫的和弦與精緻的音符,為他博得「鋼琴詩人」的雅稱,也是最為後世喜愛的作曲家之一。每隔五年於蕭邦故鄉舉辦之波蘭國際蕭邦鋼琴大賽,更是純粹以蕭邦音樂由初賽演奏至最後一輪的國際大賽。

五年一次的蕭邦鋼琴大賽,以往一定要親臨波蘭才能參與,而現今疫情改變了賽事規則,這次轉以線上直播的形式公開轉播賽程,讓更多喜愛音樂的人有機會同步參與這場國際盛事。

每項大賽,都有其獨特的歷史沿革和比賽規則。林仁斌老師將用深入淺出、搭配過往比賽精彩影音撥放的方式,讓學員更了解蕭邦鋼琴大賽的歷史沿革和比賽規則。跟著專業導聆一起共享經典,了解更多樂曲內涵。您會更清楚評審團的評分標準,也會認識歷屆知名的大賽得主和他們的演出。

 

蕭邦國際鋼琴大賽Międzynarodowy Konkurs Pianistyczny im. Fryderyka Chopina)是五年一度的國際鋼琴比賽,1927年由波蘭鋼琴家茹拉夫萊夫創辦,於音樂家蕭邦的故鄉——波蘭首都華沙國家愛樂廳舉行,波蘭政府為每屆大賽提供五百萬茲羅提(約100萬美元)的資助。(基本資料整理自網路與維基百科,並附超連結方便檢索)

 

鋼琴界的最頂級賽事:華沙國際蕭邦鋼琴大賽

鋼琴詩人 – 蕭邦

「鋼琴詩人」蕭邦(Frédéric François Chopin, 1810-1849)一生創作之作品,多以鋼琴曲為主,並且在鋼琴技巧演進史上佔有極重要的地位,故得名「鋼琴詩人」。

照片為1849年,蕭邦於人世間最後一張照片:

「鋼琴詩人」蕭邦(Frédéric François Chopin, 1810-1849)
「鋼琴詩人」蕭邦(Frédéric François Chopin, 1810-1849)

 

蕭邦在鋼琴樂曲中有著多樣性的創作能力,並對於許多曲式的創作,有著劃時代的創新突破與重要地位。

 

先來點好聽的音樂.邊聽邊看網頁吧❤️

音樂列表與時間軸:

00:00~8:31 – G小調敘事曲 Ballade no. 1 in G minor, Op. 23 Performer: Jason Chiu
8:31 ~ 20:59 – 第四號敘事曲 Ballade no. 4, Op. 52 Performer: Jaehyun Park
20:59 ~ 29:58 – 升F大调船歌 Barcarolle, Op. 60 Performer: Olga Gurevich
29:58 ~ 37:00 – 練習曲 作品25 第七首 Etude Op. 25 no. 7 in C sharp minor- ‘Cello’ Performer: Edward Neeman
37:00 ~ 38:50 – 練習曲作品10第1號「瀑布」 Etude Op. 10, no. 1 in C major – ‘Waterfall’ Performer: Edward Neeman
38:50 ~ 41:08 – 練習曲作品10第10號 Etude Op. 10, no. 10 in A flat major Performer: Edward Neeman
41:08 ~ 43:28 – 練習曲作品10第11號 Etude Op. 10, no. 11 in E flat major Performer: Pandora Selfridge
43:28 ~ 46:28 – 練習曲作品25第1號 Etude Op. 25 no. 1 in A flat major – ‘Aeolian Harp / Shepherd Boy’ Performer: Donald Betts
46:28 ~ 50:16 – 練習曲作品25第11號「冬風練習曲」 Etude Op. 25 no. 11 in A minor – ‘Winter Wind’ Performer: Edward Neeman
50:16 ~ 55:43 – 幻想即興曲 Fantaisie – Impromptu, Op. 66 Performer: Frank Levy
55:43 ~ 59:17 – 第五號馬厝卡舞曲降B大調 Mazurka in B-flat major, Op. 7 no. 1 Performer: Luis Sarro
59:171:04:57 第1號夜曲降B小調 Nocturne in B flat minor, Op. 9 no. 1 Performer: Olga Gurevich
1:04:57 ~1:11:58 第3號夜曲降B大調 Nocturne in B major, Op. 9 no. 3 Performer: Xuan He

1:11:581:16:24 – 第2號夜曲降E大調 Nocturne in E flat major, Op. 9 no. 2 Performer: Frank Levy
1:16:24 ~1:23:31 – 夜曲Op. 48升F小調 Nocturne in C minor, Op. 48 no. 1 Performer: Luke Faulkner
1:23:31 ~ 1:40:57 – 第六號波蘭舞曲降A大調「英雄」Polonaise in A flat major ‘Heroique’, Op. 53 Performer: Francis King-Smith
1:40:57 ~ 1:47:11 – 第三號波蘭舞曲 A大調「軍隊」Polonaise in A major ‘Military’, Op. 40 no. 1 Performer: Aya Higuchi
1:47:11 ~ 1:50:17 – A小調圓舞曲 Waltz in A minor, B. 150 Performer: Aya Higuchi


蕭邦鋼琴大賽起源

→波蘭建國與歷史

波蘭是位於東歐平原西斯拉夫人國家,根據考古發掘資料,波蘭最晚在舊石器時代中期已經有人類捿息。公元前700年新石器時代晚期,斯拉夫人在波蘭定居。10世紀,波蘭人開始建立國家。其後的11~15世紀,波蘭國勢都非常的強盛,波蘭-立陶宛聯合王國成為抵禦金帳汗國入侵的歐洲之盾、並且成為歐洲面積最大的國家。16世紀是波蘭的黃金時代,波蘭身兼歐洲大國和世界貿易大國的雙重身份、文化也得到長足的發展。但從17世紀中期開始,因為俄羅斯和普魯士的崛起使波蘭走向衰弱、大國地位明顯被削去。

18世紀時,古老的貴族民主制面對新興的專制君主制已經無以為繼,至19世紀期間,波蘭最終被鄰國蠶食和瓜分,在歐洲地圖上消失123年。(被蠶食與瓜分的悲慘19世紀~這就是蕭邦的年代)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波蘭才得以復國,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在蘇聯和納粹德國兩個強大鄰國夾縫中生存的波蘭很快就再次亡國。戰後,波蘭的共產黨建立人民共和國、開始共產主義建設。1989年,波蘭的團結工會獲得政權,結束共產黨統治後開始民主化,轉向西方的資本主義制度,劇烈的轉型帶來陣痛和經濟衰退,加劇城鄉差距。1999年和2004年,波蘭分別加入北約和歐盟。

 

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波蘭重新建國。

當時社會風氣普遍較為重視物質生活,而非藝術、音樂等品味生活的元素。波蘭人雖有自己的國家,但有一批藝術家卻認為波蘭該復興自己的音樂藝術文化,這位最值得年輕人一聽的波蘭作曲家,就是蕭邦。

當時許多波蘭年情人不知道蕭邦是誰?也有波蘭人說聽了蕭邦的音樂,覺得是糜靡之音。

波蘭鋼琴家與華沙音樂院教授如拉夫列夫(Jerzy Żurawlew, 1886-1980),師承著名的蕭邦詮釋專家:亞歷山大·米查沃夫斯基 (Alexander Michałowski) ,而亞歷山大·米查沃夫斯基師承蕭邦教導過最傑出的學生之一:卡爾·米庫利 (Carl Mikuli),一脈相傳的道地蕭邦原汁原味波蘭風格。

如拉夫列夫畢生投注極大的熱情於教學與蕭邦音樂的傳承,並一生以此為致力目標。 除了培養出好幾位鋼琴家外,他積極參與社區和文化藝術活動。有鑒於越來越多年輕人不知蕭邦是誰?他歷經不懈努力與奔走,終於在1927年,成功於波蘭華沙創辦以蕭邦為名的國際鋼琴大賽。

時至今日,這項以單一作曲家與作曲家人生所有作品為比賽內容的國際音樂大賽,不但成為比賽最大特色,更成為所有國際音樂賽事中歷史最悠久的大賽之一,也讓今日的波蘭人對於擁有蕭邦,深深引以為傲。

五年一度的蕭邦鋼琴大賽,重要性更被譽為為「音樂界的奧運」。

 

波蘭鋼琴家與華沙音樂院教授如拉夫列夫(Jerzy Żurawlew, 1886-1980)

Jerzy Żurawlew (1886-1980), initiator and many-times member of the Competition jury (c. 1927)

 

為何五年舉辦一次?

蕭邦鋼琴大賽從1927年開始,設定每五年舉辦一次(中間1942-1949年間因華沙在二戰中被摧毀而中斷),可說是波蘭藝文界殿堂級的最重要事件,每次舉辦皆獲得全球矚目。相較多數國際音樂大賽多為 3-4 年就舉辦一屆,蕭邦鋼琴大賽設定 5 年才一屆,比4 年一屆的奧運還久。

據說主辦單位也曾想要縮短年限,但後來認為藝術與傑出演奏者培養,需仰賴的時間沉澱與長期準備:每 5 年如果能有一位頂尖鋼琴家的誕生,已實屬不易,因此作罷。

要準備蕭邦鋼琴大賽並不容易,需要精通的曲種與曲目非常多;雖然是單一作曲家之作品,但每種樂曲曲式均要掌握演奏風格與技巧,更是難上加難;加上比賽評審均為國際一流蕭邦專精演奏家與教授,要通過這些專家們的一致認可,才有機會脫穎而出。

 

蕭邦大賽歷史 紀錄片


 

2021年第18屆蕭邦鋼琴大賽時程表

預選賽已於7月12日-23日間,於華沙舉行。(本屆共超過500人申請參賽,最終經過錄音選拔與出賽實際演奏之後,共87人入圍

正式第一輪將於10月2日起開打~

2021年第18屆蕭邦國際鋼琴大賽時程表

 

第18屆國際波蘭蕭邦鋼琴大賽

寫在10月賽事前 – 87位入圍者名單總揭曉

大賽官方非常細心地刊出每一位選手的半身照片與名字~這些優秀的鋼琴家們即將在10月2日起正式賽事中發光發熱😘 (👉🏻官網名單

期待與祝福🌟

預賽通過名單:

各國家入選人數:

中國入選22位
波蘭入選16位
日本入選14位
韓國入選7位
義大利入選6位
台灣入選3位
  1. Leonora Armellini, Italy
  2. J J Jun Li Bui, Canada
  3. Michelle Candotti, Italy
  4. Kai-Min Chang, Chinese Taipei(張凱閔)
  5. Junhui Chen, China
  6. Xuehong Chen, China
  7. Zixi Chen, China
  8. Hyounglok Choi, South Korea
  9. Federico Gad Crema, Italy
  10. Aleksandra H. Dąbek, Poland
  11. Alberto Ferro, Italy
  12. Yasuko Furumi, Japan
  13. Alexander Gadjiev, Italy/Slovenia
  14. Martin Garcia Garcia, Spain
  15. Eva Gevorgyan, Russia/Armenia
  16. Jorge Gonzalez Buajasan, Cuba
  17. Joanna Goranko, Poland
  18. Chelsea Guo, U.S.A.
  19. Eric Guo, Canada
  20. Saaya Hara, Japan
  21. Yifan Hou, China
  22. Wei-Ting Hsieh, Chinese Taipei(謝維婷)
  23. Kaoruko Igarashi, Japan
  24. Riko Imai, Japan
  25. Junichi Ito, Japan
  26. Asaki Iwai, Japan
  27. San Jittakarn, Thailand
  28. Jooyeon Ka, South Korea
  29. Nikolay Khozyainov, Russia
  30. Su Yeon Kim, South Korea
  31. Aimi Kobayashi, Japan
  32. Mateusz Krzyżowski, Poland
  33. Jakub Kuszlik, Poland
  34. Shushi Kyomasu, Japan
  35. Hyuk Lee, South Korea
  36. Jaeyoon Lee, South Korea
  37. Xiaoxuan Li, China
  38. Bruce (Xiaoyu) Liu, Canada
  39. Julia Łozowska, Poland
  40. Xuanyi Mao, China
  41. Tomasz Marut, Poland
  42. Yupeng Mei, China
  43. Arsenii Mun, Russia
  44. Viet Trung Nguyen, Vietnam/Poland
  45. Georgijs Osokins, Latvia
  46. Jinhyung Park, South Korea
  47. Yeon-Min Park, South Korea
  48. Jiana Peng, China
  49. Leonardo Pierdomenico, Italy
  50. Zuzanna Pietrzak, Poland
  51. Hao Rao, China
  52. Yangyang Ruan, China
  53. Sohgo Sawada, Japan
  54. Aristo Sham, China, Hong Kong
  55. Miyu Shindo, Japan
  56. Talon Smith, U.S.A.
  57. Kyohei Sorita, Japan
  58. Szuyu Su, Chinese Taipei(蘇思羽)
  59. Hayato Sumino, Japan
  60. Aleksandra Świgut, Poland
  61. Rikono Takeda, Japan
  62. Shun Shun Tie, China
  63. Sarah Tuan, U.S.A.
  64. Chao Wang, China
  65. Zitong Wang, China
  66. Zijian Wei, China
  67. Marcin Wieczorek, Poland
  68. Andrzej Wierciński, Poland
  69. Victoria Wong, Canada
  70. Yuchong Wu, China
  71. Lingfei (Stephan) Xie, Canada/China
  72. Zi Xu, China
  73. Yuanfan Yang, United Kingdom
  74. Anastasia Yasko, Russia
  75. Andrey Zenin, Russia
  76. Boao Zhang, China
  77. Yilan Zhao, China
  78. Ziji Zhao, China

筆者再補充:這9位直接保送第一輪的隱藏版狠角色:

  1. Piotr Alexewicz, Poland (2020全波蘭華沙國際鋼琴大賽首獎)
  2. Avery Gagliano, U.S.A. (2020邁阿密國際鋼琴大賽首獎)
  3. Adam Kałduński, Poland (2020全波蘭華沙國際鋼琴大賽二獎、2019北京鋼琴大賽首獎)
  4. Szymon Nehring, Poland (2017特拉維夫鋼琴大賽二獎)
  5. Evren Ozel, U.S.A. (2020邁阿密國際鋼琴大賽二獎)
  6. Kamil Pacholec, Poland (2019國際潘德列斯基鋼琴大賽二獎)
  7. Piotr Pawlak, Poland (2017年Darmstadt蕭邦國際鋼琴大賽首獎、 2020全波蘭華沙國際鋼琴大賽二獎)
  8. Yutong Sun, China ( 2018西班牙桑坦德 Paloma O’Shea 國際鋼琴大賽二獎)
  9. Tomoharu Ushida, Japan (2018年日本國際濱松鋼琴大賽二獎)

 

筆者補充:台灣入圍三位年輕音樂家

謝維庭,出生於1996年,師事張欽全,4歲時開始演奏,師大附中就讀高三時赴巴黎深造,跟隨教授蜜雪兒‧貝洛夫(Michel Beroff)和助教洛朗‧卡巴索(Laurent Cabasso),曾獲2014年德國埃特林根國際比賽(Ettlingen InternationalCompetition)二等獎等多項大獎。

蘇思羽,1998年出生於台南,被台灣樂界公認天才型鋼琴家,4歲由母親啟蒙,從小就有絕對音感與視譜視奏能力,表現出色,曾多次在國內外大賽屢獲佳績,在美國寇帝斯音樂學院攻讀。

張凱閔,2001年出生於台灣彰化,曾拿過庫柏國際鋼琴大賽(Thomas & Evon Cooper InternationalCompetition)二獎,目前就讀美國歐柏林音樂學院,受教於鄧泰山門下。

 

蕭邦鋼琴大賽規章


 

大賽規則與評審制度

  • 有年紀限制。(本屆年紀限制為1990年至2004年間出生)

  • 共有四輪競賽。第一輪(夜曲、練習曲、詼諧曲)、第二輪(敘事曲、前奏曲、圓舞曲及波蘭舞曲)、第三輪(即興曲、奏鳴曲及整組馬祖卡舞曲)至最後決賽(蕭邦的第一號或第二號鋼琴協奏曲擇一完整演奏),選手都需要在每一階段、每種曲目呈現最高水準,才有可能晉級。

  • 複合評選制度。十多位評審會以「Yes/No制」、「25分制」、「55分制」等方式打出分數,並誠實標示出自己的學生「S」,避免藝術評分可能因此產生之不公平。

  • 僅六位入選總決賽。須為前三個輪「累積分數」最好的前六位。他們將與華沙愛樂管弦樂團合作,演奏蕭邦的第一號或第二號鋼琴協奏曲。

     


 

→第18屆蕭邦鋼琴大賽評審群與介紹

 


 

→歷屆首獎得主與得獎者

 


 

大賽歷史與重要事件整理

蹦藝術整理.引用自 MUZIK 雜誌  2015-10  Vol. 102 /

第一屆蕭邦鋼琴大賽於1927年1月23至30日比賽,有八個國家26位參賽者。評審委員有12名,但清一色為波蘭音樂家,當時認為只有波蘭人能把蕭邦音樂的民族性做正確的評價。結果第一名為蘇聯的列夫.歐柏林(Lev Oborin),蘇聯作曲家蕭斯塔科維契也參加比賽,但沒有得名。

2.Stanislaw Szpinalska(波蘭)
3.Roza Etkin-Moszkowska(波蘭)
4.Grigori Ginzburg(蘇聯)
1932年3月舉行第二屆,參加人數增加到十八國89位參賽者,評審委員增加到14位。有五名外國音樂家參與評審,法國名鋼琴家瑪格麗特.隆(Marguerite Long,1874∼1966)及拉威爾(Maurice Ravel,1875∼1837)也參加評審。前六名名單如下:

1.Alexaindre Uninsky(原為俄國基輔音樂畢業,但報名時沒有填國籍)
2.Imre Ungar(匈牙利)
3.Boleslaw Kon(波蘭)
4.Abramlur(蘇聯)
5.Lejos(Louis) Kenter(匈牙利)
6.Leon Borunski(波蘭)

一九三七年第三屆參賽者來自二十一國,79名。評審委員破天荒地請了30名,18名為外國人,德國的巴克豪斯(Wilhelm Backhaus, 1884∼1969)、蘇聯的涅高茲(Heinrich Gustavovich Neuhaus,1888∼1969)也列名評審名單內,可見這個比賽的客觀性與重要性已大為增加。

第三屆的前六名為:
1.Jakov Zak(蘇聯)
2.Roza Tamarkina(蘇聯)
3.Witold Malcuzynski(波蘭)
4.Lance Dossor Great(英國)
5.Agi Jambor(匈牙利)
6.Edith Axend(德國)

第四屆應該在1942年舉行,但因第二次世界大戰而停辦,延至1949年波蘭淪為共產後舉行。評審委員維持28位,外國評審18名。但參賽者戰後,減為十四國54名。第一名為波蘭的史黛芳絲卡(Halina Czerny-Stefanska)和蘇聯的貝拉.達薇朵維契(Bella Davidovich)兩位。二、三、五、六、八、十一、十二名為波蘭人,四、七、九、十名為蘇聯人。換句話說,雖有14國代表參賽,前12名卻只有由地主國與蘇聯瓜分,音樂比賽政治化之說由之而起。

第五屆於1955年2月22日至3月21日舉行。參加者增加為二十五國75名。評審委員也是30名,但外國評審佔了22名。從這次開始,地主國波蘭的評審人數以不超過評審的三分之一為原則,波蘭的評審勢力稍微減弱,也增加了比賽的公正性,尤其經過這一屆的比賽,雖然第一名仍然由波蘭集合華沙音樂院教授群全力訓練的參賽者哈拉賽維契(Adam Harasiewicz)獲得,而有些微的不公聲浪外,第二名的阿胥肯納吉(Vladimir Ashkenazy),第三名傅聰,第四名則由法國的伯納德.林金森(Bernard Ringeissen)獲得,五、六名又是蘇聯,但是,很顯然政治因素已經減輕不少,這項比賽的權威性已被國際樂壇所重視,也是年輕鋼琴家們夢寐所追求的最高榮譽。

自1955年以後,蕭邦國際大賽固定每五年舉辦一次,且往後的各屆比賽第一名不再侷限於波蘭與蘇聯:

1960年第六屆由義大利的波里尼(Maurizio Pollini)獲得,中國大陸的李名強進入第四名,他在1995年也獲聘為第十三屆評審。1965年則由阿根廷的阿格麗希(Martha Argerich),1970年由美國的歐爾頌(Garrick Ohlsson),日本的內田光子(Hiroko Nakamura)在這一屆擠入第二名。

1975年第九屆評審團無異議的回到波蘭年僅17歲的齊瑪曼(Krystian Zimerman)獲得第一名,但二、三、四名全部是蘇聯人。

1980年的第十屆是最轟動的一年,音樂怪人波哥雷里奇(Ivo Pogorelich 1958∼)的特異音樂詮釋,使得評審肯特納(Louis Kentner,第二屆第五名)在第一回因為波哥雷里奇能進入第二回賽而退出評審行列,其後評審之一阿格麗希,則因為波哥雷里奇不能進入最後六名決賽,憤而退出比賽評審。創了同一次比賽有評審因其入圍而退出,又有因不能進入決賽而退出的記錄。

更絕的是比賽結果由越南的鄧泰山(Dang Thai Son,莫斯科音樂院學生)獲得第一名,第二、三名也是蘇聯人,第四名從缺而第五名兩位──評審團認為第五名兩位的水準與第三名還有差距而不夠第四名的資格。這又是大賽的新紀錄(通常只會第一或第二名從缺)。

1985年的第十一屆,評審委員也是一面倒的通過蘇聯的布寧第一名。隨後蘇聯解體,音樂人才培育也受到衝擊,導致1990、1995連著兩屆第一名從缺。

2000年的第十四屆則由中國的李雲迪獲得,陳薩第四名。

2005年由波蘭的布雷謝茲(Rafał Blechacz, b.1985)獲得,第二名從缺,第三名兩位韓國人、第四名兩位日本人,第五名從缺,又是一項紀錄。

2010年第十五屆第一名為俄國的尤利安娜.阿芙蒂耶娃(Yulianna Andrejewna Avdeeva),同屆第三名的丹尼爾·特里福諾夫雖只獲得第三,但於隔年開始大放異彩:同時獲得2011年亞瑟·魯賓斯坦國際鋼琴大賽首獎與2011年柴可夫斯基國際音樂比賽鋼琴組金牌及賽事最高獎(Grand Prix),如今國際演奏聲勢一路看漲,頻頻成為話題。

統計數據與現象

從比賽得獎者的統計中可以得知,十五屆蕭邦鋼琴大賽的第一名除了1960、1965、1970連著三屆由西方自由國家奪得外,其他全是共產國家獲得,綜觀歷屆前三名受到蘇聯音樂體系訓練者佔大多數。

蘇聯解體,人民爭得自由後,音樂教育也走下坡。由此可見音樂的訓練必須苦練才能豐收。

再看看亞洲的音樂人才,大陸在文化大革命之前有傅聰擠入第五屆第三名,李名強第六屆第四名,隨後因文化大革命而中斷。

日本雖然不曾獲得第一名,最好成績是1970年第八屆第二名。不過從1965年起每一屆都有人能進入第三輪的前十五名,甚至擠入前六名。其中1965年中村紘子(Hiroko Nakamura)第四名,1970年內田光子(Mitsuko Uchida)第二名,1980年海老彰子(Akiko Ebi)第五名,1985年小山實雅惠(Michie Koyama)第四名。1990年則有第三名及第五名,1995年第五名,2000年第六名,2005年兩位第四名。從這看來,日本從1965年起,除了1975年外,每一屆都能擠入前六名,1985年前十五名中日本還佔了四位,可見日本的音樂確實已有一定水準。

筆者補充:2021年第18屆蕭邦鋼琴大賽入圍者,經統計後各國人數如下:

中國入選22位
波蘭入選16位
日本入選14位
韓國入選7位
義大利入選6位
台灣入選3位

依照世界音樂史的輪迴,二十一世紀應該是亞洲人的世紀,從蕭邦鋼琴大賽也可看出端倪:
2000年第一名李雲迪、第四名陳薩為中國,第六名佐藤美香(Mika Sato)日本所得,開了第一槍。2005年第二名從缺,第三名兩位為韓國人,第四名兩位為日本人,第六名為香港人,換言之,除了第一名,其他全是亞洲人。可惜2010年81名中有23名亞洲人進入第一輪比賽,卻沒有擠進前六名。2015年158名預賽者中,有25名中國、25名日本、20名韓國、臺灣3名,總共73名,目前進入Qualified的84名中有三36名,如果加上美加兩國亞裔小將共有43名,可見亞洲鋼琴小將們在華沙鋼琴大賽所佔份量。

或許2015年又會重演1990年第一名從缺。由於柴科夫斯基與蕭邦世界兩大鋼琴比賽同一年比賽,參賽者很多是重疊的,要準備兩種不同的比賽曲目,的確非常困難,人才也因之分流,柴科夫斯基2015第十五屆比賽已於七月結束,第一名由莫斯科音樂院畢業的馬斯列夫(Dmitry Masleev)獲得,看得出他是專心準備柴科夫斯基比賽曲目。第二名兩位,有一位同樣莫斯科音樂院畢業的魯卡斯(Lukas Geniušas)及美籍華裔的黎卓宇(George Li)。有趣的是2010年蕭邦鋼琴賽第三名的特利佛諾夫(Daniil Trifonov)於2011年參加柴科夫斯基第十四屆比賽獲得第一名,而2010年蕭邦鋼琴賽第二名的魯卡斯今年參加柴科夫斯基比賽還是第二名。而美籍華裔小將黎卓宇剛於4月13日參加蕭邦鋼琴大賽預賽,獲得晉級第一輪。以他在預賽彈奏的蕭邦,應該是無法獲得比第二名更好的名次,而他日前也宣布放棄了十月的比賽。看了可進入於九月底蕭邦第一輪60名選手的預賽實況,似乎沒有顯眼、突出者,寄望於24名獲得直接進入第一輪有傑出的選手,否則可能重演1990年第一名從缺。

蕭邦國際鋼琴大賽的特點

目前世界上稱為國際鋼琴比賽者少說也上百個,每五年一賽的蕭邦鋼琴賽,是目前水準最高的,所產生的優勝──尤其第一名,幾乎沒有庸才,即使第一名從缺,能進入前六名者,大都能屹立於國際樂壇或成為名師。蕭邦鋼琴大賽能獲得今日之聲譽,是由於下列幾項特點,才得以致之:

蕭邦鋼琴大賽是用國家的威信做賭注的一種國家賽事

早期這一比賽是由蕭邦協會和波蘭文化部合辦的(目前官方角色逐漸減少)。然而,蕭邦協會在第十一屆以前,雖稱之為協會,但並不像我們的純民間組織,根據第十、十一屆評審主任委員艾基爾(Jan Ekier)坦白的說:「它是由國家性的機關共同主辦。」所以說,是以國家的威信做賭注,無論他們的國家經濟多麼蕭條、不景氣,只要碰上比賽年,都全力以赴,全國人民對五年一度的大賽都寄予很大的關心,這是其他國際鋼琴比賽所無法比擬的。他們所以要由兩個單位共同舉辦,也是他們高明之處。蕭邦協會是由音樂家組成,負責章程、比賽曲目的擬定,聘請評審委員及比賽內容等技術方面的事情。藝術文化部則負責參賽者、評審委員等住宿、逗留期間的開銷及比賽售票等雜務之經營。如此,蕭邦協會可以全心專注於如何提升比賽水準而努力,而不必煩心於藝術工作者最大弱點──辦理雜務、瑣事。

比賽時間相隔最長

通常國際鋼琴大賽,以間隔三或四年舉辦一次已經算是間隔很長,而蕭邦國際鋼琴大賽是每隔五年一賽,是所有國際比賽中間隔最長的。每屆比賽年齡限制約有不同,但大概都在17∼28歲之間(本屆為16∼30歲)。因此,蕭邦大賽對一個鋼琴家來說,能參加的機會一生只有一次,最多最多也是兩次。

蕭邦協會也曾考慮過四年一賽,經過協會的研討,認為「蕭邦的音樂非常困難,比賽指定曲目也非常多,需要一段長時間的學習和準備。為了維持比賽的水準,還是以間隔五年為宜,何況衡諸世界鋼琴家的出生,每五年能夠產生一位真正好的鋼琴家已經不簡單。」看看世界頂尖的鋼琴家也真是如此,有時相鄰兩三年出現幾位,隔了幾年才又出現新高峰。例如:1882∼1886年接連出現巴克豪斯(Wilhelm Backhaus, 1882∼1951)、施納貝爾(Artur Schnabel,1884∼1969)、魯賓斯坦(ArturRubinstein, 1886∼1982),1895年的紀瑟金(Walter Gieseking)、肯普夫(Wilhelm Kempff,1895∼1991),接下來是1903∼1904年的阿勞(Claudio Arrau,1903∼1991)、瑟金(Rudolf Serkin,1903∼1991)、霍洛維茲(Vladimir Horowitz,1904∼1989),然後就要跳到1915∼1917年的李希特(Sviatoslav Richter,1915∼1998)、吉雷爾斯(Emil Gilels,1916∼1985)、李帕悌(Dinu Lipatti,1917∼1951)。蕭邦協會的考量還真有些道理呢!

由於比賽章程訂定的年齡限制,所以,年輕的鋼琴家們,如想要鯉魚躍龍門,就要在五年內全力一拼。而且年齡愈輕而有才氣的愈有希望。超過26歲雖然可以參加,但得第一名的機會不大,他們為了維持水準寧可第一名從缺,例如1990、1995接連兩屆從缺就是這種情形。或許評審委員有共同體認:26歲以上,音樂成熟是應該的。

評審委員是所有比賽中最多

比賽是否成功,評審的公平最重要。

而藝術是完全主觀的,它不能像田徑場上用碼表或尺來測量,即使只要快了0.001秒或多了0.1公分,就可以判定勝負。

藝術的評審完全靠主觀,尤其是音樂比賽,評審得聚精會神地從一閃而過、看不到、摸不著、留不住的音樂聲中判出高下。每一個人的涵養不同,所看的角度不同,而能夠參加大型國際賽大都有一兩把刷子,尤其到最後關頭上得了台的,除非有一個非常突出,幾乎很難分辨高下。事實上,天才與亂來只是一線之隔,就看從哪個角度衡量而已。因此,在評審成績統計表上,同一參賽者被判定第一名與最後一名的情況經常出現。若只有兩、三位評審,很難做到客觀、公平──除非有明顯的差異。通常國際比賽的評審委員7∼9位最多,柴可夫斯基大賽則11∼13位算是多的。由於國際大賽的評審者必須有國際水準與聲望,要求這些音樂家撥出將近一個月的時間,每天聽這累人的評審工作,真的很困難,然而蕭邦鋼琴大賽參賽者從1980年起大都超過130人,評審委員20至30位。(第四屆只有54位參賽者,居然請來28位評審。)從2005年起先於比賽當年四月舉行Preliminary Stage,以2015年為例,於2015年4月13日至24日舉行,每個參賽者上台彈奏30分鐘內之指定選曲,由13名評審,每天8小時,並經由YouTube現場線上直播。正式比賽有17名評審,他們聘請評審的原則,首先必須是要名實俱在的卓越的鋼琴家,其次必須是卓越的鋼琴教育者或音樂評論者而且必須對蕭邦藝術有深切體認者。因此,從1960年以後,蕭邦鋼琴大賽的公平性不容置疑,參賽者不用擔心政治或其他方面所產生的不公平性。

計分方法最特別

早期蕭邦賽的計分方法採初賽、複賽、準決賽、總決賽四個階段計分,每一階段評審只能評最高25分,以降低每一位評審所能操控的分數,且各階段累積計分淘汰。

因此,即使最後總決賽的分數最高,如果前面幾回成績加起來太低,到手的名次也只可能拱手讓人。

從2000年起,由於評審不習慣打二十五分制(其目的是讓評審不能有太大的分數操控空間),改採100分制。不管採幾分制,蕭邦賽的每一個階段賽都重要,因為每一個階段演奏蕭邦不同類型的樂曲,所以必須完整的表現蕭邦的各個層面。不像其他的國際賽,最後總決賽決定名次,前面幾回賽只要擠進入圍就行。(筆者補充:從2015年評審結果看來,第一~三輪評審團仍維持「25分制」,決賽則採取「55分制」,下方將提出近一步說明與解釋只辦鋼琴比賽,比賽曲目只有蕭邦的作品

純粹只辦國際鋼琴比賽的不是沒有,但知名度高的,只有華沙蕭邦鋼琴比賽。其他如比利時的伊麗莎白、莫斯科的柴科夫斯基比賽包括小提琴、大提琴、聲樂等。比賽曲目包含的各個不同樂派、不同作曲家的作品。蕭邦賽的指定曲則清一色為蕭邦的鋼琴作品,歷屆比賽的指定曲目,除了馬厝卡舞曲外,都大同小異,他們也不擔心比賽曲目會被先練習。因 除了馬厝卡舞曲外,都大同小異,他為蕭邦的音樂並不是彈得久、練得多就會贏,而是各種不同類型的樂曲需要有不同的領悟。例如,每一屆的馬厝卡和波蘭舞曲特別獎,不一定是第一名的人獲得呢!如傅聰只得第三名,卻得到馬厝卡舞曲特別獎。而且,如果不是那塊料,即使練了一百年,把蕭邦的所有作品背得滾瓜爛熟,也不見得會得到第一名。

蕭邦鋼琴大賽曲目及其音樂

蕭邦鋼琴大賽從每一階段的曲目要求參賽者做出不同要求,第一輪通常是一首夜曲──看音色的控制、音樂的細膩性,兩首練習曲──看手指的靈活、技巧。一首詼諧曲──看困難的技巧如何與音樂結合。第二輪的曲目中要從敘事曲、船歌、或幻想曲看抒情性質的音樂與技巧的結合。連續六首的前奏曲看曲目連續的組織概念,圓舞曲看才氣。波蘭舞曲通常規定自較有莊重、魄力的Op.22,Op.44,Op.53,Op.61四首中選一首。

第三輪即興曲一首、一整組馬厝卡舞曲以及一首奏鳴曲。通常到了這個階段結束後,在評審委員的心目中優勝劣敗已經有數,就等最後一回的協奏曲,看看參賽者是否有能力在和樂團、指揮排練一次就上台作好演出,來判斷是未來是否有成為獨當一面真正鋼琴家之可能。如果不行,第一名就會從缺。

第四輪為總決賽,近三屆參賽者除了蕭邦的兩首協奏曲任選一首外,還加上一首鋼琴與管弦樂的小品。2015年第十七屆又回復蕭邦兩首協奏曲中擇一。

從上述的指定曲目範圍中,參賽者必須長時間做準備,才能充分詮釋各種不同類型的演奏曲目。

我們從蕭邦協會所推薦的兩套蕭邦全集錄音,聽出佔了每次比賽三分之一的評審委員們所演奏的音樂,他們所注重的是蕭邦的「詩意」。「詩」是文學中最簡潔、最高意境的表達,蕭邦之所以被稱為「鋼琴詩人」,就是因為即使在最簡單的音符中,都有深刻的意境,比賽就是考驗參賽者是否有此意境。音樂的「詩意」實在很難用文詞表達,唯有通過音樂解釋音樂,才是正途。

以往要想聽蕭邦鋼琴大賽的比賽實況,大概僅能靠錄音;1980年有CD後,比賽完第二天大概可以在比賽現場買到前一天的比賽現場CD。也有波蘭muza唱片公司,從波蘭蕭邦協會保存的歷屆比賽實況錄音中,整理出八張精選,把歷屆第一名精彩部份集合成四張CD,另外還有歷屆獲得波蘭舞曲、馬厝卡舞曲特別獎的現場各集成一張CD,共六張CD。另美國洛杉磯的LASERLIGHT唱片公司也於1992年發行一套五張的Great Chopin Performers,內容也是各屆第一名的精彩錄音。另外Technics 也於1995年發行六張1995年第十三屆蕭邦鋼琴大賽得獎者的現場部份錄音,若拿來與過去幾屆第一名做一比較,這些年輕參賽者的演奏,的確不如前幾屆的才氣煥發的演奏,例如曾獲得范.克萊本鋼琴大賽第一名的俄國蘇塔諾夫(Alexe Sultanov)的演奏,實在過份地誇張而帶著傲性,不符合評審們「耳」中的蕭邦風格。如果與前幾屆第一名來對比印證,第一名從缺,確實有其道理。這些都是最好的研究蕭邦音樂共通特質的資料,如果配合蕭邦協會的兩套錄音,多聽幾次後,蕭邦音樂的一般要求共通特質,就會自然浮現在腦海中,無論是欣賞、學習或教學都能對於蕭邦的音樂有一清晰的輪廓。

俄國鋼琴家蘇塔諾夫(Alexe Sultanov)的決賽演奏

1995年蕭邦鋼琴大賽公布名次之後,銀牌獎得主蘇塔諾夫(范克萊本鋼琴大賽金牌獎得主)因為首獎從缺只得到二獎,與法國鋼琴家Philippe Giusiano共享銀牌。蘇塔諾夫因此拒絕領獎且拒彈得獎者音樂會,後來他同意彈奏得獎者音樂會,卻在音樂會以瘋狂而粗糙的演奏,似乎是不甘示弱地向評審抗議...更是大賽沸騰話題。可惜這位天才型演奏者,之後嚴重中風,於2005年6月30日,逝世於德州Fort Worth,結束了短暫的35年生命。

蘇塔諾夫中風後,在妻子Dace Abele Sultanov 陪伴下彈奏鋼琴



再不然,只拿歷屆的馬厝卡舞曲特別獎的錄音,與蕭邦協會史黛芳絲卡的錄音聽過以後,自然會發現他們所稱的「詩意」到底是怎麼一回事,這些沒有透過音樂是不可能理解的,再多的文字也無法描寫出音樂中的詩意。

得獎者音樂生涯發展概況

蕭邦鋼琴大賽1980年以前各屆獲得第一名者,大都在世界樂壇佔有頗為知名的地位,能獲得前六名者,也有許多成為不錯的演奏家或名師。但若要成為大師,還得繼續拓展蕭邦以外之大作曲家,尤其是貝多芬的作品下功夫,否則僅能成為「蕭邦專家」──如1955年的哈拉賽維契,得獎後還是繼續在單純的蕭邦曲目,雖然錄製了第一套蕭邦鋼琴作品全集,但所獲得評價並不高,至今雖然多屆蕭邦鋼琴比賽評審皆有其名,但世界鋼琴界知其名者並不多。而第二名的阿胥肯納吉學習快速,錄製鋼琴作品包括貝多芬奏鳴曲、協奏曲全集,蕭邦鋼琴作品全集及其他許多作曲家的作品,成為錄音最多的鋼琴家。1960年第一名的波里尼(Maurizio Pollini,1942∼)得獎後曾沈寂近十年,復出後在貝多芬的鋼琴奏鳴曲令人刮目相看,尤其最後三首奏鳴曲。1975年的齊瑪曼,得獎後,除了蕭邦作品,對於莫札特、貝多芬、布拉姆斯的作品亦有深入研究與傑出演奏表現,奠定大師的身份。

從1970年起之蕭邦鋼琴大賽,因歷經七屆得獎者在國際樂壇所展現的成果,蕭邦鋼琴大賽的評審團至少有三分之一是經過蕭邦鋼琴大賽評審得過前六名,而在國際樂壇佔有一席之地者,以2015年第十七屆為例,17名評審中蕭邦賽得名者佔5位,李雲迪也在列。

結論

由於蕭邦的鋼琴音樂要求音質、音色的微妙變化來傳達其「詩性」,這些變化需透過微妙的彈奏方法與觸鍵,但其彈奏沒有絕對的方法。如今拜科技進步之賜,可以透過這些得獎者之實際演奏錄像,觀察其演奏方法。如比賽時採用較圓弧形狀的觸鍵得獎者,往後朝德奧系統作曲家的作品發展可能性較大,如波里尼、齊瑪曼。

筆者補充影音

史黛芳絲卡的波蘭舞曲錄音

 

史黛芳絲卡的馬厝卡舞曲錄音

 

 


 

精彩歷史與演奏

 


 

閒磕牙.話題十足🌟

讓我們以上一屆2015年蕭邦鋼琴大賽評分表,一起看許多制度與現象:

17位評審團成員與縮寫:

Dmitri Alexeev(DA)
Martha Argerich(MA)

Dang Thai Son(TD)
Akiko Ebi(AE)
Philippe Entremont(PE)
Nelson Goerner(NG)
Adam Harasiewicz(AH)
Andrzej Jasiński(AJ)
Garrick Ohlsson(GO)
Janusz Olejniczak(JO)
Piotr Paleczny(PP)
Ewa Pobłocka(EP)
Katarzyna Popowa-Zydroń(KP)
John Rink(JR)
Wojciech Świtała(WS)
Dina Yoffe(DY)
Yundi Li(Y)

 

2015年第一輪評審給分表:

 

從上方表格我們可得知,第一~三輪給分方式評審團以「兩種系統」對第一、第二和第三輪的比賽參與者進行評分:

25分制」+「Yes/No制」。

在這兩個系統中,陪審員都不會對自己「學生」的表現進行評分,而只是在評分卡上參與者姓名旁邊的符號「S」。

25分制」評分系統可以從 1分 到 25分(1 為最低,25 為最高)的整數給/評分;而在「Yes/No制」系統中,每位評審可表達他/她對每一位參賽者進入下一輪的意見。


2015年第四輪決賽 評審給分表:

評審規則「55分制」

  • 在決賽的演出結束後,評審可從從「 1」 到「 10」 的範圍內對參與者進行整數評分(1 為最低,10 為最高)。
  • 與前幾輪一樣,評審不可對自己的“學生”進行評分。
  • 每位評審只能給一個人最高分。
  • 給分總分不能超過55分。

 

筆者解說:55分是怎麼來的?

這是個以數學評比出順序的簡單方法:從「1」加到「10」,得到的數字結果即為「55」。

除了可以抑制評審連續給予多位選手最高分,也能使評審在給分時,理性思考計算自己所給予的總分,如果恰巧打出「1-10分」的順序,就能間接先初步選出心中的名次~可以說是理性感性兼備的完美設計👍🏻

 

入選決賽的十位選手分數表

因為有了「55分制度」,可以算出所有選手的平均分數:

(筆者:而且此計分制度不容易陷入同燈同分的尷尬狀況…XD)

1) Cho 143 / 17 = 8.41

2) Hamelin 138 / 17 = 8.12

3) Kate Liu 120 / 16 = 7.50

4) Eric Lu 103 / 16 = 6.44

5) Yang 73 / 16 = 4.56

6) Shishkin 75 / 17 = 4.41

7) Kobayashi 74 / 17 = 4.35

8) Osokins 61 / 17 = 3.59

9) Nehring 58 / 17 = 3.41

10) Jurinic 50 / 17 = 2.94

 


八卦時間

國外網站的八卦時間XD

 

問題來了…萬一遇到這種奇特狀況怎麼辦

天才也會遇到反對黨…

2015年首獎得主趙成珍,總決賽同時拿到評審群的最高分與最低分。

你以為只有你人生中會遇見不公平的事情…,其實不然,「不公平」真的可能發生在任何人身上。

但…有能力的人,能夠讓大多數的人對他公平。

2015年首獎得主趙成珍,總決賽同時拿到評審群的最高分與最低分。

 


韓國人對這樣的分數氣死了,但是他們並未進行鄉民式的抗議,而是紮紮實實在韓國國家研究院的支持之下,由學者們做了一篇學術論文,以精密的數學算式,計算出優秀選手有無可能在蕭邦鋼琴大賽總決賽「55分制」之下,被某位評審的「個人好惡」給做掉呢?

節錄部分論文頁面如下:

 

實在話,筆者是「文科男」,看到這些算式與圖表之後,我的表情是這樣的「😵😵🤯🤯」,我只能看懂結論而已,在此把這些算式內容留給更厲害的高手吧~😁

 

 

開卷蹦藝術.享受美好閱讀時光

☕️一杯咖啡.一點心意.支持蹦藝術☕️

 

各類合作提案,聯繫方式:

*手機:0917.670.518 
*Line:https://line.me/ti/p/LB1ro0P0AU
*E-mail:jenpin888@gmail.com
馬上分享給更多喜愛音樂的好友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