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N音樂】超級管弦樂團巡禮 – 歐洲篇:班貝格交響樂團(Bamberger Symphoniker)
Bamberger Symphoniker

– 資訊整理共享於網路,一起欣賞音樂與藝術之美 –
蹦藝術 | BONART


班貝格交響樂團

班貝格交響樂團(Bamberger Symphoniker)是德國最具代表性的職業樂團之一,回顧其歷史,不僅承載著20世紀德國音樂文化的沉重記憶,也展現戰後藝術重建,邁向21世紀新局的希望與力量。

 

從布拉格到班貝格的遷徙(1946年創立)

班貝格交響樂團的根源可追溯至布拉格德意志愛樂(Deutsches Philharmonisches Orchester Prag)。該團於納粹時期在波希米亞(今捷克)發展,戰後由於蘇台德地區的德意志人被驅逐,這批來自布拉格的音樂家於1946年流亡到德國的巴伐利亞小城班貝格(Bamberg),在此組建了班貝格交響樂團。

這使得班貝格交響樂團成為少數幾個由戰後流亡音樂家組成的職業交響樂團,在文化斷裂與國土重建的背景下,其誕生本身即為一種文化與身份的延續。

筆者補充:

「布拉格德意志愛樂管弦樂團」(Deutsches Philharmonisches Orchester Prag)是一支二戰前具有歷史意義的樂團,創立於布拉格,後來成為班貝格交響樂團的重要組成部分。

歷史背景:

「布拉格德意志愛樂管弦樂團」於1945年5月1日,在約瑟夫・凱爾貝特(Joseph Keilberth)的指揮下解散,時間點正好是布拉格起義前夕與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前。該團許多成員後來共同創立了班貝格交響樂團,這支樂團如今是德國極具聲望的交響樂團之一。班貝格交響樂團擁有悠久的歷史,樂團曾在世界各地舉辦音樂會,也是2004年國際馬勒指揮大賽之官方舉辦樂團。

對班貝格交響樂團的意義:
班貝格交響樂團的根源可追溯至「布拉格德意志愛樂管弦樂團」。
其前任首席指揮約瑟夫・凱爾貝特便曾是該布拉格樂團的指揮。
班貝格交響樂團以其低沉渾厚的音色和與眾多客席指揮的合作著稱。

班班班~班!

班貝格(Bamberg)城市介紹

地理環境|中世紀之城的河上風華

位於德國南部巴伐利亞州的班貝格,坐落在雷格尼茨河(Regnitz)與麥因-多瑙運河(Main-Donau-Kanal)匯流之地,地勢起伏,城市被稱為「法蘭肯的羅馬」,因其城區如同七丘之上的羅馬。班貝格保有大量中世紀以來的建築遺產,1993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城市。整座城市彷彿是一部活的歷史書,舊市政廳橫跨雷格尼茨河的奇觀建築、宏偉的班貝格大教堂(Dom zu Bamberg)與修道院遺址,使其充滿文化與宗教氣息。

雷格尼茨河(Regnitz)與麥因-多瑙運河(Main-Donau-Kanal)在德國巴伐利亞州的班貝格(Bamberg)匯流,形成一個重要的水道交匯點。這一地點不僅具有地理和工程上的意義,也是班貝格城市景觀和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匯流地點簡介

雷格尼茨河由佩格尼茨河(Pegnitz)和雷德尼茨河(Rednitz)在菲爾特(Fürth)匯合而成,向北流經埃爾朗根(Erlangen)和福希海姆(Forchheim),最終在班貝格附近注入麥因河。維基百科+2維基百科+2Encyclopedia Britannica+2

麥因-多瑙運河這條運河連接麥因河和多瑙河,從班貝格經紐倫堡(Nürnberg)至凱爾海姆(Kelheim),全長約171公里。它使得從北海到黑海的內陸水路成為可能。avalonwaterways.com+3維基百科+3Encyclopedia Britannica+3

在班貝格,雷格尼茨河與麥因-多瑙運河的匯流處位於城市的西北部,靠近比施貝格(Bischberg)地區。這一地點是水路交通的重要樞紐,也是遊覽班貝格的熱門景點之一。
班貝格城市規模不大,卻以其保存完好的古城、獨特的地理風貌、深厚的音樂根基與活絡的文化生活,成為歐洲重要的藝術城市之一。擁有極為豐富的文化層次,適合步行探索;其曲折的巷弄、小橋流水、文藝復興與哥德式交融的建築群,吸引無數藝術家與遊客駐足。由於地理與歷史背景,班貝格融合了南德與波希米亞文化的交會點。
照片取自:六角旅行提案:歐洲、旅居、自駕 粉絲頁

 

照片取自:六角旅行提案:歐洲、旅居、自駕 粉絲頁

一座以文化與音樂呼吸的城市

班貝格雖然城市規模不大,這裡的音樂不僅存在於舞台上,也融入日常與歷史記憶中,讓人走在石板街道上,都能聽見時間的和聲。

照片取自:六角旅行提案:歐洲、旅居、自駕 粉絲頁

 

史麥塔納:交響詩《我的祖國》

BEDŘICH SMETANA (1824-1884) Má vlast (Mi Patria)    

1.( 0:00:00 )Vyšehrad(維謝赫拉德 / 高堡)(El Alto Castillo)

這首樂章描繪布拉格的傳奇古堡「維謝赫拉德」,傳說中為捷克王室的起源之地。開頭由豎琴奏出四個崇高的動機,象徵古堡的威嚴與神聖。隨後管弦樂隊逐步堆疊,描繪歷史與榮光的浮現,最後再度回歸沉靜,表現出城堡衰敗與歷史的沉澱。(四音動機反覆出現,是整部作品的「主題DNA」,虛實交錯,像一場音樂上的歷史冥想)

 

2.( 0:17:12 )Vltava(莫爾道河 / 伏爾塔瓦河)(El Moldava)

以音樂描繪捷克最重要的河流~莫爾道河的旅程:從源頭的兩條小溪匯合、流經森林、鄉村、城鎮,最後穿過布拉格進入易北河。樂曲主題如流水般流暢,婉轉動人,早已成為捷克音樂的象徵。(主題起源於義大利民謠,也可聽見農民婚禮、月夜舞蹈等描寫,管弦樂法生動,畫面感強烈,也是本交響詩中最知名的樂章,經常被單獨演出)

 

3.( 0:29:51 )Šárka(沙爾卡 / 女戰士)(Guerrera amazona de la leyenda checa de la Guerra de las Doncellas)  

取材自捷克傳說《少女戰爭》。沙爾卡是一位英勇的亞馬遜女戰士,設下陷阱誘捕男性敵軍並將其殲滅。樂曲充滿戲劇性與敘事性,節奏激烈,主題強烈,展現女性的果敢與捷克傳奇的悲壯色彩。(將敘事融入音樂動機,極具戲劇張力,管弦樂中的對位與音色變化非常鮮明)

 

4.(0:40:22 )Z českých luhů a hájů(來自波希米亞的森林與草原)(De los bosques y prados de Bohemia) 

這是一首風景畫式的交響詩,描繪波希米亞鄉間自然之美。從寧靜的森林、綠意盎然的田野、到田園生活的歡樂,這首樂曲表達了捷克人對土地的深厚情感,是整部作品中最溫柔與詩意的篇章之一。(長笛與弦樂描繪自然的閃光,民謠風旋律簡潔質樸,讓人彷彿置身田野)

 

5.( 0:53:30 )Tábor(塔博爾)(ciudad del sur de Bohemia, antigua capital husita)

本樂章命名來自波希米亞南部城市塔博爾,是胡斯派(捷克宗教改革者)的軍事重鎮。此章以聖詠《你們是神的戰士》為主題,象徵信仰與反抗的力量。音樂厚重嚴肅,如重步行軍,表現出精神與信念之戰。(節奏沉穩有力,充滿宗教色彩,主題嚴峻,與前幾章的自然風格形成強烈對比)

 

6.( 1:06:59 )Blaník(布拉尼克山)(montaña fundamental de las leyendas chec 

第六樂章布拉尼克山是第5樂章《塔博爾》的延續與勝利之音。傳說中,當捷克民族危難之際,布拉尼克山中沉睡的胡斯戰士將再次醒來拯救國土。這首樂章以勝利的再現與光輝終章收尾,充滿信念與希望。(引用前一樂章主題作為精神延續,結尾以燦爛銅管將「祖國」頌揚至神聖層次)

 

城市特色|啤酒之都與書香之城

除了宗教與音樂,班貝格還是啤酒文化的重鎮,擁有多達九家釀酒廠與三十多種啤酒,其中最著名的即是煙燻啤酒(Rauchbier),其獨特的風味來自使用煙燻過的麥芽。此外,班貝格自中世紀以來就是學術重鎮,曾設有主教宮廷與神職人員教育中心,也孕育出豐富的文學、哲學與音樂研究。

筆者補充:
Rauchbier,即煙燻啤酒,是一種來自德國班堡(Bamberg)的特色啤酒,其獨特風味來自於麥芽的煙燻處理。 通常使用山毛櫸或橡樹木的煙燻將麥芽烘乾,賦予啤酒濃郁的煙燻風味。





Rauchbier的特點:

煙燻風味:這是Rauchbier最重要的特徵,由煙燻麥芽所致。
酒體顏色:由於煙燻處理,Rauchbier通常是深棕色或黑色。
酒精度:典型的Rauchbier酒精度在5-6%左右。
產地:最具代表性的Rauchbier產地是德國巴門堡,尤其以Schlenkerla釀酒廠的Rauchbier聞名。

Rauchbier的製作過程:
煙燻麥芽:將麥芽在山毛櫸、橡樹等木屑的煙燻中烘乾,賦予其獨特的煙燻風味。
釀造:採用傳統的釀造方法,使用較高的溫度和較長的發酵時間來獲得濃郁的風味。

Rauchbier的品飲配對:
Rauchbier的煙燻風味非常適合搭配肉類,尤其是烤肉和煙燻肉類。 此外,也可以搭配一些具有煙燻風味的食物,例如煙燻起司

音樂文化|從教會合唱到現代交響

古老根基:教會音樂與合唱傳統

班貝格的音樂文化可追溯至中世紀,當地大教堂與修道院便是音樂創作與演出的中心。宗教儀式與節慶中,葛里果聖歌與德語聖詩逐漸交織為區域音樂風格,合唱與器樂並行不悖。

二戰之後的重生:班貝格交響樂團(Bamberger Symphoniker)

1946年,班貝格迎來了德國音樂史上具有重大意義的轉折:由來自布拉格的流亡音樂家們所組成的班貝格交響樂團正式成立。他們多數原為布拉格德意志愛樂團(Deutsches Philharmonisches Orchester Prag)的成員,戰後在巴伐利亞被重新安置,因而共同孕育出這支極具深度與特色的樂團。

班貝格交響樂團以其「深沉渾厚的德奧音色」、忠實詮釋貝多芬、布拉姆斯、馬勒等作品而著稱,也曾由約瑟夫・凱爾貝特(Joseph Keilberth)、霍拉斯特・斯坦因(Horst Stein)、喬納森・諾特(Jonathan Nott)等指揮家領軍,建立起國際聲望。

樂團現今駐地為約瑟夫・凱爾貝特音樂廳(Joseph-Keilberth-Saal),定期舉辦交響樂季與音樂節,並與國際指揮家與獨奏家合作,也積極推廣當代音樂與音樂教育,是德國少數能兼顧傳統與現代的頂尖交響樂團之一。

建立聲譽的黃金時期(1950–1990)

首任總指揮:約瑟夫・凱爾伯特(Joseph Keilberth)

凱爾伯特於1950年起擔任首席指揮至1968年,對樂團的音色與風格影響深遠。他帶領樂團灌錄了大量德奧核心曲目,特別是布拉姆斯、貝多芬與布魯克納,建立了樂團穩健而透明的音色風格。

國際巡演與錄音

班貝格交響樂團是首個在戰後受邀赴美演出的德國樂團(1954年),之後也成為國際巡演的常客,足跡遍及歐洲、美洲、亞洲。由於音樂風格厚實、節奏嚴謹,經常受邀擔任新作品的首演團體。

 

現代化與轉型期(1990–2010)

隨著德國統一與音樂界全球化的進程,班貝格交響樂團亦朝向多元化與現代化發展:

指揮陣容的多元化

在1990年代後,樂團的指揮風格從傳統德奧權威風格轉為與更多來自東歐、北歐與亞洲的指揮家合作,如Horst Stein(1996–2000)、Jonathan Nott(2000–2016)等,後者更以敏銳的現代作品詮釋能力與錄音,打開年輕觀眾市場。

教育與在地扎根

樂團於2004年成立「古斯塔夫・馬勒指揮大賽(Gustav Mahler Conducting Competition)」,發掘青年指揮人才,如古斯塔沃・杜達美、李奧納多・庫倫希奇、馬林・阿爾索普等人曾在此嶄露頭角,進一步提升樂團在國際上的形象與影響力。

 

【BON補充】:馬勒指揮大賽

【BON音樂】2023年國際馬勒指揮大賽線上直播課(一):開賽先備知識

當代發展與未來展望(2016至今)

雅酷・胡薩(Jakub Hrůša)時期

自2016年起,捷克指揮家胡薩出任首席指揮,帶來音樂詮釋上的深度與文化回歸。他強調捷奧音樂的精神血脈,特別是在德弗札克、史麥塔納與馬勒作品的詮釋上,獲得高度評價。

建設新音樂廳

樂團長期缺乏理想音樂廳,終於在2018年展開「Konzertsaal Bamberg」新廳籌建計畫,預計成為21世紀德國中型城市最具聲學水準的新音樂場館,展現班貝格文化重鎮的野心。

生態永續與數位轉型

班貝格交響樂團近年也積極投入永續音樂行動、碳足跡控管與數位音樂內容的推廣(如直播、線上教育),企圖在新世代維持藝術機構的活力與相關性。

 

藝術特色與定位

  • 音色特徵:傳承德奧傳統,強調內在結構清晰、聲部平衡、厚實而透明的管弦質地。

  • 曲目編排:涵蓋布拉姆斯、布魯克納、馬勒等浪漫樂派經典,也不乏20世紀現代作品(如理查・史特勞斯、柏格)與新作品首演。

  • 國際聲譽:雖地處巴伐利亞小城,但以高度專業、穩定團員編制與指揮合作,長期維持德國一線B級職業交響樂團地位(TVK B級)。

 

今日的班貝格交響樂團之發展已超越地區性的存在,成為中歐音樂文化的重要象徵,並持續在指揮培育、曲目開發與國際交流上扮演關鍵角色。

 

續約至2029年的音樂總監 / 首席指揮:胡薩

雅各布・胡薩(Jakub Hrůša, b.1981)

雅各布・胡薩(Jakub Hrůša, b.1981)

 

雅各布・胡薩是當今國際樂壇最受矚目的捷克指揮家之一,以其深厚的音樂修養、敏銳的詮釋力與對中歐音樂的深刻理解聞名。他是將捷克音樂傳統推向21世紀舞台的關鍵人物。

  • 出生於1981年7月23日,捷克共和國布爾諾(Brno)

  • 音樂訓練

    • 布拉格音樂學院(Academy of Performing Arts in Prague)師承著名指揮家 Jiří Bělohlávek

    • 曾於倫敦皇家音樂學院深造,並在2000年代初嶄露頭角。

 

胡薩的風格結合了捷克傳統音樂的語感德奧音樂的結構性思維,在處理大型作品(如布魯克納、馬勒、理查・史特勞斯)與捷克本土作品(史麥塔納、德弗札克、揚納傑克)之間取得完美平衡。

特點如下:

  • 音色處理細膩,音樂手勢層次分明

  • 結構控制嚴謹但不失詩意

  • 捷克語系作品有強烈文化深度與語感

  • 善於處理大型管弦篇章與細緻動機發展

 

重要職位與合作樂團

班貝格交響樂團(Bamberger Symphoniker)

  • 擔任首席指揮暨藝術總監自 2016年起,任期延至 2029年

  • 帶領樂團錄製德弗札克、馬勒、布魯克納、史特勞斯等作品,深受樂評肯定

英國皇家歌劇院(Royal Opera House, London)

  • 自2025/26樂季起出任音樂總監,為繼 Antonio Pappano 後的重要接班人選

捷克愛樂、維也納愛樂、柏林愛樂、芝加哥交響樂團等

  • 經常受邀客席指揮

  • 曾於2022年首次指揮 BBC逍遙音樂節閉幕演出

 

班貝格交響樂團精彩演出推薦

布魯克納第九號交響曲(指揮:赫伯特・布隆斯泰特)

布魯克納的第九號交響曲是他未完成的遺作,僅完成前三個樂章。布隆斯泰特以其深厚的指揮功力,帶領班貝格交響樂團呈現出這部作品的莊嚴與神聖。樂團的演奏展現出細膩的音色變化與結構清晰的層次,展現出這部作品的宗教性與哲學性。

 

馬勒第九號交響曲(指揮:雅各布・胡薩)

馬勒的第九號交響曲被視為他對生命的告別之作。胡薩指揮下的班貝格交響樂團,展現出對這部作品深刻的理解與詮釋。樂團在演奏中展現出豐富的情感層次,從第一樂章的內省到終樂章的寧靜,帶領聽眾經歷一場心靈的旅程。

 

布拉姆斯第一號交響曲(指揮:雅各布・胡薩)

布拉姆斯的第一號交響曲被譽為「貝多芬第十」,展現出他對古典傳統的繼承與創新。胡薩與班貝格交響樂團的演出,強調作品的結構嚴謹與情感深度。樂團的音色厚實,弦樂與銅管的對話清晰,展現出德奧音樂的精髓。

華格納歌劇《羅恩格林》(Lohengrin, WWV 75)第一幕的〈前奏曲〉(指揮:雅各布・胡薩)

華格納歌劇《羅恩格林》(Lohengrin, WWV 75)第一幕的〈前奏曲〉,展現出細膩且充滿詩意的詮釋。這首〈前奏曲〉以其神秘而崇高的氛圍著稱,描繪了聖杯的神聖光輝。胡薩在指揮中採取了細緻的處理,使音樂線條如同從陰影中悄然浮現,營造出一種神秘的氛圍。

 

理查·史特勞斯《阿爾卑斯交響曲》(Eine Alpensinfonie, Op. 64)

雅各布·胡薩(Jakub Hrůša)指揮班貝格交響樂團(Bamberger Symphoniker)於班貝格約瑟夫·凱爾伯特音樂廳(Joseph-Keilberth-Saal)現場演出的理查·史特勞斯《阿爾卑斯交響曲》(Eine Alpensinfonie, Op. 64)全曲錄影

阿爾卑斯交響曲》是理查·史特勞斯於1915年完成的交響詩,描繪登山者從黎明出發、攀登阿爾卑斯山、經歷暴風雨,最終在夜幕降臨時返回的過程。全曲共22個段落,無間斷地演奏,展現壯麗的自然景觀與人類與大自然的互動。

 

《Prayer for Ukraine》(為烏克蘭祈禱)是現代烏克蘭作曲家瓦倫丁・席爾維斯特洛夫(Valentin Silvestrov, *1937)所創作的一首簡短卻深具情感力量的合唱作品。

這首作品完成於2022年春季,當時俄羅斯入侵烏克蘭,戰火蔓延至基輔。作為烏克蘭最具國際聲望的當代作曲家之一,席爾維斯特洛夫以音樂回應家園的苦難。他將自己對祖國的愛與哀痛傾注於這首作品中,用一種近乎祈禱、如詩般寧靜的語言,表達對和平的渴望。

此曲並非戰爭號角,而是一首靜謐、抒情、幾乎透明的讚歌,承繼席爾維斯特洛夫一貫的「後浪漫主義」語彙。音樂中充滿了懸浮和聲、緩慢變化的音響雲霧,猶如一種音樂冥想。

雖然它的篇幅不長,其音樂內涵深沉,常在和平、哀悼或抗爭的語境中被演出。

 

布魯克納(Anton Bruckner)的《第八號交響曲》是他最龐大、也被譽為最深沉的交響創作之一,常被稱為他的「交響宇宙的巔峰」。這部作品充滿宗教氛圍與宇宙尺度的壯麗,被視為布魯克納晚年風格的代表之作。

  • 規模宏大:包含四個樂章,總長超過75分鐘,是布魯克納篇幅最長的交響曲。

  • 和聲豐富、對位嚴謹:展現布魯克納作為奧地利晚期浪漫派與教堂音樂傳統的綜合。

  • 管弦配器:大量使用銅管與定音鼓,營造莊嚴如教堂般的音響效果。

  • 精神性極強:常被認為是布魯克納對神祕、信仰與永恆的音樂沉思。

  • 終樂章:彷彿宇宙審判的音樂圖像,最後以壯麗的主題重現達到高峰,令人屏息。

 

主場館介紹

約瑟夫・凱爾貝特音樂廳(Joseph-Keilberth-Saal)

約瑟夫・凱爾貝特音樂廳(Joseph-Keilberth-Saal)是德國巴伐利亞州班貝格市的音樂地標,位於班貝格音樂與會議中心(Konzert- und Kongresshalle Bamberg)內。自1993年啟用以來,這座音樂廳成為班貝格交響樂團(Bamberger Symphoniker)的駐地,並以其卓越的音響效果和現代化設施聞名。

 

📍 地理位置與交通
音樂廳位於班貝格市中心,鄰近雷格尼茨河(Regnitz),交通便利,周邊環境優美,為觀眾提供了舒適的文化體驗。

 

命名由來與歷史意義

音樂廳以約瑟夫・凱爾貝特(Joseph Keilberth)命名,以紀念這位班貝格交響樂團的首任首席指揮。凱爾貝特於1950年至1968年間領導樂團,對其藝術發展和國際聲譽的建立起到了關鍵作用。他推動了與巴伐利亞廣播公司的合作,增加了錄音和巡演的機會,並邀請了多位著名指揮家與樂團合作,提升了樂團的專業水準。

 

音樂廳概況

  • 座位容量約1,400席,為巴伐利亞州最大的音樂廳之一。

  • 舞台空間擁有250平方米的可用舞台面積,並設有直接通往儲藏室和後台的通道,提供靈活的舞台使用可能性。

  • 音響設計2008年,著名的日本聲學設計師豐田泰久(Yasuhisa Toyota)對音樂廳進行了聲學優化,改變了舞台結構,使其成為音響效果卓越的演奏空間。

  • 建築特色2009年,根據設計師彼得·施密特(Peter Schmidt)的構想,音樂廳進行了全面的翻新和現代化,更新了色彩方案,並擴建了前廳區域

 

約瑟夫・凱爾貝特音樂廳(Joseph-Keilberth-Saal)官方網頁完整翻譯

Bavaria’s Best Concert Hall

 

一座城市與她的樂團

若您曾參加過班貝格交響樂團(Bamberger Symphoniker)的音樂會,這景象您一定熟悉:音樂會開場前一小時,總有男男女女背著樂器箱,在雷格尼茨河(Regnitz)畔騎車穿行,隨後便是第一批前來聽音樂會的觀眾。人們悠閒地從老市政廳橋走過,沿著對岸的「小威尼斯」河岸漫步,再踏上通往音樂廳的細長步道。您坐在酒館中,靜靜地喝著最後一杯飲品,隨後入座,完全沉浸在音樂之中。

這份內在的寧靜與平和,是這座擁有中世紀風華的世界文化遺產城市──班貝格──歷經數世紀累積而來的生活方式。班貝格的歷史可追溯至10世紀,相比之下,1946年創立的班貝格交響樂團可說仍是年輕的組織,然而這支世界級的樂團每個樂季都演出數十場音樂會,不僅豐富了當地文化,也在各地巡演中讓世界聽見班貝格的名字。

然而,當您看到樂手無憂無慮地騎著腳踏車穿過這中世紀街道時,可能很難想像他們來自如此一流的交響樂團。在班貝格,所有距離都近得像一步之遙。

音樂會結束之後呢?

掌聲持久,但沒有人在最後一個和弦尚未消散時就急著起身衝向停車場或火車站。返家途中,人們輕聲討論著剛剛的舒曼、貝多芬、馬勒,或某首當代作品的演出,也許還會在某間舒適的小酒館裡,來杯煙燻啤酒(Rauchbier)或法蘭肯葡萄酒,為夜晚畫下句點。

這就是班貝格~我們在巡演後總是迫不及待想回來的城市。班貝格,一座歐洲心臟地帶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城市,以令人驚嘆的建築、千年歷史、壯麗大教堂、13世紀的真人比例班貝格騎士雕像、七座山丘,以及雕工精美的神聖羅馬帝國皇帝與皇后的墓塚聞名。

班貝格或許是全球最小的「偉大音樂之都」,卻是真正的寶石,塑造了我們的日常生活,也邀請外來者與我們交換生活方式——而從此,他們將再也不一樣了。

巴伐利亞最優秀的音樂廳

當音樂會正在進行時,年輕的他還不知道,眼前所聽,將在心中留下深遠的印記——乃至一項長久的遺產。
時間是1960年代:尚未滿18歲的豐田泰久(Yasuhisa Toyota)正在日本某場班貝格交響樂團巡演的音樂會上傾聽。究竟是在哪裡、演奏什麼、由誰指揮,歷史並未留下詳細記錄。但顯然有些東西深深打動了這位年輕的聆聽者,否則他不會在幾十年後主動提出,全面重新設計約瑟夫・凱爾貝特音樂廳(Joseph-Keilberth-Saal)的聲學。

這並非豐田的常規作法。他是國際知名的聲學設計師,足跡遍及全球,總是為那些尋找完美演奏空間的樂團提供解方。他曾負責設計東京三得利音樂廳(Suntory Hall)、洛杉磯迪士尼音樂廳(Walt Disney Concert Hall),也參與巴黎愛樂廳與漢堡易北愛樂廳的聲學規劃,這些都是當今世界最具聲望的音樂殿堂。

因此,班貝格的音樂廳能獲得他的聲學改造,是極為罕見的例子。在2008年的一次訪談中,豐田親自提及那場日本的音樂會,並說他「留下了深刻印象」。這段記憶,為我們所有人帶來了美好的結果。

音樂廳蛻變的旅程

約瑟夫・凱爾貝特音樂廳於1993年啟用,到了千禧年轉折點,卻成為樂團發展上的障礙。當樂團從中世紀的修道院教堂——多明我會建築(Dominikanerbau)的高聳拱頂中遷出,進入這座現代「鞋盒型」音樂廳(註:此為業界術語,指延展型長方體設計),當時是重大進展。

舞台上矗立著被譽為「樂器之后」的管風琴,由Georg Jann 公司於1992–93年間打造,並於1993年10月9日首度揭幕。這部風琴使巴洛克到當代的所有管風琴曲目皆得以完美呈現,亦是詮釋後期浪漫大型交響與清唱劇的理想樂器,具備豐富的浪漫音色與龐大的動態範圍——從微不可聞的耳語到震撼全場的齊奏音量,都能與交響樂團匹敵。

然而,隨著歲月流逝,音樂廳逐漸暴露出聲音品質的缺陷。最初設計並非專為交響音樂而建,因此聲學規劃並未居於首要考量;此外,當時的電腦技術尚不足以精確模擬音場結果。結果是:樂手彼此無法清楚聽見對方,音響冷峻、直白,銅管聲部甚至過於突出。

豐田泰久的聲學改造

為了解決上述問題,豐田泰久親自設計了多項聲學升級:

  • 安裝了黃杉木製的平台:黃杉木質輕、具良好振動性,有助改善舞台回音。

  • 在舞台後方牆面開設可控音孔:可視情況以隔音材封閉或開啟,以調整反射與吸音。

  • 天花板進行優化:包括移除舊漆,提升整體反射品質。

  • 舞台地板去除厚重漆面:原漆會吸收聲音,影響傳播。

  • 移除舞台下半數金屬支架:使低頻更為明顯、紮實,甚至能「感覺到」。

如今,改造完成後,樂手與觀眾皆大感滿意。樂手之間能更清楚聽見彼此,聲部之間緊密交織;因坐得更近,視線與溝通也更流暢。整體聽感不僅更平衡,也更有層次與溫潤度。新的舞台配置不只是聲音的饗宴,也成為視覺享受。

再加上來自漢堡的知名設計師彼得・施密特(Peter Schmidt)為前廳所設計的新空間,這座音樂廳如今終於成為名副其實的建築與音樂典範:在此,班貝格交響樂團終於真正發出該有的聲音。


建築聲學大師:豐田泰久

豐田泰久(Yasuhisa Toyota,b.1952, 生於日本廣島縣福山市)是當代最具影響力的建築聲學設計大師之一,現任美國 Nagata Acoustics 公司總裁。他以對聲音的敏銳感知與對音樂的熱愛,打造出多座世界級音樂廳,為全球音樂愛好者創造了無數難忘的聆聽體驗。

 

學術背景與職涯起點

豐田泰久畢業於日本九州設計學院(Kyushu Institute of Design),1977年加入永田音響公司(Nagata Acoustics),師承聲學設計大師永田穗。他曾表示,自己在中學時期便對音樂產生濃厚興趣,尤其熱愛古典音樂,並立志將聲學設計作為終身職志。

代表作品與國際成就

豐田泰久的聲學設計作品遍佈全球,以下是其中幾個代表性音樂廳:自由時報電子報+7人間福報+7PAR 表演藝術+7

  • 東京三得利音樂廳(Suntory Hall,1986)被譽為日本第一座世界級音樂廳,開創了「葡萄園式」座席布局的先河。看新聞

  • 洛杉磯迪士尼音樂廳(Walt Disney Concert Hall,2003)與建築師法蘭克·蓋瑞(Frank Gehry)合作,融合前衛建築與卓越音響,成為洛杉磯的文化地標。ForgeMind+2自由時報電子報+2人間福報+2

  • 漢堡易北愛樂廳(Elbphilharmonie Hamburg,2017)以其獨特的建築設計和卓越的聲學效果,迅速成為全球音樂廳的新典範。自由時報電子報+4PAR 表演藝術+4人間福報+4

  • 巴黎愛樂廳(Philharmonie de Paris)展現了他對聲音與建築融合的深刻理解。

 

此外,他也參與了多個亞洲音樂廳的設計,包括中國的深圳音樂廳、上海交響樂團音樂廳、蘇州文化藝術中心音樂廳,以及台灣的國家音樂廳音響優化計畫。

設計理念與聲音哲學

豐田泰久強調聲學設計不僅是科學,更是一門藝術。他認為:「好的音響設計最關鍵的因素並非在於音響系統,而是在於音樂本身。如果沒有好的音樂家演奏,音樂廳也只是個盒子。」自由時報電子報+5PAR 表演藝術+5PAR 表演藝術+5

他主張自然音響的傳遞,避免過度依賴電子設備修正,追求真實的聲音體驗。在設計過程中,他重視與建築師和音樂家的溝通,確保每個音樂廳都能達到最佳的聲學效果。

與台灣的連結

2008年,豐田泰久應邀訪台,為國家音樂廳進行聲學評估並舉辦講座,分享他對音樂廳設計與建築聲學新趨勢的見解。他的到訪對台灣音樂界產生了深遠影響,提升了對聲學設計重要性的認識。

 

【BON話題ㄧ】:德國管弦樂團列表

下方資訊取自維基百科「德國管弦樂團列表」網頁(2024.11.24.)

德國管弦樂團列表

 

【BON話題二】:德國樂團資訊

下方資訊取自「林老師:德國樂團分類」網頁(2012年資訊)

德國音樂工作環境簡介:

德國是世界古典音樂重鎮. 擁有83座歌劇院和173個交響樂團, 是全世界職業樂團數最多的國家.音樂工作者在這裡可得到相對好的待遇和機會.

德國人嚴謹的民族性眾所皆知,他們對樂團工作者有著一套清晰的規劃法. 他們共三大系統:

1. TVK系統: 此系統依據樂團的人員編制分成ABCD的薪水等級,最高是A級樂團,至少要有一百位團員.剛進去的TUTTI小提琴手稅前薪水約是5000歐元 (20萬台幣).

2. 廣播樂團系統:如西北德廣播、德國廣播等,他們自己有自己的薪水分級制度,他們工作的條約是各自訂定的,薪水和TVK A級差不多.

3. 特殊樂團,譬如說柏林愛樂、萊比鍚布商大廈等, 薪水約比前二個系統的多出10 ~ 20%不等.

每年劇院和樂團也都會向各音樂學院的學生開放許多實習的機會, 實習生通常一個月只有15個任務(Dienst)排演和演出各算一個任務.月薪未稅約700~900歐不等.

在德國,每個樂團都有自己的工會,基本上只要你進了樂團,不管是正職兼職或實習生, 都會受到公會的保護. 當與樂團有糾紛時,可以請工會幫忙解決. 沒有人可以隨便解雇你! 考上正式的職位之後則有半年至一年的試用期,大部分樂團會有兩次的團員投票,第一次是和你同聲部的同事們投票,再來就是其它的團員和指揮投票,一旦有3/4的同事投你, 即可成為正式團員, 享有終生合約, 一年約六週有薪年假和至少13個月的月薪保證.整個規定可謂相當完善且有法可尋.

【BON話題三】:德國樂團薪資

德國交響樂團團員的薪資結構因樂團等級、地區、職位與資歷而異。以下是根據近期資料整理的概況(2025年5月查詢):

德國交響樂團團員薪資概況

薪資結構示意(以月薪計)

樂團等級 起薪範圍(€) 資深團員薪資範圍(€)
地區性樂團 3,000–3,600 4,200–5,000
大型歌劇院/廣播交響樂團 5,500–7,500 7,500 以上
柏林愛樂等頂尖樂團 8,000–9,000+ 10,000 以上

薪資影響因素

  • 樂團等級國家級或知名樂團(如柏林愛樂、巴伐利亞國家管弦樂團)的薪資通常高於地區性或市立樂團。

  • 地區差異大城市如柏林、慕尼黑、法蘭克福的生活成本較高,樂團薪資相應較高。

  • 職位與資歷首席、助理首席等職位的薪資高於一般團員,且資深團員的薪資通常高於新進團員。

  • 合約與福利許多樂團依據集體協議(Tarifvertrag)支付薪資,並提供退休金、健康保險等福利。ERI Economic Research Institute+2Salary Expert+2維基百科+2

 


謝謝您~來到蹦藝術❤️

認識蹦藝術的幾個方法:

1. 加入蹦藝術群組

實體與線上音樂講座訊息、各種音樂分享、優質音樂會折扣碼、精彩藝文旅遊行程…,好康優惠不漏接❤️

加入方式:

請先聯繫蹦藝術林仁斌老師本人,由林老師協助加入專屬課程群組。

https://line.me/ti/p/LB1ro0P0AU

2. 聆聽蹦藝術 – Podcast

蹦藝術Podcast 一鍵通:https://linktr.ee/bonart

→ 前往蹦藝術 Podcast 

 

3. 贊助蹦藝術(單次或定期定額贊助)

從製播節目到網頁文章撰寫、網站維護,都需要經費,更需要您的贊助

無論是單次贊助,或者定期定額贊助,蹦藝術都感謝您對我們的支持❤️

 

 

開卷蹦藝術.享受美好閱讀時光

☕️一杯咖啡.一點心意.支持蹦藝術☕️

 

各類合作提案,聯繫方式:

*手機:0917.670.518 
*Line:https://line.me/ti/p/LB1ro0P0AU
*E-mail:jenpin888@gmail.com
馬上分享給更多喜愛音樂的好友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