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N音樂】蹦藝術X大人社團 – 芬蘭之魂:西貝流士的交響世界(上)
第五堂|西貝流士:第三號交響曲
Jean Sibelius – Symphony No.3 in C major
– 資訊整理共享於網路,一起欣賞音樂藝術之美 –
蹦藝術 | BONART
古典音樂是你的生活必需品?
希望有機會能拓展對古典樂的了解?
跟著林仁斌老師一起認識偉大的音樂藝術!
《大人社團》與蹦藝術攜手開設古典音樂鑑賞課程,林仁斌老師帶領學員欣賞每首的獨特之處,讓您徜徉在樂曲中,更貼近音樂家的心血結晶,聽出更多況味與樂趣!
《延伸閱讀》大人的音樂欣賞線上直播課程好嗎?學員真實回饋分享
《延伸閱讀》大人的音樂欣賞課學員回饋,看他們用音樂為生活注入繽紛
蹦藝術音樂美食藝文之旅 行程總覽~
【精彩課程ing】
2025年3月起
★課程分為三系列早鳥優惠 $3,200元(定價3,600元,開課前七天將恢復定價),三系列合購享優惠 $8,900元(定價10,800元)
- →<探索系列一> 弦音傳奇:20世紀五大傳奇音樂家
3/20、4/17、4/24、5/1、5/22,共5堂 - →<探索系列二>芬蘭之魂:西貝流士的交響世界(上)
5/29、6/5、6/12、6/19、6/26,共5堂 - →<探索系列三>終極樂章:貝多芬晚期弦樂四重奏的深度巡禮
7/3、7/10、7/17、8/7、8/14,共5堂
<探索系列二>芬蘭之魂:西貝流士的交響世界(上)
主講人:林仁斌老師
你對古典音樂深深著迷,期待聽懂更多內容嗎?
不只對作品感興趣,也想多了解音樂家的背景?
跟著林仁斌老師一起揭開這層有趣又精彩的音樂面紗~
透過課程你會對音樂領域有更深一層的認識,林仁斌老師將帶領同學們從生平故事,去探究創作背景與作品的演奏,以及樂譜到創作技法解析、樂曲欣賞版本比較,細細感受各種精彩的詮釋,聽出更多音樂的世界樂趣!
被譽為「芬蘭之魂」的作曲家西貝流士,一生共創作七首交響曲,從1899年至1924年,橫跨26年創作期,除了是近代北歐最具代表性之交響音樂,西貝流士更以讀到的管弦樂法,不可思議地將芬蘭的歷史與自然風土,清楚地刻畫進他的交響創作中。
本系列林仁斌老師將以五堂課規格,從西貝流士精彩的一生出發,帶您深入認識交響作品《芬蘭頌》與《黃泉的天鵝》與他的前三首交響曲,是您絕不可錯過的深度賞析。
- 第五堂|西貝流士:第三號交響曲
第三號交響曲創作於第二號交響曲五年之後的1907年,風格相對較為簡潔而精簡。我們可感受到西貝流士在創作上的成熟與變化,在一貫維持民族風格的基礎中,更透露出重視音樂內在邏輯性與管弦配器之表現力。三樂章亦是本曲特色之一:輕快、節奏具有彈性,旋律靈動活潑之第一樂章;優美而具深沉內省氣質之第二樂章到節奏緊湊,主題段落鮮明兩樂章連貫之第三、四樂章,是難得歡樂的西貝流士。
芬蘭國寶 西貝流士

西貝流士(Jean Sibelius, 1865–1957)不僅是芬蘭國寶級的作曲家,更是國民樂派的代表性人物。他的音樂不僅塑造出芬蘭民族認同,也深深影響了20世紀初的音樂語彙;除了是芬蘭最重要作曲家,更是民族主義音樂和浪漫主義音樂晚期重要代表。西貝流士以擅長於寫作雄渾、壯闊的大型管弦樂曲而知名:蘇格蘭作曲家、音樂評論家與作家 Cecil Gray 更是推崇西貝流士為 布拉姆斯之後最優秀的交響曲大師。
(基本資料整理於網路與維基百科,並附上超連結方便檢索)
終其一生,西貝流士共創作了超過550部作品,其中包括七首交響曲、115個作品號(Opus)編號的作品,以及大量未編號的作品(JS編號),後由音樂學者Fabian Dahlström於2003年將其編纂完成,比起時代稍早的布拉姆斯、布魯克納、馬勒,毫不遜色;這位國民樂派芬蘭作曲家創作譽滿全球,堪稱最具有芬蘭魂之作曲家。他的音樂中滿滿的芬蘭味,道盡祖國歷史、人文,甚至地理與風土,更能表現出芬蘭人堅忍精神;他讓世人藉由音樂感受了解他的祖國,是上個世紀最偉大的作曲家之一。
蹦藝術 延伸閱讀
【BON音樂】西貝流士:第1號 e小調 交響曲 介紹
【BON音樂】西貝流士:第2號 D大調 交響曲 介紹
西貝流士 生平
(基本資料整理於網路與維基百科,並附上超連結方便檢索)
早年與學習階段
西貝流士(Jean Sibelius, 1865-1957)1865年12月8日生於芬蘭海門林納市(當時屬俄羅斯帝國的芬蘭大公國)父親為一名醫生,但在他3歲(1868年)時便因長年照顧飢荒災民而惹上傷寒而過世,後隨母親回娘家生活。因歷史因素、地域原因及文化差異,西貝流士自小便在瑞典語的環境下長大,反而是後來因想考進一所能直升中學的芬蘭語學校,才開始學習芬蘭語。
童年時期外婆為西貝流士提供了不少學習音樂的機會,轉入芬蘭語學校後,西貝流士開始學習小提琴,亦參與了學校的樂團訓練,也開始寫了一些小品樂曲[3],中學畢業後,他考進赫爾辛基大學學習法律,同時也獲特別安排,於赫爾辛基音樂學校(今西貝流士音樂學院)學習音樂,師隨韋格流士學習作曲;華斯耶夫(Mitrofan Wasiljeff)學習小提琴。西貝流士對音樂的興趣與日俱增,最後決定留在赫爾辛基音樂學校學習。24歲(1889年)時赴柏林和維也納深造,接觸到德奧浪漫派與民族主義音樂思想,尤其受到布魯克納與華格納的影響甚深。
三年後回芬蘭作了第一首音樂詩《薩迦》(「傳奇」),立即轟動。34歲(1899年),他創作了著名的《芬蘭頌》。
音樂風格與創作轉變
西貝流士早期作品帶有明顯浪漫派色彩,但在1890年代後逐漸發展出獨樹一格的語彙,融入北歐自然風貌、民謠語調與象徵主義筆觸。他強調旋律的生成發展(germinal development)、色彩化的管弦配器與「有機」的樂思展開。
代表作品如:
-
管弦詩《芬蘭頌》(Finlandia, 1899):成為芬蘭民族精神象徵。
-
七首交響曲(創作期:1899–1924):每首交響曲各具風格,展現他從英雄抒情走向簡約凝鍊的歷程。
-
小提琴協奏曲(1904, revised 1905):技術與抒情兼備,堪稱20世紀最重要的該類型作品之一。
-
《圖奧農拉的女兒》、《波赫揚拉的女兒》等取材於《卡勒瓦拉》的交響詩:展現他對芬蘭神話的深厚情感。
筆者補充:
-
《圖奧農拉的女兒》(The Daughter of Tuonela, 原文:Tuonelan tytär)是西貝流士於1906年完成的交響詩(tone poem),為其少見且相對晦澀的作品之一,取材自芬蘭民族史詩《卡勒瓦拉》(Kalevala)中的冥界傳說。雖不如《芬蘭頌》與《圖奧涅拉的天鵝》廣為人知,卻展現出西貝流士深邃、神秘的敘事能力與對管弦配器色彩的精緻掌握。
-
《波赫揚拉的女兒》(Pohjolan tytär,英譯:Pohjola’s Daughter),是芬蘭作曲家西貝流士於1906年創作的交響詩(tone poem),作品編號Op. 49。本曲取材自芬蘭民族史詩《卡勒瓦拉》(Kalevala)中英雄維納莫寧(Väinämöinen)與波赫揚拉之女的遭遇,展現了神話敘事、內在掙扎與音樂敘事性的結合,是西貝流士中期代表作之一。
*《卡勒瓦拉》(Kalevala)是芬蘭的民族史詩,被視為芬蘭文化、語言與民族認同的重要根基之一。它不僅是文學作品,更是音樂、視覺藝術與國族思想的重要靈感泉源,影響了包括西貝流士、設計師阿爾瓦・阿爾托、詩人埃諾・雷諾等諸多芬蘭藝術家與作曲家,並對他們的創作產生深遠影響。其文體為「詩體敘事歌謠」,使用芬蘭民謠特有的四拍句式(trochaic tetrameter),類似押韻的民間吟唱,在芬蘭語復興運動與獨立建國過程中佔據關鍵地位,被譽為「芬蘭民族的靈魂」。
民族與文化身分的聲音
作為芬蘭從沙皇統治走向獨立的歷史關鍵時期人物,西貝流士的音樂承載了強烈的民族意識。他拒絕過度模仿德國模式,轉而發展屬於芬蘭的語彙。這點從《芬蘭頌》的誕生與廣泛流傳可見一斑,該作品不僅喚醒芬蘭人民對獨立的渴望,也在國際間建立了他的聲望。
西貝流士不喜歡城市的喧囂,而選擇居住在鄉村,靠政府的年金過著舒適的創作生活。46歲(1911年),他接受了喉部大手術。61歲(1926年)後,基本停止了創作活動,其原因成為音樂史上的未解之謎之一。
西貝流士一生橫跨了浪漫、國民及現代樂派,但他的創作生涯卻僅僅佔據人生的 1/3。1926年,西貝流士完成交響詩 (Symphonic Poem)《塔比奧拉》後,毅然決然停止創作,往後三十年當中,再無任何作品問世。儘管他仍斷續寫作甚至完成了傳聞中的第八號交響曲草稿,但從未發表,而這段「三十年沉默期」長達,令後世充滿想像。
歷史也許隨時間被淡忘,但音樂卻穿越時空,締造出永恆不朽的價值~被視為芬蘭國寶的西貝流士,備受政府與人民的禮遇,在他50歲生日那天,芬蘭政府甚至宣告全國放假慶祝,並將他的生日 12月8日訂為國定假日(芬蘭音樂日 – Day of Finnish Music),綜觀古今中外音樂大師,能享有如此殊榮的,大概也只有西貝流士吧!
沉默的晚年與精神世界
晚年他常居於自己家鄉雅爾韋拉(Järvenpää)的別墅「艾諾拉」(Ainola)過著隱居生活,閱讀、散步、修剪花園、飲酒,並時常焚毀未滿意的樂譜。這份近乎苦行的自我要求,象徵了他對藝術誠信的極致追求。
西貝流士的創作重心是管絃樂作品。他善於使用管樂器營造出陰鬱,幽森的氣息,令人聯想到芬蘭的自然風景,同時也善於表達雄壯,恢弘的音樂效果。雖然許多人將他歸類在民族樂派下,在音樂語言上,基本上呈浪漫主義風格,但後期部分作品的和聲有所突破。西貝流士是一位較為保守的作曲家,其優秀作品雖然數量較多,水準也很高,但大部分其他作品,特別是非管絃樂作品則多數屬於沙龍音樂性質,意義不大。
西貝流士的音樂對英國和美國作曲家影響尤大,在英美兩國他曾被視為最重要的當代作曲家。他的管弦樂作品,多取材於民族史詩或民間傳說。根據由芬蘭民間詩歌和神話編成的史詩題材進行創作。許多英國作曲家,如巴克斯、班托克、艾爾蘭等都曾模仿西貝流士的創作風格。另外,荀貝格也認為他是當代最重要的交響曲作者。但是,隨著浪漫主義的退潮,對西貝流士的評價也逐漸歸於理性化。
西貝流士於1957年9月20日辭世,享壽91歲。艾諾拉如今為博物館,紀念這位芬蘭音樂之魂。
音樂歷史地位與影響
儘管西貝流士的風格一度在現代主義浪潮中顯得「保守」,但自20世紀後半以來,對他作品的重新評價日益加深。他影響了如荀白克、史特拉汶斯基、布列茲等人的配器與結構觀,並啟發了許多20世紀後期作曲家如:潘德列茲基(Penderecki)、托馬斯·阿德斯(Adès)等。
同時,對英語世界的作曲家如英國的佛漢威廉斯、芬頓和美國的艾略特・卡特也具有深遠啟發。如今,西貝流士的交響曲與交響詩已成為國際樂團常規管弦曲目核心曲目,更成為解析現代交響樂音樂結構發展之經典範例。
西貝流士的創作整理:
🎼 交響曲(Symphonies)
西貝流士共創作了七部交響曲,這些作品展現了他從浪漫主義向現代主義過渡的音樂風格:
-
第一號交響曲 E小調,Op. 39(1899)
-
第二號交響曲 D大調,Op. 43(1902)
-
第三號交響曲 C大調,Op. 52(1907)
-
第四號交響曲 A小調,Op. 63(1911)
-
第五號交響曲 E大調,Op. 82(1915,1916,1919)
-
第六號交響曲 D小調,Op. 104(1923)
-
第七號交響曲 C大調,Op. 105(1924)
🎼 管弦樂作品(Orchestral Works)
西貝流士的管弦樂作品包括交響詩、組曲、序曲等,許多靈感來自芬蘭史詩《卡勒瓦拉》:
-
《芬蘭頌》(Finlandia),Op. 26(1899)
-
《圖奧內拉的天鵝》(The Swan of Tuonela),Op. 22 No. 2(1895)
-
《波赫約拉的女兒》(Pohjola’s Daughter),Op. 49(1906)
-
《塔皮奧拉》(Tapiola),Op. 112(1926)
-
《卡瑞利亞組曲》(Karelia Suite),Op. 11(1893)
-
《悲傷圓舞曲》(Valse triste),Op. 44 No. 1(1903)
🎼 協奏曲(Concertante Works)
-
小提琴協奏曲 D小調,Op. 47(1904/1905):西貝流士唯一的協奏曲,結合了技術與抒情性。
🎼 室內樂(Chamber Music)
西貝流士的室內樂作品包括:
-
《D小調弦樂四重奏》,Op. 56(1909),又名《親密的聲音》(Voces intimae)
-
《G小調鋼琴五重奏》(JS159,1890)
-
《小提琴奏鳴曲》,Op. 80(1915)
🎼 鋼琴與獨奏作品(Piano and Solo Works)
西貝流士創作了大量鋼琴小品,展現其對簡潔與詩意的追求:
-
《十首鋼琴小品》,Op. 24(1895–1904)
-
《五首素描》,Op. 114(1929)
-
《六首即興曲》,Op. 5(1893)
🎼 藝術歌曲與合唱作品(Songs and Choral Works)
西貝流士的聲樂作品涵蓋多種語言,反映其對詩歌的敏感度:
-
《六首歌曲》,Op. 36(1899–1900)
-
《八首歌曲》,Op. 57(1909)
-
《八首歌曲》,Op. 61(1910)
-
《六首歌曲》,Op. 86(1913)
🎼 戲劇配樂與其他作品(Incidental Music and Others)
西貝流士為多部戲劇創作配樂,展現其戲劇性的音樂語言:
-
《佩利亞斯與梅麗桑德》(Pelléas et Mélisande),Op. 46(1905)
-
《暴風雨》(The Tempest),Op. 109(1925)
-
《克里斯蒂安二世》(King Christian II),Op. 27(1898)
歡樂交響曲 – 第三號
雪光下的建築之聲:西貝流士交響語言的轉折之作
在遙遠的北國,有一種光,並非來自火焰,而是自冰雪中透出的堅白與靜默;有一種聲音,並不喧囂,但卻能穿透森林深處,像風行過長夜,如夢低語。
西貝流士的《第三號交響曲》,便是在這樣的光與聲中誕生。
這首交響曲,不是為勝利而寫的樂章,也非為悲劇立碑,西貝流士在此階段,似乎告別了過去史詩般的呼號與敘事,轉而深入音樂本體的脈動與呼吸,正如作曲家本人所言:「沒有太多『事』,但有的是『音樂』本身。」~在這部作品裡,旋律不再是主角,而是時間流動的媒介;節奏不再是推進的工具,而轉為內在秩序的呼應。
西貝流士從芬蘭的冰湖與黑森林汲取靜謐的靈感,如同他們在木屋別墅「艾諾拉」裡,以簡約節奏與幾何動機搭建起音樂的建築,宛如一座被雪覆蓋的清晰線條的殿堂~不是外在的輝煌,而是向內的澄明。
第三號交響曲是一次從浪漫的情感,專為走入古典與自然交會的幽境;也是一次省思:從民族的集體吶喊,回歸藝術本質的聲音描繪。
在這首交響曲中,我們彷彿感受到一位創作者在靜夜中與,傾聽自己心中的聲音,也像是芬蘭在沉雪中靜靜發光的心靈輪廓。
“第三號比前兩首更接近我內在真實的聲音” – 西貝流士
創作背景與歷史脈絡
Symphony No. 3 in C major, Op. 52(1907)
西貝流士於1907年完成的《第三號交響曲》,是他創作生涯中一部風格重大轉向的作品。此作的誕生,不僅承接了前兩首交響曲的成就,也開啟了他往更深層「音樂語言純化」之路的關鍵一步。
在這部作品中,他正式告別了早期浪漫、敘事與民族色彩濃厚的風格,走向簡練、結構清晰、主題自由發展的交響語言。
時代環境:從民族浪潮到藝術自省
19世紀末的芬蘭,正處於沙俄帝國高壓統治之下。西貝流士的早期作品,如《芬蘭頌》、《庫勒沃交響曲》、《第一號交響曲》等,皆洋溢著民族英雄主義與古老神話的史詩氣息~這些作品不僅是音樂,更是文化與政治姿態,為芬蘭人民爭取民族身份與文化認同提供了強大象徵。
然而進入20世紀之後,西貝流士漸漸意識到:「藝術若只停留於外在象徵與政治語境之中,將無法穿越時代、直達人心。」這樣的思考在他1904年的一次重大創作轉捩中顯現:他完成了極具浪漫色彩的《第二號交響曲》,獲得國內外熱烈歡迎,但他自己卻開始質疑那種激昂外放的寫作是否真正代表自己的內在聲音。
創作過程:義大利草圖、芬蘭完成
1906年春天,西貝流士與妻子艾諾前往義大利,在海邊度過數月。在這裡,西貝流士寫下第三號交響曲的初稿,並曾在信中提到這首交響曲「將是截然不同的一種作品:不那麼英雄,也不那麼暴風雨;反而是更輕盈、通透與精確的音樂建築。」
他用了「Crystalline」(水晶般的)與「Concise」(簡潔的)來形容這部作品:請注意,這或許正展現出作曲家對交響藝術的全新理解。
回到芬蘭後,他在自己位於耶爾芬佩的木屋別墅「艾諾拉」(Ainola)完成了此曲。這間獨立木屋別墅遠離城市喧囂、臨近圖薩拉湖,靜謐的大自然成為他創作的靈感泉源,是西貝流士居住至逝世為止的最愛
在1907年8月完成最終定稿,西貝流士並親自於同年9月25日在赫爾辛基指揮首演。
「這是一種更為純粹、更趨古典的理想……在這首交響曲中,沒有任何標題性的設定,一切皆回歸音樂本身。」- 西貝流士(a purer, more classical ideal… There is nothing ‘programmatic’ in this symphony.)
首演與反響:褒貶參半的變革之聲
《第三號交響曲》首演後,芬蘭樂界的反應不若前作《第二號交響曲》那般熱烈:一部分聽眾與評論家無法立即理解這種簡約風格背後的深意。
曾經讚頌他為「芬蘭之聲」的報刊《Hufvudstadsbladet》評論說:「這首交響曲不像他的舊作那樣激動人心。」
但西貝流士並未動搖。1907年創作《第三號交響曲》後,西貝流士確實曾對友人與樂評人談及他對此曲的評價
他形容這首作品「比前兩首交響曲更加純粹」,並多次提到這部「作品沒有標題化的文字」(no “programme”),而是關於「音樂本身」。他對友人表示:「這首交響曲比前兩首更接近我內在真實的聲音。它沒有太多『標題』,唯有『音樂』本身。」(“It is entirely devoid of programme, but it offers rich opportunities for musical expression.” — 西貝流士致 Axel Carpelan 的信件中,1907年)
音樂學者 Erik Tawaststjerna(西貝流士的權威傳記作者)也曾總結西貝流士對此曲的態度:
「在《第三號交響曲》中,西貝流士果斷地與他的浪漫主義過去決裂,邁向一種更純粹、更接近古典理想的風格。」
「他曾說:『這部作品不包含任何故事,也無任何外在姿態,唯有音樂本身。』」
“In the Third Symphony, Sibelius breaks decisively with his romantic past and moves towards a purer, more classical ideal.”
“He once said: ‘It contains no story, no exterior gesture, only music.’”
藝術觀點:從浪漫敘事到結構主義
《第三號交響曲》標誌著西貝流士從浪漫敘事式交響詩轉向純音樂探索的過渡點。
雖然此曲為三樂章的設計與抒情性,但整體更趨向古典主義精神,與莫札特、海頓看齊,甚至布拉姆斯的交響語言若即若離。
他不再依賴情節與標題詮釋,而是著眼於音樂內部的邏輯與建築美學:主題動機如何成長、變形、交錯,以及如何在樂曲中自我支撐。
這樣的創作態度,深深影響了後來的現代主義作曲家,尤其是諾諾、佩爾特(Pärt)、甚至席爾曼(Salonen)等北歐繼承者。
🎼 第一樂章
Allegro moderato(C大調)
一、音樂特徵
本樂章採近似奏鳴曲式的結構,但西貝流士刻意模糊傳統邊界,使主題間的銜接顯得自然流動,不著痕跡。這是他對「形式」本質的再定義——不在於明確分段的對比,而是整體運動中的有機成長(organic development)。全樂章充滿生動的律動與節奏變化,對比不靠情緒爆發或和聲劇烈轉折,而是透過節奏切分、主題重構與音型轉化來達成。
與前兩首交響曲不同的是,本樂章極少使用銅管進行浪漫式堆疊,取而代之的是細緻木管與弦樂線條交錯而成的「音響織體」。音色明亮、透澈,卻不失張力,整體聽感如同冬陽灑落雪地——冷冽但不冰封,剛勁而不炫技。
分段介紹與動機發展
前奏(第1–13小節)
全曲由弦樂呈現的上行主動機揭開序幕,此主題動機僅由幾個簡單音程組成,但節奏上的推進感令人印象深刻。這是一段兼具堅定與懸念的開場,其上行音形宛如冬日陽光穿透密林,具象徵意涵。
主部(第14–93小節)
第一主題群由管弦樂逐漸鋪展開來,其中弦樂的節奏模組逐漸被木管所接替,呈現出層層遞進的音響。西貝流士使用簡約音型(如二度跳進與模進模組)反覆構築出豐富對位層次,而非倚賴旋律長句。
過渡部(第94–125小節)
轉調過程極具特色,西貝流士採用節奏加速與音區拉伸來營造過渡感,並非傳統的層級功能和聲轉換。此段過渡呈現一種如流雪奔湧般的動勢。
副部(第126–171小節)
第二主題相對柔和,由木管呈現出更為抒情的旋律,但並不濫情。西貝流士在此處採用了下降音型與音量遞減,形成一種遙遠回聲般的空間感,猶如森林深處的回音。
發展部(第172–234小節)
發展部是本樂章的高潮區域,動機變形、節奏斷裂、各聲部展開激烈的對位互動。這段發展體現出西貝流士對於「動機自我繁殖」的高超技巧。第一主題經過種種轉化,在調性不明中如同光影穿梭林間,展現音樂「生成」而非「再現」的動能。
再現部與尾聲(第235–結尾)
再現部並非單純重覆,而是以更簡約方式暗示主題歸來,並迅速進入尾聲。西貝流士以如同鋼鐵般銳利的弦樂節奏結束整樂章,為後續樂章留下深刻伏筆。
三、風格意義
此樂章展現西貝流士如何在簡約中尋找結構的張力。無需龐大和聲堆砌,也無需炫技旋律,而是在節奏型、動機對話與音響流動中達成一種極致的音樂邏輯。這種創作態度,是他進入《第四號交響曲》的前夜,也是他日後音樂語言純化的先聲。
🎼 第二樂章
Andantino con moto, quasi allegretto(降G大調)
一、音樂特徵
本樂章與第一樂章的嚴謹節奏與線性推進形成鮮明對比,是一首詩意而富有空間感的緩板間奏。乍聽之下,它仿若夜間雪地中的輕聲細語,旋律斷續、音量節制,沒有熱情如火的情感爆發,而是如北國冬夜中低語的風聲與林間腳步。
從形式上來看,樂章採用變形的三段式結構(ABA′),但西貝流士處理段落的方式遠不如古典時期那樣明確。他運用「主題模糊性」(thematic ambiguity)與「調性暧昧性」(modal color)來形成一種懸宕與留白感,讓整體樂章像是飄忽於現實與夢境之間。
值得注意的是,本樂章的節奏極其細膩。弦樂與木管交織的「錯落節拍」形成微妙的律動,並巧妙地將節奏感潛伏在旋律之中,形成「靜中有動」的內部動勢。
二、分段導聆與動機發展
A段(第1–42小節)
樂章由低音弦樂以幽微節奏鋪陳背景,接著由雙簧管與長笛以「近乎語言式的斷句」提出主題動機:一段以三度與四度交錯構成的旋律線條。這個主題無明確起伏,而是如迷霧中時隱時現。弦樂與木管間的問答,使這段主題充滿空靈與距離感。
中段(B段,第43–83小節)
進入中段後,弦樂伴奏型轉變,出現更明確的節奏型與輕快的動感線條。這段音樂在音型上更加清晰,旋律輪廓拉長、起伏變大,動機中包含更多順階行進與裝飾音,聽感宛如北歐曠野間突然吹過的輕風。
此外,某些段落的木管和聲編寫帶有民謠風格,尤其長笛與單簧管的對位旋律,呈現出芬蘭民間曲調的變奏味道。但西貝流士並未直接引用任何具名民謠,而是以「想像的民謠性」轉化入交響語言中。
尾段與再現(A′段,第84–結尾)
主題再現後以更加淡出形式回歸,音樂變得更簡約,甚至帶有靜止感。弦樂呈現出片段化主題,逐步減弱至如煙霧般的消失。最後數小節以極度低音與減弱動態結束,猶如夜的深處只剩最後一絲聲響。
風格意義與心理層次
在西貝流士的交響曲中,這類「近乎沉默」的緩板樂章並不常見。他在此樂章刻意抽離情感的直接表現,轉向音樂內部空間與聲響呼吸的塑造。這樣的處理方式,顯示他開始將「音樂」視為一種與自然等價的存在——不是敘述自然,而是與自然同在的節奏與寂靜。
同時,第二樂章也暗示著他創作心理上的過渡期。他逐漸從過去的激情敘述者,變成一位聆聽內心與天地對話的沉思者。這一層精神性,也深深影響了他後續《第四號交響曲》的抽象風格發展。
🎼 第三樂章
Moderato — Allegro (ma non tanto) — Presto(C大調)
一、音樂特徵
第三樂章是本交響曲最具結構突破與動機精緻化特質的篇章。它結合了慢板與快板兩種速度區段,從古典的結構分類上看,既可視為融合式樂章(fusion-form movement),也可被理解為西貝流士個人語彙中的「交響式聚變(symphonic synthesis)」的實驗。此章並無傳統的終曲式快板、也非明確的輪旋曲(雖有其暗示),而是一場音樂有機體的演化、轉化與升華。
從音樂材料來看,整個樂章建立在極少的主題元素之上——如一個簡單的四音音型、上行三度動機、以及斷續式節奏模組。然而西貝流士將這些元素透過節奏切分、調性模糊與分聲部發展,塑造成一個生生不息、如森林中風起雲湧般的音樂結構。
二、分段導聆與動機發展
第一段(Moderato,C大調,第1-94小節)
樂章開頭以沉穩的Moderato速度展開,主題動機由中低音弦樂以厚實音色提示,是一段極具建築感的旋律線條,其和聲進行呈現出明確而堅定的C大調基礎。這段開場猶如深冬之初,風雪未起,萬物潛藏。
此處的主題極為重要,它在整個樂章中不斷以嵌入式方式重現、變形,幾乎成為整章的「主題影子」。節奏模組帶有某種“擴張中止張力”,構成一種「準備前進」的心理暗示。
第二段(Allegro ma non tanto,段落2,第95–278小節)
進入快板區後,節奏逐漸加快,整體氛圍由深沉轉為明朗。此段被視為全曲的「能量核心」。
主題動機以節奏顆粒化的形式再現,由弦樂群快速移動的斷句構成,如同冰層下湧動的河水。節奏不斷變換拍點重心,產生令人迷惑但緊張的推進感。
銅管與木管的加入,讓旋律線逐步升高,動能累積,形成明顯對比段落。此區的開發技巧類似貝多芬中晚期交響作品,卻加入北歐特有的沉靜與抒情音色。
第三段(Presto,第279小節起,直至終結)
最終進入Presto段落時,音樂如雪崩般加速奔馳,主題再次出現,但完全置於節奏流動的洪流之中。
值得注意的是,這段的終結並非熱情喧囂的勝利式,而是一種光明但節制的昂揚——西貝流士沒有以勝利的號角結束,而是以「內部堅持」的音樂邏輯完成整部作品。
最後數小節,如雕刻般明確的C大調和聲,以簡明終止式收束,使整首交響曲獲得圓滿的結構感。
風格意義與終章象徵
本樂章不僅是技術與形式的實驗,更是西貝流士展現交響語言「內化」、「壓縮」、「轉化」的高峰。在這裡,我們幾乎看不到長篇鋪敘、浪漫色彩或戲劇衝突的對比,而是欣賞到一位作曲家與自身語言抗衡、尋求更高層次對稱與平衡的過程。
這是一種音樂純粹性的嘗試:西貝流士不為了敘述外在故事而存在,也無需情感宣洩來感動人。仔細聽,他讓旋律不再只是歌唱,而是轉向穩固結構;讓節奏不再只是運動,而呈現出思維脈絡;讓整首交響曲,成為一種時間與空間的建築藝術。
音樂會版本欣賞
法蘭克福廣播交響樂團(2018)
(Auftritt) 00:00 ∙
I. Allegro moderato 00:24 ∙
II. Andantino con moto, quasi allegretto 11:23 ∙
III. Moderato – Allegro (ma non tanto) 22:07 ∙
謝謝您~來到蹦藝術❤️
認識蹦藝術的幾個方法:
1. 加入蹦藝術群組
實體與線上音樂講座訊息、各種音樂分享、優質音樂會折扣碼、精彩藝文旅遊行程…,好康優惠不漏接❤️加入方式:請先聯繫蹦藝術林仁斌老師本人,由林老師協助加入專屬課程群組。
https://line.me/ti/p/LB1ro0P0AU
2. 聆聽蹦藝術 – Podcast
蹦藝術Podcast 一鍵通:https://linktr.ee/bonart
3. 贊助蹦藝術(單次或定期定額贊助)
從製播節目到網頁文章撰寫、網站維護,都需要經費,更需要您的贊助無論是單次贊助,或者定期定額贊助,蹦藝術都感謝您對我們的支持❤️
開卷蹦藝術.享受美好閱讀時光
☕️一杯咖啡.一點心意.支持蹦藝術☕️
各類合作提案,聯繫方式:
*手機:0917.670.518
*Line:https://line.me/ti/p/LB1ro0P0AU
*E-mail:jenpin888@gmail.com
更多音樂新知
2025-07-12
【BON音樂】蹦藝術每週音樂講堂(實體+線上)課程表《您的古典音樂最佳選擇🎵》(2025年7月最新)
在蹦藝術每週音樂講堂,您將體驗到:❶ 全面認識古典音樂世界.從基礎到全進階。❷…
2025-07-11
2025.7.11-7.12. 長榮交響樂團【ESO大師精選】命運交響——梵志登X長榮交響樂團 音樂會導聆
「命運交響」音樂會由蹦藝術林仁斌老師導聆,這場音樂旅程從自然界的壯麗風景出發(孟
2025-07-10
【BON音樂】蹦藝術X大人社團 – 終極樂章:貝多芬晚期弦樂四重奏的深度巡禮(二)第12號弦樂四重奏op.127與第13號弦樂四重奏op.130
貝多芬的弦樂四重奏創作,橫跨他身為作曲家身份的始與終,更代表著他的人生。本堂課將
2025-07-09
【BON音樂】蹦藝術X上海商業儲蓄銀行「豐富人生 X 音樂天地」公益講座:林仁斌—布拉姆斯《第一號交響曲》
布拉姆斯是19世紀德國最重要的作曲家之一,從小就展現音樂才華。他的音樂融合古典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