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N音樂】蹦藝術X上海商業儲蓄銀行「豐富人生 X 音樂天地」公益講座:李斯特十二首鋼琴超技練習曲》
Liszt: 12 Études d’exécution transcendante
– 資訊整理共享於網路,一起欣賞音樂與藝術之美 –
蹦藝術 | BONART
「豐富人生 X 音樂天地」公益講座
🎊喜愛音樂、歌劇、音樂劇、交響樂的樂迷們有福了!慶祝上海商業儲蓄銀行總行新大樓落成,文教基金會順勢推出全新的系列講座-「豐富人生X音樂天地」,將由知名長笛演奏、指揮、撰文與音樂攝影,全方位超人氣音樂欣賞名家,也是台灣蹦藝術協會 (蹦藝術 | BONART)理事長-林仁斌先生,精心策畫賞析西洋音樂名家、歌劇人物的主題,以美好音樂陪您經營豐富人生~
【豐富人生 X 音樂天地|林仁斌|李斯特十二首鋼琴超技練習曲】
你準備好走入鋼琴的極限邊界,聆聽技巧與情感交織的火焰嗎? 李斯特——浪漫樂派最閃耀的鋼琴巨匠,以無與倫比的炫技與深邃的情感書寫下《十二首超技練習曲》。這不只是技巧的挑戰,更是靈魂的試煉。這一次,由超人氣音樂導聆林仁斌老師帶領我們走進李斯特音樂的核心,不僅揭示曲目背後的創作脈絡與技巧秘密,更從演奏者的視角,談他如何在練習與詮釋中尋得音符中的詩意與哲思。 想知道《迷宮》、《幻影》、《英雄》如何誕生? 想理解什麼是「練習曲」背後的藝術高度? 想親眼見證超技與詩意如何在指尖交會?
林仁斌,知名長笛演奏、指揮、撰文與音樂攝影之全方位音樂家,也以文字與攝影見長,現為音樂藝文網站「蹦藝術|BONART」執行長,活躍於國際音樂節與國內外音樂廳,策畫多場音樂講座、年演講場次超過200場,公認超人氣音樂欣賞名家,亦出版過多張演奏專輯,如:《夜間咖啡館》、《妳的我的》、《華麗聚焦-雙長笛與鋼琴的歌劇院之夜》等。
|講座資訊|
主講|林仁斌 (旅法長笛演奏名家、樂團指揮、台灣蹦藝術協會理事長)
講題|李斯特十二首鋼琴超技練習曲
活動時間|2025年6月18(三)晚上19:00-21:00
活動地點|上海銀行大樓2樓多功能廳(臺北市中山區民權東路一段2號)
預約報名 https://www.accupass.com/event/2504110325163663082520
炫技鋼琴家代表.李斯特

李斯特的雙親
父親 亞當.李斯特(1776-1827)

母親 Anna Liszt

李斯特生平年表
李斯特的《超技練習曲》(Études d’exécution transcendante)
標題 | 調性 |
---|---|
第一首 (前奏曲) | C大調 |
第二首 (火箭) | A小調 |
第三首 (風景) | F大調 |
第四首 (馬采巴) | D小調 |
第五首 (鬼火) | B♭大調 |
第六首 (幻影) | G小調 |
第七首 (英雄) | E♭大調 |
第八首 (狩獵) | C小調 |
第九首 (回憶) | A♭大調 |
第十首 (熱情) | F小調 |
第十一首 (夜之和諧) | D♭大調 |
第十二首 (追雪) | B♭小調 |
🎼 李斯特《超技練習曲》全曲總覽
序號 | 原文標題 | 中文名稱 | 調性 | 演奏時間 | 樂曲特色簡述 |
---|---|---|---|---|---|
1 | Preludio | 前奏曲 | C大調 | 1’02” | 以八度跳進與琶音構成的強烈開場,展現宣告式張力,為整套作品定下戲劇基調。 |
2 | Molto vivace | A小調練習曲 | A小調 | 2’27” | 快速斷奏與音群推進構成動態層遞,技巧密集,具爆發力與張力的結構性。 |
3 | Paysage | 風景 | F大調 | 7’21” | 如田園詩般柔和旋律,左手伴奏襯托右手歌唱,描繪自然風光與內心靜謐。 |
4 | Mazeppa | 馬采巴 | D小調 | 8’39” | 擷取自雨果詩意象,模擬狂奔與昇華,節奏激烈,極具戲劇性與動能。 |
5 | Feux follets | 鬼火 | 降B大調 | 4’06” | 極細碎快速音型營造閃爍幻影,極難掌控,考驗指尖靈巧與音色控制。 |
6 | Vision | 幻影 | G小調 | 5’45” | 莊嚴厚重如葬禮進行曲,聲響深沉,富宗教氛圍與命運感。 |
7 | Eroica | 英雄 | 降E大調 | 5’36” | 英雄式進行曲節奏,堅定明確,展現鋼琴音響中的陽剛與精神意志。 |
8 | Wilde Jagd | 狩獵 | C小調 | 5’26” | 節奏不規則與跳躍音型如獵行之奔馳,技巧劇烈,聲響狂放不羈。 |
9 | Ricordanza | 回憶 | 降A大調 | 13’10” | 如緩慢敘事詩的回憶長歌,旋律細膩、情感豐沛,是全集中最抒情之作。 |
10 | Allegro agitato molto | F小調練習曲 | F小調 | 5’19” | 節奏劇烈不安,左右手對抗性音型交織,展現緊張與激烈情緒。 |
11 | Harmonies du soir | 黃昏的和聲 | 降D大調 | 11’34” | 色彩繽紛的聲響織體如光影交融,李斯特音色詩學的代表作品之一。 |
12 | Chasse-neige | 追雪 | 降B小調 | 6’54” | 音型如風雪紛飛,漸進堆疊至高潮,技巧與詩意兼具的終章象徵。 |
音中有詩.音中有畫
李斯特《超技練習曲》:
19世紀鋼琴藝術的極限探索~從演奏技術封頂到音樂詩意篇篇
李斯特的《超技練習曲》(Études d’exécution transcendante)是鋼琴曲目中一套具高度象徵性與結構意識的作品。
身為一位兼具演奏家與創作者雙重身份的音樂家,李斯特在這套作品中展現了他對鋼琴表現可能性的所有思考:
演奏技巧是否能昇華為一種藝術般的語言?
是否能將音樂演奏提升為藝術哲思的領域?
這十二首超技練習曲,其存在價值並非僅僅作為技術訓練或演出而存在,更可被視為一種演奏者的存在論實踐:當音樂不再只是物理上技術的再現,而是一種通過演奏者身體、內心想法與精神境界這三種元素,交織而誕生的全新語言。
技巧的「超越」不單指困難程度的提升,更指向一種演奏者對內在深層情感、音樂結構邏輯與詩意篇篇之全新表達。
從〈Preludio〉的難以捉模的前奏,到終曲〈Chasse-neige〉透明純白如雪的純白意象,李斯特將演奏技術這道高牆,成功轉化為思想的入口:將這套樂曲名為超技練習曲的他,想推進的絕不只是手指的速度,更是音樂演奏聲響的空間性與敘事情緒的形象化。
從19世紀音樂演進的音樂思潮脈絡中,可以看出這部作品有著鋼琴演奏藝術的三種演化特色:
-
練習曲從技術鍛鍊走向藝術表達:李斯特重新定義「練習曲」不僅為技巧訓練,更為音樂詩篇;
-
從封閉性樂曲結構走向開放性敘事:各曲從標題至音樂主題皆富標題與象徵性,並以李斯特擅長之變形發展手法串連情感敘事;
-
從演奏機械化走向描繪立體音樂情景:演奏者不再只是「忠實依照樂譜演奏」,而是音樂的重新詮釋、塑形與再創作者。
因此,當代演奏家若僅以克服技巧為目標,其實無法真正觸及這部作品的本質:
《超技練習曲》要求的是一種音樂詮釋的全新視野,徹底理解音樂架構,感受音樂演奏之音響效果,並以最貼近詩意的方式,將每一首曲子,依據作曲者給予之標題與暗示,以鋼琴家本身之造詣與詮釋,進行一場靈魂與鍵盤之間的深層對話~更達到與觀眾心靈溝通。
在接下來的樂曲介紹中,我們將依序進入這十二首超技作品的創作意涵與聲響宇宙,每一首都從技巧出發,但絕不僅只於技巧。
技術的時代意義:談「訓練」到「顯現人性極限」
技術革新的里程碑
在1830~50年代,李斯特與其鋼琴恩師徹爾尼、塔爾貝格等人開啟了以技巧展現為主軸之鋼琴藝術風潮,但《超技練習曲》與單純炫技大異其趣,李斯特於此套作品展現的,不是「為了表現技巧而誇耀技巧」,而是把技巧作為表達音樂敘事、詩性、哲思與掙扎的新語言工具。
李斯特重新定義了「練習曲」的意義:練習不再是鍛練技術之單一目的,而是跨越器樂演奏限制、抵達,甚至突破音樂極限的一種具體方法。
擴大鋼琴語彙的實驗作品
這十二首作品中,我們看到許多音色實驗(如:〈馬采巴〉、〈鬼火〉)、樂曲結構自由化(如:〈回憶〉)、彈奏觸鍵與速度邊界:(如〈雪崩〉、〈野外狩獵〉),都是對鋼琴「表達力」與「語言性」的徹底拓展
李斯特讓鋼琴不再只是敲擊樂器,而是能呼風喚雨、重現具體影像,模擬風、光、火與閃電的「有機聲體」。
🎼《超技練習曲》創作背景與發展變化
Études d’exécution transcendante, S.139
作曲:法蘭茲・李斯特(Franz Liszt)
定稿完成年份:1852年
出版年份:1852年,Breitkopf & Härtel出版社(Leipzig)
總數目:12首獨立標題練習曲
題獻者:卡爾・柴爾尼(Carl Czerny)
李斯特超技練習曲:從基本功到至高藝術:三階段演變歷程
第一階段:1826年版:少年李斯特的習作雛型(S.136)
🎒 1826年版:少年李斯特的習作雛型(S.136)
-
創作於他15歲,仍在徹爾尼門下學習期間。
-
樂句短小,重複性高,技巧主要為音階、琶音、跳音等基本訓練。
-
寫作格式與徹爾尼練習曲如出一轍,但偶見未來李斯特風格的萌芽(如節奏不對稱、手部跨度增大)。
-
音樂內容尚不成熟,情感單一,較無舞台性格。
- 未出版,僅於1952年由 Edition Musica Budapest 發行。
🎧 舉例對照: No.5的前奏型短句,如改編後成為1837與1852年極繁複的《Feux follets》。
15歲的李斯特創作出的第一版12首練習曲 S.136:
No. 1: Allegro con fuoco in C Major (0:00)
No. 2: Allegro non molto in A Minor (1:09)
No. 3: Allegro sempre legato in F Major (2:25)
No. 4: Allegro grazioso in D Minor (4:49)
No. 5: Moderato in B-Flat Major (5:55)
No. 6: Molto Agitato in G Minor (8:28)
No. 7: Allegretto con molta espressione in E-Flat Major (9:43)
No. 8: Allegro con spirito in C Minor (11:56)
No. 9: Allegro grazioso in A-Flat Major (13:44)
No. 10: Moderato in F Minor (17:23)
No. 11: Allegro grazioso in D-Flat Major (19:11)
No. 12 Allegro non troppo in B-Flat Minor (21:52)
第二階段:1837年版:技術顛峰的英雄時代(S.137)
-
李斯特益發成熟邁入,二十出頭,正值炫技巔峰時期,此版本已具高度技術難度。
- 李斯特於巴黎與歐洲巡演之巔峰所寫,作品可謂挑戰人類極限的鋼琴「巨砲」。
-
曲式更加自由、手法大膽,被認為幾乎無法演奏(譬如原版《Mazeppa》的狂暴跨距)。
-
雖尚未命名各曲標題,但已顯露強烈個性化風格。
-
譜面密度極高,包含雙手交錯、八度狂飆、雙音跳躍、複節奏重疊等前所未有技術。
-
結構更自由,有些曲子超過7~10分鐘長度,體現即興與幻想性。
-
沒有詩意標題,曲目以數字表示,仍偏向技巧展示。
- 李斯特本人極少公開演奏此版本,可能自認過於艱澀。
🎧 代表性變化:
-
《Mazeppa》:此版中跨鍵暴奔段難度極高,遠超1852年版,幾乎無法清晰演奏。
-
《Wilde Jagd》:右手連串雙音八度,左手跳進跨度超過兩個八度,為炫技與音樂的臨界點。
Franz Liszt – 12 Grande Études S. 137
No. 1: Presto in C Major (0:00)
No. 2: Molto Vivace in A Minor (1:04)
No. 3: Poco Adagio in F Major (3:35)
No. 4: Allegro Patetico in D Minor (8:08)
No. 5: Egualmente in B-Flat Major (13:51)
No. 6: Largo Patetico in G Minor (17:59)
No. 7: Allegro Deciso in E-Flat Major (24:27)
No. 8: Presto Strepitoso in C Minor (30:17)
No. 9: Andantino in A-Flat Major (37:45)
No. 10: Presto Molto Agitato in F Minor (48:00)
No. 11: Lento Assai in D-Flat Major (54:23)
No. 12: Andantino in B-Flat Minor (1:04:54)
第三階段:1852年版:詩性成熟的藝術結晶(S.139)
-
為最終定稿,李斯特已進入轉型時期,逐漸超越炫技,轉向詩性與哲思的藝術探究。
-
大幅簡化1837年版部分過於炫技的音型,使樂曲更具音樂性與表現力。
-
每首曲子皆冠以標題,蘊含詩意聯想與形象意涵,如《Ricordanza》(回憶)、《Feux follets》(鬼火),使本套作品成為標題音樂(Program Music)代表作之一。
-
由Breitkopf & Härtel出版,獻給其恩師徹爾尼,以致敬恩師。
🎧 演奏家愛用版本:
-
布列德爾、波利尼、齊瑪曼、鄧泰山等著名鋼琴家皆以此版本作為演出與錄音標準。
🎼《超技練習曲》第1首:〈Preludio〉前奏曲
樂章原文與中文名稱
No.1 – Preludio
中文名稱:〈前奏曲〉
調性:C大調
拍號:4/4
演奏時間:約1分02秒
華麗而技巧性強的曲子,著重於右手的活潑氛圍練習曲。整首由宏大的琶音構成。
音樂特色總覽
作為《超技練習曲》全集的開端,〈前奏曲〉雖篇幅極短,卻具象徵意義與精神宣告的功能。它宛如音樂的開場敲門聲,以震撼性的八度跳進與快速爆發的琶音手勢,建立整套作品的張力起點。作品未設主題旋律,而是以節奏強烈、片段式動機推進,產生類似宣敘調的戲劇性語法。調性定於C大調,但經常游移至屬和聲、增和弦與減七色彩,製造張力的不穩定感。這首曲子的結構如一段開場白,音響不斷往上躍升,語勢急促,旋即戛然而止,仿若打開一扇通往音樂宇宙之門。李斯特在此曲中將技巧簡約化,卻利用音響語彙達到高度的戲劇與象徵意義,是整套作品的精神「宣言」。
分段導聆與技術分析
A段(開場跳進):強勢八度奏出呼號式動機,右手八度、左手琶音迅速連接,營造「號角+旋風」般的開場。
B段(節奏動機展開):不以旋律為核心,而是透過破碎動機、急速音群與節奏切分建立推進力。
C段(重擊收束):以低音增強的重擊結尾,帶出音樂的不安與懸念,為下曲埋伏筆。
全曲如同閃電劃破夜空,無預警地出現又迅速消退,給人極為濃縮的表現力。
技術與詮釋重點
-
八度控制:右手需準確跳進與音色均衡控制
-
琶音推進:左手快速琶音需展現速度與清晰度
-
語氣處理:整首曲子如樂章開場「標語」,需強調戲劇語勢與音色張力
🎹 此曲常作為鋼琴演奏會的開場片段,需在短短90秒內完成音樂高張力的架構與聲響鋪陳。
詩意意象與藝術性
〈前奏曲〉曲不像曲,更像是一個瞬間、一個開場白~似乎不是要說出什麼,而是要喚醒聽者、準備身體與感官進入接下來的鋼琴宇宙。這首樂曲是一場序幕的閃電,是一扇開向未來浪漫之門。
Franz Liszt – 12 Grande Études S. 137
No. 1: Presto in C Major (0:00)
🎼《超技練習曲》第2首:〈A小調練習曲〉Molto vivace(A小調)
🎵 樂章原文與中文名稱
No.2 – Molto vivace
中文名稱:〈A小調練習曲〉
調性:A小調
速度標記:Molto vivace(極為活潑)
演奏時間:約2分27秒
左右手錯落節奏的高速進行,屬於高難度練習曲。尤其 Pretissimo 段落幾乎無法在原速精準彈奏。結尾甚至出現難得一見的五聲部和弦。
音樂特色總覽
這首無標題的〈A小調練習曲〉常被視為全集中技巧密度最高但最少被演奏的作品之一。全曲以高速音群、不斷躍動的斷奏音型、雙手交錯的分佈與節奏不穩定性,呈現出如風暴般洶湧的音響能量。李斯特在此曲中實驗了「節奏重力與推進力」的平衡,以極少旋律性的材料構成一場技巧與速度的試煉。樂曲語彙偏向機械性與結構性,缺乏抒情緩衝,但正因如此更考驗演奏者的動能統御能力。它不像〈鬼火〉那樣纖細難測,也不像〈雪崩〉那樣波濤洶湧,這首A小調曲如一場濃縮的衝刺與對位技巧展示,最終戛然而止,在短短不到三分鐘內完成一場火光四射的技巧儀式。
分段導聆與技術分析
A段(爆發性開場):雙手斷奏齊奏,節奏密集、聲響強烈,奠定高張力。
B段(節奏層遞):雙手交錯音型進行,聲部不斷錯位對話,節奏與速度感變幻不已。
C段(強勢結尾):急遽衝刺式的音群直衝終點,結尾斷裂而果決。
技術與詮釋重點
-
斷奏控制:手指獨立性需極高,音色不可模糊
-
節奏統御:需兼具自由推進與穩定內在拍感
-
雙手協調:音型交錯需如交錯齒輪般緊密但不混亂
🎹 此曲極適合用於練習柔聲控制與詩意呈現,並考驗演奏者是否能「以靜制動」、讓內在情感透過觸鍵流露。
詩意意象與藝術性
這首曲子缺乏明確詩題,卻呈現出如戰鼓與奔騰蹄聲般的音響圖像。它彷彿描繪一場由內而外的爆發:節奏如同心跳、呼吸與電流在身體中蔓延。李斯特在此寫下的,是速度如何生成一種意志的形狀,是演奏者與琴鍵搏鬥時所綻放出的火焰。
Franz Liszt – 12 Grande Études S. 137
No. 2: Molto Vivace in A Minor (1:04)
🎼《超技練習曲》第3首:〈風景〉Paysage(F大調)
🎵 樂章原文與中文名稱
No.3 – Paysage
中文名稱:〈風景〉
調性:F大調
速度標記:Poco adagio – Andantino
拍號:6/8
演奏時間:約7分21秒
描繪寧靜而美麗景色的作品,極美,展現緩慢與靜謐的氛圍。也是超技練習曲中難度相對較低的一首。
音樂特色總覽
〈風景〉是整套《超技練習曲》中最具詩意的樂章之一,其名稱即暗示了李斯特意圖以音樂描繪自然的靜謐與深遠情感。全曲採用溫暖的F大調,旋律如行雲流水,左手分解和弦如同山谷中潺潺流水,襯托右手長線條旋律。這首樂曲的節奏穩定而柔和,並非以炫技為主,而是將技巧融入在音樂線條的流動與聲響的色彩之中。從結構上看,本曲為自由三部式形式,中段略帶陰影與張力,對比開頭的安詳與終段的重返,展現自然風景中光影交錯、情感起伏的細膩變化。李斯特在此曲中展現了他對聲部紋理與聲響質感的細膩掌握,堪稱浪漫主義時期音畫式音樂(musique descriptive)的範本之一。
分段導聆與技術分析
A段(主旋律呈現):
柔和的F大調主題由右手奏出,旋律平穩,左手以分解和弦持續支持,如詩中遠山起伏。
B段(陰影與對比):
調性轉至較陰暗區域,旋律增加波動性,右手進行內聲與和聲堆疊,左手節奏加快,形成情感低潮。
A’段(再現與昇華):
主題回歸後更富表情,終段以靜謐結束,仿若傍晚遠景收束於夕陽之後。
技術與詮釋重點
-
聲部平衡:需保持左手流暢卻不搶戲,右手旋律突出而細膩。
-
音色塑造:音量控制需極其敏銳,從pp到mf的層次要自然。
-
踏板運用:需充分使用延音與微調,以維持旋律連貫與色彩透明。
詩意意象與藝術性
這首〈風景〉不描繪具體場景,而是投射出內在風景的心理投影。它是一幅無聲畫卷,是心靈漫遊自然時所感知的時間緩慢、空氣流動與光影變化。李斯特在此不再強調征服琴鍵,而是用鋼琴營造出「聆聽內心自然」的寂靜場域,彷彿在提示演奏者與聽者:「風景,不在眼前,而在音樂家心裡。」
Franz Liszt – 12 Grande Études S. 137
No. 3: Poco Adagio in F Major (3:35)
🎼《超技練習曲》第4首:〈馬采巴〉Mazeppa(D小調)
🎵 樂章原文與中文名稱
No.4 – Mazeppa
中文名稱:〈馬采巴〉
調性:D小調
速度標記:Allegro
拍號:4/4(以騎乘節奏推進)
演奏時間:約8分39秒
是超技練習曲中以極高難度聞名的曲子。左右手的旋律線與填補其中的音群包含大跳與複雜指法,並要求演奏者以一台鋼琴展現如同管弦樂般的交響音響,技術與音樂性都達極限。
音樂特色總覽
〈馬采巴〉是李斯特《超技練習曲》中最具敘事性與戲劇性的作品之一,靈感來自法國詩人雨果同名詩作,講述烏克蘭貴族馬采巴被綁於奔馳的馬背,在極限苦難中昇華為英雄的寓言式故事。李斯特將此意象轉化為鋼琴語彙,以全曲不斷奔馳的騎乘節奏與聲部交錯模擬馬蹄奔騰、驚駭奔逃與最終超脫的過程。樂曲採變奏式架構,由主題不斷加速與變形構成結構張力。開場雙手交錯八度奔馳即建立速度與推進感,左手持續提供節奏脈動,右手旋律如呼喊與嘶吼般不斷浮現。結尾轉為D大調,象徵主人翁在苦難後的升華與勝利,是李斯特音樂戲劇化與敘事性結合的代表作。
分段導聆與技術分析
A段(主題呈現):
八度音型展現騎乘節奏,左手持續性躍進,營造奔馳畫面。
B段(發展與變奏):
主題以多種音型轉化發展,加入三連音、十六分音群與對位音型,速度與張力逐步加劇。
C段(勝利終章):
轉調至D大調,旋律宏偉展展,形同勝利凱旋,技術與情感達到高峰。
技術與詮釋重點
-
八度跳進與持續推進:演奏者需維持穩定節奏與能量,八度音型需清晰且有重心。
-
交錯與轉調控制:需掌握不同音型過渡間的連貫性與色彩變換。
-
詩意與敘事張力並存:不僅是技巧炫技,更是音樂故事的鋪陳與情緒導引。
🎹 此曲可謂「極輕中的極難」,技巧上遠超傳統練習概念,要求演奏者進入技術快至幾近無形的幻境。
詩意意象與藝術性
〈馬采巴〉是技術與敘事合一的典範。在那急促推進的節奏中,不只是模擬奔馬之速,更象徵一種被命運驅策的人生旅途。李斯特透過這首樂曲描繪了苦難中的蛻變與昇華,從絕望到榮耀,從傷痛到勝利,一切皆在音群湧動與節奏律動中傳達。它是一部音樂的英雄傳奇,也是一段鋼琴語言的詩意征服。
Franz Liszt – 12 Grande Études S. 137
No. 4: Allegro Patetico in D Minor (8:08)
🎼《超技練習曲》第5首:〈鬼火〉Feux follets(降B大調)
🎵 樂章原文與中文名稱
No.5 – Feux follets
中文名稱:〈鬼火〉
調性:降B大調
速度標記:Allegretto
拍號:6/8
演奏時間:約4分06秒
極度挑戰右手獨立與連擊能力的作品,主要由半音階音群與左手跳音構成。全曲幾乎無一容易段落,技術密度極高。由於需放鬆演奏且聲音輕柔,是與第12首並列最難的作品之一。
音樂特色總覽
〈鬼火〉是《超技練習曲》中最具傳奇難度的一首,以極細膩、快速、如幻影般的音型著稱,是對「指尖控制」與「音色精準度」的極致挑戰。全曲無明確主旋律,取而代之的是斷裂、跳躍、交錯的細小音群,模擬森林中幽靈之火——會引誘旅人迷失方向的自然幻象。李斯特使用大量半音階、三度滑動、極輕音觸、快速裝飾奏與右手十度內聲的織體交錯,不僅對技術要求嚴苛,更要求演奏者以極其透明的音色和極輕的觸鍵,維持線條感與幻影般的飄忽感。這首作品展現了李斯特從「演奏的壯觀性」轉向「音色的微觀控制」,在十九世紀的鋼琴文獻中無疑屬於先鋒之作。
分段導聆與技術分析
A段(閃爍起始):
以不連貫短動機模擬鬼火點燃,三度與半音階交錯推進,觸鍵需極輕卻清晰。
B段(速度加快):
左手加入快速斷奏音型,右手音群躍動更頻繁,畫面由點狀轉為閃爍線條。
C段(密集飄逸):
音型密度推至極限,雙手交錯速度飆升,需極高協調性與掌控力,終段消隱於虛無。
技術與詮釋重點
-
極輕觸鍵:音色需如同浮光掠影,切忌用力按壓。
-
聲部明晰:儘管音型錯綜,仍須層次分明,不可混濁。
-
踏板控制:需精準斷續,避免造成混響過度或模糊結構。
詩意意象與藝術性
〈鬼火〉不是恐怖片般的驚嚇,而是一種極度細膩的幻覺美學。李斯特以鋼琴模擬自然界中「光的不可捉摸」,描繪一種介於真實與虛幻、清晰與模糊之間的邊界世界。這首樂曲亦是浪漫主義音樂中「無形之物」的極致描繪,呼應德國詩人諾瓦利斯(Novalis,1772年5月2日—1801年3月25日)所言:「真正的詩意存在於不可見之處。」
Franz Liszt – 12 Grande Études S. 137
No. 5: Egualmente in B-Flat Major (13:51)
🎼《超技練習曲》第6首:〈幻影〉Vision(G小調)
🎵 樂章原文與中文名稱
No.6 – Vision
中文名稱:〈幻影〉
調性:G小調
速度標記:Lento – Largo
拍號:4/4
演奏時間:約5分45秒
為琶音技巧的練習曲,途中穿插和弦與跳音提升難度。偶爾出現的左右手三度顫音片段更是錦上添花。整體為炫技性強烈之作品。
音樂特色總覽
〈幻影〉在整套《超技練習曲》中是一首具有宗教與悲劇色彩的作品,與炫技華麗的〈鬼火〉形成鮮明對比。它以莊嚴、厚重、緩慢的進行方式構築音響世界,如同一場內在精神的追悼儀式。開場宛若低吟的喪鐘,由左手以鐘聲般的低音奏出,右手緩慢築起垂直和聲牆,營造哀悼、沉思與命運壓迫感。李斯特運用垂直和聲、踏板共鳴與聲部堆疊創造出強烈的聖樂氛圍,彷彿教堂內回響著哀悼儀式中的緩慢聖詠。儘管速度緩慢,但演奏者需保持張力與重心,並用鋼琴「唱出」內在情感,而非僅是音量的堆砌。這首作品展現出李斯特探索「音樂的精神性」與「時間的垂直性」的高度哲思。
分段導聆與技術分析
A段(莊嚴開場):
低音如同教堂鐘聲沉重響起,和聲移動緩慢、如靈魂步行,需用重量演奏並控制音色方向。
B段(哀悼進行曲):
旋律進一步上升,形成呼號式高音區動機與寬廣音型展開,聲部間張力逐漸升高。
C段(高潮與靜止):
在最強音密集之後,音樂急遽收斂,回到靜止與冥想,結尾低迴不絕。
技術與詮釋重點
-
重量與聲響雕塑:需精準控制觸鍵重量,以營造出深沈音場與結構層次。
-
和聲與共鳴控制:踏板需極度細膩,延音與轉踏要與和聲邏輯緊密結合。
-
詩意慢奏:慢不是停滯,而是緩慢流動的情感,需內在節奏張力支撐。
詩意意象與藝術性
〈幻影〉所呈現的「幻」不在於速度與輕盈,而是對死亡、回憶與靈魂浮現的凝視。它是一場聽覺上的「默禱」,是夜晚孤燈下靈魂之影的低語。李斯特在此曲中展現出鋼琴音樂的哲學面向:當技巧退至幕後,真正留在舞台的,總是音樂中最不可言說的「超越之思」。
Franz Liszt – 12 Grande Études S. 137
No. 6: Largo Patetico in G Minor (17:59)
🎼《超技練習曲》第7首:〈英雄〉Eroica(降E大調)
🎵 樂章原文與中文名稱
No.7 – Eroica
中文名稱:〈英雄〉
調性:降E大調
速度標記:Allegro
拍號:4/4
演奏時間:約5分36秒
以進行曲風格主題開場,具有史詩般壯闊感與激昂氛圍。高潮部分包含混合四聲部和弦的八度進行,幾近無解。全曲起承轉合清晰,要將之作為敘事音樂呈現給聽眾相當困難。
音樂特色總覽
〈英雄〉以明確有力的節奏與強而有力的主題動機,為整套《超技練習曲》注入一股雄渾剛健的精神力量。從標題即可感受到李斯特意圖構築一首鋼琴上的「英雄進行曲」,此曲在氣勢與結構上皆與貝多芬《英雄交響曲》有相似之處。主題多以八度、和弦、重音構築,強調步伐、堅毅與不屈的意志。旋律本身並不繁複,然而技巧在於節奏的堅定性與重音位置的清晰投射,對手指控制與整體節奏掌握要求極高。曲中常見跨越重音與拍點的節奏設計,猶如戰鬥進行中內在節奏的擺盪與掙扎,而非單一向前推進。中段出現片刻柔和旋律,宛如英雄內心的沉思,但很快便回到剛強主題。結尾則以高昂姿態收束,凱旋氣勢十足。
分段導聆與技術分析
A段(英雄主題):
以八度與分解和弦構築堅實節奏,明確重音標誌出進行曲的氣勢,左手配合和聲推進穩健有力。
B段(柔情中段):
旋律轉為歌唱式,節奏舒緩如內心獨白,需表現對比性情感。
C段(主題回歸與勝利終結):
原主題以更大音響重返,全曲以爆發力與動能收束,猶如英雄的凱旋歸來。
技術與詮釋重點
-
重音與節奏控制:需清晰標示出每拍重音,展現行進中的堅定性與權威感。
-
左右手協調:兩手需如戰鼓與號角般同步共鳴,避免模糊或失衡。
-
動能與張力管理:維持整體推進動力,但不可貿然催速,需以節奏統御為主。
詩意意象與藝術性
〈英雄〉不僅是一首鋼琴進行曲,更是一則關於勇氣、意志與堅定信念的音樂寓言。李斯特在其中融入浪漫主義對「英雄」的崇敬想像——這位英雄非全然勝利者,而是經歷過懷疑、脆弱、奮戰後仍選擇前行的堅強存在。樂曲從起步到終章,皆在訴說:真正的英雄,是在重壓之下仍能昂首邁步者。
Franz Liszt – 12 Grande Études S. 137
No. 7: Allegro Deciso in E-Flat Major (24:27)
🎼《超技練習曲》第8首:〈狩獵〉Wilde Jagd(C小調)
🎵 樂章原文與中文名稱
No.8 – Wilde Jagd
中文名稱:〈狩獵〉
調性:C小調
速度標記:Presto furioso
拍號:6/8
演奏時間:約5分26秒
以快速跳躍厚重和聲為主的練習曲。全曲密集出現四或五聲部和弦,難以穩定掌握。a capriccio 段落旋律抒情動人,但左手跳躍、右手獨立與節奏變化亦具挑戰性。
音樂特色總覽
〈狩獵〉是一首極具動能與戲劇張力的作品,其標題「Wilde Jagd」即意為「狂野狩獵」,暗示著一場非理性、甚至帶有神祕色彩的奔馳行動。李斯特將這種狂亂與急迫轉化為音符,運用高速重疊的音群、暴烈八度、交錯節奏與持續推進的段落,創造出令人難以喘息的速度幻覺。開頭即以左手沉重八度猛然下擊,右手跳進式音群快速上行,如野獸驟然衝出。主題不僅猛烈,且極富「不可預測性」,節奏與動機經常突變或錯位,對演奏者的敏捷度與記憶力提出嚴峻挑戰。整曲不乏對比段,如片刻稍緩的段落營造出狩獵者與獵物短暫的凝視,而高潮處則再度將能量推至極限,猶如野性與命運的最終對決。
分段導聆與技術分析
A段(野性主題啟動):
重音強烈,跳進音型、破碎節奏、三連音交錯展開,極需精準手指控制與節奏穩定性。
B段(小調對比段落):
節奏暫緩、色彩昏暗,如躍動中的低語,展現不同獵境氛圍。
C段(終章瘋狂奔馳):
主題再現與再發展後推進至音群極限,全曲以爆裂八度與快速上行終結。
技術與詮釋重點
-
速度穩定性與動能管理:Presto furioso 並非盲目催快,需內部律動穩固。
-
跳進與跨越控制:頻繁大跳、左右手交錯音型需高速下仍能保留清晰輪廓。
-
體力與精神專注:是一場技巧、記憶、體能與意志的全面挑戰。
詩意聯想與主題內涵
〈Wilde Jagd〉源自中世紀德國的傳說:騎士幽魂、魔神與野獸在夜空中狂奔獵捕,是歐洲浪漫主義時期「黑夜幻想」的象徵之一。李斯特將這股傳說能量注入鋼琴鍵盤,構築出一場「幻象中的追逐」。全曲音樂氛圍不僅描寫狩獵過程,更是一種象徵性的心靈奔馳:恐懼、焦慮、掙脫與瘋狂的慾望纏繞其中,直到最後的爆發與終止。在整套《超技練習曲》中,它既是技巧的高潮,也是感官暴風的極限。若將整套曲集比喻為精神的鍛鍊之路,那麼〈Wilde Jagd〉便是其中的試煉之門~唯有通過這場瘋狂的獵逐,方可邁入下一段更深層的詩性探索。〈狩獵〉可視為一場象徵式的追逐,不只是自然界中獵人與獵物的角逐,更是人內在的慾望與理性的衝突、自由與命運的競逐。李斯特讓鋼琴變成一頭奔馳中的野獸,無法馴服,只能迎戰。這首樂曲是十九世紀浪漫精神最狂放的一面,是音符與靈魂共同疾馳的速度之詩。
Franz Liszt – 12 Grande Études S. 137
No. 8: Presto Strepitoso in C Minor (30:17)
🎼《超技練習曲》第9首:〈回憶〉Ricordanza(降A大調)
🎵 樂章原文與中文名稱
No.9 – Ricordanza
中文名稱:〈回憶〉
調性:降A大調
速度標記:Andantino
拍號:6/8
演奏時間:約13分10秒
音樂特色總覽
〈回憶〉是李斯特《超技練習曲》中最具即興風格與抒情氣質的一首,猶如一首流動的散文詩,融合歌唱性旋律、裝飾奏與華彩段為一體。李斯特本人形容這首樂曲為「一疊微黃的情書」,可見其情感內涵之纖細與私密。全曲以降A大調為基調,但調性經常轉換,猶如記憶中不穩定的光影與時間的迷霧。音樂形式採自由幻想曲結構,並非明確的奏鳴或三部曲式,而是透過主題變奏、即興發展與裝飾華麗的繞行音群,讓旋律如夢境般浮現又消散。技巧方面極度依賴裝飾奏的控制、節奏的自由詮釋與色彩變化,對演奏者的音色層次、時間感與音樂內在節奏的理解提出高度要求。
一首具有抒情與美感的華彩段練習曲。自序奏起看似平穩,卻突然襲來各種艱難華彩段。大多數段落都需輕柔彈奏,因此難度倍增。標題「Ricordanza」在義大利語中意為「回憶、記憶中的片段」,李斯特本人曾以「懷想的微笑」(une rêverie nostalgique)形容此曲為「一段帶著微光的懷舊夢境,交織著遺憾與溫柔。」
分段導聆與技術分析
A段(主題呈現):
以如歌旋律開場,節奏柔和,裝飾音如心語低語,需細膩表現每個滑音與波動。
B段(裝飾奏發展):
旋律展開為花束般的變奏群,包含大量琶音、裝飾音與交替音,技巧如編織記憶的絲線。
C段(熱情高潮與回歸):
中段情緒推高,調性模糊、節奏加速,宛如記憶激盪之時;末段主題重返,安詳收尾。
技巧挑戰與演奏焦點
-
琶音與旋律間的音量平衡:需讓旋律如鐘聲般清楚懸浮於伴奏之上。
-
音色層次控制:須營造從遙遠傳來的鐘聲質感,避免音色過實或過亮。
-
聲部交錯與觸鍵透明度:多處三聲部以上交錯需清楚分離與呼吸感。
-
詩意節奏處理:須以即興風格處理節奏微調,增添語言式語感。
🎹 此曲是鋼琴「音響詩」的代表作,挑戰演奏者的控制、耐性與詩性深度。
詩意聯想與主題內涵
〈回憶〉不是單純的懷舊,而是記憶本身的藝術化呈現。那些裝飾音、閃現的旋律與轉調,正如腦海中反覆出現卻難以捉摸的往昔片段。在這首曲子裡,李斯特似乎不再追求表演的壯觀,而是沉潛於內心世界的呢喃與沉思~讓聽者走進他心中的記憶長廊,一同穿越幽微而閃爍的情感風景。
Franz Liszt – 12 Grande Études S. 137
No. 9: Andantino in A-Flat Major (37:45)
Yunchan Lim 임윤찬 Writes A Love Letter To Liszt (Ricordanza, Appassionata)
🎼《超技練習曲》第10首:〈F小調練習曲〉Allegro agitato molto “Appassionata”
🎵 樂章原文與中文名稱
No.10 – Allegro agitato molto
中文名稱:〈F小調練習曲〉(副標題“熱情”)
調性:F小調
速度標記:Allegro agitato molto
拍號:4/4
演奏時間:約5分19秒
熱情且激烈的練習曲,並非專注於單一技巧,而是結合多種高難度技術。是超技練習曲中技巧種類最為豐富的一首。
音樂特色總覽
此曲為整套《超技練習曲》中最典型的「熱情型」作品,以壓縮能量的方式凝聚戲劇性張力。開場即是爆發性節奏的示範:不斷重複的八度動機與碎裂的音群交錯構築出強烈的動能場。李斯特以高度「對比」來推進:動機斷裂、旋律上躍、節奏中斷再重啟,全曲始終維持在一種似狂非狂、欲語還止的激情臨界邊緣。旋律線時而被節奏撕裂,時而在混亂中突然顯現出如歌片段,形如情緒中不斷升起與被壓抑的火焰。技巧上挑戰極大,包含八度連續擊奏、重音錯位、聲部交錯與快速和聲跳躍,同時又需維持節奏穩定與音色對比。這首曲子不僅是技巧的對決,更是心靈與意志的劇場。
分段導聆與技術分析
A段(激動主題):
右手八度強勢登場,左手動機如脈搏般不斷推進,節奏需維持爆發力但不失穩定。
B段(對位變化與轉調):
動機斷裂後以和聲交錯推進,右手旋律若即若離,創造張力與不安感。
C段(爆炸性結尾):
音群全體集結,八度與和弦齊奏強力灌注能量,壓縮式結尾猶如熾熱情感最後的燃燒。
技術與詮釋重點
-
八度與節奏掌控:需在極快速八度間控制張力與節奏清晰性。
-
呼吸與段落銜接:儘管動機斷裂,段落需連續推進,演奏者要把握整體呼吸感。
-
力度控制:音量不是唯一表現手段,更需利用音色層次表達「壓抑中的吶喊」。
🎹 此曲為技術與情緒爆發力最典型的代表,演奏難度與視覺效果皆屬高級數。
詩意意象與藝術性
“Appassionata”(熱情),這標題並非李斯特親筆命名,而是後來出版時附加而得。但確實捕捉了這首曲子的精神。這是一首關於情緒劇變、壓力與情感爆裂的心理音畫。在動機與旋律的交鋒中,我們彷彿聽見了一場內心戰爭:壓抑與釋放的衝撞、欲望與秩序的拉鋸。在音符中燃燒的,不只是炫技的火焰,更是靈魂的激情與掙扎。
Franz Liszt – 12 Grande Études S. 137
No. 10: Presto Molto Agitato in F Minor (48:00)
🎼《超技練習曲》第11首:〈黃昏的和聲〉Harmonies du soir(降D大調)
🎵 樂章原文與中文名稱
No.11 – Harmonies du soir
中文名稱:〈黃昏的和聲〉
調性:降D大調
速度標記:Andantino
拍號:12/8(變化多樣)
演奏時間:約11分34秒
雖然欣賞起來令人沉醉,但演奏難度極高。包括雙手四聲部快速進行、左手跳躍、雙手和聲跳音、右手三和音進行與困難琶音,使此曲極為棘手。旋律的柔美與技巧的殘酷形成強烈反差。
音樂特色總覽
〈黃昏的和聲〉是李斯特在和聲色彩、踏板運用與音響空間感方面的創作高峰,宛如晚霞灑落、萬物靜謐、心靈沉澱的音樂畫作。開場以交錯鈴聲般的和聲分解音型構築出遠方暮色的氛圍,隨後旋律如同晚風中的低語,漸次展開。李斯特在此運用大量色彩和聲與音場層疊技巧,讓鋼琴音響具備幾近交響性的層次。同時,左手常持續進行廣闊分解和聲,右手則在高音區自由歌唱,形成空間性的對比與回音效果。這首作品被認為是李斯特最具「印象派先聲」意味的作品之一,對德布西與拉威爾影響深遠。技巧上則要求演奏者在音色混合、踏板控制、音響層次感上有極高造詣,而非單靠速度與力度取勝。
分段導聆與技術分析
A段(暮色鋪陳):
交錯琶音如鐘聲低鳴,踏板需創造朦朧空間感,右手旋律緩緩浮現。
B段(愛之頌歌):
旋律轉入極度歌唱性,如內心深情低語,節奏自由而柔軟,左手和聲鋪墊出微光。
C段(華彩裝飾與高潮):
技術難度急升,琶音與顫音構成多層織體,音量推升至最燦爛的夕陽時刻,最終於安詳中沉靜結束。
技術與詮釋重點
-
音色層疊與控制:不在於音量,而在於聲響「深度」,需營造遠近、光影感。
-
踏板技巧:長延音與瞬間轉換交錯使用,製造空間與殘響變化。
-
旋律歌唱性:如晚風低語,需極度細膩的聲音塑形與節奏彈性。
🎹 此曲對演奏者的藝術涵養、聲響敏感與控制能力是一次深度試煉。
詩意意象與藝術性
李斯特以〈黃昏的和聲〉捕捉了日暮時分的時間凝結感,那是一種即將過去、卻仍閃耀的溫柔片刻。旋律似雲影、和聲如光線,在音樂中緩慢流轉。這不只是描繪風景,而是展現黃昏時分人心的靜觀與思念。聆聽這首作品,猶如凝視著天空的最後一道金光,意識到一日即將終結的恬然與留戀。
Franz Liszt – 12 Grande Études S. 137
No. 11: Lento Assai in D-Flat Major (54:23)
德布西:格拉納達的黃昏(Soirée dans Grenade)
🎼《超技練習曲》第12首:〈追雪〉Chasse-neige(降B小調)
🎵 樂章原文與中文名稱
No.12 – Chasse-neige
中文名稱:〈追雪〉
調性:降B小調
速度標記:Andante con moto
拍號:6/8
演奏時間:約6分54秒
為顫音、半音階與跳躍技巧的集中練習曲。後段的高速跳音與半音階尤為困難。與第5首〈鬼火〉並列為《超技練習曲》中最艱難的作品之一。
1️⃣ 音樂特色總覽
〈Chasse-neige〉是李斯特十二首《超技練習曲》中的最終章,也是最具精神象徵與音響密度的壓軸傑作。標題直譯為「追雪」,:一場從遠方積聚而來,終至全面覆蓋的大自然力量。李斯特以連綿不斷的琶音、快速音群與多層次的分解和聲模擬風雪起落,構築出音響上的雪勢推進。整體音樂語法建立在「旋風式動機變化」與「無盡流動線條」之上,右手的音流如紛飛雪片不斷飄落與盤旋,左手則鋪設出厚重的低音層與節奏基礎,使全曲在似靜實動的連續性中推向高潮。儘管技術難度極高,但此曲的重點不在炫技,而在於「無盡遞進的內在能量」。樂曲情感深沉、色彩冷冽、結構密實,是李斯特對大自然與靈魂力量的雙重沉思,亦是他鋼琴語言中「音樂詩篇」的巔峰。
分段導聆與技術分析
A段(初始雪勢):
右手琶音如雪花起舞,左手伴奏如風聲穿林,節奏平穩且不失推進感。
B段(暴風雪核心):
旋律開始內聚,聲部交疊,力度層次由弱至強,踏板與和聲融合成冰晶回響。
C段(漸強至極、消失):
如雪崩般全力推進後突然淡出,最終歸於靜默,彷彿風雪終止,白茫茫一片無聲世界。
技術與詮釋重點
-
琶音與節奏穩定性:即使手指需大幅度滑動,也必須保持聲音如雪片般均勻落下。
-
踏板藝術:細緻控制共鳴與層次,營造出音場的深度與雪中空氣感。
-
情緒的漸強與退隱:需以極度耐心與張力展現聲音的擴張與收斂,不能情緒用盡於中段。
🎹 此曲為技術與詩意雙重極限之作,演奏難度不亞於任何一首李斯特協奏曲。
詩意意象與藝術性
〈追雪〉可被視為自然與靈魂合一的最後音畫。在這場鋼琴所繪的暴雪中,並不見血肉搏鬥的張力,而是生命逐漸被自然吞噬時的從容與寂靜。雪片旋轉如命運的灰燼,而樂曲結尾的淡出猶如人生的最後一息。李斯特用音符勾勒了宇宙的巨大循環,也讓這首曲子成為整部《超技練習曲》的終極昇華:技巧至此已化為純粹的音詩。
Franz Liszt – 12 Grande Études S. 137
No. 12: Andantino in B-Flat Minor (1:04:54)
《超技練習曲》對鋼琴家的啟發
從演奏者到詮釋者的修羅試煉場
這些作品挑戰的不僅是演奏者的技巧,更是其音色想像、詩意掌握與結構邏輯能力。
譬如:
-
演奏〈鬼火〉時需思考「不可捉摸」的聲音如何精確地傳達;
-
演奏〈回憶〉則需處理時間與空間的心理感;
-
演奏〈黃昏的和聲〉時,要如畫家調色般處理聲部融合與色彩轉換。
這使得演奏《超技練習曲》的鋼琴家,往往被視為音樂家與詩人的綜合體,而非單純技術表現者。
成為鋼琴教學與比賽的示範必備曲集
許多曲目(如〈馬采巴〉、〈追雪〉、〈鬼火〉、〈狩獵〉)在20世紀至今,成為鋼琴大賽常見指定曲,象徵了技巧與音樂詮釋之試金石。而如〈風景〉、〈追雪〉、〈回憶〉等作品,也日漸成為鋼琴高階教學曲目裡,鍛鍊演奏者詩性與音色控制力之絕佳教材。
現象級演奏:林奫燦的范克萊本大賽 半準決賽現場❤️
0:09 – No.1〈前奏曲〉 1:03 結束
華麗而技巧性強的曲子,著重於右手的活潑氛圍練習曲。整首由宏大的琶音構成。
1:04 – No.2〈練習曲〉 3:26 結束
左右手錯落節奏的高速進行,屬於高難度練習曲。尤其 Pretissimo 段落幾乎無法在原速精準彈奏。結尾甚至出現難得一見的五聲部和弦。
3:35 – No.3〈風景〉 8:44 結束
描繪寧靜而美麗景色的作品,展現緩慢與靜謐的氛圍。是超技練習曲中難度相對較低的一首。
8:49 – No.4〈馬采巴〉 16:27 結束
是超技練習曲中以極高難度聞名的曲子。左右手的旋律線與填補其中的音群包含大跳與複雜指法,並要求演奏者以一台鋼琴展現如同管弦樂般的交響音響,技術與音樂性都達極限。
16:33 – No.5〈鬼火〉 20:13 結束
極度挑戰右手獨立與連擊能力的作品,主要由半音階音群與左手跳音構成。全曲幾乎無一容易段落,技術密度極高。由於需放鬆演奏且聲音輕柔,是與第12首並列最難的作品之一。
20:20 – No.6〈幻影〉 25:40 結束
為琶音技巧的練習曲,途中穿插和弦與跳音提升難度。偶爾出現的左右手三度顫音片段更是錦上添花。整體為炫技性強烈之作品。
25:51 – No.7〈英雄〉 30:30 結束
以進行曲風格主題開場,具有史詩般壯闊感與激昂氛圍。高潮部分包含混合四聲部和弦的八度進行,幾近無解。全曲起承轉合清晰,要將之作為敘事音樂呈現給聽眾相當困難。
30:45 – No.8〈狩獵〉 35:59 結束
以快速跳躍厚重和聲為主的練習曲。全曲密集出現四或五聲部和弦,難以穩定掌握。a capriccio 段落旋律抒情動人,但左手跳躍、右手獨立與節奏變化亦具挑戰性。
36:15 – No.9〈回憶〉 47:34 結束
一首具有抒情與美感的華彩段練習曲。自序奏起看似平穩,卻突然襲來各種艱難華彩段。大多數段落都需輕柔彈奏,因此難度倍增。
47:41 – No.10〈熱情〉 51:54 結束
熱情且激烈的練習曲,並非專注於單一技巧,而是結合多種高難度技術。是超技練習曲中技巧種類最為豐富的一首。
51:59 – No.11〈夜之和聲〉 1:01:05 結束
雖然欣賞起來令人沉醉,但演奏難度極高。包括雙手四聲部快速進行、左手跳躍、雙手和聲跳音、右手三和音進行與困難琶音,使此曲極為棘手。旋律的柔美與技巧的殘酷形成強烈反差。
1:01:07 – No.12〈追雪〉 1:06:08 結束
為顫音、半音階與跳躍技巧的集中練習曲。後段的高速跳音與半音階尤為困難。與第5首〈鬼火〉並列為《超技練習曲》中最艱難的作品之一。
Yunchan vs Trifonov: The Hardest Part of Liszt’s Transcendental Etudes (Mazeppa)
Yunchan Lim 임윤찬 LAUGHS in the face of Liszt’s hardest piece (Feux follets)
謝謝您~來到蹦藝術❤️
認識蹦藝術的幾個方法:
1. 加入蹦藝術群組
實體與線上音樂講座訊息、各種音樂分享、優質音樂會折扣碼、精彩藝文旅遊行程…,好康優惠不漏接❤️
加入方式:
請先聯繫蹦藝術林仁斌老師本人,由林老師協助加入專屬課程群組。
https://line.me/ti/p/LB1ro0P0AU
2. 聆聽蹦藝術 – Podcast
蹦藝術Podcast 一鍵通:https://linktr.ee/bonart
3. 贊助蹦藝術(單次或定期定額贊助)
從製播節目到網頁文章撰寫、網站維護,都需要經費,更需要您的贊助
無論是單次贊助,或者定期定額贊助,蹦藝術都感謝您對我們的支持❤️
開卷蹦藝術.享受美好閱讀時光
☕️一杯咖啡.一點心意.支持蹦藝術☕️
各類合作提案,聯繫方式:
*手機:0917.670.518
*Line:https://line.me/ti/p/LB1ro0P0AU
*E-mail:jenpin888@gmail.com
更多音樂新知
2025-07-12
【BON音樂】蹦藝術每週音樂講堂(實體+線上)課程表《您的古典音樂最佳選擇🎵》(2025年7月最新)
在蹦藝術每週音樂講堂,您將體驗到:❶ 全面認識古典音樂世界.從基礎到全進階。❷…
2025-07-11
2025.7.11-7.12. 長榮交響樂團【ESO大師精選】命運交響——梵志登X長榮交響樂團 音樂會導聆
「命運交響」音樂會由蹦藝術林仁斌老師導聆,這場音樂旅程從自然界的壯麗風景出發(孟
2025-07-10
【BON音樂】蹦藝術X大人社團 – 終極樂章:貝多芬晚期弦樂四重奏的深度巡禮(二)第12號弦樂四重奏op.127與第13號弦樂四重奏op.130
貝多芬的弦樂四重奏創作,橫跨他身為作曲家身份的始與終,更代表著他的人生。本堂課將
2025-07-09
【BON音樂】蹦藝術X上海商業儲蓄銀行「豐富人生 X 音樂天地」公益講座:林仁斌—布拉姆斯《第一號交響曲》
布拉姆斯是19世紀德國最重要的作曲家之一,從小就展現音樂才華。他的音樂融合古典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