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N音樂】淺談布瑞頓歌劇《碧廬冤孽》(Turn of the Screw)
All about Britten’s Turn of the Screw
– 資訊整理共享於網路,一起欣賞音樂與藝術之美 –
蹦藝術 | BONART
布瑞頓歌劇《碧廬冤孽》簡介
布瑞頓的音樂描述人性的脆弱不安
痛苦無可遁逃,而寧靜為心靈所致
層層追求生命之真實樣貌與魂魄之昇華淨化
歌劇《碧廬冤孽》採第一人稱視角,描述年輕貌美的家庭教師,受僱於鄉間豪宅照顧一對小兄妹,但她卻逐漸發現豪邸內的氣氛不尋常,並不時撞見鬼影,女教師懷疑她的學生已受邪靈誘惑,她必須證明自己的所見所聞。
歌劇段落選粹
鬼故事.人嚇人?
《碧廬冤孽》藉由一個表面上謎樣的鬼故事,來講述受困苦枷鎖的魂魄與極力救贖的力量。故事由一名年輕而涉世未深的女教師的旅程展開,她受英俊紳士的神秘委託,前往碧廬鄉間擔任一對孤兒兄妹的家教。
可愛的兄妹看似天使般姣好純真,但女教師很快就察覺了偌大豪宅裡眾人刻意隱藏的秘密,而孩子的無辜天真其實並非如表相。
女教師的一廂情願、內心的懷疑與外在的魅影不斷糾結增強,以致無法判斷天真與邪惡、犧牲者與加害者。
原著介紹
《碧廬冤孽》為美國作家亨利.詹姆斯(Henry James)之心理懸疑小說,1954年由英國作曲家班傑明.布瑞頓 (Benjamin Britten) 譜曲成兩幕之室內歌劇。《碧廬冤孽》(Turn of the Screw)書名(扭轉螺絲),如同原意,形容敘述真相的撲朔迷離時,心頭如螺絲般越扭越緊,令人幾近窒息。
此作描寫一名年輕而涉世未深的女教師,在倫敦受英俊的年輕紳士委託,前往碧廬的鄉間豪宅擔任一對孤兒兄妹的家教。
圖.電影版《碧廬冤孽》
天真可愛的兄妹馬上收服了老師的心,但纖細敏感的女教師,很快就察覺了偌大豪宅裡眾人刻意隱藏的秘密。
善與惡的層疊交錯,對與錯的似是而非,束縛與掙脫的互相箝制,幻覺與真相的隱晦模糊,都成為這個故事之未解之謎。
作者以年輕女性為敘事主角,精準描寫女性容易招致世俗眼光批評的各種面向,藉此突顯社會陳規舊矩的荒謬與無用。
無言的結局
二幕十六景.室內歌劇
英國作曲家布瑞頓,將原著《碧廬冤孽》故事寫成兩幕的室內歌劇,以他纖細靈敏的音樂,刻畫人性虛實,真相假象。
歌劇首演:1954年9月14日,布列頓本人指揮於義大利威尼斯鳳凰歌劇院首演
歌劇角色
角色 | 聲音類型 | 首演資料
指揮:Benjamin Britten |
---|---|---|
敘事者/Prologue | tenor | Peter Pears |
女教師/Governess | soprano | Jennifer Vyvyan |
男童邁爾斯/Miles | treble | David Hemmings |
女童芙蘿拉/Flora | soprano | Olive Dyer |
女管家葛羅斯夫人/Mrs. Grose, the housekeeper | soprano | Joan Cross |
前任女教師潔賽爾/Miss Jessel, the former governess | soprano | Arda Mandikian |
年任男僕彼得昆特/Peter Quint, the former manservant | Tenor | Peter Pears |
兩幕劇情簡介
第一幕
一位家庭女教師被他們在倫敦的遠親叔叔聘請,前往一個偏遠的鄉間別墅裡照顧兩個孩子。儘管偏僻,但孩子們非常可愛,她立刻喜歡上了孩子們:芙蘿拉和邁爾斯。家庭教師歌唱著她在家裡的美妙地位以及她照顧的漂亮孩子。
但不知為何,待在老房子裡總令人感到不安。她開始被門外聽到的腳步聲和夜間哭泣所困擾。
沒過多久,女教師在院子裡和窗邊瞥見了一個臉色蒼白、紅頭髮的男人。 她向管家葛羅斯夫人描述了這名男子,得知可能是被稱為彼得昆特,前男僕,前陣子在神秘的情況下去世。當男人消失時,她變得害怕,想知道她是否看到了鬼魂。
不過孩子們的玩耍和他們唱的童謠《湯姆,湯姆,吹笛者的兒子》也讓她的心放鬆了下來。
後來她又見到同一個男人出現在窗外,不斷望進窗戶裡。她決定向葛羅斯夫人詢問這個男人的情況。葛羅斯夫人暗示著昆特可能是一個對男童邁爾斯有過不正當性方面的行為,且與年輕漂亮的前任家庭教師潔賽爾小姐也有男女關係。格羅斯夫人也同時暗示著潔賽爾小姐也與孩子們的關係似乎也有著不對勁之處。
家庭教師發誓要保護孩子們。 然而,晚些時候,在湖邊,她看到了另一個人影,並意識到這是前家庭教師潔賽爾小姐的鬼魂,這位前家庭教師據知也已經死亡了一段時間。
那天晚些時候,家庭教師和芙蘿拉坐在湖邊。 儘管兩人開心地玩著玩戲,但不知為何,芙蘿拉背誦世界海洋的名稱,最後以死海結束,這讓女教師感到不安。當芙蘿拉帶著她的洋娃娃在岸邊玩耍時,女教師突然看到湖對面一個陌生的女人,她似乎在看著芙蘿拉。嚇壞了的女教師並意識到這個女人是潔賽爾小姐的鬼魂,難道連她回來了!?…
女教師趕緊將潔賽爾小姐送回安全的家。
那天晚上,孩子們溜進樹林去見潔賽爾小姐和彼得昆特。孩子們幻想著一個夢想成真的世界。當孩子們即將被附身時,家庭教師和葛羅斯夫人趕來了,鬼魂也離開了。但詭異的是,邁爾斯唱了一首令人難以忘懷的歌曲,講述他是如何成為一個壞男孩…
第二幕
在家庭教師的房間裡,女教師陸續看到更多鬼魂的出現場景:彼得昆特和傑塞爾小姐的鬼魂再次出現。他們彼此爭論誰在他們活著的時候先傷害了誰,並指責對方行動不夠迅速,無法掌握孩子。女教師擔心她在房子裡感受到的邪惡。
第二天早上,一家人去教堂。孩子們唱一首聽起來像詩篇的歌曲。葛羅斯夫人宣稱,如果孩子們這麼可愛,就不會出問題。女教師向她講述了邁爾斯的神秘白日夢歌曲和芙蘿拉的怪異行為。驚慌失措的格羅斯夫人建議女教師寫信給他們在倫敦的雇主。起初,家庭教師拒絕了,但也同時慢慢回憶起她上任前雇主的警告。
當邁爾斯提到彼得昆特和潔賽爾小姐的鬼魂時,女教師意識到事情比看起來要可怕得多。她決定離開這個恐怖的家。
教會活動結束後,一家人回家。女家庭教師走進孩子們的教室,看到潔賽爾小姐的鬼魂坐在老師的課桌旁。幽靈哀嘆她的命運,並歌唱她在來世遭受的痛苦。女教師選擇面對這個鬼魂,但她卻馬上消失了。
家庭教師這時改變了主意,最終決定留在這個家裡。並且她決定寫信給孩子們的叔叔(雇主),告訴他她必須和他談談。
那天晚上,女教師告訴邁爾斯,她已經寫信給他的叔叔,說鬼魂出沒於家中。
她離開。
昆特的聲音向邁爾斯喊叫,嚇壞了他。燈熄滅了,鬼魂盤旋在受驚的孩子身上。昆特要邁爾斯偷走這封信。男孩只得去教室找到了那封信,然後把它帶回了他的房間。
第二天早上,邁爾斯為女教師和葛羅斯夫人彈鋼琴。當家庭教師因他的表演而分心時,芙蘿拉溜到湖邊去了。
當這兩個女人意識到芙蘿拉不見了時,她們開始尋找她。
女教師在湖邊找到了那個女孩,也在附近看到了潔賽爾小姐的幽靈——但格羅斯夫人甚麼也沒看到。
女家庭教師試圖強迫芙蘿拉承認鬼魂與幻影就在那裡,但芙蘿拉卻否認看到任何東西,並對女家庭教師大發雷霆。
葛羅斯夫人認為家庭教師太過分了,她憤怒地將芙蘿拉帶回家。家庭教師感覺被格羅斯夫人背叛了。
那天晚上,芙蘿拉開始咆哮並開始歇斯底里的各種舉止。葛羅斯夫人同意把芙蘿拉從家裡帶走,她並告訴家庭教師,這封信從未寄出,而且一定是邁爾斯拿走了。
女教師獨自面對邁爾斯。當她向他提問時,彼得昆特的鬼魂卻迫使邁爾斯不要背叛他。一切進入歇斯底里,邁爾斯承認他拿走了這封信。女教師要求知道是誰讓邁爾斯承擔責任的。邁爾斯脫口而出昆特的名字。
一提到他的名字,昆特的鬼魂就消失了,但邁爾斯卻突然倒在地上死了。
家庭教師哭泣著,將死去的孩子邁爾斯抱在懷裡,大聲唱出她的悲痛,想知道她到底做對了沒有…(劇終)
布瑞頓用十三人的室內樂編制、六個聲樂家扮演的角色,二幕共十六景,為時兩小時的「室內歌劇」形式,成功塑造若即若離的神秘氣氛。他用十二音列建構貫穿整個歌劇的「螺絲主題」,並用變奏曲的形式將主題不斷推向不安、堆疊、纏捲的層次。
布列頓的十二音列使用
The twelve-note ‘Screw’ theme
布列頓為《碧廬冤孽》設計的「螺絲主題」十二音列,共分為三組均等的四音和弦:
「螺絲主題」十二音列譜例:
每個四和弦都是「五度圈」的一部分:
D – A – E – B
F♯ – C♯ – D♯ -G♯
B♭ – F – C – G
但如果我們依照樂譜順序演奏的話,則變回是:「 A–D–B–E、C♯–F♯–D♯–G♯、F–B♭–G–C」
在歌劇中,我們也能夠見到例如這樣的「螺絲主題」變化旋律運用寫作(段落1的前9小節,所出現的音樂主題為例)
《碧廬冤孽》兩幕各自分為八個場景,每個場景之前都包含一段管弦樂插曲,營造出故事中的詭異氣氛;更重要的是,每個連接間奏,皆以下方之「螺絲主題」為素材做出變化:
螺絲主題與第一景音樂
Benjamin Britten, ‘The turn of the screw’,’Theme & Scene 1′ (The Journey)
實在是佩服極了~(大拇指)
十二音列的音樂寫作方式,並不是為了取悅我們的耳朵,而是以精密無比的設計,展現出音樂中的完美邏輯感,以及媲美數學家精算師的作曲頭腦~
因此,別再以我們自己所能理解的音樂為音樂,我們應該要多多進入作曲家的思維世界之中,理解他們的精密構思,這樣才是增加音樂欣賞樂趣的重要來源喔~
解密《碧廬冤孽》「螺絲主題」
作曲家布列頓
以下作曲家資料介紹取自維基百科
布瑞頓男爵,OM CH(英語:Baron Britten,1913年11月22日-1976年12月4日),原名愛德華·班傑明·布瑞頓(英語:Edward Benjamin Britten),英國作曲家、指揮家、鋼琴家,是二十世紀古典音樂的重要人物,也被認為是英國最偉大的作曲家之一。
布瑞頓男爵 | |
---|---|
1960年代中期的布瑞頓,漢斯·懷爾德所攝
|
|
原文名 | Baron Britten |
出生 | 1913年11月22日 洛斯托夫特 |
逝世 | 1976年12月4日(63歲) 奧德堡 |
國籍 | 英國 |
知名作品 | 歌劇《彼得·葛萊姆》《碧廬冤孽》《比利·畢特》《仲夏夜之夢》《盧克萊修受辱記》,戰爭安魂曲,弗蘭克·布里奇主題變奏曲,管弦樂曲《青少年管弦樂入門》 |
伴侶 | 彼得·皮爾斯 |
所屬時期/樂派 | 20世紀 |
擅長類型 | 歌劇,管弦樂,室內樂,合唱,宗教音樂 |
布瑞頓於1913年生於英國東南沿海薩福克郡小鎮洛斯托夫特,父親是一名牙醫,也是一位有才華的業餘音樂愛好者,母親是一位優秀的業餘女高音,他曾隨母學習鋼琴。
少年
布瑞頓童年時代已表現出對音樂的興趣,並嘗試作曲。開始師從弗蘭克·布里奇學習作曲,16歲進入皇家音樂學院[1],師從約翰·艾爾蘭學習作曲。在這期間,他受到了雷夫·佛漢·威廉斯的鼓勵。他亦學習鋼琴和中提琴,後來曾以鋼琴家的身份演出。布瑞頓於少年時代所創作的作品大都沒有編號,據統計,這段時期的作品或者樂曲片段數量多達八百多份。較著名的是於1930年所創作的《童貞女的讚美詩》。而第一首獲出版並符有編號的作品,是為室內樂團所寫的《小交響曲》(Sinfonietta),1934年,為英國廣播電台合唱團而寫成的《有一嬰孩誕生了》(作品3)以及畢業習作《簡易交響曲》(作品4),令布瑞頓開始在樂壇引起了注意。
早期
畢業後,布瑞頓主要為電影創作電影配樂。1935-1939年間,他相繼完成十六部電影配樂,這些經驗幫助他後來的歌劇創作。1937年5月,他受指揮家伯伊德·尼爾委託,為三個月後的薩爾茨堡音樂節創作一首絃樂作品。布瑞頓只用了十天的時間,便把新樂曲定了初稿,再多用了一個月的時間配器,7月12日正式把樂曲寫好。這首作品,便是以啟蒙老師布里奇的一首絃樂四重奏中的主題所寫成的《弗蘭克·布里奇主題變奏曲》[2]。同年他還認識了男高音彼得·皮爾斯,後者成為他音樂創作的合作夥伴和親密夥伴。
赴美及返英
1939年他和彼得·皮爾斯跟隨詩人威斯坦·休·奧登前往美國。在美國他創作了輕歌劇《保羅·班揚》、《小提琴協奏曲》、《靈光集》、《安魂交響曲》等。在美期間,布瑞頓有機會與作曲家阿隆·科普蘭見面,科普蘭的作品亦成為啟發布瑞頓在美創作的一大因素。1942年他和皮爾斯決定返回英國(而奧登則選擇留在美國),在回英的航程中,布瑞頓完成了兩首重要的合唱作品:分別是取材自奧登的詩歌,以音樂守護者聖則濟利亞(聖西西里亞)為題的《聖西西里亞讚歌》,以及《聖誕頌歌儀式》。兩人回到英國後,隨即向當局申請免服兵役(最初布瑞頓的申請並不獲批准,後來經上訴後得直)。及後布瑞頓便開始撰寫其第二齣歌劇《彼得·格賴姆斯》,並且找來劇作家蒙塔古·斯萊特撰寫劇本。這套歌劇於1945年6月7日於倫敦首演,獲得了好評。然而,這卻引來一些反對的聲音,認為以英文演繹歌劇而非慣常的義大利語或德語,實乃「難登大雅之堂」。這些言論都導致布瑞頓後來漸漸放棄了倫敦的劇院。
戰後
二戰結束後,人民的生活開始回復正常。1946年,布瑞頓應英國教育部的委託,為一套介紹管絃樂團及樂器的教育影片中創作音樂,於是他運用了二百多年前的英國作曲家亨利·普賽爾的歌劇《摩爾人的復仇》中一段迴旋曲主題,再以此主題寫成變奏曲和賦格,而每一段變奏均用上不同的樂器。這首樂曲便是《普賽爾主題、變奏及賦格曲》(Variation and Fugue on a Theme of Purcell),又或是更廣為人所熟識的名稱——《青少年管絃樂入門》。同時,經歷過那些反對以英語演出歌劇的奇怪言論,布瑞頓決定自行創立了「英國歌劇團」(English Opera Group),專門演繹英語歌劇;又於翌年(1948年)創辦了「奧德堡音樂節」,這個音樂節首演了不少布瑞頓和其它英國作曲家的作品,至今每年六月都會舉行。1950年代是布瑞頓的歌劇黃金時期,作品有《比利·巴德》、《格洛麗安娜》(慶祝英女皇伊莉莎白二世登基,又譯《榮光女皇》)、《碧廬冤孽》、《諾亞方舟》及改編自莎士比亞同名戲劇《仲夏夜之夢》。1953年,適逢伊莉莎白二世登基,布瑞頓獲封為名譽勳位。1957年他和皮爾斯到東方旅行,對印尼甘美蘭音樂和日本能劇產生興趣,早在留美時間,布瑞頓便初次接觸甘美蘭。他後期的作品,亦加入具東方風情的要素,如芭蕾舞劇《寶塔王子》(The Prince of the Pagodas)、一系列的宗教寓言劇——《麻鷸河》(Curlew River)、《熾烈燃燒的火爐》(The Burning Fiery Furnace)及《浪子》(The Prodigal Son)等。1957年,馬來西亞在獨立之際,向世界各地徵求國歌,包括新加坡國歌作曲者朱比賽在內的許多著名作曲家都獲邀,布瑞頓受邀所寫的作品被認為太歐化,不符合馬來風格而被退稿。馬來西亞給了布瑞頓幾張馬來民族音樂,但布瑞頓聽了卻認為是最古怪的噪音,最終馬來西亞選出《我的祖國》作為國歌,一直到至今。
中後期
雖然布瑞頓把大部份精力都放在歌劇及其他類型劇樂上,管絃樂和室內樂的產量較少,但每一首都是精煉之作。當中首推創作於1961-62年,為考文垂座堂重建而應邀委約的大型合唱曲《戰爭安魂曲》,以及《男高音、圓號和絃樂小夜曲》(作品31)和聯篇歌曲《夜曲》。1960年代,他認識了兩位俄國重量級音樂家——作曲家蕭士塔高維奇和大提琴家羅斯卓波維奇並成為好友。布瑞頓為羅斯卓波維奇創作了多首大提琴作品,包括有《C大調大提琴奏鳴曲》(1961年)、《大提琴交響曲》(1963年)及三套大提琴獨奏組曲(1964-1971);至於蕭士塔高維奇,布瑞頓把《浪子》(The Prodigal Son)題獻給他,蕭士塔高維奇亦將受《戰爭安魂曲》所啟發的《第14號交響曲》回獻給布瑞頓。此曲於1970年由布瑞頓親自指揮,在蘇聯以外首演。1965年,布瑞頓再獲頒發功績勳章。踏入1970年代,布瑞頓的健康開始轉差,創作量亦變得疏落,但他依然能完成兩齣歌劇:《歐文·溫格瑞夫》和《魂斷威尼斯》。另外《第3號大提琴組曲》、《第3號絃樂四重奏》和聯篇歌集《英國民歌組曲》(Suite on English Folk Tunes “A Time There Was” )也是他晚期的重要創作。1976年7月2日被授予終身貴族,進入上議院。不久之後,1976年12月4日在薩福克郡奧德堡去世,享年63歲。
作曲
布瑞頓是20世紀中期最多產的作曲家,而歌劇是他最重視也最有特點的類型。布瑞頓的樂曲種類多樣,歌劇、合唱曲、獨唱、宗教合唱等歌唱類作品及管絃樂配器都公認為出色。這與他的親密合作夥伴彼得·皮爾斯甚有關連,皮爾斯不但為布瑞頓提供了大量創作靈感,亦是他各類型歌唱作品首演的演唱者。布瑞頓所完成的13齣歌劇,除了第一齣《保羅·班揚》(又譯《吹牛大王》),其他所有的男高音主角都由皮爾斯擔任。同時,由於布瑞頓自小在教會中獻唱,因此亦創作出不少具水準的宗教合唱作品。布瑞頓的代表作為數不少,大致可按早、中、後期創作來劃份。早期的代表作有《簡易交響曲》、《弗蘭克·布里奇主題變奏曲》、《靈光集》、《安魂交響曲》、《聖誕頌歌儀式》、《男高音、圓號和絃樂小夜曲》等;中期則有《彼得·格賴姆斯》等多部歌劇、《青少年管弦樂入門》、《夜曲》、《戰爭安魂曲》等;晚期代表作則有為大提琴家羅斯卓波維奇所寫的《大提琴交響曲》、大提琴組曲、以及多首聖經題裁的教會寓言劇。
作品整理計劃
- 2005年,布瑞頓-皮爾斯基金會(Britten-Pears Foundation)聯同東安格里亞大學獲英國藝術暨人文研究委員會資助進行一名為「布瑞頓主題目錄」(Britten Thematic Catalogue,BTC)的計劃[3],將布瑞頓現存的所有作品手稿(包括所有已編號及未編號),依照創作年份的先後,重新排列並加上編號。預期於2013年完成。屆時,除了95首由布瑞頓自己親自編號的作品外,所有作品皆會加上以「BTC」為首的新編號。截至2010年尾為止,只有曾發行過的作品才獲得BTC編號,網頁中亦聲明現時的BTC編號並非最終的決定。
《碧廬冤孽》
布瑞頓的音樂,一半像是寫給在世的人聽,另一半寫給離世的人聽。他的音樂語彙裡充滿了「神性」的合一博愛與「人性」的黑暗爭亂兩種力量的互相拉扯,既有對和平主義的崇高理想,也有對紛爭痛苦的無限憐憫。布瑞頓的音樂描述人性的脆弱不安,因為他極力倡導以人道精神為基本價值的和平主義,不願接受二次大戰時的徵召而受到許多來自社會的苛責與批判。但他的音樂裡在面對如此苦楚時,仍透露一道微弱亮光,謙卑虔誠地尋求和平寬恕。
布瑞頓以深厚的古樂對位基礎,融合熟稔的現代十二音律技巧,讓寧靜深遠的祈禱儀式音樂,與對立分化極度不安的現代合聲,成為兩個身處現實與內心嚮往的世界。痛苦是如此巨大而無可遁逃,但寧靜同樣是深邃且心靈所至。布瑞頓在音樂中由憤怒痛苦不斷追求昇華與淨化。
《碧廬冤孽》1955年錄音版本
2022年最新錄音版本
Netflix也瘋狂
Netflix 影集《鬼莊園》
影集《鬼莊園》改編自亨利詹姆斯 (Henry James) 1898 年推出的恐怖故事《碧廬冤孽》。 麥可弗拉納根 (Mike Flanagan) 原創的2020年Netflix影集《鬼莊園》,是2018年《鬼入侵》製作團隊打造的延續系列。 《鬼入侵》是改編雪莉傑克遜 (Shirley Jackson) 1959 年經典同名小說故事。 雖然前後兩者皆為獨立故事,但因《鬼入侵》之部分演員們仍繼續在《鬼莊園》中演出不同角色,且麥可弗拉納根主創之系列影集,皆試圖以「恐怖故事」包裝人性的情感以及社會議題,也因此維基百科或官方資料裡,兩者仍歸類在同系列影集之中。
《鬼莊園》| 前導預告 | Netflix
影集《鬼莊園》改編自1898年 Henry James 恐怖小說《Turn of the Screw》(碧廬冤孽),該作被評論家譽為「二十世紀最好的恐怖小說」,描述年輕女子前往一幢鄉間豪宅,擔任一對兄妹的家庭教師,卻遇上一連串毛骨悚然的恐怖事件。 《鬼莊園》原著小說名為《The Turn of the Screw》,原意是指「轉螺絲釘」,如我前面所說,它的重點是擺在女教師撞鬼後一層層堆疊起來的精神壓力,這個書名明示了主角如轉螺絲一樣「越繃越緊」的情緒。而《碧廬冤孽》的中文譯名反而比較接近《鬼莊園》影集的「鬧鬼的布萊莊園 The Haunting of Bly Manor」原文名稱,「碧廬」其實沒有意思,就只是「Bly」的早期音譯!(不過現在出版《The Turn of the Screw》全新中文譯本已經不叫《碧廬冤孽》了,而是改譯為《豪門幽魂》。) 《鬼莊園》原著小說原本是亨利詹姆斯與 1898 年 1 月至 4 月在美國雜誌《Collier's》(已於 1957 年停刊)上連載的作品,所以與影集設定的 1980 年代不同,原著故事背景設定在 1890 年代的英國,除了年代設定不同之外,小說跟影集的前半段大致完全相同,年輕的女教師面對學生們的第一個疑點便是:到底為什麼看似天真乖巧的哥哥明明不可能作惡,卻被寄宿學校退學?隨後女教師在莊園中也遇見了名為「彼得昆特 Peter Quint」與「蕾貝卡潔索 Rebecca Jessel」一男一女兩名鬼魂,昆特原是莊園主人的心腹,仗著老闆的信任在莊園中為所欲為,並與兩兄妹的前家庭教師蕾貝卡潔索發生感情,昆特慘死其鬼魂誘使蕾貝卡自殺,蕾貝卡的鬼魂從此也困在莊園中……(本段影集介紹文字取自網路)
奔放樂集 布瑞頓歌劇《碧廬冤孽》
奔放樂集此次演出將全本以背譜的方式詮釋,打破傳統歌劇演出聲樂家在台上與音樂家在台下的演出形式,十九人於舞台上共同演繹《碧廬冤孽》的時空環境與人性詭譎。
製作特色
- 台灣首次舞台版本演出此歌劇,為台灣樂壇展演現代歌劇之新指標。
- 由室內樂的精神為本,以無指揮的方式背譜詮釋,賦予演出者最大舞台自由尺度。
- 打破傳統歌劇演出聲樂家在台上與音樂家在台下的演出形式,十九人共同上台演繹。
- 融合古典優雅線條與現代極簡美學,三面式舞台讓觀眾彷彿可以走入劇中身歷其境。
- 本歌劇由作品家布瑞頓1955年改編至美國作家亨利.詹姆斯 (Henry James) 之心理懸疑小說 ,此小說在文學與影視作品中皆有代表性地位, 是早期恐怖懸疑小說的經典。
奔放樂集年度製作.無指揮室內樂形式背譜演出
奔放歷年製作,探索的不只是外在的奔放,更是內心的自在。因著一次次竭力地深刻地探索,我們得以更清澈地看到世間景態。音樂不再只是娛樂大眾的工具,而是認識生命的途徑。
奔放樂集打破歌劇演出中,聲樂家在台上而音樂家在舞池的演出形式,十九人共同於台上演繹。以室內樂形式、無指揮、背譜演出,音樂家得以完全理解、內化、融會貫通整部歌劇的音樂脈絡,並在劇場空間裡創造獨特音場,遠與近、空與滿、各種層次堆疊。舞台設計融合古典優雅線條與現代極簡美學,三面式舞台讓觀眾彷彿可以走入劇中身歷其境。
【演出授權】 Boosey & Hawkes, Inc.
→購票連結
演出資訊
演出日期| 11/18(Fri.) 19:30、11/19(Sat.) 19:30、11/20(Sun.) 14:30
演出地點|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 戲劇院
演出長度|約130分鐘,含中場休息20分鐘 演出字幕|英文演出,中文、英文字幕
觀賞年齡|建議 8歲以上觀眾觀賞
【演職團隊】
聲樂
女教師|林孟君
葛羅絲太太|許育甄
昆特|湯發凱
潔索小姐|陳妍陵
芙蘿拉|吉澤真紀
邁爾斯|朱育陞
器樂
小提琴 I |吳敏慈
小提琴 II|郭南慧
中提琴|林倢伃
大提琴|張逸中
低音大提琴|邱苡軒
長笛|孫莉
雙簧管|鍾筱萱
單簧管|高承胤
低音管|郭䕒棋
法國號|林芳瑜
鋼琴|蔡學民
豎琴|許淑婷
打擊|黃敬渝
製作團隊
藝術總監|吳敏慈
舞台導演|馬龍
舞台設計|梁若珊
燈光設計|李意舜
服裝設計|梁若珊、林玉媛
聲樂指導|徐嘉琪
舞台監督|蔡馨瑩
宣傳協力|鳳東文創
平面攝影|許瑋
平面設計|林宇宣
製作行政|楊如蕙
謝謝您~來到蹦藝術❤️
認識蹦藝術的幾個方法:
1. 加入蹦藝術群組
實體與線上音樂講座訊息、各種音樂分享、優質音樂會折扣碼、精彩藝文旅遊行程…,好康優惠不漏接❤️
加入方式:
請先聯繫蹦藝術林仁斌老師本人,由林老師協助加入專屬課程群組。
https://line.me/ti/p/LB1ro0P0AU
2. 聆聽蹦藝術 – Podcast
蹦藝術Podcast 一鍵通:https://linktr.ee/bonart
3. 贊助蹦藝術(單次或定期定額贊助)
從製播節目到網頁文章撰寫、網站維護,都需要經費,更需要您的贊助
無論是單次贊助,或者定期定額贊助,蹦藝術都感謝您對我們的支持❤️
開卷蹦藝術.享受美好閱讀時光
☕️一杯咖啡.一點心意.支持蹦藝術☕️
各類合作提案,聯繫方式:
*手機:0917.670.518
*Line:https://line.me/ti/p/LB1ro0P0AU
*E-mail:jenpin888@gmail.com
更多音樂新知
2024-11-28
【BON音樂】蹦藝術X大人社團 – 華麗聚焦~寫實主義歌劇:五大寫實主義歌劇巡禮(三)威爾第:《遊唱詩人》
威爾第《遊唱詩人》(Il_trovatore)是改編自Antonio_Garc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