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N音樂】蹦藝術X大人社團 – 從鍵盤到交響,李斯特的鋼琴魔性(五)淨化.昇華與沈潛:談李斯特晚年的音樂創作

All about Liszt – 5

– 資訊整理共享於網路,一起欣賞音樂與藝術之美 –
蹦藝術 | BONART


古典音樂是你的生活必需品?
希望有機會能拓展對古典樂的了解?
跟著林仁斌老師一起認識偉大的音樂藝術!

《大人社團》與蹦藝術攜手開設古典音樂鑑賞課程,林仁斌老師帶領學員欣賞每首的獨特之處,讓您徜徉在樂曲中,更貼近音樂家的心血結晶,聽出更多況味與樂趣!

《延伸閱讀》大人的音樂欣賞線上直播課程好嗎?學員真實回饋分享

《延伸閱讀》大人的音樂欣賞課學員回饋,看他們用音樂為生活注入繽紛

 

蹦藝術音樂美食藝文之旅 行程總覽~

【BON旅行】2024-25年 蹦藝術X緣點旅行社 – 音樂旅遊行程全覽(2024年10月最新)

 

【精彩課程ing】

2024年11月起

→【合購優惠】古典樂欣賞線上直播課(11/14週四下午班,共15堂)

★課程分為三系列早鳥優惠 $3,200元(定價3,600元,開課前七天將恢復定價),三系列合購享優惠 $8,900元(定價10,800元)

【華麗聚焦~寫實主義歌劇:五大寫實主義歌劇巡禮】
11/14、11/21、11/28、12/5、12/12,共5堂

【俄羅斯憂鬱旋律天王:柴可夫斯基交響曲巡禮】
12/19、12/26、1/9、1/16、2/6,共5堂 

【迎接2025馬勒音樂節:精選馬勒五大交響曲】
 2/13、2/20、2/27、3/6、3/20,共5堂


主講人:林仁斌老師

 

你對古典音樂深深著迷,期待聽懂更多內容嗎?

不只對作品感興趣,也想多了解音樂家的背景?

跟著林仁斌老師一起揭開這層有趣又精彩的音樂面紗~

透過課程你會對音樂領域有更深一層的認識,林仁斌老師將帶領同學們從生平故事,去探究創作背景與作品的演奏,以及樂譜到創作技法解析、樂曲欣賞版本比較,細細感受各種精彩的詮釋,聽出更多音樂的世界樂趣!

“體驗李斯特的音樂魔法,從炫技的鍵盤到深情的交響。這位鋼琴之神將帶大家從音樂的天堂翱翔至地獄的深淵,感受音樂帶來的震撼與美妙❤️”

  • 課程內容

    風靡全歐的鋼琴之神—李斯特

  • 第一堂|鋼琴之神.音樂偶像始祖:談李斯特的生平

拉生於匈牙利,學於維也納,成名於巴黎,席捲全歐洲的鋼琴之神李斯特,他的音樂承襲深厚技術根基,影響深遠。「只要彈過李斯特的作品,幾乎沒有不能演奏的作品了」,可說是全世界鋼琴家的共識,這也代表著他的音樂中,包含著無與倫比的深厚技術根基,而他的音樂是如何形成?李斯特旋風又是如何席捲當時的歐洲呢?林仁斌老師將帶領學員們解析李斯特音樂背後的奧秘,探索他在當時歐洲的影響力。

  • 第二堂|炫技王者:談李斯特的魔幻改編名曲

這堂課程,林仁斌老師將以李斯特充滿魔性而狂放的改編作品,為您解析李斯特音樂中的艱難與腦洞大開的演奏技巧。

解說曲目:《魔王》、《弄臣》、《唐懷瑟》、《夢遊女》…等精彩作品

  • 第三堂|交響詩創始者:談李斯特的主題與變形

李斯特於19世紀後半創新的「交響詩」(Symphonic poem)曲風,突破了傳統交響曲框架,著重音樂中的敘事性與主題發展,達到「以音樂說故事」的全新思維模式,是在白遼士首創《幻想交響曲》之後的管弦全新篇章。

本課程將解析其音樂設計,並與白遼士《幻想交響曲》相比,深入探討李斯特的音樂的「狂放」特色。

  • 第四堂|協奏交響曲之輝煌年代:談李斯特的兩首鋼琴協奏曲

李斯特的兩首鋼琴協奏曲,尤其是第一號,四樂章連貫;而第二號鋼琴協奏曲同樣是「交響協奏曲」之最佳典範,更是每位鋼琴家於浪漫時期所必須淬鍊而後才能綻自我之試金石。在課堂上,林仁斌老師將透過樂譜解讀,深入品評這兩首重要的作品。

  • 第五堂|淨化.昇華與沈潛:談李斯特晚年的音樂創作

李斯特晚年對宗教極感興趣,音樂中流露濃郁宗教色彩。自1877年後,他對荒涼、絕望和死亡產生深刻思考,反映在音樂及信件中。在課堂上,林仁斌老師將從李斯特從早年的鋒芒畢露,到晚年的昇華沈寂,帶大家以音樂創作,探索李斯特生命中的巔峰與低谷。

  • ※本課程大綱僅供參考,授課老師將視班級學員學習進度有所調整。


炫技鋼琴家代表.李斯特

Portrait of Franz Liszt (1811-1886), composer and pianist, 1839. Artist Henri Lehmann. (Photo by Heritage Art/Heritage Images via Getty Images)

 

李斯特的雙親

父親 亞當.李斯特(1776-1827)

李斯特之父:Adam Liszt

 

母親 Anna Liszt 

李斯特之母:Anna Liszt

 

李斯特生平年表


    • 第五堂|淨化.昇華與沈潛:談李斯特晚年的音樂創作

    李斯特晚年對宗教極感興趣,音樂中流露濃郁宗教色彩。自1877年後,他對荒涼、絕望和死亡產生深刻思考,反映在音樂及信件中。在課堂上,林仁斌老師將從李斯特從早年的鋒芒畢露,到晚年的昇華沈寂,帶大家以音樂創作,探索李斯特生命中的巔峰與低谷。

 

1886年 李斯特最後的照片

 

承上方年表,李斯特在威瑪時期之後,漸漸進入了人生的晚年時期。

而李斯特在晚期的音樂創作中也受到了當時浪漫時期的時代精神影響,他在演奏與作曲技法上進行了新的探索,例如:

運用全音音階、五聲音階、不預備和不解決的九和弦、四度疊加和弦、半音化和聲、三度循環構成的終止式…等等。

 

〈李斯特的先知運動──從後期樂派中尋找共鳴〉陳光群,2016

關於李斯特於晚期創作,對於後世的影響與特色,在此引用「陳光群,2016,〈李斯特的先知運動──從後期樂派中尋找共鳴〉,《南藝學報》」一文中精闢說明之文字,以清晰段落標示,與蹦友們分享:

從李斯特的作品我們可以發現,他與許多的現代樂派作品共同採用的作曲元素包括平行音階、全音階、三全音、無調性和絃(non-functional Harmonies)、增和絃、模糊調性、不和諧音,而其中李斯特運用增和絃的方法在和聲樂理歷史中占了重要的地位。

晚年的李斯特有某種程度上的抑鬱症,而這反應在他的音樂中是更為脫離現實、縹緲無界的意境,正與印象派藝術理念所追求的抽象和神秘有著不謀而合的機緣。

因此李斯特的「印象派」 理念也被世人認為他擁有一個不可思議的預知。

1860 年後李斯特一連串的人為事件,導致他從擔任德國魏瑪宮廷指揮的輝煌時期逐漸走下坡。41861 年李斯特輾轉移居到羅馬,性格由理性逐漸轉向迷信,篤行神秘與超自然──宗教鬼神,往後十年中他喜愛採用宗教為題材並傾向於鋼琴形式的作品,曲風上也轉變為自由、簡單與不和諧。自由的創作是後浪漫派主義藝術家極盡努力追求的理念,而晚年的李斯特在作曲方面處處可讓人體現不受拘束、思想奔放、找尋新靈感和新事物的特質,這種突破性的思想完全呈現了印象派主義者追求的藝術概念。


ㄧ、李斯特對印象派之影響

印象派主義崇尚神秘與未知的世界,8而李斯特早已與德布西一樣懂得靈活運用音樂以外的元素(extra-musical sources)來強調與整體藝術性的連結,例如表達色彩、節奏、氣韻和空間感的豐富變化,這些元素使外在的形象昇華至最純粹的本質。9在德布西的作品中可以發現許多傳統樂理的運用,值得一提的是,他發揮李斯特的炫耀式技巧,用不平凡的方法來操作,例如七度,九度和十一度和絃,沒有固定形式的走向,拋棄大調、小調,靈活運用增和絃與全音階。另外一個作曲特點就是在和絃中大三度和小三度音程的任意變換,使音樂能不受限制地轉調。整體來說,德布西在處理調式、和聲、技巧和節奏上變化多端,將光線、色彩、陰影和律動表現極為豐富,讓他的音樂擁有聽覺與視覺相互交錯的美感,因此成為印象派革命性的代表。這些音樂元素中,已經出現在李斯特的音樂作品中,並且絕大部分被印象派音樂家所採用。

浪漫派主義藝術家極力追求的自由不受拘束、思想奔放、找尋新靈感和新事物的理念,在二十世紀轉換為巴洛克與古典主義的復甦結合,主張音樂應該精簡、文雅且機靈。浪漫派主義所期許沉重和聲以及高修飾度旋律感在印象派時期變得精煉澄澈。李斯特雖然不屬於印象派,但某些音樂元素及運用方法已經呈現上述的印象派理念。從下一段落的探索讓我們瞭解為何李斯特作品中的和聲與音色讓他被稱為印象派音樂的先驅。


二、李斯特對於現代樂派之影響

如同貝多芬的音樂對當代及後進作曲家的深遠影響,十九世紀至二十世紀初的西歐洲音樂亦深受華格納(Wilhelm Richard Wagner﹐1813-1883)的魔咒籠罩,11直到德布西的出現才解除。華格納歌劇中神秘、奇幻和靈活運用主導動機(leitmotiv)的方式讓印象派

人士迷戀不已,也讓德布西為之著迷。然而 1859 年華格納寫給鋼琴家畢羅(Hans Von Bulow﹐1830-1894)的一封信中,提到他坦然承認自從了解李斯特的作品後,他便成為了一個「截然不同的和聲家(harmonist)。」12李斯特不僅在和聲學上讓華格納煥然一新,李斯特對主導動機的使用方法也讓他欽佩不已,華格納對李斯特的《交響曲詩歌 S.95-107》(Symphonic Poems)癡迷,特別是其中的《前奏曲 S.97》 (Les préludes) 和 《奧菲斯 S.98》(Orpheus),他認為李斯特雖採用簡約配器卻能讓動機以及旋律所產生的作用極具創新力。

繼印象派之後,李斯特繼續對二十世紀初作曲家例如巴托克(Béla Bartók﹐1881-1945)、史特拉文斯基(Igor Stravinsky﹐1882-1971)的曲風有深遠的影響。13巴托克被稱為是匈牙利樂曲之父。在作曲歷程中,他把李斯特作為重要的學習模範,有學者甚至認為巴托克是李斯特匈牙利樂曲的傳承人。141921 年巴托克在他的自傳寫到,從 1903 年開始他以李斯特的交響曲為主要學習動機,並且繼續把匈牙利民間音樂推廣至全世界。不論是巴托克的 《第一號狂想曲 Sz.86》 (Rhapsody No.1)還是 《第一號交響樂組曲 Sz.31》 (Orchestral Suite No.1),都能讓樂迷感受到李斯特的身影。李斯特給予音樂無邊的想像力,因為他的音樂裡沒有時空的限制,造就了作品中的元素與二十世紀音樂產生共鳴。

 

李斯特:管風琴曲《幻想曲和複格》S.259 (Ad nos, ad salutarem undam)

 

德布西:《帆》(Voiles)~選自《前奏曲》


李斯特:《巡禮之年:第二年 – 義大利》 II S.161 第一首:〈婚禮〉 

Sposalizio S.161 No. 1

 


〈艾斯特莊園的噴泉〉(Les jeux d’eaux á la Villa d’Este)

 

拉威爾:《水之嬉戲》(Ravel – Jeux d’eau)


李斯特:《灰色的雲》S.1991881

 

德布西《雲》~選自《三首夜曲》


李斯特:《凶兆.災難》 S.208

 

李斯特〈但丁詩篇讀後感-奏鳴曲風幻想曲〉

Liszt: Dante Sonata / Fantasia Quasi Sonata 

李斯特〈但丁詩篇讀後感-奏鳴曲風幻想曲〉係閱讀作家雨果(Victor–Marie Hugo, 1802–1885)之著名詩篇《但丁詩篇讀後感》而得到之靈感,其中的「主題」與「變形」,以及高超技巧與對於作品之想像,更是超凡~

 

雨果:《但丁詩篇讀後感》朗讀版

 

神曲》由〈地獄篇〉 、 〈煉獄篇〉 、 〈天堂篇〉 三個詩篇(cantica)組成,每個詩篇分為若干長短不一的章(cantos),每章由數個三行一組的節(stanza)構成,除了地獄篇為三十三章加序詩一章為三十四章外,煉獄篇和天堂篇各由三十三章組成,三篇合為一百章。除了工整嚴謹的架構外,數字「三」與「百」都有宗教上的含意:「三」為對應於聖父、聖子、聖靈的「三位一體」;「百」是完全、完善之數「十」的十次,喻指完全中的完全、完善中的完善。(劉會梁譯,2006,頁 13)。
在〈地獄篇〉與〈煉獄篇〉中,維吉爾受碧垂絲的指示為但丁作嚮導,〈天堂篇〉 中則由碧垂絲親自帶領遊歷。此二人在《神曲》中代表著二個重要的象徵:維吉爾代表人的智慧、碧垂絲代表神的恩寵,連接二者,是但丁的靈魂。整部作品從黑暗的森林到地獄、淨界,最後登至天堂的旅程,正代表人類由懵懂、掙扎,到救贖的心路歷程。(劉會梁譯,2006,頁 42)。
Theme I: 2:11. An agonising chromatic lament.

Transformation 1: 5:53

Transformation 2: 7:21

Transformation 3: 8:14 (an intricate and shimmering passage)

Transformation 4: 8:52 (here the chromaticism is removed, leaving a scalar reduction)

Transformation 5: 12:02 (Although the focus is on the LH tritone motif)

Transformation 6: 13:10

Transformation 7: 15:53 (a variation on transformation 3)

Transformation 8: 16:12 (a variation on transformation 4, played beautifully and with a rather unconventional texturing)

Transformation 9: 16:29 (a recapitulation of sorts)

“INTRODUCTION”

0:06 Andante maestoso. Introductory motif 1.

Tritones open the piece (Int1/Tri), evoking something in the vein of “abandon hope, all ye who enter here”. Answered by a series of diminished triads at

0:18, before resolving to Ab. Repeated a minor third higher at 0:36.

1:04 Più mosso. Tri is developed (and transformed into 4ths/5ths/6ths, Tri*) over a descending bass line, which climaxes at

1:19 before reaching a cadence in G minor.

1:37 Introductory motif 2 (Int2), a rising harmonic minor scale and falling diminished 7th arpeggio in triplets.

1:46 Introductory motif 3 (Int3/Chr), a chromatic scale in the bass that foreshadows and transitions into the next section.

“A SECTION”

2:09 Presto agitato assai.

Int3/Chr is presented in octaves in both hands (note that it’s present in the bass line), marked lamentoso (as if to convey the wailing/moaning of souls in Hell).

2:44 A brief fortissimo outburst, with a modified version of Int2 making an appearance in the LH.

2:48 Int3/Chr is repeated an octave higher, now marked disperato. Brief digression to F# minor at 3:10. Int1/Tri reappears at

3:21, followed by Int3/Chr.

3:30 Int2 again, this time modified to fit a chromatically ascending bass line. Repeated in the RH at 3:36.

3:44 A series of diminished 7th arpeggios and chromatic scales in octaves, sweeping up and down the keyboard.

3:57 Repeated octaves (a bit reminiscent of the first Mephisto Waltz), surrounding what’s possibly a modification of the response to the tritones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piece. Ascends in minor thirds, before reaching…

4:06 …Int1/Tri, transformed into 4ths/5ths again. Eventually fixates on a C# major triad, the dominant of F# major.

4:23 A massive climax, presenting a “less chromatic” modification of Int3/Chr (let’s call it Chr*) accompanied by cascading octaves. Note the striking use of the E major triad, which briefly gives the theme a bit of a Mixolydian color! Modulates to Bb major, then C# major.

“B SECTION”

4:59 Tempo I (Andante). Int1/Tri repeated in G minor, then Bb minor.

5:40 Andante (quasi improvisato). Int3/Chr in F# major, completely recontextualized into something much more musically intimate.

6:39 Andante. Chr* again, in F# major. Maybe this theme is a representation of Beatrice? In any case, it modulates to Bb major, then D major.

7:14 Int3/Chr in G minor, retaining the accompaniment immediately preceding it.

7:54 Recitativo. A short transition to the next passage.

8:12 Int3/Chr in F# major, now presented off the beat over a rather luminous accompaniment. Briefly modulates to Ab major, then C major.

8:52 Back to F# major. Chr**, yet another “de-chromaticized” transformation of Int3/Chr. Repeated three times, climaxing on the third repetition with a quasi cadenza arpeggio.

9:30 The Recitativo theme is repeated three times, marked appassionato assai this time. Tritone harmony returns at 9:48.

“C SECTION”

9:58 Allegro moderato. The tritones in the bass are repeated, joined by Int1/Tri at 10:01. Tri* then appears at 10:12.

10:26 Tritones return again, along with a tremolando in the RH. Int2 reappears at 10:31, alternating with Int1/Tri twice.

10:54 Int3/Chr appears in the LH, ascending sequentially and climaxing at 11:11.

11:12 Int2 transitions into the next passage.

11:16 Più mosso. Tri* alternates with Int2 in Ab major, B major, and D major.

11:44 Climax. Major triads descending in whole tones, over chromatic octaves in the bass. After reaching Ab major, Tri* is restated at 11:57.

12:01 Chromatic octaves in the RH, combining Int2 and Int3/Chr, while the LH plays Tri/Tri* repeatedly.

12:19 Tri\*\*, now outlining a B major triad with the same rhythm as Tri. This becomes a restatement of Chr\* in B major at

12:24, with the LH crossed over the RH.

12:33 Chr* in G major.

12:44 The relative stability of this passage is disrupted by the augmented triad in the LH. Polychord of Gaugm7/Bb at 12:53.

13:01 Int2 all by itself (much like the introduction).

13:09 Tempo rubato e molto ritenuto. Int3/Chr again, presented in the same way that it began the B section.

13:54 Tri*, leading to a half-cadence in D major.

“D SECTION”

14:11 Andante. Chr* in D major, then F# major, accompanied by tremolos in the RH, then LH (crossed under).

14:49 Più mosso. Another transitional passage full of octaves.

15:03 Allegro. Chr*, presented much more triumphantly (much like the way it first appeared) in D major.

15:31 Chr* is interrupted by Int1/Tri.

CODA

15:52 Allegro vivace. Int3/Chr in the same form that it was found in the B section, now in D major and with a tremolo-like effect.

16:13 Presto. Chr** in D major, now with lots of annoying leaps!!!

16:29 Int3/Chr in the LH, climaxing at 16:41 with a series of chords descending in whole tones.

16:54 Tempo I (Andante). Tri*, followed by a decisive plagal cadence (vi-IV-ii-I) and one last statement of Tri* in D major.


「神父」李斯特時期之主要創作:(Abbé Liszt,1861-1868)

 

李斯特的母親:安娜(Anna Lagager, 1788-1866)對宗教信仰十分虔誠。自小受到母親影響的李斯特,一生中也將宗教與信仰視為重要的課題。

1861 年,李斯特與波蘭公主卡洛琳的婚禮因為受到前夫的阻撓,未能得到教會的認可。而此期間又遇上長子與長女先後的辭世,在多重打擊之下,李斯特心靈沉潛,選擇循離塵世以求心靈的平靜。

1865 年,他於「聖方濟修道院」(位於歐洲東南部-克羅埃西亞)取得神父頭銜(Abbé Liszt),是正式的神職工作。

故李斯特此時期的鋼琴作品,從年輕時的狂熱與激進,轉而呈現出虔誠莊嚴、深度內化的宗教意象,如《巡禮之年-第三年》( Années de pèlerinage, Troisième année) 和〈傳奇曲〉(Légendes) 等,皆是最佳例證。

而如更進一步探索李斯特音樂上與宗教更趨近之的特質,他依據巴哈清唱劇主題所譜寫之 〈巴赫動機變奏曲〉 (Variations über das Motive von Bach),則同屬此時期之重要作品。

表格視覺化:

樂曲名稱 創作年份
〈巴赫動機變奏曲〉(Variations über das Motive von Bach) 1862
〈傳奇曲〉(Légendes) 1863
《巡禮之年-第三年》(Années de pèlerinage, Troisième Année) 1867-1877

 

 

前奏曲「哭泣、哀悼、憂慮、恐懼」S.179(1859)

 

李斯特:兩首《傳奇曲》

00:00 – 阿西西的聖方濟各向鳥兒佈道(St Francis of Assisi Preaching to the Birds)

10:08 – 保拉的聖方濟各在海浪上行走(St Francis of Paola Walking on the Waves)

 

阿西西的聖方濟各向鳥兒佈道

 

保拉的聖方濟各在海浪上行走

 

李斯特:《巡禮之年-第三年》

Années de pèlerinage, Troisième Année

 

 

【附錄影片】李斯特紀錄片

 

 

【附錄】李斯特創作總整理

*整理自維基百科「List of compositions by Franz Liszt」條目

編碼說明:


謝謝您~來到蹦藝術❤️

認識蹦藝術的幾個方法:

1. 加入蹦藝術群組

實體與線上音樂講座訊息、各種音樂分享、優質音樂會折扣碼、精彩藝文旅遊行程…,好康優惠不漏接❤️加入方式:請先聯繫蹦藝術林仁斌老師本人,由林老師協助加入專屬課程群組。

https://line.me/ti/p/LB1ro0P0AU

2. 聆聽蹦藝術 – Podcast

蹦藝術Podcast 一鍵通:https://linktr.ee/bonart

→ 前往蹦藝術 Podcast 

3. 贊助蹦藝術(單次或定期定額贊助)

從製播節目到網頁文章撰寫、網站維護,都需要經費,更需要您的贊助無論是單次贊助,或者定期定額贊助,蹦藝術都感謝您對我們的支持❤️

開卷蹦藝術.享受美好閱讀時光

☕️一杯咖啡.一點心意.支持蹦藝術☕️

各類合作提案,聯繫方式:

*手機:0917.670.518 
*Line:https://line.me/ti/p/LB1ro0P0AU
*E-mail:jenpin888@gmail.com
馬上分享給更多喜愛音樂的好友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