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N音樂】2024.4.05. 長榮交響樂團 貝多芬《三重協奏曲》音樂會導聆
Evergreen Symphony Orchestra 20240610
– 資訊整理共享於網路,一起欣賞音樂與藝術之美 –
蹦藝術 | BONART
今天介紹的主題,是蹦藝術執行長林仁斌老師將於4月05日(五)於國家音樂廳導聆的長榮交響樂團音樂會 貝多芬《三重協奏曲》。
以下是音樂會海報:
音樂會導聆人
蹦藝術網站執行長 林仁斌老師簡介
會後補充音樂會現場與導聆照片
與張逸士團長在導聆前一起合照
音樂會詳細資訊:
|
|
|
|
|
指揮:伊斯雷爾·葛佐夫/ Yisrael Getzov
夏卡爾三重奏/Trio Chagall
小提琴:Violin │ Edoardo Grieco
大提琴:Cello │ Francesco Massimino
鋼琴:Piano│ Lorenzo Nguyen
從海報設計說起
全世界最知名的貝多芬肖像畫
由德國畫家約瑟夫.卡爾.史提勒(Joseph Karl Stieler)於1820年畫作,當時貝多芬53歲,現藏於德國貝多芬之家紀念館
卡爾.史提勒因在維也納畫了音樂家貝多芬的肖像後,知名度大為提升,後被被任命為維也納藝術院院士,名震歐洲。
1820年更在慕尼黑正式獲巴伐利亞宮廷畫家稱號,貝多芬的容貌也因為他精彩傳神的筆觸而永世留存。
40分鐘音樂會求生指南
音樂會概念解說: 貝多芬劃時代的第一號交響曲 貝多芬精彩的多重樂器協奏曲 德沃札克猶如珍寶般之交響曲
樂曲解說
【BON話題】交響曲到底有幾個樂章?
海頓:第六號交響曲《清晨》(三樂章)
Haydn: Sinfonía nº 6 en Re Mayor. Le Matin. Sheet Music
莫札特:第41號交響曲(四樂章)C大調
貝多芬:C大調第一號交響曲,作品21
L.v. Beethoven: Symphony No.1 in C Major, Op.21
創作年份 | 1800年 |
調性 | C大調 |
首演年份 | 1800年4月2日首演於維也納 |
題獻者 | 樂曲題獻給戈特弗雷德·范·斯維頓男爵,為貝多芬早期的贊助人 |
出版資訊 | 分譜:1801年,Hoffmeister-Kuhnel 總譜:1820年,Simrock Verlag |
第一樂章:很緩慢的-有活力的快板( Adagio molto-Allegro con brio)
第二樂章:如歌的稍快行板(Andante cantabile con moto)
第三樂章:小步舞曲-十分活躍的快板( Menuetto. Allegro molto e vivace)
第四樂章:柔板-十分活躍的快板( Adagio-Allegro molto e vivace)
0:00 Adagio molto – Allegro con brio
8:38 Andante cantabile con moto 14:15 Menuetto, allegro molto e vivace 18:26 Adagio – Allegro molto e vivace |
貝多芬第一:由附屬和弦開啟的C大調交響曲
極其特別的樂曲開始序奏,再接入快板
第一樂章
奏鳴曲快板曲式(呈示 – 發展 – 再現)
很緩慢的-有活力的快板 (Adagio molto-Allegro con brio)
第一主題(0’00”)
第二主題(0’44”)
發展部(4’50”)
第二樂章
奏鳴曲式(呈示 – 發展 – 再現)
如歌的稍快行板 (Andante cantabile con moto)
由第二小提琴演奏出優雅的第一主題,再由中提琴和大提琴等樂器以卡農方式重新演奏,最終進入終止式。
第二主題:兩音動機(10’18”)
第三樂章
三段體(A – B – A)
小步舞曲-十分活躍的快板( Menuetto. Allegro molto e vivace)
速度加快.樂趣加倍的「改良式小步舞曲」XD
A段落(14’15”)
B段落 – TRIO(15’46”)
第四樂章
慢板-十分活躍的快板( Adagio-Allegro molto e vivace)
奏鳴曲式(呈示 – 發展 – 再現)
具有6小節慢板序奏之快板
在弦樂齊奏G音長音後,緩步增加音階音型,逐漸由屬和絃邁入主和弦(C大調)
活潑可愛的第二主題(19’26“)
進入發展部,開啟和聲變化萬花筒(21’02“)
進入樂曲最後之尾聲(18’26”)
貝多芬:C大調三重奏協奏曲,作品56
L. v. Beethoven: Triple Concerto in C Major , Op.56
獨奏樂器:小提琴、大提琴、鋼琴
貝多芬的三重協奏曲一直是許多音樂家們在音樂會的最愛曲目,創作於1803年到1804年間(同期作品還有歌劇《費黛里奧》、第四號鋼琴協奏曲、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與第三號交響曲等),並公開首演於1808年的夏天。在貝多芬的設計下,這首三重協奏曲不但有著室內樂般的親密氛圍,三位主奏者彼此對話且競爭,彷彿古話三國,精彩各據一方,實為不可多得的一代經典名曲。
寫作年份
1803年寫作,完成於1804年
1803年的貝多芬畫像(由 Christian Horneman 繪製)
貝多芬三大創作時期之交響曲與協奏曲(1770-1827)
- 維也納創作期(1790-1802):早期具古典時期風格作品(交響曲1-2、鋼琴協奏曲1-3…)
- 英雄時期(1803-1815):邁入浪漫初期作品( 交響曲3-8、鋼琴協奏曲4-5、小提琴協奏曲(1806)、三重協奏曲(1804)…)
- 創作晚期(1815-1827) :晚期作品(交響曲9、弦四作品與《大賦格》等)
創作背景
要將《三重奏協奏曲》置於其歷史背景下,讓我們首先考察一下貝多芬在其創作時期的生活。
大約1803年10月14日,貝多芬之弟卡爾擔任他的秘書,在一封寫給出版商 Breitkopf und Hartel 的信中,首度提到了貝多芬正在創作一首給「鋼琴、小提琴和大提琴」的協奏曲,應該是此曲最初討論記錄。
後來這首協奏曲於1804年 5月-6月間,以私人沙龍形式演出。
當時對貝多芬來說,是一段忙碌的時光,因為他的創作力十分旺盛,除了這首三重協奏曲之外,同期作品還有歌劇《費黛里奧》、《華德斯坦》與《熱情》鋼琴奏鳴曲、第四號鋼琴協奏曲、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與第三號交響曲等偉大中期作品
其實從1802年起,貝多芬已經開始抱怨聽力障礙,並搬到了海利根史塔德(Heiligenstadt)度假區,試圖藉由放鬆心情來恢復聽力與工作狀況。正是在海利根施塔特,他寫下了著名的「海利根史塔德遺囑」,描述了他此時他所面臨的折磨和絕望,所有熟悉貝多芬傳記的人,應都記得這點。
就音樂創作力與音樂家聲譽來說,貝多芬自1792年抵達維也納後,迅速以高超演奏能力與即興能力,在維也納建立了偉大即興演奏家的聲譽;接下來的十年裡(即1792-1802),貝多芬不斷創作、演奏,他的音樂名聲越來越響亮,甚至當代已越來越肯定他能與海頓相提並論。
安東·辛德勒曾有一段記錄,顯示三重協奏曲的首演於1808年夏天,由魯道夫大公(Archduke Rudolph, 1788-1831)親自演奏鋼琴,塞德勒和克拉夫特(Seidler and Kraft)這兩位音樂家分別演奏小提琴和大提琴,但事實上,如上所述,最初的排練與首演,都是於創作之後的隔年,也就是1804年5月下旬至6月初之間,由貝多芬當時的贊助者與好友:羅伯柯維茲王子(Prince Lobkowitz)贊助,並於其宮殿舉行首演音樂會。
樂曲評價
現代,我們對於貝多芬這首「三重協奏曲」已十分熟悉,認為這是一首讓三項樂器在音樂會上可以互相競奏,並讓這三樣極受歡迎獨奏樂器的音樂家上台互飆音樂,觀眾看明星也聽音樂的最佳曲目之一,但在許多音樂評論家中,不見得這樣認為。
音樂學者保羅·貝克爾(Paul Bekker)曾寫道:「這首協奏曲是極少數明顯技術努力實際上超過靈感的例子之一。」
三重奏協奏曲中,「華而不實的鋼琴部分」相對來說顯得簡單,特別是與小提琴和大提琴所必備的演奏技術相比。
也有此一說:貝多芬將鋼琴演奏者設定為他的貴族學生~當時16 歲的魯道夫大公,由於大公的演奏水準實在平庸,貝多芬不得不降低菸琴獨奏的演奏難度。
當時,貝多芬也曾向一位朋友吐露心聲:「我只有一個學生,我無法擺脫他,儘管我很想擺脫他。我現在必須每天給魯道夫大公殿下上兩個小時的課(作曲)…這讓我精疲力竭,幾乎無法勝任任何其他工作…」
貝多芬從來都不是有耐心的老師,可想見這些「不情願的工作」,或多或少限制了他的創作力與靈感
也有學者認為:三重協奏曲根本不是真正的協奏曲,因為管弦樂團與獨奏者之間,沒有真正的對話;三位獨奏者幾乎是各說各話地演奏,與貝多芬一向偉大的音樂內容完全不同
不過,從第一樂章莊嚴而盛大的音樂發展,帶著許多精巧的對話與意想不到的小調大調和聲轉變、第三樂章具有波蘭風味的「波拉卡輪旋曲」(Rondo alla Polacca)運用,整體來說,筆者認為此曲確實具備青年貝多芬光輝燦爛音樂才華的作品~
對於此曲的真正評價,我認為還是每個人主觀的感受~各位姑且看看上述筆者所整理的各種評論角度,再自主判斷您喜不喜愛這樣的貝多芬音樂,也不需受到他人太大影響~
第一樂章曲式: 快板(Allegro)
呈示部 | 發展部 | 再現部 | 裝飾奏 | 尾聲 | |||
樂團呈示部 | 獨奏呈示部 | ||||||
Ritornello 1 A | Solo 1 A | Ritornello 2 A,B | Solo2 A, B | Ritornello 3 A,B | Solo3 A, B | 16’35” | Ritornello 4 |
獨奏呈示部:
大提琴、小提琴、鋼琴,由低而高,由單音至和聲,依序加入,越來越精彩。
小提琴與大提琴為一組,一高一低,各司其職。
鋼琴大譜表,左右手兼顧高低音域,聲部均衡。
第二樂章
廣板-毫不間斷地演奏下去 (Largo-attacca)
bA大調,溫柔抒情的浪漫樂章
Attacca 樂章間不間斷演奏
延續樂曲精神的最佳寫作方式
防止觀眾鼓掌的好方法 XD
孟德爾頌也超愛 Attacca❤️
e小調小提琴協奏曲
第三樂章:
如波蘭舞曲風格的迴旋曲 (Rondo alla Polacca)
波蘭舞曲風格,亦稱為Polacca
波蘭 Polska Mazurka 舞蹈
波蘭舞曲標準節奏
最傳統的波蘭舞曲舞蹈
第三樂章 起始段落 精神抖擻的第一主題
接入波蘭舞曲風格段落
尾聲段落
00:00 1. Allegro (C major)
17:57 2. Largo (A-flat major) 23:34 3. Rondo alla Polacca (C major) |
趣味比較
第一樂章,三項獨奏樂器第一主題都呈示過後,第一次樂團齊奏之音樂主題(3:53起)
比較一
貝多芬:第五號交響曲,第四樂章前(24:30起)
比較二
貝多芬:第三號鋼琴協奏曲第一樂章(01:38 起)
德沃札克:G大調第8號交響曲,作品88
A. Dvorak: Symphony No. 8 in G Major, Op. 88
作曲家簡介(引用自維基百科,連結)
德弗札克(Antonín Dvořák,1841年9月8日-1904年5月1日),捷克國民樂派作曲家。
追隨著浪漫主義時期民族主義者的典範貝多伊齊·史麥塔納,德弗札克經常在他的作品中使用摩拉維亞和他的故鄉波希米亞(當時屬於奧匈帝國,現屬捷克)的民謠音樂的旋律及其他方面。德弗札克自己的風格經常被描述為「吸收了民歌的影響並找到有效的方式利用它們,用交響樂的傳統最完滿的再現了一個民族的特色」。其代表作有第九交響曲《新世界交響曲》、《B小調大提琴協奏曲》、《斯拉夫舞曲》、歌劇《露莎卡》。他被認為「可能是他那個時代創作最多面向的作曲家」。
出生和年輕時代
德弗札克出生在布拉格(當時屬於奧匈帝國,現屬於捷克)附近的內拉霍奇夫斯鎮伏爾塔瓦河旁的磨房內,他的父親František Dvořák經營祖傳的客棧和肉店。他的母親Anna Zděnková是一名貨物看守的女兒。安東尼是他們第一個兒子,安東尼總共有八個弟弟。
他6歲的時候在Nelahozeves上小學,在那裡他第一次上小提琴課。1853年他遷往茲洛尼采學習德語。當時德語是波希米亞的生存之本。在那裡他跟隨教堂唱詩班領唱Antonín Liehmann學習鋼琴和管風琴。在此期間,他有時演奏管風琴補貼家計。他還在他老師的樂團中演奏,並且開始作曲。有一個由來已久而且由一封偽造的滿師證書所支持的傳言,說德弗札克的雙親強迫安東尼學習屠宰技術,但目前沒有任何證據證明這個傳言的真實性。
1856年秋德弗札克去了捷克卡梅尼采,據推測他是為了進修德語,並且準備到德語教學的布拉格管風琴學校上課。1857年10月他上了兩年的管風琴學校,也在一所普通學校上過學,還作為中提琴手在一年登台兩次的Cäcilien協會樂團中演出。
職業音樂家的第一步
德弗札克本想謀一個管風琴師的職位,但失敗了。1859年夏天開始他就在Karl Komzák的樂團裡面當中提琴手,在咖啡館,或是公眾場合演奏樂曲集錦,序曲和舞曲。德弗札克這樣過了十一年,其間沒有發表作品。從這段時間流出下來的作品判斷,他是自學的作曲,而且可以說是按部就班的,從開始的莫札特,經孟德爾頌和舒曼直到1870年代末的華格納。剛開始他的重點是弦樂四重奏。
1862起Komzák的樂團在新開的布拉格臨時劇院登台,約在1865年升級為歌劇樂團。在國家劇院落成之前,這座臨時劇院是第一所捷克歌劇戲劇的用武之地。其中史麥塔納貢獻良多,他的《布蘭登堡人在波希米亞》和《被出賣的新嫁娘》1866年就是在此首演的。
1865年起德弗札克除在樂團的工作外,還開始在劇院教授鋼琴。他的女學生有姐妹倆Josefina和Anna Čermáková。當時德弗札克愛上了17歲的Josefina,可惜未成眷屬,但當時11歲的Anna,卻在8年後,即1873年11月17日與德弗札克成婚。
成名
1870年德弗札克寫下第一部歌劇《阿爾弗雷德》,德語劇本,但歌劇在他生前都不曾獲得上演機會,可以看作是一次練筆。第一部為觀眾所接受的作品是歌劇《國王與燒炭工》,Bernhard J. Lobeský寫的捷克語劇本。1871年7月他辭去了樂團工作,只為了多點時間作曲。在1871年到1873年,他發表了歌劇,室內樂和為合唱和樂團而寫的讚美詩《白色山的遺產》,這些作品得到了熱情的讚美與肯定。
只是其歌劇《國王與燒炭工》不盡如人意。1873年臨時劇院已經開始排演,但是不得不中斷,據稱原因是這部歌劇太難而不可能演唱。德弗札克再次重新審視其曲風,並且拋棄了新德國學派的那一套重新作曲,1874年首演,結果是大獲成功。
1874年開始他開始到私立音樂學校授課,2月他得到了一個管風琴職位,在此職位上他一直工作到1877年。
蜚聲國際
1874年到1877年間他都得到國家獎學金。愛德華·漢斯力克是這個評委會的成員,後來還有布拉姆斯,後者成就了德弗札克的決定性突破——通過與之友好的出版商西姆羅克,德弗札克的二重唱合集《摩拉維亞之聲》得以出版。同時,這也標誌著兩位大作曲家終身友誼的開始。
出國旅遊
1884年德弗札克接受愛樂協會的邀請第一次前往倫敦。這兩年內寫成的《鬼新娘》(露莎卡,根據Karel Jaromír Erben的敘事詩寫成)和《聖潔的魯米那》是伯明罕和利茲的委託之作。
第一次倫敦之行後,德弗札克到普日布拉姆(Příbram)旁的維索卡山(Vysoka)避暑,在那裡他可以充分遠離城市享受大自然。1877年起他的公眾露面停息,只接受少量的委託,修改舊作,寫作歌劇《雅各賓派人》。
1889年初德弗札克應俄羅斯皇家音樂協會之邀到訪莫斯科和聖彼得堡。在再一次的倫敦之旅後他回到布拉格,在那裡他接受了卡爾斯大學榮譽博士頭銜,1890年10月他成為音樂學院教授。其實1889年一月他就收到聘任提議,但由於他當時事務繁忙不得不推掉。
在新世界
照片中1893年德弗札克一家和他的朋友在紐約。從左到右是:他的妻子安娜,兒子安東寧,莎蒂·西伯特,約瑟夫·科瓦里克,莎蒂·西伯特的母親,女兒奧提莉,最右為德弗札克本人。
1892年至1895年間,德弗札克到紐約市的美國國家音樂學院擔任院長,年薪為當時的15000美元,這對德弗札克的財政狀況來說是非常具有吸引力的。但他也要考慮到家庭團聚的問題,他的妻子,女兒Otilie和兒子Antonín陪同前往。其他四個孩子只在1893年夏天來美國。那時一家在愛荷華州的捷克移民村斯畢維里歡度美好時光。
聘任建議是由慈善家珍妮特·瑟伯夫人提出的,她想把美國從歐洲音樂一統天下的局面中解放出來,並且樹立美國自己的藝術偶像。她建議作曲家從美國詩人亨利·沃茲沃思·朗費羅的長詩《海華沙之歌》選取題材,寫一部美國歌劇。德弗札克深深認同美國黑人和印第安人音樂應該是美國音樂的發展基石,認為通過它們將會找到美國音樂自己的風格。德弗札克在紐約遇到了他後來的學生哈里·布雷——最早的美國黑人作曲家之一。他向德弗札克介紹了美國黑人的傳統靈歌。
1893年,德弗札克從《海華沙之歌》這個描寫印第安人的偉大詩篇中找到靈感,再結合自己對印第安人和美國黑人音樂的研究,最終為紐約愛樂樂團寫出了很出名的作品:第9號交響曲《來自新大陸》。1893年12月16日,德弗札克的朋友安東·塞德爾指揮紐約愛樂樂團在紐約著名的卡內基音樂廳首演了這部交響曲,獲得熱烈歡迎。他在紐約還寫有《感恩贊》和第12號弦樂四重奏,就是《美國弦樂四重奏》。從中可看到美國的音樂元素的滲入,例如五聲音階,一個降低的導音和切分音的應用。
德弗札克在音樂學院的主要工作是作曲課,他的學生有魯賓·高德馬克。
從美國歸來
本來他的任期為兩年,後來延長兩年,可是1895年4月德弗札克就回國了,原因可能是贊助人Thurber經過一次經濟危機後財政情況急劇惡化,導致德弗札克被多次拖欠薪水。
德弗札克在維索卡山平靜地度過了幾個月,11月份再次到布拉格音樂學院上任。他曾打算過搬到維也納,在那得到一個位置應該不成問題,但最後還是沒有付諸現實。期間誕生了他最後一部弦樂四重奏。
交響詩
1896年德弗札克與絕對音樂劃清界限。雖然他之前寫過一些被稱之為標題音樂的作品,如1889年的為鋼琴而作的《詩意聲樂畫》,他稱之為「標題音樂,但是是舒曼式的」,或是同年的Dumky三重奏(鋼琴三重奏)。但現在他直接轉向交響詩的創作。這是一種音樂體裁,在李斯特和華格納的新德國學派里,它是爭論的焦點之一。
這一年之內他寫了《露莎卡》、《午時女巫》、《金紡車》和《野鴿》。這些作品都是根據捷克詩人Karel Jaromír Erben的敘事詩集《Kytice》創作的。他用散文式的音樂告訴聽眾這些故事的情節。下一年他還寫了《英雄之歌》,雖然他並沒有公開其大綱,但是他在一封信中卻對之作了解釋。
最後歲月
布拉格德弗札克像
此時的德弗札克已經完成了其室內樂和管弦樂的創作。在他最後的歲月里他只寫歌劇:1898年《魔鬼與凱特》、1900年《露莎卡》和1902/3年的《阿米達》。
在《阿米達》首演的時候,德弗札克因腿疼而不得不中途離開。幾天後因為感冒,只能在床上休息。1904年5月1日他在家人的陪伴下悄然離世,死因是中風而去世,享壽62歲。在逝世的第四天,捷克為他舉行國葬。
2005年6月捷克票選「最偉大的捷克人」(Největší Čech)中,他排名第八。(作曲家簡介引用自維基百科)
我寫的.都是捷克音樂
在晚年,德弗札克僅以一句話,謙虛地概括他自己畢生之創作:「我所留下的作品,永遠只是普通的捷克音樂。」
第八號交響曲
1889年 17天內完成的超級名曲
完成於德弗札克的暑期渡假別墅
對德弗札克幫助慎大的出版商 – 西姆洛克
全曲段落分析
第一樂章: 有生氣的快板(Allegro con brio)
曲式:奏鳴曲快板曲式
第二樂章: 慢板(Adagio)
曲式:主題與變奏曲式
主題與八組變奏+尾聲(9’54”)
第三樂章: 優雅的小快板,非常活潑(Allegretto grazioso — Molto vivace)
三段體曲式
維也納圓舞曲(21’07”)- 捷克圓舞曲 (22’45”) – 維也納圓舞曲(24’46”)
第四樂章: 非進行曲式的快板(Allegro ma non troppo)
曲式:主題與變奏曲式
總譜版本欣賞
00:00 1. Allegro con brio (G major)
10:09 2. Adagio (C minor — C major) 20:12 3. Allegretto grazioso — Molto vivace (G minor — G major) 26:14 4. Allegro ma non troppo (G major) |
Behind the Music: Dvorak’s Symphony No. 8
祝福大家音樂會欣賞愉快.擁有美好的一天
謝謝您~來到蹦藝術❤️
認識蹦藝術的幾個方法:
1. 加入蹦藝術群組
實體與線上音樂講座訊息、各種音樂分享、優質音樂會折扣碼、精彩藝文旅遊行程…,好康優惠不漏接❤️
加入方式:
請先聯繫蹦藝術林仁斌老師本人,由林老師協助加入專屬課程群組。
https://line.me/ti/p/LB1ro0P0AU
2. 聆聽蹦藝術 – Podcast
蹦藝術Podcast 一鍵通:https://linktr.ee/bonart
3. 贊助蹦藝術(單次或定期定額贊助)
從製播節目到網頁文章撰寫、網站維護,都需要經費,更需要您的贊助
無論是單次贊助,或者定期定額贊助,蹦藝術都感謝您對我們的支持❤️
開卷蹦藝術.享受美好閱讀時光
☕️一杯咖啡.一點心意.支持蹦藝術☕️
各類合作提案,聯繫方式:
*手機:0917.670.518
*Line:https://line.me/ti/p/LB1ro0P0AU
*E-mail:jenpin888@gmail.com
更多音樂新知
2025-01-20
【BON音樂】蹦藝術X上海商業儲蓄銀行「豐富人生 X 音樂天地」公益講座:韋瓦第《四季》小提琴協奏曲
義大利作曲家韋瓦第寫下四百多首各類型協奏曲,對協奏曲形成的發展與小提琴演奏技法,
2025-01-10
【BON音樂】蹦藝術X上海商業儲蓄銀行「豐富人生 X 音樂天地」公益講座:獵劇本高手、獵旋律高手、獵豔高手」:普契尼生平與他的音樂
在全世界十大上演率最高歌劇裡,普契尼就佔了三齣。他筆下細膩的愛情與詠嘆,流淌下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