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N音樂】蹦藝術精選 – 不容錯過的十首小提琴美妙曲目
10 most beautiful violin pieces

– 資訊整理共享於網路,一起欣賞音樂與藝術之美 –
蹦藝術 | BONART


今天《蹦藝術精選 – 不容錯過的十首小提琴美妙曲目》這篇文章的介紹聚焦是「十首小提琴美妙曲目」,因此奏鳴曲、組曲、協奏曲等較大型或多樂章曲種不列入其中,但有些改編小品實因以小提琴演奏太過美妙而被筆者列入,歡迎大家閱讀分享~

 

照片:

Orazio Gentileschi  (1563–1639) 繪製《拉奏小提琴的年輕女性》(Young Woman Playing a Violin)

 

先從筆者小時後最愛的曲目開始吧~

 

1. 馬斯奈:《泰綺思冥想曲》

(基本資料整理於網路與維基百科,並附上超連結方便檢索)

《泰綺思冥想曲》是法國作曲家馬斯奈(Jules Massenet, 1842-1912)在歌劇《泰綺思》(Thaïs)第二幕第一場與第二場中間的間奏曲,因為音樂柔美動聽,經常被單獨拿出於音樂會演奏,又稱為《泰綺思冥想曲》(Méditation)。

《泰綺思》歌劇,則取材自法國文學家 安納托雷.法蘭士(Anatole France, 1844-1924)一部以靈肉之爭、禁慾與縱慾為主題之同名原著小說《泰綺思》。

 

小說《泰綺思》封面(1890年出版,350頁)

小說《泰綺思》封面(1890年出版,350頁)

 

法蘭士於 1890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他所著之小說《泰綺思》,講述一個充滿靈與慾,且激烈衝突的傳說故事:

從小就在下等酒館中長大的泰綺思,是2000年多年前基督教誕生的早期、古埃及亞歷山大港的頭牌名妓,也是古城裡最嬌艷的玫瑰,男人慾望之海中的女神。

然而在日日香艷奢華與縱慾無度的生活中,泰綺思卻深感寂寞,她始終懷念著小時候曾經照顧過她的一位奴隸:但這位奴隸因為信仰耶穌而被殘酷處死。(當時的年代信仰耶穌基督是違法的)

有一天,在泰綺思的住處,來了一位傳道的苦行僧帕伯努斯(Paphnuce),為了躲避宗教迫害,帕伯努斯乾脆躲在泰綺思家中。

篤信上帝的他,借住時順便勸說美人泰綺思要洗盡鉛華,皈依上帝,最後他甚至燒毀了泰綺思豪華的家,執意將泰綺思帶到沙漠中的隱修院出家。

然而,帕伯努斯自己卻被泰綺思美好肉體所迷惑(小說裡稱之為「前世」),情慾煎熬中無法自持,以至最後瘋狂地從隱修院出走,放棄了對上帝的信仰,留下泰綺思一人在隱修院的石室中獨自越過死亡之門……

這首優美的《冥想曲》,描寫的是泰綺思出家皈依前縱情聲色,夜遊歸來,帕伯努斯趁機勸說她,浮生若夢宛若浮雲,只有皈依上帝,才能讓墮落的心靈得到安寧。

其實在「這人折去那人攀」的日日送往迎來縱慾生活中,泰綺思身心早已疲憊不堪;她明白:「青春易逝,真情難留」,人生最終將失去物質的一切,因此重要的不是身體與物質的享受,而是當人失去一切時,心靈是否還有依託?

樂譜版本欣賞:

 

凡格洛夫與管弦樂團版本:


2.龐賽:《小星星》

(基本資料整理於網路與維基百科,並附上超連結方便檢索)

歌曲《小星星》(Estrellita)是墨西哥作曲家龐賽(Manuel María Ponce Cuéllar, 1882 – 1948)最有名的作品。

龐賽1882年出生於墨西哥薩卡特卡斯州弗雷斯尼約市,年輕時曾赴歐洲留學,學成後回到墨西哥國立音樂院與墨西哥大學執教。1948年獲得墨西哥「藝術科學國家獎」,也是獲頒此獎項之第一位音樂家;但他於當年1948年逝世,而1949年墨西哥國立藝術院將音樂廳命名為「Sala Manuel M. Ponce」,以紀念這位墨西哥偉大音樂家。

《小星星》(Estrellita)由龐賽作詞作曲,歌詞中藉由第一人稱對天上小星星的許願,簡單中卻帶出了對於愛情的渴望以及思念,含蓄中帶著濃濃的情感,十分動人。

《小星星》中原文翻譯(林仁斌翻譯)

《小星星》(Estrellita)西班牙文歌詞 《小星星》(Estrellita)中文翻譯
Estrellita del lejano cielo,
Que miras mi dolor,
Que sabes mi sufrir,
Baja y di me si me quiere un poco
Porque yo no puedo sin su amor vivir.******Estrellita del lejano cielo,
Que miras mi dolor,
Que sabes mi sufrir,
Baja y di me si me quiere un poco
Porque yo no puedo sin su amor vivir.******Tú eres estrella, mi faro de amor,
Tú sabes que pronto he de morir.
Baja y di me si me quiere un poco
Porque yo no puedo sin su amor vivir.******
Baja y di me si me quiere un poco
Porque yo no puedo sin su amor vivir.
遠在天邊閃爍的小星星
你看著我的痛苦
你也知道我受苦心碎
請你告訴我,她是否有一點點愛我
因為沒有她的愛我無法活下去******遙遠的小星星
你看著我的痛苦
你也知道我受苦心碎
請你告訴我,她是否有一點點愛我
因為沒有她的愛我無法活下去******妳是小星星,我愛情的燈塔,
你知道我很快就會死。
請你告訴我,她是否有一點點愛我
因為沒有她的愛我無法活下去******請你告訴我,她是否有一點點愛我
因為沒有她的愛我無法活下去

 

初聽《小星星》(Estrellita),卻非歌曲版本,而是因為小提琴家海飛茲(Jascha Heifetz, 1901-1987)於1939年擔任演出的音樂電影《青少年與音樂》(They Shall Have Music)中,演奏了此曲。

 

海飛茲於電影中的演奏片段:
Jascha Heifetz – Ponce Estrellita

 

音樂電影《青少年與音樂》封面:

音樂電影《青少年與音樂》(They shall have Music)
電影劇情:
一家專為出身貧困但具有音樂天分的青少年提供音樂教育、自組樂團而創立的音樂學校,由於不收學費而缺乏資金贊助正面臨倒閉的危機。

片中男主角是位精力旺盛、具有音樂天份但因為環境惡劣,家長也放任不管正瀕臨走入歧途的孩子。這家音樂學校發現了他的才能,引導他接受真正的音樂教育,並從中得到肯定和快樂,從此改變了他的人生。劇情描述學生們因在街上募款,巧遇著名小提琴家海菲茲,海菲茲了解情況後答應成為該校代言人與贊助者,於電影中實際演奏音樂,片尾並與學校樂團一同演奏孟德爾頌 e小調小提琴協奏曲第三樂章。

龐賽的這首溫暖人心曲目,也因為海飛茲的重新改編,而從歌曲搖身一變成為了人聽人愛的小提琴演奏曲:

 

一起欣賞男高音與古典吉他之版本:

 

好美的女聲 – Deanna Durbin


3.佛瑞:《夢後》

佛瑞(Gabriel Fauré, 1845-1924)為法國知名作曲家、教育家、鋼琴家及管風琴家。其作品中豐富的和聲及旋律語法之革新,影響了後代的和聲教育;獨特的個人風格更為二十世紀初期多位作曲家帶來深刻的影響,對於法國近代音樂發展有承先啟後的作用。

《夢後》(Après un rêve)創作於1878年,是佛瑞早期的聲樂作品,佛瑞一生共寫作超過百首的歌曲作品,《夢後》是他初期創作的歌曲集 op.7 一套三首歌曲中第1首,也是代表作之一,受到許多人的喜愛。

《夢後》歌詞原為古時即在義大利中部托斯卡那地區流傳的詩作《Levati sol che la luma é levatai),再由佛瑞的好友 – 法國詩人羅曼‧布希努(Romain Bussine, 1830-1899)翻譯成法語,歌詞內容表達著:「在滿是愛人的幸福夢境中,我是如此捨不得醒來…」

 

《夢後》法文歌詞與中文翻譯(林仁斌翻譯)

法文歌詞 中文翻譯
Dans un sommeil
que charmait ton image
Je rêvais le bonheur,
ardent mirage******Tes yeux étaint plus doux,
ta voix pure et sonore,
Tu rayonnais comme un ciel éclairé par l’aurore;
Tu m’appelais et je quittais la terre
Pour m’enfuir avec toi vers la lumière,******Les cieux pour nous entr’ouvraient leurs nues
Splendeurs inconnues,
lueurs divines entre vues******Hélas! Hélas,
triste réveil des songes
Je t’appelle,
ô nuit,
rends moi tes mensonges,******Reviens, reviens radieuse,
Reviens,
ô nuit mystérieuse!
在睡夢中,
在有妳迷人倩影的夢境裡,
我夢見幸福,
與炙熱的幻影******妳的雙眸是如此溫柔,
聲音如此清楚純淨,
妳像清晨的天空般閃亮;
當妳呼喚我,我彷彿脫離地心引力,
與妳一同飛至到光輝高處,******天空為我們撥開層層雲朵,
我們之間充滿了神聖的曙光,
燦爛的光芒迎接著我們。******啊!啊!
在這樣的美夢中醒來真是太悲傷了
我呼喚著妳的名字
夜啊,
求你還我剛剛的幻夢******回來,回來,這輝煌的夜,
回來,
噢,這神祕的夜啊!

 

一起欣賞女高音Véronique Gens的樂譜版本影片:

 

《夢後》也廣泛地被改編為小提琴、大提琴、長笛等等樂器演奏版本,由於美妙的和聲,如夢般的意境,讓音樂家們對於此曲各自有著美好的詮釋:演奏時如同聲樂般的連貫歌唱,長樂句的強弱對比控制,更是演奏者們追求的意境與境界:

來自荷蘭的小提琴演奏家 Janine Jansen,動人的MV讓這首樂曲再次昇華:


4.狄尼庫:霍拉斷奏曲

(基本資料整理於網路與維基百科,並附上超連結方便檢索)

狄尼庫(Grigoras Dinicu, 1889-1949)是羅馬尼亞小提琴作曲家,他這首最為知名的《霍拉斷奏曲》(1906年),創作靈感來自他演奏排笛與羅馬尼亞傳統音樂的祖父 Angheluș Dinicu 曾經譜寫的傳統 Ciocârlia 曲調。

 

早年這些演奏傳統羅馬尼亞 Ciocârlia 曲調的音樂家,則被稱為「Lăutarească」。( 「Lăută」一詞在羅馬尼亞文中,是魯特琴(lute)的意思,而「Lăutari」一詞則指傳統羅馬尼亞的小編制音樂演奏樂團,這類小型傳統羅馬尼亞樂團,經常包含排笛、小提琴、魯特琴與簡易打擊樂器等等。

1860年羅馬尼亞的 Lăutari 小型樂隊:

 

「霍拉」(Hora)原是羅馬尼亞當地舞曲之一,速度歡快飛揚,是具有濃厚吉普賽氣氛與東歐民族風的音樂:


狄尼庫本身也是一位極為優秀的小提琴演者,一起欣賞他本人演奏的《霍拉斷奏曲》,可惜沒有留下演奏影像,但能有作曲家本人的演奏,已經是極其珍貴的資料:

 

現在讓我們欣賞海飛茲精彩的《霍拉斷奏曲》演奏:

 

除了成功精妙地改編此曲廣為人知之外,海飛茲精準無瑕的長弓連續跳音(斷奏),主旋律第一次演奏時的長上弓連續斷奏,第二次改為長下弓連續斷奏的精妙改編手法,更是讓當時的觀眾看得目眩神迷,小提琴演奏者們目瞪口呆…,成為了此曲之所以如此特別與困難的原因之一~(沒注意到海飛茲如何運弓者,請再觀賞一次影片↑)


在此也放一段帕爾曼於大師班課程時,趣味教授「如何斷奏」的方法~(除了帕爾曼,請大家也要注意一下上課示範者的身份喔~)


5.帕格尼尼第24號隨想曲

(基本資料整理於網路與維基百科,並附上超連結方便檢索)

帕格尼尼的一生不僅充滿傳奇,幾乎是空前絕后的小提琴技藝,更為之添上了不少傳說與故事。他所寫的無伴奏小提琴作品《24首隨想曲 – 24 Caprices 》op.1,充滿了跨世代的炫技演奏手法:除了基本的三度、六度、八度、十度音程之外,雙音泛音、雙音雙旋律奏法、左手撥奏、飛躍斷奏拋弓撥奏等等繁複手法,當年更被認為除帕格尼尼本人以外,無人能夠演奏。

帕格尼尼創作《24首隨想曲 – 24 Caprices 》時還未滿20歲,當時他已名滿歐陸。在舞台上神乎其技的演奏,充滿浪漫熱情和強烈精力的音樂,結合他那副帶著魔幻神秘,瘦骨嶙峋的面容,有如魔鬼般的外型與豪放台風,使他在任何一個城市的音樂會門票,往往在一瞬間便被搶購一空,一票難求。他所到之處轟動一時,形成了一股席卷歐陸的帕格尼尼的狂潮。

有關他出神入化的小提琴演奏技巧,流傳得最為廣泛的,是指他將自己的靈魂出賣給魔鬼,用以換取超凡的演奏絕技。

《24首隨想曲 – 24 Caprices 》早已已被公認為所有小提琴家技巧的試金石。

 

先來一段海飛茲演奏恩師奧爾改編之帕格尼尼第24號隨想曲:
Auer-Paganini: Caprice for Solo Violin, Op. 1 No.24

 

樂譜版本
Auer-Paganini: Caprice for Solo Violin, Op. 1 No.24

 

關於小提琴之神海飛茲,他的自傳是這樣的:

「三歲開始學小提琴,七歲第一次開奏會,從此就不斷的在演奏…」

 

1953年的海飛茲介紹紀錄片:

也許每個人對於小提琴音樂與演奏家的偏好各有不同,但海飛茲的演奏總是令人折服,在整個20世紀引領風騷,他若謙稱第二,我想也無人敢稱第一吧~日後蹦藝術也會再以專文介紹這位地位超卓的一代小提琴名家,敬請期待~


Part.2 

拉威爾:吉普賽人
Maurice Ravel: Tzigane

有關作曲家拉威爾的生平介紹,請參閱本篇文章:

(基本資料整理於網路與維基百科,並附上超連結方便檢索)

拉威爾之《吉普賽人》原文曲名為《Tzigane》,來自法語,意思指「羅姆人」(Roma)。

Vlach and tzigane men, Romania, illustration from L’Illustration, Journal Universel, No 284, August 5, 1848.

羅姆人」是散居全世界的流浪民族,常被稱為吉普賽人。羅姆人以其神秘的形象著稱,歷史上多從事占卜、歌舞等職業。但羅姆人也因為流浪與貧窮的生活所演化出的特殊生活方式與求生方法而長期遭受歧視和迫害。羅姆人犯罪率的確較高,至今有許多人對羅姆人仍保有極其反面的印象,認為羅姆人是乞丐、扒手、小偷或人販子。

吉普賽提琴手

 

提琴就是羅姆人自小玩樂的樂器

 

 

帝俄時期的吉普賽音樂家照片 Gypsy Musician in Russian Empire, 1865

 

《Tzigane》另有一常見之中文曲名《茨岡》,則是原文的譯音。本曲亦有副標題:「音樂會用狂想曲」。

據說是 拉威爾於倫敦音樂會上遇見了匈牙利女小提琴家 葉莉‧達拉妮Jelly d’Arányi, 1893 -1966),她是匈牙利的小提琴大師 姚阿幸(Joseph Joachim, 1831~1907)之孫外甥女,傳承了 姚阿幸一派之高超演奏技巧,據說什麼曲目都難不倒她。

匈牙利女小提琴家 葉莉‧達拉妮(Jelly d’Arányi, 1893 -1966)

 

《吉普賽人》(Tzigane)之題獻者:匈牙利女小提琴家 葉莉‧達拉妮(Jelly d’Arányi, 1893 -1966)

 

拉威爾懾服於她高超的琴藝之餘,希望 葉莉為他演奏傳統的吉普賽音樂,沒想到聽過 葉莉演奏過後,拉威爾創作靈感浮現,便以仿效帕格尼尼《隨想曲》裡的各項演奏技巧,融合在他的創作中。

本曲於 1922年開始創作, 1924年 4月 23日完稿之後,拉威爾也將此曲題獻給 葉莉‧達拉妮並由她於 1924年 4月26日於英國倫敦以小提琴獨奏、鋼琴伴奏方式舉行首演;擔任首演鋼琴演奏的是 吉爾‧馬爾謝(Henri Gil-Marchex, 1894-1970)。

1924年 10月 15日 葉莉‧達拉妮與 拉威爾本人合作於巴黎舉行法國首演。

後來 拉威爾再把鋼琴部份改編為管弦樂版本,並於同年11月30日,再由 葉莉擔任小提琴獨奏,指揮家 亨利.皮爾奈(Henri ConstantGabriel Pierné, 1863-1937)指揮 科洛納音樂會管弦樂團首演小提琴與管弦樂版本。

《吉普賽人》(Tzigane)為單樂章作品,因為此曲有極爲困難之小提琴演奏技巧,包含了許多無法容易演奏的高難度技術雙音、泛音、雙手撥弦等,為名家們展現精湛演奏技巧之首選,故能得到小提琴演奏者相當程度的青睞;而拉威爾也曾在 1928 年的口述自傳中提到:「小提琴與管弦樂的《吉普賽人》,就是展現匈牙利狂想曲風格之炫技樂曲。」

 

音階介紹

圖例為常見之 C 大調音階:

 

而羅姆人(吉普賽人)習慣以自己的音階結構來即興演奏音樂,風格具有強烈的民族性與地域感,我們稱之為「匈牙利吉普賽音階」:

 


快慢風格

匈牙利語「Lassan」之意是「慢」,而「Friska」則是「快」。而吉普賽音樂裡的快慢轉換,最為精奧之處就是快慢的轉換,絕大多數的吉普賽音樂,其實就是透過快、慢結合在一起,以樂手的即興與炫技能力演奏。

《吉普賽人》主要以民族風格為主,拉威爾也曾說本曲是「匈牙利狂想曲風格」,而非以傳統曲式奏鳴曲式架構或傳統和聲進行之寫法,因此本曲樂曲主要著重於小提琴之炫技與多變化之速度、技巧以及調性之轉變為主要創作素材。

本曲主要分為兩個曲式段落:第一段為「導入部 – 拉散」(Lassan),為小提琴獨奏裝飾奏,緩慢而莊重,包含即興裝飾音的華麗過門樂句與裝飾樂段;第二段主要為「快板 – 富利斯卡」(Friska),即為快速而奔放的正確速度(tempo giusto),兩段均包含精彩無比的炫技與變奏。

 

拉威爾《吉普賽人》樂曲結構
下方表格引用自簡伯修著《拉威爾吉卜賽人狂想曲之樂曲分析及詮釋》碩士論文

第一部分:「Lassan」「慢板段落」
點按 ↓藍色字體段落,可以直接欣賞該段音樂

段落 小節數 內容 速度記號
第一部份
單音獨奏
1~14 導奏 Lento, quasi cadenza
15~28 第一主題。
第二部份-1 
雙音與華麗過門樂句
29~41 以音程及和弦的方式重現導奏。
第二部份-2音與華麗過門樂句 42~58 以音程及強烈的節奏提示富利斯卡後段的主題。
59~67 鋼琴加入的過門。 Quasi candenza
第一部份 開始主題與變奏 68~103 第一主題 Moderato
104~133 變奏一,主題以泛音裝飾 呈現。 Un poco più Moderato
134~149 變奏二,左右手交互撥弦 演奏,主題加以空弦音撥奏作為裝飾。 Moderato
150~167 過門 Allegro
168~183 變奏三,以泛音方式模仿 笛音奏出主題。 Moderato
184~191 變奏四,以雙音方式奏出 主題。 Allegro
192~201 變奏五,以震音(Trill)方式奏出主題。

 

第二部分:「Friska」「快板段落」

第二部份第二主題 202~226 第二主題及過門。 Meno vivo
227~236 變奏一(以第二主題之和弦音作為基礎的十六分音符變奏) Moderato
237~252 變奏二 以變奏一為基礎進行一連串變奏,變奏技巧包括泛音、大跳音程、雙手撥奏等。 Esitando Vivo Allegro Vivo Moderato Vivo
253~262 變奏三 Meno vivo Vivo
263~272 變奏四
Coda 終曲 273~341 十六分音符為主的尾奏。以第一主題進行的快速變奏。 Meno vivo Sempre –accel. Poco meno – vivo Presto

 

《Tzigane》譜例音樂欣賞

 

音樂欣賞:凡格羅夫版《Tzigane》

Moscow City Symphony “Russian Philharmonic”
Conductor — Dmitri Jurowski
Soloist — Maxim Vengerov (violin)


薩拉薩提:《流浪者之歌》
Pablo de Sarasate: Zigeunerweisen, Op. 20

西班牙作曲家 帕布羅·德·薩拉薩泰(Pablo de Sarasate, 1844-1908)
西班牙作曲家 帕布羅·德·薩拉薩泰(Pablo de Sarasate, 1844-1908)

 

流浪者之歌

(基本資料整理於網路與維基百科,並附上超連結方便檢索)

《流浪者之歌》德語Zigeunerweisen, Op. 20)是西班牙作曲家帕布羅·德·薩拉薩泰於1878年完成的一首管弦樂團伴奏小提琴獨奏曲,同年在在德國萊比錫首演。音樂主題與羅姆人有關,並在最後一段落使用了查爾達斯旋律。

由於查爾達斯舞曲極為引用自吉普賽羅姆人經常演奏之旋律,各位會發現此段《流浪者之歌》快板主題與李斯特在1847年完成的匈牙利狂想曲第13號使用的主題相同。

 

小提琴《流浪者之歌》快板主題 查爾達斯旋律

 

《流浪者之歌》全曲共分為四段,每段音樂內容大致如下:

【第一部分】中板 (Moderato)

由管弦樂團齊奏出本曲著名的小調弱起拍主題,帶出悲壯與傷感的旋律,緊接著再由小提琴獨奏出主題,本段似乎陳述著吉普賽人,居無定所孤苦無依的流浪生活。

【第二部分】緩板 (Lento)

獨奏小提琴以各式演奏技法,熱情地而具有表現力之炫技慢板旋律。薩拉薩泰在樂譜中給了演奏者即興發揮的演奏空間。也是每一位演奏者能夠發揮音樂想法的重要段落。本段落快慢交替,如同吉普賽民族各式各樣的不幸遭遇。

【第三部分】極緩板 (Un poco piu lento)

本段旋律似乎在遙遠的回憶中而帶著濃濃感傷,小提琴獨奏者出以匈牙利民謠為題材濃濃憂鬱旋律。這樂段中的緩慢節奏,有著反附點音符(16 分音符+附點 8 分音符的節奏)的旋律,著重的旋律強調效果給人深刻的印象。似乎描述吉普賽人四海為家,天地為篷,隨著季節更迭,遙遙無期的流浪旅程。

【第四部分】甚快的快板 (Allegro molto vivace)

如同上述介紹《Tzigane》裡提到的吉普賽音樂曲式,匈牙利語「Lassan」之意是「慢」,而「Friska」則是「快」。而吉普賽音樂裡的快慢轉換,最為精奧之處就是快慢的轉換,絕大多數的吉普賽音樂,其實就是透過快、慢結合在一起,以樂手的即興與炫技能力演奏。

因此到了最後段落,薩拉薩泰以小提琴華麗奔放的演奏技巧,搭配活力豐沛的樂團,似乎描述吉普賽人夜晚狂歡歡舞的景象。本段落以2/4拍 C 大調與 A 小調混合,調性並不複雜。但小提琴獨奏則被賦予多樣化的演奏技巧:快速16分音符、跳弓、撥奏,雙音等等,整段讓人充滿快速躍動的喜悅。隨著一段又一段舞動的旋律,搭配樂團越來越快速而激烈,最後以最強,快速地達到樂曲高潮結束全曲。

 

影音欣賞

欣賞帕爾曼精彩的現場演奏


薩拉薩提:《卡門幻想曲》
Pablo de Sarasate: “Carmen” Fantasie”

 

歌劇《卡門》(Carmen)自187533日於法國巴黎喜歌劇院首演以來,被譽為全球歌劇界最明亮的一顆星,《卡門》中包含了作曲家比才許多精心的設計與美妙的音樂,例如〈哈巴奈拉舞曲〉、〈波西米亞舞曲〉與〈鬥牛士之歌〉等等,豐富而結合西班牙熱烈節奏與多元化的音樂風格,多年來一直是眾多樂迷的最愛,跨越一世紀之後,《卡門》可以說已然是世界上最受歡迎的歌劇,也一直是筆者的最愛歌劇之一。

 

【劇情介紹】(四幕)

歌劇《卡門》原是法國作家梅里美(Prosper Mérimée, 1803-1870)的小說,故事發生在 1820-30 年的西班牙塞維里亞(Seville)地區。當地駐軍伍長唐賀塞(Don Jose)在值勤時, 遇到在菸草廠工作的吉普賽女郎卡門西塔(Carmencita,後稱卡門),雖然是處理工廠女工之流血暴亂事件,但唐賀塞卻馬上為卡門驕悍而狂放的性格與美麗外表所深深吸引而不可自拔,私放卡門逃脫而坐牢,後來更為她逃離軍營,並一同加入吉普賽人搶劫走私集團。

然而,在感情態度上兩人卻完全不同調:唐賀塞癡情而死忠,愛上了卡門便完全無法自拔,而卡門卻是多情狂放而不願受到拘束,後來當極具男性氣概的鬥牛士艾斯卡密羅(Escamillo)出現時,卡門不假思索立即移情別戀。

唐賀塞眼見自己為愛人逃兵,但愛人卻無法專情於他,於是在氣憤填膺,怒急攻心之下,在鬥牛場外將卡門刺死,故事以悲劇收場。

 

【歌劇介紹】

比才四幕歌劇-《卡門》(Carmen)

時間:1820-30年前後

地點:西班牙 塞維里亞(Seville)

原著: 梅里美(Prosper Mérimée, 1803-1870)
劇本: 亨利.梅拉(Henri Meilhac)、路德維克.哈勒維(Ludovic Halévy)

1875 年 3 月 3 日法國巴黎喜歌劇院首演

【角色與音域】

卡 門 / Carmen 吉普賽女郎,煙廠女工 / 次女高音

唐賀塞 / Don Jose 騎兵隊下士/ 男高音

蜜卡耶拉 / Micaela 唐賀塞的未婚妻 / 女高音

艾斯卡密羅 / Escamillo 鬥牛士 / 男中低音

丹凱羅 / Dancairo 走私客 / 男中音

雷門達多/ Remendado 走私客 /男高音

弗拉絲基塔 / Frasquita 吉普賽女郎,

卡門的女伴 / 女高音麥賽德絲/ Mercedes

吉普賽女郎,卡門的女伴 / 女高音

祖尼卡 / Zuniga 騎兵隊隊長 / 男低音

其他角色:

煙草廠女工、騎兵隊官士兵、走私客、小販、塞維里亞城居民…合唱團

 

【歌劇觀點】

當今全世界歌劇作品中,最讓人耳熟能詳且上演率最高的作品,應該會有百分之九十以上會回答是:「《卡門》」!

確實,《卡門》在全球各大歌劇院的上演率遠遠高於其他作品,但這真的令人難以想像在1875年首演時居然是失敗收場,讓作曲家比才(Georges Bizet, 1838-1875)深受打擊,雖然後來仍持續加演的45場,但是到了第33場6月3日時,便抑鬱而終,享年僅僅37歲…。

在《卡門》原著中,作家梅里美以相當驚世駭俗的手法,描寫了這位美麗、充滿魅力,但卻不受任何宗教規法約束,在戀愛自主權上高度提倡自由的女主角~卡門.西塔(Carmencita)。在小說中,卡門的言行雖然都比起歌劇放浪形骸許多,但是追求「自由」的信念,則是觀看此劇時大家應該注意的焦點之一。

以下即為《卡門》著名詠嘆調「哈巴奈拉」(Habanera)舞曲之中文歌詞,讓我們細細品味:

「哈巴奈拉」(Habanera)舞曲中文翻譯

中文翻譯:周欣穎

愛情像一個倔強的鳥兒,誰也不能夠馴服它,
沒有人能夠捉住它,要拒絕你就沒辦法;
威脅沒有用祈求不行,一個溫柔、一個嘆息,
但我愛的是那個人兒,他的眼睛會說話;

愛情~愛情~愛情~愛情~

那愛情是個流浪兒,永遠自由飛翔;
你不愛我,我倒要愛你,
我愛上你,你可要當心!

像只鳥兒樣捉住它,可它抖起翅膀卻飛去了,
你要尋找它,它就躲避;
你不要它,它又飛回來;
它在你周圍迅速飛過,
它飛來飛去,又飛回,
你要捉住它,它就飛過,
你不要它,它卻來捉你;

愛情~愛情~愛情~愛情!

 

「哈巴奈拉」舞曲之歌詞由比才親自填寫,在他筆下也可見到作曲家本人對於卡門訴求自由的鮮明個性,由此看來~或許稱《卡門》為現代女權主義的先驅者,似乎也不為過?

 

影音欣賞

小提琴與獨奏樂譜版本 欣賞
小提琴獨奏/ 帕爾曼

Introduction Allegro moderato
1 : Moderato Movement
2 : Lento assai Movement
3 : Allegro moderato Movement
4 : Moderato

 

張莎拉與多明哥 現場演奏版本

 

夏漢與阿巴多 現場演奏版本


聖桑:《序奏與綺想輪旋曲》
Saint-Saëns: “Introduction and Rondo Capriccioso”

法國知名作曲家 聖桑(Charles Camille Saint-Saëns, 1835-1921)

 

這首小提琴音樂會名曲,是由法國作曲家 聖桑(Charles Camille Saint-Saëns, 1835-1921)於 1863年題獻給西班牙小提琴家薩拉薩泰的作品,當年薩拉薩泰才19歲。

聖桑這首作品包含兩個部分,音樂有著柔美的慢板開場,優美如故事般的節奏與旋律語法,讓樂曲一開始非常吸引人,也成為1860年代薩拉薩泰在演出時,除了自己撰寫的《卡門幻想曲》之外,最長妤音樂會上演奏之名曲。

這首曲目原始的主題是設定給家薩拉薩泰的另一部作品:第一號小提琴協奏曲。聖桑本人曾說《序奏與綺想輪旋曲》以西班牙風格來寫作,在段落轉換間,穿插了如同吉普賽色彩的旋律、琶音演奏技巧與類似即興樂句,為此曲增添了異國風味。

原始編制為是管絃樂團伴奏與小提琴獨奏,後來再改編為鋼琴伴奏版本。

值得一提的版本還有,德布西(Claude Debussy, 1862-1918)在早期也曾將此曲改編為鋼琴四手聯彈版本。

 

影音欣賞

海飛茲版本

 

帕爾曼版本

 

陳銳 2009年比利時女王大賽奪冠演奏現場版

 

金本索里版本

 

約翰.威廉斯:《辛德勒的名單》
John Williams: “Schindler’s List”

《辛德勒的名單》榮獲1994年第66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電影音樂獎

 

《辛德勒的名單》榮獲1994年第66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電影獎

 

 

十足默契 趣味的邀約過程

約翰威廉斯曾經回憶當時導演史蒂芬史匹柏找他合作《辛德勒的名單》配樂時,兩人在看過毛片後,面對這沈重的題材,約翰威廉斯告訴史蒂芬史匹柏「我可能做不到…,為了這部傑作,你需要找比我更我的作曲家…」

史蒂芬史匹柏回答:「我知道。但…他們全都死光了XD」

兩人多年來合作的好情誼與藝術眼光,藉由這部影史經典,再次留下精彩奪目的永恆

 

永遠經典 《辛德勒的名單》電影主題

 

帕爾曼與約翰威廉斯的經典合作現場版

 

開卷蹦藝術.享受美好閱讀時光

☕️一杯咖啡.一點心意.支持蹦藝術☕️

 

各類合作提案,聯繫方式:

*手機:0917.670.518 
*Line:https://line.me/ti/p/LB1ro0P0AU
*E-mail:jenpin888@gmail.com
馬上分享給更多喜愛音樂的好友們🎵